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论文:谈通信工程教导建设的思考 加强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与其他高校对比,我校通信工程课程实验设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明显不足。参考我校对口援助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把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开发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的特点是,操作多为插线和测量,操作步骤是确定的,要求准确性。开发性实验以编程为主要方式来完成,要求的结果是确定的,但实现过程——即编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需要对程序进行评价和指导。专业方向课即通信工程专业各方向的专业课,实验一般包含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甚至创新性,操作方式为编程或软硬件结合。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来思考、解决问题,实验的结果一般来说也是确定的,老师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我校通信专业验证性实验过多,导致学生兴趣越来越不足。验证性—开发性—综合性实验层次递进性不好,不利于学生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我校历来对区内区外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通信工程专业对区内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技工型—工程师型,即以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工程师人才为辅;对区外学生的要求是工程师型—创新型,即以工程师人才为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辅。但这一分级培养目标并未在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上体现出来。结合我校实际,图1和图2分别提出了面向区外和区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区外学生的验证性实验主要包括电子和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发性实验包括四门专业核心课实验以及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四门核心实验课学生对通信专业有总体上的把握,而电子综设则放在大二下的后半学期,表现出色的学生选拔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综合性实验为专业方向课实验,包含四个方向的实验群(每群2-4门实验课),要求学生任选两个方向的实验群,鼓励学生对综合性实验进行延伸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区内学生培养方案与区外学生的区别在于,实验课程减少了,整体难度减低了,综合性实验更偏重职业技术应用而非设计开发。创新型实验项目和开发性、综合性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新型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一不确定性既可反映在结果成败的不确定,也可反映为结果与预期有差别,学生需要在一定规划下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具体思路。创新性实验项目不设为专业必修项目,而是鼓励有能力、有热情的区外区内学生通过已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既可以是老师的科研项目子课题,也可是老师的企业项目,还可以是学生联系老师自主择题。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建设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建设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学实验室建设要有必要的规划和前瞻性。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相关教学实验室设备比较落后且损坏严重、实训基地尚未建立,亟须在良好的规划指导下加快建设。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采用“双师型”模式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开展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学习——包括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就课程实验的衔接做交流;组织教师到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特别是课程实验)的相关学习;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与本校教师做交流等等。我校教师擅长知识性、理论性、前沿性教学,但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和经验,难以把握企业一线的技术动态。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弥补办法[3]。“双师型”模式指,除了本校专职教师外,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完全负责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而安排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专业方向课及部分实训项目。这样有利于本校教学与企业工程师加强交流,有利于学生把握产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加强校企交流、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开辟空间,也有利于缓解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校企合作必须要实现“双赢”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很多高校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主要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学生缺乏经验,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可能对人员安全、设备管理等带来不便,所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接待学生实习意愿较低。我校通信专业培养学生作为整体尚未被企业认可,在动员社会资源尝试建立企业基地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内功。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本校学生获得社会认可,有助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需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实训基地的建立涉及昂贵的通信网络设备的购买,在设备购买的同时应引入企业认证机制,为参加培训的学生提供华为或中兴等企业的专业技术认证[4][5]。实训基地可同时挂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教师以实训基地设备为平台,与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合作。这样有利于与企业建立联系,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5结语实践教学建设是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的建设规划的过程,需要积极协调与发挥学校、老师、学生三者的积极性。本文从总体培养方案、区内外具体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对策,为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提供助力。 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大力支持,对于目前电气施工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电气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改进。下面先是分析了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具有高危性、高事故性的特征,在进行电气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 施。一些资料表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事故发生原因,大多不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低造成的,而是施工人员的没有具有相关的安全意识造成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工程电力安全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安全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在员工里形成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和管理机制。对于监督部门要根据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监督,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气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容易出现的隐患分析 1.静电危害 当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对于跨接的装置、接地的装置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静电防护不到位导致静电危险以及静电火花危险。 2.触电危险 当建筑工程人员设计电气设备的不合理、安装电气设备的不合理、维护系统疏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绝缘失效、过热、PE线断线等问题,对建筑工程人员造成人身的安全威胁。 3.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是由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出现错误、操作错误造成电气系统运行短路、发热、过载等问题,容易引起局部系统的过热,导致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4.雷电危害及电磁危害 当电气系统缺少一定的防雷设备或者防雷设备的设计施工有缺陷时,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在面临雷电环境时,容易造成雷电安全隐患。电磁隐患是由于电气系统的高频设备调整错误、屏幕设备有缺陷造成的,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电磁照射时,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二、预防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 1.电气设备、材料的绝缘检查 在电气设备、材料进场前要进行绝缘性检查工作,更加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规定,对设备、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详细验收,比如内部导线厚度要大于0.6mm,对于开关、插座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隔要大于3mm,电气设备的电线产品还需要具有安全认证标准,保持电线、电缆绝缘层的完整、电线、电缆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符合规定的厚度要求。对于工艺需要而破坏的电线、电缆绝缘层要用绝缘胶带、色相带来捆绑,使之高于原来电线的绝缘等级。在电线铺设检查时,尽可能保证减少同一处电线的重叠次数。当电线不能紧贴处理,需要用水泥块对电线层进行分离。 2.漏电保护工作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持续时间、电流频率有关。对于漏电保护器可以选用30毫安每秒,这样可以具有足够安全性的同时满足触电保护需求。在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的漏电保护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支线保护方式,另一种是末端保护方式,其中末端保护方式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方式。尽量缩小了发生触电造成的停电范围,使其他用户免于受到影响,方便查找故障,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漏电保护器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漏电保护器要符合国家的电流动作标准,有电工产品认证会的认证。二是要符合漏电保护方法对电流动作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三是有专业部门的检查报告和试验合格证明文件。 3.防雷接地工作 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可以进行防雷接地。接地可以有效释放雷电流,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底板的钢筋贯通工作,底板主筋的防腐、焊接工作,需要有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查看电气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有关规范。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接地极来使接地电阻值降低。对于接地线的连接、端子的预留需要根据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关键做好建筑工程外墙防护栏杆、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的防雷工作,搞好电气系统工序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序的遗漏,完善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工作,把立柱筋当成引下线,从上而下标记引下线立柱筋。使之贯通成一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腐处理、焊接处理。人工的接地引下线不能存在死角,要顺直,金属保护管和引下线电气联通。为了接地体屏障效果的降低,需要保持人工接地装置间距大于5m。 4.经监理批准后施工,进行定期安全巡查 建筑工程电气安全管理人员须对完成的每一分部分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随时抽查正在进行的施工项目,将检查结果详细登记,询问监理工作人员核对建筑工程电气项目是 否符合安全标准。若安全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要及时进行整顿、修改。在定时安全巡查方面,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每天要进行详细的安全巡查,专职电气安全人员还要负责记录当天的安全台账。台账的记录内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详细检查和登记工作。最后还要形成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还可以把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项目分为多个部分,要求在每个部 分安置安全指导员,确保有效预防电气安全隐患。对于电气施工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安全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有针对性。 6. 加大电气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材料必须投入,不可偷工减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保障电气安全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配置足够的防护设备,例如防火设备、防静电设备的投入。那些在实施工程中故意减少的安全防护投入行为,监理公司应该对其负责单位进行严惩;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有关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有监理公司参与旁听。交接人最后进行亲自签字,不得由他人完成。 7.对监理及工程部的要求 对于监理公司,监理全部成员要对每个环节分别进行专项安全检查,至少一周一次检查。应按照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做成可考的文字,例如检查施工单位巡检记录,把巡检记录作为监理部考核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还要把整个安全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分解为多份,再把分解后的安全责任传达给工程部,让工程部就按照此为标准对监理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工程部来说,各分管工作人员应参与每周监理部进行的检查,同时也包括电气系统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巡检记录的检查。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项目的建设,但电气安全事故一直在增加,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把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电气安全巡查,加大建筑工程电气安全投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制止,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发挥出自己对社会的应有效益。 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探析 1 引言 水利项目和常见的项目不一样,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由于它的存在,会使得很广阔的区域之中的水文等出现改变。进而会导致渗漏以及淤泥等问题出现。所以,要积极的关注勘察和设计等活动,要不然的话其结局会非常的不利。在选择坝址的时候,不但要分析其地质状态,还要探索溢洪等的建筑体的状态,进而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精准的参考信息。 2 选坝的时候要开展的勘察工作 在天然的背景之中,地质状态优秀的坝址总数是不多的,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于地质对规定很是严苛,无法合乎当前的规定。此处讲到的最合理的规划是比对来看的,就算是最优秀的也会面对一些不利要素。所以,地质状态不是很好,估算费用较高的规划是不应该落实的。在选址的时候,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同时还应该分析或许会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处理此类现象要耗费的人力物力等。接下来具体的探索。 2.1 关于地区的稳定性 该项要素的探索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针对坝址以及那些要探索的区域,开展稳定性的测试活动意义很是关键。尤其是地震的干扰关乎到其选择,通常来讲,烈度是由地震机构提供的,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所以,对于大规模的水电项目,在开展该项探索工作的时候,要协调有关的人员积极地分析稳定性相关的内容。 2.2 地形地貌 它是明确坝形的关键参考内容,而且其对于项目的布局以及建设条件等有一定的制约意义。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对于不一样的地貌区域,它的岩性和构造等具有自身的很多独特性,像是宽阔的区域,它的阶地特征等存在一些渗漏性的现象。通常老河道掌控着渗漏的方式等。所以,在选取地址的时候要积极的分析该项要素。 2.3 岩土性质 岩性对于建筑的稳定性来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对于选址来讲,是要认真分析的一项要素。我们国家已经完工的和正在建设的高坝,有超过一半的都是建设在有着较高的强度的岩基之上,一别的是设置在砂岩等上面,很少会存在于强度较小的岩石之中。经由项目的具体分析,我们得知要结合坝体的具体状态等对其关键的事项开展探索。 2.3.1 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3.2 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像是东部的一些靠海区域以及东北等区域的坝体都是设置在这种状态之中。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 2.3.3 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坝基。不过在此类岩体之中进行选取活动的时候,要分析一些具体的要素,比如软弱层等,在选取坝体的时候,不应该存在于软弱物质非常多的区域之中。 2.3.4 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由次生活动会出现泥化反应。在选取坝址的时候要积极的分析此项内容。 除此之外,在开展比对分析的时候,松散层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修筑土坝的时候,要确保其设置在基岩之中,假如河床的遮盖层太厚的话,就导致开挖总数增加,此时建设条件就会变得非常繁琐。因此当别的状态大体上一样的时候,要把项目选取在覆盖层的尺寸不是很宽的区域之中。一些区域由于该层的尺寸太厚,必须要用土石坝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 2.4 地质构造 这个要素在选取的时候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意义,对于那些地形非常敏感的坝体来讲,作用更是显着。在地震多发的区域之中,在选取的时候要躲避活断层,要设置在地质稳定的区域之中。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 2.5 水文地质条件 在将渗漏事项当成是关键要素的岩溶区域之中进行坝体的选取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地分析水文地质要素。站在防渗的层次上分析,其坝址的寻求要设置在具有隔水层的区域之中。而且要积极的分析项目是不是存在渗漏性,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3 结束语 通过具体的情况我们得知,选坝是当前建设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事项,其关乎到建筑体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地质要素在选坝的时候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选取优秀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进而切实的发挥出积极的地质要素的优势,避免不利现象的出现。 工程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 文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 工程论文:关于土建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一、我国土建工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土木工程业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土木工程在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无论是结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工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层大跨结构方面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然而,我国土建工程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常会出现工程结构位移、变形、渗漏水、刚度和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精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土建工程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人为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便是由于施工技术存在不足导致的。 