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丘陵地带,耕地总面积为10.8万hm2,机械收获面积逐年增加,2021年该县玉米种植面积为9.8万hm2,虽受秋季多雨的影响,全县机收面积仍旧高达7.8万hm2。目前,东辽县玉米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2021年吉林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2%,机收减损是降低玉米生产环节损失、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机械收获虽能节本增效,但在机收环节损失率较高,农民比较抵触。如何减少粮食机收损失率,成为机收能否被广大群众普遍认可并接受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玉米机收环节粮食损失产生的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探索机收减损的有效举措。 1机收损失分类 玉米机收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为机收过程中造成的玉米果穗没被收起和机械摘穗剥皮传输过程中造成的掉粒损失。间接损失则是在机收过程中因工作部件对玉米籽粒造成的各种损伤所引起的霉烂变质。霉粒严重影响粮食的品质和售价,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机收减损的一个方面。根据国家玉米收获机行业标准来看,玉米机械的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的破损率≤1%,即使是符合国标的合格收割机,机收的粮食损失也相当惊人。 2机收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 2.1机械方面 目前,玉米机械收获技术比较成熟,可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堆、茎秆粉碎还田等多项作业。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两种,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进步,收获机的性能也有了较大提升。但玉米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和籽粒破损率大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2.1.1玉米垄距与收获机行距不相适应。一般常用型号玉米收获机行距为70cm左右,所以收割地块垄距应控制在60~80cm之间,进行机收作业的玉米垄距最好控制在65cm左右,垄距过大,易产生向前推倒或侧向压倒茎秆的现象,被压倒的带穗茎秆往往不易被收起,会被随之通过的茎秆切碎装置粉碎抛撒到田间,造成损失。东辽县玉米田的垄距不统一,为玉米机收作业带来难度。且加之地块零星分散,地形复杂多变,这些都使玉米收获机的粮食损失率很难降低,玉米机械收获的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2.1.2种植的玉米品种不适合机械收获。农民喜欢种植稀植果穗大、产量高、成熟期长的品种,而机收则结合玉米生长整齐、成熟度一致、籽粒硬度较高、适当密植、包叶松散的玉米品种。所以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种植适宜机收的品种,应选择穗位较高,抗倒伏能力强,成熟后籽粒硬度较大、不宜断穗、掉粒且果穗粗壮,适合密植,成熟期相对较短的玉米品种。吉林辽源地区辽科38、裕丰506等品种就比较适合机收。2.1.3其他方面玉米机收减损还应注意:1)分禾装置配置不合理,易造成玉米茎秆折断,导致玉米穗不能被收起,产生损失。2)摘穗板间隙过宽。正常情况下摘穗板前端间隙应该保持在32~35mm,后端应保持在35~38mm,否则容易产生掐尖现象。3)输送机构末端结构不合理,或与果穗箱的位置配置不合适,易使果穗被甩丢产生损失。 2.2收获时期选择不合理 玉米进入成熟期后,要在完熟期开始机械收获。适时收获可统筹机具调度和人力安排,加快机收进度。还可增加玉米籽粒重量,降低机收损失。在玉米生产中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当玉米包叶变黄,籽粒基部出现黑帽,并出现固有光泽时,可以认定玉米成熟,可以机收。在玉米完熟期即可进行机收作业,若在枯熟期收获,损失较大。主要是枯熟期玉米秸秆干枯质脆,易倒伏;玉米在枯熟期秸秆变脆,包叶松弛,穗尖裸露,进行机收作业时,果穗易掉粒,也易破碎。 2.3机械操作方面 2.3.1操作人员操作水平不高。玉米收获机组进地作业涉及很多方面,既需要拖拉机驾驶技术,还需要收割机操作技术,因为其涉及摘穗机构、剥皮机构、集穗机构、粉碎机构等众多机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需取得收获机驾驶证方可从事机收作业,还要掌握收获机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机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收割机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减少粮食损失。2.3.2不能正确调整摘辊间隙。适当调整摘辊间隙才能使摘辊正常作业,间隙一般应控制在13~20cm范围内,茎秆较粗,果穗较大,种植密度也较大时,间隙要大,反之要小。只有机手在机收作业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才能减少粮食损失。2.3.3不能正确调整剥皮压送器剥皮压送器的作用是将果穗压在剥皮辊上,方便剥皮辊上钉齿撕开包叶进行剥皮,同时向下拨动果穗。要合理控制压力,当压力过大时,籽粒破皮掉粒现象严重,损失增大。压力过小时,果穗剥净率下降,输送能力不足。2.3.4不能及时卸粮。在收获作业时要求机手要注意观察,时刻掌握作业进度和集穗箱装粮情况,当集穗箱快装满时就得及时选择合适的地形停车,切断动力停止机收作业,安排运粮车及时卸粮。否则会因集穗箱中的玉米过满溢出,导致玉米穗掉落,产生损失。2.3.5不能正确收获倒伏玉米。在生产实践中,总会碰到玉米倒伏的情况,顺垄倒时要逆倒状方向收割,横垄倒时可延垄正常收割。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会碰到的情况。在收割倒伏玉米时,要及时调整收获机摘穗装置,使摘辊前端处在工作允许的最低位置,同时调整扶禾器,使其尽量靠近地面,收获机的作业速度也应较正常收获时慢一些,这样有利于收割机收净倒伏的玉米穗。对于倒伏严重的地块,还可加装倒伏秸秆扶禾器辅助进行收获。 3采取的应对措施 3.1采用规范化种植 当前,东辽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玉米规范化种植的推广,限制了大型玉米收获机的使用。为了整合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改变农业经营模式。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合作社或农机大户中推广集中连片种植,开展玉米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既要统一玉米品种及种植模式,还要统一植株行距,应尽量规范一致,这样有利于玉米联合收获机进地作业。对于一些特殊地块,还应进行宜机化改造,政府要加大农田建设投资力度,改进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整体上适合机收作业。 3.2加强对操作手的培训 机收粮食减损,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稳定的人员队伍和生产经营模式,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还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1)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减损增粮”意识。要让广大群众清楚我国粮食供给紧平衡的现实。仅2021年我国就进口粮食1.64亿t,地方政府需要对粮食供给有清楚的认识。东辽县作为产粮大县,既要扩大粮食生产,提高总产量,还要减少粮食损失,做到颗粒归仓。机构改革后,乡镇成为推动本地粮食生产的主角,需动员乡镇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增强节粮减损意识,既关注机收效率,更关注机收质量,要强化责任落实、宣传引导和督导检查,使粮食机收减损工作落实到位。2)要抓好技术培训。县农广校、农机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粮食减损问题组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增强专业合作社法人,家庭农场负责人和种粮大户对粮食减损的重视,提高机手的节粮减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农机推广部门要利用农闲时间邀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或业内专家对机手进行技术培训,采用理论、参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机手操作使用玉米收获机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机手减损节粮意识和责任心,打造出一支技术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机手队伍。 3.3要准确确定机收作业 适时开展机收作业,有利于抢抓农时,减少粮损,确保丰收。东辽县农业部门要在秋季组织农技专家与合作社联动,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农技专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根据当地的气候和作物品种特点合理确定机收作业时间,并将确定机收时间的意见建议上报给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专家建议组织全县农民适时开展机收作业,争取在最合适的时期开展机收作业,使机收损失降到最低。 3.4要引导农民选购优质农机装备 品牌机械虽然价格较高,但作业质量有保证,作业效率较高。要通过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收获机械。要引导生产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提档升级。要让当代最好的农机技术成果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保证机收作业又好又快完成。 3.5作业前要做好收获机调试工作 进行机收作业时应根据作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收获机的作业参数,使机组顺利作业,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基础上减少粮食损失。确定适宜收获作业期后,机收要执行玉米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好玉米收获机的维修保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玉米收获机,使机具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尽量减少机收环节落粒、丢棒、破损、破碎等损失。1)合理选择行走路线。收获机作业时保持直线行驶,避免边转弯边作业,应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作业线路。转弯时应停止收割作业,作业时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转弯。2)合理选择作业速度。合理控制收获机转速是机收减损的关键,作业时要根据收获机自身喂入量、植株密度、植株高度、秸秆干湿度等因素合理选择作业速度。一般情况下,先低速作业,然后再适当提高速度,最后采用正常速度作业,同时观察扶禾、摘穗、剥皮机构是否堵塞。作物湿度大时,应降低速度,作物较干燥时适度提高速度。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幅宽或收获行数。为提高作业效率,应在负荷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幅作业,保证作物喂入均匀。喂入量不均匀会影响作业质量,增加损失率和破损率。4)保持一定的留茬高度,一般高度要小于80mm。既要保证秸秆粉碎还田质量,又能避免刀具过低着地造成损坏。5)根据作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摘穗机构的工作参数。常用的摘穗辊式摘穗机构收获损失率较大,籽粒破损率较高,需合理确定转速。转速过低,果穗与摘穗辊接触时间较长,被啃伤的几率会增大;转速较高,果穗与摘穗辊碰撞激烈,掉粒的几率会增大。需合理调整摘穗辊间隙,间隙过小,碾压和断茎情况较重,粗秸秆还易堵塞;间隙过大会使果穗被啃伤,使掉粒损失增加。6)做好剥皮装置的调整。摘穗剥皮型玉米收获机,试割后,通过调整剥皮辊间预紧压力使剥皮机构正常工作。预紧压力过大,传递动力就越大,籽粒损伤率和破碎率就越大。还要调整好压送器与剥皮辊之间的间距。间距过小,玉米果穗与剥皮辊的摩擦力较大,虽剥净率较高,但单果穗易堵塞,果穗损伤率会增高,落籽率也会增加。剥皮辊一般倾斜11°左右,如果倾角过小,果穗停留时间长损伤率和掉籽率也会增加。 3.6要进行机收试收作业 收获机正式开始收割作业时,要选择合适的地块试割。对机器现有的技术状态进行一次全面的现场检验,看收获机各部分是否存在故障,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和实际效果再进行必要的微调,使作业质量达到农户要求。收获机进入待割地块后,先接合动力,让机器缓慢运转,待收获机工作正常后,再挂上低速挡前进。加大油门,当机器达到额定转速后,松开离合,使机组前进。正常速度试割20m后,停机,检查收获果穗的剥净率、籽粒损失、破碎程度、含杂情况,是否有漏割和堵塞情况,各部分作业是否正常。如有问题,继续调整,再试割再调整,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4结语 为了减少粮食机收损失,详细分析了在玉米机收环节产生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机械方面的原因、机手的人为因素、传统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对机收减损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加强机具各部件的调整、加强机收减损宣传、加强人员培训、改变经营模式和耕作模式等举措,使玉米在机收作业环节的粮食损失率尽量降低,通过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于乃群 任宝柱 单位:东辽县甲山乡综合服务中心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特征:首先,从发展环境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在从主要以高校的供给为驱动转变成以企业的需求为驱动[1-2]。其次,从发展定位看,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同时,社会对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支持服务转为服务和引领同步。最后从发展方式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以规模扩张为主到现在的以质量提升为主,从以前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这要求高校专业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定位[3-5]。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要坚持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产业信息化,努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国的电子信息类高水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并且此类毕业生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中数量始终是第一位。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大众化,国内高校不断开办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6-7]。电子信息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新经济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新型的电子信息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学科交叉复合特征,而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8-10]。随着产业的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现在链状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逐渐转变为网状的智能信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边界也在不断扩展[4-5]。为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要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支持传统行业并服务于地方产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创新环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当前大多数高校对课程的设置仍是理论课居多,实践课过少[11-12]。而且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多为基础实验,较难跟踪产业界的最新需求,且缺乏系统级实验和工程实践实验。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较多,且部分专业课程数学功底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很难在课程上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课程是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途径,大力开展与基础理论结合的实践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产教融合程度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界需求脱节。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于表面,且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多数的校企合作多为简单的实习实训合作[13-14]。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配合高校完成校企合作任务,无法使自身的产业技术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较低,特别是大型企业,由于业务繁忙,很难为高校提供实习培训。这种方式下企业变成了基本技能训机构,无法满足企业的技术合作开发需求,企业积极度不高,学生也多以观摩和基础实践学习为主,效率较低。(3)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课堂灵活度较差,且以教学讲述为主,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15-16]。在实践课程部分,高校的实践课多为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时,内容单一且更新周期较长;部分教师在开设毕业设计题目时,题目内容与往届题目变化不大。(4)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缺乏主动性。高校学生课程任务较多,课余时间较少,而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需占用大量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是在教师安排或者寝室同学鼓动的被动情况下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较弱。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的参与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努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若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大大降低。 2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1)面向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本科实验室。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多为配合理论课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多为基础实验且内容更新较慢,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难以匹配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开放性实验室使学生将实践教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改变了以教学实验为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可以根据自身参加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进行自主独立的研究,且有大量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进行研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面向学生积极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平台环境。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设计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还可组织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在竞赛和科研项目的驱动下,结合开放性实验室,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竞赛和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充分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教师引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同年级学生互学互助的学习气氛。(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式,该方式是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和企业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后,实训基地就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实训平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接受企业的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学习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教学可采用校企联合实训的方式,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产业界的专家进行实践指导。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实践,并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产业界的企业技术,对产业界的最新电子信息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身的岗位能力,并且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学校应与智能电子信息、微电子及光电子等产业规模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新平台,吸引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就业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和研发、“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发展新格局。(3)建设“双师型”团队,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该专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是一种面向产业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具有专业的理论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能力。学校应制定及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计划,提高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在本专业的比例。学校可以让专业教师融入企业生产环境,把握产业需求,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有丰富项目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补充到本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和研究,有效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由此产生与生产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水平、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成果。(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学校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之前的教育体系相融合,引入新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把创新教育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①把创新创业模块加入通识课程系列中,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设为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必修课。②将创新创业班级试点扩大到整个专业,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色,增加创业类模块课程内容。③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为依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外包竞赛以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结语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界的技术更新较快,如何结合产业界的最新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创新环境,可进一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作者:黄杰 杨凡 曹阳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涉及规模大、种类多、产业链长,是农业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领域,且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才[1],涉农高校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作用在于农业科技输送和全方位人才培养。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如何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涉农高校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1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畜牧业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上游衔接种植业,在中游与加工业融为一体,在下游与流通服务业紧密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培养畜牧科技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据可依、过程明晰。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掌握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过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试验、设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专业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或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各培养单位应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区域特色、专业实际,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矩阵。由此可见,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在保持目标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追踪调查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对培养目标适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2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积累为主,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侧重于专业知识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发展潜力、思维引导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教育创新首要是观念创新,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涉农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优势与办学特点,坚持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农业人才[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突出综合性和学科交叉融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开拓一条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道路,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即教育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保障人才的动态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创业和实训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有机结合[4]。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涉农高校作为畜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师资优势和科研优势,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产业发展新需要,从淡化专业、扩宽口径转向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主体和受众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应明确二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深化受众对理论的认知,使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中国农业大学在创新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导向,围绕“共享、实践、两创、国际化”的改革思路,会同全国42所农业院校发起“牛精英计划”,以搭建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目标,通过实习基地将各区域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联系起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畜牧教育资源区块链。这为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输送、科技转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该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理论联系实践,以专业认知、生产实践、科研试验为人才培养路径,以产业服务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认同、社会认可作为评价标准。在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高校应构建支撑体系,如通过建立创新试验、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支撑平台,从政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围绕畜牧全产业链、价值链,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强化岗位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技能,了解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同时,与国家重要战略政策相结合,在教师团队指导下,由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满怀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和担当。 3.2秉承通识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通识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思维和潜质,为专业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高等学校非常注重通识教育,其方式大体有三种:(1)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开设了一系列涉及多领域的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习总量;(2)分布必修式,即学生须在规定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3)自由选修式,即学校对通识课不做具体规定,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国内通识教育已得到推广,涉农高校应继续构建、完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形成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对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应以小班课堂研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如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的考试、宽范围多学科相融合的课后作业、教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现场演讲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等。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以扩展校内多学科领域选修课为主,大力倡导网络化教育和移动学习。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内网络公开课程、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促进效率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个人兴趣的发展、就业领域的拓宽提供了可靠平台。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畜牧业作为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畜牧业发展并带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增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人才振兴是关键。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DB/OL].(2019-09-06). [2]赵春明.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5,15. [3]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EB/OL].(2017-10-18).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2-15. 作者:杜海燕 李鹏飞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分析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现状,提出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教材为例,从新形态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形态教材开发“五融合”实践探索,探讨了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以期为高职化工及材料类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 “三教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学的基本蓝本,教材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1]。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2]。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契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范式、彰显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材料领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紧跟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需求,瞄定“三育融合(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政能力相融合)”目标,校企“双元”推进新形态教材开发,其具体路径设计主要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强调学习成果的达成,按照OBE原理,根据反向设计原则构建模块化课程,开发新形态教材,可有效将社会需求传导至课程之中。 1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粘合剂、涂料以及在交叉领域的复合材料)是任何行业不可或缺的,小到穿衣吃饭、电脑手机,大到建筑楼房、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新经济对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开发相对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以及国内其他高职专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1教材建设缺乏标准与系统设计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开发应遵循“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路径,教材开发应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3]。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标准,适用性不强。客观上,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在校生规模不大,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学标准亟待完善;主观上,大多数老师开发教材时忽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教材建设缺乏系统设计和清晰的开发思路,教材之间内容重复、衔接不够现象依然存在,课程内容在不同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比较普遍,教材内容理实融合、产教融合不够,“学科知识体系”与“职业实践体系”二元对立。 1.2教材立体化、信息化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人心,教学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出新的挑战[4]。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教材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仍然以纸质化的教材、辅导材料等为主,其教材多借鉴于本科传统教材,或者在本科教材基础上进行所谓职业化的改编,甚至直接采用本科教材,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立体化教材明显不足。传统教材在知识技能信息的传输上效率较低,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由此,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开发涉及到很多信息化新技术,比如新课件制作软件、微课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比较依赖。而担任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的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整合资源搭建团队能力也不够强,很多学校团队协同开发新形态教材的氛围不浓。尽管近年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不断建立,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交互性不强、体验感差等缺陷,还未形成整体的系统化体系,教材立体化、信息化不够。 1.3教材内容与职业证书制度衔接不够,缺乏行业融入 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应用的新形态教材,其内容大部分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外加部分的实训岗位技能综合,通过撰写讲义或者教材,单打独斗编辑而成,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识不强,畏难情绪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教材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撰写讲义时所针对的对象、设备和技术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建设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且更新不及时等缺陷,一些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也无法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同时,专业课教材内容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相互孤立,职业技能等级证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够,无法实现“课证融通”[5]。 2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搭建对接职业标准和课证融通的“三层两贯穿”模块化课程体系 对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领域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融入价值观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重构模块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师、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助理合成材料测试师)融合的“三层两贯穿”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将“三育融合”“课证融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并重、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高度衔接统一。 2.2重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内容 调研高分子材料行业企业,梳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从业人员所从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解构岗位技能,整合专业与职业新体系,重构单元与模块新体例,融入行业与企业新动态,根据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要求,重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构建遵循成果导向(OBE)原理,即反向设计原则,以岗位面向为最终产出,反向构建支撑它的核心能力,所有的核心能力支撑岗位面向,培养规格支撑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支撑培养规格。 2.3制定与模块化课程匹配的课程标准 依据高分子材料行业企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包括所需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技能),校企联动制定与模块化课程匹配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课程考核与评价六个部分。课程结构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模块化课程的内容,明确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以及应获得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为参照制定课程标准。 3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 3.1新形态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构建 以服务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学生为中心,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聚焦行业新技术,组建新材料领域教材开发协作共同体,形成“校-校-企”联合开发团队。通过走访、调查协作共同体、相关高职院校,梳理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及措施,探索教材开发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建构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建设动力协调机制、立项遴选工作机制、建设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新形态教材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机制(专家审议制度、选用审批制度以及质量评议制度)、新形态教材建设成果激励机制等。 3.2新形态教材开发“五融合”实践探索 探索教材开发与产业发展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岗位工作需求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信息技术发展融合实践,促进教材开发模式“三转”,即:教材建设出发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材框架内容构建从“以理论知识构建为重点”转向“提供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服务资源建设为重点”;教学组织应用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平台”为基础的“线上线下”多维、立体化混合式学习活动为主。注重将职业素养习得部分、专业技能训练部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促进教材呈现形式“三融”,即: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融合、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融合。 3.3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具体路径设计——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为例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坚持“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原则,邀请岗位专家围绕课程对应的岗位,通过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学习成果(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对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职业标准、岗位(群)要求、工作流程、典型案例等纳入教材内容,梳理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思政素养知识,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重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课程内容体系(学习任务),形成职业能力清单,对职业能力清单进行教学化处理,进而以职业能力清单作为整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校企共同开发对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见图2。 4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高职教育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出版的高职新形态教材还很少,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探索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应在保持知识体系完整的同时,将知识与技能单元碎片化、模块化,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双元”原则,高度契合行业和岗位需求。同时需要教师从传统教材的思维中跳跃出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知识点、技能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相融合,同时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作者:童孟良 唐淑贞 刘绚艳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学院
