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论文: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研究 音乐类大学生同样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些学生不仅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年龄、体质、思想等方面的特点,更是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着同样鲜明的个性。然而,需要正视的是,音乐类大学生同时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首先,音乐类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活动与相对淡薄的政治意识。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是从其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来的,对于时政关心较少,更加专注于专业训练而不重视文化学习,因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音乐类学生的特征。其次,音乐类大学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对张扬个性的态度上显得更加突出,与这种突出的个性相对应的就是其集体观念的淡薄。由于音乐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专业训练以个体为主的特点,再加上音乐为其带来的思想上的自由,他们往往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上习惯独来独往,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再次,音乐类大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但是与此同时却呈现出较差的组织纪律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快,思维发散,但是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较差,甚至作风较为懒散。此外,存在于新时期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且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点还包括:音乐专业素质过硬,但是文化课学习水平不足;思维开阔但是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等。 一、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相对于音乐专业的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音乐类大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这种特点甚至在一些音乐类专业教师的身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从事艺术工作的师生往往对于政治和思想教育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因而在当前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日常的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还是音乐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都有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作用认识不足。 (二)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 由于受到来自于外部乃至音乐专业教师的影响,新时期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且缺乏合理的政治热情,只关注自身未来发展而忽视对事物的深层次分析;在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乃至忽视思想政治学习的现象,这种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轻视甚至导致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造成其不讲职业道德的问题,影响其长远发展;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由于经常受到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出现道德底线降低,产生急功近利思想,追求在“走穴”表演中的经济所得而忽视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所培养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师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音乐类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组织与集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业余工作与日常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很多学生宁愿把自己封闭在琴房和声乐室里也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时部分学生专注于走穴表演,学习时间被动压缩。此外,部分音乐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由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足、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乃至整个职业道德的坚守。 二、加强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对新时期的音乐类大学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学风建设工作时要首先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地位、丰富并更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更加生动且全面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在思想政治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来不断推进音乐类专业的学风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高音乐专业自身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类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进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更加充分且准确地认识并定位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更加充分地在尊重这一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音乐类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功能。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推进我国音乐类大学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李男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在广告影视剧中的用途和分类实例 一、影视音乐的内涵 影视音乐,就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根据影片剧情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表达需要而存在的音乐。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音乐主要表现在听觉上,影视主要表现在视觉上,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可以在时间上弥补二者的不足,然后再建立起冲击人们眼球的视听空间。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影视音乐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完整演绎,而是靠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观众,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显得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影片中音乐创作的方式来划分,电影音乐的创作可以分为原创音乐和非原创音乐。由作曲家为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片段专门创作的音乐我们称之为原创音乐,由影视创作者从既存的音乐素材中所编的音乐资料我们称之为非原创音乐。根据音乐介入影视作品的方式来说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有源音乐是指画面内出现声源,无源音乐是指画面内没有声源出现。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有一首令人津津乐道的音乐,音调可以澎湃、激昂、也可以低调、委婉,加之与剧情紧密相结合,从而造就出经典的影视作品。 二、音乐在广告以及影视剧中的作用 音乐在广告中能起到几个方面作用:首先,在广告的创意过程中,音乐的融入有助于广告作品表达思想,烘托广告气氛,渲染广告作品的情感,以此来起到听觉上的宣传作用。其次,在广告中,音乐的使用还能够有树立品牌的作用。如果在同一条广告中长时期使用特定音乐,就能为商品树立品牌商标,这样听众在任何情况下,听到熟悉的乐曲就知道是何种品牌的商品,不仅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商品品牌了解认知,也能提高商品知名度。第三,音乐能突出广告主题。在广告片中大面积使用音乐,对音乐美的感受会很大程度的被调动起来而广告内容一旦与音乐紧密融为一体,就会给予广告产品以有力的支撑,使广告形象深入观众心中,成为消费者潜移默化的说服者。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一般来说,片头音乐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题音乐贯穿影片始终,用于辨识,加深观众对影片的记忆;插曲音乐调节气氛,对影片情节推波助澜,增加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场景音乐是渲染气氛的不二选择。而从艺术角度来说,好的影片应从多种角度入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音乐所具备的作用不容小视。具体表现如下:1.揭示和深化主题。主题音乐揭示影片主题,影片的主题音乐没有随意性,它需要根据影片的需要,来创作主题音乐,音速是急是缓,则由剧情所决定。而深化主题多由片尾音乐来表现,片尾音乐是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对影片的进一步阐释,具有推进作用。2.渲染气氛。一般的电影音乐都具有这种作用,它使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观众注意力。优秀的电影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所无法涵盖的意境用音乐在无形中呈现出来。3.交待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背景音乐也是影视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交待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片的高潮往往需要背景音乐的烘托,从而带动观众观看影视的情绪。 三、音乐与广告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行业快速发展,人们对广告的需求量逐日增多,这使得广告设计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专门职业。广告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所谓广告设计就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中间过程。广告设计除了要求创意必须严格筛选外,在音乐的运用上也十分重视。广告音乐是指媒体在对广告进行宣传过程中所使用的音乐。它与影视音乐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对广告音乐的选择,必须根据所宣传“产品”的需要来进行添加,与影视音乐的不同之处就是广告音乐可以加强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记忆同时又辅助画面塑造出某种情感氛围。 四、影视广告音乐在众多现代广告形式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品牌蓝皮书2009—2010的调查中对消费者喜欢观看的电视频道所作相应调研显示,综合类电视频道和娱乐类电视频道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其中综合类电视频道的普及率更高达75%。电视广告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画面、屏幕文字、音乐音响,这些因素既能够融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于一体,又可以把文字、声音以及音乐、诗歌,甚至是舞蹈绘画等一切艺术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便形成十分主体化的高效传播,达到视听合一的效果,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实现的。音乐是影视广告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影视广告音乐运用电视广告节目这一大众传播媒体,通过音乐的传播功能与电视广告节目画面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打造优秀的电视广告节目的同时,对电视广告节目本身传播的产品内容进行辅助传播。我们知道,声音一般都要和视觉形象相对应,而且可以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视觉传递出的信息。于是,在有声和无声电影的论战中,有声电影的最终胜出实际上就是对音乐之于视觉效果的肯定。由于音乐本身富有的强烈的和其他艺术结合的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创意新颖旋律动听的广告音乐,很容易引起人们超出画面内容以外的联想,使观众快速理解商品、引起思想共鸣从而对作品产生好感。 五、影视音乐广告的分类与实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已经成为了像半导体一样成为在平常百姓家里最普通的消费品之一,当然这也提供给了商家一个最直接的宣传机会——电视广告。广告吸引人的除了美丽的画面以外当然不外乎广告当中的音乐,广告音乐同样给了无数艺人一个最佳的宣传机会,Feist通过ipod的广告家喻户晓,《1234》也在一时间内成为了全世界大街小巷都在哼唱的歌曲。毫无疑问,好的广告歌曲会给广告增色不少,甚至每当我们看到某件商品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想起它的广告音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一直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1.休闲类广告绿箭口香糖《RhythmOfTheRain》广告中,《RhythmOfTheRain》这首歌曲的旋律所有人都不会陌生,JasonDonovan所演绎的这个版本清新无比,没什么能比清新作为口香糖的广告歌曲更加合适了,绿箭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不管过了多久,这首歌曲的旋律依旧是那么美丽,经历岁月的洗刷,依旧存留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 2.科技类广告苹果笔记本电脑以一种从来不屈服的姿态屹立于如今眼花缭乱的电子市场,并拥有全世界无数的粉丝。当然选择YaelNaim所演唱的《Newsoul》作为苹果MacbookAir的广告歌曲,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的用意,“我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希望自己可以辨清真实与虚幻。”三星手机i908E热播广告曲《MeleeBuilttolast》的演唱者是美国摇滚团体Melee。流畅的摇滚音乐线条中流露出乐团沉稳、明快的歌声情感,让听者找到共鸣。Melee的流行音乐有着一份难以抗拒的自在快感,还有一份触动人心的真实感动,尽情地挥洒着当代英式乐团以钢琴与人声创造动人歌曲的神采,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加州活力。 3.其他综合类广告譬如立邦漆广告中,《WhatAWonderfulWorld》配合纯净的图像画面给了我们极其温馨的视觉冲击,原来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多年以来,立邦漆用他的广告告诉我们身边存在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立邦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爵士大师louisarmstrong的《WhatAWonderfulWorld》,温暖沙哑的声音非常适合这则立邦漆的广告。而耐克广告中《ALittleLessConversation》是为纪念猫王逝世25周年而制作的首张历史性混音作品。这则广告的画面以灰色调为主,这个用意大概在于纪念已经逝去的猫王,很难想象曾经的经典歌曲会在今天的游戏片头中使用,但是这则广告中不失节奏感的画面给人一种紧张的运动刺激感。 综上所述,在当前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广告已经不再是一种商品宣传,它日益成为一种影像文化,多媒介的呈现方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应用于创造性的商业广告中,会成为实现商业广告创作效果的一条十分有力的捷径。现今社会,网络发达,电子媒体仍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的视听技术不断被运用于广告媒介中,媒介特征正在向一种整合性方向发展。城市公交带动的广播媒体复兴,给音乐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也拓宽了音乐在其他领域发展的空间。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是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教育价值的有效前提。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地规划音乐活动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出相应的类型结构,应该站在现代课程理论的大背景下,结合活动课程设计的思路,基于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对各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分析当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还是以老师的课堂教授为主要形式,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音乐活动和学生自发的音乐团体具有非教学目的特性。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并对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普通高校学生亲身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音乐活动,实现以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普通高校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课业和其进程,这就是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 一、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后,将普通高校各种音乐活动归为三类:按主题纪念日进行的分类;按照活动的组成方式进行的分类;按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类课外音乐活动项目进行的分类。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种分类并不十分健全,还缺乏整体性。第一种分类的缺陷在于,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活动都进行归纳,不可能概括所有音乐活动现象。第二种、第三种分类的缺陷在于,活动项目之间出现相容现象。因此,明确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不但要借鉴各种活动现象,而且要依据合理的设计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在总体上是双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分析出五种人的活动形式:以变革客体为主的改造(创造)活动;以反映客体为主的认识活动;以占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欣赏(审美)活动;以检测客体为主的评价活动;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构为运作机制的人际交往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作为我国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基础,解决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问题。 (三)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不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分类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侧重人际交往的活动课程;侧重认识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体验对象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欣赏(审美)活动课程;侧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评价的活动课程。第二种,活动——学科辅助课程;活动——经验中心课程;活动——素质发展课程。第三种,常规活动;联科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 二、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以参照以上分类和理论,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的特点,将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1.校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2.音乐综合活动课程。第二类,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1.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课程;2.各种音乐社团活动课程;3.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课程。第三类,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1.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2.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3.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第四类,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1.听取各种“直接面对作曲家、演员、大师们”音乐讲座中的音乐活动课程;2.亲临现场演出中的音乐活动课程。三、四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的进一步说明 (一)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联科活动,与学科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发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特长,并可以深化、补充和应用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它类似于学科活动。联科活动的内容远远比学科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它既可以与某一门学科配合,形成单科活动课程;又可以同几门学科配合,形成综合(合科)活动课程。体现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中的联科活动可以理解为,与普通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活动。根据音乐活动所配合的学科数量,可将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划分为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和综合(合科)活动课程。 (二)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参加的一种团体性活动课程。因此,它更能体现音乐活动的社会性,更能反映人的活动的本质。该课程在总体上是通过专题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它有着只分专题不分年级的优势,可以促成不同年级水平的学生各方位的交往,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普通高校中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是该课程的理想模式。 (三)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更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色彩的课程。社会活动包括交往活动、欣赏(审美)活动、甚至还有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并通过社会活动,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增添新知识,锻炼各种能力。该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有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有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 (四)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主要指在校园内,利用大学生业余时间所举办的各类名家、演员亲临现场的各种讲座和表演活动。学生通过与演员、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较之通过教师讲解、各种媒体播放等的音乐信息的体验,更容易与音乐交融,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被震撼。这种“直接”的力量,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 音乐类论文: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点分析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人”;文化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200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⑨。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作者:朱晟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类学生管理探究 一、音乐类学生的特点 音乐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色鲜明的一个群体,在综合类大学,他们与普通文理科专业学生相比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是辅导员管理的难点。音乐类学生总体来说他们的优点是:思想活跃,乐观向上;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意识独立,富于创新;缺点是:集体意识淡泊,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意识强烈,吃苦精神不足;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基础薄弱。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是音乐类大学生教务突出的问题,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就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 二、音乐类学生管理措施 1.结合专业特色,加强以乐育人。 首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音乐作品赏析等形式,将乐曲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挖掘出来。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足以使学生折服,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思想教育与人性管理相结合。在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工作,随机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寓教于乐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以情感人,要坚持热心、专心、细心、耐心、真心、爱心的基本原则,思想工作者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心悦诚服,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艺术修养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二律背反现象,令众多大学生无所适从,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面对纷繁甚至冲突的道德价值,大学生时常陷入两难或多难选择的境地。 2.结合职业规划,强化师资建设。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互兼顾,引导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而言,第一,完善知识结构,能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能够独立登台演出。其次,发展人际关系,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努力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广泛积累人脉资源;第三,形成比较有规律的良好个人习惯,并参加健身运动、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最后,积累基本的资金,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及办事能力,同时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涵养。对于教师而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专业能力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提升专业教师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要热爱音乐,要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歌唱要有饱满的感情,时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其次,苦练内功,提高文化修养。多聆听国内外优秀作品,不断探索音乐教育领域未知世界,并不断提高自身演唱能力、准确范唱。最后,勤学苦练,提高专业能力。以身作则,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多登台、多演出,提升实战能力,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3.结合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应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更为广泛的实践形式。首先,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了解国情、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其次,社会实践能促进专业技能水平提高,通过实践的检验,使学生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积极主动地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舞台表现能力,增强学生基本艺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进行音乐学实践能及早接触社会,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以实践为窗口,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注重心理健康,提升抗挫能力。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特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根据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为学生排忧解难,开发身心潜能,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通过各方面的系统教育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挫能力,将其真正培养为心理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三、音乐类学生管理的保障 1.坚持思想引领,有效服务大局。 高校学生的管理必须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强化“三观”教育,深化音乐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青年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凝聚青年学子,建设有为队伍,不断增强党团组织生机和活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子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着力夯实思想引领的工作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深化爱校荣校教育,激发当代音乐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大力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要求,加强基层党团建设,服务学校发展的大局。 2.落实经费保障,开展社会实践。 提到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就绕不过经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仅仅落实在纸上、嘴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实践环节的经费问题。高校应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体系和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首先,硬件保障,校内的实验基地、校外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为音乐类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舞台。其次,师资保障,实训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缓解高校实训人员的缺乏,为音乐类学生提供具有实战能力的指导老师。最后,实习经费的倾斜,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目的,就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没有资金的保障,必然导致社会实践的缺斤短两,致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加强创新融合,提升校园文化。 将古典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使音乐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创新校园文化弘扬的形式与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不同的音乐都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其次,以音乐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歌曲中获得德育力量,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和认同;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践行社会主义会核心价值观。最后,深入基层,成为引领校园文化的排头兵。本着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脚踏实地,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推出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4.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 由于音乐类学生的专业课是“一对一”的教学,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同时也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着学科的德育任务,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把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真正落实。其次,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作为专业教师,一定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粗谙本学科的发展史,了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教研员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横向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最后,作为辅导员必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开展学生日常工作,才能够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工作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总之,综合类高校音乐类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人才的重大课题,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则强调“以人为本”,进行柔性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音乐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作者:张伟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音乐类论文:音乐艺术类教材问题与改进路径 本文作者:朱叶莉、张译文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又在各教学领域实行新课程改革。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也日渐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各高校在音乐艺术教材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一、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使用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一些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课以来,由于教材建设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校都在使用音乐专业的专门教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有了一系列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问世,现将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列表如:左面这个表格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音乐教材使用的情况,但可看出,无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规模,近年来音乐艺术类教材都有“百花齐放”的趋势,这也造成各高校教材使用的鱼龙混杂。综观高校音乐教育,教材的使用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意志,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所缺亦无针对性的举措。 二、高校音乐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由于教材建设的不完善,各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也都相对落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一2010)》强调:“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音乐并不单纯只是音乐,而是融合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艺术感官享受,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另外,高校音乐艺术是针对大学生的,教材的开发也应有针对性地符合和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教材设置不规范,内容单调陈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教材的编写依然沿袭了过去“正统教育”的模式,教材所选歌曲大都以歌颂、赞扬为主,对民族、民歌、民间生活的关怀不够,且依旧趋向于集中思维,缺乏个性培养。一些音乐入门所须掌握的内容没能在教材中足够体现。[1]但这一内容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普通高校音乐教材谈之甚少,因此,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规范性。 3.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符。说话办事要讲究因人而异,教学也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说来,教材的设置和编排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所针对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高校音乐教材的教育对象是20多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已形成了尚不完善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看法,教材的内容会使之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形成一定影响。综观当今高校音乐教材,其内容有很多不适宜大学生之处,有的过于浅显,激不起兴趣;有些内容过于专业性,超出了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内容民族性、社会化过强,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高校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大潮的步步逼近,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不单单源于当今教材中的种种弊病,而且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亟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教育层面,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2]由此可知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美育功能实施的要求。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且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操,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人格修养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音乐艺术教材能够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2.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死读书”“读死书”,无论是时代的需求,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读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大众追求的人生理想,完善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读书娱乐,可以是运动锻炼,在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成为大众的首选。蔡元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有助于美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德育的培养,能够通过艺术美发展真知、启迪人的善良品质。也正是源于此,艺术教育的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里,音乐艺术是正统教育的附属品,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休闲娱乐等种种作用,如今,音乐艺术已不仅仅依附于正规教育,而是同正规教育趋于平等,且成为人们追求完美人生的必需,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音乐艺术教育这一功能的转变,要求相关教材也能跟上人类思想的脚步,朝着面向人的完善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构想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国艺术教育之所以起步晚,就是源于在人们的观念里并未形成真正的艺术教育思想,多数家长依旧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等同于“玩儿”,与学习无关,更与教育无关。虽然有些人已意识到了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人才的必要性,但由于力量不足,没能推动整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必要的,通过政策导向指引各地、各校切实推行更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会真正把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系统中去。另外,国家应通过奖励、经费资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强音乐艺术教材的编写力度,并从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籍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指定教材,改变高校教材使用混杂不堪的现象。 (二)新教材的编写要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且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目前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着的诸如内容、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变革或重新组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结构是必要的。新教材应考虑到教育对象是基础薄弱非音乐专业学生,内容应以简单欣赏艺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讲述基本乐理和中外音乐发展史为主,不应涉猎过多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等内容,这也是超出学生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总的来说,应以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编写合适的音乐教材。 (三)教材内容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同样不例外。因此,为教育服务的教材的编写也应以“育人”为原则。显然,作为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音乐教材无疑应当以艺术型为主。 总之,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成果,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当今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薄弱、落后的现状,以政策为引导,以经费为补充,以教育改革为理念导向,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的新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现状和素质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变革旧教育体系的不合理内容,添加适应时展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新发展。 音乐类论文:少儿电视音乐类节目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外现代流行歌曲愈来愈热,“霸占”各类电视节目荧屏,然而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反而显得“小众化”,日渐式微。尤其对于从小就被通俗歌曲耳濡目染的青少年来说,民间音乐是童年的空白。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间音乐类节目《歌声的翅膀》在江苏卫视的播出,则有利于缓解上述现状,并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视节目中延续、童声中流传,提供范本。本文试将《歌声的翅膀》作为案例,分析民间音乐在少儿电视音乐类节目中呈现的特征与运用的手段,以期唤起公众保护传统民间音乐意识,同时获得制作传统民族音乐电视节目经验。 关键词:民间音乐;少儿;歌声的翅膀;音乐特征 一、前言 (一)民间音乐发展现状 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领域的瑰宝,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国务院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简称“非遗”),经统计为1372项,其中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一共170项,占比总数的12.4%,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值得一提,按照国家“非遗”分类划分,民间音乐不含曲艺音乐及戏曲音乐,尽管如此,该名录下的民间音乐仍占“非遗”总数超过十分之一。由于不同语境下的民间音乐定义各有差异,为了更好地叙述民间音乐发展现状,结合个人看法,本文最终采用音乐理论学者吕骥对民间音乐的定义:“民间音乐是各族人民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将民间音乐分为八类:民间劳动音乐、民间歌曲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剧(戏曲)音乐、民间风俗音乐、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及民间乐器音乐。相比于“非遗”名录的划分方式,后者视野下的民间音乐范围更为宽广,笔者认为曲艺、戏曲中的音乐同样可以表达人民的思想动态、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故不应该排除在“民间音乐”领域之外。由此视阈,展开叙述。放眼今日音乐歌坛,国内外通俗流行歌曲成为引领,能够被观众所熟知的大部分歌手演唱的正是流行音乐,相反致力于传播民间音乐的艺术家逐渐被人所淡忘。在电视节目中,流行歌曲似乎才是音乐主旋律,民间音乐更像是节目花絮与插曲,甚至成为部分综艺节目主持人调侃、恶搞的对象,完全将民间音乐文化内涵抛之脑后。纵观我国现有的电视音乐类节目,以民间音乐为主打的栏目并非完全存在,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为例,现有《风华国乐》(民族器乐类)、《民歌中国》(民歌类)、《曲苑杂坛》(戏曲、说唱类)多种类型栏目,但相比于其余类别节目,面临着收视率低的情况。所以,解决民间音乐在当代电视荧屏中的传播困境迫在眉睫,今年江苏卫视原创民间音乐类节目《歌声的翅膀》的播出,恰恰提供良好示范与经验启示。 (二)《歌声的翅膀》节目概述 2017年4月30日,《歌声的翅膀》首次在江苏卫视开播,这是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间歌曲音乐类节目,其固定于每周日晚上八点三十分准时播出。每期节目均会邀请五位年龄在16岁以下的少儿音乐爱好者,以童声的方式对山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多种类型的民间音乐进行全新的独唱演绎,同时也会和明星辅导员(如阎维文、伊能静、孙楠)合作演唱。节目突出“少儿+民间音乐”的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的电视音乐类节目领域,同时取消残酷的竞争赛制,让少儿唱将能够全身心投入至歌曲当中,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一首首具有别样风格的民间音乐本身。 二、《歌声的翅膀》呈现的民间音乐特征 (一)曲目包容性 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和民族社会生产行为相异,造就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民间音乐相互影响,呈现多样形式。例如,代表着本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歌,虽不知歌曲作者,但却能以号子、山歌、小调的方式为人民所传唱;地方戏剧中,为叙述故事、推送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演者将民间戏剧音乐融入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舞蹈动作配合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舞蹈音乐,节奏鲜明,有利于舞蹈动作协调一致等。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在不同民族、地区又得到不同的创作、继承与发展,故民间音乐种类、数量繁多,扩大《歌声的翅膀》原始曲目素材选择范围。每期《歌声的翅膀》中,节目组陆续安排五位少儿歌手登台,先分别独唱一首民间音乐,紧接着再清唱或与明星辅导员合唱另一歌曲片段,整期节目至少容纳十首主要及次要演唱的曲目,包容性强。可以说,一位少儿歌手就是一种民间音乐的推动力,把无形的民间音乐由幕后引入台前,缩短民间音乐的时空距离,提升观众对民间音乐的认知感,一方面明白我国民间音乐杂而不乱,另一方面打破对其的刻板成见,切实感受到我国民间音乐的优美。 (二)音色反差性 音色是指乐器、嗓音的音质,节目中突出的是演唱者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形成反差感,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1.年龄层间的音色反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影响声音音色的变化,特别是经过青春期后,人们的声音由稚嫩的童声变化成为成熟、稳定的男声或女声。《歌声的翅膀》中来自河南郑州的“豫剧票友”王子辰,最喜欢的事情是每周末到公园里和爷爷奶奶一起唱豫剧。他年仅两岁半,咬字还不是很清晰,演唱了河南戏曲《花木兰》,该戏曲本是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成年的男性或女性声音底气足,容易唱出该戏曲中昂扬的气势。王子辰仍处于幼声,唱戏曲时气息短浅,声音单薄,尾音拖拉长,音色童真,但正是因为这样区别为成年人且具有反差的音色,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认为其歌声有板有眼、有腔有味。2.男女性别间的音色反差性别间不同声带构造决定了男性与女性音色的差异。来自山东烟台的九岁男孩黄星诚演唱了创作于1980年革命体裁电影《小花》的插曲《绒花》,该首歌曲融入了淮河一带山歌音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韵味。此前,中国女歌唱艺术家李谷一用柔和的音色、真挚的情感,尽情演绎《绒花》,用歌声赞扬女主人翁何翠姑拥有绒花树般坚毅的品格,从中可听出一丝忧愁的旋律,牵动听众的心。与作为一名女性的李谷一而拥有的尖细音色不同,男孩黄星诚音色圆润,歌声洋洋盈耳,男性版的《绒花》童趣十足。3.原唱与翻唱歌者的音色反差笔者认为,原唱与翻唱之间的关系,实则是对一首歌曲继承与发展。演唱主体音色的不同,引起不一样的听觉感受。一般情况下,后者在掌握了原唱中的重要技巧后,能够根据自身音色特质,再加入其余歌唱技巧,以期实现每首歌曲的个性化风格。借着参加《歌声的翅膀》节目机会,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谢淑恩第一次回到祖国,湖北鄂西长阳地区民歌《山路十八弯》是她经常演唱的曲目,谢淑恩保留了这首土家民歌的原汁原味曲调,同时利用自创的“海浪音”(类似颤音),演唱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时等歌词时,特意连续重复歌词最后一个字达近十次,音色清脆,易引发观众联想,仿佛眼前的山路更加曲折悠远。 (三)配器丰富性 节目一方面运用民族乐器伴奏,如铃鼓、圆鼓、镲、砂槌、音树,其中由长度不一的金属细管按照音高有序排列而成的音树(风铃)最经常被现场乐队使用,用木制鼓槌轻轻划过,能够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声音,这类声音可以成为歌曲中的点缀,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歌声的翅膀》加入西式乐器伴奏,包括电吉他、吉他、电子琴、架子鼓等,均被在节目中使用。现场配器丰富,中西合璧,并有选择性地融入歌曲当中。当然,节目最突出的仍是少儿唱将独具个性的音色,主次分明,配器伴奏音量灵活巧妙,目的为了保持观众注意了始终能够集中于演唱者的嗓音。 三、结语 用童声传递民间音乐是《歌声的翅膀》能够区别于他类电视音乐节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曲目的多样、音色的个性、配器的丰富,让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在当代电视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得到更深远的传播,为其他传统音乐类节目转型提供经验参考。与此同时,节目取消了激烈的淘汰赛制,拒绝“儿童明星化”的打造,也为喜爱民间音乐的青少年能够专注于自我演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信心。客观而言,《歌声的翅膀》并非十全十美,如何保持受众对该档少儿民间音乐类节目的持续关注度,值得节目组深入思考。根据《歌声的翅膀》在腾讯视频客户端的播放量,第一期节目得到727.5万次播放,而第二期节目为152万次,仅首期节目播放量的五分之一,第5、6期节目观看人次甚至低于一百万次,每期节目观看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需制作方引起注意,加强宣传或许是可实施性的手段之一。 作者:林溪漫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摘要:随着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也充分的意识到了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此,笔者也在工作实践中,针对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开展进行了总结,从而进一步的为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改革提出了自身的意见和建议,拓展了高校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音乐类;人才;创新创业;实践 随着国家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步的加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国家新的发展历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头脑的青年人才参与其中,因而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逐步的引导音乐类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的思想,用实际行动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从而深化和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育更多知识全面、专业过硬、充满创新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高校在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重视度,将教学重点集中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欠缺,尤其在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就现实情况来看,只有个别学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特征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然而也不难看出有功利性的因素,过于宏观而实用性不突出。但是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延伸当中,给音乐类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创业创新指导的机会,学生在系统的培训中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加强了创新创业技能,并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教师团队人才匮乏,缺乏能够胜任此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软实力方面不足。再加上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条件和设施不完善,这也使得相关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开展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强,然而很少有人获得职业指导的培训机会,相关师资建设尤为薄弱。而在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文化课教师担任,他们对音乐类学生群体的综合性特征和就业动态缺乏了解,只能从宏观大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所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匮乏,很难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保障,难以满足教师队伍、教学平台的充足供给,这也使得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第三,高校领导层面自身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观念传统,很难对音乐类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长久的规划,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开展中很难得到渗透。现今高压的就业趋势对每一个音乐人才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在严峻的人才竞争中,音乐类学生的就业目标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欠缺和薄弱,很多学校并未在此方面做出调整,而是沿袭了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对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缺乏深度的挖掘,难以在音乐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二、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策略 第一,高校应该在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重点放在健全的模式构建上,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部署相应的创新创业部门,专门针对音乐类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逐步的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构建,拓展和延伸课堂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挖掘和展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给更多的学生创新创业梦想助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广泛的学校活动来深化和推广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创新创业经验,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契合社会创业趋势,实现创业理想。第二,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应该紧紧的围绕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正确的导向作用下进行目的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要根据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而进行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开展。使音乐类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要与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匹配,夯实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现高校音乐类学生高超的才艺,使音乐人才更适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师要将创新创业理念逐步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更加的普及,鼓励和鼓舞每一个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年轻人。第三,高校还应该结合现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根据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发展趋势来打造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效果。具体到实践环节,高校可以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采用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模式来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来是在本校现有的师资基础上挖掘创新创业能手,让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二是广纳贤才,引进社会或者团体中的优秀人才来担当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使学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得到良好的补充,构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团队,使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能够真正的帮助高校的音乐类学生拓展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高校的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开展还处于完善阶段,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教学活动的中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总结创新创业经验,帮助学生能够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进行充电,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实现自身的创新创业目标,从而也进一步的提升了高校音乐类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为社会音乐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作者:尹子燕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类论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国内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有所进步,在培养的人才数量上和招生的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综合培养音乐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我国的音乐事业、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文章针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他们必须提升自身音乐能力,进而更好的教育未所要面对的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尽量采取积极手段进行解决。 一、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教学体系的丰富,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是从社会上的调查来看,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外强中干”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般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都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能力、师范能力上,都表现为中等水平,甚至是中下等的水平,这种“半吊子”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促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1]。综合而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突出展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班级划分上,表现为过多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开展相关的教学和训练,对学生的特长和学习情况,都做不到一个深刻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任由学生自己去发挥和学习,但实际上得到预期成就的学生,表现为寥寥无几的现象[2]。第二,在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没有进行积极的落实。很多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的开会,不断的讨论,但是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却非常的不充足,这就促使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没有办法在最终的成绩上得到更高的水平,获得的认可也比较低。 (二)教学态度不明确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培养,本身是常见的培养方向,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态度都出现了不明确的现象。例如,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有一个侧重点,可以将师范作为侧重点,或者是将音乐技能提升作为侧重点。可是在调查后发现,音乐教师并没有侧重点的选择,而且在两种内容的教学开展上,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开展,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需求,直接呈现为置之不理的状态[3]。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各项工作,根本没有以一个合理的秩序来执行。首先,教师教学态度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有些教师在需要开会,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没有对学生提前告知,而是要求学生等待,在课堂上既没有可以锻炼的乐器,也没有其他人来指点,学生浪费的时间也没有被教师重视,后期无任何弥补措施[4]。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培养,未做出充分的把握。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有着非常远大的目标,可是教师仅仅顾及到个人的工作成绩,对学生的培养特别不重视,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浅显的层面上努力,整体上的成就非常不理想。 (三)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偏低 就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本身而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钻研,而不是以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来学习。现下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是在没有课程学习的情况下,都是出去玩乐,或者是在寝室中发呆,根本不思考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不去校外积极的实践,最终造成自己的竞争力下降,能力不足,无法得到应聘单位的青睐[5]。首先,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知识以后,总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锻炼,或者是在校园内部借助于一些教学器具来开展,这种学习的方法,仅仅适用于最初级阶段,后期是要求学生不断的进入到社会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从而增加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其次,有些学生虽然在音乐特长上表现明显,可是在锻炼和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强的随意性特点,根本没有与导师讨论,也没有接受系统化的培训,造成了自身特长的荒废现象。 二、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度也比较突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必须将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进行双重明确,由此来将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能够按照体系化的标准来执行,防止造成严重的冲突和不足。首先,高校必须在招生过程中,积极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要让考生了解到其办学的宗旨和意义,要理性招生,绝对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过分的扩大招生范围。其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从3个方面开展,分别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对于短期目标的培养,要求学生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模式,从而能够在基础的师范能力、音乐素质上得到提升,减少长期在基础上锻炼的情况,要将教学的效率做出明显的提升。对于中期目标的培养,在于更好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与特长,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哪些方面的成绩上突出,结合学生的意愿和个人能力,做出综合化的培养。对于长期目标,必须将师范类人才和音乐类人才更好的划分。现下的很多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比较突出,可是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一定要设定长期培养人才对象,必须做出侧重点的分析和执行,避免对学生的前程造成不利影响。 (二)提高教师待遇,壮大师资队伍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占有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如果教师方面的工作不理想,那么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也难以得到预期效果。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必须将教师的待遇提升,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壮大上有所努力。第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业绩来提高待遇,包括其在日常工作是否努力、是否能够按照规范来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多少荣誉等等。教师待遇的提升目的,在于敦促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所以绝对不能盲目的落实,要积极的结合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成就来完成。第二,在壮大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实施内部的肃清处理,针对不负责任的教师、没有能力的教师、滥竽充数的教师,必须进行开除,避免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任务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必须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积极的选聘音乐教师,要观察选聘者的个人素质、音乐能力、教育水平等,由此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后台支持。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要突出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就必须要加强高师教育音乐学科公修课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化、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强即兴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还要确切地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理论离开了实践就只是一层干壳。因此要重视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最后,应多了解国外高师教育培养模式,学习他国的先进方法,以加强我国的高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总结 本文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现下的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在很多方面都解决了以往的问题,整体上的效果比较突出。日后,应该深化该项专业的研究,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苏志灵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摘要]本文从音乐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为了音乐类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富有特色和成效,提出了内容高雅化、交流双向化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将大学生的学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了解社会生存规则、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3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意见。音乐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包含着生活、文化、历史的各个基因,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又是一种夸张的艺术。作为一种和谐元素的载体,音乐与大众生活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脉联系,它更容易走进群众的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起到熏陶和感染效应。同时,只有真正走进生活,走进“下里巴人”的群落里,才能够激发创作热情,才能提高创作水平。笔者对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一、数量扩大化,质量精品化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送科技下乡、义务支教、理论宣传、慰问演出、社会调查等传统的活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间歇性、偶然性的社会买践活动,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形式性的,容易出现应付、杂乱的问题和弊端,不能够在思想宣传、精神娱乐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检验平台,做到经常性、秩序性,在数量上有所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现的是一个社会知识群体的精神风貌,标榜的是社会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在质量上更应该把好关。 二、内容高雅化,形式大众化 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大众的音乐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消遣的层面,而是应该上升到高雅艺术享受的阶段和境界。大众对于流行音乐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感情,但是,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宣传,是音乐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重点去做的工作。可能内容上的高雅化会使社会实践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只要选择了适合的方式,社会实践不但可以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更加具有生命力。在最初阶段,可以采用观看、欣赏的形式,把交响乐演出搬上舞台,拉进社区等实践地点,现场演奏《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黄河》、《粱山伯与祝英台》等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然后进行经典曲目、知名乐器的基本知识讲解,让受众真正建立对高雅艺术的感情和兴趣。为了克服内容高雅化带来的普及阻力,在活动形式上要考虑尽量采用大众化形式,将高雅艺术间接、抽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变为直接的、具体的,可以非常容易地被感受、被接受并被记忆的“俗文化”。 三、活动长期化,精神导向化 2004年,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曾登载过一篇题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别玩虚的》的社会新闻调查,在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对一些形式化、过于功利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与评论。大学生社会实践虽说是一项在自愿前提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追求长期化、深入化,而不能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即兴化活动。作为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应该提前制订好活动规划和时间安排,在正常的学校授课计划外,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使学校和社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变流更加具有自己的时效性、长效性。天津音乐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师生自2003年开始组织“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用音乐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与民众同奏乐,同百姓齐欢歌,使得音乐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群众基础。“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保证每周都要走进社区,定期进行文艺演出、举办音乐课堂;在重大节庆日期间还会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带给社区群众健康、科学、高雅的精神享受,把音乐艺术植根于大众,切实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艺术工作者的宗旨。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精神导向性,担负起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宣传责任,将“教育型实践”落到实处,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形式诠释和表达理论化的精神含义和思想认识、文化意义。天津师大管理学院的大学生连续7年到天津蓟县下营镇太平安村参加社会实践,从最初的支教、文化下乡到后来学生自己搞调研、做分析,提出以旅游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方案。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真理,并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把这种精神领悟传播给了当地的群众。 四、交流双向化,成效纵深化 在天津音乐学院“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阳光音乐课堂”的参与者们休会到了质朴和天然的民俗音乐的魅力,并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融会贯通,寻找到了艺术创作和音乐表演水到渠成的完美感觉。一位同学这样谈自己的体会:“音乐是每个人的文化,应该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甚至时刻相连。我们是幸运的,可以天天与音乐相伴。现在,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这种幸运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且这也是我们响应中共中央、天津市委员=的号召和倡导,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建设的大好机会。同时,在与社区百姓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质朴化的音乐元素,这可以直接地正面影响我们的学习,对完成我们的学业有很大帮助,我和同学们就是在社区活动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老少同乐》、《一家人》等质量上乘的作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人生规划与职业导航为切入口,为“日日与书本相伴,年年以学校为家”的学子们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社会竞争、直面社会真实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会自己给自己上一堂就业指导课,在书本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反差,提前感受来自社会的压力。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至于摔倒在从学校踏进社会的门槛上。以往,活动组织者比较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经验总结和创新;现在,成效应该成为另一个关注重点。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大多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界面,其效果具有隐蔽性、暗含性、潜移默化性,可能在成效评判上不容易把握,或者成效评判不能与活动同步进行,甚至在活动结束的近期内都不能够进行。为了检验活动成效是否具有纵深化,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活动进行跟踪调查,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活动调整和改进。音乐类专业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达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从社会中吸取营养,并对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等多重效应。希望在这个前提和指导思想下,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搞得更好。 作者:蒋诏宇 音乐类论文: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摘要: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艺术功能的任务。本文针对现行高校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师范;音乐教育;美学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功能的任务。现行高校出现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只会遮蔽音乐艺术的美,使音乐艺术走向工具化,功利化。 一、当下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缺失 (一)注重音乐形式轻视音乐内涵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艺术表现的两大因素。音乐形式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即力度、速度、节奏、音程等要素通过一定的法则构成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内容指音乐的内在含义,其中一些可以用文字、绘画来描述,一些无法描述,只能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内容依附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因内容的表达才具有价值。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而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重音乐形式,轻音乐内涵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于乐曲的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形式方面,看似弹奏得流畅熟练,脑中却空洞贫乏,音乐缺乏表现力。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大都包涵丰富的内容。其中音乐性的内容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等;非音乐性的内容包括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等。音乐的内容表现了作曲家的情感。《乐记》中写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从此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就认为,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如果不能透过音乐的形式去探索、熟知乐音背后深刻的情感表现,弹奏者便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奏。 (二)局限音乐本体缺少人文素养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怀有浓烈的创作热情,这个热情来源于对所处社会、身处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体悟和反思。作曲家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愤懑或抗争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音乐是他们的表达自我的途径。音乐作品因此是现实生产、生活的艺术展现,有着丰富生动的人文内涵。一些学生常误认为眼睛所见的乐谱上的音符即全部的音乐,只需按部就班将谱面上的音符、节奏、力度、速度等信息处理准确,就可以完整诠释作曲家的意图。其实不然,乐谱背后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对所处历史社会的反照。在音乐教育中首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关心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体悟。 (三)关注具体乐音缺乏审美意识 音乐艺术因其特有的美的属性使人为止倾倒,艺术化的声音组合是音乐表现美的载体,情感美是音乐美的表现核心。贝多芬等伟大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作品可被我们称之为“美”的。因时代的差异和作曲家经历的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又不尽相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优美、《国际歌》的壮美、贝多芬《欢乐颂》的崇高之美、穆索尔斯基《跳蚤之歌》的喜剧之美、钢琴曲《春舞》的欢乐之美、二胡曲《别亦难》的悲剧之美等等都让人们为之动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止步于将乐曲完整弹奏(或演唱)的阶段,较少地主动发掘音乐的美。这造成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发出的往往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乐音,人和音乐完全是貌合神离的状态。若自身没有领会到音乐的美,更无从打动听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加强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趣味。 (四)强调理论知识疏忽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创作、表演、欣赏中,音乐表演对师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必须依靠演奏者的参与即时地为听众展现音乐艺术魅力。演奏者是音乐艺术传播的桥梁,是连接乐曲创造者和音乐欣赏者的纽带,对音乐的表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意为在尊重和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演奏者可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对原作予以补充。不同的演奏者因个人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是正常的。教师可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原作的认真研读和准确传达是好的音乐表演的绝对前提。其次,音乐表演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才有公开演奏的机会,他们对舞台非常陌生,突发状况不断并难于应对。对音乐演奏者来说,平时的完美练习不一定能换来一场效果尚佳的公开演奏。舞台表演与平时练习相比,听众、周围环境、甚至乐器都存在较大差异,不经过多次的实践,很难要求学生对突发状况应对自如,将自己平时的练习成果正常地发挥出来。另外,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对音乐表演同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基础,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的灵魂。学生若将表演技巧等同于音乐表演,所演奏出的音乐必定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技巧既然是工具,那么是否应该在弹奏者将这个工具完全掌握后再去追求艺术的表现呢?笔者认为为时已晚。技巧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丰富并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初,便可以在两方面同时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学习,音乐表演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健康的。 (五)关注外化表演淡化心理过程 心理问题是音乐表演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表演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问题被淡化了,在学生临场心里紧张时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实音乐表演的心理问题包含多个层面:投情、想象、直觉和临场心理等。其中,笔者认为想象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音乐因其非语义性的特点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感性材料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缺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过程很难实现。音乐的想象没有唯一答案。同一个音乐片段,学生可产生不同的想象内容,教师只需从大的方向给予引导和启发即可。 二、重塑音乐教育的美学特性 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担负着对孩子们进行音乐美教育的重担。高校的音乐教育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的能力,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及文化素养,从而完成美育任务。 作者:严琦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类论文: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辅导员身兼教师、干部双重身份,是在一线具体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有其独特性。当前,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也逐渐增多。但笔者发现,尽管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甚至成倍增加,但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仍是“小众”,因此,当前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还很不够,专著更可谓凤毛菱角,辅导员培训班中所讲述的理论与成功经验也基本上是基于综合类普通高校学生总结得出的,专门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特点的还不是很多。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规模宏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与推动文艺创新要有大量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为音乐艺术院校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的音乐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要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音乐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一套适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 一、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深刻的国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较量越发激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更加明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多重矛盾交织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心态越加复杂,信仰迷失者有之,心情浮躁者有之,底线突破者有之,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物质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唯一追求;新媒体的诞生使鱼龙混杂的新闻舆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围观效应,围观时受观察力和情绪的影响,人们往往忽略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各种评论是否合理,而使网络上纷繁复杂,有时甚至失控。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在重大活动或灾害面前,我们能看到他们作为志愿者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正义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时也令作为老师的我们动容。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功利化、散漫化、学习缺乏动力的现象突出。例如,与前辈们相比,现在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衣食无忧,如果说他们的前辈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凭专业立足,赚钱养家糊口的话,如今的在校生即便“宅”在家几年,他们的父母依然能为他们提供比常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思想道德束缚更少,更加热衷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更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上述问题如不加以足够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将必然会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音乐艺术类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点 (一)工作的“灵魂”是价值观引领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期间学生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意识,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就将会以怎样的态度行事。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学生讲深讲细讲透,利用传统教育活动方式和新媒体方式,不断潜移默化的传播正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二)工作的“关键”是解决问题与沟通 一线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注意树立导向,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多数教师、干部、学生眼中,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琐碎而辛苦的,作为在一线工作近十年的辅导员,我认同这种看法,并有非常深切的体会。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琐碎,大要管学生的思想、奖助等工作,小要管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必须要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提炼出一条主线,也就是要弄清楚辅导员做这些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德艺兼备的文艺工作者,明确了这一目标,就要在处理每件细小工作中注意树立导向意识,达到处理一件事,影响一批人的目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或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深远的事情时,辅导员必须见行见态、敢于“亮剑”,通过亮明自己的观点来与不良思想作斗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此外,要重视为个别同学解决个别问题,这也是辅导员的优势。只给学生讲大道理,不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更不是合格的辅导员,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这一“感性”更加突出的群体更是如此,为他们解决一件事情,在他们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内心生根发芽,从而有助于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的日常要求,使工作事半功倍。加强与学生沟通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可及时有效的了解相关学生信息,另一方面,向学生及时传达学校的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在学校与学生中传输顺畅及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三)工作的“特点”在于换位思考 音乐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较大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学生鲜明的个性,二是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基于上述两点,换位思考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个性非常鲜明,简单粗暴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想,了解它们的特点,更利于有针对性做好工作。由于专业特点,音乐艺术类院校绝大多数专业还采用“一对一”授课的方式,主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辅导员与主课教师有些分歧在所难免,当出现这一情况时,沟通与换位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共识,用一个声音对学生说话,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有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培养艺术家的摇篮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也要求我们讲艺术,力求通过巧妙的工作方式方法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也发生着明显变化,在工作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党、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托! 作者:西家鹏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人类学视角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一、我国高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由来 我国学校的音乐课程是以学堂乐歌为开端的。西乐东渐,促进了西方的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很多留洋教师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程。直到今天,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依然是参照当时西方课程体系,如西方的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等来教练中国歌曲。这种模式的教学是纯技术性的,很少关注到文化的功能。但是,“音乐的意义是由文化来界定或解说的,因此,学习任何一种音乐,没有对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不可能掌握音乐的文化系统价值意义的”。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观开始向后现代转型,而文化知识型的教育方式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加以强调。2002年后的中小学的音乐课本很好呈现了多元的音乐的特点,课本内容涵盖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的内容。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指导纲要》所要求的12门必修课程之一,于2007年新学期在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实施。同时,下发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用以指导高等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 由此可见,多元化教育理念也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世界音乐”,顾名思义,是将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作为研究范畴的。为了强调和突出其“音乐文化平等性”的价值观念,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涵义,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世界音乐”主要是以所有欧洲的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以外的民族音乐和乐器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为主体,以大众传播方式为辅助。除此之外,从1990年代开始,民族音乐旋律和现代流行音乐创作方式相结合进行改良创作的现代风格的民族音乐也应该纳入“世界音乐”的范畴。对概念的进一步梳理,我们发现,世界音乐是研究世界上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所以,在我国对世界音乐的课程称谓有世界民族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概论,但是其研究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世界音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以平等的价值判断、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平等的价值观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成为时代要求。国外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课程一般叫做《世界音乐》。在我国为了与西方艺术音乐相区别,增加了“民族”二字,即《世界民族音乐》。 二、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视频、音响的剪辑、课件精心的制作等,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即便这样,学生也未必“不领情”,学习兴趣未必多高。究其原因,无非是陌生的音乐、单纯的音响、视频资料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老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文化理解为前提,引导学生探究异族的音乐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纯粹的音乐本体的分析与欣赏。 (一)以文化理解为前提 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异国、异族音乐的技能性训练和欣赏的做法,而要综合教育学、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建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音乐人类学教学模式。世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文化又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所以,面对多元文化世界的时代语境,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不同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其次,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所描述的:“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方法的构成要充分顾及这些音乐的审美真实性,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他们正宗的传承过程。”而这种传授方式与西方音乐记谱法有着鲜明的区别,教者通过示范、模仿、记忆等一系列口传身教的方式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这种方式,使得个体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个人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发挥。所以,对很多传统乐器的传承,我们不能单纯采取乐谱视奏的方法,而应该更多关注对传承者演奏的访问、记录方法。第三,要牢牢把握音乐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音乐人类学将音乐视为文化,文化反映现实的世界生活。音乐文化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传递着艺术之火。音乐作为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习惯、信仰和情感,广大人民在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这种文化。 (二)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为依托 首先,视听结合。音乐课当然要听,在世界音乐课上更要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但百闻不如一见,只听不看绝对不行。看的范围包括图片、幻灯片和录像带,内容不仅包括音乐表演和乐器、面具、服装等与音乐有关的物质文化,还应包括有关文化背景的照片和影片。如在教授印度音乐的时候,让学生观赏印度的风光片和其乐器图片,加深学生对印度音乐的理解,使其不仅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采用先说后听后看方式。首先是讲述,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述约三分之一时间,然后为学生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音乐、舞蹈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辅以讲解,尽量融入地理、历史等背景文化知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理论视野必须开阔,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老师,得对世界民族音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读出资料内容,依赖音像资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是必须的。如在看完或听完某国或某民族传统乐曲以后,给学生展示该地方舞蹈动作或乐器,这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与学生一起观摩视频,学习几个舞蹈动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群体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开展音乐会观摩活动。对于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地方戏曲民歌等演出,要组织学生观看,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内容。邀请一些歌舞演员、音乐家等到学校进行民族音乐的专场表演,能够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使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世界传统音乐,要以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为切入点,从而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三、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对于异国或异地音乐文化的学习,其实可以使我们反观自己、认清自己,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首先,对于一直在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下的学习者,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于西方音乐了。西方音乐理论被视为普遍真理,西方音乐似乎已经是“世界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音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其次,教材匮乏。据笔者了解,几所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学校所使用教材主要是日本JVC的音响资料和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的有关世界传统音乐的文字资料等。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专题的研究,由于涉及知识产权、版权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世界民族音乐资源的共享有一定难度。再者,学科参照系方面。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音乐美学等课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而《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相对新兴的课程却没有成熟的学科参照,也没有成熟、多样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学科老师,这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并不是一门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它蕴含着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这门课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那些对他们不熟悉的音乐文化,克服因为文化习俗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避免产生误读。通过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学会相互=理解、尊重,认同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形成音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念。 作者:许海燕 单位: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本文首先阐释了房地产经济波动各个阶段的特征,然后分析了波动的因素,最后详细论述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强化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造福于人民群众。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关键的位置。当前,房地产经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增强房地产经济的平稳性。 1房地产经济波动各个阶段的特征 1.1房地产经济复苏阶段 房地产经济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并且不断循环,萧条时期之后是复苏时期。因此,这个阶段中,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不均,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中,开发商的数量远远减少,导致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不断减少。在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下,供给之间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房地产会进入第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进步的速度较快。 1.2地产经济繁荣阶段 复苏之后,房地产经济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交易的数量大大增加,在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抬高了房地产的价格,大大增加了投资回报率。这种现象会使开发商重视房地产的投资项目,投资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1.3地产经济衰退阶段 繁荣之后将会衰退,这是必然的阶段,在最繁荣的阶段,房地产的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市场过度饱和之后将逐渐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会出现节节攀高的现象,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需求开始经历下滑趋势,供求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转。 1.4房地产经济萧条阶段 在房地产经济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开发商手上的房地产项目堆积,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开发商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竞争压力。此时,开发商们开始压低项目的价格,但是,在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虽然出现了降低,仍然难以取得良好的交易效果,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加重了房地产经济的萧条现象。 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外部的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土地和市场是影响房地产经济的主要外部因素。房地产市场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使行业内部的资金能够正常流转。同样,市场资金在运转的过程中,能够吸引较多的资金,两者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使房地产行业能够与金融行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土地资源是房地产项目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更像是一种商品,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是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房地产经济出现波动的现象。市场经济具有自主调节的特点,因此,政策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对经济市场进行相应性的引导,最终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2.2内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制定市场价格的时候,与供求关系紧密联系,这种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于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开发商和消费者是影响的两个主体,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在供求关系稳定的情况下,房地产经济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现象,在价格变动的过程中,房地产经济也会出现相应的波动现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房地产行业涌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价格的增长只能降低实际的交易量,最终出现衰退现象。同时,投资的增加扩展了房地产市场,投资减少会导致房地产陷入低谷中,掌握房地产投资与收益是至关重要。 2.3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房地产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完全离不开金融资金,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如果资金不能及时的到位,就会阻碍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企业以及银行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能够利用贷款的形式有效的处理资金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与资金进行相应的联系,企业内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转账这一方法科学的调整资金动向,其他的方面可以利用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对资金进行筹备的时候也是可以保证一些基本的运作。 2.4土地带来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土地支持。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出现一系列不合理的地方,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房地产在开发的时候,需要获得国家的批准和政策的支持,才能获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权,才能自主利用土地,在土地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建造出合适的房屋,给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后期的发展,出现经济波动的现象,需要对其中的因素进行详细把控。 2.5市场带来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房地产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结合市场的反馈情况分析,在购买房屋的过程中,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面积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时候,需要全面分析市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合理调整的过程中,确定出行业的日后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意愿、行业情况等进行了解,将各种影响性因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决策,降低可能产生的其他风险。 3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控制对策分析 3.1对房地产价格进行控制 房地产价格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制定相关政策之前,必须对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对房地产的经济波动状况进行全面性的控制,将其作为最关键的因素,对波动的状况进行详细划分。在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时候,国家需要对房地产市场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合理的范围内,使房地产价格进行有限的波动,不做管制工作,只做调控工作。因此,国家的房地产经济部门,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使房地产市场按照自己的节奏正常发展,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实施相应的价格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3.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的影响会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必须制定出相应性的法律制度,完善经济政策,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获得法律上的支持。一方面,需要进行政策支持,在调查市场的基础上,重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将其作为规划工程的重点项目,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使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其在宏观层面上认可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对金融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制度和管理能够发挥出同步性作用,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3.3科学有效的调整土地政策 房地产企业发展中,土地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对当前的整个体系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种相关性因素,对土地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使房地产经济能够以稳定的速度取得平稳的发展。另外,加强土地审批制度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聘请专业素养高的人员,承担项目中的重要内容,执行土地招标过程中的一系列程序,增强其规范性和科学性。结合土地政策中的内容,严格执行协议上的规定事项,做好土地流程的细化工作,加强土地的管理力度,对土地管理进行积极的改善,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使不明确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增加相关性内容,对土地规划制度进行完善,使管理体系有更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3.4规范土地市场 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使土地批租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视,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总量进行控制,按照相关规定,在划拨用地的时候,结合相关的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同时,保证制定的土地供应技术科学合理,使土地的最终用于得到全方位的监控。第二,增强招标拍卖的规范性。对传统的土地转让方式进行完善,使招标、投标和拍卖等形式能够体现出市场化特征,必须使行政性的土地出让方式不断减少,严格控制其中的违规操作。第三,政府垄断城市土地出让市场,使政府的土地供给能力不断加强,对土地转让市场进一步放开,城市的土地使用权能够由土地的二级市场进行转让,在调控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新配置和组织土地市场机制。第四,对市场化的新型土地供应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土地一级市场的出让行为由政府垄断,避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出现。 4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现阶段的发展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外部、内部、经济、土地、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价格进行控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调整土地政策,规范土地市场,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哲栋.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88(3):106-107. [2]解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85(2):133-135. [3]唐伟.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稳定的因素以及相关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7,89(20):123-128. [4]孙宇,李伟伟.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99(8):209+208. [5]林永学.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99(3):121-122. [6]迟立岩.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7,99(1):188-189. 作者:张春君 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城区分局橡林国土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概述 [摘 要]在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各个行业都强调技术质量的今天,水利水电工程对其施工技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保证将施工技术工作做到位,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本文主要对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了概述。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对施工质量、经济效益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 引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长期以来,水利水电这一行业由于受到了技术更新速度缓慢,工作人员科技文化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始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水电工程中快速开展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等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内容,一定可以促进工程进度,提高其施工质量,使企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对企业创造出独立品牌做出重要的贡献。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施全方面的控制及管理,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视,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1.1 施工技术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是指施工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市场经济的系统发展的规律为理论指导,目前我国正在水利水电领域广泛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水利水电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在施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测绘等更加专业的知识,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来源。 1.2 施工技术现代化的意义 水利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安全无污染的优点,其广泛应用可以为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根基,十分关键。因此,做好施工技术工作是使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着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只有在施工中将技术问题解决好,将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将整个过程协调配合完美,使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一个质的飞跃。 2.常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2.1 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定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项技术可以为建筑工程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对边坡的固定能避免岩体的破坏,且过程既简单又快捷,使施工迅速完成,所以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建筑中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预应力技术就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岩发生形变之前对其产生锚固作用,在进行锚固的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所产生的拉应力能传递到其他部位。预应力锚定技术能够根据事先预定好的水利水电施工的目标及尺度等来提前对需要施工的建筑物施压,从而可以很好的达到固定的目的并且适当调整其受力程度。 2.2 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 施工导流对工程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并且要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一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顺利进行施工导流,先要修筑围堰,这是解决施工导流最有效的方法。而在修筑围堰时,必须将河床的稳定性及其周围环境考虑在内。在进行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测量河床的床位,准确地设计整个施工过程,只有通过施工导流准确的设计河床,才能够保障整个水利水电建筑施工顺利完成。在修改围堰结构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充分发挥出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作用。 2.3 土坝防渗加固技术 一般情况下,水库的土坝很容易发生渗水、潮湿等现象,这些现象就会导致土坝的渗漏、变形,严重时可能会对水库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土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至关重要。土坝防渗加固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土坝的渗水与变形的问题,可以将坝体劈裂灌入浆液,使之在坝体内形成一种牢固的防渗体,以维持坝体的稳定性。且在对土坝坝体的劈裂中安置灌浆孔时灌需根据土坝的实际尺寸来进行安置,主排孔要严格按照坝轴线设置,副排孔需保证在坝轴线正上方的1.6m处,且主,副排孔之间需保证有2~4m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灌浆孔顺利穿透坝体,最后形成坚固的防渗体。 2.4 使用外加剂 由于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所以外加剂的使用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所必需的。我国目前常用的外加剂主要有,改变表皮的外加剂,修补缺陷的外加剂和改善色泽的外加剂,还有增强表面强度的外加剂等多种类型,使用外加剂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好的提高混凝土的质量,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质量。 2.5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混凝土,这些混凝土在工程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大体积的混凝土具有非常密集的钢筋结构,并且对施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混凝土由于其面积较大的缘故,所以需要使用科学的技术对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进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配备的设备要配合土坝的施工过程,根据混凝土大体积的性质,在碾压过程中对混凝土混合物搅拌的标准以及碾压推铺等工艺进行深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实现整个碾压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可以顺利实施。 2.6 计算机辅助设计 利用CAD建立数字化模型,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既直观又明确的图形计算方式。另外在绘制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及其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图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编制一些计算程序,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具有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测量时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7 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 利用数据库技术或者GIS技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可以系统的储存大量的数据或信息,建立出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管理的科学现代化。用三维模型虚拟布置出虚拟施工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建筑的组成部分及其在在空间上的分布,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仿真演示,为施工过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8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还体现在保护环境上 过去传统的施工技术一般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应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在尽量避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使工程进度稳定而安全地进行,这也是让水利事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也在努力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不断提高技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利水电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准决定着水利水电建筑项目施工是否能顺利的完成,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能够提高建筑施工的水准,使得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获得更高的利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多,熟练的应用这些技术才能使建筑更加稳定。因此,在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与管理必须十分严格,这样有利于工程的长远发展。在严格要求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然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却成为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预防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对地区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利用水资源发电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电力资源保证。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然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却成为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水利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进行设计与评估,它不仅可以为项目实际施工提供相关依据,还可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恶果。不过目前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前,工程设计与评估工作存在漏洞,相关单位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没有严格的依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与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与评估。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工程设计只是保留着最简单的资料,现场勘查与地质勘查等程序都没有进行落实,进而制作的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2)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中,质量和安全都是工作的重点,但在现实的实施中,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还是有所欠缺,。一些施工单位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全然不顾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质量安全才是工程施工的首要因素。质量存在缺陷、工艺作风较为粗糙等问题常常会出现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有关的单位已经将相关的施工条例以及作业指导书制定完毕,但是,却未按照相应的措施或相应的条例进行施工,不仅仅如此,针对生产性试验结果以及施工情况也没有进行严格、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3)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而设计单位普遍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设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 (4) 施工过程中转包现象严重。就目前来看,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尤为严重,一个水利项目往往会经过层层转包,而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工程承包单位会偷工减料,伪造相关施工资料,这样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而且有些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原材料的选择与管理,一些劣质材料甚至是过期材料被用到实际施工中来,这样的工程即使竣工验收时蒙混过关,实际使用时质量问题就暴露无遗。同时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技术落后,技术人员水平不够,现场管理与施工体制不完善等,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 (5)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完善的空间,不完善的原因包括:项目的权、责、利三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取得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导致管理效率低,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的发展缓慢。 (6)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为按照施工条例或者规定实施管理,到时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而被管理工作人员也对自己的职责不够明确。另外,为了获取工程施工中利益的最大化,有些管理人员偷工减料,这样不但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质量,还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缺乏对现场施工的管理、监督的作用,因此,造成被管理工作人员态度自由散漫,工作不认真等等。 2 对策探讨 (1)完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聘请技术过硬的工程设计人员,先要对工程施工场地进行现场勘查,分析地质条件与环境问题,确保工程建立之后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之后进行科学严谨的工程设计,在满足工程相关功能要求的同时,提高工程的可实施性。之后到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工程设计进行评估与造价管理,确保工程设计的质量,并且对施工造价有一个整体认知。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在工程招投标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成立项目部的同时,就应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等,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应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认真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3)严格工程开工和验收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申请开工, 经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 工程方能开工。同时严格审核项目验收条件, 对具备验收条件的,按要求组织开展验收工作。 (4)做好施工工序间进行有效连接。不同施工工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的,经常会因为起始工序存在问题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施工出现问题。因此要做好不同工序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不应该是属于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应该单独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工序的衔接问题,对不同工序及时验收检验,合格的做出合格记录,转交至下一阶段进行施工,不合格的应及时返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畅性。 (5)坚持标准化管理。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执行标准化要求和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6)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密不可分。因而,一方面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项目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懂经济、懂法律、善管理, 同时精通计算机和外语的高素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自然条件差,在施工中安全生产的管理环节多,安全隐患多。我们要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这也就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我们必须做好施工技术工作。为此,本文主要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引 言: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类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促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经济效益得以保障。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意义 水利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且安全无污染,其应用为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根本与关键,因此,一定要做好施工技术工作,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顺利的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只有在施工中将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从而使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提升到一个质的高度。 2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技术没有得到充分验证 施工方在没有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充分的验证就让其直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就使得施工技术可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不能依靠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技术水平来把握施工质量,这可能会导致在施工中出现一些纰漏,而我们知道,水利水电工程如果出现任何小的失误都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2.2 准备工作不够细致 受到经费有限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方面没有做到充分的论证,在相关资料方面缺乏足够证据,而只是从现有的资料入手,没有对施工环境以及经济的现状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更别提精准分析与讨论了,因此,在有些水利水电工程中,许多项目的评估无法达到标准,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它的顺利施工与投入使用,对于社会来讲是有深远意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技术方面主要有下面几种。 3.1 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中,预应力锚固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技术,它在工程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应力锚固指的是预应力岩锚和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它在施工中要在把握好设计图纸中锚固的大小、方向以及深度方面的基础上对基岩提前施加相应的预应压力,预应力锚固通过张拉、编束、防护和造孔等步骤来完成,在造孔时,还需要完成扫孔、钻孔、扩孔和测孔等步骤,因此,一定要规范操作。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对基岩施加一定的预应压力,就可以使基岩承受更多的拉伸力,起到理想的锚固效果。 3.2 土坝防渗加固施工技术 一般情况下,土坝由于属于制作原始阶段,没有经过修缮,可能会出现渗水、跌窝和潮湿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细小的问题就会日积月累最终会酿成坏的结果,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因此,这个问题需要重视起来,要解决土坝的这些问题,可以采用防渗加固办法。这一办法在处理土坝渗水以及变形时,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使得在坝体内部能够形成一道防护体系,从而有效的解决渗透的现象,以维护整个坝体的稳固和寿命。在对土坝两头的灌注孔进行选择时,要在对土坝整体的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因素以及施工程度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方面来布置。 3.3 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 相比其他技术而言,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是一种出现较晚的新生技术,但是,虽然年轻却有着强劲的势头。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由于经济的需要,大批的水利水电工程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而碾压混凝土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步,在全世界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拥有其他技术无法企及的优势,就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它的运用相较别的技术而言具备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一般的混凝土比较,碾压混凝土更具防渗透、占地面积小以及承受压力大等优势,而且碾压混凝土可以通过大型机器设备进行,从而大大简化了施工步骤,保证了施工进度。这一技术主要是以砂石骨料、混凝胶原料等为材料,用大量的土石块修筑一道石坝,再通过振动式碾压器械,又薄又大的压实混凝土。 3.4 合理的使用添加材料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外加剂是最主要的添加剂,使用的数量非常之多,在大量混凝土应用的基础上才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对混凝土的添加剂进行慎重选择,这样不仅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还能在更大程度上修缮水利水电工程的不足,保证工程的质量。在目前看来,主要有修补外加剂、增强表面强度外加剂、处理外表外加剂、改善色泽外加剂和提高抗变形能力外加剂等类型的外加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对外加剂做出正确选择,使混凝土在相应的外加剂的调配下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起到防渗防护的作用,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无误。 4 强化水利项目建设技术的方法 4.1 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 要想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就必须要加大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将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引进与优化。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能够以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和工程化的造价为基础,深入研究技术的难关,尽可能地保证施工的技术研究工作于项目的施工同时进行。 4.2 加强施工的科学化、标准化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召开图纸的审查会议,及时发现图纸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解决,加强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的沟通,使图纸设计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使得施工人员提前了解施工方向,明确施工程序。在具体的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需要更改施工方案,则需要施工方与设计方相互沟通,然后确定科学合理的更改方案,而且施工方案的更改还需要与业主进行沟通。如果工程中发现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要及时更换,切不可将就使用,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4.3 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 要想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水利施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低,严重缺乏创新性的人才。要想提高工程的施工技术,引进先进的科技人员,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也是有必要的。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加快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培养老员工。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专业工作人员的聘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要加强新型人才的引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人才是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创新的难点也是重点,施工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束语 总之,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必须严格管理控制外,每个参与施工的一员,都结合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试验和学习,为水利水电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为国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及其措施的研究分析 【摘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应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本文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以及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涵洞设计;节能设计;措施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研究分析 1.1涵洞的设计。(1)涵洞位置的选择。涵洞位置的选择对于涵洞的设计及其使用性能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首先,涵洞位置在受路线分布影响的情况下,必须要选择与路线的设计极其走向相一致。除此之外要考虑的就是地形、地址的因素,以及地基的承载力和沟床的稳定性等因素。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需要考虑的就是施工技术的难易等问题。要在保证涵洞有效使用的前提下,控制施工及后期养护和维修的成本。通常需要设置涵洞的情况及地理位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当施工路面的积水面积高于规定标准时,需要在施工路线与河沟相交的位置设置涵洞。其二,在施工路线必须穿过农田灌溉区,需要考虑通过设计和建设涵洞来解决问题,避免影响农田灌溉,造成不良后果。其三,在山区施工的的山坡面,为了保证有效的排除路基内侧边沟的积水的情况时,需要考虑通过设计涵洞解决问题。其四,当施工路线必须与其他路线或者一些重要管线交叉的情况出现时,都必须考虑相应的设置涵洞。(2)确定洞身与涵洞长度。涵洞的洞身对于涵洞的设计和使用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保证水流畅通的排水的主要建筑,涵洞的洞身必须要保证稳定性和一定的承载力,而且必须随时保持畅通的状态。另外,涵洞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支撑路面的作用,因此就要求涵洞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能力。所以说涵洞洞身高度与涵洞的长度的设计比例,也是涵洞设计合理、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3)涵洞孔径的设计。涵洞的洞孔主要起到的是稳定涵洞使用性的作用。如何通过涵洞洞孔的设计,在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构建成本是涵洞洞孔设计的关键。跨高比是指涵洞切面的直径与涵洞高度之间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涵洞洞孔的关键性数据,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涵洞洞径的该比值控制在零点七五到一点一二五之间是最佳的范围。(4)涵洞基础设计。涵洞基础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是工地的地理情况,通常可以设置在地面、河床低等位置。在河床低设置涵洞时必须要将其设置在河床低一米以下的位置。在考虑将涵洞设置在地面时,要考虑其地基土质的情况,需要适当将地基进行处理。 (5)涵洞洞口布置与设计。关于涵洞的洞口设置通常情况下相对灵活,具有多种形式。在实际设计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是一字型洞口和八字形洞口,以及与之相关的组合型洞口。涵洞洞口的主要作用在与进出水,以及协调和美化涵洞与周围的环境。 1.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节能设计。(1)主体工程施工节能设计。施工设备选择宜遵守下列原则: ①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施工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②设备性能机动、灵活、高效、能耗低; ③设备配套选择应有利于设备的调动,减少资源浪费; ④设备通用性强,能在工程项目中持续使用。应结合施工总布置及施工总进度做好整个工程的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弃渣二次倒运。利用工程开挖料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时,开挖爆破设计宜控制岩块粒度,适应装运、破碎设备要求。应考虑运输设备与挖装设备的匹配。料场规划及开采应使物料及弃渣的总运输量最小,做好料场平衡,以达到节能目的。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使中转环节最少,运距短,温度控制措施简易、可靠。(2)施工交通节能设计。施工交通运输可划分为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两部分。应结合节能要求,经比较选择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进行场内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运输节能设计要求: ①运输距离尽可能短;②中转环节尽可能少;③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水运。场内交通运输节能设计要求: ①场内交通运输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②运料线宜采用平坡或重车下坡、轻车上坡; ③上坝线与运料线相接,并随坝体的升高而变化;④应加强道路维修养护,以保证路况良好,降低能耗。 2 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措施 2.1完善健全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涵盖了建筑和水利水电的专业知识,更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没有一个合格的设计方案,任何工程都不能投入实施。同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同与普通的民用建筑,具有其特殊性。一个方案的设计不仅要听取投资方的建设意见,还要与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予以沟通。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设计师不够专业,自作主张,导致不符合投资方的要求,方案需要重新设计,更有甚者投资方会与设计师终止合同,这不仅损害了设计师的经济利益,更是影响了施工的正常开展。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首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投资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提出的外观和装饰方案,设计师要站在投资方的欣赏角度,尽量满足投资方提出的要求,并多次与投资方和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直到达成意见统一为止。 2.2合理安排资金。一个好的设计师力求做到设计方案的完美,不仅要做到满足投资方和专业标准,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达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经济、美观、实用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经常会有设计师完全投入艺术创作,而对投资方提出的预算毫不理会的现象出现。再者,还有的设计师会注重建筑的美观,而忽略了建筑的实用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经济与美观不协调的局面。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它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艺术品,相对来说,它更是一件实用品,它的利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的观赏价值。所以,设计师应该从资金量出发,紧密跟进市场变化,了解材料价格和材料的质量,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比重,在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坚固程度的前提下,考虑建筑的格局和外观,实现建筑的美观性。 2.3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应与环境相融合。建筑不是独立的,尤其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往往依山傍水,矗立在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性。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不顾周围的环境风格,标新立异,设计出来的作品虽然新颖别致,但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样的设计作品也是失败的。所以即便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周围地广人稀,设计者也要对当地的环境考察给予重视,充分尊重自然,树立环境意识。同时设计师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殊的建筑特点,对建设的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点缀,达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目的。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是工程实施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结合当前先进的施工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美观,设计要求极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成为了新时代对水利发展的根本要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创新育人机制,探索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分析探讨 摘 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目前中国非常重视的施工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利用好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的深入应用,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坝体填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这四项成熟技术,在此基础上,必须努力创新更多的施工技术方法,以此来提高中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水平。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 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巨型水电站的水发电系统,其工程规模之大,施工难度之高,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拥有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因此,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1.1 混凝土的大面积碾压的优点 碾压混凝土相对于常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有着更多优点:(1)采取薄层铺料;(2)干硬的混合物;(3)坍落度是零;(4)碾压表面坚实;(5)其方法接近土石坝的填充方法。在实践中,碾压混凝土也具有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的独特优点。目前,碾压混凝土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2贫碾压混凝土;3砂卵石与水泥掺和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与普通混凝土材料一致,主要由胶凝材料、砂石骨料、水以及一些空隙气泡所组成。虽然材料一致,但是各种材料的组合比例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此,碾压混凝土的混合物是非常粘稠的,需要通过碾压才能压实。它可以用于各种建筑工程。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与一般的混凝土材料在配合上有很大的区别:(1)碾压混凝土的粘稠度范围较窄;(2)水泥量较少;(3)掺有较多的粉煤灰;(4)骨料的直径不能过大;(5)含砂率比较高等。根据运输、推铺以及碾压的具体情况,施工会对碾压混凝土有着不同的要求。 碾压混凝土主要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的。因此,碾压层之间是最薄弱的地方,它关系着工程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我国的碾压混凝土历史造就了变态混凝土。变态混凝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混凝土。它的层面结合质量与一般的混凝土没有太大差别,因此,在工程的上游,桥梁空洞的周围,都采用同一种的混凝土,这样不但能够简化施工过程,而且能够减少因搭配两种不同混凝土所造成的弊端。 1.2 预应力锚固的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个在工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措施,也是具有无限潜力的措施。它不仅经济效益显著,适应范围广泛,而且可以加固、补强原有的建筑物。它逐渐在新建工程中展示它的独特优势,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它是预应力岩锚和预应力拉锚的合称,是一种以预应力混凝土为基础的锚固技术。它能够根据设计的大小、锚固深度以及方向,对建筑物在变性之前加以主动的预应力,从而使建筑物得到加固或者改变其受力条件。预应力相对于其它措施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传递拉应力。预应力锚固是由锚孔与锚束组成。锚孔是锚束的钻孔,而锚束就是施加预应力的主要部分。锚束通常是由锚束体、锚头以及锚固段组成。锚头处于锚孔的外边,主要用于支撑锁定预应力。锚固段在锚孔底部。连接锚头和锚固段的重要部分是锚束的自由段,它承载着预应力所施加的所有压力。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2.1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的深入应用 导流和围堰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质量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流和围堰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于导流来说,选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以及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围堰来说,它是施工质量好坏的保证,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施工导流是一项与河水争地争时的过程,直接关系着施工的总进度。而修筑围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施工导流问题。因此,必须务必做好修筑围堰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全面的考虑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固性,以此来减少因过水面积狭窄、水速加快、水流量加大,给围堰带来大的冲击。 2.2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面积混凝土辗压技术也是一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它是通过大面积碾压干硬混凝土混合物,而进行浇注的方法。近年来,该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其高效。该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能够很好的改善层面,高效性与利润性好,该法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投资少、见效快。另外,碾压混凝土主要有砂卵石与水泥掺和混凝土、贫碾压混凝土、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等三类。根据碾压、推铺以及运输的具体情况,通常施工对碾压混凝土会有不同的要求。碾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方式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所以,最薄弱的地方是碾压层之间,它与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2.3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也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得以广泛的应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能更加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技术水平,缩短了劳动时间,避免了施工中一些技术上的误差。另外,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可以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同时,对于一些施工过程还能进行电脑仿真,保证了真正施工过程的质量。 2.4 坝体填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坝面流水作业作为坝体填筑工作的关键因素,主要施工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在流水作业执行完毕后,进行卸料和平料的施工作业,另外,要及时有效的制定出流水作业过程的单位时间和程序的工序数目,方便作业的顺利进行。(2)要根据作业内容进行划分坝体填筑的施工工序,同时,坝体填筑工序步骤受到很大因素的制约,必须明确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填筑面积,施工强度和季节以及铺料方式等等。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好这些因素,归顺坝体填筑工序的步骤;(3)在进行划分坝面流水作业的工作段以及大小方向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必须符合坝面面积,另外还要满足施工机械正常的作业要求。为此,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辗压机械的作业为如下参数:长度大约在40~100 m之间,宽度在10~20 m之间。(4)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施工的时候,要考虑热量流失情况,因此必须控制好填筑土料的作业时间,另外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作业循环时间。 3 结束语 当今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革新,力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运用探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实施历程中作用重大,它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由此,为了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全历程、全方位的管理及制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运用。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施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对一个工程项目来说,节流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施工中,对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及工程分包费用进行控制。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成本;有效办法 引言:随着国家对水利水电行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通过加强施工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目前水利水电施 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措施。 笔者试结合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就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谈谈看法。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定义及重要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在保证安全、质量和进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及费用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的行为。 全面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必须要严格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每一个施工环节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工到竣工的整个过程濡要进行全面的施工成本控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实际清况最大程度地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 科学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能空喊口号必须要严格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腔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例如采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价值法、量本利计算以及目标管理等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科学化控制。 目标管理原则: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设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目标指导水利水电工程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真正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各个班组和各个部门扰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本责任原则: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度将成本控制分阶段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人沛定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层层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责任难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1)加强成本核算力度:一般来说,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机械使用消耗费及其他直接费。比如人工费用控制方面,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只有调动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缩短工程周期,降低人工成本,切实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这些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来减少或避免人员和机械闲置现象的发生,只有对企业的方方面面加强管理,才能真正的从源头上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通常来说不同的施工方案对工程项目 的施工工期影响巨大,施工方案主要涉及施工方法和施工器械的确定,流水施工的安排以及施工顺序的统筹安排等方面,此外,所要选用和调配的机械设备也需要依据施工方案来确定,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项目承建企业来控制成本投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利益来说意义重大。在对施工方案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现场地理环境、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方面面的因素后再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3)加强工作人员素质:在一个项目中,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问题都有项目经理部门负责。尤其是项目经理部要对整个工程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做好资金的合理调度。因此,其人员配置以及素质高低则直接影响了工程成本和质量的控制情况。项目经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工程中的员工素质,通过培训、宣讲等方法来增强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控制成本之时,还要保证工程质量,坚决杜绝投机取巧等现象的发生,切实抓好水电水利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问题;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安全施工强化培训,向员工灌输安全施工意识,让员工明白,安全施工不仅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企业可以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同时制定安全施工奖惩制度,将安全问题与管理人员的薪水、考核挂钩,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从而减少事故赔偿费用和停工损失,降低安全成本。 (4)降低材料成本:材料成本在施工成本中占据的比重超过55%,所以降低材料成本,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通常整个过程项目的最终利润,就来自于材料成本的节余,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材料成 本的节余来支付其他成本的超支,所以降低材料成本对于降低施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降低材料成本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合理制定材料需求计划:材料需求计划,通常是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进度进行每月编制,这是为了避免材料出现采购过多,材料用不完,造成资金积压、材料过时失效等问题,从而提高材料成本;或者采购不足,材料不够用,造成施工停止、窝工等问题,从而提高其他成本所以材料需求计划需要根据多方实际情况同工制定,按月制 定,确保材料够用且不浪费。 2)合理制定材料采购价格:材料价格是具有波动性的,企业应当组建材料委员会,定期对材料的造价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材料价格的透明性、即时性同时尽量供货源头,减少中间环节,并且货比三家,选择最优惠的材料价格不过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格材料,控制材料采购价格的前提是,材料性能必须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在这个基础 上,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如此才能真正降低材料成本 3)合理制定材料管理措施:材料管理主要包括材料的运输、保存、使用,加强材料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浪费,从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间接地降低材料成本 (5)降低机械成本的有效方法:对于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功能重复,并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机械功率和数量、同时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规范机械使用方法,加强日常保养,减少设备损坏率,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对于租赁的设备,根据工期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确保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并将操作人员的绩效与设备利用率挂钩,若超额完成工程量,则多出的部分给予奖励,从而鼓励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用电、燃油消耗,当机械设备不使用时,及时断电,避免空转,浪费电力同时做好燃油消耗记录,加强燃油保管措施,避免燃油不必要的损耗,减少运行成本,并将燃油消耗与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若拥有超标,则多出的部分由相关人员自费,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节油意识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水利水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都有了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工业领域,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成效上有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在很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之后,一些建筑漏洞、建筑质量问题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暴露出来,而其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的变现最为突出和和直接。本文将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出发,找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和探讨施工技术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工作。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随着“三峡大坝”等巨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完工好进入运行,我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总体发展状况下呈现出上升和完善的趋势。但是在市场利润、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运行中暴露出来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使用效率,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在生产上都带了不小的损失和使用上的不方便。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在工程的整体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环节质量,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建筑功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意义 水利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并且是一种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其广泛地应用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了,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实不只是在水利水电建筑的体现上,所有的工程建筑施工技术都是基本和基础的。高质量的施工技术有助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的稳定性,保证工程在建设过程和在施工完成阶段以及以后的投入运行阶段避免“打返工”的现象出现,如果出现工程的返工既费时又费力,给建筑工程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高质量的工程师施工技术能够让受益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和进行工业的生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做得好的话,才能将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有助于协调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的协调组织工作,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下就水利水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2.1、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直接影响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效益。预应力锚固是通过预应力的岩锚和混凝土的预应力拉锚所使用的统称,也是对预应力锚固不断向前推进的一种新型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拉力的更好实用性,有利于拉力的更大程度的延伸,这是预应力锚固这一技术的最大优势。预应力锚固技术由于中立之间额差异性而在很大程度上的结构构造不同。锚束是预应力作用的基础,预应力锚固的锚孔是放置在锚束的钻孔,锚偷着安置在锚孔的外边,这样对于预应力的要求和控制就会更加完美。同时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很好地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进行加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2施工导流技术。施工技术中的导流是一项具有特殊效应的防护工程,通过施工导流能够防护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修筑围堰建立挡水防水的工程物,因为在围堰中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且河道面积会减少、流量较大,因而在建设围堰的时候要注意其技术上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能,有效控制河床位的抬升,在施工导流中要注重充分考虑其他环境、地形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协调配合好防护工作。 2.3土坝渗透防护加固技术。通常而言,水库的土坝很容易产生漏水、潮湿的现象,这会不利于土坝的稳定和安全。通过土坝渗透防护加固的技术对于土坝的各项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处理土坝的变形,避免出现渗漏的情况发生。同时,对于土坝的渗透防护要注意土坝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土坝的防护岩浆依据土坝的轴线进行设置。 2.4外加剂技术的使用。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使用和应用也十分广泛,利用混凝土外加剂能够有效防止书里书店建筑工程的变形,外加剂主要使用范围包括处理表层、专业修补、色泽纹理等方面,通过增强建筑强度,提高抗压力和防止变形的作用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质量,不仅是对混凝土技术的使用保护,更是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的防护,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2.5坝体填冲技术的使用。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对材料的清除卸理的工作,从而根据所指定的工作进行坝体的填充工作。坝体的填充要依据施工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铺料的工作,同时对于坝面得划分能做好碾压工作,这样可以使得大坝的建筑面积得到有效的保障,并做好填充材料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2.5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在建筑过程中具备的流程和工序会十分繁多,施工的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前的阶段准备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施工的管理工作的安排和规划。对于施工前,要做好安全防范意识,对施工人员要进行施工安全培训,对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一定要严格选取救赎水平高、实践操作经验强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意识,同时,对于施工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定期排查、随时巡防的监督体制,对于存在违规违纪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将施工过程中的程序和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应用对水利水电建筑养护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因此,要从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基本点,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重视施工技术的施行和运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综合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层面,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更加牢固可靠,更好地让群众享受公共服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阐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摘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来,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水利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发展的重点,各地区正在大力兴建水利,有效的开发拓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防治灾害减少甚至消除,有力地保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实现水利工程的功能,必须对其建筑工程进行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应用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其质量的要求也十分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尤其要注意管理信息化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并积极开展。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发展。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目的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确保其质量达到要求,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得到提高。下文笔者主要围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展开探究。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1.1 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投资形式方面是较为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以外,时空及自然环境都会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着相对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其具体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动态性不断增强。 1.2 管理目标具有综合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较有相对较大的工程量,同时其技术工种也较多,易受环境的干扰,因此必须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3 管理行为具有专业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其专业技术性强,同时管理过程必须具有规范性。 2.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2.1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中的各项壅水、蓄水、输水或者泄水的建筑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抗水压、耐冲刷、抗冻融等特殊功能。“安全生产”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先进思想,因此实行安全管理,可以满足水利水电建筑设施功能改造的要求,防止由于结构性耗损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2.2调度管理 水利工程向来都是调节与调配天然水资源的基础性设施,而天然水资源来量在时空分布上十分不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会使效益的稳定性及连续性受到影响。而水利工程可以实现调度管理水资源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实行科学的调度方案,使水域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满足地方水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要求。 2.3分级管理 目前我国现代的水利水电工程被看作为服务于区域化建设的配套性施设,水工建筑与区域水资源的调度效率息息相关。在这过程不仅有水电工程公司及电力公司进行管理,还积极构建了工程分级管理模式,使过去传统管理方案的弊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3.强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于工程管理存在松散,使得工程在建成后年久失修,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以至于造成重大损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部门强调内部管理,缺少相关部分的监督,导致水利水电的管理工作缺少外部的约束。除此以外,在水利的管理工作中,只是强调行政手段,使得管理手段十分,因而远远起不到制约的效果。归根结底,这些原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观念所导致的。 3.2 健全网络,使职责明确 (1)聘请水利员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协管员,定期组织相关水利工程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及管理业务培训讲座,对区域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进行明确,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取得相关证书才可以上岗。同时,对于管理工作先进的个人年终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以提高工作者的工作事业心及责任感。 (2)各流域管理所进行水政监察中队牌子的增挂,进行合署办公,同时还必须明确其本管辖区内的水利建筑工程日常的管理职责。 (3)水利管理所作为一个区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水工建筑的维护修缮等。县水土保持监督所以及水政监察大队等相关部门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执法管理单位,依必须依照相关的规定对生产经营以及开发建设活动中涉水事务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如此一来,才可以保证在各个层次的不同方面进行明确分工,同时又相互协同,从多方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进行管理。 3.3建章立制,落实责任 (1)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规可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而在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详细制定,对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必须进行明确的规定,严格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性的奖惩制度,做每一项工作责任都落实到个人,分别对考勤、巡查、受理、立案、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 (2)不断完善水行政主管部门层级监督以及互相监督的规定与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举报制度的完善,可采取适当经济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进行举报。各职能单位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落实自身工作职责,做到每周至少两次的巡查,巡查的时候必须进行相应的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上报,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强化科学管理,使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加速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人才与资金投入这两方面,使得信息化建设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使用。除此以外,水利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注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懂得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还必须熟悉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水利工程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4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经营 水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可以在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上得以体现,还可以在工程完工后的经营阶段得到充分的体现。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开展综合经营,以工程资源的优势进行业务的开展,使水利工程的效用促进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水利二、三产业,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后劲。 3.5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设计的方面较多,因而需要多方协调通力合作,因而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时,必须要进行统一领导,同时又要进行分权的管理,使统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水利水电事业有序地进行。在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时,要应用多种载体,组织开展管理“执法年”活动,同时建立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会议,分析研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执法的新办法、新措施。 4.总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关乎着国计和民生,因而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员必须对水利水电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要点 摘 要:虽然我国对建设现代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起步很晚,但是我们在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处于领先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对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也在不断提高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面比较广,比如港口航道、大型水利枢纽中心(三峡)、给水设施、水利发电中心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地完成,不仅取决于施工技术方面,混泥土是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根本,该文从混凝土的原料、营销混泥土的因素、混凝土使用的要点等方面,分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泥土施工的要点。 关键词:混凝土 原料 影响因素 使用要点 工作效率 我国经济虽然在增长速度方面强于欧美,然而毕竟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欧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人均购买力方面差距更大,水利水电工程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我国属于发展阶段,为了减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学、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只有这样老百姓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提升。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支持,尤其是混凝土的质量,它是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混凝土的使用成本占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混凝土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混凝土的选材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要足够重视。 1 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管理现状 1.1 管理观念的差距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领域,我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对混凝土的管理方面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施工人员往往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小,混凝土管理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施工体量大的工程,混凝土管理就会重视,体量小的工程,在混凝土管理方面就会容易忽视,这样的管理理念肯定是错误。不能因为工程量小就忽视,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时间是很长的,一项工程通常会服务几代人。 1.2 缺乏管理知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缺乏管理知识也是影响混凝土管理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的施工技术和欧美不存在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要领先于欧美,然而关于混凝土管理的知识却存在差距,欧美施工人员所受教育较高,在混凝土管理上,有很高的知识素养,我国施工人,尤其是最基层的人员,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从而缺乏混凝土的管理。 1.3 机器的缺乏 混凝土的管理不仅是施工人员的责任,管理机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混凝土的稀释程度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必须要借助测量器械来完成,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决定了耐腐蚀程度,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水坝底部的水和混凝土的pH值差距过大,就会加快混凝土的腐蚀。在管理混凝土方面,机器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选料的要点 混凝土是指:水泥、沙、石等外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成为一种复合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种类,可以根据混合材料的不同出现很多种类。比如:无机凝胶混凝土,有机凝胶混凝土、石膏混凝土和金属混凝土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不同,我们可以选择有利于工程的混凝土进行使用。但是最基本的材料我们必须要选择好。 2.1 水泥的选择 在水泥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水泥,比如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保水性非常好,在长距离的输送过程中,依然能保持很好的粘稠度,如果建造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东北和西北等天气寒冷地区,必须选用抗冻性较好的水泥。在购买量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工程施工量较大就购买过多的水泥,正常水泥的使用期限为3个月,超过3个月的水泥在使用的时候,会失去使用效果。 2.2 沙子的选择 沙子的选择同样重要,要选择含泥量少的黄沙,当沙子含泥量较多的时候,混凝土一旦凝结,泥土的强度要低于混泥土,这样会形成中空的小孔,这样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减小坝体使用时间,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2.3 石子的选择 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石子的使用对混凝土的强度同样重要,而且石子的使用在同一个工程中的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在建造水坝基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较大的石子。这样可以增加水坝基底的重量,增加基底的强度。建造坝体表面的时候,要使用较小的石子,这样可以增加混凝土之间的切合度,减小混凝土之间的空子,选择含有较小石子的混凝土材料,在建造坝体的时候,能够使坝体表面更加平滑,减小水流有坝体的摩擦力,延迟水坝的使用寿命。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3.1 表面干裂 在很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由于一些施工的失误,混凝土在凝结以后,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干裂的现象,干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混凝土在逐渐变干燥的过程中,混凝土由于失去水分就发生一些变形,当混凝土变形的程度大于骨料变形,骨料就会受到压力,导致骨料面产生干裂、裂缝等情况。第二,混凝土配比不适当也会造成干裂,水泥的用量较大或者水泥规格较差,混凝土在这类情况下也会出现干裂。第三,工人施工的不当,在施工过后,混凝土还未及时凝结,施工人员除去固定模具,这样混凝土也会出现干裂的情况。 3.2 蜂窝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蜂窝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蜂窝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后石子外露的情况。这样的表面非常疏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混凝土中混凝土的含量较小。在混凝土中,石子、沙子等骨料主要支撑混凝土的强度,而水泥和其他添加剂主要起到凝结作用,一旦混凝土中水泥比例较少的时候,沙子石子等骨料凝结力就会较小,从而导致混凝土在凝固后出校表面疏松的蜂窝情况。第二,石子直径较大。混凝土中石子个头过大,在对坝体浇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骨料分离的情况,这样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的情况。 3.3 钢筋外露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钢筋外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危害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钢筋因为施工等原因出现位移,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对有钢筋位置混凝土使用量不够。当出现钢筋外露的情况时,施工步骤必须重来,这样才能减小更大的损失。 4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混凝土 混凝土的拌制标准必须要符合之前设计好的规格,在拌制的过程中,对水泥、沙子、石子等骨料的的配比必须要使用称量工具称重,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对于用作拌制混凝土的水也十分重要,在拌制混凝土之前,首先要测量水的pH 值,看看水的酸碱程度和混凝土的成分,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拌制方法方面,混凝土的拌制,分为人工拌制和机器拌制,人工拌制效率较低很少采用,水利水电工程中都会采取机器拌制。 5 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在要求高技术的同时,也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建造技术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而混凝土的使用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如果把一个工程比作一个人的话,技术是他受教育程度和具有的技能,混凝土就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和管理 摘 要: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民生设施这方面的缺口还很大,比例:水库、水利枢纽中心、港口、公路、桥梁等。尤其是以水坝、水利枢纽中心为代表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基础,国际的根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工程管理方面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同样重要,该文重点描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运用的技术比如:导流技术、围堰技术、坝体填筑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同时也阐述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比如:施工场地的管理、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有效管理 国家的民生基础设施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水平。正是因为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个国家对本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投入都非常大。我国有着十四亿的人口,占地的面积更是高达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地广人多是基本现状,所以我国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自古以来我国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都非常的重视,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的历史给予了祖先无限的智慧,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秦人李冰就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集防洪、灌溉、航道运输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到了隋代,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更是架起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桥梁。当代三峡水利枢纽中心的完成,彻底解决了我国中西部供电的问题,所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它的使用时间很长,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要服务几代人,施工技术可以确保一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服务的可持续性,通常水利水电工程运用的技术用以下几点: 1.1 导流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最基本要数导流技术了。导流技术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中,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更加便利,施工工程在干地上实施,采用围堰来保护基坑,将水流引向预先设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导流施工在水里水电建筑工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在河流内实施水利工程,非常不方便,施工导流的目的就是,保持施工的场所出于干地上,这样就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河床外导流、河床内导流、明渠导流、隧洞导流,以及涵洞、坝体底孔、梳齿和缺口过流、涵管导流等导流方式,正是施工导流的多样性,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导流方式。比如当水利水电工程较大,河床较宽的时候可以采取床内导流,如果遇到工程施工量较小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涵管导流、渡槽导流,对于施工导流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的效率。 1.2 围堰技术 围堰技术:在建筑建造水利水电工程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和泥沙等杂物进入到建筑工程,修建临时维护建筑工程的设施。围堰技术和导流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起到保护作用,他们都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围堰技术,并不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一部分,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的时候,用于保护工程的围堰会进行拆除,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水位有可能会很大,所以在建造围堰的时候,在技术和工程材料的使用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围堰的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分为a类:土石围堰、草土围堰、木板桩围、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由于围堰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在工程施工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水利水电工程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围堰方案,比如:有土石建筑而成的土石围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土石围堰的技术很简单,工作程序很简便,在施工条件比较苛刻的环境下,可以使用土石围堰,遇到工程量较小的工程时,可以选择草土围堰、木板围堰、这样在建造小型工程时,就可以减小一些资源的浪费,木笼围堰的技术,它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少,因为主要是针对不易打桩的粘性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利用最广泛的要数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它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针对任何土质,同时在实施大型水利工程中,围堰的水位会很高,钢板桩围堰技术可以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围堰的强度。 1.3 坝体填筑技术 完成导流和围堰到时工程的前期工作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中心环节坝体填筑就要开始了,在坝体填筑施工之前,为了使坝体填筑更加的有针对性,施工人员往往对整个坝体实行分段填筑,首先要把场地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并且对坝体内的施工留下的沟、坑、漕,进行回填,之后要用重型碾压机进行来回碾压,这样可以确保,坝体根基的稳固,在对坝体填筑时,就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分段,根据地势,由低到高进行填筑,坝体填筑的材料顺序,分为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在不同的填筑阶段,选用不同的填筑材料,这样针对性的选料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坝体的稳固性,自卸卡车把铺料用到坝体之后,为了避免铺料凝固,推土机要及时把铺料及时的铺平,之后用压路机来回碾压,在碾压过程中,为了避免机械化操作的局限性,必须要用人工对铺面进行找平,并且要对铺面适量的添加水,这样可以使填筑铺料密度增加,保证了坝体铺面的坚固性 1.4 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指:同过预应力锚索和张拉设备的操作,使高强度的钢材、钢筋、处于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受拉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很大的科技型,同时对预应力锚索和张拉机械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已经完全的掌握了预应力锚固技术,并且在三峡大坝上就很好的运用了预应力锚固技术。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 一项完美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完工,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工程的科学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分为:施工场地管理、施工器材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管理三个重要方面组成。 2.1 施工场地的管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说其庞大,不仅是指施工内容的庞大,它的施工占地面积同样庞大,施工场地的管理同样重要。(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工种不同,操作内容也不同,为了让提高施工的效率,可以按照不同的工种,来划分他们的工作区域,并且每个工种所需的材料尽量靠近它们所需的工作区域。(2)在施工完成后,必须把施工场地打扫好,保持施工场地整洁。 2.2 施工器材的管理 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施工器材的管理同样重要,器材的管理分为建筑材料管理和建筑器材的管理。第一,像水泥、沙子、石子、混凝土添加剂、钢筋、钢板等建筑材料对存放场地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水泥、添加剂的在存放时,首先要保持它们的干燥性,做好防水、防潮等措施。它们在使用之前一旦进水,就会失去使用效果。钢筋、钢板等金属材料不仅要避免雨水的侵蚀。在存放钢筋,钢板的时候,更要注意避免酸性和碱性的的侵蚀,钢筋、钢板一旦沾上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进而产生生锈的情况,这样会损害他们的使用寿命。第二,对建筑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材也要管理好,因为水利水建筑工程整体是有混凝土构成的,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性,每道工序之后,对使用器材要及时的清理,不要让混凝土凝结在器材上面,保持其使用的可持续性。 2.3 施工人员的管理 作为整个工程的施工主体,施工人员可以说是不确定因素。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工作健全的工作制度。每个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要明确工作内容,对工程的进展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对工人要实行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确保工程顺利完工。(2)安全教育。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生产是每个工程都必须提倡的内容,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工人实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加工人对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摘要: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已经逐渐兴起。这项工程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就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对其施工技术等做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技术分析 1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意义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近几年来我国研究出的一种利国利民的项目,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资源可再生,并且这种可再生功能并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和浪费,既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目前应用的需求,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工程。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在洪涝灾害方面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更能在农田灌溉、发电等方面有所保障。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当中,其施工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整体项目应用效果的关键之处。所以说,只有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通过良好的管理、过硬的施工技术才能更高的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整体上提高质量,为我国的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分析 2.1坝体的填筑技术 大坝在初步修建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坝体的内部填充工作,其填充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坝体的填筑需要准备材料、机械设备,人员到位;二是在在大坝初建的基础上做准备工作,计划填筑步骤;三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建筑大坝的设计要求,需要按照大坝的面积分工进行技术操在进行坝体填筑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较大的热量流失,减少工作的时间,增大工作的效率。 2.2大坝的加固防渗技术 大坝是指水库的大坝,水库的大坝一般由于长时间与水体接触,很容易发生渗水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大坝变形、大坝跌窝,这些现象的产生很容易造成对大坝的破坏,并间接影响水库的使用。这几种问题如果出现,需要即刻进行处理,避免出现较大的问题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加固防渗是处理大坝问题的主要技术,这种加固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由此可以在坝体内部形成一种防护体,可以有效的保持坝体坚固与稳定,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渗作用。 2.3施工围堰与施工导流技术 修筑围堰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施工导流,而施工导流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具有特点的一项施工技术,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建筑的质量问题。为了能够高水平的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需要在地面上建立起围堰,这属于临时性的挡水布置。但是由于围堰的建设会占据整体建筑的部分面积,河道中的流水速度及流水面积将会受到影响,这对围堰来说具有一定的冲击隐患,所以在进行这一施工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河道水流速度以及围堰的抗冲性能和防渗性能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河道河床,所以在整体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增加了施工导流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安全系数。也正是因为施工导流技术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导流技术方案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在整个导流技术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调节好,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事先通知搬运、供水、防洪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另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处理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之外还与天气环境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施工围堰和施工导流技术施工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来进行,避免出现对工程不利的影响因素。 2.4预应力的锚固技术 这种加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应用的频率较高,并且它的应用会使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作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预应力锚固技术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好会,能够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这种预应力锚固技术主要应用在混凝土构件拉锚方面,是根据建筑整体的设计要求不断改变构件预应力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以及锚固深度利用仪器向基岩施加预应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基岩的受力更大,保证基岩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承压效果。另外,预应力的锚固技术有着其他技术没有办法比较的特点,那就是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拉应力的延伸作用。这种技术使得建筑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变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锚束,他可以直接连接到锚头,这样可以是基岩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并能够承受更加多的荷载压力;其二是锚孔,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放置锚束。总的来说,预应力的加固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加固技术,他可以有效的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更好的完成整个工程项目。 2.5混凝土的碾压技术 混凝土的碾压技术主要是一种筑坝技术,这种技术的施工过程是将大面积的干燥混凝土进行碾压,碾压后通过添加不同规格的添加剂或材料在进行浇筑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在原混凝土的基础上将混凝土的性质变得更好,并且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施工快、效益高的特点。但是这种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混凝土被碾压之后的坍落度需要达到零,并且材料要选用水、胶凝材料以及砂石骨料等,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达到设计标准为目的。 3水利水电工程中其他问题的探讨 (1)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当中,混凝土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外加剂的使用就成为了施工当中重要的步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外加剂一般包括提高构件变形能力的外加剂、构件表面处理的外加剂、增加构件表面强度的外加剂、改善构件表面色泽的外加剂以及修补构件表面破损的外加剂。外加剂的有效利用可以很好的控制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的应用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 (2) 由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难度系数大、工程量较多、施工技术复杂并且施工季度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又因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使得这项工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格外重要。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施工企业需要派遣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施工安全意识。对待技术施工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考核工作,尽量使每一位人员都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待特殊的工种和施工技术,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并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避免因细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这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晚上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标示,尽可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施工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潜心研究,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初步取得了效果。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施工技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体项目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更加完善,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支持施工技术管理的研究,保证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而且施工技术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同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关键要素。因此,研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水利水电行业正处在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对此,为了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就一定要合理应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另外,施工技术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深入研究理论,然后依据实践工作经验,科学应用在施工技术全部层面,掌握施工技术的重要因素。尽管国内水利水电建筑施工技术取得进步,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而,需进一步探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性 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自身而言,其是一项环保工程,不但满足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原则,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应用可加快国家发展与建设的步伐,并加速社会进步。而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时,水利水电施工是工程项目的基础,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周期,并且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之前,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等贯穿各个施工环节,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应用年限,如果指定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不能满足工程需求,就会导致施工建设时发生各种问题,从而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能够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实施,在施工时就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监督与管理,合理协调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各个施工环节,从而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2.1 土坝防渗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土库经常会发生跌窝与渗水等问题,甚至还会造成水库渗漏,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若是技术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发现水库存在的问题,或是并未及时应用修补手段,就可能造成水库坍塌,发生安全事故,因而需要采用加固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工作人员应该定期针对土库实施巡检,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用土库加固技术,防止土库发生变形和渗漏等问题,加强水库安全性与稳定性。而在土库坝体的灌浆之前,技术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土库总体状况实施检查,并结合具体实践状况完成灌浆,而主排孔应依据坝体轴线设置,同时副排孔应在坝体轴线相应正前方距离150 cm左右。另外,需要把两个排孔进行分开设置,一般需要保证距离在3~5 m区间,进而确保灌浆顺利实施,有效加强土坝牢固性,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 2.2 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 在处理导流问题过程中,往往应用围堰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而言,若是施工场处在河流上游,应该在干燥与土体稳定岸坡进行水工建筑施工,此时通常会应用围堰技术,把水体合理引向预定下游位置,进而发挥疏导河流的功能。因此,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进行施工时,一定要综合分析施工场地相关气温条件与地质结构及水文特点等,若是流水量相对偏小或是枯水季节,可有效降低施工导流作业难度和作业量,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减小施工成本。对于施工导流而言,需严格根据国内有关规范与标准,综合考虑河流处在1年之内的周期性变化,合理编排组织施工活动,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详细的导流措施与设计方案,具体划分导流时段,主要以河流周期进展作为主要内容,加强施工进度的管控。通常情况下,如果施工场地条件与自然条件较好,可采用分期围堰导流。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中增设的围堰。其目的是为水利水电枢纽建筑工程结构的施工建设奠定基础,而水利水电枢纽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先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通过结构物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围堰性能等实施验证,然后科学规划与设计围堰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航运排水难度和压力,确保围堰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2.3 大面积混泥土施工碾压技术 混凝土碾压技术作为一项运用大面积碾压实现各种混凝土成分有效融合,同时完成工程浇筑的现代工艺。近些年,国内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碾压技术的大量应用,展现良好发展趋势。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是其他普通技术难以取代的,利用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大面积碾压技术的作业流程简单,投入较少,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普遍运用在多种大体积与大面积施工工程项目中。除此之外,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与一般混凝土技术相比较而言,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自身具体与土坝填充相类似的技术,其碾压土层表面相对平整,土坝的掉落几率低。此技术还可应用在干硬的混凝土材料中,利用薄层辅助,可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顺利施工。与普通混凝土材料进行比较,其主要应用石骨料和混凝胶原料等相关物质,存在的差异为所有材料之间的搭配比例不同,其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一般选择较为粘稠的搭配比例,进而确保混凝土可以进行坚实碾压处理。对此,调配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材料过程中,一般利用含砂率偏小,骨料直径偏小,水泥含量低的材料,而且还需要掺入大比例粉煤灰,满足粘稠度要求,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现阶段,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运用的材料包含3种,主要为砂卵石掺入规定比例水泥混凝土和贫碾压混凝土物质及掺入高粉煤灰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时,技术人员必须依据当地具体状况,合理选取混凝土材料,从而保证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工程施工质量。 2.4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大量应用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需求,还为混凝土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目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材料为混凝土,而混凝土外加剂又是混凝土的第五种构成材料,其具有作用大和用途广及效益高等特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较多,如加强表面强度混凝土外加剂,提高混凝土变形性能添加剂,改进新拌混凝土相应流变性质添加剂等。 2.5 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坝体施工技术十分关键,由于坝体表面采用流水施工作业方式,此种状况下,使坝体填筑技术广泛运用。在流水施工作业之后,应该实施卸料与平斜作业,对此一定要保证施工工业与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各个相关部门必须综合考虑岗位任务。同时坝体填筑也要依据相关方案严格施工,并在施工之前完成准备工作,铺料与碾压进行前,必须合理划分坝面区域,才可实施碾压工作。除此之外,坝体填筑施工时,一定要确保存在热量,因而为了避免热量快速流失,工作人员应该依据施工方案针对填筑材料具体时间完成科学规划,同时加强控制,确保坝体热量,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 3 结语 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水、电等相关能源需求提出严格要求,为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建设适宜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水电工程。另外,因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关系到水利水电项目的实践应用效率,所以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水利水电建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工程负责人还需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采用科学、合理方案,依据当地具体状况进行建设,同时引入世界现代化工艺,掌握施工技术关键点,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摘 要: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改革开放至今将近40年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有了不断地提高,由于我国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综合的工程项目,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专业技术,该文重点阐述导流技术、围堰技术、坝体填筑技术、混泥土碾压技术、水库坝体防渗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同时也表述了,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施工要点 施工技术 注意事项 提高效率 1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水电工程,自古以来都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我们先民伟大的智慧,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智慧的祖先就设计建造了当时领先世界的都江堰,都江堰的建设使大面积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同时都江堰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并且都江堰也成为重要的航道,更为重要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给后来的其他水利工程起到了很好的参照作用,堪称水利工程最早的教科书。另外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要数京杭大运河了,它连接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三峡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中心,在防洪、发电、环境治理等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而且科学性很高,每一步关键技术都十分重要,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一旦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体性的问题。 2.1 施工导流 施工导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中,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更加便利,施工工程在干地上实施,采用围堰来保护基坑,将水流引向预先设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导流施工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在河流内实施水利工程,非常不方便,施工导流的目的就是,保持施工的场所出于干地上,这样就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河床外导流、河床内导流、明渠导流、隧洞导流,以及涵洞、坝体底孔、梳齿和缺口过流、涵管导流等导流方式,正是施工导流的多样性,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采取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导流方式。比如:当水利水电工程较大,河床较宽的时候可以采取床内导流,如果遇到工程施工量较小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涵管导流、渡槽导流,对于施工导流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的效率。 2.2 围堰技术 围堰技术:在建筑建造水利水电工程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和泥沙等杂物进入到建筑工程,修建临时维护建筑工程的设施。围堰技术和导流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起到保护作用,他们都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围堰技术,并不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一部分,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的时候,用于保护工程的围堰会进行拆除,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水位有可能会很大,所以在建造围堰的时候,在技术和工程材料的使用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围堰的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分为:土石围堰、草土围堰、木板桩围、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由于围堰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在工程施工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围堰方案,比如:有土石建筑而成的土石围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土石围堰的技术很简单,工作程序很简便,在施工条件比较苛刻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使用土石围堰,遇到工程量较小的工程时,我们可以选择草土围堰、木板围堰、这样在建造小型工程时,就可以减小一些资源的浪费,木笼围堰的技术,它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少,因为主要是针对不易打桩的粘性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利用最广泛的要数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针对任何土质,同时在实施大型水利工程中,围堰的水位会很高,钢板桩围堰技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证围堰的强度。 2.3 坝体填筑技术 完成导流和围堰工程的前期工作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中心环节坝体填筑就要开始了,在坝体填筑施工之前,为了使坝体填筑更加的有针对性,施工人员往往对整个坝体实行分段填筑,首先要把场地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并且对坝体内的施工留下的沟、坑、漕,进行回填,之后要用重型碾压机进行来回碾压,这样可以确保坝体根基的稳固,在对坝体填筑时,我们就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分段,根据地势,由低到高进行填筑,坝体填筑的材料顺序,分为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在不同的填筑阶段,选用不同的填筑材料,这样针对性地选料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坝体的稳固性,自卸卡车把铺料用到坝体之后,为了避免铺料凝固,推土机要及时把铺料及时地铺平,之后用压路机来回碾压,在碾压过程中,为了避免机械化操作的局限性,必须要用人工对铺面进行找平,并且要对铺面适量地添加水,这样可以使填筑铺料密度增加,保证了坝体铺面的坚固性。 2.4 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指:同过预应力锚索和张拉设备的操作,使高强度的钢材、钢筋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受拉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很大的科技型,同时对预应力锚索和张拉机械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已经完全地掌握了预应力锚固技术,并且在三峡大坝上就很好地运用了预应力锚固技术。 2.5 水库坝体防渗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水坝渗水等情况层出不穷,当水坝渗水时,施工人员必须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救,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浆技术、接触灌浆、固结灌浆、劈裂灌浆、帷幕灌浆、截渗墙、坝基岩溶防渗等防渗技术被广泛运用,防渗技术的多样性,同样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塑性防渗墙是指:在石堤上凿一定数量的孔槽、泥浆固壁,用混泥土向下浇筑成为防渗墙。塑性混泥土防渗墙的抗渗性非常好,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并且塑性混泥土防渗墙和其他防渗技术相比,可以很大地节约水泥和钢筋等建材的使用,可以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节约资源,而且在实行塑性混泥土防渗墙的时候,不需要放空水库,所以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这类技术往往用于土石坝的防渗工程。高压喷浆技术是指:用钻机把特制的注浆管钻进之前指定的位置,用高压机械使灌浆通过注浆管从特制的喷咀高压流出。高压喷浆技术容易掌握,但是在实施此技术的时候,必须要保持水库防空,所以高压喷射技术往往用于水位较低的水库。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要点 3.1 健全的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求科学的建筑技术,在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对于工作积极的人员,应该予以表彰和嘉奖,这样可以树立榜样带头的作用,激发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 3.2 安全知识的教育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技术和施工人员的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的首要任务,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在施工的期间,必须要进行安全知识的专业配需,对于哪些安全知识掌握不好的施工人员,要强制管理,可以阻止他们工作,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措施。 4 结语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同样是一项涉及众多技术的庞大工程,在建筑建造工程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因为适当的方法,不仅能确保工程顺利完工,同样可以节省工程成本,节约资源。同时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也是整个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摘 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利国利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事态良好。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型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致命性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步伐。文章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和应用现状,对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筑工程 管理 应用 探讨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加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也正呈现出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应用方面开展研究以来,一方面有利于为其稳定发展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型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致命性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步伐。由此,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当前水利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建筑物集中水流落差,以水库汇集与调节水流流量,在水流推动水轮机转动下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将蕴藏在水体中的位能通过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最后通过变电设备以及输配电设备等将产生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由此输送到千家万户。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设备和充足的资金等硬件,而且还需要相应的管理软件,否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就会失去指挥、没有目的、缺乏纪律,犹如一盘散沙,不会发展成为任何有利于人类的大项目。因此,要想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真正作用,实现整个建筑工程质的飞跃,就要在每一次施工过程中加强实施对各种设施乃至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即在合理施工管理系统的管理与指导下,对某一项目施工的过程的各个方面予以把控,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协调、材料采购、设备应用与管理工作等方方面面。 加强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其应用探索意义重大:通过在施工前阶段,对施工技术工作予以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管理,结合实际施工环境选择出最佳施工方法与技术,确保最终的建筑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通过对施工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予以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来提高其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促使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所涉及的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和应用现状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规模庞大,施工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工作环境艰苦,安全影响因素颇多等,而效益的保障得益于安全生产,安全的核心在于管理,管理结果出效益。但目前传统企业太过包容,存在职工缺乏正规培训,企业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 水利水电建设企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缺少先进性。这直接导致在建设施工时缺乏科学合理地管理指导,失去对工程整体的把控,造成施工混乱、人员协调不当等问题。此外,目前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管理起步较晚,缺乏丰富的现代化施工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现代化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的健康发展。 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上,还有很多工作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小型工程却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前期未进行任何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便直接施工,为项目的可实施性以及工程的安全性埋下极大隐患。此外某些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聘用的设计人员资质低下,技术水平差劲,缺乏设计能力,造成工程图纸精确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致使工程设计整体就不达标。 对施工技术的由其对先进的、完善的施工技术的缺乏,使得相应的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强力的技术支撑,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埋下较大的质量隐患,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工作极易不到位的环节,除了相关监理部门对质控和管理意识不足容易忽视之外,对其机制的严格与完善迫在眉睫。对施工现场管理及其机制的完善敷衍了事危害深远,严重影响施工工序、项目周期、施工质量等。在材料管理上,某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紧迫在开展之前对材料的检验不够仔细,而在施工阶段,管理人员警惕性不够,对施工材料没有进行充分地检验,一步一步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误用了质量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和相关产品,施工的质量大打折扣,给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在施工设备管理上,由于施工设备对于项目施工必不可少,直接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施工设备的租赁是常有的事,如果对其没有实施有效地管制,例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那么在施工时将会出现施工设备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此时就会在增加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同时,影响施工进度。 除此之外,就施工单位而言,一些施工单位在不具备工程施工资质时就强行动工,可以预料其在施工中必然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施工经验,再加上置国家政策和要求于不顾,工程安全隐患极大,施工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及应用探讨 引入先进、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系统,保证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目前全面的管理软件系统在施工企业的应用比较广泛,其管理上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促使无论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是否身在现场都可以通过软件了解工程进度并实施全程地监控及管理。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单位要尽可能地积累丰富现代化管理经验,可以通过对国内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案例研究与分析,扬长避短,形成一套符合实际情况、适用于自身的施工管理体系。 在技术管理上,首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技术管理予以足够地重视,加强技术管理执行力度,并且深化技术管理改革及完善技术管理,切实做好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力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事故,促进技术管理的良性发展。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并健全技术管理制度无疑意义重大,在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约束的同时健康发展,有利于技术管理工作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满足实际需要,进而提升技术管理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管理效果。技术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可否认,发达国家的水利水电建设施工技术远在我国技术水平之上,我国现在的技术管理水平仍然极其单一,技术管理手段尚处在较低水平阶段,距离技术管理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应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健全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以此为基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实现技术管理手段的提高完善。 在人员管理上,秉承安全生产宗旨,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抓安全促生产。建立健全一套安全生产的组织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保证厂站、车间、班组的三级管理工作网,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收集技术信息,建立事故与故障整理、分析、反馈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工作总结、技术经验交流、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注重加强职工技术水平培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属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相应地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要求兼具电气、机械、运行甚至机械检修工作。通过专业培训班、短期技术培训班、函授和面授相结合、结合职工实际受教育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等方式的技术培训使职工能够通过理论学习而在工作实践中其技能切实有所提高。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一)学生在认识上有偏差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前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将三年的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为了及格而完成。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设计通过率是比较高的,一般学生做了毕业设计且答辩情况正常,都让通过,所以给往后的同学一个侥幸的心理,导致他们不重视毕业设计,应付的心理做成的毕业设计质量比较差,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缺乏合格的指导教师 室内设计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报考的同学比较多,很多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很多,一个指导教师可能要指导30多个学生,指导老师工作量大,周期长,精力很有限,在指导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做的怎么样了,进展到什么程度,能不完成毕业设计,不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方面,不太在意培养效果等实质内容;答辩小组在最终答辩确定不予通过的学生名单时,都会尊重本班级指导老师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都会因为面子问题,尽量提高班级的答辩通过率,必然会使一部分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同学混过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的职称结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管理经验有限,很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班指导教师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副高职称,必须有丰富的做实际项目的经验,但实际情况中,高学历、高职称和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所占比例很低,很多助教和讲师都在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选题不规范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切实可行性,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体现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当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很不规范,具体表现在:(1)缺乏可行性。指导教师直接将装饰公司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太大,不太适合做毕业设计。(2)缺乏创新性。一些年轻的指导教师由于经验缺乏,往往参照前几届的选题,很多选题被多届同学选用过,过于陈旧。(3)学生自拟课题过于简单,覆盖的知识面窄,用到的技能不多,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课题范围过大,泛泛而谈,结构松散,如“家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这些选题范围大,反而显得研究内容比较空洞。 (四)缺乏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在具体执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二级教学管理,系部作为二级教学管理的实施者,在制定相应的监控制度时,没有学习和研究学院的相关制度,不结合本系的具体情况,很难制定出可操作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特别是在外地的,系部和指导教师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个别同学只在开题时跟老师见过一面,指导老师很难控制着一部分同学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高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化管理选题,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装饰设计与施工、装饰工程监理与预决算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的选题要结合培养目标,课题的设置要顾及到专业特点、能力需求、实习岗位需求,难度、分量、综合性要适当,与本科类的毕业设计要有区别。毕业设计选题要规范化管理,选题环节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将科研课题细化、拆分后作为学生的课题;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在家装公司兼职,可以选择难易适中、大小合适的实际项目作为备选课题,教师制定课题后,系部要进行审查控制,根据系部的毕业设计题库,进行相似度的检查,将过于陈旧的、缺少创新、脱离专业特点的课题进行调整,再反馈至教师,最后统一将课题发放给学生,经过反复调整,最终确定课题、教师、学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学生是自拟课题,拟定的课题一定要贴近自己的毕业实习,与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 (二)建立全方位监控制度,加强全程管理,做好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管理 毕业设计是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要严格做好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的监控工作。要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建立具体的考核制度和任务制度,实行责任制,让指导老师参与到毕业班的教学管理中来,明确毕业设计时间进度要求及前期、中期、后期汇报的时间,有效控制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1)初期检查。在毕业设计初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对挂科成绩比较多的同学,要劝其推迟答辩;对于已经找到工作准备上班的同学,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到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但必须是经过指导教师、辅导员、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家长签字同意后,才可批准在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并且要提供本人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实习同学的毕业设计由单位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2)中期检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分为班级自查、系部检查、学院抽查三步骤。在班级自查这环节中,指导教师检查每个同学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总结出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模式,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的科研背景、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教师团队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指导教师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经理、能工巧匠进入到教师团队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让毕业设计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环节中,学生结合岗位要求,提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学习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教师组团时要考虑到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企业兼职教师可以指导设计投标、施工、材料、造价、施工等相关的内容,校内专任教师侧重毕业设计规范化管理。专兼共同指导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师资力量。另外,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要适当,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用新思维、新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和管理,遵循现代设计教育的规律,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探索出提高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途径,真正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郑彩红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训练实践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在杜威①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题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其主要特点有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应用能力,又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中的应用 1.提出设计项目阶段 项目(题目)的选定很重要,要切合实际满足专业能力需要和本位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如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对民用住宅类空间设计模块进行设计的时候,可遵循低档次、小户型、经济实用型及客户年龄喜好等的方面进行模拟或实际住宅空间进行设计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丰富实践经验。这类空间具有范围大面广的功能特点,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经常会遇到这类型的设计项目。如包职院新校区职工公寓、保利花园、金茂豪庭、恒大华府等中高档住宅小区户型进行调研设计,既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设计项目,同时更强化了课程的目的性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此阶段,将介绍在上述要求前提下的如住宅空间设计的调研、布局设计及组织施工等项目实现的相关步骤内容,对于项目行动顺序等具体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实践。如保利花园小区某客户,教师(此阶段教师是引导者、监督者或顾问的角色)引导组织学生(此阶段学生是设计师或项目总负责人的角色)与客户洽谈沟通,进行信息需求分析总结,确定设计主题风格是简约时尚型及项目实施的具体合同或协议,以此作为项目提案生成设计项目。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推荐学生进行高档别墅设计、餐饮空间类、文化类空间及概念类空间项目方案的具体客户需求调研、分析和总结,作为设计项目进行具体的实现。2.制定项目计划阶段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的选题项目,要求到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现有普通及高档楼盘住宅区和中小型商业店面、餐饮空间收集相关项目资料,并制定项目设计与实施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应具体到什么时间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耗材等。在此阶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沟通、设计制作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用,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施组内讨论和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归纳制定项目设计实施计划。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设计项目已确定为保利花园小区某客户时,此阶段学生就应依据客户需求(设计师或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在教师(引导者及指导者的角色)的引导、监督下,讨论制定出具体的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加强指导,引导、监督学生一起制定项目计划,同时对相关的设计技能、客户要求及其他等注意事宜进行辅导说明,此阶段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面项目教学质量,所以应基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实施宏观计划与微观落实双控。 3.组织项目实施阶段 这是项目教学的关键。学生将在这个环节根据自己的项目计划,努力去实现项目计划目标,很多专业及专业延伸的能力将得到锻炼培养与提高。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皆通,教师既引导者及指导者的角色,又是项目总监的角色。而学生既是设计师的角色,同时也是项目经理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已制定的项目计划有效落实,也才能指导学生提出具体的可行的项目具体的实施计划,并赋予有效实施。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学生在已确定项目为保利花园小区某客户的情况下,按照提出的详细可行的设计项目计划实施时,实施中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遇到材料、造型与施工图纸尺寸结合不到位出错的地方,造成施工实施困难等问题,使得木工无法按照所画图纸进行正确的施工。如安装灯座灯带时预留空隙太小,无法安装的现象,只好从新再开孔制作,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对于这些失误及错误,教师(指导者与项目总监的角色)必须胸中做到有数,这样才能正确合理的指导学生(设计师与项目经理的角色)进行项目的实施,进而做到设计与施工完满结合,如期的完成项目实施。通过这样的项目实施过程,才能保证项目计划的有效成果,才能使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落到实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 4.检验项目结果阶段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结果,对于教学本身来说是很关键很重要的。实施项目教学法更是如此。对于项目实施检查要分过程检查和结果检查两个部分。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既是组织指导者,也是监督审批验收方,而学生的角色既是设计师,也是项目经理,也是自检专家。过程检查主要是关于项目调研立项过程、设计过程、项目实施过程等方面的检查。如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某项目设计的目标客户是否明确,设计图纸与实施过程是否统一,出没出现设计与实施以及施工不到位等的问题情况,这些都是过程检查要解决的问题。结果检查主要是指关于有没有实现项目计划的预期目标等方面的检查。如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实施某项目设计作品公开观摩和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实践观察并总结等检查方式。我们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又让教学结果与检查一目了然,而且结果检查还可以涵盖到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及应用能力。此外,检查的结果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作弊偷懒等情况出现。整个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将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和有检查的良性高效并突出学生职业专业能力的完善循环链,亦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完善彻底的落到实处,使教与学,学与用真正高效高质结合。 三、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中的评价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项目实施效果的提高与升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应包括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如保利花园小区某设计项目电视背景墙及客餐厅吊顶造型与施工的结果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该项设计、材料及施工实现的掌握等问题,此外同一造型效果,用不同材料质地施工出来,其结果也是不同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客户之间进行角色互换互评,以此改变教学结果评价方法。通过这些方面的讲解,学生会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客观的认识。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有效完整实施,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提高。 上述分析是通过笔者对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中的经验总结。这里重点要提的是项目教学法最佳的平台应以实际存在的项目或即将实现的项目进行设计实施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与质量将会更好。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综合训练中,不仅是一个新课题,也是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一个长期课题。且内容和形式也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去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当由点及面的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释解 1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专业现状发展和前沿动态的相关知识的更新与收集,补充专业案例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必要时,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贴近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动态,尽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施工场地,从最基层学习与提升。(2)熟练掌握专业表现技术,例如与专业相关的CAD、PS、Sketchup、3DSmax等电脑制图软件,还有速写线稿、彩铅、马克笔等手绘技能,毕业设计当中需要应用到之前所学的所有理论、软件、实践等综合知识。分为学期中、学期末、最终成绩三个阶段提交阶段性作业及评分,考核更加细致化,有效地杜绝了应付作业的情况出现。(3)培养规范的设计习惯,引入本专业的相关行业法规、设计规范以及制图标准等,严格学生的作业考核,毕业考核以及平时考核,即使强调艺术专业的创新性和自由开放性,但也要“有规矩”才能成“方圆”。(4)作品考评标准化、体系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要过于零散,尽量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考虑多次作业内容相关联、平时与期末作业相关联、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关联等方式。另外,成套的作业成果也利于期末总结和日后的工作面试。评分考核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教师)三种方式结合,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性、积极性和思辨性。(5)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技能、态度、阅历等全面的素质修养,还要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包括协作、沟通、管理、创新及挫折承受能力等。 2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是在延续本校1321学期模式和注重实践教学的大前提下,结合环境艺术专业自有的原则和特点,进一步详细深化并系统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标准,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培养思路明确,按社会的高标准对学生培养与考核;(2)制定毕业标准相关的规章制度。为11级10个班级的管理提供优秀的带头示范作用;(3)力求实现本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资源需求的一条龙储备路线,包括基础理论、软件技术、综合方案、市场调研、施工现场观摩、课后实习、实训锻炼以及企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培训;(4)一对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而熟巧”;(5)针对性和综合性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师资更高水平的挑战,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进。 3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的成果及总结 在实行毕业设计近一年的时间里面,学生的态度比往届积极很多,毕业设计和论文不管从制作时间、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到截稿时止,共收齐的完整的毕业设计图纸达到86%,模型制作完成83%,毕业论文98%,全部符合本专业知识内容,而且其中高质量的作品近40%。正在筹划4月上旬的环境艺术毕业设计作品展览,要求全部的学生都要参加。在2013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览完之后,全体教师会根据所有数据再次汇总分析,讨论有关毕业设计的修改意见,希望能给下一届的毕业生提供更加规范的毕业标准制度。 作者:龙沛洁 雷雅琴 袁艳青 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与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课程中最后一门总结性课程,高校毕业生最终都要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以此对大学所学进行一个完美的总结,学院以此作为检验学生成绩好坏的依据。除此以外,毕业设计还有第三个意义——社会的检验,毕业生下一堂课将踏入行业之门,因此,毕业生将通过毕业设计来接受社会的检验。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教育;毕业设计 室内设计是依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功能,在现有条件下运用建筑设计原理、美学及相关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精神文化内涵、环境氛围、审美等精神因素。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不是单方面的美学制图,而是涵盖了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可见,室内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高,和众多科目均有交叉。欧洲室内设计主要来源于建筑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室内设计从建筑设计中分离而出。中国室内设计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室内设计教育同步出现。有别于欧洲国家,中国室内设计初期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学科,此外,艺术设计从属于美术专业,至今艺术设计专业入学还需通过艺术加试。一定程度上,西方室内设计趋于理性,中国室内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一、中国室内设计的三个时期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室内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中,中国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主要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为主,室内设计在此期间同样处于初级阶段。高校设计教学也基本趋于缓步前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甚至还用80年代的教材,教学模式也长期围绕着素描、色彩、图案、设计基础几门课程摸索。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期至2010年十年,这十年是世界的十年,世界对中国刮目,住房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地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室内装饰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产学研的重视,室内设计教育在此期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室内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装饰材料层出不穷,装饰工艺的更新周期也日益加快,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室内设计教育开始紧跟行业发展。 2、计算机的出现及设计软件的开发和升级使得设计表现效率提高。在此十年中,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年提高。 3、信息化发展。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海外求学,将国内外一线信息和方法带到课堂。第三阶段就是2010-2015年,这五年是互联网崛起的时代。互联网是双刃剑,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更便捷地获取设计资源,例如下载模型材质、了解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下人们的审美视野开始扩大,可以轻松了解欧洲或者美国的流行趋势。在室内设计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同时,网络也给设计师提出了难题,用户参与到室内设计过程中,欲左右室内设计师的想法,甚至对设计师提出质疑。所以学生面临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提高设计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以便从业后对自己的设计想法有足够的自信。 二、当代室内设计的行业形势 纵上所述,设计行业的难度日益增大,凭借CAD、3DSMAX、PHOTOSHOP三大软件谋生的时代将成为历史,室内设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就毕业设计而言,2010年之前,计算机表现及基本设计技能还是毕业设计的重点。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依据也多是图面效果,并非不关注设计能力,而是社会普遍认为学生不具备设计能力,在此前提假设下宁愿选择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2007年,苏州工艺美院环艺系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校产学研的号召开始实行工作室制度。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项目,毕业设计和实际项目结合。初期项目来源于老师个人资源以及和学校合作的企业等,学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开始切实了解到很多绘图之外的内容,毕业设计不再只是皮囊。毕业设计展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得到行业的一致好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工作室在近8年的发展中,软硬件条件得到快速提高,一度成为艺术类院校的焦点,学生的学习成果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校企合作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学生在掌握基本绘图技能之外也对设计的深度有了很大认识。近几年软件的升级更新及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设计表现效率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通俗表达就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也能表现出质量较高的效果图,这对高校毕业生无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毕业设计的两张图版已经无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目前,设计行业形势已经进入僧多粥少的局面,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将持续下去。未来设计院校的学生将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将会出现多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此时,毕业设计作为展示自我能力,媒介将变得尤其重要。学生不仅要体现设计深度,还需要进行设计突破。此时学校的考量标准已经无法全面地对毕业生进行考量,需要行业和社会共同评定。室内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区别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这些专业均用最终作品进行展示,多媒体专业也可以制作成影片进行播放。室内设计是一门讲究团队合作的专业,目前通常认为图纸展示是最终成果。固然,设计者无法将一个五星级酒店搬到展厅,也无法将一个三居室搬到展厅。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师生,很多人多数尝试在展厅里呈现实物作品,例如某一个家具或者某一个装置艺术品,以此增加展示的丰富性,然而这并不能完整体现室内设计的要点,只是加强了展示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室内设计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毕业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空间设计小型化。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通常喜欢做大而全的作品,以此体现自我能力。其实越大的作品专业度越强,如果不具备深厚的设计功底很容易将自己的不足暴露于众。相反,小型空间更能够体现自我能力。比如渡假VILLA,可以从建筑设计开始,组织其他相关专业同学共同参与,一方面可以体现自我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将自我设计能力通过最终作品进行实物展示。当然,还可以与露营车企业合作,将室内设计工业化、产品化,响应室内设计新概念。 2、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趋势和最新设计手段。比如近年出现的BIM技术,主要应用于异型空间和建筑水暖的前期规划,如对此技术进行学习研究,并运用于毕业设计,亦能受到行业的重视。 3、创新表达形式。多媒体展示是互联网社会比较热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影片播放形式,适用于企业投标,可以将旁白融于游历动画的始末。另一种形式是多媒体交互展示,即将设计作品的众多信息通过多媒体交互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步联合其他专业进行全系投影交互,使参观者能够操控空间展示内容,甚至通过文字信息了解作品的设计思路。室内专业毕业设计在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涯的完美总结,另一方面是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优秀的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带至一个较好的设计平台,从而走上设计征途,甚至达到设计巅峰,反之则可能埋没一个设计人才。 作者:许建均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室内设计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企业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录用。对于那些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阶段自然也是毕业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毕业设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三年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实现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完成正式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毕业设计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就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毕业任务,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的毕业,他们并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也不会在意毕业设计作品的意义。此外,由于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找工作上,没有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由于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的学生较少,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毕业设计。 (二)教学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并没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院校教书,他们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市场和室内设计行业没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认识不足。此外,高职院校盲目招聘导师,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较大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到企业中接受培训,同时也不能够亲自勘察室内装饰工程项目的现场,这样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的方法最终难以保障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高职毕业生面临步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的问题,社会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却只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对实践锻炼没有较多的接触,学生自然也无法从教师教学中得到具体的经验,这样会使得他们走向社会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与更多企业失之交臂。 (三)教学中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完成设计任务,在理论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体系,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这会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缺乏具体的目标,表现的比较盲目。现代艺术教育中,不少毕业设计已经有相关的实际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已经在教材中被大量的出版出来。即使毕业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毕业设计过程在教材中被大量的阐述,但是具体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教材中被阐述,毕业设计理论知识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而且理论研究的一些期刊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意义又不大。因此,高职院校缺乏一个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对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选题形式,从多方面考虑毕业生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选题要体现全面性、代表性和可实施性的特征。任务量的布置不宜较多,并且需要对学生作品设计深度有明确的要求。采用多种选题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室内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的边缘性质的学科,设计课程不仅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想达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作品设计的要求,其本身应该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穿插,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让教师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就业相联系 毕业设计作品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就业状况,学生设计的作品比较好,还会获得作品发表的机会,这些荣誉将会成为他们踏入社会获得企业评价的依据。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受到快节奏生活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毕业之际大多都是奔走于各种招聘现场,很少将时间花费在毕业设计方面,一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会产生冲突,不仅给学生带来较多的困难,同时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在校园内部开展招聘会,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进行毕业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还能够通过学生的毕业作品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中选择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也能够通过认真设计毕业作品的方式找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从而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参考文献 [1]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焦煜博.浅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J].包装世界,2010,03:88-89. [3]赵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3:106-107. 作者:石鑫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一、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设计水平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步入设计行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组织、把握之外,也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实际变化与需求,在课程的选择、配置等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理顺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铺垫,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设计作品平庸、缺少文化内涵以及抄袭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顽症。诚然,学生缺少生活积淀与社会实践锻炼是一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设计本质内涵的理解。虽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在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但为了凸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此进行强化、提升。为此,在前些年的两次教改中,根据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四年级分别增设“现代室内设计经典案例解析”“设计与研究”两门课程。通过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更新设计观念,增加个人的生活积淀,才能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和设计准备,理顺课程间的教学衔接与秩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把握教学环节重点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组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拓展作品的设计主题,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室内设计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既具功能性又显艺术性,两者完美统一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多的物质欲望,也要满足人们多元性的审美追求,室内设计正是通过融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空间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语言”。因此,可以说“主题内涵”是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设计作品的主题挖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常为找不到空间设计的“主题”而感到茫然和困惑,或者一味地效仿人们已熟悉的某些“主题”、某种“风格”,或者抄袭、剪贴他人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主题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尝试探索。 1.运用案例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主题设定,而主题的设定则源于对基本元素概念的选择、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所有与课题设计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进而从中提取捕捉到最能体现其课题本质特色的设计主题,成为本课程教学需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改以往简单而枯燥的说教方式,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经典工程设计案例进行生动、细致地分析、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点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从名家大师的设计实践中了解、感悟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设计元素,并通过怎样的设计方式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名家大师的经典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毕业设计的创造潜力与设计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调研、考察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想象,没有艺术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积累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越自由,设计也就越富有创造性[2]。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还要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感受和研究中,努力寻找和捕捉设计的灵感与符号。从而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感。如2011届的一位学生在调研考察中对萨满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其在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文化特点的同时,收集更多的视觉形象原始资料,并从中捕捉到设计的元素和符号。通过参观博物馆及对影像、实物及图文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该生对萨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与讨论之中,该生将神秘、质朴、厚实作为其设计的核心和切入点。并依据空间的功能性质特点,将萨满服饰、器具、石人柱及游牧生活器具等形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转换等设计手段,与虚拟的建筑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安排,在陈设、光色的环境氛围衬托下,较好地营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原创意味的休闲空间,受到了观者的好评。 (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 有了一定的主题,如何延伸、拓展并将其融会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便成为创意表达的关键。所谓“创意”,就是“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富于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一般来讲,室内设计的创意表达常常要借助于空间布局、空间形态、光色组合、材料搭配和陈设装饰等空间表达综合要素之间的权衡,以及各要素间的主从呼应和张弛有度的协调。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诸多的表达要素中,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是提升创意表达最为有效地两个设计环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依赖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来传递、呈现的。 1.主题与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形态是依据主题内涵需求和空间结构尺度,运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抽象几何元素与不同质地的材料结构而完成的造型样式,它可借助主题内涵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或表达阳刚、凝重之感,或展现阴柔、灵动之美;或严谨,或活泼,如此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因而,空间形态的设计对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与空间总体框架的构建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主题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造型、光色材质运用、陈设选择搭配等多种表达要素权衡与协调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气氛。在这之中,陈设艺术的设计、把握尤为重要。陈设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功能性陈设)之外,其更多的是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因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把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观者对设计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依据其设计主题与氛围需求,合理设计、选择、搭配陈设艺术的种类、样式、材质、大小、位置等,就成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环节。例如2010届的一位学生选择《岩画艺术馆空间设计》作为其毕业设计创作选题。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该生依据设计主题和现代艺术展馆空间的特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手法的现代陈设艺术样式,将古老的阴山岩画艺术风采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现代空间中,领略中华古老文化的艺术熏陶与心灵震撼,收到了良好的设计效果。该作品2010年获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新人奖二等奖。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一定的人文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设计课题活动,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打破常规,灵活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1.组织市场调研,延伸课堂教学。市场调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变化需求,使设计具有针对性;二是通过市场调研,完成毕业设计所拟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方案计划。因此,市场调研不仅是毕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了解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室内设计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清设计思路,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和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收集、感受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市场调查报告,并将市场调研报告纳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量化评定考核之中,以提高市场调研实践的质量和成效。 2.转换教学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教学就是教与学,在两者的关系中,教者往往是主导者,学者则是被动者。在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提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然后学生按照限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拟定毕业方案设计,任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或集中的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因而很难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主动探索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作为设计课题实践的主体,依据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内容和要求,在课题调研、分析论证、主题立意以及制作表达等整个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设计实践。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通常要制定二至三套毕业设计预案,并各自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互间的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间设计思想的反复交流与碰撞,使他们各自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得到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创造感和自信心,也使他们充分体验了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以及设计与生活、社会的相互关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主要发挥启发、引导、归纳及评价的作用。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由诸多环节而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无疑都会对毕业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仅2010年至2012年三年中,在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类室内设计大展中,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就有二十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获得大奖。教学实践成果表明,我们在近几年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举措和探索是有效的。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眼光、新思维去审视我们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遵循现代设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既符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又顺应当今人才需求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海建华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武宏志,刘春杰. 批判性思维和论证批判[j]. 河池学院学报,2007(12) [2] 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 楚尼斯,勒费夫尔. 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 范燕群.批判的地域地域主义与建筑的地域性[j]. 山西建筑,2006(9)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从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装饰看书画在当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审美观念是经历了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风俗约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演进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画的意境精神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意境理念的基础上,室内空间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营造情景相融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④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书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且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师法自然强调追求意境精神,同时凸显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运用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⑤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要有意识运用书画艺术作品调节室内环境,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同时,对书画艺术作品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 科学 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 总结 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 经济 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 自然 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主流就是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室内陈设设计与实践活动。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体现。院落充当着天地上下链接贯通的媒介。人在院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住宅空间中的有无、虚实、阴暗、大小、刚柔等元素的对立与统一,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日照阴影、寒暖阴晴,以及季节的变化,通过人与宇宙和谐与相通,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结果。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极少主义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 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 1 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 年代北美洲的一场 现代 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 工业 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 ,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 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 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 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 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 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 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 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 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 现代 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 工业 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 发展 。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 自然 。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 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 历史 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 艺术 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 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 ,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 规律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 结 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高等院 校本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对工科生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是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审批并新增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各种工程施工、铁路、公路、桥梁、城市规划、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等行业,培养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优秀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作为工程建设排头兵的测绘专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测绘工程专业呈现良好的就业形势,然而,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更好发展成为本研究的初衷。 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教学内容所占课时比重大 以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工程测量学: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占37.5%;控制测量学:理论(36学时),实践(20学时)占35.71%;GPS原理及应用:理论(42学时),实践(14学时)占25%;习(2周);数字测图软件应用(2周);测绘程序设计实训(2周)。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一般以小组为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团结协作,完成的内容涉及仪器的对中、整平、观测、读数、记录等外业工作及计算、检核、绘图等业内工作,这些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观测、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测绘行业属于艰苦行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地点在野外,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是对测绘人工作状态的描绘,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测绘专业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野外进行,而且基本都是在理论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大多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加之外业条件有限,需要学生们客服各种困难,吃苦耐劳,锤炼意志,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质,培养起测绘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精神,[2]为成为合格的测绘专业人员做准备。 三、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我院教学实际,从实验、实习及实训三个环节着手,对实践教学从内容、课时、地点、形式、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测绘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1、内外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在原有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基地主要针对课间的仪器操作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满足了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形变监测以及各种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实训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测绘实习与测绘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实训性教学模式,利用目前旅环院与相关测绘生产单位(如:陕西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西安天穹勘测公司等)建立的良好关系,开展“实习——生产”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测绘生产任务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3、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研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照着做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习)内容,在测绘实践教学计划中,针对项目内容,让学生从踏勘、选点、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观测方案的制定做起,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开放性实践内容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测绘单位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具体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制定了涵盖基本能力及操作、专业能力专项训练及职业能力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1)基本能力培养及操作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操作,工程制图与综合,测绘程序编写,测绘仪器操作。(2)专业能力专项实习模块,包括: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数字测图软件应用实习;测绘程序设计实习(3)岗位综合实训模块,包括:测绘工程顶岗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使本科生从各类测绘仪器的操作到各种测绘实践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训练,加上严格的成绩评定系统及开放的实验条件,确保了实习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安排并开展测绘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测绘仪器操作比赛、测绘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达到对实践技能的检验和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测绘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及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地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作者:赵敏宁 李青云 韩申山 廖世芳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部队 测绘专业论文:高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2014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2.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一带一路下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国内外十分缺乏测绘类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测绘工程已成为一门前沿学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企业要求测绘类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胜任。 3.测绘专业的工作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这门基础课程,有些还没有开设测绘类英语专业课程。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衔接。在测绘领域,一些进口的先进仪器设备仅仅配有英文说明书;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也是全英文界面。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测绘类专业英语课程重视不够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不强。很多教师和学生片面认为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英语没什么用途,学好技术才是关键,学校不重视英语,英语课时开设少,大部分教师任意删减教学内容,英语教学走过程,无法保障英语教学质量。[1]专业英语词汇相对生僻复杂,大多数学生慢慢放弃学习专业英语。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英语时都采用词汇讲解+课文翻译的方式。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专业词汇的讲授,忽略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应用文稿的阅读能力。学生脑海里储存了一些乱码的单词因子,学生不会说,知识不会用。 3.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薄弱 师资力量问题一直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瓶颈,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大多高职院校测绘类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专业,测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教学中难免会影响专业教学效果。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测绘英语教学,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流畅的英语授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对基础学科教师进厂、进修、进企业进入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4.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 鉴于师资紧缺,有些院校测绘英语用基础英语代替;有些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材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知识陈旧,脱离生产实际,严重滞后于最新的测绘技术和测绘知识,测绘术语也已过时,教材中使用的阅读材料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教材知识面狭窄,部分教材知识仅仅简单涵盖了工程测量方面,没有扩展到整个测绘类(如土建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学科,这不利于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量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目前的现状是工作需要英语,升学考英语。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例如我院的测绘类专业学生,通过3+2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可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我们应该加强英语学习,而不是放弃。 2.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 时代以变化引领潮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词汇+翻译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职业能力里为导向。英语的教学与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相结合,使高职英语教学在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就业需求。[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足够多的语言交流与练习的情景与平台。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形等多种信息与一体,在课堂教学时既能通过画面刺激学生,使学生充分展开听觉、视觉神经功能来强化知识,又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有趣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便能够听懂并逐步掌握测绘专业知识。 4.更新教学内容,选编校本教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测绘类专业特点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组织专家组,选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与测绘类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顺应时代潮流,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5.完善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加强重点专业词汇、表达方式的测验。另一方面注重原版的仪器说明书或软件说明书阅读测试。同时抽选日常话题进行口语测试。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高职院校测绘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升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适应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交流合作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王国龙 单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 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2009年开始,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入普及推广阶段。2012年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始试点,2013年与2014年分别有四所和五所学校通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就是应用型学科。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自2000年开始本科办学,2012年开始准备专业认证工作,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2版)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对2010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在学校统一组织的2012级与2014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重点参考了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与调整。2014年9月已经向有关管理部门递交了认证申请。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培养目标的基本涵义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要求包括:①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③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基于学校2014级培养方案修改的原则,结合国际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校定位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量等方面的技术,适应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市与工程建设等行业、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2~4年),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在评价与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 2.2毕业生获取知识与能力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毕业要求的基本涵义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具体要求是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10个方面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要求,为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3学位授予标准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获取学位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出台了《淮海工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2014版)》。毕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成绩达到50分(含50)以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170学分;取得规定的第二课堂10个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取得大地测量员或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考试)。符合淮海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的优化 3.1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 在认证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主要包括: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②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③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④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同时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按照认证标准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课程未开设、个别课程学分比例不够等。依据学校对2014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修订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体现了海洋测绘的特色。 3.2课程体系的构成 依据学校对培养方案的原则框架,结合工程认证对课程的要求,考虑到课程设置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听取了企业专家的意见。 3.3课程体系结构 3.3.1通识教育平台 此平台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要获取的学分的基础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在课程名称后[A(B),C]格式中,A表示课程学分,B表示此课程中包括的社会实践学分,C表示开课学期,C为1-4表示第1-4学期连续开设,C为空时表示机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为2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12门课程,共计40.5学分。其中形势与政策2学分不计入统计,有5门课程是由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社会实践合计共占6学分,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有三个部分,共计10学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学生可选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卫生与心理健康等课程。学校有选修课程数据库与相应管理办法,每学期都开设,学生可依据兴趣自由选择。第二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A类:创新奖励),第三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B类:社会实践),学校出台了《淮海工学院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对学分进行认定。 3.3.2大类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3所示。在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工程训练是集中性实践环节,地球科学概论为双语课程。在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模块共计14.5学分,其中设置了5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共设置了6门课程,共计18学分;课程设计1个,共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3个,共计8学分。 3.3.3专业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4所示。在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计44学分,其中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18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6个,共计26学分。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27门课程,共53.5学分,学生选修19学分。其中提供了“地球科学概论”和“地球信息科学导论”二门双语课程。 4结束语 为培养合格的国际工程教育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的要求,针对2014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制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毕业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因此,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应该不断找问题,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作者:谢宏全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GPS工程测绘专业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专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由美国国防部建成的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这种导航系统主要通过测距和定时进行空间交会定点,并以此将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三维坐标、速度及时间信息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用户。此导航系统的应用及推广,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发展。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由海南中线新建公路海口至屯昌路段德测设中,从石山到永发镇有20km距离,覆盖较厚的植被,其中有剌密灌、荔枝、龙眼、杂草地较多,人迹罕见,并分布大量火山口。这种地区几乎没有可能使用红外仪导线进行测量。为提高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采用GPS沿路线每隔2km作一对GPS点,这一对GPS点应保证足够的水平通视距离。 在这2km一对的GPS通视点的建设下,可在此基础上前后各支出不超过1km进行放线测设工作,以此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测设质量,又能使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小,缩短了测设周期。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创新 1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普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开展了广泛的技能大赛,激发了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3]。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4]。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5]。 2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2]。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6]。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7]。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8-9]。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10]。 3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目标。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作者:焦明连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设计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具体以北戴河地球物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进行重、磁和GNSSRTK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探索,对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球物理学;信息化测绘;北戴河实践教学 一、引言 地球物理学专业以人类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测绘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现代高科技手段,从事探索地球内部结构、资源勘察、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工作[1]。地球物理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先导学科,在对地球物理性质的基本认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2]。目前全国共有24所大学开设有地球物理学专业,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著名高校,高校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并重的学科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是本科生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本科实践教学为例,建立有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秭归基础地质认识、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和北戴河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教学三大基地。本文结合地球物理专业的特点,针对各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信息化测绘课程的现状,重点探索当前地球物理专业测绘课程的改革方向,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北戴河实践教学为例进行探索。 二、信息化测绘与地球物理学 测绘科学致力于提供空间和时间服务,在地球物理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许多地球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边界约束[4]。利用空间卫星可以对地表、断层、块体的位移和运行提供精确的约束,代表技术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重力测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等。空间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近代测绘学科完成了由模拟测绘到数据化测绘的转变,并向信息化跨越,使人们的生活开始进入“智慧地球”和“大数据”阶段[5]。信息化测绘科学与地球物理学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如构造大地测量学、空间物理大地测量学等等,在地震科学、地球动力学、浅层地质灾害分析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三、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信息化测绘课程设计现状及改进 虽然测绘遥感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各高校相关课程设置整体薄弱。在各高校的地球物理专业测绘相关课程中,北京大学开设有《重力学与大地测量》专业基础课,同济大学开设有《测量学》及实习并作为工程地球物理方向的建议选修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有《测量学》及实习作为专业基础课,另有《大地测量学》为专业选修课,中国科学院大学该专业开设有《现代大地测量学基础》、《物理大地测量学》、《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武汉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最多,主要有《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目前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信息化测绘课程教学上以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较为完善,值得借鉴。