二、土建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土建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建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土建施工技术的发展,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现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方面给技术创新的经济和管理基础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技术实现创新又反过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技术创新作为土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推动企业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同时积极将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土建产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3.1 土建产业创新过程的人才管理 企业技术中心应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机构,其体系包括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这些组织机构对于土建工程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层应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委员会,对企业的科技发展政策、研究开发方向和对集团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及超前性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和执行,起决策、立法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咨询层是由众多专家构成的,其作用是探讨新的技术规划,提出新的设计方案。管理层是很重要的,主要负责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运筹整个企业的生产转换,技术创新。执行层负责贯彻落实企业的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并结合各成员企业的实际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成果产业化活动。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后,还应该进行整体的人才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重视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土建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积极落实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把握人才,能够慧眼识英,学历仅仅是考虑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企业要稳定和吸收一大批胜任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使得人们的创新思想跟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3.2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 企业要进行技术革新,首先必须要有合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这样才能统筹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体制的制定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长期的规划与探讨,在了解了市场的动向,国家的政策、同行的优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编写,经过一些列的探讨与审核才能通过,保证思路清晰与完整。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才能够对企业的整体创新发展进行指导,以促进土建产业创新与发展。 3.3 利用社会的创新资源 土建产业企业要进行技术的创新,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 补充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一部分土建施工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只是,企业还没有这种创新理念,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但是,社会上却有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土建行业来看是可以被运用的。我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却在土建施工的一些方面有独到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是可以被很好地应用的。 此外, 这些单位一般都有许多科技信息渠道, 能及时了解到国际土建方面的最新发展水平, 所以, 土建企业应该时刻把握这一信息,建立相关的企业信息部门,或成立专门的外聘专家委员会, 并就有些科技创新项目与这些单位开展联合攻关,这样展开合作就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土建企业的技术创新。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目前,一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的技术研发资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对资金问题负起责任,对土建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设置多个鼓励项目,如资金补贴、专家咨询、项目管理等,这样的支持对于企业的创新是十分有动力的,尤其是进行资金的补贴,政府在企业进行创新时给予资金的投入,减少了企业的预算,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有有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多渠道的融资。例如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所属单位或成员企业应按上一年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基金。 3.5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能够显着增强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同时对地下水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加强地基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混凝土的性质,增强建筑物保温、耐火、耐腐蚀的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可以提升建筑物的坚固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目前比较常用的种类有:聚合物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浸渍高分子混凝土以及碳纤维材料复合混凝土等。 土工复合材料。该材料目前在土建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土工织物具有耐腐蚀和耐微生物侵蚀的优势,所以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土体,提高土体的强度、改良土体性质等。该技术常用于 水利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该材料的应用时间较短,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因为其化学性能上的优势,所以在对建筑物,特别是水利建筑物的加固和防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类灌浆材料、聚氨酯类灌浆材料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土建工程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结合着我国土建工程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创新施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土建施工中。 工程论文:论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发起,并会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于2001年11月17~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分析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交流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应对途径,并积极提出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技术政策或技术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后面向市场经济的需求。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58篇并印发了文集,有140人参加会议,在第一天的大会和第二天的分组会上分别有17位和26位专家作了报告,另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 1.4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 菀匀范ü辜?芄怀惺芎稍氐哪芰Γㄓ氩牧锨慷确窒钕凳?泄兀┤匆?扔⒚拦娣陡叱龅?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着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着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 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着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 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 笄牛?ǔ珊蠼?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 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工程论文:试论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和应用 前言: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铁路通信长期以来承接着生产运输项目组织、铁路沿线不同站点调度指挥、行车信号计算机网络连锁监测、货运电子制票、生产维修、信息高速传输等职务,如若此类工程接入网技术控制期间,衍生任何不良冲突状况,都会对我国铁路运输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深度限制危机。事实上,经过铁路列车高速化改革影响,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协调铁路运输指挥和维修管制等需求,贯彻人机控制和提升运输效率等指标,便不得不开发应用全新样式的通信传输和接入模式,从此落实铁路通信网的升级改造任务。 一、接入网通信技术内涵机理论述 依照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提供的ITU-TG、963指导建议,涉及接入网(Access Network),可以被视为业务节点和用户网络接口之间保留的各类传送实体媒介,其在OSI/RM中继、中间系统中扮演通信子网支撑要素角色,借此全部或是部分取代传统用户本地线路网结构,当中包含重复应用、交互式衔接和系统化传输等功能。其间提供特殊形态的传输媒质,多样、灵活性显着,能够顺利支持不同类型和业务的布置拓展诉求。截至至今,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在接入模式上,已经顺势划分出有线和无线接入两类。有关其在我国布置拓展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为: 1、有线接入技术方面 亦可称作是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控制技术,主张透过3对左右的双向双绞线,进行基群数字速率信号对称传送,传输距离稳定在3~5km之间,此时上下和下行速率基本上一致。整个工序流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回波抵消贯彻一对双绞线全双工传输,特定编码和调制渠道大幅度提升信号传输质量,多线对并行传输途径降低每对双绞线以上的传输实效等指标,借此增加无中继传输空间距离。而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整体上迎合视频点播VOD系统规范诉求。其整体优势在于不需要额外针对双绞线作出任何调整,即可获取较为可观的信息传输速率。在有线电视、不同区域中心和光节点之间,主要发挥光纤连接,光节点和不同设备之间的同轴电缆连接功效,需要借助副载波调制,使得原有的CATV单向传输系统顺势过渡成为双向传输系统。透过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观察鉴定,则细化出光纤-路边、光纤-大楼、光纤-家等架构,当中价格相对经济合理,能够在时间成熟基础上及时扩单到FTTH,是切实可行的。 2、无线接入技术方面 此类接入网络,主张部分或是全部引入无线传输媒介,借此为不同用户开放供应固定和移动终端业务类型,即固定和移动接入。其大体结构,是利用控制器具、基站、用户终端设备等,配合微波一点多址、蜂窝和微蜂窝技术衔接疏通,整个工序流程衔接便利且建设简易,如今已经得到大力推广覆盖。 二、我国铁路通信系统内部开发沿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支持性因素研究 首先,OAN技术。实质上就是在本地或是远程交换模块-用户之间,开发推展光纤通信传输系统,全程配合光纤进行以往铜质双绞线替代。 其次,XDSL技术。此类技术主张沿用既有双绞铜线传输方式,不单单能够节约一定的路费,同时对于铁路通信网系统来讲,适用性较强。 再次,DPG技术,其希望配合普通样式的电话线,在交换机和用户终端内部,进行多路电话复用传输技术穿插,确保多路电话信号得以流畅性传输转接。不过此类技术,始终是短期克制用户线不足的手段,无法系统化迎合端口之间信号透明化传输诉求。所以,如若铁路通信系统中长期沿用该类技术,而不做出适当的改革调试,最终必然会严重限制铁路接入网发展规划前景。 最后,以太网技术。具体就是配合以太网交换机,进行不同局域网网段自由衔接,至此衍生出规模更大的局域网。此时,以太网交换机能够在不同端口之间设置多个对点专用通道,其间顺势绽放宽带独占掌控功效,从此大幅度降低网络拥塞危机滋生几率,真正提升该类网络传输效率。 三、日后接入网技术在我国铁路通信领域内部灵活应用拓 ! 现如今我国社会信息化改革步伐日渐加快,对于铁路通信网安全运营功能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希望借此全面发挥铁路机构全网运营优势地位,拓展并完善铁路电信全新增值服务项目,为旅客和网络覆盖区域的用户,广开方便之门。如在全方位铁路运输咨询信息和火车票推定查询等业务支持下,旅客随时可以透过手机进行相关邮件收取发送。但现实中,我国不同区域铁路通信系统设施还是不够先进,如若短时间无法予以全面克制,必将会对铁路运输网络发展产生致命性打击。透过现下我国铁路通信系统发展实况观察验证,其时刻表现出道具应用效率高、组网方式灵活等特征,尤其是在旅客通话质量和等级优化需求满足基础上,列车工作人员随时可以借助已有的业务通信调度功能,进行应急通信和收容沿线作业布置。以上行为模式基本上都和我国铁路通信事业可持续发展诉求不谋而合,因此大多数铁路客运专线,如今已经推广落实该类系统,借此彰显铁路移动通信一切创新式服务功能,如列车地理位置实时定位追踪,令列车之上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车辆自动调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铁路积极引进现代接入网技术,其核心动机在于通过强化接入网施工技术和组网模式的研究实效,进行我国铁路通信现代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支持性策略探索论证。作为内部专业化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采用数字式调度交换机,进行接入网调度主用系统流畅性接入控制,全程依靠接入网供应的音频专线加干缆中的实回线,以及传统样式的DC27调度机总机,提供充分详尽的调度备用数据,进一步提升该类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维护行车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论文:探究水电工程中的生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程序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评价筛选、确定评价范围、确定影响源和受影响者、影响的定量化、提出缓解措施以及剩余影响评估6部分[5]。评价筛选评价筛选用来决定某个项目是否需要部分的或者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确定评价范围的基础,确定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影响因子。考察工程项目影响的区域是否位于已确认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等),工程是否影响到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否直接危害到珍稀物种的生存。如果存在上述问题中的某一问题或多个问题,则需要评价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要充分立足于现状的数据信息基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包括:保护区的位置及边界、珍稀动植物生活环境、受保护物种的分布区、被受保护物种所利用的动植物的分布等,在划定评价范围的时候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确定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从影响成因、影响结果确定工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包括确定是否侵犯了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破坏了非生命环境或直接引起某物种的灭绝;确定工程的哪一部分哪一阶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是施工过程还是工程的正常运营,还是工程设计的问题;确定工程如何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也就是确定影响途径。影响定量化根据上面对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的分析,科学预测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程度。如:生物栖息地将遭到破坏的面积,受影响珍稀物种的数量,受影响生物体数目占该种生物体全部数目的比例,物种数量的变化对其它物种将造成的影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的影响等。制定解决措施根据定量化影响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依据生物保护目标,解决措施分为3类:避免、减缓和补偿措施。避免措施:采取可行性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影响;采取合适的替代方案;针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巨大的项目考虑采用“不实施”方案。减缓措施:对于不可避免的影响,应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减缓措施,包括:工程设计时尽量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采用影响较小的新技术;移植或迁移保护;将工程施工限制在特定的地域和季节内;工程建成后改善或恢复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补偿措施:因工程建设而消失的物种或栖息地可以在其它地方得到重现。补偿性种植(如森林等);重建新栖息地(如湿地、人造海岸等);原有栖息地的扩建及改善。生物多样性具体评价过程中优先考虑采取避免措施,其次考虑减缓措施,最后是末端措施也就是考虑采取破坏后的补偿措施。剩余影响评估与决策综合分析结果,预测执行缓解措施以后工程所剩余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在剩余影响评估中要创建公众参与平台,积极进行公众调查,确定剩余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决策者根据剩余影响判断是否实施该项目,或确定实施哪套可选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生物本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表征生态系统的资源属性,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全面加强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国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衡量和监测、工程的间接影响、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珍稀物种的保护、不同利益团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深入考虑,亟待于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纳入到环评中,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4水利水电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区域性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梯级开发、地方性中小型电站等。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有如下:一般的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0]:(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形态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断面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形状;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自然河流渠道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水文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非连续化包括沿水流方向及垂直水流方向的非连续。一类是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改变了天然水文情势的变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物的生境与栖息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堤坝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该类非连续化终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水体的天然状态,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库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泄受阻、流水贮存以及下泄控制4个方面造成的[11]。本文从影响途径来进行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1)水库蓄水。