文学教育论文:探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文学教育论文: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 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 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 二、 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 考文学鉴赏; 四、 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 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2000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文学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文学教育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珍爱宝贵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就很值得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以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些景象,正暗示史铁生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史铁生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成为他精神的支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陪伴他进行着艰难的跋涉,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的母爱。这些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课文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理解生命价值 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手段很多,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如果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一味地说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对此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再如,必修二上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生命的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琼西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西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也让我们学生更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三、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释放生命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研读文本、朗读感悟等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我们教授了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后,开展了“直面挫折”的语文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懂得了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的道理,懂得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并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生命专题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我们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我在教授了这个专题后,布置了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的作文,我们年级里印发的四篇佳作,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例。如陆紫兰同学从校园里的马樱花的开放中获得这样的启示:马樱花不因我的悲伤而留恋冬天,也不因我的喜悦而延长花期。你欢乐或者忧伤,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绽放、凋零。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在评讲这篇作文时,除了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借鉴外;更从文章的立意层面作拓展延伸——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做,同时请两位同学即兴发言。通过作文评讲,学生既学到了由物及人的写法,懂得了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洗礼—— 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要学会努力绽放自己,证明自己。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生命阅历,学生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注意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文学教育论文: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 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文学教育论文: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着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素质教育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可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实施者不容回避的问题。语文教育则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各种建设人才的培养都要从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开始,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中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目标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教育。由于语文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清楚地界定语文素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是不可能。一般语境下多将语文素质分解为语言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这样五部分。 语言素质:语文素质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指的是识记汉字的量,积累词汇的量,语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文化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名着的阅读,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关注程度,以及正确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化地书写汉字。 心理素质:语文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指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毅力、良好习惯和情绪,对学习策略的调控能力,以及正常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品德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智能素质:指的是以理解为其本质的听话和阅读能力,以表达为其本质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以思维为其本质的观察能力,以语言为其工具的社会交际能力。 审美素质:语言素质与语文能力中最高层次、最富球艺术性的部分,指的是对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现和感受,并具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在内的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兴趣。 六、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途径 “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无疑为我们进行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因此,我们在寻找最佳途径时,既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失去了方向,而应该把内外课堂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并把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渗透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及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这也对于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现代生活起到积极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所以,课堂、课外、生活三者相联系,并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施。 二、提高语文素质的方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对话”式教学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建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学生敢于说“不”,勇于探究,在交流中对话,在对话中创新。 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13自然段写了母亲三件事,那么母亲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朗读课文相关语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刚开始还没有投入进去,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朗读了“母亲亲筹巨款送我上学”这件事,也许是受了老师情绪的感染,同学们变得主动起来,甚至有的同学朗读的时候不觉有了哭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真诚地叙说也感动了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种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2.语文素质的提高,知识积累不能忽视 在语文教学中,不注意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乏,学生的语言源泉就会干涸。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语文素质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而要做好知识积累,就要在“记”“背”上下一些功夫。“背功”为识记能力,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积累不能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些爱祖国,爱亲人,爱老师的感情,才能引起学生蕴藏在心底的真挚感情,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提高学生素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能否适应当今飞速前进的社会,心理素质的好坏至关重要。设想一位满腹才华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站在讲台上语无伦次,手脚发抖,满脸汗珠,这怎能是优秀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心理素质太差,因此,中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讨论。刚开始,可能不太容易,没关系,可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自己说“这节课,我一定要回答两个问题”,这样,慢慢锻炼,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多参加一些公开活动,不为得奖,只为参与的过程,长此下去就能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是家长、老师、学生的呼声,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论文: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不少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然而由于从业人员数量过少,专业水平又普遍不合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以课堂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不失为一条弥补的好途径。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浅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空前迫切,独立意识强,渴望与他人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报复、自杀现象触目惊心。青少年对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令人忧心。在震惊、惋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势在必行。只有从小教导青少年敬畏生命,才能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此,在课堂上当我们慷慨陈辞赞颂“文天祥宁死不屈”、“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生命最宝贵”的理念。诚然,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们学习和效仿。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以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无疑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 如学习《小桔灯》,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在困境中仍对生活充满信心,镇定、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习那些革命者在黑暗社会中坚强地站出来与反动势力英勇地斗争,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心是何等强烈,又是多么不容易。同时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写读后感,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学生常会因为学业担忧、社交障碍、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到身心健康。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 如学习课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让学生在阅读伟大的心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尝试。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学教育论文: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 对于姜太公来说,他自己把“人鱼”都忘却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乐观、宽容的初始心态。白居易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也积极地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他面临人生困境时,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无论是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和挫折,都要笃定地生存下去。或许通过这样还有机会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价值,并有机会洗刷莫须有的罪名。白居易正是通过此诗,借助垂钓这一活动来展现自己内心中的思想情操。在另一个诗人吕从庆的创作中,通过以钓鱼为主题,说道“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与白居易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宋代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代王兆云的《王世懋性嗜佳山水》等都共同展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人生志趣。古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养身,并说道“养身先养心”。的确,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首先应该追求的是一份好心情,体育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借助体育锻炼这一形式能获取好心情。明代刘基着的《郁离子》一书中,其中讲到一个《郑有躁人》的寓言故事,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不擅长射箭等体育活动的人就无法进行自我改善。寓言中的人物直到病死后,都还不明白他的病源是因为内心的暴躁。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有一些是竞技型的活动,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搏击有很大的关系性。有些体育特长者不仅身强力壮,还在搏击、砍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练习武功和刀剑的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熏陶。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些道德高尚和严以律己的人进行歌颂,而对于一些居心不良、欺世盗名的人则进行批判和讽刺。在清代纪昀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了打虎的事情。书中说道安徽旌德县有老虎已经打伤猎户多人,于是当地人特地去请远近闻名的唐氏打虎家族,把人请来后,其中一个是老翁,已经长满了须发,并不断地咳嗽;另外一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但在最后还是依靠这祖孙两人的力量杀死了老虎。从这一则故事中可以得知,祖孙两人自身拥有不凡的绝技,但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有需要的地方,而并没有以来博得众人的热捧。在《清史稿》中,王来咸是一个专门帮助人解决纠纷的人,有一个人愿意出高价让他杀害他的弟弟,王来咸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很多都是为了争夺家财,但不论责任在谁的身上,兄长找人去伤害弟弟都是禽兽行为。只要是真正武艺高强的人,往往都是不轻易显露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地使出自己的绝招来伤害他人的。 在《甘凤池》一书中,大力士张大义听闻甘凤池的名声后,特地从济南来到了京师想和甘凤池一较高下,但甘凤池拒绝了他,而张大义则执意要和他比武,并在脚拇指上佩戴了一个铁套,意图通过这样来处死甘凤池。出乎意料的是甘凤池借助他的脚,反而使张大义的拇指套入了铁套之中。甘凤池在扬州的时候遇到了身强力壮又懂轻功的马玉麟,马玉麟看到甘凤池坐在地上心中感到一阵不悦,于是要和甘凤池比武,但在最后他却十分羞愧地狼狈而逃。最有趣的是清代吴炽昌着写的《淮阳难子》中,描写了一群脚夫和一个力气可以劈断树木而又十分自大的人,这些人竟然都不及一个遇难沿路乞讨的女子。最让人深深折服的是当这个女子把这件事告诉她父亲后,她父亲严厉责骂了她,训斥她不应该用泰山压顶势来伤害别人,并责骂她说,这样的行为是会“败人衣食”的。 从中可以看到其父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情操的人,而这个女子也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施以颜色的,并不是做得很出格。这些摘选自不同朝代和文本的故事,都采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来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思想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在一个擅长武功的人的身上是很重要的。在《礼记?射义》中也记述道,一个惨败的将军和亡国的士大夫以及不能守护家族利益的人虽然不能参加射箭活动,但对他们应该以礼相待,这是因为永不倦怠的学习和根深蒂固的礼仪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从中可以说明,体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它的总体状况可以集中展现出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水平,而反映在个人的身上,就集中展现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之上。 文章中所摘选的一些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庄子?达生》中记录了一则故事,吕梁游在三十里外的飞瀑下面,而在四十里外鼋鼍鱼鳖都不能够适应,更别说吕梁在这个之下。所以孔子认为他必定会死,并命令弟子沿着河流去救援他,但令人吃惊的是吕梁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孔子问他其中的缘由,吕梁说他是随着水的漩涡而前进,与上涌的水一同出现,并且完全依照了水的性子,这也正说明了吕梁熟悉水性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技能,都必然是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积累而来。还有些古代文学作品则详细地讲解了日常学习和体育训练中应当遵循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取得成效,反之相悖而行,只会带来害处。在《孟子?告子上》中描写了一个《二子学弈》的寓言故事,说明在学习和运动训练中都要十分的用心和专心;摘选自《吕氏春秋?审己》中的《列子问射》一书中,则主要强调“悟”在学习和运动中的积极作用,领悟其中的道义和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在《庄子?达生》一书中记录了《东野稷败马》的故事,说明人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根据自身体力的承受情况来看,这和训练马的道理是一致的;在《孟子?滕文公》中讲述的《王良与嬖奚》的故事中,特别强调学习一门技术应重视规律性的作用,并应遵循公众共同遵守的规则。古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前秦时期着作的寓言故事《羿射不中》,还是《赵襄主学御》,都共同说明了:无论是在学御上,还是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都不应该把成败看得过重,而是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而在《吕氏春秋?壅塞》中讲述的《齐宣王好射》的故事中,则从反面印证,如果学习射箭时只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并欺骗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一门技能的。另外在《列子?汤问》一书中所记述的《造父学御》的故事中,专门讲述了学习御术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这些摘选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我们今后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借助这些体育上的技能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规律。综合来说,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分别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启迪。每一个求学者,都应积极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思想情操,并要适当地规范自己,从而进一步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做一个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人。 文学教育论文:技工古典文学教育研究 一、古典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上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以现正使用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教材《语文》为例,教材将学习内容进行阶段分类。一些优秀、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节选自《红楼梦》的《宝玉挨打》虽然也纳入了课文学习的范畴,但却作为鉴赏作品排在课本的最后。前面的单元内容已经将教师的授课计划占得满满的,很难腾出多余的课时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讲解,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教育。 2、教师思想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存在惯性思维,惯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力求让学生掌握这些好学、易学、能用的知识。对于需要花时间、需理解、重领会的古典文学教育,教师囿于自身的文化功底、兴趣爱好等因素,觉得教古诗文不如教现代文轻松自如,往往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机械训练,极尽繁琐之能事,把美的语言变成了僵死的符号。 3、学生学习上存在“不学亦可”的思想。技校生的文学知识基础薄,底子差,往往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厚。他们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技能知识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单纯的人格与审美教育在目前很难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实际上,古典文学教学本身包含了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1、听的能力。古典文学中不乏美的诗歌、散文,细心听,用心领悟是古典文学必备的基本能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音字、同音词的存在也是一大特色,在“听”中锻炼学生前后词语的连贯能力,用心领会其中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日后在求职、社交活动中能够准确把握他人话语意思,加强沟通。 2、说的能力。古典文学作品适于朗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培养学生公众演说的能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停顿、快慢、抑扬顿挫等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流畅且富于逻辑,使得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也使他人愿意与其交流。 3、写的能力。很多学生都会写,但很难写好。当前是信息迅猛发展的年代,“火星文”、“3Q体”、“鲸鱼体”等各种奇文异字层出不穷,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现正接受教育的学生。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稀奇古怪的不规范文体,古典文学作品是最好的纠正范本。古代作家对写作要求极高,用字遣词不仅考虑词义、通顺,更要考虑意境、语境,一字一句都经过反复推敲而成。掌握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书写交流。 4、分析鉴赏能力。一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要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思想,更要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同样,这种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局限于文学作品,更可运用在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对一般事物的分析上。对于社会中各种繁杂事物,我们都需要一种客观的判断、鉴别能力去了解原委,掌握关键。在古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分析、鉴别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三、加强古典文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充实课本选材 (1)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大众性的作品,教师教授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要强调其艺术性、故事性,更要着重对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进行讲解,如《三国演义》的领导艺术,《西游记》的团队精神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岗前教育”。 (2)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与专业课程有较强联系性的古典文学作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大多以理工、经管类为主,古代有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了大量的科技、商业内容,适当加入相关的作品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3)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现今频繁使用的应用文文体都与古代应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优秀的古代应用文简洁、精美,如现在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请柬、信函,更是体现了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大纲加入古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的写作技能。 2、提高教师素养 技校语文教师应夯实古典文学基础,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如果只知道搬书本搬教材、照本宣科讲课,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说在大学期间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本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背诵与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已学或将学的古诗文,给学生做出榜样。当然要带好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教学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更是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3、创新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古典文学的教授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情感以及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出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创新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研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和感悟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能力的提高。 4、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选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导入课堂尤为重要。古典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经典的故事情节及有趣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特点,以耐人 寻味的故事情节和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关注。现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以电视剧、电影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也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黛玉葬花”的片段,引导学生去学习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秀的思想内涵与现今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也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不能局限于了解苏轼被贬到黄州的遭遇及体会其感情变化,而应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理想受挫、身处逆境之时应如何面对,启发学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这样更容易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 文学教育论文: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俄罗斯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作家们以反对封建农奴制度、追求人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同情小人物坎坷命运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进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所展示给人们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哲理、栩栩如生的语言,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俄国的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俄罗斯社会的舞台,荡涤着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此时,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亮相,出来表现自己。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流派纷繁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之外,象征派、未来派、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的流派也相继兴起,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证实,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标志着他文化素质的水平。由此可见,不仅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文学修养要高,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对文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罗蒙诺索夫,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语言学家。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契诃夫都曾学习过医学,后来他们都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巨匠。 文学有两个重要功能,即教育功能(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和教养功能(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前者为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功能,后者为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功能。文学能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语言中的许多成语、典故、新词、新义或源于文学作品,或被文学作品所认定。如俄语中的человеквфутляре(套中人)源于契诃夫的作品;сплечдело(万事大吉)源于格里鲍耶多夫的作品;汉语中的“罄竹难书”源于《旧唐书?李密传》;“风马牛不相及”源于《左传》。这些语言现象没有文学、历史或其它方面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准确运用了。成语голодныйфранцузворонерад(饥不择食)中,为什么要用француз和ворона两个成素,而不用англичан和курица或其它词表示,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正如汉语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不能用其它官职代替一样,因为这一成语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人们正是通过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及表现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及表述能力,使语言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对这些现象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摘引一段普希金在《杜布罗夫斯基》中对俄罗斯人犯讳的描写:Вдомесмотрителясиделвуглупроезжий,оннеспрашивалсебеничай,никофе,поглядывалвокноипосвисталквеликомунеудовольствиюсмотрительши,сидевшейзаперегородкой。(在站室的角落里坐着一位旅客,他不要茶,也不要咖啡,他望着窗口不断吹口哨;这使坐在隔壁的站长老婆老大不高兴)。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知,客人吹口哨对主人是不吉利的征兆,会给主人带来麻烦,从而引来“站长老婆的老大不高兴”。由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某些作喻体的词逐渐获得了指喻或联想意义。如俄语中经常遇到трещатькаксорока(喋喋不休地说,像鹊鸟似的),болтливыйкаксорока(像喜鹊般的唧唧喳喳)。这种比喻使сорока(喜鹊)一词获得了“铙舌妇”的指喻意义。 俄罗斯童话中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偷东西的喜鹊)的形象出现,又使сорока能联想到воровка窃贼)。汉语中有一付广泛流传的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因而使得“松树”获得了“长寿”、“青春永驻”等象征意义。“松鹤延年”也对此作了印证。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表达新鲜事物的新词新义必然在语言中出现。它们往往首先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最后在传播领域和文学领域中进行加工和选择而加以确认和吸收。汉语中的计算机———微机———电脑和俄语中的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машина----компьютер----электронныймозг就处于被选择的阶段。这里文学对语言起到了丰富和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文学的教养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染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教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催人奋进;一部坏的文学作品能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引向邪路。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决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它们自始至终承担着育人的职责。 正如伟大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Поэтомможешьтынебыть,ногражданиномбытьобязан.(你可能成不了诗人,但必须要做一名公民)。因此,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去审视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思想和主张,我们或接受、或扬弃、或吸收、或排除。但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文学自身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人,理寓于情之中,我们审视文学作品时就要以理释情,从审美的角度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在过去的文学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功能,在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时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特别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审美原则对审视文学创作的意义。这样,有些作家和作品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十年动乱时期,有人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把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称作“文艺界修正主义的鼻祖”,称他的名着《一个人的遭遇》是宣扬“战争恐怖”和“叛徒哲学”的大毒草。我国着名翻译家草婴因为翻译了这一着作而受到了“批判”。这种做法,完全失去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也背离了基本的审美原则。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作品,正确认识社会和时代,从而正确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价值。不仅要从中学到俄罗斯优美的语言,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生活,还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知识。只有这样,文学教学在俄语教学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学教育论文:分析新闻传播广告的古代文学教育 一、教学重点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台完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八大电视台与香港中天 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2010年,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了《西游记》。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联系87版的经典《红楼梦》,也联系当下出现的红楼梦热潮,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及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启发学生分析在光电媒体下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播的优劣得失和当代人对于古代经典的接受心理,进而鼓励学生研究在新的技术下、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古代经典的对策。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为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学生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其实,还可以运用设置思考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等方法,引导学生把两个专业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只要教师主动了解一些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知识,结合古代文学的知识,用心思考,总是可以发现两个专业的知识结合点,给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学生以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启发。 文学教育论文:对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4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实用理念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冷落 由于受到不同理念的影响,从1990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对诸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注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英语等级考试,而对英美文学这个英语主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不会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有太大的帮助。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的冷落,师生只强调学好语法和词汇,掌握好语音的准确发音,培养好听力理解能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忽视内涵丰富的文学教育理念和方式,导致学生外语整体素质较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较弱。 2.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的就是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上事先进行了规划和统筹,不具有创新性。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英美文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想象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审美意识在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这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急需完善。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 英美文学主要凝聚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结晶,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和审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意义重大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西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西方文明进行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和认识,进而可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提升审美情趣,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语言的充分分析和揣摩,进而来研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还可以开拓知识面和人生的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从而陶冶情性,提高人生的境界。 3.培养思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学习文学作品可以获得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道德观和高尚的审美观。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作用极强,文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英美文学有很多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 1.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一些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观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应重视对一些文学常识的介绍,增加对文学研究理论等知识的重点讲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其次,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背诵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第三,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适当安排和课程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诸如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改编,或者进行舞台表演,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应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其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2.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广泛交流和互动,增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且实用性较强的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这个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相互合作的和谐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首先要合理设计需要教授的课程,然后进行分组教学。初次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强弱结合,否则学习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学习了;另外,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力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要注重对课堂效果以及信息的反馈。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回访,按照反馈的结果考虑以后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在此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英美文学作品包含的丰富思想,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灯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3.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亟待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减少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就会改变原有的学习状态,不再被动地去听课,而是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主动地去寻找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思想和内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手段之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外语类的学科建设中,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路,适时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进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贯穿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始终。 文学教育论文: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着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 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现状的研究,针对普通高校的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英美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探索了英美文学教材选择和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好英美文学的兴趣与热情,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优质外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教育论文:古典文学教育危机分析 一、中国古典文学面临的危机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着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新文化运动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新文化运动”,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着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四、结语 读古典文学,就是读祖先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倾听最原始的民族召唤,我们甚至可以将读古典文学看做是品古典文化。网络快捷,信息交流容易、自由、个性甚至先进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随着现代学科分化的发展与审美自律观念的确立,形成了专业化的古典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在人类教育史与当代教育体系这个坐标中确定古典文学教育的位置。当然,在古典文学面临“失重危机”的今天,古典文学的发展也需要全民的支持,在中华名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中国文学精髓——古典文学,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度消费大学生的不良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在高校当中不断扩展业务。大学生在即时消费满足的诱导下,随时都可能在“高利贷”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与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在大学生网贷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虚拟性作为互联网的核心性质,使得当今的网络使用过程明显具有自由性和隐秘性特点,以至于部分畅游虚拟网络中的高职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即时享乐,追求新鲜刺激在网上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虚荣拜金、过度消费,以及推崇享乐主义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不仅让当今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上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时代责任,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削弱了自己人身安全的防范意识,还导致了网络犯罪几率增长,让原本混杂纷乱的互联网环境更加恶化。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追求即时满足。大学生追求的物质生活,希望今天可以透支明天的收入,来提前享受,这一心理是如何落实到过度消费的网络借贷,以致于借贷金额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偿付能力呢?下面举例说明。李某作为一个每月只有800元生活费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一个节俭朴素的传统家庭环境中,很多物质需求并不能即时满足,本身就具有物质匮乏的心理的李某,在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中具有可以对比的对象时,这种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愈演愈烈。当李某面对网贷可以为他支付他目前想要的苹果手机,但是负债可能超越他自身的偿付能力,李某没有被理性叫醒,并幻想在未来也许自己会有一个好的赚钱的方式,并补上这个“窟窿”,从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诸多商品。借贷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消费,并超出目前消费能力的范围,被认为现在所享受的金钱,在未来的几月或几年的时间内,平均受到的支付金额与目前金额相比,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出现了偿还总额翻倍,但是分期偿还金额大打折扣,从而给了借贷者一种被优惠的感觉。这种即时就能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可以解释为,人们情愿支付贷款的利息,却不愿意在久远的以后为了需要的商品而存款。 2.互相盲目攀比。由于大学生们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地域的不同,消费能力的高低不等也在所难免。处于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现象。大学生这一没有固定社会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多数还在受父母供应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的范围受到限制。一旦在他们眼前出现“零首付”“无手续费分期”“款项秒到”等噱头的网贷服务项目,他们就很容易被诱惑而贷款,从此看似满足的攀比心反而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漩涡,享受其中却无法自拔。 3.高估自己的偿还能力。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虚荣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散发着奢靡华丽的光环,一些追求物质和崇拜金钱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冲动,这也给了网贷一个广阔的市场契机,因为网贷的便捷性而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大学生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偿付的能力,但事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花未来的钱,圆当下的梦”,对未来的收入也是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网贷对大学生带来的盲目攀比,冲动消费,无力偿付这些负面作用以外,网贷的出现对大学生创业,助学助贫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这一作用可以减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顺利毕业,还可以鼓励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意志,还能让大学生有计划的去理财偿付贷款,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很多大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稳定,需要校方呼吁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深入教育,需要家长们对孩子们悉心教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因此,校方和家长们应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热心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防止恶行的发生。 2.加强对网贷服务的规范与监管。网贷在社会中的业务扩展,缺乏法律规范与监管。作为市场经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法律的制度无法实时规定,因此,网贷公司的存在与经营,所受到的法律约束不够完善。当然,利用法律边缘空隙来隐秘经营,混淆网络公司和网贷的性质,在工商监管部门允许的经营范围之内,网贷公司在没有“借贷”这一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仍然借助电子商务的形式继续推广贷款业务。假使网贷公司意识到了经营范围受到法律限制,仍然采取规避的方式,法律必须对网贷公司的经营资质进行规制。如果不对网贷进行规范和监管,制定条规,必将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错乱。 3.对学生网贷进行管制。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安全权益,减小大学生网贷所承担的风险,校方应把控网贷事件,严格审核网贷款项目的用途,力求款项明细,对学生的借贷要控制金额范围和用途范围,征求父母同意并提供父母同意证明的前提下,由贷款公司经由学校审核再将款项打给学生,杜绝个别学生借助网贷进行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以防止学生因无法偿付巨额贷款而导致的种种悲剧事件。 4.限制大学生可贷款额度。网贷存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数额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由于网贷市场现在缺少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制约,没有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种渠道贷款,其额度无法限制。倘若大学生无法承担过高的偿还额度,便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继发恶性事件。因此,必须限制大学生借贷的额度。 四、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 1.高职学校承担着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责。学校是国家寄托未来社会新接班人的枢纽,作为社会新接班人理应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及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包括对互联网技术技能的认可,学习并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维护良好互联网环境的义务与责任相互辅助等等。在教育大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同时,也在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是当今学校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和使命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代力量,积极自觉维护网络安全,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拥有时代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的责任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必要前提。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更需要素质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石。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推广并加深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职责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年来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展,以培养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这一教育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即使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但是由于对网络安全意识的不同认识,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导致在实际当中,学生对个人主观的想法过于偏激,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没有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网络安全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现状下,确保网络安全意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中,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在社会中的追求与发展,还关系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强化社会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作者:钱伟 张诺 白其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互联网具有两面性,在给高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成瘾、非法入侵、传播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等网络安全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以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使用网络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给高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部分学生沉溺于网游、虚拟交友、网购、网络影视中,生活严重脱离现实,性格变得孤独冷漠,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更有甚者参与网络赌球,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安全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使用网络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问题造成的,而与其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十分有限有直接关系。 1.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常态化开展,形成有效机制,确保教育实效,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基本能力,提高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减少伤害,提升自身网络道德水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是,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网络教育方面重视不足、认识滞后,往往都是网络安全问题出现了,才针对个案进行处理,缺少前期预防,亡羊补牢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1.2只注意网络安全管理,忽视网络安全教育 多数高职院校很重视互联网日常管理,不惜花大价钱够买最新的防毒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认为只要在网络监控方面做到位,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好多高职院校仅仅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一下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压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随后的三年时间,几乎不再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只是走过场,把网络安全教育当作作秀,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更不可能给学生系统灌输网络安全知识。 1.3课程设置不足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严重缺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系统化、学分化、课程化,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很难得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讲授,但是也远没有把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一知半解,根本起不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然后再外化为行动的作用,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从根本上起不到教育效果。 1.4网络安全教育缺少基本的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除了要灌输和讲解网络使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方面的教育,比如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木马病毒的危害性,也知晓计算机下载、浏览需要用杀毒软件,但是,对如何查杀病毒、安装杀毒软件处理常见的网络问题方面了解甚少。多数学生知道网购如果不提高警惕的话,有一定的风险,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识别非法网站,也更不知道如何防骗。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某种程度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安全使用网络的技能,这样的实践环节更重要。 2改进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为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各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切实改进和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尽全力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服务于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 2.1增强学校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受到许多不良事件的冲击,网络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对学校的其它学生,对家长以及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我国区域的地方安全稳定产生副作用。[1]各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任,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和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有关人员,形成浓厚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氛围,真正地使互联网成为高职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广大学生服务。 2.2进一步丰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第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各院校必须要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防止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2]第二,加强高职学生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3]预防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另一方面要提高网购时的防范意识。第三,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在网络世界中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知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是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2.3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从实践层面教会学生们如何安全使用网络,各教育者自身更要加强网络使用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平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此外,各高职院校要定期举行互联网安全使用技能竞赛,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警示公开课,邀请网监部门相关人员到校进行宣讲,重视安全防范技巧的演示,让广大高职学生真正学会安全使用网络,不能只停留到知识和意识层面。 2.4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队伍是有效实施教育的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分三个方面,首先是普通文化知识,这要求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具备广泛的社会、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常识,要有知识面的优势,才能在具体教育中面对不同教育对象做到游刃有余。二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能力,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必须自己要有较强的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效果,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第三就是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这是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讲解,日常工作中可以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形成合力。 作者:崔利宾 单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和运用网络,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发的息息相关,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慢慢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可以得到预防的,只要人们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建设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大力增强人们对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能力,选拔和培育优秀的网络安全监管人才,促进我国网络安全事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策略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网络大量应用的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给世界、社会甚至是每一个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方式,也带来了与传统社交方式不同的网络社交新体验。但是,随着网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和使用,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如何解决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接下来要系统讨论的问题。 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有助于帮助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便捷和高效化。目前有很多的网络工作者,都试图在网络中进行工作和平等交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社交方式很有利于他们的接受,更有甚者现在已经开启了一种网上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学生们所认可。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效率高、时间短的优点,学生可以在一段相同的时间内听取和吸收不同的教育者开展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的高效率交流。同时,对于网络来说,它还具有能够下载储存的功效,学生可以在网上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下载下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安排和听课,这种受教育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自学规律,还能够提供全天性、随时性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及时补充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受教育途径 网络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还包括一方面,就是它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受教育途径,扩大学生受教育的平台。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大力的提倡教学改革,推进九年普及教育,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出现,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受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在网络上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随时学习更高等的教育。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棒的体验,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我国的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应运而生在带给世界和人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隐患和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全带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而我国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进展的却不是很完善,无论从管理上、技术研发上还是安全防范意识上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网络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系统在操作和运行的时候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而网络安全漏洞的频出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而且,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还没有真正的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手段,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方面还是主要依靠国外的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而这一客观上的原因就足以造成我国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注定发展的不会长远。国内的网络安全市场长时间被国外垄断也对未来的国家网络安全性敲响了极大的警钟,如果再不抓紧时间研制国内的核心技术,那么对于未来我国的网络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二)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 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性也是我国构建安全的网络防范体系中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的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缺乏先进科学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缺少应对网络隐患的紧急处理措施。而且,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现有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规模建设的也很小,人员分配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屡屡发生。此外,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还缺乏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协调,没有出台法律法规来加以严格管控,也没有大力的培养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目前在网络安全管理上极其缺乏相应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防护的需要。 (三)网络安全意识浅淡 网络用户也就是流行用语“网民”一般只侧重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并不考虑其软件会带来什么问题,更谈不上网络安全意识。而且有很多网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自身可以方便使用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或者违法的手段来破解网络上的安全密码,以此来进行系统修改、删除重要数据文件等破坏性行为,轻则使企业或个人财产或信息上有所损失,重则可能会涉及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机密。 (四)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严重落后 我国的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的另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但是网络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网络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黄色、血腥、等不良的内容,这种内容往往会严重腐蚀还在建立人生三观的青少年,很可能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荒废学业、上网成瘾,甚至产生违法犯罪等行为。而且现在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都不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更加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不好的内容。 三网络安全教育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是解决我国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上述的论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而要想解决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两方面的人才管理工作,注重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的人才。网络的安全教育问题包括网络安全人才方面的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和意识方面的提高。要想完善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建立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网络,培养综合性网络安全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另外,还要注意网络安全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师资方面的建设工作,还要严格控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的审批流程。培育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大学专业的积极作用,适当的利用商业化运行体制,把引入黑客进行网络安全维护作为一种建设网络安全体系的辅助工作。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人才,保障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也要实行层次化教育。把眼光放的长远些,在培养人才方面注意多多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网络人才。而且还要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可能的培养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设立专门的立法司法管理人员、网络安全运行维护人员、网络安全专业研发人员以及网络安全评估人员等等,从各行各业入手促进我国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转和完善,为国家的网络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要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改变原有守旧的传统观念,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教育,尽可能的解决我国网络安全维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二)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是做好当代社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就是要趋利避害,加强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努力的在全球网络体系中占据主要的发展战略地位,要看到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在加强网络完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管理和维护运行,提高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力宣传有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用提高法制宣传能力来使人民意识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提醒人民一定要严格的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行使上网的权利。还要加大各大学校内部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工作,努力把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教学角度而言,要想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就要从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角度出发,提高用户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并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另外,在网络安全的世界中,道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信息传递虽然拥有方便迅速快捷的特点,但同时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光靠法律来约束广大的网络用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提高网络用户的鉴别能力,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规范用户的上网行为,在通过网络获取便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网络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前人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所以就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这一点,用道德来强调和教育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要对自身负责任也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起相应的责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且它的风险性是极高的,但是同样它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加大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充分调动起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网络安全的稳步法制,共同逐渐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稳步和谐发展。 作者:马闯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人们的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深,网络在给我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的挑战,特别是在高校,网络诈骗,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同时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高校 一、网络安全对高校安全的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有望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道实现腾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网络购物、网络约车、网络支付、网络游戏、共享单车等等现在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领域当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互联网中心的数据,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在我国占有相当比重,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数量也很可观。拿简单的数字化办公来讲,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建设有些甚至走在社会的前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有技术漏洞、技术不完善等自身原因,也有很多跟人的素质、意识、行为习惯等有关的人为原因。一旦高校网络安全受到攻击,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公,还可能会造成大量学生的信息遭到泄露,犯罪分子进一步对学生后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等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就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想不到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对高校的安全意义重大。 二、高校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诈骗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一)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运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深入发展,网络诈骗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且形式多样、并越来越往高科技方向发展。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全球刚刚经历的蠕虫式勒索病毒,这次病毒的重灾区就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给一些部门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典型的网络诈骗事件。如果说这种因技术漏洞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可以靠更高的技术来进行解决,那么那些通过人为精心设计的诈骗方式,则可能让人防不胜防,危害极大,如电信诈骗、钓鱼网站、虚假信息等。高校学生即有对网络的大量需求,又往往是网络攻击的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收到诈骗分子的利用。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的特点,很多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自由发表言论,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了很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国外的敌对势力、社会中一些居心叵测者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扰乱我国的意识形态,在高校主要是一些国外的社会思潮、极端宗教思想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期,对于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思潮如果不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甄辨能力,学生则很可能养成不正确的人生观,时间观,对学生身心毒害极大。一些不法分子,正式看中了学生的这种身心发展特点,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宣传不负责的言论,在这点上,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的。特别是现在有一股反全球化的思潮,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加强的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忽视。 三、提高高校网络安全的路径探析 提高网络安全应在找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近年来高校时常发生的以网络诈骗为典型的网络安全问题,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网络安全集中爆发的时间段,要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学生上当受骗。新生报道日,短信,电话诈骗较多;节假期,商城促销日,双十一等学生喜欢购物的时段,网络支付诈骗,购物中奖陷阱较多;学生寒暑假则容易陷入传销组织虚假信息,求职等的诈骗。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生活中发生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要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我们的日常教育。 (二)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很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是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我们要主动出击,予以坚决的反驳,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ζ浣行批判,宣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错误的意识形态。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随着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针对现代网络安全问题,大学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最依赖的存在。但是在网络使用中,各种违法现象不断发生,网络犯罪也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因此,大学校园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辨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代高校普遍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并没有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相P内容,学生在网络使用中遭遇诈骗、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现象依然很多。这就说明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在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看,很多专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程应该讲什么,而将其变为专业性的计算机学习,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落后 现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存在严重落后、跟不上潮流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在带来更多便捷与应用的同时将出现更加厉害的攻击技术。但是教学教材或教师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现阶段的网络实情严重不相符,使学生一直在学习过时、无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呈现出严重的无效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课程而言,不像语文或数学课那样有很好的考试方式,因此教师难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从考核内容中反映学生灵活处理网络威胁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考核为教师教学带来严重的困扰与不易,导致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最终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没有实效。 3.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现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缺少网络危险的经历,因而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认为有杀毒软件、安全管理插件就可以避免网络攻击,很多时候随意泄漏个人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已后悔莫及。而学生这种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学生对网络课程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学生从未正视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偏差,导致课程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应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比如,采取笔试加上机考核的方式。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通识的掌握,让学生根据网络安全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机考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判断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而教师也应该基于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内容全面而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学情,形成一种良性的诊断循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认识。 2.加强通识教育 教师可以加强通识教育以解决网络安全课堂不知道教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识包括计算机设备、常识、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等,都是学生可以掌握且不会改变的网络内容,因此,通过通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了解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网络安全的辨别能力,防止自己上当受骗。这样的通识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3.营造安全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同时号召学生保持安全的网络行为。首先,学校要规范校园网环境,对一些有危害性的网站进行拦截,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用网安全,打造良好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号召学生安全用网,谨慎操作,文明用网。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用网态度与方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用网情况,使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谨慎用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的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学生成了网络使用者中的巨大群体。网络的应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使用上的问题。同时,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强、机制不健全和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大学生受到与网络有关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彰显的问题入手,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网络时代下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仅 2016 年上半年,遇到过钓鱼网站或电脑病毒攻击的网民为3.86亿人,占网民的54.4%。有过 ID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2.53亿人,占网民的35.6%。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逐年递增,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90”后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大学生中长期依赖网络、抗压能力减弱和实际交往能力不强的数量也在扩张。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在现实中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甚少了解,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性 我国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远不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跟不上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步伐。现行的网络安全教育多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社会影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虽然形象生动,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的时效性相对滞后,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侵害时,危害已形成,没有形成预防的目的。所以仅在案例上的事后讨论来起到教育的作用,已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高校专门给大学生安排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几乎没有,所谓的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在其他课程里面穿叉讲授而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需要,也应对不了网络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不断丰富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操作实践技能,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削弱。在网络安全信息的使用上,教育者失去了传统安全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和先导权,而是与受教育者同样的共享网络资源,很难再通过过滤和灌输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强加给受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教学中上,教育者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往往落后于学生,网络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及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使教育的主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增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性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决定了高校应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重视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类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将网络安全教育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应关注对学生和教师等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协助高校学生能够有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的克服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心理障碍,进而避免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产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网络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应从自身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高校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去;而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违法犯罪的现实案例及时地告知给大学生,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领导、组织与实施工作,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工作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进而在增加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同时,提高校园关注网络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教师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提高实践经验方面的专业化技能。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能够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而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作用。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智力保障,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更强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更娴熟的实践拓展能力,才能在网络安全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简介:汪露(1991-),女,汉,安徽合肥,研究生,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摘要:本文以唐山地区各高校为例,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隐患,使其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保护自己的利益,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给学生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使大学生深陷网络陷阱。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笔者在唐山市选取3所高校,现场随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现场有效回收率88%。通过问卷星平台共进行405次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部分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考试挂科甚至降级退学的情况。 (2)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如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等。 (3)网络购物陷阱,对学生心理上、生理上造成的伤害。一些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赚点生活费或贪图便宜的网络购物,却掉入网络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 (4)文化渗透现象。网络传媒已成为不法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5)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问卷调查后将问卷分类汇总,其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依赖性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35.58%的调查对象表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将近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表示一有空闲就会上网,这一现象也是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动脑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学生使用网络方式多元化,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却所知甚少。大学生主要以看视频、网上聊天、购物三大使用方式为主,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所在。 第三,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虽有防范意识,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鉴定仍然存在问题,有少数学生受到欺诈。 第四,大学生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但是对于个人权益、言论和义务等问题了解得不够透彻。三成以上的学生会在陌生的社交网站发表言论,也有三成的人不知道传播虚假信息会被追责;更为严重的是,有高达14.42%的学生曾因泄露个人信息而遭受损失,这种因为网络安全意识匮乏而造成的损失的情况,学校应该尤其重视。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安全了解片面。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概念模糊。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就不会再出现问题。 第六,网络文化渗透现象较为严重,崇洋媚外,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如今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网络这个全球通用的媒体进行本国的文化渗透。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和宣传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新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应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选修课,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需要加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网络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一些社交网站要求登录者提供真实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商家利用,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广告,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在网购时一定要采用安全的支付方式,以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一个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升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应该学会甄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抵制文化侵略,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创造美好生活。 四、反思与建议 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开始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它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而消失,反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师生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提高学生应对W络安全问题的反应能力,为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但也引发了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安全隐患入手,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_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班级设立网络安全员,常态化宣传网络安全常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员可按照学校网络安全宣传的要求,在班级中定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可将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 5.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但是做不到完全杜绝网络犯罪,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同时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总之,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是复杂的。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络危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徐艳(1968―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讲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中,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有明显改变,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建 G6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等的重要平台,网络技术的全覆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大学生本身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不足 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安全上网的能力,能够对网络安全常识有相应的了解,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教育应当是未雨绸缪,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控制在萌芽之中。但是反观目前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再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体现出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上存在滞后性的特点。 目前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普遍是放在学习上,从而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中对大学身的安全教学形式就是对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宣读,网络安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安全管理代替了安全教育,并没有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 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以开设讲座进行宣传,或者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各种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结合,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高校中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网络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对比较基础的教育,没有涉及到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道德知识等深层次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并不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应当是高水平的,对网络安全知识有丰富了解的。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使得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效果并不明显。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如果想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从思想上对安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需要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高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中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与自己离的并不远。只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2.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教育,高校思想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在校园中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讲座,开展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让大学生能够理性上网。对网络比较沉迷的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时进行疏导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用的应当是交友软件、购物软件还有网络游戏等,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在交友方面大学生应当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不轻易的透露,不与网友单独进行见面。在购物时要提醒大学生,注意防范风险,使用单独银行卡,使用动态密码进行支付,对相关的混款凭证等信息保存好,一旦有不安全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及时的报案或者投诉。在进行网络游戏的时候,对网络中弹出的相关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一定不要点开看,这种网站中会包含木马病毒,会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盗取。网络犯罪大多是在这几种行为中产生的,所以加强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呈现多元化形式不断的出现,高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护意识,使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3.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各大高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网络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各高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形成高校和政府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大学生的上网安全。 现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宣的力度。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高校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使每一名大学生都学习到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上网环境中做到理性上网,安全上网。 三、结束语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高校应当及时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安全上网的监管,不断的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和上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使网络不安全事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表现,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文明修身 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造就完美人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修身教育历来被看成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将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等紧密联系,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传统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且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日益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据调查显示,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性质有关。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专科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于本科生,且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形成网瘾。在网络越来越具便捷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性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网络像一块磁石,每天吸引着无数信息在这里交汇,原本有着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束缚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里相互传播、交融,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网络不良与信息垃圾影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的复杂性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不乏黄赌毒等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95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为了满足好奇与寻找刺激,陷入了不良信息的泥潭,心灵遭到污染,精神受到扭曲。此外,一些“网络大谣”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虚假信息。 (三)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滋生网络违法行为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更有学生对网络法律持漠不关心态度。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遮蔽下,部分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进而形成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规则、无约束空间的错觉,导致“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垃圾,参与到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网络犯罪的界线,在好奇心与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盗取他人网上钱财,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触犯了法律也浑然不知。 (四)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在网络中进行。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是目前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95后”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生活愉悦的环境中,加之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网络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网络,极易导致“网络成瘾”。在高职院校中,因沉迷于网络导致厌学、挂科、甚至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还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冷漠、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因此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 现代文明修身要求受教育者把外在的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及言行中,反复修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与意识。网络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实践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厘清问题与思路,着眼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文明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要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意识上入手,防微杜渐,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意识的摇篮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大多由网络法治意识淡薄引起,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的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大一入学时进行网络法律与基本法规宣教,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网络法治观念;大二阶段深入学习掌握网络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针对调查中显示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以法律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引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以及结果反复性等不足。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防止因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三)改进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职学生特点为导向,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应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改变着高职学生思维、学习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编织安全网,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人格品行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形成合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与手段,真正让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摘 要】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网络安全教育滞后性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联动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教育w系;构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达30.4%;占比最高的群体是学生群体,达25.1%。[1]当前大学生都具备一定基础性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充足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缺乏网络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而普遍存在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3、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联动机制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高校仅能行使其教育职能来承担对大学生教育工作,只依靠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执法权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的介入。此外,家庭和社会本身也有教育职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的教育和教化责任,和高校一起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关注、引导、教育。因此,高校和社^、公安、政府等相关部门之间必须要形成合作联动机制,在监管、监督、预防、实践教育等各方面相互合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教育――宣传――预防――监管的全方位网络安全网,以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 要】安全教育历来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网络诈骗、传销等犯罪事件在高校校园中的出现概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这样的情况,系统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网络安全 教育 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是各个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对国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为之所影响。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的隐患甚至是陷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远离网络陷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防卫意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在校园中开展网络的相关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网络知识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在面对网络骗局、陷阱时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网络事件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相信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将会赋予为个人更大的竞争力。虽然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导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漏洞这方面,却并不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相信通过在校园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竞争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1.3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 网络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不仅仅涉及到安全方面,它对于维护整个校园工作秩序的稳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一时一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迅速传播,使事件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升级成为危及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学生们拥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络判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网络谣言,降低校园群体性事件的突发,从而为维护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普遍水平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指派专人关注本校的舆论阵地,如官方微博、学校论坛等,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在出现了相关事件之后才会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教育,并在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2缺少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肤浅。在当下的计算机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讲授内容多为一般性的科普教育,偶尔会伴随一些办公软件的指导使用,由于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这些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2.3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不少高校都有一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队伍,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专攻网络安全的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掣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造成了收入相对比较少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口较大。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高校中,管理层需要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校领导班子中必须有成员主管此项工作,并在各部门抽调专人负责相关环节,坚决避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此外,还需要加大学校的制度建设,不定期举行相关的座谈研讨,对已经制定的条款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理可依,进而为校内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2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在每一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课程的效果、质量等开展调查反馈工作,以便于及时改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日后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针对校内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校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比较稀缺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引进计划,通过高薪、优厚的晋升空间以及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方式来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途径,培训、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本校在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摘 要:互联网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丰富了人们生活,拓宽了人们视野,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的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危害,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育探析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也日渐提高,但是很多不法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法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意义非凡。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大学生如果不好好区分利用好这些信息,便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 1.网络道德缺失 在网络世界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接触和对话,这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虚拟存在”。这种“虚拟存在”,使得“自律道德”弱化,因此,人们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约束的机会。 2.网络信息冲击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人类借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但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外来低俗文化、极端思想观念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冲击也是极大的。 3.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4.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 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5.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在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脑接触者越来越低龄化,中小学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实际经验总结,认清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缓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危害,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问题历来受教育机构重视,保证学生身心安全,是诸多学校进行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生具较强可塑性,对新知识和信息充满好奇。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自控力、甄别能力低,这就更需要学校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安全上网,趋利避害。 近几年大容量的信息方便受众学习的同时,也常混杂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信息,如暴力语言、低俗图片、视频等。要解决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则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当下,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面临学校不重视、教育方式错误等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考量教师的水平,也是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体现。 一、中小学生网络接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的网络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只要联上网,世界各地的信息皆在“屏幕之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的。如今,电脑也不再是什么稀有品了,农村里许多家庭都已经安装,学生们放学回家就可以玩电脑,看视频。一旦开通手机的上网功能,中小学生便可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 (二)上网多是休闲娱乐,学习不是主要目的 现在的学生,所谓的上网,大多就是聊一聊QQ,认识几个网友,收发邮件,或者弄弄空间、微薄,发发心情什么的。比较痴迷的一些学生就是打网游,可以不吃不喝打通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既耽误学习,又伤身体。通过上网来主动学习是很少的。 同学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网络知识也多半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从学校获得的网络知识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太愿意让同学们进网吧,在他们的眼里,上网多是无益于学习的。这就是“堵”多过于“疏”。 (三)个人信息容易泄漏,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很多网站需要注册登陆,个人的手机号码,姓名,年龄、家里电话经常因此被泄漏,骚扰电话和短信便接踵而来了。有些同学的QQ被盗,里面许多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更有甚者,在网购时,没有安装一定的安全软件,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被他人所知,后果严重。 (四)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小女生上当几率大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甄别能力弱,当遇到网友约见时,很少人会考虑会是骗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特别是一些单纯的女学生,经常被“劫财劫色”,身心遭受创伤,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滞后,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在网络新时代,威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也能威胁安全,如充斥屏幕的犯罪信息。当中小学生以单纯的想法去度量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信息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巨大。所以,安全教育的外延已经大大发生改变。除了外延的拓展,安全教育的内涵也有所改变:即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再只是保证身体上的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安全在当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怎样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所产生,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清网络,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在网络上受到危害。但是,目前学校对网络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对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后,学生不能得到网络中丰富而有用的信息。 (二)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者和教育组织 网络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沿用传统的机构。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对虚拟空间内看不见的信息进行甄别。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熟悉网络特点的人担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 就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处的人员设置看,都是一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代为管理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没错,这些老师在传统安全教育中的确能发挥青年教师难以有的作用。但是,年长也意味着思想的保守,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他们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络会怎样危害学生的安全。因此,这种缺少专门网络安全教育者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一个现状,制约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错误,收效甚微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知道网络渠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后,便“沉迷”于其中。而此时,家长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对其行为加以禁止。这就让正处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反叛等行为,如逃课上网,手机看网络小说、打游戏等,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中不胜枚举。 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往往是采取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网络等方法。这源于家长和社会对网络功能认识的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用来玩乐和游戏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学校严肃教育和学习相悖。因此,上网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在遇到这样 的情况时,往往是收走学生的网络终端工具,然后告诉家长,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屡禁不止。更有中小学的教育者在提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或者危言耸听,夸大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信息,又或者小看网络安全问题,对出现的网络犯罪现象讳莫如深,觉得告诉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三、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但更多是害怕孩子“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但对网络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其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位置。国外对于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也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学,主要包括:在线安全行为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下载和版权问题、和网友见面问题、网络欺侮、正确使用手机上网问题等。在许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计算机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安全等。 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囊括这些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学校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变堵为疏,发挥主体作用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便利的教育条件和师资,使得它应该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通过综合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展开。但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外,中小学也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团活动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展览,利用网络世界增加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老师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了解,,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 解决一些网络疑难问题,演示一些常规软件的应用,教授网页的制作与简单的编程等。并且也可以借助板报、长廊、宣传画或校园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培训网络安全教育者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特别需要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来担当。作为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才能教育他人。对我们后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安全教育应该立足于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疏导学生有序出入,而不是堵住门口不让进。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渴望成熟,希望长大,但又易冲动,自控能力非常差,个别学生因为网络的诱惑而荒废学业。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伤害,引发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极力反对,但现实的世界我们无法将网络与他们隔离开来。网络安全问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道德和法律的层面。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未来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认清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网络安全存在以下七个方面问题: 一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政治稳定。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网络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执政领袖和公务员个人形象,并且个别网络事件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安全、稳定方面的导火索。 二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经济安全。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交易,便利贸易、投资活动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我们感同深受网络世界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很多人接触过网络诈骗行为,如钓鱼网站、山寨网站、充值类方面的诈骗、中奖方面的网络诈骗、订票类方面的网络诈骗等行为,网络黑市、网络传销危害巨大,网络购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网络带来的“蝴蝶效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网络方面的安全等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民心,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加强网络管理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非常必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网络安全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2011年“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四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文化安全。网络语言风靡一时,冲击着语言文字堆满。网络恶搞(如恶搞杜甫)、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虚无飘渺,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网络道德失衡问题在也日渐凸现,传统道德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 五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信息安全。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为了交友,在社交网站上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同时也造成了个人隐私风险,网络泄密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网络黑客、网络病毒、木马严重影响网民隐私安全,网络垃圾短信问题需要整顿,网络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六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青少年自控力较差,沉迷于网上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页等,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而且,长时接触电脑的“宅男”、“宅女”,不仅容易产生“电脑综合症”、“抑郁症”、“网络幽闭症”等精神疾病,同时,对于正在生长育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加强学生自身控制能力教育非常必要。 七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国际安全。人类下一场战争将是信息战和网络战的时代,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大国纷纷主建网络战部队,网络已成为国际干预和势力渗透工具,网络战争司令部在特殊的境况下将变成威胁别国网络安全、窃取他国军事信息以及危害军事装备和军事力量的隐性武器。网络战争司令部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军备竞赛,将各国关注的重心偏向于军事领域,产生新的不稳定和不安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制造障碍。 网络是一种技术手段,籍助这一平台,我们实现了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网络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也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精彩。当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很是头脑,谈网色变,生怕接触网络后青少年会变坏,因此,想办法让他们与网络隔离开来。虚拟世界是现实的人内心的真实体现,善良的人使用它这个世界会精彩纷呈,丑恶的人利用它这里到处都是欺诈与陷阱。网络本身是没有道德界线的,使用网络的人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政治学科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上网年限,同时也为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建议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提高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应用的重要群体,教育学生自觉学习、遵守和宣传网络公约,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网络活动的自控意识。教育学生明确上网目的就是借助网络提供的信息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知识,利用网络进行最有效的学习。面对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判断能力,自觉进行判断、过滤和自我防范。 二是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要逐渐学会拒绝网络侵害、拒绝网上不良行为、拒绝网络色情与暴力的毒害、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等,同时教育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等,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网络是“虚拟”的但不是“虚假”的,青少年要懂得什么信息是共享或可的,什么信息是不能收集或窃取的,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又要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三是营造文明网络,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领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真实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个人隐私不在网络上外泄,真正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做网络的主人。
营销策划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成功之路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出奇制胜,进行特别的策划。一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由弱小变为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 别出新裁的“创维模式”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90年代以来(至1997年底),我国在境外建立了5356家企业,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一些企业正进行全球化营销的尝试。深圳创维电子集团诞生仅10年,杀进国内彩电业才五六年时间,针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国内市场的消费低潮,创维别出新裁地提出了“创维模式”,即“开发在美国,生产在深圳,市场营销在全球”的全球化战略。“创维”一向以技术创新的优势来开辟国际市场,他们在美国硅谷建立创维实验室,进行未来视听科技的前沿性研究,同时进行技术储备,其目标是塑造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创维集团首创的数码100HZ护眼电视第三代——创维数码双频彩电以其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设计超前,使用时间跨度长而风靡全球,尤其在欧美市场,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创维的经营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以国际竞争为第一目标,追求效益第一;以销定产,快速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开发、生产到销售严格遵循市场法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创维还实行了本土化营销战略,在市场环境比较熟,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马来西亚建立了一条中档电视机的生产线,主要面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邻近美国地价较低的墨西哥和土耳其投资建厂。截止1999年3月,创维电器已成为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在中高档市场中占有了5%的市场份额。“创维”在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已全面启动,开始直接向美国市场大规模出口。创维电视在瑞士被评为最佳机型,占据了当地彩电市场的20%份额。创维还与全球最大的零售组织——沃尔玛及美国著名连锁商Circnit.City签下了DVB(数字卫星接收仪)、DVD、数码电视的巨额订单。“创维”电视在欧美市场上,已与世界驰名品牌“松下”“索尼”摆在同一柜台上。1999年头两个月,“创维”仅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创汇就超出去年的80%以上。 “优势互补”出奇制胜 联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于1984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创办。联想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瞎子背瘸子”式的优势互补策略。1988年北京联想集团投资30万港币在香港创办了联想电脑公司,由北京联想集团、香港导远有限公司和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联合组成。联想集团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不太熟悉国际市场尤其是其贸易渠道,相对于香港的合作伙伴还缺少资金和技术实力,而技术转让公司却可以提供可靠的贷款,于是,一个最佳的优势互补的合作形成了。联想集团将自身科技实力的优势与港商熟悉世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贸易作为积累资本的手段,解决科研生产所需资金,然后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联想集团充分注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利用世界知名电脑厂商把大多力量集中在电脑整机上的市场机会,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地将自身的资金、人力全部投入到电脑板卡的开发生产上,从而挤入国际市场。联想集团的电脑板卡1990年的月销量为5000块,到1994年底月销量则跃至50万块,并最终取得电脑板卡世界市场份额10%的地位,成为世界五大电脑板卡供应商之一。联想集团还与美国AST公司合作,在国内市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消费者需求的联想品牌电脑,并全力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与世界知名电脑企业竞争,以微机电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1995年,联想集团电脑板卡年销量500万块,微机年销量10.5万台,年产值达67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引人瞩目的虚拟生产 在名牌如潮、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耐克”在短短十年内,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美国最大鞋业公司。耐克公司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虚拟生产”的营销之路,令世人瞩目。公司总裁菲尔·耐克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先将公司所有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部投入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中去,而生产则采取了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身的疆域。耐克自己不投资建厂,而是全部外包给其它生产厂家加工制造。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生产厂家,让它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保证质量,然后将耐克的品牌商标赋予这些产品,将产品交给自己公司的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耐克公司的这一妙招,不仅使自身节约大量的生产投资,以及人工费用,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其它生产厂家的能力,为其所用。这种“虚拟生产”营销模式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一次革命。 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 小天鹅”集团公司连续8年保持国内全自动洗衣机销量第一,且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南美地区陆续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基地,并在印尼、马来西亚创办了合资工厂,在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高新技术密集区域都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香港建立了贸易窗口。小天鹅的成功是由于推行了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经营模式。“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认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小天鹅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一流质量小天鹅把每一项质量指标、经营指标、生产效率指标都同世界一流公司的参数一一相比。1991年我国对洗衣机的质量标准是4000次无故障运行,前苏联是1000次,法国是2500次,日本松下是5000次。此时小天鹅已荣获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一块金牌,但仍将目标对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经过两年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小天鹅成功地将无故障运行提高到了5000次。 一流产品小天鹅的产品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产品开发连赶带超,创一流产品。1997年2月,一家著名公司刚刚推出防腐防褪色洗衣机,30天后,小天鹅也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同年4月,又一家大公司推出全自动快速洗衣机,1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洗衣的全部程序,一个月后,小天鹅又跟上来了。最近,小天鹅又自行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大循环喷瀑水流,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已批量上市。这种洗衣机采用了9项世界新技术、拥有5项专利。小天鹅在美国技术中心的3位工程师仅用半年就设计出集波轮式、滚筒式洗衣机之长的搅拌式洗衣机两个新产品。 一流人才小天鹅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培养和使用,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目前在小天鹅本部工作的博士就有14位,在公司出资控股的北京和无锡的研究生有数十位,正在美国、日本继续深造的有8位,小天鹅发给博士的月薪为1万元。近两年为培训员工花去1000多万元,去年又投入2000万元进行人才培训。 一流管理小天鹅实行产品零库存,不设立成品库房,如果产品三天卖不出去,宁可停产,目的就是在适销上下功夫,把好每道关,做到“零”缺陷——生产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没有缺陷的产品。正因如此,小天鹅资金回笼很快,没有死帐、坏帐、三角债。 洋为中用、中为洋用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其中,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一家机构调查了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后指出:理解中国文化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素之一。日本酱油摆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成为普通的调味品,是龟万甲公司经过几年营销努力的结果,可口可乐从中国的大酒店渗透到千家万户,也有5年亏本推广的经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通过赞助《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多部电视剧大造声势,营造新文化氛围,把索尼、乐声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实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一饮料大国,外国饮料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容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但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10年间出口量增加了5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9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原因正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和品质迎合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和爱好,重视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段得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传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起轰动。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营销策划论文:银行大学生信用卡营销策划书 中信银行润华支行在对郑州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信用评估、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之后,根据我行目前信用卡零售业务的现实状况,决定从大学生信用卡营销中打开市场缺口,努力推进我行的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开办大学生信用卡的银行有: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 一、策划书提要 ⒈ 经过几年蓬勃的发展,信用卡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找到一个很好的位置,但是就其本身在我国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⒉ 大学生是一个初具消费能力的团体,而且年轻希望尝试新鲜事物,又渴望处处彰显自我独有的个性。所以,对于信用卡来说,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极具潜力的市场。 ⒊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要的是一张信用卡,而是一张独属于他们并且能够代表他们的信用卡。 ⒋ 中信银行这次推出的i卡就是为当今“敢消费,敢花钱”的大学生量身订做的一张信用卡,它不仅有吸引人的外表,更有出众的服务。让i卡的每一个使用者“起航梦想、扬帆人生” 。 ⒌ 为大学生带去新鲜的“先消费,后还款”的理财观念,同时提醒“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提高中信银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促进“i”卡的申卡量。 二、策划前提和目的 ⒈ 前提: 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外的消费理念融入中国,成为当下流行的趋势。而大学生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层次,更加容易接受这种风潮。 ② 我国信用卡历史虽然已有将近20年,但真正达到迅速扩展规模的,却是从XX年开始的,故而有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将XX年作为中国信用卡的元年。网络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更迅速的接受外来信息,融入外来文化。 ③ 郑州市的大学生数量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迅速增大,目前与我行在开展大学生信用卡发放中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只有招商银行一家。我们的市场份额有待提高,今后需要争取的工作量还很大。面对高校云集的郑州大学生群体,我们信心十足。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预期能将大学生i卡的销售业绩提升到一个更高行业层次。 ⒉ 目的: ① 促进“i”卡的办理量。 ② 传播品牌所倡导的“人生理财,从学校开始”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个人理财观念及理财习惯,善于运用钱财,有度消费,创造未来的品质生活。 ③ 促进在校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的先进消费理念的形成以及提醒其“个人信用体系”在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 ④ 进入高校宣传借记卡与信用卡的实质区别,让大学生了解中信银行以及“i”卡。 三、策划的环境分析 ⒈ 相关背景: ① 信用卡与1915年起源于美国,其前身为“信用筹码”。1986年,中国银行在北京分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信用卡——长城信用卡。至1993年止,中国银行在全国有200多家分支机构开办信用卡业务,有特约商户5000家,发卡量达35万张。 ② XX年起,信用卡逐渐在大学生校园中崭露头角。截止至XX年,已有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推出了大学生办卡业务。 ③ XX年9月,中信银行大学生信用卡i卡,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优惠的理财服务;并引导大学生对金钱作出合理规划,帮助他们实现期望的梦想。中信i卡,起航梦想、扬帆人生! ⒉ 环境综述: 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信用卡持有者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3%,其中大部分为XX年、XX年办卡者。这个比例在全国大型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更高一些。而在郑州,大学生信用卡持有率不足10%,而且,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学生理财和信用卡观念调查报告》,约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申请自己的个人信用卡。从两个数据间的差距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用卡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入。 ② 我们中信银行郑州分行与部分郑州高校签有合作协议,河南财经学院和郑州轻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学生普遍持有我们的理财宝借记卡,作为还款方式来讲,两卡关联的模式更方便了大学生使用i卡业务。 ③ 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就功能而言除了“先消费,后还款”“信用体系”之外,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里借记卡与信用卡没有差别,一般的信用卡操作借记卡都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对信用卡与借计卡的区别与优势,一定要在营销过程中详加说明。 ⒊ 综合结论 ① 部分同学认为“没有使用信用卡的必要”,其理由多为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其余功能借记卡都可替代。 我们的对策:鼓励刷卡消费习惯的养成,强调“个人信用体系”在日后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我行将定期出具权威信用状。 ② 虽然郑州大学生的每月平均消费额不超过800元,但他们对信用额度的要求依然较高,大多集中在XX、3000元。由此可见,在学生心中信用额度并不是一个消费水平,而是一个银行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评价度。 我们的对策:对大学生群体的授信层次将会提高,努力推出灵活的大学生专用分期按揭产品。 ③ 在现有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中,招行因为较早进入市场而排在首位,我行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面对大量潜在客户,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开展一场i卡营销的战役。 ④ 信用卡必备功能中,免年费成为最高要求,这与大学生现有的消费水平有一定关联,同时校园周边可刷卡店面也占有很大比例。 我们的对策:在学校附近开发商户,吸引更多的学生消费群。 i卡刷卡免年费的口号一定要喊的响亮,积分活动一定要搞的有特色。 四、竞争对手分析 如今,抢占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银行共有5家,分别为: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因为大学生发卡规模较小、兴业银行未在郑州有所行动,故不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⒈ 主要竞争对手:招商银行“young”卡 young卡是招商银行推出的国内首张专属学生的双币国际信用卡,专为当代大学生量身定做,可以让学生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累积自己的信用,毕业后可以直接获发招商银行标准信用卡,并能出具权威信用报告,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 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与去年在部分高校进行小规模试点之后,于今年正式介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其宣传方式主要为入校宣传、网络宣传以及pop,“young”卡得到了办理学生的亲睐,但因其借记卡并未在郑州高校中推广,相比而言我们的潜在客户更多,需求动力更足。 ⒉ 广东发展银行真情卡 广发真情卡属贷记卡,由广东发展银行推出,分金卡和普通卡两种,均采用国内首创的透明卡版设计。此卡具有人民币卡全国通行、透支消费取现、无需担保人、报失零风险、安全网上购物等信用卡功能。于XX年进入郑州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但并未有大型的推广活动,而仅仅依靠各支行营销部工作人员在各大学进行设摊推销与推广,其力度远不及招商银行对市场的冲击。 四、策划swot分析 ⒈ 中信银行大学生“i”卡分析: ① “i”卡意为“我的卡”,是为当代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款专属于他们的信用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个性彰显、乐于挑战自己,对未来怀抱梦想且有自己独特的主见;卡版设计以苹果为主元素,寓意年轻的生活充满新鲜,红苹果与青苹果代表成长中经历的酸甜甘涩,更代表他们对未来的冀望。中信i卡道出了大学生们的心声:我们是未来的领导者,我们善于投资未来,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就是我们的主张!中信i卡还为持卡人提供其他功能及服务,例如,将每月账单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按时发送到持卡学生,使他们能及时对当月的花销一目了然,并能轻松地对自己的花费保持长期的观察。中信i卡的取现手续费低至取现金额的1%,最低只需5元人民币,持卡学生完全可以在异地存款,本地取现,既方便又实惠。 ② 中信银行的“i”卡与去年在郑州部分高校进行小规模试点之后,于今年全面介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我们的宣传不能仅局限于网络,应该更多的走进校园,走向同学身边,融入到学生的经济生活中,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大学生信用卡的顶级品牌,全面占领郑州的高校市场。 4. 小结与对策: ① 树立并大力宣传“i卡是专属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卡”的理念,真正以“起航梦想、扬帆人生”的品牌进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大学生新一轮的消费时尚潮流。 ② 倡导大学生从校园就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信用体系,使大学生对中信银行i卡的使用习惯,在毕业后转成对中信银行其他卡使用的习惯延续。 ③ 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目前未能开通的功能开通,并将信用 营销策划论文:网络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网络营销策划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产品、服务和创意、价格、渠道、促销。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络营销方案的策划,首先是明确策划的出发点和依据,即明确企业的网络营销目标,以及在特定的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优势、机会和威胁(即swot分析)。然后在确定策划的出发点和依据的基础上,对网络时常进行细分,选择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进行网络营销定位。最后对各种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设计和集成。 (一)明确组织任务和远景 要设计网络营销方案,首先就要明确或界定企业的任务和远景。任务和远景对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经营活动起着鼓舞和指导作用。 企业的任务是企业所特有的,也包括了公司的总体目标、经营范围以及关于未来管理行动的总的指导方针。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目的,它通常以任务报告书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确定组织的网络营销目标 任务和远景界定了企业的基本目标,而网络营销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将以这些基本目标为指导。表述合理的网络营销目标,应当对具体的营销目的进行陈诉,如“利润比上年增长12%”,“品牌知名度达到50%”等等。网络营销目标还应详细说明达到这些成就的时间期限。 (三)swot分析 除了企业的任务、远景和目标之外,企业的资源和网络营销环境是影响网络营销策划的两大因素。作为一种战略策划工具,swot分析有助于公司经理以批评的眼光审时度势,正确评估公司完成其基本任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有助于正确地设置网络营销目标并制定旨在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机会、实现这些目标的网络营销计划。 (四)网络营销定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网上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在网上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获利机会,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必须做好网络营销定位。网络营销定位是网络营销策划的战略制高点,营销定位失误,必然全盘皆输。只有抓准定位才有利于网络营销总体战略的制定。 (五)网络营销平台的设计 所说的平台,是指由人、设备、程序和活动规则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完成的一定功能的系统。完整的网络营销活动需要五种基本的平台:信息平台、制造平台、交易平台、物流平台和服务平台。 (六)网络营销组合策略 这是网络营销策划中的主题部分他,它包括4p策略——网上产品策略的设计;网上价格策略的设计;网上价格渠道的设计;网上促销策略的设计。以及开展网络公共关系。 (七)网络营销策划书 形成网络营销策划书面形式。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 网络营销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括: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词汇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搜索引擎优化只是网络营销中非常小的一个分支。 网络营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从实践中发现网络营销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比空洞的理论讨论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定义网络营销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理解网络营销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也就是充分认识互联网这种新的营销环境,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营销研究必须重视网络营销实用方法的原因。 一个好的网络营销方案必须具备什么? 1、网络营销方案注重体现产品创新性。 所谓的早起的鸟有食吃,抢占先机的企业在起跑点上就占据优势,当然不是时间早就成功,除了企业自身实力之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在网络营销方案上一定要考虑创新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网络营销方案注重营销方式的新奇性,且有创意。 现在是眼球时代,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方案的特色性的推广方式吸引客户的眼球才是王道,无论是新闻还是活动我们都要向娱乐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的很多策划方法都是相当有创意的值得我们的企业学习。 3、网络营销方案注重前期的准备。 网络营销策划是网络营销的前期但是我们不能说网络营销策划就是网络营销最前端的工作。它最前端的工作应该是市场调研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的一个定位过程,我们的企业不要在做网络营销策划的时候就忘记了市场调研,结果做出来的方案根本没法运作。 4、网络营销方案要注重机遇的把握。 机会转瞬即逝,能借助时事通过网络成功营销的企业才是商业社会的营销高手。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人员具有高度的市场敏锐度,抓住机遇及时调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涉足网络营销,势必会对传统营销造成不小的冲击。 在网络化信息时代,只有充分了解和懂得网络营销,才会有资格参与激烈的商战中,网络营销方案的制订是参与网络营销的灵魂,正如王天星先生所说:在参与网络营销的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方案就是一个球队的技战术打法,没有它就无胜利可言。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方案的制定就是公司、企业在应对商战中的对策和决定,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营销策划论文:休闲食品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一、营销策划的目的与任务: 本次策划是一次网络营销的策划,目的在于使休闲食品在网络上顺利推出市场,在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网络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更大的企业利益,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络消费人群的认可。 二、产品概况: 休闲食品的最主要卖点其独特美味或者给予消费者美好休闲享受而不是补充营养的东西。休闲食品主要有三种消费特征: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特产型,消费者涵盖全部人群:儿童零食、青少年享受、成年及老年人暇趣等。 作为一个大的且快速膨胀的市场,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有如下几个特点,也是休闲食品的几个主流方向: (一)越来越贴近人的饮食习惯和心理,要适口 1. 带汤汁的,便于咀嚼,利于下咽和消化的,如将薯片与矿泉水捆绑销售; 2. 满足求新、求变心态,人的味蕾要不断的以新的滋味的或口感的刺激中才可以保持持续的满意; 3. 健康,尽管消费者对这一点不十分明确,但在其购买决策的诸影响因素中却很重要,消费者会对食品的功能性有一定需求,基于不同的功能成为市场细分的前提; (二)从人的购买和消费习惯与心理来看,要赏心、悦目、满足支配心。即“食、色、性” 1. 方便性,卖点要近,购买过程要体现休闲的概念; 2. 时效性,满足其心血来潮的非理性需求; 3. 可观性,休闲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但要好吃还要好看,试问卖场里哪里最靓?散装产品区; 4. 参与性,每个人都有支配欲,好吃好看再好玩就更酷了; 三、 市场环境分析: 1、休闲食品行业环境现状 上个世纪从90年代开始,“洋”休闲大举进入国门,历经10年,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饼干一类XX年就达到150万吨,全年销售收入在150亿以上,年环比增长18.25%。近几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休闲食品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休闲食品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 2、网络消费者分析: (1)网络用户分析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的行列,截止到XX年3月份为止,中国的5910万网民,仅半年间我国的互联网络用户就增长了1330万。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3%,其次是18岁以下(17.6%)和25-30岁(17.0%),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特点。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 (2)网络购物消费的迅速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方式之一。网上购物有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是未来发展趋势。当前,网上购物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 c2c平台,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个体商户对消费者的模式;b2c平台,是商家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或单位)对消费者的模式。 3、休闲食品特征分析: ①年轻消费群体崛起 ②健康食品居于主导地位 ③休闲食品的种类不同,受欢迎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④高收入家庭成为休闲食品消费主流 ⑤产品更新速度快 四、休闲食品顾客群体分析 少年儿童和年轻女性是目前休闲食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对应分析显示,目前时尚食品尤其是休闲食品,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已成为主流消费人群。调查显示,高中/中专及大专学历、18岁~24岁的年轻女性是引导时尚食品消费的主流群体,她们在购买食品时喜欢购买更为时尚的品牌;相反,31岁~35岁年龄段的男性群体则对于时尚食品不大“感冒”。 五、网络营销盈利模式 1、传统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建立企业产品网站;在网络的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网络广告推销等等。 2、新的洐生盈利模式:博客营销,微博推广,与大型的团购网站合作等等。 六、4p营销组合: 1、针对产品方面:树立休闲食品的健康品牌,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零食。 2、针对渠道方面: (1)在各销售平台开设网络商店 (暂未实现) (2)建立博客,推出并介绍对应的商品 (3)建立微博,推广有益可口的休闲零食 (4)与大型的团购网站合作,开展低价团购活动 3、针对价格方面:(1)限时折扣活动(2)定时定量竞拍(3)积分兑换活动 4、针对促销方面:(1)免费试吃活动(2)微博转发抽奖活动(3)休闲食品知识问答 附录: 查询名称:零食物语 主题口号:零食,吃出健康,吃出精彩。 营销策划论文:房产营销策划书 由于房地产与一般商品具有异质性,如其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周期短、具有价值升值和货币功能、能够半品销售、品质基本不能提升、入市价格低、开盘多、竞争激烈等等。随着房地产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应的营销策划也十分火暴,因此策划创新成为制胜之道。对于房地产的营销策划,主要是围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在产品设计、提升产品价值、营销传播、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或争夺现有顾客,其创新可以体现在创造一种新产品(如规划设计方面的独特性);提供一种服务模式(如管家式的物业服务);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如运动、健康、休闲、品位等);营造一种文化等等。 一、未来发展趋势 一方面是房地产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概念竞争转而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企业更注重对品牌的培养与利用。因此应注重对品牌的不断强化,输出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统一品牌之下的分品牌战略;同时广告意识要超前,推广手段整合性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强化产品的概念。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日趋理性和个性化,近年经济持续放缓,居民收入(包括预期收入)持续下降,实惠性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经过长期的广告浸淫,偶然性、冲动性购买行为减弱,理性购买行为增强;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楼盘的选择逐渐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消费者对商品房的选择会更趋“个性化”,会更加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楼盘。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化、集约化楼盘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热点;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市场细分趋势日趋明朗,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需求的消费群;“设计时代”开始回归,发展商更加重视产品的开发,对楼盘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将更加重视。竞争手段将会全方位、多元化,如一些大型的楼盘具备综合的竞争优势,而中小型盘就必须以其个性化和特色需求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追求境界(如历史、人文、文化等);追求近距离(如与商务区、高效、车站等接近);追求洁净(对光线、绿化、天然气配备等);追求宁静(密度低、生态景观台等)等等,不仅对配套设施的需求提高,而且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高要求;不仅对设计有相应要求,可能还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群和社交卷具有相应要求;不仅对楼盘的品牌有要求,可能对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环节比较关注。在市场竞争形势进一步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挖掘自身楼盘的附加价值,稳定价格、吸引客源?如何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理性购买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身楼盘的优点,使目标消费群产生“物有所值”的感觉?如何继续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个性,突破强劲对手的包围,在市场上继续掀起一股新的旋风?如何适应“个人置业时代”的新趋势?这些都迫使开发商需要进行系统的全程营销策划。 二、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 一是策划为先。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从思维上应该策划在先,包括项目认证、风险评估、资金渠道、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施工招标、工程管理、材料选择、形象包装、开盘销售、广告宣传、营销策略、物业管理、品牌塑造、效益提升等等都需要系统策划,策划是建立在相应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调查既可以是一手的资料,也可是二手的,如包括政府统计口径、银行统计口径、统计局、商业局、房管局、国土局、税务局等部门的统计年鉴,了解和分析市场购买力及消费趋势等等。根据不同的环节有针对性的展开调查,如围绕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围绕区域的楼盘情况,围绕促销策略等等。二是创新为赢。在整个策划过程中均应该进行营销策划创新,包括建筑形态、布局规划、户型设计、整合营销、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物业管理、融资方式等等,如在支付方式上,与金融有效结合;在价格制定上,有效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在宣传和定位上,利用消费者好奇、虚伪等心理。如关注小孩教育、与名人做邻居、零首付、组合销售、在促销上合家欢礼品组合:丈夫赠送健身礼券、妻子赠送美容礼券、儿女赠送少年宫课程一门、老人赠送全面身体检查一次等等。同时要全程为握,房地产开发的全程策划,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相当重要。如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市场形象、市场促销。 三是塑造差异。差异化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在房地产策划过程中,应在不同层面塑造差异,如建筑风格、外立面、风系设计、光系设计、户型设计、布局空间设计、功能设计、智能化设计、逃生设计等等。在差异的塑造过程中,应在价值提升、吸引眼球、新颖性和成本方面权衡考虑,因为企业的目的是营利为本。 四是整合营销。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或经营中要体现人性化意识,关注企业形象、项目形象、员工形象、产品用料、营销方式等等,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在定价方式、开盘起价、价格策略、付款方式、营销主题、广告创意、投放媒体、投放时间、媒体选择、卖点营造、物管承诺等方面都应该组合和整合。如引进组合家电、组合厨房;社区综合配套,整合内外部资源等等。在传播方面,从炒地段到炒升值潜力,从炒概念到炒设计和户型;从软文到单叶,从电视广告到车体、广播和户外广告等,在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等方面区塑造创意点。在品牌定位方面,根据消费形态和楼盘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目标消费群体,同时要善于培育楼盘的子品牌。当然,对于房地产销售力的实现,单纯靠品牌概念的输出无法达成,实在的产品和价格才是实现销售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输出多元化的产品信息,提升楼盘的价值感,打动更加理性的消费群,为产品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赋予产品更加新鲜的形象,从而保持品牌的新鲜感。 总之,未来的社区将更加在产品自身方面加以关注:如园林设计好,有较大的休闲活动空间;间隔合理、实用率高、采光好、空气流通;楼距较大,有开敞的空间和视野;完善的小区配套,物业管理好,最好是封闭式管理;交通、购物方便,使房子成为有文化气息的房子,成为有创造力的房子。在营销传播上:抓住目标消费者的心态,务求直指人心,在销售策略、广告策略投其所好,促成他们购买,同时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特性,配合产品的特点,使广告投入针对性更强更直接。一方面是组合利用软文、公关和不同形式的广告,在设计和投放过程中创新,另一方面是有效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关注其消费形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地传播和促销活动。 营销策划论文: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书 一、尾盘的一般概念 尾盘一般指楼盘的销售率达到70%--80%左右时,对所剩单位的称谓。因为尾盘数量不多,大都是一些销售较为困难的单元,销售时的营销费用十分有限,不可能大量、轰炸性的进行广告宣传,所以尾盘一直以来也成为令开发商倍感头疼的一件事,尾盘不仅沉淀了开发商的目标利润,更压制了他们前进的热情。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谁解决了目前国内房地产的尾盘的滞销难题,谁就将成为国内房地产业界的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而本文旨在从尾盘中的一些现象中寻求妥善和实效的方法。 二、尾盘阶段存在的一些现象 在众多的项目尾盘阶段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其出现的问题始终也必须围绕市场(客户)--产品--推广--销售团队的线索,几乎仍然囊括了整个的推售流程。在更多的营销资料中所提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做好项目的前期定位,以及控制销售结构平衡,适时根据产品结构进行系列推广,同时进行短平快的操作手法。但在如此之多的项目中,有很多的可能是一次或两次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出现尾盘滞销的难题,同时又毕竟不能磨灭之前70%--80%的销售业绩以及否认推广的效果。关键是在出现滞销和减少推广预算的情况下短时间解决问题。由此有必要引入营销诊断的内容。首先出现滞销后的一般现象有: 1、没有了广告支持,客户来访量减少; 2、户型的楼层、朝向、景观等的可选余地较小,难以使得客户与产品实现有效沟通; 3、小幅度降价等所造成的市场乏力(营销推广的乏力); 4、销售团队对尾盘的认识一直认为是处理商品,缺乏更多的热情和信心; 5、由于可推售数量减少,导致销售团队的不稳定性; 三、市场、客户与产品 对于以上诸多现象不可能笼统地解决,需要的是如何理清这条线索,逐步开展工作。首先作为任何一个尾盘项目的第一要务永远是资金的快速收回。如何开展第一步工作成为关键: 1、老客户:在对营销策划的解释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那么对于尾盘项目最直接的有效的资源就是老客户,他不仅可以使得项目信息的以口碑传播,且可能成为你的较为有效销售人员,同时也可以成为你对产品的又一次市场定位的重要参考依据。老客户始终是您最优质和最能够短时间实现资金回笼的有效途径。能否利用好这些客户资源。对于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工作,利用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性的实现财富的价值提升。而针对尾盘的特殊情况,其老客户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尾盘阶段老客户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重要意义:产品的客户群在那里及产品的缺陷在那、口碑传播、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推广途径。因此一般的做法有跟踪、访谈、调查、给予佣金刺激等。 2、旧产品如何实现老树发新枝:在上述的现象中,部分存在产品问题。那么基于老客户以及市场的研究,可以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要么实现产品的文化等嫁接、要么结构的变更。通过这些,找到、创造产品亮点。实现产品与客户的重新沟通。一般的手法包括产品改造(跃层改平层等)、体验式营销、新的主导客户群的文化营销、精装修等。 四、基于市场重新认识的定位与推广 由于后期的房源减少与推广费用的减少使得推广的主要模式转向了精确制导型。同时对于在楼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系列的变化,可能导致楼盘的整体定位需求与时俱进。而新客户群的整体特征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极端,种种由市场、产品、客户群所形成的关系链都将迫使项目的重新定位的必要。 在重新定位后的推广中,如何最具实效性地开展推广呢?从一般意义上讲,点对点的营销成为相对快捷的方式之一。精确的客户群细分,各个击破成为最有效的选择。一般的方式有直邮、专门的推介及其它客户的信息的直接对接方式。由于目前媒体渠道种类繁多,个个楼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投放,但精确的推广策略仍不失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尾盘的促销中的降价、平价和升价 在尾盘的销售过程中,价格策略是应用的相对较多的。有降价、平价、升价等手段。但这些手段中应根据项目所余数量的多少等客观因素进行不同的选择。 降价一般需要考虑的是:降价是否可以吸引足够的客流量以消化产品,是否仅仅依靠降价吸引的新客户以及创造消化老客户的销售工具等就足以基本消化剩余户型。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项目信心和团队信心。 升价的市场接受程度如何,项目前期所形成的市场形象如何,仅仅是对老客户的心理把握吗?等等。由于项目尾盘时基本接近交房的标准,其园林、会所、户型等产品的品质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的价格。 总之,对于尾盘销售中的价格策略的运用,均须结合其项目的市场形象、产品的品质、预计的市场影响、预计的客户来量、预计的这种销售工具所能消化客户情况作出综合评价。不然,其错误的价格策略都将造成持续销售的几大障碍。 六、销售团队的技术 在目前许多转作尾盘销售的很多公司中,其销售人员对产品的研究做的更加到位,由于客流量的减少,销售团队更加注重对产品和客户个体的研究,提升客户的成交几率,这些都是尾盘有效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借鉴。 七、团队人员的心态表现 在项目组进驻项目的初期,我们一般都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一系列的拓展培训,其目的主要是实现一个团队的技术模式的提升,以期为客户提供系列专业的、热情的服务,强化销售人员的信心和激情。通过充分展示个人的状态和激情而展现开发商、项目的形象,专业化的认知提供可信赖服务最终促成成交。特别是在尾盘阶段,由于团队的技术模式的基本成型,专业化的知识的不断丰富,其信心和工作的激情将更加重要。而在尾盘阶段,由于其固有的思维模式,销售团队对尾盘的不够重视、产品的信心不足。都将直接导致客户接待的第一步失败以及整体销售团队的不稳定。而对户型得从新认知可以通过现场的户型研究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团队专业模式的不稳定以及极大程度地调动销售团队的工作热情及激情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八、个人成长与企业目标、团队的氛围与对等交易 有关于销售团队的工作激情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补充新的血液等。但最根本的是需要解决预期收获与付出的关系问题,解决个人意愿与团队意愿的关系问题。在销售团队组建初期,每个人所寻求主要目标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了收入、快乐、成就感、个人成长等系列目标,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我们基本都可以满足这些目标,有些往往因为其中某些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其他意愿,从而保持了团队的激情。但在尾盘阶段,可能由于个人预期的时间投入与收入的关系的下降、预期成就感数量上的减少而导致系列问题。那么在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引导,需要其他方面的愿望的满足,达到付出与收获的对等交易,实现团队的激情与团队的相互渗透。为所有的团队成员营造和维护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同时注重个人的成长目标的培养。然所有的成员有他心中的理想,塑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成员都得到自己需要的那份收获,产生团队的依赖性。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九、公司的团队建设 其实在我们任何一个楼盘的全程中,我们不仅在实现公司、个人的收入,更多地是公司的战略发展、布局。那么针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又一任务就是干部的培养。在尾盘阶段,所留下的大多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较为认可的情况下,同时愿意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团队。如何勾画公司的企业愿景、目标传承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尾盘销售的重要工作之一。培养一支战无不胜的团队和不断输出、可复制的人才队伍。您是否准备好了呢?你的销售团队又是否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呢?是否有这样的个人目标呢?我想,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个人的激情已经足以使得项目的正常运转了。 营销策划论文:药品营销策划书 一、中国医药市场环境的分析 1)医药企业的竞争环境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不平坦的发展历程,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自我国第一批“医药代表”1988年出现在施贵宝公司,90年代初,以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进入终端医院促销为端始,临床推广并成为国内医药企业推动销售竟相仿效的一种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的进入,由外企到国企,私企,由少数到多数企业,不断的蔓延和发展,并在国内非良性的土壤中发生变化,以前那种临床推广发生了质的变化,医药代表不在仅仅是药厂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产品顾问,给医生兑付处方费几乎成为促销的金科玉律。一些中小企业为求生存,临床工作成了促销药品的一大法宝,药厂和经营单位均把医院工作作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纷纷向医院派驻医药代表,销售代表的良秀混杂,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使药品市场走向了一条畸形之路。同时伴随着那种无序,管理部门的管理脱节,恶性竞争带来的药价虚高这就是当前的医药市场环境,改变目前状况,不仅是主管部门的难题,也是医药企业想跳出这一怪圈的难题。 2)WTO下的医药竞争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一些国际上的大制药企业和大的商业流通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整合期。国内一些制药企业以前以仿制为主的药品,由于药品的疗效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其竞争力将会大为下降,以前国外企业是通过销售的模式也将发生改变,终将影响整个医药环境。 3)国家医药政策及医疗改革对医药市场环境的影响 9月30日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自查自纠结束,卫生部正在抓紧制定商业贿赂范围,进一步明确贿赂与正常商业赞助之间的界限,并对于如何防治打“擦边球”制定出标准和细则。防治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将成为常态存在,带金销售的时代即将终结,专业化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颁布,给出医改5年时间表,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处方制度,加快医药分家的进度,实现三级医疗保险制度,这将对处方药销售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 二、在当前的医药环境下医药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1)形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加强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管理不仅可以出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管理的内容如生产管理,人事,营销,财务等,关键要针对企业本身情况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出效益,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其次,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一些在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药品,申请专利,利用它的不可替代性,取得相对较高利润,把利润再用于扩大于别的厂家同质量的品种的整体规模,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形成以无形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形资源显得更为重要,优质优价在招标中胜出,品牌是一个霸权,是一连串的记忆,品牌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医药企业同其他消费品一样,好的品牌,就畅销,在OTC药品销售中更为突出。医药企业要想获得品牌,首先,要加强研发能力,开发出有特殊疗效的药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在处方药上取得临床医生的信赖。其次,加强公司的管理能力,以提高专业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无形中也树立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第三,要树立整体的营销观念,企业须切实树立起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根本经营观念,从最终客户开始而不是生产过程开始策略,只有有一个好的营销策略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品牌。 三、新形势下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 药品营销战略的制定过程是一个辨别,选择和发展市场机会,完成企业任务和目标的过程,具体营销方法和方式很多,重点包含药品市场的细分战略,药品市场竞争战略,药品市场发展战略和药品营销组合战略。 1、市场细分化营销策略,通过辨别具有不同类型消费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分市场。目的是要在大市场中寻找对企业最有利的细分市场,选择最有效的目标市场,制定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把自己的特长和细分市场的特点结合起来,集中有限资源,经营市场空缺药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企业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2、药品的市场竞争策略,医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不仅要进行市场细分,迎合目标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针对为相同目标客户服务的竞争对手,以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竞争策略就是企业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竞争中保持或发展自己的实力地位而确定的企业目标和达到目标争取的各项策略的有机结合体。制定市场竞争策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争地位,依据市场结构,明确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竞争者,从而采取不同策略。其次要采用药品使用价值,药品价格,研发技术,服务,时间的方面,来发掘适合自己的竞争优势。 3、药品市场发展策略,医药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市场策略的同时,还须研究和制定药品市场发展策略,即企业扩大再生产,开拓市场,发展经营策略,首先须认真确定企业现有业务和产品状况,对多项业务和产品的战略性盈利潜力要进行评估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业务和产品中去。其次通过评估确定战略,部分业务被放弃淘汰。因此,需要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企业新业务发展策略。 最后企业确定了目标市场,制定了相应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发展策略后,所面临的又一项决策任务就是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依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需求,为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由营销组合构成的整体营销组合。 4、药品营销组合策略,就是企业综合运用其可控的营销手段,对他们实行最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采用4PS(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和4PS(顾客需求和愿望,顾客的成本,方便,沟通)等可控的营销手段。但营销组合受许多不可控的外部营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目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医改政策的出台,WTO,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企业应密切监视宏观环境的动向,调整企业的营销组合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是企业取得主动,成功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善于使这些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 四、药品营销组合4PS方案 1、药品品种方案,使药品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应是个整体概念,同时要树立起药品大质量的观念。药品品种方案要求企业随时注意自己所生产的药品生命周期处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竞争策略,同时必须注重重新品开发,不断更新产品,外资达公司正是凭借其新品研发技术而独步医药市场。 2、药品的定价方案,药品价格目前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医改的重心问题,伴随着目前招标价格,顺加作价,平价大药房的冲击药品的定价方案尤其重要,WTO下一些进口药品的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势必使进口药品价格下调对国内一些仿制药品形成巨大的冲击,一些价格适中疗效好的药品对国内仿制品来说是一个灾难性冲击,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医药企业如何考虑自己产品的定价尤其重要。 3、药品分销渠道方案,国内制药企业长期的营销模式,使医药企业形成了很大的渠道依赖,医药企业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医药分销渠道。 4、药品促销方案,随着国家新的医药政策的出台,医药企业在新的形式必须引入健康的促销模式,新的营销机制,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营销: 1)要放弃以前那种对医生的诸如辛苦费,广告费,促销费,处方费等模式,坚持顾客服务导向,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培育,重新整合销售渠道。, 2)可以通过学术推广会来促销,学术推广销售,主要指在医药销售过程中,以学术宣传和学术活动来推动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对企业和业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企业有很完整的学术网络。很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目前在外资企业应用的较多。在学术化销售过程中,如不很好的把握,也会涉及到商业贿赂问题。学术化销售,是目前销售形式中,在各方面是被认可的一种方式。 3)广告拉动抢滩OTC市场,从几年OTC市场的增长速度来看OTC市场占半壁江山。OTC市场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而这一市场的营销与医院销售差别较大,更多地体现出医药营销的共性,以超大规模品牌广告投入来拉动医药消费。 4)可开展数字化营销,IT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市场营销注入新的活力,药品网上交易开始变成现实,用电子商务提速整个医药行业有着不可比拟的强劲优势,同时可以节省开支却生产出更大的效益,利用在线调查可以收集到客户的偏爱和购买方式,还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从而体现个性化营销时代的特征。 五、总结 面对新的医药形势下医药企业应随时跟踪国家政策的变化,加大自身硬件,软件改造工作,通过财务价格调整策略,重视产品的开发,调整目标客户,改变传统的挂金促销方式,重视自身品牌展略,重视市场开发,采取正确的竞争策略,应把近几年作为市场契机,整个医药行业经过大整合后,谁把握住契机,谁最终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应对环境变化采取正确竞争策略,不断创新乃是制胜法宝。 营销策划论文:浅谈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营销理念 图书业 营销策划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营销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图书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样需要在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加以利用,使 企业 各种资源综合利用效用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 。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 哲学 ,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 自然 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 企业 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 发展 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 总结 、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2.将服务看作是产品的一部分。在营销观念由销售转为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概念逐渐广泛化。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现有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产品化、将服务作为一种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来经营。图书业在经历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后,服务也应当逐渐被我们所重视,由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通过便捷的服务,将现有的图书尽快让读者了解信息,尽快通过多种销售渠道销售到读者手中;通过服务维系和开发现有读者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图书产品;通过服务获取第一手信息,开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3.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就要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这就离不开图书的销售渠道。现有的图书销售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中小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日渐饱和,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 电子 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等,这些直接面向读者的销售方式已经被很多图书商运用,发挥了传统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 每一个快速 发展 的 企业 必定有着适合自己成长的营销理念,基于此的优秀的营销策划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给企业的产品营销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目标,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使其围绕着营销的目标发挥其最大效用。图书业在营销策划中的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维护品牌,迎接市场挑战的决胜利器。图书企业只有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划加以利用,因时因地制宜,才会在 经济 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划论文:高职营销策划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创业教育;营销策划;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立足省情校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工作。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营销策划》课程还多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理论上更多的是重复《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有的虽然引入了项目教学方法,但多采取的是仿真项目,先定一个策划项目,然后学生根据项目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完成策划任务。这样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仍显得欠缺很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存在不够丰富,从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严重的制约。针对此问题,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围绕学生营销策划能力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重视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做为教学的突破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技能保障。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的相互关系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要求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营销策划》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通过以学生训练为主导,以营销能力的提升为最终学习目标,这些也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也十分接近。在对创业项目分析时,也需要学生对项目有很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可操作性。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是以学生为自已动手实践为主,教师通过指导来降低创业项目的风险。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互为补充。我们都知道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创业的策划能力关系密切。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内容在这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通过创业教育,也可以为《营销策划》课程的实践活动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评估,策划实施,也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三)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营销策划》课程要求策划人要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得策划方案更具有创意,也能打动更多的受众。创业教育也要求学生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二者的要求有很大的共性和一致性。 三、创业教育融入《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营销策划》课程认识,对创业中营销策划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市场意识得到提升,对市场机遇的洞察力敏感性进一步增加。在本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在丰富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营销策划思维的系统性更好的体现出,使学生对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二)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好实施,需要提升《营销策划》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进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有所区别。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增加本课程学时数,有创业计划和兴趣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营销策划知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为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提供服务。 (三)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创业项目来设立教学情景,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策划方案和创意,对比不同方案对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条件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来进一步加深对于不同方案和创意的优劣评估。同一创业项目,在课程教学进度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方案的策划工作,体会各种不同策划理论知识的运用。 (四)以创业计划步骤为环节来设计教学任务。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载体是不够,还需要将此项目进一步分解也一个个策划活动或方案。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也在需要设计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策划活动,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目前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来看,营销策划活动内容包含很多,但仍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为结构主线。在对创业教育的引入后,可以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完成为主线来创立课程教学内容。 (五)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来组织教学。创业教育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实战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的。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过程细化,可以分解成六个步骤:提出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按分析或方案思路来完成任务;提交任务结果;任务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指引和考核评价的角色,学生则是行动和主导的角色。为了使任务更好的得到完成,可以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会任务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还通过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来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中,通过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教学,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企业营销策划广告探究 摘要: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企业营销策划对广告策划的影响日益加剧,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营销策划,极具前沿性,甚至直接起到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广告策划方向的作用。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营销策划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的统筹,而广告策划又服务于营销策划,因此这就需要探究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策划的应用。本文以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的应用探究为主题,进行了下述几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应用探究 多元化竞争发展使企业发展备受市场营销策划的影响,而在市场营销策划中广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广告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广告能助其快速正确的选择商品,只有将广告做得家喻户晓,才能获得良好收益,反之,则会因广告费过高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由此可知,企业发展与广告策划关系密切,可以说企业发展潜力、知名度等均取决于广告策划。故此,探讨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应用策划刻不容缓。 一、广告策划相关论述 一方面,从广告策划现状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商品的销路日益广阔,而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广告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便为广告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具体来说,我国广告业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具优势。总之,立足于本土市场的广告业,只有深谙企业广告策略,朝着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才能取得更理想的发展效果。另一方面,就企业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两者间的关系来看,企业经营管理中营销策划无疑是核心,其涉及战略目标制定、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制定等,主要目的是为实现专业化企业。广告策划则是组成营销策划的重要内容,两者间呈对立统一的关系,甚至广告策划的方向直接取决于营销策划。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也使得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更突出,广告策划对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不但能营造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吸引大量消费者,还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的应用策略 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 广告要取得成功,市场反馈是关键,故而,广告策划要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制定广告策略的前提是高效市场调查,只有围绕产品特质和消费者需求,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制定广告计划前需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无论任何行业的市场份额都并非一家企业独占,这就需要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为企业营销策划提供导向,以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产业,主要消费群为儿童等,都是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特征做出的合理选择,可显著性扩大企业影响力。当然,若消费群体具有较大层次差异,广告策划还必须结合实际,对广告形式、主题等进行调整,进而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各时期主流文化元素不同,人们善于效仿各种生活习俗等,因此广告还要保证时代性,积极结合当下的社会流行元素,紧跟时展趋势,以便充分融入大众,提高企业营销效率。 2.合理选择广告宣传方式 首先,宣传方式要做到标新立异。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剧,人们面对各种压力难免烦躁,自然讨厌在放松时收看广告等。为此,企业要吸引更多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必须积极创新广告宣传手段。以“益达”广告为例而言,其极具故事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能够愉悦受众的心情,可以说观看益达广告更像欣赏一部微型电影,故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企业营销质量。其次,注重广告的文化性。广告既是单向宣传也是双向传播,广告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也可以说是企业的门面,消费者通过广告可了解企业文化,并直接对企业产品作出定位。总之,要保证消费者不流失,企业必须制定高效的广告营销策划,引导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使其受到良好的思想感染,自然便能提高企业效益。 3.其他广告营销策略 一方面,广告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往往是无法预估或强求的。因此,这就需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广告。例如,某企业为宣传旗下产品———打火机,投资拍摄一短片广告,其内容为某人驱车飞跃峡谷,该企业拍摄广告本意为宣传企业产品,但广告内容却无法让人得知广告本意,无法对自身企业品牌产生影响,更别说宣传效果,反倒是让受众更关注汽车,提高了汽车的品牌效益。诸如此类广告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企业广告能否取得成功,与所选广告是否符合主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广告效益的还有时机问题。当今社会,企业营销策划以手机、互联网为核心,特别是网络自媒体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还要针对某话题或热点新闻进行营销的方式,更是备受各企业的青睐,可以说这些营销手段省时省力,且营销效果极好。尤其是以名人类话题制定的营销策略,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得良好宣传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而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稳定长久的发展,必须使用各种有效策略。广告营销是组成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其收效可观,备受企业和消费者青睐,但也正是因为广告营销的重要性,这就更需要探讨其合理应用策略,争取以最低成本取得最高价值,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形象及地位。 作者:丁冬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的重新定位,提出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以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设计理念。同时,通过对“安徽年客牛仔服饰有限公司”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划分和组合;“岗证赛课”教学模式的引进;微课、翻转课堂、网络互动教室、企业家进校园等第二课堂教学手段的使用;结合校内外综合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营销的整体情况,为解决局部性和整体性的营销方案提供分析工具,掌握营销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与知识。 【关键词】 工学结合;职业发展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 市场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基于整体性企业营销业务流程的课程。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以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树立起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养成喜欢观察市场的职业习惯,能够完成初次就业岗位所可能遇到的常见营销策划工作任务,提高市场敏感度;能够完成模拟企业综合营销方案的编制,完成真实企业营销活动的总结和提炼,并能够与所调查企业进行有效沟通。 2.课程标准 2.1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定位 随着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蓬勃发展,营销策划已成为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管理利器,因而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文章将《市场营销策划》定位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2基于学生实际就业岗位的职业描述 2.2.1职业定位———岗位迁移和职位提升的后续发展岗位 根据相关调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专职从事营销策划的工作人数不多。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部分创意思维较强、营销知识扎实、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转入专职营销策划岗位,如升任营销主管、营销经理等营销管理岗位。因此我们把营销策划岗位定位为学生岗位迁移和职位提升的后续发展岗位。 2.2.2职业描述 市场营销策划需要有扎实的营销知识和社会阅历作为准备。需要策划者进行艰苦的创意性劳动,尽管营销的基本规则是相同的,但每一个营销方案却都是不同的。其职业特点是:(1)具有较好的创意分析能力。(2)具有较系统的营销能力。(3)具有文案、图案等创作能力。 2.3“三位一体”式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养成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式教学目标设计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的能力和工作潜力。 3.课程设计 3.1“坚持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总设计思路 市场营销策划是由营销方案策划人员根据营销活动的目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营销方案的框架;对方案各个部分进行编制;汇总形成总的营销方案,并作为组织实施企业营销活动的依据,并作为考量营销活动成本与效果即营销绩效的重要依据。 3.2教学内容设计 除了传统的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外,我们引入了时下比较先进和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第二课堂、天空教室、云课堂等教学元素,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3.2.1基于真实企业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选择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学生对这些产品的营销“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项目的兴趣。同时,理论课创新,引入实践环节,融“教学做”一体。本课程分为四个既相对独立的项目,即广告策划项目、公关策划项目、促销策划项目、整体营销策划项目。在每个项目下面,根据项内容,划分为若干子项目。 3.2.2以赛促学,“岗证赛课”合一的教学内容设计 具体来说,“岗证赛课”融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企业的参与,所以我们选择了安徽年客服饰有限公司这样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证”是指学生需取得助理营销员、营销师三级、商务谈判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策划人员从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可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加码。“赛”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如“营销策划大赛”、“汽车营销大赛”、“店长运营大赛”等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的类别计为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课”是指我们的课程体系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认证融入教学实践,统筹兼顾学生的首岗和发展岗位需要,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满足高职学生双证毕业的要求,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2.3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设计 教学小组通过相关课程视频的搜集与制作,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前观看10—15分钟的讲课视频,写一个简要的总结,并进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网页中的调查表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第二天需要上课讨论的材料,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用来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实训项目。课堂上会接受三到五个问题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测验结果会即时反馈。 3.2.4开辟“企业家进校园”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结合学院大讲堂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企事业单位诸如年客集团、苏宁电器、红府超市、顺丰速运集团的中、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举办座谈与讲座,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得到校外企业高层人员的亲身指点,做到专业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将他们了解的营销策划领域的前沿思想及管理经验带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带来学生们心灵的启迪。 3.2.5基于天空教室网络互动学习的云课堂设计 天空教室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打造的云课堂为课程提供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展示工具,帮助教师搭建专业高效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如针对教师日常工作,拥有视频专注度检测、作业在线批改、防抄袭复制行为等多种独特技术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备课与作业批改,提供了大量的快速实现工具,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层次;同时支持基于教师课件、视频的网络课程开发,具备速度快,教学效果好,展示性强等特点,可以直接转化为脑图、3D网站、博客网站等多种表现形式,是评奖、展示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平台,使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课程都能充分传授。 3.3教学条件 3.3.1师资条件 校内专任教师应掌握扎实系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同时系部与企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常年安排团队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团队教师运用挂职锻炼的契机,开发出相应的的系列案例集,其中包含了相关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市场营销、企业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运用到各个核心课程教学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校外兼职教师应该是在企业及相关咨询行业从事市场营销的策划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策划创意能力,通过这些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校外企业高层人员的亲身指点,做到专业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3.2校内实训条件 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网络实训室,可供学生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圆桌式布局,把电脑按圆桌式进行摆放,便于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进行交流。小型会议区,供学生对营销策划方案进行讨论。软件实训,让学生在企业模拟经营状态下,进行相应的营销策划活动。提升条件。指可以增加的学习条件,主要包括:在线测试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在线测试。作品递交系统,保证学生快捷、准时、方便递交项目作品,也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阅览。项目作品资源库,供学生在做项目时参考学习,也可供教师做项目点评。 3.3.3校外基地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能够为课程提供本企业相关的营销策划案例,能够为课程组织营销策划实践活动提供人力、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本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年客控股有限公司集团、年客门店、苏宁集团、红府超市集团等。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轮流去企业顶岗实习来加深对本门课的理解;也可以实现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在企业中学习、操作,体验营销岗、策划岗的谈判过程。 3.4教学方法 本课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云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头脑风暴是营销策划工作中常见方法,一个好的创意的产生,需要团队每个成员的奇思妙想的促成。 3.5学生职业性导向考核 本课程坚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办法,应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有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4.课程特色 4.1工学结合,以服务企业为宗旨 坚持工学结合,与企业对接紧密,校企深度合作,互惠互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在课程的学习性任务设计中,主要以校企合作企业的年客服饰有限公司为学习载体,项目设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原型;项目实训以具体策划任务为对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地方流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的策划方案范例,易于套用,便于活用,使学生走出校园,就可胜任各行业营销岗位工作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4.2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体系 打破营销策划学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学生首岗和发展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整合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预测,广告学、公关策划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现代市场营销策划理念,提炼出相互关联,承前启后的4大项目,13个子项目,形成一个环状的项目数学体系,使其既具备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有体现营销策划工作的全过程性,还符合学习者对知识认知的逻辑性。 4.3教学相长,“岗证赛课”融合的教学模式 为贯彻学院“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技能训练为先”理念,融“教、学、做、赛”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市场营销策划专业“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教学特色,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体系。近3年来,工商管理系共主办了涉及全校所有专业的校内营销策划技能竞赛16场,每年参赛学生近500人次。承办了全省营销策划行业职业技能大赛3场;协办了教育部等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场;参加了国家级营销策划竞赛3项,省级技能竞赛8项。共获得团体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个。学生营销策划技能大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与质量在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4.4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师生互动学习模式 云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网络与课程相结合,建构网络化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协调和整合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能够自主式地学习;探索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开发网络资源,使课程内容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最佳作用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视发展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5理实一体的校内、校外综合实训体系 校内的综合实训软件和仿真的实训场地,使得实训场所与工作环境相近,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作业与产品一致,设置针对性强与企业实际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深入校外合作企业中,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岗位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为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企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 作者:石丽娟 汪锋 高雅楠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电力市场项目管理营销策划应用 1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弊端 (1)市场营销系统有待完善。 很多电力企业虽然设有市场营销机构,但营销系统不够健全,营销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营销方案设计和策划人员,缺少一支优秀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的相关基础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电市场的消费需求没有进行详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不能很好掌握市场的特征和规律,缺乏市场应变能力。 (2)缺乏服务意识。 如今存在很大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没有提出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所谓的优质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要实现真正的优质服务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缺乏营销意识。 受传统供电企业垄断经营模式以及电是属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短缺商品的观念的影响,现在有很多企业和员工都还没有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营销意识淡薄,以为坐等着就可以等到消费者主动上门。 2项目管理在A电力市场营策划中的应用 2.1项目管理的概念介绍 项目管理是指把项目方法、工程策划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组合在一起,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及有限的资金预算和质量范围内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运用于市场营销,并取得了可观的实践效益。项目管理运用于电力市场营销策划当中是指依据电力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力营销进行统一策划、控制、管理,并且结合项目的质量要求,对时间、资金投入以及环境进行评估和控制,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电力企业供电是一个开放式的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项目中的每个成员都起着关键作用,都会给项目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把项目管理应用于营销活动当中,从开始阶段获取消费者信息到最后阶段的售后服务工作每个流程和环节都影响着营销成果。 2.2项目管理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可行性 (1)电力行业的发展态势有利于项目管理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行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如今由于我国的发电企业的区域垄断经营模式,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只用企业自备电厂才可能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对电力企业来讲发展前景很广阔,对项目管理的实施有非常充分的资源条件。 (2)项目管理让电力市场营销更具有计划性。 把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电力市场的营销中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营销目标,并且可以把该营销目标作为项目目标,然后结合多方面因素对该项目进行资源配置,进而使整个电力市场营销方案的实施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3)优异的技术条件支持。 电力企业的技术环境包是指对设备、技术、材料以及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当下电力企业采用综合管理技术作为企业的运营系统,以电力市场的运营规则为依据,是电力企业实现市场报价、市场交易、商品结算、合同管理、客户管理以及相关信息的重要技术条件。站在电力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从营销战略的角度上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科技的充分利用对企业运营、设计规划、客户关系等业务的有效管理。 2.3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项目化管理要求 实施项目化管理是提高电力市场营销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电力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目标分析、方案设计和制定、项目调控以及意见反馈等等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结合用户用电的实际需要,推动电力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在营销策略的营销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过程中,首先要作用市场调查工作,对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价格反映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依次为依据制定出下一阶段的营销方案。 3结语 电力市场营销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在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电力产品生产、产品输送、产品配送以及产品销售等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提供相应服务。电力市场营销属于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在企业的整体生产和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电力企业的所以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电力的营销的各种要求而服务的。然而仅仅靠企业营销人员和企业领导来实现完成企业营销活动是不可能的,它需要企业所以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所以企业从上到下要注意强调营销意识,改变以往的市场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思想集中在市场营销方向,通过制定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武强 单位:国网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供电公司 营销策划论文:汽车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全国技能比赛汽车营销赛项的改革,增加了汽车营销策划项目,考核参赛学生团队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展示、陈述、评价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比赛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继而反映出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使老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大学生的主观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技能比赛;汽车营销策划;项目式教学 2016年全国技能比赛汽车营销赛项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实践项目试乘试驾改为汽车营销策划赛项。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教学模式简单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等。鉴于这些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接下来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汽车营销策划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营销策划知识更多的是偏重理论,很少参与实践,营销策划实践经验非常匮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课堂学习完成之后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策划某一款车型的营销方案,这种方法最后还是偏重理论的学习,学生考虑的只是某种预期情形,并没有用实践来检验其方案效果,但技能大赛却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促进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 2汽车营销策划课程教学 汽车营销策划这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目标消费群体分析、促销渠道、促销活动,最后通过学习的只是能够进行营销方案的策划。在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项目式+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将课堂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营销策划创意。创意,是整个营销策划的核心,而学生创意的养成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意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思维的发散能力,更多的还是要学生有足够的营销策划案例储存在头脑里,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建立营销方案数据库,数据库的来源可以来自网络,可以来自4S店市场部,尽量收集不同类型的营销案例,完成营销思路的原始积累。通过营销案例的积累和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角,最终达到质的飞跃,提高策划的创意思维。(2)营销策划项目制定。实际中汽车营销策划的主题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主题策划思路和策划方案框架都会有区别,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比如新车上市策划、新车营销渠道策划、淡季促销活动策划等,通过不同主题的策划,可以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汽车营销策划的核心内容。(3)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不管是岗位的人才需求还是技能比赛的评分标准,都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人数分成4~5人一组的策划团队,团队中每个成员合理分工、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4)营销方案制定。策划团队根据策划主题进行策划角色分工,利用所学知识充分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策划方案思路、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每个阶段都要求学会大家共同完成。在完成营销方案的同时,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方案,加强学生团队意识。(5)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汽车营销策划比赛项目最后是由选手对营销方案进行讲解,这是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就会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为了提高这一能力,每个策划团队轮流派一名成员进行方案讲解,同时在每次课堂上可以由学生自选话题进行演讲,老师及时鼓励,让学生敢于开口,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6)学习评价。整个营销方案的效果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检验,邀请4S店市场专员、销售主管、其他教师当评委,根据比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评比出一二三等奖,给予适当奖励,促进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定、方案可行性论证这一系列实践过程,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困难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化比较大,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完成实践操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完成程度不同,教学预期效果达不到。(2)学生人数较多,老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本来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就会趁机偷懒、不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达不到效果。(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采取比赛形式来检验效果,是检验整个团队的效果,不能具体到个人,特别是懒散的同学,今后要完善评价方式。总之,技能比赛的核心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比赛,通过改革,可以不断更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作者:李佳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营销策划中小企业论文 一、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能力分析 (一)加快人才培养,提高营销策划整体水平 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该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我国政府可以出资开展一系列的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论坛,加大在营销策划方面的课题研究经费等活动,吸引中小企业家、营销专家的参与,提高重视。现阶段的营销策划领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应该及时的进行内部规范化的管理控制,对于不具备策划能力的人员实行吊销上岗证书的处理,而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策划部门的设置也应该进行调整治理,保证它能在商业盈利的目的下切实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策划方案,这对于营销策划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十分有利。 (二)积极研究创新型营销策划方法 在营销策划方法的研究中,行业专家应该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比如教练式营销策划与逆向式营销策划都是值得借鉴的营销策划方法,前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员工的选拔组成策划部门,在整体领导之下自主的去完成营销策划工作,这一方法能达到传播营销知识,培养策划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对于中小企业的文化积累以及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后者就是营销策划的有下至上的逆向的制定,也就是要先找到在局部市场实践中的有效战术,再从局部向整体扩展,最后用战略使策划战术得以实现。在进行营销策划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呆板借鉴,应该积极开发寻求新的策划手段,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三)加强营销策划的情感注入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不具有规模和资金优势,在这个方面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其中的商品组成、价格以及促销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竞争,在当前市场运行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企业之间进行效仿和借鉴的能力和速度得到提高,这种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变的不那么明显,但是企业品牌信誉的想成则可以有效的赢得顾客的信赖,在与企业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从内在体制到外在的形象再到品牌的信任,这一过程中信任能够发挥主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的营销策划竞争将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情感方面的竞争,在营销策划中加入更多的感情因素,实行情感营销,将是今后营销策划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结束语 在中小企业营销策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控制管理,其次提高企业自身的营销策划的综合性水平,结合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这一工作,可以达到较好的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能力的效果,企业中的员工也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实际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符合条件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的稳定性发展。 作者:周禹均 营销策划论文:企业营销策划课程考核模式分析 摘要:“企业营销策划”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策划表现与活动组织能力。而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评价主体局限等问题,对学生的考核侧重于理论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与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对现有课程考核模式弊端进行分析,探索一种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样化的全过程考核新模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实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营销策划;考核模式;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营销职业素养。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课程考核内容僵化,考试形式单一,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了满足考核要求,教师课堂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行讲授,课堂自主性较低。学生为了拿高分,考前对书本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量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 “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一直以来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最终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是由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学校规定每10个课时必须布置一次作业。为应付老师点到,获得出勤分,校园有偿代课现象严重。为此,学院专门注册了举报代课的邮箱。期末试卷由教师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期末要求老师划重点,考前一化记忆,学习委员将老师画得重点整理打印成册,全班共享,更有学生夹带缩印小抄,舞弊手段屡创新高。 (二)考核内容僵化 该课程的考试内容仅限于教材内容[1]。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按照教科书出题,题目均匀覆盖所学章节。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最新营销思维和理念无法在书上学到,也无法在试题中体现。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为主,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为辅。学生在做客观题时,大多死记硬背。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作为任课老师明显感觉到卷面成绩无法真实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评价主体局限 在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精神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任课教师,学生是客体,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只能单方面被动接受评价,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得课程考核的过程是一个机械与对立的过程,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削弱了考核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评价主体局限于学校内部,与社会环境脱节,对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利就业,教师也没有把握,学生的学习也很盲目。 三、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 积极探索科学、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实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以督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而不是指望期末考试最后一周死记硬背[2]。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包括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参与程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营销策划实践、营销策划大赛等环节。除了传统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考核,这个学期我尝试着在课堂让学生进行15分钟的营销策划案例PPT分享,学生自己选出五位评委打分,占总分70%,教师评分占30%。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课堂反应热烈。在开课的同时,要求学生至少翻译一篇专业权威外文文献作为平时成绩,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情况,同时提升外语水平。增加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等,以赛促教。实施课堂笔记制度,要求学生每堂课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课程相关书籍2本,课前查阅资料,期末提供读书笔记和查阅记录,学习各阶段的成绩均记录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尊重学生意愿,删除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加大策划方案撰写和案例分析题比重,主观题比重达70%。 (二)考核内容多样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营销策划相关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上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考核中应有大量无标准答案的实际应用题型。学生不需要机械记忆,而是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用所学理论对问题能言之有理或者自圆其说或设计出可行方案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成绩。考试内容的改革可以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记忆层面,要检验学生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能力,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营销策划教材中必须掌握和领会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营销策划理念、营销策划程序和文案基本结构等;理解层面,了解学生认识事物间联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其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灵活的、富有思辨性的知识为主体,如企业入市策划、品牌延伸策划等;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策划方案撰写能力、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积极推进兄弟院校之间专业课教师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了解人才培养规格能否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行业对策划人才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考虑在考核过程中适当添加学生之间互评成绩的比例,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逐步搭建教师、企业专家、学生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改变任课老师“一言堂”的现状,尽可能减少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组织本学院、本市范围内的专任教师交流会,共同探讨教学评价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校也有相关经费支持。下学期,我打算通过课堂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预先制订课程学习与考核方案,在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的同时,启发教师教学和考核新思维。在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把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和企业负责人,实践分数由学生自我鉴定评分和企业负责人评价为主。教师结合学生和企业专家的交流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最终成绩核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使得各方形成参与合力,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营销策划考核模式的改革离不开教师。教师对考核模式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传统考试方式运用多年,评分标准简单易操作,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应,有它合理之处[3]。随着时展,社会对营销策划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发挥考核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推进作用,值得高校教师们持续思考与改进。因此,怎样尽量保留传统考试方式的优点,同时发挥其他考核方式的优点,以建立更加高效、优化的考核体系,需要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根据多年“企业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体会,提出了初步的考核模式改革构想,有一部分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有一部分改革打算后续试点。 作者:吴玲 贾卫平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措施 摘要: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采取结合基本的理论课程讲解与撰写营销企划案的实践模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设定策划案题目、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上台简报、修订策划案并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策划力和简报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企划案;改革 一、改革思路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型人才,是对理论知识的“用”,其本质是学以致用,而如何能学以致用?各级教育机构所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就是在校本科生学以致用教学的成果验收。如2016—2017年各项相关学科竞赛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20余种。而各项学科竞赛均涵盖创新、创意及创业的精神,且在竞赛中,学生需要展现出来的是撰写策划案(通称企划案)和简报的能力,从中显示出创新、创意及创业的成果。因此,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展现出创新、创意及创业的职业能力(检称职能),首先要训练学生的策划力和简报力。 二、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个案分析为辅。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理论性的课程,而“市场营销策划”偏向应用的科目,如受限于教学内容,学生缺乏撰写实践历练,故并不适用。本课程采取营销企划案实践撰写教学模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讲解的教学方式外,规划课程一半课时,采取学生撰写营销企划案实践模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设定策划案题目、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上台简报、修订策划案并积极报名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撰写的企划案更精进、可行。 三、改革实施成效应用效果 (一)展开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更贴近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规划理论教学内容24学时,实践教学内容24学时,占二分之一,学生实际操作市场营销企划案,配合理论教材验证,熟悉营销企划案的撰写模式,从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本课程结合教材理论教学、企划案格式内容展开实践教学,企划案核心概念、原则及教学问题分述如下。1.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任锡源教授主编的《营销策划学》为教材,共11个章节24课时,采取学生课前备课、课堂中领同学导读、教师讲解的形式,其改革精神为:由学生主导教学,教师辅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也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入,而非局限于教材内容。2.实践教学依据企划案撰写格式,分24课时展开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每一个格式的核心概念、原则,依序分述如下。(1)营销企划案题目辅导,包括如何选定合作企业、企划案题目讨论与修订、个案简介、产业环境分析;核心概念包括所选择的企业要可接触、信息可取得、计划有范围可达成,即能判断产业发展趋势。(2)合作企业营销策略现况运作模式的调研与叙述,包括以营销4P分向论述、显示企划案的核心问题、既有现象分析,找出产生现象的核心问题。(3)同业竞争者个案分析,核心概念包括分析同意竞争者处理类似问题的策略、策略执行后的现象及可参考信息。(4)SWOT分析与策略拟定,包括列出合作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规划出SWOT执行策略。核心概念包括,列出企业SW,以及外在环境所产生的OT,与SO、WO、ST、WT策略,列为执行工作项目。(5)规划执行核心工作。项目,设定企划案的核心工作(6)设定预期效应:预定完成目标与本企划案的贡献。核心概念包括目标达成后的预期效益,问题的解决,营业额、利润的改善。(7)以流程图绘制工作项目执行顺序与预定完成时间。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运用流程图的方法与要领、规划执行工作项目。(8)编制完成目标所需的细目工作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人、事、时、地、物。(9)编制工作管制表(甘特图)、团队人员职掌表。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说明工作执行阶段与时间管控,说明团队成员编制与成员个人主要任务。(10)编制预算表与财务风险分析。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说明企划案所需经费、预期效益与支出之比较分析、财务风险预测。(11)预判企划案执行困难点与解决方案。核心概念包括执行本案的困难点预测以及解决方案之规划。 (二)提升学生概念能力 在企划案的格式当中,每一项所叙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主要区分现象叙述与分析、策略的制定以及行动规划。但在教学实务当中,发现学生对于现象、策略、行动并无概念,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撰写企划案时的逻辑概念偏差。在改革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撰写的企划案,按格式逐一讨论,厘清格式中需要的论述重点,并有效修正学生观念与企划案。 (三)提升学生简报能力 企划案教学中,先由学生设定题目,按格式撰写企划案内容,然后制作PPT。由学生简报,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其中要求报告学生小组指定成员做记录,再下一堂课简报修订结果。要求每一位成员都上台简报,累积学生上台简报经验,提升学生简报能力。 (四)增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信心 本课程在第一次上课时将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的行动列入加分项目,但学生参赛的意愿并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把握,能完成参赛企划案。本课程在执行到学期中时,学生参赛意愿增加,并有小组积极寻找指导老师,报名参赛。 (五)完成企划案,并能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本课程在学期末实践后,学生各分组皆完成企划案共14个企划案。并有4个小组参加6项学科竞赛,其中题目为“鲜到鲜果品牌议题营销———做你的营养师”的小组与成员得到第八届高等院校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竞赛获二等奖。 四、特色与创新点 (1)改进教学方法,跳脱传统教学方式,改革以撰写营销企划案的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教材为辅助的教学模式。(2)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内因为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外因为辅。(3)实践结果之企划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学习参赛的意愿与范围。(4)学习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强调原理学习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要求学生依据案例进行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简报、修订,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所撰写的企划案更精进。 五、问题反思 1.教师的实务经验本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授课教师是一项挑战,面对不同的产业与企划案,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与实务经验必须不断累积。要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除了平时的备课外,需要建立接受挑战的信念,不畏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不断透过教学相长的模式,增进教师的教学能量。2.学生的学习意愿本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在初始阶段多数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导致学习意愿并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要有耐心,不断重复地教导;要坚持改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改革教学的氛围里渐渐适应;要逐步执行对改革课程的有效规划并不断修订,让改革课程在规划与摸索中更加精进。3.授课时间限制因为受限于授课时间,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分组方式进行。但也产生多数学生的依赖心理,限制学生的成长。且授课课时是固定的,要改善不容易。解决规划:(1)修订实践,每一位学生撰写一份企划案;(2)将按格式逐一教学改为由学生依据课堂的讨论修订,并自行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4.教授班体制本课程执行的班级为行政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按编组授课,时间与教师授课的压力已经到达极限。 作者:杨奕源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创建及人才培养 1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4改进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过去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例如,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实习等都体现在期末的各科考试总评成绩中,并加大其比重。考试的形式也多样化,我们在部分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上还采取了一种半开卷的形式[3],所谓半开卷考试就是在考前准备一张与试卷等大的16K纸,学生可以事先在这张纸上摘抄(必须手写)书上的概念性理论和重点难点,并且准许学生将其带进考场,考完后将这张纸同试卷一并交上,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考前亲自抄写一遍这些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复习和回顾,同时要自己整理这些重点难点就必须平时注意学习和听讲,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同时也使考核方式更灵活,结果更客观。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03、04级同学在校期间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3篇,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涨,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的专业教材,如何在工科院校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等,我们将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中,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愈发的苛求完美的治疗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生物医学工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所重视,而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的完美结合下诞生的介入超声学技术则近乎完美的实现了人们对微创的追求,这些高端的微创诊疗设备是结合物理、工程、技术的综合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运用情况,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回顾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及介入超声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医学生物工程在临床工作中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张瑞敏 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凝聚老师与学生的科教相融的共识,将老师的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过程、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并实施科教融合的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资源与渠道,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以及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在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从事工程技术开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学校可以获得更多地经费、吸引大量地生源、获得更高的声誉。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甚至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以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的情况等作为考察重点,而授课内容、课时量甚至教学方式和效果仅仅作为参考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老师往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工作。部分老师教学热情不够,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教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占据了大师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上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三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4]。一方面大学期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地时间参与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高,基础还不扎实,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少,老师更希望研究生来参与科研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利用广西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优势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以广西八桂学者为带头人的高端师资队伍为主的科学研究资源,积极制订相关措施与政策,将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带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定期举办以科教融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凝聚专业老师与学生的共识 科教融合,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专业老师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科教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科教融合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老师愿意参与指导,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围绕科研服务本科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将一些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分享。在讨论会上,除了专业老师参与外,学生代表也应出席,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逐步凝聚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共识,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地了解,为更好地贯彻科教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科教融合对于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是受益的。一方面,科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或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跳跃性较强,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科教融合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源泉。 二、将老师科研成果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求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的课堂教学效果[5]。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围绕这一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增加科教融合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与生物医学仪器研制直接相关的算法方面的知识点,如插值、拟合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老师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方面的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又比如在《传感器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医学仪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领域贯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鼓励专业老师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遵循适应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原则,即第二课堂应当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过程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学生参与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一,定期向学生公开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科技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参与课题,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等项目研究过程。第二,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承担,除了承担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外,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定期支持一批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明确鼓励学生结合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申报。第三,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承担。在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超过50%的题目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关,还有20%左右的题目与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关。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协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依据我校《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的考核后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的学分。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给了学生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依托生物医学电子领域的企业和大型医院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或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医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派出学生到企业或者医院通过实习、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实质性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四、扩大学科科研平台的开放,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学科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切实增加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保障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7]。学院立足专业办学实际情况,加强实验平台硬件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管理,既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实验室的有序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进实验室模式与制度。在周末、在晚上都会有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专业老师经常在实验里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总之,通过近几年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融入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中,取得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还有大约40%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了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5件,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余人次,而且这些本科生研究成果在逐年提高。 作者:陈洪波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 摘 要:简要分析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平台和资源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Bi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BMI)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生物信息、医疗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台完备。比较而言,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方面,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表1),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表2)。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电子类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知识始终贯穿专业课程学习始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电子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教学工作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类课程 教材选择 项目教学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集多个学科领域于一身的交叉型新兴学科。该专业涉及生物学、医学、电子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强和就业口径宽等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维护人员,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年制本科教育只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该专业的入门引领,或是提供了理工科和医学学习经历,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学生很难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此,如何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突出专业特色,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众多门专业基础课中,电子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医疗仪器原理类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科生只有掌握电子技术才可以为日后从事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因此,电子类课程在众多基础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根据我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情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学等。这些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生物医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和医用影像设备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论支撑才能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并为后续医学仪器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理论扎实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理论知识学的不好的则厌倦电子类课程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更缺乏对课程中各种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报考时对所报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使得原本爱好医学的学生选择了该专业,入学后开始抱怨选错了专业,继而也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学习中;另外,电子类知识都是各种复杂难懂的、功能各异的典型电路,以及对各种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类课程各学科之间以及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电子类某一科学习不好,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电子类课程乃至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一些学生对错选专业的负面情绪和电子类课程知识复杂难懂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专业充满希望,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2.教材选择对电子类课程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但每科研究深度浅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配合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度,能为专业课服务的合适教材。 我校电子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普遍偏难。虽然教材知识覆盖面够用,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偏大,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很难消化理解。课时少,授课内容多,难度又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可见,教材的选择对于适应教学需求,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 3.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医学知识薄弱 医学院校的工科专任教师多数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所选教材几乎与医学无关,导致电子类课程授课内容与医学联系不紧密。因此,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应该普及医学知识,这样理工科教师授课时才能更恰当的引入典型医学实例,为医学仪器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电子类课程,由于具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会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答辩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把课堂翻转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资料查阅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解决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有针对性的任务去自行学习,既完成了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 2.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门电子类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完成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型医疗仪器的理解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生工学生设计小型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把电子血压仪等小型医学设备拆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再组成一个设计项目,有能力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成某一部分的电路,由任课教师统一指导。这样在有任务驱动、有完成目标、有时间限制、有指导教师和有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在项目的驱使下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类课程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实际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和其他工程专业毕业生竞争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向着多元化发展,借鉴国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理工科和文科并行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打开更广阔的突破口。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认识之探讨 摘要: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点为基础,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以教师能力为依托,以学生能力为根本,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职业认识作了探讨,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完美择业。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其他高校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从制度保障、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生基础三方面对广东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加坚定了我国工作者在创新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但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因此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基础好、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其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 目前,我国约有110所高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很多学校依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其他学科发展该专业,因此不同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会各有侧重与特色,这种特色也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较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东南大学最早开创了一贯制本硕连读,并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早期独立实验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第三军医大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以适应部队卫勤保障建设需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实习―毕业设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华南理工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体现了理工类院校的特色,形成了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医疗器械及技术服务产业密集的优势,开办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4,5]。南京医学大学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确立了“医用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医工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实施了“认知体验,实践锻炼,深化拓展”三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并输送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6]。 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在借鉴老牌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适应医学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并从三方面构建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7]。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如电子类课程的改革,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设计,以设计某个典型的医疗仪器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后,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我们开辟了一批实习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与现实的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强了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开始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制度保障。我校于2010年颁布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章程,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章程规定每年评审立项一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校级项目为基础重点申报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激起了本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于2014年版的学生手册中添加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同年,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也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此外,学校配套了相关经费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开放各类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 2.创新实验室建设。我专业原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各3间,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1间,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另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实验室各1间,是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场所。前者的实验内容体系由原来的“基础型、验证型”扩展至“设计型、综合性”,此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深入,因为其只在上课期间面向学生开放。后者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受众面小,也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并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 创新实验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取全天式开放,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而且它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在管理上采取了“专业教师指导为前提,医学电子协会自主管理为主,技术人员管理为辅”的方法。医学电子协会的会员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学生,其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包括安排学生值班、出入人员的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等。技术人员每周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良好的设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新实验室在创建之初配备的设备就综合考虑了它们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其他实验室的专业实验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也会提供给创新实验室。 3.学生基础。创新实验室的使用者为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因此其掌握开展相关训练项目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医学电子协会定期举办单片机、JAVA语言等的培训活动,考核结束后学员将进入大二、大三学生的项目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既打消了一年级学生不自信的心理,为其独立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打基础,又对项目研究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其能往更深入的方向展开。在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束后,医学电子协会举办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进行切磋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竞赛项目中,如每年的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级别(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工程学院项目设计大赛等。近年来,本专业代表我校赴赛的团队在东莞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三、结语 目前,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以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为途径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计划与研发力量较强的公司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启动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是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国内外属于前沿学科,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此专业是一门创新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此专业又是一门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专业,要求学生综合掌握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本科生 联合培养 建立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人才为目标,建设一个以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再生医疗实践为宗旨、面向21世纪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显得尤为必要。 1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本科生模式的建立 本专业的学制为五年,学生有13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到其它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尤其是中科院系统,参与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与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保持良好的人才输出状态。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毕业实习校内实践基地包括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白求恩医学院、生命科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与医药研究院、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神经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等,每年按期派出1-2名本科实习学生到各基地实习。 2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满足我国“再生医学”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专业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根据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平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医学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未来几年,本专业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外聘客座教授、兼职教授、长期及短期外聘教师进行授课的力度。另外,学院与合作单位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已达成意向,拟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吉林大学共建再生医学系。 2.2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对每个毕业生都进行素质和能力的跟踪调查,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具体方案是:采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邀请用人单位座谈,请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主管填写毕业生质量调查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质量考核评价。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评价结论和评价结果。 3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院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有5名毕业生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大部分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单位都是国内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单位;指导教师中,有多名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2008届毕业生李坤同学于2013年8月在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2)2008届毕业生任婧同学于2011年6月在神经科学领域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Neuron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3)2012届毕业生骆一铖应邀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进行为期13个月的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4)2014届毕业生白扬同学成功获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毕业实习。 (5)2008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张旭浩同学,于2012年10月参加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举办的“第二届阿穆尔地区国际科学大会”,其主持完成的本科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DCC-ADD基因转染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并获“学术成果创新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 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领域。由于其对于阐明生命本质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加强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尚未设立“再生医学”专业,95%以上的从事“再生医学”研究和实践的从业人员,是由生物学、临床医学或生物化学等专业改行的,真正接受过“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系统训练的人员极少,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尤其匮乏。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再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今后主要面临的一个课题。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根据兴趣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探讨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组建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实践方向的兴趣小组,本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对新专业学科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专业建设 学科发展 兴趣小组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生物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宽广而扎实的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理论基础,能在理、工、生、医等学科高度交叉中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并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以满足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医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生物信息工程、生物电子工程、大型医疗仪器系统、现代医疗监护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医用仪器、医学影像、生物电子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侧重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医学等的交叉和渗透。该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是关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理、工、生、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电信学院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下设5个实验室,医学仪器及设备实验室、医学成像及光谱成分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医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膜片钳实验室,拥有一批踏实肯干、敢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将不断吸引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进行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利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与智能服装相结合,设计出检测、监控、调节人体状态的一体化智能服装;膜片钳方向主要进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向研究,同时与天津大学和天津各大医院开展密切合作,在医疗仪器研制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分析化学、高频电子技术、医学基础、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成像新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学仪器设计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医院、国防、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服务于天津医疗产业联盟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也是广开思路,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本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一样,有生物、医学、电子等设计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的需求,学生提出的就业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兴趣不统一,在专业方向上容易把握,而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涉及的学科更多,对新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我们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建立新专业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组建没有按照传统电子通信方式,而是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几个方面引进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研究背景,更了解各个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方向,因此最终我们决定由具有生物背景的老师建立生物组,具有医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医学组,具有物理背景的老师建立物理组,具有化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化学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建立实践组,一届共招收50人左右,这样每个组的人数定在10人左右,实践组人稍多,这样可以弥补生物、医学组由于设备仪器不足带来的问题,这两个组规模稍小,大约5~7人左右,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兴趣小组分组,根据不同需求,各个小组配备了不同老师和学生,这样学生由于兴趣不同在学习上的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老师可以有更好的学生资源,学生也愿意学,老师也愿意带,新专业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老师有人,学生愿意学,设备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前用得少的设备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在最近1年多时间中,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拿到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30余篇,学生在各类不同类型竞赛上获奖10余项,在教改立项、师生合作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合作项目、全国大创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且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拿到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因此,本文认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跨度大,学生带着更多方向学习这个专业,老师方向更为广泛,我们通过兴趣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大一就进入实验组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而且促进整个学科发展。因此从兴趣出发组建不同兴趣小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更好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摘 要: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探讨了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方向,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仪器设备管理等的规范化措施。向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迈进,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体会 [摘要]结合现代数字化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特点,探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的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在实际工作,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带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影像技术 数字化 带教体会 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知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如何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为影像技术服务,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责。现阶段影像技术已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发展为CT、MRI、CR、DR、DSA、PACS 等高端影像技术,正逐步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医学影像、外语、计算机、电路等多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我院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是省内多所大专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及临床实习基地,每年有多所大专院校实习生来院进行临床实习,现就如何带教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进行探讨。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理、工、医并重的工学学科, 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大型医疗设备的影像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仪器设备的维护、研发等,是未来医疗技术领域变革的先驱者。因此,21世纪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不再是那种只会照片的操作技术人员,而是要既会操作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又要会故障维修,要成为工程与技术兼修的影像技术人才。这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更新和改进。 (作者单位:1.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影像科 江苏 徐州,2.徐州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 江苏徐州)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以创新教育为目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唯有积极主动地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联合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指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课程所必需的医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医用物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大,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而且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就开始学习该课程,难以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如何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1 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是教学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传统的教学资源就是教师手中的几本书,非常匮乏。 教材建设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对原有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重组、更新,多次修订出版《医学物理学》和《医用物理学》。这些教材适当降低了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删除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的内容,精选了物理与医学结合的案列,压缩了篇幅;充分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重点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克服了理论化、公式化等枯燥乏味、繁琐的内容[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介绍,其特色是“溯源通今”,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在每一章后面介绍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物理、医学、生命科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及重大理论发现的经过或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应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改革后的教材反映良好。特别是每章后面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来说,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1],激励了他们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信心和斗志。 将教研、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将教研、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从而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出版适合PBL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医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实验》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根据医学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医学生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等,构建以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2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张挂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如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乐学”,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多种教学手段并存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PPT将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应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互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部分地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级标题、专业名词等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讲授时以英文形式读写。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师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构建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PBL、CBL和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为一体的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且医学特色不突出,过分强调本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整体培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实验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组织教师每年编辑修订《医用物理学实验》讲义,使之更贴近医学实际:1)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革,如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2)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生物信息测量技术内容,如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心电图机的性能测定、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等;3)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尝试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多做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将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teaching,TBT)引入医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3]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黑板板书、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构建内容与医学实际联系紧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医用物理学实验课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3]。 4 改革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缺少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按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突破传统的单纯期末闭卷考核的方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部分:理论考核占70%,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行教考分离,期末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验考核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操作考试占10%,操作考试由教研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平时考评占10%,包括上课考勤、课程作业(平时作业和写小论文)、课堂测验、抽查提问等。 PBL等教学模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及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中,采用有效评估标准进行。在以上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演讲报告会以PPT课件,或者通过小型展览会以书面报告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与体会;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别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等多元化评价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实施多元化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结论 创新教育视角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效果良好。学生感到医用物理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非常有趣,与身边的生活和医学现象都密切相关[1];医用物理学课程不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潍坊医学院医用物理学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校级精品课程。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三生教育研究 摘要: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自然选择,符合幼儿教育发展大势。落实“三生教育”策略,需要从具体教育教学细节做起,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三生教育;习惯培养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全面落实“三生教育”策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创生生活能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这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生命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习惯 幼儿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我国幼儿园使用教材为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主题为“了不起的我”,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三生教育”相吻合,“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内容,与幼儿生命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生命教育信息材料,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丰富教育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也是重要教法选择。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安全教育。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横穿马路,不闯红灯;出行要有家长陪伴。 2.家居安全教育。不随便玩刀具,不接触电、煤气、药等物品。 3.其他生命安全教育。不和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食品,不听信陌生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不随便下水洗澡,不在工地逗留;不自己点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案例,让幼儿获得更为直观认知,提升幼儿生命观。文明道德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实际需求,也是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本素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理性认知,教师要从细节方面进行强化,从行为习惯角度展开教育,这样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创造条件。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帮助幼儿厘清相关内容: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注意勤俭节约;学会换位思考,讲团结顾大局;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不攀比;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不无理取闹;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不说谎话。 二、生存教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其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教学策略,提升生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生存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正视其差异,并根据不同群体幼儿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差别;幼儿身体基础不尽相同,心理素质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之中,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大班开展“找朋友”活动,让幼儿在固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朋友,这对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将是严峻挑战。教师要给这样的孩子以特别关注,并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教会幼儿如何行动,找到更多朋友。这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其实是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让幼儿找到更多朋友,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对提升幼儿生存指数有重要帮助。幼儿学习无时不在,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学习成绩并不是幼儿智力水平反映,但一定是幼儿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就非常突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智力普遍提升,真正脑子笨的幼儿已不多见。其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自然成为重要教育突破点。幼儿学习习惯包括:不沉迷电游、动画片;能够进行广泛阅读,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能够独立解决;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学习时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学习时能珍惜时间,有较强时间观念等。教师要从点滴抓起,通过鼓励、点评、提醒等手段,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组织开展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自觉的学习习惯,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这样可以激活幼儿主动性,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三、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现反复,只有看到幼儿的进步,才能提升生活教育价值度。幼儿生活教育包含众多维度内容,让幼儿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应该是生活教育的基本要义和目标。在大班开展生活教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接受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生活案例加讲解的方式,对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生活教育力度。教师要利用多种引导手段,让幼儿对生活有全新认知,生活不只是吃喝玩乐,还有更多丰富内容,要学习、要明理、要做人。教师要利用教材学习内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展开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确生活内容,改善生活质量,不仅要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态,还要给父母家人和身边所有的人都送去快乐和幸福,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正确的。同时,教师要从生活细节展开教育,如按时吃饭、睡觉、学习,要求幼儿严格遵守作息制度,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幼儿生活习惯好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卫生习惯培养,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些幼儿不会主动洗手、洗脸、刷牙,甚至有吸吮手指的习惯,这都是需要戒除的卫生恶习。教师要针对性制定教学措施,对不同群体幼儿实施不同教育策略。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包含内容主要有:不挑食、不偏食;能够独立穿衣、系鞋带、叠被;饭前便后主动洗手;玩具、生活用品摆放整齐;能够帮助家长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教师要协助家长对幼儿展开全面生活习惯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三生教育”属于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作为幼儿教师,要跟上时展节奏,自觉接受贯彻“三生教育”策略,通过科学教学设计,培养幼儿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三生教育”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也为现代幼儿教育指明正确方向。 作者:马静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至六岁的幼儿正是个人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幼教工作者应该将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发育成长相结合,发现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通常是对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统一的德育和智育,让幼儿的身体、智力、心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幼儿学到简单的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集体生活,体会交朋友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学体制的基础部分,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格培养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为主要工作,经常会忽视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认为幼儿年纪太小,不适合进行心理的教育,即使部分幼儿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只是走形式,或仅仅对性格内向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然而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时期,并且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个别幼教自身素质不高 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虐童事件,在各界人士揪心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幼教自身的素质问题。很多幼儿园都认为幼儿课程都是些基础知识,幼教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也可上岗,恰恰相反,幼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心、耐心,很多幼教仅仅是中专毕业,自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甚至打骂学生,给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单一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形式单一,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教学和游戏活动教学,使得幼儿对心理健康课程完全没有兴趣,课程效率不高。 二、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的,而是应该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当中。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果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讲述理论性问题,幼儿必然理解不了,因此,完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例如:在上体育课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如何与同学进行情感呢沟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的相处,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二)师生情谊的建立 要想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现在的幼儿大都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不仅会养成孤僻的性格,还会有自私的不良心理。孩子刚刚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会感到难以适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交新朋友,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融入到幼儿当中,主动与幼儿交朋友,并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的情谊,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十分关键。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处于三至六岁,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幼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幼儿年纪较小,比较贪玩,教师应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幼儿心理教育的成果。 (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仅学校要加强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关怀教育。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我国有关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活压力的加大,让很多父母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抽空陪伴在孩子的成长程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其次,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的面前争吵,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心理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师生情谊的建立、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作者:齐明华 单位: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大杜庄中心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一、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建设的加强以及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音乐教育也普遍被幼儿园所重视,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却不尽人意。通过对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以及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第一,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音乐教育不被重视,幼儿园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极少;第二,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第三,教师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开展音乐教育的能力有限;第四,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歌舞表演为主;第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为机械的模仿和重复练习;第六,音乐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幼儿艺术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 农村不仅具有植物、动物、特产、石头、泥土、沙子、山川、河流、田野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农机具文化等等,精神文化包括英雄人物事迹、传说、民间艺术、民间儿歌、民间童谣、民间游戏及民间风俗等。把这些资源都充分的应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上,不仅丰富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了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弥补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的不足 农村幼儿园一般既没有雄厚的经费有缺少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但是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物资资源都能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幼儿园可以引进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农用产品、废旧的农具等来制成简易的乐器等音乐教学设施,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还弥补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 (三)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效果 将农村乡土资源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取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一方面,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对家乡的认识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不仅贴近农村幼儿的实际生活,还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幼儿对生活以及音乐的敏锐观察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的效果。 三、选择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儿童是生活在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自身经历的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农村乡土资源是农村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教育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方面,必须以地域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自身特长以及专业能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挖掘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且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 (二)趣味性原则 一切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因此,为了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遵循趣味性的原则,选择跟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能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 (三)教育性原则 幼儿阶段是个体想象、思维、情绪、个性、气质和能力等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阶段的美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及创造力具有极大的作用。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村幼儿园选择乡土资源开展音乐教育时,要遵循教育性原则,选择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民间艺术资源,使之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心灵,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促进农村幼儿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滞后很大原因都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忽视。要想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就要提高其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村幼儿教师学习培养活动,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农村幼儿教师积极参加职前职后的学习培训。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于农村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鼓励学前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到农村进行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结合农村特有的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以及农村幼儿的发展特点编写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教材。最后,为农村幼儿园输送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支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投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 (二)幼儿园的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呈现着以私立园为主公立园为辅的现象,其中私立园大多都是依托于家庭的形式办园。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数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的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因此大多数的幼儿教师都没有或极少拥有开展音乐教育的专业技能。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培养教师音乐教育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首先,农村幼儿园的园长要重视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程所占课时的比重,投入资金购买音乐教学设施。其次,幼儿园要鼓励并支持幼儿园教师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尤其是学习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另外,幼儿园也可以邀请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本园进行讲座或者对本园的老师进行音乐教育的培训指导。同时,幼儿园要成立音乐教育教研组,任用幼儿音乐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全园的老师们共同学习,一起探讨音乐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讨论解决在开展音乐教育中的常见的问题,解答老师们的困惑,从而促进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进一步说幼儿园也要秉承节约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到乡村去考察研究,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从而更深入地挖掘音乐教育的资源。鼓励本园的教师结合农村的本土化特征以及当地的乡土音乐资源创编适合本园的音乐领域园本课程。 (三)教师的努力 不仅幼儿园要鼓励并支持教师挖掘音乐教育资源,教师自身的努力实践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更为重要。首先,教师自身要学习关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教师要与家长建构友好合作的家园共同体,积极与家长互动交流,以便深入农村的具体实际,体察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培养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以更充分地挖掘农村乡土音乐教育资源。教师自身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自身挖掘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自身要多欣赏和感受艺术活动,还要具有创新意识把农村乡土资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上,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把音乐学习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将自身的音乐学习融于一日生活,从而培养其自身对于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农村幼儿教师必须要重视学习音乐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将奥尔夫音乐法应用到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利用简易音乐教学设施开展音乐教学。因此,为弥补农村幼儿音乐教育设备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和独特的物质资源来创造音乐教学用具。 五、教师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建议 (一)组织资源,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丰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不要仅局限于歌舞表演等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将农村的民谣、戏曲、传说和舞蹈等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创编儿歌、音乐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将音乐教学活动仅局限在幼儿园内,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乡村、田地、大自然等场所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小朋友去大自然,如聆听自然中的鸟鸣、水流声等不同的声音来感受声音的差异性以及声音的高低不同等等。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不要局限于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积极调动幼儿与教师一起改编已掌握的音乐素材,以及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和引导幼儿创编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在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废旧的易拉罐里装上沙子代替沙锤,用铁丝将啤酒盖穿起来当做串铃等等,也可以利用废旧的桶、锅以及铁质农用具用三角铁等打击乐乐器。 (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幼儿园音乐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 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结合,而且也要将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还提升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幼儿入园时可以选取欢快的小儿歌,在幼儿盥洗时可以选用相关的律动或民谣等等。同时,在进行其他领域的教学时,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开展关爱牙齿的健康课时,老师可以引用刷牙的小儿歌、律动的等来让幼儿学习清洁牙齿。还可以在开展体育活动课时,可以让孩子在拍球的同时感受节奏的不同以及音域的高低等。 (三)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将游戏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将音乐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应该用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更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幼儿学习音乐兴趣,尤其将农村的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上,不仅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还有助于幼儿对音乐教育有更充分的理解与感受,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水平,从而使幼儿更好的学习和体验音乐,提高幼儿对艺术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农村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时,要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民间儿童游戏击鼓传花来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快慢以及声音的高低。 作者:卢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教育改革研究 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思考 第一,科学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一些教学道具,将科学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渗透简单的科学理念,促进幼儿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培养其从小就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多多姿多彩的世界,永远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环境教育。目前诸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至世界生存发展的难题,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时,要使其逐渐懂得怎样认识和对待环境,并且培养幼儿产生正确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第三,心理教育。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部分家长都较为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将幼儿的早期教育只局限在特长和智力的开发培养上,还要重视起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从小就能够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对待学习和生活。我国幼儿言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思考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要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幼儿阶段的早期教育,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任何细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幼儿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的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国家对于幼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执教。但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由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从前对于幼师的要求和标准早已不适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师的培训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地区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师资队伍中也有不少幼师已经难以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大专的标准。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至少要达到本科学历的标准。并且要求各幼师要积极发展和提高自身在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特长,不断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思考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并且在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的幼师对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将早期教育视为识字教育。在这类教育理念背景下,往往会在幼儿园出现小学教育化的状况,较早的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灌输给幼儿,特别是像外语、美术、心算等学科几乎成为了孩子的必修课,过早的让幼儿背负起学习的重担。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的阴影,严重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享有神童教育,为孩子不断的增加学习负担,并且很多幼儿园也在着重培养小神童,而很多家长又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的神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的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幼儿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另外,由于我国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应地区的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幼儿园的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民办幼儿园要实施鼓励政策,以实现幼儿园教学法的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要不断地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手段,缩短城乡间幼儿教育发展的距离,以便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确立好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向,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柏丽彦 单位:疏附县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独家原创:幼儿园与社会家庭实现教育互动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前教育必须和杜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着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杜会教育、家庭教育互动,使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 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各自无法替代的职能。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首先从幼儿的教育开始。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一)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孩子们平时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而家长也基本上都是忙于工作,因此容易忽略了孩子们的种种差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孩子们学习、探索、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由于孩子们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他们在活动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理解能力也是非常不同的,正是由于他们各种差异的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教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教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有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这样无论是节假日我们的老师都可以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使我们家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的全面了。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具体指导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协助幼儿园搞好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从而让家长真正走进幼儿园,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势。 首先,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幼儿园对教师、其它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谈话“谁来陪我洗澡”主题活动中,许多孩子说出了小鸭、球、小鱼等,教师乘机引导幼儿将它们带来并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玩具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玩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第三,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幼儿教育服务,并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得知李富阳的爸爸是交警,就让他来班上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 (三)家园的改革、互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着重大问题,那就是改革,作为幼儿园教育来说,我不仅仅是教幼儿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幼儿怎样做人,做一个以德为先,为社会所用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作为幼儿的表率,我们应该从自身全面调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同时在孩子们的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活泼、喜欢与人交往的个性和团结友爱;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自强、自信的品格,对孩子要以自己最大的耐心、爱心去关心爱护他们,并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多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和他们一起玩耍,在教育教学中,应打破以往那种固定不便的死板教学方式,不要把孩子固定在凳子上,让孩子们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特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学会自信,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使孩子们的学习变成一种压力,不要再去搞所谓的测评,这对孩子毫无益处,多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去放松,去享受童年的快乐与丰富多彩,我想这才是孩子们需要的。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和根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当前家庭教育的需求,确实提高家教的质量,我们的家长应该多参加幼教专家开设的家庭教育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了解学习国内外先进、前沿的教育观念,提高与子女沟通的能力。幼教专家采用理论结合身边的实例方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能够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 以这样一种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可以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幼儿园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幼儿园、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开发并整合园内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积极尝试开发并整合园内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幼儿社会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亲近自然,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社会认知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幼儿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充满神奇的自然现象,所以大自然是她们最好的课堂。我们让幼儿多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交朋友,去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得到自由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儿盛开的季节。春天,我们带领幼儿去月亮湾公园,风儿轻拂柳枝,阵阵鸟语花香,孩子们被迷人风景所吸引,尽情嬉戏,玩耍,并与同伴分享着自己带的食物。 秋天是色彩缤纷的,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校园,来到广阔的草坪,孩子们自由想像、突破创新,用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与感受作笔,为秋天画出了它的绚丽与生机。, 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和孩子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感受冬的诗情画意。幼儿尽情领略自然的丰富多彩,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草草木木的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陶冶了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情。 (二)参加社会活动,增进幼儿情感素质教育 我们利用生活中大量的自然真实的情境对幼儿进行社会情感的培养。同样也因地制宜地设计社区活动,为幼儿创造大量地实践机会,使其产生的社会情感得以巩固,并逐步内化,渗透到社会行为中去。如:小班的社会活动《去同伴家做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带上一份礼物,来到同伴家,通过同伴热心的招待,与同伴家人的相互交流,赠送礼物,使幼儿明白了与人交往应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大班社会活动《参观博物馆》,正值张家港市建县(市)四十周年之际,幼儿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看港城巨变的摄影展,观看港城文物展,孩子们专心致志,听管理人员的介绍,了解了港城的变化,为港城的繁荣感到骄傲,并为建设港城的明天而立志努力!中班社会活动《农民伯伯真辛苦》,我们带领幼儿走入田野,观看农民收割水稻的繁忙景象,鼓励幼儿帮助农民伯伯拾稻穗,孩子们飞舞在金色的农田之中,忙得不亦乐乎,从小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她们热爱农民,从小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开展了《爷爷奶奶,我爱你》的教育活动,事先和敬老院联系,邀请老人来园,引导幼儿将自己省下来的零食送给爷爷奶奶,并为她们献上自己的节目,和爷爷奶奶合影等活动,增强幼儿热爱老人的情感。 总之,幼儿园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不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教育跨越围墙,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宣战,开发并发挥好幼儿园自身、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体合作的教育新模式,不断的扩展教育的天地,去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飞跃。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其生活化的价值。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主题的生活化”、“各活动环节的生活化”、“环境创设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所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美术活动;幼儿美术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组成,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决定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 让孩子“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最为热切的呼声。幼儿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幼儿教师通过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周围生活,唤醒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出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以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抗。 1.生活教育理论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知。幼儿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往往是他们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的原动力。幼儿总是用一种十分感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幼儿美术教育恰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强调发掘幼儿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他们喜欢涂画、做手工、评论美术作品,将美术活动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 2.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培养幼儿宽松的心理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进行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表现幼儿内心的艺术,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去主动操作。拥有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热爱和专注美术创作活动的前提。试想,如果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则显得迟疑犹豫、不敢下笔。如果幼儿充满自信心,就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快速表达。 所以,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生活教育价值理念,设计出具有生活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在贴近生活的主题中任意舞动创意、挥洒画笔。 三、幼儿园生活化理论的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的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他们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感受和认识。 1.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主题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如何让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顺利实施?首先,应以陶行知理论为引领,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有关幼儿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幼儿现实生活本身的刺激,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要强烈。如果这种知觉刺激是幼儿亲身体验过的,那将会为他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美术活动中所表达的效果也会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表现方面,一定要以幼儿的先期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周围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熟悉的人物事物为元素,注重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若在美术活动中贯穿生活化取向,则幼儿会感知得更直接、更深刻。 2.以生活化理论优化美术活动环节。幼儿园生活化的教育理论,需要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并以此优化美术活动各个环节。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活动的实施和引导。一个完整的幼儿美术活动,按照顺序应分为“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环节。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运用自由的表现形式,使用各种美术材料的方法等。 对幼儿来说,一切教育理念应贴近实际生活。美术活动正是这样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的快乐游戏。例如,在“探索与发现”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而应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创作想法,鼓励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要运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尊重幼儿的创作欲望,不强迫幼儿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以免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创作思路。o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鼓励他们在创作活动时,享受过程,充满想象,富有生气,大胆用色。 3.设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在教室环境和材料选择上,应体现生活化理念,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自我,在周围生活化的环境中“动”起来。通过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例如,将教室或区角布置成孩子熟悉的超市、农贸市场、游乐场、街道等,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同时,更进一步完善生活经验,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巩固已了解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艺术情操能够得到陶冶,达到认知、情感、操作、创造各方面的整合。所以,进行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引导幼儿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时时处处重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体观念,增加在生活中的主体感体验,呈现对生活中客观事物认识的态度和情感。 四、结论 关注幼儿及其周边生活,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强调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尝试将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或是生成的美术活动,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感知和体验美的机会,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真实、单纯、热情的美术创作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并且将德放在最前面,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个体品性、道德观念及行为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有责任承担幼儿的德育教育启蒙工作。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的研究 摘要:民间游戏对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完善丰富幼儿的人格、开发幼儿智力,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幼儿园需要大力开发民间游戏资源,教师要组织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并提供指导,从而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本文浅析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并探讨具体的实施措施,提高幼儿园教育中民间游戏的利用程度。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教育;开展 1.前言 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幼儿园活动当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教育资源。由于民间游戏的内容通常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劳动,并且游戏活动当中的歌谣往往使用当地人习惯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使得民间游戏更加贴近自然同时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2.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2.1能够激发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 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推动幼儿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对民间游戏来说,因为民间游戏有着比较强的现实性以及区域性,这就使得民间游戏往往可以有效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当中,诱导他们同教师以及同伴共同进行游戏娱乐,同时在游戏当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增强幼儿的体质,实现发展心智以及增进合作交往等方面的教育目标。 2.2能够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民间游戏可以说是有目的以及有意识地借助于想象和模仿反映生活的一种活动。当前社会环境下,部分幼儿对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高度关注,但是却忽视生活在其中的乡土文化,因此挖掘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游戏,可以将乡土生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受乡土文化资源熏陶,激发他们对于乡土生活以及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2.3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民间游戏可成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桥梁。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展民间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家长通过和自己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也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发展情况。这样,幼儿园和家庭有了一个共同关心的事情,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2.4能够改善幼儿综合素质 一方面民间游戏的引入可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求知欲。很多民间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都配合着歌谣、绕口令,这些游戏能增强幼儿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和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能让锻炼幼儿的发声。另外民间游戏可以反映出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统游戏多数都是很的对抗性,对体能和体质都有一定要求,如荡秋千、打沙包等等,不仅能帮助这些不爱运动的孩子们成功减脂,而且还能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举两得。 3.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措施 3.1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有着比较强的生命力,并且在游戏形式和游戏内容方面适合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部分些民间游戏带有时代印记,同时有着一定的落后性和保守性,甚至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身安全。例如体育类民间游戏当中的斗鸡、两人抬轿以及打石头仗等,语言类民间游戏当中的拍花花手等。因此在讲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筛选工作,选取那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精华游戏,同时可以根据时代特点改变传统民间游戏的部分内容,从而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幼儿园教育。 3.2合理安排民间游戏活动 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需要同幼儿园的活动同步实施。幼儿园教师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转变认识,高度重视民间游戏,同其他的课程同样对待,在一天的活动当中共同计划安排以及执行。游戏内容方面需要保证其整体性以及合理性,并且横向考虑同其他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从而形成有着一定结构层次的民间游戏活动。通过整理安排民间游戏,能够确保民间游戏有机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 3.3创新民间游戏形式 幼儿园教育当中,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通常以小组为主,虽然有利于幼儿发挥自主性,不过每次参与游戏的人数比较少,导致其他幼儿的等待时间过长。为了确保让更多幼儿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参与到游戏当中,就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主题活动当中民间游戏之间的关系和幼儿认知特点,整合各种类型的民间游戏内容,利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组织民间游戏活动。在户外体育活动当中安排那些运动量比较大,可以刺激幼儿肌肉发展的游戏,例如踩影子、推小车以及老鹰捉小鸡等,而在小型的分散活动当中,则安排那些活动量适中并且可以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例如吹羽毛、拾豆以及弹蚕豆等。 4.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吸取民间游戏的长处,充分发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当中的所用,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同家长密切联系,合作开发民间游戏资源,充分利用民间游戏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幼儿园 【摘 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方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提出了新课改要求,决定全面加强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心理培养和学习习惯及兴趣养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孩子正式入学前就开始了教育工作,这也使得很多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即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极大地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改革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策略研究 学前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弱势,学前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很多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自为政,一味扩大招生规模,却不重视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很多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讲解和传授一些小学知识,很多幼儿园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完全按照小学低年级展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就促使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这种需要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使得很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在“小学化”的幼儿园中,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小学教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大量小学入门课程。很多幼儿园强调素质教育、文艺培养和双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针对小学入学考展开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多,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功n学习上。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天性活泼多动,热爱运动,但是这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却长时间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能够自由活动。同时这些幼儿园在学习成果考核中也借鉴了小学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儿童承受了非常大的成绩压力。这些都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他们被迫进行繁重的学习,很少有时间参与运动和自由活动,心理承受着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多学生不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抵触心理,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方面存在着生源压力,特别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希望通过提高学生成绩来提高学生的入园率。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从小就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也给了很多学生巨大的压力,并促使很多幼儿园开始向“小学化”发展。另外现在优秀的教育资源稀缺,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好的小学就要求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小学入学考试。归根结底,幼儿园“小学化”产生的原因是家长与社会过于功利化,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耐心,希望通过揠苗助长的手段来加快学生的培养素质,这只会使幼儿园教育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四、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研究 1.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幼儿园教育 现阶段国家已经认识到幼儿园的重要性,出来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希望可以规范幼儿园的教学。但是这些意见并未向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一样具有强制性,这就对幼儿园教育缺乏足够的约束性,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国家应该出台具体性的指导意见和强制性规定,明确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严格规范幼儿园教育,要求各类幼儿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2.加强幼儿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很多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幼师专业,有一部分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对于在职幼儿教师同样要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幼儿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提高办学条件 中国的学前教育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完善幼儿园财政投入体现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资金分配,尽量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并努力提高办学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建立监督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监管部门,对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效监督监管,严禁幼儿园进行超出幼儿园教学标准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严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同时国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我国目前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园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严厉禁止任何幼儿园违反相关法律,充分保证幼儿的权益,从制度上阻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和家长过于功利化的想法使得很多幼儿园向“小学化”发展,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改进幼儿园教育,推动幼儿园“去小学化”,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本文取材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生活,从对其集体行为的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游戏常规的建立及基本社交礼仪的学习这四方面的常规培养教育进行举例阐述,鼓励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去规范,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进行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前进。