摘要: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植国防工业六十载,紧抓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契机,主动对接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重点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通过打造特色工坊、树立职教贯通理念、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和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方式,积极开展区域紧缺人才培养、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和企业技术攻关等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职教力量。 关键词: 工坊;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1-4]。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应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6]。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根植国防科技工业六十载,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紧紧围绕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不断探索面向区域智能制造行业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拔尖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工作,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7-10]。 1实施措施 1.1打造智造特色工坊,加大区域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下,发挥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产业技术链上的特色工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军工领域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和企业等校外能工巧匠,优化工坊师资队伍结构,对入坊学生实施“1+1”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时间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形成校企参与的特色工坊实施运作方式,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学分信息库,构建入坊学生自由选课和弹性学习制,培养区域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1.2树立职教贯通理念,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广度 牢固树立中职和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理念,以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为核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中高职师资培训团队,面向区域中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数字加工、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等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开发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师资队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贯通的培训课程的精致化、培训队伍的专家化、培训服务的人性化、职教研究的常态化等四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中高职教师贯通培训项目,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培训范围,注重培训实效,以培训促进师资团队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为区域高端紧缺技能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1.3搭建军民融合平台,提升军工企业员工技能水平 联合区域航天、航空、兵器等大中型军工骨干企事业单位,搭建以兵器工匠学院为基础的军民融合平台。依托平台,校企以“双方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存”为原则,构建产教融合下面对特色军工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传承、技术技能互补、技术技能融合”校企融合技能提升新体系。对接区域军工产业链,结合军工企业人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基于岗位特点开发新形态教材及资源,面向特定岗位定向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协同区域军工企业共同制定“1+X”职业技术技能认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开发,并积极承办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赛项,丰富完善军工企业技能提升途径。 1.4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延展校企技术联合攻关深度 瞄准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应用高点,建设引领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高水平产学研用基地。以项目为导向,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融合型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团队,以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为牵引,建立立体交叉的多层次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完善校企合作研发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序运行。以基地为基础,围绕区域铝箔加工设备企业技术需求,协同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校企联合科技研发与项目攻关,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及技术升级,赋予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开辟校企协同创新的新途径。 2应用及效果 2.1依托特色智造工坊,军工学子屡获佳绩 根据区域省级智能制造示范性企业对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要求,建成高端智造、西门子智控和英示智检等特色智造工坊8个,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的全覆盖。近年来,18名企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入工坊对学生进行技能提升指导。入坊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在双创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奖励12项,学生申请授权专利3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智造工坊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与航天科技工业的“高精尖”紧缺岗位群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军工特质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 2.2基于职教贯通理念,师资培训成果显著 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及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组建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领域校企创新培训团队6个,编写《数控加工技术》等定制化中高职贯通师资培训教材8门,开发《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操作培训》等智能制造类培训项目32项。学校与渭滨职教中心等10余所中职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兴平职教中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院校的教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等多个国培班,促进了中高职教师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核心技能的大幅提升,培训了一批新时代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 2.3狠抓军民融合落实,军工技能明显提升 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军工企业成立军民融合平台。聚焦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与通信、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逆向工程、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行业培训,面向区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公司等军工企业开展“数字化精密机加复合型技能人才”等专项技能培训百余次。承办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技能大赛“机械产品检验工”等职工技能比赛多次,并为军工企业开发军工种培训教材3部,军企校共同开发“1+X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 2.4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技术成果转化提速 高水平专业群与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汇博机器人、西门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多方共建FANUC产业学院高水平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基地。以基地为基础,组建铝箔加工设备工程技术中心。其中,“流体机械设计及优化”科研创新技术团队主持完成的校企“高效节能铝箔剪切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喜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批“铝箔涂层线水冷辊结构优化设计及温度场影响参数分析”等陕西省科技厅课题6项,完成“动载作用下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能量耗散机理与密封性研究”等横向课题研究20余项,累计到款6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为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总结 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发挥校企教育、教学、科研等资源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聚焦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与通信、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逆向工程、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构建了紧缺人才、职教教师、企业培训和技术攻关等技术技能社会培训服务模式,开展了面向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技术合作攻关、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新海 薛帅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指出,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以不中断交通、保证基本的服务功能为基本要求进行严格的阶段划分,以保证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完工。近年来,交通主管部门对普通公路路网进行了调整,通过升级改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因此,公路工程的改扩建设计成为了近期公路设计工作的重点。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没有高品质的设计,就不会有好的工程质量。由于改扩建项目很难做到全封闭施工,所以在设计文件中除了包括技术设计外,还应包括交通组织设计。 1公路工程改扩建设计的原则 1.1突破技术难关 公路改扩建的关键是解决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纵向裂缝和新旧构造物结合处产生的纵向裂缝两大难题。(1)在路基方面,应优选透水性较好的砂砾、碎石等作为填料,保证路基的强度;对加宽段基底进行冲击碾压或强夯,是解决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关键措施;搭接范围内的充分压实是保证新老路基整体稳定不开裂的必要手段。(2)在构造物方面,应尽量增加工后沉降时间,尽可能释放因变形产生的不均匀内力是防止和减少新旧构造物出现纵向裂缝的关键所在;采用加强的刚性连接措施,是彻底解决纵向裂缝问题的重要保证。(3)在排水方面,结合纵、横断面设计,尽可能采用自然排水的措施,保证路基路面的水稳定性;对于村屯路段,应采用U形槽或石砌边沟排除路面水。(4)在路面结构方面,应结合各路段的交通量,灵活采用多种结构,在保证路面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1.2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要本着保证结构安全可靠,同时又不增大造价的原则,灵活采用单侧加宽、双侧加宽的处理方法。1.3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公路改扩建设计中,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工艺、材料的技术标准和指标等。 2公路改扩建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路线 (1)长直线路段对于设计速度为80㎞/h的一级公路,直线长度不宜大于1600m;小客车一般运行速度为80~120㎞/h,大货车一般运行速度为40~75㎞/h,所以直线长度不宜大于2000m~2400m。直线路段长度过长,容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形成“道路催眠”作用,并无意识地提高行驶速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除了控制直线段长度外,还需要通过交通标志、标线等手段提升驾驶员注意力,具体措施如下:①增加公益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力集中;②设置限速标志,警示驾驶员降低车速;③设置车距确认标志和车距确认标线;④设置地点距离标志。(2)曲线段行驶中的车辆遇到曲线路段时,驾驶员需要根据线形条件进行转向。如果曲线半径小于运行速度的一般最小半径,驾驶员需要控制速度,并且以更大的角度转动方向盘,以顺利通过弯道路段。具体处理措施如下:①对于部分路段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不满足设计速度对应的视距要求的,应通过交通标志、标线等手段对驾驶员的视线进行科学诱导,并控制行车速度;②在曲线路段设置线形诱导标、轮廓标,引导驾驶员视线,预告公路线形。(3)长大纵坡对于长下坡路段,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①修建停车观光区;②修建紧急避险车道,避险车道指示牌如图1所示;③设置强制减速下坡车道;④加强长大下坡之前和坡段上的标志标线施划,给驾驶员提供足够的提醒信息。对于长上坡路段,建议采取的交通工程措施是:通过“大型车靠右行驶”诱导,减少大型车与小型车之间的干扰。 2.2桥梁 (1)对于桥梁较多的路线,为确保桥梁路段的行车安全,应重视灾害气候下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例如在风速较大的桥梁路段护栏上设置风障条,以减少侧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2)对于桥梁的较小半径平曲线上坡路段,考虑到货车因超载而导致运行车速偏低,容易侧翻,且大货车与小汽车速度差较大,可设置爬坡车道,并设置大型车靠右告示标志。(3)对于部分桥梁位于半径较小的平曲线或直线段接小半径曲线路段,且坡度大于3%的情况,建议位于弯道路段的桥梁可考虑加强线形诱导,位于纵坡路段的桥梁可考虑施划减速振动标线,位于弯坡路段的桥梁可考虑加强线形诱导,并施划减速振动标线。 2.3隧道 (1)由于隧道路段的“黑洞效应”、“白洞效应”和“边墙效应”,驾驶员视觉受限,导致隧道口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当隧道口处于平曲线或竖曲线路段时,驾驶员由于无法清晰地辨别前方道路情况,交通安全隐患往往更加严重。应设置如下安全设施:①在隧道入口处设置警告、禁令标志;②在短隧道入口处设置隧道开车灯警告标志、隧道名称标志;③采取适当的限速措施;④隧道内道路车道分界线采用振动标线;⑤路侧采用主动发光式轮廓标和突起路标,形成照明过渡。(2)对于隧道进出口线形过渡不佳的情况,隧道平、纵面设计中均应考虑隧道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线形一致性要求,且平、纵面线形指标均需在允许范围之内。当无法有效改善线形时,可通过加强交通工程措施予以改善,如采取速度控制措施、设置视线诱导设施等。(3)对于出口位于半径小于1000m曲线上的隧道,交通安全隐患较大。条件允许时要进一步优化隧道洞口过渡段的平面线形,条件受限时采取速度控制措施,并将加强视线诱导以及护栏的衔接过渡。(4)对于处于坡度较陡路段的隧道,应采取速度控制措施,如设置限速标志、铺装抗滑减速路面等。(5)长隧道中,驾驶员在长途行驶后容易疲倦,应设置足够的视线诱导、警告标志以及信息提示标志,提高驾驶员注意力。 3交通组织设计的原则 国省干线以交通功能为主,是路网的主要骨架,在改扩建过程中很难做到全封闭施工。不中断交通、保证基本的服务功能是公路改扩建施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桥涵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交通安全附属设施施工的不同阶段,对通行车辆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各工序、各分项工程同时施工时,为了维持一定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并保证行车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在做好绕行疏导工作的同时,施工现场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划分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和终止区的范围。交通组织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路基施工期路基施工包括软土地基处理、路基加宽、大中桥基础及下部构造施工、涵洞及小桥的加宽改建。路基施工中土石方工程量大、造价高、工期长,但对路面交通影响较小,通过设置施工便道及其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维持原路的通行。(2)路基上部搭接、桥梁上部施工改建期施工过程中为了弥补原路边坡开挖对行车安全的不利影响,可在施工区间内侧设置混凝土隔离墩、固定彩钢板等进行警示及防护,并安排专人疏导交通,维持原路的基本通行功能。(3)路面施工期路面施工期是指基层、面层、桥面铺装及部分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阶段。路面施工组织最复杂,施工前应规划好分流路线,在现场设置引导标识。设计中应结合分流方案对改扩建公路上保留车辆的组织方案进行重点研究,并进行多方案比选。(4)沿线设施施工期这一阶段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需要完成剩余的交通标志设置、沿线设施设置、绿化等工作。这一阶段外部交通分流结束,主线可以通行,可在主体工程完成后合理安排工期。 参考文献: [1]岳晓昑.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09. [2]杜智民,王恩东,王玉兰.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J].公路,2008(12):49-54. [3]徐慧芬,唐伯明,徐建涛.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分析[J].重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 [4]符锌砂,高捷.高速公路纵坡路段货车运行车速预测[J].公路交通科技,2008(6):139-143. 作者:王芳 单位:鞍山市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说到大数据,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淘宝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各地区买家的喜好、购买趋势、购买力等等。还有通过对浏览的网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做到精准营销,大大减少广告的支出。那么在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中是否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到精准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创新审计方法呢?下面就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认识大数据分析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运用上的误区,通过“四转变”和“三借”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什么是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就是通过对种类繁多的、大规模的海量数据进行急速采集和分析,从而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着的对使用者有价值的数据处理过程。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也在民营企业中慢慢地渗透,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总体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数量配备不足,审计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审计更侧重于管理者主观上认为重要的项目上,还停留在“点状式”的审计阶段。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多的是事后审计,审计“关口”没有前移,审计工作过于被动,甚至有很多时候由于数据不完整,而终止审计的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事后审计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时候损失已经发生,很难去弥补和追回。 (三)由于很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有些家庭成员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位。当涉及这些人的切身利益时,审计进度推进阻力较大,审计效率低下,迟迟得不出审计结果。 三、大数据分析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运用中认识上的误区 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审计,目前更多的是在国有企业及银行、保险等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而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传统审计已经使审计人员满负荷运转,无法再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审计。 (二)公司要投入很多资金才能建立大数据库,民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般企业都不会投入这笔资金。 (三)大数据分析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民营企业中这样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可行性低。 (四)大数据分析对内部审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帮助,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条件还不成熟。 四、大数据分析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首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需要进行“四个转变” 1.从传统的单维度审计到大数据分析的多维度审计的转变。传统审计中,财务账本等单一的纸质载体是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需的资料。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新型资源,因此,利用这种新型资源可以弥补民营企业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数据采集、转换、分析等方法步骤快速发现问题疑点,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更能实现多维度的综合分析。2.从数据的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转变。以往审计是先确定好一个审计区间,对在该区间内发生的静态业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对,发现审计疑点,再根据审计疑点去找原因。审计的时间长、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容易出现审计空白区间,无法发挥审计的真正价值。而大数据是动态更新的,非静止固化的。利用设定好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系统分析路径,发现异常数据,查找审计线索,形成一个动态审计过程。通过动态审计可以填补静态审计中的审计空白,形成审计无死角。3.从单一型审计人才到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转变。民营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面临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结构,熟悉各行各业的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信息化的普及,将对审计方法带来新的革命。4.从事后审计到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内部审计应该是包含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一整套完善体系,通过事前审计进行预防,减少决策的失误;通过事中审计,对审计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和参与,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事后审计,对已经发生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全面的评价。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二)其次,通过“三借”促使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有机融合 1.“借道”。目前,民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会有两套最基本的系统,一套是财务系统,用于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协调,并专门用于财务工作的管理系统。一套是ERP系统,用于记录员工、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仓储、分销、质量等等业务的发生情况,并提供各模块的综合统计报表。但在很多公司中,这两个系统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两条数据通道,通过对后台数据的采集,进行关联性分析,快速准确的发现数据的异常,不需要公司对大数据库资金的额外投入。2.“借力”。大数据的基础是数据够不够“大”,数据越大,越容易找到审计疑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因此,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各部门的力量,通过对ERP模块的扩展,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让基础数据做到公司内全覆盖。如:人事模块,由人事部门完成对员工档案的数据录入,而且信息要填写完整,特别是家庭成员一栏,很多民营企业都会忽视这一重要信息。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审计经验,很多舞弊案件均通过家庭成员进行“里应外合”谋取私利。在基础数据的录入中,审计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规范表单格式,统一各模块录入的模版,使数据线上化和可采集。3.“借势”。借助大数据分析快速、准确的优势,进行精准审计。对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数据量比较庞大,传统的EXCEL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可以利用数据处理能力更加强大的Tableau软件,对数据进行整体性与关联性分析,找出审计疑点。大大减少了传统审计过程中,在查单据、翻合同、找凭证等环节耗用的时间。审计人员以大数据分析发现的审计疑点为突破口,通过现场核查、走访、延伸审计等审计方法,深入挖掘疑点背后的细节,还原事情的真相。如:笔者近期查处的采购舞弊案件,就是通过对所有的采购订单进行比对,发现,不同的供应商所签订的采购订单却是一模一样,以此为突破口,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取样,并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走访,确认了公司员工与供应商内外勾结的事实。 五、结束 总之,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大数据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融合,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审计方法,弥补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内部审计添砖加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也应转变思维方式,紧跟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积极迎接挑战,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数据挖掘技术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2]李代俊.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会计之友,2013(19). [3]陈冬梅.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2010(6). 作者:李景厅 单位: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科研档案 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就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产生的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密切相关的且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图片、文字、实物、音像、书籍、文件等资料的原始记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开展科学研究,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科研档案记录了学校科研工作不断深入的点点滴滴,是学校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 (二)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的价值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在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信息资源价值。大部分科研档案都是关于学校科研人员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数据、技术性资料及研究成果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研指导价值。二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是学校办学特色最鲜明的特征表现。换句话说,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体现了学校的内涵特色和发展方向,对形成自身应用型特色品牌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二、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 (一)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受到人力资源、办公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的科研档案管理依然存着一些不足。一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单一,工作人员的服务主动性较差,服务范围大都局限于校内,科研档案未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二是数字化科研档案建设落后,很多高职院校在利用计算机管理科研档案时,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梳理和存储的层面,数字化、信息化利用明显不足;三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匮乏,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普通档案管理者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致使科研档案的归类、存储和利用效率低下。 (二)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无纸化、办公智能化已经势不可当。科研档案管理方式将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新变化,高职院校科研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乃是大势所趋。以机读形式为载体的档案,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版档案;传统的人工借阅方式也将被信息化、智能化、自主化查阅方式所取代。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施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不明确,很多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实现了全面的信息化,但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却投入不足,未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基本的保障制度,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二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资源匮乏,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库,更没有针对科研档案开发出具有自主存储和查询功能的应用软件,教职员工对科研档案的查阅便捷性较差,导致科研档案利用率很低。三是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关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应用、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导致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不足。 三、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明确组织原则及管理体制,确保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全面贯彻科研档案“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的原则,为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化决策依据。 (一)建立健全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将科研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一是要专门针对科研档案建立科学有序的保障制度,出台的科研管理文件及规章制度要确保与科研活动相吻合,确保科研活动负责人肩负起科研档案管理的主体责任,协调科研项目负责人与档案管理者的关系,确保各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后勤保障机构能协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二是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科研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条件。 (二)丰富完善高职院校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 高职院校加强科研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先决条件。科研档案资源收集要全面、细致、完整和准确,归档人员依据档案的实际保存形式,提交完整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科研档案资源归档必须严格执行档案管理标准,科学分类、规范存储,确保科研档案系统完善,方便借阅者的检索和利用。伴随高职院校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校园建设发展,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必须要提上日程。其一要建立科研档案管理数据资源库,学校要开发适合实际特点并便于师生使用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的教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相连接,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便利选择。其二要升级、规范科研数字档案的录入流程,改变传统科研档案管理“一人制”的落后状况,实施包含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活动负责人等“多点录入,多点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主、及时登录系统完善自己的科研档案,比如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信息等;一方面加强科研档案的多点管理,形成精准化动态管理体制。 (三)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高职院校要整合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管理队伍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专人制”模式,采用“专职+兼职”的混合式模式,在保留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将全体科研人员纳入到科研档案兼职管理队伍之中,通过分配系统账号的形式,引导他们在日常中对自身科研档案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科研档案管理只有到了学期末才统一整理的滞后现状,便于学校对科研发展状况的及时掌握。学校要统一制定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信息化能力的方案,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依据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和兼职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分别制定关于大数据技术、新媒技术等培训内容,全面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四)积极开发科研档案手机查阅软件客户端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不仅是通讯器材,更是人们日常查阅信息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像支付宝、微信等诸多应用软件和程序,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高职院校开发利用的科研档案管理平台,必须要考虑与手机客户端相绑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学校要依据自身科研档案管理与发展现状,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手机移动客户端。学校要对此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下载、注册和使用,一方面加强师生对科研档案的重视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领导层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从软硬件设施、科研档案管理队伍、科研人员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档案制度,制定长远规划,有效提高科研档案资料的延展性,确保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洪艳.高职院校档案收集工作现状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5(25). [2]李维艳,关嫚.科研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管理观察,2019(06). [3]邸家琴.高校档案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探析[J].兰台世界,2011(08). [4]李永艳.体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兰台内外,2019(06). [5]王敏敏.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管理模式研宄[J].档案与建设,2011(08):15-17. 作者:张永花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行业,建筑行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建筑的质量,确保企业的效益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筑企业需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如果能够科学地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企业在完成各项工程项目的时候就能够花费更少的成本,得到更高的效益,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快速的发展。 1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会造成一定的费用支出。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管理指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对涉及到的各项费用和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就一个项目来说,不同的建设主体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比如对于投资者来讲,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对投入的资金进行全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对于施工方而言,工程造价管理就需要对承包的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造价的管理越来越多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造价管理才能保证各个部门的利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良好的造价管理和控制是创造更多利润的基础,落实造价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节约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当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落后 想要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制度是关键的保障,任何管理只有在制度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够良好地执行下去。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想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必然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我国的建筑行业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此,相关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缺乏科学实用的制度来保障造价管理的实施。如果希望建筑企业更好地进行造价管理,需要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落后的制度只会成为企业的成长的绊脚石。 2.2制度缺乏统一性 建筑企业能够对工程建设的成本和投资费用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这也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但是在研究成本的同时,建筑企业也应当对工程的施工合同以及投资计划等文件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这些工作的统一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合同、计划和工程实际成为两张皮,施工过程脱离计划的情况出现,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浪费。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保证建筑的各个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发挥最大的价值。 3提高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水平的措施 3.1科学构建管理制度 想要适应当前我国的形势,提高建筑项目的管理水平,发挥真正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施工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进行约束。构建科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构建工程造价的理念。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构建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明白重视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势,在企业内部积极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并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在企业里良好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进行研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应当注重提高人员的素质,对员工进行培养与培训,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规划内部的工程造价管理 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应当规划内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实施。企业内部也可以构建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库,对工程造价发展所需要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实现企业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更好地落实造价管理工作。另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针对造价管理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咨询管理工作,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中,采用定额定价的制度,如果在新时期仍然采用这种方法,在投标中出现价格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都会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需要对工程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编制,为后来的招投标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另外,完善企业的造价指标和建设标准,应当逐渐完善造价指标,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最后,企业还应当积极了解市场,对市场公布的价格进行分析与整理。最后构建企业内部的造价数据库,保证企业的依据最符合市场情况。 3.3加强造价监督与管理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的材料和设备,这些材料和设备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管理的困难,使得实际情况脱离工程造价管理。因此想要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良好地实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构建管理机制。只有管理机制更好地落实在企业当中时,才能保证各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良好实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另外,想要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施工企业也应当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开展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的进场之前,施工企业就应当及时地做好场地的勘察工作,对工程中需要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价格进行预测和记录,在准备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准备好充足的资金。并且在进场前就尽早发现和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开工后出现更大的风险。在事中可以根据之前所订的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好事中控制,避免成本浪费。在事后应当做好记录,对原因和损失进行测算,并做好相应的合同赔偿,只有按部就班地落实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4结语 从而可见,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确实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更加重视工程造价的管理,采取措施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进行落实,并制定相关的制度,使其能够参与到建设的全过程中来,企业只有做好人员的培养,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科学地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才能够优化企业的成本,实现利润的积累。 参考文献 [1]陈笑玲.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8(15). [2]陶毅.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9(03). [3]王庆华.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4]姜杰.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方法论述[J].建材与装饰,2015(49). [5]刘志成.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 作者:鹿娟娟 单位:山西陆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拟对我校在经济学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开展经济学类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一、国内学科建设和质量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学科建设初期就认识到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的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方向缺乏凝练。学科建设未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行动态调整,缺乏探寻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道路、新方向的动力,未能结合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优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拓展具有本校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高校虽然重视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梯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限制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二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学科建设步伐滞后。 (三)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不高。相对而言,高校重科研,但对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奖励较多,但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教研项目以及教研类获奖较少,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经济学学科建设探索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学校对此进行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不错成效。 (一)不断优化经济学学科专业布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产出导向(OBE)教育理论,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与学校办学方向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领域,充分发挥学校“土建类”学科优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学校在2011年实现经济学学科门类的突破,新增经济学本科专业,考虑学校“土建类”学科优势,侧重发展建筑经济方向。2016年,考虑区域金融发展需要,顺应时展新增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侧重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向。2017年,在已有学科学位点工程管理(MEM)硕士点(建设工程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管理硕士内涵,拓展领域,新增金融工程管理方向,实现了经济学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2019年,顺应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和低碳、绿色经济以及美丽中国蓬勃发展的实际,正在积极筹划新增投资学、能源经济等社会急需的专业。 (二)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度优化课程体系。以教育部审核性评估以及安徽省专业评估等以评促建为契机,结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大修一次、两年小修一次的具体要求,常态化地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在经济学专业增设投资经济方向,在金融工程专业增设金融数据挖掘方向,以适应投资规模扩大和金融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从加大应用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压缩重复理论课授课内容,提高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类课程的学分比重。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对实践类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模块,加入Python计算机语言、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以适应金融市场业界对技术要求的变化。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提出三大提升计划:1、师资队伍学历、职称提升计划。通过建议学校大幅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大量引进博士人才,同时,通过鼓励在职进修,实现教师的学历提升计划。近3年,经济学系引进博士人才5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名,博士化率快速提升到63%。同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目前,经济学系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3%。2、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科研能力,除学校定期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外,经济学系还广泛动员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特别是年青教师师资培训活动。一是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绩效考核力度,特别是加大科研业绩的考核力度,引导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三是通过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教师坊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3、师资队伍国际视野拓展计划。