①增加岩石压力——增加地震频次——影响陆生动物数量——改变陆生生物多样性;②库区土地淹没——损失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③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库区周围土壤湿度——影响岸边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④增加浅水面积——形成新的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⑤坝上形成湖泊——改变坝上水生生物栖息地——昆虫种类及数量增加;⑥被淹没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物质——影响浮游生物数量——富营养化风险/鱼类食物增加——影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⑦有机物分解增加氧消耗——形成厌氧环境——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2)下泄受阻。①水库入流流速减缓——库尾泥沙沉积——库区水生栖息地改变——影响上游河滨植物数量及库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河滨及库中生物多样性;②水库泥沙沉降——库中水体混浊度下降/营养物累积——影响水库浮游生物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生物多样性;③下游清水下泄——改变下游河道冲淤——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清水下泄——减少河漫滩泥沙淤积——改变河漫滩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漫滩生物多样性;⑤清水下泄——减少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改变海岸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口 三角洲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⑥阻挡迁徙物种的运动——影响河流中的迁徙物种——改变下游河道、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3)流水贮存。①水库表面热辐射——调节局部空气温度——影响岸边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水库表面蒸发——增加局部空气湿度——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③水库水体热量分层——改变水库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浮游生物繁殖及库中植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水库热量分层——影响下泄水温——改变下游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⑤减少年平均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水盐度——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下泄水流吸收空气中的氮和氧——影响坝下鱼类生存环境——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4)下泄控制。①水库水位波动——库岸侵蚀——影响库区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库岸侵蚀——水库中侵蚀物分解——库中营养物增加——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的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③水位波动——影响库中水生栖息地——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降低下游洪峰流量/改变河流自身规律——减少下游漫滩洪水——改变河漫滩的盐平衡/减少河漫滩营养物泥沙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漫滩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⑤下游频繁快速的流量变化——改变河岸及河床侵蚀——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改变洪峰的大小及时间——改变迁徙信号——影响河道中迁徙鱼类的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基于以上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通过改变流域和河流的水土资源时空分布、工程产生的占压、水力隔断和遗传基因阻隔作用,最终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在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相重合。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尽可能地避免或缓解不利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现状 工程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通过直接改变生境而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水利工程产生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变化引发生态变化、水动力学条件和水文情势变化及水土资源时空改变对河流生境和流域重要栖息地的影响。因此,关注生境的变化可以及时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同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各项工程建设时尽量保持沿河湿地、沼泽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为各类水生物及两栖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和繁衍的空间。以影响途径分析为主链,评价除了珍稀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的影响,注意“top-down”效应[14]。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可以对低营养级类群产生强烈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下行(top-down)效应。Top-down效应还表现在当原来生态系统中的高营养级类群缺少时,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注意高营养级类群的保护。从工程施工和正常运行两个阶段来评价项目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施工期对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铺路、开挖和弃渣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正常运行阶段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淹没及沼泽化,对动物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通过对生境及其捕食植物的影响而作用于动物。定量预测水利水电工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采用定量评价方法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大小,亦可预测工程建设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货币价值,据此与工程运行的经济效益相比较以供决策。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由于人力活动的干扰,生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逐渐成为一个个“孤岛”。该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生物近亲繁殖,导致逐步退化直至消亡,因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水利水电工程修建过程中,需要构建“生物廊道”、“生物岛屿”,保障上游与下游、陆地与水域间的水力联系,保障河流系统中生物通道的联通性。提出针对性保护对策。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8]。陆生动物保护:对于淹没线以上陆生动物的保护,关键是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保护其原有生境;对于生活在水库淹没线以下的陆生动物,在库区附近非淹没区选择相似的新栖息地,规划好迁移通道,在蓄水前实施迁移保护。陆生植物保护:依次选择就地保护、移植保护、异地重建等措施。水生动物和鱼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置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流、采用生态调度方式等。 工程论文:钢筋加工及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钢筋加工及安装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在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对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采取措施对钢筋加工及安装的质量进行控制,避免钢筋在加工及安装上出差错。 关键词:建筑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质量控制 1 钢筋工程的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要求,经过这两道检查后,再按下料表放出实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加工好的钢筋要挂牌堆放整齐有序。 1.1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可结合冷拉工艺除锈。 1.2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经调直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小5%。 1.3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约钢材。 1.4钢筋弯钩或弯曲 1.4.1钢筋弯钩。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钢筋弯曲后,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弯起后尺寸不大于下料尺寸,应考虑弯曲调整值。 钢筋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的理论计算值:对转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1.4.2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1.4.3箍筋。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调整,即为弯钩增加长度和弯曲调整值两项之差或和,根据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内包尺寸而定。 1.4.4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弯曲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规定综合考虑。 2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心头是否与下料表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 采用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 2.1墙 2.1.1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2.1.2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2.1.3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2.1.4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2.1.5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2.2梁与板 2.2.1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2.2.2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2.2.3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2.2.4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2.2.5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一中跨度)。 2.2.6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2.2.7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3 钢筋接长的要求 3.1对焊操作要求:Ⅱ、Ⅲ级钢筋的可焊性较好,焊接参数的适应性较宽,只要保证焊缝质量,拉弯时断裂在热影响区就较小。因而,其操作关键是掌握合适的顶锻。 采用预热闪光焊时,其操作要点为:一次闪光,闪平为准;预热充分,频率要高;二次闪光,短、稳、强烈;顶锻过程,快速有力。 3.2电弧焊:钢筋电弧焊分帮条焊、搭接焊、坡口焊和熔槽四种接头形式。 3.2.1帮条焊:帮条焊适用于Ⅰ、Ⅱ级钢筋的接驳,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制作。 3.2.2搭接焊:搭接焊只适用于Ⅰ、Ⅱ、Ⅲ级钢筋的焊接,其制作要点除注意对钢筋搭接部位的预弯和安装,应确保两钢筋轴线相重合之处,其余则与帮条焊工艺基本相同。一般单面搭接焊为10d,双面焊为5d。 3.2.3钢筋坡口焊对接分坡口平焊和坡口立焊对接。 3.3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电渣压力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渣池产生的电阻热将钢筋端溶化,然后施加压力使钢筋焊合。 电渣压力焊施焊接工艺程序:安装焊接钢筋安装引弧铁丝球缠绕石棉绳装上焊剂盒装放焊剂接通电源,“造渣”工作电压40~50V,“电渣”工作电压20~25V造渣过程形成渣池电渣过程钢筋端面溶化切断电源顶压钢筋完成焊接卸出焊剂拆卸焊盒拆除夹具。 3.3.1焊接钢筋时,用焊接夹具分别钳固上下的待焊接的钢筋,上下钢筋安装时,中心线要一致。 3.3.2安放引弧铁丝球:抬起上钢筋,将预先准备好的铁丝球安放在上、下钢筋焊接端面的中间位置,放下上钢筋,轻压铁丝球,使接触良好。放下钢筋时,要防止铁丝球被压扁变形。 3.3.3装上焊剂盒:先在安装焊剂盒底部的位置缠上石棉绳,然后再装上焊剂盒,并往焊剂盒满装焊剂。 安装焊剂盒时,焊接口宜位于焊剂盒的中部,石棉绳缠绕应严密,防止焊剂泄漏。 3.3.4接通电源,引弧造渣:按下开头,接通电源,在接通电源的同时将上钢筋微微向上提,引燃电弧,同时进行“造渣延时读数”计算造渣通电时间。 “造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40~50V之间,造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3/4。 3.3.5“电渣过程”:随着造渣过程结束,及时转入“电渣过程”,同时进行“电渣延时读数”,计算电渣通电时间,并降低上钢筋,把上钢筋的端部插入渣池中,徐徐下送上钢筋,直至“电渣过程”结束。 “电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 在20~25V之间,电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的1/4。 3.3.6顶压钢筋,完成焊接:“电渣过程”延时完成,电渣过程结束,即切断电源,同时迅速顶压钢筋,形成焊接接头。 3.3.7卸出焊剂,拆除焊剂盒、石棉绳及夹具。 卸出焊剂时,应将料斗卡在剂盒下方,回收的焊剂应除去溶渣及杂物,受潮的焊剂应烘、焙干燥后,可重复使用。 3.3.8钢筋焊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焊接接头外观检查,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重焊。 工程论文:探讨规划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设计 本文阐述了现多媒体的设计,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了更好的完善教学功能和管理的功能,作者对此也是做出了分析及探讨。 1.设计思想及基本原则 多媒体环境的设计基本原则:为学校多媒体教学提供可靠保障,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化程度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趋势。 设计思想:项目设计方案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选用设备上运用适当超前的理念,提高设备技术参数,力争在几年内不落后,多媒体环境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子系统的设计。 2.多媒体教学环境前期设计 对于新建多媒体教学大楼,在教学楼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多媒体环境所涉及的结构设计、管线设计、安防设计和供电需求设计等内容,多媒体环境建设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应及时沟通,并将这些内容在建筑设计图纸中体现,在教学楼土建时整体建设,预留好相应管线管道、供电线路等。 建筑设计时对管线的考虑主要用于多媒体设备的布线、安防系统的布线、网络系统的布线以及内部语音系统的布线。除了各楼层间弱电竖井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布线需求外,同时在竖井相应位置应考虑电源插座,为这些系统的中继设备供电。 建筑设计还应该考虑主控室、管理室、设备间、安保监控室的设置。主控室主要用于服务器、主交换机、内部语音系统设备的放置,主控人员的值班地等;管理室主要是多媒体维护管理人员的值班室,一般安排在大楼主进门通道位置附近,主要考虑上课教师借还设备和寻求服务支持方便。主控室和管理室可紧邻安排,也可将主控室和管理室整体考虑,安排在一个房间,中间用玻璃隔断分开。如果教学楼的规模较大,就要考虑设备间。设备间主要是用于网络系统的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的放置,设备间的位置应与最远处教室网络布线距离不超过100米,在教学楼中可考虑多个设备间。安防监控室主要是监控系统的放置和安防人员的值班室,可根据教学楼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供电需求设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除了教学楼的照明等用电外,还需考虑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根据实际情况还应预留空调用电容量,一般单个教室(含空调)不超过8kW。教室电源应采用多组空气开关控制,多媒体设备和空调电源应对应单独分组开关。 3.多媒体教学环境子项目设计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多媒体教学使用功能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功能。多媒体教学使用所涉及的子项目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教学信息显示系统、网络系统、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子项目有网络安全与控制系统、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内部语音系统、大楼安防系统等。 3.1 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 为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基本需要,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备包含多媒体投影机、计算机、功放音箱、有线(无线)话筒、电动屏幕及中控系统、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等设备。其中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这些设备通常是电视新闻专业课、书画艺术及欣赏课等需要,为可选设备,不用每个教室都配置。 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投影机通常选用3LCD液晶投影机,一般100座大小教室选用亮度为3000ANSI流明就可以了,200座或以上座位大教室可以选取3500ANSI流明或4000ANSI流明亮度投影机,再高亮度指标的投影机由于性价比较低一般不选用。在目前DLP数码投影机应用得较少,主要是同样标称亮度参数上其亮度实际测试与LCD液晶投影机有差异,并且DLP投影机在动态图像的表现上比LCD投影机稍差。 在中控设备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具有“一键通”功能、操作简单的中控,这样可以免去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适应时间,减少教师在使用中的出现问题几率。 在无线话筒的选择上可考虑具有2.4GHz无线对频或红外对频功能的话筒。这种话筒相对于传统UHF(VHF)话筒来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话筒(发射机)可以通用,教师中途换教室上课不用另外更换话筒,同时对于大规模集中使用不用考虑错频问题,在管理上如果话筒有问题也可迅速用其他话筒替代,不用刻意寻找同频点话筒。 3.2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用于及时显示本楼教学信息安排和其他相关信息,应有网络与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连接,可通过网络对教学信息进行更新。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由LED显示屏、网络和显示系统服务器组成。在大楼主要出入口安装采用双基色LED的显示屏,每块屏面积根据安装位置实际情况设计,一般6平方米左右。安装在室内的显示屏多采用普通亮度的LED,安装在室外的显示屏需要选用高亮LED显示。LED显示屏所显示内容可以是教学楼教室课程安排、考试考场安排、学生所需的公告信息等,主要显示文字信息。 3.3 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 IC卡锁控制多媒体讲台从2002年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大规模建设时开始应用,随后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讲台一般都采用IC卡锁。IC卡锁具有去掉钥匙,采用非接触式IC卡来开启讲台柜门,能方便地设置权限的特点。同时可以将IC卡直接发放给教师使用,省却管理人员逐个开讲台柜的工作;如果采用集中式网络控制管理,IC卡还可以在主控计算机上进行远程控制讲台柜门的开关,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是多媒体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功能。 3.4 网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 较大规模多媒体教学大楼的网络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形式构建,外线一般可以用千兆光纤接入。三层架构的核心层、汇聚层可用光纤直接连接,接入层与终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之间可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一般桌面理论速度可达到百兆。 安放核心层交换机的机柜一般放置在主控机房;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可配合配线架安装在机柜中,机柜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这些机柜根据教室分布放置在与最远信息接入点(教室)小于100米的位置。 在布线过程中应对每根网线进行详细标记,并整理成完整的布线图、交换机端口与配线架网线的对应关系表等资料。在网络安全方面,可采用硬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硬件防火墙处于本楼网络外线接入前端,可有效防范和隔离本楼外部病毒的侵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安全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防范病毒的手段,也可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硬盘还原卡来对硬盘进行还原保护。 3.5 内部语音通话系统 为了教师在上课期间方便联系,可设计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有多种形式,如IP电话系统、楼内对讲系统、内线电话系统等,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的语音系统结构。 3.6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为教师提供FTP上传空间服务,教师申请服务器空间后,在任何一个能上网的电脑上都可以将自己所需的授课内容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中,上课时访问FTP空间下载课件或上课资料使用。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运行情况、相关通知、信息等通过网页形式在服务器,便于全校师生浏览。 3.7 大楼安全防卫系统 多媒体教学楼的安防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保障多媒体教学楼的安全,一般可采用红外监控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安防系统,在每间教室的投影机处和讲台柜处要分别安装红外探测头,用于晚间的安防;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全视频监控系统,对整个教学楼进行监控。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简化在每层楼的楼道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探头和摄像头的信号都由安防监控室监测,可构成较严密的安全体系。 4.结语 设计多媒体的楼宇都是属于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设计人员的规划,也是和设计人员自身联系在一起,设计的初衷就必须考试多媒体环境所需要的各类要求;需要。对在建多媒体教学楼来说,只要能认真考虑到本文所述的系统,就能有完善的教学功能及其管理的功能。