目前国内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测绘课程偏少和老化,很多高校都只开设有《测量学》一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课程教学停留在经纬仪、水准仪和大平板绘图讲授,内容老旧,与现代信息测绘脱节;(2)测绘课程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具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地球物理教学和宣传只提“重、磁、电、震”,对测绘基础认识和应用能力缺乏,没有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综合分析传统地球物理观测结果;(3)专业背景师资不足,由于各学科历史发展的局限性,造成了测绘教学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分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思想的偏颇。针对以上问题,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测绘基础类课程设置,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各类参考框架、坐标系统、高程基准面、几何观测和物理观测的统一、测量数据精度评定等,具体可以选择《大地测量学》为基础课程;(2)引入现代空间测绘遥感课程,空间卫星技术改变了传统测绘的作业模式,也体现在部分地球物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例如卫星重力测量、高频GNSS与地震波融合、InSAR(遥感)地表观测及动力学反演等;(3)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将现代空间测绘遥感技术的实践教学融入传统的“重、磁,、电、震”四类地球物理学教学方法中,进行数据联合反演处理分析地球物理学问题。 四、北戴河地球物理实践教学信息化测绘内容设计探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戴河地球物理实习是相关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为了深化信息化测绘下的教学改革探索,将GNSSRTK教学作为此次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磁实践教学一起进行整体设计,具体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实习站内GNSSRTK单方法的操作实践。主要在实习站内进行RTK的原理和操作讲解;安排学生分组进行GNSSRTK操作练习,掌握点测量、点放样和点检校的方法;了解RTK进行区域地物地籍图测量的方法,理解RTK在实际工作中的限制影响因素。二是野外重、磁和GNSSRTK方法组的综合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技术方法联合作业的特点及要求。由于磁法对坐标的精度要求低,可以用手持GPS获取施测点坐标,因此RTK配合重力测量是此次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RTK在此次重力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剖线坐标点放样,取代传统拉测绳、插筷子的模式;二是重力施测点高程坐标采集,用于取代低等水准测量的地形改正;三是RTK进行采矿区的体积测量计算,用于重力异常校正,测线终点处有多个巨型灰岩采矿坑相连,等效直径超500m,平均深度40-50m。 五、效果与体会 笔者结合自己专业研究背景和教学实践,具体探索了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北戴河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实践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扫除课堂学习的盲点。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直观感觉了不同坐标系下观测值的差异和适用情况,RTK测量过程中单点、浮动和固定解的影响因素,静态和动态观测的区别联系。 2.综合设计难度高,激发探索精神。改变以往单一实验方法教学模式,将重、磁、GNSS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地球物理学研究和应用实际,自主进行观测方案设计、人员安排、观测方案实施和后期模型反演分析。21世纪地球物理学向着系统化、信息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利用不同观测手段的优势,共同解决地球物理反演多解问题。综合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综合管理组织能力。 3.增加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选择。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为两种[6],一是地球物理勘探,主要在油矿勘察行业,近年来就业萎缩,同时行业性质导致女生就业更为困难;二是理论地球物理,主要从事地震相关行业研究工作。随着中国北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进行测绘相关课程改革后将有利于拓宽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在测绘类相关行业的就业面。总体而言,结合信息化测绘进行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本专业发展特点和时代前进方向,对学生创新精神、学科交叉能力和国际性视野的提高作用显著。本文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具体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教学反馈效果好,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何平;邹蓉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作者:王贺封 张安兵 曹媛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矿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专业生见习心得感悟 为提高我们测绘专业所有人的专业素质和动手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深化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解理论的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法。学校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实习内容为dj-6经纬仪测图,绘平面。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要掌握仪器的操作而且要锻炼熟练程度,同时培养我们在施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张而有难忘的一周测量实习生活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了。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而且还有机会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在锻炼大家画草图、运用cad绘图的能力同时也积累自己的绘图经验和提高自己的绘图速度。不仅从此次专业实习中获得了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还着重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我们在施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进一步熟练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技能,提高了数据计算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雄厚的基础才可以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此次实习不仅让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因为我们大家都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真理! 本次实习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测绘专业是一个团队的工种!我们组有七名组员,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各自的长处是不一样的,我们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较高的效率。我的主要任务是使用仪器测出数据。同时这次实习也拓展了我们与老师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因为以前人家说测绘专业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精神,我都没有能够完全了解。的确,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另外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忘记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这样也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标。即使收工了,百分之百也要重新来过,这样的话太划不来,既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摧毁了组员的积极性,百害而不一利。因为测绘专业有自己的《测绘法》,它规定了测图的精度要求,这是每一位测绘人员都必须遵守的。 另外,如果我们在平时就这样马马乎乎,对我们自己而言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现在马虎惯了,将来对待工作也回、会草草了事!另外,我们拥有这样让你锻炼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马马乎乎就等于将一次绝佳的机会给浪费了,丢掉了确实很可惜!所以,我们这个组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经纬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 只有这样,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例如:进行测图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行读龋在读数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当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如果目标较小,最好使单线与目标重合,如果目标有一定宽度,可以用双丝夹住目标。 (3)在测量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稍微碰了一下仪器,就要重新调整对中水平,否则就会导致数据错误,也可能导致仪器的损坏。 (4)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5)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6)要先将道路和主要建筑物确定下来,然后在添加其余次要方面,这样不但条理清楚,有利于作图的准确和随时进行实物和图形的对比从而检验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我们还要对所测过得范围能够做到胸中有数,避免漏测、重测。 (7)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当我们完成了测图的工作,并且看到我们画好的图纸时大家都兴奋不已。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有的说量取全站仪的仪器高和目标高时要尽量减少误差,水准仪施测过程中尺垫得使用以及架仪器过程中气泡的精确对中和整平,还有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对所用的仪器要精心呵护,在学校如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如此,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得麻烦等等吧。 想想大家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背上仪器顶着大太阳去测量,算出误差大的大家一起讨论和修改,有必要的就不厌其烦的进行重新测量,有了团结的力量我们还是干的很有劲的。我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以前不是太清楚的东西,比如数据的处理、碎部点的简化观测以及一些作图的疑问都在测量中得到了答案。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专业论文: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浅谈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02001)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实践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主要措施、基本要求与实践效果,以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关键词】 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工程;教学基地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测绘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2]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绘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测绘工程项目施测的基本能力,测绘工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各种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绘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施测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等。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在训练学生的测绘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测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二、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状况 1、校内实验、实习场地建设,能够满足日常测绘教学 咸阳师范学院旅环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以来,根据专业课程《测量学》、《地籍测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校园内布设有控制点、并埋设有相关的测量标志,能够满足日常测绘仪器实验教学以及开展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教学需要。借助校园地形地貌特点,在校园内相对空旷且地势较高的西山南和西山北布设有GNSS观测点,满足了静态相对定位及RTK等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展,校内实习基地由于在校园里,实验、实习内容的开展方便快捷,一方面免去了测绘仪器的搬运及师生交通的劳顿;另一方面,实验实习内容开展期间,师生的食宿等问题都可以在校园内方便地解决,具有便捷的优势。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创建新的平台 2012年,随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开办,校内实习基地由于容纳人数有限,而相关专业的测绘实习安排也都较为集中,实习期间“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场地容纳有限,鉴于此,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实习基地建设的必然,通过专业课程教师的考察,最终将实习基地选择在距离校园5公里的周陵镇,在此建设了占地面积约2Km2的实习基地,该区域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域内有村庄、农田以及新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地形及地貌特点及交通条件等均满足了作为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地形测量》地形图测绘实习内容、《控制测量》中的精密测角、精密测距及精密水准测量实习内容、《工程测量》中曲线放样、点位放样、高程放样实习内容、《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界线测量、地籍调查等实践教学内容以及《GPS原理及应用》中静态相对定位、RTK测量、点放样等的实践教学需要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习基地容量有限的问题,目前,该基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是,基地距离镇中心有一定距离,师生实习期间的吃饭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实习期间的生活多有不便。 3、开拓蓝田实习基地,解决了师生食宿问题 针对师生实习中食宿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15年通过积极联系,将部分测绘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蓝田县焦岱镇,该实习基地位于秦岭北麓,地形条件复杂,食宿方便,加之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关中民俗乡土气息,有秦岭脚下的“普罗旺斯”之称,由于其理想的实习条件,省内开设有测绘专业的相关高校(均将实习地建于此。目前,蓝田实习基地的拓展,很好地解决了实习中的食宿问题,实习基地的拓展,使得实习安排较为灵活。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1、实习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规模适当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兼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交通条件,既要满足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又要顾及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实习基地的选址还要顾及交通条件、仪器搬运及师生的生活方便等因素。为确保良好的实习效果,在实习中,既要考虑到传统测量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对测量新技术的使用有所体现。 2、实习基地建设要标准化 测绘实习是学生测绘技能提升的重要演练场,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力求标准化,选点、埋石、外业测量、数据记录、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测量规范进行,达到测量实习规范性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测量计算、成果验收也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训练其良好的职业能力。 3、实习基地建设要突出多种用途,实现多个项目的实习内容 测绘实习内容多,涉及到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等多门课程的多个实习内容,因此在实习场地建设中要考虑到实习内容,力求使实习基地满足多个实习内容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的评价 1、场所固定,方便了实习内容的开展 无论是校外实习基地还是校内实习基地,都有固定的场所,方便了各项实习教学内容的开展,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另外,仪器的存放和师生实习期间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2、达到了规范化的实习要求 无论是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均有标准化的实习场地,实习中,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测量前期准备,外业观测及测后数据处理都按规范要求进行,对各实习小组成果严格验收,如有不合格,要求重测或补测。规范化的要求、严格操作流程要求确保了实习的效果。 3、综合性的实习场地有效确保了多个实习内容的开展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场地,确保了多个班级、多个小组测绘实习内容的展开。目前,结合实习内容及实习点状况,将实习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校内实习基地安排有测绘仪器综合实习、水准测量实习、导线测量实习、GNSS测量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安排有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数字测图原理综合实习、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 五、结束语 测绘实践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3]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基地的多用途及标准化,这样才能确保实习基地对实习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测绘专业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在以能力为本位新的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工程测量》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测绘科学不断地分化和综合[1]。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相适应。因此,加强测绘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与快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程测量》教学比较复杂,它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必须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承前启后、勇于改革。因此,我们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对原来的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将其分为测量基本技能模块(包含普通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全站仪的使用)、控制测量模块(包含三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和GPS静态测量)、地形测量模块(包含纸质测图和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模块(传统方法作业测量和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施工放样测量等)和变形测量模块(包含沉降监测、位移变形监测和倾斜监测等)五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过去我校将《工程测量》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位,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与安排粗略,使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表1为改革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旧的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尽科学,造成学生虽然对测量理论熟悉,但对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相对较弱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岗位技能的特点,根据测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每年讨论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测量课程横跨三年,使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达到“三年不断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互相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2以能力为本位,对实验实习进行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习,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3]。为保证《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成功,我校把测量实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同时对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进行改建,在2008年新建1个校外测量实习基地――周立波故居测量实习基地,实习场地面积增至近6平方公里,能实现各测量模块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承担200多人的测量实习。并在测量仪器室的基础上建立测绘实践教学中心,主要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岗位零适应期”的目标提供硬件支持,并专门引进工程测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壮大专业教师的力量。 通过对2011级、2012级和2013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后,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测量工鉴定考试中,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显著(如表3所示)。表3反映出在使用新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后,考试通过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论成绩通过率与实习成绩通过率最高分别达到87.36%和98.28%;鉴定考试通过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中级工,参加鉴定和通过鉴定的人数为历年之最,通过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2011级学生对测量岗位的适应时间比往届学生缩短,运用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每两年一次的湖南省测绘技能竞赛中,2010年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和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湖南省举办的“拓普康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从上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测绘技术,特别是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测绘教育的要求[4]。为此,我们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展评和上网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获得的理性知识与实践获得感性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外,我们还根据测量实训的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程测量的技能。教师根据各测量模块的要求,结合测量的仪器、场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任务。同时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引导学生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 2.4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成绩考核方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把理论和闭卷答题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改为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5],以课业综合考核为主,以笔试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综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施工放样、数字测图和变形监测等多种形式,通过书面测试和操作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对策及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金融行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并且人们对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消费者对金融权益意识增强对其的投诉也比较多。随着金融行业在农村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了农村金融建设的不完善,缺少竞争,并且农村消费者对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和缺乏一定的金融维权意识,于此同时金融监督部门工作力度不足,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对此中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利率市场化中将农村金融机构得到更大的保护和问题进行更大的完善。本文主要阐述利率市场化后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重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体现在企业中的各个方面,随着金融行业从单一的存取款到其他的多种业务的出现,出现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冲突不断加重,这体现出了金融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出现的权益保护缺失问题。对农村出现的金融风险和保护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上杜绝金融风险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损失,采用一定有效的方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 1.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欠缺 (1)金融消费产品价格透明度问题。我国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存款和贷款利率进行公开外,其他的比如贷款种类和跨行交易费等没有进行完全公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在办理其他业务增加了难度。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各项业务不能进行很好的选择,并且业务标准的浮动比较大,消费者很难把握,比如,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其基础上又10%的浮动,浮动的幅度由银行自身制定,农村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2)金融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金融机构对于一些标准的公开没有完全的宣传力度,再加上很多农村消费者对很多金融知识都不了解,这就给纠纷埋下了祸根,走上了投诉道路。 2.服务效率低,公平性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比较低,原因是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并且工作窗口相对较少,办事效率低下,消费者得不到好的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秩序也很差,比如,排队,办业务排队至少要30分钟,排队时间过长的现象比较多。金融机构中信贷管理政策经过调整之后导致审批占线过长,并且环节多,增加消费者办理业务的难度,比如,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会集中在某段时间,过后就出现贷款困难的现象,而且有太多的附加条件,公平性大打折扣。 3.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知识对商品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但是由于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差异性,使该制度没有太大的利用效果,导致该规章制度的使用性达不到标准。比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制度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来说没有针对性的约束条件,很多规定对金融机构来说有较多的漏洞,如果出现纠纷,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机构来进行调节,使消费者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所以,我国需要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法律体系的完善。 4.保护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很多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有很多监管机构没有明确自身的监管事项,没有将消费者权益作为法定职责来进行专门处理,纠纷不能正常处理导致纠纷进一步恶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主要事务就是规范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能和制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但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金融纠纷日益增多,监管部门处理的方法很简单,主要让消费者通过投诉热线来来进行解决,这种方法的办事效率较为低下,在爱很大程度上不能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全面保护,对监管机构来说也根本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 5.诉讼存在一定的困难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差距,较为落后,并且农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比较少,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金融纠纷没有采取法律途径进行解决。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得不到监管机制的很好保护,并且纠纷诉讼程序也的别困难,农村消费者也没有更多的经济条件和精力进行诉讼。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诉讼和国外相比有很大的不完善,其中最基本诉讼平台不完善,出现纠纷很大程度上依靠有关制度进行不断的调节,有一定的局限性。诉讼周期也相对较长,并且诉讼费用较高,举证和执行更难。 二、在利率市场化下农村金融机构保护的重构 1.金融机构保护立法的健全 我国应当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存在的权益和义务,并且结合农村现有环境颁布一些有针对性的金融法律。还应完善《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放到监管范围中,并且确定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以此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对金融机构的信息真实性和公开性进行完善,金融机构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对自身的信息进行真实的披露和公开,比如,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要将贷款类型和风险真实的公开,不能对其夸大。 2.金融机构保护组织的建立 我过金融消费者保护权益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完全可以在监管部门中设置专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并且在行业协会也设立该组织机构,形成多种机构并存监督机制,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风险提示灯内容,这对消费者进行投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可以在银行中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能够更好的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对金融机构银行卡,人民币流通和外汇等业务中出现的违法和侵害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最大程度上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3.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我国要想要改善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环境进行改善,比如,可以增加办理业务窗口和采用先进的服务设备,最大程度上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避免排队长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有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严格规范资金贷款的流程,化简贷款业务的程序,这不但能够提高银行办理业务效率,而且还能降低消费者办事成本。对农村服务网络进行整改和完善,大力建设服务社区,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对金融整体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进行彻底的完善,降低消费者因缺乏金融知识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4.高效投诉平台的搭建 想要在农村建立高效的投诉机构就需要对投诉部分进行整改和完善,我国投诉部门的设立和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可以建立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将投诉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并且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解决,投诉部门要对信息进行定期的分析,对其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调查,这也是为以后规章制度更加完善的基础。还可以建立消费者自律性组织进行调节,对赔偿事项进行完善,对惩处事项进行追究,真正意义上赋予消费者保护权益,对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时候严厉惩处,提升对消费者的赔偿率。 5.金融机构业务的加强 各种金融监管部门要联合在一起对农村消费者进行多项金融教育,以监管部门为代表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教育活动,做到对知识的大力宣传和学习,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络平台,不但能够提高消费者金融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维权意识,降低因对金融不了解而出现的各种风险,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消费者的素质进行提升,达到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水平,从真正意义上对金融体系进行稳定。 三、结束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对自身的一些标准进行全面的公开和进行有效的宣传。在进行标准公示的同时需要采用宣传的方式对农村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根据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普及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普及。有关监督部门也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方位保护,对不合法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严厉惩处,以此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形象和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同时,会加剧金融机构间的市场竞争、更加考验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本文以辖区农村信用社为样本简要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并就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利率定价;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方面不断发展。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农村信用社最高上浮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下设到基准利率的0.85倍和0.7倍;2012年6月和7月,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和0.7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加。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特征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即将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完全放开,利率高低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决策自主决定。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及资金需求程度决定取代传统体制下政府的人为规定;(2)结构体系:依据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控制通货膨胀程度以及经济性质等因素形成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弹性结构系统;(3)运行机制:既赋予金融机构相当充分的自主权,又强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干预;(4)调节方式:用间接经济调控手段取代传统的直接调控。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的实质是资本的价格,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环节,既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又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对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而必要。 1、国际经验证明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际金融市场上已陆续实现利率市场化,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成功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实践、经验与教训,已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调节作用。 2、银行负债方迫切要求利率市场化。随着高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半管制的局面不断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银行通过创新理财产品来规避一些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可以视为银行负债方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 3、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亟需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造成官方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使得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高度紧张。在管制利率条件下,银行为获得低风险稳定利差收益,更倾向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提供低成本融资,损害了金融公平,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不到平价贷款只能迫于无奈接受高利率的民间融资,也就是目前民间高利贷的乱象之一。现实情况中,很难有行业能够持续获得高额利润来支撑高利贷的高额利息,因此高利贷存在很大风险。同时由于高利贷具有依赖个人信用、基本的信贷合同不规范以及缺失约定抵押品等特点,一旦风险爆发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间竞争也会加剧,资金营运压力也会加大,势必会推动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程度自主选择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为客户,有效遏制高利贷现象。 4、指导银行高利润向社会平均水平回归依靠利率市场化。近年来,各银行尤其是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高利润被广泛关注,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类,提高利润本应该受到社会肯定,然而却面临质疑,主要在于金融机构获取高额利润靠的是高息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利率的非市场化。 5、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目前这一趋势已不可避免,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依次推进是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国内利率市场化,才能发展成为健康、规范的金融市场,承受复杂的外部风险冲击。债券市场、银行间货币市场、境内外汇市场等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最后需要攻克的堡垒。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短期内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影响较小 从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就实行“上不封顶”,基本上贷款利率是根据客户情况决定的,多执行的是上浮,执行0.7倍的情况非常少。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主体,咸阳辖区农村信用社在多年的市场化经营中,贷款利率也从未突破甚至接近过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在此次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基本上已经市场化。商业银行基于自身信贷资产风险管控和外部银行业竞争两方面考虑,在信贷风险没有变化和外面市场竞争依然激烈的情况下,对此次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必然不会做出大幅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的反应,加之大部分企业对于利率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所以此次取消利率下限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量及贷款利率都产生不了太大影响,目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银行业要下调贷款利率。但从中长期来看,贷款利率放开结合以后的存款利率放开及其他相关配套金融改革措施,会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利于实体经济稳增长。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长期影响 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新的考验和压力。 (1)利率定价和预测管理能力亟需提高。以咸阳辖内一级法人机构各农村信用社为例,拥有贷款利率定价的自主权,目前多是借鉴“风险加成”定价模型,采用基准利率加上浮的方式确定贷款利率。同时按照不同贷款期限、客户对象和担保方式区别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从全市十三家机构之间的利率执行水平看,经济比较活跃,金融机构林立地区的机构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机构利率水平,而单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社,则执行较高的利率水平,某联社一年期保证贷款利率高达10.02%,较之基准利率上浮较大;与其他金融机构比较,除过邮政储蓄外,贷款利率均高于其他金融机构。而目前这些定价方法均没有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定价机制和成本核算机制之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基准利率加点浮动的方式来确定贷款利率。如何解决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 (2)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开放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步而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大气候下,农村市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农行卷土重来、农发行商业化转型、邮储银行组建、股份制银行网点下设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都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挑战。 (3)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利率的双向浮动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带来的是融资成本升高,主营业务收入降低。人员网点多、业务小而散、社会责任重、资产质量差,存款利率的上浮又加大农信社融资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以咸阳辖区13家法人农村信用社的经济现状为例,目前经营成本较高,与其它银行相比盈利水平不足。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和资金营运收入两大块,其中:贷款利息占到财务收入的80%左右,资金营运收入占到20%左右。利率市场化必将带来的“一升一降”会严重挤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使其经营变得更加困难。 2、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在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考验的同时,将促进其加快发展壮大。 (1)利率市场化将激励农信社自身管理升级和产品创新。利率竞争是金融机构管理和技术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倒逼农信社精细管理、加强核算。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和个人客户由于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将对存贷款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重新审视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与风险意识,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2)利率市场化将激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利差缩小后,必将迫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同时细化对客户的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服务。这将有助于纠正其盲目扩张业务的惯性经营思维,探索新的适于客户需要的服务方式。激励农信社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有利于培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益理念。 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挖掘现有市场潜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通过深入农村、农户、企业、商户和“扫街式营销活动”,详细了解不同种类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城区和城郊等区域的营销力度,通过学习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各地农商行的先进经验,不断寻求新的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客户群体,研发新的信贷产品,提升原有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对基层网点、机关部室进行整合重组,梳理操作流程,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逐步实施流程银行建设。加强资金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由过度依赖存贷利差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积极发展保险、基金、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产品推广与应用。四是创新担保方式,不断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五是由单纯注重业务发展向综合竞争力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同业竞争的加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六是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品牌形象,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七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各专业后备人才库,提高行业竞争力。八是重视网点形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的加大,这就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建立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重视利率风险管理,改变过去固定利率定价方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及行业结构,实行差别化浮动利率,积极培植优质客户群体,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对高风险的行业及客户慎重选择,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寻求效益最大化,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忽视风险。二是加强对利率定价风险的监督。对内部贷款利率定价风险进行监督,对利率定价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影响情况调查 摘 要: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又迈出了一大步。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反应强烈,普遍认为利率政策调整将对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此次利率政策调整,是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举措,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机构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解存贷款利率调整产生的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策略的调整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执行情况 2012年6月8日起,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同时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起,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且采取不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后,辖内各大银行利率执行基本保持一致,中小银行利率执行有所差异。 (一)存款利率上浮为主,定价呈现差别化 自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各银行纷纷作出调整,利率以上浮为主,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基本一浮到顶,大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相对较小。各大银行机构存款利率定价趋同,但多数保持了降息前的利率水平,并未达到1.1倍的利率浮动上限。6月9日,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利率基本保持一致,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5%,较基准利率上浮约8%,与降息前保持相同水平。二次降息后,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25%,上浮约8.33%,与7月6日降息前一年期基准利率相同,二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仍执行基准利率。其他类别存款执行略有差异,如工行活期存款上浮10%,中行、邮储活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中行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5个百分点,三年期上浮0.1个百分点,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而邮储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85个百分点,三年期、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 江苏银行存款利率在利率政策调整初期与各大银行保持一致,后几经修改,至6月19日执行一年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均较基准利率上浮10%,二年、三年期定期存款实行有条件上浮,五年期定期存款按央行基准利率执行。 农村金融机构6月9日起存款利率参照省联社的存款利率执行,即活期和一年期内定期存款上浮10%,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之后,各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微调。目前,除泗阳农商行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外,其余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各档次存款利率均上浮10%。 (二)贷款利率维持原有政策,无明显变化 从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看变化不大,继续执行各行原有信贷政策,监测数据显示,6-8月宿迁全辖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8.75%、8.35%和8.77%,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目前各行贷款利率基本维持原有政策,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及上浮标准,目前除住房贷款外,贷款尚未出现下浮超过10%的现象。工行贷款利率执行中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利率规定和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确定不同的贷款价格。农行、建行等均要求对于下浮超过10%的贷款需逐笔上报总行审批,目前尚未发放下浮超过10%的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执行上以上浮为主。除存单质押贷款、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人行基准利率外,新居乐贷款、大联航贷款(房产抵押)、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质信用户贷款、农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公务人员贷款,分别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45%、50%、60%、60%、60%、80%、90%、90%、110%、110%。目前,一年期贷款最高利率执行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高6.941个百分点。泗阳农商行反映,由于该行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根据存贷利差收入、存款利率上调和市场竞争需要,部分贷款品种利率比调整前的上浮浮动比例增大8%左右,但调整后的利率比调整前整体下降。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反应强烈,普遍认为利率政策调整将对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利率政策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再加上二次不对称降息,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机构认为,受重新定价周期影响,利率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当期损益影响不大,但随着资产负债业务重新定价的逐步到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将在明年快速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 二是经营管理压力加大,客户管理能力有待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细分产品和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和定价,有效提升客户贡献和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加剧了银行存款的竞争,增加了储蓄存款在银行间的流动,对存款的稳定性带来挑战。此外,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将加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行业竞争压力增大,银行业务转型在所难免。这次利率调整给储户提供了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哪家银行利率高,客户就更愿意把钱存在哪家银行。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同,必然带来资金成本压力不同,这就要求银行在吸收存款的同时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单一依靠存贷款利差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需要拓宽中间业务等其他渠道。如,村镇银行反映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除了汇划业务手续费,中间业务微乎其微。由于科技创新等力量不足,只能依托于发起行苏州银行,而苏州银行暂未开发针对于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从长远看,此次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将促使其尝试转变经营方式,把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拓展中间业务等多渠道盈利模式上。 四是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针对此次利率调整要求,部分农商行反映,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银行可自主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位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1倍,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存贷比监管的指标不放松,银行对存款需求量加大,会导致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一浮到顶的政策。如第一次降息时可执行3.575%,10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可获得利息3575元,而部分银行执行基准利率3.25%,10万元一年定存获得的利息仅为3250元,在不同银行的存款利差325元,会吸引客户到利率较高的银行办理业务,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存款市场份额的扩大,从而带动此类银行的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甚至贷款业务的扩张。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此次利率政策调整,是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举措,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机构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调整业务品种,提高信贷资金使用价值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利率定价水平较高的实体企业,加快向拥有较高风险定价权的中小企业倾斜,提升贷款收息水平。通过业务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营造存款来源综合渠道,通过贷款、财富管理、代收付等多项业务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保持存款稳定增长。 (二)开展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结构占比 目前,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主导地位,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有限。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差缩小,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资金量获取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稳步扩大业务范围,从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深化相关金融产品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消费心理,分析发展趋势,设计开发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优化盈利结构,提高收益水平。 (三)探索定价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定价模型,做好自主定价和维系客户之间的平衡。主动参与银行间交易市场,将资金更多地运用到那些效益好、风险低的资产上,寻求既符合效益最大化要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资金营运管理模式。 (四)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放开,价格工具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是金融机构绝不能将价格作为唯一的市场竞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机构以服务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将会比以资本为内涵的“硬实力”更为重要。金融机构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更加关注对利率敏感度不同的客户需求,通过价格调整及非价格竞争手段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通过金融创新和流程优化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五)关注利率风险,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 金融机构要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要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等的完善,积极探索控制利率风险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科学地预防、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城乡教育论文:从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差距看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教育师资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导致的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可以说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只有将国家、学校和社会三者力量结合起来,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才能促进原州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一、关于原州区城乡师资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1.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 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距是目前原州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2012年,原州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2604人,农村教师1605人,城市教师999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农村比城市低20.4个百分点。农村初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比城市低24.7个百分点。 农村中小学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城乡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学校事实上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育基地。 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 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学教师1605人,专科以上教师占63.6%。城市教师999人,专科以上教师占90.2%。农村初中本科以上教师436人,占64.1%,城市本科以上教师544人,占84.1%。小学专科率和初中本科率城市比农村分别高26.6和20个百分点。城乡之间教师学历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小学专科以上和初中本科以上人数,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高职称教师799人,占49.8%。小一职称教师557人,占34.7%。城市小高职称教师582人,占58.3%。小一职称教师411人,占41.1%。小高和小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8.5和6.4个百分点。 农村初中中高职称教师77人,占11.3%。中一职称教师168人,占24.7%。城市中高职称教师157人,占24.3%。中一职称教师265人,占41. %。中高和中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13和16.7个百分点。在教师职称结构上,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二、关于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谈到城乡教育差距,通常看到的是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上的差距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而明显缩小,农村学校在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计算机生机比等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学校。但是,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究其原因: 首先,由于原州区历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民转公教师多,这些民转公教师基本都在农村任教。2001年-2005年间原州区没有补充新教师,导致教师在年龄结构上断层,教师老龄化严重。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学校规模扩大,每年要从农村招考部分教师进城,无形中把农村学校变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学校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一年不如一年。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待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城市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均多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学校任教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观摩学习、在职进修、职称晋升机会等。 再次,由于师资资源上差距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部分农村教师不能安心农村教育,职业倦怠,敬业精神差,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时,教学质量差距很大,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校舍及硬件资源浪费和城市学校的“大班额”严重。 三、关于缩小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对策思考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制度强制建立城乡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把教师流动与晋升挂钩。提高下乡教师补贴,使教师流动由外力型流动转变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 其次,加大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近年来,原州区多方筹措资金,为农村教师每人每月补贴50元交通费,每位农村校长每 人每年发放1000元校长津贴,一定程度上从待遇上向农村做了倾斜,但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国家要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全部所需资金,津贴额度应有一定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才能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 再次,依靠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应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对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流入农村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关注城乡教师流动的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城乡校长流动机制的研究,帮助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满足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的追求。 城乡教育论文: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1前言 随着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在基本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之后,教育质量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体育教育失衡问题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本研究通过分析地级市市区中学(简称市内中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三类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差异,探究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措施,试图为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体育教育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因特网等手段检索有关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学以及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收集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2.2.2.1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问卷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河南省中学学校体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初稿,就问卷的效度进行专家访谈。根据专家建议,确定最终调查问卷。 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 2.2.2.2问卷调查实施方法 利用在校大学生教育实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参加调查的同学进行培训,在教育实习及社会实践之后收集问卷。 2.2.2.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88%。 2.2.3统计分析法 采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再使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良好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可以保障学生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脱离这个前提,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空谈。中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同样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体育场地与器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条件稍差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而言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3.1.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设施场地的比较 3.1.1.1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标准化比较 3.1.1.2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质地比较 3.1.1.3河南省城乡中学其它运动场的比较 3.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程度及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研究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88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共登记了172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现对所调查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3.2.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的比较 3.2.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性别的比较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生的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女体育教师。根据专家意见,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在25%-30%之间比较合理。 3.2.4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的比较 教师职称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登记的172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占调查人数的11.6%。与河南省2009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通报数据(全省普通初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达11%)基本一致。 尽管学历调查结果表明市内和县城中学高于乡镇中学,但职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市内、县城和乡镇三类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差异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 0.05)。这可能是由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高于市内和县城中学的体育教师,工龄也相应长一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器材场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百分比方面一般是市内中学优于县城中学,县城中学优于乡镇中学。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场地器材的数量、标准化和完好方面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但在场地的质地方面市内中学明显好于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 (2)河南省市内中学和县城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优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 (3)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女教师所占比例在百分比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 4.2建议 (1)增加投入,城乡统筹,促进乡镇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2)广开途径,多措并举,优化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结构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 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缺陷以外,农民工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所投入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民工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 许多学者对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具体建议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负主要责任,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政府置之不理,必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中,务必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具备教育使命感。而政府责任强化的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四个方面。 (2)增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企业向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并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农民工培训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供给带动需求式培训 政府主动以供给带动需求,充分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结对子,利用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讲解、继续教育等形式送教到农民工中去。在市场哺育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送教上门,在招生期间不定期举办各种项目介绍、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农民工群体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对培训后顺利拿到培训项目合格证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树立学习榜样等。当这些形式的教育“供给”带来更多的成功个案后,将会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可以带给农民工个体更多的创造发展机会,这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一定要改变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优化教育管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利用新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为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有利条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教育改革原因,并给出了几点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刘海妹 郭领燕 常淑凤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管窥 一、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因素 1、教育直属部门的不重视 基础教育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高等教育,这种严重的思想偏差也是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直接原因。首先提到的是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弥补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进而导致城乡教学水平高低悬殊。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所在地区的教育事业进展速度也就不同。教育直属负责部门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乡村。交通条件、信息通讯都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学生没办法第一时间学到更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内容,从而在教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落实不到实处。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变更这种状况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地方政府对各自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量不具合理性,导致地区教育资金投入量无法达到办学条件的要求,造成受教育生源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水平上不去又会制约经济水平的发展,二者在相互制约的状态下存在。除此之外,加上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乡村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城镇,在思想观念上保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乡村人群的文化涵养相对不高,导致了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乡村的孩子辍学现象严重,认为读书没有用处,不能及时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多在龄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会去城镇靠体力打工赚钱,荒废了自己的文化教育机会。 二、实现城乡教育不公现象的方法策略 1、政府加强资金政策等管理制度 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减少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资金问题带来的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拨款项目开展相对困难,出现拖欠教职工工资等现象。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经费用在实处,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在财税税收上增加政府财力保障,提升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利用社会媒体力量,进行宣传和鼓励乡村教育水平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提高人们对城乡不公现象的认知度和带来的弊端,地方充分配合中央对指定政策有效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教学辅助设备上努力进行政策落实,完善乡村办学条件,以此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2、壮大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进程因素,也是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除政策资金支持外,科学的分配教师资源,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师资能源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课堂教学效率。对乡村老师定期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加以引导,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迎合教学课改要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更多的介绍给学生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学生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为了摆脱贫困而发奋读书。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拉近与城镇学生素质水平的距离。城镇与乡村的孩子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进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因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导致乡村孩子与城镇孩子产生综合素质上的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间的教育不公现象是长期以来多重矛盾挤压而产生的。政府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政策投入量的同时有效进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失公现象。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条件下,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避免教育失公现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铺垫。 作者:曹伟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教育管理的区别 1“农村生”与“城市生”差异表现 1.1文化修养水平的差异 几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则黑色幽默:“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改吃菜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搞独身了,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要减肥瘦身了,俺们刚装上电话你们又改网上聊天了……”包括很多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农民抱怨永远也追不上城里人的生活步伐。的确,城市生活讲究得多,节奏变化得也快;这则幽默反映的不单单是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异,也同样适用于“农村生”和“城市生”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要在一群体里健康自信地生活,他必须找到给他自信和快乐的理由。 1.2个人精神面貌的差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农村生”和“城市生”之间往往在个人气质、精神而貌方面相差很大,通常人们通过衣着、表情、眼神、表达方式,甚至走路的样子就能对他们进行区分。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显得更阳光、自信、潇洒。当然,“城市生”反面也会有一些奢侈、不学无术的城市“混混儿”或“纨绔子弟”,但这并不能影响城市大学士的整体面貌。而“农村生”则常常表现得害羞、胆怯、“土气”、“不懂风情”等等。 1.3待人接物方式上的差异 大学校园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有着一致的内容与形式。大学里的班干部、学生会成员、其他一些方面的活跃分子或焦点人物,多数为“城市生”,只有在少数一些边缘协会或“民间”小型组织,如“老乡会”等等才能时常看到“农村生”的身影。 2“农村生”与“城市生”教育管理建议 2.1运用爱心帮助“农村生”逐步建立信心 “农村生”从一个相对闭塞地区走进城市,走进独立学院。高中时期大家把所有目光关注在学习,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丰富多才的生活。“农村生”在学习上不输给“城市生”,但在文艺等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还是逊色一些。特别农村学生较少与异性交往问题上。之后“农村生”发现他们逐步被边缘化,个人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但受到伤害“农村生”往往选择封闭自己内心,不与老师、同学们沟通。此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应积极管理该生情况,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逐步建立联系,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各项知识,特别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将是他们立身之本。鼓励他们主动放开心灵包袱,告诫他们之前存在差距要正视。做到正视过去,迎头赶上,拥抱未来。对“农村生”应加强自信心训练,减少自卑感,增强她们的社会交往和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其成就预期,鼓励他们敞开心扉,要利用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难得的机会,通过大学一点一滴积累,逐步缩短与“城市生”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城市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赢得先机。进一步充实人生,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 2.2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 进入独立学院“城市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同时他们家长也十分忙碌,他们与家长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进而造成他们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缺失。当然“城市生”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有明确学习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在学校发奋学习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是其他“城市生”在独立学院学习失去了学习目标,到学院来学习主要是父母要求,被动到大学来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拿到学位证、毕业证。大学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知识积累重要时期,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正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一部分学生个性很强,也拥有一定社会阅历并建立一定社会关系,教育管理人员仅通过思想动员等传统方式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从小父母忙碌,他们急需与人心灵碰撞。对于此类学生我们应加大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力度,细心关注他们在学校变化。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甚至做好亲如家人关系。从而获悉他们困惑,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建立良好关系之后,多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让他们发现校园生活乐趣,各项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不断磨练当中,让他们找到生活目标、学习目标、理想与信念。“城市生”拥有较好物质基础,通过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与训练,将能更快适应社会,且迅速为社会创造财富。 2.3让第二课堂成为“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过爱心让“农村生”重拾信心,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客服“农村生”、“城市生”心理障碍之后,教育管理人员通过组织第二课堂各类学生活动,并且根据在各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类型学生活动。例如:一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各类活动,让同学们确实体会大学生活,并让同学们在更大舞台展示自我;二、三年级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经济沙龙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四年级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知道课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考研信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二课堂所有活动目标只为了帮助“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为他们创造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独立学院学子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属于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讲来未免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之嫌。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根本的经济问题上,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等的投放力度来解除乡村学子的后顾之忧。目前独立学院发展困难重重,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能够给予独立学院发展更大空间,加大帮扶力度。 作者:龚亮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城乡教育论文: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问题 1.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严重不足 在目前我国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地方在政府投入、政策制定及自身内部优化而实现的城乡居民享有的学前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合理以及学前教育消费可选择性均等方面,城乡学前教育非均等化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目前我省幼儿园总数约为6400所,拥有班级数量为29660个,其中城市为6687个,占总数的22.6%,县镇为7420个,占总数的25%;15553个,占总数的52.4%。表面上看,农村幼儿班数量达到了半数以上,但从现实考察的情况来看,城市、县镇幼儿园班容量远远大于农村幼儿园的班容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应该不足30%。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在编幼儿教师总数为66922人,其中城市为23507人,占总数的35.1%;县镇为19369人,占总数的27.7%;农村为24046人,占总数的35.9%。就所学专业来看,幼教及相关专业毕业的为27554人,占教师总数的41.2%,总体比例本来就小,但约有80%左右的幼教专业的分布在城市或城镇以上幼教机构。由于城乡二元化户籍政策,同样是在编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很多,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农村呆不住,而由于编制等问题许多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任教。因此,导致了目前城乡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差异非常明显。 3.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 我省目前在园幼儿总数约为151.3万,城市幼儿为22.4万,占总数的14.1%,;县镇幼儿为34.5万,占总数的22.8%;农村幼儿94.4万,占总数的62.4%。但从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配备上看,城市1所标准化幼儿园基本上要在100万元左右,而1所普通农村幼儿园也仅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说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同时,反映出城乡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倒挂问题十分严重。 4.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从城乡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师资队伍等问题,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幼儿园采取“小学”作为“方阵”进行授课;二是一些幼儿园采用小学的课堂规范;三是部分增加幼儿的机械练习时间和频次;四是个别幼儿园布置作业并要求幼儿提交正规的作业。表面上看,这种倾向是托幼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家长“不懂得幼教规律而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或是幼儿园师资教育理念的陈旧而违背规律教育教学。 二、对策与建议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之一,能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均衡化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集中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重要瓶颈,而反映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上的突出问题造成了城乡距离进一步拉大,这是与实现我省“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中小城市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相悖的。站在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高度,提出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 我省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以争取到上亿的支持,这将为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解决一定的燃眉之急。虽然从资金的总体数量上看不少,但要想真正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等化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地方各级教育、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出台地方性政策,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 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地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幼儿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异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然而编制—“名分”问题却是内在的根本原因。要想真正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的经验,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其编制问题。 3.构建城乡园“结对—帮扶”网络,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 城乡幼儿园拥有各自的优势与发展瓶颈,站在“优势互补”的角度,挖掘城乡托幼机构各自的优势资源,并鼓励城乡幼儿园“互帮、互助、互学”,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网络,改变以往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关注城乡财政投入、政策指定以及现实层面探讨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政策失衡、校舍及设备等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同时,而且要发掘城乡各自有利的因素,并提出二者“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互通有无、资源优化”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4.建立城乡幼儿教师“流动机制”,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借鉴中小学教师城乡流动机制的成功经验,试点幼儿教师城乡流动机制,鼓励城镇优秀幼儿教师下乡或挂职锻炼,改善农村幼儿教育信息匮乏问题,同时,鼓励农村优秀幼儿教师城镇幼儿园交流、学习,把农村“因地制宜、就地挖潜”的做法和理念带给城镇幼儿园。真正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5.利用大中专院校的学术平台,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模式,涵盖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培养院校近80所,拥有省内外知名学者、博士、教授等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培训、交流等活动,提升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作者:张振平 单位:石家庄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快转型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较大。在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条件匮乏、教育管理水平低下、学生家庭贫困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如此严峻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比城市家庭子女所拥有的良好教育资源,农村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怎样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缩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及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及他国经验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城乡基础教育;重要性;启示 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一切教育之基础。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每个人、对于整个国家都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亦是对提高整个民族与国家素质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卓有成就,但是在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基于此种原因,从城乡差异角度探索基础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何为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问题,易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相混淆,将二者与“教育公平”混为一谈有失妥切,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作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平等”来自于政治、经济的平等,包含着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经过使用与推广,“教育平等”的概念在相关文章中特指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可与“教育平等”的概念相通用,两者皆反映数量的一种相等,属于一种实证的概念。“教育公平”的概念则综合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并对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判断,按照公平原则进行教育策略选择,它涵盖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一种规范的概念。从范围大小来看,“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包含在“教育公平”之中,与“教育公平”分属于不同层次,比较而言,“教育公平”的概念更为宏观。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以不区分种族、性别、家庭成分、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条件为前提的,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利益分配,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质量相同、机会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人们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视角等不同,故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国社会正值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正由原来的显著化向隐形化的教学质量差距转变,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受教育的个体十分重要。由于教育城乡失衡,引起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致使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缺乏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和文凭。迈入社会后,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城市人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部分人也只有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个体无法平等的分享文化资源,也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亦无法享有同等的各项公民权利。且他们的后代也同他们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需要比其他同龄人花费更多的汗水与艰辛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其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仍旧在社会的底层与边缘苦苦挣扎。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社会十分重要。第一,教育不公,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一些教育部门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又由于有效监管、规范、相应制约的缺失,使得违法乱纪与腐败滋生。第二,教育不公,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均衡,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重城乡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加大贫富差距。第三,教育不公,加大社会分层,不益于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障与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社会流动不畅,致使贫困农民的后代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城乡教育不公,使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他们对社会绝望,甚至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如果这种不公平继续夸大,势必会引发社会动乱,不益于社会稳定。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教育体制十分重要。教育不公将导致教育发展秩序的混乱,如教育乱收费现象、教育腐败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教育不公的环境下,教育目的无法实现,教育反而会变成一种剥削、歧视的手段,导致教育的办学目的偏离。由于城乡经济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致使乡村师资流失,乡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不公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启示 3.1措施———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实行劳动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同时编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反映当地自然资源社会风情、历史沿革等的乡土教材,以此激励学生献身家乡建设的事业。第二,大力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兴办职业班,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本地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把系统职业技术知识和单项实用技术技能整合在一起。第三,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农村教育难题是农村师资不足、素质不高,不但要保障农村教师利益,而且要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3.2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启示。 日本的启示。日本保证了各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通过“教师定期流动制”,细化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规定,使得择校现象鲜有出现。鉴于此经验,我国政府应尽力保证城乡各校的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和软件师资处在一个基本相同的整体水平上,以此减弱各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择校”等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各个中小学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和校长轮换制度,以此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古巴的启示。古巴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做法堪称世界典范,各级教育免费制四十多年来始终不变,在享受教育权方面全体公民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政府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受教育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使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子女仍能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更是配备了网络教学设施,为“一个学生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器材。由此经验得出:第一,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投入义务教育以保证各阶段的学生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政府的政策应优先向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对贫困学生进行费用的减免和补助;第三,对贫困学生无息贷款的力度加大,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无息贷款提供给那些真正迫切需要的学生。 作者:李慧聪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一、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 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二、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 发展的建议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体育教育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等观念也逐渐发展,深入到了各个方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时,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形势下,体育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软件先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硬件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姜玉豪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研讨 摘 要: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市高中在高考升学率和学生所升入的高校类型上都明显优于乡镇高中,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十分显著。而乡镇高中学生本来就很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部分是通过一年或多年的复读而获得的。从普通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看,城乡差异十分显著。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而城市的情况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学生之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中以及之前阶段的教育机会差异决定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缩小这种差异。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高中教育 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表明,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显著,城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还体现为接受什么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高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而从高中阶段教育入手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很少。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从高中阶段入手来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程度。本文拟从城乡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和获得机会的难易程度,以及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的视角来更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程度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 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 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 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 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p#分页标题#e#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 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 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 #p#分页标题#e# 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 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 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 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 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 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镇高中倾斜。硬件和软件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均衡发展”应成为首要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中要适当向乡镇高中倾斜。同时,建立城乡高中之间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城市高中的教师能去非乡镇高中指导和参与教学,乡镇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城市高中学习。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高中之间的差距,进而缩小城乡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p#分页标题#e# 第三,高校招生向乡镇高中学生倾斜。城乡高中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村学生取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在高校招生中,要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向农村学生倾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管理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及其成因,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999-004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44.78元增加到004年的9.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004年的0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004年的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004年的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999~004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00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04:,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8.74:,农村小学生师比为.88:。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9.9:,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6.67:,农村初中生师比为0.6:。农村生师比高,教师缺乏,内部效益低。从学科分布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音乐美体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较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质量: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3%,分别比城市低8.9和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00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58084人,其中农村55394人,占88.74%。 3稳定性: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据调查,高达4.36%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三)办学条件的差距 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9:;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4:。另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也十分突出。00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就占到总面积的49.86%和8.73%。以上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的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割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最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强调要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人,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但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落实,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以致他们常常受政治利益的驱动或短期行为的影响而将本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转移到城市义务教育或挪作他用。 (三)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予以保障,在安排议事日程、调配资金时,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因教育投入总量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统筹能力明显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中教育、轻义务教育,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集全县之力建设一中,却未顾及村级小学的改造,有的地区还为了政绩建设豪华型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0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的基本思路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具体实行的措施可以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一是通过建立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制度(范文),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落实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有关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006年月,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城市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问题作了部署。建议在贯彻落实上述《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还应进一步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充实和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生体质健康对比教育 摘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湖北省内多位知名专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内五所高校中湖北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为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 1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良好的体质状况是大学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保证。通过对我省城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比较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城乡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我省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五所高校中的湖北籍城乡大学新生2021名,其中男生1008名(城506名、乡502名)女生1013名(城510名、乡503名),以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来区分城乡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参考2005年上报国家体质健康数据库的数据资料。 (2)专家访问法。访问与本研究相关的多位湖北省内知名专家,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统计包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形态 选取城乡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大学新生身高和体重均要高于农村大学新生,其中城镇男生在身高和体重和农村男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城镇女生的身高和农村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镇经济水平要好于农村,城镇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比农村大学生普遍要好,营养结构更合理;由于农村家庭祖辈几代都从事体力劳动,遗传上农村大学生身高要普遍低于城镇大学生,并且大部分农村男生进入高校读书之前在家中都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而农村中女生承担家庭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男生要少。 体质指数(BMI)是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关系,且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的、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体质指数(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5,小于18.5为营养不良,大于25为超重或肥胖。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2002年6月通过“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WGOC)”的讨论,认为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24的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的为肥胖,BMI超过24,许多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偏胖的比例比乡村学生的比例大,而乡村男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比城市男生的比例大;城、乡学生中女生体重偏低和体重正常的比例都高于男生,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但城镇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乡村女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镇生活富裕,高营养高能量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超重或肥胖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城镇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更加优厚的待遇;而乡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没有过多地讲究饮食结构,有的贫困家庭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加之较多的体力劳动,都是乡村学生营养不良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城市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身材苗条的审美观以及追求时尚服装潮流的需求,使女生相对比较注意自身体形的发展。有意识地注重对自己体形发展的控制,社会上的各种“减肥方法”、“减肥运动”,甚至对“美女”的评价标准,都对女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诱惑力,以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女生为了“减肥”而进行节食和体育锻炼,这是城镇女生营养不良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而城镇男生超重的情况则不同,较少受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贪吃、贪睡的习惯,造成身体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超重或肥胖。 3.2生理机能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台阶实验指数主要反映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间接推出受测机体的耐力。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其身高标准体重的情况相吻合,说明农村学生的呼吸机能好于城镇学生。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台阶实验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农村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要好于城镇学生。 综合城乡大学生肺活量指标、台阶实验指数比较结果,说明农村学生的生理机能要优于城镇学生,这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量比较大是分不开的。城镇学生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便捷的交通都限制了他们基本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锻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害怕长跑”。 3.3身体素质 进行握力、立定跳远测量是对大学生的上、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的评价。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学生的握力和握力体重指数均好于城镇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从立定跳远的指标比较来看,城镇学生要好于农村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农村学生的上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比城镇学生要好;但下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比城镇学生要差。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的体力劳动比城市学生的体力劳动要多,而他们在学校的体育锻炼却相对较少,忽视了“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的区别;城镇学生的身体活动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活动,所以身体的协调能力也要好得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农村男女生身高均值比城镇男女生的低,从身高体重标准值(BMI值)比较,营养不良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女、乡女、乡男、城男;肥胖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 (2)农村男女生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比城镇男女生的好。 (3)农村男女生的上肢肌肉力量比城镇男女生的好,而城镇男女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比农村男女生的好。 4.2建议 (1)合理的膳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丰富、科学的营养结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保证,建议城乡学生定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学校的体育和卫生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共同维护城乡学生的身体健康。 (2)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者和社会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观和审美观。 (3)加强城乡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充实、业务水平较高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证。 (4)在城乡中小学切实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城乡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学校应适当安排一些增强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素质项目,积极发展耐力性优势项目;城镇学校应适当安排增强耐力的素质项目。 (5)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党的农村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新时期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作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使城乡公民有一个公平的发展前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精英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体现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一是建立适应城乡统筹要求的教育制度,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基本制度。从制度上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均等,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实行教育政策的重点倾斜。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问题,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通过统筹城乡教育,从政策和制度上促进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进而有力推动从整体上实现城乡权利平等。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系统中,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乡教育论文: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农村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事关最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大城市建设,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农村教育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量大面广,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扎实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今后一个时期市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要求,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推进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经费保障水平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编制水平一体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 (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从年起,由乡镇管理调整为市直接管理,实施与其他市属学校一样的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职责,越城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统一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一筹措教育经费,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统一管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负责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基本建设。镇政府负责制订并实施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镇、村要共同负责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到保工资、保平安、保运转、保发展。加大预算内教育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缴、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扩面、贫困学生爱心营养餐、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等所需经费实行全额保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执行与市区同类学校统一标准。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合理收入和社会保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网点调整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六)加大网点调整力度。*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要根据*大城市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加大中小学网点调整力度,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合理整合镜湖新区现有初中,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再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 (七)加快校舍建设步伐。将中小学布局纳入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落实校舍建设资金。结合省万校标准化工程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校舍建设。重视开发区配套学校建设,今后凡新建拆迁安置小区和成片开发房地产,必须按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造中小学和幼儿园,做到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竣工,竣工后作为国有资产,及时将产权无偿移交教育部门。加快*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 四、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八)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等特点,保证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参照目前城市学校实际编制标准,合理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加快推进城乡教师编制水平的一体化。 (九)加大城乡学校领导和教师双向交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市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每年安排50名左右市属学校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建立城乡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师资扶持,在每年新录用教师时,农村学校先行招聘;新调入的教师中,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对农村教师评职评先评优给予政策倾斜。农村教师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适当增加农村教师评先评优的比例,必要时可实行指标单列。 (十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大力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拓展。加强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五、实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十二)扎实开展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教育水平高、管理水平高、师资水平高、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装备信息化、学校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切实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市区农村力争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足开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十四)积极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从2010年开始,实行把*一中、稽山中学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市属和越城区直属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政策,合理引导生源流向,稳定农村生源,减轻初中择校压力。 (十五)切实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文明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促使农村中小学强化内部管理,重视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大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市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创建成为市级示范性学校。积极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以城带乡,促使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创新教育交流 创新培养教育机制。城步县以“委培责任书”的形式为大学生“村官”选好“三个老师”。第一个是乡镇组织委员。要求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既当好领导,又当好“老师”,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并释难解惑,提高他们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第二个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所任职村的党支部书记主动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经验,加强“村官”与基层党员、农民群众的联系,为他们快速融入基层架桥铺路。第三个是种养大户。为每一名“村官”选定一位种养大户作为“实习老师”,负责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促使他们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农村工作实践迅速结合起来。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在目标考核管理上,该县围绕“既要促进工作进步,又要促进个人进步”的双赢目标,为大学生“村官”确定“三大任务”,即:“基层党建上台阶、村级经济大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所任职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示范点建设上一个台阶;所任职村选准并实施一个致富项目,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个人思想政治、组织协调、引领发展、构建和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具备在工作上独挡一面的基本素质,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创新组织关怀机制。该县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组织部长定期谈话制。县委组织部长每月找大学生“村官”谈一次话,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基层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该县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和“村官”交朋友,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食宿及日常生活。并为大学生“村官”找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进行“一对一”第传帮带活,使之尽快地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
专用汽车论文:改善专用汽车材料管理 推进行业持续发展 [摘 要] 随着专用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专用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与供应商合作,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并更新生产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以此来推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研法,对国内外的专用汽车材料管控手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国内生产企业的材料供应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专用汽车材料管理; 行业持续发展; 零部件生产; 管理体系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市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专用汽车的制造也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发展起来。据粗略的统计显示,当下,专用汽车的产量越来越大,产品的种类也趋向于多元化,总数已经接近5 000多种,主要范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改造、交通运输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1]。除此之外,随着产量的增长与选择的多样化,专用汽车的消费群体在汽车的消费观念上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和科学,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注重选择一些质量上乘、经久耐用的专用型汽车。作为专用汽车生产厂家来讲,必须要从材料的控制入手,强化和创新管理手段,促进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1 国内外专用汽车材料管理的发展现状 在当下,无论是普通的汽车生产厂家还是专用的汽车生产厂家,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极力推进和改善原材料的供应管理过程,使对材料的控制更加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可持续的材料供应策略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汽车企业做得比较出色,特别是一些专用的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公开发行环境管理报告,完善了对企业的可持续原材料管理行为,加强了公众的监督力度。譬如,日本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家将他们的原材料管理置身于整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框架之中,对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原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中可能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的部分进行了控制。从研发开始,到生产运输、再到销售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回收,专用汽车的材料管理链保障了材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 为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定的材料供应体系 当下,一些大型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家在原材料供应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系统,名为IMDS,也就是国际材料数据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然后要求全世界的专用汽车原材料供应厂商向系统内提交相关的原材料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原材料以及生产配件进行跟踪[2]。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和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管理,了解材料的具体使用状况,专用汽车制造商为供应商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在网站中,任何原材料以及相关的部件的基本情况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公布。这种双向互通的方式不仅仅节省了时间,更对专用汽车生产厂家的材料供应提供了质量保障。 1.3 尽可能改善服务,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包括国内与国外的专用汽车制造厂商,不断地改善售后服务,提升汽车的使用性能,尽可能地延长各种关键零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周期。譬如说很多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汽车的各个零部件的使用状况进行调研,然后对其更换时间进行了较为严苛的设定。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对于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改善专用汽车材料管理的措施 和普通的汽车生产厂家不同的是,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消费群体较为单一,而这部分人对于汽车种类的选择面并不宽泛,对于专用汽车的质量要求往往更高。从这个角度考虑,作为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来讲,必须要对材料的供应与管理严格把关,特别是在当下,很多西方的先进的汽车生产企业进驻我国,我们需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学习,改变材料供应管理观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供应模式,促进我国专用汽车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原材料管理供应工作经验,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改善管理观念,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 在当下的专用汽车生产竞争环境之中,要想实现对原材料的科学管理,必须要积极地转变思路,将对材料的管理积极地融入整个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要明确环境友好型的材料管理方式会是专用汽车企业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积极与国外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合作,从技术层面来提升材料的回收效率以及降低材料生产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借鉴国外经验,从我们专用汽车的生产实际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的原材料管理体系,从材料的生产进行跟踪、控制和评价,确保材料质量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 2.2 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 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在专用汽车的生产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角色的确立,有必要在生产的过程中针对材料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原材料供应链条关系,对于材料供应商的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除此之外,生产企业还有必要对分销商的材料回收过程进行规范[3]。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专用汽车和普通汽车不同的是在与其“专用性”,汽车使用过程的专用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过程、材料选择的专用性,相比较来说,专用汽车对原材料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所以,建立有效的原材料供应体系,强化材料供应的稳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3 更新生产与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 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使用熟练的生产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材料耗能,是企业内部优化材料管理的方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尽可能地延长专用汽车的使用周期,降低材料消耗。只有这样,专用汽车生产才会在未来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3 结 语 近些年来,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企业材料供应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当下,专用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改善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材料管理供应体系,与供应商合作,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并更新生产服务理念,降低原材料消耗,以此来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个专用汽车生产行业的可持续进步。 专用汽车论文:浅谈网络营销应用于专用汽车行业现状 1网络营销的概念 2行业现状及分析 2.1“随州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2.2“正规厂家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1、网络营销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网络营销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网络营销在企业营销中所处的位置。网络营销是包含在营销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中的促销这一类里的,并且是一种新兴的促销手段,促销方式在各行各业应该是不同的,但近几年从“随州模式”中看出,网络营销在本行业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网络营销的概念,行业竞争现状。 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准确的将企业的信息投送给目标客户群,建立互动通道,最终签订订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的投送信息这一块,这是一切网络营销活动的前提,那么这一块又分两部分,就是“信息”和“准确的投送”。“信息”是被投送的主体,可以是网站,可以是产品广告等,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网站。“准确的投送”就是指推广我们的网站。这两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网站制作精良、内容原创、丰富,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多的收益。我们马上来介绍现阶段主要的网络营销推广手段: 1. 展示广告 2. 电子邮件推广 3. 社区营销 4. B2B网站推广 5. 搜索引擎推广 其中现今最流行并且高效、准确、相对开销不大的方式就是通过搜索引擎推广,所以我们今天先讨论搜索引擎推广,其他推广方式我们后期在追加。搜索引擎推广的意思就是争取我们的客户在搜索与我们的产品相关的关键字的时候,我们的信息能跻身搜索结果的前几名,这样我们的信息就能赢得更多的展现机会,从而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最终达到互动,签单的目的。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信息能跻身搜索结果的前几位呢,主要靠两种方法——PPC和SEO。 PPC:PPC(pay per click)的意思是指按点击收费的推广项目,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百度推广”。这种方式的做法是,我们为企业设若干个关键词,并且为这些关键词竞价排名,最终的排名将影响客户在搜索此关键词时我公司网页展现的排位。这里要注意,使用PPC方式进行推广的网页是肯定会出现在没有使用PPC方式的自然搜索结果之前的,拥有更多的展现机会。这种方法相对SEO方式的缺点就是成本相对较高。 SEO:seo的意思就是搜索引擎优化,原理是针对搜索引擎抓取网页并且排名的规则优化自己的网站,从而达到提高网站排名的目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旦优化得当,网站将无偿的排在搜索引擎自然搜索结果里比较靠前的位置,并且是全时段的展现网站。缺点是,这种方法见效慢,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去优化网站。而且就算优化到全网的前几名,最终也将展示在使用PPC方式的网站后面,甚至不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SEO综合信息数据的好坏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网站的经营情况。那么百度为什么要对网站进行评估并且对网站进行排名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优质资源能给展现给更多的用户,也可以说,百度在督促我们更花精力在网站上,更好的服务客户。 2、行业现状及分析 2.1“随州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随州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推广力度远远大于网站质量,推广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站却几乎可以用拙略来形容,同质化非常严重。下面我选择几个不同推广手法中的佼佼者出来详细分析: 2.1.1“程力“品牌下的网站,网址:众多程力品牌营销网站之一,页面采用淡蓝色为主色调,页面不算精美但不失简洁,页面制作在其他程力网站中算比较好的。 内容上主要以产品信息为主,下设公司概况等文字内容,更新慢可以说做的很糟糕。交互功能由“TQ客服“系统提供,可直接在线交流、留言、qq聊天、呼叫免费电话,互动上比较完善。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使用的推广方式。 我们使用站长之家的SEO综合查询到这个网站的百度权重(百度权重是百度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对网站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网站内容,更新速度,用户体验等。权重越高的网站在其设置的关键字搜索里排名越高)是0,也就是说,百度将其归为垃圾网站一列,他的反链数(反链数的意思是从其他网站链接到该网站的链接数,是百度自然搜索结果排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是1540,我们使用百度的外链分析工具查看该网站的所有反链,此网站只在很少的B2B信息平台一些产品信息,几乎没有做SEO优化,可以断定,此网站的推广手法完全就是依靠PPC,说白了就是拿钱砸,如果他百度账户里的钱用完了,他的信息将几乎湮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根本无法被展现。 2.1.2这里我们做个小结,可以看出在网络营销上随州的各个厂家都比较看重,甚至愿意砸下重金去做百度推广,总体来说程力在推广上下的本钱最大。那么做SEO的网站呢,最好的网站权重也只有1,外链几乎都是用SEO软件刷出来的,网站内容都比较雷同,产品图片也很简陋。 2.2“正规厂家模式”网络营销分析 2.2.1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徐工官网制作精美,配色和谐,内容丰富,网页采用上下结构,布局合理,显示大厂风范,但在推广上没下多少力气,我们查询了网站的SEO信息发现优化的并不是很好,百度权重只有1,所以其实很难从众多网站中把徐工的网站搜索出来,搜索关键字“随车吊“是绝找不到他的,只有搜索”随车起重机“才能在自然搜索结果里找到他。并且徐工并没有用PPC推广。看起来他们并不重视网络营销这一块。 2.2.2宇通重工 宇通的网页做得细致,精美,产品图片处理精美,甚至可以和很多小轿车的营销网站媲美,内容丰富,更新快。 我们发现宇通重工的主页SEO信息看上去非常漂亮,应该说肯定是能在自然搜索结果里轻易把随州的楚胜公司拉下马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宇通重工旗下的其他产品非常多,而且随车吊也不是他们的拳头产品,在公司主页设置的关键字里就没有“随车吊“这个关键字,所以他们不能通过SEO优化的方式在这里占据优势。但是我们发现宇通公司非常注重网络营销,他们在”随车吊“关键字上花重金使用了”百度推广“,并且在推广里的竞价排名也比较高,经常排在前三位,以弥补他在”随车吊“关键字里自然搜索的劣势。他们的推广费用也是比较高的。 结语 看完本文后相信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网络营销真的这么神吗?真的砸钱就能拿到订单吗?当然不是,因为网络营销是属于公司整体营销策略中的一部分。营销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最后才是促销,所以公司业绩的好坏不能仅仅依靠网络营销。那如果我们的产品、价格、渠道都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的话,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设计制造及使用中的环保理念 【摘 要】本文针对专用汽车的使用、设计与制造中环保理念的使用与贯彻国家有关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实施方法,以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用汽车;设计使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方便,其不但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解决了一些环保问题,如散装水泥运输车,在实现散装水泥的封闭性运输的同时,还有效的减少了袋装水泥在运输时所产生的粉尘类环境污染,同时也使森林砍伐大大的减少了;专业的垃圾车则实现了对垃圾的封闭性运输,减少了传统运输方式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但是专用汽车同样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专用汽车行业的环保水平将会对该行业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到该行业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起专用汽车设计的环保理念 专用汽车的设计者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会对车辆的生命周期做适当的评价,并会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对制造、使用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同时对产品的再生性、可回收性与不可回收性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的考虑。 1.1 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应建立起相关的标准 专用汽车的生产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制定自身的达标计划,对车辆的环保指标要从设计的源头开始就进行控制。对专用汽车的排放量与噪声等相关标准,国家早有规定,但是在设计的选材与制造方面的环保标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专业汽车的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禁止用材标准,让专用汽车的设计人员可以有所遵循。 1.2 专用汽车在设计时应优先选用环保的零部件 (1)在发动机的选择上,必须是已经达到了先进的排放标准。我国目前的发动机制造技术同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已经有部分产品能够达到欧Ⅲ或欧Ⅳ的标准了。 (2)在发动机的选择上,还要保证其所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如选择使用稀燃技术、符合涡流控制技术、进气系统改造技术等的发动机。 (3)选用已经确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汽车相关部件,并将其收入到专用汽车的设计与开发系统中。 1.3 专用汽车的设计人员要树立起环保意识 传统的专用汽车设计与开发的中心是人的需要,而产品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将会对资源造成的污染、能源上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被列入考虑范围的。只有将这种设计意识改变,树立起新的设计理念,才能使专用汽车的设计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如柳州的运力汽车公司,其在进行专用汽车的开发时,不但注重开发对环境有改善与保护作用的后庄压缩垃圾车与散装水泥车,同时还对可能破坏环境的危险液体运输车加以重视,最大限度地采用国际上在该方面最先进的技术。 2 制造过程中环保理念的应用 专用汽车制造业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主要是因其关系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方面的各个领域,如钢铁、石油、电子、化工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专用汽车在采购和配套方面的要求,就成为了其他行业发展的动力。而本文所指的专用汽车制造过程便不只是其本身的加工与装配,同时还包括其配套产品的生产。 2.1 专用汽车的制造 专用汽车在制造上有四大工艺,分别是冲压、焊接、装配与涂装。这些工艺在进行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因加热而出现的燃料排放污染,因非环保溶剂的使用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等,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控制。 (1)选用清洁燃料或电热手段作锻铸等工艺的热源,是对环保十分有利的对策。 (2)要尽量选择对人体、土地与环境有害的物质来做工艺介质,这也是环保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可将传统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酸洗除油、除锈法,改为对环境污染小的喷丸法。 (3)在涂装材料的选择上,虽然仍以挥发性强的溶剂型为主流,但因其会产生对人有副作用的物质,所以我们要尽量选用挥发性不强,对人体副作用小的新型水性涂料。 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对技术的改造,将是改变传统非环保工艺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企业在技术改造与创新方面的能力,才能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专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 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所使用的零部件,有超过20%都是从外部采购的,所以仅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其环保指数是无法达到要求的,这就需要专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商一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零部件制造业要积极的使用对环保有利的加工工艺,选择对环保有利的加工材料,并尽可能多的为专用汽车提供新的材料与技术信息,同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一同发展。不管是专用汽车的整车制造,还是其零部件的制造,在其过程中减少噪音、电辐射、振动与化学介质等损害,都是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3 环保理念在专用汽车使用中的体现 专用汽车在交付并进行使用后,其环境保护的问题大部分仍是 由其本身来决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样担当主要的责任。 第一,针对汽车的噪声问题,国家早就有明确的规定,专用汽车的生产厂家应该严格的按照要求来进行制造与控制。 第二,关于专用汽车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其关键就在于汽车的生产制造厂家可以积极的采用有效措施,在各种材料的选用上,要降低其采购的成本,要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新材料,例如纳米复合材料与水性涂料等。 专用汽车在达到其使用年后,是必须要报废的,专用汽车的循环再利用是对其发展的战略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材料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4 公众与政府在专用汽车环保中的作用 在专用汽车环境保护政策的控制上,我国已经确立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不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专用汽车的生产制造企业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除了要建立起健全的环境保护法以外,同时还要对其实施监督与控制,所以国家在进行新车辆的审查时,相继进行由国家发改委所组织的公告审查、由国家认监委所组织的“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审查等,同时各类汽车还需要经过每年由国家有关部门所组织的产品一致性审查,保证出厂的新车产品可以一直满足标准的要求。 公众不但使消费者,同时也是专用汽车相关环保政策与有效措施的直接受益者。如上文所述,汽车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同时车辆的排放又能够经由对各种新技术的实施来实现其控制或减少的目标。据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我国的500万辆各种专用汽车,每年都按照行驶了50000千米来计算,只要减少0.625g/km的氮氧化物或微粒的排放,就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9.60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政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所具有的贡献。 5 总结 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问题同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一样,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的我们,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而提高专用汽车的环境保护水平,则是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这对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用汽车论文:“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专用汽车产业发展 近日,为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利用,推动天津市专用汽车行业产业发展,天津市专用汽车工程中心,联合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园、扫地王(天津)专用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等市内专用汽车领域9家单位发起成立“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市科委赵海山主任出席并讲话。 “天津市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确定了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机构人员组成;召开了军民两用技术对接会,军地参会代表就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进行对接;军事交通学院与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联盟发起单位签署了联盟成立协议;举办了专用汽车装备技术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联盟发起单位的26台整车装备和72件零部件产品。 天津市科委赵海山主任在讲话中心首先阐述了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的角度,对联盟成立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企业发展呈阶段性特点,就目前我市专用汽车企业发展阶段而言,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捷径,天津市科委将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盟。天津市科委也将持续关注联盟发展、支持联盟发展,鼓励联盟提出更多课题和项目,以技术创新推动联盟快速发展,并希望联盟成员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提升天津市专用汽车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为天津市其他技术创新联盟做好榜样。 联盟成立将对辐射带动天津专用汽车行业发展,为天津市专用汽车企业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扩大行业内企业交流合作,增强专用汽车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工程中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起到重要的意义。(来源:天津市科委) 专用汽车论文:低碳经济下专用汽车发展路径 摘要: 专用汽车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北随州市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专用汽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一产业的发展却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因此,对低碳经济下随州专用汽车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专用汽车 作者简介:廖超如(1965-),男,湖北天门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0 引言 到2012年底,随州已聚集了恒天汽车、东风随州专汽、航天双龙、重汽华威、程力专汽、楚胜专汽、大力专汽等19家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企业,以专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已成为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专用汽车向来是碳排放大户,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区域一体化和产业生态化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1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虽然在产量上已具备相当规模,但大部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运输类专用汽车,如罐式车、自卸车、半挂车、环卫车等。随州汽车产业由于在技术、区位和市场等方面的制约,形成整体快而不优的发展局面,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 1.1 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 随州专用汽车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距离。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测仪器。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序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1.2 区位协作和产业链条仍需完善 就随州而言,一方面,由于零部件企业未能生产专汽所需的特殊部件,专汽企业需要大量外购零部件;零部件企业则舍近求远开拓外地市场,本地配套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底盘企业的产能尚未释放,“零部件—底盘—上装”的产品链条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造成运输物流成本过大。在设计研发上,仍是各自为阵,缺乏集团作战,因而只能小修小改,无法应变整改;在产品质量上,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因而只能各说各好,无法衡量物价比;在售后服务上,虽然日益关注客户需求,但主动性、前瞻性和覆盖面都有待提高。随州在湖北“汽车长廊”的产业分工中的特点虽然突出、但地位还不够巩固,区位结构亟待调整,协作能力尚需增强,在专用汽车行业的制高点和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市场细分和营销手段较为匾乏 目前随州多数专用汽车企业缺乏对国内外专用汽车市场的深入研究。在出口上,外向度较低。虽然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已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极少数产品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但离规模效应还有很大距离。在市场营销上,主要依靠分销商的传统模式也制约了随州专汽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部分企业加强了品牌意识、导入了网络营销,但由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和有效管理,信息渠道不通畅;仅利用网络进行简单宣传和信息,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2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2.1 区域“一体化”整合路径,产生经济聚敛效应 以“一体化战略”联动“汉十”汽车走廊和“襄十随”专用汽车零部件带状产业区,承接国际国内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向随州转移,引导国内省内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及人才向随州聚集。具体包括: 2.1.1 物流网络“一体化”。依托“湖北专用汽车物流中心”,完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网络。完善随州专用汽车物流中心。面向本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对专用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运输、仓储、包装、保管、搬运、改装及物流信息进行综合性一体化管理,涉及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订单下放及跟踪、物料清单维护、供应商管理、运输管理、进出口货物接收、仓储管理、发料及在制品管理、生产线物料管理、整车发运等作业流程,为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商、整车生产厂商、批发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最终实现专用汽车物流系统化、效率化,提升专用汽车企业的成本优势。 2.1.2 信息资源“一体化”。以“湖北省专用汽车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随州汽车产业信息中心。加强省内专用汽车企业及省市相关企业合作,制定专用汽车企业信息资源目录,逐步建立专用汽车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积极推进专用汽车信息采集、处理和的一体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供应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全球化采购中的作用,完善各类企业在平台上交流业务、托管服务等,促进产业信息交换与共享。 2.1.3 营销服务“一体化”。优化随州专用汽车营销服务平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保险、消费信贷、报废回收等服务业。①借助“中国(随州)国际专用车博览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聚集化的展销会形式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宣传。②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整体形象,整合随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营销体系,搭建全面完善、合理有效的专用汽车销售服务平台。 2.1.4 人才培养“一体化”。汽车产业是靠人才拉动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营销队伍的建设,为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是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基础。 ①政府牵头组建“专用汽车研究院”,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以提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②政府组织各级“经理培训班”、“管理培训班”、“市场营销培训班”、“品牌战略培训班”等,引导企业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专汽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和营销传播活动。 ③政府牵头,由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用汽车企业大力联合组建汽车职业教育联盟。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 2.2 产业“生态化”互补路径,实现资源互补效应 以“生态化战略”带动本市服务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1 产业链条“生态化”。生态化过程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不仅强调生产过程即零部件、底盘制造与采购、专用汽车改装等“制造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强调工业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检测等“制造前”环节的生态化和专汽销售、保养维修、物流配送、废物回收等“制造后”环节的生态化,从而实现全程生态化。 ①在“制造中”推进。倡导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生态营销和绿色消费,努力形成专用汽车产业上、中、下游多赢的“绿色产业链”;使随州专用汽车行业利润的获取从“制造中”的附加值低端向“制造前”和“制造后”的附加值高端延伸,形成上下游两端利润趋高的微笑形曲线。 ②在“规律中”实施。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通过共生企业聚集而成生态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内部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废旧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部分作为园区绿化及景观用水,变废物为资源。增强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向园区外部排放废物最小化,达到园区经济和环境的同步优化。 2.2.2 产业结构“生态化”。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专用汽车,开发低碳节能汽车零部件,引导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转向“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①坚持低碳、环保、节能的总体方针,建立专用汽车生态化产业园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②加大新能源专用车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以城市环卫车和特种工程车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新能源专用车研发和示范性工程,进一步解决降低成本,提高燃油经济性、可靠性、电池一致性等关键问题,形成整车与关键部件一体化开发格局。 ③加大对新能源专用车及低碳节能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以纯电动专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车、燃料电池专用车为纵轴;以电机、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为横轴,为建构“三纵三横”的新能源专用车网络化布局做出积极准备。 专用汽车论文:基于钻石模型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摘要】 专用汽车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工业化水平,本文以随州专汽行业为背景,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扩展,总结了当地专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架构,并为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钻石模型 内生式产业集群模式 发展对策 一、引言 专用汽车行业在近10年来高速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之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以及企业数量得到大幅增长,然而这种只追求数量和规模的非理性高增长态势并不能够长期发展。2011年中国的专用汽车行业终于告别了一路狂飙的势头,产量严重下滑,同比下降26.88%,同比增长率为近10年的最低水平。而要解决专用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窘境,优化专汽产业集群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专用汽车行业应对增长放缓局面、获得长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凭借本地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产业化条件,大批当地优秀企业家自发创新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产生并发展。随州市抓住专用汽车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升级产品,大批草根企业家迎合国企改革浪潮,积极从原有三家“省”字头专汽企业中突破创新,并借助政府引导找准了随州专用汽车发展方向,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地区性产业集聚,进而发展壮大。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随州专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包括了产业集群的六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政府。随后帕得莫和吉布逊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以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1、钻石模型外层——产业集群的环境要素 (1)生产要素。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包括整个集群运转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人力、厂房、设备等初级要素;而熟练工人、科研人员、风险投资和最新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的能力,是构成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供给。由于政府规划及招商引资成绩显著,随州市建立了多片汽车产业园区以及专汽产业长廊,目前在初级生产要素方面比较充分,但是要保证其持续有力的发展仍有待完善。目前该市13家专用汽车企业常年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开发,建立研发基地,但仍有部分企业甚至没有生产资质,生产条件较差。经过50多年的积累培育了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同时绝大部分技术工人只能够适应一般的重复工作,技术不够精细,对于新产品的掌握有限。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极少甚至于缺乏。2011年的发展低谷众多中小企业歇业停产甚至破产,表现出其风险控制能力的缺乏。随州市想要在国内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的品质。 (2)需求条件。尽管目前整个专汽产业面临发展低谷,但专用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2011年以来的下滑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回调,并不代表一直会这样,随着投资的扩张便会好转。在中国现代化紧跟国际前列的发展中,专用汽车在未来10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中国专汽产业的开拓与积累,以往的国外专汽市场也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3)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分工使得集群企业的成本降低,运转灵活化,其中与外部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调则成为重要的经营环节。“车都”随州专用汽车的相关企业高达300多家,包括零部件供应、汽车加工制造装配以及销售企业。随州市专用车企基本都是制造厂商,他们将各自品牌的销售外包给前端零售商,而市内龙头企业齐星公司则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其主导产业、相关及支援产业共同构成产业链条协调发展。 (4)集群战略、集群结构以及同业竞争。就随州专汽产业集群状况而言,地域分散,没有形成合力。集群中的几个大型企业分别跨随州地区的东、南、北方,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每个企业纵深发展的空间都不大,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带来不便。另外企业关联度小,各自为战。企业虽均围绕专用汽车生产,但是没有共同的原料、零部件、利益关系,供货渠道也较为分散,除部分无资质小厂向其他厂家借用生产资质之外,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经营状态。而各家专汽销售企业则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使得随州专汽销售的竞争环境较为恶劣。对外而言,随着近年来中国专汽产业的红火发展,例如山东梁山县、天津市蓟县等地的崛起,也面临着一定的外部竞争压力。 2、钻石模型内层——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 (1)政府。政府在提升专业镇竞争力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知先觉、贴近集群的地方政府能更有效地促进专业镇的经济发展。随州专汽产业已列为湖北省重点发展产业,并列为全省汽车产业五大基地之一,政府给予重点扶持。而经过2011年的发展窘境,2012年有望出台的扶持车辆轻量化发展的政策将以资金补贴的形式进行,并先从专用汽车中的罐式车入手,因而对于处于低谷中的专汽产业较为有利。 (2)高校及科研机构。产业集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创造了新的空间,但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需要探索出一条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的良好合作模式之路,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单一化走向规模化,从零星合作走向整体合作,从合作主体的一对一走向一对多,起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中的大规模化作用。 (3)同行协会。不论全国还是随州都有专用汽车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能够影响政府、编制统计数据、主持同业交流活动、联合其他同业协会、消除集群贸易障碍、抵御集群风险的作用,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促进专用汽车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3、钻石模型核心——产业集群企业家要素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受到上述两个层次主要的七种因素影响。这几种因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企业家联盟处于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中心位置。同一个城市的企业家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和交流,企业家之间联盟的紧密松疏都会影响随州市的绩效表现。同一个镇内企业家经常交流对话、诚信信任,将大大减少集群内部矛盾,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家联盟的表现形式有:共同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对外销售;共同致力于抵御外部风险,包括贸易壁垒、反倾销、行业衰退等;共同致力于随州专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共同致力于大型技术创新的合作和投入。 三、对随州专汽产业集群提出的相关建议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钻石模型的各个因素会共同作用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因而随州市的专汽产业集群可以像国外先进产业集群模式学习,建立起一个全面性的区域创新网络。将企业与周边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各种相关组织共同植根于一个特定区域,并且将其本土化,进而相互学习。可重点建立起以主要的专汽制造企业与该网络中其他主体的交互式作用: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纵向交互作用、与同行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企业间的横向交互作用、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的创新研发交互式作用等,如图2所示。 1、深化企业间横、纵向交互作用,优化产业链条 随州是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要发挥随州市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网络等潜在优势,强化随州市整个零部件制造、专用汽车组装制造、专用汽车销售的产业链条。可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闲置资金,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好、信誉度高的综合型现代物流企业,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对一些小型销售工作室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专为制造企业拓展销路的大型现代化销售部门公司,组建专用汽车销售中心、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钢材配送中心等专业化物流市场。 2、强化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的创新研发交互式作用,加快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建快速应变型的产品研发体系。一是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建立企业强大的市场信息反馈体系和分析预测体系;二是在专用车和专用底盘开发方面,理顺从市场调研、立项、开发设计、零部件采购、设计评审、试制、产品评审、定型、工艺准备、小批量生产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建立高效快捷的新品开发体制;三是组建并完善专用车模块化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零部件优选等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快新品研发和产品市场化速度。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工艺标准。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的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共建企业研发基地及实验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积极培育和精心打造“随州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生产品牌,鼓励支持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占领国内市场。 3、深化与服务机构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依据国家导向发展轻量级专用汽车以得到政府资助及扶持。增加企业生产资质,将产品逐渐由低劣、非标准甚至假冒的状况导向具备科技含量的产品。 加快专用汽车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利用政府资源与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以及企业的多种合作方式,建立起多层次的专用汽车以零部件研发人才培育基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专用汽车产业对各类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需求,加强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建立随州市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加强有效管理,解决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行业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将随州专汽行业导向一个新的产业升级的总体方向。积极参与举办市内以及全国性的专用汽车行业峰会,加大“车都”品牌建设。 4、推进科学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建立企业联盟 要将专用车战略目标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用战略管理指导和规范专用车产业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外抢市场,内抓管理”,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充分利用随州地理位置,辐射能力强的区域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随州市投资,利用国内外众多汽车生产厂家调整产业布局,进行产业转移,寻求产业合作,积极建立沟通机制。探索随州市专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形成多个龙头并存,配套体系共享,具体抓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湖北程力、重汽华威、厦工楚胜、江南东风、大力、力神、合力、成龙威等公司为依托,整合研发优势资源,建立专用汽车企业联盟,逐步形成和完善产业集群。 专用汽车论文:浅析专用汽车底盘选用原则 摘要:本文阐述专用汽车改装设计时专用汽车底盘选用应满足的要求,专用汽车底盘主要参数选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专用汽车底盘 要求 选用原则 专用汽车是装置有专用设备,具有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以及其他用途的汽车。专用汽车以其特有的运输品质、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及其众多的品种和各自具有的功能而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缺少的交通运输和专项作业的主要设备。而专用汽车底盘的性能决定了专用汽车的基本性能,并对专用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专用汽车设计改装时是在充分考虑其类型、专用功能、用途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来确定其底盘、上装部分、动力装置、车身、驾驶室等,从而使专装置或专用设备与汽车底盘构成相互匹配的专用汽车整体。目前改装专用汽车选用的底盘主要是二类和三类汽车底盘。另外两种是专门为某一类专用汽车设计、制造的专用底盘和选用定型总成组合设计制造的专用底盘。应根据专用汽车的用途及其使用条件,已选定的专用汽车性能指标,专用汽车专用功能及其总布置的需要,以及专用汽车制造厂家的现有条件和能力来选定专用汽车底盘。 1 选择专用汽车底盘要求 (1)适用性。对各种专用改装车的总成以应适于专用汽车特殊功能的要求为目标进行改型设计。 (2)可靠性。所选用的各总成工作应可靠,出现故障的机率少,零部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寿命,且同一车型各总成零部件的寿命应趋于均衡。 (3)先进性。先进性等基本性能指标和功能方面达到同类车型的先进水平。而且在专用性能上要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4)方便性。所选用的各总成要便于安装、检查、保养和维修。处理好结构紧凑与装配调试空间合理的矛盾。 (5)价格的合理性。因为汽车底盘的价格在专用汽车的购置成本中点的比重较大,它影响到客户的接受重度和市场的占有重度,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6)汽车底盘的供货来源。选择汽车底盘后,要保证在汽车底盘能按时供货,所以应与供应商签订好协议或合同。 2 专用汽车底盘的类型选择 在我国,根据GB/T17350-2009中规定,将专用汽车分为了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汽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式汽车和特种结构汽车。常规的厢式车、罐式车、专用自卸车等通常是采用二类汽车底盘改装设计。这是目前专用汽车设计中选用底盘型式最多的一种。二类汽车底盘是指在基本型整车的基础上去掉货厢。在改装设计的总布置时,在没有货厢的汽车底盘上,加装所需的工作装置或特种车身。采用二类汽车底盘进行改装设计工作的重点是整车总体布置和工作装置设计,设计时应严格控制整车总质量、轴荷分配、质心高度位置以保持原车型的主要性能,同时,要对改装后的整车重新做出性能分析和计算。对客车、客货两用车、厢式货车等则通常采用三类汽车底盘改装设计。三类汽车底盘是指在基本型整车的基础上去掉货厢和驾驶室。但近年来,随着这类汽车的使用性能的提高,各类专用客车底盘应运而生,原来利用三类底盘改装的客车已不受欢迎。若要使专用汽车在质量和档次上一个层次,就尽量采用有特点的专用汽车底盘。 3 专用汽车底盘主要参数的选择 3.1 功率 专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需的驱动功率即发动机发出的功率Pt(kW),恒等于用于克服行驶阻力与驱动专用工作装置运转消耗功率以及机械传动损失功率之和。因此在选用专用汽车底盘时,应考虑专用汽车发动机所需要的总功率有一定的储备,约需75%~90%的负荷率,才能带动专用装置工作。 3.2 轴数 专用汽车可以有两轴、三轴、四轴甚至更多的轴数。而影响选取轴数的因素主要有汽车的总质量、道路法规对轴载质量的限制、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汽车结构等。我国公路标准规定,对于四级公路及桥梁,单轴最大允许轴载质量为10t,双连轴最大允许轴载质量为18t(每轴9t)。根据公路对汽车轴载质量的限制、所设计汽车的总质量、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使用条件等,可以确定汽车的轴数。因为双轴汽车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故总质量小于19t的公路运输车辆广泛采用这种方案。总质量在19~26t的公路运输车采用三轴形式,总质量更大的汽车用四轴和四轴以上的形式。 3.3 驱动形式 汽车驱动形式有4×2、4×4、6×2、6×4、6×6、8×4、8×8等,其中前一位数字表示汽车车轮总数,后一位数字表示驱动轮数。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的要求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增加驱动轮的数量能够提高汽车的通过能力,驱动越多则汽车的结构越复杂,整备质量和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选用驱动形式方面应遵循总质量小于19t的专用汽车,采用4×2驱动形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总质量在19~26t的专用汽车,采用6×2或6×4的驱动形式。 3.4 布置形式 发动机布置和驱动形式主要有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前置后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发动机中置后驱动,少数汽车采用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发动机前置前驱由于行李箱布置在汽车后部,容易改装成客货两用或救护车;发动机前置后驱的专用汽车底盘通用性好;发动机前置后驱动适合改装成长途客车;发动机中置后驱动适合改装成乘客车门可布置在前轴之前,有利于单人管理。 3.5 轴距 专用汽车通常都采用基本车型的轴距,在专用汽车的主要性能,装载面积和轴荷分配方面均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轴距短一些较好。主要是轴距的长短将直接影响专用汽车的长度、质量和许多使用性能,在保证专用汽车功能的前提下,轴距越短,其长度就越小,质量越小,最小转弯直径和纵向通过半径也越小,机动性好。 3.6 轮距 受汽车总宽的限制,轮距要与车宽相适应,不宜过大,但为了使安装了专用装置后的工作稳定性和增加装载容积,可使在符合汽车总宽条件下,尽量选轮距宽的底盘。 3.7 前、后悬 前、后悬应满足车辆离去角和轴荷分配的要求,同时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即对于客车和全封闭厢式车辆,后悬不得超出轴距的0.65倍;对于其他车辆,后悬不得超出轴距的0.55倍,绝对值不大于3.5m。 3.8 汽车整备质量 如果用作改装完成运输任务的专用汽车,则选择整备质量较小的专用车底盘,以提高装载质量,如果用作改装成作业型专用汽车,由于不需要考虑装载质量,则对专用车底盘整备质量无要求。 4 结语 专用汽车设计常选用定型的基本型汽车底盘进行改装设计,因此在选用专用汽车底盘时,要了解商用车产品的生产情况、底盘规格,供货渠道、销售价格及相关资料等,然后根据上述原则进行选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专用汽车设计的需要。但由于基本型汽车底盘在进行专用车改装时存在局限性,我国应大力发展专用的底盘类型,设计多变的装载形式及风格,使专用汽车底盘选用更符合专用汽车设计要求。 专用汽车论文:改善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改善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本文在基于现实的环境中的压力与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一、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属于规模很大的投资性企业,最近几年来看,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很多生产规模却无法达到大规模的经济标准。经过分析,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经济规模的合理标准应该在年产1万台以上,国内专用制作企业那么多,大部分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承担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如:2005年到2011年,汽车制造所需要的钢材价格就上升了41%,铝价上升了55%,铜价上升的最快高达170%。另外,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丰田与本田汽车公司等亚洲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与亚洲最大玻璃制造商达成了ASHIHLASS协议,计划将在2012年上调汽车玻璃价格10%。国际市场原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内专用制造企业核心零件与主要材料都直接或者间接与进口挂钩,因此,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业在产品成本对原材料价格调动上非常敏感,给降低成本带来了无穷的压力。 二、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造成本数据不够完善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流程较长,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各个生产阶段中生产时间的差异性比较突出,半成品与副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每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物流比较频繁,因此,在客观角度上需要及时、准确、巨量的生产成本核算数据。大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传统分步法来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将各生产步骤的成本作为核算的对象。传统分步核算法无法为各个生产工艺流程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无法提供实际生产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更谈不上目标成本管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具体生产环节中有部分过程属于高污染,而目前的成本管理模式没有重视环境成本,没有将之纳入核算成本体系中,也没有将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成本充分反映出来。 2.原材料与零部件等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明显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物流量比较大,涉及采购环节的原材料有钢材、铝材、铜材、橡胶与玻璃等等与汽车各方面的零部件。因此生产物流成本主要有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的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与管理成本等构成。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总成本的8%-10%之间。而国内却为20%-30%,因此,国内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环节成本管理水平必须要有所提升。我国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大部分在采购过程中都选择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另外,物流公司的选择主要利用招标来进行确定,招标过程避免不了暗箱操作,导致外包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实际的成本。也有一部分公司出现了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优质的物流公司被淘汰。价位过低,质量自然得不到该有的保障,运输的过程中造成原材料的损坏与零部件质量的低下,导致成品的废品率上涨,对专用汽车产品成本产生负面影响。 专用制造企业由于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储存上占用的资金较多,使其资本出现沉淀。一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原材料进口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采用期货交易,同时为了追求期货投机收益,对各种原材料储备比例进行改变,导致原材料储备结构不够合理,导致企业生产无法继续,提升了其生产成本。部分制造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之后,淘汰与积压的原材料、零部件长期占据着库存,这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物流的成本。从运输角度来看,物流调度计划还不够科学,普遍存在充分搬运、车辆空载的一些现象,运输路径不够合理与运输效率低也是增加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 3.没有具备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 国际竞争局势中,国内专用企业汽车制造企业需要有全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大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大部分实践都用于日常核算业务,没有具备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没有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也无法提供企业战略管理所必须的相关成本数据与资料。国内一些专用汽车制造业,主要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没有对产品全制造过程的成本管理进行考虑与分析,更没有考虑到如何让成本管理为企业发展而服务,因此,这种成本管理模式无法促进专用企业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改善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1.提高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水准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使用供应链管理手段,需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供应链的长度最大限度缩短,促进货源更加稳定,逐渐降低采购成本,做好对原材料与零部件价格波动风险的规避。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还需要重视整个物流路径方面的规划,对物流流程实现合理安排,符合经济效益。生产实际环节中,需要对各个步骤的生产时间与运输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对物流的实物量与时间量进行科学的设计,基于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将生产物流成本降低。还应该对各个细节中可能出现的代料情况进行重视,将不必要的生产物流流动与搬卸费用降低[1]。 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该以ERP为标准,构建成本基础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工作中心(WorkCenter);工艺路线(Routing);成本中心和作业(Activity);物料主记录(MaterialMasterRecord)等。根据发达国家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ERP实践证明,ERP信息平台下的标准成本可以为企业减少很多相对繁琐的基础成本核算工作,对成本控制流程与成本核算方式进行适当的优化,能最大限度地将管理的效率提升起来。 3.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将成本因素与目前实际竞争环境结合起来,对产品成本实现持续降低。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主要内容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分析价值链:汽车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与行业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汽车企业战略地位分析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一定分析,充分掌握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针对行业的风险与机遇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最好的战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与调整。 专用汽车论文:随州专用汽车发展与金融配套支持方略 做大做强随州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关键是联合发展其中小企业,它不仅是随州市委、市政府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且是湖北省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战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从发展企业集团与配套支持的视角,进行调研,以谋长远发展。 一、专用汽车发展的问题 当前,随州正按照“整车做强、专用汽车做专、零部件做精、品牌做响”的基本思路和布局合理、秩序良好、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原则,沿316国道打造20公里专用汽车工业走廊,努力建设中国最大、亚洲一流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总体上分析专用汽车产品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要实现做大做强随州市专用汽车产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获得金融的更有力的支持,还需要做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1.配件生产能力与现代化规模比、差距明显。专用汽车产业能否做大做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专用汽车零配件生产能不能形成一批规模企业。可是从有关统计数据获知,截止2011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总量1.3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47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4%,自2005年以来净增73家,年均仅增12家。同一时期,全省规模企业总数已达14000家,我市所占比例只有3.19%,规模企业个数少直接影响到专业生产零配件的经济总量的生产。 2.零配件生产批量小、规模化程度低。在一个产业中规模是降低经济生产成本的关键,现在是关联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随州市生产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多相同的零配件在不同企业生产;同样的专用汽车整车在不同企业生产也非常普遍。以专用汽车企业为例,全市具备整车生产资质的19家企业,整车生产能力加起来7万辆,2011年产量62924辆,而中集集团年产专用汽车12万辆,一个城市抵不上中集集团一家大企业。绝大多数零配件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全市无一家过百亿级企业,无一家上市公司。 3.专业化程度低、总体技术含量不高。作为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配套企业为支撑。但是从目前看,支撑基础还非常薄弱,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22家汽车生产企业共拥有资产336436万元,户均拥有资产只有15292万元。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占13.6%,利润总量13556.1万元,平均每家汽车生产企业利润616.2万元。而高新技术企业少,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且专用汽车产业中只有近20%的产值由自己创造,80%的产值为转移产值,销售一台专用汽车的平均利润不足5000元,价值创造力低。 4.创业基础薄弱、后备支撑力较差。截止2011年,随州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企业共有近万家。其中,公司及分公司4541户,占47.94%;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和营业单位3715户,占39.22%;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901户,占9.51%。要从如此大的数量中发展壮大有潜力的好企业,促其成长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表明我市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的程度和档次较低,可供规模的企业还比较少,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仍然要壮大。“十二五”期间,我市专用汽车产业规划整车突破20万辆、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新增3万辆整车、近100亿产值,不走联合重组、单靠自身突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二、配套支持的若干建议 当前,要从思想上,方针上,战略上理清思路,要从根本上端正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真正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使整车与零部件和谐、同步得到发展,让历史上的欠帐得到应有的偿还;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努力落实优先发展专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团工作,配套解决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问题,为“十二五”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复兴,政府行为将起到重大作用,特别是要组织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的规划,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没有政府强有力支持,零部件群体的复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成立“随州市专用汽车产品研发中心”,以人才和技术为先导,鼎力支持专用汽车的发展。专用汽车研发和制造(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有大量、复杂的发展工作要做,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和一个研发机构来作战略和技术研究工作。否则,只有计划,而没有科学的政策、技术措施扶持,就会打折扣,甚至发展计划落空。比如下决心建立2—3个专用汽车集团公司,3—5个零部件集团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分工,把企业做专、做精、做大。这样才能达到应达到的批量生产规模,把主要零部件生产做到极值,不仅满足随州市专用汽车生产的需要,而且满足其它汽车制造商的需要。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都会毫不犹豫,克服困难,信贷支持问题将会应刃而解。 1.创新小企业贷款模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商业银行可从抵押品和担保人的认定范围两方面确定,针对小企业流动资产和动产比例比较高的特点,可以开展以订单、应收账款等为标的物的贷款业务。当然这类订单和应收账款必须是来自信誉较好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大小联动”客户发展策略,积极为专用汽车制造配套服务的小企业开展批量式金融服务。担保人创新方式包括以小企业组建的企业集团(集群)联保的方式为其发放贷款。所谓联保,也就是企业组成联合体,与商业银行签订担保协议,互相作为彼此的担保人。商业银行按总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暂扣担保金后,剩余贷款按约定向企业发放。这种联保的形式可以在两类企业群体中开展。一类就是处于同一产业链环节的小企业群。比如经营出口或者生产零配件的小企业群。另外一类就是出处于产业链垂直上下游关系、拥有长期业务往来关系的小企业群。这类小企业彼此就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的关系。一家小企业如果出现违约情况,实际上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的流失,对其自身的盈利情况也会产生影响。出于这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他们对彼此的监督将会更加严格。 2.放宽小企业客户准入条件。商业银行可以在确保风险的前提下,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在贷款方式上除了以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为主外,应采取灵活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存货、项目在建工程等多种抵押方式,或以项目本身作抵押,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拓宽担保渠道,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由多个小企业进行联保,对其中一个或部分企业发放贷款,以此解决专业汽车零部件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导致环境压力加剧和能源日趋紧张等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将成为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汽车的轻量化对节能减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质量的减轻主要归功于镁合金塑料和铝合金以及高强度金钢等新材料用量的增加。本文结合轻量化材料的发展及现状探讨了我国专用汽车轻量化的设计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新材料 1 汽车轻量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性能和品质不受影响反而可以提高的情况下来尽可能的降低汽车产品的重量,并结合合理的轻质材料和设计结构来提高低振动和低噪声以及高输出功率等。 然而,车用燃油是石油消耗最大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汽车石油的消耗量可以达到每年92亿桶,约占世界总石油产量的45%。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而且在不降低汽车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汽车的油耗量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汽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社会文明度的提高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减少尾气污染和减少材料的应用。 2 专用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 专用汽车的设计过程是在载货汽车的专用底盘或者汽车底盘上装置专用的车厢。优美的造型以及新颖的设计观念和舒适度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方式。在对汽车发动机和底盘变化不大的如今专用汽车的造型是争取市场的关键之一。汽车的发动机功率主要消耗在克服汽车行驶的阻力上,目前国内外专用汽车的轻质材料主要有:塑料、高强度钢、镁、符合材料以及铝等。 3 专用汽车轻量化结构设计和优化 汽车消费者希望汽车的功能和作用能够继续完善,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汽车的重量有明显的轻量化趋势。 通过优化材料设计而降低车体的重量的工艺方法主要有两点:1)使用高强度材料降低钢板厚度的规格;2)以低密度材料代替钢铁材料,比如使用塑料和低密度的铝等。另外,利用这些技术实施模拟代替实车进行实验,对使用轻量化的车身进行碰撞和振动的分析。 (1)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在汽车的生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地缩短了汽车开发的周期,还提高了汽车轻量化的制作水平和效率。如我公司生产的铝合金半挂运油车(如图1),它的重量要比同等车型的钢质车身轻55%。另外,越来越多的铝制轮框和全铝发动机出现在各种车型上面,并且逐步替代传统的钢质零部件。 (2)塑料在专用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能同时满足降低车身成本和重量这两方面的需求,它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它的特点是,耐腐蚀、成本低、装饰效果好、强度高、易加工和吸收冲击能量等众多优点。不仅这些,还对整车的安全性以及外观和舒适程度都有利。2001年世界汽车平均塑料用量达到了115kg,约占汽车总量的8%~12%,并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塑料广泛的应用在汽车的内外装饰方面,而今后重点开发的是功能件和结构件以及外装件的高性能塑料; (3)铝镁合金是目前应用领域最轻的金属材料,无论是刚度还是强度都比较高。铝镁合金的减重效果比铝合金更加明显,而且还具有尺寸稳定性高和减震性好等特点,使汽车的应用有美好的前景。目前,欧美轿车上铝镁合金的平均用量约为40kg/辆,而且还在迅速的发展中。但是,铝镁合金的缺点就是成本高,而且再生产、制造的工艺都不如铝合金。同时国内铝镁合金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的一些标准和牌号都有待提高; (4)在汽车轻量化材料中,用高强度钢替代原使用材料,可以适当的较小零件的尺寸。目前,全球广泛应用和提高弹簧钢以及高合金钢和不锈钢的强度和刚度来作为汽车轻量化的措施。 (5)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近年来,功能型有机和复合材料的迅猛发展,在很多强度不高的场合并且是合理的选用情况下,它已经成为钢板替代的主要材料,并且在汽车配件比例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它也存在缺点,如:可靠性差、生产效率低以及不能无损伤等等。目前,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运用比例还很低,范围很小,随着生产工艺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应用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4 结论 专用汽车轻量化对降低排放、汽车节油以及性能都有改善。能源战略规划以及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专用汽车轻量化是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新世纪实现汽车进一步轻量化的重要技术措施。 专用汽车论文:中国专用汽车1/10为“湖北制造”等9则 在中国汽车界,湖北不仅有声名显赫的东风、神龙、通用,还有不广为人知的特种汽车制造。最近在汉举办的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获悉,我省专用汽车产业规模已跃居国内第三位,中国专用汽车中1/10为“湖北制造”。 专用汽车是指为完成特定的载运(货物或人员)或作业任务,装置有专用设备或经过特殊改装的汽车。如自卸车、罐式车、厢式车、城市环卫车、高速公路运输车、医疗救护车、电力和通信应急保障车等。 目前,全国有800多家国家公告内的专用汽车生产商,我省有90余家,专用汽车生产商数量仅次于山东、江苏。其中,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市被命名为"中国卡车之都"。据统计,2011年全省专用汽车产量达12.5万辆,其中部分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市场。 在专用汽车产业的竞争中,我省也在进一步发力。3月,湖北福田专用车二期工程襄阳开工。4月,东风汽车股份特种车阵地在襄阳市奠基,目标直指年2万台特种专用车的规模。着力打造20平方公里"汉南车城"的武汉市汉南区,也意图借举办专用汽车论坛之机引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第七届中博会闭幕 湖北省签约220亿元 为期三天的第七届中博会在湖南长沙闭幕,我省签约内外资项目共计220亿元。 此次中博会,我省采取展览展示、现场推介、网上对接等方式,向境内外客商推介投资环境和重点项目,共成功对接25个项目,其中内资203亿元人民币,外资2.3亿美元,涵盖机械电子、融资租赁、物流、农业开发等多个行业。 六年一轮的中博会是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下届中博会明年5月18日至20日在河南举行。 武汉"菜篮子新政"一季度为73家企业免税630万 买车近千台刷记录 据武汉市国税局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该局共为73户次涉及蔬菜流通业务的企业,涉及中百、武商等大型超市企业,按照3%的征收率办理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630万元,免税销售额高达2.1亿元。预计全年将免征增值税5140万元,免税销售额17.13亿元。 据了解,税务部门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针对企业较为关心的免税范围及特殊要求,武汉市国税局相关负责人称,此次享受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的目录共包括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白菜类、叶菜类等14个类别219个品种的蔬菜。具体可在该局网页中查看。同时,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也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但各种蔬菜罐头不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此举不仅减少了蔬菜批发市场上的不规范现象,也有利于蔬菜零售环节的价格竞争、蔬菜品质的提升等。 在汉世界500强今年有望达百家 今年,武汉市欲引进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武汉市商务局副局长孙朝忠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会上介绍,截至2011年12月,共有8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投资116个项目。今年的目标是新引进10家世界500强投资的项目,力争16家,使落户武汉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到100家。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已成功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分别是上海通用汽车江夏生产基地、法国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公司、美国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武汉)有限公司、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武汉分公司。此外,英国玛莎百货在汉街开设首家直营店,德国博世汽车刹车项目、香港周大福珠宝加工项目也即将落户。 金价低迷引来抄底者 湖北人买金量全国前五(图) 今年以来,金价已跌去12%,这让武汉的"黄金爱好者"纷纷出手抄底。在武汉一场黄金饰品巡展上,本地买家正趁金价低迷时大举买入实物黄金和收藏金饰,湖北区域黄金消费量已进入全国前五位。 在巡展上,最贵的一幅纯黄金浮雕《富春山居图》售价高达138万元,引来不少金饰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围观,而其他由清华大学、深圳珠宝研究院等设计的金饰也吸引了大量市民购买。正在挑选金饰的许先生告诉记者,他常年从事黄金投资,积蓄的大部分都用来买金条或金饰,"现在金价虽然跌到了320元/克,回到了一年前,但长期我还是看涨的,所以还打算再买一些设计新巧的作为收藏"。 不仅一般居民对买金饰有兴趣,很多投资机构也纷纷出手购买具有观赏价值的金银饰品作为"镇室之宝"。在新世界国贸办公的一家期货投资公司负责人程女士称,已替多个公司客户购买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金饰作品作为长期投资和展示之用,平均每件的价值都在50万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湖北的武汉、宜昌、黄石等地黄金消费量都比较大,如在本月初,我市就有人出手抄底购买了4公斤多、价值140多万元的黄金及饰品。国内最大的黄金饰品加工商深圳百泰首饰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人对黄金及金饰的热爱,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很多品牌的单店年销售都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根据对各省实物黄金及首饰的销量统计,湖北省销量能排到全国的前五位。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底盘车架焊接维修技术应用探析 1 检测专用汽车底盘车架 专用汽车底盘车架属于其汽车基础元件,其所有的专用设备及总成均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装配于底盘车架中。专用汽车在服务工作进程中其车架总成会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综合作用,倘若集中应力过多部位便会在其局部产生松旷磨损或疲劳裂纹现象,需要我们通过锤敲、清洗、调整、加脂及检查紧固等方式予以发现,专用车辆应用保养进程中通过及时的检查发掘该类细节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及时进行处理维修,不仅节省了后续大修维护费用的投人,还营造了安垒可靠的专用车辆使用服务环境。从一般层面来讲专用车辆的车架总成裂纹多产生于集中应力部位,因此对于该类部位我们应强化检查,细化排除,一旦发觉其产生裂纹应立即采用修复焊接方式进行处理,营造可靠安全的专用汽车服务使用氛围。 2 专用汽车底盘车架维修焊接总成技术策略 在修复焊接专用汽车底盘车架产生总成裂纹进程中我们应尽可能采用不令车架总成解体的焊接工艺,进而降低车架总变形量及相应拆装总成工作量,可通过测量对角线、中心孔等距离尺寸,确保车架焊接修复总成后具有高精度装配性能。同时要想保障集中应力部位在焊接修复之后不再产生裂纹,我们首先应将其原有缺陷进行有效消除,控制修复强度应较原有结构具有更高水平。当发现专用汽车底盘车架存在铆接面松旷铆钉现象时,我们应及时予以修复,首先应进行焊接然后后铆接,进而预防其铆钉产生氧化变化并继续发生松旷现象。倘若专用底盘车架产生裂纹相对较短,那么在焊接修复阶段我们应确保其焊缝尺寸应较原尺寸高出1mm左右,如果尺寸过高则会引发新一轮集中应力点的产生,倘若焊缝对装配要求产生了影响,我们应将其做磨平处理,进而有效提升表面修复质量。倘若底盘车架产生的总成裂纹过长,我们应考量采用加固或挖补修复处理方式,应确保挖补板或加固板同原车结构充分适应,同时挖补板的厚度与材质应确保与母材等同,且维修加固的板材厚度应低于木材厚度。对于其形状的选择我们应尽可能采用菱形或三角形加固板,不应采用矩形板,进而有效抑制产生过于集中的应力。基于焊接裂纹引发的变形问题对装车精度产生影响,我们则应考虑采用定位装置在焊接前期进行定位找正。 3 科学选用焊条及焊接设备 焊条、焊接器材设备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专用汽车车架焊接总成综合质量,因此在该环节生产修复中我们应注重合理、科学及适应原则,杜绝由于选择不当影响焊接维修质量。一般来讲在该环节中多采用手工电弧设备焊机,我们应尽可能采用直流焊机,最佳化选择气体保护设备焊机,辅助采用焊条保温、电烤箱等设备,进而降低专用汽车车架缺陷焊缝的形成。依据车架总成采用的加固材料、母材材质我们可适宜性选择电焊条,令其强度靠近或略高出母材为宜。不同的气体保护焊设备应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焊丝,在选用车架总成材质、母材阶段我们可通过金相化实验或向生产厂家咨询进而完善确定。由一般层面来讲,对于车架总成为16Mn的专用汽车我们可选用J506或507型号种类焊条。在使用焊条焊接之前,应履行必要的保温、烘干处理,令药皮中的水分有效消除。同时我们应利用电烤箱对焊条实施加热并进行两小时的保温处理,利用焊条具备的保温筒实现现场保温目标。在实施焊接修复阶段我们应做到随取、随用,进而确保焊接过程中焊条处于最佳状态,发挥优质焊接性能。 4 合理实施焊前防护管理 焊接维修进程中我们应对各类专用汽车电、机、管、液等装置实施完善保护,尤其应对专用设备及发动机进行全部连线的断开保护,进而有效预防感应电流遭到不良破坏。同时我们应就近将其接地极电缆固定于所要焊接修复的专用车架总成周围,合理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流通过电气元件、蓄电池,液压元件、各类管线、油箱、管线及机械配合面等部位,同时我们应将蓄电池等各类电器元件做关断开关处理,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为断开接地极蓄电池,预防焊接电流引发的火灾事故或烧毁、烧伤重要元件。在焊接维修前期我们首先应将影晌焊缝范围内的油污、油漆污渍予以清除,进而避免其对焊缝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直接对操作焊接维修人员身体的安垒伤害。 5 强化焊接维修、提升焊接工艺水平 对于专用车底盘车架裂纹我们可采用电弧刨、气割或手砂轮进行焊接坡口加工,应确保完全将裂纹去除并露出母材金属。对于小裂纹的修复我们可位于起始端钻设直径为5mm-6mm的孔洞,进而令难于抠透裂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大段裂纹我们可采用一边打坡口、一边点焊方式,杜绝整体车架总成打坡口发生茬口错位移位现象,对于某些重要部位我们应采用磁粉进行探伤查询,进而确保完全将裂纹予以消除。在焊接前期我们应进行必要的预热处理,采用乙炔与氧气火焰对热影响焊缝区域进行预热处理,应将其范围控制于两侧焊缝约150mm,而预热温度则应控制在150℃~250℃,进而避免其产生局部过热现象。再者实施预热焊缝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查看裂纹能否全面彻底的被清除,营造完善的焊接修复效果。在打底层焊接环节我们应有效控制产生未融合、夹渣或热裂纹缺陷,而对于中间层焊接我们在手弧焊中可选用直径较大焊条并令焊接电流适应性增大,进而有效提升工作生产效率。在焊接覆盖层环节我们应全部焊满盖面层割缝,控制焊缝尺寸应大干原母材的标准尺寸。倘若需要进行加固我们可将母材打磨平整,焊接每一层后应将药皮表面清理干净,同时采用锤击焊缝操作方式有效降低其内部残余的应力。在维修焊接后我们应等待其缓慢冷却,有效预防产生裂纹现象。倘若在空间较大室外或厂房中进行焊接,我们应注重对风冷影响的有效预防,做到合理遮挡,在温度较低环境下完成焊接后应立即采用加热干灰、岩棉进行保温覆盖。打磨焊缝到原先水平后应采取必要加固处理,而后实施必要的质量确认检验及防腐处理,可采取渗漏检验、外观查验、超声波探伤等方式确认焊接维修的综合质量水平。 6 结语 总之,为有效提升专用汽底盘车架焊接修复裂缝操作水平,我们应科学检测、完善制定维修焊接技术策略才能有效提升维修焊接工艺水平,延长其使用服务寿命,进而创设显著应用效益。 专用汽车论文:重型化是物流专用汽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物流专用汽车领域,尤其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领域,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资本的渗透现象逐渐明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物流运输汽车的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则可能对未来物流运输汽车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竞争起到激化的作用。未来两三年,牵引车、半挂车、货厢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产品的产销量仍会有较大的增长,我国物流运输汽车市场的现有竞争格局有可能彻底改变。业内人士认为,载货汽车重型化是发展的方向,物流专用汽车向重型化发展大有可为。随着国家交通运输相关管理政策实施的逐步到位,地区间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逐渐撤销,重型物流专用汽车这种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必然成为物流行业的首选,在未来几年仍将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1.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由于我国这些年来海运、公路货运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日益繁荣,造就了近年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尤其是半挂车市场需求的极大提升,目前全球半挂车的市场容量超过150亿美元,而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使中国成为半挂车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从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载货汽车专用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专用车保有量占载货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如今已增至80%,而我国目前低于40%。 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生产资料属性,决定了其市场发展与国民经济宏观走势紧密相关,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证明了这种相关性。回顾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形势,2000年中国GDP增长率回升为8%,扭转了连续7年的回落趋势,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成为拉动商用车猛增的主力车型。2002年物流专用汽车向重型和轻型两端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朗。经过2000―2004年连续5年的高度释放,重型汽车市场容量迅速扩大,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燃油涨价、限载治超等因素的影响下,2005年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仍有其特定的市场空间。随着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物流业的发展,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向专业化、大吨位发展。据分析,2006年可能是我国经济的调整起步年,即过热的投资等结构性问题得到抑制,经济呈现调整格局,经济增速保持在8%左右。从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会进入又一加速增长期。所以说,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今后几年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是很大的。 物流运输汽车的若干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十五”期间的一些老项目处于收尾和竣工阶段,而许多新的项目处于准备和开工阶段,市场有可能处于短暂的需求空当,加上GDP增速趋缓,投资增速低于2005年等,这些对物流运输汽车的发展是不利的。 原材料价格和原油市场价格继续上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2005年以来,中国进口原油价格较上年平均上涨近40%,极大地增加了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压力,致使国内物价水平显著上升。此外,高油价促使中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了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随着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必须密切关注近期和中长期世界油价的走势,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市场对专用汽车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具有特殊功能的物流专用汽车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对高新技术专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2.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发展潜力透析 由于受公路条件和底盘生产的限制,我国专用汽车一直以中型车为主,重型车生产比例一直偏低。然而,汽车重型化是方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应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从市场规模看,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其它专用汽车。从其市场特征看,一是其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主要集中在行业排名前10家知名企业。二是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经过“实用型”、“舒适型”改进提升后,进入“豪华型”阶段,安全、环保、节能和高科技、大吨位、大功率、适用于专业化运输的高端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 从世界重型车发展历史看,各国重型汽车都已经显示出商用车重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汽车制造公司都在努力将载货汽车重型化、发动机大功率化以及高科技装备化作为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方向。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正在成为商用车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和大方向。 从宏观经济上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行业增长的基础。作为商用车类别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大多用于经营或商务用途,具有生产资料的属性,因此其市场需求或市场发展不可避免地与国民经济景气增长密切相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是今后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 从市场需求上看,国内基础建设和扩大内需形成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总值每年增长7%―8%,相应需要增长新的物质商品运输;各类基本建设施工工程需要新增运力的相应车辆;另外,近年来一大批国家骨干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入实施,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还有2008年前的奥运会工程、2010年前的世博会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带来无限商机。 从经济角度考虑,公路物流专用汽车重型化是方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在高等级公路运输的综合效率与普通货车相比,运输效率提高30%上下,成本降低30%―40%,油耗降低20%―30%,其综合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国家对发展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有政策支持 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各行各业对专用汽车尤其是重型专用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载货汽车呈现出向厢式化、重型化、智能化、高档化发展的趋势,其中重型化表现得相当突出。 2002年9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工业行业发展导向》指出:集中支持重型汽车优势企业,利用现有基础,通过合资、合作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大马力重型载货汽车占重型载货汽车的比例,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促使我国重型汽车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运输条件、功率300马力以上的高档重型载货汽车及牵引车,中高档重型汽车系列化驾驶室、重型专用汽车底盘。推广采用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防侧滑装置(ASR)、电子控制系统(EBS)、液力减速器等装置,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及可靠性。关于重型发动机要推广高速直喷、多气门、共轨、增压中冷等技术,重点发展排量9升以上、输出功率300马力以上,达到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新型发动机系列产品,加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产品系列,适度发展电喷单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在政策上,国家把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和载重在8吨以上的重型柴油货车及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列入《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重型车单位运输成本与中型车相比可降低30%左右,极大地刺激了重型车的发展。 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出台,载货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将进一步放开。同时,随着新投资项目的逐步开展,今后几年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将迎来消费热潮。 从整个汽车行业看,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以及《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和有关配套措施办法的出台,对物流运输汽车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国家近三年来颁布施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对物流运输汽车市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也为物流运输汽车的结构调整和后期理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比如,对超限超载的治理;国家《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条件》等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促进物流运输汽车技术的标准化和提高技术水平;新《交通法》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汽车使用环境;尤其是对农用车管理的改革,有利于轻型运输车市场的发展等。 有关物流运输汽车的政策越来越规范和明朗,如2005年5月由交通部的《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工作规则》,首批推荐车型主要包括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车、煤炭运输车和散装水泥运输车。《规则》对厢式汽车(半挂车)的货厢长度作了新的规定,推荐骨架式集装箱车而非平板式集装箱车;明确提出煤炭运输车辆的基本要求;限定汽车列车的总质量及半挂车的整备质量;推荐车型要求车辆配备ABS制动系统等。 4.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市场前景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中求进的财政政策,深入进行西部大开发,继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计划的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进行投资。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对重型载货汽车的大量需求。同时,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大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已经出现,专业的物流公司和长途集装箱运输应运而生,传统的、零散的运输方式受到冲击。运输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货物运输车辆的使用效率,这会加快载货车市场向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方向发展的速度。 据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末期的市场预测,到2010年重型货车需求量将达到65万辆以上,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市场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厢式半挂车。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厢式半挂车将成为行业必然的采购需求。二是罐式半挂车。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柴、汽油的需求猛增,投资罐式运油半挂车及其它用途的罐式半挂车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三是车辆运输半挂车。随着轿车及其它中小型商品车的普及,汽车产品的物流配送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国内汽车购买用户大多买"零公里"车,而汽车生产厂遍布全国,例如海南马自达福美来销往东北,一汽捷达、奥迪销往云南、新疆等。如此庞大数量的乘用车需要大量车辆运输车来运送,今后几年半挂车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 由于市场对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一些高新技术开始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上得到应用,一些能够满足特殊功能要求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底盘被开发研制。如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计量测量装置、机械作业装置、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作业监视装置等,以及各类缸、泵、阀、仪表等总成,各种箱体、罐体等车身结构,均在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形势下用户对重型物流专用汽车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今后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物流运输汽车将会继续成为市场的热点,特别是适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物流专用汽车,更成为今后几年车市热点中的热点。 此外,在我国大力发展柴油车也是一个方向。柴油机比汽油机不仅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而且经济性显著,因此发达国家的柴油车已占汽车总数的60%。随着汽车载货吨位的加大,使用柴油发动机的优势更加突出,我国重型物流专用汽车的柴油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专用汽车论文:专用汽车将驶入快车道 如果说国内轿车市场经过几年大发展后正进入一个相对饱和和分化期的话,那么专用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则刚刚开始。其实,当轿车纷纷进入家庭的时候,这个明显的信号就已经向市场发出。当住宅小区车满为患车位难觅之时,正好是专用汽车异军突起之时。这是市场各方需求的刺激,特别是物流产业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 第二届2006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近落成的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王焕民称,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专用汽车行业展览盛会。作为专用汽车展的倡导者和主办方的代表,王焕民此时信心十足。准备把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该展会,通过3至5届的努力发展成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综合性专业展会。 从配角到主力军的路有多长 何谓专用车?从广义上讲,专用车是指除轿车、客车之外的所有车型,它是以汽车底盘为基础,安装不同的上装部件,具有特殊功能、满足各行业需要的车辆。产品有自卸车、半挂牵引列车、厢式车、罐式车、起重举升车、特种结构车、专用自卸车、仓栅车等多种类型,细分品种多达5000个。 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的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专用车产品范围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虽然我国发展专用车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初具规模则是近几年的事。2000年我国专用汽车总产量只有18万辆,而2004年总产量就已经突破60万辆,5年产量翻了近两番。 尽管如此,与备受市场热烈追捧的轿车相比,这些年来,专用车基本上还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展会就是一个缩影。纵观近几年繁多的汽车展览,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是小轿车,专用汽车仅是展览会上的一个配角。而与此同时,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国际商(专)用车展、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法兰克福汽车零部件展、中东迪拜汽车部件展、日本东京卡车展、英国伯明翰车展上,专用车却风光无限备受注目。 中国市场这么大,专用车厂商这么多,竟然没有一个自己的专用车展。也许是受此刺激,在巡视了各国专用车展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于2004年10在武汉举办了首届专用汽车展,目的是打造中国的专用汽车展览平台,为广大专用汽车行业企业提供自己的展览舞台。初次试水,王焕民们已经感到了市场萌动的激情。 时隔两年,仅仅两年,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让人欣喜。当展会组委会决定把第二届专用汽车行业展览会在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内举办的时候,嘉定区人民政府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用优厚的条件,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签订了《关于2006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推动嘉定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签订了《场馆租赁战略合同书》。目前招展工作也进行的异乎寻常的顺利。王焕民透露,包括日本、欧洲等国的知名专用车企业都将前来参展。据估计,国内外参展企业将超过250家,参观人数将达2万人。 组委会把此次展会的主题定为――树立展会品牌,促进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打造汽车嘉定。展会期间,还将举行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年会、高层论坛、国际交流、嘉定区招商会等大型活动。 专用车展从武汉跳入轿车竞争的前沿上海在今年10月即可变成现实,专用车从历年车展的配角变成主角,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嘉定拟建专用车产业基地 专用汽车终于要粉墨登场了。上海市经委装备工业处处长蔡小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它符合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纵观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汽车产品首先是满足军用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商用的需求,商用的需求以客运和货运车为标志,随后才是民用,其标志是轿车进入家庭。当汽车厂家之间的小轿车竞争达到白热化之后,市场会进一步细分,进入专业化时代。技术含量高、批量小、进入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利润高的专用车会成为市场的宠儿。那么,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呢?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乘用车销售占到整个汽车销售70%比例之后,就将进入一个专用车大发展的时期。去年,我国乘用车已占到69%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目前正进入专用车发展的有利时机。 其次,上海调整汽车产业结构,需要发展专用车。上海去年生产各类车辆48.5万辆,以轿车为主,而专用车产量只有1.3万辆。但这几年,轿车的利润一直在下降,从2001年的19.53%降到去年的4,95%。而在发达国家,专用车和汽车服务业则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 第三,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需要大量满足城市建设和功能需求的专用汽车。比如消防车、环卫车、物流运输用车等。目前上海市大量高档专用车都只能通过进口。其不菲的价格通常也只能让人量力而行。市场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素有“汽车城”之称的上海嘉定区将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的集聚效应和“汽车嘉定”的区位优势,规划一定的区域建立专用车生产及配套产业基地,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上海乘用车“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也为更多中小企业带来分享汽车市场的机会。上海嘉定区经委主任刘骏表示,希望明年就能开始着手建设专用车基地。目前,他们正在加强与专用车协会及企业的沟通,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在嘉定开辟建立专用车产业基地,形成专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的可能性,使专用车产业成为推动嘉定发展的又一驱动力。 需求大于生产的朝阳产业 上海嘉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集聚地,素有“汽车城”之称。中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的凤凰牌小轿车就诞生在这里,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坐落于此。发展乘用车曾使嘉定获益颇丰,如今专用车又将成为嘉定的新引擎。 “如何判断特种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很简单,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量仅占载货汽车产量的2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对于一个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这个差距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佐证上海嘉定的眼光,记者广泛咨询了一些专家,上述论点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可以这么说,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专用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专用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物流装备。记者手中有一份日本专用车的分类标准,从这个分类中可见物流业在专用车中的分量。按日新出版社的分类,日本的专用车分为通用厢式车、专门运输车、冷藏车、土建用车、环保用车、不同用途的服务用车六大类。专门运输车是指专门运输某类物资的运输车辆,可分为集装箱运输车、液体运输车、散装粉 粒类物资运输车、工程机械运输车、大型物品运输车、车辆运输车、其他专门运输车等7类。其他专门运输车,如家具运输车、家畜运输车、饮料运输车、酒糟运输车、现金运输车、美术品运输车、精密仪器运输车等等。由此可见,物流越发达,市场细分越深入,专用车的用武之地就越大。物流业的市场细分与专用车的市场前景息息相关。 从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载货汽车专用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70、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专用汽车保有量占载货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如今已增至70%~8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则较低,大体在30%左右,可见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公路物流货运量的持续上升,城市中以多功能、多用途、高档次为需求主体的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必然会大行其道。因此专家们断定,专用车行业和专用车产品的开发目前是需求大于生产的朝阳产业。 专用汽车厂商的市场新机遇 专用汽车市场机遇正在显现,近些年来,我国专用汽车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有实力的整车生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已经开始介入到专用车生产领域,不过目前该行业仍然存在着生产厂点过多、过乱,产品质量低、同质化等现象。从总体上讲,我国专用汽车整体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7月,我国生产专用汽车公告内企业数为628家。但实际存在的这类企业要比这一数字多得多。目前,国内除宁夏、海南、西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辽宁、北京、河北和广东等五省一市。从这些专用汽车制造厂的情况看,虽然在卖方市场中均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单一产品、区域市场、整体实力薄弱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多门类特种车市场中均占据优势的强势企业。因此,遵循普遍的市场竞争规则,在未来的几年的特种车市场中,谁更有超前眼光,谁准备得更充分、谁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谁的产品技术含量更高,谁就能迅速甩开对手脱颖而出。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来看,对专用汽车的发展提出了鼓励政策,今后专用汽车的部分品种、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在载货车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与靠高投入大批量生产来实现规模效益的轿车行业不同,专用汽车行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赢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多系列、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和高附加值”,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较低成本水平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差异化的产品赢得较高的利润率。因此,在这一市场中,“巨无霸”式的知名大厂商与一些具备研发生产实力的特种车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而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则具有更明显的产品性价比优势。新机遇就在眼前。 专用汽车论文:物流运输车领唱专用汽车展 “第二届2006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10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行。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中汽协会专用车分会、中汽学会专用车分会等方承办的本届展会以“树立展会品牌、促进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打造汽车嘉定”为主题,充分展示了我国专用汽车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参观人数达到2万余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展品最丰富的一次专用汽车盛会。 物流运输车占据半壁河山 在27000平方米的展场内汇集了125家国内知名的汽车企业集团、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最新产品。专用汽车底盘、牵引车、自卸车、厢式车、罐式车、特种车、起重举升车、半挂车以及各种液压元器件、专用车辆车身附件、半挂车零部件集聚一堂。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造型各异用、途不同的整车展品。 据展会组委会统计,本届展会63家整车企业共展出了138台车辆。它们代表了中国目前各个专用汽车种类中的最新、最高水平。所谓专用车是指除轿车、客车之外的所有车型,它是以汽车底盘为基础,安装不同的上装部件,具有特殊功能、满足各行业需要的车辆。记者一一观摩,细数这些专用车,发现它们中有超出一半是物流运输车辆。诸如冷藏(保温)车、集装箱自卸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翼开启厢式车、轿车运输车、厢式车、举升自卸罐式半挂车、自卸车、液压升降半挂车、低平板半挂车、随车吊,以及混凝土搅拌车、粉粒物料运输车、化工液体运输车、渣土运输车,凡此种种,共77辆。这一数据传递的信息是,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使专用汽车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中国物流业要想深入发展,物流企业要在细化的市场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也需要更多的专用汽车来装备。 据悉,目前我国专用车的市场份额占全部载货车的40%,与发达国家专用车65%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专家们预计,到2010年,专用车占全部载货车市场的份额将超过半数以上。从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展示自我的人舞台 过去,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参加展览每次都委屈于一年一度的北京或上海汽车大展,作为乘用车的一个配角出现。通过2004年“首届中国(武汉)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的预热,在今年的展会上,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展会成为它们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大舞台。据统计,共有11家底盘生产企业、50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参展。一汽、东风、中集、北汽福田、北方奔驰、重汽、陕汽、星马等国内一流汽车生产企业均大规模出展。 中集此次参展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共展出旗下5家企业自主研发的13款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用车。据了解,此次展出的车型,是中集集团在充分研究并吸收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产品的优点后,针对当前中国物流行业整体状况,结合自身的研发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以及优质的生产材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精心打造而成,其中部分车型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部分产品的自重较国内同类产品低出20%-40%,使用寿命和装载效率也较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并有多款车型申请技术专利。在此次车展上,中集揭晓了“用中集车辆放心,得中集大奖开心”的中集车辆客户大抽奖活动的幸运大奖得主,并现场为“点石成金”中集车辆集团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活动的获奖者颁奖。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亲自出席车展并为获奖者颁奖。 东风商用车公司是此次参展单位中惟一一家以全新的重卡系列登台展出的企业。占地1000平方米的天龙展区上,“驰骋天地之间,牵引美好生活”的巨幅参展主题标语下,10台天龙一字排开,每台天龙车的挡风玻璃上方都贴有“中国北京首届国际卡车节油大赛节油冠军车型”的标签。在展会现场,荣获节油冠军的东风天龙车被一位东风的老用户张先生当场认购,现场举行的交车仪式引来众多媒体的闪光灯。 在一汽1000多平方米的展场内,一汽解放联合了旗下8家国内最优秀的改装企业,在解放最新研制开发的欧Ⅲ专用车底盘的基础上,15辆各类专用车,连同一汽解放的6款发动机一起构成了本次展会强大的参展阵容。 福田汽车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商用车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品牌的中坚力量,从2006年开始加大专用车市场的开发力度,重点进入厢式汽车、罐式汽车、起重举升车、专用自卸车和特种结构车等五大类专用车市场。在本届展会上,福田汽车全面展示了其专用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泵车,直接采用德国奔驰技术,属国内最先进的产品,该车在展会第一天就已经售出;水泥搅拌车借助于福田欧曼已经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已成为福田专用车的核心产品;而轻型专用车福田有欧马可、奥铃中、高两档产品供用户选择,欧马可房车、奥铃油罐车在展会期间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亮点车型看市场趋势 作为中国最具专业性、最具影响力的专用汽车行业盛会,本届展览所展产品代表了中国目前专用汽车各个种类中的最新、最高水平,同时也预示着中国专用汽车的市场发展前景。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翼开启厢式车、铝合金罐式车是目前市场比较热门的专用车。从专家的以下分析中,我们也许能对中国专用汽车的市场前景窥见一斑。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在30多种参展车型中,混凝土搅拌车的参展数量达到18辆,是参展车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说明搅拌车依然是许多专用车生产企业的主要发展车型。随着《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文件的进一步落实和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搅拌车的市场需求量依然在稳步攀升。今年搅拌车的出口量也有所提高,仅广东省某专用车生产企业的搅拌车出口量就达到50多台。湖北航天双龙汽车有限公司和重汽集团专用车公司利用美国技术研制生产的前卸式搅拌车是展会中的最大亮点,它在技术、生产工艺和使用功能上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该产品大部分返销国外。 翼开启厢式车 翼开启厢式车以其安全、快捷、方便的运输方式成为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竞相开发的新车型。山东达润展出的翼开启厢式车采用韩国技术,侧翼弧线型的造型非常美观、实用。据悉,他们的价格要比同类型厢式车高出5万元,市场范围暂时还比较小,但翼开启厢式车的需求量将要出现一个需求高峰。 铝合金罐式车 铝合金罐体的应用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它在油品运输上比普通钢结构罐体更具优势。首先它重量轻,同等容积的铝合金罐体要比普通钢结构罐体轻许多,这将有助于提高油品运输的效率和减少运输的费用。其次是耐腐蚀,普通钢结构罐体用~两年罐体内壁便已是锈迹斑斑,通常用3-4年就要更换罐体。铝合金罐体就没有这些问题,只要不受物理伤害,它的使用寿命都很长。目前,国内许多生产厂家纷纷研制生产该车型。铝合金罐式车的价格是普通钢结构罐体的3倍,加上铝合金罐体的加工工艺难度大,加工过程的管理要求很严格,因此该车型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仅有广东永强、中集通华等几家生产企业有能力制造铝合金罐体。据业内人士分析,2010年铝合金罐体的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 一、对我国小学教师教学 教师们关注的重点是教授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能否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而且反思中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关注,重方法(98%)而轻感受(36%~40%)。但教学经历越丰富的教师,在反思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也会逐渐增多。在反思方法中,绝大多数教师集中在撰写教学反思、教研活动、案例分析、请教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这四项上,而问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以及查阅理论文献这两种方法,教师应用得非常少,平均不超过12%,而且在学校所提倡的教学反思方法上,普遍不太重视错题档案这种方法,对网络教研这种反思形式应用不多。对教研活动这种形式,普遍认为研讨主题不明确,流于形式,对青年教师成效不大。在该校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因素上,该学校教师教学理论学习不够,高达70%~80%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从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该校教师在教学反思上重方法运用,轻理论学习;重个人能力提高,轻促进学生进步;而且教学任务繁重,使该校教师疲于进行教学反思,也使得部分教学反思活动流于形式。 二、促进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及其能力提高的措施建议 (1)教师个人方面 我国小学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学习实践,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积累和修正教学中所得的实践知识。其次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才能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来提高反思能力培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同时培养反思习惯,培养问题意识,记录思考内容,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第三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白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拓展反思途径,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多采用错题档案等形式。最后要加强教学研究,以专题引导,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反思来提高反思能力。 (2)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首先要改变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赋予教师自由空间来构建良好氛围;注重反思指导,以各种形式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具体操作实践的指导,同时针对不同教师提供分层培训和指导。然后要改革教研模式,可开展主题式教学研讨、结对式跨年级教研活动、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等创新教研模式,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开放环境,促进反思交流。 作者:刘宇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双山小学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摘要]为了构建适应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通过调查农村中小教师社交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参考教师胜任力相关文献,基于文献综述法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由22个因子组成,聚类六个维度。综合已有教师胜任力模型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在线导师、成果展示平台、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定期评价等五大系统以及促进教师胜任力的六个因子群。根据模型通过在线导师提供持续实时帮助,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多功能聊天室实时沟通,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教师优秀作品,定期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关键词]社交网络;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胜任力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起的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和学校范围内胜任特征的一项测评运动[2]。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Huston关于教师的胜任特征的总结[3],丹尼尔森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4],HayMcBer公司关于高绩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的概述[5],Kabilan提出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等[6]。1998年Bissehoff和Grobler运用结构化问卷总结出了教师胜任力的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Competence)[7]。1999年Arthur将即得经验加入其中,探讨了即得经验对教师胜任特征的影响,并建构了中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8][9]。上述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研究者所在国家采用,成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集中于将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探讨,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博客的教师胜任力提升。在我国教育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10],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实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理论成果不足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要求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国培”为核心的各级教师培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集中培训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必须找到能够让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社交网络如QQ、微信的出现正好满足这种需求,运用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不仅是对现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更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和教学质量。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大埔县和甘肃省康县农村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88份,问卷有效率94%。 1.教师使用设备的基本情况 (1)使用设备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为台式电脑和手机,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4.7%和69.4%,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29.6%的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登录社交网站,使用人数较少。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各个教龄段的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排在前两位的都是台式电脑和手机,教龄集中在0~5年和6~10年的教师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而教龄在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由此看出,教龄较短的教师倾向于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不同学历的人使用上网设备登录社交网络情况不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各学历段的教师都更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和手机登录社交网络。 2.教师使用社交软件的基本情况 (1)使用软件 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社交网络软件为QQ和微信,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5.5%和70.4%;使用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相对人数较少,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4.9%、22.00%、21.5%、19.4%。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的社交网络软件主要为QQ和微信。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0%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5%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基本情况 (1)使用功能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新闻资讯和分享动态,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68.6%、69.7%和62.2%;其次为群聊和附近的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3.1%和33.5%;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社交游戏功能使用的人数只有31人,人数最少,占所有调查对象的16.5%。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情况:各个教龄段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都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都超过60%;社交游戏在各教龄段中使用的人数最少,都低于20%;新闻资讯在20年以上教龄的人群中使用人数最多,为48%,由此可以看出,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新闻资讯。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学历教师使用功能的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群聊和新闻资讯,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学历段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上不具有差异性,而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外更倾向于群聊功能,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分享动态。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为构建适合网络环境下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首先研究了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教师胜任力因子,并进行问卷调查证实因子成分以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胜任力”、“教师胜任力”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81条结果。剔除无效样本,选取与本研究相近的13篇论文重点研究,编制《教师胜任力因子核检表》,核检表中共66个因子。将核检表发放给由九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位专家以匿名的方式选出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胜任力因子,经过三次征询与反馈,专家们的意见最终趋于一致,得出了胜任力因子22个:沟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艺术感、遵守规则、治学严谨、质疑态度、热情、概念性思维、个人影响力、客观性、创造性、情绪洞察力、坚持性、自信心、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自我控制、成就动机、效率感、反思能力和利他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调查广东大埔县和甘肃康县的农村教师200名,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22个因子进行降维,得出六个因子群: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外显潜力。关于胜任力模型最早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它们都共同说明了教师教学胜任力是由外显和内隐两部分构成,教师教学胜任力内隐因子包含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教师教学胜任力外显因子包含外显潜力。外显潜力主要指的是显示在冰山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面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那部分内隐因素,是内在的、根本的、不易被观察到,需要通过因子分析才能发现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内隐与外显的关系,构建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的五个因子群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而外显胜任力因子的一个因子群则属于显现于外的可观察到的部分。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因子与外显胜任力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内隐决定外显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而外显是发展的具体程度,是内隐的外在表现。通过此模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内隐部分犹如冰山潜藏水底的部分,不可直观却实际拥有巨大的能量,而外显部分即所谓的“冰山一角”。通过此模型,我们能很好地分析教师胜任力构成成分及要提升教师胜任力应该把握的要素。 三、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 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11]。一方面,网络上各种学习资源每天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零散、无序且互不关联。西门思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2]。联通主义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解释,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区别于传统学习理论的最大特征是:注重人文精神,关注知识源的外部联结,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充分考虑个体内部认知与外部群体智慧的关系。而克罗斯曾说:“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学习的生态论———学习就是构建及优化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13]。所以,当今的学习应该是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如图2所示,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利用现有的社会交互网络工具创建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目的明确的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社交网络,开展持续的网络培训、学习和知识管理。在社交网络里有教师、专家、在线导师等多个主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协作、评价等形式的学习对话,分享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建立知识的连接。专家、在线导师等助学者可提出反馈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指导,从而避免个体知识建构带来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这种轻松自然的社会交往让教师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关怀,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维持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根据前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设备使用的调查报告,并结合教师胜任力的模型,以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笔者构建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如图3所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模型,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具体策略和可操作模式,并通过研究对理论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该模型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胜任力的因子(外显因子和内隐因子)以及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二是利用社交网络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手段(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和成果展示平台);三是评价机制;四是培训主体(教师)。作为教师,要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不断地深化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知识可以传授,经验需要积累。下面主要论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教师知识和经验深化方面所要起到的作用。 (一)在线导师 创建基于“导师—研究生”[14]模式的在线导师团队。在线导师团队成员主体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他们一是身处高校,专业背景扎实;二是容易接受新事物且熟悉各种社交网络相关软件;三是时间和精力充沛,能够每天上网,及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保证了教学互动的质量;四是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密切,能够及时沟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在线导师满足了他们实用、即时的学习需求,并且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教师学习不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下,而非人为模拟的。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得到在线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在线导师的专业知识的完善性、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潜力的教学胜任力因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资源库 现今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资源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互功能,有着较大的用户参与度。比如用于共享文本资源的博客、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用于共享视频资源的土豆和优酷等。我们利用这些成熟的网站,首先建立分工明确的资源库,其次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再将这些能够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资源利用社交网络推送给教师,从而满足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而针对移动设备推送的资源部分,根据最小粒度原则,我们将文本篇幅、视频长短等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再进行推送。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资源繁多,造成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浪费和获取通道受阻。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完善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励志故事、教学技巧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外显潜力和高阶潜力。 (三)多功能聊天室 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15]。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与朋友、同事、父母间的聊天或者是讨论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普遍认为,有75%~80%的学习都是以这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16]。根据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对话学习理论[17][18],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分歧逐渐分享理解,并彼此改变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多功能聊天室的社交网络将各地不同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通过例如QQ群聊、微信通讯等即时社交软件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互动中,将自己的问题、想法告之别人,在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交流互动中,某些时候会发现其他教师的想法比自己原来想象的更好,能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功能聊天室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人际潜力。 (四)成果展示平台 学习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经验的分享获得。而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经验分享”。案例教学一般把自己过去成功或优秀的教学事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沉淀成经典案例,再通过成功展示平台让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研讨,通过这种方式内化案例情景,把其他教师带入案例情景中,通过其他教师的探索、研讨习得经验。通过建立成果展示平台这种方法:一是为教师提供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的地方,从而使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在成果展示平台中,加入奖评机制和激励措施,从而体现教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勇于分享。成果展示平台的作用就是使教师的内驱潜力方面的教学胜任力因子得到提升。 (五)定期评价 定期评价所评价的内容包括:在线导师制度、资源库(文本、图片、视频等)的建设和管理、多功能聊天室的聊天内容以及成果展示平台中教师的表现。在线导师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并定期组织在线导师开会,讨论通过社交网络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资源库中统计教师对推送的文本资源的阅读量、视频的观看次数及评论,在成果展示平台统计教师的留言、评论。根据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和绩效,会通过积分、信誉、等级等形式表现并记录在案,然后在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成果突出的教师列表,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他教师的活动记录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比较,从而产生动力。让教师之间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成绩,除了合作与竞争,同时,建立专门的情感激励员,通过情感交流激励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定期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质疑态度、创新性等,从而使教师的思维潜力得到提升。 (六)五大模块相互作用 资源库的存储、下载等功能,为在线导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传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分享提供平台。在线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及时解答问题抑或是传递最新教育信息,并承担相关教师培训任务。多功能聊天室承担了在线导师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多数的交流活动,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是整个模型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成果展示平台,一是可以为教师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二是能够为在线导师对教师的定期评价提供反馈资料。定期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能够让在线导师监控模型的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提升策略。 四、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优势 (一)充足的前提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军事、医疗、企业等领域一直都是新技术得以发展的温床和基地。在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也说明了新技术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专家学者们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增加是以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趋势已无法阻挡。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区的教师也多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这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变革,这也为我们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信息技术生态环境。 (二)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的调查,教师胜任力包含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作用”原理,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外显因子是内隐因子的外在表现,内隐因子是外显因子的抽象内化。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社交网络促进这两部分知识的提升?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两部分,即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体验活动,“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19]。教师在应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活动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属于外部体验活动。而通过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以及与同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活动,间接促进教师自身内隐知识的提升,这种从外部体验活动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迁移过程就是内部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事先存在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包括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20]。教师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做到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通过两种活动的不断转化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低廉的资金优势 在经济领域非常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投高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成本控制”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的“国培计划”,其覆盖面终究是有限的。而我们构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的目的也有提高成本效益的良好愿望。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一系列的“国培计划”以及类似于这种面对面培训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会跨越到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在不同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学习和得到支持,而不是离开课堂后就终止了。面对这个问题,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的社交网络时代,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持续学习,而且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知识,探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社交网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 五、结论 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将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将社会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将高校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师实践相结合。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成果展示平台和定期评价这五大模块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提升思考 教师是构成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越来越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的今天,教师效能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1]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觉知,以及对实现有效教学能力的客观表征。作为理论与实践界的“顽疾”,学业负担问题备受关注,但其解决历程可谓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存在着天然的“联姻”,是学生学业负担形成的重要外部场域。然而,学界以教学效能的视角来化解学业负担问题则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为背景,以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在性别、教龄、学历、任教阶段和区位等不同维度上的特点和差异,以了解新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减轻提供现实参依。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均衡性,避免方差变异,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按照7大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抽取8个省(自治区)、2个直辖市和1个计划单列市,包括辽宁、甘肃、河北、河南、广西、山东、云南、浙江、天津、重庆和深圳,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9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任教阶段、学历和区位等情况。其中男性教师762人,女性教师1618人;小学教师625人,初中教师889人,高中教师866人;0~5年教龄教师393人,6~10年教龄教师472人,11~15年教龄教师512人,16~20年教龄教师447人,21年以上教龄教师55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241人,本科学历教师189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48人;城市教师1241人,县城教师507人,农村教师632人。 (二)研究工具 从学生学业负担的形成机制看,学生的学习效能是其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影响因子,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为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能力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学业负担因子链上的重要外部场域,教师教学效能是影响学生学业负担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来源。鉴于此,以教学效能的逻辑理路探寻学习负担的解决之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属于自编问卷,包括二阶七维度。二阶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七维度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中的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和一般教学效能中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个人自我效能感涵盖了心理学意义上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个体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知,相信教育、教学和教师自我能力对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和学业成就发展的重要价值。它包含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期望。教学认知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教学情绪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对待教育教学行为的态度体验。教学期望是指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上,外化为对成效的追求,对教师素养的规定,也即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和个性化特征等外化形式可以推断或判断教学成效的程度。包含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教学业绩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科研成果的总和。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物化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所指称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为重要指标的教学人际环境以及以教师对学校认同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教师教学效能的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姻”,共同推进教师教学观念转换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在“减负”和“增效”过程中实现学业负担问题的优化解决。问卷涵盖32道选择题,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并期望通过整体以及各层面的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来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三)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分析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所谓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越高即表示该问卷的结果越可靠、稳定与一致。通过分析,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介于0.666~0.891之间。其中,教学认知为0.592,教学情绪为0.691,教学期望为0.829,教学能力为0.891,教学策略为0.834,教学业绩为0.666,教学环境为0.672,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检验通常以题目分布的合理性来判断,属于一种命题的逻辑分析。本问卷是在参考已有教学效能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特点以及遵循学业负担问题有效化解的逻辑起点编制而成。在初步拟定问卷之后邀请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家进行审查,同时发放200份问卷进行预测,根据相关专家们提出的修正意见以及问卷的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包含有32道题项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工具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特点和存在样态,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在0.442~0.616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说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679~0.947之间,达到了高度相关。这表明测量工具的七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表现 本研究从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等七个维度,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和不同区位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考察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水平和特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的平均值为3.95,接近于临界值4。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值分别为3.94、3.98、4.14、4.01、4.02、3.34和4.09。其中教学情绪和教学环境的平均值最高,而教学业绩和教学认知的平均值最低。从图1中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除教学业绩以外,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等六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在3.9以上,其中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14,而教学业绩的得分最低,为3.34。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表明,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期望的影响因素最大,而教学业绩影响因素最小。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教师所秉持的“分数至上”“成绩本位”“升学为要”等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尚未转变,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将多数甚至全部精力用于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终极价值追求,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造成中小学教师教学业绩的整体水平较低以及结构性偏失。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性别差异 为考量不同性别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七种教学效能指征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表2的数据表明,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四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女性教师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教师。从图2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20;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男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业绩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为3.31;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平均高于男性教师,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效能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学情绪、较高的教学期望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良好适应性造成的。首先,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呈现出“温婉、细致、朴素”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有益于情绪的合理管理与积极调控。另据调查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社会化历程中形成了更好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2]因此,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情绪水平。其次,大多数女性教师较男性教师更喜爱和认同教师职业,在教学过程中女性教师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产生较高的教学期望水平。再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较强依赖性,其在进入教育教学场域后,为提升教学有效性,会有意识地更新教育观念、专注教学准备、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并融入教育教学环境,因此女性教师在教学环境层面具有较高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任教阶段差异 不同任教阶段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任教阶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3)。表3的数据表明,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别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六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在教学业绩上有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 情绪、教学期望、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而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初中教师略高于高中教师。从图3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和层面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在各个维度和层面上,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此外,除了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略低于初中教师,在其他四个维度上均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可以从整体上来说,不同任教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大致为: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教学任务和独特的教学环境所决定。小学教师相较初中和高中教师,尚无过重的教学任务和明显的升学压力,这为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于高中教师,可能是由于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所致。初中学生处于情感、思维、智力等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于人格成长的“叛逆期”,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协助。 (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教龄差异 不同教龄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本研究分别调查了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1年以上五个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显示教龄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4)。表4的数据表明,不同教龄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和教学情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三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21年以上教龄>16~20年>11~15年>6~10年>0~5年,表明中小学教师教龄越长,教师教学效能越高。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由图4可知,21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能力和教学期望四个维度上均明显高于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的各个教龄阶段,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新进教师所特有的心理环境所决定的。刚从高校毕业的新进教师,对教师角色充满了期望和憧憬,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所理想的教师。因此,其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激情和期望,并主动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环境。此外,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教龄阶段的教师正处于职业上升期所决定的。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成就和建树,因此其会在做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育研究。 (五)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学历差异 为考察学历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5)。表5的数据表明,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期望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5可知,在各个维度上,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本科学历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因此,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越高。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和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可能是由不同学历阶段的教师所接受的知识、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导致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其学习生涯经历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理论创新思维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因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与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相比,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能够更快地理解、接受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模式,其教学效能呈现出更高水平。此外,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更为系统和完整,其在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层面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的教学效能较高。 (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区位差异 不同区位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效能上不尽相同,为考察区位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城市地区、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不同区位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6)。表6的数据表明,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认知维度上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教学业绩层面并无显著差异。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农村地区的教师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地区的教师。从图6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6可知,在各个维度上,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县城地区。城市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达程度远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速度,同时还影响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结构的变迁以及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3]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就为该地区教育领域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与保障。同时,较高的经济待遇也会吸引大批学历较高和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聚集在城市地区,在加剧了教师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性别、任教阶段和区位这三个维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师,高中教师在除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以外的其他各个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高于初中教师;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教师。第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学历差异,即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越高。第三,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即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也不断提升。基于此,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有效提升,进而助力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应构筑理念先行、动力跟进和环境支撑的三位一体策略体系。 (一)理念先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任教阶段差异,并且在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价值观念上秉持着异化的观点和理念。这一现状的改善,需要更新教师传统教育理念,确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所谓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所确立的对整个教师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较为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和觉悟的观念体系。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体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性、情感性、情境性与开放性、非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5]树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部分,坚决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那些已与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相去甚远的迂腐陈旧的思想,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引领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科学教学观念的形成,对于教师习得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具有重大助益,以此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业负担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奠定理念基础。 (二)动力跟进———深度优化重塑教学素养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秉持着不同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不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决定教学实效和效能的动力所在。因此,为实现教师发展阶段的相对均衡化,需要统整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中培训,以优化教师的基本素养结构,实现教学素养的深度优化。首先,完善教师的基础性素养。知识与文化的传递者是对教师形象的传统认知,而要改变教师这一保守形象,需要构建当代教师富有内在发展需求与创造活力的新形象,形成由价值—动力系统、文化素养系统和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教师基础性素养结构。[6]其次,实现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科知识的获得与教育知识的培养,使两种知识处于一种分离的平行状态。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需要实现两者分离基础上的融合,以实现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有效复合、内化和深化。教学效能是影响学业负担问题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围因素,而教学素养的不断优化与提升,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路径,其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提供了持久动力。 (三)环境支撑———共生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学历背景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位和学历差异。具体来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学历背景下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差异化的教学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技能,致使不同区位的教育资源结构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异。改善这一现状,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优化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组织支持、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信念、价值观的教师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交流等途径改善教学实践和提高自身素质而形成的组织。[7]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能够打破不同学校间的地域限制,增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有效交流,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汲取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进了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实施和教师资源与结构的均衡配置,从而将有效弥合不同教师群体和同一群体不同教师的教学效能差异,这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营建了现实环境。 作者:罗生全 孟宪云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教师运用博物馆资源下教学创新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对一般的社会而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就是研究、收藏、展示以及教育(汉宝德,2000)。研究与收藏,旨在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立学术的途径。展示与教育,则在提供全民的文化信息,增进个人的知识修养,也兼具休闲文化的功能。由此观之,博物馆本身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位在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即以“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为建馆目标。 本研究团队中的各个学校,皆位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简称科博馆)的附近。面对近在咫尺的知识宝库,原本应有密切的学习与运用。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为此,乃着手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 为了探讨教师们运用科博馆教育资源的现况及困扰,乃针对科博馆2公里以内的8所小学,设计所需要的问卷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距离5公里内4所小学的教师们,探讨运用科博馆资源偏低的原因,并设法找出改善的方法供相关单位参考,期能提升教师运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意愿,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2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所欲探讨的问题有三:(1)距科博馆较近的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访科博馆的次数是否较高?(2)对于科博馆的庞大教育资源而言,教师的认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3)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有何困扰的因素?为了进行问卷调查,选择科博馆附近的12所小学(表1)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A、B、C三组。距离在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可到的4所小学,标记为A1-A4。距离在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大于20分钟的4所小学,标记为B1-B4。距离在5公里以内、不宜以步行方式前往的4所小学,标记为C1-C4。 当执行本研究时,将会面临一些限制。首先,因碍于人力、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无法进行全面性的大规模调查。即便如此,所选择的12所小学,仍然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计性。其次,针对科博馆附近小学的教师们,运用自行编篡的《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自然科学博物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可以获得相关资料的数据,作为量化分析之用。从汇整的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小学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时的现况和困扰。然而,研究的结果较不容易延伸至其他属性的使用者。第三,虽然本研究的数据有限,但量化分析后的统计性结果,可作为日后进行大规模研究时的基本依据。 2文献回顾 2.1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 1986年,自然科学博物馆成立于台中市北区馆前路一号。建馆目标有二: (1)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的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 (2)收集有代表性之自然物标本及其相关资料(含人类学遗物),以供典藏及研究,并作为展示及教育之用。各项场馆设施迄今仍陆续完成、启用,全区面积近14万平方公尺,每年参观人次在300万人以上。 2.2科博馆的教育资源 从教育资源的面向来看,主要展示区分为六大区块。包括:太空剧场、科学中心、生命科学厅、地球环境厅、人类文化厅及植物园等。永久展示区,涵盖了天文、物理、地球科学、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及人类学等领域。另外,还有随时推陈出新的临时展演。科博馆将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各类主题结合在一起,透过科技整合,来展示或演示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博馆是科学传播中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实是科普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科博馆对于小学教学,有正面、直接的帮助。许宗仁在《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成就与态度影响之研究》(许宗仁,2003)中指出,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持正面肯定的态度。透过科博馆的学习,能够激起学习自然科学的动机。 2.3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情况 当运用科博馆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意愿及行动规划,不仅会影响科博馆的使用频率,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科博馆的彰显成效。教师若能善用科博馆所提供的各项资源,进行校外教学,当可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如此,不仅对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亦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习的成效(谢鸿儒,2000)。左曼熹(2003)的研究中提到,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只有教师,才能使博物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校中的教材做适当的联结与延伸。苏丽英(2008)的研究中也提到,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的决策权。陈慕迪(2002)的研究中指出,当教师想运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校外教学时,往往会受限于(1)教师本身对科博馆资源的认知程度,(2)学校行政的支援与配合,(3)科博馆辅助资源的配合。若这三项因素无法改善或配合,则将会大幅降低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教学的意愿。 3.研究方法 3.1研究架构 3.2研究对象 为了进行问卷调查施测,首先要决定出研究对象。兹以科博馆为中心,考虑路程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A组样本。其次,考虑路程1.2至2公里的范围、步行时间15-30分钟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B组样本。最后,考虑路程2至5公里范围内的市立小学,随机抽取4所小学,再抽样80位教师,作为C组样本。在此研究中,所有的路程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在google地图中,通常会有好几条建议的“规划路线”。兹选择其中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 3.3调查问卷 以“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科博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为蓝本,收集文献探讨,拟定研究架构,设计所需要的调查问卷。有关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要点,分别叙述如下。 (1)在教师背景的资料中,将包括性别、学历、职务、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或生活课程的经验、专业背景及任教年资等。 (2)在运用科博馆教学的资料中,将会涉及下面三项议题。 A.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其中包括: A1带学生去科博馆的前往动机 A2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喜好程度 A3学校与科博馆间的距离考量 A4学生前往科博馆的交通方式 B.教师对于科博馆资源的掌握,其中包括: B1教师对于科博馆的认知程度 B2对于科博馆教学的使用方式 B3教师期待科博馆的教学效果 C.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实际困难,其中包括: C1学校配合科博馆的行政支援 C2教师本身的科博馆教学经验 C3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场馆空间 4结果分析与讨论 2012年2月21日发放问卷,3月5日回收。实际的发放情形,如表2所示。问卷回收后,相关次数统计数据汇整后,分析内容如后: 4.1教师背景资料 教师背景资料,大致符合台中市现行教师结构状况。惟任教年资“五年以下”较少,系受少子化影响,近五年内新进教师较少之故,非取样偏差。 4.2教师使用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资源现况 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见表-3),A、B二组明显高于C组,显示距离较近,确实会增加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若以自订的“加权”方式计算,经常使用的人数乘以4,偶尔使用的人数乘以2.5,很少使用的人数乘以1,从未使用乘以0,加总后除以人数,可以发现A、B、C组的前往次数,每年为1.09次、0.99次与0.55次,但是每年平均一次的次数,仍属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使用0次”的教师有68人。前往动机为“依学校课程计划”的教师,使用次数大都有每年一次以上。显示将“前往科博馆进行教学活动”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有提高前往科博馆次数的作用。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动机:在可以复选的状况下,前三强选项分别为:“自己选择可以搭配学校课程的教学活动”(59%)为主,其次为“依学校课程计划”(42%)及“有难得一见的特展”(37%)。由上述所得的比例,可以印证文献回顾中苏丽英(2008)提到的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当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决策权。 (1)喜好程度:“喜欢”及“非常喜欢”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教师比例占全体调查样本的71%。 (2)前往方式:步行距离15分钟内的A组4校,对于往返交通方式,83%选择步行明显高于其他二组学校,显见地利之便。 (3)137名(67%)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 4.3科博馆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形 教师使用过哪些方式去运用科博馆的各项资源的前三名,依序为:利用预约系统,预约剧场教室教学活动或解说员导览130人(63%)、利用周三上午的免费时段103人(50%)、及鼓励学生办理“家庭卡”或“恐龙卡”,以便多次入馆78人(38%),第一项为免费教学设施,须“团进团出”。第三项为“付费办理、多次进出”,显示“使用费用”,影响非常大。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教学的比例高达94%,显见科博馆对于协助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地位。受访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各项设施了解及使用情形,使用情形最高的前三种,依序为:植物公园、太空剧场等节目、各项常设展览。最低的为:科学咨询、科博馆出版品及科学研习。在影响教师使用科博馆教学资源的困扰中,前五项依序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在此研究中,以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周遭五公里以内的12所学校为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探讨教师对于科博馆教育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频率、使用项目及使用后的效能进行调查。在各组样本中,所有路程的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选择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经数据分析后,可获致下列的结论。 (1)教师普遍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协助教师教学及辅助学生学习。 (2)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及前往的交通方式。 (3)将“科博馆教学”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可提高前往科博馆的次数。 (4)“使用费用”是决定使用科博馆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师具有学生团体前往参观博物馆的“决定权”与“消费决策权”。 (6)离科博馆较近的学校,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较多,但每年平均一次,仍偏低。 (7)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困扰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的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2改善与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乃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为了改善运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各项建议。 (1)交通改善:建议政府加强规划科博馆周边公共运输系统,增进交通运输能量及便利性,促进前往意愿。 (2)策略联盟:市政府教育局可常态性办理教师科普资源运用研习营,让教师了解、熟悉科博馆资源及运用方式。订定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奖励办法,提升使用资源的频率。科博馆可采行策略联盟,主动提供课程教学方案,协助学校融入课程计划,即可提高前往使用的次数。 (3)认养赞助:寻求企业,认养、赞助学生参观费用。遇到部分高价特展,主动协调厂商,办理反馈性的学生参观活动。教育主管单位应增列经费,补助师生运用科博馆资源。 (4)课程配合:将学校特色与科博馆资源结合,在课程计划中设计相关的课程单元,让使用科博馆资源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摒除教师消极的决定权,维护学生利用科博馆学习的权益。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要根据学员生理心理上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学习节奏的教学方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学员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促进学员的终身发展。 1、权威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较适合于专业理论、专题以及教学经验的系统介绍。“他们(教师)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邀请的专家学者可以给学员带来大量的热点与重点话题、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邀请的教师是教育理论的优秀践行者,给学员带来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讲座,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狠抓重点、猛攻难点、深析疑点、穷追热点、精缩要点。在课堂上增加专家学者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形成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师和学员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生成新的意义。专家教师们的热情讲解以及学员精力集中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现实具体的教学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学员、学习目的、任务的不同,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既要有优秀的教学实践,也要包括违背教育原理或心理学规律而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案例中蕴含着典型的师生行为以及情感态度,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教学事例、学员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员明了教学理论,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并从中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学会教学评价与反思,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选择案例,进行深度的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也可以设计综合案例,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多层面地解读、分析思考,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分享,使学员思维发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培训教师整体地感受教学理论,获得全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学员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问题式研讨 课堂上问题研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的意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的问题要精挑细选,具有启发性、创新性,要包含教学难点问题、教育热点话题等方面。