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目前,经济学系已有4人具有前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访学经历,每年还计划派遣1~2名本系教师前往国外进行访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四)积极加强质量工程建设。积极鼓励教师结合“一带一路”、“互联网+”、“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协同创新环境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等,推动学院精品课程、MOOC资源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开展重点教学团队建设,期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经济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措施 除通过学科建设以及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教学运行管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等常规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外,还特别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教学水平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一是多形式加大教学业务能力培训;二是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三是加大教学考核力度,加大教学事故责任认定力度,一旦发生教学事故,系主任、教学副院长和学院院长均承担连带责任。 (二)加强学风建设,促使学生潜心学习。一是加大课程考核力度,提高考核要求,给学生合理增负;二是宣传优秀学生风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引导学生潜心学习,以先进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三是建立各类学习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以老带新,实现传帮带,引导他们更加合理地规划在校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力度,以赛促学。鼓励学生投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目前,经济系组织学生参加的比赛已经涵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济学综合博弈大赛、市场调查大赛、金融投资创新大赛等主要比赛,并取得不错业绩。未来,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人均参加比赛1门以上。 四、反思 尽管学校在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作为省属高校,受政策、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限制,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通过寻求政策、资金支持,创新管理方式予以逐步解决,尚需深入反思。第一,受编制限制,师资力量短缺、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短缺现象还较严重,生师比有较大下降空间。受师资短缺影响,教师授课任务较重,影响科研精力投入,不利于教师教学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同时,受师资短缺影响,大班教学客观存在,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突破现有编制限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尚需深入思考。第二,受学分收费政策限制,学生反复重修课程现象普遍,加剧教学资源紧张程度,影响学习风气。如何突破学分收费政策限制,抑或创新学分管理方式,加强学分重修管理,尚需深入思考。第三,优胜劣肽机制不能发挥良好作用,教风和学风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如何充分发挥优胜劣肽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促进教风和学风的持续改善,尚需深入思考。第四,智慧校园和“互联网+”战略在学校的落实尚有待加快进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尚有待提高。如何贴近学校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和“互联网+”战略推进速度,提高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尚需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 [2]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 [3]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作者:彭志胜 段宗志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低碳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对低碳以及环保理念进行有效落实,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发展。而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本投入,而由于政府投入资金往往是有限的,所以金融支持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针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内容开展了分析与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金融支持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它对于新机制以及新技术有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需要较多的资金,所以必须要做好金融方面的支持与分析。如何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成为了多数人员探究的问题。“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为人们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路径,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作为融资、投资活动中的资本,旨在推动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转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更好推行做好基础。所以做好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究,深入分析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意义重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产生较少的温室气体,或者不产生温室气体,以这种模式来开展生产经营。如此能够减少碳排放量,从而对社会环境的改善起到较好的作用。碳排放量是影响温室效应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可以让温室气体的含量得到大幅度降低,由于温室气体含量往往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导致气候出现异常状况,这就会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机制进行变革,积极进行创新机制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动生态文明化建设。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基于全球变暖状况下提出的,相关的研究者发现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过程中所产生的室温气体,会导致全球温度不断提升,也就是说会引起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又容易导致环境发生恶化,使得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处于上升趋势中,这就对全球降雨产生影响。同时,温室效应还会推动病原体迅速滋生,使得其传播范围更广;环境的剧烈变化还会影响地球的反馈调节,因此就会诱发自然灾害。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对这种现象进行缓解和改善,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了重要的途径,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应对,不过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也只有得到充足的金融支持,才能够推动低碳经济的更好开展,所以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 低碳经济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式,而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一旦脱离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长久持续下去,所以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不可脱离金融支持,其对金融支持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不断普及,金融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推动了金融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将其运用到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能够为低碳经济注入活力,促进低碳经济实现快速有效发展,所以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金融支持建设尤为重要,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必须要紧密联系起来。另外,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会刺激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双方之间相互作用,彼此有利。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科学的法律规范 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法律规范的支持,政府只有构建科学化的法律规范,才能够为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也才能够为金融支持提供更大的有利作用。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缺乏健全科学的法律规范,现有的规范较为落后,审理管理机制以及体系发展模型都存在诸多问题,政策约束力以及激励效果不够理想,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的推进。同时,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存在较大的笼统性,无法对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提供明确的参照,无疑影响了该方面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低碳服务模式较为单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采取有效手段推动了低碳经济发展,也对金融支持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低碳经济服务模式较为落后,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的产品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机构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然而其实际发展却并不顺利,在发展中还存在低碳服务意识低下,产品开发不科学、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低碳经济的有力推进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与传统项目相比较而言,低碳项目需要运用大量的新技术,而新技术往往存在大范围使用效果折扣以及不成熟等方面的风险,就那些高风险的低碳项目而言,假设没有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就会导致金融支持面临较大的风险,比如,政府提供担保,或者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保险,离开了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就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的要求,从而会对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提供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做好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 (四)制度缺乏激励性 虽然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然而从具体情况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有效落实。能耗高、污染高的两高企业还是很多地区的支柱性企业,GDP、税收以及就业岗位等都需要这些企业来创造,地方政府无法对这些企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反而还需要金融机构支持这些企业发展,这就无法推动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不能对其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 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促进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的有力开展,我国政府应当对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及规范等进行有效健全和完善,相关人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要求以及管理模型与市场发展情况向符合,推动各项操作措施的有力推进。这就需要政府对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细化规定,结合当前市场的现实情况对条款进行更新。而且地方政府还应当构建低碳经济的扶持制度,提升基金结构的有效性,确保其能够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 (二)创新低碳经济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对低碳管控模型构建的过程中,要集中处理服务模式,提升管理机制以及服务模式的有效性。而且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进行有效把握,重点对低碳行业进行支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维护,确保经济结构与实际需求相贴合。同时,金融机构还要针对于低碳经济进行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开发,比如对绿色信贷进行有效创新,进行能源效率贷款、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还要深入挖掘用能权、排放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积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创新工具的发展。再比如,还可以积极进行绿色保险业务的创新与开发,发展低碳企业贷款保证险、绿色建筑险等创新性险种。 (三)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应当监控大中型低碳项目的杠杆率。部分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规模扩张较快,而又没有进行风险控制,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问题,破产倒闭成为了结局,因此应当对大中型低碳项目的杠杆率进行密切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措施的采取,有效降低风险。第二,要合理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有效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能够将环境高风险行业的未来不良资产率估算出来,得出未来信用风险和环境风险之间的定量关系,这就能够推动金融机构对自身的资产配置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更好地降低自身对污染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提升制度的激励性 首先,政府应当改变补贴方式。当前政府所采用的补贴方式基本上是一次性资金补贴,这对于低碳项目而言根本不够,所以应当改变补贴方式。可以采用市场化的补贴方式,如此能够促进节能减排效果的不断提升,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得以有效改善。其次,要改变补贴结构。当前我国政府补贴主要是用于低碳项目建设,而这些项目在建设成功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此才能够实现运转,所以政府应当对补贴结构进行改变,可以对低碳项目的运转进行补贴,在项目稳定运行之后在停止补贴。同时补贴方式也应当以市场化为主。这样能够更好地对这些项目进行激励,提升制度的整体激励效果。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才能够为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奥.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J].农家参谋,2017,(12). [2]孙茂新.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7,(12). [3]张开阳.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商论,2017,(04). 作者:林金强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中的测绘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仍然需要更好地应对各种测绘环境,以保证测绘技术在各领域中的良好应用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测绘技术的研究,对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依托未来的测绘需求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阐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各领域的发展都更加的依赖新技术的产生,从而在本质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技术水平。在地质勘查领域也同样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依托经纬仪与激光测距机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查活动,为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及地质测绘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然而,在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往的测绘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技术需求,因此新技术的引入将成为未来的发展必然,GPS定位技术的引进与实践便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测绘技术的特点 测绘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技术,它广泛地应用于矿产开发、工程建设、地质勘查等领域,不仅保障了测绘的科学性、准确性,更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信息化、数据化已经成为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使测绘技术更加的便捷、准确。其主要特点包括:(1)自动化特点。自动化是我国推进工业4.0时展的重要标志,在测绘技术中应用自动化软件进行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减少了传统测绘中的人工压力,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2)精准性特点。在信息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精确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利用设备代替了人工的操作,通过严格的系统管理进行数据的转化,并以精密仪器进行分析与处理,使测绘的精确性成指数上升。如针对300m距离下的测绘数据进行对比,其测绘误差仅为毫米级甚至更低。(3)综合性特点。在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中,不仅实现了传统距离、高程等相关数据的测量,更实现了对信息的全面搜集与反应,其信息构成也更为综合,使测绘变得更加便捷、精确与全面,同时在三维技术的支撑下,使其测绘结果更加的立体,全面打破了传统测绘技术中的局限。 2.地质勘查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2.1GPS测绘技术 GPS技术是最早被我国应用的测绘技术,它依托于良好的信息化水平及卫星定位技术,使测绘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乃至在当前的地质勘查中GPS技术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GPS测绘技术主要依赖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数据支持,通过空地一体化的测量,能够快速的形成测量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处理与传输,使测绘实施者快速地获取测绘结果,在效率与准确率上得到了本质上的保证。GPS测绘技术中主要包括内业与外业两部分,外业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野外的观测、选点、质量检测及标志等活动,以为后续的地图绘制、标记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外业则主要实施测绘数据的完善处理,并进行测绘结果的总结。根据GPS测绘技术的工作流程而言,可以将其概括为成果检测、外业观测、外业选点及建立标志等环节。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进行GPS测绘的过程中,为保证数据成果的准确性,至少要采用2台以上的数据接收设备,同时至少需要同步观测4颗以上的卫星,并且还需要操作人员选择视野开阔,无过大、过密的遮挡物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2.2RS测绘技术 RS测绘技术也被称为遥感技术,其在地质勘查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RS测绘技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特点便是能够实现对物体进行识别与探测,这一功能在航空探测中应用最为普遍。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及测绘需求的发展,20世纪所形成的技术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的测绘要求,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下,RS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完善,逐步从原有的可见光探测转变为集系统化处理及信息化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测绘技术。利用不断的技术升级与信息化改造,当前RS测绘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图像的精确处理,使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及实时性更高,同时也为地质勘查技术带来了新的技术选择,对测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S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获取大量的实时测量数据,并能够提供不同波段所测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的功能,其较强的抗干扰性有效规避了地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测绘面的扩大提供了保证,也为地质勘查工作的顺畅进行奠定了基础。此外,针对特殊环境及测绘需求,RS技术更加注重了对遥感器的优化设计,以通过不同遥感器的特定功能实现特殊的测绘需求,并且加入了综合信息的处理技术,以便通过新遥感设备的应用提升测绘综合信息的形成。 2.3GIS测绘技术 目前,随着地质勘查技术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具备了良好的应用趋势,它属于现代测绘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测绘技术,融合了多种科学理论,实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要求。GIS技术主要依托计算机及数据库进行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将空间事物与地理信息进行充分的整合,并快速的形成图像信息并进行呈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测绘技术中的局限,也改变了未来测绘技术发展的理念。GIS测绘技术在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现代化特点,对于现代地质测量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包括:(1)多纬度特点。GIS测绘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形成特异性的地质构造,同时还可以对成矿进行预测,从而在实践中进行地质勘查的指导。(2)定位性特点。GIS测绘技术中包含了丰富的测绘数据,可能通过其中特定的功能进行特定因素的分析,并形成综合性的测绘数据,便于对地质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同时,通过计算机及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及设备进行地质勘查及矿产位置的确定,以保障矿产开发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数据优化及技术更新过程中,还更加注重了技术的智能化融合,以通过测绘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数据进行筛选,从而提升地质勘查的质量。 3.地质勘查中测绘技术的未来趋势 在当前的技术应用背景下,无论是GPS、RS还是GIS测绘技术,都需要根据地质勘查环境与需求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变革,以此适应未来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如下内容:一是加强软件的开发。在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背景下,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利用软件技术的辅助能够实现测绘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精准化,促使测绘技术获得本质上的提升,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测绘框架。二是强化软件应用。当前的测绘技术应用中,大多都是以软件作为主导,依托有效的测绘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与完善,强化软件的应用将很大程度的降低人工测绘压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严谨性,尤其是专家系统的融入,使测绘具备了更强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实现测绘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促进地质勘查的质量提升。三是注重新技术的融合与开发。测绘技术的发展是时代科技发展所主导的,根据不同时期的科技水平,在测绘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融合,结合不同技术下的优势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从而使测绘技术更加的成熟与全面,克服技术本身所带来的局限,从而进一步塑造全新的技术应用格局,提升测绘工作的保障性功能发挥。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地质勘查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现代化测绘技术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精确以及可靠信息,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区域内地质情况和地质构造,新型测绘技术具备较大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GPS、RS以及GIS技术将会更加完善,这样会进一步促使地质勘查工作更加顺利开展,对于地质勘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钰.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100. [2]陈思超.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发展[J].江西建材,2018(10):55+57. [3]甘承萍.探析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中国锰业,2018,36(03):32-34+38. 作者:姚德龙 单位:山西国辰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小学语文看似是一门基础科目,但是却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学科品格的提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国家相关部门才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明确的高标准,而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对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等提出了一些更加高规格的要求,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那么,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更需要在老师积极有效的指引与同学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增强则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不断践行,从而形成自己一种内在的意识与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阅读欣赏的有效性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同时还能够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经典古诗文阅读欣赏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在学生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所以,这就更加需要老师去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督与指引。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层次去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效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培养适合自己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随着国家对小学生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能力的日益重视,老师们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在经典古诗文方面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他们能够正确地识读经典古诗文和及时背诵默写,并且能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欣赏。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就能更加具体有效地提升这些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二、鼓励小学生进行广泛深刻的课外阅读,并积极开展读书交流心得体会活动 在此次的新课程标准中,国家教育教学相关部门提高了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这些小学生去开展广泛而深刻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对小学生阅读过的经典读物,老师还可以以读书心得体会的形式引导小学生来进行有效的交流。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行为能力来为他们推荐一些有效的阅读篇目。鼓励他们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终身践行的好习惯,这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老师还应该积极组织这些小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这个交流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分享小学生读书笔记和交流心得体会来进行,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悟,这对他们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教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一样需要重视对知识的系统性教授。这种系统分明、结构清晰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在语文知识接受与掌握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而这种全面深刻的系统化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在繁杂的语文知识整理过程中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此同时,这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又是很重要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大多数老师和同学们往往都会认为它是庞大复杂而又无序可循的。所以,老师在教授语文知识以及同学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无目的的,认为语文是一门不需要太过于依靠课堂的学习就能够轻松过关的学科。相反,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会影响我们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给老师和同学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因此,我们就更应该积极转变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语文知识教授,让这些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语文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有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培养起一种很强的知识整合和素材整理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加深这些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构建,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度理解与掌握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老师可以从小学生字词识读能力、阅读鉴赏思维能力等方面来具体进行。同时,这对他们的语文知识的分析与鉴赏行为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给他们语文学习,甚至是全学科学习提供一种更加多样化的分析与解题的思维能力。从国家对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含义和要求来看,老师还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写作思维能力、古诗文诵读思维能力以及表达交流思维能力等,这都需要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计划的教授和培养。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全方位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阅读思维能力的增强,它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完大量经典作品之后对作品有一个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表达交流思维能力的提升,它可以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与语言建构能力,从而有益于和他人之间交流沟通能力的增强,而这一方面思维能力的构建,又可以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提升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些优良的学习思维能力之间是环环相扣的,这不仅对他们语文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紧锣密鼓的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老师更应该把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的指引,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以要求这些小学生能够将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真正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配合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辛涛、姜宇、王烨辉201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柳柳2017《创新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第9期。 王凯丽2017《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教育现代化》第36期。 作者:李雪琴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第二小学
1引言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所以要发挥出一体化技术优势。立足于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一体化技术,对于提升效率和质量有很大帮助,推动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系统由调度主站、通信设备和厂站端三个部分组成,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其中厂站端可以分为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分别发挥着有效作用[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电网运行有着直接关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采用的是客户服务分布式体系结构,提供系统开发运行一体化的运行环境,提供分布式系统的运行接口,扩大运行系统的范围,按照需求自动分配功能任务,多样化的功能任务,多元性和选择性的系统配置,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配置灵活性比较高。由此可见,具有强大功能,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电网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要树立起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水平[2]。 3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的问题。我国在刚开始进行电力调度的时候,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在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比较而言,有着很大的差别,表现出落后性,和现实情况相互脱离。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更新速度非常快,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技术趋于成熟。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电力公司依然采用传统电力调度方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发生故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电力调度系统对设备质量要求比较高,长时间运行可能会超过系统承载的负荷,进而引发一些问题。还包括其他自然、人为因素,对电力调度系统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引进,有效运用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不断优化结构模式,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2)电网模型多变性的问题。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电网模型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对系统运行会产生一定影响。建设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时候,不仅要增加变电站数量,还要注重改造工作,需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处理、分析,为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具有正确性,减少系统维护中出现的错误。变电站的增加要根据系统情况来决定,采用建模和绘图的方式,有一个大概了解,建立明确目标,为后期工作开展做好准备。系统维护是一项重要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隐患,通过消除来提升运行稳定性。加强对问题研究,找到其中存在原因,制定有效方法来解决。电力调度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运行效果,所以要进行监控,确保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之中,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4优化的措施 (1)加强管理。为了保证电力调度系统稳定运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起到规范的作用。首先建立健全制度,增强执行力,将具体效果落实下去。制度是管理根本依据,要根据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和补充,能够起到正确指导作用,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其次将责任具体到个人。明确人员工作范围、职责,严格按照规定去执行,树立起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于失职人员要严肃处理,整顿内部纪律作风,创建出稳定的环境。最后做好系统维护工作。对设备每天都要检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造成更加严重后果。对于老化、破损的设备要进行更换,保证作用正常发挥,减少故障发生率。加强对电力调动系统管理力度,确保系统的运行,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电力资源。(2)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人员在日常管理和系统维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具备较强专业素养。在电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学习最新理论和技能,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社会招聘人才,要求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电力调度系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要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履行好职责。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交流,保证信息传递、共享,掌握最新情况,提高默契配合度。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遇到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最后通过整合确定最佳方案,有利于提升工作水平。 5一体化技术 (1)系统平台一体化。电力调度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解决面临问题,可以采用中间件的分配方式,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转换。目前使用最多的中间对象是OMG和CORBA,具有明显优势,最大限度减少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平台一体化目标。中间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差异进行有效处理,实现了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通用、相互操作,构成一个整体。中间件为电力调度一体化技术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解决面临难题。对系统做出调整的时候,不会对已有的操作平台产生影响,利用完善的接口服务,完成了系统的改造[3]。(2)系统功能一体化。我国电力调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数据库、界面和图形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功能一体化。功能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核心技术是中间件的使用,将其灵活配置在电网中,满足系统运行的需求。在电网调度中安装节点机,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中间件对电力调度服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整合,可以提升系统应用服务水平。中间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在系统中。中间件是用模块的基础,保证电力调度应用模块的正常运行和通信。意识到中间件的重要性,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内部结构进行整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运行效率。(3)数据一体化。数据录入一体化,保证各个系统功能、数据结构和应用系统的一体化。在设计系统模拟图的时候,要为人员提供正确信息,便于后期工作顺利开展。对设备信息准确了解,包括型号、使用年限、运行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维护,保证设备的有效使用,为电力调动自动化系统更好服务。数据维护一体化是指对子系统的电网建模和设备参数进行编辑后实现统一,对相关数据信息储存,建立起专门数据库。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数据库中查找需要的信息,提供有效指导,更加快速的解决。数据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要进行存储,作为历史资料,通过分析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大大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发挥出更大作用[4]。(4)电力调度接口一体化。电力调度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的访问对资源服务的接口进行查询,从而提供访问的服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服务的接口、访问次数和状态记录,体现出个性化特点,满足不同的要求。客户在查询信息时会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系统会自动更新,实现对电力调度服务目的。电力系统接口一体化,要确保具有开放性,用标准图模实现对数据接口的服务,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快捷,节省大量时间。本质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所以要具有人性化特色,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对操作流程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需求。通过查询了解全面、准确的信息,不断优化接口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查询服务水平,提升更高的服务。 6结语 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一体化技术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指导实际工作开展。要树立起创新意识,提高技术运用程度,不断优化电力调度自动化中一体化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金棠.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一体化技术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5(02):93-95. [2]王炳磊.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8(09):201. [3]许其文.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一体化技术探究[J].低碳世界,2017(06):51-52. [4]郭东强.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作者:赵开轩 单位:国网浙江嘉善县供电有限公司