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班主任是毕业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及路径探论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就业指导论文:丰富就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认识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试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论文: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论文:试析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
环保小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全面的环保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环保小论文:公益环保项目市场管理论文 一、公益环保项目现状概述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外围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总之,面对公益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规范承包企业在投标环节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为市场优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早向可持续型、环保型社会转型,实现宜居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黎单位: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环保主义广告设计论文 1、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的概述 绿色环保主义设计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设计形式,体现了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一种环保现实行为,如垃圾问题、空气问题、交通问题、低碳环保等。也以此种设计理念来约束他人,来改变环境,拯救地球。环保主义设计者的所作所为也渐渐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广告艺术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在中国的广告设计主题中常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如:汽车类的广告体现减少碳的排放,还有互动行为艺术的奥美广告公司的设计的主题“流泪的北极熊”,提倡人们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创意概念,在影视艺术中如《阿凡达》也体现环保概念,凡客诚品利用废弃的凡客的包装重新设计成变形金刚,体现了良好的环保广告艺术设计概念,这些体现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广告设计新的创意应用。因此,我认为环保广告艺术设计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视域下,将环保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环保广告艺术美学研究、艺术设计创作上都要有助于对人类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人”的和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们似乎已逐渐忘记人类与自然同在的关系,并不停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主义设计根本上是对自然物的设计保护。最好的设计保护就是要使受到“自然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环保艺术设计审美正好体现物作为“自身艺术形态”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艺术设计保护。如:广告设计中动物的保护,反猎杀、反皮草等设计,通过逆向设计思维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2、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在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传播中的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作品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力。当代艺术中有很多关于环保题材的作品,自然和谐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所呈现的形态与风格。更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创作材料也都纷纷使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去替代从前的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材料,这也是在艺术中体现环保的一种新的尝试方式。除了材料的选择有区别,对环保艺术设计的主题也需要精心研究,如对保护动物广告设计表现中和其他广告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题材选择上主要会偏重与保护动物的内容,动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是大自然中一条最重要的生物链。而食物链的中断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与动物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其次在艺术表现的材质上,可选择使用特殊材质表现,可以是近似于毛皮的材料,如针等材料体现动物的痛苦万针穿心之痛;另外在色彩上也有考究,如白色的毛皮给人的直接感触是柔软,纯洁,脆弱的。但而当这种纯白色被各种颜料所覆盖,就给人以破坏感,美好与破坏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结合与碰撞。艺术设计与自然界我认为总是会有一些极其微妙的相关性,因为在广告艺术设计师角度看,它们都有生命、体现灵动和美。 此外我们强调艺术环保主义重要性也体现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莫大关注,我们身边的,大气、云,动物,这些自然所显露的广阔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致,人们需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大师在对自然的方面从不会缺乏敏感!漠视环境,他们会对每天清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感觉都是新的,从而有对大自然产生新的体验和灵感,而不是熟视无睹,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缺乏敏感,缺乏好奇心,缺乏对自然美的领悟,那么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就无法体现优秀广告设计师的超强感悟力! 3、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关系 在中国当代环保主义设计中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保护地球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广告艺术设计手法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通过新颖时尚的创意手法表现出来后,愈能雅俗共赏,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我认为优秀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它并不是完全的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持久关系,对自然的感悟力和敏感度代表着一个艺术家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美学素养,而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还是有所较大差距的。 广告设计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与自然的观念。因此,自然环境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这使得某些广告艺术创作者为私利或为各种世俗的问题而艺术,从忘记了对自然社会的回报。在环保的艺术创作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材料、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都需要关注到环保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广告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 作者:陈旺吴玉屏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环保小论文:环保监测空气污染论文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4.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4.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4.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在实际的空气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监测站点的布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陈慧琳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环境保护局 环保小论文:环保部门贯彻群众路线论文 一、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探索 1.坚持“三个贯彻始终”,力求使群众路线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把开门纳谏贯彻始终,为找准“四风”问题奠定群众基础。主要采取“请进来”征求意见、“沉下去”倾听民意、“静下心”理性思考的方法,请群众揭短处。根据单位职责和实际情况,从局内部、服务对象、相关兄弟单位三个层面,利用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7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既面对面听取意见,又背对背接受点评,还长期设立了征求意见箱来吸纳民意,请群众说实话、讲真话,为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二是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为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动力。局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整风精神,高质量地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分管干部职工、与基层联系群众谈心交心,大家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真正放下了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包袱。会上,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让大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达到了促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制度作出了表率。三是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为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规范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保证。按照“立、改、废”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7项,新制定规章制度4项,继续执行的制度12项,废止1项,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梳理出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完成时限,并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奖励或惩处的重要依据。 2.坚持“三个狠抓”,力求在推动美丽天津建设中出成果、见成效。一是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瞄准“到2017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对控煤、控车、控尘、控污等66项任务462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推动落实。深入治理大气重点污染源,对重点区域的531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了27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并实时监测数据。二是关注源头,标本兼治,狠抓水环境污染整治。摸清了全市直排企业、工业园区、畜禽养殖、渗坑池塘等四类水污染源的底数,并纳入清水河道行动。组织实施了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测,完成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类31项重点工程,实现于桥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动真碰硬,抓铁有痕,狠抓铁腕执法。坚持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重拳出击,连续开展“严打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专项检查,共查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6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人,关闭企业669家,停产整治企业144家,挂牌督办20家,形成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好看不中用。有的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只说不做,或者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不为民办实事。有的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有的习惯于变通应付,为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对照考核细则将活动变成一个个文件盒、一个个红头文件、一篇篇虚假简报、一块块宣传板,形成了“纸上来、纸上去”的空转转。 2.蹲不下去、沉不到底、静不下心,浅尝辄止。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负担、当累赘,不是以事情多、工作忙为由搪塞推脱,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认为蹲点了,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把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当休闲、图清静,或者一日调研、三日观光,或者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关心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上。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点缀、当秀场,或者出出镜、露露脸,就觉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或者先入为主、主观臆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根本不想摸到实情、办好实事。 3.怕困难、怕吃苦、怕得罪人,敷衍塞责。有的明知基层问题多、困难大,亟需帮助解决,却害怕困难棘手难解决、问题敏感难处置,给自己添麻烦、惹是非,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有的养尊处优,习惯了待在办公室、坐在汽车里、躺在空调下,不愿深入贫困及艰苦地区,不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的碍于情面,对分管领域的问题不敢抓、不敢管,甚至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还以保护为由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4.重经验、轻实践、想当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有的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凭经验主观臆断,或者对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不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注重学习掌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能,常常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作怪。一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树得不牢,心中没有真正装着群众。二是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三是缺乏叫真碰硬精神,不敢负责,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回避矛盾,推脱责任。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不硬,底气不足,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正视问题,不敢面对群众。 三、深化群众路线的思考与建议 1.深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夯实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问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中央和市委确定的目标上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2.改进工作作风,说到做到立知立改,用实际成效取信于群众。改进作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带头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和规章制度,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带头开门纳谏立行立改,带头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作风,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强化督查、加大惩戒力度,逐步培养起好的作风和习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共识和文化。改进作风,必须自觉地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的第一标准,请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制定,请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做得好不好让群众给打分,让群众当裁判。 3.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和政策宣传,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怨气,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扑下身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 4.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有效的制度要长期坚持,突出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过时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紧跟时展步伐、紧扣客观规律节奏、符合科学精神实质,使其可延续、可操作,避免成为“花架子”或“空瓶子”。缺失的制度要加快制定,突出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 环保小论文:公共政策在环保行业的作用探究 本文作者:吴烨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阻碍因素导致了其发展的迟滞。尤其在环境污染中,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排污企业无法形成对环境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这些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到购买环境产品来减轻自己造成的污染量,从而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简而言之,在现有制度下,排污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负外部性承担可观的责任,从而也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环境产业的产品,这便阻碍了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环境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在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下,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产业与财税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境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1994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分别在1995年、1996年对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并确认该政策长期有效。