刚开始孩子们还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能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强化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请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教师的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有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哟,哎哟,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哟,哎哟,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的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孙同学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解同学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课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孙同学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解同学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任同学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课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小铃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教师的威严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教师在时一个样,教师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的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较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去规范,而教师一遍又一遍乏味的规则教授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取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摘 要:“养植”活动是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生命,培养他们珍惜、尊重生命的态度,使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幼儿园“养植”活动中,我们以幼儿感兴趣的饲养和种植活动为出发点, 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生命,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植”活动;生命教育;幼儿园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大自然以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无时无刻不在向幼儿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的变化与奇妙。“养植”活动的开展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使幼儿通过参与饲养活动更加了解动物,进而真正去感受、了解生命,同时又可以通过播种、管理、收获植物等活动,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好,学会尊重、爱惜生命。 一、“养植”活动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 生命教育就是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幼儿园教育要让幼儿学会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幼儿通过参加“养植”活动,不仅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外形特征等,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植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二、“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生命” 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开展的“养植”活动,“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动植物的生命,通过尊重一草一木的生命,感知生命、尊敬生命,发现生命的脆弱,学会珍惜生命。 1.体验种植的快乐――感悟生命的多彩,学会珍惜生命 幼儿通过亲自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获,体验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的品质。 案例1:给向日葵间苗。给拥挤的向日葵间苗时,部分幼儿会将多余的向日葵苗拔掉后随手一扔,甚至践踏在脚下。有些幼儿则小心翼翼地把苗放在空地上,生怕幼苗受伤。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问:“老师,拔出来的向日葵不要了吗?好可怜啊,他们离开泥土会死掉的。”我很欣慰地告诉幼儿:“我们可以把拔出来的苗重新栽种到旁边的空地上,这样他们又可以活过来了。” 幼儿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不再担心那些被拔出来的幼苗会失去生命。教师让幼儿将“遗弃”的幼苗再次种回土里是让幼儿明白所有的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引导幼儿要从小珍惜、爱护生命。这也是“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意义的体现。 2.发现饲养的乐趣――体会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 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开展的饲养活动能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饲养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案例2:教室里迎来了可爱的蚕宝宝,幼儿被蚕宝宝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总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观察蚕宝宝。有几个幼儿不小心把蚕宝宝给捏烂了,一旁的幼儿惊叫道:“你能不能轻点呀,蚕宝宝头上流出绿色的血,一动也不动了。”一条可爱的蚕宝宝就这样死去了。 这件事对幼儿的心灵触动很大,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小动物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也明白以后应该更加细心地照顾蚕宝宝,在饲养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蚕宝宝的生命为代价而频繁观察。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就是要培养幼儿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养植”活动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养植”活动引领幼儿走进大自然,通过与动植物的直接接|和探究活动,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明白动植物孕育与生存的艰难。如“种子发芽实验”“蚕的一生”“小蝌蚪变青蛙”等,都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案例3:饲养小蝌蚪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饲养过程中,幼儿对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蝌蚪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从“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腿―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在平时的观察中真真切切地发现了生命的变化。通过照顾小蝌蚪,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让幼儿感受到神奇的生命历程,从而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四、“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非凡价值 “养植”活动已成为许多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自然角成了各个幼儿园的特色,为幼儿接触自然、了解动物、感受生命提供了资源。幼儿园通过开展“养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引导幼儿热爱生命,培养幼儿爱护生命、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付诸行动就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爱护生命做起。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传承我国的多元文化就必须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从幼儿的文化教育开始。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一、关于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的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各种不同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集团平等原则,实现对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的实施平等的“异文化的教育”。还有的人指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观点,意识到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课程和教育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苏德指出,多元化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实现相互的吸收和借鉴,并吸纳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少数民族除了要发扬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异物传承和发扬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从前文中的解释可以看出,多元化教育除了要求尊重主流文化,同时还要对非主流文化提供尊重,要充分尊重主导群体和费主导群体。多元化教育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尊重。通过无偏见的教学和多元化课程,是学生可以了解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多元化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达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让少数民族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把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其次,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三,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策略 (一)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教育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幼儿园建设,确保多元文化教育的硬件基础。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其多元文化教育业比较落后,以西部少得褡逦主,很多幼儿园开展教育采取的本地的语言,都不用普通话,这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编制合理的教材,最好是采取双语教育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语言,而且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这对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材的编写能够直观的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特征,学生通过教材更加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最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水平。如果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高,则无法顺利实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 首先,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逐渐演变形成的,是在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文化在不断碰撞发展中形成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作为炎黄子孙,少数民族的幼儿也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张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其次,学好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有义务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少数民族必须要接触和使用的文化,只有充分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再次,现代的科学文化教育。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传承民族文化服务。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相对不够发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他们同样也承担着发展本民族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责大任,因此他们也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后,西方文化教育,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国学生仅仅学习本国的民族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教育。西方国家的文化建设要优于我国,我国学生加强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能够然学生看到两国文化教育的差别,吸取西方国家中先进的文化为我国所用,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注意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其教育方式也不同,要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就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文化差异。所以,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幼儿明白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不同的差异,这样才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比如手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绘画、雕刻、剪纸等各方面知识,此外,还可以学习到色彩、图案等美术相关知识。在制作材料方面也有多种多样的材料,包括纸、泥、绳等,因此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的材质和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不同民族的手工材料也是有所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幼儿明白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差异性,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等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美的事物进行观察,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对称、不对称和协调以及尖锐等,作品的美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内涵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审美判断。通过对不同民族美的事物进行观察,不仅通过美的事物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了幼儿民族文化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的方式,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方式。从幼儿园的未来改革教育上来看,绿色教育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幼儿园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题,一起探讨当今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幼儿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关键词:绿色教育 课程 实施与开发 一、绿色课程开发的特点 绿色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如何正确的树立绿色的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有效开展是如今社会每一名幼教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开展的一门新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对绿色教育课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构建绿色课程时突出它的四大特点。即:自然、自主、环保、创造的特点。绿色课程强调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应注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例如,植树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组织孩子们去植树造林,通过植树让孩子对树木有所了解,教师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花草树木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同时,用身边掉下来的绿叶做装饰,让自然物品成为幼儿的兴趣材料。进而尊重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本性。 绿色课程的开展也利于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这种保护行为,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帮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绿色教育的创意活动,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出来能够启发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绿色教育。 二、绿色课程的实施 (一)从区角活动切入 区角活动是发展绿色课程的最佳教育模式。例如:“小小绿色植物”的区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教师带孩子进入区角活动,给孩子讲关于植物的故事为导入,让孩子对保护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进而引导孩子如何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植物进行绘画,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植物。从而使孩子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从绘画中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拓宽孩子对绿色课程的深入理解。 (二)从日常生活中切入 幼儿在园一日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绿色课程的教育机会。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每日的课间操下楼梯时,教师每日要引导幼儿在课间操做操和游戏活动时,让幼儿坚持户外锻炼,下楼时有序排队,走楼梯时要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设施,放学回家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触摸危险的物品等习惯。课间操结束后的加餐中,引导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绿色课程的认识。教师要在不经意中培养幼儿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三)以园区环境为切入 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在每日下午举行。这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之前植树节种植过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美,从中引导和加强幼儿对绿色教育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认识。要让幼儿有保护大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适时的告诉幼儿花草树木也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群体,看到好看的花不要伸手去摘掉它,花儿也是会疼的。以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达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让孩子举一反三,想想除了要保护大自然之外,小朋友还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发散和培养孩子的想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从传统节日为切入 传统节日,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使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传统节日综合了自然,自主,环保和创造多种因素。使幼儿园的绿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重阳节,教师引导孩子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孩子明白重阳节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从而引发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孩子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使孩子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五)从家园共育为切入 绿色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介绍绿色课程的特点和开展绿色课程的意义。让家长也参与到引导幼儿绿色教育的课程中去,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环保的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环保和绿色课程的教育目的。开展足额养的绿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的学习和生长的空间。 三、结语 幼儿园的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以绿色,健康,和谐,安全等槔砟睿构成了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等为主体的绿色教育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式。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绿色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探索将会是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争取将绿色教育课程在短期内有近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本文取材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生活,从对其集体行为的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游戏常规的建立及基本社交礼仪的学习这四方面的常规培养教育进行举例阐述,鼓励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去规范,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节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进行。刚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老师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呦,哎呦,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呦,哎呦,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博文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佳芮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班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博文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佳芮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奕飞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班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铃鼓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老师的威信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老师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地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经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的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较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去规范,而教师一遍又一遍乏味的规则教授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取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外指导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历史重视学生的阅读,每学期定期开展"读书月"活动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x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认识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入手,确保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P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研究 前言 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延伸,因此,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完善语文知识的结构,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一、现阶段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对课外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兴趣,但是也出现了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现象。且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玩或是看热闹,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的指导不足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这样也就使得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家长与教师等方面在认识上存在不足,从而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果[1]。 二、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原则 (一)要坚持目标的原则 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阅读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就要选择好内容与方向,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满足阅读的需求。其次,教师要做好阅读内容的分析与挖掘工作,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阅读活动来说,想要保证阅读的效果,就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阅读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制定出完善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次序,同时还要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好阅读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出完善得知识体系,通过从浅入深、从粗到细等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要坚持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的影响下,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先掌握好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调查与分析工作,确保阅读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也就可以促进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2]。 三、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导向,因此,对于小学来说,就要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学期工作计划,增强相关的认识,完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效果。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阅读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发展,学校方面也可以从不同的阶段出发选择一些我国传统的国学内容,以此来制定出完整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班级方面 可以在每一个班级中建立出相应的图书角,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学风。且在建设图书角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来搜集相应的资源,这样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其次,是要对图书角采取恰当的装饰,如悬挂出名人名言等,以此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图书角的管理工作来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定期对图书角中的图书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好图书的内容,同时在这种方法的影响下,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如在实际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出兴趣小组,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培养好学生的语感。从实际上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3]。 (三)教师方面 对于阅读来说,效率十分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确浏览、略读以及精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制定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1、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并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它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 2、保证阅读的时空。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份合理的阅读计划,并将它作为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可以实施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还要充分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阅读网页。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一切阅读资源,保证了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给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课外阅读教学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与探索中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阶段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深入,教师不断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构建,探索有效的途径,在课堂中开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建设 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改革后,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建设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是一门极其富有内涵的学科,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这样的教学才适合学生的长期发展。情感并不是由学生的智力所影响的.它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识,并且融入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缩短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朋友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可教师,接受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充满激情,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充满热情,用心、用笑容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美丽之处,这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课堂阅读,小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怕自己出现阅读错误,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阅读,允许学生阅读错误的出现,并及时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赋予学生阅读的信心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大胆地阅读,放松学生的心态,让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来阅读,达到阅读的效果。 二、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极其富有内涵的学科,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众不同,它的学习是长期的阅读所积累起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添加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智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课堂中添加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与自己个陛相吻合的地方,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的个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智育发展的阶段,阅读没有目的性,不会选取一些好的阅读题材,这样往往会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此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一些与学生个性接近的阅读书籍,例如:学生一般都比较崇拜名人,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的书,例如《爱因斯坦传记》、《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类书籍比较接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阅读,还能从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订阅青少年文摘、意林等等,这类书籍可以S富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 课堂上除了枯燥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开展阅读活动,其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其二在于环节学习的压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趣味性的要素,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成语接龙活动,从课本上学到的成语毕竟是有限的,进行成语接龙是检验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途径,而且进行成语接龙,学生可以共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互补地学习,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学习的知己。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诵一些名人的诗歌等,如:高尔基、、莎士比亚的一些诗歌,这不仅能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目标,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游戏,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趣味性的阅读题材,让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讨论阅读,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扮演文中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的对白以及肢体动作的表达、感情的流露,找到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作者写作感情的流露,这样的学习方式增加了无限的趣味。长期进行这种教学,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学生知识的积累也会逐步增加。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极富内涵的学科,注定了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众不同,只有不断地积累与阅读,才能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所在。本文主要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以及课堂阅读的重要性,希望教师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课外阅读完全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关于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点滴思考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更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关于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点滴思考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更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策 [摘要]增加阅读量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方法,古人就说过“读书使人明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有开阔的眼界和足够的理解能力来帮助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前人们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来阅读,这虽然很不方便,但是也并没有阻碍他们通过书籍来让自己进步,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想要阅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用局限于纸质的书籍阅读上,可以用电子书、移动图书馆等软件来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小学生的学习也要从阅读开始抓起,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对策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也越来越方便,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时间长短,我们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阅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越来越快,很多家长都尽量避免让学生玩手机、电脑等,害怕他们不会正确利用,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但是这些技术如果利用的好,可以让他们更快的进步。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优秀作品的阅读。很多人对于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阅读持反对态度,即使学校支持,但是家长不同意这种做法也没办法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过于担心学生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由于提倡这种做法的一方找不出好的方法和对策。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面对小学生的阅读,我们该怎么做。 一、教会他们辨别是非 家长之所以怕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教会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就不会自己明白,让他们自己运用互联网阅读时,就会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内容所影响,做出不正确的事,所以要让小学生运用互联网来阅读,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会他们辨别是非,他们有了这个能力之后,在阅读时即使有一些不良的信息,他们也不会被这些信息误导。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他们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那么就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何教会他们辨别是非呢? 首先,教师要告诉他们不良信息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网页,而且很多内容都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会给学生一些好处来诱导他们填写个人信息等,学生了解到这些特征之后可能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辨别出哪些是不好的阅读内容,但是他们在遇到时会有一定的心理防备,不会轻易阅读与上当。 其次,教师要教会他们,遇到这类不良的信息网站时,要及时关闭或者找家长解决,小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有几次这种经历,这时候不要慌张,也不要被这种网页所迷惑,应该果断关闭,或者找自己的家长来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的阅读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 最后,在阅读时尽量不要点一些无关的东西出来,很多不良信息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太重,加之他们对互联网的向往和不熟练的操作,在阅读时很容易就胡乱点击,这会增加不良信息的出现率,所以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安静阅读。通过教会他们辨别是非,他们在阅读时的自主性就会更强,学生进行一两次互联网阅读之后,家长即使反对,看到他们没有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没有被不良信息所诱导,也就不会过于反对这种做法。 二、家长和教师配合监督 第一步我们对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教学,让他们有了基本的判断力,在进行互联网阅读时能够辨别出哪些是不好的内容。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保证小学生的互联网阅读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小学生不像高中生,有时候他们明明知道一些东西不好,但是也没有足够强的自制力来保证自己不去碰这些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家长和教师反复叮嘱自己不要做的东西对他们有着比普通东西更大的吸引力。那些教师教导过他们千万不要碰的不良网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糖果,家长已经告诉过他们吃了对牙齿不好,会去医院拔牙,但是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偷吃。所以要保证小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下高效率的阅读,家长和教师就必须互相配合,在学生阅读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监督。学生在学校阅读时,教师可以边让学生阅读边走动,这样就能够保证他们不会乱打开网页,在家里进行互联网的阅读时,家长可以通过给学生送牛奶、水果或者隔一段时间偷偷观察学生的方式来监督,如果发现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者在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商量对策,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受的影响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之后与班级里的同学或者自己交流,告诉大家自己阅读的内容和给自己的启发,比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籍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主人公的个性特征,比如坚韧不拔、隐忍等等,并且说出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教师也可以创建一个平台,学生如果在家里阅读时学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很多小学生都畏惧教师,不敢当面与教师说话,通过网络阅读进行网络上的交流,能够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没有隔阂,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就能够基本判断出学生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阅读,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监督方法。 三、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书籍目录 M行了以上两步之后,小学生基本可以进行有益和高效率的阅读,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做到这一步之后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了,不需要在进行多余的教导,其实不然,让小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小学生很难通过网络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读物。上网搜索时,网页上都是一些书籍的购买页面,会让小学生不知从何着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直接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书籍目录,列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且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生就能够很快通过网络找到正确的书籍并且投入到阅读中。 网络世界变化莫测,小学生在阅读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家长反对这种做法的理由,我们不是要远离它,而是要找出正确的策略来应对它,利用好它的优点,让它帮助我们进步。 四、创造随时的阅读机会,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养成的,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都阅读的好习惯,那就要随时随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孩子们所运用的阅读资源越来越多,作为家长,要借助信息资源,让孩子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到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对于阅读来说,激发兴趣比强迫孩子阅读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孩子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五、坚决与信息中的不良思想作斗争 在网络化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涌入进来,好的、坏的一股脑都展现出来。小学生受外界诱惑很大,思想容易被一些黄毒思想所侵蚀。因此,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要学会辨别,去除不良的资料,不去沾染一些黄毒思想,坚决与黄毒思想做斗争。在阅读中,很多的不良信息会掺杂进来,学生要坚决抵制这些思想的侵蚀,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的环境更加的清洁,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才能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使阅读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小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有利有弊,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让学生能阅读到大量的书籍,我们要趋利避害,找出正确的对策,在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帮助他们有更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终身发展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阅读的分量更加显露出来。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而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并不乐观,老师重课堂阅读轻课外阅读,家长重作业轻阅读,孩子重看影视轻读书。中国孩子拥有课外读物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下滑。老师不广泛读书,家长不会读书,孩子被作业包围也没时间读书。 一、老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从教上孩子的那天起,我经常把我读的书带到教室,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读了一篇什么文章.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成语故事》《希腊神话》《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孩子们一路伴着书香走过,语文教师会有读书压力,当然更有收获。 二、利用教材,拓展阅读空间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但仅仅会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利用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逐步把语文书读厚。 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学完《卡罗纳》给学生推荐去看《爱的教育》,学完《普罗米修斯》推荐他们去看《希腊神话故事》,这样孩子们在一篇篇课外书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见证自己的成长,语文书也被孩子们越读越厚。 三、巧妙安排,给足阅读时间 有时候孩子喜欢读书,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晚上回家要写作业,特别到了中高段,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有作业,哪有时间读书。家长也反映孩子不喜欢读书,在家做完作业,要么出去玩,要么看电视,根本不听家长的。虽然有的老师每天有30分钟的读书作业,但家长不好监督,不自觉的孩子根本不去完成。作为老师的监管同样很难,就是孩子回家真不读书,老师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孩子们不能尽快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对他们的终身来说都是有影响的。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有效利用学校、教室,办起图书角,让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定期更换,那种相互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繁琐作业削减了,这样给喜欢读书的孩子腾出了读书时间,那些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让喜欢的孩子带着读。利用早晨、中午早到的时间读,有的同学甚至下课时间都舍不得下去玩,几个人在一起读得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利用资源,刺激兴趣持续增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电脑走进了学校,班班通走进了教室,家用电脑也进入了大多数孩子的家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促使孩子进入到了一个电脑的世界,一些孩子的眼球被更有吸引力的网络游戏所代替,他们有的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家长害怕孩子接触到网络不健康的内容而限制孩子上网。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利用好网络,班级电子书屋就应运而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QQ网络平台或者校讯通的班级圈与孩子交流,设立两个专区与孩子沟通:一个是读书屋,师生相互随时了解最近读的新书目录;一是谈心屋,孩子们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有的通过说说,有的发电子邮件,有的做成电子卡片……,大家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交流分享评论,一个个QQ空间或者班级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交流能最快,最及时了解孩子读书动向,拓展孩子读书范围,并广泛分享读书成果。也避免了一些家长给孩子买回来的书孩子不喜欢而束之高阁。因为它更便于交流,这就刺激了孩子读书的愿望,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兴趣,QQ空间或者班级圈发文的快捷和及时反馈使孩子又有了更新的读书动力。 有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图书的配备和利用,每年图书馆都会为老师和孩子购买新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可以把自习课改成自主阅读课或每天加一节阅读课,40分钟的课堂上,老师学生人手一本,课上学生或默默品读,或抄抄写写,或向同伴交流……一节课在老师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很快结束,收获却是满满的! “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行万里路――我们多读书;学海无涯――我们勤读书。”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孩子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孩子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让阅读为孩子终生发展助航!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探究 摘 要:阅读可以不断地增加学生的学问与见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教学并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教学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因此做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三个阶段,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一、加强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首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使得学生对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从心里上真正接受阅读。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还进行课外阅读的选定,从而更好地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爱读、乐读,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环境的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g段的学生,对阅读环境进行变动,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分析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正处于一个思维开发的阶段,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来对阅读指导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选定的科学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选定课外阅读时,可以选定一些图字共存的读物,这样学生可以在具有画面配合的情况下,更加明白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多少本读物,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下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努力做到师生共读,开始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爱听的小故事做为课外读物,教师给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 三、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力、承受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出发,不断加强对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严格的制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还并不坚定,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个明确的制定,对学生每学期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每天进行诵读,并对诵读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另外,在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优美词句进行记录,以加深印象,从而运用到今后的作文写作当中。对于阅读内容,要学会迅速地浏览与精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做好准备。 四、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就要加强对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主动权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于课外阅读来说,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学生理解力的增强,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课外读物的选择性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一本更加适合自己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教师要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对于课外阅读的选择时,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价值的书,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对阅读进行记录,引导学生熟练地进行阅读记录,对名言佳句进行记录并熟记,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些作品进行扩写、改写或是续写,为一些敞开式结局续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另外,教师也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课外阅读比赛,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得课外阅读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将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指导做到位,从而为学生今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实施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课程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地深入,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堂阅读两者之前关系,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其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使其不仅加深对文章内涵理解,而且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实施对策;探究 G623.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对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视,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拓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 (一)减轻学生的压力以及负担 通过广泛地课外阅读,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课外知识,由此帮助学生透彻分析头脑中的概念。学生的阅读量越是丰富,便越能够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越是完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考试便更加容易,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负担,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书本中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阅读多种多样的书籍,可以从中与历史上的名人进行对话,让学生惊叹于英雄们的壮举之外,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鼓舞与感染,学习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勇敢拼搏、善良美好等心理品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教育与洗礼。 (三)开发学生的智力 通过情况下,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同学,往往在领会、理解以及记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多样形式的理解,往往是学生刚理解一项,便忘记另一项。因此,通过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涉猎多个方面的书籍,由此为学习困难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 (一)随意性较大 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于课堂阅读抱有一定兴趣,然而,由于缺乏对语文课外阅读正确认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甚至不少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既无法提升语文成绩,也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因此,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阅读卡通以及故事读物。语文阅读缺乏足够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办理图书证。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小学生阅读仅仅是出于娱乐性目的,虽然表面上感觉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相反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二)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 v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方式可谓是层出不穷,一部分学生学需要阅读文章的一字一句,对于文章浏览的习惯缺乏,另一部分的学生则倾向于严格地按照顺序进行阅读,先从阅读序言开始,而后是阅读正文,最后阅读后记,甚至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对书本瞎翻,根本没有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习惯方面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促使其可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缺乏对阅读的指导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紧密,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或者是通过资料查询,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精心地挑选好的书籍。此外,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及家长普遍不重视课外阅读,缺乏对阅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实施对策 (一)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使其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遵循阅读的规律,同时需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或者是根据首段对其他段落进行推测;第二,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者让学生参与至游戏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阅读文章;第三,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切实地做好阅读计划,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整个学习生活中;第四,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供学生足够的书籍,从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或者是通过网络方式应用,最大限度地应用资源,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其能够坚持读完一本书,同时教师以及家长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时刻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经典读物的阅读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加以充分的考虑,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促使学生在经典读物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课外阅读的无限乐趣。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段的小学生来说,为其提供通话以及寓言故事读物,有利于提升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比较热衷于阅读惊险传奇的故事。此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利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需要指出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读法的指导,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记忆方式,教师都应当在学生经典阅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可以批注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好词好句等,以此为做好归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引领学生读好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健全学生的人格。学生要有自主的阅读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也要营造一种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也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多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在课外知识的累积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习惯;兴趣;指导 读书是修学立身的根本,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了基础拼音写字的领域,也开始了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识力,性格逐渐变得鲜明,有了爱憎分明的标准,相比较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效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还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缺少阅读激励。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闲暇时间多读课外书并进行讨论交流。比如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收获的平台,利用课始几分钟让孩子们谈“课外阅读收获”,内容可以是幽默笑话,可以是励志故事,也可以是阅读心得…….内容不定,题材不等,发言的学生也是上课随机点到“x排x号”,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前必须挤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刚开始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准备,新鲜感一过,谭赛等部分爱玩的同学就有怨气了,抱怨加大了他们的学习任务,给我商量能不能停一段时间再交流“读书收获”,让他们歇歇。面对这种情景作为小学老师的我笑而不答,坚决“黑脸”做到底,不能松口,不然就半途而废了。为了给孩子们鼓劲,每周选出两名“最佳表现奖”,奖励一颗棒棒糖,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之后,在校举办的辩论大赛上,我班十名代表轻而易举的拿到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战胜了大他们一岁的六年级学生。学校让我班学生代表校去参加县级辩论会,可喜的是居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课前几分钟地坚持,不但增大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增强了他们的胆量,提升了他们的自信;课前几分钟地坚持,不但能培养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明确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由小组长督促并检查,定期向我汇报,以组为单位进行适度奖惩。另外,在课前预习或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指导学生如何作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让读书成为他们的课外需求,而不是整天迷恋“打游戏,玩电脑”,在班里,我经常印发了一些短小的名人趣问佚事,幽默故事,一些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文字,供学生小组内传阅,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就吸取到了文字的精髓。 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的学生读书,大多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于是我鼓励我班孩子读书要读到语言文字背后去,去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心理,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言文字,爱上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主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所以我们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课外阅读分量大,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这种兴趣就要靠老师来培养,要循序渐进去引导。 首先创设班级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建班级文化时,我布置同学们办一些有关读书的手抄报,板报,墙报。并在教室四角放置一些适合W生阅读的杂志,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自然而然的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利用“课内结合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一点以后,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可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继续激发。比方结合读物内容出一道或几道习题去做,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举办讲演会,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览。这些都是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有效的方法。 结束语:阅读是一个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人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这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阅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水平。所以教师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 要 结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究,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信息、展示阅读自由和促进阅读深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1 前言 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的盛誉。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无论从修身养性还是知识迁拓而言,阅读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开始于课内,而丰富于课外”“学习于课内,而发展于课外”。这正是国家大力倡导“双语课外阅读”的根本目标之所在[1]。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厚积薄发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和积淀,就难有质的提升和飞跃。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丰富资源呢? 2 积极发挥网络视听优势,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 在人w接受各类外来信息过程中,仅是凭借眼睛和耳朵这两种视听感官接受的外在信息量,就占据人体各类感官所接收外来信息总量94%左右的比例。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群体不仅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非趣勿视、非趣勿听、非趣勿做”的心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画形象、文言生动、语音迷人和色彩绚丽等综合性特点,它的技术性工作原理就在于以直观形象、音像和谐、动静自如等方面的综合性效果,有效地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在心理而产生相应的作用。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推动者,教师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内外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情趣,努力在寓读于乐、潜移默化中攫取情绪智力的良好效益和效应。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后,有教师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搜索引擎,以“帕米尔高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景德镇陶瓷”“傣家竹楼”“战国编钟”等为关键词,利用网络搜寻并下载大量相关信息,并且在全班范围内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有效地实现课外阅读资源的相互共享。此外,开展“坐地一日游”学生手工画报制作和评比活动,在“以赛激趣”中放大课外阅读的情趣效应[2]。 3 充分利用网络承载功能,努力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信息 Internet极具十分强大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各类信息承载量,不失为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网络系统承载的各类信息具有“量大、时新、速变”等基本特点,网络资源被科学、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积极推荐更多一些的课外阅读材料,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不断丰富他们的阅读视野[3]。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前后,可推荐小学生网上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引导并激励学生网上阅读《史记》中的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有效把握文章的结构“命脉”。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更加丰富语文的课外阅读量,而且非常有利于他们在自我阅读与感悟活动中内外联系、举一反三。 4 善于凭借网络交互特质,充分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自由 清代文学家袁枚先生通过《黄生借书说》一文,为世人生动地揭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通俗易懂的生活性道理。计算机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以来,逐步实现“以工具改变促进教学革命”的教育发展目标,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让每一位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任何时间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只要教会学生上网阅读的基本方法,潜心培养他们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情趣、能力和习惯等必备品质,就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向随机阅读、自主阅读和长期阅读的良性发展之路,从中赢得“滚动式学习”的阅读效益和效应。例如:学生在家里可以从家用电脑上随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出门在外可以从随身携带的阅读器或者家长手机上相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探亲访友时可以借助于亲友家的电脑和网络因需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如果暂时无法继续阅读,可随时停止手中的阅读活动,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如果阅读疲劳了可以休息一阵子,实在不想读了,随意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接着读……由此可见,“随时阅读”“随处阅读”“自由阅读”等为学生群体自主、广泛、大量地课外阅读提供了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网上交流和相互推荐活动,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愿望[4]。 5 不断依托网络综合力量,大力促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化 把语文学习活动视为一个综合性整体的话,那么,阅读学习就是对于语言材料进行“输入与吸收”的首要环节,在历经人脑“储备与加工”的中间流程之后,写作活动也就成为语言产品进行“输出与倾吐”的终极性程序。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如果阅读活动是一种客观基础,写作活动就是阅读学习的有效深化,读写活动始终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了后续写作的深化,阅读学习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体现。 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地球人的一本“精彩课本”,而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也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只有组织并引导学生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链接起来,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类阅读与写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获取切实有效的“活性知识”和“有用知识”。例如:教师可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景象或某些现象进行录制,或者从网络下载一些内容,或者制成微视频形式,适时适量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自由、认真、快乐地进行阅读;与此同时,再以“我眼中的自然美”“我的家乡在变化”等一些主题来引导他们写下来。 6 结语 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客观反映,也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作者:杨青,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梧台小学(255420)。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摘 要:小学是个天真烂漫的时期,也是学生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知识积累沉淀的阶段,所以引导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积累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书本上的阅读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开拓新的阅读领域,开启课外阅读,这将可增加学生们的词汇量,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思想和开阔眼界。让他们有着一个充满乐趣而有意义的学生时代。所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而在小学时期,学生尚还年幼,心智不成熟,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如何让学生以此为趣快乐阅读呢?如何让学生从中收益并且最大化呢?我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和前人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循序渐进,让学生们爱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知识,开拓眼界等作用。而老师们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对学生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和了解体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从一开始就按照作业形式,勒令学生们进行阅读,如果学生完成不了老师的要求,还可能会受到惩罚。这种形式虽能够收到学生们的作业,但这样的做收效甚微,往往弊大于利。这样的强制命令不仅会使学生们感觉到到压力重大,还可能会使小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厌倦,想抵制和反抗。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甚至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要耐心培养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外知识,还可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教授后利用剩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课外的文章,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并给同学们留下书名,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引发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接着可发动学生们在教室的一旁建造一个小书架,利用班费或者由同学们自愿捐书。以供全班阅读,同时建议学生们写读后感,分享心得。相信学生们最后都会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并从中受益颇多的。 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坚持阅读 虽学生们会进行课外阅读,但坚持下去却是一件难事。很多学生因年纪尚小,缺乏毅力、自制力,而外界新奇事物众多,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往往使学生们很难保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干脆放弃。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将课外阅读的热情持之以恒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老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习惯与爱好,从中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兴趣。要亲力亲为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于书籍中的奇妙世界,畅游于书海之中。与他们学习到书中知识,了解到伟人们的高尚品德;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课外阅读无尽的乐趣与神奇。在生活中可应用书中的知识解答他们的疑惑,使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并将乐趣无穷。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课外阅读有着无尽的兴趣的时候,坚持课外阅读将不会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往往会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老师、家长适当的鼓励和督促也是必要的,因为学生们年纪尚小,心智不成熟,正是品性成型的时候,老师,家长们应对孩子们加以关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性 三、让学生们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课外的阅读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的文章内容使人受益良多,当然也不乏那些内容感情泛滥,误人子弟的文章,生活中就有很多学生从小沉迷于小说无法自拔,耽误学业,甚至危害健康,令人唏嘘不已。所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推荐读有益的文章很重要。再则要传授与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广泛阅读,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兴趣抉择,要广泛涉猎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与此同时要快速地读书,当然刚开始并不能够一目十行,但要养成习惯,自觉忽略无关紧要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久而久之,一目十行不在话下。在广泛阅读和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精读,要在重要,喜欢的地方反复细读,反复琢磨和研究,记下重要或者疑问的内容,仔细咀嚼才能吸取其精华;还有,在读书的时候可用各种符号标记出重要的地方,以便于要运用时更好的查阅和再阅读时能够容易注意到。其做法如下: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出红线,在重要的段落画竖线,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等,当然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做记号。再者,我们还要采取强力记忆法,在我们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立刻将其内容回忆一遍,以及记下我们画下的重点,要处。如果内容过于繁重难以记住。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可更好的记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综上所述,要对小学生展开课外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与家长们要一起投入进来,指导孩子们阅读,与学生们一起阅读,一起分享心得。必要时督促孩子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 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成功的表现。围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解决小W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两大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现状;新课改;对策;语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不同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保证他们在交流时有话可讲,写作时有词可写,语文素质进一步提升。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一直无法完成指标。笔者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更好研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而进行长达一个星期的问卷调查,本校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态度,结果如下: 37%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喜欢,25.6%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37.4%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了明显的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实,小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语文基础建设时,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还间接影响到班级的阅读环境。二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般只是简单进行阅读,既不动笔进行摘记,也不动脑进行思考,根本起不到丰富阅读量的作用。三是小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多数选择阅读故事书,对文学类、科技类、生活类等书籍置之不理,十分不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面。四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只专注于从电视或电脑获取信息,大大减少了课外书本阅读的时间。五是阅读目的不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有的学生却是为了功利而阅读,严重曲解了阅读目的。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导读模式,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设疑诱读,激发学生好奇心 设疑诱读法一般应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从而引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鲁宾孙漂流记》时,可先讲述故事开头:内心渴望航海的鲁宾孙,前几次出海都平安归来,后来有一次出海时遇到风暴,船上所有人都遭遇了不幸,唯有他一人存活,并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上,一直养尊处优的鲁宾逊将如何生活下去?面对食物匮乏、野兽泛滥的孤岛该何去何从?还有,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2.精彩片段赏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般缺乏耐心,对于一些文字过多的名著,他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名著中选取一段优美的章节或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名著讲述的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举两得。例如,《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章节是《武松打虎》,教师就可以截取该章节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示范朗读,一边用肢体展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乐学,培养阅读兴趣。 3.竞赛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竞赛促读法是最能调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三分钟速读等竞赛活动。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竞赛朗读。这个竞读,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分别代表两个小组的同学,还可以以打擂的方式进行挑战性竞赛阅读……通过这些竞赛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欲,同时促进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方法自我拙见 摘 要:语文教师都知晓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应该受到所有语文教师及所教学生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汲取语文知识,形成合理、准确、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语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重要核心环节,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切实抓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重要,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引发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1.名人效应 名人的榜样作用能够使我们的学生产生积极效仿的功效,会给学生一种模仿的触动。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或是国外在读书方面特别优秀的知名人士,、老舍、鲁迅、冰心、、高尔基等等优秀的读书事例在学生的耳际回响,让名人的榜样作用熏陶感染学生,使小学生从自己的内心萌发想要读书的愿望,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真实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去多读书,努力去读书,才会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课外阅读能力。名人效应定会激励学生酷爱读书,使学生从书籍之中获取广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活动铺路 在学生每次开展活动之前,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与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寻活动的素材。例如《×××优美的风景令我难忘》,活动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优美的写景范文,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洞悉文章作者出色的写作方法,以给学生正确的指引,使学生体验到准备后获得收获的那份喜悦。 3.能力展示 让在阅读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展示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优异表现,能使学生看到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 二、有效地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还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读物的正确选择,我们教师必须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指导好学生选择书时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的限制,教师应该去推荐与他们相适应的书籍,千万不能图省事去搞一刀切,不管学生是几年级的,都是介绍一样的书籍。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识字程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要知道,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不要引导他们去阅读那些非常深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文章,只要我们的目标正确,我们的价值取向合理,那就不要去区分是动画书籍,还是小卡片画书,只要是学生接受的、喜欢的、想要去读的,只要是内容符合就行,我们老师都允许学生去阅读,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 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信息普及的时代,一些先进的媒体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辅助阅读,只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就会让其发挥功效。报纸、杂志、小说、电影、戏曲、广告均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有效地从中捕捉语文信息,达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的效果。 三、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强化学生n外阅读效果 有了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动力,辅之课外阅读读物的优化选择,再有教师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课外阅读方法,强化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阅读方法一般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模式,指导学生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对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精读所指的是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仔细思考,深入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及思想内涵;略读是指引导学生先看看文章的前言、文章摘要、作者编写大意以及文章的目录等内容,先去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意图、模式以及规模,而后再去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分析文章的篇章、章节、标题、序节及段落内容,最后再去博览全文,了解大意。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在教师指导这方面,我们要去做的就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带课内,课内辅课外,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阅读模式,即先略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再去精读文章,细致品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达到细致内化的效果。 2.辅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教师做定期的课外阅读检查指导,定期检查学生所记的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探讨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丰富的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是尤其重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通过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自立性 一、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通常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教学,教师针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的讲解和教学,进行不同的阅读任务及阅读考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很好地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外阅读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让学生将课堂的阅读知识拓展到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的魅力。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是教师的职责。 二、提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1.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外阅读书本的事例,通过课外书本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一步步了解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能通过课堂中的教材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多教材中所没有的课外阅读,细心地普及一些课外阅读的知识,讲解课外阅读中的重点,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这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 2.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本的推荐引导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推荐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死板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不足的。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本推荐和引导上应寻找较为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的书籍,在引导方面首先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通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将一些更有益的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读物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一些富有寓意和趣味的课外读物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以自身的阅读来带动学生阅读,并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分享,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3.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引导,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校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的建设也是提升小W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应主动建设好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设置良好的教室阅读环境。在建设家庭阅读环境时,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能更好地建设好家庭课外阅读的教学氛围。 4.塑造良好的课外阅读培养思路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思路,让学生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思路的培养,这不是放任自流,当学生能主动、自愿地接触课外阅读时,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这也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培养好良好的课外阅读思路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当前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5.多方面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阅读的技巧及方法教给学生,并结合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能自主通过课外书籍进行阅读学习。学校也要充分地通过校园的各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例如举办一些读书月、阅读竞赛或者阅读写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学校也要在节假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来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课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家长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课外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教师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小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学校和家长都应结合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塑造好学生的阅读思路,结合先进的教学策略,合理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阅读书籍,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成本论文: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在不断变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方面。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些国有企业并不重视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鉴于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强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本文将对此进行主要论述。 关键词: 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根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健全的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这就造成会计成本控制过程中有许多的不足。企业发展就是要用最少的成本换来最大利益,加强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一、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一)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本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会计工作的存在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问题。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更具科学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对国有企业发展的作用 1.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我们就可以科学的掌握企业的成本资金,为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此外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还可以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还节约企业的成本投资,让每一项资金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2.提高会计工作的精准度。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财务数据,企业会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通过相关手段的实施,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就可以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及控制,对一些会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精准的会计资料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3.完善企业结构。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为直接的受益着就是企业的拥有者,而我们利用相关的手段,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就可以清楚地把控企业的资金走向,有利于完善企业结构。 二、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对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 要想更好地落实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首先要具备此方面的工作意识,但是在国有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深刻,缺乏此方面的管理意识,他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提高企业的利益上,认为加强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就是浪费企业的资金和人力,由此阻碍了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施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高 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的管理人员,为了谋取国家的利益,与相关的财务人员联合一气,以权谋私,使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实施。 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相关人员的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要想保证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是首要前提。管理者自身提高了意识,然后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让全员都参与到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来,建立健全的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度。此外,也可建立相关奖惩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员的成本控制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要注意细节方面的实施,奖罚要做到公平合理,从每一个细节上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以及质量。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实施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全体员工以及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才可以落实会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并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可建设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监督和实施,并建立相关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准确地进行责任追究。 (三)国有企业要有完善的成本预算体制 在发展过程中,成本预算可以对企业的一些成本计划进行有效的反馈,并对计划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把控,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成本预算的合理与否,会对管理者的决策造成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样受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成本预算的合理性,必须要完善成本预算体制,并责任到人。并且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对成本体制进行时时地优化,让成本预算体制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 (四)结合时展,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要想在这种背景下站稳脚步,就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应用现代化的方式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减少人为管理上的失误。文章论述了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与其对企业的作用,分析了国有企业在实施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些浅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直面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的问题,积极的研究解决策略,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 会计成本论文: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探讨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基础建设项目,其工程开发影响着新能源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企业参与度越来越高的水利施工领域,施工企业必须做好会计成本核算,确保项目施工中获得预期利润。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有效策略,以期为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能源和资源是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改革进程。我国拥有着巨大的水利资源开发潜力,在政策的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很多社会企业也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项目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有着工期长、工程量大、成本高的特点,为了在项目开发中获得预期的利润,各企业加大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现代水利工程会计成本核算起步较晚,在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已成为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常见问题 1.1企业管理层缺乏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 会计成本核算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该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水利工程作为系统性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大、工期长,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十分繁多。想要获得准确的成本核算结果,需要很大的人力资源投入才能完成。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并不重视。导致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结果比较笼统和模糊,精确性和细致性不足,不仅影响企业的项目开发和发展,还容易造成管理漏洞,使企业面临不必要的管理风险。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不到位,还直接影响到领导决策层的项目决策,使领导者无法准确的把握项目成本要点,最终给企业带来损失。 1.2成本核算期间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投资额度比较大,在工程筹建过程中,会计成本核算内容包括融资利息、前期编标投标费、临时设施搭建费用等很多内容。筹建期的成本占工程施工总成本的一部分,但在筹建期却并不会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会使企业短期亏损。这种现象给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带来一定困难,影响短期成本利润核算。如果在成本核算中不能对项目的预期利润准确估量,还可能导致竣工结算时发生先赢后亏的问题。 1.3成本核算不完整 我国现代水利工程会计成本核算起步较晚,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仍然比较落后。在水利工程管理电算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成本核算工作却大多采用人工核算的方式。这导致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核算工作无法指导生产,甚至产生人工费、材料费、设备使用费错记、混记、落记等问题,影响了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即时性。 1.4成本核算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其内容、方法和要求与其他建设工程有较大区别。由于我国现代水利工程会计成本核算起步较晚,导致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会计成本核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这就导致很多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缺乏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无法保证准确性,影响了水利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2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优化策略 2.1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 为了提高企业成本核算质量,首先要求管理者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只有企业领导者重视会计成本核算,才能舍得在会计成本核算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真正发挥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要做好表率作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并在全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成本核算意识,让会计成本核算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岗位认同度和成就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 2.2正确核算期间 成本项目筹备期间发生的成本,先进行成本归集,不结转成本,即不体现当期损益,避免出现虚假亏损现象;对于季度性、工序性停工的项目发生的成本,应计入相应成本核算科目,待开工后,有相应配比的工程产值,再计人当期成本;对于工程收尾期间的可能发生的成本予以充分估计,根据内外部可靠资料准确计入相关成本。 2.3促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电算化发展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变革。水利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同样要重视推进会计成本核算电算化的发展。实现会计成本核算的电算化,能够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即时性和精度,并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电算化,还有助于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完整性,使人工费、材料费和分包成本等项目的记录更加精准,还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时刻把控项目资金流向和进度,做好项目决策,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2.4加大水利工程施工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了提高水利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质量,企业要加强成本核算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首先,要积极引进优秀的水利工程专业成本核算人才,淘汰不适合现代施工企业发展的人员,实现人才队伍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队伍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其次,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并在培训中设计技能考核制度,通过将技术考核和福利待遇挂钩,来激发会计岗位人员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最后,要积极与社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仓库,提高企业会计岗位人才储备质量,为企业的扩大和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水利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质量,影响着施工企业能否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获得预期的利润。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大量建设的今天,在水利施工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水利施工企业必须加强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竞争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新能源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马进仁 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工程处 会计成本论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思路 摘要: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价值、问题和措施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管控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当中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整理和统计,并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或者预算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的规划。有效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资金优化配置,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价值 1.辅助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会计成本核算内容,而想要顺利开展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首先就要对企业生产阶段和经营阶段的各项成本支出进行数据整理和汇总,进而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科学的成本预测、成本评价、成本计划等等,从而能够为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可靠的信息。 2.评价成本管理状况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以数据的形式统计起来,并进行计算和处理,从而得到成本分析结果,再将实际的成本管理情况与预先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对成本管理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3.提高成本控制质量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当中,主要的核算对象就是企业的费用开支,包括企业账簿上所记录的支出。以及其他在生产活动和销售活动当中所发生的支出,例如原材料采购支出、动力燃料费用、租金支出、利息支出、人力资源成本开支等等,这些都是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而成本控制还需要利用会计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控制,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继而实现成本控制质量的提高。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问题 1.相关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建设和措施的制定。由此一来,就导致在实际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当中没有明确的指标和规范进行控制,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核算工作的管理。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当中,只有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才是企业应当关注的课题。 2.核算方法不科学 除了制度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而外,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上还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核算方法作为技术支撑,导致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容易出现很多漏洞和弊病。不仅如此,很多企业由于在财务管理活动当中没有进行规范有效的成本分析和审核,导致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问题。 3.会计人员水平低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当中,由于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数据较多,因而影响因素也较多,需要在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进行全面仔细的考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但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目前很多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当中,缺乏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操守。同时企业也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这就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会计成本核算质量和成本控制效率。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措施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为了能够尽快提高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质量,提高企业成本管控效率,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弥补在制度规范方面的漏洞,让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在制度层面上得到强制力的规范。基于此,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意识到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意义和作用,并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提高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其次,从制度规章层面对企业的会计科目进行全面化的设置,从而为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更好的财务环境。除此之外,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系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制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会计成本核算的标准、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会计成本核算的程序等等,同时包括会计成本核算的对象、目标、实施原则等等。只有先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的质量,才能进一步开展实际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当中,应当根据实际的业务活动需要和企业的行业性质来选择最适合的核算方法,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进一步细化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提高对会计成本管理的能力和核算方法的应用能力。此外,企业还需要根据会计成本核算结果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析,采取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让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有效,对各种不同的成本情况予以充分的掌握,同时对其中成本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再根据成本分析结果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改进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实现成本管控目的。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由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而且会计成本管理工作也比较繁琐,因而对于负责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成本核算团队。第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际经营状况,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人才的选拔标准,并严格进行工作人员的聘请和录用。第二,针对已经上岗的会计工作人员,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和教育宣传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讲授,从而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跟上时展的脚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同时也是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扩大企业经济效益空间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需要以会计成本核算为基础,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成本分析、成本评价和成本控制,最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作者:曹嵘 单位:山西焦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会计成本论文: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与项目盈利性研究 摘要:施工企业在每一笔施工费用中都要考虑到项目的盈利情况,项目的盈利关系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也正因为项目盈利的重要性,很多施工企业已经对自身项目的水平有了长远的打算,要科学化管理施工成本,将成本做到精细管理,从而控制好每一笔施工成本和项目的盈利情况。本文就对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项目的盈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盈利的关系。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成本;项目盈利 引言: 在当今,许多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关注点主要放在了施工进度上和对施工进程的安全管理上,经常忽略了施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会计成本核算也仅仅是对数据的统计,没有对施工企业实际的调查成本控制,这样不仅会影响施工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施工企业项目的盈利情况。 一、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成本分析能力弱。 施工企业对每一个新的项目都要进行成本核算,对施工的时长,施工期间的优劣条件和制约因素等等制定具体的核算标准,并且对施工期间的风险进行估算。现如今,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会计成本分析的时候,很多数据的编制工作上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会计成本的核算没有考虑到实际施工情况;有些会计成本的核算很详细资料也很全面,但都在理论的编制上,缺乏合理的实际考究。由此做出来的成本会计控制对施工企业来说,没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最终导致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能力较弱,弱化了企业在施工中的预算,从而没有把握住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预算的范围,由此会对施工的项目盈利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人员的控制能力有限。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可以清楚的将会计成本账目核算好,但对于施工工程项目很多会计人员不熟悉工程的大概预算,对施工过程中的器械消耗和物资的消耗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进行会计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难度。现在许多施工工程的会计成本控制也只是在统计和核算项目上,没有真正的把施工中的项目核算到会计成本中,这样就对现场施工情况的材料损失和器械损失的费用难以估价。会计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有限也是目前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现状。 (三)会计对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不规范。 在施工期间所发生的项目费用要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测算。由于施工中的费用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会计要及时的根据施工的工程进程进行计算,并且根据施工的费用进行核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盘点数据的方法不同,导致会计的基础数据很难做到准确无误。这就会使会计对现场的施工情况数据采集不完整。 (四)项目成本的控制内容单一。 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包括指标分析、内部控制等等,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把企业的资产盈亏情况进行整合及时反馈给企业项目经营者。会计对于成本的控制,目的就是扩大企业的盈利,这只是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而已,现在很多施工企业的会计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只是对醒目的合同和预算进行比较,找出项目的盈亏点,制定计划。但仅仅对项目成本的分析不能代表整个项目的盈利情况,不能对项目完工后的盈亏进行准确的核算明确责任,因此,单一的会计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问题之一。 二、施工企业会计提高项目盈利水平的可行性方法 (一)会计要提高成本意识。 施工企业要对所有员工树立岗位责任心的观念,让每位员工在岗位上能够对职位负责。施工企业的会计要加强控制项目成本管理,首先就要让员工有成本控制的意识,把节约成本灌输到每个员工的理念之中。此外,施工企业自身就要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铺张浪费,减少开支的同时要求施工的项目经理加大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关注度,从而逐渐减少项目的成本。 (二)成本考核机制和员工的利润相结合。 施工企业可以落实经济责任考核,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每位员工参与到经济责任考核,让员工感受到成本控制和自己的利益有关系,这样员工就会对施工中的成本加以重视。如果不对员工灌输成本控制的观念,员工就不会意识到企业的成本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施工中很难实现项目的盈余最大化,甚至在施工中会出现亏损的状况。施工企业进行会计的成本控制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就要对员工进行经济责任的成本考核,并且对员工进行奖励措施。同时,每个部门可以对成本的控制进行细化,把每个部门的责任细化到实处,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经济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奖励分配。这样既能够让员工达到成本控制,也能使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顺利的进行,最终为施工企业获得成本效益。最终,项目所获得的效益可以使员工和项目的管理者均获得利润。 (三)施工企业的财会人员要积极的参与施工项目经济活动分析。 作为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做好会计账目,而且要掌握施工项目的流程,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预算,要深化自己在造价方面的能力,扩展知识,扩展业务能力。这样在进行会计审核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可以轻松的发现问题所在。财务人员应该把施工中参与的项目和经营的施工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要发挥会计人员在会计成本中的预见能力和可控能力。这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施工企业中更要升华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的参与到施工项目中,理论的研究不如实践的分析准确可行。会计人员也可以在实践中对施工企业提出问题,比如在成本节约上、活动费用的控制上提出建议,这样就可以约束施工企业在项目中的花销,实现会计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施工项目的合同也是重要的考核对象,要对合同反复考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在施工活动中造成企业施工困难,而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四)认真分析项目成本。 会计人员要认真的审核会计成本,每一笔成本的发生都是每一项活动的反应。要通过项目的资金来源流向来确定成本的花销是否合理,在运用到施工活动中是否对施工有利。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对比每一笔收支,是否有亏损或者有是否有盈余。会计人员要把每一笔资金跟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哪一笔属于当期的支出,哪一笔不属于当期的支出。要通过细心认真的核对,从而保证会计成本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总结 希望通过施工企业员工和企业会计的共同努力,把施工活动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到最低,确保每一笔支出都能用到实处,每一笔支出都没有浪费。施工企业对会计成本进行控制的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对成本项目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最后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更多的效益。 作者:肖贵军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定额管理基础上会计成本控制浅谈 摘要:本文对企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在去库存的要求下,如何进行财务定额管理。 关键词:会计定额去库存 为了让企业活动更多的利润,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的营收,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做出控制。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就是企业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内容,而定额管理就是进行成本控制最有效的措施,适应现阶段的企业成本控制和发展方向。 一、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作用 定额管理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中主要内容是,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和时间资源定额管理。企业通过对生产环节流程的设计可以对工作环节的消耗提前进行预测,通过对工作时间的定额管理可以有效的监控企业的内部生产过程,并发现和改善运行效率。企业在会计成本控制中尤其要注意对企业可变成本的控制,以便更好地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科学制定标准,增强定额管理透明度 企业的规模越大,涉及的部门就越多,同时组织管理起来就越困难,因此要专门设置定额管理部门来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该部门一方面负责定制定额管理制度、具体如何开展,另一方面还负责对实施环节进行协调和组织,并且在完成之际还要进行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定额标准制度也是公开的,各个部门的情况都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在促进各部门友好竞争的同时,也让竞争更加公平化,管理更加透明化。 (三)事前成本控制得以完善 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事后的核算,当有支出后,对支出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总结评价,这样操作达不到事前监督的效果,不能规避损失。但是定额标准的制度可以很好的弥补这点缺陷,让财务部门事前就参与到综合管理,这样有利于成本控制。企业管理的事前和事后是有很大差别的,事前控制是通过定额指标设计,系统的对支出进行监控,从而有效进行有效的指导,加强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企业定额基础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定额标准不够完善 定额管理的参考标准还不够科学,有的甚至脱离实际情况,这使得定额执行不到位。定额没有纳入到责任制的范围内,使得定额同单位设备和个人权利责任脱节;未制定相应的奖(罚)则,即使制定了相应措施也不能及时奖惩兑现,形同虚设,降低成本消耗不能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定额工作执行力不足 额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工作量大,造成定额管理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定期对定额执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更谈不上对定额管理进行及时、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无法及时修订或者调整现行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定额管理制度和办法。 (三)定额管理与财务成本控制脱节 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财会管理人员和各个部门的沟通非常少,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甚至是零沟通,因为各个部门间工作问题交流缺失,让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人员无法具体确定预算,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就很难确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生产成本数,这样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根本发挥不出效果。 (四)市场销售疲软,产品库存积压 很多粗放的企业更是缺乏定额管理,“随意性”很强,如随意下单、随意回复客户等。如某家五金企业管理变革时调研发现车间堆积了约20万件超计划生产的产品部件,因该车间是计件生产,员工只要生产一件产品就有相应的提成,因此员工就专挑易做易赚钱的产品做,如此造成了呆滞物料的增加。 三、强化定额管理,降低成本落实去库存 (一)利用政策落实去库存 以房地产为例,自2月以来,央行、发改委等10多个部委相继出台了五项重磅措施,几乎是周周出台新政策。不难发现,为了在短期快速去房产库存,必须从需求侧制定措施,如货币、财税等,今后政府可能会进一步的降准减息,以此来达到刺激需求推动存货的消化的目的。 (二)依靠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的类型不一样,所以对于定额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定额标准,定额太高就难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定额太低又太没意义了。因此,企业需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规范,据定额管理进行资金预算,让目标成本化为现实。 (三)严格执行定额的编制原则将成本控制规范化 一般生产条件下,通过努力生产者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水平,定额的标准也可以侧面反映哪些是先进的技术,有利于降低能耗,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水平。定额设置应简单明了、便于查阅,同时,定额项目的设置要尽量齐全完备,以利于成本控制。定额编制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管理知识全面的专家队伍,这样才能够保证编制定额的实践性、准确性和延续性。 (四)坚持实事求是,动态管理的原则将成本控制合理化 编制定额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生产过程特点,确定各项消耗。对于营销价比较大的主要项目,要多考虑生产组织设计和工艺水平,从而使得定额的运用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上更加合理。此外,还应注意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因此定额的编制还要注意便于动态管理的原则。 (五)时时关注“四新”技术,对定额进行补充 “四新”即新技术、工艺、材料、设备,随着“四新”的不断出现,定额管理也必须变成动态管理,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否则会因为一些落后的设备、工艺造成定额管理实效,要专设部门及时搜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信息和变化原因的具体资料,并对定额管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得定额管理更加科学。 四、结束语 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人员,必须是对企业生产流程十分了解的,对于收集和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快速找出原因进行改善。实行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落实国家“降本”的要求。 作者:王义忠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 会计成本论文: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摘要]国有企业能否获得长远健康和持续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控制水平高低的影响,而目前的国有企业有很多都不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存在很多明显和棘手的问题。鉴于此,文章在文中对于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而随着这一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之所以不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的缺乏是根本原因。目前国有企业的发展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很好的抓住机遇并勇敢地接受挑战,应该将做好成本控制作为国企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管理对象有很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但是在这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于成本的管理是最为关键和最具基础性的一个,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工作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国企的发展甚至是存亡。做好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 1.1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和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其发展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而是更加倾向于自主性的发展和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促进国企自由的发展,但同时需要国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 1.2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适应经济结构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和进步,生产力相比于以前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以前不尽相同,营销型的市场逐渐被生产型经济市场取而代之,这就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国有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是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 1.3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实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并保证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效率 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可以对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系统优化与恰当调整,使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产的有序进行。 1.4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促进国企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在有效的成本管控举措之下,会使企业的生命力保持旺盛,满足其内在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得到增强;其次,为管理人员锻炼其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对国企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2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缺乏对会计成本的控制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而之所以国有企业不能大刀阔斧的开展成本管理控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观念,许多成本管理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实际的作用,反而认为开展这项工作是浪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表现,由于没有从思想中、意识里、脑海中和内心深处意识到做好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降低了整个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的效率。 2.2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成本管理方法直接关系着成本管理进度和质量,但是国有企业当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3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的性质较为特殊,即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这就使得有些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将国有企业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平台;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串通一气,通过做假账谋求经济利益,造成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丧失,加大了成本管理控制实施的难度。 3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相应对策 3.1树立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思想和意识是行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只有从思想中、意识中和脑海里重视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发挥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要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成本管控中来,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并健全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进行细化,为了增强国企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和热情,要健全并完善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在把握好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质量与成本控制效果。 3.2构建完善的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只有全员参与并开展密切的协作与配合才能提高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将成本管控工作贯彻到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并辅之以必要的成本管理机制作为保障,这需要我们建立并健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为成本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坚定项目经理在成本控制工作中担任的主要角色,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度,遵循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 3.3制定完善的成本预算体制 国有企业基本实行成本预算制,成本的预算可以有效地反馈企业的成本计划,以及其实施控制的全过程。成本预算与企业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为了使预算编制先进合理,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变化适时作出修订。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3.4实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时候应该加大对于现代科技的利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成本管理,由此可以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并降低人为管理带来的失误。 4某国企成本控制的相关举措 在成本控制实践中,该企业对成本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开发,在降低了有关成本的同时,略去了企业浮财。在此期间,采取诸多举措,对成本进行了合理调控,取得了显著实效。 4.1裁人增效,定岗科学 编制出岗位既定人数,发挥员工职业特长,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率。该企业实行员工合同制度,并结合易岗易薪、岗位技能计薪方式,薪资水平与承包量化挂钩,配以月度考核,实现全额浮动。 4.2严把期间成本控制关 该企业以产品销售和利润目标为依据,编制出了相应指标,使得产品期间成本逐年降低,尤其是在管理成本的控制环节,连年保持了微小增幅。此外,大到办公设备和环境,小到车辆耗油量,都实现了可控化,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成本潜力开挖和利用。 4.3技术改造保产量 在既定基础上,对成本进行合理降低,其力度诚然有限,该企业引进了新技术和新工艺,对现有的设备予以重新整改,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其建设项目和综合生产效能一直保持全国先进。 4.4重项目管理促低工程成本 市场核算模拟、成本否决的实行,将该企业以往粗放型(预算远远低于决算、概算远远低于预算)的项目管理进行了彻底颠覆,并将其引入项目管理过程的始终,使得工程成本得到了大大降低。 5结论 笔者在文中对于做好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做好成本管理控制进行了探究,通过叙述我们会发现,当前国有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控制的时候存在很多的缺陷,只有采取恰当的举措改正这些缺点,才能提高国企的成本管理水平和质量,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朱美岩 单位:海南国源土地矿产勘测规划设计院 会计成本论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措施 随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保持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应当加强财务工作管理,健全企业会计,尤其是成本的核算。通过及时确定和了解资源的分配与消耗情况等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等对会计成本核算,健全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 1.加强企业节约意识,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成本的核算,通过账面发现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情况,针对各种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的超支或结余,及时更改企业发展计划。改善资源合理配置方式,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损耗,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长期发展的可能。 2.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随着世界经济进程的加快,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某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节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通过制定成本会计核算,及时审视企业经济发展是否合理,企业发展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加强资源管理的同时节省国家资源,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促进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发展低碳经济 对于企业来说,及时记录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等的使用情况,降低发展成本,同时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适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发展在不断健全,但是会计核算的健全性仍然与国外先进制度存在差距。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过度依靠会计工作人员,忽视企业会计制度,这种主观因素影响会计核算结果、人为改动会计列表的现象普遍存在,高层管理人员以错误的列表看待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发展决策失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随意的选择会计工作人员,将导致会计成本核算存在过大的随意性,没有将成本费用合理分类,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后,由于中国会计发展与国际之间存在差距,在加强自身会计建设中没有认清自身特点,过度以教科书式照搬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缺乏合理性 当今社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在企业生产一线,已逐渐将人工生产力替换下来,通过大型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但在此过程中,企业忽略人工成本的计算,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全面提高,长期忽略就会造成会计成本核算不全面,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对生产成本的影响。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政府已重视到知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但由于现行的会计计量方法设置不完全合理,存在缺陷,导致企业资源实际利用与报表内容不完全相符。最后,在核算内容方面,由于企业缺少对某些重要稀缺资源的计量方法,导致最终制作的会计报表内容不全面,经济效益低下。 3.会计成本核算指导思想不科学 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注重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性和链条性,如果仅以传统的核算方式将不适应现代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利用现代企业发展方式,基本的制造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会计核算人员应当将关注度逐渐转向人力资本成本。由于企业要有自身的发展优势,所以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科技的应用,加强科研研发费用的支出,但由于企业工作重心仍然放在资源优化利用方面,将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的发挥。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质 会计学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学科,只有经过专业知识学习的专业人才才有可能正确应对各种会计问题,建立会计报表。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专业人员人才准入标准,通过岗位建立与人才能力相结合,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企业还应当对在职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及时传达企业需要的会计计量方法、资源计量方法等,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同时,企业也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对高校学生提前进行会计基本理论与工作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提前让学生接触会计实务,为将来会计工作的展开培养定向人才。最后,企业可以建立人才考核机制,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定期的考核,及时发现与企业会计发展不适应的人员,及时更换人员,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健康、长期发展,需要严格和规范的内部制度,尤其是会计核算,作为公司发展的准确资料,需要有规范的规定来约束员工的工作,以使企业有自身发展空间。所以,通过规范的制度保障,减少人为因素,加强核算结果的精准;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国家经济环境等的现状,及时调整核算方式,加强自身发展特色,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影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3.重新认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和核算范围 由于现存的知识理论、国家发展政策等的影响,我国会计成本核算仍然不健全,计量方法不合理、计量范围不完整等。所以,企业应当组建专门的企业部门,发现企业核算漏洞,加强工作的准确性。例如对于无形资产来说,企业基本上就把其列入管理费用,由于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所以为加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可以将无形资产进行分列整理,加强对无形资产耗费的认识,合理推进资源利用。 四、总结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和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企业应当积极改进发展策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反思成本的利用与核算,深化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的思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吴江 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探徽提高会计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项基础工作制度比较陈旧,当前,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制度进一步逐步建立和完善。原始记录、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必须完整、准确,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基本状况。经济信息、市场信息、信息要能准确、及时满足企业各种决策的需要,企业劳动定额、资金占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等要健全、合理,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要搞好工序管理、物资管理和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体制,完善现场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控制成本费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 1.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为了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我们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目的。 2.根据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铁路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使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根据铁路企业的运行实际,建立健全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考虑到铁路企业的运行实际,在铁路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运行需要,实现对企业运行过程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二、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对于铁路企业而言,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重点推行全员的成本控制: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对成本所进行的共同控制。在铁路企业中要想达到强化成本管理意识的目的,就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技术运营部门、财会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要互通成本控制信息,交流成本控制经验。企业上下级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纵横的成本控制网络,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在铁路企业中,会计成本管理不应是财务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链条中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考虑,应在铁路企业中重点宣传会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各个部门的参与热情。 2.领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他们对成本控制是否重视,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重视成本控制,积极组织和领导全体职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铁路企业而言,领导是会计成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必须获得领导的支持。为此,应在企业中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提高企业领导的会计成本管理意识,推动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3.一般职工的成本控制。企业每个职工的劳动成果,每项费用支出,最终都要反映到成本之中,因此人人都有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从铁路企业的实际经营来看,普通职工是具体经营行为的执行者,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重视一般职工的作用,在一般职工中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高一般职工对会计成本管理的认识,积极推动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三、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 鉴于铁路企业的规模较大,涉及的资金量也较大,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从资金管理入手,只有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并采取积极的资金管理手段,才能保证铁路企业的资金实现有效控制,发挥资金的积极作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目前来看,铁路企业在会计成本管理中要想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铁路企业实际,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目前来看在,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中,应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将资金进行归类,并积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实现对资金的全面有效管理,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提高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使铁路企业的资金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会计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促进会计成本管理发展。 2.根据铁路企业的资金组成,优化资金管理手段从目前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要想做好会计成本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理,主要应采取优化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资金管理效益,发挥资金管理制度的作用,以此来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特点,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3.根据铁路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积极推进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考虑到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中,应制定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并实行预算制度,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进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使铁路企业的资金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达到促进企业发展和推动会计成本管理发展的目的。 四、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 通过对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分析可知,铁路企业的运营成本是会计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就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努力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为企业会计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来看,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应从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铁路运营成本情况 在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铁路运营成本情况,全面掌握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现状,并做到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会计成本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成本管理能够满足铁路企业需要,达到促进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目的。为此,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对铁路运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 2.按照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按照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重点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合铁路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成本管理制度,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为此,我们应从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入手,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提升会计成本管理的实效性。 3.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实际,优化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手段 从铁路企业运行管理实际来看,要想保证会计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积极应用新的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并优化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手段,满足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需要。六、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会计成本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铁路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出发,从从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和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入手,保证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作者:刘秋菊单位:济南铁路局 会计成本论文:企业会计成本管制模式分析 它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计量方式,从而保证最大的利益,因此,只有把会计成本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保证企业能够进行正确财务决策的制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选择经营发展的战略。 我国企业会计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经营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像不断地加深,但是很多的企业在核算方式上还是使用着过去的技术和方法,没有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模式的改进,没有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是一个整体,没有办法保证企业的会计成本最低化,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还有一些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力,没有认识清楚自身发展的情况而盲目的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和企业自身的现状之间产生了脱节,导致企业对于原来的成本还需要进行核算,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企业的各项制度都不是非常的健全,因此,在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用均摊方式,这种核算的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误差,这种误差会导致企业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计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于缺少指导和有效地监督,因此管理上非常的松散,很多的制度都是流于形式,导致费用会超出计划。在进行会计成本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而不是随意的进行标准的制定,这种制定的方式会导致计划缺乏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着非常多的问题。国家为了保证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的支出,制定了非常明确地规定以及划分方式,但是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守。 会计成本管理改革措施 最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将各种的资源消耗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不断地提高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当中。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会计成本系统的改革,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从而保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成本的核算。 将会计成本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有效地融合,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循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降低不仅仅需要从生产的成本上,同时还需要对于企业的行政成本的开支进行有效地控制。利用有效地奖惩制度,不断地刺激企业的员工养成低消耗的行为。 相关的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随着我国企业在世界上有了舞台,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成本管理人员要不断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习并且掌握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不断地熟悉各种最新技术,从而将其运用到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 一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任务,企业的成本制定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共同计算,充分的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资源,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节约开支,从实际上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冬严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企业会计成本管制模式分析 它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计量方式,从而保证最大的利益,因此,只有把会计成本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保证企业能够进行正确财务决策的制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选择经营发展的战略。 我国企业会计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经营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像不断地加深,但是很多的企业在核算方式上还是使用着过去的技术和方法,没有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模式的改进,没有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是一个整体,没有办法保证企业的会计成本最低化,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还有一些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力,没有认识清楚自身发展的情况而盲目的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和企业自身的现状之间产生了脱节,导致企业对于原来的成本还需要进行核算,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企业的各项制度都不是非常的健全,因此,在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用均摊方式,这种核算的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误差,这种误差会导致企业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计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于缺少指导和有效地监督,因此管理上非常的松散,很多的制度都是流于形式,导致费用会超出计划。在进行会计成本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而不是随意的进行标准的制定,这种制定的方式会导致计划缺乏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着非常多的问题。国家为了保证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的支出,制定了非常明确地规定以及划分方式,但是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守。 会计成本管理改革措施 最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将各种的资源消耗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不断地提高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当中。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会计成本系统的改革,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从而保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成本的核算。 将会计成本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有效地融合,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循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降低不仅仅需要从生产的成本上,同时还需要对于企业的行政成本的开支进行有效地控制。利用有效地奖惩制度,不断地刺激企业的员工养成低消耗的行为。 相关的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随着我国企业在世界上有了舞台,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成本管理人员要不断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习并且掌握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不断地熟悉各种最新技术,从而将其运用到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 一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任务,企业的成本制定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共同计算,充分的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资源,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节约开支,从实际上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冬严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探析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影响 摘要:作业成本计算是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推广,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质的角度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先进性,同时还对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1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2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影响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3作业成本管理 3.1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3.2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3.3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观 与传统会计成本观相比较,作业会计实现了几个重大突破。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成本概念 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ABC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且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说价值工程强调在设计阶段剔除产品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ABC法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因此,ABC法被看作是价值工程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深化、细化。 三、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性,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 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做出决策,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对成本在短期内发生影响和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相关成本决策法考虑了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①一旦某项决策敲定,与该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就会成为与其他决策无关的固定成本;②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仅仅只做一项决策,前期决策会对后期决策产生影响。换言之,某些成本就某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却是变动的。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脱离现实的,生产中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还同时进行,其相互影响既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在未来的潜在成本上。相关成本决策法没有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将导致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单项的决策效果之和。ABC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其对同期决策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后续决策的影响;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还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其中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变动,但随多项决策变动的成本习性。ABC法通过揭示各种成本的动因,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使决策后系统的总体效果大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 四、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 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相关项目。而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就应计入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观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 作业成本观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它们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改进相关作业以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这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深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 五、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责任会计 在产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受产量、作业量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驱动外,还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ABC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 ABC法是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采用ABC法的现实基础,但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借鉴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①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作好预先的筹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②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信性受到怀疑,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如工艺复杂、难以生产的产品在其售价并未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会计资料却表明该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时,可采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③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这启发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强化成本意识,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制度管理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一个企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营者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初始的投资者将以更多的精力用来吸引新的投资者加盟本企业,将以更多的时间用在有关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思考上。此时,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所有者,将会选择聘请外部经理管理企业,而将自己从繁琐的日常经营中脱身出来。这种社会分工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并在一种良好的机制配合下,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双赢的结果。但这种分工即两权分离必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就是成本的出现。 一、企业融资方式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问题 1.两权分离以后产生的成本问题 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所有者即股东希望经理层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尽力经营管理企业。但由于经理层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比如通过在职消费获取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从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损。 Jesen和Meckling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Principal)将某些决策权委托给人(Agent),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从事各种活动。如果委托关系中的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人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因此,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一种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以限制人偏离委托人的行为,这就产生了监督成本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委托人要求人支付一定的保证费用以保证后者不从事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或者规定一旦人采取此种行为,必须向委托人作出赔偿。但不管怎样,委托关系总会产生监督成本(MonitoringCosts)和保证成本(BondingCosts)。我们将委托人福利的部分丧失也看作成本的一部分,称之为“剩余损失”(ResidualLoss)。通俗而言,成本就是所有者自己经营企业所能达到的收益和所有者雇佣经理层经营自己的企业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差额。成本往往还包括所有者为了监督或额外激励经理层努力工作所花费的成本。前面提到的设计一个良好的机制,实际上就是尽量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成本。 成本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掌握着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控制着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经理层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而所有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经理层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成本之所以出现还有一个内在原因是经理层并不持有企业股份,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经理层辛勤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卓著的业绩,但由此产生的企业利润完全归企业股东所有,而经理层只能得到约定的报酬。这种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经理层放弃积极经营企业的努力。二是经理层“在职消费”带来的效用完全由经理层享有,但支付“在职消费”所需的高额成本则完全由企业股东承担。这种得到和付出的不平衡极易导致经理层侵蚀企业利益,为自己谋取福利而不承担任何成本。 2.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外部债权融资的需求:逆向选择和成本 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完全靠初始股东一人的投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此时,初始股东有三种选择可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是实施增资扩股策略,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股东(往往是中小股东)加入本企业,此时初始股东一般变成了内部股东或控股股东;二是向商业银行或发行债券筹措长期债务资金;三是扩股和借贷并行。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这些外部融资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与前述类似的委托——关系和成本的出现。 当商业银行将资金贷款给企业之后,希望企业努力经营以保证本金的安全性和利息回收的可靠性。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将银行借贷资金用于较高风险的项目,高风险意味着可能的高回报,当出现亏损甚至破产时,银行和企业所有者共同承担损失。因此,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债务人处于信息优势,而债权人处于信息劣势。 银行作为理性预期者很清楚知道企业不一定会完全按银行的初衷实施项目,企业实施项目的目的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这有可能会损害银行的利益。银行对这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可能后果也是十分清楚的,为了减少自己的风险,银行能做的就是提高贷款的利率以补偿可能面临的损失。但这显然对风险较小的项目来说极不公平。商业银行这种无可奈何的做法只能使得许多企业放弃对风险较小但收益稳定的项目进行投资,最终放在银行面前的项目大都是高风险项目,银行提高利率的策略将完全归于失败。银行提高利率是为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降低自己的风险,但结果却是造成了风险的集中。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形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不利的。银行提高利率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债务融资成本的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的下降,下降的价值量就是债务融资引起的成本。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银行和企业可以很明显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低成本。 3.外部股权融资的引入——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面临着增资扩股,此时将有相当一批外部股东出资加盟。在股份制改造完成以后,股东大会将成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由于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较小,就个别而言,他们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并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最多只是参与决策。外部股东要想在公司重大事项中具有影响力,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投票,但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数外部股东从而放弃了这种最基本的参与决策权,而在事实上将所有的投票权委托给了内部股东,从而形成内部股东外部股东作决策的另一种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存在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往往表现在内部股东侵蚀外部股东的利益,而外部股东在委托之后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对资产负债表的解读:股东、债权人、经理层的相互博弈关系 我们可以借用委托理论来分析会计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从而分析债权人与股东、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边实际上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企业中各方当事人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博弈关系。如负债栏表示了债权人和企业(具体由股东和董事会来代表)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所有者权益栏反映了外部股东和内部股东之间的博弈关系,资产栏揭示的是债权、股权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博弈关系。这三种博弈关系都是通过契约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投资者和经理层的博弈关系中,投资者希望得到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回报,并以此决定经理层的报酬或惩罚;而经理层则不希望披露所有的信息以便操纵账面利润并获得较高的报酬,在完不成利润指标可能得不到约定报酬时则充分利用经理职位进行大规模“在职消费”。投资者在意识到经理层可能歪曲、操纵财务报表,因此在投资决策以及决定经理层的报酬和惩罚时将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经理层在粉饰会计报表、过度在职消费也将充分考虑到投资者可能采取的对策。这种相互猜忌、博弈可能造成一种最差的结果。 防止这种最差结果出现的方法有三种:(1)达成契约,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2)对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严惩;(3)博弈多次进行,以确立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博弈论的引入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计立法中应当特别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坚决消除虚假会计信息,尤其是要明确对歪曲信息提供者进行严惩。在此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获得外部融资,达到组合的双赢局面。 二、健全会计制度在降低成本、完善公司治理、吸引外部融资中的重要意义 1.规范的会计制度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立法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 (1)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公司法》的基本要求。 1993年12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第六章中单列《公司财务、会计》一章,规定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2)《会计法》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1999年10月最新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制定该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3)《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 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基本准则。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编报的一般要求。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从1997年5月至今,财政部已陆续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9项。 2.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利于所有者监督经理层的工作并降低成本。 成本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而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无疑是从监督角度设定的一种有效机制。财务会计制度通过一定的会计假设,运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反映,反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监督。经理层是否尽力工作、是否存在过度的在职消费等都有可能通过会计报表清晰的反映出来。这里要引入“有效证券市场”的理论。 (1)会计信息可以通过有效证券市场反映到股票价格上,股票价格的波动为所有者监督经理层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参考依据。 有效证券市场理论认为由投资者相互作用决定的证券价格准确反映了众多投资者的共同认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准确定义的“有效证券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交易的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候都适当反映了关于这一证券的所有已公开的信息。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对财务会计有重要意义。第一,这一理论直接引出了会计上的财务信息充分披露(FullDisclosure)概念,强调的是披露的实际内容而非形式,披露的方式可以是会计报表本身,也可以是附注等。第二,由于证券市场上必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会计的产生尤为重要,这可以保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企业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两条渠道监督经理层的业绩,一是通过财务会计报表本身;二是在有效市场存在下,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企业的各种看法,社会公众对股票价格的判断主要来自于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制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将企业的内部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重要机制,企业所有者或内部股东完全可以根据股票的市场表现来评判经理层的经营业绩、领导能力、创新意识等。 (2)经理层的“盈余管理”策略将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给所有者监督经理层的工作带来困难。 问题或困难在于企业所有者利用会计报表监督经理层并以此为依据对经理层进行奖惩,但编制会计报表的恰恰是经理层雇佣的财务人员。经理层完全有可能指使财务人员操纵会计报表,而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经理层进行的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Management)层出不穷,人们对此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如经理层在企业经营不善时为了体现一定的“业绩”从而获取约定的年薪,往往会采用变更会计政策,如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等虚增利润;在经营业绩非常好的情形下,经理层为了避免董事会在讨论制定下一年度经理报酬计划时提高业绩标准,常常采用变更会计政策“隐藏”当年利润等做法。中国证券报网络版2000年12月25日报道:暂停上市的PT网点,2000年中期冲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0138.88万元,而上一年同期提取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则为11220.47万元。这样一下子就用冲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扣减损失9120.97万元后,形成1011.77万元的投资收益。这种“盈余管理”使得企业所有者很难完全根据经理层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评价他们的工作。 (3)建立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政府监督三个层面的会计监督体系,缩少经理层的利润操纵空间,降低所有者的成本。 考虑到这个困难,企业所有者往往希望政府或有关社会组织制定严格的财务会计准则,尽可能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减少经理层操纵会计报表和账面利润的空间。财政部去年年底就对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计提四项准备”中存在的疑问,作出了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补充规定指出,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司在1999年度实施“计提四项准备”时,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对于多计提的损失准备,应当原渠道冲回。 同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公布年报,年报中的会计报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核,这无疑对经理层构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董事会甚至还应该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引入外部中介机构对经理层的某些经营行为进行审计。 从以上分析出发,董事会应该欢迎而不是反对财政部、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应该重视而不能轻视甚至忽视会计监督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这种会计监督包括三个层面:(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新《会计法》要求建立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最恰当专业用语是“内部控制”或“会计控制”,而不是“会计监督”。按照“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解释,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当局为了确保以有序和有效方式实现管理目标,包括遵循管理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防范和发现错误与舞弊、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及时编制可信的财务信息而制定的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2)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象不是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而是会计报表的客观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存在的会计错误与舞弊的处理方式,只有“提请客户调整会计报表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和“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两种。(3)政府对会计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对各单位是否依法设账、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合法,以及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的监督。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是指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职责,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的监督检查。 3.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利于获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持续筹资的机会。 (1)完善受托责任是企业获得初始融资、保持稳定资本结构的必要条件。 在会计理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会计目标究竟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财务会计总体来说,财务会计是一项提供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决策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化(主要是现金流量)的信息。为此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以过去的交易与事项为基础的,且必须符合确认的基本标准,一般不可能反映未来的事件、可能的损失和基本确定的可能收益,不能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未来信息和非财务信息。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表应有助于最主要的使用者评估主体管理当局履行资源受托责任的情况并据以进行重大的经营方针和人事任免与奖惩决策。 解读一下IASC对“受托责任观”的论述,实际上财务报表最主要的使用者是那些将财产、资源委托给“主体管理当局”经营运作的投资者,主要包括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他们投入的财产、资源形成了一个企业的资金来源,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右边。“主体管理当局”从抽象意义上讲,指的是企业组织本身,具体而言又表现为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往往由内部股东控制,因此这里可以简单将控股股东和经理层看作是“主体管理当局”。 会计报表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体现在股权投资者(主要是中外部股东)和债权投资者十分关注其财产、资源投入企业后的存在形态、运作模式和经营成果,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左边的“资产”项目,从中可以发现他们投入的资金如何被企业占用、这种占用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带来最大化的效益。企业资产运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债权投资者是否能按时收回本金并获取利息,关系到股权投资者是否可以通过分红获得超过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率。从这个意义上讲,严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一定的规范编制会计报表对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至关重要。 第一,投资者是否愿意介入初始投资,将十分注重创业者或初始投资者是否建立健全了一套能够客观、准确、公允反映企业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资金运作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这是会计制度对吸引初始投资的意义。 第二,健全的会计制度有利于企业保持稳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长期债务和股本的变化情况。股权投资者评判是否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债权投资者分析是否延长贷款期限、是否继续给予优惠利率,都将十分看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企业如果在严格会计核算方面取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哪怕遇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利润指标下滑,投资者了解了具体原因之后仍有可能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反之,债权投资者不会对贷款进行展期,股东们在企业增发新股或配股时也不可能进一步增持该企业股票了。 第三,如果企业建立了规范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信用,那么投资者对该企业整体素质的评价必然提高,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增持企业的股票或者接受较低的股利支付率以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银行愿意提供优惠利率支持企业,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也可以调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这种价值的提升正是来自于会计制度健全后带来的成本的减低。 (2)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特性将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扩大外部融资的能力。 最后再来看一下“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应该更多地为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销售客户、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这两种决策时,重点将评估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产生的时间与不确定性。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时必然关注该企业未来支付股利的能力,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必然关注该未来债务的清偿能力。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全面而正确到评估一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十分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十分困难”是因为当前的财务报表还不能直接向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有可能”是因为全面研究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动,还是可以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因为尽管现金流量只是反映过去已发生了的现金流动,但过去是评估未来的基础。 “决策有用观”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强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尽量提供有利于决策的相关会计信息。这一理论在中国目前的适用程度如何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我们不象美国在60年代前后已经基本解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问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还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也许应该更多地反映受托责任,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约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努力降低委托人对人的监督成本,从而有可能降低成本。但是“决策有用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会计政策选择,如我国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中关于存货的计价就规定了“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这种会计政策就可以比纯粹的历史成本法更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 “决策有用观”十分明显地指出了会计信息对企业融资的重要影响力。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会从市场前景、宏观环境、企业家才能等方面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但最核心的还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如中国证监会1997年1月7日的《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就规定拟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提供下列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等财务资料。发行人应提供不少于最近3年的利润表、不少于最近2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少于最近1年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另外配股说明书和公司债权募集说明书等都必须详细公布会计报表,而且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这说明会计信息对潜在投资者的重要意义,企业要想持续地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成本观念。现行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传统成本制的基础之上,由于传统成本制在处理间接费用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作业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为成本控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建立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 应用作业会计于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作业会计工作模型。 作业会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中心思想,以“确定费用单位从事的作业并计算其发生的成本,再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要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为基本规则。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建立的程序:(1)由各职能部门按照既定规则在各自所辖范围内分别确认作业,并由成本管理部门(如会计部门)统一汇总、合并,同时确认各职能部门所辖范围外的作业,再考察企业生产经营全貌描述企业作业链;(2)通过对作业的研究选择成本动因,再按照同质性和比例性的原则,运用直接确定,回归分析等方法划分成本库;(3)确定每一成本库中单位成本动因的计算方法及其对产品成本的归属方法,进而得出总计单位产品成本的模式;(4)明确作业通过成本动因归属于产品的部分成本(或称不可追溯成本)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经过上述步骤建立起来的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成为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一,为成本控制活动服务。 二、作业会计对成本控制几个基本概念的影响 1.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传统的成本性态的划分是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这种划分当间接费用含量较低时尚可接受,而在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就会掩盖其可变性,从而使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模糊,成本控制相对弱化;在作业会计下成本性态的划分不仅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而且以一系列的其他成本动因,如顾客数、供应商数、服务次数等为依据,这就能揭示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更大部分地明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成本控制。就是说作业成本性态分析既包含了传统成本性态分析,更拓宽了它的范围。 2.责任中心 传统的责任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并据此进行责任预算、责任控制和责任考核。它的局限性体现在忽视了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的费用的责任归属。作业会计下责任中心的划分改变了这一状况,冲破了职能部门的桎梏,以同质的作业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这能使更多的费用纳入责任管理,且规范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 3.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反之,则是不可控成本。作业会计下责任中心概念的改变,引起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的相对变化,使可控成本的面积拓宽,且控制主体与被控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强。 作业会计由于对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的上述影响,必将使它对传统成本控制的更新渗透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 三、作业会计下成本控制的实现 作业会计在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对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运行方式的改进。 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是包括标准或预算的制定、执行、考核在内的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传统的标准成本和预算制度是建立在传统成本制度基础之上,应用由其导出的成本性态划分、责任中心确认等观念,往往由于标准与预算制定时成本库过于浓缩、基础单一,执行过程中责任中心划分的局限性而导致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因果关系微弱,且许多能够得到控制的成本游离于成本控制之外,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引入作业会计观念可以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在标准或预算的制定阶段,应用作业会计观念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依据其性质分别考虑定量。对于变动成本部分,以作业中心为单位,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标准或预算的制定;其次,在标准或预算的执行阶段,划分责任中心时冲破组织机构的界限,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进行,责任控制的方方面面也就依此展开;最后,在标准或预算的考核阶段,其记录与计量遵循作业会计模式,评价活动以上述责任中心为单位,对比业已制定的标准或预算展开,并进一步分析标准与预算的合理性,寻找改进途径。 此外,作业会计还可以应用于质量成本控制以减少废品损失、保证作业有效消除非增值作业、加速存货周转等方面。
空间设计论文:试析岭南地域性建构为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专业教学框架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从建构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框架的局限性,植根与岭南地域性建筑认知与分析,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套以地域性建构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专业教学框架,旨在增强特色教学的实践操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为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的指引,为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教学名筑添砖加瓦。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 环境空间设计 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笔者所在学校所提出的这一套针对环境空间建构教学的研究和操作计划,并不针对具体的设计题目或类型,也不是试图重构一个体系,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一种教学培养方式,可以从这些方面切入设计问题,以建筑设计空间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建筑功能、结构材料、视觉景象、室内外环境、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这种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尽管我院设计训练的课题相对简单,如信息服务站小品、解读校园、教与学畅想、学生公寓、校园展评讲堂等,却表明了课题针对学生生活体验实际的多样性设置。在当今我们的环境空间设计教育中,我院的设计教学逐渐聚焦到建筑与环境空间的本质,再将设计与空间思维割裂开来,或只在二维图纸上操作的设计教学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空间的认知,强调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空间建构来感受真实的材料、结构、建造,训练学生学习和把握建筑空间和建构真实性的表达。 以岭南地域性空间建构为主线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于继承并发展中国“营建”传统、加强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是一个有待投入的正确方向。由此可见,地域性建构特色的培养方式与实验性设计教学思路的结合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 摘 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甚丰,但与我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现实,特别是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之影响的现状有一定差距,在此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环境心理学;影响;原则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 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度在400~500勒克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但是设计不当就不仅仅会造成生理的不适而且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如果光线过暗会很快造成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由于卧室是所有住宅室内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体的空间,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应该考虑其照明从亮到暗的层次变化,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 这些都是属于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的要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细致的。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多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但处理不好将带来心理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求本身很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设计和施工过程实现这些功能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凭借经验对原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功能性原则。 任何种类的设计其开始都是为了“用”,室内空间的建造亦不例外。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后对美感的追求会随之而来。当然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属于“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转化为“好看”的审美性因素。在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凡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物质的功能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环境。 空间设计论文:空间设计艺术在电影场景中的应用 最初的空间设计的概念,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室内的装饰,是指“房子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以及布艺、挂画、植物等等。”各种家居饰品,比如墙纸、相框、挂镜、挂钟等等,都是可以移动的装饰品。空间设计的艺术,可以体现主人的审美观,营造了一种舒适且高质量的生活。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空间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室内装饰上,开始延伸到城市空间设计、展示形式、园林设计、电影场景设计等。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城市环境和建筑的布局、建筑的群体形象上;展示设计则体现在像博物馆、汽车展示、服装秀上等等;园林设计重点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上,特别体现古代中国人曲径通幽的喜好;电影场景设计则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方面。 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电影,最突出的原因是享受电影画面带来的视觉美感。各种各样的电影场景,或是惊艳夸张的人物着装,或是柔和温馨的灯光效果,或是光怪陆离的背景场景,这些都是电影中各种场景带给观众的感受。电影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合而成的画面,电影离不开空间设计艺术。本文就《爱丽丝梦游仙境》、《007系列》、《绝代王后》这三部电影的特点,来陈述空间设计艺术在电影场景中的应用。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与魔幻氛围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后,广受成年人、儿童的喜爱。剧情讲述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钻进了兔子洞后,进入了充满神奇梦幻的世界。她看到各种像人一样会说话的小动物,还有纸牌等等。电影最后告诉观众爱丽丝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梦。尽管这是梦,但人们却不想从梦中醒来。吸引观众的就是电影中的魔幻氛围,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让整部电影离奇。 在电影里,空间设计的艺术呈现得活灵活现。从最初女主角爱丽丝在开满花的花园里追逐一只穿着蓝色绅士服的兔子开始,爱丽丝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各处都笼罩着空间设计的艺术,在这个魔幻世界里,爱丽丝遇见了各种奇怪的人和动物,有早已灭绝的渡渡鸟、大蜥蜴、猫、老鼠,还有甲鱼和长着老鹰头的狮子。神奇世界里还有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的人物都是像真人一样会说话,有着人一样的神情,红桃王后很粗暴、红桃国王是个好人、红桃j很神气等。各种人物特点十分明显,整个画面充满了魔幻,观众犹如跟着爱丽丝的视觉经历了一场梦幻之旅。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导演特意营造一种哥特式的鬼魅气息。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经济上已经进入了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中爱丽丝绚烂华丽的衣着给人一种上流社会的暗示。爱丽丝本身圆润的脸蛋,白皙的皮肤,带点柔弱的性格,整一个带有缺陷的美丽小姑娘,正迎合了当时工业时代英国扭曲的人们心灵。新版电影的3d效果也跟随时代潮流,更加体现了空间立体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壮美的仙境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空间设计的艺术贯穿电影始终。 二、《007系列》与秘密力量 “007”已成为詹姆斯·邦德的代名词。从第一部《诺博士》在1962年开始上映以来,风靡全球,到如今的第二十二部《大破量子危机》,007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穿着一身黑色西装,佩戴着蓝色领带,手拿一把长长的机关枪,帅气且机智勇敢,冷酷且多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化险为夷,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的这种形象迷惑了多少影迷们的心。同时与詹姆斯·邦德同演的“邦德女郎”,性感漂亮,也吸引了影迷们的眼球。 综合所有的《007系列》电影的特点,在空间设计上主要运用了一种秘密的力量。在《007系列》电影第一部中,剧情具有侦探小说神秘惊悚的气息。相对当时的其它同类的侦探电影,《诺博士》更具有想象力。故事讲述的是主角邦德因奉命去加勒比海,调查情报员神秘死亡的原因。在调查的途中发现岛主野心特别大,他想统治整个世界并且具有自己的基地。邦德不怕危险用尽办法摧毁了基地,并且把在岛上结识的邦德女郎带离了加勒比海岛。 整部剧情都弥漫着一股恐怖的味道,关键在于电影画面中的空间设计把握得特别好。一股神密的力量贯穿剧情始终,比如在詹姆斯·邦德只身一人前往加勒比海的过程中,美方正悄悄怀疑发射的导弹正受到一股神秘的电波干扰。在此,在观众面前设下了迷局。这股秘密力量一直到电影最后才揭晓。 三、《绝代王后》与宫廷奢华 谈起《绝代王后》,人们就不得不为它画面展现的奢华所感叹。巴洛克时期的宫廷建筑,扑朔迷离的舞会上,贵妇们硕大的裙摆晃动着,繁琐的头饰加上各式各样的折扇,绅士们围绕着裙摆的旋转,黑色的燕尾蝶服,白色的紧身裤。宫廷里华丽的吊灯,镶满金边的门框,烛光摇曳的烛台等等,繁复细致的各式雕纹在白色墙壁的角落,让人感觉到一种高贵脱俗之美。 电影《绝代王后》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各种手法来展现法国宫廷里的奢华,这种华丽的空间设计,让观众体验一场从未有过的视觉盛宴。故事是围绕王后玛丽展开的,刚入宫的玛丽见到凡尔赛王宫的豪华也被吓了一跳,随着故事的发展,玛丽也随之变得奢华起来,环绕在自己和宠物的颈项间的珠宝,宫廷内装饰的奢华和上流社会生活的奢靡,形成了整部电影的焦点。 在这部电影中,空间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转换上。镜头善于将宫廷内奢华糜烂的生活与宫廷外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结合,凡尔赛宫的远方喷泉时起时落,凡尔赛的林荫大道上渐渐远去的国王和王后的马车,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意味着宫廷内的生活又开始新一轮的重复。影片通过独特的空间转换,描述了宫廷内上流贵族的生活状态。 电影是一种离不开空间设计的艺术。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会体现独具匠心的空间设计,这得归功于编剧、演员和导演高超的技能。电影中的空间设计艺术,不仅可以烘托氛围、渲染环境,还能表现影片带给观众的震撼力。有时候为了情节需求,影片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场景中使用各种空间设计,特别是比较难制作的特技来吸引观众眼球,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 空间设计论文:浅析老年公寓的空间设计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老龄化的现状,阐述了进行老年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也从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提出些突出问题。同时也针对老年人的居住行为及心理特点,分析了老年公寓空间的具体设计特点。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公寓 功能设计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促进家庭养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对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 一、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剧的社会现象下,人们观念的有些转变。而老人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的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矿大成社会现象,而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阶段,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明显地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这些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普遍意义上分析,由于高龄老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比较弱,对居住、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高龄老人的增加无疑要求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老年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居住环境面监督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住宅平面空间类型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非凡是随着家庭小型发展趋势,加速了传统多代同居家庭的多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高龄、体弱、病残老人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家庭养的不足。 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后,人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由此对住区作为“人生安乐窝”意义的理解也最深。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年老者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四、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老年居室空间过大容易产生孤独感;站在经济角度上考虑,也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室内空间布置应宽敞明亮、简洁。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阳光深受老年人欢迎,建议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花园景观。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这一般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在房内用餐,还是与大家一块聚集的大餐厅,大餐厅的设置应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公共浴室和厕所: 公寓内老人洗浴最好分组设置公共浴室,这样以便护理人员照看。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厕所设置,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设置一些公共阳台或屋顶露台供晒衣被或地毯使用。 3.户外环境设计 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无论是室内或是户外。户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户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户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老年公寓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施。如在出入口、过斤、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房、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细节的设计。但有许多老年公寓由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设计中,以人的生理心理位基准,涉及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同时也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重视老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可以为和谐社会添上一笔色。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光塑造 [ 论文 关键词] 光 室内设计 原则 自然 光 人工光 [论文摘要] 光作为一种室内的设计语言,和材料、颜色等多重要素共同构成了室内环境的一种表达。本文通过介绍光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了室内光设计的原则,以及运用自然光、人工光两种不同性质的光来营造合理的室内环境。 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光均不能缺少,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光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光的利用,人类时刻也没有停止过:从“凿户牖”到“外飘窗”,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光的利用;从“烛光摇曳”到“灯火通明”,体现了人类对人工光利用的进步,光语言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烙印。室内设计思维的 发展 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就曾深刻地指出:“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光不但丰富的了我们的造型语汇,而且赋予了我们更为丰富的情感。 一、光语言的重要作用 1.感知事物的需要。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 音乐 一样,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的确,光是建筑室内的灵魂,没有光,视觉无从谈起,室内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也都无从谈起。所以,光语言不仅是室内设计的重要语言,而且是先觉语言。依托光的能量,我们能过感知一个个的空间,进而感受空间。我们知道,这里的墙面是白色的,地面材质是大理石的,顶面的天花造型…… 2.正常生活的需要。无论白天和晚上,我们都在利用着光。可以想见:光一旦消失,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这是何等的恐怖!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融融暖意…… 3.烘托气氛、传递情感的需要。不同的室内空间应该有不同的气氛要求,比如热烈的、温馨的、浪漫的、严肃的、冷峻的等等,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光语言在这方面的作用可谓神奇。如高亮度的空间感觉明亮,使人兴奋;低亮度的空间使人感觉压抑、甚至恐怖;明暗强对比的空间具有紧张、刺激感;明暗弱对比的空间则放松、舒适。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强弱、光的冷暖,在不同的场合加以合理的选择,可以说,它开辟的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光语言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语言,它不但满足了功能上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它是室内设计功能与情感双重需要的综合设计手段。 二、室内光设计的原则 1.功能性原则。首先应保障良好的光的照度,尽量减轻人的视觉负担,也就是所谓的“照明”。灯光布置应该注意避免眩光,以利于消除眼睛的疲劳,保护视力,还要保持稳定的照明,光源不要时暗时明的闪烁,注意分布合理;此外,光还兼有组织、划分空间和指示方向等其他的功能作用。 2.美观性原则。光的数量、颜色、强弱、以及照射的方向、角度、位置等因素都会有助于显现或改变空间的形象,灯具的造型、排列、布置方式、配光方式,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使人获得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利用光可以强调室内界面、构件的体量、质感和色彩。当前的室内光设计已不再单纯的追求功能性的明亮,光已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3. 经济 性原则。包括设备的投资、安装、运行以及维护的费用,光源应尽可能的选择耐用和节能的灯具,另外还要考虑防潮、防尘,便于维修等。任何一个成功的光环境都应该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在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原则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像办公室,就应该以功能性采光为主;向酒吧这样的娱乐场所,就应该以美观性原则为主,兼顾其他。 三、自然光和人工光在室内的应用 1. 自然 光。“我们由光所生育,通过光我们感到季节的变化...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自然光是惟一能使建筑 艺术 成为建筑艺术的光。”(路易斯.康)简短的几句话,流出了自然光赋予建筑内外的美与和谐。自然光从早晨到晚上,从春天到秋天,赋予了人类以不同的表情,使自然界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亲切的质感。另外,还有节能、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意义。 人类对光有着特殊的偏好,这种偏好在心 理学 上成为“向光性”,试想一个阳光普照与一个阴暗的房间,他们给人的幸福指数是何等的天壤之别! 谈到光,自然的就会想到影。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微妙的、复杂的明暗变化,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斜射下的光线与斑驳的影子,交织成一种特殊的装饰艺术语言,丰富了空间的表现手段。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住宅室内空间设计 【摘要】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味有了较大的提升,从置业和装修的消费动态,不难看出人们的生活观念较之以往有着明显的转变。住宅的空间格局是业主生活形态的空间体现。不同职业、身份及家庭背景的业主,对于空间的形态和配置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必须协助业主一起思考关于家庭与生活在住宅空间中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 【关键词】 住宅 室内 空间设计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味有了较大的提升,住宅的空间格局是业主生活形态的空间体现。不同职业、身份及家庭背景的业主,对于空间的形态和配置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必须协助业主一起思考关于家庭与生活在住宅空间中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 树立设计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入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项,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第一重点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 3.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 依据这样的设计理念使设计达到满意的效果,但设计空间不能以设计师自己的主管意识为目标,要研究空间设计中的优缺点,要听取业主的意见,要尊重业主的爱好、习俗与生活方式,要遵守法规规则,要同技术与经济相适应,这就是所应追寻的。 “生活”、“居室”、“物品”、“储物空间”,这些关键的词,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居家新生活: 一、玄关 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也就是进入室内换鞋、脱衣或从室内去室外整貌的缓冲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在房间装修中,人们往往最重视客厅的装饰和布置,而忽略对玄关的装饰。其实,在房间的整体设计中,玄关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是反映主人文化气质的“脸面”。 所以就要结合居室整体风格,又要兼顾展示、换鞋、更衣、引导、分隔空间等实用功能。 二、客厅 客厅必须在某程度上体现主人的个性,好的设计除了顾及用途之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客厅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空间。从目前发展来看,客厅大多朝多用途方向设计。适当注意功能的分区,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又不至于相互干扰。由于客厅具有多功能的使用性, 面积大、活动多、人流导向相互交替等特点,在配置设计时应合理安排,充分考虑人流导航线路以及各功能区域的划分。然后再考虑色彩的搭配以及其它各项客厅的辅助功能设计。注意的是,先功能后形式。 三、功能房 用途比较多可作:健身房、书房、储藏室等,稍事设计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四、厨房 厨房是住宅生活设施密度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部位,也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设计上按照人们炊事劳动空间尺度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应合理布局,安全实用。厨房首重实用,不能只以美观为设计原则。在此不再赘述。 五、卫生间 作为家庭住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卫生间的装修和布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目前卫生间普遍面积较小、采光不理想,是比较封闭的空间,而且很潮湿,所以在装修和布置卫生间时,需要格外注意: 1)地面:要注意防水、防滑 2)顶部:防潮、遮掩最重要。 3)洁具:追求合理、合适。 4)电路:安全第一。 5)采光:明亮即可。 6)绿化:增添生气。 六、卧室 现代住宅的发展,小家庭的组建,人们心理上的要求,希望卧室具有私密性、蔽光性,配套洗浴,静谧舒适,与住宅内其他房间分隔开来。卧室可能是整套房子中最私人的空间,在设计上,追求的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优雅独特、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在审美上,设计师要追求时尚而不浮燥,庄重典雅而不乏轻松浪漫的感觉。可以更多地运用了点、线、面等要素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使造型和谐统一而富于变化。 七、餐厅 餐厅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地方虽然小,但其匠心独具的设计恰恰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心灵感受。我们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个功能区的设计。不得不提的餐厅往往与客厅相连我也反复强调过整体风格的统一,风格不要差异太大,这就是设计中的“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氛围上还应把握亲切、淡雅、温暖、清新的原则。 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就是生活的设计。当今的住宅空间架构呈现开放、流动、多元的特征趋势,空间的开放允许生活行为的交叉重叠,区域的分割变得灵活而富弹性。机能配置和审美趣味的提升,使得空间架构的规划更多地涉及到个人,关于心灵层面的一种体验和思考。 结语:设计师本身就是一把比例尺,他丈量着室内空间的每个角落。只有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完成,对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意见听取改进后,才是最好的结案。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业主在今后的居住生活中井然有序。“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最好的平衡。 空间设计论文:关于办公空间设计系列要素 摘要: 关于办公空间设计系列要素 关键词: 办公室 室内设计 [现代办公空间怎样设计] 办公室的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色调等等的设计适当与否,对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过去陈旧的办公设备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如何使高科技办公设备更好的发挥作用,就要求有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以下从五点谈一下现代办公空间设计要素。 一、 对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才能设计出能反映该企业风格与特征的办公空间,使设计具有个性与生命。 二、 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联系的了解 只有了解企业内部机构才能确定各部门所需面积设置和规划好人流线路。事先了解公司的扩充性亦相当重要,这样可使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必经常变动办公室流线。 三、 前瞻性设计 现代办公室,电脑不可缺。较大型的办公室经常使用网络系统。规划通讯、电脑及电源、开关、插座是必须注意其整体性和实用性。 四、 勿忘舒适标准 办公室设计,应尽量利用简洁的建筑手法,避免采用过去的造型,繁琐的细部装饰,过多过浓的色彩点缀。在规划灯光、空调和选择办公家具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舒适性。 五、 倡导环保设计 作为环境设计者的室内设计师,应在工作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 [新的办公室空间概念主张] 过去,在办公室里,最舒服的理应是老板,最理想的位置当然非他莫属,然而在考虑到可能对员工效率、士气以至利润带来的影响,老板坐在那里还重要吗? 伦敦金融时报报导,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airways)新落成的综合办公大楼大胆地把最好的景观保留给一天到晚坐在座位上工作的后勤人员,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才是提升工作士气的好办法。 新的办公室空间概念主张,秘书没有必要再做顶头上司的“门神”,这样高级主管才能更为接近其余广大的员工。此外,办公室应该设计符合“新的工作方式”,不再以某人办公室的大小、景观好坏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是以其工作表现判断。 专家指出,办公室依据其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四型, 第一种是 蜂巢型(hive),属于典型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配置一律制式化个人性极低,适合例行性工作,彼此互动较少,工作人员的自主性也较低,譬如电话行销、资料输入和一般行政作业。 第二种是 密室型(cell),是密闭式工作空间的典型,工作属性为高度自主,而且不需要和同事进行太多互动,例如大部分的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 第三种是 鸡窝型(den),一群团队在开放式空间共同工作,互动性高,但不见得属于高度自主性工作,例如设计师、保险处理和一些媒体工作。 第四种是 俱乐部型(club),这类办公室适合必须独立工作、但也需要和同事频繁互动的工作。同事间是以共用办公桌的方式分享空间,没有一致的上下班时间,办公地点可能在顾客的办公室、可能在家里,也可能在出差的地点。广告公司、媒体、资讯公司和一部分的管理顾问公司都已经使用这种办公方式。俱乐部型的办公室空间设计最引起注目,部分原因是这类办公室促使充满创意的建筑因此诞生,但是设计师领先时代的创意在考验上班族的适应度。这类办公室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各个都以目标用途进行设计,例如有沙发的“起居间”、咖啡屋等等。除此之外,这类设计也可以节省金钱,例如安达信顾问公司把法国总部从占地一万平方米的办公室迁到占地七千平方米的新总部,一年可以节省一百万美元。 [企业办公室空间设计与整体规划] 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1、款 式 :oa系统家具可多样式组合选择,互相搭配运用,不受空间及时间之限制,发挥组合之最高效能,使用者可依照自己喜好,而增加组合功能。 2、规 格 :品质考量安全性、持久性等基本要求,系统家具除了制式之尺寸外,更可依现场需求去订制,不仅能充份利用空间,更能就使用性质作特定规格之选择,使系统家具富有弹性,更具有多变性。 3、颜 色 :色系搭配选择,可依现场环境感觉、个人喜好…等等,去做整体上之颜色搭配,使办公室环境更整体更完整。 4、整体性 :办公家具因规格、款式、颜色等等…均能统一,不会每次订购就有不同之产品产生,使得办公室搭配无法标准。多样化的组合,全功能的搭配,完美外观的设计,成就出整洁美观的办公环境。 5、扩充性 :日后增加或搬迁,所造成零件短少,或组合上之困扰等等…,办公家具均能解决这些缺点,可任意搭配符合公司办公室之需求 [办公家具的布置] 现在许多家具公司设计了矮隔断式的家具,它可将数件办公桌以隔断方式相连, 形成一个小组,我们可在布局中将这些小 组以直排或斜排的方法来巧妙组合,使其设计在变化中达到合理的要求。 另外,办公柜的布置应尽量依靠“墙体效益”,即让柜尽可能靠墙,这样可节省空间,同时也可使办公室更加规整、美观。 1、 办公室隔断 要重视个人环境,提高个人工作的注意力,就应尽可能让个人空间不受干扰,根据办公的特点,应做到人在端坐时,可轻易地环顾四周,伏案时则不受外部视线的干扰而集中精力工作。这个隔断高度大约 在1080毫米,在一个小集体中的桌与桌相 隔的高度可定为890毫米,而办公区域性划分的高隔断则定为1490毫米,这是 voice壁板的三种尺寸。这些尺寸值得我们在设计中参考,借鉴。 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办公室配套设备中的隔断多数采用面贴壁毯等材料,这些材料有吸音、色彩与材质美观的效果。在办公室装饰工程中,我们如自制隔断除了注意尺寸之外,还应注意材料选用,另外还要注意办公隔断的收口问题。购置与定制较高级木质(如棒木)的术线来收口,这样可给自制的办公室隔断带来高级之感。 2、办公室天花 在办公室的设计中一般追求一种明亮感和秩序感,为此目的,办公室天花设计 有如下几点要求: (1) 在天花中布光要求照度高,多数 情况使用日光灯,局部配合使用简灯。在设计中往往使用散点式,光带式和光棚式来布置灯光; (2) 天花中考虑好通风与恒温; (3) 设计天花时考虑好便于维修; (4) 天花造型不宜复杂,除经理室、会议室和接待室之外,多数情况采用平吊; (5) 办公室天花材料有多种,多数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或埃特板,铝龙骨矿棉 板和轻钢龙骨铝扣板等,这些材料有防火性,而且有便于平吊的特点。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办公室的特征与功能要求来看,办公室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秩序感 : 在设计中的秩序,是指形的反复、形的节奏、形的完整和形的简洁。办公室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与整洁环境。秩序感是办公室 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 要达到办公室设计中秩序的目的,所 涉及的面也很广,如家具样式与色彩的统 一;平面布置的规整性;隔断高低尺寸与色彩材料的统一;天花的平整性与墙面不带花俏的装饰;合理的室内色调及人流的导向等。这些都与秩序密切相关,可以说秩序在办公室设计中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 (二)明快感 : 让办公室给人一种明快感也是设计的基本要求,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 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 的。在装饰中明快的色调可给人一种愉快心情,给人一种洁净之感,同时明,快的色调也可在白天增加室内的采光度。 目前,有许多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这类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良 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创造一种春意,这也是一种明快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 (三)现代感 :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办公室,为了便于思想交流,加强民主管理,往往采用共享空间-开敞式设计,这种设计已成为现代新型办公室的特征,它形成了现 代办公室新空间的概念。 现代办公室设计还注重于办公环境的研究,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绿化室内外的环境,给办公环境带来一派生机,这也 是现代办公室的另一特征。 现代人机学的出现,使办公设备在适合人机学的要求下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科学化、自动化给人类工作带来了极大 方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人机学的知识,按特定的功能与尺寸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是设计的基本要素。 [办公室照明如何设计] 办公室照明设计好-上班不再昏昏欲睡 一样是照明,使用得好,效果倍增;使用不当,后患无穷。要有令人舒适的照明,是有方法的…… 你曾想过在虫鸣鸟叫的绿光丛林里上班是什么感觉吗? 有意思的办公室 美国一间家具工厂,利用先进的灯光技术制造了虚拟加州海滩氛围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可以穿著海滩短裤、t恤上班,享受100%的新鲜空气和自然光。 有趣的是,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这家公司的生产率因此增加了15%,其中,有8位被挖角跳槽的员工,在离职两星期后自动回来报到,原因竟是他们“无法忍受其他单位晦暗的工作环境”。 熙来攘往的大楼内,头顶上一排排日光灯照得透亮,工作人员铁青的脸忙上忙下,“为什么公家机关的人脸色总是特别难看?” 难看的脸色,不只出现在机关。办公室多使用冷色系(色温大于6500k以上)的日光灯,因此常造成工作人员看起来像“每天只睡一小时”的错觉。这种现象很多住家也看得到。 一片惨白的办公室 197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针对产业界所做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照明可以增加生产力及工作安全性。最近,美国《商业周刊》也报导了一间地方邮局利用简单的自然光线,配合室内照明灯具的改善,将邮局生产力提高了16%的例子。 相反地,因灯光设计不当所引起的健康伤害,也时有所闻。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光闪动率过高(超过160赫兹),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当年,欧洲大量使用日光灯在办公室照明设备上,许多员工抱怨出现眼睛不适和疲劳症状,后来转换为稳定性高,不易闪烁的新灯具之后,员工的抱怨减少许多。 亮度不对,容易造成视网膜的疲惫。像作业背景灯光太强、电脑终端机萤幕反光刺眼,以及各种照明灯光设计不良的情况,使肉眼辨视度困难增加,作业时间相对加倍。 根据《康健杂志》“科学园区健康大调查”,园区有七成以上的人每天坐在电脑前超过6小时,而最常出现的身体不适症状就是眼睛疲劳,占70.9%。尤其是大量使用电脑的工作环境,更容易增加眼睛的负担。 视觉疲劳牵连其他身体的不适,曾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受训,临床上经常碰到因为想避掉工作环境的强光反射,造成颈部肩膀僵硬酸痛及肌肉拉伤的例子。 患者起先抱怨只有眼睛周围觉得疲惫,然后慢慢地,因姿势不良造成肌肉僵硬衍伸到头部、颈部到全身肌肉,“难怪办公室会愈待愈累,”良好的照明,有助于减少近视的发生。 而且,疲劳度与灯光热度也有关系。灯泡、卤素灯等会提高温度的照明设备,容易令人觉得累。很多人有这种经验:读书时使用灯泡台灯,昏昏欲睡。 一开桌灯读书就想睡,了解照明之后才知道,“不是想偷懒,而是温度升高造成的自然生理现象”。 要照得亮,更要照得舒服 然而,因为照明并不会对身体产生立即且直接性的伤害,时常容易被忽略。一项针对纽约办公室的研究显示,只有10%的办公室符合电脑所需的视觉环境需求。 [办公照明设计简要] 1、办公时间几乎都是白天,因此人工照明应与天然采光结合设计而形成舒适的照明环境。 2、办公室照明灯具宜采用荧光灯。 3、视觉作业的邻近表面以及房间内的装饰表现宜采用无光泽的装饰材料。 4、办公室的一般照明宜设计在工作区的两侧,采用荧光灯时宜使灯具纵轴与水平视线平行。不宜将灯具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正前方。 5、在难于确定工作位置时,可选用发光面积大,亮度低的双向蝙蝠翼式配光灯具。 6、在有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办公用房,应避免在屏幕上出现人和什么物(如灯具、家具、窗等)的映像。 7、理想的办公环境及避免光反射的方法。 8、经理办公室照明要考虑写字台的照度、会客空间的照度及必要的电气设备。 9、会议室照明要考虑会议桌上方的照明主为要照明。使人产生中心和集中感觉。照度要合适,周围加设辅助照明。 10、以集会为主的礼堂舞台区照明,可采用顶灯配以台前安装的辅助照明,并使平均垂直照度不小于300lx. 11、书房灯具的配置: 书房是供家庭人员读书学习的场所,应讲究灯光的局部照明效果,灯具的选择不仅应充分考虑到亮度,而且应考虑到外形的色彩和特征,以适合于书房平静、雅致的学习环境。一般工作和学习照明可采用局部照明的灯具,以功率较大的白炽灯为好。位置不一定在中央,可根据室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灯具的造型、格调也不宜过于华丽,以典雅隽秀为好,创造出一个供人们阅读时所需要的安装、宁谧的环境。 12、写字台灯具的配置: 台灯的选型应适应工作性质和学习需要,不宜选用有色玻璃漫射式的或纱罩装饰性的工艺台灯,因为工艺台灯较少考虑照明功能,过多注重装饰效果。这里应选用带反射罩、下部开口的直射型台灯,也就是工作台灯或书写台灯,台灯的光源常用白炽灯和荧光灯。白炽灯显色指数经荧光灯高,而荧光灯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它们各有优点,可按各人的需要或对灯具造型式样的爱好来选择,而节能新光源—h荧光灯,不仅兼有白炽灯与荧光灯的优点,并且外形机关报颖紧凑,节能效果显著,是制作台灯的最佳光源。 [究竟什么样的办公室,才符合视觉环境需求?] “以前是亮就好,现在讲求的是舒服,”一语道出现今照明发展的趋势。 不反光 舒服的第一要件,首先是没有刺眼的眩光(又称反光)。可在电脑萤幕前置一面小镜子,并以正常姿势坐好,若是可以从镜子内看见较亮的物体或光源,表示有反光现象。 此时应调整位置或萤幕,让镜中看到的光线变少,减少反光对眼睛的刺激。此外,所有的光源应有遮蔽和眩光保护,避免眼睛直接或间接接触灯管或灯泡的强光。 许多办公室会使用条状或格子状的金属反光隔板来改善,但是灯管都看得见,“好的灯具应是,点灯,桌子亮了,抬头却看不到灯管。只要你看到任何一点刺眼的光,都是不合格的设计。”如覆盖著细格子状反射罩的长方形灯具,看不到灯管,光线柔柔的从上洒下。 坐在窗边的时常为白天的强烈光线所扰,放下百叶窗帘又觉得室内太暗,可以在窗帘的下半部做小帘子或隔屏,阳光可以从窗户上面照进来,又不会让窗边的人受到干扰。 均匀合适照度 曾做过办公室照明研究的人士,就发现国人特别偏好“明亮冷静”的气氛,大量采用昼光色日光灯管的结果,一般照度通常超过实际需要。 美国的研究中显示,高照度会造成不舒适,尤其是照度1000lux(照度的国际单位)以上,23%抱怨曾受到反射困扰;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喜欢400~850lux的照度。 日本针对东方人所做的研究发现,500lux为阅读看书写字的最低下限,照度低于500lux以下,阅读时会很吃力。美国照明工程学会则建议,一般办公室作业面平均照度,以750lux为及格标准。 有些人喜欢关掉天花板大灯,只留一盏桌灯工作,是错误的。“只可偶尔好玩,不可常做,”因为工作环境与视觉目标明暗对比强烈时,会造成眼睛瞳孔扩约肌收缩频繁,容易疲累,因此阅读时全面照明与工作照明必须一起使用,以免产生强烈对比。 专家建议,办公室天花板的全面照明,通常不需要太亮(超过500lux以上即可),个人可依需要添加台灯或桌灯增加照度,是较弹性的设计。 光源稳定不闪烁 光源稳定与否,维系在一个白色塑胶外壳的“安定器”上。 从健康角度论,装电子镇流器灯具,比传统镇流器要好。通常使用的是传统镇流器,会闪烁。“ 镇流器是日光灯的心脏,也是必要的装置。传统低频镇流器,灯管容易闪烁且笨重,但因价格便宜,仍常被大量使用于办公室照明。 新式的电子镇流器,可将工作频率提升至30~70khz,并改善灯管闪烁问题,瞬间点灯、重量轻、发光率高,高安定性高,“但价钱高,是传统灯管两倍以上,”飞利浦公司产品经理指出,使用电子镇流器,但缺点是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 电子镇流器灯管可节省30%的电力,使用寿命较长,价格虽比一般多出2~3倍,长期来看还是划算。 擅用暖光色 气氛的营造,可以主导光源颜色,表现光线质感的色温(k值)是主角。色温数值愈高(超过6500k),光愈偏向蓝色,会营造较冷静的氛围;色温愈低,愈偏近烛光的黄红色,较舒缓情绪。 但是,并无研究证实,黄光或白光,会影响人体健康,其实愈接近自然光愈好。一般接近自然光的色温约在2700~3500k之间。 “暖色光论调”刚开始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常有人认为暖色光会造成工作效率不佳等。 “不失真是暖色光另个优点,像欧美办公室使用演色性(还原物体的本色)较佳的三波长灯管(利用红蓝绿三种基本色混合而成的光源,最接近自然色),是一种潮流。”就像拿做彩色电视颜料做灯管,物体看起来很逼真。“ 因地适宜,选择光线亮度 根据不同地点,选择光源的亮度比例是室内照明的趋势。因为年龄对明暗的需求不同,最好是每个独立空间有开关,大型办公区域可分隔成若干区域,以利单独控制。德国灯具商欧斯朗的办公室内,就装设自动光源感应器,可依照室外光源的强弱,自动调整室内的光源。 利用自然采光,可节省30%以上的夏季用电量。现今许多会议室采用的多重灯光设计,也是为了因应多功能的会议室运用。 定期维修保养 除了省电、舒适之外,照明的保养工作也不可少。一般加装反光隔板的照明灯具至少每半年擦拭一次,电脑萤幕、玻璃也应定期擦拭。 评估灯管的使用寿命,适时更换新灯管。通常一天上班8小时者,两年内灯管必须全部换新,24小时上班,8个月即需更换。 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在灯具上贴上换灯管的日期,依照厂商公布的使用时间折算,“像有效日期一样,时间到了就全部一起更换,”欧斯朗副总经理说,等到日光灯一闪一闪才更换,不仅日光灯效率变差,也影响视力。 空间设计论文:探析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空间设计 [摘要]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视觉整体。店铺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目标用户在店铺内部的行为,这包括了对店内服饰品牌文化的理解、停留时间、舒适性等等,进而影响店铺的销售成绩。把服饰的个性文化和空间设计紧密结合,不仅能更加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同时也能为店铺的日常销售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服饰性格 服装店铺 空间设计 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之间相辅相成。服饰性格影响店铺空间的设计,而服装店铺也不是单纯的销售场所,成功的店铺空间设计能够反映品牌的设计理念与服饰的性格文化,成为 现代 服装品牌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服饰店铺的设计既要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又能够展现出服装的性格,让目标顾客对品牌印象深刻的同时,体会、了解品牌背后演绎给顾客的生活概念及文化理念。 一、服饰性格与店铺空间设计 服饰性格是指表现在服饰本身以及人着装后的状态反应出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更能反映时代、民族、精神理念的服饰个性特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与着装者、环境与场景相关并包含着多重意义。 服饰性格是服饰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服饰的个性特徵与其社会、时代等背景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它是服饰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是能够被受众所感知的风格与特性,是服饰理念、内涵的外在表现。每一种服饰性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文化、品牌、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素,所以服饰性格表现为多样化的特性。 服饰店铺空间设计需要呼应服饰性格,服饰的性格代表了服饰品牌的思想与内涵。如果店铺的环境设计与服饰性格脱轨,就会给人带来不伦不类的印象,既不能体现自身独特的风格个性,也无法向目标顾客传达品牌背后演绎给消费者的生活概念和文化理念。所以,服饰性格决定了店铺的空间环境设计。 二、服装店铺空间设计通过隐喻来传达性格 所谓通过隐喻的传达,是指服饰性格在店铺空间环境的暗示之下协助受众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服饰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其他相关行为。运用店铺的空间设计,通过 艺术 化的处理,将服饰商品的抽象特点具体化地传递出来,使商品个性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顾客(受众)更理解服饰所反映的文化及审美特点。 1.店铺的空间结构 店铺的内装修是对建筑空间的再修饰,不同的品牌,服装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亦不同,需要适合其品牌文化和服饰性格的空间来呼应,通过再次修饰,营造出如幽默、震撼、高雅、温馨、简洁、浪漫等不同风格的卖场环境。同时,包括对店铺四个界面的装饰,与其风格的统一,更起到能强化、突出作用。 2.陈列展示 服装店铺是销售服装的空间,服装店铺的陈列展示目的是为了恰到好处地展示服饰品,突出宣传其的特点,吸引顾客的注意,增加销售率,陈列时应突出重点,强化视觉效果。通过服饰品的陈列让服饰性格更富动感性。服饰的性格及定位要应区分不同风格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休闲服装的卖场应该给人以随意、轻松的感觉,有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绚烂的灯光,折放、正面展示、侧面展示要互相穿插,货架的摆放要在随意中又有整体的感觉。女装卖场的色彩要有女人味,卖场的线条要流线、纤细,灯光柔和,多点镜子。而男装则以粗犷的线条,深沉的色彩为主,多用胡桃木等材料制作。 3.陈列色彩设计 服装店铺内的色彩设计包括店内空间色彩设计与陈列色彩设计。店内空间色彩设计需要与服饰色彩及风格进行有层次的协调配合,从而制造出店内空间色彩的融合感,能使人感到服饰与空间合二为一的气氛感,使整个店内空间充满生机,这样不仅有助于完美的展现店铺的风格,更能突出服饰品牌的特色。例如店内服饰为波普风格的服装,就应该在表现手法上把服装面料以及图案的创新衬托出来,在陈列展示中应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对比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把这一主题充分具体到顾客(受众)眼前。 4.店内照明 店内照明可以提升服饰卖场的审美价值,并能起到改变空间感,赋予空间个性的作用。所以,灯光是店铺氛围设计的重要的工具之一。设计需要从服饰的性格出发,利用装潢技术与卖场本身的结构进行设计,突出服饰本身及制造氛围,需要根据服装商品的不同类型、特性,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如需明亮照明的商品,需显示色彩的商品,需表现光泽和质地的商品。照明和灯光设计是营造服装店铺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照明同色彩的配合对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的营销组合 1.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 服饰的风格影响着店铺的环境设计,同时店铺的环境设计也能够体现品牌的风格,衬托出品牌的主题。服饰性格与店铺之间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服饰的性格文化与空间设计紧密相连,将两者进行恰当的融合,可以更好、更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只有服装的风格与店铺的风格一致时,品牌的性格才能显露出来,这也直接影响到品牌经营的成败。 2.为店铺的销售与品牌的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服性格极其店铺设计的融合,展示、陈列的 艺术 性,使顾客在了解、选择和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之情,从而达到吸引顾客促进销售的目的。服装店铺对于服装,是买与卖的销售场所,一方面是一种个性的展示,是展现服饰性格、传达品牌理念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服饰品牌竞争的力的必要因素,在对店铺空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服饰的性格对其产生的影响与决定因素。 总之,服装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把握服饰性格,营造服装店铺的氛围应引起设计师及终端销售部门的高度重视。仅仅通过单纯的服装陈列是难以带来良好的销售效果。服装店铺设计是表现服饰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宣传服饰品牌文化,也营造出好的购买空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所以,坚持服饰性格对店铺空间设计的影响,重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服装品牌的商业竞争及其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空间设计论文: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 论文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天井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绿化、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自己的建筑文化,更需要有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空间。 徽州古民居,白墙青瓦灰门楼,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之下,古拙素雅。天井,作为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安全,徽州古民居是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只屋顶上空出一片,这就是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根据房屋的大小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暗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古徽州人的一个创造。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天井,“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天井,可以用来采光、通风、防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实际需求;也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满足了人们的亲近自然的愿望;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正对称,形成了尊儒崇礼、长幼有序的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徽州天井,从实用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方面,给我们今天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天井的实用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是南北方建筑形态的融合。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多,气候潮湿,在这样的地方建房子,建筑的各个构件,都要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古徽州人把宽敞的北方“四合院”与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狭长的“天井”院落,形成了徽州建筑特有的一种空间布局。天井,既封闭又通畅,结构简单、灵活,可以顺应山形水势,依山而建,使大自然与徽州古建筑融为一体,有效的解决了山区人稠地狭和气候潮湿问题。天井,是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南方山区进行的创造性的应用,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天井的设计,可用来采光、通风、防火、防潮、与外界沟通,满足古徽州人的的实用需求。徽州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外墙很少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开得很小,不过是四五十公分的小窗,房子的采光、通风、防潮、与外界沟通,全靠这小小的天井。室外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天井内的明塘、暗沟、小水池或大水缸等排水、蓄水系统,取用方便,调节了室内湿度和温度,改善生态环境,也解决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使住宅冬暖夏凉,更适于人居住。一块比天井稍大些的“布蓬”,无雨时,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高挂着;有雨时,用布蓬盖住整个天井空间,挡风遮雨。天井里的石板水池,明代建造的较深,有的得在水池上架石板为桥,以便于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换,池状天井逐渐变浅,直到最后几乎与房屋地坪一样高了。外国专家,将建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称作“会呼吸的房子”,他们说天井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是天然的空调。 天井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私密而安全的生活空间。天井,是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是由门到厅堂的过渡,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利用自然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高大封闭的墙体,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空问,外面几乎看不到瓦,更像是一个院落,是一个能够与自然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的过渡空间。此空间既可遮蔽室内空间,又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是室内空间的外延,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防卫功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适合独家居住。徽州古民居,成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具备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要素的健康住宅。 2天井的审美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反映了古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古徽州人,受道家“物我为一”及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很大,崇尚自然,迷信“风水”说,在自然山水之间修房建宅。天井,就是古徽州人在自己的住宅内修建的一个可与自然进行“对话”的生态聚居空间。天井,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人们在从事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坐“井”观天,可以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天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向往。 天井的设计,是古徽州人以“积聚为本”的思维的反映。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天井表示聚财。天井的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屋檐与地面成30度角,是一个倒置的“v”字,使屋前脊的雨水,顺势纳入自家天井,叫作“四水归堂”,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天井中开凿水池,蓄存积水,也有把财气蓄积家中不外泄之意。石板地漏图案雕成古钱形,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即“流银”。晴天,太阳光自天井泻人堂前,为“洒金”。“山养丁、水养财”,天井的设计,是精明的徽商聚财、敛财思想的体现。经营与诗意,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反映了徽商“以积聚为本”的敛财观念。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徽商,号称“儒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把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生活情趣,渗透到每一个建筑细节之中。一方天井,通过对有效空间的巧妙经营,把把自然风光移人室内,在居室内营造出一所玲珑剔透的园林式庭院,形成了徽州建筑独特的建筑空间,咫尺天地,得尽人间春色,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天井上方的建筑,精凿细刻着象征着徽州文化的图文;天井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住宅的房门,都向天井方向开,天井的阳光,让客厅显得高大、宽敞和明亮,在工作、休息、读书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的心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天井的设计,使徽商在社会上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一方面,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的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却让人的心理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徽商虽富甲天下,却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家中设天井,顶天立地,使徽商在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天井的设计,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天井的社会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徽州人聚族而居,随着人口增长,房子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采用“二进制”法则,一进一进地套建,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徽州最大的民宅,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这种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满足传统大家族追求多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聚居需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体现了?礼乐”文化在伦理关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建筑,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关系。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中心,依山而建,一进高一进,意为“步步高升”。每一处民居,严格按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进行分配,形成严明的“礼制”,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民居,在这里成了为宗法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不仅要求宗族邻里之间恪守礼制,村落、民宅的功能布局,也要合乎礼仪。天井的设计,优化了建筑空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礼”待人,形成礼仪与法治并重的文明风气。 天井,是在炎热、潮湿的皖南山区,为衣锦还乡的徽商,创造出了安全又舒适的居住场所。天井所营造的围合式的空间,虽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分配住房,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但是,天井,把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徽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观念及表达方式,天井所营造的的空间之美,体现了含蓄、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 天井的设计,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结构形态,使徽州建筑布局,可以顺应自然山形水势,形成一种秩序之美,也适合地少人多的山区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节省用地,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天井,还可用于采光、通风、防潮、防山区的瘴疠之气,调节室内的生活环境,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创造了一个环保而充满诗意的生存空间,体现了这个地区独有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婉约、典雅之美。这告诉我们,再好的建筑形式,只有适应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满足当地人居住的需要,让人住得舒服,放松,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存在和发展,才有强盛的生命力,才是最符合居住需求的建筑空间设计。 天井营造的绿化空间,对生活在“钢筋水泥结构”中的我们,具有要可抵挡的诱惑力,是今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向。一个庭院,是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必须有良好的生态条件,适于人居住。天井,通天接地,使住居环境的空气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天井院内除通向各房问的十字形砖道,其余都是土地,种上石榴、夹竹桃等象征吉祥的植物,在防火用的缸内,栽花养鱼,营造一种清雅空灵的家居环境,形成一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养生文化”。 天井营造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一种“理趣”之美。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徽商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情趣巧妙地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徽州建筑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天井院落,方正规矩,表达了中国人中正平和、变通有则的处事态度,体现了徽州百姓为人的信条、治家的根本和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有序、静谧之美和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征,符合中国人居住需求,是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和谐的经典之作,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天井作为徽派建筑典型构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并被作为为原型进行了再创作,将传统风格与现代生活完美的结合,在设计中寻找回归本土的建筑文化,为建成充分尊重自然、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空间设计论文: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 [摘要]: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关键词]:生活 居室 物品 储物空间 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一、 设计观念: 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规模化,解决了社会需求量的问题,产品的雷同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跨越世纪的今天,物质生产已相当丰富,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转向兼顾精神,这一点也可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得到证实。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讲求个性,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对每个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人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设计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委托者,以业主的独特生活习惯和生活内容作为入点来进行设计,才能使业主满意,也不致于出现上述质疑。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现,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我们可以没有理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思考。 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更无需用高档的饰材铺贴去误导业主,千万不要让自己仓促的设计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麻烦。 二?设计起由 认识教授夫妇纯属偶然,他们的睿智和豁达吸引了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所幸我的专业知识似乎能帮上一点忙,便自告奋勇。 事情是这样的:原本79改良式的住房,正好在扩建,增建厨房?餐厅和小卧室。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将居室装饰一番。随之而来的烦恼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了许多旧物品,因而浓缩着往昔岁月的情感回忆而不忍舍弃,新世纪的丰富物质也随着铺天盖地地广告不断涌进家门,物品零零碎碎?各种各样,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该怎样来安排呢? 三?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不被这些愁绪塞满脑袋,首先将生活中所有的用品一一清理,然后分门别类,根据要求设置储藏空间,理顺关系,让新生活付诸实施。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就是: 第一、 精简物品,家具设置适宜,不让室内空间因家具过多而给人压抑的感觉。 第二、 就近原则,尽量将各个功能房间中所需使用的物品储存于相应的房间中,便于日常取用,大体积?大重量的物品集中放在储藏室。 第三、 储物空间根据物品尺寸合理分割,常用物品放在中?低各层,换季或取用频率较低物品设于顶层。 第四、 关于人体尺度:在室内设计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人体尺度这一章,在各种规范?标准图集上也有平均人体尺度的示意图,而具体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以主人的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较为合适,虽然在设计制图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会为居住者日常生活提供良多便利。 第五、 因小外孙的时常来访,须在儿童用品的储存设计中考虑到增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减轻家长的负担;另外,安全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儿童不宜接触的诸如刀剪药品洗涤剂工具等物品应隐蔽或就高放置。 四? 居家新生活: 4.1进门处 现代生活带来的全新观念在居家中的体现,从进门时就能看到──外面的忙碌与风尘犹如进行曲在进门处写上了休止符,大门关上了外界的烦杂与喧闹,坚硬的皮鞋换成了柔软的拖鞋,笔挺的外套换成了宽松的家居服。 原有住宅入户处较为狭小,带灰沾尘的外套?皮鞋,皮包?手套?雨伞都要有藏身之处,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进户墙面稍加处理,做一个壁柜,下面部分作为鞋柜,中间的小抽屉可放手套钥匙等零星物品,上面部分则为挂衣服?放皮包用。 4.2 书房 进得门来,原来的客厅作了书房。虽没有直接采光,白天透自厨房的光线已能满足采光;看报读书时,暖黄的白帜灯光却给人真切的家的温馨感:紧靠侧墙面是一排从下到上的书橱,总算给积累了半辈子的书籍安了个家;跟了多年──传自曾祖一代的写字台,还得留着,红色的花梨木质,时光并未抹去昔日的风采──精致的抽屉拉手,透着灵秀之气的线脚和雕花;在其正面白色乳胶漆墙面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兰花,尽管不是珍品,但镶在红木镜框中,仍使小小斗室弥漫着花香与书卷气。 偶有朋友来访,在此也是探讨学术的佳处。 4.3储藏室 原来的储藏室,还是发挥其作用,稍事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老式的樟木箱是女主人的嫁妆,随主人辗转了几个城市,仍然完好无损,而且家中的羊毛?羊绒制品全靠它的保管,只需改装一下铰链,将箱体放成侧面开门,减少了向上开门的空间浪费。 夏日用的席子,从草席?篾席到竹席,因其特殊的规格和不小的重量而较难存放,而且如放在高处则存取不易。席子卷起垂直放置将会减少占地面积,因此在门侧的一小块面积上,做一个300mm高的木盒与其它柜子固定,将席子卷起包扎好直接垂直放在地上就行了。 4.4厨房 厨房中"锅碗瓢盆交响曲",热闹有加,烦恼不少,好在不锈钢的厨具设施越来越多,适当地选择,合理地设置,会使"马大嫂"乐在其中。 在这里还是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好洗?切?烧?备餐的流程后,储物内容的关联性也就相应确定了:生菜篮?储米器──水池,废物箱──切,锅/调料筐──烧,消毒碗柜/碗──备餐。 如果说厨房中的物品?餐具是可以在橱柜中一关了事的话,食品的存放则太有讲究了,冰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食品存放问题,姜?葱?蒜?香菇?木耳?红枣……因此也有必要将食品分类,相应的橱门也可以选用百叶门,利用通风,不会引起食品霉变。 因经营现代厨房设施的商店陈列了较多的样品,也因本设计中扩建的厨房面积较为宽松,解决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在此不再赘述。 4.5卫生间 原来的阳台被扩建成了小卧室,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卫生间还得放下一台必不可少的洗衣机,而且主人的卫生习惯尚未全盘西化,卫生间除了有浴缸?抽水马桶?洗脸盆外,还要放一些塑料盆?桶之类的物品。洗脸池的台面下做成了可拆卸式的搁架,平时可放盆桶一类的物品,也可存放洗衣粉?多余 的牙刷?牙膏?肥皂?卫生纸?洗涤剂等。 4.6卧室 卧室中的主要储存空间就是衣橱了,可能每家都是这样布置的,但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注重橱门的外观造型变化,而疏忽其门内的实用性,内部分格较为随意,导致衣物存放的混乱。 衣橱中的衣物可分为床上用品和个人衣装(男?女)两大类:前者折叠规整存放体积小,较易安置;而后者因其包括大到西装?外套小到领带?袜子?丝巾……存放颇为费心。且宜挂在衣架上的衣服与可折叠的衣服要分开;男式的与女式的要分开:裤子?裙子?上衣要分开;领带?丝巾?围巾要分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装要分开……这样所需的分格?抽屉就要许多了。 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主人整理衣物时井然有序。 五? 结语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1]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平衡,在此,使人的心情得到调节和修养。 对于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所需要的居住空间不是用昂贵的装饰材料堆砌墙面?地面,也不是在各界面上使用哗众取宠曲线?三角形,而是应符合室内设计基本要求,在满足日常生活的使用基础上,讲究造型和风格,才会是一个使用方便?整洁舒适的温馨之家。 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应为居住者的一切活动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视觉效果上。住宅的室内设计也是生活的设计,虽然琐琐碎碎,也颇让人费力费时,但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又多了一些热爱生活的朋友,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 空间设计论文:琐琐碎碎生活,整整齐齐家居-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 摘要: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关键词:生活 居室 物品 储物空间 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一、设计观念: 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规模化,解决了社会需求量的问题,产品的雷同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跨越世纪的今天,物质生产已相当丰富,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转向兼顾精神,这一点也可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得到证实。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讲求个性,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对每个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人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设计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委托者,以业主的独特生活习惯和生活内容作为入点来进行设计,才能使业主满意,也不致于出现上述质疑。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现,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我们可以没有理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思考。 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更无需用高档的饰材铺贴去误导业主,千万不要让自己仓促的设计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麻烦。 二?设计起由 认识教授夫妇纯属偶然,他们的睿智和豁达吸引了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所幸我的专业知识似乎能帮上一点忙,便自告奋勇。 事情是这样的:原本79改良式的住房,正好在扩建,增建厨房?餐厅和小卧室。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将居室装饰一番。随之而来的烦恼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了许多旧物品,因而浓缩着往昔岁月的情感回忆而不忍舍弃,新世纪的丰富物质也随着铺天盖地地广告不断涌进家门,物品零零碎碎?各种各样,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该怎样来安排呢? 三?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不被这些愁绪塞满脑袋,首先将生活中所有的用品一一清理,然后分门别类,根据要求设置储藏空间,理顺关系,让新生活付诸实施。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就是: 第一、 精简物品,家具设置适宜,不让室内空间因家具过多而给人压抑的感觉。 第二、 就近原则,尽量将各个功能房间中所需使用的物品储存于相应的房间中,便于日常取用,大体积?大重量的物品集中放在储藏室。 第三、 储物空间根据物品尺寸合理分割,常用物品放在中?低各层,换季或取用频率较低物品设于顶层。 第四、 关于人体尺度:在室内设计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人体尺度这一章,在各种规范?标准图集上也有平均人体尺度的示意图,而具体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以主人的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较为合适,虽然在设计制图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会为居住者日常生活提供良多便利。 第五、 因小外孙的时常来访,须在儿童用品的储存设计中考虑到增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减轻家长的负担;另外,安全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儿童不宜接触的诸如刀剪药品洗涤剂工具等物品应隐蔽或就高放置。 四? 居家新生活: 4.1进门处 现代生活带来的全新观念在居家中的体现,从进门时就能看到──外面的忙碌与风尘犹如进行曲在进门处写上了休止符,大门关上了外界的烦杂与喧闹,坚硬的皮鞋换成了柔软的拖鞋,笔挺的外套换成了宽松的家居服。 原有住宅入户处较为狭小,带灰沾尘的外套?皮鞋,皮包?手套?雨伞都要有藏身之处,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进户墙面稍加处理,做一个壁柜,下面部分作为鞋柜,中间的小抽屉可放手套钥匙等零星物品,上面部分则为挂衣服?放皮包用。 4.2 书房 进得门来,原来的客厅作了书房。虽没有直接采光,白天透自厨房的光线已能满足采光;看报读书时,暖黄的白帜灯光却给人真切的家的温馨感:紧靠侧墙面是一排从下到上的书橱,总算给积累了半辈子的书籍安了个家;跟了多年──传自曾祖一代的写字台,还得留着,红色的花梨木质,时光并未抹去昔日的风采──精致的抽屉拉手,透着灵秀之气的线脚和雕花;在其正面白色乳胶漆墙面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兰花,尽管不是珍品,但镶在红木镜框中,仍使小小斗室弥漫着花香与书卷气。 偶有朋友来访,在此也是探讨学术的佳处。 4.3储藏室 原来的储藏室,还是发挥其作用,稍事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老式的樟木箱是女主人的嫁妆,随主人辗转了几个城市,仍然完好无损,而且家中的羊毛?羊绒制品全靠它的保管,只需改装一下铰链,将箱体放成侧面开门,减少了向上开门的空间浪费。 夏日用的席子,从草席?篾席到竹席,因其特殊的规格和不小的重量而较难存放,而且如放在高处则存取不易。席子卷起垂直放置将会减少占地面积,因此在门侧的一小块面积上,做一个300mm高的木盒与其它柜子固定,将席子卷起包扎好直接垂直放在地上就行了。 4.4厨房 厨房中“锅碗瓢盆交响曲”,热闹有加,烦恼不少,好在不锈钢的厨具设施越来越多,适当地选择,合理地设置,会使“马大嫂”乐在其中。 在这里还是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好洗?切?烧?备餐的流程后,储物内容的关联性也就相应确定了:生菜篮?储米器──水池,废物箱──切,锅/调料筐──烧,消毒碗柜/碗──备餐。 如果说厨房中的物品?餐具是可以在橱柜中一关了事的话,食品的存放则太有讲究了,冰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食品存放问题,姜?葱?蒜?香菇?木耳?红枣……因此也有必要将食品分类,相应的橱门也可以选用百叶门,利用通风,不会引起食品霉变。 因经营现代厨房设施的商店陈列了较多的样品,也因本设计中扩建的厨房面积较为宽松,解决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在此不再赘述。 4.5卫生间 原来的阳台被扩建成了小卧室,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卫生间还得放下一台必不可少的洗衣机,而且主人的卫生习惯尚未全盘西化,卫生间除了有浴缸?抽水马桶?洗脸盆外,还要放一些塑料盆?桶之类的物品。洗脸池的台面下做成了可拆卸式的搁架,平时可放盆桶一类的物品,也可存放洗衣粉?多余的牙刷?牙膏?肥皂?卫生纸?洗涤剂等。 4.6卧室 卧室中的主要储存空间就是衣橱了,可能每家都是这样布置的,但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注重橱门的外观造型变化,而疏忽其门内的实用性,内部分格较为随意,导致衣物存放的混乱。 衣橱中的衣物可分为床上用品和个人衣装(男?女)两大类:前者折叠规整存放体积小,较易安置;而后者因其包括大到西装?外套小到领带?袜子?丝巾……存放颇为费心。且宜挂在衣架上的衣服与可折叠的衣服要分开;男式的与女式的要分开:裤子?裙子?上衣要分开;领带?丝巾?围巾要分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装要分开……这样所需的分格?抽屉就要许多了。 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主人整理衣物时井然有序。 五? 结语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1]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平衡,在此,使人的心情得到调节和修养。 对于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所需要的居住空间不是用昂贵的装饰材料堆砌墙面?地面,也不是在各界面上使用哗众取宠曲线?三角形,而是应符合室内设计基本要求,在满足日常生活的使用基础上,讲究造型和风格,才会是一个使用方便?整洁舒适的温馨之家。 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应为居住者的一切活动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视觉效果上。住宅的室内设计也是生活的设计,虽然琐琐碎碎,也颇让人费力费时,但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又多了一些热爱生活的朋友,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 空间设计论文:论专卖店空间设计与商业因素的结合 [ 论文 关键词] 专卖店 空间设计 品牌 利润 [论文摘要] 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在 三、专卖店设计中如何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 为专卖店开展空间设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产品特点或推广特点来进行,而且还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布艺沙发店,其产品色彩较为绚丽多彩,同时产品的推陈出新速度也很快,这样就面临着在展厅同一位置先后可能要摆上不同风格的沙发的窘况了。能否在不需要大动土木的前提下,就可以让现有的展厅风格和功能陈设适应新的产品呢?这是很多专卖店设计中经常要直面的问题。在设计中,如果想推广个性鲜明的产品,往往需要在空间设计中为它度身订做特定的背景,以求更好地突出产品特点。但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商家会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产品结构的定期调整,适时推出迎合消费者所需求的新产品,对产品进行品系的递进,让终端消费者时刻感受到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刻吸引消费者,促使消费热情不断攀升,保持专卖店的经营不间断,利润永创新高。一般来说,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产品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在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的同时,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这种令消费者产生小惊喜的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那么当新的产品到来时,如何保障现有设计风格的可续性和展示陈设的适应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商家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被节约利用,利益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 四、结论 专卖店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是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卖场终端,建立品牌形象是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而各具空间特色的店面设计构成了品牌各自的卖场风格,并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良好而巧妙的空间设计风格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空间设计论文: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 论文 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 自然 环境和 历史 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 发展 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 经济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 工业 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 天井的设计,使徽商在社会上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一方面,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的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却让人的心理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徽商虽富甲天下,却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家中设天井,顶天立地,使徽商在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天井的设计,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天井的社会性对 现代 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徽州人聚族而居,随着人口增长,房子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采用“二进制”法则,一进一进地套建,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徽州最大的民宅,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这种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满足传统大家族追求多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聚居需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体现了?礼乐”文化在伦理关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建筑,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关系。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中心,依山而建,一进高一进,意为“步步高升”。每一处民居,严格按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进行分配,形成严明的“礼制”,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民居,在这里成了为宗法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不仅要求宗族邻里之间恪守礼制,村落、民宅的功能布局,也要合乎礼仪。天井的设计,优化了建筑空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礼”待人,形成礼仪与法治并重的文明风气。 天井,是在炎热、潮湿的皖南山区,为衣锦还乡的徽商,创造出了安全又舒适的居住场所。天井所营造的围合式的空间,虽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分配住房,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已不适合时代的 发展 。但是,天井,把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徽州人对 空间设计论文:浅论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策略 摘要:建筑入口外部空间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符合建筑自身的性质和风格形式,体现建筑的整体感和谐美,满足建筑自身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服从于城市的总体结构,形态和功能,并充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本文提出了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为更多更好入口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商业建筑;入口空间 ;设计原则 1引言 商业建筑形象对于一个城市的面貌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建筑师还是政府,都应当把商业建筑的设计当为紧关城市面貌的一件大事来看。建筑入口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了建筑的风格,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与人身体及心理的直接接触点,它给人以心理暗示从而引导人的行为,若在深层次上研究,它涉及到了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形态和视觉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多种学科的边缘,也是他们的交融之处。在当今社会入口作为商业建筑与城市街道融合点与交接面,一直得到大部分开发和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是城市和商业的过渡与中介(图1),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建筑形式与人体视知觉的相互关系,明晰城市大环境与局部小空间的微妙联系。 2整体性和协调性 整体和协调意识在当今城市建筑活动中特别重要,建筑是由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建筑入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建筑入口空间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和整体空间结构相统一。事物的存在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同样是需要相互融合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需要维持着一种互生,互变和共生的动态平衡关系,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结合点,正是这种融合共生的哲学观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入口布局的位置是商业建筑总平面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制约因素是基地周围环境对建筑总体布局的综合影响结果,如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标志性,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周边己有的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制约条件,日照间距的制约条件。 3强化视觉形象 入口是商业建筑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以及购物的整体印象。平凡简单的建筑入口,往往淹没于城市的繁华之中,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商业建筑都将入口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入口的形体和装饰上,都进行了强化处理,希望通过入口的成功的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流,给带来更多的商机。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入口只有一处重点,其他的要素主要起着呼应和衬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分清主次,对关键的、需要强化的重点突出处理,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图2)。入口形式的重点可以是附属物设置、形体组合,也可以是光影关系、色彩等。 建筑入口外部空间如果有丰富的层次能给人以充实和深远的感觉,它让视觉不能一览无余,而是给路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种挑逗和诱惑。丰富的外部空间层次还能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充实感,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在停留在多变的复合空间内。丰富的层次,可以是空间的组合、入口构架的层次组合(图3),也可以是虚实的变换、视觉元素的反复强调,等等,具有丰富层次的入口,体现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和饱满,给人以一种源自东方哲学的技巧,是一种含蓄的,渐进的对美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入口形式都是以追求建筑美为最后效果和目的的。 4多样性 城市是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商业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现象,承担商业功能的商业性建筑更是丰富多样。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趋势是以商业为中心,综合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地区。商业环境总是处于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中,成为容纳不同功能和行为的综合体。城市商业入口空间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图4-5),保持功能与空间特色的多样性,强调不同商业功能规模的混合、不同审美意向的混合、多样的商业公共空间环境以及能够积聚各种人和各种活动,恢复自然有机的城市状态。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对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生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要杂而广,因为只有纷繁的商业环境,才能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我国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历来是传统的公共活动中心,人流熙攘、充满生机和活力,空间尺度宜人,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内容,所以我们当今城市也要保持其原有的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对环境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等多层次心理需求,增强其吸引力和活力。 5人性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商业建筑的入口如何进行宜人化设计,为人们提供尺度上的舒适性是涉及成功的关键。根据人的空间体验,视觉尺度来确定入口空间的精神氛围,造型尺度:加强建筑的细部造型和饰面材料处理,引起人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利用小尺度的构件如门廊,楼梯和装饰来降低空间的感觉;利用绿化,庭院,座椅,栏杆等建筑小品,创造浓缩的生活气氛;空间为人而设,空间因人而活,没有人愿意光临死水一潭的空间。商业建筑的入口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尽量为人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图6)。无障碍设计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呼唤,当时的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一一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创造一种环境条件以能够支持他们独立的活动,以达到不需别人的帮助而能完成和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在商业建筑入口环境中设置的无障碍设施,既是社会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及能力丧失者的关心,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能消除环境中对上述人群活动造成不便的各类障碍,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宜人化的设计可以使入口空间既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可以更好的展示商业建筑的内在空间功能品质,继而提升其商业使用价值。 6尺度与规模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商业创造“摩肩接踵”的商业气氛应保持一定的人流密度,以形成热闹的商业气氛。但是,过高的人流密度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反的作用。创造合理的密度,要充分考虑个人的需求。对于合理规模的定义,由于入口空间的位置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给出具体的定义。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于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据此理论分析,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d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成游离状,街道显得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图7)。 如果商业建筑外部入口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开放空间的方法加以改善。底层建筑的后退或者架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底层的后退架空或者设置长廊,增加开放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减小人流密度。这样处理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增加了城市开放空间的质量。对于大型商业建筑的入口开放空间,应该被划分成若干亚空间以分散人流,降低局部人流密度,鼓励均衡使用。没有植物和设施的大型的开放空间是难以引起顾客兴趣的,亚空间的创造应该清楚而微妙,否则顾客会感到特意被置于某种特殊空间而感到不适。亚空间的划分形式多样。可以利用铺装、绿化、休息设施、地形的高差等创造宜人的亚空间。此种围合,体现了由畅到聚,可以作为观赏、群聚休息的活动,从而平衡开放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局部的人流密度。 7防火要求 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十分重要,对于入口来说人员疏散更是重中之重。 7.1疏散时间 在商场人员数量基本确定时,就要对疏散体系进行合理设计,使人员能在安全的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虽然在规范中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是疏散体系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但其实质是人员疏散时间的控制。安全疏散允许时间除估算外,目前可以运用性能化评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其作科学的预测。 7.2疏散宽度 现行的防火规范,为达到安全疏散日标常采取以控制安全出口宽度和数量以及疏散距离的方式来实现,疏散宽度以百人疏散指标计算。在设计中应确保实际计算的安全出口总宽度 百人疏散指标计算的总宽度。 8结语 入口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要素之一,建筑没有入口就无法使用,也不会称之为建筑,至多可以称为一个巨大的空心雕塑。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整个商业建筑设计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相关探索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入口空间出现。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地位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宗旨,高中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能够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展更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每一次的数学授课活动都不脱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提高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第一,努力创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活跃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直接解释数学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发现、研究从而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数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数学素养。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破因思维定势而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打破消极的知识框架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理论修养,对待教学事业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愿意跟老师进行学习并喜欢上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整体上把握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 二、提高高中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 学生考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和老师也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和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为的就是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掌握知识也比较快,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考试的时候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考试。广大教师如何开展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考前准备。在考试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除了在知识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考试工具上也要准备充分,防止不必要的纰漏影响考试状态,例如准考证、笔、尺子、演草纸等。在做好外在物质上的准备,也要合理调整好心情,不断告诉自己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考试之前摒弃各种杂念,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成绩期望,防止因为期望过高导致紧张过度,甚至产生怯场、焦虑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考中应对。在考试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与做题速度、顺序等情况,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学会果断放弃,避免因为耽误时间过长而影响后面的答题速度,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严格审题、认真做题,减少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情况,确保数学基础运算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使用解题技巧,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做题速度,为考试中的自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考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要再一次将试卷进行仔细地检查,确认是否有空题的情况,试卷上的答案是否有书写错误以及格式是否规范、字母是否有抄错的情况发生,减少考试因为疏忽导致的准确率下降。考后调整。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调节,不能因为自我感觉答题不理想而产生失落,这样会影响接下来其他学科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结束之后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仔细研究试卷,总结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常错的题型,防止下次考试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三、结语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面对全体学生并按照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习惯,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而高中生在不得不面对考试的时候,广大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之外,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考试能力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考试方法展现真实的数学水平。素质教育教学与考试能力教学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者:朱建国单位:江苏泰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地理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巧施情感教育,重视引导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地理教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明显减少了,但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多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高玉珠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曹庄子中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技校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技校语文教学应以“育人”为本 “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素养不能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只能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积累来获得。技校生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共处。 (1)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充分用活现有的教材。“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教师讲解过程中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有效利用课本知识的讲解,达到育人的效果。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说明身教的重要性,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例如在讲授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魏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魏征本人及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魏征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之伟大,从中受到潜移转默化的影响,同时得到勇于进取并且敢于说话的德育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不能好高骛远,更应该脚踏实地。充分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把技校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1)从文章动情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文情醇厚处,往往字字珠玑,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闪光点,“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信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也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2)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技校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品质,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点,把握教学技巧,巧妙地激发学生寻觅美、发现美的兴趣,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更好的立足社会。为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立足社会。 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活动和比赛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让他们不断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朗费罗的《人生颂》这篇诗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加入自己对相关知识及技巧的理解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各种聚会拓展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心智健康的人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1)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技校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 (2)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会反思,思考、反省以及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五、总结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为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技校语文教学理应担当重任。教育是塑造人的高尚工程,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技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技校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养心灵、健全人格。 作者:李建琴单位:山西省汾西煤化高级技工学校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政治课素质教育教学 政治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有机能动系统,其诸要素中教师、学生、教法、手段、考核等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政治课效果,而且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政治课教学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五、教学要与德育接轨,注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作为政治课教师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外,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工作。(1)强化道德观念,培养自律意识。在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还要提倡自律,即通过内盛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优秀的传统美德。(2)加强道德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即针对社会公德滑坡的现象,一方面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重人情、轻规范的心态,强化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3)完善校园建设,净化学校空气。一是发挥政治课作用,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做事;二是倡导文明礼貌,加强文明修身;三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看出,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我们根据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实际,认为素质教育归结为“无形”和“有形”的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无形教育”是指,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内因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有形教育”是指,素质教育通过现行的教育目标、过程,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形教育”也称“外因教育”。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高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如通过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及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示等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的常规管理,是维持政党的教学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些规章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历来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缺乏完整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我们构建了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中,既包括第一课堂,又包括第二课堂,并且第二课堂中“社会调查”的内容还规定了一定的学分;在校四年,有两次社会调查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爱心;克服了过去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教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施培养计划,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以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或免听某门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校让曾经获得过“北京地区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的学生,申请到重点大学听课,同时使其可锡听学校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作业,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此类学生还可争取获得校内奖学金。另外,对优秀的留级生可申请免重修某门课程;对构成学籍处理的学生可跟班试读(既重修留级课程又修读原班新课程);放宽学生的试读次数,由原来的一次试读改为两次;学籍处理改变一年处理一次的做法,实行两年一处理。以便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改正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的补考存在较多弊端,与正常考试相比,缺乏有效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向学分制过渡,在“教改试点班”的试点和已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我校从99级开始全部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从素质教育出发,适当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数框框;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并试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试中心,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上机测试;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测试等。总之,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提供机会,拓宽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近几年来,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市场营销辅修专业,这是我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设辅修专业,有利于推动学分制的实施进程,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达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学校将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辅修专业的开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到了理想的工作。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应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这是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活动为主,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URT”计划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培养机会,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质训练,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实施“URT”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获得独立训练机会。同时,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阐述,唤起全社会的关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高雅文明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四)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大学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大学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下转第211页)(上接第203页)喷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人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时尚和风气。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水平。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教学生做事 抓艺术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综上观之,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政府行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取得了一个共识:要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无论是从依法治教的角度,还是从政府功能的角度;无论是从管理与指导教育改革的角度,还是从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它首先是政府的职责,是一种政府的行为。因此,讨论和弄清地方政府在实现“转轨”中的行为涵义是全面实现“转轨”的关键。 政府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行为,包括思想认识到位与实践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的价值、功能及目的等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国民性的基本属性。因此,它不仅是为克服“片追”、“应试”等教育弊端而采取的一种对策性措施和某种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模式,而且成为对我国教育基本属性的本质的概括;成为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整个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目的和新的办学目标的简约化表述。 因此,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是实现“转轨”的首要任务。它应体现在: 1.建立起地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转轨”,各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到本世纪末基础教育要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上取得显著进展的目标,结合本地区在“转轨”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好“九五”期间每年实现“转轨”的具体目标要求,排列出逐年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规划出地方政府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各相关方面工作的具体途径与办法。 2.地方党政领导必须努力防止和克服在抓“两基”和“两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易于出现的抓“普九”的手硬,抓“转轨”的手软。在一定意义上说,“两全”、“转轨”更多地体现着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只有抓好“软环境”建设,才能使学校教育活动符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要求,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矗。 3.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突出表现在对学校工作评价标准的转变上。要采取重大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用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杜绝政府向学校,学校向老师层层下达升学率指标的做法。 (二)建立起导向素质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配置的结构、资源配置的方式及对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粉碎“”之后,作为遭受“”灾难性破坏的教育领域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同时也为了在教育领域建起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学校,在8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把优秀的校长、良好的教师、拔尖的学生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配置给重点中小学,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向重点中小学倾斜。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我国中小学的国民教育属性是相悖的。时至今日,8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仍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着,影响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因此,政府若继续将相当多的、好的资源都配置到少数的重点校、“窗口校”,而使相当多的中小学陷入困难的办学窘境之中,“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目标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和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核心是要面向每一所学校,把每一所中小学都办成合格的学校;利用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每一所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让群众信得过的学校。 基础教育中的“择校”现象历来都存在,而“择校”现象成为众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却是近年来形成的。其背景是群众日益高涨的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愿望,与当前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悬殊过大造成的。因此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要作较大调整,要明显地向薄弱校倾斜,以使这些学校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完善中等教育结构,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领域之一。但90年代以来,高科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等教育的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 1.地方政府在完善和优化本地区中等教育结构时必须考虑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别的;二是学生在完成了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是有差异的。教育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为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其身心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2.理顺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创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层次,进行合理分流,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除抓好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尤要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素质的提高。 3.目前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普遍比较低,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要改变80年代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做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本地区学校重复设置的专业,陈旧的专业,规模过小的学校,通过调整、合并、联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区别不同学校,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重点专业,以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领域内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积极、稳妥、分层次地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课程观念,要在新的大课程观念指导下,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的改革。它包括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优化课程的结构体系,更新课程的内容体系,调整课程的实施体系,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等。 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通力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课程改革。这包括: 1.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地方政府要认真抓好区域内学校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计划及要求。在学科课程方面,主要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计划中的所有学科。当前要特别强调和重点检查音、体、美及长期被人忽视的所谓“副科”是否开齐、开足。 在活动课程方面,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社会公益劳动。要把活动课程列入课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强调建设。由于环境课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潜在性,常常易于被人忽视。为此,各级领导要自觉地重视环境课程的建设、开发,搞活环境课程,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2.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指导部分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对部分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课程可沿着加强学科课的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及地方性的方向进行调整,根据学科的内容和门类,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突破周学时总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标准课(40或45分钟)与微型课(20至30分钟)。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活动课程设置特色化的探索。环境课程的建设要与整个区域或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使其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地方政府在课程改革上,可选择少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比较扎实、有一定基础的实验校作试点,并借助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以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依据国家课程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等,进行重新构建的实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处理好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五)构建起区域性素质教育场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学校教育一方作用的结果,他们同时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教育潮的概念。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素质教育场时,才能有效地防止三方教育影响与作用相互抵消的现象,进一步发挥三者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益。构建起区域性的素质教育场是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性建设和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好所辖区域的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 2.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场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国务院制订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家庭教育目标,地方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组织网络,用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训和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子观念,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在素质教育场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指导家庭教育,组织社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列为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把学校办出特色,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学校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只有突破“应试教育”大一统的办学模式,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办出了特色,学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素质教育教学环节研究 摘要: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大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实施大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环节;大学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没有了升学压力却面临着就业压力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①。21世界是信息时代,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而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大学教师则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授课水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备课工作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要求外,还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次授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明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备教材”与“备学生”统一的教学理念。高校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多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设置的主旨、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做到分析学生,做到将“备教材”与“备学生”融为一体②。 2.善于分析教材,将其中储存的知识与信息转化成可向学生传输的教学信息。现在的大学教材已经相当规范,对该学科知识结构与体系编排得很完整,知识翔实、信息丰富,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术语、概念性知识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规则等)分量太多,这些内容使得材料内容显得隐晦,且知识的外延性很强,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教材,把这些被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系统地梳理出来,深挖潜在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广度和深度,处理知识的“内”与“外”的关系。 3.善于处理信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如何将教材里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成果最关键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几个概念、几条定理,还应该包括对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即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事物形成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总结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推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运用的教学媒体丰富多彩,图标、图像、幻灯、PPT、Flash、网络等,生动活波,直观亲切地表现概念的内涵、事理的机制等,强化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达到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4.敏锐把握与引入新生事物,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躺在旧有的知识和书本上,而应该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眼界,积极汲取生活素材,善于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将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增进对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科学认识。教师在对待网络上涌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时,应该敏锐地认识到它们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将书本知识活学、会用,既能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其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应对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多一个敏锐的会思考问题的头脑。 二、教学环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老师在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很难在长时间的被动灌输中保持精力集中。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在评判回答内容时大方地给予表扬或部分表扬,对于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在一些开放性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践性的议题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善于捕捉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景教学,将课堂知识信息灵活地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学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刻板的授课总是习惯于“本本主义”,几乎与鲜活的现实世界脱节。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向生活知识拓展,认识与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正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请进课堂,让学生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假设身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家一起评价这些办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去尝试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优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3.作业练习,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做练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却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教学章节内容完成后,适当布置一些练习作业,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过程中掌握章节教学内容,从而系统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当前大学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仅把布置作业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既没有认真选定习题,也没有认真批改、讲评,这显然是对作业练习的不重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备课时就根据章节内容,选择或者拟定一些习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来完成其中一部分习题,教师则应该认真批阅,并及时讲评,对一些独特见解或亮点予以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查找资料的过程,增进学生的专业钻研的兴趣。 三、实践与实习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程内容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 1.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于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思考社会和社会问题,有力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的。 2.室内计算机模拟实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但大学却可以利用现达的科技和网络信息,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习软件来进行模拟实习。一般而言,这些实习软件,都是模拟现实实际工作的作业环境、流程来设计和处理的,只要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熟悉和熟练掌握各工作环节与步骤,同样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对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特别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大有益处。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听取报告、组织参观、岗位业务实习等方式,并做好实习周记、业务专题报告和实习报告。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单位组织管理情况,掌握和分析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业务的处理技巧,了解技术创新以及了解业务处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通过毕业实习,还应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培养热爱专业、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习深化、提高和全面总结的综合训练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设计、调研等实践过程)、撰写论文、答辩五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贺曲夫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而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根基,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概述,探究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以及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作者:赵艳梅 洪晓亮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爱国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中心小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场所,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一代一代人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学生能否拥有完善人格,将来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小学时期的行为习惯、目标方向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担负为祖国发展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俗语说,三岁看八十,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小时候的教育,小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完善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的管理。 一、全面提高小学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被国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教育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学校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完善的人格,将来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其次是成才,学生拥有某项技能或者多项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用自己的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综合体现才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才是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标尺。学校要达成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目标,就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学校是否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规矩不成方圆,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先进的教学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需要。社会是人类聚集的群体,人类的需求多种多样,社会也就需要各种各样、多类型、多层次的有用之才,而且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就也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面教育,即要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情感的协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还要求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特征。总之,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创办特色小学的需要,所谓特色小学,就是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特别超越其他小学的独特之处。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时代的顶端,根据学校所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做出的水平有正确的认识,规划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为素质教学奠定基石。 二、理性创新 小学管理还应注重理性创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带动其他的教师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时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与其他学校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只有保持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把先进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为学校创办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还应多反思学校各管理模式,正确面对学校困境、矛盾、教师的思想状态等。要做到管理准确无误,就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把当前学校的管理放到教育改革的理论中去论证,看是否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到学校实际中论证,从而检验是否符合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否适用于当前实际管理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还应注重情感方面。法律还不外乎人情,更何况是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做到法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应注重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应经常与教职工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学校虽然是一个小集体,但也仍离不开社会的大怀抱,学校应与社会紧密联系,教学管理要创新,就要广思集益,与社会各层认识多交流。 三、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当下小学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理论与经验,要实施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这为校本管理制度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吸取西方的校本管理,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变,比如,教育宏观体制向“多级权责共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也发生着变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学校要实行“校长责任制”,同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谓的校长责任制是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民主决策过程,所以说,校长责任制为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校本管理制度,同时也积累了校本管理的实践经验。现如今,除了公立学校,还出现了很多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正逐渐增多,由于竞争压力,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校长、教职工等工作人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敏锐,能及时调整学校相关工作。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出现许多介于公立与民办之间的学校,由此可见,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将来子女能有一份好前程,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对教学质量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作者:甘云霞 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甘沟门学校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1农村小学教育的认识障碍 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障碍除了来自家长,还来自学校,来自教育体系。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制度有几千年,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也有30多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应试教育延续至今,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教学的成效又直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工资的晋升挂钩,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彻底转变。总之,“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农村基础教育不应主要着眼于让多少农民子弟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应主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各级人才,如此才能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设施障碍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向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许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严重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农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办学需要。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多数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图书室。学校的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由于经费的缺乏,教师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等。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有报告指出,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改善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图书资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各级财政可依据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将教育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学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经费在中间环节截留,还可以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师资障碍 小学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其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小学教育也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教会他们逐步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远远超出小学教育的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小学教师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灵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师在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目前众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软肋,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待遇条件等原因,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老龄化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上有这样的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据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中45岁的老教师超过一半,有些偏远的农村小学甚至多达2/3。就我们乡而言,自2008年开始,除了个别学校补充了新教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注入新鲜血液,小学教师严重老年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其次,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的,许多学校教师超编但又缺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的落后致使许多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投亲靠友到城市学校上学,以至于乡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小学人满为患。农村小学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首先,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科学定编,有效管理,以促进小学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培训,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后,还要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逐步解决和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并对长期从事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 4农村小学教育的隐性危机 教育雕琢的是精神产品,是对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培育和塑造,教授人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让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也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是一位对教师职业充满幸福感的教师,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创造有力条件,为教师幸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教育部门应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引领,创造一切条件,实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老师;实行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关爱每位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潜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每位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们充满激情地工作。老师们幸福感增强了,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性发展局面。 5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为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国民的素质教育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封建思想的认识障碍、落后设施、师资薄弱、教师职业倦怠等诸多困境,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长远的健康蓬勃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等。 作者:左长生 单位:永新县芦溪乡合东小学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摘 要: 从新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经验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体化德育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形成。幼儿园应重视创造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趣味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起来,实时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时代意义 一、从小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对未来的发展注入时代正能量等强大驱动力。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造环境实时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全落在传授知识上。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为主。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途径与证明,更是幼儿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幼儿是在游戏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童谣所富有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与游戏很好地配合,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童谣游戏与幼儿道德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当中,童谣往往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纯真的童谣,一面是欢快俏皮的游戏。如“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一翻。”这曾是在孩子们中盛行的一个童谣游戏。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境体验、生活气息和娱乐精神。此外,童谣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游戏特征,加之与各类形式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更为广大幼儿接受和认可。因而,童谣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对幼儿道德的养成亦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所具有的精神特性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了解和重视的。 1.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童谣游戏与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统一性。第一,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童谣游戏的主角是幼儿,从童谣游戏主题的确定设计,到游戏活动的准备与实践,都是幼儿自己策划设计的。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有别于以往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设计都是教育者操作,幼儿只是被动参与执行,甚至在活动过程中紧张焦虑,完全失去自主的被动道德教育。第二,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辩方式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获得的。对于幼儿而言,童谣游戏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趣体验与感悟,正是这种享乐、体验和感悟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2.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童谣游戏所具有的特性和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的主要问题在于:德育活动是教师的意愿与追求,忽视幼儿的自主自由;德育活动的内容来自成人的视阈,是空洞抽象的;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没有统一起来。而童谣游戏所具有的自由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精神实质恰巧弥补了德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将童谣游戏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更好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二、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 既然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也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具体有效地运用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突出幼儿主体性 创造与体验童谣游戏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幼儿是童谣游戏的主体,是游戏的承载者。童谣游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在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其中大部分童谣游戏都是由幼儿自编自创的。 (二)注意场地开放性 在童谣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游戏场地的营造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童谣游戏依赖游戏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游戏场的营造。民间童谣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除学习活动以外,还有许多生活活动,如一餐二点、入厕、洗手、课间休息、午睡等,这些生活活动的前后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幼儿吟诵民间童谣,不但有利于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了紧密自然的过渡,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幼儿要挑食,吃饭前大家快乐吟诵童谣《吃饭咯》,“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吃饭咯。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长高啦。”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久而久之,挑食的现象消失了。 (三)关注家校配合性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游戏即“玩”,是逃脱学习、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行为,更别说有什么教育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了。其实,家长应全面了解游戏的真正本质和内涵,了解童谣游戏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了解童谣游戏给幼儿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让家长参与到童谣教学中去,因为: 1.家长的参与能极大丰富民间童谣资源 不同的历史时期,童谣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而家长不同的年龄段使童谣因时间的长久而得到了丰富。民间童谣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孩子们的祖辈、父辈年龄不同,知道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因此,将祖辈、父辈们的童谣收集起来可以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丰富我们的童谣内容。 2.家长的参与更能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 家长在与孩子一对一的传授中,能直接、亲密地与孩子接触,并更好地将童谣内容传授给孩子,还能给孩子讲解童谣所表达的意思,最大化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亲子活动能更好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如在童谣《外婆桥》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与家长共同玩童谣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童谣感受到与家人亲密接触的快乐,并同时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正是我们进行童谣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这种童谣的亲情表达形式,让童谣发挥了它的最大教育价值。 总之,好的童谣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通过传读童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六横方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让苏州童谣融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吴侬软语独特的文化,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幼儿道德教育是人生的基础。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长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的表率,教师的教育,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今,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尤为看重对幼儿良好习惯和健康品格教育的培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自从聆听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讲座后,受益匪浅,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幼儿道德教育教法的探究。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道德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日常行为习惯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使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学习实践相结合;根据幼儿亲身接触、亲眼目睹的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利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间的交谈。”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和生活学习习惯。利用堆积木、欣赏故事、阅读图书等教学手段及时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进行正面教育,辨别对错与好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渗透我园园本课程――“诗画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如:快乐诗画时,幼儿协作完成诗画作品,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幼儿诗画出的内容进行整合,共同创编故事,道德教育体现其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班本教学特色活动中,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渗透于各个领域教学中,展开了次主题教学活动。即: (1)我的家――幸福是什么?猜猜我家几口人?家是什么?我的家等。 (2)我的爸爸妈妈――家有老爸、采访爸爸、爸爸本领大、父与子、我的妈妈、在妈妈肚子里(过生日)、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 (3)我的家乡――美丽滨州是我家、带你游滨州、滨州的旅游景点、家乡特产、黄河住我家等。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过生日》时,将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其中。谈话预设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2)你过生日了吗?过了几个生日了? (3)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4)你是怎样过生日的?我们最应该感谢谁? (5)过生日吃蛋糕,大的送给谁?小的留给谁? 谈话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说得津津有味!此时,欢乐和幸福洋溢在每一张笑脸上,孩子们纯真的情、善良的心感染着自己。相信,这也是做幼儿老师特别心仪的时刻。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逐渐萌发爱自己的家、爱幼儿园、爱集体、爱滨州、爱劳动的情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培养幼儿自信、勇敢、讲文明、有礼貌、有爱心、有同情心等良好品德。道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从中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好幼儿道德教育,需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构建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做到家庭、幼儿园相互一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教育不能和谐,或有截然对立的观点,可能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稳固的道德标准。为使家庭和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品德成长的优良环境,教师和家长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教育活动开放日、建立家园联系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接送交谈与家访、便条或电话联系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实现道德教育同步化。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父母一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在家里,家长能替孩子做的,就不让孩子做;家长能满足孩子的,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内心脆弱。没有道德意识的引导,会造成孩子追求享受,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养成了孩子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和分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尤为深刻的意义。如:我园在举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中,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全方位的: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更有良好品德的展现。家长在观摩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父母随时进行适宜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成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家庭和谐有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友爱、礼貌的良好品格;反之,会导致幼儿胆小、孤独、怨恨等行为。因此,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幼儿来说,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有道德之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1、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合理的解决争吵、如何分配读物及游戏材料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类道德问题。在活动中遇到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进行正面教育。如:刚插班入园的浩浩小朋友在活动中,将撕下的纸屑胡乱扔在地上,我发现后边帮他捡拾纸屑边对他随机进行教育:“浩浩,你撕得小花真漂亮!请把撕下的废纸像小朋友们一样放在纸篓中,废纸随便扔在地上,地板就不干净了!”浩浩不好意思地笑笑,赶紧把废纸捡起放在纸篓中,并且以后再没出现过乱扔纸屑的现象。实践证明,遇到有关道德行为问题时,教师若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他们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师虚心地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谈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带幼儿郊游时,先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能不能摘花?踩踏草坪?为什么?带幼儿逛超市进行实践活动时提出问题:在超市购物应该怎样做?安静有礼貌还是有吵闹声?不买的东西能不能随便乱拿乱放――怎样遵守交通规则?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等。 3、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沟通,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理解同伴的想法;学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观点的区别;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对于小朋友们普遍喜爱的动画片如天线宝宝、奥特曼、葫芦娃、猫和老鼠、玉米人农庄、海绵宝宝等,结合德育教育,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幼儿讨论。 发展幼儿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路程。在以后的教育指导中,我会更好的将正面教育与行动相结合,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认真做好有益于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的一切行动。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探究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3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有效开展幼儿道德教育 摘 要: 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 认知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活泼可爱、从没打过班里的小朋友,而且非常懂礼貌。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抢了她的玩具,还把她的脸抓破了,到了第二天,这个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用牙咬这个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咬时,她回答:“是我妈妈教我的,我妈妈说我打不过的小朋友就用牙咬。”同时还很滑稽的向老师表演了一番。老师听后非常吃惊,同时也很伤心。这个例子说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孩子社会化培养这一职责,让我们的花朵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 2.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例子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别人得到奖品了,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闹,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妈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的能力,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则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的。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活中孩子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主动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可见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发小礼物或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其措施 摘 要:从新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以及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的形成。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道德教育;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重视创设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实时鼓励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的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 一、在和谐环境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 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不仅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还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有人说,教师就是幼儿的一盏灯,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幼儿一路引航,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带头为困境中的社会人员捐款捐物,并鼓励幼儿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带头,不管捐献财力物力多少,关键的是激发幼儿的爱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的爱心都会得到回报,自己应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能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需要帮助,也需要被帮助,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事无大小,只要尽心去做,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幼儿,肯定他们的积极表现。 在幼儿园活动场所,将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教育幼儿爱护公共设施,将平时的废物及时放入垃圾箱,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借助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教育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遵从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游戏与学习中 首先,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安全性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游戏内容要有益幼儿身心健康,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此所谓寓教于乐。