这些与学员紧密相连的问题才会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位培训学员畅所欲言,有依据地发表自己关于该问题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凸现其主体地位。在同伴交往中相互启发,吸纳同伴值得学习借鉴的知识经验,共同提高。通过与教师、同伴关于问题的研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反思总结,把新知识融入到以往的知识体系之中,更新、补充、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员的反思总结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继续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综合地、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增加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曲洪娇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教师教学管理效率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常规可以说是对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这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等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常规管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行为的规范来说都是重要的保障,保障教学秩序稳定有序地展开、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等均离不开教学常规管理这一最基本的保证。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能够对具体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区的良好的效果。应当针对教学常规出台明确的量化要求与行为指标,加强制度完善,有效落实,规范化管理教学常规管理,保证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科学有序地展开教学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积极的条件。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学工作更加有秩序地展开。教师具体授课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展开,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导处的工作计划。具体涉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等;能构认真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教学进度的安排可以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章节等。 2.认真备课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上好课,备好课是基本前提。上课前,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针对备课要制定完善的教案。备课阶段需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应当紧贴课标要求,对教材熟练掌握;其次需要对授课的重难点做好把握,明确教学目标;第三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第四针对教学过程应当精心设计,针对每一节课都制定具体的教案。 3.把握好上课环节 对整个教学来说,上课是中心环节,一节课的时间是四十五分钟,对上课时间要对上课时间有效利用,提高上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作为教师在仪表、教风方面都必须保持端庄;其次教师必须对教案做到掌握,明确教学任务;第三、教学过程务必严谨,构建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构建积极的互动;第四,应当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培养与分层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第五,在课上能够对教材熟练驾驭,注意详略得当,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能够对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有效把握,对教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做好把握,并进行系统化总结归纳。第六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注意多样化,切实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杜绝单一呆板的说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应用多媒体、组织竞赛等方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把握好作业环节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作业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在作业布置方面需要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与每节课的任务要求,把握作业量应该适量,难易程度适度;同时需要把握时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做到全收全改;第三应当注意规范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应当多给学生作业正面评价;第四多进行面改,注重分析来自学生的反馈。 5.紧抓考试环节 对于教学效果检验,考试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在期中与期末以及每一单元都应该组织考试。在考试方面需要严密组织,严肃考纪;第二要依据计划按时组织考试,认真评阅试卷;认真分析开始试卷,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学生档案的进一步健全,能够对学生成绩有效跟踪。 6.结语 总之,教学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教师的教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提高重视吗,把握科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作者:高用勤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教师继续教学工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坚持灵活性和多种模式的培训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岗位提高,促进自主学习,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二、继续教育范围: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学习目标: 1、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在培训范围内,教师要按时完成培训学时,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选培校级骨干教师,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参加市、省骨干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3、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大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4、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5、建立一支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培训类别和任务: 1、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0——1年教龄的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熟悉班主任工作,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培训内容: 主要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担任学科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分析、教学基本功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内容。 4)培训要求: 所有新教师均需参加新教师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16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 新调入教师培训期为一年,期满经考核不合格者延长一年培训期。 2、教师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知识结构,胜任本职级及晋升高一职级业务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基本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以及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等,要突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培养教师使用新的课程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突出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培训要求: 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5年内累计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学校根据县教体局有关文件规定,每年将教师岗位培训情况进行记载 3、骨干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25名骨干教师,其中的部分教师将分别参加省、市级培训。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努力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全区乃至全省和全国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科研专题、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等。 4)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培训要求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从“模仿型”转向“创新型”;从“个案指导”转向“面上辐射”。要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阶段培养与长期跟踪相结合。 学校积极向市、省推荐优秀骨干教师人选,并保证骨干教师按时参加培训。 4、计算机全员培训 1)培训对象: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信息,了解教育教学和有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部分教师具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 培训内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简单教学软件技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等。 3)培训要求:学校先全部轮训,培训结束后,接受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核验收。 5、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1)培训对象:已取得国家规定学历的教师。 2)培训目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3)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教学计划》要求对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教 育。 4)培训要求:年,我校教师达到专科水平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提高学历培训必须将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助学自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课程班以及教育硕士的学习。 五、继续教育的方式 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开展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集中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的培训。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平均每年不少于48学时。本着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以集中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培训机构每年要组织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18学时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把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每年制定出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强化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校每年将校本培训方案上报区继续教育办公室,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继续教育的管理 学校切实搞好校本培训计划,发挥师资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校长要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使本校教师在本周期内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条件保障 1、依法治教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2、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学校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列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条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证书》是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凭证,是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使用与管理办法》,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实行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没有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学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能参加职称评聘,不能续聘教师职务。 4、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 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实验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县市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5、保证继续教育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学校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负担。 6、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开放高效的培训系统。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7、完善继续教育领导机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支部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总务主任为成员的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科室,办公室主任由教科室主任兼任。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小学教师高学历教学管理方法 一、学期注册: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履行报到、缴费、注册手续,远程教育学员第一学期入学时必须在三级(中央电大、省、市电大)网站上进行实名注册。因故不能如期履行者,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未经请假逾期二周不注册的学员,将不安排本学期结业考试。 二、考勤规定: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课程安排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不得无故请假,因故确需请假者需持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的证明方可请假。未经请假无故不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者,作旷课论处,每学期旷课超对面授时间50%,将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并通报全县。 三、自主学习: 电大远程教育实行“一网双学”的主导型教学模式。“一网双学”教学模式的涵义为:“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以网络教学系统为支撑(一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辅导教学相结合(双学),形成一种基于网络为基础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教学模式,以学员任职单位为基础建立自学小组,每个自学小组每学期开展自学活动不得少于4次,并做到有活动计划,有活动时间安排,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载。 四、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 在籍学生每门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学员每门课程必须上网学习4-6小时,完成4次形成性作业,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出勤率达到80%,形成性考核成绩方可及格。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 五、奖励和处分: 凡自觉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学习,成绩优良,给予表彰并向任职单位通报。 凡违学校纪律,经常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分并通报任职单位;因旷课太多,造成二分之一以上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县教育局将取消其学费补肋并通报全县。 六、毕业、结业: 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正式注册学籍的学员,其所修课程的学分8年内有效。其间每门课程均可办理结业证书。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困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已不再是物质基础而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集重要性与特殊性于一体。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作为学习者,其教学能力的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教师应敢于面对,积极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1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殊意义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学者们大致有教育过程观和心理过程观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主要是基于学习者视角下教学能力提升进行阐述,故对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不做详细解释。师资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必然离不开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成为制约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关注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1.2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地区教师事业发展的关键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在资源匮乏的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1.3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呈现为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3]教师由一名新手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 2“互联网+”: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技术与设备装备、内容与资源建设、大数据管理、综合评价改革、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4]近几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大数据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逐渐兴起,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抓住时代机遇,正真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整合。 2.1提供高效便捷的学习和信息平台“互联网+教育” 使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这也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观摩学习。慕课、微课盛行的今天,教师自身的学习再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进行观摩学习。二是MOOC平台开设了教师教育课程。民族地区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为自己充电,所以“互联网+”对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高效且便捷的平台。此外,互联网资源方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信息搜集,整合域外资源,弥补资源匮乏的劣势。 2.2提供客观全面的教学反馈,指导教师调整教学 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性评价,教师的教学亦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才有可能达到胜任教学乃至擅长教学的状态。“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也就是教学反馈。一是以人为镜: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网络公开课平台上的优秀课堂进行比较,通过仔细分析自己与优秀课堂教师的差距,进而逐步改善。二是以数据为镜:传统课堂的教学如何真正知晓的只有学生,但在互联网上不同,它是开放的,任何人在学习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评论群体具有多样性。教师如果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评论产生的数据,并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将很好地帮助其教学,及时发现并改进自己的问题。 2.3准确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大数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如公开课点击率以及学习者的评论就会发现哪些课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需求分析在高校课堂也是必须的。通过MOOC平台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和教学内容不失为做需求分析的一种便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学生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学生兴趣爱好。 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告诉我们提升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因历史原因、经济条件等相对较弱,其教师更应在这时代转型中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3.1改变职业态度,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言之教师劳动态度。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人将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地耕耘着,收获着,进步着。但也有不少人仅仅将它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培养自身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而并单单将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 3.2合理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如何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共享,打破了以往优质教育资源垄断的现状,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不仅可以观摩学习,还可以通过在线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互联网+”提供了外在的环境和机会,能否利用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传道受业解惑者”。 3.3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创新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教育的功能已由传承、教授转向满足学习者需要的服务。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自然而然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但在互联网思维下的现代教育已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调整好心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3.4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习民族政策和理论法规 团结和发展是民族高校永恒不变的任务,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对党的忠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外,还应掌握和了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法规,对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民族发展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民族学的基本文化素养是成为民族地区好教师的前提。民族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中不占优势,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经费投入逐年增多,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善,网络资源愈加丰富,此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物质条件的落后,而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理念,更新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王杰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系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方言区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分析 摘 要:方言区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其语言交流仍然以地方方言为主,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区使用普通话交流将是大势所趋。而培养普通话需要从启蒙教育开始,所以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当前方言区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作深入的了解,找出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普通话教学方面的不足,找出适合提高方言区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策略。从而提高方言区普通话交流水平。 关键词:方言区;小学教师;普通话 背景: 方言区概念界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国目前存在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其中方言区就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普通话发展背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中国官方用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一、当前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状况 方言区教师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普通话水平较为低下,然而在普通话的使用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从重视程度上看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薄弱,领导阶层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有些领导对推广普通话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率先发挥领导作用,加上方言区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狭隘的地方观念根深蒂固,校园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领导重视程度也不够,宣传也不到位,导致许多偏远山区的教师对普通话了解甚少,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薄弱,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 2.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很多学校领导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但很多教师仍然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比如淮北市三区一县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不但普通话水平低,甚至连最简单的汉字也不认识,就连基本的课文朗读也不会,更不用说语音表述了。”还有的教师在自身普通话改善的学习过程中忽略学习过程,注重测试结果。他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走走形式,只要交了测试费就一定可以达标。更有甚者认为普通话达不达标没有关系,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没有多大的影响。 (二)发展状况上看 教师普通话的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地域差异、年龄差异、学科差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普通话的水平。 1.地域差异 主要表现在城乡差异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普通话发展差异明显,城镇的教师普通话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在城镇的教师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师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而在乡村,教师用普通话教学达不到这个比例。 2.年龄差异 教师队伍各个年龄阶段存在,随着年龄递增,学习能力下降,普通话水平也随之下降。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要高于中老年教师。他们一般都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口语表达的基本功也很好。而中年以上教师,普通话水平就“千差万别”。有的会一点,有的甚至一点也不会,课上课下都是用方言交流,也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这也是当前方言区教师普通话的一大不好的状况。[4] 3.学科差异 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文科教师普通话基础比理科类教师基础要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扎实,语感更强。这就需要引起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视,缩小学科差距。 二、方言区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 本研究主要以桂柳话方言区,澳门地区,重庆方言区的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为例。 (一)桂柳话方言区小学普通话教学体会 笔者谈到在广西北部、西北部,人们的语言主要是以桂柳话为主。所接触到的小学,除了会讲壮话与别扭的桂柳话以外,其他的语言都不会说,比如,他们常把“方法”说成是“荒华”,把“老师”说成是“老私”,把“公鸡”说成是“空鸡”等等。当学校推广普通话时,新入学的学生根本不屑一顾,而且还在学习普通话中经常闹出笑话。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语音差异大,词汇、语法也有明显不同。结合多年的小学教育经验,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从学生语言获得、加工产生的全过程加以干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率。 (二)澳门地区普通话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澳门回归十几年,其语言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澳门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普通话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在师资、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语言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这种情况相对于澳门特区的语言政策是滞后的。此外,澳门政府当局正积极推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使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成为了其中必须和必要的一环。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在普通话课程改革上应采取的措施,即尽快为普通话课程作出课程定位、修改现行的澳门普通话教学大纲、逐步引导学校采用合适的教材、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普通话课程的经费投入、加强普通话教学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重庆方言区普通话课的朗读教学 笔者提出方言区普通话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纠正带有方言特点的语音语调,提高普通话水平,检验的方式是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在笔者看来,朗读环节之所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朗读是普通话日常运用的三大基本形式之一;二是朗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从以声韵调为核心内容的单字单词的发音向说话能力转换的成败。因此成为从学到用的中转站,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能达到的等级。由于普通话与方言母语的差距较大,人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接触到标准的朗读,只能通过两种特殊方式去模拟和学习普通话的朗读,一种是中小学课堂的课文朗读,另一种是以电视等公共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朗读比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朗诵比赛。 三、提高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普通话地位日益剧增,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普及普通话,但很多地区的教师仍旧用方言教学,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因此本研究主要提出一些适合教师普通话水平发展的策略。 (一)克服普通话发音障碍 1.增强语音规范意识,了解普通话系统中的声母韵母区别。 2.加强语流音变训练,发好每一个音的声韵调,不等于就能说好普通话,还要努力培养好语感。 3.走出朗读的误区,吐字清、口形活、读的流利、准确,防止漏读、跳读、添读等现象。 (二)改善学习普通话的方式 1.应该普遍提高教师对普通话培训的重视程度,可以适当将普通话作为一门考试课程,一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掌握每个教师教学常用语的发音错误,提高普通话培训的针对性。 3.拓展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式,运用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普通话联系。 总之,方言区普通话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提高整体水平。所以,只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才能对小学生普通话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方言区普通话交流的整体水平。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教学反思 【摘 要】教W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重要抓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重教学反思,学会并坚持在教学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教学行为;学习行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可是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笔者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停留在完成任务的水平上,没有充分利用教学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反思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学会反思、活用反思,在不断地积累和改进中获得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意识弱化 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当作任务,甚至认为它只是教学设计中必备的一个环节。因此,尽管节节课在反思、年年在反思,但基本原地踏步,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2. 教学反思缺乏持续性 教学反思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教师持续投入精力。即使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有明显的成效。再加上一线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任务,很少有人持续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许多探究型的教学反思点也就不了了之。笔者在查看教师备课本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很认真地做教学反思,但是仅限于某次课堂教学,是零散的,甚至对教学同一方面的反思在同一本备课本中反复出现,自然就感受不到教学反思的价值。 3. 教学反思缺乏交流探讨的氛围 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关起门来反思。不交流,不辩论,就没有借鉴,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最终也没有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分学科进行,校际之间交流很少,导致教学反思缺乏碰撞与突破口。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 教师既要反思“教学失败之处”,也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对教学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方面,而对很多堪称经典的教学亮点却搁置一边,较少提及。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没有从教学反思中获得更多教学自信和教学快乐,反而会因为陷入对教学问题的困惑中出现迷茫。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都应该及时记录,并进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习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对师生产生的共鸣点、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及时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获得教学自信和感受更多的职业价值。同时,教师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失误甚至是败笔进行剖析,以吸取教训,不断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上实现新突破。 2. 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机智、教学对话等进行回顾与进一步思考。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反思。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精彩的、异常的、活跃的)。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会不断地制造意外:独特的见解、深度的思考、另类的角度等,这都会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问题无论处理得怎么样,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一旦教师积累了、思考了、探究了,对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还要注重课后积极与学生交流、对话,它会像镜子一样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课堂教学实际,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也会在换位思考中找到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教学突破口。 3. 教师既要在课后反思,也要在课前反思 现实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其实课前反思同样重要。 课后反思的是“生成”。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后对这些节外生枝、锦上添花的教学捕捉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爆发,是必须珍惜的教学资源。 课前反思的是“预设”。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前,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情感变化,对早已经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进行再思考,就可以给课堂融入更多的时代信息,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和实效性。 三、重塑教学反思理念,在坚持教学反思中获得专业发展 1. 转变观念,把教学反思当作一种教学习惯,主动去思考和研究 唯有坚持才是硬道理,教师要主动完成教学反思。习惯一旦形成,教学反思就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要留心,每个教师都会发现和找到值得研究探索的教学反思点。 2. 深度思考,学会在反思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教学反思不单单是课后记一记、想一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注重积累。不仅仅是一节课、一个问题的反思,更是对若干次教学反思的集合和挖掘,教师会在对比和反复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教师也可以拟定主题,有意识地去搜集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在教学反思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3. 勤于动手,在整理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智慧火花,很多时候由于大脑遗忘规律,会导致思考停留在原地,甚至会因为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搁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将点滴教学智慧记在本子上积累下来,即使搁置一段时间,在需要时自然会有整体的把握和思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教学观点。只有坚持写出来,才会在积累中实现专业的升华。 4. 加强交流,注重实践,在碰撞中实现自我发展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换个角度可以使视野更宽阔,更有利于教学的进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在与专家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探讨,汲取他们的教学智慧,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查阅书籍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 摘 要: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受教师和外部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加强教师培训,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以及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的策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反思;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旨在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因素 1.小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高的教师比理论素养匮乏的教师更容易看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技能进行反思改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人格素养。本文所说的人格素养是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对于教学的热爱。 2.小学教师教龄。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随着教师的年龄变化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发生变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相对于初任教师来说,更了解学生及教学内容,可以很快学会教学反思的技能。 3.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和校领导的关系。学校的校领导品质及用人标准、教育理念都会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看法及积极性。如果校领导是公正严明、以身作则的表率,就会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反之,校领导有偏执性格,打压教师的教育教学想法与行动,助长不正之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教师和同事间的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进行交流的前提。如果同事之间存在隔阂,就会对教师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也会出现大量问题。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相当融洽的氛围中一起进步、共同学习,即教学相长。学生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提出一些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值得思考的反馈信息。反之,僵硬的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学反思也无半点好处。 4.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追求和态度。一个没有追求的教师,是不会有心思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对理想教学的追求应是教学反思动力来源的一个方面;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倾向积极的教师更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心理倾向消极的教师不愿甚至厌恶进行教学反思。 (二)外部学校因素 1.学校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甚至可以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反之,则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 2.学校的组织环境。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如果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就会反思怎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怎样对教学活动改进能够提高升学率。如果学校的价值取向并不重视成绩,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更加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对教师的压力小,教师的教学反思就会更自如,情感态度上也更愿意去反思,制度环境若是给予教师很大压力,就不利于教学反思的有效进行。 3.学校给予教师的时间资源。 反思的时间充裕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入,反之,教学任务及其他教育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教师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进行反思,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 (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 反思目的存在偏颇首先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存在偏颇,这种偏颇主要是受学校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及其对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的。 (二)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 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小学教师掌握的教学反思技能比较少,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取反思的信息提高反思能力。小学教师中还存在着不知道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反思、运用何种方法指导实践的问题。 (三)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个人对教学的反思,反思方式单一。在学校中,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造成一些教师不愿与同事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为教学反思方法之中强有力途径的“集体备课反思法”的力度。 (四)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 目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频次是不够的,现在学校虽在各种程度上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是能够落到实处、能够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人很少。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组织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则,导致学校只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对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同时,一些很少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教师每天的工作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不够。 (二)教师认识不足 很多小学教师没有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他们没有反思意识,将教学反思当作教学活动额外的负担,自然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反思活动。 (三)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 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使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些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导致教师间缺乏沟通交流。无论是孤立的教学,还是孤立的教学反思,均会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关注点单一、形式固定、反思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四)缺少反思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同时,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工作量大。学校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活动,同时,学生的功课也不能落下。”很多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或是担任管理职务的教师的时间很少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反思。 四、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应该从重视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向是为了缓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并不是说不看成绩,而是将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考查方面。学校的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教学反思更加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为教师作讲座,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辅导,并且可以利用在职培训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在教师培训中,应组织教师有系统地学习反思理论,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学习与教学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理论,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训。”教师的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相对合理化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自主反思。对教龄短的初任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的培训,并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对教龄长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辅以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其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三)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 学校的领导可以从学校的制度上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创建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的氛围。可以组织一些集体培训活动和实践拓展训练,通过教师间的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增进教师对彼此的了解。同时,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使大家公平竞争。还可以设置集体成就的奖励制度,这样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团结,从而为教师间教学反思的交流奠定基础。 (四)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 “学校应该把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计划,从而在时间、内容上给予保证。”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小学教师疏于教学总结的原因分析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摘 要: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经常写作教学论文,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不过,当前,多数教师平时疏于教学总结,甚至对其存在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如下:(1)工作忙、压力大;(2)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3)学校教研整体氛围不活;(4)个人惰性;(5)社会行政事务的干扰。 关键词:教师;教学教研;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一、教学工作忙、压力大 1.教师紧缺,任课负担重,工作量大 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新进教师少、小班额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现象突出,因此,一线教师的任课负担重,工作量普遍偏大。 2.教学要求高,“三考”压力大 狠抓教学质量是各个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考评学校的直接指标。学校绩效的直接体现就是“三考”。初中需要中考出成绩,高中不仅需要高考出成绩,学考也是一个主要指标。无疑,学校“三考”成绩的好坏,就成了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因而,学校考评各年级教师,“三考”的成绩就成了主要的考评依据,故一线教师压力很大。 3.各类教学活动层出不穷,疲于应付 学校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丰富学校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故几乎所有学科教师必须承担这项任务。除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学科教师比武活动、继续教育活动和学生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比如奥赛、作文大赛)层出不穷,教师疲于应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1.校本教研要求不能落实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必要措施,“八个一”(每位教师一学年内必须有1篇论文,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看1本教育专著,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有1万字以上的教学业务笔记等)应运而生,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可积24分教研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实际很难做到。大部分教师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让大家有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在每学年的年终考评中,其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以致恶性循环。 2.“评优”“评先”中教师论文的作用价值体现不够,影响积 极性 年终考评是对教师年度工作的最终评价。影响年终考评的因素方方面面,教师教学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整体而言,所占比值有限,以致教师在取舍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因素。 3.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还有不足 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是一种奖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教师晋升制度还是靠资历,教龄长往往有利,尤其年轻教师,很难脱颖而出。 三、学校整体教研氛围 1.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化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师听课、教学督导活动、学科教学比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搞好常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多数学校的现状是教研活动普遍流于形式,不仅有教学管理的因素,也有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以致集体备课往往是教师在一起聊聊天敷衍了事,听课则是学校检查人员一走大家就作鸟兽散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作风,致使积重难返。 2.教研组内部文化建设 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缺乏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很难将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糅合成一个整体,内部教研文化建设乏力,散沙一团,往往各自为战,甚至相互防备,这无助于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哪怕有自觉的教师进行教学自我总结,也进步有限。更有甚者,在这样整体懒散的氛围中,自觉的教师往往被视作怪物,被大家排挤。这些因素肯定会影响教研的积极性。 四、个人惰性影响 教师虽然接受过相当的学历教育,知识层次、个人素养相对一般人稍高,有一定上进的自觉性,但何尝不需要一定制度、措施的约束和督促。当缺乏有力的约束时,与一般人也就差不多了,尤其那些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教师,课余沉迷于麻将、字牌、KTV娱乐等,很难将心思、精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更遑论教研了。 五、社会行政事务对教学的干扰严重 学校承担社会责任过多,各类行政单位对正常教学干扰严 重,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比如城市的各类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等)、消防部门的消防演练活动、治安部门的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活动、党建部门的党员作风建设等一些与学校或有关或o关的活动,或者教师要进行组织学习,背诵相关文件知识,或者学生被要求进行大扫除,抽背相关知识等,活动多了,师生均有不堪应付之感,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节奏。 影响教师教研工作积极性或许还有更多因素,但如能在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等方面多加探索,让教师在教学中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就能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爱教、乐教,使其或许能解开这一死结。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和策略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摘 要:聚焦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与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说明了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然后总结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包括观摩其他教师授课、写反思日记、与同事交流、与学生沟通。最后提出了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主要有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日记、加强小学教师的合作反思与交流、借助现代网络设备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途径;策略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基础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教师,其使命是重大而又光荣的。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需要小学教师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发现规律并总结经验。所谓教学反思即教师主动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时时监控。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主动并且发自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乐于反思,并时时监控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 教学反思活动会因人而异,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储备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学反思。本文将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分为如下三种: (一)专家型教学反思 一些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不仅会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还会反思自己究竟有没有遵循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政策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的教学反思层次很高,可谓是一种专家型的教学反思。 (二)技术型教学反思 一些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很高,并且非常认真地在每节课后都对课堂教W进行反思,但是他们的教学反思多数是在对自己的教学技巧进行反思,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听课状态及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可能是由于这类教师刚刚入职不久,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充足的精力去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这种教学反思的层次并不高,却也有利于改进教学,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技术型的教学反思。 (三)全人成长型教学反思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会考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然后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整堂课学生的收获,是站在了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反思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及环境与气氛等各种因素,并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反思,层次亦高,应该归为全人成长型的教学反思。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在小学进行将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途径主要是听其他教师讲课与自己作对比、写教学反思日记、询问学生的听课情况、教师之间互相讨论等。 (一)观摩其他教师授课 观察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以及教学活动的进展,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非常有价值。在观察过程中,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深入反思,并将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比较,找出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 (二)写反思日记 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有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种习惯不管是出于学校领导的硬性要求还是出于教师自身的爱好,都是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将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新鲜事、一天中的教学经历、与学生的交流等内容记录到自己的反思本中,并以日记的形式每天记录,隔一段时间再去翻看日记,会有不同于当时的感悟,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教育规律。 (三)与同事交流 现在我们提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通常在教师团体中,一个教师的智慧是有限的,当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困惑时,自己一个人的反思效果通常不会很大,若得到其他教师的指点,可能会顺利解决问题。这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交流以及教师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提点是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关键途径。 (四)与学生沟通 目前我们的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考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要想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反思的基点。有效的教学反思需要我们时刻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并真诚地与学生沟通。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都说实践出真知,但是没有强大理论指导的实践,通常是比较盲目的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来支撑自身的教学实践。面对教学困境时,有深厚知识底蕴的教师更容易突破困境,在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有更多收获。因此,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参加培训等方式来汲取理论知识的养分并将理论知识与自身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优缺点以及课堂教学实况等记录在日记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反思个人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对不同方面的记录、分析、再记录、再分析,教师能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每次翻看日记时,都将有很多收获。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做,但需要教师能够坚持并养成习惯。 (三)加强小学教师的合作反思与交流 常言道“一个和尚没水喝”,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对于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来说同样起着借鉴作用。当前教育提倡教师之间合作,全面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当然,这更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品质。因合作而形成的教学反思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巧的完善与提升。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集体备课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其他教师一道共同进步。 (四)借助现代网络设备进行教学反思 “微课”是伴随网络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形式新颖。通常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自己上课时的状态及教学过程的,通过录制“微课”教师便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情况,这样就很容易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及时改正。这种策略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网络不仅带给人们生活极大方便,同时也使学习更加便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有效反思。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微课”进行教学反思,还可以利用“微信”中各种公众号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21世纪正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一定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借助现代网络设备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教师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对教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课堂活动可以正常进行的保障。小学美术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能与基本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对艺术进行阐述,让学生可以理解美、欣赏美,继而去创造美,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如何用美的语言来将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美术课不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放松身心,所以这样的课程并不需要非常严肃的进行,相反,它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小学美术课程包括很多内容,绘画、剪纸、作品欣赏都是其中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来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但是一切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拥有的,同时应该注意语言修养,用生动优美且精炼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 语言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在美术课堂上,面对一幅名画,可能学生看不懂这幅画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对这幅画进行讲解,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艺术了,如果教师的能力优秀,那么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这幅画的意境,课程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如果教师能力普通,那么学生到时也会是一头雾水,并不了解那些名作的意义,教师为此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二、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的要求 1.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艺术进行阐述 教育无法离开艺术、无法离开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性质和价值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都有着明晰的规定,其中包括“强调愉悦性”、“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抒发情感,表达艺术与创意”、“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认知美术”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必须因场景的不同展开灵活的教学方法,语言的组织应当做到有序、生动、形象,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语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形成动听的语境与优美的节奏。如果美术教师可以这样对课程进行讲解,那么课堂就会变化为艺术殿堂,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不知不觉便会融入到课堂之中,比如对作品进行赏析是,配合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用适合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营造文化氛围与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使用风趣、易懂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他们的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除了采取特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无论教学环节再丰富还是教学方式再巧妙,最终都学要靠教学语言来进行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与课程中的教学形象、知识以及教师对课程的间接巧妙结合起来,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形象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剪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剪纸的纪录片,在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是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到快乐。 3.使用规范、精炼的语言传授课程 有关教育思想的体现有很多种,教学语言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为它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对课本一味的重停也不是脱离课本、无边无际的闲谈,而是应该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要合乎逻辑,又要精炼准确,只有这样对美术知识的传授才能实现,学生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4.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不能打击孩子的信心 教师在美术课上,既要注意对美术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看高或看轻某位学生,评价学生时语言也要注意,对学生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能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三、美术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1.加强自身的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 学习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提高个人能力与修养境界的必备能力,教师决定着中国新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多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名家名作、名言警句,还是与教育有关的著作,甚至是报刊杂志,都应该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做到以书为友,书中总会有你想要的东西和你不知道的东西。 2.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自己所说的每句话都可以发挥出作用,教师应该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进行之前都应该写教案,在研究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想课程的内容与进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课程结束后需要认真进行总结,想想有哪些想要的没有讲出来?哪些语言表达的不生动、不具体?哪些环节的语言设计的比较好?善于反思,下次才可以做的更好。 再次,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讲座、课程、甚至是电视、广播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资源,从别人的话语中吸取经验,把他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乐于同他人进行交流,所谓“三人同行有我师”,别人的经验可能正是你说欠缺的,应该虚心求教,把自己的课程教到最好。 结语 教师的劳动方式很特殊,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工作,进行表达与交流。幽默、生动的语言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富有想象力,还是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它对于语言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学科,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艺术,在对学生的授课中引领学生的发展。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摘 要:我国自1982年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曾一度达到88.8%,但在1999年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随后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状况,我国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充分。本文从介绍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1]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占比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业务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个人寿险相比,团体保险业务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曾在保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团险渐渐“失宠”。 二、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方国家,团体保险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性福利计划。由于团体保险根源于员工福利,并且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员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业支出总额的39.2%,在总的员工福利支出中,具体项目的支出如下: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占15.3%;一般寿险占1.3%。显然,保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绝大部分份额。那么我国能否也能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取得团体保险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一)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保险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2005年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保险福利体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在已投保团险的企业为员工所购买的保障产品中有89%为意外伤害险、意外住院占61%、重大疾病占56%,多数企业为员工只投保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67%的企业人均年保费低于1000元。调查还显示,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2]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员工福利计划还没有形成,这将为基于雇员福利计划的团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潜在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员工福利计划尚不普及,也不规范,但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具有员工福利计划的理念,并重视为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结构的转换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员工福利计划将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介入和团体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首先,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雇员福利需求。以前,国家员工的一切福利,都由国家“统筹包办”,各企业员工福利基本上都相同,企业没有自主权去设计其自身的员工福利计划。但是国企改革,使得企业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这样企业就不能再背负沉重的福利开支,迫使其将员工福利转嫁给第三方。由企业转嫁来的除基本的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因。 其次,外资企业的员工福利思想的传递带动员工福利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员工都有着良好的员工福利套餐,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对员工福利计划自然也就有了习惯性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成立,并且外资企业员工福利思想将传递到国内其他企业,员工福利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最后,其他企业组织,例如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雇员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人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上升,这部分庞大的雇员队伍将不断地拓展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此外,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也将向市场转嫁其员工的福利保障。 从归属形式上说,员工福利计划属于团体保险的范畴,是团体保险的一种演进形式。我国的团体保险是将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散式销售,而员工福利计划则力图从整体福利的角度为员工提供一揽子保险。它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其职工建立起与企业效益、业绩相关的保险费和保险待遇机制,对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员工福利将不会停留在发放奖金等短期效应上,对疾病、工伤、养老等保障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一个整体的员工福利计划将更具有吸引力。[3]保险公司应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有必要转变团体保险发展思路,走基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这样可以达到员工、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多方受益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团体保险介入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政策建议 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成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中间业务”,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4]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大力发展团体保险,为团体保险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团体保险的潜在需求得以充分的释放。以下是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团体保险的认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内在的人才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召开由企业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产品报告会(说明会)、印刷宣传资料、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渠道,提高企业对团体人身保险作用的认识。使企业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员工利益、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定位 保险公司应当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展将会带来团体人身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前零散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思路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员工福利团险保障计划的设计上来。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界定――管理员工福利,现代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根据企业保险保障的具体需求,为其员工量身设计综合的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同时满足寿险、养老和健康以及失业保障的需要,使团体保险成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将管理员工福利作为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开展其他的一些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作为DB计划(Defined Benefie,确定受益型计划)(注:DB计划是事先确定职工退休后可享受的退休金,再根据基金的运营状况、职工年龄、服务年限等因素,逐年计算雇主的缴费额。)的唯一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精算能力,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应发挥其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出保险建议,为企业提供保险计划组合,包括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精算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的金融顾问。 (三)给予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影响最为明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团体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团体寿险发展繁荣与否的“推动器”。我国对某些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产品、年金保险产品规定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规定。[5]因此,我国在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上还需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对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团险产品分别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分阶段逐渐的给予不同税收优惠。逐渐放开,最终达到:团体寿险方面,雇员可以不必为雇主所交付的保费缴纳所得税;团体年金方面,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行EET税制 ;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方面,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雇主为雇员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其应纳税收入,当雇员收到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保险金额不作为其应税收入。 (四)保险公司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与保险公司团体险的经营管理理念、信息技术水平、业务管理水平、产品体系和销售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6]保险公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首先,由于综合福利保障计划是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而量身订制的、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产品的保障计划,而且企业往往需要对不同层级的雇员提供不同内容和不同档次的保障。团体人身险经营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主动的去分析企业的需要,为其设计具体的保障计划。其次,员工福利计划给予企业的是全方位的保障,那么团险销售应当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其独特的知识技能,他们在相互协调下顺利开展业务。因此,在团险销售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建设和维护一支技能高、服务意识强的销售和服务专业团队。[7]再次,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的设计和运作是技术性非常高的工作,需要以充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严密的精算测算,分析客户福利状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使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有效持续的发展,团险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非常重要。最后,保险公司应从系统设计、单证流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团险不规范行为。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从中石油“购房门”看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 【摘要】 将对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泛滥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关对策作初步探讨。在认清国有垄断企业高福利的危害后,建议有选择性的开放市场,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加强外部财务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 【关键词】 国有垄断企业;垄断利润;员工福利 2009年8月26日,一位购房者向央视反映,中石油花20.6亿元购买了北京四元桥内太阳城星城的八栋住宅楼和二栋商用楼,外加两个地下停车场,销售单价为9476元,远低于该楼盘目前的预计均价23000元。此事一经媒体曝光,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垄断企业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收入以及员工福利远远高于国内一般工资福利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国有垄断企业员工高福利的原因 (一)行政垄断导致的超额垄断利润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不论其规模大还是小,都是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某些国有垄断大型企业大肆派送员工福利,首先便是来源于其超常的盈利水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的买方市场己经形成,一个行业除非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否则就无法获得超额利润。我国这些国有垄断性行业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它们构筑起了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获得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的优势,甚至还有些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擅自抬高产品价格、向社会转嫁成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去年取代中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中国移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8月20日,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上半年营业额达2129.13亿元,净利润为553.29亿元,平均每天的利润达到了惊人的3亿元。 (二)所有者缺失诱发的福利派发冲动 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并不一定就会导致企业员工高福利,企业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市场个体,其利润是由它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的,福利属于企业的成本支出,如果在企业总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其他支出不变,高福利意味着盈利的减少。一个处于竞争状态下的理性企业是不会任意提高职工福利。原因是:垄断企业在获得某些产品和服务的卖方垄断地位的同时,往往意味着也能获得了某些相关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买方垄断地位,它可以凭借这种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垄断企业也不存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动机。在我国,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无论效益好坏,甚至一些长期亏损的国有垄断企业的职工都能获得高福利。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是导致这一怪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有。 国有垄断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为全民所有制,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存在。在国家所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公民名义上是全民财产的所有者,每一个公民都不可能直接成为所有者主体。在这种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最终的人企业经营者是没有委托人。所有者缺位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转移成本,派发福利的制度缝隙。事实上,代表全民行使权利的企业经营者也有足够的福利派发冲动。在国有垄断企业的经营者没有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也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大肆派发工资福利成为一种重要的利益输送形式。 (三)政府监管不力提供的外部空间 垄断行业是政府监管的对象,如果政府能够监管得力,类似于“所有者缺位”问题、转移福利成本问题,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事实上,我国政府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行为存在着监管不力的嫌疑。政府监管不力首先体现在相关制度不健全。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水平主要依靠资源垄断、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以及擅自抬高价格、向社会转嫁成本,损害和侵占社会公共利益的途径来实现。政府本应监管,但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权力设租等目的,对垄断行业非但缺乏监管,有时反而呵护有加。 另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方案、收入总量、工资以及福利标准等本应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范围的措施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诸如“垄断腐败”等违反国家政策的分配问题上,也未严肃追究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未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国有资产的全程监管和对垄断行业的高额利润的收缴和平衡均未到位;对垄断企业员工收入的税收征管和调节缺乏力度等。这一切都是政府监管行为不得力的表现之所在,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最终使得垄断性国有企业可以无所顾忌地任意发钱发物,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福利泛滥的危害 (一)加剧本已严重的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平均工资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数据已增至4.88倍,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经接近10倍。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加以控制。显然,这些高工资的行业绝大部分处于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之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垄断企业以国家特殊政策和行政权力为依托,凭借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并在此基础上让职工享受高工资已经在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和一般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了一条很深的鸿沟。再加上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大型垄断企业实施像“购房门”这般离谱的福利政策,实际的收入鸿沟远远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资差距。这些年来,公众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国有垄断企业却一直岿然不动。就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愈九成的民众对中石油的购房行动表示不满,这无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福利分配不合理极端不满的直接体现。 (二)滋生福利腐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有学者认为,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另一种腐败,没有一个明白账,工资和一般性津贴只是显性的分配方式,其他的如住房福利,每人超规格的大房子,在今天就是一笔巨大的私有财产。存在着普遍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以及各种名目繁多但毫无规范言之言的现金或者实物补贴,如住房公积金补助,各种消费券等。有腐败之实,却没有腐败之名的事情总是时不时地暴露出来,中石油的“购房门”只是冰山之一角。这种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提供给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已经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了腐败。很多垄断企业千方百计地将所谓的福利计入运营成本或以实物形式分配,国有资产和国有部门的正常收入便进入其员工的腰包,实际上是变相的掠夺消费者、纳税人的财产,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侵吞。从产权关系上说,国有企业为全民所有制,拿全体国民的财富饱少数人之私囊,从根本上讲,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有选择性的开放垄断市场 国有垄断企业经营范围很广,形成了诸多的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其中有些已经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不相适应。应当放宽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参与竞争。国有垄断企业的资本,应当向社会开放:一是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二是上市,募集社会资本。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产业的资本来源,还可以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和公众监督的公司。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在一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企业自身股东结构,不但能够减少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能够抑制其福利派发冲动,一举二得。同时也要尊重国情,要区分自然垄断部门的垄断环节与潜在竞争环节,在潜在竞争环节引入竞争,而非盲目搞民营化,竞争化。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 2009年8月30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反垄断法,并定于明年8月1号起实施。《反垄断法》素有“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和“经济宪法”之称,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反垄断法》规定了垄断行业的三种垄断行为:第一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第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实际上,这三种垄断行为在国有垄断企业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手机漫游费”的价格默契,公共产品逢“听证会”必涨价的怪现象,有油不卖的囤积行为等,都是我国国有垄断企业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真实写照。 《反垄断法》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障保护个人创业的自由,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超额垄断利润必将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超额垄断利润是高福利的源泉。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反垄断法》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来“量身订造”。可以说目前在中国的反垄断,主要是反对行政垄断。在我国目前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如果单单反对企业的垄断行为,不反对政府的行政垄断行为,这个反垄断法实际上是没多大效果。 (三)强化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财务监督 由于监管机制的缺陷,我国目前对垄断行业的财务监管并不不十分有效。今后,对垄断性行业的财务监管应当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应表现在两方面:(1)监管机构应独立于被监管的企业,以保证它在被监管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与消费者的争议中处于中立地位,即不至于偏袒被监管者,成为它们的俘虏。(2)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即它们在案件审理和裁决时不受制于其他政府机构。考虑到我国垄断行业的企业一般隶属于国资委,为保证行业监管的公平和公正,这些监管机构也应当独立于国资委。通过对企业帐目的定期核查,杜绝企业帐外帐及以不入帐的形式逃避税收与利润上缴的行为。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 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一个畸形的员工激励制度,不仅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公平,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应该看到,相当一部分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是针对一小部分管理者的,即部分人福利过剩,部分人福利不足,大部分人根本无福利可享的不均衡状态,也有一部分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则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思想,干好干坏都能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应立足于改善企业内部的不公平,促进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提升,使员工福利的边际效用最大化,避免高福利,低效用的尴尬。首先,设计福利制度时候不能过分向职务倾斜,在强化基本福利普惠性的基础上,加大岗位,考勤和业绩在福利分配中的比重。其次,应建立有弹性、可选择性的福利制度,针对每个人的福利偏好,提供不同的福利组合,既能减轻企业的福利支出,也提高了员工的满足程度。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论我国企业的员工福利 [摘要]随着人力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企业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福利,从过去“大锅饭”式的福利形式发展到现在相对完善的各种福利计划。本文对员工福利的含义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关键词]员工福利 自助式福利 我国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福利系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今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资金、还是管理上,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对企业激励员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员工福利的定义 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强制法令或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员工福利广义的内容是指,由用人单位(雇主)举办的,所属员工(雇员)及其家属按一定的条件享有薪资以外的任何财务给付、实物或劳务;狭义内容涉及用人单位(雇主)对所属员工发生退休、离职、病休、病假、身故、工伤、失业等收入中断期间的收入补偿,或者医疗、康复费用的补偿等。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福利是员工薪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退休福利、健康福利、带薪体假、实物发放、员工服务等,它有别于根据员工的工作时间计算的薪酬形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福利通常采取延期支付或实物支付的形式;二是福利具有类似固定成本的特点,因为福利与员工的工作时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历史 就我国而言,企业福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低工资,高福利”的特点。从历史上来看,建国以后,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谋求实现劳动者普遍就业的目标,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高水平就业,就必须要以低工资作为代价,同时,当时的意识形态也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为基调的。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也很小,但是职工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又必须得到保障,同时还要求能够适当地有所提高,因此,国家采取了要求企业举办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造成的收取不良的政策。在劳动者的报酬中,福利成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工资水平仅仅限于满足食物、衣着、日用品等消费资料的基本生活性支出,而住房、医疗、交通、文化设施等等,则往往以非商品的形式发放,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提供给职工。“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期内对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减轻劳动者的生活负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企业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国家负担越来越重,福利成分和货币收入之间的比例失调,导致企业内部“大锅饭”问题等等。所以,中国企业的福利与其说是一种企业福利,不如说是一种国家福利,更准确地说,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福利与国家福利是混为一谈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从企业之间的比较来看,企业的福利水平高低大多取决于企业与国家之间讨价还价能力(这又取决于企业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所属行业等因素),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高低也往往取决于自己所属企业以及在该企业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同个人的贡献或者实际工作绩效之间也没什么联系。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福利在我国也开始建立并已有所发展。国有企业甚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对原有的福利项目进行了改革调整,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2.我国企业员工福利的现状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目前的福利现状主要方面如下: (1)企业福利存在形式 ①法定性福利 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的为员工提供了法定性福利,其中养老保险所占比例最大,有95.63%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其次为医疗保险,比例为89.05%,而提供法定性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最低,仅为54.31%。 ②金钱性福利 统计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金钱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及膳食补贴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77.18%、57.28%,提供人寿保险的比例最低,仅为8.74%。 ③实物性福利 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法定性福利和金钱性福利相比,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实物性福利比例大幅下降。仅仅约有50%的受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文体设施、免费工作餐等实物性福利;提供免费的单身宿舍的企业比例为38.59%;还有54.85%的受调查者所在企业为员工提供其他形式的实物性福利。 ④服务性福利 统计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最多的服务性福利为免费体检,所占企业比例为65.53%;为员工提供保护性服务(平等就业权、隐私权等)的比例为27.43%;为员工提供公费医疗的企业比例仅为16.02%;而提供咨询服务(心理、法律类咨询)的比例最少,仅为11.17%。 ⑤机会性福利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机会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提升政策、带薪休假及集体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66.75%、66.75%、66.50%,提供公费进修的比例最低仅为38.35%。 (2)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方面比较 统计显示:35.68%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员工年度福利占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6%一1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5%以下,所占比例为31.31%。同时,32.52%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的福利的比例在l:O.2之间,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1:O.4,所占比例为25.73%。 (3)企业员工福利计划 有44.90%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的企业员工年度人均福利水平主要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其次有24.5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的企业员工年度人均福利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当企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或外籍员工做医疗福利计划时,71.89%的企业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或外籍员工提供和一般员工一样的保障,但是提供更高的保障额度。在企业福利计划中,对于一般员工,其自身承担的费用与企业为其承担的费用比为:29.85:69.93;对于中高层员工,其自身承担的费用与企业为其承担的费用比为:24.35:75.67;中高层自身承担的福利比例比一般员工有所下降。 三、我国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平性问题 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只重视“高级员工”诸如职业经理人的福利,不少企业福利制定的相关规定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对中下层职员的福利“轻描淡写”,部分企业甚至视而不见,大大地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员工,平均化倾向导致了企业员工将企业福利的普惠性久而久之地看作了企业支付的薪酬的一部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感受不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这不但导致了福利所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无益于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设计的问题 福利项日和结构的设计的单一忽视员工多元化的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的企业都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在员工的福利设计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来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虽然这样的做法符合企业的意愿、简化制定的过程、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也能够在计划的实施阶段简化下作,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将原本企业有着良好出发点的行为视为缺乏人情味的专制行为,反而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随着劳动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层次的员下对福利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传统的福利计划结构比较死板,长时间得不到改变,一方而企业可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另一方而员工可能对此并不认同,这种福利计划与员工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3.福利的实践力度、广度 由于建立员工福利制度尚不是企业的法定义务,目前建立员工福利制度的企业数量尚不多,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还要看到,我国的职工福利计划项目的举办主体和可供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有些企业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提供给员工最基本的法定福利。由于劳资双方在话语权上的差距很大,企业执行的力度也不够,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的一系列不负责认的做法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使得员下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而影响。 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更多地去考虑和关心员工的多层需求,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自助式福利计划是企业的一大选择。所谓自助式福利就是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计划的内容和结构组成,以此满足不同员下对福利计划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这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收益: 1.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它激励员工为达到一定的点数而努力工作。自主福利计划表面上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福利项目的选项权,但更深层的意义是,自助式福利计划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约福利分配的能力,使员工从内心的层次感觉到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自信,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选择比较大的福利项目,为员工设置一个大的目标,可以激励他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就对应了目标管理的原理。同时还应该加大绩效考核的比重,让员工的努力的结果更好的和福和点数结合起来。 2.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公平性。通过对不同员工在点数上的设计,自助式福利计划有助于打破了单一相等的福利待遇,使绩效优秀的员工有别于普通的员工,从而保证内部的公平。 3.具有节省资源,缩减企业成本的作用。当一个企业所提供的福利大部分非员工所需,就相当于说提供的福利无效时,那么企业就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财产资源,而自助式福利计划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另外,福利不需要缴纳税款,因而也帮减少了企业的成本。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中小企业员工福利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员工福利不仅对管理者十分重要,其也是员工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托,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员工性别、受教育年限、年度非福利总收入、工作地、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员工福利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员工年龄对福利水平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员工福利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员工福利状况更让人担忧。目前,关于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找到并了解影响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却是提高福利水平的前提。本文以对京、苏、鄂、皖四地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SPSS软件,对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做回归分析,为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假设 1、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人口学变量 本文的人口学变量涉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3个变量。从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中发现,员工的工作待遇一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而员工福利水平也属于工作待遇范畴。因此,本文提出首个假设: H1: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H1a: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H1b: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H1c: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规模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其员工的福利水平可能是有差异的。地区经济越发达、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的福利意识可能越强,企业受社会监督的可能性越大,再加上有较强大的财力,中小企业就更有可能为其员工提供较好的员工福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非福利收入水平 中小企业员工的福利和非福利收入同属工作待遇范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如果中小企业员工的非福利收入水平越高,说明其工作能力越强或地位较高,而这往往也是能决定员工相对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第四个假设: H4: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非福利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与企业性质 本文把中小企业的性质分为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两类。一般认为,国企改革之后,我国现存的国有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经营业绩较好、福利意识较高、福利传统根深蒂固,相比非国有中小企业而言往往带有“高福利”色彩。因此,本文提出最后一个假设: H5: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二、变量选取 本文以员工福利水平Y为因变量,并用员工享受的福利项目数来衡量员工福利水平。由于本文把员工福利划分为20种福利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法定住房公积金、交通补贴、通信补贴、膳食补贴、防暑降温补贴、体检补贴、带薪假期、人寿保险、意外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补充住房补贴、文体咨询、机会性福利和其他),所以因变量Y的变化范围为0≤Y≤20,Y越接近于20,福利水平越高。 自变量的选取如下:受教育年限X1,即员工所受正规教育的年数(不包括学前教育),其变化范围为0≤X1;企业规模X2,用员工总数(为了便于调查研究,本文简单以500人为界,将员工总数不多于500人的企业视为中小企业)表示,其变化范围为0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关于问卷设计,本文首先以文献资料和研究需要为基础设计出初步的调查问卷。然后在小范围内预调查,参考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修改,得出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这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地、受教育年限、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别;二是员工福利水平。这部分包括所列20种福利项目的享受情况、年度非福利总收入、福利占总收入比例、法定福利占总福利比例和福利保险个人缴费占总缴费的比例;三是员工福利态度。这部分包括员工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福利安排、目前福利的激励效果、激励作用最大的福利项目及意见或建议。 关于调查及样本,具体情况如下: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7月至10月;调查区域为北京的主城区和顺义区,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徐州,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和荆门,安徽省的合肥、淮北和宿州;以这些调查区域中的322家中小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5份,回收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为84.60%。 四、构建回归模型 本文以Y为因变量,以X1―X7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模型:Y=C+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 接着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SPSS软件中的Stepwise逐步回归法的主要思路:在全部自变量中按其对因变量的作用大小、显著程度大小或者说贡献大小,由大到小逐个引入回归方程,而那些对因变量作用不显著的变量则不会被引入回归方程,最终形成最优的回归方程。 1、变量筛选 SPSS16.0软件默认的标准是:F统计量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就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如果F统计量的概率大于或等于0.1就剔除该变量。变量筛选的结果:X1、X2、X3、X4、X5和X6依次进入回归模型,X7年龄被剔除。 2、拟合优度检验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般都采用调整后的决定系数来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SPSS的运行结果,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610,说明其拟合程度尚可接受。 3、方程显著性检验 由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得知,模型的F值为178.041,置信度水平(Sig.)为0.000,远小于常用置信度水平0.05,这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认为该回归方程显著,模型有效。 4、参数显著性检验 如表1,模型中常数项和六个自变量的置信度水平(Sig.)依次为0.002、0.000、0.000、0.000、0.000、0.002、0.009,都远小于0.05,可以认为常数项和这六个自变量非常显著,变数系数均不为零。 5、被排除变量的检验 在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当模型引入年龄变量X7时,模型的置信度水平(Sig.)远大于0.05,可以认为此变量不显著,变量的参数为零。因此,在利用stepwise方法为回归模型选取自变量时,X7被系统剔除,无需在模型中再对其进行分析。 6、共线性检验 依据检验标准,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若多个维度的特种根(Eigenvalue)等于0,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若某个维度的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大于30,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若某自变量容忍度(Tolerance)小于0.1,则存在共线性问题;容忍度(VIF)的倒数越大,共线性问题越严重。根据表2和表1中的分析结果,本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7、回归模型 由表1中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C=-0.916、β1=0.541、β2=0.005、β3=0.105、β4=1.06、β5=-0.575、β6=0.536、β7=0,回归模型为:Y=-0.916+0.541X1+0.005X2+0.105X3+1.06X4-0.575X5+0.536X6。 其中,Y代表员工福利水平,X1为受教育年限,X2为企业规模,X3为年度非福利总收入,X4为企业性质,X5是性别,X6为工作地。 五、结论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立。根据β1=0.541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两年,福利水平提高约一个等级。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大、所在区域经济越发达,员工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2和假设3成立。根据β2=0.005、β6=0.536可知,中小企业的规模每增加约200人,其员工的福利水平提高一个等级;位于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小企业,其员工福利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第三,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非福利总收入水平越高,福利水平越高,即假设4成立。根据β3=0.105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年度非福利总收入每提高10万元,福利水平提高约一个等级。第四,本文支持假设5,认为“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β4=1.06可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中小企业的员工福利水平要高于非国有企业员工一个等级。第五,本文的研究支持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由β5=-0.575可知,在其他自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的福利水平高出不到一个等级。另外,年龄变量在变量筛选时已被剔除,β7=0,即假设1中的“中小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不成立。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某企业员工福利方案设计 摘要:本文以广州某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市场的薪酬福利现状和公司自身的服务特征,并根据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意义设计了较为合理的福利方案。通过设计基本福利和附加型福利两方面的内容,使得福利方案更符合员工和公司发展需要,从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员工福利 福利方案设计 1、前 言 在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共识,其中的员工福利管理日益被企业界人士所重视。员工福利具有保障员工权益和激励员工的功能,一个恰当的、理想的员工福利安排可以为企业营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为单位凝聚起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中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共有1.3亿多企业员工被纳入了员工福利计划,占其总人口的47%,福利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达45.7%。“在员工福利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本文以广州某建筑企业(以下称为A公司)为例,结合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薪酬体系,对员工的福利方案从设计原则和福利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2、A公司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A公司成立于1991年,公司位于广州市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其主要以施工业务为核心,涵盖工程设计、项目咨询、工程招标、项目代建及管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业务。从目前的整个建筑市场来看,实际上建筑行业的许多企业对薪酬福利制度的改革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尤其对如何在高管层实施长期激励予以高度关注。但由于政策方面的约束以及企业本身对长期激励的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真正实施长期激励政策的建筑企业并不多。如果要留住人才,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意义 首先,员工福利的安排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凝聚员工,起到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满意度的作用。 其次,员工福利方案可以减轻员工税赋的负担。员工可能因为加薪之故造成年度所得税率向上调整,反而增加赋税的负担,企业若是可以从员工赋税的减少来着手规划员工福利(亦即节流),也就是所谓的薪资福利化,此举不但有双重加薪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切入员工所需。 再者,福利方案可以避免加薪负债。加薪决不仅仅只是账面上每月薪资的增加而已,其它如缴纳社会保险的基数将向上调整、加班费的计算基础均增加不少。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过研究,除了提高薪酬外,将实行并提高员工福利计划作为酬偿员工的替代方法。 2.2 员工福利方案设计的原则 A公司设计、实施福利方案力求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竞争力原则 公司的福利设计原则是提供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福利水平,即员工的福利将保持在同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均水平以上。 (2)公平性原则 每个员工都有享受本单位员工福利的均等权利,都能共同享受本单位分配的福利补贴和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且基于公平对待每位员工的原则,即根据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和对公司的贡献,以及员工的薪资级别、本公司工作年限等因素,来确定每位员工的福利水平。 (3)适时调整原则 公司福利制度将定期由人力资源部或相关部门修订,员工的福利将依据新的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绩效进行适时的调整。公司将定期与市场上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福利水平作比较,以保持竞争力。 3、A公司福利方案设计 根据A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以及结合公司未来福利定位分析,将公司福利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福利,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另一部分附加型福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各种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物、激励等。 3.1 基本福利 A公司的基本福利方案是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并结合公司员工的工作特性而进行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员工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该公司的基本福利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社会保险:公司按照政策要求,为员工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医疗保健体检计划:每年一次对全体员工的全面健康体检,检查项目视员工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进行筛选确定。 (3)补贴及津贴: a、交通补贴:员工交通补贴将以现金形式计入员工薪酬补贴中,特殊情况须额外报销交通费用的,应由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审核。 b、节假日津贴:按照我国民族传统习惯,逢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庆、三八妇女节等国家法定假日和中国传统节日发给一定金额的过节费,以寄同乐之情。 c、高温补贴:每年夏季6-10月,公司为所有员工发放防暑补贴,并且到工地慰问一线员工,送去防暑降温物品。 d、市内公差误餐或出差外地的补贴按公司有关差旅制度给予。 e、工龄补贴:凡进公司员工工龄工资为每人每年增加30元/月。 f、通讯补助:员工通信费用每半年集中报销一次,为每年6月份、12月份。身兼多职者,以最高标准报销,不可重复叠加报销。表1为通信补助标准。 (4)节假日福利: a、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的婚、丧、病、产、哺乳、工伤等假期。 b、年休假:员工累计工作10年以下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c、陪产假,对男员工在妻子生育期间给予10天的陪护假。 (5)工作服:公司在夏冬两季分别为员工发放工作服,夏季两套,冬季两套。 (6)生日祝福:公司员工激情于工作,认同于使命,为发扬以人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公司在员工生日时,向员工赠送公司定制的生日礼品并且发手机短信祝福语表示关怀。 (7)娱乐活动:为了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公司根据员工建议组织各种文体、娱乐、郊游活动。 3.2 附加型福利 A公司的附加型福利是根据公司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职业生涯援助和激励等。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商业保险:由于A公司属于建筑行业,公司按职级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从而更加全面的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2)教育培训津贴计划 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内容来进行界定:由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 其范围应为:因工作需要,员工为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上岗证、职称等)而参加的教育、培训、进修; 享受教育津贴福利的员工将按依照下列标准及原则执行: a、员工需要参加由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的教育、培训、进修, 必须获得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的批准。 b、各类获得批准参加教育、培训、进修的人员将没有享受标准的区别。 c、按照教育、培训、进修年限及费用的不同,公司将与享受教育福利津贴人员签订《培训、进修协议书》,约定不同的服务年限。 (2)车辆津贴 该车辆津贴主要适用于公司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 由于部门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工作压力,工作往往要求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定时,故公司对于他们的自购车辆提供车贴,不仅补贴他们的个人费用,而且在因公外出办事无法派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驾并带同事前往,变相将这部分的公司成本转移。该补贴标准见表2。 (3)优秀员工奖 为有效地激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并树立公司模范,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树立全心全意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每年度评选先进集体及个人,并按先进的不同等级给予现金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 4、结论 “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福利不仅具有保障功能,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激励功能。因此,福利不应该仅仅作为对员工的一种好处,而是要成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从而使独特设计的福利方案能够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A公司通过设计优越的员工福利方案来吸纳和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并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取得高工作绩效,从而为公司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财富。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建立“自助”式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探讨 一、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现状和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去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增长,还有员工薪资水平的上升,随着人们工作观念的更新,加上国外企业员工薪资福利的政策影响,我国企业员工对于福利方面的期待也越来越明显,员工福利的内容和层面也日趋多元和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必须对于传统的薪金福利制度做出改革和调整,让员工享受到自己工作成果带来的合理收益。因此,开始提出弹性福利制度。 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福利的标准和发放还存在很多问题,执行操作也并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需求把握不准 对于当前社会公众价值的层次不同,员工间的福利需求可能相差甚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难以掌握。比如,对于福利选择是让员工去没有去过的旅游景点得到身心放松还是买商场购物卡、代金券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 2.员工对于高标准福利的需求 企业的福利标准如果按照当年的运营情况去发放那么每一年的福利高低都会不同,企业盈利多时,发放了较好的福利,会让员工感觉很满意。但是如今如果企业当年经费困难,福利标准却也很难降低。 3.福利预算难以把握 企业员工情况不同,每个人对于福利内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不好估算最后实际决定发放的福利资金有多少,也就是难以掌握福利预算情况,可能最后实际订购福利花费的资金超过了预算。 4.福利公平的欠缺 对于福利公平,是员工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于员工福利是否分了高低档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也十分耗费人员精力,比如,合同员工与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差多少?新到员工与老职工是否能享受到同等福利待遇?如果不需要福利是否可以折算成等额的现金等等。 5.专人负责的浪费 比如企业年终需要发放福利,企业必须安排一定的执行人手,而日常工作情况下又不会安排过多发放福利的人员,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福利发放执行人员也是一项麻烦的工作。 面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员工的福利需求以提升未来的工作积极性,弹性员工福利制度呼之欲出。 二、自助式福利制度的提出和导入 弹性福利制度最早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的美国,这种新型的福利模式又叫做自助式福利制度,对于这种福利模式的概念理解就是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企业提供的福利菜单上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这样既能满足员工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福利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又能让员工亲自掌握福利的分配权,配合自己家庭或者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最想要的福利,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助于员工间保持友好关系,提升士气。美国路易斯协会曾经对于这项福利制度做出过调查,将公司实行弹性福利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公司不好控制的福利成本,也就是后期很可能会突破预算问题的解决比例占到了40%;第二,福利能更好地贴近员工不同的需求比例占到了27%;第三,能使员工感觉自己所需求的福利被满足比例占17%;第四,能有效激励员工并提升员工士气和忠诚度比例占16%;第五,能让员工充分了解福利结构和福利成本比例占14%;第六,能促进员工福利的提升比例占11%。 因此,对于实行弹性福利制度的优点总结如下: 1.实行自助式福利制度能有效改善福利预算超支的问题,可以根据企业当年运营情况合理调整福利内容,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福利需求乘以各项预算金额,最后就是公司实际需要承担的福利资金。 2.在保证人员福利的同时,除了能有效把握预算金额,还能多方面多层次的提供不同的福利项目,这样对于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很有帮助。 3.可以改善传统福利制度在执行福利发放时对于人员的需求,公司可以不再需要编制专门员工负责此事项,提升了工作效率。 4.可以避免出现员工询问一些福利内容方面的问题,员工不再为合同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福利差异问题以及新老员工的福利差异问题而困扰。 5.可以帮助实现员工福利与其工作成绩相挂钩,既能起到奖励作用,还能提升福利预算的准确性,给予工作业绩好的部门多一些预算额度,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 6.传统的福利制度实行起来有很多负担,因为预算不好把握带来的就是资金的增加,但是自助式福利制度中每一项可供员工选择的福利项目都有明确的金额,这样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直接在统计员工福利选择后直接乘出相应的总额,直接把握福利成本。 三、自助式福利制度实施中的关注点: 1.部分员工短视近利,在选择福利项目时未经思索,导致选择不实用的福利项目。 2.在美国因为实施弹性福利制度之后,使得工会丧失和资方讨价还价的机会,因此某些工会反对企业实行弹性福利制度。 3.实行弹性福利制度常伴随着复杂行政作业。因为从宣导到付诸实施,需花费相当的人力与时间。尤其在登录员工福利资料时,更是需要电脑的加以辅助,当每隔一段时间员工重新选择福利项目时,将构成业务承办人员极大的负担。 4.弹性福利制度实施初期,行政费用反而上升,原因是购置电脑、设计程式、宣导、训练、登录资料等等的支出。 虽然有以上的问题困扰,为减轻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压力,福利事项服务公司将协助规划各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项目,挑选式弹性员工福利计划乃是针对一般企业量身订做的服务项目,搭配资讯系统的高科技网路化管理,除了可以在同样的福利预算下实际的提升员工福利外,并且对于企业形象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江苏 南京 210012)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之管见 摘要: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最大的发展方向,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解决策略是一个必须值得关注的大问题,同时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推广,范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视域更加宽广。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员工缺少表达福利诉求的途径;大多数员工缺乏福利意识;企业现行福利制度上的结构不合理;普通员工福利水平较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途径和方法:企业社会工作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企业社会工作应建立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企业社会工作应适时调节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社工应为员工“维权”与“充权”;企业社会工作应为员工“增能”,提高员工能力与素质;企业社会工作应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福利制度。员工福利的概念很广泛,可以是对员工本人,也可以是针对员工有关的人,可以是物质上的报酬,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 员工福利 社会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年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后,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徐梅教授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社会介入分析—以深圳富士康公司为例》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认知和心理特征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解决策略是一个必须值得关注的大问题;2010年崔柳教授又发表了《浅论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福利主要方法》,文章介绍了员工福利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重点结合我国目前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现状和呈现的问题,探析了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几种方法。 2010年我国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会议通过总结、研究、交流探索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展望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途径,推动了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在研讨会上,云南大学钱宁教授做了题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介绍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与功能,重点强调了发展企业社会工作对政府、企业、劳动者等不同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钟教授提出了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不足等挑战,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目前中国企业员工主体—第二代农民工身上等等全新的理论观点。目前全国有二百多所高校已经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对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将理论与观点进一步深化、提升、范围不断扩大,现已转为对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同时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推广,范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视域更加宽广,这些都将促进企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研究意义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员工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又普遍落后,员工遭遇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个别企业员工与企业矛盾不断加深,富士康这样的跳楼事件就是警钟,员工与企业的矛盾必须重视,企业管理不但要考虑经营和发展,更要考虑到员工的福利。企业社会工作旨在成为员工提高福利水平的机构,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福利发展中的一个亟待加强专业介入的新领域。然而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实务探究还不够,特别是有关中国本土化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路径的研究很少,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发展困境。在民政、社区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单位,因编制问题而导致社工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第三方社工服务机构又寥若星辰。由此可见,加强和高度重视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理论研究和路径的探究势在必行,不但要重视还要有紧迫感。 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员工缺少表达福利诉求的途径。以富士康为例:高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基本上是完全分离的,制定相关福利制度的管理者往往是通过汇总中下层管理收集的信息来参考制定福利制度,而中下层管理者呈报的信息大多数又是去满足管理者的利益需要,没有切实反映普通员工的需求,所以导致信息失真,制定的福利制度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制度不够健全,不够科学,员工没有途径去表达自己的福利诉求。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只是在之前那些传统的福利制度下履行职责,无法与时俱进满足新生代员工的福利诉求和新形势下员工的福利需要。 2、我国现今有大多数员工缺乏福利意识。尤其是我国北方的一些企业员工表现更为突出,权益流失、权益受侵的现象更是履有发生。对企业福利认识不够,对自己的合法权利不能进行有效维护。比如:企业员工下班时,保安会对员工进行“例行检查”—搜身。如果发现车间有丢失东西的情况,整个车间员工都会被追究责任。但是很少有员工站出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3、企业现行福利制度上的结构不合理。福利项目和结构设计单一,严重地忽视员工福利的多元化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在设计员工福利的时候都以企业为主导,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管理层的个别人来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 4、普通员工福利水平较低。据资料获悉:富士康公司在员工薪酬方面普遍高于同行业,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员工跳楼,所以福利制度不能仅仅限于员工薪酬方面,员工的心理、情感、家庭等方面也是企业福利制度应该设计的方面。而在富士康中,真正缺少的就是对员工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除此,也有部分企业漠视员工福利,企业常常将以人为本挂在墙上,写在纸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大打折扣,不提供给员工最基本的法定福利;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只重视高层管理者和高级员工的福利,对普通员工的福利不重视,轻描淡写,更是使得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加重,挫伤基层员工的士气。 四、企业社会工作对员工福利的介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民生也空前改善,但是大多数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滞后经济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国外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我国企业社工应该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员工福利的介入工作: 1、 企业社会工作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员工面临的挑战与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个人、家庭、社会问题等等。企业社会工作的咨询服务、心里疏导就是对有工作、生活、家庭、情感上面困难的员工,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协助解决其个人问题,恢复其工作积极向上的常态。 2、 企业社会工作应建立起企业与员工沟通桥梁。企业社工为企业与员工的联结者,能有效的起到企业与员工之间桥梁的作用。企业社会工作除了在企业内部起到桥梁作用外,还要积极地连结企业外部资源,使企业员工得到更好地、更广泛的服务。如将心理压力过大的员工转介到专业的精神心理医院;为需要继续教育者介绍相关的教育单位;为本企业员工子女联系社区教育资源等等。 3、 企业社工应适时调节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是不同人群的集合,必然会有各种人际的冲突发生。所以企业社工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节这些冲突,解决因冲突而产生的危机。企业社工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要努力锻炼自己评估冲突本质和原因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度解析问题从而使双方达成共识,创造适当的气氛来缓解以及解决冲突,使得冲突能在各方最大利益的情况下得到解决,避免和减少冲突造成的损失。 4、 企业社工应为员工“维权”与“充权”。企业社工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社工在充分学习与理解各项政策、法令、方案、措施的基础上,为企业员工进行咨询,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在企业内,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在为自己争取员工福利服务时,难免受到企业利益团体的不理解。这时,企业社工向员工提供信息,为员工需求正确性辩护,指导员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得员工应享受的福利及时获得。 5、 企业社会工作应为员工“增能”,提高员工能力与素质。我国个别企业对员工的再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使得员工在应对危机时显得非常脆弱和力不从心。现在社会中,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任务。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员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处在激烈的竞争中,所以员工必须要不断学习与增强个人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培训员工,为企业员工设计不同的教育,培训发展方案,开设各类课程,评估课程实施结果,以此来提高员工及整个企业的能力与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动力,为员工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6、 企业社会工作应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福利制度。企业社工应该在对员工福利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福利制度。如采取“多元化福利”,经济的高度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员工低层次的需求普遍都能得到满足,但员工新的需求、新的期盼又产生了,员工开始重视心理、感情、家庭方面的需求。多元化的福利制度可以满足不同员工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从而缓解员工职业压力、精神压力、不满情绪,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等等。使福利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势在必行,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虽然已经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笔者认为重视的还不够,重视的范围还不广,重视的层次还不深。富士康员工连续的跳楼事件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富士康毕竟还是一家大公司,出了那样的大事件,人们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可是那些没有曝光但尚且也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员工也有着富士康员工一样的福利诉求,而企业是否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为员工服务,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还没有!企业社会工作虽然发展的时间很短,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是不长。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社会共组的需求是迫切的。在倡导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今天,企业社会工作有其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挥其优势的土壤。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正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各方面都不够成熟。而且大部分人对企业社工还不了解,对其具体功能还存在很大的疑问。但我们坚信企业社工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和介入员工福利的空间,一定可以在为解决企业员工和企业矛盾,在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在提升企业效率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浅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福利是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建立完善的员工福利制度是目前企业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对员工福利重视不足,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企业应该明确员工福利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留住、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员工福利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员工福利计划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员工福利过低或过高,对企业的发展均会产生负作用,因此、需要对企业员工福利的适度问题进行研究。 一、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问题 1.福利成本增长过快。随着企业对福利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和向员工提供福利的增加,福利成本的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福利成本上升过快,不但超过企业同期其他成本的上升速度,而且超过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2.福利平均化。福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补偿性报酬,企业应该以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基础设计有层次的福利计划。不少企业出于减少员工人际冲突和节约衡量员工绩效成本的考虑,实行平均福利,即无论工作表现如何,只要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就可以享受这项福利,从而使福利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3.福利单一化。员工在生活保障和工作条件方面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完善的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应该包括多种福利项目,去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长久下来,使得企业的福利品种单一,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满足员工需要。 二、我国员工福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制度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设计上的一些缺陷,导致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开支名义上加大,由此导致福利成本的上升。 2.外部环境原因。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医疗成本随之增长,企业支付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费用不断上升,由此导致员工福利成本的上升。 3.内部原因。企业在福利的设计阶段产生短期行为,没能预见福利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对企业福利成本的影响;福利实施阶段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这是企业福利成本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前两点,这也是企业唯一可以进行改革的方面。 4.开发新福利项目方面存在困难。开发新的福利项目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首先企业要了解员工需要什么。员工需要随市场宏观环境、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要进行多种调查,从中确定员工的真正需要。其次企业还要确定员工福利的筹资方式,是从企业员工福利基金中提取,还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担,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员工积极沟通,最终必须就分摊资金金额和比重达成一致。因为员工常常表现短期行为,可能拒绝与企业分摊福利资金或降低分摊比重。企业还要进行员工福利设计、筛选、试运行、评定结果、正式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三、完善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对策 企业员工福利存在的上述问题会降低福利的激励效应,给企业其他职能的发挥造成障碍,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良性发展。 1.降低福利成本。首先,根据企业能力设计员工福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采取福利措施,放弃超出企业能力的福利。如果企业在获利好的时候提供好的福利项目,一旦企业获利状况恶化,想取消或缩减这项福利时,就会遭到员工的反对甚至抵制。在一项福利推出之初,企业就要明确这项福利长期运行成本。其次,提高员工福利的回报率。企业制定员工福利计划,要体现企业的宗旨和文化,使员工享受福利的同时,感受到企业宗旨和文化对自己的期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降低福利成本。金融机构(如银行)、中介机构(如福利顾问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都为企业的员工福利提供各种资源,有效并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降低福利成本。 2.实行绩效福利。企业应实行绩效福利,即只有具备一定绩效的员工才能享受福利,并且不同的绩效享受不同的福利。企业实现绩效福利最重要的是要科学衡量员工绩效。员工的绩效是由一系列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因此可以用与价值链分析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衡量员工绩效。以销售人员绩效衡量为例说明,首先确定员工的基本活动,再确定各个活动的评价指标和权重,最后给指标评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员工的绩效。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其他销售人员的绩效得分,就可以对销售人员按绩效进行排队,以此为依据给予不同的绩效福利。实行绩效福利还要与员工积极沟通,建立信息批露机制,以示公正,减少员工因为福利分配不均而产生的人际冲突。 3.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单一福利难以满足员工的多样需要,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设计员工福利。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自助餐式”员工福利计划。比如“自助餐式”员工福利计划是以员工需求为导向列出福利菜单,再确定员工应得的福利金额,最后企业每年决定一定的点数给特定的员工,让员工在其所能使用的点数内自主选择福利项目。员工在选择福利组合时,能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企业要特别注意员工的参与。因为这种福利的基础是企业全面把握员工需要,而员工的需要是多样的且富于变化。此外,企业还应该在这种福利计划中加入限制条款。因为员工在进行福利选择时可能存在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实物报酬。合理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忠诚度,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改进企业的成本效率,因此,员工福利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管理项目,所以我国企业要对现存的员工福利不合理或不适应当代市场环境和员工需要的部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以适应时展与进步对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提出的新要求。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探析 摘 要:员工福利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必须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员工福利主要特点,科学确定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基本内容,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法规政策。 关键词:现代企业 员工福利 制度建设 员工福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企业员工资格的人获得的所有非直接的经济报酬,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与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间接收入形式。企业员工福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企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也体现着国家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倾向性选择和支持,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企业文化氛围。 1.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主要特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具有以下特点: 1.1是补偿性。员工福利是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劳动的一种物质补偿,是员工总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工资、奖金并称为现代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员工福利必须以履行劳动义务为前提,是对工资收入的一种补充,并不作为劳动报酬的主渠道。 1.2是均等性。员工福利的均等性是指履行了劳动义务的本企业员工,均有享受各种企业福利的平等权利。福利的享受与员工的个人贡献无太大关系,一个刚刚加入企业的员工常常就可以享受到与一个在此工作了几年的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由于劳动能力、个人贡献以及家庭人口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员工之间在工资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员工福利的均等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 1.3是集体性。员工福利主要是针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补助,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员工集体消费和共同使用公共物品等是员工福利的主体形式,因此,集体性是员工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是非现金性。员工福利一般都是非现金收入。例如,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如免费单身宿舍或廉价公房出租、股权、红利、独生子女保障费、生日礼物、商业保险、员工俱乐部、班车及免费工作餐等福利项目以及实物报酬。 2.科学确定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分为社会福利、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三种基本形式,而不同形式的福利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2.1是社会福利。企业员工作为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的一切社会保障形式。社会福利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内容。此外,根据宪法规定,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项目,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普遍性、无偿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其具体实施是由国家展开的,所以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政策性。 2.2是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由企业举办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员工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员工福利的主要形式。它包括:住宅;员工医疗补助;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如员工食堂、幼托设施、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文娱体育设施、集体交通工具等等。具体到我国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政策,由国家或者企业进行住宅建设,低租金分配给员工使用。但是,目前我国在住宅方面已经实施了住宅商品化改革和企业货币化分房制度,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住宅福利较以前已经大大降低。其他企业福利,如员工意外伤害保险、员工失业保险、员工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员工个人财产保险以及企业的年度体检、免费的工作餐、员工食堂或伙食补助、提供交通接送或交通补贴等,都具有集体福利的性质,而现代企业的集体福利已经包括一些更高层次、更人性化的福利项目,如住房贷款利息补助、商业人寿保险、教育福利、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子女教育补助等。 2.3是个人福利。个人的福利补贴,是员工福利的非主要形式以及集体福利的有效补充。包括以下方面:两地分居的员工享受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游补贴待遇;上下班交通费补贴;夏季降暑补贴和冬季取暖补贴;家庭特困补助、家庭红白事慰问金;公伤残疾、重病补助、抚恤金;节日礼物或优惠实物分配;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员工的法定带薪休假福利项目,一般都会在一周以上,并随着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而延长假期,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生活消费品价格补贴、婚丧假和年休假工资等。 3.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法规政策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法规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3.1是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福利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我国已经出台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缺乏员工福利的专门性规范,难以保证有关单位对劳动福利措施的有效规定,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制定与员工福利有关的法规政策,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雇佣方的监督检查,明确员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不同就业性质的员工能享受到法定的福利待遇。 3.2是调动企业搞好员工福利的积极性。通过调整有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自愿性福利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趋势是,国家直接承担的福利责任适度化,作为国家减轻责任的替代者,企业提供给的员工集体福利,已经受到重视并占据福利制度的显著位置。因此,需要鼓励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自愿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3.3是缩小不同行业员工之间的福利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着力于调整显性的工资收入部分,而且要使员工福利中的隐形收入部分更具合理性。在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市场竞争,避免垄断行业的资源独占和利益专享,对不合理的福利分配进行调整。 3.4是提高员工参与福利项目的自主性。很多时候,福利项目是由企业领导与后勤部门共同制定的,员工基本上无法参与福利决策,如果能让员工参与福利计划的制定,让员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福利发言权,那么,员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有被尊重感,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升。福利是众口难调的,如果给员工多一些选择余地,也会使福利开支的实际效果变得更好一些。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论员工福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对员工福利类型、作用以及员工福利管理方法、效果的阐述,论述了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员工福利 管理 企业发展 重要性 员工福利,已成为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专用术语,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1]。一般认为员工福利是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货币工资之外,为改善员工生活水平,出于增加员工生活方便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等目的而提供给员工及其家庭的辅助性货币、实物、服务等分配方式。员工福利已被认为是现代薪酬体系三大支柱(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之一,当单纯的工资薪酬已不再是决定员工去留的唯一要素时,有效的员工福利管理正成为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高员工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2]。本文通过对员工福利类型、作用以及员工福利管理方法、效果的阐述,论述了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员工福利的类型及作用 1.1 员工福利的类型 从大类上分,员工福利就是两种类型: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 ⒈法定福利 法定福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如企业中实施的“五险一金”中的“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一金”是指住房公积金)。休假制度包括法定节假日、公休假日和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等)。 ⒉企业自主福利 企业自主福利是企业根据员工需要、组织发展目标、财务状况等设计的企业福利体系,它包括经济性福利和非经济性福利两种。经济性福利如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计划、带薪休假、过节费、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非经济性福利如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等。 1.2员工福利的作用 ⒈员工福利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可以减少员工对退休和年老后生活的担心,医疗保险为员工治病和康复提供了保障。 ⒉好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好的员工福利制度既可以吸引和保留需要的员工,也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实行福利制度可以减轻税负和降低企业成本,因而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⒊员工福利使员工可以享受更多优惠。一方面员工从企业直接所获福利减免了个人所得税,比其用工资薪酬购买同样的东西减少了支出;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购买,比员工个人购买能够减少费用,例如企业集体购房的价格就比员工个人购买的价格低。 ⒋员工福利可以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员工福利是企业传递对员工的关心爱护、体现本企业管理特色和创造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和组织环境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员工福利,可以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 2 员工福利管理方法 2.1 员工福利管理原则 在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福利管理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3],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享有企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能对员工发挥激励作用,便于企业实施和管理。 ⒈公平性原则。员工福利既要满足骨干人员的需求,也要考虑妇女、伤病残员工、特困员工、年老员工等群体的客观需要,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性的原则。 ⒉平等性原则。所有员工都是企业主人,也是企业的人才,享受基本福利是每一个员工的基本权利,所以基本福利条件和设施应满足广大员工的基本需要,满足平等性的原则,基本福利不应有等级差别。 ⒊合理性原则。包含几个方面:⑴福利应是恰当的,即企业福利水平既符合企业的实力和负担能力,和其他企业比较也具有竞争性;⑵福利应是容易理解的,福利项目能为每一个员工所理解;⑶福利应是能够管理的,福利可以实施,而且能够有效管理;⑷福利应是灵活的,能够激励肯干会干又干出成绩的员工,在福利种类、设计标准和实施上应有所区别,比如对科技创新员工、生产技术能手等增加学习考察、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 ⒋循序渐进原则。员工福利的增长应当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不应好高骛远,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承担能力,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定适当的福利目标,明确实施对象,各类福利需求适度增加,不同福利标准水平渐进提升,工作生活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2.2 员工福利管理实施方略[4] ⒈确定员工福利项目。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需求层次是有差别的,所以员工福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要因人而“供”。在确定具体福利项目时应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以确定应该提供哪些福利项目。选择福利项目不可能满足员工的所有想法,需要筛选,在可承受能操作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一些“特殊”需求,这样员工对企业就更有感情了。 ⒉确定员工福利限额。由于不同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不一样,他们的报酬也各不相同,因而可以按照福利在报酬中的比例确定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这样福利能够反映其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程度。 ⒊确定员工福利形式。员工福利的形式有灵活性很大的“自助餐式福利”、灵活性中等的“标准组件式福利”和灵活性较小的“核心外加式福利”。国营企业多选择“核心外加式福利”,这种福利由“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组成,“核心福利”每个员工都享有,不能自主选择,“弹性选择福利”可以由员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采用这种形式福利的好处是企业有较大的控制权。 ⒋建立员工福利沟通渠道。好的福利体系必须要求制度制定者和员工之间保持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沟通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福利计划;事中沟通对于福利计划的执行有重要作用;事后沟通有利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修订福利方案。沟通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访谈、会议等各种形式。 ⒌建立员工福利监督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可以保证福利制度的正常实行和对福利制度的积极反馈,还能对实行过程中的各种纠纷进行合理的处理。 3 员工福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1福利管理专业化,带动企业的发展 前已述及,好的员工福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员工福利的好坏关键在于设计,现在福利管理的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专业设计和管理的福利将会提高管理的成效。由于福利不是简单的事物,要分析设立何种福利项目合适,项目运行后效果怎样,这要求做大量的定量分析,如计算投入产出比,还有企业年金的精算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也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当福利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时,员工会为实现企业目标,同时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福利而努力工作,自身福利的同时企业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3.2福利与绩效结合,激励效应促发展 依照企业经营策略制定福利政策时,必须让福利政策促进员工绩效的提升,如果福利实行平均主义,则福利政策不仅不能发挥激励作用,还会助长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坏习惯。因此,员工福利要与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福利待遇以员工业绩贡献为主,并适当拉开差距,从而激励员工力争上游。当员工绩效提升的时候,企业也获得了发展[5]。 3.3改善企业自主福利,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吸引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好的福利制度就是重要一条,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工资薪酬。企业福利制度要做到有吸引力主要在自主福利这一块。企业年金是补充的养老保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员工在职时收入比较高,退休后如果只拿法定福利的养老金,就存在着收入锐减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临退员工的情绪,也对中青年员工造成心理影响,这种情况下企业年金就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弥补退休人员收入的巨大落差,解决了临退员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中青年员工的思想情绪,更吸引了外来人员的踊跃加入,可以说企业解决了人才问题,也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问题。再如住房福利计划,当今房价居高不下,对购房置业人员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企业能够实行好的住房福利计划,无疑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有力的举措。此外,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计划也是颇具吸引力的福利计划[6]。 4 结语 员工福利不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而且好的员工福利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福利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来设计,同时要加强专业化管理,并与员工绩效相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福利激励效果,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浅谈企业员工福利现状及优化管理 摘要:福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今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资金还是管理上,对企业激励员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福利管理,使其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是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员工福利 现状 优化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福利支出在整个薪酬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也逐渐扩展为吸引、保留与激励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体系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中,除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激励工资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福利。所谓福利,就是企业向所有员工提供的,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间接薪酬,也就是除工资、奖金收入之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庭提供的货币、实物及其他服务的劳动报酬。 一、企业福利现状 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在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国企中,员工福利成本可占到员工总成本的50%以上。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应聘者的一大优势,近年来高端人才择业的目光越过了外资企业,投向了国家机关干部及国有企业,在近年来的高校毕业人群中,大型国企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 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福利最明显的表现是:企业的福利水平高低大多取决于企业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所属行业等因素,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高低也往往取决于企业以及在该企业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同个人的贡献或者实际工作绩效之间也没什么联系。 我国企业目前的福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法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法定假期、住房公积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为员工提供了法定性福利,其中养老保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医疗保险,而提供法定性住房公积金和享受法定假期的比例稍低。二是货币性福利,主要集中在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及膳食补贴三个方面,部分企业还为员工提供了节日补贴。三是实物性福利,目前仅有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文体设施、免费工作餐、免费的单身宿舍等实物性福利。四是服务性福利,主要为免费体检,而提供咨询服务(心理、法律类咨询)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企业福利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效的福利管理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福利待遇已成为了各大企业人才争夺的一张王牌,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福利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成本控制是难题。结合福利的稳定性及延迟性来看,福利对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福利的支出对企业财务影响时间比较长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员工薪酬可以根据市场水平的波动而起伏,但是企业福利制定后会延续很多年。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企业效益下滑的现状下,高福利成为企业一项沉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福利制度影响周期长,不易改变。福利的遗传性也是造成其不易改变的一大重要原因,通常企业现有人员的福利待遇将成为继任者的标准,继任者的福利项目很少会在现有基础上减少,致使福利制度的调整过程中财务支出很难在短时间内降低,在企业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它往往造成了企业的更大困难。 2.福利分配尚不公平。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只重视“高级员工”诸如有职务级别领导干部的福利,对中下层职员的福利“轻描淡写”,部分企业甚至视而不见,大大地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员工,平均化倾向导致了企业员工将福利的普惠性久而久之地看作了企业支付的薪酬的一部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感受不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导致了福利所应有的作用被削弱,无益于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福利项目设计亟待优化。福利项目和结构设计的单一忽视了员工多元化的需求。在员工福利管理的过程中,整体计划基本由企业来制定,甚至是少数管理者制定,员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容易导致设计的福利计划和员工的需要有着种种的不符,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将原本企业有着良好出发点的行为视为缺乏人情味的专制行为,反而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随着劳动者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层次的员工对福利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而传统的福利计划结构死板,长时间得不到改变,一方面企业可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对此并不认同。例如养老金,虽然对于所有的员工这都将是未来退休生活中的经济来源,但是对于年轻员工而言,由于距离退休的年龄还很遥远,养老金在他们个人感受中的地位会小很多,从而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感受度。这种福利计划与员工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三、企业福利的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更多地去考虑和关心员工的多层需求。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福利项目,加强企业福利管理,成了各企业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1.制定弹性福利计划。弹性福利计划就是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的内容和结构组成,以此满足不同员工对福利计划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对福利计划的不同需求。它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收益:一是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弹性福利计划表面上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福利项目的选项权,但更深层的意义是,向员工提供了一种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约束福利分配的能力,使员工从内心感觉到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自信,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选择比较大的福利项目,为员工设置一个大的目标,激励他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二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公平性。通过对不同员工在福利项目上的待遇,有助于打破单一平均分配的福利待遇,应该加大绩效考核的比重,让员工努力的结果更好地和福利享受结合起来,使绩效优秀的员工有别于绩效平平的员工,从而保证内部的公平。三是具有缩减企业成本的作用。企业可先明确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中员工可以支配的费用,员工根据费用进行选择,可以放弃企业提供的但是自身不认同的福利项目,而把在该项目费用用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选择上。因此,企业并不会因增加对员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使得成本上升,反而使企业对福利成本更加可控。 2.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福利沟通。在福利管理的过程中应 定期向员工公布有关福利的信息,包括福利计划的适用范围、福利水平标准,以及企业提供这些福利的成本。同时也可编写福利手册,详细解释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各项福利计划。也可建立网络化的福利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网页上置福利信息,开辟专门的福利板块,与员工进行有关福利问题的双向交流,从而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种种福利纠纷或福利不满。 3.加大福利管理监管力度。一套好的福利制度要靠规范的管理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企业所设计的福利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企业需要关注这些法律规定,适时地根据变化检查自己是否适合某些法律法规。其次,员工的需要和偏好也会随着员工队伍构成的不断变化以及员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应及时做出福利项目的调整。最后福利的日常管理、福利报表的编制、员工福利项目的选择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问题,也需要合适的系统管理平台和福利行政管理队伍,以确保在员工人数庞大、机构繁多的企业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良好的福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和稳定员工的重要法宝。企业应注重福利优化及管理,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使其安心勤奋努力工作,从而获得自豪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下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设计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建立的。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转变。也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仅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待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而且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探索出了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但是,知识型企业的员工由于其特殊性,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即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的角度来谈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设计。 一、我国知识型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已初步形成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一是直接面向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如医疗救助、教育费减免、房租减免等)。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在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使其免于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三是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如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此外,正在发展中的还有补充保障系统,如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互助保障、慈善事业等。 从以上可以得知,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只是处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体现的是互济性的特征。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这_-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能满足其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缺乏总体协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都是各自为政,单项突破,缴费比率不统一,缴费形式不规范,待遇标准和范围及管理体制设计不统一;缺乏总体设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项目的具体改革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具体改革方案一改再改,项目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制度缺乏统一,性和预见性。 第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从宏观上讲,存在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供给等级制与平均主义的事实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不能全面启动等等问题。而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仍只注重于基本保险制度的建设,而对补充保险、储蓄保险、商业人寿保险制度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封闭导致的制度的不参与性以及信息的不公开性。制度参与指的是制度的目标群体参与到制度本身的运作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它关心的是参与这些制度的能力、过程和方式。具体而言,诸种政策与规定如何由员工获知,其知情的来源和渠道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认知,又是如何回应和进行利用的,对制度在现实中的运作是如何把握的。 第四,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化,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保障对象的社会化;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给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化。衡量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统筹层次的高低。统筹层次决定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的伸缩能力,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保障要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取措施,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呢?怎样才能设计有效的员工福利计划呢?这就必须再对知识型企业及其员工的特点进行分析。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知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活动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是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型企业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其员工也有不同于传统企业员工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流动意愿;更强的经济实力及风险抵抗能力;更高的社会参与及对信息对称的要求。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以上诸多缺陷的情况下,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计划 福利计划的目的是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的决定手段,企业向员工提供福利的目的不同,会导致福利计划的其他决策也不同。例如,当企业提供福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时,那么福利水平的确定就要依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提供的福利也要侧重于实物和服务;如果企业提供福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那么福利水平的确定就要根据市场水平来确定。因为本文主要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研究员工福利,因而对员工的薪酬结构并不涉及,而仅仅从保障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谈员工福利制度的设计。因为知识型员工追求信息的公开性,重视过程的参与性。在进行福利设计时一定要将目的与员工的参与性结合起来,在员工充分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性。本文分两个层次探讨:物质保障层面和精神保障层面。 就物质保障方面而言,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还只是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其运行的方式是封闭性的,也就是说,不但员工基本上不知道保障的运行程序,而且能拥有哪些保障项目、保障程度如何也一概茫然,即便是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有时也不很清楚具体的程序是怎样的。因此,员工福利计划采用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从而有效地满足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要求。共同参与型模式是指在福利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和员工共同参与,一起来制定福利计划。当然,为了带来员工的高满意度,福利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因素有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对于知识型企业员工福利计划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企业主办的养老保险计划,是员工的一笔延期支付的工资收入,被视为养老金的第二支柱。但是,与基本养老金相比,它具有自愿建立、自主选择管理和运作方式、采用积累制实现个人保障、投资手段多样化和更注重效率原则的特点。因而企业年金具有保障功能、分配功能、激励功能和理财功能。保障功能是因为它的建立,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性;分配功能是因为它是在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和期权之外,雇主对员工分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激励功能是因为它一般是按照效率原则建立的,工资收入高、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金,所以有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理财功能是因为在积累和储蓄年金的过程中,会对其进行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此外,国家还对年金实行免税政策。 第二,全面实行企业健康保险计划。健康保险计划也叫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计划或企业医疗保障计划,是企业为员工建立的、用于提供医疗服务和补偿医疗费用开支的福利计划。因为社会保险保障的有限性,医疗费用开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企业的健康保险计划成为用人、留人的重要杠杆。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因其透明性、高补偿性以及赔付的快速性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 第三,高度重视住房福利计划。种种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国,住房福利是企业所提供的,用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福利项目之一。在“高福利、低工资”的计划经济时代,住房曾经是国有企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分房是大多数员工获得住房的主要来源。但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住房体制改革,打破了由企业作为员工住房的主要责任承担者的局面,逐渐建立了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的新的住房体制。住房消费成为员工的主要负担。除了住房公积金这一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以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自愿建立补充性住房计划。对于住房计划的实施与计划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从住房消费的特点和员工所处的状况来把握员工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变动趋势。当然补充性住房计划提供的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力图在固定的投入水平上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房地产火热的今天,住房团购是许多企业采用的方式,团购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享受购房折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和物业管理谈判的实力。 第四,充分运用团体保险。企业代为购买保险是不需要花费企业一分钱的员工福利。通过企业与保险公司直接签订团体保险合同来为员工购买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等,可以使每个员工享受超值的保费折扣。保险公司对团体保险降低保费率主要是由于团体购买会形成规模效益,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售卖和管理成本。而且从员工工资中直接扣除保费的作法可以大大降低保险公司收不到保费的风险。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待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而且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探索出了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资金运行模式。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视野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是知识型企业进行员工福利设计的根据。本文在有关员工福利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只是一种粗浅的尝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1、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企业发展动力,源自员工福利 易才集团与北京中外企业人力资源协会于2012年4月20日共同举办《企业发展动力,源自员工福利》研讨会,易才集团人力资源专家与与会嘉宾一起探讨了如何应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转型。 活动当日易才集团福利产品事业部营销部总监胡鸣先生和众多企业的HR管理精英们进行了丰富的问题分享。此次活动实际到场企业共有66家,实际到场人数为89人,其中外企客户参加数量达到33家,参加对象主要以企业的HRD、HRM、薪酬福利负责人及企业工会人员为主。此外,参加活动的企业一共涉及9大行业,其中教育、咨讯及IT、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对福利的关注度最高。参加的企业中也包括了一些国内外500强企业,例如:诺基亚、google、易初莲花、Vestas、沃尔沃中国投资、安永、中国食品营销有限公司、三星数据、日立数据、中体彩、中国中纺集团、威盛电子、神州数码、民生人寿、京东方、国美集团、SKchina、新世界地产等公司。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将繁琐的HR工作从操作性的事务中分离出来,将工作中的非重点向HR外包进行转移,充分体现HR部门在企业内部的核心作用,为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企业内部HR管理人员也将工作重心从以往的招人、培训、薪酬、绩效等常规性工作逐步转向加强企业员工福利,提升员工满意度,真正做到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体,减少员工流动性,保存人员实力,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员工福利将成为企业HR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割裂的单体。因此,员工福利与企业HR战略如何做到有效的结合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过去衡量企业的指针,是看员工创造多少经济价值,今后会变成看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因为前者看的是过去,后者看的却是未来。” 客户通过活动内容的讲解不仅对企业在福利方面的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对企业福利设计上和员工体检安排这方面明显加强了重视,会议结束后,很多企业对易才这两项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 企业员工福利论文:完善员工福利制度,构建企业和谐发展 关键词:福利制度企业和谐 内容摘要:企业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正处于由企业统包向市场化运作转轨的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员工福利内容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形式上主要以报销和实物为主,其中包括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子女教育以及节假日发放粮油食品、水果等,费用也完全由企业或国家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福利的形式转变为主要以货币或实物券形式给付,包括各种津贴、补贴、困难补助和节日慰问购物券等。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大家的福利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还在延续,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职工仍对企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稳步推进,我国在基本经历上述两个阶段之后,构建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一、构建多元化员工福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员工福利计划每投入1美元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剥离原本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责,打破“企业办社会”的格局,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平等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2.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保障企业财务稳健和有序经营。不确定的风险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异常,影响企业财务的稳健,而企业定期为员工购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等,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疾病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可以未雨绸缪,帮助企业建立财务平滑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企业市场化的福利分配机制尚在形成中,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轻视长远利益而注重现实利益,分配形式较为单一,福利货币化倾向严重,通过构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可以引导其重视真实的保障需求,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 4.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综观全球500强企业,其共同特点都是以完善的福利制度回报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机制。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能增强企业的吸引利和凝聚力,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商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状况 目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员工福利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包办逐步向企业、个人统筹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员工福利具体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福利是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病假、产假、丧假、婚假、探亲假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政策。二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福利,一般是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基本满足本单位,本行业员工某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消费需要,并且以低费或免费形式提供,如:免费工作餐,独生子女奖励、文娱设施,提供交通服务或交通设施等。正是在自愿性福利的设计上,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企业顾问精心策划,特别是那些效益好,人才流动率高的企业,福利方案更是成为阻止员工跳槽极为有效的“杀手锏”。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立法原则,社会化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不可避免的出现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企业养老金的调整力度,但与当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医疗保险是保障员工基本医疗水平,保护员工基本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对于重大疾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开支,基本医疗保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因突发意外伤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更是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只有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以及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才能妥善解决。中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非工资性质的一揽子计划。商业保险公司做为主要的操作者,所承担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指寿险公司以团体保险形式,为企业员工养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提供风险保障。目前,团体保险、个人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共同构成了人寿保险业务的三个主要来源。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开展国内寿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了寿险业务的半壁江山。自1992年起,采用了专职人销售保险的模式后,个人保险、银行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而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人身保险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87%下降到2008年的7.8%。成为制约人寿保险快速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已经成为团体保险的主流。因此,发展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员工福利计划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为员工制定详细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原因是企业相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团体保险)的了解认识不够,对为员工增加福利保障的内容不够重视,认为员工有了社会保险就万事无忧,员工再遇到什么问题就不属于公司的责任了。其实,这是对自己公司及员工的不负责任。企业给员工增加福利保障,从长远来看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的有力措施,企业每年把福利费交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员工的生老病死,使员工无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换来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资金合理运用和降低运营成本,还有利于减轻税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部分保险费可以税前开支,从而避免企业资金管理的浪费,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能体现在精神上。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良好形象,更有利于企业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吸引其它企业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优秀人才是保证企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为他们投保高额的福利保障,是确保留住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福利,因为日渐高涨的工资已使企业不堪重负,而且靠涨工资这一短期效应已无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长远计划和关怀。对企业来说,如果想少花钱多办事,通过各种福利来增加职工的稳定性,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率是性价比最好的方式。相对于等量现金支付,某些福利的延期支付在一定意义上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来说都更有价值。 总之,在经历高薪的阵痛之后,企业经营者痛定思痛,但深刻反省的结果,仍是必须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各种福利方案的出台,则成为企业经营者在留住人才方面而奏效的法宝之一。 四、善员工福利计划,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企业人文关怀 企业提高公司员工福利水平其实最终体现的是企业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凝聚人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力和活力,尽管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需要花费企业的部分利润,但更能体现的是企业的温暖感、人情味,让员工体会到企业最贴心的关怀和帮助。 企业员工的完整福利方案,一般可含盖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住房贷款利息给付计划。这是目前众多企业普遍推行的较先进的一种方案,即根据企业薪酬级别及职务级别确定每个人的贷款额度,在向银行贷款的规定额度和规定年限内,贷款部分的利息由企业逐月支付,也就是说,员工的服务时间越长,所获利息给付越多。 2.商业人寿保险计划。除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企业通常还应该为关键职位的员工购买员工意外伤害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保险,并允许职工自行缴纳保费增购一定数额的额外保险。 3.补充医疗保险计划。一些效益较稳定且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应当为员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即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再由保险公司报销部分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既充分保障了生病员工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福利费用支出的稳定。 4.带薪休假计划。随着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逐步完善,一些智力型企业放宽了带薪休假的期限,最长的已达25天,更加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 5.教育福利计划。对员工提供教育方面的资助,为员工支付部分或全部继续教育课程、学位申请、岗位培训以及其他各类培训费用,还可以包括报销图书资料费等内容。 6.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企业聘请的法律专家或心理咨询顾问,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法律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 7.子女教育辅助计划。目前,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日益高涨的赞助费已成为工薪阶层十分痛苦的一项支出,企业如果能适时推出“投资小人才,留住大人才”的计划,可以迎合工作5至8年员工的需求。 除此之外,许多跨国企业实行雇员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此举尤受一些绩优企业及上市公司员工的欢迎。不少员工为保住股票持有权甚至拒绝其它企业的高薪诱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金手铐”。据悉,对于高级人才,跨国企业还有“金降落伞计划”等。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许多企业采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风靡美国的“自助式福利”方案,也有人称其为“综合福利计划”,即公司把花在每个雇员身上的附加福利数额告诉雇员,允许雇员在公司指定的多项福利计划中选择,直至花完其个人额度为止。但对某些重要福利则规定最低额度。此举虽然深受雇员欢迎,但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管理和登记手续较麻烦、琐碎,易引发管理成本上扬,员工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急功近利而造成选择不当。 高薪虽然可以对吸引人才产生快速的冲击力,但是却带有很强的金钱雇佣关系,当财富达到一定的层次后,高薪不再是唯一的留住人才的手段,其它企业同样可以用更高的薪水挖走人才,高薪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持续的优势。要想使企业拥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创造其他企业不可模仿或难以模仿的薪酬福利体系,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感召和驱动下,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的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提高企业员工福利,最终是企业以温情脉脉的方式“套牢”了员工,而从员工那里得到的一定是利润的回报。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开创了新的思路。
1对生态风景园林的理解 我们应该对什么是生态风景园林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能生态风景园林的标准。之前我们常听到生态一词,也对到风景园林有一定的概念和亲身体会,可是当将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提出生态风景园林的概念时,我们又该怎样去准确理解。生态学是专注于生物与其所处环境关系的研究,具体的说可以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是专门从事于生态研究的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能接触到的。相比于生态学的难以理解和难以感受,风景园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定的概念,生活中也都有一定的体会。风景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园林。但是将生态和风景园林融入在一起,却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下,提出的新的概念。 2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现状 2.1管理和沟通不足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的施工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行。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沟通需要贯穿风景园林建设项目的始末,从始至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行。在实际的施工中,无论是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还是上下级之间的竖向沟通,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沟通不畅。沟通的不顺畅,极易给项目的施工带来不便,造成项目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施工的进度无法按照施工计划完成。相比于一个单位内的沟通问题,两个单位之间的沟通更应该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如设计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的沟通,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要通过承包单位来实现,没有良好的沟通,依然会出现项目施工的效果和设计不符,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沟通问题带来的时间和成本上的损失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生态风景园林的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更应该有严格的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作用,都应该严格执行,不可自作主张的省略。如:施工前的组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就是为了让施工单位更好地理解并去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去施工。项目管理的不利,会造成项目的施工的混乱,缺乏秩序,存在安全隐患,最终会反应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上。不仅是施工单位的管理,设计单位,监理都应该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 2.2交叉施工和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施工有其独特的特点,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交叉作业方式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加强沟通和管理外,成品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成品的保护,就要按照规定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否则,施工顺序的混乱必然对成品的保护带来隐患,最终影响质量。 2.3缺乏后期的养护管理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施工和其他建筑工程施工的相比,要关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施工结束后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生态风景园林的养护阶段可以算是一个新项目的开始,这就可以看出,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养护工作的重要性。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中,有大量的植物、水系、景观需要去维护,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想要更好地养护好这些脾气秉性不同的植物,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实际施工中,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养护专业人员,在加上没有完善的养护规范,常常会出现大量的植物出现死亡,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影响了风景园林效果的呈现。 3提升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3.1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原则 (1)植物选择搭配要科学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植物的选择搭配时,既要从景观设计上考虑整体情况,又不能忽视每种植物的特性而随意搭配。哪个地方选择需要种植什么植物,这都是经过科学合理的选择而统一布置的。看似可能两种不一样的植物被种植在了一起,其实在这之前已经分别对这两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方法进行了比较,两个具有较为相似的喜好和习性;一个是本地的植物品种一个是外面引进的植物品种,两者的结合不仅有景观效果上的要求,二者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利用另一个的长处来帮助自己,如降低虫害等。所以说,每一种植物的选择,每一种植物的搭配,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可以用科学原理来解释的。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搭配植物的组合,不仅为景观提供了更多的效果,更让植物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 (2)植物布置追求美观 生态风景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追美观是一定会被考虑的,因为风景园林其设计就是人为的创造出一种自然的景致来供人欣赏,游玩。在风景园林融入生态学的理念后,加强了自然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并不是放弃了对美的追求。生态风景园林是让我们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去追求美,让美在自然中得到延展,而不是改变自然再得到人意识中的美。此外,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本身还具有实用的价值,比如: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氧气;像油菜花这样的植物,既可以供人欣赏,又具有经济价值。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生态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来选择植物的品种,这样才能适应自然,让植物发挥会最大的效果。生态的形成不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拼凑起来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需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个体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在自然中形成一个循环。 (4)节约成本的原则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应该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在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上,控制成本都是园林的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生态在风景园林的融入不能不考虑成本的问题。只有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才可以复制推广,否则,生态风景原理只能是一种概念,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让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3.2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1)施工要符合设计,控制好质量 在生态风景园林建设中,一个好的设计只有通过施工才能最终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只有施工时保证施工方对于图纸了解和对于生态风景园林的理解的准确度,施工方才能在施工时正确的表现出设计是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什么。生态风景原理的建设是为了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起,其中既要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又要兼顾细节之处所传达的人文意境。比如:在假山的施工中,假山的层次如何布置才能让人感觉处于自然界中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就需要施工方的人员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现出山给人带来的那种感觉;风景园林的设计很多细节之处都表现出了人们的人文思想的表达,想要将人文思想和自然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需要对文化有所感悟,还要很自然的将文化融入到自然中去。所以,在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只有对理念理解到位,理解透彻,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其中的韵味。无论是那种类型的项目建设,都有要求达到的质量目标,虽然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其特殊性,但是依然有其量化建设标准和验收标准,这样才能让施工方加以重视施工的质量。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各种标准、工序、规范进行施工作业,严格要求质量标准,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进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一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暗处后明处,先高后低的原则进行施工。 (2)苗木选择注意事项 目前还没有苗木的质量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根据人们的经验去判断。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苗木大量的运输,苗木的树冠、树根被留下的过小,这对栽植后的成长会造成影响,对后期的养护要求更高,在养护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增加了养护难度,可能会降低植物成活率,增加了项目成本。在选择苗木时,应该选择生长状况良好,没有病害和被损害的苗木,在移植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树冠和树根的大小规格。 (3)定点放线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定点放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准确性。在放样前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做足准备工作,避免因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造成窝工或返工。所以在施工现场,每个施工人员都应该对施工场地非常的熟悉,进行施工前,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应该参与技术交底,理解设计图纸,知道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整个生态风景园林有一定的概念。在进行现场勘查时,要严格执行贯彻“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局部”的原则,充分的了解放样区域的地形,周边环境,然后再去选择是合适的放样方法。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影响或是留有安全隐患的因素时,应该及时清除。最后就是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准点和控制点。这样才能对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有了一定的体验,才能真正的去表现所设计的意图。 (4)草坪建造施工技术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设计建设中,草坪占据了其中很大的比重。草坪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给草种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草坪的建造施工过程中,当地不同的温度应该选择不同的草坪类型。在草坪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草坪的排水问题,要避免出现积水现象,所以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就应该考虑到排水的问题,中间高两边低自然形成的排水角度,排水沟的设置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养护阶段,如何浇水,何时浇水都是有讲究的,还就施肥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这些都是草坪需要注意的。 (5)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 在生态风景园林中营造出的景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低错落的绿色植物,只有高水平的养护工作才能让植物营造出来的意境完美呈现出来,正所谓“三分种,七分养”,所以养护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了景观的呈现。养护工作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相应的养护,如:整体意境的维护,浇水施肥,绑扎修剪,病虫害防治,名贵植物的保护等工作。雨水缺乏的季节要及时浇水,浇水的原则是“要不不浇,要浇浇透”,到了雨水充沛的雨季或是暴风多雨的天气,应该做好树木的固定和排水防涝工作,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在对绿色植物修剪时,首先要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在修剪后存在较大剪口时应该在剪口处涂抹保护剂,防止病虫害。此外,还要及时地摘减掉过多植物的花、果,减少树木养分的消耗。 4生态风景园林的实际案例分析 现以德国某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为例加以分析,设计者景公园的范围、布局、景观等几个因素加以梳理整合成了水公园、湿地公园以及铁路公园这三个区域。 4.1水公园 水公园主要由净水池、水渠、冷却池、沉淀池等几个部分组成,整体由西到东贯穿整个公园,水渠的加入让整个公园的植被自由生长,也满足了游玩者观水的乐趣。水渠两岸选用垂柳,这类喜湿的树木得到充分的而滋润更显得生机勃勃。 4.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位置在整个公园较为静谧的地方,并且将与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构成当地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这样一来有利于其发挥湿地多种功能地综合效益。另外构建一个综合生物塘,其作用除了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之外,还能发挥其景观的效果。 4.3铁路公园 因为整个公园之前是某个铁路段的废弃场所,设计者将其重新规划后形成了一个‘铁路竖琴’景观。将其与立体的高架步行道相结合,达到了十二米之高,形成了整个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整体公园的设计融入了生态演化的进程,并不个人比较生硬的感觉,例如铁路公园铁板的腐蚀、水公园污染物的沉淀、到后来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的自由生长,我相信现代生态园林建设在城市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结束语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生态和风景园林的融入,改变之前比较单一的发展方式,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当人们大力建设生态风景园林,反过来生态风景园林也会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久的良性过程,虽然见效慢,但它所带来的效益将无穷无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生命主体,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意识。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发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探索性机遇,并为建立创新性社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次,理工科高校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如当今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三,理工科高校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理工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切实的保障制度。高校课程普遍是参考国外的课程,未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目前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普遍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对于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心思放在创业上了。除此之外,课程也没有形成灵活完善的体系,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都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要求,科目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选课的自由度,缺少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创业体系的不完善和创业课程种类的单一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创业能力较低。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的,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注重加强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培养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为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没有前期的逐步铺垫,只是集中在大学时期,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理工科院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的大多是无相关创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缺乏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对相关课程进行过学习,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只是以课本的基本理论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而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同样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组建起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实现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兴旺发达的系统工程。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必然复杂艰辛,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精神。而高校更应该在理念、思维和观念上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不仅仅是为了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将创新的精神和素养带入之后的工作岗位中。 (二)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打造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而我国也应大力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并加强引导与推广。高校的创业教师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对现有任教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与相关机构、企业联合,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校外教师的聘任,选拔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或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到学校上课并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入手。首先,理工科高校可以设立部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背景下设立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技能、创业心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学、情商教育、基本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等。最后,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创业知识是实现创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探索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教育、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等有效途径。 (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理工科创业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突出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增强就业素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授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开设KAB教学,从创业概论、小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企业模拟运营、企业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培训。诚邀校外相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创业课堂的指导专家。三是建立和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机构组织,让学生从中获得锻炼,了解创业全过程,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制定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有效的政策扶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税务部门在大学生办理税务登记时,应该提供便利条件、领取发票减免工本费等;学生创办的小微型企业,凡是其销售额或营业额满足一定政策条件的,对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为其落实各项优惠;为创办高新企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更多帮助等。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将相关政策和措施机制化、体系化,才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六)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理工科高校应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创业潜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重视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创业素养和潜能,科学构建活动体系,依托实验室和行业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业引导过程中,既要突出专业实训,又要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潜能。另外,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校外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丰富课外的创新创业体验。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项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社团校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祝誉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两大群体,统称为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级知识群体,他们受过多年教育,受到社会的各种期待,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好事,是国家支持、学校帮助的好事,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没有付诸行动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创业,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而已,这样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列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学生创业就会失去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出现角色空缺或者角色选择不当,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本文笔者要同大家探讨的正是辅导员这个角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现在来谈一谈。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辅导员制度是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而新时期的辅导员肩负着更多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从辅导员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参加高考走入大学殿堂,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老师,而非专业课的老师们,同时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不同,辅导员老师大多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管理和生活问题,帮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和工作,所以一个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影响深远,所以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们启蒙老师的特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功不可没。创业教育可以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活结束,有时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一种精神,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启蒙这件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社会经验丰富,知道如何把握和拿捏大李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教育启蒙,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萌生创业意识。以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他帮助创业和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有了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并且与老师积极地交流探讨,此时就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创业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大学生付诸实践的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此时就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当然在担任学生创业指导者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保证学生创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 受到辅导员的正确启蒙和指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了向往,心中充溢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创业不是儿戏,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是需要经验和高智力,又不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所能立刻拥有的。然后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时间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通过时间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同时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中,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本专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未来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奠定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基础。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有少数优秀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新创意、新设计或者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成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 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重视,一方面,让市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任其发展,也让市场弊端性日益彰显。这一消极影响,让个人经营理念与素质、企业市场发展方向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已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者都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院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社会的阳光面或是社会的黑暗面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思想上的影响,这便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素质。好的社会面便会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方向,错误的社会面将会误导大学生走向黑暗的创业之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理念又将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前景,所以,我们要指引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光明的创业之路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与素质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从市场上找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误区,然后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心理,针对性的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最佳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一)市场职位供应多,但专业性较强。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在市场职位上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各大企业与公司为了能够广纳贤士,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岗位,但是,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公司能够加速发展,他们对于职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导致大量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企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加速而加强,因为,社会要求不断变高,供应商的能也必须加强,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关危机处理能力要求足够强。大学生创业本身社会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危机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应变能力还有待改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变得非常激烈,这无疑让这些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感到无比的压力,没有创业经验的积累,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很难实现创业的。 (三)市场投资资金不够,竞争能力薄弱。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不像成功的商业家们一样有足够的创业投资资金,有的也许家里也没有提供他们创业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在资金上面会感到很吃力,这便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进行高效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进行投资,所谓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业素质与创业心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单一,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高低的认知都比较薄弱,在创业上只求稳扎稳打,没有大胆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不赔本、不亏本的原则上,这便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让大学生不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而然,在创业方面也不是实现大的突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大学生这种单一的创业观念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欲望还有待激发。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够高,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比如说:短时间的亏本赔本现象、遭到不公平对待等等方面,这些是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大学生在学校安于享乐,都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个人修养都会比较高,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他们都会产生反感,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恶习都是相当的排斥,其实,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在挫折中积累创业经验,让自己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比较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当代社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会受到特别的呵护,对于社会知识都知道的较少,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这一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很多,这无疑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首先,专业理论只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多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比如:学校开展创业的知识讲座、参与创业的社会实践等等方面,让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形势,才能正确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之处,创业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创业方向的规划、自身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多了解成功经营者的事例,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最后,大学生创业必须拥有个人的独特之处、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创业面对比其他创业者更加艰巨的局面,所以,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必须高,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诚信经营、真诚的服务、高度的责任感等等重要点,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挑战当成一种机遇,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找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道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滕雯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一、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性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投公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当前,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避免重复照搬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属于高职院校行业特质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我们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出发,大力推进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尝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南科职院从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格局和工作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符合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高了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其他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作者:毛厌草 许建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从就业转向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2)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3)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4)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需要走向社会,目前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5)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众多比赛中,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2)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作者:许庆斌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1.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但就目前毕业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讲,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3.8%,所以就业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盲目跟风,就业教育依然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着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创业教育应该突出重点 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国的创业教育并不适合全面展开。各地应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对创业成功人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宣传,突出创业明星的带动效应。 3.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无法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相反还会挫伤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向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高校要建立起一支既有一定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鼓励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其职称考评指标必须加入更多实践内容的权重,如在企业挂职的时间、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成绩等都应纳入职称考评的指标,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创业教育还要“请进来”,各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专业应用性知识,以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专业教育之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使它真正得到落实。 5.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都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的一部分内容,在学生即将参加毕业实习或者毕业的时候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学学制前半段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宽松,后半段则随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对较紧,毕业实习时又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创业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倒变得不是那个迫切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作者:叶华 高叶 单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有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高校应树立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4]。所谓“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某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5]。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要将“法治”写入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遗传代码”中。 作者:谭利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及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就业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且大学生既要成为竞争者,又要成为创造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服务于社会。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强烈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第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创设的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等收纳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城乡各单位创设的就业能力同样有所下降,且事业单位不断推动改革,所需人数也大幅减少。因此,等待就业已不符合现实就业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不断更新其就业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急切需要 新兴的知识经济已改变了劳动的就业领域,使得创业不只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得行业、职业以及产业不断变化,以致部分职业岗位被淘汰,且部分知识型岗位逐渐产生,那么创新型就业已然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兴的知识经济使得创业型就业变成解决就业及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 1.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提高其创业意识与精神,实现成功就业和充分就业,才能在本质上确保社会的稳定及繁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致力于建设文明、富强及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本是我国人民的集体创业活动,且需要个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及科教兴国思想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承受更多的社会义务及创业责任。现阶段,下岗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农村外移剩余劳动力等问题都急切需要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来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因为知识经济重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使得智力成为获取财富的根本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转移、生产及传播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更加容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引导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是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价值及各院校培养方向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且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那么就业率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质量、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直接决定着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创业促进就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成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采用创业促进就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必然落到了大学生的身上。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以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来具体论述武夷学院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收效。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相关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构建的全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将创业案例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精神。此外,我院机电工程系还根据具体的创业教育目标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外开设包括创业计划、网络教学、企业家论坛及实地考察等课程在内的创业计划大赛。以社团及项目为主要载体,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及实践活动,同时在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讲座中,通过社团、项目为组织形式的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例如,企业直通车、校园营销大赛、“我的创业故事”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物品网络交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业热情。与此同时,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还开展了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资沙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创业导师库,以期给予学生有效、正确的创业指导。除此以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预想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开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创业基地。且武夷学院设想将校内外创业基地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校科技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的专业学科及科研的相关竞赛活动及各种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关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精神水平普遍较低,最近几年,我国着重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一地以趣味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却不是以培训或课程化的方式实施相关教育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首先,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有关模拟环节,同时给予具体、正确的指导,确保达到教、学、练三者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各院校可聘请本校毕业且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创业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作为全新的素质教育境界,以融入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创新创业精神不仅要融入校园文化中,还要切实融入到办学理念、毕业论文、培养方案、实习、课程设置、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在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可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至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对于机电学院设置的电信、电气、微电子及机械等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其专业特点不同,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可正确认识创业的合作伙伴、形式以及领域。我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已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推行了很多合理、恰当的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创业手续、开展创业培训、放宽融资条件以及税收优惠等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要求,也推动着各高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若各高校可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工作,不仅会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新局面,也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创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腾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孙晓倩 单位: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探索 创业是人们创造社会事业和社会财富的社会活动,要想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集成。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创业素质大致有这样一些观点:如麦可利兰(McClelland)把将创业者按创业素质分为六组“成就动机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服务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1]148;张玉利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心理行为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富有激情、洞察风险、机会导向、坚忍不拔、诚实可信、执行职能、平衡领导、营销技巧、产品/顾客聚焦和善于学习”[2]27;王林雪等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归纳为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环境掌控力[3];张明林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大组成部分”[4]等等。以上这些关于创业素质的观点,都从某些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创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在吸取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大致应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HowardH.Stevenson等学者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5],而意愿和信心正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可见创业心理素质在创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不打算对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大要素做全面讨论,笔者在此仅就创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育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有所助益。 人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而创业心理素质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素质虽也包含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根本而言则是与后天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创业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心理满足属于心理需求的范畴,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包括生理层、安全层、爱和归属层、尊重层和自我实现层。五个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自我实现处于最顶端,属于高级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正是属于人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创业者心理特质得出结论,“成就需求高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84;甘特通过对创业者与大企业中的经理人之间的比较后认为,“对成就感的高度需要使得很多人选择创业来获得这种成就感”[8]。创业典型的心理激励。心理激励可以说是榜样和责任的双重鞭策。大学生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出于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有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付出而能尽人子之责的,也有对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向往,当然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常常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零距离感,“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长沙理工大学“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的创业事迹,就激励了许多长沙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责任主要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对家乡父老的责任,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这也常常激励着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激励,促使着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形成创业意识,寻找创业的机会和路径,并最终走上创业的实践之路。饱满的创业激情。 要想干好干成任何一件事,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饱满的激情。饱满的创业激情是创业欲望和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只有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才会对创业有着持久坚定的热情,才会有对创业成功的不懈追求,才会充满着旺盛的创业精力,才会有全身心的创业投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者宝贵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指为实现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创业过程难免有困难挫折,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地执行目标,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要有失败了再重来的准备和信心,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坚强的创业意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坚强的创业意志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具备了坚强的创业意志,才会在创业的征途上,即使陷入暂时困境,也终会有“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才能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最终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对创业热爱乐观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的名言和经验智慧,从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兴趣,他们已不是完全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事业,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第一需要,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大学生创业也理应如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着眼于暂时的利益,这样就能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才是创业的最高境界。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素质,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创业心理素质同样如此,这就使得创业心理的培育成为可能。怎样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培育,这不仅要从大学生本身主体因素出发,更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甚或家族背景作用,涉及到高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社会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氛围环境。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然也可由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的社会文化、家庭创业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对其进行影响和培育。换言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在其先天禀赋的客观基础上,由家庭(或家族)、学校和社会通过一定的说教、训练、实践和引导,对其施以影响,让上节所述的创业心理素质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成为其创业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和心理依据。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应分为间接的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氛围因素。成长背景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学习养成的因素,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氛围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巩固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指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外在诱导制约因素,如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理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探究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从而更好更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这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刘双春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浅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影响,创业教育一般的考察方式就是考试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以作业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这种被动而且缺乏实践形式的方式并不能检查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另外视力障碍学生的客观条件又不允许用计算机或者纸笔写论文,常常需要别人,并没有针对他们做出特定的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相对于高校庞大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师一般的专业方向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对于北京市高校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师资力量是辅导员,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大赛的组织一般都是以创业的知识、法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尽相符,事务性工作繁多,很少能真正参与创业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对视力障碍学生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二、首都地区视力障碍专业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一门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对于北京市的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内容呈现,并没有过多的篇幅进行介绍,在课外也没有其他的选修以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视力障碍人群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因为按摩针对其特点,发挥手部触觉灵敏的优势针对穴位进行手法治疗,而钢琴调律也需要听力有关的专业技术,要求音准以及辨音能力要强。视力障碍大学生虽然没有视力,但因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正常,某些方面较健全人来说还有优势,所以高校针对其特点设立专业课程,但与此同时又没有针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辅导,教学人员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以及行业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强,这些职业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作为残疾人的特殊性,与健全人相比不能消化吸收大众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很难适应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书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章不足以呈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帮助以及价值。 三、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实践按摩与调律能力以此巩固知识尤为重要。作为视力障碍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运用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的传承延续到第二课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仅仅是一般性的创业大赛,而且任课教师较少地进行组织,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的专业教师更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四、缺少创业园区、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平台 实践是学习和检验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和单位来说,他们市场敏感性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的风向标,开放、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学校则相对滞后,而且并没有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上的真实环境。而且在创业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还包括场地的租用、资金的扶持、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在校的视力障碍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到实践基地中去。相对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评价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改进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办法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使学生不能创业,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能力,这样能为学生毕业后甚至于很长一阶段后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可以设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首先,要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往往由辅导员来进行教学,在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校方可以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其参加创业培训班,如KAB课程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任课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创业讲解,相对于辅导员来讲,更加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第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进企业单位,让其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的获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第三,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相关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专家进入校园,并与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因为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的相关经历,在市场的动态把握和残酷性上缺少实战经验,所以要通过此途径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创业的风险和乐趣。 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相对健全人比较,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人群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毋庸置疑,在当今教育资源的紧缺下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根据当前社会职场发展变化来看,符合体力劳动类职业减少,脑力劳动或创意性工作增多,这种职业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视障学生的生理以及身心特点,使视力障碍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要有前瞻性,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开设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中医和音乐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强化学生按摩手法以及听音调律实践能力。本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3、举办多样化形式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请相关领域内有关专家或者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做报告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而对于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任课教师就相对捉襟见肘,对于创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解以及优秀校友介绍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由于视力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导致该群体对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高校可以引导该群体学生创立盲人的创业协会。目前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专业比较适合创业方向,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4、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将企业单位等融入学校创业教育 高校应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机会让盲人大学生亲自去经营自己创业领域的微型企业。首先,高校通过介绍该群体专业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并联系校外企业,将产、学、研三方面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单位进入校园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支持,开发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总之,我们高校要定期组织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社区、按摩店等相关地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琴行、钢琴调律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让相关企业单位进入校园等,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技巧和相关经验;另外要进一步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相应优惠的场地以及可供启动的项目资金,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以及畅通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通道等等;最后高校间要加强联系,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和类型的学生的交流,探讨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赵磊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1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希望使用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另寻出路,又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 (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抱着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的心态,认为给自己干,做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再者,失败了,也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需要结语经验,继续努力。 2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行分层培养的模式,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英训练,使他们能够不但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能掌握创业技能。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 (1)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和面对挑战,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以讲座、“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辩论赛、创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战的形式,教会学生们掌握经营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分析、降低成本等大量的创业的基本环节和技能。 (3)加强课外创业实践环节,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大学生创业类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积极体验。 3积极探索创业模式 (1)集中扶植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内导入各类创业活动。比如举办创业项目大赛、商业策划大赛、模拟网络营销大赛等,以此掌握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 (2)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各市场经济实体组织均可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地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金,用于改善孵化基地条件,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良性发展。 (3)形成保障机制。高校制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创业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孔英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首先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培养有创业开创精神的个体,尤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对正在工作的人,那是由于当今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自主性及独立功能能力,还有相关技术、社交及管理能才能。其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培养方向、核心任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现代教育是着力于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冒险开拓精神以及事业心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论,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终身教育,其是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的教育过程,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素质及创业能力。 1991年,创业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紧接着1997年,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展开,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次实践活动,也代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1999年,“挑战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性活动更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年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有明确指出,应当强化、鼓励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的全新局面;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层次、有步骤的展开了全面实践。 试点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收到了较好成效,各地高校纷纷效仿而行,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自主开设相关开成,竭力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力求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及其个人事业心、开拓精神等多个方面素质能力。这种局面也代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拉开了帷幕。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例如部分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加上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的出现,逐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1]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况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从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十数年时间,在这些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无论是试点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教育时间活动,还是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效所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断出现了促使大量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途径的实例。这是我国创业教育总体上的进步,更为今后创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就现今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上来看,虽然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却仍然处在一个起步与试点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教育认识不足,定位有所局限 首先,就高校高层领导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尚还没有对创业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更遑论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政策和全新的教育目标。我国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创业实务层面,且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较为严重功利性价值取向,无论是从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分析,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来看,这样的认识问题均是较为明显的。其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一,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则一定是创办公室,甚至于将勤工俭学亦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其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他们认为创业仅仅需要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则可以立即开展创业,却完全忽略了知识、技术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其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当不足,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仅仅在于高效课程的时间是否宽裕,作为一种附属、业余而存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将其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明确目标 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设置上来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有所缺陷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原因,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向仍停留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更没有收到创业教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虽然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仍是有所局限的,也仅是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的鼓励、扶植上,如鼓励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办公室等等,这些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固然能有一定助益,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正规化尚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也较为薄弱,缺乏切实,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目标定位与任务安排也都并不明确。这些问题均致使不少大学生虽然受过些许创业教育和训练,然而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都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缺乏统一教材,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指导;其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的定位,教学杂乱无章;其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探究和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创业教育逻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缺乏实施规程,难于融入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让其得到更大的成长,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学生的整体育人体系当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预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技能等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创业教育仍可归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因而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初期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取得极佳成绩的极少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成为了“看客”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精英化培养”显然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仍然覆盖较窄,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业余教育”,是大学生所认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脱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更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更遑论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实施困难显而易见,这样缺乏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也必然导致了其实施过程的困难,更限制、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 在理论研究方向,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一些独具见解、有深度的系统创业理论。另外,对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力度和深度不够,这致使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实际指导作用与意义。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较为匮乏,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具体的方面则缺乏相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基于本校实际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经验的探索,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必需。[2] 2.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的的特点显露无疑。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在高校开展,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展开了较为系统,且行之有效,能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3]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而我国在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则显得较为驳杂,缺乏明确方向了。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对20所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创业氛围与其他创业教育方式相比被排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有75%左右的学生希望校方能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这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欠缺和学生对此种氛围的需求。 3.教育师资力量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多的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如《团队训练》、《创业管理入门》等等课程,然而,这些授课教师大都是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他们自身也尚未有过真正的创业经历,创业是一项极为需要实践经历的事,脱离实践与实际操作的单纯理论说教并没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实践经历的缺乏无疑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质的飞跃,首要任务应当是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多应当注重的是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教育者再辅以适当的创业形式、技巧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史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从创业思维、技能、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尤其注重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摒除既往的一味求职应聘的就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必然得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 (一)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其充分认识教育价值观及人才观,秉着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理念,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实现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形势,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懈奋斗,艰苦卓绝的精神,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在亲身实践的创业活动中收获经验与教训,这显然优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当是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教育过程当中,而非局限于教师课堂。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我们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改革完善,以之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在教学计划及改革实践中必然需要适当加以体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授。创业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得学生明确整个创业过程,在教育和实践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能。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高校本身的模式,以便很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对创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和特长的课程,根据创业目标的不同,应将创业课程也有计划的区分开来,制定不同培训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实践教导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手段、创业过程,主要突出表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术交流,在本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行之有效且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极具实践效果的创业活动。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选定一个特殊的创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亲身授课,介绍自身的亲身历程,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共鸣;互动式学习方法,与学生充分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一些创业的激情,自主领悟一些创业精神的真谛;休学创业方式,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进入社会创办企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和校企进行联合教学。一是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注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向校企、校内研究所及科技开放公司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等相关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并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或自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实战;三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组学生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亲身体验创业活动,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四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各院系校内刊物的创意和策划,学生会各社团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的申报,法律金融实践的模拟,使各科学生在日常一些实践活动中为将来的创业活动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以很好的检验创业教育成果,客观评价创业教育本身,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认证制度的对象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指标是学生创业的业绩,构成一个测评的体系。主要通过书面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两组考核方法。书面考核相当于当前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可以通过一些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来进行检验。最后综合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不同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发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推行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积极测评,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创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认知制度利于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及能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不断进行反馈来改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 “游戏教学法”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时经常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育理念集中在教师的“教”,所以不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而是全部交给教师去“说”。20世纪末一场教育改革的强风开始席卷中国,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他们“爱学”“会学”“能学”。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教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越注意让学生活动起来,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任务目标为中心开展动态活动,这就是“游戏教学法”独有的魅力——“动中学,学中动”。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中利用“游戏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作例举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成为企业家[1],拥有不可企及的财富,是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称之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却没有去估测自我的能力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在SYB创业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这个概念框架下,学会认识自己能力与自己能力被认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叫“我能行”,游戏内容主要是:环节一,让学生从背后试试两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环节二,头不动用一只绕过颈一圈模同侧耳朵。这两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种非常规的动作体验突破自我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迅速达成任务。由此,在游戏结束之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样不知不觉就把创业的“创”字独特之处,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业者应构思的企业 当大学生们对创业产生兴趣之时,适时地将建构企业的模块充分地呈现给他们,让大学生自己去组合和拼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初步的想法细化,然后变成一个计划或工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当活跃,在企业构思的活动中,必须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生活经验,并创造成游戏情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商机”。在这方面,我做了些小尝试,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戏里,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娱乐明星和娱乐记者,双方就假定的娱乐事件开始相互发问,由第三组学生进行胜负判别,胜负的条件是谁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的潜在商业机会。生活当中娱乐新闻经常是铺天盖地,大部分人已经觉得麻木了,但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当中潜在的市场,特别是个性化的小市场,对于“小”“微”公司的发展机会良多。游戏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开个明星隐私保护公司、娱乐记者咨询公司等等。 三、创业者应评估的市场 市场[2]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选择市场也就决定了日后的入行问题,在许多企业发展失败的案例当中,最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市场定位错误,例如:中式快餐店败给洋快餐、体育品牌李宁被迫重组业务等等。因而,最初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地分析行业数据和发展前景,在培训阶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几点,应该做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假定商品贩卖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直销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销出去便可以得分。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让消费者感到厌恶。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任务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销售人员不善言辞。 四、创业者应搭建的组织 创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团队内部的关系。创业者一般来说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别是企业型的创业活动中,团队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组投蓝游戏”这类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获得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团队的组织力。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对为红组,一对是蓝组,两队同时进行投篮,但是允许其他队员在旁边采用非肢体动作进行鼓励或者干预,以五分钟之后的投进篮框得分多的为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如何有效组织便成为学生们考虑的第一点,让投篮技术好的同学去当投手,声音大的去当对方的破坏者或自己的鼓励者。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协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体验时,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或损失,产生认知冲动,然后对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五、创业者应具备的形态 法律意识是经营企业的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固定形态的制约因素,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必须加以重视。在SYB创业培训中,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能触碰的“红线”,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在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依赖实例作为支撑,例如:安排学生就自己想要创办的企业,写一个“申请书”,把企业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作出特别注明。学生将自己的“申请书”交由教师审核,然后把不合格的发还给学生,再改再审,反复几次之后对于相关的法律学生便可以认识得很通透了。 六、创业者应清楚的责任 企业经营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3],这种风险与责任并存的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新人“入市需谨慎”。因而,在创业前的培训一定要明确这种风险意识,设计一个“冒险类游戏”是最恰当的,让学生扮演侦探处理一个假定的违法犯罪案,学生必须找出所有的线索,最终才能破解谁是幕后首脑。这个游戏趣味性和思维性极强,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遗漏掉重要证据,并无法破案。“游戏教学法”被引用到SYB创业培训中,并是不为了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以深层次的感受,去磨练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七、创业者应统筹的预算 “模拟医院”是一款很时髦的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很多很杂,例如:盗窃、病人受伤、医务人员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统筹运算,特别是预算的执行,在游戏中玩家所拥有的建设资金和开销都以虚拟货币出现,并且是模拟真实的收支情况。玩家如果没有能够做好预算,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的话,游戏就会宣布结束。笔者认为,将“模拟医院”这类真实感很强的游戏引入培训课堂相当有必要,不单单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更重要的是将潜在的不平衡因素凸显了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体验。 八、创业者应实施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创业进入实践阶段前,必须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么一份计划书相当有难度,特别是涉及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多。SYB培训时,那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将学生带上大街,把十把雨伞给他们,并让他们在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最后的利润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卖伞,有些同学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卖伞,将伞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国风”图案,引起很多路人围观,伞很快就卖了出去。真正的创业是在街道上,在市场里,并不是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就能成功,只有实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创业的辛苦与幸福。 九、小结 创业就像是一条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一路上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在SYB创业培训课程[4]中帮助学生们去模拟、去还原真实的场景,非常好地让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磨砺,不断得到锻炼,为我们的创业大军增加一股新锐力量。