由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不断进行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也确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的原则。⑤ 发展环境产业与金融政策 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是以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提供优惠金融信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事业的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要与绿色金融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环境产业的发展要借助绿色金融,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实施贷款政策倾斜,建立清洁生产基金,采取贴现或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权。同时,实施加速折旧政策,使原有污染严重的设施提前退出使用,为转入清洁生产腾出空间。五、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以及进一步建议在不断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也已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就从江浙两省边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是一个纺织印染业十分发达的工业重镇,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称,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7家。然而,发达的印染业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27家印染企业日排放废水量竟超过10万吨,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时甚至达9000万吨。这些废水都被无情的排入一条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之间。由于盛泽镇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从盛泽顺流而下,通过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泾镇。污水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使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污染横跨两省边界,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以致此后几年盛泽印染污水侵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经由两地政府协调、诉诸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努力之后,一个市场化的“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吴江市政府在学习了有关环境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经验之后,决定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上述公司对镇区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在理清盛泽镇和每个企业污水处理资产与“有偿排污权”的“家底”之后,吴江市便投入了实质性操作。他们用27家企业共同拥有的价值1.8亿元的7座污水处理厂资产,分别置换各个企业的排污权,而资产剩余部分则全部入股。这样,通过试行“有偿排污权”制度,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股东,而27家印染企业也变成了小股东。这样,不仅实现了环保设施产权的彻底剥离,而且成功铲除了“治理管理与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泽镇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排污与治污相分离。排污企业交纳污水处理费,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污水,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三者分离,各负其职,改变了污水处理企业“白天是警察,夜间是小偷”的状况,强化了相互监督,确保了达标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对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根据我国环境法规执行不力制约着环境产业市场需求增长的现实,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2.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实现环境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3.制定规范环境产业市场秩序的政策,通过运用可交易许可证等制度载体促进环境市场规范、有序发展。4.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适时开征环境税以及碳税以建立环境基金,适当降低产业领域内小型企业的信贷门槛。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环境市场,为环境产品和环境技术出口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引进国际上高精尖的环保技术。尽管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环境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环境产业需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 环保小论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环保小论文:环保绿色物流的市场道路走向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涉及到我国绿色物流障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趋势诸项措施意义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以下是我对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状况的浅析。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在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以新疆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流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处在沙漠、戈壁和盐碱滩边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发展当地物流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融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走“绿色之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据我了解统计,影响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五点。 1、由于我国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人们对绿色物流的意识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缓慢,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 3、是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由于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针对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观念环保意识要根植人心。 当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相当于空头支票。 第二,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且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等等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放宽政策大力的鼓励政府永远是社会市场的协调润滑油。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第三,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意义 1.绿色物流可以破除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理念,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超级秘书网 3.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深刻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4.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成本在产品的整个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统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5.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由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的。绿色物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整个生产流程,到其最终消费都纳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构建不但可以降低旧产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品牌价值和寿命,从而间接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物流行业推行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纪,有关环保标准、法规出台规范必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谁会先一步占领市场的“环保”制高点,可能成为企业逐鹿未来物流市场的一柄“利剑”。 环保小论文:环保在化学课程中呈现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环保小论文:矿山企业环保型的结构模式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4.3推进矿山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矿山企业首先需要在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引人知识流,推动知识和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建设我国矿山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注重产品回收再生的逆向增值,倡导价值链循环运作模式。根据各种回收处理策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选择其处理方式。最后,构建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环保小论文:绿色环保建筑的环境问题深度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保小论文:国内外环保合作手段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环保合作;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致力于寻求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一、现存问题 现存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而发达国家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却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制成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贸易问题。由于每个国家利益的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对全人类有益的环境保护,变成了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准;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国都应暂时“求同存异”,通过在环保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途径。 二、国际合作的方式及途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也需要他国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集体行动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国家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及其导致的矛盾,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取得共同的认识,展开协调行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合作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 (一)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达国家之间) 1、涵义。水平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第一,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比较容易制定相对一致的环境标准;第二,“环境问题”最早也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同时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因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环保意识较强;第三,发达国家是环保国际合作的关键,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因为环保产业实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不管是在环保的技术水平、治理环境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运用、还是在环保材料的研究方面其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其拥有大量的环保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2、达成共识的途径。(1)通过签订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不会危险的干扰全球气候系统的水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其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具体的减排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来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1997年12月4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经过激烈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注:《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缔约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001年美国放弃执行这一议定书)。(2)通过环境无害技术研发方面和环保产业的投资进行合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成效、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绩效明显。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将增加占3%GDP的经费用于研究与技术开发,这将使更多的环境技术被用于市场,并使得欧洲可以在绿色产品与绿色工艺上开发一个领先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和展示”第七个框架计划(2006—2010)也将为环境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会。欧盟在各项投资中鼓励选用先进的环境技术,并做出相应目标决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并要求委员会、成员国或研究团体、组织、工业、社会共同来完成。2003年8月28日美国将环境、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美国东北部创新集团(TheNortheastCHPInitiative),使清洁、可靠、能源有效的电力与能源系统贯穿美国东北部。CHP系统能够使用同时产生的电和热,而常规发电系统不能捕获在电力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热。该项举措将使2010年美国东北部的清洁能源量翻一番。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互相认可同时结合市场手段以及国际合作,定会在保护世界环境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3)制定和统一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制定了各自的环境标准,多而繁杂。日本有“生态标志(Ecomark)制度”、法国有“NF环境”、加拿大实施了“环境选择方案”(ECP)、澳大利亚推行“环境选择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高低不一,同样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困惑和麻烦,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1、涵义。垂直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在环保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财力资源、专门知识或技术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可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合作的方式。(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发达国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做出多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技术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看,急需发达国家提供常规能源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交通运输设备及系统技术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而不能把转让技术作为获得商业利润的机会。即使是私人部门的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也可先购买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通过减税等手段促使其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非商业性转让。(2)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发达国家不但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而且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实际环境管理经验的新型环保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培养计划和项目来实现这一合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举行环境方面的学术论坛作为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就是一项很好的合作。(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上的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有关法律制度也较成熟。环保产业的立法主要是关于废弃物(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环境标志,环境税费和投资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给发展中国家起到了样本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许多环境立法方面发展中国家是效仿发达国家或者直接移植。我国早期的环境法制度主要就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例如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适应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需要和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法制定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指导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己的环保法律,并规范起环保制度。(4)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环保方面的合作。CDM的诞生。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减少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即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个指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企业破产。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达成了一些以免除发展中国家债务来换取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交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共同执行行动”(AU),即由发达国家出资和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削减温室气体的项目,根据公约秘书处今年最新的报告,迄今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 三、结论 当然,这些合作是理想化的,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这些合作途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应先易后难、先区域合作再全球合作,因为区域的合作易于全球合作,区域之内的问题更为集中也更容易解决,并且成效更快。 