一个好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幼儿公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心态,让幼儿树立追求理想,追求更高目标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永不放弃的精神。 其次,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有的幼儿娇生惯养,在家里是全家的宝贝,在学校经常是自私伴着骄横,让教师很头疼。但是,大多数幼儿的心灵还是非常单纯的,帮助幼儿慢慢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再次,幼儿园还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博客、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了解、掌握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幼儿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幼儿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教育幼儿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实时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的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 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情趣,增强他们的爱心,净化他们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创设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 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新时代实施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跨入新时代,幼儿德育活动的课程化,为他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时间,更引导教师对这项任务给予更多的重视。要让抽象的道德观念入耳入心,关键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对于理论学习能力尚未发展的幼儿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我园不断强化“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确立“道德立园,文明育人”的办学宗旨,把德育目标融入活动课程,积极创新德育载体,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幼儿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创办“文明绿色幼儿园”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提出了“文明人建文明园,文明园育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以“礼仪文明教育”为核心以“争做文明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教育活动,利用以图为主的宣传栏和“好人好事园地”等教育平台,使每一层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文明育人”的阵地及展现文明礼仪的窗口,使幼儿基本做到了“把礼仪带进幼儿园,把谦让带给同伴,把孝敬带给长辈”,自觉保持园舍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说脏话,和同伴友好相处。 二、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学会分享和谦让 调查表明,我园有部分幼儿是缺乏分享和谦让行为的,特别是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较普遍:有的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或抢;有的想玩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都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与行为,使得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了众人为我的中心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化发生困难,难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甚至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家园共育的途径,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以“爱的传递”作为幼儿德育的核心,把孩子们最爱过的各类节日“利用”起来,把德育教育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袋变灵了,每天劳动习惯也养成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失时机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成人要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幼儿起床、盥洗、吃饭、睡觉、待人接物、整理日常用品等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公民,是一项光荣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我们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充分说明了育人工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而育人又以育德为先,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和内核,应当从早抓起。3~6岁幼儿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所以应当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向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素质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试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倚重德来发展的社会,对道德和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性的德育,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正强烈呼唤德育现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育现代性才是制约德育实效性的根源,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最后是移情,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论及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本文简述之,并谈谈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洛克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结起来,涉及到以下几点: 第一,羞耻心。洛克认为,鞭笞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约束儿童,“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只有触及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律。我想,洛克的话可以说是与康德这句话的后半句相得益彰。 第二,礼仪。洛克说的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和风度,避免粗暴、轻蔑、非难和刁难他人的行为发生。这是符合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的。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大量。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度,有大方的意思。洛克认为“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裕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称誉”,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培养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这一点已经涉及了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可以说是道德的升华。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层人士的尊重和称誉,这是洛克思想的局限性。他还提到了“贪婪”,认为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这是相对于“赠予”而言的,他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乐善好施的,因此他将“贪婪”归入人的品德的范畴,此处没有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公道。“不可让儿童有侵犯公道的举动”,洛克所谓的公道是指诚实无欺,不夺取别人的财产之类的品德。这属于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真实。洛克非常强调儿童说话要“真实”,他认为许多过错都可以得到原谅,“惟有曲解事实,用遁词去遮掩任何过失就不然”。可见洛克所说的“真实”与“诚实”同意。说谎是幼儿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应该重视,洛克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说谎有时候并非是他故意要说谎,而与幼儿的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这是洛克没有加以说明和阐释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他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的方法 关于德育的方法,在洛克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榜样和示范。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教育儿童“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洛克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尤其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 第二,说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说服教育,他认为,“对待儿童也要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儿童来说,说服比强制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对待儿童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必须的,“尊重”、“称誉”、“赞扬”是很好的奖励,但是“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避免”,而惩罚,“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但是他又说,一旦惩罚,对有“顽梗”和“反抗”过失的儿童,第一次受到的鞭笞就要“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可见,洛克对惩罚的理解,类似于体罚,但他对体罚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而且认为如果用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但不鼓励体罚。此外,他还提到了要慎用物质奖励,要“小心避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去奖励讨好幼儿,他的这一思想对纠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过多地运用物质奖励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注意。 三、德育的原则 第一,及时强化原则。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儿童第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要指出他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培养公道为例,洛克认为“儿童第一次显出任何不公道的倾向的时候,做父母与做导师的人就要表示惊愕与骇怖的态度去把它克服”。再以儿童说谎为例,他说当“儿童第一次说了谎,你最好把它看作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表示一种惊愕,不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由此可见,要防微杜渐,不能纵容孩子的第一次犯错。 第二,兴趣性原则。洛克反对灌输,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材施教,认为不能让幼儿觉得一件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任务,那样只会徒增幼儿的厌倦情绪,反而抹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 第三,正面教育为主原则。强调惩罚不可多用。如果儿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你就应该表扬他的坦白,原谅他的过失……原谅他……不要再去提起它”,“不可使他因为坦白而感到任何极小的不安”。由此,洛克认为惩罚不是目的,让儿童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目的。 四、启示 笔者认为,洛克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幼儿德育有如下启示: 第一,充分重视幼儿的德育,并且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最基本的品行,如诚实、礼貌待人、为人大度,乐于分享等。重视习惯的力量,使幼儿的良好品行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与命令,因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教育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 第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主。重视说服教育,少用甚至不用惩罚,尤其杜绝体罚。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天真,好奇,充满求知欲,但是他们有自尊,而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和不足,要特别注意给幼儿多一些的表扬、赞赏,多一些的说服教育,少一些的责骂,甚至奚落和嘲笑。另外,要注意不可滥用物质奖励。 第三,注意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教育深入人心,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的天才。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判断,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成人,这是优势,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让你的一个行为毁了你对孩子一百次的教育。 第四,及时纠正,及时强化。幼儿年龄小,的确容易犯错误。虽然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不代表是可以放纵的。有些不道德行为,如打架、骂人、偷窃等行为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讲明道理。一般幼儿还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后果的,只是这种认识很模糊,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后果,及时教育,因为这时候最能唤醒幼儿内在的情感,如果时隔太久,事情已经淡漠,就难以再唤起孩子心灵的认同了。对于表扬和赞誉同样应当及时,否则就错失教育的契机了。 最后,由于洛克提倡的“绅士”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女的,他说的德育也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这自然有他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除了批判地吸收洛克德育思想当中的精华外,也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他忽视了社会教育,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和鼓励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要让德育深入幼儿的心灵,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幼儿教育的任务。其次,只有能让幼儿引起情感上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反对强制、灌输和空洞地说教,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注重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在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进行品德教育,以理服人。最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胜过一百次的说教。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基于“礼尚往来”引发的幼儿道德教育深思 摘要:幼儿道德教育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礼尚往来”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一门基于礼仪和交往的学问。“礼尚往来”对我们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影响,并创造积极的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德育;礼尚往来;潜移默化;教育环境 “礼尚往来”是一种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是普遍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状态。“礼尚往来”是人类道德的一种认知,同时还是规范人类道德的行为的一个标准。“礼尚往来”在宽泛意义的层面上讲,也可以当做一种人类相互了解的活动。幼儿道德教育中也是需要普及“礼尚往来”的道理,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普及这个道理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赠与、同时学会接受。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以下内容:幼教园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情感的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出发点,注重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儿教育当中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根据幼儿的品德发展规律以及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贯彻幼儿教育的纲领,在教育的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进行统一的要求。但是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学会情感表达。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良性的培养,把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渗透教育结合,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施加教育的影响,让幼儿德育的教育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造良好幼儿教育的环境,注重隐形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纲要》阐述道:幼儿活动的校园需要创设给幼儿教育相匹配的环境,给幼儿的性格养成提供机会与条件。环境的优良是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重要的因素。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幼儿若生活在和谐环境之中,幼儿的情绪表现为愉快,生活的态度表现为积极,他们会较为乐于接受他人。因而,也可以判断,幼儿通过环境变化也在无声地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创设出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地利用该教育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德育隐性渗透工作,让幼儿可以萌发出良好情感,而后能成长成为心灵积极健康,对社会有热爱心、感激心的人。 提供健康并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环节要靠教师在教育中的情境设置。例如,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小爱再大爱,由爱家乡到爱祖国。这些爱的传达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口中让孩子们听到,还需要通过进行创设的教育参观“可爱的祖国,或者是可爱的家乡”等相关展览,让幼儿熟悉可爱的家乡,了解伟大的祖国。还可以在活动准备中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这样幼儿在教师情感感染下,在其他孩子帮助下,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礼尚往来”的接受和感恩。 二、“礼尚往来”的教育需要具体地渗透在各项活动里 各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把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里去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处幼儿园的特点,积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处适应自己园区的活动,然后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工作。 1.最大化地了解日常生活园区的德育教育特点,对园区的幼儿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能在园区的刻意活动中潜移默化领悟到“礼尚往来”的意义。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是以差不多的流程重复,在这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育的教育工作可以用随机渗透的形式进行操作。这需要我们的幼师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渗透机会,了解以及掌握幼儿的行为品质和各种动态,不间断地进行随机的教育,幼儿通过这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日常的生活中因素来进行幼儿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 2.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幼儿的品德。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可以多彩多样,例如,可以注重综合教育手段综合的运用,发挥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所达到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进行幼儿教育工作,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能够懂道理,受到熏陶。 三、把“礼尚往来”的教育普及到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它们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幼儿在进幼儿园学习之前都是受家庭的影响,进幼儿园以后,就受到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差别太大,那么幼儿的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甚至出现成长中的分离。所以,在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让家长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渗透教育进行的家庭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要有必要的提醒,多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注重细节,定期开家长会,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反映给家长,并还可以告诉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就是把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娱乐中。“礼尚往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对幼儿进行渗透式培养“礼尚往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发挥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探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道德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幼儿道德教育;影响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所以它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多种方法,但本文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五爱教育、文明行为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使各种文明行为成为他们的习惯,使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的性格伴随他们成功,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具有五爱的意识、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呢?我园用三年时间尝试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1. 利用各个传统节日传说,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意识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好传说,这使幼儿不断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而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比如:春节放炮竹、贴春联、门神,让幼儿感受到古代人们是多么希望和平、安详的生活,而今他们生活在没有野兽侵扰的现代是多么地幸福,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现在祖国的热情。而“端午节”的传说,“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更让幼儿深刻了解到一个爱国者是多么地受人尊敬和敬仰,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做爱国者的志向。 2.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爱劳动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没有现代文明。而身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孩子在家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了从小使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意识,我们除了日常教育活动之外,还利用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比如《春节》主题中“我为幸福来扫尘”、“我为大家包饺子”等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扫尘、包饺子、贴对联虽然辛苦、劳累,但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从而使幼儿养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及尊重家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此外只要是在幼儿园期间过的节日,我们都会让幼儿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可以美化环境,从而促使幼儿付出更多的劳动,为家人、教师、同伴带来更多的作品,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 3.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 尊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一个小宝宝是四位老人的掌上明珠,老人们为了表达对(外)孙子(女)的爱,常常对幼儿的无理要求无条件地满足,逐渐使幼儿养成“我是小皇帝”、“我是小公主”的霸道习惯。有需求时,就对长辈百般顺从,不高兴或无需求时,就爱理不理,甚至拳打脚踢,从来不把长辈作为长辈,而是作为自己的玩偶和撒气桶。为了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我们利用《春节》主题中的“我给长辈拜个年”,《重阳节》主题中的“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谈话活动和《中秋节》主题中的“爷爷为我打月饼”音乐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怎么给长辈拜年,长辈送给了什么礼物,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样子、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和自己如何向爷爷奶奶表达爱,让幼儿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萌发了他们尊敬、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 4.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 人的言行举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提高幼儿的整体修养,我园不仅在日常活动教育中注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教育因素对其进行启发和教导。譬如在《春节》主题“年夜饭”的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向亲朋好友问好,学会礼貌要菜用语,懂得在餐桌大喊大叫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文明用餐举止。在《清明节》主题“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中,我们要求中、大班幼儿在去、来的途中不能随手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大声喧哗,并让其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保持陵园的卫生,是为了表示对烈士的敬仰,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要求做。这就说明只要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是能够做到的。 5.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的良好性格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纵观历史长河,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幼儿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具有坚强、乐观、勇敢等良好的性格,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想方设法找出解决办法,所以我们要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良好的性格并不是靠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经过无数次的一朝一夕的教育、引导,必定能有所收获。我们教师正是坚信这个信念,不放过每一个引导的机会,时时刻刻呵护着幼儿的良好性格,抵制着低迷、消沉性格的滋长。比如“年”的传说,让幼儿感受到满头白发的矍铄老头面对凶恶“年”时的镇定和勇敢;“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感受主人公东方朔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勇敢、乐观的性格。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睿智的语句再度提醒世人注重早期教育。而德育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从小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但一方面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园直通车,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充满爱的大环境,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美好未来!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应用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全面开发可实施、科学、便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有利于专科院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专科院校向信息化进程迈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要尽可能让专科院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机联系到一起,让各级不同的部门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充分享受其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不受传统纸质化、公共操作、静态管理模式、时空的限制,把“以人为本”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于专科院校的信息化管理中。并且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其除了能够让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与质量,还能将专科院校中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与时代接轨,转变成新形势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推动专科院校人事向多元化、扁平化管理体系并进,加快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专科院校运用符合自身真实校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有利于专科院校实现现代化管理。 1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1.1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为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结合而来,是二者交融的产物。从计算机的出现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技术普及化,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运用从生涩逐步走向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人为,还包括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信息库集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助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的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效率,这种行为已经被当前高校运用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主要手段。 1.2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推倒了高校以往的传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高校的发展带动了高校职工的迅速发展,使其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通过借助工具的合理化以及科学性来对自身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制订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为高校领导提供严谨的资料,作为其决策的依据,以此来促进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力实施。(2)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可促进数据的共享,带动高校的发展,并作为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其他的一系列相关系统的有效共享。(3)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其需求以及相关策略的实现。不同的专业以及职能导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使各高校之间产生差异化,对其自身人才需求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各高校不同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形成本校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达80%的专科院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其中大约10%的专科院校正朝着数字化校园的方向发展。这部分的专科院校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解决和优化了人力资源信息庞大而杂乱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已初步达成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然而,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还没有在专职院校中普遍开展,依旧存在一部分专科院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认识的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将不利于该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发展,甚至是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力推广和实施专科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定会快速地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稳定学校的发展步伐,因此全面实行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最近几年来办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专科院校还存在以下4点问题,阻碍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2.1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 现阶段,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数不多,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数量庞大且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快速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系统,被引进专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学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当中,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该系统,使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当然,管理人员和教职工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灵活自如地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加上一部分专科院校欠缺高技术的信息管理队伍,在推广和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导致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及时跟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步伐,甚至严重滞后于变革速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江苏省部分专科院校在2008年购买了江苏省通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并且该软件自身设计缺乏灵活性,它是全省人事编制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具,没有结合各专科院校实际情况来开发各项具体功能,操作及其复杂和繁琐,现有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去研究系统该如何操作,导致资金浪费,软件被搁置。 2.2基础薄弱,部门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严重不对称 由于部分专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对信息化管理环节投入的力度不足,计算机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或者多媒体信息技术配备不完善,计算机的运作速度较缓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落后,其工作效率相对滞后。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只限于学校内部某些部门使用,在各职能部门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日常有关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进度。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为了方便开展自己的工作,各自建立起了仅限部门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其实,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其共性,员工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科研信息可以被高职院校里的多个职能部门所利用。虽然人力资源信息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对于每个部门而言会有所不用,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建成了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但是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自行搭建的信息系统不能直接通过学校系统的相互连接,把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传送给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其他的职能部门。同样,其他职能部门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共享化,造成了信息管理的“孤岛”现象。当相关信息发生更新时,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池系统中有一个字段信息“工作职位”,是反映和统计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和不同工作职能的人数。图书馆系统中,也涉及到工作职位,假如今后的工作中,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发生变化时,最先会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更新,因为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所以图书馆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同步,未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造成系统间信息的不对称。 2.3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实现全面进入专科院校,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缺乏对其的重视程度。学校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运营需要,学校缺少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系统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支持。绝大部分学校因为对其不重视,没有划分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或者确实设定有专门的资金支持,但仅仅是停留在系统前期的开发阶段,对后续阶段的设备维护、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部分专科院校没有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长期计划,因为一时资金的松动,就引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的开发和利用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支持,就不得不把该项目延后,甚至是放弃对该项目的投入。对于一些办校规模较小、办学环境较差,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专科院校来说,因为缺少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以将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并推进。 2.4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数据繁杂,工作量大 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计算工作量十分之大,且每一年都要重复统计,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人工计算和统计方法,必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上传的报表数量非常多,有些报表里存在重复内容,因为没有建立统一且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各职能部门需要通过不同的路径把报表上传给其他的职能部门或者是上级管理层,容易产生反复的劳动,机械化的日常事务性操作难以提升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甚至没法抽出空余的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例如,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平台,每一学年都需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上报。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填写、核对和审理,其中针对学校内专职教师、学校外聘教师、学校外聘人员的调查表格就高达12份,每个表格内的字段信息至少有9个,其内容有关于被调查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学历、专业领域、职称、职业资格和培训等。此外,人力资源部门有些需要上报给上级管理层的报表中,也涉及上述的相关内容,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Excel表格进行人工操作重复繁琐的劳动,使学校教职工的工作强度大,上班无精神,甚至会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将不利于专职院校相关工作顺利地开展。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包括:①信息管理人员把全部的关注度放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中,对信息系统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②学校教职工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感觉陌生,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难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推广相对滞后,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3.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不管是学院的管理层人员,还是普通的人事工作者,都必须了解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创新管理,重组流程 信息化代表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校园实现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化为扁平式以及矩阵式。为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相关调整,设定新的业务流程。 3.3顶层设计,规范接口 为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与高校的教育系统、科研系统以及财务系统无缝链接。①对数据进行统筹,制订整体规划;②设计顶层,明确建设的目标,划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边界;③确定系统的功能,拟订数据标准;④检查系统的安全性,使数据接口实现规范化,导入导出相关文件。利用同步的技术,实现不同业务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同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指定相关目标函数,为设置学科、培训教师以及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为学校实现人才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3.4构架先进,强调扩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策性,但是由于政策手段以及方法的持续革新性,此时便要求信息化系统配备耦合机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与修整。以构件为基础,实现动态的、低成本的对系统的某些功能进行实时的更新,在工作流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在线办公,使系统达到集成、统一、智能以及完整是其最终目标。 3.5加强推进,深入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缺陷在于其重建轻管,在加强推进的同时,要弥补其缺陷,实现建管并举,促进职工信息化办公的意识以及能力的增强,谨记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人有责,并实时推进。通过自助填报和分级审核的系统运作机制,维持数据的基本效率。同时,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力度、建设力度、运行力度以及管理力度,通过对人事管理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增强其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在数据挖掘、报表订制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条件下,实现对数据用度的增强。 4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4.1进一步规范数据和简化、细化工程流程 提高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本管理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核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信息竞争力,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快捷、方便、准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平台,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需求,保证数据库结构与系统的统一性与一致性,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度。同时,还要为系统的操作者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由此实现其他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成功转换,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直观与便于操作。为了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要将其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教职工的履历、个人基本情况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内部业务,要做到信息化、程序化、精简化与精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工作流程,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4.2领导和管理层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支持,教职工也要积极响应 各部门权责和义务的重新划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的问题,若要有协调和调动各个部门的能力,高职院校主要领导就必须要全程参与。若要实现人力资源部门效率最大化,被授予自助权限的信息人员就必须要承担起信息查询的责任,遇到信息查询任务时,不必直接求助于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而是依靠整个系统来运行。这样,将大大减小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相关工作人员也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不会违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初衷。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工作,必然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要想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和价值,全院教职工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参与到其中并积极运用系统。 4.3分阶段逐步实施,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强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其需要不断更新政策的落实方式与手段,这就需要耦合机制对所需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这样也有利于扩展系统框架内所开展的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运用SOA系统或者构建,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低成本、动态、实时地更新,通过工作流的技术从而实现在线办公,节省时间。专科院校也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基础系统模块进行落实,等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系统操作后,并且功能也慢慢完善之后,再将薪酬模块、管理模块一起纳入信息化建设系统中,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完善,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让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得以体现。 4.4提高管理者及信息员队伍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组建一支优秀的、独当一面的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若想熟练地操作上述两种技术,就一定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专科院校应向全院的教职员工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机会,向教职员工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并鼓励教职员工亲身实践,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教职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帮助教职员工提高其技术技能。另外,教职员工必须要充分对这方面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学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向他人学习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个人的信息素质。这样一来,将原来的信息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壮大,让原来的信息维护员与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与培训当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系统使用技巧,用心感受反馈系统中每一模块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系统开发者优化系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更进一步地发展与成长。 4.5打破部门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度 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完善,沟通的不足,很容易让员工产生部门壁垒。专科院校各个部门之间更应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因为教育是一份神圣且庄严的工作,有时候足够的沟通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同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如此,信息本身是开放的、共享的、没有界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让不同部门之间产生有效的信息关联、资源共享,若各个部门之间拥有足够良好的沟通,集体协商,那么就会提供给系统开发商更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建议,让开发商不再囿于现有技术的枷锁,能开发出让各个部门有效连接的系统,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的关联度、有效性,让其所录入的系统信息实现增值,让不同的部门均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4.6技术创新 4.6.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结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能够与时代接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体系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建立创新性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系统开发人员要跟专科院校各部门、院系积极沟通,对所需统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收集信息之后,要确定系统所要运作的目标,构建系统运行的模型,进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与不断地测试,待测试通过就能投入使用,建立适合专科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用户角色、业务流程、界面等,并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书,以便管理人员与教师、用户能够有效操作该系统。上述模块中的各组数据之间是相互联系、紧紧相扣的,其中基础是信息管理模块,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模块之一。只有做好信息管理,才能让其他模块更好、更加顺利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为开展信息化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其他子系统与其有效连接。这样,其他模块才能随时调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并且其他模块也能通过自身的功能优化与更新基础数据,让每一个模块都成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统筹化管理。 4.6.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的时候,要与相关工作人员或系统开发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并且结合当地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实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优化,让其更加适合专科院校的个性化设置。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1)用户的操作时间、内容等都会保存于系统日志库中,为了日后发现填写中的信息错误、信息修改的痕迹,追究起来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除此之外,系统还要满足保密性、安全性等各种要求,提供对数据访问权限的设置、数据的加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保护加密,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加安全有保障。(2)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被授予与其职责相对应的权限,确保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各不相同,确保其权限的安全性。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具体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这样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够随时查看、调用录用人员的关键字段的信息,让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审核、更新、添加教职工所提交的个人信息,这样就能够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而管理层或领导则应赋予系统审批的权限,逐渐实施办公无纸化,有利于快捷、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便于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更好地统筹与建设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一般的教职工,则可以凭借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自己的信息、证书、成绩、课程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3)首先,由于专科院校每年都会进行教师的合同续签、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勤情况的记录、离退休人员手续的办理、饭卡消费情况等工作,上述的这些情况,系统均可以预先告知或提示相关工作人员或教师本人,让他们能够尽快处理相关事务,管理者也能够更加及时、科学、快速地完成相关事项,让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其次,网络自助服务也可用于招聘流程当中,让专科院校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让更多合适的人才看到院校的招聘工作,并利用新媒体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审核,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跻身教育行业中,便于建设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后,通过系统对报表中所要求的格式与内容等储存,智能化报表统计,将数据的上报与统计工作进一步简化,大大提高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对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系统还要实时按照管理工作的变动性需求,在系统内独立设置特殊的字段或需求的表格,让信息储存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且不受到其他信息之间的干扰,不会自动与系统内的其他信息发生关联,以便工作者能够随时查询其此前所做的相关工作。 5结束语 逐步在专职院校中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必然之势。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创新,还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专职院校稳步发展的需求。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得到专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配合,主动认识和接受这项新的系统工程,掌握运用其方法和技巧,总结和分享使用心得和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推进和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为专科院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陈佩馥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正视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1专业技术职称缺乏机制保障 受传统的观念、政策和其他因素制约,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太过于模式化,职称与工资与各种福利挂钩,都实行终身制,能上不能下,且这些人所谓的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并不能划等号,造成了职称的贬值;同时,由于对医生专业技术缺乏科学的考核手段和标杆,使考核太过于注重形式,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人才人浮于事。 1.2医院盲目的追捧外院医生 在一些医院,放着自己的高素质人才不用,而是热衷于追捧其他医院的“骨干”,即使是一些小手术也过分信任其他医生,却视本院人才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厚此薄彼,既不重视本院后备人才的培养,更不重视设备的更新,使得发展趋势呈现恶性循环。 2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合理选拔人才,任用好人才,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智力支撑。针对上述不足,医院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全面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人力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1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 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当前,我国的卫生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客观上向医院的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医院的管理层应该职业化,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坚持政企分开,不能插手医院业务和专业干部的任用,不切实际地调配一些根本不同业务的人去担任重要管理层,要注重把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重的人安排到管理岗位。众所周知,综合能力体系的完整构建非经长时间的管理实践和有效学习难以完成。长期把医院管理实践当作副业来对待,形成医院领导任职体系的兼职形式,必然导致医院在经营运行过程中追求短期效益,这将极大损耗原已匮缺的卫生资源,严重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不仅是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应用,也是我国新形势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制度创新,将人力作为医院这台“复杂机器”中的“零件”进行管理,追求“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作正确的事”,并将人力投入作为医院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为重点,结合环境变化因素,设计并调整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并根据岗位工作分析,设定工作标准、工作能力要求、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实施员工更新、招聘和选拔。 2.2坚持择优考核机制化 坚持把选优、择优作为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加快推进人才聘用制度建设,着眼于优质元素的引进,重点克服选人视野不宽,知人不全,走群众路线不够的状况。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比较,择优而取,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切实改变医院管理落后于管理科学发展的局面,切实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的管理运行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医院带来生机和活力。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将给决策者起到直接导向的作用,公正科学的考核机制是筛选、调控机制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既要看有无让群众高兴的政绩,又要看是否干实事,还要看是否廉洁。要健全定期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推行立体型考核办法。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对于相关科室重点人才,要在职务晋升、学术活动方面给予支持,在生活条件、经济待遇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树立推广先进人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关心人才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待遇和提拔重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优秀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建立竞争择优机制。破除选人用人“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束缚,在人才使用上公开竞争、择优任用;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科学分类、依法监督;建立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努力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晋升靠才干的用人导向。要从现有员工中提拔,可以节约招聘的成本,缩短招聘时间,更重要的是可提高内部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方法。内部提升的员工,熟悉医院内部的运作和情况,较易应付新的工作,缩短新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工作效率。从外部选聘可扩大选任范围,找到更适合的人选,有利于医院的创新和发展,因新加入的员工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气息。 2.3注重情感留才人本化 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吸引急需的高层次专技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要坚持做到招才和引智两手抓,切实制定引才政策,建立“人才特区”,对优秀人才在薪酬、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医院成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高地。利用联动共建挖掘现有人才优势资源。要坚持特殊人才引进、院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专业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渠道大力的引进人才,在待遇上给予同等住房公积金、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同等探亲休假政策、同等社会保险、同等职称评聘、同等进修培训等同工同酬政策。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政策,可在住房补贴、提供新建学科平台、聘任科室主任、每年享受2次探亲、协调解决配偶工作上下功夫,通过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学术交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各类紧缺人才,以“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为重点,采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基地等方式,形成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医院解决技术难题,不断壮大医院人才队伍实力。依托现有人才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化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数据库,尽快实现与国内大型医学人才信息库联网。 2.4强化素质提升培训化 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学习型医院,对员工进行终身的持续性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专业训练、轮科培训和管理训练等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员工认可医院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对医院的忠诚度和专业知识,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训练操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士气、减少监督,使员工能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保持医院工作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的风险。采取委托代培、对口培训、短期轮训等形式开展岗位培训等活动,通过新入员工岗前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派进修培训、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创新型中青年卫生人才培养、聘请疆内外知名专家培养院内人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担政府指令性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要发挥离退休人才“传帮带”作用,应对不同专业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为离退休人才和医院牵线搭桥,建立人才结对帮扶制度,既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提供用武之地,又可以缓解医院人才缺乏的矛盾。依托名师、名医、名人等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创造条件让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每年选送到内地进修学习。鼓励科主任参加全国各类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名额与次数不限制。 2.5人才管理特色化 提高医院的人才素质,就要充分发挥技术特色优势,建立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学科有带头人,要大胆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优化科室人才结构。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宝贵资源的观念。要克服狭隘的人才观,明确人才的含义是广泛的,涉及到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必须使医院各类人才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使医院在有序运作中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只有打开视野,才能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取和培养人才。医院人才的培养还要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的人才,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要创造条件,为人才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引进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注重与人才的直接沟通,加深人才和医院双方的相互了解。运用薪酬、福利、职位、医院文化及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医院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可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依照医院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满足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运用良好的医院文化激发员工的热情,创造环境优美、和谐友善、动作有序、管理规范、积极协作的医院氛围,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叶晖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浅谈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 [摘 要] 信息化能够有利于专科院校提高其办事效率、提升其办学水平,便与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专科院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专科院校信息化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信息化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对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重要性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并结合当地几所排名靠前的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其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应用功能,尝试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初步模型,并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院校;信息化;数据转换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全面开发可实施、科学、便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有利于专科院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专科院校向信息化进程迈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要尽可能让专科院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机联系到一起,让各级不同的部门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充分享受其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不受传统纸质化、公共操作、静态管理模式、时空的限制,把“以人为本”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于专科院校的信息化管理中。并且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其除了能够让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与质量,还能将专科院校中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与时代接轨,转变成新形势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推动专科院校人事向多元化、扁平化管理体系并进,加快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专科院校运用符合自身真实校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有利于专科院校实现现代化管理。 1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1.1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为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结合而来,是二者交融的产物。从计算机的出现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技术普及化,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运用从生涩逐步走向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人为,还包括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信息库集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助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的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效率,这种行为已经被当前高校运用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主要手段。 1.2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推倒了高校以往的传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高校的发展带动了高校职工的迅速发展,使其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通过借助工具的合理化以及科学性来对自身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制订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为高校领导提供严谨的资料,作为其决策的依据,以此来促进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力实施。 (2)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可促进数据的共享,带动高校的发展,并作为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其他的一系列相关系统的有效共享。 (3)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其需求以及相关策略的实现。不同的专业以及职能导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使各高校之间产生差异化,对其自身人才需求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各高校不同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形成本校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达80%的专科院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其中大约10%的专科院校正朝着数字化校园的方向发展。这部分的专科院校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解决和优化了人力资源信息庞大而杂乱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已初步达成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然而,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还没有在专职院校中普遍开展,依旧存在一部分专科院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认识的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将不利于该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发展,甚至是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力推广和实施专科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定会快速地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稳定学校的发展步伐,因此全面实行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最近几年来办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专科院校还存在以下4点问题,阻碍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2.1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 现阶段,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数不多,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数量庞大且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快速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系统,被引进专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学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当中,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该系统,使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当然,管理人员和教职工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灵活自如地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加上一部分专科院校欠缺高技术的信息管理队伍,在推广和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导致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及时跟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步伐,甚至严重滞后于变革速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江苏省部分专科院校在2008年购买了江苏省通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并且该软件自身设计缺乏灵活性,它是全省人事编制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具,没有结合各专科院校实际情况来开发各项具体功能,操作及其复杂和繁琐,现有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去研究系统该如何操作,导致资金浪费,软件被搁置。 2.2 基础薄弱,部门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严重不对称 由于部分专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对信息化管理环节投入的力度不足,计算机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或者多媒体信息技术配备不完善,计算机的运作速度较缓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落后,其工作效率相对滞后。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只限于学校内部某些部门使用,在各职能部门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日常有关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进度。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为了方便开展自己的工作,各自建立起了仅限部门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其实,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其共性,员工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科研信息可以被高职院校里的多个职能部门所利用。虽然人力资源信息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对于每个部门而言会有所不用,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建成了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但是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自行搭建的信息系统不能直接通过学校系统的相互连接,把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传送给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其他的职能部门。同样,其他职能部门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共享化,造成了信息管理的“孤岛”现象。当相关信息发生更新时,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池系统中有一个字段信息“工作职位”,是反映和统计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和不同工作职能的人数。图书馆系统中,也涉及到工作职位,假如今后的工作中,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发生变化时,最先会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更新,因为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所以图书馆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同步,未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造成系统间信息的不对称。 2.3 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实现全面进入专科院校,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缺乏对其的重视程度。学校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运营需要,学校缺少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系统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支持。绝大部分学校因为对其不重视,没有划分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或者确实设定有专门的资金支持,但仅仅是停留在系统前期的开发阶段,对后续阶段的设备维护、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部分专科院校没有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长期计划,因为一时资金的松动,就引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的开发和利用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支持,就不得不把该项目延后,甚至是放弃对该项目的投入。对于一些办校规模较小、办学环境较差,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专科院校来说,因为缺少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以将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并推进。 2.4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数据繁杂,工作量大 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计算工作量十分之大,且每一年都要重复统计,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人工计算和统计方法,必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上传的报表数量非常多,有些报表里存在重复内容,因为没有建立统一且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各职能部门需要通过不同的路径把报表上传给其他的职能部门或者是上级管理层,容易产生反复的劳动,机械化的日常事务性操作难以提升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甚至没法抽出空余的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例如,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平台,每一学年都需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上报。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填写、核对和审理,其中针对学校内专职教师、学校外聘教师、学校外聘人员的调查表格就高达12份,每个表格内的字段信息至少有9个,其内容有关于被调查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学历、专业领域、职称、职业资格和培训等。此外,人力资源部门有些需要上报给上级管理层的报表中,也涉及上述的相关内容,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Excel表格进行人工操作重复繁琐的劳动,使学校教职工的工作强度大,上班无精神,甚至会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将不利于专职院校相关工作顺利地开展。 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包括:①信息管理人员把全部的关注度放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中,对信息系统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②学校教职工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感觉陌生,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难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推广相对滞后,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3.1 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不管是学院的管理层人员,还是普通的人事工作者,都必须了解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 创新管理,重组流程 信息化代表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校园实现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化为扁平式以及矩阵式。为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相关调整,设定新的业务流程。 3.3 顶层设计,规范接口 为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与高校的教育系统、科研系统以及财务系统无缝链接。①对数据进行统筹,制订整体规划;②设计顶层,明确建设的目标,划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边界;③确定系统的功能,拟订数据标准;④检查系统的安全性,使数据接口实现规范化,导入导出相关文件。利用同步的技术,实现不同业务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同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指定相关目标函数,为设置学科、培训教师以及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为学校实现人才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3.4 构架先进,强调扩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策性,但是由于政策手段以及方法的持续革新性,此时便要求信息化系统配备耦合机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与修整。以构件为基础,实现动态的、低成本的对系统的某些功能进行实时的更新,在工作流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在线办公,使系统达到集成、统一、智能以及完整是其最终目标。 3.5 加强推进,深入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缺陷在于其重建轻管,在加强推进的同时,要弥补其缺陷,实现建管并举,促进职工信息化办公的意识以及能力的增强,谨记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人有责,并实时推进。通过自助填报和分级审核的系统运作机制,维持数据的基本效率。同时,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力度、建设力度、运行力度以及管理力度,通过对人事管理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增强其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在数据挖掘、报表订制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条件下,实现对数据用度的增强。 4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4.1 进一步规范数据和简化、细化工程流程 提高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本管理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核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信息竞争力,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快捷、方便、准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平台,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需求,保证数据库结构与系统的统一性与一致性,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度。同时,还要为系统的操作者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由此实现其他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成功转换,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直观与便于操作。为了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要将其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教职工的履历、个人基本情况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内部业务,要做到信息化、程序化、精简化与精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工作流程,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4.2 领导和管理层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支持,教职工也要积极响应 各部门权责和义务的重新划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的问题,若要有协调和调动各个部门的能力,高职院校主要领导就必须要全程参与。若要实现人力资源部门效率最大化,被授予自助权限的信息人员就必须要承担起信息查询的责任,遇到信息查询任务时,不必直接求助于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而是依靠整个系统来运行。这样,将大大减小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相关工作人员也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不会违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初衷。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工作,必然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要想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和价值,全院教职工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参与到其中并积极运用系统。 4.3 分阶段逐步实施,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强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其需要不断更新政策的落实方式与手段,这就需要耦合机制对所需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这样也有利于扩展系统框架内所开展的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运用SOA系统或者构建,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低成本、动态、实时地更新,通过工作流的技术从而实现在线办公,节省时间。专科院校也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基础系统模块进行落实,等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系统操作后,并且功能也慢慢完善之后,再将薪酬模块、管理模块一起纳入信息化建设系统中,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完善,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让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得以体现。 4.4 提高管理者及信息员队伍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组建一支优秀的、独当一面的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若想熟练地操作上述两种技术,就一定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专科院校应向全院的教职员工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机会,向教职员工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并鼓励教职员工亲身实践,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教职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帮助教职员工提高其技术技能。另外,教职员工必须要充分对这方面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学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向他人学习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个人的信息素质。这样一来,将原来的信息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壮大,让原来的信息维护员与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与培训当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系统使用技巧,用心感受反馈系统中每一模块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系统开发者优化系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更进一步地发展与成长。 4.5 打破部门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度 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完善,沟通的不足,很容易让员工产生部门壁垒。专科院校各个部门之间更应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因为教育是一份神圣且庄严的工作,有时候足够的沟通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同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如此,信息本身是开放的、共享的、没有界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让不同部门之间产生有效的信息关联、资源共享,若各个部门之间拥有足够良好的沟通,集体协商,那么就会提供给系统开发商更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建议,让开发商不再囿于现有技术的枷锁,能开发出让各个部门有效连接的系统,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的关联度、有效性,让其所录入的系统信息实现增值,让不同的部门均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4.6 技术创新 4.6.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结构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能够与时代接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体系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建立创新性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开发人员要跟专科院校各部门、院系积极沟通,对所需统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收集信息之后,要确定系统所要运作的目标,构建系统运行的模型,进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与不断地测试,待测试通过就能投入使用,建立适合专科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用户角色、业务流程、界面等,并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书,以便管理人员与教师、用户能够有效操作该系统。 上述模块中的各组数据之间是相互联系、紧紧相扣的,其中基础是信息管理模块,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模块之一。只有做好信息管理,才能让其他模块更好、更加顺利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为开展信息化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其他子系统与其有效连接。这样,其他模块才能随时调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并且其他模块也能通过自身的功能优化与更新基础数据,让每一个模块都成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统筹化管理。 4.6.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与运行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的时候,要与相关工作人员或系统开发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并且结合当地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实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优化,让其更加适合专科院校的个性化设置。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用户的操作时间、内容等都会保存于系统日志库中,为了日后发现填写中的信息错误、信息修改的痕迹,追究起来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除此之外,系统还要满足保密性、安全性等各种要求,提供对数据访问权限的设置、数据的加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保护加密,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加安全有保障。 (2)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被授予与其职责相对应的权限,确保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各不相同,确保其权限的安全性。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具体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这样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够随时查看、调用录用人员的关键字段的信息,让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审核、更新、添加教职工所提交的个人信息,这样就能够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而管理层或领导则应赋予系统审批的权限,逐渐实施办公无纸化,有利于快捷、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便于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更好地统筹与建设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一般的教职工,则可以凭借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自己的信息、证书、成绩、课程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 (3)首先,由于专科院校每年都会进行教师的合同续签、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勤情况的记录、离退休人员手续的办理、饭卡消费情况等工作,上述的这些情况,系统均可以预先告知或提示相关工作人员或教师本人,让他们能够尽快处理相关事务,管理者也能够更加及时、科学、快速地完成相关事项,让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其次,网络自助服务也可用于招聘流程当中,让专科院校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让更多合适的人才看到院校的招聘工作,并利用新媒体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审核,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跻身教育行业中,便于建设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后,通过系统对报表中所要求的格式与内容等储存,智能化报表统计,将数据的上报与统计工作进一步简化,大大提高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对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系统还要实时按照管理工作的变动性需求,在系统内独立设置特殊的字段或需求的表格,让信息储存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且不受到其他信息之间的干扰,不会自动与系统内的其他信息发生关联,以便工作者能够随时查询其此前所做的相关工作。 5 结束语 逐步在专职院校中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必然之势。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创新,还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专职院校稳步发展的需求。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得到专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配合,主动认识和接受这项新的系统工程,掌握运用其方法和技巧,总结和分享使用心得和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推进和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为专科院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传染病专科医院人力资源SWOT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培养和引进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对现有人才进行合理开发和运用,是每一所医院盛衰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样本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进行SWOT分析,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针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留存提出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 SWOT分析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近年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医院更具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医、教、研专业人才队伍。本文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应用SWOT分析法,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有助于为医院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方向。 研究样本医院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位于北京市城区,医院现有职工近一千七百人,开放床位数80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四十余个。近年来,随着对人口老龄化、传染性疾病慢性化以及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等特点,医院正从专科特色明显的单一偏科型医院向综合性医学中心转化。 一、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样本医院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职称、年龄、专业分布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Swot Analysis)是经常用来对环境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用SWOT分析法对内外环境进行评价可以确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近年来,SWOT分析法逐渐被引入医院管理中。 二、样本医院人力资源SWOT分析 1. S-优势分析 (1)人力资源已具规模。样本医院现有在岗职工近17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8人,占总人数的7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27人,占卫技人员总人数的17%。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上,医师45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3.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69人,占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总人数的74.4%,护理人员67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50.7%,可见样本医院有一只比较强大的医护队伍。 (2)院校依托,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流入提供稳定渠道。样本医院2003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主任委员单位,设有8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2个博士后培养点。承担卫生部全国传染病专科医师进修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艾滋病中药治疗基地。医教研一体能够为样本医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持续保障。依托学院资源,样本医院每年均能招收大量研究生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力资源的供给。 (3)医院的硬件设施齐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大显身手。样本医院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建有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所、北京市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艾滋病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机构,搭建起了高端平台,有助于吸引人才来此发展,同时有助于开发培养现有人员。 2. W-劣势分析 (1)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首先表现在高端带头人才不足。样本医院虽不缺乏高级职称人才,但真正带领医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并不充足;其次这些高层次人才大都年龄偏大,导致样本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这些专家面临退休,甚至有些已经是退休返聘,年轻一代的职工中并没有如他们一般层次的高端带头人才,导致人才结构出现“断档”。 (2)绩效考核机制不尽合理,激励机制不足。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但目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更倾向于将绩效考核理解为一种发放奖金或福利、决定晋升的工具,忽视了反馈沟通的价值,使考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3)人才使用效能低。人才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且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大。样本医院在人才引进后,忽视了用人环境建设和人才使用。虽然医院有相关的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培训,但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内容的培训还是比较少,使职工在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很好满足。 (4)人员流失。由于编制的限制,样本医院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招聘了大量的编制外职工,这些职工多在护理岗位,占到所有护理人员的近50%。这些职工由于生活基础不在本市,加之北京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和文化冲突,使得这一部分人员流动频繁。而总观人才流失的原因,薪酬福利、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工作压力是主要的四个方面,因此吸引来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导致样本医院人力资源损失严重。 3. O-机遇分析 (1)所处地域决定人力资源供给充足。样本医院地处北京市城区,依托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文化定位,拥有着大量的潜在的人才可以引进和使用。 (2)疾病谱的改变和民众对于自身健康使医院有了更大的市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相应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方面需求也随之增加。传染病慢性化和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也为样本医院提供了大量患者,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加之我国性病及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使得样本医院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有大量的诊疗和科研工作。 (3)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行业法规、规章制度日趋健全和完善,卫生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约束了不良竞争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遵纪守法”的大型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竞争力。 4. T-威胁分析 (1)竞争者增多使人才流失加剧。样本医院所在的北京城区,医院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在样本医院5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着多家全国著名的三甲医院,大量分流了样本医院的优秀人才。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将优质医疗资源外移,北京市的多家知名医院在北京市郊开办新院,又大量招收各类人才。而逐步放开社会资本办医使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他们以高薪酬吸引了不少原本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前往就职。 (2)民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提升,医患矛盾凸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这需要更多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不切实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得医院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留存成为问题。 三、SWOT分析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医院要拥有一支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就要苦练内功,在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等一系列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物质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职称晋升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感到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情感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良好医院文化,工作环境,让职工在感到被重视、建立情感纽带,提高对医院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专科医院经济协调发展 摘 要 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形势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征,随着国家不断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医院发展也将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人力资源是医院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对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开发利用 经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质上就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调动和协调医院的每一位职工,科学利用物力和财力的管理活动,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效益。 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决定着一个医院乃至一个科室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医疗行业中常常有“一位名医带动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带动一所医院”的发展历程。因此,医院能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医院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医院经济协调发展中还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人力资源素质影响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素质层次越高,人力资源对精神的需求越大,健全的人力资源能够激发职工创造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而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形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医院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 二、目前医院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给不足 一方面,在医学领域,精神科是比较边缘化的学科,同时由于精神病人在司法上享有免于刑事追责的可能性,精神科存在更高的职业风险,这成为医学生跨入精神卫生领域的一大障碍。调查显示,医学生中愿意从事精神卫生职业的不到1%,由于生源太少,目前国内仅有几所医学院校设有精神医学专业。另一方面,人才总量不足。精神卫生工作由于职业风险高、工作待遇低和社会地位比较低等原因,我国精神专科医生人才队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医师比例偏低、学历层次偏低等状况。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每一万人口1.71张。这一数字近年来有明显增长,但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约4.3张。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严重被低估,精细的精神状态检查及心理治疗等工作收费极低,难以留住人才,精神科成了医生流失最多的地方。以我院为例,近3年来流失专业技术人才57人,其中在编人员5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毕业生29人,大中专毕业生26人。 (三)高级人才紧缺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性质特殊,成了医生中的弱势群体。人才的供给不足、总量不足,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相对比较低,从而导致了精神科高级职称人员紧缺。我院是首府唯一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现有精神科医师87名,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7名,占24.1%。 (四)薪酬待遇不合理 精神病人的经济条件大多拮据,加上反复住院,家里常一贫如洗。即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名精神病人的住院费用也远低于综合医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卫计委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整体经济收入仅为综合性医院的1/15~1/10,精神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待遇比一般医院待遇差1/3以上。 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把握实际,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人力资源规划 医院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创建教学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两大目标,重点打造心理和精神康复的学科建设,围绕“成为一流的区域性精神心理医疗诊治中心”的愿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坚持党管人才,对待人才的基本方式为: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健全专家工作制度。为优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才有成就感、满足感。 (二)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医院根据本地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办法。制定按岗定酬、“岗变薪变”,优绩优酬,拉开分配差距,建立重技术、重实效、重贡献的绩效分配机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精神科病区及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费和发放补贴、提供过渡房等。支持和鼓励职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工作,医院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报销学费,不断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素质。 (三)拓宽渠道,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每年的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进入医院。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积极参加人才交流会,并通过媒体、网络等宣传途径招聘启事,扩大招聘范围。三年来,医院共招聘及引进各类人才16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本科毕业生100人,大中专毕业生89人。 (四)创新办法,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多层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院内学术活动 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聘任管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对部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的方式,打破论资排辈的习惯,不断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通过到上级部门挂职、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养锻炼。 (五)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女性职工的更好作用 医院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竭诚为女职工做好服务。对每一位女职工的生活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心中有数,对住院或重病职工慰问探望,对生活困难职工救助到位,为女职工购买安康险、意外险、生育险等,加强医疗安全,切实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沟通交流,每年定期为女职工做健康检查,建立档案。积极支持、大力鼓励女职工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和发挥女职工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激发其工作热情。 四、结语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医院经济要坚持协调发展,应着力构建良好环境,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培养和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群众满意、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医院。 (作者单位为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 摘要: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我院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内涵;强化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由医院的基本制度、员工的行为习惯、专业技术能力、服务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整合形成的,能够充分感受却难以量化甚至难以准确描述的一种个性特征,它可以对不同的医院进行有效的区别。医院必须重视并强化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在构成医院的七要素,即人才、技术、设备、医德、环境、管理及专科优势中,人才是核心要素。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我院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内涵;通过强化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不力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为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因传染病的日趋减少,业务量的日益萎缩,三级医院规范化的管理,单一的业务技能,缺乏竞争力的人员梯队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度执行松散、学习竞争氛围不足、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事业单位体制也让广大职工带有居安不思危的安逸,医院文化底蕴不足。 第一,人员招录困难,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因传染病医院的特性,在同岗位同薪酬的标准下,人员招聘困难。为确保一线工作顺利开展,不得以放低招聘要求,职工素质参差不齐。 第二,人员身份不同,职工心理契约维度不一。心理契约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中,因编制控制,编外人员占比正逐年递升,在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比较中,因为待遇、管理、使用、晋升等方面的不平等,使编外职工对基本保障的满意度、人际支持的心理温暖度以及共同愿景的期望度均较低,影响团队凝聚力。 第三,工作量不足,职工纪律执行松散。因传染病发病率降低,病区工作量有降低趋势,且病人就诊时间段相对固定,突发应急事件相对较少,部分后勤部门及辅助科室劳动纪律松散,制度执行不严格。 第四,竞争氛围不浓,职工比学赶帮超意识不强。缺少综合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备,职工过于安逸,缺少钻研业务、超越先进的氛围。 第五,国家托底保障,职工危机意识淡薄。事业单位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主观认为作为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公立医院,收入国家保障,危机意识淡薄。 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医院文化以人文为主体,通过实施文化引导,达到激发医务人员聪明才知和创造力的目的。加强文化建议,对于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院深入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我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从物质层、精神层及制度层三个层次上,打造医院的竞争文化、纪律文化、服务文化与集体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医院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1.营造争先氛围,推进竞争文化 2015年,我院通过绩效分配方案结构及内容、考核小组职能履行,以及岗位聘任管理条件及比例的调整,使考核更透明、公正,分配更科学、公平,努力推进医院竞争文化。 (1)推行绩效分配改革。一是调整绩效分配结构,形成专科竞争,将专科建设考核纳入绩效分配方案,省、市、院级重点专科齐头并进,努力开创医院专科发展新亮点。二是调整科室岗位系数,形成普通岗位与“三高”工作岗位的竞争。为真正实现高风险、高工作量、高收入的分配原则,2015年,我院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岗位评定为基础,开展临床科室业绩综合评价调研,通过各维度指标的分析与衡量,客观调整科室系数标准,全面修正各项考核指标,以确保考核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2)调整岗位聘任条件与结构。本着向一线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原则,对于目前较为紧张的高级职称岗位按人员类别进行划分,调整聘任条件,形成能上能下、评聘分开的竞争氛围。结合编外人员备案管理原则,全面梳理并调整岗位聘任结构,进一步深化岗位聘用制改革,一是合理岗位聘任结构。改变以往只要取得职称资格,符合条件就能晋升的机制。将按照各专业类别人员数的比例,对各专业职称晋升比例进行划分,向临床一线、医技科室倾斜。二是优化岗位聘任条件。结合医院实际,适当提高高级职称聘任要求,优先聘用高学历人才,以鼓励在职学历提升。三是完善岗位聘任要求。改变以往岗位聘任条件设定中,科研、论文成果为重的模式,增加对于“综合业务能力”考评项目,内容涵盖聘期内的“三基”考核、差错投诉、值班会诊等,若聘任周期内综合业务能力考评不合格,将给予降级、降等聘任。通过此项改革,激发中坚力量勇争上游的积极性,形成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 2.执行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文化 系统完备、科学有力的规章制度是医院发展基本保障,为此我们一是全面梳理人事工作制度与相关规定,严格流程管理,做到按章办事,有序公正。二是强化对医院劳动纪律的管理,通过不定期抽查,严格审批程序及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职工劳动纪律、假期管理等内容进行控制。三是调整考核小组职能、考核流程与《奖惩条例》,在考核分配结果公正、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形成争优的良性竞争,使考核工作更有章可循、奖勤罚懒。 3.倡导人性化管理,创新服务文化 一线服务病人,行政服务临床是医院文化的综合体现,作为人事管理部门,简化工作流程,切实服务一线是在执行制度化管理的前提下,落实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梳理各项工作的流程,对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工作程序要简化、优化,减轻一线非临床工作负担。二是对于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做到工作下沉,做好政策的宣讲与解释工作。三是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 4.培养团队合作,宣扬集体文化 一方面注重培养新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做到医院文化渗透早干预、早强化、早到位。除开展入职技能培训外,还加强医院职业道德、医院精神、服务理念、服务礼仪等医院文化内容的培训,同时以团队活动为引导,发掘新职工个人特长,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稳定编外职工队伍,做到同考核、同管理,尽量缩小在编内外职工薪酬差异,率先做到奖金同工同酬,在职称晋升上,畅通渠道,条件平等,淡化身份属性,增强各类别职工的团队意识。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医院文化建设推动的思考 随着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入,职工素质显著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的实施,也使医院制度执行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人力效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人力成本得到最科学的使用。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通过规范化控制、人性化管理、科学化运作,探索培养和引导员工积极的价值取向,并构筑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发挥才干的舞台,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成果的氛围,打造员工间彼此信任却又良性竞争的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医院总体的文化层次,达到服务群众的宗旨,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是维持各个企事业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经济市场人才配置机制的发展情况而言,专科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有着可持续的影响,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专科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科医院 人力资源 管理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善措施,以提高专科医院的运转效益,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一、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漏洞多,分工不明确。专科医院涉及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要求较高,且配套服务较多,不同的服务又有着各自的特性,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医院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医院缺少统一的规范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员招聘不及时,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临床业务技术人才,严重限制了医院的正常运行。尤其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通常采用统一的考核指标,忽视了各岗位之间的差异性,较难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务人员做多做少、做好做坏都一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近几年,随着医疗行业规模迅速壮大,与先进的治疗技术相比,这种人力资源制度缺陷越显突出。专科医院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极其不规范,各岗位之间的职责不明确,存在着交叉重叠或职责空缺的问题,管理和治疗工作均不能及时有效地落实,院领导之间、职能部门之间责任界限模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 2.人才梯队和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精尖人才。知识是现代化社会的显著特征,人才是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专科医院要想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然而,顶尖人才缺乏是我国大多数医院存在的普遍问题。首先,医院缺少掌握核心医疗技术的人才。我国专科医院的突出弊端是人才梯队不合理,普通的医务人员过剩,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人才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大量的职位浪费。其次,医院内部结构不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只有当岗位与人才高度融合和统一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的整体优势,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现阶段多数医院任用员工时出现人才和职位“不对口”的现象,不但浪费了专长人才资源,而且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削弱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3.医务人员学历高,人文素养低,缺少忠诚度。医院文化具有渗透和浸润功能,对职工队伍的文化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医院精神,它是医院的灵魂。一个优秀而又富于成效的现代化医院,可以凝聚医护人员的精神力量,增进团队协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很多专科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给医务人员定了经济考核指标,引导医务人员经济利益优先,过多地看重医院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略了医院的文化建设,久而久之,养成了医务人员除了上临床不参加医疗业务培训、不参加进修学习、不参加医疗技能比赛、甚至不参加医院的工会活动等不良现象。加之,专科医院的专业性较强,很多临床业务都是医生独立操作,缺少同事之间的协作和团队意识。在医闹频发的大环境中,医务人员安于现状,不愿冒风险接触和运用新技术。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大部分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有的专科医院硕士以上人员超过50%,但由于医院缺少对员工人文素养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出现了医务人员学历高人文素养低的怪象,医务人员消极怠工,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优秀的员工队伍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人才管理不当将对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 二、提高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建立健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医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按照医院运行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发挥制度中激励机制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功利观,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度。医院文化是提高员工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作用因素,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的特色的价值理念。医院在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阶段,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的文化进行改造。文化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超越自己和赢得行业地位的重要保证。加强对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将营建的医院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 2.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强培训和利用。根据医院工作需求,通过网络招聘和人才招聘会等多种渠道,寻找吸引切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实行招聘责任制,明确招聘期限和任务,优化招聘团队,制定中长期人才引进计划,并按进度完成。提供在学习机会,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无完人,更何况医疗工作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医院引进高素质人才后,更应该发挥其专业优势,不断提供学习和提升机会,让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有了领头羊,还必须培养较高人文素养的医护队伍,医院在招聘时,应把好人才质量关,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岗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其对医疗事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俗话说,“外行不能管理内行”,在历史的新时期,医院应围绕健康和谐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深化改革创新,合理配置管理人才,让能做事、会做事的人上,各尽其职,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先进工作人员的带头作用,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只有了解了医院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用好人,才能让医院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专科医院的竞争优势。 3.加大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加强考核。针对医护人员队伍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论功底浅薄的现状,医院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三基”培训工作。为适应工作要求的状况,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三基”培训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通过工作调配、岗位交换等途径实现医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针对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低的情况,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沟通技能的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专科发展史的学习等等均是培训工作的基础课题,医院要深入医务人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另外,引导医务人员在遵守各项培训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培训的新路子,引进新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定期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计入工作绩效中,从而引起医院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重视,以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专科医院要突出专业优势、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性、专业性的规定和准则,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保证各个岗位有序开展工作的基础。吸纳优秀的人才是快速提升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利用率的重要方法。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浅谈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对于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的发展来说,要做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全面提高学院的教育水平。通过调查说明,随着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进步。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市场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说明,在高校中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起到充分激发起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且改进学院的教学水平才能够使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人力资源 教育水平 国际化 问题 主动性 一、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世界里,科技水平高速进步,人员竞争日趋加大,这样只有努力开发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工作特点,将变成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宝贵经验。而在巨大的竞争中,只要赢得了人才资源,就能够在日后的市场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高等专科学校来说具有很大人力资源。当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而我国政府“科教兴国”战略制度的实行,便会向高等专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起到加快人力资源发展的目的,同时还加大了高校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这些点便能使得高等专科学院的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巨大的帮助。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快节奏发展步伐,能够适应我国现行的经济变化因此进行人力资源改革已变得刻不容缓。而对于高等专科学院人事改革关系到了内部有效管理制度,因此学院的人力资源的改革成为了必须的重点。在现行的高等专科学院人事管理制度当中有着许多的问题,因此现行的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不适和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和改革的要求,而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不加快期改革的步伐,必将会严重的阻碍高等专科学院教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到高等专科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等专科学院人事制度改革任务有着较大的困难,这需要有关人员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步入当代高等专科学院在强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时候,应该找到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的完成高等专科学院人事管理方案改革的任务。 二、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起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概念 对于一部分的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往往只重视了人事部门上的工作管理,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改革思路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义,只是简单认为高等专科学院的发展仅仅只需要靠投入资金,而资金投入不足正是是学校发展的问题所在,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学校发展的困难所在正是缺少一支具有强有力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队伍。所以对通过创造出合适的工作机会以及外部生活环境改善来引进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才会建立起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观念未能够与时俱进 在现行的教育方案中教育作为了计划经济中的关键因素,高等专科学院根据其战略地位特殊意义,所受的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影响更为深刻。在学校人力资本的行政配置体系中、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且人事管理部门将其管理机构分别设置了相关部门和相应的工作任务且几乎是照搬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体系。使得只要进入就无法出去、只有可能升迁、工资分配不合理的“大锅饭”分配模式便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学院人事管理部门在的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因此这便使得学校充分对政府部门产生了依赖不愿自主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相关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开始只会接受政府部门的相关考察和安排缺乏市场的检验和实际的操作,仅仅只是习惯了领导的人事安排,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和改革的动力支撑,使得高等学院的人才资源出现断层,无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取得进步和拓展。 3.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不充分 因老旧思维因素的影响以及管理制度当中的不足使得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而不少高校的管理人员仅仅只看重日常管理,却没有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同时人员职务的终身制特点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还有包括只能上不能下老旧的观点而然很难改变,因此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于实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措施与人员竞争体系,成为高等专科学院的人事部门制度改革思路的关键方向。 4.学校的人力资源缺乏合理配置管理 在学校的内在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发展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从科学的角度上度出发,且还要符合高等教学的日常方式的日常管理方式进行规划发展、管理经营,因此造成高等专科学院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相关人员的职务特点、学历方式、学院成分、年龄分段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三、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措施 1.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建立最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措施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在学校人员管理的关键位置上去实施。在当代中国自主式经济与市场规划式经济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所以资源里最为特殊的资源之一,其中在高等专科教育当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其次还应该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把怎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意义做为重点,从而让学校的人力资源作用体现在日常的管理当中。最后是确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使得人才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应有回报和尊重。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对于解决当前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里所体现出来的相应问题,其关键是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形成符合当下发展的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一点就是要通过民主改革的科学方式作为高等专科学院分配方式之切入点,从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点是完善当前的学校用人管理体系,最终形成科人才的流动方案,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第三点是以改革当下高校的人员分配体系,从而真正的做到打破终身制任职的弊端,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员管理体系。 3.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第一点就是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系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方式。而管理体系当中目标管理体系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还应该与人员的工作岗位相联系起来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考核相关人员的能力机制中还要考虑人员在评价体系中经济效益成分的划分,同时还要兼顾到人员在社会效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不单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还要兼顾到经济效益,只有将两者同时兼顾才能够将量化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拓展,在定性指标的处理中也要将分值于权重两个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当中取得不小的成功,表现在考核评价指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其次在进行科学考核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已经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且并简化考核当中相应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考核标准中岗位目标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岗位目标的确定首先要通过自我评价在评价合格后再通过群众评价与基层评价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公布其考评结果。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论公立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医院是知识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培养。本文结合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讨知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发展趋势,就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医改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也迫切眉睫,如何进行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北京胸科医院是一家主要以治疗和预防结核病、胸部肿瘤为主的专科医院,本文主要从我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目前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整合机制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传统意识,目前人事管理仍局限在人员的入出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称聘任、工资、社保等具体事务。各个部门职责和职能交错重叠,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整合机制。 1.2人事管理系统信息化跟进较慢,缺乏全院数据链接、共享和整合 目前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只运行了人员管理等基础数据信息的维护,科研办负责统计的人员的论文、课题;运营办(经管办)负责绩效考核、教育处继教培训;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的医务人员注册信息;财务处负责的员工工资信息等,缺乏全院数据链接、共享和整合。 1.3部门职能交错,分工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以及用人机制 招聘虽然公开化,但还存在着浓烈的人情关系色彩;人才引进渠道过窄,人才信息和需求不对等;岗位设置和人才配备不匹配,人才培养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只有规章制度。 1.4员工考核分散单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员工考核,特别是年度考核,每年底由科主任填写考核意见,“考核优秀、合格”等。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案。此外,在绩效奖金分配制度上,员工的薪酬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人才的价值, 1.5人力资源管理与医院文化契合度有待提高 医院文化是凝聚员工的纽带,近两年医院成立了文化办公室,致力医院的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医院发展史、收集院史馆素材、准备开设院史馆。 2.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树立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指导思想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重视员工的工作权、选择权,关注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 2.2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提出适合医院发展的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我单位系专科医院,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公益医院人力配置情况仍参考“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78)卫医字第1689号,至今卫生部对专科医院仍没有指导性文件。 我院人事处已经申报了课题,拟通过不同方法,对全院医师、护士岗位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关键人员进行访谈,结合医院近3年各种业务统计数据,提出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2.3创建学习型组织,组建专业的学科团队,实现临床、科研资源共享 (1)现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掌握新型技能与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型组织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组建知识型专业团队是医院发展的需要。学习的本质是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 (2)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过程中从高层管理者乃至中层管理着甚至普通员工,人人参与。不能仅关注学历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临床为科研提供研究平台,科研为临床提供科研平台,实现临科、研资源共享、优化组合 (3)组建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选择合适人选,形成纵向与横向和谐,实现在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最佳搭配。 (4)针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发展途径进行经常性的战略培训。战略培训包括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或者训练项目,包括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等 。 2.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才培养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1)在新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开发,开始慢慢从之前的“重学历”向着“重能力”转变,从“专才”向“通才”开始转变;从人外在的“显能”向内在的“潜能”转变。 (2)激励过程中既要物质激励还要关注精神激励。人们需要精神激励.但更要采取多种举措实行物质激励,并使其同强有力的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员工的发展与成长为主的激励机制。 (3)激励手段多样化,如人才引进时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住房保障,解决夫妻分居等福利政策。同时根据人才的个人需求变通激励方式,例如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作为激励措施等。 总之,当今知识经济年代,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服务对象为患者,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的队伍,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创造有利于人力开发的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求才、育才、用才、留才。现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要不断寻求和探索人适合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途径,以适应医院战略目标需要。 专科人力资源论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要求 高职专科 教学改革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并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将再次分化组合。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首先必须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心理、行为测评及其分析技术;职务分析技术,即了解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么操作、为什么做等方面的技术。这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应从七个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 另外,敏锐的职业意识和洞察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要求,对高校的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高职专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总原则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学观、发展观、评价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生评价上,立足发展,不仅看考分还要看能力,更要看人文素养和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构建立体的教学资源 一是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避免盲目照搬本科专业课程和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力求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达到高职专科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开设由企业提出相应的选修课,为学生走向市场做好准备。 二是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从实践出发,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知识、职业标准,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主化,实现个性化教学,做到教材、学材互为补充,软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课堂内外相得益彰。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立足点。既要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又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论是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对话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还是行为导向法、引导发展法等,关键在于实施有新意、有个性,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教会学生学习,重视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学习,重视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整合与方法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如基础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阅读笔记法、信息交流法来加深和拓展学科知识。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则提供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进行角色扮演、合作体验,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不但要回答出“考什么”“如何考”,还要回答“为何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模式。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报告与答辩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不同的操作方法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以评价促发展。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阐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将面临更高、更快的大发展。职业学院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教学观,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因此,我院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构建,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破传统的考核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毕业生。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教学中体育教育论文 一、提升初中田径教学效果的方法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尤其是此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若对其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对其以后的专项体育成绩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而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再加之本身较差的心理素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因此,在训练中内容中我们需要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中考体育成绩创造必然条件。 (二)和谐教学,注重田径专项素质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教学的需要。 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因而可开展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的训练项目;而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其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耐力素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的发育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氧耐力训练承受力。在训练过程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均能获得较好的力量、速度、耐力方面成绩的提升。 2、技术训练 对于田径训练中,有许多项目都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而在训练过程中打好技术基础,这将对提升初中学生体育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田径技术训练中需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进而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在初中田径训练中对运动技能的形成需经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在各阶段的训练中需根据学生特殊的生理过程,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田径训练水平;同时让学生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学生提升田径技术水平;在巩固阶段,需注意将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进行和谐均衡训练,以此来达到田径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二、结语 城乡结合部学校体育教学的器材短缺问题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多少的改善,但是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够让这种现象来影响到我们中考体育教学的开展,我们必须要积极的思考该如何来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得到应有的锻炼。而在中考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首先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其次根据学生原有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及体育知识与经验去设计教学计划,抛弃传统照搬理论去进行教学模式。总之,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新型教学,需要广大师生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的同时,积极完善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这才是将我们初中体育中考成绩推向更高的台阶的必要手段之一。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渗透素质教育 一、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落实教学活动,深刻穿插教学活动的旋律,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宽泛,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全面地展现学生各自的特长。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针对中学素质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性,并积极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去,并教育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而全面地学习体育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水平,灵活多样地掌握教学的方法,并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并科学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锻炼水平。 二、认真组织教学,实现全面落实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并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更新教学的理念,并重视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全面而深刻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主体性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团体的精神,并带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团队中来。教师也可以通过篮球比赛,也可以组织拔河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感受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重视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教师还要重视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重视教学对象的适应性,并做到精心合理的编排,全面而深刻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三、落实全面教育,注重服务大家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智力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差别,了解学生学习不努力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充分把握学生的差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保证学生在学习内容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各个层次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和情感等情况的了解,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学生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教育学生明确教学重点,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体现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体育活动的练习,重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 四、确立健康第一思想,落实教育方针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发展,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全面落实教育教学的目标,并重视教育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通过教材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内容,并重视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开设不一样的体育教学的课程,提高并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要设计并安排好学校的宣传栏的宣传效果,重视体育教学的知识的运用,真正全面地落实宣传栏的作用,并在学校群体中全面科学地进行宣传。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深入落实到科学的体育锻炼中去,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 五、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保证学生能适应学习生活。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并在学生的锻炼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的精神。教师要认真加强学生之间的友情,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并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保证在学生体育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学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重视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优化,培养学生形成好的人际关系,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轻松和谐平安的教学的氛围,并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日常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重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个人学习的自主性的提高,并重视教育学生更全面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中去。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保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提高学习体育竞技活动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要重视素质教育的深入全面的实施,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才能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并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实际锻炼的水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沟通,重视学生科学地树立正确的锻炼目标,并教育学生更加科学高效地提高锻炼能力。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的思想教育研讨 中学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处,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好动、好表现自己等等,体育课的特点恰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进行的,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将德育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发挥集体力量,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千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脊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课的特点又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热情的态度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少畏俱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三、竟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竟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惫志品质和心理因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球类课,要求灵活果断,有集体配合意识,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上耐久跑课时要求发扬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妥,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空间广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如课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用这些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必须掌握多种规则,并且严格地执行,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例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认真讲解技术动作并提出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怕累的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进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形式常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有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应始终从“育人”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出发,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利用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的素质,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讨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体育的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是体育审美教育的基础。体育审美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塑造美的体态,培养美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包括发挥体育教师健美体魄的榜样力量;通过多层次的动作技能讲解传递美的讯息;创设美的教学环境,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运动的美;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审美教育 一、体育审美教育的基础 1.体育的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象之一。从古代奥林匹克到现代竞技体育,从学校体育教育到大众娱乐体育,从运动场上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到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及动作造型,从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时刻展示着美的韵味,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更是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创造美的艺术源泉。 2.体育的美育功能 体育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就具备了美育功能。体育的美育功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上,体育是塑造人体美最直接的方法。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人体进行美的塑造,使人体从基本体态和运动姿态上表现出健康、挺拔、匀称、协调等外显特征。在精神层面上,体育是培养人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手段。参与跳水、滑雪等运动使人变得勇敢;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促进人们彼此关爱、互助,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参与登山、耐力跑等运动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审美教育应该是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实现彼此间功能交互的教育行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审美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塑造美的体态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总会和人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认识到拥有健美的身体将一生受益,拥有健美的体态将极大提升幸福指数,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更多的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体育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慢慢成熟,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发展,精神上也会得到有益的历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会通过体育逐渐建立起对美的享受和对美的感悟。通过体育审美教育,学生会懂得什么是运动的美,认识美的规律,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学会欣赏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创造美的人生。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1.体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的美学诠释 (1)发挥体育教师健美体魄的榜样力量在体育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就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自身健美的匀称体型,标准的动作技能示范,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都是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体育教师带给学生的这种榜样力量会持续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意义重大。 (2)通过多层次的动作技能讲解传递美的讯息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师在讲解运动技能时增加一点运动文化背景知识对启迪学生的体育审美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的运动技能,最难忘的可能就是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动作技术。例如练习耐力跑,体育教师在讲解基本的动作技术以及呼吸技巧的基础上,再简单介绍一下马拉松跑的由来,学生了解了雅典战争中跑步报喜的人不幸死去的悲壮故事后会对长跑运动文化产生更多的感受。每一项体育运动的背后都有悠远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用美学诠释传递运动文化是实施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2.体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者的美学体验 (1)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运动的美学生体育审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运动的亲历实践。随着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增加,运动实践带来的运动感悟和教学情感体验会愈加丰富与深刻。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动作符号,只有读懂了动作符号的含义才可能领会其中的美,只有掌握了动作技能才可能引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会了篮球的基本技能,在运动场上参加过篮球比赛后再去欣赏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时候,因为学习过,参与过,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的技术动作和竞赛规则会引发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2)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运动实践并不是影响学生运动美学体验的唯一因素,具备较高的运动鉴赏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美学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鉴赏包括竞技体育比赛场景的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美、动作技巧美、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等众多元素。体育教师通过课内外的综合教育教学资源,使运动技能实践教学和体育竞赛运动鉴赏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健身健美的知识与方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水平,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蕴藏着美的宝藏。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将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美学理念,培养学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审美能力,为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有益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具有健美体魄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王军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山区乡村初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学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教师通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贯彻落实。例如:严格考勤、考核及请假申请制度,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拔河、篮球比赛的项目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长跑练习中“极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操和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和游戏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而在山区农村初中,教师往往是“一专多能”,再加上场地、器材的限制,体育教学的内容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教师更应该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后,养成健身的好习惯。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离校的远近给学生布置不能同的练习内容,离校较远的同学可以安排耐久跑,离校较近的同学可以安排负重练习,手拿石块或砖块,脚上拴沙袋等,并且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育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每节课准备部分的队列、队形练习,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双人绑腿行径,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小组竞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场地、器材保护,培养学生爱护财产的优良品质,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结合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时有偶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该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或长跑竞赛中,有同学摔倒后爬起来继续比赛的事件,教师应及时地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感,当然对于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例如:在练习掷铅球中,有的同学忽然从投掷区跑过,教师必须严厉批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以身作则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榜样。因此应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体育课不能穿皮鞋及紧身不易运动的衣裤,则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如果教师一身西装革履,则反而误导学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另外,教师要学会如何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他们打心眼里信服你,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较单纯,更容易接受教师的爱,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具体化,而体育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及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高尚的品质、聪明的才智和健康的体魄结合起来,有机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育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体育课是学生的增强体魄、放松身心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学生面对高考学业繁重,体育课程能够调节中学生快速的生活节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为社会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课程。但由于目前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学体育课程还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课时不足、体育教师思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体育;问题;措施 近年来,通识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通识教育既符合了现代培养全能型教育人才的需要,又顺应了目前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其“培育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对高校初中学生体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素质教育课程,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在提高初中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初中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体育素质教育不到位,对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阻碍作用。笔者在研究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浅析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1.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课时较少,学生运动量不足 目前,由于中学生考试课程较多,面临高考压机较大,因此中学体育课课时被压缩。经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的体育课每周只有一至两个课时,有的学校甚至以学习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为由,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加之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大多集中在体育课堂上,课下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运动,这让本来就课时不足的体育课更加无法满足学生运动放松的需求。学生因此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对体育锻炼也产生了懈怠心理。 1.2对体育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初级中学来说,体育素质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虽说体育不是考试科目、专业课程,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存在体育课课时较少、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文化培养重视度较低、学生体育意识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学校不仅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体育课活动不足,学生兴致不高。 1.3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到位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被调研的初级中学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用来排解无聊情绪、打发课余时间的趣味性活动。大多数学生缺乏一项自己感兴趣又可以终身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也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都比较淡薄,进行运动锻炼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暂性。 2.提高初中学生体育方法 2.1实现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时一般采用统一的培养机制,体育教学中对年龄、学科、性别以及身体状况都不加以区分。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在现有的系统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各自的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供同学们选择。顾及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特征,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2.2调动学生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兴趣 现阶段初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大多是在学分需求和学校要求的强制下进行的。笔者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凭借兴趣自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余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较弱,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多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有益之处,让学生真正将培养体育文化素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还可以增加体育课课时、提高体育课程学分比重,以此来加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力度,让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行动。 2.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在教学时还有一个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教师与课堂的附庸。这一现象不仅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存在,也普遍存在于其它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高校应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自主研究与发现体育运动项目的价值和趣味。 2.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迅速,这对人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实践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体育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指导下,通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3.结束语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深刻、得当、生动的活动课程。不管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还是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学生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课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认可,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制度还不完善,仍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填补,仍有很多的短板等待改善,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作者:曾繁旺 单位:赣县第四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正是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所以加强对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初中生教师,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应该逐渐渗入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主要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细节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德育;研究分析 初中正是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心理方面对于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十分全面和具体。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对运动技术的提高,经常性地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这种片面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成长。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意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团结的意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会做人,树立坚毅的品格,从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体育课都是室外课,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所有教学内容都是老师自身安排的,期末的时候也没有相关的考试,可以说是一门特别轻松的学科。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落后,所以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不重视,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够认真负责。事实上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相应的体育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渗透相应的思想德育教学。比如最为常见的田径运动,学生一般都比较排斥田径运动是因为它比较枯燥和无聊,而且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所以如果教师想要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自身心理上对田径运动感兴趣才会在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身极限。教师可以在恶劣的天气跟学生一起训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而且老师自身的热情一般比较容易感染到学生,训练的效果也比较好。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田径运动锻炼中的坚强的品质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劲头,不怕苦不怕难。其次就是健美操教学,健美操教学是一项集锻炼娱乐于一身的一项运动,训练过程中轻快愉悦的音乐律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种体育教学内容给学生传递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教学不能脱离德育而单独存在。 2在教学组织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什么是教课的主要任务,有目的地教学,不断地提高我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思想教育渗透的效果。体育课程的教学老师应该采用恰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例如:老师可以课堂中检查服装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可以通过体育课站队,要求学生向我国的解放军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约束力;通过利用学生对体育器材的发放,培养学生对于公共物品的爱护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于物品的整理和保管,而且对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帮助。 3在教学细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3.1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本就是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比如: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做到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自身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够更好地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穿运动服装,如果教师自身穿着时装,要求学生穿运动装,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要求学生注意文明素质,不讲脏话,不骂人,老师自身在课堂中自身不体罚学生,只要教师自身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体育素质教育。 3.2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体育课堂必须要遵守最基本的课堂规则,课堂常规也是学生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更是教师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向学生多强调课堂纪律,比如:课堂考勤,请假,服装要求等,不论什么事情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要求按部就班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课堂要求,并且在此过程中养成服从老师指挥的良好习惯。体育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件事情就是:部分学生经常因为跑步辛苦通过请假的方式来逃避,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认真地核实学生的真实情况,课堂点名;另一方面还要经常教育学生应该不怕苦不怕累,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事迹讲给学生们听,鼓励他们要学会坚持,对于经常请假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自己主动地加入体育训练中。 3.3教师的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不同的表现进行逐个点评,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表现差的进行批评,从而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例如:有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总是在自己学会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中生有很多对自己的质疑比较多,经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运动正是培养学生坚毅性格的最佳土壤。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违纪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出并批评教育。对学生在室外体育课程中乱丢垃圾的现象,老师应该重点批评,教育学生应该保持卫生。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批评为辅,教育为主,要尊重学生,以理服人。体育运动是需要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完成规范性动作的一项运动,所以说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克服自身的身体困难,经常锻炼。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应该通过评价对比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克服自身难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青春叛逆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刻,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不是十分成熟稳重,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所以在生活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体育教学正是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作为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是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生的身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向初中生渗透德育思想,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初中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本文旨在探讨初中体育课堂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德育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把德育思想在各个学科中向初中生进行渗透才能够确保初中生健康的发展。体育课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贪玩、自私、孤僻等性格容易导致他们沾染不良习气,甚至有的初中生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根据初中生的思想、个性、情感等规律,真正地将德育灌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初中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树立健康的体育运动意识。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实际初中体育教学经验,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希望对初中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将德育教育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按照体育教材的特点科学有序的渗透德育教育。还要充分了解体育教材,寻找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变传统体育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初中生进行接力跑时,我会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将普通的接力棒换成两个篮球,也就是站在跑道一端的学生要抱着两个篮球跑到同伴面前,将篮球传递给同伴,在传递篮球过程中篮球不能掉落,然后接过篮球的学生继续抱着两个篮球跑向下一个学生,以此类推。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轻松,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能够较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兴趣,提高初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中长跑训练初中生的耐力以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利用各种体育器械锻炼初中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品质;利用篮球、足球等比赛激发初中生的集体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面向全体初中生 在实际的初中体育课堂上,很多体育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与学生的情况不符,使初中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也无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一些体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只关注体育尖子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体育后进生不闻不问,使初中生的体育水平出现两极分化。我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积极学习体育新课标,教学面向全体初中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快乐,并且我会及时观察初中生的思想动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在跳高课上,很多初中生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和任务,在内心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跳高训练,因此体育课的跳高训练往往都以失败告终。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进行及时的分析,学生跳高失败的原因与身体素质和体能有关,但是与学生的内心思想也有联系。所以我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给学生讲解跳高的具体步骤和防护措施,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示范动作。当学生跳高失败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当学生跳高成功时表扬他们继续努力,发挥潜力学习更多的跳高动作。 三、对学生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具体化和灵活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进行榜样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化和灵活化。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文明、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体育教师既要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我经常会利用国家女子排球队和国家乒乓球队的战绩去教育初中生,让他们知道学习体育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还可以为国争光,从而激发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养成艰苦拼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如今很多初中生的纪律观念较差,上课散漫,态度不积极,沉迷网络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改变和学习的机会:上体育课时要求学生准时集合;按要求站队;体育活动按规则和要求进行;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知识讲座等,希望能够让他们明白学校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是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的。 四、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中,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初中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会及时有效的表露出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德育机会,体育教师必须严格把握评价的方式和力度,积极改善初中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对于同一个体育教学项目,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初中生则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主动配合体育教师完成体育训练,并且积极探索新的体育训练方式。而又的初中生则表现出漠不关心和缺乏兴趣,不能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训练。这时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道德素养,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初中体育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教学资源,找到体育与德育的结合点,还需要全体初中生提高思想意识,积极配合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爱学习、爱生活的好品质,从而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作者:郭东文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新房子初级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体育是对初中生综合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要求,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不高,使初中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创新 新课改提出初中教育要侧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极为鲜明的自身特性,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以及广阔的活动环境,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情境教育、现代化技术、拓展实践和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策略,希望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积极开展体育教学互动,确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发展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体育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也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体育教学应该把初中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育教师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等互信的原则下开展课堂教学,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每次体育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锻炼时间,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给学生讲篮球规则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练,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动作和规则的讲解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高效的情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努力创设开放、高效的体育课堂情境,使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掌握体育知识,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创设课堂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训练。比如在对初中生进行耐力跑的训练时,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创设了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例如“重走长征之路”的长跑比赛,不仅激发了初中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信息化和现代化,便捷的科技给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初中体育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体操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轻松地把高难度动作分解学习,也能够让初中生加强对体操动作的掌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掌握当前课改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欣赏各种比赛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学中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增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育体和育心的目的。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针对雨天雪天学生无法正常做课间操,增加了室内操项目。初中体育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爬山,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爬山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耐力,还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肺活量以及腿部肌肉等。 五、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初中体育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示范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示范动作做到标准规范,这样才会有利于初中生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比如在教学生前滚翻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方砖和足球滚动时的不同用力情况,让学生明白前翻滚时要尽量减少阻力,使自己的身躯紧缩成一个圆形。接着我再给学生进行正确地示范,并让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法的前滚翻,总结出正确的前滚翻方法。 作者:吕有宏 单位:甘肃省山丹育才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试议乡村初中体育教育路径的重大突破 一、终身体育呼唤农村中学课程设置向家庭、社会辐射 学校体育为学生奠定了基本理论、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的良好基础,但是,如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还需从改变职教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入手,有以下拙见仅供同仁探讨。 1.每周两节的普教体育可应改为“基础+特长”式教学。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基本素质和运动能力,又拓宽了体育文化课层面。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强化素质的同时,使活动内容新颖、有趣、富有创新,将身体练习与智力发展、兴趣爱好相结合,培养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 2,开展大课间和兴趣小组活动课堂。教育部要求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广泛开展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最近十年来经过许多学校时间证明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也是落实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保证的较好方法。保证阳光运动需要的时间是落实阳光体育的根本前提,大课间、兴趣小组的开展,将为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正迁移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要使体育活动课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与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相结合;与社区和家庭体育相结合;与体育锻炼达标相结合;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新时尚—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特色化。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以人为本,全员育人。具体操作如下: (l)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大众健身项目:如武术、大众健身操、太极拳系列、木兰拳系列、街舞、跄拳道、安塞腰鼓、民间秧歌等,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2)以专业班为单位,组织传统项目体育教学大比武。如广播操、健美操比赛、排球友谊赛、篮球友谊赛、乒乓球单打(双打)挑战赛、拔河对抗赛、足球争霸赛、以及跳绳、踢毽子、跳皮筋、垫球擂台赛、“绑腿跑”“蛇形跑”“端乒乓球”“呼拉圈赛”等。 (3)以个体为单位,在大课间里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健身与娱乐活动,打破班级界线,扩大交流范围,选择协作与合作伙伴,既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又增进友谊、展示自我价值。通过大课间与兴趣小组活动来弥补青少年每日不足一小时的运动量,优化体育教学结构,丰富和延伸体育教学内容,活动育人、活动育体、活动育心。建树富有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朝气蓬勃的校风校貌,展示学校精神;形成激励与竞争机制,培养创新能力,倡导“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体育文化含量。 二、农村中学体育,考评办法堕待改革 一味地追求达标成绩,既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使大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失去了体育热情。更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内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因此,必须扬弃达标、考评结合,做到素质与特长相结合,考虑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全面衡量。大可不必因过度肥胖,速度缓慢而失去毕业证,造成心理压力,遗憾终生。 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现行农村中学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中学体育观念相对滞后,课程内容在普教基础上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生体育脱节,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 2.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以竞技运动、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过分注重体能与技能,对于其他方面比较轻视,评价标准“一刀切”,绝对化,导致学生的厌课情绪,失去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农村教育的市场是社会,平台是特色,学生是资源。要挖掘资源、树精品、建名校、创特色,就必须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和终生体育意识,构建五彩缤纷、文武双全、科学时尚的职教体育大课堂,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其中,观念的更新是关键,这就需要开发软件—领导者具备教改理念、科学决策和体育教育的正确导向;配备硬件—投入资金,改善运动设施与场地器材;培植操作者—开发师资队伍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从而将专业过硬,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教育产品—“学生”推向市场。 作者:吴晓霞赵玉琦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寨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探究阳光体育下初中体育教育的价值 1.阳光体育使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更加丰富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规定使85%以上的学生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要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实际上学生的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单靠每周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阳光体育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了重要的保障,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结合,既完成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如每到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时候,班级就会组织一些文艺体育节目,这些体育节目的完成要靠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班级之间组织的体育比赛、训练比赛也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因此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要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的行列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阳光体育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的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推动了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风貌,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阳光体育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大多在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频繁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减作业,但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这种提倡就成了口号,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对立的心理。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确地对待失败,以此树立良好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参加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和烦躁,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4.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和体育场馆是必不可少的,要有相应的运动空间和体育器材做保障。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并不断丰富起来。但总体来讲,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体育场地缺乏尤为严重。阳光活动开展五年多来,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是学校的领导重视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场地有了保证;其次是体育器材得到补充或者更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也会专款专用,合理配置。最后,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计划中。学校要发展,不能只发展智育,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结语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阳光体育活动长效发展机制,避免走形式主义,使阳光体育制度化,从而长久地开展下去。如果只是说说,或者开展个两三年,那么阳光体育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学校领导增强阳光体育意识,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改造体育设施场地,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得到保障,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落到实处。 作者:王宝珠单位:渭南市临渭区育红中学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深究初中体育课教育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体育考核作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的体育课考核都采用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这部分学生,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素质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和提高。 一、体育教材改革已成关键 1.改革的原因。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为目的,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材是我们执教的中心,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材,而不只是在理论与逻辑上讲得通的教材。 目前,我们使用的体育教材,许多教学理论、方法、原理都是从体育院校的体育理论演变简化而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方法和理论指导,缺乏技术的主要特征与关键的技术分析,远离实际,年级跨度大,教材容量太大,学生在上课时每个项目都要学一点。不仅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枯燥呆板,这种情形下体育考核体制最终成了被动的检测手段,与国家规划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有些偏差了。 况且,考核内容服从考核方法,考核方法服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决定考核内容,三者之间是环环紧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教材改革,对于指导考核内容、改变考核方案起直接作用。教材改革应向健康素质、兴趣、特长发展,应灵活地把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区域体育等贯穿于体育教材中去,为终身体育服务。有了正确的教学大纲,体育考核的发展才能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与完善。 2.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传授体育教材,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是会健体,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基本教材比例减少,合并和删除部分基本教材,增加自选教材和选用教材的比重。各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教材。选用教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终身体育。 二、体育考核中身体素质的评价应以健康素质为主 1.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平衡等,它是每个人为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分成两个不同概念,一是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叫运动素质,另一个是把身体素质中对增进健康素质和预防某些疾病的素质叫做健康素质。本文认为体育考核应当以健康素质为考核标准,仅用运动素质评价人的健康素质是不科学的。 2.运动素质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健康素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后天的自我塑造。在我们未来的测试标准中,应当减少与人体健康没有特别关系的速度、爆发力等素质项目,增加与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测试项目。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同时也可以调整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意识。 三、体育考核项目的选择 体育考核除了以健康素质为标准外,还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现代体育运动已走进了生活,从过去的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我们的体育不只是一堂单调的教学,而是发展和推广全民运动、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的教学,这就使我们在认识观念上发生转变,寻求新的教学体系。 目前体育考核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局限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准。在项目数量的设置上应尽量多几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不能用绝对的评价标准一概而论。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既能发挥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也能提高学生的锻炼与考核的科学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从健康第一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考核内容上可以有更多选择性,从考核的次数上可以少些,一学年进行一次,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考核应从整体出发,根据现实、具体、近期、可控、可测和个体化等原则,按照学生动作学习情况制定测量或评定的方法,尊重在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任何水平起点的人群。 成绩上升幅度越高,难度越大,所得分值也高的运动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只要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一有所提高,就能得到相应分值。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统一标准和相对提高的综合评分办法,才能客观地描述每一个个体。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培养新型人才――论素质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运用 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 摘 要: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 关键词: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四、多元检测,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科学的课程评价既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动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要彻底摒弃以学生运动技能检测作用唯一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符合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要求,建构切合实际的评价量标体系,使评价不但关注学生体能训练指标,还体现学习兴趣、过程参与、体育文明、心理健康、竞技成绩等方面内容;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检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评价量标体系为依据,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评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互评则应充分调动小组同学的积极性,重点对学生参与运动过程、心理健康、体育文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师评则是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给予适当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检测;三是评价手段多元化。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测量学生的竞技成绩,另一方面,要采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如:学生体质与健康测量仪),准确测定学生的体能指标,再一方面,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法,作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评价,使检测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四是评价结论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改革传统检测中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毕业及升学考核范围,更增强了评价的调控功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学理论论文:关于运用体育社会学理论分析体育社会问题 [论文摘要]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孳生各种体育社会问题是一种必然现象。体育社会学在创建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体育社会问题,也只有在研究体育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立其理论。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理论;教学;和谐发展 一、体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拜客认为》:“体育社会学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制度,研究他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和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二、当前体育的社会结构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体育社会现象出现了集注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体育社会现象的集中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现象开始不再依附于其他社会现象(如教育、文化等),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全球的“体育人”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人在增加,体育的社会组织的扩张,各国政府对体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体育占用社会的总时间在不断增加,因此体育中形成了一一些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如球迷与俱乐部、球员与业主、社区居民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这些新社会关系的出现吸引着社会的注意力,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军事、宗教、民族等的变迁与发展,要想解释、理解和管理这些社会现象进一步求得体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诉诸于体育社会学这门学科。 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与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形成较大反差。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和产业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体育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具有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为主,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 三、体育教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体育作为一项独立的运行行业和事业出现以来,它的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使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同时,让体育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实施体育战略发展目标必不可缺的基本因素。我国学者周西宽等指出:“体育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体育的历史表明体育和人类其它活动一样,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的,并在同各种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其规律。从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是同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同时,体育也通过自己的特殊作用积极为~定的社会及政治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少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体育经常也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服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有经济作为基础,体育总是在经济的发展中而繁荣起来的。反之,体育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体育社会学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 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体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它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的造型、色彩、功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着社会心理:大型的全国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奥运会等,已经成了主办城市推动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唠动技能,培育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和教育都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首先,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体育系统为了适应科学系统的要求,必然要使体育系统自身的功能与结构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有能力接收和消化科学系统的影响。而要有成效地实现科学影响对体育系统的渗入,就必须要由体育系统制定出一系列既能反映科学系统的要求,又能符合体育系统自身行为特点的具体政策。其次,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政治系统即国家与政府作为媒介加入了科学与体育社会互动的行列。 五、体育社会学与和谐社会 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体育的功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意识氛围;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龙头作用;发挥复退军人和学生的骨干作用;发挥乡村干部的带头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组织参加“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评选;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活动计划即形成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公民供给和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基本满足全体公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体国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用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来带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以此来带动人们消费结构的调整,用消费结构的调整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就是把体育工作融合到社会,融合到政治、经济各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可不可以这样来看,最能体现“三个代表”,“以人为本”能够直接体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已经确定了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把身体素质加入进去,所以,体育在这里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可以走在前面。最后调整的社会结构就是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 社会学理论论文:浅谈社会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外事翻译研究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 行动者网络 高校外事翻译 可行性 论文摘 要: 本文拟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用社会学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来指导现阶段的翻译研究,并将其用于对高校外事翻译进行分析,进而验证这一理论指导高校外事翻译的可行性。 传统的对高校外事翻译研究相应地受各个范式的翻译观的指导,在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高校外事翻译多从语言层面上着眼,强调字面上的对等。在多元范式翻译观的指导下,有学者用关联理论、功能论、目的论等理论来探讨高校外事翻译策略,视角多将译者或观众作为出发点或中心。在结构主义范式阶段,翻译研究被禁锢在文本对比和语言(信息)转移的范围内,有关翻译活动中那个最活跃的成分——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研究就被完全忽视了。解构主义阶段,研究成果的共性都在于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解上,由此,译者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总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译语需要的理解去制定自己的翻译策略。由此可见,以上阶段的高校外事翻译都出现了自身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社会学领域,更确切地说,在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一种全新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消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长期存在的对峙、分裂局面上给出了合理解释,创造了新的平台。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拉图尔、卡龙不仅用这一理论解释科学、技术,而且将其运用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行为各领域。那么,我们可否用其研究我们的翻译行为呢?笔者现在就从这一理论的发展背景出发,来剖析其用于知道高校外事翻译的合理性。 “行动者网络”理论指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行为应该和这些因素一起加起来考虑,这就是行动者网络所要完成的任务(黄德先,2000:4)。“行动者”是广义的,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它们可以是任何的东西,如经济、意识形态、历史环境等。“网络”由特定关系实体构成,它们之间没有预设关系,其性质和关系有网络来定义。网络不仅由人类,而且由机器、动物、文本、金钱与建筑物等组成。“行动者网络”就是由诸多不同的、互动的行动者通过异质工程建立起来的联系,行动者网络并非外部世界中预定行动者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具有不同利益、身份、角色、功能、位置的行动者构成,它们在网络中重新得到界定。这个界定、安排、赋予的过程就是“转译”。只有在相互利益关系“转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网络。这种“转译”的过程关注信息转换过程中人类与非人类的对等性,它们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应同等对待。“物”不是一味地受人塑造,而是反过来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物”被建构的状况反过来也会建构人的利益和状况,以及决定它们会采取的行动(库恩,1981:200)。 翻译的生产过程也类似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知识生产过程。翻译也是在网络中生存的。翻译行动中的各个行动者是在相互协商、转换过程中形成一个翻译网络,并为实现这个翻译目的而共同维系这个网络。在这个翻译网络中,行动者有译者、作者、读者、原文、译文、编辑、出版商、评论者、审查者、政策、组织机构等。要分析存在于网络中的翻译,研究者必须把翻译过程参与翻译事实建构的各个行动者纳入进来。 而当我们将“行动者网络”理论用于对高校外事翻译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在高校外事翻译活动的网络中,“行动者”除了包括那些与一般文本翻译相同的因素如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读者、听众之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因素,如政治因素、意识形态、民族差异,国家政策,以及教育机构、科研机构间的利益,等等。研究高校外事翻译就是要同等对待这个网络中的各个行动者,重新审视其在翻译网络中的作用,把行动者和翻译行为本身连接起来,把原文在本地语境中与新的信息、思想观念、生产技术、时代特征、政策等因素相连接,生产出最合时宜的语篇。 比如说,在高校外事交流中,经常要翻译“中国大陆”,我们将其译成“chinese mainland”(china’s mainland or the mainland of china),而不能说mainland chinese,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正是这张行动者网络里的各个行动者如政治因素及国家政策在行动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如果说“mainland chinese”,就会让人认为既然有一个“大陆中国”,就可能有一个“岛屿中国”,那就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了。同样,“中国台湾”应该怎么翻译呢?在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及国家政策这几个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知道,这个词的翻译必须体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概念,必须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引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的含义。因此,我们最终把它翻译成“taiwan,china”。 再比如,在高校外事翻译中,我们有时会翻译到国家今天奉行“开放政策”。当“开放政策”最早译成英文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有外国专家建议翻译成“open-door policy”,但是,在今天看来,显然不妥当,因为“open-door policy”为“门户开放政策”,这是19世纪帝国主义提出来的侵华政策。在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国家政策等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下,译者决策显然会改变,不会再把“开放政策”和“门户开放政策”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策相提并论和互相混淆。所以“开放政策”今天我们译成“open policy”,或更完整地翻译成“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翻译网络可以突破人们惯常的原文、译文对立,译者、作者分离,通过翻译网络,可以把各个结点上的行动者相互链接,把分散开的资源转变成一张无所不能的强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既没有译者这个中心,又不存在原文中心、译文中心等终极根据,在翻译网络中,各行动者都应同等对待。以前那些被看成是外部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也应重新审视其在翻译网络中的作用。一旦一个翻译网络建立起来,且非常稳固,就会把翻译的社会行动者和翻译行为本身连接起来,那些和翻译生产相关的翻译实践、翻译准则、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就会和文化语境、社会概况、译者决策相连接。翻译生产不仅仅是从一个语境中引进某种信息、思想观念或者技术,而是这些新的行动者如何在另一个语境中跟本地的信息、思想观念和技术生产连接,创造出新信息、新思想观念、新技术。翻译并非仅用目的语再现原文,而是和各种社会行动者创造新的关系,征召新的行动者,形成新的网络,是一个知识、社会、实践与操作形构的过程。 再看一个例子:“我谨代表江苏省教育厅,预祝河海大学与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现在被翻译成:“i,on behalf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wish a great success of the joint program between hohai university and the western australian university!”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有的地方译为“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program in running schools”。这种译法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发现,在不同行动者的作用与运作下,当文化语境、社会概况等行动者发挥作用时,译者则略去繁冗的语言信息,直接将此表达翻译成简单明了的“joint program”,以适应译入语体系的习惯,取得更直观易懂的效果。 再比如: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and taiwan is a part of the sacred territory of our country.在历史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影响等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发现句中“恢复”是绝不能忽略的,否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一直对香港拥有主权的历史事实,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inalienable)一部分,是对“一中一台”言论的严正否定,所以最终翻译成“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在行动者网络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些关键语言在任何外事交往中都要始终正确使用。 翻译是一种社会系统,一种被认可的社会现象(胡牧,2006),而现阶段翻译学的研究本身也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及系统性。在翻译学研究转向的新时期,前人已用文学、哲学领域的理论探讨了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但如果我们从另一角度出发,用社会学理论关照翻译研究将行动者网络理论用于对高校外事翻译的研究,则发现这一尝试与探讨可以促进高校外事翻译在新时代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契合高校外事工作需要,从而能推动高校外事翻译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社会学理论论文: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一 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中,反思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和范畴,也是一个有效的实用技艺和武器。它不仅使之与以前的社会学区别开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性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出类拔萃的单一特征”。 在中国的古藉中,反思一词与反省、反躬的含义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诸已,如反躬自问。在《礼记 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这样的反思主要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广。洛克曾经使用过反思概念,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作内省经验。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更占据了其哲学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识,专指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即思想的自我运动。到了近代,倡导反思性观念,提出“反思社会学”的学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有民族方法学或常人方法学的,还有其他“后现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体、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与布迪厄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私人”或“主我”)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归自身”,既把个人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第44页),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申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第48页)。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第44页)。因为,每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即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的影响,而且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个人都带有天生的唯智主义偏见,这种偏见一方面会使学者在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不自觉地将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学究式的谬误”之中,对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中的预设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实践的逻辑。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导社会科学家去认识那些“支配了他们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决定因素”(第54页),对作为文化生产者的社会科学家进行分析,对社会学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形式进行反思。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这充分表现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会科学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上。 首先,反思能够增强科学的自主性。社会科学实践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无礼的干预和潜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为社会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强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存在着一批共享的反思性手段,能被集体性地掌握和运用,这本身就是争取自主性的一种强大武器”(第198页)。当然,要保持自主性,不仅要有自主性的社会条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学资本(包括各种防御、建构、论辩的手段,以及得到认可的科学权威)。不过,社会学的特殊性质总是使其受到外来需求压力的支配,在社会场域内,总有很多人自以为拥有对社会世界与生俱来的知识,拥有天赋的科学;在科学场域内,总是存在着一些受异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识的人,所有这些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起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反思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人,但却可以减少他们的危害。 其次,反思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社会学进步的重要障碍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类的所有实践,包括象科学、哲学、法学、艺术等实践,因而具有“元”科学的性质;社会学家这门职业,其无意识的动机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门力图成为“元”科学的职业。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元”科学性质,“始终应当是针对它自身来说的”,它必须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对自己进行反思,确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对自己立场的了解。这样就能消除由于无反思所引发的各种偏见,努力探寻各种机制的知识,一方面推动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反思的条件。 再次,反思能够祛除幻象,使知识份子获得更大的自由。知识份子往往自以为有知识而自视高明,认为自己全无幻觉,尤其是对自己全无幻觉。其实,由于社会决定机制无所不在,由于符号性的支配和对社会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识份子同样存在着偏见和幻觉,不仅有对社会世界的幻觉,而且有对自己的幻觉。与此密切相关,知识份子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从个性解放中寻求自由,却忘记了“知识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种政治学。布迪厄认为,对于个人来说,无意识与决定论是彼此契合的,同样,知识份子的集体无意识是其与支配性的社会政治力量间契合关系的特殊表现(第208页)。将反思社会学用于自身,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发展自觉意识,扩大自由空间,从而把各种历史可能性都包容在理性所及的范围之内,有助于知识份子走出他们的幻觉;同时可以使知识份子确定和识别自由的真正所在,即明白在哪些场所自己切实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哪些场所并没有什么自由,从而减少在自由问题上的盲目性。 从以上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是反自恋症式的,既不是诉诸内心,谈论自身,自我欣尝、自我陶醉,也不是寻求知识份子的时代精神,它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对社会学家和塑造社会学家的世界进行反思;它对社会学的反思,是要对人们面对的诱惑和自己陷入的诱惑进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认识中心论”或“科学家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实践中心。在反思的引导下,社会学家不仅会关注任何“实践性”的事物,而且会重视理论实践的技艺和方法,学会把高度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践上完全可行的科学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论不仅是一种有关理论实践的理论,而且将其纳入实践理论的核心,在发现理论逻辑的同时,也发现了实践的逻辑。 要进行反思,首先就要消除对反思的抵触情绪。布迪厄认为,对反思产生抵触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会性的,而非认识论的,因为,反思是对个(人)性神圣性的正面抨击,是对知识份子的自我观念(即把自己看作是不受社会因素限定的、“自由漂移的”、被赋予某种符号尊严的人物)的直接批判,是对知识份子所陷入的种种幻觉的无情揭示。其次要提倡理解和容忍。在学术的讨论和思想的交流中,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彼此理解,而是超过和压倒对方,反思社会学是一种领会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容忍以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近,费孝通在讨论学术反思时,也强调了这一文化自觉的思想,并将其概括为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载《读书》1997年第10期)。再次要使反思性在培训、对话和批评性评价机制中制度化,真正培养和树立起反思性的科学惯习。 二 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启迪中,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其他近代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是“西学”。但是,在中华古代文化中,也不乏经济学的传统和精神。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以后,中国的一些知识份子开始学习西学,会通中西,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经济学派,南开经济研究所等,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到了本世纪50-70年代,随着政治的变迁,中国的经济学脱离和抛弃了西学的主流,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抛弃,经济学的中国传统也逐渐丢失。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经济学又回到了中国。由于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经济学在中国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也成为时代的宠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同时出现在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身上,使得中国经济学陷入危机之中。然而,对此有清醒认识和足够自觉者不多,笔者也是糊里糊涂,渐有所悟。 从理论的反思来看,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我们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立足于此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反思,也需要对现代经济学进行反思,还需要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解决经济学的本土化,建立中国的经济学,以便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解释,不对所有这些作出认真的反思,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从其把生产力(即人与物的关系)和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都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并注重于生产关系的分析来看,就体现着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和精神,而与注重于研究人与物关系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别。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价值论,强调的是成本和供给,而对分配和需求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其对主观价值论的批判不仅加剧了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对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即否定了价值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的成就和失误都与此有关。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关于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武器,就使哲学和经济学面临着巨大需求压力的支配,为其发展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其实,社会科学改造世界的作用都是间接的,正如布迪厄所说,“符号权力通过陈述某个被给予之物来构成它,通过影响世界的表象来影响世界”(第158页)。马克思经济学既然是科学而不是信仰,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一是要学习,二是要反思,三是要质疑,四是要超越。 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之上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成一体。虽然其理论逻辑在主要方面能够贯彻到底,但其假设前提却是与现实相背离的。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失误在于它并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思想精华,而是发展了它的某些片面之处。然而,它终究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多学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官方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因此,简单地将其抛在一边是不行的,必须对其作出一番认真的批判和清理,才能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学的前进方向。 现代经济学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演进的,我们对它不曾作过认真的、科学的反思,而是采取了全盘吸收和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和作法,不得不自食其果。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进入现代化进程,其经济理论也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这就使得人们易于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作法来对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把握不了它的真髓精义,不是拾起了它的皮毛,就是拣到了它的糟粕,更无法用其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派别林立,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角度和独到的贡献,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就是目前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完全信息、完全竞争的假定与现实经济生活相去甚远,其片面性也更加明显。但是,各个学派之间争论、批评和交流,也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因此,对现代经济学的反思要从尊重和理解出发,在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博采各家之长,破除门户之见,作好创造性解读和批判性吸收工作。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学传统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目前经济学界的同仁,国学基础普遍很差,通古博今者了了,有的抱着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也有的取民族优越主义作法,使得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和发展脱离了自己的土壤。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需要的是科学的重新阐释,作好创造性地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宝贵资源和前进的基础。 总之,要做好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反思,需要一代会通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的专家学者,需要对我们的教育来一番根本的改造。 经济学理论的反思本身就是经济学学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学实践的反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学家的学术实践中找到它的根源。 对经济学家学术实践的反思,首先需要对中国经济学家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状况有一个恰当而清醒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中国经济学家的社会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动的自由度似乎很大,有的成为某个政府部门的顾问,有的成为某家公司的高参,今天这里请去开会,明天那里邀去座谈,经济学家的自我感觉也不错。其实非也,这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觉。经济学家的社会地位与其他科学工作者的状况无实质差异。从历史上来看,学问特别是社会科学学问,主要是有闲阶级酒足饭饱之后用以消遣的事情,其繁荣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今天,如果仅靠工资生活,经济学家也许离贫困线并不太远,很多人在思考学问的同时,不得不为生计筹谋。很多人其所以不得不去从事那么多的社会应酬,也与此有关。如果不能过上一种体面安定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学问之事也许有些太奢侈了。另一方面,社会又对经济学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政治宣传、政策咨询、经营策划等),似乎经济学家都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经济学家意咨气使,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似乎思想可以自由骋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切就造成了经济学家个人的无意识和学术的无意识。无论研究对象的构建,还是理论结论的提出,上述的一切都会渗入其中,发挥作用,因此,经济学家的真正自由是非常有限的,这也许还不是一个造就大学问家的时代。经济学家需要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条件作出认真的反思,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行动自由。 其次,要对经济学的科学场域进行反思。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科学场域是一个比较混杂的场域,只要是在报刊上发表了某种讨论经济问题的文章的人,似乎都成了经济学家,而官方和业界的一些人士也纷纷谋求一个学者的头衔。因而,在经济学的科学场域内,同样也是假冒伪劣充斥。随着改革的推进,民间研究机构的出现,中国经济学界打破了原来的一统天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场域和子场域,开始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这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学术批评和学术评价的制度和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没有有效的评价、激励、筛选、淘汰机制,学者们的学术实践和行为不仅会有很多失范之处,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制衡和自觉。各个子场域之间的竞争,学者们在学术场域内的相互争斗,不仅与在社会场域中的地位有关,而且也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所决定,因为很多事情都与经济学家的利害相关,使其难以自拔。再加上经济学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学的显学地位,不仅影响到经济学家的内部交流和沟通,而且造成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上的失误,很多经济学家知识领域狭小,专业训练和功力很差,很难出现会通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的权威和大家。 再次,要对经济学家的科学惯习作出反思。布迪厄把惯习看作是一种明确地建构和理解具有特定逻辑的实践活动的方法,一种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合理的惯习既是某种适当的经济活动的先决条件,又是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在经济学家的学术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受实证主义唯物论的影响,很多人往往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和所有知识完全是客观的,而不是被建构出来的,只要消极被动地复制,不需要积极地创造。也就是说,不必提出一些既现实又易于处理的理论假说,也不必进行必要的思想实验和逻辑实证,从理论上再现现实经济生活的矛盾运动过程。一些对历史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就企图说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作法,一些就事论事的对策研究,就是其突出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受唯智主义唯心论的影响,一些人把知识份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工作看作是一种唯理智的工作,而不是一种实践建构活动,特别是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学究式思维定式的支配,一些人把实践建构活动看作是一种人为设计的产物,对个案研究和案例教学的忽视,对各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随心所欲的使用,不能说与此无关。在经济学家的学术实践中,由于对利益关系的重视,使之往往对人们的人性特征和道德关怀注意不够。在经济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的相互交往和学术讨论中,往往缺乏相互理解和彼此容忍的精神,不是你好我好,互相捧场,就是借以压倒和“超过”对方,致使很多学术探讨毫无结果。其实,学术批评并不意味着我是你非,你高他低,也许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创造,各有各的片面,构成学术发展中的一个阶梯。所有这些,都需要经济学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保持必要的警醒。 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不是某个经济学家的反思,而是全体经济学家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在反思中创建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社会学理论论文:对社会学理论中“行动”研究的研究综述 对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行动”的研究做综述,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意在说明社会学理论不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在解释某一现象时不同理论会有不同的视角。 行动理性选择布尔迪厄 一、韦伯:社会行动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认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社会学应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社会,即行动者自身的意图和行动者的集体行动。(乔纳森特纳 邱泽奇,2001)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应。社会学认为,人们的行动具有社会性,这表现为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所以,社会行动必须具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第二,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以目的作为行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认真的计算,利用何种手段可以顺利的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这种行动的核心。价值理性行动,为了追求某种价值,比如伦理上的、宗教上的而采取的行动。情感行动指的是,这类行动是基于情绪或者情感而采取的行动;传统行动指的是,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决定的行动。以上所述的四类行动类型都属于韦伯的理想类型,事实上,我们日常的行动很少是这类行动中的某一类。 二、帕森斯:行动理论 帕森斯(talcottparsons)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理论框架源自他的行动理论。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性,这一点他继承了韦伯的观点,但在分析社会行动的时候,他摒弃了韦伯的分类方式,提出其单位行动理论。单位行动具有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版本分析中,要素的种类也不同,本研究将其分为四个要素。第一,是行动者,行动者指的是个人在行动之前会思考,并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行动结果。第二,是目标,即行动所想到达的未来状态。第三,是情境,在行为理论中有“人在情境中”的说法,这里的情境指的是行动发生的场所,有两个要素:行动者不能控制的事情以及可以控制的事情。第四,是规范与价值观,行动者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决定采取何种方法达成目标。 帕森斯的关于行动的理论是建立在唯意志论的基础上,此理论认为个体行动者主观决策行动的过程。但是帕森斯认为这个过程的决策包含规范和情境,受到这两者的制约。所以帕森斯进一步发展其行动系统的理论,提出了“agil”: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与维模(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四个基本生存问题。这四种功能要求在个人行动系统中存在,而帕森斯提出这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个人行动系统扩大社会系统中,从而创立一种普适性的理论体系。但这一体系带有明显的结构决定论的态度。而社会学的发展中,往往一些非主流的理论会给主流理论带来补充和发展,理性选择理论就是其中一种。 三、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jamess.coleman)作为理性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将理性选择理论推到社会学理论为前沿,成为近代社会学的“热门”理论之一。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由新古典经济学、效益论或功利主义和博弈理论发展而来。虽然它奠基于各种不同模式,但是还是有其框架模式的(瑞泽尔,2005)。 理性选择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行动者,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行动者的基本状况及行动发生的必要因素。行动者、资源与利益是构成行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行动者都是具有一定利益偏好的理性人,并且科尔曼及费雷洛特别批评将价值、偏好或目标作为个体选择过程的外在因素的研究范式,认为有目的行动模式必须考虑人们的价值来源及其对个体偏好和选择的影响(j.coleman,t.sj.fairer,1992);资源的种类很多,具体可以分为私人物品、事件或某些专长;利益“在客体自我层面是指对特定事件后果或控制资源的满意度,在行动自我层面表示获取对控制事件所必须的资源数量,这是行动的驱力”(j.coleman,t.sj.fairer,1992)。而权利是科尔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权利的分割和交换使行动成为可能,因此权利是行动的条件之一,具体而言是指具有法定权利采取某些行动,使用处置物品或者资源以及控制事件后果,而当拥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时,可以对妨碍权力行使的人进行惩处”(j.coleman,t.sj.fairer,1992)。而“信任”是另一个促使行动发生的主要条件,信任结构使行动者间产生相互信任的关系,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着资源让渡关系。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的起点是行动者的目标或意图,在选择过程中,资源的稀少性与社会制度都是需要考虑的。行动者有不同的资源,对于其他资源也有不同的取得管道。对于那些拥有许多资源的人,达成目的相对简单,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资源或只有极少资源的人而言,要达成目的就很困难或完全不可能。而社会制度在客观方面规定着行动者行动过程与结果。这些制度的限制同时提供了鼓励某些行动及抑止其他行动的正向认可和负向制裁。 科尔曼对理性行动理论有信心,但是他也不认为这一观点能提供所有的答案,在实际的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并不是总是理性的,往往有些行为不可以或者不能完全被理性解释。理性选择理论继承了以行动者为主体的思想,开拓了行动研究的思路,将资源与社会制度纳入到其中,但是其研究仍有局限性。后现论的出现,打破了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大统思维,作为后现论家之一的布尔迪厄对行动的在对原有研究的继承与批判上提出了属于他的理论。 四、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其社会实践理论贯彻其一生。布尔迪厄将行动作为社会实践来看待,布尔迪厄本人对他的实践理论曾有过一段精彩的独白,他说:“我之所以要提出一套时间理论,把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实践感的产物,实在社会中建构‘游戏感’的产物,就是要说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逻辑(theactuallogicofpractice)——这是一种自我矛盾的逆喻表达法,因为所谓实践的标志就是‘合乎逻辑’,它具有某种自身的逻辑却不把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当做自己的准则。”(布尔迪厄、康华德,1998)当然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仅就是社会实践理论,只是本研究主要关注其这一理论。布尔迪尔的社会实践是围绕着行动者在哪里实践,如何实践,用什么实践等展开,也就是说行动者行动的场所,行动的策略,行动的工具是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相对于以前学者对行动关注的本身来说,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将行动作为分析的中心,将与行动有关的其他的因素纳入到分析中。 1.社会实践的空间:场域用布尔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布尔迪厄、康华德,1998)场域是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结成的关系网络,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场域有不同的类别和形式,如哲学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等,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和作用。但是一定的场域一经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甚至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及地位等。场域是一个争夺权力与资本的场所,一个“争夺的空间”,“任何场域,都是一个力量之场,一个为保存和改变这种力量的较量之场”。在布尔迪厄看来,有多少种场域,就有多少种利益(符号利益和物质利益)。利益既是场域运作的条件,也是场域运作方式的产物。利益推动人们参与到特定场域的游戏之中,相互争夺。(bourdieu,1992)由此可以看出,布尔迪厄认为任何的行动的产生都必然发生在一个场域中,那么分析某一行动的发生发展也必然需要将此行动回归到场域中分析。所以场域成为布尔迪厄的行动理论的最基础的一部分。 2.社会实践的工具:资本布尔迪厄的将资本指做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这种工具是行动者积累起来的“劳动”,可以是物质化的,也可以是身体化的,也可以是符号化的。所以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资本不仅仅是包括物质化的经济资本,还包括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将行动者的实践工具从经济场域扩展到了符号和非物质的场域,进一步深化了资本的概念。 如果将资本单独分析,比如对行动资本的量化分析,那么资本将失去其工具的实践性。资本是行动者的实践工具和能量,在上文分析中,行动者的行动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中的,而场域的形成是处在一定位置的行动者的力量关系构成的。所以,资本和场域是相互共存的,资本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处的场域,行动者使用资本的策略也决定于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作为社会实践工具的资本,必须要在其场域中才具有价值,资本的相对价值随着场域的不同而不同。一种特定的资本总是在给定的场域中才会有效,必须与其场域有关,不然它就不会存在或者不会起作用。场域的形成正是因为各种资本的相结合而产生,而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也是根据资本的总量以及总资本中各个资本的相对比重分配的。所以,场域给各个资本的竞争,比较和转化提供了场所,反之,场域的运作和存在也是靠各种资本的反复交换及竞争才能维持的。 3.社会实践的策略:惯习 实践的场所和实践的工具已经找到,那么实践的策略是什么呢?在布尔迪厄看来,惯习是行动者实践的策略。惯习是“由持久的、可以转化的性情倾向构成的系统。它表示出了一种组织化行动的结果,带有近似结构之类的意思;它还指明了一种方式,一种习惯性状态,特别是一种倾向、脾性、资质或嗜好。”(谢立中,2007)或许用“游戏感”或者“实践感”来理解惯习会更加的直接一点。布尔迪厄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行动者的行动就是在做一场“游戏”,这种“游戏”在一个特定的“游戏场”内,通过“游戏者”的不断尝试从而习得“游戏规则”并将其内化到“游戏者”的行动体系中,从而形成“游戏感”。“游戏者”的游戏并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的游戏。“游戏感”就成“游戏者”下次游戏的指导思路,再外显出来。当然每次游戏的过程都是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内化外化的过程。所以惯习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具有动态性的体系,它能够根据特定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调节,而且是这些惯习产生了与那些环境而非其他环境相一致的所有思想、所有观念以及所有行动。 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而在场域里的行动者是有知觉、有意识、有精神属性的人,因此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在这一点上,场域和惯习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场域是具有惯习的,每个惯习只能在场域中存在,并且每个惯习和产生它的场域是对应的关系。此场域的惯习和彼场域的惯习之间存在着“不吻合”现象。由于场域是分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形式的,惯习也不例外;因此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惯习,把此场域形成的惯习简单地“移植”到彼场域中去必然会造成不合拍的现象。用布尔迪厄的话说,“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在惯习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工具的资本不断地被运用。 场域、资本、惯习成为布尔迪厄的社会行动理论的主要线索,惯习回答的是行动者如何使用资本,而场域回答的是资本力量的作用范围。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是建立在对以往行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自己特有的思想,是对行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再回到开头布尔迪厄对于自己实践理论的那段话,个人行动不是个人理性的产物,而是在社会结构中实践的产物,而这个过程是二重性的,不断地往复发生。 对于“行动”的研究还有很多,笔者仅将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综上所述,行动理论经历了最初的简单分类的时期,再到行动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初次尝试,再到个人理性选择的分离阶段,最后经历的行动结构二重性的时代。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希望在韦伯的行动分类的基础上,将行动纳入到社会结构中;科尔曼作为现代社会学理论家中的代表者,希望可以通过从行动者的行动本身出发,将其他社会因素放在行动过程中考虑,这样可以将帕森斯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行动部分进一步细化深化;布尔迪厄笔下的行动者,表征出来的是对社会世界的一种信念态、一种实践感、一种心神投入、一种对游戏赌注的倾注和向往。这是对理性选择行为的批判,理性选择理论下的行为者是理性的主体,他的自由决定成为实践的唯一根据。 在社会学的发展中,“行动”成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并且成为诸多理论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的出现,而社会学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中,每一项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都是建立在对过往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基础上。“行动”的社会学研究也随着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统理论的“碎片化”现象。不同的学派流派都可以对“行动”做出属于本学派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学理论的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社会学理论论文:试析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三人谈——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理论 理论建设 理论思维 理论建构 论文摘要: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中国社会学兴起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成长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之中,其学术发展和自身建设遭到了各种无法回避的冲击,于是,急于使中国社会摆脱困境的社会学研究,往往来不及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理论概括,便被卷入新的社会矛盾或社会冲突之中;引用或借鉴国外现成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常常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方便形式与快捷途径。特别是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美国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简单移植,导致了中国社会学研究轻视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的经验化倾向。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中国社会学自其发端之日起,不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切地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以深刻的学术思考去建构对中华民族乃至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学理论。譬如,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严复的合群进化论、梁启超的化育新民论,以及、李达和等人阐述的历史发展理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等等,都是对世人产生强烈震撼、引起中华民族反省自强、掀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社会理论或社会学理论;潘光旦的位育中和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以及孙本文、吴景超、陈序经等人的思想观点,在理论社会学的研究与建构方面都有重要的创新性贡献。正是这些社会学家立足中国社会实际,汲取古今中外的社会学理论成果,创造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社会学理论,使得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之林中争得了立足之地,并启发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去深入思考。 如今,中国社会学重建已经二十多年了,尽管我们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经验研究,翻泽了许多国外社会学新近学术成果,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分化、社会运行和社会转型等重大现实问题上作出了一些原创性的理论概括。但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对于国外社会学研究层出不穷的崭新理论成果,中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方面表现出日渐明显的不足。 第一,对中国古代、近现代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理论挖掘和总结不够。中国学术界历来重视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先秦以来卷帙浩繁的中华经典文献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深入研究这些思想理论,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衍化的历史,而且对于了解蕴涵在今天现实中的很多深层因素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不仅没有编写出一部充分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或社会理论的著作,而且对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的总结整理工作也开展得很有限。 第二,对国外社会学理论的评介和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受简单化的实证社会学观念限制,我们通常把研究和介绍国外社会学的理论视野,限制在强调科学精神和经验原则的英美实证社会学范围内,而把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的欧陆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排斥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之外,把某些引入的国外社会学理论不加分析地应用于我们的经验研究中,导致某些经验研究成为国外社会理论观点的简单证明。这样一来,既降低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水平,也限制了对不断创新的国外社会学理论的理解。 第三,把社会学简单地解释为经验学科,以为只要开展经验观察和事实描述就是在开展社会学研究,在一些研究中排斥理论思考或忽视理论概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经验性或狭隘实证生的社会学理解。而某些学术杂志却以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在论文的评审中以此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导致了中国社会学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及其表达的严重失衡。这种观念和行为导致中国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很多表层化、平庸化现象。例如,课题立项多,理论成果少;经验事实描述多,深人分析少;热点问题多,学术积累少。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那种仅仅进行经验研究而不上升为理论概括的研究,不能被视为规范的深人的社会学研究,这一观点早已为中外经典社会学家所充分论述。 第四,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其历史的深人研究。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展开的理论视野、思想内容和方法原则,毫不逊色于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等其他社会学传统。然面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丰富内容至今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就连社会学的业内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原则也缺乏一定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对社会学的狭隘理解。相当多的学者仅仅从实证主义原则理解社会学,似乎社会学只能是实证主义的一统天下,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就不再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僵化理解。在相当长的岁月里,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仅仅被理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附带阐释,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更有甚者,社会学还常常被归结为资产阶级的学说或伪科学。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消极影响,在我国则还要加上“”的消极影响,产生了“低潮综合征”。这一病症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偏见和片面理解。例如,似乎马克思主义没有社会学,要有那也仅仅是革命斗争型的,等等。综上所述,为了克服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这些局限,大力推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牢记费孝通先生晚年向中国社会学界多次发出的呼吁:要突破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应当像费孝通谆谆告诫的那样,中国社会学既要重视科学精神,也要发扬人文关怀;既要开展客观性的经验研究,也要开展张扬主观性的价值评价;既要立足当下中国社会实际,开展参与性、对策性的现实问题研究,也要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开展历史性、思想性的意义阐释;既要依据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形成理论观点,也要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会意”、“将心比心”的理解和交流方法,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解释中国社会学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费孝通晚年向中国社会学界的呼吁,是他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宽阔的理论胸怀,积七十余年社会学研究的深刻体会,高瞻远瞩地为中国社会学在新世纪争取更大发展留下的重要嘱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像费孝通主张的那样突破保守而片面的传统社会学观念,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开拓社会学发展的新空间。 第二,根据当代国外社会学在思想理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积极突破社会学传统观念,在崭新的思想境界中开展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和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建设。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外社会学已经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大批像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布希亚、鲍曼和吉登斯等一批具有强烈人文主义倾向的社会学家,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远远地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的界限,他们做出的理论概括是在传统社会学构架中无法理解的理论创新。美国社会学界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深刻变化,不仅在实证传统中发展出一些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新颖的新学科,如新经济社会学、网络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新理性选择理论等,而且还形成了一些反对美国实证主义传统的具有强烈人文主义倾向的新学科,如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詹明信的文化社会学、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社群理论、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等。今天的欧美社会学已经展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为此,我们不能再用时过境迁的陈旧社会学观念看待国外社会学,特别是不能把我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了解或引入的一些实证社会学的枝节观念,当成是国外社会学的全部,用实证社会学的旧观念、旧原则限制我们在中国大地上开展的社会学研究。我们应当像布迪厄和吉登斯等人论述的那样,既坚持社会学的理论观念和理论视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化、后工业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用能够真实反映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新思想、新理论指导对现实生活的新研究。 第三,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并以此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从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转型、从旧式现代性到新型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的各种丰富社会现象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有解释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当代社会学的视角,对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深层理念的更新、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功能的转换、社会矛盾的处理、社会信任的重建等重大问题,做出自己的社会学的回答。我曾在1989年指出:“社会学之引人中国,在我国获得较大发展,取消27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我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面临的种种课题,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任务,而且也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转过来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前进。” 上述三点,归结起来仍然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社会学百年历史所走过的道路,即“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总之,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变革,社会在呼唤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应当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 社会学理论论文:浅谈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拓展训练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 拓展训练 应用 论文摘要: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领域理论是拓展训练中的团队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拓展训练操作技巧的理论指导,对于认识拓展训练中的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互赖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一)对社会互赖理论的认知 社会互赖理论发端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柏林大学。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于1935年提出:群体是成员间的互赖性,是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这就首次提出了“群体动力整体性”的观点。 考夫卡的同事勒温(k.lewin)在其基础上,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发,他认为群体的本质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互赖,由此促使群体成为一个整体,若群体中任何成员或次群体的状态发生改变,将会影响其他成员或其他次群体产生改变;群体成员内在的紧张状态能够引发完成共同目标的动机[1]。 勒温的弟子莫顿·道奇(mortondeutsch)于1949年首次提出了两种社会互赖: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互赖,从目标结构角度得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最终莫顿·道奇的弟子约翰逊兄弟将这一理论进行统整与拓展,形成了社会互赖理论体系。约翰逊兄弟将社会互赖分为三种情况:积极的社会互赖、消极的社会互赖、没有社会互赖。社会互赖理论将合作和竞争作为关系变量而非个体变量来进行研究。它不仅关注在完成任务中合作和竞争的效果,而且对互动方式、心理过程、人际关系、对自我和工作的态度等也进行详细研究。在教育领域,社会互赖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最成功的范例是合作学习的兴起与繁荣。 (二)社会互赖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虽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的年代,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逝去,团队合作在当今时代备受青睐。但是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是肤浅的、毫无生机的;竞争也离不开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狭隘的。 拓展项目的设计更倾向于合作与竞争的相互依存。在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既强调学员之间的合作,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有序竞争,最终达到一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培训效果。团队目标的达成,是学员间合作的结果,但是也离不开相互之间的竞争。合作的同时鼓励竞争,有助于提升团队个体的能力,进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又要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竞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高的目标的手段,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原则。一个人再强大,只能超越自己,而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攻克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难题,这就是团队力量的最好彰显。 社会互赖理论在拓展训练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完成拓展项目,达成团队目标过程中,学员之间容易相互诱导和影响。积极互赖使学员间产生促进性互动,如果学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可以感染到团队中的每位成员。这样不仅促进个人小目标的完成,而且加速了团队大目标的实现。消极互赖往往使学员间产生阻抗性互动,对困难程度评估过高,或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都会使学员产生消极的互动,如果这种消极互动得到扩散,会对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没有互赖就意味着不会产生互动,目标也就肯定不会实现。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一)对群体动力学理论的认知 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e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群体动力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kurtlewin)的“场论”。“场”是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勒温采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认为[2],群体行为由构成群体的个体来执行,但群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用公式b(f)=e×p来表示,即个体行为b是个体所处环境特征e与个体自身特点p互动的函数。 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等等。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拓展训练强调团队学习的氛围,整个过程就是帮助团队和每个成员不断发现团队和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向好的方向改善的过程。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都能体验到团队精神。在场地项目和情景项目中,目标的完成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在高空项目中,个人的成功挑战也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鼓励。 拓展训练课程中会形成以团队为单位的“场”,学员也会在这个“场”中体验项目,并在体验中促进个体的感悟的形成。虽然群体动力源于个体动力,但是群体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动力。由于每位学员在生活学识、经历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所以他们对拓展训练的理解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导致学员在参加拓展训练过程中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当团队这个“场”形成之后,以团队的整体性来引导和影响学员行为,会使整个团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即使有个别学员存在消极的情绪,但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也会产生从众现象,融入到团队之中。反之,如果整个“场”的氛围是消极的,哪怕有积极的学员,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利于团队目标达成的消极因素。 三、符号互动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一)对符号互动理论的认知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theory,又称象征互动理论),是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有着密切关系的传播学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重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米德(g.mead),其核心的三个概念是“符号”、“自我”、“互动”。虽然“符号互动论”是布鲁姆提出的名词,但符号互动理论是米德独一无二的思想,在其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中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和呈现。这个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观点理论对社会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受到其他许多学者的影响,尤其继承了c·h·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他综合了新达尔文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将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结构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3]。他认为,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他们通过“体味而理解他人的角色”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行动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他们对他人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进而增加与他人合作性互动的可能。 符号互动理论在后期的发展中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是由布鲁默领导的芝加哥学派,继承了米德的研究成果;另一派是以科学取向为特征的衣阿华学派,代表人物有m·库恩、卡奇等。两派的基本区别在于方法论,衣阿华学派采取量化的取向。 (二)符号互动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贯穿于整个拓展训练的课程,对拓展训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符号是指传达信息的基本单元。它是对事物的表征,也是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代码形式。而互动则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在不断地成熟,使学生获得“镜中我”的感觉,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也会不断地增强。 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师要创设情境,通过精心设置的项目,利用模拟的环境,引导学员变换角色去体验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等。运用“成功导向”和“关系导向”的引导方式,适时加以鼓励并引导其以成功为目标,提高个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在此过程中就存在着两大角色,即培训师与学员,那么也就存在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则是通过项目导入及规则介绍得以体现。也就是互动情境“文本”的解读过程,师生通过对互动符号的理解与解释而达到互识和共识。生生关系则主要表现在学员之间为了完成团队目标,而进行的符号互动。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把社会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直接沟通,人们能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4],即个体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相应地解释情境,并决定自己如何行动。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现在拓展训练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使用的较多的是莫利诺在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拓展训练过程中,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技术,让学员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项目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结语 拓展训练打破了单一的说教与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一种先行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倍受推崇。伴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其理论体系也得以充实。团队学习贯穿于整个拓展训练课程,将学员放到一个团队的环境中去,在团队中与他人互动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互赖理论、群体动力学和符号互动理论都是拓展训练进行团队学习的理论依据。 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理论的时间转向分析 [摘要]早期在哲学界里对时间本质的理解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与神秘。因而时间问题在哲学理论范畴中仍是未解之谜。自从孔德以来社会学家在自然科学方法论范式影响下构建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对时间的理解经历了从迷思到崛起的转变,而只有到20世纪后半叶,时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时间的理解已超越了哲学思辨的讨论和物理语境下的去社会化,人们更加关注时间的社会意义。时间俨然成为一种生活事实,构成理解社会实践问题的符码。 [关键词]时间本质;绝对时间;社会时间;理论转向 福柯认为,20世纪预示着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在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 伴随着空间时代的到来,时间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也如期而至。1937年,美国学者索罗金和默顿首先开启了社会学视域下赋予时间以社会意义的探索性研究,并提供了一种关于社会时间的方法论的和功能的分析。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勃兴,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及对理解当代社会变革的意义受到社会学家们普遍的追捧,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时间赋予行动者的社会意义。如何理解时间?早期社会科学对时间知识的理解只集中在哲学的理论范畴中,追求时间本质问题的探索,沉迷于本体论的哲学演绎逻辑中。20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科学对时间的理解已超越了哲学思维的讨论,人们更加关注时间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在关联性,时间成为理解社会实践问题的符码,即时间就是一种生活事实。 一、时间:哲学语境中的未解之谜 早期对时间知识的理解,遍布于哲学文献之中,自文明思想的开端以来,时间就一直折磨着、困扰着哲学家们。他们认为时间之谜,就是生活之谜。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活。因为生活就生活在时间之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他自己的时间里,没有两个生活在同一时刻的人。而真正生活在相同时间里的任意两个人,他们的观念、记忆、理想抱负的内容也都各不相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时间的介入赋予生活以极大的丰富性。那些构成生活,又使生活不同于物理过程的东西,要求在对他们的描述中包含一种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和愿望,也包括对过去的记忆。生活的时间绵延不断,积淀着对过去的感情,又内蕴着对未来的期望,这些是任何物质客体都不可能体验到的。要使我们对生命体的描述是活生生的———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过程———所需要的并不是使活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的那种横切面的空间抽象,而是对生活事件的一种纵向的时间抽象。 因此,在哲学语境中理解时间的本质、时间的形态,理解生活的过程在时间中展开时所采取的形式成为他们追求的首要目的。因为,理解时间的本质就是提高我们对我们自己、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生活自身的理解。然而,理解时间的意义的全部困难就在于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它们是连接在一起的吗?一个会流向另一个吗?未来会成为现在,再成为过去吗?这些问题在几个世纪以前就由圣.奥古斯丁提出,后来由爱略特、福克纳、普鲁斯特等人,以非常相似的措辞提出来。所有这些人都试图在他们的写作中反思时间本质,圣.奥古斯丁说出了这个谜题,而他这番话多少世纪以来仍然在不断回响着。“对于什么是时间?……我们在话语中会说一些比时间更熟悉和更明白的东西吗?当我们说到它的时候,我们理解;当我们听到别人说它的时候,我们也能领会”。他还有这样一段著名的格言:“什么是时间?没人问我,我是知道的;如果我想向问起这个问题的人做解释,我就不知道了;然而,我大胆地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什么流逝,时间过去就不存在;如果没有什么即将来临,那么,要即将来临的时间也不存在;如果什么都不存在,那么,时间现在同样也不存在。”他认识到这一难题、这个谜,为寻找时间之谜的答案成为他终其一生的追求。 不仅在时间本质上,对时间形态问题的论述也一直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非连续的,是由固定不变的存在于虚空中的实体构成的;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动的连续的世界。在这一争论中西方思想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和赫拉克里特的“生成”。巴门尼德认为,世界以物存在;存在是存在的并将一直存在;一切都是可知的、确定的。存在永远不会导致生成,时间没有任何独立的实在性。而对于赫拉克里特则认为,一切都是流动、变化而非静止的,对立生成对立,唯一的实在就是生成自身的实在。一切实在都在时间中流动。之所以会造成这种争论,究其原因可以归因于时间它面对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它不像客观物质那样能够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而时间是难以把握的,它的本质就是它根本不会保持静止。我们不可能控制时间,让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静止以供观察、计算和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也变得难以描述。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词谋杀时间”。因为时间是动态的,而词是静态的。用词来描述时间,词就使物保持静止。一旦把时间固定下来,词就毁了时间,所以时间问题在哲学的语境下仍是未解之谜。 二、时间:物理学主义语境中的迷思与崛起 20世纪自然科学受到时代的召唤,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方面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视野的转向。社会学家秉承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范式来构建社会科学的理论。因此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转变都伴随着自然科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界定。其中社会科学家对时间概念和本质的理解就与物理学中有关自然时间的理论阐释直接相关。因而随着在物理学主义语境中时间概念的转变,人们对社会时间的理解也经历着从迷思到崛起的转变过程。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对时间的描述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时间不是因自身而被研究的,它只是被当成一个不变的、可以无限分割的单位,成为界定其他物理量的尺度,牛顿把它定义为绝对时间。牛顿认为,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本身,就其性质而言,与任何外部事物无关,它均匀地流逝,所有运动都可以加速或减速,但绝对时间的流逝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意味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无需时间情景或无需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时间数量。 存在变化,但变化是外在,不因时间而发生。因此,运动和变化是在非时间性的时间中进行的。社会学家把它理解为时间是可逆性的、非时间性的,而且可逆性时间是假定一切都不变,一切又必然回到初始阶段。时间没有过去和将来,而只真实地存在于现在之中。社会科学家接受了绝对时间概念,即时钟时间。这种时钟是量的延续、一去不复返的,被去除了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作为尺度的时间,还有测量时间。对于时间而言,社会科学家相对于自然时间来描述社会时间时,认识到了总体性区别,而当他们把时间当做客观的数量及抽象的、标准化的尺度来使用时,却又将其忽略了。所以在社会学家视野中不假思索地把时间作为外在变量,行动的环境,并把时间进行去社会化。他们总是想应用自然界的“规律”来揭示社会的实在性,却恰恰忽视了社会时空的复杂性,这是时间迷思的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家的研究,彻底变革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观念。时间开始趋于一种不可逆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当代社会理论开始出现一种尝试性的能量和时间的融合,引发了物理学主义中时间理论的崛起。爱因斯坦的研究集中在相对时间、弯曲空间———时间和有限光速三个方面。他把时间操作性地用作一个尺度,确定时间是相对于观察者及其参照系的,是局部的、专有的或因系统而异的时间,即相对时间。 基于相对论原理,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对社会时间和时间的社会性开始产生新的理解,人们开始关注自然时间的相对性和情境性与社会时间会以何种方式共存或相异,并把结论纳入其学科的方法论体系中。吉登斯接受爱因斯坦的时空融合成弯曲的空间———时间观,并以此广泛地研究时空概念,在他的理论著作中对时段、长时段、此在概念的理解分析中实现了从二元论向二重性的转变,并展开了它们的相互包容性,在变化与结构之间、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的融合。然而,量子物理学家发现,构成经验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因果关系,在亚原子层次上不再具有意义了。他们体验到一种非局部联系和非因果性,即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的模式化的、无法抽象也不能测序的整体。量子世界的时间观认为因果关系本身就是时间现象,它包含能量和时间的行动单位,这些量子不是坚不可摧的实体,而是被视为四维空间———时间的实体,视为动态的活动模式。行动和模式概念根本上都是时间性的。社会学家把量子物理的时间观理解为时间性、根本不确定性的、未来维度的重要性。社会理论家卢曼寻求接受量子物理学的时间观,强调沟通与变化,强调作为根本单位的行动,一旦行动以这种方式情景化后,都更有意义,也就会实现了行动、能量与时间的融合,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相互蕴含。正是在回顾物理学中自然时间的定义变化,才推动了社会学家对时间社会理论具有意义的深刻见解。这是一个时间崛起的时代。 三、时间:社会学视域下的生活实践 (一)社会时间:一种生活事实 在哲学理论视域中对时间的思考多集中在时间本质和时间形态的问题,却不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实践之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中绝对时间概念的提出,更多的社会学者都只把时间当作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外在变量,而对时间的社会性研究却缺乏相关的理论著作,因此长期以来就缺乏普遍的方法论范式,从而也缺乏整合人们在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种种经验现象的研究。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自然科学中相对时间及“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继承物理学主义和社会学理论中“时间与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以时间为社会生活实践的“时间———社会理论”的知识谱系,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文科学即管理学、组织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其理论及方法体系更显视域宽泛。时间俨然成为一种生活经验事实的表征,从而时间已然成为构成聚集社会生活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 索罗金和默顿引领学界探索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意义,从而开创了时间社会性研究的先河。索罗金认为人们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生活总是带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又都是通过时间竞争来实现的。默顿对时间的理解是提出了社会时间的概念并将社会性和意义引入其中。认为社会时间是以某种社会现象为参照点来表达其他社会现象的发展与变化。社会时间不仅仅是量的,更多的是质的,体现人们所赋予的社会意义。这些性质又都来自于他们赖以依靠的组织中共享的习惯和信仰。默顿认为日历上的时间,当它被转变为社会时间时就具有意义了。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我们时常会使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来标示时间。如“下班后我去看你”“一顿饭的时间”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不同于日历上所标识的时间,目的仅仅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去做或需要多长时间”。这些事件的时点总是能与我们生活实践之间有着一种极具意义的关联。 莫顿为了证实不同地区人们时间的区分是根据人们平日里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来决定的,他们以科希人为例,因为科希人每8天才组织一次集市,所以1周就被确定为8天的计时体制,而且日期的名称几乎普遍采用集市举办地的名称来命名。同时,莫顿引证的其他地区也如同科希人一样星期计时制,多数都是由集市活动的时间长度来标识的……所有这些说明日期的周期性都与月亮等自然时间无关,而是与当地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相关联的。因此星期的标识方法大都是依赖于组织中人们活动这一社会事实来确定的。不仅如此,他还从典礼、宗教仪式、狩猎等方面,描述了人们是如何用日常的实践活动来标识时间的,时间已成为一种生活事实。除此之外,刘易斯和韦加特也对时间的社会实践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他们指出时间的概念出自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并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在社会学中,这些时间概念的界定他们认为比用天文学观察的时间界定更能表达其社会意义。他把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导入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三个层次,并以类型学为切入点提出了在个体的、群体的、制度的三个层次中每一个层面上的时间形态:在个体层面,是“自我时间”,在群体层面,是“互动时间”,而在制度层面上则是“循环时间”,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真实写照。他们还以相关的社会时间理论为出发点,将时间的嵌入、分层和同步性的概念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并融入这一理论中,建立了一种自己的建构性的社会时间类型学,推动了时间社会理论的发展。 (二)社会时间视角: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自从索罗金和莫顿引领社会学家们探索时间的社会性和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以来,便为时间社会学研究展开一种理论研究视角,从此也开启了社会学家们对时间经验性研究颇为深入的探索。许多有丰富理论视野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展开一些跨学科的实践性转向的理论思考与研究,西方学者芭芭拉•亚当、奈杰尔•思里夫特等所作出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时间向日常生活实践渗透并开展经验性研究视角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启迪,并直接促成了时间社会性研究的学术转向。在研究中,理论家们都从历史的丰富性及社会的多样性理解时间,以及在社会的复杂性中把握时间,去探寻时钟时间、社会时间和时间意识间的关联性,探寻过去、现在与未来时间的关联性,探寻时间作为资源、秩序原则和可能性生成间的关联性。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把握时间的复杂性及社会性,从而建构社会秩序的研究模式,因此实现了社会时间向一种以“生活事实”为真实写照的实践性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学家们把以前给予空间和历史的知识反应,转移到依赖于演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时间性”上,开启了学界的“时间转向”。开始关注时间是如何形塑人们的观念,关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在时间中的意义,关注习俗、制度又是怎样控制和分配人们的时间的。思里夫特在《资本主义时间意识的形成》一文中,详细阐释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商人充分展现理性及经济资本计算基础上的新型时间意识是怎样形成并逐渐被普遍认同的。这一过程是由“教会时间”向“商人时间”转化的过程,也是充分见证和体现封建主义制度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时间不再是任务定向而是随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时间由此变成一种可以被讨价还价的商品,即“时间就是金钱”。它不是被度过的,而是如同商品一样被花费掉的。伴随科技革命的来临,人们对时间的计算与管理已经越来越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时间已经由拥有者划分为与日常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时间形态即工作时间、休闲时间等。时间明显被分割,日渐被异化。这些基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阐述充分体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重新形塑自己时间观念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新的生产秩序建构的过程。芭芭拉•亚当在《时间设计与管理》一文中,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与现代性有关的时间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时间已由传统的自然观察的天文时间、滴滴答答的时钟时间向人类赖以依靠的组织化社会时间转变,从事物发展与演变过程的时间向非情境化的时间转变。而在现实社会组织中设定的时间规训使人们摒除了自然时间的局限而实现了非情感化的行为目的。人们在行动中不得不积极做出努力的行为来保持时间规训得以实现,从而避免任何的“浪费时间”以追求最大的速度和效率。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是集中做到时间意识抽象化,非情境化与合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西方社会把理性化、抽象化、实质化的时间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教育的战略。时间也就如同商人眼中的稀缺资源,成为人们竞相控制和管理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视域里,时间已成为一种生活事实并且是存在之根本。对时间的多样性表达和理解已超越了天文时间和时钟时间,开始融入价值和控制、规则,同时也不断注入社会权力关系。从此人类已超越其因物种而异的生物时间,延伸了时间的社会领域。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在人们日常实践活动的时间中全都隐含着秩序、组织、控制、权力及资源。以上这些时间理论的研究成就更深化了人们对时间社会性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学界对时间理论的研究兴趣,并不断拓展社会科学中“制度”“时间”“秩序”等理论研究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知识史的回顾中,我们既发现了时间在物理学主义的语境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把社会看成是一个超时代的过程,把时间当作行动的外在条件,并把时间作为一种自然常态、一种外生变量。从而这是一个缺失时间性的时代。但随着自然科学物理复杂学的出现及社会时间理论的发展,我们也惊奇地发现了以日常生活实践为对象的社会时间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社会时间,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叙事,一种新的视域,一种新的理论转向。 作者:吕铁林徐红曼 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 本文作者:陈宸方来武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社会学理论层面的思想 1.社会学的方法论 所阐述的社会学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方法的,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法则。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六号发表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不仅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提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研究社会现象。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于社会学上的进步,就有很大很重要的贡献。他能造出一种有一定排列的组织,能把那从前各自发展不相为谋的三个学科,就是经济、法律、历史,连为一体,使他现在真值得起那社会学的名称。因为他发现阶级竞争的根本法则因为他指出那从前全被误解或蔑视的经济现象,在社会学现象中是顶重要的,因为他把于决定法律现象有力的部分归于经济现象,因而知道用法律现象去决定经济现象是逆势的行为。因为他借助于这些根本的原则,努力以图说明过去现在全体社会学上的现象”。②因此,他在《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指出唯物史观是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法则———“社会学得到这样一个重要的法则,使研究斯学的人有所依据傅得循此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而易得比较真实的效果。这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上的绝大贡献,全与对于史学上的贡献一样伟大”③。所阐释的社会学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方法的,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的这一系列的观点与总结,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社会学指明了方向。 2.对西方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梳理 马克思主义固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建立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指导思想,唯物史观也固然为其指导方法,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忽略对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习与借鉴。对圣西门、韦柯、孔德等社会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与梳理。在《韦柯及其历史思想》中直接指出,韦柯是在意大利社会学先驱中,与孔德地位并驾齐驱的,他的研究方法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意思。同时,还阐述了韦柯的社会学理论有着很大的缺陷。他的研究方法即为经验的归纳法,其锐利的观察力虽然往往带有唯物的倾向,但“他把自然的环境及于个人及国民的影响,看得过大”④;通过学习,发现孔德继承了圣西门的知识历史观,即以为知识决定宗教,宗教决定历史,同时韦柯的社会学思想对孔德起到了启发的作用,“足以唤起孔德的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实理的三段时期说”⑤;还对圣西门(原文中用桑西门)的社会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圣西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而寻的,历史也是前进发展的,这便是他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指出,圣西门是社会学先驱的又一人,圣西门认为,社会进步的目标,是创造社会幸福,“因为劳动阶级在社会上占多数而且极其重要,所以向此标的进行的第一步,应是劳动阶级运命的改善。这是改造社会中的政治的主要问题,他主张以社会主义解决此问题。”⑥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初露端倪的五四时期,就将西方学者的一些社会学思想进行了分析,虽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的研究无法做到全面与透彻,但是在当时,足以体现他思想的先进性。 3.社会与历史、政治的思想融合 在比较与融合各类科学中发展与研究社会学,他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强调“研究各种科学,与其重在区分,毋宁重在关系;说明形成各种科学基础的社会制度,与其为解析的观察,不如为综合的观察。”⑦他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时,就做到了不断地去发现与比较社会与历史、社会与政治的关系。(1)社会与历史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他把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乃是人在社会上的历史,亦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史。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种种互有关联,互与影响的活动,故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广大的活动”⑧。因此,他认为“社会的变迁,便是历史”⑨。社会与历史是同质异观,“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会,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⑩。社会学与历史学都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与社会学具有同质性的论点,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具有很重要的启示。但尽管如此,社会学与历史学“不可认作全为同物”。社会学与历史学“其间有相异的性质”。“历史学的目的,在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经历及其变革;而社会学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合及其组织。历史学是就人及人群的生活经历为理论的研究,以寻其理法者;社会学是就人群的共同生存的一切社会现象,为理论的研究,以寻其理法者。简明的说,历史学是把人类社会的生活纵起来研究的学问,社会学是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横起来研究的学问。”輯訛輥的《史观》、《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之唯物的反映》等文章,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探索中国社会史的,沿着社会学是由历史哲学逐渐发展而来的理念与思路,探索社会学理论的渊源,以此来探索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和社会学规律的演变,这一点,也对后人研究社会学起到了启发作用。(2)社会与政治认为,社会与政治的关系是,并不是单项的因果关系,“须知社会与政治,是互为因果的,不可偏重一面的。”輰訛輥同时,他对社会问题的概念也进行的阐述,凡是能引起社会不安,并且社会立志于寻求解决的方法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与政治》中,以妇女参政问题与童工问题为例,详尽的阐述了社会问题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与互为因果关系,并为从政治上入手如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做出了要想改良社会,就必须从政治入手,依靠政治的力量的结论。这为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关于社会学实践方面的思想 1.劳动者问题 的社会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紧密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回答人们对社会学的种种偏见与误解,阐明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内容。同志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理念对当时中国工人、儿童、农民的劳动、生活、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劳动教育问题》、《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上海的童工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应运而生。这些文章是同志做了周密的实地调查之后,用详实的资料写出来的,集中地关注了城市市民的劳动、教育、生活等问题。 (1)工人问题 在深度访问了唐山煤场的朋友之后,先生写下了《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直接揭示了“工人不如骡马”的事实;在《劳动教育问题》中,他指出资本家从根本上剥夺了工人学习、教育的权利,“那知道那些资本家夺去劳工社会精神修养的工夫,这种暴虐,这种罪恶,却比掠夺他们的资财更是可怕,更是可恶”,并呼吁现代社会改善教育不昌、国民知识贫弱的现状。同志在《劳动问题的祸源》一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工人劳动者问题的祸源是工银制度、资本制度、工厂制度以及社会上少数人的统治权,同时他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工人被剥削问题的根本原因。同志还分外关注一个特殊的工人群体———童工。在他教授杜会学课程的时候,就对儿童问题非常热心。1924年他到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时,顺便亲自调查了革命后苏联儿童的生活情况。当他亲眼目睹到苏联儿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幸福的生活、成长、接受教育时候,不禁为中国儿童的悲惨遭遇深感愤怒,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并写下了《上海的童工问题》,寄回国内,以引起国内有关人士的注意。《上海的童工问题》一文,阐明中国社会童工问题的严重性。他怀着万分怜悯的心情写道:“上海工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受极重的损伤,而以童工为尤烈,这都是长时间工作疲劳过度之所致。童工被佣于家内铺店、小工厂、家庭工业、洗衣房、并建筑业及大工厂等。女童工间有沦落而为娼为婢者。”輲訛輥指出,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寄希望于军阀政府,不能依靠外国人的执政机关,因为他们不会实施一些保护童工利益的政策的。“为拥护这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人的利益和免除他们的损害,非赖上海的劳工团体的本身不可;为帮助他们智能的发育,娱养的得宜,非赖上海的献身于无产同胞的青年不可。”輳訛輥文中他用详实的资料,分析指出童工制度的罪恶和上海童工遭受的非人待遇,并呼吁广大人民关注、关心童工问题。在当时,能系统地揭露、研究童工问题的人实为罕见。 (2)农民问题 除了关注市民、工人的生活、劳动及教育等问题外,同志也同样关注着农民的生活劳动等问题。他不仅在北方指导了一系列的农民运动,而且写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农民困苦的生活现状,指导农民运动的发展。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他阐述了历史上平均地权的活动,并指出农民中最多数最困苦的阶级便是自耕农与佃农。同时,他也论述了农民、特别是贫农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号召革命同志到农村去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革命的青年同志们,应该结合起来,到乡村去帮助这一般农民改善他们的组织,反抗他们所受的压迫,中国浩大的农民样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輴訛輥同志曾把此文编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指导中国的农民革命。在《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一文中,同志高兴地指出,红枪会的出现“可以证明中国的农民已经觉醒起来,知道只有靠他们自己结合的力量才能从帝国主义和军阀所造成的兵匪扰乱之政局解放出来,这样在农民运动中形成一个伟大的势力”輵訛輥。他在文中总结了红枪会的特点,还弘扬了这种农民大运动的可贵精神,表现出对农民自发组织的极大关心和热情,呼吁农民朋友了解农民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责任,清楚的认识谁是他们的仇敌和朋友,了解红枪会的性质及其应走的道路。同时,他又指出,由于农民的狭隘、落后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会受到军阀们的利诱与剥杀。因此,他倡导农村工作者及进步青年一定要帮助农民,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这是的杜会学思想在农民问题、农民运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为后人用杜会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农村问题作出了贡献。 2.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人口问题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学者就针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过,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支持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即人口问题可以通过战争来解决,实质上,就是为战争者发动战争找到最佳的借口和理由。同志是我国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前驱。他写的《战争与人口》一文,对上述的反动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他从古今人口发展史等角度,证明战争不仅不能解决人口问题,反而会带来一来列其他问题。“夫人口过庶,固当求解决之道,而以战争以解决之,乃无异于堕胎自杀也。观于近日交战国之面包问题日益危迫,足知饥馑之来逼,全为战争之所赐。輶訛輥”接着,他又从当时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方面再次论证马氏学说的非科学性。该文对当时关于战争与人口的反动观点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及人口问题的根源。在文章的最后,同志又指出了马氏学说的部分合理性。“余虽时于马说有所非难,然并不抹杀其说于经济学上之价值,悬其说以为警戒,使人益知奋进,以谋文明之发展。輷訛輥”同志关于人口问题的阐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点来分析、解决人口问题的范例,具有典型性与可借鉴性。在这篇文章中,同志的某些观点未必会适用于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但是这是社会发展导致的。同志能够将社会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治学态度与刻苦的钻研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3.妇女问题 社会学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研究妇女问题。当社会学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妇女问题就作为一个较为鲜明的社会问题而为我国的社会学家所瞩目。同志于1920年7月,在女子高等师范、朝阳大学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社会学”等课程。他有不少篇章著述了他对妇女生活现状的观感,表达了他对妇婴幸福生活的展望。在苏联,关于妇女问题的许多理论和设想,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苏联妇女、儿童的幸福生活,让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成为他继续推动中国妇女解放前进的强大动力,使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更具世界性。1920年前后,他教学期间,写下了《战后之妇人问题》、《废娼问题》、《现代的女权运动》等直接探讨妇女问题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力主妇女参政议政,揭露封建的娼妓制度对于妇女身心健康的侵害。同志指出,中国由于过去受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压制是很严重的。针对这种情况,同志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中指出,妇女应该同男子一样参政议政,享有自己的权利。同时,对于战后世界妇女的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作了相应的研究。同志针对战后妇女过剩、女工与男工的关系以及劳动阶级的母亲问题三个方面分别作出了分析,并指出,由于妇女相对过剩,就会出现女工与男工争夺劳动机会的问题。在此,他指出“男女工人间有了结合,定能于阶级斗争添一层力量。輮訛輦”他希望我们中国的妇女们能够行动起来,珍视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地位与解放。同志从社会学视野中观察到,在当时的社会,关注妇女问题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当时的中国人心理,大多都不认为妇女有人格。所以,在《废娼问题》文章里,同志从人权及法律的角度,指出坚决废除娼妓制度的五大理由。“第一,为尊重人道不可不废娼;第二,为尊重恋爱生活不可不废娼;第三,为尊重公共卫生不可不废娼;第四,为保障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不可不废娼;第五,为保持社会上妇女的地位不可不废娼。輯訛輦”此外,他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娼妓问题的办法。纵观各国的女权运动历史加以研究,在《现代的女权运动》一文中,针对女权运动的现状从教育、劳动、生活、法律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妇女们要达到伊们完全解放的目的,非组织一个世界的大联合不可。”妇女的解放运动,是与女权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劳工妇女的运动亦不该与劳工男子的运动互相敌对,应该有一种阶级的自觉与男子劳工团体打成一气,取一致的行动。輱訛輦”他以世界的女权运动为重点,剖析其特点,分析其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中国的妇女运动要从中借鉴宝贵经验。他还指出了妇女运动的最根本不足在于自身的素质。自身素质未提高,女权运动(或妇女运动)是难以取得胜利的。从社会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视角妇女问题,在中国是较早的一位。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指导中国的妇女运动,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成为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这种方法影响了之后中国的社会学家研究妇女问题。 4.自杀问题 对自杀这一社会现象一直予以十分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早在1913年,就写有《原杀(暗杀与自杀)》一文,他认为暗杀和自杀是因不良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造成的,是社会堕落的极端体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更加注意对自杀问题的研究,于1919年11月、1919年12月、1922年1月分别发表了《一个自杀的青年》、《青年厌世自杀问题》、《论自杀》等论述自杀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认为中国的自杀现象源于社会的缺陷,根本上是源于黑暗的社会制度。的1.3万多字的《论自杀》一文,分十个部分对自杀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论自杀》分析了诸多影响自杀的因素,并梳理了大量有关自杀的统计数据、各教派的自杀观,以及中外学者关于自杀的一些论述,是五四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杀问题少有的具有分量的社会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论自杀》在中国社会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同志的诸多著作从多方面研究和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志本人为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努力及所形成的社会学的传统,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同志以一个革命家所应有的责任感和一个社会学者所具有的敏锐,时刻关注着当时的社会种种现象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是亟待解决并影响深远的,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丰富与发展了社会学理论内容,在中国社会学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并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学理论论文:网络时代社会学理论重构 一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联,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现代知识形态。正如特纳(J.H.Turner)所说:“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学科得以创立,是用以解释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转型,特别是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封建土地体制的衰退以及最终遍及世界各地的这一进程。”因此,由现代性社会转型而奠基的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典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及理论解释框架。“现代社会学的形成 #0; #0;独特研究领域的界定、研究主题的形成和适用方法论的发展 #0; #0;是以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分析、给予秩序、为社会生活管理提供有关社会技术和对社会发展进行理性控制为目的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一种现代知识形态的“社会学在现代事物的秩序中以及在‘现代性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经典社会学与现代性的这种内在勾联,吉登斯(AnthonyGiddens)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曾作过深入的分析。他强调,“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密切相关。”在《社会学》一书中,他甚至把社会学界定为“对现代性的研究”。在吉登斯看来,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制度的分析和把握,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以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代性所作的制度性诊断,都倾向于以单一的变化动力来解释现代性的特征。例如马克思认为,塑造现代世界的动力是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所呈现的社会秩序,在其经济体系和其他制度方面都具有资本主义的特征。现代性的永不静止的、流动的特征被解释成投资 #0; #0;利润 #0; #0;投资这样循环的结果。而涂尔干则主要从工业主义的影响来探索现代制度的特征,认为工业社会中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竞争这一边缘的、暂时的特征,而是来自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强有力的刺激,现代社会的特征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工业化的秩序。而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不仅包括了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机制和雇佣劳动的商品化,更主要的内容是指在技术和人类活动中以官僚制的形式出现的“合理化”。其次,在经典社会学话语中,“社会”这一概念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经典社会学将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社会”这一概念。社会学家尤其是受涂尔干思想影响的社会学家,都试图把社会概念与现代性联系起来,将与现代性相勾联的“社会”概念视为社会学的内涵,从而把社会学被视为一门与现代社会有内在勾联,以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概念化“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被界定为具有自身内部统一性的体系,而对这一体系展开的某些理论解释,正是以对社会的这种理解为基础的。例如按照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的观点,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秩序问题”,因为秩序问题是解释现代社会系统界限的关键。第三,吉登斯强调,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社会学在知识形态上与现代性特征也密切相关。经典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看成是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普通性知识,并且如同自然科学提供了关于自然界的信息一样,社会学提供了关于社会生活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预测、控制和干预社会生活。 毫无疑问,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针对现代性问题所构建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分析架构与研究方法,能够比较恰当地说明现代社会的理性(工具理性)特征。然而,由于社会本身的变迁,在今天,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因此,建构一种贴切当今社会生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已经成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议题。例如,近年来德国社会学界在对“社会学在今日何为(WozuheutenochSoziologie)”问题的讨论与反思中,对经典社会学理解当今社会生活及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出了颇多质疑。在《失去根基的学科:我们还需要社会学吗?》一文中,德特林(DarnfriedDettling)指出,今日西方社会由于个人化 #0; #0;即个人从社会条件如阶级与阶层、性别角色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及全球化 #0; #0;即全球金融体系的运作、跨国家组织的扩张、全球传播网络的形成等因素对传统社会生存界限的颠覆,已导致社会逐渐丧失了影响个人生活方法与形式的决定力量。德特林强调,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任何传统上所定义的社会,只剩下单独的个人,而他们早已不再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活动。”既然社会学已失去其研究的对象 #0; #0;社会,那么,我们真的还需要社会学吗?有许多德国社会学家认为,今天先进的西欧工业化社会在社会结构及日常生活方式方面所发生的上述重大改变,意味着长期以来作为经典社会学研究中通往对社会结构分析的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三项内容,在面对当今社会生活时,其解释力已十分有限,仅仅通过对这三项内容的研究,已无法清楚地描绘当今社会的结构,掌握其文化特征,说明其权力斗争。正如贝克(UlrichBeck)所说,如同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瓦解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工业社会的生活形态,在20世纪,现代化使人类再一次从工业社会的生活形态中挣脱出来,建立起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即更多的非工作(休闲)时间、更富裕的收入、更高的教育、更频繁的社会流动。对当今社会而言,已经不是阶级冲突,而是上述生活选项逐渐成为社会冲突的第一导火线。换言之,由于生活形式的多元化与个人化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经典社会学已面临一种强烈的挑战。经典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阶级、阶层已无法完全解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新社会形态、现象与问题,其社会分析架构对现代社会多变与异质的特征已失去充分掌握与解释的能力。例如,经典社会学中涂尔干对社会分工及韦伯对科层组织等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探讨当时社会结构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存在状态。在今日社会生活形式逐步多元化与个人化的趋势下,经典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分析架构是否仍有掌握现代社会生活脉络的解释力,已经变成一个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对经典社会学范式构成基本挑战的社会事实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而形成的新社会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勃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经济技术影响与科学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互联网不仅为当今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媒介,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的平台,并有可能由此导致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整体性转型与重构。互联网在目前已经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构成了强烈的冲击,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冲击还将继续存在与扩展。具体地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冲击集中体现了上述德特林所说的当今社会的个人化与全球化趋向。一方面,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影响,表现在个人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由相对被动变得更为主动。在以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历程基本上是由社会及家庭给定的,而在网络世界中,“人类以往的社会结构提供给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的连续性都将不复存在,变化和不确定性是这一时代人类生活的主题”。个人有可能从既定的社会条件如阶级、阶层、性别角色等中解放出来,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将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全球平台,不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而且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变数,从而使不同区域的人们有可能摆脱可口可乐式的全球化进程。所有这些,对于经典社会学研究范式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验。换言之,互联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工业时代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因此,相对于经典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概念。对于互联网的这种革命性意义,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被不少西方学者所关注,并开展了学理上的探索。例如贝尔(DanielBell)的“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等理论概念,都试图揭示当今社会转型的实质与意义。进入80年代之后,西方学者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对互联网的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理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总之,由于当代社会在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形式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例如价值态度的变迁、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扩展等,经典社会学所使用的概念范畴正面临重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情况,有不少社会学家尝试用新的概念和思考方向,取代或融合传统的社会学概念和思考方向,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目前,这一社会学范式转变的努力与尝试正方兴未艾。二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普及,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与重构,而互联网正是这种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技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影响,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远为深刻,终我们的一生,互联网都将是崭新的东西。 互联网在社会层面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与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把握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对于在社会学层面上理解互联网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互联网的技术定义,“联合网络委员会”(FNC)在其1995年通过的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中说: 联合委员会认为,下述语言反映了我们对“互联网”这个词的定义。“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0; #0;(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的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按照这一定义,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这种全球性是有技术保证的。作为分布式网络,互联网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中央控制问题。其次,互联网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以确定主机在全球性网络中的联结点。再次,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联结在一起。正是互联网的这些技术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一次崭新的技术革命。 首先,互联网技术革命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无论人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声音、图像把自己与他人相联结,从而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空间。而互联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完全依赖于其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所谓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模型,最后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与现实世界不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一切都是以有规律的数字0和1来代表的,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归根到底都是“数字信息”。数字化对于互联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凭借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拓展了信息贮存和传播的空间,从而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媒体。而网络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供网上用户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网络化所形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将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 其次,互联网技术革命亦推进了个人化进程。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无限的,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其选择也将是无限的、主动的和个性化的,而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趋向,将是不断走向以用户为中心,以个人主页为中心。“通过个人主页构成网络,在连成一体的网络世界中,每个拥有个人主页的个体将成为自己所拥有文化的解读者,都向全球输出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他对制度体系的认识、他所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达到这个层面时,……个体间的交互式对话将真正取而代之。……人与人沟通、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共容将成为可能。”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仅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而且可以成为其中有鲜明个性和独特价值的一部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从而使自己有更多的被别人了解的机会,也有更多的帮助别人的机会,更多的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更多的与别人合作的机会,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互联网的上述技术特征,表明互联网是另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因此它也会像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如电的发明,印刷、电话的普及一样,改变和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在社会层面上的结构变革与转型。因此从本质上说,互联网作为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必然表现为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复杂的社会与技术的互动过程。技术革命吸引了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经历一场知识革命。这场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知识革命引发的范式转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娱乐和从事许多其他活动的方式。要准确地解读信息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所有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无疑它已构成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即时的或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波及到政府的治理方式,我们的价值系统,甚至是我们的家庭体系,我们的所有物,我们的工作。”互联网的这种社会后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将会不断地增强。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在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模式,都会因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改变,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现存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与重塑。这种改变与重塑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凸现对人类生存方式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 互联网作为计算机信息和通讯资源的综合体,并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或者一个特定的计算机资源,而是一种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因此,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物质的或有形的实体,而是一个无形的虚拟空间,一个无中心的全球信息媒介,它能将全世界的人、组织、机构、政府、企业等联结在一起,使用户通过远程登陆,查询和共享数字化信息,并进行网上讨论,电子出版,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这意味着互联网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链接。在互联网这一借助链接而建构的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ies)或虚拟社会(VirtualSociety)中,人们确立各种虚拟身份,建立各种与现实社区中的关系不同的虚拟关系,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的自由空间。这些网络虚拟空间,包括像BBS或Newsgroup这样允许人们随时访问并给予反馈的虚拟空间,以及像IRC或Netmeeting这样的允许人们像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流那样进行虚拟空间中同步交流的虚拟空间,甚至像真实社区那样的虚拟社区 #0; #0;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免费的电子空间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结果像在真实社区中那样,有着相同兴趣的人因其相互之间强烈的认同感而住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因此,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并不意味着虚幻和容易破灭。网络虚拟空间虽然是由纯粹的数字、数据、图表或各种表征现实世界的信息组成的,不存在有形的物质实体和有生命的个人,但由于它同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网络空间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又都是真实的,是一种虚拟的真实。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网络使用者,通常都以ID账号或匿名出现,个人可以隐匿部分甚至全部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多媒体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面具,网民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一个甚至几个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个人因此丝毫不用担心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和生活会对其在真实世界中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不同,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角色扮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那些在现实中人们无法改变的天赋角色,如家庭出身、性别、外貌等,在互联网世界中却可以被轻易改变。互联网的这种匿名特征,使人们在网上有一种摆脱压抑、无拘无束的感觉。网民可以一方面始终处在隐密的私人空间之中,而另一方面,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塑造出一个有别于其在真实世界中的人格认同,扮演各种角色与身份,在虚拟社区这一公共领域中与他人进行互动,以展示一个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展示的自我。这时,网民实际上生活在一个与真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之中, 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的精髓所在,“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从在BBS、IRC或Newsgroup上发帖子,到申请自己的讨论区,再到建设自己的网页、网站,这一过程很少受权威意识形态的钳制,在这里,除了技术层面的规范之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网络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松散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的模式,任何信息可能来自任何节点,只有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进行管理,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来规范与控制网络,亦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三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学作为一种回应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上述社会结构整体转型与重构的新知识形态,应该有其有别于经典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在目前,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关键,应该在如何理解与解释网络虚拟空间的独特本性及其社会学意义。因为迄今为止,社会学家对于网络虚拟空间所做的社会学思考,基本上没有摆脱破碎片断的局限,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研究,因此,将网络社会学研究的重心,放在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独特本性,建构一套有深厚理论思考作支撑的概念命题系统上,以克服网络社会学研究的支离破碎的方式,是目前网络社会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网络社会学研究所需要突破的重心所在。这一突破的社会学后果,可能是一种全新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具体地说,这种基于网络社会学研究的新理论范式,其研究范围和问题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一些主题:(1)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社会特性及其社会学意义的研究。例如网络空间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领域?生活在这一空间中的网民与生活在传统社区中的人们有什么区别?网络空间的组织方式有什么特点?等等。(2)对网络空间所特有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例如网络空间中的信用与风险问题、网络中的青少年保护问题、网络安全与控制问题、网络综合症问题、网恋问题、网络病毒问题、网络色情问题、网络黑客问题、网络中的知识与权力问题等。(3)网络虚拟社会生活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在21世纪,网络将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空间,但是,无论网络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网络作为一个人造的虚拟世界,始终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法代替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所以,网络社会学研究也应该考察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生活将会对现实社会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与现实社会空间相比,网络空间的独特本性及其社会学意义是什么?网络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这是网络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对于网络空间的特性,本尼迪克特(M.Benedikt)认为,“全球网络化,由计算机支持、由计算机进入和由计算机产生,是多维度的、人造的或‘虚拟’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窗口;它是虚拟的,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表现,相反它们都是由纯粹的数据或信息组成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空间。而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由网络空间的这一虚拟特性所造成和决定的。与传统的社会空间不同,网络空间是一种没有时空边界、没有身份、没有家庭和阶层等社会背景的虚拟社区。在这一虚拟社区中,社会成员没有身份(阶层、组织、群体)的差别和限制,经典社会学用以划分阶层的财富、学历、地位等概念也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失去了作用。 对于这一新崛起的网络社会的性质,曼纽尔·卡斯特尔(M.Castells)认为,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在卡斯特尔看来,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塑着今日社会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引导着社会的再结构化,从而改变了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卡斯特尔看来,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新历史时代,可以称之为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网络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社会结构与形态。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的节点,只要它们有共同的信息编码(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成就目标),就能实现联通,构成网络社会。卡斯特尔认为,今日西方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节点通过网络联接而成的网络社会。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而这种网络化逻辑的不断扩散,必然会改变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以及人们在网络中的在场和缺席,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动态关系。网络社会的凸现,意味着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 我们以为,由互联网所营造的这种新社会空间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验的变化,首先体现在随互联网兴起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 #0; #0;网民身上。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市民,那么,网民就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民并不是简单的电脑使用者,而是电脑使用者通过链接而形成的一个活跃的、有生命力的社群。其成员在网络社区如BBS、IRC、Newsgroup中相互交流、沟通情感、传递信息。与人们在传统社区中的交往不同,网民在互联网中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联结和组织起来的,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从中央核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人际互动模式。在互联网中,即使处于最边缘、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同网络中其他人一样,有同等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也都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之中。同时,与工业社会的市民不同,网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网民就是世界公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群体,他们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限制,从而使麦克卢汉(M.McLuhan)所说的“地球村(GloblVillage)”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社会学来说,网民这一全新社会群体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互联网在连接计算机的同时,也连接了使用计算机的人,而一旦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使用计算机的人连接起来,计算机网络就变成了社会网络。与传统的社会网络相比,在这种因计算机联网所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个重要社会学问题,是互联网对人际沟通模式的改变。互联网的兴起,对于人际交往来说,是一场科技结合心理的革命。今天,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把自己的家建设成为人际交往的天堂,从而使人际沟通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层面。例如,互联网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生产和消费等日常活动,足不出户就能办公、购物、交往等等。茧居族(Cocoons)、SOHO族(SmallOfficeHomeOffice)、电子隐士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趋势的生动表现。同时,由于网络人际沟通完全依靠互联网络传达,因而在真实世界面对面交往时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关键因素,如表情、语调、身体语言等,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不再起任何作用,因此相对于日常的人际沟通,网络人际沟通显得更少限制、更多自由、更多创意,而且相对而言,网络空间中的去中心化交往,也使网络人际交往显得更为平等,更少群体压力。但与此同时,网络人际沟通也可能导致人们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从而使人变得更为退缩,甚至造成网络幽闭症的出现,进而发展出网络人际交往中的攻击行为。因此,互联网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关系的疏离,并有可能因此损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交往,使个人从真实世界中彻底隐退。 互联网的兴起,还重塑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由于互联网是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因此网民在网络之中的交往能以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方式进行,从而建构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没有中心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互动模式中,信息传播与人际互动完全是开放和发散式的,任何人都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差别而平等地获得信息,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等的差别而平等地交往。因此,这种模式超越了传统的权力压制,超越了因权力分配而导致的信息、地位差距,从而有可能使人们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重塑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能够完全平等地享有信息与权力,并由此导致一种新型、高效和有高应变能力的组织产生。当然,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新的组织方式必然会向积极的一面发展,实际上,这种新的组织方式也为更高效的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某些有组织的集体或突发事件的出现更难控制和预防。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在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网络本身的社会问题,也包括网络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例如,互联网使网络的关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网络的脆弱性。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能力的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社会的破坏性,便是一例。计算机病毒从开始传播到导致整个网络被感染,几乎不需要什么时间,它对网络社会的破坏性,显然具有与现实社会极不相同的特点。据统计,在已经上网的用户中,有大约80%的用户受到过来自互联网上的病毒攻击。自从1988年11月第1例计算机病毒 #0; #0;莫里斯蠕虫在有6000台计算机联网的ARPA网被发现以来,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大约有25500余种之多,可以说,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又如,随互联网形成而发展起来的网络犯罪,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犯罪现象相比,亦有其新的特征。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匿名性,使个人在安全的私人空间就可以进行或参与在真实世界中限于各种条件而不易进行的犯罪活动。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破坏网络数据、网络洗钱等等,都已经对社会公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网络交流的高匿名性、高互动性、高隐蔽性使色情信息的传播变得极为便利。在网络空间中,色情信息的传播几乎不受任何的限制,而且个人通过互联网接触色情信息也极为方便和安全,这无形之中消除了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接触色情信息所必然会受到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权威的意识形态,也可能来自普遍的道德感等),从而促进色情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色情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表现在色情信息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更在于网民追逐和迷恋这些色情信息的狂热程度。 知识鸿沟的扩大也极有可能是我们在网络时代所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按照这一假设,互联网的扩展,可能加大而不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沟”。互联网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信息媒体,它在知识传播上集多种传统传媒的优势于一身,具备可以处理海量信息、快速检索、双向交互、多媒体合一等优点。然而,昂贵的设施、价格不菲的上网费、不易理解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好像一座分水岭把社会大众一分为二:一方是媒介技术专家及高学历群体,而另一方则是普通大众。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增加,迄今已有2000多万用户,但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中国,上网仍然是一种远离百姓的“贵族化”活动。例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1年1月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250万。其中高中(中专)23.45%、大专28.97%、本科38.82%、硕士1.91%、博士0.41%,高中以下仅6.44%。月收入500元以下15.31%、501-1000元25.94%、1000-1500元15.81%、1501-2000元4.05%、2001-2500元4.05%、2501-3000元3.94%、3000元以上7.44%。用户地域分布处于前五位的是:北京12.39%、广东9.69%、上海8.97%、浙江6.62%、江苏5.43%。可见,目前中国的主流网民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程度较高、个人收入大多处于中高水平、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一数据表明,起码在目前,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沟”,相反,互联网有使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知识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互联网崛起所引发的新社会问题,显然远不止上述这些。它还有可能造成文化冲突、人际关系疏离、信息焦虑、网络沉溺、网络孤独、网络谣言扩散等问题,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调查,也应该是网络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之,面对网络社会的新社会经验,调整和改变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与问题意识已是当务之急。正如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所说:“了解社会,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首先选择向社会发问的方式。”网络社会学研究所首先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向社会发问的方式。这意味着,网络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极有可能将社会学的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构成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范式。网络社会学范式的新,与经典社会学研究范式相比,首先体现在网络社会学是一种没有基点的社会学。经典社会学总是有一个关注的基点,以此作为社会学思考及理论建构的立足点。例如经典社会学的叙事模式常常以理性作为其叙事的基点,以社会作为其知识架构的立足点。与此不同,网络社会学首先要面对的基本事实是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学把其理论架构建立在对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的认识之上,因此在网络社会学理论架构中,不可能有像经典社会学那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基点。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网络社会学是一种没有中心权威和中心话语的社会学,即一种后现代的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并译介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与救国救民思想的介绍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思想界。1899年,《万国公报》4月号发表了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节译的蔡尔康的《大同学》一文,提到近世学派中“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派,如德国之马客思”。这里的“马客思”即是Marx在我国的最早译名。[1]随后,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社会学说的介绍陆续出现在报章杂志和各类书刊。但这段时期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讨论还是零碎的。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瞿秋白、李达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对以孔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理论缺陷进行批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的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在1957年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系统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性质、特点、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奠定基础。邓小平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他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形态方面,从宏观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学进行研究和论述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补课”论,为我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铺平了道路,而且还对我国改革开放、如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在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费孝通带领社会学学者开始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从而把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他主要从小城镇研究、家庭社会学研究、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进程。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展望 20世纪的最后30年间,全球政治格局进入了空前变动时期,现代世界体系面临着各种反体系力量的挑战。在当前社会实践发生结构性巨变的时期,理解并跟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当展。当前世界和中国具有这样一些社会趋势: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领着社会的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使失谐因素被激活的结构性条件,更易形成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第二,当代社会“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分化过程形成了更强的催化作用;第三,劳动与资本的传统关系的破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两极化趋势,导致了新的二元化现象;第四,有形劳动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失去了传统上的轴心地位,形成了社会分层的消极动力;第五,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使社会风险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经济与社会的安全基础都形成了极大的销蚀;第六,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所带来的双重社会压力,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更为深刻,表现更为复杂;第七,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平衡关系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第八,社会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西方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以及全球变迁与本土社会转型,各种因素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这种影响仍在不断助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症候。这些趋势表明,我们时代的社会实践结构正在或已经超越古典现代时期。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工程正是在这种极为特殊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2] 这一时代性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量。这类重大现象几乎都聚焦到一个问题上,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质和当代形式。