1前言 汽车电子集成化、网联化、智能化是世界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各职业类技术院校的汽车专业基本都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方向的课程,该类课程的技术相关概念复杂、深奥、抽象,学生根本无法深刻理解其本质含义。本文尝试使用目前主流的软硬件仿真系统Tinkercad与Proteus进行联合仿真,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车载超声波雷达测距[1]模块教学案例,仿真实现基本的车载超声波雷达测距系统测距功能,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其测距原理。Tinkercad仿真系统连线简单明了,界面友好,通过几根简单的电路接线即可形象地显示雷达测距原理与各模块之间地逻辑关系,特别适合于没有专业基础或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入门学习,Proteus软件则侧重于实践开发,如具体硬件模块选型、元器件种类的选择、各元器件参数的设置及具体的电子系统布线图,而且可以完成整个超声波雷达测距系统从硬件系统到软件系统的细节基础设计。显然,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主要分成两大步骤,即先进行Tinkercad仿真实践,然后再进行Proteus仿真实践。 2车载超声波雷达测距原理Tinkercad仿真 Tinkercad是世界著名图形设计公司Autodesk(AutoCAD为其代表产品之一)近年来新推出的一款开源软硬件电子仿真设计系统,该设计系统提供了许多市场上典型的开源硬件处理器及电子元器件,可以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及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仿真设计,并支持C或C++语言进行系统编程。在Tinkercad网站完成Autodesk账户的注册之后,如图1所示,进入Tinkercad电子电路设计界面,界面简单明了,只需把右侧“基本组件”的元器件拖拽至左侧”电路设计区”,采用简单的连线即可完成车载雷达系统硬件设计。其中,微处理器芯片采用ArduinoUNO,雷达传感器采用HC-SR04型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向学生阐明雷达传感器四个引脚的物理意义,分别是电源引脚VCC、地引脚GND、Trig引脚为超声波触发引脚、Echo为雷达反馈信号接收引脚,引脚物理意义阐述清楚,学生即可初步理解超声波测距原理,与蝙蝠探测食物昆虫距离类似,超声波测距雷达系统只需计算发射的超声波信号与接收的超声波信号时间间隔,声波速度乘以间隔时间除以2即为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Arduino单片机[2]的5V电源引脚接到面包板的正极,Arduino单片机板的GND引脚接到面包板的负极,雷达传感器HC-SR04的VCC与GND引脚再分别接到面包板的正负极,即Arduino单片机通过面包板给雷达传感器HC-SR04供电。Arduino单片机的9号引脚通过面包板连接到HC-SR04的Trig端子,用以触发HC-SR04工作,8号引脚通过面包板连接到雷达传感器HC-SR04的Echo端子,用以接收超声波反射信号,该反射信号为高电平,高电平持续时间即为超声波从发射到探测到障碍物后反射的时间间隔。同时,在8号超声波信号接收引脚外接一个简易示波器,用以直观显示超声波传感器的返回高电平信号持续时间。其中示波器的分辨率设置为10ms(具体分辨率参数设置可根据不同的系统实测后设定)。在连接完成硬件电路之后,点击“图标菜单栏”右侧的“代码”按钮进行程序编辑,编辑完成右侧所示代码区代码。车载雷达测距仿真案例采用Arduino单片机,该类型单片机具有强大的函数库功能,在编程过程中避免初学学生陷入复杂的单片机寄存器编程操作,使得编程更容易上手,软硬件结合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车载雷达测距原理。如图2所示,在代码区,Arduino单片机核心函数有两个,一个是setup函数,该函数主要用来设置Arduino单片机引脚工作模式,根据前述硬件连线方式,采用pinMode函数设置8号引脚为接收雷达测距传感器反馈信号引脚,9号引脚为雷达测距传感器触发信号引脚。Arduino单片机第二个核心函数为loop循环函数,该函数主要实现具体的系统功能,在每一个循环内,利用digitalWrite函数先设定9号引脚为高电平,然后利用延迟函数delayMicroseconds令9号引脚的高电平持续10微秒,只有这样,雷达传感器才能触发工作,最后利用digitalWrite函数设置9号引脚为低电平,这样便完成一次雷达传感器SR04的触发工作。最终,每一个循环,9号引脚高电平持续10微秒一次,雷达传感器SR04触发工作一次。在每一个循环最末尾利用delay函数延迟100毫秒,以避免雷达传感器触发工作太频繁,影响示波器信号的采样与显示。点击图1中Tinkercad上方菜单栏里的“开始模拟“按钮,进入Tinkercad仿真环境,在仿真状态下,如图2所示,点击超声波传感器,在其图形的上方出现一个带有绿点的扇形区域,该绿点即为障碍物,通过鼠标拖拽该绿点,使其与超声波传感器的距离不停变化,雷达传感器SR04上的距离数值也不停变化,同时,示波器的电压脉冲信号宽度大小将随着绿点障碍物的远近发生变化,学生通过Tinkercad的简单仿真,即可充分理解障碍物距离、超声波发射与返回间隔时间、超声波传感器返回高电平信号持续时间三者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3车载超声波雷达测距系统Proteus仿真 Proteus仿真软件界面较复杂,菜单栏与工具栏功能强大,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前期Tinkercad软件系统仿真,已经理解了车载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雷达传感器SR04的测距原理及主要端子的功能及信号特点,对车载雷达测距系统的编程逻辑也有了一定了解。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在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车载雷达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仿真,如图4所示,与Tinkercad软件仿真类似,Arduino通过IO2与IO3引脚分别连接雷达测距模块的ECHO与TR端子相连,即IO2引脚接收雷达传感器的反馈测距信号,IO3引脚控制雷达传感器工作触发。同时,IO2(ECHO)引脚连接到示波器模块的A通道,IO3引脚(TR)引脚连接到示波器模块的B通道,在程序仿真运行时,能实时显示SR04雷达模块的工作时序,显示曲线明显比Tinkercad示波器更加详实细致,SR04雷达模块的触发信号与输出回想信号(反馈信号)在Proteus示波器动态数据显示中具有更强的对比度与可调整性。在授课过程中,Proteus仿真比Tinkercad仿真更能说明如图3所示的雷达模块SR04工作时序原理图,即Arduino通过IO3(TR)引脚持续输出10微秒以上高电平触发雷达模块SR04工作,SR04模块连续发出8个40KHz雷达脉冲,Arduino通过IO2(ECHO)收到SR04模块反馈回声信号,回声高电平信号持续时间与所测障碍物距离成正比。得益于Proteus元器件库的系统全面,学生更能细节掌握LCD显示模块[3]的硬件电路布线及LCD基于Arduino的软件编程函数库。如图3所示,Arduino的IO8号引脚连接LCD1602模块的数据/指令寄存器选择控制端,IO9引脚连接LCD1602模块的R/W读写选择控制端,IO10引脚连接LCD1602模块的使能端E。Arduino的IO4~IO7四个引脚分别连接LCD1602模块的D4~D7端,使得LCD1602模块工作于4位显示模式下。Proteus程序代码比Tinkercad程序代码更加详实具体,全面细致。在Proteus仿真编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利用digitalWrite函数与delayMicroseconds延迟函数触发雷达模块SR04工作的编程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利用pulseIn函数读取雷达反馈信号高电平脉冲宽度,从而通过计算获得雷达测距数值。此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液晶显示模块LCD1602的Arduino库函数库LiquidCrystal里面常见的显示参数与显示模式设置相关函数的编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掌握的Arduino软件编程库函数如表1所示。至此,分别通过Tinkercad仿真与Proteus仿真,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车载雷达测距系统测距原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布线、软件系统编程。 4结论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课程概念深奥难懂,硬件化实现困难,采用仿真系统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硬件成本,把深奥抽象的概念理论转化成看得见的可视化的仿真结果,使学生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粗浅了解,对车载雷达测距系统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Tinkercad电子电路仿真软件特点是界面友好,操作极其简单。所以在本教学案例中,主要用该软件来进行简单的系统原理仿真,使无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学生对车载雷达测距系统有初步理解及概念。但其不足也较明显,其核心芯片及元器件种类有限,芯片与元器件硬件资源库远远比不上Proteus的全面系统,具体的芯片引脚及端口不如Proteus标注详实具体,不能体现系统连线布线细节,且Proteus能直接生成PCB图,更贴合实际嵌入式系统设计情况。但Proteus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所设计系统基本原理,相关微处理器芯片及核心元器件主要信号物理意义及布线原理。两款仿真软件的结合,更能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基于超声波雷达的自动泊车自适应测距与定位设计[J].张海焕,陈彩霞,马逸.科技视界.2020(28). [2]基于Arduino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J].李宗峰.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1(06). [3]TFT-LCD源驱动电路设计和仿真[D].申国辉.上海交通大学.2015. 作者:陆人定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管理水平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重点。小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中国终身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是以玩耍活动为主体项目的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的教育,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每位家长都期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就能形成较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对各类学习都感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所以怎样使幼儿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及学习,幼小衔接教育就成为了重点。对于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园、学校、家长、幼儿四方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一、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由家庭、幼儿园、小学、幼儿所参与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为让幼儿衔接幼儿园与学校前后的环境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幼儿教育和小学教学是一个总体的过程,有持续性也有阶段性,而连续性又需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学的相互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好准备,幼儿由幼儿园走向学校的一次重大变化,是幼儿对不同外部条件进行适应性的过程,而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又是社会化适应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幼儿交流、认知、生存的前提和保障。幼小衔接开展上的不顺畅,可能会导致幼儿身体经常会发生睡眠剥夺、身心俱疲、食欲障碍、体重减少等情况;在心灵层面,就会反映出精力负担过重、郁郁不得志、信心缺失等;甚至还可能出现在人际交往层面的人际关系不好、怕学、厌学,或者成绩不理想等。当今社会中独生幼儿仍是大多数,但独生幼儿却因为得到了大人的溺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趋向,常常产生形成“人人为我”的心灵需求,这些心灵趋向和需求是与人类社会交流的心灵需求,这些心灵趋向和需求是与人类社会交流所必需的“和谐协作”的社交原则。但长此以往,幼儿就没有了和人相处、交流的环境,因此幼儿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合群、孤僻等危害社交行为的现象。 二、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睦的师生关系,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幼儿感觉自己处在文明、安全、平等、愉快并充满爱心和尊严的环境中,这对幼儿的发展也有着不能忽略的影响。其次,注意改变学校活动区的空间布置方式,把原来集中围坐型的环境转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里体验到学校班级式的教育环境,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组织幼儿到学校里去参加小学生升旗典礼,早操运动、课间游戏等,将他们带到学生的教室,并参加学生的自习,课间游戏等,以此激起幼儿上课的愿望。幼儿回园后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最后,步入小学后,幼儿的环境和教学状况将出现新的改变,幼儿从依靠家长慢慢转变为事事自己做,所以提高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帮助的能力十分关键。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教师要重点做好三个衔接,首先要注意水平的衔接。幼儿阶段的注意力常常没有重点,而小学生在上课时要求的则是要有专注力。根据这种转变,教师也应注意训练幼儿的自主控制水平,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教师要逐渐减少活动的游戏成分,并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的规律,逐步将幼儿的无心关注发展为有心关注。其次要做好思维水平的衔接。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项思想过程,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某个程度上体现的是学习者思想层次的高低,认知过程中不仅是认识、记忆的活动,而且还要有概括、总结、演绎过程的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意愿,掌握教学的分寸。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与幼儿玩些口语化的、感受四音的语言游戏,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础笔画对幼儿进行训练。幼儿上课后如果了解一点零星的基础知识,上课后易于产生认知兴趣,形成浓厚的上学欲。教师要将上述两个领域的幼小衔接工作作为重点目标,认真贯彻和执行,确保幼儿在上学之前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教育基础。 三、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工作方式 (一)做好家校教育 幼儿园、小学的教师如果缺乏与家长和社会之间的配合,家校教育工作就成不了合力,而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也无法真正开展。所以,为提高“衔接”工作的效率,认真做好家校教育工作是十分关键的。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此项工作当中,这样能够让大班的家长初步地认识到,幼儿在进入学校之前的各项预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在身体和心灵方面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就可以使这些家长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幼儿进行各项有目的性的训练与教育。通过家校共育项目向家长传达其在幼小衔接中所要进行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也给家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应的作业,即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在家指导自己的幼儿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某一具体的任务,而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幼儿完成作业的效率,为幼儿的作业完成提供在基本知识方面上的保障;二是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业中能够做到有始有终,防止发生在学业上的虎头蛇尾。 (二)和家长加强沟通 教师要通过使用家庭联系册、家长到园接送幼儿、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与互动,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与熟悉自己的幼儿在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正确掌握自己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与情况,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教学与培训,让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能更进一步的协调,并相互理解与支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成功地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增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幼儿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一些教学方式,让幼儿去学校参观,参观活动可以涉及到参观学校的各项设施、校园环境、学校风貌等,这样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学知识和生活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幼儿进入学校的积极性,幼儿需要对小学的日常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亲自体验一下,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联动机制,让幼儿能够参考小学的学习生活。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体验形式的主题班会,或者带领幼儿去参观小学,在这之前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商量如何能够将小学生活更多样性地展示给大班的幼儿。在这样的体验性活动里,幼儿可以亲自去参观和体验小学的生活,甚至可以和正在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交流,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受不同的学校生活。同时,幼儿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场所,如体育场、就餐的小餐馆、专门教室、卫生间、校园布置等,从而更进一步地调动幼儿上学校的积极性,为其今后能够迅速适应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参观小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的区别,也可以让幼儿谈谈参观小学后的一些体会,以便了解幼儿的思想动态情况,此外,还可以利用图画、资料、电脑等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进入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重视大班幼儿在写字、读书等方面的习惯养成,及时调整大班幼儿的日常作息时间,让幼儿可以逐渐适应小学教学和活动的节奏。 (四)做好课程融入,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想要让大班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会未来他们上小学所需要学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课程融入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例如,教师可以开一个以上小学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能够了解小学阶段各个领域的知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做好自己未来要面对小学知识课程的心理准备。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一些小学阶段需要养成的习惯,例如,自己收拾书包等,从而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当幼儿已经能够形成一些小学阶段的习惯时,就可以让他们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相关的知识点了。总之,要通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融入,使幼儿在身心上做好上学校的准备。 (五)举办讲座,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除了使大班的幼儿能够对小学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有所了解与感受之外,家长也必须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从而为幼儿将来顺利地参加小学教学活动做好指导工作。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的家长为使幼儿更早地应对学校生活,而提早给幼儿做难度系数很大的现代数学加减法,学汉语拼音、奥数、英文,写常用字等,以使幼儿提早掌握有关内容,并认为能够使幼儿在上小学后学得更好,但实际上这是错的。按照《3—6岁孩子学习与发展指导》,违背幼儿的身体发育规则,过早掌握这些知识点,往往会造成幼儿缺乏学习积极性,而进入学校时,也有可能会因为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点,而不去认真听讲,最后降低学习成绩。那么家长究竟应当如何搞好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呢?根据这种状况,幼儿园可以聘请有着丰富经历的小学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给大班家长做有关讲演,说明幼儿上小学后,家长应当怎样正确引导、指导和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还可请来育儿专家到园,为家长进行科学教育讲课,讲述怎样为幼儿进行相应的学习准备才是科学可行的。讲座结束后,家长可以就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向教师及专家进行询问,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六)调整环境,让幼儿做好思想准备 在幼儿与家长都对小学生活有一定认识时,家长应协助幼儿进行活动场所的调整与适应。家长可让幼儿利用假期时间,改变自己起床、吃饭、午睡、自习的时间,可带幼儿进行一些适当的学习活动,熟悉学校的各个课程名称,学会准确写自己的姓名等,了解一些常用词和数字,并能进行十左右的加减计算等,使幼儿在步入小学时,建立自信,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在入园期间,每班都有二教一保,他们的自主活动时间比较少,基本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幼儿的自主能力比较薄弱一点,但是上了小学之后,学习的空间大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变多了,所以他们如何较好的独立自主,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质量。因此,在上学之前,家长应该在家中指导幼儿学会收拾自已的屋子,收拾书包,提升自我意识。此外,家长也需教给幼儿一些自身防护与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从幼儿园毕业之后进入到小学,意味着他们要去体验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整个环境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幼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新环境,认识新同学,可见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重要。到了一个新环境,他的交友环境也会对他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这一阶段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在上小学后能够更快地融入新环境,认识新朋友。 参考文献: [1]石莹莹.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方式探究[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8):59—60. [2]王霜.如何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初探[J].读天下:综合,2019(7):1. [3]蔡爽.整合资源,促幼小衔接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4(2):3. 作者:时冀琳 单位:广西桂林灌阳县直属机关幼儿园
乡村学前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起点,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乡村幼儿园教师是办好乡村学前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指的是对自己作为教师这一专业人员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与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矛盾冲突之下,了解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建设新时代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研究除了从理论层面探讨教师专业身份的困境与重塑之路,就是在实践层面以城市幼儿教师为案例开展调查,缺乏以乡村幼儿园教师为主体的实证研究。因此,从动机驱向、效能体认、情感归属、地位感知和角色确证五个维度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探求专业因素、编制因素和收入因素对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有利于较为详细地了解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总体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20所乡村幼儿园的417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剔除填写不合格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43份,问卷有效率为82.25%。下页表1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调查问卷测评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水平。问卷共22题,包括动机驱向、效能体认、情感归属、地位感知和角色确证五个维度。 (三)数据处理 所有题项均采用7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所有题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越高。课题组运用SPSS26.0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调查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总体情况及各维度情况如表2所示。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整体均值是6.23分,高于平均值4分。在动机驱向、效能体认、情感归属、地位感知和角色确证五个维度上的平均值分别为6.12分、6.29分、6.33分、6.03分、6.30分。这表明,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现状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五个维度上,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情感归属 角色确证 效能体认 动机驱向 地位感知。 (二)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在各维度的表现 1.动机驱向维度:有15%的幼师不愿终身从事幼教事业 调查结果显示,有96.17%的幼师是出于热爱而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但有15%的幼师不愿终身从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尽管大多数幼师是因为热爱而选择了这份职业,但是这份初心在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永葆,仍有部分已经从事幼师行业的教师会选择中途退出。因此,未来乡村幼儿园教师改革,要更加关注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引导教师守护入职的初心,使其坚守幼儿园教育岗位。 2.效能体认维度:有90%的幼师能够从反馈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数据显示,有90%的幼师能够从领导的鼓励、同事的合作、幼儿的进步、职后培训和以往的成功中感受到幼师工作的成就感。幼儿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成功的工作体验、再造培训的学习机会等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其工作信心,使其体验工作的快乐,明确工作的价值,从而在幼师岗位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3.情感归属维度:有85%的幼师能够对工作产生归属感 调查显示,有85%的幼师能够与同事志同道合,获得归属感。归属感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在心理上的联系,具有归属感的幼师能够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 4.地位感知维度:有30%的幼师未能感受到教师地位 数据显示,有30%的幼师不认为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并没有体会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这可能与幼师的工作性质和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幼师切身感受到公众的肯定: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正向宣传力度,重塑幼师良好形象。 5.角色确证维度:有90%的幼师能够灵活调整自身角色 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本次调查结果中,有90%的幼师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园中承担角色的多样性,并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整,保障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 (三)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差异分析 1.专业差异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幼师工作动机更明确 为研究专业因素对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的影响,本文分别对学前教育专业、其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教师等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在效能体认、情感归属、地位感知和角色确证四个维度中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在动机驱向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得分明显高于非师范类专业教师。 2.编制差异分析:有编制的幼师对幼教事业更为忠诚 为研究编制因素对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的影响,课题组分别对有编制的幼师和无编制的幼师及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有编制与无编制的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效能体认、情感归属、地位感知和角色确证四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仅在动机驱向这一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讲,有编制的乡村幼师比无编制的乡村幼师有着更高的动机驱向。 3.收入的差异分析:工资水平影响幼儿教师留任动机 为研究收入因素对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的影响,课题组对工资处于各个水平的幼师及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的幼儿园教师在动机驱向这一维度有显著差异,在其他四个维度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动机驱向维度中,月工资为1500元及以下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水平显著低于月工资在2501元~3500元的教师,同时也显著低于月工资为3501元及以上的教师。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现状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情感归属最高,有85%的幼师能够对工作产生自豪感;角色确证和效能体认较好,有90%的幼师能够灵活调整角色,并从外界反馈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动机驱向有待加强,有15%的幼师表示不愿终身从事幼教事业;地位感知亟待改善,有30%的幼师未能感受到教师地位。乡村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呈现出专业差异、编制差异和收入差异,具体表现在动机驱向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的工作动机比非师范类专业幼师的工作动机更明确、有编制的幼师比没编制的幼师对幼教事业更忠诚、工资待遇高的幼师留任动机更强烈。 (二)思考 1.明身份,确定位,提升幼师自我地位感知 依照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如果社会大众对一个组织的评价是积极的,那么从属于这个组织的人会对组织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对于乡村幼儿教师这个群体而言,社会大众往往轻视其职业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乡村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自信和认同感,导致其地位感知较低下。由于历史、社会等因素,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直至目前,尤其在乡村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等地区,还有部分群众尚未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和谐、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对幼儿园教师也存在“阿姨”“保姆”等错误认知。我国幼儿教师身份长期不明、地位不清也成为影响社会对幼儿教师群体形成正确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幼儿园教师是在附则中被列入“中小学教师”的行列,在部分关于教师的政策文本中尚未提及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政策本身的模糊导致社会甚至不少政府部门对政策理解产生偏差,幼儿园教师长期被忽略或排除在“中小学教师”及其待遇保障政策之外。因此,提升乡村幼儿教师自我地位感知,首先需要从政策层面发力,明确幼儿园教师的法律身份和地位,从源头保障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其次,社会需要不断挖掘乡村幼儿园教师先进典型,通过媒体渠道加大优秀榜样宣传力度。最后,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座谈会等活动帮助大众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进而重塑幼儿园教师在大众观念中的形象,逐渐提升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地位感知。 2.保待遇,稳工作,提高幼师工资福利水平 课题组研究发现,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编制分配会影响其专业身份的建构,具体表现在动机驱向。在艰苦的环境从事繁重的工作,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待遇成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要想保持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必须提高行业内教师的工资和编制等待遇。一方面,有关部门应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提升教师的工资水平,绩效工资要对位置偏远地区、教学力量薄弱的乡村适当倾斜。另一方面,要严禁有合格教师来源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和以任何形式占用教职工编制的情况,保障乡村幼儿园教师获得编制。针对没有编制的教师也要不断提升福利待遇,实行同工同酬,保护其在岗在职的意愿,尽最大可能减少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失。 3.育人才,供师资,提速幼师队伍培养步伐 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过硬的专业能力是乡村幼儿园教师胜任保育与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关键。研究数据显示,在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非师范类教师有更强烈的动机留在当前的岗位中,这与其接受过的专业学习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水平,就要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占比,加大非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一方面,在公开招聘本专业教师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政府要积极与师范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师资培养计划,保证“入口”供给。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在职的教师,要抓住专业培训的契机,利用好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机会,使其树立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的科学理念,掌握保育教育的基本技能,逐步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从而加快建设稳定且高质量的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杨雄,杨晓萍.乡村振兴战略下幼有优育的实践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4). [2]肖起清,洪清.聚焦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届全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21(3). [3]单文顶,袁爱玲.身份重构: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之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5(3). 作者:申轶群 但菲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在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难免会穿越复杂富水的地质,经常会遇到工程突涌水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措施和工艺处理,就会对工程的施工安全、进度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2]。引绰济辽输水工程五号引水隧洞一些区间的围岩地质条件较差,采用常规的钻孔压浆方式不能有效治理水患。为提高灌浆固结效果,实现涌水治理可控,本项目采用掌子面超前灌浆、地表灌浆组合式注浆工艺,并采用新型聚氨酯灌浆材料(OPU)对隧洞出水点进行封堵,有效解决了洞内多处出现线状流水、涌水等施工难题。 1工程概况 引绰济辽工程是我国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重点项目,其五号引水隧洞第二标段总长度约46492m,隧洞桩号为T33+429.17~T79+921.38,其中5-3#洞位于科右前旗俄体镇,5-3#支洞与主洞相交于主洞桩号T45+114.23,与主洞交角为48°。5-3#主洞钻爆法施工设计长度1694.91m,桩号为T43+712.27~T45+407.18。主洞地质条件以凝灰岩为主,最大纵坡1/2890,断面形式为城门洞型。桩号T43+835~T44+500穿越那金河支流,埋深约66~85m,那金河支流位于主洞T43+700处,河面宽约2~4m。5-3#支洞及主洞平面布置图见图1。在隧洞开挖过程中,经常有地下水出露,洞内多处出现线状流水、柱状涌水,尤其是掌子面钻孔时涌水射程达0.5~2m,给施工造成极大不便,对隧洞的进一步开挖产生很大影响。为确保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采取了如下一系列灌浆施工工艺。 2洞内超前灌浆阻水工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隧洞T43+613~T43+693段进行超前灌浆工艺试验,长度为80m。 2.1施工工艺流程 洞内超前灌浆阻水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 2.2超前灌浆阻水孔设计 5-3#支洞控制主洞段步进通过段断面为城门洞型,灌浆阻水孔结合初期支护断面、钻孔设备占用空间等条件布置,距初支内边线400mm,沿城门洞型断面布置灌浆阻水孔,弧形段、直墙段灌浆孔间距1.5m,底部间距2.16m,外斜角5°,采用处理后掌子面岩体作为止浆墙。灌浆孔分为Ⅰ序孔(5个)、Ⅱ序孔(5个),Ⅰ序孔灌浆压力为0.5~0.8MPa,Ⅱ序孔灌浆压力为0.8~1.0MPa。灌浆采用从孔底向孔口纯压式灌浆法施工,试验段长30m,共3个循环,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长10m,第三循环长14m,循环间搭接长度为2m。施工顺序为先Ⅰ序孔后Ⅱ序孔,灌浆自下而上施工,现场灌浆孔及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灌浆前进行简易压水试验。灌浆孔布置示意见图3,灌浆施工循环纵向剖面见图4。 2.3洞内掌子面处理 洞内超前灌浆阻水施工时,对灌浆孔依据水压需要展开分段处理,先进行第一段处理,第一段长度为3m,按照要求进行灌浆。先用水压力计测定涌水压力,灌浆压力根据测定水压力的基础上加0.3MPa作为掌子面封闭的注浆压力;该段灌浆用于封闭掌子面,此时掌子面可临时作为止水墙。第二段处理循环第一段,以此类推,每段唯一不同之处是第二段有搭接要求。因掌子面岩体出水量较大,形成射流,超前灌浆阻水施工前,应在掌子面沿轴线方向采用潜孔钻钻孔径90mm、孔深5m的泄压排水孔,对涌水进行引排处理,排水孔数量根据实际引排效果确定。掌子面涌水处理完成后,对掌子面喷护15cm厚的C25混凝土封闭岩面。 2.4灌浆施工 1)灌浆设备和机具制浆设备选用ZJ-1000型搅拌机,灌浆设备采用3SNS高压灌浆泵,能达到超过最大灌浆压力1.5倍的灌浆压力。 2)灌浆材料灌浆浆液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为P.O.42.5,不能采用受潮结块的水泥,灌浆用水应确保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灌浆材料采用硅酸钠溶液-水泥双液浆,双液配合比如下:水泥浆水灰比为(0.5~1)∶1,C∶S(体积比)=1∶(0.25~1.0),硅酸钠溶液浓度为40°Be',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3)制浆方式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制浆,水泥采用称量法,把浆液搅拌均匀并借助比重仪对浆液密度进行测定。进行灌注的水灰比通常选取3个比级,不同水灰比的浆液密度参照见表1。 4)灌浆方法超前灌浆阻水采用纯压法施工,分Ⅰ序孔、Ⅱ序孔,先对Ⅰ序孔全孔进行一次性的钻孔和灌浆,当出现塌孔或掉块等现象影响钻进时,应停止钻进,通过水泥灌浆处理后,扫孔继续朝前方钻进,一直到达设计的孔深;再对Ⅱ序孔进行钻灌时,可全孔一次性进行钻孔和灌浆。 5)灌浆压力先用水压力计测定涌水压力,灌浆压力根据测定的水压力确定,Ⅰ序孔为0.5~0.8MPa,Ⅱ序孔为0.8~1.0MPa。 6)灌浆浆液变换灌浆浆液的浓度通常从小逐渐到大,逐级进行变换,采用水灰比依次为1∶1、0.8∶1、0.5∶1的浆液进行灌浆。如果灌浆压力保持恒定,当注入率逐渐降低时,或注入率保持恒定而压力逐渐提高时,水灰比不能随意变动。如果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超过300L,或灌注时间满足30min,但是灌浆压力以及注入率都保持恒定或改变幅度较小,必须采用更高浓度浆液进行灌注。当注入率超过30L/min时,按照具体情况可以越级提高浓度。 7)灌浆结束标准在保持最大设计压力情况时,注入率下降至不大于2.0L/min后,屏浆40min,且屏浆期间平均注入率小于2.0L/min时,终止灌浆。 2.5实施效果 5-3#主洞上游采用洞内超前灌浆阻水施工工艺,在有效止水的同时,围岩也得到了加固,降低了洞内施工安全风险。 3地表灌浆工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隧洞T44+231~T44+195段进行地表灌浆工艺试验,长度为36m。 3.1施工流程 地表灌浆施工流程见图5。 3.2总体施工方案 灌浆范围根据物探高密度电法勘测结果及洞内超前地质预报确定,沿洞轴线及两侧布置5排孔,自下游向上游方向进行地表灌浆施工,灌浆范围为洞顶以上3m至隧底以下3m,灌浆孔间、排距均为3m。 3.3孔位布置 采用从地表钻孔,对隧洞洞身附近围岩进行灌浆阻水,灌浆孔的孔间排距均为3m,呈梅花形布置,每排分二序施工,先灌Ⅰ序孔后灌Ⅱ序孔,先施工第一排和第五排,再施工第三排,最后施工第二排和第四排。地表灌浆阻水试验段每12m划分为1个单元,共3个单元,63个孔,其中Ⅰ序孔33个、Ⅱ序孔30个。地标灌浆孔位布置和灌浆范围见图6—7。 3.4钻孔及灌浆方法 1)采用潜孔钻进行钻孔,采用Ф150钻头套管跟管钻进至基岩1m后,换Ф138钻头钻进至灌浆顶面,安装Ф110的PVC管,安装完成后,注入水泥浆固管,换Ф90钻头钻进灌浆段,接着封闭孔口,最后在孔内进行循环全孔一次性灌浆。 2)采用潜孔钻及地质钻机钻孔,覆盖层采用Ф150钻头套管跟管钻进至基岩1m后,换Ф138钻头钻进至灌浆顶面1m位置,然后更换地质钻机,采用Ф90钻头钻至孔底。灌浆方法采用栓塞封闭孔内循环一次灌浆法,栓塞安装在灌浆顶面位置。本项目采用了第2种方案,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通过试验后确定最优的钻孔及灌浆方法来指导下一步施工,钻孔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来确定非灌段是否安装Ф110的PVC管。当岩体破碎,成孔困难时,采用从上到下进行分段卡塞纯压式的灌浆工艺。 3.5灌浆材料 灌浆所采用的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P.O.42.5。水泥应妥善保管,不能采用受潮结块的水泥,灌浆用水采用地下水,各项指标应符合要求。注浆材料主要采用水泥+硅酸钠溶液双液浆,双液配比为C∶S(体积比)=1∶(0.5~1.0),水泥浆水灰比为0.5∶1~1∶1,硅酸钠溶液浓度为16°Be'[3-4],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硅酸钠溶液添加量和凝胶时间详见表2。地表灌浆各孔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2L/min后,屏浆40min,且屏浆期间平均注入率不大于2L/min时,结束灌浆。地表灌浆结束后,割除导管高出地面部分,并封堵灌浆孔。 3.6质量检查 灌浆孔数应超过灌浆孔总量的1/20,且不少于3个,未达到设计预期应补孔灌浆,尤其是透水率超过10Lu的灌浆孔,必须进行补充注浆。地表灌浆施工技术在确保阻水效果的同时,也对围岩进行了加固处理。 4化学灌浆封堵出水点工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隧洞T43+693~T44+023段进行化学灌浆封堵出水点工艺试验,长度为30m。 4.1施工工艺 化学灌浆封堵出水点工艺流程如下:注浆孔定位→注浆孔施工→安装止浆塞及注浆设备→注浆→检查注浆效果。 4.2出水点灌浆材料及设备 出水点灌浆材料采用聚氨酯堵漏灌浆料(OPU),这是由阻水性较强的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以及各种助剂配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高分子化学灌浆堵漏材料[5],该材料一旦遇水,就会迅速发泡膨胀,形成强度较高、韧性较强、密度较高的固结体(硬泡聚氨酯泡沫塑料),其性能指标见表3。聚氨酯堵漏灌浆料(OPU)的主要技术指标列于表4。 4.3灌浆孔布置 1)注浆孔采用280电钻机进行钻孔作业,成孔孔径为Ф14mm,孔深为40~60cm不等,围绕出水点进行布置,每个注浆孔之间的距离为10~30cm。通过聚氨酯堵漏机完成注浆后设置止浆塞,避免注浆后没有凝固的浆液顺着钻孔流到孔外,影响注浆效果,口管埋设时应确保安装稳固。 2)单点出水点注浆孔布置见图8,裂隙出水点注浆孔布置见图9。注浆孔布孔间距为10~30cm,试验中依次缩小孔位间距,达到最佳止水效果。 4.4技术要点 化学灌浆主要针对线状流水、涌水的出水点进行局部封堵,局部封堵后可能会有新的出水点出现,如有局部线状流水出露,应进行补孔灌注。 4.5现场效果检查 化学灌浆的主要目的是局部限制地下水出露,降低掌子面急排时的抽排水强度、不单独占用工序时间,确保地下水出露时不影响掌子面每循环施工时各工序的衔接,保证灌注后掌子面可正常施工。试验段化学灌浆阻水后,已基本无线状流水及涌水出露,灌浆阻水效果明显。 5结束语 引绰济辽输水工程引水隧洞项目掌子面超前灌浆、地表灌浆都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工艺施工,将双液水泥浆通过钻头喷射到掌子面前方及洞身周围岩土缝隙中,并通过浆液的粘结力将周边岩体有效固结,另外对隧洞出水点采用OPU进行封堵,新型灌浆材料能顺着地层的缝隙渗透扩散,将缝隙进行有效填充。实践证明,复合注浆阻水工艺发挥防水堵水加固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程文旭.隧洞开挖过程中灌浆阻水的施工方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2):5-6. [2]房玉中,齐如见,杨海航,等.矿山法施工铁路隧道衬砌拱部预制拼装拱部注浆施工工艺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2(11):1-8. [3]秦鹏飞,钟宏伟,陈晓红,等.隧道工程注浆理论与注浆技术研究新进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10):103-108. [4]罗胜利,杨翔.富水粉细砂地层隧道围岩注浆参数研究[J].四川建筑,2022,42(5):168-170. [5]王思捷,蔚小英,胡凯巽.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在富水黄土隧道变形控制中的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22,48(3):167-170,193. 作者:王江 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印发,加快产品高质量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加速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知识驱动型智能制造系统,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推动我国向现代化制造强国迈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主创新和质量控制仍然是制约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1]。装配过程作为汽车整个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装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品质的好坏。而变速箱作为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提高其装配过程的质量,是汽车制造行业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数据的采集技术和工业数据的利用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利用大量的工业数据对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进行在线实时预测的目标得以实现[2]。变速箱在装配过程中,控制其装配过程质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3],同时对装配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管控,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制造过程成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杨成赫等[4]提出了一种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在线控制的概念,主要是解决复杂机械精密产品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装配质量问题,最终开发出装配过程质量在线控制系统,并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刘明周等[5]在对再制造产品装配过程特点及其装配过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一种动态工序质量控制模式,然后开发设计了一套动态工序质量系统,并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张彦如等[6]为了使变速箱装配的质量得到提升,在对变速箱的装配工艺进行分析之后,构建了变速箱装配质量动态控制与预测系统,在实际车间中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反馈。刘明周等[7]为了实现复杂机械产品在装配过程中质量控制点公差带的在线优化,构建了基于最短路径的模型。王宏颖等[8]针对机械产品装配质量难以全局控制、装配线集成存在困难等问题,研究开发了面向装配过程的在线质量控制系统。 1质量控制系统设计 1.1质量控制业务流程 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在变速箱装配过程中,首先对基础信息进行配置(如对各个工位、产线进行配置),其次对需要采集的过程数据进行配置(包括产品的质量项及作业指导书等),然后布置现场的数据采集程序,用来实时采集数据信息。一方面将采集到的各种质量数据用于看板管理,实时地把现场的质量数据和装配过程进行图表化展示;另一方面把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应用于质量检测模块,通过质量检测模块里面的各种算法对变速箱的装配过程质量进行预测,当预测可能出现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问题时,把预测结果输入质量控制模块,通过质量控制模块中知识图谱技术给出合理的控制方法与决策方案。 1.2系统功能需求 变速箱制造企业需要在装配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合格率及装配过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变速箱装配过程中要满足企业的上述需求,就离不开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支持。通过对变速箱制造企业业务需求的分析,其对质量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如下:1)实时性。为了实现变速箱装配过程的在线控制,系统需要准确、实时、有效地采集变速箱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数据,这是实现对过程质量数据分析的前提。2)灵活性。变速箱装配线往往会生产多种型号的产品,不同型号的产品在实际装配过程中有不同的装配工艺与质量检测项,为高效地应对装配现场不断发生的变化,对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开放性。企业中有众多系统,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与数据传输,因此需要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4)稳定性。要为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保驾护航,就需要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安装环境的要求不要较高,同时需要系统在外界环境发生细微变化时仍可以稳定运行。5)可视化。变速箱装配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可视化的操作流程和工艺要求进行工作,同时需要可视化的检测项来对关重件进行检查,当现场出现装配质量问题时能提供可视化的解决方案;管理人员需要可视化的界面来快速地了解现场出现的问题、现场的工作进度和各个设备的工作状态。 1.3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及业务需求,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系统整体功能结构规划共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基础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工厂实际运行中基础资源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数据的导入或导出等维护,主要包括人员、产线、工位、地址等多个模块。2)产品质量项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各种过程参数管理及对数据采集内容配置,质量数据管理包括变速箱基本信息管理、产品关重件管理、产品质量项管理及标准作业指导书。3)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是整个装配过程控制系统的核心,可通过在上层配置需要采集的质量检测项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在现场工控机布置数据采集程序实现实时数据采集。4)质量预测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是否合格及不合格类型的预测,质量预测模块是以变速箱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数据为基础。通过质量预测功能,对正在进行装配的变速箱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的结果,为后面进行变速箱装配的事前控制提供依据。5)质量控制模块。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模块是该系统非常重要的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基于质量预测结果对出现装配质量异常结果给出相应的方法推荐。6)看板管理。看板管理采用图表化方式动态地显示生产过程中生产计划、产品、设备的实时状态,发现异常时快速响应。 2制造执行系统实现 2.1系统硬件架构 系统硬件架构可将服务器、交换机等多种信息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为整个控制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整个系统硬件架构如图3所示。车间现场依据不同产线功能划分为多个区域,单个区域的网络信号由二级交换机控制,区域PLC监控设备状态并控制现场RFID读写器及信号灯的操作,现场工控机通过二级交换机与之相连,实现实时信息交换;同时部分区域二级交换机上连接着无线路由器,在车间提供无线信号,工业PAD通过无线连接进行相关流程的记录。