财产险论文:探讨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其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代企业进步发展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本文就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当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表达了内部控制是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 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险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合作逐渐增多,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成为当下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公司董事会、各部门经理、全体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内容有:承保、销售、理赔、投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控制内容。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公司经济效益任务的达成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可信性。目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建造动力的不足;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职工分工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改善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自身的组织结构等一些措施。有效的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执行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保障财产险保险公司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和现状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进是随着相关制度的颁布而逐步完善。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了第一个行政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于1999年了第一个真正完善可执行的行政制度《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2004年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这些政策的施行,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给予了管理参考,对资金运用和中介机构的内部控制给予了全面的执行规范。从2007年起,全国范围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都开始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就目前保险行业相对比来说,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的是财产保险,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得提高,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财产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将不断改进,逐渐建造成适合我国保险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体制。 (二)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造存在的问题 1、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造成的损失,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某些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的员工,其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对员工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使得财务工作者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缺乏规范的职业执行基准,其报告数据没有正确性和可信性。另外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并没有对其公司员工发挥实际的作用,使得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之间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意义,在其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基层分公司,存在轻内控、重业务的情况,往往把业绩做为员工的重要判断指标,而内部控制则被边缘化、忽略化,长此以往,致使内部控制往往虚于表面,落不到实处,造成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不全面。 2、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明确界定职工岗位的职责要求,各部门存在岗位空缺的现象,没有相应建立规范职工的管理体制。在职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上,普遍都停留在传统的年度考核模式上,由于职工岗位界定不明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岗位空缺,使得职工之间的业绩考核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的专门的考核制度。从而使得职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少的系统协作精神、工作的连贯性。 3、缺少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规范员工执行工作的责任体制,对于员工工作上的失误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行为,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责任体制。大部分责任体制普遍都是表面形式化,在对其员工的行为问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和引导;在对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实际处理和引导改善;在对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上,责任体制并没有完全适用于处理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导致小问题不断累积引发出大问题,给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原因促使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执行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制约其执行工作行为的约束,另外,各个部门没有重视其责任体制的重要性,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使得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4、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这三个因素影响财产险保险公司各项业务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监控这三个因素影响着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操作环节。大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在控制管理上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发挥到实际的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去,并没有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有效的实施,并没有建造成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这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进程。 5、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为问责机制不当,部分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致使基层员工缺乏相应的保障,心态失横,甚至进行违规操作,致使犯罪。并且现今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对基础工作的问责机制缺乏,问责机制只存在于总公司中,更加纵容了基础工作的违规情况。 二、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员工是内部控制进行的主要实施载体,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重要组成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积极调动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在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应该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让全部员工充分体会到内部控制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全面构造一个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的主旨思想和理论思维全面覆盖到全体员工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标准的操作体制,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同时,重视基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做后相应的规划与激励制度。 (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影响经济效益是否能达成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效的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控制目标进行综合管理,改善以往各部门之间内部控制目标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的控制目标规范为:构造健全的适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公司执行机制上的问题;检查和处理员工工作上的欺诈、舞弊问题。有效的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三)健全的规范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责任体制是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工作的规范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加强员工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与对未执行规范的责任追究,要明确管理部门、各部门员工和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具体追查其责任。另外,要加强规范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违规的员工必须依据相关责任体制引导员工改善问题,培养员工自主规范工作的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位的不同执行不同的规范责任体制,将其违反制度规定的工作行为责任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建立完善的财产险保险公司规范员工责任体制。 (四)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 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是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基础。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内部控制管理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防止和解除风险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财产险保险公司应该实施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从而促进其核心工作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本质上解除弱化内部控制的动机,从而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五)完善问责机制 应正确处理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设置相对合理的激励制度,明确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提高基层员工爱岗敬业的忠诚度,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不能流于形式或者只局限于精神层面,应落到实处,将责任明确至负责工作个人,做到有规必依,违规必处, 三、结束语 总之,内部控制有效的增强了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是避免企业风险发生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不仅深入认识到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了内部控制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当下财产险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保证财产险保险公司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能稳定持续的发展。 财产险论文: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及建议 摘 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中国财产险市场的重要补充,其在中国财产险市场上占据多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宏观环境之下,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PEST分析法的运用可以对目前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所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其分析结果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建议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那些在财产险市场上不占据垄断地位、经营年限较低、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结构上都无法与大公司相抗衡的财产险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进行界定,目前在中国除了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集团外,其他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属于中小型财产险公司 [1]。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是中国财产险市场的主要市场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的财产险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下便基于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个方面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1.《保险法》的修改。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业法律体系的成熟也成为必然趋势。1995年10月1 日,中国第一部《保险法》颁布实施。2002年,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对《保险法》做了第一次修订。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修订草案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这两次修订从不同程度上对保险合同、保险业经营、保险业监管等方面做了不少重大的修改以及内容上的完善,解决了保险立法许多方面模糊不清和无法可依等问题 [2],保证了保险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国承诺在企业设立形式、地域限制、业务范围、营业许可等方面对外开放,使原有的保险市场格局被打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外资公司在给本土保险公司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顶尖的技术人才 [2],为中国的保险市场注入了创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鼓励和扶持保险业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2004年6月15日起中国实行的新《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该规定在降低了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同时,也不再区分全国性保险公司与区域性保险公司。这将促进中国涌现更多有特色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2011年8月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在今后的五年中将会鼓励养老、健康、责任、汽车和农业等专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型保险公司的重视和改革,也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寻求发展的良好时机。同时,“十二五”规划也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保险业今后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从不同角度引导着各个公司的经营战略。 (二)经济环境 1.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近十年来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这种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国内的财产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使内需上升,居民和企业所拥有的财产日益增多,进而导致财产保险需求的增长。其次,健康发展的经济为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投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建设或建筑业等,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也为国内的保险市场尤其是财产险市场带来了大量的业务。虽然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对巨额保险标的的承保实力和风险保障能力有限,但再保险和金融工具的运用也令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得以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2.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自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比如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在结构和规模上也日益成熟。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发展,保险资金正渐渐成为其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金融体系一方面为保险业带来了分散风险和获得投资收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也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良好工具。 3.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的资本市场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动,这也给中国的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首先,财产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下降,导致公司的承保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投资回报的补偿,使得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其次,金融危机导致再保险费率上升 [3],中国的财产险公司要获得再保险就需要更高的成本,这给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削弱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因此在这个金融危机还在发挥其后续影响力的时刻,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社会文化环境 1.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随着中国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保险知识的普及,中国保险业的形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改善。财产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成为消费者防范风险和保障财产安全的有效工具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人们对待保险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保险需求的增加,促使了中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9·11”事件、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断加强。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阶段,人们对经济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购买保险也成为了人们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由于保险公司的正面宣传和保险业在风险发生时所带给消费者的切实保障,购买保险也渐渐地成为了国民防范风险的一种习惯。这种国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扩张了保险需求,因此,抢占有利市场和赢得客户群,是小型财产险公司制胜的关键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进行竞争。 财产险论文:特色升级 泛舟国内财产险 业界给孙建平的评价就是简单、务实。自2011年,孙建平接任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一职后,仍一直秉承着这种实干精神。孙建平表示,目前,国内的产险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车险国内的产险领域还有许多新的增长点。要想在产险领域有所作为,就要不断开拓新的空间。 4月11日,在“平安‘快易免’服务再升级”会会后,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孙建平。记者对他的采访,便由从平安的“车险服务升级”谈起了,话题从车险到整个国内产险行业。“国内的财产险有机遇也有挑战,而平安的宗旨就是给消费者提供快捷、高质量的服务。”孙建平说。 服务升级从细节入手 《经济》:去年平安就在车险上做过服务升级。现在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也都在快速和便捷上下工夫。平安车险又是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呢? 孙建平:平安所做的就是从细节和人性入手。所提出的“快、易、免”,其中快,就是打造时效新标杆;易,就是省心调解,足不出户,安心赔款;免,就是免费道路救援。 《经济》:这些服务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孙建平:这次服务升级,平安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业内首先改变车险的理赔流程,“先赔付,后修车”。而且在人伤案件中,还首次推出“省心调节”服务。相信不少车主曾经有过车伤人,自己无责,却不知如何与伤者调节沟通的苦恼。因此,平安产险就为客户提供了多途径调解服务,并将陆续在全国有条件执行的地区和机构设立仲裁受理处,邀请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常驻门店,现场办公,帮助客户最短时间内达成有效的赔偿协议。 《经济》:之前的服务升级都是针对车损的,为什么这次会把人伤案件当成理赔的核心问题去解决呢? 孙建平:人伤案件是车险理赔最难的。因为涉及公安、医院、司法鉴定所、仲裁调解机构、法院、保险公司等多个办事主体。近年来,人伤案件量、赔款量、投诉量、诉讼量不断上升,因此,平安重点关注了人伤案件。目前,通过我们的调节,有80%的人伤理赔就不用再升级调节了,基本内部消化了。 《经济》:监管部门对于保险公司打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一直非常重视。您是怎么看待恶性竞争的? 孙建平:打价格战一是伤害客户,二是伤害保险公司自身。平安不会参与恶性竞争,也不参与价格战。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合规,符合行业自律规定。恶性竞争会影响到保险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降低,企业也做不长久。 交强险放开并不可怕 《经济》:今年2月,中美双方的《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曾指出,中国将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关于交强险放开的话题,国内媒体也一直讨论,这会不会对国内的车险造成冲击呢? 孙建平:交强险放开是好事,根本不用害怕。因为外资进入中国,目的是在产险市场经营车险。现在交强险不赚钱,据保监会统计,自2006年实施交强险以来,除2008年盈利外,其余年度均呈现经营亏损,2010年亏损额更是进一步扩大到72亿元。外资很看重成本控制,所以不会马上盲目扩张,至少在2-3年内不会有大的扩张。 《经济》:除此之外,外资公司与国内公司相比,还有哪些问题呢? 孙建平:做车险需要很多资金,同时需要很多网点,而网点建设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从目前国外情况看,海外公司仅靠自身发展,想要在当地做车险很难成功。当然,国外的车险市场非常成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引进外资会提升国内的管理水平。他们会去影响监管层、影响行业,在行业内不断灌输理念,另外还有人才在行业内的流动。 财产险会迎来多个增长点 《经济》:您觉得未来几年,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会怎样,将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建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产保险行业应该会稳步的增长。去年整个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长超过18%。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财产保险在未来几年应该会有10%以上稳步增长。我相信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宽广的。 《经济》:您觉得未来在产险方面会有哪些增长点呢? 孙建平:一是车险的增长还会持续。另外就是随着中国法律的逐渐健全,责任险也可能迎来增长季。还有个人财产保险需求越来越旺,因为老百姓对自己的生命看得越来越重,所以家庭财产保险、个人意外险,以及与个人相关的一系列保险都会迎来大的发展。 《经济》:车险在财产险中占有很大比重,除了车险,平安还有哪些财产险会重点发展? 孙建平:现在的车险占到整个财产险的70%,这项业务我们肯定不会放弃。未来除了车险的稳步发展外,其他的个人意外险、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和其他的团体业务的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这一类的产品也都会不断的增长。 《经济》:能谈谈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情况吗?这和小企业融资有什么区别? 孙建平:我们是给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这个保险比个人业务复杂一些,比重大业务简单一些。简单地说就是信用保险,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做贷款时,我们给提供担保保险,如果贷款人还不起,会有保险公司还贷款。 《经济》:这个保险对贷款方更有利,使他们的贷款更安全了? 孙建平:是的。我们就是起到一个信用担保的作用。这种保险在国外很普遍,目前小微企业的担保保险公司刚刚起步做,个人的贷款保证保险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目前看,出险率很低,因为我们在保险销售时有一套风险考察和风险管理体系,会把风险降到最低。未来这块业务仅仅是保证保险,还会逐步发展做产品的交叉销售,产品打包销售。 财产险论文:对企业财产险发展思路的思考 企业财产保险(以下简称企财险)是各财产保险公司的骨干险种,从保费规模来看,是仅次于机动车辆保险的第二大险种,其发展水平对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但近几年来,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企财险保费规模增长缓慢,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增速极不匹配,有些公司的企财险保费甚至呈负增长的萎缩态势,经营效益也不甚理想。企财险业务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传统门面险种,是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的重要手段。面对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实现企财险保费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大发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抓大不应放小,抓大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大型企业的保费规模大,管理水平高,风险小,鉴于大客户对保险公司完成经营指标的重要性,各保险公司对大客户可谓关怀备至,如:组建由营销、承保、理赔、再保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大客户服务团队,由专人为其提供保险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更适合客户的承保方案;提供优惠的承保费率;设立大客户的快速理赔通道等等,总之,为争夺和留住大客户,各公司可谓费尽心机,由此也带来展业、维护成本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客户,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客户,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各公司对其大多采取限制承保的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承保风险,但从长远看,限制中小企业企财险未必确实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我国小企业数目众多,从所属行业看,大多集中在服装、化工、塑料制品等风险较高行业。从企业性质看,小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从保费规模看,小企业企财险规模通常保额在500万元以下,以基本险为例,费率在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之间,保费一般为几百元至几千元。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建设的新阶段,国家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忽视这类客户,无疑是在将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拱手让人。据中国保监会在广东的一项调查,各保险公司企财险的目标客户几乎都是大型、特大型企业,诸多保险公司在这个狭窄的市场上打得几乎不可开交,对中小企业却少有主动关注。由于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小企业的保险营销门槛低,成功率相对较高。而且,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中小企业,它们未必全是高风险的鸡肋业务,不可否认,其中一些素质高、管理好的企业在未来将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与它们保持联系,等于是为我们争取日后的大客户抢先打好了基础,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综上可以看出: 小企业客户市场尚未充分开发,营销成本较低,是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的险源之一。 二、不盲目降低费率,在采取灵活的承保政策基础上贴近市场费率,在产品的灵活性上做文章 近几年来,企财险市场竟争激烈,费率连年下降,低费率加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因此,在承保中应注意在其他承保条件上下功夫,灵活运用提高免赔、限制责任、设定每次赔偿上限等杠杆来降低承保风险。 强化保险公司非价格竞争优势,从“价格引诱”的错误竞争办法中摆脱出来,树立以“技术取胜、质量取胜、服务取胜”的新的竞争观;通过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构建保险公司整体竞争优势,带动企财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承保后的防灾防损管理,降低出险率。加强出险后的理赔管理,降低赔付率 对企财险业务的管理,不仅在承保前要把好入口,对较大业务还应做好承保后的防灾防损管理,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灾前检查,查找可能的保险事故隐患,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被保险人防患于未然,同时展现保险公司全方位服务的能力。虽然此项工作将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但相对于出险后所付出的查勘、理赔成本,还是值得做的。 对发生保险事故的客户,及时查勘,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合理地核定损失,属保险责任的,不惜赔;不属保险责任的,不滥赔。通过加强理赔管理,降低赔付率,保证企财险的经营效益。 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将风险防范技术融汇到客户服务过程中去;通过与理赔部门合作,建立定期联席会议通气制度,参与大灾理赔,开展承保前努力防范、承保中尽量避免的动态风险管控机制。通过与理赔部门联手合作,加大业务管理监控,切实作好防灾防损工作,推动业务健康发展 四、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中介力量 加强销售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灵活的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对大项目、标志性业务,采取直销方式,对其中已经形成的经纪、业务,领导挂帅、对口拓展与客户的直接联系,增加影响力与主动权,将客户资源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对拥有众多客户群的产品,进一步推动建立营销体制,通过营销队伍或兼业机构实现目标达成。 在目前大企业的保险事项逐步趋向聘用保险顾问的现状下,除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展业外,我们还应积极与保险,保险经纪等中介机构建立互利、合作的业务关系,拓宽业务销售渠道。在尊重其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多领域合作,共同发掘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密切与银行、担保公司等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达成以行业统保的方式开展业务,扩大我们的市场占有率。 要充分重视发挥营销员在关系渗透方面的作用,重点从产品推广、展业引导、技术和公关费用等方面为营销员展业提供积极的支持,由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负责建立人脉关系,由专业营销团队人员及时跟进提供技术支持,双管齐下,尽最大努力促成业务的成功承保。 五、培养专业人才,保障企财险业务发展 队伍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方式日新月异,我们推进业务发展,必须要有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财产险业务对销售人员技能、素质要求较高,更应着力加强销售队伍建设。 保险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财产保险市场群雄并起,保险产品差异不大的时候,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要对业务人员不仅要培训各种专业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公司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踏踏实实的苦干、充满激情的业务团队,有力促进企财险业务的大发展。 财产险论文:如何投保家庭财产险 对于一位普通家庭的户主,即“一家之长”,投保“家庭财产保险”将是一个明智之举。保险公司现在开办的家庭财产保险一般是“防天灾和事故”。当然,一般的天灾、事故不可能把某人的家庭财产毁灭殆尽,而且,一般人也难以对自己的家产有个精确的估计,究竟值多少钱。鉴于此,户主在投保时没有必要把全部家庭财产都估算进去,他可以选择价值偏高的某几种物品去投保。比如某人把家里的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家具等贵重物品都加在一块儿,估计值5万元左右,他就可以投保5万元(这5万元就是“保险金额”)。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以超过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去投保,只有5万元,投保65000元,指望在发生灾害后让保险公司多赔15000元,这个想法难以兑现,因为保险公司是按照实际损失赔付的。在具体投保中,如果保险公司的人说:“普通家庭财产保险及其附加险的费率是4%。”什么含义呢?其含义是,投保人每投保1000元的保险,他就得向保险公司交4元钱保险费,若有5万元财产,就得交200元(50000× 4%=200)的保险费。如果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那么,花200元钱,就可得5万元的补偿。这笔保费交得值不值,那就不言而喻了。 家庭财产保险没有包括房屋在内。由于房屋的特殊性所以将“房屋保险”单独列出来,城乡居民的房屋可以选择投保普通险和两全险。 投保普通险的房屋,砖混结构费率为1%;砖木结构费率为2%。购买家财保险要注意什么 ①家财险投保单的填写要求 第一,按照投保单的要求,分别填写投保财产项目,并分项确定保险金额。第二,如果附加盗窃险,应在投保单上予以注明。第三,普通家财险保险期限为一年;家则・长效还本通常以一年为单位,在最长十年期限内,只要被保险人不提取保险储金,十年内自动续保,十年期满日的12时保险责任终止。 ②确定保险金额 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由投保人根据家庭财产中可保财产的实际价值自行:确定,由保险人按照不定值的方式予以承保。最低保险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保险金额是您的家庭财产需要索赔的数额,也是承保人赔付的最高限额,所以确定家财保多少非常重要。 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是按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确定的,由于其目的在于补偿遭受的实际损失,因此,保险金额一般不得高于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确定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家庭财产保险是分项承保、分项理赔的,所以在投保时,各类财产都有自己的保额:房屋的保额是房屋的实际价值;家具、家电的保额是其对应的实际价值,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各类财产的损失赔偿要以其自身的保额为限。 其次,由于家庭财产一般均无账可查,并且财产的品种、质量、新旧程度等各不相同,只有投保人自己对家庭财产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投保家庭财产保险时,一般由投保人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保险金额,保险人一般不核查。 第三,保险金额最好按照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确定,估算得高或低都不好,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财产得到可靠的保障。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按照损失当天受损财产的实际价值来计算赔款。如保险金额估计过高,则应缴保费数额也随之增大,而保险人在赔偿时只把投保人家庭财产的实际价值作为赔偿的最高限额,因此超过家庭财产实际价值的那一部分保险金额无实际意义,超保不可能超赔,被保险人白白多付了保险费。反之,投保时过低估价,当被保险人的财产遭受全部损失时,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超过保险金额的财产得不到赔偿。因此,无论是超额投保还是不足额投保,都是不可取的。 ③被保险财产的地址变更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首先告知被保险人并填写批改申请书,经保险人同意后,出具批单,将原地址改为新设立的地址。批单第一联与保单正本加盖骑缝章由被保险人保管。 ④正确对待超额保险和重复保险 超额保险和重复保险是经常发生在家庭财产投保中的两种投保现象,如何认识它们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超额保险,是指投保时确定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有两种情况产生超额保险:一是出于投保人的善意或恶意,造成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二是保险合同订立后,由于保险财产的市价下跌,以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一般来讲,如果是投保人出于恶意,企图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造成的超额保险,则合同无效;如果是善意的,仅超额部分无效,如果发生财产损失,保险人不赔偿超额部分,也不退还多收的保费。保险财产市价下跌导致的超额保险,赔偿额按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计算。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将家庭财产向多家保险人投保。按照诚信原则,投保人应将所有保险人的姓名和保险金额通知各保险人,使其相互了解。当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获得的赔款不得超过财产损失的总价值。为防止被保险人因损失赔偿而额外获利,一般各保险人采用分摊的办法,分别承担一部分赔偿额。出于恶意的、知情不告的,保险总金额大于财产实际价值的重复保险,保险合同无效。 有人以为,重复保险后,我不讲,谁知道呢?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发生保险事故后,需要各种原始证明材料,不能用复印件,怎么向各家保险公司索赔呢?所以,想通过重复保险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是行不通的。 ⑤保险单丢失后怎么办 请妥善保管好保险单,不要损毁或遗失。因为一旦发生事故,保户必须带着包括“保险单”在内的各种凭证,到保险公司去申请索赔,领取赔款。万一真的丢失了保险单,那怎么办呢?当然也有补救办法,就是保户通过有关部门(由单位、街道、居民组织)出具证明文件,并说清楚被保险人姓名、被保险财产坐落地址、保险单号码、保险财产项目、保险金额、保险起讫日期以及所交保险费数额等,向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单挂失手续,经保险公司审查核对无误后,就能照常受理报案。 ⑥财产存放在多个地点的投保方法 如果某人的财产分别存放在多个地点,则最好分别投保,分别确定各自的保险金额。比如,某人在广州市东山区、海珠区分别拥有住房和其他家庭财产,则可以分别向东山区和海珠区的财产保险公司投保,填写保单并确定保险金额。当然,也可以采用在东山区投保,填好2张投保单,写明不同的保险地址和金额的办法。 按揭贷款购房保险后,是否还需要购买家财险。 随着消费观念的日益更新,都市人买房时多数会向银行贷款。在申请抵押商品住房贷款的时候,贷款银行会要求购房者投保抵押住房保险以保障银行的利益和经营的稳定性。有人认为既然投保了抵押住房保险,住房已经获得了保险保障,再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是多余的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抵押住房保险仅仅承保按揭购买的房屋,购房后因装修、改造或其他原因购置的附属于房屋的有关财产和其他室内财产都是不在保障财产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抵押住房保险只保房子,如果发生保险事故,房屋的装修、室内的家具家电等家庭则产,都不能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对于房屋部分的赔款,贷款人也未必能全部拿到,因为在抵押住房保险中银行是第一受益人,保险赔款先给银行,扣除贷款人银行欠款后,有剩余的部分才赔偿给贷款人。因而抵押住房保险不能达到完全化解家庭财产风险的作用。 所以,在购买了抵押住房保险以后,投保家庭财产保险仍是有必要的。投保财产应包括房屋、装修、家具、家电、衣物等各类家庭财产,只是房屋的保险金额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一点,因为这方面的保障您已拥有了一部分。这样,发生保险事故时,大部分的损失都能够从保险中得到补偿。 出险以后如何索赔 当保险财产出险以后,被保险人应当积极抢救,使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同时保护现场,并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提供保险单、出险索赔通知书、事故证明、有关费用单证等必要单证。保险公司在现场调查和单证审核无误后及时给予赔偿。请被保险人协助做好以下工作: 保护现场,及时向公安部门或消防部门报案。 携带保单于出险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由保险公司派员查勘现场,确认损失。 向保险公司索取有关手续,到被保险人所在单位及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签章,出具事故证明。 受损物品,请提供损失清单,注明物品名称、购买年限、购买金额、有原始发票提供原始发票。个人抵押贷款房屋保险索赔 被保险人在向保险人申请赔偿时,应当提供保险单、赔偿申请书、损失清单以及必要的单证和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证明,保险人接到上述申请后,根据保险责任范围,迅速核定损失金额,并按“暂行办法”予以赔付。 凡保险金额按实际价值或市政府规定的现行准成本价投保的,保险房屋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金额: 1.实际损失相当于或超过保险金额,按保险金额赔付; 2.实际损失小于保险金额,保险人只负责以受损房屋基本恢复到合理程度的费用为限,且不超过保险金额; 3.对于合理的施救、保护费用的最高赔偿金额以不超过保险房屋实际损失部分的赔偿为限。 凡保险金额按低于房屋的实际价值或市政府规定现行准成本价投保的,出险时则按比例赔偿。 在保险有效期内,保险房屋遭受损失,经赔偿后,保险单不冲减保险金额。 保险房屋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如果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有关约定,应当由第三者负责赔偿的,根据被保险人提出要求,保险人可以按照本条款的有关规定先予赔偿,但被保险人应当将追偿权移交给保险人,并协助保险人共同向第三者追偿。 被保险人自保险房屋遭受损失的当天起,六个月不向保险人申请索赔,不提供索赔有关单证,以及自保险人通知被保险人领取保险赔款之日起,一年内不领取应得的赔款,即作为自愿放弃权益。 家财险承保范围 家庭财产保险主要承担家庭财产因自然灾害(如水灾、暴风暴雨等)和意外事故(如盗窃、火灾等)所造成的损失。保险人只对其承保范围内的财产及其承包范围内的风险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并通常在保单中明确规定除外责任。 一、承保财产 1.自有财产,包括房屋及其附属设备和其他家庭财产: (1)自有房屋及其附属设备; (2)衣服、行李、家具、文化娱乐用品、交通工具等生活资料,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常要另外投保; (3)工具、农具、已收获的农、副产品; (4)专业人员的器具、仪器、仪表等专业用品; (5)个体劳动者、个体商贩的营业用器具,手工工具、原料、商品。 2.代保管或与他人共有财产: 被保险人代他人保管或与他人共有的上述所列财产,须经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特别约定,并在保单上注明保险人才予负责。不符合上述原则的财产,保险人不应该予以承保。当以上财产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抢救保险财产合理的费用支出,保险公司负赔偿责任。 3.投保人必须向保险人特约才能投保的财产: (1)实际价值很难确定,必须由专业鉴定部门或人员才能确定价值的 财产,如金银、珠宝、玉器、首饰、古玩、古书、字画等私人收藏品。这些财产大都是名贵物品,费率很难统一,风险也很大,对保险人来说,承保很有难度,必须与保险人特别约定才能投保。 (2)专业人员在家庭从事业余研究和发明创造所使用的专业仪器和设备,如无线电测试仪器、专业光学设备等。 由于不同的保险人对于保险财产的界定有不同的规定,上述必须特别约定才能投保的财产,有的保险人也列入不予承保的财产的范围。针对某些风险,承保人还会在保单中增加“保证”条款。“保证”条款往往要求投保人限制危险晶的库存,或要求化学药品置放在安全的地方,或要求库存数量不易过多等等。 二、不保财产 1.损失发生后无法确定具体价值的财产,如货币、票证、有价证券、邮票、文件、账册、图表、技术资料等。 2.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日用消费品,如食品、粮食、烟酒、药品、化妆品等。 3.法律规定不容许个人收藏、保管或拥有的财产,如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 4.处于紧急危险状态下的财产。 5.保险人从风险管理的需要出发,声明不予承保的财产。 三、承保风险 1.自然灾害: (1)雷击、冰雹、雪灾、洪水、海啸、破坏性地震、地面突然塌陷、崖崩、突发性滑坡、龙卷风、冰凌、泥石流; (2)暴风或暴雨使房屋重要结构(外屋、屋顶、屋架)倒塌。 2.意外事故: (1)火灾、爆炸; (2)空中运行物体的坠落,以及临近建筑物和其他固定物体的倒塌。 3.对于上述灾害事故发生后,为防止灾害损失扩大,积极抢救、施救、保护保险标的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保险公司按约定负责提供补偿。 四、除外责任 1.因下列原因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1)战争、军事行动或暴力行动; (2)核子辐射和污染; (3)电机、电器、电器设备因使用过度、超电压、碰线、弧花、漏电、自身发热等原因造成的本身损毁; (4)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服务人员、寄居人员的故意行为,或勾结纵容他人盗窃或被外来人员顺手偷摸,或窗外钩物所致的损失等; (5)其他不属于家庭财产保险单列明的保险责任内的损失和费用。 2.被保险人为预防灾害事故而事先支出的预防费用,保险公司原则上不予赔偿。小贴士 家财险投保特别提示 了解保险范围 购买家庭财产保险首先要分清投保范围,自有产权的住房、家用电器、家具、衣服和生活用品均可投保,而现金、有价证券、字画、古玩等则不属投保范围。 了解保险责任 家庭财产险赔付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由于投保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因此最好投保盗窃附加险,否则一旦财产被盗,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 掌握赔付比例 家庭财产保险按财产的使用年限。逐步减低赔付比例,按财产损坏程度的不同其赔付比例也不同。 知道赔付原则 保险公司一般按其公司的查勘定损,确定财产的实际损失,实际损失超过投保额,最多只能按投保额赔偿,实际损失若少于投保额,就按实际损失赔偿,因此应合理确定投保金额。 办好投保手续 投保时要填写姓名、地址、财产项目及各项目的保险金额。一旦搬家,必须立即到保险公司办理变更手续。 出险后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险,应积极抢险,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在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并取得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为企业“保驾” 九江大桥突遇船只碰撞发生坍塌事件,再次向各大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上的风险,也要及时安排恰当的保险,为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做好保障,防止突发事件破坏企业成长。 “九江大桥业主广东省佛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每年都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投保财产损失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事故中这方面的损失应当由保险公司按照条款赔付。” 在九江大桥遭遇船只碰撞发生桥面坍塌事故之后,这段新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财产险为企业财物损失埋单 事后,经过记者获得的确切数据表明,九江大桥业主佛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在人保财险广东江门支公司一共投保了保额为2.8亿元的财产一切险和300万元的公众责任险,由于大桥当年的建造成本不高,如今即使重建一座九江大桥,造价估计也只在4亿元左右。2.8亿元财产损失保险应可基本弥补此次事故的桥梁财产损失。 据业内专家介绍,佛开高速投保的“财产一切险”属于企业财产保险的一种。目前商业保险公司面向企业承保的企业财产险具体品种可分为企业财产保险基本险、企业财产保险综合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一切险。这三类企业财产险最大的区别在于保险标的物范围宽泛度不同,前两类企业财产险标的范围都不包括金银珠宝、桥梁码头涵洞、矿井资源等,而财产一切险则可以将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而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财产、由被保险人经营管理或替他人保管的财产、其他具有法律上承认的与被保险人有经济利害关系的财产基本上都作为保险标的(除了现钞、枪支等)。 此次事故中,佛开高速在遭受不幸的同时,也幸运地得到了保险的“庇护”,至少能够弥补较大部分桥梁坍塌引发的物质损失,帮助其尽快修复或修建桥梁。 从这个事故中,也再一次给企业主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最好能够为自己企业的财产安排足够的财产保险保障。 其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外来的意外和突发事件常常是“不期而至”的,比如火灾、台风、洪水、盗窃、抢劫,以及这次九江大桥被船舶撞击等意外事故,面对这一个个“不速之客”,企业不妨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嫁自身的风险。 中小企业该为自身财产投保 记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发现,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投保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市场上绝大部分企业财产保险的投保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而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反而风险意识不强,投保率严重不足。但正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业内人士认为中小企业更应该投保。不然,即便一次不太大的意外事故,也可能使中小企业经营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此次佛开高速也算一家大中型企业,他们为九江大桥投保的财产一切险保额也比较高,而且是年年连续投保的,当然,广大的中小企业并不需要“学习”佛开高速的大额投保,只需要学习他们这样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企业安全管理思路。 事实上,现在企业财产险市场上也逐渐兴起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产险投保的产品,比如平安财险的企业定额综合保险系列,美亚保险的中小企业“工商通保”综合保险系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每年少量的保费投入,换取企业财产安全保障。 利润损失险也不容忽视 佛开高速多年来坚持投保企业财产一切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的良好意识,值得肯定和其他企业学习。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除了桥梁坍塌的实际财产损失,佛开高速还可能面临另一项“无形损失”――那就是大桥不能通车带来的企业经营利润损失。 的确,由于未投保“企业利润损失险”,佛开高速将独自承担九江大桥修复期间无法运营带来的经营损失。粗略估计,由于九江大桥至少停驶半年,佛开高速有可能在这方面损失上亿元,如果修复耗费时间更长,则可能产生的经营损失更大。 相关专家指出,我国“利润损失险”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的注意,在遭遇突发事件后,企业损失往往非常惨重。 企业如何把握利润损失险? 那么,什么是“利润损失险”呢?企业应该如何购买?出险后又如何理赔呢?记者为此采访了美国美亚保险公司。 该公司专业人士指出,经过保险公司多年的宣传教育,目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对“财产一切险”和“公众责任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对“利润损失险”却知之甚少,很多业主只为有形资产买了保险,而忽略了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 “利润损失险”承保的项目包括毛利润、员工工资以及审计师费用等。不同保险公司在细节上略有不同,视公司的承保实力而定。 在企业的财产遭受损失后,并且该损失属于财产险保单的责任范围,由于该损失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营或者部分停产,企业因此而遭受的利润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以九江大桥为例,大桥被撞坍塌,属于“财产一切险”保单的承保范围,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损失赔偿修复大桥的相关费用;但是,由于大桥断裂不能继续通车,在为期一年的修复期间不能进行正常运营,从而出现利润损失,如果该桥业主之前投保了利润损失险的话,这时就可以向保险公司对损失的利润进行索赔了。 对于企业来说,运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企业所有者以及投资者带来营业收入,从而创造利润。所以,具有科学风险防范意识的经营者,除了要保护自己的“生财工具”外,还应该为自己的预期利润着想一下,通过科学的方法转移预期利润损失的风险。 一般来说,“利润损失险”保单都设有赔偿期限,标准为12个月,根据企业的性质可适当缩短或者延长。假设九江大桥投保了利润损失险,且赔偿期为12个月,那么从大桥发生事故那天开始(扣除若干日的免赔额后),该桥业主就能够从保险公司处获得利润损失的赔偿,大桥停运多少天,就获得多少天的利润赔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期不能超过保单规定的期限。也就是说,在此例子中,保险公司最多会赔偿12个月的利润损失。同时,假设大桥在发生事故6个月后就成功修复而且恢复正常运营,那么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这6个月期间的利润损失。 此外,保险公司也会支付企业在财产修复期间继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雇用审计师对企业账册进行审核的费用,以及为减少利润损失而花费的额外费用,包括加班费、租用场地、租用机器的费用等等。 据介绍,“利润损失险”保费并不贵,一般情况下为之支付的保费比“财产一切险”的保费要少得多。但目前该险种还不能单独投保,企业必须为有形资产投保后,也就是购买了企业财产保险(基本险,综合险或一切险都可以)之后,才可以附加投保“利润损失险”。 专家特别提醒,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包括各类中小企业,利润损失风险更应该是企业主应该关心的问题,从而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财产险论文:浅谈企业投保财产险的几点误区 [摘要]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风险处理的重要财务手段。企业在运用保险转嫁风险时,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理解不同,购买保险的理念也不相同。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常常陷入误区之中,使企业的财产损失风险不能正确合理转移出去,或者不能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安排保险。本文通过对企业投保财产保险的几点误区的分析,旨在加深企业对保险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的理解,使保险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投保 财产险 误区 一、免赔额(绝对免赔额)越低越好 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认为免赔额越低越好,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免赔额最好。这是对保险的错误理解,同时还会引发保险成本增加、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等问题。 第一,免赔额存在的原因。免赔额是企业自担风险额,或者称为风险自留。企业购买保险的目的决定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购买财产保险是为了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后企业能继续生存、稳定经营,即为了转嫁那些企业不能承受的、一旦发生便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严重影响公司财务稳定性的物质损失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保险,而程度严重的损失是适合于保险的。在购买保险前,企业应该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可能的损失程度有多大。如果是企业可以承担的损失,就不必购买保险,可以通过自留来解决;当这个可能的损失是企业所不能承担的时候,可以将企业能够承受的部分以免赔的方式进行自留。 由企业来承担一些小额的、经常性的损失而不购买保险是更经济的,自留能力越强即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免赔额就可以越高,因为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那些重大的、企业无法承受的损失。 第二,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升高。保险公司制定免赔额是为了能消除许多小额索赔,减少因理赔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降低理赔费用,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保费。所以,当企业投保财产保险时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大量上升。通过确定免赔额的大小,可以使得被保险人调整保险费的支出。 第三,免赔额过低使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利。保险公司设立免赔额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增强安全管理,强调对小额风险的控制。因为有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要承担免赔额以下的小的风险,企业会更注重对这些风险的管理。总所周知,小的隐患是引起大事故的根源,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绝。企业只有在细枝末节上加强风险的管控,才能预防大的事故。如果免赔额过低,或没有免赔额,企业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依赖,不论什么事故都有保险公司兜底,不做防灾防损工作,导致企业安全管理的放松,形成安全管理漏洞,终将酿成大的事故。 二、赔付率越高越好 有些企业在投保了财产保险后,便希望赔付率越高越好,最好是高于所交保费,才感觉保险没有白买,都赚回来了。其实这也是企业的一个投保误区,这可以从保险的社会职能、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保险成本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保险的损失分摊原则是其社会职能的一个体现。简单来说,保险就是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集中救助个别遭受灾害损失的个体,即互助共济,将受灾单位的损失分散到众多单位分担。表现形式为以多个单位缴纳的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当少数成员发生损失时从保险基金中得到补偿,这样,发生灾害损失的社会成员都能继续生存下来,这也是保险存在的意义。如果社会中每个参加保险的成员都想每年将自己交出的保费都拿回来,那么这个保险基金就不复存在,也将失去其救助遭灾损失严重的个体成员的能力,保险在社会中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当企业在遭受不能承受的事故损失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赔付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时的赔付将远超过企业所支出的保费。当然,保险保的是偶然事件而不是必然事件,企业很可能多年或者更久不发生这种灾害、意外事故,那么保险赔付率将会很低。 其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对风险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在风险处理环节将风险事故预防和避免,即不发生事故才是最好的。虽然保险作为风险处理的一种方法,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但当风险事故发生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除了直接物质损失外还有很多保险所不能覆盖的间接损失,例如企业的市值、企业的声誉、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的客户关系等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灾害、意外事故,企业能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补偿与真实的损失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风险,杜绝灾害性事故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赔付率应是越低越好。另一个方面,从风险管理的预防控制风险方面来讲,保险公司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在投保以后,保险公司都会免费为企业提供现场查勘及防灾防损服务。一般的保险公司都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主动或按企业客户需求,通过为客户免费进行现场查勘,并根据查勘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提供书面的《防灾防损建议书》、安全管理讲座、安全技能培训、提供《安全管理服务手册》等多种形式促进被保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这些服务,都是未投保企业所不能享受到的。所以,企业应更加注重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专业防灾防损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保险赔付率有多高。 再次,从维持企业的保险成本稳定来讲,保险赔付率不能过高。保险赔付率过高保险公司将会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保险成本增长,持续的高赔付率还可能引起保险拒绝承保导致企业的风险无处可保。保险公司在承保企业财产风险时,通常会让企业提交历史损失数据等投保资料,以考察企业的风险管控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对于损失记录较好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水平很高,定性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为优质业务,承保时会给企业开出较为优惠的费率,同时会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险服务。相反,对于损失记录较差赔付率较高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没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会认定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业务质量较差。对于这样的企业和业务,保险公司没有过多的费用和意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同时为避免亏损,保险公司会大幅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的保险成本不断提高。 三、保费越低越好 很多企业对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很严格,这就使企业为了保证保费成本的稳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片面的追求保费越低越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降低保费成本,调低财产保险价值。调低保险价值固然能降低保费成本,但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足额投保。从目前保险市场所提供的财产保险险种来看,通常使用的都是重置价值条款,即重建或替换、修理或修复受受损财产,受损财产应达到等同或基本近似但不超出其崭新时的状态。重置价值条款要求:一是被保险财产若发生部分损失,需进行修理或修复的费用不能超过该财产全部损失应赔偿的金额。二是若受损财产重新修复或重建所产生的重置费用高于该财产发生损失时的保险金额,本保险的赔偿按该保险金额与受损财产重置价的比例确定,计算方式如下: 受损财产保险金额―――――――――×损失金额-免赔金额= 赔偿金额受损财产重置价值 也就是说不足额投保的最大弊端是发生损失后,只能获得比例赔付,即只能获得部分赔偿。如果这样,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没有正确合理地转嫁企业的财产损失风险,等于企业过多地自担了风险。 第二,为保证保费成本不变,投保价值多年不变。企业的厂房、资产设备从建成投产以来投保价值就一成不变,从来不做投保财产的价值调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引起了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就是说,经过这样高速的经济发展几年后再建造同样规模的厂房、资产设备所需要支出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与几年前相比都已经大幅的上涨,个别费用可能已经是倍数增长,再用当年同样的费用建厂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对于始终以资产原值投保的企业,相当于使企业的财产贬值投保,同样是不足额投保,一旦发生全损即使是不执行重置价值条款,那企业所获得的保险赔偿也已远远不足重建一个同样的厂房或资产设备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正确分析评估企业所面临的财产损失风险,合理转移风险,即正确评估财产重置价值,确定合理的财产投保价值。所以,企业应对投保财产进行定期的清产核资,重估资产价值,以保证投保财产的保值增值。 企业为求降低或稳定保费成本所采取的低投保金额策略,这种降低费用成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企业若想降低保费成本,可以采用提高免赔额等策略,以保证企业在遭遇巨灾风险时得到最合理的赔付。 责任范围越宽越好 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认为责任范围越宽越好,对保险险种的选择挑责任范围最宽泛的,对附加条款的选择,似乎是只要有的就全都加上。很多保险责任被附加上是需要附加保费的,这样会使保费成本无形中增加不少,并不是企业投保财产保险最好的方式。 企业在投保前,应对企业财产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那些发生概率几乎为零的风险可以不购买保险,或对那些风险保障限制较多、保费成本较高、理赔困难程度较大的险种要慎重投保。例如,利润损失保险是在财产损失保险上的附加保险,保费很高,免赔期很长,赔付条件限制也很多,企业应分析停产时间对企业产量及利润的影响,分析保险的最大赔偿可能,研究是否有产品供应等照付不议合同限制与购买利损险的必要性,再决定是否购买此项保险。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并非责任范围越宽越好,只要适合企业,合理就好。 财产险论文:福建省中小财产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2001年,华安进入福建市场,打破了老三家(人保、平安、太平洋)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众多中小财产险公司进入福建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市场上共有中小财产险公司主体9家,实现保费收入10.6亿元。但是其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研究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的特点 1、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但市场份额较低。2001年至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分别实现保费收入0.1亿元、0.3亿元、0.5亿元、2.3亿元、6.2亿元、10.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4倍,远高于老三家年均9.9%的增幅。但中小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仍不高,2006年9家中小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仅为25.3%,还不到人保市场份额的一半。 2、业务结构不平衡,车险一枝独大。由于车险市场大、风险单位小、较为可控,新成立的中小财产险公司都将车险作为主营业务以抢占市场。2001年至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车险业务占其总保费收入比分别为52%、71.1%、67.9%、75.4%、78.2%、80.1%,占比逐年上升,远高于老三家平均66%左右的比例。 3、机构迅速扩张。2001年末全省仅有华安1家中小财产保险公司,截至2006年末已有9家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主体,年均增加2~3家;中心及以下营业性机构也从2001年的5家增至200家,年均增加近33家,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网点铺设主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福州、泉州、漳州三地网点数达112个,占中小财产险公司全部网点数的一半以上。 二、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中存在问题 1、战略导向不明确,市场定位缺乏差异性。中小财产险公司战略不明确,大部分公司采取从众策略和被动应付的策略,只要能有保费收入,什么业务都做,业务结构雷同、销售渠道单一。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小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险种与老三家一样,为车险、企财险、短意险,三个险种保费收入占全部业务的80%以上,这种“车险为主、广而宽”的雷同的业务结构,很容易使中小财产险公司处于“夹在中间”的尴尬地位, 2、成本费用高居不下。由于中小财产险公司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来买规模及设备购置等初期费用支出较大等原因,导致成本费用高居不下。2006年,中小财产险公司租赁、车船、员工工资及福利费等场地、人力支出占公司总费用的40.8%,高于老三家近10个百分点。 3、基础管理薄弱。中小财产险公司成立初期,公司多把精力投入到业务拓展方面,对基础管理较为忽视,导致管理薄弱。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力不强。制度多是总公司统一下发,很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指定相应规章制度,制度执行力层层衰减,易流于形式。二是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不足。中小财产险公司多处于初创期,财力有限,部门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不足,一人往往身兼多职。 4、高端人才紧缺。近年来,由于保险公司主体的增多,扩张迅速,不免出现“庙多僧少”局面,尤其是中小财产险公司,由于规模实力较小,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根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小财产险公司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占20%,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到12.4%,分别低于老三家19.1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 三、对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定期对公司的整个内控进行测试,及时补充及完善公司制度,健全制度执行流程,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重塑内部稽核体系,探索采用电子化手段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实时监控,提高制度执行力。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变革方面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完善保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财产险公司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发展成大公司或者走专业化道路。中小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起步晚,规模较小、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比较适合走差异化经营或专业化道路。应围绕差异化经营,设计适合的产品、选择适合的销售渠道,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特殊化的服务,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走专业化道路,专攻一两个优势业务,做精做细市场目前。目前,福建市场上只有养老、健康类专业化公司,财产险的专业化公司发展具有市场空间。 3、建立多元化的营销体系。一是继续深化与中介公司、银行、邮政系统的渠道合作,逐步从单纯销售保险产品的关系过度到长期的、资源与利润共享的关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二是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创造条件向汽车销售网络、连锁超市、房地产中介网络等组织渗透扩张,建立多渠道的营销体系,扩张市场。三是注意根据渠道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4、注重人才培养。公司应将人才观念从“同业挖角”转为注重自己人才的培养。对员工进行分类分层次进行职业培训、鼓励继续学习;建立科学、分类化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形成一套责任与利益相统一、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得考核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完善员工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保障,增加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以留住人才。 5、监管部门积极为中小财产险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小财产险公司刚刚在福建市场起步,监管部门在规范市场的同时,要积极为中小财产险公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小财产保险公司根据自身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开展特色营销,围绕优势险种做精做细;尝试建立保险创新保护制度,支持公司根据福建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服务及销售渠道的创新;做好与财政、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问题。 财产险论文:我国财产险市场结构及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摘要:文章在对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统计观察的基础上,对我国财产险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以财产险的收入需求弹性衡量市场的发展程度,并与国际经验数据进行比对。考察了市场集中度和收入弹性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我国财产险的市场集中度与收入弹性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财产险;市场集中度;需求收入弹性 一、引言 保险业是我国几大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并已初具雏形。我国保险业从1980年恢复至今,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整体保费收入从当时的4亿人民币多增长到2008年的9780多亿人民币。其中,财产险对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举足轻重,其保费收入从1998年的499.6亿人民币增长到2008年的近2336.7亿。 二、统计分析 (一)我国财产险市场集中程度分析 1、数值计算 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影响市场结构,也是其反映指标之一。在以往研究中,一般采用绝对方法和相对方法衡量市场集中度。前者可以是市场集中度(CRn)、HHI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和HKI指数(Hannah-KayIndex);而后者包括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考虑到中国保险产业相对较短的发展历史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我们选择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作为衡量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市场集中度能够较好地体现市场的集中程度但是不能反映出企业规模的分布对于集中度的影响,而这一缺点能够由HHI指数很好地弥补。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998-2008年,我国财产险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如表1、图1所示。 2、分析结论 上文图表显示,在1998-2008年,市场集中度和HHI指数都逐步下降。这说明我国财产险市场中的垄断程度正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下降。这一市场结构的转变意味着整个市场正朝竞争型市场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 (二)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1、需求收入弹性计算 已有的研究表明保险的有效需求与GDP正相关。在明确GDP的增长率的情形下,衡量保险需求的相对增长有助于分析保险市场现状,对于预测市场容量、市场前景也有所帮助。 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IEPI)可以通过式③来定义: 其中PI是财产险的年收入,G为当年的GDP。在实际计算IEPI时,考虑到年度数据的离散性,式③可以改写为如下计算公式: 2、分析结论 林宝清(1996)通过选取66个国家横向和22个国家纵向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发现样本国的保险需求收入弹性具有趋同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该弹性系数的正常范围值区间为0.84-1.20;其均值为1.034,95%置信区间为1.015-1.058。 本文得出的IEPI的均值为1.022,即我国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稍大于1,但仍处于95%置信区间内。另外,在研究的目标期间内,IEPI较为稳定可信。11年中有7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5年的弹性系数大于经验数据的均值(1.034),2年的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95%置信区间的上限(见表2、图2)。这些情形都与我国保险市场为新兴市场这一事实相吻合。 另外,林宝清等(2004)对我国1986年至2006年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弹性系数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值并且均值为1.072。通过将本文中得出的1.022与经验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弹性系数经历了一个微小的下降,由此可知我国财产险市场正逐步规范化。 AnneGraham(2001)将需求收入弹性与市场成熟度联系起来,并对旅游市场给出了对应的分析。通过观察整个目标时期内的弹性系数,“完全”成熟可以被定义为收入弹性小于或等于1时的市场情况,对于财产险而言,此时也意味着财产险更多的是被买者当成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相应地,当弹性系数为0时,市场为“完全”饱和状态。而若弹性系数保持下降并大于1,则表明市场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体的阶段划分及弹性系数特征如表3所示: 根据上述的划分,我国财产险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Stage4)――完全成熟阶段或第三阶段(Stage3)。但是考虑到我国财产险市场的后发事实,综合表3中的数据(10个IEPI系数中有7个大于1),可以合理的推断目前该市场处于第三阶段。也即给定一定的市场容量,目前市场正逐步走向完全成熟。 三、结论 本文中的统计分析是对我国财产险市场进行的多方面基本层面的描述,包括市场结构、市场成熟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有如下结论:从市场结构角度而言,市场集中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表明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1998-2008年间财产险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为稳定并处于正常范围内,就市场成熟度而言,财产险市场正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 1、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宝清.保险需求与GNP增长同步相关及验证[J].发展研究,1996(7). 3、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7). 4、吴江鸣,林宝清.我国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2003(10). 5、邵全权,王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尚洁,江南大学商学院;邹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财产险论文:公司财产险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行各业均实现了科技融合与交叉,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事情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安全意识迅速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就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1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1.1经济环境 1.1.1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项建设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益提高,在此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财产险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与日俱增,大大推动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步伐。另外,随着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建筑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安全风险,人们保障自身的权益和经济安全,纷纷进行保险投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有效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1.1.2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趋势和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深并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规模也在趋于成熟,有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前进。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险资金逐渐成为组成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加大而增加。金融体系与财产险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完善减小了财产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拓展了投资获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 1.2社会文化环境 1.2.1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我国居民的整体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保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保险行业的印象有了质的改善,不再谈之色变。财产险也在极大水平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保险行业是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风险以及保障财产安全的有利手段,随着保险项目的增多,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具稳定性、保障性。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发生概率的持续上升,使得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由于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切实保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购买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加大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度,基于此,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创新保险产品的宣传手段,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 1.2.2中国人口分布集中,贫富差距过大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口分布来说,相对比较集中,这对于保险行业是极其有利的,便于保险的宣传和推广,且可以节省宣传成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大,富裕的人购买保险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购买保险,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旦拓展成功,将会使得保险行业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1.3技术因素 1.3.1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科技化、全面化、专业化,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财产险公司的效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使得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软件进行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工作,进而有效保障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现阶段,大部分财产险公司已经开通了网络营销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进行业务交流,以此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2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 随着将计算机等先进通讯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开发,数据处理能力也不断增强,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保险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数据查询时间,有助于保险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目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经验和决策能力,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运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 2.1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保险企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要保障服务质量之外,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就目前而言,保险企业趋于保险金融集团化是必然的,但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现有的保险市场中占得比例还很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同保险产品的比比皆是,无法有效满足保险行业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阻碍了保险公司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险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具有灵活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对保险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得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为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努力。 2.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为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规模小,业务人员少,服务水平有限,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先进通讯设备与客户在线沟通,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另外,中小型财产险公司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随时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积极主动的售后服务态度。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详细论述可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保险行业中的比例较大,并随着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战略结构,以此实现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建廷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 财产险论文:新保险法对财产险理赔工作的新要求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加强了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与此同时也给保险公司财产险理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公司为适应法律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也应及时作出调整。 笔者重点就此次修订的变化择要予以说明。 一、完善了有利解释原则 原保险法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保险法则在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法修订考虑了首先适用“通常解释”,是对原有原则过分侧重被保险人权益保护的纠偏,可以认为是对保险人有利的修订,当然“通常解释”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确的事情,究竟如何在实务中适用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明确了保险合同的成立时间 新修订的保险法对保险合同成立时间与效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新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这样实际就廓清了保险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这样一个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购买保险时一般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核保程序,投保人在填写好保单并交纳保费之后,往往有一段时间等待保险公司是否同意承保。在这段等待期,投保人发生保险事故引发的纠纷很多。同时对保险公司的一些诸如电话销售、个财期缴业务也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保险人可以就保险合同附条件(如缴纳保费后)、附期限(某个特定的日期)。 三、规定了保险人理赔的程序和时限 新保险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保险理赔的程序、时限,解决理赔难的问题。一是约束保险人要求被保险人补充索赔材料的行为,规定,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以避免保险人以此为由拖延理赔;二是明确核赔期限和通知义务。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索赔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受理索赔,及时核定责任;三是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要求保险人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四是规定了罚则,保险人未及时履行相关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五是提出了先予赔付的概念,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一次书面告知、出具拒赔通知、先予赔付、相关罚则这些新的规定给财产险理赔工作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不规范操作,从流程上理顺整个理赔过程,从规则上调整相应制度。 四、强化了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公平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原保险法已规定保险公司有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进行说明的义务。而为了使投保人在投保前能够全面了解合同格式条款的内容,以决定是否投保,新修订的保险法增加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同时,对于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免责条款”,新修订的保险法更是强调保险公司应当在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向投保人作书面或口头说明。这些修订都是对投保人知情权的维护。同时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的“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的条款无效。这样如果保险公司在承保前期环节无法很好地执行和履行说明义务,势必给理赔工作造成很大的挑战。五、设立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条款 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滥用合同解除权,有效保护被保险人长期利益,新修订的保险法增设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规则。根据新保险法的规定,当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公司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但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滥用该解除权,新保险法对合同解除权的期限加以了限制,规定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同时,新保险法还借鉴国际惯例,增设了保险合同“不可抗辩”条款,规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即保险合同成立满2年后,保险公司不得再以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解除合同。此规则对于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填补了现行保险法的空白。同样保险理赔也就限制了一个拒赔条件。 六、廓清了被保险财产转让时理赔争议 新保险法对保险标的转让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一是明确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标的转让,其相应的保险权利义务由受让人自然承继,保险合同继续有效,维护保险关系的稳定;二是规定保险标的转让后,其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保险人才可以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以限制保险人的权利。另外规定,在保险标的转让之后,投保人有义务尽快通知保险公司,因为保险标的的转让有可能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的增加。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在车险理赔中二手车转让中经常遇到的保单持有人和车辆所有人不一的问题。 七、增加了责任保险的赔偿程序 新保险法增加了责任保险的赔偿程序,凸显了对受害方的权益保障。一是明确了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二是从制度上保障了第三者权益,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类似一个司法财产保全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到责任保险的案例中,鉴于受害方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法律知识的欠缺等因素,确实存在保险公司已经向被保险人(致害方)赔偿了保险金,而致害方利用其在事故中的有利地位,只是将部分保险金赔偿给受害方,甚至未对受害方进行赔偿,而将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挪作他用的现象。该规定促使被保险人接受保险公司的赔偿金时,必须提供其向受害人的赔偿证明,不仅体现了对受害方的保护,而且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道德风险,减少了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三是明确诉讼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以上变化,在财产险责任保险的理赔中,在车险之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和交强险理赔中都需要进行应对。 八、限制了保险人在未得到及时通知情况下的免责权 原保险法只是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实践中就导致保险人往往以被保险人未及时报案为由拖延赔付甚至拒赔,甚至在一些条款中也设计出类似内容,存在滥用的风险。新保险法则对此予以限制,明确则规定只有“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限于“故意或重大过失”且仅针对“无法确定的部分”,同时存有例外,即“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也即类似汶川地震或者大型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明确了保险公司的主动赔付义务。公务员之家 除了以上八个部分,新保险法还增加了财产保险的赔偿计算标准(第五十五条),还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公平、合理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不得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和本法规定,及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第一百一十四条)。可以讲,本次保险法修订是全方位的,作为保险业的根本大法,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和保险行业主体是应该充分学习和研究的。随着法律的实施、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及时进行调整是刻不容缓的。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理赔对策论文 一、引言 财产险理赔是指保险财产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被保险人提出赔偿,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其履行经济补偿义务的过程。理赔处理的基本原则是重合同、守信用,以事实为依据,以条款为准绳。因为,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保障保险当事人利益和约束其行为的法律依据。然而,目前,在财产险的理赔处理过程中,由于保险合同即保险单上保险项目和相关内容的表达不规范和不完整而产生歧义,造成保险双方理赔分歧以致对簿公堂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另外,由于险种、条款运用不当而产生风险并导致理赔分歧的情况也仍然存在。为此,本文拟就财产险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几种情况及应采取的处理对策谈些看法。 二、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原因分析 (一)因保单保险项目的表述不规范,导致理赔时对保险标的范围的确认产生分歧 保险项目即保险标的。财产险的保险标的一般为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例如: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等。国内财产险保单(财产基本险和综合险)的保险项目一般按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表述,即表述为: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表外资产一般表述为:代保管财产、已摊付账外财产。而涉外财产险保单(财产险、财产一切险)则一般直接按实物类别名称表述,如房屋建筑、装置及家具、机器设备、仓储物、其他物品等,但在实际承保操作中也可按具体财产名称表述,如:发电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有表述都必须规范、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否则理赔时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某饮料企业,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火灾,火灾中受损的是罐装饮料的塑料瓶,而保单在承保项目栏内填写的却是“原料(饮料)”。于是,该保险事故在理赔时就发生了问题,因为,保险标的是仅指液体原料,还是包括罐装饮料的塑料瓶?保单上并没有写清楚。因此理赔时,保险双方就产生了分歧。又如,某企业的一起利损险案,也因理算时免赔额计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保单约定每次事故的免赔额为5天,但没有明确时间段。出险后,保险公司按惯例认为免赔额计算的时间应为出险后的头5天,以此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13万多元,而被保险人却认为保单上并没有表述清楚是头5天还是后5天,故坚持要求按赔偿期日均毛利润计算损失,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7万多元,双方僵持不下。 (二)因承保时对保险金额的确定缺乏书面依据,造成理赔时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承担的经济补偿的最高限额,也是计算保险费的依据。财产险的保险金额确定方式灵活多样,固定资产保险金额可按账面原值、账面原值加成数确定;也可按重置价值或其他方式确定,如评估价值、估价等方式确定。存货的保险金额可由被保险人按最近12个月任意月份的账面余额确定;或由投保人自行确定。尽管对固定资产与存货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有多种,但在赔偿时均采用比例赔偿方式,即出险时标的的保险金额必须与保险价值相比,并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进行赔付。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保险金额的确定(即以何种价值投保)均须有书面依据。如按账面投保,就应注明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估价投保,应附投保资产的明细清单。总之,要有帐可查,或有据可依。否则,出险后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例如:某企业在保险期限内,仓库中所有产成品和原材料遭暴雨袭击而受损,其中也包括该企业所投保的2000万元银行抵押物资,尽管保额确定的依据是银行抵押资产清单,但保险公司承保时并未附上该清单,而且也未在保险单上注明保额数据的来源,而只是在保单的承保栏中写上“仓储物”三个字、在投保方式栏写上了“估价,保额2000万元”,以及在特别约定栏写上了“第一受益人XX银行”。故当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提出索赔时,保险双方就2000万元保额系仅指保银行抵押物的“原材料”,还是指保所有的“仓储物”,(包括产成品)发生了分歧。显然,对于这一分歧,如果在承保确定保额时就有书面依据,或在保险单上说明了保额来源,就可避免。 (三)特别约定不明确,导致出险后理赔工作的被动 特别约定是指对格式化的保险合同未尽事项的补充,或者是对保险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如对分期付款缴费方式与时间的约定、保险项目和保额组成的说明,以及其他双方共同认定的事项等,这些都事关双方权利义务,故在内容表达上应词意一致,清楚无误,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理赔时双方就会因对特别约定内容理解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导致保险公司理赔工作的被动。例如,在某企业的一起火灾案的理赔中就发生了问题,该企业承保时保单上的特别约定是: A、总固定资产6000万元,投保1000万元,出险时按比例赔付; B、主楼保险金额300万元,营业厅保险金额700万元。 但从上述的特别约定中,并看不出具体的承保标是究竟是B,还是A中的一部分,显然,这样的约定是很不明确的。该企业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火灾,主楼损坏。但由于特别约定未将A与B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且固定资产又是分项理赔的,致使被保险人不能接受保险人的比例赔偿方式,造成理赔工作的被动。 (四)险种使用不当或变相违规操作存在着的风险隐患 不同险种有不同的保险对象和不同的保险标的。如企业财产险,主要保险对象为各类企业,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或属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或属代保管的财产及其他具有法律上承认与被保险人存在经济关系的财产。但也并非上述所有财产均可承保,还有除非经保险双方特别约定,并在保险单上载明,才能承保的财产以及不可承保财产。也就是说,各个险种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承保条件。不能生搬硬套或违规操作。否则,会使风险扩大,或存在风险隐患。例如,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是仅限于被保险人用银行抵押贷款购置的房屋保险,但也有违规将其扩展使用到自建房的,甚至还有违规为《个人生产经营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个人消费贷款借款合同》出具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单的,这样做,实质上是将房屋风险扩展为生产经营风险和商业风险,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业务经营中因这种违规操作已发生多起赔案。 (五)条款扩展不当,理赔陷入困境 每个险种都有它的适用和保障范围。条款除了要明确保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外,还必须对保险对象和保障范围进行限定,否则风险就难以控制,理赔就会陷入困境。如有一份财产综合险保单上却出现了将“由于设备被盗被毁而发生的损”列为保险责任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将事故结果列为保险责任,风险实在太大,该承保企业就已发生过因自动灭火器装置误喷而造成的机器设备损坏赔付案。还有在承保企业财产险附加机损险时,保险公司未使用规范的机损险条款,未将机损险基本定义列示,尤其是未将突然的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损坏与灭失(条款)及除外条款列明,而仅列举机损险的责任范围,结果就使得对被保险企业的一起因“渐变”(腐蚀)原因而损失几百万元的机损险案拒赔困难。因为按照保险条款,“机器设备运行必然引起的后果如:自然磨损、氧化、腐蚀、孔蚀、锅垢等物理性或化学反应”为机损险的除外责任。 (六)条款不严谨,理赔时界定不清 由于条款概念不明确、责任范围限制不严而造成理赔时出现分歧的也不少。例如,原来的现金损失险条款中,将“抢劫或入室抢劫等原因所造成的被保险人现金损失”列为责任范围,因而当某企业发生现金被窃事故后,保险人就以该现金损失险并非因“抢劫或入室抢劫”所造成,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条款中的“等”仅表示列举后煞尾为由,不予赔偿。但被保险人却认为:“等”表示列举未完,被窃,类似“抢劫或入室抢劫”行为,属于保险责任。由于保险双方对“等原因”的理解不一致,致使理赔产生分歧。又如在家财险条款中对“家用电器”的定义和范围也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类似“摄像器材是否属于家用电器”的问题,常使理赔人员困惑,并屡屡造成理赔的被动。再如在机损险条款中对除外责任有这样一条表述:“本公司由于下列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损失、费用和责任不负责赔偿”。由此便引起了理赔中人们对其下第二款低值易耗品该视为原因,还是该视为损失(即低值易耗品单独损失不负责赔偿,或是低值易耗品损失“不管什么原因”不负责赔偿)的分歧。 而对于这类分歧,若该条款中也能有与财产险、财产一切险条款中对除外责任相同的表述,即“本公司对下列各项不负责赔偿”,就不会产生了。 三、防范理赔分歧拟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对保单的审核工作 核保人员既要重视对费率、免赔额等承保条件的审核,更要重视做好对保单内容和文字规范化的审核工作,并应据以对订立保险合同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具体来说,一是应重视对承保项目规范和准确表述的审核。保险项目表述要清晰,内容和文字要规范。保什么就表达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应重视对保额基础数据来源的审核。确定保额要有书面依据或说明等,若按账面承保,就应按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的余额或账面金额填列;按评估价承保,就应根据资产评估表上的价值填列;按估价承保,就按估价清单填列。同时,在保单上应注明数据的具体来源(出处),并将有关资料和文件作为保单的组成部分一并保留。三是应重视对特别约定表述的审核。特别约定的表述必须非常明确,不能“似是而非”。对涉及保险项目和保险金额的,更应注意必须将其与投保单和保险单上的内容相衔接;保险单的上下文内容不能相互矛盾,或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二)严格控制条款责任扩展 保险条款一般由条款、费率以及条款解释等组成,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不允许随意变更。因此,凡需扩展责任的宜采用增加附加条款的方式,一般非特殊情况不得扩展条款责任,以免造成人为风险。确需扩展条款责任的,应将扩展的责任范围和免责条款同时列示,不可“断章取义”,使风险难以控制。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做出的任何承诺都应非常谨慎,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保险单是格式化了的合同,其内涵必须明确,对其外延必须控制。只有这样,理赔时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分歧和纠纷。 (三)切实控制险种使用风险 险种使用范围(即保险对象和标的)要准确,不得任意扩展使用,人为增加风险。应通过核保把好险种的使用关,严防出现险种使用不当的风险。同时,应加强对业务的管理。例如,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一般由银行,凡越权的,应明确凡发生损失的由方承但。另外,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和业务稽核,防止违规操作。 (四)认真控制条款风险 保险条款制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它的制定与审核,应由专业人士和专门机构来承担。条款制订要规范严密,无懈可击。除了应注意条款的合法、合规和公平性外,还应注意条款内容的严谨、规范。条款概念要明确,责任范围要限定,用词要严谨。不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同时,对在理赔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条款的缺陷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避免出现理赔分歧和日益增多的保险纠纷。 财产险论文:营改增后财产险市场格局的影响 【摘要】针对营改增实施半年后,分析基于公司盈利目标下财产保险公司经理人通过决策调整导致市场主体行为变化,与随之而来及可预见的市场销售、服务格局调整。 【关键词】营改增 财产保险 经营目标 经理人理性行为 销售模式 服务模式 我国保险行业“营改增”工作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作为金融行业的一支,与建筑行业、服务业等支柱型产业一同作为我国分税制改革中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的最后一项重点工作,具有深远意义。营改增旨在降低税负成本,避免重复课税,减轻税负转嫁,促进经济发展。方案实施后,已实现平稳过渡,各保险行业主体通过自身调整,逐步适应税制改革带来的各项变化,市场格局在主体行为调整中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从保险机构经营目标角度出发,考察保险公司在竞争压力下对经理人行为的考核激励方式,通过分析经理人理性行为,判断营改增政策对保险市场格局变化的影响。 一、基于现代保险公司内部激励模型下的经理人决策 (一)考虑监管压力制定的“盈利”目标 依据中国保监会现行的《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判保险机构法人、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车险、非车险的增速规模、效益质量、社会贡献三大类,分支机构10个、总部机构12个指标构成。监管综合考察分析市场后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现出对保险公司经营要求: 1.稳增长,避免恶性竞争。规模增速类指标车险、非车险增速权重占比30%,但评价方式较为宽松。 增速在-10%至60%之间均可获得满分,正常经营保险机构均能够满足,但超过60%以上的增长将会扣分,避免保险公司争抢新业务造成相互抬升费用水平,降低报价的恶性竞争。 2.重盈利,保证持续发展。经营效益指标权重50%,其中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车险销售费用率评价较为苛刻。 综合成本率指标要求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应低于106%,否则本项0分;综合赔付率与车险销售费用率指标要求行业对标,超过行业平均值5%,则本项0分。则要求保险公司经理人,尤其是分支机构经理人必须将避免亏损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尤其是在占财产险公司70%以上的车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需在合理运用销售费用吸揽低赔付率优质业务与降低总体费用水平两方面寻求均衡点。 (二)商业保险公司经理人目标 为确保保险公司经营评价结果处于监管评价优秀及良好的A、B类公司得分范围内,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围绕“盈利”大局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评价体系。通过财务约束与考核激励两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对总、分机构经理人行为进行规范。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多在财务管理架构中,多选择财务集中的方式,即:分公司设立的财务部直接受总公司财务部管辖,执行总公司财务方面管理文件,接受审计条线定期检查,总公司财务部门直接受董事会或法人任命或管辖,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总、分机构经理人对财务部门人事、政策制定等方面仅有建议权,而无直接决策权。 营改增后,基于财务集中的保险总、分公司经营将面临增值税抵扣及专用发票获得对利润将产生直接压力:①增值税部分不再确认成为保费收入,使得保费收入下降约5.66%;②若各项成本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将全额计入经营成本,无法通过价税分离实现进项税抵扣;③最终,赠送行为将按照视同销售完成增值税进项税缴纳;④如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非手续费部分销售费用率提升将带来当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比例上升,影响已赚保费。 基于上述几点考虑,为降低营改增带来的在核算方面的不利影响,经理人将按照以下方式完成决策: 第一,配置销售费用时将更加倾向结算手续费的渠道业务; 第二,更加倾向优先考虑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采购供应商; 第三,针对直销渠道礼品赠送行为颁布禁止性管理文件; 第四,基于谨慎性原则,在预算制定时核跷薹ㄌ峁┰鲋邓白ㄓ梅⑵钡闹С觯例如销售人员福利。 二、保险市场销售格局调整 随着营改增各项工作逐步落地,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得、抵扣规则、保险公司财务核算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保险机构内部调整的一致行动也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一)传统直销模式成本激增,竞争力下降 传统业务人员直销模式的销售成本中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差旅等业务维护费用占比较高。营改增后,此类费用无法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将含税费用全额计入成本。但营改增后,保费收入却要进行价税分离,计入保费收入账户的仅为原先的94.34%,核算方式到来渠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保证渠道盈利性,经理人不得不削减传统直销模式下的销售费用政策,导致渠道竞争力下降,客户将转向高竞争力渠道。 (二)中介中间收益率出现竞争性上限 保险中介包括保险、保险经纪、个人三类,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客户所享受的出单、理赔、救援等服务的提供主体更多的是保险公司而非机构提供,因此机构产品同质性较高。 长期以来,个人更多体现在寿险领域,在财产险领域以往各地准入要求差异较大,且监管较为严格,个人人生存空间有限。新国十条颁布后,个人获得监管认可后,个人与机构将在传统险业务终端市场一同参与竞争。 如将保险公司看成生产型企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选择并建立合作关系的行为,可参考要素市场中的买方与卖方关系模型进行探讨。目前,新国十条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过程中,个人人准入门槛降低,试点地区已开始放开个人人与保险公司一对一绑定要求,使得个人人在未来大量涌入财产险行业成为可能。虽目前机构虽目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个人人拥有最广泛的群体与较低的准入条件,已对机构服务产生替代作用,中介要素市场便符合卖方完全竞争而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模型,在要素供求双方博弈中,要素的供给方个人人,将遵守完全竞争的法则,在正常利润率水平下提供服务。 因潜在个人人主体数目庞大,业务来源分散,单笔业务佣金量替代当月佣金量进行分析,个人人的要素市场均衡点为个人人当月保费总收入对应的全部应税项目纳税比例与机构税前利润率相同时对应的手续费规模。 其中:各段约束公式为: 机构人若单笔业务手续费超过上表计算后对应比例,则选择个人成本较低,若单笔业务手续费低于该均衡点,则选择机构成本较低,即中介中间收益率受到个人应税比例上限约束。 三、保险市场未来服务格局调整 目前,保险行业营改增相关政策主要针对售前,针对售后服务、风险管理等专业领域,仍有诸多方面有待明确,此类问题将对保险行业未来服务定位产生更加深层次影响。 (一)理赔款项发票能否进项抵扣 目前,针对保险公司获得的救援发票、配件更换及维修服务发票能否进行增值税进项抵扣,在营改增相关文件中并未明确涉及。从增值税原理出发,进项税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保险公司支付事故赔款到维修机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即为采购维修服务的事实行为主体,维修机构向保险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保险公司可进行抵扣。 如政策最终明确理赔款项能够进行进项税抵扣,目前维修专票增值税率最高可_17%,价税分离后将直接降低综合赔付率3%~5%。在“盈利”目标的驱使下,市场主体将大力推动理赔服务供应商采购制度,直赔、零配件集中化采购与直供、理赔服务团队外包等新服务模式将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推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认同推广,保险及其下游的维修、检测、鉴定等行业将产生一个紧密围绕保险行业的产业集群,这也与营改增政策密切上下游相关产业联系的初衷相切合。 (二)增值服务赠送是否视同销售 目前,保险机构免费赠送客户非保险相关类产品(例如加油卡)已明确认定为视同销售,不得进行进项税抵扣,但就被保险标的风险防控、损失控制等相关的赠送类产品、服务是作为视同销售仍有待明确。此类用品如:赠送安全锤、逃生绳索、灭火器、烟感探测等预防、自救设施,赠送定期检测、赠送救援服务等。对于上述用品是否可作为进项税抵扣,目前执行层面标准参差不齐,甚至频繁变动,未能形成统一执行标准,给保险机构经营造成困扰。 如政策最终放风控用产品、服务赠送行为视同销售,将激励保险主体将风控重点由事后向事前进行转移,更多安全做业配置将在保险服务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成为取代目前不易获得的进项税抵扣费用部分的合理替代。 (三)共保业务增值税发票开具、抵扣规则 共保为保险行业特有的服务形式,在风险较为集中的重大项目领域应用广泛,营改增后,共保业务在承保出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环节、费用支付与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得与抵扣环节、日常服务费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与抵扣环节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导致保险市场主体操作繁琐并承受较高监管风险。 例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中要求“银行兼业机构最多与3家保险公司建立关系”,若该渠道共保业务由3家以上保险公司承保,将有共保方因无法签署兼业协议而无法获得手续费增值税专用发票。 再如,主承保方出具全额保单的共保方式下,主承方首先向投保人开具增值税全额专票,再由共保方开具抬头为主承保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主承方进行抵扣的操作中,共保方将承担保单流与现金流、发票流不匹配的监管风险。 四、结束语 营改增对保险行业仍处于实践完善阶段,针对税务工作细节,应更多结合保险行业自身运行特点,以期通过分税制改革,对行业经营不合理,不规范的方面进行进一步调整,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部宏观调控功能,对保险行业主体经营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辅助保监体系,推动保险行业向着更活跃,更规范,更具保障力的方向发展,将是分税制改革又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张婧(1988-),女,汉族,天津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方向:保险。 财产险论文:我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及建议 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行各业均实现了科技融合与交叉,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事情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安全意识迅速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就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1 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1.1 经济环境 1.1.1 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项建设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益提高,在此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财产险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与日俱增,大大推动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步伐。另外,随着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建筑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安全风险,人们保障自身的权益和经济安全,纷纷进行保险投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有效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1.1.2 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趋势和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深并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规模也在趋于成熟,有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前进。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险资金逐渐成为组成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加大而增加。金融体系与财产险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完善减小了财产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拓展了投资获益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是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 1.2 社会文化环境 1.2.1 中国居民文化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升。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我国居民的整体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保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保险行业的印象有了质的改善,不再谈之色变。财产险也在极大水平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保险行业是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风险以及保障财产安全的有利手段,随着保险项目的增多,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具稳定性、保障性。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发生概率的持续上升,使得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由于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切实保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购买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加大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度,基于此,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创新保险产品的宣传手段,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 1.2.2 中国人口分布集中,贫富差距过大。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口分布来说,相对比较集中,这对于保险行业是极其有利的,便于保险的宣传和推广,且可以节省宣传成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大,富裕的人购买保险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购买保险,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对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旦拓展成功,将会使得保险行业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1.3 技术因素 1.3.1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科技化、全面化、专业化,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财产险公司的效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使得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软件进行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工作,进而有效保障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现阶段,大部分财产险公司已经开通了网络营销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进行业务交流,以此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2 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随着将计算机等先进通讯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开发,数据处理能力也不断增强,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保险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数据查询时间,有助于保险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目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经验和决策能力,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为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运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 2.1 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保险企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要保障服务质量之外,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就目前而言,保险企业趋于保险金融集团化是必然的,但是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现有的保险市场中占得比例还很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中小型财产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同保险产品的比比皆是,无法有效满足保险行业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阻碍了保险公司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险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具有灵活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对保险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增强创新意识,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得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为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努力。 2.2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为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规模小,业务人员少,服务水平有限,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先进通讯设备与客户在线沟通,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另外,中小型财产险公司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随时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积极主动的售后服务态度。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详细论述可知,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在保险行业中的比例较大,并随着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战略结构,以此实现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财产险论文:浅谈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这其中我们越明显地感受到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行内部控制是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重点对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更好的进行提供参考,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1 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由于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往往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有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下级分公司没有建立员工内部控制机制,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时难以对应着规范的职业执行标准,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障。同时,公司内部和外部审查考核体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尤其是基层分公司往往只重视业务,而忽视内部控制,在员工的评判上也往往将业绩作为重要的标准,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了。 1.2 员工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员工的岗位责任没有进行良好的界定,有的部门会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职工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建立。绩效考核上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员工的岗位界定不明确,各部门间的岗位空缺,这些都造成了员工的业绩考核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就会造成员工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部门和岗位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没有体现出来,也影响了工作的连贯性。 1.3 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不完善 对于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有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进而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就算是建立了相关的责任体制也往往浮于表面,与检查和引导员工行为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草草了事,而不是进行良好地处理和改善。在责任体制中,对员工基础工作失误的问题往往找不到与之匹配的体制,使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在不断积累中发展成大问题,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上种种导致员工在工作中行为的约束机制没有具体化。同时,员工对于责任体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上去,多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略公司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产险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1.4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与业务的发展没有同步 财产险保险公司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会受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信息、沟通、监控是影响具体操作环节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很多财产险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根据调查,这些制度没有贯穿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在部门间进行有效实施,较为全面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没有得到建立,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制度的良好发展,致使无法做到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 1.5 问责机制不健全 问责机制不当成为了当下棘手的问题。有的公司存在“收入上移,风险下放”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基层员工的收入,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落差,更为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违规操作,触犯法律。另外,有的公司还容易忽视对基础工作的问责,使得问责机制只是在总公司才能找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工作违规情况的发生几率。 2 加强我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要通过员工来得以体现,要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也需要通过员工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调动员工来参与到公司内部控制中来,使目标得以最终完成。在公司的日常运行中,要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思想,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打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思想中,使他们自觉地应用在工作中。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基层公司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制度能够在员工的心里生根发芽。 2.2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公司的经济效益和良性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将财产险保险公司各个部门间的控制目标进行一个科学的统筹和规划,进而进行有效管理,使各个部门间的内部控制目标达到和谐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有: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一旦发现员工的工作中出现欺诈、舞弊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处理。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风险隐患的发生几率,所以必须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目标。 2.3 健全员工工作的责任体制 财产险保险公司员工间的相互监督需要责任体制来进行规范。财产险保险公司要全面建设与执行责任体制,对员工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执行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还要对各部门员工的职责进行明确,这样能够有利于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责任追究。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对核保权和核赔权等工作的管理,对于那些违规的员工要用相关责任体制来引导员工进行改善,使员工能够有一个规范工作的思想意识,还要以员工的职位采取适合的责任体制,总而言之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责任体制。 2.4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内部控制管理是否达到有效实行。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依托,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能防止风险的发生。财产险保险公司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核心工作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使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为关注,对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动机进行消除,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5 完善问责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既离不开管理者,也离不开员工,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两者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这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些激励措施,特别要对基层员工的利益进行倾斜,其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要全面贯彻问责机制,而不是浮于表面,真真正正的落实到位,将责任明确到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产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免于发生风险。作为财产险保险公司的员工,要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上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还在更为深层次上体会出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思想就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总之只有不断加强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促进财产险保险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财产险论文:对如何发展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探讨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开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其中,作为风险管理手段之一的财产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保险已经发展成为每个家庭“稳定器”和“保护神”。 [关键词]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 1发展效益型小险种的重要意义 在笔者看来,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对准如今竞争尚不猛烈的分散型个人客户类的业务,比如个人人意险、家财险、家庭责任险、旅游保险、商品房保险、家庭责任险、家政保险等,主要是因为: 第一,十分吻合产险赢利要求; 第二,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国内居民的家庭和个人财产必然会不断增长,从而就能够提高人民购买保险的意识和支付保费的能力,进一步为个人类保险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保险的风险可控性来看,个人类客户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所以十分适合风险的分散型; 第四,对单个客户进行多个产品追加销售,有利于分散整体风险,同一个客户投保的房屋、家庭财产、车辆、旅游、人意等险种不可能同时出现风险,也不可能在同一次事故中全损,然而相同金额的同一危险单位的单位财产险却有可能在一次事故中全部受损,和保险公司经营的“大量同质”的可经营风险原则十分相符; 第五,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个人类保险的发展有益于保险密度和深度的提高,从而增大保险保障的覆盖面和深度。 2制约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因素 21赔付率过低 较低的赔付率从而使客户不能受到较高程度的效益,所以需要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调整或者承保新的风险,从而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得到利益平衡。 22风险信息不清晰 虽然个人风险仍然存在,但是由于信息大量存在或者不对称,从而使人们的风险意识和转嫁需求不断被弱化。 23单笔保费较少 在财产险中,由于个人类保险产品的单笔保费较少,从而降低了业务员的提成基数。然而,展业的成本却较高,投入和产出不协调,业务员就会丧失销售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品的推动。 除此之外,产品功能、销售渠道、宣传策略、包装等方面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小险种的发展。 3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发展策略 31创新产品功能 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按照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划分。比如,在沿海地区,可以提供暴风、台风、暴雨等具有区域性的自然灾害的保险;在面对购买商品房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房屋保险;在盗窃率较高的区域,可以为客户提供附加抢盗险。同时也要针对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开发新的产品。比如,针对家庭收入较高而且雇用家政服务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家庭责任保险、私家车保险、旅游保险等,从而转嫁风险。 32厘定费率 为了使产品更加精细化,企业可以引入人口、地区等要素并且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贴近目标客户。为了使销售深度不断提高,可以对产品的功能按照不同地区人们收入、年龄和自然灾害等进行拆分重组,从而调整和变动产品价格。同时,要针对不同客户的消费心理,实施高收入和低收入不同定价策略。 33采取产品促销 可以根据产品功能对价格和险种进行整合,从而降低保险人的出单成本和展业。把节约的经营成本采取促销的方式,向客户提出购买优惠的政策,从而节省客户的消费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4对产品进行包装 不同于企业单位类团体客户,针对个人客户的产品包装和单证要进行改良。大多数企业把保险发票和保险单作为原始财务凭证,所以通常采用的都是较为简单的合同样本。然而个人客户,通常是比较看重产品的外在形象,更甚者延伸到收藏价值。所以,在对个人类客户的需求进行考量的时候,要注重个人保险产品的包装,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美的卡式产品和凭证式产品,如果购买系列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产品包装袋。从每个小细节着手,让客户感到舒心。 35大量宣传 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动机来源于购买欲望。保险人要把握行销的根本,调动客户的购买欲望,加强对消防、公安、交通管理、水利、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创建灾害损失信息分享渠道,从而进行灾害宣传,并且把故事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转嫁风险意识,增强人们对保险的重视度,从而为居民进行投保奠定坚实的基础。 36加强客户服务 大客户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取市场信息,确定单笔保费的价格,从而对保险人进行压价,获得保费优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险人赢利较难。而个人或家庭类客户相较于团体的大车队、大企业等大客户,在获取市场信息和同保险人讲价能力方面相对要弱一些,因而是保险人经营利润的重要保障。但是,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保险人更应该提高对分散型客户的服务工作。比如可以为人们提供损坏家电定点上门维修服务、指定医院就诊服务、开门锁服务等,通过对客户提供购买保险后的附加值,提高人们对保险使用价值的认知程度。 37创新行销模式 财产险中个人类的保险产品的保费都普遍较低,但是销售人力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就制约了小险种的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创新销售方式,可以通过邮局、银行等兼业机构来代销保险产品。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企业要开发菜单式的产品组合,做大客户的单笔保费,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8实施销售激励 如果要将效益型小险种做大,公司需要投入资源并且进行方向引导,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加强对销售人员的产品知识培训,使销售人员有专业的销售技能。 第二,设计适合销售员营销的产品单证,为客户提供“一次投保,全面保障”的优质服务。 第三,提高销售提成,促进销售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论 总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风险意识必然也会增强,保险公司发展财产险效益型小险种的前景十分广阔,大有所为。 财产险论文: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 摘要:随着时展,经济腾飞,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频频出现。当前,由于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保险行业的发展异常繁荣,中国劣根性“扎堆现象”出现。保险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由于我国企业生长土壤也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保险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恶性竞争也层出不穷,不乏出现各种违规操作骗险现象。当拔了萝卜掘了坑发现问题的真相在于内控,就真正找到解决办法。如果不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控制,以其为代表的财产管理企业将均陷入泥沼,自取灭亡。所以要加强内控,本文从财产险保险公司内控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财产保险;内控;企业管理;策略 一、前言 新华人寿曾经的巨额诈骗案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这起事件踏踏实实地为保险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中国有老字号的稻香村,更有百年同仁堂,都是诚信企业,在诚信企业大环境下就会塑造诚信的员工。但是保险行业的诈骗事件并不是耸人听闻,它已比比皆是,可见,重塑财险保险企业的诚信形象,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实现企业正规运营是一门大课题,也是重要的课题。 二、财产险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意识层面: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很多,但是企业主在管理方面仍然缺乏主导性和先进性。因为保险从业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很多保险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建立管理制度,更加不重视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即便是有些公司站在时代的前沿,非常有预见性的开展内部控制规划,但也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想得通,唱得响,做不好”,表面文章一大堆,实际操作似流水,领导意识都不强,领导的团队何谈控制。另外,我国虽然保险企业居多,但是我国保险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断头企业,不会源远流长,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培养企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就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一样,没有文化的支撑,企业就没有核心灵魂,没有支柱,没有良好的团结向上的,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氛围,再多的枝繁叶茂也是徒劳。 2.流程层面:一方面,公司内部没有明晰的工作操作细节。比如,很多公司内部结构混杂,没有单独的问题归属和追责部门,没有单独的法律纠纷部门,职位混杂,权责不清。另外,很多保险公司就算开启了法律部门,也只是处理保险纠纷和诉讼事宜,这些事宜焦头烂额已经占满了所以精力,更无暇顾及事前法律风险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应用。另一方面,业务质量标准不明确,审核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很多保单都不能严格按照承保规定完成,偷工减料,虚卖人情现象凸显。在理赔细节方面也没有做到针针线线真真实实,所以,常常出现理赔款数不清,或降低或抬高理赔数目。以上总总流程细节上的不足,足以给保险工作人员以契机,以导致工作懈怠,假赔套现等违规现象频发。 3.技术层面:当前已进行计算机自动化办公时代,很多保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并不精通计算机技术,如内控标准的制定,预算管理的实施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统统可以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加以管理和实施操作,这样不仅可以简化流程,而且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有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追责层面:当前,很多国内的财险企业,由于企业架构不明晰,权责分类不彻底,导致工作范围混乱。特别很多是财险公司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就算是有相关部门,也是分散在各岗位,完全没有集中针对,集中处理的迹象。由于工作项目繁多,涉及稽查工作的人员也没有很多精力投入到违规案件中,长此以往,漏洞越来越大,整理监管越来越难,所以,当雪球越滚越大时,想要摧毁它,就要付出更大的力气和更多的时间。可见,追责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已迫在眉睫。 三、内部控制不足的解决策略 1.提高从业人员内控意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公司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将内部控制意识贯穿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保险企业内部制定完毕内控制度后,要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人文素养,不断树立标杆,以诚实守信作为最主要的从业规范。 2.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各部门、各岗位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坚持制度第一,权力第二,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减少管理层级,缩短信息反馈的路径,促进公司内部的横向沟通与协调,提高对各项风险的反应能力和感知力,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公司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另外,应当从战略上部署并开展该项工作,要有部署、有检查、有督导、有考核,公司上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此项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3.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系统,切实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实现审计委员会对各机构审计部门的垂直管理。同时,强化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及内部审计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制定、执行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的外部复审制度,在必要时聘请标准、预算管理、财务预警机制等并没有在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得到运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管理队伍。 4.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从公司战略、业务需求和信息需求出发,制定和调整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程序开发将内控制度嵌入各管理系统中,形成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保险企业需要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在跟踪项目,管理实施,预警机制等方面健全系统设置,为保险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5.建立权责制度。企业权、责、利的关系处理的好坏是落实和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而为了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举措。对于财产险保险公司来说,要建立属地归属原则就是责任到人制度。不但要定期组织分散在各部门的稽查人员开会研讨,更要在这些稽查人员中挑选出来组织一个更完备的管理团队,核心处理保险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财产漏洞,并签订责任书,一旦出现问题就立马追责,刻不容缓。
一、引言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了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也是各行业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还处于向前发展阶段,对各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主力军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然而,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阻力,所以必须要对数字化经济带来的重要机遇进行分析,并从多个层面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此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数字经济内涵及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是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储存、利用,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制造业、零售业等,也由此诞生了新制造、新零售等新行业。数字化技术使得传统产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和发展,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将会继续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速度化、定制化的方向迈进和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共享平台的市场需求提升,因此必须要加快对产品及服务的更新步伐。所以,企业要通过相互协作等方式借助数字化技术降低成本。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必然重新洗牌,整个产业链也将得到重构,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大众需求进行分析,以实现精准的规模化定制,提升社会大众的体验感,进而为各行业企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数字经济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数字经济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数字产业,逐渐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制定和实施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规划,进而使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很多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致命性打击,有些甚至直接倒闭,但很多线上发展的中小企业却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另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国家政策,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都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内部管理工作的效率较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较差,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数字技术能够与中小企业发展紧密融合,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化的追踪和分析,进而研发出符合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利润。 (三)能够提升发展质效降低成本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可以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智慧办公,以此提升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信息共享及利用效率,以此确保企业发展能够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对各类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损耗,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升级,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人工的代替,大大提升产量。企业可以通过强化相互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有效降低各类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另外,通过实现数字化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进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足 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加快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足。首先,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及投资人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经济利润成为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的认识不足,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很难有效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加之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类型不一,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差异化的问题,对其转型升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另外,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缺乏成功的经验借鉴,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数字化转型的风险,进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迟迟未能推进。 (二)所需资金等资源相对有限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对企业各类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转型发展还面临资金等各类资源不足的限制。众所周知,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类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其盈利能力有限、自有资金较少、综合实力较低。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化人才、竞争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因此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所以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等级明显较低。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由于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惜贷”现象以及民间资本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外部获取融资,进而限制了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信息技术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还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人财物等大量资源的投入,而且其周期较长、成果转化难度较高、风险较大,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得不偿失,很多中小企业很难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生产能力和整体品质,其盈利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改进,所以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失去动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代工厂”的名义存在,其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科技创新模式,所以其科技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而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面临较大难题。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支撑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成为支撑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性资源,而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更离不开专业化人才。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还缺乏专业化人才支撑,进而加大了数字化转型发展难度。首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更是颠覆了企业传统发展模式,而现有从业人员在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短板,加上中小企业平时不注重对内部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教育,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很难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有些中小企业将主要精力和资金用于生产及销售等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相关活动中,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从外部引进专业化人才,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得不到有效优化,很难引入外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工艺,进而拖慢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 (五)政策支持还不到位 我国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税收贡献、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不断加大,国家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视度也不断提升,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实施专门的政策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因此由于政策方面的缺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在现代科技信息的推动下,其发展十分迅速,打破了中小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各地区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使得现有政策在适用性上大打折扣,很难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还相对陌生,所以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需要政府部门强化对政策的研究与落实。 五、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中小企业必须要全面提升对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视度,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以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实施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推进经营与管理的变革,因此必须将其视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中小企业首先要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快捷性”特征打破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使得经济全球化更加密切,在信息传输和商业往来等方面变得更为便捷,因此也蕴含了巨大的商机。所以,中小企业在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之后,要对内部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中小企业要对其业务开展模式、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进行重组,通过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选择诸如直播带货的发展模式,并组建直播销售部门,下设运营、策划、流量分析等岗位,将该模式视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举措。另外,中小企业还要以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导向,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资金管理能力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各类资源的基础之上,而资金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强化资金管理能力成为必然要求。首先,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融资能力,通过外源融资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比如通过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和强化抵押贷款能力,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贷款,以充分弥补现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强内源融资,做好内源融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以适度降低外源融资的成本和风险。另外,中小企业要对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资金支出进行科学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最大程度上减小数字化转型发展阻力。 (三)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坚持以大数据管理和应用为核心,全面升级信息系统,实现内部软硬件设备的升级,进而可以为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奠定必要基础。同时,中小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加快提升技术创新步伐。另外,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源投入,以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可以为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实施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化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所以实施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中小企业要对内部人员岗位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本着“人岗相宜”的原则,确保各岗位人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才能,以实现对专业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中小企业要根据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从外部引入一批专业化人才,实现对现有人员队伍的有效补充,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另外,中小企业还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举措,比如薪酬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以此激发专业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 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整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自有资金普遍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仅依赖自身实力很难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所以,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职能,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首先,政府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激励及补贴政策,对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大程度的税费优惠支持政策,更好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充分鼓励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和产业化的融合发展。另外,中小企业在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性向国家政策靠拢,主动对接国家各项支持政策,以更好地抓住政策机遇,在此基础上完善内部管理,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 六、总结 数字化经济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渐向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而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其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可以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资金管理、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实施专业化人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发,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其紧跟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和综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文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问题与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22(7):61-63. [2]金国峰,马梦园.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路[J].情报探索,2022(7):59-65. [3]朱宏斌.数字经济视域下传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组织绩效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22(2):84-91. [4]杨富云.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发展方向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2):58-60. [5]陈蕊.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上海商业,2021(11):196-197. 作者:李颖芳 单位:吕梁学院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负债发展,教育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些新情况使高校财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预算要遵循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遵循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预算数据,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再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预算编制与执行提供合理保证。 预算管理是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对高校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扩招、多校区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建设等一系列改革的新形式出现,使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负债发展,教育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些新的情况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部分人在思想观念上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停留在“报账式”的水平。预算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沿用“基期预算法”。这种方法过于依赖上年度的收支基数,不够科学合理,容易使某些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容易导致部门横向攀比,形成“重要钱,轻效益”的现象。此外,学校下达给部门的专项资金普遍缺乏跟踪管理和必要的绩效评价,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三)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预算外有资金游离。财务预算应当包括全部收支,但是由于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影响,容易使高校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一些资金游离于综合预算之外。例如,科研经费,由于编制年度预算时无法确定科研经费来源,也无法编入预算管理;有的高校财务预算中不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收支,基建财政拨款专项亦未纳入预算;规模较大的高校,学校作为一级财务预算主体,其收入均已纳入预算管理,而学校下属的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范围,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不完整,使预算无法真实地反映高校资金运动的全貌,不利于预算管理和有效监督。 (四)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刚性不强和监管不力现象。高校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一直是许多高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预算经费下达到各部门、院系后,使用权就在各部门负责人手里,在执行上财务难以控制。有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追加现象严重,年初多预算,年中加预算,年末超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高校虽然有制度,但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够,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监管也流于形式,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控制,存在预算执行盲目性和监管真空现象。 二、针对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防范与对策 首先,编制预算要遵循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遵循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预算数据,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再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预算编制与执行提供合理保证。学校应做到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财力。下面是几点具体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防止财力资源流失。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高校内部应实行统一的财经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学校领导,校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把有效组织和管理财务预算工作作为综合考核的内容。学校的预算管理归口学校财务部门,不能在学校财务部门之外设立同级财务机构。除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外,学校所有收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严禁学校收入“体外循环”,防止学校财力分散和流失。 中 (二)采用零基预算法做好管理与制定工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基数和预算支出只增不减的现象,运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的预算管理方法,克服校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的“讨价还价”的博弈关系,避免造成财力资源浪费。为了准确地核定公用经费标准,需要对各项费用进行彻底的审核和评价,统计出完整准确的数据,采用人均定额标准和事均定额标准来测算。针对不同的支出项目制定相应的标准,避免年度中频繁追加支出预算的现象。 (三)建立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效力 预算执行的效力直接关系到高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建立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学校要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预算管理的执行监督制度,如审核权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收费和大额资金使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应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学校财力状况定期向教代会通报,接受群众监督。 (四)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优化预算资金分配,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使预算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 (五)优化配置财力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由于高校办学规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也暴露出来。应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各部门、院系共享资源,避免铺张浪费及资产闲置等现象,优化配置财力资源。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应科学划分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整合各种资源,在预算中优化支出结构,创建节约型校园,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支出预算的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出预算确定后,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审批权限,根据真实、有效的凭据,按实际支出数办理报销手续。学校各单位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需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要随时向各系部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七)健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层次,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有效使用,使高校的经济活动、财务活动做到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八)健全项目预算内部审计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工作。围绕财务预算,学校制定一系列单项审计制度,加强对项目预算的审计监督。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的提高,高校的财务预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给广大高校的财务预算提出一些建议。本文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预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关键字:财务预算措施高校财务预算 高校虽然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但是担当财务核算和管理任务的学校财务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观念上长期存在重核算、轻预算管理的现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业务不断增多,资金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一方面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收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合理、节约地使用有限的资金,把资金切实用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办学目的,增收节支是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的问题,它需要学校财务部门、学校有关领导和二层机构领导以及各个执行部门的共同努力,而高校财务预算贯穿着这个系统财务管理运作的始终,占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预算管理的操作,与大家探讨一下高校预算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缺乏统一性和目标性。 由于校内各部门存在相对利益差别,各部门发展目标不一致,对整个学校当年发展规划和目标很难达到一致共识,导致各部门争经费现象严重,经费支出效益不高,经费紧张和乱花钱现象并存,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不具备高校预算是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的特征,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执行情况,从而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1.2预算缺乏全面性、科学性。 首先,高校财务预算一般只是财务收支预算,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学校年度内的正常运行,而忽视了资金预算,即:一年中不同时间段资金需要量与供给量的预算,筹资需要和筹资能力的预测。往往是资金用到那算到那,导致财务上经常被逼着付款,以致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的资金供求计划脱节,从而不利于学校规划的实施。其次,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因循守旧,方法单一,以历史的情况作为评判现在和未来的依据,预算仅凭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从而使预算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使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再次,预算编制缺少弹性,往往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一成不变,而且对极细微的支出作了繁琐规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主性,进而影响到校内各部门的效率。 1.3预算控制不力。 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难以令预算管理部门对由于预 算执行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及时反应。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形同虚设。事前,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的控制;事中,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无章可循,预算调整过繁;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实,缺少刚性考核依据和考评措施,很难调动员工对预算管理的积 极性。而且通常预算指标的下达在预算年度的5、6月份,而这时已有12的经济业务成为过去,无法进行事前事中控制,成为一种事后预算,失去了预算编制的作用。高校的预算是反映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同时也反映学校的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所以,如果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必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措施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 核心。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是为了最大可能地节约资金,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 以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核心,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观念,走出高校预算管理的误区; 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如前所述,但是要使其真正发挥功能,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突出预算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在高校新的运行机制中与预算执行结果挂起钩来,从而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的编制,只是财会部门的专项工作,不紧密结合高校事业的发展计划,不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的错误观念。 按照旧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开支要与所列项目一一对应,预算内和预算外严格分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对口的钱,该办的事也无法办,即使别的项目有结余款也不得自主调剂使用。搞预算只是账上来,账上去的一种消极应付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财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预算管理方面,重新定义了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订了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学校的全部收支均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拨款不足的矛盾必须通过自筹教育资金予以弥补,这就形成了高校教育经费来源,除政府拨款外,还必须依靠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果财务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收入等于拨款、平衡依靠财政、开支不问效益”的消极被动状态下,势必贻误工作。因此,财会人员要加强学习,转变认识,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把预算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竞争与改革的步伐。 2.2是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位之间预算支出不均和预算基数只增不减的问题,现实的预算分配方法有待于改进。鉴于高校经费支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高校预算宜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新方法。 2.3是强化预算分析,积极监控预算的执行 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的后期工作,是对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包括支出与预算的比较、相关因素的分析、评析的文字说明和合理的建议等。年终决算报告出来后,财务部门应对各大项目的经费支出与预算相比较,看哪些项目节支了,哪些项目超支了,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说明哪些属于合理超预算支出,哪些属于非合理超预算支出,对非合理超支应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详细的文字说明是对预算管理的概括评价,并最终提出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合理化建议。预算分析可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可行之处和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财务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同时,要规范预算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学校要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财务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如审批权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收费管理、电话费管理、水电费管理、招待费管理、差旅费管理、医疗费管理等,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使大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探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要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其管理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才能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效果。以绩效管理来改进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继而分析财务预算中提升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高校内的各大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提出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发展也是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高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重视,使得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在高校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部分资金,并且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为学校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当下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校内的各项事项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种问题,但是教育科研水平是学校的发展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的各项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使高校财务预算与高校实际支出和发展更加贴近。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财务管理运行中,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管理机制的表面,并没有将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落实。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科技、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有些管理体制犹如摆设,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没能够彻底发挥出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 (二)缺少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财务预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仍旧采用效率低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增长,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是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一些变动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进而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存在着简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运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财务预算与下一年的实际预算有很大的数据误差,更有可能影响下一年的实际预算。 (三)财务预算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高校财务预算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缺点,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已经不在像过去一样,在财务资金方面全部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扩大招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和进行信贷融资等多种方法来加大学校财务的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将高校内所有财务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无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统一的预算和整理。由于高校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校又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造成了预算内容与实际收入支出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高校的整体内外收入、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入无法完整的纳入到财务预算中去,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预算是一项数据庞大、涉及工作人员多的工程,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部门人员都要积极的投入到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部分部门人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预算只是学校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任务交代下来后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着一种“先要钱后计划”的心理,在进行财务编算的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等到实际花钱的时候才能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各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二)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的高部门相关人员不仅仅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在进行财务预算的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高校实际收入情况的预算不予通过,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不仅仅要在财务预算管理前期进行严格监督,在后期的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监督,要体现透明化。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栏的公开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暗箱操作,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预算在什么地方,资金具体去向无法明确,难以保证资金收入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的情况,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督力度,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够无漏洞可查。 三、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一)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必需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高校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高校预算管理的更新信念,使各部门和各领导能够明白学校的预算花费在什么地方,不能存在“糊涂账”,并且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人员和教育者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在加大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广征意见,对高校内现存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实情。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制定时,要多方面听取学校所有人员的意见,要广纳意见,分析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预算编制中,从而使学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健全,能够使财务管理体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w制,必须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如果领导阶层对校内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又怎么会投入心思进行财务管理宣传,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态度也无法认真负责。高校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对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部分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审核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各部门只有对财务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共同努力保障学校内的财务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 将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要加入到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能够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一些有积极增收、执行力强的部门,在经过相应的考核确定无误后,给予这些部门一些物质奖励,鼓励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对一些工作执行力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部门,在进行审核后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反思总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出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所在。高校必须做好这一项工作,既能够将校内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降低资金的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对高校预算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大对预算的公开力度。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应优化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预算管理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对建立我国现代、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预算法继续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对实际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强,更加凸显出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面性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提出:“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即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范围预算,这要求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把所有“收支”纳入总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决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私设“小金库”、套取预算资金等情况。如各院系(部门)创收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租赁受赠收入等都必须纳入学校预算收入,相应支出也同样纳入预算支出。 (二)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精细 新预算法第46条指出:“编制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按功能分类应编制到项级,按经济分类应编制到款级。”这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时,对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摆脱粗放、内涵模糊的预算,杜绝预算局限在项目的大类层面,没有末级明细项目或末级明细内涵模糊不清。 (三)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第14条规范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和时限等,并在第92条中明确了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提出,必须在批准预算的规定日期内对外公开,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公开,同时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此接受社会各界和全校的监督,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不全面,“账外账”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收收入未纳入预算收入总盘。高校编制预算收入时,一味重视财政拨款,忽视创收收入,造成收入编制不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创收收入作为不同于财政拨款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属于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将它纳入“预算总盘”,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第二,“结转结余资金”未纳入收入预算。 结转结余资金指按照财政批复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时,未列支出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高校财务主要指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它们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1)。 (二)支出项目过于粗放,内涵模糊 当前很多高校编制预算项目时,对支出只进行简单、粗略的划分,没有建立子项目或子项目内涵模糊、不明确,造成预算、核算、决算衔接松疏、不紧密,很难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再者,预算项目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绩效考评水平。目前因高校预算项目编制过于粗放,没有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和细致的说明,造成绩效考评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现状,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2)。 (三)预算公开范围要求较低,未全口径公开 高校预算公开是指“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的监督。”目前高校预算公开范围的要求局限在“预算三下”层面,即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的小部分(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结转结余资金。结合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构成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对省属高校来说,“生均经费拨款”占到财政补助收入的48.5%、收入的36.5%。可见,这一大块儿资金,游离于公众的视角、人民的监督,对捍卫纳税人的权利,保障财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责任和法制财政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路径 (一)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对高校来说,应该把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总盘,真正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预算管理机构,还是各院系(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除了要纳入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外,还要把创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编到预算收入总盘,同时还要安排对应的支出项目,保证日常运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都有归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隐瞒资金和截流收入,做到全口径预算。 (二)细化预算支出,建立项目层级关系 高校应细化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把经济事项融入到末级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中,以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预算项目一般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由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组成,项目支出由系列子项目组成,但这只是最粗略的分配方法,完整的预算分配方案应体现支出的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预算项目的三维立体关系,以YL大学2016年年初预算分配方案为例(节选)。 可见,要做好预算分配方案,高校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项目库,通过论证、评审等多重环节筛选出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后,建立动态项目库。 (三)全口径公开预算,实现“阳光财务” 高校在公开预算时,对收支应进行全口径公开,不应该对“财政补助收入”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重要因素,因为该项目构成了财政补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资金,难以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和财政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第一次全面规定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并明确指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要做出说明、违反预算公开规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因此,高校必须在预算批准20 日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主体、形式、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三公”经费,一定严格管控,不得超支,并且空开到层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家长教育论文:试析在牧区小学教育中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 共性教育 个性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叶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孩子长知识的阶段,又是孩子长身体的阶段,还是奠定孩子人生品性根基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孩子收获如何,将直接影响他的终生。因而家长要善于配合、支持学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奠基性,学校有责任对家长进行培训。 本来无忧无虑的孩子,随着父母充满希望的视线走进学校,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倾尽心血的父母的期待中,小学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方式下,为什么结出不同样的果实。几年以后,孩子们之间渐渐有了差距。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个子长高了,身体结实了,更加充满自信;而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却面色苍白,身体变得赢弱;还有的孩子没有了笑声,失去了自信,对读书感到厌倦,甚至沾染上了不良习气…… 作为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我,对这个过程耳闻目睹许多,同时也思考和实践许多。最终从常理中寻求到了答案,即教小学教育必须有家长的精心主动配合。现今,牧区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针对这些情况,我谈谈教育中家长作用的重要性。 牧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区各地牧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仍处于“起步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死角”。这种情况制约着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前影响我区牧区学前教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机制上的原因,也有牧民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家长没有意识到学生上学的重要性,往往把四五岁的儿童谎报年龄,往学校一塞就完事,儿童在没有任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就开始小学课程,由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其次,现在在牧区小学中,家长不支持教育,到学校不问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是看孩子是否吃饱,是否受到欺负而已。由而教师的负担很重,从生活到学习上都得操心,加上一般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老师无法在方方面面,都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佩服满意。同时,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也无法完全理解老师的某些做法,因此误解便油然而生。误解如果不解除,如骨鳗在喉,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没有心情,儿童虽没有成人反应那么激烈,但是影响亦非浅,同时小学教育是共性教育,关注每一个是不太可能的,孩子总有被忽略的时候。这种情况处理的好坏,可能影响孩子对老师以及一项活动本身的态度,厌恶某个老师,抵触某项活动。虽然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祝福别人万事如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教书育人,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可能是育人。但是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还有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所以家长的育人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比老师还要重要,因为那是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再次,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缺乏兴趣。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并非因为他们有这种需求,而是由于受到政府、行政措施的限制。在问及学生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的问题时,我们屡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上学家庭要挨罚,所以都上学。这个回答也许不能完整反映牧民的想法,但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一些人而言,子女上学并非出于“我要上学”的意愿,而出于“要我上学”的无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学习态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在他们处于需要家长为之做决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子女年龄渐大,学习兴趣是增加还是减少,无疑受更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家长的态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厌学、逃学在小学阶段发生率较低,在小学生中比较严重。由于部分牧民不支持年龄较大的子女继续上学。我县教育部门面临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虽然我县2010年两基,验收进入国检,但问题是,现在还是有辍学生,很多农牧民不愿子女上学。” 最后,不少家长认为:“养子过学堂,养女各爹娘”,把青少年的教育责任全推脱到学校身上,分裂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联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家庭是孩子最早踏入的“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造就。因此,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把握有效的教育时机,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的优良人格。 在小学里的很小的偏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就可能因为当时的“差之毫厘”,而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失之千里”。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对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在此,我呼吁,小学教育中,家长应充分而正确的发挥自己的协助作用,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 家长教育论文: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说起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1】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2】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重要的习惯养成阶段,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对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已对学校教育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家长制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方特殊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家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很多任课老师都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是近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大量的小学生,存在不做或则少做家庭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老师管理等不良行为,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正常现象并没有减少,那么刚刚进入校园学习的知识的一年级学生,为什么就不想要好好学习呢?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小学低年级违纪主要表现在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管理等方面。小学生出现以上常见违纪,主要有:1.平常习惯差,作业速度慢,基本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出现少做或者不做作业的情况。2.有个别小学生惰性在作祟,天玩,管不住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很好的管住自己,经常不做作业,不服从教师管理。3.任课老师有时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或者批改时没有检查作业是否收齐,让有些学生放松了要求,认为投机取巧老师也不会发现。养成不做作业或则少做作业的坏习惯。4.有的小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不会作业,主要由于智力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学生不良的习惯呢?根据不同资料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催化剂。有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生活,可能仅仅因为刚开学几堂课没有学好,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缺乏有效的引导。2.学习基础不牢固。每个班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同学,由于一次或则几次课没有学好,导致每次都落后,而显得在学习方面比较困惑、“落后”。他们并不是不完成作业,而是他们不会做。3.学习习惯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应付了事,自控能力很差。特别是回到家里,小学生还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引导。 三、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教育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家长和学校站在各自立场,所变现出来的立场差异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学校作为教育主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学校不应当将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另一方面,学校感觉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教育过程中很多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千差万别,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关心孩子教育。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单亲妈妈(爸爸)忙于工作养起这个家庭,无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逐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离异家庭孩子的成长已经埋下了阴影,稍微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暴自弃。而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关爱。 四、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制是化解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办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长制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施行家长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学校的引领作用。2.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使这些先进分子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3.多方参与共同担起家长的重任。 五、认清家长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1.家长要和学生交朋友。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她爸妈总是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我知道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仅靠关注就能解决的,我必须帮助她想办法,帮她解决这个难题。就在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成了朋友,她变得非常相信我,开始主动找我聊天。渐渐地,我变成了她的朋友她的“妈妈”。2.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好计划,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比如很多孩子很想和父母聊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经常视频,并且约定帮助他们与爸爸妈妈定期通信。3.通过多项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学校协商,组织联谊活动,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将他们看成自己真正的子女,将家长“爱”的味道做出来。4.认清家长的含义。有的老师因为一时热血,当了一段时间的家长就感觉可以了,慢慢的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转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既然将自己定位于家长,那么没有家长会仅仅关心自己“孩子”几天或则几个星期,我们需要真正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这些需要关系的孩子们。 六、结束语 对于学校而言,幸福的家庭其实不需要学校过多的关心,而破损的家庭缺是学校应该关注的要点。很多“不良学生”都来源于破损的家庭,这些家庭和孩子往往比较脆弱,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引领而只是简单的抛弃,很多时候孩子最终走上了真正“不良少年”的道路。在学校的引领下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弥补这些孩子的家庭缺憾,这些家庭缺失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对学校是一种成功,同时也造福了社会,捧起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 家长教育论文: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 摘要: 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公办幼儿园一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进步带来了很大帮助。本文就将针对民办园与公办园中,家长教育需求的差异与共同点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探究出民办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整体水准。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比较 实则民办园与公办园,都是当前家长为孩子选择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一些家长心中,普遍认为民办园收费较高且环境不如公办园好。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大,只要客观分析出家长内心的需求并且按照家长需求进行改进,必然可以有效开展对家长的开导工作,同时也可以提升民办园和公办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到健康且良好的学前教育。 1幼儿园发展情况和家长教育需求的概述 1.1幼儿园发展情况: 幼儿园在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民办园还是公办园,其办学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得适龄儿童可以接受到相应的良好学前教育。可是在两类幼儿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家长认为民办园与公办园之间有着很大差别,许多家长都原意费大功夫将孩子送入公办园当中。因此在公办园的办学质量、入学门槛、入学费用、入学手续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公办园近些年来不断提高招收幼儿的门槛,且将门槛费设置极高。有些地区还必须凭借所谓的关系才能将孩子送入公办园学习,这种种现象都已表明,家长对公办园的期待更高,对民办园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弱。 1.2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概述: 幼儿园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整体环境两个方面。由于幼儿园承载着对一个孩童的基础教育工作要求,所以往往家长都会严格看待幼儿园的办学实力。而大多时候,家长的教育需求可以从对教师队伍的需求、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需求、对幼儿园教育支持的需求以及对幼儿园入园相关要求的需求几个方面入手。这些需求方面都是当前家长比较看重的内容,更是决定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办学差异的主要表现。 2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差异分析 2.1对教师队伍需求的差异分析: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家长在教师队伍需求差异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明显的。公办幼儿园的家长比较看重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其次还更关注教师的年龄。但是民办园家长则更加看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位居第二的才是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这就足以说明,民办园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否有所提升,而公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综合教育与管理。 2.2对课程设置需求的差异分析: 按照传统幼儿课程来看,在课程内容需求方面,公办园的家长相对比较传统,更加注重传统拼音、珠心算这类基础课程的安排与基础能力的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可以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效与未来的课程相联系。而民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唱歌、舞蹈、绘画、手工这类提升个性水平的特色课程。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民办园的家长注重课程的差异性与多元化,而公办园的家长则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教育。 2.3对教育支持需求的差异分析: 相比较前两项需求而言,家长对教育支持的需求则普遍趋于一致。家长普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共鸣与担忧。许多家长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表示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因此,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都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育儿经验,也希望可以经常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开展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活动。 2.4对入园需求的差异分析: 从入园需求角度分析,民办园与公办园家长产生了较大差别。大多数民办园的家长都认为民办园收费较高,因为民办园不同于公办园有着规定且统一的收费标准,所以费用差别不大。此外,因为民办园的办学方向与公办园相比还有所差别,除了传统的入园费以及相应的餐食费之外,还有许多特色课程都需要另外收费。所以,许多民办园家长格外看重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也更希望民办园可以适当规范以及降低收费标准,从而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民办园家长看重孩子的生活环境范围大小,而民办园家长则更加注重安全性、卫生性等细节性问题。究其原因,二者产生不同的关注点主要是因为两类幼儿园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别而出现的。公办园经常出现一个班中,人员数量较多的现象。所以家长不免会担心孩子的自由活动场所是否足够,是否可以满足孩子的日常活动要求。而民办园家长之所以关注卫生、安全问题,是因为许多民办园为孩子的提供的食物、住宿条件等,都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3需求的共同点分析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家长在教育需求方面还是有所相似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为良好、健康、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从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首先,两类幼儿园家长都希望在入园门槛、入园费用等方面严格把控,给每一位入托儿童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使得幼儿都可以享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其次,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宽敞、安全、卫生的环境中成长。幼儿园要确保给孩子提供的食物安全且营养,同时还要保障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得到保障。给孩子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再次,民办园与公办园的课程设置应该相互结合,除了要满足拼音、汉字、珠心算这类基础课程教学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幼儿的能力训练。引导更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特色训练与教育,进而适度开发出适合幼儿特点,突出学生个性的课程,打造更有特色的幼儿教育。最后,完善与更新教师的队伍结构,不仅需要有年老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更需要不断引进年轻教师,这样才能使得教育教学更加具有活力,从而使得幼儿更加向往幼儿园生活。 结束语: 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家长在教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别,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无论是民办园还是公办园都应该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水准,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满足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 作者:尹琳媛 单位:青岛大学 家长教育论文:论少儿课外音乐教育中家长的作用 论少儿课外音乐教育中家长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课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校内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发展,是连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校外音乐教育不仅传导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活动也最能体现少儿的兴趣和个性。由于校外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关教学的束缚,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教学,使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完整性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长直接、主动地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注意到校外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直接影响到校外音乐教育的效果、教学的质量和少儿学习音乐的延续。充分重视与发挥这一优势特点(即家长的主动参与),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家长的情况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研究和实践。 一、家长情况分析 我们在器乐学员家长中发放了《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调查》表格,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了100份样本,确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目前重视校外教育的家长学历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学习期正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识不平衡。尽管有68%的人喜欢音乐,但他们对音乐、审美知识的了解很少。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家长工作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锦,渴望末来家庭环境的改变……这也许是时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热门,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家长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培养下一代的无穷动力,然而又常与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态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力量。 二、家长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97%的教师认为家长在少儿音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与自己的关注有关,家长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低幼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课堂辅导力量。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家长同儿童一起接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醒、督促儿童。加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课堂辅导力量,使儿童及时领会课堂教学的要点,在校外音乐教育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 2.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音乐作业的完成。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儿特别是低幼龄儿童,家长坚持在少儿完成家庭作业时督促、启发、鼓励他们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表2看,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音乐的占98%,其中60分钟以下的占55%,60分钟至120分钟的占35%,120分钟以上的占8%。可见,这样日积月累,能使少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少儿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养成有条理、学习严谨、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奠定学习的物质基础。从调查来看,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交学费、买材料、搞活动、订杂志。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孩子校外音乐教育的有力后盾。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审美情趣、知识范畴、品德意志,直接影响着少儿学习音乐的心态、状况及人格。家长能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少儿,成为少儿的良师益友。鼓励少儿在校外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少儿对音乐从“兴趣”发展到“志趣”。通过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少儿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能力,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正是校外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5.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恰当地鼓励、适时地批评,和孩子共同弹奏等亲子教育,或探寻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观,引导少儿用心尽情体会,用音乐尽情描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孩子练习和进行辅导,大部分的少儿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长的指点。可见,这不仅辅助了校外音乐教育,更使少儿养成良好习惯,确定美好理想,对音乐兴致盎然,并引向更广泛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也由于家长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以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对少儿音乐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估。不以对不对、像不像、准不准为准,着重发掘孩子的想象创造潜能。 三、家长的副作用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音乐过多地参与,会使得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对校外教育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给孩子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据少儿的自身素质和爱好,便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学习音乐,使孩子学习开端就有心理障碍。有的让孩子在校外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其他科目,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始终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欲望与激情。有的家长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便放弃。这样无法培养少儿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高压型 此类家长不顾孩子成长规律和学音乐循序渐进的特点,望子成龙心切,强求孩子出类拔萃,期望值过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达到“满意”“正确”的效果。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半途而废。 3.应考型 此类家长,有的希望孩子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能多获奖,考级中能获得高级别,有利于今后的升学;有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索性让孩子纯粹以考音乐学院为最终目的。过于功利的针对性、强化性训练,造成孩子学习面狭窄,精神疲惫,感觉麻木。这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音乐学习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时的虚荣。 四、家长作用调查分析,确立教育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对家长参与促进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乐观,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一起确立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育学的原理,音乐教育有三个层面:1.培养音乐一技之长,将来当作择业的手段;2.培养综合音乐素养,扩大择业的范围;3.培养天资优秀、尖子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并将此目标分析告知家长,使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显然把目标定位在第一项有些偏颇狭隘,主要的目标应定在第二项,至于第三项是少数人,应从第二项中脱颖而出。 根据第二项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确立,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乐教育观结合起来,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奏、表演、影视媒介等诸多的新课程,以完成目标所要求的任务。 五、提高家长能力,发挥家长作用 在校外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辨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已渐渐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探讨教学的偏差与失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的根本是倡导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应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校外的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调查显示(表3),有48%的少儿学习音乐是兴趣爱好;有39%的少儿是为了自己有一技之长并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有11%的少儿是想长大后从事音乐工作。应该说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与其他学习有冲突便会放弃音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全面思考,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家长对少儿学习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家长对少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加以发挥,创造一种有助于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校外音乐教育。 2.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少儿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感而发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创造美是一种快乐,感受美也是一种快乐,欣赏美更是一种快乐,这种“美”是少儿、教师、家长一起分享的,通过演奏交流,不仅陶冶少儿的心灵,更加净化家长的心灵。教师的音乐教学思想,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家长的听觉、视觉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表现能力等,从而不会过于主观地评判孩子作业的优与劣。从表4可见,有100%的家长认为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3.举办少儿音乐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请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问答,解决多方面的疑问,对于少儿各个时期的音乐能力与特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理论上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 4.建立少儿个体资料档案,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少儿幼年初学音乐起到长成少年,少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认识、记忆、想象、技能、创造力、智慧等成长的过程。如果请家长把少儿各时期的“代表性”表现保存,将各时期的“状态”予以记录,使少儿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以增加少儿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群体的比较,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保护与尊重。少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传统的代际关系正发生根本变化,家长的“绝对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家长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儿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两代人共同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知识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外音乐教育经历着不断变革、探索的漫长过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乐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探究课题。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学校建设与家庭教育优化探析 一、家长心目中的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是良好的社会现象。中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素为有识之士所认识。从古到今,许多学者撰写家庭教育著作,比如《颜氏家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则和内容做了精辟论述,陈鹤琴《家庭教育》、傅雷《傅雷家书》等也都是卓有见地的家庭教育论著。现代家庭教育应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获取更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以及学校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的研究著述也日益增多。同时,国家通过教育、妇联、工会、卫生、文化、新闻等部门,日益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家长学校方兴未艾,满足了广大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的迫切要求。家长学校应该发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及全部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孩子成人和成才的必备条件。目前,无论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家庭教育实践,都依然较为薄弱。因此,家长学校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比如,应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使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共同进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能力与水平;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构筑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家长学校应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的研究问题,比如,全面关心孩子,科学施教;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从小具备适应社会和生活的一定能力;陶冶爱的情感,学会待人接物;塑造美的心灵,注意孩子个性发展、塑造;促使孩子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勿把孩子的金色童年变成“苦难岁月”等方面,都应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加强理论研究,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发展。 二、家长学校教学内容的创新 帮助家长明确“第一任教师”的重任,明晰所肩负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一个人从降生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便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从上述意义上来讲,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需要肩负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帮助家长处理好“教”与“爱”之间的关系。“爱孩子,是母鸡也有的事”。俗话也说,“虎毒不伤子”,何况人类。况且,母鸡爱小鸡,是纯粹的亲子本能,而父母爱孩子,却远远超越亲子本能,并且含意更为丰富,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包含“望子成才”的强烈愿望。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仅仅是吃好、喝好、管好和护好,还表现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子女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关心。促使家长摒弃对孩子的溺爱与严而无度。溺爱与严而无度是家庭教育欠正确做法的“孪生姐妹”,特别是年轻的父母,爱起孩子来,恨不得把孩子吸进肚里;“恨”起孩子来,恨不得一脚、一巴掌,把孩子搧死、踢死。虽然是“恨铁不成钢”的“恨”,同样充满无限的爱和期望,但这样无度的严格却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溺爱与严而无度常常造成孩子心灵的病态,甚至成为孩子畸形发展的病根。如何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应做到如下方面:一是对子女应当亲近,但也应保持一定距离,对孩子的要求,切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二是不包庇,不护短,切忌基于唯恐孩子被欺、吃亏,以及受委屈的心理,总是以“保镖”和“保护伞”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三是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家长应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进行积极强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提出比过去更高的要求,并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不要超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研究和探索家庭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所需要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诸如独生子女;不健全(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玩电子产品,打游戏、玩手机(“网虫”);饮食卫生、传染病;超常、调皮捣蛋儿童;警钟长鸣的安全等问题。独生子女是目前谈论较多的话题。一些报刊,或关心教育的同志,提起独生子女,就冠以“小太阳”或“小皇帝”的称谓,不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唯我独尊”的不良印痕,而且容易使人忽视独生子女的优势。独生子女除了是其父母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具备“优生”特点之外,在“优育”方面也存在诸多特点:一是受到较好学前教育;二是受到早期智力开发;三是讲文明、懂礼貌,不讲脏话;四是讲卫生。但独生子女身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比如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任性胡闹、蛮不讲理、骄傲神气、自私、缺乏自理能力的习性。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龄孩子具有共性特点,但更具有个性特点。家长学校应引导家长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不能事先绘好蓝图,应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通过观察—思考—学习—分析论证—提出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的路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应告诉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必须做到:有布置,要检查;有承诺,应兑现;许了愿,须还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带头做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对“双亲”来讲,首先要做好自我教育。家长素质高,才可能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因此,家长应力求做到教育方法得当;做到文明礼貌、不说脏话、不打骂或变相体罚孩子;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做到衣着得体,使自己的形象趋于“完美”,能成为孩子的楷模与榜样。同时,以身作则胜于苦口婆心,家长要充分认识“上梁”对“下梁”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智力因素之外的个性与心理品质,诸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习惯、毅力、自信心、自制力、抗挫折能力、勤奋程度等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涉及较多内容,比如评价问题。孩子年龄虽小,但对家长、老师和客人的评价却很敏感。当对其表示亲切、赞许时,便会受到激励、鼓舞;当对其不公正时,便会产生对立情绪;当发现对其粗暴、厌恶时,常会因受冷遇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当孩子取得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充分肯定,用恰当的评价激发其积极性。同时,家长对孩子所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达成家园(校)合一的社会成效 促使家长把家园(校)合作和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幼儿园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和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对儿童和少年的发展、成长起到主导的作用。幼儿园和学校存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实施。若家长仅仅根据孩子在家时的表现进行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甚至南辕北辙,导致产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家长学校应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幼儿园和学校开放日、加强个别走访等形式,将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以及阶段性教育安排,适时地告知家长。促使家长增强家园(校)合作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合力教育“网络”,把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促使学前教育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从而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做到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相统一。首先,家长应主动地与幼儿园或学校,特别是班主任,经常保持必要的联系;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填写家园(校)联系簿,堵塞互不通气而出现的教育漏洞。其次,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要保持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切忌幼儿园或学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却带着工具代替孩子劳动,甚至代替孩子当值日生。学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而家长却认为是浪费时间,影响孩子学习,视为“不务正业”。第三,家长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歧视与不满,甚至在教师的教育手段出现偏差时,带领孩子到学校大吵大闹,由此会导致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产生怀疑,或自以为有家长作后盾,而公开地与老师闹对立,人为地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或教育方法和手段,存在不同看法或分歧意见,应心平气和地与幼儿园或学校和老师,进行个别交谈、沟通,而不宜把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面前。鼓励教师采取多途径和多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在幼儿园或学校,由“我”来教育,出了校门有社会,回到家里有父母。这样,就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分工变成了分离,只能导致产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幼儿园或学校教育的成效也会事倍功半。当家长对幼儿园或学校教育发生抵触时,教师应当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老师和家长都应明确一条:幼儿园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要求不协调,教师和家长闹成见,都会破坏教师或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导致孩子不尊重教师或家长,甚至扭曲孩子的性格,从而降低教育的整体成效。扭转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的状况。“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传统思想。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一种美好愿望,望子“成才”实在无可厚非。但多年以来,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超常化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前些年,存在颇多“神童”报道,媒体更多地跟风,这里幼儿会背百首唐诗,那里五岁幼儿会解微积分,极易给家长这样的印象:只要提早定向培养、开发智力、教给知识,孩子就能成为神童,就能成名成家、荣宗耀祖,甚至一些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智力超常,硬把早日成才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对子女采取管制的措施,强迫孩子每天完成预定的课目,这样的状况应当改变。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度地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处处都与他人攀比、“望子成龙”心切,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适当培养孩子的兴趣,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家长在望子成才的同时,不忽视孩子成人的教育与培养。家长学校应帮助家长不断地教给孩子做人的起码知识与道德要求,比如在“如何做人”方面,起点要低,从细微处做起: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说脏话;会自己吃饭,吃饭时不发出令人不快的咀嚼声;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乱扔果皮纸屑;会把衣裳穿整齐。同时,要让孩子学会辨别美丑、是非,促使孩子逐步地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具有自理和自立能力、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多一分理智的思考,少一分感情的瞎撞。首先,引导家长坚持用儿童心理看孩子的原则,切忌以成人的言行和准则提要求。譬如说,有一截圆木头,让祖孙三个人看这截木头,评论是截然不同的:爷爷看了木头,会说“是一截好木料,可以解一副好方板,做一副好棺材”;父亲看了木头,会说“是块好料,能解出一些好板,打几件好家具”;孩子看了木头,会说“呀!这么粗的木头,给中间挖个洞,我白天在里面玩,晚上在里面睡觉才美呢!”其次,引导家长坚持及早施教的原则,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之后再教育,是相当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再次,引导家长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坚持进行持之以恒地培养与训练,并针对孩子各年龄段的特点,处理好近期要求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同时对孩子不提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做出的决定、提出的要求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最后,引导家长坚持灵活性的原则,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说“丧气话”,以及要注意和防止出现想起来抓一抓、平时放任自流的状况。 作者:冯文宇 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部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一、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较强的感恩教育意识,认为不是教育孩子的重点内容,所以对孩子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较少;其次,部分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没有把握好恰当的教育良机,虽然对孩子进行了感恩教育,但是效果不明显,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最后,很多幼儿本身缺乏感恩意识,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认为是理所当然,更家不会主动去感恩别人,特别不会对家人主动感恩。 二、幼儿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1.提升家长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 家长是幼儿家庭感恩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家长对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意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着决定性因素,所以,帮助家长提高感恩意识十分重要。首先,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接受家庭感恩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心理特点、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技巧,容易使家长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帮助其具体执行,从而在思想方面认为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其次,幼儿园指导家长学习有关感恩教育书籍或影视作品,加深感恩教育的认识,从而提升家庭感恩教育水平和作用。最后,家长可以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感恩教育方法与经验,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感恩教育水平,提升幼儿的感恩素质。 2.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 提升家长对感恩教育认识的重要性之后,幼儿是接受感恩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意识相当关键。所以,幼儿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幼儿的感恩意识,帮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感恩体验与实践中去。幼儿园在给家长推荐相关感恩教育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后,家长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并且总结作品里面的感恩情节,感受到感恩的伟大与意义。幼儿园可以给幼儿安排感恩作业,并且需要在家长帮助或配合下完成,例如,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小型的家庭劳动,帮忙打扫卫生,父母下班回家之后,给父母倒水,帮父母换拖鞋等,这些感恩作业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一起培养幼儿的感恩修养。 3.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感恩素质培养 家长要想使幼儿感恩教育培养取得预期效果,应该在生活实践方面花费功夫,积极培养幼儿感恩素质,并且通过实际生活拓展幼儿的感恩视野,从而使感恩教育更有效,更全面。首先,家长可以采用特殊节日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重阳节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孩子讲解节日的来源,让孩子学会感恩别人。其次,家长利用特殊主题纪念日指导幼儿感恩社会,例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等,让孩子对祖国和社会产生感恩情结。再次,家长使用特殊的主题日帮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感恩,例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动物日等,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对人类的帮助,懂得感谢大自然,从而能够保护大自然。最后,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游戏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不同,在游戏中,幼儿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与人、与物相处。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游戏中,家长可以帮助和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并且在游戏中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让幼儿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相互激励的完成任务目标,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协作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感恩,这样,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领略到感恩,并且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幼儿园进行配合,毕竟幼儿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可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视,并且向家长传授科学有效的幼儿感恩教育方法、技巧及策略,提升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在幼儿感恩教育培养中,家长占据主导作用,应该积极主动的培养幼儿感情素质,对其以后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欣欣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开放日视域下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筹划工作 1、目的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认识 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因为幼儿园领导的要求,并且把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自己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也有的是并注意考虑家长的需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实行家长开放日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而且,多数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想“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我们老师”,“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面的情况”,“听听家长的要求”,“给家长一些指导”……可见,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认为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 (2)园长的认识 大多数幼儿园园长认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密切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育儿知识,争取家长和社区支持幼儿园工作”,“领导和组织行政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和奖惩[1]”。可见,在幼儿园园长看来,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计划,满足家长的要求。 (3)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多数幼教工作者认为,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第一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二是为了让双职工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三是为了维护家长的知情权。可见,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家长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益处的。总的来说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表现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为了依法治教,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规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家长受益,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2、准备热情度低 (1)教师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教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材料;通知每位家长;告诉全班幼儿。 (2)园长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园长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园长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开放内容;审查活动安排;满足物质需求;提前通知家长;预先实地检查。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教师和园长虽然都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但却都是“通知”家长来观看,而不是“邀请”家长来参与,因而显得不够热情、友好。 3、计划不够开放 (1)计划的制定 幼儿园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制定:先是园长或副园长带着制定,然后是年级(组)制定,最后是班级教师讨论。上层园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大计划,中层年级组制定小计划,下层班级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另一种是由下而上制定: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年级组;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园领导。由下而上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对班级活动的计划实行的是二级管理。还有一种是上下循环制定:任课教师把计划给分管家长工作的教研组长看看,他们都认可了以后,再给园长看,园长再整合一下,能提建议的,园长就提提建议,园长认为可以了,教师就按计划操作了。任可教师开始分工,把开课任务分给各个年级教研组长;各个年级教研组长负责把每个班级教师的教案和资料收上来,预审一下,再给任课教师。 (2)计划的改变 大多数教师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因为“预设的活动是比较稳定的”;但计划可能会有一点微调,一是因为教研活动需要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教学活动计划要在年级组里商量,不是很好的教学活动计划才会改变”。二是因为特殊事件迫使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除了特殊情况”,如“根据天气情况,作些调整”。三是因为幼儿发展促使你调整。“计划基本上都不会改变,一般来讲整个园的计划都不会改变,但具体的活动方案里面会有点小改变。现在是主题式的活动,我们有可能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在走、在变动,我们老师要根据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来调整计划,但活动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四是因为领导审查帮助你调整。“大的计划都不会改变,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地方会改变,像你写的计划、制定的目标有哪一点不符要求,园长或副园长会加上几个字,帮你改一下,让目标切实可行”。大多数园长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变的只是时间问题,内容、形式都不会变”,或者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小的调整,比如,园长看了计划以后,发现不稳妥的地方,园长就会变化的。在正式活动开展之前,会不断完善计划”。制定好的计划“改变的比较少,因为教师对幼儿比较了解,对家长也比较了解,况且计划又是通过‘家委会’制定”的。 有上述可见: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举行之前,家长很少参与计划的制订工作。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只是偶尔地会随着“试教”或“幼儿”、“天气”、“活动”、“家长”、“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做一点微调。 4、安排轻视家长 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本意是要让家长、学生、学校互动,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基本上处于观众的角色,学校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以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为由,没有让家长参与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难以找到家长的影子。可见幼儿园在安排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现行幼儿园没能像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那样,来重视家长的角色和作用。 5、方案比较片面 当前的家长活动日方案比较片面,特别表现在,方案中的准备阶段和活动当天的规划。在准备阶段,准备工作是比较细致的,既包括了班级的活动设计和环境布置,又包括了向家长发放通知单和问卷、做好欢迎家长的黑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吸纳家长参与到集体备课和环境布置中去。活动当天的规划中,整体的布局是比较规范的,要求各班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环节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要求各班做好家长的签到工作,摆放好家长的座位,向家长介绍学习活动的目标,记录好家长的反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家长置于旁观静坐的“死角”,只能“在各走廊、底楼”来“观摩”孩子的一些活动,这样,家长就会处在完全被动的服从地位,而难以萌发主人翁的意识。 可见教师在设计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的时候,较为忽视家长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6、环境不够丰富 当前,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环境布置上,内容显得单薄,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成为班级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还没有能“通过在墙上和教室走道做些布置”、“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子和其他的设施的摆设”、“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侧面进行精心地策划”来创造“一种气氛”,以激发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当家长来到班级的时候,他们既看不到任何欢迎他们的标语,也看不到教师对活动的具体说明。这些都体现出来,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环境设置方面考略还不够周全。 (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实施过程 1、时间不太适宜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时间未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基本上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每次开放的时间主要为上午半天。然而现行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和家长的需要还不完全相吻合,这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比较相似,主要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但是这与家长的期待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为家长希望幼儿园“每月”向他们开放1次活动。可见,家长对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不够满意,期望能增加开放日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几乎完全相同,把“上午半天”的时间都用于开放活动,但这与家长的需要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家长期望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为“2小时”。可见,家长对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不满意,希望能缩短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 2、场所较为局限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空间,从园内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本班的教室,较少地利用了班外场所;从园内外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园内场所,较少地利用了园外场所。可见,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空间还局限在幼儿园内部、班级内部而没有充分利用园外的各种场所(如家长工作场所、社区场所)。 3、组织比较单调 研究教师、研究园长和研究现场都证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班级教师,大多数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只存在于教育者内部的研究,而以“家长工作忙”为由,没有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但是,家长却认为开放日活动应该由“教师和家长”来共同组织。可见,现行幼儿园的做法和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4、结构自由度小 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相互结合 园时的区角活动、桌面游戏属于静态活动,接下来的早操、早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属于动态活动,随后的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入厕、点心等静态活动;就两个教学活动来讲,第一个教学活动偏重于静态活动,第二个活动偏重于动态活动;此后是午餐午睡等静态活动。 (2)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相互配合 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主班时(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配班时,和主班教师密切合作,辅助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合班时(如来园活动、户外活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教师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没有向家长表示欢迎和致谢 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在活动前向家长表示欢迎,在活动后向家长表示感谢,因而未能强化家长来访的意识、参教的行为,错失了与家长紧密合作的许多良机。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幼儿园能较为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并适当地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做到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这是值得称道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幼儿园还存在着教师间接指导的活动较少、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较少、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等多种问题。 5、重点失之偏颇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是把其当做是另类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这就使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重点放在了,如何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幼儿园学生的特点,幼儿园学生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死板的学习知识,他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家长活动日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忽视游戏活动的做法也使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 6、媒体不够充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发挥实物和教具的作用。 教师都能注意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始尝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个别教师已把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能尚不够熟练,还有待提高。 (3)注意发挥家庭和家长的作用。 教师较能注意调动家长为班级提供普通的教学资源和特殊的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这样,既弥补了幼儿园教学资源的不足,又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可见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园没有充分运用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致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方式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7、难题认识偏差 教师对祖辈家长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其有利的一面,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这也表现出教师对家庭系统理论认识不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包括着相互联系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边界”、“角色”、“规则”、“等级”、“气氛”、“平衡”等几个特征。 8、参与不够均衡 (1)在开放日活动中,父亲的出席率不高,远低于母亲。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选择“您的孩子怎么称呼您”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3%的家长(83位)为幼儿的“妈妈”,19%的家长(30位)为幼儿的“爸爸”,12%的家长(19位)为幼儿的“奶奶”,7%的家长(11位)为幼儿的“外婆”,4%的家长(6位)分别为幼儿的“外公”、“其他人”,2%的家长(3位)为幼儿的“爷爷”。可见,家长集体中以父母辈家长为主,祖父母辈家长为辅: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相比而言,父辈家长参与的更多;父亲与母亲相比而言,母亲参与的更多;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相比而言,女性家长参与的更多。 (2)在开放日活动中,家长的自主权不大,基本上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绝大多数家长多是听从教师安排,跟随着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环节;观看幼儿的各种活动。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在开放日活动中,经常给幼儿园义务帮忙的家长不多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回答“您在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过忙做过事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0%的家长(79位)选择了“有时”,19%的家长(30位)选择了“没有”,18%的家长(29位)选择了“经常”,13%的家长(20位)选择了“总是”。可见,只有不足1/3的家长能常在孩子班级的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忙做事。 9、指导焦点欠准 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园长指导焦点欠准主要体现在: (1)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少于对教师的观察。 (2)园长在指导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和活动上,忽视了对儿童应有的关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一半以上的园长都会对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观察,但是,很少有园长对教师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指导。而且,园长对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上、活动的设计上和实施上,而儿童的年龄特点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绩效评价 1、主体自评不足 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自己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自评力度不够。教师这个传统的被评价者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名评价者,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开放日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教师只居第二位,仍有较多的教师处于消极地被评价的地位,这些教师难于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2、指标比较单一 评价是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开放日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评价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家长这个评价主体是使用幼儿园事先制定好的评价表,按照评价表上的具体指标来对“教师”或“幼儿”、“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表现出了当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两点问题: (1)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指标都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制定的,家长没有参与其中。 (2)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使用者只是家长一方,园长、教师、幼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都没有加以运用。 3、策略重点偏移 教师是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园长不仅注意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计划、环境创设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而且还能从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园长不仅能采用观察法,来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能通过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来对教师在活动前、活动后的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反思资料进行评价。但是,园长在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不是幼儿身上,轻视从幼儿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同时,园长在对家长的评价有失偏颇,多数园长认为对家长开放活动和对同行开放活动是不同的,一因家长重结果,同行重过程;二因家长不是专家,同行是专家。 4、结果问题较多 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存在着机械性(开放日活动的时间主要是放在学期初,重点是向新生家长开放;或者是放学期末多,重在向家长汇报)、表演性(把家长开放日活动看作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风采,汇报幼儿的学习成果,导致了某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出现)、指令性(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幼儿园的行政命令,教师自愿开放、自主决定的比较少)、单向性(开放活动往往是由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设计、组织、开展的,还没有让家长参与到这些环节中来)、统一性(因为是向全园或全班家长开放,园长或教师同时要面对几百个或几十个家长,所以既难以考虑到来访家长的群体特征,也难以与到场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片面性(向家长开放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是让家长看上课这种教学活动,因而忽视了让家长看孩子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等问题,需要加以矫正。 (四)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取向 1、地位比较低下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还没有得到幼儿教育教研员和科研员的应有的重视。 (1)家长开放日活动还没有成为幼教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研员都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幼教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幼儿园教材,如何向家长传递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因为只在特定情景下,才强调家长工作的重要性。 (2)家长开放日活动也还没有成为幼教科研员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研员都说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科研活动的面很广,研究的课题很多;二是因为开放日活动的研究课题题目太小,难以深入研究;三是因为开放日活动是面向家长群体的活动,难以解决个别家长的具体问题。 2、特征重表演性 不论是教师、园长的观点,还是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观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观点既相互印证,也深化了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其它形式家长工作相比的强势所在: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直观地呈现在家长的面前,让家长有多种机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互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平时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竭力向家长展示其优异的一面,隐藏其不良的一面,而没有真实地向家长呈现其全貌。 3、伙伴观念陈旧 幼儿园、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没有得到幼教工作者的拥护和赞成,幼教工作者的观点滞后于家长的观点。 (1)大多数教师不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不仅赞成“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的观点(98%),而且还赞成“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的观点(92%),但却只有不到四成的教师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9%)。可见,教师对“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大多数园长也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八成以上的园长不仅拥护“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观点(94%),而且还拥护“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的观点(87%),但却只有三成的园长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0%)。可见,园长对“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也在逐渐减少。 4、失败轻视幼儿 教师、园长和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决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家长,如家长是否满意;其次是教师,如活动是否顺利;最后是幼儿,如幼儿是否开心。这证明了我国幼儿园教师、园长特别是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与否的制约作用。 5、设想不够合理 一些园长认为未来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家长的干扰。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如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需要),可通过丰富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变开放日活动的时间(如放在双休日)、培训与利用家长等手段来实现。为了防止家长的干扰(如干扰孩子、干扰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在班级安装摄像设备)、规范家长的言行来达到。 6、改革困难较多 幼教工作者大都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认为这既没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它会使幼儿园受到家长等多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1)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幼儿的情绪,降低家长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物质条件较差,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学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2)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困难,况且家长还没有提出这种要求,再者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还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家长还没有这种需要,家长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还不高。 (3)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运行,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降低活动的效果,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变得更难;另一方面还被这些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水平、家长素质都有局限性。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家长作为当代世界的中国人,伴随着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和自由、公平竞争的意识的增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来教养孩子,所以还期望在幼儿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享有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要求幼儿园天天向他们开放就是一真实写照;而幼儿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既难以摆脱“师道尊严”的长久影响,又难以打破“独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所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于现在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不希望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同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都还存在着分歧,这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园教育是要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的,要为幼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为国教子”,而是“为子教子”、“为家教子”,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必须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家长则认为智育、美育更重要,且在智育中,又看重教会孩子数数、识字。再次表现在对教育途径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喜欢游戏,应该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而家长则认为,游戏就是玩耍,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时光。最后表现在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对幼儿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而家长则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正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不赞成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以免家长影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和家长与幼儿的交往不同 开放日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往时,存在着差别,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对象不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围着自己的孩子转,而教师则要和平常一样,注意关心全班的每一个幼儿,不让任何一个幼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尽力为每个幼儿提供最好的条件。二是交往的方式不同。由于家长和幼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交往时,主要是以冲动的、情感的方式进行的,而教师和儿童则没有这种先天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作用时,主要是以冷静的、理性的方式进行的。由此可知,开放日活动使教师感受到他们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行为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就不拥护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压力不同 由于家长开放日活动都是教师唱主角,家长当配角,所以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就截然不同,相比来讲,教师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多于、大于家长。在开放日活动前,教师是设计者,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活动,还要迎合家长的需要,否则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而家长则是被通知者,接受教师的通知,按时来参加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还生怕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而家长则是旁观者,像个普通的观众,倾听、观看活动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后,家长是评价者,他们对活动进行评价;而教师则是被评价者,要接受家长的评价,尽管家长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由此可见,开放日活动的实践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因而就不赞成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三、改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相关建议 (一)对管理机构的建议 1、完善幼儿教育法规 1996年,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八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第四十九条”里,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1]。这一法规的出台,勿庸置疑对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14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就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读这一法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把大家的建议归纳起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使这一法规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 2、贯彻幼儿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促使广大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并注意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调动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评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地教育幼儿,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落实课程改革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这一法规,全面认识变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深刻领会吸引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运作的可行性,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执行儿童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传媒,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原则,使幼儿园能够更加重视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对评估机构的建议 1、反思我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地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应当反思自己的评审标准,并对评审标准进行修改,适当增加一些“家庭”的条目,补充一些“家庭”的内容,并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真正发挥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杠杆作用,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借鉴国外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2006年9月,美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运用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具分析美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具有:体系比较完整,定性评价明显;指标比较细化,操作较为简便;家庭指标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家庭地位较高,突显家庭重要等特点。因此:我国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可以借鉴美国评价早期教育机构的标准,来完善对示范幼儿园评审标准、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的构建,以引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和日常化。 3、建立科学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幼儿教育评估机构应该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目标和体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地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以实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最优化。具体要做到: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多元性评价;重视互动性评价;重视自主性评价。 (三)对科研机构的建议 1、加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1)广泛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后现代课程论、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价值,而且还要研究家庭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层次需要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义,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家长开放日活动搭建广阔的理论平台。 (2)深入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还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以指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2、关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1)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深入实际,与不同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密切配合,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感性的研究经验。 (2)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进入幼儿园,与园长、教师、家长一起进行实验研究,例如,对教师的教育经验或教育能力与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对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策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特点、规律和效益,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系统的研究经验。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交流活动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为幼教工作者搭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强化幼教工作者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即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参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通过中文图书期刊、互联网、外文图书期刊、国内年会、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把我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促使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共同探索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完善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四)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承担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师资培养和培训课程的结构,增设“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课程,并定为必修课,以保证落到实处,或在相关的必修课程中加大“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内容的比重,并增加课时量,使幼教工作者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具备了与家长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职培训而不断提高与家长交流和分享的各种技能技巧。 2、改革教学方法 要保证所设置的课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法。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不能片面强调通过集中讲授的“讲师团”方式,向学生(学员)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学生(学员)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应提倡通过小组研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亲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对话式教学。 3、改革考核方式 (1)完善学生(学员)评价教师的内容和形式 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树立“以学生(学员)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对学生(学员)评教的量表加以修改,重视对教师特殊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使评教结果更加透明化,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优化教师评价学生(学员)的内容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对学生和学员(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学员)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由平时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部分构成的;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查,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来决定的,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设计的闭卷试题情况来决定的,约占60%。可见,对学生(学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形式来进行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改变,以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需要:重视考查口语能力;倡导实行开卷考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五)对幼儿园的建议 1、发展和家庭的伙伴关系 (1)正确认识伙伴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家长的不同优势,承认家长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权利,理解家长的教育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决定;不把家长看成敌对者、局外人,而把家长看成同盟者、合伙人。这样,当“教师把家长看作是保育和教育儿童的真正伙伴”时,“家长就会经常来观看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和班级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对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无论何时有空都可以来访参观[1]”。 (2)发展巩固伙伴关系 要使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幼儿园就必须为了儿童的利益而坚持不懈地与家庭合作。 幼儿园可以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班级的课程改革活动、年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使伙伴关系从普通的公共关系活动转变为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要鼓励教师经常与家长交往,并为教师创造实践这些行为的机会,使伙伴关系从幼稚、不完善走向成熟、理想化。 2、完善向家庭开放的政策 (1)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园长、教师应该打消“家长随时来访参观,会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等顾虑和担忧,以开放的思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面向家长开放的政策,相信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和家庭友好关系的发展,增加与家长交往的时机,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2)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园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家园小报”、“家长园地”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开放政策,使家长认识到:他们也是幼儿园的主人,幼儿园也是他们的家;幼儿园和班级的大门始终向他们敞开,他们任何时候来访和参观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的感受和见解对园长、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幼儿园就是在剥夺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关闭与家长合作的重要通道,失去与家长互动的许多大好时机。 3、提高园本教研活动质量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深入改革,需要优质的园本教研活动来支撑。为了提高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幼儿园可从:形成崇尚教研的氛围;打造热爱教研的团队;开展独特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的教学探索几个方面入手。 4、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支持学校教育目的和儿童学习或发展的任何人”[1],他们是不拿报酬的。“‘志愿社会服务’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家长志愿服务是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今天仍被众多的幼儿教育机构所采用保教工作者鼓励并欢迎家长来到班级帮忙或参加特别的活动,家长们也都乐于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效仿。 四、总结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是幼儿园应该在特定的时间里向家长开放园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教育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幼儿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益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幼儿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潜力巨大,它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幼儿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一、家长参与的作用 1.家长参与有利于增强幼儿园教育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综合性的教育。这一特点符合我国长期以来幼儿众多、幼儿教育资源紧张的国情。但是,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既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差异,亦包括兴趣、性格、心理方面的不同。随着我国教育条件的进步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化,上述教育模式已然渐渐变得僵硬。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应当愈发切合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符合整体但有差别的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发展特点的把握只是一般的、普遍的厂而家长对自己幼儿发展特点的认识是具体的、特殊的。通过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充分了解这些信息,使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具理性、更具针对性。 2.家长参与有助于家长相互交流和印证家庭教育信息,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参与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一方面,家长可以与其他家长、教师就其现有教育手段进行沟通,决定是否对其现行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厂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新的、更加专业的教育手段,改进现有教育方法。 二、家长参与的途径 1.直接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 这是家长参与的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在网站上公布教育活动,以吸引家长参与讨论、反馈信息厂将家长邀请到幼儿园与幼儿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等。这种形式的家长参与应当注重幼儿园、幼儿、家长之间互动的充分性,最大限度地使三方相互交流、相得益彰。 2.以适当形式参与幼儿园的相关决策与管理 从决策和管理层面引入家长参与是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根本措施。这一做法为家长参与提供了体制保障。通过该体制制定出的具体制度与规则,成为家长参与的依据。这一做法已被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具体来讲,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参与幼儿园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支持和监督教育工作的组织,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就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规划、环境设置、活动安排等事项进行研究。其应及时充分地向幼儿园表达家长的意愿,同时,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理解,形成理性沟通、良性互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对于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改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作者:贺建华 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教育局 家长教育论文:探索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一、问题提出 随着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而现在大多数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依旧是纯学前班式的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现有的幼儿教育水平是否符合新时期家长的需求、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新的需要又是什么样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另外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幼儿家长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本文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调查与论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笔者对某农村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发放问卷和回收都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2、访谈法在本研究中,笔者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是在先行调查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访谈的内容围绕着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访谈对象为农村幼儿家长及本人实习所在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全部采用提前预约的形式进行访谈。此外,笔者还使用了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 三、关于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需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长态度现状 1.对环境资源配置的态度 从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认为本村幼儿园的玩具数量种类都过少,他们希望能增添一些,使每个孩子都玩得更充分。另一方面,家长也看到幼儿园的儿童读物只有区区几本,而且年代久远,他们盼望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能和孩子的人数相适应,而且图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以使儿童知识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至于因为生长在农村就输在起跑线上。在此案例村,幼儿都是半日托,即早晨在家吃过饭大概上午8点左右到幼儿园里上课,中午11:30左右回家吃饭,下午2:00左右来到幼儿园,下午5点被家长接回家。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幼儿在幼儿园里吃饭,只有个别家长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吃饭,由此可以看出该村半日托的设置还是符合绝大部分家长的意愿。在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条件太差,如本村唯一的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班是一间大房子,中间有木板隔开,分成三个小格子房。与县城幼儿园宽敞明亮的大活动室相比,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不公平。他们迫切希望农村幼儿能和城市幼儿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能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在改善幼儿园的设施环境上,家长希望政府能加大投资,而幼儿的入托费用不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2.对师资配置的态度 在案例村庄的幼儿园内,三个班只有两个老师,没有保育员。平时上课时老师在这个班讲完课留下作业后就匆匆忙忙去另一个班讲课,总会出现有一个班没有老师看护的情况。对此家长很是担忧,他们希望每个班至少要有一个老师能全天在教室里面看护,因为教师不够的话且不说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就连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都保证不了,这些年来虽说没出现大的安全事故,但是像幼儿被抓被挠这样的小事总也避免不了,安全隐患是存在的,如果有老师在的话,有些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关于教师的学历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教师的学历水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责任心强。他们希望老师在幼儿园说普通话,使幼儿从小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成长。 3.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态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语文、数学之类的课程,他们更愿意看见幼儿受到的是学前班式的教育,更关心的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每天学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算术题。他们的希望是像舞蹈绘画之类的课程可开可不开,如果不开更好,即使是小班的家长想法也是如此。对于游戏,家长特别不喜欢,他们认为游戏就是纯粹的玩,对于幼儿的学习没有任何好处,带领幼儿做游戏完全没有必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只要在幼儿园设置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就最好了。 4.在私立幼儿园的设置方面的态度 在案例村中,幼儿的入园率可达98%,其中有3%的幼儿在外村或镇上的私立幼儿园,在私立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家长几乎是做生意的农民个体户。绝大部分家长对私立幼儿园抱着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的态度,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私立幼儿园硬件设施比本村的公立幼儿园要好,但是收费高的话也不会送幼儿去就读。 (二)家长态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物质资源配置态度的原因 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传媒工具也在农村普及起来。许多家长与以前相比,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加上外出务工的原因知识面也开始变得宽广。对于农村幼儿教育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想法,比如他们希望幼儿园玩具图书的数量和种类能够增多,希望这些资源的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智力和知识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托管制度方面,绝大部分家长则不希望有根本的改动,因为在农村他们都是和老人一起吃住,家离幼儿园也很近,最远的步行最多20分钟也能到,所以老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做饭和接送幼儿,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再多交一份伙食费再幼儿园吃饭。在幼儿园教室用房方面,95%的家长对现在的教室用房不满意,因为教室在下雨天的时候漏雨,下雨的时候就会被迫放假,本文作者在走访时听到有位家长这样说:“无法理解为什么城里的十几个孩子的在一间特别大的教室里学习,而在这里上百个孩子却要挤在一间相对还要小的漏雨的教室里学习,政府总在说要教育公平,可是公平的教育到底体现在哪儿啊?”其实案例村庄本身并不贫困,由村委会或镇政府出资修建幼儿园教室并不会在经济上有太大的问题,可是据幼儿园老师说每次打了修建教室的报告后,政府和教育局总是相互推托,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年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室能得到有效的修理。95%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物质资源的投资应该由政府负责,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和能力做好这件事,如果由家长来负担的话,按照他们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 2.对师资配置态度的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幼儿家长现在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儿园老师数量方面,家长希望老师的数量能相对增加,因为单从安全方面考虑他们的担忧就有许多。笔者在幼儿园走访时发现案例村的幼儿园内有96个孩子,分成大中小三个班后只有两个老师在任教,安全隐患较多,他们认为如果老师能时时都在关注幼儿的话就能放心许多。在教师的学历方面,家长认为只要老师能严厉一些,使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多识字多做作业就行,学历水平不重要,教会幼儿学习最重要。 3.在课程设置方面态度的原因 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不少农民感觉到只有好大学高学历才能有一份好的职业,而且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特别希望下一代能够走出这一亩三分地,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开始他们就重视幼儿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素质的培养,几乎是高考考什么,幼儿园就应该为高考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幼儿每天回到家家长问得最多的是今天学了几个字,会做几道数学题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方面,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课程就好,别的课程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好不要学。本文作者认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在社会压力太大和农民本身的素质水平造成的。 4.对私立幼儿园态度的原因 在案例农村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想把幼儿送到私立幼儿园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私立幼儿园收费太高。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私立幼儿园收费是每个月300元左右,像农村本村公立幼儿园每学期五个月才收费300元,相差太多,而且学习的知识也差不多,按照他们的收入水平,把幼儿送到私立幼儿园去是一个很大负担,何况一般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综上所述,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合理要求,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想法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 作者:牛付秀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家长教育论文:家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掌握分寸,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一个“度”,把握分寸。把孩子每日每时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没有一点娱乐、休息、体育活动的时间,不给喘息的机会,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应当适当给孩子减压,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有所负担。 二、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家长就担负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站立的姿势、说话时的声调和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仿,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做好表率。假如一个嗜赌成性的母亲经常在家里玩牌,那么他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家长可以经常在家里看看书、一起下棋、利用周末去做义工等。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应该用行动去感染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三、多鼓励、少批评 表扬奖励的具体方式共有三种:赞许、表扬、奖赏。可能一般的家长会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很简单,但是事实其实不然。表扬奖励也有学问,要想收到积极的效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要注意要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用“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都考100分,你怎么考不了”等这样的语言说孩子,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作比较,家长应当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还有孩子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收获型的,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应当学会赏识孩子,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积极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总结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创建好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作者:于泽洋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铁岭教学区 家长教育论文:教育误区论文:谈家长的教育误区与纠正 作者:邓惠明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孩子个体身上承受着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现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立“成长标杆”的时候,不是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与其他的人相比较来提要求,甚至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在大多数“高期待”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过度”的现象。家长和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乐没有增加,反而是亲子冲突在增加。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现“无情”、(不知道感恩)、“无能”、“无责任感”的不良后果[1],这与家长原先期望的结果正好相反。孩子在这些无望实现的目标面前绝望,甚至抵触、逆反。结果不仅家长沮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却越让家长失望”的现象,成为很多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舍本逐末家庭教育目标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他们不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基于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兴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据社会的“热点”盲目追风,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目标常常是“见异思迁”。“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子女个性、兴趣发展的培养,单一地崇拜时尚、盲目地跟风追求热潮,甚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让孩子同时参加多种特长培训,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结果却扼杀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兴趣也变成了反感和讨厌。”[2]有的家长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有的家长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选择和主张,包括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甚至能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没主见;有的孩子拒绝了家长的安排,却又被家长认为是“叛逆”,结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动机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受到非常狭隘的价值观影响,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短视的观念和单向的思维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掩盖了亲情的温馨,亲子之间似乎进行一种交易:我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给我满意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对孩子施压,这些都无异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评价的负性导向,削弱了孩子内在发展动机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弊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位的,对孩子缺乏具体的指导,却常常过多使用批评、指责等负性导向的评价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过失。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让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应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是基于对孩子“高期望”而导致的失望而实施负性导向评价还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增。父母没有针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缺乏积极具体的正面指导,孩子就无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行为规范,还会出现父母所不愿看见的“屡教不改”。家长家长的负性评价导向会使孩子内在的发展和进步动机减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暗示”,导致孩子出现“消极适应”的结果,即最终孩子的行为容易朝向家长暗示的负面发展,真的成为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不爱学习”、“淘气捣蛋”、“经常撒谎”的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不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佳对家庭教育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问题。家长们急于解决问题,却缺乏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就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平常对他们比较忽略,他们就有可能通过淘气、捣蛋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有的孩子可能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不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和怒骂,很可能对孩子改错无益,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阻碍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有可能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家长还习惯于把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于家长和家庭以外的原因,归因于无法回溯的过去经验,使得家长出现“无力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整家长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当前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爱”,很多孩子感觉到“不幸福”。给孩子一个情感温馨、体验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一)变革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家长们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天下无不是父母”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减少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强真情、亲情、温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积极情感,增强孩子成长的自觉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内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亲子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长与孩子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家长是相对成熟的主体,而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充分调动孩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适当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绪,减少破坏性的主体因素。家长在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时,还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看”,而不是当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过失,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家长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属,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 家长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对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期待,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家长要全面地评价孩子,不仅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到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成长。家长要多从孩子的纵向看孩子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总看孩子是否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发展速率、优势领域、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使问题的性质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经验。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 (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科学地养育孩子,是保障孩子健康幸福的前提。每一位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需要反观自我,关注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事实证明,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不是家教成败的决定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自身的教育素质。因此,“育人者必须先育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必先提高父母的素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十年里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家长们可以通过自学、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或者是参加家长学校等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摆脱“试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主体,有多种成长的可能性,需要有家长去教育或指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家长教育论文:婴儿家长健康教育的效果评析 1临床资料 2007年~2008年对368名新生儿家长进行了有预见、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其中新生儿肺炎6O例、黄疸106例、早产儿4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4例、脐炎8例、其他12例。 2方法 2.1对实施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责任心强、态度和蔼、有同情心、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好。 2.2健康教育方式 2.2.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可采取个别交谈,也可同病种的新生儿家长组织起来集体讲解,谈话内容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善于发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重点讲解。讲解时态度诚恳、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举例说明问题,使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鼓励家长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另外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每周给家长集中讲课1次,使家长从多种渠道获得健康教育知识。 2.2.2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如发放图文并茂的育儿知识,防病治病知识小手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比较实用。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制作宣传板报,内容如母乳喂养方法、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各种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处理、治疗护理知识和康复过程等。家长可以随时阅读获得所需知识,且不受时间限制。 2.2.3示范教育向家长进行新生儿家庭护理和营养知识宣教,如指导母亲进行合理的母乳喂养并示范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母乳不足时添加奶粉的方法、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方法、早期教育,在示范过程中随时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更直观、具体地受到教育。 2.3健康教育的内容 2.3.1入院宣教入院时热情接待陪伴家长,对患儿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安置好患儿后向家长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探视时间及注意事项、病区设施,向其了解疾病发生过程,与其感到关心,消除其对医院这个环境的陌生感,拉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建立护士和患儿家长间的初步信任。了解新生儿的各方面情况,通过收集家长的需求资料,掌握家长关注的内容,发现家长的学习需要,及时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孩子生病,初为父母的家长异常紧张,护士应主动到床前安慰家长,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再灵活地选择适当时机针对新生儿所患的疾病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治疗护理程序。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大概了解,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2.3.2住院期间家长探视时或治疗护理过程中遇到家长询问病情时要耐心回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多种形式讲解,充分说明该治疗、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列举多种不同措施产生后果各异的例子,使家长更好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反复进行健康教育让家长在新生儿未出现问题之前就有心理准备,减轻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家长的应对能力。 