在这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可以视为许多复杂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基本分野。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与统一、冲突与整合的辩证思想,至今仍然是社会学理论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学来说,对立与协调、冲突与整合的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从对立和冲突之中寻求协调和整合,在协调和整合之中洞察对立和冲突;研究对立和冲突是为了促进协调和整合,反过来,探讨协调和整合是为了解决对立和冲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对于把握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有着根本性意义,这本身也说明了维护建设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形态和形式。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新型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阶段,理念和思想是最为强大的利器。真正理解维护建设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是其本来意义,意味着把握了理解历史性转换的一个思维构架,使远大志向在实践向度上深入拓展。 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理论 摘要:理论对社会学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一些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不重视理论的应用,把社会学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科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不自觉地放弃对理论的追求、关怀和探索。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坚持理论自觉,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学形成一门不断批判自身、不断反思自身、不断创新的科学。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前提;理论自觉;反思社会学 一理论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谈理论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理论以及什么是社会学理论。理论常常挂在我们嘴边,任何一门学科在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时首先明确的都是要建构学科理论。社会学也不例外,从孔德开始的社会学家,都在围绕建构社会学理论开展学理思考和实践研究。尤其是孔德、斯宾塞之后的社会学大师迪尔凯姆把社会学引入了学校教育,成为大学里的课程,相应地进行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那么,理论是什么呢?从我们直观的第一印象来理解,理论似乎可以和“抽象”、“思辨”、“概化”等词语相对应。这些词语只是说明了理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不能概括理论所具有的真正内涵。 按照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助于指导我们去“观世界”,并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世界图景”。理论具有三种特质:一是历史的兼容性,强调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二是时代的容涵性,强调理论是“思想中的时代”,即理论来源于现实;三是巨大的逻辑展开性,强调理论具有一种逻辑之美[1]。英克尔斯曾谈到社会学研究的三条途径,即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径(当下的社会学家说了些什么)和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的是什么)。无论是哲学对理论特质的概括还是英克尔斯对社会学研究途径的概括,都强调了历史、当下和逻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说明了建构社会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历史代表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重要性,当下代表了面向现实、思考现实的重要性,逻辑强调了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按照历史、当下和逻辑三方面来建构的理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JefferyC.Alexander)给理论的定义是“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①;结构功能主义除帕森斯之外的另一个大师级人物默顿(RobertK.Merton)指出“社会学理论是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2];科技哲学家罗纳德(Rich2ardRudner)曾经把理论定义为:“一套系统地相互联系的、包括一些类似规律的概化的可以进行经验检验的陈述”②;社会学家纽曼(W.LawrenceNeuman)也给出了对“社会理论”的定义:“社会理论是将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浓缩和组织起来的由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所构成的体系。理论是思考社会世界的简单方法。人们经常创立关于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新理论”[3]。风笑天从社会调查研究的角度指出,“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4]。从以上对理论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了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概念以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理论的特点是可以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我们也看到了理论形成的两种过程,一种是理论建构,另一种是理论检验。对照华莱士的“科学环”,以归纳法为特征的理论建构过程是“科学环”的左半圆,其过程是:观察(具体的个别的资料)经验概括(共性归纳)理论;而以演绎法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是“科学环”的右半圆,其过程是:理论提出假设观察经验概括假设检验证实或证伪假设理论。在这两种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理论建构的过程在以田野调查为特征的实地研究中使用较多,理论检验则在社会统计调查中使用较多。社会学理论是直面经验事实的,这是社会学这门脱胎于哲学的学科区别于哲学的关键所在。 以上我们界定了什么是理论及理论的形成过程,那么理论对社会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构成理论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概念,所以理论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套概念系统,在专业学习的意义上我们把它称作“专业术语”。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社会学的“专业术语”自然会引导社会学的研究人员用社会学概念来展开分析。这就是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理论有助于把研究者引入社会学的视野中来,也就是有助于形成社会学的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 第二,社会学理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身份的标识,也就是说,是否具有社会学理论前提是该研究是不是“社会学研究”的标志。很多学者都在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重要性。社会调查如果放弃了理论前提,这样的调查就只能停留在日常观察的水平上,和民意测验、市场调查没有任何分别,从而陷入“通俗化”的境地。 第三,过往的理论会启发研究者去思考,构成研究者思想的火花。研究者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启发”。过往的理论与社会现实撞击出了研究者思想的火花。 第四,理论可以提供研究的解释。理论除了把研究者引入了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指导其研究的方向,还为研究提供了解释的视角。笔者在2004年对滇东农村的“过密化③”现象进行了研究,关注滇东农村呈现出和人口大量外流的主流人口流动形式不同的人口流动现状,即“过密化”。在相关社会学理论的“启发”下,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一是从“推拉理论”引出的第三股力量———以“乡土性”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吸附力“规范”着农民的行为方式。传统推拉理论对滇东人口流动形式缺乏解释力,因为从当地人地关系紧张、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来看,如果依据“推拉理论”来进行解释的话,宏图村的人口流动应该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极富活力,这样才合乎逻辑。所以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论证,宏图村的人口流动状况之所以和主流的人口流动状况不同,“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合力显然被另外一股力量所“中和”。这股力量显然要大于至少是等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所必需的“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合力。这股力量正是以乡土性④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一股强大“吸附力”。二是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认为“过密化”是农民的生存理性选择。像宏图村一样的传统农村,农民在考虑是选择在家种地还是外出打工时,他们遵循的并不是“经济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遵循“安全第一,风险最小”(代价最小化)。而实际上,无论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还是“代价最小化”,这其中包含着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基于生活压力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被称为“生存理性选择”。三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分析,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农民大量外流意味着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的形成,先前外出的农民工以个体或集合体为单位形成一个又一个网络接点,为后来想出去务工的农民提供了信息的支持。宏图村外出打工的很少,即社会支持网还未形成,或者说,只是处于雏形阶段,接点太少使个人获得信息的关系支持只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还未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农民流动速度过慢甚至是停滞[5]。 总之,就像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观世界”的世界观一样,社会学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社会学观”,用这种“社会学观”去“观社会”,形成关于这个社会的“社会图景”。 二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缺失 理论对社会学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很多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不重视理论的应用,把社会学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科学,以为只要进行经验观察和描述事实就是开展社会学研究,在一些研究中排斥理论思考和忽视理论概括。郑杭生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经验性或狭隘实证性的社会学理解,这种社会学被限定在强调科学精神和经验原则的英美实证社会学的范围之内。造成中国社会学现象的现状是:课题立项多,理论成果少;经验事实描述多,深入分析少;热点问题多,学术积累少[6]。 社会调查领域,对理论的忽视更为明显,由于社会调查要直面经验的社会事实,似乎对看到的经验事实进行描述就是社会调查的全部,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刘少杰考察了1988~1998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131篇社会调查报告,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占29%,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占56%,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了大陆社会调查对理论前提的忽视程度。刘少杰进一步指出,从这些社会调查报告来看,有无理论前提讨论所显示的水平高低差别很大。具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不仅主题鲜明、概念明确、指标具体、讨论逻辑清晰,而且所得结论也达到较高的理论概括程度,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相反,那些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无非是些直观的、简单的现象描述,其意义至多不过是为他人开展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粗浅的材料。这样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触及不到深层的社会问题。最后他指出,《社会学研究》11年发表的社会调查报告反映了中国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和存在状况[7]。应该说,像刘少杰描述的这些情况,在中国社会学界还是相当普遍的。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者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时候秉承了实证社会学经验性的特点,而忽略了实证社会学也有理论前提的需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科学贫困”的问题,即中国的很多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功利性的科研评价机制面前,很多研究人员为了使科研数量达到相关要求,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简单拼凑而成的。为了满足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的需求,大量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甚至出现了“山寨”期刊,因为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需要缴纳版面费的。很多刊物不管文章如何只要交钱就给发,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声誉”,也是对人类探求科学精神的亵渎。论文剽窃现象也屡见不鲜。文军曾借用布迪厄场域的观点,指出中国“社会学学术场域中”存在“失范现象”,只要是在报刊上发表了某种谈论社会问题的人,似乎都成了社会学家,而官方和业界的一些认识也纷纷谋求一个学者的头衔。因而,社会学的学术场域内,同样也是假冒伪劣[8]。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学理论前提缺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报告的撰写,有“科学贫困”,也有社会学学术场域的失范现象。这些因素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社会学如何理论自觉?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前提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学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造成的。所谓理论自觉,是指社会学实践认识的一种正确态度以及社会学者自我反思的理论品质[9]。实际上包括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反思、理论选择和理论建构不同层次的自觉。 首先是理论学习的自觉,要自觉地学习过往社会学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弄清楚原作者说了些什么,即所谓的“原谓”⑤,这也是我们强调的要面向文本,多看书。对已有社会学文本的学习是我们社会学入门的第一步。 其次是理论研究的自觉,毕竟原作者所说的只是他“思想”的“语言”的表达,如果是看翻译的著作,又经过了别人“语言”的二次表达。所以我们了解了原作者所说的之后,还要分析“原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谓”)、“原作者可能说了些什么”(“蕴谓”)以及“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当谓”)。转第三是理论反思的自觉。在哲学那里,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即所谓的反思思想;社会学的理论反思相应就是社会学理论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即强调社会学理论对自身的反思。一些社会学家试图对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学分析,创立了“社会学的社会学”,或者叫做“反思社会学”。其中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最有代表性。因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特征:从反思的主体看,反思社会学主体既是研究者的个人又是由研究者组成的学科共同体,“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10]。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11]。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是要巩固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这充分表现在布迪厄的社会学反思两个基本效应上,一个是科学方面的,一个是政治方面的。首先,社会学反思自身,有助于增强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明确自己的学科地位,从而维护社会学的科学性。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理应成为“元”科学,但始终应当是针对它自身来说的。它必须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对自己进行反思,确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对自己立场的了解。其次,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总之,社会学要不断自觉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反思,并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语言符号,才能确立、维护自己的科学地位和政治功能。社会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更应该是一个具有理论自觉的学科。 第四是理论选择的自觉。在众多的社会理论中,社会学研究者要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本土社会学研究,所以理论选择的自觉实际上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自觉。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必须立足于本土情景,选择适合即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寻找理论前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伦理至上社会,伦理的温情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强关系”⑥在中国的人际关系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社会学研究,不仅要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特征,还不能忽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性因素。就像刘少杰所说的那样,在思考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时,应该超出实证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关注到韦伯为代表的社会理解论、福柯和布迪厄等人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论等等社会学理论。因为这些社会学理论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社会生活的主观因素,分别在思维方式、展开形式和价值原则等方面作出了深入思考,不仅有补于网络结构理论的局限,而且更切近中国社会现实[12]。这实际上是告诉社会学的研究者,不仅要有重视理论的自觉,还要有理论选择的自觉。 最后是理论建构的自觉,把已选择的理论和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建构新的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也就是在现实的指导下对原作者的意思进行修正、扬弃和创新(即“实谓”)。中国社会学必须把理论自觉和现实关怀结合起来,既面向文本又面向现实,最终建构起真正的中国社会学理论。 在郑杭生看来,相对于国外社会学研究层出不穷的崭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方面都表现出诸多不足,如对本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的挖掘、评价和总结做得都不够[13]。因而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社会学的命运和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学必须坚持理论自觉,形成一种理论品质,并结合本土情境不断反思自身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反思自身的语言符号,反思社会学场域中的各种“失范”现象。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不断批判自身、不断反思自身、不断创新的科学。 社会学理论论文: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并且针对行动者的真实行为背景进行解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怀特在新经济社会学中最早运用网络方法,通过网络方法的运用对市场进行研究,了解信任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新制度经济学紧急运用效用理论来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结构才是理解现存制度的关键。格拉诺维特研究了信息网络在人们寻找工作时的有效应用,并在最新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即使大多经济互动都发生在网络中,但经济制度的推动力是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形成由网络促进,经济制度只要成型,就会存在于单一的制度模式中。2.市场研究。新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批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商品及劳动的交换,各种各样的社会结构都是未来获得高效的产出而形成的,市场才是真正的资源配置方式。网络学派认为,市场的结构是为了效率而构建的,市场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进市场效益。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市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著作,包含了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多个领域。新经济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社会网络也渗透在市场中,并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在对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社会网络在市场中的作用,所以,对经济市场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洞察力比较欠缺,对劳动市场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参与研究者估价了分层理论,挖掘出位于表面之后的机制,并且对百姓收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3.文化领域研究。在20世纪中期,就有一批文化人对经济生活进行了研究,最终文化研究能够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还要归功于扎利泽等人把研究方法代入到经济社会学的领域。扎利泽等人反对经济社会学把所有都归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反对只用文化术语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随着对价值观的关注,在其中融入了定性的历史资料,所以给新经济社会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因素存在于经济行为当中,在市场研究中如果不考虑到文化,这样的研究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在新经济社会学中运用文化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未来的发展还不够清楚。但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引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并且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新经济社会学在国外的学术界中掀起浪潮,但是在我国,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界对新经济社会学还很模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经济社会学的观点对分析变革时期的经济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新经济社会学对社会研究领域有了重新的界定,在构建理论时持有独特的方法,对我国社会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4.组织理论研究。组织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社会学对组织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盈利方面,新组织社会学越来越著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理论一直关注经济组织,在工业社会学领域衰落期间,美国的组织理论吸收了工业社会学的许多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组织的理论都是对可用资源依赖理论、交易理论。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关于经济组织的社会学问题:经济组织与个体之间都受到社会关系网的限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能够通过规范的经济交易来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关系网来完成的,企业内部的制度也会被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所取代。社会学所关注的重点是企业间合作所运用的非正式关系,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同样会促进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行为的产生。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晋升、部门间的协作甚至企业中冲突的协调都会运用到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市场过渡理论研究。关于市场过渡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假定,首先是以中央集权化科层指令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协作体系,其次是以供需关系来主宰价格定位、货币与所有权为特征的市场协调体系。维克多尼针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把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制度看成是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过渡的重要后果是领导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在集权化科层的协助下,领导的角色举足轻重,为交易的降低成本造成捷径,由于权力向买卖双方转变,所以,人力资本随着过渡的实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在我国,这种过渡进程不会是单向的,尽管这样,仍然会出现局部改革的现象。在过渡时期的中间阶段,指令协作与市场协调相互共存,领导的权力依然存在一定的作用。市场过渡理论的研究表明,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关于交易模式、所有权等与市场经济不符合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过渡性表现。2.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经济体制的变化、政治意识与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地方性根源等几个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状况,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市场及地方调节的因素对其进行了揭示,地方协调的角色至关重要,地方内部社会资源的管理不遵循理性的相关规则。为了达到目的,社会上的子系统会做出一定的让步,地方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我国,不会走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道路,而发展模式的变化会随着地方性力量的强弱而不断改变。地方性协调的构建基础是当地的关系网,主要表现在家族亲属之间,指令的侧重点会以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取向,对于关系网的存在,将伴随着机会结构而不平等地分布。 四、结语 新经济社会学者把市场当作社会结构,对于市场构建的基本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是网络机制,有人认为是制度机制,新社会经济学的诞生使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微观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社会网路正确地引进到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有效地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为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性。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社会学与经济学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融合与发展。 作者:刘婷婷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学理论论文:越轨社会学理论的思考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越轨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虽然越轨社会学理论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解释越轨现象,可是由于研究者视角、关注点等的不同,相关学者对于越轨现象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越轨社会学理论阵营里具有多种理论,如标签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决定了其解释的立场与角度,对于“问题学生”的成因有着不同的思考。在对“问题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所在。 (一)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 标签理论是出现于20世纪中期,解释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个体越轨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社会贴标签的结果。为了较好地说明这一观点,标签理论将人的偏差行为分为“初级偏差行为”和“次级偏差行为”两类。对于越轨者而言,初级偏差行为可能是临时的、无意识的行为,而次级偏差行为则是习惯性的、有意识的举动。在初级偏差行为发展到次级偏差行为的过程中,社会判定(贴标签)是一个关键节点。具体言之,当社会给个体的初级偏差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时,个体会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期待和行为方式,按照标签的内容重构自己的形象。此时,初级偏差行为转变为次级偏差行为,个体的越轨行为也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有意识的举动。依据标签理论的观点,我们认为,个体成为职业越轨者需要不可或缺的三个因素。一是既定标签的存在。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描述越轨行为的“标签”,如“盗窃”。二是社会中的他人发现或者察觉到越轨者的越轨行为,如个体偶然的盗窃行为被人发现。三是他人(尤其是越轨者的重要他人)为越轨者贴上相应的标签。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个体逐渐认可并内化标签所赋予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慢慢地发展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在这个理论看来,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是别人张贴“标签”的结果。 (二)文化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文化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差异是引起社会越轨的重要原因。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存在着类型多样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较为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被一个文化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对另外一个群体来说极有可能是越轨行为。电影《刮痧》就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刮痧”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手法,为我们所认可。但是,当身处美国的中国成年人用这种手法为孩子治病时,其却被界定为一种虐待孩子的行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一种明显的“越轨”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越轨是文化界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文化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塞林(T.Selin)区分了两种文化冲突:纵向文化冲突与横向文化冲突。纵向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时期的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冲突,而横向文化冲突则是指同一时期内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具体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方面,受教育者的一些越轨行为一般是由纵向文化冲突造成的。这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对于一些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理解也就存在一定差异。由于教师处于较为强势的位置,其往往将学生的行为界定为“越轨”,例如,在教师看来,学生染发就是一种越轨行为。此外,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纵向文化冲突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越轨。如,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会使教师将学生的一部分行为界定为越轨。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学生”的出现是由文化界定造成的。 (三)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学先驱爱弥尔•涂尔干将失范一词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他用失范描述这样一种状态: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者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个人与社会都处于混乱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这是由于:此时的社会处于价值真空或者价值混乱时期,社会规范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在这个社会中,个体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与行为指导。按照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维度,我们可以将社会失范分为纵向失范与横向失范两个类型。所谓纵向失范,指的是社会中既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但是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整个社会中缺乏较为统一的价值体系,正如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所谓横向失范,是指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价值体系存在矛盾与冲突,处于这些系统中的个体缺乏一个较为统一的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具体到学生身上而言,就是家庭价值体系、学校价值体系、社会价值体系两两冲突,或者三者都有所差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5+2≤0现象的出现与此具有莫大的关系。由此看来,不同环境中价值规范的冲突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出现。 (四)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控制理论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个体天生具有利己与反社会的倾向,从人的天性出发,反抗是一种正常现象;二是人们对于法律与道德规范是非常清楚的,人们完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否发生了越轨行为。基于这两个假设,越轨理论指出,社会中之所以存在着越轨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对于个体的控制与约束不足。换言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出现越轨行为,是因为我们受到一些关键社会纽带的控制与束缚。而在越轨者那里,这些关键纽带呈软弱状态。一般而言,这些关键社会纽带主要包括“附属”“承诺”“参与”等。“附属”是指个体依附于其他个体,如父母、教师、朋友等;“承诺”则是指个体为一些传统、正规的目标工作,如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辛苦的学习;“参与”指的是个体积极的参加社会的常规活动,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班级中的活动。在这些社会纽带强有力的束缚与控制中,个体能够较为有效地抵制越轨诱惑,控制自己的越轨冲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越轨行为的出现。从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学校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学生”,主要是社会纽带控制不足造成的。 二、问题学生的德育:来自越轨社会学理论的启示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学生道德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即,学生道德品质如何,主要受到个体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比较强调“修身”“内省”等教育方式。而越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则告诉我们:学生道德品质如何,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个体,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言之,在培养学生的德性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律、自觉,还要考虑学生生活的环境、与学生互动的个体等因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需要经历一个从学生道德到外部环境的视角转换,这是越轨社会学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方法论启示。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努力。 (一)留意学生的道德表现,并及时加以强化 在日常的道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随时留意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并运用适当的标签强化这些已经出现的行为。总的来说,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有“贴标签”的意识。即,给学生一些临时性、随意性的道德行为贴上道德的标签,促进其道德行为的长久化、固定化。比如,当发现学生帮助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应及时的将“助人为乐”的标签赋予学生。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努力。首先,教育者需要准备大量的“标签”。标签的存在是贴标签行为发生的前提,因而教育者应该备有丰富多样的标签。这是由于:标签的内容越是细致、越是具体,其对学生的影响也就越个性化、越深化。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准备一些较为概括性的标签,如“好孩子”,还要准备一些较为具体的标签,如“诚实”“勇敢”“自信”等。其次,教育者需要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日常表现,随时发现学生的道德闪光点。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例如,教师不能仅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留意其在课堂之外甚至学校之外的表现。第三,教育者适时的将标签贴在学生身上。在这里,教育者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贴标签的时机,在发现学生的道德行为之后,教育者应该及时的发出贴标签行为。二是贴标签的主体。在给学生贴标签时,教育者应该尽量寻找学生的“重要他人”,即学生较为信服的人,这样能够形成更好的结果。 (二)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并积极地与受教育者开展对话 文化冲突理论凸显了越轨行为的文化特质,揭示出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文化性。这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二是与受教育者展开积极的对话。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此举能够有效地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一,教育者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教育者了解受教者的文化,主要是了解适合于受教育者文化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模式。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模式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一方面,道德观念有所更新。例如,几十年前,男女生交往过密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在今天,其却被视为一种正常的交往现象。另一方面,道德行为模式有所变化。何谓尊重教师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一点。数十年前,尊重教师意味着对老师言听计从,甚至是唯唯诺诺。当下,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甚至是争论,对于学生而言,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尊重教师。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虽然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内心深处所认同的价值理念有很大部分与社会所认可的文化价值是一致的”。因此,在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该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第二,受教育者应该与教育者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开展对话,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消除可能产生的矛盾与误会。在对话过程中,交流双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双方保持一个尊重的态度。在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需要尊重对方言说的权利。自己无论是否欢迎、赞成,都要允许对方表达出来。二是对话双方保持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对话的过程中,各种观点的价值、意义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其地位却是平等的。因此,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教育者,切不可用自己的话语来裁剪受教育者的话语,影响对话的正常进行。 (三)建设统一的价值体系,打通受教育者的不同生活场域 失范理论强调了价值体系统一对于受教育者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因此,该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就是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体系。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加以努力。从纵向上讲,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价值体系。统一的价值体系就是指整个社会较为认可的,同时能够指导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如提出核心价值观念,并对这些价值进行阐释等工作,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社会中的个体需要接受、践行这些价值观念,并对其他社会成员加以督促,从行动上推进统一价值体系的建立。通过这些途径,我们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有规范、有秩序的社会环境。从横向上讲,我们需要打通受教育者的不同生活场域。一般而言,受教育者生活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场域中,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打通这三个生活场域。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家校价值观念的统一。面对社会,家庭与学校既不能孤傲的保持理想主义,也不能完全为社会所制。家长或教师应该让受教育者了解社会现实,让学生知晓如何道德的处理真实社会事件,提高家校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生活的一致性。 (四)加强正向的社会纽带,消解负向的社会纽带 通过对于社会控制理论的描述可知,按照性质划分,社会纽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正向社会纽带与负向社会纽带。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对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纽带,教育者可以分门别类的对待。第一,教育者需要加强个体的正向社会纽带。教育者加强受教育正向的社会纽带,就是将学生更多地束缚在正常的社会群体与社会规范中,让学生习得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魅力,尽量成为受教育者的“依附者”;其次,教育者应该不断探讨新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树立较为正规的目标;最后,学校或者教育者可以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让受教育者不断地参与到正常群体的活动中。第二,教育者应该消解个体的负向社会纽带。消解负向社会纽带,就是将受教育者从社会不认可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中释放出来,避免其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同样可以从“附属”“承诺”“参与”这三个方面予以努力。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受教育者与越轨者的接触,减轻对于越轨者的依附;其次,通过对于一些消极社会目标的分析,教育者可以促使受教育者放弃一些不为社会认可的目标;最后,教育者需要为受教育者划定一些边界,控制学生对于一些社会活动的参与。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基本上不可能是万能良药,其仅仅是为我们思考相关事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同时我们也确信,当用多种理论关照一件事情时,我们也会获得相对更为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阐释了多种越轨社会学理论对于道德教育的启示,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在这里,笔者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分析越轨现象还是进行道德教育,人们所思考的基本上是:个体的某些思想观念或者行为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有关越轨现象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教育者思考道德教育工作的改善,因此我们需要对二者的关系予以关注。 作者:孔祥渊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社会学理论论文:庞德的法社会学理论概述 摘要: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1870-1964),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法社会学的领导者,也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国法社会学发展历史中不可一世的领军人物,生前曾在内布拉斯加州担任律师,并在植物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后期辗转多处,并于1916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为其从事法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充裕的时间,但是他个人雄厚的知识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其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基础。 关键词:法社会学;社会控制;普通法;法律至上;遵循先例 一、法律是社会控制的工具 庞德在继承了霍姆斯法学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之后,将法律视为一种手段,即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庞德的观点之下,法律是一种工具,其所关注的是在法律制度,律令和准则控制之下所具有的社会效果。法律概念是因目而生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服务于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在庞德的著作中,其将法律的性质定义为其为发达社会中的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控制形式,而此种社会控制形式则是将在司法和行政中适用的权威性律令体在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法律理想的引导下,运用权威性技术进行适用。而后期构建的法律理想始终是与实际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理想作为法律秩序将要达到的目的,在实际的法律秩序行程中起引航作用,鉴于此,庞德将已经成熟的法律体系的发展进程分为六个阶段:(一)将法律以维持治安或者和平为唯一目的的阶段定义为原始法阶段。此阶段为法律秩序提供了和平规制社会这一理念,与以维持治安或者和平这一目的相辅相成,引导着原始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治安中发挥作用。(二)将以法律救济适用中的确定性作为法律秩序所追求的首要目的的阶段视为严格法阶段。此一阶段追求以法律救济作为手段以获得社会安全这一目的。(三)将以强制实施义务来符合伦理行为的善良道德规范为目的的法律阶段称为衡平法与自然法阶段。期间,伦理行为和善良道德规范是目的,而强制实施义务则作为手段,目的引导手段,手段以目的作为引导和航向,共同塑造了这一经由理性而达至善良的法律秩序。(四)在走过了上述(2)和(3)阶段以后,法律秩序在融合了严格法的稳定和衡平法与自然法的灵活之后,顺其自然,一路发展达至法律成熟阶段,即通过维护权利,以确保机会平等和取得物的安全,至此才彻底构建了个人权利的观念。(五)在后期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无尽的人类需求的时候,为规制无节制的索取、减少浪费以及在度过合理利用资源中的重重阻碍,庞德提出了法律社会化阶段,而此阶段法律秩序的目的也就是用有限资源满足无尽的人类需求,最终实现少浪费,有规律索取的合理化配置。(六)在法律秩序走过以上几个阶段之后,法学家的迫切任务将是调解地方立法与世界普遍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在面对正在发生的实践和现实时,法学家的一项急迫而且有重要意义的任务。因此便有了世界法阶段,这一阶段是融合了理性和目的的情况下,追求获得立法手段来制定强制实施规则的政治理念的让步,将理性适用于司法发现这一进步理念扶上舞台。综上所述,以上六个成熟法律发展阶段的划分和进步趋势,都是以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社会环境为依托,在建构此种阶段的法律理想和预计达到的目的的引领下,为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现实,将法律作为一种手段以实现社会控制,在此种大背景之下,主张法律的解释和适用都应当服务于它们所依从的社会目的。 二、普通法的精神 《普通法的精神》是法社会学倡导者对这一学说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庞德以此来呼吁我们将关注公共利益与关注个人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倡导在法律传统之中注入法律理想,而最为主要的是,法律的变化应该与新的社会情况的变化一脉相承,而不是仅仅侧重于法律或社会的某一个方面,追求社会或者是法律单方面发展的极致程度。除了以上几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普通法的精神之外,更为关键的是,《普通法的精神》给我们现在的中国法学者带来一种思考,庞德作为一代宗师,以其非凡的手笔和精巧的思辨为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时代社会制度之价值基础的普通法以其传统的精神维系着美国社会的价值秩序,而此种富有活力并坚忍不拔的英美普通法的精神,这也是我国当前的法律人才在为我们目前将法律原则变成卷帙浩繁的法律条文而感到骄傲之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距离建立作为社会制度价值基础的法律精神还有多远,我们在面对个案正义和制度正义的时候,是否还是无视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一味的以为朴素道义的摇旗呐喊来淹没维护制度正义的力量,我们的法律精神是什么? (一)法律至上原则 《普通法的精神》中“精神”二字,作为一种人的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庞德在该文中毫不迟疑的将法律精神作为一个时代一切社会制度的价值基础,意味着法律制度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地位,是需要人们理性的捍卫遵守经过权威性制定并代表社会主流意识的法律精神的。在法律至上原则之下,没有经过人们的爱国情结、同情心和民族情结冲击之下的制度性例外,人们必须一致地,毫不迟疑的遵守法律的规定。这不是我们在现今时代,言论自由泛滥环境之下响彻于社会制度之中的一句完美主义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法律制度之中,代表我们普遍认可的主流意识的精神确认。于是,英国法官们和詹姆士一世在进行激烈论战之时所提出的法律至上原则,成为普通法精神中永不磨灭的原则,它既是民众意识的高度集中和反映,也是打破统治者造法,专制立法的力量源泉。自此,我们以只奉行理性法律而不再屈服于个人专制权力和情感意志为准则的法律至上原则,成为法律本身权威和我们普通个人、法官及法律学者甚至统治者在内对理性法律遵守和捍卫的价值基础。 (二)遵循先例原则 在普通法的精神中,与法律至上原则并驾齐驱的还有遵循先例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在英美法的传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和着普通法发展的步伐,从最初英国的法院惯例脱身而成为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法律制度。而遵循先例则将意味着法官在审理某一案件时受到双重影响或约束,即:(1)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法官在已决案件中与此相似或相关的问题作出的判决所包含的原则或规则;(2)已有判决接受并遵循先例所确定的原则或规则。至此,遵循先例原则中包含着司法经验主义这一精神,这一由法学家或立法者提供资料而创生的司法经验主义将法律从19世纪的故步自封中解救出来,换言之,遵循先例原则崇尚的是理性判决,拒绝以武断的个人意志作为判决基础。但是,遵循先例原则和司法经验主义,并不是对法官自由裁量和司法造法的无情否定,因为无论我们多么想以审判职能的纯机械性理论去限制司法造法,它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最大限度的承认遵循先例原则所带来的稳定性和可估量性,然后追求在这原则指导下的合理范围内的确定和发展,这也是遵循先例原则在普通法中经得起考验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法律至上原则和遵循先例原则,作为普通法的基本原则,以其身后的法律精神作为支撑,在普通法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进和完善。二者不仅是德国法律理念的代表,也是法律对上帝的正义和真理的探求,普通法的原理作为一种应用于经验的理性原理,体现了经验将为行为的标准和判决的原则提供最满意的基础。在普通法的精神中,法律并不由国王意志随意武断地创造,而是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法律经验以及专业技能的法律学者和法学家们在综合过去和现在已有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经验中发现的,这也是法律至上原则和遵循先例原则的理论精髓和成功之处。 三、结语 以上这些理论是庞德法社会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庞德法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论调,但是法作为一种工具,要在其实践中大展拳脚则需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和历史考验的法律精神作为支撑。而鉴于法律自身所需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追求稳中求进,就不得不减少一夜之间调整我们法律体系之妄想而追求循规蹈矩的理性进步,减少因企图随意改变法律而带来的危险,于是,遵循先例原则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作者:魏艳红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学理论论文:经济社会学理论下企业预算管理论述 1经济社会学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 经济社会学实际上对企业的预算管理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经济学指引企业的发展,企业预算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更是十分的关键,社会经济学当中强调理论和实践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其的指引下可以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在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作用下,企业预算管理更加重视的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概预算计划,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学可以为企业的概预算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依据,此外,其也开启了新的预算编制方式。 2基于经济社会学理论下加强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措施 2.1拓宽企业管理层,促进企业价值联动增长 在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下,财务行为实际上最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网络,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将个人和团体的财务行为都归入到财务工作中,在整个网络内的人员都要监理非常强的大局观和整体观,在实际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保证企业和集体的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将企业的概预算管理放在三个维度上去执行,将三个维度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三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从而也使得企业的概预算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企业价值的联动增长。 2.2重视个体、团体和企业预算管理的博弈 传统的经济社会学实际上主要强调的是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博弈,但是社会经济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当前更加重视的是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将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概预算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概预算工作在机体权力中的制约和纵向配置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远的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将个人成员退出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社会责任的压力是企业生产活动所要承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压力,实际上,企业运行的过程中社会会给其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企业运行或者是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无形的资产变得更加有形化和物质化。 2.3改进企业预算管理的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经常会打乱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否定现有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应将完美实现计划,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随机应变,充分发挥预算控制能力作为关键要素,加以执行。 3结论 在经济理论的作用下,在企业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将概预算管理由硬性控制,变成软性的控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同时企业还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科学的预算机制,让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得以发展。 作者:龚开楠 单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实践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杭州市第一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为加快转变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先发城市,杭州市在政策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方面堪称典型样本示范城市,在破解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做了全面、积极的探索,在实践中通过努力拓宽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积累了许多典型的金融支持案例,为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融资环境提供了借鉴,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与环境。 关键词: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杭州 一、杭州小微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1、普遍缺乏可抵押的实物资产创新和创意是文化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手段,而创意来自于人的头脑、知识和智慧。因此,与传统企业一般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较多不同,文化创意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通过知识资本的投入实现创意成果和文化内容,由此实现企业的价值。由于无形资产比重大,作为抵押的有形资产少,信用等级不高,因此获得抵押贷款的能力相对较差。 2、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操作难度大 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是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然而,无形资产质押方式难以在金融机构中得到推广,其原因在于:一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和评估困难。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涉及行业及种类繁多,赢利模式差异较大,并涉及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目前在我国还没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现行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价值。二是无形资产质押融资风险难以控制。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致使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价值实现方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存在较大的减值风险。 3、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真实性差。大多数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通过一般的渠道难以获得反映真实情况的财务信息,而要建立健全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又面临着增加管理成本的问题。因此,这些文化企业往往缺乏健全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在需求外部资金的时候,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能够反映其真实偿债能力的财务信息。 4、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和观念的滞后 在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下,小微文化创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银行的信用评级比较单一。银行在信用等级评定时,基本没有考虑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性指标。按照目前各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小微文化创意企业信用等次普遍低于其真实的情况,导致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银行信贷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文化企业融资需求。杭州市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对接的是在杭基层银行,基层银行管理权限中基本没有无形资产贷款审批和投放权,只能将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情况和发展预期逐级上报,从而造成上级银行对资金需求企业情况的不了解,给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无形资产贷款审批带来较大难度。 二、杭州推进小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与实践 1、出台信贷鼓励政策,建立融资战略合作机制 一是制订出台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杭州制定完善了《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在文化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投融资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文化领域信贷投放。二是建立融资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10月下旬,杭州市文化办与建设银行省分行营业部签订了融资战略合作协议,至此,杭州文化产业融资战略合作机构达到11家。各合作金融机构大胆实施创新实践,推出了动漫版权质押贷款、“西泠通宝”、“印石通宝”艺术品贷款等多个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成效性和可推广性的融资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企业融资手段。三是合作举办投融资洽谈会。杭州市文化办每年牵头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合作举办“投融资洽谈会”等交流活动,邀请国际专业组织高层、国内知名金融机构负责人、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文化创意企业,进行信息沟通,促进文化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对接。 2、构建风险共担机制,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一是组建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杭州市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风险共担的方式,三年内引导不低于9亿元的信贷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企业,以增强银行开展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推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从个案业务到批量操作的转变。该基金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为风险补偿对象的针对性机制。目前,已经为126家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5亿元的无形资产担保组合授信。二是推出“银政投集合信贷”模式。从2008年起至今,杭州市文化办协调相关金融机构,通过财政注资引导,推出了7期“满陇桂雨”文化企业集合信贷产品,为187家次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了4.4亿元的信贷支持,开辟了“银政投”的全新合作渠道。 3、设立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机制 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全国首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文化支行。该支行专注于为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采取实行“特殊风险容忍度”的信贷政策,细分领域“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提升授信规模等方式,成立至今,已经为超过200家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12亿元信贷资金扶持,并相继推出了版画艺术品基金、影视行业夹层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拓宽了小微文化创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继杭州银行文化支行之后,2014年10月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设立杭州文化专营支行,成为杭州市第二家专营文化支行。杭州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建有两家以上文化专营机构的城市。 4、组建文化转贷基金,完善文化融资服务链 一是组建全国首个文化产业转贷基金。杭州市文化办在有效缓解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协调有关金融服务机构,推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解决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还贷难”问题的文化产业转贷基金,为在杭州银行文化支行贷款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服务,破解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还贷资金瓶颈。二是加大风险补偿力度。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杭州市安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贴息支持,以进一步降低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信贷业务。目前,杭州文化专项资金已经为112家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超过900万元的贴息扶持。5、加大投资引导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一是搭建国有投融资平台。杭州市搭建了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化投融资平台。其中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以文化产业为固定方向的国有投融资平台,主要以引导民资参与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银行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作为杭州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运作主体等方式,推进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杭州市一个重要的文化产权综合性交易融资服务平台,主要以创新文化产权资本化、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组建艺术类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培育杭州市文化产权市场的“信息、金融、交易”三大中心。二是引导组建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杭州市产业投资基金的总体安排,杭州市引导大量民营资本,相继组建了“杭州文诚创业投资基金”、“经纬创达(杭州)创业投资基金”、“杭州红杉合远股权投资基金”等多个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方向的股权投资基金,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重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战略性融资,以促进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文化龙头企业。 三、当前杭州小微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杭州文化产业资产金融化程度较低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资源经过系统有效的开发,实现产业化。而文化金融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与机制下将文化资源资产化,进而按照合适的风险管理模式将资产化的文化资源金融化,从而形成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实现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的有效支持。目前,杭州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文化资源的资产金融化程度仍然较低,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进入资产金融化的范畴,从而造成文化产业和金融体系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融合发展。 2、文化金融的风控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杭州的文化金融风控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的金融机构仍然采用传统产业的风控体系来管控文化金融风险,势必造成对文化金融风险管控的缺位或越位。建立合适的文化金融风控体系要求充分认识文化金融风险的特点及传递规律,就现阶段杭州文化金融发展来说,如何完善文化金融风控体系,是摆在杭金融机构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文化金融支持政策难以产生预期实效 杭州在推进文化金融发展工作中的政策力度相对较强,财政资金引导规模相对较大,然而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仍然没有充分考虑文化金融的创新性和风险管理需求。杭州所推出鼓励文化金融创新政策在现实的金融监管体系制约下,仍然难以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4、文化金融支持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知识产权评估及交易流转平台建设、文化金融专业人才建设、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文化金融支持配套服务体系对于完善文化金融服务链建设,加快构建文化金融风险管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杭州乃至全国在文化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上普遍滞后,导致文化金融发展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四、完善杭州金融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转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加大文化金融创新力度 (1)完善文化产业风险补偿基金模式。目前,杭州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2000万元,其授信管理的规模早已经突破5亿元,达到了1∶25的杠杆放大率。杠杠过大使得风险池丧失了风险共担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因此,建议扩大风险补偿基金本金规模,将杠杆率降低到1∶10~1∶15的合理水平。同时,探索风险补偿基金的细分产业引导模式,通过与文化细分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引导企业资金,合作组建针对该细分产业的风险池,进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一方面可以形成更为专业化的风险池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地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率。(2)加大文化转贷基金转贷规模。杭州文化转贷基金是全国首个针对文化企业“还贷难”问题而组建的文化金融产品,首期规模2000万元。目前,文化转贷基金只为杭州银行文化支行的客户提供转贷服务。下一步,建议在寻求到合适的合作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将文化转贷基金的转贷合作对象进一步扩大,同时加大转贷基金引导规模,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更多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能够享受到文化转贷基金的转贷服务。(3)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的引导,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实现间接扶持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最重要的方式。下一步,建议以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受托管理机构,组建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充分整合杭州文化资源。 2、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金融专业化服务体系 (1)扩大文化金融专营机构规模。文化专营机构模式是杭州文化金融的特色之一。在杭州银行文化支行、建设银行杭州文化专营支行的基础上,与杭州联合银行合作组建文化特色支行,作为杭州第三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扩大杭州文化金融专营机构规模,拓宽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获得文化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的渠道。(2)提升文化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金融服务的专业化要求。要提升文化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一是文化金融服务机构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更多地研究文化行业规律,充分认识文化行业风险,创新适合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信贷管理制度,构建合适的文化金融风险管控体系,开发有针对性的文化金融产品。二是文化金融服务机构要分析文化企业需求,并不仅仅是提供所需资金,要在投融资过程中,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创意、技术等要素整合起来,帮助小微文化企业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3)拓宽金融服务机构范围。根据文化企业不同的行业、规模和阶段性需求,在目前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与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功能,结合信贷补贴、企业贴息等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其在文化企业融资服务链上的不同作用。 3、推进文化金融服务 “平台化”创新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是指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及资源,为有融资或服务需求的文化企业与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融资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平台。目前,杭州最重要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是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1)经营好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投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作为杭州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服务平台,致力于完善杭州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对于文投公司的“平台化”创新,一是要作为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文化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继续创新推出文化金融产品,大力扶持小微文化企业。二是要作为文化产业国有投资主体,推进杭州市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并与民营资本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国有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股权引导方式,结合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债权引导方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缓解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2)完善好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是杭州文化产权综合性交易融资服务平台。对于文交所的“平台化”创新,一是创新业务。依托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以数字版权交易作为前期的重点拓展业务,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新型版权交易平台。二是创新渠道。依托杭州艺术品交易市场,结合淘宝杭州文化馆、文易网网上拍卖会等渠道,打造杭州重要的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三是创新产品。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继续设计开发符合小微文化创意企业需求的文化金融产品。 作者:倪丽丽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金融体系研究 摘要:中小微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文章从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入手,结合现阶段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体系;企业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渠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发展呈现了柔性化趋势,使得传统集约型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分散化与小型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因此对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是基于企业规模差异化的一种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一般指的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企业,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企业资本较少、融资难度大的特点。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在不同地域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市场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现阶段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通过企业控制方式、企业经济特征对企业生产规模与固定资产进行判定与衡量。 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不畅、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负债过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较低。而我国金融体系在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之后,提升了贷款审批的审批门槛,这对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缺少银行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多等问题,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发放的主渠道,在运营过程中过于注重对重点行业与大规模企业的服务,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具体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专门性质的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由于缺少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等内容机构难以发挥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作用,我国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保证融资的稳定性。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已有25年之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担保机构不专业以及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都在实行会员制制度,中小微型企业为了加入担保机构并成为会员,必须要事先缴纳一部分入会押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扩大了担保难度。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家族化的问题,使得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将产权进行抵押,同时难以支付信用担保的中介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 2.3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性的银行信贷融资逐渐转变为以银行信贷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并存的融资形式。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普遍不具备现行证券融资管理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回报,难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有限难以保证其生产经营的可靠性,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定向集资转向乱集资,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 2.4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 中小微型企业较之大规模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难以根据完善的信用制度完成企业融资工作。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较大规模企业稍高,且信用状况较大规模企业稍差,加之中小微型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系统,导致中小微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企业信用。可以说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是恶劣的信用环境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信用环境差的责任人。 3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3.1拓宽融资渠道 由于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企业内部入手,适当拓宽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资金,保证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建立专业性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此同时,中小微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方式降低银行机构的投资风险,从提升自身信用环境出发,尽可能地打消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偿债能力的顾虑,从而提高获取银行信贷的可能。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企业融资环节的重视,从加强中小微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出发,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透明化以及公开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3.2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辅助作用极为重要,现阶段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开展融资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群体面临着融资困境。虽然我国现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辅助的低层市场仍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确定合理的债市门槛,保证中小微型企业也可以进入融资市场。为了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可以首先对中小微型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拉动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通过集合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从而降低债券发行门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范围,有效地提升债券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搭建合理的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扶持,满足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要,通过对主板市场进行完善与发展,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空间,从而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直接融资市场公开上市的最低层次市场定位为激励新产业创新成长的创业板,可以在创业板适当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并逐渐扩大这一板块的板块规模,从而尽可能地维护资本市场的市场秩序。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板块应当采取灵活的交易制度,尽可能地提升交易市场的透明性以及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3.3深入挖掘金融机构的潜力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因此为了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就应当深入挖掘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潜能,从而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将储蓄转换为贷款的能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在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首先,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企业制度以及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银行信贷的意识,从而转变传统以大规模企业为主的信贷观念,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为更为有力的贷款增长点,并拓展面向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的分支业务范围。其次,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通过更新中小金融机构地方经济的服务理念,转变中小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从而拓宽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最后,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由民间资本对正规金融机构产品进行补充,从而弥补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配置分配不当的问题,将民间资本转化为有效地投资活动。通过合理的金融改革,可以有效地优化渠道间的资金分配,提升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当根据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周期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魏强 丁玲 单位:佳木斯大学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创业风险投资与小微企业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比较繁荣,但在2010年和2011年的高潮过后,发展趋于平稳。科技部创新发展司《2013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已披露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当年投资项目1501项,与上年大体相当;投资金额为279.0亿元,比上年减少11.1%。其中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为590家,比上年减少9.5%。总的来看,它还难以充分满足科技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了科技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要促进创业投资公司的进一步充分发展。 一、降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准入门槛 按照中央十部委2005年联合颁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创投基金的注册资本门槛是3000万元,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各地随后制定、调整了地方性的政策。如河北省在2010年出台的《河北省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中则规定,包括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内的内资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首期缴付不少于5000万元。单个投资者出资不低于500万元。门槛高是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防止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束缚了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天津曾因为门槛低(首期出资不少于1000万元),2011年仅上半年就注册内资股权投资基金836户,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28.72%,调高门槛后这种兴盛状况就消失了。应当认识到,创业投资公司是那些有勇气魄力和想象力的风险投资者出资兴办的,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其主要还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即便有损失也是自己承担,不会像银行风险那样波及社会。虽然创投公司也会有一些负债,但敢于借款给创投公司的人,自己也是有风险承受力的。总之,设置过高的门槛,实无必要。降低门槛,更有利于他们向种子期和微型企业投资。 二、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委托贷款等方式取得负债 创业投资公司常有因资金不足而痛失良好投资项目的情况。2006年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2013年8月8日国务院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等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早在2009年4月30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就成功发行了5亿元“中国第一只创投企业债”——“09苏创投债”。不过一般而言,要发行创投企业债,难度大。而采用委托贷款的方式则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式。如2013年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建行深圳市分行罗湖支行(作为受托方)、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借款方)签订了《委托贷款合同》,为深创投提供三年期6033.5万元的委托贷款,快捷简便。各地方可多采用这种方式撮合需要重点扶植的创投公司通过银行中介或信托公司中介从其他企业融资。 三、明确创业投资企业提取的风险补偿金 这里的风险补偿金是指企业计提的投资风险补偿金,是为了增强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而提取的准备金。江苏省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允许经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按不高于实际投资额的1%比例提取风险补偿金。贵州省、长春市等也是不高于1%。山西省是按3%至5%提取,深圳市为5%,广东省为10%。河北等省没有明确规定。为了促进我国创业投资及科技小微企业的发展,应考虑制定全国的最低标准。 四、增加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增设风险补助等激励方式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全面清理各地方针对企业的税收、财政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国家不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直接扶持;而通过引导基金等间接投资方式,政府则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鼓励创业。现在从中央到各省到各市,一般都有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如2015年1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河北省2015年《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规定,财政安排3000万元,参股设立1亿元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引导天使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省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集中。省财政注资300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2014年上海市了《关于加快上海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上海市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新增安排1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补充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当前万众创新的气候下,各地都在增加政府引导基金的规模。不过,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仍较小。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LP可投资本量共有8849.91亿美元,而政府引导基金的可投资本量为175.32亿美元,仅占总投资规模的2.0%。今后还应当继续增大政府引导基金的规模。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方式有多种。如中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资助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创业投资公司都是很好的支持,一般而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最关心的问题是风险问题,因而风险补助也是其最关心的支持引导方式之一。但有些地方如河北省引导基金的引导方式只有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没有对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补助和资助。为了实现从参股创投公司到引导创投公司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基金也应当增加风险补助等引导方式。江苏省2013年起施行的《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天使引导资金作为弥补天使投资损失的风险补偿资金,向已投资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天使投资机构提供一定数额的风险准备金。按照最高不超过天使投资机构首轮投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风险准备金,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天使投资机构所在市县、国家高新区按照上述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配套。天使投资机构在实际完成投资三年内未形成投资损失的,全额返还省天使引导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若发生损失,按照首轮投资实际发生损失额的50%从给予的风险准备金中补偿,其中30%由省天使引导资金承担,20%由地方配套资金承担,补偿损失后剩余资金全部返还。广东省2015年2月颁发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试行细则》规定,对孵化器内创业投资失败项目,省财政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按项目投资损失额的30%给予创业投资机构补偿。当地市财政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按项目投资损失额的20%给予创业投资机构补偿。省财政对单个项目的风险补偿或本金损失补偿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当地市财政对单个项目的风险补偿或本金损失补偿金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上限。这样的规定对于引导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势必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应当积极采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有效引导鼓励方式。 五、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内含创业投资的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高科技新兴产业培育的摇篮。如江苏到2014年底已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15家,在孵企业超过2.9万家,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累计毕业企业8200多家。江苏的光伏、物联网、纳米、软件等新兴产业代表性企业,都诞生于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本身往往就内含着创业投资基金。例如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孵化器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是集建设、运营、天使投资三轮驱动为一体。其天使投资资金池规模达2亿元。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孵化器及其内含创业投资的同步发展,自然会促进科技小微企业的发展。 六、引导其他政府一般投资平台转向科技风险投资领域 现在各地方除了有很多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平台外,也有很多传统类型的政府投资平台,它们的资金实力更加雄厚,只要拿出一小部分用于科技创业投资,就能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它们投资的很多领域如钢铁、水泥等都是国家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和严令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大,因此更应当引导它们进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领域。要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改变对高管的考核办法等方法引导它们积极投身于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这就在另一领域,促进了创业投资的发展。 七、推动券商和保险公司开展创业风险投资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参与创业投资早有国家政策,中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已经明确提出,允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而为落实《规划纲要》,早在2007年证监会便开闸了券商直投,是采取设立子公司的形式。保监会2010年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企业股权或者间接投资企业股权(即通过股权投资基金)。2013出台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又规定,保险公司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由两项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政府相关部门可与保险公司协商洽谈,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并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将这一新的生力军动员起来。 作者:孙俊东 刘海英 李占卿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1新农村建设现状 纵观我国这样一个具有8亿多农村人口并存在多重差距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根据经济发展动力理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由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种力量构成,其中内源性力量是根本力量。为此,新农村建设在重视外源性力量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内源性力量。农村中小企业是一种民本经济,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源动力,尤需千方百计激活其创富潜力。 2小微企业发展建议 经济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农村企业典型形式的小微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后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要实现小微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单纯依靠外力是不够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突破口,增强核心竞争力。 2.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2.1.1弘扬创业理念,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 创业文化作为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政府应引导农民谋求自身发展,树立想创、敢创、苦创、善创的创业精神,同时,还必须让农民了解和熟悉创业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 2.1.2实施有利政策,打造创业平台 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属于一种“草根经济”,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因此,政策的影响十分重要。政府要采取优厚的倾斜政策,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解决贷款难、贷款繁的问题,积极为创业者提供便利,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创业者技能培训,增强创业的成功性。 2.1.3招商引资和发展本地企业相结合 紧抓当前外资青睐农业项目的有利机遇,积极引进境外、省外的经济能人前来安营寨扎、选项开发、投资办厂。各地农村通过招商引资,一方面可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流动、转移、模仿和应用中学习经验,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吸收了当地民间资本入股和产业派生拉动民间投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招商引资能增强农民开放意识,让农民学会观察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学会利用区内外的两种资源,学会模仿和创新。 2.2小微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小微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单纯依靠外力是不够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突破口,增强核心竞争力,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省(自治区)情、市情、县情、乡情、村情差异明显,各具特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民营企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行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依托区域地理环境和乡土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的资金、专长等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 2.2.2恪守诚信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创业者而言,更是一份重要的无形资产。投资者要克服起步初期极易产生的粗制滥制现象,抵制为追逐高额利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及以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等弊病。创业者应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把自身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 2.2.3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珍惜和爱护农村资源 为满足当代及子孙后代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原料的需求,必须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的。要采取措施防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料、噪声、辐射等物质对土壤、空气和社会环境的污染,让乡土资源在开发中得到利用、养护、再循环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展价值最优化。 2.2.4勇于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走集约发展之路 现有农村民营企业一般是以模仿获得技术,传统技术的生产率过低,产业结构同质化,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进行独立的技术产品开发和研制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换代快,因此,须认清知识经济时代特点和农村发展形势,树立产品的时代观、质量经济观并强化品牌意识,着力实现技术更新和产品开发,打造知名品牌。 作者:訾君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 摘要: 根据对国内市场经济的调查可以发现小微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阻碍。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和个体工商户的总称,这种企业本身的资产总额不大,员工数量较少,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也在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微企业;农村信用社;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农村地区的人们也不再只是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也开始做起了小本经营。国家也不断推出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行许多普惠金融政策,还有监管部门加大对于金融机构支小的绩效考核,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视。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的资产较少,在贷款担保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都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信用社以立足三农、支持中小、服务县域为己任的,一直是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因此探索其支持小微企业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缺少有效担保资产,影响融资。小微企业的发展成本投入较高,企业家们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总是将所有的资金都投放到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中,而不愿意投资到购置土地、建设厂房中,不利于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放贷时更加谨慎,任何形式的贷款都需要提供较好的担保人或抵押品。对于发展良好的企业来说为小微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小微企业普遍规模经营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或有实力的担保人,即使具备抵押物,也往往是地处农村位置偏远,厂房、设备等价值低、可转让性差,很难成为符合要求的有效抵押物,影响了银行融资。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影响融资。小微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因此常出现一人身兼两职甚至多职的现象,会计与出纳也经常是一人担任,财务任务的分配不明确。而且小微企业由于大部分是由农村经济形成,所以工作人员的学识学历往往偏低,只是凭借基本的记账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这样很容易出现财务不透明,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报表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金融机构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企业进行融资。 (二)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影响融资。小微企业不同于发展稳定成熟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的资金与规模都较小,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因此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弱,这也阻碍了他们进行贷款融资。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全民创业,同时入行起点又比较低,数以千计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很多小微企业都在经营相同的产品,这使他们在市场上很难被区分,导致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当遇到产品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发生较大波动时,小微企业又缺乏一定的应急措施,所以他们都很难抵抗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措施 (一)加强信贷管理,推行信贷事业部建制。由于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资金需求往往较小,而且大多小微企业都只是短期贷款,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针对小微企业所需贷款时间紧、数额小、周期短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贷款部门为小微企业服务。如河北省农信社2014年全面推行的小贷中心事业部建制,在全省每个县级联社成立一个小贷中心、若干个小贷分中心,专门负责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经过两年的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15年末仅廊坊市农信社建立了小贷中心9个,小贷分中心17个,2015年累计发放贷款3539户,4182笔,130451万元,余额108366万元(2673户,3165笔)。 (二)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目前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且人员配备不足,影响了农信社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因此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打破当前用人制度的束缚,由县级行社通过第三方公司自主面向社会引进,尤其是面向其他金融机构招聘有经验、有客户资源、营销能力强的人员充实信贷队伍,并实行灵活的淘汰机制。 (三)创新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面对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现状,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占率,积极创新推广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的问题,农信社可大力推广小企业联保贷款、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避免小微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或缺乏有效抵押资产而望银(行)兴叹;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入保险行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研发保险公司担保的信贷产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需求,以“一次授信,随用随贷,总额控制,周转使用”为工作原则,创新推广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操作程序和审批环节,在授信期间和额度之内可直接办理贷款手续。如河北省农信社推广的“商贷宝”、“农贷宝”系列产品,授信期限最长为三年,额度在3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一次授信,周转使用,还能借助网银、电话银行、柜面、Epos直接办理用信,方便快捷,很好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截至2015年末仅廊坊市农信社共办理农贷宝卡19678张,存量贷款余额119408万元;办理商贷宝卡4356张,存量贷款余额117657万元。 (四)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农村信用社可定期邀请辖内小微企业负责人参加银企对接会,宣传介绍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品种、特点,科学测算小微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以来,廊坊市农信社共组织召开20场银企对接会,成功对接企业312户,授信金额为51亿元,效果显著。另外农村信用社还可以发挥自身网点广、人员多的优势,加大信贷营销力度,通过“扫街式”营销,为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上门服务。 三、总结 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就业压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资金链紧张已阻碍其发展。农村信用社本着立足三农、支持中小、服务县域的宗旨,正在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相信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小微企业领域大有可为。 作者:李东方 单位:廊坊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摘要: 目前,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发展群体,因受制于规模小、资源匮乏、研发能力薄弱等因素,多数发展缓慢。同时,我国有相当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小微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互补发展规律和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协同创新;联盟 一、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 (一)共生联盟的模式研究企业联盟分为技术制造联盟(比如合资、技术转让等)和共享联盟(比如共享人事培训、市场营销、广告等)AnatBarNirandKenA.Smitb(2002),结成联盟的企业通常在一定意义上称作贡献伙伴。在对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中,许彤、李中全(2015)提出了产品联盟、技术联盟、非竞争性联盟、股权联盟四种共生联盟模式,认为通过多样化共生联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角逐力的效果。赵婷婷、冯德连(2011)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特殊性,将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的共生联盟模式分为点点、点面、面面、生态工业园和虚拟型模式,并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黄泰岩、金铁鹰(2008)认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间的共生联盟分为独立型和依附型,大中型企业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嵌入到它们的产业链中去。 (二)共生联盟的成因研究Dyer(1997)在早期单联盟研究中指出引起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主要因素是降低成本、获取价值、提升竞争力等。这些因素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对共生联盟的存在进行解释(Wassmer,2010)。但共生联盟并不仅仅是对单个联盟做加法,因此,学者们对共生联盟的成因也进行了探讨。Lavie(2007)认为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与小微企业的联盟来获得更多可操控性的资源,并且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提升自身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从资源依赖理论来看,大中型企业会更加偏向于跟资源丰富的小微企业联盟,但Eisenhard(t2009)表示资源依赖理论并不能解释大中型企业与资源匮乏的小微企业间的联盟现象,创业导向也是共生联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Wassmer,2010)。此外,还有学者从两权分离的层面来分析共生联盟的成因。Reuer和Ragozzino(2006)发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生联盟组合的形成,企业倾向于在享有所有权较少的情况下选择与其他企业的联盟。 (三)共生联盟的影响作用研究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通过差异化资源的互补能激发新能量。JohnHagedoorn(2002)认为通过企业间的研发层面的合作有助于增加短期战略柔性即灵活性,比如通过相互激励可以减少整体的研发预算成本。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对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联盟可以制约垄断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小微企业能够填补大中型企业不擅长的市场空白,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可以在资本原始积累和私有化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从而承担起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担。罗哲(2005)认为受资源趋向效益的影响,通过共生联盟方式受益而成长的企业个体会对组合外资源产生吸附作用。Mour(i2012)发现不同共生联盟模式下的组合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本市场倾向于给非同类型和非同职能类型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间联盟提供更加丰厚的回报。而Hoffmann(2007)研究表明,大企业与小企业间的联盟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方式都有几率导致协同和冲突。 二、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的动机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它们内在的弱势不仅仅是资源、资格条件等方面,还有通过规模经济学习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Chesbrough(2003)。NolaHewitt-Dundas(2006)研究表明,虽然大公司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但这些可以通过规模不经济克服,事实上,沃森的结论指出大中型企业的相对优势主要是材料(规模和范围,财政和技术资源等经济体),而那些小公司大多是行为(创业活力,灵活性,效率接近市场,动机),通过联盟组合中的协作创新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效益涌现。赵立雨(2012)认为,协同创新能够使大中小微型企业达到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的状态,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组合内效率的提升。目前,也有越来越多学者将其深入到网状创新层面的研究,江积海(2009)指出,协作创新可以使得联盟内大中型企业以低成本、短时间实现成果,确保经济实体在各个节点上的创新契合系统化的要求。 (二)协作创新方式及其他影响因素胡源(2012)认为联盟下的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是企业在组合中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特殊方式。透过博弈论来看,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合作博弈创新。当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过大时,大中型企业允许的技术或知识溢出率偏高,便倾向于不合作;而小微企业则相反,小微企业允许的技术或知识溢出率偏低,小微企业会更倾向于合作。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认为就市场情况来看,大小企业合作方式可以分为特许经营、风险融资、租赁等。小微企业在创新项目引进与尝试方面优于大中型企业,从而可以填补大中型企业不擅长的领域,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他们认为小微企业不存在大中型企业中存在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划分问题,能够更快适应经济发展。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赵立雨(2012)指出协同创新在企业技术扩张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并通过对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分析提出了网络层面技术扩张的模型等;高伟等(2012)认为创新的获取和接受能力与协同创新效应呈正相关的结论。 三、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及政府引导研究 (一)协作配套的现状研究有学者认为,对小微企业来说,由于有限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对提高它们的创新绩效很有帮助AnnemienJ,PetraC(2012)。通过企业间的纵向合作模型,MaríaJesúsNieto和LluísSantamaría(2010)指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技术层面的协作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小公司的合作边际效应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而这个研究结果也与Audretsch和Vivarell(i1996)在意大利的研究相一致。此外,他们还认为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这种垂直型的协作配套会比小微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创造更多的可能,但现实中由于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间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的存在还是会有一定的阻碍Blomqvist,Hurmelinna和Sepp•nen(2005)。张超(2014)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指出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发展不均衡、配套能力弱、对接渠道闭塞、管理水平低、政策激励不足等。王玲杰(2014)提出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进入大中型企业产业链配套体系,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联手开发等方式,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既有利于解决单个小微企业研发力量有限的问题,又利于形成技术集聚优势,进而逐步形成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纽带,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合作双赢的协作发展态势。 (二)协作中政府等中介的引导研究许彤、李中全(2015)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分析得出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建立联盟关系的相关措施。М.В.拉德琴科和Р.Г.列昂季耶(2009)认为在实践中,小微企业要在保留自己经济法律双独立,有机地融入大中型企业当中。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这些举措也得到了国家的鼓励,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大中型企业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的资金提供税收优惠。刘铭(2006)针对辽宁省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协作具有较高的投人产出比较效益,其中大中型企业是关键启动源,地方政府要担任好引导和桥梁的角色,与此同时要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大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工作的重大意义。赵永杰(2010)认为政府在促进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激励、创造环境、经营培训等。张胡、刘石兰(2003)提出应加强政府对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引作用,完善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以协同创新中介机构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姚莉(2003)认为中介机构在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间缺乏沟通媒介,主动提出联合的情况很少。因此,由于中介机构能将大小企业和当地机构提供的支持在各个方面协调好,所以可以充当纽带作用。 四、评述和展望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面对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分别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实现共同进步,而我国小微企业在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能够更有效地缩短创新周期,抵御风险,增强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联盟、协同创新、协作配套及政府引导等方面,国内外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中涉及到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带动作用的研究较少,但是理论框架与重点内容初步显现,这对以后进行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带动作用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比如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风险测量以及具体考虑产业或行业异质性的带动效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颜莉 吴桐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探析 摘要: “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对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以促进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微企业;财务管理;融资;集群化 小微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小微企业也彰显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5.7年,只有欧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生命周期的一半。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分析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专精特新”一直是江苏省小微企业的特色。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疲软的状态,但江苏的小微企业总体上仍能以平稳健康的速度发展,这都得益于江苏有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具有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端制造领域、高附加值等鲜明特征,并凭借专、精、特、新产品,强劲地拉动江苏经济的增长。 1、小微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2012年江苏小微企业达到21.8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7%。有二十个行业的小微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在97%以上,特别是在开采辅助业、木材加工业、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其他制造业,小微企业几乎一统天下。而且,江苏小微企业分布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采矿业(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四大类别的41个行业。 2、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据2012年数据统计,江苏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723.6万,占全省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50.7%。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和出版业、纺织业等13个行业就吸纳就业人员596.1万,占到了全部小微企业就业人员的近八成,见表1。 3、小微企业工业产值比重较大以2012年为例,江苏小微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477.0亿元,大约占当年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6%。除了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9个行业外,其他20个行业的小微企业总产值均占全部企业总产值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小微企业已经占据了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4、小微企业经营灵活多变因为我国的小微企业大多管理层级较少且多以家族成员为主,所以面对市场的变化,不像大企业那样反应迟钝,反而可以迅速满足最新的需求。而且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小,所以更容易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跟上时代潮流。 二、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存压力大用于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和培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江苏小微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大多数小微企业实质上是家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企业机制落后,面对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2、市场竞争力弱江苏小微企业由于品牌意识觉醒较晚,品牌培育严重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约占67.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属于“一般”、“较弱”或“很弱”;78.4%的企业主要仍以生产成本优势为主要竞争手段。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建设意识淡薄以及销售渠道建设滞后,所以江苏小微企业大多徘徊在全球生产链的低端。 3、用工成本不断攀升随着国家与地方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各种原材料(比如钢铁)价格的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成倍增加,特别是江苏省限电政策的出台,多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经营愈加困难,许多传统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削弱,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4、出口局面被动因为受到产品结构单一的限制,江苏小微出口型企业在面对市场风险时通常抵御能力不强,而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市场供需变化等外部因素也经常制约其发展。据被调查企业反映,近年来遭受的国外反倾销诉讼案数量迅速上升,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以败诉告终。此外,企业还不得不面对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等“绿色”壁垒,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态势日益加剧。 5、融资困难金融危机后,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暂时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但不可否认,融资难依旧是影响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仍然主要依靠利息高、风险大的民间借贷来实现融资,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微观层面(1)推动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江苏省多数小微企业的硬伤,也是许多小微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小微企业应加大力度推动企业在技术和机制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建设开放式的公共平台,为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最终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2)推进小微企业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政府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针对小微企业“三高”问题,制订环评准入制度,用强制手段督促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小微企业应用低耗能、低排放设备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机器,通过优化升级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有效保护环境。(3)提升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和发展,因此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者素质刻不容缓。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保证企业守法经营,诚实守信。这既可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也可以推动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强诚信积累和规范资金管理也能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中观层面(1)完善小微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小微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使得企业能与时俱进,对世界资本市场波动能有敏锐的反应,进而及时调整发展规划,顺应甚至引领发展潮流。同时,在企业内部逐步推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化、有序化。以“再工业化”和“低碳化”为理念,重点培养新兴江苏省小微企业,使其在提高产品档次、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抢占新兴市场。(2)推进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政府应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或已经基本成型的小微企业集群。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良好基础设施,成立专门服务机构,积极引入外资企业等措施,协助小微企业完成集群化。企业集群可以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帮助企业形成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从而产生集聚效应。(3)鼓励小微企业与中大型企业相互协作。可由政府出面构建配套专业化协作平台,使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开展业务交流,协作发展。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完成大项目、大工程,小微企业既可以提高业务量,也能提升企业知名度。 3、宏观层面(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目前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唯一法规。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它已难以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权利,亟待在国家层面对其修订和完善。同时,我们应该依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法规和实施办法,以便于在操作层面帮扶小微企业,使其顺利发展。(2)扩大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快加大省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江苏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差别化发展。再次,尽快制订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坚持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原则,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江苏小微企业税收制度体系,将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作者:于忆清 单位:扬州大学 商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市场双驱动下的小微企业发展 摘要: 浙江省义乌市聚集了众多小型、微型企业,是我国小微企业区域性成功发展的典范字号。国家与地方政府从财税、融资、外贸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专业化、现代化的企业集群与市场体系,是义乌小微企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义乌;小微企业;商业政策;市场体系 我国的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4年3月28日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我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总额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以及65%的发明专利是由小微企业主导完成的。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义乌,是我国小微企业的聚集地。作为一个县级市,义乌没有交通区位优势,没有资源要素保障,是什么使这样一个鸡毛换糖的发源地,连续创造出一个个商业奇迹,成为中国小微企业区域性成功发展的典范字号? 1小微企业的界定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中小企业被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类,分别依行业特点,从营业收入、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额等指标进行划分。按照新标准,农、林、牧、渔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从业人员2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或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义乌商业政策及改革试验 区配套政策的支持国务院批准义乌成为中国第十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2.1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放开登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放开登记后,市场经营户由以前的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变为可以直接与外商(或外企)联手出口,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提高了经营户的利润。因此,这种准入门槛低、办理方便,又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主体形式,很快受到常驻义乌外商及广大市场经营户的欢迎。义乌已经拥有这种新的市场主体2000多家,总数占到了全国总量的八成、浙江省九成以上,已成为义乌涉外经济的主力军。 2.2通关流程改革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都是义乌试点的重要任务。改革前义乌货物大多选择经由宁波的外贸公司报关出口,从收货到出柜一般需要一周时间。通过“市场采购”的改革后,整个过程缩短到三四天。海关通关流程的自动化,使得义乌大部分进出口货物在数秒内即可完成通关手续。义务的外贸出口额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众多外贸公司把注册地重新迁回义乌。 2.3金融专项配套改革措施2013年8月23日,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编办、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等九个部委联合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义乌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民间资本管理与外汇管理创新,通过探索义乌贸易金融新模式,建立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与便利化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2.4国际陆港城市的设立义乌在2013年被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正式列为国际陆港城市。陆港城市的确立标志着义务建立的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现代物流中心,从此可通过运输网络直接与港口相连。国际陆港城市的设立意味着义乌将把物流作为义乌的战略支撑产业,推进物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3义乌小微企业集群及现代化市场体系的优势 第一,实现集群发展,是区域经济成功的重要战略路径。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众多小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义乌是“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集群发展是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专业化与国际化,与小微企业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双向促进。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70余万m2,7万多个商位,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专业市场繁荣,实现“小商品、大市场”。同时,专业市场的繁荣加速了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实现“小公司、大外贸”。目前,义乌吸引了全球81个国家的4.5万余种商品入驻经营,每年常驻义乌进行国际采购的境外客商数达1.3万,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有3000多家、国际货代公司1000多家,外国企业常驻义乌的代表机构3000多家,中国外交部、联合国难民署等机构均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家乐福、沃尔玛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常年在此采购。第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义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在由家族式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现代公司制转型,不少企业相继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行企业经理人制度、上市融资等发展模式。同时,企业开始关注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与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学习型企业”300多家,每年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各类培训达50多万人次,为本地企业人力资本优势积累、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借行业协会的整合,提升集群企业战斗力。行业协会作为本行业利益的代表组织,通过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而凝聚力量,有效整合、转化组织内各种资源,实现行业会员在权益上的互依性和公平性。行业协会相对于个体拥有更多的资源及更强的资源转化力,通过推进成员企业间的协调发展与密切联系,促进业内小微企业持续有序的发展。第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电子商务时代转型与升级。义乌在采购、物流、通关、金融结算、贸易人员往来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产业生态。然而,路径依赖也是路径锁定,义乌需要紧跟时代,应对变化。在义乌试点的大背景下,义乌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本地与外来创业者越来越多。目前,义乌的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占全省总量的1/20;电商近12万家,超过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经营户数量。据义乌统计局数据,义乌目前日均国内快递55万单,跨境快递20万单,电商快递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依据义乌政府与敦煌网的协议,义乌全球网货中心拟集合义乌本地商品与商务信息,建设外贸货源开放库,将线上线下的虚拟仓库和实体仓库结合起来,经由物流集散中心,通过与国内外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连接实现开放库商品与国内外市场对接。 4结语 作为企业群中的弱势群体,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最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导致企业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的小微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义乌的小微企业却在逆势中依然保持着上升势头,成为推动义乌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小微企业在义乌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发展路径对各地的小微企业均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市场与政府的双驱动和双保障是义乌小微企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义乌靠商贸起家,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与活力也是始终围绕市场谋划和展开;义乌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市场理念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一次机制体制的创新。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既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氛围,也需要来自政府从财税、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市场与政府作为其成长的有力保障与驱动,为其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陈薇静 郭宁颖 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人才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开始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目前,我国有很多亟需转型升级的城市,黄石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小微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起点以及主要载体,对促进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黄石市小微企业为例,探讨了转型升级背景下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对策 面对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在我国创新型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源型社会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型升级。湖北省黄石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7年,黄石市的GDP总值位居湖北省第三,形成了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但由于资源日渐枯竭不可再生,黄石市2014年GDP总值达1207亿,排在湖北省第8位,主要依靠资源型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黄石市开始陷入困境,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将是实现黄石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对黄石市和武汉市进行了比较,力图找出转型升级背景下黄石市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 一、转型升级背景下黄石市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黄石市为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如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减征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给予2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等。但根据对小微企业的实地调查,政策落实情况不太理想,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更有小微企业反映有些优惠政策门槛过高,无法企及。 (二)金融支持根据对黄石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实地调研,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了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渠道,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难题。但是知道并充分利用该平台的小微企业较少。黄石市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金融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督促各银行继续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点,但是在实施中相关金融机构还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对经济实力不够的小微企业避而远之,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很多门槛。 (三)科研人才黄石市对其研发机构、高新企业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高新产业无本地产业基础,且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本地尖端人才较少。目前黄石市内有高等院校2所,职业学院3所,相比武汉高校,人才是稀缺的,而且黄石市对当地的高校人才利用率较差,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四)产业结构目前,黄石市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产业链关联度差,企业之间产业互补性严重不足,企业布局分散,联系不紧密;其次,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这种产业失衡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最后,其产业核心竞争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总体而言,黄石市政府比较重视小微企业发展,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其过于依靠重工业的发展,更重视大型工业企业,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依靠重工业发展已不再是长远之计,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黄石市转型升级中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融资贷款难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90%的小微企业不能顺利取得贷款。有的小微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信用评级甚至没有贷款证。有一些小微企业的厂房为租赁所得,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不能提供抵押物等。考虑到风险和自身效益的因素,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优质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机会更少。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的条件更严格,手续相对复杂,批复时间久,往往使得很多小微企业中途放弃。 (二)用工成本高用工成本高主要体现在工人的工资福利方面。几年前,黄石市小微企业的工人扣除五险一金后的工资水平平均1000元左右,而现在,平均为3000元左右。由于近两年人工短缺,工资增长速度过快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此外,货款回收难度加大,承兑汇票比例上升,也使得企业财务费用大幅增加。 (三)市场开拓难根据对黄石市企业的调查情况分析,市场开拓难的主要原因有: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档次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小微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有的企业甚至陷入恶性竞争的环境;在转型升级的挑战下,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产业行业转型更慢,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四)管理水平低据有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在被调查的小微企业中,70%的小微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是刚创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和经验。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五)人才流失大黄石市与武汉市仅距70公里,高速公路、武石城际铁路等便捷的交通方式吸引了大量人才到省会城市武汉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自身不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使得企业留不住人才,人员流动较大,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了一定风险。 三、黄石市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综合上述所有问题,本文对黄石市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了一个SWOT分析,从而可以全方位的了解黄石市小微企业目前所处的境地。 (一)内部因素1.优势(S)。S1: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S2: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S3:创新探索能力强;S4:可以促进市场自由竞争;S5:发展为大中型企业的基础。2.劣势(W)。W1:融资贷款难;W2:用工成本高;W3:市场开拓难;W4:管理水平低;W5:人才流失大。 (二)外部因素1.机会(O)。O1:武汉“1+8”城市圈副中心,距离近且交通便利;O2:大工业企业多;O3:有高校资源;O4:有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威胁(T)。T1:产业结构失衡;T2:创新型科研人才少;T3:资源枯竭,城市用地少;T4:市场机制不成熟。 (三)战略1.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1)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他们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S1、O3);(2)利用好与武汉的距离、交通优势,互相交流学习,共享资源。(S3、O1);(3)支持小微企业为大工业企业做配套。(S2、S4、O2);(4)利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培养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他们自己独立走出开发区。(S5、O4)2.ST战略(发挥优势,规避风险)。(1)鼓励小微企业向各个产业发展,努力探索新领域。(S3、S4、T1);(2)利用小微企业在市场中的促进作用,推动市场机制的稳定发展。(S4、T4);3.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1)利用黄石市的区位优势,学习武汉市小微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武汉高校、企业合作,发掘黄石市的外围市场。(W3、W4、O1);(2)与黄石、武汉等地的高校进行产学研项目的合作。(W5、O3);(3)支持大工业企业带动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发展。(W1、W3、O2)4.WT战略(减小劣势,规避风险)。(1)制定相关政策留住人才,鼓励高校人才自主创新。(W5、T2);(2)加大政府对小微企业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W1、T4);(3)政府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给予小微企业用地优惠。(W2、T3) 四、促进黄石市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 黄石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创造了惊人的发展,但近十年的时间褪去了光环。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的阵痛,黄石和武汉有相似之处,偏重工、偏国企,但在改革大潮中转型较慢,与武汉的差距越来越大。针对转型升级背景下黄石市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武汉市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经验,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探索融资新通道在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的背景下,武汉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了有针对性的贷款种类,黄石市也可借鉴类似的经验,鼓励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积极建立银行与小微企业的交流平台,如网上交流会、讲座等;制定优惠政策促使银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如减免税等;市科技局、市交行、市政和担保公司可以签订科技融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提高融资额度等手段开辟科技型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小微企业本身应加强品牌建设,使企业信用提升;还可以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联系,让大中型企业出面采取整体授信的方式,提高担保能力。 (二)降低用工成本武汉市与黄石市用工成本普遍较高,但武汉市已推出相应措施减免小微企业部分税费,开设产业绿色通道,黄石市却仍处于探索中,因此黄石市有关部门可以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小微企业负责人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创新意识和用工管理水平;企业应控制工资总量,科学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讲求最佳投入产出效益。 (三)积极开拓市场武汉市企业市场发展更为广阔,因为众多企业积极创新、产品转型升级符合大众需求。因此黄石市小微企业首先应加大与大中型企业的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发展,通过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小微企业找到合适的市场,也可以借鉴到更多的经验。再次,产业转型成功,市场才会更加广阔,应充分利用黄石高新区园区的有利资源,为转型做充足的准备。着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投资者在黄石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并牵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力争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 (四)提高管理水平根据调查可知,黄石市很多小微企业负责人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差距较大,而武汉市众多小微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并蓬勃发展,离不开严密的管理机制。小微企业结构简单,管理机制不应太复杂,相关工作不用定额定量完成,应相对加强信息工作和基础教育工作,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职责,并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应注重运用情感管理手段和增强协调能力,可以开展相关活动拉近员工关系。 (五)减少人才流失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几乎是人才过剩。地理位置是一把双刃剑,黄石市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地理优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方式;其次,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高校资源定向培养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鼓励大学生留在本地创业,为企业的转型埋下种子。 作者:颜莉 马欢 刘钰琳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协同创新视角下小微企业发展 一、江苏省内科技型小微企业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测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83份,回收率达27.7%,按一定的条件筛选后,共获得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60%。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可靠性,采用实地调研和实地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常州、南京、南通、苏州、宿迁、泰州、无锡、徐州、盐城、扬州等地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和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各有25家,涉及电子信息、先进技术制造行业21家,生物工程、新医药、现代农业行业12家,新材料应用、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行业6家,其他高新技术改造的产业1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划分类别参照)。问卷变量的选定主要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战略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科研创新能力。1.战略管理能力(MAN)的测量战略管理能力包括发展战略(MAN1)、激励程度(MAN2)、企业家经历(MAN3)三个变量。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α=0.747 0.7,说明量表的内部逻辑统一性较好。KMO=0.542 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但能力一般。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的主因子贡献率为73.307%,能较好地代表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2.价值创造能力(VAL)的测量价值创造能力包括自主品牌(VAL1)、产品市场地位(VAL2)、宣传力度(VAL3)三个变量。同理运用SPSS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α=0.740,说明量表的内部逻辑统一性较好。KMO=0.70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的主因子贡献率为70.363%,能较好地代表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3.社会支持能力(SUP)的测量社会支持能力包括政策扶持(SUP1)、资金来源(SUP2)、发展环境(SUP3)和发展前景(SUP4)四个变量。同理运用SPSS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α=0.738,说明量表的内部逻辑统一性较好。KMO=0.74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的主因子贡献率为59.321%,能够代表企业的社会支持能力。4.科研创新能力(DEV)的测量科研创新能力包括激励程度(DEV1)、专利情况(DEV2)、技术水平(DEV3)三个变量。同理运用SPSS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α=0.819,说明量表的内部逻辑统一性较好。KMO=0.730,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的主因子贡献率为77.748%,能较好得代表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数据分析为研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情况,从战略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测量相互之间的关系。1.社会支持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回归分析以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来源渠道、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前景作为解释变量,以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地位、产品宣传力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和产品市场地位的高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该注重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技术等的发展优势。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和产品的宣传力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行业前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选择进入某一行业时,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该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2.科研创新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回归分析以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程度、产品专利情况、核心技术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以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地位、产品宣传力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程度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该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在满足科研人员自身的需求下,挖掘科研人员的研发潜力。企业产品专利情况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和产品市场地位的高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专利产品不论是自主研发还是非自主研发,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与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紧密相关,因此企业应重视产品研发,并取得专利权。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的高低和产品的宣传力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不断提高或改善核心技术,并有一套成熟的市场推广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赢得经济效益。3.社会支持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以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来源渠道、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前景作为解释变量,以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程度、产品专利情况、核心技术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对企业产品的专利情况和核心技术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该注重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带来的技术发展优势。企业所在的行业发展前景对企业产品的专利情况和核心技术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该重视行业发展前景,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的发展。4.社会支持能力与战略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以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来源渠道、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景作为解释变量,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程度和企业家经历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度和企业于管理人员的激励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政策扶持,这样可以不断指引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家经历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应该认真选择所处的发展环境,企业家经历的丰富,相应地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质量,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企业与管理人员的激励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企业要重视并且不断改善所处的行业前景,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和质量。 (三)数据分析1.重视企业所处发展环境及行业前景企业自身处于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开发区,能够就近获得聚集的各类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同时可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加强与不同企业的交流,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赢得先天的外部优势。例如企业处于大学科技园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于科技园来说,企业可以为其提供资金、设备等的支持,帮助促进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于企业来说,科技园可以为企业及时提供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人才等,这样的模式间接地发挥了“1+1 2”的协同效应,于企业和科技园来说,均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一家企业在选择进入某一行业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对该行业的影响,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重视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会在不同的社会层面获得不同的支持力度,于一家企业的发展自然是百利无一害。2.重视对员工的关怀和激励企业的发展尽管要关注与客户、合作伙伴的稳定关系,但也不能忽视与员工的良好关系,员工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招收的人才,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于物质利益的满足,更多地则是为员工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搭建个人发挥的舞台,才能真正关心员工并且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做到重视对员工的关怀,才能做到重视企业的发展。3.重视政府的扶持政策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内部的组织职能模式设置不合理、管理者素质技能要求不达标、外部的资金来源方式单一、信息技术获取渠道狭窄等,这些缺陷都离不开政府的指引与扶持,只有关注相关的政策走向,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获得一定的成长优势。4.重视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科技型小微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核心技术的水平,核心技术的研发依赖于人才的智力支持,而人才只有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才会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的快速提高,因此企业不但要善于招收人才,还要善于善待人才,才能挖掘人才的潜力,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研究成果分析 (一)研究结论在对江苏省内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以及部分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之后,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结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从江苏省内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缺少科技人才,导致难以研究出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基于这一问题,建议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能只注重学历,更应该注重工作者的实际研究和工作能力;同时建议应聘者在寻找工作时,不应只注重公司的规模和知名度,要明白科技型中小企业,甚至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可能会有更多发展自我和提升能力的机会。部分企业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完善好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加强执行力度,这样能够使企业在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减少后顾之忧。从部分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来看,如图2所示,目前有创业欲望并且打算创业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在不想创业的学生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创业欲望和缺少资金,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希望政府能够尽力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吸引并且辅助大学生创业,减少大学生创业的阻力,达到缓解省内就业压力的效果。以上结论是研究成员基于对江苏省内部分企业和高校进行的调查所总结得出,也许并不能代表省内普遍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的结论需要接下来的研究人员进行更加深刻地研究调查。 (二)研究启示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对于团队成员自身而言,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所长,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出发:第一,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成长壮大,必须要制定长期以及短期的战略计划并且有效的执行。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做正确的事情,迎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第二,中小企业要做到战略执行一体化就必须聚焦瓶颈,管理好瓶颈,一个阶段只重点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用聚焦式的高效变革获取经营业绩的持续突破。(李哲峰P133)第三,在员工的待遇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人性化管理。因为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的缘故,本身就很难吸引科技人才,如果在员工管理方面再出现很大的偏差,使得员工看不到未来、看不见希望,就会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缺乏人才的局面。因此,能否留住人才,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成败的关键。第四,企业必须要有一位具有坚定意愿与领导魅力的领导人。领导力是战略执行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坚定有效的领导力,那么在企业的战略执行方面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不能顺利发展。 作者:陈婷 王娟 蒋林玉 郭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小微企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 为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培育更多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开放、生态、文化、和谐、实力”新,打造沿海经济增长带重要腹地的目标,加大对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强大的中小企业集群,为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支持对象 重点支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城镇退役士兵、农民、残疾人等各类群体创办小微企业。企业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行业划型标准进行认定。 三、支持措施 (一)激活全民创业主体 1.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年内自主创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取得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一年内招用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合同期满后按实际创造就业岗位个数,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新增就业岗位补贴。 2.鼓励军转干部和城镇退役士兵主动创业。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和城镇退役士兵(凭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行业除外),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3.支持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对新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3年内按收费标准下限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 4.支持农民大胆创业。支持农民自愿创办普通合伙企业,允许企业和个人资金以有限责任的形式,在农村设立有限合伙企业。鼓励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前置审批项目外,农民凭身份证明、场所使用证明,可就近向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实行“一人多照”。对在农村从事无需前置许可的商业零售和修理服务的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县、乡(镇)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予工商登记。鼓励有固定场所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下乡从事无需前置许可的流动零售活动和修理服务,营业执照同时标明固定经营场所和流动经营区域。农民从事农业机耕、排灌、植保、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经登记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其成员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向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备案后,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民进城创业保留原有土地承包经营与转让权、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允许继续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5.鼓励残疾人自立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减征80%个人所得税;加工、修理、修配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残疾人员本人为社会提供劳务,免征营业税。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县本级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50万元用于支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以后每年视财力状况适当增加。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创业型小微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每年鼓励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推动传统粉制品加工业、制造业小微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引导更多小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面向社会公开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库,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企业,对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果达到一定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外同行业前列的企业,集中财政、金融、土地等优势资源进行培育。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关于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各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2013年底前,对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小微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经地方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定期减免。小型微型企业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依法申请在3个月内延期缴纳;将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 3.鼓励技术创新。对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而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前损益的,在依据现行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技术改造等活动,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具体奖励政策按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卢发〔2013〕3号)》执行。 (三)加强金融服务保障 1.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县金融办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与保证方式,支持企业采取动产、应收账款、承包合同、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抵押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引导支持部分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到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探索发行小企业集合债券。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集中对接活动。“十二五”期间,各金融机构要在当前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占比基础上,实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的贷款增速,对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优先考虑年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先进单位”。 2.提供限额贴息补助。对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给予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对还贷及时、增加就业岗位明显的,经县人社局、财政局、放贷银行审核批准,可给予二次贷款。贷款期限内,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给予50%贴息。对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给予额度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度最高不超过4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在符合规划且未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工业用地进行危旧厂房改造或新建厂房,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后享受相关费用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因发展确需用地的,享受招商引资土地优惠政策;加快启动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项目建设,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在秦西工业区工业园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积极为小微企业顺利、快速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促进现有大中型企业生产链条延伸所衍生出的小微企业发展,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良性发展格局。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由工信局牵头,综合协调发改、人社、科技、工商、质监、司法、职教中心及三大园区共同打造公共服务的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产品检测、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全方位提升小微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加入相应的行业协会,搭建政企沟通、会员交流桥梁。 3.助推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积极参加由县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各类展会、推介等活动,对参展企业的展位、会务等费用给予补助0.2万元;鼓励小微企业创建企业网站,每家补助0.4万元。 4.规范服务企业行为。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严查各类针对小微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培训等“五乱”行为。严格执行小微企业检查收费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制度,切实加强对有关部门服务小微企业的督导检查。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完善涉企收费维权,保证各类创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扶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县政府成立县推进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局,具体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汇总、通报等有关事宜。 (二)建立小微企业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制度。工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调查统计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制度。发改、工信、国土、城建(房产管理)、环保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公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小微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推进我县小微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三)营造加快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组织导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用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大力宣传政府支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提振小微企业的社会形象,在全社会形成“谁创业谁光荣,谁发展谁光荣”的舆论氛围。 (四)加大考核督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考核督导力度,领导小组按年度对各乡镇、各园区新增小微企业数量、吸纳就业人数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工作开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同时对各相关县直部门扶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小微企业发展论文 一、辽宁省现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资金支持 为了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辽宁省设立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扩大其规模。2012年,辽宁省本级专项资金从48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随财力增长适当增加资金额度。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贷款难、担保难成为主要问题。为此,辽宁省市两级都建立了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省本级财政每年安排该专项4000万元。此外,辽宁省还鼓励各市建立创业种子基金,2012年省本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按各市建立的创业种子基金额度10%的比例给予补助。2012年,辽宁省财政安排了1000多万元的中小微型企业“专精特新”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专精特新”项目,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50%。 (二)税费减免 近几年,国家将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国家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辽宁省执行月销售额或营业额2万元的国家规定上限标准,扩大了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此外,辽宁省还将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政策从2012年底延期执行到2015年底。同时,辽宁省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优惠政策。根据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按20%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在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免征印花税。另外,辽宁省还清理涉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免征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政府采购 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辽宁省在政府采购中给予了小微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优先考虑。针对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比例不高的问题,辽宁省提高了小微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要求采购预算总额的30%要面向中小微型企业采购,其中不低于60%的比例留给小微型企业。 二、辽宁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尽管辽宁省出台的各项财政政策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且分散 辽宁省虽然不断扩大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但是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辽宁省各级财政对小微企业 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总体规模普遍较小,随财力增长而增加的资金额度各市差距较大,并且随意性较强,难以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另外,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资金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很难形成政策合力,削弱了财政性资金对辽宁省小微企业扶持的力度。 (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较小 辽宁省对于小微企业实施的政策关于融资这个问题涉及较少,目前主要是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现行的优惠政策存在严重的单向性,而缺少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性,很少有政策来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向小微企业提供充分的贷款。虽然辽宁省政府为强化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而专门设立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但是政府对于这些担保机构往往缺乏系统化的长期资金支持,而只是在开始时注入一笔资金。而由于这些机构所扶持的小微企业规模小,贷款额也较小,所以这些机构通过贷款所得的收入相对来说也很少,因而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这些机构在扩展担保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经营风险,而且这些机构由于没有银行实现风险共担,不能将风险部分的传递出去,因而只能够独自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且,担保机构自身也存在很多经营问题,如不规范动作。有些担保机构分工不明确,内部管理混乱,政府与企业交混在一起,因而在日常运营中易受到政府行为的干扰,难以实现自主经营,更难以从根源上帮助小微企业实现融资的目标。 (三)财政补贴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辽宁省财政补贴数额不够高,补贴资金不集中,分散在多个部门。由于这些部门不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因而很难达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而造成政府虽然有所投资,但资金利用效率仍然偏低的现状。另外,财政部门没能够就补贴资金的利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有时候资金已经补贴下来,但是相关部门对于这笔资金的利用没有明确的使用途径并进行很好地规划,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对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链条不完善,很容易在监管方面造成漏洞,从而出现部分官员监守自盗,私自挪用公款,导致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的优惠很少。此外,由于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对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使得小微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四)政府采购制度不健全 尽管政府采购政策中存在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但是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政府采购进行强制规定,使得政府往往在产品竞标中还是走形式,没能够真正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照顾和公平竞争。此外,由于现行的采购政策对于产品生产商的资质要求偏高,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往往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也常常因企业自身的规模约束或产品质量约束而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于执行。 三、促进辽宁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广东省财政在2003年至2008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将这一数额提高到2.5亿元。相比之下,辽宁省虽然已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但是规模还是偏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辽宁省应当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直接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对于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政府应当对其随财力增长而增加的资金额度或比例做出具体规定。同时,辽宁省级财政还应当进一步增加“专精特新”专项资金的拨款数额,要求各市级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对于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扶小微企业顺利渡过初创期进入成长期。此外,针对辽宁省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存在的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应统筹和整合各项政策资金,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辽宁省应当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拨款力度。除此之外,辽宁省应当建立以市级财政为引导和支撑、省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出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层次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要动用各部门力量加快建设小微企业的诚信评级系统,促进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间顺畅交换和使用。同时,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予以严格要求,并建立相辅助的法律程序,来监督管理这些专门的担保机构。在此基础上,要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严厉监管担保机构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使这些专门建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为了解决下属市级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的后续资金问题,省级财政必须建立财政资金的支持和补充机制,来保证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壮大担保机构的实力,增强担保机构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能力。另外,可以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作为中间机构,帮助担保机构与政府进行流畅的信息沟通,并为小微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信用担保协会应当对所有会员单位进行统一管理,评选优质单位进行鼓励,对恶意破坏行业规章的单位进行管制处理,提高行业的信息流通度,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以及相关信贷担保单位的资信档案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省市两级财政还可以通过补贴担保费或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私募债券、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融资。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强管理 辽宁省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将资金进行集中处理,统一发放,保证财政补贴能够做到专款专用,使得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从而做到持久稳定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发挥财政补贴的引导作用,导向性地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和环保低能,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了推动小微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推进品牌建设,培育出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群体,辽宁省财政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专精特新”项目的补贴力度。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展位费和公共组织费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各类重点展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财政补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和考核,否则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打击其他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四)健全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的相关制度尽管我国在鼓励政府选购小微企业产品上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相对实践来说还是比较笼统,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不够细致。因此,辽宁省应当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健全政府采购相关制度,扩大小微企业产品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的份额。可以考虑在满足财政部门自身运转和不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按照不低于预算总额20%的比例面向小微企业进行政府采购。对于一些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政府可以在采购评审中适当给予小微企业不超过10%的价格扣除。考虑到小微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单独竞标往往成功率不高,政府应当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竞标。为了保证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规定,如果小微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占到联合体协议合同总金额的30%以上,可给予联合体5%以内的价格扣除。此外,还可以采用分割招标的方式,对于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消化的大额订单进行有机分解,使得拆分后的多个订单可以被多个小微企业进行公开竞标,从而使这些小微企业都能获得更多公平的竞争机会。 四、结语 同时,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为参与政府采购经验欠缺的小微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小微企业避免因不熟悉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而流标,保护报价、技术指标都有优势的小微企业。 作者:张媛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普及,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并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经济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县域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有效支持辖内小微企业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农信社;小微企业;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微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融资难”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农村信用社凭借点多面广、机制灵活、金融服务高效的有利优势,如何科学分析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因素,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银企双赢,是当前农信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小微企业素质差是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小微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小微企业已成为当地税收的主渠道。尽管如此,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存在着资本进入晚、规模小、变化大、风险高、自身约束力弱等问题。小微企业本身具有许多不利于农信社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就小微企业本身来说,大部分企业存在着发展历史短,经营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障碍。小微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这些特征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的产品产量低,生产规模有限,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所以赢利能力有限,自有资金比例过低,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获取外部资本的能力。二是多数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管理松散,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削弱了企业实力。管理的不规范,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导致企业与金融机构放款差距加大,多数银行对此类企业一般会采取提高信用风险控制系数的对策,从而导致贷款额度减少,甚至丧失外源融资的机会。三是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及财产担保。比如没有国有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等。有的负债比较高,靠租厂房或办公设备经营,导致申请贷款担保抵押物不足。有的小微企业建厂房也要靠农信社贷款支持,建了厂房也不去经营,企业变成了“空壳”,甚至处于关停状态。四是小微企业诚信度低、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社企之间没有建立起信用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无从记录,使合作双方的信任从零开始;另一方面,一些小微企业当经营出现困境时,不是在改变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法设法拖欠贷款本金及利息,特别是政府平台的社团贷款失信较多,多家农信联社筹措大量信贷资金为小微企业跨区域发放了社团贷款,贷款到期不能如期偿还,甚至恶意逃废农信社贷款。这不仅给农信社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从而加剧了贷款难度,严重影响了信贷支持力度。 二、现行农信社管理体制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难度 一是从农村信用社贷款条件考虑,一般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都是采取抵押、质押或者担保的方式。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他们正处于事业的发展起步阶段,抵押物品较少,加上高额的评估费用和短暂的有效时间,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对信用社贷款望而生畏。二是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上,不能与其贷款需求“短”、“频”、“急”的特点相适应,农信社在发放的每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进行贷前调查、考核、评估论证,手续过繁,环节过多,时间较长,如此便难以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阻碍了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办理。三是农信社在贷款约期上较短,约期大都是一年期以内,根本不适合小微企业生产,要如实掌握小微企业生产周期、经营状况,科学合理约定贷款期限。四是随着对贷款管理的逐步加强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实施,导致一些信贷从业人员产生“畏贷”心理,害怕承担责任。尤其是对一些小微企业的贷款,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考察贷款人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在放贷过程中不可避免使小微企业遭受“规模歧视”。 三、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是改进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理财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做好市场分析,了解金融政策,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规范信贷管理制度,健全贷款营销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科学的、切合小微企业实际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小微企业的授信等级和额度,要依据其经营效益和信用等级等方面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对优质小微企业及时授信,企业在有效期和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微企业要积极给予信用贷款支持,对经济比较发达、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特色经济明显、信用环境好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三是通过与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存量。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协助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并且创新信贷管理方法,探索新的信贷管理模式,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和增强基层农信社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营销力度,在坚持合规、合法的前提下,不惜贷、不惧贷,主动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四是以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为动力,创新信贷支持手段。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努力拓宽信贷投向。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新贷款产品,允许企业使用生产设备、产成品等作为贷款抵(质)押品,及时解决小微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方式,解决小微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以适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数量少、次数多的特点。五是拓展营销渠道,强化绩效考核。对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方便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进行走访,掌握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规模类型、融资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加派信贷员深入城区及乡镇开发区,走访重点企业,倾听企业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贷款投放打下基础。同时,设立信贷服务中心,及时解答小微企业在贷款、结算、现金等方面疑难问题。六是注重加强小微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必须实行全流程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培养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真正做到全过程、全覆盖风险管理。注重风险和效益的平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做好、做强、做实。 作者:张广辉 单位:朝阳市双塔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 摘要:中小微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文章从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入手,结合现阶段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体系;企业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渠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发展呈现了柔性化趋势,使得传统集约型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分散化与小型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因此对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是基于企业规模差异化的一种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一般指的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企业,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企业资本较少、融资难度大的特点。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在不同地域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市场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现阶段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通过企业控制方式、企业经济特征对企业生产规模与固定资产进行判定与衡量。 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不畅、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负债过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较低。而我国金融体系在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之后,提升了贷款审批的审批门槛,这对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缺少银行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多等问题,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发放的主渠道,在运营过程中过于注重对重点行业与大规模企业的服务,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具体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专门性质的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由于缺少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等内容机构难以发挥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作用,我国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保证融资的稳定性。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已有25年之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担保机构不专业以及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都在实行会员制制度,中小微型企业为了加入担保机构并成为会员,必须要事先缴纳一部分入会押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扩大了担保难度。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家族化的问题,使得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将产权进行抵押,同时难以支付信用担保的中介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 2.3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性的银行信贷融资逐渐转变为以银行信贷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并存的融资形式。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普遍不具备现行证券融资管理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回报,难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有限难以保证其生产经营的可靠性,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定向集资转向乱集资,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 2.4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 中小微型企业较之大规模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难以根据完善的信用制度完成企业融资工作。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较大规模企业稍高,且信用状况较大规模企业稍差,加之中小微型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系统,导致中小微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企业信用。可以说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是恶劣的信用环境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信用环境差的责任人。 3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3.1拓宽融资渠道 由于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企业内部入手,适当拓宽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资金,保证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建立专业性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此同时,中小微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方式降低银行机构的投资风险,从提升自身信用环境出发,尽可能地打消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偿债能力的顾虑,从而提高获取银行信贷的可能。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企业融资环节的重视,从加强中小微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出发,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透明化以及公开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3.2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辅助作用极为重要,现阶段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开展融资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群体面临着融资困境。虽然我国现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辅助的低层市场仍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确定合理的债市门槛,保证中小微型企业也可以进入融资市场。为了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可以首先对中小微型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拉动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通过集合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从而降低债券发行门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范围,有效地提升债券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搭建合理的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扶持,满足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要,通过对主板市场进行完善与发展,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空间,从而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直接融资市场公开上市的最低层次市场定位为激励新产业创新成长的创业板,可以在创业板适当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并逐渐扩大这一板块的板块规模,从而尽可能地维护资本市场的市场秩序。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板块应当采取灵活的交易制度,尽可能地提升交易市场的透明性以及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3.3深入挖掘金融机构的潜力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因此为了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就应当深入挖掘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潜能,从而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将储蓄转换为贷款的能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在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首先,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企业制度以及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银行信贷的意识,从而转变传统以大规模企业为主的信贷观念,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为更为有力的贷款增长点,并拓展面向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的分支业务范围。其次,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通过更新中小金融机构地方经济的服务理念,转变中小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从而拓宽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最后,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由民间资本对正规金融机构产品进行补充,从而弥补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配置分配不当的问题,将民间资本转化为有效地投资活动。通过合理的金融改革,可以有效地优化渠道间的资金分配,提升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当根据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周期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魏强 丁玲 单位:佳木斯大学
网络销售论文: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存在的隐患 (一)执业医师的缺口将会增大 随着《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意做医药电商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的网上销售总额仅占到药品整体销售规模的不到0.5%,这说明我国网上销售药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意见稿明确指出凡在网络上销售处方药品的,必须配有执业医师进行在线药事服务,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在线执业医师匮乏是处方药品开始网络销售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药企和医生之间的不当利益会更加隐蔽 网上执业药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否避免在处方药品中加入和自己利益有关的相关企业的药,产生不正当交易,是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存在的问题。比如消费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在网上买药时,网上的服务人员看到执业医师的签名时,会直接找执业医师本人,与其达成共识。为改善这一点,就需要保险的加入。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本人签约,保险公司根据处方药品目录划分出不同的险种。比如某种药品过了保护期价格依然很高,有的医生还会继续开给消费者,但遵照保险公司的险种不同,某个药品不在目录里,但其仿制药品有的话,执业医师就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采取自愿进行选择。 (三)网上售药O2O运营模式存疑 O2O模式,即将线下商务机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对于药企来说,怎样协调药品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经销商的利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体而言,处方药品在网络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线下实体经销商的价位,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政策落实实施后,如何保持实体经销商的积极性是参与医药电商的药企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实现医药电商业的O2O,就要建立相关的功能体系,物流、服务、跟踪一定要到位,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的资源整合。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经营者的进一步思考研究。 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加强推广,降低网销对执业医师的需求量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及使用,事实上医生成为了“第一消费者”,而在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初期,执业医师的缺乏成为了限制其发展步伐的一大要素,为此,企业可与各医院或制药厂建立联合的网上咨询平台,开展网上会诊等活动来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推广,拓宽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市场及影响。 (二)医药分家,减少医生和药企间的不当利益 开放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充分体现了“医药分家”的政策向导,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的举动。网络销售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透明,所以药品的价格相对应实体店会明显下降。处方药品网络销售政策一旦落地,处方药品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得到大量释放,医院对处方药品多年来的垄断被破坏,消费者得到实惠,经营者也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在破除多年形成的“以药养医”这个怪圈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降低成本,增加处方药品的网络销售 药品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于店面费用,有调查显示店面租金占到药品销售额的30%左右。网络销售可以大大减低成本,提高药品的销售效率。专业人士表示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开始实施后,网上的价格最低会比传统渠道的便宜20%-40%。某些处方药品价格奇高的原因就在于出厂价和流通环节不透明,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实现以后,出厂价、销售价等都将一目了然。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既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去医院排队购买,又可以低价买到自己需要的处方药品,更多人会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买处方药品。 (四)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实现O2O模式 各药企或线下实体经营店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结合网络咨询,扩大自身发展,实现O2O模式。调查显示,沪深两市已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在积极备战医药网络销售市场。传统的制药企业进行网络销售都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才能在互联网上销售企业生产的药品。目前,O2O模式在九州通旗下的电商平台“好药师网”运行已初见成效。好药师网在之后又开启了微信购药平台,配合公司“药急送”项目进行探索,结果也是相当可观。 (五)接轨世界,增大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 国外医药行业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经占到整体规模的30%之多,欧洲为23%,相比之下,我国调查显示,2013年的药品网络销售占比还不到0.5%,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网上药店业务不断成熟,我国如果还不尽快发展,就会在医药电商领域失去大好时机。我国的药品网络销售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实施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医药电商领域的发展,力争与世界接轨,达到国际水准。 目前,我国《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管理办法》已正式定稿,预示着处方药品放开网售的时代即将到来,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优惠。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处方药品网络销售保质保量的进行,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优惠的同时,促进我国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 作者:李拯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销售服装产品设计论文 一、网络销售的发展特征 1.资讯绑定销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和透明化,网销、网购的电子交易平台日趋成熟,由原有的单一买卖置换到信息、交流、服务的白热化竞争。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从衣、食、住、行、用衍生出来的各个行业,都借助于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咨询咨询拓展自己现有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并推广各类电子化支付方式,二力并行将网络销售进行全民化普及。如:借助微博、微信等热点信息平台传递文化、知识信息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赞助和合作厂商将产品进行隐形推广;以返利的方式鼓励手机绑定支付;扫二维码和关注微信换取产品折扣等。在现今国内消费市场中,电子资讯传播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报刊、书籍、电视等传统模式,造就了网络交易繁荣发展的客观环境。 2.销售平台完善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造就了无数商机,国内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已经在兼并、竞争的发展过程中完成资金积累,并将国内的网络交易市场瓜分天下,各具特色。“淘宝网”从简单的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到渗透各行各业产品的网商大鳄;“京东网”从书籍和电子产品入手,成为保证品牌质量,价格透明化的高品质品牌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当当网”和“卓越网”致力于书籍,成为文化产品的专业交易平台;“聚美优品”成为购买高级正品化妆品的适龄女性的主要采购选择。网络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购买空间,更加透明化的信息比较,更加专项的服务技术。中国国内网络交易市场已经多元化、特色化;从简单交易转变为产品品质、价格、购买方式、服务的细分定位,完成了网络交易平台发展的飞跃性质变。 3.网络市场低龄化以服装市场为例,网络销售市场以青年消费者居多,据统计:20岁—30岁的城市人群中,90%以上经常性网上购物;30岁——40岁的城市人群中,80%的人群有网络消费经验,约60%有长期网上购物的习惯;40岁—50岁的城市人群中,只有20%的人有网上购物经验。由此可见,网络销售市场中,低龄人群是消费主力军。年轻消费者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年轻人群总是新颖奇特事物的首批尝试者。电子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让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日趋低龄化,时尚度高、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商品成为主要消费宗旨。 二、服装销售方式的比较 1.商品印象 传统市场和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能到商品店铺或商场中,通过视觉、触觉来直接接触商品,得到最直观的商品印象。网络销售中,通过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说明将同类型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将消费者评论和网络店铺信誉将商品品质做比较,缺点是无法触摸到商品实物的品质,无法试穿。网络销售中完善的退换货服务体系、便捷的物流都能弥补网络购物的商品印象缺憾。 2.价格比较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要货比三家需要消耗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销售场所,不同的折扣活动中具有较大的价格差异,如同样一件商品在批发市场和高端商场或者艺术区间里的零售价格完全不同,消费者往往无法购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网络销售中的搜索引擎和同类型产品搜索能横向比较价格和品质,甚至部分电商平台有专门的BBS讨论专区会对同类型产品进行筛选。 3.卖场投入 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卖场布置是商品零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商家和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对卖场进行更新和维护,如:商场店租、卖场装修、仓库管理、导购培训等。相对而言,网络销售在卖场上的投入要小很多,如:向网络店铺向网商缴纳一定额度搜索引擎优化服务费用,即可增大浏览量和搜索几率;向交易平台以年度为单位,支付少额管理费用或信誉抵押金;网络卖家自己设置或借助专业网页设计团队来装修虚拟的网络店铺等。成本的压缩使同样的商品在网络市场中占有较大价格优势。 4.消费品质 消费者在传统销售模式中能直接体验到商品外观,商品零售价格中的部分附加值也包含商家提供的服务,如:卖场环境、零售导购、商品讲解等内容。在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会导致过度消费和盲目型冲动消费。网络销售提供的性价比比较和非即时消费环境,能让消费者在理性思考中避免以上消费误区,从而提高消费品质。 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品牌服装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退换、维修、回访等。网络销售中的售后服务往往依赖于店铺的电子客服人员和第三方监控。网络店铺中的退换货服务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日趋便利,一般由于服装货品质量或尺寸引发的退换货问题在一周之内就能解决。对于商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有网络店铺预先支付的押金作为保证;网络店铺的信誉指数同比率能有效监控店铺交易行为;消费者的评价详情能如实反映商品质量;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有效解决退款和退货问题;运费保险也能同期降低退换货附加的物流费用。可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服务日趋完善,逐渐减少和改善了网络售后的不足。 三、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研发 1.适应低龄化市场 低龄化人群是服装网络销售中的主要消费者,年轻人注重自身外观形象、求新求变、勇于尝试新事物、消费观念超前、购买力不强导致偏好物美价廉的服装产品等。(1)快速反应时尚: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季节性强,消费快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年轻消费者每年每季都会跟随最新的时尚潮流,添置衣物及装饰品。服装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是一种标注自我、强调个性的方式,服装和服饰能充分反映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哲学和理念。因此,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设计研发要在第一时间反映时尚潮流。(2)时尚偶像的社会效应:低龄化消费者的共性是倾向于追逐时尚偶像,应充分利用时尚名人、明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了解低龄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增加名人明星同款和类似款式的开发。(3)降低运营成本:年轻人群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青年,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家庭资助,社会工作经验不多、薪资不高,导致他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会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服装服饰产品。这要求网络服装设计研发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款式新颖、时尚度高,在保证服装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零售价格定位,这需要减少服装产品的附加值,薄利多销,最大限度提高服装产品的性价比。 2.调整产品结构 (1)抓住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服装产品作为季节性快速消费品,每一季都有很强的时尚特征。在产品结构中加大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的比重,要求设计研发中有目的的设计调整侧重点:抓单品款式,生产同款多色,以单品冲击销售额,如:连身裤、及膝小A字连衣裙、小西服外套、热裤、印花半裙等热销时尚单品。(2)产品的自由搭配:传统销售模式中的搭配方式会限制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审美和自我表达,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应给予年轻消费者多样化的搭配选择。如:雪纺连衣裙既可以搭配传统的小西服外套,也可以搭配朋克风格的皮夹克;衬衫裙既能单穿,又可以搭配小脚裤;小西装外套即可以搭配衬衫,又能搭配无袖连身裤…… 3.强化产品展示 (1)产品图片说明:产品图片说明应寻求专业摄影团队,进行多角度拍摄,在还原服装产品的现实视觉效果基础上,做适当的美化和修饰。尽可能从整体到局部将产品的整体廓形、裁剪细节、穿着效果反应出来,让消费者能更全面的了解产品外观信息。(2)产品文字说明:产品文字说明需要详尽地标注出产品的面料成分、辅料材质、服装不同号型的尺寸等必要信息。同时搭配符合产品风格和固定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的感性文字描述,要求高水准的文案设计来打动消费者。 4.完善售后服务 (1)尽心解答:网络店铺的客服人员多半借助网商聊天工具和顾客消费者进行沟通,在文字沟通过程中注意字眼、字义的准确表达,礼貌沟通回复,详尽耐心解答顾客提问,使买卖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达成交易。(2)宽松退换:购买者退换商品有多重原因,因为质量和尺寸问题、电脑屏幕显示造成的色差、实物和顾客期望值不符、购买比质比价等因素造成的退换货问题都应予以积极的解决,在最大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舍小利赢口碑。(3)统筹物流:为降低网络销售的仓储物流成本,尽量不要囤积大量货品,采取分流仓储、工厂代销、异地发货等模式来统筹物流和仓储。(4)跟踪回访:顾客跟踪回访和新品上柜通知是网络销售的隐形售后服务,能增强买卖双方的信任度,并能促进循环连带销售。 综上所述,网络销售中的服装产品设计应该针对网络销售特点,适应网络消费者的需求、用快速反应市场的时尚设计、合理利用生产和销售资源、降低成本、保质保量地提高设计研发效率,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服装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经济价值。 作者:夏妍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 网络销售论文: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论文 1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文化内涵 在对C2C网络销售进行阐述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生鲜农产品的涵义,根据刘沛对生鲜农产品的理解,即主要指由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不含任何加工程序,在常温下不能够长期保存的初级产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从定义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新鲜度很高,但是很容易出现腐蚀变质问题,不易保存,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区域性特点。从当前的销售方式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仍以传统物流模式为主,具体而言,也就是以批发商的需求为中心,进而依托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生鲜物流模式。C2C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模式。其主要是为买卖双方建立一个在线交易平台,卖方能够把商品放在网上进行交易,而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商品,进而达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将C2C电子商务模式运用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上,其具体的工作流程表现为:生鲜农产品供应者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一个网上店铺,随后将生鲜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到网站上,包括生鲜农产品的生长状况,质量检测报告等。而消费者通过对网站生鲜农产品信息进行阅读和浏览,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进而通过网上预订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将资金打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在第一时间联系物流把客户所需要的农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 2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得以发展的背景 传统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主要以现场交易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生鲜农产品销路狭窄。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到以电子商务模式为基础的网络销售对于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巨大优势。因此,以网络零售为主要形式的C2C电子商务模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络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的途径,使生鲜农产品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出去,进而买卖双方通过网上交流达成共识,完成农产品交易。另一方面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给销售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通过电子商务快捷的物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销售中的不足。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更愿意在网上进行购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也具有更大的选择权,从而购买到令自己满意的商品。从当前网上购物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网络购物每年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这就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我国主要以小规模、分散性的农业生产为主。使用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可以为小型农户提供全新的销售模式,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网上交流,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减少人为炒作行为,从而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保护。 3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现状 3.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我国也加大了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区域间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网络设施比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少具备上网条件,即使该地具有网络设施,其设备也相当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农户网络销售受损,大大降低他们的使用积极性。 3.2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缺乏专业人才 要想做好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农产品供应商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需要有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根据市场动态,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从销售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农户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使用它进行网络销售。 3.3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的交易中,买卖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在线交易,消费者无法掌控产品的质量,因而农产品的质量也是网上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此外,使用C2C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络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造成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一些商家还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致使C2C网络销售发展缓慢。 3.4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 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不宜保存,这就大大提高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也使生鲜农产品不宜进行远距离的流通,否则随着时间与距离的逐渐加长,将会给农产品物流带来巨大的损耗。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这也严重制约了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其主要表现为配送时间过长,物流覆盖面较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等等。 3.5政府没有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 以B2B、B2C为基础的商务电子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来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当下比较热门的C2C网络销售模式,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消费者以及销售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对于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久而久之就会给生鲜农产品的长远发展带来危害。 4提高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重要途径 4.1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网络基础设备落后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实现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良好发展,首先,要保证网络销售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发展需要。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此外,农民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来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从而把握最佳销售时机,更好地参与市场销售,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4.2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 网络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人,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够把网络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政府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运用水平以及C2C电子商务水平。其次,还要重视农民网络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学习,使他们认识网络销售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网络销售,在不断地实践工作中,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水平。最后,政府还要及时主动地观察本地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情况,对于农民出现的困难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交流会,加强网络销售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分享销售心得,同时共同讨论出解决网络销售问题的办法,以保证网络销售的稳定发展。 4.3提高网络销售生鲜农产品的质量 网络消费者在进行购物时,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才能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才能够保证网络销售步入正轨,并越走越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标准的产品质量准则和质量检测流程,同时有质检部门对其进行严格检测,以为网络销售提供产品认证服务,从而提高网络销售的信誉度。其次,生鲜农产品销售者要有品牌意识,在网络销售中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效应,从而迎来大量的客源,为网络销售垫下坚实的基础。最后,C2C网站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者,要建议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一定的保障制度,保证买卖双方都能够诚信办事。 4.4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离不开物流业的稳定发展,良好的物流体系能够为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前物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同时,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要与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物流损耗,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 4.5政府要重视C2C网络销售相关制度的建立 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离不开政府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持,只有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才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要做好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证他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维权工作,要有必要的执法监督手段,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网络行为要严惩不贷,从而为生鲜农产品销售做好制度上的保障工作。 5结语 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促进销售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在网络销售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销售质量和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郭影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刍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水手自救的方法,是研究漩涡,并与之合作,从研究中得到乐趣同时给予他逃脱迷宫的线索。”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特产网络销售物流解决方案探索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区物流不统一,运输效率过低。而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电子商务这一瓶颈问题,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特色产品都分布在各个县市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地区落后,交通不发达,不能形成规模,运量需求量有限。随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其运输效率低,成本过高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滞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就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工作效率。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需要,且管理水平低,仓储环境比较差,东西乱堆乱放,并没有考虑到货物的性质、条件、温度等,制约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3.物流信息不顺畅,滞后现象严重。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新型的物流技术,例如条形码、DEI技术等都没有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丽水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供应商和网店店主不能实时做到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给供应商、网店店主和消费者三者带来了不少的损失。4.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不健全。丽水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使丽水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5.物流人才匮乏。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一家,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物流专业人才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符合丽水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对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运输整合,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提高车辆的实载率,追求组织效益、规模效益。成立丽水网店服务中心这样一个公共交易平台,大家分工明确地做自己的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丽水网店服务中心的模式值得推广,其利用网络平台将一定数量货物运至第三方物流公司储存,网店店主下订单发货,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配送,统一将货物运至消费者手中。2.改善各种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形成和完善服务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物流技术体系,提高其机械化、自动化运作效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设施设备。对于生鲜货物配备专门冷链运输车辆,叉车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托盘可以实现物品包装的单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保护物品,方便物流和商流,货架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存取方便,减少货物的损耗等。3.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水平。建立流畅的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条码技术、EDI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和GPS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网站布局技术、Wap网站平台应用技术和短信平台应用技术德国网络服务技术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与网络销售平台对接,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完美地管理,实现无缝集成。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物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行业企业的自律和协调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组织要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以自己的出色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权威性。各行业协会应打破门户之见,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推动丽水特色产品物流发展的合力,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对于丽水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农产品物流中一定要注意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以及专业性。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资源,同他们进行校企合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相关的大型培训来传播物流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储备,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丽水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在丽水农产品物流的应用。 作者:王灵红 刘建军 陈娟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服饰网络销售的竞争释解 网络销售的劣势 网络销售的可信度有待提高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网络营销的运作,如网上支付等,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尚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网络消费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经济还涉及与金融相关的立法。比如:网上支付必须承认数字签名的法律有效性,还有税收监督、质量保证等。只有尽快制订和完善这些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才能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监督环节不够完善,虚假的网络广告时有发生,实收商品与网络介绍不符,使得有些消费者对网际购物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网络营销还需要以法规来约束。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消费者覆盖面不够广由于网络销售的高科技特性,网络消费者目前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阶层为主,尚不能完全覆盖其他层面的广大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操作环境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使用起来依然比较复杂,另外,相当多的消费者还无法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在线方式无法提供逛商场所带给人们的真实享受。网上销售的商品展示存在局限性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特征和目前的技术局限,很多需要现场感知的商品,如服装、香水、工艺品等,消费者不能够完全领略商品的品质特征,不会完全信赖网络销售。特别是服装产品,需要消费者对产品的进一步接触才能了解货品的真实感。由于网络销售时,消费者看不到实物只能是看介绍和图片,其面料的色彩、质感、穿着效果、合体度及服装本身的质量都了解不到,这也制约了服装网络销售的发展。 网络销售的机会 市场环境的多变性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和需求日趋个性化,尤其是中低端市场对服饰的时尚化、品牌化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伴随国际各品牌的激励角逐,市场竞争环境越发激烈。此时,SPA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增强品牌经营意识,通过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品牌形象塑造,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尚,不断迎合中、低端消费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SpA品牌通过实体和网络店铺直击消费者,掌握最新市场需求动态,以快速反应迎合市场。3.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SpA网络销售提供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重视。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到网络销售,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动力。与传统零售相比,网络零售消费者订货方式、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网民数量、网购投入的不断增加,为SpA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企业支付服务提供商WorldPay于2012年5月了对用户网购态度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全球网购用户将可支配收入的22%用于网购,36%的用户表示会将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用于网购。这意味着,互联网存在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些用户将为网购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网民数量增多和对网络购物投入增加,也为S尸八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图2为ZA只A中国官网页面截图。3.4网络人际关系加速品牌的销售推广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通过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每次购物体验和对商品的评价进行传播,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分享,当然,所有信息也将被互联网记录在案。在虚拟社会中,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互动平台分享关于产品和品牌的信息,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产品和品牌的评论。企业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将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推广和传播,能使品牌以较传统方式更快速、便捷传递给消费者;有利于促进消费群体对产品和品牌的认识,提高品牌美誉度。 网络销售的威胁 SPA产品容易被复制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SpA公司往往会将产品制成图片在网上进行,这时产品的设计就容易被复制或者抄袭。此时,原创设计和畅销品都很容易成为仿冒者关注的对象,并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销售进入门槛过低,同类商品竞争激烈互联网降低办公费用,减少了降低人工费用,减轻了降低企业管理等财务费用,使得网络销售入市成本较低,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资金能力强弱,都可以快速抢占网络市场,使得S户A在网络化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这就需要S尸A品牌不断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角逐于激烈的“虚拟市场”。网络上负面信息的散播会使品牌遭受致命打击原始的“口口相传”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碑传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受到它的影响,从而选择具有良好口碑的商品和服务。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高达90%的美国人认为,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比广告或编辑性宣传内容高出两倍;一项在英国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当消费者被问到哪些因素令他们在购买产品时更觉放心时,超过3/4的人回答“朋友推荐”。互联网销售中,口碑也显得异常重要,多数网民在买东西之前,都会查阅下这件商品的用户评价,还会主动去论坛发帖,征集更多网友的意见。这时,良好的品牌口碑自然能吸引到越多的消费者,同样,个别网民不好的评论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就需要S尸A企业在网络销售时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 结论 只有了解了SPA网络销售的优缺点和所面临的机会、威胁,才能知道SpA网络销售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2、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3、加强网络销售图片的真实性,让产品介绍更加详细。4、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5、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6、网购物流要跟得上销售速度。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S尸A网络销售的不足,让S尸A型服装品牌网络销售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冒绮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在煤业销售中的适用性 作者:葛瑞芳 米晋芳 单位:潞安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领导和调度室根据权限和进入系统的密码对销售结果进行浏览和查询,软件设计客户端软件基于BOS平台设计,具有业务配置灵活性、高效的集成开发等特点,可以对大宗产成品销售科学有效管理,软件自动从电子衡器仪表中采集车辆毛重、皮重数据,并自动计算出净重,自动打印过磅单。系统不允许司磅员修改计量数据,同时系统自动监控称量数据是否达到最大稳定值,如未达到最大值,系统禁止保存数据与打印过磅单,从而完全达到了对磅房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后期要实现的功能基于过磅称重中司机惯用的作弊手段为前后轮不完全上磅,解决办法:在磅体两端各安装一对红外对射仪,红外线设备通过信号线连接到磅房上位机。当光束被阻挡时,红外对射仪将信号发送到上位机,软件从开关量输入卡提取信号,当检测到报警信号后,系统禁止称重系统数据保存,称重流程终止。 铁路销售快速定量装车系统 可实现对输煤系统、液压系统、装车系统、称重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并安装了铁路车号识别接收天线。通过接收每节车皮底部预装的电子标签信息,自动生成车号等相关信息,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将接收的车皮信息上传至装车调度上位机,并将联入快速定量装车站的配煤系统,实现自动配煤,大幅提高装车效率,减少装车误差,杜绝亏、涨吨现象的发生。实时数据上传至公司调度及销售科办公室,更加便于及时了解掌握现场装车情况、长北交接场空车、品种煤流向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使该公司运销工作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快速定量系统“斤斤计较”由于车皮在生产时标记自重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加上长期运行中零件丢失、更换、磨损等原因,绝大部分车皮自重误差较大,经实际检测,车皮实际自重较标记自重小0.5t左右,最大甚至达到2t左右,传统的轨道衡装车方式必须用煤来弥补自重误差,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但快速定量系统可以有效杜绝这一现象,采用定量装车,基于大型料斗秤的工作原理,预先在定量仓中按车皮标重装载,通过闸门和卸料溜槽控制,向行进中的车厢快速卸载,实现一次连续动态行进中快速准确装车,杜绝了车皮自重误差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单节误差-0.5t、每年外运200万品种煤、均价800元计算,直接避免自重误差损失达千万余元。 票据管理 基金票由于该公司自主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将公路销售磅房的数据实时读取至基金票系统,基金票工作人员只需认真核对数据信息后,打印出票据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工作量,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错误,更提升了工作质效。该技术已得到集团范围内的推广。销售票由于基金票和销售票隶属不同的管理单位,暂时没有实现联网,但销售票也已摆脱了前期手工票的历史,全部实现了机制票,并且通过设置在销售科办公室的管理机对票控机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公司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上级部门也高度重视,正在筹措基金票和销售票系统联网事宜。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实行大大减少了煤炭在加工、购买、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的损失、漏洞,因此必须做好管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具体工作。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票据管理工作中更是一项重大课题。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已普及到社会经济诸多领域,但要把先进的技术和传统的工艺完美结合,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根据实际工作,大胆创新,从“为什么要这样做”,到“为什么不这样做”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的潜能。 网络销售论文:电子邮件网络销售利弊 作者:黄兴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电子邮件营销的缺点分析 第一,垃圾邮件监管缺失,致使垃圾邮件泛滥。由于许可电子邮件营销意识薄弱、电子邮件地址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产品宣传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致使许多消费者收到太多的无价值商业性的电子邮件,往往给消费者一种滥寄垃圾邮件的印象,从而损坏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形象。大量垃圾邮件的存在,显然已经影响了用户的信心,人们对于正规的邮件广告同样产生拒绝心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第二,电子邮件的可信度低下。这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发送十分便利,只要有邮箱就能发送电子邮件,这种传播者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网上虚假广告越来越多,假新闻流传、色情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从而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可信度,降低了网络广告的促销效果。美国学者托马斯!约翰逊和邑邑拉!凯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多数分析家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的事实可能会削弱已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第三,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难以测量。尽管从理论上说可以对电子邮件的送达率、开信率、阅读率、转发率等给予详细跟踪记录,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这种测量的基本原理需要在网页HTML代码中加入一段跟踪代码,但这些代码往往容易被邮件系统屏蔽,而对于纯文本格式的电子邮件,根本无法进行跟踪,因此实际上很难知道究竟有多少邮件被送达和被打开更不能确定有多少邮件接收者被营销邮件打动最终实施购买行为,从而也就很难准确地说明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 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机遇分析 首先,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电子邮件营销带来来巨大的目标客户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目前已超过5亿,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这为电子邮件营销提供了海量的客户群。其次,针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电子邮件法规的建立及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电子邮件营销也将越来越规范,非法甚至违法的电子邮件营销者将会收到法律的惩罚,电子邮件营销市场将越来越成熟。这为电子邮件营销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发展机遇。 企业开展电子邮件营销面临的威胁 分析首先,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商家不可能一个营销邮件模版打天下,必须根据特定的用户制定特定的营销方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次,垃圾邮件把有价值的邮件淹没。当个人邮箱每日都充斥这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而有价值的邮件混在其中,使你很难分辨出那些是有用的电子邮件的时候,用户早已厌倦了邮箱中出现的各种公司发来的邮件,往往看也不会看,轻易就将邮件删除。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子邮件营销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形势分析,可知,电子邮件营销的应用具有诸多有点,但同时存在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虽然,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推广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随着新的互联网应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子邮件营销对于企业丰富营销策略和企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网络销售论文:销售网络设计及信息安全综述 作者:刘浩 单位: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要与公司的内部系统实现集成,如公司的决策支持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处理和应用,实现公司的内部业务的的协同工作;要保证公司内部的各种销售信息能够得到良好的共享,让销售管理的相关人员根据各自的权限提取相关有用的数据;实现公司销售运营的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优化公司的销售营运;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网络系统必须操作简便,能够满足各种计算机技能层次的人员对数据进行调用,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顺利实施。公司销售管理网络所需遵循的原则销售管理网络系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满足销售管理的要求。公司销售管理网络必须标准化,整个系统的结构体系必须要要遵循行业标准;系统应当实行构件化,整个系统应该由构件库和构件模型作为支撑;采用多层框架和层次结构来实现系统可扩展性。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根据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销售管理的实际要求,销售管理系统能够要求以及销售管理网络所遵循原则的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其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整个框架结构图中表示层作为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系统的用户是整个销售供应中各个环节人员,如销售业务员、仓库管理员、配送业务员和财务人员等,通过Web浏览器对系统进行访问;业务模型层主要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建模工作;服务层是通过业务要求来对系统提出相关的服务请求,系统在收到请求后驱动相关的技术来实现服务,根据业务的具体要求来对系统进行一个动态配置,实现系统的业务功能;企业组件层是由销售管理要求的各个组件构成,组件和组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系统软件层是包括整个系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商业智能、ERP等异构系统,这些系统是整个系统能够运行的基础,也是各种功能能够实现的前提;而安全性和监控等也是整个系统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系统设计和数据库的的设计,系统的设计要根据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对应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来实现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而数据库设计则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每一个环节对于整个数据库的应用都有着重要意义。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建立各种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对应着系统相应的功能,系统设计也就是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通过每一个模块设计来满足销售过程对于销售管理系统的要求,系统功能模块图(图略)对于合同管理模块就是销售人员和客户达成合同协议,然后销售人员将合同录入、修改和进行业务审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同的变更、结案等操作,合同管理模块是销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销售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仓库管理模块主要就是对煤炭进行入库管理、移驳管理、销售出库管理和报表管理,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仓库管理是对11个销售点的煤炭进行统一管理,对管理的库存煤炭进行统一的运销调度,通过良好的仓库管理,了解公司煤炭的库存量公司的计划管理就是了解公司每天的运销情况以及公司每年的运销量,根据销售统计来制定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公司长远的发展提供依据。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价格变动的功能,如图8。结算管理模块就是对货款、运费等进行结算功能,并对货款和运费进行统计和查询。提单制作模块式根据合同和库存来制定相应的提货通知单,将图纸单下达到各个销售点,销售点根据提货单进行发货系统维护模块就是对系统中的所有的代码和数据进行维护,同时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管理维护主要做到的就是对基础数据的修改、添加和删除等工作,如图11。销售管理系统设计就是将各个模块的功能细化,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来实现功能的实现,达到销售信息管理的目的。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具有11个销售点,通过系统设计将各个销售点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销售管理,实现库存的统一调度,使公司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销售网络,对公司的财务和价格实施统一管理,使销售管理更加的统一化和系统化。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公司数据库的设计时公司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公司信息系统各个功能都会涉及到相应的数据库,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数据库,根据实际的需求来确定数据库的数据范围和各项数据的具体特征,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要求来建立相应的E-R图,最后根据E-R图来建立来确定相应的记录组成、字段名称、类型以及宽度,建立索引关系,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数据库的设置能够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信息的存储方式有利于对信息数据的实用和维护,要尽量做到数据库设计的的精炼化,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库设计给管理系统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我们以仓库管理类表为例,仓库管理类表主要包括的事就入库信息表、煤炭出库存表、出库信息表和移库信息表,而入库信息表主要记录的就是产品入库时间、入库批次、入库数量以及所在的仓库编号等信息,在对于仓库管理类表的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表的不同信息要求来制定表的名称、数据类型和数据宽度。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公司的销售管理设计到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资金周转等商业秘密,所以在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系统的设计,因为系统设计有不同的模板,不同的模板所设计到的人员不同,所以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设计主要就是依靠为每一个销售人员设定一个独立的账户,每一个销售人员依靠账户登录管理系统,每一个账户都有相应的权限,一个模块的程序功能只有对应权限的销售业务人员能够使用,其他的销售人员和外来人员无权限使用其模块的相应功能。这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用户组,用户组索引一个组任务表表,通过用户组的管理功能,可以对用户组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于整个公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将各个地方的销售点进行联网管理,实现公司的整体控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管理,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能够将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和资金周转等问题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销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安全系统的设计让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更加具有保密性,能够有效地进行商业保密。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具体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功能设计和数据库建设,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小众教辅资料网络销售趋向 近年来,教辅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行的折扣不断下降,竞争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惨烈”二字形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出版社毅然决然地采取“断腕”之策,缩减同步教辅而转向非同步教辅,或者采取合作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在教辅市场特别是非同步教辅中,有一类读者群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如自主招生读物、奥赛读物,由于读者多为各重点中学中的优秀学生,人数较少,图书发行如果走常规的教辅通道,极易造成大规模退货。这类图书目前有不少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的探索。笔者认为,网络营销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速度快这一特点,将产品信息快速传递给目标客户,并形成购买行为。其实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常用的营销手段,都要求读者需求定位准确、图书信息传递通畅、产品送达经济快速,只不过对小众类教辅图书而言,对信息传递的准确、快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准确的需求定位 对小众教辅图书来说,如何在众多学生中找出真正需要此类产品的那么几个或者那部分读者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真实需求,既指有真实需求的读者,也指有真实需求读者的实际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哪些是有真实需求的读者,这是在图书策划阶段就需要确定好的,而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比如奥赛或自主招生,虽然针对的都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辅导图书使用的时间段较奥赛更为局限,基本就在10月份到当年的年底,不少考生在7、8月份都还不太清楚自主招生是怎么会事儿,到9月、10月份就发现自己也可以参加,便到处寻求相关资料,到学校门口书店,没有;到新华书店,还是没有,怎么办?向出版社邮购,上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上淘宝网,甚至请身边的人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出版社购买家长是决不会让孩子失去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的,这种需求在10月份前后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性。对这样的需求,需要策划编辑与营销人员通过出版社的邮购窗口、网购窗口、经销商反馈及时加以捕捉,并建立进一步优化的需求捕捉平台。如,对自主招生图书,由于现有品种较少,再加上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开发不足,读者在当地很难便捷地寻找到这类图书,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网络上进行搜索,这时如果能建立便捷平台或通道让读者可以方便地搜索到该书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将读者的需求引向出版社或其经销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开发自主招生产品时,尝试建立了提供自主招生资讯的“中国自主招生网”,日浏览量达到1万IP,由于该网站只针对自主招生,也没有做过推广,因此这些浏览量基本真实有效,为自主招生图书信息及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读者、为后续购买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这个网站上,有访问者的来源与地域显示,可以查看其兴趣关键词,还可以直接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对后续制定图书销售重点区域、经销商选择、图书加印数量与时间节点,乃至读者对内容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吸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畅的信息传递 宣传产品目前比较盛行搜索推广,但是对图书特别是小众教辅图书这样附加值不是太高的产品,成本比较高,在经济性上不一定适合。由于百度搜索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有人利用“百度有啊”商城(目前已经停止服务)展示产品,取得在搜索结果中的靠前优势,但是由于百度的支付目前使用少,用起来不是太方便,于是在“有啊”展示页中添加引向其他支付页面的链接,以此减少宣传推广的投入,据部分卖家反映效果不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推广的技巧,也可以进行探索。有了这些网络平台,像自主招生这样的小众图书信息就可能做到一定程度地向最终读者及时传递。如果再配合一些针对有潜在购买行为对象的推广,将立体化地发挥效果。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了解到某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高中校长年会,到会人数也只有80多人,但是这些校长都来自重点高中,而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这些重点高中,各重点高中也正开始重视自主招生,并将能通过自主招生预录取到名牌大学作为宣传学校的手段,我们向参会的每位校长随机发了一本样书,结果会后即有不少学校集体性地订购了该套图书。对小众教辅图书,如果按照常规销售渠道铺货,将难以精确击中真实需求,最后造成退货。对此,策划编辑前期需要和营销人员进行沟通,确定真实的购买人群及购买行为发生时机、方式;营销人员向经销商宣传该书内容、特色的同时,要向经销商介绍该书的购买群体,需求时间,销售高峰阶段,图书折扣这些信息将促使经销商在宣传图书、销售图书、图书补货过程中形成有效销售,减少图书退货。 三、快捷的送达服务 要让小众教辅图书得以快速地送达读者手中,特别是对新开发的产品,必须首先考虑渠道的效率。只有首先将一定数量的产品销售到终端读者,才能口耳相传,放大图书的影响,这在常规销售渠道还不能针对该书的特定群体进行选择优化时显得尤为必要。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为了让首批图书能迅速到达读者手里,邮购部不仅提供常规邮局挂号发书,还提供快递服务,并做到两日内发货。当时出版社还没有提供网购服务,我们便与有网购业务的经销商合作,在图书印刷前两个月进行宣传,接收预订,图书到货后做到当日下午5点前付款即日发货。这种高效的网络销售,使得首批图书在三天内到达读者手中。经销商反馈,后来约30%的该品种图书网购是首批购买者的再次购买。对出版社而言,网购是传统营销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图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使得“一传十”式临近宣传得以实现。出版社在网络销售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网络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图书而非自己销售图书;二是销售的折扣不能影响经销商链的折扣体系;三是网络销售要有效率意识。前面两个问题一般在出版社设定网络销售职能及岗位时都会明确,并会注意避免,而第三个问题不太容易解决,因为在传统的出版社工作流程与节奏中,要做到5点前付款当天发货是很难的,但网购者除了看重价格外,最为考虑的就是发货的速度。所以出版社在设置网络销售职能时,应考虑到提高网络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可能对传统渠道造成的影响,对网络销售可以采取约束销售折扣、促销宣传事先申报、读者需求反馈纳入考核等办法。为了提高产品传递的经济性,在通过网店等模式形成第一波宣传性销售后,进行传统渠道优化,以扩大销量。传统渠道优化,主要是传统渠道中选择适合销售该图书的经销商,然后对遴选后的经销商进行销售指导,如图书内容、图书特色、销售时段、销售折扣建议等。为了更好地调动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可以在通过网络宣传图书内容、特色时,附带出版社不同地区的经销商地址及联系方式,以便读者可以就近购买,这种将终端读者直接导引给经销商的宣传,有利于以倒逼的方式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促进后续发行。 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这一高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销售渠道终端读者定位不准、信息传递不够通畅问题,并通过渠道优化来提高销售的有效性。其他行业中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点击的只是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中的几个点,希望能引来更多更为精彩的思想与做法,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汽车网络销售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汽车行业网络销售的环境并结合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销售的现状及特点做一个由内而外的分析,从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汽车制造商网络销售的现状出发,论述了以社交网络销售为基础的汽车网络销售策略,除此之外,汽车企业通过互联网为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的个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周到服务以及大量相关车辆的信息,这也使企业实现全程渠道销售管理成为可能。同时还提出了汽车行业基于社交网络的网络销售策略。 关键词:汽车销售;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0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都会选择网络搜索加进店了解的模式,而传统的实地考察已经被取代。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之后,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对自己购买汽车的使用心得进行分享,而这些内容,将会影响下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汽车网络销售规模的扩大,会大大降低汽车销售渠道的成本,并且可以减少车辆库存,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汽车行业在网络方面的成绩已经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所以,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内容就是积极开拓汽车行业网络销售新方法,探寻汽车网络销售的新途径。国外的网络销售相较于国内的网络销售研究起步早,国外企业销售的方法与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得以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步入网络时代,国外企业为了做好网络时代下的销售,对网络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奇的看法,企业在它的帮助下找到了网络时代销售的定位。对于实施网络销售的企业来说,网站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更是其对外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平台。要想实现企业汽车网络销售和传统销售的有效整合,则企业在虚拟网络中的形象就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保持一致。现在,企业的汽车网络销售渠道中主要有网络广告和网站销售两种手段,以其他网络销售手段为辅。但是无论是哪种销售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销售理念、经营模式等巧妙的组合起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经营效果。例如现在汽车行业特别欢迎的社交网络销售和互动销售、视频销售、精准销售等形式结合起来,采取“拉战略”来吸引客户注意力,同时扩大影响范围,从而保持并且扩大市场份额。而网络广告是运用“推战略”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再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1产品策略 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会冲击传统的产品销售策略,因为就像不同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样,网络销售也有其适用的产品范围和策略。 2价格策略 价格问题不论是对于汽车企业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中间商来说都是很敏感的问题,然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将产品的价格信息事先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 3促销策略 网络促销是指让客户参加汽车企业的网络销售活动,汽车企业就可以对网站的点击率进行分析,就能对消费者的需要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就可以有目的地实施销售。 4渠道策略 网络销售是隔时空进行销售的,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客户通可以过网络随时随地购买相关产品,所以方便客户就是汽车企业的产品分销的主要目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①在网络上虚拟实体店的销售环境,使顾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设立网络会员制,网络会员制是指在汽车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增强消费者与汽车企业交流。③组织相关产业公司,共同在网络上展开互联网商业展览。 5销售集成策略 销售集成策略是对传统业务关系网络的整合。汽车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生产产品,使得汽车产品对于消费者更加方便适用。中国汽车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汽车销售,扩大国内外客户的购买汽车的渠道。网络销售虽然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网络销售运行良好、网络销售效果达到预期,是网络销售效果评价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参与网络部和销售部的销售效果评价,网络销售效果评价可以使企业充分掌握企业网络销售的推广平台,找到最适合企业网络销售的方法,这是一个后续的网络销售的过程,更是总结了推出一个广告之后的效应。网络具有消费者多样性和消费者多变性的特点,因此网络销售人员需要不定期对不同类型的广告、场地选择、调试和修改的销售工具,来全面了解获得的最佳网络销售效果。当前,企业更加注重广告宣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导致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的细化,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许多西方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汽车的网络销售使我们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这可以用来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新品牌的发展以及提高汽车产品质量的。相对而言,物流企业在我国作为第三方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中,很大比例是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而得不到发展,规模小、设施差,联网少,同时受到许多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第三方物流运输的发展步伐缓慢。 作者:冯莉;石文超 单位: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随着消费者在食品消费方面对便捷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销售食品应运而生。网络食品销售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商务模式。由于网络食品销售方式的特殊性,虽然我国修改并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在实践中自制食品、土特产、订餐平台等网络食品的安全认定、销售监管及责任承担存在复杂性,导致网络销售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食品安全。要促进网络食品销售模式的发展,又要保障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就要从法律制度和责任承担入手,探索完善网络食品销售行为规范法律,健全网络食品销售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实现销售者和消费者网络环境下共盈。 关键词: 网络经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责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模式,提出解决发展要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此破解国内经济下行与产业升级难题。为了规范和引导网络食品销售和消费行为的发展,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在2015年10月1日修改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了法律监管,明确了从事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必须办理经营许可证,同时必须在第三方交易台实名登记,第三方平台负有审查经营许可证责任和义务。可是,根据调查,在淘宝网等多家网络交易平台上还有无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等“三无”产品在销售,同时,随着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利用交友平台(微信、微博)等在朋友圈推销食品或者网络食品的行为不断增多。 一、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食品销售及监管的现状 笔者在某网上搜索有关“无添加”、“自制”、“纯天然”等食品的店铺就累计出现6万多个搜索结果,而且他们普 遍有较好的营业额。但是,某些排名靠前销售自制食品的网上卖家,根本没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及厂名、厂址等信息。可以说,这些食品是典型的“三无”食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新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网售食品的规定,要办证和实名登记,有些消费者表示,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支持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从严处理的态度。新法已实施近半年,淘宝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已针对食品类店铺发出了通知,要求其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备案。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也要求经营者须上传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相关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备案,会对通过审核的商家予以认证标志,并对没有通过认证的食品商家在新商品时会予以限制,如长期不能通过验证,可能面临无法继续从业的危机。2016年的“3•15晚会”上,“饿了么”订餐平台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线经营多年的诸多商家没有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而“饿了么”不但不进行有效监管反而还帮助无证无照商家进行隐瞒,帮助这些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该新闻播出不到一小时,其CEO张旭豪就发表了致歉信,表示一定严查此事,并且表达了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然而,消费者看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和决心却是自己在“饿了么”的订单记录被清空,换言之,如果消费者因订餐食物出现身体问题已无证据可寻。 二、网络销售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质量安全无保证由于网购有别于传统的经销模式,无法和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来鉴别和确认商品,消费者对食品过期变质、包装破损、图货不符等问题的出现承担较大的风险。另外,有些商家的自制食品或当地的土特产(如干果、地方时令水果、小杂粮等),图片上诱人的美食,可能是在居民区的家庭厨房、临时搭建的板房,甚至脏乱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而网购特产出现发霉变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商家为了彰显其产品质量和较高的信誉口碑,会在网络平台列出自己的销售记录和消费者的好评记录,尤其是一些自制食品的卖家,还会录制食品制作的视频,但是这种记录并不可信,卖家通过花钱雇人的方式“刷信誉”,“好评师”已在网络上形成产业,专门为卖家提供好评服务以蒙骗消费者。而在自制食品制作视频的掩盖下为一些不法商家偷工减料、违法添加提供了便利。消费者网购食品仅靠卖家提供的图片去“看图说话”风险太大,质量保障全凭卖家的道德水平。一旦出现侵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卖家往往以“退款”了事。尤其以“饿了么”为首的订餐平台,出现问题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是先删除客户的订餐信息以毁灭证据。与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商家须建立电子台账的规定背道而驰。 (二)假冒伪劣等欺诈行为客观存在有些网络食品商家通常会利用网络虚拟性的这一特点,在网上虚假宣传,如某些食品有药用功能、改善身体状况等,后经食药监部门调查发现,其食品中大量添加西药或激素,长期食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添加剂的违法使用,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障碍。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往往出现“货不对版”、“三无产品”等。一些“海外购”食品的身份真假困扰了众多消费者,归根结底,这都是消费者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对商品信息的不了解造成的。2014年至今,食品添加剂甜蜜素被大量违规添加在蜂蜜、酒类中,以价格低廉的工业胶代替食用胶更是屡禁不止,尤其是网络上的自制食品,如制作蛋糕、蜜饯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完全依据个人的掌控,没有任何标准可言。违法添加或过量添加都会对消费者身体造成损害。作为普通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想要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成为不切实际的奢望。 (三)食品无标识或标识异常现象突出网上出售的零售散装食品及自制食品,除了可能会涉及添加剂的违法、过量使用外,为数不少的商家还涉及不具备的消毒卫生检测手段。这些网络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一般都无法达到卫生、环保部门要求的条件,自制程序简单、包装简易、无保存条件,缺乏基本的标签和注意事项介绍。尤其是进口食品大量的涌入,他们当中大多都没有相应的标签,绝大多数不具备合格的中文标识,没有任何关于检疫的相关标志。预包装食品网络销售问题日益突出,预包装食品普遍存在着标签不明确的情况,这与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的规定背道而驰。在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中列出了八类致敏物质,要求厂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致敏物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因此这些食品不适于预包装形式。然而,八类致敏食品中鱼类、坚果类和甲壳纲类(如大虾、龙虾和蟹)在网络食品销量中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但是这些网络食品商家普遍采用预包装形式。没有必要的安全卫生检疫,没有明确的标签标注,没有严格的程序监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隐患可想而知。 (四)维权成本过大网络食品销售违法成本比较低,相关部门查处打击难度比较大。因准入门槛低,网上食品商家的销售多数以家庭厨房为“厂房”,没有实体店者居多数,无证无照经营现象普遍,无法提供购物发票。一旦出现危害身体健康的纠纷,消费者举证困难,而虚拟、易篡改的电子数据使消费者的举证雪上加霜,因此承担了不必要的购物风险。网络商家遍布全国,因此食品网购多为异地购买,一旦发生纠纷,按照我国属地管辖的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没有异地处罚的权利,现实中,即便投诉到商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寻找卖家也极其困难。就算能够找到,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殊性,一些商家会以买家保存不当等理由拒绝赔偿。消费者维权费时费力。 三、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解决对策 (一)严格的个人信息网上登记备案制度新食品安全法强调,负有监管责任的第三方平台须对入网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和许可证的审查,其个人信息必须详细,如: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地址、联系方式等等。如果消费者因食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索赔的,平台如果不能提供致害食品经营者详细信息的,须承担先行赔偿责任。因此,自新法实施以来,平台方将商家实名认证等信息的审查工作当成首要工作。但是,新法对网络上销售食品的进货、仓储、制作、销售和运输等环节仍无法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管。没有明确针对网络食品销售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监督措施,虽然网络食品销售已纳入新法,但是网络对进口生鲜食品和自制食品的制作和销售监管仍属空白,须加强立法,对进口食品须提供检验检疫许可,提供进口食品证明;对于网络自制食品的销售者,笔者以为,必须取得当地的营业执照,且须提供消毒、检疫等卫生检测的证明,当地工商等部门除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对其是否使用不当添加剂进行抽查化验。这些内容都应被囊括在详细的个人信息当中,实现食品制作、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二)强化网上食品销售行为的行政许可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前,根据《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建议,除一些初级产品(如水果、蔬菜、海产品、粮油等)外,对于一般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商家,都需办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笔者认为,新法中没有涉及关于行政许可的严格规定,这必然造成法律漏洞。网络食品买卖如果不能取得厂家的权或许可,消费者仅凭网络图片和个人经验很难鉴别,为消费者买到假货留下隐患。 (三)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技术水平笔者认为,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制定统一权威的技术法规。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比起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生产标准的实施起步较晚,食品安全标准都是通过行政部门的技术法规、指令等强制执行。要想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就必须与国际接轨,检测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具备专业性较强的检测机构和素质较高的检测人员。而我国食品安全的技术、设施装备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才,这与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尚无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方法。 (四)严查网络销售食品信息的新法全面禁止食品信息夸大、虚假宣传的,网络食品信息的必须合法,内容真实,杜绝虚假宣传行为,食品和保健品不得涉及治疗功能更不能涉及疾病预防的功能。另外,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尽量采用直供方式,并对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予以核对,并在网络页面公示该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位置应当醒目。如实记录食品的规格、数量、批号及保质期等。 (五)保障和扩大消费者的无理由退货权网络食品退货难问题目前较为普遍,尤其以生鲜农产品为甚。据了解,某知名作家曾从某大型电商平台入驻商家购买到已经发生腐烂变质的水果,其退货过程可谓坎坷。新法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如果没有根据所销售食品的特性,与消费者达成是否无理由退货的协议,消费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无理由退货。对于网络食品经营者以及第三方平台来说,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会带来不少约束,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网购食品时有了更多的保障。 四、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引导为加强监管,首先应当强制网络食品商家必须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电子监管台账;其次,对自制食品或散装的食品必须提供相关证照,不允许预包装食品的网上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购买渠道、使用剂量以及贮藏等环节必须在网页上予以公示必要的说明书和相关检测信息;再次,规范网络食品信息内容合法化;最后,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票据。在经营者所售食品的相关页面上,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如实标明:厂名、厂址、电话、保质期、许可证号等,食品标签标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对含有致敏物的食品也必须明示。散装的食品须提供许可证件、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检合格证明等质检证书,否则不予网上销售。赔付基金为网上食品消费纠纷的解决提供可能。笔者认为,可以试行网上食品消费纠纷先行赔付的赔偿程序,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上先行赔偿制度,即通过建立先行赔付基金,有效保障网络交易平台纠纷的及时解决,网站经营者可以通过协议方式,根据营业额向依托的网缴纳一定比例的先行赔偿金,并将赔偿金存入平台预先建立的专项赔付金账户。一旦网站平台的食品因质量等问题对消费者造成损害,而该平台食品的经营者又拒不履行赔偿义务的,由网站先行预支赔付,替商户履行应尽的赔偿义务,而平台预支的款项就是从先行赔偿专项账户中提取的。而后网站经营者可以向具体的侵权商家进行追偿,先行赔偿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消费者合法权益确实受损,但却无法通过调解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减小追索侵害商家的难度,很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与方法教育消费者在进行网购食品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网购食品的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等。要求商家提供发票或其他证明材料。建议消费者到具备经营资格、取得正规厂家经营许可权或代销权的网络商家购物,或者信誉度高的网上与实体相结合大型商场购买,如:屈臣氏等。即便购买自己熟悉或大众熟知的食品,也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相关标识是否正常,与惯常购买食品是否一样,避免购买预包装食品和假冒食品。同时,消费者应当保留一切与网络食品交易过程有关的记录,如:聊天记录、订单信息等,纠纷一旦出现,消费者可及时举证,维护合法权益,寻求合理赔偿。 (三)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自律机制经过连续五届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的经验交流和全民科普,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食品打假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重中之重。在国际上,食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早被明确定义为犯罪,在各国也会被处以较重的刑事处罚。重视打假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网络食品经营者作为普通的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本能。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达到约束经营者行为的目的,在充分认识和利用生产经营者的经济理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益与约束的完美共存。如:提高违法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成本;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等让经营者知道违法的成本巨大,不敢以身试法。食品网络经营者自愿地遵守规则,按照法律要求积极配合第三方平台的登记和认证工作。并且要联合众多部门,而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如:银行贷款、税务、许可证办理和更换等方面采取惩戒措施,使网络食品经营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五、结语: 笔者以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全程监控。作为世界公认的最佳食品安全防控模式,已被诸多发达国家接受并实施。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起步较晚,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良好的规范和全面的监控体制。但是我国也可以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涉及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饲料等,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贴近国际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具体行业操作规范。严格程序全程监管,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理能力,能够预先评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召回,对于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禁入食品行业这样的较轻的处罚。鼓励守信经营,严惩失信行为。“饿了么”订餐平台出现的问题并非个案,而至今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的相关信息。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处理机制还有缺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新食品安全法处罚力度不足。只有强化网上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网上非法食品销售处罚责任,才能增强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感,维护网络食品销售的安全。 作者:钟晓玲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销售论文: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 一、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中服务的重要性 (一)服务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服务,越好的服务越能吸引顾客,从而提高产品的购买率,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网购消费顾客调查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的实际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顾客的黏性;反过来,顾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推动着企业创新,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服务是提升需求的有力保障提升产品服务水平是挖掘顾客需求的一种有力手段,特别是针对于服务敏感性顾客。尽管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成本作为保障,但由于提高了服务水平会增加实际需求,从而保证了一定的利润水平。海尔公司根据顾客需求,将服务质量作为家电产品的竞争策略,设计了七星服务,让消费者体验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增加销量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三)服务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比价网、一淘网等对比产品的价格,基于价格的差异化优势正在不断缩小,企业须在质量或服务等成本之外寻求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基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以顾客为中心建立和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打造快速的市场占有通道,营造企业与顾客双赢的局面。 二、线上服务水平对引入网络销售渠道的策略分析 目前,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企业建立自营的网络零售渠道就必须考虑到服务对线上零售的影响,做到与传统的销售渠道服务“零距离”的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实体和虚拟商品销售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之后会获得关于产品销售的时间、地域和成本等优势,但是网上产品的销售无法通过与顾客一对一直接交流来实现,不能为顾客提供直观现实的产品介绍和咨询服务,从而增加顾客购买产品的搜寻成本,因此一旦企业不能为顾客提供合理产品信息,就会造成企业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扭曲。基于此,本文从制造商网络销售服务水平为依据来分析服务对制造商是否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假设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渠道的服务水平,且为了便于分析服务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策略的影响,设定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为0,即网络销售渠道不提供相应的渠道服务。容易证明,当制造商处于主导地位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不意味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利润的变化情况以及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的选择策略如图1所示。图1中的t1、t2、t3表示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处于0到1之间,与产品的价格、质量、生产信息、售前咨询、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年限等相关,区间左侧的或表示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与单一传统渠道下利润的增减变化,右侧则表示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利润变化情况。 (一)Ⅰ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制造商服务水平处于Ⅰ区间时,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利润会下降,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利润会上升,顾客对制造商的网络销售渠道的接受程度较低,也就是说企业能够为线上产品销售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但是并没有为网上顾客提供多样化和差别化的产品服务,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对于传统销售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零距离的产品咨询和售后保障等服务来减缓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提升零售商利润,从而间接提高制造商利润,此时制造商就不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比如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类产品制造商开通网上渠道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就会选择传统销售渠道而放弃引入网络销售渠道。 (二)Ⅱ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Ⅱ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在此区间,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与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服务水平较为接近,顾客对产品的购买需求由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共同满足,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利可图。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引入网络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的利润,实现供应链渠道的整体优化,这种情况适用于家具、餐具、纸巾、清洁等家居用品。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顾客的网购趋势,越来越多年轻顾客倾向于去网上购买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此时仍有一些顾客忠诚于传统渠道购买,再加上传统渠道服务水平的提高,顾客更不愿意转移自己的购买渠道,最后导致制造商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利润的双赢局面。 (三)Ⅲ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Ⅲ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此区间内的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由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使得制造商提供的网络销售服务比传统销售服务更为完善,此时顾客就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正好能够满足顾客对网络销售产品的购买。对于传统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尽管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刺激顾客购买,但网络渠道的便利性占有优势地位,使得传统渠道的购买人数不断减少,从而降低了零售商的利润。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适用于个性化的服装产品,网络渠道的服装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需求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使得顾客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购买自己心仪的服装,也有助于提高制造商的利润。 (四)Ⅳ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Ⅳ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在这个区间内的制造商往往通过提供一些专业化权威机构的产品检验结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细致化要求。因此,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方便顾客进行购买,增加了产品的需求量,而零售商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吸引客源、留住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此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促进二者利润的提升,这种情况适用于书本、食品、饮料等用途明确、差异化较小的产品,顾客对这些产品的渠道偏好无显著差异,因此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消费者购买,同时零售商可以为顾客提供产品退货、换货、咨询等服务,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使得产品的整体需求有所上升,从而提升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 三、结论 服务对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渠道各有影响,然而网络销售会借助信息化优势不断结合传统销售渠道中产品直观的服务优势为顾客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针对不同行业中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的高低,制造商结合行业特点以企业能够提供给顾客的网络服务水平和传统服务水平为标准,从而确定线上销售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之后选择是否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本文认为,第一,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低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下降,零售商的利润有所提高;第二,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第三,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超过传统销售渠道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第四,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高时,通过加强传统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实行更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此时制造商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提高。因此,只有第一种情况下,即在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比传统服务水平低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单一渠道,即不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其余情况下,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 作者:王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教研室 网络销售论文:化工销售公司网络舆情论文 1化工销售企业易发生网络舆情的原因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为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掌握舆情处置的话语权、主动权,正确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公司形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舆情观念。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监督。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二是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重大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处置工作涉及的相应单位(部门)应服从指挥、积极配合。三是分级负责,依法处置。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各区域分公司分别成立舆情处置工作组织,分级制定应急预案,分级负责应急处置。按照区域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系统级突发事件由公司组织应对;单位级突发事件由区域分公司组织应对,并向公司报告。四是及时应对,积极引导。当公司发生舆情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掌握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准确的权威信息,客观全面地通报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把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对于不准确的新闻报道或负面报道,要主动迅速了解实情,积极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疑,掌握新闻舆论主动权。五是正确引导,注重效果。按照“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中国石化良好企业形象的维护、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的要求,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六是公开透明,开放有序。除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重要商业机密外,对于舆情事件,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地信息,并坚持开放有序的原则安排和接待媒体采访,切实做好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未经授权不得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与处置相关的工作信息。七是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处置与新闻披露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协调地方宣传主管部门和当地媒体,分享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对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事件时密切配合信息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的消息,正确引导舆论。八是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九是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危机发生。统筹内部通联队伍和外宣力量,发挥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统筹培训资源和规划,做到战训结合。 作者:奚延虎单位: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网络销售论文:小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服装的网络销售与网络曝光 网络不只是巨大的“奶酪” 优衣库在2008年创造了财富神话,作为后来中国的外籍服装品牌,在定位上它睿智地选择了网络渠道来突破实体拓展的困局(优衣库在中国的传统营销模式和市场拓展一直不理想)。优衣库与淘宝合作短短10天,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元,2009年度优衣库的网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远远领先于实体渠道的创造价值,在中国飞速成名,并奠定“江湖”地位。 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与杰克琼斯联合推出的全场五折促销活动中,杰克琼斯淘宝商城店创造了单店单天522万元的销售业绩,相当于50家线下专卖店一天的销量。但是从运营成本来说,当天网络销售的运营成本不到线下运营成本的十分之一。 “今年3月8日面市的阿里巴巴1688批发商城,上架440款衣服,88秒内全部抢光。”阿里巴巴服装市场发展部资深经理陈智铭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案例:网上经营小小链钩、链锁的经销商李堂华一年可以做1000多万元。就像陈智铭经理说的那样,电子商务对于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鞋服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低成本、永不休息的营业模式和超强的客层覆盖能力,是强悍的挖掘机。 不过,网络也像带刺的玫瑰,传统营销模式的鞋服企业、百货,乃至网络鞋服品牌PPG、VANCL等都出现过大小不同的水土不服,“是否能以产业高度和市场战略高度来规划网络市场,以企业变革和产业创新的心态来运营网络市场是企业涉足网络市场的关键,此外还有到位的产品定位、研发和价格体系等,不过,即使这些你都做到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内部的,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能,而口碑是网络的主要传播渠道,也就是在顾客的感应和识别上我们能不能树立坚实的、领先的品质形象是货品流动的根本。” 陈智铭经理说。 VANCL的“产品升级关” 作为网络服装品牌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我们在看到VANCL多元化触角快速伸展、服务逐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VANCL在品牌升级上的艰于突破。如果把市场比喻成大饼,VANCL在抢了PPG的风头后,实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增长,大饼在口,当下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在团队建设、平台服务及多元化战略上卓有成效,但靠风投起家的不稳定、生产链条的平衡不力仍是VANCL的隐形炸弹,这是品牌的根基。今后,提升设计能力,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无疑将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VANCL已经实施通过“抄底”国际高端设计人才,来增强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这对其意义非凡,我们也期待着VANCL有实质突破。 在网上,“VANCL盗版”“VANCL质量差”“VANCL尺码不统一”……这些点评或为网友的一时泄愤,但并非空穴来风。 9月4日早上9点左右记者拨通了VANCL的全国客服电话:400-650-7099,目的是配合此次组稿测试一下VANCL的终端服务,有两点:一是终端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投诉的密集度。电话在第二次拨通后,服务人员报完工号,问记者需要哪方面帮助,记者假装气愤地说:“衣服有质量问题,线扎歪了,我想退货。”服务人员一副司空见惯的口吻说:“请把手机号或订单号报一下。”记者回答:“是我姐订的我还不知道号,要了再给你吧。”服务人员说:“好的。”然后就挂了电话。记者手握电话迟疑了良久,这是客服人员还是记录投诉电话的人员呢?既然与服务相关,考虑到品牌的影响力,也要细节了解一下原因,附带平复顾客的一些怨气以便为下次合作打基础吧! 之后记者连续拨了十通都没有打进去,至中午11点多,记者再次拨通电话,打进去后,接待的服务人员依然要手机号或订单号,没有问询原因和过多语言。 两通电话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投诉的问题的确不少,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据悉5月VANCL已经在14个城市实现到货试衣服务,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诉需要处理,值得思考。 李宁的“投诉门” 李宁抢滩网上商城首月就实现了开门红,当日销售5万元。但接下来,就被投诉牵扯了精力。只要在网络上键入“李宁、网上、投诉”字样,投诉的信息有N多条,排在前面的都是登记在315网上的,这动静也着实太大了一点。 其中315热线网上有两条投诉信息这样写道:“我买了两双鞋,结果快递到后打开一看就一双,我怀疑被骗了,于是让快递员作证把鞋退了回去,结果卖家却拒绝签收,还拒绝退货(是快递公司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的),声称是没有收到货,我觉得这就是诈骗!我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我一个公道,本来网上购物就是应该互相信任的,但是总是出现这样的骗局,怎么才能让消费者信任。不知道有没有相关部门能尽快给我一个答复,我已经等了将近20天了,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着疑似的骗子嚣张跋扈,消费者的上帝形象灰飞烟灭! 朋友转给我的一条投诉信息是:“3月6日在李宁官方网上商城,网上银行支付购买3BDC635-1000李宁包类通用休闲LOGO肩背包,可是销售方取消了该订单,另外在7日重新开了一个订单,附送一个化妆品包,并确定了付款。可是过了几天,到3月11日在出库时间一栏他们一直什么都没填。打公布电话:4006760086,一直不接,要不就是无应答,要不就是正忙,我想了解货的信息也无法了解,退货也无法退,找一个解释也没地方。”顾客真是有苦难言! 李宁公司仅仅从线下覆盖到线上就突显了这样多的服务问题!业内专家对此认为,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在网络渠道这个直通车上一下把事物的本质放大了很多倍。如果我们是一个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那么,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就会把服务建设得相对很完善;如果我们是一个营销策划能力和商品组合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我们就会最大限度避免活动流产给顾客造成的不便;如果我们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我们就不会漠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诉。 网络成了“曝光台” 在采访中,记者记住一句话,网络是一面镜子。很经典。诚然,专业化的网络市场管理团队和货品流通、物流体系的安全建设是网络市场启动的基础,这些对于大多数经销商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磨合的时间。而轻公司化的运营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企业逐步去塑造哑铃型的产业链架构,且在轻重之间做好平衡。但值得深思的是,在网络这样巨大的蛋糕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在渠道垂直、口碑一日千里的信息平台上我们想要获得的是交易额还是市场?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今年上半年全国消费投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00346件。其中,针对服装鞋帽商品的投诉超过2.5万件,居各类投诉首位,而互联网服务投诉量同比增长74.6%,居投诉增幅第四位。鞋服类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服装断丝、断线、破损、掉色、缩水;鞋类商品开胶、开线,断底、断面、脱色。其实,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质量和服务都已经成为制约鞋服品牌发展的绊脚石。 监管机制缺失 “网络投诉居高不下,主要是监管缺失,往往投诉了也会白投诉。”在北京朝阳建外SOHO上班的张女士说,8月5日,她在网上买了一款黑色的韩版晚礼裙,棉质的,售价180元,对方表示不缩水,结果过一遍水就短了一截,裙子本来就不太长,这一短裙子直接变成了中长款上衣,协调退换无果后,张女士在网上和博客上狂发一周的投诉信,结果石沉大海。“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的同事都碰到过,没办法,只能把眼睛擦亮了,要不就费时费力到实体店去买。” 据悉,淘宝、阿里巴巴正在加强平台监控自治,网络也正在酝酿推行实名制,这些或许能缓冲一下监管缺失带来的消费伤害。其实,网络市场的“大”是建立在良性发展情况下的预估,市场被破坏自然会萎缩,真正的大发展靠的是企业个体的自律自爱。 网络销售论文:“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模式探析 【摘要】“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目前要正视矛盾,整合资源,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网络营销环境、创建营销平台、打造网络保险品牌、开拓网络保险新产品、新旧模式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网络营销;保险;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正在保险业内逐步拓展,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可以支持保险业细分风险,提供更精准的保险定价,提高行业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可以准确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精准的“场景营销”,改变传统保险依靠人海战术、效率低下的现象。虽然互联网保险的兴起给保险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但保险业在“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特别关注新业务带来的诸多问题,与时俱进,整合资源,顺势而上,促使“互联网+”适时融入保险业,迎来业务拓展的新飞跃,为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是指保险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在线网络和相互作用的数字媒介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推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以达到保险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主要是: (一)降低经营成本 保险公司通过“互网+”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去花费在分支机构网点及营销员方面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价等方面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具有大幅度降低的潜力。 (二)增添销售机会 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只能与部分客户接触,互联网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交易,随时随地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的特点,使得保险人不易联系到的一些崇尚快节奏高效率而又不喜欢经常被陌生人打扰的人群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为其服务。因此,网络保险营销使更多的人成为保险新客户,大大增添了保险新的销售机会。网络作为有效销售渠道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特点使得保险业务可以延伸至全球任何地区、任何一台上网电脑,实现全天候24小时作业,促使保险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随时随地的、富有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服务理念可以有效推动保险商品的销售。 (三)普及保险业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保险公司可以用公司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球电子广告,向顾客有关保险动态、防灾防损咨询等信息,既能扩大保险宣传,又能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克服传统营销中借助报纸、印刷宣传小册子所固有的信息量小或成本高、时效差的不足。 (四)强化便捷服务 “互联网+”保险营销具有互动性,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由于网络的在线服务可以是全天候的,所以网络营销有即时与快捷的优势,能与客户保持长久、及时的信息沟通,网络成为了客户与保险公司双方双向沟通的最佳媒介。一方面,客户可以在网上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险种和报价,方便快捷地选取一个最适合的险种,保险经营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向:另一方面,客户们也能通过网络更直接地了解保险经营者的情况。同时,网络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许多相关内容的“一站式”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提高服务效率 在产品管理方面,对于保单变更、声明、批单及失效复效处理等事项,网络保险因其是一种“凝固服务”(frozen se rv ice)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无纸化的保单为业务管理节省大量的空间:其次,客户提出保单变更、复效等要求时,可以通过网络向保险公司提出,双方在网上进行洽谈,并将最终结果在网上实现。对于客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双方都在网络营销中获益。另外,“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对于保险公司招募员工、与业务员之间的业务往来、加强业务员与客户及准客户的联系和加强母子公司的联系、数据传递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互联网+”保险营销的现状 当前,全球“互联网+”保险营销方兴未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欧美国家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网络保险营销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产品、渠道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的同时,更着重发展网络保险营销,网络保险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2009年以来,美国有93%的保险公司至少设立了一个公司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的保险公司甚至设立多达4个网址,并且网站的设立都比较规范和健全。超过43%的保险公司把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高达890万的消费者通过网络选购保险产品。欧洲各国的网络保险发展也很迅速。英国建立的“屏幕网站”提供7家本国保险商的汽车和旅游保险产品,用户数量每月以70%的速度递增。在英国,个人财产保险总保费中网络营销的比例从2000年的29%增加到目前的50%,法国安盛保险集团自1996年在德国试行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10%的新单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二)中国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保险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0年以来,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站,很多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网络保险历程。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保险、金盛人寿、泰康人寿等保险的电子商务网站先后正式开启:国内首家集证券、保险、银行及个人理财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理财服务网站 平安公司的PA18在京正式向外界亮相,“网险”、“e家保险”、“买保险网”等第三方网上保险超市也陆续开始上线运营。 从各大保险公司近几年的信息化动作来看,网上保险直接渠道、网上保险间接渠道、手机保险均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财险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手机投保系统,以及易保网、中国保险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均在近几年有较大投入:中科软、尚洋信德、新保软件等保险行业软件和服务厂商也纷纷推出相应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2015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110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比2014年增加25家:2016年以来又有新的发展,全国保险行业已经有近八成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的经营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目前,互联网保险已步入迅猛发展快车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互联网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32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2234亿元,增长了约69倍,在保险业总保费中的比重从0.2%攀升至9.2%。此外,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不断增多。目前中国市场上共有4家全国性互联网保险公司,分别是:保监会2013年批准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批准成立的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心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也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积极参与。《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7月,已有35家互联网保险领域的公司获得融资,在多元资本的参与下极大地丰富了保险行业生态。 三、当前“互联网+”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快速成长之中,众多保险企业已经从中受益,发展势头不减。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我国网络环境有待改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广大客户的网络投保意识不强。网络的普及与网络保险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我国网络的发展来看,只是在个别大中城市网络普及率较高,国民上网率较低,而且网络的硬、软环境不佳。诸如上网资费较高、网络信息传递速率极低等,业已成为网络经济的“瓶颈”,自然也是网络保险的制约因素:其次,网络的安全、“认证”问题。网络保险是在开放的网络上实现,网络交易及款项支付,最重要的无疑是安全问题。目前,关于网上支付有一系列可以遵从的安全标准。国际上大致有两种:SET和SSL。SSL协议使用方便,造价低,SET比SSL协议复杂,在理论上安全性也更高。安全和便捷,网上支付二者都要兼顾。当前网络安全尚未稳妥解决,网络安全协议亟待确立。实现安全的网络保险,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网上身份认证的问题。因此,实现交易各方身份的确认和不可否认,建立安全认证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二)网络保险的法律环境有待健全完善 按照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签订或变更,必须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由他人代签。这一规定虽可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但无法适应发展迅猛的网络经济要求。同时,就网络支付而言,涉及电子签单和电子支付等方面内容也相对滞后,需加以完善,确保支付安全。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新《合同法》也在合同中引入了数据电文形式,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但我国《合同法》关于电子合同的规定还只是粗线条的,并且缺乏具体而详细的内容,实际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所以我国《合同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与国际立法趋势有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但仅此一部《电子签名法》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其他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配套规定必将构成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法律障碍。对于保险业而言,它除了受常规法律的约束外,还受《保险法》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针对保险网络营销的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更为复杂与滞后,不仅牵涉到进一步完善问题,也牵涉到保险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与配套问题。 (三)保险业对发展网络保险的准备不足 网络经济刚刚起步、保险业发展尚不充分,发展网络保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但目前情况是,无论是保险企业,还是保险监管部门对发展网络保险都未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保险企业而言,首先,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和服务体系的调整不够。主要表现在保险企业对互联网缺乏深刻的认识,公司尚未按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行调整与转型。同时,公司服务及管理水平不完善,网络与保险的结合不仅不能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与形象,使得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升级,反而有可能放大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缺陷。其次,网上核保问题仍未解决。网上核保是制约我国网络保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核保需要考虑的风险非常多,它需要考虑被保险人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家庭背景等等许多因素,在现行的社会信用体系下,通过网络实现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难度较大。不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保险经营的品种、范围就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我国保险业尚未做好网络保险与现有营销渠道如何接轨的方案及技术准备。就保险监管部门而言,网络保险的操作规则的制定、运作过程及结果的监控方法、手段和技术等问题尚未作充分的研究和规划。加强对网络保险运行机制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防范网络保险人虚假信息、投保人的个人信息不实以及网上索赔欺诈等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是保险监管部门应当立即着手处理的问题。 (四)互联网+保险营销实践的不足 互联网保险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部分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三方平台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缺少风险提示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此外,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大稻荨⒃萍扑愕刃录际醴⒄够共怀墒欤安全机制尚不完善,而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数据和客户个人信息全部电子化,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有可能酿成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丢失、泄露的重大风险。据CYBER-DIA LOGUE数据行销公司调查表明,在“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具体操作过程中,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保险信息和报价,但是,在最终作出购买决定时,至少有80%的在线保险申请者需要有专门人员当面提供服务并协助整个购买过程。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将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展业模式有机联系,实现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四、“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模式探析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正视矛盾、解决问题,适时拓展“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范围,积极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网络基础建设 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开展“互联网+”网络营销奠定物质基础。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也可以间接引导企业投资即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收等政策方面的扶持,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快与计算机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服务质量,调低收费标准,使网络消费在人们的承受能力之内,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二)创建良好营销环境 由于保险产品的无形性、保险条款的繁杂性、保险服务的互动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的网络营销。因此,需要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等相应机构制定有关网络保险的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办法、电子保险合同管理办法等,使网络保险的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有法可依,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打造网络保险品牌 保险公司网站是一扇保险公司与客户交流之门,要创建“互联网+”网站域名,网站包含了丰富的保险公司信息,它可引导客户上网,通过网络动态、及时、全面向顾客传递信息,方便客户浏览和及时沟通。 (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是进行网上直销的保险公司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众所周知:服务贯穿于电子商务的全过程,保险本身是一种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服务,把两者叠加在一起的保险电子商务,必然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目标。保险客户服务根据其功能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服务,高附加值的服务。基础服务就是保险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系统的互动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来实现保险产品的市场价值。保单售前,客户点击保险公司网站了解公司的背景、险种条款、投保流程、既往赔付案例等信息,之后可能向保险公司发出投保意向信息:保单售后,保险公司在线提供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报案和给付。 (五)开发网络保险产品 大力开展险种创新,开发适于网络的保险产品,既是对保险网络营销的要求,也是保险营销创新发展的契机。网上保险产品既要从技术上适合网上销售,又要从市场上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如果能取得这两者的交集,推出的网上专用保险产品必然会取得产品竞争优势。像戴尔计算机公司网上直销电脑一样,戴尔公司会按客户的电脑设计方案为其组装产品,电子商务时代的网上保险产品也可按保障范围拆散成一个个零件,由网上客户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即时将众多零件组合成客户所需要的整机。多元化、个性化的组合险种必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网上产品。 (六)营造网络营销平台 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持。美国市场的保险网络营销中,仅有20%是通过保险公司专属网站进行的,而第三方网站却占到了80%,后一种模式往往是由独立的商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即中立的网上超市,提供来自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和价格,不受时间、空间和品牌的限制。相比之下国内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网络保险市场严重分割,造成了目前的网络营销一直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在总体上获得足够规模的客户群体。国内第三方网络平台基本上只扮演“二传手”的角色,接到业务还是转向保险公司传统渠道。因此,国内网络营销可以通过同业公会牵头的方式,制定电子商务经营规则,建立完善统一的网络平台。 (七)提高保险员工素质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业务客观上要求保险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求。一是对于老员工,要促使他们尽快更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要严格考核,进行网络知识考试,不及格者予以清退:二是对于新员工,要把好进入关。新员工至少应该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且熟练网络操作:三是要在员工中确立诚信观念,对于有意无意曲解保险条款造成公司和客户损失的业务员要严加处理:四是要结合网络营销,适时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促使员工精通网络,在“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八)探索营销互补模式 根据当今中外保险业发展的现实,保险业的整合营销思路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三种方式”并举。“两条腿”是指保险营销中,既要使用传统展业模式,也要利用现代网络推销保险商品。“三种方式”是指传统模式销售、网络销售以及传统与网络结合的保险销售方式。 第一,对于条款比较复杂、投保人难以理解的保险品种,宜采用传统模式销售。为降低保险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道德风险,必须改革保险服务交易的环境。在保险服务的社会环境中,除了要提高保险中介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服务水平以及处理同顾客关系的技巧外,重点要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保险中介人对公司忠诚度以及对投保人的责任感。同时为保险服务交易提供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满意度。 第二,对于条款比较简单、投保人又需要快捷服务的保险品种,如航空险、旅游险等则直接在网上销售。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直销制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公司网站为客户提供完全电子化保单,业务实现全过程网络化。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网上投保、保户服务、人天地、在线认证中心、互动式的个性化服务和保险知识库等。首先,在网上投保环节,通过实时认证、实时核保和在线支付,实现网上投保。投保人可以通过索引、客户向导及其他互动方式选定保险产品,然后直接通过In te rnet填写投保单并提交,提交后可进入网上界面,并通过互联网支付保费成功,即已完成了所有投保手续。可下载的保单表格方便、可靠、科学。其次,在保户服务方面,保险公司通过网络提供便捷的保单查询,自动生成的提醒通知书;网上变更保单信息;续缴保费;申请保单贷款:进行网上理赔和网上投诉等。保险公司为保户提供了完全电子化服务系统,实现真正的全天候服务。另外,在保险人天地,保险公司通过网站为公司人提供个性化主页,以增进人荣誉感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方便客户与明星人联系。同时为人提供其名下保险业务的智能查询、佣金结算,向人提供在线培训、核保要求、公司最新动态和通知通告,使人业务管理走向网络化。 第三,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合网上销售,但其条款又相对复杂、保额较大、需要现场核保、现场收费的险种。其一般步骤为:先通过网络获取准客户,然后公司分派业务人员拜访投保人,最后签订保险合同。具体为:1、保险公司进行网站宣传,发出投保信息。通过网站宣传公司的品牌形象,介绍险种、预估费率及服务,同时分险种设计投保意向书。通过投保意向书反映客户的信息,细分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并转入相应系统。2、业务人员通过网上阅读邮件或通过相关服务电话或传真机接收邮件,了解投保人的资料,并尽快致电投保人,安排时间拜访投保人。3、业务人员携带笔记本电脑、投保单、保险单等有关单证拜访投保人,在进入现场核保后,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业务人员用笔记本电脑进入本公司的网站,在业务员专区输入自己特有的密码后,登录公司的In te rnet完成本笔业务的录入。通过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实现保险业务的新飞跃。