多个二级交换机的网络信号最后通过核心交换机汇总到一起,核心交换机通过给二级交换机划分不同网段,使不同区域间的网络信号互不干扰;同时,核心交换机与多个服务器相连,将现场信息及时存储到对应服务器内,并通过服务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集成控制。 2.2系统软件构架 在系统开发之前需要对其架构进行谨慎的规划,需要对系统主要的功能需求、实现目标、业务背景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使得开发出的系统在解决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问题时有更强的针对性。结合变速箱厂实际情况,本文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相结合来实现整体架构。在整体上主要包括信息接口层、人机交互层、数据采集层、质量控制层,系统软件架构如图4所示。 2.3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对系统的设计,以安徽某变速箱装配车间为例,在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分析质量控制需求后,本文采用C#语言,基于.Net平台和SQLServer2014数据库及VisualStudio2015开发工具对系统进行实现。在变速箱装配过程中,该系统对变速箱装配车间进行了基础信息建模,地址基本信息配置如图5所示,产品质量项管理如图6所示。当上层系统中信息配置完成之后,便需通过装配现场数据采集模块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图7所示为OPC信息配置界面,当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OPC服务器、PLC和OPC客户端三者之间可以通过实时通信进行准确的监控和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完成之后,系统会对采集到的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然后基于选择出的变速箱装配过程关键质量特性的样本数据,使用Adam算法获取最优参数,通过构建完成的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预测模型对最新采集到的关键质量特性样本数据进行预测,输出模型预测结果,质量预测的界面如图8所示。当预测出变速箱质量异常时,系统会把预测结果输入到知识图谱,然后点击不合格品,处置措施栏中会给出该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应急方案及该质量问题的具体处理措施,在知识图谱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与该问题相关的因素和处理措施,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可视化界面,有较强的可解释性,同时可以实现对后面变速箱装配过程的事前控制,质量控制界面如图9所示。 3结语 为解决变速箱制造企业的装配过程质量数据利用率低和装配过程质量控制难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变速箱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系统,本文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硬件框架和系统软件框架,实现了基础信息配置、产品质量项管理、数据采集、质量预测、质量控制和看板管理等各个功能,并在生产过程中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李建明.对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与优化的思考[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3):159-160,172. [3]YAOL,GEZQ.CooperativeDeepDynamicFeatureExtractionandVariableTime-DelayEstimationforIndustrialQualityPrediction[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2021,17(6):3782-3792. [4]杨成赫,叶建,徐弘扬.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产品在线装配质量控制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26(6):88-92. [5]刘明周,王强,赵志彪,等.机械产品再制造装配过程动态工序质量控制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4):817-824. [6]张彦如,赵明志.变速箱装配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7,55(12):80-83. [7]刘明周,赵志彪,凌先姣.基于最短路径的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点公差带在线优化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2,48(10):173-177. [8]王宏颖.面向装配过程的在线质量控制系统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20(9):127-131. 作者:王赞赞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休闲旅游已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旅游交通问题也愈发严峻。五一、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旅游城市内部交通在外来游客车辆的冲击下,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应急处理等问题不断显现,不但对社会公众的出行造成了困扰,淡化了游客体验,更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1]。城市交通网络化运行形式凸显,各旅游城市也相应设计开发了相关的交通信息系统,虽然做到了基本的数据统计、信息服务等功能,但综合分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已有的监测系统只能提供当前和曾经的静态数据,在对未来的预期预警、预期后果评估等方面不具备完善的功能;存在“信息孤岛”,系统之间未能有效整合,在交通突发事件或者应急救援事件发生时,不能将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与分析,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在此背景下,以改善交通环境、提高运输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积极筹备建立一个可视、可测、可控的综合交通监测预警与服务平台是必要的。本文围绕背景研究、需求分析、总体架构、详细设计与运行效果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建设方案,用于整合旅游资源和交通资源,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促进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3]。 2需求分析 该平台的用户包括社会公众、交通监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等。根据其社会职能的不同对交通监测预警的信息需求也会有所不同[4]。(1)社会公众:公共出行用户需要票务查询、路线查询、变更信息发布等;自驾游的用户主要需要对出游路径进行查询,查询相应站点和景点的停车信息、沿途维修站查询和加油站信息查询等;旅游出行用户需要景点查询、交通路线查询等。(2)交通运输企业:提供动态路况信息、道路施工信息、重大活动信息,方便制定相应的运营调度方案。(3)政府机构:路网信息的浏览和获取;交通监测预警报告的生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整合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道路建设、养护,部门间协调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持;发生交通事故时提供应急方案处理的数据支持。 3平台总体设计 旅游城市交通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整合城区内轨道交通数据、道路状态信息、公众出行数据信息等,实现对路网运行的实时监测,并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屏等即时对外发布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方式全面了解市区路况信息,从而能够选择合理的路线与交通出行方式[5]。该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将会为公众出行、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在推进旅游城市交通监测预警平台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图1所示,该平台从逻辑层面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发布。数据的采集是通过视频监测等获得交通数据信息,然后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经过多层次的处理后,最终向用户展示和提供综合的交通监测预警信息。 4详细设计及实现 4.1关键技术概述该平台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使用FLEX进行系统前端展示,后台利用spring框架编写,以Oracle数据库执行数据持久化,并结合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T-GIS)展现交通资源信息。利用短信/LED屏幕提醒信息技术以实现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从全局上实时掌握城市综合交通的动态信息[6]。FLEX:相比于传统的开发模式需要依靠浏览器的动态解释才能够正常显示和执行,FLEX框架利用编译器将一些FLEX类库、MXML等编译成为SWF文件,再由FlashPlayer在客户端执行该文件。Spring框架:它由七个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是一个能够开放源代码的中间业务逻辑处理的框架系统,具备轻量级替代EJB技术的解决方案。此外,还提供了包括声明式事务逻辑处理、RMI、WebServices访问业务逻辑,以及可以多种方法对数据的持久化解决方案。T-GIS: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对交通、空间信息进行采集与保存、管理与分析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通过集成该系统与多种交通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可以为货物运输、交通控制、交通管理与规划等提供操作平台。 4.2详细设计及运行效果现选取预警平台中部分子模块作详细设计与运行效果展示。 4.2.1地面公交监测预警模块 地面公交监测与预警主要对公交客流监测、主要通道运送速度、运营事件、车辆监控、运行班次的监测与分析,获得地面公交实时运行状态。并根据大间隔监测的结果,对公交线网、线路的大间隔以及线路平均运送速度达到一定条件进行预警,运行效果(1)模块进入页:通过接入市区主要通道的GPS数据和路网运行速度,通过运送速度比来分析全市地面公交的运行情况。(2)客流监测:通过接入线网客流、线路客流和走廊断面客流,对全市公交客流情况进行监测,以日为粒度进行展示,并支持按照线网、线路、走廊断面来进行查询。(3)运送速度:通过进入主要通道运送速度,以1小时为粒度展示全市主要通道的公交运送速度,并支持按照条件来查询运送速度。(4)运营事件:接入公交运营过程中对线网优化的情况,包括新开线路、调整线路和撤销线路等,支持按照条件来查询运营事件。(5)车辆监控:接入公交集团的GPS数据,以GIS的形式实时展示各条线路的位置,大间隔的监测,对客流的分线路监测等。(6)运行班次:接入公交集团的实时运行班次信息,支持按照线路来查询发车信息。(7)预警信息:对地面公交所涉及的监测指标极值、地面公交接入数据异常进行系统级预警,对满足一定条件情况进行领域级预警。 4.2.2出租车监测预警模块 出租汽车监测与预警主要对小时运营车辆数、出车率、热点区域、趴车点、空重车状态与异常聚集的监测与分析,获得出租汽车实时运行状态,并对早晚高峰小时运营车辆数、热点区域小时运营车辆数、趴车点出租汽车数达到一定条件时进行预警,运行效果(1)模块进入页:显示全市小时车辆数、早晚高峰小时车辆数、环路区域运营车辆数、热点区域运营车辆数。(2)运营车辆数:以图和表的形式结合,展示1小时为粒度的运营车辆是及上周同比,并支持按条件进行运营车辆数查询。(3)出车率:以图和表的形式结合,展示5分钟粒度的出车率是及上周同比,并支持按条件进行出车率查询。(4)区域监测:以图和表的形式结合,展示1小时为粒度的不同热点(趴车点)区域的运营车辆数及上周同比,并支持按条件进行运营车辆数查询。(5)实时监测:空重车状态监测(以图和表的形式结合,展示1小时为粒度的不同热点区域的运营车辆数及上周同比,并支持按条件进行运营车辆数查询)、异常聚集监测(对全市出租车的分布按照栅格图进行渲染,以监测全市出租车的分布密度,并对超量聚集的情况进行分析。)(6)执法检查案件:执法检查案件主要是执法总队对出租车违章案件信息进行管理,便于及时对违章汽车的违章信息的管理。(7)预警信息:对出租汽车所涉及的极值、出租汽车接入数据异常进行系统级预警,对满足一定条件的进行领域级预警。 4.2.3专题监测模块 专题监测主要对重大活动及交通吸引点的交通影响区进行多领域综合监测,包括城市路网、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进行多领域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交通影响区的实时交通动态;以及节假日免通期间对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进出京交通量、阻断事件和交通事件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为保证交通畅通出行提供支撑,为公众出行提供信息服务。运行效果(1)重大活动:能够对各类重大活动进行配置,包括活动基本信息维护、活动分级、活动影响区设定、活动子系统配置和活动首页配置等功能。通过活动监测,能够看到全市所有的重大活动,包括已发生的、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未来要举行的重大活动。根据重大活动交通保障的特点:重大活动都有一些共性的需求,如路况、公交运行、轨道客流等,实现重大活动共性监测。用户可以通过活动监测功能,监测北京市范围通过活动配置功能配置的所有活动相关的交通元素。活动监测主要功能有:活动GIS地图位置显示、相关影响区显示、实时路况监测、轨道客流监测、气象站实时监测、出租车监测、公交车监测、路政养护事件显示等。(2)节假日:实时监测全市各条高速节假日期间交通流量和公路事件信息,为交通缓堵信息服务提供支持。(3)交通吸引点:指重要交通路点段,以及交通枢纽、重点商业区、主要医院、旅游景区等容易产生人员、车辆聚集的路段或区域。交通吸引点监测就是把这些路段或区域的周边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停车场及周边路网进行监测。 5总结与展望 旅游城市交通监测预警平台按照数据采集、处理、展示与提供的流程进行设计。该平台从全局上实时掌握城市综合交通的动态信息用以改善旅游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公众出行质量,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7]。除此之外,该平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不能为决策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功能,缺乏进一步的智能性;未能从硬件方向分析数据接入的多样化和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多样性;未能从具体的硬件部署与网络拓扑方向进行分析;在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改善等。以上问题将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优化。 参考文献 [1]谢美玲,舒典.南昌市旅游交通现状及优化对策.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0):93,95 [2]汪波,腾骞,鲍枫,宋晓敏.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设计.都市快轨交通,2021,34(06):58-64 [3]邢永捷.城市旅游客运交通服务系统规划设计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2021 [4]李信均.旅游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设计导则编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2019 [5]华双艳.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旅游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08):244-245 [6]初彦龙.基于GIS的道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19(06):58-62 [7]杨波.城市旅游交通关键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西安,2016 作者:董宝兰 杨杰 单位:黄山学院
在仔猪管理期间,由于环境温度突然发生变化,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者饲料投喂不能够做到定时、定量,也极容易造成断奶仔猪出现严重的营养性腹泻。当营养性腹泻发生之后,就需要饲养管理人员提高重视程度,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断奶仔猪群体的整体生长发育,导致增重放缓,甚至会威胁到断奶仔猪的生命健康,并且在发病之后要及时查明相应的发病原因,对原有的养殖管理方案做出有效的改进,确保猪群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1发病原因 1.1日粮投喂过多 仔猪在断奶初期阶段一般不能够立即使用植物饲料。这个阶段的仔猪虽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并不完善,不能够很好的利用多种植物性饲料,再加上断奶的应激刺激,会导致仔猪在断奶后的一定要两天内采食量逐渐下降,甚至会停止采食。由于经过了2d~3d的饥饿,导致猪群采食欲望进一步增加,如果这个时期不能够做到科学调控饲料的投喂量,让断奶仔猪一次性采食了大量的饲料,就会导致猪群在短时间内摄取大量的植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进入胃肠道之后,不能够被机体很好的消化利用,引发消化道迟滞,各种植物性饲料会在胃肠道当中长时间堆积,异常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酸性物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在异常发酵过程中,酸性物质的产生量更大,能够使胃肠道当中的原有微生物群落受到进一步的抑制,大量有害菌群繁殖生长,极容易引发肠道黏膜损伤,加速肠道的异常,蠕动,各种饲料和营养物质会随着肠道排出体外,同时各种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也会趁机繁殖,产生毒素引发全身性的毒血症,导致患病猪的腹泻症状进一步加重,短时间内就会引发严重的死亡[1]。 1.2饲料搭配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猪群可以利用小肠和胃部对食物进行细细的研磨,更好的消化饲料当中的蛋白质,并对蛋白质进一步的分解,形成多种类的氨基酸,被机体所利用和消化。但由于仔猪在断奶阶段,消化道和酶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善,使其消化植物性蛋白的能力相对较差。仔猪断奶之后出现营养性腹泻主要是因为日粮当中的蛋白质含量过多或者浓度超标,导致了猪群出现了过敏反应,造成猪肠道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就是植物性蛋白。正常情况下,日粮当中适量的纤维类物质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以及其他消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维持胃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腹泻的发生流行,但由于仔猪断奶之后整体的胃肠道消化功能相对较为薄弱,对纤维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差,只要日粮当中的纤维含量过高,就会引发猪群出现消化道黏膜机械性损伤,不能够很好的消化利用多种营养物质,从而会引发营养性腹泻。 1.3断奶刺激 最近几年,很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为了提高繁殖母猪的利用效率和缩短母猪的发情周期,积极的推行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但在实行早期断奶技术时,并没有充分掌握仔猪的断奶要求,在仔猪生长到28日龄之后[2],不能够掌握猪群是否达到了体况要求就进行断奶。早期断奶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刺激,由于养殖环境、饲料配方等多方面的因素发生改变,再加上心理刺激和同一个猪群之间的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相互打架的都会对猪群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危害。有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应激、斗争应激、心理应激会严重影响到早期断奶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其中营养应激会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上猪群主要表现为采食量逐渐下降,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逐渐降低,胃肠道异常蠕动,胃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消化不良出现明显的腹泻现象,短时间内能够导致大量的断奶仔猪早期死亡。 2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由于导致猪营养性腹泻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种类的因素都能够导致出现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危及到猪群的生命安全,其中饲料难以消化利用,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调控不到位,导致猪群的机体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使得猪群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这类猪大多表现为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采食量明显下降,直到停止采食,被毛杂乱,体表皮肤苍白,逐渐脱水并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现象,有的患病猪还会出现神经症状。随即患病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排出粥样的腹泻物,在腹泻物当中常常会夹杂有少量的肠黏膜组织和没有消化的饲料,粪便稀软,有的患病猪在采食饲料之后还会出现轻微的呕吐症状,病情严重时排出的粪便呈现水样,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最终因为酸中毒衰竭死亡,这些症状与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有着明显的区别,容易做出有效的区分。 3综合治疗 对于猪营养性腹泻疾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和强化护理等综合手段,保证猪群的胃肠道功能,能够快速恢复增强胃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尽量缩短治疗周期,避免影响到仔猪后续阶段的正常生长。当仔猪出现营养性腹泻疾病之后,首先应该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并及时查明原因,对猪舍通道、用具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卫生消毒。让患病猪口服补液盐,每头猪每次使用20mL~50mL,避免出现机体脱水,同时还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来预防肠道出现继发感染。患病猪可以静脉注射10mL的硫酸黄连素,30万IU的青霉素和15万IU的链霉素,同时也可以口服卡纳霉素和土霉素,使用剂量为30mg/kg体重,连续使用4d~7d。同时在饮水当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黄芪多糖,有条件的可以让患病猪口服酵母片等益生菌制剂,增强胃肠道菌群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维持菌群平衡。 4预防措施 在仔猪营养性腹泻预防期间,一定要根据猪群的年龄和断奶阶段的不同,实施不同的养殖管理方案。通常情况下,在断奶初期阶段,应该严格控制日粮当中蛋白质的含量避免,因为一次性蛋白质添加过多,引发消化性不良腹泻。断奶初期阶段,日粮当中的蛋白质含量应该由22%降低到19%,并适当增加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添加量,这样能够降低营养性腹泻的比例。日常管理期间要结合猪群的年龄和生长周期,科学的调整日粮配方,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过渡到新的饲料配方,保障蛋白质能量含量,平衡各种氨基酸供给平衡[3]。断奶初期阶段还要合理的使用酸化剂,酸性环境下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保障猪群的胃肠道处于菌群平衡的状态,对维持肠道健康十分有利,能够大大降低营养性腹泻的发生流行率。另外通过在日粮当中添加适量的酸化剂,不仅有益于乳酸菌的繁殖生长,而且还能够促进消化酶的活性,更好的消化日粮当中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管理人员要结合养殖场和猪群的采食情况制定合理的喂养程序,做到定时、定量的投喂饲料,在保证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减少饲料浪费,避免出现营养性腹泻,在仔猪投喂期间需要严格控制好每天的投喂量,避免因为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引发消化系统疾病。一般在断奶初期建议按照正常投喂量的80%供给饲料,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过渡到正常的饲料投喂量。同时还应该保持整个养殖环境干燥整洁,及时清除圈舍当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控制好圈舍的温度、湿度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定期更换垫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养殖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营养性腹泻对猪群造成的严重危害。尤其是在断奶初期阶段,一定要注重加强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根据猪群的生长年龄,消化特征,科学的调控日粮配方,适当降低蛋白质的含量,保证维生素氨基酸的供给合理供给平衡,同时还应该做到科学饲喂,避免投喂饲料量过多,避免饲料突然更换,避免养殖环境突然恶化,要为断奶仔猪营造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保持圈舍温度湿度达标,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营养性腹泻的发生流行率。 参考文献 [1]孙丽梅.猪营养性腹泻的病因分析、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6):96. [2]扈新月.仔猪发生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95. [3]姚晓武.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防治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102. 作者:吴乐铃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农业技术与装备指导中心
中医康复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利用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康复,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促进患者重返社会为目标,同时也是对临床医学补充和完善的新型医疗专业[1]。整合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其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医学观以及整合观[2]。整合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符合。近年来,在开设中医康复的院校中,相关教学实践整合教学资源,将中医养生、康复治疗与神经系统、肌肉骨骼解剖、医学影像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病例分析为切入点进行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加强了中医康复学与其他临床学科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加强实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整合医学模式的特点 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医学领域中先进的知识、技术及临床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根据患者相关心理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背景,进行调整和修正,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疾病诊治的新治疗体系[3]。整合医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框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4,5]。美国西余大学于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该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医学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实施“新途径”课程计划,该课程计划将以器官为基础的课程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紧密连接,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进一步受到各国专家的推崇。在《整合医学初探》中,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医学离不开整合,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规律的实践医学体系[6,7]。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需要学生掌握技术种类繁多的新兴综合类学科,要求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成员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8]。而我国现代康复治疗学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缺乏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康复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传统教学中单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康复治疗人才。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理论知识量的掌握,缺乏知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通常是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及整合思维。 3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扮演着课程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估者[10]。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11,12]。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具体的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模式通过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13]。整合医学教学过程中,以PBL、以TBL、CBL为基础,以疾病为切入点,整合多学科相关知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将疾病的相关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情况以及后期康复治疗计划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练习、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正确的临床决策[9]。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整合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将以前的课程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临床操作技能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融合[14,15]。将原来的各门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排列方式,变成整体更加协调、内容结构更加良好的新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的需要[16]。整合思维的形成对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整合医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4整合医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缺乏整合教学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整合思维,导致整合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整合观念,未真正领会整合课程的内涵,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在课程的设计、讲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整合医学的教学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需要对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应加强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汇报整合课堂的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所学知识,推动整合课程更好的发展。我们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师研修培训,参与整合医学的专题讲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来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5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要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对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全面、客观、完整的考评方法,根据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和医学教育特点而建立的多站式技能操作考核[17]。将OSCE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评价考核中,通过模拟临床工作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标准化患者的评定、设定目标、康复治疗计划的书写,以及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这种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实操能力。6小结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整合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全方位、整体及立体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整合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9]。整合医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整合医学理念贯穿康复治疗的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当代高水平中医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需要,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冬艳,吴毅.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71-73. [2]韩宇,洪流,陈阳,等.整合医学融入耳鼻喉科临床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9):79-80. [3]许鹏程,程飚,付小兵.基于整合理念的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及展望[J].医学争鸣,2020,11(5):10-15. [4]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5):1-5. [5]李勇,修燕,梁敏,等.整合医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12):16-18. [6]樊代明.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J].医学争鸣,2017,8(3):1-19. [7]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12):19. [8]张凤仁,李洪霞,赵扬,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96-98. [9]明海霞,陈彦文,武燕,等.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开展PBL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4):714-716. [10]欧阳学认,许华,刘华,等.基于临床教学案例库的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4):174-176. [11]周乐全,刘海梅,闫福曼,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15-16. [12]王运贤.TBL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在妇产科学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11-12. [13]田雪,丁凤鸣,周妍,等.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见习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1):3-5. [14]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44-46. [15]郭开华,黎孟枫,吴敏昊.整合医学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2):113-116. [16]高岳,张东华,郭劲松,等.医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60-62. [17]姚隆,李华,曾闽榕,等.基于器官系统的OSCE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4):458-462. [18]赵丽微,辛程远,蔡建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6,45(26):3732-3733. [19]胡继宏,张艳,吴建军,等.培养具备科研和实践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6):144-146. 作者:王磊 周维 何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我国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7个学习主题来系统构建生物学课程结构,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生物学重要概念,其中内容要求部分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形式来呈现相应的概念体系。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建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进而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在新情境下探讨和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现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课为例,例谈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概念教学实践。 1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概念教学目标 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而教学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呈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反映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应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具体可操作,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具体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评价标准”等三方面来表述,这样叙写的教学目标,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教师要组织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的途径或方式以及具体要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2]。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的教学为例,可以设置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相关资料,初步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发展分析资料、数据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②通过吸烟对生物危害的模拟实验,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③通过问题驱动,激发科学思维,围绕要探究的课题,正确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与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在探究实践中发展一定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酒精对生物影响的实验分析,科学地了解过量饮酒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初步形成适应与平衡观;④通过分析讨论,利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与解释,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珍爱生命,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认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态度责任意识。 2厘清层级关系,细化概念教学路径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每一个概念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顺序和内在联系形成的有组织的概念体系。厘清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是学生理解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能够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结构化知识脉络的重要基础;同时,教师也能以此选择切合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深入理解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的教学为例,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及教学实践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3践行概念教学,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健康生活是态度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应达成的重要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健康生活人人都提倡这样去做,但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我国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出现的健康问题大大增加,而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于表面,要想让学生践行健康生活,并能够主动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自主内化健康素养,建立态度责任意识。而态度责任意识的建立不能空口泛谈,教师应依据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通过生物学探究实践方法,促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态度责任才会深入人心,进而外化于行,成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3.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数据展示和讨论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传染病得到了控制,然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却日益凸显。从而引出课题,生活方式会影响健康。同时,通过对课前收集的“关于吸烟饮酒问题的调查问卷”数据解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吸烟酗酒到底有什么危害呢设计意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3.2探究分析,建构概念 学生虽然知道吸烟酗酒有害健康,但也仅存在于长辈们告诫中的浅层认识,对于其中的原理认知并不清晰,在概念建构环节,笔者利用模型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实证探究吸烟酗酒的危害,自主内化概念体系的建构。 3.2.1吸烟对生物危害的实验 装置(图2)基于肺的模型上做了改进,为了实验装置方便简洁、效果直观,弱化了对毛细血管的处理。让学生观察并对比吸烟前后高锰酸钾溶液、棉絮以及鸡血的颜色,引发学生思考:导致这些颜色变化的物质分别是哪些呢从而引出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这几种香烟中主要的致病物质,同时告诉学生香烟燃烧时可以产生4000多种化合物,其中绝大部分是有害的;结合展示吸烟前后身体的直观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吸烟对人体危害的认识。设计意图:装置模型有效地模仿了人体肺部的工作原理,有助于知识系统化建构,通过烟草对人体危害的模拟观察实验,能同时观察到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等物质所产生的危害性,观察的成分更加全面。通过直观的现象,可以给予学生警示,使得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吸烟会产生哪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学生基于证据和科学合理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结论“吸烟有害健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这一科学思维素养,同时也自觉完善了“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这一重要概念。 3.2.2酒精对生物影响的实验 教材原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是水蚤。但在开展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水蚤体型小,需在显微镜下观察,操作难度大,心脏很小、不易找到,同时水蚤观察效果受其他因素干扰情况较多等。所以改为用腹部透明肉眼即可见其心脏的清道夫(图3)作为实验材料[3]。改进意图:①以清道夫为实验材料,学生较为熟悉,材料易得,同时体型较大,腹部扁平,肉眼即可观察到心脏的跳动,饥饿或饱食情况、温度以及氧气含量的变化对清道夫心率无明显影响;②不需要制作临时装片,操作简单易观察,在实验过程中用浸湿的棉花覆盖在清道夫的背部,可以保持清道夫体表湿润,使清道夫处于有氧环境中,能够保持正常呼吸,不受伤害。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实验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如下关键问题:①你认为酒精对清道夫的心率有什么影响②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③如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④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能不能用不同的清道夫来做实验⑤心率怎样计算要增加实验结果准确性,最好还需要做什么引导帮助学生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围绕要探究的课题,正确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改进实验材料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效果也较为明显,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清道夫的心跳。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组织学生收集全班数据,取平均值,利用Excel软件快速生成折线图直观反映数据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酒精会抑制清道夫的心率。接着询问学生,为什么酒精浓度越高、清道夫心率反而越低呢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酒精会麻痹生物的神经系统,结合展示酗酒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学生进一步明白酗酒的危害。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流程;并充分利用希沃白板快速且直观反映实验结果,训练学生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体验感和成就感,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探究“酒精对清道夫心率的影响”这个实验,体验了问题的生成、提出到解决的完整学习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推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自主内化概念体系的建构。 3.3表达交流,深化概念 为了强化重要生物学概念,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通过对“在实际生活中,你会怎么劝说亲友戒烟,不要过量饮酒”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吸烟、酗酒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有消极影响”的认识。同时,除了吸烟、酗酒之外,毒品给人带来的危害更是巨大的,利用活动课带学生参观校园毒品预防长廊展览,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进一步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了解了吸烟酗酒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后,你还知道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熬夜、不运动、饮食不规律、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等等都是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虽然许多慢性疾病都是在成年时期发生的,但是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因此,应当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具体的健康生活方式。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与解释,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珍爱生命,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认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态度责任意识。 3.4践行体验,应用概念 收集学生健康生活的一些视频或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如参加健康的集体活动、积极锻炼等,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将健康的生活坚持下去,让学生设计健康的一周生活,录制小视频上传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分享记录健康生活,并制作设计宣传海报,向同龄人、亲戚朋友等传播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意图:通过社会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进而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践行健康生活,同时,线上和线下结合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态度责任意识。 4小结 本课例通过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通过数据分析、观察推理等,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对两个重要实验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后,学生观察得更清晰全面,同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自主内化了概念,也渗透了生命观念和态度责任教育,最终实现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达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叙写[J].生物学教学,2020,45(11):2426. [3]肖琪.刘春燕.蔡金红,等.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改·3·进[J].课程教学,2017,32(11):111114. 作者:占迪专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文翰中学