2.3.3出院指导新生儿多数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照顾新生儿的经验,缺乏幼儿喂养和营养发育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对家长进行育婴知识、医学知识教育、讲解婴儿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常见病的防治、幼儿辅食的添加、营养的合理搭配等;对其进行各方面家庭护理指导、疾病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指导,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她们在喂养、沐浴、眼部、臀部、脐部等方面的护理,介绍咨询电话,对于带药出院者做好用药指导,必要时电话咨询、随诊。 2.4问卷调查 在出院前一天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收费是否满意及对医院的整体评价等。 3结果 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6份,认为我科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对健康教育满意的350份,占95.1;认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欠缺的9份,占2.45%;认为收费高的7份,占1.9O;其他的2份,占0.05。 4讨论 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为父母缺乏育儿经验,对患儿健康教育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做好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健康教育工作不但增进了护士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理解,还保证了治疗护理质量,使家长们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医学知识及育儿知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生、护士与家长缺乏沟通造成的,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其对医务人员的敌视心理,就可以避免一些纠纷的发生。此外,护士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增进了自身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提升了护士的职业价值。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为医院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家长教育论文:幼儿家长教育模式分析 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特征 父母教育方式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教育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因此,研究父母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内容和规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课题。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类型性的研究一直占据着对父母教育方式研究的主体,这种研究模式大多以因素分析法为依据,首先建立评估父母教育方式的维度体系,再由各维度的高低组合,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类型,如Beeker的三维度八类型,Baumrind的四维度四类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父母教育方式作为对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使用这种维度组合的方法,尽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却难免有其片面之处。其一,父母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既会有温情爱意的表达,也会有严厉的约束和控制,所有的家长在评价维度上的差别可能仅在于量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可能是一种连续的量,以简单的高低难以明确划分;也正因为如此,其二,这种维度建构法难以对所有的父母做出恰当的评价,对父母行为特点的描述也显得较为笼统。此外,在我国的研究中,采用国外的模式和经验性的总结较多,以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特点为背景研究父母教育方式特点及其分布特征的实证性研究还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力图从具体的教养行为人手,更全面地考察幼儿家长的教育方式,并对各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加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来源于北京市六个城区共20所幼儿园的儿童及其母亲,在选取被试的过程中依据儿童性别基本匹配的原则,分别选取了2至6岁儿童共900名,有效被试为849名。儿童各年龄组的取样情况。 (二)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评价法,使用的工具为自编的母亲教育方式量表。问卷由45个项目构成,分为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绝性和民主性7个维度,量表采用六分制评价方法,从‘完全不象,到‘完全象,分为六个等级。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ehalpha)为0.88,具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60,说明从内容效度上说,本量表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变量和编制问卷。在此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参考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资料,依据对部分家长和教师的访谈结果,确定了研究变量,完成问卷的初步编制,经预试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2.被试取样。(具体情况见前)3.数据收集。(1)培训主试。主试由研究生、大学本科生担任。在正式施测前,对所有主试进行集体培训,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统一指导语,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2)施测。由幼儿园组织被试的母亲,在各幼儿园分别进行集体施测。(3)数据采集和管理。采用Fobxbase(VZ.O)软件和SPSS/PCDEI(V4.o)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管理。(4)数据分析。采用SPSS/PC(V4.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统计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母亲教育方式的类型及总体分布 为了划分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类型,我们采用T快速聚类方法(Quiek一Cluster),聚类结果表明可划分出5类教育方式,对量表各维度的方差分析表明,各维度在5类教育方式之间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P 0.001),表明快速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合理的,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教育方式在量表各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情况,结果见图1。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此维度上的不良倾向越强,如在“溺爱性”上得分越高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倾向越强,而在“民主性”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民主表现越少。根据图1中显示的得分情况,我们给快速聚类分析划分出的五种教育方式进行了命名,依次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依据上述结果,在被测的849名母亲中,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各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具体如下。在2~6岁幼儿群体当中,其母亲的教育方式已有了一定分化,明确出现了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等五种类型。各类型母亲在总体中的分布比例为:积极型为39.81%,为三分之一强,明显高于其它四种类型;严厉型和成就压力型在总体中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有61%和20.38%;极端型占总体的7.74%,溺爱型则占总体的13.4%。 (二)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我们分别计算了各类母亲在教育方式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并进行了总体差异和多重组间差异的检验。表2即列出了各类母亲在量表7个评价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总体差异考验结果和多重组间差异考验结果。表2中的数据表明,各类母亲在量表的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绝性、民主性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0.01),结合多重组间比较的差异考验的结果,各类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1)极端型母亲:这类母亲在教育方式评价7个方面的平均得分除在民主性上位居第五,在期望性上位居第二以外,其余5项均为第一。在所有的评价维度上与严厉型、溺爱型、积极型的母亲具有显著差异(P 0.01),与成就压力型母亲相比,仅在期望性上没有差异。这说明,极端型的母亲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整体性的不良倾向,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她们既有迁就、过分保护的一面,同时又有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一面;对孩子有较多的体罚和训斥,指责和不满;她们要求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自己,很少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问题时,经常因时间、地点、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具体方法。 (2)严厉型母亲:其上述7项教育方式特征方面的得分,在专制性、放任性和拒绝性上位居第二,在溺爱性、不一致以及民主性上位居第四。除溺爱性外,其余6项的得分与积极型母亲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1),在专制性、放任性、拒绝性上的得分也显著地高于溺爱型的母亲(P 0.01),和成就压力型母亲相比,这类母亲在放任性上的得分显著地高出一个等级(P 0.01)。这说明,严厉型的母亲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迁就和过分保护,对孩子的方式方法具有较高的前后事件一致性;但这类母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威严,而且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较多地采用体罚、指责或不管不问的消极做法,在处理有关事件时很少跟孩子讲述道理,也不太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3)溺爱型的母亲:这类母亲在溺爱性方面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严厉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的母亲(P 0.01),在民主性上的得分位居第一,其余各项上的得分居于第三或第四。和积极型母亲相比,除放任性、民主性之外,其它5项上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后者(P 0.01)。这说明,溺爱型的母亲偏于迁就孩子,有过分保护的倾向;对孩子富于情感,接纳程度极高,较少表现出冷漠、训斥、体罚等消极行为;在具体做法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其他母亲相比属于中等。 (4)成就压力型母亲:在上述7项教育方式评价维度上的得分中,其期望性得分高居第一,不一致上的得分位居第二,其余各项的得分均为第三。在所有的评价项目中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积极型母亲的得分(P 0.01),在专制性、放任性、不一致、拒绝性和民主性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溺爱型的母亲,在溺爱性、不一致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严历型的母亲。这说明,成就压力型的母亲,对孩子表现出过高的期望,有较大的成就压力;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母亲经常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缺乏应有的一致性;但这类母亲并不十分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还能接受孩子的一些意见,对孩子的惩罚、不满、指责等消极行为也属于中等水平。 (5)积极型的母亲:其7项平均得分在民主性上高居第二,其余各项上的得分均为最末一位。根据多重组间比较的结果,除民主性以外,其余各项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前四类母亲,在民主性上仅与溺爱型母亲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积极型的母亲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不强求孩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对孩子有积极的情感,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少有训斥和打骂,在具体的做法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四、讨论 在问题提出中,已就现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其中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定型通常是根据父母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来进行的,这种做法往往不适宜对所有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做出评价,因为,如果固守着单一的评价角度,很难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有全面的把握,从而很难对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透彻的理解,这影响到我们了解在儿童早期经验乃至个体终生发展中家庭这一重要生活场所的作用,对发展心理学的完善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实践工作中,因对现实情况缺乏深透的了解,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常仅停留在笼统的水平上,缺乏具体的培养策略和实施步骤,实际收效并不显著。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价,在教育方式类型的确定上,综合了各个侧面的情况,以快速聚类法对所有参加本研究的母亲进行了分类、定型、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当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其结果也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中,采用了母亲自我报告的方法,结果表明,如果评价的内容得到了适当的具体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赞许性的出现,母亲的自我报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外部因素对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包括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这些因素与儿童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影响母亲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作用;本研究还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变革为背景,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计划生育政策给母亲教育方式带来的可能影响。从家庭交互作用的理论出发,本研究遵循家庭互动的原则,不仅讨论了父母、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就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等特征对母亲教育方式的作用进行了考察。本研究从母亲在与子女交往中表现的具体行为出发,对父母教育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并采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5种学前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已有的研究相比,在结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本研究所涉及的维度和方面较为全面,在对教育方式的分类上,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避免了以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从而也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此外,由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观察法并不是唯一奏效的方法,如果能将评价的内容具体化,母亲的自我报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实际的实施中,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由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对2~6岁的学前儿童,其母亲的教育方式也已有了一定的分化,母亲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有着不同的态度、情感投人和方式方法。积极型的母亲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严厉型的母亲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缺乏积极情感,与积极型母亲一样也很少迁就和过分保护孩子;溺爱型的母亲则对孩子高度接纳,偏于迁就,很少有惩罚、训斥等表现;成就压力型母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孩子有过高的成就期望,自身的行为缺乏一致性;极端型的母亲在所有评价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良倾向,具有多重的矛盾行为。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内涵来说,他们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并没有绝对的性质差异,它们的差异来源于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表现频率不同,也就是说母亲在与儿童的交往中都会有相同的行为表现,但行为出现的多少却各不相同。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从总体上看在学前儿童的母亲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在5种教育方式中占较大比例,说明我国当前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它4种类型的母亲在各自的教育方式中都有所偏颇,或过多的溺爱、保护孩子,或对孩子的控制过于严厉、或是对孩子的方式方法自我矛盾,或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而这四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利的影响,而它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合为60.19%,比总体的一半还多。它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教育和干预,而且从儿童早期就应着手这项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探讨 摘要: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每个家庭都重视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同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家庭投资理财情况,论述了当前家庭理财重要工具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1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多,如果存到银行当中可能会出现贬值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投资理财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1.1有利于保证目前及以后的收支平衡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普通家庭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每一个人都具有40~50年的劳动时间,可以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人在考虑自己不能从事劳动以后,日常生活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一味将自己的养老问题交给政府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过多依靠自己的儿女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开展家庭投资理财活动,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 1.2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普通家庭要重视自身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均衡,这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希望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普通家庭在解决当前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在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2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2.1大量普通家庭参与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 当前中国普通家庭普遍要求开展金融投资活动,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银行储蓄资金日益减少,有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当前人们不再一味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传统储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国内股市行情不断走高可以看到,大量炒股爱好者将自己家庭的资金投入股市当中,在最初几年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形势回暖的情况下,股市同样有了显著性变化,对这种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大量股民在炒股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从而拉入更多的股民,因此股市行情日益走高,这种情况人们习惯称之为“跟风行动”。这是中国民众最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认为炒股可以收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不顾一切全部涌入其中,更多的人将家庭的全部资金投入股市。本文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但要考虑到可能收到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要考虑可能面临诸多风险,以及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能力。当前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行情持续走高,为投资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 2.2投资产品市场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自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很多家庭已不再着力于储蓄,自最近一次中央人民银行降息可以发现,开展投资理财活动的家庭日益增多,只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时间,便涌现出大量的投资理财专家。如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人们在几年前不会想到银行部门也会着力发展金融理财,人们普遍认为保险也只局限于车险与寿险。但当前这些想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上述情况无可厚非,当广大民众不再喜欢将钱存到银行时,为了保证自身正常运转只有进行改革与创新,着力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保险公司的发展与此相同,如果局限于车险与寿险那么购买人群则日益减少,但如果引入投资理财产品的话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有效推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活动就是从保险业逐步发展而来的,因为国内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保险业,才出现了上述现象。 2.3投资理财从固定资产实现了向无形资产的过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20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炒房的人都获得了巨大收益,由于开发商的压盘,涌入城市的人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导致国内房价不断上涨。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对住房情有独钟,所以一旦国家养老与养儿防老等情况不能实行,更多的中年人将自己资金全部投入炒房当中,同时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楼房建设,大量楼盘不断涌现,提供了丰富的房源。前几年,楼房的价格不断暴涨,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管制政策限制了房价的疯涨。当前投资又逐步回归到无形资产方面,股票、基金、期货等再次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这些项目易于操作、及时获利,人们在家中只需拥有一台电脑即可操作,当前很多工薪阶层利用中午或者晚上休息时间开展此类投资。 3展望普通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发展 3.1大量家庭必将加入投资理财活动当中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人口,每个人都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因为财富不能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家庭当中,只能依据劳动人员的不同贡献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得到的资金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可以利用投资得到。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进行了投资并不一定收到回报,但如果不参加投资则必然收不到回报。随着可观资本的不断增值,普通家庭拥有的资金如果不开展投资理财活动,那么财富则会发生贬值现象,所以普通家庭只有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保证自身财富不断增加。当前国内证券股票基金要求有着较大的开户基数,但只有极少部分应用于运行。由于股市存在较大的风险,本身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多股民认为专家投资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因此购买了大量基金希望得到较多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投资受益人群日益增多,本文认为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政府不能及时制订资金管制政策、普通家庭不具备投资技能,我国很多普通家庭只能投资于那些风险较小、收益较低、变现能力较强的产品,如基金与股票等。对那些有着较高专业技术要求的购房、黄金、期货等各个方面,可能普通家庭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 3.2展望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情况与投资理财发展情况 3.2.1金融投资必须与投资理财相协调 在公司投资理财与普通家庭金融投资过程中,都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要能准确控制市场运行的方向,防止过多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当前市场运作方向主要包括基本运动、中期趋热、日常波动三类。基本运动指的是基本牛市,如股市不可能始终处于上涨阶段也不可能始终处于下跌阶段,才是较为正常的状态。对于普通家庭投资人员来说要更多关注股市的中期趋势,这是由于股市确定了基本运动,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期趋势。所以普通家庭投资人员要更多关注中期趋势,以市场发展情况为标准及时调整行情,调整的时间与范围是不确定的,通常以几个月为标准,一旦大盘进入调整期,投资人员则需要及时转变投资思维,改变投资方式。 3.2.2储蓄与有形投资将会持续减少 普通家庭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后,将会把自己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不管家庭拥有的经济实力如何,必须要预留一部分资金,将这些资金放于银行当中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本文认为短时期内普通家庭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银行部门。在分析房产实例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关于炒房行为有所收敛,这一现象不只表现在房地产业,而且也表现在整个有形投资市场当中。几年前人们认为只有购买自己能够看到的资产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随着多种无形投资形式的出现,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想法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4结语 总之,国内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当前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都已得到了普通家庭的关注,银行储蓄已与人们的投资需求相分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持续稳定的形势下,本文认为将会有更多的普通家庭参与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中,同时普通家庭的投资技能与风险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作者:常维沪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法律投资理财论文 一、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长期发展对策 (一)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针对国家在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上的误区,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法律体系。这套法律体系至少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1.理财业务的门槛设置。法律体系中要指明理财业务的门槛:一是理财公司的理财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理财公司的财务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三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足够完善;四是公司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要求。2.信息公布的规范。法律体系中要说明信息公布的规范:一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理财收费、投资类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公司业绩、管理能力和公司资质等信息;三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支付方式、计费方法和计费标准等信息。 (二)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 在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及银行行业中,理财人员几乎都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偏少。因此,当这些行业的理财人员在面对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很难给出客户较为准确的参考建议。于是,本文建议这三大金融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理财人员的这种不良现状,除了要求理财人员熟知本行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求理财人员多学习另外两个相关金融行业的知识,从而打造出一批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财人员。 (三)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 本文建议三大金融业可以采取“守旧创新”的基本发展策略。所谓金融业的守旧是指:金融业拓展现有的宣传渠道,尤其在新兴媒体上多做广告,让更多居民熟悉行业所拥有的金融产品,从而吸引和拉拢更多居民来选购理财产品,保持行业的持久竞争力。所谓金融业的创新是指:各大金融业在坚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理财服务或理财产品,让这些新服务和新产品来进一步吸引客户,从而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虽然,理财投资者在选购了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之后,理财公司都会给理财投资者配备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是,理财投资者不能依赖于理财人员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理财与投资水平的修养。本文建议理财投资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修养:一是理财投资者一定要树立理财、投资都有风险的意识,而不要一味相信理财人员所说的毫无风险;二是理财投资者要尽量学习每款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具体内容,通过自我分析来正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产品;三是理财投资者要多向理财人员了解所选购产品的真实情况,时常关注选购产品的最新动态;四是假如理财投资者碰到了理财公司或下属的理财人员侵权的情况后,要立刻向理财公司或下属理财人员提出索赔的请求,假如对方拒不索赔,那么理财投资者最好跟监管部门反映真实的情况,请监管部门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二、结束语 首先,本文阐述了在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中最显著的几个误区:一是法律上的误区;二是人员配置上的误区;三是产品种类上的误区;四是宣传上的误区。其次,本文具体阐述了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一是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二是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三是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四是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作者:罗文平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管理好家庭财务资源,关于理财投资的研究成为如今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理财不仅可以让人们追求财务自由,而且还可以保障人们的财务安全。面对现阶段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迅速,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为了在金融投资理财环境日益纷乱复杂的环境下,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提高金融投资意识,推动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有必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一、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在金融投资理财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面发展迅速,金融市场上可供大众家庭挑选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为了让我国大众家庭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仍然能够选择在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意愿,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保证财务升值。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国大众家庭,由于贪念影响投资的选择,错误的选取风险投入较大的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财务资源的风险;不仅如此,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提高社会理财能力,在实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参与人员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而言之,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些必要性体现在:1.平衡家庭收支情况,增加家庭理财投资收益,提高大众家庭生活质量;2.通过科学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抵抗意外风险,以及危险灾害的能力;3.有助于创造大众家庭人员之间的团结,让大众家庭收入与利润明细清晰,捋顺大众家庭经济关系;4.平衡消费与节约美德之间关系,利用投资理财,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平衡物质物欲、理想生活追求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5.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大众家庭可支配的余额资金日益扩增,大众家庭不再愿意将钱死死地放在银行,等待死收益,更倾向于家庭理财,这种投资意愿带来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社会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投资理财需求,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竞争日益严峻,金融投资理财需要创新性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投资理财创新性发展,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分析研究具有必要性。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增长。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意识到:放在银行储存的钱币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贬值问题,只有通过金融投资理财等手段,让钱币流通起来,让钱生钱,才能实现利益的扩增。为了促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纵观我国现阶段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后,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这样几点问题:(1)我国部分大众家庭,受传统思想影响,对金融理财投资有误解,不仅不进行理财投资,还散播金融投资理财的负面思想,阻碍影响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进度。(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扩张,面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热的问题,很多家庭出现了不顾家庭基本经济情况,盲目跟风,胡乱选择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问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纷繁复杂,令大众家庭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跟风,不顾现实经济状况。(4)随着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能力日益提高,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方面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已经从生活理财的方式方法,逐渐转变到了投资理财需求方面。(5)由于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时间不久,对这方面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还有待完善。(6)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理解认识不深入,选择理财投资的时期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员,片面地认为现阶段不需要进行理财投资,赚的钱应该都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己价值方面,理财是成家之后,或者年龄大的时候才去做的事。 三、解决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问题的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的全面发展,针对上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法进行解决:(1)加大我国社会对大众家庭投资理财的宣传,加强大众家庭闲置资金的合理配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2)通过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股投资理财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知识的宣传,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家庭状况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额外收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少人们盲目跟风攀比的投资问题,减少由于选择不恰当金融投资理财产品,而带来的金融投资风险。(3)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投资的法律宣传,增强投资人员的法律保护知识,减少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风险。综上所述,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人们认识到理财投资的好处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们投资风险意识,与法律知识保护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利益收益,与此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管理与研究,帮助大众家庭根据各自经济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切忌在选择过程中,不可不顾自身家庭状况,进行中短期金融投资理财,购买量控制在小幅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便于统计资金,获得可靠稳定的资金收益。 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在持续地、飞快地增长着。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财力状况,将闲散资金投入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正确认识金融投资理财,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通过金融投资理财,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势头良好,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势;是利用社会大众家庭闲散资金,帮助社会经济对金融资金进行合理科学配置,进行小资金集中汇拢,统一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资金利用创新性体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降低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投资趋势;选择多种投资理财产品,分散投资,是一种将资金合理分配,有效抵御经济社会市场投资风险,细水长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投资的有效调整。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增加资金流动,保证资金收益长期性可持续性;通过购置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小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实现收益期效短,资金不闲置的资金使用,同时将长期不用的闲置资金,通过购置增长、稳定型股票的长期持有,节约手续费,也免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不仅如此,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更是一种改变传统思想束缚,积累家庭财务资产,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满足家庭物质需求,实现家庭人员人生目标,与时俱进的一种家庭资产管理思想。最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毕竟我国现在是处于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情势,现在的年轻人以为数不多的养老缴纳金,供养人数众多的老龄人群,然而现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大,选择一个孩子或者丁克生活方式的家庭越来越多,面对这种下一代养老金缴纳人员溃减的现状,现阶段的人员只能依靠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家庭收入,通过购置保险、证券等理财产品的方法,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准备一个保障,避免退休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时,可以不受疾病造成经济压力,保障晚年的生活所需。 作者:尹丽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北辰中心支行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说明此类金融活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和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 1.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 1.1金融投资成为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我国大众家庭理财指的是普通家庭将闲散资金进行投资,参与社会金融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大众家庭理财实际上是社会剩余资金以某种形式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时展示货币价值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众家庭理财主流是储蓄,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而市场经济发展不足,金融市场发展更为缓慢,国民需求较少,储蓄利润高于大多数的理财形式。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理财形式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和灵活的操作性,人民币购买力的变化使得民众更愿意参与各种形式的金融投资,以股票、基金为代表的理财形式,成为目前我国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1.2新兴理财产品成为热门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投资市场具有种类丰富的理财产品,为家庭投资提供广泛平台。与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同步,为了获取资金优势,银行也衍生出大批理财产品,该现象符合金融市场规律,也符合我国家庭理财行为的发展规律,即民众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以民众手中的财富量为标准选择理财产品。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很多家庭理财逐渐转为网络金融理财形式,参与P2P投资或者在第三方交易平台购买购入门槛低、随存随取的理财产品,是现今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新潮流。 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问题及原因 2.1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受市场影响大 我国大众家庭以理财的形式参与金融活动,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同样受到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从储蓄理财转为以股票、基金为主流的金融理财,再转变为即时的网络金融理财,大众家庭理财经历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受金融市场影响大,大众家庭理财的收益同样也由金融市场决定,但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却是十分有限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由大众家庭理财汇入金融市场的可用资金额度不容小觑,但是,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却远不如大型企业或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然而,大部分金融理财风险却由普通家庭理财承担。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的管理者是普通民众,他们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的敏感度不高,对理财本身的理解程度也仅限于“拿利息”,非专业的理财行为和态度,使得家金融理财的发展受限,这也是未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的突破口。 2.2大众家庭理财风险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在该现象产生同期,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具有较大比例的股民存在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的意愿。参与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财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家庭对P2P投资,以期获得相关的收益。但是,大多数家庭金融理财所获收益都不能满足家庭理财管理者的预期,很多家庭金融理财活动,受股票、期货交易的波动性影响,呈现出“赔本”的状态。股市行情不佳导致家庭破产的事件时有发生;P2P公司无法收回单款,间接导致投资家庭本金亏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众家金融投资理财仍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中的理性行为较少,而根据金融理财的主流趋势,以及小部分股民投资获益的选创效益,大众家庭理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盲目跟风现象。跟风作为中国公民思维习惯特点,也容易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如何理性地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金融市场风险,是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方向之一。 2.3大众家庭理财需求难满足 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闲散资金赚取利润,而这些利润将应用于个人花销或者家庭开支。实际上,有目的地、积极地参与金融理财的家庭,将理财所得用于固定家庭开支的占大多数。例如,在固定资产理财较为盛行的时期,部分家庭将购买房地产作为理财的主要形式,购房后将房屋出租,利用租金供应子女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在子女毕业之后,将房产作为子女结婚成家之用,这是典型的理财满足家庭需求的形式。但是,在金融投资理财活动中大众家庭理财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理财所得收益不稳定,在满足固定的家庭开销需求方面,可操控性不是很强。金融投资理财的高收益吸引着大量家庭的参与,但是其对家庭理财需求的满足能力不足,又使得一些家庭理财管理者将理财的视角转向其他项目上。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针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设计的产品,本身缺乏相应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对于家庭型客户来说,理财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个性化不明显。如何满足理财需求,也是大众家庭投资理财发展的主要目标。 3.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趋势 3.1家庭可参与的金融理财项目逐渐固定 民众以家庭为单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要求家庭理财的管理者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对金融市场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不现实的。在民众积极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同时,随着各种金融理财活动发展逐渐稳定、民众在理财过程中的不断交流和总结,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项目会逐渐稳定。首先,在国民经济迅速提升、投资受益者比例大的前提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队伍中。股票作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形式,已经在家庭理财中存在了一段时间,股票行业本身的参与规则逐渐固定、经济人对参与者的指导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股票收益和风险的比例越来越大,可以作为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首选;其次,因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上技能的缺乏,国内大众家庭均会进入到门槛更低、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足、变现能力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比如说购买基金和股票等;而对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更强的房地产、黄金、期货等项目,大众家庭可能不能加入其中。这意味着,我国股票行业仍以大众家庭为主要发展的客户群体,为家庭型投资者提供股票和基金购买指导以及相应的服务,是促进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策略。 3.2家庭理财管理者以及相关理财产品对风险进行高度控制 在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可把市场运动的方向分为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和日常波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中期趋势,中期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变动,安全性高。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学会掌握基本运动以及中期趋势,忽略日常波动;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还应始终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根据家庭资金的持有情况以及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理性地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追求利润,否则投资的获利亏损的大幅起落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除了家庭理财管理者从主观角度进行风险控制之外,提供投资理财产品的证券公司、银行等,也应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帮助大众家庭识别和预测风险,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对家庭理财的损害。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作为新兴的理财形式,已经得到大量家庭型投资者的支持,为了高度控制风险,相关金融主体,如P2P贷款公司,应该主动向参与者披露经营信息以及必要的会计信息和征信信息等,这些能够成为家庭型投资者衡量风险、进行理性投资提供很大的帮助。 3.3针对家庭理财需求设计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理财产品 大众家庭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开销需要,在服务个性化的现代社会,金融市场也开始重视针对家庭型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即根据家庭理财的主要目标提供合适的投资型理财产品,在对家庭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客户分析作为开发理财产品的基础,使理财顾问成为家庭型投资者的指导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金融投资理财目标。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和推广。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推出的教育型投资产品等。这些产品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理财顾问,能够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帮助家庭型投资者选择最合适的理财产品,这种从产品到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是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主流,也是银行以及其他投资公司发展家庭型客户的主要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参与者,家庭型投资者在理财能力和知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对理财风险的客观认识且目前的理财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需要。理财项目逐渐集中并且固定,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需要充分考虑如何规避理财风险。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作者:欧阳日恒 单位:南开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趋势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作者:何锦旭 胡显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审直属分局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谈金融工程与个人投资理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极大的发展和挑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投资人员角度出发,意味着具有更多机会能够参与到产品生产分配中,共同分享经济增长产生的红利。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想跻身到金融市场的投资理财工作中,学习以及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一、金融工程及其基本组成 从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狭义上金融工程以及广义上的金融工程。具体来说,狭义上的金融工程是借助数学以及通讯工具,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实施组合分解,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特定属性的产品。广义金融工程主要是采用一切工程化手段对技术开发问题进行解决,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的科学化设计等。总体来说,金融工程则是将“金融”以及“工程”进行创造性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实现金融产品与金融技术的大胆创新,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解决常见的金融问题。就技术角度而言,不管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的金融工程,关键内容在于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金融技术。现有金融工具属于金融工程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成熟的理财产品大致能够划分为股权产品、债务产品、衍生产品以及综合产品四种,比较常见的是衍生证券。具体来说,衍生品又可以包括期货以及期权等。现金、股票以及债券等形式的基础性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工具属于基本材料设计过程中的材料。此外,金融工程能够创造大量全新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进而极大丰富投资人员的选择。 二、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现状 投资理财不等于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等于简单的买卖股票。个人投资理财,简单的说,就是“既会挣钱,又会管钱”。它是是根据个人、家庭的需要和目的,将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经济活动。投资理财的核心,是把资产以及资产收支情况根据价值评估实施结构性量化预测,然后再在能够涉及到的投资工具当中将大量有效工具科学筛选出来。之后把拥有资产有效转化为一定形态,并搭载到相应投资工具上,充分考虑投资工具所具有的流动性、风险性以及效率性,对其形态与价值实施科学评估,从而以此进行取舍以及调整,实现个人资产、家庭资产始终维持在相对高效安全的状态之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储蓄、保险、基金、债券、股票、黄金、房地产等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中国大妈们壕置黄金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投资的感觉,但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发展空间。而由于投资者投资动机的趋利性,加上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较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掌握,使得我国个人投资理财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整体安排,尤其是对理财工具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的应用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也和目前国内市场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种类比较单一有关系。 三、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一)套期保值的分析套期保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风险暴露实体凭借与风险头寸情况具有相反意义上的套期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套良好的套期保值工具能够与原始风险进行高度契合,从而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完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套期保值工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是作用程度存在差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科学的套期保值方式将会带来更大风险。 (二)投机分析投机主要是借助对市场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发展趋势来对具体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投资的时候,通常会暴露出一些新的风险。此外,投机还会体现到相应的杠杆原理上,即衍生工具可以利用低资本来获得高头寸,如大多数衍生工具都因为保证金交易而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收益虽然高出了很多,但风险也相应很高。 (三)套利套利的含义是借助多个市场的共同行为,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就可以赚取大量利润。无风险套利技术是金融工程的主要定价技术。具体来说,金融工程重要目的在于套利,相应的金融工程师将会采用无风险套利的方法实施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之后再寻找合理化的套利机会实施套利。当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时,就意味着资产定价存在有高有低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相对理性的市场参与人员就会遵循“低进高出”原则实现利润的套取。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关人员对于利润追求的过于狂热将会引发对过低定价资产的抢购以及对过高定价相关资产的不理智抛售,从根本上导致市场始终处在非均衡的不良状态。因此,具有套利机会也就意味着定价方面的不科学化,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四、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重要性 (一)金融工程技术往往能够为个人投资理财以及风险的规避提供借鉴以及解决方案。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更好的实现风险的分散以及对冲,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因衍生工具存在较强的高杠杆性,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还会在定价合理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工作存在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二)金融工程技术可以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中发挥决策性作用。现财观念和技术离不开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支撑、代表先进金融思想的金融工程技术。在未来中国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趋势下,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市场前瞻分析及后市研判,可以帮助投资者抢占先机。 (三)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扩大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选择范围。利用金融工程技术构造的衍生产品能够辅助投资者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控制风险水平,有利于投资者大胆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大其选择范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典派盛世艺术品投资理财试水“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 由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杭州分会、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公共关系与法律事物部主办,《赢时代》《浙商信息参考》《浙江经济》、浙江传媒学院提供支持的“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及“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于2008年12月13日在杭州市黄龙饭店隆重举行。近200名浙江知名企业家(均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参加了会议。 沙龙上,同学代表、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先生就“国际金融海啸笼罩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投资理财金融化带动投资重组”作了主题发言。 “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伴随着浙大校歌拉开序幕,由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主持演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30人捐款3万余元,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就今天捐助贫困同学的活动,期望这些优秀大学生不能因为家境贫困而中断学业,并能发奋图强,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接受捐款的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代表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浙江传媒学院老师代表贫困学生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赠送了“爱心助学”锦旗。 对于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何还要协办这场“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和“爱的宣言”主题晚会?这场专题沙龙能否对艺术品收藏拍卖领域的复兴起到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朱钢提供的一些艺术品投资建议,以及推出的“艺术品投资保值融资理财项目”引起现场企业家的极大兴趣。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同学们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去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中华遗产,并借此提升企业及企业家的文化品位,彰显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呼吁得到了企业家的共鸣。 “彩瓷皇后”即将亮相典派盛世2009春季首拍 娟 娟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诸多拍品成交额和成交价不断缩水的情况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的拍品成交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珐琅彩瓷,更因其做工精细、极富艺术价值、增值空间广阔等特点屡屡刷新着拍卖纪录,创造着一个个拍卖神话。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时期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的,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使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珐琅彩也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也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时期珐琅彩由于初创,还显得不够精致;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工艺更臻炉火纯青。雍正的珐琅彩瓷胎更白,更密,追求线条优美,釉面更加莹润,随着技术的进步,珐琅彩色彩也发展到几十种,画面立体感更强。且和后代乾隆朝相比,画面更加韵味十足,做工更精。由于雍正皇帝酷爱珐琅彩瓷,会直接谕示其制作细节,故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形小巧、精致,更加俊秀,让人爱不释手,所以雍正珐琅彩也自然是所有瓷器中价格最高昂的,被世人美誉为“彩瓷皇后”。 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首届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的、由资深收藏家提供的一组12只“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也是此次首拍的重点拍品之一。 该组“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单只瓶高13.5厘米,蒜头形口,直口微撇,长颈,颈部凸起弦纹一道,硕腹,圈足,通体以珐琅彩加金彩绘十二生肖。该套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所用珐琅彩料透亮,画面中更多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巧,山水注重远近透视的变化,动物的各部具有西洋油画的效果,纹饰清晰,准确细腻地描绘出十二属相的形象,体现了宫廷画家扎实的艺术功底,品相极佳,色彩鲜艳,意味深长隽永,外底松石绿釉,上蓝料双方框内书“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其玲珑秀美的造型,洁白莹润的胎釉,繁缛精致的纹饰,斑斓绚丽的釉彩,制作技艺精湛,蕴涵了皇家的艺术性情,把珐琅彩瓷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巧夺天工之作。近年来,珐琅彩瓷器在各拍卖会场上大放异彩,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宠儿,倍受藏家关注。而成对成组出现的更是凤毛麟角,稀世之作。相信此组珐琅彩瓷也会在典派盛世首拍现场脱颖而出,成就雍正珐琅彩瓷器历史的新篇章。 责编 水清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资产也生出了投资理财意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理财业务,而各个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和投资理财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在其中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就是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中职金融专业;地位;作用 投资理财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现有的资金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安排,以此实现资产的升值。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不可能依靠感觉或者运气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投资理财是需要对市场动态发展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将已有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1. 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资产投资理财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理财知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其重点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之后再培养学生综合理财管理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2. 是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也是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在增大,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其自身金融知识储备量相对而言较为匮乏,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金融工作者求助于银行内专业人士,而这一现象本身就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加强投资理财知识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处理理财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不如市场才不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现象。所以,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提高学生理财意识,让其今后能够更加迅速地上岗,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多是要为他人进行资产管理,而这一项工作本身难度就较高,需要较高专业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匮乏的,而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高下学生理财能力,让学生掌握市场金融信息以及理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财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今后的就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较为合适的岗位,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 在对中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学生就能知道要如何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并且通过这些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个人投资理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只让学生如果对财富进行管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投资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就比如,可以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是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财富积累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解决理财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对金融专业的投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金融理财项目活动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个人投资理财能力。 2.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 中职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好投资理财工作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就能很好的促进这一教W目标的实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这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寻找出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金融市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就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但是,如果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后,学生就会懂得金钱收益的重要性,积极地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客户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各院校意识到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市场的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惠金融背景下广东省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提出“普惠金融”的号召,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研究广东省乡镇居民近年来的投资理财现状,就偏远乡镇居民对金融产品的熟悉度、投资理财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对广东省金融企业能更好的为乡镇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根据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他的讲话表明,虽然普惠金融是国家提出倾向于扩大金融的受惠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普惠金融也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立足于广东省,我们希望通过对广东省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习惯的分析,为金融企业找到开发更加适合乡镇居民的理财产品的依据。同时也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地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于本校学生均来自广东省的不同地市及乡镇,故利用学生暑假放假回家期间,将调查表发放给学生,进行收集。此外,项目小组也选择了其中一个乡镇,组织同学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调研。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东省内的乡镇居民,跨越各个年龄层并涵盖各种学历。调查对象学历分析参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学历分析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大学以上 5% 21% 28% 20% 18% 8% 上表显示,调查对象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到大学,总体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初中学历人数最多。学历分布的多样化可以更全面的反应出各文化层次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从而使调查结果的得出更为科学。 (三)调查内容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总共涉及多个问题,涵盖居民消费以及理财两大方面。问卷的内容包括对品牌的认知度,对新型消费观念的接受度,消费方式的选择,理财观念及理财方式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现今广东省乡镇居民消费理财观念的趋势,找到乡镇居民之间消费及理财观念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剖析消费理财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找到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最终达到“合理消费,健康理财”的目的。 三、调查结果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全面考察了广东省乡镇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 (一)金融企业及理财产品的认知度 问卷的第一问调查的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即居民对金融企业及各类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该图显示,超过半数的广东省乡镇居民对金融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有一定了解,但是非常了解的比重较小,说明金融企业在乡镇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另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居民从不关注金融企业及金融产品。这一数据也反映了乡镇居民目前仍有较大一部分对金融不感兴趣。特别是粤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二)投资理财态度 在对理财重要性的调查中,91.7%的人均认为学会理财很重要,8.3%的人认为无所谓,0%的人认为理财并不重要。而这认为无所谓的8.3%的人群中均是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都能正确的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城镇与农村相比,极少数农村居民还未对理财引起重视。 在关于增加理财知识的调查中,20.8%的人表示为了增加理财知识,参与过相关培训,其余的人则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由此看来,现如今为了取得较好的理财效果,城乡居民均主动地参加相关培训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这对于健康理财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三)投资理财方式 关于理财方式的选择如图2显示。 图2显示:41.7%的人选择存银行这一最为传统也相对最为安全的理财方式,仅次于存银行的是炒股,占37.5%,然后是买房,占8.3%,最后是买债券、基金等,占12.5%。近年来,随着股市、房市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居民将理财的触角延伸至这些风险较大但收益丰厚的行I,促使了理财方式的多样化。 当然,不是说理财方式越多样化越好,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理财方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并合理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理财效果。 (七)投资理财效果分析 对于理财效果,4.2%的人认为很成功,58.3%的人认为一般般,不置可否,25%的人认为不够理想,12.5%的人认为很失败,当然,这仅仅是自我评价,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但就数据而言,多数人仍不满意目前的理财效果,希望能够有所改善。 四、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要将居民的消费与理财观念结合在一起调查,是因为消费与理财两者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只有学会合理消费,健康理财,才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及理财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暴露出部分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所存在的差距。想要学会合理消费,就必须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必要的消费知识,扩充消费方式,健康的理财观的形成也是相似,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并就各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金融企业及产品普及度较低 首先,要鼓励金融企业多下乡镇宣传金融产品;并且建议政府或者金融监管部分可以予以一定的资助。其次,金融企业也要加强在乡镇地区的品牌建设及资助力度,例如可以与化肥、种子、农机产品等乡镇居民常见的企业合作,将金融企业的产品广告做在这些产品上。再次,乡镇地方政府也要大力正面的宣传金融企业,特别是基金、保险等产品。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投资理财产品较为单一 要大力普及信用卡购物及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通过加大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顾客;其次,可以开放更多的理财渠道,鼓励多种理财产品方式的组合叠加,以便取得最佳消费效果;再次,应当突出对新型理财方式优点的宣传程度,改变城乡居民固有理财模式。 (三)投资理财方式不够科学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介加强宣传,加大科学理财知识的普及度;其次,要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并尽可能多的在农村地区免费开展;再次,可以开展模拟理财大赛等活动,激发群众理财积极性;最后,应当鼓励居民对理财方式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以便取得更好的理财效果。 总体来说,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理财实践均不及城镇居民,需要在以上多方面努力。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这份调查报告,能够对金融企业开发乡镇市场,培育乡镇居民科学的消费观、理财观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的影响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理财大众化热潮兴起。各种理财项目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千帆竞发。如何取得更大的理财收益,也成为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随着理财渠道不断增加,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在逐渐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互联网金融给众多投资者投资理财观念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 货币基金 监管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领域正进行着一场大变革,而深化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特别是在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行业异军突起,因其具有门槛低、便捷度高等特点很快吸引一批民众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进展火热。 各种理财工具竞相推出,互联网金融百舸竞流。不仅理财渠道,理财项目不断新增,互联网金融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用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在商场超市购买种类繁多的商品,打车不用现金,当抢微信红包已经成为节日期间小小的期待,去众筹平台上当一次股东,在P2P平台上体验数倍于银行的超高收益,此番种种已经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开始悄然改变普罗大众的理财消费习惯。像民众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带来了变化。而门槛低、便利化和不错的收益则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危机频发,如P2P平台卷款跑路、众筹平台的相继倒闭、电子白银期货诈骗等,因此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降低风险也是行业发展中的燃眉之急。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互联网技术革命性降低的成本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降低革命性的成本,以前只有中产阶级才能申请信用卡,现在学生在一个电商网站上多次交易,也可以打网络白条了。正因为我们有了互联网,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使在校的W生、底层的劳动者,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财了。 (二)效率高,更简单 理财领域在生活中相对来说,以前是非常不方便的领域,无论是买理财产品,都需要银行柜台实体排队购买,有时候买一些相对高收益的信托产品还要有大量的资金要进行繁琐的面签。但互联网金融兴起后,这种理财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简单便于操作。 (三)受众广 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理财模式下,客户能够打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互联网上直接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方便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 (四)发展快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和网络连接的便利性得到了快速增长。以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这一独立的P2P平台为例,上线发展两年便成为估值数十亿美元拥有数百万用户的大型独角兽公司。 (五)监管弱 一是风控弱。由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建设,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所以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监管和法律约束方面有待加强,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六)高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高。目前我国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监管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发生恶意骗贷、非法集资等风险问题。尤其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给了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可乘之机。二是网络安全风险高。我国缺乏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容易诱发网络金融犯罪。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大众投资理财观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GDP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用投资理财资金越发充裕。目前的传统投资理财途径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购买股票、持有外汇、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房地产、债券投资对资金要求过高;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太低;股票、艺术品、贵金属等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股票、外汇、期货投资则风险过高。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在于以超低的门槛限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的投资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 另外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信用和实力的限制,这部分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取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脱媒的发展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促进,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所需资金,个人理财产品项目或者企业融资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发行,使市场上出现很多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与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相比,更有流动性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实时赎回与转账结算相比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优势之一,使得此类金融理财产品在风险水平和流动性上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较无异,收益水平却明显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在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选择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2014年以来,以余额宝、苏宁零钱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继抢滩中国金融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用户众多,大规模的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替代银行活期存款的金融变革已经到来。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大众理财市场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互联网金融因缺乏明确法律规范、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监管,风险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品项目和服务越来越多,这一问题更为显著。第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有相当显著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技术风险,例如余额宝、陆金所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等。第二,现行法律缺失现实情况下也很难划清与非法集资、诈骗的敏感金融犯罪的关系,加之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严重。第三,有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国外盛行的众筹模式转而在国内则被定为“非法证券活动”,隐藏着巨大的法律政策风险。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控制风险是现阶段解决互联网金融面临着风险频发与监管缺失的双重制约境况的必要措施,也是目前互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技能培训 大多数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普罗大众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为了消费者更为清晰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风险意识,提高消费者的投资消费判断力,降低其在互联网金融投资中的风险负担,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此外,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在宣传产品时不可对其风险进行刻意回避,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受众风险意识教育。 (三)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性 是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监管的有效措施,行业自律是规范行业准则、维护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和正当利益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业内有效的交流,减少行业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同业成员的共同权益以及协调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合作共赢。鼓励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如P2P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三方支付协会等,加强对各行业平台的有效监督和正确指导。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快速的提高,金融投资及理财慢慢普及到了每家每户,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现今国内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情况,辅之以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及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挣钱拿工资,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若想生活质量更高,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仅仅几年时间,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投其所好,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上世纪初期,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即基本牛市,举例来说,就像是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在牛市的中期阶段,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一般为几个月左右,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所以说短期内,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不只是房地产,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析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财投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和保险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理财市场,保证了理财用户的财产安全和投资自由,但是金融投资是把双刃剑,风险与利润并存,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理财投资,成为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理财工具;现状与趋势 一、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1.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利用投资理财,保证个人或家庭在当前与未来之间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金融资金的持续利用,维护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稳定,是越来越多人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创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正常人活到80岁为例,在前18年甚至是20几年的时间里,属于学习阶段,完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费用由父母支付,属于无收入阶段。而在60岁以后,多数人退休或失去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或无收入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多数人群靠什么来生活呢?就是在20-60岁之间,利用可支配的工作收入进行投资理财。 2.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灾害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害性事故,例如疾病、车祸、火灾等,使得家庭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对于一些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往往出现生活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困境。而通过金融投资理财,可以将家庭财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收支,当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时,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灾害应对。除此之外,即便是投资理财期间不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是理财资金进行有效增值,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二、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 1.投资理财需求旺盛,股民基民数量激增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股民和基民的数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呈现出指数型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基民的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现代人群的理财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社会主流人群以“80后”为主,他们对待家庭金融理财的态度决定了社会金融理财投资的总趋势。在老一辈人看来,节俭生活花费,尽量降低家庭支出是理财的最好手段,因此老一辈人群大多采用银行储蓄的低风险手段。而当代的青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丰富的市场投资与消费环境,力求在消费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指点,因此,投资理财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同时,现代各大金融市场的金融投资内容不断丰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理财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银行存贷款功能上,相继推出了外汇业务、储蓄增值业务等。 2.个人持有的理财品种相对丰富 家庭理财观念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状态,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额外投资,对于家庭投资理财的概念基本为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可供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额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资金安全和资金增值的现实需求,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城镇理财用户调查显示,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的人群明显增加,并且金融资产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选择“购买基金和股票”的人身占到了总人数的29%左右,选择银行储蓄存款的人身占42%左右,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向着多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三、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大众投资主流 首先,多元化投资的出现与当前理财产品种类的丰富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供支配资金也会逐渐增多,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从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根据人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理财产品会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多元化投资成为了可能。其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直是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共识,即分散投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投资理财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面对不规律的市场变化,选择分散投资无疑是广大群众安全理财的首要标准。 2.顺应投资理财趋势,紧跟市场运动主流 过去,很多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理财的风险,如见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着炒了起来,如果股市行情和走势良好,尚能获取部分利润,而一旦股市走低,这部分人群不能合理规避股市风险,就会变得血本无归。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财,理性决策,如当别人一阵风地炒股时,则会理智地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或其他项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稳健理财成主流。现在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注意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过去的投机冒险走向相对稳健,尽可能地在保本理财的基础上,一再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理财,而不是完全置安全稳妥于不顾,一味地追求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品种,进行不适当的投机冒险,甚至孤注一掷,盲目地涉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理财领域。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与投资理财分析 【摘 要】本文结合官方数据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所做调查等多种资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状况、城乡收入与理财差距以及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我国居民真实的理财状态与投资情况。 【关键词】理财多元化;城乡差距;金融资产;方式变化 一、城乡居民金融资产概况 随着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我国居民在金融资产的产品选择上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储蓄不再在资产结构中扮演“一头独大”的角色,居民的金融资产按照个人喜好被分散在如股票、国债、开放式基金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对几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资产变化的几大特点: 1.居民金融资产种类由仅有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两种增加为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以外很难有剩余,居民金融资产基本无从谈起。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居民有了少量的储蓄,居民金融资产除了现金、存款,还有少量公债。但总体上,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还是高度集中在储蓄这一形式上。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形式依然是单一的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改革深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保险基金等相继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扩大,金融资产结构加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储蓄及手持现金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有明显变化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但比例下降,以1980年至1999年间为例,由40.93%的比例降到12.3%。储蓄存款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59.9%上升到1991年的70.07%,此后稳定在65%至60%之间,1999年为61.5%,进入新世纪以来比例进一步下降。同时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对定期存款的意愿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迅速增长,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向短期化转变。 3.债券、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有价证券等投资性资产持有比重明显上升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资产结构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债券开始兴起,居民手中的资产有小部分向债券分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新兴的金融产品都开始萌芽,居民开始有了投资意识,开始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到多种金融产品上,并且在期间,投资比重直线攀升,以1985年到1999年间为例,所占比重由5.1%升到17.1%。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价证券的资产持有比重更是大幅增加。 4.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明显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增加,存款持有量下降。而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复苏,投资渠道拓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股票市场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从而促使居民将这原本视为风险系数相当高的投资途径作为盈利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占GDP总值的80%,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城乡收入理财差异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中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及其差异比较必须联系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差异。2000年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较1979年至1999年显著增长,差距明显拉大,200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缓慢增长,而2007年后直至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城乡居民理财比较 相对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单一性,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较多样。2006年,各类金融产品正逐渐为居民所接受,投资基金意愿劲升。2009年,从居民投资方式看,房地产、基金和理财产品、股票分列前三位。2014年,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户”的居民占44.9%,较上季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事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6%,16.2%,13.3%。 3.西南财经大学的相关调查结果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其中投资性收入,城镇是农村的8.8倍,对于储蓄,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具有高储蓄率。 三、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趋势 1.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居民家庭财产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使得我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限制资产用与投资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产总额。 2.金融资产比例不协调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仍以储蓄为主,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国债,股票等虽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比较少,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并且分布不均,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只是初露端倪,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分布很不平均,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比例较少。低水平的金融资产结构限制了居民部门利用资产组合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无法运用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满足多重储蓄动机的活动。[8] 四、总结 回顾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金融市场的逐渐活跃,投资理财进入千家万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时,城市居民在理财方面表现比农村用户更为活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不平衡。 对于微观上的中国居民,抛开城乡的横向差距,纵向看来,我国居民理财情绪明显高涨,尽管尚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未来的趋势必将是投资方式愈来愈多样,市场交易规模愈来愈大。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对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的几点探讨 【摘要】本文对我国家庭金融投资李成才进行概述,说明这项理财活动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说明。本文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依靠的是理财者机会和精力,只要能够摆正理财态度,就一定能够在理财活动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家庭理财 金融投资理财 探讨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 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 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 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 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 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 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 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 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 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误区辨析 摘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项目根据有关科目记录分析填列,因而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这些勾稽关系可以作为分析工具,验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发现财务造假线索。近年来,部分投资者不加分析地引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代入所谓财务软件或勾稽等式,据此质疑公司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本文对其中较典型的现金流量表与其他主表勾稽关系的三个误区进行逐项分析,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得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勾稽关系 误区 一、与人工费用相关的分析误区 有分析者循着“根据现金流量表等计算的人工费用总额与根据成本、费用明细计算得出的人工费用总额数值应该相等”的思路,试图将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与利润表中与人工相关的成本费用相联系,得出了以下公式: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数-期初数)=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的人工费用 关于该公式能否直接用来分析财务报表准确性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上式的逻辑思路。该等式反映了“本期已付现给职工的经营性工资奖金福利,加上本期计提但尚未支付的工资奖金福利,应该等于本期有关成本费用中的人工”的逻辑。由于本期人工费用的“支付”未必都是以现金的形式,所以,等式左边第一项即遗漏了非付现的情况。而等式右边只考虑了进入“成本、费用”的人工工资,对于包含于存货中的人工,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部分等,可能并未考虑。简而言之,该等式逻辑上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其次,再来看相关数据的获取。例如“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这一数据,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报表及附注中并无此项;只有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12]22号,以下简称年报准则)第21条中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中应“按行业或产品披露本年度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如原材料、人工工资、折旧、能源等)占总成本的比例情况,并提供上年同口径可比数据”。据此,如果直接采用上市公司在此列示的数据,只能得到近似的“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说它是“近似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规则要求按照“产品”或“行业”来披露“主要构成”,可能相关数据大多情况下并非公司完整的生产成本数据,例如,若某制造企业同时开展较大规模的贸易业务,但只列示了自产产品的成本,可能与贸易相关的人工并未考虑在内;二是由于标准不明确,不同的公司列示口径有所不同,有的公司并未将“制造费用”进行成本还原,因此列示的“直接人工”并未包含“制造费用”中的人工因素,有的公司甚至也未包含“辅助单位的人工”。另外,出于对规则理解的差异,有的公司在此分析的是当期营业成本,有的公司分析的是本期投入的全部生产成本,若为前者,则还应考虑存货变动中的人工。又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的人工费用”的数据来源。不能仅仅汇总报表附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表的“工资及福利费”,而应将相应项目列示的“社会保险费”及“工会及教育经费”等也考虑在内。 第三,现实中企业规模、经营情况、核算方式千差万别,很可能遗漏一些具体情况,导致等式两边不相等。如,某公司在利用备用金等零星办福利时,初始借款时未指定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或者本期已使用但未支付现金,将应付职工薪酬转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个人借款用于购买实物尚未报销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上述等式左边漏项。因此,上述等式并不成立,分析时不能机械套用。 二、与“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有关的分析误区 企业在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要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根据会计准则,需调增的项目之一是“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意即,若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小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收回的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收入,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该加回。在填列“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时,有人提出了如下等式: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减少 根据会计准则相关要求,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并非直接引用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期末数与期初数相减而来,而应当根据有关科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上述等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上式右侧项目不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等。”对比观之,上式右侧存在漏项,如并未将长期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考虑在内,也没有考虑应收增值税销项税额,或被指定为“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公司定期存款利息(在“应收利息”科目反映)。 其次,上式中已有项目存在问题。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中可能含有非经营性业务,如以应收票据抵付工程款、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投资等,这类非经营性的业务都应在分析填列时予以扣除;而且,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均为已扣除相应坏账准备的净额,但坏账准备不影响现金流量,因此应对坏账准备的影响予以剔除。由此可见,“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绝非直接引用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期初期末的变动额;类似的,在填列现金流量表附表“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也应根据公司的业务逐项分析填列。 三、与构建固定资产及投资有关的分析误区 为多方验证固定资产、投资等报表勾稽关系,有分析者还提出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项目之间的如下等式: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长期待摊费用的增加=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 仔细分析可知,该等式的基础逻辑具有参考价值,但由于存在遗漏项目,等式并不成立。例如,等式右端仅仅考虑了支付现金的部分,而等式左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的增加未必全由付现方式增加,因此应在等式右端增加未付现的部分。除了考虑增加与投资、在建工程相关的预付账款、应收票据外,还应考虑到研发支出、存货、三项费用中的相关项目,以及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等特殊事项。当然,这里无法一一穷举企业面临的各种特殊交易和事项,仅以此抛砖引玉,提醒注意结合公司具体业务和特殊事项来思考问题。再者,等式左端项目也不完全,例如,并未考虑工程物资,未考虑处置固定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的影响,未考虑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成本调整的影响。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在左侧予以抵销。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考虑。例如,若分析对象从事煤矿等高危行业,按规定应该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计入“专项储备”科目。由于准则规定专项储备核算具有特殊性,与专项储备相关的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时,是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来冲减专项储备,同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即按固定资产价值全额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这样,上式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则应包含此部分折旧在内。又如,使用专项储备的在建工程,若未形成资产而直接核销,则应在等式左端加回。 四、结论和启示 (一)不同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进行报表分析、发现财务造假线索的有力工具 根据会计学原理及财务报表的设计理念,企业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天然具有逻辑上的勾稽关系,不论是报表内的或是报表之间的,都可以用来进行财务分析。尤其是现金流量表项目与其他主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打通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之间的分析通道,便于从不同角度印证报表的正确性,更是发现财务造假线索的有力工具。只要逻辑合理、分析恰当、数据正确,都能达到相应的分析目标。因此,利用报表项目勾稽关系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外部分析者将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直接代入所谓等式,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参考性”的,等式不成立并不必然代表存在财务信息虚假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来由于分析者对部分会计科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式本身的逻辑性值得推敲;二来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穷举的方式将所有特殊事项考虑完全,漏项就难以避免;三来有些必要的数据源并非上市公司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作为外部人很难获取,若利用其他经营数据推导代替,难免会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出现。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所谓“公式”,而应结合分析对象自身的经营和业务特征,在报表勾稽关系的指引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上市公司现行财务披露准则部分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以确保信息披露的有用性和可比性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部分问题是由于对所引用的上市公司已披露数据内涵理解差异而导致的。由于披露标准不明确,不同上市公司在同一名称的栏目内可能披露了外延及内涵都不同的数据,导致了理解和分析的误差。比如,年报准则要求披露“本年度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占总成本的比例情况”,“成本”、“总成本”是何概念,是全部投入的生产成本、还是当期的营业成本,实践中有不同理解;又如,现金流量表附表将净利润调节为现金流量过程中,对于专项储备增加数与当期费用化部分的差额,是直接放入附表的“其他”栏目,还是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中反映,实践中认识不同、操作不同。这样,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可比性较差,也不便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和理解。建议对类似披露标准不明确、现实中争议较大的项目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标准予以修订,以确保信息披露的有用性和可比性。Z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务分析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向报表使用者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文章以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以使报表使用者充分了解该公司的财务信息。 关键词:天水华天科技;财务报表;财务分析 1 公司简介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成立,企业占地面积32.64万m2,建筑面积8.17万m2,拥有各类设备、仪器3 000多台,主要生产集成电路,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中最具潜力和最具成长性的封装测试企业。 2 财务指标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 2.1.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水华天科技在2012年的各项指标变动较大,见表1。流动比率一般以2为宜,2011年和2013年比较接近标准值,表明企业偿债能力强,财务风险小。速动比率一般以1为宜,近三年的速动比率都接近1或者比1大,表明企业取得借款比较容易,有足够的能力来偿还流动负债。现金比率一般以20%较好,企业近三年超出标准较多,表明企业不善于充分利用现金,造成了现金资源浪费的现象,失去了投资获利的机会。 2.1.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天水华天科技在2011~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均在50%以下,说明了该企业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较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企业近三年的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皆呈上升趋势,但都低于100%,表明该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债权人的权益保障程度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小,见表2。 2.2 营运能力分析 近三年内,天水华天科技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都在逐步的上升,资产的利用效率逐年提升,周转速度加快,说明企业分布的结构比较合理。但是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企业存货的流动性减弱,将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固定资产周转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增加,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见表3。 2.3 盈利能力分析 在这三年内,天水华天科技的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呈稳步增长趋势,盈利能力逐步增强。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幅度很大,说明企业很好的控制了成本费用和营业利润的比率。同样,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幅度也比较大,说明企业能够很好的运用资金,使企业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企业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且每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都相等,说明企业的稀释性较强,详见表4。 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通过以上对天水华天科技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知道,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天水华天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及措施。 3.1 提高存货周转率 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在近三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虽然不大,但仍应该引起重视。首先,企业应当减少库存,避免存货浪费的现象,同时减少了企业对存货的保管、整理费用的支出;其次,企业应当制定较好的营销策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再次,企业应该对市场调查了解,摸清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2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加强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全面、正确的得到资金信息,制定出应对决策,防范风险,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另外,企业还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费用的控制。 3.3 优化债务结构 从天水华天科技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短期负债所占比例较大,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较大的短期负债比例会增加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当优化其债务结构,使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合理化,企业的偿债压力得以减轻,生产经营能够持续正常进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但财报中的种种数据往往经过了修饰,传统的报表分析方法更多偏重于会计角度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应着眼于其投资价值和风险,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其投资的保值增值为目标,结合交易所规则和公司发展趋势对分析方法做出改进。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分析 上市公司是指其所发行股票经过国务院以及经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监督部门批准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的股份制有限公司。近年来,徇私舞弊的上市公司案例时有发生,使众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在监管制度和法律进一步改善的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对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数据的甄别能力。财务报表也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运行状况和经营管理现状的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情况变化表、附表以及附注部分。财务报表是以现有会计准则为规范制作的,按规定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其他利益攸关方以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定期或不定期披露的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基本经营情况的披露深度和准确度在相关法规中有统一规定,但企业的真实运行情况,需要投资者使用科学而全面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传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得一般步骤是:提出明确的财报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财报分析方法,收集有效的信息材料并进行归纳和验证,指出财报中的不合理之处,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财务报表分析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概括的说,主要有以下方法。 指标分析法,是将上市公司财报的关键项目的金额或数量进行公式计算,得出系统化的,具有经济学意义和内在联系的财务指标,以指标变化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盈亏结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同时也是现代财报分析法中运用最广的分析方法。使用指标分析法进行财报分析时具有直观易懂、计算简便、标准统一等优点。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的数据的比较,寻找具有一般性质的规律,并能体现与其他比较对象的差异的分析方法。用于进行比较的数据可以是具体的绝对值,也可以是基于基线的相对值。一般情况下,可将经验上的数据、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数据作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法应综合考虑横向和纵向的因素,横向比较上体现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差异,纵向比较上体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成分分析法,是指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成分共同影响某个公司经营指标时,用来衡量各成分变动对公司指标变化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可分为条件控制法和弹性计算法。 结构分析法,是在项目分析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此方法以上市公司财报的关键项目数据作为整体基数,再根据一定权重推算项目各组成部分在基数值中所占百分比,对项目中各个组成部分建立模型,得出公司整体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 上市公司财报制作标准根据交易所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各类不同披露标准的数据组成,仅仅使用单一的分析方法或者单一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以及真实财务状况。上市公司由于信息相对透明,面临严厉的监督管理和激烈企业竞争,对其财报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市公司借助管理和资金上的优势,往往存续期久,对其长期的数据跟踪就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人力资源和技术快速发展也会给上市公司数据带来一系列影响,这都是目前财报数据不能直观体现的地方,上述分析方法面也受到报告时点的静态分析局限限制,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基于投资价值和风险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对上市公财务报表的解读,往往出于对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定量分析的目的,而并非单纯的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优劣分析。因此,结合公司价值判断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为投资者,要想从财务报表分析中受益,必须提高自身的财务素养,从宏观、产业和公司自身多维度进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反映企业真实价值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正是体现投资者分析能力的地方。财务报表并不仅仅是会计数据,对其解读也应跳出单纯的数字指标范畴。投资一个上市公司,可以是股权或者债权投资,其目的是投资者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和收益的,对上市公司的投资需要建立在对其财报的系统分析基础上。上市公司股票的既有持有者和潜在投资者,对财报进行分析的本质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才是投资者的理想标的。但是财务报表中反映出的企业盈利能力,并非企业价值和股价变动的唯一因素,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客户群体的变化以及现金流状况,都是影响企业价值和股价波动的关键所在。 投资首先要考虑的是风险控制和退出机制,由于上市公司退市新规的推出,财报中的净资产成为首先要分析的风险指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净资产是指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净额,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开办当初投入的资本,包括溢价部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经营之中创造的,也包括接受捐赠的资产,属于所有者权益。对于上市公司,需要考虑其综合实力,对其评价应反映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净资产应按照三年年末平均值计算,即“净资产=(本年年末净资产+上年年末净资产+两年前年末净资产)÷3”。对于净资产的关注同时要结合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影响,比如对于某些公司会有政府补贴,其净资产减去补贴后的正负直接关系到是否可能退市。对于财报中净资产不够稳健的上市公司,无论其所处行业潜力多大,经营指标如何良好,投资者都应坚决回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企业资产周转率和稳定盈利能力成为对其投资回报率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管理层的投资决策水平。除了对传统固定资产利用能力的判断,对上市过程中募集到的资金,尤其是超募资金以及增发募集的项目资金跟踪,也成为对财报解读的重要环节。快速发展的上市公司会充分利用融资优势,推进其重要项目工程,财报中就不应有过多闲置资金,即使这些资金被用于投资,也应辨别其用途是公司主营业务还是单纯进行了资金的投资。真正有潜力的企业一定会将所有资金投入到自身的优势领域,以尽快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资金的闲置和非主营配置,都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经营的信心缺失,这将直接对企业未来成长速度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对于企业的稳定盈利能力,首先应从稳定的角度衡量。对于利润波动过大的公司,即使当前的财务数据光鲜亮丽,也是应该回避的。对于短期大幅波动的利润,可以是公司管理上的失当,也可以是其所处行业的快速变化。对于利润波动大的年份,应综合当时的宏观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时期进行分析。但总的来说,较大的利润波动都是公司不够稳健的信号。 对财务报表的解读不能只站在当前的时点,应综合历史数据考量,绝对值指标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是相对比例会揭示发展的趋势。对财报利润的分析应站在行业的角度,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行比较,在利润方差较小的上市公司中选择具有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部分。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应从资产回报、销售回报和财务杠杆三方面进行重点跟踪,其中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时期,这些指标应区别分析。对于处在行业快速发展期的公司,其销售利润率应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财务杠杆不能太高;对于处在行业成熟期的公司,销售利润率只需要保持在平稳状态,在保障企业现金流健康基础上,应加大财务杠杆获得更多利润。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可以从成本层面和管理层面进行优化,而财务杠杆的提高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宏观经济的加息周期,财务杠杆的主动或者被动放大,都是风险的体现,在降息周期,适当的加杠杆却是企业保证盈利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基于投资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应以风险控制为第一目标,以企业未来发展稳定性和发展速度为分析标准,结合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周期规律,寻找财报数据背后反映出的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服务于各类投资者。 三、结束语 在越来越规范和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将成为反馈企业甚至行业信息的关键载体。通过对财务报表中会计数据的客观有效分析,可以知悉企业的经营能力、甄别企业的优劣、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总之,财务报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价值、辅助各方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企业的利益攸关方以及各类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根据。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也应随着公司治理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而推陈出新,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应用探析 摘要:所有的决策者都需要信息支持,决策越重要,对有助于决策的信息需求就越大,不同性质的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量或者类型是不同的。本文以华北制药股份公司为例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是将财务报表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一系列相关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决策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以求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合理确定公司的价值。如何去判断一个公司的经营好坏就是财务分析的重点,也是本次论文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华药)的年度报表为例,进行详细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用到的软件就是常用的EXCEL,数据均来源于华药2006年至2011年的财务报表数据。 华药公司简介1:华药位于石家庄市和平路东路388号,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经营范围为生产和销售抗生素和维生素等医药产品。2011年末员工总数为16054人,销售额为1213.67亿元,利润总额1.48亿元。公司股票代码为:600812。根据历史效绩指标、投资价值、竞争环境及发展方向等三个大方面对华药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投资决策。 一、历史效绩指标分析 根据财务部统计司制定的评价标准内容和分类,将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个方面来对华药历史效绩进行评价。 (一)财务效益状况分析 从长远来看,不盈利的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永远是会计界、企业界、投资界人士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良好的盈利能力直接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指标上。下表是华药2006年至2011年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值: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到,华药这几年盈利能力变化明显,在2009年资产出现较大的变动,按照石家庄市政府的批复文件及财政部2001年的财会[2001]5号《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将部分资产剥离,前三年盈利能力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后三年发展相对趋于平稳。在2010年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出现负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使得资金流异常紧张。 (二)资产营运状况分析 资产营运状况是指企业运用资金的情况或者资金周转情况。资产营运状况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都密切关心的重要信息。下表是华药2006年至2011年资产营运状况指标值: 根据财政部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化学药品制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比较上述两表可以看到,华药自2006年以来,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到2010年处于平均经营管理企业行业水平。随着管理的不断改善,企业在存货及应收账款方面得到强化,使资本周转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近两年周转较快,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较小;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存货资金周转越快,利润通常也提高,短期偿债能力也加强。 (三)偿债能力状况分析 企业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企业举债融资比较容易,相应的资本成本也必然较低;企业面临较低的财务风险,投资者就会较多的持有该企业股票,供应商也比较容易提供商业信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顺利。可见,了解企业偿债能力情况对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是至关重要的。还是先来看看华药2006年至2011年偿债能力指标值: 从上表的数据可见,华药从2006年以来,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由于公司出现经营亏损造成已获利息倍数为负数,其他年份变化不是很明显,整体来看也是持续攀高,虽然资产负债率较高,但是公司仍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正在向良性循环跨进。这一结果可以从已盈利息倍数上看出来,从2006年开始,除2009年受剥离资产影响,已盈利息倍数每年都递增;再从现金比率上看,除2007年降到较低水平。其他年份相对比较稳定。这些都说明企业在具有很强的负债偿还能力,在利用负债来提高税后收益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从目前的负债水平来看,应适当的加以控制。 (四)发展能力状况分析 会计报表是对企业过去某一段时间内经营工作的总结,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掌握和了解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现在和将来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过去的经营成果固然重要,但是这些使用者更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根据企业过去的业务成果,能够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产生一定的参考作用。下表是华药2006年至2011年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值: 根据财政部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化学药品制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比较上述两表可以看到,自2006年以来,华药各项发展能力指标值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离优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企业克服重重困难,把握好市场风险,在市场竞争中依靠传统产品,发展新型产品来是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二、投资价值分析 从一名普通的投资者角度出发,还要关心股利发放和未来股票价格。因为支付股利要靠获利能力高的营业活动,股票价格要靠市场对公司前景的估计。衡量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主要从市盈率、股利报酬率、每股账面价值等三项指标 华药2006年至2011年股利发放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股利发放情况可以看到,华药除在2006年进行过一次股利配送以来,没有现金分红政策,每股收益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不愿意投资购买的股票。特别对于谨慎型投资者,更是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投资一个多年来没有分红的企业。如果在经营较好的年份可考虑适当的股利分红或现金股利政策,增加广大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竞争环境及发展方向分析 华药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药品企业,其产品主要是头孢和抗生素类产品,在医疗领域占有一定市场,特别是2009年集中能源对该公司进行参股投资,注入了部分资金,转变了经营模式和扩大经营范围,在物流、制剂和医药中间体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目前医药行业迅猛发展,一些高科技和新型产品的问世,给传统医药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华药股价不是很高,但是华药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近些年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整顿,目前以优良资产和先进的技术进行市场竞争,作为传统产业的华药还是能够很好的发展的未来优良股,值得关注和适当时机投资持有的股票。 四、结论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对企业过去、将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能依据分析所需要的信息不同进行侧重点分析,利用分析后的数据信息以及报表中的定性信息可以指导投资决策,当然这些分析在短期内应用性不大,但作为一个中长期性投资来说,购买好的公司的股票并持有,就能像美国股神巴菲特那样,使自己的股票升值很大;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避免购买一些经营困难,盈利状况比较差的垃圾股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整体性并购投资来说,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就更加显得必不可少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更加贴切的指导公司的并购及合并决策。总之,对于一名理性的中长期投资者来说,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农业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其成长性相对农业中的非上市公司较快,但与其它行业上市公司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对其农业上市公司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海大集团的报表运用报表分析方法,得出季节性需求、背农现象以及自然条件都制约着其发展。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背农现象 一、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农业上市公司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是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或以其为依托,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后,其股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主要是以农业上市公司――海大集团为例,分析其财务报表。 当前,由于之前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正确,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且,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挑战着农业上市公司的生存。由于农业上市公司自身的行业特征,近年来也享受着国家对农业丰厚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但是,在分析农业上市公司报表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农业上市公司并没有详细披露这些重要的信息。 从农业上市公司数量上看,十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数量增长,早些的四十多家除去像蓝田股份一样或经营业绩不善倒闭的上市公司,至 2011 年也就 53 家,而所有行业平均上市公司数量为 95 家。当然,从构成比例上,有百分之七八十还是继续存续的上市公司,而且在资产总额经营业绩方面也有一定的成长;但农业市公司总体实力、成长水平与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高新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差距更大了。 农业上市公司背农和非农扩张比较严重,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是指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擅自改变行业属性,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产业。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把主营业务放在与农业无关的经营项目上,致使企业的主营业务与“农”相关的收入占比严重不足,农业上市公司涉足其他领域,如创业投资、电子通讯、房地产等。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水产饲料、畜禽饲料和水产饲料预混料以及健康养殖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以“科技兴农,改变中国农村现状”为神圣使命,核心业务是水产饲料、水产苗种和动保产品,向广大养户提供养殖全过程的技术服务。 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内容 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内容进行运用技术方法或者综合方法来获得对公司财务运行的了解。 (一)农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所以在分析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只要注意和现代企业不同的地方。 1、企业偿债能力 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也是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于债务,另外是来自于权益,即接受别的企业投资。企业偿债能力,主要是分析二者哪个多,哪个少,有没有这个偿债的能力。即,债务是大于还是小于权益。如果大于就是无法偿还,如果是小于就是可以偿还。 2、短期偿债能力 2001年,刘姝威在《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发现蓝田公司存在严重问题。最终使蓝田股份的高管被送进了监狱,从而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了资本市场秩序。 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通常有一系列指标予以反映。由于这些指标本身准确缺陷以及时空条件的变化,各种指标所的偿债能力也只能是综合的,大致的仅供参考的信息,并不是百分百的准确。 (1)流动比率的计算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元流动负债来作为偿还保障。 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所面临的短期流动性风险越小,债权人安全程度越高。流动比率达到2以上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比率也可以用作,当企业遇到突发性的现金流出的时候,表明了其支付能力。 由表1可以知道,流动资产2012年较2011年增加778816867.6元,但是负债也相应地增加了1109512765.16,并且其增加的幅度大于资产的增加幅度。要引起注意,也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海大集团2011年流动比率为2.99,短期偿债几乎没有压力,资金充足。随着2012年负债的增加,更加有效地使用外来资金,使得2012年的流动比率从2.99下降到1.68,二者相差1.31。表示偿债能力有所减弱。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流动负债的增加主要是应付利息的增加。由2011年的830万增加到2012年的3560万,应付利息增加了近3.3倍。其次还有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项目的增加。 (2)速动比率的计算 这项指标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指标,用来衡量公司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是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又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得来的。 为什么要将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呢?主要是因为存货相对其他的流动资产来说,流动性没有那么强,并且,存货在销售时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其变现价值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货中可能含有已损失报废但还没有处理的不能变现的存货。部分存货可能抵押给债权人。还有其他的原因,所以将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是企业实际短期偿债能力,这个指标比流动比率更为准确。 由表2可以知道,海大集团2012年的速动比率为1.09,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主要是季节性有供求波动,大多数原料价格呈现了逐步上涨的态势;游养殖业受到一些终端消费不景气、部分区域气候异常不利于养殖生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养殖产品价格波幅较大。表明为每一元流动负债提供的速动资产保障减少了0.95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不同行业的速动比率是不同的,例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商店几乎没有应收账款,大大低于1的速动比率则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账款较多的公司,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 进一步查找财务报表发现,海大集团的应收账款2011年为17550万,2012年为35400万。相对于其他公司而言,这个数额是相当大的,也是速动比率大于1的一个原因。 (3)现金比率的计算 现金比率是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现金类资产是指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两项资产的特点是可以随时提现或随时转让变现。该指标主要是来衡量随时支付的程度。 由表3可以知道,海大集团2012年的现金比率比2011年减少了0.91,说明公司为每1元流动负债提供的现金资产保障降低了0.91元,但是这个指标是否合理,还应当进行同业分析或本公司多个会计期间的趋势分析,以便作出正确客观的判断。 一般认为,比率为0.2是比较合适的,但是也要根据行业的不同进行分析,由于海大集团是农业上市公司,所以,现金比率高说明公司即刻变现能力强。 农业行业,在使用资金方面有很大的季节性,成果周期长,收效甚微。有些农业企业就会选择将闲置的资金用于其他的投资,如:创业投资、电子通讯、房地产等。 综合上述四个指标,分别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海大集团的短期偿债能力是相对乐观的,有充足的流动资金,2011年的数据相对2012年的较大,在2011年没有合理使用流动资产,在2012年比2011年有很大的进展。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从资本市场上公开可以获得的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可以按照月份、季度、半年和年度进行报告。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三种。本文将对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公司近年的发展营运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其经营效益。 一、 公司简介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1年12月30日,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4年7月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主要研制生产高端继电器、连接器和组件线缆以及提供相应技术服务,是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高端领域、高端产品研制生产的主要企业之一。 二、 主要报表项目结构及趋势分析 1、 资产负债表分析 通过观察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得知,公司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可变现能力)有所下降,而企业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没有明显下降,是平稳趋势,所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下降了。企业货币资金占比逐年下降,公司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建和投资。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上升原因主要是公司及子公司业务规模扩大,相应增加了存货数量。从表中可以看到总资产是逐年上升的,其中货币资金逐年下降,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逐年上升,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增幅比较大,可见公司近年正在扩大规模,处于发展期。与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比公司流动负债占比较小,表明公司生产经营负债水平较低,公司生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见,该公司属于保守型资产结构。 2.利润表分析 通过分析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利润表,可以看出,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比较稳定,财务费用为负数说明公司利息收入较多,可见公司运营状况很好。 从定比趋势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各项利润都是逐年增加的,利润比较好。企业的费用增加幅度大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可见公司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不够。从总体上看,公司各项指标都在呈较大上升趋势,尤其是营业收入、净利润,说明公司发展状况较好,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强。 建议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对营业成本加强控制和管理,使企业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现金流量表分析 通过观察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现金流量表得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在逐年增加,表明公司的财务基础比较稳固,持续经营和获利能力的的稳定程度在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也在逐年稳定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11年为负,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公司及子公司采购原材料、职工薪酬等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 由表中可以看到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在逐年减少,其中2010年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比较多。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也是逐年减少但高于现金流入量,尤其是2009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比较多,表明公司正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由表中可以看出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比较少,现金流出量比较多,主要是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表明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好。 三、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1.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总资产报酬率高于行业平均值,且比较稳定,企业发展情况良好。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从上表的计算可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平稳且高于行业平均值,企业盈利能力较好。从主要盈利能力指标上看,企业各指标都比较平稳且高于行业平均值。 2.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总资产周转率在逐年提高,除了固定资产2011年周转速度下降,其他资产的周转速度有在提高,利用效率增强了。 3.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5倍以上,短期应急能力较强,但该指标过高则表示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可能降低资金的获利能力。速动比率高于公认标准。存货也大幅度增加,可能说明其扩大经营了。说明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较强,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国际公认的资产负债率是50%,航天电器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较低,说明企业是保守型的经营理念。 4.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通过计算2007-2011年的总资产增长率,得知企业每年资产都有增长,企业规模还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每年基本平衡,比较稳定。企业每年收益都有增长,09年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为负,报告期公司及子公司技改项目、募集资金项目购买加工设备和基建投资支出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28,003,856.68元。 四、同行业比较分析 通过行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航天电器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流动比率在行业平均水平上,资产负债率远远低于行业水平,可见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在电器行业有很大竞争优势,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企业经营策略过于保守, 没有把丰富的资金资源用到合适的投资项目上, 在资产净利率高的情况下, 这明显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公司应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政策建议 (一)扩大业务范围, 寻找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所处的电子元器件行业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近几年国家明显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该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公司所依赖的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在做大做强公司核心主业, 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 保持行业竞争优势的同时, 公司应加快开发新产品, 拓展公司客户群,寻找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二)扩展融资渠道, 优化资金结构 在公司资金充裕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并且适当采用负债资金, 以利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 (三)积极推广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目前,公司现有产品尚未覆盖全部应用领域, 公司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推广新的系列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最翔实的、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在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同行业的不同公司和本公司历史业绩的横向、纵向的比较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达到透过纷繁的财务业务表象理解公司盈利能力的目的,为利益相关者能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一、引言 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制度的改革深化,企业与外部交流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重点 1 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公司的销售额是否增长及增长幅度、毛利率的变动、管理和销售等费用是否合理,这些因素决定了在正常情况下公司运营总成绩单的最后得分,即业绩。 2 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目的是判断公司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如何,这是支持公司业绩扩张和业绩可信度的基础,如果一家公司过去的业绩成长性和利润率都很好,但有大量可疑的应收账款,或负债率过高,这样的公司最好也别碰。 3 查看公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CFFO),如果CFFO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公司只产生了账面利润而没有收回真金白银。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1 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短期的存活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也就难以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即使是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也会因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而面临破产的威胁。而且企业偿债能力低就会丧失各种投资机会,这不仅给公司的竞争能力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会使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至提高投资人的风险。因此,不仅企业的债权人关心,企业的股东及潜在投资人同样关心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 应收账款分析。一般来说,公司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设有“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正常情况下,三年的时间已经把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它不会对股东权益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三角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该科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因此,当投资者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资产很高,一定要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是否存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同时要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分析其是否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账”现象。 3 预付账款分析。该账户同应收账款一样是用来核算企业间的购销业务的。这也是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经营恶化,缺少资金支持正常业务,那么付款方的这笔货物也就无法取得,其科目所体现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实现,从而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 4 利润表结构分析。利润表是把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得到该期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情况。由此可知,该报表的重点是相关的收入指标和费用指标。“收入一费用=利润”可以视作阅读这一报表的基本思路。当投资者看到一份利润表时,会注意到以下几个会计指标。它们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在这些指标中应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尤其应关注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的盈亏情况。许多投资者往往只关心净利润情况,认为净利润为正就代表公司盈利,于是高枕无忧。实际上,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来自于对自身主营业务的开拓与经营。严格意义上而言,主营亏损但净利润有盈余的企业比主营业务盈利但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更危险。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将当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做成盈利,可谁又敢保证下一年度还有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呢? 5 资本金利润率分析。资本金利润率中利润总额与资本金的比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这项比率是衡量企业资本金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提高,所有者的投资收益和国家所得税就增加。利用基准资本金利润率作为衡量资本收益率的基本标准。基准利润率应根据有关条件测定,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相当于同期市场贷款利率,这是最低的投资回报;二是风险费用率。若实际资本利润率低于基准利润率,就是危险的信号,表明获利能力严重不足。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试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 摘要: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认真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能帮助我们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判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认识了目前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善财务报表分析的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财务报表;现金流量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综述 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将财务报表的数据转化成有用的信息,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目前有关介绍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只从某个或几个侧面出发进行了阐述,如何就整体进行分析评价是财务分析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2.财务报表分析的技术指标 2.1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盈利数额的大小、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效绩的主要标志。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从而获利能力越强。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3)市盈率。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所以一些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要高一些。 2.2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企业而言,适度的举债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资本金利用率的一项重要经营策略。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①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②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②产权比率。产权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 2.3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配置组合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 (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 2.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 (1)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 (2)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 3.财务报表分析的分析方法 3.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会计报表中的主要项目或指标与分析者选定的比较标准做比较,确定其差异,并据以判断、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方法。 3.2财务比率分析法。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动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其它有关信息,对同一报表内部或不同报表见的相关项目,以比率的形式反映它们的相互关系,据以评价该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方法。 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 1.财务报表自身的完善 1.1财务报表计量属性的改进。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为了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不足,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利用“时价会计”,即在财务报表补充资料中,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相关报表,作为正式报表的补充资料。 1.2财务报表披露的改进。要力求改进财务报告披露的局限性,一是增加披露内容;二是适用多样化呈报,多种形式披露。 2.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改进 2.1重视现金流量分析。从发展及实物的角度来看,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应加入到现行财务报表指标体系中。在分析指标体系中,可加入若干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从总体上反映出在企业利润中现金支持的比例有多大,从而帮助使用者判断利润的保障程度。 2.2完善财务指标。鉴于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能力,可以考虑用应收账款的平均账龄来代替它。 3.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 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结合分析: (1)正反两方面进行判断。在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不仅要寻找挖掘出其投资价值,同时也可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务风险。并判断是属于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的克服能力,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 (2)比率与趋势分析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 (3)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 总之财务报表的报出和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所以我们在报出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IT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日益增长,行业规模的逐渐壮大,其对报表使用人定期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由此引发的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以及评判标准的规范和统一问题,也亟待得到进一步明确、完善和改进。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和所处行业特点,着重阐述了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披露现状和使用价值,同时指出现有分析工作的局限和不足,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IT行业 上市公司 报表分析 信息披露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项运筹和谋划全面效益的管理活动,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总结和评价。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为管理者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数据基础;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债权人信用资金的安全性提供法律保证,同时有利于政府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财务数据需要定期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来说,报表分析的内容对各类报表使用者更加透明和敏感,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总结、评价、预测和决策的分析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目前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IT行业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三种,具有公布集中、数据量大、行业复杂的特点。实务中,主要以比率分析法为主,结合使用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二、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现状 (一)财务报表分析流程 (1)以对外披露的中期报告或年度报告为基础,通过阅读报表附注,依当年度业绩情况或管理层经营管理需要,确定主要分析的方向或侧重点,如资产结构、利润完成、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等。 (2)计算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为主):净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等。 (3)运用趋势分析法,整理近3—5年同口径主要指标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当年异常。 (4)结合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预算对比,圈定重点问题,逐级分解问题项目到末级单位(如子公司、事业部、产品线、区域等)。 (5)结合当年度财务预算、业绩考核和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找出各末级单位异常原因,从单位个体归纳出总体、从局部结论总结到全局,从而形成整个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6)针对当年度报表分析中的主要问题,对关键指标设置预警区间,下年度重点实行监控,适时改进。 (二)财务报表对外披露信息中的相关分析内容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定期报告》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各期披露的定期财务报告中,均要单独披露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另外披露管理层讨论及分析,其中分析的内容一部分即源于财务报表分析。 针对IT行业上市公司,除以上内容外,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期内的技术资源整合、自主创新以及具有行业针对性和技术前瞻性的研发计划等有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管理思路,也是其在财务报表数据之外,向报表使用人展示公司未来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析内容。 三、完善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探讨 (一)建立行业标准,增强可比性 目前IT行业公司在报表分析中运用的财务指标,因市场细分后的行业背景、业务模式、核算方法等存在不同,导致计算方法和口径不统一,“个性化”较为普遍。实务中,IT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由简单分销、复杂集成、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以及软件研发等构成,基于各业务特点,其在主要营运指标的计算方法、结果使用和分析判断上也因企业而异,且没有行业标准作为指导和参照。 另一方面,由于业内缺少针对行业特点、统一且认可度较高的报表分析评价标准,使得现有报表分析数据较为孤立,缺乏可比性。报表使用人获取的同一企业内纵向信息有余,而行业内横向信息不足,不利于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判断。 针对IT行业业务模式灵活、多样,行业发展周期复杂、多变等特点,应建立业内标准分析流程,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从指标测算体系和方法的“事前”明确、财务分析过程的“事中”规范,到预警、监控机制的“事后”标准化、制度化,同时制定业内报表分析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行业内各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使得各公司分析得出的财务指标作为单一个体,可以有相对权威的数据群组去“对号入座”,作为比较依据和目标参照,以此客观、理性地评价企业自身当前阶段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建立健全监控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点(单一静态指标)、线(企业内)、面(行业内)结合,加强动态分析 由于对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所用的数据基本以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个别财务指标所能反映的财务、经营问题也较为孤立和片面,仅能解释历史状况,缺乏相关性和预测性。所以,它只能作为报表分析的一个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必须根据IT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特点、经营环境和地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分业务、分产品、分区域的动态分析,重视与行业整体水平,或者同行业中规模相当、业务趋同、发展阶段近似的公司数据进行动态比较,关注过程和趋势,重于短期内的财务结果。尤其针对IT行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发展模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将报表分析由“事后看结果”的静态分析,逐渐导向于“过程中看变化”的动态分析,才能有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判断,降低潜在的决策风险。 除以上外,报表分析还应依据分析目的进行各方面比较。IT行业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受企业规模、业务模式、发展阶段、所处地区等非财务数据的影响更加敏感,报表分析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对于内部经营管理,还是外部证券市场,也更需要务实。因此在分析时,不能单一、孤立地关注某些科目,或某些指标,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通过全面比较,再结合企业实际,发掘出分析所需的实质性信息。 (三)重视收益质量及现金流量,关注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指标分析,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效率为主,而对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分析和披露不够充分,对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针对IT企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快的行业特点,其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收益的质量,以及经营现金对其业务或产品的支持和保障能力,也应是报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要增加设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综合反映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财务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比值。该比率越低,表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充裕。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将利润表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客观的反映了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减少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粉饰,真实反映收益质量。 综上所述,鉴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实际,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报表分析体系,加大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报表分析的使用人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在已有分析数据之外,结合IT行业特点,了解上市公司历史和主营业务;关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和本公司所处行业的环境、阶段,充分理解并使用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已相当详尽和明晰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以发现和弥补公司财务人员在报表分析中的遗漏和不足,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试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是了解上市公司过去、现在运营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本途径,是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概念及特征的分析,提出几点财务报表分析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注意事项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在运营一定阶段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上市报告书、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披露的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内容。与其它企业的财务报表相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质量有以下特征: 1.可理解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可以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全面的反映出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要具备较强的可理解性,这样的话,对公众而言,可以较清楚地看清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开信息。 2.相对可靠性。会计信息可以为公司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提供参考,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可以辅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分析主体根据上市公司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等资料,应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相关决策。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步骤 在核算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步骤,对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分析,以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研究对会计报表分析的步骤有以下几点: 1.确定分析目的、制定分析方案。不同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数据要求是不同的。如,投资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分析投资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信用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另外,从分析形式看,有日常经营分析、定期总结分析、预测分析和检查分析。分析目的确定后,应及时的制定分析方案,报与投资者,在批准执行后,应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关注执行的情况。 2.收集资料。分析方案确定后,可以对被分析问题的相关资料予以收集,主要是会计报表的有关数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受整个经济、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仅靠一些报表的数据来分析还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对报表以外的一些资料予以整理收集。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信息、行业情况信息以及企业内部相关资料。 3.审定并整理资料。首先,对所收集的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要予以审定,以及要核查相关资料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整理收集来的数据,对隐含在报表资料中的重要关系要更深入的研究,并能清晰的整理出头绪,对一些能够说明问题的财务数据或指标重点研究。 4.对分析出来的结果形成报告。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并将所收集资料的评价信息结合起来,深入分析数据间的关联以及因果关系,并把企业客观环境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并给予以解释,揭示成绩与失误,暴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意见,探讨改进办法与途径,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份论据充分、分析透彻的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虽然通过对会计报表分析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对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辅助的作用。影响会计报表分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分析者的素质、知识水平、能力以及经验方面还需要提高;第二,资料收集的不够全面,例如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特点与情况了解还不够全面;第三,报表分析方法的计算口径可能不一致,或计算结果可能掩盖实际情况;第四,标准比率选择可能不够恰当等等。 财务报表分析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应要求企业加大披露面和披露深度,使得财务报表数据的有用性加强,并对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其次,为确定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度,有必要使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这样有助于为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再次,加强对会计政策的规范,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会计政策。而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提高,适当的提供相关培训,有助于会计人员掌握更强的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效率。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应注意的事项研究 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综合性的报表,不光是主体公司的财务数据,还包括各子、孙公司的财务数据的合并填列。所以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时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一方面要了解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通过执行的会计政策分析他的核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报表中的数据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报表中各个项目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变化的原因做出理性的判断,得以最终确认。另一方面在运用财务指标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应利用更多的财务指标分析,这样可以避免片面的分析判断,数据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最终使投资者陷入误区,而且还会对政府、债权人造成影响,使股东作出不能正确的决策。 2.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数据节点都是过去的时间,可以看出来这些报表反映的是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业绩与经营成果,没有对未来情况的预计分析,市场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新情况随时会出现,过去报表里的数据不能衡量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使投资者做出全面的分析是不太现实的,如要全面的掌握投资分析需要结全整体行业的背景、以及公司自身的经营的风格特点、自身经营的条件情况,在地区及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大氛围中的适应程度,是不是有应对风险的能力与信心,要想得到这些分析数据,仅通过短期的动态分析是不够的,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需要做出连续的动态分析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率。在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最应重点关注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长债的能力,这里更为注重的是长期偿债的能力。下面我们从如下几个指标来研究:(1)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其涵盖的指标有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常用的指标。一般认为,此比率如果大于2:1,这样才比较理想。但从公司和股东的角度来看,流动比率则并非越高越好。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中除去存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此比率是用于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比较有保障。(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一旦企业破产清算,债权人得到的保障程度如何;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为1;投资者在看财务报表时,只要看一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总额这几项,便可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有个大致的了解。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这一指标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予以反映,这一指标的数值低于100%是最佳状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对上市公司财务进行分析时,需要关注的问题非常多。如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1 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理论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消极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是人到,心不到,教师认认真真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在台下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课。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好玩,喜欢动手的特点,引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学生喜欢玩,就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既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认真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1.2 “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过程高效 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往往理论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跨学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所剩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1.3 “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设计科学的实训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理实一体化”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1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教材的理论内容太多或者数据分析不够全面,学生看书看不懂。笔者认为,教材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度,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教学知识,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中,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在语言方面要浅显易懂,强化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2.2 打造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师生在教学中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督促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检验知识,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水平,动手能力与知识水平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既精通会计理论,又熟悉金融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并加以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认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那么,如何找到懂理论,有技术,又擅长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笔者认为,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施:一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高职类院校,由于上市公司专职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学校的上课时间冲突,因此招聘此类兼职教师的难度较大,尽管如此,每学期还是聘请行业专家来我校讲授指导,但主要还是组织校内优秀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或是参加省教委组织的教师培训,包括外出培训学习和请职教专家来校指导学习,不断想方设法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调动学生本身对知识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计“做的任务”时,要处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注重实训,边学边做,增强实践技能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而对于多数的高职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比较薄弱,遇到枯燥又复杂的理论推导,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最终导致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边做边学,实现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重心放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做是中心,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教。”由此可见,做很重要。 “做”即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理财和会计实训基地,模拟理财业务,创造出会计工作的仿真环境,在校内上好实践课。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中的骨干人才走进学校,同时学校的老师走进企业顶岗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生可以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观摩,不断增长见识。三是做好小学期实践工作。每学期期末结束后的半个月时间作为小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企业,查图书,通过自己的认真走访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了本课程的岗位技能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人潜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4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考核中一张试卷定乾坤,大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前几天硬性记忆,考试结束就忘,甚至有的同学打小抄,书也不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最终成绩应由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整个教学考核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且以过程评价为主,强化过程考核,重点看学生的动手能力。依据考核方案在学习训练过程逐项评定成绩,使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使考核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采取过程性考核方案,教师对实践全过程进行记录监督,小组成员之间也进行互评打分。考核时可以带自己总结的笔记本,重点难点可以写在上面,但不能带书籍等印刷复制品,促进学生能积极动手动脑。如果不记不写无疑将和闭卷考试无异,与学生阐明利害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对课堂评教连续两年优秀率超过95%,期末课程通过率均大于90%。 3 做好学生信息反馈,不断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整个授课过程中避免了灌输式单向信息传输,师生能够进行充分互动。课堂能够动态进行教学,小组中学生分工负责各自任务,杜绝了睡觉等懈怠现象。学生自主参与性明显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进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查资料的等自学习惯。通过目前会计专业已有初步在教学中尝试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做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理实一体教学工作,关键要设计好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教学,通过合理的知识构建做到理论适度,操作应用性强,内容对应职业岗位,提高知识技能。通过不断地总结,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同时扩大视野,吸收现有优秀成果。 依据会计、金融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并通过广泛走访调查合作企业,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定会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应职岗位。归纳出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转化为获得这些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尽管目前在课改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但经过不断修正提高,就一定能够开展适用现有条件的理实一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综上所述,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投身教改,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提高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财务分析人才。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评判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根据ZH集团2007-2009近三年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及其他相关内容,围绕该公司的三张报表及财务指标展开分析,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双方面的对比。针对ZH集团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了该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对外投资、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状况为基础,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ZH集团 财务报表 杜邦 措施 ZH集团经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9913602-7。1993年12月14日,ZH集团经改革委员会桂体改股字[1993]158号文件批复, ZH集团采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经营范围包括医药、能源、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酒店旅游业、物流业的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贰级)、投资;自有资产经营与管理;国内商业贸易(除国家有专项规定以外)。 一、ZH集团财务报表的初步分析 (一)资产的初步分析(表1) 从ZH集团2007到2009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上来看,ZH集团2009年的总资本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相比2008年增长了456270000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372670000元。其中流动资产额增长,增长最高达到318339000元,固定资产相比2007增长了232673000元,货币资金增加主要原因系销售资金回笼。从报表中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2009年相对于2007、2008年也增长,其主要是ZH集团处于盈利。在资产的组成部分中,主要是流动资产,2007年流动资产的比重65.91%,2008年流动资产的比重53.85%,2009年流动资产的比重为58.68%;其次是固定资产,其所占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7年占总资产的16.11%,2008年占总资产的为37.33%,2009年占总资产的27.59%。(表2) 公司流动负债由2007年653122000元下降到2008年的536646000元,再减少到531653000元,2009年流动负债及长期负债的总量相对于2008年增加了345000000元,比2007年增加了355000000。由于ZH集团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医药和房地产开发,从当前国家宏观形势分析,各项主营业务中各具优势也各有困难,机遇和挑战并存,而根据公司的负债分析,公司处于不稳定状态。集团加大了付款力度,同时也说明集团的无息负债筹资额下降,有息负债筹资额上升,公司的筹资成本和风险也都加大了。 二、ZH集团有关财务指标分析 (一)资产运用效率指标 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次数。(表2.1 ) 从2007-2009年ZH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而且远远低于同行业水平。存货周转率有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而且低于同行业水平。以上说明ZH集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的发展可以从下面两方面考虑:一是提高营业利润率,二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因为其财务杠杆低于同行业水平。 (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主要包括: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表2.2) 营运资本需求有小幅下降,营运资金严重不足。公司不需从银行借贷即可维持运营,说明其偿债能力较强,财务弹性还可提高。从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2007年流动比率为1.1423,流动比率2008年为1.0519,2009年为1.6605,相比2008年有所增加,但相对同行业来说,均低于行业平均值,流动比率过高,可能是公司滞留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过多而未能充分地利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获利能力。但流动率过低,则意味着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比较小,公司的财务风险比较大。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比率同样都在两年内有了大幅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ZH集团财务状况存在的问题 (1)ZH集团公司较高的偿债能力,即期偿债能力正在大幅度提升。不管是流动比率也好,速动比率也好,相比同行业的偿债能力水平,都显示ZH集团现有的偿债能力较强,并且是其偿债能力每年正在逐步提升。随着公司战略转型的逐步推进,公司正在不断地优化资产,调整资产结构。 (2)ZH集团公司财务结构不够稳健,财务风险较大。ZH集团现有资产结构很不合理,公司筹资通道有限,需要尽快改善。 (二)ZH集团财务状况的建议 (l)进一步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一是要针对周转率很低的存货尽快进行处理,以便于提高存货周转能力;二是改善销售信用体系,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缩减传统通信设备的赊销比例。 (2)盈利管理建议。一是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二是降低成本费用,降低成本利润费用率;三是改善资本质量,提高资本收益率。 (3)营运管理建议。从ZH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可见,ZH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趋于平稳,总资产报酬率趋于震荡下降,销售利润率趋于平稳,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趋于下降,成本利润费用率趋于上升,资本收益率趋于震荡下降。因此,建议ZH集团一是增加利润总额,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二是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三是降低成本费用,降低成本利润费用率;四是改善资本质量,提高资本收益率。
一、预算管理对于高新企业来说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果研发和技术研发也在不断跟更换代,同时对于技术人员和客户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新企业又是在创新和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盈利等方面存在着无比巨大的风险和收入,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预算管理上,我们应在传统的预管理理念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结合,在高新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充分弥补传统预算管理的漏洞,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预算管理方面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学习,针对企业内部的环境不同和外部的环境优化制定相应的、全新的预算管理计划,而平衡计分卡主要是从财务支出与成本预估、客户资源分析和提取、企业内部的管理运营、员工与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等几个环节发展,对企业制定的计划与方案执行组织到底,切实可行的落实为可以实施的根本方法并作为唯一的衡量与制定目标的绩效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企业财务对企业的运营成果和企业整体的评价和企业员工、顾客、经营等方面相结合,从而达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对平衡。所以,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是一项重要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体系,有利于企业能够及时的将计划方案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当中,快速的完成策划方案,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好的和企业运营相结合,节省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企业的利益收入,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高风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我们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特别严格,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逐项审核,其中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是否拥有一定的核心自主的知识产权,根据相关的审核分数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拿到六项软件著作登记权或者一项发明专利或者六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才能拿到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评价;企业的运行和参与研发的团队是否满足相关的相求,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开发项目的报告文案并且需要具有明确的研发所需要的设备,包括一些研发活动的建立等;企业参与研发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文凭学历和能够参加技术研究的资历和技术;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收入总的成长比例的反映等各方面。所以,想要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核中顺利通过认定,就要在企业预算管理上做到位,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的因素,综合各方面的原因,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位。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主要从事新型的技术性的专利研发,因此在财务和人员配备上都是存在巨大的风险的,如果没有选拨出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就会导致研究成果失败,同时在企业的成本和投入方面产生严重的亏损,而且在技术研发项目中的成功率也不是特别的高,因此,据调查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立的速度很快,但同时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会昙花一现,破产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只有极少数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技术研发和财务支出方面做出平衡,在夹缝中不断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强大。但与此同时这些能够得以生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技术成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盈利。高新技术产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具有独特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比如研发技术的不断更迭,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在开发的人员上要求层层选拔,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在成本方面的支出要远远大于传统企业,而研发成果的成功率也远远小于传统企业,因此高新技术产业要持续不断的有新的科技成功研发出来,才能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营。因此预算管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二、传统预算和平衡计分卡在企业运行的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差异 和新型的预算管理相比,传统的预算方式首先在预算编制基础不够合理,传统的预算方式所根据的是企业内外的环境特别的稳定,不发生任何改变所得出来的预算结果,然而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的内部人员流动和外部的各方面的因素的变化都是不可控制,因此,在传统的预算过程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的预算和企业的最终盈利目标是始终保持一致的,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执行预算时,都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因此在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的惩处和奖励时,要结合公司的预算管理方式,不能出现预算结果和目标差距相差甚远的现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战略性方案是需要积极落实的去执行的,预算结果应与企业的年度运营目标有效的连接,实现企业战略与企业运营高度统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企业员工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传统的预算方式不够有效的根据企业的技术、人员配置、领导人的管理、和各方面的执行能力去正确的预估企业的价值,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的当中,传统预算存在众多的弊端。那么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又有哪些?利用基于平衡计分卡对企业进行预算管理,能够充分的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和客户资源、企业员工和管理等综合方面对企业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而不是以企业的财务为中心,根据企业的稳定性因素来进行预算,忽略企业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利用平衡卡积分的对企业进行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和企业的战略性目标进行结合,关注企业长远的利益发展,将企业发展的近期运行状况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行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将平衡计分卡和企业的预算管理相融合,能够有效的反映企业短期内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把控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高新技术企业预算管理与基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预算价值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存在的风险往往远远地超过了传统的企业,基于平衡积分卡主要是通过对目标客户、财务的预算成本与支出、公司的内部各项指标和企业的成长与学习等方面进行预算的,综合了企业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的结合,更能有效的完成企业的预算管理。达成企业的短期目标发展和长期的目标计划制定,从而达到企业的经济发展目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企业的预算要针对企业技术成果的成功率和技术产品的研发速度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和企业员工等信息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控制,基于平衡计分卡在预算管理中能够很好的和企业相联通来更切实际的反映这些问题,在企业预算成本和收入比例以及成本支出做成正确合理的比例关系。保证整体的预算结果是根据企业的战略性目标的要求制定的,整体的预算结果更加的准确精细,更加的有效完整,实现企业运行的目标价值。 四、总结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预算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的企业运行模式。无论从技术还是人员以及环境的大背景下都无法精确完整的对企业进行预算规划,而基于平衡积分卡和企业的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企业发展中的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将企业发展的一切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高效的统一结合,能够有效的根据企业预算管理控制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并且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实现企业的不断提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思路 【摘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分析和介绍。研究内容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因此关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对开发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论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开发;应用前景 引言 计算机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计算机在很多领域中已经占据了主导的作用。计算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也就是硬件和软件,其中保证计算机的运行的核心部分就是软件系统,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此同时,现在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软件的多功能性也在不断的拓展中,其深刻的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虽然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总额比起来,我国软件产业的总额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然而现在这个状况正在不断的改善当中,目前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能够操作软件系统的高级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保证高效运营的运行模型、积极的优化相应的支撑体系、进一步的探索相关的手段等。 1.1对操作系统的开发 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管理各种硬件以及资源的硬件资源管理系统,其主要包括显示器、存储器以及处理器等;同时其也能够操作各种软件运营系统,从而能够统筹管理软件的运行情况;除此之外,其还能够有效的支撑相对应的一些软件。现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且操作的合理性以及便捷性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嵌入式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所谓的嵌入式技术就是使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机的结合别的机电设备,最终将一个全新的设备系统形成。现在嵌入式系统产品种类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广泛地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中[2]。 1.2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开发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现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其也具有了良好的发展。数据库系统的支柱在数据库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大数据库公司以及软件学术界都开始积极的研发数据库系统,而且已经将数据库系统的研发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1.3软件工程环境的开发 对工具技术以及方法等实施合理的安排是软件工程的主要侧重点,软件工程环境的主要定义就是一系列的能够在一起工作的系统构件,并且能够保证日常工作活动中自动化支持的实现。在早期开发软件工程环境主要属于一种整体的研发,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细节化以及分散化的特点[3]。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在项目工程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不管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好还是信息量也好都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使得项目各方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变得比较困难,因此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一个工程的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软件充分的运用到项目工程中就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按照功能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划分为两种,比如高档次的P3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但是也相对的具有较高的价格,TimeLine属于一种低档次的软件,其只能解决工程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2.2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充分的运用能够使工程师的劳动力可以极大降低,并且也使得工程开发的进度得加快。现在制图软件技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较快的提升,一般可以将工程制图的软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初步使用光栅扫描显示器,广泛使用PC机以及飞速发展的工程制图软件。现在有很多软件都在计算机工程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Java以及AutoCAD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软件[4]。当前,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制图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及一体化,将人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到了更大的限度,其流程见图1。 2.3在移动计算机通信中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现在在IT技术中移动通信和Internet属于两大热点技术,有效的结合这两大这点技术就诞生了移动计算机通讯网络。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主机的一种网络,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计算机用户的使用。比如PDA(个人数字助理)以及HandbookPC(笔记本电脑)等基本上都对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了配置,用户可以在任何无线网络覆盖到的位置对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随意的发送或者接收。计算机通信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分布处理功能、资源共享功能、数据通信功能。目前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移动internet的应用、纵向应用以及横向应用,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5]。 2.4在移动数据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移动通讯数据业务不断发展的今天诞生了多媒体应用处理器,现在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及。3G网络能够将更加有效地支撑起共给移动业务的发展,其除了使通信质量得以极大提升之外,同时也保证了视频通话的实现。全方位的移动数据服务时代是3G时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各方面3G移动通讯技术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现在又已经推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网络比较起来,4G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更为显著,其能够保证全球性的互通和漫游在不同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实现,并且能够对多媒体互动业务进行支持,因此其具有更强的相互交错的功能性,年轻一代在未来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势必会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而得到更好的满足。 3结语 总之,人类社会由于大规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于信息化时代的人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成果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与我国的国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终能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出来,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晨鲜 单位:中州大学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软件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动态网站的制作。现在很多资源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而人们获得这些数据与资源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网页来浏览、下载与共享。JavaWeb可以说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他不仅仅是Java语言,还涵盖HTML、脚本语言、网站的设计思想、特效脚本语言乃至数据库等多方面知识的运用。目的是能够完成动态网站构建的全部过程。本文从该门课程的内容开始介绍,分析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有效的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脚本语言;网站设计思想;多样化评价;教材编写;实践能力 1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的涵盖内容 1.1课程的产生 这们课程是高职针对软件专业发展,面向社会软件研发企业岗位需求,设立的特色专业。具有针对性强,就业岗位多,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因为网站制作是很多软件研发企业必需要做的工作。无论何种功能的系统,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都需要让这种应用系统具备联网功能。就常常要使用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而浏览器呈现的友好界面就要以动态网站的形式呈现。所以,软件研发企业,对动态网站构建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通过深入调研,应对岗位需求,建立了这个特色专业。这系列还被很多培训机构青睐,例如北大青鸟等都有类似的培训课程。 1.2涵盖的技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动态网站研发过程中,最先要掌握的基本语言,应该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这种语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专门为制作网页和网站服务的。因为代码简单,方便易懂。所以可以作为前导的基础课程。其次,要开发动态网站,至少要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从本门课程的名字大家也能分析出,这里选用的是Java高级编程语言。当然在动态网站制作过程中,脚本语言必不可少。目前较为成熟、流行的脚本语言有,PHP、C#和JSP,后者跟JAVA有着天然的结合性,技术也不逊色于前两者。是教学中不错的选择。当然动态特效脚本语言也是需要了解的,这里面选择性较大,不一一介绍。最后,选讲一门数据库技术,让网站从静态变为动态,才真正实现网站的意义。SQL可以进行简单介绍。除了技术角度之外,还应该介绍网站的功能设计、主题与内容的安排,风格的确定等。如果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拓展网页美化相关的专题。 2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未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现有的JavaWeb开发高职高专教材多以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来讲解,与用人企业对JavaWeb开发人才需求相差太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比如企业多需熟练掌握SSH框架的JavaWeb开发人才,但学生没有深入地学习实践这些主流的开发框架,就业时面对企业人才需求比较被动。在教学模式上,能够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但是每个项目只针对某些知识点,相对单一,虽然全部项目涵盖了全部知识点和技能,但是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综合的系统开发中。另外,课堂和实训地点相分离,缺乏职业氛围,与企业联系不多,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存在不一致性。 3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首先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以“任务为驱动”、“案例+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扩展,再解决问题,再扩展,再解决。这种通过一个程序的层层推进,引入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有基础,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是在“走台阶”,而不是“三级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也通过老师巡回指导,发现学习中普遍性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再次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听不会,也看不会,只能练会,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程序设计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元来进行。结果性评价通过学期末的集中考试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JavaWeb开发的基础知识及常用开发框架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代码编写能力。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是提交的成果、项目总结、平时表现、小组内部评价、组间评价等。 作者:宋磊 杨文 吴奇英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创建 实训基地不仅是为高职教育提供实践教学的重要处所,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合理建设并充分利用好实训基地这个实践平台,是研究的首要问题. 1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立专业实训室.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经费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班级人数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量,也可以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如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可以和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成立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在规划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数量时,要充分考虑软件专业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及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与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期教学中会有整周的阶段性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正常课程教学与阶段性实训不冲突,要有一定的实训室冗余.在规划实训室规模时,可以考虑专业学生班级人数成立大小不等的实训室. (2)成立软件工作室.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条件,创建软件工作室.软件工作室的成员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软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与学生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对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及团队合作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并为企业及学生双方创造更多价值. 2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在满足教学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并更新了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Java开发实训室、.NET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软件综合项目实训室和项目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为了使实训基地发挥其作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习实训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实训室软件环境运行维护,学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如实训室卫生的打扫及实训室开关门,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训室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软件开发实践情境,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工作室成员可以争取更多的软件设计客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工作室既要向企业展示自身的优势,如较强的技术实力等.在争取客户过程中,为工作室的员工提供了更多与企业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招收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软件技术专业与北大青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鸟软件技术专业,由我院和北大青鸟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共同为学生联系对口的实习岗位.在学习期间,由北大青鸟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与北大青鸟的合作中,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北大青鸟组织的院校赛,并设立了奖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比赛的热情. 3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翟秋菊 何鑫 孙守梅 卢长鹏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改增税负影响 【摘要】1994年我国推行营业税改收增值税来调整国内工商营业税收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性减税、转变市场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试点区域化税收模式的改革带动国内各行业产业链的转型性发展突破。针对第三产业的崛起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导向性和效益型。可以说“营增改”税收政策的实施正是为了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和经济行业的不断转型和升级。通过平衡和制约产业结构与税收结构来为其打造有利的税收环境。 【关键词】营改增;技术服务业;税负影响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财政手段对国家财政大局和经济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国内各类型经济产业是税收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对经济企业和工商行业等不同产业的划分和税收制度尤为突出。随着以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崛起,原本的税收制度呈现多种问题,不能满足其要求。服务行业自兴起以来依据自身资源消耗低,经济附加值大的特点迅速导向市场。为协调第三产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融合性和连带性,“营增改”应运而生。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的安定、生活与市场的负责化和经济科学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服务行业为人提供便捷、解答和维护,为社会经济产业化便于接轨人民生活的宗旨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初现端倪。现代服务行业的确定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提出来的。他指出服务行业在工业发展模式中最直接的表象是交通运输业和商品零售业。服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各经济产业无不通过人性化的吸纳和融合来大范围提升企业价值和经济营销模式。这一现象导致市场规模的模糊和混乱。对行业之间的确立关系被服务行业的介入而打破。执行传统的以企业营业税为税收对象导致经济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出现双重税收,这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尽快给服务行业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市场并合理控制各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调整和延伸,进而完成服务型行业的华丽转型。所以面对服务行业跻身各产业链的同时有效的规划市场服务类别并针对其市场经济转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完善落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显示:现代服务行业可分为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诸多类型。由于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和其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变化,致使现在理论界都不能统一的为服务行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析。而通过服务行业在人民生活和产业工作的融入中的行业规整确定了服务行业典型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生产性服务、科技型服务、新兴性服务。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行业的起步还是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优先借鉴国外成功的服务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尽快确立服务行业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运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行业。 二、实施“营增改”税收政策的试点分析 “营增改”的宗旨就是通过现代服务行业的结构性减税来解决市场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企业化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长远的影响。2012年“营增改”税收模式率先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研究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现上海市在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4900.93亿元,其中以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贡献值比例占58.05%。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因此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于2012年1月1日将上海作为“营增改”税收政策试点研究进行税收政策的改革,一年期间上海市的试点企业扩展到15.9万家,市场经济企业和纳税人的税收相对减少了166亿元,“营增改”的推行减轻了90%的企业税收负担。同年八月份国家税务局将北京、天津、广东等八个省份纳入新型税收政策试点范围中,两年后“营增改”推行全国。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税率。虽然在“营增改”税收模式下国家财政局的税收值明显下降,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市场转型服务经济的发展来说。“营增改”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优先发展和经济水平是利大于弊。当然还需要分析试点地区税收政策实施的优劣并综合国家和区域特点来进一步对新型税收政策进行考验和修正。国家税务总局为缓解试点地区产业税收转变的过度影响将传统税收模式中纳税人的营业税减免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者即征即退方式,非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可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而原本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依然归属于试点地区。通过传统营业税和新型增值税的双向计算和抵扣有效的链接了原本税收模式进项税额抵扣链。缓解了地方经济企业转型服务经济中税收模式的阻碍和压力,同时保持了中央和地方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本次“营增改”税收模式改革仍采用纳税人分类管理模式。以应税服务中增值税销售额为500万为界限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三、数据分析“营增改”前后服务行业的税负影响 1、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计算为:应纳增值税额=营业收入÷(1+3%)×3%。虽然在“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沿用传统税收仍为3%,但是相比于之前的纳税方式以营业收入全额乘以百分之五的税率来看,小规模纳税人收益比较明显。况且“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收入包括了含税销售额,这使应纳税额进一步降低。例证分析:假设某家小型服务公司的年营业额为200万元。在“营增改”钱应纳税额=100×5%=5万元;“营增改”后应纳税额=100÷(1+3%)×3%=2.91万元。经过分析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纳税额的比率为(5-2.91)÷5=0.418。由此可见运用增值税纳税模式小规模纳税额明显降低。 2、对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有原本缴纳5%营业税改为缴纳6%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和按照进项税额进行税收抵扣,购进企业营运设备,加大固体成本额等成为了一般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最佳选择。增值税的计税对象由传统纳税的营业总额改成营业增值计税。这里的营业收入总额也是包括含税销售额的。具体税收计算方式为: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6%)×6%进项税额=经济成本÷6%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例证分析:假设有家大型技术服务企业其年营业额假定为1000万元,并且单从营业销售额(不考虑企业固定资本的进项税额抵扣)来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该企业所承担税额的比率和企业营业总额。那么该企业在“营增改”前改年度的营业缴纳税额=1000×5%=50万元;附加税费(城建税7%、教育费3%)=50×(7%+3%)=5万元。所以该年度本企业的税收总额为50+5=55万元;营业总额=1000-55=945万元。改征增值税后本年度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1000÷(1+6%)×6%=943.40×6%=56.60万元,由于这里的营业销售额包含税销售额,所以附加税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最终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6.60×(7%+3%)=5.66万元,出去应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后改企业的净营业额=943.40-5.66=937.74万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改征增值税后实际税流转率为0.66%,正是应为实际税率小于名义税率,即0.66%<(6%-5%)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利益。由此可见税负的下降取决于进项税额和年营业总额的比率大小。0.66%作为“营增改”后的实际流转税率成为衡量企业年缴纳税额比例的临界点。如果进项税额和营业总额的比率大于0.66%,那么该企业的税负就会降低,企业盈利指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税负升高的情况。 四、软件技术服务行业“营增改”税收问题和措施 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知道当企业进项税额和营业税额的比率小于0.66%时企业的税负是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就是说“营增改”政策也有可能加重部分行业的税负。软件开发服务行业就是“营增改”中税负不减反增的服务行业之一。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属于流转税,软件开发服务业固定资产相对不足、技术成本大都是人力知识成本,这是导致软件服务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对上海服务行业的试点政策统计中发现,“营增改”后税负下降的服务业占比为90%,但其中有35.6%的企业反映“营增改”后税负水平升高或者基本不变。其中有形租赁业和公共运输业相比之下税负增长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上海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实行特别行业税收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或者建议征税的方式来缓解“营增改”税负的过渡期。“营增改”税负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并不是意外,这种税负变化是长期发展可持续、可控制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双轨税制正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十二五”计划以来我为实现软件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财政部和税务局制定实施了18号文和70号文,不断加强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制度和扶持力度,在“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影响下尽可能的减轻税负对软件服务业的影响。软件服务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规,及时务实的向国家反馈市场经济税负变化和影响,在国家的制度方针下考虑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营增改”中对服务行业的进项抵扣范围也应该适当的扩大,增强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解决企业增值税务的正规发票是当下解决软件服务业税负问题的可行措施。 五、结语 “营增改”的实施降低了现代技术服务业的流转税负,进而提高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运营能力和资金流转能力。为实现经济和服务之间更加融洽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政策上的助力。然我国服务行业中改收增值税的政策税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设计融资方式,进而探索出一条适用经济市场发展和服务行业高水准的税务税收多极化途径。 作者:苏辉 单位:北京洛斯达数字遥感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不可靠性 1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加以利用,对于软件技术的利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着一定的不可靠性。 2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其组成成分 所谓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其中,软件技术就是指的计算机程序、规则和方法的稳定记载及计算机上运行时所必须的数据。从计算机诞生至今,人们对于软件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计算机设计语言、编译技术和操作系统,第二是实用程序、数据库技术、软件工具及其实现技术等等。对于软件技术而言,它大致分为了数据处理、过程处理、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几个大类,所谓的软件技术,就是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的方法,然后再针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再通过程序的编制来对问题加以解决,最终通过计算机来显示预期的处理结果。一个计算机系统离开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不完整的,因为计算机各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要依靠软件,而这些功能软件都是在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 3.1高技术性 对于一个计算机软件而言,在其创作过程中,必然是存在一定的组织性和程序性的,因此进行软件设计时,工作人员的分工也是十分有序的,而且他们的操作都十分的精密。除此之外,在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运用到一些高科技的工具,通过对这些高科技工具的利用,一方面可以使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地保证了其精度。计算机软件也是一种科技的产物,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得以诞生的,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度也是相对较大的,而且其开发成本往往也较高,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有着高技术性。 3.2强大的功能性 计算机的运行是离不开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的设计不同于文学创作等,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必然要使其完成一定的功能。所以说计算机软件主要是用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其功能的利用来实现人们的某些目的。所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有着很强大的功能性的,如果人们不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自己的一些目的,那么软件的存在就是毫无意义的。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的可执行性,简而言之,就是说计算机软件必须是在计算机能够处理和执行的条件下,才是有价值的;第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序列性,序列性主要是指的代码化的指令序列、符号化的指令序列和符号化的语言序列;第三是计算机软件的目的性,计算机软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然是围绕着某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展开的。 3.3互相渗透性 计算机软件是一个整体,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充分地对人类的思维进行模拟,同时,计算机软件也综合了多种技术,它不但具有与文字相似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有这很强的使用性,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实现了这两者的统一。相比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而言,软件更加地能够体现出人们的智慧,正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有着诸多的优势,所以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成功地渗透进了许多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对自身需求的总结和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利用来设计出相应的软件,来帮助人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相应的目标,一方面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定义 要定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分析来实现。所谓的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指的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可以对用户下达的指令加以完成。根据计算机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一款软件的可靠性进行衡量,主要应该依据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定的时间,第二是指定的条件。但是在软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使得软件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或者指定的条件下来完成相应的指令,这就是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正是因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市面上许多的软件往往在其说明书中对其实际功能有所夸大,在软件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说明书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5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分析 5.1系统危险 所谓的系统危险,指的是有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者设备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随着我国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虽然软件的使用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尚还存在着一些不可靠性,所以有可能因为软件的问题而导致整个产业系统面临着一些风险,使得系统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 5.2安全性风险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网络的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就在于提供给用户以相应的服务和信息资源,虽然网络的使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网络也在通过一些软件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还体现在安全风险方面,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就很可能使得软件用户面临诸多的信息安全风险,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安全风险也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5.3程序容易被篡改 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硬件技术主要是对硬件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研究,而一般硬件出现不可靠情况的主要因素也是硬件的老化或者损耗,因此一般而言硬件的失效主要都是一些物理故障,它是物体物理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且硬件也会出现浴盆曲线现象;但软件则不同,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软件是不发生变化的,不会出现像硬件一样的磨损和老化,更没有浴盆曲线现象的产生。但是由于软件的核心是其代码,如果代码被人为地进行了改变,软件就不能够完成其相应的功能,或者在完成功能的同时会使得用户的信息遭到泄露。软件在遭到篡改之后,十分容易造成一些数据错误,从而使得软件失效。 5.4人为影响较大 其实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与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比如说二者都是通过复杂的函数来对其缺陷和故障标准进行定义的,而且也都是通过运行来对自身的不可靠性加以发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和硬件技术的可靠性都是系统在固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可能性。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将开发者的思维转换为计算机语言,然后再编译成相应的软件,这是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软件的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然后通过设计师对于需求的分析和设计,最终将其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加以实现。而在对软件进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思维对软件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往往由于人类认知和知识水平的有限,所以说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忘和不合理的情况,所以说就使得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完成预期的功能,进而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大。正是由于对软件技术的利用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也就使得软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不可靠性。 5.5软件界面不合理 一个实用的软件除了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和指定的条件下完成用户的指令之外,还应该有着直观和舒适的操作界面,因为它关系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如果软件的界面设计不合理,那么其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甚至于在短时间内用户还不能够对软件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加。 6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产生的原因 6.1软件差错 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就是指的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流畅性等等,如果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了以上特性,就说明其具有不可靠性。软件技术之所以会产生不可靠性,主要就是因为软件中的差错引起了相应的软件故障,而所谓的软件差错,就是指的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的疏忽所导致的人为错误。比如说对于用户需求分析的错误,软件设计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所开发出的软件必然是不能够被用户正常使用的,因而就导致了不可靠性的产生。还有就是测试错误,在软件的测试阶段,往往也会因为测试对象选取的错误而导致软件差错,最终使得软件具有不可靠性。 6.2缺少相应的评审机制 为了使得软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的开发工作必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流程来进行的,如果不按照相应的顺序和流程来开展工作,就很容易使得所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评审机制来对软件进行评审,从而保证软件开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但是当前的软件开发往往是缺乏相应的评审机制的,许多的软件开发仅仅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最后的测评阶段有相应的专家参与,而在开发过程中是没有相应的人员参与测评的,所以也就使得软件产生了不可靠性。 6.3软件质量监管不严 当前我国对于软件质量的监管还不是很严,所以就使得许多功能不完善的软件流入市场,许多软件生产商都是在软件被人们广泛使用后才逐步地对其软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也使得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得以存在。 7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一个人,而当前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必须加强各种软件的可靠性,避免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杨云卿 单位:渤海大学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分析 摘要:嵌入式系统分析的时候,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就是功耗问题,想要保证有效降低功耗,应该从系统角度来分析嵌入式系统问题,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不但需要硬件设备的保证,也需要系统软件技术的支持,合理优化配合系统软件和硬件技术,才能达到真正降低嵌入式系统功耗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 一、嵌入式系统功耗问题概述 目前,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越来越高要求系统功耗问题。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电池供电的便携设备,因为是有限的电池存储量,不能持续为设备提供电量。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具备比较高性能,需要合理安置高性能CPU,依据实际运行规范,适当提高外围设备数量,会降低系统功耗,衡量嵌入式系统性能的关键就是低耗能,为了能够具备最平衡的高耗能和高性能需求,在符合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要求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系统耗能,从而确保可以长期运行系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分析系统节能问题[1]。 二、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设计 (一)应用软件编写的节能设计。 第一,中断替代系统中查询。系统简单应用中,不管应用哪种程序方式都不会出现很大差异,差别大的就是消耗功率。中断方式处理系统中,中央处理器可以不做任何事,或者能够直接进入到等待或停止模式;如果是查询形式,需要中央处理器不断访问I/O寄存器,出现额外功率。第二,代替子程序。设计人员都知道,相比较读RAM来说,读Flash消耗功耗比较小,因此,在设计CPU的时候,RAM会展现低功耗性能,但是仅仅只能一次调用子程序,子程序进入到CPU以后,会暂时存储中央处理器寄存器,离开系统的时候,CPU会弹出寄存器,此时至少需多次操作RAM,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程序系统的时候,利用宏来代替子程序来。设计中是在子程序、还是宏上调用系统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编译的时候会依据中央处理器进行实施,避免调用子程序,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代码数量,上述方式可以适当降低系统功耗[2]。 (二)应用程序编译的节能设计。 第一,降低冗余代码。处理器处理系统时候消耗30%能量就是cache消耗的能量,此外,如果不能命中cache的时候,会交换内容,所以,外部总线被驱动的过程中会增加能量,编译程序的时候适当降低冗余代码,会极大程度降低cache活动,以便于达到降低系统功耗的目的。第二,优化I/O功耗技术。系统中比重中,驱动I/O端口需要的能量在整个系统中具备极大比重,因此,为了能够降低系统耗能量,应该适当降低应用驱动I/O端口次数,也就是依据编码设计技术来不断降低和压缩I/O数据,从而达到降低I/O频率的目的。优化和分析应用程序存储局部性访问性能和交换总线地址活动性质的时候合理应用编译器,从而达到编译编码的目的,此外,还需要系统硬件具备一定解码作用。在分析系统程序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局部高频数据性能,从而降低操作访问系统频率和次数,不仅可以降低系统功耗,还能为系统运行提供能量。 (三)硬件低功耗节能技术。 第一,DPM。动态管电源管理(DynamicPowerManagement)可以依据嵌入式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适当关闭不需要的系统设备,如,硬盘或者显示器等,第二,依据系统运行实际负载来合理调整总线频率和中央处理器波率。目前,已经具备完全智能化的管理动态电源方式,在没有人为原因接入和干扰的前提下,能够快速转换系统运行速度,一般每秒能够实施几百次,从而能够达到节能的作用。第三,APM。高级电源管理(advancedPowerManagement)主要就是用来为系统提供BISO管理电源机制,在开发系统的时候适当把硬件编程接口加入BISO中,能够成为沟通操作系统和主办的重要枢纽,建立APM-BISO,上述方式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来有效合理调整系统自身硬件耗能[3]。 结语 总之,由于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低耗能成为重要问题,从应用程序编译的节能设计、硬件低功耗节能技术、应用软件编写的节能设计三方面分析优化系统功耗问题,尽可能降低系统功耗。 作者:付强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就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现状 一、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概述 嵌入式软件主要是针对嵌入式系统来说的,而这一系统也称为是以应用为中心,对于这方面的系统主要涵盖着外围硬件设备以及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几个部分。嵌入式的软件主要是在一定技术下把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开发软件嵌入到硬件中,从生产过程层面来看主要就是先实施芯片开发,然后对嵌入式系统软件加强设计,最后再进行嵌入式电子设备制造当中,而在嵌入式系统方面主要是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系统[1]。在嵌入式的软件系统方面主要是强调着以应用作为基础,然后对软硬件的协调比较重视,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将预定的计划得以完成。从嵌入式软件技术自身的主要特征层面来看,在实用性以及灵活性上有着显著呈现。灵活性特征是因为这一软件技术能够随时性的开发,由于软件的小巧所以能比较方便的嵌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其功能不会造成相应影响。 二、嵌入式软件技术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当前还有着诸多挑战,这就需要这一技术能够结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改变。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迅速,在嵌入式这一软件方面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等都提供了方便[2]。网络技术下嵌入式软件的自身优越功能以及在操作系统作用下,能够为小型电子设备的低成本以及小型化目标的人机界面交流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在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应用层面主要是在软件应用和系统开发层面有着重要体现。从嵌入式软件的应用领域来看,在通信工程以及消费电子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通信工程方面主要是智能手机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在消费电子方面则主要是数字电视以及数码相机、家庭网关等层面;在工业生产方面则主要是数控机床以及制造工厂等层面。除此之外在金融交易以及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三、嵌入式软件技术发展态势思考 3.1无线网。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说明在作用发挥层面比较显著,为能够对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有效应对,就需要对嵌入式软件技术进行升级。其中在无线网的操作系统发展上已经逐渐得到了应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网络能够在丰富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上进行提供,并且在支持功能上和更多的移动终端设备上也比较突出。为能够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在无线网的操作系统开发研究上就加大的力度[3]。在嵌入式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发展需求的加大下,无线网的技术应用就会成为嵌入式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的EPOC就是比较稳定的无线操作系统,其主要是通过C++进行编写的,然后应用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对低端智能电话到全功能个人通信器要求能得到有效满足。 3.2人工智能。 由于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是对人们实际需求满足而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变化及时地进行升级改造,将服务性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下就能够对实际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和嵌入式软件技术得到有效结合下,能实现人机交互这一目标,并能够最大范围地将嵌入式软件技术得以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结合应用相对比较突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就能有效减小对你患者的伤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将会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在生活中的智能仪表以及自动控温等仪器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呈现。 3.3网络互连。 为能够将嵌入式软件技术分布处理结构对上网的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配备标准的多网络通信接口,新一代的嵌入式设备也需提供相应通信组网协议软件以及物理层驱动软件。从以往的单片机技术的情况来看,对当前的实际需求已经不能有效满足,而在新一代嵌入式软件层面的发展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嵌入式处理器能够在内嵌网络接口上对TCP/IP协议有效支持,同时在USB等通信接口方面也能够支持,在新的嵌入式技术方面对通信网的协议和物理驱动软件都能够具备就能方便的上网,同时也能有效满足诸多移动用户设备的上网需求。随着我国的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优化也会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更加的方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在嵌入式的软件技术发展方面,这是PC时期计算机最为普遍的应用形式。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单纯的计算机机器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采用嵌入式软件技术和系统就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作者:高立军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探究 【摘要】 所谓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协同工作环境,在这一工作环境下,人们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某个新产品或者是开发某个新项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本文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 协同工作软件技术 研究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脚步不断加快,开展任何工作时都讲求效率,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应运而生,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协同的工作环境,为工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合作提供支持,对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概述 首先,该软件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之增加或者减少参与者,软件整个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产品研发过程或者是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以动态化的方式进行,设备的使用、任务的调整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次,该软件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就是说系统并不支持一个人使用群件,群体内所有成员必须进行交互;第三是具有异时性的特征,群内成员进行交互操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步方式,另一种是异步方式,同步方式很好理解,就是进行交互的成员同时在场,实时沟通,而异步操作则不要求进行交互的成员同时在场,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即可,因此这种方式的灵活性较高,尤其是协调国际群体时表现出独特优势[1]。 3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研究 3.1技术层次划分 将协同软件按技术层次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群组通信,通信方式由原来的一点到一点向着多点到多点的方向转变,就是可以将一台或者几台计算机中的数据同时传输到协同环境中的所有计算机中,这种方式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实现群组内信息共享;其次是分布式对象技术,计算机集合体是构成该系统的基础,这些计算机共享网络资源,同时计算机与计算机使用者相互协作,为实现某个目标共同工作。分布式对象技术能够同时面对多层客户端,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的中间产生了中间层,在这种软件体系中,客户端可以从系统中分离出来,系统的扩展性大大提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伸缩,能够实现对整个工作过程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为所有对象提供服务,各个对象之间也可以相互提供、享受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象都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用户,另一个身份是服务者,与原有的体系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所有对象之间能够实现透明访问,提升信息的利用率[2]。第三是面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协同软件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公文管理层面,还包括对工作人员、财务以及业务流程等多方面的管理,这就要求协同软件能够与企业的管理系统有效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该结构属于一种组件模型,它能够实现各个服务之间的无缝对接,使用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SOA就与该组件的思想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其中的程序,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应用功能,满足协同软件管理的需要。 3.2协同方式分析 计算支持的系统软件中的重点技术就是协同方式,我们可以根据群组成员之间的协作程度将协同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角色协同,这种协同方式主要涉及到两个技术要点,其一是要为所有协作成员之间建立协作场景,每个成员都可以与场景进行信息交换,各个写作成员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我们将其称之为群体感知技术;其次是要对所有成员的协作行为进行控制,除了加入和退出行为以外,还要消解冲突,我们将其称之为协作控制技术,上下文技术的兴起就为这两项技术提供了支持,将所有感知到的信息建模并分析,形成一种更加完整的感知环境。其次是信息协同,开展协同共组时,人们需要传递并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格式各异,因此就需要系统能够共享不同数据源的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比较常用的就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使用统一的语言标准,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因此技术性程序也完全可以应用,由于该技术的基础是文字,因此即使是非技术性人员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内含。最后是流程协同,就是强调业务流程的协同性,整个过程要依赖计算机系统,系统会自动记录流程中的每个任务,并根据任务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做出自动协调,主要是应用工作流技术,目前该项技术仍旧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将更广泛的发挥自身的协调功用;另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将不断改善自身缺陷,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3]。最后是计算协同,数据计算也是协同工作软件中的重要技术,它能够帮助人们的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计算,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为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对于网络计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本质是将网络中的虚拟化资源联系起来,从而加快程序的应用速度,分布式计算是计算协同的核心,所有用户可以将整个网络结构当做一个巨型计算机,享受计算协同服务,该技术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中的闲置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快处理速度。 4结语 协同软件为人们开展协同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该技术将网络环境作为基础,可以建设出一种协同工作环境,促进工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们可以向协同环境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分享在协同环境中,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何松林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实践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 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对社会企业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软件技术的专业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如何拥有好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效果,是目前最困扰高校软件专业教师的问题。在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教师课堂的把控能力以及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都决定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软件技术;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0引言 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人们的良好教育。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专业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所以专业技术性人才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实行的是专业性很强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包括专修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专业方向很强的高等技术性人才。目前,我国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的有力驱动,高等教育已非常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尤为关注。对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能满足社会的软件专业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途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软件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该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和耐心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是体现平凡而严谨的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心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身份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首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责任心和耐心,其中包括“爱岗、敬业、严谨、奉献”,要有个人的职业操守。“教书育人”首先要“育己”,只有自身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着美好情操、真正从感情上关心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师生的尊重,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心和耐心是教师品德的核心。责任心和耐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对教师的尤为重要。然而,教师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对待教学和学生,有的教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有的教师却消极怠工、得过且过,这其中就反映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很显然,教师养成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对学校,对同事,对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责任心和耐心的强弱,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品德优劣,也能反映一个教室是否高尚的人格。 2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更应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教师除了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和耐心,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求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知识架构体系、发展方向,还应该知道学科专业知识在社会企业的应用实践和扩展引用,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持续不断、日积月累。 2.1实践指导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潜心于教学,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懈地追求新知识和教学的新境界。 面对新课程,面对新专业知识,要不畏缩的去探究和学习,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转化,转化成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接受并掌握应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和沟通。 2.2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要清晰,对所教授的知识的结构体系要熟悉和准确,讲解要简练、通俗和生动,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所以教师讲解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如果表达不善,即使自身对专业知识非常的熟知,逻辑思维再强,也很难教好学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对专业知识要足够的准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讲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实践指导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灵活应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师必须注意选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并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内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和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选用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对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和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扬长避短。哪怕别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可盲目照搬,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3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调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而教师要想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就必须有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有序实施、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要完全的掌控课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知识的延伸;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应用;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案列和实践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4结束语 高质量的实践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上的;有效的实践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效的实践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有效的实践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耐心,保持对教育工作的严谨态度,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事业,而非职业。教师要有用自己丰富知识和智慧去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使命的责任感和完成使命后的成就感、自豪感。只有这样,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有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专业技能而为社会所需要。 作者:郑蕾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传感器原理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 摘要: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也随之被广泛的应用。软件技术比硬件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还有广泛的发展领域。人们最为重视的是应用软件技术,现在非常流行的硬件技术是传感器技术,而其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结合,使传感器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基于此,重点对传感器原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感器;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 现在物联网正在快速的发展,物联网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技术就为传感技术,有效的对传感器原理进行应用可以制作出多种感知世界的物品,并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终端转变成物联网的客户端点。有效的对传感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准确识别物品,之后再经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对物品进行信息采集,使物联网中的数据管理系统得以构建。本文依次介绍了传感器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之后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的编程进行了分析。 1传感器概述 1.1传感器概念 传感器与我们的感官非常类似,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一切信息进行有效感知,然后将这部分信息按照相关规定协议对其进行修改,从而将其转变成能够有效使用的信号装置。并且将现阶段使用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这就是我们说的模数变换过程。一般由感官和信号交换两部分组成,其中感官就是传感器的末梢,还有一类是将这两部分进行结合起来的。 1.2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可以应用到所有工业产业及相应电子产品开发中,按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离。例如,按照物理工作原理可分为光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及声学传感器等。而按照化学反应可将其划分为化学传感器;依据感应功能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基于酶、抗体、激素等和生物类相关的传感器;而按照传感器的相关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热敏、光敏、气敏、力敏、磁敏、湿敏、声敏、放射线、色敏和味敏等十大类元件传感器。 2传感器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半导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将先进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灌输到传统的工业生产中,使其具有新的活力和生机。而使用半导体技术能够有效地使各类型传感器进行单独工作,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对其周围环境参数进行相应的检测,在很多领域,自动化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在煤矿生产的控制系统中,使用传感器对矿井周围的环境中气体参数进行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保障。 2.1传感器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水平促进科技发展得到有效提升,并被应用到很多方面中,计算机软件技术包括软件开发及嵌入式软件开发,而软件开发中也包含了对处理器单片机及相应程序。软件开发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发挥其意义,用户结合实际需要开发出的计算机程序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可以让人们顺利进行生活。有效把传感器原理结合到计算机技术当中,就可以通过单片机的应用来对传感器进行读写,以往使用的传感原件就是利用热敏电阻感应来降低热敏电阻值,然而在后续环节中需要对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而热敏电阻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能对温度的变化进行准确的测量,对整个系统的精度也不能进行有效检测。 2.2传感器应用范围 如今我们身边无处没有传感器,常见例子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可以用来感知人体的温度,在温度上升到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就不再变化。我们人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受,当温度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将不再发生变化,电子温度计将对这时的温度进行显示并且语音提示。把传感器应用到汽车运行中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在发动机上应用温度传感器,不但可以显示当前温度,汽车的中心控制还可以接收传来的温度信息,对喷油量进行控制;排气前段有氧传感器,汽车废气中的氧气分数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中心控制接受信息后调节发动机,让发动机正常运作,并在利用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基础上控制尾气排放;流量传感器能够将一些流量信息传输到中心控制器中,再由中心控制器把其转变成最恰当的压力和流量状态。 3计算机技术编写传感器技术 温度测量是较为常见的应用。具体生产工艺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的高,如电子产品。计算机在应用CPU进行温度监测时,当温度不在规定的范围时将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在生产工艺中对温度控制有严格的要求,很多电子产品有较高的温度环境要求,器件在正常工作中也要有适合的温度,如计算机对CPU有检测温度的功能,当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就会报警,23℃~25℃是一般机房所要求的环境温度。机器中的马达控制器在温度方面也有要求。通常情况下温度传感器都会被当作成计算机软件的参数控制计算机的程序流向,在工业上有着很大意义。LM75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元件公司生产的,有广泛的应用,其芯片由温度感应、模数变换和通信接口三部分构成。针对将温度值在数码管理上显示的问题,笔者应用C语言编程进行了相应的举例,代码如下://主程序:逐一获取温度Voidmain(){intt;SysInit();for(;;){t=LM75A_GetTemp();DispClear();DispTemp(t);Delay(1000);}}通过LM75传感器进行编程,可以在温度升高时发出报警,而MCU则是根据自己获取到的信息来对报警范围进行设置,在温度超出设计范围之后就会发出报警提示。 4结语 传感器技术是高新技术,所有国家都关注其发展。传感器在网络技术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作用,为了让传感器技术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创造。应用传感器技术可以使感知能力比感官能力更高,所以,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现传感器技术的存在,其成为环境检测、普及物联网和自动化工业中的一员。本文对传感器原理进行了相关介绍,而且还进行了传感器的编程举例,把传感器原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作者:薛军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探析 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业内人员注意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下面就简单介绍其不可靠性以及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 计算机软件技术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但通常我们将计算机程序、方法以及计算机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数据统称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如上所述,计算机软件技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因其具有操作便捷、运行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现代人们的喜爱。计算机软件技术分类的方法较多,但我们常将其分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几个部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计算机实现其功能目标的保障,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技术,那么计算机就和普通的机器没有区别。如今是一个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优势,就应加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其发展进步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可靠性表现,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其不可靠性。 2.1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逐渐趋于正规化和规范化,软件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支柱型产业。在学术界,将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为能对软件性能、工作效率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价的标准。即我们所说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计算机软件而不会引发系统故障的概率。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推广,如何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还是应该做好软件开发工作。 2.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表现 我国软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对其发展给予一些必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进步较为稳定,但是与全球软件行业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1)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硬件技术不同,计算机硬件技术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硬件材料的性能决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科研重点就是解决硬件材料问题,从而增加硬件的使用寿命;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存在磨损问题,也不存在使用寿命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问题主要是软件程序的稳定性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软件程序问题,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软件失效。而软件技术工程师在开发软件时很难预测到软件程序会出现问题,这就增加了软件技术开发的难度; (2)软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与互通性。两者同样运用复杂的函数作为定义缺陷和故障的标准。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性。软件技术开发过程是一个“思考创作”的过程,主要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通过建模、编程等步骤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但由于是人的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思考不到位的情况,致使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漏洞和不合理性。这些漏洞和问题有的可以在软件测试阶段被检测出来,有的却难以被发现,只能等到用户使用过程中才会被发现,而一旦出现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软件失效或崩溃; (3)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在技术维修方面存在差异,计算机硬件的故障主要集中在硬件系统方面,这些故障往往都是属于可维修的故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计算机软件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维修,一般只有通过重新设计软件才能解决问题。 3解决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对策 针对上文介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表现,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些解决对策,以解决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 3.1减少软件出错 当软件出现差错时,引起软件故障,降低了软件可靠性,而致使软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原因。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做到下述几点。第一,要确保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第二,对于语法错误等技术性问题必须严格注意。此外,当计算和计划错误的时候,软件开发人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直到最后版本等内容完全一致,还要学会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选择。 3.2注意软件的评审工作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工作人员并未参与其各阶段的评审工作,因此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各阶段都符合相关要求,避免跨越阶段现象的出现,要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组织测评工作,确保软件开发的准确性。评审人员要包括设计师、管理者等全体人员,保证专家评审的质量,这对提高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对评审组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通过专业人士的管理,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更好的维护,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更深层次发展。 4总结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迅猛发展,对其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有了长久且稳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靠性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的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不停努力,不断在研究中发展进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获得更多技巧与经验,保证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提升,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好发展。 作者:张军猛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气象信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 1气象业务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国家对气象工作越来越重视,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增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也建立了完整的预报预测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数值预报预测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建立了基于人机交互处理平台MICAPS。综合气象观测和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地基、天基和空基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形成了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卫星数据海量存储和卫星数据广播为代表的实时气象信息系统,资料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输时效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和“两级管理、三级保障”的业务体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气象业务有以下特点,第一,气象业务容量大种类多,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整合。第二,气象业务要求可靠性强时效高时间及时性,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气象业务能明显提高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三,由于气象业务面向大众和科研,各类用户需要给全社会单位,很多施工单位和实验单位需要通过气象业务的预报服务产品才能满足需求正常运转,所以气象业务需要非常强大的开放性系统来支持,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的运作。 2气象业务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必要性 由于气象业务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而且对于数据的反馈要求非常及时,同时又要求数据的精确度要很高、信息传递和的范围都要很广,同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就只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将计算机技术软件建立的服务平台运用到气象业务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3气象业务应用计算机软件的方法和意义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软件技术层出不穷,我们要针对气象业务的具体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设备。如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迅速,各类软件技术层出不穷,要选用适合气象业务的计算机软件设备。例如,MICAPS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ComprehensiveAnalysisAndProcessSystem),它是在1996年后随着气象部门“9210工程”正式启动后推出的与卫星通讯、数据库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丰富的气象数据资源,通过检索显示各种图形和图像,并根据需求能够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的工作平台,为预报员日常工作提供全程支持的自动化系统。之后,为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相继推出功能更为强大的MICAPS2.0、MICAPS3.0版。GHOST软件,该软件是美国软件公司SYMANTEC推出的能使被破坏的系统恢复的硬盘复制工具,GHOST支持多种常见的或是不常见的文件系统,另外在存储文件时压缩文件的压缩率高,能够节约存储的空间。由于气象业务要处理的数据量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这就需要一个及方便快捷,容量又极大的数据库来处理。这个软件就符合气象业务的需要。计算机技术软件只是气象业务建设中的一个辅助的工具,气象业务要充分的利用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完全依赖高科技提高技术业务水平。比如说:气象业务部门的所有成员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仅仅要熟悉自己岗位专业气象行业里的知识,还要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原理,将计算机软件的作用真正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将计算机软件与气象业务完美高效地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的应该是一些能够利用自动化处理方式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力、节约时间并且提高精确度的工作,例如气象资料通信传输所从事的大量一些预报员日常做的劳动或者是手工操作的工作,另外,纸质气象档案资料数字化处理、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等工作,均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后,才能达到信息处理及时,数据共享便捷,服务信息丰富,用户使用灵活数据资料统计和整合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过后都会更方便查阅和调用,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可以很快的处理气象信息的,不但快速而且量能够达到要求。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工程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定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工作是梳理业务,摸清需求。气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气象业务所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计算机软件服务系统,气象部门要对自己的气象业务有着全面、详细的掌握,对业务服务需求和当前存在的业务问题相当明确,才能提出选择出与之相配相适应的软件系统的功能分析和说明。其次是开发阶段,主要工作是需求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这是指气象部门通常采用构建专业数据库,对各类数据源进行采集处理、加工分析、存储共享和服务反馈,最终面向用户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气象业务应用和服务平台要建立区域气象的数据库,通过信息收集和对数据信息的明确处理来掌握当地日前的气象情况以及长期以来的气象状况,在一段时间的总结过后,根据结果来建立具有专业性的气象业务的网站平台。这样一来,这个区域的总体气象业务管理和服务,就能够通过这个网站系统进行。最后是支持阶段,主要工作是在用户和开发人员间建立良好互动机制,做好软件运行后的技术支撑。这个阶段要求气象业务部门在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的平台时,遇到的各类系统问题都要及时准确反馈给开发人员,以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开发人员要立足用户,加强交流,积极响应,对软件不断进行优化完善。 4结语 计算机技术软件应用于气象业务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气象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之能够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并且接收气象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业务、科研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也为气象业务的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研究应用是十分重要的科技成果。 作者:李永利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研究 信息时代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方便、快捷、灵活性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是,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随之被人们发现,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影响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威胁着用户的隐私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需要对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其中的问题,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稳定发展。 1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 1.1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指挥着整个计算机的运行,计算机强大的功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首先,计算机软件技术性较强,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和高科技辅助工具,且开发周期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次,计算机软件有较强的功能性;计算机运行依赖于计算机的程序,而计算机程序要到达一定的目的,则需要通过一些代码和指令。计算机软件是软件开发人员智慧的产物和逻辑研究的产品,在极大程度上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是设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难以预测性。 1.2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表现 当前,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和指导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激烈的全球软件行业竞争中,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软件失效:硬件失效通常是因为物理故障,是器件物理化的必然结果,会出现浴盆曲线;而软件失效与硬件失效有明显的区别,软件失效是由于自身的缺陷和改编程序的干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软件不会被磨损,也没有浴盆曲线,但是会出现陈旧落后的问题;其次,软件的程序容易被篡改,可以人为的改编软件,也可以通过其他程序的入侵来篡改。(2)决定计算机软件可靠性的是人为因素;从软件开发的角度上来说,软件的设计要满足客户的要求,需要软件开发人员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软件;这就决定了软件的设计是一种思考创作,而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软件设计师的智慧和水平来实现的。但由于设计师水平的差异,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忽和不合理的问题,使软件技术出现漏洞,甚至软件失效或崩溃。(3)计算机软件的维护方面;计算机软件的维护是通过更换或修复被损坏的系统来实现的,软件一旦被破坏,就只能通过重新设计软件来恢复失效软件的功能。(4)目前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验证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相比硬件开发来说,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 2解决计算机软件不靠性的措施 2.1加大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力度 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就存在潜在的人为错误,首先,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需要加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让软件开发人员在充分了解软件知识的基础上对客户的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其次,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前,应做好软件设计前期的调研、规划、可行性分析等工作,进而避免潜在的风险;最后,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错误,比如变量使化错误和语法错误等,加强软件开发人员的软件开发水平。 2.2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评审 为了确保软件的开发符合客户的要求,有序的进行软件设计,避免出现跨越阶段现象的发生。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组织评审组对软件进行及时的评审,评审组的成员要包括总体人员、设计师、管理师和质量保证师等领域的专家。评审组对软件设计师所设计的软件标准和要求进行评审,从而有效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2.3建立有效的软件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国家虽然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制定了一些技术和开发方面的规范,但还缺乏对一些测试软件质量、评价修改软件和软件技术改良的相关政策。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软件质量监督机制,促使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自我测试、自我编制,进而有效减少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核心技术。 2.4建立软件可靠性数据收集系统 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的初期,需要参照其他相似软件的故障数据,并综合考虑其中的重要度、复杂性、调用度等影响因素,从而尽可能节省软件开发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软件开发是一项需要多方面技术的工作,为有效避免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相关部门还要在软件可靠性测试和实践的基础上规范对软件文档的要求,建立计算机软件可靠性数据收集系统,从而为计算机软件错误的分析、纠正和评估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 3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软件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被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困扰着,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账户安全,而且还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性,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明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核心内涵、应用特征,并认真分析引发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邓勇 单位:南昌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综合性系统开发课程研究 1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旨在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将所学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对象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进行综合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遵照行业标准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的能力[2],尤其训练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具备岗前准职业人的编码能力和职业素养。 1.1知识目标 ⑴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维护技术;⑵掌握母版页与站点导航控件的使用方法;⑶熟悉访问数据库技术;⑷掌握主流多层系统架构技术和第三方控件、工具的使用方法;⑸能够编写用户控件和自定义函数;⑹掌握Web服务器系统部署方法;⑺熟悉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调试技术;⑻掌握主流程序语言的高级数据操作程序编码技术[3];⑼掌握数据报表技术;⑽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文档编写方法;⑾熟悉UML建模技术;⑿了解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 1.2能力目标 ⑴能够架构多层B/S网络数据库系统;⑵能够设计CSS+DIV页面布局;⑶能够根据系统实际需求进行多种数据库访问和配置;⑷能根据实际需求,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项目分析、设计和实现;⑸能够快速架构多层软件软件系统:⑹能编写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功能代码;⑺会调试系统代码和系统;⑻会编写规范的软件设计文档。 1.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学好软件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⑵培养学生学习软件的严谨作风,编码以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杜绝编码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⑷培养学生从事IT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4],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计思路 选取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级软件项目为载体,采取综合性实训的形式开展训练,坚持“产学并行”的训练理念[5],营造生产性流程和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编码岗位胜任能力,主要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也就是更重视学生团队协作下的软件项目研发质量,对接企业化的要求进行拟岗训练。各训练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实战性强的项目作为载体开展训练,教师提供5-10项目选题,供小组选择,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则一个项目开展训练,项目一旦选中不能更改,小组按照选取的项目和项目设计要求进行分工,设计各自的子项目任务,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训练。教师担任指导和引导的角色,对重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过程把控和考核进行课程管理。 2.2教学方法设计 ⑴分组训练法将学生3-8人分成一个小组,按照项目团队职责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按照小组为单位验收,并进行现场答辩,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综合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⑵优秀作品展示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⑶项目答辩在完成整个项目后,分小组进行项目报告撰写,并制作答辩PPT进行项目答辩,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公开验收实训成果。 3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报告+项目)的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占40%、最后报告(含答辩)占60%。其中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含学生出勤、态度、团队合作,最后报告(含答辩)考核主要依据正确率、编码规范、是否准时提交、完成效果、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总评成绩=项目训练考核(40%)+报告(60%)。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含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场室、耗材规划等)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实训场室要求:实训室安装VS2010以上版本,SQLServer2008以上版本,Eclipse、PHP运行环境,Oracle10以上版本,根据上课实际情况配置以上环境,实训室容纳人数不低于50人。除软件外无需任何耗材。 5教师能力要求 ⑴具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力;⑵具有较强C#、JAVA或PHP编码能力;⑶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协同施教和教学改革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经验;⑷能够熟练使用Visio工具进行UML建模;⑸具有面相对象的系统架构、数据库管理与设计能力;⑹具有产教融合的软件项目研发和设计能力。 6结束语 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分为:需求设计、概要设计、设计与编码、测试与部署、设计文档编写等模块。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掌握UML需求分析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模型设计方法;熟悉SQLServer或Oracle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系统总体功能和系统流程设计方法;掌握程序流程图设计等技术和方法。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企业为实训背景,依托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程,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该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项目资源库,有条件的可以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课或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前端页面制作等岗位工作技能。 作者:顾蓬蓬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 1插件技术概述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概念 插件,实质上就是一种程序[1]。插件程序需要遵循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编写。运行过程中,应用程序主要通过相对应的接口规范插件,就能够扩展相应的应用程序功能。大多数计算机软件中均包含着插件,目前对于这些插件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除此之外,若是应用软件平台中没有具备此类功能的程序,那么插件只能在程序规定的系统平台中运作。 1.2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功能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主要将未出现改动的软件程序当作基础,更新与扩展软件功能。从软件开发方面来看,计算机软件主要由软件开发平台与插件组成,其中插件在计算机软件中是一种补充模块,实质上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进行扩展,而软件开发平台是主体。 2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及类型 2.1插件技术的应用原理 现阶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对于插件技术予以支持的计算机软件不断增多[2]。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口。实质上就是主程序与插件之间的一个标准通信协议与规则,能够确保主程序与插件的有效交互。所以,保证计算机软件功能扩充与插件插入的关键在于接口是否有效。②插件。计算机软件中,可以将插件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插入其中,还可以增添一些基础功能。所以,在计算机软件中插入多个插件,能够全面的完善计算机软件,有利于强化功能处理。同时,插件需要为计算软件提供一个相应的接口,确保主程序的调用行为能够有效的被识别。③主程序。主程序的主要功能就是启动计算机软件,并且在计算机软件运行的过程中将插件加载至进程地址中。Windows系统中主程序的表现主要为.exe文件;除此之外,主程序还要管理程序中的所有插件。 2.2插件技术的类型 目前,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插件技术的应用范围,插件的数量、类型呈现多样化。现阶段,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组件对象模型插件。组间对象模型,英文简称为COM,即ComponentObjectModel,能够对主程序直接进行接口定义,不需要对插件功能实现过程有所了解,是一种直接将接口提供给主程序的插件,能够实现主程序与不同插件之间的良好通讯。②动态函数库DLL插件。此类插件对于主程序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动态数据库形式。主程序通过相应工具对DLL插件中存在的函数进行调用,然后再利用相应函数对动态函数库DLL插件进行调用。这种插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主程序在运行此插件时可能发生“DLLHELL”状况,造成插件无法运行。③脚本插件。实质上就是通过相关的编程语言将插件逻辑写成脚本代码的一种插件;编程语言可以是开发人员自行开发的,也可以是通用的。现阶段,脚本插件的编程语言主要为XML,具有可操作性强、简易等特点,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3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 3.1插件技术的应用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研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插件具备的优点较多,在研究插件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少,而收益却远远高于支出。只要通过接口将插件与相应的软件程序有机连接起来,计算机软件就能够拥有插件程序功能。在研究插件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插件服务软件的主程序,根据软件主程序原理、方法对插件进行研发。插件与系统之间的连接点主要是接口,接口为插件进入软件主程序提供相应的入口,也是在主程序中撤除插件的分离端。宿主程序与插件程序之间有着明确协议,规定应当在一个子文件夹中放入插件的全部内容,为了避免对软件主程序造成破坏,必须严格管理插件技术[3]。所以,虽然插件与计算机软件是放在一起使用,但是插件仍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于软件产生的影响极低。用户对于插件的选择与应用,应当根据自身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不能认定使用。同时,在对某些软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将软件附带的插件删除,降低终端机在运行过程中的负载,这种做法并无任何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①IE插件,Plug-in是一种程序。通常情况下,浏览器都是直接对插件程序进行调用,通过对一些特定文件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浏览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FLASH插件,实质上就是在浏览器中安装的一种插件,主要作用是确保浏览器中sef文件的良好播放。 3.2插件技术应用优势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插件重用率高,在对软件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方便简捷。②插件与插件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等不良状况,结构简单,构造清洗,不会影响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③插件技术在很多方面均有优势,如产品扩展、产品生产以及项目计划等方面。④插件结构灵活,由于插件主要由多个小插件功能结构组成,通过接口为软件系统提供服务,因此删减、增加较为简便,不会对软件产生不良影响。 4结语 插件是计算机软件组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简化计算机程序,提高计算机程序的反应速度。插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全面化与多样化,因此应当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合理应用。 作者:白晓海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路桥征费维护管理处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摘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受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视。