新型农业论文: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地流失严重等等自然灾害都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技术革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从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出发,研究了对我国新型农业的直观影响,同时还深层次的探讨了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以及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工业化程度导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包括环境、资源以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等危机。在资源普遍缺乏的今天作为全球一个拥有农民9亿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发展新技术农业革命,利用新型农业产业来带动以及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2〕。国内外都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在这些发展农业的大潮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会一味否定常规农业的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否定农业投入的唯生态倾向方式心态〔3〕。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发展突破的实际性阶段,因此在考虑我国农业现有的新技术革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实际性差别。因此在考虑现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时,要充分了解和实行基本政策,以可应用化的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再实现技术性突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农业产业突破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了相应的实例。国外学者包括GillesDuraaton(2011)〔4〕普遍认为,农业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开端始源于上世纪30年代,鉴于工业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化,发达国家为了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相当全面改造。同时LindJ.(2010)〔5〕也指出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农业模式、日本以及部分西欧的农业模式,都是依据本国发展的现状,局域现实情况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模式变化,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与此同时国外还有某些学者从宏观方面的角度对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的具有相对代表性国家,目前所采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一系列与之更加相关的决定性研究。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现阶段美国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属于机械化的先进仪器耕种模式这与英国政府主导的引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法国更加环保采取了链条式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则主要是基于信息化生态的技术性基础而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突出不能照搬国外发展,但是必须借鉴其发展模式来实现农业发展的突破。于允充(2012)〔6〕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利用产品化机械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形成独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温琦(2010)〔7〕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而言,领土辽阔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水平出现很大程度的差距,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水平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满足的就是能够同时实现各地的均衡性发展,其发展的模式不能采用套路式进行,需要因地制宜,以点制点,使得各地之间的发展都能够实现友好突破。方志权(2013)〔8〕则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采取外向出口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都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现有的优势农产品产业,使其带动整个地区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实现当地地区整体资源综合性开发以及不断推动的商业化模式。综上所述,在基于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实行农业产业的模式发展路径需要不断探寻,充分利用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在内的时代革命结果壮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独有的农业社会发展模式。 3现代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和影响 3.1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新兴技术革命,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来从事广泛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传统农业技术革新,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在推动技术飞跃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不断成熟的生物、信息化等等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革命性突破以及新发展,从而使农业产业化在更加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能够贯穿于我国农业全面建设的单一过程中,使其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更为珍贵的丰富内涵。在本世纪就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来看,其重点主要是包括四大应用技术,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可大力发展的海洋农业技术。 3.2新技术革命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先进的高新技术,其快速迅猛的发展需要经济腾飞的支撑。在现阶段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能够拓展到农业应用领域,而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方面,主要是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新种质、提高动植物抗性等方面,是基于提高农产品的关键品质从而提高其实用化的可行程度。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电子技术、遥感和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等都可以与常规的农业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之中最值得指出的就是生物工程技术有了最新的进展〔10〕。在目前已经可以利用组培花培的技术进行选育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培育出了其他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在这当中稻谷、小麦、烟草已经用作大规模的生产;马铃薯等的脱毒以及快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也有一些作物细胞事例通过新技术革命实现了再生植物,转基因的抗虫棉已进入田间,牛胚胎有效的分割以及早期性能识别等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克隆也日益完善,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达到了示范级别的要求,并且取得了极为重大的研究型进展,以上的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产值实现了极为庞大的发展。虽然就目前态势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科技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水平相差很多,但是蕴藏的潜力确实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在本世纪,技术革命的不断突破能够再次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其展现的现状以及相对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实战挑战,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门径。而在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的产业模式时需要借鉴于现代不断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以技术革命推动社会产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从而能够形成拥有自己本色的新型农业发展〔11〕。因此基于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采取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这将会依据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现实情况来进一步釆用其他更多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从而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基于新技术革命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4.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作为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两大法宝,针对大量生产农产品的地带采用生物技术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进而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网上宣传以及地面推广等等,确保其优势的售出路径,同时还需要借鉴与优势地带的发展模式,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优势农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整体的新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的发展,再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品的加工、合理销售、运输等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朝阳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能够开辟出一条真正属于农民的新式就业新渠道。 4.2生态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与农业生长的环境有关,同时还关系到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生态特色上的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利用其快速规模化的生产以及低廉且易生长的本质,使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越来越深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其之间的发展日益紧密。另外健康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应逐渐转移到生态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形成合理的动植物资源体系,同时还需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将有机农产品与山区资源相结合,继而开拓出属于我国的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外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相关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的整体产业形式,使其更加的合理化以及制度化。 4.3城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城郊农业的发展主要信息化的变化,因此信息的搜集以及辨别与此息息相关,城郊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需要充分了解到各自之间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能够包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事实的需求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动向,利用信息化的平衡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城郊都市农业是基于现有的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郊农业产品主要的销售群体就是城市居民,因此农业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时效性,能够为城市具名提供必要的日常所需。与此同时城郊都是农业要肩负起相当程度上的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的重任,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环境问题。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日益加快,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都市农村的发展技术,加强都市农民的技术水平,改善现有的农业设备使其更加现代化。 4.4以出口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初步发展,还要能够实现其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对于具有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在能力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鼓励其快速发展,选择性发展此类商品。各地方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情况,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式来作为对外发展的输出端,同时还需要以国际市场目标,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自身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依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全方面的竞争力,最终建立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兴农业。 5基于技术革命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对策 研究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新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凸显出更多的优势,农业、技术已经不再如以往的发展模式一般,单一发展、没有关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以及农业之间也实现了紧密化关联化,从生产到销售,从研发到推广这一系列的农业活动已经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紧密相连,相信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未来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5.1全面提高整体农民素质打造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民工人化 鉴于时代对于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到逐渐提高当下农民教育,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体制,做到制度创新,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邀请农业专家对当代农民进行新式培训,远离以往无知的阶段,打造出一只新兴的知识体系农民队伍。主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从教育入手,由政府倡导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为农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以及精神基础,例如公共设施、指导老师等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农民的专业素质,使其专业化合理化技能化;②进一步整合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对外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内要靠当地的本地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合作,更大程度上的实现知识水平最大化和技能最大化。 5.2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提出以新技术革命来推动社会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以及不断探索已有的产品销售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销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化利益,结束以往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产品脱销的状况。要从根本上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农业产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在不断推进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产业的稳步前进。而在产业优化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前进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业链的逐步增长,提高整个农业的附加值。 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着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势前进。同时还要发展现有的农产品,不断推广从而达到实现最优化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也要完善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且提供具有一定优质的金融以及相关保险服务。努力拓展涉农服务项目,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信息服务。 5.4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产业的过程当中,遵循技术革命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和资源性能,利用已有的整体公共资源主体,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对已经拥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相当程度上维修,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挖掘农业产业的相关行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加强整体农业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物质指导〔12〕。 作者:王智伟 王树进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农业建设新型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级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服务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与农民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出很多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弱、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一、连云港市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基本建立了以市为中心、以县为中枢、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组为补充“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比较完备的四级农技科技推广网络。2014年,全市农技推广机构139个,其中:市本级7个,县级37个,乡镇级95个;全市农技推广人员1589人,其中:市本级75人,县区级581人,乡镇级933人。全市农技推广人员中,从职称上划分,正高级(推广研究员)28人,副高级(高级农艺师)171人,中级职称624人,中级职称624人,初级569人。 2.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为中心,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龙头,以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抓手的农产品监管网络体系。各县农委统一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有据可依。一是建立主体责任制度,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与相关单位及人员签订责任状,明确服务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对未认真履行应尽监管职责而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监管职责制度,包括产地环境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测管理、巡查指导等,加强管理,规范监管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工作保障制度,包括监管人员岗位职责、宣传培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等。 3.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在搭建信息平台、拓宽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方面下功夫,初步实现网络服务、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基本覆盖,建成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为抓手的四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网络,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充分利用“农信通”、“12316”热线电话和短信业务,提供科技兴农、农产品流通、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信息提供问题和信息交流互动问题。 4.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初见雏形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树立了一批市场化、规范化运作的典型;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规范防治服务行为,培育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和组织。到2014年底,全市农业专业统防组织288个,专业化防治服务队659个,拥有机动、电动防控机械9348台套,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1669台套,日防控作业能力29.63万亩,全年统防统治面积244.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已见雏形。 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科研与推广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相关环境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分离,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如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 2.农技推广机构软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大规模农技推广能力不足。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少,农技推广设施设备滞后,加之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通道并未完全打通,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二是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有的甚至出现农技人员应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兑现,推广活动经费很少,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3.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 专业合作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服务,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三、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关键措施 1.加快构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 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和“有配套村级规范化农技推广服务示范站点”的“5+1”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农民培训公益性岗位,提供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品种技术展示等平台,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的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开展“一村一名农技员”行动计划,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农技人员。 2.构建农科教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采用招投标、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技推广,重点培育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涉农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生产一线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引导、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共建区域性、专业性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研发推广机构,建在田头,方便农民学习观摩;四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办好“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技术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 3.打造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展示转化基地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农业“三新”工程、“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有规模示范基地、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市县乡三级建设100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或专业技术展示转化基地,通过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展示区、新技术创新试验区、新产品试验区、新型农业机械作业区等功能区划分,将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建设成具有成果展示、科技推广、现场培训、科技创新、专家决策等多项功能,打造便民、快捷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绿色通道。 4.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启动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制订人才激励措施,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择优选择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增岗位80%以上面向涉农专业大学生;二是实施村级农技人员中专学历提升工程,利用市县农广校开展涉农专业免费教育,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具有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农技人员;三是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四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五是推进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作者:1章跃树 2宋冉 3郑燕 单位:1.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江苏省灌云县商务局 3.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形态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网络之中。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农业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业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中心———后向———旁侧———前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就是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将农业旅游与农业、旅游业、农村、农民甚至更多的相关要素纳入一个系统,多方位、系统地、关联性地考虑农业旅游的发展,即:中心问题考虑如何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不同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顺利完成农业提供资源、旅游延伸服务的对接过程;后向考虑农业旅游如何反哺农业、旅游业,促原先两大产业的优化发展;旁侧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后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民的市民化;前向考虑如何与更多相关要素融合,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整合———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融合过程中涉及人群的转变:农民=农民+市民。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中所涉及的人群发生了转变,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市民从城市向农业所在地流动,使得劳动涉及人群扩展到了农民与市民两大群体。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的转变: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服务活动。农业在与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融合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转变:乡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三大提升硬件的提升:农业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来自城市,他们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民俗特色固然要保留,硬件设施更要提升。软件的提升: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内容的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四、后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优化———农业旅游反哺农业、旅游业 1.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要素资源化:旅游产品的差异取决于要素结构的差异,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就要促进食、住、行等传统观光辅助要素的资源化,使之成为主导的吸引物。农业资源在除“游”之外的其他几个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理应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也就是要将食、住、行、购、娱要素进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出特色。(2)时空丰富化:农业资源使传统旅游资源的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丰富了传统旅游活动内容。基于融合的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拓展旅游活动内容,弥补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些缺陷。应该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针对旅游产品季节性、异地性特点深层次发掘、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2.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休闲化形态: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的提升促进作用,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使农业成为能够提供休闲娱乐产品的产业,从主要满足生存需要扩展到满足发展、享受的需要,这种新型的休闲化形态,能够让农业更快、更好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方式:农业劳作休闲活动。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将农业劳作开发成休闲活动,如让游客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等乐趣;农业产品休闲产品:农业产品向休闲产品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方式如改变农产品的用途,如将特色蔬菜制作成蔬菜盆栽,作为特殊的装饰品让游人买回家装饰家居等;农业用具休闲用具:农业用具经过改造也可开发成为独特的休闲用具,如河南信阳南湾湖渔民就将自家打鱼的渔船改造成了旅馆,设立了水上餐厅、水上旅馆等。(2)专业化形态:农业旅游能帮助农业产品产前调研、产后营销,促进农业企业产品的专业化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于这类专业化形态应当积极推广,并不断深化升级。产前调研:产前调研关系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被市场认可。农业旅游使大量的市民来到农村,十分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调研。一些地方已有意识地赋予农业旅游活动以市场调研的内涵,如一些地方就将各种各样的南瓜混种在一起供游客采摘、品尝、购买。通过游客的反映来考察哪种类型的瓜果更加吸引人,更加适合扩大生产与推广。产后营销:产后营销对于农业产业至关重要。能否接触到相应的消费人群,让他们知晓、进而接受;能否树立起农产品的品牌,让产品销售顺畅;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靠宣传营销来完成。近年来,一些地方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不少农产品声名大振,如何把这些活动搞得更好、更有效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五、旁侧: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农村现代化与农民市民化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现代化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特征:城市吸引力十乡村吸引力+旅游特质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的构建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非凡,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保留了农村生活的元素,自然、生态、清闲、恬静、健康、和谐,同时又具备了城市的内在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它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并用旅游带来的收益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北大吴必虎提出了乡村旅游舞台化发展理念,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风土人情;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新形态:导游式的田园市民特征:农民的身份+市民的观念、素养、收入水平+旅游知识。导游式的田园市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新形态,他们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依附于田园的别样市民。他们仍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却具有市民的观念、素养及收入水平。实现形式:深层次的参与。应让农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开发、发展,让他们与市民深层次交流,了解市民需求,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的经营管理,而不只是提供简单的服务。这样农民才会从农业旅游发展中获得较多的收益,主动性才会不断增强,乡村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开发,农民也才能真正向田园市民发展。 六、前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多要素融合的产业创新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融合产业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驱动。可考虑引入的要素以及相应的农业旅游发展新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 1.艺术:吸引热爱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艺术家来田间地头采风,提高乡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艺术加工,提升农业旅游商品档次。 2.网络:建立农业旅游网站,在网上虚拟田地、鱼塘、农作过程,展示各种新奇的农产品,吸引游客,同时也可通过点击率的统计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了解游客喜好,与游客互动,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 3.拓展训练:可以设计一些艰苦的拉练、农业劳作项目等,让团队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设计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农事活动,使团队内部互相磨合、协作,增强团队战斗力,有效地拓展企业员工的潜能。 4.素质教育:可开辟农业科普夏令营,让孩子远离城市,走进乡间田头,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当农民的滋味。与其他伙伴共同完成某些农业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美德、自理能力、团队精神等。 5.婚庆:设计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体验农村风土人情。 七、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作为既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又能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业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拓展农业旅游开发新思路,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 作者:陈婷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就“谁来种地”的问题进行专门阐述,他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党和国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建议以启动相关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训制度为目标,重视农村的教育改革,构建我国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学历与培训结合起来、农村职教与普教成教相互渗透、农业推广系统与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开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强调的是农民身份的职业转变和专业转变,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越寒 王晔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杂志社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园林农业生态论文 1、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该区可设有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综合性招待所等,并配套各种服务娱乐设施,为团体会议、一般游客留宿提供服务。 作者:张锐 刘浩然 杜洁 伍敏华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注重从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协调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双管齐下”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推动农业生产地方化,以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 生态现代化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MartinJänicke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议会辩论中最早提出(郇庆治和马丁•耶内克,2010)。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强调在工业生产中以科技创新来应对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关注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产品消费而转向科技、经济市场、政府三者协调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全球化影响及制度本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个阶段,研究区域从西欧国家逐渐扩展到中欧、东欧、北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Mol,2000)。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并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Jänicke,2008)。生态理性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生态理性使人们开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生态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由单纯地关注科技转向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包含科技、经济和市场、政府、环境运动、环境意识形态五个方面内容(Mol,2010):(1)科技不仅仅是应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环境改善和预防环境危机,将环境保护纳入技术和组织创新的设计当中,而不再过多依靠传统的修复式技术;(2)经济市场要素和组织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协会等成为生态重构、生态创新、生态改善的重要承担者,带来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且将环境成本以货币、价格、供需、产品、服务等清晰地表达出来;(3)政府的角色、位置、运作发生改变,政府管治由从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转向权力分散下放、更加灵活、更加趋向于公众参与的管治方式,非政府以及跨国、全球性组织和机构逐渐发挥影响;(4)环境运动的角色、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环境运动在环境决策中作用得到显著增强,环境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单纯的反现代主义转向以合法性、负责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为原则;(5)环境意识形态从纯粹地反对经济增长和完全忽视环境保护两个极端转向两者的协调统一,并被广泛接受。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样蔓延到农业当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现实困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在发达国家,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消耗巨大等诸多问题(Kimbrell,2002)。值得关注是,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虽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粮食价格,大大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但是“绿色革命”也引发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Evenson,2003)。此外,“绿色革命”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破坏,同时引起贫富分化加深和区域农业发展失衡的问题。“绿色革命”并不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科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农业生态理念下进行新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应与社会调整或变革结合,农业生态视角下政治、经济、文化转向明显(Altieri,2009)。农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二元分立,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是超越二元论的比较可取的理论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农业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产生的,日益表现出一种多维、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逐渐拓展到科技、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空间、政治等多个维度,“弱农业生态现代化”正转向“强农业生态现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从注重经济驱动科技发展、科技解决问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转向需求驱动科技创新、科技适应地方性;经济上,从强调企业化经营、效率优先、追求节约成本,转向推动生产经营网络化、综合化、整体化以及立足于农场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农业;生态上,从较多采用生态和基因工程的产业生态视角转向较多采用生物型防护的农业生态视角;社会文化上,从提倡运用现代科技、理性的人地关系转向地方自主内生、人地协同、生产服务化;空间上,从偏重全球化、出口导向、外来资源大量使用,转向关注生产嵌入地方社区,注重本地资源利用;政治上,从自上到下式的单一方向的管治,转向内生扶持政策、参与式方法应用、社区发挥影响以及地方和区域灵活管治。 二、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 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过程伴随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继生转换,三个问题日益呈现出交叉、复杂的态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环境治理问题,而环境治理牵扯到公平问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转向整体统一的系统视角,农业生态现代化关注目标的平衡性、应对的多维性、行动的多元化。 (一)目标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蔓延,引发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增长受制于环境和社会的原因而存在极限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环境公平,将完善发展人类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正义,走向兼顾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O'Connor,1998),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生态现代化视域逐渐从单纯关注环境问题转向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促使农业发展寻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而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石油农业”生产技术有关,同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定程度转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加深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治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应对层:科技、经济、生态、文化、空间、政治等多维治理 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日益交叉复杂化,对问题应对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危机发生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治理的视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视角,环境治理应对从单一向多维转向。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科技创新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始面向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面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增加问题,并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已经显现(Pingali,20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都涉及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问题复杂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环境问题嵌入农业发展本身当中,使农业发展兼顾环境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而使农业发展本身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农业发展适应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的挑战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三)行动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同 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问题的关注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面对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消费领域是整个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问题应对中的重要策略。消费者本身行为则是可持续消费的关键一环,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塑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农业有机生产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杀虫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维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相当重视并发展壮大(Badgleyetal.,2007)。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目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调节器,因而消费者塑造的重要性凸显,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态公民是农业可持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促成农业可持续消费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农业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重要障碍(Seyfang,2006)。 三、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随着现代化程度加深将会加剧,农业污染已然不容小视(温铁军等,2013),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环境治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是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会长期存在,而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当前中国农业仍然以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加剧,并引发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欠发达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发展公平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根源,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两大选择问题:一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农业”道路,还是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继续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强发展、弱公平”的农业发展道路,还是走发展与公平相统一的农业发展道路。中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难以承受“石油农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及公平问题带来的环境风险转嫁,必须走一条发展、环境、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维协调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身面临多重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中心地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过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产地的小农生产者破产并由此引发土地荒芜浪费,同时造成一些小农生产者迫于竞争而加大对土地和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引发环境破坏问题。问题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多维综合应对:(1)在科技上,在关注环境修复技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性技术创新,从农业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恢复往往耗费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现实后果;(2)在经济上,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压缩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网络化、本地化以及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带动本地经济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3)在生态上,在关注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态技术的同时,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术,并适应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会文化上,在关注依靠科技来专业化生产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人地协同发展;(5)在空间上,在关注农业外向型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联结,避免出现“飞地式”发展;(6)在政治上,在关注从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内生化,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区域发展失衡。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需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农业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市场消费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当前我国更多是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消费方式关注程度并不够,农业消费方式转变迟缓往往拖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虽然我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部分居民仍然趋向价格偏好,对质量较低水平的产品耐受较强,往往使一些落后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这些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或者由其生产的产品产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推动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大量食物浪费,耗费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变相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长也同样会产生间接的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生态转型应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1)从生产端来说,农业有机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契合,应不断推动农业有机生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有机生产的效率,通过有机农业生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调整和增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加强构建和完善有机认证体系,为农业生产有机化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证;(2)从消费端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境教育,塑造生态公民,提倡个人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行为,而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网络而言,应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构建合理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强化农业本地化生产的内生作用,带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间接浪费。 (四)农业生产地方化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农业生产中心化并不总是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当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发生由负荷过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以及由食物里程过长引发的间接浪费剧增。而另一方面,生产地产品由于产品成本优势或者质量优势不断扩大消费地,对消费地产品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抑制消费地农业生产。随着经济发展知识化,产品竞争逐渐转向技术竞争,农业技术生产地由于技术先进性不断扩散其技术,对消费地落后技术同样形成强大的竞争,又在一定程度压制消费地技术生产。生产地由于产品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往往形成一定程度的产品垄断或者技术垄断,对于消费地的产品生产或者技术进步形成抑制作用,从而形成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引发区域公平问题。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其产品优势大力推动农业国际贸易,对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发展中国家很多农业生产者负债或者破产,区域公平问题产生,而随着贸易摩擦和壁垒日益增多,农业生产本土化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方面仍然有相当优势,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生产和创新带来较强的竞争和抑制。从国内来看,我国农业总体上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一些专业化生产区迅速形成和发展,由于产品成本或者质量优势,产品不断扩散去开拓消费地,消费地的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出现本地生产衰落或者调整。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科研基础雄厚,往往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地,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往往拥有范围较大的技术服务区域,而技术消费地由于技术研发面临较大的竞争以及本身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农业生产本地化成为克服区域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产品本地化和技术本地化。(1)我国农业科技相比较发达国家仍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对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大的冲击,拉大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所以,在产品成本和质量差距短期内无法缩小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合理保护国内农业以免受较大冲击,并加快推进国内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应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发达国家农产品农业生产本土化,充分利用中国本地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减小发达国家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差距。而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来说,则应推动发达国家展开与中国本土机构技术研发合作,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本身的创新和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差距。(2)对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而言,为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应当鼓励农业生产本地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劳动力,以克服现代农业过度集约带来的区域环境压力和食物里程增加,减少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浪费,促进区域农业均衡发展,同时加强全国重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与地方农业技术机构合作,增强地方科技内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缩小区域间农业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 作者:郭艳军 陈秧分 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价值链的融资模式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农业价值链主要是以“上游农户+中间龙头企业+下游销售商+融资机构”为主体构成的。该价值链对于保证农民、企业和销售商生产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普遍存在融资不足、依赖政府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其运营模式和融资模式,本文提出农业物联融资平台的概念,充分发挥平台信息优势,并与银行相互结合,以此扩大融资规模,推动农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订单农业;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平台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之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意义变得更加重大。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能够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积极发展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价值链是指农产品从农户投入资金生产到农业企业收购成熟的农产品,再到企业销售给经销商,最后经由销售商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系列价值增值行为[5]。对于农户、加工商、销售商等农业价值链上的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因此,研究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手段。农业价值链融资一般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通过订单农业进行的内部融资有助于加强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降低价值链风险,外部融资则是价值链主要的增值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针对农业价值链的产品,农业价值链融资严重依赖政府资金,农业生产融资依旧面临着较大困境,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一种结合农业价值链内外部融资的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模式,以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StevenL.Klose(2005)认为,农业产业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其产业化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若想实现农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必须寻求金融支持以突破这一束缚。Clarketal(2011)强调,近年来国际上对农产品价值链融资开始广泛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信用社、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机构专门围绕农业价值链融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农产品价值链模式以肯尼亚的DrumNet项目为代表,DrumNet项目自2005年起开始在肯尼亚运作,通过小额信贷支持和建立价值链的方法来促进农业贷款。国内学者任长青(2009)认为,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有利于农信社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开发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马九杰、张永升(2011)认为价值链参与主体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它们通过利益机制联结在一起,而政府的职能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和理论分析证明价值链融资成为破解农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并且,多数认为政府应成为农业价值链推行的主要力量。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业中实际存在的农业价值链在外部融资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银行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价值链进行融资,龙头企业的外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而政府补贴是有限的,为了使农业价值链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延长和升级,必须探索出新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方式,此即本文所提出的“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平台”想要实现的目标。 3现状 本文主要探究的农业价值链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即“公司+基地+农户”。在这种农业价值链中,一方面,公司和农户之间存在着订单农业模式的合作关系,农户可以与公司签订合同,该合同规定农户在接下来的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周期内进行特定的农作物生产,在约定时间以约定好的价格和数量向公司出售该农作物,实际上是一种期货合同。所谓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的融资模式,农户以签订的合同作为凭证、公司的信用作为担保对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土地作为农业生产基地。公司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运作,从而向与其合作的农户提供可以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基地和支持农业物资的资金,使农户顺利进行与公司约定好的农业生产。关于融资渠道,农户借款主要依托于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借款;对于公司,一般进行上述合作关系的公司都是涉农企业,而且与农户存在合作关系,所以融资结构中政府的补贴和支持占很大一部分。本团队实地调研的玖星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其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玖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大量的韭菜生产基地,然后与农户签订合同,合同约定农户在获得玖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放的韭菜种子和分配的农业生产基地后进行韭菜种植,只能特定几次收割和出售韭菜,从而可以按时收获韭菜种子,玖星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出售韭菜种子而获利。在融资方面,农户可以用其与玖星公司签订的韭菜种子回收协议向当地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以订单作为抵押物借贷相应数额的款项,用于韭菜的种植和管理。玖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平顶山市著名的龙头企业之一,获得政府的特殊政策,比如贴息贷款、资金补贴等。而玖星出现这种融资结构的原因,是玖星公司拥有的资产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基地和自己建造的厂房,但是,以上资产都没有产权,不能成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时用作抵押的物品。同时,玖星作为平顶山市的龙头涉农企业,能获得政府的关注和扶持,故而其资金来源以自身积累和政府补贴为主,不过,这并不能满足玖星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取更多农产品附加值的资金需要,从而使其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以上所介绍的玖星农业科技公司和农户为主体构成的农业价值链便是一种标准的基于订单农业的融资模式,这种价值链以订单和基地将涉农企业和农户连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资金融通问题,是一个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实践,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型融资模式,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4问题分析 4.1订单农业签订不规范、违约成本低 订单农业是一种“先找市场后生产”的产销模式,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模式,既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解决了农户对销路的后顾之忧,又帮企业分担了远期价格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仅有20%。其中包括企业违约和农户违约,根据实际调查,在平顶山园艺科学研究所中,公司与农民之间仅靠订单和一定的违约金来维持关系,没有引入外在约束机制。 4.2融资途径少且受限 调研发现,农户融资方式主要有:资金互助社、农村商业银行的五户联保以及订单农业中以龙头企业信用进行的订单抵押贷款。其中,玖星农业价值链中所进行的订单抵押贷款涉及金额都较小,并且范围小。农商行所开办的五户联保由于对担保人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农户也无法通过该途径筹集资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互助形式,由于它的扶贫性质,只允许社员进行一万元以下的贷款,村民通过这些借款单独进行经济活动只能够脱贫,却无法实现致富。 4.3农业价值链风险控制机构缺位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基础产业,通过保险分散农业风险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通过对河南省西刘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户不参保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有该项惠农政策,认为自己的农业生产风险低不需要保险,或者是不相信保险公司。同时,通过与平顶山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交流,发现地方农业局在农业保险方面并无特殊政策,而只是国家每年会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综上所述,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价值链中的农业保险缓解严重缺位。 4.4农村商业银行偏向城镇项目,对农户贷款额度小 通过走访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发现,农户在进行贷款时受到非常严格的约束,负责人表示,给农户贷款交易成本高,信用风险也高,银行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固定收入的人为贷款农户作担保,或用五户联保制度,总之,如果单单依靠订单抵押,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贷款,使得签订单的农户没有获得资金而无法开始生产,影响价值链的运作。 5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对平顶山市农业价值链中的涉农龙头企业(例如平顶山园艺科学研究所、瑞祥农牧发展基地等)进行调查发现,它们虽然有特色值得发展推广,但普遍存在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融资模式单一的问题。一旦脱离了政府的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就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政府想要提供财政支持以实现推广这些涉农龙头企业的模式的目标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平顶山市对大香山企业进行调研时,我们接触了该企业的物联网模式,并了解到农业4.0的概念,认为这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基于京东的经营模式,我们设想探索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使价值链上的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来源脱离对政府的依赖,延长产业链,并推动龙头企业模式真正的推广。农业物联融资平台便是我们提出的设想。农业物联融资平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运作的农业融资平台,通过连接当地农业领域尽可能多的价值链上的主体,各主体利用平台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上下游,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组成产业链。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信息和资金的最优匹配,降低了系统成本,使价值链获得可持续优势。平台各价值链上下游主体联系的媒介是新型电子化订单,通过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遍布农村的金融电子化发展,实现线上交易。平台利用其信息化优势,监督订单的实施,随机抽查,对于可能出现违约的主体重点关注,确保订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平台对每一个农业主体收取佣金,也可以理解为保险费,之后对每一笔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当遇到特殊情况,农业主体无法偿还贷款时,平台在规定的限额内予以代付。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农业贷款主体的信用;同时,如果平台足够大,根据统计学大数定理和保险中不确定性的思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主体无力偿还贷款,平台收取的佣金从长期来看是足够支付违约贷款的。另一方面,银行拥有资金,但是缺乏单个农户以及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平台拥有价值链各主体的信息,但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由此平台可以与银行构成互补关系。平台全方位24小时掌握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物流情况、发货记录及相应的企业信息,由此建立自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制并将掌握的信用信息给予银行。银行利用这些信息,将资金贷给需要生产的信用主体。在防范风险方面,平台会严格审查企业的准入资格,对企业的历史交易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审查,另外,平台通过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对平台价值链各主体的订单履行情况、付款记录等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风险。此外,平台是专属农业的融资地,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申请政府的财政支持,以此提高平台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风险。通过构建这一平台,原来政府支持一条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就转变为多条产业链间主体互相提供信用保障,从而更容易从融资机构获得融资支持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的融资困境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摆脱只能依赖政府支持和向熟人借钱的制约。 作者:顾季尧 李泽玉 王首妃 邵云 农雅芳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 1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意义 1.1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含义 农业科技通道的建设是指建设一条顺畅、高效的途径,使农业科技从科研机构研究成熟后,经过农业专家有针对性的采用,农技员将技术规程后,最终被广大农户接受并掌握这些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的整个过程建设。新型农业的科技通道建设不仅包括农技以最低成本顺畅的到达农户手里,而且还包括农技推广被农户掌握之后的一系列农技服务和农业知识的更新问题。 1.2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农业技术快速转变为现实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的迅速转化急需高效、便捷的科技通道。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成绩和速度,所以,农业科技通道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村面貌要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等等有关“三农”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技的力量,而农业科技要成为生产力,必须要为农牧民掌握,通过农牧民具体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取得农牧业发展的新成果。现在青海省农牧业亟需用现代先进的科技知识发展农业,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发展青海现代新型农业,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青海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启动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建设工作。农业科技服务通道建设是指农业科技研发成功后,经过专家、农技人员推广到农牧民手中的顺向推广过程。目前,青海省通过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能够将农业科研院所针对农牧业发展需要研究的技术,经过专家和农技人员迅速推广农户手中,被农户掌握并用于生产实践,各补助项目县农技推广率达到95%以上,农业实现了大幅度增产,农民获得了收益,取得了成效。农业反馈通道建设有待建设。农业科技反馈通道是指农技被推广到农牧民手中,农户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并反馈到农技推广的相关部门,试图得到解决的过程。目前,青海各补助项目县还没有很好的建成这种反向的农技推广过程。农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牧民遇到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现象还普遍存在。评价通道建设还需要完善。评价通道是指对农业科技的评价和农技服务有员的评价途径。青海各补助项目县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由政府、农技管理机构和农牧民三方考核的评价机制,建设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2.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乡镇农技站所职能定位不明确,农技推广员管理体制不顺;激励保障机制缺乏弹性,人员编制不合理,不能激发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绩效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二,组织能力不得力。很多项目补助县还没有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存在人员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出现多头领导,一些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农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对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引导,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三,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整体不强。总量不足的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专业性的农业知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第四,技术、资金保障不到位。农牧民亟需的技术还没有形成或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滞后,推广经费缺乏,服务手段落后,许多农技推广、科普工作无法开展,导致科技转化受到阻碍。第五,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较少,很多农户不能及时得到科技知识和农技人员的指导。 3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问题的探索 3.1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目标 科技能被农牧民迅速掌握并运用于农业生产,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双向沟通,农牧民对科技的需求能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并及时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区域性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3.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内容 技术创新是中心任务。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应该以围绕科技创新为中心,不断研究出新的适合农牧业生产需要的技术,解决农牧民遇到的技术难题。队伍是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核心。大力提升人员队伍素质,使之适合农技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因人员素质问题而使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受到阻碍。制度是农业科技通道的保障。建设好有关农业科技的制度,明确科技通道中的各主体职责,是农技通道建设的最根本保障。资金保障是根本前提。农业科技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参与,需要建立长期的有效机制,资金保障是建设科技通道的根本前提条件。 3.3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原则 经济高效原则。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低成本的结构简明的短距离科技通道,同时,这条科技通道还需要操作简便、易于监管的、高效顺畅的通道。双向互动原则。科技通道建设应的两个方向,包括自上往下推广,还包括自下往上反馈需求的通道建设,即“政府—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示范户、辐射户)”和反向的反馈通道,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农牧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弹性原则。科技通道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传播的多元化主体,同时还要满足在具体条件下科技推广的灵活性,注重达到科技通道的目的,淡化中间的具体操作过程。创新原则。科技通道建设要注重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过程创新、技术创新等,以适应当地实际需要。 3.4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目标 建立以“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为主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首先,必须加强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农业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加强对科技通道建设工作的领导,使之能够高效、低成本建成;其次,制度保障,明确产权,理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改革体制以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建立灵活的机制以激发相关人员在农技推广方面的积极性;再次,资金支持,确保专款专用;最后,人员队伍素质保证科技创新和高效的农技推广。 4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制度建设 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受到多方行为的博弈,只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明确各方人员职能,规范各方工作,才能保证科技通道的顺畅和适用,取得预期成果。 4.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 青海各地生态环境相差甚远,东部是农业区,青南地区则是纯牧业区,能够发展的产业各异,加水人员素质各异,各民族聚居在不同的地区,文化差异大,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建立当地人支持的农业科技通道。 4.3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为了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采取多种手段层层抓好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组织科技人员下乡,直接向农民传授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科技人员及农户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通过电视广播、演讲、印发科技手册等手段向农牧民介绍各种应用技术、推动生产技术科学化。 4.4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聘请专业对口的农业技术指导员,根据科技知识水平及能力大小,量才使用,合理安排项目,注重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强化科技人员的组织结构,开展全员性培训。 4.5强化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入户、研发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以集中开展与分散组织相结合。入户与农时相结合的科技培训、农业新成果试验示范等主要方式,整合资源,推动科技下乡,发展农牧业。 4.6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农技人员、当地政府、村委会、广播电视、农技服务热线12316及网络平台向农民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努力建设以科技示范户(土专家)、田间地头、观摩交流及科研机构的专家箅各产业专家为主要途径的综合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服务方式,培训教育农牧民,从而获得农业科技知识。 作者:许小宁 单位: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城镇农业产业化论文 一、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结合指标设置原则,最终设置两系统的输入指标有农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农业投资总额、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输出指标有农业产业化率、乡镇企业利润率、城镇化率、人均GDP。数据来源2013年四川统计年鉴和各市州统计局。以2012年四川省的21个地级市州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将各个区域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中各个系统之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程度以及发展效度;对DEA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界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通过计算四川省新型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低于0.5。其中比较高的是成都(0.6)和乐山(0.8),其余市州均在0.6以下。成都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也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各个区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如金堂的脐橙,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并向品牌发展战略上靠拢,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乐山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比如五通桥牛华芽菜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农户不仅可以出售新鲜的青菜,还可以对青菜进行加工后出售给企业,获得一定的加工费。总的来说,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说明农业的生产经营还处于传统阶段,急需改革,与不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两者的协调性差。 二、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城市群建设。 成都平原城市群优势很明显,全国第四大航空港、西部交通枢纽和西部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巩固成都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财富论坛也给成都带来了极大地机遇,全球500强企业一半以上进驻成都,打造国际经济金融、IT中心。同时积极建设绵阳科技中心和德阳制造业中心,形成成德绵经济带。川南城市群具有产业和区位优势,宜宾、泸州的白酒、化工业发达,优先发展白酒产业,推进白酒金三角发展。并且川南四个城市都靠近长江或支流,泸州、宜宾是省内重要的码头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很发达。川东北城市群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天然气,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天然气发展产业来壮大经济实力。攀西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很丰富,以凉山和攀枝花为支撑点,凉山优先发展旅游业,追求“绿色GDP”,变劣势为优势,攀枝花重点发展铁矿产业。 2.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并行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 首先,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对龙头企业的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龙头企业自身要改善管理水平,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好辐射带头作用。另外,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加速农民组织化。农产品协会负责与政府沟通,为农民或龙头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分工合作,反对不正当竞争,一致对外,反倾销、反歧视。同时因其带有公益性,省及地方政府应给予农产品行业协会资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平台。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全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全省的五大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定期出版有关全省及其各市州的重大农业问题研究报告,为农民、龙头企业和农业协会提供决策的依据。报告要通俗易懂,能较快被农民所认可。以农业信息为平台,建立六大服务系统,即全省及各市州农业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农产品价格预测系统、农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系统、龙头企业经营辅助决策系统。 作者:张泽义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需求的调研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随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过去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等方面亟需专业人才。本文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营主体;人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规模、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经营理念、农产品供给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农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通农户仍然占大多数,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是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也就是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为此,笔者针对辽宁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 中央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目前,农业部农经统计报表系统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数据每年都进行统计,可以了解到相关情况。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并未统计,无数据来源。因此,仅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据进行分析。 1.家庭农场。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在县级农业部门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5321家。其中,有4620个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86.8%;家庭农场共有2.6万劳动力,平均每个家庭农场4.9人左右。 2.农民合作社。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农民合作社4.8万个。其中,有2.69万个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56%;有4134个合作社从事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占总数的8.6%;合作社社员165.66万人,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34.5人左右。 3.示范家庭农场主结构。据我们对2014年2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有关情况统计分析:从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总数的51%;高中、中专等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数的33.5%;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8人,仅占总数的4%。从家庭农场主的年龄结构看,30周岁以下的16个;而40-49岁之间的有78个,50-59岁之间的有53个,这两个年龄段的群体,成为家庭农场经营的主力。 二、主要问题 1.文化程度、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国家将家庭农场定位为“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从辽宁省农民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文化程度占56.8%、高中文化程度占3%(资料来源2008年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整体看,农户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5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18.6%,虽然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与城镇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较大。 2.年龄结构偏大。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承担了带领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这些人员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要有冲劲干劲、勇于实践的精神头,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现实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较大,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者的要求存在差距。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年龄在31-40岁的占比为20%,而41-50岁的占比为41%,51-60的占比为26.4%。甚至出现了60岁以上的家庭农场主人数比30岁以下都多的现象,真实反映了家庭农场主老龄化的问题。 3.“农二代非农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产业。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存在富余时间,收益也不高。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普遍加快,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后备力量。据统计,2016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0.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2%。据典型调查,虽然家庭农场主想要其子女“子承父业”,安心种田,但“农二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由于年轻、适应能力强,时间一长,基本不愿意返乡务农。 4.带头人管理能力不高。辽宁省合作社大部分由农民领办,农民领办的合作社约占93%。这些带头人是生产或者销售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对于合作社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规范建设等经验不足,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比如农民合作社的会计岗位,一般聘请的会计是从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他们对合作社的特点不太清楚,对会计业务的特殊规定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直接影响了合作社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对策建议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承担起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人才”培育计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培训对象。为实现培训目的、效果统一原则,建议对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在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农业部门掌握的合作社(正常、规范运转的)负责人开展专门培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家庭农场登记备案5844个,农民合作社5.08万个,全省大致需要培训6万人左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可以安排3年、按照年度实施培训,逐步实现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一次,解决他们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问题,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经营能力。 2.确定培训形式。培训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如聘请专家学者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可以请种植大户讲解种植经验,讲心得体会;也可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一是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建议利用农闲季节(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之间),组织开展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培训时间可以在10天左右。二是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种植品种、农机、设施农业等分类培训,培训生产技术、法律政策、产品营销、经营管理、惠农政策等,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三是在培训场所上,可以利用现有农业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3.建立农村人才库。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村人才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型管理模式。一是建议依托农村人才库,投资开发手机应用APP,通过智能手机端,实现农村人才之间“供需”互动,参考“滴滴打车”模式,解决农业生产者临时用工(帮工)、技术服务、资金拆借等问题。二是开展农村人才表彰活动,每年评选一批示范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人才,并实施物资奖励政策。三是对纳入农村人库管理的,金融部门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放款,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4.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一是与涉农大专院校沟通,逐步开展学历教育,解决农业经营者学历较低的问题。或者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农二代”,开展农业专业学历教育,引导“农二代”返乡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二是继续实施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奖补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对参加“农村人才”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免费培训;对参加学历教育的,可以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另外,对于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应当鼓励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做贡献,不提倡、不鼓励短期、投机行为。对他们的最佳褒奖,就是对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贡献突出、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长的大学生,应当制定政策,引导鼓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他们接纳为组织的一员,让他们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这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住人才的一种好办法。 作者:孙娟1;孙军2 单位:1.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2.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农经处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一、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湖南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家庭承包户。家庭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主体,相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它是旧经营主体,但仍然是基础。截至2011年6月,湖南已有65个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1042个乡镇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面积达2425万亩,占农地面积的10.1%,其中耕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0.4%,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訛譻。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1857.39万人,这表明家庭承包经营仍是湖南农业中最多的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由于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能够使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比较体面的收入,当前湖南家庭农场数目偏小,为此,湖南省委2014年1号文件里明确提出将重点扶持10000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在农业不同领域大户的标准不尽相同,粮食作物与特色种植、养殖差别明显。2011年湖南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租赁转包耕地面积达36.07万公顷,占湖南省耕地面积的9.55%,2012年湖南租赁转包耕地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1.56万户訛譼。专业合作社。当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增长高于全国,资金总额低于全国。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万户,占全国的2.5%;出资总额569.6亿元,占全国的3%訛譽;至2013年6月,湖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82.9万人(户)訛譾。公司农业。截至2014年5月,湖南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77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0余家。龙头企业行业分布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休闲等,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湖南农业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潜力明显。 2.当前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流转难,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求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但这必须以规模较大、租期较长的成片土地为前提。尽管空心化背景下农地流转较普遍,但真正要流转规模较大的成片土地实不容易;少部分细碎化的承包地农户因种种原因(观念上怕失地失权訛譿、自己耕种、对流转条件不满意、社会保障訛讀等)不同意流转土地,意味着成片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便没了基础。(2)融资渠道窄,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前期投资较大、周期相对较长且见效慢。目前商业资本投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较少,主要依靠返乡的经商者和打工人士、有一定眼光和实力的当地农民,面对高额的前期投入,融资却很困难。当前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以主要是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为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相比差距大。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抵押还缺乏物权属性,银行很难认可农业机械等资产为抵押物。加之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难以持续,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3)基础设施落后,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助推器。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细碎土地不适合机耕;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库及相应设施严重老化,水利设施与新型农业主体的要求不匹配;耕地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化肥大量使用致土壤板结等因素,农业潜在产能大受影响。(4)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人才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核心,新型职业农民能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城乡统筹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空心化”下的农村极其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影响了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发展。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农业机械这些物的要素,更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技术、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5)农业产业化服务滞后,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农业生产周期长,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问题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需要精心的服务。当前农业服务滞后突出体现在:农业保险服务覆盖面窄、保险种类少、防灾避灾机制不畅和赔付水平受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灾害之忧。公共技术服务比较落后,如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出现在人员上的断层、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服务设施落后。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补充,造成农业技术信息与生产需求不对称;农业产前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产后缺乏销售服务和渠道。(6)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削弱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参与组织化的选择渠道不宽,2013年6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82.9万人,不到我省农民数量的10%,分散的普通农民难以抵抗市场风险;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完善,农民各自为政的现象较普遍,经营收益不能以较民主的方式分配,常被少数负责人占有,参与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业公司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由于农产品的自身的特征和农民的弱势地位,农业公司和农户没有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訛讁,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7)农产品营销难,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价值的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种少、品牌分散、以缺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为主、与鲜活农产品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完善;农村的营销队伍、思路和观念有待加强。 二、基于农地流转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模式 面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各地进行了大量具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归纳起来,目前我省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主要有三种: 1.衡阳“安邦农业模式”:市场主导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安邦农业模式”可分解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点菜模式”“、管家模式”和“帮扶模式”。“点菜模式”就是对部分不愿意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户,为其提供全套餐服务,如为农户提供“种子、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防治、机耕、机插、机收、谷物烘干脱粒等全套服务”,实行规模种植,这被形象地称为“点菜模式”。“管家模式”是从农民手中收集土地,然后委托给代管户,由代管户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帮扶模式”则是把种植大户的土地面积扩大到200~1000亩,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通过这三种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安邦农业模式”要防范的风险:一是作为服务型的龙头公司自身要有稳定的经营收益,规避购买农业机械等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要注重农业保险,规避自然灾害造成种巨额亏损。“安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新找准了定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承担了发展农业的社会责任,还让农民增收,企业、社会和农民出现赢局面,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种模式对于只要通公路的中国乡村都具有普适价值,在农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农村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益阳“草尾模式”:政府主导农业组织模式益阳“草尾模式”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土地信托机构(公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名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土地信托机构,并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农业企业再从政府土地信托公司手中连片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活动,变过去农户和企业两个角色间的流转为农户、企业、政府三个角色间的流转。”“草尾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带动资本下乡,推进村镇建设,改善乡村治理。益阳“草尾模式”也给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土地信托不但与当地的湖区相适应,也可与山丘区相适应;二是土地信托不但与水田耕地流转相适应,也与经济作物相适应,甚至还适合林地、养殖水面等;三是土地信托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明显,得到了农民、企业家、基层干部较高程度的欢迎。 3.岳阳县农地经营权“竞拍与抵押模式”:市场主导探索模式2014年5月9日,岳阳县麻塘镇畔湖村一块30亩农地的11年经营权流转权进行迫卖,公开拍卖出了41.8万元的高流转价,每年租金收益由3000元一下子变成了3.8万元,飙升近十三倍。此案例意义重大:一是杜绝了农地流转中的人情交易、私下交易,维护了农民利益。二是为岳阳乃至湖南农村集体用地如何“增值”提供了范例,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做了探索。2014年6月27日,岳阳县举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民可凭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向银行贷款。此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试点进一步丰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农民经营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将有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可作为资本的农地确权背景下,这种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三种典型模式突出特点表现有三: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找到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的“分”与新模式的“统”的有机统一;二是找到了确保农业收益和实现农业产业安全的结合点与突破点;三是促进了工商资本下乡,在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的情况下,促进了农工商资本的互动和优化配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意义重大。 三、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三大关键与五大举措 1.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三大关键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建议重点解决“农地流转难”“、融资难”和“营销难”三大关键问题。(1)前提:加速农地经营权有效流转。1)推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加快完成农地的登记确权,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民安心流转;不愿流转农户可借鉴安邦“点餐服务模式”。2)乘户籍制度改革东风,在农地确权基础上落实进城农民的市民待遇,鼓励农民进城。3)借鉴益阳“草尾模式”,农地以信托方式向村委集中,再成规模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完善农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地流转。5)设立农地流转交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以挂牌竞拍方式形成农地流转价格由市场发现和决定的机制,如2014年岳阳县麻塘镇促成了我省首宗农地经营权的“入市”交易。6)规范企业与农户合作,引导农业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支持农地流转輮訛輥。(2)核心:完善农村财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机制。1)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改变农业补贴发放分散的现状,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以奖代补。2)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税收分段式优惠政策。可对新型主体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税。3)建立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金,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募资等多方式融资,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主体进行认证、公示和专项配套资助,以起示范带动作用。4)加快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置。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成立服务“三农”的中小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吸收外资投入特色农业经营主体。5)稳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地确权后要加快农地交易市场,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目前岳阳县、汉寿县等地已先行先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简化抵押贷款程序。6)积极建设农村金融组织。有条件的乡镇或村先行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和贷款担保,发展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3)保障:加快农产品营销网络服务体系构建。1)成立农民经营主体联盟,使之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较稳定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以减少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鼓励联盟体在城区开直营店;联盟联营解决营销品种单一和缺乏规模等问题。2)规范营销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和消费对接,如“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效率。3)积极举办好各级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支持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赴境外、国外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4)推广“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产品营销。5)力推观光采摘等体验式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展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营销渠道。6)完善政府参与的农产品营销扶持机制,搭台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2.完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五大举措(1)完善多元化农业服务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及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輯訛輥。具体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由于农业生产不仅有自然风险,还有市场风险,农业生产和技术有着一定的公共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提供服务是不行的。因此政府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等来直接提供服务,或政府购买服务,如通过支付农村基层懂生产、有经验和技术的土专家(他们很多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来推广技术服务。2)力推企业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如衡阳县的安邦农资公司。3)完善合作社主导的服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4)完善科研部门和行业组织主导型的服务体系,以实现政产学研的结合輰訛輥。(2)构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多元化机制,完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体系。1)完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设施利用的规模化,倡导农业服务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综合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2)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好制度基础。3)加快具有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4)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配套扶持政策与补贴政策。(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有志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者进行培训;制订新型职业农民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培训合格者进行认定,并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和发展的平台,从产业、科技、社保、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扶持。2)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以吸引富裕农民、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并设立农业创业基金和贴息贷款,以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1)依托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科研与推广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推联盟与服务平台。2)构建以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3)为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技术保障,解决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5)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程度。1)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话语权,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好、培育好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使之成为农民利益代言人,以解决分散的普通农民谈判能力和话语权弱的问题。2)规范农业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户与有直接利益关联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能共享增值收益带来的好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各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形成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组织创新的规模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协同效应輱訛輥。3)成立农业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从而增进农业行业的共同利益和化解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为各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提供平台。4)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网络效应。 作者:皮修平周镕基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1抓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促进粮食“过腹转化”;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促进粮食“过机转化”。积极发展和培育粮食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提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须、玉米芯等副产品的工业利用率。 2重视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打造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深松、深翻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标准,作业质量及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不断增加农机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从政府公共投入的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机械化相匹配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创新人员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在市场层面,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引导,扶持农机经营服务的中介组织,开创农机维修、作业、运输等服务市场,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3科技和创业培训,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 一是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通过科技大集、科技培训、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的科技水平;二是就业培训增强能力。通过“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项目,整合农广校、职业培训中心、农机校、广播电视大学、就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对农民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 4打造品牌带动,提升影响扩大市场 利用农产品品质的优势和量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了提高效益、提升影响、扩大市场,重点从三个层面推动。一是企业层面,推动做大优势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品牌整合能力;二是行业层面,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组织协调,实现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政府层面,加大对优势品牌和具有一定潜力品牌的扶持力度,优化品牌建设环境,有序推进同类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5建设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功能 一是政策措施机制。下发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做到了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保障;二是责任落实机制。对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作,年初就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四是督导包保机制。成立督导推进组,分别由市领导牵头,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作进行常年督导。对土地流转等重点工作实行四级包保,即市级领导包片、农口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体制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 作者:陈立波单位: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农村经济管理站 新型农业论文:农业职校新型农民的培养 1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做法 1.1以产业定专业,搞好学生管理为了有的放矢地设置好专业,学校对各教学点开展了深入调研,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班级问卷调查表,按照以产业定专业,分区域选专业的原则,确定各教学点专业。针对农民学生年龄结构不一、素质高低不一的情况,学校对班主任和教学点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与教学点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严把学生日常管理关,做到“三严格”,即严格考勤、严格纪律、严格督查,确保教学时数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学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校内赛讲、综合考评的方法,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00名校内专职教师和从科研单位、技术部门、生产第一线聘请的80名本地化、专业化、技能化专家,组成了“送教下乡”教师队伍。为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结合山西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学校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专门编写了《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植物保护》、《园林规划设计》、《食用菌》、《农村法律》等涉及5个专业的35套“送教下乡”系列校本教材或讲义,免费向农民学生发放,实现了教材的本土化、特色化。为了保证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教学管理处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送教下乡的季节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尽量在农闲时集中学员上理论课,农忙时把课堂设在温室大棚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进行技术指导,做到了“农闲教不闲,农忙教更忙”。 1.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资料管理“送教下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其教学、管理、运作各个环节的可变因素较大,为了使该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了4大板块,28个分项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下发各部门遵照实行。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在“送教下乡”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收集到的资料都弥足珍贵,为此学校领导组专门在下设办公室,设置了档案柜,将送教下乡各级各类资料分类归档保存。教材、学生手册等学习资料都有专人保管、发放,并有严格的资料保存、发放、登记流程。 1.4多方筹集资金,做好后勤保障“送教下乡”教学点都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分布面广,学校为了保障该工作的高效、机动运作,投资15万元配置了10余套活动投影仪及配套设施,另投资8万多元为40多名送教下乡教师以每台补贴2000元的标准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自愿的基础上,征集教师私家车作为送教下乡专用车,并为这些专用车实行按公里数燃油补贴。 1.5做好评估督察,树立典型引路如何保证“送教下乡”教学的高质量,送教下乡领导组专门制定了送教下乡督导工作制度,同时责成送教下乡督导检查处对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的授课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督导评估,填写详细的督导工作检查表,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组。根据不同教学点的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学校确立了一些教学点作为典型教学点进行重点打造,利用这些教学点的成功案例来扩大送教下乡工作的影响力。如,晋祠镇东庄营村教学点的大棚蔬菜种植成果非常显著,该教学点是太原市著名的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省、市领导都多次到该教学点进行调研指导;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教学点是古交市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冬春茬黄瓜、秋延后西红市、紫球葱头是该村的品牌产品。该村成立的德胜全蔬菜开发合作社拥有560m3的冷藏库,年加工、贮存蔬菜40×104kg,是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成拉旺同志毕业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是该村的教学点负责人;清徐县中辽西村教学点是传统的葡萄主产业区,该村大学生村官张新苗是该教学点的负责人,他创立的新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引进新品种,替换原有的退化、老化葡萄品种,再加上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使该教学点效益显著提高。把这些教学点确立为典型,对整个“送教下乡”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学员参与到这一重大的惠民工程中来,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生产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来的“送教下乡”的学习,农民学生掌握了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如,平遥县罗鸣后村教学点是老梨区,梨园面积较大,栽培技术水平、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和土窑洞贮藏水平较低,尤其是梨果中的公梨(果实品质较低)占到30%以上,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商品性、价格和收入。学校教师实地调研后,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研究,找到了公梨产生的原因是树体生长势太旺,解决办法是控旺趋中,即采用控肥水、喷布PBO和夏季修剪的办法使旺树趋于中庸,使梨农们豁然开朗,解决了梨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22拓展了产业思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古交市邢家社龙子村教学点有菜地32.3hm2,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蔬菜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但存在品种老化、营销观念落后的问题。学校在该村设立“送教下乡”教学点后,老师们通过调研,积极帮助村里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提升营销理念,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葱头、西红柿、西芹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年产高品质、优品牌蔬菜125×104kg,保护地每0.067hm2产值达到了2.4万元,村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较之前提高20%。 2.3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不仅送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下乡,还送政策法规和精神文明下乡。按照全省统一的教学计划,该校在每个乡村班都开设了农村政策法规、公关礼仪、个人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和应用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程,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农民如今都能熟练读写教材和资料,懂得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解决纠纷,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在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枣园头村教学点了解到,正在大力推进的山西省新农保政策在该村却无人问津,“年轻时靠土地,老了靠儿女”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错误地认为参加农保是瞎扔钱。教学点老师给大家仔细讲解了新农保政策,举例计算了个人缴费与将来养老金领取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新农保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现在交钱入保,老来可领养老金,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在课后不久,该村就掀起了参加新农保的热潮,2010年该村村民参保率达到了100%,一些老年人已经领上了养老金。如今,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子女负担轻了,家里闹架的少了,妯娌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2.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在“送教下乡”工作中,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找到了服务的方向和施展的舞台,由最初的“不愿下乡”变为“抢着下乡”,由“厌农”变为“恋农”,由理论型变为实用型,不仅赢得了农民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锻炼了一支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教师队伍。 2.5盘活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这些年,农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招生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毕业生还参加了“对口升学”,真正回到农村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务农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来越少;务农的农民想上学,但各种条件已不允许。“送教下乡”打破固有招生限制,把招生对象定在了坚持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把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他们在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如,晋祠镇东庄营村近几年蔬菜发展很快,2013年全村120多名菜农参加了“送教下乡”的学习,见到了实效,第二批“送教下乡”招生计划中,学校本来不考虑再从该村招生,但村民要求强烈,村委主任邓万杰几次找到学校要求学校在该村增加生源。 3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送教下乡”工作从2009年启动以来,有效地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服务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了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了农民创业致富的勇气,稳定了一大批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3.1专业教学应该与当地政府产业政策相对接在教学点的遴选中,优先考虑当地产业特点明显的乡村作为设点对象。专业教学只有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相契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下乡”的功效,实际效果也更为明显,在真正解决了当地政府和农民所需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成为送教下乡工作的实例宣传,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政府部门的支持是“送教下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送教下乡”工作实施以来,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山西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校各个教学点进行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太原生态学校“送教下乡”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坚定了该校把“送教下乡”工作做实做好的决心和信心。教育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职成教司的领导和专家都专程到学校进行“送教下乡”工作调研,充分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3农民受益是“送教下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清徐县柳杜乡成子村是传统的大棚蔬菜和红香梨种植区,多年来一直受绿叶菜“金边问题”和红香梨春季管理技术问题的困扰,规模始终不能扩大。成为“送教下乡”教学点后,通过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彻底解决了困扰农民兄弟多年的种植难题,农民学员的学习劲头被广泛调动起来。晋源区要子庄村民过去以采煤为主要职业,国家限制私挖乱采后转型从事了种植业。由于缺乏相关的种植经验,信息也相对闭塞,导致转型后村民的腰包始终鼓不起来。“送教下乡”在该村开展以来,由于其紧邻学校,送教老师只要有时间就去进行技术指导,该教学点学员的种植技能显著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村民丰收的喜悦。在“送教下乡”成果展示会和技能大赛中,该教学点学员都积极要求参加比拼,并做起了“送教下乡”义务宣传员。该教学点现已成为太原市首批休闲农业观光点。 3.4基层政府配合是“送教下乡”顺利开展的保障清徐县东于镇两个教学点———水屯营教学点和新民村教学点开班时,东于镇镇长和两教学点村干部都推掉了其他工作而出席了开学典礼。镇长在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说道,“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农村不能再进学校进行继续教育的人特别多,可是社会在快速发展,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要有知识,要有技能,农民要想致富就更需要科学知识的武装。多年来,当地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但收效甚微。这次“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真正立足当地条件,深入农村、对接农业、服务农民的利国利民的惠民举措,更安定了社会,提高了农民素养,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学校课程的设置贴近农民生产实际,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农民的听课热情高涨,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希望的景象,希望今后学校加大这方面的送教力度,我们地方政府一定全力支持”。从以上各个层面上来分析,“送教下乡”工作真正打开了农村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打开农村市场,就等于盘活了农业资源,这是根植于乡土的科技、文化传播,是一项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之举。“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收获”,传承着“送教下乡”试点院校同样的信念———服务“三农”,振兴职教。 作者:李颖单位:太原生态工程学校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论文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新型经营模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这些机具能成倍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农药、化肥、良种,并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因此,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土地规模利用会造成大量原有涉农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无力吸纳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农转移的农业弱势群体时,强行完成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只能使失地农民的境况更糟糕,这也不利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采取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统筹安排失地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以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并维持社会稳定。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罗必良认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2];朱学新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3];李炳坤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励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将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4];孙中华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有重要作用[5];巴特尔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6];陈晓华认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学者们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主体和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研究,而涉及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尚未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营主体,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整个体系实现四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小农为主体,然而小农细碎化的土地规模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经营手段与方式,当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时,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营的平均成本,这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降低或弃耕[8]。因此,发展和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由两个企业主导,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合作社与农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河北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10]。按照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已初步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河北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专业市场和农户等主体。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认识及应用差距很大,目前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少,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分散,且应用电子商务情况的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在此暂不涉及农户和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市场适应性,资金规模相对其他主体要大,投资吸引力较强,带动农民从业的能力强,龙头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益比其他主体所能带来效益之和还要多,其社会效益突出,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典型的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6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目前建有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405家,形成了以乳品、粮食和肉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参与度达53.2%,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743元。具体情况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知,龙头企业的规模要明显高于中介组织及专业市场,体现了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河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全省各主要优势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了种子产业以大地种业为代表,乳品产业以君乐宝公司为代表,肉类产业以福成五丰公司为代表,果品产业以承德露露公司为代表,小麦玉米产业以今麦郎公司为代表,棉花加工产业以常山纺织公司为代表,食用油产业以兴龙粮食生化公司为代表,葡萄酿酒产业以长城葡萄酒公司为代表,中药材产业以药都制药集团为代表的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群。龙头企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影响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研究可通过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来开展。 2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农业企业门户网站是一个集信息、互动和产品交易的平台。很多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模式来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及扩大销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称为搜索关键字,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详细的网络调查记录,如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门户网站,记录其门户网站网址。根据调查结果,45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87家建有门户网站。再根据产业来分,河北的果品、葡萄酿酒、奶业、花卉园艺、棉粮加工、食用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立门户网站的不在少数。葡萄酿酒7家中有5家建有门户网站,占比71.4%,果品一直以来是河北的优势产业,5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1家拥有门户网站,占比69.5%,19家食用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中有11家建立了门户网站,占比57.9%,分类统计数据见表。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目前多数企业存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截至2013年底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比上年增长24.9%,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在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网、中国供应商网和中国农业网这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企业店铺,有一些企业还在上面做国际贸易。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设网上商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家(其中7家是在淘宝网开设网上商店,1家在阿里巴巴网开设企业店铺)的门户网站能够把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进网站,通过导航条可以直接外链到企业在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店铺从而实现在线销售。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3.1鼓励农业企业自建门户网站及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建门户网站,并加强网站商务功能的利用和开发。农业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整合企业资源,整合供应商加入企业门户网站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服务分销商及最终客户,见图2。调查发现河北众多农业企业门户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缺乏与用户间的互动,未能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农业企业还应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网、金农网等综合性高流量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3.2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联合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起来,发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联接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农业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从而集中小规模分散经营形成虚拟经济实体,实现规模化。联合的平台即为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使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由信息型改变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众多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虚拟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减轻农户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户直接参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3.3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核心示范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按照河北“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指定优惠政策,在河北特色农产品聚集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升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企资源,完善平台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化设计。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争取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大项目。园区内构建“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农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推广优势,打造河北省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林果和蔬菜等优势品牌产业链。 3.4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传统经营模式,发展股份制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农业龙头企业把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的土地经营权和劳务入股。这种改变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利益分配,通过股份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公布企业经营信息,制定明确清晰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与农户的互动,使其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股份制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反哺农业产业,解决失地农户的就地就业问题,做好培训工作,实现农户由小生产者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过渡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 作者:陆刚赵蕾安海岗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依靠新型科技 确保农业抗旱保收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作物。耕地面积少,山旱地面积大,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多样,农业条件薄弱,水资源缺乏,降雨季节错位,时空分布不均,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发生频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的种植技术。该技术也适应其他地区和作物,在全国长时间大面积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形势下,在全国其他地区和作物上试验、示范、推广,定能开辟抗旱保丰收的一条新路。 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概述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5年在我州广河县南部干旱山区试种玉米获得成功;2006年该县示范种植玉米2500亩,平均亩产707.25公斤,比半膜玉米亩产511.75公斤增产195.5公斤,增产38.2%,亩增收300元左右;2007年在广河县、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示范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8万亩,平均亩产727.58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44.03公斤,增产20.21%,亩增产值215.61元;2008年扩大到全州七县一市,共推广36.1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12.89倍,玉米平均亩产722.49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62.10公斤,增产29.9%,玉米、马铃薯共增产8.14万吨,增加收入1.22亿元,推广区农民户均增收1350元左右,人均增收270元左右, 涌现了了许多高产典型,如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村五社马海禄种植的3亩豫玉22号,亩产达1015.89公斤;2009年全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8.65万亩,其中秋季覆膜7.5万亩,顶凌覆膜47.5万亩,播前覆膜13.65万亩,比2008年增加32.55万亩,增长90.2%,推广工作覆盖全州8县(市)的78个乡镇,452个行政村。按2008年的增产幅度和各县测产,预计可增产粮食13.6万吨,可增加经济收入(不计秸秆)2亿多元,推广区户均增收1538元,人均增收319元。2010年我州计划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已完成95%以上。共需地膜6000吨,省州补助2000吨,县配套2000吨,农民自筹2000吨,为确保今年推广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 1.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齐抓共管。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这项工作纳入县(市)目标考核内容。州、县、乡、村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了行政责任。州县(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州上始终将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思想动员,把全州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物资保障供应足。州县(市)都制订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严格按项目要求积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在物资保障上,创新机制做好物资的调度、供应和发放到户。2009年省、州、县共投入资金4944.24万元,其中州上配套502.8万元。各县(市)配套1981万元,共购置落实地膜4120吨。 4.技术培训指导强。全州农技人员共下乡1.52万人(次),培训、指导农民56.37万人次,为顺利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5.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2009年全州建立跨乡镇、跨村社的示范区(点)234个,其中万亩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达42万亩。 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与建议 1.示范区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较大,有些村社70%~80%的土地面积种植全膜玉米,致使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出现了劳力不足、肥料不足的矛盾,种植单一,连作严重;轮作倒茬困难,抗灾能力减弱,而未规划在示范区(点)范围内的村社,该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整体科技普及率不高,技术覆盖范围得不到有效扩大。建议今后不要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应控制在每个县(市)、乡(镇)、村社播种面积的50%以下。加强对示范区(点)规划外的偏远村社的推广力度,提高整体科技普及率。 2.该技术亩投入成本高,每亩投入地膜6~7公斤,约100元左右,比半膜覆盖亩投入高约50元左右,而旱作区农民群众本来经济困难,推广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建议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 3.部分田块没有进行土内施药,导致地下害虫发生。建议今后加强土内施药,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倒茬,防止地下害虫发生。 4.存在海拔2300米以上和降水较多的地区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现象,导致成本高,增产不明显,效益低,并且秋季雨水过多易造成倒伏。建议加强对马铃薯、蚕豆、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全膜覆盖种植技术的研究。 5.部分农户选地不严格,有在瘠薄地、陡坡地、树荫地种植的现象。应严格按技术规程要求选地,严禁在坡度大于15度的地块和上述不适宜地块铺膜种植。 甘肃临夏州农广校辛蕃
商业文化论文:浅析晋商文化与山西传统商业建筑 摘要:以山西省尚存的部分传统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对晋商文化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传统商业建筑的前店后宅(坊)的平面格局、临街开敞的立面形态以及独特的地方性等特点。 关键词:山西;晋商文化;传统商业建筑 1引言 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地上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资料统计,全国现存的70%地上文物在山西,这一方面说明了山西省的文物保留现状比较好,另一方面却也是山西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反映。 晋商现象,在 4.1典型的北方风格 山西的传统商业建筑,如前所述,大多采用前店后坊(宅)的院落式布局,即前为店面,其后为管理部分或作坊,有的后部还有居住客房,与民居相似。每个市镇的建筑手法都非常统一,一气呵成。平遥,以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保留着至今依然很少看到改动和添加痕迹的一座座商铺,祁县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它精美的建筑装饰风格,昌裕川茶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太谷的店铺则相对比较高大森严,而碛口因为其宜人的街道尺度,却又添了许多的人情味与亲切感,洪洞、襄汾虽然破坏较严重,但也给了我较深的印象。无论是在哪里,由于地处北方,它们的商业建筑都表现出典型的北方风格,布局方正,追求对称性,屋顶厚重,用材粗大,封闭感很强。在这一点上,南方的商业建筑由于水文化赋予了其独特灵性,使其空灵轻巧。这也是与山西商业建筑的强烈对比。而就院落比例来说,长宽比大约为2:1,较北京四合院狭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山西人稠地狭,又兼之利于防风防沙,另一方面却也能体现出山西人的保守与封闭。 4.2窑洞这种建筑形式的应用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也拥有西北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窑洞,以往的观点认为,窑洞是贫穷的象征,然而在明清时全国最富的地方,窑洞却也是商业建筑中的一种主要建筑形式。窑洞具有许多现代建筑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这里且不再赘述。我们看到,在山西,传统商业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和当地特有的窑洞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很多二层的院落建筑往往是下层砖窑洞、上层木构。大多时候前店后坊(宅)的坊(宅)的主要建筑多为窑洞,有时候厢房也会为厢窑所取代。更有趣的是,在平遥的日升昌,居然有假窑的出现(图6),所谓假窑,就是在房的外面加一个窑脸,这多少也反映出了明清山西商人对窑洞这种建筑形式的喜爱。它也是对其优良特点的一种折射。 4.3建筑质量较高 作为明清全国金融中心,全国的首富们都在山西,这样很自然地其商业建筑的质量也会远高于其它地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用材,装饰装修水平,建筑规模上看出。下层砖窑洞、上层木构的建筑往往会在砖窑洞前加一圈木构格廊,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想来和当时当地经济的富足有些关系。其次,作为商业建筑,它的世俗性决定必然要有许多繁杂的装饰。在商业建筑重视吸引顾客的方面,人们往往将店面的华丽程度与它所经营商品的效益联系起来。因为装饰装修水平往往象征着一家店铺的发达程度。明清的山西,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其商业建筑的装饰装修水平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构思奇特,匠心独具,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建筑中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各种砖雕、木雕及石雕建筑艺术品(图7)。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吻兽到门窗、柱础、石鼓、佛龛、照壁……它们都体现着明清山西商人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品位,体现着明清山西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水平。 总之,徜徉于山西老城镇大大小小的院落和密密匝匝的商业店铺之间,我们不禁会为其华美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建筑空间而感叹,同时也不免会为院落的破败与零乱而深感惋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建筑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山西传统商业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它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 商业文化论文:畅销书排行榜:文化表象下的商业产物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畅销书排行榜所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它背后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由此对我国的畅铺书排行榜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畅销书排行榜 文化性 商业性 不知从何时起,我国的图书市场迅速冒出数不胜数的畅销书排行榜,在书店或报刊媒介中随处可见各种畅销书排行榜。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畅销书排行榜正在对受众的文化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份读者调查表明,对于图书排行榜上推荐的图书,只有大约12%的读者“不理会”,而绝大多数人或者买或者要看看。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畅销书排行榜只是出版社经营中所利用的一个工具,它在文化表象之中不可以避免地融入了商业因素,甚至于招致社会舆论的质疑。这也体现了畅销书排行榜在现代大众文化生产中的尴尬,即是文化产品,又是商业产物。畅销书排行榜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到底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它对出版社和其他媒介又起了怎样的作用,而对于普通的受众,又应当用何种态度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畅销书排行榜。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畅销书排行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在现代大众文化生产以及媒介(主要是出版社)商业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它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从宏观上对畅销书排行榜的文化性和商业性进行分析,并试图给我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畅销书排行榜概述 畅销书排行榜制度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大生产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文化大生产中,文化产品被作为商品而大量生产。美国的畅销书制度诞生显著标志就是以销量为尺度对在销图书进行排行进而各种类型的“畅销书排行榜”。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起源于1895年《书商》杂志开启的“按需求数量排序的图书目录”,现在美国一些媒体因为富有个性和权威的“畅销书排行榜”而在媒介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其中以《出版商周刊》和《纽约时报》定期的“畅销书排行榜”最有权威和代表性。而在欧洲比如英国和法国,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类似排行榜的每周综览。 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是舶来品。中国大陆“畅销书排行榜”的出现大约在1994年前后,最早刊登排行榜的杂志是《中国图书评论》,从此以后,中国也引进了西方的畅销书排行榜制度。现在,以公布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进行市场分析为业,最主要的专业机构有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等。开卷排行榜是1999年问世的。它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畅销书榜。从“畅销书排行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从简单的资讯提供到多元的榜单模式和详细的文字分析的发展历程。 畅销书排行榜的兴起,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和商业现象,也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大生产的兴起相契合。现在畅销书排行榜在大众媒体上可谓遍地开花,它成为引领读者购书,研究者获取资讯,出版社关注和衡量业绩的重要参考资料。畅销书排行榜也成为了出版社进行营销的新手段,在其文化表象下掩盖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二、畅销书排行榜的作用 1 影响出版社运作的重要因素 畅销书排行榜是西方媒介商业运作的产物,如今畅销书排行榜对于出版社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力的影响着出版机构的专业运作,主要包括:其一,影响选题,作为选题来源的重要信息,出版社在做选题策划时会把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作为重点对象做深入分析,以确定选题或者作为调整选题结构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二,影响国外图书的版权引进,提供版权信息来源,研究者发现。国内出版社在引进国外图书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畅销书排行榜;其三,影响出版社对于作者的判断和选择,出版社在对排行榜做分析时会特别关注重要作者,那些频繁出现在排行榜中的作者有可能被打造成“品牌作家”加以强力推广;其四,影响未来图书市场的走向,出版社在探索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时会以排行榜的分析作为基础,以获知读者趣味的特征以及图书流行的趋向。畅销书排行榜就是以这样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整个出版业的运作。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出版社的运作中,畅销书排行榜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一环。出版社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文化机构,更是一个商业机构。而出版物则完全成为商品,出版社利用畅销书排行榜这个有力的工具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2 供求链上的控制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文化产品也被作为一种工业商品而被大量生产和复制,在以大批量生产、市场流通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已经被完全彻底的商品化了。对于消费者,也就是文化产品的受众而言,如何在五花八门的、海量的产品之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必须有特殊的方式引导受众选择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畅销书排行榜就应运而生了。 畅销书排行榜旨在以数量化的直观形式,显示某些产品在庞杂的文化市场中的优势地位。畅销书排行榜的标准因涉及领域、追求目标等因素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相同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主要以市场销售数量作为标准:如《纽约时报》排行榜是以数千家图书零售店以及为数万家其它零售点供货的图书批发公司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成的。 这种具有固定模式的排行榜,较之于其他形式的推介媒介,比如专家点评等,对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有着更明显的优势。首先是畅销书排行榜的形式看上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于,畅销书排行榜以市场销售量为导向,评判主体是受众,而非媒介或者个别专家。其次畅销书排行榜具有清晰的一目了然的特点,受众在看到榜单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推荐的产品,形式上特别有利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 要选择性地买书读书,读者有三种选择:从报纸等各类媒体中获取图书信息——到书店完成特定书籍购买行为;到书店转转买点书看——书店排行榜介绍——适合自己需求的图书——购买;书店——不看排行榜——逐一浏览——同类中选择——购买。很明显,前两者比后者要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得多,同时节约了大量时间。最主要的还在于,前两者实现购买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后者。从希望购书的读者意愿到希望读者购书的书店方意愿来说,前两者都能形成双赢的局面。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受众依靠着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来进行买书看书的行为,排行榜似乎成了维系出版、销售方与受众之间公开性互动的惟一指标。因为惟一,更显其重要,也使其更加貌似权威。 由此看来,畅销书排行榜就相当于连接出版社与受众之间这条供求链条上的一个控制因素,对供求双方都起着影响。一方面这个排行榜影响着出版社的运作,另一方面也因其看起来“客观公正”而影响着受众的购买行为。而在这个供求链中加入这个控制因素,貌似就能使双方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畅销书排行榜之探析 1 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共存体 既然是对文化产品的推介,那么畅销书排行榜本身便具有了文化性的意义。所谓文化性是指畅销书排行榜本身是以受众对文化产品的评判为标准的,那么上榜的图书虽不能被称为是最好的图书。但却是被默认为受众所最喜爱的文化产品,就其文化性来讲,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产品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应当是能够引导受众购买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的,精神生活的向导。 畅销书排行榜本身不具备任何商业性,它只不过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数据。可是因为它所要面对的对象,可能是潜在的购书者,因此就有了其商业价值。客观上它也是试图向读者传达图书信息,从而起到指导图书消费的目的。毕竟绝大多数读者接触不到专业的图书报刊,无从得知大量的新书上架及何种书畅销等情况。畅销书排行榜的存在,源于我们越来越重视资讯发达、信息透明的时代精神,更源于国内出版业正在以滚雪球的速度走向市场,出版了大量的图书。事实上,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的背后存在着各利益方力量的角逐。出版方和销售方利用受众对排行榜的信任,以及他们的“从众”心理对所谓的畅销书进行炒作和营销往往收效最大,这点在行业内并非秘密。畅销书操盘高手金丽红曾投人区区以2000元就调动全国媒体制造出了中国一流的畅销书,就是因为她高度重视排行榜这个不会说话的“广告”。如何打造出上榜的畅销书,成为出版社所深谙的一套程序,畅销书的丰厚利润足以让其具有了投资的价值。 文化性与商业性是畅销书排行榜的两面性,在中国的媒介体制之下,这样的两面性使得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 2 中国式的排行榜 在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重新得到繁荣,到现在达到一个空前繁荣的程度。在文化领域中,由于移植了西方的模式,文化产品也开始以大批量的方式加以生产。因此,畅销书排行榜这种形式也被引进进来。畅销书排行榜在中国的出现意味着市场开始作为一个因素介入文化领域中。然而虽然移植了西方的模式,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却在这个国有一体化的媒介市场中发展了其中国特色。使其成为“中国式的排行榜”,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美国的《出版商周刊》、德国和法国等历史悠久的畅销书排行榜有着详细的分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分成几种,在小说和非小说两大类中区分一般纸皮书。大众市场纸皮书,精装书。畅销书榜虽然是一般图书,但也会涉及有限的其他类别,如宗教、科学小说、法律或自学自助的书。。而中国大陆的排行榜大多是不分类别的综合排序,即使进行分类,也很粗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图书出版业界的作用非同一般,它代表和影响美国的阅读趋势,因此它的操作极其严谨。而在中国,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炒作畅销书的现象屡屡发生。据说在新书上市的第一个月里,出版方会自己掏银子组织大批员工,多次去关键性书城采购自己所出的书,因为书一旦爬上排行榜,电视、报刊等媒体每周的“书情”排行栏目就等于免费地给新书做广告。观察数周,如有起伏出版方就要故态重萌,直到新书流连在排行榜上。在排行榜操作规范不够成熟的中国大陆甚至出现了“排行榜就是排钱榜”的混乱局面。其中商业力量的渗透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生产方面、传播方面等等,都有各种利益诉求。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畅销书排行榜,有知情人士透露,畅销书排行榜除了要考虑销售之外,还有册数、档次、有关部门意见,最后才能公之于众。还有比如说短时间内集体购买对排行榜造成的偏差,以及南北阅读习惯差异造成的统计偏差,盗版现象严重存在等等原因,则更是不胜枚举。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市场尚不健全、不完善。在图书出版这一块,“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在口头上谁都承认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而实际考核出版单位时,又把经济指标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占70%,而社会效益只占3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样的考核体制,怎么可能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呢”?的确,这样的考核体制不仅不能抑制出版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时的消极作用,反而在上面增加了一个砝码。 三、对我国畅销书排行榜发展的建议 鉴于中国大陆现在畅销书排行榜的混乱局面,以及它在媒介与大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必要对中国大陆的畅销书排行榜进行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完善。西方的畅销书排行榜制度发展的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其自己的模式。并且严格的执行,才使得畅销书排行榜获得了受众的信任,成为反映国民阅读趋势的一个有力工具,真正实现了其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价值。我国可以对西方的制度进行借鉴和模仿,但在我国的国情之下,则更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不能受经济效益的驱使而造假。 我国畅销书排行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其排除混乱和无序,使其真正走向健康、规范、公正、务实。为此,有关人士指出,排行榜的统计数字,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广泛和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反映市场实际状况,提供准确信息,使排行榜真正发挥其帮助受众引导的功能。 然而,由于畅销书排行榜所具备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特质,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其背后的多方力量的参与,使得它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客观性。但是如果商业利益起了主导作用,那么这个排行榜就只是一个隐性的广告形式而已。如果某些部门要求的舆论导向意见起了主导作用。那么这个排行榜便成了主流媒体的替代物。这都有悖于排行榜的初衷。 畅销书排行榜毕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使媒介和受众得到双赢,也只能在运作过程中借鉴经验,进行扬弃,逐步完善其制度。如何保持畅销排行榜自身的客观性,又考虑到其背后各种力量的平衡,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借鉴西方的模式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过分复制其模式却不可取也不可能。在中国体制下做出真正符合大众利益的“中国式排行榜”,是排行榜主办媒体应当思考的问题。 商业文化论文: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及商业模式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对经济的介入。文化不仅具有要素的特性,其作为综合国力更具有软实力的特性。文化对于产业的介入方式一方面体现为文化与创意之间的辨证互动,另一方面体现为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目的和手段以及价值评估的核心维度。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提高文化在产业中的比重,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资本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结构形态具有一般产业所具备的商业属性,文化产业核心要素包括生产者、生产过程和产品。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生产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商业模式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就其最普通的意义来讲,商业模式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它是指一个企业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企业自身、客户、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流程、渠道和能力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意图,同时也是实现价值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总体构造。由于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庞杂,再加上它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特定商业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业,也不能保证某一特定的模式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产生优异的价值结果。 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既指明了文化的精神、观念属性,又指明了其客观的物质本原;既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深入,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经济要素,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必须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及发挥文化作用而不断提升内在价值。文化与经济互动,构成了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一)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这需要将内容的原创性与形式的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依据经济规律,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最终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显然,这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但是,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它们就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去追求。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或者是产品中文化价值的消费来实现。文化产业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意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法国社会学者布什亚说:“人会毫不犹豫地寻求自身幸福,偏爱那些最使他感到满足的物”。文化产品具有唤起人们联想愉快事物的能力,能够与人们有情感连结,产生心灵层次的共鸣,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一般而言,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商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商品社会会约定俗成地赋予商品某些符号意义,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淡化,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文化产品本身兼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象征,其符号意义较之一般商品尤其突出,当文化意象融入商品具体呈现后,造成显著的不可替代性,并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化,强烈地让消费者认知它的存在,产生文化的可辨性自我表达动机,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表现自我风格。 根据物品满足需要的性质,可以将物品的效用分为功能效用和体验效用。功能效用使功利主义动机即实用的动机得到满足;体验效用使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功能效用的大小是人们根据物品的客观特征和它的自然属性的绩效对物品的实用作用所做出的内省的、理性的、认知上的评价,体验效用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物品的情感认同或者体验过程的愉悦性的评价。文化产品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特定社会中作为品味与其所处的生活型态的对立结构或者身份层级差异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独特体验,这种象征意义从强调物质功能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人的欲望为中心,又转移到强调个人与小群体生活方式,最后转移到强调在整个社会形态中,物我一体的感觉,体验着物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 (二)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形式,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制,将提高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从而带来效益的递增。传统经济学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学者们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社会学家科尔曼对文化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经典的分析,认为文化因素对于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提出了这一观点: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1]到了20世纪,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的复兴,“文化资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借用政治经济学术语“资本”,来揭示文化作为一种稀缺财富或资源的实质,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资本”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他认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文化的再生产等智性实践,同样被还原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和自主逻辑的利益行为,和其他实践类型一样具有“资本”和权力积累的维度。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以四种基本形态存在: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和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其中“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1)主观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2)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等)存在; (3)体制形态,如教育文凭,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2]第一种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为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第二种指的是作为具体形式的文化产品,通过不断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例如戏剧、影视、绘画、音乐、图书等直接进入市场,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市场经济运营方式、现代文化生产方式,使传统精神生产方式、体制等发生突破和改革,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第三种指的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资质,包括他所具备的教育文凭、智力水平、创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潜质的文化资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文化资源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中介服务机构,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变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效益,从而拥有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理论开启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通过引入文化资本概念,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来思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也可以在经济因素之外联系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实践,从而对文化产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作为生产力的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此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更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生产不仅能够像精神生产那样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够像物质生产那样进行一种集约化、批量化生产,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艺术生产”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产,但其具有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对“文化生产”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商品属性:大多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欣赏活动,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人们通过文化市场,运用货币交换,去获取文化产品的保有权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权,文化产品既然成为商品,也必定拥有了与实物商品类似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生产线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为标志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文化生产者也是通过市场的货币交换,有相应的价格管理,成本核算、盈利亏损、再生产等范畴,这就是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其二是精神属性:文化生产力又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力,因为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为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兴趣、情操,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对应地引发出两种不同的效益追求。作为商品,要求注重经济效益,尽量地实现盈利;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则要求讲究社会效益,力求对社会、对民众以至对政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品现代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主要以个人生产为主,效率低,产量低,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主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作为产品的载体或媒介进行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观念、符号和意义载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传播方面要求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物质产品效用的相对降低,使得人们有了对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于是,打着科学技术印记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再到今天的电子印刷术,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战略分析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包括一个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的消费者目标群体、产品的生产、营销和管理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以了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一)价值主张 即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明确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价值主张,企业的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价值主张来进行。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关键在于寻找不同于甚至于优越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合理构建、妥善传递的价值主张可以对企业战略和业绩做出重大贡献,仅仅确立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张还不够,企业必须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主张。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向客户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价值主张的确立,既能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一盏指路明灯,又能为创造卓越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者目标群体 即文化产品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所谓目标群体一定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文化企业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它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是基于“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战略,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的核心要点是“精确”、“细分”、“实效”,它不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消费群体,不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不试图进入所有传统的产品渠道,不试图制定细分目标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价格,不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播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通过分众营销,一改以往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企业只使用特定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广告传播方式以及最恰当的产品开发推广模式,通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制定分众化价格,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并因此来达成销售的稳定增长。 (三)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即文化企业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销策略和市场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了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完成其商业过程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比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公众的视听神经以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娱乐产品投放市场时,他们已经在传播通道的另一端做好了欣赏的准备。”[4]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同样非常重视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这也是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物流态势,因为发达国家文化市场狭小,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因此,文化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文化产业最早都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伴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平均利润的下降,美国文化产业为了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获取产业利润,就把文化产业延伸到海外文化市场,而且广泛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与合作伙伴构建成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组合体:采购、制造、研究、销售、分销及其他等等,有的紧密捆绑,有的松散挂连——从全球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整合,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实力范围。 (四)价值配置与核心能力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进行的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在生产、管理以及整个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个配置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锁定价值管理与持续能力资源和活动的配置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这是商业操作能力的表现。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创意人才的管理,因为在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资本的资源也非常重要。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上。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要缩小这一差距,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管理构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通常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 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企业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提供了有关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的设计极为重要,是应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精心做好的,同时它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层面的架构。有了商业模式后,执行层面的团队、经验、控制、调整也同样重要,因为模式是靠人想出来,并要人去运作实现。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它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两个要素为核心,五大要素相互协同成为一个完善的价值创造系统。通常来说,商业模式的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 成功的商业模式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二)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是导致商业行为失败的首要原因,那么企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 (三)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体系,就是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这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织与机制、技术与装备、生产运作、资本运作、供应与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四)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部分,这里设计的重点是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 (五)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制度屏障 这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比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产业价值链、行业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有了上述各种要素的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某些环节也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故障,这就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运行环境重新分析,改变组织结构、流程、思维和公司的信息系统等,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转变程度的大小。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它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模式组合在一起,企业的主导思维架构将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技术创新面对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环境,而市场信息也无法全盘取得,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能确保未来利润一定会被实现,也没有所谓最佳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与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弹性的心态,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内涵需要因应环境变动,在设计时就应该留有一定的可变余地,运行时更应该顺势而变。 商业文化论文:浅论“商业嘘头”下的“文化说教”——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所隐含的帝国主义文化策略 论文关键词:东方主义 幽灵 文化意识 爱国主义 论文摘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说教由来已久,罗伯·科恩(rob } cohen)导演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立足于东方主义思想基础,以温和的表象、基督教般的仁慈说教,用和中国文化套近乎的方式,不仅期望获得商业利润和票房价值,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场温和的西方主义“教育”。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和曲解,更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一种隐蔽侵略。 影视是时下最大众化的艺术,也是时下最普通、适用的文化导向工具。利用影视手段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对中国广大大学生进行误导和文化“说教”是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 尽管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好莱坞近几年一直试图和中国文化套近乎,在电影中增加了不少的“中国元素”:如用中国演员,采用中国场景等,用好莱坞理解的中国文化等策略,意图打开并占领中国影视市场。但是,“中国元素”不是好莱坞灵药,好莱坞近几年一直在试图跟中国文化套近乎,不可否认的是,像《功夫熊猫》这样的成功范例实在是少得可怜。《木乃伊3》也在用“中国元素”说事儿,但怎么看都像是个身穿旗袍的外国姑娘,“中国元素”浮光掠影,只是个商业嘘头而己。最重要的是,本剧明显存在“温和”的东方主义。之所以称为“温和”的东方主义,是因为该剧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等的误解较过去有些修正,出于商业的考虑,对中国文化实行了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对中国的所谓“东方”的误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理由如下: 1.东方主义的主要内容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判,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视东方为“他者”,通过话语霸权建构一个完全是西方对立面的“东方”:缺乏理性、撩人色欲、暴政专制、异端邪教,由此证实西方文明是体现理性、道德、正义的优越文明,从而可堂皇对地东方实施殖民统治。简言之,东方主义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西方在实施东方主义过程中遭到东方国家的强烈抵制,因此,实施东方主义的方式上有了较大变化,采取了较为“温和”、“仁慈”的方式,但是,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2.“温和”地对待中国文化 好莱坞电影有着其特殊的强势地位,这种优势,首先就在于好莱坞工业得到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背景支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不仅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军事力量也居于强势位置,而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文化的强势认同规则必然会有利于美国文化的输出。因而,在当今世界,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和影响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流行趋势。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优势。90年代以来,为了迎合民众的某些寻找“假象对手”的社会心理,美国电影中也常常有对中国政治、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有意识“敌意化”描写,如《西藏七年》、《昆亭》、《战争艺术》等,于是一些好莱坞公司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抵制。为了能够开拓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公司也开始采用一些手段来迎合中国需要,如拍摄中国故事的电影《花木兰》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启用华人导演、演员和其他创作人员来联系中国观众的观赏情感,利用华人女性作为故事中介来调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政治、文化上的策略与好莱坞成熟的国际化经济运作策略相结合,是好莱坞电影能够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包括中国电影公司在内,中国至今没有一家真正能够参与主流国际运作的电影企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基本没有国际化的经验和机制。本剧也是在其“亲和力”的实施下,呈现出温和的东方主义特点。其主要表现如下l1)中国元素增多;(2)中国场景增多;(3)有好莱坞“理解”的中国文化的展示;(4)有中国演员的参与。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有艺术性,也有商业性;没有商业利润,电影肯定难立足。因此,为了迎合观众,电影始终把观众和票房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假如添加中国元素,首先为一种商业利润的追求需要。但是,电影始终是艺术,是“三性”的统一体,即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思想性就是宣传教育性,其主要功能是对观众进行教育。思想性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为终极动机:内容上,它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标准为自己主题立意和思想内涵的既定规范;形式上,特别注意采取用己被普遍认可的常规手段表现自己的“严肃”、“健康”的思想内容。本剧侧重对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表现,体现了史诗性内容,并力图塑造高大完美的文化形象。 3.东方主义幽灵 剧本以比较隐蔽的方式,阐述了大片对中国的理解和“含蓄”地表达他们的东方主义思想。对中国观众,特别是大学生进行所谓“视觉教育”。 3. 1.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该剧用格雷马斯在《结构主义语义学》中提出了产生世界影响的“语义方阵”二元对立分析模式,运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来简化中国文化: 剧本里的基本要素是两种性别和文化。构成如下一个矩形: 这则“寓言”可说是从性别和文化出发,都可以看作是其中几个文化符码,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使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影片中的文化冲突,掌握影片的内涵。 作品把中国古文化归结为专制与反专制的结构模式。以李将军、紫媛等为代表的一方和以龙帝为代表的一方,为专制和反专制进行了长达2000年的战争。双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才结束这场战争,真可谓历经艰苦卓绝。一旦专制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李将军等也就消失于无常之中,成为历史陈迹。对此,我有两点想法:一、把中国文化模式只看成是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是否有失公允?二、这还暗含了另外的一个意思,那就是当中国文化消除了专制以后,将何去何从?这是个历史性的思考!导演接着为中国文化的下一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安排。 3. 2.千年等待、英雄外来 值得观众注意的是,片中紫媛和李娜都是千年守望者,是中国文化的圣女。她们都缺乏一个精神上的“父亲”,紫媛的精神父亲没出现过,而李娜的父亲也是完全缺席。她们守护木乃伊的2000年,就是战斗的2000年。传统中国文化肯定是男权文化,这和世界各地一样:但是,该剧中把中国男人完全缺席的叙事策略,就有意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或者说,传统男权为主的文化就是历史发展阻力和障碍,必须去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有其弊端,但全盘否定,绝对不是科学的文化观念。 接着,我们看看导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的规划,那就是西方来的文化传播者,冒险家的儿子和冒险家夫妇等。从木质上说,这些冒险家是殖民者、掠夺者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换句话,他们是东方主义的忠实执行者和西方殖民文化的传播者。罗伯·科恩以西方宗教的形式,将奥康纳及奥康纳太太两个老冒险家装扮为圣父、圣母,将他们的儿子一一狂热的年轻冒险家当成是圣子。他们父子三人担负起“摆渡”中国文化的大任,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承担起拯救中国文化的“崇高使命”!相对而言,中国就只剩下等待的女性,老一代中国女性在完成使命后离去。新一代只有一个走向,那就是等待……等待艾力克斯这样的“新圣人”来拯救,来爱,来抚慰。其结果是,中国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强奸”下才能有新的发展,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公然污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裹读。 4.苍白的“爱情”寓言 西方文化基于基督文化,基督教对父母亲只有尊敬而没有爱,可见基督教是不注重爱的,有的话,也只是小爱、或有条件的爱而己。 上帝的爱才是大爱。圣经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基督为了为他所拣选的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他们得到永生,还有比这更大的爱吗?” 以下是《圣经》中的有关部分内容: 16.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eternal life. 17. for god did not send his son into the world to condemnthe world, but to save the world through him. 19. this is the verdict: light has come into the world, butmen loved darkness instead of light because their deeds wereevil. 剧中的年轻冒险艾力克斯就是圣子,他的父母奥康纳夫妇就是圣父、圣母,奥康纳夫妇把自己的儿子“献给”了中国文化,“献给”中国姑娘就是对中国最大的爱,上帝的爱。因此,一个冒险家竟然成为中国女性的“丘比特”,真正的白马王子。在他的爱情感召下,李娜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世俗的现代生活。走进了真实的现实、现代生活。这无疑是一个政治寓言,一个披着仁爱的说教式的政治寓言。它似乎告诫观众: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接受西方思想才是出路。同时。也体现了该剧在文化渗透方面表面温和的东方主义思想,是披上温和、仁慈面纱的文化同化。他们以高姿态在和中国对话,在“规范”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他们就是上帝的化身。这种“崇高的”、“无私奉献”的爱情在本质上是苍白无力的。 暂时强势的西方文化应走出“自我”的优越感,扫除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敞开心胸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尊重,肯定“他者”的另类主体性。建立非暴力且尊重生命的文化,建立真诚且相互容忍的文化,建立以公平的经济秩序为基础的团结文化,以及建立男女都可以参与并拥有平等权利的文化。唯此,才能赢得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的双赢乃至多赢局面。 商业文化论文: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论文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 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 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 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 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企业文化建设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特征,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外部形象,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勃勃生机。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凡意义。 作者:孙龄同 王丰华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商业文化论文: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论文 一、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构建的因素 (一)企业文化的物质要素 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路不开物质这个基础环节,没有一定的“硬件”支撑,那么文化这个“软件”就没有发展的温床。企业物质文化要素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才会有良好的工作心态、高效的工作效率、过硬的工作质量,结合工作环境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是比较贴切的、也更能适应文化建设的需求。 (二)企业文化的精神要素 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要素包括价值观、理想追求等因素,具体体现为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环节。一个企业是否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靠员工身上的气质体现出来,银行工作是需要员工跟客户进行直接交流,员工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对这个银行的印象。好的文化建设会打造出好的员工,好的员工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将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现出来,并以此打动客户,而不是靠一些人拉关系或采用更低劣的方式,拉拢客户完成自己的业绩。 (三)企业文化的制度要素 任何措施的设计实行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也不例外。银行特色企业文化构建的主体是人,人具有懒惰、自私的特性,一个良好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好的实施主体也是空谈,所以要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人进行监督控制。制度要像法律或道德规范一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进行相应的惩罚,既是保障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员工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青岛银行东营分行在打造其特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同样注意到了构建其企业文化的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一是加强“职工之家”建设。为员工办实事,体现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建设职工食堂、员工活动室,定期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切实增强了全行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升员工执行力。组织开展了“日醒三问”和“行长荐书”等活动,鼓励员工善总结、勤思考、多谋划,培养员工的大局意识、职业素养。三是以制度约束人。相继开展“制度建设年”“,制度评价年”活动,规范细致每一项规定,让员工遵照执行。 二、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对工作环境进行整改 工作环境的整改是商业银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客观环境改造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其中客观环境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商业银行的工作地点更要贴近普通百姓,为百姓开展银行业务提供便利。银行内部的工作条件要尽可能的人性化,大厅环境要舒适给人轻松的感觉。机器配置方面:比如打字、复印机等客户切实所需的机器设备的配置、互联网和电脑的配置等,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客户对银行产生好感,放心的把资金存到商业银行中,同时银行的工作人员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是分不开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人开展的,而作用的对象也是人,所以银行员工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托。高素质的员工一是来源于选拔,二是来源于培养。在选拔阶段进行完毕后,需要重点进行文化建设的培养,保证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工作的创新性,工作态度的良好等方面。 (三)开展思想政治和文化活动 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点:其中包括目标、对象、内容和手段等,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员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远离腐败,围绕着银行经营工作的展开,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沟通、导向作用,让员工自觉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赖,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住考验。 (四)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就是要明确文化建设的过程、内容和相关的考评和奖惩机制。有了清晰的文化建设流程,就可以让员工清楚的知道该在哪个方面提高自己;有了考评和奖惩机制,便能调动大家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更方便于管理,从而保证文化建设顺利开展。青岛银行东营分行在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是培育创新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当地居民”的市场定位,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抵押方式,全力助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支持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二是培育服务文化,扩大服务辐射半径。以“服务提升”为主线,推广“两头站立、五声服务、双手接递”三大标准服务,实施“技能练兵+持证上岗”两层考核模式,形成了“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网络,努力为客户提供“温馨加放心”的优质金融服务。三是培育关爱文化,打造高效业务团队。目前,分行共有员工107人,平均年龄28.53岁。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生76人,占比达71.03%。长期以来,青岛银行东营分行坚持以人为本,大规模开展培训工作、岗位练兵关心员工,努力实现了员工企业共同成长。四是提高公益意识,增强社会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开展助学、助老、成立奖学金、捐赠阅览室等方式,使青岛银行东营分行的服务品牌在东营进一步得到认可。 三、结束语 城市商业银行要想进行长远的发展,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进行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在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站稳脚跟,还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思考,通过不断提高银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之路,开创一片新天地。 作者:王鹏华 单位: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分行 商业文化论文:大数据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银行企业文化之构建 通信工具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商业银行。首先,海量数据意味着决策制定将更加“集权化”,因此必须正视“集权化”与“以客为尊”的矛盾;其次,大数据与银行员工自身智慧的发挥产生矛盾;再次,如何利用大数据造福客户而不是迷失在数据的海洋里,亦成为题中之义。传统数据分析通常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之上,且多为面向结构化数据,用以分析的运营数据大都产生于自身信息系统。而在大数据时代,与之相伴的是持续激增的非结构化数据,相关技术将支持银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银行也在寻求新方法采集、整理、管理和分析数据。值得关注的是,驾驭大数据的能力已被证实为行业领军者的核心竞争力,譬如,美国第一田纳西银行使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技术,为客户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实现了超过600%的投资回报率。与技术创新相对应,企业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驾驭新技术,激活企业活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其胜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给企业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凭借企业文化的鼎新革故,使公司保持百年不衰。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认为,大力培育优秀金融文化,是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关于文化的地位,唐双宁提出,如果把金融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而经济社会环境,则是它的土壤。远见卓识的银行家一致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唯一没有办法复制的就是企业文化。当企业遇到重大经营困难时,对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根基是企业文化;在没有制度可遵循,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时,企业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文化的变革显得格外重要,建立与大数据相融合的数据导向型文化迫在眉睫。 二、大数据时代银行企业文化的问题与挑战 纵观国内,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第一,软弱的数据导向型企业文化会使大数据流于形式。企业文化的重建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决不能只是漂亮的口号。第二,大多数银行还没有建立数据导向型文化。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迅速行动是高效数据分析文化的一项显著特征,但这不仅是指银行简单地将数据收集在一起,而是利用分析结果,迅速进行决策。那些最擅于利用数据分析来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银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数据导向型文化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尚未行动或成效甚微。第三,企业文化与大数据战略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大数据与人的智慧的冲突。大数据虽然重要,分析数据的人也同样重要。计算机及云计算已强大到可以收集、汇总数以兆字节计的信息,从如何发现客户的消费偏好到计算某笔抵押贷款的风险系数等无所不能。虽然数据不会说谎,但如果人们主观上恶意使用数据也可能带来较大危害。殷鉴不远,美国一些银行的量化分析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大数据对传统银行企业文化的冲击。大数据对传统银行企业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局部影响变为全部冲击。与此前少量的数据或样本不同,大数据时代需要收集和使用大量数据,从而对银行企业文化形成全面冲击。二是人们抛弃对有条理和纯净数据的偏爱,转而愿意接受非结构的数据,并对少许不精确保持容忍。三是数据与企业文化从因果关系变为相关性。这代表着人们告别试图了解世界运转方式背后深层原因的态度,转向仅需了解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建立在强调因果关系基础上的世界观受到挑战。第五,大数据技术部门需要强化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的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数据规模,真实精确挖掘商业价值、实现快速分析响应等。为了帮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大数据技术部门尤其需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第六,大数据创新人才稀缺,催生新的用人文化。工具本身不可能产生价值,银行需要大量能够运用这些工具的人才,他们能够从庞大的数据中找到“金矿”,并将数据的价值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决策者。大数据时代呼唤人才,需要新的用人文化,包括人才选拔、培养与使用机制。第七,银行风险管理的适应力有待提高。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但也改变了银行的风险特征,银行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例如,在风险数据收集方面,可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大数据将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位银行高管利用大数据见微知著发现端倪,成功预警了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信用风险,表现出了极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其预警时间比其他银行第一笔不良贷款提前一年以上。 三、构建与大数据相适应的银行企业文化 构建以大数据为导向的决策体系,需要进行重大的企业文化变革。首先,需突破传统价值观局限,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中国古语有云“物久则废,器久则坏”,企业价值观概莫能外。但是,创新价值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个传统价值观解冻、创新、深化的过程。大数据的导入,使传统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变为现实。其次,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银行应重视并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数据分析的能力,高管必须认真评估现有数据分析文化的可利用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再次,银行高管需以身作则,特别是涉及银行大数据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方面,全行上下要真学、真懂、真信,最后才能真用,四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此外,应努力营造从业人员快乐的工作氛围。目前,银行正处于快速变革的关键阶段,先进的文化可以减少或消除业务上的摩擦与碰撞,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在工作上。银行高管应适时了解下属的工作状况及情绪波动情况,并且随时随地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利用企业文化支撑大数据应用。银行努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流程,培养高度敬业的员工,可以大幅提升绩效;建立与战略一致的企业文化则能够获得更大回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企业文化亦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银行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基业常青。 作者:邹珊珊 王衍行 单位: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文化论文:民族文化旅游及商业开发模式探析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 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 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 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 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作者:宋小飞 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商业文化论文: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文化定位 一、淮南市八公山景区概述 八公山,历史悠久,又称北山、淝陵、紫金山。而“八公山”称谓来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八公山属淮南国。刘安广招天下贤士三千多人,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有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他八人被封为八公。刘安与此八人常在山上冶丹炼沙、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后来人把此山称为“八公山”。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还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虽然年代久远,有些遗存已经荡然无存,但八公山仍然拥有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如淮南虫古生物化石、淝水之战古战场、江淮著名私家园林———孙家花园以及古寺、古庵、古塔、古道观多处。深厚的文化渊源使这座名山的一山一石、一水一潭、一草一木都有历史魅力。 二、八公山景区现有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资源八公山风景区自2001年以来,先后挂牌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由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二百余平方公里,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八公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用八个字来概括:“林密、石奇、泉古、水秀”。这里有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的天然次生林,保护良好的植被,高大的乔木,繁多的树种,茂密的山林。在流水溶蚀、剥蚀、风化等作用下,裸露在外的石灰岩体呈“石林”状排列,绵延数平方公里,十分壮美,惹人注目。《水经注》及地方志记载八公山景区有洗云泉、岚香泉、泌月泉、玉露泉等名泉十余处,水面面积达数百亩的南塘湖像一粒洁净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中,八公山主峰———白鹗山,更是秀出群峰之上。境内发现的古代寒武系的须腕类、环节类古生物化石,测定其生命形态在7亿年前,国外权威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淮南虫”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生命之源。 (二)人文景观资源八公山景区有着厚重的人文景观资源。在八公山发现的亚洲最早的类人猿牙齿化石,距今三百多万年,具有很好的教育及研究价值。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蔡楚文化的繁荣之地。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著名的“淝水之战”,把“八公山”推上历史的舞台。从此“八公山”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早在2100多年前,汉淮南王刘安曾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包容万象的千古名著———《淮南子》,刘安还在求仙炼丹的过程中制作出了豆腐,为世人留下了传统美食。八公山景色秀美,人杰地灵,历来为各派宗教人士所喜爱,因此道、佛、伊斯兰三教都在其间建造庙宇,祭拜神灵,例如著名的“白塔寺”。展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茅仙洞更是由三教轮流主持。八公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质文化、豆腐文化、历史文化构成了灿烂厚重的八公山人文景观资源。 (三)传统饮食资源传说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使得八公山景区锦上添花。造型不一、秀色可餐的豆腐宴,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另外,淮南牛肉汤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四)工艺品资源历史上紫金石的名气很大,被誉为“千里长淮第一石”。八公山紫金石在北宋时期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早有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紫金石在南宋时期就被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当成供石或雕刻成山水摆件,置于几案厅堂,或装点园林家居。据有关部门考查,在淮南凤台到寿县这一片山上地下紫金石储量大约有数十亿吨。古今中外赞赏有加的“紫金砚”工艺品就是来源于八公山的紫金石。 三、八公山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建议 有着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传统饮食资源、工艺品资源等丰富旅游资源的八公山景区每年吸引的游客数量并不多,2009年,景区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6.21万人次。同时期的天柱山接待游客9.7万人次。在旅游热的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八公山风景区接待游客仅13.45万人次。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得不到游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不到位。 (一)八公山景区景观环境的目标与特色八公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保持并发挥山水风光特点,适合开展观光、历史教育、科研等活动的综合性低山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我们要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景观特色。在风景名胜区功能上以八公山人文资源和山水、地质风光为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交融,打造传统静态观赏型景观与现代美学、休闲动态型景观相结合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八公山现有的景观环境设计目前八公山主要有白塔寺、汉淮南王宫及附属设施(鸿烈书院、升仙台)、孙家花园、地质博物馆及生态园、传统文化街、生态度假区、南塘湖休闲度假区、回民风情苑、淝水之战遗址文化园、淝水之战影视基地、岚香湖度假区、黑山头生态景区、盆景园、奇石馆、淮河风情园、洗云泉、沁月泉、传统豆腐村、十八连珠寨、老君庙、南塘观光果园、乐涧套、丁山公园、美术家创作基地、石林、碑林、四季亭、吕夷简墓及吕氏寒窑、滑草等运动设施、卧龙湖景区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多数都是人文景观。在重点突出了本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同时,忽略了自然景观的建设。随着人们对旅游知识的不断加深了解,相比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往往更吸引人们前去观赏游玩。 (三)八公山景区的自然景观设计 1、石林景观设计八公山景区内的石林,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露出高度1.5米———5米。该区景观资源价值很高,是风景区资源精华所在,在采取重点保护的前提下,要适当开发这些山石景观的景观效应,引发游客的联想、移情、情感、意趣等心理反映。目前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游客在石林里观赏山石的时候,引发的景观效应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八公山风景区需要在依托石林景观的基础上,研究出吸引游客景观效应的方式。例如运用“大地艺术”把石林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设计出具有景观效应的场所。又或设计出节假日石林探宝活动,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进而吸引游客前往,使游客得到别具一格的旅游体验。 2、草本植物景观设计通过有关调查得知,除去人工种植的花草,八公山景区原有的草本植物有十一科33种之多。如禾本科:雀麦、短柄草、红尾翎、牛鞭草;莎草科:荆三棱、牛毛毡、碎米莎草;百合科:阔叶麦冬、牛尾菜;石蒜科:石蒜、水仙;鸢尾科:野鸢尾、鸢尾;蓼科:杠板归、酸模叶蓼、红蓼;石竹科:太子参、牛繁缕、蚤缀、王不留行;酢浆草科:红花酢浆草;葡萄科:野葡萄、爬山虎;菊科:苍耳、鬼针草、野菊、蒲公英;十字花科:荠菜、诸葛菜、羽衣甘蓝、拟南芥、白菜。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以学习荷兰的“郁金香大地艺术”的景观设计手段,把这些草本植物合理分布种植起来,达到观赏的目的,进而提高景区的自然景观的吸引力。 3、树木景观设计八公山景区的森林是由152种树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这片树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颗绿色明珠,春来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踏漫山红叶,如火如荼。再加上这几年市里规划到位,合理种植了梨树、桃树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更加增添了八公山景区的魅力。在树木景观设计上,要突出的是生态休闲旅游。人们在市里住久了,喜欢到周围呼吸新鲜空气,而八公山景区的天然次生林就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八公山的树木林相整齐、层次分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游客们身临其境,有回归大自然之感觉,是大家理想的森林旅游佳境。除了梨树、桃树等树木的景观设计之外,按照“适地适种”的原则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果木,例如:批把树、柿子树、杏树、板栗树、核桃树、苹果树等等树木,花季吸引游客观赏,果季吸引游客采摘,打造观光游、文化游与生态游、休闲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四、结束语 八公山景区景观环境设计中要以保护八公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真实性、独特性和完整性为前提,以美化自然景观和改善生态环境为设计宗旨,正确处理保护、利用风景资源和人、自然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景观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长远利益、整体效益。例如,景观设计里需要种植果木,这需要在多方论证下才能进行。在果树种植位置上需要充分调研,在不破坏主景区森林树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现有资源,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作者:应莉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商业文化论文:商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 一、商丘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商文化 商丘是商部族的发祥地、华裔商人的起源地和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建都地。《史记•殷本纪》上就有“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的记载。契后来成为了商人的祖先。在甲骨文中,“商”字上像鸟冠,下像穴居,意思是穴居的商人以玄鸟为图腾,并把商作为自己的族名。数百年后,契的六世孙王亥用牛拉着装载有货物的木车往来于其他部落,用货物换取他没有见过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商业。后来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第二个封建制王朝———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也就是现在的商丘。所以商丘又被称之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二)木兰文化 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忠孝、勇敢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妇女的种种美德,而这样一位女英雄正是出自商丘。 (三)老庄文化 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故里在商丘民权。他留给我们众多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守株待兔等,并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等重要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历史文物遗迹 商丘文物遗迹众多,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有被称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有气势雄伟的西汉梁孝王汉墓群,还有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的故居,等等。 二、商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时,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1]。认真考察商丘的传统文化,并分析其蕴含的商业价值,既利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商丘经济发展。商丘作为六朝古都,其商丘传统文化蕴含有多层面的商业价值。 (一)历史价值 商丘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燧人氏、炎帝、颛顼和帝喾,更是商代最早的都城。从燧人氏钻木取火,摆脱了茹毛饮血时代,到炎帝创造了农耕文明,再到阏伯六世孙王亥的商时代,商丘见证了中华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文明变革,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都是商丘人。墨子“兼爱、尚贤、节用、非攻”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又教育了生活在纷繁喧闹的都市的人们去淡泊名利,发现真我,感悟人生。正是这些重要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丘人民,使商丘具有了独特的品牌文化。 (三)旅游价值 商丘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其中坐落于睢阳区的商丘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是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它外圆内方的构造像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如今古城内街道仍保存着古代的建筑风貌;建于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位于永城芒砀山的西汉梁王陵墓群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商丘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艺术价值 商丘的戏曲文化和民间舞蹈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梆子戏于乾隆年间传入商丘,受当地民俗民风、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南豫剧豫东调;“四平调”是商丘的地方戏,结合了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以花鼓为主,曲调四平八稳;商丘的民间舞蹈如龙灯、高跷、舞狮、竹马、挑花篮等更多是由远古时期部落聚会、祭祀仪式沿袭下来的“肢体语言”,代代相传,在娱乐中又有历史的沉淀。不论是戏曲还是民间舞蹈都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们浓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商丘独有的魅力。 三、商丘传统文化商业价值的发展策略 商丘作为六朝古都,是拥有五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后,留给了我们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以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着宣传商丘传统文化,发展商丘经济的宗旨,笔者对充分开发商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具有以下设想。 (一)弘扬“商”文化,让商丘走向世界 2004年5月,“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在商丘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20多家学术单位的8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商丘,最终以考古实物和史料记载为支撑得出商丘是中国商族、商人商业和商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从此商丘被正式推崇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文化成为商丘的标志。自2006年至今,商丘已成功举办过四届华商文化节,在2012的第四届华商文化节上成功签约项目216个,总投资413亿元,可见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极大促进作用。我们需要趁着第四届华商文化节的春风,加大对“商文化”的宣传,使“商文化”成为商丘的名片;还可以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有关“商文化”的宣传片,举办商业会议,发起寻找王亥后人的活动等,让“商文化”成为商丘的名片,让全世界的流着中华民族血液的商人知道商丘,来到商丘,让商丘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二)与地方高校联合,共创文化繁荣 商丘高校数量位居河南省第四位,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等,拥有充沛的人才资源,这也是宣传商丘传统文化的有利资源。近年来,商丘的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主要以商丘演艺界团、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商丘豫剧团为主,但在现在网络、电视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仍需建立更多的、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产业,这就需要与地方高校的新兴人才培养相结合。 1.与影视表演专业对接,成立商丘话剧团,编排一些关于火的起源、木兰从军、庄子寓言故事等剧目,并在全国巡演。一方面可以赢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宣传商丘,让更多的人知道商丘和商丘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与动画专业对接,打造关于商丘传统文化的动画片,在目前国内优秀动画片稀缺的情况下,这也是一项颇有前景的文化产业。 3.与计算机专业对接,组建游戏研发团队,将商丘历史上的部落争斗、商汤历史等融入游戏之中,使人在玩游戏的同时知道商丘,了解商丘。 (三)打造旅游经典,改造古城风貌 近年来商丘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对各个旅游点都进行了维护,道路通畅,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景点比较分散、没有成型的商业圈等,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应。因此,需要重点推出品牌旅游点,而商丘古城就可以成为商丘的明星旅游区。现坐落于睢阳区的商丘古城,叠压着春秋时期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六座古城,是现存唯一的一座八卦城、水上城,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古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南城门外的护城河,现在已开发成南湖风景区。南湖附近还有著名的应天书院和为纪念“安史之乱”中守睢阳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而建的张巡祠。从南门进入古城,可以见到孔子曾经在此讲学的归德府文庙、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故居壮悔堂以及清代富商穆炳坛家族的穆氏四合院。浏览这些集各个时期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商丘古城,领略时空交错的历史,这就是商丘古城的价值。但是从南门走到北门,把景点一一浏览完毕也就只需要半天的时间,说明古城除了这些传统文化之外还需要加入新的文化理念,对此笔者有以下构想。 1.迁出部分古城居民,打造景区完整性。目前的古城是集居住、商业、景区于一体的,作为景区来说,存在杂、乱、脏的问题,古城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没有完整地呈现。这就需要整顿古城景区,将部分居民迁出或迁至外围,以保证整个景区的完整性。 2.加入民俗表演,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在商丘的古城景区加入民俗表演或民俗活动,例如在侯方域的壮悔堂定时上演经典昆曲《桃花扇》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展现当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让游客更好地融入景区。 3.融入现代元素,开发南湖景区。美丽宽广的南湖湖水荡漾,坐在扁舟中可以观赏古城外围风貌。但除了划船、戏水、垂钓,还缺少一些现代的、时尚的适合年轻人的项目。笔者认为可以将南湖两侧打造成集娱乐、餐饮于一体的酒吧街,不仅能让游玩一天的游客放松休息,更能让人感受到现代与古代文化的冲撞,展现商丘古城独特的魅力。 四、结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方文化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商丘传统文化包含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旅游和艺术价值,立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商品经济的需要和大众精神的需求,打造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经典项目和创意产品,让传统文化转变为生产力,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商丘发展的前景,应列入政府的重要决策。 作者:赵芊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商业文化论文:太极文化市场的商业开发和有效保护 作者:杜明明 单位:北京商贸学校 中国的太极既是一种武术运动,更是一种代表中国特有哲学表象的文化符号。当今,太极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无限广阔的商业价值,同时太极文化也将为中国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1太极哲理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它反映的是宇宙从无极的最初混沌状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又最终归为无极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太极精神的核心即是中华文化内涵中发展变化与和谐统一的理念精髓。太极的符号,最初为“一”,意即天地万物,皆源出于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释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正是太极的最初意义。太极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状态,它表征的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道。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用“太极动而生阴阳”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抽象概括了事物运动及对立统一的永恒规律。庄子用“易以道阴阳”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宇宙现象存在变化的最高道理,即对立与统一。例如动静、刚柔、男女、天地、日月、黑白、昼夜、寒暑等都因出于同一本源“太极”。朱熹、王夫之等人则进一步将太极理论推向巅峰,明确其道的含义。朱熹认为“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在朱熹看来,太极与无极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无形无器之态。正所谓无极为太极,太极乃无极。宇宙的本源和常态即是对立与统一、变化与运动之恒态。太极构成了朱熹理学的核心。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则更加明确的指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2太极文化 太极哲学反映的是中国先哲对宇宙自然核心问题的终极思考。这一理论以其独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以至于中国的儒、道、佛、法、医、术、兵、天文、历法等诸家学派皆从太极学说中汲取营养。从太极拳到周易五行,太极文化和其哲学思想早已大道无形,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并生根繁枝。历代思想家,如孔子、老庄、朱熹、王夫之等都以对太极思想的探讨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孔子五十岁时学习《易经》,不由得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中医理论中更是借鉴了辩证统一的太极原理。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书中明确阐述了“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于是太极对立、统一和运动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医理论实践中强调气理的重要性。 20世纪60至70年代,武术家李小龙(BruceeLee,1940-1973)先生以太极学说中对抗思想为基础,融汇东西方武术哲学,创立截拳道(JeetKuneDo)。李小龙先生将自己的武术思想核心高度概括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先生始终主张大道至简、无形无式、顺其自然的武术指导原则。他认为实战中应强调“务实”“、无形式”,凭本能的感触去应战。李小龙在教学时,经常喜欢以水作为比喻。他的名言“Bewater,myfriend”(中文译:朋友,如水一般吧),将上善若水的太极形态作为武学造诣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李小龙的武术哲学与中国的太极思想同根同源。李小龙先生是当代中华太极学说发展的集大成者之一。国外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太极理论也颇为称赞。在中华文明传统辐射圈范围内的东亚地区,如同中国本土,太极思想早已在那里被普遍接受。例如,韩国以“太极虎”自称,国旗亦为太极图。其含义取太极阴阳之意,及乾、坤、坎、离四卦,寓意天地水火、父母男女,象征民族融合与发展。欧美学者也早就对太极学说推崇有加。根据研究考证,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正是由于受到太极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了计算机原理二进制定理。莱布尼茨认为阴爻和阳爻正是其二进制中的0和1。为此他还撰文《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并在论文中附加太极图。由是而观之,太极理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 3太极经济 目前太极文化现象的最佳载体当属太极拳武术运动。太极拳既是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术。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武术运动,其蕴含深奥的哲理,因此也被称为哲拳。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众多武术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发展总体来看经过了三个阶段。195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太极拳传播经过了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这期间的传播方式主要以民间私人传授为主。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原始太极拳、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南国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武靖李派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等。1956年至结束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国家为主体开始对太极拳武术运动进行了有组织的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去减,共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期间,太极拳武术研究和推广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1979年,国家体委又在杨式拳的基础上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练习太极拳者已近3亿人。太极拳武术运动已成为一项规模空前的体育运动,这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然而,目前太极拳武术运动的市场开发工作与其他竞技类体育活动及跆拳道、空手道和瑜伽等健身运动相比却显得严重滞后。太极拳的商业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市场经营状况过于零乱,亟待有效整合。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太极拳运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总体发展态势过于迟缓,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一方面与太极拳推广的指导思想有关。现代太极拳更加强调养生性和健身目的,武术技击性被减弱。太极拳朝着养生健身的方向发展基本符合时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这也造成众多渴望学习实战武术的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减弱。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将太极拳武术运动误解为“老人运动”。#p#分页标题#e# 因此在目标市场调研及市场细分方面,太极拳推广工作还应加大分类研究和宣传力度。另外一方面,由于太极拳既是武术运动,又蕴涵哲学思辨,因此练习难度较大。所以将太极拳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就显得很有必要。总体来讲,应使太极拳运动实用性更全面、目的性更具体,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进而形成有效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在太极拳的市场开发和产业经营方面,可以参考借鉴日本空手道和韩国跆拳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韩国的跆拳道,自1955年由韩国的崔泓熙将军创立以来,发展迅速。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跆拳道被列为韩国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3月22日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共9个国家参加。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首尔成立,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加入。1975年世界跆联(韩国WTF)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联。1988年,跆拳道在韩国汉城奥运会首次亮相。世界跆联特别技术委员会决定改进跆拳道技术以使其更加趋于实战。这极大增强了跆拳道运动的吸引力和可竞技性。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迄今为止,世界跆联会员国已达到160个,爱好者人数约7000万。跆拳道运动的成功运营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参考。当今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和作用。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概括为软、硬两种。“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当今中国不仅面临着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和科技竞争等挑战,同样,文化安全和软实力对抗也不容忽视。目前各国都相继推出了代表本国特色的国家形象推广项目。例如,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等。东亚韩国的世宗学院,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也积极参与竞争。韩国更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推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我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开立。截止2011年7月3日,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数量已达到349个。但是,从目前的孔子学院发展情况来看,其质量远逊于其数量优势,其功能只是侧重于语言培训为主的文化交流。这一问题与孔子学院的立意和办学指导思想有关。与“孔子”这个文化符号相比,太极在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方面则更显优势。当今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批判和接受等诸多方面尚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太极作为文化现象则不存在类似的先天性问题。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区别于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太极理论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最核心思想,所以它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蕴含着更深厚的时代底蕴和文化诉求,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宇宙观和辩证唯物的方法论与当今中国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因此,太极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将太极这一文化符号树立为中华形象的新品牌,在国家文化输出战略中引入同质竞争机制,必然会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4结语 在中国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现象,太极正凭借其所独有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太极代表着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宇宙观和人生观。太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发展运动的核心问题。太极宣传的是中华民族渴望和平、追求进步的良好期盼。太极承载着中华崛起的文化使命。对太极这一文化市场的商业开发和有效保护,既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同时更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荣和传承。 商业文化论文: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开始转型蜕变,其企业文化也面临着各种转型升级。虽然转型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农商行;企业文化;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传承自农信社,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统一银行员工思想和行为,促进农信社股份制转型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作用。各农商行应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银行、良好银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职工文化素养,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商行职工队伍的道德修养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精明能干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引导职工干在岗位、学在岗位、练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同时还促使企业不断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步伐。2.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活力,而增强活力主要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农商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帮员工认清企业前景和发展目标,了解只有企业兴旺发达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3.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整体协调功能的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行为标准,以此来规范农商行员工的行为,保持和谐的气氛,全行一盘棋,力量不内耗,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运行,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4.建设企业文化是有效发挥激励职能的需要。农商行目前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激励方法也有待提高,加强并推行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就会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先天缺失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源起于信用社,它立足于“三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对现代管理文化吸收较晚,造成企业内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碰撞。此外,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企业经历多次管理者的变化,先后为农业银行、农改办、人民银行、省联社,业务范围、工作重点、经营目标等都有所调整,难以形成长期积淀的、浓郁的企业文化和体系。2.文化价值观和农商行的发展战略不相一致。建设企业文化无疑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更持续的发展,但有些农商行的文化建设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没有结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不是在综合考虑银行发展战略、经营宗旨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众加以提炼和挖掘。这样的企业文化必将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想效果,缺少实践性也很难让员工认同并接受。3.企业文化推广不力。随着农商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者也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重视,但仍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对业务指标要求严格,而对企业文化却多数停留在口头上,主要通过会议贯彻,形成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贯彻文件的现象。企业对文化建设推广力度不够,加上员工本身工作主动性不高,对企业文化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4.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员工是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少农商行却对“企业文化建设”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这个词语从领导口中听过,陌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实际工作和企业文化有什么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只体现在纸上,却不能落到实处,很容易给员工造成疲惫心理,更不觉得企业文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错误的认识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建设的思考 1.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栏、会议等向员工灌输企业理念,增加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企业文化应体现农业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农商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其不变的宗旨。因此,农商行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为全体员工所信奉,还要为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承认和赞同。要把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形成独特和成熟的企业文化,并产生“文化生产力”的效应。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共性,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发展经历、经营思想、发展战略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企业和人的因素,将企业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融合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能够反映经营目标的要求,始终以经营行为为依据,并有助于经营成果的实现,处处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社会形象,不断塑造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3.不断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最活跃、最积极、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活力的源泉。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重视、关心和理解,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把每名员工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切实有效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权利与员工的收益捆绑在一起,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健全包括薪酬分配、等级评定、产品计价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规定在内的薪酬制度体系,还要提升员工幸福指数,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通过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典型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精神激励方法,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在农商行工作舒适、自豪、快乐。三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相结合,员工应该普遍认识到,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了,个人才能政治上光荣,事业上进步,经济上受益,个人价值也才能在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工作中得到实现,因此,工作必须时刻以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为重,个人服从集体,将自己的行为统一协调到全局上来。4.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职工文化建设是农村商业银行党委、行长室、工会的共同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行长室、工会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长室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并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5.不断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贯穿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全过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实到经营环境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系统,避免与业务经营脱钩。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内容之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确立及贯彻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特殊化,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系统化,使制度不失其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商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其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是塑造农商行品牌、吸引贤才、吸引客户的有效途径。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给予企业文化建设更多的重视,对企业文化要加强宣传,进行长期并完善的规划,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作者:李宁宁 单位:河南新郑农村商业银行 商业文化论文: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 内容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商业的日渐繁荣,企业的营销也从注重商品本身转向与注重企业品牌本身的经营,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个企业的品牌市场定位对于其市场份额的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活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影响作用,以加深对企业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 一、商业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的商业文化,是在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时候而出现的,属于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是对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它由商业企业管理学以及文化综合发展而来,当中同时也夹杂了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商业文化由“商业精神文化”、“商品文化”、“品牌、商号、商标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六个方面组成。第一,商业精神文化指的是企业或者个人在商业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以及价值观念。商业精神文化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它可以通过企业的口号、规则或者信念来表现。它的意义体现在能够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团结精神以及智慧,增内容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商业的日渐繁荣,企业的营销也从注重商品本身转向与注重企业品牌本身的经营,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个企业的品牌市场定位对于其市场份额的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活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影响作用,以加深对企业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商品文化指的是企业商品当中所表现或者含有的文化韵味。无论是通过商品的外观还是商品的名称来表现,还是通过商品的包装抑或商品的质量来表现其含有的文化韵味,都会给商品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第三,品牌、商号以及商标文化是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例如美好的色彩以及文字当中所寄寓和包含的美好象征以及愿望。第四,营销文化是指企业营销当中的营销意识以及商业哲学文化。更为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营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广告艺术、柜台艺术、橱窗艺术以及展销艺术等。营销当中这些方面做得完善,就会大大提高顾客对企业的良好印象。第五,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一般的商业活动当中企业员工体现出来的对于客户的关心和责任心在商品之上。相对于商品来说,客户更为重要和值得尊重、关心。第六,商业环境文化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宏观上的商业环境的内容包含城市当中的商业设施和建筑以及社会上能够对企业的商业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从微观方面来说的商业环境指的是企业的门面设计水平、商品的价格以及展示合理程度以及企业的硬件设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商业文化正在走向健全和完善。先前僵硬的、机械的甚至是命令式的管理已经和当前企业的发展格格不入,现在的企业更需要的是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以及培养员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洽的内部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发展力量,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十分的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然而,纵观全局,我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脚步依然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商业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其不仅涵盖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管理方式,还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商业文化的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品牌市场定位概念及方法 (一)品牌市场定位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品牌市场定位并非单单指企业品牌的口号以及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还具体包括着企业对于企业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建立所付出的奋斗。它是指在目标顾客心目当中寻求和确定最佳位置而设计产品和经营特色的活动。具有灵活性、主动性、竞争性、战略性、差异性以及心灵双向沟通的特点。实现步骤具体来说,首先需要企业将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当作自己的目标市场;其次,企业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目标市场当中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量以及对于商品的期望值,另外,企业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工作能够发现自己的对手企业存在的危机以及薄弱之处;与此同时企业应对于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预估,而且将自身与对手企业作比较,总结自身优势所在以及劣势所在;最后,依据企业品牌市场地位的具体因素,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行动,例如促销活动、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等,进行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使得企业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 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方法:第一,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属性以及利益进行定位,企业商品的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经历对该企业商品的属性以及其在消费过程当中的内心感受对企业商品进行定位。第二,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档次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跟其较为相似的商品进行类比或者比较,以此来对该商品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也会使得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将我国的中关村定位为中国的硅谷,将上海定位为东方的巴黎。第三,依据企业商品的用途以及商品的功能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将商品的作用呈献给消费者,例如加多宝凉茶定位成喝了不上火的凉茶。第四,依据企业商品的使用者进行定位,香奈儿5号定位成女人的香水、难忘的香水。金利来服装则定位成充满魅力的男人专属的服装。第五,依据企业商品的竞争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商品竞争对比来定位,以便更容易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例如裂帛将自己品牌的服装定位成本真、释放、理想主义的表述,向内行走,不是时尚,喜欢边缘,神秘,原创,不仅仅是服饰,是文化,是态度,是勇气。重点在于其对自己的定位是“不是时尚”,这一点非常吸引大众的眼光。 三、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 商业文化和企业商品商业文化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商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对品牌市场定位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对于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商业文化提升市场对品牌定位的认可度 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企业商品的商业文化如果不能够带给市场以及消费者大的吸引力以及冲击力,那么该企业的商品也就很难吸引市场的目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败。一个企业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能够给企业商品带来独特化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他同类产品相似却不相同,在共性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个性所在。商业文化能够使这种新颖的、独一无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更容易被市场以及消费者认可。因为众所周知,企业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文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背后是不同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如果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所拥有的共同的特点发掘当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商业文化的营销,着重通过商业文化对外宣传企业商品的人文创意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觉能够博得消费者的信赖以及对该企业商品加以信任,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会被市场以及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刺激消费者的兴趣所在,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以及持续。 (二)商业文化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 商业文化是商品内在文化的外在展现,消费者通过对企业商品商业文化的了解能够更为全面和迅速地了解企业商品,如果在消费者接触商业文化的过程当中得到某种程度上面的情感共鸣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吸引,那么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就会出现提高的倾向,从而也将进一步提高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相反地,如果消费者在对企业商业文化了解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了不适或者价值观念出现冲突就会对此种商品的市场价值判断出现偏低的现象,进而降低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特点,所以很多企业在对消费者进行宣传的时候往往通过一定的商业文化手段,在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情感价值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影响消费者价值判断的商业文化进行商品市场宣传和营销,调动和引导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的市场价值给出更高的定位,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面提高了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世界品牌当中通过商业文化来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市场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的例子非常常见,雪碧饮品以“服从你的渴望”为标语以及耐克运动鞋的商业文化“只管去做”,都采取了直接呼吁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的方式,《读者》的商业文化是选择《读者》也就选择了一类优秀文化,一种新的视线,一位人生好友,这种商业文化能够达到的目的可想而知,会给消费者对其的市场价值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商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 商业文化是企业商品文化内涵的体现,企业商品品牌通过商业文化能够传达出其所独具一格的魅力,展现企业商品品牌与众不同的品位以及内涵。企业商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人文道德理念、文化价值观念等都能够通过商业文化向市场以及消费者显现。这种显现会在无形当中将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提到新的高度,能够通过一种平衡美感的形成,建立起市场大众的心智模式。不仅如此,还能够进一步引导社会市场的商品愿景以及启发市场的联想,这样就会让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在某种高度,这种高度有其固守的消费者群体,而这群消费者就会给企业商品品牌提供很好的市场需求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能够成为这个层次消费者的一种消费象征,让消费者能够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到其包含的商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长期以往,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会根深蒂固,这种市场定位会形成市场共识,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例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劳斯莱斯汽车将自己的品牌市场定位为“皇家贵族间的坐骑”,这也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这与其商业文化所透露出来的高端文化以及贵族文化紧密相连。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劲霸男装的广告词“斗争!成就男人!”将自己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定位到固定群体奋斗的男人以及能够做出成绩的男人,索尼电子通讯设备以“永不步人后尘,披荆斩棘创无人问津的新领域”的商业文化提高自己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地位,现已经成为全球驰名的创新领先品牌。 (四)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 众所周知,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在相应的发展当中。与之对应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也需要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商业文化的更新换代。如果一家企业商品重新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导致部分消费者的忠诚度下降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市场定位错误而引发企业濒临破产的悲剧,李宁在奥运会后将自己品牌的目标人群定位到九零后网络一代,这种错误的定位就导致了当前李宁产品的节节败退。但是通过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来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就会大大降低原本的高风险系数。因为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动而及时的转变,通过其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新的文化内涵传输的前提下,让消费者感受到商业文化变化中自己所获利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市场和消费者会在无形当中对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发生转变,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就会容易许多,也更易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同时让企业获得巨大成功。七匹狼集团发展初期,只进行男装的专门生产,在其品牌获得市场认同的同时,七匹狼集团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了皮具、茶叶以及酒业等多个领域,成功地创建了“倡导男士族群新文化”的七匹狼品牌个性,在男性消费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基于商业文化的品牌市场定位策略 (一)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 当前我国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当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众所周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在市场上的价值所在息息相关,而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企业商品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对于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个性化和独特化的识别十分有帮助。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人立世的标准,所谓诚信即是诚实守信,品牌市场定位依据不同质的商业文化展开就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带给市场的影响依旧是人心惶惶。二是和合之道。平时所说的“和为贵”即倡导和睦与和谐的态度是商业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商业当中的恶性竞争会给社会以及市场带来很大的损失。三是仁恕之道。如果企业和市场当中各个流程和环节做到商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仁恕之道,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就会常常出现,会让品牌市场定位在此指导下更为顺利地展开。四是美情之道。企业商品的包装、店面的布局以及营销的风格方式等都是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侧面显现,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展现美情之道,零距离服务、微笑服务以及贴切的售后服务都是其商业文化的体现。有些企业对此重视不足,盲目进行规模扩展和市场竞争,追赶潮流的同时忽视处理好商业文化与品牌市场定位的关系,可能会取得短暂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银沙”、“蒙妮莎”等服装品牌的失败案例就是证明。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帮助其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支持与青睐是其不竭的动力,能够让企业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 (二)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纵观当下商业界的剧烈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商品及其附加值服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其企业商品所依附的体制竞争、管理竞争以及商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商品的特有品牌要能够将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内在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充分地体现出来,倘若有所欠缺,就会导致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缺乏生命力,难以取得后续的成功。与此同时,没有企业品牌文化的商业品牌由于欠缺文化品位,得到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机会也会更小。由此可见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对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当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品牌的名称以及商标的设计要与商业文化当中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融合到一起;其次其市场营内容要富含商业文化内涵,例如广告宣传的内容以及形式要建立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营销模式能够为该企业商品在市场上成功形成独特的营销文化;再次是进一步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会引领整个企业走向更为宽广的市场。例如盼盼防盗门的市场经营口号“盼盼到家,安居乐业”被人津津乐道;建设银行的广告词“善建者行”富含哲理,提炼自老子《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句,这句话在结合其商业文化的同时,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与建设银行的品牌结合到一起,将建设银行上升到一个更富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市场定位上,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而明确品牌市场定位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主流商业文化都不同,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其商业文化如果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长足的文化保障,也为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定位增加了成功的砝码。因为一家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企业,会使其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商品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著名的企业也是深谙其道,将这个特点利用的很好。例如无锡的“红豆”服装品牌就是借鉴了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红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已经深入人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红豆”这个品牌所融合的传统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山东省兰陵集团的郁金香酒则巧妙地采取了关于李白的典故和诗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得益于融合传统民族文化的市场定位,兰陵美酒广为流传。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以此明确自己品牌市场定位,这种品牌市场定位的方式也让它们拥有了足够的传统文化保障,有了更多的机会代表民族走向世界。 结论 商业文化是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文化基点而更改变化的,商业文化能够对当前整个社会当中人们的消费文化观念以及消费理念都起到很大引导作用。也正是基于商业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面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控制的作用,所以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应该更多地从中获取信息,这关乎到整个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可见一斑。最好的方式就是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并在已经建立的商业文化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以及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精确品牌市场定位等措施的开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定位的积极作用。但是,如何让商业文化更好地为品牌市场定位服务,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牛文娜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商业文化论文:城市商业形象文化创意论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一座城市,是该区域聚集人群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表达诉求的完美体现,在当今社会强调一体化、多元化、个性化并行的时代,如何将城市与符合这座城市的文化实现完美的融合,早已经成为立市之本。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演化为文化名城、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发展为商业之都、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拥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众多粉丝的光顾,除了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外,更为重要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内涵—即社会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但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城市商业形象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定位上盲目效仿国际一线城市的发展轨迹,抛弃了本地区应有特色,丢失个性化准则,错过了最佳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机遇。同时,在各自已经形成的城市商业形象的持续性发展管理上,又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预判性,往往是今年一套方案,明年全部推翻,又冒出一个全新的想法,没有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造成很多城市的商业形象塑造各自为战,杂乱无章。“千城一面”的城市风格,雷同的商业语言表述,乏味的商圈规划设计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东北地区城市商业形象的诟病。城市商业形象,这个最能展示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实力的差异化竞争的成功利器,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城市经营,形象先行;形象塑造,商业支持;商业内涵,文化铸就。”城市特色的商业形象就如同一张亮丽的名片,拥有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商业形象,往往对城市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令城市获得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挖掘出潜在的经济增长要素,从而对城市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形象作为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它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同时又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深厚的城市商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心理构成。商业形象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现阶段针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新塑造的研究,更多还是从商业、经济的传统角度进行探索,难免出现“就事论事”、思路狭隘、孤立片面的弊病,很难跳出原有思维理念的制约,以多元化态度、混感官模式进行研究。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商业形象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角度为切入点,并结合已有理论和近年来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做的该项目类型研究成果,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社会特色、人文理念的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路。辽宁省很多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突出,借助其历史符号塑造起鲜明了城市文化形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或盲目发展模仿抄袭令自己变成其他城市的复制品,或停滞不前让自己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已被淘汰的模式下艰难生存。对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辽宁地区重点城市作为对象研究其商业形象现状,将文化创意引入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辐射至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21世纪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家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当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由过去原有的硬件竞争,逐渐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过渡,城市与城市之间原有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已经逐渐演化成为文化实力的比拼,城市特色形象经营的主导方向已经开始向文化创意产业迅猛靠拢。一座城市所能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包括多方面,其中自身拥有的独特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它任何竞争城市都无法模仿的。而这种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特点,正是城市个异性的所在,也是城市所具有的真正综合实力较量的精髓所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本民族和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构的研究中,文化创意应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精神文化作为构筑商业形象的灵魂,以制度文化作为强健商业形象的骨骼,以营销文化作为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以创意文化塑造商业形象的表层。同时建立商业形象经营的组织机构,构建商业形象经营的经济基础,构筑商业形象经营的核心精神,策划商业形象经营的传播战略。文化创意对在城市商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其中所体现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间已经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文化创意使城市商业形象充满活力,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李茉茹肖剑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商业文化论文: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论文 一、当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经营货币和相关产品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企业。首先,它具备一般金融企业的特点,如作为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等,同时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其还有一些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特征。第一,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就企业内部讲,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员工技能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对其自身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以及就企业外部讲,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企业形象的稳健性与诚信性的要求都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第二,在现今经济发展日益高速化、全球化的趋势驱动下,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与激烈。目前我国现有银行大致可分三类,国有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存在下来,并且逐渐发展壮大,说明了它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它能争取到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关键。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依据企业文化建设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特征,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外部形象,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勃勃生机。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凡意义。 作者:孙龄同王丰华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围绕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薪酬模式,从产品、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分析管理者绩效的成因及激励,最后,对中国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激励的对策和思路进行初探。 关键词:医药企业 管理者 绩效—薪酬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薪酬是激励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成果与企业组织及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是管理者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核心。 医药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对产品(即药品)的质量,即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更严格的要求。2)企业目标包括企业本身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3)经营管理及市场活动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政府规制、社会舆论监督,医院、药店等终端产业的制约或遏制。 因此,相比其他行业或企业,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就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表现在:1)管理者在关注产品方面,既要重视产品的市场表现,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市场表现的正面效用,又不能忽视因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管理者的任务既要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为股东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又要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因此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必须体现对社会贡献的项目。3)管理者的精力既要投入在企业内部的协调与运作上,又要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因此医药企业的战略不仅要停留在企业内部有效性的提升,又要保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有利的调整。 1 管理者绩效 斯旺森(1999)把绩效定义为行为结果。吉尔伯特(gillbert,1978)认为,在组织背景下,绩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成就。个人认为,绩效就是有价值的行动产出。管理者绩效有别于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管理者绩效是管理者个人的绩效,是管理者个人有价值的努力。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知结合管理者个人特质作出决策,过程中还受产品、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生态圈等的影响。本文仅就影响医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1.1 管理者绩效与产品质量 由于市场营销目标和财务盈利目标对企业管理者的导向作用,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者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很多产生短期效益的决策,比如占据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售额。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众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同类型药品的企业过多,导致行业竞争混乱。企业可以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形成产品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过多的药品质量问题会严重削弱企业和产品形象,所以企业必须对药品质量严格管理。因此,从产品质量的角度看管理者绩效,严格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工作。 1.2 管理者绩效与社会责任 carrol(1979)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徐光华、周小虎(2008)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分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2],贺小刚和徐爽(2007)从策略性绩效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成因,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如何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财务目标。所谓战略目标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3]。”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财务指标外,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管理者社会责任管理的努力可以体现为管理者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项目,也可以体现为长期战略项目或者公众形象建设。 1.3 管理者绩效与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管理者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bourgeois和eisenhardt(1987,1988) 发现,决策速度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对公司绩效是至关重要的。judge和miller(1991)的研究发现,决策制定的速度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与绩效有关。出于这样环境中的企业将从拥有更强有力和更具决策性的经理人员身上获益,而不是利用各方相互妥协来达成协议的决策制定方式。而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保持高度的联系更有利于管理者收集有利信息、制定决策,提高管理者制定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医药企业管理者面对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医院、供货商、竞争企业、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目前的网络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研究的前沿,组织网络是由跨边界合作形成的新型组织,企业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相互结合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4]。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利益相关者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及管理者绩效。 2 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制约机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定努力会产生一定的绩效水平,并且这种努力所带来的收入或报酬对个体是有吸引力的,激励力由主观努力程度和主观信任组成,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战略绩效标准与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是,期望的战略绩效与报酬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管理者劳动强度或经营本领以外,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战略绩效,管理人员薪酬方案覆盖了一批管理人员而不论其业绩是否来源于个人努力。比如搭便车行为。管理者黄金降落伞问题的存在尽管解决了企业整合过程中的人事安排问题,但对于管理者绩效和薪酬问题的处理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刘斌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具有单方面的激励效果,而没有预期的制约效果。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建议,在明确管理者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最近的关于管理者薪酬模式,倾向于为管理者的贡献付酬的形式,也就是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的建立,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坚持一系列原则,比如:1)明确绩效标准、对绩效水平进行测量。2)把薪酬和绩效联系起来。3)明确报酬分配的对象和原则。4)劳资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5)不违背相关法律的责任和义务[5]。关于管理者薪酬和绩效挂钩的研究已经得到有效的支持,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支持,但是从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重新审视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仍值得探讨。周三多、陈传明(2000)在其《管理学》教材中评价指出,“强化理论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强化并不是员工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的唯一解释”[6]。有效的管理者薪酬管理可以根据管理者特质进行适合的薪酬激励,即仅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管理很难达到企业期望的管理者行动,这方面可以通过满足管理者需要的方式弥补。另外,根据许多管理学者的普遍看法,在薪酬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对管理者道德的培养能够帮助提高管理者绩效。 3 中国医药企业中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在中国医药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具有可行性: (1)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薪酬手段仍然是国内企业管理者激励的主要手段。中国医药企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者的需求层次较西方国家偏低,国内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公司所有制形式不同的企业间的薪酬差距都很明显,薪酬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者身价的差别,一方面又成为企业在不成熟市场中垄断优秀经理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医药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企业管理者薪酬偏中,社会责任和产品质量要求又过高,这种收入-责任比明显偏低于其他行业的特征,表现在医药行业管理者薪酬激励明显不足,因而薪酬激励在目前国内企业中仍然是有激励优势的。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基于绩效的付酬方式体现公平性和竞争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医药企业侧重产品和市场两端,而这两端职能部门是相对容易进行定量化的绩效评价的,企业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制度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服务行业就更偏向于无形产出,这些无形产出的绩效评价相对较难。刘、周方召(2008)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不仅具有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均衡,即能够实现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企业就不能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留在本企业工作。” (3)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要求整合各种企业资源,而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可以有效保证战略的实施。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经理人的有效激励来源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刘、周方召(2008)认为,企业绩效对管理者能力的敏感程度越高,企业就越愿意支付较高的报酬寻找能力高的管理者。而企业绩效则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成果,即企业通过薪酬激励的方式将高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了一起。黄志忠、冯燕金、郗群(2008)通过对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可获得数据的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样本,调查研究了前3名高管2002至2006年的薪酬及结构,发现,从薪酬增长速度看,设置了激励机制的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长幅度总体上并不比未设置激励机制的公司高,反而低了,这从侧面反映了激励程度过低的状况。因此,希望通过高管薪酬的激励方式实现企业战略则需提高高管的报酬。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强化成本管理之思维 摘要:根据目前医药 企业 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下调,银行收缩银根,贷款困难的形势,本文从成本结构入手,控制生产的入口,销售的出口,做好技术进步,搞好环保处理,最后达到降低成本,加大收入,实现利润,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为医药企业的 发展 开拓了新天地。 关键词:数学模型;生产成本;进口;出口 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贷款利率增加,环保治理的加强,市场竞争继续白炽化,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特 别是原料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利润空间快速缩小的形势下,强化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不失为企业抵抗竞争风险,开辟生产经营的新天地的一个良策。本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成本管理做一简要探析: 下面本人借助于数学模型对成本构成进行剖析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在这里主要以原料药及制剂车间的生产成本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例如:a.将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原料药的成本:设月平均放罐单位为a1,平均有效体积为v,平均收率为a2,平均批数为n那么月产量为t=a1*a2*v*n;原材料消耗量b1,原料价格为q1,动力消耗量为b2,动力成本为q2,固定制造费用为b3,变动制造费用为b4,那么车间成本为x=(b1q1+b2q2)*n+b3+b4,单位成本为x1=x/t. a1、a2、b1、b2反映生产水平好坏、技术指标的高低;v反映企业生产规模也就是实际生产能力的大小,一般有企业新建时确定或扩建时确定,中间一般不宜变化,n有开工率来决定;q1反映了物质采购的能力;q2由动力运行车间来控制;b3、b4由产量来决定。 b.将制剂类的产品设主料单价为q1,主料单耗a1,包材价格为q2,消耗a2,产量为t,加工费用为b1,那么加工总成本为x=q1*a1+q2a2+b1,单位成本为x1=x/t. a1、a2反映了技术生产指标; b1由产量来决定;q1、q2与物质原料采购有关。 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都体现了价格、产量、技术进步、环保治理等方面,价格从物资采购及动力生产控制来加强,产量从加大技术进步,增强销售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来把关。分析了成本的结构及每一项指标代表的意义,就可以对症下药,逐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考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步步为营,最后以达到降成本促效益的目的,现在我们来进行逐项分析: 一、首先把好“进口”物资采购关; 其次把好“出口”关,以销量拉动生产上量,以最大负荷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技经指标,深入挖潜,从内耗中降低产品成本 1.从2007年下半年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就不容乐观,特别突出的一些以粮食类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产品、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价格将持续上涨,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技术进步是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动力 经济 运行,控制和减少支出等手段消化原材料、环境等要素价格上升的空间是一个思路”,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一些企业十年前已预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靠科技等手段提高了生产率,产品价格出现下降趋势,抢占了国内大市场,如:哈药公司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抗生素上规模和生物技术及中药 现代 化为切入点,精心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把研发中心尽力纳入到集团的整体发展框架中,投资1亿多元改造新药研发平台,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个中心五个分中心”的新药研发体系。通过这六个平台,集中力量对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入深入研发,加快有完全仿制到创新性研发方向的转移的步伐并利用4年的时间将7——aca生产技术指标大幅度提高,将成本每公斤降为400元以下,仅此一项不但为哈药创造丰厚的利润,也拉动了产品链升级。鲁抗公司也在2007年度依托科研的延续成果,将一批新产品推上大生产,象lk-0618、lk-0628、lk-0701等,同时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结合精细化管理,公司做好了青霉素、7aca链、大观霉素链三大系列产品链的降成本工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观霉素链降低成本达500多万元,青霉素是鲁抗的拳头产品,通过引进新菌种,产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上升,成本大幅度降低,在2007年降成本达到1千多万元。 2.对于动力运行车间,为了降低动力成本,(1)合理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方案制定时,就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效益评价等基础性工作,避免在机组投产后有缺陷在进行技术改造。(2)加强生产过程的系统控制。实行费用承包制,同时配备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设备管理,控制设备维护检修费。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可实行状态检修制度,注意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 三、加大投入搞好环保为持续生产增加产量降成本开辟新天地 随着政府对环保治理的加强,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排污标准,原料药 企业 在政策倒逼之下纷纷加大投入,出血本治污。高昂的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小原料药企业回天乏术,行业优胜劣汰已成定局,以此部分依靠提高技术,加大环保投入,改善生产管理和着力控制成本的企业将度过难关,取得最后胜利,例如:鲁抗集团把治污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结合,舍得投入,措施到位,循环 经济 初见成效。鲁抗投资7000余万元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兴建了两套cass系统,使鲁抗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6000吨,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1999 年6月,鲁抗废水排放全面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达标验收,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 工业 废水全面达标排放企业。2005年,鲁抗投资数百万元,大力建设循环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以后陆续上了大量的溶媒回收蒸馏塔,并成立了专门的溶媒回收车间。通过此措施的实施,节约了大量的化工原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化解了环保压力。同时,鲁抗对抗生素菌渣进行了厌氧生化处理,不仅解决了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生产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由过去花钱请人处理变成拍卖挣钱;动力炉渣则通过招标,高价外销给建材行业,实现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由于环保工作做的切实到位,2007年不但保证公司生产车间全部满负荷生产,而且还抓住了有利青霉素钾盐涨价的行情,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四、结论 做好“两口”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大搞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将排污大户改变为环保排放全部达标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定能使医药企业可持续 发展 之路越走越宽广。 医药管理论文: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来为医药企业开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药行业正面临巨大变革,其中医药分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在这一背景之下,医药分销企业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其中,对于运营资金的管理,也是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首先对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一、引言 在现代财务管理中,资金被比喻为企业的血液,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资金流被认为比单纯的账面利润更为重要。对医药分销企业来说,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并购扩张,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迈入千亿销售大关,另外一些区域性龙头医药分销企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也较快,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商业分销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产生资金沉淀,这给企业筹融资、有效管理资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能否有效筹集和使用资金,对医药分销企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其次,可以控制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再次,虽然资金的直接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但资金流转涉及到企业多个部门,只有多部门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和使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将促进各部门的协同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长期以来,企业的财务部门被赋予了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筹资,筹集足额资金以保证公司购销业务正常开展。但实际上,企业的背景、实力、经营状况等对企业能否筹资、以何种方式筹资以及能够筹集到多少资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财务部门的筹资能力是受限于企业整体情况的,财务部门更重要的职能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现状 对于医药分销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制订的战略就是快速扩张发展,那么应收账款的增加以及资金的大量沉淀不可避免,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应全力配合做好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目前医药分销企业普遍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较长、余额较大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巨额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的情况较为突出。 (一)资金筹集方式与成本 企业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有些企业外部筹资能力较弱,可能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加上合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保持一定的销售规模或较小的增长规模,对下游客户进行选择,只选择与回款账期较短的优质医疗机构或其他商业客户开展业务,等等,也可以保持正常运营;规模大一些的能从银行筹资,从抵押借款到信用借款条件不一而同,甚至还可以通过保理、商票保贴等方式向银行筹资;大的集团公司则可以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筹资成本主要是根据企业情况、筹资方式和当时的市场行情来决定的,因此,在不同企业、不同银行,或筹资方式不同、时间不同,差别较大。 (二)资金预算及预算准确性 长期以来企业更为关注的是筹资能力和规模,因此对于资金预算及预算的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资金预算。一般来说,财务部门根据存量资金和预计回款作为可用资金,然后结合预计的采购付款情况,来判断资金的盈余或短缺,进而做出相应资金安排,这个预测周期可以按年、按季度、按月度以及按周。但销售回款的估计和采购付款的估计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作出,其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整个资金预算的准确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销售部门的回款和采购的付款预计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涉及到考核,销售部门倾向保守估计,常常导致实际回款金额大于预计回款金额,而采购部门恰恰相反,倾向于激进的估计,又导致实际付款额小于预计付款额。这样一来常常造成资金预算不准,通常的结果是筹集了比实际需求更多的资金。 (三)资金管控及资金管理效率 资金管控是财务管控的一项基本内容,从岗位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印章使用乃至资金收付的监控等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定,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并严格遵照执行即可。但实际上,由于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组织架构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执行,因此容易出现漏洞,一旦出现薄弱点,就可能会造成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效率主要体现在控制财务费用,虽然筹资方式和筹资成本基本由公司整体情况而定,但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能够对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比如对于企业暂时盈余资金如何处理、不同银行资金如何归集、如何处理归集成本差异(不同银行手续费差异)等,这些在资金量不大情况下可能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资金收付频繁、资金量较大时,就会出现较大差异,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并未仔细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订一个最优的资金操作方式。 (四)对业务部门的资金管控 资金管控实际上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一般来说,销售部门因为有较大的销售指标压力,因此一般重销售,轻回款。对于回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和估计,造成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回款预算往往不准;而采购部门为了保证采购,同时,也为了维护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有可能会应供应商要求提前回款,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如果根据业务部门的回款和付款计划筹集资金,往往会造成筹集过量资金的情况发生,不利于企业降低财务成本。 三、运营资金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医药分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如果融资方式非常有限,只能通过合理控制自身发展规模以及选择优质下游客户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较大的医药分销企业来说,一般是优先选择成本低的筹资方式,当然,这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如向银行筹资,也因为不同银行之间要求提供的担保方式、资金成本、服务品种不同而不同,企业需综合比较后,选择合适的方式筹资。而大型的集团医药公司因为能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这样成本会更低。 (二)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其预算准确性直接影响整个资金预算的调度使用。首先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提高对资金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将认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比如销售人员应保持与客户的密切沟通,在综合了解客户的采购、使用情况以及一些突发的特殊因素之后,根据当月实际情况,与客户确认当月应回款金额,并应及时将客户回款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确认核实;采购人员原则上应坚持按协议约定编制付款计划,如因供应商原因需变动付款计划,应严格按审批流程,不得擅自决定。 (三)加强资金管控 医药分销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依据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并严格依照制度执行资金的收付操作,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暂时闲置资金作出相应的安排,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短期资金都有多种期限和额度的理财产品以及类似产品,其收益率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率。而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现金池方式归集资金,每日末子公司层层集中上存闲置资金,既满足了集团集中管理的要求,又降低了整个集团的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不同银行之间各种产品项目的收费标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财务部门应进行详细比较,选择手续费最低的银行进行长期合作,如果必须与某一银行开展合作,而其手续费用又相对较高,可以与其协商,要求其降低相关费用。 (四)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 在加强资金管控的同时,应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首先,财务部门应协助销售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由于在销售之前,销售部门都向公司申请了客户资信,核定了其资信额度和资信账期,财务部门可据此每月编制相关报表,按销售部门和客户分类,全面反映各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应收余额账龄分布情况、资信内账期余额、超资信账期余额等情况,使销售部门清楚了解各客户的回款情况,督促相关销售部门负责人、销售业务员加强清收;同时财务部门应加强应收账款对账的管理,协助销售部门准确了解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及时发现和处置可能发生的退货、破损、过期等情况。其次,针对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依照采购协议复核其资金付款申请,根据采购协议约定的付款条件、方式、期间及返利支付方式进行复核,是否已满足约定的付款条件、是否是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否在约定期间内最后一天付款,等等。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照协议约定付款要进行审核,采购部门是否已经申请特殊付款审批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挤掉付款预算中的水分,做实做准付款预算。从而编制出较为准确的资金预算,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 四、结束语 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需要整个企业管理层重视,并层层分解落实,各负职责,同时也需要改变运营资金管理责任仅在财务部门、运营资金管理主要是筹资的观念。只有如此,通过财务部门执行和协调,企业多部门积极协助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运营资金的优化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作者:袁德清 袁丽娟 单位:国药控股江西有限公司 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改革 摘要: 本篇文章首先对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了解层度不够、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 一、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条件较为滞后,这给企业财务发展水平带来了制约。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财务机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给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管理元素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力我国财务管理各个元素的快速改变,针对财务来说,不管是实现局部性还是全面性改革创新,其主要作用就是想要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迎合当前时展变化,给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经济全球发展的重要需求。随着时代的飞速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着各个产业结构都要在全球范畴内发生调整和改变,这样可以落实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效益关系,并且这些经济效益之间需要采用的计算方式会有所差异,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必将可以迎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二、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了解层度不够 针对医药企业运营管理而言,假设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有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给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带来阻碍。假设我们站在社会角度来探究,高效的医药企业管理层级,可以在明确企业发展标准的同时,还能对企业运营范畴进行合理规划,以此给有关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说,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层面有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这就给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更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投入创新措施,进而导致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窘迫的局面。 (二)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 就根本而言,财务管理创新并不是说将一些新型的管理措施融合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而是利用一些新型的方案以及管理方式,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此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还能提升医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给医药企业的今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医药工作实际情况来说,医药企业大多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意识,这就使得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不管是从财务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在财务工作效率方面,都没有达到企业管理标准。大多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原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管理模式出现模糊界现象而言,一般没有注重上报问题,导致问题积累逐渐增多,进而给医药企业埋下更大的财务隐患。 三、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模式创新措施 (一)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 要想实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就要从财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应用高效合理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进而保证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站在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医药企业需要保证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医药企业还要对税收方式进行规范,实现企业投资的转型,尽可能根据一些风险业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各项新型业务的统一管理。针对医药企业退税风险而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解决出口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和国家退税机构进行交流,同时将企业现阶段出口信息汇报给国家税务机构,确保医药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给出的退税资金。其二,医药企业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来处理资金链条出现的各种风险。一方面,医药企业通过延伸对外融资途径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发展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医药企业需要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及时对库存货物进行处理,提升资金流动量,防止给医药企业带来更高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想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财务管理模式规范的方式来实现财务分析方式的创新。首先,针对规范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说,医药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给其足够的信任,要求他们及时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上报给企业领导人员,并且,医药企业还要培养一些后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医药企业还要对财务分析模式进行创新,利用财务横向对比的方式以及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医药企业还要做好运营情况管理和解析工作,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财务分析。最后,医药企业还要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原则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医药企业运营管理标准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运营标准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原有业务或者新增业务的创新和完善。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惬意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就要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构建一支具备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队伍。其一,医药企业可以利用多岗位培训的形式,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职责的认识,例如,医药企业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不同的财务知识。其二,企业需要全面发挥企业老员工的指导效益。医药企业可以不定期安排老员工和新员工的信息沟通,同时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全面激发老员工的引导效益,同时还能确保新员工可以尽快的适应工作。其三,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的形式,来全面跳动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医药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活动的运营,同时也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的发展,就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采用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式,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 作者:许传青 单位:山东省日照医药集团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作者通过对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如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等的分析,提出不断更新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对策、建议,有助于科研人员意识到当前科研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改进,使科研管理工作更为科学、高效,促进中医药院校科研创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科学;高效 科技创新是当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识创新的阵地,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强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事业才能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 1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类高校的科研评价侧重的是较为直观的量的评定,而在质的方面却没有提要求或者有要求但贯彻力度不够;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数量近年来变化不大,国际范围内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趋向于科研人员兼任行政职务,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均,中医药高等院校内部部分学科发展迅速而部分学科发展停滞不前;在大型或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申报或者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有效的组织者来承担负责人的角色,这不利于重大科学技术重难点的攻关;再有学校的科研人员积极致力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申报成功后对于项目的实施与结题并不看重,有的甚至到了结题时间根本未达到结题要求;顺利通过项目结题验收的老师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其科研成果未能成功转化而产生社会效益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权威崇拜、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问题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共性问题。 2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高等学校拥有一支水平较高、数量较大的科研队伍,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认定都离不开好的科研管理工作,俗话说“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国家的发展规划挂钩,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1科研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研人员相对分散。不仅仅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科研人员相对分散,各个院部、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交流有限,实验资源未能建立很好的共享平台,面对重大的研究课题或者是交叉性学科课题的研究,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受到限制,科研创新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国内目前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其中SCI收录要求最高,因此SCI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阶段性科研成果、学术奖励等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重点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但是作为国粹之一,中医药知识和产业并未得到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可,有关中医药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一直不大。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SCI论文收录数量保持逐年稳步增长趋势,但是与其他综合性高校和其他国家医药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间接反映出中医药高校科研水平比较低。 2.2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随着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高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及立项经费都大幅增长,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日渐凸显。部分科研经费编制预算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立项时,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数对财务知识不了解,对按财务制度报账不了解,以至于编制预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所需成本;科研经费私有化现象引起科研资金流失严重,一般高校都会针对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经费审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审核尺度较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2.3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及获资助金额是衡量该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及项目结题环节都有体现。在申报立项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做到很好地指导科研人员,对项目选题把关,因而出现很多申报书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未能及时到位,或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或者监管力度不够,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致使项目不得以延期结题或者出现弄虚作假以求顺利结题的现象;在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或没有认真做好验收工作,导致课题资源浪费,或科研管理部门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导致验收工作不能顺利实施等。 2.4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分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科研人员产出不同的科研成果:论文、实用专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成果多,专利少,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其传统特点及其系统研究的复杂性,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不一,导致科研成果的权威性及激励效应不够,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科研管理工作中。 2.5科研绩效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构建,高校内部承担多种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有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及科研平台等,对这些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和平台的绩效评价采用同一绩效评价制度未能符合客观实际,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实施率低等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科研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中医药高校追求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1)更新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能力;同时树立市场观念,使科研与生产密切地结合,并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对专利知识产权流失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在科学研究上要有所创新,应在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一支布局合理、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才能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正确的项目选题,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完善机制,保障中医药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通过创新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对科研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及奖惩,建立、完善科研绩效档案,并将之作为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重要依据。 (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如何合理规范使用高校科研经费,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带来最大效率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面对的问题,中医药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经费管理制度,并对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外拨、结题经费转结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对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分级明确责任主体;对编制预算进行细化,严格经费的使用程序,落实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查所有款项的支出、使用结果,做到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和控制不合理开支;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使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重视过程管理,科研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才能让中医药专业院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为我国中医药科研事业及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孙媛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研究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 3结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段嘉 单位: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论文 1、医药行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对于公司未来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就怎样取得资源以及使用资源问题的一份详细计划就可以称得上是该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医药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公司整体的经营以及规划的全面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的手段,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控制、计划、协调以及对于业绩的评估。发达国家早已具有十分丰富的并且很成功的企业医药企业预算管理经验,我国也开始和先进行列接轨,推行预算管理,来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医药业的竞争力,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2.1缺少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 企业的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财务预算的具体操作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监督机制之上。当下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并不重视采购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完全不具备相对应的监督机制,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成本的用途和流向,忽视了对于成本的事前控制,也缺少检查和监督机构的管理。这样往往会造成医药企业的经济收益下降,虽然收入匪浅,但是由于支出的无预算,不控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在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总收益。可以说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2.2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 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久,对于时间的要求较严格。财务预算的编制不是一个人或者部分人就能够完成的,必须整个企业上下全力合作,共同出力。当下,我国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并没有鲜明的概念,对于编制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对于编制时间的安排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的滞后性,造成企业对于公司财务的错误评估,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有些医药企业虽然花费时间用于编制财务预算,但是由于方法的不科学,市场嗅觉不够敏锐,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较低,漏洞百出,难以经得起详细研究和考证。 2.3没有将员工绩效纳入财务预算考核。 尽管有些医药企业具有十分成熟的财务预算编制报告,但是由于公司执行力的不足,仍然难以对企业起到催化作用。重编制,轻执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下很多的医药企业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财务预算考评制度,没有将员工的业绩作为财务预算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理想的编制却难以执行下去。第二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并不强烈。整个企业缺乏一套标准的考核指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衔接和交流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编制好财务预算之后就不在关注是否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行,后续追踪不足,原本的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2.4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第一,公司内部各个业务板块,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公司的具体管理要求和财务预算报告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各部门以及各个业务组,使其行之乏力。第二,公司没有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和氛围,缺乏一套完整的方法流程,常常调整乃至变换编制的方法和预算口径。第三,预算是否达成的检测标准仅仅停留在公司表面的账目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给公司带来麻烦。 3、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措施 3.1强调预算管理的重点性和针对性。 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和现金流向的管理工作是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其中营业收入是重中之重,其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所以对于营业收入的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做的好坏与否都关系到预算的编制质量和可行性。至于成本,同样是医药企业重点关注的要素,它也是同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因为医药企业的收入往往随着市场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每年只能维持基本水平,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收入。当然并不是不顾质量盲目降低成本,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力来降低成本。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的统筹预算,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经营周期出发,系统性的现金流量统筹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3.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专业性。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如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支持,使企业内各部门都能够在统一制度标准开展工作,避免因标准不一而导致财务问题。医药企业应从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企业自身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制订执行及管理等要求,使企业财务工作能够有规章可依。可以说制度建设是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保障。 3.3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保持一个企业的纯粹性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监察制度。在执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通过委派专门的监察专人或者考核小组,达到对预算日常执行情况的随时掌握目的。有违原本财务预算编制精神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向上层反映,予以处罚,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财务的预算能够顺利协调运营。主要监督的对象就是资金,通过账目的调查,判断资金的支出是否已经超出预算,或者有不明资金的流向,并不是之前预算中详细制定的资金用途,对于以外状况的资金挪用必须报备,有详细记载。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及时解决,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使其符合财务预算。3.4重视执行过程和考核工作。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让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围绕着财务预算进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相应的监管制度,让企业管理策略和方法融合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避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更不能随意的更改和曲解预算执行规定。针对医药行业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企业应当对将预算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可以刺激企业的员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及时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为了保证预算有效的落实,得到全面性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依托于完善的考核机制,并且重视预算的执行过程,从过程中需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5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行业的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财务预算制定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获益的最大化。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阶段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二阶段是财务预算执行的追踪;第三阶段是财务预算的成绩总结。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应该根据公司董事会的预算目标要求,结合经营预算已经确定的销售、采购及毛利目标,组织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从利润预算、资金预算、费用预算、运营周期预算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出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财务预算的执行追踪应该采用跟踪分析法。如果出现和预算存在偏差的情况需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改进使其始终不偏离最初设定的年度目标。建立常规分析和专项财务分析相结合的体系,常规性分析始终跟进,阶段性的开展专项财务分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年底,整个医药企业进行全年总结的情况下,根据这一年度的企业收益,全面性的总结分析该年度编制的财务预算的合理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个年度避免再犯。通过三个阶段的财务预算的完善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 4、结论 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确存在或多或少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根据上文分析,只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手段就能够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方向,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首先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行情和往年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报告。其次是在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保持跟踪分析,通过监督和考核的方法来维持预算的执行不出现偏差,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最后是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回顾总结,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在接下来的管理过程中完善自我,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益。 作者:矫萍萍 单位: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技查新知识管理探索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的理念是美国专家卡尔•威格最先提出来的。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知识的共享。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管理,其本质与信息管理有一定的差距。信息管理是人们理性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以完成对信息配置为目的。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知识创新来达到知识的最高水平,这种管理通常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而是通过集体智慧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集体的力量,将组织机构中的知识进行创新、重组、开发,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知识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归纳整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的科技查新机构中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的状况 我国科技查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成为审查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有效缓解了以往对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我国设立了大量的查新机构,在长期的查新工作中,查新机构独有的优势使得与中医药的联系逐渐密切。但是由于中医药的范围较广,查新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查新人员的问题。查新工作需要查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中医药的查新工作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有过硬的检索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当前的查新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停留在表层阶段。 第二,查新流程的问题。传统的查新流程过于繁琐复杂,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耗时过长,不论是通过电话邮件还是现场申报,都缺乏高效的沟通,造成时间浪费,效率不高。此外,查新员在填写查新报告时必须将申请单重点内容重复填写,增大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第三,客户方面的问题。客户在申报查新成果时,对查新的具体要求不了解,使得送查的内容不符合查新的相关要求。或是因为对查新工作不够重视,课题人员寻找委托人代替自己进行查新,委托人由于对内容的不了解,造成对课题内容表述含糊,不利于和查新人员的有效交流。 三、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 查新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能够熟练地筛选和搜集相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查新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工作的质量。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让工作人员对中医药的知识有更加深层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检索出具有专业性的文献,帮助客户制定更加科学的查新报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查新机构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在进行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层更专业的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套工作,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查新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课题针对相关的研究方向可以最快捷的了解,通过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客户进行追踪,例如:某机构对委托客户进行追踪,将刚提交委托的新用户记录为“已经提交”,对于已经通过审核的委托人记录为“已经受理”,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及时向客户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向,提高了科研课题的整体水平。 第四,将人力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管理的战略,促进查新人员对机构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挖掘,全面了解机构中的资源情况,将文献中与课题相关的数据、观点快速的筛选出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归纳。这种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能够激发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知识和人力充分结合起来,使知识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四、结语 知识管理查询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是在传统查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这种新型模式能够提升查新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查新机构的权威性。同时,能够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高最前沿的信息和研究方向,提高的客户对查新机构的认可程度。 作者:袁苏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思考 1中医药院校成教管理工作的现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定向、职业意志已经基本形成,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明确,但成教学生管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生源结构复杂、工学矛盾突出、教学和管理方式呆板、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经历,总结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成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1.1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经济因素加剧了工学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既是具有很强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单位,同时又是经营性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医院的前提条件,而医院的经济效益则源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医院的骨干,或科室负责人,往往承担一定的医疗任务和管理责任。另外,由于成教学生年龄较大,大多已经组建家庭,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负担和责任。这使得他们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参与学历教育,处于两难境地。目前的成人教育大多采用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国家规定,医学类专业成教学生要求每学期到校参加面授辅导1次。由于行业的特点,中医类甚至整个医学类的成教学生,多是来源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几乎没有统一、固定的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很难保证按时到学校参加学习,这必然导致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 1.2新时期成教学生表现出新的特点 (1)生源结构复杂,思想表现差异化明显。成人教育学生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不同身份的学生对于学习、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有各自的需求和见解。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来自医疗机构的在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趋于成熟,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丰富,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更表现出思想状况的多样化。 (2)学习目的性明显,功利性突出。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大多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定向性,认为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才是重要的。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比较务实。 (3)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集体观念淡薄。成教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注重追求个人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离开自己单位到新单位学习,对新的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集体意识。 1.3成教学生管理处于“真空地带” (1)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各类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实行的管理制度多依据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及学校自身情况针对性不够强。 (2)校方对成教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关注更多的是成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有的高校认为,成教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有单位负责,学校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对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成教学生的工作单位也认为,现在的成教学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出资进行委托培养,成教学生到高校去学习都是自筹学费、自愿学习的个人行为,单位无法对其形成一定的约束和管理。这便造成成教学生的管理“两张皮”现象更为突出,使得成教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真空地带”。 2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 2.1创新思路,破除束缚,缓解工学矛盾 (1)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医疗机构鼓励本单位人员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在职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工作束缚,缓解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的状况。 (2)针对工学矛盾,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于成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让成教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习。例如,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出适合成教学生学习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2.2转换观念,以人为本,由“管理”变“服务”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成教管理依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理念,重管理,轻服务。这不利于现阶段成教学生的管理,很容易与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冲突,造成情绪对立,不利于形成成教学生对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将其融入新的集体当中,使得管理愈加难“管”。为此,成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理念,将被动的“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服务”,让成教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校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认同和自觉接受管理,调整心态,提高集体意识。 2.3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消除“真空地带” 学校要与学生所在单位、家庭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学校、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合力。 (1)学校应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干部相结合的管理队伍。辅导员由管理学生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宏观管理。班主任通过公开选聘,由热爱学生工作、年富力强的兼职人员担任,重点负责与成教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其工作、学习、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以班主任为纽带,加强与学生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借助单位的力量,协同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工作。 (3)借助学生干部的辅助力量,了解成教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通过学校和单位给予帮助和解决,共同为学生安心学业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通过“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消除成教学生管理工作的“真空地带”。 3结语 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由于已步入社会,受到社会各种影响较多,其社会角色比较复杂,在人格和心理方面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除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应通过心理咨询、道德教育、职业意志锤炼和专业素质培养等,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处理好单位与学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求学期间保持一个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庞亚丽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思考 1专项档案管理影响因素 1.1专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申报单位的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没有档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缺少机制保障,在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时较少提及档案,不注重项目进行过程中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各环节自然形成的原始资料如方案论证、项目启动、结题验收等归档把关不严,对项目验收所需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性带来影响。 1.2专项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项目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为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没有经专业培训,不懂档案业务,影响归档质量。 1.3专项档案管理规范化不强 中医药专项涉及子项目多,时效性强,项目执行过程中有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多环节,形成资料也多,如项目申报书、中医药项目专项资金有关文件、项目工作任务方案、任务书、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经费下拨的文件、中期检查报告、考核评估、验收结题报告,验收成果证明,成果登记,获奖情况等,各环节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归档文件材料签署日期不符合要求,缺归档章,卷内目录题名填写不规范。 1.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部分项目申报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单位对项目档案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未组织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档案归档机制,无人及时接管档案,造成专项档案管理缺失。 1.5与项目同步管理或超前管理未能实现 在项目筹备期和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不重视项目档案和项目同步管理,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造成档案资料整理不及时,文件材料的复印件较多,原件较少。在档案管理工作前期投入精力不足,项目后期才开始突击收集、整理档案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项目都是在快结题时,集中几天时间突击做好档案资料,以便应付结题验收。 2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的特点 2.1专业性 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例如国家科技“973”计划专项,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建立了COPD、老年性肺炎、恶性肿瘤基于病人报告及医生报告、病症结合的临床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评价体系从文献研究到问卷调查都产生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应根据项目特点将各环节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根据验收规则,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独立、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项目承担单位对这些专业性强的文件材料应坚持“平时立卷,定期归档”和“随办随归”的原则,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已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地归入预备立卷类目内。 2.2复杂性 有些中医药项目涉及未公布的关键技术、配方等为部或国家秘密内容,对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有着较高保密要求。例如在973计划中的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对煎煮时间、给药剂量、提取方法、炮制品种、配伍方式等科研人员应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 2.3连续性 完整的中医药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批、研究、分析、结题等阶段,使许多专项档案成为跨年度,各个项目的前后形成周期长,跨度大。例如2010年国家重点投资40亿建设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周期3年,各级项目参建单位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做到各时期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基建、勘察等工作的同步管理。一般跨年度的建设项目,应放在针对建设项目的第一年归档。本年度作下年度的项目计划、预算应放在针对的下年度归档。 3专项档案科学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3.1做好专项档案“三纳入”“四同步” “三纳入”:将专项档案工作纳入专项建设计划;将专项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和归档要求纳入专项工作计划;将专项工作各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专项工作职责和有关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四同步”:要将专项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验收。项目申报单位要坚持将档案管理和项目开展同布置、同整理,做到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将项目档案纳入项目结题验收考核,对项目档案不齐分散的项目单位,不予验收结题或推迟验收结题。 3.2建立健全专项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机制 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或修订专项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目录,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项目和建设与参与单位可参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等,会同主管单位负责编制相应种类的专项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专项档案数字化、专项档案立卷编制操作流程、专项档案保管期限、专项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规范、专项档案的开发利用等工作制度。 3.3各负其责,分级管理 要加强专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创新整合专项档案资源,实现专项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专项档案国家级—省级—建设单位三级统一的远程管理平台,各项目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完成对专项档案资料的报送,对项目文件资料的形成、流转、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过程管控、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档案资料时,可按照归档要求向上级项目主管单位移交原件或复制件。根据专项档案管理规定,制定项目材料归档分类方案,统一档案装具和项目档案录入格式等,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明晰项目管理部门和申报单位归档范围和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中医药项目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3.4发挥信息网络支撑功能 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信息化的重点。(1)积极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项目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包括项目建设人员与档案人员管理一体化、纸质项目文件与纸质档案管理一体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动态管理与档案的静态管理相结合,从中最大限度有效地加强项目档案的前端控制,同时更有效地通过前端过程控制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系统。(2)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文档分类,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形成电子文件自动导入相应专项档案管理系统,切实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同时将电子文件目录通过专项档案远程管理平台上报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形成中医药专项电子档案库,以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式,支撑全国、各省中医药专项执行监督管理和跨省远程档案查询等业务,积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检索查询效率,方便各单位、各部门查考和利用,为专项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前端指导。 3.5保障专项档案经费投入 中医药专项档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关系到今后整个中医药专项的申报、管理、发展的有效利用。建议将专项经费的1%~2%纳入专项档案建设预算中:①加大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的投入,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进行档案培训,探索建立项目档案远程教育平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对专项档案工作优秀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②加大专项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档案数量、结构及管理方式,配置相应的档案扫描仪,专项档案管理软件,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等,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 作者:唐心怡 沈绍武 陈伟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研管理现状探究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中医药科研管理的现状 我国中医药源远流长,然而发展至今却仍欠缺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致使其与我国乃至国际的专利保护模式难以契合,同时整个中医药行业基于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还相对薄弱,进而造成了国内中医药市场流失与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一)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足 1.中医药与专利授权之“三性”难以契合。 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予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之“三性”。新颖性指该发明创造不属于现有技术,在申请日前未被公开发表使用过;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创造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然而,中医药学的大部分药方都是历经岁月传承至今,很多制剂经过临床前反复实践也被公众所知,这样的特性使得中医药科研成果难以符合现行专利法中“新颖性”的标准。 2.中医药专利侵权现象严重且难以界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利法》的实施时间不长,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意识还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一万多种中成药,同方异名、处方雷同而功能主治类似的情况高达10%左右,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的严重现象,专利侵权泛滥。相比于西医,中医药的药品搭配及组合方式灵活复杂,没有精确量化的数据,也难以通过化学结构或化学反应方程来表述。在我国当前申请专利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里,中药复方占最大比例。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很多种药材组成,不同剂量的各种药材经过不同熬制方法产生大量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疗效。然而,通过剂量或者部分药材的增减替换而具有类似药效的新产品,往往很难被认定为专利侵权,现行专利法中也没有对中医药侵权进行相对明确的标准界定,导致了专利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这也诱使部分人为了利益以此作为投机取巧的方式,制造大量仿制药投入市场,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中医药资源随意利用和抢注,大大削弱了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致使我国生物药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自有的中医药专利数量不多,且转化率更低。有报道称,我国的中药专利突破2000个,真正转化运用的可能还不足1%[3]。导致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不少,其中最主要在于并没有将“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中90%为个人申请,而机构申请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医药类高校。个人由于资源的有限和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专利融资,甚至是出于“祖传秘方不外传”等思想,导致被授权专利的科研并没有得到推广。而高校对于发明创新的经济利益诉求并不高,加之发明专利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通,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融合、科技创新转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下,一方面造成资源和经济的损失,另一方面使科研的进步无法广泛运用造福百姓。 (三)通过专利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不足 一项关于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企业专利知识和认知水平情况调查发现,有66.67%的被访者认为单位基本没有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相关知识的培训。当前,我国专利法的推广程度仍不算高,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普遍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 1.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8、10、12和15条规定,专利权遵循合同自由原则,专利权的权属、使用、转让及保密义务等均可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予以保障。然而,由于当前人们在科研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意识尚不足,往往因为事先没有签订协议或者是对于所签订的条款内容不明确,致使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归属及使用权利方面产生了争议,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有一些内部员工或研发参与人因保密意识不强且事先未进行合同约束,造成了技术秘密的泄露,导致该项科研成果最终无法获得专利保护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科研全程管理意识不足。 专利保护并不是项目研究完成时才开始的,而应在项目计划阶段,甚至是选题阶段就已开始直至被转化。然而,当前的科研往往“重结果轻过程”,简单认为专利是科研完成后才需考虑的事,在专利授权可行性报告分析、跟踪性专利检索、关键性数据及阶段性成果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审查制度方面都有所欠缺,直接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或是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 二、通过专利保护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法律及制度体系 1.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 当前对于中医药产品或方法的专利审查仍然按照西药的标准进行操作,而正如前面所述,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使其与专利之“三性”难以契合。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不契合而忽视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作用与意义。比如,现行《专利法》规定,发现有药用价值的天然物质并不能授权,然而中医药本就是以发现天然物质的药效为研究基础,现行的审查标准与其特性存在冲突,因此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就尤为必要。我国应当自主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与特色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适当调整“三性”在中医药中的定义,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从而促进中药领域的知识创新和保护。 2.完善中医药专利侵权认定标准。 基于当前中医药专利侵权难以认定的情形,我国政府应尽快确立对应的侵权认定标准。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用以有效部分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模式进行侵权认定。对于中药而言,有效部分是指组成这种类似或相同化学物质的一大类化合物群,利用系统溶剂分离技术和加工提取识别中药的有效部分,通过鉴定有效部分的差异性作为侵权的主要判定标准。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以加强中医药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力度为目的,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专利转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鼓励措施与政策、构建技术平台、创造市场契机等方式引导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建立专利权质押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专利质押的推广,为中小型企业专利转化的融资提供便利。政府调控作用的加强不仅能够起到宣传和激励科研的作用,还能透过政府的力量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运用与推广,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飞速发展,加强中医药专利信息化建设也尤为必要。借鉴印度政府为保护其传统医药建立传统医药非专利防御性数据库的制度,我国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非专利防御性中医药数据库,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药信息进行编译和数据化存档,并区分公开、非公开两个板块,非公开板块与各国专利局对接,防止“海盗行为”,让信息能够安全地保存与使用,而公开板块则为科研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三)增强专利保护贯穿科研管理的观念 1.加强宣传教育。 当前,在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或企业而言,他们缺乏对专利保护的了解,错误认为不公开或是透过行政保护更为安全和便利。因此,应通过对中医药科研人员、销售人员等举办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专利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加了解专利制度对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意识。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中医药领域非常缺乏有中医药专业技术背景且熟悉专利知识的管理人员,直接导致我国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力。因此,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得到重视,鼓励培养集医药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与知识产权法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或是构建三种学科人才密切合作的团队,最大限度提升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效益,让科研管理更科学和高效。 三、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医药难以得到现行专利制度的完整保护。然而我国中医药正不断传承发展并迈向国际化,因此探讨通过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透过强化专利意识与实施专利保护,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专利制度的短板,让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鼓励与保障,从而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医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朱乐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一.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经济改革之前,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药品批发商等中间环节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再销售到患者手中,也可以直接将药品投放到医院当中,并以高回扣、降低价格的方式获取医院市场以及非处方药销售市场,致使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网络十分混乱。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取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中间商才能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各零售环节。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医药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到少数几类获利高的药品上,同类药品过量生产,类型繁杂,使得市场销售更加困难。随着同类药品的过度生产,使得药物的推销和滥用加剧,对于低收入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现代医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医药市场规律,努力完善自身营销管理,建立建设有序的销售体系。首先、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将熟悉医药和营销专业的人员组建在自己的销售团队中,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招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熟知企业文化,忠实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掌握企业产品和竞争产品的特点以及自身产品的优势,掌握市场情况,充分培养他们对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信,成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在维护渠道和市场秩序,开展区域促销活动和反馈市场信息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理顺销售渠道:包括理顺现有销售渠道和发展新的销售渠道。不同产品对销售渠道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企业的独家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实力强的知名渠道合作,按照其对市场的辐射能力可分为一级渠道或二级渠道等,这一方面可增强产品在该地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保证资金的回笼。质优低廉的普药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覆盖能力较强的连锁企业合作,以增强产品的覆盖面和上柜率。当然,不管是新产品和老产品,都应该对合作企业有不同的销售政策给予支持,以体现互惠互利,维护共同发展。随着医药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连锁逐步成为一种崭新的模式,很多大型的医药商业同时经营医药连锁,使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逐步减少,医药商业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性得以提高,药品价格也更加实惠。第三、全面加强销售成本管控突破价格制约瓶颈: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加强,药品招标、基药价格管控等使企业药品价格得到了相应的控制,特别是基药产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非常严格。另一方面,企业面临药品成本的节节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逐年提高和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都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如何保证质优价廉、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不仅仅是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对销售环节成本的管控也非常重要。只有合理控制销售成本,才能突破国家对药品价格的制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全员营销 (一)全员营销的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将企业资源和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营销方式。企业对产品、渠道、价格、促销与成本、需求、服务、便利等营销手段进行组合,使营销过程更具有完整性。企业全员将市场以及营销部门视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营销工作。全员营销需要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部门目标统一,企业全员达到统一。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高低直接意味着企业的营销成果高低,努力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完善医药企业的相关售后服务,不仅能够使本企业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也能保证能够在市场上长期保持优势。 (二)激发企业整体潜能 在全员营销理念下,医药企业各层、各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企业的整体潜能得到提升。首先高级管理层需要完善企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出良好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要格外强调使企业各部位全体人员结合为一体。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全员的力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营销部门需深入市场调研,努力了解市场销售状况以及消费者的反映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才能更好的占有市场,获得更大利润。而随着企业营销策略的不断完善、营销人员能力的提升,产品销售量的上升,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这样不仅个人的业务和能力得到肯定,企业的利益也将得到体现。营销部门与售后部门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及时了解企业产品的售后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小结 医药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市场利润,除有好的产品外,还要有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良好的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成果。 作者:殷俐 单位: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卫生局加快发展医药行业管理计划 一、"九五"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集团和*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4、经批准进入医药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均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经认定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项目或企业,征地手续优先办理,征地费用给予优惠并可采用首期付款30%,其余分3-5年付清的付款形式。将"*市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风险资金"改组为"*市医药产业投资基金",资本规模从40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覆盖面从原来只对两家企业扩大到全行业,并争取向国内外财团、金融机构和民间募集资金,最终达到4亿元以上的资本规模。 5、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浙江医药经济的实际,研究制订产业指导信息,引导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停目录和标准,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监督部门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银行停止贷款,电力部门停止供电。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价格改革管理 摘要:几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失衡,药价虚高,医疗服务费用增涨、利用率偏低,医药价格调控效果不显著、价格监管乏力,是目前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药价格;管理改革;措施 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必须花大气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试就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向目标、具体措施等进行粗浅研究。 一、指导思想 深化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定位,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力度,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方便、有效、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兼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利益,合理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的比重;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抑制企业自主虚高定价出现药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完善政府药品价格管理制度,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依据医疗服务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有利于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有利于医疗技术进步;体现优质优价,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水平的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保持医疗服务项目合理比价关系,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扶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方向和目标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目标近期内难以实现。国家提出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2010年实现我国对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新的改革方向应该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把公共产品的性质和适度、有效、科学的管制与市场化的手段相配套,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措施 1.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新路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理顺各类关系,坚决纠正准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做法,明确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本定位,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来解决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公益性服务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开放部分医疗市场,通过产权置换、经营方式改革、新建民营医院等,加快营利性医院发展步伐,提高医技质量,强化服务功能,充分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医药分业(如南京市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试点医院药房托管的准分业改革),切断医生、医院和药厂之间的利益链条,净化就医环境。继续强化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公共卫生的规划、服务、监管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改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建立、发展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着力办好公立医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不仅很大,而且不断提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作为政府的公共财政,要按中央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的幅度应不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求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等情况,以保证本地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确定若干个非营利性医院,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政府免征税收,所需经费不足部分全部通过财政拨款解决。其他医院应完全走向市场化道路,实行医疗服务价格的市场调节,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营利性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向社会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或外资投资入股,改制成股份制医院。营利性医院主要面向中、高消费人群提供高档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3.进一步强化对药品的源头管理,切实解决厂售价差过大的突出问题。一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我国医药市场现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和100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药监部门每年需要审批上万个新药,显见很不合理。这就需要加强药品的源头管理,合理控制药厂数量和药品批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集中度。二要加快现代药品物流工程建设。建立“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物流配送体制,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进一步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降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各类人群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三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医疗保险实施的范围。同时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种类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参保人员的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参保医疗服务管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医疗行业管理,依法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管理规范。一要探索建立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规范医生开方用药行为,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二要积极推广医院之间大型设备检查报告和各类检测报告互认共享制度,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检测。建立和完善大金额处方、病例、用药量的医生分析通报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单病种限价管理办法。三要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依法惩治医药购销回扣和用药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四要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五要完善医疗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医疗服务诚信体系。健全医疗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医疗信用秩序,建立医疗失信行为制约机制;完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业信息传递机制;建立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自律机制,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实行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医疗服务回访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评判和监督;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医疗经营理念,开展“廉医、诚信、为民”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实行价格公示,做到统一公示项目、内容和地点,进行医院与药店药品比价公示,为群众选购药品提供参考。 6.进一步改进定价政策办法,全面推进医院收费成本监审和收费方式改革,强化价格监管措施。一要适当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处方药品、中央和省医保目录药品均应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防止通过替代品变相涨价。二要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针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依据《价格法》,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有效遏制价格过快上涨。三要健全药品价格专家评审制度。用好专家评审平台,进一步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四要完善药品招标价格管理办法。实行相关部门联手运作,规范招标价格行为,降低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五要建立药品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国家定期、适时、统一公布相关成本、费率,制定价格联动的实施细则。六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医院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七要正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落实成本监审制度,执行社会平均成本标准,明确成本要素,区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医疗服务成本。八要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方式。通过实行“按病种付费”等收费方式的改革探索,规范医生的诊疗和处方行为,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小学生科技论文:现代科技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利弊初探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科技产品应运而生,针对学生学习的产品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针对最大的学生困难群体―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产品品种多样,功能各异,有的可以堪称功能强大。但是,这些科技产品对学生英语的学习到底都有什么帮助,同时会不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呢。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着重探究先进的现代科技产品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到底有哪些利弊进行入手,进行多方面探究,希望能与教育同仁共勉。 【关键词】科技产品;小学生英语学习;利与弊;探究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飞速发展,各种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科技产品琳琅满目,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使得地球也成为了地球村。针对学生学习的产品也应运而生,种类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针对最大的学生困难群体―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产品品种多样,功能各异,有的可以堪称功能强大。但是,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说,这些科技产品对小学生英语的学习到底都有什么帮助,同时有哪些弊端呢?这些弊端怎样可以避免呢?那么,下面咱们举两个典型科技产品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一、功能强大的点读机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于弊 “点读机”这个概念对各位老师和家长来说应该不陌生,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点:点读机与学好英语并不是直接划等号。要学好英语,个人的勤奋努力很重要。没有点读机的时代,中国出现了早一代像严复、林语堂等英语方面的专家;再就是有近代“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从一个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出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些典型的人物实例充分说明点读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起决定性作用,成绩的取得主要还是靠学生的兴趣、勤奋、努力。 (一)“点读机”对英语学习的优势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处在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学生们容易遇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不认识单词,发音不准,读句子难等诸多问题。而点读机上一些以游戏形式进行的英语学习程序既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孩子在家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练习了朗读和英语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虽然点读机之类的工具对学习有帮助,真正地发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作用,关键是要让孩子在每天都坚持使用点读机进行学习。