1991年6月到1992年8月进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NAFTA)的谈判中,进行了环境方面的磋商,于1993年9月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议》(其成员方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NAFTA中与环境有关的规定比GATT/WTO中的内容更加完善,据1997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该计划的事实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在诸如边境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使北美贸易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也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议的例子。超级秘书网 要增强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环境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机会协调立场,寻求共同利益。无论是在更大范围内如APEC或WTO讨论环境问题,还是在制定国际环境条约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型组织会采取共同的立场,自然会增大该地区说话的分量。 全球的环境合作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WTO之外的多边世界环境组织WEO(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它一方面可以在环境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与WTO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的目的。 当然,国际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履行“援助资金”问题上的不积极态度;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等等,都需要各个国家给予相互的谅解和支持,所以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 环保小论文:房地产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环保;设备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节约用水、节省能源、防治水质污染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 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作者,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1节水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建筑中水等方面。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有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也需“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最近颁布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预计正式实施后,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建筑中水系统在济南市的南郊宾馆、玉泉森信大酒店都有应用且效果不错。目前,中水处理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供设计选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根据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设备的节约特性,合理的选择设备,其节能效果是十分突出的。一般的,因为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超级秘书网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城市供水体制的原因,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保证水压的必然措施,但因此也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1系统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3.2水池(箱) 有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建议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 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 有资料表明,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3.3管材 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从而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语 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环保小论文:外墙保温在环保节能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其首要表现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为采暖和制冷付出的电费、热水费居高不下,家庭开支增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设部今年即将出台强制性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界时开发商建设商品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了。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 目前常用的两种保温技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文鹏介绍了墙体保温的基本方式。他说,多年以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按保温材料所处位置不同,又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还记得北京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风吗?有的建筑物的外墙竟然被风刮掉了,这就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的。”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说:“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外墙内保温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因为当时外墙外保温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内保温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节能标准的提高,内保温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且会给建筑物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只是某一地区过渡性的做法。而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温板裂缝是外墙内保温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房地产投诉中,墙壁裂缝过多、过大往往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而且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开发商往往推托责任,说墙皮开裂是正常现象,不属于质量问题。 原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主任方展和表示:墙体裂缝往往是外墙内保温项目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外墙体由于昼夜和季节变化,受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发生胀缩,而内墙保温板基本不受这种室外的影响,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板的速度快,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也高于内保温板,这种反复变化,使内保温板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基础上,裂缝就产生了。 据科学实验证明,3米宽的混凝土墙面在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条件下约发生0.6毫米的形变,这样无疑会逐一拉开所有内保温板缝。因此,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出现裂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然内保温板出现裂缝并非都是正常的,方展和介绍说,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宽约为0.3-0.5毫米,如果商品房交付使用3个月后,每40平方米出现5条裂缝,且长度超过400毫米,那么房屋质量应视为不合格,开发商应注意解决此类问题。 外墙外保温技术七大优势据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李萍处长介绍,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对消费者而言,房屋拥有70年的产权,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如果建筑物质量受损,大修一次,花费若干,岂不是很不合算?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以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消费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超级秘书网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据统计,以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的塔式建筑为例,当主体结构为实心砖墙时,每户使用面积分别可增1.2平方米、2.4平方米、4.2平方米和1.3平方米,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外保温产品技术与施工质量尚需提高推广实施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家家户户节省日常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美君表示,国内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以及高度都高得多,因此施工难度也更大。 王美君指出,目前有的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常常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一丝不苟,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 环保小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河湖水系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自然资本,是人民富足的重要支撑。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获得感为目的,紧密围绕河湖安全保障提升、河湖水质改善、河湖环境景观塑造、生态系统修复和人文历史彰显等不同维度,开展河湖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工程,进而打造灵动的水清岸绿人和的乡村新画卷。这既是幸福河湖内涵特征要求,又是指引农村幸福河湖创建的方向指引。 1加快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筑牢乡村生态安全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可以着力解决河湖长期遗留的历史淤积,水系水网割裂、河湖阻断等状况,保证河湖的安全畅通,恢复河湖调蓄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强化了河湖的防洪能力,对乡村水安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幸福河湖打造过程中农村生态河道的建设,增加了生态水量补给,提高了水系的流动性和连通性;生态脆弱河道、重要景观河湖的生态修复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对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保障水生态安全,提升水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农村幸福河湖的创建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得到优化配置。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草而居,河湖水系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乃至文明的诞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现代农业属于产业兴旺中最重要的内容,而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是这一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优质、稳定、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当地群众生活、灌溉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水产项目和涉水文化旅游将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守住乡愁的需求。习总书记曾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青水美的宜居乡村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不局限于河湖水环境的改善与治理,还包括岸线整治、融入人文景观资源的滨水绿道、特色水景建设等,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条件,还可以推动乡村形成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人民凝聚力,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2我国农村幸福河湖建设历程 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是基于河湖长制成长起来的农村河湖水系管理的终极目标[2],具有标本兼治、全面系统的特点。河长制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为破解河湖水系治水困境,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亦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河湖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3]。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河长制从地方性、临时性的水危机应急之策,走向了全国层面,并向着长效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8年,各省开始强化落实“河长制”,全面建立河长制的目标任务,从突击式治水开始向制度化治水转变。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共3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护河员、巡河员)超90万名,实现了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历时5年,河湖长制也从1.0版本已经提升到3.0版本,经历了从搭建四梁八柱建机立制,到重拳治乱改善河湖面貌,再到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重要阶段[4]。河湖长制3.0版本是为人民打造幸福河湖的版本,也是“十四五”时期河湖管理和保护的主要目标。为了把农村河湖打造成幸福河湖,从2020年开始,水利部和财政部开始在全国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完成投资超过140亿元,项目实施累计增加水面面积36万亩(1亩约等于667m2),治理农村河道超过2200km、湖塘600多个,治理成效初步显现[5]。 3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当前农村河湖水系生态问题多,幸福河湖建设中难度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前发展不足的问题。 3.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从农村空间资源的角度看,由于过去受经济发展和技术倾斜的限制,我国农村发展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空间统筹规划指导,造成了土地利用模式粗放的无序发展和基础环保设施与村庄不匹配的现状。农村的无序发展,一方面导致围湖造田、滩地种植等人水争地现象屡禁不绝,农村部分河流、湖泊和坑塘被不同程度的填埋,岸线被侵占,原有的天然水网联系被割断,河湖塘自身净化功能受限,村级河、湖、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阻塞,部分河湖塘甚至萎缩,断头河、死湖和臭塘问题显著,河湖水系治理需求总量巨大。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的随意布局,导致污染源分散化,难以集中管理,加剧了农村河湖水系截污治理难度。其次,由于缺乏规划引领,当前很多地区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与村民现实发展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和厕卫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覆盖不足或匹配过渡闲置的两头极端现象。前者造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困难,形成以居民点为中心的污染源,对河湖水系造成源源不断的影响。后者造成农村河湖水系治理资金的浪费,背离群众意愿。 3.2建设资金和建设主体单一 当前,我国幸福河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渠道单一、总量有限,难以全方位满足我国广袤辽阔疆土上的河湖水系治理要求。因此,部分地区在幸福河湖建设上,依然无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只能重点考虑“形象”幸福河湖或城区幸福河湖建设。对村级河湖水系内杂草丛生,水体污浊等生态环境问题只能听之任之,或象征性、局部性地整治,出现了一些河网密集区农村的水质型缺水加剧,守着“水窝子”缺水现象明显增多,供水能力减弱,阻碍了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此外,由于河湖水系公共物品的天然属性和河湖水系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短期盈利前景不明朗,难以有效吸引社会个体和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多元建设主体缺位,长期依赖政府推动执行,形成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执行困局。在幸福河湖建设和管护过程中,若遭遇阻碍或困难等情形,易形成拖延、推诿、烂尾甚至无人监管等现象。 3.3当前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不足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力量,由于其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和缺乏专业有效的技术引导、支撑,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仍然主要依赖化肥、农药增产增收,使用后的地膜、包装袋和农药瓶等固体废弃物没有妥善处理的途径,回收后无法处理的秸秆、菜梗菜叶,随意堆积在河湖或沟渠沿岸。水产养殖、畜禽业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支撑技术在农村还未全面普及,直排、偷排现象屡禁不止。因为受限于当前农民绿色发展意识、先进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技术和配套的规章制度等不足,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持续造成农村环境河湖水系截污控污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退化,幸福河湖建设受阻。 3.4农村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不健全 诞生于应急模式下的河湖长制建立时间不长,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村级河湖体系的管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如由于对河湖管理欠缺专业的认知,农村河湖长在落实巡河制度中护河、治河的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走过场情况,造成农村河湖问题发现和解决不及时。且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河湖长制专项资金落实困难,农村河湖与城区河湖相比,受重视程度低,河湖长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主动性不强。此外,联动机制不完善。各相关职能部门统筹治水的合力不足,河湖管护执法各管一块;流域上下游协调不畅、配合不够;群众认知和参与度不够,上下整体联动共管的氛围尚未形成。 4加快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制度保障 农村幸福河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亟需采取有利的措施和制度保障去清除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的“拦路虎”。 4.1加强规划引领,细化谋篇布局 坚持生态红线管控,结合农村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实际,加强农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的做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居民生活区水污染处理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功能,优化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生产布局、结构和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既从源头减少生活生产对农村河湖的污染,又妥善解决人河争地的问题,进而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统筹管理,实现科学施策。 4.2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多元共治模式 中央和地方均加大对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扶持力度。资金上,针对农村河湖塘水网割裂、淤积阻塞和连通不畅的突出问题,政府应适度加大农村河湖塘清淤和水网连通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鼓励使用政策工具,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技术平台和提高管理能力等方式,多措并举整合涉农资金,积极拓宽社会资金参与渠道。管理上,政府应为服务于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企业、个人提供工作支持和回报保障,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响应的多元共治模式,支持推动农村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4.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减污控源。首先,加快实现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制度建设,推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强化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分类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此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坑塘,建设一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改善水体水质。 