有利于护生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并亟待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 一、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日程,尤其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方面:将就业指导课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第一学期安排“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规划指导;第二学期安排“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创业意识;第四学期安排“求职过程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与笔试技巧、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与就业市场、就业权益保护和诚信教育等内容”。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三)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就业服务工作,注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丰富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第一途径是学校创建就业信息网,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到就业信息网上,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第二途径是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将与本班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地到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以提高毕业生使用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成为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主要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卫生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提出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以期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学校足够重视,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随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相继展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逐渐得到了高校、职业学校的重视,纳入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卫生类职业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真正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作为实现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1.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不足 高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14~16岁不等,基本还是离不开父母呵护的娇娇女,她们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和价值观、职业能力等还处于懵懂状态。她们虽然就读了护理专业,但是仅有很少的学生是出于了解和喜欢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抑或是上不了高中的无奈选择,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今后要从事的护理职业更是一头雾水。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不足,必将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和空洞,个性化不足。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 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层面 1.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任务由德育课老师承担,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而德育课教师欠缺规范、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受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局限,在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时难免力不从心。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也仅限于在学生毕业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信息,每年举办一次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洽谈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几乎没有。陪伴护生学习生涯五年的年龄稍长的班主任,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门外汉(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很多人没有真正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被要求督促检查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例行布置给学生必须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不得已去学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根本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3.个性化辅导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对专业认同才能为职业生涯设计比较实际和清晰的职业目标。针对大多数学生无奈、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情况,学校要在学生入学初,利用入学教育对学生作初步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前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产生认同感。学生认同了专业,就能激发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学校应转变育人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更需要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为确保工作的常规、长效性进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倡导师生更多地关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团队建设 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指导团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引进具有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专职专门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还需要有一支稳定的包括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校友等成员在内的兼职指导人员队伍。学校应加大投入,制订并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为兼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兼职指导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素养和指导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摘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是进入医疗机构就职。但是,医疗事业的发展,促使着医疗机构提高了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所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困难。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发展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本文主要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出发,以期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关系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更大。尤其是护理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更大,但是要求同样也很高[1]。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产生压抑、烦躁、忧郁等负面情绪,学生的就业心理急需得到有效的指导[2]。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联系性。本文的写作主旨在于,通过研究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1 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持无所谓的态度。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某所学校护理专业的近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分项目进行分析[3]。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清况;仅有1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过明确的、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一点也不重要[4]。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在学校进行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是,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严重欠缺;有的学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但是学生对此根本不了解,造成选此课程的人数及其稀少的情况发生,这些。都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欠缺所导致[5]。 2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残酷事实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向违背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压抑、焦躁等不利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正常发挥,严重时更加影响学生的就业。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如果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未来能有一个很好的、清晰的、明确的规划[6]。那么,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份职业生涯规划,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技能,从而使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能有一个适当的求职方法、技巧;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位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选择占有主动权;而且当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竞争,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具备一个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总之,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份就业依据,使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有效地减轻,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 3 如何指导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进而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训练;其次,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使学生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模拟演练,模拟真实的择业、就业过程,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进行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以及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 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尤其是相关教师与研究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要以积极的态度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以促进护理专业的学生能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打开眼界,开拓就业市场。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浅谈 【摘要】对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提出了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职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订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1 前言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由职业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演变而来,职业生涯辅导起源于职业导(vocational guidance)。1908年,美国工程师Parsons[1]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指导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辅导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Super[2]将“职业生涯(career)”的概念引入职业辅导。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辅导”逐渐取代“职业辅导”,从过去静态、单纯的就业指导,演变为动态、涉及到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计划自己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引申、一种扩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护理管理领域,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护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对降低护士从业失败的可能性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医院广泛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已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护士个人的自我概念、尊严和满意感[3]。同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随时在医院内部找到符合新增职位所需条件的人才,有利于医院的目标实现与发展[4]。如果护理管理者能最大限度地协助护士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可以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适应,减少离职率。 1.3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有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多,欧美国家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之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有学者在有关生涯规划及其对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进行过生涯规划的人在薪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都较高[5]。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有学者开发了生涯决定困难相关因素问卷(CDDQ),包括缺乏准备,缺乏职业相关信息,内心世界与外界矛盾的冲突等3大类因素[6]。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护士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报道。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对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辅导尚待研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目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率较低,仅有3%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很满意,,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满意,40%的人觉得自己的职业一般,26%的人对职业不满意,而对自己的职业很不满意的则占了7%,总体的满意度仅为26.81%[7]。王群研究表明,护士对工作的评价处于不满意的水平,工作中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是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8]。在我国专门针对执业护士的生涯规划问卷目前尚处空白。 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1 自我评估:性格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兴趣是工作的动力;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潜能。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有3种:橱窗分析法、自我测试法、计算机测试法。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 2.2 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有些护理专业学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职业并不了解或是了解甚少、了解得比较片面,他们的选择主要是遵从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或是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全面正确地认识护理职业,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寻求职业发展。职业信息的获取是认识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如图书资料、网络媒体、咨询职业从业人员以及学校教育等。对职业的分析要客观,不仅要认识到职业发展的状况、优势、前景,还要考虑到职业压力、职业存在的问题、职业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氛围等。只有充分了解职业和职业影响因素,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才能使个人职业规划得以发展和实现。 2.3 确立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职业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过对自我的评估、职业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自己适应的职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微型目标。长期目标为最终追求的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归为此类;中期目标一般需要1个月到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短期目标一般需要数天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微型目标就是在1天或某天的一段时间里所完成的目标。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要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职业发展相适应。 2.4 行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为了争取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行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实践计划。行动方案的实施:大学一年级,认识自我,为自己建立档案,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收集职业信息,认识护理职业,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利用见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角度的了解护理职业;大学二年级,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设定专业发展目标,除了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掌握护理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三年级,除巩固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须掌握求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大学四年级,实践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理职业者的转换。 2.5 护理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常发现、诊断问题,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之有效。同时不断地评估和修正还可以增强个人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3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气质、爱好、优势与特长、缺点与不足等自我认识上,约有1/3的学生认为已经很了解,但半数以上的学生仍表示不确定,对此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正确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不确定自己的能力特长是什么,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很茫然,对自己是否希望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也不能清楚地回答。 3.2 职业环境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缺乏整体认识,对职业环境缺乏了解,缺乏对学业和各方面素质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不能全面而明确的描述护理专业今后从事的工作领域范围。 3.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虽然大多数护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或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服务。仅有不到10%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设计书,大部分学生认为离毕业还远,不用太早规划或不知道怎样做规划。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在现实情境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说明了当前我校护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理性认识和思考,对职业生涯缺乏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职业选择考虑较少,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3.4 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调查发现,由于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短,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不具备切实体验,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很多学生以薪水高低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许多护理专业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依托大量理论而缺乏联系实际,生涯规划缺乏操作性,不注重规划的整体性与现实性,生涯规划大同小异,缺乏独立性。 3.5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3.5.1 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3.5.2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形式: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可以在学校内部选拔合适人选,也可以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心理学专家,营销学专家以及聘请各医院护理部主任、社会知名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5.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要强化生涯辅导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将生涯辅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4 结语 长期以来,护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传授护理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少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和分析自己的内心需要,计划自己的未来。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今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各院校均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自我的方法,在分析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了解环境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正确定位,扬长避短,既不要好高鹜远,又不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若护理学生能尽早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以及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418000 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结果: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势也呈现多元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求其具备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规划、设计、完善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男性18名,女性132名,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21.3±1.5岁。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1.2方法 1.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在“格子化的环境下”学习、生活,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对未来走上社会的职业类别、职业环境状况和职业要求几乎是一无所知。学生将“读书”看成了自己的唯一职业,将“考上大学”看成了自己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学生职业观”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即使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职业理想。对职业认识的先天不足,使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对职业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直到毕业时才忙于了解、关注职业,这样难免处处碰壁。 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应对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构建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紧紧围绕其目标体系来进行,遵循护理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需求为主线,兼顾个性化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教学为重要保障。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学体系应涵盖4学年,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按照阶段目标进行设计,包括自我认知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等专业教学课程也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进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承担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工具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等。大学生学业、职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保障,并且该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突出阶段性、系统性的特点。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的实施由多个主体构成。这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样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授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同时要注重就业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主体的联动。课题组开展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组织同学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辅导讲座等活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上述学生教育前后自我认知(满分五分)以及就业规划(满分五分)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教育前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2.3±1.1,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1.5±0.9;教育后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3.9±0.8,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4.1±1.2。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人格、个性、兴趣特征,考虑社会需求等制约因素,选择今后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科学的大学学习目标,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决定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现阶段,我国就业问题还未得以改善,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学生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必须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并根据其所制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朝着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业走势 “由于全球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以美元为本位的基础之上,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迅速向全球扩散。英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受其影响,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各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均出现下跌,商品住房成交量大幅下滑,市场观望气氛浓厚。2008年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第二季度的10.1%下滑为9.0%,并且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道。 中国政府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政策措施。去年9月15日,央行六年来首次调低利率。10月22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出台。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投资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北京房价下降空间不大 2007年的《北京经济蓝皮书》就曾经预测:“北京在接下来的两到三个月内,房价有可能继续小幅下跌,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的房价仍然会转头继续向上攀升。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市房价可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如果影响北京近年来房价上涨的因素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房价下降的空间不会很大。” “从2008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来看,北京商品房销售均价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测。”梅松强调,北京商品房销售均价2008年年初有所回落,在奥运会举办前的7月份达到峰值,随后8、9月份开始回落。现在支撑北京房价上涨的基本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加上北京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因此房价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具体下降的幅度有多大,还有待于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观察,但我们仍然维持房价下降空间不大的预测。北京的商品住房均价从普通老百姓购买的角度来说,确实已经比较高了,超过了一般老百姓的实际购买能力。并且许多已经购买了商品房的业主也在承受着巨大的还贷款压力。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理智地面对市场变化,促使房价理性地回归,这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仍然较大,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也相当大。2008年前三季度,北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总额为683.34亿元,占北京GDP的9%,这几年来一直是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会有利于北京经济的平稳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配售。当前尤其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销售特别是预售,以促使资金尽快回收,从而保证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 第二,进一步鼓励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在国家已出台的首次和第二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的基础上,北京还可采取降低中间环节的收费标准,给市民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一定的补贴或退税等办法。 第三,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对待市场变化和需求,主动采取措施,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宽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满足其合理的融资需求。 看房地产业未来走势 2008年北京市住宅市场出现了房屋销售量、销售价齐衰、开发投资大幅下滑的供需双向疲软态势。截至三季度末,开发投资出现2003年以来的首度负增长(-8.12%),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均出现负增长。7月份以来,多块土地甚至限价房土地的流拍,反映出了开发商对北京市住宅市场未来的不乐观预期和投资意愿的大幅下降。住宅空置面积的下降,证实了实际需求的存在,但主要受心理预期的影响,北京市住宅市场有效需求受到了严重抑制,多年来少有的“婚育”双高峰都没能带来有效需求的释放,一、二手房销售均出现负增长。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齐心博士在2009版《北京经济蓝皮书》的专稿中指出,房地产领域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住宅市场供需双向疲软、商业地产明显供过于求、改善性住房需求受到明显抑制。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刺激了北京市商业地产开发,部分开发商将未来三年甚至更长计划的项目都集中在奥运前开发,使商业项目在近两年出现了井喷,造成北京市商业地产供给明显过剩。2008年1~9月份,写字楼和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竣工面积在房地产竣工面积下降7%的背景下,分别实现了119.73%和14.5%的增长;与此同时,空置面积分别增长了14.92%和24.65%。非理性的集中开发和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给奥运会后部分商业项目、尤其是高端商业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2009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仍将呈现疲软态势。全球金融危机仍将持续,全球信贷市场将出现空前审慎,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放缓和全球联合降息,游资重新规模性流动的可能性增加。我国房地产运行的政策环境将有所放松,但市场信心的恢复仍需时日。 2009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走势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土地供给依然充足,信贷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稳步回升。 虽然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大幅下降,但用于一级开发的土地投资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2009年土地供给仍将十分充足。虽然国家整体贷款规模增加,但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需求的挤压以及银行对房地产业不景气的预期,房地产业贷款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将在2008年三季度达到阶段性底部后逐步攀升,预计2009年全年达到13%的增长。 二、房地产供给出现结构性差异 住宅供给不乐观,商业地产出现过剩,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北京市住宅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出现负增长,由于传统房地产开发周期为2、3年,所以2009年竣工面积很不乐观;2008年三季度,北京市预售许可取证项目个数和预售面积均出现大幅下降,开发商信心明显不足,2009年上市项目套数预期下降。与住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商业地产竣工面积大幅增长,空置面积不断上升,在经济景气下滑的2009年,北京市商业地产将出现过剩。在保障完成《住房用地规划》要求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仍将逐年扩大。 三、市场需求依然低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刺激购房政策,但在北京市居民增收放缓、对未来宏观经济悲观预期下,实际购房需求短时间难以被激发释放;其中,首次购房需求将部分得到释放,但改善性需求难有改观,投资性需求仍将被极大抑制,住宅购买观望气氛仍将浓厚;在经济下行期,企业投资谨慎,再加上预期外资回流,北京市商业地产实际需求仍然相对不足。 四、房地产价格持续调整 受销售不景气、信心恢复困难、大规模保障性住房价格偏低的影响,房价整体仍将有小幅调整空间,但不同区位和不同档次的房价将呈现差异化演变,预计个别地区最大降幅将达到20%左右,黄金地段、新开地铁沿线房价仍将保持稳健。 五、房地产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在各种交易税费下调和预期进一步下调或减免的刺激下,二手房交易或将企稳,租赁市场仍将延续2008年的繁荣态势,房地产二手市场日趋成熟,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随着租房价格的不断上涨,商品房的租售 比在2008年10月的1∶341(上年同期为1∶396)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向1∶200~1∶300的合理区间靠拢。 政府要让利于房地产供需双方 要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究竟应该怎么做?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要让利于房地产供需双方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只有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才有释放购房需求的可能。因此,政府要调整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出比例,建议将每年财政盈余按比例直接转入社保支出项目,增加居民进行购房消费支出的信心和能力。适当降低购买商业用房的税费比例,尤其是对创业型群体购房、高端产业群体购房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开发商信心不足、预期供给下降的形势下,政府应适度让利,以刺激开发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减免相关拿地手续费用、进行土地增值收益分成、鼓励一、二级土地开发联动等措施。由于目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主要由国有和市属房地产企业承担,利润极低,很多处于亏损边缘,极大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建议财政设立经济适用房建设专项支出,政府和国有企业一起承担这项民生责任。 二、完善第二套房政策,释放改善性需求 在国家出台刺激首次购买小面积住房需求政策的同时,要适度刺激中等收入人群存在的巨大的改善性购房需求。从制度设计上,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认定进行补充说明,将在购买较大面积住房1~2年内同时出售原有住房的排除在购买第二套住房之外,将已经征收的上浮利息在出售原有住房后,在总还款额中进行冲销,超额首付在重新计算后可以部分退还。 三、个税和房贷联动,挖掘公积金贷款潜力 在国家即将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预期下,针对北京市购房群体进行一定微调:可以在纳税前,提前扣除房贷月供,对剩余月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对购房者在购房后开始还贷日起,按比例返还个人所得税;或在支付首付时进行一次性退税。进一步降低购房相关税费,尤其是二手房交易中间环节收费,可以采取取消两年以上二手房交易营业税等方法。进一步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和还款年限,尤其是对夫妻双方都缴存公积金的家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贷款优惠,并监督银行积极实行。 四、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从制度设计上对限价房进行改造 进一步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紧密结合,既解决住房需求,也缓解了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北京市南城发展战略相结合,降低政府和企业的成本,加快南城建设步伐。着手对已经成为“鸡肋”的限价房进行改造:要保证限价房供给,政府就要给开发商适度让利,可以采取土地出让金分成、减免税费等措施;要保障购房者利益,就要根据市场变化,适度调整销售价格,并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或者直接让限价房淡出市场。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投资“钱”景 北京市投资类物业的形成大约有10年的历史,从早期的单纯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市场演变成如今的多类型、多档次、投资类物业出租市场。目前市场上,投资类物业主要有写字楼、公寓、商铺。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二环线及周边,中央商务区及周边,燕莎商圈,亚运村商圈,中关村商圈。目前北京市的投资类物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项目的销售过程中,投资类客户逐步增多,投资购买意向趋浓,房地产的保值增值功能逐渐显现。 北京市投资类物业市场发展前景看好,投资热点区域和热点项目增多。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北京市房地产投资热潮有望升温,以自用为目的购买动机日渐增多。但随着存量的加大,投资类物业出租市场的竞争会变大,投资回报率有望趋于合理。目前在北京投资类物业出租市场上,正常投资回报率大约在10%~15%之间,当然具体到不同的物业类型和不同的片区,投资回报率有所不同。就写字楼出租市场而言,正常投资回报率多在12%以上;公寓出租市场的投资回报率约在10%左右,而商铺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范围较大,商务氛围较浓的区域的回报率可能会超过15%。 作为投资型物业应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 第一是地段,即物业所处位置是否在大型商圈内或靠近商圈,是否在人流集中的地区,是否有使用该类物业的客户等,地段基本决定了投资价值。 第二是影响物业本身品质的各项条件,现以居住型物业为例,列举如下: 自然条件。房屋的自然条件包括日照、温度、风向等气象条件和房屋景观、小区绿化、是否临水等人文条件,以及有无空气、水流等公害污染等。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小区所处区域的城市功能规划性质、小区周边建筑物景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主要是指城市及居住小区内交通网络的建立、道路等级、道路通过能力、交通设施是否齐全。 配套条件。配套条件主要是指小区内的水、电气、热、电视、电话等管线网络、学校、派出所、邮局、银行、商店、餐饮娱乐等设施的配套情况。配套设施的齐全与否,直接决定着该地段房屋的附加价值及升值潜力。 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一些黄金地段物业的价格不断攀升,但随着城市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非热点区域的物业投资回报可能会更好一些。因此除了地段以外还可以关注物业的稀缺性。投资性物业的最佳位置应该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地区。目前在北京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枢纽、三大商圈、长安街沿线、大型商业街区、使馆区以及随着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区等区域。 10年前的北京,曾经风行过买房投资,但在当时,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物业较少且相互间无甚竞争,投资者中部分为先富起来的内地人士及部分港澳人士,其行为也多是炒作为主(炒楼花)的自发行为,经过10年的发展,产品与市场环境已逐渐走向成熟,在市场与媒体的引导下,投资行为日渐理性化,过去的自发行为变成如今的自觉行为。而目前的投资者中绝大部分为内地人士,由于房地产投资物业种类较多,在投资金额亦有很大差别,所以无法笼统的说出所有客群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根据其购买物业的档次和投资金额把投资者分成高档物业投资者(大额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小额投资者),然后再进行分别描述。就目前而言,所谓的投资者主要是针对高档物业而言,即面向高档物业,如高档公寓、别墅、商住两用房、写字楼、大型商铺等进行投资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中,自由职业者、民营、私企老板约占80%左右的比例,其次多为金融证券、IT、律师等行业中的佼佼者。年龄结构呈枣核形分布,31岁~45岁之间的客户占到九成,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及足够的支付能力,对将来发展预期良好。总的来说,投资型客户年龄层次较轻,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相对也比较具有投资概念。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期,港人在内地投资置业的风气日盛,据统计,2001年港人在内地置业共达到19500个单位,与2000年相比增长15%,总金额达到87.75亿元,增长29%,预计今年港人在内地置业的单位总量会在此基础上再度增长12.8%,总金额会相应增长到23%。其购买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在2000年港人置业行为中,投资比重仅占到7%,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达到10%,预计今年的比例为15%~20%,回报率是置业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从总体上来说,商铺和写字楼物业的投资前景还是看好的,就写字楼市场而言,目前市场上人气旺盛,入住率和租金水平节节上升,投资者的信心也全线飘红,归纳起来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写字楼的客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国外的大型企业财团,因此与国际接轨较早,市场也比较成熟;二是目前国内经济还处于高速增长期,对写字楼的市场需求量不会萎缩,在这里要特别提到民间资本问题,多年来默默无闻的民间资本会在短期内浮出水面并成为今后经济的新亮点,其相应的需求量也是非同小可的;三是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放开,届时会有以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行业为首的一大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预期较高;四是目前北京的办公成本在世界排名28位,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并不相符,预计今后上升空间较大。完善的市场环境+新的内、外需求+升值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想不热都难。 实际上许多开发商早以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市场,并瞄准CBD、金融街、中关村三大板块,但目前市场上的新项目并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三大板块规划方案的出台只是近期的事,另外写字楼从立项到建设竣工,开发周期也比较长。随着三大板块规划的出台,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会有1000万平米的供应量,虽然如此大的供应量是前所未有的,但如果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分阶段逐步推出,相信消化起来也不会是难事。由于北京特别是在三大板块区域,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即使短期内供应量相对过剩,但长期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来消化掉。 总之,大势虽好,仍需谨慎把握。正如“牛市”里也有人赔钱一样,没有风险的投资是不存在的。与居住型物业相比,写字楼投资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回报率高、存量难以掌握、需求不稳定、受经济形势影响大、适合长期持有经营而非短期炒作获利等特点,要求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宏观市场的正确了解以及良好的心态。 商铺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投资热点,之所以称之为热点,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换的过程中,这是由市场经济而非人为因素决定的,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商铺有很大的需求量,但是商铺作为一种能产生商业利润的特殊房地产,适合其开发的土地供应有限,通常较为紧缺,因而导致市场需求大,就北京目前而言,虽然商业总体规模较大,但人均商业面积仍嫌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旧城拆迁改造过程中,也拆掉了一部分商铺,因此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矛盾。另外北京连续多年GDP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经济活跃带动商业繁荣,进而导致商铺需求扩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零售、金融、服务业等率先开放,国外零售业巨头准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为应对新的经济形势,许多银行、零售商等已开始了新的“圈地运动”,商铺正是所谓商家必争之地。 商铺的特点是:回报率高,可以达到15%以上,在地块炒热的情况下,达到20%也并不奇怪;投资获利方式灵活,即可以从行业经营中获利,也可以很快转手变现而获取巨额利润;稳定性强是商铺的另一优势,租约通常为3至5年,或更长,因为承租户在装修投资、赢利预期上有长期规划;长期升值,商铺不会因时间增长而降低其价值,好的商铺还会因其稀有性而随着商圈的发展成熟不断升值。旺盛的市场需求、高回报、稳定、长期升值等诸多因素,把今年的商铺市场衬托的非常火热,这是对去年下半年至今,京城商铺空置率下降,租金上调现象最好的解释。 但是商铺类投资与其它类物业投资相比更显专业,因为落实到最终使用者上,还是要依靠经营而收益,是纯商业行为,因此对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商的商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求更高。另外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民消费水准的增减,也是影响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 今年北京投资地产市场中居住类物业、写字楼商铺,这三者都会有热点出现,这与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有关,但是程度不同,范围也不同。从这个角度说,居住类物业会产生局部亮点,写字楼市场要依托三大板块,商铺是普遍看好,从而造成写字楼优于居住物业,而商铺又优于写字楼的局面。就商铺而言,新的北京城市规划会造就新的行业类特色商业区域,永久性的商业设施会取代目前的小型商场和临街商业铺面,这可能是今年最大的投资热点。但不管怎么说,只有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才能决定热点和投资机会。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北京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现状,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投资;政策建议 1、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增长点,房地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1.1 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变化情况 2005-2009年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05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525.0亿元,2009年上升至2337.7亿元,增长53.3%。除2008年有小幅减少外,其余各年均有稳定增长。 从年均增长来看,2005-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2.0%,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1.4%,房地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8.9%。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快速增长特征,(见表1)。 1.2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变化情况 按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来划分,总投资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以及土地购置费用三大类。北京市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情况如表2所示。 2005-2009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土地购买费用从600.9亿元增加到1496.1亿元,增长149.0%,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增长率仅为53.3%,而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两项费用则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并且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反而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从土地购置费用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百分比变动情况来看,2005年该比例仅为39.4%,随后逐年增加,2009年北京房地产土地购置费为1496.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2337.7亿元,土地购置费用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为64.0%,比2005年高出24.6个百分点。 2、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期,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25%~35%是合理区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在8%~12%是合理区间(刘春兰,2007),超过上限,过热特征开始出现。2005-2009年北京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35%,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62.2%,2005-2009年北京房地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20%左右,显示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高出正常比例,应引起重视。另外,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房地产市场中土地价格有了大幅增长,房地产开发商加大了对于土地的投资。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崩盘,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有着直接关系。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调控,将房地产投资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北京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楼市过热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税收、金融等手段限制房地产投机,引导房地产开发投资以适度的规模增长,这既关系到房地产行业的供给能力,也影响着固定投资的规模,从而影响整体的宏观经济。同时,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是项系统工程,要从全局、根本上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就需要加强政策的规划性和系统性,加以政策管理和长期监督。未来北京市房地产调控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有必要对长期的调控目标作出进一步明确,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开发中的闲置土地问题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北京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现状,结合2005―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投资过热和闲置土地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闲置土地;政策建议 1 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 近年来,北京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也一路高歌,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增长,商品房价格大幅飙升,如此高涨的楼市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1)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大,楼市过热。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期,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25%~35%是合理区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在8%~12%是合理区间(刘春兰,2007),超过上限,过热特征开始出现。从下表可以看出,2005―2009年北京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35%,2005―2009年北京房地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20%左右,两项数据均显示出房地产开发过热,应引起重视。 (2)土地占用资金过多,闲置土地问题严重。2005―2009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土地购买费用从600.9亿元增加到1496.1亿元,增长149.0%,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增长率仅为53.3%。一方面,国家在2005年实行了包括“暂停审批”在内的严格土地政策,使得市场上土地供应减少,由于供小于求,土地价格在2005―2009年有了大幅的上涨。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有意“囤地”的行为。由于囤地可带来巨额回报,“囤地”已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惯用的赢利手段,开发商对于囤地乐此不疲。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分析可发现,从约定开工时间看,经过10多年的囤积,增值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2004年,泛海建设集团股份与北京市国土局签订东四环的土地合同,但直至目前这4块土地仍未开工建设,闲置期长达6年。目前这里新房均价估计超过45000元/平方米,而2004年该地区房价仅为18000元/平方米,按照二期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87.31万平方米推算,这4块地的升值额度达到237亿元。 闲置土地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地价、房价、房地产调控乃至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模式等系列重大问题。为此,2010年7月30日,国土部《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强调会进一步严厉打击囤地、闲地、炒地行为。根据国土部调查表显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闲置土地1457宗,闲置面积14.7万亩,合同总价款为256.1亿元。其中北京闲置土地共160宗,闲置面积为1.1万亩,合同总价款为57.9亿元。其中合同总价款这一项北京占到了全国的1/3还多。 2 北京闲置土地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对闲置土地的问题已有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仍需加强。土地闲置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当地政府相关利益相关联。政府有关机关要首先以身作则,依法办事,透明审批程序,及时调查摸清闲置土地的最新情况,并及时将闲置土地的信息公布于众,接受人民的监督。作为市场中立者积极维护房地产行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杜绝过多的行政干预。另外,土地闲置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从而对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影响。要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现实生活中房地产开发商有意的囤地牟利行为予以坚决严厉制裁,对于违法的“地王”现象更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是个系统工程,要从全局、根本上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就需要加强政策的规划性和系统性,加以政策管理和长期监督。未来北京市房地产调控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有必要对长期的调控目标做出进一步明确,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进入转型期 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自此房地产业进入迅猛的市场化发展阶段。2008年末,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又密集出台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并已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但通过对1998年以来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景气周期分析可看出:本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现已发生改变,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效果也发生变化,在本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本市应相机抉择,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向。 不同时期房地产政策调控效果有异 我们对1998年以来各阶段仔细梳理后发现,不同周期内,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有异。 第一个周期(1998-2003年)政策调控效果显著。1998年在国家启动内需的大背景下,中央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本市房地产市场需求逐步得到释放,需求增加刺激供给上升,供需双旺带动周期上行。2002年,全国出现房地产热,中央开始收紧土地闸门,国土资源部下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家六部委共同颁发《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本市出台33号令《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等政策,导致当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应声而落,带动周期下行。 第二个周期(2003-2006年),政策调控产生较好效果。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不约而同采取频繁的、幅度较大的降息行动以刺激经济。为防通货紧缩,2002年央行先后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本市也将购房征收契税税率由原总购房款的4%降为3%;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释放延迟到2003年末,并因此带来周期上行。到2004年下半年,投资过热明显得到控制,但商品房价格仍继续攀升。为稳定房价,中央先后颁布新旧“国八条”,从房价、土地供应,供应结构拆迁、市场监测、检查等多方面切入。同年,国务院提高了包括房地产开发在内的四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本市国土房管局联合四部门制定《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补充规定》,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于2005年跌落至个位数,带动周期下行。 第三个周期(2006年至今)政策调控效果低于预期。2006年下半年以来,需求大量释放再度带动本市房地产周期上行。房地产价格出现跨越式攀升,为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以调整住房结构为重点的“国六条”;并及时启动金融服务,出台《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一费二税”上调等多项调控政策,同时央行收紧银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2007年末,因为价格涨幅过大,刚性需求增长开始下降,同时受人民银行银监会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即“二套房政策”影响,投资需求大幅下降,房地产市场火爆行情出现逆转,并进入下行周期。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1998年以来本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三次上行均是由需求增加引起。由于本市长期一直存在巨大需求,只要存在合理预期,即使是小幅税费减免政策也能起到显著刺激作用。前两次周期波动下行是受政策调控影响带来供给下降导致,而第三轮周期下行主要是由价格过高导致需求下降引发。价格对资源配置、市场供需的调节作用开始显现。 政策调控应进入转型期 从分析看出,本市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正日益提高,随着价格对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日益显著,部分政策的影响效果开始降低。面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取向应进行三个转变:由总量控制转向结构调整,由一级市场调控转向二级市场联动,由短期调节转向长期规划。 (一)由总量控制转向结构调整 从房地产市场供需看,政策调控对供需结构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总量调控的影响。从需求角度看,分别针对刚性需求、投资需求的结构性调整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往往会取得显著成效(典型的包括“二套房政策”)。从供给角度看,对不同规划用途土地的供给调整(如减少别墅用地供给),对不同房屋建筑面积占市场比例的规定(如“70、90”政策)等都有效地影响了实际供给。从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供需总量调节应由价格决定,尤其是商品房的供需,政府调节力量应主要集中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租赁、出售等方面。在保障性住房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通过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来适度调节市场供需平衡,通过保障性住房的价格议定影响周边商品房价格。虽然近年来本市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力度,但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继续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将成为现阶段的调控重点。 (二)由一级市场调控转向二级市场联动 房地产市场从产品供给方式看,分为增量房市场和存量房市场。由于数据信息限制,上文分析仅局限于增量房市场即新房市场,而实际上,由于拥有一定数量的央产房和占比达到20%以上的投机需求的存在,本市存量房市场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存量房市场信息不对称,资料不透明等多重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市存量房市场的发展。为刺激存量房市场交易,本市已开始筹建存量房交易市场,但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仍是其发展瓶颈。存量房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住房梯级消费,促进增量房市场发展。因此应将主要针对增量房市场的调控转向二级市场联动调控:加快本市央产房产权认定及认购工作;进行全市房地产多级市场盘点普查,及时公开、公布各级市场房源信息,合理引导投资需求,增加存量房市场活力,合理引导消费需求预期及偏好,形成本市住房梯级消费。 (三)由短期调节转向长期规划 在经济下行期,政府加大对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刺激力度,是短期内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举措,但以保增长为主的短期政策目标却与优化结构调整为主的长期目标出现背离。在2008年本市房地产市场刚开始理性回归时,在中央及本市保增长政策影响下,本应出现的房地产开发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没有出现,本已开始行业整合的房地产中介业离散度再次加大,甚至刚出现小幅回调的房地产价格又开始回升。经济周期波动是自然规律,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政策调控难以避免,但短期调整应在坚持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相机抉择。制定符合本市长期发展战略的“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将成为指导本市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基调的重要保障。 北京房地产论文:防范北京房地产市场外资风险 大量外资造成房地产高热不止 目前,我国房地产需求非常旺盛,房价仍然有上涨趋势。只要房价涨,这些房地产商的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地增加。此外,人民币升值也是外资进入房地产行业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因此一些“热钱”流入中国将会显得非常困难,然而通过投资房地产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这些管制。外资大量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及经济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 推动房价上涨,使中央政府调控房价的意图更难实现。大量外资进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抬高中国的房价,一方面会激励政府在极短的时间内挥霍既定的土地,损害下一代国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会诱导国内大量的企业也涌入房地产市场,继续推高房价。事实表明,国内不少地方的房价,先是外资进入,然后是外地资金进入,最后和本地资金一起对土地价格、房价进行炒作。而房价的快速飚升,不仅会把绝大多数当地居民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严重损害国内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还容易使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当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获得了暴利而撤出中国市场的时候,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恶果就要国内广大民众来承担了。 产生对内资的挤出效应。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局部的资本过剩,实物领域中的有利投资机会已不充足,局部地区的资本过剩明显存在。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长期低利率、信贷资金大规模存贷差、银行对房贷的高积极性等现象都表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直接投资的过度流入很容易形成对内资的大规模挤出,影响国内资本的合理流向,使内资在缺乏有利的实业投资机会的情况下流向虚拟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干扰宏观调控。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增长过快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是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资大量流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央行将不得不用更多的基础货币来冲销大量的外币流入,从而使货币的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同时,大量的外资流入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金融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让外资大量进入不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为了防范外资大量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意见》的171号文件,对境外企业持有房地产的方式及外商投资房地产作了严格的规定。2007年3月,商务部出台25号文件,重申了严格限制外资投资房地产的精神。最近,国家外管局又下发了“130号文件”,对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的企业将一律不予办理外债登记和外债结汇批准手续。这些措施使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步伐有所放缓,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一季度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仍然同比增长了68.7%。 外资进入北京房地产势头汹涌 2002年中国取消了外销房和内销房的区别,放开了外资对房地产投资的限制,使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脚步日益加快。2006年一季度,外资在中国购买建筑物的资金达45亿美元,其中北京和上海集中吸引了九成以上房地产外资。仅德意志银行在京就买下美林香槟小镇174套别墅,交易金额接近4亿元。 随着境外投资机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介入越来越深,度过一阵物业收购热潮之后,更多的境外机构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领域。北京市政府从2002年以来,便逐步放宽了对地产外资进入北京市场的限制。目前外资开发商除了不能开发一级土地以外,在项目开发上,他们与本土开发商的待遇是相同的。2003年,外资投资于北京房地产业的项目就将近20个,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涉及投资总额近3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所在国家包括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荷兰、德国、印尼等。2004年以后境外机构加快了进入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步伐。如2007年3月,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和荷兰ING房地产机会基金联合参与了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南部组团的土地投标。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北京市共有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34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4家,增长9.9%;房地产开发项目共计254个。2006年,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为266.7亿元,占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5.5%。2006年,外资在北京投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3.3亿元,占16.1%;这些外资开发商实现的利润总额占北京市房地产行业利润总额的33.3%,金额达49.9亿元;应交所得税69.9亿元,占26.6%。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561.1万平方米,占北京全部商品房施工面积的14.9%。其中,商品住宅769.8万平方米、办公楼326.9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252.7万平方米,分别占全部的12.2%、26.2%和18.0%。在北京市2607.6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中,13.6%是由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销售面积达353.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销售251.5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1.4%;办公楼81.8万平方米,占31.4%;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12.8万平方米,占11.8%。 从外资进入的方式来看,除了直接收购地产物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入股或合资。如华平投资与阳光100、富力地产、北京融科开展合作,累计出资10亿美元;美林与北京银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注资。如软银亚洲和凯雷投资联合向顺驰注资4500万美元。三是独资。如凯德置地在北京设立开发企业,2005年上半年投资达78亿人民币。四是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开展房贷业务。如东亚银行北京分行2005年业务量中,房贷已占30%。 此外,外资也开始涉足国内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2007年中国政府开始允许外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2007年8月,首家外商独资房地产担保公司中易安房地产担保公司在京成立。中易安担保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房地产金融服务商“第一美国集团”全资子公司,而继其后,又有几家规模与其相当的外资担保公司正在申请进入。 目前,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过热的苗头。房屋售租比是指房屋的总售价与每月房租之间的比率,它是国际上用来判断某一区域房产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和存在价值泡沫的普遍标准。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售租比标准为200:1到300:1。而据京城房产中介的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市普通住宅平均售租比已达到315:1。在这种形势下,应当对外资继续流入北京房地产行业实行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行业短期内的过度投资。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资投资政策,加大了外资进入中国的资金成本,但对投资回报率期望较低的海外资本影响不明显。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在短期内对部分外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一些在中国持中短期发展策略的投资基金产生影响,而持长期发展策略的投资者仍在积极寻找国内合作伙伴并参与优质项目的管理与开发。此外,外资机构会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管制。如,一些外资机构由于已经和国内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具有一定的依存度,他们通常会把外汇存在国内的银行,再由银行贷给他们人民币,然后投资到房地产项目当中。还有一些外资基金投资内地房地产公司的股权通过采取运作海外上市的方式实现退出。 北京应防范房地产外资风险 严格限制外资直接收购地产物业,防范金融风险。应当调整资本流进流出的政策,特别是应该限制境外短期资本投资境内房地产。2006年7月24日,建设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即第171号文件),随后北京迅速出台实施细则,限制境外人士购买第二套住宅。但171号文件并没有从根本上限制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无论对外商在华投资项目转让和股权的转让,还是在对外资企业办公用房的管理方面,都没起到对外资的实际限制,外资仍然一如既往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要想真正抑制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北京市应该出台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限制外资企业和个人直接购买房地产。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提高其持有成本,如征收物业税。我国现有的房地产管理体制是土地、房产分割登记,评估也不统一。《物权法》出台后,可以考虑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成立独立的登记机关,实行统一登记、统一评估税基,并对中介评估行业加以规范。 对外资直接投资房地产企业加以限制和引导。就国内情况而言,要对外资直接投资房地产行业作必要的限制,除经济手段之外,也要有适当的行政手段。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应重点限制高端产品,如对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应收紧对高档地产物业的土地供应,甚至可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供地;投资管理应停止这类项目的立项审批,或上收审批权限;建设部门不发建筑许可;工商部门不予登记,等等。 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加以引导。如政府办公区、大学城、娱乐城等等,可以建到离城区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通过发展房地产,逐步形成新的豪华城区,使城市外延扩展。在这方面,国外如美国等有成熟的经验,国内也有成功的做法,可以参照。 鼓励外资进入房地产中介行业。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住房贷款、房产融资与房产理财需求的增加,房地产金融担保行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而《物权法》以及存量房资金监管政策的出台,也为房地产担保企业的发展带来空前机遇。外资房地产中介的进入,在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可以促进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在很多房地产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领域的分工相当细致。如在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只负责交易信息的提供与交易促成,而房屋交易在签约前的产权核查与确权,以及交易促成之后的权属变更、按揭贷款等服务都由另外的专业机构来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房地产交易环节的暗箱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整个房地产产业链带来一种科学的分工。外资房地产中介的竞争,可以推动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内的分工,促进国内房地产中介的专业化、规范化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判断 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房)市场很焦灼。2011年1~9月,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房)成交4.66万套,同比下降23.4%。成交均价涨势趋缓。 成交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原因有二:其一,从统计角度来讲,由于本身成交量较小导致价格计算样本缩小,就会造成价格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其二,各区域成交比重变化频繁,例如3月均价为18629元/平方米,主要因为当月五环以外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80.8%,为一年来最高(见图1)。 高端别墅市场大幅萎缩,四环六环之间价格开始松动。1~9月全市别墅成交1400套,同比下降40.6%,高于整体市场降幅;从产品结构构成上来看,仅仅是独栋别墅明显萎缩,同比下降54.0%,而联排别墅出现了逆市上涨,成交量同比上涨2.9%(见图2)。 新开项目销售率不高,开发企业推盘积极性受挫。在调控之初,市场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开发商大多选择谨慎观望,并积极寻找适应市场变化的推盘策略,4~6月、9月两时间段中,部分开发企业开始试探性推盘。 二手房市场很低迷,2011年1~9月二手住房成交7.7万套,同比减少42.2%。成交均价涨势趋缓。 其中,三季度成交量为20256套,同比减少33.1%,环比减少4.8%。5月以来,二手房成交量呈现逐月小幅回涨态势。2011年1~9月,二手房成交均价2397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8.1%;从各月价格变化走势看,总体上涨趋缓,9月成交均价环比8月下降2.3%,价格下调幅度大于新建商品房市场(见图3)。 租赁市场火热,但正在步入淡季。前三季度成交量同比上涨5.8%,成交均价保持高位。 成交总量环比二季度上涨了4.2%,与去年三季度的成交量相比大幅上涨了近30%。租赁旺季使得租赁市场供需比上升为1:3-5,比二季度的供需比上升了0.6%。在区域租赁市场方面,三季度北京方庄、通州梨园、芍药居、北苑、双榆树、五道口区域是租赁市场成交最为活跃的六大板块。 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判断 购买制度与货币基调成为主导市场的关键要素。 第一,限购、限贷等政策松紧程度影响楼市成交量的涨跌。2007~2011年期间,除了传统的季节性变化之外,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的增减与同期出台的限制购买资格、限制贷款条件等政策密不可分。另外,成交量对出台政策极为敏感,绝大多数政策一出台,最多半月之内成交量就开始有明显变化。 第二,货币政策基调及企业资本实力影响成交价格的起伏。2007~2011年期间,刨除成交结构对成交均价的影响,新建商品住房成交价格趋势的增减与全国宏观经济运行关联性较大,尤其与货币政策基调基本一致。另外,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基调转变并非同步,价格变化滞后于货币政策变化,滞后期少则两个月、长则半年。 尤其是在价格下调过程中,房企与市场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博弈,博弈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自身资金压力和负债情况(见图4)。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回归“短缺经济” 整体来看,2005年北京土地供应非常不足。 第一, 土地供给面积同比大幅下降,前10个月,北京供应住宅用地仅为572 公顷,规划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 第二,相对市场开发需求及购房需求而言,远远不足。前10个月,住宅土地供给建筑面积为832万平方米,而同期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及销售面积分别为1265.53万平方米和2138.68万平方米。如果以市场规模不增长计算,土地供给仅相当于开发需求的65.74%,相当于购房需求的38.9%,目前市场销售则维持在30%以上的高增长状态。 第三, 相对北京市场土地供给计划而言,还远没有完成供地计划。根据2005 年土地供应计划,北京市供应商品房用地面积应该是1750公顷。但截止到10 月底,北京市国土局向北京市供应住宅用地仅为572公顷。也就是说,前10个月仅完成全年计划的32.69%。 供给短缺无可避免,价格仍将上涨 从目前先行指标看,北京房地产供给短缺无可避免。房地产开发的特点是周期较长,当期的供给量是由前期的施工项目决定的,而施工面积又由再前期的开工面积决定,开工面积又会受到再前期的土地开发及土地购置面积的影响。同样,今后的竣工面积及投资额,则是由目前的施工面积、开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所决定的。 因此,通过观察先行指标的增长情况,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未来行业的增长情况。自2003年起房地产开发的先行指标开始回落,特别是进入2004年,回落速度开始加快,而且基本上是越是先行的指标,回落的速度越快。 2005年前个月,先行指标均处于低位,越是先行的指标,下降幅度越大,下图 2、3反映了这种情况: 供给短缺必然导致房价的加速上涨。多年来北京房价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但自2004年底开始,北京供给增速在快速下降,导致房价加速上涨, 未来一段时间,北京供给(至少是增幅)下降将更加明显,北京房价涨速仍将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 资金、土地仍是导致供给下降的主要原因 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资金短缺,在过去两年内,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大幅上升,但资金供给却遭受巨大限制,导致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土地价格上涨、地价支付由首付10%至30%提高至一次性付清、清理拖欠工程款等政策,导致住房开发对资金需求量大幅增加,增加幅度估计在5 至10 倍。 另一方面,资金供给却在下降,银行贷款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对开发商的贷款及对消费者住房的贷款,两部分加起来占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比例约70%。受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及2004年宏观调控影响,银行贷款在快速下降,以长期以后40%以上的增长速度降至2004年1%,2005年这一指标有所回升,但依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土地储备为王 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供给不足导致房价上涨,从而导致项目毛利率大幅提高,这同样也会导致土地价格快速上涨,而且土地储备对资金的占用将越来越多,因此,在北京拥有较多土地储备的公司则可从中获益,如阳光股份、亿城股份、冠城大通等。金地、万科等一线开发商在北京的项目储备已经明显不足, 这类公司正在大量寻找项目,前期金地集团、北京城建已经了在北京新增项目的公告,万科则希望以并购来快速增加土地储备。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浅析 摘 要:房地产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北京市房地产价格(主要以住宅价格)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环境下,哪些因素对北京市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影响因素 探讨 1.近年房地产价格趋势 多年来房价的高速上涨,已使城市中特别是北上广的普通白领对拥有自己的房产越来越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更不要说其他的下层民众。2010年4月以来,面对疯狂上涨的房价和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中共终于开始实行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国十条到国五条,从上调房贷到限购、加息,从试点出台房产税到打击囤地和捂盘惜售,从抑制房产投机需求到加大保障房供给,这次房地产调控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房价的不断攀升,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泡沫扩大的担心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地有关房地产价格的的影响因素成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2.我国房地产价格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由于处于转型期间,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发展时间还较短,影响住宅价格的主要因素和国外或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根据我国学者近年的研究成果,现阶段我国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恩格尔系数、住宅成本、住宅租金、住宅抵押贷款和心理预期。 3.北京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及金融因素对北京房地产价格影响 3.1.1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房产价格影响 从国民收入总量来看,如果假定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不变,在排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后,国民收入的增长与房地产业的发展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因为,国民收入的增长既能反映在一般消费者购买力的增长上,也能反映在社会投资水平和可供投资的资源数量的增加上。在住宅支出占消费者收入比例不变的条件下,一般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加同时表现为对房地产商品支出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总投资水平的增加也使得对工业房地产、办公楼宇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会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反之,在国民收入水平下降的情况下,撇开调节的时滞因素,消费者收入中用于住宅的支出相对量不变,而绝对量会呈下降趋势。一般可以认为,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房地产业增长会更快;反之,如果国民经济相对下降了,则房地产业下降速度会更快。 3.1.2投资水平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实际投资水平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必然直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 反之,投资水平的降低,特别是固定资产被控制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见,就社会总投资来说,社会总投资和房地产业规模成正相关关系(见表四)。投资的部门结构与房地产业的相关程度越高,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就越大;反之,相关程度越低,这种投资水平的增加或减少对房地产业规模的直接影响也就较小。 3.1.3消费水平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一般而言,消费水平越高的国家对房地产商品等高价耐用产品的需求也会越大。反之,则会缩减。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0年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增长较快,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不断提高.从收入需求弹性来看,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居住这项的弹性大于1,说明北京市市居民对住房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这也是北京市近几年房地产价格逐年上涨的原因之一。 3.2社会因素对北京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2.1北京市人口因素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市房价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人口也在持续攀升。虽然人口总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是必然的,但是它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潜在的支持力,当众多的人口具备相当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时,需求就会旺盛。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等不仅决定了城市房地产的品质(拥有较好基础设施的城市和小区本身就是房地产品质的一部分,较高产业结构的城市区域一般来说环境质量也会较好),而且也影响着购买欲望和购买力。 由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北京近十年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外来人口也不断攀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基础设施及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影响了人们对住房的购买欲望。这也是造成北京房价较高的原因之一。 3.3住房制度改革对北京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住房制度改革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就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它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 3.3.1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切断单位建房、分房的旧渠道,停止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居民只能从市场上购买或租赁所需的住房,从而保证了市场体系的需求要素。 3.3.2从居民住房观念和消费能力上强化需求的有效性 住房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的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策性抵押贷款的建立,提高职工购、建住房的能力和对住房消费能力的心理预期。同时,通过舆论的引导和宣传,转变了居民的住房观念,刺激了需求。 3.3.3从配套制度上为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创造条件 住房制度改革的每一步,也是住房金融制度改革或创新的重要一步。通过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开发建设贷款、产权抵押登记、住房贷款保险等制度,为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创造了条件。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市场泡沫分析与对策 摘要:房地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房价持续上升,房地产价格虚高容易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北京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正经历着飞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主要行业之一。因此,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今我国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远远超过了普通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房地产甚至也成为一些商人投机的主要工具。这类社会问题已经引发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2005年开始,国家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如“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八条”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并没有对房地产业起到太大的作用,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仍然居高不下,甚至造成房地产泡沫。 一、房地产与房地产泡沫的概念 (一)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由于其自身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主要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地产主要是指房地产建筑物。 (二)房地产泡沫的概念 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等原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其市场基础价值、持续上涨的价格运动现象。它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期,房地产价格飞涨形成泡沫,但达到顶峰状态后,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房价大跌,泡沫破灭。准确来说,房地产泡沫应该是房地产资产的价格脱离市场基础价值的运动。 二、北京房地产状况分析 (一)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北京作为首都以及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北京申奥成功的一系列利好消息,外资及外地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使原本看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更加坚挺。但是在景气的市场背景下也应存在开发规模的高速扩张带来的销售压力、供需失衡导致的大量空置面积和高危险空置率、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协调上升引致的不合理房价收入比等诸多问题。 (二)行业投资供应分析 据北京市的统计报告指出,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自199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从1998年的32.66%一直增长到2010年58.27%,已经逼近60%,房地产在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投资增长的同时,北京市房屋供给也在相应的增长。其中:2004年北京商品房开复工面积9931.3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95%;竣工面积306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8.2%;销售面积2472万平方米,是竣工面积的80%,是当年施工面积的2.49%;施工面积远大于销售面积和竣工面积。 (三)房价收入比分析(见图1)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目前北京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达27∶1,超出国际平均水平5倍,而同时北京市的工资水平位列全球第64位;还有一个国际通用的指标是“租售比”,所谓“租售比”,是指月租金与房价之间的比值。最新零点调查机构统计的一项北京租售比调查,结果显示:92%的参加者称所住房屋的月租售比超过300倍;45%参加者称月租售比超过500倍;21%的参加者称所住房屋的月租售比在500倍到600倍之间,高于600倍的有24%之多,而超过500倍的租售比意味着,房主出租40年也不能收回投资。 (四)商品房空置情况分析 2002年北京市房屋空置率达到26.8%,到2010年其空置率仍高达17%。如果以国际上10%-13%的警戒线作为标准,毫无疑问北京这么高的空置率可以看作是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一个征兆。一路上升的房价,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子压在了开发商手里。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末,全市空置商品房面积达到637.42万平方米,比年初上升21.6%。其中:商品房空置299.7万平方米,住宅房空置330.6万平方米,比年初分别上升31.6%和10.5%。 (五)房价增长趋势分析 根据日本的经验,如果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那么房屋销售价格的增长率会远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文选取统计年鉴上的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北京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重新计算后得到两个指数的增长率。结果显示:自2005年来,房屋销售价格的增长率均在居民平均消费价格指数之上,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说明北京市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大于其他商品价格增长的速度,且两者的差别幅度越来越大。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 房地产业是一个与诸多产业高度相关的产业,这意味着房地产不仅自身投资规模大,其乘数效应也相应较大。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时,它会带动诸多产业的共同发展。但当房地产业发展违背了价值规律产生泡沫,其泡沫破灭产生的负效应也会波及其他行业,使国民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使得投资于房地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预期。因此,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投机活动猖獗。泡沫经济时期,由于房地产投机带来的高额营业外收益,使企业在行业的虚高增长引诱下,通过银行大量间接融资来扩大其房地产投资。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业流动,意味着生产性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或者说难以用正常的成本获得生产所必须的资金。 (二)房地产泡沫破灭将直接导致金融危机 房地产泡沫破灭意味着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下降,房子销售不出去,房地产企业的大量投资无法收回,经营极其困难,而且大批破产。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大量的呆账和坏账,金融机构不但收不上利息,甚至即使实行抵押权也无法全部收回贷款。此外,大量不良债权还影响到了银行的国际信誉,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海外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 (三)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生产和消费危机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往往伴随着经济萧条,股价下跌,企业财务营运逐渐陷入困境等。股价下跌使企业发行的大量可转换公司债在长期内不能转为股权,从而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偿债负担;此外,地价和股价下跌也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资产评估损失和被迫出售土地和股票的销售损失。经济不景气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减少居民当期的消费,个人消费的萎缩又使众多生产消费品的产业部门陷入困境。 (四)房地产泡沫破裂还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将会造成大量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在金融危机下,犯罪案件激增。以马来西亚为例,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当年的犯罪率比1996年增加了38%,1998年第一季度犯罪率比1997年更增加了53%。由于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感到不满,社会危机逐渐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四、针对地产泡沫的对策与建议 无论是从房价的急剧上涨还是从投机需求的不断增长来看,北京房地产市场都存在潜在的泡沫危机,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形成泡沫经济,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预防与改进房地产泡沫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预防和克服房地产泡沫的必要措施。很多地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都是由于银行、金融机构等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而导致的。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因为推动地产泡沫产生的资金都是从银行流出的。其次,就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对于经济形势的监控。同时,需要建立风险机制,正确地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避免呆帐、坏账损失和信用膨胀,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加强对于外资的监管。 (二)严格控制土地出让市场 本次房地产周期中,北京市的某些地区存在着土地炒卖现象严重、地价上涨幅度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土地市场严格控制,规范土地供应,加强存量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从源头上控制土地供应量。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滚动编制各地区的土地供应计划,对每年土地供应量进行严控,所有土地进入市场都必须进入招投标,对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执行。加速推进土地的招标和拍卖制度,对于土地招投标市场中的问题,政府应严格执行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控制土地开发数量;严格限制土地炒卖和土地闲置,通过税收手段提高土地炒作和土地闲置的成本,对闲置土地长期不开发的要执行收回制度。 (三)大力发展公共租赁和廉租房制度 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屋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建设租赁房和公租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不仅适应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而且解决了中等收入人群即“夹心层”对住房的现实需求,从而降低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刚需。根据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大都市居民约有一半是租赁住房,也就是说,住房租赁市场是最大的住房供给来源,但北京住房租赁市场却发展缓慢,存在市场不规范、规模小、税收负担重、交易成本高等缺陷,严重制约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租赁市场应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 (四)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现行土地政策以及房地产税费制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房地产税制改革势在必行。物业税也被称为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不动产。根据政府的要求,不动产所有者或承租者须按期缴纳一定的税费。据国家财税部门的介绍,物业税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将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收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由于物业税是把商品住房70年的地租改为按年支付,同时物业税是按照当年地产的评估价格征收,因此物业税具有较强的打击房地产投机的效应,起到了抑制房地产泡沫的作用。 (五)建立完善房地产泡沫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地产泡沫预警体系可以对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进行预告,还可以对泡沫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对泡沫的破裂发出警报。该体系可以通过公布房地产信息,增强楼市透明度,引导开发商理性投资、购房者理性消费等方式,使政府部门逐渐从行政干预转为市场引导。 (六)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 规范的市场秩序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人们建立合理的预期,从而引导房地产理性投资和消费,抑制炒房和哄抬房价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应从法制建设上着手,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在房地产交易、合同签订、质量保证、广告、中介等方面的行为,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将房地产各相关法律行政制度以及房地产市场信息公之于众,并将各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违规违法劣迹及受到的处罚等进行记录。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房地产论文:北京房地产中介市场发展状况探讨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在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发达城市中催生出了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的繁荣。在十几年的发展,房产中介行业也逐渐由充满暴力与黑暗的行业状态逐步走向专业与规范的道路。虽然我们能够看到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蓬勃向上,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长久以来,房产中介都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运行,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数量庞大,素质良莠不齐,经营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非常严重急待解决。 【关键词】房地产中介 服务营销 一、房地产中介行业服务营销的内涵 房地产营销是市场营销的重要分支,通过房地产市场交换,满足现实或潜在房地产需求的综合性的经营销售活动过程。对于我国房地产营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房地产中介的从业人员也对服务营销的认识还处于较为肤浅的阶段。许多营销失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服务营销的内涵不能够深入理解造成的。不过随着房地产实践的逐步深入,在北京、上海或许多发达城市,已经成为房产中介行业营销的排头兵,为房地产中介行业服务营销的发展道路事先做一示范。然而深刻的认识服务营销理念与策略,如何对房地产中介的服务营销组合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整与组合,成功进行服务营销战略也是企业能在未来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房地产服务营销是一种态度,理念或思考方式 服务营销作为一种理念,它的概念或必须能够引导所有的人,过程,及组织各个部门,而且组织中的每个部门都必须理解并且接受这种观念,这是成功展开服务营销活动的基础。首先从行动理念上对营销的认同是能够良好实行服务营销的基础. (二)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是一种组织 成功的服务营销还要要求企业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那些做出并兑现承诺的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如果发生争执,则无法合作,表明整个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的营销观点。在现今竞争的环境中,企业承受不起部门间存在的障碍,营销理念必须在组织中广泛传播,可以被接受。 (三)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包括有一系列的工具与组织活动 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的,无形是服务营销最明显的特征,服务可以表现为一种行为,努力或绩效。顾客难以具体判断服务质量,它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当服务营销具体的表现为像包装,或活动那样具体,才是能够让顾客感觉到营销的一种方式。但这也是许多人误解服务营销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也只是服务营销中的一个方面。 二、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特定内涵 房产中介行业是非常典型的服务行业,它几乎不生产产品,对客户及业主双向服务。所以无论是在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的情况下,都必须关注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内涵与传统营销不同,其营销组合要素也有一定的调整,有经典的4p组合扩充为7p营销组合,增加了人员,过程与有形展示三个要素。房产中介企业通过中介及附加服务来获得服务收益的社会机构。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注重品牌营销 房地产中介行业的服务同质性很强,中介公司准入门槛低,各个中介公司提供的服务有很强的模仿性,所有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宣传的同时,应注重建立诚信中介品牌。客户对于中介公司的选择更多的是会被熟知的品牌所吸引而不是中介公司更够提供的具体服务。 (二)注重全员营销 房产中介的员工房产经纪人是最一线的人员,展示公司形象,与顾客沟通,为客户办理业务,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架桥梁,他们直接面对客户,推荐,带看,洽谈,后续手续的办理。他们最直接的了解客户需求。而二线或其他层级的后勤员工也是协助一线员工及客户,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部分。因此服务型企业中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注重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通过把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组合成一种综合优势向外界宣传,以充分发挥有限资金和人力的整体效用,是不同营销主体联合开发一个或几个营销机会,有水平整合、垂直整合、交叉整合等形式。1991年,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新概念,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与提供给顾客或者潜在顾客的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所有来源的信息的流程,以驱动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并保持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的忠诚度”。顾客的消费需求是跟为复杂的过程。企业应多角度的观察消费者来创造有利于成交的条件,得到更多的的机会。 三、对北京市场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发展状况解析 (一)北京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构成 随着北京政府对房产中介行业的引导,以及行业中领导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二手房市场越来越成熟,中介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中介市场同时开始向规范化。操作和打造服务品质,因此规范和优质服务将会成为中介市场的主题。我爱我家、链家、21世纪不动产等大型品牌中介公司在这几年发展壮大的。同时,在规范操作程序和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方面积极努力,出谋划策,它们无疑也成为了中介市场不可替代的顶梁柱。此外北京各地夫妻店,兄弟店小型中介公司星罗棋布,填充着剩余市场急需规范。 (二)北京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发展现状 (1)对房地产中介市场了解。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达2018.6万人,对北京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北京科技文化环境分析。过度膨胀的人口数量让房屋需求变得更为紧张,首先,目前从行业发展来讲,北京一手房的市场在渐渐紧缩,而二手房市场却在不断的增长,从09年开始,二手房的交易量已经开始大大超过了一手房。因为北京可以开发的地越来越少,尤其是市区,这样就导致一手房的新增在逐渐减少并且所处地段也逐渐向远郊偏移。二手房成为北京市房产的居住类主要市场。房产不同与普通易耗品,它的价值量大,尤其以北京的房产,标的通常在百万元之千万元不等。由于房地产可以保值、增值,有良好的吸纳通货膨胀的能力,因而作为消费品的同时也可用作投资品。房产的投资性各随着收入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扩大,需求层次的多样化,对房产中介企业的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庞大的分销渠道。分销渠道并不是对实体产品的分配,服务领域同样存在分销渠道。服务产品的具有不可分离性,使得提供服务的企业不可能像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那样可以通过批发零售等物流渠道将有形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而服务营销企业选择服务营销的渠道,多是通过直销来实现的。有一线员工直接接触顾客,产生服务,交换价值。而房产中介行业的销售渠道为店面直营,用高密度的连锁经营的方式,追随新建社区,在社区门口开店,实行社区就会有门店的方针,使服务不断贴近顾客。作为北京房产中介的领军企业的链家地产在北京有千余家店铺,市场追随者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有五百余家店。可见直销作为其销售渠道的重要性。而另外一种直营的方式更为贴近客户,即驻街,也称之为外拓。在人流聚集区,或热点楼盘的入口处摆拍宣传,一线人员驻守,提高与潜在客户的交流。使中介公司的服务表现得更为具体形象。 四、北京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服务营销观念缺失 近年来,房地产中介行业虽然越来越重视服务营销,但也难以改变长期来形成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服务文化。其中不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一线的房产经纪人,把服务营销孤立的看待。把服务营销当作是获取佣金前的签单手段,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少于站在客户,业主的角度上考虑适合服务流程与管理方法。没有建立起对服务营销理念真正的理解。 (二)房地产中介服务营销层次较低 现今房产中介公司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值得信赖的置业顾问,往往令人失望。虽然房产经纪人大多称自己为专业的房产工作者,但也多是对原始的商业信息的收集与,很少有对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性评估分析和预测。对于买方与卖方的业主顾客来说不够系统与透明的信息服务,往往掺杂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是安全的或可值得托付的服务。没有长远的考虑客户的需求。 (三)房地产中介行业服务营销人才匮乏 房地产经纪,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业务的经营活动。房地产经纪机构,即从事房地产经纪活动的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为房地产交易提供洽谈协议、交流信息、展示行情等服务,促成交易。现今房地产从业人员往往素质较低,他们高中毕业后便可以从事房产经纪人的工作。做房产销售是掘金的地方,但工作压力大,行业内人员流动非常大,有人排着队入职也有人排着队离职。流动性较大意味着公司培训成本提高,即使在北京大型的房产经纪有限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也仅有3-5天的专业知识及企业文化的培训,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房产经纪公司的经营形式也较为粗放。 房产中介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中,人才的竞争是居于首位的。房产中介需要的人才有两类类,一是能够在一线房产工作上有良好表现的销售精英房地产经纪人,名副其实的置业顾问。二是管理型人才,能够适应公司的管理工作。对于房地产经营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房地产行业发展较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如何提升中介行业服务竞争力 (一)强化服务营销理念,同时注重内部营销 随着各大中介公司采用最新的技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高以及客户的理性和成熟。房地产企业在争取新客户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房地产经纪公司必须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用心服务客户,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同时注重对员工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引导。首先对于员工进行态度管理,对员工的态度及他们的服务意识及顾客意识产生的状态进行管理,这可以是企业在服务战略中占得有利条件。态度管理是引导员工服务营销的基础。其次各级部门的管理人员,一线的员工,及后勤支持人员需要信息也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些包括工作规定,产品和服务特征以及对顾客的承诺。他们需要了解对管理层在需要,要求,对提高业绩的看法,及客户需要等内容进行沟通。如果企业想要有良好的业绩这两者都是必备的。在公司内部的沟通中,并不是以上级向下级传递要求,而是需要双向沟通,高层管理者,不应只向业绩看齐,更应该注重得到员工态度的反馈。 (二)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 实行差异化战略指的是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通过企业形象,客户服务,技术特点和客户网络等形式,努力形成在本行业内具有特色的东西,是客户起品牌偏好和忠诚。采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眼光,在服务方面享有声誉,有与销售渠道的强有力的合作。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房产中介企业要创造良好的客户体验需要一大批富有知识,经验,热情的专业化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来明确的传达出企业服务的精髓与内涵。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方法,并且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系统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应该积极提供服务,通过公司内部行政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激励。要着眼于创新,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人才在市场实践中成长和发挥作用,能够不断得到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建立健全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生活、学习、工作在内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激励员工成才。 (四)建立健全客户满意度考核制度化 能够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是对企业的利益而言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因为要将改变服务质量作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就会使工作失败的几率增大。改进质量需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质量,关注尝试改变质量的方法,它需要领导层级管理人员的可定与支撑,也需要下层一线的房产经纪人的支持与热情。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人的行为对服务企业很重要,而服务的传递过程也重要。而建立健全客户满意度考核制度化可以通过规范化技能化,态度和行为,服务提供者的可接近性和灵活性,给予客户的可靠性和忠诚感,在发生问题时的补救能力,与企业的名誉和可信性等6个方面展开客户满意度的服务质量体系考察。
现代图书馆发展篇1 在连续第四年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发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功能,增强阅读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当前高校图书馆改进服务水平、创新阅读推广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形式 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服务理念,高职院校阅读推广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种基于阅读交流平台的阅读推广。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这一自媒体发布交互平台,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微营销,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个性化阅读,通过与读者实时在线的交流互动来增加用户阅读的沟通、交流体验,使阅读推广更加自由。 (二)“电子借阅机” 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阅读终端的阅读推广。可离线阅读,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自动下载全书,免费将图书带回家。读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看书,既轻松自如,随时随地,又达到了提升阅读摄入量的效果。 (三)阅读推广专题活动 图书馆联合超星等网络平台举办“移动图书馆”专题活动,开展“爱上阅读”“书香飘动,移动书香”等系列专题活动。从微媒体时代新型阅读推广的背景来看,加强与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开展“读经典,评经典”阅读活动,结合微媒体资源和本校资源,精选经典名著阅读,并在阅读平台留下心得体会,通过读书活动,培育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广形式的新颖多样,一定范围内吸引了较多学生的关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忽视阅读对象的需求,阅读推广效果不理想 当前校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主要从图书馆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在开展创意、组织活动时,往往将推广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主题推广,忽视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习惯、情趣、能力、现状等要素,推广活动开展前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与读者沟通不足,缺乏深层次的双向交流,在契合大学生心智特点和现实需求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在高校图书馆推荐经典阅读书目时,书目过于形式化,推荐书目具有浓厚的学术情节和专家色彩,大学生阅读难度大,大部分同学在经典阅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不知道怎么读”“阅读后没有满足感”等问题显现,阅读推广活动后用户满意度和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阅读推广的“品牌”理念认识不充分 部分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知名度,设立了“品牌”概念。“品牌”主要是通过利用符合大学生阅读偏好的读者服务活动,精心培育和强劲打造并深植到读者心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化,有利于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价值,有助于阅读推广事半功倍。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图书馆成效显著,具备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节,其中名著经典游戏之“拯救小布这消失的经典”活动和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光影阅动•微拍电子书”活动。有的图书馆浮于表面,短期行为,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在推进校园阅读推广中品牌创设和品牌理念认识不足,没有建立阅读推广品牌化运作模式,缺乏品牌特色标识与阅读推广活动之间的关联,品牌魅力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致使阅读推广失去长期性和持久性。 (三)缺乏专业的阅读推广运营团队 完整的阅读推广活动一般包含前期阅读教育和规划、中期阅读指导、后期用阅读推广显示的形式展现,各环节相辅相成。据调查,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一般是从工作人员中临时抽取,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缺少图书馆自己的阅读学专家和阅读推广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工作,前期缺乏活动目标的设定和活动规划,中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读书建议和交流指导,后期缺乏活动体验的分享和反思,阅读活动与读者需求的契合度不能保证,满足不了对读者的深层次服务,图书馆阅读教育主体功能的价值未能真正实现。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长效发展策略 (一)积极关注读者阅读倾向,定期开展阅读行为及需求分析 微媒体时代,网络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现代化的一种阅读方式,以网络浏览为主要方式的“浅阅读”正在取代“深阅读”,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于实用阅读、轻阅读。对此,高职图书馆要积极关注读者阅读倾向,结合网络时代、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性,以及各层次读者专业取向,综合性分析读者群阅读行为的特性,对不同类型的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有的放矢设计阅读活动。再依据调查结果开展需求分析,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就不同年级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等定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的数据结果在数据平台能及时显现,依据数据平台跟踪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以及图书馆阅读环境、阅读数量等,及时调整阅读推广活动规划。书目推荐是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阅读推广类文章发布类型,在经典书目的阅读推广上,应从全科教育的视角,针对大学生兴趣、基础、能力等个性化需求,入选具有多主题、多级次、多维度的书目;书籍导读方面,选择更加适合大学生个体现状及发展方面的书籍,阅读难度级别适当增加;书目推广方式上,以大学生进阶式阅读素养发展为目标,结合阅读推广活动类型,采取专题嵌入、系统嵌入、整体嵌入、零星嵌入等多种方式,使书目推广能真正融合到大学生涯以及终生发展的过程中。 (二)塑造“阅读推广+”品牌,保持和提升推广 的持续性和长久性。有效推进阅读推广,必须意识到其发展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从对大量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案例研究表明,图书馆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特色阅读推广品牌,可大大增加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辅之以实施阅读推广品牌战略来确保阅读推广活动的常态化运作,而且提升了阅读推广的内涵与质量建设。建立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首先,做好品牌定位工作,分析推广对象的需求特征,抓住兴趣点、服务诉求、学科需求等,明确主题,然后进行创意和策划,制定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新阅读理念,通过创新创意思维,为读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氛围;其次,对品牌所打造的意蕴设置相应的阅读环节,结合本校特色资源和微媒体资源,宣扬本校的历史文化,以图片欣赏、影音视频观看、图书阅读、活动实践参与、兴趣观点交流等方式,打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塑造特色化阅读推广品牌。通过持续给予读者特殊体验,不仅能提升推广内容别样的层次感与新鲜感,引发读者的关注度,达到良好的阅读推广传播效果,而且学生对学校认同感和自豪感会大大增强,阅读活动的影响力会快速提升,如吉林大学图书馆推广的“白桦书声,校园朗读”系列主题活动项目,代表吉林省高校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成为本馆独具特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阅读推广品牌。(三)建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活动机构和团队,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首先,从学校角度,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引进专业人才,负责制定统一的阅读推广工作制度和标准,负责统筹协调校内外阅读推广活动;其次,要培养图书馆自己的阅读推广专家和阅读学专家。阅读推广不仅是一种读书活动,而且是一种人文教育,依托本馆专业人才,挖掘阅读的疗愈价值,建立基于人文精神的阅读关怀团队,从而构建新时代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工程;再次,要组建专门的学生阅读推广团队。组建阅读推广的学生团体,定期组织“阅读推广人”相关培训,逐步打造一支具有个人魅力和内涵价值的明星式阅读推广人及其团队,是图书馆建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运营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志愿者”、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书虫志愿服务队”,由团队组织,以兴趣作为活动切入点,进行创意和精心策划,并积极参与互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视频短剧“爱上图书馆”系列,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已连续举办十届的南京审计学院图书馆“彼岸花开”读书节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也是由“彼岸”读者协会和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在图书馆的指导下完成的,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强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阅读推广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需要多方面合作运营的系统工程。新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在多媒体发展的当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改革,图书馆服务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大学生阅读推广服务,才能真正发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 作者:张淑侠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图书馆发展篇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转型也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服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2022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转变思想、提高站位,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适用于高职院校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智慧化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自智慧图书馆一词提出以来,图书馆领域的学者对智慧图书馆和图书馆智慧化服务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产出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学生和教师,目标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方向。 二、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量自助服务,二是基于感知用户阅读行为提供的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智慧服务,都需要融合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吴宇芬认为图书馆在技术层面应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5G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设备设施上应加强RFID、自助管理设备、人脸识别等感知设备的建设,为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力量以及数据支撑。 三、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年轻读者,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最为频繁,阅读习惯和需求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性,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智慧化转型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大体可以划分为阅读环境服务、文献资源服务以及读者服务三个方面。阅读环境服务智慧化转型是利用智能化管理设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图书馆馆舍环境进行智慧化管理和调节,如温度、湿度、光线以及空气质量等,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文献资源服务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智慧化转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年轻读者,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最为频繁,阅读习惯和需求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性,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智慧化转型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大体可以划分为阅读环境服务、文献资源服务以及读者服务三个方面。阅读环境服务智慧化转型是利用智能化管理设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图书馆馆舍环境进行智慧化管理和调节,如温度、湿度、光线以及空气质量等,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文献资源服务基于读者行为数据的智慧服务以读者为中心,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理念的根本。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RFID、大数据等感知技术,收集读者的阅读行为数据,如图书借阅、文献检索、浏览、下载、数据库访问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为读者阅读需求画像,并基于画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如精准化资源推送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等。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等众多新型阅读方式的出现,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图书馆越来越意识到服务转型和变革的必要性,所开展的服务智慧化转型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目前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经费投入、技术力量方面与本科院校有着较大差距,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21年12月发布的《2020年度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排行榜》中显示,年度经费超过1千万元的院校中只有4所高职院校,排名最低的高职院校年度经费仅为1万元;2022年1月份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参与调研的452所高职院校,年度总经费平均为168.8万元,其中文献资源购置费平均为138.1万元,平均仅有30.7万元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设。受经费投入、技术力量的限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举步维艰。而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未能覆盖图书馆服务全流程,所以也就无法全面感知读者的阅读行为数据,难以为智慧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和数据支撑。人才队伍储备不足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中显示,全国参与调研的469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中,人才队伍储备从年龄上看呈“倒金字塔”形,50岁以上的馆员人数占37.7%,而29岁以下的馆员人数仅占4.6%;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的馆员是高职院校馆员的主体,平均每所高职院校图书馆聘用硕士学位馆员3.61人,其中有3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未聘用硕士学位馆员,人才队伍储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智慧服务需要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力量作支撑。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储备情况来看,馆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力不从心;年轻馆员数量少,创新和研究的活力不足;馆员学历以本科为主,对智慧服务理论和模式的研究能力较为欠缺。人才队伍储备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学历结构上来看都不合理,难以支撑智慧服务的需要。智慧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笔者通过对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的56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智慧化程度较低,其服务主要围绕空间预约服务、读者借阅服务、文献资源服务、读者入馆培训等传统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转型,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用了RFID,提供自助借阅、自助打印等服务,但无论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在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上都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智慧服务的要求,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对于文献资源推送服务,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大都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开展新书推荐、热门推荐等服务,以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理解、图书馆自身数据为导向,将同样的内容批量推送给读者,并未以读者阅读需求为导向,充分感知和分析读者阅读行为数据,为读者精准推送其所需的个性化文献资源。 五、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传统服务的转型和变革,借助政策优势,进一步推动在智慧服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为职业教育高速发展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依托学校,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和应用,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持,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紧张、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发展智慧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大,技术力量雄厚。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借助学校的“东风”,联合学校信息部门推进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图书馆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智慧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积累人才,推动馆员智慧化转型深入开展智慧化服务,关键还是需要智慧化人才的支撑。在技术人才力量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但是在服务方面还是要依靠图书馆自身馆员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的服务需要智慧化转型,相对应地,服务馆员也需要智慧化转型。智慧型图书馆馆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第一,具有知识服务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并能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筛选知识和信息,根据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第二,具有数据分析能力,了解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读者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为读者的阅读需求画像,并依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第三,具有互联网思维,图书馆智慧服务将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与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智慧图书馆员应具有互联网思维,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智慧服务。第四,具有研究能力,智慧图书馆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解决智慧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智慧服务工作经验,创新智慧服务方式和方法,开展智慧服务学术研究,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更好地发展。整合资源,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馆藏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图书馆内各类文献资源众多,如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各类数字资源等,但是资源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各类馆藏资源自成体系,有自己的数据标准和检索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读者查找文献资料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使得读者体验感极差;同时,也增加了感知读者检索和浏览行为数据的难度和工作量,这些问题成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展的巨大阻碍。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应建设专属的智慧服务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将分散在各个数据库里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检索系统和智慧化检索服务,提升读者文献检索和浏览体验。同时,收集读者检索和浏览行为数据,作为读者阅读需求画像的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阅读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树立标杆,丰富智慧服务方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研究和应用的时间较短,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智慧化程度低;同时,因经费投入、技术力量和馆员素质的限制,在智慧服务模式创新和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与本科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且短时间内难以弥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借助其他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创新和研究的力量,在分析研究其他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剖析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特点,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他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中优秀的服务内容、方式融入自身的智慧服务应用中,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的智慧化服务,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应提高站位,将自身放在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同等位置上。当前,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境,在经费、技术力量、人员素质都与本科院校图书馆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应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创新和研究潜力的基础上,有效借助学校的资金和技术、其他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和研究力量,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进程,优化和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 作者::陈龙 李永杰 翟乃盛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现代图书馆发展篇3 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的有关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中强调: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双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是实现教育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部署。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水平,另一方面,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发展,舒缓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依托自由特色,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自主迎合互联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提供机构,需要迎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新模式,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排头兵。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与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1]。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创新理念和具备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通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从而建立集人才培养、服务所有学生的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于一体的开放型的教育过程[2]。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吉林省1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平台、创业就业数据库、创新创业大讲堂、与双创学院合作以及图书馆咨询服务等方面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吉林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依然停留在表面阶段,在图书馆中,从领导者到馆员并没有对创新创业服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3]。从图书馆领导层面分析,管理者对图书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的认识并没有达成共识。很多管理者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和责任,图书馆的工作职责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和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创新创业关系不大,这种想法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开展和实施。从图书馆馆员层面分析,由于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正确理解,加之领导的不重视,造成很多馆员对创新创业知之甚少,开展相关的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二)合作创新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想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必须走出目前较为舒适的包围圈,主动探索与校外企业、各种创新创业载体、信息资源数据厂商以及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自身信息收集与检索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创新创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替换。但是,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和其他机构、企业合作方面存在欠缺,既不愿意主动出击寻求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也不愿意引进先进的学科创新模式,始终依赖自身的馆藏资源、技术资源进行传统图书馆业务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的整合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三)缺少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很多高职院校当下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智慧图书馆,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结合双创背景构建图书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并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图书馆广泛开展的阅读推广、读者见面交流会、图书馆文化长廊活动中,并没有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内容,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创业服务的基础和关键,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决定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创新创业理念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具备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和组织、研究和评估能力;三是具备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力,阅读推广、写作和宣传能力;四是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图书馆馆员要具备和提升以上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和学习。学习培训是提升能力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馆员培训学习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制定既要满足短期的学校要求,又要具有长期性,要切合图书馆发展实际,又要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第二,创新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同其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联系,组织馆员到其他先进地区的兄弟馆进行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学习创新创业服务方法,不断开拓馆员的眼界和理念,进而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方面的专家到图书馆进行专业的能力培训和讲座。讲座内容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内容,从新思想、新理念、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展开和拓展。 (二)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才能在双创背景下赢得大学生的关注。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其的神圣使命,积极拓展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努力营造信息服务和双创服务的良好氛围,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主动化的双创服务模式。 1.服务模式智能化。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智能化的服务模式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欢迎和信赖。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不断在服务流程上下功夫,优化服务流程,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终端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回答大学生的问题,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推送等。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快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在双创背景下,智能化、智慧化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系统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方便大学生在校园以外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线上资源,享受高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和快捷。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要确保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让其在享受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服务模式信息化。服务模式信息化是指,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信息化平台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各类创新创业信息,这些信息由专家进行专门的挑选和评估,并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专业信息需求等各种信息资源,实时推送至信息化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块。大学生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了解当前国家出台的各种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在平台中,也收集和整理了各种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例子、创新成果以及创新信息。另外,在信息化平台中,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的通知,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通过共建与共同交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机会和环境。 3.服务模式精准化。实施精准化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延续和拓展。在图书馆实现精准化服务,就是在原有信息化服务的基础上,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为基础,以用户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做好学科服务领头羊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做好个性化的需求分析,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资源搭配及服务,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需求。 4.服务模式主动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摒弃传统等着用户提出要求的服务模式,在双创时代,图书馆要主动出击,为创新创业提供主动的服务、积极的服务。图书馆要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创新创业基地、走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主动开启内嵌式服务。例如,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主动提供专题服务、技术服务和科研服务等。 (三)提升图书馆的科研能力 图书馆科研能力是衡量图书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提升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高层领导要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学校科研活动,主动出击对本地区、本部门、本院系或者本行业的热门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充分调动馆员的科研能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图书馆向高职院校科研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信息资源 文献资源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不断开拓思维,对文献资源的选取和选购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信息资源机制,不断分析和完善文献资源。一是文献资源形式多样化,在选购纸质文献资源的同时开展对应电子资源的采买,方便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二是文献资源的类型更加丰富,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体系构建。三是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断调整文献资源结构。特别是对于院校新设置的专业,要提前谋划,进行相关文献资源的采买。四是推进文献资源的共用共享,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源共建活动,有能力的院校努力实现和企业的共建,不断扩充双创资源库建设。 作者:王韦玮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谈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施工作为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变动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科学细化施工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道路工程 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财务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道路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也将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各项支出,节约投资,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是一项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财务管理是道路工程管理的核心 从理论上讲,财务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它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特征。 1、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主要适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2、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值形态管理所表现的综合性;二是财务管理在企业全面经济活动中方方面面的渗透性。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价值形态的变动,也就渗透有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定的结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合理管理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对其进行协调,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利于企业的发展,有些因素决定了财务管理应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二、资金管理是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就如人的血液一样是在不断地周转循环着的。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周转循环、犹如人体健康离不开血液循环一样。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顺畅、合理、有效,是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独立核算财务管理体制下,道路工程资金回收与使用应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成本控制,通过预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规范资金使用。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 资金管理重点落实到资金输入、输出的两头。资金是施工的血液,如果资金支出不合理,或者由于一些应付账款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对施工潜在的债务不能掌握和控制,就会造成财务报表的失实,导致潜亏发生。因此,施工财务部门对各公司资金支出情况要进行分析、登记、核算和管理,对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会计监督,及时了解掌握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规范资金支出行为,避免不必要损失发生。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零边际生产率”原则,即有多少事上多少人、进多少料。在项目开工之前,依据项目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原始资料,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按照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类别、支出时间、支出数额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即以工程规模确定项目部人员编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对作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适时安排人员进退场;以工程进度安排材料机械采购、租赁、使用和保养,保证材料、机械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减少中转,节省成本,为充分筹措、适时投入资金提供基本依据。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资金需求预算。项目资金使用必须执行严格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需求预算必须经项目部行政办公会议讨论,执行情况应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和财务部门汇报。公司财务管理负责人负责资金预算的审查和平衡,然后报资金管理部批准并拨付。 三、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经营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取决于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按国家的财务制度,有关的法规,管理好、用好国家下拨的资金,更多的是体现其实监督的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按现在企业制度设立,运行的企业,由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的许多工作内容可由内部审计完成,而资金的筹集,合理配置及风险防范,则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资金筹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企业可以在其内部积累取得发展资金,但更多地是从外部资金市场上,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一种渠道,举借债务也是一种渠道。由于两种筹资渠道风险各异,这就要求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预测及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结合资金的成本盈利前景,确定合理的资金筹集渠道,保证资金与负债的对应平衡,既保证经营资金的正常供应,又保持防治财务风险的足够能力。 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完全适应企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要求。而且,企业可以动用的资金来源不一,时限有长有短。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有限的资金,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对于资本性投资支出,要求财务部门充分分析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科学计量各项投资的现金流量、有关风险、正确权衡不同方案,作出最优决策,对于正常经营活动,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如现金的成本分析法,存货的ABC分类控制,经济批量分析等,建立有效合理制度,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以科学的决策为依据制定符合企业近期及长期发展战略的财务预算,并对财务预算的实施进行有效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构建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必须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微观的不确定因素、经营风险贯穿于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适用,高风险、高附加值,能带来巨额利润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即使企业面临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不断扩大的不利局面,又给企业带来了利用风险,自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要求财务管理正确分析内外经营环境,把握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按风险与所得平衡原则,处理好诸如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与风险报酬等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运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析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 摘要:本文将简单的介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存着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控制方法 市政道理简单点说,就是在县区、市区施工的道路,城市内的小片区道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在市政道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起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想要提高竞争力,就一定要提高成本控制,才能为企业的明天创造更多的辉煌。 一、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来临,市政工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弊端,造成工作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是简单的认为财务工作就是“记记账”、“算算账”,未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财务人员的招聘和使用上途径死板,任人唯亲,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违反相关规定对现金进行超额的提取和坐支,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招待费、差旅费、数据造假、骗取收入,国有资产流失,账实之间不相符合,没有把应收账款及时入账,自建形成小金库和账外资金等都是当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上要改善的方面。 市政工程的建设一般都是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由其授权的单位建造。某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操作执行,有些连正式的监理合同、施工合同都没有签订。有的工程在开工前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待有相关部门实施检查时才补办。有的政府大搞投资工程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一味的赶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将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缺陷和质量隐患,必将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降低,运行后将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而有的市政项目一味的要进度、赶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投入过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追求高速度,造成了浪费,增大了成本。 二、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方法 (一)财务管理手段创新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财务管理正在向网络财务管理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网络财务管理是利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在网络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信息将会更加地充分、可靠、及时,而且可比性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传递将会更加快捷、面广;财务信息的加工将会更加精确、省时。由些可见,利用网络化手段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办公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要包括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外还要包括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可以是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具体化或必要的补充,但是两者不能相抵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一般来说是要建立健全的各种费用的管理制度以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还要带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生产经营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这时就要灵活运用,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合理解决。 三、市政道路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一)控制材料、设备价格 工程建设造价中材料、设备费占到了70%左右,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价格信息网络了解市场上最新的材料、设备价格,对于大宗材料、设备的采购,我们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也可以货比三家,把握好最挂的订货时机。控制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到技术再到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程度,但不绝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不然都会给工程的质量和成本造成影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合同为依据,围绕控制成本为目标,挖掘增收节支的最大潜力,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做好招投标工作 要想控制成本,我们要先做好预算工作再去操作。在招投标时,成本核算和效益目标是重点考虑对象。在编制预算前,做好调查,仔细研究和精心测算,掌握市场行情,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经营的预算。在报价之前,要提出自己合理、符合招标文件的报价来参加投标竞争。 (三)其他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一个工程涉及到的费用各种各样,虽然有些费用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同样很重要,像管理费用、临时设施费、设备购置费、税金等等。我们要做好日常的后勤及施工管理工作,制定出切实的预算指标,对每笔开支都要经过程序流程,对办公费用的管理,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着手,精打细算,控制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市政工程公司改革不断深入,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更多的利润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全方面的成本控制,给企业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然后阐述了加强财务管理对改善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改善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启发。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市政道路建设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部门形同虚设,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完全介入到工程建设中。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我国市政道路建设部门的财务管理处于滞后、混乱、被动的尴尬局面,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流失大量的资金,而且增加了监管难度,更甚者会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世界经济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许多建设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投资机制进行改革,采用投资管理与投资职能相分离的模式,虽然应用该管理模式,能够明确投资主体的地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多的效益,然而因为管理模式将职能分离开来,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审查机制,那么必定会对工程建设与财务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项目筹划、施工设计、施工建设、竣工核算等环节中,投资部门都需要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工程项目。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承包人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让自己的亲友负责财务管理工作,而这部分人大都缺乏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低下,很容易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拖欠税费等问题,使市政道路工程整体效率与效益显著降低,更甚者会给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1.2 资金管理不科学 在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合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必要的约定在霸王条款作用下被排除在外,进而引发合同纠纷。部分建设企业采用流动作业的管理方法,同时承包多项工程,使资金不能集中管理,而出现资金管理不规范、管理费用拖欠等问题。部分建设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日期,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投资情况表、工程验收报告、工程决算表等相关资料,增加了外部审计的难度,而且也会对资料档案管理造成影响。 此外,关于管理人员的职责,市政企业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包含了工程物资、施工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资产,且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频频出现临时采购的现象,导致物资采购价格过高,造成资金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较多的资产品种,且分散于不同工程队中,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盘点,极易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 1.3 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市政建设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不能创建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许多企业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成本管理过于混乱,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财务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应用现代先进的会计手段,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4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市政建设单位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而且参加培训、深造学习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获取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方法,所以大部分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应用的管理方法与工作技巧严重滞后,给财务管理质量提升造成致命打击。 2 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是组成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根据企业制定的投资方案,结合资金筹集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工程项目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具体包括资金分配管理、财务数据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竣工核算管理等。管理人员必须要将工程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城市交通量迅速增长,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加。若建筑企业只关注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财务管理应有的重视,那么工程项目的财务必定会陷入混乱局面,企业也不能落实成本控制工作。所以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 完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市政建设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对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必须要明确财务管理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能及存在的联系,确定不同财务部门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出现滥用私权的情况。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力度,创建第三方资格审查制度,为工程建设企业及时提供体制规范,使各项工程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3.2 创建财务管理体系 合同不仅仅是市政道路工程实施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应该创建分部门会签及审查制度,贯彻于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3.3 控制工程采购活动 第一,市政建设企业应该协调各部门共同完成采购工作,在采购前,应该结合工程建设情况,科学制定采购方案,以免出现库存短缺或者库存积压的情况,进而延长施工周期。第二,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物资供应商与采购方式进行严格筛选,规范采购流程,重视招标与定价,以免出现欺诈现象。第三,做好采购验收与付款审核工作,实施价格监督机制,定期对采购活动进行检查,节省采购成本。 3.4 强化风险管理 市政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业务决策等,有效控制概预算流程、价款支付流程,并设立专门的台账与凭证,确保各项目操作情况能被真实记录下来,为整个过程财务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建设单位还应该明确概预算的依据、概预算的内容以及审批程度等,加强概预算审核力度,保证概预算的有效性。企业在价款支付方面,应该明确工程进度、金额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加快工程进度。 4 结 论 总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市政企业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工程管理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具有工程施工量大,工艺管理难度大,施工投资大的特点。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资金利用率。笔者借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相关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成本控制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重要性 作为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工程具有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而市政道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保障性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投资渠道逐渐多元,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各单位与各部门的协作性,实现施工目标有着保障性作用。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市政道路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包括了前期的工程项目的投资计划,用款计划,资金筹集过程管理等。而在中期,则包括了工程资金分配与采购定量,财务数据收集与监督,业务核算与会计管理等内容。当然,后期工程的竣工结算也是市政道路财务管理的范畴。对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来说,施工管理与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率越高,施工效率就越高,投资方的收益也越高。现下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量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在施工管理中贯彻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原则,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避免财务混乱。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决定了整个项目经济效益。 二、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1.意识不足,水平不高 在现在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管理层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相关单位财务部无法及时介入与监督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过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反映为成本控制滞后,响应被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财务信息错误等情况。目前来说,大多数的市政道路工程都开始了投资职能与投资管理的改革,通过分离两者间的管理关系,以此来明确投资主体权益,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但缺乏监督的职能与管理分离,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与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效果。管理中权责不清,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忽视了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如施工承包人多数选择把财务管理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负责,把成本控制交由自己信得过的亲属负责,却不考虑岗位的专业要求。成本核算主观性强,随意性强,应交税费拖欠已成常态。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市政道路工程效益,甚至会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规范,数据造假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规范性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合同不规范,大量霸王条款规避了必要的约定,而这些就是日后造成合同纠纷的源头。再加上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流动作业的特点也让同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承包几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财务支出加起来就直接造成了资金链紧张。在施工过程中拖欠机械租赁费,拖欠管理费,资金管理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更做不到成本控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流程不规范,账实不符,决算滞后,资金管理不完善等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精,人员素质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滞后性。如为了隐瞒不合理支出所以虚开非法票据,会计数据造假,工程应收款入账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重大的损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而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不按合同上的施工进度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不上交投资情况表,不提交工程决策报告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外部审计工作无法开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 三、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策的探讨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应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展教育与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与会计核算间的配合,强化各项管理间的横向联系,对工程效益与会计报表资料实行联动性监督。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全局性控制与预警,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效益。细化会计核算手段对所有市政道路工程的会计账目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从施工工序到物料分配进行财务核算与评价。对资金的使用额度,使用合理性,资金流向等进行跟进与监督。同时,对市政工程的流程进行规范,要求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必须由业主通过市政才能报建,公开信息,及时更新信息。联合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建立起审计与监管体系,强化对市政道路招标与投标过程的监督,对承包与发包,分包进行规范管理,如分包项目及内容必须在合同中注明等。 2.强化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强化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体现为对合同管理的强化。如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考虑到市政工程涉及面广,工程质量需要严格把关,所以应强化分部门的会签与审查作用。对可能发生的工程风险进行预估与控制,并把风险防范体系融入合同管理与执行工作中去。对于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来说,专业素质的提升则意味着提升其信息化程度,提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专业程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尤其是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信息化技术可以消除市政道路施工点分散,流动作业带来的会计信息收集难度。统一上传信息平台,归口后统一处理,以此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这方面贯彻电子签证制度,以签证为标志进行流程管控和施工周期管理,简化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在信息化的管理下,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也就能直观地反馈给财务管理人员,以此提升工程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 3.明确职责范围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应对每个环节的业务决策,流程管理进行职责明确。对预算与价款支付,对台账与凭证手续,对审批与复核都要落实到位。体现道路工程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制度,如在价款支付方面,对金额与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施工成果进行细分,以保障合同的履约质量。而台账与凭证是如实记录所有市政道路施工情况的原始信息来源,也是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工程项目为例,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下穿通道工程;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土地征拆,土建跨河桥梁,高压燃气管线迁改等。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管理内容多,施工周期长,管理细节繁杂,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难度大。在工程一开始,财务部门就以各施工项目工程为界限,细分了管理职责范围,并建立了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复审,监察管理四级管理层次。借力于清晰的管理职责,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上实现了风险可控,保障质量的目标。 四、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经济与政府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做好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应对症下药,分析现状,根据合同要求与自身管理特点进行细化。强调经济效益,强调管理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 作者:张红操 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财务部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微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道路工程企业的特色,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要与其他企业区别对待,它和工业企业以及商业企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对道路工程企业而言,在企业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批程序、上交项目部的资金、项目部具体计划、成本费用等要进行统一规定。此外,负责项目部的财务人员要由工程企业财务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结算。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对项目部的资金运作、盈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进行预算管理 编制预算是道路工程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进行预算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广泛参与。道路工程企业可以在工程部门设立专门的工程预算小组,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拿到工程合同后,预算小组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工程的预算,由副总组织项目经理、工长、技术人员讨论,总经理进行最后的签字确认工作。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以中标价作为基础,参考施工地点、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等,编制项目预算,并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预算以后,要加上资源需要量清单,包括工程项目的具体材料、机械、人工等,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工程费用需要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一旦确定预算后,就不能随便更改。 三、完善资金管理 1.债务清算 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实现企业的效益。完善资金管理的关键是集中管理,做好资金的调度工作。道路工程企业经常因为履约保证金和工程款拖欠,出现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道路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债权债务工作进行管理。如果企业工程项目分散账户较多,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开设统一的资金账户,保证资金的安全。此外,要催促相关的业务部门加快收回履约金,对工程垫支款项建立责任人制度。项目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它要建立业务往来的结算、核对制度,登记每一笔债权和债务的形成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在月底,列出和建设单位或者供应商的科目余额清单,进行及时核对、清理。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偿还项目发生的债务,收回项目形成的债权。在对项目进行清算时,如果清算工作未结束或者债权债务清偿不完整,财务人员需要继续负责这项工作。 2.资金调度 财务主管部门将企业的经营收入纳入企业的账户,资金由企业统一调配,保证在生产、建设、投资等项目的资金需要。企业可以考虑建立结算中心,把资金进行集中结算,收支业务进行统一办理,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资金的调配,和银行合作建立账户信息网,能够让企业及时的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盘活资金。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停滞现象的发生,把资金形成合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机制不健全。现阶段,企业贷款沉淀的数额巨大,应当调整贷款的期限、种类,以便现金流动和外债偿还均衡发展。要及时掌握利率的变动情况,对商务合同的签约日期、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便减少利息的支出。企业只有把资金调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进而使企业的资金链保持正常。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背景下,财会人员需要扩大知识面,更新相应的会计理论,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单一性转变成复合型,尽快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来说,还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利用网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便捷化,加快为企业提供信息的速度,准确无误的反映财务数据,及时的更新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更面临着多种挑战。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会计、财务知识,学习金融管理和税收知识,对业务精通,懂得外语,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道路工程企业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企业内部的会计和出纳人员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实行直线型的领导,工资、奖金和福利由财务部统一发放,业绩考核、人事任免等让财务部安排。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再教育和相应的培训,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变得难以确定,管理的风险性增加,知识资本的实效性变短,对此,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知识资产的培育、知识的资本化、知识资本的管理都应纳入风险管理中,采取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以便进行科学管理。对于商业信息和管理技术等知识资本,因为它们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生命周期可变性显著,企业可以采取回避风险和分摊风险的办法进行管理。道路工程企业无论是在施工,还是在资本经营中都会遇到风险,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上述所说的知识资本的管理是其中一方面。道路施工投资较大,持续时间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学会防范和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的安全系数,是道路工程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应对风险,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力求把风险降到最小。 六、建立监督机制 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各工作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增强控制的意识,更好的发挥监督控制的作用。要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需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对重大的工程项目加强监督。 七、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会有新的变化。道路工程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生产经营,以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以实现保值和增值为目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法,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作者:邓业 单位:宜兴市四方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智慧交通论文: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打造大庆宜居城市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庆人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端化,大庆人对购车的刚性需求越来越旺盛私家,车增长速度逐年增加,需求增长的同时也激发了交通发展、市民、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车辆增加的同时导致交通违法违章现象层出不穷,车辆违停、喇叭乱鸣、事故频发、道路堵塞、群众怨声四起。为缓解这些现象,大庆市政府与中央保持一致推行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创新思维方式突破交通的发展路径,善用信息手段提高大庆交通管理水平,完善路网建设与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提升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等手段,推进大庆交通建设,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 [关键词] 大庆市;智慧交通建设;大数据;信息平台;措施 在城市化发展高速的时代,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导致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转换思维方式,提出运用“智慧”理念来寻求解决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购车的刚性需求越来越旺盛,大庆平均每天上路137台私家车,车辆不断增加的同时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大庆人的幸福指数,建设智慧交通提升大庆人幸福指数已是当务之急。 一、智慧交通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截止到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72亿量。城市拥堵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智慧城市,为我们解决交通问题提供了思维和创新的方向。 (一)智慧交通提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 智慧交通的根本是让交通具有人一样的、甚至超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用“智慧”理念打造的交通体系,不仅通过交通信息平台可以将收集的信息资料情况,及时进行信息,让出行的人们及时掌握道路情况,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对道路、公交车、私家车进行合理的调配,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智慧交通的建设可以提高市民对交通环境的满意度,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及时道路情况,市民可以根据道路情况选择出行线路,避免造成交通拥堵,浪费出行时间。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要以减少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空气中的污染指数,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营造健康、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二)智慧交通促进管理部门流程再造 传统管理模式各部门仅负责本部门流程的信息,其他部门的信息流程不清楚,形成一个个孤立的流程。这种流程影响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导致公众对交通部门的期望逐年下降。用智慧+大数据+交通的创新模式,可以使交通工作流程做到多渠道、跨部门、无缝隙、全方位的整合,实现业务流程不重复,交通管理一体化的全新工作流程。全新的交通管理体系,不仅解决管理脱节的问题,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与各部门信息资源对接后,加以分析还可以推算出交通拥堵时段,比如,南方交通部门可以根据供水公司提供的早晨用水量加一个数值,就可以推算出交通早高峰时间,交通部门可以依据数据及时疏导交通,避免道路拥堵。 (三)智慧交通驱动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 经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交通的薄弱直接导致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增多、空气环境污染,单纯的扩大路网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政府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智慧交通的提出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推动城市更加绿色更加智慧的发展。在新常态下建立交通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公布拥堵路段的信息,微信城市服务一栏北京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信息平台,市民可以根据平台选择路段,最大限度提高出行率;交通信息平台还可以对公交及运营车辆进行合理调配,提高经济效益。 二、大庆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庆人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端化,私家车增长速度逐年增加,需求增长的同时也激发了交通发展、市民、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一)交通发展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 大庆交通建设有着独特的优势,交通规划相对比较合理。但是,近年来交通发展明显跟不上私家车增长的速度。截至到2015年私家车已超过40万台,私家车的增加造成道路的压力,多处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能及时修补道路,影响城市的美观,造成市民出行困扰;同时,私家车的增加引发交通的拥堵,尤其早晚高峰时段,汽车造成了中三路、世纪大道等多条主干线的拥堵。日前私家车的保有量还在持续的增长。 (二)交通硬件设施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大庆交通相对其他城市硬件设施水平要高,主干道路宽、路面平整,后建的商业区如万达、大润发等都规划建设有自己的停车场,后建的居民区也都建有停车场。但是,老区的交通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像萨尔图区百货大楼周围的设施就比较落后,节假日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由于地下排水管道的老化,大雨、急雨淹车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商业区经济下滑。车辆的增加对交通管理部门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由于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没能及时跟上信息时代步伐,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交通数据,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现代城市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在驾车行驶中“路怒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说明了市民对行车安全意识淡薄。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过路不走斑马线,不看红绿灯、横跨隔离栏发生的交通意外时有发生。第二,非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像车行车、摩托车等非机动车管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经常出现,随意行驶,任意穿插,闯红灯,甚至有时会出现在行车道上逆向行驶的现象。第三,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少数营运出租车素质不高,随意停车载客、压线超车抢道;少数私家车同样存在压线超车抢道、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以智慧理念推进大庆交通建设 (一)创新思维方式突破交通的发展路径 交通建设的思维方式不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首先,要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为创新提供思考方向。哲学是各领域发展的思维基石,用哲学智慧对当前大庆交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是寻找解决方案的途径之一。其次,要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掌握交通发展趋势。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打开了新思路。[2]传统的数据仅是从样本推算全部数据,精准度不高,大数据是以采集全部数据模式来进行推算,精准度高,为时时掌握交通信息,改善交通环境,提供了解决需求的思路。 (二)善用信息手段提高大庆交通管理水平 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完善了交通发展的信息系统平台,国内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信息平台也都已成熟。大庆的交通系统平台虽然已经建立,但应用上还有所欠缺,优化和整合各信息平台是完善交通监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交通信号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平台的整合,实时采集的交通信息同历史交通数据进行的分析,就可以对交通流量数值进行预测,准确率可达90%以上。信息平台的优化可以使交通监管部门准确掌握实时路面情况,对拥堵道路可以及时进行疏导,对肇事车辆可以提供证据进行责任划分。信息平台的整合可以有效的治理二手车辆交易市场混乱现象,打击不法车辆中介,改善车辆交易环境,保护市民财产安全,提升交通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路网建设与交通设施建设 路网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缓解交通压力、合理安排道路布局的重要途径。交通部门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并要提前介入到新建道路或改造路段规划中去。交通部门可以提前对交叉路口、停车场、道路宽度等方案进行评估,对不合理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使大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度。交通是关乎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交通的发达代表着城市经济的水平,所以重视交通建设是推动大庆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大庆交通道路缺少非机动车道,是导致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的重要原因。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可以实现车流各行其道,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市民的通行能力。 (四)加强宣传提升市民交通安全意识 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交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像对行人的法规没有完善,行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等现象没有硬性规定其事故责任的划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导致事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积极营造执法环境。执法必须要严,坚决取缔影响交通安全与畅通的违法行为。早晚上峰时段必须保证主干路、易拥堵路段警力充足,避免交通大拥堵。其次,加强心理咨询力度。“路怒症”、开快车等是驾驶员心理问题导致的。要加强心理咨询力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考取驾驶执照要增加心理测试科目,对有燥狂症、抑郁症等心理病人员不予考取驾照。第二方面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让驾驶员保持愉快的心情开车。最后,普及安全和文明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交通文明活动,强化市民文明、安全意识。同时信息平台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逐渐形成相互礼让、文明出行的良好交通氛围。 智慧交通论文:互联网+时代的智慧交通支付 目前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产品创新已呈现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各地正在推进的金融IC卡智能交通应用工程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15年9月国内首款智慧交通支付的可穿戴产品“嘀嘀”手环面世,它相当于一个腕间的交通IC卡,可在挥手之间轻松完成诸多交通支付功能。该产品的普及应用预示着一轮智慧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创新竞争已经悄然展开。 智慧交通支付的发展 目前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产品创新已呈现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各地正在推进的金融IC卡智能交通应用工程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和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进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优化,挥卡出行将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停车时对着闸机挥一下银联IC卡就可完成计时和缴费;计程车收费时挥一下银联IC卡就可完成支付;乘坐地铁时挥一下银联IC卡即可通过检票口闸机进站。这些快捷支付的场景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已成为现实。 在很多城市的公交车上,市民只要办理了金融交通IC卡即可非接触刷卡完成购票,整个过程仅需一秒钟时间,比插入式IC卡和磁条卡(约3秒)及投币(约5秒)的支付速度快数倍。由于收费速度提高,车辆运行时间缩短,就等于节省了市民的乘车时间,真正体现了“一卡在手,出行无忧”。同时也为各发卡银行与公交公司、其它商业组织间的进一步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很多人口密集城市都深受交通不畅的困扰,“堵城”一度成为这些城市的戏称。通过发放苏通卡等高速公路专用金融IC卡,并采用车载电子标签(OBU)+IC卡的过路收费模式,只需在高速收费站ETC车道上进行微波短程通讯,即可完成车辆的自动识别和收费,所有的交易数据均在银行后台系统实时结算处理,基本实现了不停车自动收费,从而有效减轻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 此外,随着汽车数量持续增长,城市“停车难”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人工收费停车管理模式已逐渐落伍,多个城市已推广新型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办理了金融交通IC卡的市民,只需在停车场入口处直接“挥卡”即可自由出入,无须等待取票,停车场收费系统会自动计算停车时间和资费,并从车主的金融IC卡中扣款。此外,车主无需担心卡密码泄露,非常安全快捷。 智慧交通支付的创新 目前通过政府、企业、银行间的多方协作,上述的交通支付结算模式已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的进步给智慧交通支付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尤其通过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出诸多智慧交通领域的支付结算新品。 在车联网的公交智能支付领域,当前淘宝众筹正在预售一款可刷交通卡的穿戴式产品――“刷刷”智能手环,与“嘀嘀”手环相比,“刷刷”手环支持的地区更多,功能更强,不仅可在公交、出租、地铁和轮渡上非接触刷环,还开通了空中充值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使用自助充值、余额查询、消费记录查看等功能。 与此同步,腾讯通过研发“滴滴打车”软件,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快的打车”App,百度通过投资“优步”预约叫车App,共同抢夺交通移动支付市场。这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将在智慧交通支付领域引发一场新的变革。 此外,在水上智慧交通支付领域的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航道部门开始通过研发船舶自动身份识别系统,构建水上自动收费处理平台和ETC结算系统,并开立船只过闸专用电子账户。船民安装“水上ETC”软件后,只需在智能手机上按提示填好相关信息,经过识别、调度、过闸三个步骤即可办理缴费、充值、查询、退款、票据远程打印等过闸手续,航道部门则可通过ETC系统对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对过闸费用进行实时管理。 相比以往过闸的繁琐流程,使用“水上ETC”系统,船民过闸只需5分钟。不仅提升了船闸运行效率,也节约了成本,有效解决了船闸通航效率低下、现场工作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移动通讯打造智能“水上ETC” 当前,“水上ETC”系统主要通过手机移动通讯技术,将内河船舶的过闸申报、船闸视频登记确认,以及费用在线缴纳等功能融为一体。该系统不仅有效避免了船民过闸时必须上岸申报和缴费等诸多不便,还提升了船只过闸效率,增强客户体验。 “水上ETC”系统推出的离岸在线电子登记及支付解决方案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业务功能: 一是电子申报功能,船只到达视频报到区后,即可通过手机APP进行电子申报; 二是信息推送功能,业务平台即时将船只的电子申报信息推送给船闸的工作人员; 三是信息审核功能,船闸工作人员在业务平台中对申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可通过监控确认船只是否到达); 四是自动登记功能,审核成功后,“水上ETC”系统即自动生成船只登记信息。 五是生成订单功能,登记成功后,即在综合支付平台中,生成一个待支付的过闸费订单; 六是订单推送和缴费功能,“水上ETC”将该订单推送至船民APP,船民在手机APP上按订单要求完成缴费支付后即可过闸。 该系统通过手机掌上银行、K码、微信等进行电子申报与电子支付,创新性地缓解了船民上岸缴费的诸多不便,提升了船只过闸效率及客户体验。藉此可将银行移动支付结算产品与船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及时向客户缴费的手机推送理财、基金等信息,同时还可对船民的水上加油、生活服务、物流协调、水运收支等支付需求展开全方位的远程金融服务。此外为控制金融性风险,系统还采用如下系列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通过对船民的走访和宣传,提示客户切实管理好自己的证书;其次考虑到每天的过闸船只数(交易笔数)相对固定,且每笔交易金额一般在100元至300元之间,故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向客户重点推荐了快捷方便且安全性可控的掌上K码(优选)或K令支付;最后,该系统面对的客户群体相对固定,且支付服务及对账接口安全可靠,在客户维护及交易意外风险的把控上主要通过远程加密监控技术予以支持。 总的来说,通过对传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高效集成,以及智慧交通支付的金融创新,将有效推进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交通领域的跨界融合。 智慧交通论文:安全、快速、舒适,是智慧交通的追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飞速,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功能布局失衡等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成为城市运行保障和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让智能交通承载起人们改善城市交通的期许,也成为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及时、准确地获取交通数据并构建数据平台是建设智能交通的前提。作为我国最大的都市型高速公路交通企业,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发集团)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一挑战?近日,《经济》记者专访了首发集团副总经理杨华森,让他为我们一一解答。 《经济》:请您谈谈现阶段首发集团在智慧交通领域从事哪些业务?发展状况如何? 杨华森: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首发集团履行“替政府融资、为人民修路”使命,努力建设“人文高速、科技高速、绿色高速”,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期,1999年集团成立初期,是首都高速公路第一个建设高峰期,主要在原有约200公里路网的基础上,加快路网拓展建设;第二阶段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加快路网建设阶段,基本形成两环、多射线的路网。去年以来,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正进入第三个建设发展高峰期,打通区域间断头路,完善路网布局,以三地交通一体化,支撑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保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智慧交通体系对高速公路而言,主要是以高速公路信息为基础,实现人、车、路、环境和交通管理的智慧运营,包括道路设施及环境信息、车辆运行动态信息、车主实名信息、交通流量信息、交通事件信息、交通法律政策信息等信息,从信息数据的全程感知、采集、传输、存储和挖掘、应用,实现人、车、路、城的智慧协同。 《经济》:在您看来,互联网技术、思维为解决我国交通问题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杨华森:首先,互联网思维为解决交通问题拓宽了思路,提供了新路径。以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就要强调交通参与者的用户体验,需求多元化,管理去中心化,信息架构资源,信息打通供需,用户至上,社交互动。正在风口浪尖上的O2O出租车新模式,就是最有力的实践证明。其次,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交通行业创新、相关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便捷、低成本的引擎。交通是参与者最活跃的体系,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人与人通信、人与车通信、车与路通信、车与车通信,都有了实现可能。通过不可无损坏拆移的固定电子标签,对车辆唯一法定身份的确认,绑定车主、驾者的身份和信用,通过道路电子围栏、电子出入道口、城市路侧和专用停车场等自由流识别,实现驾车通行、交通管理、费用支付等全程电子化、无线化,极大释放交通能力,提高交通体系的效率,为全体交通参与者创造新增价值。第三,“互联网+交通”,可为专业化交通提升专业化水平,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解决交通难题。以高速公路交通为例,基于“互联网+”,打造高速公路智慧交通模式,实现服务创新。推动RFID汽车电子标识和APP设备面向客户、面向社会,由原来人工收费转化成电子收费,通过物流网打通主体运营通路,建立信息平台,深度服务客运和货运,形成透明化、可视化的路网运营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第四,可以破除体制壁垒,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化的货运物流和客运旅行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力与效率。 《经济》:我们都知道,把握交通数据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请问贵公司是如何进行这方面数据收集的? 杨华森:首发集团基于1000公里的环射高速公路路网,建立“感知、采集、传输、存储、挖掘、建模、应用”的闭环模式,积极探索在管内道路上交通数据流的海量采集和增值应用。一是通过出入站口的收费设备、按公里设置的高清视频仪、流量监测仪、气象监测仪等外场的固定设施设备,感知采集车辆通行、道路车流量、当地气象等视频和数据。二是通过定期不定期的道路桥梁检测车、养护车、全天候不间断的路产巡视车等移动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的观察活动,采集道路运行的全面动态信息。三是通过机动车辆本身,采集行车路径轨迹。四是通过移动APP,感知车主、车辆与道路使用的交互信息。 海量的信息采集后,再分级传输和存储,汇总到集团信息中心处理和存储。一方面,通过信息的交换、沟通,既维持管内路网的正常运行,又参与区域路网和全国路网的运行协同。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相关应用模型,向车主和社会提供“乐高速”、“乐速通”等信息服务,也为交通运营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 《经济》:北京和上海,同样是一线城市,两地轨道交通也差不多,为什么上海的交通状况就比北京好很多? 杨华森:每个城市的规模不同,功能也不同,改善城市交通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与上海相比,北京拥堵现象的原因更加复杂,涉及到城市功能定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布局、交通运营管理、交通参与者行为规范和政策法规环境等多方面。在环射路网格局下,要改善北京交通,首要的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从“四个中心”新的城市定位出发,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在京津冀区域内规划、建设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是以互联网思维解放思想,大力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交通的智慧交通运营管理。面向货运,发展高速公路智慧物流,提高大首都的城市供应效率,面向客运,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技术,从高速公路到市政路,到停车场,实施全程电子识别,自然车速通行,原生态交通管理,用“智慧”改善交通。三是发展综合交通,整合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地铁等多方面资源,共同打造立体交通服务网络体系。 《经济》:在您看来,智慧城市在中国最应该寻找的契合点在哪里?今天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偏离了最初的意愿? 杨华森:建设智慧城市,最终目的是给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智能的宜居之城。对智慧交通来讲,从信息化的角度,向市民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道路环境,也是我们智慧交通建设的切入点。从现阶段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是观念共识、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和重点项目落地。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跨行业、跨专业和多领域的市场化手段,用政府手段进行有效规划,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城市联盟、技术联盟,推进新理念,最终由政府来敲定合适政策。目前国家倡导的PPP模式,是适合智慧城市发展的,也是智慧城市可以快速推动的有效手段,鉴于此,首发集团也在这方面成立了投资公司和资本公司。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模式路径不清晰、顶层规划缺失、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如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以我们最擅长的领域――智慧高速为例,作为新一代的信息化系统,我们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以及未来的大数据分析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可能会导致在智慧高速领域大家各自为政,最终很难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各个地区的数据无法统一,也就无法实现数据关联价值的挖掘与分析,不易形成大数据智慧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意识到标准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云星宇公司已经开始智慧高速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用APP收集整合数据并做出模型,用模型进行调控。同时,首发集团相关企业还参与了智慧交通方面标准的起草、应用型科研课题的研发等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只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政府的责任,我们都是智慧城市的建造者,同时也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智慧交通的有序发展,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驶向光明的更高点。 智慧交通论文:水上交通安全开启“智慧时代” 6月7日,全国海事系统智慧海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广东中山海事局举行,来自全国各省海事部门参观考察广东智慧海事建设情况,提出在全国海事系统推行智能化海事监管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全国海事部门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构建“智慧海事”有力地服务水上交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许如清表示,海事是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保障系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智慧海事是智慧交通的重要一环,充分运用“互联网+海事监管与服务”的思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传统水运业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更好的发挥水运在大宗货运中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满足公众便捷出行、加快推进水路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海事局自主研发了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全面建设智慧海事,推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从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转变,从人工“签证+巡航”向“智能化监管+精确执法服务”转变。 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拆除“监管”与“服务”的壁垒,给水上安全监管服务装上“最强大脑”,与社会公众互联互通,共享海事公共服务,在广东省特别是中山、佛山、珠海、广州等地取得明显成效,在水上安全、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方面,大大提高了效率,为航运企业、船舶营运降低了成本,让船公司、船员、群众以及社会公众共享“畅通、精准、便捷、阳光”的多元海事服务。 “十二五”期,广东辖区船舶进出港累计1855万艘次,比“十一五”期增长27.6%,港口货物淄铝95.5亿吨,增长82.2%。在监管任务持续加重的情况下,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在“平台”的助力下,广东海事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2013年以来分6批取消下放18项海事行政许可,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中间流转环节,业务平均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60%以上,部分业务更是缩短80%以上。针对航运业不景气的实际困难,近两年来该局取消或免征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为行政相对人减免近6亿元。 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告诉记者,互联网时代,打通数据链,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才是王道,广东智慧海事功在监管,利在服务,广东海事工作要不断地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广东海事部门利用在平台上的自定义功能,目前广东辖区自主编制了4057个重点水域或管控区自动预警功能,相当于4057名“智能人”在重点水域全天候、不间断安全警戒;自定义4548艘船舶,实施重点管理和服务;针对台风、雷雨大风、雾季、节假日等特殊环境,部署了337个特殊规则模块管控船舶;集成辖区海事应急资源、搜救力量等要素,以及各类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实时查询、实时指挥调度。 记者发现,过去,海事部门接到险情,协调时间长而错失及时施救。现在,鼠标在“平台”屏幕遇险点周围划定一个范围,就立即显现附近船舶和救援资源的分布情况,快速调动力量施救。2015年,广东海事局利用“平台”辅助应急处置事故险情200余宗,3100多名遇险人员获救。 在澳门――中山游艇自由行航路中山航段处,记者看到中山海事局建立“电子全景航道”,为粤澳往来游艇提供高效便捷的海事服务。借力智慧海事平台划定的游艇进港报告线,游艇一旦过线,对游艇进出游艇码头的全程、连续实时监控,提供全程“可视化”海事指引服务。该局还依托平台开发了“桥卫士”系统,船舶进入桥区水域航行时,一旦偏航和超高就会报警,借助海事部门上下联动,可以有效防止船舶触碰桥梁。55公里的沙田海事处辖区,传统巡航需要4人、5小时,现在通过“一键巡航”只需1人58秒钟即可完成。开发的船舶航行APP,让船员也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便捷的水上导航服务。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建设了自贸区智能海上管控中心,开辟了南沙自贸区海上航行高速路。 据了解,在本次的智慧海事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许如清指出,按照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全国海事系统大幅度削减行政许可项目,“十二五”以来,海事积极转变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已经取消和下放了19项行政审批项目,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如何提高放权的“含金量”,增强监管有效性,突出服务主动性,实现由“管的更多”变为“管的更好”,必须依赖智慧海事建设。 许如清强调,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海事监管与服务”的思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传统水运业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更好的发挥水运在大宗货运中的比较优势,更好的满足公众便捷出行、加快推进水路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河北、山东海事局以及长江海事局以进一步深化“放权、管理、服务”有机结合为导向,率先在智慧海事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维护了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特别是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具有借鉴与推广的重要意义。不仅让监管升级,还让服务更优,让船东、船员享受更便捷、多元化的服务,也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更为快速的辅助决策服务。 许如清要求,各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监管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在管理方式上转型升级。全国海事系统要以智慧海事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海事安全治理能力、依法行政的水平、服务保障能力和内部管理效能,不断提供优质海事服务,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 链接: 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将二级云中心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一级云中心联通,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通过集成船舶、船员、船检、安检、船公司等各类海事数据对船舶的‘三种状态、五种水域、八种环境’下的各种监管场景进行程序开发管控,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辖区水域船舶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预判报警功能,从而实现了对船舶的‘全面感知’及现场监管业务的高度协同,全面提高海事监管服务和海上应急的智能化水平,开创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服务新模式。还可以关联各种海事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港口码头、桥梁、水文等数据,实现水上交通实况即时显示,辖区水上安全各种元素的静态和动态信息一目了然。平台上可自定义设定水上电子斑马线、警戒线、禁航区、禁止锚泊、禁止调头、限速、限高等预警功能规则,进入区域的船舶如违反相关规则,平台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从而实时有效监管。目前广东辖区自主编制4057个重点水域或管控区自动预警功能。相当于4057名“智能人”在重点水域全天候、不间断执行安全警戒任务;系统对进入特定区域内的船舶即时自动识别,进行安全提醒和自动进行筛选关注并电子跟踪。目前广东水域自定义4548艘船舶,实施重点管理和服务;针对台风、雷雨大风、雾季、洪水、枯水、节假日等特殊环境,部署了337个特殊规则模块管控船舶。船舶如有违规锚泊、走锚等行为,平台将即时报警,海事值班人员及时指挥船舶避险;集成辖区海事应急资源、搜救力量等要素,以及各类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实时查询、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存档;还设置了“一键巡航”功能,自动查找指定区域内安检目标船舶、重点跟踪船舶、船检证书过期船舶等异常船舶,自动显示辖区船舶情况,自动生成电子巡航记录和工作台账。 智慧交通论文:DT时代 智慧交通新挑战 毛光烈表示,DT时代要利用网络新技术,找准智能交通完善升级的突破方向,补上基础性的“短板”,从而打造智慧交通升级版。 “治堵”,已成为公众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全世界都希望通过网络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的智慧运行,以解决面临的挑战。虽然,近几年智慧交通的应用已经给民众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是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智慧交通来予以破解。浙江信息化百人会顾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表示,要利用网络新技术,找准智能交通完善升级的突破方向,补上基础性的“短板”,从而打造智慧交通升级版。 智能交通升级突破口 毛光烈称,智慧交通包括智慧城市交通、智慧城际交通、智能装备交通、综合型智能交通等多种语义,对这些不同语义内涵的“智慧交通”加以细心区别、正确理解,可以便于找到痛点,并完善、升级智慧交通。他认为,当前完善、升级智慧交通的主攻方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打造智慧城市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城镇化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有的地区已达60%以上,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已成为突出矛盾。从“人、车、路、场、客”这五要素的信息化来看,目前城市里大多数智慧交通建设提供的服务还都很“初级”,系统间的整合并未完成,碎片化严重;城市交通资源的调度使用与监管的信息化有进展,但基本上停留在IT时代,尚未进入DT时代;城市交通的大数据库建设尚未起步。所以,打造能为交通提供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用模式、创新的监管体制等都迫在眉睫。民众出行的难点、痛点,就是智慧城市交通完善与升级版应解决的难点、痛点与重点。推动智慧城市交通的完善与升级,既有扩大现实供给的重大价值,又有长远发展的巨大空间。 第二,打造智慧城际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扩大,带给交通领域最大的变化,是“有车族”的扩张。据浙江省公安部门统计,全省汽车拥有量已从2010年的543.57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1121.63万辆。一方面是车辆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路通行供给做不到同步增长。因此,就出现了城际之间交通拥堵的加剧。 据统计,2010年全省高速拥堵路段为6处。尽管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投入了1277.8亿元,仍然跟不上车辆通行的增速。尤其是周末、清明、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拥堵路段更是在持续的跃升。毛光烈举例说:“过去经济发达程度相对低、人口密集程度低、一直不拥堵的衢州段,自龙泉至龙游高速开通后,从2013年春节起开始了拥堵,最长的拥堵时间达24小时。全省最拥堵点是G60沪昆高速新岭隧道,2015年拥堵300余次,最长拥堵时间长达20小时。” 那么,解决全省城际交通的出路是什么呢?毛光烈说,既要抓建设,又要抓挖潜,要在挖掘交通道路的效率上下功夫。重点是要改变“城际出行只靠高速公路”的状况,通过“智慧(城际)交通”的升级,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作为“城际交通的大路网”来整体开发。 开发“城际交通大路网”,可以在高速拥堵路段,先把国道、省道、县道相关路段组合利用起来,对于破解“周末、小长假出行难”,有很大潜力。目前,浙江省已建高速公路3917公里,有国道4356公里、省道6382公里、县道29413公里,三者总里程达40151公里,相当于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0.25倍。同时,由于国道、省道、县道有专门的养护资金,养护队伍、养护体制比较健全,近几年的道路改造及路面硬化成绩斐然,道路的通行质量亦比过去大为改观。因此,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干、域内国道、省道、县道为一体的智慧(城际)交通,打造智慧交通升级版,大有可为。 毛光烈分析说,开发“城际交通大路网”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以县(市、区)为单位,从化解周末与小长假拥堵路段入手。其次,在利用国道、省道及县道化解高速时段性拥堵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设区市、省级优化利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的整齐方案,并以4G或5G宽带为主要通信网,完善道路数据采集与数据服务、数据监管设施,建设大路网的大数据智慧交通服务与监管体系和平台,使高速路网与国道、省道、县道路网集成为一体,得到更高水平的开发利用。 第三,打造以智慧城市为龙头的交通与城际交通无缝链接形成的智慧综合交通升级版。毛光烈认为,要解决城市中各类交通方式互相干扰的问题,出路只有开发集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统一管理平台,实行大数据的交通服务,形成智慧城区综合交通的完善与升级版。 开发智慧城市综合交通的升级版,重点是建设城市交通大数据库、综合交通云平台,把汽车、地铁、飞机、高铁、航运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数据采集贯通起来,把大数据的交通服务与监管综合集成起来。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数据服务,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减少相互不合理的影响与干扰,着力化解现有拥堵点与路段,疏导并防范新的拥堵点、段的形成,提高城市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的保障服务水平。 补基础“短板” 毛光烈指出,任何工作要做好,基础工作必须做扎实,智慧交通亦然。大数据的实时路况服务,尤其是车流量服务,是智慧高速的基础工作与基本建设,这一“短板”必须补上,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要集成开发道路断面的智能化车流量计量技术。毛光烈说:“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车辆流量计量,在非收费站的道路断面上,车流的大数据计量服务,尤其是城区道路断面的车流计量服务,基本仍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要开发智能化道路断面车辆自动计量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自动传输、利用、质控与运维。要集成利用各种方式的现代检测计量技术,以保障计量方式的创新性、精准性、实时性与有效性;并保证道路断面车流计量检测活动不影响道路的通行。要充分集成并利用智能的检测仪器、文字与视频大数据的检测方式与计量技术、采取不停车的检测方法。 第二,要开发“精准的在线车流量可视化截图的服务模式”。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在提供“全程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的同时,根据行车的速度与需要,智慧交通的云平台还可以不断推送“前方路段的分路段车流量(可视化)截图”。 第三,要开发“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检测模式”。路段车流量实时计量检测,应进行多断面检测,并以多断面检测数据来进行校核才能确定。其计量检测方式、校核方式应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要参考城际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的模式,根据城市的出行要求,开发城市出行“精准推送的车流量可视化截图服务”。 第四,要开发“城区潮涌路段智能调控使用新模式”。在上下班高峰时,某些城区道路路段会出现车流潮涌状况。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道路资源,城市管理者往往会将平常“双向各用两车道”使用改为“潮涌侧使用3车道、非潮涌侧使用1车道”的配置。现在,在车道灵活配置时,许多城市都采用了人工移动隔离桩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效率低、不安全。因此,宜采用智能的方法,例如可以在路面采用自动调动灯光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智能电子屏幕的方法等。 此外,毛光烈还强调,发展“综合交通的大数据服务”,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与原有体制等障碍,建成管用的综合交通的大数据库。其中的数据资源,要从政府的公安、交通、铁路、城管及电信三大运营商中来,企业也要注重自我开发数据。 智慧交通论文: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智慧交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打开了智慧交通系统的新思路,产生了新的智慧交通模式和理念,为智慧交通系统带来了新的科技内涵。但是同时,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搜集、存储、使用等环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大数据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作为前沿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应对措施。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交通更加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交通;大数据;信息安全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交通系统和相关资源日趋紧张;人口不断的增长和越来越大的移动需求,更加增大了交通系统的压力。扩建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等传统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交通系统面临的问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大力发展为解决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智慧交通的概念由此提出。我们应该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建设,发挥已有能力,释放交通压力,促使交通出行安全[1]。此外,智慧交通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必要举措。大数据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发现从单一的交通数据中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大量数据汇集融合,得到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在拥堵情况下的交通出行规律,围绕以人为基本核心,实现生活与交通的平衡,并为交通系统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综合性决策[2]。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交通引导、物流调度优化等方面,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依托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3]。如今,国内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如杭州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与百度展开深度合作,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外交通部门同样以公众便捷出行为宗旨,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效率[4],如美国商用铁路就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构提高运输的及时性。然而在智慧交通系统的实际建设中,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却不容忽视。 1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慧交通的建设,大数据已经成为交通数据平台的重要载体,作为生产要素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快速处理技术和分析提取技术的发展,可以迅速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系统的辅助决策提供帮助。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另外,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5];另外在交通资源配置、车辆安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提升交通预测水平都有极大帮助。然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掀起新的生产率提高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同时,随着而来的是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带来的挑战。 1.1 行业标准不统一 国内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时,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造成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相对独立,衔接和配合度不强[6]。在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依靠前端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由于铺设的前端传感器来自于不同的生产企业,这些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这就造成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系统也很难进行衔接和配合。在智慧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中,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不统一的标准会严重加大交通数据获取难度,从而妨碍交通流的分析与预测。 1.2 难以确保智慧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慧交通系统的整合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然而其健壮性却没有随之提高,因此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随之增大。智慧交通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前端设备,包括信号控制、交通流量采集、交通诱导、电子警察、卡口等子系统,数据要和上级交通管理平台、下级交通管理子平台、公安业务集成平台等系统相连。系统具有流程复杂、业务系统众多、客户端分散等一系列特点。数据中心需要竭尽全力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前端设备点位增加,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智慧交通系统中硬件设备因功能滞后或老化而导致传输速率下降以及网络延迟,这些都可能引起数据泄露以及丢失,严重影响大数据安全。 1.3 难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数据的质量主要是指数据的真实性或可信度,具体可以分为数据出处和数据失真两个层面。智慧交通应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系统中的传感器和监控等设备收集的数据,大数据中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源,而目前设备长时间运行的性能得不到保证,数据质量不高限制了智慧交通业务高水平的扩展应用。现代化的交通诱导和交通信号控制需要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数据以供进行交通状态判断以及短时交通预测使用。而由于目前系统健壮性不足,难以自行判断数据质量,从而使得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用,最后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 1.4 增加隐私泄露风险 巨量的交通数据包含了个人的一些敏感信息。这些数据集中的存储增加了泄露的风险。一旦遭到非法使用,这将引起重大后果。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看,都将对许多牵涉的用户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数据量较大,对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界定的明确标准,许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并未考虑其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1.5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是利用道路和车辆等配置的前端设备进行交通数据采集,并从超大量数据中分析出价值信息的过程。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过程都是依靠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传输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便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一方面,大数据所包含的复杂、敏感数据会引起更多潜在的攻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据汇集在一起,一旦黑客成功攻击就会引起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造成巨大损失,增加风险率。而且由于黑客一次性可以得到更多数据,这相当于降低了黑客攻击的成本。此外,智慧交通中许多数据传输本身就是借助于移动智能设备的采集和传输,如果这些设备感染具有监控和数据收集功能的病毒,这些敏感信息一旦被利用,不法组织便可能追踪到个人的实时位置以及监控个人的行为习惯等其他机密,这将增加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安全事故风险等级。 1.6 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必然造成大量数据的汇集。如此巨量复杂的数据需要存储在更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数据中心。由于原有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中心很有可能并不符合规定,这便对现有的存储环境产生了威胁。另外,巨量的数据也会增加防护难度,影响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运行。安全防护手段更新升级的速度必须与数据增长的速度相匹配,一旦安全防护措施跟不上数据增长的速度,便会引起大数据安全防护漏洞。另外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大数据应用需要各个子系统的衔接和配合。这必然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由于大数据包含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若使每位用户对应访问特定的信息子集,确保敏感信息的隔离,这便意味着需要保护数据的加密方案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数据的访问控制需要更谨慎,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授权其访问的数据。 2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对于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各种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综合地加以解决。 2.1 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 交通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且覆盖范围非常广,各个交通平台衔接度不够。为了解决大数据应用在智慧交通中的行业不统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推出交通平台的标准化措施,规范每个交通平台的统一化布局,包括交通系统物理层的每一个硬件设施的标准化接口以及交通系统软件层的每一个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各个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互联性和兼容性,进一步推动交通信息化体系综合化和立体化。这样才可以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提供资源共享综合平台。此外,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交通互联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交通系统的数据标准化,构建数据标准化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平台的数据存储。 2.2 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交通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作为智慧交通系统的物理层结构基础,一旦发生损坏或者出现问题,将很容易增加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因此,智慧交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7]。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及时对前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应对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传输信息的网络线路以及传感器和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的查验、维护和更新,严防因为基础设施的损坏或者老化等问题而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或丢失;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智慧交通系统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以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智慧交通系统能够保证继续安全和运行,从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3 严格控制智慧交通中的数据真实度 大数据技术上有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数据自身就是事实。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价值信息并提供预测以及决策。大数据应用价值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一旦系统采集的数据本身存在错误,那么经过分析挖掘的预测以及决策非但不存在价值,而且会因为错误的决策进而造成损失与危害。因此,智慧交通系统数据采集时,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控措施以及测试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数据源头开始把关,一旦发现虚假或恶意数据便及时剔除,同时可以利用稳健统计以及对抗式机器学习等方法减轻数据恶意插入的后果。此外,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为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不失真,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和干预。 2.4 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 智慧交通系统中,除了在技术上保护大数据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也非常关键,它是确保智慧交通数据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使用科学的大数据管理方法,才可以从海量的交通数据中获得真正价值,提升智慧交通系统的效率,降低各种安全风险。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2.4.1 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大数据作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的核心资产,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此,在对其资产管理时,必须清楚定义数据元素,包含别名、格式以及其他特征标识;在对其进行描述时,必须列清该数据元素的信息来源和相关数据元素的其他信息;在对其使用信息的记录时,必须说明数据元素的产生和修改信息、访问历史记录、安全与访问控制信息等。 2.4.2 建立数据的安全系统 智慧交通数据中心的防护系统需要设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包括设立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防火墙、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防病毒系统、流量整形和控制等措施。此外,智慧交通的数据中心还应该通过使用识别管理技术,加密技术并结合其他主动安全管理技术进行监测和控制交通数据从使用到迁移、停用的整个过程。 2.4.3 做好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智慧交通系统中的数据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等级。作为智慧交通的大数据中心应该将其进行分类,划分不同的安全风险等级。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安全防范,更加明确安全风险治理目标,降低智慧交通数据泄露风险。 2.4.4 提高智慧交通系统的职员信息安全意识 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除了大数据平台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各个部门职员的配合,他们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作为大数据中心平台管理的职员更应该提高对数据安全威胁的辨别能力,知晓其所管理的数据的重要价值。同时,智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对职员进行相关数据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战略认识。 综上所述,面对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的挑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应对: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严格控制数据真实度,加强大数据管理。 3 结束语 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从根本上缓解交通系统面临的压力问题的同时,也为智慧交通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以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严格控制数据真实度,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大数据管理。只有这样,智慧交通才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安全的条件。 智慧交通论文: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浅析 [摘 要]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服务大众出行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的途径,指出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可鉴之处,为我国其他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设依据。 [关键词]智慧交通;建设;物联网技术 0 引 言 根据IBM的《全球交通痛苦指数报告》,北京以99分的高分成为全球出行最痛苦的城市;美国每年在交通拥堵上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尾气排放量仅为堵车时不熄火的1/20;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届时交通压力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上述现象都是传统交通无法避免且亟需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交通”的思维将是解决传统交通弊端的突破口。国内智慧交通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技术层面、体制层面都有待突破,寻求一种有效合理并符合我国交通现状的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模式,是我国建设发展智慧交通成败的关键。 1 智慧交通的内涵 智慧交通在处理交通数据,作出决策方面则是更少的或者无人工参与。从智能到智慧,交通系统正逐步走向像人一样思考、分析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像人一样思考,不仅包含着交通系统对已有资源的感知、融合、分析、集成、表达和创新,也包含着由交通系统与其使用者之间的交互沟通所带来的新思考和新发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为现代交通系统从智能化逐步向智慧化转变提供了保障。 物联网技术将交通基本要素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通讯、汇聚和,实现了对交通要素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智慧交通可定义为:基于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对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包括人、车、路、环境)的全面感知、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集成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技术等实现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加高效和敏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在将来有极大的可能性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现。 2 国内智慧交通建设现状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处在感知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的初级阶段,且大部分是通过视频摄像头实现对交通信息的采集,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应用较少,在交通信息共享、信息处理,反馈决策等方面还是短板,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运营更是少见。 我国智能交通在信息采集、交通设施控制、行车管理和停车管理等方面均已建成了相应系统。贵阳市通过建设、安装大量视频摄像头、卡口及电警交通数据管理与分析设备,提高道路的交通管理水平、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及道路交通管理。截至2013年8月7日,大连市在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路段处设立交通信息显示屏,通过文字、路线图指明前方道路信息状态,驾驶员可据此及时调整路线,避开车流拥挤的路段,更顺畅地出行。江西省上饶市在2015年启用智能化电子公交站牌,乘客通过智能化电子公交站牌可以随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信息。温州市则通过整合、提升与改造原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可用网站、手机及其二维码查询路况信息。江苏省南通市在采用监控的基础上还对车辆进行GPS信息定位,并将南通市的交通资源信息汇集成统一的GIS地图。在此基础上,面向公众出行需求,市交通局开发了“出行管家”“畅行南通”等手机APP软件,为市民提供交通信息实时查询、实时节点视频、出行计划、线上订票和旅游信息查询等服务。 上述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现状是我国建设智慧交通的一个缩影,实现了交通状况的信息化、可视化,有的也引入“互联网+”概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车辆数量逐年增加,智能交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交通带来的问题,而智慧交通是解决传统交通弊端的有效途径。智慧交通的核心是交通,交通的核心是出行,各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各自为政,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对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具有局限性,确定统一的建设模式是我国建立智慧交通系统的当务之急。 3 加快我国智慧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在技术层面突破,减少人工参与 我国想要建设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就要在交通数据处理和决策反馈环节的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智慧交通系统最终要实现动态决策来满足人们的出行便利需求。交通变化莫测,将海量交通信息数据交给人工智能处理,并及时反馈,这可以弥补智能交通人工参与决策的不足。此外,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时间间隔也可根据路况信息数据的处理结果实现动态控制。 3.2 在体制层面突破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缺乏顶层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智慧交通建设涉及交通部门以外的多个部门,各部门间达成协同是日后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关键。 3.3 政府助力,推进智慧交通产业发展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智慧交通建设涉及多个专业和领域,用政府手段进行有效规划,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城市联盟、技术联盟,推进新理念,最终由政府来敲定合适政策。目前国家倡导的PPP模式,是适合智慧交通发展的,也是推动智慧交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智慧交通论文:“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再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以其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对“互联网+”这一新业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智慧交通大数据这一领域着手,探讨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创新,以此来为智慧交通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交通;大数据 自从“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产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了改造与影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产因素,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给智慧交通产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可供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但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则要属视频图像采集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交通系统的持续完善,视频图像采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说,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监测、交通事件视频监测系统以及公交专用车道违法监测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里,视频化采集必将成为了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采集质量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视频图像采集的应用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受到早期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导致数据准确率不高、信息种类少、数据利用率低,无法将数据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未来对智慧交通大数据进行创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首先要确保视频图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设备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设备发展。其次,要根据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实现碎片化数据的聚合,并将其作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和共享,这也是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结构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交通图像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等。在交通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企业和政府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做好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交通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正朝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个方面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成为了大数据共享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交通指挥大数据的具体需求来看,对于大数据共享的创新,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手段、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根本需求。 比如说以Hadoop基础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还具有高性能和高容错性,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情况的综合监测、统筹、协调联动与信息服务。 三、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 尽管当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得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但交通大数据的自身价值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仍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如果想要使交通大数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创新。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政府部门在智慧交通应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应用虽然有明显的定制化和时效化特征,但自增长性和耦合性却较差,导致应用适用期短且拓展性差。此外,由于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致使信息之后得不到公众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信息的闭环。这些问题都是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部门若想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创新,首要任务就是将系统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其应用到各类交通服务系统中,以此来构建一个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应用创新。 四、智慧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若想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创新内容之外,还应做好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人人治理,让公众、企业和政府三者可以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证明,创新服务模式之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管理内容模块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方便、快速的获取到所需的服务信息。这种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智慧交通设备和平台的作用,实现数据汇聚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智慧交通的管理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多方面创新目标的实现使得智慧交通大数据的整体构架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智慧交通管理效率。 智慧交通论文:智能交通安防集成在智慧城市中的创新应用 摘 要:总的来说交通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尤其在最近几年,交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交通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道路方面出现了拥挤的情况,针对于此就需要对现行的交通和道路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与创新,形成一种只能交通安防集成的机构,进一步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交通安防集成;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由于近几年来交通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道路拥挤的问题变得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因此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这种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在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道路拥挤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进一步实现交通行业更加智能的发展。 1 智能交通集成现状特点 1.1 智能的信息感知 1.1.1 卡口智能抓拍:卡口摄像机前端高清抓拍机集视频采集、视频处理、车辆信息识别等核心功能于一体。 1.1.2 违章自动检测:电警摄像机内置具有车辆违法检测、识别可对多种违法行为进行检测和记录,同时具备通行车辆抓拍和记录、全天视频监控录像、交通参数采集等多种复合功能。 1.1.3 人脸抓拍比对:高清人脸抓拍服务器内嵌人脸抓拍算法,可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自动抓拍和上传,建立人脸信息数据库,提供黑名单预警、人员布控、人脸检索、大库比对等智能化应用。 1.1.4 智能分析处理:智能运动跟踪、高清视频拼接、视频智能分析等多项智能应用技术,变被动式监控为主动型防范,大幅提高视频使用效率。 1.2 强大的实战应用 1.2.1 可视化图上作战:依托公安PGIS系统,实现人、车、物的轨迹刻画和案件线索分析,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同时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功能。 1.2.2 实战化视频应用:融合视频标注、视频摘要、智能排查、浓缩播放、图像增强、图像编辑、万能播放器等多样化的智能工具.提高视频侦查的工作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减少人力耗费。 1.3 指挥调度 1.3.1 线上线下“双巡防”模式:建设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出城有卡口、城中有岗亭的指挥巡防模式,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大幅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1.3.2 “可视化”贯穿指挥全过程:以PGIS地图为载体,将时间、空间有机结合,实现报警定位为可视化、街面警力分布可视化、警力现场处置可视化、处警过程可视化。 1.3.3 “一键三能”缩短响应时间:支持快捷操作工具,一键快速布控警力,一键图上点击通话、一键警情同步,实现了指挥的扁平化,大大缩短了指挥调度响应时间。 2 智能交通集成在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只会城市中就需要相应的智能交通的参与,这种智能交通的参与会使得城市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在现在智慧城市的扩大过程中,相应的监控系统和高科技技术的增长仅仅只依靠人力管理是根本不行的,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智能交通。通过高科技的手法对交通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智慧城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且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技术向实用性的跨越,实现监控与相应卡口达到统一管理模式。对汽车的搜寻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号牌输入就可以找出该辆车的行驶记录,这种做法对公安机关追查相应的车辆起到及时有效的作用。这种技术手段除了这一项作用之外还存在相应的特点,在这里笔者对这项技术手段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2.1 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总的来说使用相应的智能交通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进行侦查的公安机关,而且这项技术手段在进行相应的公关机关的侦查中除了有效的监督之外还可以对设备的异构、软件和数据进行相应的兼容,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小投入大收获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相应的多样化接口的输入会让输出,使得这项技术手段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功效。另外对兼容性的体现也并不是单一的体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相关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对相应数据库的对接、异构平台的对接和不同厂家的硬件进行对接。在三个方面最根本的功能和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监控手段对相应的信息、第三方平台的数据进行对接,另外对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设备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建立一套统一、可扩展的体系,从而实现最大的兼容性。 2.2 具有开放的扩展性 前文中所说的与相应的异构平台进行相应的对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内部进行相应的集成处理。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进行相应的侦查工作时能够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特殊的要求特殊定制,从而进一步为公安交警部门实现优秀的实战平台。 2.3 数据深层信息研判 由于把我国拥有汽车的数量比较多,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系统需要进行研究的数据非常多,不仅如此还需要从众多的数据中找出相应的风险,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还需要为相应的侦查工作提供研判分析数据而且系统通常使用卡口和监督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使得为各个部门的侦查工作提供有力的线索。 2.4 GIS系统的应用 通过电子地图可实现对布控报警的迅速定位以及对特定车辆的轨迹分析。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管理,操作界面直观方便,能从广泛意义上来实现对前端设备的信息誉里、了解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又游旨定设备进行参数配置等一系列的功能,可操作性强,便于灵活地调度和跟踪,处理报警言息等。 2.5 贴近实战的管控业务 通过与三台合一系统集成对接,实现了接处警业务,并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定位警力,实现快速高效派警,实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可以控制事发地点的信号、诱导系统,已实现交通疏导。针对重大事件,平台提供特勤预案业务。制定特勤路线(区域),执行时会自动联动路线(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的监控周边情况,并实现交通的畅通。 2.6 交通诱导系统 诱导主要为交通指挥人员实时提供各路口和路段的交通状况,例如:路段的拥堵状况、信号灯状态等。这些信息能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和处理预案,并通过由广播电视媒体和前方交通诱导显示屏及时信息,告知路面驾驶员和行人,进行有效的交通疏导。 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相应的智能交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在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现在交通设备的不断增多和相应的道路容易发生堵塞而设立的。而且在很大程度来说进行相应的只能交通能够使得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交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且还能在一定的角度上为现在社会上通过道路犯罪的案件进行破除,从而更好的促进相应的智慧城市更好的发展。 智慧交通论文: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初探 【摘 要】城市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信息技术为智能交通发挥作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进一步地促进了相互作用。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从基础的的改善城市状况,进一步到提高城市和交通服务效率,再到市民关心的城市环境改善层面,最终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 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智慧化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2011年起,部分主要城市在各省政府的带领下开始试点建设工作,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智能交通的作用不可或缺。 1 智能交通与与智慧城市概述 智能交通,简称ITS,即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的子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闯红灯违法监测系统、微波车辆检测系统、OD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等。 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2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事物之间发生作用需要可能性条件,城市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的,这为智能交通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前提基础和可能性。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由交通、住宅、商业、能源、水资源等诸多系统构成,智慧城市由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银行、智能家居、电子政务等部分组成。可见,交通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 两者都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系统,需要把各种高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高科技使城市和交通充满智慧元素,它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都以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为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智能交通作为百姓出行的载体,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方面,是实现城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3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既能为智慧城市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从自低至高的层面来说,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智能交通对现代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安全、拥堵状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对交通事故和拥堵情况快速反应,实行对交通运行情况的快速调整,同时能将交通信息反馈给交通部门,指导道路规划和设计、改造工作。智能交通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第二个阶段侧重电子警察、卡口、监控等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出行秩序;第三个阶段侧重智能信号、交通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和整合,主要目的是减少拥堵、实现精细化管理。 其次,提高城市和交通服务效率。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感测市民生活的神经愈发敏锐,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是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的目标。目前,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推进交通管理科技深化应用,通过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信息服务,结合城市功能,综合全面的城市交通信息,合理配置和调控城市中交通载体,例如大数据分析、交通诱导、交通情报显示、手机app等,以方便公众出行,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交通的需求。 再次,优化城市环境。合理的交通,不仅体现在交通的快捷、顺畅、舒适、安全等特征上,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大,工业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资源特别交通资源矛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市民的关注点,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交通运输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实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大有可为。例如推广智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加快ETC系统的发展,完善智能交通信息化平台,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置和浪费,响应低碳环保的要求。 最后,促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继大规模实体基础设施投资之后的又一次城市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有利影响包括:带动科技创新潮流、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推动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智慧交通论文:近五年国内智慧交通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智慧交通的概念、体系构建、宏观决策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目前对智慧交通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的研究应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智慧交通论文:智能交通助力智慧出行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智能交通领域的先行者,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一直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政府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管理城市,从而实现城市级别的智慧管理。 早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前,我们就开始了智能交通领域的尝试。在2002年前后,我们与广州市政府成立了类似于PPP模式的合作体,由合资公司进行投融资,建设运营整个广州的智能交通系统。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接口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城市级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与智慧城市需要的大数据平台非常类似,如果再搭载其他领域的信息,它就能够成为整个城市的运行平台。这个平台上可以将所有与交通有关的,包括居民出行、政府交通管理的数据都放入进去。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向政府提供交通管理服务,向出行者提供完整的交通出行服务。基于这个平台,我们与广州的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分别做了手机APP产品,目前已有400万的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有50多万,这是城市级的应用中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接下来,我们将这项产品推广到了西安、南京、哈尔滨和西宁等城市,陆续取得了成功。 除了上文提到的智能交通运输方面,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我们也有非常成功的尝试。在2008年前后,我们为天津交管局做了交通管理集成管控平台,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交通管理方案,包括非现场执法涉及的电子警察,交通治安卡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120和110的接出警,警员定位、警车定位和交通态势流量的分析等交通管理的子系统。在集成管理控制平台,我们能够将所有的业务系统连在一起,实现业务联动和应急指挥。经验丰富的老交警可以通过上述系统,将经验很快地传给年轻交警。 目前就交通领域而言,各部门、各业务系统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孤岛”效应,不同建设时间、不同技术、不同建设商建造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互联互通,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大数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积极进行创新与探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交通大数据,致力于提供更多的增值信息、增值应用和增值服务,完成公司的整体转型。 智慧交通论文:IBM携手北京交通大学助力智慧成长 “在目前国内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专业学科中,人才培养模式往往缺乏系统的体系。在师资、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输送直接符合企业心意的人才。”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对高校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的痛点深有体会,“计算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一直存在差距。如何弥补这种鸿沟,是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 校企合作在高校教学、科研的创新实践中并不鲜见,“企业+高校”联合创新的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人才作为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整个行业的重视。IBM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高校的协作创新,关注领域内的人才培养。 9月3日,IBM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共同信息管理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将共同开发信息管理方向课程,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的高端信息管理人才。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型的数据库管理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当前,信息管理的概念远不仅仅包含存好数据,存储和调用数据只是信息管理中的一个现象,其价值体现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数据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掘其价值,促进业务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关注的重要议题。”IBM中国开发中心信息管理总经理朱辉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呼唤高端信息管理人才。这也是此次联合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考虑和初衷。” “IBM与中国高校的合作由来已久,而且越来越深入。”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王浩表示,“此次开展的信息管理课程大学合作项目针对的就是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将覆盖师资培养、精品课程等多个维度。” 当前,商业计算模式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以前的以流程效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数据为中心。企业越来越关注如何从大量异构的数据中获取价值和洞察力,而信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技术。 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成果最好的试金石。卢苇表示,两年的学习过程将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将有一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在企业单位实习,从而更紧密地将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满足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据了解,此次双方合作的共建课程均已经过IBM专业课程认证,将涉及信息集成、数据仓库、商务智能等信息管理相关内容。来自IBM的高级工程师将兼任北京交通大学高级教师,负责部分的课程教学以及教师培训工作。IBM将为相关课程提供远程教学课件,开放红皮书、白皮书等技术资料。同时,IBM会将业界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商业洞察带进校园,开展信息管理大师讲坛、实验室开放日、工程师体验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激发创新热情。 一线企业对人才供需的体会最为直接。“以银行为例,科技驱动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已经是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信息管理是企业发掘数据宝藏的基石,企业迫切需要经过体系化、系统化课程学习,从而全面掌握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中国民生银行总行科技部副总经理牛新庄表示,“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了课程的创新,能有效解决市场中人才稀缺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是个福音。” 共建课程和联合培养的模式将校企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内容和形式都较以往更深。卢苇认为,此次与IBM共建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不仅能为企业输送高端信息管理人才,对于高校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非常有益的。北京交通大学的教师将与IBM的工程师一道,实地参与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学习行业知识并交流教学经验。这种模式将帮助软件学院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前最新的、主流的技术状态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王浩表示,未来IBM将围绕协作创新、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与高校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复制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智慧交通论文:治堵有方武汉借城市自由流构建智慧交通 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成为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很多城市都在想方设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桥梁数量众多的武汉更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武汉成为我国首个成功采用城市自由流智慧交通系统的城市。 来自中创软件的资料称,目前全球只有新加坡、伦敦和武汉三个城市应用了城市自由流,而采用中创Loong智慧平台进行建设的武汉自由流工程在部署复杂度、信息处理广度上都难于新加坡和伦敦。 作别交通拥堵 “就个人生活而言,我最关心智能交通,因为我每天要去很多地方,事先知道哪个地方交通顺畅是最重要的。”湖北省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曾经在一个智慧城市论坛上这么说。可见交通在智慧城市中的重要性。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之地,桥梁、隧道给武汉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最近几年随着车辆数量的激增,和其他城市一样,武汉交通压力变得非常大。再加上市内六桥一隧一路需要车辆停车收费,更是使得堵车成为武汉城市交通的常态。 武汉的交通管理问题,除了停车收费加剧了交通拥堵以外,现行路桥通行收费制度也存在着合理性方面的争议。 为缓解路桥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武汉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市交通改革,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在全市范围内主要过江桥梁及隧道建设自由流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将路桥收费模式从原有的年票制改为计次电子收费,同时采用经济杠杆来治堵。 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的试点城市,武汉市借鉴了新加坡、伦敦等城市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启动了城市自由流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并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以及经济杠杆来缓解交通拥堵的新途径。 城市自由流智慧交通项目需要集成上千种标准和种类不同的外围设备,实现多种接口统一接入,将设备通信、电子渠道、外部接口等功能全部纳入支撑平台,从而有效解决系统实施过程中大量异构平台之间的交互问题。可见,该项目要求支撑系统架构必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中创软件凭借其多年的交通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平台优势中标成为项目软件开发商。 Loong平台快速构建 武汉市计划采用的全自由流模式在全国属首创,无成功案例可借鉴,系统需求和设计更不可能一次性考虑得面面俱到,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变更需求。项目的复杂度可想而知。 曾有跨国IT公司的工程师打电话给中创软件的工程师说:“你们疯了,这么复杂的项目你们也敢接。” 中创软件董事长兼CEO景新海却对该项目信息满满。他的信心,源自中创软件基于“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课题成果Loong平台形成的中创Loong智慧平台。 中创软件在武汉城市自由流系统建设中采用了Loong智慧平台,借助其柔性可靠的体系架构,将国内无先例、业务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拆分为相对简单、松耦合的服务,开发并整合了DSRC(智能运输系统)、车牌自动识别、车辆匹配、误识辨别等功能,实现了随需而变的系统快速构建。 据了解,武汉城市自由流项目于2010年4月正式开工,于2010年11月进入试运行阶段,到2011年7月1日,系统已经正式开通运行。中创软件交通事业部总监卢海涛介绍,尽管项目共历时15个月,实际上真正部署实施时间只有6个月。 启动智慧之旅 2011年7月1日,随着武汉市城市自由流智慧交通系统上线,武汉市所有途经原来七桥一隧收费口的车辆不再需要停车收费。借助物流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车辆驶过收费路段,城市自由流智慧交通系统将自动采集信息并进行计费。 在中创Loong智慧平台支撑下,系统能够精确无误地抓拍、监控、识别、采集每一辆行驶车辆信息,解决了市区内多车道自由流计次收费的问题,同时缓解了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下降了10%~15%。 系统实现了对武汉市所有车辆的准确感知,能够形成一张完整的城市车联网。系统对武汉市区每天通行的超过百万辆车辆的超过160GB的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管理,为武汉市政府对城市长远发展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支持。 不仅如此,系统还使得武汉市借助价格杠杆来引导市民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有效缓解桥梁、隧道的拥堵情况成为可能。该系统可以对交通信息的收集分析,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不同路段、不同时段的费率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智能交通诱导,引导市民在出行时做出更合理的道路选择。同时,武汉市交通部门借助系统实现了计次收费,提高了收费的合理性。 系统正式运行以来,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感测、分析整合车流量100多万次,实现过路过桥车辆费用的即时结算,并实现了与全市1000多个服务网点无缝对接。此外,系统还连通了包括银行、电信、高速公路、公安、交管、财政等多家单位,使信息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说,该系统提供的准确、实时的数据,已多次协助公安部门获取案件线索,推动了平安城市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城市自由流项目的建设并非到此为止,系统将借助中创Loong智慧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升级改造,以及实现与更多其他部门的信息互通。 此外,记者还在采访了解到,中创软件希望能够将武汉城市自由流的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开来。 智慧交通论文:往届世博的智慧交通 世博会期间有大量游客,怎样保证交通安全、方便?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期间,参观游客总数超过4180万人次,平均每天的参观人数约为24万人次,最高峰的游客数量达到了63万人次。 世博会场的各个方向都设置了出入口,但以西侧出入口为主,配置了高速铁路车站和大片停车场。世博会场内交通的主要方式是单向环行的巴士车队,交通线路全长约为5000米,环绕各个展区,连接各个出入口。据统计,超过1700万人次(约占游客总数的40%)使用了这一交通方式。场内交通的辅助方式包括单轨电车和空中缆车。 空中缆车跨越瓜达尔基维尔河,是进入世博会的又一通道,然后沿着发现者大道贯穿南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世博会的盛况可以尽收眼底,最高日人流量达到近7万。单轨电车环绕西班牙展区和国际展区,也是兼具交通和观光功能,最高日的客流量为4.3万人次。 除了固定的巴士线路,游客还可以租用电瓶车,有效地增强了场内交通的自主性。世博会还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充足的轮椅。 作为专题类的世博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参观游客总数超过1200万人次,是专题类世博会中规模最大的。 世博会场址位于里斯本东部边缘的Tagus河畔。这里原本分布着各类污染和危险设施,包括炼油场和储油灌、废弃集装箱、军火、垃圾的堆场。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始终处于废弃和衰败之中,政府决定以世博会为动力,使这一地区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实现根本性改善,达到欧洲其他首都城市的相同水准。 世博会的场址规划采取了方向明确的方格路网,50%以上的世博会参观游客使用公共交通方式抵达交通转换枢纽和主要入口。 世博会场内交通的主要方式是巴士。调查表明,场内巴士的日均客流量为13.5万人次,游客人均使用巴士1.5次,60%的游客使用过场内巴士。场内交通的辅助方式包括电瓶车和兼有观光功能的空中缆车(游客人数超过300万人次)。世博会还为残障人士提供了80辆轮椅。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参观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期游客数量为4000万人次,实际游客数量仅为1870万人次,平均每天参观人数约为11.8万人次,最高峰日的游客数量达到27.64万人次。 调查数据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游客是多次参观世博会。这既表明游客对于世博会的满意程度,也说明相当数量的游客每次只是参观部分展馆或演艺活动。晚间优惠门票和晚间演艺活动有效地增加晚间游客数量,汉诺威世博会使用晚间门票的游客数量约占20%,有助于调节参观游客数量的时间分布,从而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 在世博会参观游客的交通方式构成中,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51%,私人汽车为32%,专线客车为16%,其他交通方式为1%。 世博会园区内的交通以步行方式为主,为此设置了渗透世博会园区的连续带状开放空间,提供舒适愉悦的步行环境。世博会园区位于主要道路的两侧,东西区域之间的唯一连接部位是场内交通的“瓶颈”,为此设置了30米宽的欧洲最大步行天桥。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畜牧业,兽医学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整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一些专业音像资料可以代替教师完成,使学生获取技能知识。再有,学生提高技能需要一个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过渡,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一旦接触实践就表现的很茫然。目前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音像资料大量存在,教师可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选择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完善的认知,学生再进行操作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讲“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疫苗点眼技能,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疫苗点眼技术操作规程,对学生强调技能要领,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为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保证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得最佳效益,迅速建立起以专业化、社会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关系的论述。 关键词:畜牧业;科技推广;畜牧兽医 1 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 1.1 以服务为宗旨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要以为农民服务、为商品生产服务为己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处处为发展畜牧商品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方便。所以,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一是因为农民是农业经济行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成败优劣,只有从多方面搞好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感到处处方便,需要什么就及时提供什么,才能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1.2 以技术为核心 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核心,就是把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作为中心任务来抓,要求必须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科技推广队伍,解决农户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引导畜牧生产积极健康发展。 1.3 以经营求活力 以经营求活力,就是通过经营服务增强畜牧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巩固和发展技术队伍,在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中,农民增收,单位获利,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更能促进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1.4 以推广和经营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求实效 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经营与推广畜牧兽医技术的关系,统一组织协调推广和经营服务活动,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发展畜牧事业。 2 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 2.1 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 立足推广,促进推广,既是畜牧兽医科技部门搞经营、办实体的出发点,又是最终落脚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 在人员使用上,应坚持技术骨干搞推广,非技术骨干搞经营 为了防止以经营影响推广、以经营代替推广问题的出现,首先要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保证技术推广有足够的实力,对于畜牧技术推广的骨干人员来说,除了搞好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外,可直接参加与技术项目直接有关的经营活动,如畜牧良种培育、养殖结构、预防和治疗疾病等,在畜牧业生产发展中准确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抓住问题中心,及时处理,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2.1.2 经营收入主要用于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经营办实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经营成果又可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带来积极的活力,因此,经营收入大部分应用于发展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否则便失去了推广机构办实体的实际意义,还可能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会影响推广事业的发展。 2.1.3 首先搞好直接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的经营项目 这是坚持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例如,在向农户推广蛋用鸡的养殖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品种、健康情况、产蛋量、营养水平、适应性等因素,下一步便是养殖技术的推广,包括各个时期的饲养标准、消毒处理、预防接种、疾病防治等,最终,农民通过购买相关的商品、技术咨询而获得经济利益,技术推广实体也在这一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中创收。 2.2 遵纪守法,确保经营服务的健康发展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也象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必须在一定的政策、法令范围内进行,坚持守法经营,确保经营服务向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准的方向健康发展。 2.3 立足服务,讲求信誉 这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服务的前提,开展经营举办经济实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兽医事业,服务农民。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方便于民,有利于民,所以,首先要做到坚持微利经营,这与“商人”有着本质的差别。其次,严禁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畜牧业生产有规律的周期性,出售的商品必须有严肃的科学性,质量关一定要把握好。第三,端正服务态度,在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还很低,向农民传输科技知识和养殖技术,必须有耐心,不厌其烦,直到他们能理解,应用于生产。 3 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虽属经济活动范围,但与纯粹的“做生意”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和服务对象决定 了它的特殊性,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也有其特殊性。 3.1 产前提供信息和物资服务 多数地区畜牧兽医科技咨询服务门市担当此任,在那里,养殖户聚集,特别当各类养殖逐渐形成规模化、系统化趋势,信息和物资服务便成了畜牧兽医科技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农户的技术及技能推广窗口,既卖药,又开方,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3.2 产中提供技术服务 产中技术服务就是根据农民的生产项目,及时向农民提供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实用技术,服务方式包括各种规模不等的技术培训、印发资料宣传、现场实用技术及技能指导等。 3.3 产后提供贮运、加工和销售服务 尽管这一过程带有一定的政府行为,但作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也可从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做好这项服务,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稳定畜牧兽医科技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浅谈新形势下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 摘要:当前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对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动物疾病防控能力,促进地方畜牧业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实行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新形势;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 1 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设在基层的肩负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以及畜牧兽医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指导农民科学饲养畜禽,开展畜牧业系列化服务等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事业单位,是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乡镇畜牧兽医站是畜牧业工作最基层的队伍,为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原来的双重管理体制、服务运行机制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原来的防治收费方式已经难以维系,导致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人员庞杂、服务手段落后,严重困扰着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2 改革的可行性 乡镇畜牧兽医站处于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是发展畜牧业和推动农村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和基础。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与机关改革有所不同,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改革,改的要对发展有利,改的要对工作有利,改的要对防控有利,改的要对工作有利,改的要对防控动物重大疫病有利,改的要对社会安全稳定有利。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不是为了减少设站和人员,而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提高防控灭病的控制能力和兽医素质,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3.1精简人员,加强管理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包袱重、人员多、素质不高的现状。对现有畜牧兽医人员实行资格认可、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凭证从业。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动物防检人员实行以岗定员、持证上岗,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动物防疫及产地检疫人员的配备,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以800个左右农户配备1名为宜,防检人员精简以后实行聘用制;乡镇站行政管理人员、专职市场检疫员、技术推广(品改)人员的配备,根据乡镇规模及业务量大小确定。人员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 动物诊疗服务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治疗放开、强化监督”的要求,动物诊疗服务市场实行资格认可、准入许可和从业年审制度。对从事动物诊疗服务的兽医人员,要给予平等、宽松的服务环境和竞争条件,可采取凭证进入、治疗放开、从严管理、加强监督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兽医诊疗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管理与提高,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逐步理顺动物诊疗服务市场秩序。 3.2严明纪律,搞活经营 认真搞好现有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资产登记管理工作,清理和催收未到位的防疫费以及个人和单位借款,以防止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改革之机变相平调、占用和瓜分原有资产。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推行站账局管、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方式。在财务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对站办经济实体实行产权转让、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资产,搞活经营。同时,要鼓励支持基层畜牧兽医站积极参与畜产品加工开发、市场交易等,兴办各类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能力。 3.3强化防疫,规范收费 为确保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不受影响,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县乡政府应将所需强制免疫的畜禽防疫经费足额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精心组织,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确保免疫效果。进一步加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新的防疫收费形式。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公开、公正、自愿委托和价值相符的原则,可直接与村组或农户签订防疫承包合同,按合同据实收取畜禽防疫费。 3.4明确职能,强化责任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稳定和加强公益性服务事业,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动物防疫、检疫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以县为基础,防检一条边”的管理方式,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动物防检队伍,承担动物防检等公益性服务职能,由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加大畜禽防疫检疫力度,建立安全畜禽产品制度,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疫病的诊疗、阉割、兽药与器械经营及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属经营性服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放开搞活,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服务周到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从事动物防疫和检疫人员,不得进行动物诊疗(阉割)活动;从事动物诊疗(阉割)人员,不得进行防疫和检疫活动。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转变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摘要: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声益。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而实践教学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的重要教学方式,以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观念,教学形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一些转变想法。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才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学宗旨。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大的收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一些专业音像资料可以代替教师完成,使学生获取技能知识。再有,学生提高技能需要一个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过渡,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一旦接触实践就表现的很茫然。目前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音像资料大量存在,教师可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选择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完善的认知,学生再进行操作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讲“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疫苗点眼技能,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疫苗点眼技术操作规程,对学生强调技能要领,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畜牧兽医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实践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3、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3.1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 3.1.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更要有过硬的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3.3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有关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镇 畜牧兽医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乡镇地方偏远、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并不完善,也并不稳定,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兽医队伍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乡镇兽医队伍人员过少,必须要解决,而且迫在眉睫。 1、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水平落后 现在的乡镇兽医大多数都是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不高,大都是不是自学成才就是子承父业,而且基本上都是凭借传统的经验行医,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整体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而对于养殖户遇到的新问题,这些乡镇兽医们仅凭借他们的有限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养殖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逐步提高了科技含量。现代动物疫情日益复杂化,对兽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背景下,乡镇兽医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逐渐被淘汰。 1.2经济收入水平下降 乡镇兽医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农村传统散养户牲畜存栏量的减少而受到了影响。首先,随着乡镇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传统的靠养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加之近些年物资的价格一路飙升,靠养殖的话根本挣不了多少钱,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民放弃了养殖业: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广泛应用,农民种田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传统的牲畜耕种模式逐渐被机械化模式所替代,这样一来,农民生活中所需的牲畜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这也是牲畜减少的一个原因:再次,乡镇实行禁牧政策,导致放牧牲畜的地方有限,如果全都靠在家进行饲养的话,就会加大饲料、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这样饲养的牲畜还不爱上膘,因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导致农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牲畜,无论兽医的技术有多高,都没有施展的机会,也就导致经济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1.3不良竞争 乡镇兽医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畜牧兽医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的挤压,而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乡镇兽医要扩展服务领域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而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兽医为了拉拢生意就会想出各种优惠措施,例如,上门服务、竞相压低药价、赊欠药费等,这样导致乡村兽医一年下来确实很忙,欠条一大堆,甚至有些账根本要不回来,成为坏账。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减少成本,将目标锁定在价格便宜的假药、次药上,造成兽医行业的混乱局面和不良竞争出现。 1.4无经济保障 目前乡镇兽医没有纳入财政供养体系,是自收自支性质,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没有保障,绝大部分乡镇兽医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来的养老问题成了他们目前较为担心的事情。 2、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面临了又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资源地不断短缺和环境地不断恶化,而且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加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畜牧业的发展变得尤为困难,亟需新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因此,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2.1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工作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弱的有效凭证,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谐氛围的营造取决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家”的感觉,就会有归属感,做起事情来也会事半功倍,对于投身畜牧兽医队伍的决心也会大大增加,更加有利于携手并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2.2加大人才培养 工作人员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兽医队伍的服务水平,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技能、高服务的畜牧兽医队伍,是乡镇保证畜牧兽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第一生产力,乡镇兽医队伍自然也是离不开人才的参加的,因此,将强化人才作为增加畜牧兽医队伍的基本政策是完全可行的,优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的对兽医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不断积极探索乡镇内有名的兽医专家、能人异士,为畜牧兽医队伍的加大不断的提供可能性,逐步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3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 (1)持证行医。根据本人申请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经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然后按照程序办理乡镇兽医《动物诊疗许可证》,对动物诊疗的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核定,然后把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来。(2)协会管理,加强培训。以县为单位建立兽医协会,各乡镇成立分会,入会成员必须保证是吸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兽医协会的管理依据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进行。县兽医协会要定期派一部分的人对乡村兽医们进行业务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对新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能力。(3)公布联系方式。对于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的联系方式向公众公布,由于农村很难做到每家都会上网,因此,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让群众的信息畅通,这些工作主要由诊疗活动范围内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完成。(4)履行防疫义务。动物防疫义务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抑制和疫情报告等,乡镇兽医必须依法履行这些义务,在治疗动物疾病用药时必须开处方。(5)实施诚信监督。在每个乡镇兽医中建立“诚信监督卡”,这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来进行,监督记载乡镇兽医在开展诊疗活动中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将此作为考核职业道德以及重新办证审核的重要依据。 2.4对畜牧兽医队伍进行分流 所谓的将畜牧兽医队伍分流是指将那些通过考核,评定为优秀兽医员工的身份划分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隶属于事业单位,将其他没有经过考核的员工作为服务性人员参加服务性工作,明确其在兽医队伍中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兽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 乡镇兽医是我国农村养殖业最基层的技术力量,但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乡镇兽医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中等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畜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科技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民的素质还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管理体制落后,办学模式僵化,产品(毕业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也落后于世界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正在走向新的崛起,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但种种原因导致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依然面临就业难、升学难、生源减少的困境。要改变这些现状,必须解决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学生基础差等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每年招生1―2个班,累计为我县培养了一千多名畜牧兽医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且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成绩不理想。与此同时,我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高,造成恶性循环,招生难度加大。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农业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牛业、养猪业发展得也非常迅速,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我们的招生量却出现了退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畜牧专业教学的教师深思。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从畜牧兽医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但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四)注重技能“专才化”。