一、研究背景 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中,连云港片区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最为薄弱,但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贸区获批带来的制度创新“红利”,可以为连云港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连云港被赋予了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也亟待从单一的“边境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连云港片区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制度框架,特别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行业。制度创新(容错机制)是自贸区建设的一大特色,对于连云港片区而言,实现金融行业的制度改革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强调深化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从宏观上对连云港片区深化金融制度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但急需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来保障。对于连云港片区而言,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金融资源有限,研究如何利用制度创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势在必行,也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建立在对实体经济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政策条件后,再阶段性地提出与有序实行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要从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模式着手,以更完善的金融体系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从片区整体建设的开放与制度改革创新出发,以金融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连云港片区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既存问题及内在原因,结合现实,提出发展实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促进自贸片区相关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自贸区建设的路径探析研究层出不穷。如陈卫峰认为,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自贸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包括金融创新体系不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不高、法治体系不完备等,其中金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关系企业发展潜力。伴随着自贸区制度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或以上海自贸区等为例开展。谢贤君和任晓刚对我国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格局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等对策。尹庆伟分析了我国自贸区金融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从深化金融对外开放、加强风险防控和完善金融创新法律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区域产业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少有文献从金融制度创新角度开展研究。目前关于连云港自贸片区的研究相对有限,制度创新研究的就更少,金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相对空白。连云港自贸片区获批已近两年,关于连云港片区金融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不仅关系片区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和效率,更关系着连云港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整体经济的快速提升。 (二)研究意义 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导向,在“十四五规划”的第十章重点介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在自贸区遍地开花的大背景下,金融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且迫切。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十分匮乏。对于连云港片区而言,“先行先试”和“容错”机制为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连云港片区亟须在金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新形势下主动参与国际贸易的重大部署中。 三、问题分析 为了使金融在连云港片区推动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本文对连云港片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现象明显 连云港片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障碍,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保障,失去许多发展的机遇。金融机构普遍对中小型实体企业信心不足、兴趣不大,反而过多地关注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因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呈现金融衍生品的特征,经常被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金融行业“虚火”上升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收益相较于实体经济更高、更快。伴随着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与发展,金融机构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心理更加明显。导致实体经济面对的金融形势更加严峻,阻碍实体经济及整体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金融资源分布过于集中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对于连云港实体经济也不例外。遇到良好的投资项目时找银行寻求帮助,却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资金主要在大型企业、融资平台及金融机构间循环,并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发展中,超半数中小企业未成功获得贷款。主要理由是满足不了银行贷款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损害了实体经济利益。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资金供应严重不足,甚至因此而倒闭。 (三)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未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效的金融服务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当前连云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系统性不足、水平不够、质量不高、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型领域的金融服务不足。传统形式的贷款服务对前期投入多的研究型企业来说,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大,容易错失很多优质项目。需要金融机构主动分析研判各类企业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待。连云港片区有必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当地实体经济企业所需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四)信用机制不完善,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21世纪以来,连云港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金融秩序混乱、发展不平衡等典型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目前,金融信用机制的建设不科学、征信评价机制不完善和不透明的现象亟须改变。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有必要在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实体企业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机制,促进形成诚信、互利的良性循环,以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小实体经济。 四、对策 (一)创新优化金融监管制度,激发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活力当金融市场资源大规模流向虚拟经济形成经济泡沫时,政府须发挥监管作用,有效遏制泡沫的扩大。例如,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从源头上遏制金融盲目追逐高收益。法律法规的建立要以调节、约束等为主,必要时要把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实体经济作为任务来明确,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质量及效率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通过建立长效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中小实体企业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制度,在政策间要形成足够的系统性。不仅如此,连云港片区要积极引导金融主动服务实体经济,打通金融资源和实体经济间的合作壁垒,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的效率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目前以传统的贷款业务为主,中小型企业获得资金的各类渠道中直接融资比例太低,导致财务风险高。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可以推出“抵押贷”。针对前期投入资金较多、以研发类科技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可提供长期金融产品。因此,连云港自贸片区对这类金融产品的发行可适当给予奖励或税费减免,增加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新金融科技手段,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在疫情后许多中小型企业倒闭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认为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部门利用实地调研等传统风控手段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通常不够客观和真实。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连云港片区的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特别是利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的大数据平台,客观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灵活采取不同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对信用程度高、经营业绩好的企业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和提升贷款额度;对信用等级低、经营成果差的企业实行高贷款利率和较低贷款额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中小企业用心经营。 (四)完善金融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建设近年来,伴随着P2P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多的网络信用问题,给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不论是金融机构或中小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潜在的信用问题,因此把网贷机构、中小企业法人信息统一纳入征信系统十分必要。连云港片区有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体系,通过各相关主体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信用风险。只有通过加强信用管理、加快金融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才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在解读连云港片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深入探索金融制度创新思路,提出创新优化金融监管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创新金融科技手段与完善金融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等具体对策与建议。致力于提升连云港自贸片区金融制度有效支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春媛,梅德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四川自贸区建设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146-149. [2]盛斌.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综合试验田[J].国际贸易,2015(01):4-10. [3]丁宏.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趋势与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0(04):121-127+243-244. [4]何兵,程伊菲.江苏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2(01):4-6. [5]陈卫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以陕西自贸区为例[J].开发研究,2021(01):38-45. [6]郑国姣,杨来科,常冉.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际,2019(07):16-23. [7]谢贤君,任晓刚.新时代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研究:发展格局、问题审视与战略性调整[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11):72-80. [8]尹庆伟.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成效、问题及调整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21(01):65-68. [9]姜少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与建议[J].现代商业,2022(07):119-121.[10]程炜博.吉林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再思考———以吉林银行经营发展为例[J/OL].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5. 作者:何兵 徐达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1引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教育部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在这个背景下,专业课作为课时比例大、学生重视程度高的课程,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为培养人才添砖加瓦。因此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和办法,但是专业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无声融入,在进行融入时,容易给学生造成生搬硬套之感,导致整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要自然而然的将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始终,本文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索基于OBE理念的融合路径,有助于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又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潜移默化的通过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 2将OBE理念运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契合性 2.1OBE理念的内涵 OBE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很多国家把它作为主流的教育改革理念来培养人才。OBE理念主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设定、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以及对所取得学习成果的科学评定[2]。 2.2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各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同时,能够相应的得到潜在的教育,无声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3]。 2.3OBE理念促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与OBE理念从本质和内涵上看,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的理念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OBE理念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学生自身的目标、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出教育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成果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逆向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具有思想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满足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需求。因此,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通过研究具体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路径,以期在推动课堂教学的革新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提供借鉴与思考。 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政目标逐渐明确,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生搬硬套,固定在课前或课后讲思政内容,套用模仿他人模板,没有运用“浸润”的方式,隐性的实现思政教育,零散的思政内容无法形成体系,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第二,牵强附会,不着边际。专业课内容不像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的切入点比较难找,专业课程专业性、技术性强,思政融合的内容容易产生割裂感,和专业课教学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出现和课程内容毫不相关的情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东拼西凑,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教育效果。第三,教师的思政素养不够。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思政理论,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思政理论掌握较弱,在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时,无从入手,只能东拼西凑,而无法考虑实际效果,不能系统的进行设计和融合。第四,对教学成效不够重视,虽然教师努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思政教育内容,但是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是否使学生有所提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导致各大高校对与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价和改进。基于上述关于现状的分析,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视动态改进的特点就非常适合应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探索中,因此,本文基于OBE理念,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讨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4基于OBE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结合人才需求和培养定位,确立思政育人主线 OBE理念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因此第一步就是设定目标,而目标的来源主要从学校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体系,利用逆向思维反推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如何构建课堂,培养符合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4.2精炼思政育人主题,重构教学内容 每个人的成长是性格和心理不断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处于学生阶段的学生们,在心理还不那么成熟的时候,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打击,同时心理也渴望一种自我实现,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发展他们个性的同时要让他们有融入感,感受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教而教,简单的把思政教育摆在明处,讲完就结束,而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因材施教,同一个思政教育元素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比如案例讲解、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在每个章节中,以某个思政主题为线索,不断的应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在不断重复中深化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各种思政主题和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深挖,只有将自身的思政储备提升起来,才能更加契合的为专业课中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思政融合元素,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专业课融入课堂思政元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认真研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总结出来,并进行加工和精炼,进而融合和设计。因此,专业课中总结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课堂思政如果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只谈思政教育,就失去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的意义,课堂思政教育并不是另开一门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避免思政教育过程突兀,晦涩,不自然,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研读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首先让教师自身完全理解其含义,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PPT,视频动画,社会时事等,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例如,《铁路货运组织》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精炼就可以以思政主题的形式进行融入,比如在第一部分货运工作任务及场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关规章制度,掌握货运站和货场的作业方式、分类、配置形式,并能够根据实际简单绘制货场配置图等,因此在介绍货运岗位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介绍规章制度时强调遵章守纪精神,讲解货场配置图时强调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第二部分铁路货运车辆及设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铁路货运车辆及用途,能根据货物种类选配适合的铁路货运车辆,因此可以引入我国货运车辆发展的概况,并与国外进行对比,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在第三部分铁路货运基本条件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能够判定铁路货物运输种类、运输条件及其运到期限,正确填记货物运单,因此可以融入职业情怀教育,倡导学生遵守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在第四部分整车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熟悉整车货物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包括发送、途中、到达),掌握货车容许载重量的确定,可以融入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倡导学生在工作中认真按照程序和标准为顾客组织货物的运输。在第五部分集装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集装箱货物运输程序、作业内容,正确办理国内集装箱货物的发送、途中、到达作业,并了解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因此可以融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强调大国担当。在第六部分铁路货运运费计算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各种货物运输种类及各种运输条件货物运费计算,可以融入培养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在第七部分货运安全管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安全管理的意义及主要措施。掌握货物损失的含义、种类及等级,可以融入培养安全意识、遵章守纪、尊重生命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 4.3融合OBE理念与课程思政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围绕设定的目标,将各个章节的思政主题和元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互动,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并举的混合教学模式,并运用案例探讨、时事分享、人物示例、分组讨论、自我分析、影视欣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活动形式,将各种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之中,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思政元素,达到思政主题教育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需要进行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考核,使评价机制不仅局限于期末,而是多方面考核后的综合评价。 4.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衡量其效果的问题,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判断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思政教育是否到达理想的效果,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标准,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最后从评价结果中梳理出可持续改进的环节,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改进。 5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本文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就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与办法进行探讨,希望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录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以《学前卫生学》课程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112-117. [2]窦新宇,王建龙,王玉娜.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2):65-68.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作者:杨瑾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利用公共财政支出设立,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从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一系列活动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且具有公益性质的办事机构。事业单位可影响到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工作、生活密不可分。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弱化,管理松懈,缺乏对内控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随着我国不断对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影响到自身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 一、事业单位内控及内控监督机制的含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通过编制制度、实行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和管理方法。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控的执行力度、执行效率、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单位财务控制等各方面进行监管。事业单位内控监督一般由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内控的实施,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监督部分人员的工作,减少及杜绝损害事业单位利益的事情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监督观念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大多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事业单位工作职能就是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没有风险意识,对内控监督机制认识不足。在事业单位的运行中,很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监督观念,甚至一些管理者不知道内部控制监督的含义,只是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意识不到单位内部控制在单位整体控制中的作用,导致在事业单位的运行中出现问题却无法找到根源。即使有些事业单位有内控监督机制,但实际的运行中也没有按照内控监督机制执行,导致单位内控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二)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 当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中,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可以说,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都没有制定健全、实用性强的内控监督机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运行中都是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为准则,没有单独的并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控监督机制。在财政控制、收支管理、资金运用、成本核算等方面,都是依据国家政策和经验进行管理,没有详细的可供执行的内控监督机制,导致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诸多问题出现,例如:资金紧缺、基金利用不合理、预算不足、收支不平等。 (三)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实施 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目前存在非常普遍的现象,内控监督机制“有章不循”。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仅局限于文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例如,有的事业单位管理者凌驾于内控监督机制之上,经常使用特殊、例外原则,或者忽视内控监督机制,往往以命令代替制度,管理者“一支笔”审核现象严重,只要相应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可予以报销。并且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设置不合理现象。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自己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清楚,甚至有的事业单位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有些事业单位由于人手紧张或编制有限,在岗位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位没有做到合法合理分离,比如有的单位出纳兼任记账、出纳兼任保管档案、记账兼任复核工作等,这样就无法达到内控监督。 (四)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工作存在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甚至是没有内控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较深,在运行中过分注重管理者的领导地位,一些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只是普普通通的办事员,对单位内控监督等问题并不关心。而内控监督只是成了事业单位管理者手中的权利,与普通员工一般没有关系。在财务核算中,往往因为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就有可能一起损害单位利益,导致内控监督成了空谈。并且事业单位的资金去向及财政情况不是完全公开,外界也无法监督事业单位的内控情况。 三、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相关问题的优化方案 (一)提升事业单位人员对内控监督机制的认知了解 事业单位人员对内控监督机制的了解程度提升,可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1.通过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宣传和学习来提高管理者内控监督意识。只有事业单位管理者了解及熟悉了内控监督才能进而保障会计控制的有效性。2.对事业单位内控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内控监督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并且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对部分人员还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这样事业单位内控监督人员才能更好监督和执行相关规则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 制度是事业单位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单位内控监督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单位的环境和发展中的特性为根源。事业单位要对单位内控的运行效果及效率进行监督和评价,那么就要制定相对应的内控监督机制,进而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找出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必须完善健全内控监督机制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岗位职责,将不相兼岗位职责分离,采用集中支付和减少现金结算的方法,加强监督,保证事业单位运行中支付的有效性。加强事业单位资金风险管控,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增强内控监督和执行能力。同时要提高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合理优化事业单位内控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具有风险导向的内控监督体制,在事业单位遇到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时,要先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在充分的论证之后进行实施。 (三)提高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的实效性及创造良好的事业单位内控监督环境 同时,我国事业单位也要提高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的实施效果,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内控监督环境。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自身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导致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在运行中难以有效执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在制定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进行详细考察,将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和内控监督机制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再次,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员工对内控监督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部门管理和建设,为内控监督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背景。可以把财政、审计等工作部门联合起来,建立内控监督体系,发挥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能优势从而起到监督作用,并且对事业单位内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并且通过与各部门有效的监督合作,来防止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还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和绩效理念合并到内控监督体系中来,通过加强预算约束、规范收入分配以及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内控监督机制的最大能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要使事业单位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做好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但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完善和实施内控监督机制。实施内控监督机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稳定、长远、健康的发展。总而言之内控监督机制对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还需要结合其运行现状来不断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在以后的发展中依照内控监督和健全的内控监督机制,构建单位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从魏晋时期,我国茶文化便开始与文学产生交集,一些文人通过创作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散文笔记等作品,一方面抒发对茶的热爱,另一方面更是通过茶来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茶与文学的结合在唐宋两朝达到巅峰,不胜枚举的茶诗词竞相涌现,成为我国古代诗词一道耀眼的风景。古代茶诗词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还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性。应该说,将古代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对增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水平,涵养他们更高的语文底蕴,甚至是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都大有裨益。 1古代茶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1古代茶诗词可以大大丰富当代学生的知识文化体系 古代茶诗词虽然看上去言简意赅,不过寥寥数句而已,然而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与知识却十分深厚。譬如说,元朝诗人林锡翁所作的《咏贡茶》,用短短的四句话,写出了武夷山产茶区茶叶的采摘时间,采摘时茶叶的形态,以及武夷山其它一些著名特产等内容,可以说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倘若将这首诗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在让学生们领会到武夷山茶文化的特征外,还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对福建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社会人文内涵、气候条件等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而类似这样的古代茶诗词不胜枚举,并且不同的茶诗词对应着不同的省份和产茶区,各自包含着不同的知识文化信息。如描写云南普洱茶的古诗词,可以跟古代茶马古道、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在历史上的生活方式和其独特的社会人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1.2古代茶诗词可以大大提升当代学生的审美水平 我国古代茶诗词是我国茶文化的语言呈现方式。我国茶文化不仅博大精深,更是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包括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思想境界和高深的哲学理念,能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极大享受。而茶诗词则将这些内涵用优美的汉语高度提炼并概括出来,能够让人从简约的文字表达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譬如说,古代某首茶诗中写道“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就将那种寂静、幽深的山中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诗人那种以茶会友,以茶咏志的心境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将此类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必然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审美理念,让其能够把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放到大自然当中,放到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当中。从现实中看,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当代学生在审美上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恶搞文化、低俗文化在很多学生中间颇有市场,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审美观出现了滑坡甚至是扭曲。而将古代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 1.3古代茶诗词可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积极进取、勤劳质朴的茶人精神。茶人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茶叶的生产、采摘、制作、运输等方面,其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茶叶的烹制、饮用上面,能够充分体现饮茶者那种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由是言之,把古代茶诗词与语文教育结合到一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那种源自我们祖先的精神光芒。举例来讲,我国茶树大多生长在自然环境艰苦而复杂的山区,常年经受风霜雨雪的考验,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将古代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深度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再通过老师的进一步阐释,学生们定能从中得到感染和启发,对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4古代茶诗词能够让我国语文教育更加完善 从现实看,我国各级语文教育尽管有很多古诗词,但是却缺乏足够的茶诗词。而茶诗词背后蕴含的中国茶文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其所歌咏的大多是我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之余,也能涵养其更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充分融合,从这些思想流派中汲取了大量的优秀内容,让自己更具思想性,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而茶诗词则深入浅出地将茶文化的思想性高度概括并呈现出来,或是积极进取,或是超然洒脱,将其与语文教育相融合,可以涵养起学生更加乐观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2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及大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但是也要看到,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的产业竞相涌现,尤其是互联网、高精尖科技等行业冉冉升起的背景下,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语文不甚重视,觉得其就是教孩子识字、写作、背诵的学科,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我国一些学校的语文教育,在近些年发展较慢,与其它学科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偏差。 2.1一些学校的语文教育理念较为陈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不少语文教师依然秉承着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留作业,学生做作业,等等。这种教学理念在过去,尤其是建国初期来讲是较为有效的,因为当时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教人们识字,降低我国的文盲率。但是现在时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一开始提高人们的识字率,到后来增强人们的文学素养,再到现在要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国语文教育一定要摒弃那种落后的教学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其在新时代里焕发更加璀璨的生机。 2.2我国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待提升 近些年随着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我国各个阶段的语文教材也有了明显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富时代性,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一些语文教材过于求新求异,过于紧跟时代潮流,因此删去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其中以古代诗词为典型。当然,近一两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不少语文教材又开始让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回归,这应该点赞,然而从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看,我国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比例还有待提升。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内容,会让当代学生尤其是初中和小学的学生难以真正从内心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尤其是在现代文明浪潮席卷我国的今天,更是应当通过语文教育,来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当代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2.3我国语文教育缺乏足够的思想深度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重点都是文学性、艺术性,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等内容。这对于语文教育来讲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引领人们价值观,锤炼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语文教育,应当在思想性上多下功夫。从现实看,我国语文教育不能说没有思想深度,的确,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弘扬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等方面煞费苦心,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应当更深一些,应当让学生们对人生、世界有更深入的认知。而茶诗词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融合了我国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一方面这些思想内涵与我国当前语文教育高度契合,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内涵更具深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使其更具思想感染力和引领力。比如说,将古代茶诗词中的儒家思想教授给学生,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进取,更加乐观向上;将其中的道家思想教授给学生,则能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平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3古代茶诗词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 3.1要不断朗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学习茶诗词就像学习其他古代诗词一样,首先要做到反复朗诵,把基础打好。我国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学习古代茶诗词也是如此,想要深入领会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基础就是要大量朗诵。