这种坚持,对小学阶段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来说,显得更重要。 所以,买点读机就像买钢琴一样,只有你督促学生坚持每天练习、学习,点读机才能真正发挥用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不然的话就只能变成昂贵的废品。所以,无论什么学习工具,坚持使用才会有真正的效果。 (二)“点读机”对英语学习的弊端 点读机虽然对小学生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度使用会让学生对点读机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对单词等知识点不再去认真记忆,甚至不去记忆。所以,要把握好学生点读机使用的“度”。再者,由于点读机的生产厂家鱼龙混杂,所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所以,产品的发音标准度有的不标准;也有的不仅发声错误,还缺文少字,甚至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 另外,点读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被点读,必须要先下载了该书的软件,才能够点读,可用资源也较少。 二、无限宽广、渊博的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 多媒体资源成功地将单词和声音、图像、动画等相结合,让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记忆效果很好,解决了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单词记忆;通过观看多媒体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有趣的音视频短片等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尤其对初学的小学生作用会更明显;还可以拓展延伸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空间,使得学生从不同的形式来学习英语。 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模拟语言环境,有效突破重、难点;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答疑解惑等作用。诸如此类的优势还有很多,再次咱们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弊端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虽然有着很多优势,但是选择不当或使用度把握不好也同样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比如:观看动画片时,学生的主要经历放在了故事情节上,而忽视了英语的学习,这样就会容易转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导致本末倒置;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资源,也同样会造成学生不认真、甚至不再记忆知识点的现象;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可以说“面面俱到”,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相应的资源,防止学生出现“眩晕”现象。 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对话,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所以,一定要防止学生一味的观看视频、听音频,而忽略了对话、交流、应用等,如若不然就会造成“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后果。 总之,现代先进的科技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是肯定的,这个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直面现代科技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弊端,在家长何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引导下,尽可能的将这些弊端克服或者避开,使得现代科技真正的为小学生英语学习而服务。 小学生科技论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摘 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在组织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及时正确指导,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取得活动的成功,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辅导;发展 一、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校虽然是镇的中心小学,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观察,通过一个个小猜想、小实验,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不仅如此我还将课堂进行延伸,有意识要求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动脑总结等探究活动,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揭示事物本质,探求成功之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促进德育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这片天地里有无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会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你的点拨下发芽。 二、鼓励创新,活动思路 科学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应小学生创造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创造学理论不应忽视的一个焦点。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不拘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大胆地鼓励与支持,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潜质,要精心加以保护,并及时予以诱导。另外,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记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大概是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不用一味地依赖于老师了。所以,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要想让学生能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科技活动中小实验、小制作、种植、养殖等形式的活动,又有利用培养学生形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及至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能否取得应有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幼小的心灵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云雨雪,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身旁,引起他们的遐想,例如在教学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时,因为我校所处在的位置在农村,这里的田地有比较多的蒲公英,我并没有一味地去讲,而是因地制宜,让个别学生带着全体学生去到学校附近有较多蒲公英的地方,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通过实地去观察,让学生更接近科学的领域,从而更容易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索狗的鼻子为什么会经常湿时,起初,我们毫无头绪,找了许多资料,询问了许多人,而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但都没有找到答案。但由于孩子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成为了一种动力,驱使他们为了弄明白这个原因而进行不断的求索,探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潜在兴趣,是我们老师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教育艺术和手段。 四、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方面的创新才能。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我们有责任与学科教师配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小学生科技论文:小学生科技小发明活动研究初探 摘 要:小发明是要求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是对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或劳动时遇到的不方便、不顺手和不称心的事物,进行改进和创造性地设计制造的新产品。这类活动使学生手脑并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科学实践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提出问题;自主创造;制作 一、提出科技创新问题 在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用课本上和通过其他途径学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和实验,获得创造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制订计划和亲身实践,在实验中积累数据,在研究中分析数据,直至撰写科技小论文或创造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每当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他们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科技创新活动时,学生提出一些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我校是农村学校,夏季学生家里苍蝇很多,胡婷玉同学在灭蝇时发现问题:用苍蝇拍虽能打死苍蝇,但会留下死苍蝇的内脏污点,很不卫生;如果用粘苍蝇纸,只等苍蝇 “自投罗网”,不能主动出击,效果不佳。在教师的指导,从研究苍蝇拍开始,直至设计制作卫生灭蝇兜。卫生灭蝇兜不但能灭停着不飞的苍蝇,而且还能逮住在空中乱飞的苍蝇;还会让苍蝇“自投罗网”。这个小发明获得嘉兴市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学校图书室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借书后,借书证放在图书室内。当学生到图书室还书时,图书管理员要在一个班的借书证中,找到还书学生的借书证,不是件容易事。来还书借书的人多时,学生要排着长队等候。为此,一对同胞姐妹郭婴、郭婴霞动起了脑筋,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反复尝试,动手实践,不断改进,每一次的改进,都向前跨了一步,终于设计制作出“寻找方便的借书证”。这个小发明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探究科技自主创造 自主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探究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教育实践中,要使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大胆地去设计,突破原有的知识圈,打破常规,而产生新的设想。特别是对那些有新意、有创见的方面,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如,朱懿超同学发现:不少人爱用一次性杯子,尤其是用一次性杯子招待客人,而客人也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喝水喝茶,认为这样干净卫生。但是,目前的一次性杯子都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一袋一次性杯子中的杯子是一模一样的。在人多的场合,杯子放手后,往往由于认不准自己喝过茶水的那个杯子,而再用新杯,造成严重浪费,污染环境。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减少一次性杯子的浪费呢?朱懿超同学进行了研究,想到了多种方法,最后设计了:“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是把一袋一次性杯子中,给每个杯上分别印上不同的编号:1、2、3……,再在杯上写上“用杯记号,再喝找它,减少用杯,环保第一”的字样。 用简单的编号来区分一次性杯子,避免人们在一个场合用两个以上的杯子,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这个“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小发明,获得嘉兴市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实践科技制作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点,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努力营造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做科技创新的主人。 如,在船模活动中,船模制作完毕,要进行试航。船模试航是调整船模的稳性、航向、航速和航程的重要措施。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船模试航活动的水域,校园内没有供学生船模活动的水域,妨碍学生船模活动正常展开。以前,我校船模活动只能组织学生跑到校外的池塘边去试航,要花很多的时间,又不安全,特别危险。 在船模活动中,李伟同学想到,学生中午洗饭碗的地方,有个长方形的水槽,只要堵住出水洞,在水槽中可做船模试航,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李伟同学的船模在水池内试验中发现:船模的航行方向,当船艏前面顶住池壁,船艉向左摆动,船艏是向右偏航,船艉向右摆动,船艏是向左偏航,只要调整到船艉不摆动,船模的方向就准了。 船模的航行方向解决了,航行速度怎样测试?李伟同学想到了科学课上做实验时的测力器,把测力器钩船模的尾部,拉力大,就是航行速度快。通过用测力器,试验船模的航行速度果然很好。 实践证明,船模试航用仪器在水池中可以进行水密性、稳性、航向、航速和航程测量得到正确的数据。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十分方便,更安全,可以边做边试验,大大提高了研制船模的工作效率。我校船模选手在我的指导下,参加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比赛取得了好成绩。我们研制船模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在研制船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树立了创新观念! 这个小发明为广大船模活动爱好者解决了没地方试航的问题。这篇《船模在普通家用水池中试航的研究报告》科技小论文获得桐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我们的船模活动,不但与课本知识、科技创新、技能技巧相结合,而且把这个科技创新活动的收获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他们将不断地开拓思路,不断有新的尝试,新的创造,不断进入自身理想驰骋的新境界。 总之,在新理念指导下,开展培养小学生科技小发明活动的研究,促进小学生在家庭里、校园内、生活中、社会上,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发挥每一位小学生各自的潜力和创造性,是我们要培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留良中心小学) 小学生科技论文:培养小学生科技兴趣探索 国家在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校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阶梯。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效果怎样,也主要是看他们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兴趣呢?近40年的科技指导经验告诉我们: 首先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参与校外科技活动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们都遇到了一个个不可理解的问题。他们经常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这是为什么?那又是怎么怎么回事。如不回答,就会使他们感到扫兴。回答吧,有些科学道理一时又说不清楚。介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引导他们求知这一渴望,巧妙地暗示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去探索这些问题,千万别泼冷水。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领略大自然的奇观,考察家园周围的环保情况和有教育意义的古遗址,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和农作物增产的对比试验,或制作一些小用具,改进一些物品的样式和性能,使它们构成一项小发明。另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支持上网查找资料,这样让学生从实践中和书本上、网络上寻求答案,解除自己头脑中的困惑,对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兴趣。 其次是帮助学生树立完成科技作品的信心。信心使人产生动力,一个人只要有了信心,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使事情成功。成功了,人的精神就饱满,做事就更有信心,由此形成连锁反应。小学生对科技活动中的相关项目又何况不是这样呢?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完成科技项目的信心呢?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观察。以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项目为例:很多小发明项目都是来自客观实际,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其思维才能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发现存在的不足。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学习用品,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日常生活用品或在商场中、市面上所见到的物品存在不令人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发现问题,完成小发明项目的首要前提。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大力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成功把握性要大一些的物品进行创新。用“放大镜”找出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而后发现物品缺点的积极因素。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材料或器具、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引导学生处理好完成作业和科技制作这两者间的关系,并用一些事例来打消搞科技小发明或开展其它实践活动不会影响学习的顾虑。使学生感觉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确实能开发智力,培养动脑、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观察事物的片面性,因此在这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摆在介绍和传授有关的发明创新和搞实验、写小论文、参观考察、拍科学DV的一些方式方法上,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解决办法和方案,指导教师应予以重视和肯定。绝不能随意否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又要求学生不能满足现状,停留在科技活动的某一个项目上。鼓励学生反复研究和实践,逐步改进,使科技小发明、实践活动、DV拍摄和科技小论文等项目获得成功。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学习成绩和科技创新成果双丰收。 第三抓表彰,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参加科技活动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拿出获奖的作品,哪怕是校级。如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又经过自己的亲自实践成功了获奖作品,受到了称赞,特别是在师生的一遍掌声中走上了领奖台,那是何等的快乐。此后,不但学生有兴趣,而且会使原来一些对科技活动不感兴趣的老师也产生向往,并大力支持或亲自指导学生参与小实验、小发明、写科技小论文或拍摄科学DV片等活动。让学生认为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此,学校科技辅导老师,一定要协助各科教师为参与科技活动兴趣浓的学生创设较好的条件,使他们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得到快乐,不断促进能力的增强。 如果做到了上述三点,那么一定能够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也会提高科技作品的质量。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对科技活动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各班还推选了一名科技副中队长。学校花钱近50万元,添制了不少科技教育器材和图书,并还奖励做出成绩的老师,让他们参加各级科技培训或全国创新大赛观摩会。对科技获奖学生也大会表扬、红榜宣传并发给奖品。因而学生参与面广,效果甚佳。学校先后有610多项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实践活动和科幻画、科学DV等作品获奖。其中小论文《吊冬瓜托起长得大》、《醋喷白菜产量高》、《手机充电器代替干电池为热水器打火效果好》;实践活动《中国死海盐卤源头和作用探秘》、《华丽包装盒浪费知多少》、《爱我家园、从我做起》和小发明作品《新型钉锤》、《储粉笔黑板刷》、《方便钉书机》、《保香旋盖方便茶筒》、《多功能剪刀》;科幻画《星星相连》、《智能海水净化器》、《深海探密器》;科学DV《走进卓筒井》、《古战场――吉安寨探秘》等作品分获县、市、省或全国一、二、三等奖。学校多次获县、市、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被省、市、县授予“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使1200余名学生获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各科竞赛中,2360多名学生获各级大奖,素质教育综合评估学校连年获全县第一名,并被县、市、省乃至全国授予“先进单位”或“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140余项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大英县蓬莱镇中心学校 四川】 小学生科技论文: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 【摘 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呢?我认为要从教科书中挖掘科技教育的素材、从信息课中启发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浅谈;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 正文: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呢?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要从教科书中挖掘科技教育的素材 教科书是国家计划性课程,它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科学配方,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中科技成分比比皆是,那么小学教师如何去挖掘呢?科学常识课是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给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粗浅的、有趣的、有代表性又易于理解的自然科学常识。包括物体主要的外形特征、性质;一些现象的发生、变化和简单的联系;事物间直接的、易懂的因果关系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尽量做到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体现时代性,贯穿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去开展讲解。如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生长、交通工具的发展、四季的交替,一切都在变化等无不贯穿着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以给小学生最初的辩证法的启蒙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按类集中安排。按类安排有利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形成概念;有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及抽象能力的发展。按类集中又是从具体事物出发,从直接感知入手,是小学生感兴趣、能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应兼顾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便于直接感知,学得更为生动。有如: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激发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 二、要从信息课中启发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 小学教师要教给小学生一些现代科学成果的知识,如现代通信工具、航天工具、机器人、计算机等知识,是为了开阔小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只要小学生知道有什么,干什么用即可。当前处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时期,计算机已进入课堂,它是培养小学生科技能力的基础。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智力特点,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知道信息技术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进而努力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技能,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三、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技活动课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让小学生接触实际的场所。比如,在科技课中,通过一问、二学、三想、四画、五做的程序,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小学生对探索科学的兴趣,诱导他们学习科学的思想,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追求发展科学推动社会前进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科技活动为中心,多种方法灵活运用,重视直观性、兴趣性、操作性,强调多种感官参加,动手电脑去学习;强调教法与学法结合,通过正确的教法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法,使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促进其智力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要让小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现象和人的关系,培养小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教育小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尊重人类的劳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认识事物现象时,要贯穿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要启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动脑动手的习惯。教师要从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尽量让小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小实验,实地参观,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画而让小学生观察,并要引导他们对所观察、操作的物体性质进行描述、讨论、比较,了解其异同和变化、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学前班教师指导用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常识部分 小学生科技论文:初议科技馆如何面向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摘 要]科技馆面向青少年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强调青少年动手动脑,旨在他们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以获知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是推动青少年发展科学能力,激发探索兴趣的“动力引擎”,正成为科技馆界科普活动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本文分析科技馆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论述了科技馆如何面向小学生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从探究活动的选择和准备、活动过程的游戏环节设置、结合馆内科教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探究式科普活动的有关案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科技馆探究式 科普活动 小学生 引言 当前,随着当今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的活动,将观察和思考结合,以获得科学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科普活动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全面和深入理解,正成为确保学生发展潜能、培养科学兴趣的最好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探究式科普活动正成为科技馆界开展科普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科技馆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一)、什么是探究式科普活动 探究式科普活动简称为ISP,是英文(inquiry—bas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的缩写,它由浅入深分为4个层次:1、验证性探究,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验证以前学过的科学知识和内容;2、结构性探究,即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3、引导性探究,即为学生提供问题,但要求学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数据,得出基于实证的结论;4、开放式探究,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完成收集和组织数据,得出基于实证的结论。 (二)、科技馆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的的特点和意义 探究式科普活动强调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帮助他们在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能够加以应用。该方式强调手脑结合,倡导在做中学习、观察实验和亲身体验中得出科学结论并获得科学原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它重在青少年科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科技馆进行探究式科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教育优势和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优势,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也有利于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互衔接的机制,促进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科技馆探究活动面向小学生开展的形式和方式 目前,科技馆的探究式科普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以对动植物、天体星座进行户外观察为主的体验观察类。2、根据学校课本进行拓展和编排的操作动手实践类,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趣味小实验。探究式科普活动与其它科普活动相比,突出动手参与实验,亲身观察与体验整个探究过程。以江苏科技馆为例,所开展的探究式活动有:春秋季的“自然体验营”;在暑期开展的“学物理不难”;双休日和平时节假日开展的“科学小玩家俱乐部”、“春天里的实验室”等活动,以动手制作,参与趣味理化实验、户外昆虫植物观察为主。 科技馆如何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 (一)、探究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1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活动选择和准备 科技馆开展面向小学生的探究式科普活动,应首先了解本馆的科学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在充分利用和整合本馆科教资源的前提下,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层次结构、爱好、性别特点、感知偏好、心理特点、知识背景和知识需求、个人能力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进行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的审核与筛选,设计活动的流程与时间长短,编写教案,准备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具、实验器材等)、相关辅助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和相关人员(科技馆辅导员和志愿者等)。 科学教育家Wynne Harlen提出,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一般是从周围的事物和事件开始的,科技教师应力图使内容引起儿童的兴趣。如我馆开展杠杆原理和滑轮探究课时,就利用小螺母作砝码、直尺作秤杆制作天平;利用用完的胶带盘作滑轮完成古代城堡吊桥的制作,这样既有趣又环保、安全;动手操作过程简便易行,实验现象明显且有趣,整个探究活动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为佳,尽量不要超时。 2结合科技馆展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科技馆可以充分利用馆内已有的资源,如演示展品,陈设展品等等进行开展,将有限的展教资源进行放大。以我馆为例,如开展杠杆原理的探究活动课就和现有展品“大秤”、“自己拉自己”联系起来;制作水果电池和展品“手蓄电池”结合起来,让学生先观察和体验展品,然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验证,起到很好的效果。 3探究式科普活动的过程 探究式科普活动包括科技馆辅导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儿童收集和获取证据(实验数据),辅导员帮助儿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相关科学概念。活动开始时可先由科技馆的辅导员设置情境,向儿童提出问题。儿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辅导员的问题进行推测和假设。辅导员可以在儿童假设的环节中增加有趣的互动和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大家将预测结果进行口头回答或写在纸上。接下来孩子们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实验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辅导员可以准备预先设计好的记录纸让儿童们填写。在填写时要求孩子们尊重客观事实。填写完毕后,让孩子们根据填写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事先的预测和假设是否正确。接下来辅导员组织孩子们讨论验证结果和预测不同的地方,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所在,提供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最后让孩子们将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正式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活动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固定的顺序进行,它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形式的、可调节的过程。 4针对小学低年级设计游戏和互动环节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开始时可以设计游戏环节。因为来科技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孩子,不同于学校班级,彼此都不太熟悉。通过游戏环节,孩子之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便于结伴成组进行活动。游戏还能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探究活动中,使科学教育与孩子的本质相联系,与孩子的生存方式相同,使游戏中所体现的自由、愉快地体验,大胆地探索,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交流与帮助,融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因此设置游戏环节首先要有一定的规则,允许所有成员都可以自由参与,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刺激和游戏过程的可视性、体验性以及游戏结果的趣味性,强调游戏过程中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激发孩子参与到下面探究活动的兴趣。 结语 探究式科普活动正日益成为许多科技馆采用的科学教育形式,许多科技馆正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在开展探究式科普活动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期待着科技馆在探究式科普活动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使之在引领提高青少年科学知识和方法、激发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之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科技论文:边疆地区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刍议 【摘 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小学教育是基础。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课堂。当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小学近73万所,在校小学生人数1.2亿多,可以说,这一群体的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结合地域特点,将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少数民族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科学要从小教起,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下功夫培植,可见,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是一件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对于边疆地区来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边疆地区由于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与发达地区小学相比,差距较大。在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经费投入;三是受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导致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被搁置;四是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充分认识在小学阶段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意义 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健康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其实质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它以激发兴趣,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为基础,它既是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科技队伍后继有人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创造性和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形成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小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第二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意志品格教育的一项极好活动。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充分认识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一所小学,无论地处何方,都担负着为社会和本地区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任务。作为边疆地区小学,每一所学校里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因此,在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研究时,首先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问题纳入研究范畴;其次,应根据当地小学的发展情况、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及形势,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鼓励研究人员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发展问题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级小学、乡级小学中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科技活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第三是要有针对性的将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纳入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研究范畴。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但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目前是远远不够的,如德宏州的生态景观(如三仙洞)、名木古树文化(如树化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盈江鹿角蕨)和一些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变迁情况(如山麻雀等鸟类)等,都是一些环保类的鲜活科普教育素材。身居这样的地区,无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还是进行实验研究,边疆地区都具有“天时、地利、人合”的优势条件。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精心对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3.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切实将小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3.1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对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总要求,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 提出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战略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活动进行主导和调控。这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为切实有效的开展好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整理出可行的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做到有专管机构,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3.2 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所的职能作用。一般来说,各级教研所应该是科技实践活动管理的职能部门,为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职能部门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对活动的开展给予指导,保障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承担起考核评估和反馈活动情况的任务。 3.3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执行作用。学校是活动的执行单位,在活动的开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活动的执行者,要求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3.3.1 充分认识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思想保证。目前,边疆地区小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知识有所提高,但动手能力低下,创造意识较差,集体意识不断消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只注重主科和升学率的怪圈中走出来,将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从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出发,切实将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3.3.2 重视制度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使活动有章可循,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一支有一定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和相对稳定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实际工作中,需要管理者对教师的科技兴趣、素质、潜力等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并通过调研,掌握教师的科技意向与特长,在活动的安排时,尽量让有科技素质和潜力以及对课外科技实际活动有兴趣的教师承担起相应任务,并通过各种培训渠道,逐步建立一支既热心于科普工作,又具有一定业务素质、辅导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此外,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要经常对活动的动态进行了解,并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各科技实践活动小组会议,组织他们开展讨论,交流经验,及时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 3.3.3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首先,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推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向常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其次,以成立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小组为突破口,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和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如成立学生感兴趣的电脑、小创造小发明、生物、环保、养殖栽培、天文气象等兴趣小组;第三, 把重心放到普及和参与上,将培养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贯穿活动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有趣、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如《我是实验王》、《趣味科学馆》等,让他们愉快的接触一些平时看似深奥的科学领域,产生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乐于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爱上科学的目的; 第四,通过开展一些内容广泛、贴近生活,实验原材料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趣味性强的实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他们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掌握简单的科学知识;第五,重视课内课外、校内外的结合,多渠道、多角度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科技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作用。作为边疆地区,那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德宏地区的翡翠、树化石、水库、河流、岩洞等自然资源的形成,各民族团结友爱、幸福生活的场景等,都是一些鲜活的科普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引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探究自然的好素材。 3.3.4 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使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衰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小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对此,应加强与当地科协、体委、团委、气象、地震台、妇联、环保以及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等有关的部门协作,争取与各专业学会、出版社、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发挥他们的校外辅导作用,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解决场地、师资、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形成社会各方积极支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小学生科技论文:南京市中小学生可参加的科技活动、竞赛项目分析与选择 摘 要:本文把目前南京市中小学生可参加的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竞赛项目加以罗列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建议,供广大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科技活动(竞赛)项目; 分析; 选择 一、主要活动、竞赛简介 目前南京市范围内可参加的科技活动与竞赛项目大致分为科技创新类、小发明类、信息类、机器人类、“三模一电”类、少年科学院类、环保类、综合类共八个大类。按照这八大类,分别从活动名称、主办单位等方面列表简介如下: 二、简单分析 1.关于主办单位 目前青少年科普活动发起的主导力量是各级科协及其科普职能的机构或处室。 2.关于教育部门 按照“科普法”的规定,必然是科协唱主角,教育部门只是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做好中小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并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科协等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提升。 3.关于社会力量 以上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社会力量参与主办青少年科普活动,这正规吗?合法吗?中小学生能参加吗?“科普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由此看来,社会力量搞科普,甚至适当收费、盈利,是有法律依据的,不过自愿参加为主。 三、如何选择 作为学校,作为科技辅导员,面对如此众多的科技活动,全部参加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看主办单位中的行政部门排序 如果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独立发文或排第一位的主办的活动,那必须得积极参加,如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五小”活动。科协、共青团、体育局、社会团体牵头主办,但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与主办、协办、支持的活动,也可以积极参与。如果是没有任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活动,甚至有的还要收费、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活动学生自愿参加。 2.看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 目前,南京市范围内正规的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评选,主要是南京市教育局评选的“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基地学校”,江苏省科协、省教育厅评选的“江苏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前两项偏向于单项活动、竞赛成绩优异、校内普及率高;后者偏向于省科协主办的活动、竞赛参与率高且成绩突出,比较综合,如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模型、机器人等。 3.看师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发展需要 其实这个原则应该放在选择的首位。如果是出于个人爱好、特长参与的科技活动,最能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与创新潜能,产生的教育成效也是最好的。 最后,在这里还要提醒一句,不要刻意向家长宣传某某比赛获奖对学生升学有好处,淡化参加科技活动的功利需求。而且,南京市范围内也没有一项科技竞赛获奖是与学生升学直接挂钩的,如果有,科技竞赛获奖证书只是作为该生申报“科技特长生”[7]时的科技特长证明,学生的文化成绩仍是主要升学条件。 小学生科技论文:浅谈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多数小学选择科技活动项目时,除兼顾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参与竞赛、争取名次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参与竞赛项目活动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而那些未列入竞赛项目的科技活动则受到忽视。 很多学校将英语打字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项目上参与人数较多,但这些项目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科技知识的含量是很低的,更无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还有一些学校则以艺术类的活动代替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2.升学压力和经费阻碍科技活动开展 科技活动项目在小学以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受升学影响,认为组织、参加科技活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的学生,较有科技特长的学生更能受到升学政策的优惠。这也影响了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由于部分小学对科技活动不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重视,所以很多中学觉得缺乏科技活动好的苗子。 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项目因受场地、经费的限制使普及面不广,有的科技竞赛活动需学校或学生购买一定的材料方可让相应比例的学生参加,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提供一定质量和档次的科技活动器材,很多科技活动项目开展面不广,质量不高。 3.科技活动教师的科技素养不高 虽然现任科技活动教师在职称、学历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但很多教师缺少科技活动方面的一技之长。科技活动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不高,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同时,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影响了其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和对科技新技能的认识和学习。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对科技辅导教师的需要考虑不足,职称评审亦无科技辅导教师系列。 三、加强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1.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鼓励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地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会。 2.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2.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为了让科技教育深入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竞速、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了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可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总之,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与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并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小学生科技论文:小学生科技信息教学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口算;法则;兴趣;习惯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口算是基础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则让他们在课后多多通过口算训练本来练习,或鼓励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他们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父母口算钱数,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一定会提高。 法则是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认知算理,以“理”悟“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在课堂中,教师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重视凭借例题讲清算理,使学生们不光知其“法”,还能懂得依“法”解题运算。(1)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教师左手拿着3支红铅笔,右手拿着4支蓝铅笔,要求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4=7;然后,教师把两手中的铅笔调换,再让学生观察列出加法算式:4+3=7。最后,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比较中,认识到了“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算理。(2)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如,在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对于“9+2=?”多数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和是11。但是,教“9+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更重要的是揭示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按算式摆小棒,一边摆9根,一边摆2根,用小棒摆出结果,学生一看就知道是11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凑十法”,并由此过渡到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渐进。(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可选用这样的事例:每张学生课桌75元,每把学生椅子25元,买这样的10套学生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75×10+25×10和(75+25)×10,从而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让学生明白了75×10+25×10=(75+25)×10。当学生从实际事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其次,要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而讲究训练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可进行接力比赛,即教师发给每列学生一张口算卡片,上面印有6~7题(根据每组人数而定)。第一个学生做完一题后,迅速传给后一个学生,后一个学生做完后,再传给后一个学生,如此传下去,看哪一列最后一个同学先将口算卡传到老师手里,并且计算结果正确,就算哪列胜利。也可进行抢答练习,即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两个同学口算,看谁先算出正确结果。还可以进行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 习惯是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在计算时常常会产生错误,这主要是缺乏认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不仅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题目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小学生科技论文: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资源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甚至由他人代为完成等问题。项目小组通过研究提出提高科学课地位、课标与时俱进、开展选修课及发展课外培训市场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作业;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2016年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2014年)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14年)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科教兴国”是国家级战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科教的年龄段不断提前,如今更是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创新作业在北京的小学生中开展地如何呢?1.调研情况简介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找“”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2.教育导向的误导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1.教育资源的均衡任重而道远,教育部门仍需改革创新。近两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针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出了很多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教育资源的均衡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尤其是不同区域,经济和人民收入等本身就不均衡,教育也难以独善其身。均衡只能是相对而言,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在师资配置上,有议案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如同名医可以在不同医院坐诊。但实际实施,必然会带来其他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奖励的不同、校园文化的不同、家校距离的变化等,建议可将此方案小范围内先试行一段时间,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后再推广实施。2.提高小学科学课的地位。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都依赖科学课,那么就要从课程地位上明确科学课的重要性,改变主课、副课的规定或约定俗成,将科学课提到主课平等地位。3.由教育部门及时修订完善小学科学课标准,做到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育教学标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小学科学课的标准不仅要对教育教学方法、内容等给予标准化,对其作业也应该标准化,而且小学科技创新作业应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近,避免高大上,避免过于抽象等。不同年级应制定不同的科技创新作业标准,对于低年级同学更多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留一些让她们自己观察方面的作业,多让他们提出“为什么”,如:写观察日记作业;对于高年级同学可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索“为什么”,通过老师的帮助能够理解科学并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创新创造意识,培养科学思维。4.建议教育部门定期抽查各区县学校科学课授课情况及科技创新作业情况,并开设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各区县学校之间进行评比,这样能得到各方的重视,从而促进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5.开展科技创新选修课,促进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外培训市场的发展。课程教育毕竟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需要照顾大多数,很难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培养。对特别感兴趣或有发展潜质的同学,如何深化教育,进行个性化教育,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各校除科学课程外,开展科学课或科技创新的选修课,那些有深入学习的同学可在选修课里进一步学习。此外,课外培训市场也提供机器人、单片机、航模等多种科学科技创新类培训,也是对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现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创新也正加速前进着,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毫不例外。科学课是小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认识自然、熟知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构造及原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科技创新作业也尤为重要。尽管现在的科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缺陷,但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不少年轻科学老师加入到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来为此献策献计,而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回归,不再紧盯着升学了。石景山教育学院儿童心理专家顾克的孩子就参加了校外的机器人等培训班的学习,她说送孩子去培训,并没有想着中考走特长生或今后在科学技术上有多大发展啥的,只是因为孩子喜欢,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习惯,这个对孩子今后的一生都会受益。像顾克这样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家长知识结构、自身素质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因此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景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相信今后的中国教育一定更加开放,逐渐走向网络化、科技化、标准化,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作者:周阳 纪旭 周源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小学生科技论文: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 摘要: 随着科技知识,国家经济信息化的日趋发达,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构建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创新教育,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带动小学生整体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探索 在知识体系、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要想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现如今,国际竞争压力较大,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勇于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结合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农村小学的学生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新奇之处,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看科技录像,去亲子制作图片并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听科普知识讲座和广播讲述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读科普文章和生活小妙招、小窍门。讲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对科技活动看后的感受。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引导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科学的主人。总之,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巧妙、有效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强额外的辅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情。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二、感受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感兴趣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易于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感受乐趣。在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兴趣爱好;观察每种植物,运用写作文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自动手拼装一种玩具或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爱上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创造潜能。 三、创意活动,展现科技创新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小发明特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 (一)开展创意发明特色活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一是临摹仿效,学习阅读科技作品的创意。把过去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创新,创作出新的作品。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不是空想,让学生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结合。如读了一篇童话和绘本故事,可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和绘制绘本。三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发明一种构想的作品。在创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然后联想到另一种改进方法,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发明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对作品进行晒展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开展实践活动,多多进行展示交流,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成功体验。如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多层面的交流以及不同作品的展示,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成功感,激发了创造潜能。总之,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作者:何怀玉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丰乐乡何庄小学 小学生科技论文:农村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教是根、育是本。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润物无声,于无声处传递正能量。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教师能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谓育生德先育师德,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学生自然会去效仿。在师德层面的导向作用,同样适用于师智层面、师能层面、师梦层面。就师智层面来说,学高为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或是在教学中、或是在课堂外,也能向学生展示创造性思维,很难想象一位思想僵化的教师能指导学生闪烁出创新火花。就师能层面来说,技高为师。要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但至少需要有指导、提升学生科技发明的能力,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不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师未必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成熟,但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成长。就师梦层面来说,梦想具有不可思议的感染力。教师有科学梦,并执着地追寻梦想,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树立科学梦。有梦想的教师一定有自己的奋斗方向,一定能用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梦想,以师生的梦想成就美丽的中国梦。 二、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科学兴趣,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科学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中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新奇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学生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我校李海燕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对白光的组成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白光的组成,李老师研制出了复色光简易演示器。利用复色光简易演示器,能有效地将复色光还原为白光,有效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该作品后代表我校参加合肥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并荣获三等奖。 (二)组织趣味游戏,寓教于乐 爱游戏是中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我校徐玲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对杠杆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关系不理解,这诱发她制作了一种杠杆原理演示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杠杆原理演示器移动支点来撬动重物。学生争相参与,在撬重物的游戏中,直观认识到,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撬重物比较省力,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撬重物比较费力,用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的杠杆撬重物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原理演示器后代表我校参加合肥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三)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出发。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大赛等平台,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展示学生发明创造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爱科学、爱发明的热情,还是科技辅导老师获得社会认可,展示教学成果的良机,有益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投身科技创新。教师以每年一届的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崇尚科学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暨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作为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踊跃参与。2014年,笔者指导赵纪晨、汪苏阳两位同学发明的“汽车安全带强制佩戴装置”,荣获第二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随后该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暨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二等奖,并荣登《少儿科技》杂志。2015年,笔者指导管明欣同学发明的“新型多功能拐杖”与李梦妍同学发明的“安全行车三保险”均荣获第三十届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在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吸引更多师生加入科技发明创新的队伍,追寻自己的科技梦。 三、结语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率先垂范,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组织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同时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杜娟 李海燕 杜方平 单位: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中心学校 小学生科技论文: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开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科技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创新愈识培养的特点 1.1求新 就是“荀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求新是创新意识的首要特点,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涌现,求新也是对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1.2求变 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方向、变方法、变生死、变温度、变形态、变速度、变功能、变软硬、变厚薄、变工艺,无穷无尽,更广宽地开展想象。“变”是学生创新意识活动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思维,“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变”要遵循合理原则。 1.3求巧 在解题方法上有意识地求巧,巧妙是创造发明永恒的主题。“巧”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反映,同时往往又是个性素质的反应,科技活动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科学素养。 1.4求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奇不有,永不停止地探求世界的奥妙”,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出现。吸引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兴趣性是首要动力,科技活动在此方面有专长。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问题意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要提倡从身边做起,提倡学生科学评价自己和别人,教给学生从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及时评价与调整自己的意识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扎实地进行教学,丰富学生间接知识经验;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 3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小方法 3.1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3.2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简称“STS”教育,目前这套教育理论正由国外传入国内,并在一些城市学校中推广。即:尊重学生意愿,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课堂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科学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3.3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3.4l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只局限于在科技活动中才能进行。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却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国力的昌盛。 小学生科技论文:农村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 摘要:随着科技知识,国家经济信息化的日趋发达,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构建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创新教育,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带动小学生整体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技创新 实践活动 探索 在知识体系、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要想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现如今,国际竞争压力较大,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勇于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结合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农村小学的学生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新奇之处,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看科技录像,去亲子制作图片并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听科普知识讲座和广播讲述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读科普文章和生活小妙招、小窍门。讲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对科技活动看后的感受。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引导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科学的主人。总之,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巧妙、有效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强额外的辅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情。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二、感受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感兴趣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易于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感受乐趣。在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兴趣爱好;观察每种植物,运用写作文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自动手拼装一种玩具或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爱上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创造潜能。 三、创意活动,展现科技创新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小发明特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 (一)开展创意发明特色活动 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一是临摹仿效,学习阅读科技作品的创意。把过去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创新,创作出新的作品。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不是空想,让学生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结合。如读了一篇童话和绘本故事,可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和绘制绘本。三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发明一种构想的作品。在创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然后联想到另一种改进方法,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发明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对作品进行晒展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开展实践活动,多多进行展示交流,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成功体验。如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多层面的交流以及不同作品的展示,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成功感,激发了创造潜能。 总之,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小学生科技论文:浅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科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之中。在我校近年的科技实践活动及本人指导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平台。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 一、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我们开展的《火车噪音污染调查科技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用分贝仪测试噪音,把小金鱼分组放在在60、80、100分贝下,观察小金鱼的表现的对比试验的研究;学生生通过网络、书籍、资料查找噪音与人体的危害与减少噪音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掌握的信息,发动学生发动同学、老师、家长共同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减少环境噪音污染。查走访火车噪音对居民、学生的危害,增强人们的噪音污染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的科学素养。 二、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要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积极探索、主动实践,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饮食与体质健康》科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目前小学生饮食与健康的情况,分析小学生的饮食与健康的问题,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以促进更多的孩子能合理饮食,健康成长。通过这次饮食与体质健康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要使孩我们得到足够营养,最好给与平衡的饮食,防止偏食。每样食物都不要吃得过多,因为几乎每一种事务中都包含着人体需要的某种营养。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某一类食物吃得过多,别的一些食物量自然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提倡科学合理饮食。 三、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例如我们开展的《我们认识大蒜》科技实践活动,大蒜是我们熟悉的食物,从认识大蒜的角度,我们通过了种植大蒜、观察大蒜的生长情况、显微镜下观察大蒜的细胞结构、大蒜浸出液对物品的保鲜作用、上网查询科学食用大蒜、大蒜的营养成分、保健作用、大蒜的药用价值、大蒜怎样吃药用价值才高以及去除大蒜气味的方法。制作大蒜围绕“去除大蒜异味”、“科学食用大蒜”、“大蒜医疗保健”“大蒜日常小窍门”等方面的知识宣传科普手抄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四、 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课外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我们开展《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海龙囤调查实践活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代军事城堡海龙囤采用“依山筑城”的建造设计,其不规则形状、独特的建筑构成、城墙及各个关卡与山地地形完美融合,体现了古人设计和建造的独具匠心,从而感受古代建筑群的美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观察、记录,通过史料了解当时的历史及灿烂的古建筑文化。通过对古军事城堡相关数据和史料的调查取证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扩大对海龙囤的宣传力度,当好家乡建设宣传员,增强小公民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关注有关省、市、区海龙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报纸、电台的有关报道。通过对古军事城堡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对海龙囤的旅游开发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调查活动,社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开展好科技实践活动,并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技论文: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摘要】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兴趣来激发,更需要依靠兴趣来维系。在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课堂资源,利用评价机制,能够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科技创新 兴趣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所以,对小学生的“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示以善意的微笑与鼓励。还应该要求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尽量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的美。例如:有学生把商店买回来的两层储物盒用作多功能粉笔盒。这想法合理,但是过于简单,缺乏创意。于是,我首先表扬他学会观察问题,联想问题,接着指出在拿放粉笔时比较费力,叫大家一起帮助他解决问题。最后,我统一意见,让他叫木工师傅按照两层储物盒的尺寸制作一个多功能粉笔盒,在粉笔盒顶面钻几个跟粉笔一样大小的孔,方便教师把粉笔插在上面,使用起来不费劲。这位学生非常乐意修改。在第29届广州市番禺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功能粉笔盒获得了一等奖。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制作和研究成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大增,科技创新的兴趣才能产生。即使学生的作品做得不理想,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积极参与制作的态度,帮助他们改进作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使他们都能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总之,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兴趣更是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兴趣来激发,更需要依靠兴趣来维系。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祖国的腾飞奉献力量。 小学生科技论文:浅析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有责任担起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任务。本文从创设情境、传授方法、提高师资、搭建平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求为学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校 小学生 科技创新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数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学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倍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标志不是对技能要领的熟练诠释,而是动力定型,即协调完善的自我能力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积极去想并亲自去做,要善于推倒旧的,树立新的。从学校科技教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创造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燃点学生的科技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借助问题来引导。例如:在探究垃圾分类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有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无害,但是有些垃圾是不回收的。如果一个垃圾桶把有害与无害的垃圾都容纳下来,那么,垃圾分类就变成一句口号了。这个垃圾桶应该怎样设计呢?”这时,学生的创新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些学生还动笔画图设计。所以,教师若能巧妙地挖掘学生潜藏于的兴趣,就是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调。学生只有在新问题、新发现的驱动下,他们才会乐于创造。 二、传授方法,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思维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才能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的基础是灵活的思维,是独特的见解,而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则是关键。学生掌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就会充满自信,同时也会提高创新活动的准确性,预防和减少错误的发生。对小学生而言,科技创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加一加”“减一减”“学一学”。“加一加”就是将分布于多种物体上的功能组合于一身,如多功能衣架;“减一减”就是使功能单一化,更专业,如麦克风;“学一学”就是模仿已有事物的特点创造出新事物,如鲁班造锯。“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示范和课本教我的我将牢记,我自己得出的将终生难忘。”美国一位教育家如是说。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创造技法的领会,都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大胆的想象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提高师资,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困难是师资,其次才是设施。这反映出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需要专门专业的科技老师来引导。事实上,很多小学并没有设有专职科技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外语等专职教师来兼任。他们既要抓主科教学,又要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繁重的工作任务难以让他们全情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加上由于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中没有科技教师培养的专业方向,而科技创新教师要求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强。由此可见,让非专职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导致科技创新教育缺乏稳定性,缺少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所以,学校应该立足于现状,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教学讲座,选送教师到校外参观学习,邀请资深的科技专职教师来校授课指导等多种渠道提高学校自身的科技师资水平,为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四、搭建平台,激活学生创新动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故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校是否重视科技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就会体现出来。例如,收看电视科教节目、举办网络科技知识竞赛、定期组织参观科技馆。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就家长而言,不少家长从事不同行业,他们在自己行业内都有一技之长。学生的某些发明创造活动完全可以在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完成。而且,有些家长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他们可以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给予物力与财力上的帮助。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车辆管理系统与方法 【摘要】 对于当前的交通形势而言,车辆管理问题是社会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车辆停车管理办法,以及交通事故等生活交通事件都涉及车辆管理问题,对于车辆管理来说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技术系统,因此,无论是交通管理部门,还是城市规划部门,对车辆管理系统的需求十分明确。因此,本文将对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以及车辆管理办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对相关部门有所帮助。 【关键词】 车辆管理;系统;方法 1前言 针对国内日渐发展的汽车行业和当今交通发展形势,政府以及物业等关于车辆管理的相关部门都需要对道路上普及的交通工具———汽车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而对于目前庞大的车辆管理业务而言,运用电子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开发一套可用的车辆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对车辆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解说。 2车辆管理系统的介绍 对于车辆管理系统而言,我们今天介绍的需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车辆登记;(2)交通事故或涉及违法案件中的车辆追踪;(3)车辆停车管理。 2.1车辆登记 所谓的车辆登记系统,即汽车信息登记管理,也就是对一辆汽车从厂区出发到使用者手中后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包括车辆的品牌、车型、颜色、检验、行车登记以及车辆使用者的信息等相关情况登记。这是车辆管理系统的信息来源,也是车辆信息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交通管理部门来进行登记的,当然,这是为了让每一辆车都拥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所做的必要工作。 2.2交通事故或涉及违法案件中的车辆追踪 该部分是交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执法部门对车辆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视的一个部分。之前对于信息的登记,就是排查违法车辆与肇事车辆的基础,而对于车辆的追踪与锁定,就要依赖于该系统中的GIS与GPS系统定位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锁定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首先锁定违法车辆的相关信息,利用GIS与GPS系统定位违法车辆的地理位置,以此破获相关案件。 2.3车辆停车管理 交通事故或违法案件对于日常用车的人来说是较为生疏的事件,而在日常生活中,车辆的停放管理则是车辆行驶者十分关注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可能因停车位的问题耽误很多重要事情。我们知道各地的停车场地并非都有停车管理系统,对于有停车管理系统的停车场,我们发现停车管理会比较简单。因为系统较为智能,首先有一个信息采集的输入前端,进行车辆信息采集,包括车牌号等车辆基本信息都可以采集到;采集信息后将其与政府的车辆管理系统进行比对,查看信息是否有出入;之后进行车辆停车登记,最后选定该场地的停车管理程序,针对车辆进行选择收费停车程序或免费停车管理。对于车位,目前也有许多停车场的停车管理系统采用“出减进增”的计数方式来进行管理停车位,如此对于停车管理就变得十分便捷。对于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而言,涉及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下面笔者将对此部分的内容作出简单的论述。车辆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电子信息系统,无论是基于何种技术,都需要大容量的数据采集与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开发者选用较为庞大的数据库与对应容量较大的服务器做强大的技术支撑。就目前而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停车管理系统,而针对这样的管理系统来说,使用SQL数据库来开发管理系统是较为合理的。对于电子程序等技术方面的选择比较广泛,目前较为常用的管理系统是基于RFID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 3车辆管理办法 依靠车辆管理系统管理车辆仅仅是车辆管理办法的一个方面,对于车辆管理而言,车辆管理系统是一个科学实用的工具,但是车辆管理只有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业务人员来进行一些问题的处理。对于车辆管理办法,本人在此文中将提出以下建议: 3.1关于日常车辆管理问题 日常车辆管理包括车辆的日常行驶,违章违规处理、车辆年检及报废等问题。那么关于日常管理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驾驶者在日常行车的过程中需随身携带好相关行驶证件以备有关部门随时检查;(2)针对行驶者违规违法行驶车辆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行驶者相关处罚规定,而这就需要结合道路安全监控系统以及有关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及时予以告知;(3)在对违规车辆登记的过程中,需要对车辆信息详细核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4)对于车辆年检,一定要细致周到,按规定检查各项车况,如有问题及时告知车主,进行维修或报废;(5)关于报废车辆,一定要进行报废,不得违规改装或延期报废。 3.2关于车辆的违法行为管理 对于车辆违法行为的管理更需要结合车辆管理系统来进行配合,其中道路上的安全管理系统就可以清楚的采集到违法车辆的相关信息,根据道路安全管理系统前端拍摄采集到的违规违法车辆的车牌以及车辆图像信息,可以准确的掌握交通参与者的违规违法行为,但是某些地区并没有安装这样的智能系统,那么就需要交警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细致的执法:(1)对于车辆违规或违法行为,相关执法部门需要坚定的予以制止,并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及处理;(2)一旦遇到违法车辆,需要及时进行车辆扣留,并且需要上报并配合交警部门以及相关执法部门执法;(3)当车辆涉及事故或违法行为的时候,驾驶者与车主不是同一人时,需要及时通知肇事车辆车主,以便于车主配合执法部门。 3.3关于车辆停放的管理办法 在交通日渐发达的今天,汽车停放是一个车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更好的解决车辆停放问题,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交通拥堵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结合车辆停放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车辆停放问题。当然在没有车辆停放管理系统的部分地区,可以规划出相应的车辆停放位置,在这没有停车管理系统的地区需要安装安全监控系统,以便于安全合理的进行车辆停放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了介绍车辆管理系统主要组成的同时,介绍了如何应用管理系统配合人工进行车辆管理的方法。在交通日渐发达的今天,车辆管理问题是一个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够做好车辆管理工作,就可以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顺畅。因此,本文虽然从宏观上介绍了车辆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车辆管理方法,但是在具体行使车辆管理问题时仍需要人机配合,才能做出最好的车辆管理机制。 作者:吴华 刘宏刚 单位: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交运输指挥系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传感器网络车辆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技术有了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有关车辆管理的问题也愈发突显,此时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车辆识别信息是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管理系统,对于有效地管理交通提供了更多可执行性以及效率性,对交通管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 传感器网路;车辆管理;系统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识别技术简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节点大量部署于被感知对象内部或附件中。这些节点通过自身组织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以协作的方式实时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的信息,通过多跳的方式经由汇聚节点链路将整个区域的信息传送到远程控制管理中心。正是由于以上途径,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资源有限、网络规模大、覆盖面积广、拓扑结构相对稳定、感知数据冗余度强、干扰更强等特点。由于每种车辆的物理参数(如长宽高、颜色等)皆不相同,则需做好有关车辆类型的分类。车辆识别将车辆划归为实现分好的类别,采集多个车辆参宿作为样本,根据事先划分好的车辆类别,将隶属于同一类别的车辆信息进行汇总。其中车辆的分类精度是评价一个车辆识别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生活中,通常根据不同的交通应用采用不同的车辆分类方案,现较流行的分类方案是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的车辆分类方式,其分类的侧重点是车辆的车轴数。 2时下的车辆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受到环境与光线的影响大 目前使用的车辆识别方法大多为应用图像技术、感应技术等方式进行车辆的分类,其中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识别率可达90%以上,但是上述方法仍存在局限性,比如环境以及光线的影响,同时,车辆上喷涂的漆料也会对于车辆识别产生影响。 2.2造价高、覆盖面积小 目前的车辆识别系统的安装成本以及维护费用很高,且耗能较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其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其覆盖面积小,不利于大范围使用以及大规模部署。 2.3大型车辆对结果的影响 在交通管理以及研究中,譬如卡车、大型货车这种大型车辆也会对于结果产生影响。大型车辆体型大且速度低,对于公路的容量检测、环境评估会产生影响,同时会对车辆的分类统计精度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用于车辆识别的信号分析及车辆分类 3.1用于车辆识别的磁信号分析 第一,磁场信号的方向性特征。由于地球的磁场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倾角和幅度,但是这仅限于大的范围而言,在很小的范围内,在同一行驶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磁阻传感器节点测量的车辆信号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根据计算,在磁力线与地面所成角度为65°左右时,车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行驶方向所测量到的磁场特征差距较小,进一步从理论上说,利用无线节点测量的磁场信号进行车辆分类是可行的。第二,磁场信号的偏移特征。将磁阻传感器节点安置车辆底部的不同部位,所测量的磁场强度不同。从理论上讲,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在测量车道上放置一排节点,将各个节点的测量数据进行结果对比分析,找到数据中相关性最大的数据,便可以作为最终测量数据进行识别。第三,车辆的磁场特征。每种车辆都有其固定的相关特征,不同类型车辆的磁场信号特征也不尽相同。前文提及,车辆识别技术是通过磁阻传感器测量的车辆特征信号,与每个节点内存储的每种车辆特定的信号进行比对,其中关联性最大即实际测量数据。在此操作之前,应先制定车辆识别算法来获得每种车辆信息的模型。 3.2车辆分类 利用相关算法,可将原始车辆的磁场信号转换为具有较小矢量大小的车辆特征信号,再根据前面提到的方法利用车辆的特定磁场信号进行车辆分类。每种类型的车辆对应的一系列车辆的特征信号集,计算所测得的车辆特征信号和节点内存储的车辆特定的特征信号进行比对,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相关性最大的车辆特征信号对应的车辆类型就是该车辆的类型。进行车辆识别的时候可使用最邻近法这一算法,它可以更好地提高车辆识别环节的效率与准确性。 4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路况信息监测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监测恶劣天气与道路上的情况也是至关总要的。实时监测积水、积雪、结冰、能见度低等天气情况,以及道路损坏、桥梁损坏等突发情况,将路况信息快速传送给驾驶员,确保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由于监控道路的路况参数变化较为一致,可将用于道路情况的参数监测传感器安放在各个节点上,或使用专门具有能量供应的节点用于道路状况的参数监测。其中传感器可以选择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相结合,全方位进行各项参数的监测。路况监测节点安放在路面上,用来监测道路积水、结冰情况。同时,对于车辆的监测可使用声音传感器,搭配前文提到的磁阻传感器,二者合一,既可以监测当前路况的车流量,又可以进行车辆分类操作,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5传感器网络的优化 在计算机互联网、科学家合作网、产品生产关系网和电力网络等诸多领域,都会产生小世界现象,许多实际的复杂网络既不完全规则又不完全随机,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既有类似规则网络的较大集聚系数,又具有类似随机网络的较小平均路径长度。无线网络传感器也是如此。网络编码可以实现数据发送对拓扑结构容错性,通信代价比传统的多路径容错低,但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身由于体积、计算能力、存储空间的限制,无法使用高复杂度的编码算法策略,未来网络编码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错问题的研究工作则是尽量减小编码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攻略,付诸实践。 6结语 在实际设计相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时首先应了解其他方法的优劣性,总结其实用性与局限性,其次进行新的系统设计。交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车辆分类系统以及对于路况的实时监测,可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效率性以及精准性。此外,合理地使用优化算法,优化网络编码技术,使所接收到的车辆特征信号更精确、更及时。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逐渐提高。 作者:姬婷 侯凯 张欢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岩土运输车辆管理系统开发 摘要: 分析了企业岩土外运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基于硬件、网络、Socket通讯、客户端加服务端程序、WEB技术为一体的岩土外运管理系统设计方案,采用硬件控制车辆进出、网络和Socket通讯传输设备信号、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管理车辆进出流程及存储数据、WEB程序查询各类数据报表的模式。 关键词: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RFID;Socket;道闸 某大型露天矿山年矿石开采量1500万吨,岩土运输量大,每天有数十支运输队伍作业,有400余辆车进行岩土运输工作,运输资金高达10亿元。运输队伍复杂,车辆多,其运行路线长,作业范围大,且作业内容各异,导致对车辆的管理难度很大。另外,岩土外运业务也可能存在采场内乱卸、沿途乱卸、非卸载点卸载、非上站车辆上站等问题和风险。此运输车辆管理系统的建设构架是由包括GPS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GPRS技术、Socket通讯技术、视频抓拍及存储技术、自动计量技术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组成。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采场的车辆管理水平,杜绝私拉乱卸、不按规定行驶等运输中的管理难点和盲区。 一、需求分析 (一)运输车辆流程控制 运输车辆射频技术管理车辆运行,通过RFID卡的发放对车辆流程进行控制,通过天线和PDA手持终端对RFID卡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判断运输车辆流程的正确性。 (二)运输车辆GPS定位 车辆偏移或离线行驶提醒或预警。各车队车辆行驶路线预先设定在系统中,当车辆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时,系统需要智能识别并给出报警提示信息车辆行走路线回放。对于指定时间段内,系统具有车量行驶路径回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时间起点和终点查看车辆的行驶路径和形成状态。车辆定位回传。车辆全天24小时定位,并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回传定位数据。根据行驶路线绘制新地图,由于采场内部路线不固定的特性,需要在原图基础上,绘制新地图功能。 (三)运输车辆图片及录像采集 运输车辆在驶入采场和驶出采场时需要对车辆进行抓拍图像,保存到服务器当中,需要按照时间对车辆图像进行查询。在驶入驶出采场、站台时则需要进行录像保存,并能按照时间对车辆进行查询。 (四)对运输车辆的管理 客户端管理包括车辆RFID卡的发卡管理、车辆IC卡的发卡管理、道闸的起杆落杆控制、车辆手动抓拍功能、读写器的重启连接功能、查询功能等。服务器端管理除了包含客户端的管理外,还包含用户管理、设备管理、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运行路线管理等。 (五)对运输车辆的查询 采用B/S结构,查询出车队、标段、RFID、钩机的一些基本信息,并按照车队、标段、单位、时间等条件查询出采场运量,同时能够查询出违规车辆信息及流量统计信息。 二、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分为客户端、服务器端、监控平台、图片采集、录像存储、WEB页面等6大模块。 (一)客户端 客户端是采场出入口的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五方面。一是发放管理RFID卡,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卡号,将车辆信息和卡号对应保存到系统。此卡号为车辆唯一数据确认标示。二是通过RFID读取信息错误管理,贴有RFID卡的车辆在进出口信息读取错误时,可手动修改信息。三是进行PDA存储错误信息管理,PDA上传错误或未能上传的信息修改。四是进行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违章后,不能进入或驶出采场,须做处理后由工作人员进行违章处理操作。五是实现车辆监控,实时显示车辆录像、图片信息,车辆的所属车队、违规情况、运量等基本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对车辆实时监管。 (二)服务器端 管理各个站点的设备程序,通过服务器端程序控制各个站点的车辆流程,记录车辆的运行数据,为WEB报表提供数据支撑。硬件设备控制,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自动控制道闸的起落、LED的信息显示、客户端页面的车连信息。流程处理,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判断车辆的流程状态,存储车辆的流程信息。 (三)监控平台 实时监控车辆、各个站点的车辆状态、车辆运量、站点流量,并输入采场车队、标段、钩机的基本信息。 (四)图片采集 各个站点车辆图片采集程序,通过地感线圈,判断车辆进出,抓拍车辆图片,对违规车辆进行图片对比,做出相应处理。 (五)录像存储 采用磁盘阵列对各个站点录像进行存储。 (六)WEB页面 基本信息显示,显示RFID卡信息、车队信息、标段信息、钩机信息。车队运量统计,按照车队、时间段显示车队的整体运量。标段运量统计,按照标段、时间段显示标段的整体运量流程运量统计,按照车辆流程、时间段显示车辆流程的整体运量。钩机运量统计,按照钩机号、时间段显示钩机的装载量。PDA扫描统计,按照PDA编号、时间段显示PDA扫描运量。违规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车队的违规次数及违规车辆详细信息。流量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各个站点的流量数据。 三、结论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对岩土的私拉乱卸起到了监控效果,保障了矿石的安全,管理者通过实时的查看采场生产数据,指导矿山生产,对矿山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毛志宇 张正 曹玉志 单位: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机电检修分公司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摘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车辆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中得以普及,单位的车辆数目已经远远不止简单的几辆,与此同时就产生了车辆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问题。该问题涉及到车辆的档案管理;驾驶员档案管理;车辆(维修费用、洗车费用、养路费、燃料费用等)管理;车辆使用管理和交通事故管理等。如何对一个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进行合理分配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所以该系统对于一个用车单位来说,不但可以对车辆的使用进行合理的管理,而且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对单位车辆责任到人,费用清晰,避免责任混乱、费用虚假等一系列相应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车辆的逐年增多和车辆的信息增加,车辆的管理不能够由传统的人工管理来进行管理,所以必须运用到计算机来进行管理。本车辆管理系统的完成就是基于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既方便实现车辆信息的查询,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重复利用性。 关键词: 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在全球信息化、系统化的今天,有关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受到关注。于日常管理中实现车辆的高效管理,对提升生活效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对各类车辆进行管理是为一项庞大的工作工程。此时采用可靠可行的管理系统,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1.1框架的建立设计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两点原则,即经管原则与管理原则。对于企业而言,经管是核心,于车辆管理方面亦需灌注此一核心原油。管理原则可想而知,众多不同型号、不能功用的车辆管理,需以精减实际管理工作,使管理有循、有序进行,为广大车辆及车主提供可靠管理服务。车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接入层,主要负责管理车辆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接;二是业务层,即为车辆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处理层,通过对数据进行访问来处理业务数据,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按照设定程度来完成业务需求;三是数据层,此一层为为整个车辆管理系统提代数据支持与数据管理的作用。保证内外部的数据对接,及时了解各程序信息,方便有效管理。 1.2B/S方式设计 于车辆管理系统中采用此项方式来处理功能方面的设计,让管理人员能直接通过设定的用户名与密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对系统中的信息交互、轨迹回放、超速报警、车辆定位等实现统一管理。 1.3信息设计 信息时代下,对车辆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车载终端部署在监控车辆上,车载终端通过GPRS/SMS等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把车辆的定位信息上传,接收来自于车辆管理平台的指令。车辆管理平台的设计,通过VPN或Internet方式接入联通网络,完成与车载终端的数据通信。物流企业IT系统与车辆管理平台通过内部数据接口通信方式,实现数据同步。 2车辆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 2.1实时监控,定位追踪 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监控与调看,并能实现定时发送、超速报警,需要管理系统备以电子地图,与车载终端进行数据链接。车载终端将数据传入管理系统中,使管理人员能通过电子设备直接观察到车辆情况。此一系统还实现了盲区补报功能,完美弥补了管理系统的不足,而且由车载终端设置的定时传送功能,让系统能准确且快速到到相关车辆。实现对移动车辆的追踪,车主在突遇紧急情况时,开启数据终端并可实现超速报警。 2.2回放与条件定位功能 车主在需要调查车辆历史轨迹时,通过管理系统并可查找到车辆何时、何地的行车轨迹,而且还能通过暂停与放大等功能进行细致观察,反复察看。于条件定位方面,车主只需车牌号或终端SIM便可对车辆进行区域性的查询,先通过大致地图来查找出确定区域,再通过区域点查找出车辆,此种查询方式可在车辆无法定位(或不方便定位)时准确找到车辆所在区域。 2.3手机查车与远程监听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信息工具,实现手机对车辆的监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管理系统于手机上装载专业软件,并可完美实现这一功能。同时,手机的便携特点让对车辆的远程监听与监控变么更加便捷,还可于远程情况下通过手机对车辆进行控制。当车辆发生紧急事件时,超速报警后可利用手机对车辆进行持续监听,为警方提供可靠情报。 2.4违规警报功能的实现 由于车辆的增多,国内交通愈加复杂,许多车主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记录下各类、各段的违规开车、停车规定。通过车辆管理系统,车载数据终端能够及时提醒车主可能发生的违规事项。另外,当车主在车内时,外部发生紧急事件,可将车辆设置为防状态,以避免危险的发生。当车门被正常开启后,设防状态将自动解除,保障安全同时亦比较方便。而当车门被非法开启时,系统当会自动报警。 2.5实时调度与信息上传功能的实现 车辆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一辆或多辆车进行实时的调度处理,通过下达命令让车辆得到更好的管理,尤其对车队而言,方便许多。现代社会信息更换加快,车载终端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及时更新与下载功能,为车主提供更大的便利。 2.6主机电源断开报警功能 当主机电源被切断时,由备用电池供电,车载终端继续工作,同时上报中心主机电源被切断警情,并自动作好记录备查。 3结语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实现车主对车辆实行高质且方便的管理,一般此类管理系统是由企业设计并提供给车主,其中除安全管理外,还有车辆损坏、维修方面的管理作用。人们对车辆的管理包括了方方面面,安全属于第一位,因此在设计管理系统时,设计重点也应放在安全上。如,安全驾驶、行车安全、发出警报、及时报警、实时监控等。而维修与售后保障是消费者后期比较关心的问题,管理设计需要将其也考虑进其中,力求帮助车主解决车辆问题的同时,减少车主等待时间,注重效率。 作者:杨勇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将工作流技术的理念是使用于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需要对整个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流程等进行了解,然后针对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和简化过程的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快速和简单的目的,从而最终设计出工作流技术状态的车辆管理系统。 关键词: 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管理内容;系统设计 一、前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广泛推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使用非常广泛,鉴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简单、快速和过程简化等特点,将其使用于工作流技术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是非常好的突破。要将计算机技术快速的特点融入进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 二、车辆管理的过程和内容 一般在对于工作过程中涉及交通出动以及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频繁的公司,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都会有公司出资购买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并且歪了方面车辆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都会在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车辆运行管理处。或者是某些专门从事车辆管理和出租调动的公司就乎更加注重车辆的协议奥分配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因此对于车辆频繁出入使用的单位,该单位一般都会对车辆等进行管理,就是实施车辆运行管理。车辆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协调车辆的出入库的等级,结合下达的车辆使用的命令和需求以及车辆的运行情况等对车辆进行合理的分诶管理和维护,协调每一项使用车辆的需求管理。因此为了是单位的车辆运行管理工作卡站更加顺利,同时为了便于该单位在车辆的使用和维护等等方面的支出和成本使用情况等,都需要对车辆的使用济宁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在车辆的使用中,车辆的购置、车辆的司机配置、车辆每次出入库的运行状态的检查,以及车辆每次使用的申请流程和相关油量的耗费,包括车辆损耗知乎的维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等,都是车辆管理处需要统一关注和管理的内容。为了更方便的对以上内容进行协调管理。保证每次车辆出行管理的正常和满足每次单位对于车辆使用的需要,更需要在整个单位建立起能够统一管理的车辆运行管理制度,方便车辆的使用和公司成本计量等。 1、申请用车的规范统一管理 车辆运行管理是为了实现车辆出入入库与使用的便捷化管理,协调和满足社会对于车辆的使用的需求,因此当车辆运行管理出的车辆要投入使用,首先观露出需要收到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如需求车辆的数量、车型等等;然后又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根据现有在库车辆的登记使用情况以及该车辆的可运行情况等进行协调综合安排使用,若车辆的情况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则给予该申请同意车辆的使用,若不同意使用申请,需要对申请者做原因报告等。如果最后车辆管运行管理处同意车辆的使用申请,则需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为每辆车配置司机以及结合车辆使用申请中陈述的情况,对于车辆出行需要使用的油量和费用等进行规划,避免车辆过度消耗单位的车辆管理运行成本。 2、车辆维护的规范统一管理 因为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零件等会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出现损耗和消耗,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以及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性等,车辆运行管理处需要定时结合车辆的消耗情况等,对车辆进行维护工作。要进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首先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陈述理由,得到同意后,由相关车辆管理者或者是管理部门出具同意车辆维护的郑敏,然后再将车辆提出库,进行专门的维修和维护工作,而相关车辆的维护记录等都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登记在案。 三、设计车辆管理系统 针对于如今社会对于车辆使用需求的逐渐增加,因此对于车辆管理单位来说,实现便捷化、快速化的车辆管理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设计和使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管理系统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实现车辆管理和用户用车需求之间的数据连接,简化用车申请中的流程设计,通过数据化信息直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申请,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的人员直接进行在线处理,及时反馈申请通过情况。 1、引擎运行 基于工作流的引擎运行和设计主要为便于系统管理开展业务流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和进行改变和变动的方面。将工作流引擎的核心设置为数据模型,传输的数据中要包含工作流的名称和所需要处理的对象及业务等信息数据。通过传输数据信息的方式,使相关机构及时获取工作流服务对象信息、工作流状态的关联对象以及相关信息等。以此来完成用车申请以及审批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信息等实现便捷和快速获取,并且能够随着信息读取的情况等,判断当前进行流程等,从而对申请审批答复得时间等尽心估计。 2、用车申请设计 原有的用车申请的流程相较于而言比较复杂,中间部门职员、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主管等人员,在流程上比较复杂,使得用车申请的请示和审批到配置出车等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简化车辆使用申请的过程等,都可以实现在先审批的状态,在单位内部建设其计算机数据系统,用车申请等流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而做出申请人也可以根据数据读取传输状态等,知晓用车申请答复的时间,以便进行后续的安排。 3、车辆维修设计 车辆的维修和维护工作申请和审批流程中,主要包括部门申请人、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管理者等。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线信息数据传送的方式来实现申请流程的快读和简单化,通过最初在线提出申请,由部门管理者答复,之后工作流状态转向车辆运行管理处,由管理处职员进行处理,最后当工作流状态转为车辆维修情况审批答复时,则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管理者负责。 四、结束语 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办法对于一个车辆运行管理单位来说,是一个改善车辆运行管理当前冗长、复杂的申请和使用流程的重要办法。结合现代化高效、快速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建立无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建立和实现,还需要及时吸收和使用现代化新型技术。 作者:张静宇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车牌识别技术车辆管理系统应用 1国内现状 当前现有车辆管理系统中,在车辆管理的介质上,有传统的接触式介质(如磁卡、条码卡等),也有新型的非接触式管理介质,如RFID技术和车牌图像识别技术等。目前国内在车辆识别技术里面,主要有所列的三种主流识别技术:(1)卡识别技术。接触式IC卡通过触点与读写器联接以获取能量并进行数据交换,它在功能、信息保密性与存储容量方面具有优势,适合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有车辆进出、门禁、考勤、消费等多领域的应用。但是用户需要每次进出时,都要停车、刷卡,所以效率比较低。而且IC卡存在使用寿命短,易折损等缺点。(2)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发射无线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系统包括射频卡,读卡器和数据处理终端三大部分。用户可以不停车、不摇窗的快速通过实现识别。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也可以正常工作,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降低人工管理费用。但该技术所需射频基站和射频卡费用较高,不能实现核对车、卡是否一致,会出现漏收、误收等现象。(3)车牌识别技术。利用车辆的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能够检测到受监控路面的车辆并自动提取车辆牌照信息(含汉字字符、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及牌照颜色)进行处理的技术。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干预少,通行效率高,灵活性好,系统稳定性好等优势。此外,用户能够实现自定义车辆进出权限,收费标准等内容,实现车辆的智能管理、集中管理和监控。而且车辆在进出时都会抓拍图像并存档,这样,不仅杜绝“一卡多车”的行为,也记录了车辆的运行轨迹,更加安全可靠。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识别率一般为97%左右,车牌识别不出来的车辆,需要人为干预进出。 2车牌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车牌自动识别以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基础,对摄像机所拍摄的车辆图像或者视频序列进行图像采集分析,从而确定牌照在图像中的位置,并进一步提取和识别出文本字符,在显示屏直观地给出识别结果,可实现车辆进出的智能管理。其硬件基础一般包括触发设备(监测车辆是否进入视野)、摄像设备、照明设备、图像采集设备、识别车牌号码的处理机(如计算机)等,其软件核心包括车牌定位算法、车牌字符分割算法和光学字符识别算法等。车牌识别过程包括车辆检测、图像采集、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字符识别、结果输出等几部分。车牌识别通过对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来完成车牌自动识别功能。当车辆检测部分检测到车辆到达时触发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当前的视频图像。车牌识别单元对图像进行处理,定位出牌照位置,再将牌照中的字符分割出来进行识别,然后将车牌识别的结果输出。 3系统设计方案 3.1功能需求 针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进出车辆管理的功能需求,决定采用车牌识别技术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此系统实现校园车道入口及出口管理设备自动控制,通过计算机的图象处理和自动识别,对车辆进出的安全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可有效地控制学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更好地维护校园的教学科研环境。设计功能包括:(1)基于车牌识别技术进行车辆进出管理,实现对车辆管理中的各种控制参数的设置、并可以进行分类查询和打印统计报表;(2)具有收费管理功能,具有按时、按次、分时段、分时、不收费等多种计费标准,并具备出口收费模式、中央收费模式、自助缴费管理;(3)所有车辆进出时间、状态等详细信息,均形成系统日志记录,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问题查证;(4)支持异常处理,支持脱网运行,断电处于常开状态;(5)支持电子语音和LED显示。 3.2硬件系统 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主体采用TCP/IP以太网技术组网结构。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远距离读卡器、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自动道闸、出入口控制机、高清摄像机、LED显示屏、B/S终端管理计算机、LED显示屏信息提示等设备。其中数据中心服务器主要安装车辆管理软件,覆盖师生的基本信息及车辆信息,并和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自动更新师生变更信息。校园车辆管理的需求示意图如图3所示,师生驾车靠近位于校园大门出入口处的区域时,当车辆经过地感线圈后,高速摄像机启动图像抓拍,对车牌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并与数据库中登记的学校教师车辆车牌数据比对,若属于内部有效车牌,LED显示屏提示进场车辆的车牌信息,道闸自动抬起放行车辆,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若使用权限过期时,LED显示屏显示过期车辆提示,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若不是内部有效车牌时,LED显示屏提示外来车辆,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再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如需收费管理,出口处的摄像机会自动提取车牌,按照设定的计费规则自动计费,进行费用收取。 3.3软件系统 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车辆进出控制模块、数据同步接口、用户车辆管理模块、后台权限管理模块、决策辅助支持模块。其中,车辆进出控制模块通过车牌识别技术来设置摄像机、车牌识别设备、栏杆控制设备的相关参数,通过摄像机识别结果来控制开关阀进而对车辆进行出入控制。同时,岗亭管理人员还通过终端管理计算机可以手动控制车辆进出和查询车辆信息。LED显示控制可以将摄像机识别到的车牌和通过服务器查询到的车辆信息发送到LED屏幕进行显示。数据同步接口: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公共数据库提供师生的基本信息给车辆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将车辆牌照号码、出入时间等进出记录提供给公共数据库。用户车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车辆信息数据维护,由于系统已经和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步,师生的基本信息已经获得,所以只需要维护师生的车辆信息和单位用车及临时用车信息即可。后台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定义校门出入口的基本信息,配置车辆管理信息,备份和管理数据库和设置操作员权限,其中操作员权限包括操作员系统管理权限、岗亭操作员终端权限等。系统的权限分配支持分级授权,这样,即可以给不同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同的进出入口的权限,已经获得权限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分配给其他人员不高于自己的权限。决策辅助模块:可以查询车辆进入的记录,查询师生的用车信息,统计分析校园师生车辆的进出情况、外来车辆进出情况等。根据车辆进出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可以为车辆的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4结语 基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的识别设备和灵活性的管理软件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和出入管理,简化了车辆进出的管理手续,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陆管理软件进行车辆管理和信息统计,为校园有序提供了依据支持。车牌识别技术未来也会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田丽 刘春瑞 翟鸣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车辆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1功能分析 山东金阳矿业集团是一家集煤矿、热电、建材、经贸等为一体的中型企业,拥有七个子公司。为加快“数字化矿山”建设,推进管理信息化,运营市场化,辅助专业化,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对车辆的管理就显的特别重要。 2用例分析 系统包含四个不同的角色:系统管理员,子公司填报员,部门领导审批人,派车还车人。 3静态结构分析 在用例模型的基础上,抽象出了车辆管理的静态模型(即类模型)。 4动态结构分析 车辆管理系统包括了申请、多级审批、领车、还车等多个步骤。子公司填报员填报车辆申请单后部门领导审批各自子公司的申请信息,然后分管厂长审批部门领导审批通过的信息,办公室审批分管厂长审批通过的信息。办公室审批通过后派车人派车,派完车系统会提示对应申请人去领车,另外用车人回来后还要到派车人那里还车。 5逻辑数据库设计 通过分析,确定了车辆管理系统所用到的实体,并用ER-win设计出了数据库的实体关系图。根据数据库逻辑模型,使用自己定义的数据字典,用Erwin的正向工程,将逻辑数据库模型转化为物理数据库模型。 7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采取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的三层架构,基于B/S模式进行软件设计。在这种结构模式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成本。 8系统实现 系统利用.NET平台开发。页面上半部分是车辆申请的填报,下半部分是管理页面,是对已填申请信息的修改、删除、查询,审批等功能。 9结束语 车辆管理系统是山东金阳矿业集团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整个系统设计从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程序、用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适用于B/S模式,建立了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和数据库结构,将触发器、存储过程、约束、规则、事务等应用到数据库设计中,加强了后台的功能和效率,对数据库的安全进行分级、分类设置并加以科学管理,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冗余少,具有更高的数据一致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郝桂明 李栋 于璇璇 单位:山东金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阳煤矿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小区车辆管理系统设计 传统的住宅小区机动车辆管理多为人工管理或使用IC卡管理系统,在车辆进出小区的高峰时段会出现排队时间长甚至拥堵的现象[1G3].本文所述基于STM32和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该系统是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作品的一个测试应用子系统,在系统测试和管理中侧重于过程管理,体现了“创新以人为本,创新之根在实践”的宗旨[4G5],对学生的知识融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系统总体设计 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由STM32最小系统版(CorteGxM3内核)、RFID模块、L298N电机驱动模块、红外检测模块、语音模块、LCD显示模块等组成。小区需要管理的车辆分为两类:一是临时车辆,车辆进小区时由保安发放临时卡,车辆出小区时将卡收回;二是小区内部车辆,配有电子标签(内置有射频卡),进出小区采用RFID识别.当配有电子标签的车辆驶入RFID读写器的感应范围时,电子标签向RFID读写器发送射频卡信息,读写器判断射频卡的有效性,如有效,则获取射频卡的ID号,并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若不符合条件,则拒绝放行,同时给出告警信息和出错提示信息;若符合条件,则给入口控制器一个有效信号,抬起电动栏杆让车辆驶入.当红外车辆检测信号出现“有车—无车”变化后,将电动栏杆放下,完成一次放行车辆的过程(见图2).由于射频卡与读写器的信息交换距离可达数十米,所以当车辆到达入口时,电动栏杆已经抬起,大大减少了驶入小区车辆的查验时间[6G8].车辆驶出小区的过程与驶入类似,但需要与驶入时的信息比对。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2.1STM32控制模块及RFID射频模块控制模块采用CortexM3内核的STM32嵌入式控制芯片,该芯片具有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特点[9].STM32控制模块通过接收红外检测模块发送的信号确定车辆相对栏杆的位置,接收射频模块的信息,并与系统存储的数据进行比对.当满足放行条件时,便向电机驱动模块发送指令,使栏杆抬起或落下[10].RFID射频模块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DSM300模块组成.电子标签放置在车辆上,存储着该车的相关信息.DSMG300模块工作在2.4~2.5GHz微波段,内置天线,有效识别半径8m;若安装高增益外置天线,最远识别距离可达50m.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和数据的交换[11G12]. 2.2红外对管模块红外对管是一种红外线收发的开关管,接收管在接收和不接收红外线时,电阻差别很大,利用外围电路可以输出高(低)电平供嵌入式处理器识别,从而实现智能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电位器改变识别距离.本系统中使用的红外对管最远可以识别50cm的距离[13G15].系统中使用了4个红外对管模块,入口、出口各2个,用作抬杆和落杆的开关控制.红外对管模块的out端分别与嵌入式处理器的PE口的0—3号引脚相连(见图3).当接收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时向嵌入式处理器发送一个低电平,嵌入式处理器相应的标志位被置位为“1”,当条件符合时向电机驱动模块发出抬杆或落杆信号. 2.3语音模块语音模块自带微处理器和语音芯片,可以方便地进行语音录制、存储和播放.语音模块的工作分为两步:(1)通过下载软件向语音模块内部下载“欢迎光临”、“一路顺风”等语音信息并储存;(2)当嵌入式处理器接收到车辆驶入或离开信号时,即通过嵌入式处理器的PB0或PB6口,向语音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写“0”,外部连接的直流音响设备会播报语音。 2.4电机驱动模块小区车辆管理系统使用的是L298N双H桥直流电机驱动芯片.驱动部分供电范围是+5~+35V,峰值电流是2A,最大功耗是20W,以电机驱动模块给直流电机供电[16G18],通过管脚电平可设定其工作状态(见表1).当微控制器成功接收到DSMG300的数据时,它就检测红外对管的信号.若红外信号把有车辆通过的信息返回给接收管,微控制器即向电机驱动模块发送电机正反转指令,让入口或出口的栏杆抬起或落下. 3系统测试 首先对本系统软硬件做整体功能测试.在DSMG300模块、STM32控制模块、红外对管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语音模块、LCD显示模块的功能均实现后进行性能测试,对RFID模块接收电子标签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和模型车通过门闸的时间进行了测试.(1)分别在模型车放置两张不同的电子标签,进行多次测试,RFID射频模块接收到这两张电子标签信号的频次随距离变化的数据如表2所示.此频次可表明信号的强度.数据表明,电子标签2比电子标签1信号强,有天线识别距离更远.(2)测试模型小车通过入口的时间数据如表3所示.测试时小车速度约为3m/s.测试结果显示,从1号红外对管接收到模型小车进入门闸区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到电机驱动模块发出抬杆信号并使栏杆完全抬起的平均时间值0.62s,从2号红外对管接收到模型小车通过栏杆后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到电机驱动模块发出落杆信号使得栏杆完全落下的平均时间为0.75s,而模型小车通过门岗的平均时间为3.34s.可知系统达到预期要求,模型车能以较快的速度通过门闸,可有效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4结束语 基于STM32和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功能,例如与停车收费系统互联.在系统开发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促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作者:徐桂敏 王改芳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基于.NET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在分析本单位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结构及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ADO.NET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开发了一套运输车辆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NET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为此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占有不可预估的地位,企业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两化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1 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系统实现 1.1 开发背景 公司原油采购部每月有近500多车的乙烯原料采购任务。而公司缺乏一套信息系统对汽车运输任务的分派、装载、运输、油品品质检验、到站排序、卸车等进行监控管理。目前公司原油采购部在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 1) 派车时不能实现对车辆运输资质、本次运输的油品和上次油品是否可混做出预判断。 2) 车辆装载完货物后,驻点人员用电话、短信或传真方式告知原油采购部,工作繁琐,所报信息容易出错。 3) 按照运输的相关规定,无备案车辆,不允许做油品运输;备案车辆长时间无运营任务,需要重点对所装油品做分析检查,目前人工完成检测核对工作。 4) 卸车完毕后,根据过磅重量人工对该车是否超重做出判断,不能从源头杜绝车辆超载情况。 5) 日车辆装、卸信息,用EXCEL完成日报和月报。数据量庞大,工作繁琐,容易出错。 在充分了解油品车辆运输业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系统使原油采购部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其处理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便于动态查询,实时监控,提高决策水平。 1.2 开发软件技术 在应用层面上,运用技术,以及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 平台应用程序Visual Studio为开发环境,结合若干服务器组件创建B/S模式的应用程序,使所有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WEB浏览器访问。 在数据层面上,为系统建立专用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数据存应用程序主要通过方式存取数据。并且易于使用、高速度、低内存支出和占用磁盘空间较少,支持用于建立基于客户端/服务器和 Web 的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1.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利用ORACLE数据库,使用PL/SQL Developer工具创建系统所需数据库文件, 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系统数据库命名为YYCGB。考虑到系统的实际需要,系统至少需要以下数据表。本系统数据库表一律采用汉语拼音的首字字母作为该项代码。 1) 承运商信息表(YYCGB_CYS) 承运商代码 承运商名称 经营许可证 法人等信息 2) 车辆信息表(YYCGB_CL) 车辆代码车辆标准 车辆净重 车辆毛重 车辆保险日期等信息 3) 装车信息表(YYCGB_ZC) 装车日期 油品 装运地点等信息 4) 卸车信息表(YYCGB_XC) 卸车信息 油品 卸车 5) 用户信息表(YYCGB_USE) 用户组用户名密码权限等 本系统共设计数据表13个,并根据数据库的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的要求,为表设置主键、外键和索引,并创建表间关联。 1.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图1为系统功能图。 本系统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基础信息、装车信息、卸车信息、统计查询、文件中心及系统维护。 基础信息包括承运商、车辆、乙烯原料、单位信息、月计划录入和运输理论天数录入。此部分主要功能是维护基础信息,为后续的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装车信息包括派车计划、装车信息录入、装车信息修改和打印装车磅单。驻点人员根据派车计划装车,将装车信息录入系统。 卸车信息包括待卸车信息、卸车信息录入、卸车信息修改和打印卸车磅单。卸车信息由卸车点人员录入。 统计查询包括两部分,分别为报表和查询。报表有日报、月报和频次。查询有理论运输天数查询、承运商查询、车辆查询、装车信息查询、卸车信息查询、用户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实时查询。 文件中心包括上传文件和文件查询两部分,管理员可将相关制度、通知等各种文件上载到系统中,方便用户和驻点人员查看,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系统维护包括系统设置和用户管理两部分。系统设置具体分为模块管理、用户组管理和代码管理,用户管理具体分为用户维护、口令修改和系统日志。 1.5 主要功能流程逻辑 1.5.1 基础信息录入 基础信息模块录入车辆、承运商、月计划等信息,为装车信息,卸车信息,车辆监控,统计查询提供数据源。 1.5.2 派车及装车逻辑 按照公司下达的乙烯原料月配置计划进行配车,安排车辆到指定炼厂或油田采购乙烯原料,配车计划下达后,由承运商安排相应车辆运输乙烯原料;车辆到达目的地后联系装车,装车完毕,由驻点办事处人员在系统中录入车号,系统自动带出相应车辆基本信息,包括所属承运商、车辆标重等信息,同时录入油品,毛重,装车铅封号等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系统自动计算出净重,判断此车是否超重,若超重,给出提示。 1.5.3 卸车逻辑 车辆即将到达厂区前,进行卸车自动排序。车辆到待卸点后,原油采购部录入待卸车信息。卸车时,承运商车辆进行车辆毛重称重,查看铅封并卸车,卸车完成后填写相关信息,生成卸车单据,并检查是否超重,若超重对话框提示。供货商运输车辆到达厂区后,需先到原油采购部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审核并通过后,由原油采购部人员录入车辆基本信息,完成后进行后续卸车操作。 2 结论 乙烯原料运输车辆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乙烯原料运输车辆信息的共享,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加快业务处理进程。能够理顺和规范车辆调度流程,消除大量的人工劳动,实现车辆管理的规范化。能够加强内部控制,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对每一环节存在的问题可以随时反映出来。实现供应商信息、车辆信息、车辆保险、日报表、月报表、车辆监控信息综合集成,使决策层能够及时得到动态的车辆运输数据。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 摘要:基于车辆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提出了引入RFID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的车辆管理模式和手段,设计一套既能有效实现车辆日常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又能有效监控车辆进出公司的车辆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车辆管理水平,杜绝公车私用,规范用车。 关键词:车辆管理; RFID技术;指纹识别技术;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138-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对于拥有一定数量车辆的企业,车辆管理成为他们日常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公司内部的车队车辆调派信息以及油料管理、维修管理、年检管理等,仍然通过电话、纸张表单等传统的方式实现,效率低下、费用高。而且,很难实时掌握公司车辆的使用情况和杜绝公车私用,倘若员工驾驶公司车辆在外发生交通违章违规或事故,这难以跟踪和追究责任。另外,公司大院内车辆的防盗安全管理也是很重要的管理工作,需要监控跟踪进出公司的所有车辆,包括公司车辆、员工的私人小车以及来访人的车辆。目前已有很多车辆管理系统[1,2],但无法完全满足公司的车队管理。所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设计一套既能有效实现车辆日常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又能有效监控车辆进出公司的车辆管理系统,以提高车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杜绝公车私用,规范用车。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 本系统的需求包括两部分,一是车辆日常信息管理,二是车辆进出管理。如图1所示。 车辆日常信息管理要求:通过系统能录入和查询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车辆油料、维修、保养、年审、违章等信息;能在网上用车申请和批示,方便车辆调派;能统计和查询车辆使用的历史记录。 车辆进出管理要求:要求准确记录哪个员工何时开出某辆车和何时还车,其车辆的保管责任由此员工负担;驾驶任何车辆(公司车辆、员工的私人小车以及来访人的车辆)都要在公司大门通过系统的安全验证。 所以系统功能包括车辆日常信息管理功能,车辆进出管理功能两大部分功能组成。 1.2 系统结构 系统由后台应用系统、车辆管理员操作、查询和用车申请操作、出车/回车登记、车辆进出登记等几个部分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1) 后台应用系统:包括后台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服务器,是车辆管理系统的核心,接收和处理前台应用程序的请求、发送反馈信息、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2) 车辆管理员操作:使用前台应用程序界面录入和查询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车辆油料、维修、保养、年审、违章等信息,网上用车审批和用车调派。管理员采集驾驶员指纹数据和制作代表车辆身份的ID卡,并录入系统。 3) 查询和用车申请:各部门的员工使用前台应用程序查询车辆状态和用车申请。 4) 出车/回车登记:驾驶员出车和回车时,使用前台应用程序和ID卡-指纹采集器进行出车/回车登记,以建立和解除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的信息绑定。 5) 车辆进出登记:公司车、员工私人车、外来车的进出公司需在公司门口刷ID卡,以记录进出信息。其中,员工开私人车或者外访人开车的进出公司时使用临时卡,员工开公司车辆进出公司时要使用具有唯一代码的车辆ID卡。 2 RFID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及其在本系统的应用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的数据处理。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标签,二是阅读器,三是天线。从工作频率不同,RFID系统可分为低频系统(30-300KHz)、高频系统(3-30MHz)、超高频系统(300MHz-3GHz)和微波系统(2.4GHz以上)。依据实际需求,本系统选取低频系统。在公司大门部署读取ID卡(125KHz)的阅读器,当驾驶员开车进出公司时读取代表车辆身份的ID卡。另外在公司大楼里部署一台或多台ID卡阅读器,用于出车和回车登记。 指纹识别技术[4]是利用人体指纹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取像设备获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从中抽取特征值进行特征匹配,最终实现指纹识别。本系统应用指纹识别技术来识别开公司车辆的驾驶员身份。在出车登记时,驾驶员需要通过指纹识别验证身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盗用别人身份开公司车辆进出。 3 系统工作原理 本系统两大功能模块可单独运行使用,其中车辆日常信息管理部分用于实现录入和查询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车辆油料、维修、保养、年审、违章等信息,网上用车审批和用车调派等;车辆进出管理部分用于验证车辆身份和监控车辆进出。然而,系统重点要解决的是如何确定谁驾驶公司某辆车进出公司以及其准确使用时间。 本系统使用具有唯一编号的ID卡代表车辆身份,使用人体指纹代表驾驶员身份。当公司的部门或班组要使用公司车辆时,先在系统中查询车辆状态并申请使用未被分派的车辆,等审批后去领汽车钥匙和车辆ID卡。在出车前,要在系统中做出车登记,即在系统中选中出车登记功能并使用ID卡-指纹采集器刷车辆ID卡和扫描驾驶员指纹,系统验证通过后建立驾驶员和车辆信息的绑定和生成一条出车登记记录。这样,该驾驶员驾驶车辆进出公司经过门口时在ID卡阅读器上刷车辆ID卡,系统就自动获取该车辆信息以及驾驶员信息,并记录进出时间。如果该驾驶员办完事需要交还车辆时,需要在系统作回车登记,这样可以解除驾驶员与车辆的绑定,车辆变成待分派状态。这样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哪个员工何时驾驶某辆车进出公司,便于跟踪车辆使用情况。 在系统里详细地记录车辆的申请使用、批复调派、出车信息、回车信息、进出信息等等,能让管理员实时地掌握车辆的动态、保障车辆的防盗安全、跟踪和追究责任以及杜绝公车私用。 4 总结 本车辆管理系统既能实现车辆调派、用车申请油料管理、车辆和驾驶员年审台帐等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又能有效监控车辆进出公司。通过引入RFID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能准确记录公司车辆使用情况,让管理很容易跟踪查询某辆车被某位员工何时驾驶进出公司,这样既能自动记录,无需人工手续,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又能保障车辆的防盗安全和杜绝公车私用,规范用车。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浅谈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管理系统 摘 要: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技术有了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有关车辆管理的问题也愈发突显,此时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车辆识别信息是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管理系统,对于有效地管理交通提供了更多可执行性以及效率性,对交通管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传感器网路;车辆管理;系统 1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车辆识别技术简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节点大量部署于被感知对象内部或附件中。这些节点通过自身组织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以协作的方式实时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的信息,通过多跳的方式经由汇聚节点链路将整个区域的信息传送到远程控制管理中心。正是由于以上途径,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资源有限、网络规模大、覆盖面积广、拓扑结构相对稳定、感知数据冗余度强、干扰更强等特点。 由于每种车辆的物理参数(如长宽高、颜色等)皆不相同,则需做好有关车辆类型的分类。车辆识别将车辆划归为实现分好的类别,采集多个车辆参宿作为样本,根据事先划分好的车辆类别,将隶属于同一类别的车辆信息进行汇总。其中车辆的分类精度是评价一个车辆识别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生活中,通常根据不同的交通应用采用不同的车辆分类方案,现较流行的分类方案是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的车辆分类方式,其分类的侧重点是车辆的车轴数。 2 时下的车辆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环境与光线的影响大 目前使用的车辆识别方法大多为应用图像技术、感应技术等方式进行车辆的分类,其中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识别率可达90%以上,但是上述方法仍存在局限性,比如环境以及光线的影响,同时,车辆上喷涂的漆料也会对于车辆识别产生影响。 2.2 造价高、覆盖面积小 目前的车辆识别系统的安装成本以及维护费用很高,且耗能较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其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其覆盖面积小,不利于大范围使用以及大规模部署。 2.3 大型车辆对结果的影响 在交通管理以及研究中,譬如卡车、大型货车这种大型车辆也会对于结果产生影响。大型车辆体型大且速度低,对于公路的容量检测、环境评估会产生影响,同时会对车辆的分类统计精度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 用于车辆识别的信号分析及车辆分类 3.1 用于车辆识别的磁信号分析 第一,磁场信号的方向性特征。由于地球的磁场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倾角和幅度,但是这仅限于大的范围而言,在很小的范围内,在同一行驶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磁阻传感器节点测量的车辆信号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根据计算,在磁力线与地面所成角度为65°左右时,车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行驶方向所测量到的磁场特征差距较小,进一步从理论上说,利用无线节点测量的磁场信号进行车辆分类是可行的。 第二,磁场信号的偏移特征。将磁阻传感器节点安置车辆底部的不同部位,所测量的磁场强度不同。从理论上讲,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在测量车道上放置一排节点,将各个节点的测量数据进行结果对比分析,找到数据中相关性最大的数据,便可以作为最终测量数据进行识别。 第三,车辆的磁场特征。每种车辆都有其固定的相关特征,不同类型车辆的磁场信号特征也不尽相同。前文提及,车辆识别技术是通过磁阻传感器测量的车辆特征信号,与每个节点内存储的每种车辆特定的信号进行比对,其中关联性最大即实际测量数据。在此操作之前,应先制定车辆识别算法来获得每种车辆信息的模型。 3.2 车辆分类 利用相关算法,可将原始车辆的磁场信号转换为具有较小矢量大小的车辆特征信号,再根据前面提到的方法利用车辆的特定磁场信号进行车辆分类。每种类型的车辆对应的一系列车辆的特征信号集,计算所测得的车辆特征信号和节点内存储的车辆特定的特征信号进行比对,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相关性最大的车辆特征信号对应的车辆类型就是该车辆的类型。进行车辆识别的时候可使用最邻近法这一算法,它可以更好地提高车辆识别环节的效率与准确性。 4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路况信息监测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监测恶劣天气与道路上的情况也是至关总要的。实时监测积水、积雪、结冰、能见度低等天气情况,以及道路损坏、桥梁损坏等突发情况,将路况信息快速传送给驾驶员,确保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由于监控道路的路况参数变化较为一致,可将用于道路情况的参数监测传感器安放在各个节点上,或使用专门具有能量供应的节点用于道路状况的参数监测。其中传感器可以选择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相结合,全方位进行各项参数的监测。路况监测节点安放在路面上,用来监测道路积水、结冰情况。 同时,对于车辆的监测可使用声音传感器,搭配前文提到的磁阻传感器,二者合一,既可以监测当前路况的车流量,又可以进行车辆分类操作,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5 传感器网络的优化 在计算机互联网、科学家合作网、产品生产关系网和电力网络等诸多领域,都会产生小世界现象,许多实际的复杂网络既不完全规则又不完全随机,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既有类似规则网络的较大集聚系数,又具有类似随机网络的较小平均路径长度。无线网络传感器也是如此。网络编码可以实现数据发送对拓扑结构容错性,通信代价比传统的多路径容错低,但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身由于体积、计算能力、存储空间的限制,无法使用高复杂度的编码算法策略,未来网络编码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错问题的研究工作则是尽量减小编码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攻略,付诸实践。 6 结语 在实际设计相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时首先应了解其他方法的优劣性,总结其实用性与局限性,其次进行新的系统设计。交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车辆分类系统以及对于路况的实时监测,可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效率性以及精准性。此外,合理地使用优化算法,优化网络编码技术,使所接收到的车辆特征信号更精确、更及时。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逐渐提高。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车辆数量的剧增,车辆管理系统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RFID属物联网体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其所具备的安全、高效以及经济性的特点得到当前普遍的关注与推广。基于RFID系统技术的车辆管理,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并且能够使后台车辆实现统一性、规范化的智能管理。本文概述了RFID系统的特点,并且分析了RFID系统结合智能车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意义,旨在为我国的智能车辆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RFID 智能车辆 管理系统 当前,日益剧增的车辆给政府机构实现车辆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车辆管理的滞后,极有可能引发交通拥堵、车辆盗窃、车辆无法识别以及因为超速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等一系列不良现象。运用现代化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道路资源,维续交通路面的道路畅通,对城市的车辆道路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RFID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采用UHF技术,车辆在各出入环境下均注册RFID智能牌照,以此从载体意义上实现RFID的智能管理。智能车牌所保留的信息主要有该车辆的具体所属部门(个人)、车牌号、驾驶车辆的姓名,以及身份证号。RFID智能牌照发射UHF,如果车辆出入口的远距离阅读器收到所发射的信号之后,读卡器就会利用韦根接口(Wiegand)把信号传输至通道的控制器。之后,再判定车辆牌照是否有效,而如果合法,智能控制器中继电器驱动道闸便会开启,允许这一车辆进出,而如果不合法,则无法开启。 同样,外来车辆在驶入智能源识别范围后,智能控制器并未收到UHF所发出的信号,初选信号中断。与此同时,智能道闸控制器出现警示,语音提示司机停车,提出登记提示,并且自动启动摄像抓拍这一车辆的信息(车牌号)。 2 RFID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的特征 2.1 接收信号距离远 RFID智能系统的信号接收距离可以保持在十米以内,阅读效率较高。按车辆管理门禁的现实要求,智能读卡的距离也不可一味拉长。十米的距离,可保证不需要进行人工近距离刷卡抑或是驾驶到特点范围内方可识别,RFID智能系统可完全达到自动识别水平。因而,也就极大地规避了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驾驶人续开窗刷卡等。RFID智能系统可确保在高峰期间,缓解车辆多造成的堵塞现象。 2.2 稳定性强 RFID智能系统在保证远距离接收阅读信号的同时,而且有着极强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RFID智能系统可以非常高效破除汽车防爆金属网的屏蔽状态,进而较好的阅读器展开数据交换。在系统在极端温度下,可正常运行,例如在北方低温与西部高温的状态下更能凸显系统的优势,并且可以高效地抵抗灰尘与污染物。另外,RFID智能系统对环境一般不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对干扰源抵抗出色,装置也非常便捷;智能设备使用年限长,投入成本低,无辐射损害。RFID系统具有现代化的防碰撞技术,能够在1s内识别数百个车辆信息标签。 3 RFID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 RFID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电子标签的手段得到车辆的身份信息,之后再通过TODA无线定位手段得到相关的车辆地理信息,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形成的高频多普勒频移( Doppler shift)得到这一车辆速度信息。RFID系统内的车牌信息都保留了这一车辆的用途、最大载货(客)量、驾驶者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 对此,可以针对各区域的建筑环境与实际交通流量,装置相应数量的接收节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避免出现节点浪费。安装的每一个数据接收节点根据相对的频率定向传送编码、调制的命令信号,处在这个节点区域的RFID智能车辆(车牌)在获得这一命令,通过认证,将UID传送过去,接收节点在获得信息后,对车牌展开解调、解码,以获得车辆的身份信息,再利用CDMA模块传输到数据的处理单元,并最终发送到城市数据处理中心。 基于RFID智能系统无线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无线数据收发节点主动得到覆盖范围内的车辆地理信息,通过RSSI、TOA、TDOA完成。首先在估计阶段,可通过鲁棒性(Robustness) 测试以保证估计值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寻找出和RFID智能车牌距离最近的三个数据接收节点,通过接收节点TDOA值实施再次定位,以此来获取车辆的地理信息,并发送到数据处理和控制中心,解释这一车辆的行驶轨迹。如上述所提,利用对车辆自身行驶过程中形成的高频多普勒频移开展即时评估,在数据处理结束后对这一车辆开展即时的测速。 RFID车辆智能系统通过计算机集中控管,利用感应式电子车牌对出入的车辆实施管理,以期使整个运行流程更为便捷、高效、安全,而这些都绝非传统模式所能比拟的。从整体性看,RFID智能车辆安全管理系统涵括了包括识别、道闸控制系统、地感检测、摄像机、监控等诸多环节。此外,贴附在车辆发动机的电子标签作为一项重要的识别工具,其功能与智能车牌的电子标签相同,一旦车辆被小偷盗取,该系统可进行实时监控,即便发动机上的电子标签被损毁,发动机也就不能正常的进行发动。换言之,小偷无论将车辆开向何处,都不能逃脱监控。RFID智能系统中的电子标签有着唯一性,该识别号码无法篡改,因而也就避免了复制、伪造和篡改的情况,车辆的安全性也得到极大保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RFID智能系统对智能车辆管理的需求,探讨了系统应用在开放道路网中的定位、识别、以及测速子系统的组成。RFID智能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多站管理问题,可以完成即时监控、智能报警、自动巡检等一系列功能。并且,能够紧密贴合工程的实际,在实现变电站通信的基础上,获得装置设计最初的预期功能,该系统架构现代化、安全程度高、稳定性强、兼容性好,并且装置数量可灵活设置,对智能车辆管理的实现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与Android平台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RFID与Android平台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是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长期以来小区车辆管理系统一直处于以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阶段,鉴于此需要开始着眼于新一代的智能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的选取是有实际意义的。 关键词:RFID;Android;车辆管理系统 一、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区汽车用户数量急剧增多,导致进出小区的车辆也越来越多,这就显得如何对出入小区的各类型车辆进行有序、高效的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小区最普遍的管理方式是使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这种技术由于抗干扰、受折易坏等缺点已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保证车辆安全,迫切需要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RFID)作为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识别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物流管理等领域。RFID技术在车辆管理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1],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通信距离远,传输速率高,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实现无需停车远距离采集车辆信息,可以有效解决车辆进出频繁造成的拥堵现象。可以通过在相关的出入口安装读卡设备,让提前注册的带有标签的合法车辆接近出入口的时候提前自动完成读卡功能,获取准确的车辆信息,然后通过软件中的相关指令进行相关操作的判断,进而完成进、出口横木升降放行及收费等功能。 Android是基于Linux开放性内核的移动端操作系统,目前已被多家移动终端厂商采纳,主要应用于用户的移动互联终端上。 基于RFID与Andro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车主可以通过Android手机安全、方便、快捷的了解车辆在小区内的状态,使车主能够快速高效的通过小区出入口,获得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又能帮助小区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网络管理,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削减开支,控制成本。 二、可行性分析 系统主要使用RFID技术与ARM处理器,采用较为简单的串口通信方式[2], 通信速度可根据要求设定, 最高可达到 115200bps。采用RS232电缆方式连接时, 数据传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ARM处理器将收到的消息解析后发送给数据库模块,数据库模块对解析后的消息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SQLite数据库进行操作[3]。用Google提供的API开发用户图形界面模,用户图形界面利用相应的控件,完成操作和显示数据的功能。上述技术都是比较成熟,完成系统开发理论上是可行的。 三、系统需求分析 第一,需要对对小区内住户的机动车辆进行注册登记,得到车主的个人详细信息以及车辆的详细信息,并给注册过的车主发放RFID电子标签作为车辆唯一的标识。对于拥有标签的车辆只要车主按时交纳管理费用,就可以自由进出小区。 第二,车主可通过手机程序完成信息的查询与统计。 第三,性能方面要求车辆信息采集模块对电子标签的读写误差 第四,正常工作时功率在5W以下 四、系统总体方案构架 基于RFID与Andro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RFID技术、Android平台技术、自动控制、嵌入式技术上的,系统可以通过车辆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库存储模块、用户图形界面三大模块实现了对小区车辆的智能管理。 小区车辆管理系统涉及到使用人员有:小区车主、临时车主、管理员、门卫。小区内注册了的用户可以自由方便的进出小区;临时车需要领取临时卡并按时付费后进出小区;管理员和小区车主可以通过Android手机端App查询车辆相关信息。基于RFID与Andro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功能如图1所示: 系统的硬件可以采用UT-S3C6410开发板,RFID 射频读写模块内嵌的ISO14443 Type A 协议解释器,具有射频驱动及接收功能。 系统软件可以采用C语言和Java语言交叉开发,使用Linux、Google提供的SDK和ADT插件,在PC上开发好程序编译好后烧写到开发板即可;车辆信息数据库采用SQLite数据库;图形用户界面通过编写Android应用程序实现,Android应用程序处于application层[4],可以使用Google给开发人员提供的类、API函数、ADT插件快速的开发出友好的基于Android的图形用户界面。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基于RFID和Android技术相结合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方案,对系统的可行性和需求进行了分析,完成了系统总体架构的软硬件方案设计。本系统方案划分为车辆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图形用户界面模块三个功能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详细的技术分析。本系统采用ARM处理器和Android系统开发,用户可以将软件安装到Android手机上,随时查询自己车辆的信息,提高小区物业服务的质量。 作者简介:李金娟(1978-),女,回,宁夏固原人,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机动车被盗抢的案件数就不断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着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它是通过输入机动车的车牌号或者发动机号来进行查询的。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功能给被盗抢车辆的查询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这款程序是在网页上,在公安工作的车辆排查或者检查的时候,很难将其应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排查被盗抢车辆的时候减少出错,更好的快捷使用,我认为一款手机APP软件,提前设计好其相关可以实现的功能,通过输入车牌号或者发动机号,可以查询到比如车辆信息,主人信息以及车辆原貌照片等等,应用于安卓系统的警用移动终端上,便捷容易携带,且工作效率高。 【关键词】机动车;被盗抢车辆程序;手机APP;安卓系统 序言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随之而来的机动车辆被盗抢的案例也有增无减。当前,我们国家已然拥有了自己的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这个系统是需要用电脑进行查询,但公安的实际工作大都是具有灵活性的,比如在日常的巡逻排查中,发现了可疑车辆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进行查询确定。因此,手机APP的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与现在的查询系统相比较,它的及时性,可以让民警第一时间得知是否为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消除民警和情报中心交互过程中的各种人为不确定因素,而其功能的全面性在查询出车辆信息的结果之后也可以作为民警在处理案件时做出第一判断的依据。 一、 当前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的功能和缺陷 (一)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的功能 当前,我们的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在功能上相对完整,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其查询结果是不公开的。而在输入车牌号或者发动机号后,能够查询到的主要结果为1.车辆的型号。即车牌号,车辆的商家以及其他的基本信息是可以查询到的。2.车主资料。反馈出来的结果是车主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3.车辆有无设定抵押。4.车辆有无查封或者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5.车辆有无共有权人。6.车辆是否属于盗抢。7.车辆的违章信息。8.车辆的过户信息。 这八个功能是目前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的基本功能。经过仔细研究与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相关信息,为以后的破案提供帮助,但是其功能大部分对于车主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公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涉及的却是不多。 (二)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缺陷 据学生实习和民警反映以及查阅资料所知,公安的工作具有灵动性,但是在实际的巡逻排查与治安设卡过程中,发现可疑的车辆往往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而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由于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是在计算机上,无法携带,只能通过汇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人员查询反馈之后才能确定,因此这样的工作方式往往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各省份使用的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致使许多嫌疑车辆无法核查身份,特别是近期丢失的车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查到资料,大大影响并削弱了对盗抢车辆犯罪的打击力度。 二、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具备的功能 (一)车辆信息功能 通过车辆信息功能可以得知车辆的购买日期,车辆的车牌号以及发动机号,车辆类型比如奥迪,奔驰,宝马等,还有车辆的颜色,以及相关保修等信息,这在公安工作的治安设卡排查中可以进一步明确该车辆的渠道是否合法。 (二)车主信息功能 得知车辆主人的基本信息资料比如姓名,国籍,出生日期以及主人照片等信息,这在日常巡逻盘问中,可以得到更加明确的情报,通过照片的对比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是否为车辆的主人,在盘问中公安机关将占主导地位。 (三)案件信息查询功能 可以查询到案件的相关信息,假若查询到的车辆时被盗抢车辆,可以得知该被盗抢车辆的案件信息,知道何时何地被盗抢的车,车主是谁,联系方式等等。可以第一时间通知车主赶到现场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调查与辨认。 (四)警用论坛 利用案例交流模块功能,可以得知各地相关的类似处理过程,程序,并且系统内有不同民警对于被盗抢车辆案件破获的心得体会,可以借鉴。公安工作是一个相对来讲较为复杂的环境,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通过与有过处理类似案件的警察沟通和交流是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误的有效途径。 三、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里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公安干警在执勤过程中由于当前网页被盗抢车辆查询系统的限制性,普遍采用的是口问,笔记的工作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报信息,被查人员,车辆的信息不能现场核实,不能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工作效率不高。民警迫切需要携带便于使用和查询的相关系统,在执勤过程中,现场核实各种证件的真伪,对可现场处理的问题进行处理。 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因为它是装载在可携带的警用移动终端上,便捷易携带,可以分配在有巡逻排查或者公安设卡任务的民警手上,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现可疑的车辆,即可以通过输入车牌号或者发动机号查询相关信息确认是否为被盗抢车辆,为民警提供必要的情报信息,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提供依据。公安的工作无论在质量还有效率上的要求都很高,通过软件的几个功能,我们不仅可以查询到相关的信息,而且更加的及时有效,这样可以减少警力的浪费,也跟的上时代的变化。 四、结语 使民警更加快捷,便利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是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目的,该软件的成功应用可以极大的减轻警力的压力。通过手机APP被盗抢车辆管理系统,在最大的方便简单,便捷上给公安工作的效率做到保证。同时,该软件的的设计与监督也应该需要极其注意,因为其涉及的是公安内部资料,对于信息的收集整合,管理必然也需保证安全,秘密。 车辆管理系统论文:车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摘要:车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是车辆管理软件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系统开发之前的必要技术环节,需求分析为最终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系统的定位、认识、运行环境、功能和性能需求等方面进行明确。 关键词:车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0 引言 车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是车辆管理软件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系统开发之前的必要技术环节,需求分析为最终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系统的定位、认识、运行环境、功能和性能需求等方面进行明确,需求分析作为设计实现的基线,为系统的应用功能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本文对智能化住宅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 1 系统业务需求 住宅小区车辆管理系统主要业务是对固定住户车辆、临时来访车辆进行管理,管理员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几个方面。具体需求为: 1.1住宅小区内固定住户车辆的车主 住宅小区内固定住户车辆的车主在出入出入口时,经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将感应磁卡在出入口感应区掠过,通过阅读器进行读卡、判断卡的有效性,从而识别该车辆是否在车辆数据库中有记录(即判断该车辆是否为物业管理部门登记的住户车辆),同时摄像机摄录该车的图像。对于有效的感应磁卡,自动道闸的闸杆应升起放行并将相应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若为无效的感应磁卡或进出场的车辆图像出现异常情况时,则不给予放行[1]。 1.2临时来访的社会车辆的车主 对临时来访的社会车辆的车主,在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按入口控制机上的按键取出一张临时感应磁卡,并完成读卡、摄像和放行。在出场时,在出口控制机上读卡并交纳停车费用,同时进行车辆的图像对比,无异常情况时道闸升起放行,否则不予放行。 1.3系统管理员的日常使用 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查询、管理和对系统的日常维护。首先,管理员负责发放标签卡,在此过程中要对相应的标签卡的内容进行修改,用来识别不同的车辆,同时在数据库中创建相应车辆信息,把指定车辆和指定的标签卡联系起来,用于车辆识别。其次,管理员可以查询该数据库,用以实现特殊情况下人工实现车辆的识别和事件的处理,管理员可以修改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更新、修正以及备份和恢复。除此之外,管理员可以强制控制停车器、报警器等硬件装置,以实现故障情况下车辆的进出口管理。最后,由于系统的管理员几乎可以对系统做任何操作,因此整个系统要实现对管理员身份的认证,以确保数据和系统硬件不会被其他人恶意操作。 2 系统目标需求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针对小区的车辆管理的实际业务情况,设计出一套通用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车辆监管系统。其目标需求如下: 1.为小区提供一个统一的车辆管理平台,实现车辆的自动化管理。 2.使用安全、可靠的信息管理方式,辅助物业人员完成小区内车辆监管工作。 3.使用高度智能化的软硬件设备,完成车辆出入检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4.能自动区分合法车辆与非法车辆,并能拦截非法车辆、发出警报。 5.能实时检测车辆出入情况。 6.能查看、统计任意时段车辆信息。 3 系统功能需求 住宅小区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应用在小区出入口,其基本功能是对出入车辆的监督、记录、缴费及分类管理,实现对出入小区车辆信息的查询,实现对车辆情况、小区车位使用情况的汇总统计。因此系统功能应有以下需求: 3.1脱机运行功能 系统控制器增加CPU处理器,系统硬件具有运算功能,在脱机状况下,不仅IC卡能作到临时卡脱机收费,远/近距离磁卡也可以做到脱机识别。 3.2栏杆自动控制功能 出入小区时,业主车辆的磁卡和访问车辆的临时标签卡这类有效标签卡刷卡时,栏杆自动抬起,车辆驶出/入后(即来往车辆通过地感线圈),栏杆自动落下。 3.3车辆自动检测功能 实现车辆自动检测、统计、计数,便于稽查管理。 3.4车辆分类管理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对卡片的分类管理,从而实现对不同类的车辆的管理,包括固定车、临时车等,相关部门根据不同需求,分别发行业主车卡和临时租卡。业主车卡实行预交费用;临时卡随到随取,简捷方便。停车场管理简捷,能有效防止高峰期缴费造成堵车。 3.5车辆出入控制管理 1.访问车全自动出卡,一车一卡防反复出卡; 2.有效卡刷卡自动抬闸,车过后自动落下; 3.出入场操作语音提示,无效卡报警提示; 4.防砸车功能,能独立控制闸机,可以用遥控器控制闸机和手动开关栏杆。 5.收费数据自动管理功能 所有收费交易自动入帐、管理,受有收费过程系统数据自动完成登记、存储。所有收费数据自动通过网络传输至收费网络服务器。 4 系统性能需求 小区车辆管理统应该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系统在性能方面应该有以下几种基本需求: 4.1数据精准度 要按照严格的数据格式输入,否则系统不给予响应进行处理。查询时要保证查全率,所有相应域包含查询关键字的记录都应能查到。因为通常有文件的记录会很多,系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查询:直接查询和模糊查询。 4.2稳定性 通过良好的系统架构设计,通过软硬件设备的运用,通过安全加密技术的保障,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3响应和访问速度 可稳定支持10个以上的用户数量;在局域网环境条件下,客户端访问系统平均响应时间≤3秒;数据综合查询事务≤5秒。 4.4不间断运行 系统客服务器端须提供24小时不间断正常运行,以保障系统业务全天候提供应用。 5 系统安全性需求 RFID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主要是由于其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而且RFID标签设备具有一定的尺寸和成本限制。因此,其安全性与隐私性是人们一直所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RFID系统安全机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物理机制方案和加密机制方案。 物理机制主要有Kill命令机制,静电屏蔽,阻塞法,主动干扰等,这些方法主要用在一些低成本的标签中,因为这类标签有严格的成本限制,因此很难采用密码机制。 Kill命令机制在设计上是从物理上杀死标签,而标签一旦被使用了Kill命令,便不能再重新使用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操作。 静电屏蔽则可以对标签进行屏蔽,它需要把标签放置于有静电屏蔽功能的物理设备范围内,标签不能再接受来自阅读器的信号,这样需要一个额外的物理设备,增加了系统成本。 阻塞法则依靠树遍历反冲突协议来起作用,阅读器每次发送读取命令总获得相同的应答数据,从而来保护标签,此方法需要额外一个阻塞标签,增加了系统成本。 物理安全机制存在着增加系统成本,阻止失败等多种弊端,因而,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密码技术的安全机制上提出不同的方法。 数据加密传输时采用密码加密的方法,对数据信息加密后再进行通信,由阅读器或上位机单方面进行操作,从而节省标签的成本。小区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需要采用MD5加密算法,计算机或阅读器将数据(明文)加密转换为密文后,发送给标签进行存储,当阅读器要读取标签中数据时,标签将存储区中密文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将收到的密文解密,并与后台数据库比对。 以上是住宅小区车辆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需求,也系统开发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系统开发的目标方向。 6 小结 本文主要从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安全性、业务要求、实现功能、和性能几个方面对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为我们进行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明确了方向。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新农村规划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 本文作者:李思银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开展普及科普、法制知识活动,是有效推动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之一,要让群众知道什么是规划,规划具有哪些法律效率,作为群众一员如何遵守执行规划建设,如何参与建设等问题。其次,对于规划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当然对于开展科普、法制活动,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方式很多,笔者认为,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法律法规书刊、举办培训班就是一种形式,正如大理编制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房屋建设实用图集》、丽江编制的《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等可以引导群众的好书刊,可以批量发送到农村,给群众作为指导或参考很有现实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生产发展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全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四方资金进)入园区。全力抓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集群的发展。花大资本,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外部资金,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2)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四个运输队,365部运输车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3)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对商业、服务业户除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还规划出专门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一体化、集约化。 (4)养殖业发展规划:现有养殖户42个,到2008年争取养殖户达到60户以上,其中养牛户10户以上,出栏牛300头以上,大型猪场6个,出栏猪达到3000头以上,养鸡专业户达到50户以上,年产成品鸡80000只以上。 (5)工业发展规划: 二、生活宽裕 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50元,目前,家家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10%以上的农户有私人轿车;摩托车,老年车等基本交通工具达到85%。 三、乡风文明 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科学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以开展学科学、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加大公民道德、政策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其次以实现“平安XX”为目标,继续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继续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农村医疗合作站,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通过乡村文明建设,争取全村达到无违法犯罪、无聚众赌博、无打架斗殴、无吸毒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行为文明、尊老爱幼、邻里互相、人心思上,人心思好的良好氛围。 四、村容整洁 从2008年5月开始,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整体推进村容整洁,目前,“三清”工作在全村已全部展开,实现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 随着工业区的发展,人均占地不断减少,为保障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市区统一规划,拟定将现在用三年时间把分散型居住村改为集中型居住村,彻底取消零散居住区,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建成统一模式型村民居住楼房。实行统一居住、统一管理、统一配备居住设施、统一分配住房。实行统一集中居住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商场、宾馆,健身场等服务场所为一体,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城市化,实现村民居住城市化,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拥有率、自来水普及率、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均达到100%。 五、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党员、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用三年的时间,争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新农村规划论文:建设新农村推行农业发展新规划 三农需要系统的改革,离开了系统我们单独谈农业生产,那显然会有许多让人感觉莫明其妙的地方,为此,要对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有透彻的认识,那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系统中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 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莲山课件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莲山课件 当我们把农村土地规划承包好后,那现在我们回看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村,绝大多数的村民在村居民点外都会有自已的菜园,而在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侧另有承包地和田。但在离村居民点最远受村民关注较少的地方却有村的农场。另外村的山林和水库也被改造开发成集体农场。而这些农场也被公平承包给了部份村民。这样一来,承包农场的村民就会主动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动购买农机产品,主动联系或组建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即“公司加农场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与此同时,农场主动将技术传授给村民,会出租机械设备给村民,会(按公司要求)以比较公平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而这同时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生产风险和减轻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与此同时,农场主还可以增加自己农业生产之外额外的服务性收入。至于分散的农户,他们减少了承包地,但却有机会承包村农场和在村农场打工,而减少的那份地也有承包费补偿,另外,这还不影响农业补贴(但那时国家农业补贴对象可能只限农场,而分散农户只有多交地给集体,才能多得农业补贴,多收土地补偿金。另有的农民为了这两金,他们可能会多退承包地给集体。而集体侧又将地转包给村农场,这样,村的农场就会越办越大。而这一土地变化过程也是基本符合市场规则的)。 这是一种国家,社会,市场,市民,农村非农民和农村分散经营农户都能从中受益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方法,它的推广和实施必定必写我国农业的历史。并从此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规划实施的两阶段,指出了推进新农村实施管理的措施,如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建设和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新农村;实施管理;规划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新农村不是单纯意义上最低层居住聚落形态,它具有广泛社会、经济涵义,其规划会呈现出功能逐渐完善、空间布局多样性、实施复杂性逐渐加强的特点。农村本应为居民提供较城镇更安静、舒适、优雅、方便生活环境,但目前其基础设施简陋陈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收入低、社会保障条件差。事实证明,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村庄规划实施的首要和根本目的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良性循环,为农民安居乐业服务;适应和满足其需要和利益,使村庄空间发展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建筑变化与基础设施服务容量相匹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相 呼应、物质财富积累与人文氛围优化相同步。 一、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或管理混乱 作为“龙头”的农村规划,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据调查,在以村民住宅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没有可供实施规划的乡镇规划管理机关,对村民建设实行的规划许可,其依据不是规划,而是宅基地权属。这种无规划的许可,成了规划管理一个盲点。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迁移和建设缺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等影响造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现象。旧村改造与“空心村”整理,需要出台新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建立新集中居住点往往需要建立耕地先占后补再平衡制度,集中居住后农民耕作半径发生变化,需要对承包田进行调整,这又形成了与农田承包制度的矛盾等等。 (二)传统规划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村庄规划实施 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过程中,各级政府与规划工作者总结形成了较先进规划理念,如“配套公共基础设施”、“集中集约发展”、“保护地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但对于如何实施这些理念,目前村庄规划方法没有太多对策,规划仍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整体空间布局”、“统一村庄设计”等传统技术模式上,“集中开发新村”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将城市“新区模式”在村庄规划中的简单套用,城市规划通过新区开发积累资金反哺老城改造是一项成功经验,但这一模式不适合于村庄建设,因城市新区建设相对旧城改造是一种低成本开发模式,而新村建设相对旧村改造却是高成本开发模式。进行整体空间布局、进行统一村庄设计等是传统村庄建设规划常用方法,却也是长期以来村庄规划难以实施的技术障碍,原因在于:一方面,统一布局规模过大,开发成本过高,造成土地与资金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统一设计住宅朝向、高度、形式,不同设计风格民房建设难以实施,而且会破坏村庄景观形态,导致形式单一、没有特色。故村庄规划明显存在理念与方法错位,昔日规划技术方法难以保证先进理念的实现。 (三)规划实施缺乏资金支持 经笔者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调查,村庄完全按照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村庄只停留在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理、垃圾填埋等阶段,除一些乡镇的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外,大面积成片居住区规划建设很少实现。 在村庄规划实施措施中,规划者都希望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要求成立专门规划实施管理队伍,提出进行相关农地制度创新。但现有城乡二元体制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规划往往提出多元投资思路,建议政府、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甚至提出村庄建设投资市场化运作等;新农村建设虽然受到中央重视,但当前财政对建设事业支持重点更多侧重于城市和乡镇,用于村庄建设的补贴有限,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很大;而村民收入普遍较低,让他们为建设村庄承担过多的经费也有违农民意愿。若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把资本投向收益率极低的农村建设市场。因此,当前村庄建设还需更多依靠财政支持,依靠以城补乡、以城带乡。 (四)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笔者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人数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 二、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 (一)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两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这是新农村规划实施首要环节。村庄建设使用土地情况多样,如:房屋质量较好不宜搬迁的;需在其他地块建房的;除已有土地外尚需扩大使用土地的等,在规划管理中,首先要对上述多种用地情况按批准规划进行确认或选择,从而保证各项建设选址符合规划,不妨碍村庄发展、不危害村庄安全、不污染和破坏村庄环境、不影响村庄各项功能协调。具体内容包括:选择建设用地地址、核定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与其它规划协调。一般应按批准的建设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来选择建设项目地址;若建设规划尚未批准或制定,则应由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总体规划,研究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核定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用地及工程规划管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强度等。主要是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或规划设计工程监督检查等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公建用地指标、建筑物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建设基地标高和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二)适时、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合并部分规模偏小自然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尽快改变目前中心村规模偏小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分散建设。 新农村建设重点和关键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是增强乡村发展后劲,形成优良发展环境和优势的必备条件。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实行“大交通”战略,发挥乡村道路建设先导作用;同时依实际和可能,按规划、程序搞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村庄配套服务功能,为村庄人口生存、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服务。 打破按行政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传统,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效益;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 (三)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专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开展村庄规划管理工作需要。在全面减少农民负担、大范围压缩乡镇行政编制情况下,增加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编制,推进村庄规划管理队伍全覆盖几无可能。现实政策与规划管理工作需要明显错位。 因此,应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规划意识,把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组织利用起来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目前需加强规划建设系统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工作衔接,安排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工作,加强兼职队伍专业技术培训,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 (四)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要实现村庄规划从“纸上画画”走向实践,必须加强村庄规划体制与政策创新,为村庄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在建设资金方面,当前尚需更多依靠国家、省、市、县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意愿和经济基础,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建设。当前省辖市对村庄建设的财政支持所占比例太低,需进一步加大,做出榜样。 (五)抓好耕地平衡落实 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制度,凡建设需占用耕地的,在报批时,须做好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方案,明确补充耕地地点、面积、资金安排及完成期限,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一经查处,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 (六)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1、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 2、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 3、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容许据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这样既可为农民进镇定居或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又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避免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七)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 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重要一环,乡村经济增长,绝不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 1、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素养。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人们生活各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意识提高不仅包括村庄普通居民,更重要的是村庄建设和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和掌握。 2、新农村规划应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如将生态意识贯穿村庄规划建设各个环节,形成法规制约;村庄功能分区应注意人居环境优化和污染源布局;村庄园林、绿地、水面要合理安排,占到一定比例;“三废”净化处理等都应在规划中有所体现等。 3、积极采取措施,消解已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将布局分散、污染严重且排污超标企业向镇工业小区集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区城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现有植被保护,坚决禁止乱采滥伐等。 4、建立乡村持续发展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乡村健康、持续成长。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生产建设“双赢”之路,这有赖于广大居民环境意识增强,只有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把村庄建设成街道整洁、设施齐全、房屋新颖、绿树成萌、空气清新、整体优美区域空间,才能增强居民定居意识。 (八)凝聚村庄共建意识,以农民为本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统工程,要使广大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就必须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根本因素,农民群众是村庄建设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思想,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既不应是描绘理想蓝图,也不应是急功近利的项目安排,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农民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稳步有序地推进相对集中建设和旧村整治改造。一方面,规划要着力于村庄适度集中与布局调整,结合旧村改造建设新村,依托原有道路等基础设施布置新集中居住点;另一方面应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推进村庄整治,使村庄规划既能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实际成效,让老百姓满意;也可以此为基础,逐步放眼长远,据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进行分阶段滚动发展规划。若一下子就把村庄规划视角聚焦在理想高度集中模式,或仅停留在一些过于实际的项目与资金,则很难让多数百姓得到实惠,也不符合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 新农村规划论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长期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一时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模式,人类行为不仅应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若新农村建设引入城市规划模式,对于占国土面积达99%的中国广大农村,以及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我国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其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把生态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的近景规划和远景规划,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 本课题从生态理念出发,利用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和统计学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工程数学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江西农村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战略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阻碍江西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村庄建设杂乱无章,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二是村庄卫生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人居环境条件较差;三是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四是村庄缺乏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往往忽略了农村建设的特点。 (2)引入生态理念,对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实现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合理有效利用各项资源,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3)深入研究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经验,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结合“生态中心论”和“人本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人们可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二是通过不断增加乡村各种基础设施,提供电信普遍服务,重新分配土地扩大“农业疆界”等措施,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的生活;三是运用小规模改善规划型、适度改造规划型、整体改造规划型、整体搬迁规划型等农村生态规划模式,以及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以富民为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 (4)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会高于挑战,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大力推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 (5)根据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生态特点,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划分为五种生态类型区域,并提出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重点。根据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江西农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态特色及主导目标,本课题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基本规划类型。在进行规划时,可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的类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规划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规划的重点在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 (6)根据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叠加后形成10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分析,并以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士2”的研究结论,引入五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分别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给其评定等级,在统计并分析各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后,根据公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两类,使得规划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二是权重系数的确定将咨询验证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增加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三是将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分为四级,A,C两级有具体标准,这样便于操作也减少了干扰因素;四是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状态方程的形式输出,可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被评者较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 (7)为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构想变成现实,提出了加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从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编制或修订村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按照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加强道路网络化、供水安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能源清洁化五个方面的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建设,主要通过优化“三级”机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济和安全兼顾的办法,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着力解决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污染,切实建好碧水蓝天的生态农村;四是应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体现“两个反哺”,并对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展教育、引导、培训和示范,鼓励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生态新农村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8)以某县某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案例,进行规划考核评价实证分析。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参照相关专家意见,对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成果进行了21项指标的分析,并通过等级状态方程E=∑Hj*(等级)j[h]+∑Pk*(等级)k(j=1,2,3,……n;k=1,2,3,……m),得到E=28.5A[h]+15B[h]+0C[h]+0D[h]+34.4A+18.1B+4+0C,Hid=0,Pid=0。Hic=0<8,Pic=4≤11;Hin=28.5≥28,Pin=34.4≥34的结果,反映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综合评定符合评价体系确定的优良标准。通过实证分析实现了生态新农村规划考核评价模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考核的升华,提高了课题的实践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扎实有效地规划和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结合白银实际,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一项基础工作,抓好两个切入点,突出三项主要任务,建立四项保障机制。 一项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确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涵盖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是全面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注重科学论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科学制定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镇住宅建设规划、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确立符合时展要求的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坚决避免将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倾向;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有序启动、稳步推进。通过制定规划,真正做到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两个切入点:一个是选点试验示范,积极探索能够代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模式。一个是加强教育培训,努力造就能够承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新农民。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和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示范建设。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在全市每年确定10个—15个村进行试验示范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市示范村达到100个以上。示范村要在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突出村庄民宅的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农民的问题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训。只有使绝大多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稳定解决收入和持续增加收入的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大规模、成建制培训和转移农民,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力争五年内使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接受培训。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三项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 二是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创造促进农村变化的新条件。三是突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个关键,形成承载农村文明的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为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物质保证。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必须着力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白银实际出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形成合理的区域结构,并通过加快发展草畜业推进农、林、牧大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瓜菜、草畜、马铃薯、优质林果、制种、小杂粮等产业基地,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战略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和品质优数量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蔬菜加工、洋芋淀粉、啤酒麦芽、雨润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力争每年输转20万人次以上,逐步达到农村户均每年输出劳务1人,收入逐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使瓜菜、草畜两大战略支柱产业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使林果、小杂粮、马铃薯、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使黑瓜子、枸杞、中药材等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农村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增加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看,还有利于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消化已经和即将出现的水泥、钢材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从长远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把农村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力争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尤其要针对白银农村一些地区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燃料难的问题,切实抓好“四项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建设西格拉滩、引洮等生态灌溉工程,实施引大入秦延伸工程,5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同时,要以梯田建设为重点,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整村扶贫开发、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加强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力争新建一批覆盖面大、供水质量高的人饮工程。加快乡村公路建设,采取财政补助、以工代赈、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力争5年内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适用农户的20%以上。 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作为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成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兴办学前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影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以“神农通”为基础,5年内建成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四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农村自治机制。三是逐步落实投入机制。四是形成全社会支持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区都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重点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村镇规划编制审核、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特别是综合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专项资金的统一规划安排,统筹管理使用,加强协调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截留、挪用。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以县区为主和多级次相结合,以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为手段,加强资金协调,集中资金投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服务指导,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逐渐变得与时俱进,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在当下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甚至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将要赶超城市。文章针对新农村建筑规划的一些问题,对农村建筑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打造新型农村。 关键词:农村;建筑规划;建议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的农村发展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农民的住宅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现代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促进农村建筑朝着安全、环保的角度发展,这将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追求的奋斗目标。 1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观念陈旧、缺乏指导 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农民也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步入了小康社会。农民富裕起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家园。以前老旧的房子拆了重新建筑。但是依照他们的眼光以及意识来看,房子往往缺少美感与现代性。们居住的环境氛围大多都是十分封闭的,没有先进的建筑理念作为其建筑房子的指导,导致具有一定的盲目及杂乱无章。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要求都是从实用性与美感这两个方面出发。①要求其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房子需要在一些事故来临之时具有安全感;②房子具有一室的美感,赏心悦目。但是在现在的农村,许多人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两点,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用房子的大小,建筑材料的富丽堂皇和土地面积的庞大来衡量自己家的富裕程度。虽然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震撼感,但是往往这种“粗放型”建筑不具有长期保存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这样还大大浪费了人力、材料与土地,不利于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质量与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建筑房屋往往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参照左邻右舍而进行建设,没有根椐自身的需要对房屋作出合理的建设,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且而不规范的。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甚至他们的房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房屋的稳固性、抗震性、抗寒性或者保温性对于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农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做支撑。更有许多人为了省钱,在建设中“减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把房屋的质量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修修补补的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人都放弃了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劳动,导致了农村里许多房屋空闲无人管理,使得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无法平衡。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措施 2.1制定农村合理的建筑规划 ①改变原来农村用地分散的不合理布局,把居住区和生产区区分开来,合理布局建筑用地和道路系统,制定一个有效的建筑计划。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展开合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现代的“建筑美”;②绘制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图,让农民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接轨。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出一些适合其居住氛围的建筑,结合此种方式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房型,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建设出既具有当地风俗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气色的建筑风格;③有建房要求的人去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建筑考察,再通过他们对农村里面其他人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性,而主动实行科学化的房屋建设;④还可以让政府给每个村子派出一些建筑专家,为村民们灌输建筑知识,比如房屋的建设比例应该是多少,房屋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房屋建筑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合理的建筑规划意义重大,这样不仅能够使村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村民的设计建筑理念,还能够改善村民乱用土地,破坏城市建设的情况。 2.2加强农村建筑的防自然灾害建设 一般农村都是建设在郊区,甚至许多都是在山区之上,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沉降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农村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现有大量的低标准建筑与设计的安全要求相差相距甚远,许多建筑达不到规定标准。当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楼房质量有问题,那么人们难逃厄运。2010年的玉树县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级的地震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质量问题。加强建筑的防自然灾害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房屋的结构设计,所有房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施工图纸,由政府建设部门统一对施工图纸进行备案方可进行建设;②把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临时包工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考核、登记、发证等程序,确定他们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资格和施工范围。坚决禁止未经过培训和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承包农村住宅工程;③当地政府建设部门应设置专职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现场验收,做好备案资料;④对危房和低收入家庭应有相应的扶持机制,对设计、审备、监管等费用于以补贴或减免,引导他们建设稳固,安全,耐用的房屋。 2.3加强农村建设的引导工作 引导农民了解住宅空间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层高和住宅的合理间距;引导农民重视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造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装修。引导农民统筹考虑农村长远发展及农民个人的利益与需求。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住宅的功能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居住生活、生产方便和整洁清新的温馨家居环境,农村自建房设计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使我国广大的农村都能建成独具特色、各放异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自建房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能够促进农民思想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使农民的建筑手段更加先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新农村规划论文: 作者:李润铭 单位: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新农村规划论文: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本文作者:徐文卫、耿化民、陈亭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笔者在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的规划设计中,对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 4结束语 本次规划设计以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为例,探讨了风景区中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风景区新村规划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村庄功能分区、村庄景观生态设计等进行科学规划,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就是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党中央的新的历史任务的新议程,而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也就是因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在常规的村庄规划中的一些常见影响因素,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村庄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方法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将成为今后很多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细化资源配置,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因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以及经济上的浪费。村庄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只有把这一步稳稳的走好,调动群众的希望和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村庄建设盲目规划,操作不规范 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的村庄层次规划水平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和科学的村庄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方向,各级政府和规划工作者虽然对村庄整体规划形成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具体落实。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并且随意性较强,农民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一个地址,只要邻居认可,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其他相关程序就可以建立。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对村庄建设和村庄规划滞后,缺乏详细规划的许多地方,许多超出规划期并没有修订,对农村建设和职业规划缺乏指导,由于长期的小农思想的束缚的农民,房主要考虑利用自己的方便,没有考虑到与他们的邻居的院墙等的关系,造成自己建设的围墙等不规则,并且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导致新农村建设混乱的局面。 2.2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有限,建设资金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基层规划和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并且有的规划人员的技术不到位,也没有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在规划中又轻视相应的国家法规,这样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同时,一些村庄规划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实施。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瓶颈,没有了相应的资金投入,群众的积极性就没有,虽然中央政府对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但一个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大,甚至在一些地方规定专项资金都要在建设的新农村地区的村庄整治以及相应的沟清理和其他项目后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才能够划拨下来,村民虽然收入逐年增加,但让他们支付相应的建设费用就与农民的愿望相反,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项目,甚至无法启动。 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的方法对策 3.1提高规划意识,落实规划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落实规划意识。为了实施我国的村庄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实施有效地村庄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同时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统计工作,提前规划实施计划。村庄规划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以农民的持续收入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点,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实施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件新事物,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符合农民切身利益,以围村建设规划以方便农民生产,并有利于节约土地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典型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实现村庄建设规划的效益,动员他们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使农村居民的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 3.2提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加大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技术支持 吸引高水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积极的规划新农村,在村庄规划中,吸引近高层次的规划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落实规划责任制,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确保规划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以及积极的宣传新农村建设,农民可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意识,稳妥政府资金的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活条件,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实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新农村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密切,新农村规划一定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文化新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使农村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农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现代化的新农村,并且它还能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的新农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徐源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结合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水系、建筑、绿化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节能规划布局方案,并提出了墙体与屋顶的建筑节能措施,经实践证明,该节能规划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水系,绿化 0引言 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急剧上升的建筑能耗,给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疆域广阔,农村建筑节能技术极为落后,据统计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我国农村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南省关于“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且在建筑领域重点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研究工作也提上日程。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减排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的节能设计为例,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节能设计问题,以期在这方面对其他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工程概况 白东村位于邓州市白牛镇区内,镇政府坐落于村中,与白西村紧挨,是邓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现有人口4931人,其中公务人员、从商人数和流动人口共计约占40%。村庄占地为78.0hm2,5个自然村,居民点围绕白东自然村集中居住。邓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夏季高温高湿、秋季雨多气爽、冬季干冷。年均气温15.2℃,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6.2℃,年最热月平均温度27.8℃,最冷月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水74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03.1h;年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夏季主导风向不明显,静风频率为22%。白东村现存问题主要有:1)沿路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2)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村庄布局结构不清晰。3)村内有较多坑塘和冲沟,雨季多发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节能规划措施 2.1布局 2.1.1水系水系能改善村中微气候,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白东村内原有坑塘、冲沟较多,旱九江流经村庄,水资源丰富。依托这些地形和地貌资源,规划水系,在原坑塘的基础上,夯实坑底,加大坑塘的深度,扩大水容量;对坑塘塘壁和塘底做除漏防渗处理,防止水量流失;对坑塘、冲沟和旱九江加以连通,将水系规划设计为活水水体;对水岸线加以梳理,在保留原河道自然线形的基础上,运用蜿蜒的曲线,形成层次多元、和谐优美的水系景观。水系周边的土地,配以亲水平台、叠石、连廊、绿化景观和小游园进行景观中心建造。收集雨水,收集范围为规划后的村庄面积,规划至2030年人口5621人,建设用地67.5hm2。该村镇为城镇建筑稀疏区,根据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径流系数为0.45,则年平均径流量为22.6×104m3;邓州地区年蒸发量为700mm,村内水体面积为12×104m2,水体年蒸发量为8.4×104m3;据测算年均收集雨水量为14.2×104m3,村内水体设计库容为36×104m3,收集的雨水存于规划水体中,用于村庄景观水源和绿化的灌溉。2.1.2建筑在不影响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建筑尽最大化保留。商业区基于原有商业建筑和氛围之上,扩大规模,规划分区更具体,功能更齐全。行政区因办公部门多、建筑占地面积大,结合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规划在水景观的中部。居住区规划为低层区和多层区,低层区为9个,分布在白东村原村民住宅建筑聚集地;多层区为3个,规划于白东新区内。1)建筑体型与朝向。建筑体型在满足村民对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可以节省用地,减少体型系数。低层住宅建筑平面轮廓规划为矩形(12×12)m2,3层,局部2层,层高3m,规划2户、4户联排,凸出部分肩并肩结合;多层住宅为条式建筑,单元建筑面积为(24×12)m2,6层,层高2.8m,以4个单元为主,穿插3个单元组合。建筑朝向规划设计为南偏西10°,建筑在东北方向是封闭的,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减少夏季太阳直射室内和外墙面的强度,增加冬季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建筑间距与避风。原有村庄不存在建筑间距问题,规划后村庄面积缩小,人口增多,为充分利用土地,势必加大建筑密度。南阳地区南偏西10°的建筑物,冬至日正午前后日照2h,日照系数为1.596。规划低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0.45m,间距18.00m,多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8.75m,间距32.29m,日照系数均为1.722,大于最小日照间距的标准。冬季的寒风对建筑物最直接的损害是增大热损失,使采暖耗能增加。利用建筑物阻隔冷风,规划后建筑物布局紧凑,可以充分发挥风影效果,使后排建筑避开寒风侵袭。设置风障,在建筑物的东北方向规划防风林带。2.1.3绿化绿化具有改善村中微气候、遮阳庇荫、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白东村本着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阳的原则布置绿化。1)水景绿化和水系融合,在冲沟、坑塘、坡地、洼地的地方布置绿化形成村庄景观中心。2)居住区以入口绿化、组团绿化、宅间绿化为主。植物搭配,形成多层级景观空间系统,使各空间形成有机的过渡、联系和渗透。上层为高大乔木,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夏季遮阴的功能;下层为高于人视线的小乔木或高灌木,此层次能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中间铺设地被,为13cm~15cm高的本地草坪,覆盖地表,避免黄土外露,美化开阔空间。3)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骨干树种,力求物种多样、系统化。白东村具有车流、人流大的特点,树种选择抗污吸污、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物种。 2.2建筑节能 2.2.1墙体节能1)外墙保温。主体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用普通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砌块规格尺寸为(600×300×200)mm3,抗压强度可达1.0MPa~10.0MPa,体积密度300kg/m3~850kg/m3,导热系数(干态)不大于0.10W/(m•K)~0.16W/(m•K)。主墙体内外粉刷聚苯颗粒保温砂浆,该材料是以聚苯颗粒为轻质骨料与聚苯颗粒保温胶粉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有机保温砂浆材料,导热系数不大于0.060W/(m•K),在-50℃下冻融循环30次不空鼓不开裂,聚苯颗粒具有憎水性,不吸湿受潮。2)墙体隔热。夏季日光照射在植物叶片上,有70%的光被叶片所吸收,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白东村在东、西墙面底部设置地载槽,其内种植中国地锦等墙体攀援植物,对墙体进行隔热处理。地载槽内净宽为600mm,深800mm,土层厚度600mm,根系距墙150mm,株距500mm。新建低层住宅用于攀援的墙面共为2.6×104m2,多层建筑设计攀援的墙面共为3600m2。2.2.2屋顶节能1)屋顶保温。平屋顶构造层次为:结构层找坡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蓄水、种植屋面。保温材料为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为0.017W/(m•K)~0.022W/(m•K),憎水率95%以上。保护层做法为: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双向8钢筋,间距为150mm的钢筋网片。2)屋顶隔热。屋顶是平顶和坡顶相结合的形式,如图1所示。以屋顶平台为依托,覆土并种植佛甲草等生命力强、耐旱的植物,覆盖建筑物的顶部;收集坡顶雨水存储于平顶上的蓄水池中,用于浇灌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如图2所示。白东村新建住宅每户最大蓄水量为18m3,种植面积为54m2,低层住宅共359户,低层建筑最大蓄水量共为6462m3,种植面积共为19386m2;多层住宅共31单元,最大蓄水量共为1161m3,种植面积共为3348m2。 2.3节能效果分析 白东村节能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后,解决内涝问题,美化村庄,节约水资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水平衡,建筑物冬暖夏凉。据村庄测算,每年节省电费约为30万元,人均60.84元/年,节约用水人均28.00m3/年。 3结语 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的实施,缓解了农村中的能源浪费问题,有助于实现节约能源、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本研究成果集村庄规划、建筑节能研究于一体,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柴红 娄冬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
硬件技术论文:计算机硬件技术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计算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硬件技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重点发展的项目。本文对计算机硬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中专 计算机 硬件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计算机也在实践应用中在不断的更新完善,计算机的升级发展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够使计算机功能更加全面,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计算机技术中,计算机硬件技术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计算机硬件技术有其独特的组成部分,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下面就是对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探讨。 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 1.1 运算器 运算器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中主要起到数据的加工处理功能,运算器能够根据输入信号和指令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数据处理,运算器的运算形式有逻辑运算、算术运算还有其他的数据运算形式。计算机之所以能够高效的运算,就是因为存在运算器的缘故,所以说运算器在计算机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控制器 控制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就好比人体的大脑,控制器在计算机硬件组成中接收其他部分传来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控制。控制器相当于一个指挥中心,会对计算机的内部指令进行分析,根据指令的要求让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实现协调统一的运作。 1.3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硬件组成中的记忆装置,存储器包含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种。存储器在工作工程中主要是将数据进行二进制的转化,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还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存储器能够接收大量不同的信息,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对所需信息进行读取。存储器就是实现对信息大量存储功能的装置。 1.4 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键盘和摄像头等,输入设备也是整个计算机硬件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输入设备的作用就是方便外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入,鼠标能够通过人为操作对计算机屏幕进行坐标定位,处理操作过程中的图形及软件,键盘能够通过输入字母、符号、数字等信息对计算机指令。总之,输入设备就是实现外界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转换的媒介。 1.5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与输入设备相反,是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输出,呈现在操作者的面前。计算机能够输出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形式,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以及一些程序都能够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常用的输出设备包括打印机、显示器和语音输出设备等,这些输出设备能够让计算机的工作状态展现在人的面前,实现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 2 计算机硬件技术 2.1 诊断技术 所谓诊断技术就是对计算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诊断系统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检测,在这一过程中,为实现故障的自动诊断,通常采用数据生成系统和诊断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数据生成系统能够将计算机内输入的相关数据生成系统的网络,对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进行检测。诊断系统则是利用数据生成系统提供的数字报告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报告。通常的诊断过程中都需要一台单独的计算机作为诊断机,可实现远程诊断以及微诊断等多种形式的诊断。诊断技术能够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检测和处理,是计算机正常运行的保障。 2.2 存储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存储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突破。存储有DAS模式、SAN模式、NAS模式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有其不同的优缺点,比如DAS模式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低成本高性价比,但是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在扩展性以及安全性方面比较欠缺。NAS 模式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占用服务器资源方面也比较少,但是数据传输速度比较低,影响网络的使用性能。SAN模式的优点就是扩展性强、传输速度快,但是这种技术比较复杂,在成本方面由于采用的是光纤与网络连接的方式也是比较高的。 2.3 加速技术 人们追求的就是计算机高速处理数据的特点,所以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的速度方面要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硬件加速技术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在计算机硬件加速技术的发展下,更加注重以硬件自身的功能特点来代替软件算法的技术,硬件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数据分析处理和调用程序的功能,提升计算机的整体工作效率。要想实现硬件加速可以在计算机内部增加一些集成软件来实现,帮助CPU进行运算,这样就能够加快运行速度,提升计算机的运行能力和处理数据的速度。 2.4 开发技术 就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来看,开发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嵌入式硬件平台的开发。嵌入式硬件平台包括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控制器和嵌入式芯片。嵌入式控制器能够在单片机内部芯片上集成总线,实现一系列的功能,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减小了体积,为计算机的微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开发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比如DSP高速微处理器的开发,能够使计算机的速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推动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升。 2.5 维护技术 计算机维护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正常运行的保障,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故障,在硬件维护过程中要对容易出现故障的部分进行维护保养,要学会计算机的保养方法,养成维护保养的习惯。对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小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除锈、清洁等工作,让计算机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3 总结 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的突破,计算机硬件部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良好的性能,就要注重硬件部分的利用,明确硬件各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从诊断、存储、加速和开发等方面的技术进行研究。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研发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促进硬件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使整个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得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沭阳县 223600 硬件技术论文:浅析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 [摘 要]当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广大普通家庭,怎样维护与保养各自的计算机,尽量增加计算机的运行时间,是每个计算机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计算机的维护与保养需要对硬件进行日常清洁以及科学有效的保养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维护;应用 1 电脑硬件的日常维护以及故障的判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防尘和防潮在电脑主板的日常维护工作过程中比较重要,中央处理器、内存条以及显示卡等关键部件全部插在主机板上,假如上面有太多灰尘,容易使得主板和其它部件之间接触不好,出现一些未知故障,给用户的工作以及娱乐造成一定的麻烦;假如环境过于潮湿,主板极易变形而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就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①电脑周围的环境状况:比如电脑的位置、电源、湿度与温度等。②电脑体现的故障问题、显示器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和正常状况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③电脑内外的物理状况:比如粉尘、线路板以及零件、部件的形状以及指示灯的显示情况等。④电脑的软件、硬件配置情况:比如所安装的软、硬件;系统资源的配置,软件方面使用何种操作系统,硬件配置的驱动程序的哪种类型的版本。 (2)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判断依据主要有:①元件、芯片方面的故障;②连线以及接插件等硬件故障;③部件产生的故障;④硬件兼容产生的故障;⑤跳线以及设置产生的故障;⑥电源产生的故障;⑦软故障。在对故障进行分析的时候,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加以判断,不明之处,向有经验的相关人员请教。 2 电脑硬件故障排除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电脑硬件的环境、插座、插头、用户操作电脑的习惯等进行仔细观察。 (2)最小系统法。电脑硬件最小的系统包括电源、主板和中央处理器。该系统并无信号线的连接,仅仅存在电源到主板的连接电源。在故障判断的时候是通过听声音或主板故障诊断卡来对该核心部分是不是能够正常运行进行判断;电脑的软件最小系统包括电源、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条、显示卡(或者显示器)、硬盘以及键盘等。通过判断确定系统是不是能够正常的启动以及运行。 (3)逐步添加法。该方法以最小系统为前提,每一次仅仅给系统添加一个设备或者软件,来判断故障现象是不是消失或者出现变化,从而判断并且准确定位故障产生的部位。 (4)隔离法。该方法是先将容易妨碍故障判断的软、硬件进行屏蔽。同时也是一种将相互冲突的软、硬件隔离开从而判断故障是不是出现变化的方法。 (5)替换法。该方法是通过好的部件去替换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件,从而判断故障是不是消失的方法。好的部件并无型号方面严格的要求。 (6)比较法。这种方法和替换法较为接近,也就是通过好的部件和怀疑存在故障的部件的外观、配置以及运行现象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在两台电脑之间加以对比,从而判断故障电脑在环境的设置、硬件的配置这几个方面的区别,以便查明故障的准确部位。 总而言之,排除电脑的故障最好是遵循:先排除外部设备然后排除主机,先电源然后部件,先简后繁等原则。外设方面的故障比较容易查出并排除,首先应当依据系统的报错信息对鼠标、键盘以及显示器等外部设备的基本工作状况。假如不存在问题,就应当考虑主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3 电脑硬件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1)整机。电脑最好放在通风状况比较好、卫生清洁较好的房间,以免灰尘与高温对电脑产生不利影响。电脑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应当将电源切断,但是需要定期开机运行,以免由于潮气损坏电脑的零部件。 (2)电源。①确保所购置的电源质量,并且定期对电源盒进行清洁。②电脑电源必须使用专用的插座。 (3)显示器。对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定期进行清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能用酒精进行擦拭,由于酒精对其涂层产生腐蚀作用,容易对电脑的液晶屏幕产生损伤。正确的做法是利用擦镜头的镜头纸,稍微沾上纯净水就可以进行擦拭了。 (4)主板。在电脑的机箱不开启的情况下,通常不会接触到主板,日常存在最多的问题是任意热插拔电脑的零部件,容易对接口造成损坏,甚至会使得芯片或者电路板烧毁。 (5)中央处理器。①目前主流的中央处理器的运行频率速度非常快,超频没有必要。②中央处理器通常在75℃以下就能够工作。③中央处理器的风扇对保护CPU非常重要。风扇的叶片上应当定期清除其灰尘并且给在其轴承上添加适量的润滑油。 (6)内存。①如果只安装一根内存条的时候,首选与CPU插座类似的内存插座。②在对内存进行升级的时候,宜选择与原有内存一致的,否则容易出现无法兼容的问题。安装内存条的时候动作必须规范。 (7)硬盘。电脑中的硬盘比较脆弱,使用不正确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电脑在运行的时候切忌搬动,因为震动对硬盘的伤害比较大。此外,硬盘是电脑中最关键的存储介质,大部分人容易忽视了对硬盘进行维护与保养,常常使得硬盘超负荷运行:下载容量很大的各种影视剧、游戏等、频繁使用Windows的系统还原操作。一次性开启过多(超过3个)的上传或者下载的窗口。这些做法容易对电脑硬盘产生伤害。此外,在BT运行的时候,宜设置任务管理器将优先权调整到低于标准值。 (8)鼠标。鼠标出现故障的频率比较高。要求注重平常的维护。对于光电鼠标应当定期清洗光敏二极、三极管上面的灰尘、污垢。 (9)驱动器。光驱出现读盘的时候如果出现速度变慢甚至是不读盘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激光头存在问题造成的。除了激光头自身的寿命问题,灰尘也是对激光头寿命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灰尘不但会对激光头的读盘以及寿命产生影响,还会对光驱内部的一些机械部件的精度产生影响。因此,确保光驱的清洁非常关键。光驱的机械部件的擦拭通常选择棉签酒精进行擦拭,但是激光头不可以使用酒精以及清洁剂,应该利用气囊对准激光头将灰尘吹掉。 硬件技术论文: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技术分析 摘 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计算机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硬件系统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影响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维护和保养措施,减少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故障率。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影响因素,阐述了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维护措施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保养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保养技术 当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和生活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软件系统相比,计算机硬件系统在使用过程汇总更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因此必须做好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最大程度地延长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使用寿命,保障计算机安全、稳定的运行。 1 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影响因素 1.1 人为因素。人为原因是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一些计算机用户忽视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乱卸乱拆、乱改乱跳,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零器件丢失,或者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用户用力过大,损坏计算机硬件设备。另外,计算机设备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遭受剧烈的震荡,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稳定性。 1.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自身质量存在问题,一些零器件性能较差,如硬件系统元件发生腐蚀、虚焊或者脱焊等,导致计算机硬件电路板铜断、触点被氧化、漏电等[1]。 1.3 外部因素。计算机硬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设备老化严重、性能下降;电压不稳会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电路出现短路甚至电源损坏;计算机长时间运行,内部散发大量的热量,如果散热不及时,会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元器件被烧坏。 2 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维护措施 2.1 电源故障维护。计算机设备接通电源后,如果不能运行,指示灯不闪烁、电风扇也不转动,很可能是计算机电源发生了故障。计算机电源发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电源烧坏、计算机电源发生断路、启动按钮接触不良等。遇到这种情况,计算机用户要仔细检查电源的通电情况,判断计算机设备是否处于通路状态,同时检查计算机电源的插头和导线接头是否连接好。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很可能是计算机电源已经被烧坏,用户要及时更换计算机电源。 2.2 计算机CPU故障维护。计算机CPU的散热情况对于硬件系统的运行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计算机硬件系统散热出现问题,大量的热量集聚在计算机设备内部,温度过高会影响计算机硬件系统设备的性能,导致计算机执行不畅、运行缓慢等,甚至会将计算机CPU烧坏。因此,用户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设备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计算机设备的散热处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要及时清理计算机设备的排风扇,最好为计算机配置一个电风扇,加速计算机设备的散热速度。 2.3 计算机内存故障维护。计算机设备运行之后,显示器没有画面或者出现一些错误信息,始终不能进入操作系统,总是听到“嘟嘟嘟”的声音[2],这说明计算机的内存卡发生了故障。这时,用户要将计算机电源关闭,将计算机机箱拆开,把内存条取出,然后进行开机检测。对计算机进行多次检测,检查是哪一根内存条出现了问题。仔细检查之后,如果内存卡不存在问题,要仔细将内存卡插在沟槽中,确保接触良好。 2.4 显卡和声卡故障维护。显卡是计算机系统散热的主要位置,对于计算机显示卡故障,检查沟槽中显卡,特别需要仔细检查计算机显示器信号线的接头和显卡插座之间的接触是否良好,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计算机显卡风扇,检查风扇是否产生噪声、运转是否有摩擦。对于计算机声卡,用户在使用语音操作时,要尽量避免带电进行,在拔或者插耳机时,最后关闭计算机电源,防止计算机硬件系统设备出现损坏。 2.5 硬盘故障维护。计算机硬盘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无法识别硬盘。用户要注意检查计算机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是否接好或者是否发生脱落,确保计算机硬盘的扁平信号或者电源线装好,同时要合理插接硬盘,避免发生冲突,如果计算机的IDE接口上插接了CM-ROM,重新插接一些数据线,如果仍然不能正常运行,很可能是计算机硬盘发生了损坏,用户可以更换一个新的硬盘。 3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保养策略 3.1 正确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用户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在雷雨天气,要尽量避免使用计算机,防止计算机遭受雷击。计算机设备要摆放在房间靠窗户的位置,确保计算机良好通风。同时用户要正确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计算机开机时,先打开电源,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打开计算机,由于我国家庭用户的电源多是220V标准电压,但是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电源的电压多是110V的,如果打开电源之后立即运行计算机系统,会使计算机系统突然遭受较大的电压,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设备老化或者损坏。另外,在关闭计算机时,要尽量使用计算机系统关机,不能直接关闭计算机主机上的开关,要尽量延长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使用寿命,关闭计算机设备后,尽量关闭电源,不仅有利于杜绝火灾隐患,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3.2 检测到位,保持环境清洁。计算机设备的运行环境最好保持在15-28摄氏度之间[3],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设备发生老化。因此,要避免将计算机设备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阳光的直接照射会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温度,影响计算机设备的运行状态。另外,要尽量控制计算机设备运行环境的湿度,如果空气湿度过小,计算机硬件设备很容易产生静电,损坏硬件系统元器件。如果空气湿度过大,计算机硬件系统电路板会出现发霉或者锈蚀等问题,造成电路板短路或者发生故障。 3.3 选择质量较高的硬件设备。在选择计算机电源时,用户不能贪图便宜选择劣质、功率不合适的电源设备,为了确保计算机硬件系统有持续、稳定和稳定可靠的供电环境,要尽量选择具有大品牌、优质的电源,配置插孔重组、具有自动断电功能的插座,严禁在同一个插座上安插很多计算机设备。另外,根据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备型号,从防止静电、注意兼容性等方面,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为计算机CPU安装优质风扇,定期进行除尘,充分发挥风扇降温的重要作用。 3.4 加强计算机显示器维护保养。虽然计算机显示器只具有显示功能,长期暴露在灰尘较多的场所,不仅会影响显示器的运行状态,同时也会影响计算机用户的视力,因此用户要做好计算机显示器设备的防尘和除尘工作,在用户不使用计算机设备时,为计算机显示器盖上防尘罩,关闭计算机后要注意将显示器也关闭,定期使用专业的除尘液和除尘布轻轻擦拭显示器罩壳和表面,严禁直接使用水或者酒精擦拭显示器,高浓度的酒精很可能损坏计算机显示器。 4 结束语 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保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计算机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基本的使用常识和故障维护技巧,正确的诊断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故障维护措施,尽量延长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使用寿命,确保计算机硬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升计算机设备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其优势功能。 作者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计科系,贵州遵义 563000 硬件技术论文:硬件出奇制胜DIY领域产品的特色技术 Intel HT 超线程技术 Intel自从奔腾4后期就加入HT超线程技术试水,在旗下酷睿和至强等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按照Intel的说明,HT超线程技术在不增加物理核心的情况带来10~20%的性能提升。 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超线程是否真如Intel所说的那么神奇?最常见的两个使用场景就是WinRAR这样的压缩解压缩软件和诸多视频后期软件,在开启超线程后确实会有10~20%不等的性能提升,直观体现在完成所需的时间上立竿见影。但在游戏领域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绝大多数游戏对于多核心支持得并不好,在很多游戏还只是支持双核的当下,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更是无从谈起。玩家使用同一款CPU做过测试,有半数以上的游戏在关闭超线程技术时的平均帧数大于默认状态。这也让超线程技术在游戏领域十分尴尬。 不过随着2014年底游戏大作纷纷更换引擎,对PC硬件的压力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不仅要6GB以上内存的游戏越来越多,切实支持处理器多核心(八核以上)的游戏也逐渐出现。对于超线程技术今后在游戏领域的表现是值得期待的。 可以装APP的电源 DIY领域发展到现在,机箱内部任何一个配件几乎都能通过对应的软件进行检测和调节,但负责整个系统电力和稳定的电源依旧孤零零地位于机箱角落,显得格格不入。其实电源的运行状态、稳定与否对整个PC系统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传统“三大件”。 以往也有过通过PC前光驱面板安装控制台来监控电源的案例,不过那大多都是发烧友们自行改造实现,普通用户怕是难以企及。TT看准这一市场需求,推出80PLUS金牌的全模组电源Toughpower DPS TPG系列,不过规格高并非它的最大卖点,能够安装智能数位控制APP才是其独一无二的“绝活”。 TT能够智能监控电源的软件名为DPSApp,可以在PC端实时监控电脑功耗、温度和风扇转速等基本信息,还可以根据电源监控的功耗来计算电费。所有这些信息都不是死板的文字表述,都通过简单明了的图形和图表展现出来,软件的使用程度和表现力甚至超过了很多传统板卡控制程序。DPSApp还可以智能化管理资料,并通过微博等平台分享,是不是有一种智能手机的感觉?在DPSApp面前,Toughpower DPS TPG系列80PLUS金牌和全模组设计反倒不那么显眼了。 SLC 闪存的家用 SSD 固态硬盘在近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供选择的品牌从最初的两三种发展到现在的数十种。为了能在庞大的SSD大军中脱颖而出,要不就在产品本身下足功夫,要不就另辟蹊径赐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SSD所用的闪存种类当中,SLC MLC TLC,这是由闪存颗粒的特性决定的。一般我们家用购买的都是中间这个档次的MLC产品,售价位于中游,性能也比较中庸。一般用户不会过分关心闪存种类问题,不过自从三星840 SSD系列开始使用TLC闪存,SSD闪存的老文件掉速问题也逐渐被用户重视起来。 富士通的至尊版系列SSD是他们最新的产品线,至尊版最大的卖点就是使用了Intel的SLC闪存。这类Intel 25nm SLC闪存性能比MLC闪存直接强上一个档次,而且寿命也远非MLC闪存产品可比。售价虽然并不便宜,但是比起顶级MLC产品,这样的SLC SSD更受爱好者欢迎。 三星 Magician 三星的SSD从830系列开始让人眼前一亮,旗下每代产品的性能都在市售同类产品前茅。不仅性能出色,三星还为其打造了独特的软件,辅助用户操作和管理自己的SSD,这就是Magician。 Magician的功能经过几代进化更简单易用,很适合初学者使用。用户界面通过图形化的显示方式,可以轻松查看SSD的健康状态、SATA及AHCI的兼容性和状态。对于新手更有意义的是,软件提供3个优化配置文件,包括最高性能、最大存储量和最佳可靠性,我们通过选项卡就能从中切换。 这三个选项并非是噱头,是有实际功效的。最高性能选项以稍微缩短SSD使用寿命为代价获取最快的性能,它开启了一些需在SSD中进行额外写入操作的功能来实现提速。最大存储量功能可以自动去掉系统的休眠模式、虚拟内存文件和一些自动备份功能,释放SSD的大量空间,非常适合一些购买64GB或者128GB的用户。最佳可靠性将禁止运行会产生额外写入操作的功能,以有效延长SSD的使用寿命。如果用户使用的是840系列TLC产品,这个功能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SSD写入/擦除的次数。 三星通过Magician软件轻松满足三类常见用户的需求:寻求最高性能的用户、寻求最大存储量的用户和寻求最长使用寿命(可靠性)的用户。以往复杂的操作系统的相关设置,现在可以通过软件轻松实现。 闪迪 SSD Dashboard 最早闪迪的SSD相关软件叫SSD Toolkit,不过当时由于界面不友好导致很难用。闪迪的SSD其实非常出色,但软件不好用难免美中不足,SSD Toolkit通过回炉重做变身为SSD Dashboard,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 SSD Dashboard的界面做得比较美观,而且功能也非常完善,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让用户监控了解SSD的运行状况。界面包括SSD状态、性能、工具、设置等功能,状态中可以查看硬盘的容量、剩余使用时间等等基本状况,温度和接口信息也可以显示在内。性能一项提供了SSD的性能测试,和主流测试软件一样也分为传输速度及随机性能,但比起其他测试软件密密麻麻都是文字的方式,SSD Dashboard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给用户。关于TRIM在一些操作系统中很难打开的现状,闪迪软件可以通过一键开启系统TRIM的功能十分适合新手。 工具中的Secure Erase、Sanitize、Cypto Erase不能乱点,是闪迪提供的三种SSD擦除功能。固件更新功能也非常方便,不用像以前那样去官网手动下载固件然后冒险升级,在这里就像更新手机APP一样操作就能完成SSD固件的更新。除此之外工具也提供了硬盘的S.M.A.R.T信息查看,有了这款软件我们就可以抛弃HDtune了。 从SSD Toolkit到SSD Dashboard,能很明显看出闪迪SSD软件的进步。虽然SSD Dashboard只支持闪迪硬盘比较可惜,但作为一款品牌SSD的功能软件已经相当出色了。 希捷混合硬盘 SSHD 希捷是传统HDD硬盘双雄之一,近几年传统硬盘被固态硬盘冲击严重,老牌硬盘厂商希捷虽然也推出了旗下的SSD,但市场反响不温不火。去年间接收购了两大主控之一的SandForce,但融合之后的实际产品还需时日才能推出。眼下希捷如何应对SSD对硬盘市场的攻势呢?答案就是SSHD。 SSHD主体依然是盘体与磁头,不过在SSHD的PCB上集成了一个SSD模块主控和小容量MLC闪存,SSHD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这个独特的设计实现。首先通过一种名为Adaptive Memory的技术实现一种自学习算法,它逐渐让系统最常用的应用程序和文件能够实现类似SSD的响应。比如说操作系统或者程序启动时会读取大量零散文件,HDD由于寻道原理速度有限,而SSHD将这部分压力转至闪存,启动和读取速度能够大大加快。 希捷的这种“SSD缓存记忆”技术其实并没有改变HDD的持续读写速度,而加强了随机性能。在最新一代SSHD当中希捷甚至将盘体转速降为5400rpm,而单单加强了主控方面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人可能会质疑5400rpm盘体的性能,但其实希捷如此处理是十分合理的。我们日常使用硬盘感觉到慢,十有八九是其随机读写性能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绝非持续读写速度跟不上。如果用户的硬盘位只有一个,又想在硬盘容量和随机性能上有所兼顾,希捷这类SSHD是非常合适的。 东芝无线 SD卡 我们用单反照相,然后想把相片从相机存储卡里拷贝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观看,一般大家都怎么做?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把存储卡取出,先将数据移至电脑,然后将手机/平板接入电脑拷入观看,这个步骤太麻烦了。后来有部分单反/微单品牌设计了独特的移动智能终端APP,旨在简化取卡步骤,直接用手机/平板访问相机存储内容,不过需要在同一个Wi-Fi环境下,同时移动端是否支持还需APP决定,总之多种限制并不方便。 东芝推出的这种无线SD卡解决了这种问题,SD卡从硬件上解决了无线连接问题。只需将SD卡插入相机并开机,打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无线开关,搜索到无线SD卡提供的无线网络连接(flashair_xxx),输入初始密码连接后打开浏览器就形成了连接。一般4MB左右的照片传输一张需要8秒左右,速度虽然不快但也不比很多相机无线传输APP慢。 问题也并非完全没有,首先部分单反机身由于是金属构造,无线SD卡形成的网络信号肯定会受此影响,速度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SD卡和其无线功能所需的电力肯定是相机提供,有很多相机屏幕自动关闭时进入省电模式,此时无线SD卡的无线功能也会随之一同关闭。最后比较关键的一点是由于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传输时连接的是无线SD卡形成的虚拟网络,并没有互联网功能,如果想边传边分享就是硬伤。手机可以利用3G信号,而多数平板电脑只能乖乖等传输完毕后才可以重新连接Wi-Fi进行分享。 金士顿 HyperX 闪存盘 大家印象里的闪存盘(U盘)的读写速度是多少?一般也就是30-40MB/s这个程度,满足一般的文件拷贝似乎问题不大,但高端用户肯定无法接受如此缓慢的传输速度。金士顿旗下的HyperX品牌是其高端的存储品牌,而现在HyperX也推出了顶级品质的闪存盘DataTraveler HyperX Predator。 DataTraveler采用USB 3.0接口,它没有像其他USB 3.0闪存盘一样只是规格上支持,在读写速度上标称可达240MB/s和160MB/s,完全突破了USB 3.0能够达到的速率。外观方面金士顿的解释是大巧不工,金属外壳方方正正的造型,十分符合其高端大气的身份。容量方面金士顿提供了512GB和1TB两种容量,4999元和9999元的售价也吓跑了大多数用户。 不过DataTraveler HyperX Predator的表现配得上这样的价格,多种软件实测其读写速度并非虚标,一部10GB左右的电影通过闪存盘不到1分钟就可以传输完毕,这是很多移动硬盘都难以实现的。 Cherry MX 轴键盘 要说键盘,这两年机械键盘火了。机械键盘本来是在薄膜键盘之前的产物,但随着薄膜键盘的盛行,造价相对高昂的机械键盘被薄膜键盘所取代。但近年来由于用户对外设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机械键盘的关注度正慢慢回升。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机械键盘均使用德国确励公司(Cherry)的MX机械轴,爱好者们俗称樱桃,拥有标志性的十字口设计,目前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机械键盘其实都属于这一派系。根据种类分为茶轴、青轴、黑轴以及红轴四种,也有白轴等稀有品种。用文字描述机械键盘与普通键盘的区别稍有难度,由于每一个按键都由一个独立的开关组成,按键的段落感根据轴体各异,但普遍都要大幅超越薄膜键盘。现通常为高端游戏外设,希望有条件的用户亲自体验。 微软蓝影技术 可能很多用户连光学引擎鼠标和激光引擎鼠标都分不清楚,现在微软又来了个号称集合二者优势于一身的蓝影鼠标,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它们都该称作是光学引擎,不过不同的捕捉原理决定了光学鼠标必须借助鼠标垫,而激光鼠标则能够在更多的表面上自如使用。 微软全新推出的Blue Track蓝影技术更是要超过激光引擎,利用激光引擎的镜面反射原理,通过更强的光学传感器每秒钟拍摄数千张,经过对比最终得出鼠标移动的轨迹。蓝影技术的表面适应能力超强,定位能力比激光更为精确,在一些粗糙的表面依旧可以准确定位鼠标移动。 硬件技术论文:计算机硬件组装及维护技术的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部件,分析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硬件驱动的两种安装方法,并总结了硬件维护一些要领。希望能够给广大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硬件组装;维护技术;系统安装 1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1.1 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下图1是计算机硬件中常见的部件。 图1 计算机硬件组成 1.2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过程。第一步:要先打开主机箱的盖。将主板固定在机箱里并拧紧螺丝;第二步:电源的安装,机箱电源通常是安装在机箱内左上方并固定好四颗螺丝,需要注意电源的风扇是朝机箱外面的,其好处就是起到散热的作用,否则无法正常安装;第三步:CPU安装:CPU是主板上的核心部件,由于CPU的针脚较细,容易插坏,所以一定要细心,对位入座。CPU发热量较大,为了增加散热功能,建议在CPU背面与小风扇间涂上散热的硅胶,然后再固定风扇上的四颗螺丝或者挂钩。另外还需要将风扇电源线接入主板对应的接口上;第四步:内存安装,将内存安装在主板的插槽上,插槽两边各有一个扣,扣住内存条。需要注意内存缺口要与插槽对应,然后再垂直压下内存即可;第五步:硬盘安装,硬盘需要用四颗螺丝拧紧到机箱前面中间的位置。同时需要将硬盘数据线和电源线分别接主板和机箱电源,以此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及读取功能;第六步:显卡安装,找到主板上显卡插槽位置,将显卡对准主板插槽上接口往下压,并用螺丝拧紧在机箱上(说明:有些主板是集成显卡、网卡和声卡,不需我们手工安装);第七步:控制线的连接,首先要确定机箱面板上的指示灯以及开关机、重启按钮与主板之间的接口连接位置(有对应的英文文字),需要注意区分好正负极之间的连接。接线英文的说明:HDD LED是指硬盘灯、PWR SW是指机箱外开关机的电源线、Reset是指重启电脑、Speaker是指主板喇叭线、Keylock是指键盘锁的接口线以及PowerLED是指板电源灯的接线;第八步: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完成机箱外部设备的安装,外设包括:鼠标、键盘、音箱、光驱(如果需要通过光盘安装操作系统的,一定需要装上光盘驱动器)以及显示器等接线;第九步:确保前面的工作准确无误后再接通电源,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情况,然后再安装操作系统。 2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 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前的基本设置。首先需要启动计算机,按DEL键进入到主板BIOS进行参数的设置。其次是从BIOS主菜单中找到Advanced BIOS Features 选项,按回车进入子菜单项。再次是在子菜单项中选择First Boot Device 选项,然后通过键盘上的上下方向键来设置为USB-CDROM或者USB-HDD(U盘启动),这样就把系统设置为光盘驱动(或者U盘)启动了。最后,按F10键保存设置并退出BIOS界面。 2.1 标准安装法。第一步,将市面上购买的Win8系统盘放入光驱,或者网上下载Win8系统存入U盘中并接U盘接口(细节略);第二步,通过BIOS自动引导光盘(U盘)启动;第三步,此时我们会见到屏幕上的提示:“press aany key to boot from CD or DVD...”看到这个提示时按任意键就可以进行win8的安装了;第四步:在安装界面的language to install项中选择English,其它两个选都选Chinese,点Next按钮,然后点击Install Now就可以正式安装Win8系统了,最后等待安装完成(细节略)。 2.2 快速ghost安装法。由于标准安装win8所花时间较长且麻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Ghost来进行快速安装操作系统。有了ghost软件就变得十分方便,只需十多分钟就能够把Win8系统安装完成,下面说一说ghost安装Win8系统的详细步骤: 到市面上购买ghost克隆软件光盘(里面包含有ghost.exe文件及ISO系统镜像文件等),或者到网上下载ghost..exe和系统镜像文件到U盘。 第一步:开机后运行ghost程序,选择恢复系统,进入ghost;第二步:菜单操作顺序是:local- partition- from image;第三步:在Ghost新窗口的下拉列表中,选择之前已准备好Win8的gho文件所在路径;第四步:选择好后Wind8的ghost文件后,双击open按钮,并依次点击OK即可;第五步:此时会出现将系统安装到哪一个盘的选项,选C盘即可(通常系统是安装在C盘);第六步:按顺序点击确定就可以快速安装Win8系统了。 3 安装硬件驱动程序 系统安装完毕后需要在安装硬件驱动程序,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等。安装硬件驱动程序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最原始的方法一个一个驱动程序进行手工化安装,首先需要从主板光盘中找到主板驱动、声卡驱动、网卡驱动、显卡驱动。如果主板光盘中无法找到相匹配的驱动时,则需要到网上下载,相对来说复杂一点;第二种方法:自动安装法,即是借助于第三方驱动安装软件进行驱动程序的自动安装。常用的驱动安装软件有:驱动精灵、360驱动大师等。使用这些驱动软件可以自动识别主机驱动程序,然后直接到网上下载相匹配的驱动并自动安装。 4 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要领 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些常见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4.1 电脑的日常工作环境。通常电脑是工作在20~25℃之间的环境下;需要做好防静电的工作,另外电压不稳定会容易造成对电脑电路以及部件造成不良的损害;尽量防止机箱的震动以及外部的噪音,因为震动与噪音有可能会对电脑中的某一些部件造成损坏。 4.2 维护计算机时不要急着拆开机箱,首先需要认真观察计算机四围设备情况,例如:计算机的外设、连接线、电源、温度以及湿度等。其次是计算机机箱的内外面是否有过多的灰尘、电路板与元器件颜色是否有变化,如鼓起则需要拿去维修店维修。指示灯的显示是否正常等。最后分析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是否正确,如不兼容的需要更换配件,系统资源的使用是否过多等;现安装了哪个版本的操作系统,已安装的软件是否有冲突;硬件驱动程序版本是否为最新的等。 4.3 按照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故障产生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想到是一些什么故障,怎么样会产生如此的故障?我们该怎么样去处理呢。其次是,现在网络较发达,将发现的故障现象,到互联网上查找,这样可以快速解决故障,节省成本。另外一定需要坚持“先软后硬”的故障排除原则,即查找在整机维护判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先判断是否是属于软件的故障,如果可以正常开机时,那么可以考虑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假设故障无法从软件中排除掉,那么只好从硬件方面进行认真检查。 4.4 计算机环境维护即是电源接地是否属于正常,工作电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我们需要对计算机工作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以及做好日常清洁工作等。灰尘是计算机的最大杀手,通常计算机的硬件故障大都是由于机器内部的灰尘过多而引起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好计算机内外部的清洁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惠州 516100 硬件技术论文:计算机硬件维护保养技术探讨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虽然计算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计算机的硬件维护保养是用户的基本工作,若对计算机硬件故障不及时处理,容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本位探讨计算机硬件维护保养的常见方法,以作为计算机使用者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 硬件故障 维护 保养方法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是商业领域还是办公室,都需要利用计算机开展经营活动,所以计算机在生活、商业、娱乐等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何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和日常养护方法进行探讨。 1 计算机硬件故障维护的基本原则 (1)计算机需要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运行,如果计算机工作场所有大量的灰尘,或工作场所比较潮湿,容易造成计算机使用寿命减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电源的稳定性,若计算机工作场所的灰尘较多,容易导致计算机部件老化、设备接触不良等故障,因此,保持环境清洁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基本原则,为了避免工作场所积累的灰尘对计算机硬件的影响,用户应将计算机放置在防尘、防潮的地方,若用户长期不使用计算机,则应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开机2个小时左右,并做好计算机周围环境的灰尘清洁,使计算机正常运行。 (2)计算机故障分析应从各个环节和各个设备入手,计算机元器件、内部芯片故障;计算机设备接触故障;计算机部件老化现象;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故障;电源稳定性、连接故障;计算机软件故障等。 2 计算机故障排除方法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硬件故障等现象,做好硬件故障的排除是计算机维护的前提,因此,探讨计算机故障排除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插拔替换法是计算机故障排除的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插拔替换法可以直接反映计算机出现的故障部位,因此,当前大多数计算机工作人员都采用插拔替换法排除计算机故障。插拔替换法的工作原理是用出现故障的相同部件更换到正常运行的计算机上,从而检查计算机硬件故障,例如计算机内存条故障检验,采用相同内存条更换到可以正常工作的计算机上,若计算机能正常工作,则说明计算机的内存条接触良好;第二,系统最小化法,若工程师无法确定计算机的故障部位,采用系统最小化法可以确定故障部位,其工作原理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全部摘除,如主板、CPU等,待设备摘除完后,运行计算机,若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则采用插拔替换法对计算机进行故障排除,如果没有出现计算机故障,则说明计算机主板、显卡等硬件出现了故障;第三,采用专门的诊断软件排除计算机故障,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诊断软件是诺顿工具箱,其可以迅速检测出不容易发现的计算机故障,不仅可以检测出计算机硬件设备等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检测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情况,诺顿工具箱对计算机故障检测完成后,将自动生成分析报表,以便于用户找出计算机故障部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故障。 3 计算机硬件维护措施 计算机主要有显示器、主板、鼠标、内存、硬盘、电源等硬件设备组成,做好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第一,计算机显示器的维护,虽然显示器由屏幕、外壳保护,但是显示器容易受灰尘的影响,若显示器上积累了大量的灰尘,不仅影响了计算机的显示效果,也造成使用者视力的损伤,因此,显示器的维护应做好防尘除尘处理,可以在显示器上带一个防尘罩或用专业的清洁剂清洗电脑显示器;第二,计算机内部CPU的日常维护,CPU是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工具,CPU运行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若环境温度过高,容易造成计算机运行缓慢,因此,控制CPU工作环境的温度,以70度为最佳温度,并且改用性能较好的风扇,如英特尔原装风扇,风扇可以降温除尘;第三,计算机硬盘的维护,计算机硬盘是使用者存储数据的主要设备,硬盘在计算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使用者操作频繁,并且硬盘由于告诉运转而产生振动现象,导致硬盘设备容易损坏,因此,计算机硬盘的维护加强使用者的维护意识,即要求使用者减少硬盘的使用负荷,减少文件下载、读写等操作;第四,计算机内存的维护,若计算机长期处于未使用的状态下,电脑容易出现无法启动、黑屏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电脑内存存在问题,在检查内存过程中,首先需要检查内存条是否接触良好,然后清理内存条、插槽后,重新插入内存条,最后重启电脑,内存维护应确保内存条接触良好性、防止静电、兼容性等;第五,鼠标维护保养,鼠标是使用者操作电脑的基本设备,由于使用者使用鼠标频率过高,鼠标容易出现控制失灵、和按键弹性消失等问题,针对鼠标出现的故障,首先需要拆开鼠标设备,其次对鼠标内部进行清洁检查,以排除鼠标故障。 4 计算机硬件的日常保养技术 计算机硬件日常保养有助于提高电脑的使用性能,尤其是计算机内部的灰尘清洁,首先将主机箱内部的连接线拆除,并将机箱内的主板、CPU风扇、驱动器吧、硬盘、显卡等设备安全拔出,采用毛刷清洁办卡接口的灰尘,并用吹风机清除CPU风扇、光驱、硬盘表面的灰尘;其次,灰尘清除干净后,需要将拆卸的各个部件按顺序依次安装,装上吉祥外壳后,需要对计算机的显示器屏幕进行灰尘清理;最后,启动电脑,检查计算机是否运行正常。使用者是计算机的主要实施者,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使用完后,应用防尘罩改善电脑,为了延长计算机电源的使用寿命,在运行过程中,应经常性设置电源的保护程序,避免手机、电子产品等设备靠近计算机,这些设备容易干扰计算机正常运行,使用者也应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如正确关机、开机等。 5 结束语 计算机的使用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人们的不正确使用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因此,做好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尤其是使用者的保养措施,维护和保养措施到位,才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 作者单位 辽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信息技术教研室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硬件技术论文:体育馆中计算机的硬件维护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摘 要:体育馆工作范围面积较大,内容复杂多变,计算机技术的涉入是必然趋势。但是在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中,如果不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检查维护,就有可能带来计算机安全隐患,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系统瘫痪,体育馆工作管理不能正常进行。本文简要分析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指出在体育馆内计算机硬件将如何维护以及维护的重要性,探讨计算机在体育馆内硬件维护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体育馆;硬件维护和应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对于体育馆内的计算机,由于体育馆的工作量大,涉及内容较多,就要求计算机硬件一定要过硬,以此满足高强度、多数据的体育馆工作。除了计算机硬件质量过硬的要求之外,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维修部门和工作人员保持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的习惯。 1 体育馆中计算机硬件构成 体育馆需要用到的设备都比较大型,硬件组成一般包括控制设备、存储设备、运算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除此之外,体育馆还配有专门的维修部门来定时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保证体育馆内计算机设备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体育馆内计算机的控制设备是放在日常维护中的第一位的,一般采用工作效率更快的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其他硬件都是通过控制设备发送信号指挥而进行正常工作的。计算机的储存设备分为主动储存和辅助储存两种,通过接受控制设备的信息进行转换处理来保持正常工作的,对于体育馆需要储存大量数据而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容量必须足够大才能满足需要。运算设备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将数据加工为更具体化的信息的作用。输入设备运用鼠标和键盘将文字图片信息输入计算机内等待处理。输出设备是将需要的信息通过图片、文字和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计算机设备。这五个硬件设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体育馆内计算机系统的需要。 2 体育馆中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计算机的硬件常见问题有计算机设备之间出现冲突、外部原因造成计算机硬件故障等。多种设备共同使用服务于一项工作时,可能会出现工作资源冲突问题,或是各个设备之间进行了混合安装,一起使用时会出现明显的冲突偏差。外部环境会对计算机硬件构成一定影响,比如说出现电压不稳或是停电现象,计算机硬件容易遭到损坏;电磁干扰也会出现意外重启或是显示器偏差等问题。 对于计算机硬件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维修部门就需要一定的诊查技术,通过对硬件的检测和计算机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计算机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养成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日常维护的习惯,掌握好正确的维修方法,保护体育馆内计算机设备,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体育馆内的硬件设备,要掌握相应的加速技术,通过适当的加速,有效率地使用计算机硬件,让计算机能更有效地输出显示。 掌握一定的维修技术就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对于体育馆内的计算机硬件设备,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计算机硬件是否正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进行判断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检查。检查的原则为先外后内,先检查外部设备再检查内部设备,外部设备比较简单,一般是各种显示器外部鼠标键盘等的检查。内部设备要先检查电源再检查其他,其余部分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入手。当无法确定计算机故障发生在何处时,就要通过替换法进行检查,这样比较容易快速地发现问题所在。 3 体育馆中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应用 体育馆的占地面积较大,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比较困难,由于输出设备功率较大,主机一般有多台,选择合适的环境安放主机,防止过热导致硬件停止运行现象的出现。计算机不用时最好切断电源以防漏电现象而导致火灾的出现,选择合格的电源,对于旧电源的维护要频繁,插座以防乱搭乱插和松动情况的出现。对于显示器、显示屏、投影仪等外部设备一般进行定期清洁,清洁时防止注意腐蚀表面,对于镜头等敏感部件,要在镜头纸上沾上清水再进行擦拭。 计算机一旦出现故障就要接触主板,硬件插拔法是检查计算机故障的最容易方法,但是使用比较频繁,所以在计算机的维修前应充分运用诊断技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日常生活的处理器在75度以下进行工作,但是体育馆一般采用大功率工作,温度容易上升,在日常的维护中就要注意处理清洁处理器的散热器和风扇,为其工作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计算机硬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理想的工作环境温度应该在10℃-35℃之间,不论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对计算机的硬件造成不良的影响。一般现在的体育馆中都安装了空调,因此要充分利用空调调节好体育馆内的温度。体育馆内的湿度应该保持在30%-80%左右,如果湿度过高就会使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受到影响,甚至会引起相关设备的短路。如果天气比较潮湿,最好保证每天都要使用电脑或者通电。不少人认为如果减少电脑的使用次数可以使相关硬件的使用寿命更长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果长时间不用,那么硬件中就会变得潮湿并积攒灰尘,这样反而会损坏硬件。不过,如果天气过于潮湿,像显示器或者主机表面已经出现了水汽,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给电脑通电。如果湿度太大,而维持时间较长,就会使硬件的电路板遭到侵蚀,所以,体育馆中最好也要配备抽湿机和吸尘器。 计算机对电源也有较高的要求,正常的交流电范围应该维持在220V±10%,频率应该维持在50Hz±5%,并且要装备好接地系统。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使用UPS电源来保护计算机,这样即便市电中断,计算机还能保持一段时间的运行,有助于及时存储数据和正常关机。体育馆内需要储存大量数据,安装的硬盘容量要大,存贮的内容较多,因此日常维护十分重要。 在日常使用的习惯也会对计算机各个硬件造成较大的影响。首先开关机的顺序要正确,开机时要先开外设电源,再开主机电源,而关机的顺序恰恰相反。这样可以减少对主机的伤害。如果主机通电,那么在开关外设的一瞬间,主机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不能频繁地开关主机,在关机后至少等待30s再开机,否则,会对计算机的硬件造成极大地伤害。如果计算机正在读写数据,切忌突然关机,不然会对硬盘造成损害。此外,关机时最好先关闭所有桌面上打开的应用程序,再按正确的开关机顺序关机,否则有可能损坏应用程序,导致下次不能正确运行。在电脑运行时不要随便搬动主机,避免不必要的震动,防止硬盘造成损伤而导致数据丢失。 4 结束语 现如今,体育馆的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除了在对计算机的利用之外,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体育馆的维修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采用综合的方法对计算机进行高效的维护,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通过对体育馆内计算机硬件的维护,提高体育馆的工作效率,为体育馆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碰到的问题越多,相应也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在日常维护就会更加顺手,这有利于保证体育馆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从而使体育馆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体育部,江苏淮 硬件技术论文:计算机硬件技术浅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作为底层系统的硬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硬件;系统 1 计算机硬件简介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这些物理设备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简言之,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从外观上看,微机由主机箱和外部设备组成。主机箱内部主要包括:CPU、内存、主板、硬盘驱动器、光驱、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外部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音箱等,这些设备通过接口和连接线与主机相连[1]。 2 计算机硬件技术 计算机硬件技术,是以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核心,逐步掌握各个硬件模块的原理与功能,从而能够利用硬件技术进行系统开发。 3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范畴 计算机硬件技术主要面向计算机软方向专业开设,因此是一门综合性的硬件技术课程,其范畴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电路元器件、计算机数制、常用逻辑部件、硬件结构及原理、指令与汇编语言、接口与外部系统、单片机系统[2]。 其中,对每个知识点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以计算机组成为例,如下图所示: 图1 计算机硬件组成 图中涵盖了计算机五大硬件模块: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器,箭头表明了各种信息流向。图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各个硬件模块的功能,从而根据箭头分析各种信息在硬件设备中如何传递。 4 硬件技术的核心 硬件技术的核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 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为掌握硬件技术的基础。 (2)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微处理器技术,重点是对指令和指令系统的理解。 同一厂商会在一个处理器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研发下一代新的兼容产品,而新一代处理器与前一代要实现指令兼容,即新一代指令系统包含前一代处理器的全部指令,同时可能增加新指令。而不同厂商之间也可能生产指令兼容的处理器产品。如何提高处理器性能,也是各个厂商争先研究的对象,一般采取的技术包括:流水线、超标量、超线程、Cache、扩展指令集、多核心等。 (3)总线 总线就是严格定义的信号线集合,用于实现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信息传输的通道[3]。总线具备公共性、标准型和可扩展性等特征。通过总线可实现点对点连接或者多点连接。只能实现点对点连接的通道在概念上不是总线,习惯上也称为总线。 在计算机中,总线一般分三种: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DB:传输数据内容,与内存、I/O之间双向传输; AB:传输的存储位置,如存储器地址、端口地址等,与I/O接口或之间单向传输; CB:传输各种控制信号,如存储器读/写、端口读/写等,与I/O接口之间单向传输。 (4)接口 接口是用于完成计算机主机系统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4-5]。接口由接口硬件(接口电路、连接器、连接电缆等)和接口软件(程序)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2 接口电路的构成 接口功能主要包括:数据传送、数据缓冲、信号变换、中断、差错控制、高层通信协议、即插即用、电源管理、动态配置等。接口构成都是通过数据变换机制来完成。对接口的操作是程序对接口的访问(读/写)的方式,不同接口电路支持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方(下转第324页)(上接第128页)式包括查询、中断和DMA控制方式。 5 计算机硬件技术总结 熟悉计算机硬件技术,目的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仅要熟悉各个硬件模块的功能,还需了解相关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新标准,利用硬件性能测试方法,能解决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硬件技术论文:基于连续页面合并以及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 摘 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页面合并以及PTE基址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对硬件载入改进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合并Main TLB中物理页号、虚拟页号均连续的两个表项,扩大了Main TLB容量,降低TLB缺失率,减少硬件载入次数;缓存硬件载入过程中第一次查询页表得到的PTE基址,有相同PTE基址的虚拟页号将不需要进行第一次页表查询,节省了一半时间。 关键词: 旁路缓冲器; 连续页面归并; 页面回收; 硬件载入; PTE基址缓存 1 旁路转换单元载入技术概述 曾有研究表明TLB控制时间占普通系统运行时间的5%~10%,然而最显著的开销是在处理TLB缺失上。显示TLB缺失程序是最常见的执行原语,表明TLB确实处理可以占到总运行时间的40%。因此对处理TLB缺失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TLB出现缺失时,有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硬件载入TLB和软件载入TLB。硬件载入TLB不需要清空流水线,它对流水线的干扰是相当小的。硬件载入TLB由硬件实现页表的查询、表项填入TLB操作,在进行这一系列过程时,处理器并不需要清空流水线,只需要冻结流水线,暂时不执行下一条指令即可。本文主要研究硬件载入TLB技术。 TLB prefetching技术通过硬件上的预测以及预载入翻译的方式来隐藏TLB缺失造成的时间开销。其主要思想是一个基于时效性的TLB缺失预测算法。时效性的概念是利用一个基于LRU替换算法计算出特定应用中每个被使用到的TLB表项的历史使用频繁度。 SpecTLB 针对TLB缺失的情况提供了投机的地址翻译,而不通过跟踪部分填充的大页面保留页表。当一次TLB缺失出现时,SpecTLB检查该缺失的虚拟页是否是大页面保留页表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缺页的物理地址可以使用大范围内保留的小页面的相对位置在该保留大页面的开始和结束物理地址之间进行插值。 2 基于连续页面合并以及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 针对硬件载入时间在整个TLB访问过程总时间中占有巨大比例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硬件载入改进的两种方法: (1) 合并Main TLB中物理页号、虚拟页号均连续的两个表项,扩大了Main TLB容量,降低TLB缺失率,减少硬件载入次数; (2) 缓存硬件载入过程中第一次查询页表的到的PTE基址,有相同PTE基址的虚拟页号将不需要进行第一次页表查询,节省了一半时间。 这两种方法分别从减少硬件载入次数和缩短单次硬件载入时间上提升了旁路转换单元的性能,同时降低了缺失率。 2.1 基于连续页面合并的硬件载入技术 为减少硬件载入次数,本文提出一种用于连续页面合并的LTLB(Large Page TLB),当TLB缺失时,进行TLB硬件载入,首先从页表中获得所需要的翻译信息,在将该信息填回MTLB之前先检查MTLB中是否有其连续页面,若有则将两个页面合并之后填入LTLB,同时将合并前原本在MTLB中的表项无效掉,使其可以在未来存放新的翻译信息。这样做也就是将LTLB作为一个页面是MTLB两倍的大页面TLB进行查询,可以部分扩大页面大小,增加第二级TLB容量,减少TLB 缺失次数。 在硬件载入到MTLB之前先检查MTLB中该表项的前后页面是否存在MTLB中,若在,则合并这两个页面存入LTLB,同时释放掉被合并的那个表项。两路组相联的MTLB中若有连续的页面,这两个页面一定出现在组地址连续的几个表项中,因此只需要根据要填入的表项的虚拟页号(VPN)最低位选择跟组地址减1或是组地址加1的两个表项进行比较。当Micro TLB命中,直接返回物理地址。当Micro TLB缺失,则同时查找MTLB和LTLB。若LTLB命中或者MTLB命中则可直接得到物理地址;若二者都缺失则需要进行硬件载入;在该机制下不会出现二者都命中的情况,一旦出现属于硬件错误。若要进行硬件载入到MTLB,首先根据虚拟页号找到要填的表项,查看该表项附近是否有连续页面,若有,则将两个页面合并放入LTLB,并将原MTLB中的表项置为空,若没有,则直接填入。 如果要进行合并检查,则先根据VPN的最低位判定奇偶页面,若是奇页面,那么检查是否跟前面一组中的两个表项虚拟页面、物理页面都连续;若是偶页面,那么检查是否跟后面一组中的两个表项虚拟页面、物理页面都连续。如果有连续页面则进行合并后再填入LTLB,否则不合并直接填入MTLB。 2.2 PTE基址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 对于两级页表,需要进行两次查找,硬件载入时查找页表是非常耗时、影响性能的。首先将MPGD寄存器中的14~31位PBA与虚拟地址中的20~31位拼起来组成30位地址,再左移两位得到32位地址。用这个地址查询页目录表,将得到表项的10~31位与虚拟地址中的12~19位拼起来组成30位地址,再左移两位得到32位地址才是页表表项的地址。用这个地址查询页表,将得到表项的12~31位物理页号与虚拟地址的0~11位页内偏移拼起来组成32位地址,这个地址就是转换好的物理地址。 针对两级页表查询耗时的缺点,本文提出PTE基址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就是在第一次查询得到页目录表表项地址之前先查找一个PTE基址缓存表PTLB(PTE Base Address TLB),若命中则直接得到页目录表表象地址,而不需要再进行第二次查找。这可以大大减少页表查询的时间。 其中PTLB每个表项含两部分,分别是12位的VPN1和22位的PTE基址。四个表项同时与所要查找的虚拟地址中的VPN1进行比较,若命中,则不许查找页目录表,直接得到PTE基址,与虚拟地址中的VPN2拼接作为页表表项地址,得到所需要的页表表项。 2.3 实验与分析 本文选取EEMBC中的部分多媒体应用以及网络应用测试基准程序,以32位高性能嵌入式处理CK510及其平台为基础,在原有两级TLB 的基础上设计实现连续页面合并以及缓存及其控制逻辑进行实验。 3 结 语 本文首先对旁路转换单元载入技术做了介绍。然后对提出的基于连续页面合并一级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一是连续页面合并,当TLB缺失时,进行TLB硬件载入,首先从页表中获得所需要的翻译信息,在将该信息填回MTLB之前先检查MTLB中是否有其连续页面,若有则将两个页面合并并填入LTLB,同时将合并前原本在MTLB中的表项无效掉,使其可以在未来存放新的翻译信息。二是将PTE机制进行缓存,在第一次查询得到页目录表表项地址之前先查找一个PTE基址缓存表PTLB,若命中则直接得到页目录表表象地址,而不需要再进行第二次查找。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连续页面合并以及缓存的硬件载入技术能有效降低访问时间。 硬件技术论文:基于工业环境下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抗干扰技术的研究 [摘 要]由于现实工业环境的恶劣,意想不到的干扰源所产生的干扰,会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构成极大的威胁。轻则会使控制误差增大,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崩溃,造成重大损失。该文着重分析了工业环境下主要干扰源对单片机应用系统产生干扰的现象,同时就单片机应用系统采用硬件技术抵御干扰的对策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系统 工业环境下抗干扰技术 硬件抗干扰技术 1 引言 单片机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现实工业环境的恶劣,意想不到的干扰源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干扰,对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单片机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如若没有可靠的抗干扰措施,轻则会使控制误差增大,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崩溃,造成重大损失。本文着重分析工业环境下各种干扰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影响,并从硬件方面给出一些抗干扰对策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2 干扰现象的分析 在工业环境下影响单片机应用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多种。其干扰现象主要有: 1)在工业环境中当一些大型设备或用电量巨大的设备启动和停机时都会使局部电网的电压和电流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造成电压瞬时跌落,从而造成附近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直流稳压电源供电电压的骤升骤降,造成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2)大型用电设备的启停、工作与高压状态和高频状态的设备以及电磁开关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雷电、电弧、广播电台等辐射的高频信号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都有可能从信号采集系统、输入设备等输入通道或强电、伺服系统等输出通道进入单片机。另外形成寄生在电网上的各种高频干扰信号,也有可能通过供电系统进入对单片机,造成干扰。 3)由于任何电源及辅电线都存在内阻、分布电容和电感等,正是这些因素引发了电源的噪声干扰。此外在工业环境中由于电源系统的共用,多台设备之间通过电源、地线也会产生相互干扰。 4)在工业电网电源中50HZ 的工频干扰也会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输入通道造成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破坏单片机的可靠运行和正常控制。 5)另外大功率晶闸管在导通时产生的高次谐波大电流,也可能向空间辐射或通过传导耦合形成对单片机系统的干扰。 6)静电和电磁感应干扰。这些因素对单片机系统造成的干扰主要表现为:侵入单片机系统输入通道,使得数据采集误差加大,甚至淹没测量信号。破坏单片机片内RAM、外部扩展RAM、E2PROM中的数据,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 3 硬件抗干扰对策和解决方法 硬件抗干扰技术是系统设计时首选的抗干扰措施,它能有效抑制干扰源,阻断干扰传输通道,保障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安全。以下从四方面就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技术展开讨论: 3.1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来说,最严重的干扰来源于电源。一般解决的方法是: 1)为防止大型设备启停时造成局部电网电压波动,影响到单片机系统直流供电电压的骤然升降,在单片机直流稳压电源前添加一台交流净化稳压电源以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防止电源的过电压和欠电压;此外还应增大直流稳压电源的功率储备。 2)为防止电压的瞬时跌落,添加后备电源供电保护系统。 3)为抵抗电网上的各种高频干扰信号通过直流电源进入单片机,应采用隔离变压器,并使其一次侧、二次侧之间均采用屏蔽层隔离,以减少其分布电容,提高抗共模干扰能力。即在电源变压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以及次级绕组之外包裹一层屏蔽层,同时将屏蔽层接入导通良好的地线;并将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用金属外壳屏蔽起来接地。实践证明,接地技术是抑制噪音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接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利用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改善电源波形。 5)采用分散独立功能块供电,以减少公共阻抗的相互耦合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 3.2 输入、输出通道的抗干扰措施 输入输出通道是单片机与外设、被控对象进行信息交换的渠道。由输入输出通道引起的干扰主要是受到静电干扰噪声干扰和电磁波干扰,以及由公共地线引发的干扰。常用的方法有: 1)干扰和电磁感应干扰也有强的抑制作用。传输线采用屏蔽线。开关信号检测线和模拟信号检测线使用屏蔽双胶线可以很好的抵御静电和电磁感应干扰。 2)在实际工作中,用屏蔽双绞线作长线传输线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噪声及电磁场干扰,并应对传输线进行阻抗匹配,以免产生反射,使信号失真。对于模拟信号采样系统抵御干扰,可以采用具有差动输入的测量放大器,并采用屏蔽双胶线传输测量信号。变送器传递的信号应尽量采用电流型传输方式,因电流型比电压型抗干扰能力要高。 3)采用信号隔离措施将模拟电路通过隔离放大器隔离,数字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隔离。模拟接地和数字接地严格分开,隔离器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电源分别供电。同时考虑传输线的屏蔽技术,如采用屏蔽线、双胶线等。 4)为消除电源系统的50HZ 工频干扰,采用阻容滤波等技术,除在输入通道的模数A/D 转换电路中加入RC 滤波电路或50HZ陷波器外,也可在转换器件上动脑子,例如采用采样时间是50Hz 的工频周期整数倍的双积分式A/D转换器。 5)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可以有效抑制地线噪声,在一个存在有数字地和模拟地的单片机系统中,数字信号的地线和模拟信号的地线绝不能够接错。在线路设计中,必须将所有器件的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别相连,但数字地与模拟地仅在一点上相连。 6)应当很好的处理单片机应用系统强、弱电系统的隔离,是保证系统工作稳定。现在常用的隔离方式是光电隔离,如在功率驱动电路中可以采用带双向可控硅驱动的光电隔离器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光电耦合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必须分别采用独立的电源,若两端共用一个电源,则光电耦合器的隔离作用将失去意义。 3.3 印制电路板及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是系统中器件、信号线、电源线的高密度集合体,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故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决不单是器件、线路的简单布局安排,因此在PCB电路布线中除应遵循PCB设计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符合抗干扰的设计原则。通常有下述抗干扰措施: 1)将强、弱电电路严格分开,尽量不要把它们设计在一块印制电路扳上。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 2)电源线的走向应尽量与数据传输方向一致。电源的地线应尽量加粗。 3)为抑制噪声干扰应尽可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之间焊接20PF左右的高频滤波吸收电容,在各个供电接点上还应加足够容量的退耦电容。 4)器件布置方面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安置在一起,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如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 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CPU复位电路、硬件看门狗电路也应尽量靠近CPU 相应引脚。 本文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总结了单片机应用系统在工业环境下硬件抗干扰技术一些常见的对策和解决方法。此外如若在硬件抗干扰措施的基础上,再采取软件抗干扰技术加以补充,作为硬件措施的辅助手段,则会大大加强单片机应用系统在工业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硬件技术论文:基于POE技术的船用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摘 要:简要介绍了POE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然后根据视频信号传输的制式的不同,对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做了分类并分别对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了一种基于POE技术的船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按功能将整个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对各部分的组成及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该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后期的推广应用作了相应的评估。 关键词:视频监控;POE;网络交换;视频编解码器 0 引 言 POE(Power Over Ethernet)也被称为基于局域网的供电系统或有源以太网( Active Ethernet),有时也被简称为以太网供电。这是利用现存标准以太网传输电缆的同时传送数据和电功率的最新标准规范,并保持了与现存以太网系统和用户的兼容性。POE技术在为一些基于IP的终端(如IP电话机、无线局域网接入点AP、网络摄像机等)传输数据信号的同时,还能为此类设备提供直流供电的技术。 在确保现有结构化布线安全的同时,保证现有网络的正常运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Power Sourcing Equipment,PSE)和受电端设备(Powered Device,PD)两部分。PSE设备是为以太网客户端设备供电的设备,同时也是整个POE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而PD设备是接受供电的PSE负载,即POE系统的客户端设备。 1 视频监控系统简介 视频监控系统按照视频信号传输的制式不同,可分为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两大类。其中,模拟制式视频监控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模拟制式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摄像机、镜头、云台、解码器等)、视频矩阵及监控系统主机三部分组成。其中,视频矩阵一般与主机在同一安装位置,视频矩阵至前端设备之间传输的是模拟复合视频信号。模拟复合视频信号为前端设备采集的现场信息,经视频矩阵传送至监控主机,监控主机的控制信号经串口传送至解码器,经解码器解码后实现对前端设备的控制。目前,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电缆和部件数量多,不适宜远距离传输,遇到故障时排除效率低;二是可扩容性差;三是兼容性差,不利于与其他设备进行资源融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已逐渐被网络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所替代,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图2中的网络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用户显示控制终端、接入/交换设备、网络编解码器、前端设备(摄像机、镜头、云台等)四部分组成。摄像机采集的现场视频信息经网络编解码器数字化后输出至接入/交换设备的网络接口板,然后再经接入/交换设备进入干线网传输。用户终端经授权后可进行查看,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经接入/交换设备、网络编解码器送至解码前端设备解码器,经解码器解码后实现对前端设备的控制。 因监视前端设备采用的是分布化接入、分布式处理,故大大降低了网络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机的工作量。同时,因为系统的开放性,交换子网和资源子网相互独立,交换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开放的接口,这也为后期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 基于POE技术的船用网络监控系统设计 针对目前传统监控系统的以上特点,结合目前成熟的POE技术应用,下面提出了一种面向船用的新型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硬件设备主要包含前端设备(室内一体机、室外云台、室外摄像机、防护罩等)、接入/交换设备、系统主机和多用户终端四大部分;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根据图3所示,室外摄像云台一体机以及室内摄像云台一体机的供电由带POE功能的接入/交换设备提供,云台及摄像机的控制由用户显示控制终端或主机通过网络接口送至接入/交换设备,进入干线,然后经交换设备内的路由选择、传输后输出至相应的接入/交换设备网络接口板,再经对应前端设备识别后输出至相应前端设备。由室内外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息经前端设备编解码器数字化后经网络接口输出至接入/交换设备,然后再经接入/交换设备入干线,用户显示控制终端经授权后可进行查看。下面简要描述系统各主要分机的设计原理。 2.1 前端设备设计原理 前端设备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类型:室内型前端设备主要由摄像云台一体机和前端设备编解码器组成;室外型的前端设备主要由前端设备编解码器、摄像机、镜头、云台、护罩几部分组成。其中,除去前端设备编解码器需要自行设计外,其余部件可直接采购。前端设备编解码器为带PD功能的编解码器,为了兼容,室内外前端设备采用同一型号的编解码器。考虑到室外设备的防风性,云台的最大载重设计为5 kg,最大功率为30 W;摄像机和镜头功率约为15 W,因此供电端最大功率45 W即可满足要求。本设计采用MAX5986作为以太网供电的控制器,其可提供单端最大70 W的功率输出,可满足室内外前端设备的供电需求。图4所示是前端设备编解码器的设计原理图。 如图4所示,前端设备编解码器主要由视频AD(TVP5158)、DSP视频处理芯片TMS320DM6467、PD取电电路(MAX5986电路)以及DC-DC电路几部分组成。 来自摄像机的复合视频信号经视频AD(TVP5158)采样变换后经总线输出至DSP(本设计采用的TMS320DM6467为DSP+ARM9架构的数字媒体片上系统,是TI公司的一款新型达芬奇技术数字媒体处理器),经其进行相应格式的压缩编码后输出,然后经DSP片上系统集成的以太网外设发往接入/交换设备,经其进入干线传输。用户显示及控制终端的控制信息经接入/交换设备的带POE功能的网络接口板发送至前端设备的物理网络接口,一路由MAX5986进行取电、DC-DC变换为编解码器、摄像机、镜头、云台等设备供电;一路进入DSP,由其片上集成的ARM9处理器进行控制实现数据解码,实现对摄像机、云台、镜头的控制。其中,调试键盘为前端设备单独调试时使用。 2.2 监视系统主机原理 监视系统主机主要完成前端设备的录像、其他设备视频信号的接入、整个监视系统的监视及管理等工作。主要由一台工控机、视频采集及处理卡、大屏幕监视电视墙和硬盘阵列式长时录像机等几部分组成。均可通过采购部件解决,主机通过安装视频监控软件实现对监控系统的控制及管理。 2.3 接入/交换设备POE供电网络接口板设计原理 接入/交换设备POE供电网络接口板原理图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网络接入/交换设备网络接口板主要实现前端设备的网络接入及用户终端和前端设备间的网络交换功能。网络接口板主要由交换控制芯片VT6510、2M的SGRAM缓存、POE供电控制芯片MAX5982、微控制器STM32F103及相关外围器件组成。其中,VT6510交换芯片整合了8个10/100 Mb/s 交换口及 2 个 Gigabit 交换口为单一控制芯片,符合最新的 IEEE 网标准,包括 802.3x 流量控制、VLAN 功能、高效能交换引擎及 IP 多点传送功能,可完成8口的10M/100M自适应网络无阻塞交换、存储转发。E2PROM主要用于保存交换设备的配置数据,在设备开机或者复位时,设备将从E2PROM读出这些数据,用于系统初始化。微控制器采用ARM7架构的STM32F103,主要完成对寄存器的读写和与PC之间的通信,可以将网络接口板配成各种工作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MAX5982为POE供电控制芯片,其与整流稳压电路配合完成PSE设备功能。 3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POE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其良好的扩充性、可管理性以及易于与其他系统的集成等诸多优点,使其大大地简化和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OE技术和视频交换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将会成为船监控系统的新标准。 硬件技术论文:基于SOC技术的三相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摘 要 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国网公司对能效监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OC技术的三相电力能效监测终端。它采用锐能微RN8316(SOC)为主控芯片,通过管脚资源配置,实现了电流电压采样计量、直流模拟量采样、电压质量监测、通信等功能。文中介绍了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硬件设计,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能提高终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降低物料数量和生产成本。 关键词 能效监测;SOC;RN8316 能源作为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能源的不断消耗,能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形式,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因此,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的电力系统,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资源、环境和投资压力,而且还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1-2]。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实施需求侧管理、用能服务及能效监测,可以优化终端用户用电方式、缓解电力供需的矛盾和提高系统可靠性、减缓电网设施的投资压力、提高耗能企业的能源利用水平、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3]。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从晶体管的集成发展到逻辑门的集成,现在又发展到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集成,即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4-6]。与单功能芯片相比,SOC芯片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印制电路板(PCB)空间占用少、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7]。 1 RN8316(SOC)简介 图1 RN8316系统框图 RN8316是深圳锐能微公司提供的一款低功耗、高性能、宽电压、高集成度、高精度的三相MCU芯片,产品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该产品内嵌32位ARM Cortex-M0核,最高运行频率可达29.4812MHz,最大支持224Kbytes FLASH存储器、16Kbytes SRAM和16Kbytes EEPROM,内置单cycle乘法器(32bit*32bit)、CM0内嵌系统定时器、2个DMA控制器,支持外部中断等多种唤醒方式,提供完善的集成开发软硬件环境。该芯片支持高速GPIO,可与不同电压外设器件连接,最大支持10位ADC,8*32位的LCD,支持芯片电源电压及外部电压检测。通信接口最大支持6路UART,2个7816口,1路I2C和1路SPI。同时,RN8316还集成了RTC、看门狗和加密处理器。 2 硬件电路设计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主要由电源模块、计量单元、存储单元、载波模块、通信模块、直流模拟量采集等部分组成。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设计框图 2.1 电源模块设计 为保证终端能够稳定工作,并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电源模块采用三路电源供电,分别为主电源8 V、两路12 V辅助电源,之间相互隔离。主电源VDD8V通过LDO降为VDD5V和VDD3.3V电源,主电源5 V为SOC、红外、电能质量监测模块供电,主电源3.3V给计量芯片供电。一路ZB12V辅助电源用于载波电路供电;另一路AUX12V辅助电源为遥信电路供电,同时通过LDO降为AUX5V,为RS485、直流模拟量电路供电。电源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 2.2 采样计量单元 采样计量单元是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重要单元,设计中采用锐能微公司的RN8302计量芯片来实现对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谐波等数据的计量,并输出有功、无功脉冲。RN8302占用SOC一路SPI,同时SOC配置中断、复位口从而能够实现对计量芯片的控制和通信。RN8302管脚资源配置如图4所示。 图4 RN8302管脚资源配置 采样电路中,考虑到生产成本和计量精度,电压采样采用电阻分压采样的方式,UA/UAN,UB/UBN,UC/UCN为采样信号,而电流采样采用电流互感器采样的方式,IAP/IAN,IBP/IBN,ICP/ICN为采样信号,电路图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电压采样电路中的1K电阻和电流采样电路中的5R电阻采用精度1%的精密电阻,电容用于去耦和滤波,以保障采样精度。同时电压采样信号可用于电能质量的监测,扩展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功能配置。 图5 电压采样电路 图6 电流采样电路 2.3 遥信电路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配置两路遥信端口,使用光耦LVT-816同SOC进行隔离。遥信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 图7 遥信电路 2.4 RS485电路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由于受到工程人员操作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影响,RS485的A、B端子常常接反,导致不能够正常抄表。因此,在电力能效监测终端RS485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了无极性485芯片ECH485NE,A、B端子正反接都能够正常通信。终端配置两路RS485电路,分别用于抄表和维护,占用SOC两路UART端口,485芯片用光耦同SOC进行隔离。RS485电路如图8所示。 2.5 直流模拟量电路 直流模拟量电路主要针对非电气量的采集,该能效终端采用瑞萨电子的RL78/G13系列单片机进行控制,SOC通过一路UART端口进行通信,并配置复位脚进行控制。直流模拟量电路通过光耦同主电路进行隔离,终端配置了两路信号的采集,拓展了数据的采集范围,实现了采集和能效监测的多样化。直流模拟量采集电路图如图9所示。 2.6 载波电路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载波用于同能效采集服务器进行通信,载波电路占用SOC一路UART端口用于收发数据,占用一路7816口实现载波的设置、复位、事件输出等功能,并通过光耦同SOC进行隔离,接口标准符合最新国网三相电表规范,可方便插拔和替换多个厂家的载波模块,提升了产品的兼容性。载波电路如图10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在智能用电及能效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电力能效监测终端技术标准,采用SOC芯片RN8316,进行了硬件的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独立功能芯片的用电终端,基于SOC的电力能效监测终端在功耗,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表现更加优异,并且体积小,所用元器件少,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简介 黄月昊(1986-),男,江苏盐城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任职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智能用电技术方向。 岳鹏(1984-),男,山东济宁人,工程师,硕士,任职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智能用电技术方向。 硬件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下的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硬件设计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推动下,环境监控系统中综合信息采集单元的硬件设计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物联网技术下的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硬件特点,从而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ICU硬件 设计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物联网技术下的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硬件设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ICU作为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采集传输设备,在物联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要想摆脱传统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弊端,必须要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技术、传感技术,从而减少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 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 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即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采集传输设备,主要有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传感器,二是短距离无线通信,三是自组织网络,四是低功耗路,在物联网技术中处于感知位置的传感设备,具备物联网传感设备所有的特征。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系统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无线温湿度传感器、二是无线水浸传感器,三是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四是无线中继/协调器。在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传感设备中,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主要通过运用物联网的无线射频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进行动力驱动,从而降低传感设备功耗,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 物联网技术下的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硬件设计分析 2.1 无线温度湿度传感器 在现阶段,我国国内的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大多采用了ZGBEE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与ARM Cortex-M3单片机技术,主要是通过监测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结合ZIGBEE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温度与湿度数据上传到监控单元的监控主机中。这种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降低功耗,二是具备自动休眠功能,三是具备自动唤醒功能。在电池的选择上,主要使用3节AA型电池,低电压预警功能突出,从而实现了现场工程的零布线。无线温度湿度传感器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即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温湿度传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以及微控制单元MCU模块。在技术的运用中,通过采用低功耗设计,从而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在自供电模式的运用下,自动休眠和自动唤醒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2 无线水浸传感器 在技术的运用上,无线水浸传感器ARM Cortex-M3单片机技术以及结合了ZGBEE无线通信技术。ARM Cortex-M3单片机技术不同与传统的单片机技术,是一个32位的核,通过采用新型的单线调试(Single Wire)技术,从而降低设计难度和应用障碍。无线水浸传感器主要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达到监测设备的目的。在自供电模式下,采用低功耗设计,从而达到自动休眠与自动唤醒的功能。在电池的设计上,主要采用3节AA型电池供电,降低了功耗;在两芯不定位漏水检测中,机械性能强,耐腐蚀、耐磨损,并且环保,能及时对水浸作出信号告警。无线水浸传感器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MCU模块、ZGBEE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管理芯片。MCU,即微控制器,具有有限数字信号处理的功能模块和模拟电路,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ZGBEE无线通信模块主要采用国外的无线射频模块,通过运用的LM367l芯片,从而实现技术的革新。 2.3 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 在传感设备中,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主要是用于监控,通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将采集到智能设备的数据,结合ZGBEE技术上传至接受设备中。在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采集传输设备中,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主要通过采用低压直流长供电设计,在满足动力监控实时性要求下,进行挂墙安装。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主要三个组成部分:一是MCU模块,二是通信模块,三是ZGBEE无线通信模块。 2.4 无线中继/协调 在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采集传输设备中,无线中继/协调器主要通过协调和中继整个ZGBEE网络通信系统,从而保障ZGBEE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具体的运用中,对于无线中继/协调器的要求主要有一个方面,即满足动力监控实时性要求。在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采集传输设备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传感器节点功耗上,主要由四个方面来决定的:一是通信距离,二是可靠性。三是自动网络组织需求,四是在单一网络中所需支持的最大节点数。因此,无线中继/协调器主要是由MCU模块和ZGBEE无线通信模块组成,有利于降低功耗。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下,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主要通过运用物联网无线射频技术以及传感技术,从而在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管理中,能更好地实现安装和维护的零布线,从而缩短施工时间,提高运行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综合信息采集单元ICU硬件,在设计上主要通过运用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水浸传感器、无线智能协议转换器以及无线中继/协调器,降低维护难度的应用障碍,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是我国信息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作者简介 薛波(1984年1月-),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人,本科,助理通信工程师。 作者单位 河北邮电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体会 一个学年结束了,在这一年里,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我通过审题教学生参与互动。如学习《找春天》一课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学生会提出:“谁去找?”“到哪里找?”“为什么找?”“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例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课前,教学生收集雷锋同志的资料,上课一开始,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雷锋叔叔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有关雷锋的几幅宣传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不同的谈话内容。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我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求得新知。 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时,在出示课题目,审题以后,让学生在自主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为什么把岩石叫做书?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什么?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生们知道了原来岩石上的“波痕”“雨痕”等等有这么多学问,多有趣啊。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学完一课之后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寓言两则》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后知道了什么,并把知道的告诉好朋友。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且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教师要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并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一是教师的启发要及时,二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三是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达到自主发挥。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行为状态,引导学生有序互动:开课后学生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并复习旧知。当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用架设的这座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当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时,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当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教学生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当学生在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做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学生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中互动学习、发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学生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三步教学法”,教学效果很好。“三步教学法”即抓好课前预习(课前自学)——课中改进(课堂研讨)——最后作业(课堂达标)三个教学环节。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抓好课前预习 提到预习,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会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而已,其实预习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每个环节中不能有半点忽视。 1.分析教材,明确预习内容。教材是设计预习内容的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才能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序的预习内容。 ⑴分析认知前提,明确认知基础。 ⑵分析知识类型,明确教学侧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深入预习和思考。 2.明确预习目标。分析基础目标,明确预习内容,然后分析延伸目标,明确拓展内容。 3.依据预习内容,设计预习任务。预习设计是预习成功的关键。只有按由浅入深的认知程序,展现知识的认知历程,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内涵及研究方法,预习才能高效。 4.加强集体研讨,修订完善预习学案。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备课组积极开展研讨,具体到每个细节、每个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使预习提纲更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 5.规范设计格式,统一印制预习学案。我们为学生设计统一格式的预习学案并于课前完成印制与分发,让学生提前独立完成预习提纲,然后交给老师批阅分析,诊断预习效果,找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找出的问题确定讲课重点,老师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就保证了预习的及时性和提前化,真正使预习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把握好课堂改进过程 1.第一步是预习展示。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预习展示又细化为生字预习效果展示和课文预习效果展示。生字预习展示时,分组选代表展示生字的读音、组词和记字办法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给予纠正、强调和表扬。在课文预习效果展示中,我主要摸索了分自然段指名朗读展示。主要是为了扩大参与展示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课文预习中朗读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朗读展示过程中,其他没有朗读的同学被安排做“小评委”,给他们“听”的任务:听听谁读得好,好在哪里,谁读得不是太好,如何给他(或者她)提出诚恳的建议。等展示朗读的同学展示完毕,小评委们就可以畅所欲言,评价展示的同学,要求小评委在评价时说完整句子,注意礼貌用语,态度诚恳,让被评价的同学易于接受。 2.第二步,精讲点拨。这一步重点在“精”,是指三种问题需要重点讲:学生提出的疑问要讲,难以理解的知识要讲,教师发现的缺陷要讲。在学生展示完毕以后,根据预习提纲和展示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集中精讲,解决掉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这一部分,教师要有选择地加以讲解,选择更有价值的问题。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将那些不太重要的问题留在课下讲解,或给提出问题的个人或者小组进行讲解,或让他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请教家长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挑战问题。 难以理解的知识我认为应该是每一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发现,但是有的问题比较隐蔽,学生难以自己发现,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在学生发现、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对发现的缺陷的纠正和讲解。比如,在学习《泉水》(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这一课时,二年级的孩子很难对泉水的路线有总体的认识,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形象上面:美丽的打水姑娘,漂亮的杜鹃花等,他们对路线问题根本不会在乎。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填一个沿泉水观光列表,让学生自己去画出途径的地点,遇见的人物,完成表格,这样要比教师直接带领着学生一步步去寻找课文的效率高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总之,在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时,应尽量避免教师生硬地提出重点、难点以及产生缺陷的问题,强迫学生去思考,那样的话,学生就是在被动接受,很多学生甚至拒绝思考,干巴巴地等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本来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3.第三步,拓展延伸。学生在预习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的;在精讲点拨中,师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是停留在预习和课本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就必须有拓展延伸的存在。在教学中,我发现,拓展延伸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尽量做到自然导入,利用一些醒目的问题,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学习完《我为你骄傲》(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一课后,学生都明白了主人公是个诚实的、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好孩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小男孩身上发生的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联系自己情况,深入思考,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得到升华。 三、重视限时作业 对于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给学生,完善学生的知识掌握,坚决不留知识、问题的死角。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抽出每节课的5-10分钟,让学生完成限时作业,当堂完成,然后,教师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纠正存在的知识缺陷。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二年级语文教学之我见 我所担任的二年级学生很活泼、很天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充分注重孩子的这一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结合本校实际运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巩固教学成果。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呢?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语文,学中玩语文” 语文教学可谓是活学活用,然而就单纯的语文教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有一种强迫学习的感觉。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的让学生们学会独立识字让学生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用汉字的特点分析字形,并对识字方法做出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我们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教学中,我还注意到如果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识字,一定会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我们的学生都能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自由,想冲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根据部首猜字义等等,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玩”得快乐。 三、多使用表扬、鼓励的语言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鼓掌,于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四、在写字方面,我们要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五、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我们要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最后,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总之,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学中玩语文、玩中学语文”努力的培养学习语文的热情。这是我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来让同行借鉴。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改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还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要考虑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就具有了基础储备的性质。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改变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实践中,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积极大胆地寻求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交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不吝赞美之词,褒奖那些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受到了激励,只有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加充足。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尤为关键,课堂时间虽短,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就只有创设情境。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照书本上教、在黑板上写就显得过于呆板了,不生动活泼,没有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字迹就模糊,抽象而不具体。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卡片识字、图片识字,这样就把左右大脑全部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记住文字;猜谜识字,针对那些可以设谜的字,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出谜面,让学生去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境之中。 另外,利用美术图画醉人的美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到你设置的情境当中,还有音乐优美的旋律也是制造情境的手段之一,无论哪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我们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就是教人掌握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也一样,如果想要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会他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发现、交流,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了,这方面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来学习,比如,每一组选一段。如,以《假如》为例,我把它分成几段,让每个小组自己选,选完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于是学生情绪高涨,等到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一堂课就在学生的朗读中、交流中完成了,那种理解和感悟恐怕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已。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一探究竟的想法也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的,这一点作为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一年级对阅读要求还不是很高,二年级就不同了,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逐渐积累词汇,这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词汇的方法。另外,随着二年级识字量的不断加大,阅读量也应相应地增加,这方面除了学校要求必读的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具体实践中依然要讲求方式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许还不成熟,但是敢于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的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使命。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在语文各种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渠道。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实体,教育质量在这里体现,办学效益在这里显现,未来的人才在这里养育。所以,关注课堂是我们的追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外因,外因只是学生主体变化的条件,而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学习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则必须作用于内因而得以外显。也就是说,教学只有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积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正确的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发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条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语文实践,学生的活动领域可以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的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然,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4.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5.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商店”等活动,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而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我们必须强烈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做到“会学”、“善学”。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新课改下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到新课标的内涵,以便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收获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高二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内容,也是促进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的学情特点,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日常的各项教学工作,这也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负责的积极表现。在现阶段的高二年级,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对我们的整个高中学习有了完善的理解和准备,在高二年级这一整个学年,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松懈的时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于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科目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高二这一学年,他们会对自己的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计划带来一些好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知识点都已经向学生灌输的差不多了,在高中阶段我们就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全面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要善于从这些方面着手,而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渗透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我们日常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希望可以给广大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师同行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教育指导思想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也随即颁发了新教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效率。透过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文本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次,面对新课标,我们的教师要善于甄别优劣,针对其中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促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与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相悖的内容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也提醒我们很多高二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教参、课标照抄照搬,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要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实际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出好的条件,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顺利地实施我们个人的教学思想,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在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落实,而不要让好的思路和观点流于形式。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是止于流言的。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进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很难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从入职以来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之前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师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一届届的学生的思想、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形成新型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针对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文本、认识文本,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新课标实施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也就可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了。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实际去探究新课标的本质与内涵,并不断地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和学习,从而创设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对高二语文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这样一来,我们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地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了。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物质以及精神手段去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帮助。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了解二年级教学的特点,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对于现代小学教学来说,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基础部分,由于教学方式并不完善,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降低了学习效率,想要更好的完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掌握生字是学习的基本,教师应当在每天放学后,对小学生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使小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应当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拼音去读不认识的生字,对于重点生字应重点读,要做到能够自己独立的完成预习目标,在预习过程中,一旦发生困难便可以求助家长,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询问小学生是否能够独立的完成预习任务,并且在预习任务的学习中有哪些困难,之所以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其一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预习任务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去读、去认,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依靠家长的帮助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外时间的利用,采用预习的方式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从而达到最初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师及时检查布置的任务 教师每天都会给小学生布置任务,并且在第二天课堂上,及时检查前一天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每堂课后简单的布置一些认读生字的任务,教师可以先把需要认的生字写在黑板上以及用多媒体的方式利用投影仪展现出来,首先对班级里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任务检查,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轮流的读,而其他学生就可以跟着读汉字的同学读,这样不仅优秀的同学能够掌握汉字,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准确的掌握,教师完成了检查学生读字的任务,也间接的检查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一举两得。在学生读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读不准以及不认识的字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任务的布置方式有很多种,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汉字,汉字的积累对于今后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也要做到能够及时的检查任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三、采用互助模式 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互助模式被小学语文教师广泛利用。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教师帮助小学生学习,第二点,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首先对于教师帮助小学生学习来说是最常见的,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课外的时间,例如在每天上午、下午课间的时间,对小学生采用互助的模式,对于不认识不理解的知识给予讲解。其次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会出现成绩较好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班级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正确引导,以便能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实行“一帮一”的学习模式。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进行检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互助的模式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独立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四、坚持复习 复习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关键,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来满足小学二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是远不够的,因此,课后复习是最有效的方式,坚持复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二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学完就忘的问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坚持复习,以便更好的巩固学到的知识。能够完成复习任务的时间有很多,例如,在午休,课间,家里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引导小学生坚持复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今后就能够更加主动的复习,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复习是巩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关键,要想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坚持复习是应提上教学日程的,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复习,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是基础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应重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手段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探讨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就“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运用”这个话题共同探讨一下,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二年级语文;信息技术;积极影响 一、二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是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综合性强,它涵盖了拼音、汉字、组词、句子、阅读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手段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手段都可称为信息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导向深入。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积极影响 在探索具体学科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以“一分钟”这篇课文为例,根据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观看图片、动画等特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拿出图片教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如“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拼音来认识这个生字,并通过组词来理解这个生字的含义,然后以提问的形式,你认为“一分钟”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呢?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主题,开始进入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在过马路时,刚走到十字路口,绿灯却变为红灯,而刚过了路口去赶公交车,公交车却已经走了,只能自己走到学校,从而导致最后上课迟到20分钟”,通过当时的情境播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元元当时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时的后悔、焦急的心情,进而启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懂得“分秒必争”的道理。 2.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教材、学生的课时练习为主要内容,以黑板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经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索然无味地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等优势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游戏、故事等环节来丰富教学内容。 以“坐井观天”一文为例,如果教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学生会觉得自己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学习的热情不会太高,而如果教师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个动画故事,立刻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这个故事,一边让学生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并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对话中得出一定的道理,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化解难点 向学生呈现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 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这首诗的重点是通过诗句的描写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只让学生单纯地有感情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难度,而如果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学生就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如“飞”字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呢?让学生再读这首诗,在充分感受诗人想象力的同时,就能很轻松地体会诗人通过庐山瀑布景色的描写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之情等。 总之,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识字量远远高于一年级学生,但是,二年级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依然会出现错别字,主要体现在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两个方面。将举例浅谈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在以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经常把同音字和形近字弄混淆,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文字积累方面比一年级学生更有优势,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仍然有待加强,学生的识字量相当有限,对文字结构及其含义缺乏全面的了解。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语文基础差,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这些学生的错别字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字音错误主要是同音字的错误,例如把“角”写成“脚”,“英”写成“应”或者“硬”;笔画错误则是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像“睛”和“晴”之间的误写。 (三)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很多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不正确,只依靠汉语拼音、死记硬背和反复默写或者听写来识字并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教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多种灵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图文中认知和学习汉字;用互动教学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汉字的正确写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和词汇。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欣赏郊外金灿灿的蒲公英和毛茸茸的种子,绿色的苍耳草、美丽的豌豆花和跳动的豌豆,文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身上粘了几颗苍耳草的果实,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告诉学生苍耳妈妈的孩子像一只小刺猬,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像小伞兵。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列出本课的重点字词,像:植物、办法、翅膀、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刺、田野、山洼、豌豆、豆荚、晒、蹦、跳、离开、仔细、观察、粗心。让学生分组读这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文字基础。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第二天为学生听写重点字词,耐心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细心地写好每一个生字,总结自己写错别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告诉学生写完汉字以后应参照课本生字表仔细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并修改错别字。 (三)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巧记生字和词汇。首先要引导学生修订“生字纠错本”,整理自己的错别字,并在旁边标注正确的汉字。然后,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多练习写汉字,将语言文字教育发展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汉字听写比赛、书法大赛等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认字、练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牢记所学的生字,而且要注意把汉字写得清秀、工整,不能写得太潦草。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将生字划分为象形字、表意字、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并根据字意来巧记汉字。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经常会写错别字,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习方法不当。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借助科学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功底,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 要: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八九岁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同时这些孩子也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教孩子就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觉得课程枯燥,尽量搞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就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并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单元中《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个游戏,老师可以把书卷起来放到学生眼睛上,并让学生通过书中间的那个洞看天,问学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贴近那只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让学生现走进青蛙的内心,之后再让学生把书从眼睛上拿开,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就发现原来天是看不到边际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也要让他们懂得,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不要总是主观判断,并把自己拘泥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同时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八九岁的孩子是处于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并喜欢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多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老师可以接着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的其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迪生,他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白炽灯,还发明了留声机,这两样东西是爱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另外,给学生讲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别的强,有一点早上他妈妈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就发动全家到处找爱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发现小爱迪生趴在鸡舍旁并肚子下面压了一堆鸡蛋,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猜猜小爱迪生在干嘛,同学们一定会有各种答案,然后老师接着讲,原来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鸡来,结果鸡蛋被小爱迪生都压碎了,并且他终于明白了母鸡可以孵出小鸡,但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教师可以在讲课文的同时教给孩子们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课外的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是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门学科,识字这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这么一个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用字谜教学法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例如,守门员――闪;有人偷车――输;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汉字奇妙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并可以在时间长了之后让学生自己编字谜,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开动脑筋,然后,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主动编字谜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激励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适当地在班级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树与小枣树》的教学中就要选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一个扮演小柳树,一个扮演小枣树,并要带有个人的动作和感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作为老师也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去,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小W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新课标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为目的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利用得当则十分适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年级学生年纪小,性格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性格特点和学生知识基础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分析现阶段二年级语文课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通过探究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性建议,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语文低年级教育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堂教学;高效学习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涉及的生字多了会让学生抵触,生字少了学生会不专心听讲,同时学生基础的差异更增加了教师教案设计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互帮小组,小组中分配成绩中高低三个档次的学生,其实二年级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固定,并且有可能某一方面不强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督促。比如让认字多的学生帮助认字慢、认字少的学生识字,朗诵好的学生帮助弱一点的学生练习朗诵,通过这种形式增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标形式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抓住各个方面来创新,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课本运用、实际资源应用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探究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应做到以几个方面探究: 一、能引领学生在“玩与学”相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会合作学习。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新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探究,要求我们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务实,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就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听说能力问题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听说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起始阶段,就应该寻求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科学引导学生智力发展,严格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逐渐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喜欢参加课堂活动,能够学会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容易打闹,精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欠缺也是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时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巧设情境,出奇制胜,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会听才会说。”聆听是表达的基础,能够听懂,才能够表达。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地保持集中,影响听话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保持在连续的听话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时,先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开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果一开始就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强硬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学生很容易跳出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听话能力教学与听话能力训练时,要将课文内容以全新的,符合学生好奇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原文章中出现的泼水节场景,伴随着教师的文章朗读,学生被带入泼水节的场景中,文章中的用词与刻画也引起学生的共鸣,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掌握教学要点。 二、组织活动,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阶段,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能力有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提供充足的形象化材料,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向形象化事物过渡,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喜欢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对于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次语文学习中,教师在结束课文学习之后留出时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话匣子打开之后,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次自由发言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喜欢说话,更喜欢语文课。 三、双管齐下,进行听说综合训练 听和说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听话能力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说话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听、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能听会说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在小学低年级常见的是,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时会先将问题朗读出来,学生听到之后再进行问题解答,再经过教师多次朗读后,教师会请学生对题目进行朗读,针对存在的读音问题,教师会及时纠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虽然单一,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将高科技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技术的辅助,来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找到课文的影视播放,找学生扮演文中角色,结合视频给角色配音,再利用声音合成技术,将视频与学生的配音合成在一起,在课堂中放映,学生听其他同学配音的同时,也在底下自己学着说话,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逐步摆脱幼儿阶段向自我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既存在幼儿晚期的局限,同时,也具有向高年级开发的巨大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严格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笔者借本文阐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针对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方法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十足,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但也具有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较短,容易走神打闹,思维理解能力侧重于形象直观的缺点。他们一般喜欢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对于枯燥性记背内容反感。 一、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乡偶书》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年回老家时看见那些景物那些亲人的想法。很多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过年时老家里“陌生”的亲人见到自己的感觉,很多亲人长辈叫不出名字,但却对自己特别好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也就从内心开始贴近一种思乡的情怀,开始走近诗人的内心。对于《回乡偶书》这一首诗的理解就更深,在进行后续教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问:诗人听见小朋友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心情应该很难过吧?这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乡啊。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的提问与思考精神,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诗人,当你听到小朋友这样问你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反而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对诗人心情的想象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懂得了这首诗里所蕴含的情感。 二、引入寓意式故事,勾起学生探知欲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故事,喜欢去了解不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勾起学生的探知欲,去多问一个“为什么”,去多问一个“后来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入了探究的状态,进入了主动学习、自发提问的状态。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总是梦想着发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夜暴富,于是他每天每夜都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五百万吧,让我中五百万吧。每天每天坚持每天每天祈祷,但直到死,他都没有得偿所愿。死的那天,他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虔诚地侍奉了你一辈子,你却连我唯一的愿望都不肯满足?上帝更愤怒地朝他大吼:“……”同学们,你们猜上帝说了什么?在故事最具悬念的地方停了下来,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开始问:后来呢,后来上帝说了什么啊?我猜上帝应该是说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吧。当课堂气氛完全进入活跃状态时,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地看着我时,我说:“上帝说的是:‘你倒是去买一张彩票啊!’”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做事情应看到本质,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果你不去买彩票上帝又怎么能让你中五百万呢?任何事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进入到课文中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要葫芦却丝毫不关心葫芦叶子葫芦花状态的行为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导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笑声中得以感悟深刻的道理,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明白课文的深意。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识字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针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笔者特意引入了字谜教学来指导学生写字识字:例如:(1)守门员――闪;(2)有人偷车――输;(3)一加一――王。这样的教学渗透于每个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以体验文字的奇妙,并对字形字体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也会慢慢懂得编字谜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自己编字谜。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同时还让学生得以自己开动脑筋去联想去记生字,并且主动地去编写有意思的谜面。笔者对于编字谜编得好的学生不仅会进行口头表扬,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送给他。精神激励加上好玩的要求,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涌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字谜。例如:(1)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2)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3)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答案是:秋。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喜欢竞争与比赛,笔者还特意为字谜比赛设置了小组对猜,让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创意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当然,也会有学生在家查了资料过来,用已有的字谜来让对方组猜测。对于此,笔者不加限制,毕竟学生年纪偏小,要求其全用自己想的字谜来竞猜也是过于苛求。笔者只要求所有的字谜都应该是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的,并且要求其谜底是教材上的生字,同时规定了每组可以出的字谜数量。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下课后主动去找资料的兴趣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研究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善于利用与引导学生的兴趣点,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课堂教育时,应多进行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进而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新课改下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到新课标的内涵,以便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收获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高二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内容,也是促进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的学情特点,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日常的各项教学工作,这也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负责的积极表现。在现阶段的高二年级,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对我们的整个高中学习有了完善的理解和准备,在高二年级这一整个学年,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松懈的时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于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科目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高二这一学年,他们会对自己的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计划带来一些好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知识点都已经向学生灌输的差不多了,在高中阶段我们就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全面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要善于从这些方面着手,而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渗透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我们日常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希望可以给广大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师同行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教育指导思想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也随即颁发了新教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效率。透过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文本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次,面对新课标,我们的教师要善于甄别优劣,针对其中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促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与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相悖的内容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也提醒我们很多高二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教参、课标照抄照搬,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要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实际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出好的条件,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顺利地实施我们个人的教学思想,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在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落实,而不要让好的思路和观点流于形式。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是止于流言的。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进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很难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从入职以来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之前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师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一届届的学生的思想、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形成新型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针对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文本、认识文本,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新课标实施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也就可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了。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实际去探究新课标的本质与内涵,并不断地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和学习,从而创设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对高二语文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这样一来,我们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地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了。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物质以及精神手段去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帮助。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现代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培养,并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具体目的。在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自身理念进行更新,并且深入的探索新教学方式。“三步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三步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1引言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于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良好的把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严抓课前预习、课中改进以及课后作业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简称为“三步教学法”。下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良好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的对策。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对于课堂预习的认识不足,仅仅人为课堂预习就是教师布置的读课文、圈生字的任务,难以保证课前预习效果真正的达到。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且真正的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明确。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预习内容设计的依据,只有对于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把握,才可以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预习目标。在预习中,要对于认知的基础进行明确,并且了解教学重点,突出对于学生思考的引导。第二,要合理的确定预习目标,对于教学基础内容、拓展内容进行理清。第三,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并且由浅入深的方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与预习内容相一致,进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内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第四,教师要对于预习学案进行有效的修订,并且通过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研讨,提高预习学案设计的精细度,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预习学案。第五,要对于预习学案的格式进行规范,制定统一的预习学案。教师对于预习学案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统一的分发,让学生了解预习的目标与纲领,然后上交给教师进行批阅,进而找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预习中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备课工作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为“三步教学法”中第二步的课中改进提供良好的基础。 3课中改进 课中改进是“三步教学法”直接实施的重要阶段,课中改进的开展效果决定了“三步教学法”能否达到应有的目的。笔者从预习展示、精讲点拨以及拓展延伸三个方面来分析课中改进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内容。 第一,预习展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于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在对于生字预习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展示生字的读音、记忆方法等,将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明确的体现,教师针对于学生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建议。在课堂朗读时,教师要给予不同学生同样的朗读空间与参与范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参与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相对较低,自身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安排良好的表现机会,才可以避免学生的负面厌学情绪。 第二,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并且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一环。课堂讲解中,教师要体现出“精”的理念。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在学生展示玩学习成果之后,教师要集中的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对于其中一些具有针对性与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引导,保证问题选择难度的合理性。针对于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解决,给予学生主动挑战问题的机会。对于一些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发现,并且结合特定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再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并且保证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对于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泉水》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其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对于周边事物的描写上,而对于线路的问题不够重视。教师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个泉水观光的路线表,让学生自主的对于路线、人物进行填写,通过对于表格的填写,同步的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叫传统的课文讲述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与接受,进而保证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三,拓展延伸。由于学生自身年龄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其预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足够的深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拓展延伸的应用。通过拓展延伸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选择导入的题目,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考。例如在对于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我为你骄傲》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角诚实的品德之后,通过引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想呕吐那个情况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的进行思考,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升华。 4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三步教学法”中最后一步,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查与巩固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问题死角的存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限时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当堂来完成,通过对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进而在下一节教学当中,更好的应用好“三步教学法”。 5结束语 本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大的驱动力。二年级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特殊阶段,让学生爱上学习尤为重要。笔者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通过激励性语言、激发想象力、作业多样性等举措,把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彰显出个性,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基。 关键词:语文;小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言自己想言。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二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有针对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二年级教学中提高阅读兴趣的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朗读,有主动主动朗读的愿望”的目标,我在朗读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形象性的描绘,扣人心弦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的风景展示,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朗读。有节奏地朗读、不断度、不唱读是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新鲜、喜欢展示的思维特征,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时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喜欢的对象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课上,我经常使用一些激发感情的、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高兴吗?我们用朗读来表达高兴”,“你觉得这儿的风景美吗?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遍”。让学生跟着作者的感情走,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感情了。对于读得好的同学,我会称赞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或者说:你读的真有感情。对于读的不太好的学生,我也会说:相信你好好努力,一定会读得很好,很有感情,你是最棒的。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优点,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二、课文内容情境的再现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日月潭》时,作了如下设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图画想像)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祖国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有象征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龙门石窟;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还有雄伟壮观的泰山。我们的祖国可真美呀!你们不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这些景点都在我国大陆地区,我还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我们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亲眼去看看,并且要求学生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景物。然后,请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物,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比如“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这一句,我叫学生用轻柔的、缓缓地语气反复读,直到读出轻雾飘飞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轻纱、薄雾、星星、灯光、湖水中的倒影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作业多样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写:写出你最感动的话;写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出你认为最美词语、句子;可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读你觉得最能打动别人的句子或段落;读你读的最好的文章。可看:看别人的字(写的特别好的);看别人读书的口形、表情;看别人表演的动作。可操作:尽量让学生用动作表演课文内容、生字。可玩耍:让学生用猜谜语、讲故事、分析字形、联系情景展开想象记生字;利用画画、美术的形式理解课文。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把儿童的淘气、焦急,菜花的金黄美丽用画展示出来;还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捉蝴蝶。闭上眼睛,用鼻子闻菜花的香味,想象那一片美丽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了《找春天》,里面的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写得非常好,我先教学生反复的读,美美的读。读后,再让学生仿写,先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了春天,比如:草原、森林、高山、田野、花园、果园。然后,学生就开始写,我巡视时发现,有几个同学写的特别好。现摘抄两句:他在草原上奔跑;在树林里捉迷藏;在桃花、杏花枝头上跳舞;在河水、小溪边玩耍……我惊奇的发现,我的学生居然会写得这么好,我一定要大加表扬。我在班上读后,再让学生轮读,并亲切地叫他“小诗人”。这样,就更加激发了学生读书、写小练笔的兴趣。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浅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策略 摘 要: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兴趣 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上语文三册中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就先让学生从猜谜语入手,丹顶鹤到底美不美?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思维也就随着老师的引导拓展了。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梅兰芳学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男扮女装,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梅兰芳是如何刻苦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的。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门艺术需要付出的努力。激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梅兰芳的刻苦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故事,实现教材内容的外延,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猜谜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 如(1)十八口(杏) (2)口十八(呆) (3)口中有十八(困) 如果小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的结构自己进行编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联想,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很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此木可以烧(柴) (3)水大好发电(淹) (4)禾苗的家(稼) (5)在家玩火有祸(灾) (6)山倒在火上(灵) (7)手拿户口本(护) 四、竞赛激趣 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就会更足了,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树立大语文观念 科学运用童话将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仍然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课文以一只普通的气球,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的童心,折射出童年真挚的友谊。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六、品读经典,明理践行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班里开展了“品读经典 明理践行”国学课观摩活动。在教学中以及自习时间等,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原本课文中比较深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推敲,针对每一节课件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特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中明白了从小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获取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在课后抓课文空白点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抓课文空白点,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最佳境界。今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计,将受到的启发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阅读与一句话作文 摘 要:进入二年级,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会增加学生看图写画、阅读理解等内容。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及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进行课内挖掘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课外增加相关书籍的阅读和一句话作文写作,增加学生词汇量及知识点的掌握,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教学实践;阅读理解;一句话作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已从组词造句向更深层次递进了一步。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说好一句话”“读好一本书”“写好一句话”等教学活动,通过课本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增加课外阅读练习,使学生在短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说好一句话 小学低段的课本内容,大多简单易懂,篇幅较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有的学生不爱表达,语言能力较弱的现象,以课本教材为主,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实践。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书写的练习之外,添加了讲故事、说新闻、谈趣事等小环节,每节课选一两名学生上台,讲讲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新闻,或者自己编个小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提高了他们说好一句话的能力。不怕学生说不好,就怕不说,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每个学生都取得了优异于没有参加此项活动学生的成绩。 二、读好一本书 除了在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后,还要积极拓展课外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多读报纸、多读课外书,从而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层面。 阅读理解,也就是阅读得多了,学习得多了,才能更好地理 解。读非多读不能达意也。只要认真地去读一本书,不管是经典书籍,还是一般书籍,读得多了,理解自然越深。 三、写好一句话 既要学会说,还要学会写。二年级学生从一句话作文开始,要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的掌握能力。刚开始学,可能写的言语很幼稚,句子也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也不准确,或者写在纸上的最后只有一句话。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他肯写,只要他能写,就是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读多写多练,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邱场乡新中小学)