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书,但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却相对不合格,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生源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软硬件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畜牧兽医专业做为“农”字头专业,相对来说脏而累,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一些未能进入好一点中学的学生甚至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形成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招来的学生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改革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打铁还得自身硬”。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可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可定期安排教师到现代化养殖场或兽医站去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二)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仍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学生主攻养殖或兽医等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试验室建设,组建专业实习基地。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为此,学校需要配备标本室、解剖室、疫病诊断室等专业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需组建实习基地或校企结合,为教师队伍实践锻炼和学生专业实训、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了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并培养了 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困难问题的核心是师资队伍薄弱及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故搞好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狠抓教学质量成为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困境的主要出路。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关于畜牧兽医课程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全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部的号召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形势下,我将自己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思考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今后就业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统一,加快课程内涵建设,以往那种“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显然已不适用于现在职业教育。我们的原则是对准岗位设课程,然后分析每个岗位需要哪些课程作为支撑,以此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安排上遵照就业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二、具体措施的实施 (一)深入生产一线,围绕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 1.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专业调研目的是了解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课程的设置能否满足专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说了就能算的事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岗位要求。 2.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如发现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与目前专业岗位需求有偏差的课程内容,应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对《动物微生物》中关于免疫章节的内容可适当进行删减。在《家畜传染病》课程中应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讲解力度,对目前常发的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炭疽病、布病、结核病等疫病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马的传染病可以不讲,对目前不发的病如牛瘟、牛肺疫等疾病可以不讲或略讲,对牛场常用的“四病”普查程序及方法进行规范讲解与实地操作。 (二)从内涵建设出发,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中,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常为技能的要求所左右[2]。高职的理论知识方面,应依据应职岗位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三者比例,在态度方面,应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 1.依照养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畜牧兽医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根据畜牧企事业单位、养殖场和动物医院职业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需求,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 2.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规格要求,以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流程主要岗位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如畜禽饲养、品种繁育技术技能与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并与职业工种考核一体化结合为主线,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体,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根据实践体系中各项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主要专业理论教学镶嵌于实践教学主线上,并充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双重熏陶学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结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把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全过程。 3.课程的教学运行。分析畜牧兽医专业所对应的畜禽饲养、畜禽繁殖、执业兽医职业技术岗位能力需要,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校内各个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场工读见习,以专业单项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利用校内资源完成相应必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入校外畜牧兽医实习企业,围绕畜禽饲养、疫病防治、执业兽医职业技术等岗位协岗锻炼。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实现二个轮回的岗位循环。理论与实践教学交融在一起,按照工作过程技术环节和生产任务要求,通过以师带徒、现场指导、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完成相应技术模块理论的学习。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定岗并进行顶岗实习。 (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总体要求理论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3]。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按照多元整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中“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并举,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明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地位性质任务,注重课程内容衔接,架构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采用项目课程开发方法实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2?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工作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又称为“填鸭式”教学法,往往是“教师一支粉笔讲到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进行集中授课,但有严重的缺点,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得到检验。为此,我提倡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如:(1)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2)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如在讲《动物普通病》时,教师可给定一个病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开写处方、用药治疗,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研讨。(3)采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牛场、羊场、动物医院等地方,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场景、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直观可信。(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课件、电化教学、挂图讲解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几点研究 摘 要: 在中专校畜牧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校外实训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强化专业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培养综合性实用人才的有效举措。实训教学成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社工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强化。 关键词: 中等专业学校 畜牧专业 校外实训 在中专校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应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强化巩固和有效掌握,如果缺少校外实训的有效培养,学生就很难实现全面发展。在当前各学校校内实训规模与条件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开展校外实训工作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多年从事畜牧专业校外实训工作,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创新教学理念,统筹安排校外实训活动 (一)目标定位准确。中等专业学校畜牧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基层一线相关岗位,如规模养殖场、兽医门诊、动物饲料销售企业,等等。在校外实训工作安排中,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方面特点进行针对性考虑,将校外实训的培养内容设定在动物防疫、动物疾病防治和兽医药销售等领域的实践技能方面,在选择校外实训单位与对象时便于紧密联系。 (二)时间安排合理。在畜牧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时间分布上,以三年制为例,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校外实训活动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可在第五学期设置4周左右的实训时间,结合学生的专业与技能状况进行能力巩固性训练,在第六学期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进入到单位进行岗位实习,提前熟悉工作,进入状态。此外,在前四学期的时间里,教师还可以采取分散方式安排学生就近实训。 (三)实现资源互补。在前四学期的实训中,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穿插进行,与周围的农技中心、养殖场和销售企业联系,季节性忙碌的时候,分批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单位弥补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训机会。 二、充分开展准备,全面落实各项前期工作 (一)合理选择实训时间地点。为了保证实训成效,在实训的时间与地点选择方面要仔细考虑,在前四学期的实训时间安排上,应当以春秋季节为主,因为在这两个季节,相对属于繁忙的时段,实训内容较为丰富,同时也受实训单位欢迎,增加帮手,地点应当以学校附近为主,侧重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第五学期的综合性实训中,时间应当以实训单位方便为宜,地点尽量距离学校近一点,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训则结合学生的就业期望直接工作,时间、地点为次要因素。 (二)精心编写实训指导材料。在实训时间与地点确定之后,教师还要与实训单位进行研究,共同制定实训的教学目标、措施,以及实施计划,保证整个实训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提高实训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训单位实际情况,编写简练的实训指导材料,为学生实训活动提供必要帮助。 (三)全程跟踪对接实训单位。为了保证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及时与实训单位对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协调处理突发状况,确保整个实训活动能够如期有效开展。 三、强化综合保障,确保实训活动有效进行 (一)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有效载体,采取多元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为职业教育拓展广泛的生存空间,提高学生综合培养能力,同时能够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打造人才输出的绿色通道奠定基础。学校可从三个方面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可以建立校企技术指导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在畜牧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以有偿服务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平台;其次,学校可以借助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实训基地,为用人单位提供岗前实训考察,既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实训岗位,又为下一步就业奠定了基础;最后,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和专业相关单位建立良好互助关系,在业务繁忙时间段提供短时间实训,互助共赢。 (二)注重校外实训培训动员。学生在对待校外实训的态度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是带着学习技术、锻炼能力的目标开展校外实训的,也有的学生是带着散心、放松的心态参加校外实训活动的。对于学生的不同心态,教师应当开展有效的培训动员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让学生明白,校外实训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必需环节,能够将大家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自身能力。因此,参加校外实训活动既是教学的安排,又是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教育学生珍惜学校为大家创造的来之不易的机会,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认真学习实践,提高学习成效,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注重校外实训管理考核。每一位带队老师都要向学生再三阐明组织性与纪律性问题,要求学生既要遵守学校制定的实训工作规章制度,又要严格遵守实训单位的规章制度,不仅要认真做好实训,而且要为实训单位留下良好印象。同时,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考勤管理、生活管理、业务评估,为学生的实训综合考核搜集素材,为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四、开展总结点评,促进专题科研成果形成 (一)强化学生实训成效点评。在学生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训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成效点评活动,让学生及时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实训单位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综合点评,提升实训成效。 (二)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面对实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教师应当选准突破口,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活动,站在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的角度开展分析研究活动,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寻求突破的途径。 (三)强化科研论文研究撰写。在充分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搜集素材,做好记录与整理,筛选实训中的良好经验,分析存在不足,分别开展分析与研究,通过科研论文的形式来展示成果,为校外实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在畜牧专业校外实训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设计 【摘要】以畜牧兽医专业为试点,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共赢”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原则,以“三围绕”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工作,以“五提高”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形成生产、教学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畜牧兽医 产学结合 实践教学 1.设计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大纲。 1.1 市场调研。为了设计好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方案,共走访了哈尔滨周边36个养殖企业,问卷调查了27名校友和145名毕业生。调查的结果表明,若使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科学而又符合实际,必须遵循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四赢”的原则。只要这“四赢”关系能和谐共存,就能将产学结合实践教学长期友好地开展下去。 1.2 设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产学合作内容。根据畜牧业岗位群分布、教育对象、学生就业趋向,本着以能力为教学中心,态度、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宗旨。在院企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反复研讨下,确定了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大纲。这套教学文件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五俱全”的实践教学风格。展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场所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与教学时间、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顶岗实训与学生就业“五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形成了生产、教学、科研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1.3 确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 1.3.1 筛选课堂搬到企业的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1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我们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3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 1.3.2 筛选教师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高职学院与企业有产学结合合作关系,学院必须筛选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老师到企业中去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 1.3.3 确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专家组成的董事会,统筹协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等重大办学决策问题,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办学经费和设备保障。学院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实训基地协议、就业基地协议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还可以签订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技术指标承包的奖罚条款。 2.遵循“四赢”原则,推动产学研实践教学工作。在“互利互惠”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拟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在产、学、研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地达到“四赢”: 2.1 企业赢。企业利用高素质的学生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劳动者,不仅可以节省部分劳动力支出,还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思想素质,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来,可提供部分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企业高级管理者走进学校从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将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带入学校,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2 学院赢。利用企业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院可节省教育开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院办学的知名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科研水平和课改水平;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使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就业的一种渠道。 2.3 学生赢。学生技能提高,减少了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后熟期”,同时也相对地减少了家庭经济负担,预计学生半年实践教学可以节省经济支出约3000元/人(补助费200元/月•人;伙食费300元/月•人)。 2.4 教师赢。教师可提高实践能力,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提高了在业界中的影响的同时,还可增加个人的收入。 3.以“三围绕”为中心开展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3.1 围绕生产程序,开展产学研教学活动。遵循企业生产计划,按企业的生产程序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按企业的生产时间安排师生从事生产活动并适当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按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研发与技术改造;按企业的考核要求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劳动操作规程。 3.2 围绕教学内容,互聘实践指导教师。学校需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企业也需要聘请学院的实践教师作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改造、培训学员和服务咨询等工作。 3.3 围绕生产技术环节,采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3.3.1 实践教学“五步”程序法。实践教学“五步”程序法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训练――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实践――技能考核或比赛等五步教学过程。 3.3.2 理论教学“五步”程序法。在企业中进行理论教学是对已实践的技能进行知识和原理上的认识过程。采取的理论教学“五步”程序法:学生实践总结法――教师提问法――学生讨论法――教师点评法――知识评估法。 3.3.3 减少生产损耗的“五种”技能训练法。为了减少实训过程中的生产损耗,采取观察判断法、口令训练法、模拟模仿法,让学生遵守在减少生产损耗的情况下强化技能训练,达到实践教学的原则。 3.3.4 强化理论知识的“四种”记忆方法。在企业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讲座与实践训练之后,还要利用卡片强化记忆法、知识归纳提炼法、问题双方辩论法、师生授课换位法和课后成绩评估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以“五提高”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 4.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与锻炼,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4.2.1 提高了教师灵活地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的能力,使有限实践时间得到充分地利用。 4.2.2 增强了实践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利用企业、学校及企业的技术服务对象的各种资源来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 4.2.3 更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提高了教师企业文化意识,提升了教师解决生产技术与难题的能力。 4.3 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对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对传授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起到促进作用;对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起到引导作用;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起到培训作用。 4.4 提高校企资源共享的水平。人力资源共享,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共享,专业资料共享,科研条件共享,使校企资源得到发挥与挖掘。 4.5 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效益。双方在合作与宣传的过程中提高了知名度;企业通过学校的参与可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员工的全员素质;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成为企业首选毕业生的人才库,企业成为培养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场所。 5.形成生产、教学、科研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依据技术服务、在岗培训和学生就业的实践尝试,可以探讨如下教学模式: 5.1 形成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模式。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模块的课堂教学搬到企业现场进行,形成先实践后理论,技能融合知识的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模式。 5.2 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共同经营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企业与学院代表签订技术指标承包协议书和生产效益承包协议书,教师带领学生以某一个畜舍的单元进行技术指标或生产效益承包。通过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共同经营来实现“四赢”效果。 5.3 互利互聘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服务企业客户、培训企业员工,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成为企业的顾问。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通过为学生进行理论授课、技能训练、科研指导,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等方式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从而增加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5.4 学生实训与就业一体化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表现优良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生也可以考查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领导人的胸怀和魄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技术实力作为自己就业选择的依据。如果符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与被选择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的思考 [摘要] 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畜牧行业企业认真调研,与同行、同事深入教学研讨,借鉴兄弟院校教材开发经验,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认为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②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③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关键词] 课程体系项目化教材教学情境 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扩大了数倍,而且在教学平台建设、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果。教材是课程建设中一个微观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却反映了课程建设深层次的矛盾,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材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满足不了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项目课程教材能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更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服务于区域畜牧业经济的专业培养方向。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畜牧行业企业认真调研,与同事、同行深入教学研讨,借鉴兄弟院校教材开发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认为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②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③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 1.根据本行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对本地区畜牧业的工作领域及其工作岗位调研与分析,明确了各个工作领域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主要有六个方面:家禽生产技能、禽病防治技能、牛生产技能、牛病防治技能、猪生产技能、猪病防治技能。综合六大技能,构成了工作岗位两大专业核心能力:动物生产能力、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和后续课程开设的要求,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4门专业平台课程,3门专业核心课程和3门专业支撑课程(见表1) 2.依据课程体系配套教学资源 按照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拟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教材和教学课件的开发、授课计划和教案的撰写等。其中与重构的课程体系配套的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是配套教学资源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内容之一。 传统的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②教材编写的依据不充分;③教材内容不能很好体现本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特点,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畜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④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课程评价。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一般由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通过对课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参照课程教学目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等,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因此,在开发教材时,要根据课程标确定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三、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1.依据工作岗位确定教材项目 深入规模化、标准化畜牧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各个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通过对各个企业岗位设置分析,确定畜牧行业企业所必须的生产岗位设置,将这些岗位整合成教材体系的教学项目。例如,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养禽行业企业调查,通过这些企业生产岗位设置情况分析,确定了养禽行业必须的岗位设置,并整合成教学项目见表2。 2.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 参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就是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到学习任务必须经过整合过程,在进行任务整合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必须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2)必须结合国家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标准;(3)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等职业教育规律,(4)注意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 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完整的工作过程由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等6个步骤完成。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成任务分析、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等6个步骤。为了便于在教学中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在编写教材时,根据设计的教学情境设置每个学习任务的栏目。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应设计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6个栏目比较适宜。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辉南县畜牧兽医局着力打造现代牧业经济 2010年是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也是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上新台阶的关键年。年初以来,辉南县畜牧兽医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肉鸡、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牧业标准化规模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养殖效益,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切实完成了全县畜牧业三年攻坚战“两年大见效”的预期目标。 2010年,全县家禽可发展2750万只,同比增长3.7%,完成全年任务2700万只的102%;生猪可发展35.5万头,同比增长6.6%,完成全年任务35万头的101%;肉牛可发展34.8万头,同比增长6.7%,完成全年任务34.5万头的101%。肉类产量可达7.9万吨,禽蛋产量可达1.31万吨,同比可分别增长5%、7 %。畜禽养殖业产值可达10.5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可达2010元。 在规模养殖方面,辉南县畜牧兽医局不断加强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服务工作,改善牧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在项目建设方面,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动物疫苗项目目前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一期工程处于收尾,预计年底可接受验收;吉林康大兔业有限公司实验动物厂项目已经完成了12栋兔舍钢结构建设,已投入使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吉林卓越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拓宽产品市场。研发了小康牌畜禽系列饲料、卓越牌鸡肉分割产品和卓别林系列鸡肉精深加工产品品牌,产品已经销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并顺利进入了香港地区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 在防疫、检疫、监督方面,截止目前,全县没有动物疫情发生,屠宰检疫率达100%,处理各类违法案件36起。 在畜牧、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畜禽繁殖改良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已经对200名畜禽繁殖员的阳光工程培训, 全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播种优质专用饲草0.82万亩,加工调制秸秆饲料15.3万吨。对7家饲料生产企业、57家饲料经销点、115家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检查,查扣过期饲料120公斤,全部进行了销毁。共监管兽药经营户80户,责令整改15户。 2011全县牧业发展将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谋划现代牧业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性支持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良种化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动物卫生安全,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速扩能升级,建设畜牧业大县,推进全县牧业经济再上新的台阶。生猪发展到38.2万头,肉牛发展到37万头,家禽发展到2800万只。肉类产量达到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44万吨。全县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2.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200元。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原始 简介:城市住宅所拥有着“舒适”,是浮夸的,是虚幻的;能满足的只是人身体上需求,却忘却了人心理上的需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做设计不会就只是做“设计”,更重要的是做“人”。把人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建筑的情感中表示出来,让住宅不仅仅是“住宅”,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关键字:城市住宅建筑原始回归情感需求交流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世界知名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占据着的是人类的家园,城市的住宅以一种特殊的独立形态存在着,无论在哪个角度观看,那都是一些封闭的钢筋混凝土的笼子,张着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注视着一个个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追求显得有点莫名的黯然,不管是文化,是生活,还是人们的梦想。 社会的进展所带来的,除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却是人性的漠然。特别是于城市中,套房式的住宅让人们更多的陷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悲哀。我们开始怀念以往大门开敞,你来我往的那一份原始,那份简单的四合院式的原始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在现今社会人性的复杂化让人们开始惧怕家门外面的世界,家门的紧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与外界的交流,但人们的心理上也认定这杜绝了更多的危险。然而一个个的例子把我们拉回现实,我们开始考虑这种封闭的居住方式真的合适吗?这种连我们几十年的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的“家”真的就是最安全的吗?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房子,房子也造人。”住宅建筑直接的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而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建筑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可否在建筑的领域寻找一条可以化解这种人性冷漠危机的道路,让城市住宅回归原始! 有个在广州学习美术的同学说,在她游离于那个大都市的一个月里,她未曾看见那抹原始的蓝,路过的人们脸上都写着疲惫,心亦是麻木而又无奈的……我们可以想像,当这些脚步匆匆的人们顺着某一栋高层的楼梯往上攀,经过他们陌生的邻居的家门,回到他们所认为的最安全的家,面对着所谓私密性提高的一个个紧闭的房门以及房间里不知道忙碌着什么的亲人时,一天工作所积累下来的倦怠甚至委屈会否因此而减弱? 再来看看我们过去所生存的那个原始而单纯的世界,也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所上演的情景: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到处是你的左邻右舍;熟悉的笑脸,贴心的安慰,甚至在工作的地方亦随处可见,一声招呼、一个微笑,都可以让你一整天精力充沛,和同事间的相处也随之随和起来;而哪怕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家人的一杯热茶,邻里的几句寒暄就能将失意消除。 于是,城市里的人们坐在舒适却空旷的家中感叹所失去的原始的气息——原始,这里所说的“原始”当然与久远的未开化的世界是不相同。中国上下5000年,没有一个年代的人会像今天这样感受如此繁多的人情冷漠,当然不会像今天这样感受一个世纪那般绵长的孤寂——人类是害怕孤独的,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想着法子留下更多的动物在身边陪伴自己,甚至想着要到更遥远的星球寻找同伴……可是他们又总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更怕受伤害,就算是面对着自己的同类。人类一开始造就房子是为了抵御野兽的侵犯,抵御自然的灾害,然而现在更多的却是为了抵御同类的侵害;于是住宅向着今天的方向演变,甚至在农村享受原始交流的人们也在努力让自己的家更像城市住宅靠近。这里所 提到的原始,是一份人情的交流,是人性的原始。 某城市高层住宅一住户在外出的半天期间,家中被洗劫一空,更夸张的是,小偷还是好几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家具电器之类从大门口正大光明的搬了出去。邻居们都眼睁睁看着所有东西被搬走,因为彼此不熟悉,不好上前询问,于是心安理得的想着是主人要搬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没有一个人有那样的资格去责怪别人,不是他们不想理会,这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一种潜在的威胁。城市住宅,也许是更能抵御人们惧怕的危险的,但它却抵御不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漠然所带来的危机,而这份危机造就了更多的危险。人们曾经安心流连的家都变得不可相信,是因为这个家本身,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有人说过:“如果从设计师的角度看这个建筑,它代表着当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如果从居住者的角度看这个建筑,它洋溢着温馨和亲情,无论在哪个方面,它都引导着每个人从家庭到社区的层层过度……”建筑师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要设计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建筑的情感和生命。路易斯·巴拉干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城市住宅所要回归的原始,不仅是要能让其处理好现在广受争议的邻里关系(这不是只包括住户与住户之间,还包括单元与单元之间,楼层与楼层之间),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建筑的情感能够流淌于每一个角落。 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是城市住宅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也是现在开始突出表现,让多数人开始关注的问题——在住房、单元或者楼层之间做交流平台,或者加大走廊的长度和面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住户间的交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交流空间的存在并不一定会促就住户间主动的交流——再回头来看看过去的住宅:低层的楼房,空广的庭院,交叉的胡同,连绵的绿色植物……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于是自然而然的从点头、微笑,到招呼,到渐渐熟络……这是建筑围合空间所造成的必然。那么让建筑师把过去的模式搬到城市住宅中去吧,虽然我们拥有的是高层的楼房,但是我们可以把庭院,把胡同,把花草树木穿插到楼层之间,让住宅外的空间随之腾空,把我们的回忆搬到现实中来。用建筑的艺术去塑造一个属于城市住宅的空间,自然的,原始的;把在住宅中的住户呼唤到这个空间中来,让每一扇大门都可以自由的开敞,每一扇窗户都可以毫无畏惧的呼吸。当然这样的空间应该是贯穿整个建筑,整个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当然,这样的空间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更应该超越过去!建筑是会说话的,这样的住宅建筑应该能够记载着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文化,向后人诉说它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升华,而不是像现今的城市住宅一样,虽然与过去相比显现出社会的发展,但却更大程度上的泄露出它所遗漏的更珍贵的东西。 建筑空间私密性的提出意味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这种私密性的要求,对于住宅建筑而言,不仅仅是住户与住户之间,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对每一个空间使用的私密性需求。但是,当人们所要顾及的私密性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络时,我们就应该更慎重的考虑,我们所需要的私密性是不是就是努力的把空间封闭起来,把自己保护得滴水不漏了。比如说,孩子因为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密世界,只要他把房门一关,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在这里他是不受干扰的,拥有私密性的房间,于他是很美好的;门外的父母忙碌着自己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房间里的事情,良好的隔音效果更杜绝了他们对那个小小世界的了解,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发现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住的地方好了,反而和亲人疏远了……私密性的存在是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必然,它是社会也是建筑本身发展的必然,是无法否定的。建筑在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很轻易的把私密性提升,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将亲情划分——对住宅建筑而言,这违背了初衷。所以,在私密性的存在与情感交流之间找到平衡点,又成为了城市住宅的另一个问题。建筑师是否可以考虑在住宅中创造一个将私密与公共融合的空间,不会让人感觉到完全的袒露的,但又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只是属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人与自然的交流,很多建筑师已经开始将自然融入设计中,只是那更多的见于别墅或者更高级的商品房中,对于城市中大多数的普通住宅,它狭小的面积,所处的地理位置,让它很难去考虑到这么多的方方面面,大多就只是在住宅中摆放绿色的盆栽;而人类对与大自然充分接触的希望是迫切的,所以有经济能力的人们在努力的往乡下走!其实我们更渴望的是,让自然与建筑结合在一起!不是没有人努力过,日本就曾经有设计师成功的将草皮铺上屋顶,让青草在贴面的边缝中成长;我们面对着的问题是如何照顾植物,如何让其终年长绿! 城市住宅所拥有着的“舒适”,是浮夸的,是虚幻的;能满足的只是人身体上需求,却忘却了人心理上的需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做设计不会就只是做“设计”,更重要的是做“人”。把人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建筑的情感中表示出来,让住宅不仅仅是“住宅”,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色彩的影响 【摘要】色彩是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同景观结构相互协调,可以使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色彩对住宅小区中的建筑、植物、小品、硬质铺装、景观灯等相关设计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色彩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色彩;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在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色彩是人体视觉的主导要素,且色彩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主动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施工、材料、空间形式等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时,色彩往往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弥补其中的不足,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1住宅小区景观的色彩 住宅小区景观主要分为自然色彩和人工装饰色彩两类。其中自然色彩包括景观中的植物、水体、山石以及天空等的色彩;人工装饰色彩包括居住建筑物、休闲广场和路面铺装、小品等的色彩。相比较自然色彩和人工装饰色彩,前者源自自然,较人工色彩更为真实和有活力,也更能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渴望。人工色往往缺乏自然色丰富的全色相组成,但是可以根据色彩美感进行调配出合适于小区景观的色彩,并应用于建筑、小品和铺装中。无论是自然色彩和人工装饰色彩,应充分发挥色彩的美感与整体景观结构相互协调,才能为景观色彩营造出更和谐的环境氛围。 2色彩对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影响 2.1色彩与住宅建筑 随着人们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色彩逐渐成为了建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建筑景观中,建筑的造型、结构感以及美感可以说是小区的“第一视觉”[1]。色彩对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色彩对建筑整体造型的产生、表现方式以及视觉效果是通过人们最初的审美感受来表达出来的,是建筑景观与视觉语言环境的统一体。色彩对建筑景观有强调节奏、突出主体和加强识别的作用。建筑景观有无规律排列可以形成视觉印象,这些组合排列设计与色彩的搭配即可产生有节奏和韵律的建筑景观效果,加上有些建筑的结构由于光线的存在产生阴影,若合理地应用色彩的作用,从而可以构成更加和谐的画面。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能更加突出建筑景观设计中色彩的主要功能,将需要重点表现的建筑景观结构用色彩反差来突出主体。建筑景观的识别除了由建筑景观自身实体外,还可以依靠色彩作用于建筑景观上来加以区分,从而显示不同的建筑特征。不同的色彩设计风格可以识别出建筑景观的风格差异。例如传统民族性的建筑,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藏族建筑的白墙黑顶等。 2.2色彩与植物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是整个小区的“心脏”,只有绿化设计的合理,小区才更加有生机,才能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色彩的合理搭配更能使居住空间丰富多彩,更具有艺术气息[2]。园林植物的色彩观赏主要体现在叶、花、果、干四部分。绿色的视觉观赏面最大,是住宅小区的基调色,但整个住宅小区四季一片绿色是不可取的,应创造富有季相色彩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增强景观效应以更突出的视觉功能。创造“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观叶、观花、观果的植物空间。比如可以利用色彩中的近似色进行配置植物,即运用相邻的几种颜色如红、橙、黄相配或黄、黄绿、绿相配。在住宅小区中,一组花坛中采用黄色配红色的乔木或灌木,就可以使小区局部色彩更加生机明亮起来。这样既有过渡,又适度变化。比如还可以利用对比色进行配置,即色相中的互补色,这种手法主要应用在住宅小区入口处或小区中心绿地等比较重要的部位,利用对比配色组成一些乔灌木空间组合来增强小区的景观特色,达到比较明显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欢快、热闹的氛围。比如还可以利用层次配色进行配置,如住宅小区中利用黄杨球,桧柏和枫树进行配置,即可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层次配色还可以利用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配置,这样延长观赏期。因此园林植物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很有影响。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和花果之间的色彩的搭配,整体景观就大为逊色。只有了解色彩之间的相互搭配,符合人们的观赏心理,才有助于创造出有特色的植物色彩景观。 2.3色彩与景观小品 住宅小区内的景观小品一般包括指示牌、标牌、灯柱、座椅、垃圾箱、儿童游乐设施小品等。这些景观小品的色彩一般比较鲜明、活泼,易于识别。特别是儿童游乐设施小品色调的明快简洁,能吸引儿童来嬉戏,提高孩子的乐趣,营造活泼欢乐的氛围。但坐凳、垃圾箱、灯柱这类功能的小品适合相对比较朴素的色彩,否则太过于醒目的色彩会破坏片区景观的整体性。因此色彩的合理搭配无不关系到小区的每个细节部位。只有很好把色彩和大环境有机融合才能凸显出更有水平的景观艺术设计。 2.4色彩与硬质铺装 在城市住宅小区这个特定的景观环境中,铺装作为硬质景观之一,其色彩的组合搭配是吸引居民眼球的重要元素[3]。硬质铺装景观的色彩合理设计,对小区的整个景观的美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铺装的色彩对居民的心理有影响。在铺装材料丰富多彩的今天,如果只是一味的做堆砌铺砖,看似色彩斑斓,实则失去的了自身的个性,对居民的视觉也造成不好影响。因此应通过不同颜色的合理搭配,有选择的加以使用,结合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考虑中老年视觉对颜色的吻合,才能使铺装具有韵律感和铺装模式,最后达到总体设计的目的。再者铺砖的色彩可以起到空间的分隔和指明场地功能变化的作用。住宅小区内的空间划分可以通过铺砖材料的色彩变化从直观上上起到空间分隔的作用。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进行铺装。这样的色彩变化可以给居民以提示,也能让简单的空间层次丰富了起来。比如居住小区的休憩场所的铺装地面常常以整色块的形式出现,这种统一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给人一种静态的停留感;而小区中儿童活动区域的铺装设计就要在色彩上加以强调,通常铺装材料色彩较为鲜艳,饱和度较高,明度较高,活泼的铺装色彩能营造出明快、生动的气氛,既强调了这个空间划分又和功能分区相符合。因此硬质铺装作为居住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同时应加入色彩设计的思考,从最直观的视觉出发,考虑到色彩给人们的视觉及心理影响,才能使整个环境更加适宜,才能不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 2.5色彩与灯光效果 灯光是住宅小区必不可少的照明设备,通过对建筑物、树木、小品、草坪、水体等的映照,能显现出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而我们才选择灯光的色彩时需要注意应考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灯光的整体效果。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橙色和黄色,能够使人精神振奋;看到米黄色有利于人体身心放松,使人心情平静,帮助人们休憩;看到蓝色能够消除人们紧张的情绪等。因此外环境的灯光设计应结合不同的功能、注意恰当的过渡,使灯光色彩和每个功能使用区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结语 通过以上色彩与小区中各个部位结构的景观分析可见,色彩设计在软环境的塑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住宅小区环境的统一规划,应合理地运用色彩,且应把色彩设计放到整个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同各个景观结构相协调,这样才能够给居住者带来视觉上及心理上的审美享受,营造具有归宿感的居住环境,使居住者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4]。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分析 摘要:城市积聚了大量的居住人口,这里楼房高筑、车水马龙,划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区域。其中,住宅区是人们娱乐休憩、居家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环境日益被污染的今天,人们源于健康、审美、休闲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期冀借此获得放松、愉悦及舒适等体验。本文在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需求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需求;发展思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商品档次成为了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时至今日土建受制于投资标准已难有突破,房地产企业进而转向园林景观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自此,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成为了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有关研究备受关注。 1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需求 住宅区园林景观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地,具有很强的共享及艺术特性。其中,共享性是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应综合考虑每一套住房的体验效果,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加之人工造景,营造元素丰富、安静祥和的院落空间布局,满足人们恬静舒适的环境休憩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讲,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多元文化生态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改变,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趋于多样化。因此,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紧随时展潮流,注重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入和渗透。在强调其实用功能的同时,设计审美功能,使人们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2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 为了最大限度地迎合大众需求,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融入生态、人文概念,努力营造清新、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2.1因地制宜,布局生态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倾向标新立异、个性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的自然文化风采相去甚远,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景观、地形等优势,塑造富有新意、彰显特色的空间环境。例如,利用远山借景、引水入区等手段,创造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潜移默化中激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打造生态健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还应综合考虑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熟知作品的生态结构,合理地选配多样植物,倡导循坏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应综合考虑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呈现出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园林景观,影响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其带来无限美好的审美体验。值得提出的是,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并非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而是基于整个建筑群风格有意为之,为住户提供亲近随和而又不失和谐的居住体验。 2.2以人为本,配套功能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初衷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旨在通过重塑外部景观环境,提升区内居民的安全感、温馨感、舒适感以及归属感,进而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以人为本的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思居民所想、解居民所需。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要考虑向阳与背阳的规划处理,让居民能够夏季庇荫、冬季取暖,同时,尽可能兼顾不同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老人与孩子是住宅区户外活动的主要群体,但常常受制于自身身体条件,更偏向于赏景、下棋、舞剑等娱乐形式。年轻一代群体在一天的工作劳累之后,更喜爱篮球、网球以及羽毛球等激烈运动。因此,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统筹规划,将绿地、植物、健身器材等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还需做好动静分区,将容易产生嘈杂的活动排布在远离住宅的区域或集中设置,以免打扰其他居民的正常休息时间。此外,还需考虑老人与孩子这2个特殊群体,尽可能将两者的活动区域集中或靠近,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便于老人照顾孩子的同时,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 3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诉求,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因此,希望更多同仁或行业专家关注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全面总结和深度剖析现代人精神、文化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并据此提供更多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建议,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轻松、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作者:田园 单位:烟台城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城市住宅论文: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一、建筑耗能的现状与节能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新兴的城市和拥挤的人口,采用的是学习或者抄袭西方的建筑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方法。但科技在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前的建筑越来越不符合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气候的变化带来许多问题,我国居民大部分分布在北方,因此,夏天时需要有一个更好地散热空间与传热机制,冬天时,则需要更加充足的阳光照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求有更大的绿化面积,由于尚未规划的建筑以及材料的使用并不是处于对环保的考虑,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冬暖夏凉、照明设计的要求。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城市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 二、影响建筑节能的因素 2.1建筑产品不合格 我国的现代建筑起步晚,建筑规划不合理,且大部分以实心黏土砖为主。建筑产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固定性、体积的庞大性以及其多样性。为了达到建筑保温的这个目的,在科技不发达、建筑设计不规范的条件下,我国主要采用的材料为实心黏土砖,但这样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及其节能,对墙体的设计有着许多的做法,如粉§煤灰等空心砖的使用就是一大创新,加上钢筋混凝土对墙体|的加固,既解决了建筑的稳定又节能。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解g决,技术的进步呢,其实还有许多地方为了片面的达到建筑节g能的需求,一味的苛减材料的使用,许多建筑好像是节约了材5料,但由于在建筑时,并没有完全使用节能材料,导致在后期为|了满足保温等需求,反而支出了更多的材料,造成了资源浪费。g 2.2建筑节能设计不合理 我国的城市住宅主要以小区为主,各种新兴的小区为了埋吸引顾客,只顾其经济效益,为了容纳更多的居民居住,在建筑风格上借鉴国外的风格,丝毫不考虑当地是否适合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建筑是否可以达到人们的需求,对日照需求、空间形态考虑的不周全’小区内的绿化也只是为了配合小区建筑的风格设计制作的,窗户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为了美观,在材质与大小上没有完全的一套体系,在建筑规划之初时,没有最大限度的与自然环境共处。人们在冬季要求室内可以保温,空调在使用时的这一想法可以实现,但是由于住宅规划之初不合理,使得房屋无法很好地保证暖气的停留’密封性不好以及屋顶的保温能力差’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被过度使用’甚至浪费。夏天时,没有依靠大自然固有的能力’建立起绿色防风墙,失去了植物遮挡阳光的功能,室内的冷气也流失的更快,这同样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果能在建筑设计之处,设计者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将重点放在绿色植被对建筑的防护,以及建筑的朝向、间距,将很好的建设夏冬季节对空调的使用量,从而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节能的基本要求及技术措施 3.1优化建筑规划设计 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如果能够严格,那么势必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要求。在建筑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小区的内部容量、房屋间冬季的曰照时间、房屋在空间上排列的形态、建筑物的外观及造型上的独特和别具一格,对于緑化景观的设计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小区的风格并不一定要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小区现有的风格建筑相配套也是相当重要的,但不能过于重视图案化,小区内的绿化对于小区内部的小气候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小区绿色规划,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规划时’要尽量把节能减排的目的作为设计的重点,做好设计是进行建筑的第一步,注重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排列方式的同时,要把建筑单位中墙体保温、屋顶保温隔热、采用密闭性好的门窗等作为节能设计的重点,从而解决许多单体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就是做好了节能的第一步。小区内的小气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规划者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引进外部植物的时候,不能仅仅依赖于是否与小区内部的建筑相符合,而应当将绿色设计与建筑技术和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夏季在使用空调时,绿色植被可以降温,住宅本身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溫度的流失,使得室内得以冷却,冬季时,植被可以带来温暖,住宅面向南方向阳面应当可以更加容易让阳光渗进来,使得住宅可以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温暖的目的,由此,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四、总结 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我们应当在总体规划上为建筑节能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一个地区的建筑必须要从当地的气候考虑,我国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偏北方,此时建筑的朝向、建筑的间距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费东山 单位:马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综合体住宅地块项目造价探讨 摘要: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项目造价中,涉及到的造价内容比较丰富,比如标函分析、售楼部的精装修、基坑四大块、钢筋的含量分析等,对这些内容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核;利润 从投标开始,一般都是按建筑面积使用包干价,业主也可能不给核减费,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做标函分析前,业主成本部一般会让咨询公司先进行测算,有时会测算几次,在签署合同时,咨询公司应该明确超过多少次要另外收费,必须要有这个条款保护自己的权益,毕竟多做一次测算,也要消耗不少的人力。工地人员要写工地日志,记录天气、施工进度,发生的设计变更部位及签证等,以便将来要查询相关信息。业主自己建立了一套项目的综合单价,涵盖的范围有基坑四大块工程量清单、土建工程量清单、电气工程量清单、水暖工程量清单以及零星项目工程量清单,该综合单价包含了管理费、利润、税金等因素,只需要咨询公司把工程量确定下来,措施费也是按综合合价的一定比例计算。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用套价软件。如遇到业主方提供的综合清单单价项目没有的项目,可引用类似的项目或者重新组价。本项目涉及到造价中的建筑及装饰、安装、园林绿化及小部分的市政项目,所用的装饰材料都是国内最顶级的材料,时间跨度预计是3年。 一、标函分析 本来标函分析是业主成本部门的份内事,由于工作量过大,因此引入咨询公司,做全过程的咨询公司如收费偏低,还被要求安排4、5人到工地坐班,随时听候差遣,是相当不划算的事。一般业主方都有标准的标函分析模板,标函分析的要点有要手动输入书面文件的各家单位名称、书面报价汇总数字、电子版文件汇总数字,清除算术误差后投标总价汇总,误差值及其原因;假如有6家公司投标,清单项有20项,需要手动把6家公司的数据共120项复制粘贴到标函分析中的表格里(投标报价表粘贴一次,清算误差后再粘贴一次),粘贴时还要确报没有粘贴错误,业主要求100%正确,业主成本部的人员压力也大,出错就可能下岗,所以死逼咨询公司的人,一般业主成本部给咨询公司做标函分析的时间就只是一个晚上,所以做一个标函分析起码要4~6人,而且需要熬夜,小的咨询公司如果承接一个大的全过程项目估计就得破产;按照分部工程和措施费做平面指标分析表,每家公司还要分投标报价的指标分析及清算错误后的指标分析;然后分析各项清单的单价,看哪家公司的数据偏高或者偏低;可能还需要做询标后6家公司的修改投标价,上面的数据需要重新再做一遍!听起来很像某某工厂生产线的操作工做的工作。 二、精装工程 售楼部精装在没有准确图纸的情况下就招标,投标的公司有几家,挑选好施工单位后,售楼部的精装工程工期只有26天,建筑面积有1500m2,施工图纸是参照业主其他地方的项目的售楼部的图纸,施工方是在其他地方做过类似业主项目的老合作单位,因此才能在缺乏图纸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补充完善图纸,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意味的强调速度必然导致很多后遗症。施工方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用高薪刺激农民工日夜加班,人多好办事,终于按期完成了合同任务,等到结算工程款时,麻烦就来了。由于工程设计变更和签证多,合同外的项目单价在施工前未进行约定,施工方报请结算时,由于送审单价远远高出市场价格,咨询公司未予通过。经过业主、施工方、咨询方多次谈判,确定了材料单价的计算方式,逐步达成一致意见,一个1000多万的装修结算耗时了一年半,浪费大量人力纠缠在一些不必要的事项。业主方在选择咨询单位时都会到咨询公司看下咨询从业人员有多少人,小的咨询公司是承担不了大的项目的。在此改编个口号:全过程有风险,拿项目须谨慎。精装结算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1.结算首先核对工程量,因为精装工程的工程量只能CAD在手工量取,图纸上装饰线条的布置密如蛛网,有些线条甚至没有编号,根本看不出是哪一款的线条,这个时候只有施工方才清楚线条的类型。业主在招标清单时,做了一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规定:合同内项目中的石膏顶棚面积的清单计算规范按2008国家清单规范计量,意思是弧形的石膏顶棚面积要按投影面积来计算,不能按展开面积来计量,施工方在申报结算时是以展开面积来做送审,估计是没吃透招标清单,结果在审核时被刷下来了,被核减了40万。因此投标时要分析招标清单很重要。另外还发现施工单位成功使用了不平衡报价法:原合同清单内的大堂墙面石材造型柱投标单价是56000元/个,设计变更成材质更贵的进口意大利黑金花造型柱后,报价可以是76000/个,因为2种材质的板材差价很大,允许参照投标报价,按照不同材料市场价格的比例来调合同外清单项目价格,施工单位能估计到设计会变更,姜还是老的辣呀!合同外清单项目还有:总服务台、大沙盘、小沙盘、酒水柜、水吧台吊柜。这些项目施工单位送审时没把项目分解,把钢架龙骨、木雕花贴金箔、拉手、实木线条、细木工板、木饰面及一切所需之锚固件、附件及配件的费用一一列出,组成总价。内部装修有很多西班牙米黄门套石材线条,规格有二、三十种之多,经与业主、施工方协商,先把板材价格转换成体积价格再加上加工费,这样把不同规格的线条价格确定下来,个别线条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2.基坑四大块(早强剂及超灌),坐标,泥岩量,进度款重计量。基坑四大块的施工方案业主成本部拿了3个方案给咨询公司测算,选择最佳方案。在现场四周边坡一圈一圈的作锚杆支护,用圈梁连接。基坑内挖土方时,需要测量土坡各点的原始标高,取点时要均匀取点,避免计算工程量时误差过大。挖土方时施工方挖到了中风化泥岩和强风化泥岩,使用方格网计算方量。其中中风化泥岩量为5200m3,强风化泥岩量为86000m3,中风化泥岩属于石方,施工方为了多拿费用,申请费用时也把强风化泥岩也归为石方,而挖石方和挖土方的费用相差100元/m3,86000方就相差860万。3.地下室钢筋含量,反复测算,6版,进度款重计量。业主委托设计院设计的第1栋60层的住宅楼,由于设计院经验不足,一共设计6个地下室的版本,以避免地下室的钢筋含量超出业主的限定值,在设计环节上浪费了不少时间,让咨询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测算几个版本,熬夜出成果,难度太大,感觉就像飞夺泸定桥。地下室的建筑面积大,设计的钢筋直径稍微变动下,布置范围变动下,用钢量就相差很大。用广联达钢筋算量软件提量时要注意设置正确,这影响钢筋的工程量很大,业主成本部一看到钢筋含量太高,吓坏了,马上反馈设计,重新出图,把钢筋量降下来。业主方的设计在修改图纸后,没有在图纸上标注修改过的部位,让咨询公司修改工程量时重新寻找修改位置,浪费了人力,这暴露出了业主方的管理协调出现了问题,设计部只管出图,不考虑对成本部的影响,不考虑下游工作的难易程度,分工协作的能力差,成本部奈何不了设计部,就直接把工作压力转给咨询公司,所以做过全过程项目的人员都不愿接这种活。由于施工方是按形象进度申请进度款的,施工过程中图纸还会有变更修改,所以只要图纸有变动,在申请进度款时就需要进行重计量的对数,咨询公司的人员要与施工单位的人员进行工程量的核对,造价也随之变动。4.拆分门窗,分析含量,控制成本经典之作。业主一般都会把铝合金门窗单独招标,在招标前会把铝合金门窗按组成拆分成玻璃、铝型材、五金执手锁、玻璃胶、横框、竖框、反转料、中挺、压条、扇料、角码,做成一张组价明细表,把各部分的工程量按图纸列出,再把单价填上,形成合价。然后再对比个门窗投标公司的价格,做对比分析。这与我们平时做预算不同,做预算时门窗的价格我们一般都是套用信息价,按每平方多少钱计算,业主之所以要分解就是要更加精确。5.设计变更及签证。设计变更和签证遇到的问题是:由于设计变更多和签证多,工期赶,时间短,很多零星工程量不好使用算量软件来画图,只能通过手工计算,计算比较繁杂,工作量大,成本部给的时间又短,给咨询公司人员的压力很大。涉及到内容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拆除。 作者:韦佐军 单位:广西信永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迫切需要一个随时可以放松休闲、愉悦身心的住宅环境。为了满足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客观需求,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引入微型广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生活享受,包括视觉上的园林景观艺术、生活上的休闲健身娱乐等。文章主要以微型广场为理念,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微型广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1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素 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景观绿化,其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要求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观赏性与功能性兼备。优秀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且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运动和休息;②地面铺装,微型广场主要交通方式是人行交通。在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不仅仅要满足色彩、质感、尺度、韵律等视觉享受,还需满足一定的功能性,即人流导向性、分隔空间、组织空间等;③微型广场,其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微型广场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和园林景观融合、协调,也可体现一定的文化特色。 2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2.1微型广场的概念 城市住宅中的微型广场,是住宅与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便于居民休闲、娱乐、交流。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中一般位于中心位置,是小区的腹地,方便所有居民快速到达,随时享受。例如:某住宅小区有八栋楼,其微型广场被八栋楼所围合,形成小区的休闲游憩空间,居民可以在此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休息。 2.2微型广场的规模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一般属于休憩型场所,其规模根据住宅小区规模进行设计[1]。小型微型广场的占地面积在500~5000m2,大中型的微型广场占地面积,5000~10000m2,综合性强,内部配置的服务设施丰富,绿化与景观设计优美。 2.3微型广场应用的重要性 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中,微型广场是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法之一。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用地有限,小区景观占地面积并不大,采用微型广场的设计方法,一来缓解紧张的用地,二来提升景观设计的水平,确保小区的景观设计紧凑合理,能够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3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设计原则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①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发挥小区景观设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功能;②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向所有的居民开放,便于居民欣赏、休息以及娱乐;③园林式,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倡园林式,以提高住宅景观的设计品位,将视觉享受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④功能性,景观设计的功能应当明确,表现为在人们休闲、娱乐时为其提供环境和场地,使愉悦的进行各种活动。 3.2景观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到小区绿化空间有限,根据微型广场的设计理念,分析景观中的几点设计,如:①绿植采用高、中、低的立体层次绿化,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丰富多彩,疏密有致。绿化层次表现,是不可缺少的设计方法。低层,以大面积的绿地草坪为主,中层以灌木和矮乔木为主,高层则选择大乔木或中乔木。国内某些大型房地产商,已经采用五重层次的绿化景观,绿化层次更加丰富多彩;②山景与水景设计,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微型广场绿化景观中,采用“簇拥”的设计方法,集中在某一个观景点,或两者共同构成小型的观景台,便于居民驻足观赏。如某住宅小区,借传统叠山理水之手法,设计一处山水景观,北为高低起伏的塑石假山,瀑布倾泻而下,落入鹅卵石巧妙点缀的水池中。颇有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媚的感官效果;③景观设计时,注意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常绿、落叶植物相间,优化选择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延续植物的花期,设计中,提倡三季花开、四季常绿,提高景观的可观赏性。如武汉市的花期,春季有红叶碧桃,白玉兰,夏季有紫薇,花石榴,秋天有红枫,桂花,冬天有梅花,山茶等;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期间,引入了微型广场理念,可以设计多条石径小路,营造“曲径通幽处”的环境,细腻优美,移步换景,体现出“苏州园林式”的设计手法。 3.3微型广场设计 微型广场的设计需要注重比例、尺度、图案等,要从人的行为惯性和心理需求出发考虑。通过合理设计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微型广场设计,要具备安全、实用、耐久的特征[2]。微型广场设计时,需要调查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年龄结构,准确的定位微型广场的功能。例如:某住宅小区临近汉江边,小区微型广场设计迎合江景,采用了独特的“行云流水”主题,以水系贯穿整个小区的景观,富有灵动和激情。小区景观设计主要围绕两个微型广场,灵活布置。其中一个以喷泉为主题,布置有石砌拱桥,有“小桥流水,小家碧玉”之感。另一个以运动为主题,围合成下沉式圆形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儿童滑梯等设施,同时设计了木制座凳,方便居民休憩。 3.4铺装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中微型广场式的铺装,要符合绿化造景的实际情况[3]。铺装具有导向、分隔、组织、造景的作用。铺装设计具有以下要点:①尺度,不同的铺装尺度,能够在景观中形成不同的设计效果,大尺寸铺装时,选用抛光砖、花岗岩等材料,中小尺寸以地砖为主;②色彩,铺装的色彩,具有衬托的作用,色调与景观相互协调,尽量不要选择色彩鲜明的铺装方式,以免降低景观设计的效果;③质感,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的空间、地域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铺装的质感要细腻,不能过于粗犷,体现出精致、柔和的设计效果。 4结束语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追求人性化、开放式、园林式以及功能性的设计方法,从居民的行为和心理出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确保景观设计符合城市住宅的基本需求。微型广场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对于改善住宅小区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提高景观设计品质,以构建现代化的景观式住宅小区。 作者:张莹 单位:武汉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新途径 1.前言 M市Y住宅区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旧住宅区三种物业管理模式中,属以居民委员会为主的“多部门管理”模式。该小区因建设时间早、规划设计落后等原因,致使小区环境差、车辆乱停乱放、违规搭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引入县域化物业管理模式。 2.M市Y住宅区现状 2.1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物业管理 Y区为多层建筑,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大约900多住户。小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没有围墙,无专人看守,社会闲杂人员可随意进出,也没安装单元防盗门和小区电子监控设备,致使住户被偷被盗事件时有发生;由于没有划定停车位,车辆随意乱停乱;饮用水、排污等管道日益老化;高压电线等各种线缆在空中随处可见;小区业主乱搭乱建随处可见,消防安全也存在严重隐患。 2.2Y区业主情况 Y区业主特点:下岗职业、独居老人、租房客、小商业者以及社会无业人员,大多数业主属于城市低收入者,经济上较为拮据。他们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支付较多物管费,对现代物业服务更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业主和物管之间很难形成质价相符意识,缺乏有偿物业消费观念。 2.3Y区房屋产权结构情况 受原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住房政策的影响,小区内房屋所有权结构很复杂,这里面包括:归房产局管理的公租房和拆迁安置房、业主拥有独立产权的成本价房改房、回迁房。因房屋产权所有人不同,使得居民对小区环境能否改善,持不同态度。非独立产权房屋业主,因房屋归公家,且并非长期居住,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该群体对改善小区环境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而拥有独立产权房屋的业主则大相径庭。 2.4Y区现有管理方式的弊端 Y区主要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日常事务管理,但具体到水、电、天然气等费用收取和后期硬件设施日常维护,就由相关单位负责,属于典型的“多单位管理”模式。但是,当出现问题需要多单位共同解决时,又可能因为管理辖区边界模糊或者小区无机构牵头进行多方协调,就会出现看似都在管,而实际都不管现象。 3.现有物业管理方式在旧住宅区中的合理性分析 《物权法》规定了业主自我管理、业主委托物业公司管理以及其它形式的管理三种方式。M市Y区是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其它形式,存在的弊端之前已经列出。而M市其他旧住宅区较多采用成立业主委员会的自我管理。城市旧住宅区从房屋产权结构、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业主自身特点、物业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看,远不同于商品房小区,比较特殊和复杂。 3.1拥有独立房屋产权的业主虽然可以成立业主委员会,但是其法律地位还不清楚 《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大会的行为能力未作任何规定,业主大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法律行为,不是物业服务合同的协商和签订主体,在司法实践中亦不被承认,没有诉讼主体资格。另一方面,《合同法》虽然承认业主委员会在与委托的物业服务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中成为当事人之一。但是,当发生物业纠纷时,业主委员会由于没有独立财产,则不能够承担民事责任行为。而且也存在因运营不善出现不良后果时,不用承担责任的情况发生,进而损害到全体业主的利益。 3.2《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了集体讨论和书面征求意见两种形式 由于业主委员会内无监督制度,外无监管机构,自身管理较随意,存在擅自出租小区公共场所、私自挪用物业管理费用等权利滥用问题,且出现问题后,该委员会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最多被撤掉,从而造成业主委员会公信力严重缺失。所以不管哪种方式,业主委员会都很难真正形成有效的决议。 4.县域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及优势 目前,我国旧住宅区物业管理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以社区居委会管理为主的多部门管理、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自行管理或者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带有公益性质的社区准物业化管理。以上三种模式在对旧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各有所长,具体采用哪种模式,需要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而定。从实际运行效果看,社区准物业化管理模式能较好的解决旧住宅区物业管理的问题。然而,社区准物业化管理涉及的单个服务面积和对象较少,会造成相对单位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基本处于亏本运营状态。并且该模式与住房货币化的房改政策不符,长此以往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于未享受此种福利的商品房小区居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4.1县域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受社区准物业化管理模式启发,结合上述三种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尝试,本文提出县域化物业管理模式。即: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一个单位,经所在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由县行政单位牵头,委托大型物业管理公司对辖区内所有旧住宅区物业进行统一管理(或者指将旧住宅区纳入新住宅区合并分类服务管理),根据辖区内旧住宅区实际情况提供“菜单式”服务,并确定物业收费标准,整个服务过程和质量受县行政单位监督和管理。 4.2县域化物业管理的优势 4.2.1由县行政单位牵头,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旧住宅区物业进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强该委托物业管理机构在业主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旧住宅区物业管理费用低,并且不易收齐,将增加运营成本,同时难以管理,所以物业管理公司通常不愿意接手旧住宅区。引入县域化物业管理可以帮助旧住宅区业主找到服务质量好的物业管理公司。4.2.2县行政单位在这一模式当中充当裁判员角色,对委托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业主也可以对物业管理公司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这样可以督促物业管理公司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意识,保证服务质量。4.2.3随着物业服务面的扩大,将出现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同时,物业服务总量的增加,可以让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会摊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营业额。推行县域化物业管理既增强了物业管理公司在业主心中的公信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营业额和就业岗位、履行社会责任等;又改善了旧住宅区业主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政府形象、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所以,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5.解决Y区物业管理难的几点建议 5.1引入县域化物业管理 由于旧住宅区的特殊性,不能将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和社区居委会管理隔离开考虑,应突破现有管理思路,从更广更高的角度考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县行政单位为主导,专业物业公司为依托,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大区域物业管理形式。 5.2M市要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 针对Y区的实际情况,M市政府在推进实施县域化物业管理过程中,应力争从职能定位、行业规范、责权划分、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收费管理等方面,通过法律或政策途径予以明确,进行物业管理顶层设计,以此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 5.3对Y区软硬件设施进行再造 5.3.1硬件建设方面。Y区要因地制宜修建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修建围墙。在小区内交叉路口安装电子监控器;各单元楼道口安装防盗门;根据小区内道路情况划定出停车位和修建绿化带。5.3.2软件建设方面。县行政单位需要定期检查物业管理公司运营的情况,并在小区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对物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物业服务质量不打折扣。通过满意度调查、月度考评等措施,年终给予物业管理公司评级,如考核达到优秀,可给予物业管理公司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提高物业公司参与的积极性。物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和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关乎到物业服务的质量,物业服务公司应有针对性的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手段。 5.4加强物业服务宣传力度,增强Y区业主有偿使用物业服务的意识 由于居住在Y区的业主多为城市低收入者,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数居民认为物业服务就是变向收业主的钱,对其缺乏认同感和充满抵触情绪。因此要加强物业服务宣传力度,以及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物业服务工作过程的透明度,让其对物业服务工作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明白物业服务过程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占用部分社会公共资源,具有劳动成本。在宣传的同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水平,把工作做细做实,让业主真心感受到物业服务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让其觉得物有所值。 5.5创新物业管理收费方式,实现物管经费来源多元化 物业管理费来源的单一性,造成了运营经费的严重不足,而经费不足会进一步造成物业服务工作难以开展。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物业管理公司愿意接手旧住宅区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拓宽物业管理费的来源渠道。5.5.1M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现有物业管理费的收取方式,通过可行性论证之后,建议从业主水/电/气三项之一进行扣除,建立大社区物业管理费统一收费制度。5.5.2实现物业管理费来源多元化。将辖区内公共地区停车费、广告费、摊位费等收入部分纳入县财政物业管理专项经费,作为帮扶困难户的专项资金。5.5.3推行差异化收费。在对困难户情况进行审核后,按照困难程度将其分成多个等级,实行差异化收费,分别对困难户实行少收、免收物业管理费等政策。因此产生的物业管理费空缺,可按照要求从县财政物业管理专项经费拨付到物业管理公司。 5.6通过立法,强制性约束恶意不缴纳物管费的行为 因《物业管理条例》没有对业主欠费问题进行强制性规定,所以很难从制度上找到较好的解决途径。另外,业主委员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也不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业主欠费问题。对此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业主欠费处理意见,保障物业管理条例的权威性。对恶意不缴纳物业管理费的行为予以处罚,从而保证物业管理费的收取。结束语改善旧住宅区环境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县域化物业管理是一种新型物业管理模式。作为解决旧住宅区物业管理途径之一,其运行效果还需要实践去检验。不同旧住宅区的情况会有不同,具体采用哪种物业管理模式去服务,需要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判断。而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只要能有效改善旧住宅区业主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它们对实现物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延明 何欢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配套设计模式 1城市住宅的现状和问题 1)城市化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住宅短缺。城市主要以重工业轻工业为主,这些产业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工业用地的增加,就使得住宅用地比例减少,不能完全的满足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住宅需求,导致住宅紧缺,供不应求。 2)城市住宅社区环境比较差,休闲娱乐功能不完善。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几就导致城市环境较差,住宅的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休闲娱乐等功能也不够完善,没有加以发展,实施。 3)地租昂贵,建设成本高,房价高,多数居民买房困难。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房价普遍上涨,城市自然不必多讲,这很不利于居民在城市买房,特别是那些外来务工人员,房价的飞涨促使许多房地产公司从中牟利,慢慢的就对城市爱不起来了。 4)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反映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高级住宅、别墅和普通公寓和廉住房的差异。这也是住宅区位和经济的收入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更加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5)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强拆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屡屡发生强拆的惨案,在土地的征收过程中,由于老一代人思想比较保守,安土重迁,增加征收土地的难度,而执行人员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导致强行拆迁,引起官民的纠纷。 2改变城市住宅现状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1)增加城市住宅的用地比重。城市工业发展到现在,必然需要淘汰一些不适应当代要求的老工业,这些工业基地可以加以管理,用作建筑城市住宅的用地,这样既可以减缓住宅的需求,也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一举多得。也可以通过增加楼层的层数和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只建四、五层的楼房,现在可以增加其高度,三十层。这就大大增加了住房的提供。 2)改变城市住宅环境,完善休闲娱乐功能。居住环境在住宅选择前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重视住宅的绿化和保护,多植树种草。现在我国人口逐渐城老龄化,住宅的休闲娱乐功能必须要完善,让这些老人小孩可以有自己的娱乐场所,可以每个住宅小区多提供一些健身器材,拓宽马路,好散步。 3)政府要采取措施尽量减缓城市房价的增加。出台一些在不损害商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位消费者争取更多权益的政策,或者有什么优惠给平常老百姓。 4)缩小贫富差距,规划住宅的设计。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住宅的分区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个们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城市住宅的设计,在同一个区域,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房子,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不能太明显,尽量都在同一个层面上。 5)妥善解决土地的征收问题,减少悲剧的发生。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尽量满足住户的需求,在政府完成范围之内,减少强拆现象。 3城市住宅配套模式的转变及发展 既然城市住宅已发生改变,那么其配套模式必然要随之改变,不能只变形,不变根,这样才能做到“内外兼修”。那么问题来了,配套模式改以何种方式放生改变才能被广大城市居民、消费者所接受呢? 1)转变城市住宅的设计理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住宅的需求越来越高,也随之越简洁。这便需要一种设计大方,简洁的住宅,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在家和在别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这有了自己家的归属感,让你感到安全、舒适。抛弃原来复杂冗长的设计。 2)合理选址,减少破坏,增添便利。每天的快节奏要求你什么都要适应这个快节奏,出了门就要有跑起来的冲动,在城市中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住宅的选址尽量靠近地铁、公交站等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地方,或者实在工业去附近,减少出门带来的不变。 3)发展特性,体现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南北之分;有沿海和内陆之分;有民族之分;这些都为不同的城市和城市住宅展示自己的特色之处提供了便利,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不同的地理位置和面貌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么做将为我国的发展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4)住宅内部的完善。为提高住宅土地的利用率而增加了住宅的高度,这要有更加完善的内部配套设施,尤其是电梯、安全通道这些便利、安全的设施,灭火器的提供等等。楼层之间的间距要控制好,太过密集也是很不方便的,尽量保证房间都可以晒到太阳。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工业化的发展,这迫切需要城市的住宅环境有所改变,可以在发展的同时更加人性化。所以这推动城市住宅的发展主要沿着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城市住宅的发展和转变要注重配套和地方民俗的习惯设计,标准是要满足人们的日程生活、生产和居住生活水平的需求。要立足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真正的把我国城市居民的住宅和小区的建设改造成蓝天碧水的生态型便利型的住宅,让居民的居住水平在逐步提高。让城市居民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之后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来休息,来做自己想做,喜欢的事情。城市住宅的发展离不开城里每个人的努力,它的提出、建立、实现、保持。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早日实现城市住宅的生态化和便利。 作者:曹战友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建委城建综合开发中心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发展和配套设计模式 1城市住宅的现状和问题 1)城市化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住宅短缺。城市主要以重工业轻工业为主,这些产业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工业用地的增加,就使得住宅用地比例减少,不能完全的满足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住宅需求,导致住宅紧缺,供不应求。2)城市住宅社区环境比较差,休闲娱乐功能不完善。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几就导致城市环境较差,住宅的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休闲娱乐等功能也不够完善,没有加以发展,实施。3)地租昂贵,建设成本高,房价高,多数居民买房困难。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房价普遍上涨,城市自然不必多讲,这很不利于居民在城市买房,特别是那些外来务工人员,房价的飞涨促使许多房地产公司从中牟利,慢慢的就对城市爱不起来了。4)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反映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高级住宅、别墅和普通公寓和廉住房的差异。这也是住宅区位和经济的收入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更加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5)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强拆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屡屡发生强拆的惨案,在土地的征收过程中,由于老一代人思想比较保守,安土重迁,增加征收土地的难度,而执行人员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导致强行拆迁,引起官民的纠纷。 2改变城市住宅现状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1)增加城市住宅的用地比重。城市工业发展到现在,必然需要淘汰一些不适应当代要求的老工业,这些工业基地可以加以管理,用作建筑城市住宅的用地,这样既可以减缓住宅的需求,也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一举多得。也可以通过增加楼层的层数和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只建四、五层的楼房,现在可以增加其高度,三十层。这就大大增加了住房的提供。2)改变城市住宅环境,完善休闲娱乐功能。居住环境在住宅选择前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重视住宅的绿化和保护,多植树种草。现在我国人口逐渐城老龄化,住宅的休闲娱乐功能必须要完善,让这些老人小孩可以有自己的娱乐场所,可以每个住宅小区多提供一些健身器材,拓宽马路,好散步。3)政府要采取措施尽量减缓城市房价的增加。出台一些在不损害商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位消费者争取更多权益的政策,或者有什么优惠给平常老百姓。4)缩小贫富差距,规划住宅的设计。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住宅的分区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个们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城市住宅的设计,在同一个区域,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房子,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不能太明显,尽量都在同一个层面上。5)妥善解决土地的征收问题,减少悲剧的发生。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尽量满足住户的需求,在政府完成范围之内,减少强拆现象。 3城市住宅配套模式的转变及发展 既然城市住宅已发生改变,那么其配套模式必然要随之改变,不能只变形,不变根,这样才能做到“内外兼修”。那么问题来了,配套模式改以何种方式放生改变才能被广大城市居民、消费者所接受呢?1)转变城市住宅的设计理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住宅的需求越来越高,也随之越简洁。这便需要一种设计大方,简洁的住宅,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在家和在别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这有了自己家的归属感,让你感到安全、舒适。抛弃原来复杂冗长的设计。2)合理选址,减少破坏,增添便利。每天的快节奏要求你什么都要适应这个快节奏,出了门就要有跑起来的冲动,在城市中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住宅的选址尽量靠近地铁、公交站等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地方,或者实在工业去附近,减少出门带来的不变。3)发展特性,体现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南北之分;有沿海和内陆之分;有民族之分;这些都为不同的城市和城市住宅展示自己的特色之处提供了便利,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不同的地理位置和面貌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么做将为我国的发展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4)住宅内部的完善。为提高住宅土地的利用率而增加了住宅的高度,这要有更加完善的内部配套设施,尤其是电梯、安全通道这些便利、安全的设施,灭火器的提供等等。楼层之间的间距要控制好,太过密集也是很不方便的,尽量保证房间都可以晒到太阳。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工业化的发展,这迫切需要城市的住宅环境有所改变,可以在发展的同时更加人性化。所以这推动城市住宅的发展主要沿着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城市住宅的发展和转变要注重配套和地方民俗的习惯设计,标准是要满足人们的日程生活、生产和居住生活水平的需求。要立足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真正的把我国城市居民的住宅和小区的建设改造成蓝天碧水的生态型便利型的住宅,让居民的居住水平在逐步提高。让城市居民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之后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来休息,来做自己想做,喜欢的事情。城市住宅的发展离不开城里每个人的努力,它的提出、建立、实现、保持。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早日实现城市住宅的生态化和便利。 作者:曹战友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建委城建综合开发中心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户型设计简析 一、城市住宅户型的形式和特点 (一)多层住宅 多层住宅采用砖混结构,部分住宅采用框架式结构。框架式结构可以提高城市住宅的稳定性,也为住宅提供更多的灵活空间。单元式多层住宅主要采用,一梯2户、一梯3户和一梯4户等形式。多层城市住宅是城市居民的首选,避免出现住宅采光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一梯2户的形式,每户可以获得充足的采光和良好的通风。 (二)小高层住宅 小高层是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的新兴住宅形式,是目前房地产市场比较通俗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高层包括1-9层的中高层住宅和1-11层的高层住宅。相对于多层住宅来说,小高层既在层数上有所增加,又配置了1部电梯。小高层以12层左右适宜,太高或者太长的样式对周围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造成不利影响。从平面设计方面,主要采用一梯2-4户,虽然一梯4户比一梯2户更加经济,但是不能保证每户拥有良好的朝向。 (三)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主要采用框架式结构,而且需要考虑电梯放置的位置,所以在住宅户型设计方面比较复杂。从我国南方房地产市场的建设情况来看,高层住宅主要以12层以上为主。事实上,从城市住宅规范来看,高层住宅主要为10层或者10层以上,这一范围与部分小高层住宅相重叠。相比较南方地区的高层建筑来说,合理平面进深是住宅设计的关键,小于14m2的房间,其在建筑内部容易形成过堂风,带走大量的热量和湿气。同时,尽量减少人工采光,充分利用太阳光。因此,南方地区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寻找最佳的住宅设计方案。 二、合理分配住宅的功能空间 城市住宅功能不如公共住宅功能那么庞大,所以主要分为以下3类: 第一,家庭成员或者访客的活动空间,诸如客厅、卧室和餐厅等。这些活动空间的活动内容为,聚会、会客、视听、娱乐和就餐等。从私密角度来说,住宅活动空间应该设置在入口处,方便家人与访客的接触,也方便生活用品和垃圾的出入; 第二,家庭成员的个人活动空间,诸如卧室、工作室和厨房。活动内容为休息、学习、娱乐和做饭等。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是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场所,也是家庭封闭空间。个人空间设置在住宅的内部,保证家庭成员个人行为的私密性; 第三,家庭成员卫生和储藏空间,诸如卫生间、库房和储衣室。活动内容主要为洗浴、便溺、洗漱、化妆和更衣等。 (一)客厅 客厅是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是城市住宅各个功能联系的关键点,方便家庭成员的交通和出入。按照健康住宅的标准,客厅的使用面积为25平方米。目前,城市家庭中的电视为29英寸以上,人与电视之间的距离应该为3.9m,所以可以的宽度不能低于3.9m。从住宅装饰和家具布置角度来说,城市住宅客厅应该具有1面以上的连续4m的使用墙。同时,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应该避免出现房间环厅布置,避免开门过多,增加完整的墙面。完整的墙面可以减少客厅内部线路的交叉穿越,方便家具的摆放,保证家庭成员的私密和安静。 (二)卧室 卧室作为家庭利用率最高的房间。家庭成员在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卧室度过,所以卧室属于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因此,卧室设计应用与其他空间有所不同。卧室不仅要注重私密性,又要注意使用舒适性。卧室是家庭成员安静休息的地方,所以应该比较深入。卧室作为家庭成员主要休息的地方,活动空间相对狭窄,所以要注重空间要方正,主次分明。一般来说,主卧室的面积大于副卧室的面积。卧室床按照2m计算,床前应该预留0.8m的通道,墙体厚度为0.2m,卧室的宽度应该为3m。小双人床的宽度为1.5m,床头柜长度为0.4-0.6m,衣柜深度应该为0.6m,这样总计深度为3.3m。目前,卧室设计的主要尺寸为三种,开间3m,深入3.3m,最基本的面积为10m2,开间3.6m,深入4.2m,最基本的面积为15m2;开间3.9m,深入5m,最基本的面积为20m2。这种设计使得房间功能更加完善,空间显得更加大气。另外,城市住宅户型在门窗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隔音问题,尽量减少卧室房门的数量,降低卧室的噪音。 (三)餐厅 城市住宅餐厅作为家庭成员第二个聚集地点,可以让家庭成员得到休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巧、浪漫的就餐环境可以让家庭成员在温馨中享受美食,缓解紧张的神经,所以餐厅设计不能马虎。高水平的餐厅设计一直是设计师的一种追求,也是为家庭成员提供天伦之乐的前提。餐厅设计应该保持独立,既要靠近厨房,又要远离卧室,所以餐厅应该与卧室紧密相连,但是在功能方面应该进行区分。餐厅面积应该适中,应该在10m2左右,餐厅的开间应该在2.7m-3.0m之间。 (四)厨卫空间 厨房为家庭成员提供美食,是家庭生活质量的表现。厨房面积应该适中,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厨房面积低于5m2则会聚集过多热量,家庭成员在其内部呆着会不舒服;厨房面积高于5m2,家庭成员在其内部呆着相对舒适。一般来说,厨房净宽单排操作不低于1.5m、双排操作不低于2.1m。卫生间作为家庭如厕和洗漱的场所,附加洗衣功能,所以需要详细设计才能保证卫生间设计的合理。一般来说。卫生间可以放置3件洗漱用品,主要包括洗手盆、坐便器和淋浴器,所以卫生间的进深为1.8m最为合理。卫生间属于干湿分离,干部分主要为洗漱和洗衣功能,湿部分为便溺和洗浴部分。干部分的面积为6m2左右,湿部分应为为4m2左右。因此,高质量城市住宅户型设计要最大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详细设计。 三、总结 南方住宅设计比较注重园林景观,而住宅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其在健康、舒适和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因此,住宅小区设计要考虑诸多要素,将生态景观、人文尽管,以南方文化为载体,将住宅设计融入园林艺术之中。同时,南方住宅设计者应该针对不同环境,进行不同的户型设计,主要为多层、小高层和高层。南方住宅户型设计应该以节能、省地、方便和舒适为主,实现城市住宅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现代特色的住宅园林设计。 城市住宅论文:城市住宅区医疗卫生管理学论文 1城市住宅区基本公共卫生缺失需要加紧解决 现状一: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中心城区及辖区内的各区县近十年来,建成了大大小小商业住宅区大约在317个,还有拆迁安置区和单位企业自建住宅区等,这些区建成后,形成了新的人群居住群体,并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范围,营造了新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现行的住宅区比原来的行政村规模、居住户数和人口都要大,在第一轮基层医改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但现在的新建住宅区,数量之多、规模增大,而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却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致使在新环境中生活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最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往往一有病痛或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慢病患者,只能往大医院跑,进而造成综合性医院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就医难问题。现状二:截止2013年底,黄山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6万,占全市总人口17%,而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27%。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社区或新建小区,这部分老年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慢性病或老年病相随,平时就需要医疗卫生保健;此外,还有15%左右儿童,他们需要日常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现在的新建住宅区里没有为他们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他们期盼能建立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三:据统计,黄山市2013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719人,肿瘤死亡1337人,高血压死亡474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68人,此外还有大量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人群又是当前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每年都需要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完整的健康和疾病监测档案。由于现行的城市人口聚集,大量的新建住宅区投入使用,原有的居民进行了一轮大迁徙,给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老年人、慢病患者和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不全,档案完整性差,有些档案成摆设或死档,不能为现住居民提供有效的基础健康资料,这也预示着新居民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建立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 2.1黄山市经过十多年的基层医改,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特别是建立了惠顾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保障机制建立。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2.2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中指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加快新建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是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制度”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真正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作用。2.3黄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培养了一大批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全科医生,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作用,即可解决目前新建社区卫生保健网络缺乏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3建议 各级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探索、调整现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将公共卫生服务网点延伸到新建的城市住宅区。制定符合现行城市基层卫生服务政策,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网底覆盖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城建、房管、卫生、街道居委会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管理政策和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以便合理、科学地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城市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多头并举,解决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点卫生专业人员缺乏问题。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委派专业人员进驻小区开展工作;由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聘请有资质的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卫生保健业务;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诊室,开展业务等。总之在新建的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网络建设中,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由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设备,房地产商免费提供不少于60m2的卫生用房,卫生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管理,共同做好住宅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作者:王海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论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生产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需要安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对安全讨论之多,对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那么安全与经济效益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呢?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更体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其次,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阜新孙家湾矿难,承德暖儿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探索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简要的论述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四个方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现状;监察 煤矿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炭企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煤炭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要保证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煤矿的安全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煤矿企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简略地谈几点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经验和思考。 1 煤矿安全现状 自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煤矿安全管理方针,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煤矿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河南发生了几起事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目前煤矿安全形势的特点:煤矿生产稳定、但煤矿安全形势不稳定,事故的总数量下降,但单起事故性质严重,瓦斯事故、违章违纪事故居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全面落实责任,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同时,煤炭安监部门也应加强监督,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快速稳步的进行。 2 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问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损失比较大,事故伤亡人数比较多等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①客观因素。我国煤矿生产大部分是在地下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矿井中的水害、地热、瓦斯、煤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并且随着开采深部的不断增加,开采条件越来越恶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难度增大。这些煤矿特有的不利安全因素,制约煤矿安全生产,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障碍。 ②安全思想意识淡薄。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指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具体工作中,问题仍很突出,措施的落实也仅停留在口头中、会议上和文件中,没有真正的落实在第一线上,安全思想意识淡薄。个别企业领导、职工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事故发生的概率多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这告诉我们,有事故征兆事,应当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把不利于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③安全投入不足。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企业职工众多,煤矿机械设备老化或者出现严重的磨损,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安全的保障能力较差,安全隐患多,特别是乡镇、个人煤矿设备比较简陋,技术比较落后,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同时煤矿企业的安全科技水平不能大幅提高,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由此而造成的人为的违章违规作业现象比较多。 ④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安全执行力度不够,留有安全隐患。一是一些技术措施、安全标准没有及时的修订和调整,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二是安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考核不严,惩罚不及时兑现。三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体制多次变化,安全监察职能交叉等问题还没有特到有好的解决,监察效率较低。四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力量不够,监察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 3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保障煤矿快速稳步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处理煤矿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煤矿安全责任体制来看,煤矿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内因,国家、各级政府监察部门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外因,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内因,但受外因的影响。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要做好安全生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众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因素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矿井没有人的参与,安全生产也就无从谈起,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人上,通过处理好人的问题,使人、机和环境稳步运转,而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保证安全和健康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通过对人的意识、行为和观念等安全氛围的影响,从而到达有效控制人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安全理念是“从零开始,向零奋斗”。 ②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煤矿职工的专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每个职工的素质各不相同,而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较多。因此要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矿井实际条件,进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培训学习,培训形式可以多元化。另一方面煤矿也要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提供职工的待遇,可以建立一些培训的考核机制,促进培训效果的不断提高。要突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突出班组长的业务培训,使班组长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有效的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突出职工安全技能培训,提高职工自保、互保技能;突出职工现场安全培训,增强职工防范事故和应急处理能力;安全培训教育要讲求实效,坚决杜绝代考、代答等弄虚作假现象 ③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设备水平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完善设备的跟新换代,如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监测设施中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保障矿井抗灾能力,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能力。完善“一通三防”系统,全面落实风险抵押政策和安全费用的支出,积极推行度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制,减轻煤矿企业的赔偿,提高社会的保障能力。 ④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选取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铁面无私的安监员,对煤矿进行定期监察、临时监察、专项监察,并协同当地监察部门和矿上监察员做好日常监察;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制度,对于发生伤亡事故的矿井、不安要求整改安全隐患的矿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井、不具备有安全生产资质的矿井一定要加大处理力度;应该不断改变监察的形式,打破固定的监察模式,加强对边远采区、边缘地带的监察,把安全隐患解决于萌芽之中;严格的包干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安全监察力度;深刻吸取煤炭安全事故的教训,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安全生产工作。 ⑤夯实安全基础。其一,要坚持“零”目标理念。这是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矿井要自我加压、关口前移,努力实现“人身安全事故为零、机电设备运转事故为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顶板事故为零、瓦斯超限为零、自然发火为零”。其二,要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坚持“责任有我,我必负责”的理念,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要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始终保持安全高压态势,保证各级责任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其三,要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要按照整体推进方案,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其四,要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加强科研攻关,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建立完善可靠的综合防治体系。要重点做好支护改革、煤层注水、沿空留巷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其五,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事故避险和救援演练,保证职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避险设施。 ⑥加强安检队伍的建设,为安全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强化安检队伍建设,安检科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各项规程措施,不断提高安检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对现场发现的不利于生产的重大隐患要坚决停下来进行整改。要落实安检人员的责任,对当班发生的事故要进行责任追究。加大对安检人员的考核力度,安检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4 结 语 永新矿业通过以上安全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永新矿业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氛围,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加大安全设备的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执法力学,安全事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几点探讨 [摘要]煤炭工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生产条件差,工作场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的危险源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要彻底扭转事故多发状况,塑造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达到消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保持一种自我制约、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内因主导作用。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督察管理措施教育策略 煤炭工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生产条件差,工作场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的危险源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要彻底扭转事故多发状况,塑造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达到消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保持一种自我制约、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内因主导作用。下面,我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建立金字塔式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和约束等环节来协调管理对象,以期更好地达到预期安全目标的一个全过程。在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法人代表都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负有领导责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企业法人你就是“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你就应该俯视安全管理上的一切工作。并充分认识到基础不实不牢,“金字塔”会出现倾斜的道路。通过俯视看管理是否到底,看责任是否到位,这样你就可以按照领导级别,领导分工,制定逐级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责权,激励与制约办法等一系列“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即:矿长管什么,分管矿长管什么,科长管什么,队长管什么,企业员工怎样动态互保和联保;同时,还要结合安全管理的分工不同,责权范围的不同制定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措施。即:分管矿长之间的协调,分管科长之间的协调,采、掘、机、运、通队组间的协调。 2严格实行安全督察包保责任 为健全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煤矿必须大力实行安全督察包保措施,从矿长、党委书记,副矿级领导、分管科室负责人,到基层区队、车间安全主要责任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包保体系,对督察包保工作统一部署、协调和考核。成立督察包保小组,对煤矿各生产单位进行督察包保,督察包保小组对所包单位一包到底,包保的内容包括:安全目标、宣传发动、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典型选树、管理经验推广和安全信息交流反馈等。每个包保小组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负责地面,一个负责井下现场。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召开大会通报情况,按照有关规定从严从快追究处理,从分管领导、到科室、到区队、到直接责任人,一查到底,并及时下发追究处理通报。 3强力推进先抽后采管理措施 据我估计,现在我们瓦斯抽采率充其量不到25%,就这四分之一里面用了又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放掉了,放了以后破坏大气臭氧层。这种瓦斯治理是初级阶段,一定要向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发展,力争取得政策性的突破。美国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瓦斯抽采一年也就几十亿立方,但是80年出台了一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税收补偿政策,采的量越大,补偿越多,结果没有几年,煤层气的开发量就上升到500亿立方米,等于我国现在一年天然气的总产量。煤层气既是巨大的财富,又是安全的隐患,同时还是破坏环境的祸首,要化害为利,加快开发利用。 4严防井下作业人员静电危害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个体抗静电问题,纳入煤矿防爆管理范围。即应该认真规范工人的着装、穿鞋,避免因运动摩擦而产生静电,减少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众所周知,人体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静电,如果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加以解决,所产生的静电,势必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科学证实,人体的确是一个带电体。互握的手同时感到针刺的电击,这种情况在天气干燥情况下非常多见。这是人体静电效应影响的结果。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一般人都带有几十至几百伏的静电压而以脱衣时和用脚蹬地时静电压更要高。人体静电的强弱还于周围环境、人的穿着、行为和人的个体等因素有关,空气干燥时比空气湿润强,个别人比一般人强,女人一般较男人静电强。人体静电效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危害主要有两点:一是力的吸附作用,人体静电容易吸附空气中和地面上的灰尘,污染衣物,对人体健康不利;二是静电火花放电在危险的易燃易爆场所,会使带电人体犹如一根一触即发的导爆索。在空气干燥季节,当人开门时偶尔会有电击的感觉,这就是静电放电。当感觉到电击时,人身上的静电电压已超过2000伏!当人看到放电火花时,身上的静电已高达5000伏!当听到放电声音时,人体上的静电已高达8000伏!因此,给井下作业人员装备防静电服,是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落实的一项基本工作。 5致力全面突显安全教育策略 安全宣传教育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煤矿企业应该形成以舆论网、警示网、教育网、监督网、帮交往、培训网的安全建设为载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健全完善安全文化网络。在对干部、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各级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法规和安全责任制教育的同时,还要对职工家属及其子女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了解煤矿安全的特殊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人人搞好安全的氛围。同时,煤企的宣传教育形式,不仅采取培训教育,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开展餐桌安全文化,将煤矿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以问答形式制成卡片摆在餐桌上,每周对卡片内容进行更新,使职工在享受物质食粮的同时也获得精神食粮等等。 总之,煤矿安全工作重要性在管理。应该特别提醒的是,管理的严松是决定企业政治影响、经济效益、社会安全、企业发展的大事。严则平安稳定,松则事故多发。作为企业的领导,不要侥幸,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把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挂在心上,对广大矿工负责。因为管理工作是领导者的责任,作为各级领导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这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 管理 ;思考 论文摘要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套稳定大局。众所周知,煤矿企业是典型的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在煤矿企业里安全自然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国家和各级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多次会议。实践表明,安全生产管理光靠领导重视、开会议、发文件是不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职工,注重企业内部具体日常化细节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 社会 稳定大局。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 文化 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 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 心理 ,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环节过程人手、注重生产日常细节管理,努力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本文根据自己的现场工作经验、结合企业的特点,谈几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一、把安全 预防 落到实处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使得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二)、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前或刚有事故征兆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避免有对工作不尽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小的隐患、缺陷心存侥幸心理,往往会把一些小事搞大、大事搞砸。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煤矿生产 地质 环境 复杂,包容面广。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安全管理必须务实 抓安全管理必须务实、任何的不务实、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有危害、都不可取。安全上一时的疏忽、侥幸,虽然可以在突击、蒙骗、辩解下脱逃责任,但却会留下一个潜伏的隐患,极易让人养成懒情的惯性心理。这种作风,拿来抓安全,轻则懒惰了自己,重则成了一种惯性,就会危及安全工作效率,影响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安全事大,关乎生命,人人有责。 “临时抱佛脚”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但却经不起明眼人的审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问题与隐患能隐藏一时,却也能在不经意时爆发,它若爆发,随之而来的,会是可怕的事故。对安全与隐患,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经验判断,而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热衷于临时突击,当问题被查出,本身受到处罚,心里才明白平日里的不重视、不作为是多么地危险,然而此时的后悔与叹息,又有何用呢? “没有铁打的基础,撑不起高楼”。安全工作,只有一点点地日常积累,让安全真真正正地入耳入脑人心,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日常的、扎实的安全工作。对安全工作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自然能够在“万变”地安全检查和安全事故面前从容淡定、游刃有余。 三、安全生产要强化细节管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安全管理的细节,殊不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 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带着“显微镜”深入一线检查隐患,运用“放大镜”及时整改隐患。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人手,想在心理、挂在嘴上、看在眼里、跑在腿上,时刻绷紧安全这个神经。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乏备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日常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心思缜密地注重细节,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在疏忽中失去。 始终关注细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安全管理尤其要注重从细节入手,不忽视每一个细微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漏洞,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需要每个细节很完美很难,但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关系着我们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 四、警惕不良习惯酿灾祸 在煤矿企业里,众多的职工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些是有害的。如有的地面职工见到熟人喜欢打打闹闹,骂大会;有的井下个人工作间隙喜欢躲在巷道一角打瞌睡;有的干起工作毛手毛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记得在我的工作中,在一个掘进工作面,亲厉了这样一事;一天夜班,有名入矿不久的新个人工作闲暇时身子习惯地歪在巷道帮上打盹,脚伸到了轨道上,谁知 运输 车过来了,索幸有一位老师父路过这里,见此险情,猛然用脚将打盹的新工人踢醒,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班后这名新工人挨了批评,却深深感谢这位师傅。 其实,工作的过程中说笑打闹也好,干活毛手毛脚也好,都容易出现偏差酿成事故。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 教育 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随时都会出现,职工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时都有规规矩矩,执行制度、规范上岗,切不可死守自己的老习惯、坏习惯,那样会误了制度和纪律的执行,毁了生产的安全。 五、安全工作靠大家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人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抓安全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和安全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了解生产现场,班组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获取安全信息,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但是生产单位,员工多、生产面广、危险源点多,不可能派专人一直“关照”每位员工,更何况8小时以外呢?因此说,抓好安全工作更应该靠大家,靠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 只有依靠自己,安全学习的积极性、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会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防范。其实依靠自己抓安全说到底就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 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讲标准、讲规程、查隐患、反违章,时时事事保安全”的思想,从而真正做到工作上“三不伤害”。“三不伤害”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了一个“我”字,企业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我”组成,假如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那么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就会形成。 六、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 管理 发现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最终将安全隐患消除掉,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就是为了对安全隐患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之,不留后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地单位在闭环管理方面做的还不够。处理起隐患来不是拖泥带水,就是不够果断,以至于旧的还没有解决,新的安全问题又接踵而至。 抓好安全闭环管理,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对待安全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不能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互相推诿扯皮、踢皮球。一项工作如果只有开始而不收好尾,那这样的工作肯定是有缺陷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经常遇到。在 调查 事故起因时,往往会发现事故是隐患处理不彻底、留下的尾巴而致。等到人们大梦初醒时,一切都已悔之晚矣;一些安全检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查出了问题,开出一张罚单或整改通知书,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隐患有没有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好像已经不在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了。这样长期下去,不出问题才怪呢? 有则故事颇能给我们以启发;过去有一个猎人,同时去追几只兔子,结果追来追去,什么也没有捞到,最后落得个空手而归。这个故事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不能旁顾左右心分散。处理安全问题也是这样,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要盯在现场,要有一种不处理好誓不罢休的决心。大家都这样去做了,安全隐患作威的空间必然就会越来越少。抓安全要有始有终,对安全隐患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真正做到安全闭环管理,只有如此,我们的安全生产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七、安全应多一些“自律” 说起安全的重要性,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做好安全工作,却很难。 确保安全生产,除了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职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律己慎独的良好心态。如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危险因素,即使没有安全员在现场检查监督,也决不能图省事存侥幸。要多做些准备,要坚持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尤其是没有人监督时,个别人往往会放松安全弦,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敢贸然干。其实那些安全措施不是“秀”给检查人员看的花架子,即使一次侥幸违章行为逃避了处罚,也鼓励了冒险作业者的胆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加强自律是做好安全的关键。 做善于自律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关爱安全的心。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小组和团队成员之间,也应对不熟悉的人的安全多一些关心。这样.面对安全事故就会多一些警醒,少一些麻木;对他人的危险作业行为多些提醒,少些漠视;对自己的作业行为多些理智清醒,少些盲从糊涂。 做善于自律的人,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安全检查,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按章作业,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检查不检查都是一个样。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只有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强调自主管理;注重日常基础工作,我们的安全工作才会更安全。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发展 摘要: 煤矿安全管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煤矿安全问题频发,映射了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针对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并分析了煤矿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谐发展;发展趋势 煤炭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一直以来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此,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必然之势。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观念 安全管理在管理学当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关键点,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由于安全管理本身属于动态性的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为生产流程中的所有人和物等,如果缺乏安全管理观念,便会导致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面临生命威胁。一些煤矿企业基于当前重生产、轻安全的管理观念下,安全生产工作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存在欠缺,导致企业中制定的制度浮于表面。加之井下职工自身教育水平比较低,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个别员工忽视安全管理要求,只是凭借积累的经验面对问题,进而造成安全事故。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一些煤矿企业也相应地配置了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安全信息系统与监控预警设备等,能够全面、快速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为作业的失误。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能够及时发现井下的危险问题,并对其进行预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调节,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但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处在发展时期,诸多企业并未全面应用这些新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生产管理技术,极大了降低了管理效率与效果。 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2.1加强安全生产观念,落实管理培训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问题,必须要在煤矿企业中建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企业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深入每个职工的内心,全面加强企业中职工的安全生产观念。可以利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这一概念[2]。建设企业文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的执行过程。企业必须要将安全文化落实到每一生产环节,培训对象要保证全员化,培训内容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考核时,要体现严格的特点,以此保证培训效果。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职工与物体的状态,使职工均可以认识到各自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要求,以免因设备运行与人员行为的原因造成失误。在企业每个职工的工作中融入安全管理观念,进而抑制安全事故的出现。 2.2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是必然之势,基于安全信息技术搭建的煤矿井上与井下安全预警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平台,先进性与便捷性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井上,必须要保证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强化网络集中化管理力度,实现各个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以此组建带有综合性质的信息网络。在煤矿开采现场运用传感技术,利用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实施监测、采集井下湿度、温度以及瓦斯含量等,将采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获得井下动态,并完成自动预警。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以此了解职工的状态,规范职工行为,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煤矿生产管理,必然会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3.1实现煤炭企业中监管行政资源的整合 在煤矿安全监管相关条例的基础上,强化煤监职责,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煤矿监察工作,优化各个级别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两个部门职责,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一体化。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的监管工作要将预防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主要对象一般都在基层,所以监管的重点也在基层,以此可以解决监管关口的前移与重心下移问题,从而完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3.2提升煤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于一些已经被关闭的矿井再次运营等相关问题,现阶段依然十分严重,必须要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开采的基本准则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需要调高市场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关小上大、能力置换”的要求,及时淘汰一些已经落后的煤矿企业,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有偿使用。而一些小煤矿则要利用采矿权出让、产权置换等方式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减少矿点、扩大挖矿规模等目标,全面提升生产安全。因为煤炭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以节约、合理、均衡开采为前提,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 3.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 除了要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之外,也要对煤矿的法人进行知识普及,使其能够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要做好煤矿隐患的排查工作,尤其是“一通三防”工作的落实,对施工现场的瓦斯、煤尘等安全隐患全面整改与排查,针对已经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改。必须要积极落实煤矿的整顿与关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以减少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确保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不仅是保证煤矿企业职工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才能真正营造健康的生产环境,并为今后煤矿生产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谢飞杨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技术管理研究 1技术是方案设计的基础 矿井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开拓以及开采设计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开采设计以及矿井的开拓工作主要是用于从总体上安排规划矿区的相关布置(巷道布置、工艺流程的选择、划分采取以及选择设备造型和相关技术安全措施)。在对矿井进行技术设计时就需要广泛了解矿区实际地质、先进装备以及技术工艺,为矿区的开采以及拓展奠定合理化的基础。在煤矿设计中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机械化原则、技术应用合理化原则、集中化原则。在对巷道进行设计时力求简单便捷,保证系统中所用的设备符合技术合理化原则并保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保证事故预防措施能够覆盖全矿。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必要的技术之上的,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方案比较、技术论证以及分析,通过综合选择得出最佳方案。矿区的设计以及矿井的设计是一座矿井、一个矿区是否具有良好效益以及是否具有长久寿命的基础关键,因此在进行开采以及开拓的设计时技术管理工作就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技术管理在防治煤矿事故中的作用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井下环境极其恶劣,水、火、顶板、煤尘以及瓦斯是影响井下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井下事故的主要因素。生产中生产工序以及环节之间的配合对事故发生几率的影响较大,若是配合不当极容易发生事故、故障,甚至引发灾难,威胁着矿井安全以及人员生命。煤矿本身就是高危险区域,开采煤矿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多无法消除的隐患,只是隐患程度高低不同,只有严格的排查,不断的检验消除其中的隐患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这才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以及技术的应用,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煤矿生产中事故的发生几率同隐患存在的数量以及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灭隐患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点,若是忽视小隐患,没有及时彻底消除该类问题,小型隐患问题便会发展升级为大隐患。煤矿开采中的不稳定因素始终威胁着生产,因此基础工作的加强是对长期隐患消除的前提,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保证井下环境的安全稳定。开采中,矿井局部极易出现瓦斯超限现象,个别采掘面距离含水层较近,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问题,以及钻空顶和断层问题,这些短期隐患应当通过相应临时措施的制定、责任的明确以及管理手段的强化进行消除。在技术管理中矿井工作面的短期隐患需要进行定期分析,并保证分析定量。通过经验以及理论对事故同隐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科学可行的合理措施,以便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3一通三防的重要性 煤矿瓦斯爆炸是目前我国煤矿事故中民众听到的最多的事故种类,并且其结果往往会给人民生命以及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在煤矿技术管理中不可或缺,且占有重要地位,若是稍有松懈便有可能威胁到煤矿安全,铸成大祸。不仅无法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更无法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对国家的财产安全负责。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必须放到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狠抓技术管理,对瓦斯、煤尘进行控制,杜绝事故发生。而一通三防工作中技术管理的重点包括: 3.1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从各层领导就需要明确责任,通过责任的明确,加大制度落实,共同管理,协同作战。严格把握设计、生产布局以及措施审批和隐患处理工作质量。 3.2通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矿井的通风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治理预防瓦斯和粉尘的必要条件,是灭火工作的前提,实际工作中通风管理以及系统合理性改造调整是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另外,保证通风设施的完好性,并建立健全的通风管理制度,保证供风合理、分配科学。同时加强员工教育,提高爱护设施意识,避免人为破坏的出现,保证通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3.3加大“一通三防”安全设施资金的投入,配齐通风防尘设施 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花,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4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煤矿安全状况整体不是很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5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总技术负责人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以人为本应当是技术管理的核心,为保证安全生产,各级部门都应当对技术人员充分关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予以支持、帮助和关心。在待遇以及薪资上基于工程技术人员以照顾,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令其充分投入煤矿生产的安全建设中,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的科技兴煤战略中,我国煤炭行业不断革新安全管理的体制以及监察制度,希望从根本上转变安全生产中漏洞百出的现状,稳定安全生产局面。因此,煤矿的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力加强技术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的安全发展。 作者:李山龙单位:冀中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机掘队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计算机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1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监测工作维护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对整个工作区与周围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并为其他专业设计工作的整体的地理位置和安全性方面提供了正确的指导。针对煤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在研究时有一个全面的监控警示,涉及到了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中的所有内容。在优化操作方面自动监测是不常见的,这些反馈信息间接反映了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存在的不足。因此,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Web技术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无线通信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决定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它对安全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未来我国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 2.1联网设计 为了让无线带宽达到预定的要求,采用局部分层视频传输的设计方案,在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设计中,它是在每个无线宽带施工的视频转发服务端口,和监控管理中心在现场建立联系,提高各端口的视频解码器、电视墙等其他设施。通信模型的网络设计还有一些困难:它的设置地点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带宽等条件也不是很好,无线网络也可以很好地在广域网络视频中应用,但是考虑到模型平台中的视频网络模型,因此在设计方案中选用当前应用广泛的2MB带宽,不然很可能导致无线网络监测状况不稳定以至于不能正常使用。煤矿网络节点的设计可以通过连接与登录视频流管理的服务端口,监视服务器可以在其可视的范围内形成视频,前端带宽的负载因为这种合理的设计也不会增加,而且这个视频还可以提供给多个用户共享。 2.2设计方案 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Web技术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设计方案。通过4个监测工作站画面轮巡,图像分割和上传到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然后通过视频流服务接口的视频信号的存储和解码,可有效避免员工直接访问客户端而发生的拥塞现象。前端摄像机的视频线连接到前面的图像处理器,视频服务器和终端机,通过电缆接收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在接收到的视频信息监控中心,一个视频服务器的远程云台控制的信号也在第一时间最终转移到监控中心,实现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2.3视频流管理服务器设计 视频管理服务器的IP地址传输端口的通信模型设计的重要通信途径。建立流程管理服务端口的视频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而且也没有无线带宽的限制,这是远程视频管理的一个解决方案,各部门领导可以直接通过桌面计算机通信模型在任何时间接入、浏览图像和监控视频。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功能可以通过查询数据库服务器来实现,还可以对远程计算机发出指令进行控制。连接视频管理服务器和空间数据库,可以提供完善的搜索查询服务,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安全计算可视化模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视频流管理缓存服务器模块,并在客户端请求的索引管理组件的指标分析下,使服务器有更大的空间来处理数据列表。如果你可以开发使用缓存的数据,数据库的交互可以被删除,这样数据的响应速度将大大提高。在一般情况下,提供视频监控和视频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器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存储功能,可以实现用户管理,自动报警和安全建议。3.4KJ95监控模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由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开发的KJ95综合监控模型。该模型通过地下通信和工业电视监控设备,整个生产监测地下工作。工业电视监控和地下通信不仅可以任意组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随时使用,它能满足系统不同的要求。95集成模型监测和通信模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主要原材料是光学纤维,以保证通信模型对采集的语音信号和监控模型的数据也可机动的接收,用于光传输方便,光信号的转换机会混合光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是通过光收发器发送到井下工作面,把数据和语音有效分离。电动机的RS232地下口可以把数据信号传输到井下,然后再通过传输接口的输出传到各分站。接线盒可以进行语音信号发送到手机,完成在语音信号的过程和监测数据的双向传输。 3结语 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对远程计算机的服务端口通信的建立,实现对各个阶段的三维可视化的监测,了解各节点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实际环境监测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很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最后获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策略的Web技术和无线视频技术,做到事前控制,预防处理,防患于未然,使通信模型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实现零故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蔡可追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措施 1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落实 一些煤矿负责人不顾政府部门的管理,为了获得高额经济利益,不管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强行命令工人下井,只要发现煤层就大力开采,而不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对于用于保障工人安全的煤柱也不保留,导致顶板事故和漏水事故经常发生。还有一些煤矿负责人表面上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命令,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然我行我素,将政府的命令抛弃在一旁。有的煤矿不顾政府停业整顿的命令,仍然进行生产,所以出现了很多安全事故。 1.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待充实 在众多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少、风险大等情况,所以,不少煤矿根本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也有的很多煤矿只拥有一名技术人员的情况。因为最近几年煤炭行业的低迷,造成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形成了很多煤矿缺乏技术人员,不能有效开展技术工作。再加上一些煤矿不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3职工素质亟需提高加强职工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煤矿的用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招收大量的农民工,用以节省大量资金,使煤矿企业的招工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忽视了煤矿生产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其次,在招进农民工以后,没有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中国安全法律有明文规定,职工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并且还要保证每年参加继续培训。但在煤矿长期的生产中,一些煤矿负责人认为培训只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干脆放弃专业技术培训,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安全生产不利。 2加强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2.1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企业合并走集团化发展战略 煤矿企业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大量吸收高等人才,以安全管理和改善技术为机遇,加快行业整合步伐。同时建设煤炭精加工企业,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利益,全面整合煤、电、气、化等资源,实现一体化生产。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改革,运用新型生产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使广大内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早日打造一批亿吨级煤炭企业,改变现有煤炭企业构造,实行最优组合,紧密联系实际发展状况,逐步实现稳定供应,将煤炭产品推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市场竞争。 2.2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其次才能不断提升生产数量。企业要想获得高额利润,必须保证生产方面的安全。在煤炭企业运行中要努力做到五不变:完善的规章制度、安全负责人的责任、监督检查力度、安全第一、重罚重奖等五种制度始终不变。另外,对煤炭企业的职工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广大员工具备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针对员工的知识水平不同,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 2.3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严格追究责任 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在安全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事故。当前,国家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大力引进高等监管人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给予监管部门一定的权力,代表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管。同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法人责任,制订齐备的安全生产制度,并监督落实。定期培训煤矿企业的领导人员,提高其思想认识,使煤炭企业的生产行为更加规范,运用先进生产技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方式,责令其必须整改。利用各种风险评估手段,确定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2.4加强人才引进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企业要多方筹措,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前来。a)煤炭开采行业在很长时期内经济效益低迷,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加入,针对这种现象,国家要充分重视当前煤炭行业高等院校的重大作用,给予其大力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保证其不断培养出优秀的煤矿开采人才;b)国家煤炭企业要主动走上门去,深入广大高等院校,与这些院校加强合作,制订用人制度,运用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广大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到煤炭企业来工作,同时拨付大量资金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了提高高等院校学生质量,煤炭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场所,欢迎广大学生深入到煤炭开采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新型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c)当前煤炭企业也应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应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牢牢掌握当前煤炭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提高内部员工的工资待遇,使广大职工安心工作。 2.5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随着中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应对技术。所以,煤炭行业要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工作,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全员培训;企业人员培训不再受地区和专业限制,不断改进培训办法;加强资金投入,用于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培训,安全设备的购入,实行多种形式的安全强化培训,并争取使各级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对安全专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保证安全能力的提高;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要求配备足量的专业工程人员,负责采掘当中的通风工作;提高安全监督能力,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估,使煤矿工人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要充分重视煤炭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时刻面临高度危险的境地,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所以,煤炭行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则必须做好生产的安全工作,要求煤炭行业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煤炭行业一定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抓好安全工作的落实,只有这样,中国煤炭行业才能获得稳定和谐发展,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作者:周岩单位:山西煤销集团中岳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步骤 1煤矿安全培训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人是企业的生产力中非常具有决定性的一种生产力量和生产之中最活跃因素,同时也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应当努力的加强企业培训、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从此意义上来讲,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培训就等于是在保护企业的发展生产力和财产。从某种角度来说,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要全面的构建小康社会,同时也包含了对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提高的确切要求,更包含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强烈要求。构建人民群众小康社会就必须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生命安全,从而实现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的好转,同时也必须致力于我国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应当作为安全生产的“三件大事”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即务必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煤矿是高危行业之一,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煤矿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首先必须要做好各级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煤矿企业必须做好安全培训,只有做好安全培训才能更好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安全培训工作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安全培训不足是煤矿事故的根源 近几年来,我国的煤炭企业的生产总量逐年攀升,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虽然有好转,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仍旧非常的严峻,各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接连不断地发生,太多太多的鲜活生命在瞬间陨落,无数的幸福家庭被瞬间的灾难摧毁,无数的幸福被泪水淹没。痛定思痛,煤矿的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就证明在安全生产制度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原因,比如煤矿的开采生产之中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水、瓦斯、煤尘、火、顶板,生产运输以及随着煤矿生产开采的深度的增加带来的地热等,另外还有生产过程中遭遇洪水、地震等我们不可抗拒的因素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安全生产。但是通过认真分析事故的具体原因,就会很容易发现,基本上每一起生产事故都和煤矿职工的行为不够规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种事故的根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煤矿职工思想上的麻痹,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差;另一个是对安全技术不懂,违章蛮干,最终体现在安全培训不足上。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或不懂技术的违章蛮干,发生事故那是必然,不发生事故是侥幸。然而对于有些事故似乎是客观原因造成,但事实上如果安全培训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山西焦煤集团“2•22”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名矿工死亡,114人受伤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这一事故除了管理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培训不到位造成职工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所致。 3做好煤矿全体职工安全培训工作是减少煤矿事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美国煤矿之所以能实现“高产量,低死亡”,我认为得益于三大因素: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的生产安全;煤矿主负责人与政府部门都增强了安全责任感;增强了对煤矿工人的培训工作。其中只有通过对全体人员的培训,才能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这就是说“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搞安全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防为上的思想,只有把安全防范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灾难。我国大多数煤矿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生产知识,没有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技能。这样,对煤矿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通过培训使煤矿从业人员具备了安全生产知识,具备了安全生产技能和事故险情发生后逃生自救能力,具备了常规事故的处理能力和临危不乱、遇变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安全培训工作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都对安全培训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年初《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这个文件贯彻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贯穿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针,对于强化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大特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实施“人才强安”的战略,开创我国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最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煤矿职工的安全行为、心理意识、安全法治观念和安全技术水平等都与安全培训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只有认真做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才能使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使职工在生产中始终处于警戒状态,才能使安全事故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做到按时整治,切断事故根源,进而使煤矿生产永远处于安全状态。 作者:刘海玉单位:太原煤气化公司清河一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的困难及措施 前几年,由于煤炭市场长期低迷,煤炭企业效益低下,国有企业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安全基础设施的装备上,导致大多数煤矿设备严重老化、失修,矿井生产安全系统不完善,特别是“一通三防”系统不完善,在没有了投入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事故隐患。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从1992年~2000年煤矿百万t死亡率看,煤矿百万t死亡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仅提高1个百分点,采煤机械化投入少,旧设备无法更新。同时,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滞后。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不稳定。 1主观原因分析 (1)利益驱动矿井违规生产 近几年来,煤炭市场逐渐好转,煤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面对难得的机遇和可观的利益,煤炭企业抢抓时机,夜以继日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长期超通风能力和矿井提升能力生产,必然导致矿井积弊丛生,隐患重重,发生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2)安全管理的放松埋下了事故隐患 安全管理放松主要表现在:①历史安全欠账太多,而后期投入严重不足;②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③企业技术管理薄弱;④安全培训不到位;⑤一些煤矿干部作风浮飘;⑥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厚;⑦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⑧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⑨劳动组织管理混乱。 (3)机制不全,安全监督乏力 ①煤矿安全监督检查有“刮风”之嫌;②安全监督检查大多锁定细节。煤矿有无“四证”,职工是否佩戴上岗证,有无“三违”,机电设备是否有异常,巷道有无冒顶,作业是否按操作规程等是某些安监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对于矿井设计、巷道走向设计是否符合地质构造等具有决定作用的地方,往往成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③安全监督检查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以罚代管。检查当中偏重于罚款,而缺少具有较强制约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④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⑤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 2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途径 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一是要靠国家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靠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 2.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煤炭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2)完善经济政策。(3)加强行业管理。 2.2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员工应该作好的工作 (1)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力度,淘汰生产规模小、无安全保障、开采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的小煤矿。①落实关闭矿井,确保关闭到位;②研究制定关闭煤矿的相关配套政策。 (2)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②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③加强技术管理工作;④加大推进小煤矿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力度,淘汰落后的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⑤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 (3)加快煤炭科技创新①加大科技攻关力度;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③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④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⑤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 (4)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工作①坚持开采解放层;②坚持落实“先抽后采”;③强化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监管;④加强通风与瓦斯管理;⑤加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的瓦斯管理与检查。必须加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的瓦斯检查与管理,严格瓦斯检查制度,严格矿长对瓦斯日报的审签,加强部门通风和瓦斯管理,严禁无风或微风作业,减少瓦斯事故;⑥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减少瓦斯爆炸火源。严禁使用没有安全标志的机电设备,加强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减少机电设备失爆现象。严禁工人在井下撤卸矿灯,矿井停电必须撤出作业人员,恢复供电、通风时,要采取瓦斯排放等安全措施。 (5)加强水害治理①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②制定水害治理方案;③严格执行探放水安全措施。 (6)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①加强职工全员培训;②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培训;③建立安全生产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煤矿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 (7)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力度①加强安全监督检查;②加强对资源整合和基建、技改矿井的监管。要严格新建项目审批,从严控制新矿井建设;加大对资源整合和基建、技改矿井的日常监管,防止基建矿井或技改矿井在扩建区进行生产;③加强事故多发地区的重点监管监察。政府和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将事故多发地区、煤矿企业、煤与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列为重点监察对象。继续实施重点监察,加大对其的监管监察力度,督促其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与安全管理力度,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8)重视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监督检查、职业危害事故处理等规章制度。整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推广建设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煤矿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9)加大煤矿事故查处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坚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搞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加强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坚决查处事故背后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矿井,要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事故多发矿井实行挂牌警告制度。 作者:杜鲲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会计系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分析了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9学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合理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现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制度、师资、物质条件等保障其实施 。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加强实践教学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1]。如何架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专业[2]。目前,国内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等,院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的实践环节侧重技术、工程等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实践环节则突出社会实践、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培养[3]。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极其重要。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很多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 国内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侧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所差异。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根据自己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设置,有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师资力量或者实习基地等而无法开展,一些农业类院校完全侧重土壤类的实践教学,一些经济类院校则偏重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忽视其他方向的课程实践,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更薄弱,偏离专业定位。 2.2实践教学资源欠缺。 2.2.1师资力量不足 1998年教育部才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起步很晚,承担该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基本上是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明显底气不足。 2.2.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备的条件,可是现有高校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都涉及对软件的操作,如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需要熟练掌握CAD,MapGIS,ArcGIS等专业软件,这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学生在理论课后去校内专业实验室使用相关课程软件和仪器,达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的目的。很多高校土管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只是放置一些电脑,没有安装专业软件,有些安装的软件还是几年以前的,导致一些课内实验无法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困难,部分高校只是在形式上与当地土地部门达成协议,挂挂牌子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缺少与社会上土地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行业发展与高校教育脱节现象明显,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社会行业需求。同时,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大地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实习则是组织学生到相应实践基地集中走走看看,只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明显。因此,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2.4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很难像理论教学那样通过一张卷子实施考核评价,对于课程内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基本由任课教师掌握,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大。对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通常是通过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督检查,有的学生并没有按时按量完成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也以复制资料应付交差,并没有提高实践能力。要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本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师资队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高校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框架时,应为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客观条件及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3.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指导下,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设计实践教学四大类。 3.2.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对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紧密,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内容,此过程通常在课堂和教学实验室进行。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和动手的能力,一般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等课程上可以推行这种实践方式。 实验室实践一般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主要是针对诸如规划类、评估类、制图类、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技术性、操作性进行的,通过实验室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能够一走出社会就得到应用。 3.2.2专业实习 实习实践教学主要为依照教学计划规定的、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程的、具有特定目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实践[3]。专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学习到的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专业实习还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实习效果,实现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双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认知实习、土地调查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和土地规划实习。 地质地貌实习一般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地质地貌认知,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习地形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观察到地球表层和内部地质作用的现象或产物,掌握野外鉴别三大岩类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风化物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为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5]。土地调查实习是对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遥感应用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实践活动。该实习利用“3S”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实习,学生掌握土地调查的方法、流程和调查内容,巩固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对土地地类、土地权属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地籍测量实习主要是通过具体测量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GPS等测绘仪器及数字地籍软件的使用及从权属调查到土地统计等全方位地籍测量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籍测量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涉及内容面广,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知识,还要运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了解相关规划指标、规范的制定原则和标准等。该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土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规划图编制、报告编写等工作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养成依据现有规范和指标,进行创造性思维完成规划任务的工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3.2.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后,面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通常是由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技推广、支农扶贫等实践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门课程都涉及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条件设定调查的目标和区域,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实施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展创新的思路。 3.2.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在专业领域开展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创新精神。毕业实习地点一般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内容应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内容密切相关,主要在土地行政部门、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评价等领域开展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但是该实践环节在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的时间有所重叠,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特别要做好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对实习任务安排、实习成果评定、论文资料收集、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考核,使毕业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敦促学生完成一篇兼有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水平毕业论文(设计)。 3.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按质按量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能否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3.1制度保障 要想科学合理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办法与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等环节。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可以有依据地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各种教学活动,对违规的及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结等。 实践教学考核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实践效果的基础,否则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可以评估该种实践教学体系下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2师资保障 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7]。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能够从学校走出去,定期到土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或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深入实习基地,与在土地行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二是要多多邀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进高校,可以通过给学生开设应用性很强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及对以后就业形势的了解,甚至可以邀请这些专家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三是要尽量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对年轻教师开设讲座,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教师专业水平和对前沿知识的把握水平。 3.3.3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保障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完善的实习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些有专门的实验室,可是在软件建设上,还应大力加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软件资金的投入,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该积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主动使用实验室,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类。校内实习基地方便易行,但可以提供实习的种类较少,只有测量学实习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而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习、土地规划实习、不动产估价实习、遥感应用实习、地籍调查测量实习及毕业实习均需要在校外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高校应该多做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与土地行业合作,尽可能建设较多校外实习,加大实习基地经费投入力度,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双赢。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之间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区划、区域源评价、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介绍3S(GPS,GIS/R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各种状况,还有各自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一、3S技术概论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功能多,应用广。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1、通过3S技术提高数据信息精度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2、通过3S集成技术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 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建立“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课程学习内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Google Earth的空间查询、地标、图层管理、测量和绘制图形、三维显示等功能以及提供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将Google Earth引入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Google Earth;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推出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采用宽带流技术,并把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整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数据。[1]Google Earth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一般小于100米,视角海拔高度为15公里左右,在城市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热点区域会提供分辨率达1米或0.5米左右的高精度影像,视角高度分别约为500米和350米。在我国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中东部,另外还包括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军事设施和水库大坝等。目前,Google Earth已经广泛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4]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土地资源管理又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5]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是在管理学背景下开设的新兴专业,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部分课程对实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为此,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本研究拟利用Google Earth拓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融合传统GIS方法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土地信息系统高级建模、信息获取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Google Earth的主要功能 Google Earth不仅具有一般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还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是使用Google Earth提供的虚拟地球进行位置和路线查询、制作和使用地标、图层管理、使用地图、测量距离和面积、绘制曲线和多边形等。 1.查找位置和路线 查找位置和路线是空间数据的检索与可视化表达,是Google Earth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在Google Earth中,用户可以直接在“前往”、“查找商家”、“路线”标签下的搜索框内输入如行政区划名称、邮政编码以及经纬度等位置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可能的查找对象或者路线,并在主界面中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2.制作和使用地标 在Google Earth视图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创建地标,将视图定位到要标注的位置,并将视图缩放到最合适的大小,然后会自动弹出一个编辑地标的对话框,并在视图中间位置显示一个闪烁的黄色方框。用户可以设置地标的名称、颜色、大小、透明度和高程,将不同的地标进行分类整理到相应的目录中,并保存到两种类型的地标文件,即KMZ文件和KML文件。 3.图层管理 Google Earth在图层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地理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显示在当前3D视图中,包括地图、道路、地形甚至建筑物等资料。同时,可以查找视图中的特殊兴趣点,并保存到地标目录。部分图层还包含子图层,例如餐饮图层中包含很多不同类型餐厅的子图层。 4.使用地图 Google Earth的道路图层可显示当前3D视图中的道路信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地方公路和街道等。地形图层可显示当前视图的三维高度数据,但是仅限于自然地貌,如山川、峡谷等,不适用于建筑。边界图层用来显示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之间的分界线及地区的名称。Google Earth 中的部分地理区域可显示简单的三维建筑模型,这些模型一般是由Google 或第三方组织、个人提供。 5.测量距离和面积 Google Earth提供了多个用于测量距离和估算面积的工具,例如直线、曲线、多边形和圆,测量结果包括距离、周长、半径、面积等。其中,直线是直接连接两个点的图形,测量结果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曲线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点之间非闭合的图形,测量结果是所有连接点组成的曲线之间的距离;多边形是连接至少三个点之间的闭合图形,测量结果是该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圆的测量结果是该圆的周长、半径以及面积。 6.绘制曲线和多边形 在Google Earth的3D视图中可以自由绘制各种形状的曲线或多边形,然后可以像保存地标一样将绘制的图形保存在地标目录里。绘制的图形可以是任意形状、规则图形和混合方式,并可以在编辑框中填入图形的基本属性。 二、Google Earth在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即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目前,对于一般的1:1万、1:2.5万、1:5万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调查主要采用遥感方法。Google Earth提供的免费遥感影像能覆盖我国全部地区,多数地区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且时间较新的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验实践中,Google Earth提供的丰富数据资源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外业雕绘底图,学生根据GPS确定调查底图的方位,并进行实地判读。同时,按照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含义和符号》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最小上图图斑,标绘地类界线和符号。对于土地权属界线,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签署确认。在野外调查图的基础上,室内利用GIS软件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成果。[6]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基于“3S”技术展开,特别是遥感技术。与其他监测手段相比,遥感监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等特点。Google Earth不但提供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而且遥感影像会不定期进行更新(图1),这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7]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在部分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掌握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和几何精度校正方法,并结合实地验证,提高遥感解译的精度。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节省了大量实验材料的购置费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Google Earth提供了部分区域的0.6~2.0m高分辨率影像,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对于部分地区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遥感影像,可以使用Google Earth的标签功能确定地块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地块的经纬度坐标到实地进行目视验证。 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依据土地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用地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无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其最终成果都要落实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上。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大部分是在二维平面地图上完成,对现状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Google Earth提供了道路、河流、地貌、地形等多种图层,并能够以三维视图显示出来,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个三维的设计平台,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各类土地利用规划。在基于Google Earth的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践教学中,先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确定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将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图导入到Google Earth中,全面观察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图的三维显示,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最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图层管理、定位功能等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方法。[8]在Google Earth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学生利用Google Earth的地标功能对土地开发项目区的位置进行标注,并以项目名称进行地标命名,进而实现项目定位查询和宏观把握项目分布。同时,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间和批次,在Google Earth中对项目地标按时间和批次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基于Google Earth软件支持HTML超文本标示语言和Java语法,可以添加项目简介、项目区实地照片、地貌录象、项目资料库超级连接等,多方位展示项目信息。利用Google Earth中地图叠加功能,把项目区现状图叠加到Google Earth三维地理图上,通过调节透明度、放大缩小、改变视角、倾斜观察等,全面观察项目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投资决策服务。 三、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特别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Google Earth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Google Earth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基础数据能够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实践教学中的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1.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水运交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强化其运输优势,必须对流域的航道进行定期的整治工作,使其承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动态管理方法以其自身优势性管理特点作为依托,可以充分根据工程实际条件提出科学的动态方案,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项目管理手段之一。 2.动态管理的原则 动态管理工作能很好的适应工程项目中的不稳定条件,使项目管理工作的稳定性水平得到有效的发挥,并根据突发事件与现场情况,实时的对执行方案进行有效的修改,为工程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着基础性方法与措施。在原则上,动态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点,贯彻科学求实原则,动态管理方案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可以紧密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针对性水平与实用性特点得到全面的发挥;第二点,落实规范合理性原则,在充分遵守《航道整治工程动态管理办法》的同时,做到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强化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落实水平;第三点,强调程序的简化原则,通过执行方案的不断完善,使工程工序在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操作方法更为简便。第四点,重视快速反应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同时,能第一时间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反应,为工程中的变化与问题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工程管理的高效化完成。 3.动态管理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1)动态管理中责任的明确 当前,航道整治工程与相关的航道项目的资金款项,大多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出资进行整治的。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在建设、监督、监理、施工的多方协调下实现航道整治工程的整体项目。所以,为了能更有效的保证其工程质量效果,需要对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与责任进行明确与划分。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能开诚布公的进行全面合作,通过有效的配合与合作,使整个工程项目能稳中有序的高效展开。在此动态管理方法中的分层管理制度,可以发挥出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分工中,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对相应的航道整治工程进行整体的监督与指导工作,使动态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充分的落实,并承担对项目设计的审批工作;对于航道整治项目所属的管理单位,在项目中进行协调;对于动态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应问题,进行调配与处理;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承担动态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项目前期制定相应的设计文件与动态管理方案,制定明确的检测与科研单位,使工程动态管理有充分的技术检测保障。在接到检测结果的第一时间(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其分析与调研的可行性报告,并在现场对变更的方案进行有效的落实;检测单位要根据自身承接的检测任务,对整个工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执行动态的抽样检测管理,也要在项目开展前与结束后,进行全面的静态监管,使监管内容更加全面。同时在完成外业操作的三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应的检测成果。总而言之,要在动态监管的分层管理工作中,明确的区分出各个部门不同的职权范围,防止出现有权无实、互相推脱的情况,使其在高效的合作中,实现航道整治工程的动态化管理,为保证其整治质量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2)动态管理下管理流程的清晰 航道整治工程涉及到的内容较为繁杂,需要进行管理的内容也比较多,同时航道疏通整治工程还会受到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通过更为科学的执行方案,才能满足其对于项目质量的要求。动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水平,也因此成为了航道整治项目的关键控制点。以具体的设计变更内容为例,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的设计变更情况,必须有建设部门向航道直属部门递交书面的变更设计资料,然后由后者对资料内容进行初步审核,然后递交到上层交通部门,在完成终审后,才能反馈给一线的建设单位,并在将定稿设计内容交由直属管理部门进行设计备案。如果工程变更设计的内容较少,建设单位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权限内尝试进行解决,直接交由直属单位进行相关备案即可。此外,如航道整治工程的完成程度已接近尾声,应有建设单位提出应急的处理预案,交付审批后根据相应的审批意见执行操作。即便是在完成应急处理之后,也要交付到直属部门,并进行必要的备案管理。所以,无论是工程中的应急预案、设计变更,都要根据明确的动态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使航道整治工程的质量水平在环节上得到保证,真正的实现动态管理的高效化水平。 (3)动态管理的实时性特点 动态管理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变性水平。在航道的整治工程中,建设单位要以航道的变化内容,对施工进行适时的优化,有效的发挥出动态管理自身特点的优势。在河流运行中,难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产生汛期与干旱期,所以,必须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将施工时间、施工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尽可能的减少整治工程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同时,还要根据河流的水位变化,对整体工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尽可能少的受到水文特征变化的影响。此外,在进行项目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参考数据的详实可靠,以此才能充分保证工程质量的强度水平。在进行整体整治之前,必须要对设计水位、整治水位、整治宽度进行详细的计算,并以具体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处理。总之,动态管理要想发挥出自身实时性的特点,必须结合流域河道整治的实际情况,随时对项目设计的工序、方法进行调整,使航道整治工程保证高水平完成。 (4)动态管理中的新时代方法 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航道整治工程的动态化管理也应当吸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实现自身手段与内容的升级,使管理的质量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与时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保持一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搭建信息化平台,使项目进行的信息得到全面的公开,使各个部门与单位间可以通过平台公布自身负责内容的进度水平,同时使项目进程的公开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加强动态管理效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风险防控,在高度公开、透明的展示下,让一切廉洁风险无处遁形。另外在进行航道动态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对相应的设备使用进行升级,使测量的准确性水平得到拥有先进技术器材的保障,从而将获取数据的精确度水平得到提升,成为动态管理的有效数据依托。所以,在航道整治工程的动态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划时代的科技产物,为其管理方法提供完善的技术保证,构建整体的技术体系,成为加快航道整治项目进程的重要途径。 4.总结 信息化方法的应用,是增强管理手段、提高时效性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划时代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与使用前景,也是实现动态管理必然途径。同时,在动态管理责任划分、流程确认等内容上,都可以充分满足航道整治工程的使用要求,实现高效化的同时,使航运发挥出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能取代高中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不能取代高中德育是因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相互融合时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而心理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也可以说心理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只能相互融合,促进彼此发展,而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区别,但是二者还是有共同点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二者的教育主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将新一代培育成优秀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现 传统的高中德育只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受到当时政治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培养出的只是符合当时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接班人。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中,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渗透到高中教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学科尤为明显。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第一章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提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并着重讲述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如今中学生中攀比现象极其严重,不少学生为了一些奢侈品和所谓的面子,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身和家人的行为。这节课告诉学生: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不是现在自怨自艾。本课从消费心理着手,分析消费者消费时的复杂性,学生的消费心理当然也包括在内,从而帮助学生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这节课中既提倡勤俭节约精神,又告诫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是传统德育中的内容,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的,因此,此处绝妙地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高中生的德育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策略 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确实对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文化课把体育之类的课都停掉了,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德育的现象很严重。不仅如此,大多数德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而且学校的德育活动匮乏,课时也少得可怜。要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素质,利用教师的为人师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家庭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二者的融合三方面展开分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曹家瑚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我国职业高中德育论文 一、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教学统一原则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中初级水平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这些都要依靠教学和教育的统一,现代的教书育人,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固然以知识传授为主,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淡化甚至放弃学生的德育,单纯的知识教学和单纯的政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无论从对职业高中学科体系的分析,还是对职业高中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可以看出教育与教学时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教育渗透性原则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不高。因此,职业高中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学科课堂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是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教育。知识传授式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它来展开,因此,课堂是不可能有单独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堂德育必须要贯彻渗透性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实施教育。德育能容可以安排在文化课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在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教学中。 (三)贯穿始终的原则 德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贯穿于教学、实习、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只是政教、团委等专门机构的任务,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对学生的德育任务。他们可以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科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备课时,既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教育内容;上课时,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重视思想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有要教会他们培养品德修养的方法。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时,也要可和教师的教育质量。 二、职业高中全方位德育模式建立方法 (一)建立德育领导组织系统 要想建立职业高中全方位德育模式,首先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建立党政最高德育领导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下设德育小组、教导处、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工会,通过这些组织,切实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环节,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之目的。 (二)做好德育的保证工作 1、学校要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建立一系列德育基地,如:德育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等;建立校广播站及阅报栏、板报等。学校还应该拨出必要的资金作为的预案活动金飞,大力支持德育建设。 2、将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政治课改革,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德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精心安排,注重实效。 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教育。因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全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论不能进入课堂,不能进入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头脑,我们的民族精神将不能一代代传承此案去,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直接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通过对课堂思想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以科学理论为武器,提高识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他们呢在思想观念、能力、品德、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逐步适应国家和世界最新的经济形势。 通过《职业道德》的教学,把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做人规范渗透打破各个学科,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去,是学生懂得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道德和做人规范,帮助他们逐步实例职业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劳动者。此外,学校还应该要求德育老师与各科老师密切配合,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德育老师,把德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让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德育应该深入到校园的各项文化建设中去,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贯穿带过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爱班的热情,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各种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健康的、格调高雅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园地。 (五)加强礼仪训练 学校的德育要从细节做起,礼仪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学校通过加强礼仪训练,增强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崇敬之情,把升国旗、唱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贯彻落实《中学生行为规范》,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调动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假设良好的校风校纪。 (六)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格局 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一方面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争取家长参与对子女的德育过程,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对德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帮助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配合学校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另一方面,一社会教育为一头。学校组织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健康的好书,唱陶冶情操的好歌,观赏激励斗志的优秀影视节目;邀请英雄模范、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到校作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场馆、景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广阔的社火生活变成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的大课堂。 三、结语 总之,德育是事关我国青年一代世界竞争力的大事,健全的德育工作模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新青年的风采,曾今被称作失败的一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可以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这些都是和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分不开的,可见,我们的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我们在德育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好的传统我们要继续发扬,不够的地方我们要努力弥补,确保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德育模式。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教学论文 对于在校的高中生来说,首先要先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荣誉的能力和意识入手,使二者相得益彰。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潜移默化的途径,使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观念,积累理论知识。校园内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理论学习和校园生活,拉近了抽象理论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运用,促使学生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有针对性的区别设计班会是提高主题班会德育有效性的关键。主题班会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班会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动动力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比如素质高的同学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设计、以及运行的整个过程包括背景媒体的制作,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得到培养。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在主题班会节目排练的过程中加强口头表达能力。主题班会能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学生在创新中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上的后进生,由于其他能力突出,可以在班会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自豪感。班主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可以在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培养新一代朝气蓬勃,能经受风雨、遇到困难用于进取,面对挫折有信心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首先主题班会题目的设计针对性要强,题目不宜过大,比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样的题目过大,《弘扬五四精神,刻苦学习》,这样的题目就较小,更有针对性,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次,组成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要清晰:导入、展开、拓展、小结,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的应更加明确。最后应通过情境,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要少些说教,尽量通过在班会课中的情景设计,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感悟,自己在情境中反思,自己在情境中受益。 总之,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需要重视起来的工作。学校也要特别关注下学生的家庭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相互了解,引导家长提高对子女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重视,加强双方对学生的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的引导,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高中学校与学生家庭、个人的联系,加强三方的协调配合,把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有加强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大力推进高中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革新,才能逐步改善高中德育教学现状。要想高中德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重在实践、重在知行合一,从生活细节开始,注重行为的示范效果。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于波 单位:山东省莘县职业中专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增强高中教师教学的德育责任 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应该是单独行动的,而是需要班主任的积极组织协调以及各科教师的全力配合。一方面,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的总体管理者和负责人,是进行德育的首要人员。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悲的是,几千年应试教育的传统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许多高中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奖金,死死盯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放,片面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好,学习差的学生品德就差,因而对学生的德育完全按照学习成绩划分,使高中阶段的德育完全附属于智力教育,根本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此,班主任必须改正观念,端正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另一方面,班主任还需要做好科目教师执教的沟通工作,积极协调各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争取获得所有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全面开展德育。 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德育水平 1.规范校风校纪,奖惩并举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心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校园管理者,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其最主要的工作。规范校风校纪是净化学习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手段。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讨厌自己的思想被别人左右,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极其单纯和幼稚,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和强大的挖掘潜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对校风校纪的严格规范来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同时,管理者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对遵守校风校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学生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严重违规违纪的同学加以适当的惩罚(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更加有助于学生德育的实施,提高德育的效果。 2.开展德育活动,加强德育实效 校园管理者不能仅仅把教学目标盯在升学率一个层面,而应该明白,德育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一个合格的校园走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丰富的知识,更加需要高超的道德修养。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应当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如聘请道德模范到学校进行讲演,带领同学们到敬老院帮忙,在校内定期举行“三好标兵”评选等。这样摆脱了那些干巴巴的空口白话,在繁重的功课之余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方式的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自觉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总结 高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做好高中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教师和校园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作为校园管理者,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提倡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生使其掌握重要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进行德育工作。在学生的高中学习期间,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在进行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时,将其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前言: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德育工作也逐渐在学校教育中显现其重要作用,成为高中生素质教育工作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加强培养高中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足以证明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德育工作,承担重要责任。因此,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语文课程教学,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落实德育工作: 高中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工具就是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最关键的步骤。在高校语文课程设置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开展的,将德育工作地位提升到与知识能力培养同等地位,突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另外语文课程新标准还提出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把它当作是附加任务,要潜移默化的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间接的说明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德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共同发展[1]。 1.2是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要将知识文化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扬,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育人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1.3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魅力: 现代的语文教科书中,有着文质兼美的特点,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其中有对信念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手足之谊和赤子之心;有会心的喜悦和开怀的笑等等,这些优秀内容为教师的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们陶冶情操,也促进了语文学科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2]。 2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2.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找出教材中德育素材,设计德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渗透方式,发挥这些素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其感悟和认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多阅读课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对学生直接进行德育教学。通过这种德育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3]。 2.2通过作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单靠课文内容的渗透是不够的,还要结合作文教学,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从生活之中的小事做起,透过那些小事看到其本质意义,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悟,从思想层面进行升华。 2.3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场所就是课堂教学,也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认清两者关系,不能混淆两者教育地位。在语文课文讲解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性,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4]。 2.4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的限制,紧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德育的最佳效果的,因此我们对课堂以外的活动加以充分利用,配合德育教学的开展,例如举办作文和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课程设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实现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此外教师要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选用最加渗透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作者:廖城市 单位:贵港市高级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谈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如何,关键就要看青少年的整体思想道德状况如何。而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完成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基础学科,在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吸收文化涵养,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德育渗透,方能达到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自己的几点做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利用课本中的故事启迪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我们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故事的积极意义启发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可通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这一小故事,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利用《陈情表》中李密为尽孝道,辞不赴命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利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想到母校前途便黯然落泪以及在反动派的枪林弹雨中与同学互相救助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追求真理、不畏权势、有远见、有责任心、团结友爱的新青年。 二、利用那些人情味十足、反映人情冷暖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通过必修二师陀的《说书人》和必修三杨绛的《老王》这两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生命无贵贱,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最平凡普通的人,在他们的身上也闪现着勤劳、正直、与人为善的人性的光芒,教育学生要尊重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懂得敬畏生命、善待他人;通过必修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必修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选自《楚辞》的《渔父》这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是幸运还是厄运,都要认真对待。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直面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这样,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尤其是身处逆境、遭遇厄运的时候,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命运的交响曲。 三、充分发掘课文中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讲授必修一的《劝学》(节选)时,利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观点,对高一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善于积累,要从每个知识点的点点滴滴抓起,切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讲授必修二的《落日》时,利用课文中的“我们最后的胜利是以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又如在讲授必修四的《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课时,利用孔子批评冉有、季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一观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学生要“在其位,谋其政”,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四、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翻阅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其中,不乏言简意赅、思想丰富、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渗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名言警句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些历史故事,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那句体现蔺相如“在国家危难面前,不计个人恩怨”宽广胸怀的名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讲解《离骚》(节选)时,不仅要让学生把握楚辞体的文体特点,领略作者的政治抱负,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体现屈原“用尽一生为天下苍生而不断奔走呼告”精神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讲解《报任安书》(节选)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史记》在我国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更要让学生深刻领悟表现司马迁崇高人生观和生死观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内涵。 五、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赵冬坤 单位:江苏丰县民族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 摘要 现代教育提出高中英语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要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学习信念。通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本文从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材、优化英语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英语德育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教师要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成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渗透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训练英语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英语教材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改版,新教材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也要相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在向学生讲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新教材的编排更贴近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时代性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教师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文化、情感、态度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一)制定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只是围绕着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要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眼光要更长远,不能只重视眼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将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把讲授基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这样的教学思想极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在进行“双基”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契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多元化发展,不求达成观点的统一。特别是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每个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教师不要急于干预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要耐下心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正确看待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 二、充分利用英语教材,挖掘德育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和应用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生在应用英语的过程中会反映出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情感认识。新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选取的大部分都是时代性很强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英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比如在讲到有关体育的话题时,教师可以联系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盛况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遵守社会规范、做好东道主等活动,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三、优化英语教学方式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与学生一样,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性教学,树立和学生的平等意识,拉近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特长在英语教学的平台上得以充分的发挥,肯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对于一些标新立异的观念和行为施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共同进步。 (二)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学科是一个跨文化的学科,学生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和自己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习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解文化的多维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提升教师自我修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教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语 总之,要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就要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起好示范作用,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实践,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修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杜日升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矿区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教学管理策略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灌输知识与机械练习 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现象似乎是德育教学的通病,从当前的高中德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多不胜数,关于德育的书籍也很多,但是很多老师都只是用这些去灌输和教育学生,规定学生要怎样做,而实际上学生却做得很少,导致德育成了空谈。即使有的学生真的去按老师的要求“做”了,也只是形式化、机械化,德育教学的作用无从体现。 (二)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导致德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的教师过多地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这样的教育的成效是不大的。对教育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教育效果和质量怎么可能达到高效呢?教育是活的,不能太过死板,教育对象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都是教育者应该掌握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那么教育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德育教学过于成人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用成人的观念与成人的标准来要求高中生,导致德育教学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在被动的地位,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新课改一再强调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智育方面有所体现,而在德育这块,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明显了,教师依然制定出“好学生”的“标准”,用这些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发展。 (四)只注重德育教学,并且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教育是实现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但是实际的做法是:过于注重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环节,而轻视了别的教育方法,这就说明了我们高中德育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并且难以取得实效。此外,具体的德育教学方法要么局限于一些具体行为规范的遵守,要么就是把学生集中在课堂上来学习道德规范,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且排斥德育教学。 二、德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如: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和思想道德有关的知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刻板;德育教学过于成人化和教条化,政治理论比较严重;只是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并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反馈……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比较传统,而且也对德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都说思想观念可以决定着人们的行动,一旦德育教学的观念落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德育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德育教学就会失去功效。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过时落伍的德育教学观念通通抛弃掉,与时俱进,改变思想观念,从而使德育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二)充分认识并且了解学生的现状 德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要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现状,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使德育教学陷入死胡同。学生的现状特点是什么?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哪种教学方式……这些德育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一旦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达到教学的实效。 (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既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我们就不能硬性规定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仅仅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德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老师忽略了,就会对教学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德育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多一些尊重与理解。这样才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三、结语 德育教学系统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广泛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没有缝隙的立体教育,发挥出德育教学的效益。进而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是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出能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否做好德育工作,强化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认识到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有的德育工作者都应该行动起来,切实做好德育工作,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卫星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重点高中德育实效 现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备受冲击,社会问题也因教育的导向而日趋复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度把教育抬至巅A峰也引向绝路,拜金主义又使教育落到低谷,走进迷茫;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线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作为以升学预备教育的重点高中,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合格”,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的合格,同时必须兼备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应重视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 一、重点高中德育实效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重点高中有义务向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道德评价,为以后选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不能只以闭卷考试来定论。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德育教学内容“知”的了解程序(可以用考试来表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其中以“知”的了解和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制度化加以平均就给出该生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方法采用民主化的方法,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只有这样一个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能说服人,才能引导学生向道德的评价标准靠拢,才能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5、切实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德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要挑选有思想觉悟、有经验的教师组建政教处,作为专职德育教师。挑选品德较好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这既能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又能体现德育工作者的光荣感,使德育教师队伍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要切实重视抓好德育队伍的培训。对于中老年班主任,重点是更新教育观念。高中生是最具叛逆精神的,学生不再迷信教师的权威,不再对教师言听计从,师生关系出现新情况,因此为师者应努力走进学生心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往与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对青年班主任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等方面的再教育。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摘要:指出:“德育对学生成长阶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社会,是指导性的基础,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建立崇德修身的理念”。高中生的心理正趋于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于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加强高中生德育教育。本文主要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祖国的未来寄予青少年,民族的希望寄予青少年,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增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高中生正处于日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思想较为单纯,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对新鲜事物能够很快地接受,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必须把高中德育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二、目前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对德育教育的缺乏 一方面,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现阶段的大多数高中生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亲人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集父母、长辈宠爱于一身,因此,家庭缺少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从而导致现在部分高中生养成了没有礼貌、自私自利、目中无人、不尊老爱幼等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职责,家里只管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现在进行的应试教育,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缺乏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现阶段高中生道德教育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高中生作为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处于人生最为关键的时期,对新事物能够很快地接受。而当今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不良文化,对于财色、权利、物质享受的追求日益盛行,一些娱乐节目、影视作品也在宣扬这样的观念,这就使得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因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视。 3.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前的教育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落后的省市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教育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没有道德修养,变得高分低能,只会学习。另外,很多学校没有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德育教育只是一个形式,德育内容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提高高中教师的道德素质 教师这个角色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特别重要,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教师的日常行为,小小的心灵会对教师产生崇拜和尊敬,对老师言听计从,所以,遇到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教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师才会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然而教师的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实践。 2.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联合 现在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或者说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不够,而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应以父母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提升,当今社会为背景。 3.加强对高中生思想理论基本知识的普及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国内外见闻增多,会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发生的事件作对比思考,产生自己的结论。德育教育要引导他们对历史、现实以及事物本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高中生要关心国内外大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要知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力保证。 4.加强心理咨询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 如今,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缺少释放压力的方法,在面对困难时意志力不足,不能及时释放压力,解决困难,随着压力的积攒,如果不能找到正确释放的方法,容易导致心理崩溃。因此,加强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心理教育指的是针对个人的心理教育,是指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每一个人进行意志与品质的心理咨询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顽强的意志,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 5.加强社会实践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学校应提高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与日常教育相融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影响,正面引导高中生 当今世界,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由于新媒体具有原创性、多样性、及时性、虚拟性、平等交互性等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利用其积极影响,正面引导高中生。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比如就某一件事情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讨论中寻求共同点。由于新媒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隐藏身份,脱离世俗的眼光,让一些内向的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家长以及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四、结语 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美好的前程,同样一个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的个体,也不可能拥有辉煌的人生,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更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转折时期,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必然的要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高中的德育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欧丽娜 单位: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高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表率作用,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要利用校园优美的环境,以校园美景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自身素质;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德育渗透;学科优势;美景育人 第一,高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表率作用。 高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者,只有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应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学习并进行检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通过严格自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拓宽知识面,不断锤炼教学技艺,努力成为教学行家里手,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立足岗位、忠于职守。高中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高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既是高中教师教学的专家,也应该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善于把高中教师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平时要克制不良爱好,用自己对学校高中教师教学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另外,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高中教师的兴趣,为渗透德育因素务实基础。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如果高中教师把学生看作一种纯粹的客体,采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那么他的管理将过于严格而且常常不合情理;如果高中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既看作是学生的需要,又看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那么,他和学生都是幸福的。 第二,高中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例如,针对那些没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斑羚飞渡》一文,当说到一群斑羚面对后有猎人的追赶,当有挡住去路的山涧,它们自然地分成两部分,年纪大的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甘愿牺牲自己时,我放低了声调,语重心长地说:“老年斑羚为保护下一代不惜粉身碎骨,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是多么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啊!”学生们听完后,都若有所思,那些平日里不屑,或不愿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更是感到惭愧不已。再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去刻苦钻研,总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资质低,生性愚笨,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上《为学》一文时,我就特别指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也有深有浅,但是只要“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通过这番话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从而痛下决心,不再自暴自弃,努力去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第三,以高中教师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第三,高中教师要利用校园优美的环境,以校园美景育人。漫步校园,红砖壁瓦、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每逢春末夏初之际,月季、刺梅争奇斗艳。秋天到了,万寿菊、夜来香暗香怡人。校园内百余株参天白杨陪伴一批批学子走过了每一天,每一年,到底送走迎来了多少孩子,他们也说不清了。爽朗的笑声是他对孩子们殷切的希望,良好的祝福。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教室内高悬的国旗,张贴端正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室内外的园地,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 作者:杨黎鸣 李晓光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德育缺失的现象,对其原因作出了一定的分析阐述,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从而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德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德育;高中政治;教学;渗透 引言 当下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的溺爱,加之本身的不羁个性,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常表现为任性,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沉迷网吧虚拟世界,游戏人生;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等。这些现象,也折射出当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已非常迫切。在中学这个时期,学校及教师如果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人生的航船就会迷失方向。由于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高中政治课在学校德育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理应首当其冲在教学中致力于德育渗透。 一、思考原因,重拾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话题仍不过时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以及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反应和变化,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塑造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西方文化传播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之相伴随的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给我国的思想领域带来冲击。受这种大环境影响,当前很多学校和父母产生“重成绩”“轻德育”的思想,也使得孩子陷入道德教育误区。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并不协调,它们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在这种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2.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凸显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高中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政治课系统接受德育教育。作为教会人们理性思考社会、人生、评判价值,弘扬正气、传承文明的政治学科,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它的德育功能,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必须发挥其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每一个个体成长到有能力影响社会之前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各项德育活动,或多或少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思想道德熏陶。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结合自我教育,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在最直接的体验和矛盾斗争中学会选择和甄别,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鉴于此,政治教师应该重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应紧扣教材中的理论要点,找准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用于实践,把认识变为行动,从而提高政治觉悟。 二、面临现状,探寻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势在必行 1.逐步健全教育制度,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目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却余音未绝。当前的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学校只能一方面口头上讲德育,另一方面面对升学的现实,德育形式和内容两张皮,造成十分普遍的重智轻德现象,特别是按照新高考方案的要求,政治科目作为第二选修以等级的形式来呈现成绩,由原来的和语数外“平起平坐”的地位到如今被“弱化”和“边缘化”;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却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导向。因此,务必从根本上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当前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德育教育的规律,加快德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德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深入实际指导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果教育内容缺乏具体化、灵活性的实例,呈现相对滞后性,难以解释日趋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怎么能指望还懵懂无知的高中生们去理解?更甭谈这些知识能内化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动机了。第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加强师德教育,组织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德育考核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政治课考试尝试实行书面知识考试、能力考查(通过辩论、演讲、情景测试等形式进行)、品德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避免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只注重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考评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进步过程。 2.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融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礼义廉耻、智信仁勇等传统美德单靠几本政治教材为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德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中,生活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进行德育学习并得到提高。德育目标与内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总是随时代、社会、国家发展需要而变化,政治课教学也要摆脱从概念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会使德育教育缺乏战斗力与说服力,收不到预期效果。 结语 学生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应的道德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可能没有贯彻执行;有的可能在教师讲完之后执行了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忘记了;还有的可能受到社会上其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德标准又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学科知识的主线,将德育教育的塑造贯穿高中生成长的全过程,把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相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关注指出学生课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习惯,并敦促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我们课堂教学理论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当然,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布置研究型的作业,有效地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作者:周冰涛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某一目标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塑造优良品德的一项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所能用到的理论有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等,教育者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辅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自身心理矛盾,缓解各方面压力,让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融合的途径进行介绍。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两者在运行的机制和实施具体的任务方面却有所不同,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德育教育却是教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心理健康教育被包括在德育教育中,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被视为德育教育的延伸教育。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起来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两者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如今,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开始重视“能人”“好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大,人们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的对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团结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将两者相互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两者的融合符合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显著。此外,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思维能力会增强,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将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一定要在德育教育中采用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填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其言谈举止还是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其角色,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既要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班主任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教师,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科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其主要形式,因此学科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学科教师要将单纯的学科教学工作转变为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融合性的工作。学科教师要做学生思想品德的楷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氛围等都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黑板报、讲座、广播、建雕塑、图书馆等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处于青春后期且在高考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未来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必定困扰着他们,需要心理学教师发挥“知心人”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心理学教师及班主任可以采用咨询、谈心、热线电话、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及德育教育,从而解决他们的困扰,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完善学生会、团委工作 学生会与团委是高中学生展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成人礼等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学生习惯及个性养成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成员间的亲情感化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将其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六)集聚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有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所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教育部门需要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工作,充分打击社会上侵害高中学生的行为,如一些娱乐场所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积极组织高中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从而达到使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完美人格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直接关系到高中学生的成才,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育人目标的完成。因此,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才能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宋欢 单位: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数学中德育教育的应用 一、在学习指导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我们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德育教育,将两者融会贯通。数学中有许多数学定理和规律是很难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口述教育,恐怕很难理解,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们学会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取得成绩。让他们明白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函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比较难懂,有的函数定义可能比较抽象,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自由合作,然后小组之中再自由安排,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和思考,让他们理解函数的定义和规则,通过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们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人品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涉及很少,而且评价方式和内容都显得比较单调,不利于开展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如果出现比较消极的评价,学生的情绪也会变得很消极,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学生以后的发挥。因此,老师要注意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改善教学评价方式,扩大评价范围,除了对成绩作出评价,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人才。比如说让学生多多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能大胆回答,有的学生不愿意站起来,老师就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以身作则的意识。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模范。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注意自己形象,端正自己的品质和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来教育学生。老师如果为人正直、品质优秀,长期下去也会慢慢地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老师真心对待学生,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对知识技术上的要求,更多的是对思想品德上的要求,因此,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改变旧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杨慧君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措施探究 网络中充斥着的暴力、凶杀、色情游戏在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它会阻碍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它的诱惑下,部分高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最终会导致行为偏差。 据湖北台报道,年仅15岁的小军因杀人而判十年并送往少年管教所。在杀人后他坦白说,由于沉迷于网络中的杀人游戏,而和另一名少年小陈相约在现实中玩杀人看看谁较狠。赴约时他满脑子是怪兽的影子,见到小陈后二话不说就拿刀捅向他,结果因杀人而获刑。可见,网络中的不良因素与德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网恋已不是新鲜话题,学生网恋事件在各类媒体中时有报道。央视国际网的记者报道“:高中生小翔(化名)刚满18岁,可是网上婚龄已有两年,两年前他在交友网站上认识了15岁的小兰。通过聊天两人相互产生好感,于是他俩在网络婚姻社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在网婚时的主持人、嘉宾都是他请网友担当的。他们甚至一起在网上购买衣服、沙发等虚拟商品来布置洞房。游戏还设定两人同时在线时间达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多些时间和小兰聊天,小翔多次逃课,本应参加高考的他只能留级继续读高二。” 可见,网络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出了一道难题,有时甚至会使我们的努力功亏一篑。解决网络给我们带来难题的途径有许多,我们可以采取“以彼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净化网络环境,提倡上健康文明网站,玩积极向上游戏;这样既可舒缓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又可让学生得到教育。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生交朋友,解答学生的心理疑惑。 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会使我们受益无穷,而使用不当会给我们带来祸害。 通讯工具给德育工作的难题及解决途径 移动电话在给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便利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为使学生专心学习,许多学校都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可是,携带移动通讯工具进校却屡禁不止。有些学生甚至在上课时也按捺不住,用手机与朋友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不利因素在移动电话也能体现。 我们应加强学生自辨能力的培养以消除通讯工具给我们的不利影响。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力,引导学生把移动工具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而不只是猎奇;我们可以利用班会向学生宣传限制使用手机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那么,接受学校的要求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通讯工具带给我们的困难。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提高会给德育工作带来难题,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便利,运用得当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作者:张祥康单位:广东省韶关始兴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普通高中德育近况解析与思考 1德育内容方法手段简单陈旧 随着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手段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异彩纷呈,但德育方法似乎改变不大。基本上还是属于说教式、填鸭式。在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1.5%的学生表示易接受;30.3%的学生表示一般;有58.2%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落后的、枯燥的、令人反感的。这种德育方法根本无法育好德,因此学生被网吧抢夺也是意料中的事。 1.1违禁上网较为普遍 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有98.6%的同学经常上网,他们中仅有8%是为了学习,上网者中有90.6%是为了交朋友聊天、打游戏,甚至看不健康内容。他们中不少同学流连于虚拟世界、沉迷网恋而不能自拔。 1.2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12.9%承认在一切非常重要的考试前会表现长期焦虑不安。当受到委屈时,23.3%不善于与伙伴沟通,选择独自生闷气,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他们难以得到真正的友谊。 2破解普高德育困境的对策分析 2.1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人们喜欢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知识更新速度,但德育目标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德育模式老化,德育阶段性不明。一些地方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德育处(政教处)上纪80年代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学生的衣着、言行,处理违纪学生,30多年后的今天还是这样,学生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中接受的是同一模式的“德育检查”,这些检查式德育被误认为就是学校道德的全部,并且一成不变地被用了数十年。 许多学校动辄搬出共产主义理想和远大人生目标,使得德育不切实际,显得“远”“大”“空”。德育和学科教学一样也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必须有和年龄相适应的内容,各学校据此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 2.2调整德育机构设置 造成学校不能全员抓德育的原因是机构设置不当,原本为了强调德育而另设专司德育职责的政教处,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并配备与之相应的专职德育工作者,下设班主任,专门负责班德育工作和每周进行1-2次班团活动。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际上却暗示了德育和教学活动的对立,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时间性,似乎每周进行了1-2次班团活动后其他时间就可以不用再进行“德育”了。许多教师甚至认为一抓德育似乎教学是中心环节就不对了,一抓教学就是把德育丢在一边了,这实际上否认了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影响了全员参与德育。建议学校在机构设置上取消原有的政教处、总务处、教导处,校长室下辖心理健康部、理论部和技术部,各部只能是指导老师开展工作而非专职工作机构,这种机构设置淡化了专司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教处,有利于更好地全员抓德育。 2.3开展德育科研活动 许多学校对教学研讨是重视的,与之相比,德育科研投入就显得严重不足,教研活动中很少有德育的影子,德育传帮带活动没有开展,德育课题申报寥寥无几。德育科研缺乏,其直接后果是德育语言生硬,德育措施缺乏、德育方法陈旧、德育路子狭窄。许多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思想工作能力,对于突发事件更是束手无策。各校应尽快完善德育研讨制度,成立德育课题组,以加大德育实践和理论水平。 2.4建立德育评估机制 要使教师全员参与德育活动,自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德育思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有无一个样,德育多少一个样的局面。学校要完善德育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完善学生行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用制度来抓落实、抓检查、抓评比。二是完善德育的量化评价制度,使其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建立教师师德表现和德育教育能力考核制度,在评先、评优和骨干教师的选拔中,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测评,更要注重师德和德育教育能力的考核,使德育也有和智育一样的评估措施,也有像智育一样的奖励、鞭策措施,使德育和荣誉有机结合,最终使德育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提高教师德育的积极性,自觉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德育思想。 2.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比例增加,年龄趋小。如果将长时间焦虑不安与独自生闷气看成心理亚健康的话,那么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可能接近30%,应该看到对于生机勃勃、体质强健的青少年来说,心理异常比躯体生理异常更可怕,虽然当前学校都配有心理教师,但受专业、经验等因素限制,其作用有限,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并改进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询活动。 普高学生从学业上看,是介于重点高中和职业中学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很容易被忽视,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普高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们全员参与,因材施教。 作者:罗景燕单位: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中德育论文:职业高中德育研讨 回眸自己十多年的职高班主任工作,总结为三句话: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原则,本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方法,看到的却是“清者自清,浊者还浊”之结果。概言之,就是“死板的制度加空洞的说教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我想不会是我的专利,而是具有普遍性。不可讳言,现实中,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感叹,如今的学生太难管了;作为职高班的班主任,我们时时牢骚满腹,痛苦迷茫而不知何去何从……为什么?作为老师,我们会更多地归责于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归罪于其家庭教育和独生子女的种种性格缺陷上。社会,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唯能改变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与模式。 一、同“简单的说教”告别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缺少的不是道理的说教,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也不是听到的道理。从小到大,从家里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都在给我们的孩子讲道理,但我们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懂道理了。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的问题。《论语》中记录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一则教育案例: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重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的四个学生逐一描绘了自己的理想蓝图,孔子和颜悦色,认真倾听,或微微一笑,或微微点头。我也曾设想过,如果我或者我们是他们的老师,会怎么做呢?“与其抱怨,不如好好学习,不要整天想入非非,怨天尤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等等,一通大道理了事。孔子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借事喻理,理有所托,理有载体。 二、向“死板的制度”说不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些“规矩”就如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一个社会人应该遵守的为人底线,它不应该成为我们育人的标准。如果一个班主任总是拿“制度规矩”说事,用它来管理经营一个班级;如果一个国家,总是靠“法律法规”来维系,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的民众,就永远是游离于“为人底线”的投机者。我国古有“仁政治国”,今有“以德治国”,所以,对一个职高班级的经营,我们也要“以人为本”,切莫以“完善细化的校纪班规”作为管理育人的法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作为班主任,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的学生总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今天保证,明天涛声依旧。究其原因,无非是“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而已。“死板的制度”只能是班级管理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三、跟“现代教育资源”拥抱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还是学生,人还是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进步,人的品质追求不会改变,育人的本质不能改变。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苦耐劳、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这些做人的品质,永远是我们教育者要追寻的育人内容和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我们班级管理、管理育人缺少“活水”的原因,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在于形式的落伍,在于缺少“装老酒的新瓶子”,在于缺乏承载这些内容的有效地载体。高科技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走进“现代”,与“现代教育资源”相拥。四、改革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一个非常富有收缩性和弹性的概念。广而言之,是一种育人体系,包罗万象;狭而言之,是一种授予与接收的方式和方法,小到如何让授予者的一种想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接受者的内心深处,进而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听说观演都是德育。高考及学生素质的原因,相对普高而言,职高更有时间与必要做好管理育人的工作,职高老师需要更多样的管理能力与方法,职高班主任更需要在管理上做好做足文章。现代教育技术下,我校良好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多媒体,为班级管理模式转变和构建全新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1.网罗天下。闲暇之余,点点鼠标,我们的德育素材就会扑面而来,我们只需做个有心人:下载,保存,归类,积累。一年来,我始终在坚持。歌曲、相声、小品、剧本、电影、演讲、百家讲坛、人与自然、交通事故、法治在线、国庆阅兵、北京奥运开幕式……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为一炉,如今,我的素材库里五味杂陈,应有尽有。为了便于使用,我把这些素材按照我们的德育主题进行了归类,如“感恩”主题中的材料有: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老爸老妈》、《儿行千里母担忧》、《常回家看看》,诗歌朗诵《游子吟》,邹越的演讲视频《爱父母》、《爱老师》,于丹的《论语》视频,还有平时翻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内容,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等等。可用之,尽收之。 2.借题发挥。有了好的素材,怎样用好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非常关键,万不可目无章法,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我的做法是以“三年规划”为“纲”,以“月母题”为“目”,以“周子题”为“柄”,借“教育主题”而发挥素材之作用,力求全盘统筹,前后兼顾,各种形式交错使用,既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又保持教育的常新性;既要让学生有所料想,又要使他们喜出望外;既要追求形式的丰富,又要追求内容的深入。如在“诚实守信”月主题德育活动中,利用四次班队课,依次安排了如下做法:“于丹讲《论语》”视频观看,“诚实即老实”辩论赛,“诚实守信”现实案例视频观看,“诚实守信”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有了载德之物。 3.火上浇油。每次活动,作为班主任必须融入其中,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参与感受活动的喜怒哀乐,万不可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在整个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班主任,除了组织参与外,还要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所谓火上浇油,就是对活动实施适时恰当地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以求活动质量的升华。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适时恰当”,也就是要把握好“火候”,“火候”把握不好,就会使这盘“大餐”变味。如我在“珍爱生命”月主题活动中,跟学生一起观看有关“惨烈的交通事故和给其亲人带来的无尽悲痛”的视频,当学生为悲惨的场景唏嘘哭泣时,我会暂停画面,播放悲伤的音乐,伴着音乐,我缓缓地,饱含深情地说:“谁说我们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拔尖的刹车声还在我们耳边环绕,一个鲜活的生命已悄然离世。逝者已去,却把无尽的泪水留给了生者。你听到了吗,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话不多,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室里哭泣声一片。因为他们“入境”了。 4.润物无声。听一首至情的歌,我们会感动;看一部至真的电影,我们会流泪;我们常常会为情境中的事物而动容,其原因不在于道理的多与明,而在于“被感动”的东西在情境中,是鲜活的,是能够触及人的内心的。现实中,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有些学生有时也会潸然泪下,但这样的泪水,大部分是“被冤枉的泪”,即使“真泪”,也会很快被时光风干,因为是被植入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让人一生受用,不在于它让你明了了多少做人的道理,而在于它让你走进了“情境”。所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德育走进“情境”,以物载德,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改变,去学习做人。“情境”育人,润物无声。 总之,在这个信息时代,德育也应该充分利用好时代信息与资源,展示时代特色。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是可以起效的,我们都应该尝试。职校,这个在教学方面相对宽松的环境,作为文化课的班主任老师,我们更不可缺少这种尝试。一年多的尝试,收获的不少。共同的话题多了,师生的交流多了;形式多样了,学生喜欢了;少了抱怨,多了支持。学生的认可,班级的变化,学校的肯定,让我满怀希望。