4.4以河长制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河湖水系的环境管护体系 幸福河湖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共建共享需要高效长效的体制机制。以河长制为依托,进一步改革流域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河湖水系的环境管护体系,夯实农村河湖长制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以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河湖管理工作合力,如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抽调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定期对农村河湖长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农村社区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推进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自发参与河湖塘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建设水清岸畅景美新农村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建设幸福河湖实现人水和谐共生[J].中国水利,2020(6):11-12. [2]胡玮.幸福河湖建设中的河长制湖长制作用[J].中国水利,2020(8):9-11. [3]孙继昌.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打造美丽幸福河湖[J].中国水利,2020(8):1-3,6. [4]国新办举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周年新闻发布会[N].中国水利报,2021-12-23. [5]水美乡村宜居宜业[N].人民日报,2021 作者:杨倩 冯玫涵 李晓凌 彭贤则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泛指企业资产不超过三千万元、员工人数不超过一千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三十万元的工业企业。在我国,存在大量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它们对活跃市场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应用基础,而小微企业的互联网客户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奠定了电子商务在小微企业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小微企业的网络交易额超过一千多亿元,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IT人才寥寥无几,电子商务乏善可陈,面临着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竞争压力。 二、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优势和劣势 (一)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优势 1.小微企业的决策优势 小微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员工较少,内部信息的上传下达比较敏捷到位,协调能力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因此,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经营活动,能够以机动灵活的决策,因地制宜地调整经营策略、产品结构,打开市场。 2.小微企业的营销优势 小微企业规模小,且以产品种类较多的消费品为主,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互动交流,详细了解市场需求,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定制,生产出独特的产品,实现点对点的营销方式。 3.小微企业的政策优势 当前,随着全国人民互联网+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给予小微企业积极的支持,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及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二)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劣势 1.小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亟待提高 大多数小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亟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的管理层文化层次较低,把电子商务看得过于“高大上”,对在线支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只注重电子商务的信息功能,对信息处理、业务流程等其它功能重视不够,使得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营活动的效果乏善可陈。 2.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没有总体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也从单一的信息逐步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功能应用。然而,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基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计划。 3.小微企业的诚信问题有待完善 电子商务的诚信问题涉及到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物流安全、交易安全等,而大多数小微企业都受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诚信问题的困扰,如不妥善地加以解决,许多消费者宁愿多花钱,也不愿购买小微企业价格低廉的产品。 4.小微企业缺乏技术人才与资金支持 小微企业往往不愿意花大价钱聘请技术人才,这是困扰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不起来的核心问题。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难以吸引优秀的IT技术人才,就不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这个威力巨大的平台。此外,小微企业非常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各种筹措资金的渠道,这是影响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5.小微企业缺乏政策保障 当前,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虽已颁布,但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仍需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尤其是保障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更为迫切,需要政策的指引与保障。 6.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尤其是西部贫困落后的地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此外,小微企业管理层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意识比较滞后,导致企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与综合利用,过于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创造信息化发展的内在条件,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使得小微企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进程,不能跟上数字社会的发展步伐。 7.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不够安全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网络交易,而网络交易的过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保障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小微企业,由于大部分的管理者都缺乏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对网络安全的建设不够重视,缺乏IT技术人才,一旦企业的网络受到攻击,企业的数据库遭到破坏,电子商务平台就不能正常工作,这将给小微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三、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1.加强政策指导、加快立法建设 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不均衡,业务流程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高效利用,因此,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政策的指导。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实地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定位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紧随市场巨变的步伐,适时制定保护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稳健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应及时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规,对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都需要妥善地加以明确和解决。 2.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息基础建设,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显得比较落后,因此,小微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电子商务的系统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首先,要规划好企业网站,建立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其次,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商务平台,保障客户认证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最后,要重视对电子商务的网上监测工作,随时随地地实施网上监管。 3.建立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 要建立诚信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这是现代信息社会能够顺利运转的重要保证。国家要建立企业和客户的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建立企业和客户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建立信用奖惩机制。此外,国家要通过舆论导向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措施,增强小微企业的网络经营意识和网络交易信心。以完善信用体系和增强信用监管为手段,以健全法规和制度为支撑,促进诚信经营,防范网络交易风险。通过小微企业的诚信自律机制,强化小微企业的守信意识,制定出符合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认证制度,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誉记录,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经营之道在于诚,赢利之道在于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道德标准,也是小微企业在市场中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只有以德服人、以德经商,小微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逐渐发展壮大。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大力提升技术水平 虽然小微企业的人力不足、财力有限,但也不能忽略网络安全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自小微企业内外的非法入侵会更加频繁,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破坏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机密的被窃和产品数据的丢失,将使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保障商业机密不被泄露,是小微企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5.重视电子商务、优化运营模式 由于小微企业的管理层信息技术知识比较薄弱,对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可以创造价值的认识不足,这使得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加大对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并针对消费市场情况,对自身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进行重新优化,在传统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时运营策略的转变,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去调查市场与客户的真实需求,要用电子商务的运营策略对自身产品重新设计与定位,只有将这些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才能够将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四、结语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电子商务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应树立积极发展的理念,制定可行的运营方案,有效地发挥小微企业的优势,为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论文 一、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年的教学发现,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学生只建立了的基础的专业课程知识概念及单一的基本操作,并不能综合应用操作技能完成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为了建立以网页设计与制作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综合项目实践能力,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同时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以下的考核方案。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案的制定 本考核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每组2-3名学生)完成一个规定主题网站项目的方式展开。总成绩由操作考核成绩、项目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70%、30%,每一项按百分制评分后依权重比例计入总成绩,总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本课程并重新参加考试。因本校的现有学期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组成,为了与学校的评分要求接轨,将本次考试所得的总成绩作为学校学期总评成绩的期末成绩部分。并在此说明平时成绩30%部分是由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及上课表现综合评定。本考核方案中的操作考核、项目报告都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其中操作考核实施的具体要求以试卷形式展现,内容要求以表“操作考核内容”为中心,以考核学生综合网站制作能力为基本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具体要求在此省略。此外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报告不仅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份内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总结,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所收获。项目报告实施的具体要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网页制作。在前期策划阶段,要求小组共同确定网站名称、网站风格(列举网页采用主要色彩及网页色调定位)、网站栏目、站点目录结构的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网站规划,在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协作完成网页制作。其中网页制作中要求页面美工设计阶段介绍所用软件及提供至少首页效果图截图;静态页面制作阶段要求绘制网页布局的结构图及标注尺寸;程序开发阶段列举所用的开发工具、对数据库、表进行截图,以及绘制程序开发页面流程图。 (2)项目总结。对本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及体会。在作品展示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对作品进行介绍,总结,便于相互交流经验。 (3)项目组介绍。对该项目组成员进行介绍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情况进行报告。体现小组合作开发项目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明白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者之间有效、和谐的沟通。 2.考核方式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项目。每小组都由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项目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品的评价以小组各自展示作品的方式展开,按照教师评分、小组间评分、小组自评6:2:2的比例评定。至于项目报告成绩由教师评定。该考核改革方案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协作能力方面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注重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投入到一个类似实际工作的项目开发情景中,发挥各自的能力,发现自身的弱点,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作者:张健单位: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论文 1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网页制作 3.1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选择网页内容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作者:华磊许长安单位:黄淮学院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能力。“网页制作”作为一门综合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美术设计的综合性学科,逐渐成为学校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过程及目标等方面,对“网页制作”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网页制作”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网页制作;教学;设计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把“网页制作”作为高校基础课程的内容。“网页制作”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规划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网页制作”课程的开展已在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1.教学现状 网页制作课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学习和设计技术的学习两部分。一般高校的计算机技术管理等专业都会设置一定的网页制作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网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院校都会在学生进入大二后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主要原因是,网页制作包含了较多的网络技术语言,且考查到了学生对信息、设计的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在大一阶段打好理论、技术的基础。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其中程序语言包括了C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数据库原理则分为Access数据库基础,VFP数据库基础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和学习进度从中做出选择和组合。 2.教学目标 网页制作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网络技术基础内容的学习和实际的上机操作,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条: 2.1 知识目标 在进行网页制作前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流程。例如Dreamweaver是网页制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软件。在进行网页基础知识的学习时要对软件菜单栏、工具栏等项目的操作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对于一些基本的编辑、排版技术也要做到有一定的了解。具体应掌握的技术有表格绘制、排版的技术,动画、音频的处理技术,网页编辑、链接的技术,图形绘制晕染的技术等。 2.2 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主要指根据现有的网页内容,通过模仿、修改等方式初步完成网页的制作。在网页中应包含一定的解释、说明文字,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符号及一定的动画、切换效果等。在进行网页内容的排版时,可借助一定的表格划分内容结构和层次,还可给网页配上一定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丰富网页内容,增加网页的观赏性和完整度。 