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做到耳熟能详,在反复的聆听和朗诵中对茶诗词有感性的认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多为学生朗诵。专业的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朗朗上口且抑扬顿挫,能够让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茶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另一方面,学生应当利用早晚自习以及其他时间,进行集体而大声的诗词朗诵。由于古代茶诗词采取的是中古汉语,因此其在句式、语法上与我们今天的汉语有很大不同,让学生们进行朗诵,不仅能让其对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不会吟诗也会吟”,另外还能让学生的古汉语功底更加深厚,能大大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古代文学素养。 3.2要营造意境,充分向学生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将古代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们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的魅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提取茶文化的精髓,将其与古代茶诗词进行对比和结合,然后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如课堂投影、音响等,进行影音视频的播放,将茶诗词所描写的意境通过音乐、画面具体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对茶诗词的内涵有全方位的了解。第三,要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通过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等载体,让古代茶诗词更好地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学习古代诗歌,意境和氛围很重要。如果说诗词本身是可供人品尝的美味,那么意境和氛围则是一把味精,其能够让饭菜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因此,在将古代茶诗词融入到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同时对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或是心境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当然,在进行茶艺表演时,要充分根据诗词本身的特点,在表演的类型、内容上做到更有针对性。譬如说,对于那些描绘青山绿水、烹茶修身的古代茶诗词,就要进行一些绿茶类的茶艺表演,并配以舒缓、淡泊的传统音乐,以此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所迸发的情感和所想表达的人生观。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现代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教育理念逐渐向学生本位转变,倡导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素质教育实施下,高校要在科学、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开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发展中融合了儒家、道家等思想精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能够指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应当在茶文化指导下展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内在逻辑问题 儒学是东方文学精华,处于儒学圈的中国人天然地具备朴素唯物主义精神,习惯从感性角度看待事物。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西方人更具有理性的科学精神,以理性思维为主,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待高等教育能够做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并与就业市场相适应。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在践行“学生本位”思想时,无法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与产业联动结合,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得不到全面发展。 1.2教育教学模式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直接造成“分数至上”这一怪现产生,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以灌输式等模式为主,教师往往主导着课堂上的一切,以致于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创造等能力得不到发展。从中不难看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刻板,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诉求。 1.3教学资源问题 教学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如电训室为硬件资源,教材、教师为软件资源。教学资源是高校开展卓有成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其质量高低、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来说,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一般以书本知识为主,很少涉及书本外的知识内容,以致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创造、创新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茶文化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茶文化是历经几千年而形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包括教育领域。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茶文化带来了什么启示呢?下面从茶文化精神内涵着手探讨了茶文化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 2.1“静”对教育教学改革启示 “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体现了唯物辩证哲学。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们总是在静止中对事物进行度量。“静”文化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可知,高校这些年一直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一个个新理念、新方式、新模式不断的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而这样的动态变革却少了一个“相对静止”的过程,即忽略改革效果评估考核,对改革后的效果关心不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从茶文化的“静”中得到启示,在动态变革中平心静气思考改革工作带来的效果,以便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效果。 2.2“思”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喝茶品茗有“思”的成分,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凝神、静气,品味着的茶味、感悟着人生道路,这种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除了品茶外,赏茶依然含有“思”的成分。在赏茶过程中,人们在愉悦氛围下分享、感悟与反思诸多的问题,能够更深层次的展开思考。把这种“思”文化运用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的启示为:每一个专业特色不同,所拥有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也不同,各有优势、各有缺陷,要求高校管理层、教育工作者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分析,对每一个专业教学的短板进行反思,深剖问题成因,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3“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清淡、淡雅是茶给人的形象,不少人把茶的这种品质看作是为人处世之道。对于高校而言,应当从茶文化的“淡”精神内涵得到启示。当前不少高校致力于学校建设,期望成为国家级、省级等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过于浮躁,未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校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校领导要通过“淡”文化的渗透来抚平人才培养上的浮躁情绪,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3基于茶文化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实践 3.1教育教学改革 反思茶文化中的“静”、“思”、“淡”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引领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在茶文化启示下,高校要从三个方面反思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第一,对教学概念创新的反思。近些年我国高校一直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致力于教学概念创新,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分层教学”、“探究教学”等。从字面上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教学理念创新的新颖性、合理性,但是改革实践时间尚短,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来不断优化改革实践效果。第二,对相互模仿的反思。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教学水平较高的第一梯队高校往往是其他高校模仿的对象,这种相互之间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达到了共同竞争、共同发展,但是容易造成办学同质化问题。而且,后者模仿前者若不当,容易陷入邯郸学步的刚发境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本校办学优势,构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三,对人才培养的反思。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高校在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不要受功利思想影响,少做一些学校建设层面的包装作秀,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3.2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在传统茶文化引领下,高校教育教学应用茶文化开展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活动,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第一,提高教育教学格局。从全局角度看,高校教育教学格局要做出适当调整,主要教育背景、社会优势等方面着手。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管理层开拓自身眼界,学会茶文化中的“静”与“思”,不断反思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找出不足并加以调整。第二,推行知行统一教育教学改革,少一些华而不实的研讨会、学术会等,多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入课堂中去,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如,“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改革时,既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要更注重教学实效提升,防止教学改革形式化;第三,增强教学自信。第二、第三梯队学校学习第一梯队学生的办学理念、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文化性、精神性的一些东西,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的教学自信,勇于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教学优势;第四,立足于校本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少一些功利主义色彩,围绕办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同时,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创新精神,搞好师资力量建设,通过他们的教学创新带动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活动整体开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五,加大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的建设力度,拓展教学资源,尽可能的提升教学资源优势,以此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之一,其“静”、“思”、“淡”等思想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启示,引领着教育教学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利于取得较好的改革实效。在茶文化思想渗透的影响下,高校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效的改革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法医临床鉴定研究当前医院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为促进患者保持稳定心态,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技水平提高,并为患者进行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7年4月至2017年6月为统计时间段,对本地区的医疗事故及纠纷资料进行法医临床鉴定患者进行统计,共选取60名患者,其中有30名通过法医进行相应的医学鉴定;而另外30名则是选择了非医学鉴定的方式。60名患者分为两个小组,按照对照试验的原理进行对比研究,其一观察组为选择法医临床鉴定的30名患者,而其二对照组为选择非医学鉴定的患者。根据这两组的患者医学鉴定和非医学鉴定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说明,实时跟踪其医学鉴定后的恢复情况,并作出数据统计,比较研究法医医学鉴定引起纠纷的原因。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中患者医学纠纷的原因进行有效对比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得出,观察组患者相应的统计数据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收集的60名患者的对比分析看,发现的主要问题是知情权遭到忽视、医务人员医术不到位、违反规定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医疗器械相对落后及相应的医疗科室不规范。结论:针对选择法医临床鉴定的患者,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知情权遭到忽视、医务人员医术不到位、违反规定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医疗器械相对落后及相应的医疗科室不规范,因此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的出现。本研究内容结合医疗纠纷中常见的法医临床鉴定结果及鉴定以后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列举分析,利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为指导避免相应医患纠纷现象做指引。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本资料 从时间上考虑,选取2007年4月至2017年6月来在本地区有医疗纠纷并进行治疗的患者;从患者数量上进行考虑,以选取的60名(其中30名为对照实验组,且未经历法医临床鉴定)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这60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选择进行法医临床鉴定的30名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非法医临床鉴定治疗的30名患者为对照组,展开对比研究。从年龄及性别组成分析,,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51.24±6.48)岁,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0.13±5.49)岁。对于两组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统计,得出的分析因子值P 0.05,几乎无差异性,所以其基础信息对比统计意义较小。 (二)一般研究方法 结合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医学鉴定档案,比较分析每个患者进行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原因,鉴定经过及各种鉴定后的指标,并进行统计形成数据表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找到相应的发生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另外,在进行相应的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结果结束以后,对整个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内容进行准确分析,并找出相应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及办法。 (三)观察指标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医学鉴定档案的回收搜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法医鉴定原因及鉴定后的指标分析,并对法医临床鉴定后的纠纷解决情况进行对比。统计两组患者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纠纷的调查数据,从而形成有效的原因分析。主要涉及到的观察指标有死亡纠纷原因;引起纠纷发生率。(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其实施统计学的分析,若最终差异显示为(P 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分析 (一)死亡纠纷成因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死亡患者的数量为6名,并对其中的3名进行了相应的法医尸检工作,从而反应了整个法医临床鉴定的比例为50%,在相应的法医临床鉴定的过程中,将整个的法医临床鉴定的纠纷的鉴定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出具了明确的鉴定的意见。而未进行相应的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人数中,可以分析出相应的比例为25%,其中对于整个的数据分析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根据统计学的相关定义及分析得出,其统计学意义为(P=120.0000,c22=0.0000)。在死亡的原因上,从整个研究的内容上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在相应的器官损伤的过程中对整个数据结构的分析,实现了整个数据结果的有效性,其中器官功能的衰竭类的疾病患者的数量为2名,占据的比例为33.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数量为1名,占据的比例为16.67%。 (二)两组患者发生相应的法医临床鉴定纠纷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法医临床鉴定纠纷的情况(25.00%)明显少于对照组(10.00%),差异明显,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涉及到医患纠纷的法医临床鉴定结果分析 本次案例的研究涉及到当地医院的相关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相应的一级医院的数量分别是5家、3家、1家,使用相应的影像医学比较后显示,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之间相关的间接关系等相关的关系为主,进而形成了相应的占比69.05%,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有有效的统计学意义(P=29.6151,c2=0.0000)。对于涉及到的相关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结果分析,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分析,主要涉及到相应的告知不充分、检查不全面,麻醉不当、病历书写不规范、违反规定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等,导致对整个病情认识出现偏差,进而引起诊断错误,或治疗不当,引起不良后果、最终引发医疗纠纷。 三、讨论 对于医疗纠纷来说,法医需要对医疗过程、药物、预后,医疗工作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刑事、民事后果等进行相应的案件分析,这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常常遇到的问题,而法医临床鉴定是有效的解决这种纠纷的重要方式及手段,尤其是对引起整个医疗纠纷的原因的分析,医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的防止及避免医疗纠纷,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整个临床医学诊断的相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整个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关流程及主要的治疗诊断的过程进行分析,为法律诉讼提供相应的证据,进而制定正确治疗计划,进一步治疗,减轻法律后果。对于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关内容及原则进行分析,其首先应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关的内容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的规定,通过相关部门的委托,由社会上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其次,需要对整个委托的相应机关所提出的相应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需求,进而实现对整个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关需求。对于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内容及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对其涉及到的相应鉴定范围进行分析,有助于鉴定技术人员对相应的鉴定因果关系的分析,进而实现对整个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应的规范化分析,从而实现了整个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应要求。从整个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相应内容上分析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的责任,最常见也是容易理解的关系是由直接的因果关系导致的完全责任,按照其法医鉴定的事故参与度,存在100%的影响因素。这其中的原因是,医疗结果的发生完全由医护过错和操作失误引起。如检查人员在报告单上误将左上肢,写为右上肢,导致手术误将右上肢切除,致病人残疾;护士静脉输液错误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等,通过法医临床医学鉴定分析认为事故的原因由医院方引起。其次是责任的因果关系,对于整个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应结果进行分析,使得患者在就医治病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不规范医治,从而导致相应结果引起,同时与患者自身的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一后果是医患二者共同作用而出现的,具体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案例具体分析。比如说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因其在手术术后,在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生理反应时,而没有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有一例患者严重脑外伤手术后,护士将口服营养液静脉输入,导致病人高烧、肺部、脑部感染死亡,由于脑损伤和误输后严重感染均可引起死亡,故法医临床鉴定分析认为事故参与度为50%.另外就是参与度25%左右的间接因果关系,主要原因是内因。通过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结果的分析,从而发现对整个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后果的影响因素,进而实现了对患者的紧急处理,和过错责任的认定。如在某医院内,某个护士可能会误把少量酒精当做葡萄糖输入到相应的患者体内内,进而会导致相应症状,患者最后死亡,这需要是对于整个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如果患者患有严重肝脏疾病,少量酒精不能引起严重疾病和后果,但可以加重病情,其间接的因果关系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其参与度一般在25%左右。还有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其是和相应的辅助因素相关联的。由于患者在进行相应疾病的就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或者并发症所致,这与相应的治疗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通过对整个治疗行为的有效性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法医临床鉴定引起的纠纷的一种证明信息的传递,换句话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病人本身的原因所致,这是内因的影响;另外就是医疗行为,其是外因及次要原因的体现,是导致整个法医鉴定结果的不良现象发生的外部因素。除了上面所说的因果关系,临界型因果关系以外,还存在一种关系即无因果关系,其是与因果关系之间相结合的关系类型之一,因此需要结合相应的医学鉴定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无因果关系的相关法医鉴定结果的分析,表明的是不良的后果是由病人自身导致的,并不是因为正常流程下的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结果导致的,而有的患者主要是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影响导致的。就这些因果关系我们已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下面就其相应的原则及其应用提出一些观点。原则的制定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适当合理的原则才能有效的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四、结语 在相应的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实践过程中,法律上对于相应的纠纷事件的判断主要依附于法医的鉴定结果的真实性,但是从医学的角度考虑,法医鉴定是医学上必须要保留的,其是从事法医鉴定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意识及法律约束的道德规范。因此,在法医临床鉴定纠纷成因分析时,要切实做好纠纷患者档案的回查,并做好详细记录,保留原始数据,进而对比分析法医临床鉴定引起纠纷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在企业日常运转的过程中对财务进行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健康运营对于财务管理的依赖性也相当高。站在企业发展和运营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经济体系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就必须要对自身的办企能力进行有效的强化,在最大程度上使当前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和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性与可持续性。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自身实力对于国家GDP的增长开始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地位。 一、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工作 (一)会计日常工作 会计日常工作中所提供的一些信息数据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制定一些经济决策的时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企业相关的一些会计信息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收集和整理,以此来使企业内部的计量工作和转移价格以及会计的历史记录进行更好的完善和优化。保证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规范化以及程序化是保证所制定出的财务管理条例的科学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进行了解可以发现企业对于财务核算方面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极高,这些信息不可以有哪怕一丁点的错误。所以在会计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并且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不断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来使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质量达到最佳的水准,并且还要不断对财务会计的环境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及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 (二)构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在企业日常运转的过程中,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财务方面管理的需求来构建相适宜的制度体系,并且对当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实现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财会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时刻对自身的一些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在对财务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严格遵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坚决不可以做出一些有悖于法律法规的行为。另外,从事企业财会工作的人员要对自身的职责以及工作过程中所掌握的权限进行明确,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目标,对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在日常工作的时候保证严格的依照工作的内容以及职务。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财会工作的科学性和程序化。 (三)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 在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法律中的刚性条例,适当的应用道德的手段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也是企业日常进行财会监管工作的一项有效手段。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来临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税收制度和外汇体制等方面,与之一些管理理念和财会水平较为先进的大国之间距离,正在不断被拉近。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一些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激发财会员工对自身工作所涉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且提升他们主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意识。企业在为财会员工构建起一个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帮他们努力的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通过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去针对性的学习一些新知识,来保证他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使企业内部财会员工的业务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企业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 (一)工作目的 从工作目的来看,企业财务工作主要是为了为企业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由于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结果往往会受到很多不固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使财务管理的结果显示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边形,并且在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约束的制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而在企业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是为了对一些相关会计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和准确的收集整理,在对一些真实完整的数据进行核算和归纳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个核算过程和核算的结果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约束,并且要保证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完全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来规避造假现象和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与财务工作结果的灵活性恰恰相反,会计工作所得到的永远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且在制度方面,所有的会计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特征。 (二)工作侧重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应对货币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以及资金的实体运动,这个侧重点中包括对财务情况的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制定以及相关的财务决策。而在企业会计工作的中主要是针对资金运动对于货币金额所产生的影响,在相关工作人员对货币金额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计算和确认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在企业的管理之中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与资金运动过程相关的系统决策、预测以及分析和控制,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对资金的价值进行提高来使所收到的经济利润得以提高。而会计的职能主要是一些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关的内容,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将一些相关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投资人和债权人以及员工来实现信息之间的传递,在会计的职能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于监督。 (三)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具有多变性和复杂化的特点,这种情况就要求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稳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并且一定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能够详细的了解,在出现一些突然性问题的时候有与之匹配的应对能力。而会计工作主要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完整性,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并且一定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首先,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员工个体财务目标之间的统一性,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通过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和统一来使企业的财政表现出稳定性的状态。其次,在相关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内容来对财务管理的对象进行明确,通过对所有相关的管理任务进行实现来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在企业日常运转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应用一些激励性的手段来使财务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提高个体的水平来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再次,企业自身还要不断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对内部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以此来使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更加容易被实现。最后,企业要以长远的发展作为目标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明确,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发展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四、结束语 作者主要对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解除一定的困惑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引言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危机纷纷袭来,生态系统的破坏、功能结构的紊乱也使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和研究重点。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后,环境友好型建筑(又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开始得到建筑设计师的青睐,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是以节能减排作为目标,利用现代化智能技术,如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设计出低碳、高效、舒适、健康的建筑。在国外,从七十年代起,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便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从法国蓬皮杜中心到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实现了高技派技术的明显转变。近年来,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等为首的建筑家们充分利用生态圈的各种因素结合高科技手段创作了一批令人惊讶的绿色智能建筑。我国在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设计上的起步较晚,在1997年,我国才开始提出构建生态智能建筑。2005年、2006年北京连续召开两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发展是必然的。本文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节地技术这三类主要的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技术进行阐述和应用实例的分析,并对环境友好型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节能技术 (一)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技术主要包含太阳能发电、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等。随着人口的暴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林立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建筑耗能的问题,并开始不断寻求采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太阳能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设备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对于太阳能热水器来说:是利用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加热,取代了传统的燃油方式;对于太阳能地板来说:是用集热器集中收集太阳能,将其转化为热能,实现地板采暖这一目的;太阳房主要是借助太阳能通过集热器与输送管道主动或被动的采集转化存贮。太阳能技术在未来还能实现光伏发电的作用,全面取代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二)地热技术 在现代建筑中,空调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温度调节设备。这种智能设备虽然会起到调节作用,但功率大、消耗电力多。从实现绿色建筑的层面讲,空调既不利于建筑绿色环保,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地热技术在环境友好型建筑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地热技术以对地面温度的全面搜集、排出室内多余的热量为手段调节室内温度,从而实现室内冬暖夏凉的目的效果。地热技术的原理是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浅层热资源(如地下水)。由于地源热泵提取的是自然中的地热能,效率高,无污染,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可利用技术之一。在新兴建筑中,地热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鸟巢足球场下面就是312口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冬季通过地理换热管搜集地面土壤所含能量为鸟巢供热,夏季吸收土壤中的冷量为鸟巢供冷,因此节省了电力资源,实现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地热资源还具有可再生利用、经济有效、运行稳定可靠、舒适程度高、应用范围广,可以自行运营等优点。 (三)绿色照明技术 绿色照明是美国国家环保局于上世纪提出的概念。绿色照明技术主要指在建筑采光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感应模块以及调光控制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同时满足所需的建筑照明效果。比如,现今使用广泛的声光控系统:在有声音、光照弱的条件下自动化照明,满足了绿色照明技术“高效节能、环保、安全、舒适”4项指标。绿色照明技术的提出不局限于节能的表层,而是着眼于资源使用与材料消耗等更深层面。例如LED灯取代白炽灯(使用更高效更绿色的灯具),再比如用无频闪光灯取代低频闪光灯,可实现对人眼健康的保护。在我国的新型建筑中,大部分都采用了绿色照明技术,大大提高了节电效果,实现了能源的低消耗,减少了光污染。在今后的发展中,以绿色照明为主题,不断探究、推广到达更深的层面,不止于推广节能灯、更应该重视照明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三、节水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的一大难题。因此,建筑中的节水技术和工程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是目前水资源最有效的再利用的一种方式。中水回用技术是指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利用,中水是指处于上水(给水)与下水(排水)之间的一种水质。城市污水经一级处理、生物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可生产出中水,在一定范围内再利用,如景观用水、洗厕用水、工业用水等。现今中水回用技术主要用于区域性建筑群,例如学校、小区、公园等。中水回用技术不仅可以为建筑内提供水资源再利用,还可以减轻对外排放的污水的负荷。中水有效生产技术为膜技术,但膜处理存在膜污染严重、成本高、寿命短等问题,未来在中水回用上还需对处理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发。 (二)雨水利用 雨水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珍贵的淡水资源,其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雨水的回收利用是将雨水收集后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使用标准。现今雨水回用的主要系统是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等。但雨水利用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年均降雨量高的城市,并且应用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的建筑物中,例如:市政广场、公园等。雨水利用可与建筑进行结合,如设计屋顶蓄水、屋面存水、地面渗透水系统,将这些技术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去,既满足了生活基本需求、又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使用效率,实现了低耗能。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加强雨水在城市的蓄储功能,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并将雨水在城市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 四、节地技术 我国虽然地域广但人口多,导致人均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房地产的开发也使绿化面积更为紧张。而节地技术有助于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增大建筑的绿化面积。节地技术主要分为屋顶二次开发、房屋侧面二次设计和地下空间拓展等几个方面。屋顶花园就是屋顶二次开发的一个典型实例。屋顶花园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在居民楼建设屋顶花园,可以供顶层居民赏花乘凉,也可以种植蔬菜,一举多得。屋顶还可以用来开设其他娱乐场所如酒吧、餐吧等,例如在韩国兴起的屋顶酒吧,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追捧;新加坡金沙酒店,在屋顶设计泳池、花园,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又可以在屋顶俯瞰整个新加坡景观,极具观赏性。房屋侧面的利用主要是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大多是在房屋侧面种植攀缘植物,以增加绿化面积。垂直绿化还可以结合园艺技术达到更好的绿化效果,例如上海世博主题馆的生态墙垂直绿化,将园艺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一起运用滴灌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利用攀缘植物,而是设计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生态绿墙。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垂直绿化的技术,例如:刷种植法、嵌入式种植法等。在未来还可以将智能系统、自动化系统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墙。地下的再利用也是现如今节地技术的热门之一。当下我国地下空间的二次开发得到了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节省了地表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为建设地下室和半地下建筑。例如:巴塞罗那JoanMaragall图书馆,利用地势差建成一个局部露出地面的半地下建筑,利用书架构成外墙,形成了良好的空气、日光流动线。同时因为土壤的热延迟性,地下建筑还使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带给人们经济和环境效益,是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若将之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必定会带来更完善的节地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建筑环保节能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主题。按照我国2020年的推广目标,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建设应占半数以上,这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政府应大力推广和支持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全面落实,将绿色建筑推向大众;科学工作者应努力研发高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建筑中;设计方施工方应遵守相关标准,建设真正的环境友好型建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友好型建筑会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旋律。