计算机小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小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职中计算机简析与反思 本文作者:胡海锋工作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教学手段落后由于一些学校基础硬件的落后以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至今仍延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着三尺讲台,面对一块黑板,凭着一支粉笔进行着填鸭式教学,殊不知如此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于教材指定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掌控不好前面提到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又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去学习新知识,认为自己只要能把教材教好就可以了,完全不理会社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很难对学习感兴趣。(3)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合理分配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规定的上机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缺少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1.加快教材改革,因材施教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微调,在教材更新无法赶上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老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学生感兴趣的技术开设选修课,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加大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多制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用任务驱动等一些先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3.加快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积极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小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经济建设论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一是节约优先的方针未能很好落实,节约优先没有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四是缺乏技术支撑,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节约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对头、消费心理扭曲、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 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 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要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构建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耕地,提高单位住宅面积密度,改进建筑结构,增加可使用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配置居住区绿化用地,土地使用功能适当混合。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建筑废物综合利用;新建建筑实行装修一次到位,禁止二次装修。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有条件的要发展分布式供热;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快再生水利用,推行分质供水。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 构建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节约使用土、肥、水、电、种、药等投入要素。继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能型农业机械,提高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鼓励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禁止过度包装,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明确将“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并列为基本国策,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资源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和深化税收、财政、投资、金融等改革的重要内容。 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建立执法责任制,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要加快国家标准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实行严格的开发准入条件;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强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的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 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发展节能车型与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公共财政要加大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制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 促进机制创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信息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国情教 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经济建设论文: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个重要因素,因为在整个社会运行中,意识形态能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而其巨大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积极利用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创新社会意识形态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不断创新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下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之路。面对新 情况新问题,社会意识形态工作不改进就没有活力,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与时俱进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强则国家强”的理念,用足用活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以来,根据时代的新特点和实践的新要求,不断地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来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并维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扩大了阜新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力,从而实现了以人为本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实践。 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动机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纳入到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并明确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的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原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就是要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协调,并努力防止在实践中出现相互偏废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实力要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相协调。没有一定的国防实力,国家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无法得到保障。而脱离国家经济建设安全环境,单纯追求国防实力的增长将耗费大量的宝贵资源,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国防发展战略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得以延续、保持稳定和走向繁荣的两个重要支点,只有在国防发展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情况下,国防和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三是国防建设投入要与国家经济的承受力相协调。经济是国防的基础,国防建设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不仅国防建设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将因此受到拖累。四是国防体制要与国民经济体制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国防体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经济体制的变迁必然要求国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除此之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协调还包括其它许多方面内容,如国防发展方向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国防政策要与国家经济政策相适应等。 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随安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和平时期,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前提下谋求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谋求发展,使国防投入、军队规模等控制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富国不等于强国,一个国家即使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也难于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难于取得与其自身经济实力相符的国家地位。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是要立足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当前,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还存在某些不相协调的地方,一是国防发展实力与经济发展实力不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现有武器装备综合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也不占优势。军队建设整体上处于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阶段,而发达国家正在进入信息化军事阶段。二是国防费占gdp比重过低,同经济建设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长期呈下降趋势,“六五”和“七五”时期平均分别为3.6和2.0,“八五”和“九五”进一步下降到1.5,20__年回升到1.5,20__年进一步回升到1.7。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国防费的投入,但仅仅是一种恢复性增长、补偿性投入,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低于3的世界平均水平。为了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应当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适度增加国防费占gdp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增强国防实力和应对各种安全因素的能力。 二、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良性互动机制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矛盾的统一体,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尽量减少和降低两者对立矛盾的因素,促进和强化两者互为依托的能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军民分离”和“军民结合”两种模式。在“军民分离”模式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自封闭、互不相通,两者在资源的分配上通常表现为相互对立关系,难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而在“军民结合”模式下,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可形成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的态势,促进国防与经济良性互动作用。因此,通过军民结合,不仅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克服资源重复配置现象,缓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争夺资源矛盾,而且可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就是要打破军民分割、相互封闭的传统界限,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也就是,一方面将国防建设根植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形成国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建立起军民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等方面真正实现相互融合。国家和地方在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光缆、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不仅要考虑经济建设需要,而且应当充分考虑军事和作战需要,做到寓“战场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使一笔投资能获得经济和军事双重收益。军队在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上要充分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做到寓军事人才培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获得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物资供应、卫生勤务、交通运输和技术保障等军事后勤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做到寓后勤保障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使军事后勤保障的效率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应当按照军民一体化要求,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大军民兼容设施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努力促进国防资源和民用资源的相互溢流和优化配置,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努力发挥国防支出的投资乘数效应、地区乘数效应与就业乘数效应,使国防建设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形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相应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为之配套。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政府需要适度放宽国防市场准入,逐步降低民用部门进出国防市场的门槛,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军民兼容的军工行业和非关键领域。同时,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使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相对较弱的国有军工企业,能够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高科技企业,能够自主地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从而彻底改变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对封闭格局,迅速扭转国防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局面,并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加快建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必须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比如,在武器研制和采购方面,只要不影响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凡是适合采用民用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就应当尽可能使用民用标准和规范,以此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军民融合程度,从而达到降低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决策、协调和评价机制。在决策机制上,政府应当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纳入统一规划进行决策。其中,经济建设的决策要贯彻国防原则,国防建设决策要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协调机制上,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地联系办公会议制度,从项目立项、投融资、价格、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加大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在评价机制上,应当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使各级政府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兼顾国家安全利益。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让有限资源在和平时期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建设,在战时可有效地保障战争需要。最后,还应当健全和完善相应法律和法规,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投入就更加有限。为了使国家有限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防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必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当前我国现实情况看,经济不够发达仍然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制约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我国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时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有所侧重原则,避免出现全方位推进和平均着力而导致国防建设效率低下的现象。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就是以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限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国防实力及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有机系统,根据“木桶效应”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主要由系统的“短板”决定。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系统的“短板”问题。为此,必须根据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特点和规律,抓住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原创://一是军事战略威慑能力的建设。提高军事战略威慑能力是遏止战争,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军事战略威慑力量的建设,通常被认为是“费效比”较高的国防建设活动。在国防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应当以足够的投入确保急需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杀手锏”武器的研制生产,并逐步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从而依靠强大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力震慑对手。二是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建军目标,也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大军队信息化装备以及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等方面投入,努力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推进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步伐。三是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建设。现代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的联合作战,需要海、陆、空、天、电、磁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有效配合和联合作战。军队能否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为此,需要加大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建成一体化的作战指挥系统、火力打击系统、情报侦察系统、装备研制与采购系统、动员及后勤保障系统等。四是国防和军事人力资源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国防和军事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国防和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配置由 数量型向专家型和职业型转变。 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而且是特殊的公共产品,国防现代化建设理应由国家来进行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由国家来进行投资。实际上,国防建设的某些领域,国家完全可以充分依靠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军事、民用技术协调互动重视不够,军用标准和国家标准的通用化程度较低,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和低效率,不但损失了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为此,国家对国防建设的资源投入,应该集中投在民用部门“不能”、“不愿”和“难以”进入的国防建设领域,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安全保密性强、投资大和风险高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领域,国家应当在项目立项、投融资、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逐步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支持力度。而对于一些军民兼容性和非关键的国防建设领域,国家应当允许和鼓励民用部门积极参与,以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后劲。另外,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国防费保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国防费保障向精确化转型,提高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质量效能。 经济建设论文: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关系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做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服务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贡献。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并不与经济建设相对立,相反,它是一个非常好的 经济建设方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掘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多角度建设林业资源相关产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变成经济增长引擎。健康的生态林业发展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点,提供形式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经济建设论文:加强市场监管服务经济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 经过多年努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行政执法队伍。 实践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有手段在短时间内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大范围的检查和清理,有能力对严重的违法经营行为或重大应急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在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重要执法力量。 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经济形势变化对市场秩序影响的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消除市场秩序中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对____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只有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更新监管理念。要把落后的、传统的、随意的监管思维向文明的、现代的、依法的监管理念转变,牢固树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的理念,努力做到创新监管、规范监管、高效监管。要把依法行政看作生命线,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要针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着力在丰富发展“四化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着力在各项监管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着力在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四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要按照推进“四个转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着力在巩固和扩大创新成果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监管执法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推进“四个转变”的工作力度。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提高监管效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协调配合、业务条线的上下联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增强监管合力。要完善应急机制,健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当前,特别要注重从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出发,深入研究解决涉及全局和扰乱区域经济发展秩序的问题,努力防止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今年的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要始终牢记:只有做到公正执法,工商行政管理才有执行力和公信力;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才能实现规范监管、科学监管;只有做到廉洁文明执法,工商行政管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只有做到创新监管机制,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提高执法效能。我们要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强化监管,创新监管,以高效能的监管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经济建设论文:对省域煤炭经济建设思索 一、内蒙古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虽然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但长期形成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先导,以原料输出为依托,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的煤炭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内蒙古当前煤炭生产主要以原煤为主, 这种固有习惯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得原煤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全区煤炭工业产品在高新技术方向的发展能力有限, 使得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2009 年,全区加大了对煤炭深加工的资金投入力度, 一批煤制油项目加快了研发部署和生产,但就总体水平来看,煤炭深加工的量不足原煤总产量的 3%。 (二)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加剧 根据调查, 当前全区经济在享受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收益的同时, 煤炭开采对全区环境的破坏也进一步加剧。统计显示,因开凿和采煤产生的废石和煤矸石量与原煤产量的比例接近于 1:1,其中原煤产量与煤矸石的比例接近为 1:0.2~0.3。 当前内蒙古煤炭产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因此,每年排弃的固体废弃物也在大量增加, 预计每年将达到 6 吨以上。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对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 但从煤炭工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方面看,开采原煤同时对环境的补偿费用却很少。根据对相关资料显示,内蒙古 2009 年煤炭价格中用于治理环境的各种税、在煤炭价格中仅为 25 元/吨左右,不到其/,!/煤炭销售价格的 5%。 (三)煤炭收益分配不公问题突出 煤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以内蒙古重点煤炭生产地区鄂尔多斯市为例,部分地区发现煤炭后,开采企业或投资人以近百万元/亩地的高价征集相关土地的使用权,使部分人一夜暴富, 但没有被征集土地的居民群众生活依然较为贫穷。同时煤炭开采后,真正受益的是与之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和个人, 而开采后所遗留的环境等问题则由周围居民来承受, 煤炭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收益分配不公问题。 (四)煤炭开采中资源浪费严重 据测算, 内蒙古每开采 1 吨煤就要消耗 2.5 吨的煤炭资源,同时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 8 吨,损耗水资源 2.4 吨。 但在以经济发展为各地区基本要务的思想下, 这种资源浪费并没有引起各地区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煤炭开采所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同时,这种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使得今后由煤炭生产所引起的环境补偿费用逐步增加,今后全区仅矿区塌陷治理费以及植被再生费就需要上百亿。 (五)央企煤炭生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 作为最先对内蒙古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勘探和生产的中央煤炭生产企业,拥有着专属的煤炭运输线路和较为丰富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 根据调查,央企煤炭生产企业 2009 年在内蒙古生产的原煤占到了全区原煤总量的一半以上,实现煤炭收入上千亿元。 但由于历史原因,央企煤炭生产企业将收入中的所得税部分(所得税率现为 25%)划归中央财政,而留给地方财政的仅为增值税部分(增值税率已上调至 17%)所得收入,中央和地方收益相差了近30%多,央企对内蒙古地区经济的贡献度较低。 二、政策建议 (一)改善资源管理政策,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内蒙古煤炭资源现行的有偿使用制度,是通过征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实现的。 但是这两种形式是以煤炭产量或销售收入为征收基础,不能真实反映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出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和资源有偿使用的全部内涵,不利于提高资源回收率,也不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要实现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当前的煤炭资源管理政策。 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以合理的资源价值为基础,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发展生产的目的。 同时,要继续加强煤炭工业深加工能力,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全区煤炭工业的整体效益的提升。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煤矿技术改造和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水平和质量信誉等方面品牌资源积累。 并且要加快实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战略,抓紧发展一批大型煤炭洗选加工转化项目, 扶持水煤浆、“煤制油”工程项目建设,扩大原煤入洗比重和炼钢喷吹煤生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 同时加快非煤产品项目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加大水煤浆生产规模,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调整煤炭输出产品结构,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内蒙古煤炭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大煤炭企业对资源补偿力度 要适当提高煤炭开采和生产企业对资源和环境补偿力度,增加煤炭企业各种税费。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煤炭开采生态监测管理体制。解决各地区乡镇、个体煤矿只管挖煤赚钱,却在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长期欠账问题。 有专家估计,全国仅治理采矿区一项就需要投入上千亿元。 因此政府在加大审查的行政执法力度, 对煤炭生产企业或个人进行的煤炭开采与生产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环境生态评审并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来规范煤炭开采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行煤焦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注重提高资源开采水平和洗选效率,以传统矿区节能降耗、废弃物利用和新建矿区原煤高效开采、洗精煤外销、中煤及其他劣质煤发电、矿井水及生活废水处理后回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合理开发的煤炭矿区资源高效循环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并促进煤炭资源效率的提高。 (五)加强对煤炭工业的节能改造,促进节能减排 要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生产资源回收率。按照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坚持开办煤矿标准, 提高安全装备水平。 加快采煤改革的步伐,推广采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辅机系统等节能先进技术,扩大集中配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应用范围。 (六)促进本地煤炭生产企业发展,加强相关煤炭生产企业责任 中央煤炭生产企业其对煤炭价格制定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而其他各地区国有或私营煤炭生产企业对煤炭价格的制定一般依据央企煤炭企业所定价格定价,不公平的竞争,造成了煤炭市场竞争 机制的缺失,不利于煤炭生产企业间的正当竞争。应尽快依托本地区自身优势, 积极促进本地区煤炭生产企业发展,同时,制定相关规定加强中央煤炭企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发挥中央企业带头作用,并建立一种有效的补偿机制,对中央煤炭企业所得收益中,除支持了中央财政外,同时也应加大对其地方或省(市)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经济建设论文:强化媒体优势服务经济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闻媒体也日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新闻媒体既是喉舌和工具,却又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生存运转;既要保证其政治导向的正确,又要计算其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因此,广告作为新闻媒体必须具备的一种宣传形式,同时又成为我们新闻媒体不可缺少的经营项目。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下,我们云梦广播电视台遵循《广告法》相关法规,努力探讨广告工作规律,做了一些工作,很愿意在这里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 注重政治意识强化导向性我们云梦广播电视台是全县唯一的新闻媒体,其指导性、权威性、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我们广播电视台广告工作的全过程,而不只是仅仅视为一种单纯的经营活动。因此,我们在做广告工作的时候,一直坚持“先看证件后谈广告,先予查证后拟合同,先审文字后拍样片”的广告工作操作原则。 广告样片出来后,依据“编辑初审,主任覆审,台长终审”的审查程序,层层把关,把涉及政治,涉及大局,涉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字词句和声乐影反复斟酌,尤其是广告词中的一些绝对化用语、比较性用语,我们都予以严格剔除,并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敲定到既坚持政治倾向,又满足客户需求的那么一种定位。近年来,我们的广告没有出现任何政治差错或主观性宣传。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广告的生命同样在于真实。广告宣传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还肩负着引导县内外消费者健康消费心理的责任。因此对每一项广告业务,我们都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个“真”字。我们近段制作某种药品广告时,采用了真实地址、真实人物和真实疗效的实地拍摄手段,让本地患者用本地语言叙说本人的医疗感受,达到了方方面面满意的效果。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麻烦。有的客户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提供虚假的广告内容,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通过刊登广告而赢利的目的。对一些医疗广告、药品广告、邮购广告,以及一些格调和质量不高的广告,我们都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对广播电视台声誉负责的态度,宁缺勿错,宁肯不挣这个广告费,也都坚决抵制。在非典猖獗时期,邻近某县市药店要做板蓝根冲剂广告,因拿不出药品检验纪录,我们当即拒绝,药店老板便拿着红包到台长家来,说是做生意要的是赶时间,希望先做广告,后补检验单。为着全县以及周边地区民众的用药安全,我们坚持了原则,没有做这笔广告。 就这样,我们通过广告,使平民百姓既了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实际景观,又让他们接受了健康有益的经济和文化信息,享受了正常的消费服务,使我们的广告版面成为广播电视台其他版面内容的合理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党和政府经济方针、政策形象化的、实际的解读和宣讲,让广告也成为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熏陶的有效载体。 注重竞争意识强化形象性广告作为现代商业不可缺少的门类,不仅具有政治和文化的含量,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特点。近几年来,我国广告业空前发展,经营单位从1996年的5万家发展到去年的9万家;而广告额则从1996年的30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903亿元。这个领域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的。 作为我们云梦广播电视台,如何面对这样的竞争呢?我们首先做到的是确立竞争意识,就是明确定位,发挥优势,主动出击,打主动仗。近年来,我们与中盐宏博集团、富士特集团、美国杜邦公司等大型企业有过不少成功的合作,双方也各自不同地取得了各自需要的利益。 之所以成功,其原因就是一条:解放思想,大胆出击,以诚相待,平等互利。关键是,我们向我们的合作伙伴清楚地介绍了云梦广播电视台广告的市场定位,把广播电视台的服务经济特色介绍清楚,把可能的市场前景分析清楚,让他们在产业诚信、产品诚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政治信任度的无形资产,把广播电视台潜在的传播优势发挥出来,把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发挥出来,为这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分割、市场重组、市场扩张、市场吞并而制造先期舆论,并进而凝聚企业文化,扮靓企业形象,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兼并而摇旗呐喊。 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排除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也要为这些企业做好宣传工作,因为这些从云梦土地上崛起的大型企业是建设楚天强县的坚实基础和力量。 我们十分珍惜我们广播电视台政治信任度的无形资产,我们在全台开展了“四个珍惜”活动,即:珍惜广电荣誉、珍惜工作机会、珍惜个人前途、珍惜家庭幸福。我们把塑造广告客户形象同塑造我们自身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凸现自身形象的基础上做好广告工作,讲求诚信,讲求信誉。 有一个外县白酒批发商自制了一大批浓香型白酒,打算在云梦广播电视台投一笔可观的广告费,我们帮他分析了云梦地区的白酒消费习惯和状况,并告诉他,目前云梦的白酒品种非常齐全,其中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和凤香型各种酒的品种达几百种,市场十分饱和,因此做大量广告效果未必理想。对方很感激,尽管他没有在广播电视台上做广告,但却帮我们联系来许多其他的广告客户。这使我们认识到,广告不是硬拉就能"拉"来的,诚信是产生效益的基础。 今年5月,云梦城南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国药商场等10多家客户因非典原因,经营一落千丈,有的客户还准备撤离云梦市场,我们理解他们的临时困难,主动承诺在有线台和影视频道免费为他们继续做广告,共同战胜非典带来的市场波折。我们的做法使客户们深受感动,他们说,云梦广播电视台讲求诚信,讲求信誉,与朋友共存共荣,在这里投放广告一百个放心。就这样,我们以我们的理念,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忠诚的广告客户。注重经营意识强化效益性广告工作既是宣传,也是经营,是经营就不能不讲效益,就要带头遵守工商行政法规和《广告法》。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具体支持和指导下,为了抓好广告工作,我们成立了广告中心,内设业务、制作、监播和收视调查等4个小组,规范地履行接听电话、提供价格与段位信息、分工洽谈广告业务等职责。同时,多次组织广告业务工作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其它应知应会的工商法规与业务知识。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告质量,我们在年初投资了120万元,对办公场所进行了整体装修改造;投资140万元,对摄编播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率先在全省县市电视台中实现了硬盘自动化播出,广告制作和播出质量大为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地理顺了三个关系: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认为,广告也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把公益广告也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今年,为了配合县委大力开展再就业的工作,我们采用镜头组合方式,将做早点的、搞建筑的、拉板车的普通劳动者组织成一组动态画面,既歌颂了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劳作,又揭示了“就业的路就在脚下”这一极为朴素的道理,为下岗工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数。与此同时,我们拷贝了中央电视台的“诚实”“信任”“宽容”系列伦理教育公益广告,在每晚黄金时段播送,以滴滴温泉沁润着人们日益向善的心灵。 二是企业效益与电视台效益的关系。企业在广播电视台做广告要追求一定的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广播电视台也要按广告的规则取得自身的效益,其中的效益比例应该尽可能地数字化。梦阳集团是一家生产和经营食品、饮料与饮食的私营企业,我们把梦阳酸奶、王氏焦切和梦泽古酒系列产品与当地民间传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策划出让著名曲艺家张明智亮相荧屏的传播方案,使梦阳集团名声大振,企业效益成倍飙升,产品成功走出云梦。与此同时,我们广播电视台也按照与商家事先商定的比例,获得了较为丰厚的回报。正是我们兢兢业业地为客户倾心服务,20__年,我们克服了因非典带来的重重困难,经营收入实现了历史大跨越,全年广告总收入比20__年净增100万元。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是集体效益与个人效益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号召我们的广告工作者既讲市场规律,又讲思想觉悟;既讲合理分配,又讲无私奉献;既讲全国同行业的大环境,又讲云梦现实的小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工资分配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个人目前所执行的档案工资为基础,结合每月出勤状况,外宣任务和广告创收业绩等因素,予以结构上的工资浮动,努力创造一个“多做贡献多拿工资,少做贡献少拿工资,不做贡献不拿工资”的分配格局。 我们云梦广播电视台的广告事业刚刚起步,未来的道路更漫长,工作更艰苦,挑战更严峻。但我们有信心在全体同志的支持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经济建设论文:试论执法监察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 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 是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执法监察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最直接的体现。开展执法监察要紧贴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通过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实践探索新思路,不断提高执法监察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一、找准方向,增强服务经济建设的针对性 执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 既不是放弃本身职责去直接从事经济工作,也不是单纯对违规违纪问题处理,更不是片面的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和问题,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 治理经济环境是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切入点,执法监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才能体现出为经济工作服务的自身价值。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贴近经济,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认真调查研究,查找并及时解决干扰、阻碍、危害经济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清淤排障,保驾护航。就目前情况而言,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消极不利因素突出表现为两大矛盾:一是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决策、决议与个别单位部门贯彻落实上中梗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着不办、落实不力;二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优质高效服务、文明依法行政与个别单位部门及工作人员职责意识差、服务质量低劣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作风疲沓、效率低下,甚至乱收乱罚、吃拿卡要、作风粗暴 。另外,打假打私不力,制假售假泛滥,欺外排外、寻衅滋事以及扰乱社会稳定等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执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 就要突出解决两大主要矛盾,同时重视其他各类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作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良好环境的培育、维护和治理,对于经济发展振兴的作用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 坚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重点,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清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 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这是当前及今后执法监察工作的主题和方向。 二、强化措施,拓宽服务经济建设的途径 为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任务。开展执法监察,既要树立服务经济的意识,找准位置, 明确方向,更要强化措施,拓宽领域,增强服务的力度,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我们认为,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两项作用,当好两个角色。一是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当好服务经济的“检查官”。执法监察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有其独特的职能优势,从执法监察方式上,可以主动地走向监察对象,可以定期检查,也可以随时检查;可以超前检查、同步检查,还可以跟踪检查。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守法情况的监督检查,是“执法的再执法,监督的再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经济建设的实际,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机动地运用不同的监察方式,切实解决干扰破坏经济环境,阻碍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当好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检查官”和“ 守护神”。在监督检查中,要善于突出重点抓典型,查办案件树权威,这是执法监察工作效果最有力的体现。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其作用表现在查处一件,带动一线,影响一片,既对危害经济环境行为起到了惩戒和教育作用,又能对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各执收执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较强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同时,开展执法监察不仅要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查处,还要关口前移,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防范,将被动查堵向主动预防转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当好服务经济的“协调员”。执法监察工作涉及面宽,业务性强,随着反腐败形势的发展,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部门化、职业化、专业化,纪检监察机关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当好“ 检查官”, 还要当好“协调员”,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起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牵好头,当好主角,又充分发挥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把业务部门熟悉管理、法规、政策和内部监督的优势同纪检监察部门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 坚持不越位也不越权, 既不揽功也不诿过, 始终站在监督的角度 , 正确展行监察职能, 发挥综合监督的整体效能, 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经济建设的效果 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客观上对执法监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发展,促进执法监察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强化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效果。一要注意机制创新。开展执法监察最根本途径包括专项检查和受理投诉。专项检查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综合性较强;受理投诉举报,可以及时抓住群众、企业反映的问题, 快速受理, 快查快办, 主动性、时效性更强。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和充实专职执法监察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开通热线电话,认真受理企业群众投诉举报, 拓宽社会各界对治理经济环境工作的监督渠道,要研究制定受理、审批、调查、处理以及督办等一整套规范完善的工作程序, 做到既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又高效优质办理, 加大对损害经济环境行为的监督和查纠力度。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 研究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专项检查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探索重点经济项目跟踪督查机制,认真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开展执法监察,只有在新形势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要注意把握政策。在政策贯彻中,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既要认真研究国家大政方针、规定制度,又要立足地方实际,克服盲目性,增强创造性和实效性。处理经济环境问题主要依据是党政纪条规、公务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治理经济环境具体工作实践中,通过监督检查和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往往是群众有反映,调查有结果,但在处理违规违纪行为上没有更具体、更对口、符合地方工作实际的处理依据和标准。纪检监察机关要注意加强制度 规定方面的总结和研究,在对违纪问题处理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当前,违反规定,片面追求单位部门利益,乱收乱罚、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成了影响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对症下药地进一步完善细化这些制度规定,为优化发展环境,严惩违规违纪行为提供更严格具体的处理依据和标准。要注意在工作实践中定制度,又通过实践对制度规定进行规范完善善,增强制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建立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实际明确服务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又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服务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上探索实践,开拓创新,正确认识并把握好这一关系,执法监察工作才能有权威、有作为、有地位,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展现执法监察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予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经济建设论文: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土资源规划工作随之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到底规划工作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呢?本人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并结合现代经济的特点和未来规划的发展趋势,粗浅地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讲规划先谈政治很多人不理解,在表面上看好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规划和政治实则紧密相关,相辅相成。首先,规划工作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起着龙头作用,这已是广大规划工作者的不争事实,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已是政治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的科学论断。当然还有无数的历史事实可以充分证明。如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由于受不同的政治路线影响,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影响经济,[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文秘站 !注:]当然也就影响着在经济建设中起龙头作用的规划工作。可以这样说,很难想象一个不懂政治的人能够搞出一个有远见、有生命力的规划来。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应该时刻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关心政治,不断了解政治,并从中认清方向,看清形势,及时了解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规划工作,使之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科学的规划建设,进而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规划工作的成败,还会严重影响着办事效率的高低。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更新,信息瞬息万变,作为我们的规划工作就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时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仍然靠吃老本,沿用旧法,遵循旧制,那么就会象老牛拉破车一样落伍,就会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所淘汰,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较高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对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学懂、学通、学透,为什么?因为一个好的规划,必定要在政策的范围内,必定要在法律的制约下,离开了政策和法律而制定的规划,就不是一个好的规划。如果一个规划工作人员对政策、法律、法规不懂或半懂,不通或半通,不透或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导致规划工作的失误或失败,就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某些开发区的建设规划,由于规划工作人员对政策缺乏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导致一些方面的规划起点不高,没有远见,致使一些刚建成不久的大楼,马上要拆除,这样不仅给县域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又如有些乡镇的集镇规划,由于规划工作人员对国土法学得不够,作规划时没考虑到国家的基本农田要受保护,随意破坏了良田,留下了无穷后患等等。 其次,就是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电脑测绘、制图等)。 如果一个规划工作者对相关的高科技术不懂或操作不熟练,就很难如质如数按时制出高水准的规划图来。如果一个用地单位的规划图纸迟迟制不出来,或达不到预定的标准,那么,它不仅会严重影响用地单位的建设进度,还会损害本部门的形象,更不利于当地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快速掌握和提高日益更新的与本部门相关的现代技术,是现阶段规划工作者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三,就是要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进度,特别是在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今天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规划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他不是写小说、唱戏,写写而已,唱唱了事,至于后果怎样管不了,而现代的规划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它既要求泽及当代,又要考虑造福后世,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创造社会效益,象过去的一些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规划已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今天,规划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必须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再有,规划工作还要求要好中求精,有不得一丝误差。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图纸上误一厘米,实施中就会误上一万厘米甚至更远,造成的经济损失可就无法估量了。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三、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内容涵括很宽、很广,很难面面俱到,一一细说,我这里着重就二个方面归纳浅谈如下: 1、要树立三种意识:即超前意识、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谈到“超前意识”的作用,我们规划工作人员,无不身同感受,因为在我们以前的规划中,有很多由于缺乏超前意识而导致了现在的落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有的甚至不惜惨重代价重新规划建设,因此,在现代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树立“超前意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于“环保意识”的重要,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人都很清楚,过去由于在这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城镇的规划上,很上考虑到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激剧增加,各种厂矿企业的蓬勃发展,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致使现在一些城区的水域惨遭破坏,空气被严重污染,生活环境每况愈下,导致现在政府不得不花大投入、下大力气来治理和整顿。因此,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是对每个规划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对于树立“忧患意识”,早在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给我们做出了楷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今天,作为规划工作者,更应该仿效古人,树立“位卑未敢忘忧镇、位卑未敢忘忧城”的忧患意识。在现代化城镇规划建设中,我们的规划工作首当其冲走在先,对城镇未来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 ,只有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把规划工作搞得更加完美无缺。城镇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要具有三种基本功:即嘴功、笔功和做功。 “嘴功”即说话的功夫或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人说,搞规划主要是靠脑的思维、靠手的操作,而与“说”没什么关系。我认为并非如此,为什么?一个好的规划当然离不开脑的思维,但当一个好的规划在大脑中形成并要变成现实的时候,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就要领导审批通过,究竟怎样才能顺利通过呢?领导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有高素质的,有一般水平的;有内行的,也有外行的,如果遇到外行,仅凭一纸写满专业术语的文字报告恐怕还不能打动他,这时,“嘴功”就可以大行其道、大显神通了,它既可以抛砖引玉,也可以旁敲侧击;既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引经据典,既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又有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等等这些,都是“文字功夫”所不能及的。当然,对规划的宣传和付诸实施同样离不开“嘴功”。因此,“嘴上的功夫不可小视,有些时间它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功”,即写文章,做报告的功夫或笔杆子功夫。一篇规划论文或报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项好的规划的顺利实现。假如一篇规划方面的论文如果用词不当,或逻辑不强,或结构不严谨,或谋篇布局缺乏新意和特色。那么,就很难有说服力,就很难被读者接受,自己的规划当然就很难付诸现实,即便是再好的规划恐怕也只能在想象中保存,在现实中流产。因此,练好笔杆子功夫至关重要。 “做功”,即做事的功夫,有人就会提出疑问:“做事还要有功夫?领导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我说,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是个不会做事的人,至少是个不称职的干部。我认为,真正的“做功”,主要应做到“实干加巧干,汗水加智慧”。一项工作的好坏既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身体力行,还应该做到勤思考、善总结、多兼顾、巧安排。尽量在工作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一点,只要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都有很深的感受。因此,“做功”在个人素质方面占有重要一席,绝不可等闲视之。 当然,综合素质还表现在职业道德修养;求学治学的态度,等等一些方面,这里我就不一一论证。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具备这些素质呢? 本人认为,要具备这些素质,必须通过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有选择地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首先,是“学习”。谈到“学习”,博览古今中外的名人和学者,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学习,而到达成功彼岸的。大文学家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道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何况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越来越丰富,不懂的、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难道不更应该从师学习吗? 要学习,向谁学,怎样学呢?我想第一要向书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是有前人的经验教训作基础,就是有中华五千年广博深厚的文化作根基,就是有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的广泛融合。这些文化的搜集和流传主要靠书本。因此,读书就成了承继古今优秀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 当然,光靠书本还不够。孟子云:“尽言书则不如无书”,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它总结的只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地方的一般现象和一般规律。对解决现阶段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可能不适应,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就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还得到实践中学习。爱国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其中不难悟出实践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到实践中学呢?我总结为“四多四少”。 1、多搞些调查研究,少搞闭门造车。 2、多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少来些夜郎自大。 3、多向有一技之长的同志学习,少一些骄傲自满。 4、多征求群众意见,少搞一言堂。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我们只有所实深入实践,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增长知识和才干。更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当然,仅广泛的学习还不够,还应该勤于“思考”。如果说“学习”是个搜集材料或信息的过程,那么“思考”就是个加工的过程。它是把学来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它是把搜集来的材料合理加工搭配,变废为宝,成为有用的东西。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加思考就会变得迷惑。又云“三思而后行”,即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后再做,等等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不说明“思考”的重要。因此,“思考”是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说,要加强学习,但更要勤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再有,“学习和思考”是没有时限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学习和思考”就永远不能停止。孔子云:“学不可以已”。也就是说:“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学无止境。”因此,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我们规划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我们国土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综合素质,并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永立潮头、永不言败、永远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经济建设论文:探讨如何提高林沙产业的经济建设 1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东胜区开展了林业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日元项目等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根据2010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面积达到51245.2hm2。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面积14010.5hm2;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3148.4hm2;退耕还林工程23410.0hm2;其他工程(日元项目)面积10676.3hm2。东胜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加大。一是社会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经营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与促进区域发展、满足林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进行沙产业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的协调,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行政地域间的协调,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协调性。东胜区降水量少、大风天数多、蒸发量大、气候干燥,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土地沙化、退化的潜在威胁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难度大。尽管东胜区林草植被明显增加,但自然生态系统还未恢复,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还未得到扭转,土地沙化、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还没有彻底摆脱。 2沙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充分发挥灌木树种在沙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中所占优势和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实施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灌木林在生态建设和治理沙地中的重要性,而逐步加强灌木林地的保护和人工造林力度,灌木林地的面积也逐年增加。 2.2协调发展,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生态效益优先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就是木材,这就决定了林业必须把木材生产放在首位。现在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是生态需求,是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和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因此,必须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天保、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重点工作,真正实现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移。在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加快生态恢复与建设的同时,发展沙产业,积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营造人工林,加快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森林科学经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确保区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发达的林沙产业结构,创造优良的林业投资环境,推进沙棘、沙柳和柠条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东胜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东胜林业健康发展。 2.3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东胜实际出发,确立防沙治沙及生态建设新思路 西部和南部沙区以种植沙柳为主,适当与柠条、沙棘、红柳等树种混交造林,“封飞造”结合,实施锁边封沙治理;东部地区以柠条、沙棘、油松混交林造林为主,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证明,分区治理的措施是得当的,“十五”以来,东胜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为8.4万hm2,每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34万hm2,每年可减少向黄河排沙3000万t。全区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东胜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2.4实行全面禁牧,保护防沙治沙治理成果 实践证明,东胜区禁牧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方面,禁牧使造林保存率和造林合格率大幅提高,林草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林草得到有效休养生息。全区林草面积达到20.3万hm2,牧草的平均高度达60cm,年产草量达到3.04亿kg,是1999年的50倍。另一方面,禁牧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畜牧业基础建设得到有效加强,畜牧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到2008年底,东胜区已建成养殖小区60处;建设标准化棚圈600余处,3.6万m2;建“两贮三化”窖池8376处,总容积达21万m3;青贮种植面积0.2万hm2,产量1.2亿kg;牲畜总头数由1999年的11.06万头只增加至30.96万头只,羊绒产量由1999年的4t增加到58t;母畜和绒山羊的养殖比重增加,畜群出栏周转速度加快,出栏率和绒毛质量大幅提高。 2.5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东胜区 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基本思路,在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围绕“调整结构、改善生态、增收增效”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沙区生态建设不动摇,一手抓沙区资源开发利用不放松,立足沙区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积极做大做强以沙棘、沙柳、家具制造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并逐渐取得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明显成效。 2.5.1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林沙产业园区的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东胜区林业建设转变旧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林业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关键,农村进步是根本。一是要牢固树立林业的发展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的首要地位。二要切实提高对林沙产业建设的全面认识。在广泛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提高认识,全面了解新时期新阶段的林业发展方向,全面学会运用现代林业的标准和要求去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最大限度地适应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的建设模式、思路和办法。三要统筹协调、全面配合、共同营造林沙产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转变。 2.5.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龙头 企业是林沙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东胜区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为增强龙头企业辐射作用,东胜区对符合林沙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规模和效益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林沙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园区建设作为林沙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一是要根据东胜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才、科技及区位交通优势,坚持“有所 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把沙棘、沙柳、柠条种植及精深加工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二是政策到位。积极调动农户种植沙棘、沙柳和柠条的积极性,坚持实行“谁治理、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对土地实行有效流转和合理利用。三是服务到位。东胜区一改过去的旧的的思想观念,扶持壮大林沙产业规模,加大对林沙产业的投入,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种植。不断的扩大沙棘、沙柳和柠条的种植面积,形成了企业投资为支撑,地方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国土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的服务。 2.5.3逆向拉动,林沙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东胜区林沙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依托得天独厚的灌木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逆向拉动”战略,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思维来指导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支持宏业人造板、天骄沙棘资源、高原圣果等林沙龙头企业,建成沙柳原料林基地2.53万hm2、柠条原料林基地3.93万hm2、沙棘原料林基地5.00万hm2,建立健全发达的林沙产业结构,创造优良的林业投资环境,推进沙棘、沙柳和柠条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东胜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东胜林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形成以沙棘加工为主的林果一体化和以沙柳加工为主的林板一体化的林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铜川镇沙棘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引进王致和天骄、高原圣果、伊利达、佳音和万立五家公司,其中,天骄、高原圣果已经投入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二期工程现已启动;宏业人造板厂年产高密度板8万m3;林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九成功、秦直通等生态文化旅游业日渐兴起。林沙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5.4构建和谐,以林沙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东胜区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结合东胜区实际情况,建成林沙产业园区,拉动生态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林沙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使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聚集,推进东胜区城乡统筹建设。二是通过园区核心区的建设,使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农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效应、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总之,通过加快林沙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可以从根本上缩短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到目前,东胜区林沙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以沙柳原料为依托建成中密度纤维板创花板厂1个,年产量8万m3,产值近1亿元,年利税2500万元;以沙棘资源依托建成沙棘醋酱系列饮品生产线及沙棘深加工企业5个,年产量1200t,产值8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森林资源依托绿色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使森林资源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充分体现出经济效益。 3结语 进一步延伸林沙产业链条,提高林沙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转化价值,从而实现“高原增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林业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论文: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一、幸福的涵义及其评价标准 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其着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伊斯特林悖论”提出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的不一致性问题,即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3]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要看这种增长和发展是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总理明确提出,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人本主义视角的经济学幸福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山东大学心理学及社会学教授刑占军的《幸福测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和《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研究报告》,都在试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问题。幸福经济学采用幸福指数(GNH)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函数来计算主观幸福。1972年,不丹王国提出了GNH的概念,并将追求该目标的最大化作为政府的最高发展目标。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幸福经济学采用幸福指数来计算主观幸福感。居民幸福指数(GrossNationalHap-pinessIndex),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整体的感受水平,是衡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具体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值。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居民幸福指数(GNH)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居民幸福感的标准。[4]居民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部分的幸福感,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的关系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是前提和基础;GNH是软指标,是动力和保障。居民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所向的“风向标”。 二、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经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一)经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民生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民生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的发展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有利于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缓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从而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经济结构单一的工业城市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失败,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必将导致破产。与底特律一样,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现实困扰。高昂的房价、拥堵的交通、肮脏的空气,促使诸多白领“逃离北上广”。而“底特律之痛”警示我们,城市唯有实现产业再升级以获得新的发展支撑才能持续发展。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对于城镇化,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普遍愿望,它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我们要从底特律破产中吸取经验教训,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它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其直接作用就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二)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与落脚点。”[5]澳大利亚华裔教授黄有光提出“东亚幸福缺口假说”,指东亚国家和地区不仅有高收入水平而且经济具有高增长率,但整体上看却比其它地区幸福水平低。“东亚幸福缺口假说”实际上是“幸福悖论”在东亚的体现。导致这一现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东亚地区经济高增长和民众高消费所引致的拥挤、污染和其他形式的环境破坏,经济增长破坏了生态文明,导致人们感觉不幸福。[6]我国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在2013年两会上被广泛关注。为了更多的收入,无数农民工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高房价、子女教育等原因,很多外出农民工没法拖家带口,不得不和配偶分居两地,并在打工地与异性组织“临时夫妻”,直接造成农村夫妻婚外恋增多,离婚率升高,严重影响下一代教育。这些问题凸显了社会建设尤其是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比较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我们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协调发展。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让人民富裕,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党的使命。(三)改善民生是评价经济增长的最高标准人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是评价经济增长的最高标准。经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动力。要把GDP转化为人民幸福,就得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雾霾天气侵袭我国东中部大片地区,尤其是京津鲁豫、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大气污染十分严峻;违规排污事件和水污染隐患,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频现。“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作为关系到老百姓健康和安全的“底线”,已成为当前最大民生期盼。空气安全、饮水安全、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过度追求GDP发展速度,导致经济模式太过粗放,过度重视具体经济指标和发展数量、依赖资源开发,都是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好的“症状”。要从让老百姓能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出发,从吃喝住行让人民感到满意,逐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才是经济建设的最高标准。 三、倡导民生与经济相结合的“民生经济”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倡导民生与经济相结合的“民生经济”模式,是基于幸福经济学思想的“幸福国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一)提高发展质量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要把GDP增长转化为人民幸福,就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无论何种经济增长模式,不管哪种经济发展指标,都应表现为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传统经济学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把工业化看成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把向自然的索取作为发展的手段。而幸福经济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在发展目标上,要求兼顾整个社会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且这种全面进步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人民,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的是共同富裕;在发展内容上,强调既要考虑经济指标的增长,又要考虑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生态保护、社会结构完善、文化繁荣以及收入分配的改善;在发展的后果上,强调低代价发展,既实现发展的代内公平,又保证发展的代际公平。我们要调整以GDP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力倡导民生经济模式,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民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传统经济学发展观是物本发展观,只关心物质财富增长,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在物本经济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忽视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现象。幸福经济学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涵。幸福经济学人本发展观克服了物本发展观的局限性,把发展的终极关怀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强大的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发展中不仅要重视物质增长,更要重视精神需求和社会关系性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重视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促进政治民主和自由,健全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期达到最高层次的满足水平———自我实现的幸福水平。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注重可持续发展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因素,积极发展教育文化,推动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人类就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只注重人对自然的单向性索取,造成人与自然失调;在发展内涵上,只重视经济指标增长,造成了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在公平效率上,过分强调效率,忽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造成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协调。我们要学会用经济的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民生问题,把改善民生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又要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实现民生与经济的双赢。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必须统筹划兼顾,协调发展,具体有以下五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经济”要义就是创造和共享,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支撑,最大限度让人民共享;二是统筹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改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提高社会整体的丰裕程度,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三是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四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时,更要发挥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把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促进城乡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五是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不断融合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功能,确保内外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史教育对于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摘要:人文精神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并可以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树立优秀品德,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遵守客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技史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生物学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生物教学对于学生生态观、环境意识的树立,以及生物学科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重要地位,我们就不能不对生物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成为了广大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寻找到对于现代生物教学有所帮助的宝贵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育中的趣味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诗句、谚语、民谣与故事等不仅会使学生有效记忆,同时还可以增加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草本和木本植物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卖炭翁》中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简短的诗句中包含了物候学、植物学以及爱情观等多方面内容,从中学生中朦胧的感情认识入手,对于草本植物以及木本植物的区别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技教育的兴趣。 在世界科技史上类似的内容也很多,例如如孟德尔发现豌豆的遗传规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沃森以及克里克创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讲伴性遗传病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道尔顿在圣诞节时想给给母亲买长筒袜,从而最终发现色盲症这一伴性遗传病的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发现历程转化为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这样学生听了之后便会想知道“色盲症”的发病原因,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也就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技史教育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关生态的优秀传统,例如“天地君亲师”虽然有明显的封建说教色彩,但是它在客观上对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国家立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网开一面”、“以时入山林”等词语,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始的生态保护观形成以及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环境保护献言献策。 再如在中国的正史中,也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明史・职官志》中就记载:“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凡鸟兽之肉皮革骨角羽毛,可以供祭祀、宾客膳羞之需,礼器军实之用,岁下诸司采捕:水课禽十八,兽十二;陆课兽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时。冬春之交,网罟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类似的资料我们可以联系“网开一面”等早期环保政策,强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延续性,为学生理解贯彻国策方针提供帮助。 (三)科技史教育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塑造 德育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方针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在科技发展历程中包含着许多相关的科学家爱国主义品质、良好道德风范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讲解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就能够使得学生明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不平道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顶峰,生物科学的发展凝结了众多科学家艰苦的劳动,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诸多生物科学家的生平简介、重大成就及其影响入手,尤其是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迹,重点突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背景,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将这些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起来。并且还可以在讲到一个科学家时,还可以把同期这方面研究和发展都系统地进行讲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 应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广大科学家们在崎岖山路中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历史,是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个神秘现象被逐步破译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完善过程及背景,充分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同时广大教育者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利用生物科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四)科技史教育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具体方法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科技史教育也可能会存在着主次不分、条理不清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长处呢?我们如果从内容选取上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科学史教育的内容去粗取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取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第二、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教育价值应较高,并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避免为强调史而介绍史。 第三、削枝强干,使教材中的科学史线索明确不枝蔓、脉络清晰准确。 (五)小结 学习科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科学史作为一种珍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提供了学习使用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背景。如果在科学课程中能将科学史知识全面有机地融入科学教学过程中,并将其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展现给学生,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史的内容融入到科学课程中,也就是将人文精神带入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相互补助,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科学探索中形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所以,虽然是科学教育,但是使人文精神的渗透其中是不能被忽视的,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可以架起被视为理性的理科教育与被视为感性的人文教育之间的桥梁。 中国科技史论文:从历史的角度论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发展 摘 要:科学、技术、生产力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而技术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认识成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从逻辑上看,三者同属于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活动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并非一开始就是显性的。亦即是说,这种相关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表现为现实相关性。鉴于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它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然结论。 关键词:历史;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是总结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诚然,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仅将这一思想放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小范围内来研究,不免疏于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的全貌,难免会影响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利于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创新的伟大意义,最终会妨碍发展科技生产力实践的深入。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相关性的历史演进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相关”阶段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手工工具上,这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知识几乎为零,而技术也微乎其微水平也极低,由于科学缺位,技术微小且水平极低,人类的谋生又鲜有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相互作用,即三者是一种“不相关”的关系。生产力系统中除三大实体性要素外,别无所有。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则为纯粹的三要素和的形式即: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 2.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弱相关”关系 采集和渔猎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有闲阶层”可以专门从事所谓的“求知识”的科学活动,这时科学初步产生了。掌握科学知识的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地主们鄙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农民等工匠劳动者,也鄙视技术。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相关联”阶段 工业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电力机械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后期的高级阶段――电气时代。这一时代里,科技和生产力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以科学为先导,以技术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系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明显,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起到极大的“放大”乘数作用,科技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首位要素,突破了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这时,生产力公式就是一种倍乘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指出了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强相关”阶段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自然科学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只有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原子能技术才得以产生;没有无线电电子学和数理逻辑的重要发展,就不会有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相联系,产业革命随之兴起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已达到一体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成分已占其GDP的50%以上。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转入知识社会,当代科学技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使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成为第一位的变革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与发展 1.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发展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但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也是明确的。1956年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并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而奋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所以,“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ZW(DY]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9.[ZW)]并号召向“向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伟大的技术革命”。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深刻和卓有成效。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ZW(DY]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ZW)]将科学技术上升到生产力系统的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对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乘数增长的关系,而是指数增长的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变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现代科技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3.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和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思想,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在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的科学论断和理论创新。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高度重视创新,把它视为民族之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ZW(DY].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ZW)]他的科技创新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地思考了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都是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至此,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互不相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三者潜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演化到其现实相关性和外在统一性的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外生产力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生产力发展史大体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生产力历次划时代的飞跃,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是劳动资料性能的巨大改进。而劳动资料的改进,又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尺度可以把人类产业史划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四种社会技术形态。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论。科学技术从无到有,水平由低到高,力量从小到大,与生产力由不相关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无不显示出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现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深刻揭示出科技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第一,科技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67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50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央财政还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科技投入成为国家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基本解决。一是《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达到65%,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三是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使其创新能力和活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四是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进展,确实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型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五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我国科技结构和力量布局更加趋于优化。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对学科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中国工程院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园和基地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地方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外商创业投资发展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年来,我国政府在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2.5万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1998年至2001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5.2%,是全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期增长速度的3倍。1999年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来,政府共安排资金近30亿元,资助项目近3800个,平均资助强度75万元。 我国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初步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现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在孵企业1.5万家,育成科技企业4000多家;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服务企业近8万家,增加社会就业48万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总收入近1.9万亿,从业人员达650万人,增加了社会就业。我国政府积极推动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2001年风险投资额已达119亿元,投资项目超过1500个,促进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此外,通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结合国民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城市智能交通、高附加值船舶、绿色纺织技术、镁合金、稀土应用、汽车新材料、镍氢电池等应用开发与产业化,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品换代,使产品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程控交换机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远大溴化锂直燃空调、地奥心血康等一批科技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第四、加强原始性创新初见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高度关注和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我国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等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前沿科研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塔里木克拉2号、苏里格等大型油气田勘探、三次采油配套技术和先进钻井采油技术的开发应用等,使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对解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老油田稳产增产等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五,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工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奶业等专项,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业领域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促进了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另外,通过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开发新产品近1000项,建立试验基地近2000个、示范点近5000个,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业领域,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家;五年共认定新产品7094项;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目前CAD技术已在29个省市、3000个企业得到应用和普及,CIMS技术已在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200多家示范企业得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46个中心城市、近2000家企业推开;一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克,解决了三峡、“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高效连铸技术关键装备等一大批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开展了水资源及其污染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农业和工业节水、海水利用以及洪涝灾害减灾等科技攻关;针对城市大气污染、气象预报等开展了综合对策研究;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准、新药创制、重大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六,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启动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通过积极推进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计划、欧洲核子中心等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使我国科学家更多地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局面已经形成。 五年来,我国政府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定了政府间合作协定;共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 目前,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已达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已达4万多人次,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兴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举办大型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设立海外学人基金和专项等,使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以每年平均1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重点城市已经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热潮。 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支持技术与经济结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使我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加开放;推动各类高技术企业走向世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批准了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对外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IBM等一大批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了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推进中美马里兰创业园和中俄、中新科技园等国外科技园建设。 目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已成功地纳入APEC合作和亚欧科技合作的倡议框架,丰富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内容,并在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促进“南南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技史论文:论科技史视野中的“同文馆之争” 摘要:通过对“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提出原由、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的考察,揭示出“同文馆之争”的其他面相以及洋务派的科学观。 关键词:洋务运动;同文馆之争;技术管理;科学观 史学界对“同文馆之争”的原因、经过、性质等问题,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析,但其中仍有未发之覆,特别是对争辩过程中洋务派提出的“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思想主张少有论述。本文试从科技史的角度考察“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提出原由、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借以揭示“同文馆之争”的其他面相以及洋务派的科学观。 一、从工匠到士人:近代科技群体的扩大 在古代中国,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受到士人的鄙薄,掌握和传承科学技术的主要是工匠。“考工利用,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大致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但中国历史跨入近代以后,便对士人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时代要求。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和“西学东渐”的序幕。作为“西学”重要内容的西方科学文明,开始传人中国。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中国先进人士的共识。 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看到的是西方科学文明的器、技层面(即所谓“坚船利炮”和“长技”)。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在时人的言说中,工匠成为当然的引进西方器、技的群体。如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中,“师夷长技”的人群即是工匠。但是,随着西方科学书籍的翻译、介绍,人们渐渐认识到,“坚船利炮”和“长技”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原理,而高深的科学原理却是中国工匠难以掌握的。 成书于1861年的《校邻庐抗议》(冯桂芬著),即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思想主张,标志着先进国人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已从器技层次进到学理层次”这里的“西学”是包括算学、重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在内的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以往论者所忽略的地方),冯桂芬还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要素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冯桂芬指出,输、佳之巧至难也,非上知不能为也;圬镘之役至贱也,虽中材不屑为也。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必不合之势矣,此所以让诸夷以独能也”。普通工匠很难掌握精深的科学原理,而能够掌握科学原理的“聪明智巧之士”,却鄙薄体力劳动,不屑将之应用于生产实践。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冯桂芬在洋务运动的前夜,从理论上预料到了即将兴起的近代军工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几乎与《校分庐抗议》问世同时,洋务派掀起了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创办军工工厂的浪潮。据统计,于1866年底“同文馆之争”发生前兴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有:1862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3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6年崇厚、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在生产实践中,洋务派果然遇到了冯桂芬所料到的困难: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就不能不去学习作为这些技术之基础的科学原理,但高深的科学原理又是工匠难以掌握的。1864年’李鸿章不得不承认,洋炮局的工匠“造成炮弹虽与外洋规模相等,其一切变化新奇之法窃愧未遑”1866年左宗棠认识到福州船政局的工匠在学习科学技术方面的劣势:“今之入局学造者,内地正匠耳。执何伐柯,所得者不过彼柯长短之则”。工匠科技素质的落后,造成军工企业生产的枪炮、弹药等很难达到西方先进水平。“愿为者不能为”的难题,成为洋务派实现自强理想的障碍,迫使洋务派拿出解决方案。如上所述,冯桂芬认为只有士人才具备掌握科学原理的智力条件。洋务派便循此思路,提出“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主张,试图将士人引入学习西方科学的队伍。 二、“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漏洞 1866年12月,洋务官僚奕新奏请朝廷于同文馆中“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并建议招收科甲正途人员人馆学习。此举遭到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官僚的反对,遂引发了一场围绕同文馆应否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而展开的论争。这场论争被后世史家称为“同文馆之争”。在论战过程中,奕新提出了“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第一,它用“理”来指谓西方科学技术的学理层面晚清国人有时称际西方科学为“理学”、“理科”“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范畴,掌握“理”的方式是思考和领悟(即所谓“格物穷理”),属于人的心智活动。奕新等人奏请招收科甲正途人员人馆学习天文、算学,正是基于智力条件的考虑:“查天文、算术,义蕴精深,非夙知勤学用心之人,难以渐窥底蕴,与专习外洋语言文字之学生不同”。而科甲正途人员“研经有素,善用心思,致力果专,程功自易”洋务派还进一步将西方科学纳入儒家“格致”之学的范围,认为“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这就对士人研习西方科学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能够在文化心理上减缓引进西学的阻力。 第二,它提供了一套解决“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难题的方案。一方面,洋务派为了吸引士人学习西方科学,一再强调“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也”,以投合士人鄙薄体力劳动的心理。这对于消弭“能为者”(士人)的顾虑,进而解决“能为者不屑为”的难题,无疑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洋务派之所以选取士人学习西方科学,乃苦于“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人手”的现实,认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也就是说,士人学有所成后,须用所学知识来攻克军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关以及指导工匠进行生产实践一按照冯桂芬的说法,就是“从受其法,以授众匠”。洋务派相信,“愿为者”(工匠)一旦得到士人知识方面的指引,其“不能为”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 “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在理论上不失为一套解决“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难题的方案,但它也存在某些逻辑思维E的误区和漏洞。从历史的事实来看,这套方案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洋务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洋务派高估了士人在学习西方科学方面的优势对引进西方科学的难度认识不足。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与西方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以经史之学见长的士人,在掌握西方科学方面,并不如洋务派所幻想的那般“程功自易”。顽固派就曾敏锐地指出,“窃明天文、算法委曲深细,本系专门之学,与策论等项不同。每有学问索优而不明历律,亦有推步甚密而不善词章,盖文理可托之空言,而数学必归于实测,聪明异用,难易攸分”。洋务派之所以夸大士人学习西方科学的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深受“华人之智巧聪明不在西人以下”的华夏文明中心观的影响。而顽固派否认士人的优 势,并不能说明顽固派已经摆脱了华夏文明中心观的束缚。因为顽固派否认士人学习科学的优势,是为了论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的士人,“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其文化心理较洋务派更为狭隘。 其次,洋务派用“理”来指谓西方科学。将西方科学形而上化,客观上规定和强化了士人以冥思、领悟的方法来学习西方科学。这种方法与西方科学注重实验和操作的实证方法背道而驰,却被广泛地应用到洋务学堂的科学教育中,最终严重限制了科学人才的培养。1896年,李端椠在总结三十年来洋务学堂办学经验的奏折中就指出,“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器图,未遣游历,则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自无实用”。直到1897年,梁启超还强调用“触悟”的方式去学习西方科学:“西人一切格致制造之学,衣被五洲,震栋万国,及推原其起点,大率由目前至粗极浅之理,偶然触悟,遂出新机,神洲人士之聪明非弱于彼也,而未闻有所创获者,用与不用之异也”嗍。从深处说,这是“空谈性理”的传统文人心态在作祟。 第三,如上所述,洋务派精心挑选的士人,将面临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学习西方科学,二是指导工匠进行生产实践。但洋务派似乎始终忽略了一点:学习西学是一回事,指导工匠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士人并不是天然的管理人才,他们并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利用工匠的手。同样是顽固派观察到了这一点。顽固派指出,“今使科甲人员明其理,悉其源,将来造轮船时,势必引绳削墨,一一教工匠制作,又必纷纷探明江海水势浅深,教水手运用制敌之法,有如是之劳而能成功者乎?”不可否认,顽固派确实看到了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同文馆之争”还关涉到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引进科学的人呢才要素、技术管理等问题进行的论辩。而这正是以往学术界所忽略,本文所致力揭示的重要面相。 三、余论 对“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的考察,还有助于深刻理解洋务派的科学观。 洋务派用“理”、“事”这一组互为形上、形下的范畴,确立了科学对于技术的基础地位。需要指出,技术科学化、技术以科学为基础是近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洋务派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表明他们的时代观察力是深刻的、敏锐的。但是科学对技术的基础作用,不能简单地归为科学直接地指导技术。很难想象基础自然科学(如洋务学堂开设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因为“自然科学规律仅仅指出解决技术问题的可能性,技术具体的发展方向、规律和速度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需要以及资金、政策、人的素质等各个方面”。过分地强调科学对技术的指导意义,表面上看是对科学的推崇,实则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洋务派的科学观是工具主义的科学观了。 中国科技史论文:论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 [摘 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从不相关到弱相关,再到相关联,最后到强相关的演进过程,阐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立足于历史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关键词] 历史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倍受理论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多认为,这一论述是总结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诚然,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仅将这一思想放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小范围内来研究,不免疏于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的全貌,难免会影响对邓小平同志这一伟大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利于说明这一论断的伟大意义,最终会妨碍发展科技生产力实践的深入。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研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实践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技术是如何逐步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极其必要的。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最美丽的花朵。科学(know-what)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体系;技术(know-how)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知识的系统;生产力则是指人类在自然界活动形成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三者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而技术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认识成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从逻辑上看,三者同属于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活动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并非一开始就是显性的。亦即是说,这种相关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表现为现实相关性。鉴于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它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然结论,邓小平同志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大体经历了不相关、弱相关、相关联、强相关四个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正是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阶段。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相关”阶段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手工工具上。当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知识几乎为零,而技术也微乎其微,水平极低。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初民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先民在采集和渔猎时,主要是靠天吃饭,智力作用是微弱的。由于科学缺位,技术微小且水平极低,人类的谋生又鲜有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相互作用,即三者是一种“不相关”的关系。 在远古采集和渔猎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甚小。生产力系统与技术系统互不相关,生产力系统中除三大实体性要素外,别无所有。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则为纯粹的三要素和的形式,即“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由于当时严酷的环境,劳动者非群集就无法生存,劳动资料又简陋,劳动对象的多寡就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应列在公式的首位。哪里的自然条件优越,哪里就聚集较多的人群,哪里的生产力水平就相对高一些。因此,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和长江、黄河流域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弱相关”阶段 采集和渔猎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基本上结束了一万多年迁徙不定的生活,步入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全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有闲阶层”可以专门从事所谓的“求知识”的科学活动,这时科学初步产生了。掌握科学知识的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地主们鄙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农民等工匠劳动者,也鄙视技术。因此,在人们被分为不平等阶级或阶层的同时,科学和技术也就分割开了,科学受到窒息,技术也多被湮没在历史的青冢里。 尽管如此,技术仍然在生产力中显示了初步的作用。冶金、纺织、建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技术已构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非实体性要素。科学系统和生产力系统仍未产生直接联系。这时生产力公式中增加了新的内容,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技术。由于生产工具是以手工工具为主,其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而劳动者的智力因素远远比不上体力因素的作用,劳动者在体力方面的差距又极为有限,所以劳动者的人数就成了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劳动者也理所当然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列在公式之首。农业时代的统治者大都鼓励人们生育,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相关联”阶段 多少年来,人类社会一直是受生产―技术―科学这种传统的经验模式支配着,在盲目摸索中前进。在工业社会里,这一单向运行的模式遇到了挑战,逐渐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反方向运动,开始了先有科学实验再有技术生产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以19世纪中叶为界的工业社会的前期和中后期,这一情况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工业社会初期。在农业社会时代,尽管“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但因科学和技术长期被分割开来,只有技术是生产力。16世纪以后,以牛顿力学为首的科学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开始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时代,人类步入工业时代,逐渐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倾向,科学开始成为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蒸汽时代,科学与技术已初步结合,科技的生产力功能也表现出来,但从历史的发展看,这种关联性尚不十分明显。生产力可以象征性地表示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其中,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取代劳动者而成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原因有二:一是在蒸汽机械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中,机器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生产过程的巨大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还处在较低层次上,作用尚不十分明显。 2.工业社会中后期。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19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由落后技术和生产的局面一跃而处于领先地位,彻底摆脱了生产―技术―科学的传统模式的支配,使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模式趋向明显增强,科学越来越起到推动和指导生产和技术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和直接的是电磁理论对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导致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电力机械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后期的高级阶段―电气时代。这一时代里,科技和生产力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以科学为先导、技术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系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明显:使劳动者成为掌握了较高科技知识的劳动力,使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具有高质量的足够数量的劳动对象的供应得以保证。总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起到极大的“放大”乘数作用,科技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首位要素,突破了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这时,生产力公式就是一种倍乘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不仅指出了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强相关”阶段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自然科学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相联系,产业革命随之兴起,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已达到一体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成分已占其GDP的50%以上,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转入知识社会。当代科学技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使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成为第一位的变革力量。 理论源自实践,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新情况和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大发展了唯物史观。当然,这一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1975年9月26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的见解。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上升到生产力系统的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对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其它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乘数增长的关系,而是指数增长的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变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现代科技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至此,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互不相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三者潜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演化到其现实相关性和外在统一性的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外生产力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生产力发展史大体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生产力历次划时代的飞跃,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是劳动资料性能的巨大改进。而劳动资料的改进,又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尺度可以把人类产业史划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四种社会技术形态。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论。科学技术从无到有,水平由低到高,力量由小到大,与生产力由不相关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无不显示出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现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揭示出科技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中国科技史论文:广西现代科技史研究 摘要:通过访谈调研,文章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广西在少数民族科技史、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历程,概括了广西科技史研究的经验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促进广西科技史研究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广西;科技史;发展历程 广西最早涉及科技史研究的学者是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西大学教授石兆棠(1909―,广西柳江人)先生。1938年他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归国后,较长时间从事世界科技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将国外科技史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的工作,这些都凝结在1942年出版的《科学概论》1中。该书“以自然科学为经,以社会科学为纬”,1943年1月8日重庆《新华日报》评价该书为“一本用新观点来写的科学理论书”,该书是中国学者较早将国外科学技术按历史发展脉络介绍到中国的书籍之一,对当时广西乃至全国科技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后,科技史的研究曾一度中断。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室升格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始制定大型系统的研究计划2(P1)。广西也迎来了科技史研究的春天,并逐步建制化。 一、建制化 20世纪80年代后,广西的科技史研究逐渐形成了建制化、特色突出的两大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大学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研究单位及概况 1.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85年,黄汉儒(1943―,广西忻城人)倡导成立了以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学为目的民族医药研究所。1986年至1992年的6年时间里,该所在广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医药普查及民族医药史料收集工作,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医学史料,并编撰了少数民族医学史书籍,结束了壮医学没有系统基础理论的历史。199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作为该院的民族医药和民族医药史研究基地之一,加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牌子。黄汉儒也因其在民族医药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研究所已成为集科研、临床、医疗、教学、办报、科技成果产品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民族医药和民族医药史科研机构,承担和参加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近200项。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自治区乃至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1989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志由广西卫生厅厅长蓝芳馨陪同,在南宁西园饭店亲切接见和宴请黄汉儒和部分民族医药专家并留影纪念。1985年以来该所与广西中医学院合作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 2.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早在1983年,广西民族大学的前身广西民族学院,先后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开设专门史,并在文科系部开设自然科学概论和科学技术简史课程。1986年,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成立,共有研究人员15人,万辅彬(1942―,安徽繁昌县人)担任研究室主任。 2000年,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依托该校民族学与社会科学学院民族学专业招收科技史硕士研究生,2002年,该研究室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科学技术史”硕士授权点并于2003年正式招生。2006年11月,研究室与广西民族大学各方面的力量整合,成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3人,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5人。目前受聘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并为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和苏荣誉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李晓岑教授和广西大学梁国钊教授等。 该中心(包括其前身)20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万辅彬教授的带领下,将少数民族科技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包括南方民族技术史、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等。涉及南方少数民族的冶金铸造、农业技术、水利、造纸、建筑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现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系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基地。并在教学、研究和社会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曾多次应用跨文化的知识,参与世界银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区域科技经济策划等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室自创立以来,已承担了多个国家与省级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特别是2001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各类著作10多部、论文200多篇。 该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国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主办和合作主办了五次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第22届世界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中国科技史学会将该研究室作为中国有特色的八家科技史研究机构之一推荐给《科学时报》3。中心现正在积极筹备2007年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 3.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系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983年,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药史研究室从事医学史研究,黄汉儒任主任。1985年,该校的全国首批知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黄瑾明教授与黄汉儒等一起招收了第一届中国医学史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壮医药史研究室基础上,2003年广西中医学院获得了壮医史硕士点,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壮医医院等单位联合招生,2005年4月正式成立壮医药系,并于2005年10月正式改名为壮医药学院。该学院是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壮医药优秀遗产及培养壮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其中多数教师就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壮医史研究的同时,也为今后壮医史研究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得授予权。该点将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表人物有梁国钊教授和蒙绍荣教授。 (二)研究刊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兼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的万辅彬教授带领同事完成对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改版工作。将科技史和科技文化研究作为主打栏目,由知名科技史家担任主打栏目主持人,并以著名的科技史专家学者做封面人物,目前已介绍的专家有席泽宗院士、柯俊院士、李迪院士、吴文俊院士、朱清时院士、刘钝教授、刘广定教授、江晓原教授、张秉伦教授、何丙郁院士、杜石然教授、陈美东研究员等。该刊现已成为科技史界宣传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 的阵地,有关科技史的论文目录与摘要被国际科学史领域最权威的杂志ISIS(爱雪斯)收录,为全国乃至国际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被专家誉为“独树一帜”。该刊2004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得第五届广西优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这是广西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学报。 (三)学会民间研究组织 1.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1988年,由广西民族学院承办,会上万辅彬教授被选为常务理事。会议还决定编纂《少数民族科技史》系列从书(现已出版7卷)。出版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系列丛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这是广西出版界第一次正式介入科技史研究。 1998年第四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民族学院承办。出会的代表有美国、法国、德国等近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有正式代表83人,收到论文、论文提要70余篇,其中广西的论文有8篇。 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同年10月,在西昌举行的第五次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上进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万辅彬教授被推选为理事长,蒙绍荣教授任秘书长,黄世杰任副秘书长。自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广西民族学院。 2.广西科技史学会。“广西科技史学会”成立大会,经万辅彬教授等人一年多的筹划,于1987年10月在广西区科技馆举行,大会有来自全区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及政府有关部门的84名代表参加。会议参加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57篇,专著4种。会上万辅彬被推选为学会会长。 广西科技史学会作为一个专业委员会现隶属于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万辅彬教授任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3.广西民族医药协会。1987年1月5日,在黄汉儒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挂靠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黄汉儒任会长。该学会现有会员2000余人,主要吸纳民族医药与民族医药史专家和有关人士。学会成立至今共举行了12次全区学术研讨会,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资料。 二、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及所取得的成果 (一)少数民族科技史 1.铜鼓研究。1985年,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和广西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以万辅彬为组长的铜鼓研究课题组。他们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铜鼓取样进行矿料来源考证,首先在北流型铜鼓矿料来源的考证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北流型铜鼓的铜矿料来自北流县的铜石岭,这一结果在第二次早期金属国际会议上发表,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接着课题组又用实验证明灵山型铜鼓的铜矿料也来自北流县的铜石岭。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参与了万辅彬教授的课题,陆续弄清了各类铜鼓的矿料来源。最后确认最早期万家坝型铜鼓原料来源于滇池附近及滇西地区,从而否定了泰国、越南的观点,得出铜鼓发源于我国云南的结论。还理清了铜鼓传播线路,认为铜鼓是以云南(滇西)为起点,向东、北、南三个方面传播和发展的。李世红教授等通过考察发现广西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背有辐射状刻痕,刻痕作同心圆状排列,这种排列形状符合现代声学里所说的圆板振动模式,并发现北流型铜鼓的基频都调到浊黄钟(相当于低音1)。该项成果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发表,被认为是该刊成立10周年来重要的有影响的文章之一。万辅彬教授与李世红教授还发现铜鼓分为公、母,从声学上看,其依据是基频的高低不同。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英国剑桥“第六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第一至第三届“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铜鼓与青铜文化国际会议”、“早期金属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科学通报》《物理》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转载。对铜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并被认为填补了铜鼓研究的多项空白,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铜鼓研究课题组,至今已主持和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古代铜鼓研究通讯》上100多篇,其中部分成果已结集为《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北流型铜鼓探秘》等专著出版。铜鼓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反映,铜鼓研究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特别是冶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理交融的研究方法也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鉴于万辅彬教授在铜鼓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1992年10月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2.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技术史的活化石,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除了研究铜鼓的铸造工艺外,还涉猎了壮族、瑶族造纸及酿酒等方面的研究。韦丹芳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广西贡川壮族纱纸工艺的研究”就是诸多成果中的优秀代表,发表在2004年《中国科技史料》上,她的研究成果还有“融水县杆洞苗寨水碾调查”、“广西壮、瑶、汉民族传统造纸比较研究”等。目前该研究室的师生正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濒危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已有十几人投入到该项目的田野调查中,目前已对广西隆林苗族的蜡染工艺、广西三江侗族传统建筑工艺、钦州坭芯陶的传统工艺、壮族造纸传统工艺和瑶族草医草药进行了调查,这一合作项目将长期进行下去。2003年,万辅彬教授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铜鼓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研究,目前正在结题。 3.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1982年,广西第一位医学史硕士学位获得者黄汉儒毕业后回到广西中医学院工作,将目标锁定在对少数民族医药史料整理及建立系统理论上。但由于壮族、瑶族等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千百年来,大量历史积累下来的壮、瑶医秘方、验方、疗法散落民间,没有形成文字记载,这使得史料收集异常艰难。黄汉儒等人通过了大量田野调查,搜集、翻阅了数以百计的地方志、正史和野史,考察了绵延数百里的花山壁画、铜针、银针等民族史和医史文物;并将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在研究中,如1985年,广西文物考古队在武鸣县两座古墓中发现了两枚金属针灸用针,黄汉儒和他的研究生们对两枚针灸用针作了详细研究,发现了骆越民族2500年前使用的医疗用具。 黄汉儒等人历时6年,搜集到民族医药验方、秘方1万多条,民族医药手抄本、民族医药古籍及其他民族医药文物一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药物标本室和民族医药陈列馆,并对长期散居于民间的 5500位民族民间医生进行了造册登记,整理编撰了《壮族医药史》(1998年出版),1999年,该书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全国优秀民族图书一等奖,并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医史专家蔡景峰誉为“壮族医药史上的里程碑”4。《壮族医药史》填补了壮医史上医药专著的空白。 此后,黄汉儒等人整理编撰的《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共收集了失散民间的民族药方几千条,是壮、瑶、苗等民族医学史的宝贵资料,并编纂了《中国壮医学》《中国瑶医学》等民族医药专著10多本,发表了数百篇关于壮、瑶医药的学术论文,结束了壮医学没有系统基础理论的历史。2002年,黄汉儒等人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组织的权威专家委员会鉴定,壮医药从此可称为“壮医药学”,提高了壮医药的地位。 4.壮族科技史研究。2000年,在自治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覃尚文等30余名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壮族科技史课题组开始了《壮族科技史》的编写工作。历时2年多时间,《壮族科技史》一书于2003年出版。该书以研究壮族科技发展史为线索,贯穿了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图文并茂,在地域处理上讲究古代与近代的结合,使古代的壮族先民与现代民族相互连接,相互印证。该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编撰的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第一部壮族科技史。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家陈久金先生在《广西日报》评价道:“这样规模的专门论述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科技史的专著,到目前来说尚属首次。”4可见其价值和意义。 目前,编写《壮族科技史》的专家学者们正在为研究编写《广西科技史》而紧锣密鼓地工作着,这将是广西科技史研究的又一个大飞跃。 (二)学科史 1.骨伤科技术史研究。在广西医药史研究中另一个有突出贡献的是韦以宗教授,现任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 1974年2月,在广西平南县工作的韦以宗被派往广西医学院进修西医骨科。在这里,韦以宗对西医骨科学进行了系统的研习。韦以宗发现,虽然我国的中医骨科学历史悠久,但所遗留下来的文献十分缺乏,且大多零散地存在于其他学科著作中。韦以宗萌发了撰写一本关于中医骨科发展史的想法,他用了3年的时间在广西医学院、广西玉林医学情报所的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对其中中医骨科学的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1981年,他撰写的《中国骨科技术史》5终于完稿,两年后,时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的施杞先生慧眼识珠,在他的大力推荐下,《中国骨科技术史》得以出版。该书填补了骨科领域的空白。如今,这本书不但成为国内大中专院校的教材,还被翻译成日文,进入日本中医教育的课堂,促进了中医的国际交流。韦以宗凭借这一著作先后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出贡献知识分子奖、广西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等奖励。《中国骨科技术史》一书的成功给韦以宗极大的鼓励,1988年他又主编了我国第一套骨伤科教材《中国骨伤科学》610卷本。2001年、2003年,韦以宗主编的《中国骨伤科学辞典》7和《现代中医骨科学》8相继出版。 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节目连续两天播出“韦以宗仁心铁骨”,介绍韦以宗发掘整理中医骨科学及中国骨科技术史的成就。 2.电磁学史研究 广西在物理学史方面研究成果最丰硕的是宋德生(笔名宋佰谦),曾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 1978年,宋德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幸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著名磁学家李国栋教授的弟子,西方电磁学发展史成了宋德生的研究方向。 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宋德生被分配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工作,一方面负责电子工业部的“现代化电子工业发展模式研究”的课题,一方面从事电子工程史和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通过多年对中外电磁学史的研究,宋德生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战略策略有独到的见解,先后在国内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 宋德生的处女作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技术史著作《信息革命的技术源流》,该书虽只有5万多字(走向未来图书系列之一),但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他在电磁学方面研究的代表作是和其导师合著的《电磁学发展史》,该书是他在读硕期间阅读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外文文献积累的成果,该书1981年完成手写稿,1987年才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关于静电学、静磁学、电力力学和经典电磁场论发展的科学史著作,是我国电磁学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该书出版后,全国有88所高校邀请宋德生做学术报告,北京大学一位资深的物理学教授给予的评价是“我为我们中国人能写出世界级的东西而感到自豪”。 宋德生在电磁学史方面的研究紧紧围绕一个“电”字,分电磁学史和电子技术发展史两条主线。单在电磁学史方面他的论文就有200多篇。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 1.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属于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科技史研究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把握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解决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为目标,开展科技战略的宏观研究,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特点。 2003年,万辅彬教授带领研究生共14人,开始研究编写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的技术进步发展史――《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永恒的动力――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科技进步简史》(以下简称《动力》)一书,在教学与科研服务于社会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该书历时一年半时间里,六赴茂名石化,四易编写大纲,五易书稿,才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工作。该书不仅记载了公司技术进步的历程,梳理了公司各阶段技术发展脉络,而且还总结了公司以技术带动整个企业发展的经验,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005年该书正式出版,获得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的高度评价,并认为是“献给茂名石化成立50周年的一份厚礼”。《科学时报》记者贺根生在《科学时报》2006年5月18日“科学・文化版”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书不仅是第一部记载茂名石化科技进步的史书,也是迄今出版的首部中国企业科技史书,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专门为一个企业技术进步立碑树传的专著,《动力》在我国却是第一本……它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为科技史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9 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研究可谓是给科技史研究开拓了又一片新的天地。 2.科技人类学。科技人类学属于科学文化研究范畴,科学文化研究是科技史研究的延伸,有助于进一步凸显科技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以科学发展与文化演进的互动为研究对象,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整合。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万辅彬教授就和南开大学的刘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博士生田松等人倡导开展科技人类学(科学人类学)的研究。2002年,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南宁举办了中国首届科技人类学研讨会,到会的有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北京大学刘华杰副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万辅彬教授、秦红增教授和韦丹芳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科技人类学的论文,如万辅彬的《科技应用:科技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走向》,秦红增的《天人合一:从神话到哲学的文化嬗变》,黄世杰的《揭开蛊毒之谜》等等。 (四)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科技重大事件往往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每当世界出现重大科技事件,梁国钊都会以特有的专业敏感性密切注意事态进展,从自己研究方向的视角给予理论思考,如超导热、克隆热、非典的出现都引起了他密切关注。其中关于超导热的《超导研究突破的方法论启示》,一发表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文中对超导材料选取的哲学预言很快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刘宏宝的实验证实。“非典”期间,梁教授密切注意非典病原探索的进展,并适时组织了《论钟南山精神》、《非典病原发现的方法论反思》、《非典病原探索中假说方法运用的反思》3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医学与哲学》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连同《浅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从结构方法学到面向对象方法学》一起5篇论文,一年内在科技哲学全国四大专业杂志发表,这在广西科技哲学界处领先地位,在全国科技哲学界也不多见。 现代科技重要人物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现代科技舞台的主角,研究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梁教授第一篇专门研究重要科技人物的论文《爱迪生科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发表在《学术论坛》上,迅即被多杂志转载。其专著《科研与道德》是国内出版最早的科学道德方面的著作之一,而《失败的科学》则作为国内第一本从方法论视角系统研究科学失败的案例式专著。 梁国钊教授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著述约170万字,包括5本著作(其中1本2人合著)。论文约70篇,科普文章120余篇。这些著述有18篇(部)被《新华文摘》等7家报刊转载、索引。 从事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研究的还有广西大学物理系的阳兆祥教授,他的论文如《爱因斯坦与马赫》《牛顿的绝对空间的再认识》等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1992年,阳兆祥教授负责组织了该年在广西大学逸夫楼举行的“纪念德布罗意诞辰暨量子物理史学术讨论会”。 (五)其他 广西民族学院的李瑶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技史研究。她是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科技史学的第一人,曾先后师从教育家陈鹤琴、史学家扬荣国等先生。其著作《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问世后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她的科学史方面论文涉及了教育、天文、医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如《珍重先进成果正视落后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初探》系列文章等20余篇。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容志毅教授师从姜生教授从事中国道教文化史研究,主攻道教科技史。完成国内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出版道教史专业著作4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1987年,原广西科协副主席王铭洛等人进行了陶瓷科技史方面研究,发表了论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殷商“白陶”的科学探讨》,该成果1988年获自治区科协优秀论文奖;郑连第等人还对广西的灵渠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1986年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灵渠工程史述略》一书。广西大学的罗汉军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较深造诣,曾在《中华建筑》上发表《中国建筑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995年第2期)等多篇论文。 另外,蒙绍荣教授的科技史方面代表作《历史上的炼丹术》获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并于1996年被评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4月与人合著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晋卷》列入国家社科规划“九五”重点课题。 三、广西科技史研究的经验与特色 (一)经验 回顾60多年来广西科技史研究发展历程,广西科技史研究人员由少到多,研究方向由一元到多元,研究范围由区内到国内再到世界,研究成果不断,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日渐增大。其经验可概括为: 1.科技史研究者重视打实打牢基本功。科技史家杜石然提出搞科技史研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西科技史研究成果突出的学者,如梁国钊、万辅彬、宋德生和黄汉儒等,虽多是理科出身,但正是因为他们读书破万卷,在文科方面有深厚的功底,科研时坚持文理兼融,所以,在多个领域研究都取得可喜成果。另外,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交叉点上寻找生长点,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等,也是广西科技史研究的重要经验。 2.紧紧抓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题开展研究,并不断推陈出新。如黄汉儒的医史研究,从壮族医学史研究发展到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医学史研究;万辅彬教授从早期的铜鼓研究,发展到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再发展到如今的科技管理与科技战略、科技考古、传统文化研究等,他们的研究都是在抓住了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推陈出新,从而开拓新的领域。 (二)研究方法特色 1.注重田野调查 由于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瑶族等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故千百年来,这些民族的“科技史料”没有形成文字记载,而主要以传统工艺、民间传说和口碑史形式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所以,第一手资料往往要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如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的少数民族医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资料的重要来源就是田野调查;广西民族大学进行的科技史研究,田野调查是重要的方法。像铜鼓研究、《贡川壮族纱纸制造传统工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壮族医学史》等等研究都得益于田野调查。 2.注重科技考古 黄汉儒等人开展的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运用了大量的科技考古手段。万辅彬教授领导的极有地域特色的铜鼓研究,运用金相分析、频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进行二次信息提取,揭示了其技术奥妙和科学内涵,并先后在《科学通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等核心期刊,这都是运用科技考古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注重与人类学结合 人类学在地方性知识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很多方法值得借鉴,如壮族医学史研究、瑶族巫医与草医研究、南方巫蛊的科技人类学考察等,都是科技史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建 议 推进广西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除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西科技史界学者应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 不断进行交流总结,是科学创新精神得以永续不衰的保证。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该实验室能培养出11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经验就是该实验室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下,频繁进行学术交流和问题讨论。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在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积极活动下,广西科技史研究异常活跃,参加研究的人数多,人员覆盖面广,从而培养了许多广西今天的科技史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如侯德彭、万辅彬、梁国钊等等。如今,虽然研究会还在,但各种活动却相对少了很多。所以,应重新发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作用,以它为纽带,推动广西科技史界学者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并交流经验,鼓舞斗志、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组织一支热爱科技史的多学科青年队伍,在老一辈学者的支持下尽快成长起来;二是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优秀的本科生是研究生良好的生源保障,优秀的研究生为研究工作的开始创造有利的条件。三是提倡业余和兼职研究并重。 (三)建立科技史图书档案馆 档案馆可以为科技史研究提供众多的图书资料,还可收集广西濒危的传统工艺品、档案资料、民俗民歌、古籍和仪器等,另外也可以收集著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这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技史论文:经国以自强为本教育以人才为先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武昌起义前后,湖北自强学堂向武汉大学的转变历程。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外语)、算学、格致、商务4门,重视科技教育。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自强学堂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建立的一所新式科技工矿学校。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办学中断。 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6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l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1934年武汉大学由于体育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1938年,因日军攻打华中地区,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10月,学校迁回武昌珞珈山,恢复农学院。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国立武汉大学是武大百年历史中办学质量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阶段,至今仍无法被超越。 1950年,武大副校长吴于廑教授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以《学大汉武立国》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学大汉,武立国”从此名满天下。武汉大学的理工科也一直有着优秀的传统。 1993年,自强学堂建校100周年之际,校务委员会审议决定,武汉大学新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武汉大学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20世纪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目前,在科技教育方面,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则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1893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至今已经历了118个春秋,这悠长的历史纵观全国高校也难有几个能匹敌。这些年岁中有进步、有失败、有革命,更有发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学的人无法拥有的,而闻名遐迩的珞珈山校园中随处散发的文化底蕴更仿佛是自然天成。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600多万册馆藏图书,居全国高校第2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是当时吸引他来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科技史论文:十七大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2007年10月31日下午,科技部三里河机关火炬中心会议室。北京用友软件集团、北京启明星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微点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华为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等10余家民营企业代表与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共聚一堂,共话“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座谈会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主办,科技日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社共同承办。 座谈会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振堂主持。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韩德乾在会上指出:“民营企业要把十七大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肩并肩手拉手共同创建美好明天。”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介绍了他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情况和心得体会,他认为,学习十七大要明确十七大有哪些新观点、新思想、新主张、新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张序国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七大召开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意义非常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十七大是一次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和意志的会议,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路线。第二,十七大准确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审时度势做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同时,明确了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十七大把科、教、文、卫明确提出,并将科技与经济紧密联系一起,提出科技是国家战略核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以科技为支撑。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张序国指出:十七大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民营企业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张序国指出:“民营企业应做好思想准备,把握十七大机遇,认真理解十七大精神,为进一步谋划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做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习委员会主任彭树堂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自己很有感触:民营科技企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成果。改革开放30年,民营科技企业这条路是科技工作者探索出来的,是科技知识分子的一个创举!” 在聆听各领导谈话后,企业代表根据自身体会和企业实际情况讲述了各自看法。 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武进书记说,自十七大召开以来,公司员工都在关注十七大、学习十七大。此间,员工受到很多教育和鼓舞。为了贯彻十七大精神,企业将加大力度搞自主创新,在自己强大同时不忘回报社会。 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亚葵感言道,民营企业发展真正敢上了好时代,国家给予了自主创新战略性高度,这给了我们民营企业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创业、生存、成长之道,就是自主创新。但是,民营企业发展着实有很多困难,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呵护,需要好的创新环境和成长空间,呼吁国家能够在这方面给与更多支持。这引起了与会企业代表共鸣。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十七大给了民营科技企业以历史性机遇。现在正是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黄金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机遇,继续担当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贡献。 史家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享誉全国的京城名校。1991年,学校明确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指导思想和“三全三爱三服务”的办学宗旨。1992年,卓立校长确定以“和谐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屡经修缮改造,以“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为指导理念的现代化史家小学新校舍于2005年5月8日建成,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近些年,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东城区科技示范校,市级德育先进校、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少先队工作特色校,先进教工之家、小学学生营养工作好单位,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优成果突出校。学校少先队大队获市“星星火炬”奖。同时史家小学还成为中国最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之一。 这是一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科技方面,学校师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6年3月,中国科协与史家小学共同投资建设的一个试验项目――史家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成立。资源中心的主体为学校科技馆,由科技馆主馆、科技长廊、创新工作室、木工房以及三个科技教室组成,它不仅为史家小学及周边社区青少年提供免费科学实践的机会,更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年来,学校坚持将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一帆同学设计的夹心肥皂,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发明奖。刘岸同学发明的刻度毛衣针,获得了第八届北京市发明展览铜牌,并获得国家专利。石天旭同学设计的新型饮料瓶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播出。潘丹琳同学发明的防“非典”游戏棋和讲卫生好习惯游戏棋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东方时空》《大风车》等栏目报道;她于2006年5月发明的奥运礼仪棋获得了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银奖;在《中国少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科技奖励》杂志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拍摄的《小小少年的发明故事》中,分别刊登和报道了她的事迹。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伟大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在国际天文年的钟声敲响之后,史家小学的师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智慧,在天文科学知识普及和创造发明活动中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为学校的7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张培华老师的辅导下,刘健庭同学发明的绿激光寻星仪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金雨晴,李珏菲发明的新型光路演示箱获得了二等奖,刘听睿,吴惠琳、李昕钰发明的夜光书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师生申报了5项国家专利,另有4项发明正在设计之中。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史家小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科技教师队伍。孙雷老师不仅在模型制作方面是个行家,在发明创造中也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他发明的书包曾获得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张培华老师不仅在天文科普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辅导的学生频频获奖,获得专利,他本人也拥有多项专利,曾获得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 中国科技史论文:中国翻译史上的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之比较 摘 要:从明末清初至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即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它们在翻译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在延续时间、译者队伍、著述情况及翻译主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科技翻译 西学翻译 相同点 不同点 1.引言 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会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与当时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科技著作,由此引发起科技翻译高潮,被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及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等。与这次科技翻译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19年以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活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探求真理,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掀起了西学翻译即中国翻译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是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等。我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与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略谈两者的相似点,着重讨论两次翻译活动在延续时间、翻译形式、著述情况、翻译主张、翻译影响和意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2.两次翻译高潮的相同点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前的西学翻译都采用过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在科技翻译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了“中西合译”之先河,熊三拔、汤若望皆仿效此法与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陆续译出一些西方典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翻译高潮前期,不审西文的中国士大夫与粗通中文的来华传教士也使用了中西合译的译书之法,他们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伟烈亚力、傅兰雅和中国的李善兰、徐寿等。鸦片战争以后 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广学会等都有多部合作译著问世。 3.两次翻译高潮的不同点 中国翻译史上第二、三次翻译高潮由于涉及不同的翻译实践,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从延续时间上看,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将近一二百年的时间。而西学翻译活动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止于1919年前夕,持续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两次高潮的译者队伍也存在很大差异。科技翻译时期,在我国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外国来华的耶稣会士如意大利的利玛窦、罗明坚、熊三拔,西班牙的庞迪我和日耳曼的邓玉涵、汤若望等以及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冯应京、李天经等。西学翻译时期译者队伍比前一时期得到壮大。冯桂芬把翻译工作提到了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的高度。著名的翻译评论家马建忠主张振兴翻译事业以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在当时的维新派领袖人物中较早地译介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严复被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他学贯中西,首倡翻译标准,一生译著颇丰,是近代卓越的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林纾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1](P91-92)康有为赞之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从著述情况来看,明末清初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共译书400余种,其中有关科学的占130种左右,而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译著就多达75部。[2](P447-448)从学科上来说,天文学和数学是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洋科学的中心。“中国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些中国土生土长的耶稣会士翻译了大量的科技书籍。徐光启共译历书一百几十余册。这一时期的典型译著有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等。在西学翻译时期,国人主译或国人与国人合译作品大大增加。严复独自完成了11部译著,其中他所译《天演论》、《原富》等“八大名著”最为有名。林纾一生翻译的西洋小说约有180余种,共一千数百万字,是其他译者无可企及的。[3](P120-121)林纾的代表译著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逸事》、《黑奴吁天录》、《伊索语言》等。 从译论发展情况看,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未能留下系统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在一些著述中所阐述的对翻译的看法却极具创造性。徐光启强调求知,求真理,和抓重点,抓“急需”。他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主张“借我华言,翻出西义”并指出“学者之病有四:浅学自,一也;怠惰废学,二也;党所锢习,三也;恶闻胜己,四也。”杨廷筠指出了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急迫性,“……而我华人,又鲜肯虚心参究与其功力者。所以后先数辈,率皆赍志以殁,而学不尽传。”王徵提出了翻译资用思想,并指出在翻译材料选择上,应重“关切民生日用”、“国家工作之所急需”者。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时期,则在我国的翻译思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建忠提出“善译”说,指出译文应“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他还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建议设立翻译书院来专门培养翻译人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译书》中说道:“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议之理;三曰,养能译之才。”“三义”论从译材选择,译名统一及译才培养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精辟的理论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4](P65-71)他还提出了“达旨”或“译述”的翻译方法并主张重视“译才”。林纾主张“存旨”,要求翻译达到“神会、步境、怡神”境界。他 强调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5](P48-51) 4.结语 明末清初进行的科技翻译,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为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宝贵的翻译理论财富。从鸦片战争至前的西学翻译时期,中国的翻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翻译论争非常激烈,翻译理论精彩纷呈,取得重大发展。总的说来,两次翻译高潮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技史论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技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科技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科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机械的传授只会使学生静态、被动地吸收知识,变成科技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技观念的传承者和科技意识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科技正确的价值观。 在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上)》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课后的思考题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资料,仔细分析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详实地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 二、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理解能力 科技素养的培养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历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有效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技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是进行科技教育的基本体现。 如在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课中的“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时,教师上课时用预先制作好的青龙桥地段的复杂地形模型,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请他们提出减缓坡度的方法,并根据当时的条件选择最佳方案。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是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就特别深刻,物理学上的力学等概念也显得容易理解了。通过动手实践,学生领悟到科技需要学习,更需要创造的道理。 三、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技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科技探究能力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科技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技方法,发展科技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技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技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技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 四、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实践能力 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自然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苍白的讲解和书本的文字,对历史学科就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一魅力无穷的殿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指导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或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或问自己的父母长辈,或走访乡镇企业,或看城镇街道楼房的日新月异,或了解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写成历史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组织学生把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中的广泛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技研究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历史课堂的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对科技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技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科技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寓科技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以科学家的敬业精神鞭策他们,增强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创新及会计理论发展:历史轨迹与基本影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客观规律和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并由此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自十六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就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管理思想和方法推陈出新,会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本文沿着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轨迹,结合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分析科学技术创新对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并从成本管理会计的视角系统地阐述科技创新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重大影响。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 (一)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及其影响 ―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十八世纪60年代,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革命的中心在英国和意大利。这次技术革命揭开其序幕的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12年第一台蒸汽机的出现,使热能转变成为机械能。后经瓦特的改进和创新,在1765年首创单动式蒸汽机和在1782年制成双动式蒸汽机,并能够驱动机器直接进行生产。其大大推动了纺织、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运输工具实现蒸汽动力化,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也正是从新兴的纺织业开始并于1830年达到高潮,到十九世纪60、70年代,美、法、德等国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将社会生产推进到机器时代。二是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以电机为代表的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1866年,号称近代德国科技之父的西门子,以电磁铁制成了发电机,为电器工程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1866年电机发明并在1875年前后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改变了动力设备和生产过程,随后又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使工业生产摆脱了地方条件的限制。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机、电话和电灯这三大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188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也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人类历史跨进了以电作为动力、照明、通讯生产的“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张,并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飞跃。 (二)现代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是以原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发生于美国,其后发展至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科技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开始领导世界科技的潮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发生了原子物理学的革命,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揭开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并制成了第一颗原子弹,开始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生产效率成倍增长。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不仅显著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社会阶级状况和国家关系,为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的概况与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第四次科学革命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横向科学、综合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下,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科技(IT)革命(有人称其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于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得到发展。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九大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新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新科技革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规模大、范围广。这次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和生产技术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一方面,科学揭示了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三是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领导者。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与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而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四是科学对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指导了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的过程大大缩短,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如果说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工业化社会,那么这次新科技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交易方式和货币电子化、企业虚拟化和学习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二)新科技革命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出现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多且细;另一方面,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的产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迅速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是对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错点进行研究,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它们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揭示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是综合学科。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之进行研究的学科。例如: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它们都是原有学科在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又产生的一批综合性学科。这标志着现代科学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希望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三是横断科学。它不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对象,而是以许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带有方法论的性质。例如: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三论”)与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新三论”)等。“三论”所代表的新兴基础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对象是许多物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某一共同的侧面,即从不同侧面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三、科技创新对会计科学体系发展及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近现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是近代会计。会计之所以能从古代会计跃进到近代会计阶段,科技进步发挥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要求改进和提高记账方法。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开始的里程碑。但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比较缓慢,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有了较大地发展。特别是适应大生产需要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会计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社会化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核心是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随着泰罗制的广泛应用,“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的问题产生。作为初步尝试,一些与此相联系的方法开始引进人到会计中来,如“标准人工成本”及其延伸出的“标准材料成本”、“标准制造费用”和“成本差异”等。1919年美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推动着标准成本会计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会计方法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比较成熟,而成本会计的产生也被认为是会计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是现代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战后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日趋扩大,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更趋复杂。特别是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外部利益人”所有者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同时,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需要,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直接冲击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代之以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功应用,为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早期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拓展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即从解释过去转为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基于管理当局的对内部会计信息的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二十世纪60年代,管理会计的各种专门方法和基本体系初步确定,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会计新学科的出现。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更是使人类跨入到信息时代。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融入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中,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所以会计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国际会计的产生发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会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促进电算化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电子商务作为商品贸易形式中的新兴方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空间限制,使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极大的增强,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内容及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对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簿记完成了向近代会计的历史跨越,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质的飞跃,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使现代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得以建立从而形成现代会计学科体系,而新的科技革命则使企业管理向集成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会计管理范式趋于虚拟化。我国学者王开田指出,会计管理范式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会计假设虚拟化与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会计假设虚拟化。会计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相互渗透,很难分清会计主体的边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复存在,相应地持续经营与分期核算假设也就失去了基础。二是会计程序及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会计程序的创新。由于会计假设的动摇,传统“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行为程序已不再适用,而是改为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即平时只是将原始信息分类输入数据库中,把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按其动机分类,并按分类设计程序。当使用者需要某种信息时,使用不同的事件程序,就可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组合。三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传统的现金制和权责发生制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金流动制的确认机制。这种机制既能全面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损益状况,又能反映现金流量、存量、流向和流速以及企业的偿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此基础上,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也必然更广泛使用。四是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经济资源,因而无形资产或虚拟资产已经成为会计反映的主要对象。五是会计规范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中,会计规范标准有逐步趋同的趋势,逐步趋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全球会计规范的准绳。六是会计报表的创新。会计报表格式上多样化,项目编制上按会计要素创新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信誉度进行排列,体现会计要素的质的区别;内容上不仅反映有形资产、历史成本信息、财务信息,还应反映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方式上即采用适时报告、互动式按需报告和报告的无纸化。 四、科技创新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影响:以成本管理会计为例 (一)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及其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冲击科技创新与发展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具体体现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电脑辅助工程(CAE)、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多个系统,将“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弹性 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高;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大量需求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而以作业组(Work Team)为中心组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使成本管理受到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成本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电脑辅助生产系统使得人工成本比重大大降低。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另外,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会大幅增加。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困难,控制方法发生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变化。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因此,成本控制方法将发生变化。例如:成本控制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作业成本法得到应用等。 (二)科技创新引发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及其带给成本管理会计的新技术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成本管理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一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与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作业成本计算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它克服了单纯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局限性,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和辅助成本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因此,ABC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基础管理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产品或劳务―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产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作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它将企业的工作流程视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市场的需求,以顾客订单为起点,从后向前确定相关作业,核定作业消耗量、作业成本,揭示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动因管理、作业管理,以提高作业运行效率,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 二是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与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即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TQM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和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是一项通过多种政策和实务确保产品或服务超过顾客期望的技术,包括提高产品功能、可靠性、耐用性和服务性。成本管理被用来分析不同设计的成本后果、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停产、生产缺陷、浪费的人工和原料、服务电话的数量、顾客抱怨的性质、质量担保成本和产品召回。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并帮助企业更快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是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与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 costing)。目标成本法是从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直接产生的一种方法,它以给定的竞争价格为基础决定产品的成本,以保证实现预期的利润。即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估计和累计产品或设备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和程序。这里的“生命周期成本”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只是从产品和生产企业角度看成本问题,即所谓生产者成本,而进一步拓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视野看成本问题,即使用者成本。也就是说,生命周期成本识别的是一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产成品的配送及服务的全部步骤),而传统的成本仅仅关注第三个步骤生产成本。 四是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又称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日文为Kaizen)。所谓标杆(或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通过它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其他企业(或企业内其他部门)的最佳实践,然后实行改进措施以追赶或打败竞争对手。Kaizen具有“持续不断改进”之意,持续改进是一种管理技术,起源于日本生产商对质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持续改进常与标杆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联系起来。它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Kaizen成本计算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而致力于现有产品的制造阶段逐步降低成本。为此,经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必须深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生产经营经常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 五是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BPR是一种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按客户的需求对现有经营过程进行思考和再设计,重新组织其生产与管理职能,利用新的制造、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在全球竞争压力激增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视流 程再造为降低管理生产成本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再思考,而成本管理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流程再造实施。与科技创新与发展历程相联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MRP、MRPⅡ到ERP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随之产生。ERP在功能和技术上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通过集成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是实现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模式。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工具,将财务和成本管理纳入到系统中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六是约束理论(Theory 0f Constraints,TOC)。约束理论是帮助企业有效改进“周期(cycle time)”即原材料转换为产成品所需要的时间的一种战略技术。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其发展,约束理论可以识别并消除这些瓶颈。约束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约束理论认为产品开发、配送和生产的速度是最重要的。约束理论使得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以求得总体效益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七是大规模定制(MassCustermization)与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ing Management)。许多企业发现,顾客希望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他们各自独特的需求。大规模定制(或称作大规模个性化生产)中,营销与生产流程均被设计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问题。这些重新设计包括大量小型的生产流程和特别的营销服务职能。在大规模定制下,多样化复杂生产会增加生产成本,尽管其营销和服务成本会降低。对于顾客众多且顾客对价格和质量期望不一的行业,大规模定制十分适合,也贯彻了顾客为本的理念。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了获得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开展企业价值链和成本分析,重视和控制战略成本动因,从战略上寻求取得成本优势的途径。在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五、科技创新与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结论及启示 (一)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产生的重要影响 会计学科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的过程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着现代会计技术和手段的使用,对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脱胎换骨的改变,促进着现代会计学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改变了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在未来接纳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了准备。会计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推动力量是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其进化规律可以概括为:科技革命一经济发展――会计发展――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所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会计革命是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会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会计学科的发展更加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应与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以更好地发挥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 (二)高科技影响下现代会计技术与手段的产生 现代会计技术与手段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具有共性意义的产物。我国在科技发展上经历过曾经辉煌的古代、停滞落后的近代和奋起直追的现代,纵观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也同样如此。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日益增多,企业会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深化改革。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因此,我国应抓住机遇,在推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结合实际国情,进一步引进、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会计技术、会计方法及管理思想,以促使我国会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论文:高中科技史教学需要人文主义导向 摘要:高中科技史教学的困境并非是科技成就的不理解,而是教师观念缺陷。而理解了科技史的特点与中学科技史教学目标,就能以人文主义的要求来统率课堂的教学内容,解决高中科技史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科技史;人文主义;导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学历史新课程应该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教师简单带过,教师并非不重视,而是觉得科技史教学难度大、又枯燥,所以只把重要科技成就按书本的逻辑告诉给学生了事。科技史教学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 一、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困境与不足 困境首先来自教师对科技内容的不理解,因为历史教师一般高中读的是文科,所以对科技史中的科技现象、科学规律、重大科技发明原理等等知之不多,甚至一窍不通。所以课堂上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一带而过。因此,科学课的味道浓厚,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特性。但是中学科技史的具体成就按照书本表述就可以,不必再深入去探讨。按笔者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在科技史教学中观念错误,没有理解科技史的特点与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内容唯一关注的就是科技成就本身,这就是科技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本文从科技史的特点与中学科技史教学目的出发探求科技史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二、科技史的特点 科技史是探索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科技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但也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作为中学科技史的教学方向除了了解重大的科技成就外更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即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 三、中学科技史教学的目标 1.为现实服务,主要体现在将科学史赋予意识形态的功能 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更好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更自觉地投身于“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中去;再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科技史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科技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让文科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 四、中学科技史的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1.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内容首先要有人及科学家本身的活动 因为科学史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正如人文主义传统的其他分支一样,科学史研究的焦点是人,却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科学家。有了人,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当然,科技史课堂中的科学家必须有科学家的特征,他们的特征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崇拜。他们主要是科学传统的载体,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他们的卓越代表。 2.科技史教学必须大力宣扬人的创造精神 科学史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明智的看法:科学是人类的创造,人不应成为自己成就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介绍具体科技成果内容的时候,必须交代这些成果取得是科学家并没有被本已存在的思想或技术所束缚,而是超越前人的经验与成就有创新性地发现。蔡伦改进造纸术、牛顿的万有引力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莫不是这种创造的体现。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果,不但使学生认识创造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而且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创造的意识。 3.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 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因此,科技史教学中必须有科技影响的内容,当然其影响既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积极影响的内容,也该提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的负面作用。让学生思考人类该怎样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积极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而科技带来的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利用、环境的破坏,甚至于核武器威胁全人类等等此类科技的消极性,更是需要学生去深思的问题。 总之,科技史是探索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如科技史杰出学者萨顿所说:“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是多么的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满怀激动的活动。”因此课堂上有了科学家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技史教学,才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
会计专科论文:专科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特点,结合连云港师专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计理念,重构课程内容,着重探讨了综合案例教学的选择与运用,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究 1 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内外许多会计教育学者提出会计应 “由以前单纯的企业簿记人员 、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科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设多门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精细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规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懂会计、会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经济生活中,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连云港师专开设基础会计的非会计专业一览 三个非师范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这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 2 当前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非会计专业学生多数都是管理类专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一种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主要应以会计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他们的就业多数不会和会计沾边,所以只要他们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础的业务处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无须了解太多的会计原理,只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够从会计信息中找到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在这种分歧下,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2 轻视非会计专业、实践条件薄弱 各个专科院校包括连云港师专的非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无专业实践场所,这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强调手工操作、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必要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兴趣,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会计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最重要的那部分实践的作用反而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因为专科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作罢。 上表为我校非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条件,其中会计实践技能并无专门配套的条件。 2. 3 教与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会计专业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准备的讲课当然重要,但教学不只是传达知识,也应是知识的转化与扩充。 3 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 1 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重新组合 对专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不用像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要求其学习并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阅读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对管理活动中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会计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原则与几个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复式记账的内涵及意义,尤其是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则可以相应简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 (2)生产型企业常规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本内容应该作为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生产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正确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教学中最好做到改变传统的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经济业务按性质及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分类,具体包括:现金核算与现金管理 、采购付款业务的核算、生产的核算、员工及薪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销售收款、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会计报表的讲解上,重点阐明几种常见的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不同,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的关系,解释财务指标如何计算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3. 2 强化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作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 3 通过模拟教学,弥补实践条件不足造成的缺失 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模拟出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对相关课程所遇见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具体综合的理解,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会计是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做基础。而它的实习场所主要是企业,一般的企业不可能接受一个班或一个大组的学生同时实习,学校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课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实用的账簿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与装订,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和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学生会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对账、结账、查账、更正错账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高专生的职业意识。在连云港师专不具备实践教学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方便了教学,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会计专科论文:基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化全面发展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当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转变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专科层次 会计信息化 教学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本文从我国对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思想、专业及课程设置、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教育界对于新形势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而要科学确定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加以把握,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前身——会计电算化,其概念于1981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的简称,包括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单纯模拟并部分代替人的分析判断,应归于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结合的初级阶段——会计仿真阶段。会计信息化概念最早于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信息的过程。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信息化采用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强调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高度统一阶段。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没有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基本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其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会计工作及教学的影响并不深刻,在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教学中则突出表现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各据一方的“割裂”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变革,其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甚至开始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既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合理性受到进一步质疑,促使现代会计学在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科藩篱,从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寻求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表现为会计学、计算机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教学间的“互融”现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会计电算化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其全面推进必然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现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培养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单位就业等特点,对于我国普及会计信息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新人才培养目标,用以指导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满足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财会类专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基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趋势和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认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操作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现阶段高校实际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以下调整及设置。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作出统一调整。目前,在部分高校专科专业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仍是招生热门专业之一。在部分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门应当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加紧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应当尽快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统一更名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制定新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在专科层次财会类专业中全面开设《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阶段培养目标。第一阶段是会计信息化低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计算机原理、会计基本理论、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教学、SAAS在线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会计信息化高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与开发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中高级会计理论、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软件开发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这两个阶段共同组成了掌握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最后,由于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实现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两阶段培养目标。由于高校客观上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科类、财经类等,在信息技术、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上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可有所差异。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文科和财经类院校,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讲授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基本操作技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服务。会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则应在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讲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内容,逐步使学生达到第二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会计专业具有适应面广、技能性强等特点,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放大学会计专业专科培养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分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具体包括:职业基础模块,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及能力拓展模块。 关键词:开放教育 会计专科 模块化教学 以电大系统为依托建设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以提升初级会计职业人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参与学习的个体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对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迫切需要。以湘潭电大2009至2011年新生入学测试的试卷分析看,在学习者职业背景项目中,有超过80%的学生有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经历,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项目中,选择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选项的就高达100%。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工作经验背景,学习者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视。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1.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执行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从2009年起,就试行模块化管理。教学计划将全部学分和课程分类为7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职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一。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五个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通识课、职业延展课模块全部是选修课程。虽然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但也为基于职业需要的模块化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的综合实践模块就体现了会计岗位的职业认证和技能的需要。 1.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规则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一定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业务操作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模块化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更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2.1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职业岗位趋向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因地制宜”。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职业岗位目标细分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按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岗位工作目标,因而,该方法能及时体现职业岗位目标的变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2模块化教学法能针对学习者素质的差异,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人制宜”。 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将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知识按职业岗位目标的要求重新组合,在这种方法下,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对2009年以来的开放教育专科入学测试报告分析,会计专业的学习者虽然大都来自不同岗位的职业人,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法规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且乐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变“教师讲课、学习者听课”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操作”。 1.2.3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事制宜”。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目前已基本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分成五个模块,其具体内容为: 2.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核算技能、验钞技能和书写技能等多个方面。具体涵盖珠算和计算器使用、键盘盲打、点钞、识别伪钞及数码和汉字看题的书写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社会实践(会专)”和《硬笔书法》课程组成。 2.2通用能力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录入(含数码字输入)技巧、办公软件应用及数据库操作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必修课程组成。 2.3职业技能模块。分两个小模块。一是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模块;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开设账户、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成本计算、利润分配、报表和扎账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除《经济数学基础12》、《统计学原理》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组成。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模块。包括会计软件的结构体系,会计软件操作技巧、会计专业电算化处理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核心课模块除《会计报表解释》课程的其他课程组成。 2.4职业认证模块。包括学习者必须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等级证等。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组成。 2.5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法知识、统计分析方法、社交礼仪及互联网知识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通识课模块和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对应课程组成。 教学模块化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更加明显,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时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整体。 3.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原则 3.1.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于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学习者专业感性认识不全面的实际,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实训到实习,再到理论”的教学组织原则。 3.1.2“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为导向,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习者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原则。实行“模块教学”,采取“教师操作示范、学习者现场消化、师生互动、重在实用”的教学方式;使用“示范、实训、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典型实例引导知识、在实训的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重在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3.2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速成的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训练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特别强调“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第二阶段,整体优化的专业实习实训阶段。本阶段为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模拟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及各项经济业务综合性核算的全方位实训;其次是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习。通过实习,学习者可检验校内学习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为下一阶段随岗实践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系统提高的知识学习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训和实习后,学习者对自己有了一个较正确的估价,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综合知识应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随岗实践岗位的难点上,随时和指导老师联系解决。 3.3教学目标 培养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做人、熟悉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独立地承担会计综合性业务核算的工作;三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会计核算、点钞、计算机应用等,均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能独立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业务的手工和计算机财务处理全过程;四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 3.4教学特色 一是规范书写。通过模块化教学实施,使学习者练就一手规范的硬笔书法,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有特色,做到字迹整洁、美观,各种会计资料的填写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二是快速核算。培养学习者对数字的特别敏感性,珠算、计算器和电脑小键盘操作均应有相当水平;三是准确记账。准确、规范地填写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四是仔细操作。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遇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办事风格;五是手段更新。培养学习者熟练掌握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技巧。中英文录入准确、快速,相关软件的应用,尤其是财务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六是精明管理。培养学习者养成遇到任何经济活动,树立收益、成本、资金的经济观念,养成精打细算的作风;七是廉洁奉公。培养学习者养成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利诱面前不违法的过硬思想,真正做到“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养成勤俭节约、敢于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良好习惯。 4.模块化教学效果检验 模块化教学效果检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校内检测。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教学目标,制定考试文件并据以考核。二是组织学习者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种技能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三是采取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情况。通过三方面效果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及体系。 5.应注意的事项 5.1注重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被大量的实训示范演练所取代,这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技能和知识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5.2注重实训条件改善和产学研结合。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实训基于各种客观原因,学习者除自身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外,一般很少有机会随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仿真度高的校内模拟实训室。 5.3注重模块化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应以模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前提。但从目前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媒体资源看,模块化特征不够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原则上,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开设的各种必修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不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教学利于专业改造和职业人能力提升的优势。 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也是优化教学支持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会计专科论文: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越来越感到吃力和困惑。文章从隐性知识缺乏的角度,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产生困惑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隐性知识 会计专业 原因 对策 1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解 隐性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名著《个体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这些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能够被人们以一定的编码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知道但是却难以表达的知识,如手工技巧、个人学习习惯等。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热门专业,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更新,难度不断加大,对会计专科的学生学习而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专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一些本科院校有时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实际就是和货币有关的交易,而专科学生却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本身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存在一个潜在的差距,是什么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的缺乏,可能是阻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很大障碍。鉴于此,隐形知识缺乏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关键。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习中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含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实务也正在迅速走向国际,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变为原则导向,过去一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已经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比重的上升,一些靠具体内容支撑的会计知识被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替代,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转变、关联方交易等知识使交易界限不再清晰,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学习的重点。这对于本身高考成绩就比较低的专科学生学习着实提出了挑战。良好职业判断的形成归根在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本文所指的隐性知识是从会计专业专科角度出发的,特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良好习惯。隐性知识缺乏即是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尚未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尚未养成的良好习惯。 2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原因 2.1 隐性知识缺乏是根本原因 会计专科学生本身高考分数就差些,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我们不认为高考分高就一定能力强,但是我们的专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连基本的汉字都经常写错,计算数字就算简单的都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就更别提如何理解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了。一句话的理解都能产生歧义,比如把自然灾害和自然损耗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学习会计准则,确实是让人感到困惑的。这只是主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趋同国际化,许多知识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吃力,比如:对于收入的确认不一定依据于开发票的时间,而是根据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再如: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做出确认预计负债或者披露的判断。这些内容较难以表达,同时在传递的时候又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2.2 努力程度不够是直接原因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授,正式的学习而获取,而隐性知识是专科学生在过去欠下的学习债务,特别是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内容,需要个人的亲自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干中学”、“学中思”,而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专科学生大学时间一般为三年,本身时间就短,而大三又忙于找工作,做毕业设计,学习的时间可能最多为两年,在两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学生限于生活、感情等问题无法专心学习,特别是少数上课“三无一有”的学生,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只有手机,听课蜻蜓点水,更是无法掌握本身就有难度的会计准则。当然通过努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努力程度不够的确是目前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教学僵化是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计课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借贷性质、会计科目等相关专业名词,本来就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仅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能提起兴趣的。当然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方法倒是有了,学生也有了兴趣,可知识是否就能学到呢?学习本身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十分快乐的学到这些枯燥的知识,而且会灵活应用,对于体系性的知识恐怕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学懂、会应用,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形式问题只是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重要原因。在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3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对策 3.1 有意识的加大会计理论的学习,补充隐性知识 会计课程虽然在高职专科阶段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就可能无法灵活应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性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实务操作。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过去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操作,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不断使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实现更好的掌握。同时要加强隐性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对过去没有掌握好的显性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3.2 要加强培养专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运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原则的指引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专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犯的错误,经常会连自己都感到可笑,这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因此经常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 培养专科学生的情商 多数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期盼的愿望,进入本科院校的希望破灭,自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文明礼貌也不重视,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隐性知识的补充,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际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自己犯的错有时很难发现,但是别人却很容易辨别出来。因此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这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来实现。 3.4 在教学上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上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强相关经济、金融等学科背景,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避免内容交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隐性知识。 4 结论 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隐性知识的缺乏却是根本原因,它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影响着老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个问题本来讲两遍就可以了,可能因为隐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需要讲十遍八遍。因此,有意识的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加入隐性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会计准则的学习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专科阶段的要求并不高,如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个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书慧(1977-),男,河北磁县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中职生、高职生和本科生能力和就业去向的区别,确定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中小企业性质,从就业单位确定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性很强。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中小企业 目前,我校现在的定位是高职专科阶段,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少量学生是对口中职的毕业生。十几年前,我校还是本地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很不错,学生的出口也很好,不少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因此,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程度也很高。当时,学校宣布要晋升高职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只是觉得学校升格,名字要好听些,并没有细想更多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于2004年升入高职行列,随之带来了太多改变,作为普通教师,最大的体会是学生的层次提高了,收进来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学习习惯比中职生要好很多,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中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怎样在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跟专业相关的人才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的高职是中职的后续学习阶段,也为本科培养输送人才,是这个链条的中坚,培养的学生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前途。根据我校的情况,这几年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比较火爆,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审计、甚至是经管等金融专业都不愁生源,学生的就业也是比较满意的。那让我们想想,到底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中职、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我们是从中职走过来的,对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发言权的,中职的学生就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校里就是不断训练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是练习电脑打字、小键盘和计算器的使用、点钞等,你的技能好,就能找到好单位,能马上发挥你的优势。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讲太多理论知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也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们动手练,他们还乐此不疲,如果再告诉他们,技能的好坏是跟工作挂钩的,那学生更是有无限动力。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大部分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关专业的技能能手。所以中职的人才定位就应该是重技能的操作型人才。 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能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并具备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操作第一线的会计工作,对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看重,所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校都会让学生去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证书,学生的练习也有目标。学生的技术娴熟,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几年前的社会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为新入职的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打字快、点钞快就能胜任工作的,中职毕业的学生的简单技能也远远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样就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春天。 高职培养的学生和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又有什么不同呢?目前,有不少大学将要姓“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用型本科”。那么,本科阶段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从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确定的。本科的人才定位是应用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因此,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本科的毕业生要求更高,这些学生是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甚至会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作为高职的我们,学生的能力应比中职学生高,同时也是本科学习的前导,究竟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呢?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这种性质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这就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也是高职毕业生培养的方向。 1 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中小企业为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完全符合市场的需要 1.1 高职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多理论基础好、专业技能娴熟,同时还具备上岗资格证书,可直接上岗工作,无需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是中小企业看中的。同时,高职属于大专层次,工作后可以直接参加中级或高级技术资格的考评,发展前景巨大。 1.2 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以中小企业为其培养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开了本科会计教育的竞争,并且高职生对薪资的要求略低于本科生,符合目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为高职会计人才是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1.3 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上处于城乡、农村等,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又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所不可或缺的岗位。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的会计记账、审计助理及税务等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高职就是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也就是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大大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避开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具备远胜于中职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优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必定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强大候选力量。 2 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高职会计专业的优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和中小企业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时,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做起,同时面向中小企业等就业方向,加大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找准自己区别于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被企业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发展才有后劲,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会计专科论文: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成人教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历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选择空间,已经成为当前成人高校学历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针对成人学生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是提高当前成人高校职业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科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成人高校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为成人高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可行、高质、高效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学生主要由刚毕业的职业高中、中专、中技学生和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组成。他们中的大部分底子薄、基础差、时间少,但是他们又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成人高校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掌握或扩展其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岗位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层次。他们与目前的高职在校生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没有高职生所拥有的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但他们又必须掌握与高职生一样的职业技能。可见在成人高校的教育者面前横亘着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在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学习的目标?显然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成人职业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创造属于成人高校的、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 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出发,构建并实施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本文在此以该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例,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 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可以克服理论教学的抽象化,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成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石业大)以会计专业理论课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技术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线,精选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系列实训课程。例如:分别设置了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实训教学课程模块,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由此形成了基础理论教学与会计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衔接配套、平行互动的教学模式。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引领会计实训教学,促进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系统、熟练地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并逐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构建适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的实训教学过程 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我们业大设计了“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岗位技能在单项学习、综合复习、毕业全面内容演练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使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 1.单项实训。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设置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六个单项实训课程模块。在第一至第三个学期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进行上述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单项会计岗位技能,并通过单项实训,对抽象的会计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单项实训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初期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困难,而失去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汇总实训。在第四个学期设置了《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三个汇总实训课程模块。其中《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操作》两门课程模块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汇总的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操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的会计核算能力;《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实训课程模块则要求学生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体验财务预算、融资、投资、销售、物流安排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营运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理论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汇总实训是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集成化。整个实训过程既是汇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3.毕业实训。在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了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毕业实训。 (1)会计手工记账操作模块:学生从建立的测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并独立完成。每套测试题包括建账、填制凭证、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手工账务处理。 (2)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学生运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或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独立进行电算化账务处理。 (3)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模块:学生运用ERP沙盘,组成微型企业,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竞争。 毕业实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有效克服了成人学生白天工作,难以进行高职生通常进行的企业实习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会计岗位技能得到了再次的复习、巩固和更加全面、深入的训练,其“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毕业后的上岗、岗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符合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评价方式 1.形成多样化的日常学习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石业大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理论课程,成绩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堂练习、形成性作业、期末考试。其中每部分按照课程的特点在总分中的权重不同。对于实训课程模块,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实训大纲要求的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价。 2.形成有效评价会计岗位能力掌握程度的毕业评价方式。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习得的“关键能力”应是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因此石业大以专业技能演练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根据演练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毕业评价方法。[1]见表1。 (四)建设职业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环境 1.师资环境。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者,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此,第一,要做到专职教师队伍“双统一”。即:专业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统一;主干专业课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课教师相统一。双统一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材建设能够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紧密衔接、有机整合,有利于教学改革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教学改革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第二,要做到从制度上保障并鼓励专职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以及已经毕业在会计岗位上卓有工作成绩的学生回校成为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了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进而形成职业教学模式高质量实施的良好师资环境。 2.教学环境。石业大投资建设了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企业财务经营的ERP沙盘实验室。引入用友ERP-U8管理软件、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这些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工作的基本环境,有效解决了成人高校学生难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现实问题。 3.教材建设。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技能实训课程都应配有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系统、规范的指导教材。特别是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的岗位技能实训课程的教材建设尤为重要。石业大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编著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系列实训教材。他们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出发,编写的实训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实用、精炼、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岗位技能实训教学能够在教材的规范下开展,保证了实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2]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功能目标,即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程序,即完成模式功能的步骤和过程;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和教学时空的要求等;教学评价,即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做出反应等。“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且这五个要素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中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显示出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第一,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理解力”[3]为核心进行设计。是一个由定向单元―单元集成―综合测试组成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形成了学习―复习―在复习中学习―在学习中复习的教学程序,使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反复学习和训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该模式将教师所讲的专业理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活动融入教师的讲授过程,形成了既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人人动手、互帮互助的师生组合关系。 第三,该模式将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与毕业评价方式协调一致,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正确地从中判断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在最后阶段帮助学生弥补存在的漏洞并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的水平,也可以通过这个评价方式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并迫使教师主动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关注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该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学校从资金到制度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无法进行现场专业实习的困难。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成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会计专科论文: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剧,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任务,通过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策。 关键词:专科层次;会计人才;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从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 专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参照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由于师资力量与学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教学模式一样,培养出的财会人才却良莠不齐。这就类似于一个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与一个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产品必定无法与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产品抗衡,对于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市场战略无异于自取灭亡[1]。目前多数专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所处地域,以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欠缺,实务不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多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尽管此类企业会计业务比较简单,但由于配备的会计人员少、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名会计要承担多项工作,不仅要会记账,还需了解银行、财税业务,甚至要负责财务预算、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然而多数专科院校会计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培养出的会计主要是会计核算型人员,对于财税及银行业务不精。缺乏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从业后感到和学习所学有一定出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部分内容重复,专业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复教学的现象,浪费教学时间。二是专业课设置偏向于通用性基础课,专业实训课设置偏少,某些必要教学内容的欠缺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及决策能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全面,会计制度、财务分析此类主要课程有所欠缺。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2]。 (三)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专业划分出来,会计从一门基础课衍生出多门专业课,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质量短期内无法保证。 脱离社会实践是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参加会计实践。此外,许多专科院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时间、经费都无法保证,导致教师脱离会计工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单一 专科会计教育由于专业教师少、学生多,课堂内不得不采取大课讲授的教学方式,较少科学地进行现代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课堂上讲授多、讨论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提高。课程考试偏重记忆性的知识点,缺乏分析性的问题。 课堂外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虽然到了企业,但由于教师都在校上课,不能给予学生实践上的指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会计问题及解决办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必备的思维和方法。 二、解决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制 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员培养除了借鉴先进培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先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同时企业选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学生不仅进行了实践还解决了工作问题,校企共同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此外,以学分制来考核学生,扩大学生选学的范围。相对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体制下,保留必要的核心专业课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才能够毕业。部分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培养高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但仅仅是将以往各个固定课程的计划学时转化为学分,其他方面没有变化,此类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更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容融入更多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上,师生共同分析会计案例的方法。教师可将案例预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师生共探讨以寻求正确的问题解决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会计这门学科的操作性与应用性较强,很多会计操作方法仅从书本中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际操练才能真正掌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模拟操练。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的材料,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操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及时解决和反馈[3]。二是校外在岗实习。学校安排专业的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一年左右的岗位实际操练提升学生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要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即便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再丰富,但实践能力很弱或是不懂实务,就无法发现实际操练中的重难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专科层次会计教师很有必要应该定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练,学校也应储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给老师提供轮流深入企业务实的机会。 会计专业教师应推行从教资格认证。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还应取得会计从教资格证。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但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接受后续教育,无疑不利于新一代会计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必须出台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后续教育的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会计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是专科层次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专科论文:对接社会与强化职业认证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对现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同时提出会计专科人才应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实际经验。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该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实践经验、搭建实践平台三方面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和实践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企业;职业 一、会计专科专业的社会需求 1.中小企业对会计专科人数的需求。在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据《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①分析显示,该季度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90 352人,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意愿较强,由此也促使了会计专业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各高校会计专业从博士、硕士、学士到专科等进行着多层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那么在庞大的会计人才大军中,会计专科学生毕业是否有立足之地? 根据中国人才市场网对各地区用人单位所做学历情况统计显示,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需求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会计专科人才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2.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会计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招聘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要求应聘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强调应聘者应该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比如整理、装订公司会计凭证的技能,会计记账能力,日常财务核算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更讲究实用原则,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会计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准定位,毕业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 二、会计专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内容比例较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基础,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方案。我校会计专科专业主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会计制度,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能,能在中小工商企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盈利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纳税等等会计实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原有会计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占比例较高,而对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这样就导致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能走上会计相关岗位,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缺少“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较高,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愿意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较少,高校很难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直接加大了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2)现有教师实践平台单一。“走出去”策略是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财务工作交给实践时间较短且工作不具有持续性的会计教师。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没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账务处理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专科专业学生对接社会和强化职业认证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学历教学、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三方面的关系。(1)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既要满足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有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成为既熟悉一般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精通会计准则,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2)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会计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我校会计专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有六层保障,课内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习、ERP沙盘实习、V财和V综实习、毕业实习,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对于“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资格及会计职业技术资格,又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担任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教师。目前我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主要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1)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针对大部分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会计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职称和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在教师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之后,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将社会高技术人才“引进”学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将社会上有经验、高技术人才引进高校,担任会计实训、实习等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年轻教师与高技术人才结对,相互学习,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需求。(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了实践性,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平台,编制了会计实训资料,保证课内实训,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V财、V综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大商科实训室,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2)建设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三学期,学生需要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并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双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单位实习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如果对于某一部分实践内容不熟悉,需要单独进行培训,我们将安排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单独辅导,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摘 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0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 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 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 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 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 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 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 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 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 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分析研究 摘要:在卫生事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中,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渐渐成为了管理医院的一项有效手段,其能够促使肿瘤专科医院实现优质、高效和低能耗发展,使医院内涵建设得以实现。此外对医院成本核算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医院成本分类及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使医院成本核算对策得以加强。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 一、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对成本加以控制,使效益得以提升,可以利用成本管理及成本核算,进一步降低成本能耗,使医院项目经营成本相对社会平均成本更低,从而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改革也得到了持续深化保障,医疗市场竞争渐渐激烈。客观现实对医院经营和治理观念的改进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医院成本核算等相关工作当中,表现出越发重要的效果。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管理,使医院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路径,同时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需求。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成本核算制度是一项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使资源得以节约的重要方式。在院科两级展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使自身财务管理得以加强,并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可以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进一步从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地发展。使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使职工成本意识得以提升,并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提供良好依据,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的进行价格制定,进一步为医院耗费进行补偿,确保正常运行。可以让医院领导有效地进行正确决策,对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效果。 二、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的分类 医院的成本指的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进程中产生的消耗。 1依照费用计人的方法,包含了直接与间接成本两种。其中直接成本是核算单位展开医疗服务活动二产生的成本费用,不论是否计入,都作为直接成本,比如材料消耗、人员支出及公用支出。相对直接成本来说,间接成本是为了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产生的费用消耗,依照受益者承担的原则及标准进行分摊。 2依照成本形态,则包含了固定和变动成本两种类型,其中固定成本是在某种时期和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而不被业务量所影响的项目,比方说依照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计提的经费和修购基金等。变动成本则是在相关业务量和时期范围之内,总额与业务量之间产生正比例变化的关系,比如业务费、材料费及药品费等方面。 三、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重视力度不足 医院高层领导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开展管理工作的进程当中,缺乏正确态度,管理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依照相关数据显示,建筑医院通常是在设计过程中开展的成本核算,并且进一步预测建筑的施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材管理以及使用相关工具,并没有重视其他的财务支出内容。对医院的管理人员而言,成本核算与施工各个过程息息相关。想要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合理性,成本核算部门就必须要认清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医院负责人,也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 2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制度都有缺失并且缺乏执行力。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会对医院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管理水平,与医院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很多医院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展开有效管理,重要问题是有关人员的重视度不足,管理方面比较懒散。医院的责任分配制度应当尽量明确,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并进一步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很多医院的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没有及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无法符合市龅慕一步改变的具体节奏。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应当与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作为保障。 四、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措施 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本身意义重大,不过在很多医院在成本核算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有纰漏的发生,导致资金意外流失,对医院的资产安全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体系健全,能够确保医院对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预算管理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重点,预算考核机制对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效进行有一定的效果。要想使医院管理目标得以完善,应当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医院相关核算部门,比如投资与利润部门应当进行财务预算机构的设置,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细致划分到所有部门。无论是项目完成或者持续当中,都应当进行层层的审批以及监督。医院内部基层和管理层人员在工作中应当进行信息交流的完善,并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使部门责任得以细化。另外,医院还应当对不同部门展开有效考核,将年或者季度作为单位,汇报成本管理结果并加以记录。 2加强医院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 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包含了预算和日常管理。如今我国医院资金管理以信息系统为基础,资金流通和支出状况都加入到系统当中。信息系统建立对医院成本核算人员对医院的信息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能够对比资金实际状况及预算情况。如果想要对资金展开科学化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将电子银行核算报表作为基础,进行与资金预算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在项目实施以及项目预算进程当中都应当展开监控,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映。 3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升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包含了财务会计和费用审计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升级相关体系也要将这些作为重点。第一,医院管理部门应当使工作人员职责得以明确,在具备参与成本管理资格的人能够接触资金合同或处置资金成本。另外,要确保成本会计和造价会计有相同的记录,统一规定报表的编制框架等内容。在会计人员收集财务数据进程当中应当依照有关流程,进一步确保数据所具有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要进一步健全成本管理核算系统,在成本管理环节加入预算活动以及核算活动。并且要升级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得以优化,同时使财务费用审计制度得以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解决医院在成本管理环节当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4实行全成本核算 如今,很多医院成本核算都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不完全核算,数据往往会有失真的情况,对经济管理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医院成本核算办法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与实际内容相结合,通过测算、论证、修改获得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改进。所以,医院成本核算应当从不完全到完全进行推进。完全成本核算是包含了一切要素的核算,也就是医院加入成本的支出综合。医院展开全成本核算,也就包含了核算活动的所有环节及支出,并展开监督及控制。对成本造成影响的技术及经济因素,比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及固定资产,都要加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而让成本核算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有更为合理的分摊及费用归集办法,让成本核算指标得以真实的反应。医院展开成本核算,会加强其节约意识和劳动效率得以提升,进一步提升社会及劳动效益。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创业教育探新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工作中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或问题。 作者:李莉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 会计专科论文:电大会计学专科实践的效果 一、专题讲座 我们分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讲座。 1.专业认知讲座入学初,我们每学期都要对新生开《会计人员的专业发展》、《如何规划会计人生》、《如何做个会计“达人”》等讲座,结合最新的会计法规,对每学期入学的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培训,给每位会计新生规划了会计人生,指明了将来要走的发展道路及其技巧,很受学生欢迎。同时我们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每年都指导学生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考试,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使学生在职称晋升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和错路,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考上从业资格证,三分之一学生考上会计职称,为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格准备和能力储备,使学生毕业能拿到毕业文凭、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或中级会计职称这样“三丰收”。我们每年还举办资格证和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为学生服务,同时招收社会考证人员,即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又为我们的招生作出实实在在的宣传。 2.专业知识讲座进入学校学习后,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理论与实际,适时开出一些专题知识讲座,如新《会计准则》培训讲座,《纳税筹划》、《证券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策略》讲座等等,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平时多读相关书籍,勤动脑,深入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要求会应用、能动手,有一定创新能力。我们配合学生毕业作业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开出一系列的论文辅导讲座和社会调查报告交流等,尤其是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讲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实践,上台交流心得体会,每个人都是讲座的主讲人,同时也是他人讲座的聆听者,同时受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调查实践,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务经验和习惯做法,特别是温州市一些小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小技巧,学生非常欢迎,踊跃参加。 二、模拟实验 我们分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 1.手工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最后一年是毕业实习,但86%的学生实习不是选择会计工作,而是在屈臣氏、联华等商场超市从事营业员之类的社会实践工作,这样一年下来,原来背住的理论早就忘了。就是选择会计工作实习或已经在企业就职的学生,由于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当大,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新的法规、规章的出台,使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急需根据新制度设计会计模拟实验,规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扭转我们很多企业现行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弊病。以第一学期新生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调查举例:98.56%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对他们学习会计“很有帮助”,58.67%的学生觉得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与基础会计平时作业一样重要,30.68%学生觉得实验的作用大于作业。以前我们的模拟实验是并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作为基础会计的两个作业,这学期开始适应学生需求改革如下: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做完基础会计课程的两次模拟实验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单独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专门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展教学和进行考核,共5个学分,一学期实施下来,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学习会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基础理论,增强感性认识,规范实务操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这里还有一个成效就是这门选修模拟实验课还可用来招收社会上的非学历培训人员,满足有些学员只要求做会计实务培训,不必要拿文凭的这种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实验我校专设的三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提供专科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上机实验,每位学生至少完成10次上机操作,使学生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以适应将来工作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学生问卷调查看,专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兴趣度达42.61%。电算化实验还有一个成效也是可以对社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要求的会计电算化证书培训等。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对专科毕业班学生还开出了《会计核算模拟实验》,5个学分,两个月时间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采用专门的核算软件,模拟实验一个中型企业一个月的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学生非常欢迎,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组讨论 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基本是在职的,平时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消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具体分组的时候要将从事会计工作与非会计工作的学员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以便互通有无。讨论地点可以是在网络上,也可以是实地组织;讨论主题可以是对教材上的某个知识点或重要方法的理解,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会计核算和管理较规范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后发表感想与体会,或是去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听取经验介绍后所做的交流。如我校与我市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道盛会计师事务所都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到华明和道盛参观或实习,反映都很好,有的学生甚至就此留在华明工作。 四、财务分析报告 我们要求学员在学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的分析技巧和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每年或每季度对自己工作的单位做一份财务分析报告,为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将来晋升高级会计师做好资料准备。选修《财务管理》课程时这个分析任务一般是作为小组讨论课题来完成的,修完这门课程这个分析任务就要自觉去操作了。这项工作有些坚持下来的学生,收获很大,毕业后几年晋升为高级会计师,或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推荐并业余指导这个分析工作,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为自己的工作和职称晋升等早做准备。 五、知识、能力竞赛 为丰富校园文化,我们每学期都举办一系列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如新会计准则理论知识大奖赛、珠算技能竞赛、模拟实验技能竞赛等等,这些赛事也是我们校内实践的一种很好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如这学期我校参加省电大专科手工会计操作技能竞赛,参赛三位同学均获奖,其中一人获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我校还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英语等级、珠算等级考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六、交流沟通与咨询 我们开展学习、工作、就业和考证及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 1.学习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开放教育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个别化的学习疑问。我们利用电大在线论坛、QQ群、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实时非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24小时内解决疑问。从素质教育出发,新生入学初就强调生生交流,所提学习上的疑问尽量由学生先回答,并且要求使用所学会计理论和知识来回答问题,要讲清理由,然后老师24小时内核定,肯定成绩改正错误,学生交流沟通情况计入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也逐渐改善了有些学生以前不肯问、不会问的缺点,而回答正确度较高的同学也逐渐有了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应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反过来促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三年下来,认真参与交流的同学,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试时就不会怯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工作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电大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业余学习的,很多学生入学前仅毕业于中职,参加实际工作后感觉有很多困难,觉得实际工作与书本的理论有些脱节,或者有些问题是从没学过的等等,如税务、工商、或原始凭证的设计、月末结转、年报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很好的实践素材,我们非常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多交流沟通此类疑问,老师也尽量实时参与讨论解决,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3.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如前所述,电大学生基本是在职学习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单位并非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想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平时对就业方面提供较多咨询,经常与本地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联系,推荐我们的学员就业,并鼓励学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学生受益较多。另外,要求学生先具备就业资格与水平,所以新生入学时的专业认知讲座中就要求学生安排时间和精力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的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又会碰到会计职称培训与电大学习的矛盾,职称是5月下旬考,电大考试在7月上旬,我们一般都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指导,考证的书籍和要求与电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同学能善加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大部分学员能职称、学业双丰收;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建议他先好好学习电大课程,打好基础,考证等可以留待来年再考。这样,学生明确了目标,平时学习就更努力,对专业认知更清楚。 七、调查报告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用来考核与评价毕业生社会实践环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对某一个调查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同时能找出其存在的关键或焦点问题,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下来,学生反映较好,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这种社会调查的校内实践方式我们也广泛应用于各门课程的课程实践,如老师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络布置社会调查题目、调查目的及要求,并可借助小组讨论、E—mail、电话、书信等实时非实时联系方式,辅导学生应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本单位、本系统或社会上某一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毕业论文 上文已经述及,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做专业认知讲座,并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上,结合模拟实验或调查报告等形式,中间始终贯穿着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实施下来,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平时能积极收集素材,如做些报刊、杂志文摘或剪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尝试写一些小文章,提一些小建议,或写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和社会调查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素材。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学生普遍能得到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理论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校内会计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经过我校多年实践,学生非常喜欢并踊跃参与,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辅导教师亦体会颇深,有时一个问题仅凭语言怎样也解释不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就能豁然开窍。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实验员,无论是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还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都无专人管理,基本由任课老师暂代实验员,这样不利于实验室的管理,而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就没有单独开出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了;还有电算化上机实验次数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还是较少,不能满足其平时练习的需求;实验用教材体系也有待开发、完善,比如到本地企业就业时需要的外贸会计、税务处理等实验教材都亟待开发。 作者:韩素莹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作者:王旦云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