一体化教学论文:论析基于FMS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开发 论文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培训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 通过参加上述教学实验活动,我们也发现仍有一些问题急待解决。实现大型实验设备的本科教学,需要一批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技术人员,并有相应的政策或办法加强大型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一方面需要制定激励老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政策,充分调动在岗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老师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因为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在科学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协作和资源共享对大型实验设备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开展上述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扩大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也提高了大型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 一体化教学论文:简析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调适 论文摘要:民、汉双轨制教学模式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偏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状决定了“民汉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新疆高校未来办学模式的必由之路,实际执行过程中民汉学生之间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既不容忽视也不宜强化。需要通过政策的协调来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包容。 论文关键词:民汉教学一体化;新疆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理念 “民汉一体化教学”一词最早见于新疆财经大学校长阿斯哈尔·吐尔逊的《依托“双语”教学构建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语言与翻译,2010)一文,其意是指通过将各民族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逐步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目前为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新疆本土高校已全面推广“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等院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所见不多,对于民汉一体教学显示的优势及弊端的理论探索方面目前更不多见,各界学者关注的目光基本都停留在传统的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与“民汉合校”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上。 一、民汉教学一体化的背景及成因 新疆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区域,长期以来,由于以农耕和商贸为主业的汉族居民相对集中地居住在绿洲城镇和交通沿线,汉族居民聚居区的教育设施也相对集中,而少数民族居民由于受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聚落分布上呈现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所以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教学设施相对分散,少数民族居民受教育水平始终与汉族群众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过去50多年来,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举措不断推进,但由于受教育领域长期推行民汉双轨教学体制并行的影响,新疆世居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年高考招生过程中无论是投档控制分数线还是相同科目(数、理、化等)的考试成绩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二是大部分民族教师专业素质和汉语水平较低,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和主导课堂教学的能力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业绩。由于受教师水平与教学设施两个方面的限制,加之民族教育领域长期使用信息承载量较低的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所以新疆高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人才难以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新疆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话题。 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在新疆基础教育领域目前已形成“民汉合校”、“内地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和“双语实验班”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现状。“内高班”和“内初班”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办学规模和办学地点所限,难以成为新疆基础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双语实验班”则因为其具有本土化和规模化的优势而逐渐成为新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新疆高校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先后尝试了预科汉语分级教学模式、汉语讲授专业课模式、“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学模式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项改革措施基本符合少数民族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但是,上述各种模式均是在民、汉两个分离的教学系统中运行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模式下培养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质量上和汉族学生是有区别的;同时,上述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加强基础文化素质为目的,代价是无形中削弱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种种实践证明,在民汉分离的双轨体制内少数民族教学改革的效能已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彻底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逐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 二、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1.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与传统学生管理制度的冲突 由于新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所以新疆高校大学生中既有“统招生”又有“民考汉”、“民转汉”、“蒙授生”、“双语实验班”等多种生源类型的学生。上述学生类型中,“民考汉”学生从小在汉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其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与汉族“统招生”大体接近;“民转汉”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一直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生活,但进入高校以后由于汉语基础较好而选择进入汉语言授课班级学习,这类型学生完全保留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与同班级其他类型的学生很难融合;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且与新疆籍“民转汉”学生类似的一些学生被称之为“蒙授生”,这类型学生初、高中阶段在蒙语中学学习,平时上课以蒙语授课,但高考后进入汉语言班级学习,这类型学生有着与其他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习惯;此外,随着全疆双语教学工作的大力推进和双语实验班生源学生高考招生计划的逐年增加,为数众多的“双语实验班”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实行民汉混合编班开展教学的初衷是为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并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管理部门又制定了诸如“导师制”、“民汉合住”、“民汉结对子”等多种辅助措施。但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因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各不相同,导致各民族学生在班级中、宿舍中形成了各种小圈子,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课堂讨论,学生们都喜欢与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抱团形成小集体,并不利于班集体的管理与班级文化的培育。民汉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尊重不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相对突出,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当薄弱。民汉一体化班级中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种种特点决定了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有效驾驭全新的班级体。 2.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与传统学业评价模式的冲突 民汉一体化班级中,“民考汉”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语教育,所以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基本可以接受民汉一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但部分理论性和文化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笔者针对新疆师范大学各专业“民考汉”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项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不及格率明显要高于汉族统招生。“民转汉”、“蒙授生”和“双语实验班”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当他们接受汉语教学时还总是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并用传统的模式反映事物,这种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在课堂和考试过程中应变能力较差,在面对新事物时常常表现出犹豫与迟疑,这种现状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业评价环节中,如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很少可以流利使用专业术语,在笔试考试中对于论述性试题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答案,导致部分课程尤其是文化性较强的文科类课程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正常考试不及格情况较多,班级整体排名靠后。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疆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免修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降低少数民族学生课程及格标准、对于民汉学生期末考试试行差别化阅卷等等措施,甚至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提高百分之三十等。但随着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推广及汉语言教学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述优惠政策渐渐失去了其可操作性。处于摸索阶段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在没有制定出妥善有效的平衡措施之前,这类型学生特别容易心灰意冷,出现丧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情况。 3.民汉一体化教学理念与现行双语教学理念的冲突 与新疆高校大力推广“民汉教学一体化”不同的是,新疆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推广的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民族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则是指用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教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料显示:全区2010年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119.87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的48.0%。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幼儿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56.5%;中小学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82.71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的38.9%。基础教育阶段大规模推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但是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全汉语教育,在绝大多数汉族学生无法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新疆高校无法通过实施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三、有效推进民汉教学一体化的对策及建议 1.德育先行、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 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民汉兼通型人才,所以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爱国公民,要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情感,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各种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要贯穿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全过程。不断弱化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各民族学生不仅要做出众的民族人,更要做幸福而有尊严的中国人,把个人成才融入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使得他们学习有动力,生活有希望,成才有保障。唯有如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民汉一体化的熔炉中去,铸炼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感恩、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宏观指导,还需要各类型专业人才的探索和奉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各类优惠政策不是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手段,只有实施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实施学分制为基础的选课制度是解决民汉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的理想办法。在学分制的基本框架下,有限制地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预警及优胜劣汰机制,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修业年限的自由,或者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优先实行选课制,同一门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修业年限的区别化。只有如此,各民族大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允许优秀学生优先成长、中等学生保质成长、落后学生合格成长。 3.强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语言基础、教育基础、文化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不仅自主创新能力有限,而且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能力也相对有限,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都相对较弱。在理论创新无法付诸实施的情况下,改善的方法只能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通过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更加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新疆高等教育领域“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但目前的教学规模还不能适应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双语教育的要求和期盼。随着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和高等教育阶段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汉一体化教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民汉一体化教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应该及早给予民汉一体化教学应有的关注。 一体化教学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词汇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当今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论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内涵也在发展,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问世,一些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都是用英文编写的,其中包含许多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所以仅懂普通英语是不够的。从长远来讲,如果不懂专业英语,将来毕业后将无法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短期来讲,招聘单位已经把专业英语作为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一个标准。从近两年的招聘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如果专业英语学不好,学生找工作将面临困难,更难找到好工作。因此,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变得十分重要。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介绍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切削机床、液压与气动、电子线路、电机技术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及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有限,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具体来讲,对于一些次要和简单的内容可以不进行课堂讲解,由学生自学。比如电子线路作为学习专业课的辅助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答疑;工程材料、A/D D/A转换、接口技术这几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少,每部分可以安排2-3个学时,做到精讲精练,掌握重点;而数控技术、电机技术、机械零件这几部分内容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此外,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应融合到每一堂课当中,以每课中的长难句作为例句,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专业英语,教学进度要放慢,而在学生逐渐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句子结构特点以及一些基本的专业词汇后,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这样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二、现场教学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偏重于专业知识,特点就是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前我们的教学仅局限于教室,学生仅仅从课本上获得一些抽象的专业词汇和语法知识,离开课程后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太深的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现场教学,将课堂内封闭的英语学习与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将专业知识融进英语教学当中,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能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Alternating Current Motors》和《Engine Lathe》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机电实训室和实习工厂,对照实物,模拟现场所使用的有关用语,结合专业知识,避免了专业英语教学脱离现场实际的空洞乏味,将抽象和形象思维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场景,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学生易于将具体部件与专业词汇、术语联系起来记忆,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同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电机启动、调速、反转的原理和机床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三、实物教学 有些章节所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实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可以将生动直观的视觉信息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在学习《Types of Gear》和《Rolling-Type Bearings》时,可以从模型室借来各种齿轮和轴承的模型,逐一介绍齿轮和滚动轴承的种类。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教师每拿出一种齿轮或轴承的模型,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属于哪一种齿轮或轴承及其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和实物的联系,便于记忆。 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手段是否先进的标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在学习《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将柔性制造系统与那些自动化但不具有柔性的系统相区别,笔者制作了Flash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了所学内容,并且课堂气氛活跃。 五、“教”与“学”互换 所谓“教”与“学”互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这样的环节:学生走上讲台,而教师坐在下面听学生讲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几组在课后准备。下次课时要求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讲课,教师给予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集体的作用和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笔者在《Motor Care and Maintenance》这一课尝试了“教”与“学”互换的教学方式,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表示,他们查阅了大量的电机操作与维护手册以及专业词典,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加强听说训练 专业英语教学要加强听说训练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虽然阅读和翻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应因此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说基础英语阶段的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活动中所需的听说能力,那么,专业英语教学就应当在此基础上,向专业技术应用领域延伸和发展,培养学生在技术应用领域内对外交流的听说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作为整个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中去。 七、搜集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求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搜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英文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前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体化教学论文:关于“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总结 今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新路子,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在“双三课”活动中,积极推行教学案一体化。 要求各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观课、议课。首先,执教者写出符合教学案一体化要求的说课稿,在讲课前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参与观课者进行说课,主要说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 其次,要求执教者写一份教学一体化教案并按照教学一体化要求进行授课。 第三,要求执教者在课后写出个人的反思,观课教师重点评论执教者教学案的实施情况以及教学案一体化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第四,要求同学科组其他教师人人上一堂教学案一体化过关课。 最后,同学科组青年教师再上一堂研究课。 2、 开展了以“教学案一体化”为主题的课例研讨活动 各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由一位执教老师按照教学进度选一个课题充分准备,在平行班内进行“三课、两评、一反思”式课例研讨活动,研讨的重点放在教学案一体化的运用上,观课、议课的视角为: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课堂流程、实际效果等。要求参与教师认真观课、议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刻反思,找出改进的办法。 3、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对课题的申报、研究过程、阶段成果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与评价。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有关知识的学习。 5、在教学案一体化活动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率先垂范,加强了业务活动的监督与指导。 以上只是我们学校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充分利用联片教研这一平台,多向兄弟单位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使我们的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更进一步! 一体化教学论文: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两大关键点 摘 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教学的含义与实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其概念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本文要探讨的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上。 关键词: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一、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技师学院电气技术专业要培养的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是达到初级维修电工水平,还是高级维修电工水平,甚至更高的技师的维修电工水平?这些笔者认为都不实际。我们太注重证书的取得了,实际工作中,一本证书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灯泡都不会装,但他很可能还取得了中级工的证书。这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来说,是个莫大的讽刺。电气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各种生产设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具有从事生产设备的运行、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管理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统归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当然职业能力也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它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等社会能力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体系统中。在推进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这两方面来进行。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首先要从老师方面进行转变: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应该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而这个工作任务就是我们学生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任务。因此,老师必须熟悉这个工作任务,下企业去找相关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好像置身在企业工作,又要将原先的理论体系贯穿于整个工作任务中去。 职业能力同时又包含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忽视的。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在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方面加大培养力度。以往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毕业后,除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根本不善于推销自己,更别说团队精神了。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毕业后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管理中,我们可以引入企业的7s标准,做到专业工具有序摆放、实训场地干净整洁及劳保用品正规穿戴,这些都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还可通过聘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来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水平。当然,学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增强抗压抗挫的能力,并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一体化教学中的学业评价体系统,可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建设性的帮助。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既可自评,也可互评。在自评互评中,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酌情变通。比如说一体化教学需要占有大量的资源,同时对专业教学老师要求非常高,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要多元化,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上也要渊博化,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教材以及工作页的开发上要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工作页的编写更是一体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好的工作页来支撑,而工作页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工作页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更是电气专业培养优秀学生的关键。对于现阶段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笔者学校还在探索中,从电气技术专业开始实施,有很多环节还有待我们去验证。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体化教学论文:园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园林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只是注重理论课程的研究而忽视了实践带来的真正效果,因此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不熟悉以及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也将推动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园林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1 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是先学习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整个学科开展,通过学科的特点展开教学,突出了整个学科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先进行理论课,后进行实习课两个单独进行,过分独立,例如,学习过程中导致学生对专业课学不懂,实习课不会做,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在教学的反馈中,以个人的卷面成绩判断个人学习好坏。学习好坏使老师将学生只是当作了一个受教育的客观对象,对于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似乎没有很好的帮助,约束了太多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例子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 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 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 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 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 ,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 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 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 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3 结束语 传统园林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让很多学生成为了受害者,因此实习“园林一体化”已经成为将来的教学趋势。一体化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能力的发展更是极大地培养了起来。学习积极性由学生主观调动,同时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的是结合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学生工作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一体化教学论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探讨与应用 摘 要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根据课程改革中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训条件、配套教材等进行探索与应用。 关键词 数控 理论与实践 应用 现阶段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大体上概括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这些教学方法来看,单科独立式专业课体系,已不再适应现代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职业发展为前提下,出现了综合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企业对劳动者的具体要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融合,把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化,既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组织学校的教学,通过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从现阶段的教学效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师队伍双师型、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训基地企业化、自主研发实训教材。 1 教师队伍双师型 “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界定:一是必须持有双证。即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所教专业相应等级的行业从业资格证。二是应具有“双素质”。即应有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及渊博的专业文化素质,应具备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及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本领。三是应具有“双能力”。即教育科研能力,行业管理和技术革新能力。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从专业技术上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工艺分析及手动编程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数控设备能力;维护与维修机床能力;自动编程教学能力;仿真加工能力;教材研究开发能力。从综合素质上应具备: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行业职业的认识、基础知识能力,并能应用于不同性质和层次的教学环节中;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创新的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现阶段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送专业教师到各数控设备公司培训,结合数控机床生产、研究开发等,让教师参与其中,让教师的理论知识充实到公司技术创新当中;加强校企合作,派专业教师项岗锻炼,到企业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在工作中的不足等。 2 课程设置模块化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应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需求,也要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需求的需要;应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岗位需求和品德修养等内容进行,以服务社会为基点。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学校教学条件、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优化,把学生实际掌握操作能力最大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针对现有的岗位需求来设置模块化,又必须具有一定课堂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便于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并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非重点内容,把培养综合能力所需知识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把新课程用模块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设置,确定教学大纲,在大纲里必须确定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特定技能。从工种上分可分为金工实训教学模块、数控车实训模块,数控铣实训模块、加工中心实训模块。以数控铣实训模块为例:此模块的目标确定让学生达到数控铣操作工高级工技能水平,使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市级、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此模块包括绪论、简单轮廓类零件的加工、典型零件的孔加工、型腔件与槽类零件的加工、计算 机自动编程等项目来实施教学。 3 实训基地企业化 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后专业能力的养成,而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依托数控专业能力形成的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校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培进行培养。数控加工实训的教学要有与数控专业和在校生人数规模相适应的设备和学习场地。把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规划作为参考,强调企业的生产空间和生产时间,这就要求保证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各类工位,和与生产相配套的必要的教学设施。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做”合一课程建设的要求,建设能够满足在校生实践训练、教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与再就业培训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依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形成企业的职业氛围,可以形成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调试及维修等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同时,学习了解数控机床的电器控制原理和主要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数控系统的简单调试与电气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4 自主研发实训教材 我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调整了课程中的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并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观点,根据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推出了教师以课程测评的形式,教师根据所教授的课程编写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教材。在选择课程的实项目时,应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方向考虑,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再根据本校实训场地的工位进行教学任务和目标的构建,将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分解到实践教学任务中去。对内容的选取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学校实训条件、竞赛必需要用为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训教材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探讨,灵活应用,为我校职业能力测试的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教学改革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改革需要融入更多的新职教理念,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快地转变思路,拓展思维。我们在进行职业能力测评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都可以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应用。 一体化教学论文:“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情境教学,能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 财务管理 存在的问题 “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以工作任务为引导,将原来分割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解决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师们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现结合一体化情境教学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的情境教学还没有脱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授课模式 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基于不同的工作项目,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情况,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好的,其创设与营造情境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被动实施者。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牵引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越来越重,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到后来“教、学、做”情境教学又演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高职学生是通过高考年满18岁,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则情境的创设必需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二、情境教学的作用缺乏持久性 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大多被用在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也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案例、项目和任务,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问题进行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暂时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很难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持久的兴趣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并使之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 三、情境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易流于形式 受诸多教学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教学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在形式上追求花哨,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根本不相配套,完全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比如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中用的比较多的情境,也是教师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质疑,有时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实很到位、很有代表性,可是老师往往不在意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上来,学生的质疑、探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形式。再如,有些简单的问题,本身学生自己就可以突破的,却要进行小组讨论开展所谓合作学习情境,而有些问题恰恰是应该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开展讨论、交流的,可是为了赶时间又草草结束。确实情境教学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教学课时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创设情境前就应该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有效的情境,且不可流于形式。 四、多媒体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但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虽然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讲解员”和“操作员”,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关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变化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思考时间。没有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教学的众多“辅助功能”,就成了“喧宾夺主”。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适当、合理的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要明确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功能,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要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如何组建情境教学小组存在不同意见 情境教学比较注重为学生创设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互动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可是针对学生的分组方法,教师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认为不应该把学习较好和学习较差的学生搭配起来平均分配小组,因为好生和差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悬殊太大,不利于相互交流和讨论。好生不愿意和差生一起讨论和听取差生的意见,认为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或想法的,而差生也会有自卑感,不愿意和一些好同学一起讨论。有的教师认为应将好生、差生搭配好平均分组,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差生也可以从好生身上有所收获。有的教师认为我们不必要拘泥于教室的座位布局,也不要自行为学生分组,给学生自由组合的机会,最初这样可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但几次以后学生就能够很快有条不紊的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了。 笔者认为每一种想法都有利有弊,最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尝试运用多种分组方法,并灵活结合使用。高职学生来自于不地域,各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当然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在分组时要有所干预,尽量不要让思维习惯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不同地域、不同思维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 实际的教学证明,实施情境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题,缩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情境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师应加强教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应用到课程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通过教改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解决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总结出该课程情境教学的最佳方法与模式。 一体化教学论文:中国现代史课“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提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1]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是教育家首推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出合格的“会写、会讲、会教”的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我校基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和反复论证与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以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一些还需完善的思考和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意义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虽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长流水”的要求。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除了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进行严格的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以此才能将自已所学所懂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变成“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作为主要在技术类和工科类中得到广泛推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类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加强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这一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具备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它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都强调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在高师院校里一直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师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完成。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一方面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2]另一方面这种仅仅依靠几门课程进行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收效也甚微。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就需要高校不仅要开好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还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的、需要学生学的、需要学生练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核心是学,“教”、“练”和“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而“做”则是在“教”、“学”和“练”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训练。(见图1)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够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图1野教为练做冶关系图 2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新要求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历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历史教师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不仅教理论知识还教技能,不仅进行知识巩固,还在巩固知识中强化职业能力,这一模式能有效达到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历史教师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形势单调,程序呆板。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差。“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课堂由教室延伸到校园内外,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学生广泛参与转变,教学内容由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记忆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讲授向多元化转化。在历史影片、参观考察、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并举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 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1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举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并举,即在理论学习中掌握技能,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围绕职业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针对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2课后理论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并举 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加强课后学习指导与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中国现代史的网络课程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有很大帮助,它能有效弥补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习延伸至课外。根据教材编写《中国现代史学习指导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切入口。课后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或组织参观考察,不仅能让历史知识“活过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与之相应的观后感的写作或专题讨论的组织,又能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知识面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对课程的整合以及开发能力。目前高校一般采用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该教材无论从体例还是从内容来说,比较适合历史专业学生使用,堪称《中国现代史》教材的典范。但也存在内容的相对狭隘性、与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滞后等现象。[2]由于教师的教学时数有限,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从而造成了三大矛盾,即:新课改对历史教师需求与高师历史课堂教学的矛盾、教材内容狭窄性与历史知识广博的矛盾,学生对丰富历史知识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矛盾。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聘请相关历史研究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如:课本中对西路军只略提几个字,课后组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始末”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西路军的组建、战斗情况、西路军历史尘封原因、真相澄清始末等得到详细了解与掌握。有的讲座是针对史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的,如《风雨人生,一枝独秀》,让学生对陈独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学会如何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的讲座是针对地方历史知识而展开的,如《临沧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等。总之,专题讲座的开展,能有效的弥补教材不足,能有效的把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专题讲座的开展也不宜太多,一学期三至四个为佳,否则会因学习负担过大而适得其反。 4以综合实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实训活动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能力训练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任务为导向为项目驱动的方法,即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项目中,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分析、讨论和整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会读、会听、会写、会讲等能力的提升。如,抗日战争虽然已过去60多年,但抗日战争的许多遗留问题至今仍未有效解决,而课本对此问题只字未提。针对此问题组织一次“关于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专题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利用史实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能力。针对这一活动任务,提出三个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项目一:观看电影《东京审判》,加深对东京审判艰难的理解以及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由来的认识,撰写影片观后感,阐述为何抗日战争至今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悬而未解;项目二:查看有关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交流发言稿;项目三:人人参与课题交流发方言。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和各个分学习项目的学习、准备和完成,学生的收集历史资料、评述历史、分析历史人物以及撰写观后感和讨论稿和讨论发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即看(看历史影片)、读(读历史著作、研究论文)、写(写观后感、讨论稿)、讲(讨论发言)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三“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体会 1精选教材,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合理构建“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说,这一模式在理论型课程中的实施仍处于实践阶段,没有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教材。因而精选教材(最好是精写教材)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要务,这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利用教材,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各项教学活动,通过教材,学生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为避免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为规范各项实训教学任务,也便于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实训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保证实训活动的实效性。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也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必须是一个要求科学、内容简洁又充满弹性的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必须是一个易于教师指导和学生操作的指导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各项实训活动,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使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得到训练与强化。 2合理利用课内课外,精心组织各项实训教学活动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教材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教知识与训技能并举转化。如此,仅靠单纯的授课时间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即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引导学生从分析中学会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凭借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历史影片、课后练习、专项技能训练等,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或变换角度,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学练做”在课内与课外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与训练。(见图2:课内课外“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开展) 图2课内课外野教学练做冶一体化的开展 3加强实训教学活动的指导,保证实训教学实效 “高职教育讲究的是‘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4]所以“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点是“做”,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实施的要点在于各项“做”的实效,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对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有益,实训活动的开展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顺利进行,实训效果明显。为此,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化成学生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编剧和导演,对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如何组织实训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与策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相当的了解与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目标进行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引导、给予学生所需的帮助,并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 4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关注的不单纯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因而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客观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为此,课程考核就应将平时学习、综合实训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即:总评成绩=(平时学习×10%)+(综合实训×20%)+(期末考试×60%)。平时学习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情况,综合实训主要考查学生在各项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首先是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各种技能”。其次是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不仅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各种特岗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成绩优异。最后,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历史资料收集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讲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各类比赛和就业招聘中表现十分优秀。如此种种都说明,构建这一模式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体化教学论文:论民法教学中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法学系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计划》的规定和有关精神,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法学院均对法学课程进行改革,并且把民法学的改革列入第一批的改革课程之中。民法作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学基础课程,民法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法课程本身教学质量的问题,而且关乎法学其它相关课程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等教育的民法学课程教学方式一直裹足不前,始终停留在从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虽然增加了模拟法庭的演练等时间缓解,但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民法学教学内容的缺失——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问题。 一、 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民法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高等院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民法学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必修的重要课程。民法学作为民商法基础理论,也是学习其它核心课程如商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继承法以及经济法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从学时上看,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在开设民法课时,为保证民法课的教学质量,民法课课时不得少于108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等院校基于民法课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民法课课时都在108学时以上,尤其是政法院校,更是超出了这个数字。此外,大部分法学院还开设了民法类的选修课和专题,大大地增加了民法课在本科教学中的比重。同时,民法在法学理论中被称为万法之基,是学习和理解民法体系中其它法律的基础,如知识产权法、商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部门法课程。 然而,从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来看,民法开设时间较早,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开设民法课,民事诉讼法课程设置时间却与之不同步,学生在民法学课程学习时根本不具备程序法知识的基础,导致民法学的教学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对民法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法律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日益突显,就社会总体需求来看,具有扎实的民法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除了法官、检察官外,律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需的法律人才以具有扎实的民法知识的法律人才为主。 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来看,当今中国法院为适应审判方式的改革,呈大民事格局设置。将过去的经济庭、知识产权庭、房地产庭都改为民一庭至民四庭,四个庭均适用民法。此外,从法院受理的案件种类的数量和比例来看,民事案件数量居多,比例远远地超过了其它两类案件。这要求学生对民法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一定的宽度,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通过本科阶段对民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适应实践部门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广泛程度在日益扩大,更多行业和领域都急需民法专业知识理论扎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据调查,对新型的法律项目和高难度的法律服务事项,如:反倾销、涉外贸易、网络信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法律事务等,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相关法律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法律人才稀缺,而能够从事此类法律工作的人必须有着深厚的民法学基础。 因此就社会总体需求看,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要才中的需求比例更是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为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进程,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必须改革民法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民事实体法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应突破原有的学科界线,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起一套符合当今社会实践需要的民法教学课程体系。即以民法的体系为基础,结合民事诉讼法的理论,探讨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点,对民法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改革民法学理论教学单项式、封闭式与民事诉讼法全然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人才,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任何一起民事纠纷的处理从来都是先程序后实体,只有程序的正义才能体现实体的公正,在法律适用上采取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民法的应用性决定了民法学必须与民诉法相结合,才能使民法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民法课程改革的一个总趋势,就是力求改变束缚着民法教学发展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突出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探索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民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理念的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二)民事实体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民法学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思路要围绕着深化实践与强调启发性教学来进行改革。 第一、由于现行的民法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深化实践教学。加强模拟法庭的演练,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将来可能担任的不同职业、职务角色,例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模拟解决这些角色遇到的问题,完成不同角色所担当的任务,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做好了从事这些工作的必要准备,让他们了解将来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照自己现在的水平,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正确评价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习,切实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二、注重启发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其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去思维,使学生产生新思想,新问题,新观点。强调在教学中引进比较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具有可比较性的概念、原理、制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使用比较教学方法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宏观上向学生介绍整个知识结构体系,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体系化,使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横向联合。 三、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抓住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之处,具体体现在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等内容当中,本文试举例说明: 第一、在基本原则制度中,平等、自愿是民法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原则,是整个民法理论的基石。平等原则表明了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平等原则要求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体都只能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设立、变更、终止它们之间的民事关系。平等原则的这些要求决定了一旦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纠纷,诉诸法院时,当事人之间也必然处于平等的地位,应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平等的诉讼主体。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中亦规定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在讲授《民法通则》第3条平等原则时,需要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8条和第5条的规定。 自愿原则也即意思自治原则,国家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它要求行为人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民法中自愿原则所体现的思想表现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就是调解自愿的原则,当事人可主动申请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民事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其做调解工作。在讲授《民法通则》第4条自愿原则的同时,可以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 第二、法律关系是民法教学中的难点,在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中,必然存在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虽然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要素在内容上有着差别,但仍然具有某些方面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上将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于学生的理解。 第三、在民事主体制度中,结合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民事诉讼主体是以原告、被告、第三人等当事人为核心的,这些当事人是民事权利主体,其诉讼权利和义务是以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为基础的。民事诉讼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确定是否为当事人时需要运用民法中民事主体的相关理论来做出判断。在民法中,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相应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特别是在讲授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时,应结合民事诉讼中宣告公民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进行讲解分析。例如宣告死亡、失踪制度,应从实体法角度判断是否符合宣告的条件,在程序法上即为是否受理的条件。 第四、制度中,不仅限于介绍的特征、分类、权等内容,同时结合民事诉讼中的进行讲授,民事诉讼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完全适用民法中的相关规定。诉讼人始终是以被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的;诉讼人必须在诉讼权范围内进行活动;诉讼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最终后果又被人承担;民法中的分为委托、法定、指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相应地存在委托人,法定人。 综上,通过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采取同步教学的方法,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民法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解决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教学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症结,使民法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体化教学论文: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学完基础会计后,再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训时,会忘记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造成课程技能训练的脱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高,课堂纪律散漫,也不会在课余期间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课后记忆和复习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也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就成为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借贷关系讲解会计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是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关系,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会厌烦听过多的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在讲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会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个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就配以相应的会计手工操作内容,供学生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两本教材。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并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一本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可在专业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就可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等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在实训室中,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习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同时,因为行业的限制,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单位一个月内实际发生的部分会计资料,由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课本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内容。 三、小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避免过分注重理论,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弊端;也可以有效地将“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我们也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体化教学论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而是渗透到了各专业领域,并作为一门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要如何迎接专业发展的挑战,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专业技能,以应对岗位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该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1 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施教对象 中职学校的施教对象主要是初中的毕业生,但随着普高的连年扩招,生源也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较差,以至于有的课程很难跟上进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1.2 课程安排 学校课程的安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都落后于社会,老师走不出学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按现有的教学要求以及评价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达成。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专业技能课,但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2 如何实施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 2.1 通过对教学对象认识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因此可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2.2 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讲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理论上接受,常用的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二维的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都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一些其它应用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专业转变为动漫设计专业,并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文化课进行缩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增加了技能培训课,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都在机房、实验室进行,对部分专业课要求参加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技能 2.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的组建,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各章节串在一起,把组网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方法先交代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来完成最后的工作。这样在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2.3.3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4 努力创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5 对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 打破以往的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将考试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让学生在机器上作答,实现无纸化考试,建立学校自己的考试题库,学生随机抽题,理论和实际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做好考核记录,对其分析、总结和评定。这样对学生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将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使课堂和实践能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化教学论文: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方法初探 当代,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职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必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激发职校生的学生热情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我校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让学生了解今后职业生涯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述他们自身在工作中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的经历。其次,我校对不同的专业,实行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制度,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必要条件。 我校综合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性来重新改革课程设置,体现技能培训目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课题的形式结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以达到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技能的目的。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提高职校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最核心的环节,所以我校每年都请签约企业的高管到学校来参加教学内容的研讨工作,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基础,以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校计算机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在使用上同步,教学内容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实施中我们把相关联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整合起来,删减掉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增加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从而成为适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内容。 譬如说,把《电子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合成一门网络管理与操作能力课程等等。从而使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以课题的形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并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专业的标准要求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三、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培训职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所谓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例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课时按照2:1划分,其中每上一节理论课接着就是二节课实践,同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一体化教室(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着力构建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程应用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四、应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工具,造就职校生的扎实工作基础 一体化教学工具是指把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合二为一的教学或工作场所、设备等。如学校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设备、企业工作场地和企业新技术平台等等。 利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工具上课,教师可以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其工作原理,也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消化,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职校生就可以在学和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既调动广大职教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校计算机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保证了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实现了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重视了学生参与实践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体化教学论文: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尝试一体化教学法 近几年,笔者一直担任电子专业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首先,不少学生对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子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掌握不牢,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其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又同时涉及软件和硬件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学生水平跟不上,教学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门课程,成为本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验,多次与单片机教研组老师交换意见,总结教学经验,认为一体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化、项目化,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与一体化教学比较 传统教学一般先理论讲授,后实践操作,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实操。理论教学通常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实训室进行,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这种模式的突出弊端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导致理论知识难以及时消化,操作训练不能连续,学生虽然经过多次训练仍不能掌握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下面,以“输入/输出接口技术”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先介绍输入/输出端口名称、作用、特点等各知识点,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做作业,并利用单片机实验箱验证各知识点。 一体化教学:教学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先下达项目书(制作霓虹灯),然后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制订方案,补充制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输入/输出端口名称、作用、特点等),然后进行项目制作,完成作品,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评价和总结,最后针对学习成绩好、有兴趣的同学布置技能拓展项目。 二、一体化教学实施 为培养培养技能过硬的单片机实用型人才,学校单片机教研组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单片机实训室为依托,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分解为单个彩灯闪烁(单片机基本知识介绍)、霓虹灯(输入/输出接口技术)、键盘接口显示(键盘接口技术)、计费器(定时/计数器)、报警器(中断技术)、秒表(数码静态显示)、学号显示器(数码动态显示)、数字温度计(a/d转换器)、信号发生器(d/a转换器)、密码锁(i2c总线)等10个项目,采用边讲边演示边操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中有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实践操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 下面以报警器的制作为例,具体介绍“中断技术”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首先要购置编程器、89c51cpu、电路板和发光二极管等常用单片机实训元件,然后安装proteus、编程器、伟福等单片机常用软件,组建一体化单片机教学场地。 (二)下达项目书 目前技工学校在校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设计项目时,难度不能太大,难度较大的章节,须将内容分散到各个小项目中,否则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中断技术”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实际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接触式闪光灯,再制作报警器,这样每个项目包含的新知识点就不会太多。制作接触式闪光灯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有:① 发光二极管的使用;②中断控制。报警器隐含的知识点有:①中断控制(旧知识点);②探测器的使用;③报警声的产生。 (三)分析项目 项目下达后,先让学生自行分析,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详细的项目指导书。 例如,在接到制作报警器项目后,教师可让学生先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扬声器如何报警?报警灯如何点亮?如何识别报警信号?抛出学生当时迫切想知道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将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便会主动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项目实施 学生按照项目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协助下,通过查找图书和网络资源,与同学探讨,完成报警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交流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进行筛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简单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对于复杂问题,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启发思路;对于涉及的新问题、新知识,可与学生共同研究,再由学生去完成项目。比如:在制作报警器时,会涉及到三个知识点:其中,中断控制属于旧知识范畴,在制作接触式闪光灯中已经学过,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采用不讲或串联回忆式教学;而探测器的使用、报警声的产生属于新知识范畴,教师应当及时补充此内容,让学生现学现用。 (五)项目评价、总结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效果主要由完成项目工作的质量来衡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围绕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从项目剖析、任务分解、知识点学习、知识点应用、目标搭建、目标组合等项目完成的一些列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助协作,考察学生对项目的理解、知识点的学习领悟、单片机知识的应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多路报警器等项目,通过制作多路报警器扩展项目,巩固“中断技术”学习内容,开拓多任务设计思路,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提升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即项目)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因此,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一体化教材一般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主要以典型项目组织内容,注重教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一体化教学既要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和操作训练,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动”起来。因此,一体化教学与纯粹在讲台上的理论授课或在实训室的实践操作有很大区别。因此,设计好教学过程是上好一体化教学课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教学目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哪些需要讲解。2、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学生基础怎样,前导课程有哪些,学生有何特点等。3、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4、设计教学策略:建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5、合理组建项目小组,每组以3~5人为宜。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做到好、中、差搭配。 (三)教学硬件与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所和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2、软件条件。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师是关键。因此,在实施一体化教学前,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不同培训,以期达到一体化教师标准。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重点加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其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打好教学基本功,以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对于从高校引进的教师,重在实操培训,具体可通过下厂实践、项目开发,让教师了解企业动态,理解项目制作要点,掌握产品工艺和操作技巧,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是技工学校电子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学生今后就业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克服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脱节的弊端,它能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重新编排项目式的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和重点。一体化教学能将制作引入课常,融教、学、做于一体,边讲边练,边学边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石油机械论文:衬氟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上的作用 摘要:将衬氟防腐技术措施应用于石油机械上,可提高石油机械的使用寿命,达到最佳的防腐效果。由于石油机械经常与高温高压腐蚀的介质接触,很容易发生腐蚀,必须有效控制腐蚀的发生,提高石油机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发挥石油机械的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衬氟防腐技术;石油机械;应用 1石油机械的腐蚀情况分析 石油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为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结构组成,具有较强的腐蚀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油气的输送、加工等工序,因此,对石油机械会产生一定的腐蚀。由于许多的硫化物的存在,各种腐蚀性介质包含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对石油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更多的硫化氢成分的存在,对金属的腐蚀发生在运转设备中,设备的表面会形成硫化物,经过继续的化学反应而变为硫酸,具有强酸腐蚀特性。同时也存在氢损伤的问题,对石油机械设备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都有影响。硫化物能够和石油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得到更多的硫化氢,由于硫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和还原性,极易造成金属的腐蚀,尤其硫化氢显示的酸性,对金属的腐蚀更加严重。石油机械设备一般都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受到水力冲击及腐蚀性介质的作用,容易产生金属疲劳,降低金属构件的使用强度,经过严重的腐蚀,会出现沙眼,很容易损坏,不能正常完成生产任务。石油生产环节是连续的,一旦石油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油气集输的顺利进行,压力容器和设备会产生憋压的情况,引发更加严重的生产事故。 2石油机械衬氟防腐技术的应用 利用四氟乙烯的共聚物作为防腐材料,对石油机械设备的内表面进行处理,也可以对石油设备的零部件进行喷砂处理,在石油机械设备的内外表面形成保护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性介质对石油机械设备零部件的腐蚀。衬氟技术必须通过高效的喷砂工艺技术措施,才能实现衬氟的效果,普通的喷涂工艺很难实现衬氟的效果。而且衬氟对金属设备的防腐效果最佳,是油田企业机械设备常用的防腐技术措施。如油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离心泵机组,需要输送石油或者含油污水,其中的杂质成分对离心泵机组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离心泵的叶轮很容易遭到腐蚀,影响到离心泵的泵效。在离心泵的各个组成部件进行衬氟防腐处理,对叶轮、泵壳及进口和出口管线内部,均实施衬氟防腐处理,有效地防止了叶轮的腐蚀,延长离心泵的使用寿命,提高泵效,为油田生产提供有利的动力支持。通过优化设计石油机械设备的钢件,采用衬氟防腐技术措施。对于直管段来说,实施衬氟防腐处理比较容易一些,没有更多的弯曲和褶皱的地方,可以进行有效的涂层防腐处理。减少焊口对管段的影响,弯头部分必须进行平直的焊接方式,增加焊接的平整度,有利于衬氟防腐措施的实施,才能将管段的各个部分都进行衬氟的处理,形成一个衬氟保护层。在使用机械中应用衬氟处理,利用滚塑工艺技术措施,对氟塑料进行烧结,依据相关工艺对石油机械进行衬氟防腐处理。在石油机械的内表面进行喷砂防腐技术的应用,保持喷砂表面的干燥和清洁,因此,在石油机械设备未投入使用之前,对其内壁进行清洁和干燥处理,避免其中含有污物和杂质,影响到喷涂的效果。 防止游离物和生砂石颗粒在石油机械设备的内表面,使喷涂效果不佳,而不能达到预期的防腐效果。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衬氟防腐处理后,对防腐效果进行检验,得到监测标准后,应用于油田生产过程中,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延长石油机械的使用寿命。衬氟防腐工艺的设计和应用,通过对石油机械的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磨料,使其保持清洁、干燥。不允许存在油污和杂质,特别是大的砂石颗粒,喷砂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而且,钢材表面的粗糙度达到40~80μm,具备衬氟的条件,实施衬氟防腐处理。通过对衬氟钢材进行耐腐蚀性能的测定,达到最佳的防腐效果,在石油机械上应用衬氟防腐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石油机械的抗腐蚀特性。石油机械设备经过衬氟处理后,耐压等级有所提高,能够满足石油矿场生产的需求。针对特殊的石油生产企业,石油机械设备的衬氟防腐处理技术措施,实施防腐处理时,工艺技术要求严格,达到衬氟的条件,才能进行衬氟处理,处理后,经过试验检测,符合防腐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石油机械的腐蚀。在石油生产过程中,输送的介质中含有腐蚀成分,即使经过处理,也需要石油机械设备的输送和加工处理,因此,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衬氟防腐处理,满足油田生产的需求。 3结束语 通过对衬氟防腐技术措施在石油机械上的应用研究,解决石油机械设备的腐蚀问题,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虽然石油生产过程中的防腐措施较多,但是真正能够达到防腐效果,并能够长期防腐的措施并不多,衬氟防腐对石油机械设备而言,是最优的选择。衬氟防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石油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衬氟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上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防腐效果,可以在石油机械设备防腐技术方面推广使用。 石油机械论文:石油机械设备管理浅析 摘要: 石油机械是开展石油开采、石油生产工作的重要设备,也是石油开采、石油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石油机械的不断发明与制造为推动石油开采、石油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一般情况下,石油机械设备的采购成本、维修费用比较高,所以应当尽可能地减少维修与更换石油机械设备的次数,因此,应当不断加强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与日常维护。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与探讨了如何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 石油机械设备;设备管理;设备维护 石油机械作为石油开采、石油生产工作中的重要设备与重要手段,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但是,石油机械设备在一般情况下的采购成本、维修费用都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情况下,在石油机械设备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加强设备管理与设备维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目前在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 长期以来,石油行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这一工作上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这一问题的出现,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造成设备管理人才招聘难、难留住。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导致了使用单位管理、租赁企业维护、政府监督这三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石油企业不仅无法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获得应得的收益,甚至与此相反的要付出非常高的购置成本、维修成本与保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1.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石油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原有的管理制度也应该有所改变。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其科技含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此外,因为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导致了现有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制定实用的、与实际情况联系紧密的管理制度。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制定管理制度的人员不能全面认识石油机械设备管理,执行制度的人员无法根据制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从而导致了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1.3对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缺乏认识 目前,很多石油企业在石油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例如,政府在进行监管时的原则是“抓大放小”,而政府没有开设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这就说明设备管理工作是可以不受重视甚至可以直接忽略的,等等。在这样的错误观点下,很多石油企业对裁撤了设备科、材料科等管理部门。 2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的几点对策 2.1重视石油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的开展与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素以,石油企业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具有高端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这也是使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培养机械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讲座、学习会等形式的活动,让设备管理人员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学习。石油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也是管理人员,对此类人员来说,更应该加强培训力度。石油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石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使他们进行安全操作、学会如何管理石油机械设备,从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使石油机械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2建立健全石油机械设备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石油机械设备管理体制,就是要完善管理部门的职能,实现统一规划,落实专人负责,实行全员管理,进而做到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有效结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实现石油机械设备的制度化管理,不仅是开展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石油企业应当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比较高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包括石油机械设备的选型,还要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的保养、机械设备的维修以及机械设备的管理等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保证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选型有其根据、操作有其规程、维修有其程序、检查有其目的。只有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使设备操作有方向、设备管理有依据,才能实现石油机械设备管理能够得到其应有的收效。 2.3更新管理理念 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在石油企业中是非常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一项工作,因此,石油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石油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不仅关系到工作安全,也关系到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所以,石油企业应该对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石油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并配备上必要的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安全管理代替设备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通过分析目前在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望有所帮助。 作者:王欣叶 单位:辽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 石油机械论文:石油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探析 摘要:石油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的机械设备,有效的推动石油的开采与提炼工作。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故障,由于专业性较强,对于设备的维修和更换都比较困难。加强石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确保设备的顺利运行,还能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相比于维修和更换来说,具有切实的经济效益,石油企业应该在维护和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对于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于石油机械设备在管理和维护中的不足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我国是石油大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降低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石油开采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工作,在施工中涉及的机械比较多,管理工作更是涉及石油勘探、制造、运营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建立完善的石油机械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1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1.1对设备管理的认识不足 石油生产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首先,对设备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监管主要以大的方向为主,对于设备管理处于较为忽视的状态,这对于石油企业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对于运营过程中的设备部门和材料部门逐渐的削弱,甚至处于消亡的状态。另外,石油生产的管理部门,对于石油化工业安全生产等没有明确的指导和监管,造成企业生产管理不作为,将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混淆,降低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1]。 1.2设备管理力量薄弱,故障频繁,影响施工秩序 石油开采中需要多个工作面的勘探和作业,机械设备人员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企业对现场管理不重视,缺乏人力资源配备,随意选派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管理,造成现场的混乱。管理人员认识不到机械设备前期维护的重要,只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无法运行后,才进行维修和保养,对于设备的日常使用和保养记录、故障诊断等都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现场设备的故障频发,严重的影响生产效率[2]。 2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有效途径 2.1提高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意识 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于生产运营的重要保障,还是现场施工安全的有效措施,这项工作应该得到相关企业领导的重视。通过提升工作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促进企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明确机械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位置,根据企业情况,选派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2健全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制度 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机制,完善设备在维护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档案资料和记录,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制定一套符合现场环境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全员管理意识的树立,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感,合理的选拔优质设备管理维护人员。另外,实施定岗措施,对具体的设备落实到责任人,完善相关的检查制度,采取考核机制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经常的变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避免由于对设备性能的不了解,造成工作中的安全或质量问题[3]。 2.3提高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视日常的设备维护与管理,避免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与自身素质的培养,确保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实际效益发挥。结合企业的条件和管理人员自身的情况,定期的进行专业培训。从多方面的角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维修的专业知识,熟悉各个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对于常见的故障能够及时的进行控制。 2.4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 如果要想确保石油生产的顺利,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这也是促进机械设备能够具有较长寿命和良好使用性能的基础条件。根据生产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选择具有较高质量意识的设别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设备管理工作。落实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确保所有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顺利运行。完全摒弃以往只注重使用、不注重维修的现象,做好日常工作中的设备检查,将每天的设备、保养都进行实时记录,形成工作日志的形式,对于设备维修过几次、存在什么问题等都要详细注明,方便日后的使用和保养[4]。 3结束语 石油化工机械管理在石油企业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现象,如果要顺利开展是有生产工作,必须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升企业对设备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培养专业化的设备管理人员,提高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技术,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从而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为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作者:彭玲 单位:深圳市惠尔凯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机械论文: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技术在石油机械制造汇总中的应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不但能够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行业发展也特别迅猛。与此同时,国家也在积极鼓励石油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创新,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1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在石油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石油行业的相关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改进。我国石油相关管理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油的生产。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应用在石油生产过程中。在石油生产过程中,采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不但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发展重点石油产品,还能够提高他们对重点石油产品的重视,从而促进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 2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石油企业通过研究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石油生产管理形式,石油企业采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尴尬氛围。除此之外,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也改变了原有的石油销售模式,让石油销售更加简单,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制造行业的稳定发展。石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石油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研究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能够不断夯实我国石油行业的生产技术基础。石油企业相关工作部门通过采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不仅能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技术,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石油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3加快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不断创新学习石油生产制造技术,开发石油新产品。加快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石油企业相关部门在原有的石油生产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学习国外石油生产制造技术,大胆投资开发石油新产品。在进行石油生产过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与国外石油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生产特殊零件技术,我国的技术手段与国外生产技术的差异较大。要想摆脱这种现状,应不断学习国外新的生产技术,观察国外是如何发挥自动化石油机械制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2)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要想加快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特别重要。可以在石油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奖励方案,或者制定淘汰机制。石油企业中的基层员工指的就是石油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调动好石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够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石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员工当中出现的问题。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跟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学习石油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石油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国外的石油生产制造技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在采用国外技术时,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找到我国石油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找到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真正让企业员工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3)招贤纳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对于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想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要重视企业人才的发展。石油企业的相关工作部门应该广泛吸纳国际先进技术人才。让这些工作人员能够为企业服务。与此同时,石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还要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培训。例如,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人员给其他员工进行培训,利用员工的空闲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培训的过程中,员工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企业员工之间先进行沟通,对于那些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让培训老师来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够让他们深刻理解国内外技术的差异。通过培训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石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还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基础问题。石油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石油企业发展。加大培养石油企业新型人才的力度,企业可以采取奖励政策。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金钱奖励,鼓励他们更好的学习国内外新技术,促进石油企业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结合国家相关的规范制度,以国内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有效提高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4)加强与其他石油企业的合作,实现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目标。我国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这就要求国家石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用长远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发展前景。各个石油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来共同实现发展目标。通过石油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能够让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各个企业中发生的问题,然后做好预防工作,保证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各个石油企业在沟通时,能够让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那些中小型石油企业,一定要积极参加这种活动,将自身的眼光放长远一些,积极与大型石油企业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应用到自己企业当中,从而有效保证石油企业的顺利运行。通过这种现代化管理方法,让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对于这种先进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生产模式来说,能够有效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 4结束语 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能够知道,石油企业发展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朱耀龙 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 石油机械论文: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问题探讨 摘要:石油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能源物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依据,通过石油的开采与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各项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需要更先进的机械设备对复杂地势和深海中的石油实施勘探、开发。机电一体化机械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程的高效运行,通过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实现了多功能的技术体验。文章就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优势分析;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体现,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实现了更加精确和自动化的应用体验。在石油工业中,传统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采油需求,为了提高石油能源的利用率,提高采油质量,必须要引进更加精确的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采油技术带到了实际的工作中,保证了石油工程更高效、更准确的运作。 一、机电一体化的的应用优势分析 1、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应用,不仅具有精确的操作参数的设计,在控制系统中还增加了保护控制系统的经历,通过一些限定值的设定,一旦设备中发生过载、不稳定电流和失控情况时,保护系统就会自动停止运作,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这种安全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大型机械设备的完好,以及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提高了油田施工的可靠性建设。 2、更多的应用性能 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机械工作的精确度,缩短了工作时间,在功能的开发中也进行了多样性的设计,在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设立和机械参数的输入,就可以实现多功能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工程机械设备的数量,还较少了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资金使用。另外,在较多应用功能的设计中,提高了机械工作的范围,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机械的高效利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1、传感技术 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重要元件,是保证机械可靠运作和精确度提高的关键。其实质是对机械设备进行反馈机制的建立。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运作中会对外界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进行采集,如承重多少、电压大小等,并经测定值通过传感器传输给输入信号端口,并与理想的参数值进行比较,合格与否会出入给控制系统,并进行运行和停运的选择。传感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转,并通过数字记录、显示、信号处理和检测识别等提高了机械的灵敏度,实现了智能化的自我修正。 2、自动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中具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这种自动化主要通过微计算机的操作实现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是通过参数提供和开关的操作就可以的,还要对具体的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对自动化系统的理想操作结果与实际操作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机电一体化机械的自我诊断对自身进行参数的修正,并在补偿技术的应用中,真正发挥出实际作业的效果,提高设备的适应性和准确度,真正做到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涉及到整体概念,是将整体概念应用在相应技术上的过程,因为它从系统目标和全局角度出发,把总体进行分解,使其变成互相联系的一些功能单元。一般来说,接口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能够帮助总体系统的各部之间形成有机连接。 4、接口技术 接口就是使用某种方式连接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可以分为:软件接口;电—机械接口;电气—气动、液压接口;模拟量—数字量接口;电—气、液接口;电气—电子接口。 5、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 与传统的机械操作相比,机电一体化机械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数字化处理,通过对石油等工程施工环境的勘查,能够将识别的声音、图像等,并在微计算机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不仅有利于施工设计的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安全作业的进行。这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综合应用,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的处理信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石油工程根据施工环境具有施工危险系数高、工作难度大等特点,这不仅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还要求工程机械设备必须符合施工标准,并在良好的方案设计中完成高效率的石油开发。机电一体化机械的设计与应用,解决了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较多问题,在降低工作危险性的同时,通过可靠的自动化应用保证了石油开采的控制量。下面就具体应用和使用原则进行分析: 1、强化认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智能技术,它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有很多从事了多年石油采集工作的员工对此并不一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有一部分员工可能也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宣传和学习,需要员工能够适应新的技术手段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方式。 2、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是为了对整个行业的薄弱点与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设计、引入和推广。经过野外的实地调研以后,获得一份较为准确的调研报告,确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最需要的作业环节和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 3、实用性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具有极大的优势,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广,在对机电一体化石油机械设备的引进中务必要注意实用性原则。可以采取试点的方式进行试验,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再进行进一步的推广。比如说先从石油化工设备入手,或是从随钻测试、计算机操作、泵站台、转油站以及对成套的车装设备进行控制等都是比较不错的切入方式。一旦切入以后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该设备在实际运转中的不足及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推广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上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应用能够提供给工程更加智能和准确度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要有专业性操作和前期的基础准备。在石油工程的复杂环境中,机电一体化机械能够在自我诊断、检测和作业中保证石油的输出质量,在现代能源紧缺的环境下,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并将会在未来的建设中通过新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郑洪越 单位:大庆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机械论文: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论文 1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管理方式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让生产管理的氛围更加轻松,从经营的角度看,改革现有的销售与制造环节,推动了我国自动化石油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增大了新产品投资的幅度,同时还跳出了仅仅在制造方面改革的圈子,这些途径可以有效的推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开发出具有更高水准的机械制造技术赋予更大的发展动力,让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市场竞争时具有更高强的实力。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加快对重点产品的发展,加强对重点产品的研究 纵观现阶段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保证企业基础设备与制造能力提高并巩固浅水油田的设备开发基础上,石油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深水油田的开发机械设备力度,在理论上进行不断的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同时对相关的项目加大资金的投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国内石油企业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石油机械设备前端工程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地提升大型海洋油田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为我国进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打下扎实的基础,开通一条顺畅的发展道路。 1.2增强石油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机械建造技术 根据现阶段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石油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积极在陆地石油的钻探技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在海洋石油的生产加工技术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究,加大对石油的开发力度,通过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改革,以及与科学研究等机构团结协作,向海洋工程项目的顶尖水平方向看齐,从而达到领先与世界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水平。 1.3夯实石油产业的发展技术基础 夯实石油产业的发展技术基础,不但可以为石油企业的自主创新注入正能量,还可以带领石油企业在社会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世界石油领域的机械设备发展的方向来看,对于深水油田的设备防腐、保障深水油田的可靠性能、评估石油油田的安全性、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设备以及开发海洋石油资源的设备等相关技术仍然是我国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亟待加强的主要工作,因此,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石油发展的现状,相关的石油企业要落实技术管理机构,积极培养国内外相关领域中具有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制定相关领域的标准规范,根据国内已有的知识理论,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国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快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积极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大胆投资开发新产品 国内相关的石油加工企业在积极掌握核心的制造技术同时,还要大胆投资开发新产品,在重要的特殊零件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要积极摆脱我国对国外技术长久性的依赖性,主动掌握并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制造能力,有计划、有方向的逐步形成拥有石油自主化的知识产权与加工制造技术。 2.2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制度以及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情况下,企业要引导自己向着高科技的产品流转,提高对高科技资金的投入,在进行重要的基础改造与生产重要的设备的过程中,在纵观世界掌握有现金技术的企业进行同行横向对比,找出自身企业存在的不足,不断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发创造思维,制定出重点设备与重点项目的改革发展战略。 2.3招贤纳士,引入各国各地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要想把企业的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力量,特别是掌握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广泛吸纳各国各地的高技术人才,委以重任,组织学习与培训,充分开发出人才的价值,时刻关注国外先进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动态,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要求与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并经常激励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让员工能够转变成为人才,从而为企业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提升做好充足的准备。 2.4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互助发展 处于发展初期的石油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发展前景,积极与其他的企业特别是具有强大科技实力的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控制因为材料价格上涨等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及时掌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有加工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要积极进行合作,放远眼光,从而使企业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石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探讨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过程当中,技术改革的方法主要是引进与应用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扩宽服务的视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或者积极与国外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并把产品的结构调整与技术的创新改革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技术改造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禁止重复建设,坚持量力而行与先进技术统一的原则,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重组改制,实施石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战略,从而保证石油企业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提供优良的装备同时,让石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刘欣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石油机械论文:提升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水平的策略探索 摘 要:在能源危机渐渐严重的时代背景下,石油能源相关的项目也对各行各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石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石油项目的各个工作环节,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水平,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现场人员;策略 石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水平对石油工程项目的整体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讲,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石油行业的整体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设备运作中,石油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却往往不会受到重视,管理的方法也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没有达到该有的高度,这些问题使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石油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难点 (一)石油企业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方面不够重视 石油工程的一线工作就是石油的开采工作,而这一工作环节会涉及到非常多的机械设备的使用,石油开采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流程都离不开相应的机械设备,因此,不论是在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都要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企业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对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完全没有达到该到的重视高度,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认识严重不足,对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没有进行该有的养护和维修工作。由于石油工程的工期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因此,造成了机械设备常常出现问题。 (二)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由于很多行业的生产运行都跟石油行业有关,因此,石油行业必须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石油项目涉及到的机械设备也非常的多,每个机械设备的数量和型号也都不相同,这些情况都给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提高了管理难度。同时,在我国石油现场开采的工作中,很多操作流程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完成的,自动化的水平过低,这严重影响了整体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还可能由于人工的失误造成一定的济损失[1]。同时,我国的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工作还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在某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分不清是谁的责任,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三)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低,各环节协调性较差 石油的开采过程并不是有某一个机械设别单独完成的,它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是需要各个机械设备的相互配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石油开采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相关的配合管理工作跟不上,导致设备使用时出现混乱的状况,设备的维修也没有及时处理,严重缩短了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拉低了工作的效率和整体工作的质量。 二、提升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完整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 若要切实提高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水平,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细化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责任分配,确保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能找到有关的负责人。同时,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在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2]。把与石油生产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进行分类,比如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分配等要素,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好每一环节的控制,保证所有施工的质量。 (二)加强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力度,保证管理效果 近几年,石油的市场价格已经远不如之前的市场价格,油价已近进入逐渐走低的态势,我国国内的石油企业在和国际同行业的石油公司的竞争之下,石油企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保持石油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就必须实施 现场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整洁、清扫、安全、素养,石油企业应该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确保现场管理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要多措并举,稳步前进,认真贯彻落实 现场管理理念,并且将它划入石油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内。为了更好的执行 现场管理方式,首先,企业应该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 管理理念实施的较好的公司进行学习,并且把学到的经验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者,石油企业应该加强 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强化该理念在员工大脑中的印象,是每个员工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石油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 工作小组,明确好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制定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每一个步骤,细化工作内容,经过小组成员协商无异后,按照方案具体执行。 (三)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管理人员是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执行者,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也更加的重要,要养成良好的使用机械设备的习惯,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进行学习,定期进行业务水平的考核。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明白了石油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因此,石油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建立完整的石油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水平,统一规范相关的管理标准,增强对设备的管理,确保管理方案的贯彻落实;同时,对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的管理能力,进一步保障石油机械设备可以顺利的投入到石油工程的生产种,为石油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石油机械论文:刍议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摘 要:伴随着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石油钻井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侧重点主要是管理内容,集中在管理层面。而维护工作则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形成一个系统的机械设备维护环境。做好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作为石油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主要设备,机械设备的结构相对复杂,由于避免故障对机械运行与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的影响,需要加强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一、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 (一)管路z验 管路检验是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做好管路部件的检查,避免由于管路问题导致的漏油问题的产生,对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影响。同样,管路的接口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固处理,减少管路之间的松动与连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1]。 (二)强制修理 强制修理在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管理方法,强制修理的过程就是石油钻井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按照说明书的运行规范进行强制的维修处理,这种机械设备的管理方式虽然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控制故障的发生,但由于是强制的修理方式,会造成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也明显提升。 (三)巡检巡查 巡检巡查顾名思义就是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巡查,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人员一旦检查到设备运行的故障,则需要进一步通过运行响动与检测检验工具找准问题的所在。巡检巡查的方式是应对石油钻井机械设备采取的常见方式,所能够发挥出的效用则是在出现设备的故障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停机维修,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2]。 (四)做好资源配置 在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即在日常的机械设备运行当中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的倾斜与保养资源的有效控制,使其就可以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石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资源配置层面,可以建立专业化的信息平台,确保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五)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包括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十分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确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与保养方法。为应对事故问题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良好的管理计划能够指导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调查得出目前石油钻井机械设备常见的机械故障主要包括:损坏失效型、零部件功能退化型、松脱型、拖塞与渗透性等等,会对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需要针对性的做好维护工作与做好具体维护。当然,通过设备产生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维护故障多数是一种零部件相互配合而产生摩擦得不到及时的损坏造成零部件的损坏。 (一)做好零部件顺滑工作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故障产生,多数是由于零部件之间的润滑处理不够重视,长期的缺乏润滑设备的超负荷工作,势必造成零部件的磨损问题的产生。做好零部件润滑工作是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主要工作,在润滑油的作用下零部件通过摩擦能够形成一个油膜,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的产生,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过程中,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润滑工作,减少零部件之间的磨损现象。当然,润滑剂的选择也十分必要,要做好系统的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季节情况选择适当地润滑剂。如东北石油钻井在冬季则需要选择耐寒的润滑剂,从而发挥出润滑工作对保证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的作用。 (二)确定操作与使用规范 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但从目前的操作情况调查来看,工作人员多数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容易产生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的设备故障问题。这就要求对操作过程与使用规范进行确定,根据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执行操作过程,在规范性的操作当中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三)强化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从整个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来看,工作人员依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做好维护工作则需要强化对于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技能,发挥出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基础。对于岗位的设置工作要求制定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方案。例如在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过程中将维护与保养的侧重点放在转盘钻机上,有效对石油钻井的配套设施进行保养工作。当然,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较为灵活的思维模式,对于沙漠地区的石油钻井机械设备,则需要将维护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沙漠钻井机械设备与小经验钻井设备上,还需要重点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处理,避免设备表面存在粘附泥土的问题,从而避免了由于摩擦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故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直接决定着工作实效,做好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上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控制运营维护成本。在维护过程中应该做好润滑工作、保证操作规范与维护人员的技能培训等工作,旨在为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提供保障。 石油机械论文:论现代石油机械设备现状及其质量控制 摘 要:为更进一步研究现代石油设备及现代石油开采能力和水平,本文将对现代石油机械设备发展在的国内外现状、现代石油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设备管理措施,以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现状;质量控制 对于石油工作开展的条件,最重要的无异于石油机械O备,而钻井工作质量的好坏深受钻井设备和钻井工艺的影响。我们知道,油井的质量是投资之所以能取得高回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石油设备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障石油钻井工作的有序进行,使石油企业能够通过长久的运转而提高经济效益,能够是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代石油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定义、基本概念 石油机械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进行石油开采工作和石油生产工作的关键设备和重要手段。石油设备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行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因此用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初级能源的开采的一系列石油设备的不断进步对社会有着极大的意义。石油开采过程如图1所示: (二)国内外相比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石油钻井设备相比,我国的石油机械设备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尽管如今石油钻井设备在我国发展得很快。从设备先进性来看,推广速度缓慢,普及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老式带式刹车系统的钻机还在使用,反而盘式刹车技术推广不全面。我国的钻机需要通过肉眼进行观测钻井液的实际工作情况的时候,国外钻机已能够实现直接通过视频软件去进行观测,并且清晰可见。钻井设备的可靠低,配件可靠性差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石油的产量并增加钻井周期,增加额外工作量,使我国在石油产业上加大了无谓的投资。 落后的散热系统设备、寿命短的钻机、使用功率低的钻井等问题,都是现在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相比于外国先进设备的差距,需要我们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根本解决,才能使我国石油产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现代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对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没有全面的的了解和较多的关注,因而在设备管理技术方面的发展得不到进步。下面总结几点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1、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3、缺少对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的认识。 二、现代石油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分析 (一)我国石油钻井设备发展的建议 首先,必须使用更科学的技术方法,要重视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对交流变频,液压驱动,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以提高整体科技水平。要加快现代化设备和配套仪表的研究进程,加速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和整体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其次是针对地理环境之特点,只有适应于海陆不同环境对钻井设备的需要,才能更好的适应石油钻井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石油设备的多样性,以专业设备驾驭不同环境特点。最后就是要尽快提高钻井装备的科技含量,使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可信度和工作高效率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我国与国外的设备关键技术差距较大,大多依靠进口,因此需要加大研究投入提高钻井设备的人性化设计和自动化水平。 (二)对钻井设备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 资料的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料内容的质量,其标准在于资料的齐全性、档案的相关性和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资料形式的质量,即印刷,装帧、光盘、纸张等资料载体的质量。 真实性要求资料信息与相应的设备生产过程、检测结果和出厂时要符合实际情况,要确保资料图物相一致以及数据相一致。钻井设备的资料要有齐全性,覆盖其各个方面的信息,要有档案性,资料要分类整理并存好档案,使以后的查阅能够方便快捷,资料质量的提高也使钻井设备自身的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三)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管理的几点对策 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设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石油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更新管理理念等方面做好石油机械管理工作。企业要明确石油设备管理工作的意义,设立的管理部门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并配备上必要的管理人员。 为提高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需要,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管理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使企业管理体制得到完善2、加强管理人员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3、做好设备购置把关工作4、加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 三、结语 我们认识到石油钻井设备的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必要性,本文对石油设备现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希望对我国石油企业应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并完善监控质量做个参考。在石油钻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此可见,如果采取得当的措施和方法,便能有效保障钻井设备的质量,促进石油经济的良好发展。 石油机械论文:浅析石油机械设备日常维修问题 摘 要: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是确保采油工程进度以及采油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整改的意见,有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利于企业的增产增效。本文针对当前石油机械设备在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进而提出对策给予解决。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常见问题;分析探讨 一、石油机械设备维修中的常见问题 (一)维修管理的模式相对落后。目前,在部分石油企业中,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及管理模式仍处于生产型,和发达国家的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水平相比较,设备维修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未能向生产经营型的模式过渡。在石油机械的维修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的是计划预期检修制,按时间及周期结构进行设备的维修及保养。此种维修的管理方式忽视了维修过程中的经济性。 (二)设备超负荷运行及维修资金不足。部分企业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方面认识不足,石油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带病作业、超负荷运行,致使设备的零件磨损严重。一方面,忽视了机械设备的日常的维护以及保养工作,引发设备的故障次数增加,其使用寿命也大大缩短,降低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石油机械设备的日常修理资金不足,使得维修的费用高攀,不利于采油工程进度的顺利实行。 (三)石油机械设备维修的基础设施差。石油机械设备维修的基础设施较差,由于机械对于维修的配件、设备以及润滑油、燃料、液压油的质量要求均比较高,加上部分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责任感不强。因此,在日常的维修之时,购置比较劣质的配件或者是劣质的油料,使采油工程的先进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后,造成损坏现象,由此一来,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四)维修管理及技术比较落后。石油机械设备应定期检测,并视修理的情况进行相应技术的改善。石油机械设备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制度尚未健全,缺少规范化的、必要的管理机制,实际当中很难做到按时维护及检测。石油机械设备的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在面对石油机械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其设备的维修技术较落后,不能满足维修机械的要求,在操作技术上,还使用传统的人力进行检修,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石油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实际需要。 (五)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较高。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过高,机械本身的购置成本就是十几万的,如果机械需要维修,那么费用就会增加,加上我国的石油机械维修市场的收费不规范,从中谋取的利润也是较大的,因此,造成石油机械的修理费超支。 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之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石油机械维修管理市场。石油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需改变传统的售后服务观念,应强强联合、相互合作,建立较有专业化、特色化的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点。完善行业维修的中介服务,使中介的机构也得到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石油机械维修管理市场的活力,加强各企业的沟通合作,保证石油机械维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注重对石油机械设备前期的管理。石油机械设备前期的管理主要为:对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与规划决策及机械设备的初期管理这四个环节。注重石油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便于及时发现现存的不足、问题,更好地发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的问题;为设备日后的投产使用以及维修,更新改造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较好的基础。 (三)规范维修模式及落实维修制度。针对当前的石油机械设备维修制度,石油企业应在维修制度方面,加以规范化引导,并坚持复合化及弹性化等原则、制定相关的石油机械维修制度,确保石油机械维修的质量得到保障。 (四)采用高效的修理方法。在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应采用高效的维修方法进行S修,可以将磨损机械的零部件拆下,再用修复件进行更换,或者是用新品代替损坏的零部件。磨损的零部件还可在较为合理情况之下进行修复,检验符合要求之后,便可入库备用。 (五)重视维修保养工作。重视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工作,是保证石油机械设备仍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前提条件。重视维修保养工作,不但可以减少机械故障的停机时间,提高机械本身的利用率及完好率,延长石油机械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缓解该机械的磨损程度,提高机械修理的间隔期,有效预防机械事故的出现,保证采油工程的安全生产和顺利进行。 (六)加强对石油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培养。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培养懂得先进石油机械设备检测仪器的、并能准确地判断设备的故障原因、及时进行故障的排除的高素质的维修人才。为石油企业提供较好的机械维修检测的人员,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确保采油工程的顺利进行。 (七)定期对石油设备进行监督管理。为了有效的控制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质量,企业应该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监督管理,还应广泛收集各种有关机械的修理工艺标准方面的资料信息,在机械的维修中,可以设专人对维修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有利于保证石油机械设备的维修质量。 三、结语 总之,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及完好率,关系到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影响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只有保证石油机械设备的完好无损、重视维修的技术及日常的保养等工作,才能使石油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石油机械论文:浅谈石油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机械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的集成性不高、自动化管理方式不全面、控制手段不得当等等。针对以上情况,相关人员创新石油机械的设计理念,体现自动化工艺的合理性,在系统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本文以石油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对机械自动化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计;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石油机械的工作效率逐渐提升,生产过程也更加简便,这主要依赖于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形成。当前的油机械设计更倾向于网络化、智能化与模块化。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指令来执行,并形成既定的逻辑,使生产条件更优异,过程更安全。 一、石油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石油机械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为“智能化”,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能系统集合了不同工业领域的技术方式,将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综合起来,以实现“机电一体”的目的。它能够对石油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并形成既定的逻辑,在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综合情况进行判断。而对于机械设计来说,智能系统以“计算机辅助器”作为依托,利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对图纸进行设计,并根据CAD软件的操作过程模拟工作状况。工作人员可以将机械设计过程分层,令智能系统测定数据比例是否合理,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对于设计不合理的部分,工作者可以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修改,而不需要重新规划,既节约了设计时间,也体现了极高的效率。第二,智能系统还能够对产品数据进行采集,并将有用的信息存储下来,在信道中传送。同时,它会根据用户终端所的指令来确立产品加工方案,工作人员可以从设计模型中选取一种最佳的方式,系统则可以按照要求来实施。 (二)绿色化 绿色化也是当前石油机械设计的主要趋势。首先,在石油资源的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破坏社会环境。而绿色化生产方式则不同,它能够对设计系统进行优化,以清洁性能源的选择为主,达到生态环境评估的目的。一方面,系统会针对制造中的资源消耗量进行管理,测定机械运行中的液压与实际容量,将子系统按照等级来划分。耗能性小的材料进行优先考虑,并在变量监督的情况下完善内部结构,实现系统的有效评估。其次,系统能够对人工一体化的机械设计进行全面分析,当资源利用量超过标准界限时,程序会以“自动预警”的方法将信息上报到服务终端。服务器则会以“智能检测”为主,重新设定材料类型,并将消耗均值进行统计。 (三)模块化 石油机械设计的模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具有阶段性,系统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来划分执行单元,实现机械的自动化调节。另外,机电一体化的程序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将多个接口联结在一起,按照机械装置的根本要求来规划不同模块的任务,实现同步运行,提升工作效率。第二,电气控制终端会涉及到不同的数据单元,系统会依据资源总量来达到信息自动调度的目的。由于模块运行中也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管理人员能够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简化建模过程,以“采油系统”为主,将注水程序加入到其中,并根据产品生产效益对性能进行评估,将子系统独立出来,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提升工作速度。模块化的核心技术是“智能调速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任务总量将设计过程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逐一执行的方式来调节机械的运行速度。如果速度超过了既定标准,控制终端会进行预警,并完善内部的管理体系。 (四)简洁化 简洁化也是石油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自动化系统的形成使得石油机械设计的人机模式形成。工作者只需要利用系统中所给出的操作装置,就可以完成相应的设计程序,达到产品开发的目的。系统会帮助工作者将设计中的关键要素集合起来,并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因此,自动化方式使得整个设计过程变得相对简单。工作人员可以在CAD平台上进行删减或者添加,将设计变量转换为定值,提供特殊的标识主体。因此,现代石油机械的设计会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比例稻莸募扑憬峁也更为精准。 二、石油机械自动化设计的优势 (一)便于设计的改进 石油机械自动化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依托,形成完整的平面视图,并构建石油机械产品的基本框架,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出现设计比例不当的情况,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即可,无需进行重新规划,既节省了设计时间,也可以根据控制程序来改变,制定正确的产品设计参数。最后,智能化自动系统还可以对工作情况进行感应,监督整个设计过程。如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提醒,保证了后续生产的安全性。 (二)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是石油机械设计的最有利优势。首先,自动化系统能够根据内部所采集的数据分析设计条件,并利用仿真技术对生产环节进行模拟,将不合理的设计元素剔除,并形成最佳预案,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由于智能设计方式多为机控一体化,则使得产品检验的程序相对简单。系统可以将二者进行对比,在性能评估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条件,从资源节约的目的出发,优化产品质量,形成有效的测评中心。因此,石油机械的自动化设计不仅是当前设备发展的趋势,更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创新。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石油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二,分析了石油机械自动化设计的优势。从而得出:未来的石油机械设计形式更加多样。首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对设计要素进行自动调控,并将经济性与资源的消耗量考虑进去,达到绿色化设计的目的。其次,独立的工作模块也使得设计效率更高,方法更加简洁,为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油机械论文:海洋石油机械防腐蚀技术分析及应用 摘 要:我国资源勘探量的不断增加,对我国很多能源问题都有了一定的缓解,例如我国的石油资源。我国目前勘探到的石油资源储量巨大,尤其是我国的海洋石油资源。因此我国目前对于海洋石油资源的开采投入非常多。在海洋石油开采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防腐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石油的开采量以及石油的开采纯度。文章主要针对海洋石油机械防腐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海洋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提升,保障我国石油开采的质量,同时也希望为我国海洋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海洋石油机械;防腐蚀技术;技术;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已经处在了中期开采阶段,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就是开采的石油纯度稍微欠缺,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就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由于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机械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在油水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开采工作。这种工作环境就会导致石油机械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受到腐蚀的石油设备在使用寿命上同正常的石油机械有很大的区别,寿命大大的减少了,同时最为严重的是由于石油机械受到了腐蚀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机械 性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没有将石油机械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一旦石油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蚀情况,很可能造成石油开采生产事故,因此我们在海洋石油开采的过程中要格外的注意,要随时发现腐蚀问题,并且第一时间处理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工业行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资源,同时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石油资源有一定的依赖,因此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扩大,因此我国要重视石油行业的发展以及石油的开采,要对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纠正和处理。海洋石油机械的腐蚀问题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通过阐述找出海洋石油机械发生腐蚀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相应的处理改善方法。 1 简要叙述我国海洋石油机械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腐蚀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海洋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原油内部含有很多的其他杂质,石油机械表面由于有原油杂质的存在,表面非常容易出现腐蚀现象,导致石油机械出现腐蚀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种,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1 简述氯化物造成的海洋石油机械腐蚀问题 在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中的氯化物很容易导致石油机械的表面腐蚀,主要是由于原油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大多数都是由于地下水多年沉积导致的,这些水分之中也含有大量的盐分,在化学术语中,我们称之为氯化物。氯化物在原油中的存在,非常容易同石油机械进行接触,最直接的就是表面接触,这样就会导致石油机械的严重腐蚀。一旦条件成熟,氯化物会和石油机械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盐酸等物质的产生,盐酸会导致石油机械表面出现严重的腐蚀,一旦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会导致很严重的机械腐蚀,甚至是出现原油开采施工事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1.2 简述环烷酸造成的海洋石油机械腐蚀问题 现阶段所开发出的石油,其成分中都有一种化学性质极强的有机酸――环烷酸,这种酸化物对于石油机械中的铁质部分具有极强的腐蚀性。铁与其接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很大改变,从而导致在勘探过程中发生断裂等现象,造成安全质量问题。 1.3 简述硫化物造成的海洋石油机械腐蚀问题 刚刚开采出来的原油,内部含有很多杂质,最为人所熟知的杂质就是硫化物。硫化物的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氢。而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酸化物,与石油机械长期密切接触会使得机械发生严重腐蚀。 1.4 简述多硫化物造成的海洋石油机械腐蚀问题 硫化物在对石油机械进行腐蚀的过程中,会于机械表面形成一层含有各种多硫化物的腐蚀层,慢慢将机械表面的油漆等保护物质腐蚀殆尽,机械表面因此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而空气中大量水分和二氧化碳在与机械裸露部分相接触后,会对原先的腐蚀反应产生催化加速作用,从而导致被腐蚀部分受到更大、更迅速的伤害。 2 简要叙述我国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机械的具体防腐技术措施 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的过程中针对石油机械腐蚀问题的处理措施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四种,分别是在石油表面涂抹防腐材料;其次是在石油机械表面进行电镀防腐;再次是在石油机械表面进行相应的化学防腐处理,最后是在石油机械表面应用缓蚀剂,上述的四种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防腐方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防腐方式。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2.1 在海洋石油机械防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抗腐蚀的相关涂料以及防腐蚀的相关材料 根据目前的研究,石油机械的腐蚀大多出现在机械的表面,也就是石油机械的外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在石油机械外部涂抹抗腐蚀材料以及使用抗腐蚀材料再制作石油机械,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甚至是消除石油机械在采油过程中的腐蚀问题。目前涂抹的抗腐蚀材料主要有两种,首先是无极聚合物涂料,其次是环保耐酸防腐涂料。无机聚合物能够有效的避免石油机械表面出现腐蚀问题,环保耐酸防腐材料能够有效同硫化氢以及其他相关化学物发生反应,进而有效的降低其腐蚀石油机械的问题。除去上述的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石油机械表面覆盖相应的防腐材料来抵抗表面腐蚀,例如目前在石油机械表面涂抹沥青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表面腐蚀的情况。 2.2 在海洋石油机械防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电镀防腐蚀进行相应的机械防腐 在石油机械表面防腐的问题上,我们经常应用的另一种方法是电镀防腐技术。这种防腐技术同样是在石油机械表面进行的。我们在机械的外部进行钨合金电镀或者是管接箍的方式来有效的隔离机械表面同酸化物的接触,也能够有效的起到石油机械表面防腐的目的。 2.3 在海洋石油机械防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电化学技术进行相应的机械防腐 电化学机械表面防腐技术是具有一定技术性的。这种防腐技术能够通过机械表面电流来转移电子,我们在电流足够的基础上,石油机械表面的腐蚀问题会有效的控制和消除,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化学物质对于石油机械表面的腐蚀。 2.4 在海洋石油机械防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缓蚀剂进行相应的机械防腐 上述的三种方法主要是针对石油机械表面进行的防腐处理。缓蚀剂防腐技术主要是从原油的角度出发来有效的降低原油内部的腐蚀问题,进而有效的缓解原油杂质对石油机械表面的腐蚀。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技术比例来放置缓蚀剂,这样的效果就是在石油机械表面同原油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的化学反应,将腐蚀物质迅速的反应掉,M而有效的缓解了原油对石油机械表面的腐蚀。 石油机械论文:浅析石油机械应用及前景 摘 要: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目前有一个非常重点并且热点的话题就是石油行业地方石油机械应用。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石油行业以及石油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和谈论。我国石油行业的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处在了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因此在石油行业中石油机械已经是一项必须要重点面对的问题。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石油机械的进一步投入,同时还要求我国目前现有的石油进行机械更新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石油机械在机械配置上得到优化,同时发挥出石油机械的最大使用效率。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国的石油公司在石油机械的管理以及应用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和执行,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石油机械的应用潜力,这样才能有利于石油机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低生产应用成本。文章主要针对石油机械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通过阐述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机械的应用效率,同时也为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石油机械;主要问题;应用;处理措施 我国在石油行业上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瞩目,我国目前的石油产业生产链非常的完整,有一套成熟的石油生产以及石油机械应用体系。因此在石油行业的发展大环境下,石油机械的有效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话题。根据我国石油行业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我们在石油生活过程中对石油机械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不到位以及应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非常普遍。为了有效的处理并且解决上述石油机械问题,我国的石油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应用特点,对石油行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研究,通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石油机械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率,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减低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石油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进行石油机械的更新以及再投入,从根本上优化石油机械的配置,提升石油机械的使用效率。只有按照上述的方法来应对石油机械的应用,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石油机械的应用范围和效能。 1 简要叙述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石油机械的主要应用现状 1.1 我国的石油行业存在石油机械应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还有很多弱点。新的形式上的改制,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改变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核心管理制度。比如说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并没有拥有完全的生产自主权,仍需要按照上一级的计划进行。 1.2 我国的石油行业存在机械应用以及管理队伍工作水平落后,在应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独立自主性的问题 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在石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石油专业化的教育投入不足,对于科技和石油人才的培养重视度不够。这样由于对其投入的不足和人才科技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人才的缺乏。由于人才效应有一个时间周期,这样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人才队伍不足的局面。 1.3 我国的石油行业存在石油机械管理控制管理水平低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比较低,生产量比较大的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着企业设备不足,没有办法及时的进行保养,但是生产量比较小的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着设备闲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设备不能够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 简要叙述目前我国石油行业中石油机械的主要应用前景 2.1 针对我国石油机械的应用和管理,我国的石油行业要进一步的改进以及完善相应的应用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以及管理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以及应用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以及控制才能够有质的提升,尽快的将我国石油机械应用水平提升到世界水平上。在我国石油机械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改变以及创新,要将原有的应用方式进行由里到外的改变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管理工作处在一种非常被动的位置上,在应用管理上还没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应用体系。要想彻底的改变和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要提升自主权,特别是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权非常重要,这样能够让我国的石油生产适应石油市场的变化,能够根据市场的相应变化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在生产自主权的问题上,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石油生产进行相应的调整,将生产应用过程中不必要的应用程序逐渐的减去和删减,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原油生产过程中的效率,让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更加的契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更加的契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的契合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2 针对我国石油机械应用管理专业人才的问题,我国的石油行业要进一步的提升人员的应用效率以及管理素质 在我国的石油机械应用过程中,创新以及改变的根源以及执行最终还是要有人来完成,因此我国在石油机械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和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定期的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的适应和了解掌握石油机械应用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国要加大力度投入到石油机械应用人才培B方面上。具体到问题上来讲,首先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领导要对石油机械的应用给予认可和扶持,要将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同企业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有效的提升企业石油机械应用水平,在科技方面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企业石油机械应用人员招聘环节要严格把关和控制,要对子弟兵传承的问题给予坚决的杜绝,要面向我国石油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进行招聘,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石油机械应用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相应的薪酬改革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快乐工作,力争将自己最大的力量贡献到石油机械应用工作中。 2.3 针对我国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我国的石油行业要进一步的控制和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中石油机械应用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石油企业要针对石油机械应用进行管理 的提升,在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上要进行创新。首先要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来管理石油机械应用问题,要将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让其适应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在应用平台上进行相应的改进,要统一石油机械应用平台,特别是石油生产量较大的石油生产企业我们要求石油生产机械设备储备充足,在有效的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要建立相应的平台统一管理石油机械的应用。对于石油产量较小的企业,我们要求要有效的调动石油机械间的应用,要协调石油机械的应用时间和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石油企业的竞争力。 石油机械论文:石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要点分析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巨大,每年通过进口的石油占据我国石油需求量的近7成左右。做好国内石油的开采对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及我国对于石油的战储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钻井设备的高效、稳定的运行是石油开采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文章将在分析石油机械设备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保养;维护 前言 石油开采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我国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现今对于石油资源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从国外进行进口,但是依靠进口很容易就会被别国卡住进口的渠道从而对我国的能源战略造成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口石油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做好国内油田的钻采工作,通过做好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从而使得石油机械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保障石油钻采工作的顺利实施。 1 做好石油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这一“工业的血液”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从而导致石油企业在无法新增油田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而保持石油机械设备的全天候使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石油机械设备的效能,保障石油的正常开采。石油机械设备是石油钻采中的重要设备,这种高负荷的工作模式将会对石油机械设备造成极为严重的磨损,从而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高负荷的石油机械设备使用也会使得石油机械设备产生一定的隐患,如果为了保障生产而忽视这些问题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安全事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安全事故。为保障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在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中其目的都是以延长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为前提的。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属于一种常规性的行为,在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磨损和故障是不可避免的,而上述问题都会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从投资角度进行分析,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属于一种潜在的投资方式,做好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在确保石油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功能质量,从而切实保障和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 2 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措施 2.1 石油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分类 在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故障的类型可以将其常见的故障分为3种主要的类型:(1)损坏型故障。在这一故障中,石油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的使用且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工作未能做到位,或是在石油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等造成石油机械设备所产生的机械性、结构性的损坏,这些设备的损坏包括:结构变形、传动轴断裂、轴承烧毁等的问题。这些故障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从而对石油钻井开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石油机械设备隐蔽型故障,在石油机械设备所产生的故障中,一些故障点有处于设备封闭腔体的内部或是不易被查看到的位置进而导致无法凭借肉眼或是触碰感知等的方式发现其问题且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于石油机械设备中,进而会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说石油机械设备中的提升系统、旋转系统中的连接螺栓松动等问题都属于石油机械设备中的潜在隐患,这些隐患的存在不易被发现从而导致石油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问题,此外,在石油机械设备的工作中,因缺油、缺水或是润滑情况不当等也是导致石油机械设备故障频发的常见型的影响因素之一。石油机械设备中的隐蔽性的故障由于隐蔽性较强且不易被发现,往往在被发现时已经对设备造成了极为严重甚至无法修复的损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事件。因此在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这类隐蔽性较强但损害性较大故障的检查力度,确保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3)老化型故障,在石油机械设备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石油C械设备中的零件松脱、机体松动老化、异常损坏等问题。而这些故障多是由于石油机械设备老化损坏等所造成的。在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设备难免会产生机械故障,为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应当积极加强对于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护,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2.2 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分析 在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分析中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判别石油机械设备故障的类型、性质,更重要的在于识别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机理,进而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改进,避免同类型故障的再次发生。在找出石油机械设备故障原因的基础上从设计、材料的选取、加工制造环节以及机械设备的装配调整等最大限度的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保障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时,首先应当从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现象入手,通过对石油机械设备故障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付诸以一些测量手段从而实现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 2.3 做好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在石油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对石油机械设备所产生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石油机械设备的机械性故障中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石油机械设备的磨损所造成的。解决石油机械设备零部件的磨损问题除了选择优良的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外最重要的是确保石油机械设备具有合理的润滑。在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中一是要尽可能的减小零部件的磨损,预防故障的产生,二是要灵活的运用修理方法不断的探索解决石油机械设备新的维修方法来做好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 造成石油机械设备机械故障多数是由于石油机械设备润滑不良所引起的。由于石油机械设备各零部件之间配合的精密性,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良好的润滑能够有效保持其正常的工作间隙和适宜的工作温度,避免灰尘等的杂物进入到石油机械设备的内部从而加剧磨损。因此在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检查石油机械设备润滑的可靠性。在石油机械设备润滑剂的选取上,通过合理的选用润滑剂的型号,并根据石油机械设备内部机械结构特性的不同选用有针对性的润滑剂类别,并根据环境和季节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型号,切实保障石油机械设备各机械部件在接触的过程中有着足有的润滑油膜减少石油机械设备的磨损。 2.4 加强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一、二级保养 石油机械设备的一级保养指的是石油机械设备在运行满一定时间后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对石油机械设备所进行的维护保养。在维护保养的过程中做好相关油路的检查和机械的紧固,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石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与石油机械设备一级保养所不同的是二级保养主要侧重的是对石油机械设备关键性部分的维护保养,进行诸如解体、磨损件更换或电气线路检测等的全方位保养。保障石油机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是保障石油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的重要性基础上,对石油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中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介绍。 石油机械论文:浅谈石油机械的开发及设计创新理念 摘要:在科技快速进步的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当代工业机械的研发领域,机械设备逐渐向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电子化发展,但是在石油机械的开发设计方面,我国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资金投入不多,造成石油机械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不高,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石油机械的开发和设计现状,详细的阐述了石油机械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石油机械开发和设计的新理念,旨在促进石油工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机械;开发及设计;创新理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上大量的现代化石油工业企业不断出现,自动化石油机械以其高效率、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为企业壮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组成的现代化生产线,为石油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石油机械的开发和设计领域,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提出开发设计新理念,对石油机械不断优化升级,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才能满足石油工业日渐提升的发展趋势,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企业利润。 一、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形势及要求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傲居世界500强的以中石化、中石油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石油企业的相继上市,管理水平和实际需求越来越严格,对于石油机械的要求不断提高,给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对我国的市场垂涎已久,都在摩拳擦掌的想要进入我国市场,国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先进,设备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简单等优点都给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受内忧外困的影响,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居安思危,在困难中求立足,竞争中求发展,才能在石油机械制造行业站稳脚跟,面向世界。 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效益是企业根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运用先进的石油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机械设备问题的出现,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寿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是每个石油想、设备制造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对于石油企业发展个员工安全的前提保障。相对于国际上先进的机械设计技术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反映出许多的现实问题。为保障石油机械的批量研发应用,需要设计人员全面性考虑,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综合性分析和研究,既要保证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工作效率,又要兼顾使用性能和故障频率,根据设计需要对生产环境和企业要求进行调研和探讨,全面优化机械设计,提高石油机械设计生产和管理预期,为石油机械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1.1可靠性设计原则 石油机械设计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完善整体,有很多分支组成,只有分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可靠有效工作。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满足运行需求和技术要领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考虑到设备实际布局、产出量、工作环境等因素。 1.2合理性设计原则 利润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基石,所以获取效益,控制成本是石油机械设备从生产到使用每个环节都必须考虑的。石油机械设备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立足设计实际,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方案,机械设计要经济实用,考虑量产要求,合理控制成本投入。 二、石油机械的开发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石油机械设计开发的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公司在石油机械的设施与开发上往往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设计理念,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远的战略性发展任务来对待,因此在机械设计以及生产工艺或机械设备功能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缺少与国际石油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相结合的设计开发方式,必然无法有效提升石油机械的科技化水平以及与石油产业的适应水平,影响石油机械公司的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 2.2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油机械产品 在石油机械产品的开发方面过于注重其基础功能性,而对产品的特色关注较少,因此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公司生产的各种产品都没有符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要求,这使得石油机械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阻,与国际上的优秀机械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缺少专业的技术性元素,这是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设计开发应当首要重视的因素。 2.3团队合作创新意识不足 一个优秀机械设计或开发项目的完成需要有完善的团队合作,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有效发挥每位成员的技术与思想优势才能使团队的合作更加高效。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公司在设计开发团队的合作过程中采用的仅仅是传统的职责与分工明确的合作方式,而没有创新性的开放式合作方式,影响整个团队的设计开发创新水平。 2.4开发设计与用户脱离 这主要是由石油机械公司的设备研发人员素质决定的,大部分的石油机械公司在选择设施开发人才是注重是的选择机械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在设计机械的方案与功能时往往从机械的原理的规律出发,缺少与石油开采公司的需求结合,没有针对机械的用户进行专门性需求研究,因此无法实现有效的设计创新。 三、创新策略 3.1面向现场,开发适应现场的新产品技术创新的路径可分为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种类型。前者着眼于技术上的突破性,强调技术创新的领先性;后者围绕现场的使用需求,把千方百计增强产品的现场适应性作为创新源,强调技术创新的现场适应性和经济实用性。目前,由于大多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低,科研开发能力较弱,靠什么战胜国际大公司的挑战,只有靠贴近油田生产现场实际研制开发新产品的策略,才能扬长避短,扩大生存空间。尤其是油气田内部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更应发挥贴近油田生产现场的实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织科研人员跳出“围城”,深入现场,跟班作业。从现场中找创新灵感,抓创新重点,把开发与设计工作聚集于生产现场,通过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使产品和技术不断创新。 3.2面向用户,打造精品名牌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应推出可以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满意,使用户觉得比购买一般品牌物有所值。因此,“面向用户”就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培养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将创新工作纳入到用户需求之中。由于石油机械产品的N售多为特定的地域,购买者、使用者又多为相应专业的人员。因此,石油机械产品更需要树立精品名牌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名牌产品。 3.3面向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从国内石油制造技术发展水平看,产品大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国外技术研制生产的。90年代,经过国际石油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石油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如果不想被国际潮流所抛弃,就必须将产品定位于准国际市场,紧紧追随世界领先科学水平,提升自已的制造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 结语: 目前我国的石油机械设计开发面临着技术上、工艺上的发展困境,由于创新性不足在与国际上的机械产品竞争时明显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现象。要提高我国的石油机械设计开发水平,就只有从工艺、功能设计、战略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实现设计开发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我国石油机械产业的全面发展。 石油机械论文:解析石油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由于石油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的特点,石油机械密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机械密封具有使用寿命长、适应范围较广、以及耐腐蚀程度较高等优点,从而在石油化工领域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针对石油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了石油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及对策,以期为石油机械密封工作提供参考,更好的促使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石油机械密封;工作原理;失效;对策 在实际的石油化工生产中,常会有一些有害流体产生,为了防止这些有害流体外流,往往会把它们封装在专门的装置中。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机械密封装置因其所存在的优势而被普遍应用,机械密封是接触式密封的一种,保证机械密封的正常运转是系统装置与设备进行安全生产以及长周期运行的重要前提基础和保障。为了保证石油机械密封能够更好的运行,就应该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不断的改善机械密封装置,促进石油化工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石油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1石油机械密封工作原理 机械密封,通常被形象地称为“端面密封”,其是一种避免有害流体流出的装置,在工作原理上,主要是借助于流体的压力和磁力的作用提高密封效果,使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端面保持贴合并且相对滑动,从而提高了密封的质量。在石油领域中所使用的机械密封在原理上与普通的机械密封基本一致,是在弹簧力与介质压力的作用下,非旋转环紧密地贴合到旋转环上,在旋转的过程中,双方实现相对性地滑动,介质的径向流动就会被阻止,此时所形成的摩擦副即为机械密封的主密封。弹簧与介质压力的向下推动,会对于摩擦副经过摩擦所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从而能够保持密封端面之间紧密接触的持久性。机械密封的密封圈作用,还可以对于环和轴之间所产生的缝隙进行补偿,以避免有液体从缝隙泄露。在非补偿环和压盖之间所采用的是非补偿环辅助密封圈,其可以避免介质从这里流出。在实际的应用中,石油机械密封的辅助密封圈并不会有相对的运动状态,属于是静密封。另外,在密封圈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使用“O”形圈,也可以使用垫片来进行处理。 1.2石油机械密封特点 机械密封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密封端面(动环和静环组合)、辅助密封圈、缓冲补偿部分(以弹性元件组成)、促使动环能够随着轴旋转的传动部分。从石油机械密封的特点上来看,主要表现在其使用寿命较长、可靠性高、泄露量小、功耗较低,并且不必经常进行维修,对轴的磨损小,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生产过程中较高的密封要求,例如高温、低温以及真空的环境状态下,或者是各类腐蚀性强的物质,都要采取特殊的密封措施。对于设备装置的密封,机械密封是最为关键的,但是由于其机械密封结构相对复杂,所以,即便是存在着很多的密封优点,鉴于其在制造和安装的过程中,对于精准度的要求很高,导致了成本提高,而且对于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会很高。因此,保障密封工作的可靠性,对于延长石油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是非常必要的。 2石油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及对策 2.1失效原因分析 2.1.1由于压力导致机械密封失效 在机械密封中,若密封压力腔内的压力超过了其可承受的范围,则其密封端面比压,从而导致液膜难以更好的形成,甚至会出现端面磨损严重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会使发热量增多,致使机械密封零件变形。当工作压力出现波动的现象,会使弹性变形量以及密封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泄漏量也会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2.1.2因为介质腐蚀引起机械密封失效 首先,机械密封的表面在腐蚀性介质的作用下遭到严重的腐蚀作用,在强烈的腐蚀作用下,并且时间上延续较长,就会将石油密封机械的某些密封部件穿透,从而导致泄露现象发生。其次,在介质腐蚀与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弹簧和金属波纹管会出现破裂的现象;第三,机械密封装置上的碳化钨环一般是要焊接到不锈钢座上面的,在使用的过程往往会出现不当操作,就会导致不锈钢座出现晶间腐蚀。 2.1.3高温致使机械密封失效 第一,导致机械密封失效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常高温油泵,诸如减压塔底泵、油浆泵、回炼油泵等出现热裂。在干摩擦的作用下,或者抽空、冷却液中断、以及密封面中混入杂质等因素,都会造成密封面的环表面出现径向裂纹。第二,密封机械的常用部件碳-石墨环,很容易出现石墨碳化,从而造成了机械密封失效。这主要是由于碳-石墨环必须在零下105到250摄氏度之间进行工作,一旦超过了这个温度范围,就会发现有树脂从碳-石墨环的表面析出,进而在高温状态下,摩擦面周围的树脂就很容易被碳化,当有粘结剂出现,就会因发泡软化而导致机械密封失效。第三,对于一些橡胶辅助密封件,诸如氟橡胶、全橡胶以及乙丙橡胶等,如果超出了被允许的温度范围,就会由于老化而失去弹性,从而出现了变硬、龟裂的现象,机械密封失效。目前所使用的机械密封主要是以柔性石墨为主要材料,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但由于回弹性较差,很容易在外在环境的影响喜爱发生脆裂,使机械密封失效。 2.2相应的解决对策 1、对于密封机械的选型,要根据转动设备的作业环境和工况来选择,一些辅助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高温的环境条件下作业,所选择密封环就要具有耐高温性,石墨、钴基碳化钨等都是较好的选择。此外,还要配置必要的密封冲洗设施,以起到冷却、润滑、以及净化的功能。 2、对于石油机械密封的日常使用,要按照规范,并注意维护及保养。介质和工作环境对于对机械密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就要按照规程正确操作,做好设备的密封巡检工作,对于转动设备的运行状况时时关注,严格控制介质的特性指标,以免机械密封使用环境的工况发生变化。 3、加强机械密封的检修质量。对于密封配置要进行常规检查。重视检修质量,在密封配置过程中,对于保持密封元件要轻拿轻放,保持清洁完整,依照检修规程来合理的调整间隙及配合。比如,机械密封面间隙以及弹簧比压等,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使泵的振动幅度过大,尤其要注重转子的动平衡及对中找正。 3总结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无论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机械密封显得日益重要。石油机械密封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工作环境可能是气态、液态、或者汽液态,若机械密封介质的沸点较低,当机械处于运行状态的时候,就会升高温度,密封介质就会被挥发,此时,密封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注意选择石油机械密封,并按照的相关的规范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会让石油机械密封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转,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及其自身的特点,促使机械密封在石油化工领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促进石油化工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CAD软件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方案以及方便修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AD技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不仅科技在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园林规划中,CAD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式。CAD技术相比之前的手工绘图,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很多时间,而且还具有可更改性。比如,设计者要设计一个园林建筑面积较小的图纸,不仅地形复杂,并且平面变化多样,如此一来,CAD技术就显得十分便捷,无需担心画错重新改正以及图纸刮烂的情况。 1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在设计行业中,CAD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因为CAD技术方便快捷,而且CAD技术还可以将图纸设计、图形绘制以及工程预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的方案,而且方便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工程时,可以将其中对自己设计有用的图样以块的形式存入图库中,当自己需要时,便可以从图库中直接采用,加快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有计算机进行辅助就可以随时与建筑师以及相应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设计人员在使用CAD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模拟生成地面的模型以及建筑的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的软件中进行材质、光源的供应,最后通过照相机对人的正常视点进行模拟,形成一连串的轨迹,达到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效果,让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乏有其他的信息技术的产物,比如Photoshop、CAD以及3DSMAX等。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手工制图不仅浪费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并且时间一久,还会发生褶皱、霉变等不可预测估的灾难。但是计算机设计并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它可以很科学地对设计图纸进行保存,不仅方便观看,而且还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安全性很高。网络上关于园林设计的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以及市场上关于这些设计的动态等。因此,设计人员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CAD的上网功能得到大量丰富的资源,而且最好的一点便是,设计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整理出来或者搜集到的共享到网络上。由此可以看出,CAD的网上功能对于园林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关于园林设计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可能,与国外设计人员交流也正在逐步完善。 2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园林都具有一种古典美,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并且还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国园林的特点也就造就了曲直蜿蜒的道路要求。但是CAD技术中的线条无论是曲直还是粗细都太过于整齐,没有人工作图的韵美,这也就让设计人员利用CAD设计的图纸缺乏生动性。在我国,设计人员大多设计的是平面的园林设计,然后利用其他的软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该模式不仅浪费了设计人员的时间,并且还大大浪费了设计人员的精力、财力,更有甚者是不同软件之间对于两维以及三维之间的转换性较差,真实的效果与实际的场景相差较大。 3制约CAD技术在园林规划应用原因及解决办法 CAD技术在园林规划中相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园林艺术的复杂性。因为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植物都是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相互交叉,以此来丰富空间。前面已经提到CAD处理曲线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CAD中的栅格控制命令,然后利用PLINE绘出类似曲线的折线,最后再利用PEDIT将折线变成曲线;利用SKETCH时,设计人员在进行绘画之前将记录增量保持为1,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面积方面的问题,并且还有信息量较大,因此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最好选用配制比较高、内存比较大的主机,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选用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配置,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变低,而且还会让设计者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经常需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扫描,因此扫描仪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形,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控制点的相对坐标来生成。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形,设计人员先要用扫描仪输入,然后进行矢量化处理,转成CAD相应的文件格式之后再在CAD中打开。设计人员在对效果图进行绘制的时候,一般分为建模、渲染以及后期处理3个阶段。在园林的效果图中会有很多的植物图像,但是关于植物的建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只需确定所要绘制植物的位置以及高度即可,至于植物的一些细节留在后面的阶段处理就可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设计人员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设计园林的意图,园林规划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前,园林规划利用CAD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园林的设计人员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应用,并且将CAD的功能特点掌握熟悉,将这门技术变成具有自己特征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相应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软件都会有大量的快捷命令,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这些命令熟悉掌握,便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使用CAD作图,并不代表将手工绘图完全放弃掉。因为手工绘图不仅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空间观念,并且还有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决不可以放弃。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具有坚实手工绘图的设计人员,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软件表现出来的无感情、生硬的味道。另外,现在的园林设计所需的软硬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设计人员开发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植物图片进行三维处理的软件,这些软件对于今后我国园林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4结语 CAD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的便利,并且也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使用CAD的过程中,应当熟悉掌握CAD中各种命令以及应用技巧,同时,设计人员若要提高自身的绘画速度,则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经验以及增加练习次数。设计人员每次完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里面对自己有用的图样存入自己的图库中,比如,树木的立体图以及园林小品等做成图块,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去用,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效率。相信在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候,CAD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手工绘图,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的工具。 作者:白丽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林业处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探索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阻碍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领域进步的一大障碍。本文由“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出发,联系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衔接中的的现状矛盾,创新提出“海绵课堂”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探索和总结,重新审视了当前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对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中高职衔接;规划设计;海绵课堂 “海绵城市”这是2015年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是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产物,同样的道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关系———不断变化的教学状况与越发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为此,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建设“海绵课堂”的尝试性探索,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的人才要求。 1“海绵课堂”的建设内涵 1.1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传统课堂”的现状 1.1.1课堂定位的僵硬化。中职阶段,传统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把完成一定量的设计图纸抄绘练习作为课堂合格的“理想状态”,用重复的机械练习切断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中强调的深度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思维纽带,从而逐渐消减了中职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继续探索的兴趣,导致大量的优秀课程设计资源因学生内心抗拒性的“饱和状态”而流失,过于“饱和”的内心也同时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使其作品缺乏新意而呈现出明显的抄袭痕迹。如此僵硬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明显不适应高职课堂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迷茫。 1.1.2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先理论后实践”这一存在时间间断性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为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存活的唯一命脉,理论知识的“倾盆而下”造成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不知所措的局面。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练习中提到“园林公共厕所应设计在地区主要风向的下风方向”这一理论要点,这一知识点在听讲时极易理解,但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仍然有85%的同学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合理性。 1.2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本质 海绵课堂的本质就是比喻学生在课堂中如同海绵一样,将如雨水一样的知识点迅速吸收、存蓄、灵活运用,以此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蓄存的知识释放出来,从而让本身死板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应用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对于这样的课堂定位,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提炼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并以之为基础来重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探索的形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教师更应主动优先地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优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中职院校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让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包袱”转变为实践的“解渴”财富,为学生轻松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绵课堂”的建设途径 “海绵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完善“海绵体”———学生个体为突破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高效发展。 2.1“海绵课堂”的建设应可采用优先调研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低干扰途径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多积极外向,内心富有想法,虽对学习缺乏耐心,但本身的探索欲望依然较为强烈。因此,在中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建议避免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尤其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应更为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并做积极引导,旁征博引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化创意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机器工厂式的园林设计人员早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年龄和认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来说,优先布置实地调研性质的任务将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一节中,可以本市富有特色的街头绿地小组调研为优先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教师在其中尽量减少知识点或者规范条例的干扰,以监控学生安全为主,将观察的角度彻底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高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中,主动探索和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得以延续。 2.2“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 相结合的全方位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大量辅助参考资料支撑的课程,因此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成为了一柄“双刃剑”。一味的图文讲解将使得课堂中的“海绵体”———学生很快被“榨干”,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极尽所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中职园林的学生也是无法真正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感、空间感、意境感。笔者尝试将课堂置于城市现有园林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吸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记录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户外广场台阶设计”中,对于台阶踏步高度、宽度等规范,通过城市中几个不合理的案例来提醒学生关注设计尺度的概念。而高职园林的学生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相结合的“海绵课堂”中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以扩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 2.3“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可持续途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环进步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专业认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时刻揣摩和反思个人或小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显得尤为宝贵。课程任务中涉及一定量的个人任务,同时结合了园林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合作特点,加入了适当量的小组任务,这样的驱动方式更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课程进度中所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以此来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海绵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积存的机制,让知识的流动性和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海绵课堂”后期的可持续性建设。因此,在“海绵课堂”中,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任务应具有可持续性,中高职院校主动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机制,使得“海绵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循环。 3“海绵课堂”的建设展望 3.1引入“海绵课堂”的弹性评价机制 “海绵课堂”的灵活性授课必然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格格不入,纯粹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的设计课是病态的,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弹性评价机制应兼顾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实践,更强调“海绵体”在知识吸收环节和知识应用环节的重要性,弱化结果表现,促进“海绵体”进一步的二次知识吸收,避免“一棒打死、一榨即干”的现象发生。 3.2引入“海绵课堂”的经费预算体系 多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课程的成本,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提升的成本和课堂教学的成本成为了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应考虑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场地的长期合作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创造的课堂、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减少课后的学习成本,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投入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中去。因此,详细而不断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绵课堂”的发展速度。 3.3引入“海绵课堂”的网络互动模式 “海绵课堂”这一创新型的课堂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必然少不了智慧化的网络构架。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要求中高职学生更应该主动增加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频率,无论是中职学生与高职教师沟通,还是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互动讨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对于设计作品的探讨和深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上一对一指导之外,借助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挖掘网络平台的资源,建立“微博互动”、“微信答疑”、“群聊分享”、“美图共赏”等新型互动学习模式,从而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共同智慧地提高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蓄水量。 4结束语 “海绵课堂”是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海绵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延伸发展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总而言之,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海绵课堂”的建设方式,形成中高职园林教学衔接的创新特色化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将使得中高职合作院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作者:沈杰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因素下,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其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小区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城市住宅小区,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述 由于我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行业的市场竞争趋势愈加激烈。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充分结合小区自身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 1.当前城市住宅小区的主要特征 1.1规模方面 在通常情况下,现代城市住宅小区都是有多栋建筑物构建而成。不仅在住宅小区内部建有住宅楼群,并且还建设了相关的超市与健身、娱乐等场所,使得人们在居住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服务,多方面需求都可以得到实际满足。 1.2规划方面 我国政府方面针对市容构建工作制定了诸多标准,从而引起社会方面对市容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我国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在制定园林规划方案时都是以统一为主要前提,从而对布局展开规划,同时针对小区内部设施的不断开发、建设,满足了当前居民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具体需求。与此同时,对城市住宅小区展开的统一规划工作,对小区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小区内部环境得到保护。例如,如果住宅小区的建筑风格属于欧式风格时,可以种植一些高大树木,如雪松、法国梧桐等,并且数木的选择要与小区绿化结合在一起,最好将高大树木种植在道路的两侧,从而达到节能、遮阴的效果,同时还避免对建筑采光造成影响。 1.3综合性光照方面 在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标准不断提升的背景因素下,开始要求室内的光照效果可以得到优化,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的过程中,都会将墙面粉刷成彩色,并且使用玻璃安装在阳台或者窗户中,使得居住环境的光照效果可以进一步加强,即便是居住于阴面,也可以享受到光照。例如以法国梧桐为例,其树冠直径可以达到8米左右,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有效吸收辐射热达到了50%,因此可以将其种植在不挡光建筑的一侧,这样可以降低周围温度,降低小区空调的使用率,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2.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与必要性 2.1功能性与实用性方面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复杂的情况下,某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将自身住宅小区的卖点增加,开始对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展开构建。但是长期处于这一竞争模式中,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与模式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过分执着于传统模式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过于注重形式化的体现,没有考虑到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实用性能与功能性能的发挥。 2.2过于追求表面化 另一方面,我国在规划设计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过程中,模仿意识较为强,并且其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缺乏提升,从而导致住宅小区内部的建筑特色并不能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征鲜明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过于注重草坪的整洁统一性,忽略了植物群落的自然美,使得园林内部的整个景观其协调性能始终得不到改善。只是单方面的打造草坪的大面积化,使得小区园林的美感遭到破坏,使得住户无法长期承担对草坪的养护工作。对园林表面化、形式化的过度追求,导致园林内部景观的文化氛围严重缺失,过于含糊。 2.3我国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居民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其生活质量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居民不止停留于对住宅建筑物的标准提升,同时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以及居住质量也不断提出更加高端化的标准。结合当前城市住宅园林的设计观念,城市住宅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性,使得空气得到全面净化,尘土污染以及噪音污染都可以得到降低;另外还可以借助于园林绿化所具备的遮阳降温、防治日晒风吹等功能将住宅小区内部的气候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将节能环保的价值意义发挥到最大。同时,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以利用植物群落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分割、划分,在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园林景观的设计涵义,从而加强生活质量的舒适性。 3.当前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得工程的设计、工作划分等都可以得到明确,以此为根本再进一步将设计理念完善健全。因为园林规划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服务主体的主观感受,从而加大住宅小区内部园林规划的合理性与功能性。设计人员在小区园林的空间布局方面必须要做到开合的合理性,加大居民居住的舒适性。同时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自身的创新思维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设计原则,使其可以加大与绿色植物群落的亲密性。 3.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通常情况下,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基条件以及当地气候因素等,以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地形要素为基础,并加以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得园林景观的整体内涵可以得到展现。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选择相应的树木加以植栽,使得园林景观与四周的景观设计可以得到有效的融合。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他园林景观案例尽量避免,要考虑到实际的设计状况;加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性,可以将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规划方案实际制定,使得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成本可以得到全面节约,从而相关开发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得合理提升。 3.3重视创新原则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其他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迫切需要延伸创新思维,融入新鲜活力,将传统模式下的设计原则与观念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实施的完善设计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鲜明特色,其文化氛围也可以得到有效构建,使得人和大自然可以得到高效的融合。例如,以小区人行道和停车场为例,传统的规划中该部分一般为人行步道板加沥青路面,如今随着绿化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小区对其进行了创新,选择了镂空步道板的形式,并种上了一些草类植物,从而提高了小区的绿化面积。 3.4文化原则的展现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原理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具体结合生态理论的设计风格,并结合工程想要具体表达的文化风格,使得我国古代传统园林景观中的设计精华可以得到全面传承;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使得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设计内涵得以提升,其风格特色可以得到体现。因为小区自身的园林规划受众群体是居民,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可以过度倾向欧美风格的园林规划,要具体结合我国的状况,做到高度统一。 3.5现代技术的应用原则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前绿化技术在园林规划中加以应用,使得住宅小区内部的绿地面积范围可以得到整体提升。同时由于园林规划工作自身具备繁杂性的特征,其生态学与建筑学士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设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加强对建筑美感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将其实用性、功能性全面发挥。设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对城市资源加以应用,将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与城市特色加以融合,使得居民的居住环境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高度。 3.6经济适用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条件对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影响。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居民居住的实际需求,使小区能满足居民居住的基本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经济成本的问题。尽量通过巧妙的设计来降低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费用,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7超前原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以后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超前原则就是指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让设计的结果打破现在固有模式的限制,体现未来的设计方向。遵守超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区的设计风格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落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小区规划设计不一样的魅力。 3.8个性化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是具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和西方国家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也是不同的。从人口密度方面来说,我国人口密度比较大,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模式。但可以吸取他们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区的居住环境问题、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问题等。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遵守个性化原则,使得小区的规划设计与众不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小区内部的园林绿化也逐渐开始得到规划设计。同时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已经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流程,因此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得城市中的环境资源可以得到全面利用,使得我国节约型社会得到构建,从而推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水平,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构建。 作者:牛完屯 单位:晋城市建筑设计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讨 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分析了本课程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探讨如何使高职园林技术的骨干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育;改革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如何在机遇及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 1园林规化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要研究一门课程,必须要把课程放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研究。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技术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院的园林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助理及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人员。因而,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更多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培养责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本院分割为园林规划设计1、园林规划设计2两门课程,于第4学期,第5学期开设,前置课程有美术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从前置课程的设计上分析,美术基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及抽象思维,为学生的设计思维打下较好的审美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等等为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都进行良好的技能训练,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运用与设计、SKETCHUP运用及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开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只有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表达其设计思想。植物种植设计属于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前,学生通过这门课,对植物的种植、植物的属性已经掌握了很牢固的知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同步开设的课程分别有园林施工管理、园林概预算等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教师间能有效地配合,加强各们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学生对园林项目工程各个方面工作的程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检视,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本身就已经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性质,因而它是毕业设计的一次提前的体验。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及总结性的课程,其安排的授课时间、授课的秩序与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非常合理并具有逻辑性。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因此,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要符合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将“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能成为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的施工图设计员、植物配置设计员及规划设计助理等。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真实案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调研、前期分析及定位、功能与形式定位,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深化等构建教学内容。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师能力需要持续提升 大学教师是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新进教师为应届毕业生,对教学的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无暇顾及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更新,更无法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上灵活植入企业实用技能,教师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条件去进行学习、转化。 3.2学生的制图标准不一 每一个课程都有相应的制图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目前由任课老师来制定,任课老师在缺乏生产经验或者长时间脱离社会生产的情况下,其标准或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模仿业内某个企业,或者使用老旧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会使同一老师任教的同一课程作业混乱,还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无所适从。学生的作业成果标准目前也存在以上的问题,虽然任课教师已经对作业成果的图纸内容及图纸质量有一定的规定及指引,但是这个标准如果不参照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学生会对方案的图纸表达缺乏全面性,及理解上的片面性。为缩短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期,教师应尽力促进制图标准的统一。 3.3重实践,轻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及重点,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而忽略素质培养,这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文文化的培养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给学生时间观念,给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职业道德标准,而这部分内容却恰恰是学生最缺乏,教育中最忽略,学生长久发展最需要。而人文文化培养的缺失,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甚至经常出现“按照老师的想法,我来画图”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使学生缺乏社会责任,不探讨,不理解文化背景,不懂得如何去传承文化,直接把自己限定为绘图员,直接限定人生的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举措初探 4.1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 课程的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应该以本课程为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1)对本门课程的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教师进行整合,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连贯性,研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制定好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同时,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2)促进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分析园林公司的职业岗位,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环境等,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并制定规划设计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3)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投身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第一线,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的全过程,逐渐让项目进入教学中,教师作为校方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参与项目,配合企业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让学生更具有职业感。 4.2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 4.2.1图纸标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图纸表达设计思想,图纸应该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标准,不应以教师个人的标准为标准,应该以一线企业的行业标准为标准。一张符合园林公司要求的设计图,应该是设计内容符合甲方要求,同时也美观。地形、水体、建筑、铺装、园路、植物的表示方法和技巧,图纸绘制的线型等应引用企业的标准到教学中。把政府部门审核图纸的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标融合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包括图纸所选用的图框等。 4.2.2素质标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不仅是职业能力的需求,更多的是职业素质的需求,例如吃苦耐劳,有时间观念,以集体利益为先,能否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能否为公司进行保密等素质企业首先看中,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顺利运行的关键。 4.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学校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忽视设计的相关文化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仅仅成为绘图员,缺乏人文素养,在这方面,企业难以通过培训使员工所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掺插历史文化教育。尤其在方案规划设计的调研阶段及方案设计初步阶段,应引导学生全面调研分析项目当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背景,了解人文历史、环境历史及当地文化的表达语汇,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具备文献查阅的能力,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掌握分析归类的方法,能基本模仿前人的语汇表达方法,做好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个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4.4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取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强调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技术标准和规范,学生在此技术基础上能适应不同企业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应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的认证,参与考证,以社会的标准检测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针对考证内容,划分不同的知识块面,再从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 作者:张惠贻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学生能力分析 1中职园林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心理素质、科学知识、市场信息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中职学院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要以能胜任工作任务为最高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就业创业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对新环境新工作的适应能力和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 2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又包括认知能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体力。认知能力就是能够准确说出事物的概念,了解事物的来由、起因、经过和结果;判断力就是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表面与本质,并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即是在工作中能和人进行得体、流利的交流,能够即席演讲,熟悉常用的公文格式,进行正确写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体魄,保持充沛的体力来胜任工作任务。 3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技能是指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所谓学习,就是学到手就得练习,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专业理论知识熟知,还要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把它们准确无误地运用到工作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4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学生的能力分析 4.1文化基本能力不高 在园林工作实际任务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无法达到此工作的要求水准。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在与人交流谈话中吐字不清、语言含糊;有的则是干脆语无伦次、顾首不顾尾;有的学生在台上演讲毫无表情,更别提表达感情;还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差,而且书法基础差的也不在少数,硬笔书法不合格,毛笔更是无从下手;还有绘画水平不高,园林设计这个专业是经常画设计图的,然而学生们的手工设计图质量很差,很不美观,电脑操作能力又低。总之,从文化基本能力来看,无法胜任园林规划的日常工作。 4.2专业知识能力不强 专业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广泛度和知识的层次深度两方面来探讨。从知识面的广泛度来看,现代园林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观赏园艺、经济、历史、建筑规划、环境管理等,是一个大的职业范畴,而现在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了园艺和建筑学上,对园林规划所涉及的其它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有限,从目前的学生情况看,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从深度上说,也就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深度,它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人文等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利用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深度上来讲,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又只是表面,他们现在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无法帮助他们渗透到园林规划的深层。 4.3专业技术操作不过硬 大多数学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在学校所进行的实操演练大多是表演性训练,多数学生都对现场实践能力掌握不牢,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不强,在实践中表现为学习的层面也不在少数。 5园林规划工作任务的要求 园林规划分为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和园林预算等方面。园林制图最基础的能力要具备识图能力、构图能力和色彩的处理能力,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之后还要灵活、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也就是还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具体的就是手工绘图能力和电脑绘图能力。园林设计也同样的需要掌握平面布局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也要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操作。园林预算首先要能看懂施工图纸,可以大概预估一下工程所需资金,还要掌握并使用最新的预算软件。 6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要想把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做好,需要不断充实中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不仅学好课堂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中职学院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梁莹 单位:肇庆市农业学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景观生态格局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方法能够科学地指导风景园林的规划,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景区的物种及其良性演变、维护整个生物链的物种多样性、保持其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运用生态格局方法是建立生态风景园林的基础,运用其相关理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为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依据缀块、廊道和基底,对风景园林的生态格局的组成单元要素做出具体的指数分析,确定主要变化动力联系空间时空的变化做出动态化分析。风景园林中的单元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植被、物种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指数构成,科学地得出其指数特征;结合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在时间和时空变化中的规律,确定主要变化的动力因子,以此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生态格局分析的科学理论基础。对于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在进行生态格局研究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能教条地搬用已有的经验。明确风景园林景观主体的显著特征,对影响风景园林主体构成的生态格局做出合理的分析。选取风景园林中产生主要影响的带状生态格局,对影响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做分析。在风景园林中这种能全面反映其生态特征的生态格局带,是其不同于其他园林的重要标志。例如淠河河流廊道景观格局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月亮岛滨水景观的主要格局特征,是其不同于六安市中央森林公园的重要特点。这种在分析风景园林景观格局时注重对重要构成的生态格局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时使得对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变得科学和便捷。分析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特征,确定风景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在实际的规划中,不同的园林景观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特征。我们需要通过采用相关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种特征和可能发生的潜在规律性变化,收集相关的景观格局信息,分析其生态格局的构成和推演动态变化规律,绘制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图,制定风景园林的规划方案。总的来说包含以下三步:第一步了解生态环境,区分景观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格局分析确定生态保护源;第二步结合实际的阻力面,合理区分景区格局结构,构建景观生态格局。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可以明确被研究的风景园林的实际生态格局情况和累积阻力面图,并依据上面的结果绘制景观生态格局图谱,实施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态源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恶性破坏。在生态源的周围构造阻力的缓冲区,降低人为因素对其的不利影响。确定风景园林景观主轴线,合理规划,有序布置各功能区。在园林景观格局图谱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景观分布的主线,进行功能区划分。在进行功能分区布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格局的主要动力因子,明确具体地方景观格局原则,合理有序地规划各功能分区的组团结构。例如苏州金鸡湖景观工程,从起草规划到结束历时4年,其主体规划遵循了生态保护理念,同时基于滨水景观这一实际情况确定了以金鸡湖面为最大斑块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模式。在综合考虑旅游经济效益这一主要影响动力因子的前提下,将全湖面和沿湖面划分为8个功能分区,在功能分区后综合考虑景观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子的驱动力效果,有序规划了绿地、道路系统和建筑群等具体景观和单体。风景园林的规划离不开对园林实体景观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实体进行分析,结合风景园林设计实际情况,为规划和建设风景园林提供理论基础。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时,研究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有利于对风景园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作者:袁磊 单位:皖西学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 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 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 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 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 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 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 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 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今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应正确把握好艺术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延续了艺术美,艺术美也支撑着生态保护。具体实践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境而异,有选择地吸收古典园林、西方园林的艺术精华,从事新的创造,应注重综合利用城市学、环境保护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去营造景观,去创作雅俗共赏的园林艺术美,为实现“优良的人居环境、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而努力。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景观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园林建造也进入了高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也经历了由粗糙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植物的生态性、观赏性、绿量、功能性因素,强调植物搭配的合理性。所以,在现阶段的园林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务实,创造出适宜的绿色景观。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布局;原则 城市中的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文化景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景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影响到这个城市绿色文化吸引力的大小。 1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日益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指标,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植物景观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植物景观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而且要对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效果有充足认识,最终要达到一个既注重植物自身色泽搭配,又注重群落之间和谐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发挥出绿色植物景观的最佳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 2植物景观布局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习性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有着不同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地性植物做主干景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考虑植物在生长方面的需要,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现在的城市由于工业化的大举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同时土地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高楼群集下的园林景观要作特殊考虑,对植物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有充分地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塑造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即要避免单一化和“西化”,也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不宜在大广场中只种植草皮,应适当搭配种植苗木,因此,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因地制宜。 2.2观赏和功能兼顾的原则 在了解植物本身的自然习性后,对植物在形态、颜色、香味、花期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最终要使植物景观在功能和视觉上和谐。例如,植物的形态和原生长的地形要契合,山顶上的植物生长趋势大都笔直向上,比较细小呈现宝塔形。在丘陵的树木多是树冠面积较大,呈现横向发展趋势。在植物设计时要在视觉上做好点、线、面三者协调一致,构建完美的图画。另外,在植物的枝、叶、花、果上也要做文章,例如,树干的粗糙程度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效果,树冠的冠幅大小直接影响到1楼居民的采光效果。植物是否是单生、花的颜色和香味、果的形状都会给观赏效果带来影响。最后,还要注重不同植物群落的季相性变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绿量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是给予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环境。空间内主要的景观是绿色植物,植物的绿量一定要满足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比较低的环境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光合作用良好的植物,它们可以为城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释放出氧气,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给人以好的心情。绿色植物的绿量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在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耐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特别是枝繁叶茂的类型要大力推广,如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等,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污染性气体和降低噪音。乔木和灌木也是增加绿量比较适应的植物类型,在后期护理时候尽量地向地面和构筑物开拓,营造乔、灌、草复合立体化景观效果。最终形成上、中、下相适应的绿量植物层次。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对植物多样性给予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形成多品种组合,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生态群落稳定的宜居环境。 2.4规划和搭配相适宜的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空间来源于不同植物的搭配,如果在设计中不注重规划设计,就会造成景观结构比较杂乱。首先,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搭配,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强调节奏变化。让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可以舒缓转移。其次,增加园林的趣味性,要在布局上有着疏密之分、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分。再次,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性较强、时效性较长的植物类型。一个适宜的园林植物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总结 在园林植物景观布局中要遵循好以上原则,规划建成后,重点工作在于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四季有景、时移景异。另外,维护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品种的类型特征和特性,让园林植物景观可以长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摘 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总结了园林景观在建设、设计、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列举了当下园林在设计与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在买房置业时,不仅会关注室内的研究设施,同时也开始重视室外环境的质量。这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聪明才智,将乡村景观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充分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园林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设计、规划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生态环境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布局与生态优生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园林规划理念更加成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相关结合,根据建设施工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发展现状等实际状况,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二、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规划方法落后、设计理念陈旧等方面,造成一部分城市乡村规划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并且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一些工作态度不够负责的建设人员可能还存在着无视政府规章制度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制约与监督方面的工作,这些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乡村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不处因素。 (二)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缺乏创新几乎是我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乡村景观设计领域来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方法、措施、手段、技术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乡村景观建设中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另外,建筑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建设材料供应不足,间接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作难度很大。 (三)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统一性 由于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相关主以及经验的支持并且思维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将乡村景作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来进行,严重忽视了乡村景观内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提高的城市部分区域观赏性之外,几乎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任何方面的改善。甚至在景观视觉效果上,由于没有充分兼顾到城市的整体格调,乡村景观的设计没有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造成外观上的突兀与不协调。 三、保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基本措施 (一)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来发掘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建设并完善了现代化的乡村绿地系统,建设出了一整套环境优美、质量良好、指标先进的生态系统,结合先进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景观雕塑以及相关的乡村绿化作品,突出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乡村系统绿地的建设上,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布局方式,比如混合式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既彰显的风土人情,也改善的的生态环境。 (二)引进先进的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由于目前我国地乡村景观建设在技术上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提升乡村景观建设水平,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综合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引进的施工工艺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发展,将其他相关学科的思维理念引申进来,综合运用音乐喷泉、仿生学、霓虹灯、电子产品等设施,增加建设与乡村规划的现代气息。 (三)更加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国内许多施工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针对“节约园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通常都潜移默化地将“节约”思维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当前许多园林景观都含有太阳能照明、RED、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污水回收等系统设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内心表露,是普遍情感的再现。 就乡村景观的延续形式而言,要能够在有效摸索当地特有自然元素后,巧妙地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乡村建筑物来点缀空间。设计人员在点缀过程中,看起来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受。 四、结语 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水平,重点在于建设规划的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品种以及园林修建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杜绝以往园林建设规划中出现的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立足于长远,遵循艺术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与基础设施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摘 要]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更多相关的科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新时期教师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摘 要】幼儿心理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心理教育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但毋庸置疑,教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对教师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师;心理教育;作用 幼儿正处于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的心理成长 幼儿年龄小,心理还很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但幼儿却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外界事物尤其是受幼儿尊敬的人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教师作为幼儿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路人,最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给幼儿以正面的引导。 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重而琐碎,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焦躁、忧虑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其次,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品质。要做好幼儿心理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因为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成长。如果教师心情愉快,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用爱来教育幼儿,势必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促使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幼儿教师总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在幼儿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随便,举止不雅。也许教师的无意之举可能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的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时,态度粗暴,表现得极不耐烦,总认为孩子之间的摩擦太小,有点小题大做,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当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教师面对着幼儿―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要尊重他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粗暴的打骂来影响孩童 三、教师要积极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要等到幼儿心理出现了问题,再去纠正,就有点晚了。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关怀、照顾,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父母或者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单纯,但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伴。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友情和关爱,心情愉悦。而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有了自我观念,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这些都为他们今后适应更复杂的群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把幼儿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总之,在遵循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另外,幼儿园还要设置专门的幼儿心理辅导中心。目前,教育界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其实,幼儿正处于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幼儿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都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除过课堂之外,日常生活活动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 总之,幼儿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要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自己的心态、人格来影响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当成影响祖国未来的大事来看,从工作态度、日常教学中积极认真地教育幼儿,以促其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优化和促进幼儿心理教育的几点浅见 【摘 要】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重视和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每一位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对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教育 情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幼儿的健康,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幼儿心理行为出现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时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重视和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每一位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理解幼儿心理教育内涵 当前,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这种认识就局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这样做忽视了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目标。每一个幼儿由于其个体差异,他们在生活中面对问题时其感知和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而面对问题时有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十分正常。因此,我们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要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通过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强的品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 2.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 在我国不少地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理论上给幼儿们灌输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而很少与实践相结合,忽视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对幼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事实上,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养成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幼儿平日生活的环境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多重因素影响决定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的协同培养,而不单单是有针对性的专门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日常生活是幼儿沟通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候,也是幼儿最本性的表露,其心理品质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最为真实。因而,在幼儿生活中进行随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最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情感体验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都采取了活动式的组织形式。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但是,这种方式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很多幼儿教师在心理教育活动中都以自己为主导,在活动中唱主角,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展开,幼儿们则十分被动地按照“计划”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大多教师不注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性思维,对其在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予理睬,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教学缺乏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关注,是毫无意义的教育活动,难以真正达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的。实际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幼儿实际参与和情感体验,让其在亲身实践、亲自体验的基础上提升认识,增强感悟,才能从根本上将教育内容植入幼儿的内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二 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提高幼教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在幼儿们的心里既有母亲般的温柔,又有崇高的威望,在他们眼里教师是一个神圣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由于教师这个角色在幼儿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较为突出。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抓起,要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影响幼儿。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幼儿,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到园内,影响幼儿。 同时,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不同个体、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使幼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创设良好的园内教育环境 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需要给幼儿创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们感受关爱和温暖。创设良好的园区环境不仅是满足幼儿需要,也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一个和蔼的笑脸、一句轻声的关切、轻抚一下幼儿的头、亲吻一下幼儿的脸、表扬一下幼儿的话,看似简单,但却能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带来快乐和满足。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的身心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逐步形成了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平常多注重向幼儿传达爱意,特别是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引导他们多与人交往、多参与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养成健康心理。 3.在幼儿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专门的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还需要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例如,可以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游戏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活动形式。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幼儿较为轻松地接受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教师不但能挖掘游戏中潜在的教育因素,进行积极的引导,也能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以便及时纠正。比如,在“开餐厅”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幼儿是否表现出责任心,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否待人礼貌、举止得体等。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一一点评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在游戏中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三 总结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每一位幼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优化教育教学策略,让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富有成效,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园在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人格教育 一、我园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小班:(1)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欢上幼儿园,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初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坚强、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的人格特质;(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5)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中班:(1)能积极愉快地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表现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3)会简单评价别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5)能当众表演,不胆怯;(6)有较强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于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大班:(1)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会主动关心别人,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爱护小朋友;(2)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责任感;(3)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去解决;(4)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乐观、自信、友好、谦让、合作、协商;(5)能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分清好坏,克服缺点,有坚持性;(6)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注意为同年龄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每个班都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起活动。活动中,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为此,我们在各班创设了养殖角、种植角,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购置了许多声、光、电、热等科学操作材料,创办了科学游戏室,各班定期到科学游戏室活动。幼儿在科学游戏室接触到了许多未知的领域,获得了多种感性经验,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三、我园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学理论、促观念、变行为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组织搞心理科研的教师到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很大改变。她们把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教育教学中,她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了教师们探索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决心。 2.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教师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3.组织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把幼儿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各年龄班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在大班搞了“通过大带小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的实验;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实验;在小班搞了“两性化人格培养初探”的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此略,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例外。 通过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我园大班幼儿的责任感、自主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增强;小班幼儿的性格特征更接近于“两性化”人格的积极特质。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渐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问题幼儿心理教育初探 关键词:问题幼儿心理分析 近二十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或其他各种具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幼儿,我都会将其列为个案培养对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留意观察,随时记录,并针对其特殊行为和举止做出分析和反思。经过长期的总结和探索积累了些许经验和一点点心得,本次研究试图了解这类特殊幼儿的心理状况和相应的教育解决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而幼儿园里的问题幼儿往往是心理的不健康,其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通过我的观察,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阻碍了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多年的一线工作,我发现在幼儿期,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该领域进行尝试研究活动,并通过努力,帮助和促进幼儿以更好地的发展。但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仅仅将所遇到的较典型幼儿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分析 (案例一)从小班带起的欣欣(女)小朋友常常会感到受挫折或不顺心,特别易怒,同时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大声哭喊、满地打滚(室内、户外、操场、平台随时随地)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并且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别高,小班时,基本上是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多次。为制止和教育欣欣,我的身上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她的拳脚了。 分析: 通过特意与家长接触沟通,我了解到该幼儿的大概家庭状况。欣欣的家是城中村且又是个临街的大院,居住人员复杂,父母职业较自由,闲暇时间较多,父亲常去打牌往往一打几个通宵,常常当着孩子引起家庭争吵打斗。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采取最简单省事儿的方式:一哄骗许诺、二无原则溺爱、三粗暴镇压。这无疑说明欣欣的坏脾气是受到了家庭因素的严重影响。很早就被传送的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揭示了这个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道理。 在观察中,我发现欣欣的这种异常行为通常出现在自己的要求未满足和于自己愿望不统一之后。如:活动结束大家都整理玩具,而她却想继续玩却未被满足。于是,她就会将手中的玩具物品使劲地扔在地上,并且哭叫打滚以宣泄不满。或者夸大同伴的一丝丝不足跑来告状,却没有听到我给予的批评后,就会立刻暴怒,自己大声指责同伴。我认为欣欣虽入园较长时间却没有建立集体意识,无论活动、思考仍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二) 新来的彤彤(女)初次给人的印象是表情平淡,倔强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交往,易与同伴发生争执、口角,常伴有攻击行为(打、掐、抓、咬、撕扯),几乎每日发生多起。另外,彤彤的另一个行为也很是特殊---------神经性身体抽搐。(起初只是像发冷似的一天偶尔抽搐几次,后来频繁极了,间隔十多分钟一次,最严重时还会伴有不自觉的短暂叫喊。) 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仅彤彤这种身体神经性抽搐的行为已让他们身心疲惫。由于查不到原因,在专家的建议下,父母24小时轮流监测记录孩子这一症状的发生频率和次数。偶尔,爸爸会因过分担心对孩子大声呵斥,妈妈则不停地勉励孩子自己克制,却无丝毫的改变。 既然孩子在身体上都是健康的,那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原因: 心理压力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问题不可避免地从现代人的生活中突现出来,甚至连一向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也开始感觉到外界压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压力。 桑德森和瑞慕斯伯格博士在他们的著作《耐压力的孩子——父母必读》中详细分析了不易承受压力的孩子的特征,对照后我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特征明显。 上述的两个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成了两个大麻烦。可是,有一个西方谚语说得好:“麻烦还不算是麻烦,如何解决吗反倒是真正的麻烦。” 二、善于观察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压力 (一)参与运动可减轻压力下幼儿的不良反应 这个前提是先要和幼儿有充分的交流,让其先接纳老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这一点只要有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然后,就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共同游戏,他会很乐意接受。 案例一中的欣欣在户外活动时总是像一条晒太阳的蛇,软软地靠着或蹲坐着只看并不参与,多次鼓励并不见效。后来,到她游戏时,我便拉着她的手一起跑或跳,起初她仍是很抗拒,但后来便扭扭捏捏地随着我一起参与,两个学期后,欣欣已经能自觉的参与70%的游戏活动了。而每次只要欣欣自己参与,我都会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称赞她,从而让欣欣获得轻松、自信的愉快感觉。 (二)自信心的获得为幼儿减压 根据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发展历程中,都会面临这样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这四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我们自信心获得与发展的过程。 (三)提供和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融入集体中,消除心理压力 对其问题行为多包容、多理解,因材施教,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不使其异常行为过分暴露在集体或其他幼儿面前,常常让其感觉到:老师喜欢我、小朋友喜欢我。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 通过努力和准确的分析及适当的教育措施,三个月后,彤彤的多种问题行为都消失了,孩子的父母亲特别开心,感激,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问题幼儿是存在着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也是更应得到特别关心照顾的群体,做一个细心的教育者,认真的观察和准确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问题幼儿的“心理教育”的理解,高岚的《幼儿心理教育与辅导》一书中所讲的“三个打鱼人”的故事便说明了其深刻的内涵。也正是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幼儿身上,有着心理教育的起点和希望,展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教学 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每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对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可爱幼儿,而每天最头痛的事则是对着同样一群随时可能脱离正常轨道的不听话的幼儿。无疑,幼儿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学习上,由于幼儿年龄及生理的限制,注定了他们会是一些特殊的“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搞好幼儿教学工作,幼儿教师必须注重加强心理教学建构。 一、温柔教育取代粗暴惩罚 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一般在3~6岁之间,对这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认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是他们的天性。即使是在幼儿园中,他们也不能即刻就变成我们要求中的样子。而幼儿园教师因为要一整天都在教育和看管着一群孩子,所以有时候可能会对某些调皮的孩子失去耐心。其实,面对这些生理上还多少有些不能自理的幼儿,幼儿教师的角色应该更像是一个“妈妈”!一味的惩罚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目的。幼儿教师要试着用温柔的语气劝导孩子,让幼儿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接受教育。有的教师喜欢在幼儿中树立典型,哪个是好孩子,哪个是坏孩子。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很容易会对他们的心理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另外,不要吝啬一些表扬、鼓励的话,你的一句赞许或许会使幼儿一天都处于兴奋的状态,而他也一定会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从而表现他的优秀。 二、寓教于乐取代模式教学 用三分钟热度来形容幼儿对某件事的关注度再贴切不过了。因为还处在生理及心理的发育期,幼儿很容易对一件事物产生好奇,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将这种好奇转移到其他事物身上。对幼儿教师来说,首先要承认这是幼儿的天性,是正常的幼儿反应。其次,幼儿教师如果想要长久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要改变以往那种古老又僵硬的模式教学法。当然,这还需教师自身也要多一些童真童趣。例如,在课堂上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或者给幼儿讲故事,既能让幼儿喜欢,又能不知不觉中启发他们学到东西。另外,教学活动就不再局限在小教室里,试着不时地将孩子们带到室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神奇。寓教于乐,这才能真正让幼儿兴趣多多,并从中学会知识,慢慢成长。 作为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幼儿园教师在开启幼儿心智、帮助幼儿成长方面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如果在幼儿教育中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注重心理教学建构,从幼儿的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育教学模式,相信我们的幼儿教育一定会大获成功!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汝南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发挥日常游戏对幼儿心理教育健康的积极作用 【摘 要】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特有的手段,也是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发挥日常游戏对幼儿心理教育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游戏;学习;幼儿心理教育;积极作用 幼儿的本能就是玩,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说,儿童世界的支柱之一就是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相互联系。教师与家长也可以借助游戏为沟通媒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依据儿童在游戏中运用的玩具和在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现来来解释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疏导儿童。那么游戏究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那些影响呢?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游戏的特点和特性 游戏是幼儿的全部生活。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幼儿的游戏是活动的、具体形象的,是语言、形象、动作交织在一起的。在游戏中,家长与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它们是根据游戏的特性和幼儿的需求而要求的:①必须是孩子主动要求参加的。②在游戏中不能让孩子有输赢的心理负担。③游戏必须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下进行。④孩子是游戏的主人,通过游戏,尽可能让孩子达到一种“我能够、我可以”的心理满足。⑤游戏内容必须是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⑥孩子能认真地进行游戏,有独立游戏的能力,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遵守游戏的规则。⑦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友爱、谦让、合作、不互相妨碍。⑧会正确独、立使用玩具、爱护玩具、收放玩具。在幼儿游戏中,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自愿和自主是幼儿游戏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 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是在玩乐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反而会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1.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游戏的扩展和加深来实现的 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在生活上遇到让他们感兴趣的一些活动,或大人在生活上设立的一些情境,幼儿在这些情境里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自主发现式的一种学习。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商场》游戏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医院》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医生,护士或看病的人,清楚的了解到去医院看病的顺序,也知道生病要去看医生而不应该随处找药吃,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2.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是通过游戏来促进的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幼儿根据想象进行游戏,游戏又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先让幼儿想象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哪些家具是家里没有但想要的,在教师的语言与行动指引下,幼儿与教师一起努力用卡纸制造出了床,桌子,饮水机,淋浴器等他们能想象出的家具。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是在教师的引导才会产生的,在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先想好活动内容,计划行动程序,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有个大概的掌握,预测游戏后可能得到的结果。然后按照计划带领儿童把想象的计划变为现实活动。 三、游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1.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游戏一般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参与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发展,孤僻心理的克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幼儿刚入学时性格胆小、内向孤僻不敢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我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打电话》的游戏。通过幼儿互报姓名和问候对方,使幼儿之间增加了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发展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儿童通过在游戏中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游戏成功的体验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价值的,从而能够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渐渐增加游戏的智能激励性和游戏的困难程度,使幼儿在游戏中适当感受到一些失败和挫折,不但可以使幼儿增强思考能力、提高协作意识,还能够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空间。并能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具备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更强的心理素质。 2.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幼儿在做游戏时喜欢扮演一定的角色,在游戏中每一种角色都有相对应的行为和责任。例如在游戏“蛋宝宝”活动中幼儿须扮演“蛋妈妈”和“蛋爸爸”,他们从自己家里带来一枚生鸡蛋作为“蛋宝宝”。“蛋宝宝”可爱而且非常娇嫩,稍不小心就会摔破,作为“蛋爸爸”和“蛋妈妈”在精心照顾“蛋宝宝”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表现出少有的耐心和责任心。当有幼儿不小心把“蛋宝宝”打碎时,幼儿在失去“蛋宝宝”的那一刻,他们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了伤痛之心和惋惜之情。“蛋宝宝”受伤后老师当医生为“蛋宝宝”看病,可以引起幼儿对“蛋宝宝”健康的关注。幼儿在扮演“蛋宝宝”父母的过程之中,爱心与责任心由此萌发。这些体验使幼儿在爱与被爱的动态平衡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的品德。 四、结束语 总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掌握日常的基本生活能力,还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摸不到的亲情与友情,使他们加深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了解,更能体会父母的爱心,朋友之间的友情。因此,我们说,“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发挥日常游戏对幼儿心理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幼儿心理教育探究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需要密切相联的。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性情感体验。 【关键词】幼儿 心理教育 情感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那么,幼儿有哪些情感方面的需要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被人爱抚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爱抚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爱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用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微笑会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温暖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真诚的鼓励,能给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进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诚恳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帮助学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幼儿园)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浅谈绘本在幼儿园心理教育中的教学运用 【摘要】:绘本阅读作为近几年幼教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以其风格迥异的画风,深邃悠远的寓意,逐渐吸引着很多孩子、家长、教师的目光。经过实践证明,绘本阅读在幼儿园的开展,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绘本的分析,以及优秀绘本的教学实操解读,对绘本教学与幼儿心理建设相结合的探索活动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心理教育 一、绘本概述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辅助,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书籍特别强调视觉效果,不仅具有帮助文字传达寓意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可以说,绘本是一种强调视觉化效果的文学作品类型,以其精美的图案、简练的语句、深邃的寓意而著称,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思维多是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少但画面丰富,以图画带动故事情节发展,这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绘本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涵盖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多个方面,如: 鼓励孩子珍惜友情的《我是霸王龙》《小黄和小蓝》《彩虹的尽头》; 让孩子体验包容、奉献的《亲爱的小鱼》《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 培养孩子学会乐观的《我的幸运一天》《幸运的鸭子》《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 让孩子体验爱与被爱的:《爱的奇妙滋味》、《逃家小兔》、《抱抱》 让孩子发现自己认同自我的:《小猫皮皮》、《小猪变形记》等等。 绘本内容的多元,为教师开展幼儿心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内容与画面中感受美,学会爱、宽容、自信等一系列对孩子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品质与性格。 二、 绘本阅读与幼儿心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 1、绘本以画面为主的特质决定其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阅读,更是要让孩子学会依据画面进行观察、想象、推理;不仅局限于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孩子情感的共鸣,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凭借自己对绘本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和想象,对绘本故事情节做出种种猜想及应对措施。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不可能说出多么高深的大道理,但是基于理解的记忆会使孩子的切身体验伴随孩子长远的发展,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情绪管理,当我们成人面对忧虑、压力时,除了要行动起来克服困难,更要学习尝试改变,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生活、工作,如此才能扫除忧虑,进而拥有全新的生活。我们也要把这种观念带给我们的孩子:如果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很难过、沮丧、生气、忧愁,这一辈子就是“黑暗”的。如果我们能调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有彩色、美好的人生,做好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孩子的一生更加幸福美满。读绘本可以让孩子通过形象的画面了解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以及引导孩子学会释放情绪、学会表达情绪等等。情绪管理系列书《我好快乐》《我不想生气》等,就是以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为主人公,在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画页中,体验它的喜怒哀乐;在一句句如同喃喃自语的话语中,升华情感。“快乐象小花瓣,要学会耐心,细心去收藏,不要为小事烦恼,也别去斤斤计较。”“快乐是最美丽的小花瓣,让我们的心变得好细致好柔软,好好对待身边的弟妹兄长和每一个伙伴。”“让不快乐的人也感受到快乐的力量,帮助一下别人,更让我的快乐成倍的增长。” 这些对幼儿情绪进行生动描写的书,表达了这个年龄段幼儿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画面精致美观非常具有感染性,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感受各种心理状态。通过亲子共读这些绘本,也会提醒我们成人不要忽视幼儿成长期各种情绪的表现,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就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呵护。尤其是当今家庭的孩子多以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从小就在重重关爱下长大,使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等不良性格。日常教育中,我们更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要求并做出正确的辅导, 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美妙的绘本阅读中,培养孩子尝试减少压力、释放自我、同情他人、乐于倾听等好的品质。 2、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想象力,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绘本的最大价值和魅力在于:没有说理和说教,却能启发孩子们深入思考。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逐步提高和升华。在轻松愉 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以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为例。在这个故事中,微不足道的小老鼠和威武强悍的大老虎是一对好朋友,这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玄妙,在开始阅读前就已经吊足了孩子的胃口。此番设计,致使两个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波澜迭起,喜剧气氛也被渲染到了极致,活动室里自始至终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而在笑声中,又让他们受其感染,会主动反思自己与同伴交往中遇到的类似事情,更明白了日后该如何与同伴交朋友。正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节,激起了孩子的共鸣,童趣的画面又将人物心理关系层层递进,故事所要表达的观点清晰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以诚相待、平等互利的,真正的朋友是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当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一个要学会妥协,一个要学会原谅。” 故事的结尾以新人物大犀牛的出现为大家留下了大大的伏笔,给孩子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相信,孩子们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心理经验的升华过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思啊。 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幼儿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优秀绘本的知识养分,对我们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良和优化,才可以使绘本真正服务于教学。我们老师们首先要了解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更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健全心理、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让绘本阅读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绘本阅读中共同成长吧!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学前教育如何做好幼儿心理教育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最早接受到教育的时期,幼儿的学前教育对其之后的学习乃至人生道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现在心理疾病发生概率越累越高的情况下,更是要对心理健康加以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健康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且人数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从婴幼儿到学生阶段,再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其身心状态都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各个阶段的状态都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人,肯定从幼儿时期开始心理健康就会有一定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心理教育是必要之举。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幼儿的生活与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幼儿长期生活在较为压抑的环境下。除此之外,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围绕着"学什么"来展开,对幼儿是否愿意学、怎样学都没有太大的关心,时间久了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关心越来越少,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 1.2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比较忙,对幼儿学习上的关心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因此受到的社会教育少之又少,使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很难实现。 1.3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于幼儿应该学什么知识,怎么做才能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此往往会将一些成人的主观思想强行灌输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的范围,这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之后甚至会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教育 2.1 优化教育环境。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应该肩负起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最基础的做法就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优化物质环境就是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例如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这一天,用相关的信息布置板报,使幼儿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对待每个孩子,比如说幼儿刚开始到幼儿园上学时,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他们做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让幼儿留下心理上的隐患。 2.2 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个性的不同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教育。幼儿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并据此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方案。例如幼儿出现厌学心理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学习,而是要通过劝导工作,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强迫只会使幼儿的心里更加反感。 2.3 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幼儿园可以让幼儿更多地参加社区活动,例如"学雷锋活动"等等,让孩子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对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利。至于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教育活动,参加幼儿园开展的观摩活动等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更能降低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几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观察方法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幼儿教育问题始终是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加深,幼儿心理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如何积极、有效的建立幼儿的良好性格,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观察方法;幼儿心理教育;应用分析 所谓观察方法,指的就是对幼儿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观察的一种方式。该观察方法利用了自然条件,观察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观察目的为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等[1]。具体的方法为记录幼儿日常所说的语言以及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等,着重分析幼儿的注意力所在以及思维变换等。为了进一步熟悉并利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本文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 一、加强幼儿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幼儿心理教育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心里想法 研究并不断加强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幼儿心里想法。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幼儿教育活动安排,亲密接触幼儿就必须科学的掌握幼儿的心里想法与心理变化情况。对幼儿的心理特性进行掌握是幼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所以应该予以认真的重视。在幼儿的世界里,世界是新奇、有趣的,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和各样事物有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往往对于一个事物会奇思妙想,并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掌握这些幼儿的心里独特想法,耐心的解答幼儿提出的各种小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形成好坏之分、善恶之分。 2.过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的学习规律是分不同时期的,不同时期的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程度大不相同,所以对幼儿进行教育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实践发展情况进行。只有确保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讲解教育才能使幼儿充分的学习到相关知识,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育结果。而目前的很多家长和教师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一味的要求高成绩,在幼儿时期就对其进行晦涩难懂的知识教育,即使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却大大的影响了幼儿的良性教育发展。 3.通过幼儿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创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幼儿心理变化是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的,经过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可见,只有使幼儿生活在快乐、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加的开朗、活泼。而一旦幼儿生活在吵杂、枯燥的环境中,则会出现很多消极心理,甚至导致幼儿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合群现象。通过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观察方法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通过观察日记记录幼儿的心理情况 使用日记记录形式是观察方法之一,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曾采用这种方法记录她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心理变化情况,由此写出了著作《研究儿童心理学》[3]。通过日记形式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和心理变化可以有效的获取幼儿的心理信息,对于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意义重大。日记,可以记录幼儿的日常生活,包括课上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下游戏时的情绪变化。长期的记录可以是教师明确幼儿喜欢怎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游戏活动,并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变化都能做好总结,以此来充分了解幼儿。但是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尚未被广泛采用到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工作中。 2.记录典型事件方法 典型事件记录方式是观察法中对特定事件进行研究记录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时间限制较小,可以随时记录幼儿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通过事件发生的原因、事发过程以及发生之后幼儿的表现记录来观察幼儿的心理情况以及变化。比如,可以记录两个幼儿之间的矛盾过程,通过矛盾双方的年龄、性别、家庭、矛盾发生原因、发生经过以及事件的最终结果等记录来观察幼儿在其间的心理发展情况。根据观察到的事件内容以及心理总结可以发现幼儿的实际心理所想,这样就可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尽量规避这些问题,减少矛盾的发生率,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记录幼儿行为的发生率 对幼儿行为的发生率进行记录,目的在于记录并观察幼儿很多常见行为的发生情况,通过发生频率的计算最终制作相应的记录单,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行为规范。比如,详细记录幼儿窃窃私语情况、动手动脚习惯、烦躁不安情绪以及冲动行为等。对这些常见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可有效的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的了解,并对幼儿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规律的掌握来有效的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幼儿是一个人最初对社会产生认识,并建立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心理变化予以深刻了解,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变化模式,通过健全的人格魅力与人格教育来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充分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变化并采用合理的观察等方法才能进一步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以及成长轨迹,望今后相关部门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健康心理教育与幼儿人格培养的探索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 一、重视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也应是我们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自2007年开始以“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研究”为主题,对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基本内容为: (一)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那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通过自然角的设立,科学发现室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入,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 (三)交往教育 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奶牛场、桔园、农贸市场、商店、美容院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都帮助、鼓励儿童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总是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和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我们还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利用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达到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也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三、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参照国际心理学会颁布的“儿童心理权益宣言”,在全园范围内制定出教师“维护儿童心理权益语言、体态、动作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使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在各种活动中, 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通过“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这一课题的实施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园以这一主题为特征的办园模式和特色,迈出了走向21世纪幼儿教育的第一步,课题实施二年来,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仅提高办园品位、教师素质、幼儿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漫议幼儿心理教育课程的建构 导读:个性化就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一个人越来越显现出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社会化是指特定社会通过各种措施使个人形成该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因此,早期幼儿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它,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为此,我们积极建构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个性化就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一个人越来越显现出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社会化是指特定社会通过各种措施使个人形成该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因此,在幼儿心理教育课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既要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又不能忽视幼儿的个性化,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幼儿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 2、渗透性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将幼儿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幼儿的体能,教授学生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巧,而且要训练幼儿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讲有关伟人的英雄事迹、祖国山河等等精选故事,陶冶学生的人格。 3、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又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一行为结构。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结构,不仅要从内在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教育,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否则会出现偏差。 二、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框架及要点 幼儿心理教育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整体计划。它是从属于幼儿园总课程中的一个子课程。它与其它子课程是分综结合的关系:既有各自独立的培养体系,但在教育过程中,又不是单元割裂、单科独进,而是注意相互渗透,加强横向联系,使子课程本身的有序化与课程间的结合化有机统一。 心理教育课程的编制是以促进幼儿各发展领域整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幼儿期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目的是促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使 幼儿身心各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根据课程编制原理,幼儿心理教育课程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是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从心理成分上分析,幼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包括:①认知目标,如了解某些心理教育的知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认知能力等等。②情感态度目标,如培养幼儿对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悦纳自己,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等。③动作机能目标,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等等。 第二,年龄目标:依据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并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分别提出每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小班幼儿要养成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发展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等;中班幼儿要发展记忆力与想象力,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等等;大班的幼儿要发展思维与创造能力,较好地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培养自信心,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懂得关心别人与某些社会技能等等。 (二)内容系统,主要是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 编排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序列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名称,一系列活动名称就组成了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心理教育活动方案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即矫正与预防幼儿何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培养幼儿何种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开发幼儿何种心理潜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二是具体情景内容,通过筛选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有明确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情境;三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如何调节幼儿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如何启发幼儿的感受和体验。 (三)组织系统,主要含心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 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两种形式,集中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两种:①心理教育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的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每周1次~2次。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幼儿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方向,其操作原则是创设情境、强化体验。②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它是以心理教育内容为主题,结合其他领域目标进行的阶段性活动,一般每月一次。 分散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三种:①游戏和其他学习性活动。主要是强化这些活动目标中的心理因素。游戏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表演性角色、指导情节发展、加强心理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心理教育目标。学习性活动是从两方面来加强心理教育:一是以健康―快乐为活动的主导目标,二是充分展示学习性活动内容本身的心理教育因素。②日常活动。对这一类活动除了在单元目标思想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外,更要结合偶发事件,加强心理教育的随机培养。③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渗透心理教育。 (四)评价系统。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观察指标是幼儿的表情、言语和行为。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环节和日常活动中的自然观察,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 (2)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两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都是对幼儿个体作评价。前者是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印象,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等第评价。后者是按照目标思想设计情境,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测试时,根据幼 儿在情境中反应作出评定。 在当今日趋开放的和多样化的社会中,在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教育体制下,要培养出能经受住社会风吹雨打的参天大树,幼儿园心理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心理教育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重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二、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着;(2)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3)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4)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 一、游戏有利于调整幼儿的消极情感 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愉快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游戏是儿童表现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里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正如荷兰心理学家拜代克所说:游戏是带有情感的,能解决儿童心理矛盾的一种活动,儿童的冲动性在游戏中能得到解放。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能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 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 游戏还可以使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探析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心理学既是人生的本原,也是人生的归宿,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人生每个阶段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并把“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观以往本学科本领域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过渡到幼儿心理教育的问题上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西藏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三)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措施。(1)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应以幼儿园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应, 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幼儿园应以人为本,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尊重幼儿的心理权益,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细微环节入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实到教育行为上。(2)要以家庭教育为辅。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家长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3)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关键,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总体上,我国幼儿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限于教育类,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和范围,还需要研究者拓宽视野,采用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以幼儿心理素质优化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盐城人民政府市机关幼儿园 江苏】