前言 在当前这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位于较多行业均获取了有效应用,这对医院而言同样如此。要知道,长久以来医院就与民众的生活密切关联,其在有效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工作时,能改善工作效率,争取时间,为民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因医院以往所实行的信息管理模式为医护工作者手工管理,而信息资源却具备无限、可再生、数量庞大等特质,故仅依靠手工管理难以获取较好效果,这就促使医院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凸显的极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先阐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征,而后对其开发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策略,望经由此为医院今后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给予相应借鉴。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概念解释 现阶段,针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来讲,可依据如下两点针对其施行整体性分析,从而保障分析机制与管理举措的可行性,并给后续工作的顺利施行给予有力支撑:首先,由狭义层面而言,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体表医院的一般化文献、数据资源,可经由多元化介质针对信息与数据项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与整理,达成了各信息集合体结构,不仅囊括医院自身信息里面的文字、音视频资料,还内含部分印刷品、医疗器械。如此也就表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期间应确保其具备健全性。其次,由广义层面而言,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体表示医院活动期间形成的有关信息与相应要素,可在处理信息设备与技术项目期间,保障资源、控制结构与规范契合。其间,有一点值得重视的即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期间,应针对人员、成本等资源有效分析,从而保障开发工作具备较好成效。并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管是在分布机制抑或者结构项目处理上,均应与医院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所提需求相符。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所具备的特性如下: 2.1表现方式较为多元 各资源结构下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较大差异,而经由文字与数字方式针对信息传输、管理,可保障审阅内容与信息资源表现方式具备健全性。并且,经由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文本、视频图像结构对网络信息施行综合性传输、控制,能保障行业畛域获取较好发展。 2.2存储数字化 以往的医院信息资源均为纸质模式,在保存与管理层面具备较多不足,更甚者存在丢失、残缺不全等现象。而通过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便可把医院相应文字信息变换成磁性介质,把其通过光盘结构表现,改善了保存质量与效率。而且,这一信息存储方式具备较强保密性,容量足够,更甚者可以确保信息完好无损的传输,在维护医院资源信息管理效果上具备显著效用。 2.3存储需经由网络传播 在磁盘管理制度里面,信息资源管理结构与应用工具存在滞后的情况,但经由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把网络当做信息资源的存储场所,通过云端针对相应信息资源施行全方位分析与综合性存储,并能把其经由多元化途径对外传输,可在确保网络管理效果期间促使信息整合机制与成效最佳。 2.4数量庞大 与我国网络发展结构衔接进行分析,能获知计算机数量与CN体系下注册量等参数极为庞大,加之国际化出口宽带总量与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众多,也很大程度促使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数量骤增。 三、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3.1健全性与集成性原则 切实进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期间,应对其健全性与集成性给予足够重视,从而达成医院各部门医疗信息同享的目的,推动医院所有管理方针得以施行。位于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资源予以开发能够推动医院办公与业务流程具备高效便捷性,故内容应具备健全完备性,如此方可对医院各部门日常操作书序纪要处理,且将其统筹管理,从而让其对医院真实运营情况予以体现。而集成性则表示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对多方内容的集成给予足够关注。 3.2规范性与可靠性原则 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期间,应确保其具备规范性,仅有如此方可促使其开发具备高可靠性,这属于改善医院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要点。同时,医院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期间,也因确保相应系统所有设备顺利运转,且确保网络环境安全,提升其容错水平,以合理应对安全问题与系统漏洞。并且,应选择相应可行性安全防护举措,针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加以监督管理,保障信息数据安全。另外,在相应规范下,必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具备较好的稳定性,以为医院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给予有力支撑。 3.3数字化与多元化原则 伴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得医院的信息资源从以往的纸质形式转换成为了电磁信号或光信息,此类数字化存储手段便于信息传输、检索,不但存储保密性强、容量大,且不会出现丢失、残缺不全等现象。而且,以往的医院信息仅具有纸质方式一种表现形式,但经由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可通过数字化方式对信息加以存储,能借助计算机将其处理或者借助网络施行较远距离的传递,病促使信息能经由文本、视频、软件等多元化途径表现,其所关联的畛域与日俱增,加大了信息流动性。 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 4.1对医院计算机网络化建设给予足够重视 居于医院运营期间,若要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与既定目标相符,那么就必须对计算机网络建设给予足够关注,且将其落实到位,从而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给予有力支撑。具体而言,开展该项工作时医院应对网络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在财务预算里面分配相应金额用于网络建设,且在计算机网络建设结束后应规定时间针对其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填充,将所关联的各项设备持续更新,以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顺利运作,仅有如此方可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较好效果。 4.2创设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部门 现今社会,医院在其发展其间会很大程度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新型资源,然而因计算机网络里面的信息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且信息资源有效性、真实性等难以确保,故加大了用户的检索时间。故而,在此形势下医院应当创设出专门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开发部门以对计算机里面的多项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处理,把某些匮乏实效性、不具备可靠度的信息资源剔除,并对具备较强真实性与专业性的资源整合,如此便能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具备较好效果,没有流于形式,并能经由此为医院其他部分开展工作给予有力支撑。 4.3创设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 医院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途中,不但应对其开发思路予以明确,对开发各环节给予足够重视,也应为其后续使用加以思考。故而,切实开发期间,也应创设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这样便能为后续信息资源开发的维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且在用户需要期间可节约检索信息的时间。具体而言,该数据库里面应当具备计算机中的各项医学信息,依据各医学主体区分类别,而后依据医院内部用户需求创设专业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方便用户检索相应信息资源,以确保医院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高效有质。 4.4合理缩减开发成本 实质上,医院运作并非如同企业一样仅注重利润,其更为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达成,故其运营期间会对成本管理给予一定关注。故而,切实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期间,应当有效应用计算机里面的免费资源,对自身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以强化,这样不仅可以大幅缩减医院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投入的资金,也可对计算机中的某些具备价值的医学信息有效应用。 4.5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 居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期间,要确保开发效果与既定目标达成一致,便需用到较多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高素养人才,这是确保该项工作能够正常施行的先行条件与必备基础,如此也就促使医院必须对相应高素养人才的引进与培育给予足够重视,具体可通过和各高校进行协作等方式招揽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给予有力支撑。同时,也应对当前已有员工的培训给予足够重视,将相应专业知识技能予以更新,从而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具备较高水平。 4.6注重开发之后的维护工作 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不但应对其发展机制与运营特性具备充分认识,也应针对其管理模式与举措统筹思考,为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具备较好成效,便应针对数据库施行整体性维护与健全,确保开发项目的健全性。并且,在针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全方位整合期间,应对信息与同享资源管理给予足够思考,以确保该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医院发展需求相符。 五、结束语 尽管当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已被较多医院大力关注,且开始了对其的开发,但实践期间却存在较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讨、改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居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备显著效用,仅有将其有效开发、管理,方可确保网络信息环境具备秩序性,将其效用合理展现。故而,必须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给予足够重视,并对国内外医院信息服务商家运营态势有效追踪,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持续引进前沿的技术设施等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给予支撑,以推动医疗事业获取更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运行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人只重视使用而不重视管理维护,这就导致很多水利工程项目被人为破坏,制约了水利工程各种积极作用的全面发挥。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现状问题,是管理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村,再加上管理制度中存在漏洞,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周边群众也经常做出破坏水利工程的举动,导致水利工程设备功能的降低。比如,有水利工程中的变压器、排水器、电灌站等设备丢失,这就给管理维护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笔者分析发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严格造成的。 1.2管理资金不足 当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资金吃紧,这就导致有些工程经年失修、带病上阵,这就加快了水利工程损坏程度的快速加剧。即便有数量不多的管理维护经费,也会在流通中不断减少,最终使得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的水利工程,逐渐丧失使用功能。 1.3管理者素质不高 当前,很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都是从工程所在地周边的群众,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及管理维护技能,并且缺乏敬业精神,致使管理维护工作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很多需要管理维护的事项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最终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的提升。 2有效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根据上文归纳的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凭借自身数年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在深入探究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2.1完善管理维护制度 完善的管理维护制度,是水利工程所有管理维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在制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需要涵盖哪些内容,而每一项内容的具体管理维护标准、方法及结果是什么。比如,如何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维修基金应如何募集、如何分配管理水利工程的经营权、所有权及固有资产等。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为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与内容,可使得他们在处理管理维护问题时可找到办事依据,从而显著提高管理维护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在实际的构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应牵头与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异同制定制度,以提高制度的完善性、权威性及规范性,以督促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依照管理制度办事。新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应确保水利工程中的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得以合理使用,还应确保水利工程正常、安全运行。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制度,必须恰当处理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各种功能。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各个地区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时,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2.2加大资金投管力度 管理维护水利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国家应依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努力为其拨付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管理维护工作者应制定科学的资金应用方案,最大程度提高管理维护资金的使用有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财政拨付资金较为有限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缺口较大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讲,各个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应借助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本辖区中所有水利工程中需要管理维护的内容有哪些,这些事务需要多少资金,这些资金具体想怎样分配与使用。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内容整理成系统的、明细的报告呈交给政府机构相关机构,以尽可能多地申请资金支持。并且,当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资金拨付下来之后,管理部门应及时公布所有自己的流向及使用情况,及时将这些情况公布出来,以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在实际的使用这些资金的过程中,如果发生随意挪用、占用的情况,就应对其进行彻查,并严肃处理。严重的还应移交法律部门制裁。只有借助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所需资金不被侵占,才能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2.3增强管理人员素质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是整个管理维护工作中的核心因素,其所具有的综合素质高低对管理维护成效的高低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透彻了解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并主动为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及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可逐渐提高自身的管理维护能力、丰富管理维护专业知识,最终为管理维护成效的提升创造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借助问卷调查或考核的方式,全面掌握在职管理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为其量身定制教育方案,使其有计划性地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维护经验与技术,使其可在第一时间将新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以促使工作成效的优化。(3)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确保所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较好地胜任岗位。(4)邀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工作人员做专题讲座,将他们在工作及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⑤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人员待遇,以便将高校对口专业优秀毕业生及社会上其他相关机构中有经验的人员吸引到团队中,以优化管理人员的人才结构。 2.4发挥工程自身优势 我国的水利工程各具特色、分布广泛,因此在促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自身水资源调配、灌溉、饮水等作用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其个性化特点进行优势管理与发展。比如,小型水利工程可实施多种管理方式,具体来讲,可在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的前提下,发现工程的优势资源并合理利用。各个水利工程项目,应依据自身的优势与条件,推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正常、安全运行的同时,积极发挥其经济效益,促使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经济也能获得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在做好传统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实力工程各项工作的协调、监督与指导,这不仅可提高投资收益,而且还能优化生态效益,从而丰富水利工程的功能、提高水利工程的价值,进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最终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赢得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维护工作,借助恰当的管理维护措施与模式,努力实现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最终促使管理维护工作成效的显著提升。 3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是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工程,只有切实做好管理维护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各种功能与价值。因此,管理部门应系统了解当前建设管理维护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主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最终使得水利工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收益。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现场的安全,让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开展更为顺畅。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所存有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监理措施对于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监理是工程质量保障的前提,为减少施工时所发生的人员安全事故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达标现象出现,必须加强监理的工作。监理部门的工作态度决定着建筑的施工质量,面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如实的反映,对于其中违反规定的操作,进行及时地监督与规范。因此,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的监理措施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此稳定建筑市场的发展。 1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1施工进度监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楼大厦坐地而起,建造大楼的进度也时刻需要监理部门的监管。就目前多数的建筑企业来说,为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不顾施工人员的感受、恶意压榨,导致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延误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此,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定期核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只是粗略的查看,并未深入核查与控制各个阶段的施工量,导致大部分建筑企业常常在最后交接工程的时候,匆匆赶工完成建筑工程的交接,工程质量只是达到了基础的要求,但是无法长久保证建筑工程的寿命与安全,存在着诸多的隐患。 1.2施工选材监理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与建筑材料的品质相挂钩,因此建筑企业在选材时需要选取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为企业减少建筑的开销成本。但就目前而言,部分黑心企业与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串通,采用质量勉强及格的建筑材料,以此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近些年来的豆腐渣工程出现情况日趋频繁。而监理部门的人员由于受到黑心建筑企业的贿赂,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监管企业进购的建筑材料,只是检测部分材料合格,就让建筑企业使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隐患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监理人员的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 1.3施工安全监理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核心思想,近几年来,建筑工程行业的死亡率仅次于矿产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筑工程中施工的安全问题。而在部分建筑企业开展施工工程时,监理部门并未监督建筑企业进行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与安全宣讲,导致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较低,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操作的失误而酿成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建设安全法律法规,但仍然缺少对建筑企业规范的安全建设要求,也一定程度上给监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影响,间接阻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4监理人员工作的问题 现阶段,纵观大部分的建筑工程,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待遇不高,无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只是匆匆巡视,并未认真把控与核查工程各个进度的质量,导致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造成黑心建筑企业的有机可乘,从中谋取暴利。此外,目前,大部分的监理人员并非专业性的人才,由于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不足,在监理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的态度散漫,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后造成投资方不接受工程、企业单位的名誉受损等现象。 2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2.1为建设方提供建议 在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工程监理单位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经验,在建设方需要咨询相关问题的时候提供合适的咨询机构或者自身解答建设方的问题,帮助建设方更好地了解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根据当地建设的法律规定与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提出合理有效地建议,在前期帮助建设方进行建筑工程的工期、经费、质量标准等进行评估确定,使得建筑方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对工程进行协调控制 由于监理工作时刻渗透在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整个进度、造价、质量把控等方面起到协调控制的作用,依据合同的指示进行管理和核查,能安全有效地使得建筑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监理人员会管理所有的建筑部门,协调各个部门的人员分配以及人物分配,使得建筑工程的各项操作都落实执行,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的保障。 2.3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 工程的质量决定着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实行有效的部门监理,能促进施工工程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理工作越发受到国家的重视,地位逐年攀升,侧面突显施工监理工作的重要性。监理部门对建筑工程的整个阶段进行审查和把控,减少各个不利因素影响施工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地完成。 3建筑施工质量常态化监理的改进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建筑监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的监理企业缺少相应的建筑监理制度,难以发挥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理作用,严重影响监理企业的发展。因此,监理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相关的建筑行业法规,去制定相关的科学监理机制,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项目应该实行细分制度,例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力工程等,区分监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监理工作的效果,也能针对各个不同的工程实行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案,保证了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此外,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监理制度时,需要贯彻“具体矛盾用具体方法”的思想,将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与规范科学的监理制度相结合,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运用,真正发挥科学建筑监理制度的作用。 3.2加强对建筑企业材料的审核 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其中建筑材料的选取显得尤为突出。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这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监理部门需要加强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选取工作,主要针对材料的原材料与半成品进行监理与控制。将要运用到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进行逐个排查,对于合格的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看管与保存。与此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取,监理人员最好跟从材料选购人员一同去材料市场选购,对比材料是否符合国家建筑要求的标准,记录材料的型号与规格,还要根据投资方的要求去对材料进行配比,看是否符合投资方的要求。对于建筑企业所运用的材料进行层层把关,严加看管,以便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3加强对施工过程前期准备的控制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前,监理部门需要做好各种前期的准备监督工作,例如对于施工材料、工程进度、安全标准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核算,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提出合理的建议。其次,监理单位制定的方案要及时与建筑企业沟通交流,签署好相关的协议;最后,监理部门需要确保监理方案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监理方案进行监理工作的开展,以此增强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程。 3.4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监理工作的质量。因此,监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需要注意应聘者的思想品质,对其监理的专业性进行考核,留下优秀的监理人才。在工作的同时,监理企业需要对监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监理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监理素养,还需要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杜绝贿赂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监理企业需要提高监理工作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监理人才投身于监理企业之中,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对监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实施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工作贯穿其中,其中质量的监理尤为重要,对整个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起到保障的效果。因此,监理企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理制度、对企业选材的监理、施工前期的监理工作以及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面,能有效地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监理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音乐通史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之一,在学生的审美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通史课的设立旨在让学生在了解中西方音乐流脉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音乐通史课的具体内容 音乐通史课自二十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被设立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并延续至今,说明了这一课程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方面一直起着基础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这门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这门课程的教材有几个不同版本,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添加和修改。这门课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西方音乐通史和中国音乐通史。课程的两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比较东西方音乐的差异,融贯中西,感受中西方音乐的艺术美。中国音乐通史从远古音乐开始,到中国当代音乐结束,概括了我国大约八千年的音乐历史,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可以基本把握中国音乐的萌芽、发生、发展、成熟、创新的历史脉络,了解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古代到今天音乐理念的变化发展。中国音乐通史课程中既包含我国早期音乐的发源,也包含着我国古代各种不同的音乐,其中,雅乐和俗乐的为最主要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且在这门课程中包含我国各个不同区域的音乐发展史,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音乐在这门课程中也有所涉及,还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西方音乐通史课程的内容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开始,到西方的现代音乐结束。西方历史大体经历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几个阶段,西方音乐历程和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这几个音乐发展阶段,在每个音乐发展阶段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伴随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音乐主要采用的乐器也不相同。在音乐通史这门课程里,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西方音乐发展脉络,培养其对西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对西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音乐通史课开设的目的 音乐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每天都或多或少的接触音乐,涉及音乐,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抹染色剂。开设音乐通史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仅仅使学生了解乐理知识,掌握音乐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断学习音乐通史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眼光,增强美的感受力与领悟力,从而丰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音乐通史课最直接的作用在于使学生掌握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音乐常识。人类的发展历经千年,所形成的文化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而音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瑰宝。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抒发情感、感悟生活,是一项超越自然的自为的精神文化活动,了解音乐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人类文明有更全面的角度。其次,音乐通史课程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天地万物,人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天地万物还是万物,没有天地万物,人却不再为人。人既坚强又脆弱,人就是那支有思想的芦苇。音乐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人学,是一门关心人心灵,慰藉人灵魂的学科,音乐通史课程的学习,能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加关注到人本身。音乐通史课程的学习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就目前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大部分没有经历过人生挫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就业、择业、适应环境等种种问题一下子提到大学生的日程上来,学生难免有点措手不及,容易形成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开设音乐通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心情,领略艺术魅力,舒缓心理压力。音乐通史课程教育不应只局限于音乐通史教材中,应结合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成功的民族音乐实践进行音乐通史课程教育,从而使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音乐通史课对学生的影响 音乐通史课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学习该门课程,取得学分,学生其实是一个被动接受音乐通史教育的一个过程。但音乐通史这门课有其特殊性,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自觉地投身到寻找美、发现美的过程中去,从而达到心灵的解放,精神领域得到释放。音乐作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是一门反映人类现实情感的一门艺术。大学生学习音乐通史课,可以对音乐的发展历史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音乐史是人类艺术史最光辉灿烂的一部分,在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会随着对音乐历史的了解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对音乐通史课程的学习,既是艺术的学习,也是对历史的了解,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史是人类的情感脉络史。音乐本身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但它依然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明了人类情感抒发对生命个体的重要意义。当然,学生在学习音乐通史课程中,也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面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理性逻辑是必不可少的,但就音乐通史的课程来讲,最主要的是对感性思维的训练。音乐通史课程中选择了众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教材的编写花费了编者极大心血,反映了编者的情思和感受。学习音乐通史这门课程时,学生需要理解音乐,读懂音乐,和音乐家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在音乐通史课程的不断学习中,培养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获得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把音乐培养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音乐通史课程的不断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鉴赏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启发他们的感性思维,激发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音乐通史课的授课建议 音乐通史课程虽然在很多学校开设,但具体的授课情况并不好,由于学生学分课程的安排,导致音乐通史这门课程课时量少,音乐通史课内容相对来讲比较丰富,需要学生用比较多的时间学习,若课时量少的话,教师对课程的教授就变成选择式的了,音乐史的条理性就没办法让学生完全掌握。以当前的人才需求形势来看,当今社会越来越越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音乐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全面性发展的关键一环。大学教师在进行音乐通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扩展大学课堂。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小学课堂,纪律性不再重要,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才是大学课堂的重点。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学生不再强制性要求作某事,这虽然给给学生很大的自由,但大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低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不高。音乐通史课的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音乐通史这门课程上活。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采用计算机、网络、电视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不能使音乐通史这门课程仅仅沉睡在教材中,音乐课一定要伴随音乐进行。音乐通史的审美教育要贯穿于音乐通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通史课程的教授,要注意遵循一定的音乐美学,重点是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美,什么样的音乐是优秀的音乐,怎样辨别音乐的优劣,不同时期音乐家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音乐家是如何处理音乐中的各个部分的,并在音乐通史课程中把音乐通史课程的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掌握了音乐史知识,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音乐通史教育的美育功能。总之,音乐通史课作为我国高校必修课之一,是我国高校审美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音乐通史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落实音乐通史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校应重视音乐通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音乐通史这门课程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改革,加速音乐通史这门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美育作用,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主动参与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历史,使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传统漆料是一种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危害性的纯天然涂料,人们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朱红色漆木胎碗,证实了我国漆艺文化的起源之早。中国的漆树资源非常丰富,漆器在我国器具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漆器在技艺上的探索和改良,形成了每个时代的不同艺术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漆艺的发展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创新理念。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人们在漆文化的使用上有着不一样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后来的装饰性,漆器逐渐成为和陶瓷一样的装饰品,在满足实用的同时还具备了极强的观赏性,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漆画。这个新兴学科专业不仅在我国受到重视,在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也得到了重视,甚至作为国画艺术出现在越南画史中。比起现代的化学漆料,传统大漆更加绿色环保。作为一种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器具,在安全性上要极为注意,化学漆料、化学涂料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时间在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很容易患上不易治疗的病症。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为今后的漆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一、中国漆器的发展现状 虽然漆艺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中,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逐渐成熟的技艺,但是在民国时期,手工艺逐渐式微,中国很多手工艺在这个时代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失传。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货物对国货的冲击,很多从事漆艺的工人都不得不放弃这个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开始对手工艺进行抢救,制定一系列关于手工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对手工业进行复兴,逐渐开始恢复漆器的生产。各个地方开始生产有自己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漆器。下面,笔者对扬州和平遥漆器做现状分析。 (一)扬州漆器 扬州作为漆器发展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地域,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最为鼎盛,但是作为实用家具的漆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从实用艺术逐渐转变成了其他艺术。扬州的漆器品种单一、风格陈旧,而且缺乏创新意识。漆器是一种最初由人们实际使用需求而存在的产物,从被创造起就以实用见长。现在的扬州,这种类型的漆器大致分为6种类型,其特点为款式简洁、大方,以简单的弧线勾勒出大气的外部轮廓。但是抹去修饰类的工艺,单从造型角度出发,这种风格与明朝的漆艺风格非常相似,在漆器种类上过于陈旧,没有融合新时代的设计元素。在造型装饰上,扬州漆器大都采用具象而且写实风格的装饰题材进行装饰性描绘,这种风格属于明清时代的特色,却被很多漆器作坊沿用至今,在设计风格和种类上比较单一,很难适应现代的多元化需求。脱离时代语境的设计,是很难在设计理念和风格上与大众产生共鸣的。手工技艺类的作品需要创新才不会被新时代所淘汰,面对漆艺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手工艺,人们提出创新的理念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创新务必要坚定。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进行创新设计,只是拘泥于形式,忘记了创新的初衷,这样只会不断消耗漆艺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平遥漆器 平遥是现代漆艺发展的四大特色地域之一。因为平遥古城而兴盛的旅游业,给平遥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随着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漆艺产品逐渐成了平遥古城的特色纪念品。随着市场繁荣,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为漆艺产品的受欢迎,商家对于产品的要求往往从装饰性和美观性出发,忽略了漆艺产品最本质的实用性,而且因为需求量大和需求者的要求偏低,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回报往往会偷工减料,在原料上选择采用化学漆来代替传统漆。这种营销模式实际上是把平遥漆艺推向了一条不归之路。就漆艺产品的制作工艺而言,很多商家用化学漆代替天然大漆,这种化学漆制作的产品耐高温和耐久性差,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问题,并且为了销售便利,商家制作的漆器大都属于小巧型,便于顾客把玩和携带,这样就会误导游客,对大件的漆艺家具购买力和观赏力大打折扣。此外,一些漆器过于注重工艺和材料,反而忽视了漆器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 二、漆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生活中,漆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装饰品,它可以借助恢宏大气的艺术品来呈现,也可以运用于屏风、挂件、茶盘等实用性极强的领域,更可广泛用于家庭装饰的硬装和软装之中。 (一)硬装饰中漆艺的运用 硬装饰一般是家装中不易移动或者更改的装饰,如墙体、吊顶、电路管道等。由于漆壁画的装饰较为昂贵,所以家庭装修一般不会考虑,只有少数的展览馆、礼堂之类的大型场所才会进行这种室内设计。一般家庭最多在某块墙面进行个性化漆艺装饰,但是耗时耗力,所以现在进行漆艺硬装饰的家庭较少。 (二)软装饰中漆艺的运用 软装饰一般是在家装中借助易于移动和改善的物件,对室内进行二次布置和装饰。软装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房屋主人的审美观和生活观,能够体现出主人的个性。漆艺家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家装费用,重新装修时,这些漆器都很容易融入新的设计潮流,适应新的设计风格。漆画、屏风、挂饰等都在软装饰中应用比较多,不但兼具实用性,还能够为室内空间增添艺术感。 (三)漆艺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1.木质材料中的漆艺运用 不论是古代室内设计还是现代室内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木质窗棂、梁柱等将墙体分隔,这样会破坏室内设计本身的和谐与美感,这种情况最初会采用美术手法加以修饰,但无法达到与室内设计的完美融合。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漆壁画的自由性、不受框架与墙面的约束等特点,达到更自然的修饰效果。 2.家具制造中的漆艺运用 现代家具与传统家具在主体结构的设计上保持着惯有的形态和风韵,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融入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漆艺元素,再将图案、颜色、形状等加以变化,使现代化的家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从而使室内空间与家具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达到高度统一。 三、漆艺的发展与推广策略 (一)更新漆艺创作理念 在漆艺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到技艺,还要注意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要融合时代的创新性观念,借此体现出漆艺的内在文化魅力和创造力。传统漆艺并不能完整展现现代空间多元化的设计,应该把传统漆艺扩展到现代漆艺的审美标准要求之中,用全新的审美形式诠释传统漆艺在我国的重要性,并加以传承和弘扬。 (二)提高民众认可度 在民国时期停滞不前的漆器工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国家的扶持和保护,虽然没有消失在历史中,但一直处于弱势阶段,为此不得不进行创新和改良。笔者认为,应对漆艺进行资助和扶持,建设专门展出具有代表性的漆艺制品的展览馆,而漆艺工艺者也需加强对漆器工艺的精致创作,借此提高民众对漆艺的认可度和熟知度。 (三)增强其实用性与美观性 传统漆器的存在正是因为漆艺的实用性,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朱红色木胎碗保存的完整性上来看,天然大漆的防蛀性非常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品的要求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美观,而漆器天生光泽圆润,对各种设计风格都有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是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艺术品。另外,漆制品在坚硬程度、防潮防腐方面的效果,可以扩展漆艺制品的适用范围,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四)开发漆艺产品市场 根据漆艺产品的性质不同,漆艺产品可以在精品市场和商场销售。漆画和漆艺立体化产品,可以打造精品模式,借助文化艺术公司的宣传和推广,开启商业化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漆艺产品销售的不利局面。此外,还可以加大普通商品市场的开发,室内设计装修方面可以推崇绿色健康装修,普及天然大漆和化学合成漆的不同概念,进行市场开发。 四、结语 传统漆艺在时代的变化更迭中,逐渐具备了每个时代的不同风格。而每个时代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各具特色,传统的漆艺想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就要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使其具有这个时代的厚度与深度。对于室内设计领域所运用的现代漆艺来说,大范围、大空间的漆壁画和漆立体还比较少,但是在设计各种大型城市建筑时,可以借助漆壁画等不同形式进行推广和运用。虽然漆艺室内设计应用不广泛,但是这种灵活的设计运用反而彰显了不同创作者的个性,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漆艺能够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大众创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