会计学论文:会计学定位及拓展 摘要:对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分别从会计学科从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对会计学的影响和作用角度研究了会计学拓展的基础、方向和特点。从整个学科角度探讨会计学学科定位问题有利于会计学科的建立,有利于会计学科外向型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和更创新的手段提升会计理论研究;而探讨会计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问题则有助于会计学科内向型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会计学科综合化和细化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会计专门学科。 关键词:会计学;学科定位;拓展 一、会计学学科定位及研究意义 会计学从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但与自然科学又有交叉。从整个学科角度探讨会计学学科定位问题有利于会计学科的建立,有利于会计学科外向型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和更创新的手段提升会计理论研究;而探讨会计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问题则有助于会计学科内向型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会计学科综合化和细化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会计专门学科。通过对会计学学科定位的研究,可以拓展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充实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指明会计学科的研究方向。具体体现在: 1.拓展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 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更全的视角俯瞰会计学在学科总体中的坐标位置,以及会计学与其有相互作用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交叉点及其联结的紧密程度时,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如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兴起,相应地就有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而寻租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的一个分支)的产生和发展,又会启发研究人员探索寻租会计学的有关问题。 2.丰富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产生大量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派生出大量的具体研究内容,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如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使用,增添了财务管理学和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分支学科。 3.充实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特有的并且成熟的研究方法,或将其移植到会计学科的研究当中可以完善会计方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如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引进使得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确定更加科学和简洁,而不像工程技术学那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人们对事物认识局限性的影响。近年来实证会计的兴起,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按马克思所说的:“一门学科只有当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只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并举,会计学才谈得上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4.指明会计学科的研究方向 通过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出很多新问题、新线索、新现象,为有志于会计创新研究的学者指明研究的方向。如产权会计学、资源会计学、行为会计学、会计心理学等的兴起就是佐证。 二、会计学的拓展 会计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从社会科学拓展,二是从自然科学拓展。 1.从社会科学角度的拓展 会计学和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与相对独立的关系。站在大会计角度,融合的程度大一些,而站在传统会计角度,其独立的特性又较突出。从会计学科和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过程当中,可以产生出会计学的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大大拓展会计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会计学的研究内容,实现会计“纯”科学的突破。 第一,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均是对会计学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科学。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是会计学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对会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对会计本质、会计对象和职能、会计内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工作规律、会计学科体系以及会计学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指导方面。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就精辟地阐述了会计的职能(核算、控制)、会计的本质(既是核算工作又是管理活动)、会计的对象(能簿记的经济业务)及会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重要)。 第二,会计学应用基础的拓展。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是会计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工具。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科学,由于会计提供了经济社会中几乎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数据,统计学方法在会计数据信息中的运用,能够得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模型、方法,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如实证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是会计学真正体现管理职能的佐证。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衡量风险的β系数的测定;公司价值与股利政策、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的关系分析等。 第三,会计学知识基础的拓展。法学、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投资学、管理学等是与会计学相互依存、相互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程度的会计学知识,无法从事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反之对这些领域知识的欠缺,也将影响到在会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学科与会计学科的交叉、渗透、结合,相应地产生了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品会计、理财学、会计法学等分支学科。 第四,会计学发展基础的拓展。审计学、经济法学与会计学存在紧密联系,对会计学的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学科的特点是以会计学为根基,如搞审计不懂会计不行,同样作为经济法庭的法官、律师,不懂会计知识也无法办案。 另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会计学学科在研究方法、思维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产生了很多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如会计文化学、会计教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美学、会计哲学、会计公关学等。 2.从自然科学角度的拓展 会计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工具和借鉴的关系。在对会计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当中,可以产生出一些会计学的新的研究方法,大大拓展会计学的研究思路,并丰富会计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会计学呈现出会计向数学的依赖和回归。数学模型的引进,实证会计的兴起,与传统的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一起形成了现代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在会计研究方法中占50%的实证研究方法,数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ensen教授认为:“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出现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渗透到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会计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又使得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对会计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许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会计研究领域,使会计研究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料保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实证会计风靡美国,嗣后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引进和发展。尽管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学研究当中的地位、作用、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问题探讨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如我国学者葛家澍教授、于玉林教授等对上述Jensen教授的观点就有不同看法;刘玉廷教授的研究则表明: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资本市场(包括市场监管、法规建设等)尚在逐步形成时期,“垃圾数据”仍然存在并占有相当的比重(盈余管理、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实证研究成果的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因此他认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仍应坚持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导地位,适当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并注重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本文作者认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从长远和世界范围看,实证研究在会计研究方法中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导致数学和会计学的更亲密合作。阎达五教授也指出:“未来的会计理论研究只有两条路可行,一是依靠资本市场,西方的研究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二是结合企业的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企业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新的思想。” 第二,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将推动会计学学科再造成功。计算机科学对会计学科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在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电算化学科中。作为计算机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一项具体应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在医学学科中的应用(病情诊断、远程治疗、远程手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在海底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目前会计电算化所能做到的并没有超越人所能做到的,而计算机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却超越了人所能达到的。因此从会计学应用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二者的结合点,将会出现会计学科的又一次飞跃。 会计学论文: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高级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高级会计学 就业导向 会计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从独立学院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需求,根据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内容、手段、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探讨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虽然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但它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跻身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会对高级会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作为独立学院,根据其办学特点、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以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特色。 《高级会计学》是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已经成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经济越发达、高级会计人才就越需要,会计学专业人才就越来越重要。 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对学生们更应该认真、负责,不仅让学生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强硬的实务能力。希望学生们离开校门后,能够顺利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时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具有财会综合性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独立学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呢?目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用人的单位、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应聘人员有会计方面的资格证书和具有一定的会计实务经验。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 从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整个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的。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基本是挂靠在公办院校之下,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方面基本上与公办院校主体一致。将公办院校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等照搬过来,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来使用。现行的公办院校《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在独立学院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级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目前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培养模式上,沿用公办院校“重视灌输理论知识不重视实务实践能力”的传统培养方式,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毕业生缺乏应对社会挑战的素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实际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也不符合独立学院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缺乏适应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2.《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制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没能给学生创造会计实务操作的机会。学生缺乏实务实践机会,不符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换言之,教学模式未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实践知识才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学校应聘怎样教师才合理,会计教师应该具有会计实务经验。 3.《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制中缺乏专性的就业指导。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仅有培养目标远远不够,独立学院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必然要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目前会计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多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如果独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就业,那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可能会更强些。 二、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 1.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真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既要关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又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及其工作技能的获得,避免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封闭式模仿的教学模式。实践环境的建设,正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通过建设高水平学生实践平台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改革,开展多层次学生创新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并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正常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建议让学生在学完各门会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操作,让学生真正做两三个月的实际会计工作,最好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得会计学生有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会计学专业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会计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培养会计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会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丰富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话学生毕业后会很快适应实际会计工作,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这门课程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级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要强调《高级会计学》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要明确,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进入企业必须持有上岗资格证。作为老师一定要督促将要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取得会计学专业方面相关的资格证,会计相关资格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高级会计资格、注册会计师等。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地了解,会计资格在将来从事会计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会计知识与他们将来工作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把会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独立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相关的改革,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会计学论文:论远程开放教育中会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会计学;基地建设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教育部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关系到学生、社会和学校的大事情,做好了这一环节,对提高电大的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至关重要。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技能,只有两者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电大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环节,也就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课程作业和课程实验等;集中性实践教学,也就是需要综合运用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课程设计、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认识不到位。同时,将会计实践教学看作是和理论教学一样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化和个别化学习,没有认识到远程开放学习过程与其他环节是不一样的,需要更多面对面的组织与指导。 (二)教材呆板、内容陈旧 目前电大会计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案例教材偏少或案例代表性不强;电子教材不多,有也只是偏重计算机操作原理或程序软件,功能不强;教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会计有关的法规、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就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更新,但目前反映新制度、新方法的实践会计教材严重短缺。在会计核算方面用的都是多年前的旧材料、内容陈旧,与现在的制度、方法脱节;另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热点方面也严重滞后。 (三)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不能满足不容层次学生的要求 首先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差异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和职位差异,因而学生对会计实践的要求也多元化了,而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更注重单一目标的通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需要的满足。其次,表现在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上。目前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包括了开放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很明显这两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有很大程度的区别。 (四)设备、师资等软硬件缺乏,难以保证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使得原本就短缺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越发紧张;另一方面体现远程教育特色的基于网络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又没有到位,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在师资方面,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理论与现论相辅相成、传统口授能力与现代电子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教师,而且目前实践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制度性地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又缺少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二、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初步构想 (一)根据本、专科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 因专科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刚接触财会知识的,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上。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全面性和直观性,采用手工记账的模拟实践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为导向,并且以手工模拟为基础逐步开展计算机模拟,适当增加以侧重熟悉动作或程度训练为主的珠算、点钞等实训课。 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制度设计、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方面。在模拟实践教材的设计中,除保留传统的工业企业外,还应适当增加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合资企业等行业的业务,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力求其具有全面性与代表性,补充有关会计管理、审核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注重引进电算化系统。 (二)加大实践教学的教材和资源建设 加大开发、编制会计实践教学教材的力度。实践教学教材要具有对实践的指导性,在内容上要适应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媒体教材的优势,重点制作会计的实践教学录像节目及课件、网络等媒体教材,以扩大学员的视野,开拓学员思路,帮助学生熟悉会计、认识社会、展示一般情况下或通过课堂模拟实践教学难以观察到的各种会计现象和知识。 (三)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基地,由于经费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单凭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校内、校外、学生和教师各方面资源。学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或一些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这样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出谋划策,为单位提供员工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经费紧张、实践基地缺少的困难,同时也给年轻的教师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学校可以以自身的机房,会计模拟实验室作为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基地,收取培训费,同时享受合作单位为学校提供的免费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远程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但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却需要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为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已有的实践技能进行整合,更需要从专业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和实践,更需要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在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对于电大系统来说,一方面,对于本校专业教师,加强培训力度,参加有关培训班的学习或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挂靠单位进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或有关行业实践工作中的中高级人员,或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开放教育学生参与实践指导。实践中的任何新的制度、方法的颁布实施,都可以通过他们很快反映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把专业技能培训、鉴定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把社会职业岗位群的职能要求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中来。如要求专科毕业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珠算等级证书等。 另一方面,把实践教学与学生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工作质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适用范围较广,既适合于课程作业,也适合社会调查、毕业作业(论文)等。结合工作实践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工作第一线的优势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如开放教育会计本科的《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案例。不少学生本身就是企业的会计或管理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基地,充分调查取证,分析企业会计制度,找出相应对称,在实践报告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令人信服的结果,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进一步结合,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教学效果。 (六)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评估 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实施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完成,并进行考核,未完成或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上级电大还应制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以供各试点电大进行自评和考评。通过考评,将实践教学开展好的单位的成功经验予以表彰和推广,对质量不能保证的试点教学点进行批评,并协助其限期整改。 通过以上措施,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会有质的提高,可以切实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增强社会对电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认可率。 会计学论文:我国司法会计学教育问题研究 司法会计学是法学中研究司法会计活动的规律、机制、方法和对策的一门边缘学科。司法会计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情况、现状及如何发展这一教育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活动能有所促进。 一、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的研究及教育的回顾 “司法会计” (Judicial accounting)一词是外来词,来源于大陆法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入我国。在英美法系中,司法会计一般称之为法庭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有译为“法务会计”)。 我国的司法会计理论最先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4年引进的前苏联法学理论中,有一法学分支学科《会计核算与司法会计鉴定原理》。后由政法学院主管部门(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将其列为法律专业的选修课。从此,我国开始了司法会计学的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式较为单一,法律事务很少涉及财务会计问题,因而除少量会计人员的贪污案件外,司法会计在我国法律诉讼中很少应用。受司法实践发展的制约,至70年代末,我国几乎没有人对该学科进行专门研究。 1981年7月,司法部在制定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案时,将《司法会计》列为选修课。基于开设课程的需要,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的何联升、许兆铭同志开始涉足司法会计学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在法学专业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学》或《司法会计》课程。之后,又有一批政法院系的法学教学人员、财经院校的会计教学人员和检察机关的干部介入司法会计理论研究。90年至92年期间,司法会计专业出版物的发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除一些政法学院、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自编教材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司法会计学概要》、司法学校教材《司法会计基础教程》。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需要而开展的。这不免对司法会计学的研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我国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路线,大都是直接借用前苏联的理论体系和总结诉讼中的一些做法。这种研究路线导致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出现两大失误:一是受前苏联理论的影响,认为司法会计即指司法会计鉴定,将司法会计鉴定归纳为查帐、查物和写鉴定书,这一观念严重制约了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二是,受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所限,一则是将司法会计活动仅限于某些个别案件,例如:84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将司法会计鉴定解释为“即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对国家或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中怀疑有贪污行为的财务人员经管的财务帐目进行的一种鉴定。主要解决对财物收支出纳是否平衡,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在财物流转中是否舞弊以及如何舞弊等”;二则,将财务会计错误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列入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有些司法会计学或司法鉴定学教科书中,甚至直接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挪用、偷税、抗税等列为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被长期运用于司法会计学教学和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例如:由于理论上将司法会计检查与鉴定混为一谈,我国诉讼法中至今没有关于查账的具体规定。再如:因受这类观点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超出财务会计问题的范围出具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本应出具有罪证据但实际出具了无罪证据(但法官仍作为有罪证据采信)等混乱局面。 笔者从1984年开始研究司法会计的学科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司法会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应当符合科学性、合法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因此,在司法会计理论研究中,以诉讼立法精神和刑事侦查学原理为指导,借鉴法医学等学科的体例,采用了先进行基本原理研究后建立实务操作理论系统的研究路线。通过十多年的业余研究,完成了“司法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了将司法会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大分支的“二元”立科思想。在理论体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司法会计学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为基本结构的“二元”理论模式;在研究成果方面,从学科原理、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实务理论等方面解决了将司法会计检查与司法会计鉴定进行分科的所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主张逐步推行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由案件承办部门和技术部门分别主持,以及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回答财务会计问题的做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1995年起将“二元”司法会计理论运用于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 从司法会计活动看,在笔者接触到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建国前有关司法会计活动的具体记载。但我国唐朝将管理百官俸料、赃赎的比部司置于刑部管辖,宋朝有过延续。这一做法与刑部处理官吏职务犯罪案件需要比部司协助查帐是否有关尚不得所知。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公有制经济的建立,财务会计技术的应用得到普及,诉讼机关在查处贪污、投机倒把、偷税等案件中开始出现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等司法会计活动。受政法院校开展司法会计学教学活动的启发,1985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部门提议,基层检察机关开始配备专职司法会计技术人员,逐步建立了司法会计专业技术门类。全国检察机关已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逾千人,每年检案万余件,在协助侦查部门查账、提供司法会计检验鉴定结论,保障了诉讼的依法进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开始进入总结提高阶段。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加强了司法会计学的职业教育工作,全国举办了18期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两期侦查人员培训。80年代后期以来,法院在审理一些民事、行政案件时,也开始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问题的司法会计鉴定。近年来,审判机关、公安机关也开始酝酿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开展司法会计技术工作,并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司法会计学职业培训。 二、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现状 学历教育方面,目前我国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进行司法会计学选修课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至今几乎没有开课(或以会计学课替代)。我国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开设了司法会计专业或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体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有几位司法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亦有博士研究生涉猎该专业研究。为了开拓教育领域及适应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的财经院校曾试办过司法会计学专业证书班,有些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则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课。 职业教育方面,我国检察机关比较重视对司法会计学的职业教育,除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上岗需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外,对侦查、起诉等业务人员也进行一些司法会计学教育活动;公安机关已从99年开始对经济犯罪侦查人员进行司法会计业务培训;法院系统虽尚未将司法会计学单列为职业教育的内容,但在司法鉴定业务培训中已涉及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内容;作为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司法部目前正考虑编写司法会计学职业教育教材,以并酝酿在律师及司法会计学鉴定人中进行司法会计学职业教育。 应当说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已近40年,但到目前为止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普及性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差距较大。影响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从主观方面讲,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是制约司法会计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由于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不足,导致司法实践及司法会计学研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取证难或不会应用司法会计技术查处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业务事实。由于大多数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都缺乏必要的司法会计学知识,多数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尚不掌握通过司法会计检查来收集书证的基本工作技能,也不清楚通过司法会计鉴定应当和可以解决那些财务会计问题,所以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出现这样一些情形:(1)遇有需要收集财会资料证据问题时,不会收集或不能正确收集,导致许多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刑事案件无法侦破;(2)涉及利用财会资料证据证明问题时,不能正确利用这类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有的不能正确判断证据的含义进而将有罪证据作为无罪证据使用或反之,有的则不能正确判断证据的真实性进而以假当真,这是造成一些案件错诉错判的原因之一;(3)对需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不送检或提出不适当的鉴定要求;(4)不会收集司法会计鉴定所需的检材至使一些鉴定无法进行,等等。如何使大多数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掌握必要的司法会计学知识,这是法学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是,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只有为数不多同志在兼职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从诉讼业务的需要讲,全国至少需配备两万人左右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而全国现有在岗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仅千余人。人才缺乏所造成的后果是:首先,已造成司法会计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被动;其次,在司法实践中,一些诉讼机关的证据收集活动受到司法会计技术方面的限制;第三,即使已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的一些诉讼机关,也出现了因技术力量不足而不便进行司法会计检案或草率检案的情形。 三是,现有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目前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以经济法学专业人士为主,大多缺乏研究司法会计学的必要理论基础;诉讼机关已配备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则主要是从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选调来的,其专业技术水平大多还处在应付诉讼的阶段。由于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给专业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一则,我国研究司法会计学的历史虽不长,但已经走了许多弯路,一些研究成果的运用已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不少危害,究其原因,司法会计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属主要因素之一;二则,许多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尚缺乏开展司法会计业务所需的法学、司法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因而导致司法会计实践中经常出现违法检案和技术性错检的情形。 (二)从客观方面看,理论研究成果中的偏颇、司法实践中对证据要求不高、教育机制方面的欠缺以及缺乏必要的客观环境等,也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开展形成了障碍。 首先,从已发表并投入法学学历教育的司法会计学研究成果看,过于偏重对会计学的介绍和审计理论的移植,缺乏对司法会计学的许多基本理论的揭示,是我国多数司法会计学书籍的共性。这些研究成果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误导:一是,认为司法会计学教育必须会计学教育为前提,似乎法学教育中无法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这是导致法学教育中忽视对司法会计学的教育的原因之一;二是,认为司法会计仅指司法会计鉴定,因而司法会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司法会计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不需要学习和掌握司法会计学知识,在法学教育中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无用”;三是,认为司法会计与审计无技术上的差异,大量地引用审计学的内容,给人以司法会计学完全可以由审计学取而代之的印象。这些偏颇理论的误导,致使人们对在法学教育中是否需要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产生疑问,而这一疑问如果不加以解决,也就难以讨论司法会计学教育问题。 其次,从法律诉讼实践看,我国历史上一直采用以言词证据作为主要证据的诉讼模式,法官对口供、当事人陈述及证言比较重视,对其他证据都显得不太重视;在通过技术活动取得的证据中对法医活动所形成的证据比较认同,对司法会计活动所形成的财会资料证据、司法会计检查笔录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等证据常常显得不太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司法会计活动在诉讼中的重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例如:目前许多案件在缺乏必要的书证情况下,案子却照常进行审理和判决;一些刑事案件都是在犯罪嫌疑人不供认犯罪的情况下才想到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但常常因事过境迁无法获取检材,司法会计鉴定也无法进行。由于司法实践中对司法会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因而对法学教育中的司法会计学教育也必然产生不良影响。举个例子:目前法医活动在各类诉讼中的应用量不足司法会计活动应用量的一半,但由于法医活动在诉讼中被重视的程度远远高于司法会计活动,所以,几乎所有法学院系的法学学历教育中都有法医学选修课,但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法律院系都没有开设司法会计学课程。 第三、教育机制方面的缺陷,主要是计划教育机制对司法会计学教育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司法会计学教育有跨学科教育的特点,而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是专科教育机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跨学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司法会计学教育包括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类,其中,普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立法、法学研究和司法实际工作的人员,而专业教育的对象的主要是从事司法会计学研究、教学和司法会计鉴定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教育机制,司法会计学的普及教育应当由法学教育部门承担,而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教育需要会计学教育部门承担。但实际上,由于法学教育部门对司法会计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师资、课程设置方面都不愿意做适当的投入;而大部分会计学教育部门因目前尚未受到学生就业困难的困扰,所以也不愿意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投入。 第四、司法会计学教学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司法会计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需要复合型教学人才,教学人员既要熟悉法学又要熟悉会计学。这种复合型教学人才理应由大学负责培养,但按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很难完成这类教育人才的培养。 另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我国于1992年便筹备成立的司法会计标准化委员会至今尚未果,致使司法会计专业活动缺乏必需的专用技术标准。 通过上述问题的展示,已足以说明在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述问题的解决,固然涉及到立法、司法等各方面的改进,但从法学教育的角度看,如果能够加强司法会计学的教育工作则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例如,通过司法会计学历教育的改进和职业教育的加强,可以提高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立法及从事实际诉讼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带动整个法律诉讼、法学研究和司法会计活动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对于适应我国司法实践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立法及法学教育以及与国际接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是我国司法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目前及未来的诉讼活动中,司法会计活动将成为大量案件诉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刑事诉讼要求看,强调以证据定罪、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益的保护,是修正后刑事诉讼法律的一大特色。这在客观上为司法会计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动力。例如,获取有罪证据已被规定为预审的前提条件,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侦查中,那种先录口供后取财会资料证据的做法已被否定,取而代之的将是先进行司法会计检查收集线索和财会资料证据并对相关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查明有犯罪事实后方可进行预审。(2)随着经济刑法的不断补充,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类型已成倍增长。这一新的形势给以经济犯罪侦查技术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司法会计检查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根据79年刑法,案件本身包含财务会计事实的案件仅有二十余种,而97年实施的新刑法,此类案件已有一百多种。由于不同类型犯罪在手段、涉及财会业务的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就需要理论上不断地提供新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和对策。(3)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和全新的财务会计事项。因此,未来涉及经济的各类诉讼案件中也会出现更多的财务会计问题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解决。例如,证券、期货问题的鉴定是在90年代初才被提出的;而目前的企业产权重组中所出现的财务会计事项便是以往经济案件所不可能涉及的。司法会计活动的日益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掌握司法会计学知识和技能的诉讼人才,而造就这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试想,在未来的诉讼中,不懂得或不了解司法会计学的诉讼人员,如何能全面地收集证据?如何能真正地公正执法?也可以这样说,司法会计学教育是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的需要。 (二)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是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需要 我国对司法会计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到20年,虽然介入这一研究的同志不足20人,但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司法会计学理论体系框架。与国外现有同类理论研究成果相比,我国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已有明显的优势,但实务性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实务性理论的研究涉及各类不同的诉讼和各种经济方式、经济核算内容,决非少数理论研究者所能够承担。为了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高等院校有责任担当起高层次司法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这将为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随着司法会计学教育在法学教育中地位的提高,也可以促使一批通晓法学和会计学人才转向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 (三)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立法水平 司法会计活动,是诉讼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诉讼法律中,仅有关于司法鉴定的一般性规定,缺乏各类具体的司法鉴定规范,也没有关于司法会计检查的具体规范。后者使得我们现实中诉讼人员进行查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司法会计检查处于无法可以的尴尬地步,更谈不上强制进行司法会计检查。这些立法缺陷,与立法者缺乏司法会计学教育不无关系。当前,我国正在酝酿制定证据法,而财会资料证据、司法会计检查笔录、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以及司法会计检验结论等通过司法会计活动所取得的证据,都应当是证据法所需要研究的立法问题。另外,司法会计活动属于技术活动,除了一般法律的规范外,还需要有与法律相联系的技术标准做依据,其中,专用技术标准的制定是离不开相关立法指导的。所以,司法会计学教育不仅只是培养司法会计实践所需的人才,即使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也需要通过司法会计学教育提高素质。 (四)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力于完善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 司法会计学是司法实践中应用面极大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司法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看,它所研究的司法会计活动类型、司法会计活动机制、财会错误原理等内容,都是涉及到诉讼活动的分类、诉讼原理及社会行为的法律性质等重要法学理论;从司法会计检查学内容看,它所提供的司法会计检查程序、嫌疑账项的发现及查证方法,是法学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诉讼原理;从司法会计鉴定学内容讲,司法会计鉴定范围、司法会计鉴定的提请与组织、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表达要求等内容,也是法学理论中应当揭示的一些原理。因此,司法会计学是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司法会计学教育理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开展,则必然对法学教育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五)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的发展,会计与法律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法律事务中也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财务会计问题。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升温。据《参考消息》报道,早在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就发表了对未来热门职业的跟踪调查结果:在美国20大热门行业挑选出的20种热门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领域中的“法庭会计”。我国近年来会计学界也有人士发表文章探讨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问题,一些文章还认为,法务会计是适应21世纪的会计人才。这些都表明培养司法会计学专业人才,既符合国际上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也是发展国内、国际经济所必需的。 四、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展望 (一)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层次及目标 司法会计活动的内容包括财务及账务的检查、帐务验证、鉴别判定和证据审查等。因此,在法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部门进行司法会计教育的层次和目标是不同的。 首先,在办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应用到司法会计技术,因而所有的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会计技术,但对司法会计学掌握的层次要求会有所不同;其次,所有涉及经济法学(含经济刑法学)、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研究的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会计学原理知识;第三,专职从事司法会计活动的人员(主要是指司法会计学技术人员)则需要全面掌握司法会计学的原理及各种司法会计技术。 根据对不同职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司法会计学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普及级教育。普及级教育的对象是主管及办理一般诉讼业务的诉讼人员和法学专业的在校生。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司法会计学的一般原理、司法会计取证手段、组织司法会计鉴定以及审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能力的法律(法学)人才。 第二层次是业务级教育。业务级教育的对象是主管、办理涉及经济业务案件的诉讼人员和经济侦查专业的在校生。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司法会计学的一般原理、各种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组织司法会计鉴定以及审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能力的法律(法学)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级教育。专业级教育的对象是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含注册会计师)和司法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全面掌握司法会计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从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内容看:第一层次教育,主要是有选择的开设《司法会计学概论》,首次教育约需20至70课时;第二层次教育,需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首次教育约需140课时;第三层次教育,则还需要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和鉴定实务,首次教育约需260课时。 (二)司法会计专业的设置 20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曾呼吁在综合性大学开设司法会计学专业,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大学教育的开展来推动司法会计学的研究,但未能引起共鸣。90年代,一些财经类院校普遍设置了法学专业,笔者也多次与此类院校的会计学专家探讨开设司法会计专业或方向问题,结果也是常常碰壁。会计学界人士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较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二是,师资难寻-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们因看不到司法会计学的前景都不愿转行搞司法会计学教学;三是,不承认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性-认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司法实践中再进行学习。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当开设司法会计专业(或方向),该专业将于2010年前形成竞争趋势。一则,司法会计学专门人才的市场较大,且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是未来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向;二则,与目前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相比较,司法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还要多,既然注册会计师可以设置专业方向,司法会计更应当开设专业方向;三则,司法会计学虽然属于应用学科,但由于其所依托的学科-财务会计学比较抽象,其学科内容较法医学、物证学更为抽象,而学历教育中应当集中解决比较抽象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边干边学的应当以较为直观的学习内容为主。 目前,有些会计学界人士提出,可以通过法学和会计学的双学历或双学位教育来解决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可取之处。但应当指出的是,在双学历或双学位教育中应当处理好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教学问题,司法会计学科是有其独立性的,并非是会计学与法学的简单相加。 (三)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急需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是,应当提高重视程度。无论法学的学历教育部门还是职业教育部门,都应当把司法会计学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一些切实措施,把司法会计学教育开展起来。 二是,师资的培养问题。应当通过研究生教育来培养一批司法会计学的教师人才。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教学困难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教授与相关部门科研人员联合带研究生的做法解决。 三是,相关教材、教学参考材料及案例集、习题集的编写事项。我国现有的一些司法会计学教材普遍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只有认真地加以解决,才能发展好司法会计学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以采取大学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研究开发的路子。 随着我国诉讼科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的法律诉讼中,司法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将会在诉讼中普及,司法会计活动也将会置于相关技术标准下统一实施,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发展也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相信,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会计学论文:关于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就如何在会计学启蒙阶段课程——会计学原理课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来建立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诚信 会计学原理 案例教学法 传媒 互联网 分析近年来美国的安然事件和中国的银广夏、ST猴王、三九药业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会计教育体系的缺陷。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承担审计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违规者中不乏会计界的高级人才,有的甚至是会计专业的精英人物,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却用来钻法律的空子,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最直接的联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专业。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民参股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已经震惊地看到了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损失。朱容基总理2001年视察上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十六字诤言,至今仍然振聋发聩。教育治本,法纪治标;教育治远,法纪治近;教育和法纪,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举,才可能从根本上遏止造假行为。 不可否认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是我们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虽然安然事件终结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历史,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律不重要,相反,这恰恰是因为自律做得不够。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 二、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 会计学原理就是会计教学体系的启蒙阶段课程。会计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会计一般原则之中,而会计一般原则通常是在学生不具备任何会计基础知识的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学生能否透彻理解其含义,教学效果确实值得怀疑。会计的基本原则应用于整个账务处理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人缺乏实际经验,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意识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根据披露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不象近年来这样猖獗,所引起的危害也没有如今这样严重,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暴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这一行业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分量举足轻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即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做到在账务处理中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极为抽象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最难做到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如果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来说,会计的基础理论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透彻理解,更别说如何运用诚信原则了。这就恰恰需要教师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信息正是对会计学原理的最好诠释。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会计信息,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传授的是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理念。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教材远远不及处于时代前沿的各种传媒。首先,书本上的知识,五年十年之后就需要更新。马克思说过,“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理变成谬误,这在自然科学领域尚不鲜见,更何况社会科学领域。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崭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会计理论的根基——四项基本假设一律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历史成本假设,在信息失真的时代,账面完全成了某些企业的数字游戏。如何识别会计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会计信息来进行正确的决策,这在书本之中决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核算。作为时代的喉舌,传媒所传递的无疑是与时代同步的信息,这一点,是教材永远无法企及的。其次,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如果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将很快被遗忘。学无止境,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所学的知识不过是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在一生的时光中运用大学所学的方法论可以去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再者,书本上的知识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授,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有时候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毫无疑问,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教师的引导在职业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担负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二)、革新教学方式。 1、 跳出会计学会计,跳出会计教会计。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需要利用核算所得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管理决策。很难想象一家制造业的会计人员不懂得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也很难指望该企业的会计主管不懂得不同材料的差异却能做好成本控制。会计学不光可以联系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来教,而且还可以涉及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职业道德而言,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尤其适宜穿插哲学的教育,除了在会计学中运用方法论、实事求是等哲学思想之外,还有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的塑造。我们的学生应该树立严谨的职业人格,日后一旦选择会计职业,成为一名会计人员,就应以诚信作为做人之标准,把诚信视同生命一样珍贵,宁可不干,也不违背良知。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的学习首先就要明白,会计就是责任,只要干了会计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2、 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一般运用于会计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程当中,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初学者,传统上很少运用案例法,然而,会计学原理又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只能靠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于初学者分析的案例。所谓“适合”就是指明显违反一般原则的案例,或者在重大方面违反一般原则的案例。例如2001年7月网易在纳斯达克的停牌风波就是源于网易在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中包含了未提供实质性服务的广告合同收入以及一些根据美国会计准则不能确认的易货交易的收入累计420万美元,导致网易调整后的净收入减少53.2%。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如果未销售产品或提供相应服务,预收的收入即便是已经收现也只能确认为负债而不能计入收入,网易显然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我们并不需要很细致地向学生解释和剖析网易的具体收入内容和详细计算方法,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权责发生制的含义,教学效果显然比让他死记硬背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好得多。类似的案例其实不胜枚举,象《广州日报》这样大众化的报刊,其财经新闻版经常有相关报道,更不用说众多的专业刊物了。 3、 在教学中倡导实证研究的精神。 虽然说规范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基本上属于研究范畴,但是在教学中倡导研究精神,尤其是实证研究的精神,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会计研究的方法广义上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而实证研究主要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会计教学其实类似于推广规范研究的成果,将漫长社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以及实务操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免于经历实证研究的艰辛过程。然而,正是因为一味地接受,学生几乎丧失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当他们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时,面对眼花缭乱的会计事项,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在适当的时点以适当的金额来处理会计事项,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也不存在标准答案,一切都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然而由于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缺乏思考分析能力的锻炼,又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很容易让私欲和个人利益凌驾于原则之上,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尤其是实证研究,旨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有助于他们日后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 4、 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 在会计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中级和高级教育可以针对具体准则的命题进行辩论,而初级教育可以针对会计一般原则的命题开展辩论。学生乐意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当中,尤其是对传统提出挑战的命题,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说服对方。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就企业的广告费开展过辩论。一般原则要求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传统上将广告费归入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示在利润表内,然而,广告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广告费用无疑会与企业未来各年的销售收入相关,为什么不能资本化为商标这种无形资产呢?学生通过激烈辩论,不仅深刻理解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这一基本原则,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资产、费用这些会计要素的含义。会计事项中的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之争可谓俯拾皆是,学生今天对广告费的属性进行了辩论,明天就将对企业的各种实际支出做出资本化亦或费用化的抉择。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判断,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任重道远。 5、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多为单向交流,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除了课后争分夺秒的问问题,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以及可以抄袭标准答案的课后练习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反馈渠道。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在任何大众化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信箱是一种最快捷和简便的做法。我曾经在21cn上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在教会计学原理的班级公布账号和密码,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班级留言板。任何时候都可以将我认为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文章转贴上去,学生浏览之后同样以邮件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触,参加讨论。平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布置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财经网站上关于如何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如何完善监管体制,如何正确运用一般原则一类的文章数不胜数,向学生推荐如全景网、财会世界、天润财经、会计资讯网等权威的专业网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会计资讯,当然也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最新资讯。电脑的普及极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体系。 会计学原理的评价体系是由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由于前述的种种革新的教学方式,便产生了诸多革新的评价方法。 1、 平时成绩。 传统上,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出勤率高的同学不一定认真听课,认真听课的同学或许理解能力不强,而出勤率不高的同学也许是因为已经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知识而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全可以从参考书上或其他同学处找到标准答案,这样得来的平时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教师可以邀请非发言组队长共同构成评审团,根据发言组的观点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如果设立了班级信箱,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发言的水平考核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案例的选题以及向学生推荐的文章中增加职业道德类的选择,学生必然会增加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 2、 期末考试。 会计学原理期末试卷的题型一般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以及综合等。名词解释和简答所占的分值一般占到20至30分,这其实是一个不适当的比例。专业名词的定义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在试题库建设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尤其是针对一般原则的题目。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账务核算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一般原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不仅对于会计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无庸置疑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会计学论文:知识经济与会计学的发展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都将产生冲击,进而推进会计学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学;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探索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观念。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以及对会计计量的影响等等。这些冲击与影响会极大地推进会计学的发展。 一、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与发展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木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这一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当假设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时,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相反,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经营组织的独立化,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而这种情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交易的发展,导致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模糊。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发展。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然而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例如:企业面监倒闭、破产的情况;会计个体被兼并的情况;还有“网上实体”本身就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发展。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是指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个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发展。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前不久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二、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与发展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归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正。 (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滞后的效果。历史成本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确认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入的确认原则。我们知道,企业收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出于谨慎性考虑,不承认未实现的资产收益,会计人员所报告的企业收益仅是第二种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三)费用配比原则。在传统的会计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已耗成本则予以转销。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的,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后,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一事实,对此还作了明确的反证。 (五)充分披露原则。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地传递大量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单纯提供综合性信息,将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工作应着重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关性的特征。 三、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为适应时代要求,会计确认的内涵将得以扩大,财务报表要素将被重新定义、分解,确认标准也将重新界定。现行确认范围之外的诸如人力资源、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一些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经济事项将纳入报告体系加以反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交易活动与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出现融合的趋势,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会计计量贯穿会计系统的全过程,是会计系统的核心环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员工素质、市场份额、企业背景、行业资料等许多无法以货币量化的信息将进入会计信息范围之内。根据不同会计事项,不同业务性质,选择适当的计量属性,以提供各类决策相关信息。因此,未来的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 上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知识经济对会计发展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这种推动作用远远不止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济带来的这种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只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改革,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很好地发展我们的会计学理论。 会计学论文:我国会计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剧了会计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大批新兴的和边缘的会计学科,使得现有的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明显地不适应会计学科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新构建我国科学的会计学科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引进或学习前苏联会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其特点是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以会计核算为重点来确定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这一时期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原理、部门会计学、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经济活动分析。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业部门为标志设置学科,各学科内容重复;各门会计学科大多是对财会制度的解释和说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风起云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既注重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同时也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 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如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审计学、西方会计学、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学、会计史及会计理论等学科,开始摆脱按国民经济部门设置会计学科的思想,按照会计科学的内在规律和研究内容分设学科,突破了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在会计内容、职能及特殊领域的拓展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如出现了社会会计学(宏观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预测决策会计、责任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股份公司会计、集团公司会计、联营会计、中外合资会计等。它们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惯例接轨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注重核算,不注重管理;只注重方法研究,忽视理论探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界对会计这门科学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对会计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会计学科属于经济管理学科;建立了一批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发展潜力的会计边缘交叉学科,如会计经济学、会计伦理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学研究方法理论已初见成果,西方实证会计方法也引入我国并得到运用。 二、重新构建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原则 (一)应有利于反映会计学发展的水平并揭示其发展方向 会计学科体系由传统会计学科体系向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会计学科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会计学科门类由少到多、会计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由内容各自独立到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复的过程。对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就是为了对会计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并对其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分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应有利于正确处理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当前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各门学科都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和范围,由此也造成了学科界限不清、内容重复的现象。对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就是要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更趋合理的同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更趋明晰。哪些内容应属于会计学科的范畴,应根据会计学科本身研究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领域来确定。有的学科虽然与会计具有紧密的依存关系,但其研究的对象、完成的任务和目的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或完全不同,这样的学科就不应属于会计学科。 (三)应有利于促进和指导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 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会计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直接的。这是因为各种会计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各门会计课程。会计学科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在内容、对象和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区别在于:会计学科体系取决于会计学研究的对象,会计课程体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学科体系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的特点,会计课程体系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总之,会计学科体系是设置会计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有了完善的会计学科体系,才能有完善的会计课程体系,从而也才有高水平的会计教育和优秀的会计人才。 三、重新构建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设想 (一)会计学界对会计学科体系构建的几种主要观点 1989年末,郭道扬教授主编的《会计百科全书》,将会计学科划分为会计发展史、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税收会计、金融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等21类。1990年侯文铿教授主编的《会计辞海》,将会计学科划分为基础性会计、生产部门会计、流通部门会计、服务部门会计、其他专业性会计、检验性会计、技术性会计、研究性会计共8大类41门学科。1994年于玉林教授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词典》,将会计学科分为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专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共5大类144门学科。基础性学科又分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职能性学科又分企业会计职能学科、社会会计职能学科;部门性学科又分第一产业部门学科、第二产业部门学科、第三产业部门学科;专门性学科有税务会计、会计法学、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会计;综合性学科有成本会计、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于玉林教授在《大会计学概论》中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还可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事业会计学科、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人本会计学科、会计专门学科、综合会计学科等7类。还有的学者将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核算学科、会计分析学科、会计管理学科、会计实践学科。有的则将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两大类,基础学科包括初级会计学、会计理论、会计史等,分支学科包括宏观会计学、微观会计学两类。 上述对会计学科的各种分类,既是会计学术界对建立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不同阶段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水平。它不仅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会计模式,打破了按行业分学科的会计学科体系,体现了理论发展的继承性,而且较好地将西方发锕?业奈拿鞒晒?胛夜?导氏嘟岷希?朔?酥贫燃铀得鞯穆壑ば问剑??备?幼⒅鼗峒评砺鄣难芯俊5?牵?鲜龈髦址掷喽曰峒蒲Э剖欠癜?ú莆窆芾砗蜕蠹蒲г虼嬖诤艽蟮姆制纭4送猓??泊嬖谝欢ǖ娜毕荩?从捎谝陨戏掷嗷?旧鲜前醋酆戏掷喾绞浇?械模?衙饣岢鱿趾?悄谌莶蝗?妗⒂械难Э品衷谀骋焕嗪苊闱康任侍狻? (二)重新构建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的设想 完全合乎逻辑、十分周全地进行学科分类是困难的。于玉林教授在《大会计学概论》中指出:“在会计学科体系中,某些相同性质的会计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形成类学科(学科群);不同类别及其所属的会计学科形成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科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会计学科类别划分的科学性;类学科中学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研究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科类别的划分及其科学性。从会计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首先,会计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是划分学科类别的客观依据;其次,会计学科类别划分与会计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分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会计学科类别划分是不同的;第三,会计学科类别划分应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应涵盖当前会计学科的全部内容,既应避免重复,又应避免遗漏,既能容纳中西方比较成熟的会计学科,又能充分反映会计新学科。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重新构建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提出如下设想: (1)按会计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特殊领域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 会计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会计方法学科、会计教育学科、会计史学科。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又包括会计核算原理、电算化会计;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方法学科包括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等;会计教育学科包括会计教育学、会计人才学等;会计史学科包括中西方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 企业会计学科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证券公司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科研单位会计、军队会计、社团会计等。 特殊领域会计学科包括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会计、期货会计、清算会计、遗产会计、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综合性会计学科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计、咨询会计等。 (2)按会计学科的形成过程分类,可分为传统会计学科、引进会计学科、新兴会计学科。传统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引进会计学科包括电算化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哲学、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方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 (3)按会计学科研究的空间范围分类,可分为国际会计学科、国内会计学科。 (4)按会计学科本身的地位、作用分类,可分为重点学科、一般学科和新兴学科。 另外,财务管理学科、审计学科不应再作为会计学科。首先,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各有侧重。会计重在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核算与控制,而财务管理则重在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筹划与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内容和体系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不应再作为会计学科。其次,审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受托对会计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实质是外部或社会对会计的一种监督。它与会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也不应将其作为会计学科。 总之,会计学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分类也应是多角度、动态的、分层次的。当然,按会计学科研究对象分类是其中最重要的分类标志。 会计学论文:对人力资源会计学科归属的探讨 内容提要: 目前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应该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但是,人力资源会计自产生以来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并不因为知识经济到来后,人力资源管理日益重要,而将其划入财务会计的范畴。从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定义、特征等方面来看,它不是企业的资产,其价值也不易核算,它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将人力资源会计划入财务会计的范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资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IT等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力资源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率逐渐增加,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重视人力资源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会计学界,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归属问题的探讨。现在,国内期刊中的有关论文一般都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归属于财务会计,有的从会计理论上加以论证。有的精心设计了人力资源的会计科目并举例证明,以求证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的还设计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甚至有专著问世,真是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至少,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篇论文对此表示异议。但我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无论如何都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所以本文作者不揣简陋,就人力资源会计的归属问题,提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一、从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归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人力资源会计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会计学界的一个新的会计分支学科,人力资源会计的创始人弗兰姆·霍尔茨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力资源会计学的诞生并将其归于管理会计领域。弗兰姆·霍尔茨给人力资源会计下的定义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人力资源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包括将会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人事管理领域。它是以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为核心,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使人力资源的计划、控制、取得、开发、分配、保护、补偿等环节的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和具体化。”[1]在这里,弗兰姆·霍尔茨明确指出,人力资源会计主要是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是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给人力资源会计下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报告给有利害关系人的程序。”这里所谓“利害关系人”的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完全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团体和个人,内部的当然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外部的指什么呢?它是指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如谁担任总经理或部门负责人就可以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等;它是与效益有关但与直接货币计量无关的问题,这里绝对不可以按习惯思维定势将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报告给外部”演绎理解成为“人力资源财务会计”。 日本学者若杉明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通过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测定和报告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以供企业的经营者及利害关系人利用。”若杉明的定义是在弗兰姆·霍尔茨的基础上,将含义宽泛的“组织”明确界定为“企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仅局限于企业这一营利性组织,而非营利性组织则不在其范围之内。 二、人力资源会计符合管理会计的学科特征 从服务对象上来看,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管理信息,所以被称为“对内报告会计”。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完全属于企业内部事务,而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的利害关系人是财税部门、主管机关、银行、证券等监管机关和中小投资者,他们一般只关注与“货币”有关的会计事项,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不涉及“货币”,或者说难以计量和入账,所以并不被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主要投资者和大股东除外。 从行为方式上来看,财务会计关注的是,如何计量和传输财务成本信息,一般不重视经理人和员工的行为;而管理会计吸收行为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关注的问题是业绩报告中计量的结果对经理人员和职工的日常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核心与实质。 人力资源会计是否归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再请看下面的两个权威性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于1958年所下的定义:“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订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2]而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效益的正相关关系恰恰符合这里所谓的“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这个界定,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符合这一定义。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所属的常设分会——财务和会计管理委员会于1988年所下的定义:“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财务和经营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3]在这个概念中,将信息明确为财务的和经营的两种,但是这里为什么要包括财务信息呢?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将销售、成本、存货、现金流量、全面预算都列为管理会计的内容,企业管理的依据就是这些计划,而且执行得非常到位。但是无论你把这些计划计算得多么接近实际,但却终究不是实际而是计划,所以它们当然就跳不出管理会计的框框。更何况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因素(如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都没有解决,等等)太多,为什么非要强拉硬扯地算作财务会计的内容呢? 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吗? 将人力资源会计划归于财务会计范畴的依据是,假设人力资产的成本或价值可以与实物资产一样为会计所确认、计量、报告与管理。这一假设能否成立是人力资源会计归属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财务会计意义上的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归属于财务会计的论点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石,也就成了无聊的、哗众取宠的论题了。 我国财政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实际支配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另外,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与《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下的定义,人力资源如果要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人力资源(经理人或普通工人)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或生产过程中付出了智力或者体力以后,才凝结到了企业的产成品中去。这当然不是什么“过去的交易”,而是人力资源必须先存在于企业,然后再付出“劳动”,最后取得劳动报酬。这个事实说明,人力资源在先,而“交易”在后,那当然不是什么“过去的交易”。所以,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向受聘者支付的是劳动报酬,而不是从奴隶市场上花钱买到了一个奴隶,如果企业买到的是奴隶,则可视为企业的一项现实资产;反之,则不是。如果硬要算资产的话,那就只能是劳动者已经付出的“劳动”(这又回归到我们所说的财务会计的概念上去了),即是说你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算作企业的“资产”(在财务会计中“工资支出”从来就属于“资产类科目”),那只是一个劳动者一生全部劳动的几千分之一。由此看来,企业已经支付了一周(或一月)的工资,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全部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也不意味着企业已经购买了一个完全供其使用的奴隶。 2.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人这样辩解: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关系,企业通过支付工资、奖金等报酬形式,实质上已取得或控制了人力资源聘用、培训与解雇的权利。这种说法混淆了“劳动”与“劳动者”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关系,如果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就将“劳动者”确认为“资产”,这个“人力资源”是已经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企业还有必要与自己已经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来签订合同吗?如果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将“劳动者”确认为“资产”,他既然已经归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他也就失去了主体地位,那就不存在劳动纠纷,也不需要《劳动法》了。事实上,从法律关系上来看,只有两个法律地位平等的自然人或法人才有签订合同的必要性,而这里的“法律地位平等”正好说明企业不拥有他,不控制他,他(人力资源——经理人或者普通工人)不是企业的资产。劳动合同的实质是劳动者出卖“劳动”,企业以工资形式购买“劳动”。 3.资产会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有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其创造的价值总是远大于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具有服务潜力,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剩余价值的源泉时指出,必要劳动形成的是雇佣工人的所得,剩余劳动形成的是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反映到企业的财务上,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是成本,是资产。剩余价值就是企业的利润。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总是远大于其收到的工资,而工资在企业就是成本。如果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或者成本),他所领到的工资也是企业的成本,那么“成本”一词怎么解释呢? 四、将人力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后,就可以核算其价值了吗? 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或为了行政管理的目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其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具有垄断性,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长期使用。人力资源是指某一特定实体所控制的、在预计的服务期间能给这个实体带来经济利益的劳动力资源。它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资源,它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诚然,人力资源也具有无形资产这四个特征。那么,具有这四个特征的就必然是无形资产吗?这个逻辑关系简单的就像这个例子一样:狗有四条腿,有四条腿的不一定是狗,甚至不是动物,而是桌子或什么东西。 但必须承认,人力资源的成本是可以核算与计量的。例如,招聘广告费,引进测试、能力评估费,培训、进修费,实际发生数额合计后,作为费用,随时入账,或者在一年内分期摊销;或者,为了更加符合配比原则,就像无形资产一样,在若干年内摊销完也可。麻烦至此,尚不麻烦。令人大为麻烦的是在“确认无形资产成本”之后,请看会计界的两种观点:(1)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其价值与成本之差额记入资本公积,不参与利润分配;(2)把人力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同时,将其资本化为介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这两种观点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入账价值确定问题。人力资源有两种价值表现形式,即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个体价值的计量以个体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应用为基础;群体价值的计量应考虑群体内个体掌握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结构的互补程度、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行为、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会计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应反映群体价值,群体价值的计量由个体价值合计而来。所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应反映个体的公共价值。 人力资源个体的公共价值如何确定,目前公认的、最流行的计量方法有五种:(1)1964年由赫曼森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发表《人力资产会计》一文中所提出的“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即是指以某个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能够反映本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确认的一种计量方法;(2)1968年由弗兰姆·霍尔茨等人提出的“经济价值法”,即是指企业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收益,通过折现方式在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的比重而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3)1969年由赫曼森提出的“非购入商誉法”,即是指企业在过去若干年内的累计收益额超过本行业平均收益额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就是企业群体的人力资源价值;(4)1971年由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会计评论》上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源的经济概念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所提出的“工资报酬折现法”,即是指某单位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等于职工在剩余受雇期间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5)1985年由弗兰姆·霍尔茨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所提出的“随机报酬价值法”,即是综合考虑职工个人预计服务年限、服务职位,以特定劳动服务的价值与预期概率而计量的一种方法。[4]我们权且对这几种方法的复杂计算、应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存而不论,仅从上述概念中就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里都有几个因素是不确定的。有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什么非要把它与精确核算的财务会计扯在一起呢?考虑到这些公式应用的不精确性,再加上企业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等影响因素,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成本核算混乱;或者虚增人力资源成本,使税收减少,从而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其他预料不到的情况都可能出现。 五、人力资源会计划归财务会计的探讨是客观需要吗? 必须承认,知识经济彻底改变了土地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也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早已提到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上了。但人力资源会计从一开始产生它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是对的,但是,硬要把它从管理会计的范畴中扯出来,千方百计地、生搬硬套地、勉强地归入财务会计,必然破坏财务会计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中国的现状,就会发现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和专著是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且十分廉价。中国企业家形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一抓一大把”。你想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让普通的人力资源资本化,与出资方平起平坐,瓜分税后利润,无异于与虎谋皮,白日做梦!至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理人才,用入股方式、协议方式、经理股票期权方式,或者年薪制、年薪加利润提成等方法,简单明了,核算方便,又何必要拿来一大堆外国的计算公式,避简就繁,舍易求难呢? 或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很重要,只是因为其价值核算的难题解决不了,所以才没有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的范围。其实不然,是否属于财务会计范围的标准是客观需要,而不是能否精确核算其价值,固定资产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坏账准备、无形资产摊销和存货计价等,这些东西的核算都不精确,但十分必要。我的意思是财务会计不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的加盟,因为它的加入,只会添乱而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切不可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来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了,人力资源会计就该跳槽了,就要由管理会计转入财务会计。正是在这种“因为重要,就要加盟”的逻辑下,才有了有人设计出了包括人力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却又设计不出数字,列出了一系列计算公式却又算不精确,声称自己突破了人力资源无法核算的世界难题却又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理论方面热热闹闹,实务方面冷冷清清。一言以蔽之,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会计学论文: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会计理论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理性高度上对会计实践规律的认识。它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们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回顾我国会计理论在这一历史的时期中的发展,我们认为,同样离不开这历史时期的会计实践活动,而我国这一历史的会计实践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阶段又带有强烈的历史色彩。为了能以较短的篇幅大致地描写从阶段性特征来反映我国会计理论地逻辑顺序,这就是本文的宗旨。 一、 分析目标假设 本文的分析目标,是描述我国会计理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从而揭示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假设或前提可如下述: 1 分析不能脱离我国社会经济的客观背景 可以说,最具体本质特征的就是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客观背景。它包括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管理科学不会不受这些大环境的因素制约。如果说,国与国之间,或一国内部不同时期之间会计理论的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那么这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应该构成其主要原因。 2. 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理论发展的直接因素 我们很难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我国的实现情况来看,会计教育体制以及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我们认为 ,会计理论的发展直接与会计管理机构密切相关,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管理机构也构成了会计理论发展的一大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人才的培训,我国会计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也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队伍的现实状况。会计信息市场既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直接源泉,同时也是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就证实了这一点。 3. 会计研究方法直接反映出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 事实上,会计研究方法也是一大概念。它包括选题方法、分析方法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选题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我们曾经缺乏一个市场。西方的选题大部分来自于实务界的需求,有一定的针对性。而我国会计研究长期来基本上分散于个别会计实务界以及教育界、政府部门的人员,所以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从会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言,我国会计研究主要是采用规范性的推理模式;同时,我国会计大部分是就会计论会计的研究,很少体现相关科学的发展。因此,引进西方成果的多,介绍的多,而开拓的少。 以上说明,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受制于不同时期这些环境的变化。本文试图在不同时期揭示这一变化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来得出其规律性得内容。根据对建国以来会计学术研究发展情况得考察,可以设想将其分为六个历史,时间顺序为:第一阶段,1949年-1952年,建国初期,学习苏联会计模式阶段;第二阶段,1952年-1958年,探索我国会计理论以及同意会计制度阶段;第三阶段,1958年-1966年,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第四阶段,1966年-1978年,会计理论研究停滞阶段阶段;第五阶段,1978年-1988年,会计理论恢复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至今,创建中国会计规范体系阶段。 二、建国初期,学习苏联会计模式阶段(1949-1952年) 这一阶段正值新中国创建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央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一切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会计界上下一致的行为准则。 我们集中查阅了新中国第一本会计学术期刊《新会计》。就现存的资料来看,当时的会计理论文章不多,最早的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邢宗江、黄寿宸两教授发表于创刊号的文章《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这开他是我国建国以后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文章的要点大致为:第一,旧中国会计完全是摹仿和抄袭资本主义国家,但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计理论和实务和最终并未能够完整与普遍地建立起来;第二,资本主义会计理论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千方而计保护资本家的利益;第三,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在许多方面与资本主义会计理论有差别,例如,会计方程式、会计目标、资金流转方式等。 在这以后,东北人民大学大学相义恭等四位教授发表了《会计学的阶级性和历史任务》一文。尽管也有后来的几篇文章对以上两篇论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认为,极力主张会计学科学的的阶级性是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一些会计学者着手翻译了大量的苏联会计教材,宣传、学习苏联的一整套会计方法体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理论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是与当时的客观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对两种社会制度下会计学本质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三、探索我国会计理论以及统一会计制度阶段(1952年-1958年)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阶段。中央在当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新的会计理论和统一会计制度的号召,要求会计核算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活动,又能结合完整的统计核算与业务核算,以便最终达到监督国家计划完成的目的。在这一阶段,会计理论主要围绕阶级性、对象与方法,以及会计制度等内容展开。尽管讨论没有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但我们从中仍能看出它的时代特征。 1.关于会计阶段性问题 当时普遍认为,会计核算是经济科学的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会计核算的方法服从于核算的目的和任务,并受特定时代经济基础的制约。从而认为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当时会计界都认为会计核算是反映和监督经济过程的工具,它与经济基础直接联系,而与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会计对生产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是不同的。这就是会计具有阶级性的理论依据。 2.关于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 对于会计核算的对象,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在各企业、各组织范围内以货币形式来反映和监督的有计划的社会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财产。另一种意见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各个经济部门中社会劳动的耗费。以上两种观点主要取自当时苏联的会计教科书并在我国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会计核算方法,当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不断地以凭证为根据进行反映,并以货币的估价对会计核算的各种对象按性质相同而又内部互相联系的特征进行经济上的总括,以求得计划完成情况的各种指标;或进概括为: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这些表述指明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连续性、客观性以及货币计价的特征,表明当时对会计方法和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关于会计核算制度 在这一历史阶段,一方面政府按行业建立了分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又对制度执行中感到不合理的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其讨论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多数同志认为,统一的制度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一行业不同专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第二,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便于企业领导运用报表进行管理,从而造成报表不受领导重视,只是为报而编制的现象。 第三,许多同志建议会计核算工作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符合群众监督、群众管理的方向。 第四,有些同志提出,会计年度与日历年度可以不一致、大众化,符合群众监督、群众管理的方向。 综上所述,这一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已开始起步,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初步建立,但作为起步阶段,并受当时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到了后期,由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吴诚之等会计学家编著了建国以后由我国财政部组织编写的第一本《会计原理 》教材。教材第一次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对于统一这些问题的认识起了积极作用,引导中国会计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阶段(1958年-1996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排除了各方干扰,国家经济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对于企业会计人员,要求将重心移向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许多企业围绕增产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增强会计对上交国家税利监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大量宝贵经验。这一时间的会计规范尽管没有发生根据性的变化,但从这一时期会计工作的重心可以看出,会计作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信息提供者负着重要使命。在这一阶段,财政部要求各行各业认真编制预算与决算,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计划执行效果。 为配合这一时期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需要,会计研究生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会计研究转向了成本管理的研究。不少论文提出企业要增产节约,提高盈利能力,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于企业成本的反映与监督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五节,理应所应当构成了会计规范的主要内部。 第二,进一步提出了财务管理的概念。提出了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核算,资金管理等重要概念。尤其是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成本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三,进一步提出了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包括建立班组织经济核算、物资管理、责任制度、报表的预决算制度。并于1963年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五、会计理论研究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会计工作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打击。财经院校停办,会计教师被下放接受转想改造,会计理论研究处于停顿状态;加上工业生产和其他一些部门的经济活动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企业会计核算完全陷入了困境。由于大力宣传企业管理的群众性,提倡群众管理,反对"管、卡、压",进而出现了无账会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既然会计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工作,理论研究也停滞不前,更谈不上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问题,使我国会计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六、会计理论研究恢复阶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这一次付上,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义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会计工作再一次迎来了规范化的大好时机。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重新回到了新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过去单一地学习苏联会计模式基础上闭门基础上的闭门探索转向更多地引进国际通行的现代会计模式。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采用苏联会计模式有其历史原因,也在客观上的需要。现在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会计是"国际商业语言",因而必须学习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会计模式。作为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许多理论研究侧重于介绍、宣传以英美为代表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借货记账法、会计平衡公式、折旧计算、各种计价模型等。人倾家荡产一时期的研究来看,人们的观点还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中,各种认识还不统一,从而出现了诸如增减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的争论等。但到了这一时期的后半阶段,会计界逐步地认识到,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是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不应有姓资、姓社之分。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更多的西方会计模式被引入我国。 2.逐步地扩大了会计理论研究领域 在这一时期,由于大量地引进西方会计模式,从而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逐步地将一些新的会计学科体系引入到我国的会计研究中,例如,管理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尽管由于我们与世界隔绝了近十年而使研究层次显得零星分散,缺乏系统,并且偏重于介绍,但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我们开拓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为以后的理论体系研究以及会计规范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会计界的权威人士开始探索我佃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课题,从而将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引向了更高的层次。只是由于建立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迫切需要,才使这一研究课题没有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经济承包责任从农村向工业部门转化,有关利润分配的问题,产权的归属问题等引发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课题。在这一阶段,我国设立了几个经济特区,也提出了一系列外会计理论课题。总之,这一阶段起因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的会计研究领域。 3.会计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注入了生机 从1979年开始,我国各高等财经院校重新恢复招生,并从1980年开始招收会计研究生。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现已成为我国会文坛理论与会计实务界的中坚力量。 这一时期,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会计教学改革。全国许多财经院校在教学计划、学科体系、教材编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大胆探索、创新、逐步地打破了过去行业会计模式,而以会计学科本身的体系来适应各行业会计的需要。这不仅为以后与国际接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我国一批中青年会计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七、创建中国会计规范体系阶段(198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几次重大历史变化,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飞跃,这些都将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1.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会计学会与会计制度管理司就着手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在1989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在上海金山举行了第一次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围绕中国会计准则的体系展开了热烈讨论,掀开了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新的一页。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于1992年底颁布了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各行为的会计制度,并从那时起进入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布。 围绕中国会计准则,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我国会计准则性质与内容,会计准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订会计准则的思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等。尽管我们遇到了许多现实难题,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但它毕竟标着我国会计规范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1990年度,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从而使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开创性的历史阶段;随后,又在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二家证券交易所。从那时起,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并使会计研究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向国际会计研究的方向靠拢。 股票市场引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其中涉及信息使用人,披露方式与内容,信息揭示的规范化等。从信息使用人而言,我国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对国家的各级权力机构,许多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信息上主要受这一利益的驱动,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为。从信息披露方式与内容上看,由于我们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模式,出现了与我国现实不相符的状况。例如,在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出台以前,许多上市公司对于要求编制这一报表感到困难很大,又无规范可循,现实问题不少。总而言之,股票市场的规范集中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尽管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但它为我国会计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从规范化向实证方向的转化,就归功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所提供的素材。所有这些现实问题不仅激发了国内会计界人士研究的巨大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国外会计界的极大关注。许多国际知名会计专家教授将会计研究转向了中国的股票市场,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会计实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具体表现在: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重组合,资产的重组,股份合作制的兴起,金融信息产业的出现等,都给会计理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已是当今国际会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例如,金融工具、合并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市场,以及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耿业道德等。所有这些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正迅速走向世界,我们与国际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 1995年,中国会计教授会在上海成立,召开了第一届年会,以后又相继在上第、厦门、北京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届年会。世界许多会计界权威人士都参加了这些年会,使我国会计研究与世界各国有了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已受到世界注目。 会计学论文:目前中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多环节征税、多层次调节经济为标志的现行税制,使税务机关正常征管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税法体系中的24个税种,几乎覆盖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所有环节,对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税收会计核算的工作量约占会计工作总量的1/3.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企业税收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缴的准确性,也制约着税收征管效率。因为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税收会计核算差错率高,税务机关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申报资料分析和现场稽查。从企业内部管理的层面分析,频繁的计税失误,不仅要补缴应纳的税款,还要承担滞纳金及罚款,增加了企业经营资金的意外支出。进一步完善税收会计核算,是加强税收征管和企业会计管理的双重课题。 (一)现状及问题。 1.税收征管与会计核算管理不同步。新税制的实施,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原来规定的核算内容。尤其是目前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并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角色的互换,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复杂化。新税制实施之初,增值税作为价外税的会计处理首次施行。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对期初存货处理、含税收入还原、视同销售行为的计税等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悉,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负增值”及低申报问题的大量出现,税收政策又作了相应的改变,国税机关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适当缩小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范围,迫使企业不断改变税收会计核算方式。加之税务人员对稽查后调账辅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列支出项目、确定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后,没有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繁杂工作量,只补税罚款了事。一部分企业税收会计核算呈现无序状态。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原来税法规定的内容难以满足新的经济情况。如旧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所得税的退还财务制度规定冲减退还当年的应交所得税等,税法却对此没有规定。 2.缺乏统一规范的核算文本。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先于税制改革制定的,对税收会计核算要求只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相继颁布的新税种,又只是各个税种相互独立地列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人员难以从统一的文本中系统了解和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在税款计缴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如工业企业在材料购进环节,既要确定购进环节的增值税及原材料成本,又要对应征消费税的产品计算出税法规定的外购环节允许扣除的消费税。由于消费税不是对所有企业普遍征收的税种,经常造成计税失误。虽然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人员的最起码要求,但要求企业所有的会计人员都精通税法,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3.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目前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是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培训、发证及考核。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硬性监督。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7条规定了“企业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对已建立账簿而核算混乱的,仍无法作出规范性的处罚。更何况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遵循的是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其解释权不在税务机关。只通过一般性的税法宣传和公示公告,无法使企业会计人员系统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而税务机关办班培训又受收费标准和纳税人的承担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客观上影响了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税收会计核算技能的提高。 4.缺乏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税收,对国家来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纳税人来说,是必须承担的经济成本。税务机关能否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纳税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行为主体,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往往对税收的征收管理进行直接干预,使税务机关的执法活动偏离法治轨道,也影响到纳税人的经济利益。 (二)对策思路。 1.税收政策的变动应充分考虑到税收会计核算变更可能带来的后果。新的增值税实施以后,税收与成本收入直接分别核算,计税方式更加科学。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后,在认定审查期间停销或停购待票(增值税专用发票),致使企业经营间歇性中断;也有的企业为减少税收负担而采用虚假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税种设计和征管工作中充分予以重视。 2.应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规范和设立注册税务师协会。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税种所涉及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统一汇编成权威和规范的文本,作为会计教学与培训的必备教材或操作指导用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另外,还应制定约束企业税务会计行为的条例或规定,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3.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稽查后的调账管理。在征管工作中,税务机关应根据税前列支项目调整和稽查补退税款所发生的企业应纳税额变化,将调账指导与监督工作纳入征管程序。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新税种凡涉及会计核算方式改变的,应同步开发出与之配套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针对当前税收会计核算比较混乱的情况,税法制定权威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约束范围和处罚措施,使税收会计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4.建立税务会计需加强人才方面的培养。如果说税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那么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税务、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首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1)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与“税务会计”相关的课程,培养具有较深会计理论、税收理论及法律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2)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的机会,以使企业税务会计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规定和征管制度。(3)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5.建立税务会计需加强法治建设。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企业会计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违法的情况下为企业制定出最佳的纳税方案上。这便对企业管理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规定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行要求税务会计作出违法行为,从而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实现税收的法治化,其核心在于制约税务机关权力,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权的运作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中。这不仅可以防止税务机关可能出现的权力腐败,而且可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因税务机关的滥用权力和越权行事而遭受损害。只有将税务机关的权力纳入法制规则的有效制约之中,税收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实现。 税收法治化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我国现代税收会计学科的灵魂和方向。 会计学论文:高级会计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会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级会计学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出现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到目前为止,有关高级会计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高级会计学的理论问题仍是空白。我们认为,既然高级会计学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体系中,就有必要首先回答这类问题。本文拟就此谈谈我们的意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高级会计的定义 高级会计学是以高级会计为研究对象的,要对高级会计学有一个清晰、总括的认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那么什么是高级会计呢?它究竟高在哪里?与一般意义的财务会计有何区别?另外,高级会计指的只是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融管理会计为一体的广义高级会计?这些问题在研究高级会计学时已无法回避。下面我们先将我国学术界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列示与比较,然后再在探讨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一)我国理论界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级会计即为高级财务会计,也有的学者认为高级会计一词难以捉摸、不好解释,因而将其界定为"特种会计"或"特种业务会计"。我国现已出版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对高级会计进行的解释都比较含糊,如: 1.“本书(指《高级财务会计》承 接《中级财务会计》一书的内容,对一些专门的会计领域,也是比较深奥的会计课题展开论述”(见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简述的内容为公司会计(含股东权益会计、所得税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和租赁会计。 2.“中级财务会计限于论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即通用的课题;高级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上述各种专题(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出现的股票上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清算、集团公司、跨国经营等经济活动---本文作者加),对有关问题加以阐述”(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阐述的内容为不同组织形式有特色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特殊的财务报告、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和一些特殊的财务会计专题 (包括寄售与分期收款销售、 租赁、房地产、退休金、所得税、期货交易、外币业务、外币报表换算以及公司的重整、改组与破产清算)。 3.“企业特种会计是指企业一般会计业务以外的特殊业务会计.本书所论述的企业特种会计问题可分为三类:(1)特殊的财务报告问题。如控股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分店经营时的汇编财务报表,有海外分支店和子公司时的外币报表折算,以及通货膨胀情形下对财务报表数据上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消除和和调整。(2)企业会计中比较特殊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如分店经营,合伙会计,外币交易会计,分期收款,专营权及寄代销业务会计,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等。(3)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等特殊情况下的会计问题。如企业破产、解散和清算,以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等”(见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企业特种会计》前言)。该书还认为,由于国外的高级会计还包括非企业会计的内容,因此将该书定名为高级会计学是不大恰当的。 4.“这种研究、应用和修正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创建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亦指高级会计学--本文作者加),用核算和监督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经济业务’,向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提供更为真实有用和相关经济信息的会计学科,我们称其为高级财务会计”(见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学》导论)。 此外,我们还参阅过由谢诗芬主编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向泽生主编的《高级会计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但他们均未明确地界定过高级会计,而只是说高级财务会计学是"系统讲授财务会计中的高尖理论与方法 "(谢诗芬主编),"我们就财务会计中最核心的问题和经济改革出现的新业务、新问题编写了这本《高级会计学》"(向泽生主编)。 从上述不同论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这不仅表现在高级会计的范围上,即高级会计应否包括管理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内容,还表现在对 "特殊经济业务会计" 的认识方面,即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分野的标志是否就在于"一般"与"特殊",高级会计是否就是指特殊业务会计。 应当指出,高级会计一词源于英文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国外的会计教材体系中,有关这一概念的内容既有专门论著,也可散见于一般财务会计(即financial accounting)之中。但是,从我们见到的国外原文版教材中,很难找到对高级会计的定义性描述。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高级会计的界定也很笼统,一般将其解释为特种会计,认为高级会计主要是将会计原理运用在非一般会计事项方面,是对会计原理所作若干更深入的讨论与运用(参见台湾辅仁大学会计系高松教授所著《高等会计学》自序)。也有的学者更进一步说明,由于高级会计阐述的是一般财务会计不能包括的业务,所以其内容有的较难,有的则不难,不能将其全部归为复杂的业务事项(参见台湾政治大学郑丁旺教授所著《高级会计学》)。 由上述可以看出,对高级会计作出清晰、准确的界定,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通过深入的分析,从最基础的角度给高级会计下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 可以界定高级会计的外延,概括高级会计的本质特征、从概念这一基础环节奠定对高级会计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 2. 可以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将高级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尤其是与一般财务会计进行比较,以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高级会计、广义财务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学进行深入探讨。 3. 可以用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及建立在其上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在解决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难题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根据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我们倾向于将高级会计定义为:高级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开拓的一种会计,即利用财务会计的固有方法,对现有财务会计未包括的业务、或者需要深入进行论述的业务以及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还需要进行下列补充说明: 1.高级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系列,因为: (1)它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2)它也是以合法的会计凭证为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3)它也是依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并编制对外报表;(4)从本质上看它也是以记录经济业务为手段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的一种管理活动。总之,它在会计方法上与一般财务会计完全一致,也符合财务会计的一般特征。 2.高级会计与一般(中级)财务会计的分野主要表现在业务范围方面,即高级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有些是一般财务会计不包括,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主要是一些特殊经济业务和特殊经营方式企业的特殊会计事项。将这些业务单独归为一类,我们即可将企业单位经常、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与不经常、不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划分开来,将前者归为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而将后者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并将二者描述为财务会计中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样划分一般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能够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保持一致,也易于被广大会计界所接受。当然,在高级会计中还包括对一般财务会计内容需要深入论述的部分,但这些内容有一定深度,远非一般财务会计所能涉及。 3.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的区别还表现在对会计业务反映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 。高级会计反映的业务有些只发生于某一特定时期,且既可能发生于所有企业,也可能发生于部分企业,总之属于一般财务会计所不能完全包括的业务事项。将这样的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可以给一般财务会计以完整的外延范围,使其有更为完整、清晰的体系,也使高级会计在核算范围、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得以明确体现。 高级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上述高级会计业务的一门学科。它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是本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但从 现在的情况看,它的出现与发展,确实对一般财务会计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其结果是以专门对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表述的高级会计学弥补了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 二、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提示,一般财务会计的理论首先应当是四项会计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会计假定)和十二项一般原则;其次才是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密切相关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内容和行业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假设划定的框架内,以会计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指导会计业务实践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四项基本假设和十二项一般原则视为财务会计学的核心理论。会计理论界在以此为核心进行理论研究时,都将会计假设视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认为它是建立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同时,也都将会计原则视为会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即认为会计原则是在会计假设指导下控制会计实务、制定会计行为规范的信条。 众所周知的另一事实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会计界放弃了以会计假设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研究方式,代之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以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报表构成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本保全为核心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按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已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 现在的问题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以会计假设为核心与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何种关系,这已成了人们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以会计假设为核心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理论全系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范围是有区别的,两者的结构和包含的内容也不相同,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具有互相结合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支撑,其范围必然要受前提条件所制约,很难容纳超越其前提条件的内容;这样,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超越了前提条件的限定后,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就很难支撑下去了。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冲破了会计假设的限制,处于一种可以包括更加广阔范围的境地,因此,它也就能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发挥作用。实际上,美国会计界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从研究会计假设起步,而在环境发生变化后随即建立了一套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会计理论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只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作为基础性假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中也只承认继续经营、一致性、权责发生制三个基本会计假定,同样是使财务会计适应环境变化而对会计理论进行的必要修订。这也就是诸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事项中很少有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而多数属于特殊会计业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们的看法是: 由于受假设限定范围的制约,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会计理论体系只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应当是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有了更大范围的适应性,可以容纳高级会计,因而可以被视为整体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没有将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全盘否定,它们都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两套理论体系除存在外延大小的区别外,还有内涵丰富与否的差异,因此它们能够适应不同会计层次的要求而存在,并随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而变换自身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会计原则方面,后有专门说明)。 我们认为,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承认并认真探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会计理论的原始性,基础性环节上更为全面地认识会计理论,在完成会计工作的初步转轨、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指导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发挥作用;但是,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超越会计基本前提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以后,势必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增添一些新的会计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因此,我国会计界对高级会计业务的深入探讨,正是这种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财务会计学体系更加完整、健全。有鉴于此,我们想从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之间相互结合、互相转化的角度来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介于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衔接部有着非常丰富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应成为进行高级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会计假设松动,是高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此处的"松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有的客观条件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难以用原有的方式限制和解释;二是原有的条件为客观形势所限,被彻底否定。会计假设的松动只是会计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原有的会计前提条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的表现。我们可将会计假设的松动与形成的高级会计的各项业务结合起来说明: 1. 会计主体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产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由此形成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基金会计等特有的会计事项。 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设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即限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但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出现的会计业务已向这项假设提出了挑战。比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已处于了一种模糊状态;如果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大企业,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时,其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更加难以掌握;还有,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以基金为主体的单位和以各种基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如西方的基金单位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也很难用传统的会计主体理论予以清楚的说明。在此情况下,只是一般地说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主体不是同一概念、说会计主体会随情况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层次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的看法是,在当前情况下,会计主体假设已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实践促使会计这一假设有了松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超越该前提条件的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也可解释为分片报告)、基金会计等新的会计业务。我们应将这样的会计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2. 持续经营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有些企业难以持续经营而需要重组或解体,由此形成了企业清算、破产与重组的诸会计业务。 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不会进行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组织会计核算。但是,企业在未来的时期内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多种因素,也就是说,现代经济中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随时导致企业解散、重组或者破产。显而易见,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这种情况,都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综观国内外所有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都将企业解体、重组、破产作为必述的内容,其道理也在于此。我们的看法是,持续经营假设为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设定了前提条件,而这一假设的松动,亦即非持续经营而形成的会计业务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内容。 3. 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突破了以年度为核心的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 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等距的会计期间,为分期确定企业经营损益设定了前提条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会计分斯都是重要的,它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也是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但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也波及到了这一假设,从而形成了依赖这一假设不能解决的一些会计事项。比如,由于企业有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由此而形成了所得税费用的跨期摊配;由于只以会计年度为对外报告的期间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报表作用者的需要,由此而有了中期会计报告和以企业清算期为特殊报告期的特有报告事项;另外,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已使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难以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些业务都要求依据各类事项而确定出独特的损益确认期限,因此也就有了对期货、期汇等业务进行核算和报告的专门规定等。由此可知,超越常规,亦即等距期间前提条件的松动,也形成了一些一般财务会计难以容纳的会计业务,它们也是高级会计的内容。 4. 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由于存在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币值不稳而引发的物价变动由此形成了外币业务会计与物价变动会计。 众所周知,货币计量假设已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受到巨大震撼。会计要以货币为共同计量单位的含义已由同一企业拥有不同货币而转化为"记账本位币假设";货币的币值不变含义也由持续的物价变动而否定,陆续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种模式。在此情况下,记账本位币制度下的一种货币被另一种货币所计量的事实,已很难再用货币计量假设说明;而物价变动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又强烈地冲击着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原则,使会计界在痛定思痛之时不得不寻求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很明显,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使外币业务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成了现实的会计业务并由高级会计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与上述事项交错并生的会计业务。如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假变化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企业合并;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期货、期汇会计,等等。 有必要说明:对一般财务会计业务的解释还应依赖于四项会计假设,我们是在承认会计假设存在的前提下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划分一般财务会计与高级会计的最基本标志在于其是否在四项假设的限定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的会计业务属于一般财务会计的内容,超过设定范围的则应将其视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中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第六条指出"编制财务报表要以某些会计假定为基础。因为承认和使用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对它们作特别说明。但若不遵守这些假定,则必须予以揭示,并说明其理由"。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23条中指出:"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是根据企业是一个经营中的实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的假定,从而,是在假定企业既不打算也没有必要实行清算或大大裁减经营规模。如果有这样的打算和必要,财务报表就可能必须按照不同的基础编制,然而要是那样做,就应当说明所采用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使用会计假设,使用哪些会计假设,是有条件的;如果全面承认四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只能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而由于高级会计脱离的四项假设全面限定的范围,因此也就需要单设学科,专门阐述了。 (三)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使新会计业务有了固定的处理地方式,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学单独成科。 会计原则的强化,是指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而更进一步发挥了它原有的作用,将其指导思想式的信条贯穿于新的经济业务之中;会计原则的延伸则是指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将其适用基础扩大范围,从而又在会计处理方面产生了新的效应。 在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原则与会计假设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理论界曾为之作过探讨,诸如哪些原则与哪些假设相关,哪些假设的延伸形成了哪些原则,等等。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在原有会计假设发生变化后,与之相关的会计原则是否仍在发挥作用。我们的看法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会计原则的作用不仅没有随之而削弱,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它们的加强来自于弥补会计假设变动后出现的理论空缺的需要,同时也是促成高级会计业务真正成为财务会计处理惯例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高级会计学的形成与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我们从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到,原有的会计准则(或指四项会计假设之外的会计信条)被归纳为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判别依据,即在会计假设发生变化的同时它们非但没有发生依附性的变化,反而在新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肯定与发展。这也应是对上述理论的证明。我们在此以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内容为基础,将与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有关的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1. 相关性原则。当会计资料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时,会计资料就有了相关性,因此也就要求会计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外报出。我们认为,下面的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来说是相关的:企业合并和破产清算方面的资料;新出现的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企业融资租入资产(未取得其实际产权)的实际利益与风险的转移;企业形成集团化经营后,非法人实体的经济实体的结合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企业在用两种以上货币进行业务经营时发生的外币业务,等等。所有这些业务必须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予以会计处理并适时报出。可以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相关性原则的作用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也正因为如此,高级会计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 重要性原则。如果某种会计资料的省略或发生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则该种会计资料就具有重要性。据此可知,企业集团的综合会计资料是重要的,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较大的业务信息也是重要的,租赁资产的特有利益、风险转移信息是重要的,披露企业年度报告以外的中期信息、分部信息也是重要的,等等。因此,对外报告出合并会计报表、中期报告、分部报告,报告有关期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对融资租赁事项采用特殊原则记录和报告,以及以特有的方式报告企业有关合并、解体清算的会计信息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有这些,都在促使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采取积极措施、运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并反映上述有用信息,这就使高级会计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有了内在动力。 3. 如实反映原则。如实反映原则要求会计如实反映理当反映的经济事项,它也要求在财务资料遇到不足以如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时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对有的事项可以不予反映(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对一些事项则应予以确认但应揭示其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着差错的风险。这条原则要求企业即使面对确认、计量方面的风险,也必须反映一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高级会计需反映的业务事项有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在处理方法和披露方式上不断创新。 4.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不仅要求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报表可以相互比较,也要求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能够相互比较。为此,它要求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采用相对稳定的会计政策,并在会计政策变化时揭示出变化的原因和对当期会计资料的影响。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如实反映原则还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方面进行历史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比较。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可比性原则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延伸的突出表现。成本与市价比较不仅存在于对企业期末存货的计价方面,而且还是资产评估,企业合并、兼并等会计处理的基础。从高级会计的角度来看,物价变动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合并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外币业务汇总损益的确认与计量,期货、期汇交易的盈亏确认等,都和这一原则的延伸有关。从另一角度看,会计处理方法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一致性,要求会计界逐步统一已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正是在这种要求和制约之下,才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会计处理惯例,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基本内容和现有体系。我们还认为,可比性原则的延伸为计算由于物价、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或潜在损益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这也是高级会计学建立、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5. 审慎原则。审慎原则的核心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事件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抬高资产和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应当说,新的经济环境又对这条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这条原则要与中立性和可靠性原则相结合,不仅要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还要按照谨慎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形成的利得和收益。这就要求会计面对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业务,或者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经济业务,采用特殊的确认、计量方法,即各种损益虽然没有最终形成,但却要进行提前确认的业务事项。比如:外币业务的汇兑损益,期货交易损益,物价变动时期的特殊报表,等等。事实上,国际会计界通行的以市价(而不是成本与市价孰低)作为外币项目的计价标准,及时确认外币交易的汇兑损益就是这条原则延伸和修正的体现。从理论上分析,除一般财务会计的加速折旧、提取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按成本法核算长期投资时价值永久性下跌等关于损失和费用的确定方式之外,有很多预先确认损益的事项已体现于高级会计之中,它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又一组成部分。 6. 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虽未列于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之中,但它在会计处理中,尤其是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损益时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我国会计界将它作为会计核算中计量和确认的重要原则加以阐述。我们认为,这条原则在新的环境下又有所发展,比如,套期保值的期汇、期货事项与被套期保值事项的配比,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额之间差额的跨期配比,以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时数据的跨期配比,等等。可以说,上述难题的最终处理依据的是配比原则,各种新的处理方法的形成及其不断完善,则是配比原则的强化和发展。 7.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如果会计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经济事项,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考虑它们的法律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实质性的内容超过了外在形式的限制,那么会计应以实质性内容为依据进行记录和报告。从现行高级会计学的各个版本看,有很多内容与这条原则有关。比如,企业购受股权益后的各法人主体与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会计报表内容的不一致;合并会计报表报出的销售收入额与法律上认可的集团各企业的销售收入汇总额不一致;融资租赁资产被承租方确认为资产核算有悖于资产所有权转移的要求;一般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其与其相近的期货合约价值,并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的条件,却也要作为表内事项反映,等等。这些事项都是当前会计界最棘手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原则则是实质重于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系列会计业务同样构成了高级会计的主要内容。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上述诸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在高级会计各业务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理应被视为高级会计学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还应指出,现阶段的会计原则(指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的会计原则)已与早期的会计原则(会计理论框架建立之前的会计原则)有了极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在会计原则方面的反映,而正是这种变化弥补了四项会计假设松动产生的理论空缺,形成了一种的新的理论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述的高级会计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延伸,高级会计学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学问,它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了财务会计学完整体系。 三、高级会计学的研究范围 根据前面所述高级会计的定义,我们认为高级会计学的研究的范围应是一些中级财务会计学一般不涉及或者需要深入论述的"特殊会计业务"。结合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将这些特殊会计业务按一定标准归为不同类别,分别作些说明,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围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和对象化。 (一)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 一般财务会计学多是只论述以一个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业务,具有会计主体单一化的特点。而高级会计学则注重论述由于会计主体假设松动而产生的多层次、多系列的会计主体及其业务。这样的业务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会计,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内部转移价格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也可以包括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中的基金会计。 这样归类首先说明的是,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有很多超越一般财务会计的特殊业务,需要高级会计予以处理与解释,例如总部、分部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各分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往来业务等;其次进一步提示的是,在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会计业务中,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一般是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讲述的,而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主体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会计业务,应当属于高级会计学的内容。我们认为,将高级会计的业务范围作如此划分,既有利于高级会计业务的具体实施,也有利于对高级会计学的深入研究。 还有必要指出,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大都将非盈利组织会计纳入高级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从我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认为作为与盈利组织会计平行的另一大类会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还是单独设置、作为中级会计学中的一门独立课程较好,因为这样处理易于为我国会计界所接受,有利于指导我国预算会计的业务实践。 (二)仅在某类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会计业务 实践中有些业务,如期货、期汇、外币和租赁业务,仅在某些企业中发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按照中级、高级会计分开的原则,将此类超越一般财务会计内容的特殊业务归为高级会计学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认为,进行这样的划分,着眼点在于一般财务会计学主要是讲述所有企业普遍存在、且内容相对稳定的会计事项,这样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更加整齐、规范,易于深入论述,便于从具体业务中推导和归纳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对企业因经营上需要而从事的非一般会计业务,也就是较有特色的会计业务,就有必要另设课程,分开阐述了。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很多版本并未将这样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而是将其归为中级财务会计学(如租凭业务和一般外币业务),或者是归为国际会计学(如期汇会计)。 有的内容则在会计学教材中很少见到(如期货合约会计)。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首先要着眼于我国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商品期货业务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已经有所涉及,外币业务在大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更是普遍存在,租赁业务在国内业务中发展也很快,所有这些都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实践中已经或正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业务,对此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完全由传统的财务会计来承担实在是“力不胜任”,很难满足客观需要,而将其列入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我们认为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尽管在我国现阶段有些业务还没有开展,如期汇业务,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会计处理也只处于探讨的阶段,但随着人民币经常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开展和资本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试行,对期汇会计进行深入的论述已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认为将这样的内容写在我国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也是非常适宜的。 (三)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 此处所说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是专指诸如企业解体、破产清算时,企业合并和改组时,或者是社会发生较大的物价变动时产生的会计业务。这类业务的特征是,虽然企业清算只是个别企业的事情,但应将这种业务在会计期间上特殊看待,即将清算的起止日期专门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期间处理;而物价变动虽涉及的企业多、范围广,但在会计处理上还有"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资料"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之分,因此也应紧紧抓住其在时期方面的特征,将其划分为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总之,此类业务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处理此类业务"时期"概念特别重要。这也可以看成是会计环境在时间上的表现。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一般都包括企业清算方面的内容,而通货膨胀会计则多见于国际会计学教材体系内。我们认为,国外高级会计学与国际会计学有很多相互穿插、重复阐述的内容,而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的有关内容时,应当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适合我国的实际;根据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再次归类,将通货膨胀会计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比较妥当。 (四)与特种经营方式企业紧密相关的特有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种经营方式企业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同时也包括合伙经营企业和合资经营企业,这类企业的特有会计业务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在组建和经营期间的信息披露和中期报告,也应包括合伙企业会计和合资企业会计在股东权益方面的特有内容。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关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见诸于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报表及其注释、与每股净收益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部分,也有一些内容由于与公司董事会报告中的财务问题有关,因而在财务报告中一并予以说明。但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我国的高级会计学应当把阐述的重点同时侧重于公司组建时的信息披露和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突出我国股票上市公司的特色。 (五)一些特殊经营行业的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殊经营行业并不是我国一般提及的工业、商业等,而是指诸如租赁公司、期货公司及与之相类似的经纪人公司等在业务经营上有独特之处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我国的会计制度尚未深入涉及,其业务处理也较为复杂。但由于这样的会计业务与承租企业、期货投资企业等的会计业务相对应而存在,双方有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将其纳入高级会计学的内容,分散在各对应事项的章节中加以阐述。 四、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按上述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建立的高级会计学涉及领域较广,而且难度很大,因此,确定或者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处不准备对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统的论述,只想就在研究高级会计、选用研究方法时应考虑的问题作些分析。 (一)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起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由于高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或高层次的研讨班中开设的课程,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二者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紧密衔接。 按上述要求,高级会计学所述内容既要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区别,又要对其进行补充深化,使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这一点不仅要表现在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设置上,也要体现于各章节的具体内容之中。比如,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按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范围更为广泛的例题演示等。 (二)以各个有特色的会计业务为核心,进行专题研究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不同,高级会计学的体系是由一系列专题组成的。在对每一专题进行探讨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问题一经提出,就要尽可能将其交待清楚,既不回避难点,又不故弄玄虚;如果所阐述的问题会涉及另外的会计业务,如期货投资企业与期货经纪公司、租赁业务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则尽量在说清一个方面问题的同时也把另一方面的相关内容介绍清楚;对一些内容相近但又有区别的会计业务,如期货业务与期汇业务、企业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等,则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相同与相异两个方面说清理论、探讨实际业务处理中的特殊之处。 (三)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重视业务分析和实例演示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比,高级会计学在理论阐述与应用业务举例之间的关系结合方面也有其特色。众所周知,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大都集中于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解释,各会计要素的说明,以及对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理论部分相对集中(集中在教材的第一章和各章中的第一节),实务部分大都在以后各章、各节中说明,理论阐述与处理方法演示界限分明的结构体系。但是,高级会计学不仅有着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各个专题中还有其各自的基础理论和与专各题事项相关的会计理论、特有处理方式等。可以说,高级会计学中各专题的内容在与之相关的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有理论上的独特之处,也有与其实际业务联系紧密的、各具特色的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等,这样各个专题就形成了一个个与共同理论大相径庭的专门系列。为此,恰当处理高级会计学各专题中理论阐述与业务处理之间关系非常重要,而以业务分析为中心,侧重于实例演示应是正确的选择。 (四)进行多方位比较,坚持"洋为中用",着重分析我国的实际问题 这里讲的"多方位比较",主要是进行国外经济法规、国际会计准则、国外的其他习惯性做法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认清各个专题的规律性和已取得共识问题的处理程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异同及其原因。"洋为中用"强调将国外的做法加以介绍,并在基础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尽可能吸收国外方法的优点,经过"嫁接"为我所用。按此要求,我国的高级会计学不应是国外教材的编译本,而是经过加工、处理后,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应当在进行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不大的业务,主要按我国的法规、制度要求解释; (2)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较大的业务,在阐述基本做法的同时进行国内国的比较说明; (3) 尽量按我国现行财会法规的要求设置、使用各个会计科目;按我国会计人员的习惯使用会计术语,使内容易读易懂; (4) 对一些与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结合紧密、且我国急需引进的业务处理方式,要说透说细,并要深入、全面地阐述关于实施这方面会计业务的看法。 以上只是我们在研究高级会计学时遇到问题的一些想法,在此提出意在"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同行们共同关心,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恳请各位同行对文中的不妥之处批评指正。 会计学论文:我国会计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剧了会计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大批新兴的和边缘的会计学科,使得现有的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明显地不适应会计学科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新构建我国科学的会计学科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引进或学习前苏联会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其特点是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以会计核算为重点来确定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这一时期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原理、部门会计学、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经济活动分析。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业部门为标志设置学科,各学科内容重复;各门会计学科大多是对财会制度的解释和说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风起云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既注重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同时也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 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如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审计学、西方会计学、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学、会计史及会计理论等学科,开始摆脱按国民经济部门设置会计学科的思想,按照会计科学的内在规律和研究内容分设学科,突破了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在会计内容、职能及特殊领域的拓展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如出现了社会会计学(宏观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预测决策会计、责任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股份公司会计、集团公司会计、联营会计、中外合资会计等。它们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惯例接轨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注重核算,不注重管理;只注重方法研究,忽视理论探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界对会计这门科学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对会计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会计学科属于经济管理学科;建立了一批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发展潜力的会计边缘交叉学科,如会计经济学、会计伦理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学研究方法理论已初见成果,西方实证会计方法也引入我国并得到运用。 二、重新构建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原则 (一)应有利于反映会计学发展的水平并揭示其发展方向 会计学科体系由传统会计学科体系向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会计学科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会计学科门类由少到多、会计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由内容各自独立到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复的过程。对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就是为了对会计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并对其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分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应有利于正确处理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当前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各门学科都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和范围,由此也造成了学科界限不清、内容重复的现象。对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就是要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更趋合理的同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更趋明晰。哪些内容应属于会计学科的范畴,应根据会计学科本身研究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领域来确定。有的学科虽然与会计具有紧密的依存关系,但其研究的对象、完成的任务和目的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或完全不同,这样的学科就不应属于会计学科。 (三)应有利于促进和指导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 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会计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直接的。这是因为各种会计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各门会计课程。会计学科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在内容、对象和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区别在于:会计学科体系取决于会计学研究的对象,会计课程体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学科体系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的特点,会计课程体系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总之,会计学科体系是设置会计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有了完善的会计学科体系,才能有完善的会计课程体系,从而也才有高水平的会计教育和优秀的会计人才。 三、重新构建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设想 (一)会计学界对会计学科体系构建的几种主要观点 1989年末,郭道扬教授主编的《会计百科全书》,将会计学科划分为会计发展史、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税收会计、金融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等21类。1990年侯文铿教授主编的《会计辞海》,将会计学科划分为基础性会计、生产部门会计、流通部门会计、服务部门会计、其他专业性会计、检验性会计、技术性会计、研究性会计共8大类41门学科。1994年于玉林教授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词典》,将会计学科分为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专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共5大类144门学科。基础性学科又分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职能性学科又分企业会计职能学科、社会会计职能学科;部门性学科又分第一产业部门学科、第二产业部门学科、第三产业部门学科;专门性学科有税务会计、会计法学、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会计;综合性学科有成本会计、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于玉林教授在《大会计学概论》中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还可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事业会计学科、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人本会计学科、会计专门学科、综合会计学科等7类。还有的学者将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核算学科、会计分析学科、会计管理学科、会计实践学科。有的则将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两大类,基础学科包括初级会计学、会计理论、会计史等,分支学科包括宏观会计学、微观会计学两类。 上述对会计学科的各种分类,既是会计学术界对建立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不同阶段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水平。它不仅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会计模式,打破了按行业分学科的会计学科体系,体现了理论发展的继承性,而且较好地将西方发锕?业奈拿鞒晒?胛夜?导氏嘟岷希?朔?酥贫燃铀得鞯穆壑ば问剑??备?幼⒅鼗峒评砺鄣难芯俊5?牵?鲜龈髦址掷喽曰峒蒲э剖欠癜?ú莆窆芾砗蜕蠹蒲г虼嬖诤艽蟮姆制纭4送猓??泊嬖谝欢ǖ娜毕荩?从捎谝陨戏掷嗷?旧鲜前醋酆戏掷喾绞浇?械模?衙饣岢鱿趾?悄谌莶蝗?妗⒂械难э品衷谀骋焕嗪苊闱康任侍狻? (二)重新构建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的设想 完全合乎逻辑、十分周全地进行学科分类是困难的。于玉林教授在《大会计学概论》中指出:“在会计学科体系中,某些相同性质的会计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形成类学科(学科群);不同类别及其所属的会计学科形成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科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会计学科类别划分的科学性;类学科中学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研究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科类别的划分及其科学性。从会计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首先,会计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是划分学科类别的客观依据;其次,会计学科类别划分与会计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分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会计学科类别划分是不同的;第三,会计学科类别划分应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应涵盖当前会计学科的全部内容,既应避免重复,又应避免遗漏,既能容纳中西方比较成熟的会计学科,又能充分反映会计新学科。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重新构建我国现代会计学科体系提出如下设想: (1)按会计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特殊领域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 会计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会计方法学科、会计教育学科、会计史学科。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又包括会计核算原理、电算化会计;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方法学科包括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等;会计教育学科包括会计教育学、会计人才学等;会计史学科包括中西方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 企业会计学科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证券公司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科研单位会计、军队会计、社团会计等。 特殊领域会计学科包括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会计、期货会计、清算会计、遗产会计、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综合性会计学科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计、咨询会计等。 (2)按会计学科的形成过程分类,可分为传统会计学科、引进会计学科、新兴会计学科。传统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引进会计学科包括电算化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哲学、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方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 (3)按会计学科研究的空间范围分类,可分为国际会计学科、国内会计学科。 (4)按会计学科本身的地位、作用分类,可分为重点学科、一般学科和新兴学科。 另外,财务管理学科、审计学科不应再作为会计学科。首先,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各有侧重。会计重在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核算与控制,而财务管理则重在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筹划与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内容和体系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不应再作为会计学科。其次,审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受托对会计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实质是外部或社会对会计的一种监督。它与会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也不应将其作为会计学科。 总之,会计学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分类也应是多角度、动态的、分层次的。当然,按会计学科研究对象分类是其中最重要的分类标志。 会计学论文:21世纪会计学十大难题 如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一样,会计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新的规律,从而使社会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科学的真正进步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难题。同样,卓有成效的会计研究也应从提出难题入手。攻克难题才能推动科学进步,为此,应该组织会计学家集中全力确定会计学的难题,从而组织力量有计划地攻关,推出具有里程碑价值的研究成果。 会计学的难题是什么?笔者为此进行了一次专家调查。按照中国会计教授会的会计教授名录,共发出200多份“关于会计学难题的专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发出后,很快收到许多回信。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教授回信指出:会计学难题除了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合并会计报表和外币业务会计这三大难题以外,还有: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与协调,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管理会计的规范化、职业化问题。 北京大学的闵庆全教授认为,会计学的难题为:①多式簿记问题;②会计的属性;③人力资源会计;④社会会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庆成教授回信指出,会计学的难题为:①知识经济和会计创新;②人力资源会计和人力资本权益会计;③环境会计;④衍生金融工具会计;⑤立足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 中南财经大学的易庭源教授回信说:“总结我50多年的研究,深感最难的问题,是如何把会计学改造为一门正确处理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新兴学科,使它成为企业总经理的军师……其实,我从四个方面改造会计的内容,应是通俗易懂、人所共知的,难就难在破除传统观念,特别是扬弃全世界通用‘等式说’借贷原理。” 山东经济学院的汪平教授寄来了他的《世纪之交中国会计学学术难题刍议》一文,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学学术难题大致有:现代会计理论结构研究;会计概念的经济学分析;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历史成本计价与其他计价方式;财务报表的改进;信息技术、金融市场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计学研究方法论。他在文章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走了一条与国际会计学发展迥异的道路,一是政治因素过多地浸入会计问题的研究之中,二是政策性解释替代了严谨的理论分析。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学界表面繁荣之下所掩盖的是学术规范的欠缺与理论贫血症的不断加剧。1993年的宏观会计改革为我国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然而,回顾几年来的会计学研究历程,除了一些小规模的、明显有仿效性的实证研究之外,重大的理论突破仍然付之阙如。” 厦门大学的常勋教授寄来了他的新著《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作为对调查问卷的回答。他在序言中写道:“从80年代起,‘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和‘物价变动(通货膨胀)会计 ’就被认为是财务会计的三大难题。由于它们的国际差异与协调化趋势倍受国际会计界的关注,也常称为国际会计三大难题。” 二、科学难题是科学进步的阶梯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难题是科学进步的阶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应集中一部分研究力量攻克难题。会计学的难题是推动会计学进步的阶梯。提出会计学问题,尤其是提出概念清晰的难题,更能对会计学的进步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会计学的难题往往孕育着新的会计理论,从而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并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会计学的难题就是会计研究领域的制高点,这样的难题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来加以界定。我认为会计学的难题应具有下列基本特征:①基础性:其作用在于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②关键性:其作用在于对某些问题取得重大突破;③深刻性:其作用在于能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或者说,具有里程碑的价值;④复杂性:其作用在于能从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中理清思路,摸出头绪;⑤前瞻性:其作用在于高瞻远瞩,预测未来,对一些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因素作出恰当的估量。由于上述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说,攻克会计学难题就意味着会计学的革命,意味着创新。 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及其“帕乔利时代”。实际上在此以前,会计的一套方法已反复试验了至少三百年之久。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在分享着帕乔利的成果。帕乔利的成果是否已经得到到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1982年美国会计学会以第18号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了时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伊尻雄治的论著《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向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统治了近500年之久的复式簿记提出了挑战。这就表明,复式簿记并不是记帐方法发展的顶峰,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客观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复式簿记会历史地和逻辑地扩展为三式簿记。 会计史家一般将1494年帕乔利《簿记论》的出版称为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第一次革命;将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称为第二次革命;将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产生称为第三次革命;而将7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会计(又称社会责任会计)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每一次革命其实都是会计理论的飞跃,是会计学难题的突破。 50年代以来,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会计的本质,有“管理工具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关于会计职能问题,有“反映论”、“反映和控制论”、“记录、管理、计划论”、“计量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和成本信息、分析预测及参与管理和决策”、“核算、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关于会计对象问题,有“过程和财产论”、“资金运动率”、“经济活动价值量论”,“经济信息运动论”;关于会计属性问题,有“上层建设论”、“两重性论”、“生产力论”。 此刻,我们正站在迈向21世纪的门坎边。迅速普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已被应用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上,使会计信息可以迅速、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未来的会计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影响会计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实务的无序状态。 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教授概括了财务会计发展的十大趋势。认为财务会计正面临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从重可靠性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从历史成本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从主体信息到主体与有关信息并重;从有形资产到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从货币计量到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从绝对值信息揭示到绝对值与相对值信息揭示并重;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将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探索全新的会计学难题。 三、21世纪会计学十大难题 会计究竟是什么?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流行观点是把会计视为一种艺术。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1953年8月发表的第1号“会计名词公报”(atb no.1)写道:“会计是对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方面进行确认、记录、分类、汇总、报告和解释的一种艺术。”公报还说:“艺术有一部分是科学。但艺术还包括加到科学上的艺术家的技巧和经验。对会计来说,定义强调的是会计人员运用其知识,以解决特定问题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与能力。”这里的艺术家就是指会计信息处理的主体??会计师。 将会计称之为一门艺术,是由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同一企业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或由不同的会计师进行计量,所产生的结果往往不一致。尽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具有可证实性,但事实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使描述或计量的结果有相当的模糊性。 但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真实性、全面性、可比性、相关性、有用性和时效性,又决定了会计是强调精确的科学。尤其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 这就是说,会计具有科学和艺术的两面性,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精确性,又有模糊性。有人主张,要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根据要反映的会计对象提出的不同要求,宜粗则粗,宜细则细;对会计中的模糊现象,应当按模糊数学的规律和要求进行处理。 2、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会计的国际化,是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有所不同,导致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由于会计准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美国强调其国情而有条件地接受“国际惯例”,德国、法国则埋怨国际会计准则过于美国化。中国的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点。毫无疑问,会计要为本国经济服务,因此本国的会计准则应当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充分反映经济现实和经济事项的实质内容。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方法,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无国界,无所谓国家特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国家要求不同,经济法规不同,因此具有国家特色。至于如何体现特色,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从两者的内涵来看,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排斥的。可以说,过分强调国家化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化,而强调国际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国家化,其根本原因是由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会计的难题就在于,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关系。 3、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有:乱挤乱摊成本、费用;潜亏挂帐、虚盈实亏;虚假发奈 和原始凭证;截留或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设置多套帐;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经营者与管理者(所有者)获取会计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经营者为了追求小团体利益、粉饰业绩、谋求私利,有关部门为了局部利益而虚报浮夸,以及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管理不善,家底不清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强化监管和约束,同时要进一步改进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要建立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证系统。 4、合并财务报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公开要求对以前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当时的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touche ross co.)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十个问题,其答案均有待进一步探讨。这十个问题有:①在什么限度内将不同类的、国外的或具有特别风险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或两者兼有)包括在合并报表中?尤其是,如果把金融子公司排除在合并报表之外,会形成在资产负债表外筹措资金的可能。②在什么条件下,汇编财务报表会比合并财务报表更为可取?③是不是公司间所有交易都要抵销(即在合并中抵销)?即使各方之间关系稀疏、不可控制,而且这些交换从经济上考察是合理的。④为什么在母公司出售其对被投资公司的一部分投资时会导致损益?而当被投资公司出售其部分股份时,会引起投资公司权益的同比例变动?⑤在什么条件下单独编制或在合并财务报表之外再编制并公布母公司的财务报表,才是合理的?⑥怎样记录由受控的子公司发放的股票股利?⑦按法定股权的比例抵销公司间利润在经济上有没有雄辩的理由?⑧会计确认应否与某些州不承认权益法会计的法律保持一致?从而,应否对权益法基础的留存收益中进行的股利分派加以限制?⑨在子公司单独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将母公司的某些费用“下达”,计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合适?⑩如果子公司中的少数股权实际上都是外发的不可兑换优先股,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相应的优先股股利应否列为利息费用? 5、外币折算在外汇交易的会计处理,存在着功能货币选择、折算汇率选择的问题;在外币购销会计处理中,存在着单一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的;争论在对应否确认未实现汇兑损益的问题上,存在着当期确认法与递延法的争论;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合并要求之间,存在着两难选择;在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的问题上,存在着两大矛盾;在国际通货膨胀影响的消除问题上,存在着“先消除后折算”还是“先折算后消除”的争论。 6、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基本的金融工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早已在报表中确认和揭示。而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权、期货、互换、远期合约、票据发行便利、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仍被认为是“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当前财务会计所面临的难题不是传统的金融工具,而是衍生的新金融工具。”“由于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此,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有时需摊销确认,即再确认。在金融工具中,除持有到期的长期债券可按摊余成本计量外,基他的计量都需要使用现行会计模式所很少使用”公允价值“。但新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类别都可能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加以,确认如果需要确认,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价值去计量。”“目前,企业所操作的创新金融工具,基本上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风险,即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影响了他们的正确,决策实际上损害了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报告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重大问题,其紧迫性不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报告物价变动信息。” 7、物价变动会计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动援了币值稳定的会计基础假设,导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失实,从而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转的真实图景。 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是指对整个会计计量结构的改造,有三种会计处理模式:①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模式;②现时成本/名义购买力模式;③现时成本/不变购买力模式。 对物价变动的反映基本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一般购买力表示财务资料,称为一般购买力法;另一种办法是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来确认资产的个别价格的变动,这可称之为现行成本法。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是资本保持理论,即:只有在保持资本完整无缺之后,才能确认收益。在物价上涨时期,必须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才能判断资本保持的程度。 各国会计准则在是否仍以历史成本报表为基本财务报表,以及在披露物价变动影响时是采用重编完整的报表还是仅提供部分补充资料等方面,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 8、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裘宗舜教授认为:“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届时,无形资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面临的难题是:企业自创商誉能不能确认入帐。赞同者认为,外购商誉可以确认入帐,根本一致性原则,自创商誉也应评估入帐;反对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资产的价值以交换价值为基础,自创商誉不存在交易行为,价值评估可能存在任意性,不应把会计报表降低到广告水平,企求起轰动效应。” 葛家澍教授指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它既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确定,又可以通过股票市价总额(如果是上市公司)与其重估价后的净资产进行对比来确定。”“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首先是实现原则,其次是权责发生制原则,最后是信息的可靠性质量要求和谨慎原则。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 9、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旨在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分析企业自身所处的地位,从而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重视数量,而且更重视“信息导向”,通过一系列战略性业绩指标来帮助决策者了解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地位、状况、包括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市场份额等。为此,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竞争者会计”、“相对成本动态分析”、“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等技术方法,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地位。然而,战略管理会计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何形成有机的体系和有效的机制,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工作。 10、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以盎格鲁??撒克逊会计原则为基础,优先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欧洲大陆则是稳健性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为寻求完善会计准则的共同之处,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了非正式的机构,讨论有关会计准则制定中的问题。1993年,他们邀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参加讨论,通常简称g4+1.在g4+1的成员中,可比(协调化)的内容只有资金报表/现金流量表、租赁、备抵和或有事项、非常性项目,而需要进一步协调的有:联营企业投资、中期报告、中止经营、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概念框架、退休金和其他退休福利、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综合收益、每股盈余、短期投资、分部报告、会计变更、商誉,而错误、利息资本化和研究与开发费用等,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会计研究的创新,关键在于选题的创新。选题是否有创意,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难题,瞄准了高峰。会计研究的方法当然很重要,但是大可不必热衷于此,对规范研究和证实研究等问题争论不休,或者厚此薄彼,徒耗精力。其实,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各有优劣,完全可以互补。 一篇文章难以穷尽所有的会计难题。所谓十大难题,只是种种难题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本文的引言中,已经列举了许多会计学教授提出的难题,例如:会计控制功能的实施;收购兼并与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质量成本问题;会计预测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虚拟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电算处理中心2000年问题等。还有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与计量,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会计学难题。 会计学论文:开展会计学术讨论推进会计理论研究 (一)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会计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大家认识到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能否如实反映,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能否提高,作用能否有效发挥,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能否正常运行的大问题。在讨论中,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阐明自己的观点。 有的同志认为,必须建立严密的多层次过滤式的责任保证系统,包括法人代表责任保证系统、总会计师责任保证系统、会计人员责任保证系统、注册会计师责任保证系统和社会职能部门的责任保证系统。只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有的同志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严把市场“进入”关;(2)实行会计委派制,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身份;(3)实行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提高财务资料的透明度;(4)实行严格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5)加快会计工作执法力度,做好监管工作;(6)扎实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加速会计电算化进程,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及时性。 有的同志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后说,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抓住以下三个方面:(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2)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3)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4)强化契约关系,以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在讨论中较多的同志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并非完全是会计人员的责任,而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和我国周前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以及客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许多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出于某种追求,往往粉饰其业绩;而各相关利益集团出于各自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使得虚假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市场。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应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并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奏效。有的同志还谈到西方发达国家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我国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采取长期治理、综合治理、分阶段治理的方针。就会计工作本身来说,首先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法规和监督体系,依靠扎实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关于改进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界对改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试行会计委派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大家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有些同志认为,会计委派制与现行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矛盾,而且会计人员实行委派以后,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以只能起治标作用,不能整治根本;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万全之策。 有的同志认为,如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未尝不可,但对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形成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有的同志认为,改进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既要面对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会计工作中出现混乱状况的严峻现实,又要适应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妨一方面改进现有总会计师制度,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的财务总监制度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创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做法上,把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定位在集中精力协助企业负责人当好家理好财,成为企业负责人的得力助手;而把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定位在代表所有者依法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不参与经营管理,形成约束机制。目前有些地方以委派财务总监取代了总会计师,领导企业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这是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必然难以对企业经营者实施监督,难以发挥财务总监应有的作用。 在讨论中不少同志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与贯彻《会计法》结合起来;因为这是从企业外部对一个单位的遵纪守法所进行的会计监督,内外结合,更能使会计法治和会计工作秩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关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 管理会计的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所共识,至于如何在我国推广应用,大家发表了不少见解。 有的同志认为,较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争论,争论的背后是针对管理会计的有用性问题。而提高管理会计的有用性,就意味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就能增强管理会计的生命力。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是财务会计管理方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处在个别的或分散的水平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领导重视不够问题,也有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问题;既有管理会计理论本身缺陷问题,也有管理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问题等。其中,解决管理会计本身存在的理论缺陷问题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提高会计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2)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3)企业领导人重视。显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三个条件在大多数企业中还没有完全具备。因此,要推广管理会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权威部门的支持和采取实质性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分三步走: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帮助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它的具体内容;第三,各企业应根据本身特点,由小到大,抓住重点环节逐步开展。 有的同志瞻望管理会计研究的前景,认为:(1)管理会计的研究正面临两方面选择。一是仍然沿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轨道,使其研究建立在传统的理论与方法之上;二是面向实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这两种选择,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激励机制。(2)由于管理会计所处现实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会计改变过去那种静态分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运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3)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正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与之相对应,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也要从原来的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4)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新课题,它具有环境控制、战略设计、战略控制三大特征。(5)随着环境与组织的变化,管理会计将会在定义、本质特征以及范围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将会被“组织会计”所取代。(6)由于环境与企业组织的变化将导致对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非财务的信息需求将进一步上升,财务信息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7)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是由过去的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发展,多课题研究同时并举,各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在讨论中不少同志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 (四)关于会计工作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问题 自从东亚金融风暴发生以后,人们普遍关注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会计工作在这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木少同志对此展开讨论。 有的同志在详细分析了东亚金融风暴的形成和教训以后,对有些人所说的国际炒家利用游资兴风作浪因而形成金融风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关键在于自身的“抵抗力”,如果自身的“免疫功能”强,“病菌”也难以侵入。对于经济健康的国家来说,国际炒家也无能为力,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认为,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是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会计应该发挥的功能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一是整顿会计秩序,规范会计工作,恢复银行“铁帐本”、“铁算盘”、“铁规章”的行业形象;二是完善现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全面清理金融资产,努力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三是遵循谨慎原则,改进金融业务收入确认和呆帐准备、坏帐准备的计提办法;四是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使报表使用者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以及各种业务具有的相对风险程度;五是在财务报表中要对各种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既包括传统的基本金融工具如债券等,又包括各种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调期、货币调期、期权等;六是聘请注册会计师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帐目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鉴证。 有的同志针对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1)摆正和完善内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内控优先”的观念;(2)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对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或提取风险准备金;(3)强化制度控制,对业务全过程建立较为完整的控制制度,使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项业务都处于有效控制范围之内;(4)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逐步推行公允价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5)加强会计监管力度,确保职能部门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6)加强会计电算化风险防范,从软件设计、业务操作、技术维护、监督控制等方面入手进行严格管理;(7)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完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的同志还通过分析韩国金融危机来看我国的金融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必须完善各种核算、结算程序和业务操作程序;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必须加强对贷款单位进行资信调查,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必须根据借款人的资本大小、经营规模、财务实力等情况决定贷款政策。 在讨论中,也有的同志从管理会计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应把管理会计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银行会计管理中,实现资金、人力等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 (五)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要求会计工作不断进行改革,使之与新的经济形势相适应。至于如何改革,大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有的同志认为,前阶段会计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会计改革应该更多地关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状况,了解并解决这些地区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会计改革在全国发展;同时,会计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工程,因此不能脱离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而盲目追求会计改革的速度。此外,会计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界、政府中的高层人员和企业中的会计负责人,而应深入到基层会计实务工作者中去,使他们对会计改革目标、内容,目前进展的程度以及今后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少同志还对会计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探索。有的同志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进行描绘,认为:第一,“会计报告”或“财务报告”将由“企业报告”所代替,使对外提供报告的内容趋向多元化。在企业报告中计量属性也将趋向多元化而不只是历史成本一种。第二,人力是企业所占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人力资源会计将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第三,企业应把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考虑其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在未来的企业报告中也将得以体现。第四,企业报告的方式将向灵活性、实时性发展。可以通过因特网随时提供各种事项以及每种事项的多种属性特征的报告,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主动提取相关信息。 有的同志对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瞻望,他们认为,未来会计的特征将是:第一,前瞻性信息与历史性信息并重;第二,信息供应量增大与表外信息进一步上升;第三,信息处理与更为及时;第四,信息的提供可兼顾不同使用人的需求;第五,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化;第六,会计处理方法的更新,会计报告系统将实现对各类业务的实时反映和控制;第七,会计工作将从记帐、编表转向更具技术性的分析和预测;第八,审计的重点将由查证对帐,改为了解企业营运过程,评估并测试企业营运风险,衡量企业经营的财务性或非财务性指标,对管理层提出改进经营的建议。 也有的同志根据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展,联系到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认为,无论是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还是在损益列报方面都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出恰当的处理,需要采用与传统的、非金融性资产或负债项目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处理,这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通过上述五方面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不少新的观点,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预料在大家继续努力下,必将进一步引向纵深发展。 会计学论文: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构建问题的探讨 [摘要] 管理会计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三种典型的管理会计学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管理会计学 企业核心能力 作业链 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 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 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 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 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管理会计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摘要] 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构建问题的探讨。管理会计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三种典型的管理会计学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管理会计学 企业核心能力 作业链 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 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 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 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会计学论文: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学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所谓方法论就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模式。会计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也同时伴随着研究方法的重大进展。研究方法的每次发展也总是使会计学者对会计的规律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会计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是在新旧方法论的交替和进化中实现的。会计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用社会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由于研究的方法论对于会计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很有必要对会计学的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探讨。 一、会计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一)自我观察法-一种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早期的会计学家们认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会计工作的直接经验。会计学既然是一门研究会计工作人员经验的科学;因而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而此种方法又必然只能采用主观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来完成。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后来受到许多批评。因为各个研究者的主观主义的观察结论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带有许多偏见;另外,这种方法还会对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加以排斥。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难以得到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方法论所取代。 (二)实用主义方法论思想。由于早期会计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会计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就不能真正解决人们在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会计学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实用主义会计学。当时的一些会计学家们认为,会计学应当研究会计的功能,强调会计学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采用了描述法、归纳法、演绎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和实验法等。虽然实用主义会计学并没有完全放弃自我观察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会计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会计实践与环境的关系。实用主义会计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填补了自我观察法的不足,而且推动了会计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法学、会计心理学、行业会计学、甚至计算机会计学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会计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三)以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行为主义会计学。在会计学研究中引进实证法,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家詹森倡导的,是与行为主义会计学相配套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会计学坚持以被观察到的,可以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分析的行为作为会计学研究对象。这实质上是把布里奇曼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会计学研究。在会计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方法,可以对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做出更为客观的解释和预测。一切会计研究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不能经过实证的会计概念、准则和理论都是不可取的。会计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方法已经是世界性潮流,有许多优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会计学更加切合实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会计理论,有助于检验和发展已有的会计理论。但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其局限性。实证方法无法对会计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做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从广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与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提到的经验研究是等价的。从狭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分支。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理论的实用化。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和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广泛开展实地研究,这是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以组织行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合乎逻辑的发展。北美管理会计研究已逐渐从规范研究转向多种描述性方法的使用,主要运用分析、问卷调查、档案资料和专项实验等四种方法。与北美管理会计实证研究中大量使用经济学理论相比,欧洲的管理会计实证研究更多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社会因素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多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值得我们分析借鉴。 (四)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方法论的会计学。在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方面,有部分会计学者走的是一条与行为主义会计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强调会计人员意识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会计行为中的“元素”,认为应当自由、公正地描述会计人员的直接经验,而会计人员的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完整的经验如果按实证法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这种从另一角度来强调会计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受物理学中场论的影响,会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b=f(e,p)为函数,发展了对会计人员的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推动了会计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会计人员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会计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当然现象学的方法和场论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采用这类方法是否取得成功及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断的。 (五)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会计学。现代认知会计学主要以信息论来解释会计工作。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会计学探索人们会计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用信息论的观点对会计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会计活动过程,确实是会计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把社会化的会计人员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以信息论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会计学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会计行为的活动规律。 (六)以整体论为主要方法论指导的人本主义会计学。当行为主义会计学步入极端机械论的后期,一种旨在研究会计人员及会计工作的人格和价值发展的新学派-人本主义会计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他们不仅反对行为主义会计学把会计人员视为刺激-反映机器的观点,也反对意识经验学派把会计意识经验还原为会计人员的原始驱动力或基本防御机制的观点。在哲学指导思想上,人本主义会计学认为会计行为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概念和方法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会计活动。它更加注重对个体会计活动的研究,力图使每一个会计个体的活动得以健康和充分的发展。我国会计管理活动论就具备这一特点。人本主义会计学不仅不排斥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还扩大了原有的会计研究范围,以便解决过去一直被排除在会计学研究范围以外的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的价值等问题。人本主义会计学显示了一种要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加强自身体系的愿望。 二、当前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现状与问题 纵观会计学的发展历程,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演化,产生了质的飞跃。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会计学由于研究方法和认识手段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从会计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会计学研究仍然是“欲速则不达”。即使指导思想正确,研究方法得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研究目标、对象和范围,会计学研究的结果仍然会出现一些“以偏盖全”、“以点代面”的结论,如“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工具论”、“会计艺术论”等都是如此。 时至今日,会计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会计学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的研究似乎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有关会计准则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会计行为的研究则侧重于会计环境影响的探索;各种具体会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至于对一些重要会计问题的创造性研究看来困难更大一些,正在寻求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会计学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着研究,最终目标是想弄清楚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工作以及会计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但需要强调的是,实证分析的方法目前被大家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它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很有效的,但它并不能代替整体分析。会计学研究中整体分析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整体分析需要反复研究法,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或实证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就是对会计工作中个体的研究,在采用演绎法时也应当慎重,一般规律有时并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对每个具体会计问题的研究有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个体、具体的会计问题,但解决这些个体、具体的会计问题仍然需要采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而言仍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常常是同时并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会计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会计学研究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有的研究工作。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可能用某种简单化的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寻找当前大家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并运用到会计学的研究工作中去,是当今会计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的会计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从事会计学研究的人才从总体上讲还是缺乏的,而他们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也显得单调。我们重复性的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滞后型研究多,超前型研究少;传统方法多,新方法少;介绍国外的多,借鉴研究的少;政策性研究的多,学术性研究的少等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会计学研究还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和行政长官意志的特点。 三、在会计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构建新的方法论 会计学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它决定着我们的研究目的和达到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会计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史已经提示我们,会计学研究方法论应当是成体系的,这个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会计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会计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会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会计现象,首先要对会计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会计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代替具体的会计研究工作,但是具体的会计研究工作是在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会计学研究有了正确的科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会计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者内在和外在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会计学研究的微观阶段之后,即分析性研究之后,会计学研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即综合研究的趋势。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除了受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影响之外,还应当注意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突变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会计学,但对会计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正是由于会计学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就更需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会计这个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当然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并不能代替会计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会计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构建符合会计学科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会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问题。可以说会计学研究已经涉及到会计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方面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财务会计的研究方法就与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有较大差异,研究一般企业的会计问题的方法就与研究上市公司企业会计问题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与具体问题的研究相联系的。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绝大多数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数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管理学的、统计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法学的、逻辑学的、甚至物理学的、美学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对个别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综合研究,归纳总结出各种会计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会计学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处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当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会计学成为一门既有自己比较完整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体系,又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具有更为广泛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更为显著的现代社会管理科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会计研究,研究思路必须清晰,而且在研究问题时应当注意体现以下一些基本要求:1、系统相关性,即我们在研究某一会计问题时,要始终把会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2、成果应用性,会计研究的定位应介于纯粹的哲学思想和纯粹的操作手段的层次,它是一种既带有哲理性质又带有操作特征的方法哲理探讨。3、层次分明性,会计研究应始终注意体系建构及研究过程的层次性,既力求做到逻辑严谨,又力求做到层次分明。 在会计学研究方法论中,无论是采用规范研究法,还是采用实证研究法,还是采用其它类型研究方法,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决定采用哪一类型研究方法,甚至应当是各种方法同时并举。因为各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解决会计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对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厚此薄彼,更不能说某某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而另一类方法是不科学的方法。各种研究方法只要用得好,认真地去做,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如果做得不认真,再好的研究方法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我们既需要会计学的实证研究大师,也需要规范研究大师,更需要能将各种研究方法综合全面应用的会计学研究大师。如果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无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都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就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比如研究会计目标问题,就不能泛泛地说会计目标应该是什么,而应当研究中国的会计目标是什么,其它国家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中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中国私营企业的会计目标又是什么?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不要先入为主,夹杂着太多的主观价值判断,或单纯为政策寻找答案。研究是为了发现规律,寻求真理。当然在研究中也应当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发生,采用某种规范研究方法研究某一会计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这不能说是为研究而研究。只有那些做了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发表一些文章而评上职称之类的,才叫做为研究而研究,这类研究应当限制并加以反对。 会计学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会计学方法,这一点要搞清楚。对于各种会计方法的分析和应用,当然也是会计学研究中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比如对管理会计中某些方法的应用,是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还是采用新的,甚至是创新的研究方法就值得仔细推敲。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使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延伸,研究本身的成本也不会太高。而采用创新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是革命性的,研究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将会彻底更新。 在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绝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他人的研究方法。就拿实证会计研究法来讲,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素质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会计学者那样去验证一些我们本不需要验证的问题。 会计学论文:浅谈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学演进研究 摘要:会计学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变化密不可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局势不断涌现,如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化趋势、信息化带来的现代化趋势、行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细分化趋势、社会进步带来的融合发展趋势,这些时代潮流也给会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改变。本文结合多种趋势,探究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学演进。 关键词:会计学 经济环境 演进 会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学,在会计作为一个简单的行为受到关注和研究以后而产生。换言之,在会计学已经发展到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时,这门社会科学才正式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得以发展。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原始的基础会计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科学文明的不断涌现,会计学已经与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样,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学的发展除了受到相关学科的发展演进影响以外,更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进程、经济实力、科技革命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会计学这门学科的理性发展。 一、国际化趋势:会计学的国际发展及其理性应对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组织之一,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并且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他带来的冲击和带来的积极意义各自参半。如何抓住机遇顺利实现我国在世界经济结构里的稳步前进,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会计学作为世界商务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必须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契机来加强学科内部的深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使我国得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作为世界经济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工具,会计学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制定通用的规则和语言,实现全球商务的无障碍沟通。因此,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在认清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国内,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国际化道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导的经济政策,因此,与资本主义市场相比,我们在重视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这种在社会转型期必须经历的特殊现状,也对我国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也同样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在与世界上先进的会计学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接轨时,我们应该在尊重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有利于我国会计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结合我国的自身特色来促进我国会计学的国际化发展。这是会计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在国际化潮流中应当作出的必要选择。 二、信息化趋势:会计学的现代化发展及其体现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革命的重要产物,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改变。信息资源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传播,对传统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地改变,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也是会计学的发展比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迅速。会计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会计工作者的办公设备上面。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当前的信息化设备不仅能完成原始的数据录入、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等简单的功能要求,更是能够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自动筛选、自动成图,使会计的相关结果更直观的表现出来。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者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学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现代化上,包括会计理论、会计观念、会计思想、会计意识等理论范畴的现代化。会计学作为一个社会学科形成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会计技巧、会计实际工作的进步,忽视了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会计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影响。在会计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学理念已经不足以支持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在意识领域里有更多的创新,以此来推进会计学全方位的真正进步。 三、多样性趋势:会计学科的具体化与细分化 在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出现并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会计学,也因此被运用到各个不同的行业中,在新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细化了会计学内容。最重要的表现在会计学研究对象的细化,传统的会计学注重的是简单的会计活动,如公司企业的账目活动等。会计学科细化以后,研究对象呈现出了多样性。例如针对资产管理的《无形资产会计》,针对企业破产重整程序的《破产会计》,针对证券基金期货的《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经济环境的开放性和经济模式的多样化,也就必然带来会计学的不断具体化、细分化发展。 四、融合性趋势:会计交叉理论与会计交叉学科 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必然带来社会学的不断吸收与融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也不可避免的接受着其他学科的入侵和影响。在会计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各种会计交叉理论和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只是在不同时期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在新时期,会计学的发展趋缓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发展。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之下,各学科的交叉影响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学科的先进技术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各社会科学的不断演进,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博的理论支持。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会计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与自然科学地融合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表现为与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融合。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无论是会计学的理论工作者抑或是实际操作者所必须学习并接受的一门自然科学,由此便产生了适合于特定人群的《计算机会计学》。其次,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会计学不仅与社会学科以外的科学相互融合,在内部,也在相互影响。例如会计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学相融合,形成了《会计伦理学》、《会计哲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社会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早已不再新鲜。作为生存在社会环境之下的会计学,自然也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对于会计学与其他学的交叉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不是简单学科的重复叠加,而是在吸收各自精华基础上的深度融合发展。 结语: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必定会带来会计学的不断演进发展。会计学作为与国家的各项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科,我们在接受外来挑战的同时,也应该勇于抓住机遇,不断吸收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实现会计学横向的扩张和纵向的深入,以此来实现我国会计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介绍 1.1产业链金融的内涵与定义 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强大支撑的信用活动,并根据具体的产业特点进行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设计,从而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之下,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不再只是金融机构的配合者,更多的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业务的提供者[1]。产业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不仅享有大部分的金融收益,也承担着实际的法律责任与金融风险。 1.2产业链金融的主要特点 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链金融是对传统金融机构主导下的金融融资思维模式的有效革新,核心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链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并进一步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或成本不对称的问题。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金融,能够有效简化金融手续,提升效率,并且由于核心企业本身与产业链内部的互动频繁,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产品,实现差异化产品供给,相应的在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上都比较低[2]。 1.3产业链金融的构成路径 从产业链金融的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具备以下三大要素:其一,需要以核心企业或平台作为支撑。传统的金融信贷模式,更多的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或企业的不动产价值等硬性的资产信息,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类硬性的资产信息往往比较缺乏,这也使得其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而产业链金融能够有效的延伸核心企业或平台的良好信用,实现对弱小关联企业资金的有效注入。因此,对于产业链金融来说,核心企业或平台是其发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要件。其二,推进产业链金融的相关产业必须具有高度的集聚性,由于产业链金融的本质是将核心企业或平台的良好信用有效延伸,而在信用延伸的过程中涉及政府、银行、第三方企业等众多方面,需要一系列的产业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撑,而这些都离不开产业本身的集聚性[3]。内部企业之间需要在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从而能够盘活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提升产业链的使用效率。第三,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对该产业有明确的导向,产业链金融本身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财政资金扶持具有密切关联,产业链金融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放大政策的效应,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2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金融的优势 2.1便捷的目标达成 产业链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内部的中小企业,更好地为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的协同健康发展,有利于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增强产业链内部的竞争力。对于核心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对于产业内部能够准确掌握,因此,在提供金融产品时,能够更好地基于产业链内部各环节进行差异化供给,也能够有效满足资金流的实际需求。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在产业链中嵌入了金融元素,能够更好地增强核心企业与本身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也能够维持产业链之间的稳定性[4]。 2.2操作性强 核心产业更多的是依靠产业链内部的闭环信息系统进行的金融业务开展,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更强的便捷性。由于核心企业扎根行业多年,对产业链内部的经济运行系统十分熟悉,并掌握着上下游企业对资金的供求信息,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信息共享的协同优势。同时,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批时,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流程,而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链金融,在业务交易过程中手续十分的便捷。 2.3高效的成本控制 产业链金融实现了产业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将外部的资本市场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对于核心企业来说,通过开设金融机构,实现了外部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内部资金配置关系,有利于发挥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 3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3.1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从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类型来看,大多是实体企业,在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这些企业取得相关的金融牌照,进而设立产业链金融服务机构。一般来说,核心企业具体采用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涉及担保模式、代理模式、网贷金融模式,以及融资租赁模式几大类。其中。担保模式是通过由核心企业设立担保公司的形式,为产业链上的融资企业提供连带的保证责任,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融资企业提供资金,如果融资企业违约,则违约贷款由担保公司代偿[5]。该种合作模式之下,核心企业需要承担实质性的法律风险。且相对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以及利率报价等要素。保理模式是由产业链上游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设立的保理公司质押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而申请办理融资业务。也就是说,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的款项转让给了核心企业设立的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对其进行一定比例的支付对价,而后续的应收账款催收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也移交到保理公司,由其代为完成。网络小贷模式主要针对于网络平台,通过对客户的经营交易、行为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进而确定相应的授信方式和具体额度。而融资租赁模式之下,核心企业在业务上更类似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依托的是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信息资金优势,从而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售后租回以及转租等金融服务。 3.2担保模式的风险识别分析 担保模式的主要风险在于债务人能否按照约定期限归还借款,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金融机构会将部分损失转移到核心企业,这会使担保机构遭受较大的损失。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由于处于缺乏完善的业务经营制度约束环境之下,可能存在一定的违规操作现象,这也会使担保公司承受较大的损失。由于经济本身周期性波动是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之下,借款人如果由于本身所处的行业环境不佳,难以履行合同,也会导致担保公司的收益降低,并且还要为借款企业承担一定的代偿赔付款项。 3.3保理模式的风险分析 保理业务的客户主要关系是具有买卖关系的交易双方,其中卖方是申请主体,而买方却是第一还款人。当买方因经营失败或破产倒闭而丧失一定的支付能力时,保理公司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足额足量地收回相应的款项,这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在开展业务时,保理公司需要首先关注买方的信用风险,同时,关注卖方的经营实力。此外,保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虽然近年来商业保理不断兴起,但是缺乏专业的保理人才和培训机制,而保理业务本身在管理任务和复杂程度上不断加剧,也使得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操作性风险[6]。在保理业务中法律风险贯穿始终,由于保理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借款人和最终还款人是相互分离的,这种两者相互分离而产生的法律风险也是必然的。在业务经办阶段,保理公司必须关注合同本身的完整性,否则容易引发一定的合同瑕疵风险,进而陷入法律纠纷。 3.4网络小贷模式的风险分析 网络小贷模式是借助互联网向客户提供的融资服务,这种模式之下极易产生信用信息不对称。由于网络小贷公司本身缺乏完善系统的信用体系作为保障,同时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环节较为宽松,在实际的客户选择中没有执行具体的业务规范,存在不少的信用风险。网络小贷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权益资本和股东捐赠,当自有资金不足或后续发展资金无法及时到位,也会使得网络小贷公司陷入信贷资金匮乏的境地。并且,目前网络小贷行业尚处于缺乏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这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借用法律小贷进行非法洗钱。 3.5融资租赁模式的风险分析 融资租赁模式之下,实现了资本与资产在融资企业的相互转化,这种特点也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以购买租赁设备,而如果承租人到期不能按时的偿付本息,也会使得开设融资租赁业务的核心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使其由于资金配置不佳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被动局面。由于我国政府关于货币调控的相关政策较为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市场风险。 4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4.1企业优化部门设置推进全面风险管控 对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来说,其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与本身机构内部的组织架构具有密切关联。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和清晰明确的职能界定,能够更好地明确风险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有利于形成完善科学的风险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对于核心企业来说,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资产负债结构,设立相应的资产负债部门,从而更好地实现流动性、营利性和安全性。在风险管控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职责落在风险管控部门中,应该对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同时做好要求,实现分部门风险的有效管理,分清主次,使金融风险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管控。 4.2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彰显链条效应 在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十分强调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关联性,如果只对产业链中的单一客户授信进行控制,却忽视了客户所在产业链的整体授信额度,将导致产业链的整体授信过大,难以有效覆盖产业链金融业务中的信贷资金风险敞口。因此,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可以引入“主体+债项+产业链”的模式,更好地对产业链条进行整体控制。具体可以参照海尔财务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进行设置。 4.3加强员工管理培训,提升整体素养 在企业内部要培育良好的金融风险文化,更好地使员工增强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可以通过制定员工手册,或开展定期的风险管理座谈会,将风险管控观念有效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个员工,使员工以科学审慎的风险管理态度进行工作,并逐渐内化到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中。此外,要加强人才选用,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内部推荐等方式吸引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妍.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9. [2]卢静.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金融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3]田俊东.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风险管控研究[J].会计之友,2018(17):74-76. [4]石淑宜.产业链金融风险分析[D].保定:河北金融学院,2017. [5]王可丰.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与路径[J].科技展望,2016,26(32):211,227. [6]王岩,袁井香.产业链金融发展探析———伊利乳业产业链金融发展之路[J].金融会计,2016(10):65-68. 作者:姜思同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长春中心支行
当前,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仍旧十分紧缺。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于精准开展选题策划、着力提高编辑校对质量,参与负责期刊运营、全面拓展增收渠道等,从而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增强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基于英文科技期刊在我国本土的发展以及语言环境,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想实现期刊运营管理的目标、彰显自身的价值,其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1]。 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编辑对学术性英语特点了解不足 英文科技期刊因为涉及不同专业的内容,所以英语文体特点也会存在显著差别。作为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和应用学科英语,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满足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英语学科教学以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为主,前者属于基础性课程,覆盖除了英语专业的其他学科,后者则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属于理论型教育[2]。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如商务英语、机械英语、材料英语和军事英语等,但是其普及率和覆盖面仍比较有限。同时,在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即使是相关英语专业人才,也很难快速把握不同学科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要领和精髓。事实证明,英文科技期刊对学术性英语的使用精准度要求更高,编辑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例如,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工程类、医学类英文科技期刊,其学术名词和专业用语必然具有较为严谨的搭配,甚至还会涉及特殊用语、时态的使用。而当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一部分由具有专业知识、较好英语基础的专业人士担当,另一部分则是相关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相应科技期刊执业的背景渗透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编校质量。 (二)编辑考核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多个行业和岗位形成了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及其标准,以评估机构或单位的综合技能水平、内部技能人员构成等。然而对英文科技期刊而言,存在编辑考核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的现实问题。1.编辑业务培训亟须加强目前,部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是相关英语专业、编辑出版专业出身,要使其凭借专业能力胜任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所展开的培训,无论是在数量、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其编辑能力,培养其学者思维。2.考核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当前,英文科技期刊在前期选拔人才时会考量应聘者是否具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然而,国家现行的职称考试并没有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专项职称考试。就考试内容而言,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参加的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依然以编辑出版相关内容为主,并未涉及考查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英语写作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考核维度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的策略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与英文科技期刊语言的特殊性存在较大关联。因此,英文科技期刊做好编辑培训教育,激发编辑工作潜能,十分关键。 (一)强化编辑英语继续教育和培训 随着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术界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推动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有助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持续开展学习,完善编辑出版知识。1.改进和优化继续教育形式在现阶段,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继续教育可以分为短期编辑培训、长期进修以及学术交流会议,具体的培训方式又有脱产与非脱产之分。同时,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模式较为简单,其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存在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及理论结合等不足,实际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改进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可谓迫在眉睫[3]。首先,在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编辑校对规范,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前景,强化学术综合判断能力;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组织编辑进行6个月—2年的语言进修,或者组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促使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增加阅历、培养科技语感、提升编辑技能、提高英语写作及表达水平;最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编辑出版学的知识,还要考虑到学科分类以及专业领域的内容,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涉及的多个专业学科和领域,将相关继续教育内容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基础编辑出版维度,二是针对英文科技期刊本身的学科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维度。2.升级编辑内部英文培训辅导升级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内部英文培训辅导是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职责之一,也有助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需要组织编辑开展学习研讨会,定期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探讨,促使编辑向专家、学者请教,主动学习,密切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可以鼓励同类型期刊编辑交换联系方式,及时分享编辑经验,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自身需要积极参与编辑类的业务培训,通过参加不同专业、主题讲座,提高利用英语诠释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英文学术样稿的研究和分析 要想全面了解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文体特点,满足英文科技期刊建设发展的需要,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就必须加大对学术样稿的研究和分析力度。尤其是针对近年来收录量、引用量较高,甚至在业内引起热评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更需要提高关注度,加大研究力度。第一,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订阅其他英文科技期刊的网络版本,随时阅读、研究和学习所刊载的相关论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框架,及时更新学术语言和词汇库。第二,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时时关注国内外科研学术领域的相关科技期刊运营状态,定期浏览其他科技期刊的网页及信息发布平台,研究其他科技期刊论文刊载的行文思路,借鉴其办刊思路和编辑校对经验。第三,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编辑部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的方式,学习优秀科技期刊的运营和编辑模式,或聚焦某一阶段在编辑校对、主题策划及年度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及困惑,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质量和水平。第四,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研究,针对能够影响到英文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自引率、基金论文比等)的因素展开分析,差异化分析和研究英文科技期刊的实际编辑和运营情况,在加强与国内外数据库联系的过程中,引导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围绕现阶段的编辑模式、内容呈现做出一定的调整和规划,保留期刊特色,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齐[4]。 (三)明确编辑聘用标准,严格考核管理制度 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而言,其需要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设置一定的门槛,如明确编辑聘用标准,完善在职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考核管理制度,以系统、合理地评估编辑综合能力,促使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1.明确编辑聘用标准在现阶段,国内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选拔和招聘并未形成统一严格的标准,部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语言处理能力、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处理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准入门槛,国家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出台相应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从外部职称考试和内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着手,为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上保险”。首先,有关部门或单位需要结合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内容,立足发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提高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凝练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能力要素,开展相关职业技术资格考核(或专业能力测试),使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称,并通过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技术资格考核(或专业能力测试),胜任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其次,英文科技期刊需要严格贯彻和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有关部门或单位应不定期抽查,并将其作为英文科技期刊资质评定以及出刊资格的重要参考指标。最后,在具备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英文科技期刊还要对应聘人员的英语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考察,将具有语言优势、论文发表数量优势、核心期刊收录优势等列入英文科技期刊人才选拔和录取的重要参考维度。2.严格考核管理制度英文科技期刊需要设置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结合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及岗位晋升机制,评估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能力。首先,英文科技期刊要根据编辑的实际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考核指标,包括内容策划指标、编辑校对指标、业绩提升指标等,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考核制度,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个人编辑策划能力、期刊质量情况与薪资待遇相关联,并结合具体的考核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其次,英文科技期刊要制定严格的岗位晋升制,将其和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相关联,从而及时为编辑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鼓励其爱岗敬业,不断激发编辑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再次,英文科技期刊要对注重继续学习和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编辑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表彰,鼓励编辑不断提升综合技能。最后,英文科技期刊要联合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抽查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整理质量检查结果并公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使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提升的目标,从而加强内部管理,引导编辑及时进行自我检查和更新[5]。 (四)争做学术型编辑,提升个人素养 在现阶段,要想解决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编辑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学术型编辑,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就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常识性问题的能力,更要能精准识别和有效筛选期刊内容,严格把关期刊品质。同时,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也要及时了解学术前沿情况,结合期刊的发展现状和优势,打造品牌专栏,不断提高期刊品牌的业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严格自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潜心进行学术研究,积极进取,抵御浮躁之风的侵蚀,在遵守职业操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视野,助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英文科技期刊是承载学术信息、进行科技论述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学技术实力以及文化阐释能力的直接体现,更体现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者的治学态度,所以,从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科技期刊的质量离不开编辑的贡献,这就要求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肩负起学术研究责任,提高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应用水平和内容质量,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思路,从单纯的文字输出型编辑转型为学术研究型编辑,提高英文科技期刊的产出水平。 三、结语 在世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英文科技期刊作为宣传和推广我国学术成果,反映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其具有的现实价值不言而喻。因此,英文科技期刊应全面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能力、素养,努力打造一支拥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知识、优秀的英语写作水平、学识渊博的编辑队伍,为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完善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新业务知识,更要结合国家发展科研项目,展现英文科技期刊的文化以及个性化特征,进而更好地面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科研学术成果,全面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作者:王婉洁
1肤觉体验的理论基础概述 1.1肤觉的概念和分类 肤觉是指刺激作用于人体皮肤而引起的各种感觉[1],肤觉对于物体的硬度、重量、大小和形状等特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通过肤觉还可以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皮肤表层内部分布着不同种类的触觉受体、游离神经末梢等,分别对触摸、压力、振动和温度等外界刺激进行感知。肤觉的基本形态有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触压觉又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痒觉。由于痒觉生理机制复杂,因此暂不讨论。 1.2肤觉感知的特点和优势 在人类的五大感觉通道中,视觉和听觉处于主导地位,是远距离感觉。但肤觉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近距离感觉,在判断、警戒和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其他感知方式相比,肤觉能够感知接触、压力和温度,对外界有害刺激能够做出迅速反应;其反应时间与视觉、听觉相当;肤觉在感知灵敏度方面一般;肤觉捕捉注意百分比为4%,与嗅觉相当,视觉为70%,听觉为20%[2]。当人们没有聚焦于其他事物时,触觉刺激能自动抓取注意,其最重要的优势是相对不受听觉背景噪音的影响[3]。肤觉中的触觉还具有多感官促进效应。研究表明,相对单一通道刺激而言,被试者对双通道刺激能做出更快、更准确、更稳定的识别;且视触觉双通道刺激中的触觉刺激呈现越早,被试反应越快[4]。因此,肤觉是唯一具有双向信息传递能力的感觉通道,是最能让人产生真实感的感觉通道。肤觉感受器分布广泛,且反应速度快;抗噪音干扰能力强,也较少产生噪音,可以提供一种安静的交互方式;对注意力占用少,受到刺激时会自动抓取注意力。此外,肤觉也是诱发和调整人类情绪强有力的工具。 1.3肤觉感知的局限 就其中的触觉而言,心理物理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打算运动或正在运动的时候,人们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会降低。当触觉刺激发生在运动的部位时,这一现象更明显。这就是感官抑制现象。当用户穿着厚重的衣服时,特定触觉刺激对身体尤其是背部可能会无效。关于其他类型肤觉局限性的研究较少。 1.4肤觉设计的应用场景 目前对肤觉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触觉感知,常用在传达类似影响和紧迫性等定性信息和不精确定量信息的场景中,也常用于一些视听觉功能受损伤人群的日常生活,或者视听觉信息过载的情境中。在接触丰富的灵巧操作任务中,触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尤其是军事或一些民用工业中,通过皮肤表面的触觉变化特征来操作设备对人类很有帮助。在体验设计中,如餐厅的用餐体验设计中,或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游戏中,肤觉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不同的材质和操控结构有着不同的触压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构成了人们丰富的使用体验。 2肤觉体验在背包设计的应用发展现状 根据肤觉的形态分为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可以将肤觉体验在背包设计中的应用分为:背包的压力分布,背包给人的触觉感受,背包使用时用户对温度的感知。目前关于背包压力分布的研究较多,对长时间、超负荷背包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研究也较多。如任建厂等人在《背包对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青少年双肩背包的适宜重量、长时间负重可能会造成的身体异常状况。在文中不仅提出了关于背书包的健康方式的建议,而且提倡对老师、家长、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但是对于背包超重问题的解决方案仅限于生物力学和结构方面,没有从用户对重量的认知和交互设计的方向提出解决办法。在背包的触觉感受和温度感知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面料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服装、运动服装、贴身衣物、功能性服装等方面,对于背包面料的研究较少。在背包种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左右对称的双肩背包上,而对单侧负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用户研究上,多针对青少年和成年男性,对于成年女性及老人的关注度不够。 3背包设计要素分析 通过对市场上现有的背包进行调研,总结了背包设计要素主要有:大小或者容量、背包自重、面料、背负系统、颜色、款式、隔层,以及其他配件等。通过整理分析,背包的肤觉穿戴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负系统和材料两个要素,而背负系统的设计应依据肤觉感知中的压觉和痛觉理论;背包材料的选择应依据肤觉感知中的触觉和温度觉理论。 3.1背包背负系统分析 目前市场上背包的背负系统一般由减压背板和背带、腰带、胸带等各种背负带组成。减压背板部分,某些背包背板结构中,肩胛部和腰部有减压海绵,其他部分为保证透气性没有海绵层;还有些背包背板结构为整块的减压珍珠棉。背带一般为S型,加宽处理,使用透气海绵或者气囊减压。另外,较大的户外背包设有腰带,将部分重量分散到髋部,还有胸带和负重调节带用来增加背负稳定性和调整背包中心。以压觉的理论为依据从压觉的理论来说,压力刺激是由慢适应受体感知的[1],因而压觉短时间内不会被忽略,背包背负系统的设计尤为重要。压觉是由较强的刺激导致机体的深部组织变形而引起的压力感觉[6],背包设计涉及的机体内部组织主要是上身躯干和手臂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上躯干的内脏器官,还有神经系统。再者,皮肤表层对压力的敏感性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差异非常大,面部最为敏感,其次是腹部、胸部、背部、手指、肩部、臂部、腿部和脚部。因此,背板的形状和结构要考虑脊柱的生理曲度、肩胛部和胸廓¥的骨骼结构和承受能力,以及上身躯干的肌肉活动;背板位置应可调,不同位置应该考虑人体结构进行材料密度的区分来获得良好的支撑;背带的形状、宽度、结构和位置都会影响背负体验,由于肩胛骨和锁骨的结构复杂且易受伤,肩部不适宜分担过多的压力,以保证肩部的舒适感;胸带和腰带的设计应在宽度和结构上降低胸腹部的压力,保证胸腔的自由舒张和收缩,以提高用户的背负体验。以痛觉的理论为依据从痛觉的角度来说,引发痛觉的刺激种类有很多,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温度的刺激等,任何一种刺激对机体造成损伤或破坏时,均能引起痛觉。背包引起的痛觉主要是由背包重量施加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引起的机械刺激。痛觉的感受性因身体部位而异,与背包有关的身体部位中,背部对痛觉的感受性最高,手的感受性较差,而且痛觉的适应性很差[7],时间久了不会被身体忽略。因此,应尽量降低背包重量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避免痛觉的产生,或者一旦有痛觉产生要有调节和消除的方法。还可以结合智能穿戴技术,对背包重量进行管理,根据用户的体重确定背包重量的上限,当背包重量超过限度时,应通过适当方式给予提醒,或者将各接触部位的压力可视化,提高用户对压力的关注;对用户的背包姿势进行提醒和纠正,通过背板和背带对背负系统进行动态调整,避免身体一些部位长时间受力;还可以尝试将背负系统结构和健身器材结合起来,将背包压力分散到运动中。 3.2背包材料分析 在背包使用过程中,与身体皮肤接触的部分主要有:手触摸的背包外部、内衬和隔层、拉链头、提手,以及装饰性部分等,提起背包时手部一般会接触背带,背着背包行走或奔跑时颈部也可能接触到背带。现有背包材料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双肩背包外部面料和背带主要有涤纶、锦纶、纯棉帆布、网布等,内衬一般用锦纶或190T涤塔夫,拉链头大多用金属材料,装饰性部件用人造革等。涤纶面料,也就是聚酯纤维,较常用的1680D双股牛津布,挺括不易皱,强度和弹性恢复能力较高,耐冲击强度比锦纶高,耐磨性仅次于锦纶,使用PVC或PU涂层增强防水性;涤纶面料吸湿性较差,穿戴有闷热感。因此涤纶牛津布适宜用作户外背包或者负重较大的背包外部面料。锦纶,也叫做尼龙,学名是聚酰胺纤维,强度高,耐磨性是织物中最优的一种,回弹性好,吸湿性在化纤中较好;但耐光性、耐热性较差,面料久晒会发黄,强度也会下降,常用于休闲背包外部面料,有时也用于背包内衬。纯棉帆布,耐用耐磨,色彩鲜艳,手感舒适,透气性好,容易清洗,采用环保印染工艺,对皮肤无刺激,且无污染,缺点是防水性较差,常用于环保包袋外部面料。190T涤塔夫,由涤纶长丝织造而成,明亮鲜艳,强度高,结构紧密,不易变形,清洗后极易干燥;但涤纶织物熔点较低,遇烟灰、火星等易出现小孔,常用于背包内衬。网眼布料,材质为涤纶,色牢度好,具有优越的透气性,回弹性好,结实耐用,但容易刮破。常用于背包网兜或透气部分。EPE珍珠棉,又称为聚乙烯发泡棉,内部由无数的独立气泡构成,其特点是防水、缓震、韧性强、抗撞击能力强等,无毒环保可降解,但透气性较差,在背包中常用做背部缓冲棉。以触觉的理论为依据背包面料选择中,在考虑面料强度等功能性因素的基础上,应考虑材料的触摸舒适性,面料的触感主要有轻薄或厚实、柔软或偏硬、光滑或粗糙等感觉。触觉是指皮肤浅表层的触觉受体受到微弱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1],在评价背包材质等微观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触觉感知的机械刺激依赖于材料的物理特性。粗糙度、柔软度和刚度是手感的三个基本参数[8],目前对粗糙度的研究最多。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粗糙度的主观感觉似乎是沿着一个单一维度变化的,并且已经被证明是随着表面特性进行可预测的变化[2]。背包常用布料中,1680D双股牛津布表面光滑,手感较硬,有明显的颗粒感,原料是由两根420D的涤纶丝合为一根840D的涤纶丝;用于箱包的锦纶牛津布由210D的锦纶丝织成[9],与1680D双股牛津布相比,粗糙感明显下降,柔软又不失挺括;而190T涤塔夫面料手感柔软,光滑细腻,原料为涤纶FDY63D/24F,也就是63D的涤纶长丝;旦尼尔数(D)越小,纱线越细,纱线粗细是影响材料粗糙度的重要因素。从材料的微观属性出发,将不同粗糙度的面料根据知觉组织原理搭配,可以实现可预测得更加微妙、丰富的触觉体验,以及特定的触觉交互。3.2.3以温度觉的理论为依据温度觉的产生是由材料的表面温度和皮肤表面温度的差别来决定的,各部位皮肤表面温度称为生理零度。也就是说,材料表面温度高于生理零度产生温觉,低于则产生冷觉,等于则不产生温度觉。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且受刺激皮肤的面积越大,温度觉越强烈。背包的温度觉体验主要涉及背部和手部。背部的生理零度大约为37℃,且背部皮肤比手部皮肤面积大,更容易产生热觉,因此室温条件下使用背包时,接触背部的材料表面温度在背包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应稍低于37℃,并保证良好的透气性;手部的生理零度大约为28℃[1],因此室温条件下,接触手部的材料表面温度应保持在28℃左右。为获得良好的肤觉体验,在背包使用过程中,材料表面温度应根据环境温度做出调整,如在夏季,背包稍凉的触感会带来舒适的肤觉体验,而冬季恰恰相反。 4结语 肤觉体验对于双肩背包的使用体验至关重要,关于双肩背包设计的背负方式和材料选择还需要通过具体实验进一步验证。除此之外,肤觉交互在双肩背包设计中的运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将会使双肩背包的背负更为轻松,操作更加舒适自然,也将增进用户对健康负重方式的了解。 作者:张帅 李慧君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2013年以来,中央发布多项文件,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规划、总抓手,能够推动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匹配农业发展需求,因此亟须探索如何培养农业方面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我国农林教育课程。新农科旨在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引领未来农林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园林专业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农学专业之一,能够培育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领域从事各类园林绿地、风景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植物组织培养作为园林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植物生物技术。近些年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操作性,同时也是现今植物生物技术中应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为后续从事专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1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培养室设计及主要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国情怀、艰苦创新精神、协作思辨分析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3],把思政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等相互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养,最终达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4]。 2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课程教学与专业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例如,在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技术发展简史时,介绍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开拓者,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李继侗于1933年用银杏胚乳提取物成功培养银杏胚,为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实践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我国学者也通过花粉培养方式在全世界首先完成了20多种植物的组培,并在花粉培养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学生为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最终通过这些案例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建立专业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 2.2课程教学与爱国情怀 在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应用学科———农学时,介绍被习近平总书记授予“共和国勋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以及虽年近九十,仍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敬业精神。此外,还有我国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沈同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坚持追求真理、乐于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执着追求的理想信念。 2.3课程教学与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淀积,是国家和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从而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示意义,引导学生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关注现代社会的科技力量,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最终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博采众长,打开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此外,教师还可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目前在植物组培领域实际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督促学生利用互联网等云资源,根据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目标地去完成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2.4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生掌握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信念及诚实守信的品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实验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例如,在讲授培养基的配制这一章节时,要求学生重视实验课、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养成遵章守纪、遵守规程的良好职业素养。在讲解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从无菌操作流程、严格控制表面消毒时间。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5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思辨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如今,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被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重学思结合,可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教学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将科研思路、科研成果与教学相融合。具体为授课老师将自己平时的科研成果和心得融合到教学中,把科学研究思维带进课堂,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熟技术转化成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在未来的研究工作过程中良好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课堂讲授培养基的成分及其作用这一章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信息量,同时将教师平时在做微生物和植物培养相关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培养基制作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增强教学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通过设置课堂作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效率;最后采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课程教学与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对于工作的高效率执行、完成以及成果的取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间可通过分配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植物组织培养各个环节的工作,达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这一实验中,每4名同学为1组,组内同学分别进行试剂称量、pH的调节、培养基的分装及灭菌等操作。 3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实践方法与途径 3.1响应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本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使学生立有“懂农、爱农、助农”之心,树“科教兴农之志”,培“责任担当”和“生态文明”之德。 3.2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技能要求,将“三农”精神、塞罕坝精神、袁隆平精神以及黄大年精神等从各个角度挖掘隐含的爱国教育、法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思政元素,并找准切入点融入课程教学。 3.3立足立德树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教师具有教书育人使命。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培养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其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最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引领学生把专业知识内化为思想觉悟与道德素养,使学生产生共鸣与认同,保证专业课程的思政效果和育人价值。 3.4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8],综合运用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及参与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园林专业人才。具体主要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问题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导入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初步利用物理和化学灭菌的方法进行相应无菌操作,最终对植物营养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前雨课堂或学习通预习布置,课堂PPT多媒体演示、实际组培操作及生产视频观看,随堂小测验或实时问卷答题以及课后阅读材料拓展等方式,达到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交流的目的。以学习成果为目标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使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教学以及开放性科研实验等教学科研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例如,把过程性评价由60%提高到70%;把结果性评价由40%降低到3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期中成绩包括阶段性论文和理论知识测验。依据考核结果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植物组织培养是园林专业职业教育限选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知识基础上的一门实用生物技术课程,是学习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前期课程,也是现今植物生物技术中应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因此亟须因地制宜培育农林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农科教结合。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卢翔 冯瑜菲 张鸿雁 莫雨杏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实验器材开发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物理实验,教师使用传统实验器材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数字化实验仪器,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视化和实验数据采集的实时化。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自制器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有精度高、可视化强、造价低廉等优点。笔者基于51单片机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基于51单片机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 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功能强大,被不少学校采用,但由于价格高昂、装置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普及应用。笔者自制的传感器采集系统,基于51单片机开发,以数码管(38.1mm)作为显示元件,并配有声、光、力、液压、大气压、温度等传感器用于采集数据。此外,笔者将该装置通过串口通信线连接电脑,应用自编的VB程序在电脑上完成数据采集及描图工作。系统的电源由2节干电池组成。该系统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可以便捷而精准地采集原始数据,非常适合初中物理教学(如图1)。笔者自制该系统用到如下材料:自行研发设计的单片机主板、stc89c52rc及stc12c5a60s2单片机芯片、串口模块RS232转TTL模块、称重传感器1kg压力传感、双通道24位模数转换HX711AD、GY-68BMP180新款BOSCH温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文|谢立行度、US-015超声波测距模块、防水型DS18b20温度探头、E18-D80NK光电传感器、数字光强度/光照传感器BH1750FVI、数码管(共阳)、USB转串口线USB转RS232USB转COMUSB转232340芯片、49S晶体晶振、5V升压模块等材料。教师应用该系统可开展多个项目的实验教学:通过数码管显示方式可操作超声波测距、超声波测声速、超声波测身高、大气压测量、液压测量、力的测量(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飞机机翼升力测量)、电压测量、光强度测量、单摆周期测量、跑步计时、小车斜坡下滑前后半段时间测量、数字温度计等实验;通过串口连接电脑可以完成力的相互作用、比热容、超声波测物体移动速度、不同液体的沸点对比等实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造价低廉(整套成本在300元以内),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及山区学校推广应用;二是可以选择数码管显示方式操作,降低对计算机的依赖,数码管可视度高,显示效果极佳,能对传统测量器材进行改良;三是具备连接电脑进行描图的功能,可以采集数据;四是功耗极低,电源匹配方便(既可使用5V通用USB接口供电,又可以选择两节干电池结合升压模块供电);五是不同传感器可以通过小扩展板与主板进行切换连接,从电脑下载程序很方便;六是相对传统数据采集系统,操作更简单,非常适合教学。 二、应用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实验的两种方式 (一)通过数码管显示方式实验 1.红外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红外光电传感器既可用于单摆周期测量实验,以即时显示单摆每摆动一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如图2),又可用于跑步计时测量,以精确测量学生穿越两个红外光电传感器所需时间。物理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应重视学生参与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但是一些实验受场地和器材限制,难以在课堂上进行。百米赛跑是引入速度概念的绝佳例子,但在教室里无法实施,教材只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阐述。教师利用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帮学生解决短距离高精度计时问题(如图3),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体验探究过程。 2.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自制的压力传感器系统是以hx71124位AD模块作为数据采集器,并结合压力传感器(量程为10N)构建的一套数字测力装置。传统实验室配备的弹簧测力计只能用于单向的测量(拉伸方向),而压力传感器可用于双向测量(如图4),其特殊性能是传统弹簧测力计无法比拟的。在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教学中,为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教师常利用水气球和钉床进行演示,但学生无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气球的受力数据。笔者利用压力传感器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利用压力传感器对气球产生一个下压力,并测量其大小。受力面积较大时,压力达9.33N,气球还是完好无损。笔者在压力传感器上加上钉子,改变受力面积,再次下压气球,仅用0.21N的压力,气球马上破裂(如图5)。笔者还利用压力传感器测量精确度高(精确到0.01N)的特性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进行改进。利用传统弹簧测力计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往往存在较大误差,甚至无法得出“物体所示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一结论。笔者利用压力传感器操作“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恰好手头上没有合适的小水杯盛装物体排开的水,故用轻质的空手套替代小水杯,顺带检验一下测力计的精确度。笔者将测力计调零,以大钩码作为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先测量空手套重力0.06N,后测量大钩码重力2.00N(如图6)。笔者准备好盛满水的溢水杯和空手套,使大钩码浸没入水中,同时用空手套接住排开的水;发现测力计示数在1.74N与1.75N之间徘徊;取下钩码,测得手套和水重力为0.31N。2.00N-1.75N=0.31N-0.06N,结论得证。即使按1.74N算,误差仅有0.01N。相较于传统弹簧测力计,新器材优势明显。 3.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超声波传感器可用于测距,笔者指导学生对原有程序稍作修改,用于测量身高(如图7)。 4.大气压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大气压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室内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笔者采用的大气压传感器是通过BOSCHBMP085气压模块采集数据,其精度很高。笔者让学生利用该大气压传感器在课堂上做实验,了解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学生举起大气压传感器站在凳子上,然后将其贴近教室地面(如图8),测得数据分别为1.105×105Pa和1.102×105Pa。大气压传感器还可用于测量电梯随楼层高度变化的大气压变化情况。 5.液压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一杯水能产生多大压强?笔者利用液压传感器解答这个问题。如图9所示,笔者准备一烧杯注入红墨水(300mL),将液压传感器放入烧杯底部,测得液压值为0.0055×105Pa,然后根据液压公式P=ρgh,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这杯红墨水的压强增大。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将液压传感器固定在一根长约1.4m的有机玻璃空管底部,将这杯红墨水灌入管中,当水快灌满管子时,测得液压值为0.1325×105Pa(如图10)。该实验能让学生深刻认识液压的特点。学生用测量数据推算红墨水的深度,所得结果非常精准。 (二)通过串口连接电脑完成实验 1.比热容实验 笔者将长度相同的两段加热丝(电阻值均为1.7Ω)接到电脑电源的12V电压输出线上(如图11),保证两者产生的热量相同;用两个18B20温度传感器对等质量的食用油和水进行温度数据采集(如图12);利用串口数据线连接电脑生成图像(如图13)。 2.超声波测物体移动速度实验 笔者在实验中使用了超声波传感器和电动推杆。首先给电动推杆加上不同的电压,使其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采集探头到推杆白色挡板之间的距离数据,将串口数据线连接电脑,生成白色挡板移动的S-T图(如图14)。此外,师生通过串口连接电脑的方式还可以完成“力的相互作用”验证性实验。笔者基于51单片机自制传感器采集系统开展实验教学,利用其高精度特性,对部分传统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用全新的方法操作教材上的实验,实现传统实验器材无法实现的功能,对传统实验做了很好的补充和拓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该系统小巧独立,不依靠电脑显示,操作简便,得到用户一致认可,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谢立行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园中学
BIM技术是生产辅助工具,在节能环保生产中有着重要价值。其可加速建筑工程绿色设计,而合理应用BIM技术能充分管控建筑施工流程和布局,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参照。BIM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中,可合理把控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风速、光照,优化绿色设计工程质量,提高建筑设计性能。 1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BIM技术属于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合理共享和传递建筑信息,设计中可使抽象建筑更加形象化,突出部件间的位置关系,提升生产效率,节省建设成本。BIM技术平台包括建筑的全部信息,如建筑结构、建设类型、材料性能等,且信息处于共享状态,在发送和接收信息时能够实现同步性,确保共享有效信息,节省成本。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增加绿色建筑的有效性,减少能源消耗,保证有效使用能源,还能减少污染,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不断提升,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客户构建理想的建筑模型。其还能够发挥出建筑功能,避免浪费材料,提升建筑的完整性。 2工程实例 福建某山庄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大约为1.25万平方米,建筑群划分成三个功能区。项目处于丘陵位置,有着高低起伏的特性,是建筑群的适应性、外观和布局均有着较高的标准。此项目使用BIM技术开展设计,通过分析能耗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为绿色节能设计提供参考,见图1。使用CAD3D软件,分析甲方提供的地形数据,构建模型信息,从而开展相关操作。 3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前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分析相关要素进行设计,设计场地时,要将原地貌的特色和地形自然条件进行保留,避免大幅度改造地貌地形。要保护原场地的生态环境,将其与项目融合在一起。分析地形植被,应用BIM技术分析场地环境,便于设计师选择出最合理的朝向开展布置工作。对于场地的人文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自然地理要素,要应用BIM技术开展场地设计、分析和建模工作。由于传统地基分析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使用BIM技术与GIS技术,模拟场地的建筑空间和环境,快速合理地分析结果,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做出合理的场地规划。 3.1合理分析场地气候 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是分析场地气候。使用BIM软件将气象数据的二维数字信息变成图像,确保建筑师能够掌握场地的气象信息,了解舒适性区域。使用软件模拟场地区域太阳辐射的朝向,按照全年过热期、过冷期太阳辐射计量确定建筑的朝向。 3.2设计场地 设计场地能够令场地建筑物和周围环境要素形成整体,确保合理使用场地,达到最佳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传统建筑场地设计需要设计师结合自身经验,但设计要素较多,人工分析容易出现问题,而BIM技术能够解决这些设计问题。应用BIM技术模拟场地,同时在场地模型开展分析,能够理性设计场地。场地模型要应用数字地形模型来表达,在开展场地模型设计时,数字地形高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构建场地的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场地模型的数据来源包括采集图矢量化、航空航天、影像测量及人工测绘等,其中地理信息资源较为普及,能够获取免费的地形数据,即使无法获取DEM模型,也可提供地形数据三维资料,通过相关软件构建场地模型,如先设置标高,使用导入的格式描绘高建数据,若是无法获取DEM数据,则要通过周围现有的植物、建筑和树形等获取地形数据,使用无人机影像测量和扫描方式,通过摄影扫描结合测量型GPS给出控制点,将此导入软件,对四周建筑应用地面激光扫描建模,利用无人机测绘建模,从多角度围绕定点拍摄合成建筑外形。 3.3布设道路 建筑内部的道路是重要的纽带,在设计道路和复杂地形时,要符合配置横断面的标准和消防要求,使用BIM技术设计标高,形成纵断面和平面等,保持动态性,便于设计师选择最佳计划方案。 4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建筑体型设计 人们要求建筑外形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筑体型设计可实现节能目标,应用BIM技术,可优化建筑模型的可视性特征和参数型特征。可视化设计能够灵活转换角度,可视点可以是室外或室内,具有透视性,也可以观看全局建筑模型,开展局部观察,从而调整方案细节。在设计前期,要调研场地情况,根据建筑总平面布局及BIM技术场地分析数据,掌握通风模拟情况,合理设计建筑间距和朝向,确保建筑总体布局符合要求。图2所示为场地总平面布局相关影响因素。 4.2建筑排水和采光设计 采光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采光能够节省电力、能源,建筑工程材质、面积均和采光效果有着直接联系。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应用渲染方式,但采光效果和预期设计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光线效果不理想,采光设计无法突出绿色节能理念。在收集建筑空间布局数据、窗户采光面积及玻璃材质信息时,要使用智能化绘图工具来处理虚拟部分,全方位观察建筑空间中的采光度。合理使用BIM技术,对室内采光灯具实施一体化设计。使用BIM技术能够模拟出室内卧室、厨房和餐厅的光线,利用3D功能为业主提供虚拟设计效果。根据协同设计理念,结合立体设计和平面设计,应用BIM技术模拟输水流量、排水布局,根据高层水压设计节能排水系统,确保用户充足的供水,防止浪费水源。设计排水时,要全面整合数据材料,选择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材料,合理制定管道布局计划。应用BIM技术查看是否有冲突部分,及时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排水管道无交叉、无重复等情况。建筑排水附属设施要合理应用BIM技术,避免反复安装。 4.3外墙保温和电能设计 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外墙保温设计十分重要。在外墙保温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打破平面设计的约束,合理使用保温模式计量荷载,如外墙基层数据、外墙受力分布及保温层设计参数等数据信息,通过明确荷载分布情况,实现科学配置元素,使墙面支撑结构能够均匀受力。设计人员要合理使用BIM技术开展冷桥位置预测,围绕建筑物开展绿色节能设计,充分发挥节能效果。电能设计中,CAD软件能够合理分析管线布局,按照分析结果设计使用电能的方案,但无法在设计中探究生态污染情况与工程间的关系,不符合绿色节能设计要求。因此要应用BIM技术,通过全方位能耗来计量工程生态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含量,要按照建筑生态环境负载力开展设计,提升绿色节能水平。安装电器设备时,要应用BIM技术演示功能设计细节,确保线路布局符合要求。 4.4光线设计,加强能源管控 我国各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建筑采光和遮阳设计有着不同的标准。南方地区更加重视调节和控制湿度,对于室外采光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使用遮阳方式,减少室内外光照差异。北方地区纬度高,对于室内采光有着严格的标准,要通过增加采光的方式,提高室内温度。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地区差异,合理应用BIM建模,掌握室内光线,把控湿度和温度,通过合理的设置室内采光和遮阳参数,更好地利用建筑热能和光能资源,优化室内环境,提高绿色设计建筑的经济效益。建筑材料会影响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为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符合要求,设计人员需应用BIM技术提升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益,要掌握建筑碳排放量超标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改进,分析建筑绿化及市政工程,加强建筑设计节能效果。使用BIM技术数字化建模来分析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成本,综合应用BIM技术,调节工程生产资资源调度和进度,保证绿色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建筑工程需要设计人员在BIM软件中合理融入水文信息资料和气候参数,根据数据模型来探究环境参数是否会影响建筑设计项目,保证其排水功能和吸水性。室内设计要应用BIM技术来优化配置,通过建模分析来探究水、环境、采光等,提升水资源使用率。开展环境分析管理,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符合目标,设计人员要根据风系统需求,应用光导管、毛细管技术,保证建筑物室内采光效果的提升,降低电力成本。BIM技术具有数字化和信息化特征,能够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结果。BIM技术可提供信息参考,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准确划分建筑热功能,加强计算参数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利用BIM技术可帮助工作人员完成任务,提升数据精准度,节省时间。绿建筑设计中,BIM技术能最大化使用能源,使建筑项目达到绿色标准。设计师要合理应用BIM技术,科学计量房间采光指数,合理把控窗户外部材料,调整建筑外环境。 4.5模拟场地噪声和能耗 在建筑物理环境中,声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场地声环境设计主要是为了改进建筑工地环境噪声。居住区域噪声危害巨大,声环境预测模拟分析技术能够实时检测场地噪音。能耗是判断建筑性能的宏观指标,能耗模拟是以传热理论为基础开展的仿真模拟预测,可帮助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节能标准中的平衡设计即为能耗模拟,模拟能耗包括封闭空间,同时要输入模拟软件开展分析。 5结语 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结构较为简单,若是建筑结构复杂,则绿色建筑信息也较多,会增加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量。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使用BIM技术,能够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节省设计时间,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作者:黄坤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大数据凭借其数据量大、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和处理迅速等显著优势,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医院展开各项基础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新时期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工作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数据技术为医院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及管理理念,对应的软件硬件及配套支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2]。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发现大数据时代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领导层的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沿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依然是当前管理的常态,一些医院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仍犹豫不决,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认识不足[3]。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正积极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大多数抱有即刻见效益的心态,一旦发现事与愿违,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耐心。另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比较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对于档案管理这种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大多数管理层忽视其管理价值,这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拖延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医院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首先,医院管理层必须形成战略发展思维,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到下形成全员参与并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氛围,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态度、力度和措施等。其次,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在人员建设、平台建设、数据库管理设备购买等方面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最后,针对一些医院资金困难和积极性不高问题,医院、政府和银行等可以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多渠道融资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资金及时到位。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医疗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资源规模庞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与保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提升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着广大的患者群体,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数据规模和数据结构等都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4]。因此提升现有医院档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挖掘数据资源的有效价值是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存在的一大难点。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以病历档案为例,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要收集病人的基础信息,还要将这些人员的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其中,为以后卫生监管部门、公立医院、私人卫生机构、社区机构等医疗信息的协同和共享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其次,为实现医院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和共享,应该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建立部门特色资源数据模块库,例如医保决策数据库、药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库等,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为深化数据挖掘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医院还要尽快打造智能检索系统,提升数据挖掘效率。档案利用人员通过智能化检索体系,在资源互通互联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智能检索体系可以在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覆盖搜索,各个不同类别的医院档案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例如当前一些医院使用云技术支撑的智能检索体系,用户的登录界面简洁,搜索方式统一,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患者等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随意查阅所需的档案资料,大大增强了档案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尽快实现医疗卫生系统间档案资源的共享,包含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共享档案规范标准等。 三、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中存在着大量患者医疗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属于隐私。同时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成果,这些数据信息极为重要,一旦丢失,后果严重。尽管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各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首先,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硬软件安全周期检查制度。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的储存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备份或替换,保证医院的数字化安全工作稳定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医院档案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医院档案数据安全维护、整理和储存等流程。医院可以培养专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外包的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形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维护网络安全秩序,规避黑客入侵与病毒破坏。例如,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正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云平台建设,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不同级别数据安全归档。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检索,构建智能化的检索系统。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功能,查阅病人病历,为其科学诊断提供借鉴,降低治疗失误发生概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库。 四、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医院沿用了原来的档案管理人员[5]。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与现有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岗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对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了阻碍。以医保档案管理为例,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医疗保险等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安全等技术,而在现实中这类管理人才是缺乏的。针对复合型医院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首先,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纳入医院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让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知识系统,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员安全意识。其次,医院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建积极学习的渠道和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鼓励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升员工档案归档、整理、储存、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医院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水平。再次,今后医院可在人员招聘及引进计划中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招聘中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关,使得新招聘或引进的人才具备专业的复合型岗位知识,提升医院档案专业化管理队伍水平。在医院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要定编定岗,档案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相关联,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医院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育医院所需要的对口岗位人才;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信息化、财务管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关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专门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位提供基本素养培训和知识教学。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医院正在逐步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进程,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档案管理缺乏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将会限制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积极主动地迎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论是对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知,还是医院本身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相配套的制度、人员建设以及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境。无论如何,信息化发展是趋势,各个医院应该坚持可持续性、科学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到全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奉香.浅析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1(18):35-36. [2]路倩.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探析[J].兰台世界,2021(9):101-103. [3]吕圣飞.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兰台世界,2018(S1):100-101. [4]于文旺.谈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22(1):233-235. [5]何叶秋.大数据应用理念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制度的建设[J].兰台内外,2022(4):7-9. 作者:高华 单位:阜新市中医医院
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其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助力。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建设城市绿化工程时仍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这些地区在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无法保证工程质量,无法将其绿化、美化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时需要重视养护管理工作,明确养护工作责任和作用,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流程,为建设绿色城市提供保障。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养护园林苗木,使其茁壮成长,构建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的绿化结构。科学合理的养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1]。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若是无法及时进行养护管理,不仅会造成苗木枯萎死亡,也无法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工程成本,并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达到绿化指标,为城市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为保障,但是部分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在园林绿化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养护工作受到限制。部分城市不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尽管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但是不注重后期养护管理,导致管理质量下降,无法将园林绿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2管理不完善 首先,在协调机制上,部分地区绿化部门认真履行园林绿化管理职责,但是绿化建设则交由其他部门负责,例如市政管委会负责管理市政道路绿化,公路局负责管理公路绿化等,这些绿地都属于公共绿地,需要由园林绿化局负责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分管不同,导致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隐蔽工程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护移交工作难度,同时也导致后续养护工作效果有所降低。其次,在管理法规上,我国各省市针对园林绿化制定了各种法规,但是并不完善,未将整个管理过程纳入其中,实际管理时出现真空,无法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尽管当前不同城市的绿化局已经建设了森林公安处,但只针对林地具有执法权限,而对于城市公共绿地侵占问题,由于缺乏执法资格无权处理。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损坏无法及时有效处理,违法成本低,导致绿地侵占频繁发生,并未形成依法治理的良好风尚[2]。最后,在监督激励上,我国城市绿化并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内外监督不够紧密,影响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养护脱节问题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与园林建设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尽管城市园林建设工作十分出众,但是养护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植被成活率下降,生长状态变差,绿化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另外,园林绿化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而言,施工周期短,但养护周期长,相关部门为了减少花费并不注重养护工作,只负责建设不负责养护,绿化手段不够精细、严谨,比较粗糙,导致园林绿化建设效果较差。 2.4资金较匮乏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认识不到位,并未形成整体规划理念,资金匮乏,导致养护管理工作开展不够顺利,管理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需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尽管初期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后续养护管理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养护工作质量不高,难以完成养护管理工作[3]。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本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各地区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各异,例如有些偏远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匮乏,无法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源,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不明显,还有些地区经费管控不科学,财政紧张,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经费不足会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效果,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无法保障养护管理工作。 2.5土壤未改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未改良会影响养护效果,增加养护成本。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植被栽培十分重要,而要园林所用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生长需求,需花费时间和资源改良土壤,但是大部分部门并不注重土壤改良,导致园林绿化植被养护难度增加,养护管理效果下降,尽管工作人员改良了一些土壤,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改善对策 3.1提高管理认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专业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还需要提高相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管理意识,加强其他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从上到下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尤其是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其园林绿化意识,自觉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保护和养护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共同努力。 3.2完善管理工作 第一,合理规划养护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工程实施前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提高绿化质量。而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时,要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及其植物适应性制定规划方案,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把握城市四季变化与植物生长符合度,科学配置各种植株,营造园林美景。若是需要搭配乔木、草坪,需要了解其颜色,避免工程完成后养护管理工作受到影响。而在植株栽培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观察植株生长数据,注意病虫害防治,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加强养护管理[4]。另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力度监督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创新养护管理体制。各部门职责各异,要区分彼此职责,创新管理体制,实行网格化养护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第三,完善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力度。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园林绿化配套性法规,做到依法治绿。严格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等文件,完善技术措施,全面建立设计、养护管理招投标、质量监督等制度,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在森林公安工作职责中纳入城市绿地执法权力,避免执法真空,坚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严厉惩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绿地等不良行为,保障城市绿化用地,维护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提供保障。第四,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养护工作质量受到监督考核和巡查管理等工作影响,因此要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对养护管理工作作出严格稽查和考评,不定时抽查,并加强巡视管理,严厉禁止随意踩踏绿地、采摘花朵、破坏绿化树木等不良行为,并设置第三方监督机构,优化养护管理工作。第五,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养护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定期针对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邀请专家、行业优秀人才等开展专题讲座,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利于彼此借鉴学习,丰富管理人员的养护知识和技能,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同时,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招聘时注意考核养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外,加大养护人员管理能力考核力度,对优秀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合格人员需要进行惩处,提高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3注重养护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环境下各种植物的成活率、生长情况、景观效果,通过科学分析开展养护工作,使养护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在此过程中,养护管理人员要加大管控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植物养护工作,并利用GPS、GRS等科技手段对园林进行全天候监管。相关部门在苗木栽植完成后要委派专业人员定期养护植物,检查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物理措施等控制病虫害传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症下药,禁止随意使用农药。另外,可以通过施肥、灌水、修剪、除草、微生物引进等方式增强植物生长能力和抗逆能力,保证植物成活率[5]。 3.4增加资金投入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一方面,通过制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中长期增长机制、开放投资渠道、号召资本进驻等方式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园林绿化工程经费,设置专门的植物养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合理分配养护过程中设计的水利、肥料、人力和设备等环节资金,减少不必要资金使用,同时实行分段、分片养护管理模式,明确分工责任,保证养护管理费用核算独立,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3.5加强土壤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全面分析现场土壤情况,确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酸碱度,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杀虫剂、肥料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客土、施基肥等操作,确保基肥使用量、客土质量、土地平整度以及土壤翻挖深度等工作符合要求,使土壤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土壤适应性。另外,落实好土壤改良工作,并做好日常松土除草工作,强化土壤表层输送能力,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景华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22(2):37-38. [2]薛婷.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1,12(24):131-132. [3]曹丹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大兴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23):114-116. [4]薛明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12):104-105. [5]袁云娟.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20):195-196. 作者:成小玲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园林绿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