2.3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在进行网页制作时培养的团体合作、自主创新及操作动手等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网页制作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给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网页制作课程的内容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站制作基础知识、网页制作、网页特效、网页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等四个部分。其中,网站制作部分会涉及到网站和网页概念的区分,网站设计语言等内容;网页制作则会应用到Dream 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在网页特效部分,会着重介绍JavaScript、Gif图片的制作;在网页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上则会应用到Photo Impact和Flash动画制作软件。 4.网页设计课程的设计思路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页设计这一课程,但由于课程设计、操作设备等条件因素的限制,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制作出的网页也难以达到实际使用标准。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网页色彩的搭配不符合审美的要求,其次是网页内容的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网页设计课程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审美、设计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和成长,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设计出相对科学、高效的网页设计培训课程。 在教学进度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分部教学的方式,将一些具有难度的项目分解为几个部分进行教学。例如几个网页制作软件的应用,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从基础知识入手,使学生对软件的用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在分部讲解软件中所包含的功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软件使用的方法。 课程设计必须充分遵循学生学习、进步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网络技能。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教育形式上也可进行一定的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信息。在学习不同内容时,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网络应用语言和网页图像符号;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编排规划能力。在设计网页内容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巧对网页内容进行安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技术性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培养起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教师还可建立合作小组,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在具体实施工作上,则由小组组员自主安排,在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材分析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都采用了《Dreamweaver中文网页制作基础》这一教材。这本教材的最突出优点就是采用了设置任务的模式完成网页制作的教学。在每一章内容的介绍中,教材中都会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实用案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和操作技巧都进行了应用,并在不断操作中强化了记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这本教材的内容设置充分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把握好了重点。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是对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的简介,其中包含了对数据库软件、Office应用软件、Flash软件等软件的操作规范和说明,使学生在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前,对这些基础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教材的重点放在了网页的设计过程上。教材对网页设计的步骤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并通过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设计方法,完成网页的自主设计。 6.结语 网页制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审美情趣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综合的考查。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网页设计课程的开展也考查了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好网页制作技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高校网站建设规划设计与网页制作方法浅析 [摘 要] 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立门户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建立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过程应该注意的基本规范和技术,从而使高校的门户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成为提高高校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 [关键词] 高校;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信息技术 1 前 言 优秀的高校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有哪些重要作用?高校网站和网页就是高校最基础的形象窗口。它们主要可以用来打造高校的形象,宣传高校的一些重要的信息,这里面包含了高校所蕴涵的校园文化,高校建校、发展的一切基本情况还有高校里面发生的希望外界了解的一些新闻信息。各种详细的、创新的、更有活力又吸引力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果,利用图片和文字的搭配方法、各种信息导航的具体使用、详尽的说明等可以吸引更多搜索高校信息的浏览者,高校的招生在市场竞争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要更为科学地打造自己高校的网站的建设和网页的设计。在市场里获得足够竞争力的高校才能更有利的提高高校的品牌。宣传高校的基本信息,使其能传达给全国甚至是国际上的目标人群,让他们通过浏览高校网站和网页的时候传输给他们高校的品牌形象,让他们更便利的获得高校的信息概况。这既能推动高校被全国被世界更便利地了解,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校园品牌形象。高校正是利用网络宣传网站和网页,降低高校宣传成本,提高高校竞争力。在传播高校的网站和网页的时候,可通过一些策划的公司帮助锁定目标客户,比如锁定一些需要报考高校的人,将自己的信息进行推送。不少的高校都会将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信息当成自己宣传招生的重要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不同高校都会有自己的办校特色和发展的个性,在以信息宣传和内容创新取胜的时代,网络上网站和网页的宣传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宣传方式。着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不用到校了解、也不仅仅只针对当地的受众群,可以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处的人了解高校的情况。高校的网站甚至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平台,里面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查阅资料,网络资源中高校的网站可以提供非常丰富并有针对性的资源,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各取所需,这也是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中提供给学生学习的重要一方面作用。 2 高校网站的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和网页制作现状问题 2.1 高校网站内容过于单一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因为其特殊性一般在内容的监管比较严格,在内容上也很容易变得单薄无趣,对浏览者没有吸引力,高校类型站点在娱乐互动性会比较不足,特别是高校网站往往定位在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以高校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呈现,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社会对高校网站的内容要求,这种形式上的单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为中心”后的自我封闭,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有独立的自我认识和气质,否刚就会成摆设,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容单是所有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2.2 高校网站的建设和设计缺乏全局观念 在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的规划上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会缺乏全局观念,工作量非常的大,会出现多项重复的内容,导航的设计在网站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导航设计既要在具有新颖、创新的同时也要保证它能够实际发挥作用,更能够与高校整个网站的建设和网页的设计相联系、将高校的形象融入进去,使导航的信息也能够设计的更加完整。导航也是有内容的,具有实际作用和创新吸引力同时并有的,这些都是符合浏览者的实际操作的。 2.3 高校网站的管理程度不足,内容更新缓慢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由老师空闲时间做,但一个人很难管理的完整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工作和后期维护、和内容的定时更新,因为高校拥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内容和功能也都应该在高校的网站和网页上有所体现,但是因为完整的网站和网页建设中各个部门可供介绍浏览到的信心非常的有限,一些深层的工作和作用也是很难体现到的,而且网站和网页建设中的繁复导致网站和网页中的内容更新太慢,新闻信息等都跟不上校园的发展,内容的更新缓慢、滞后也是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2.4 高校网站的安全性不足,许多网站无独立服务器 通常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都不会自己建立服务器,而是选择虚拟主机空间作为放置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内容的。这些空间都是有着不同的大小,这些大小也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不同,这里面有规模的大小和自己的大小选择等,一般实力雄厚的高校会选择自己高校服务器来确保数据的安全。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是属于公益性,因此会出现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3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规划设计与网页制作方法浅析 首先要确定的是程序,其次是排版,然后是内容,最后是推广和运营。具体的每一步都要有详细的思考和准备。 3.1 要明确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 确立做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目标,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好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扩大招生还是供学生使用?也就是确立主体内容。确定服务对象,是面对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高校和它的服务对象最初的交流窗口就是通过高校的网站和网页,学生和家长都可以通过网站和网页了解到高校的办校的理念,高校的教育情况,教学中的改革成果等,这些希望服务对象了解的信息一定是高校网站和网页设计中基本要做到的。 3.2 要规划好各种栏目 清晰的栏目方便浏览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浏览者,希望达成什么效果是否能实现美观和表述同时实现。加强特色内容建设。特色就是竞争力。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中需要规划好各个栏目的内容,这就需要各个栏目负责人一起组织规划分工协调好各自的工作。负责网络建设的中心应该积极分配好工作,设置什么风格,不同部门不同系的不同模板的设置都规划好。 在设置功能方面要适合用户的操作,简化简明操作步骤比如怎么留言,怎么报名,填写什么,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使用者怎么更新新闻,怎么传活动图片,这些都要一目了然,方便客户也方便自己操作。 3.3 加强硬件的建设,做好师生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新一轮建设高峰中购置了大量的先进硬件资源,但是再先进的先进的硬件都是要有一定信息技术和专业素养的师生来操作的。高校的硬件利用率并不高因而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师生信息技术培训、电脑软件资源的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等的“软件”建设。 3.4 加强网站的监管和提升安全意识 在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监管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网在设计中需要有监督管理的部分,这些并不只是防御黑客或者病毒的入侵,而是也需要监督信息传播中对信息的筛选,毕竟这些信息直接面向了学生,所以要对网站和网页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督这一部分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加强监管的各种措施是一个长期又坚决的工作。 3.5 加强高校网站的宣传和引流 注重浏览量的扩大,达到建设网站的目的,要想扩大浏览量,加入一些宣传手段,加强校友录的建设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一个优秀的高校网站离不开广大毕业生校友的参与和支持,毕业的校友会通过书信和电话等方式与母校保持联系,很多热心的校友也会积极致力于母校的发展中,宣传母校、推动发展、加强联系等方式都是他们对母校责任心的体现,加强这些校友的校友录建设,综合他们的力量,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宣传和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的动力。 4 结 语 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是高校宣传打造自己的重要方式,好的网站和网页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有着各种推动作用。但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需要从技术、组织、创新等的改变入手,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方法,增加更多的交流,融入更多的创意,综合自身的优点来达到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目的。建立功能完备、操作简单、应用丰富的高校网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制订相应的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配套的规章制度来予以推行,这样才能使高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课程“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设计 摘要:为了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了《网页制作》课程的特点,设计了“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网页制作;教学;模式;设计 1 《网页制作》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页制作技术作为建设网站的基础技术也展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企业对网页制作人才需求巨大。《网页制作》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建立对网站的认知,学会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网页制作的操作方法和制作技巧,使学生具备设计、开发、网站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1]。 《网页制作》课程是后续课程《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和《》的前导课程。学生通过《网页制作》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课程中对动画网页美术效果的设计需求,也可以解决《》课程中对网站前台界面的设计和制作需求[2]。 2 《网页制作》课程具有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 《网页制作》课程属于操作设计类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不同的是,在简单的操作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制作技术和操作技巧,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往往只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技术,对于复杂的技术和深层次的制作方法一窍不通,做出的作品只能达到实习生的水平,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技术水准,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网页制作》课程涵盖内容广,技术层次深,制作技巧多,具有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网页制作》课程的这个特点给学生掌握网页制作技术造成了很大困难,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这个困难。 3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特点的“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 3.1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的解决办法 1)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多的用在讲授深层次的制作技巧上 《网页制作》课程总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技术和深层次的制作技巧,就要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深层次的制作技巧上。《网页制作》课程中许多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类似的,对于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大略讲一下就可以,而对于复杂的操作,学生难于掌握的技术可以使用更多的时间来教学。 2)由讲授和实践分开上课转变为在机房统一上课 传统的《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投影仪讲授,然后学生在机房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由于讲授和实践操作有一定时间间隔,对于简单的操作影响不大,但对于复杂的操作,学生常常就忘记了操作步骤。课堂讲授内容较多时,学生甚至会把不同功能的操作相互搞混。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层次的网页制作技术,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最好讲授和上机实践统一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机房的同步授课软件讲解、演示,讲完之后学生立即练习,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时间间隔,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快速掌握相关技能。 3.2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本文提出“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然后学生在机房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把讲授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机房授课,如图1所示。教师讲授时主要讲解复杂的操作和深层次的制作技巧,对于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大略讲一下就可以,此为“精讲”。上课时教师先通过机房的同步授课软件讲一块知识点,然后学生立即练习,练完后教师再讲下一块知识点,讲完之后学生再练,反复循环,循循善诱,使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此为“热练”。精讲热练、趁热打铁,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学习网页制作知识,掌握深层次的网页制作技巧。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参与,创建交互式协作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交流和学习[5],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图1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图 3.3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优点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克服了《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深层次网页制作技术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制作水平和制作技巧达到较高的高度。 2)“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能够充分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6],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掌握网页制作技术。 3)“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由于把传统的多媒体讲授转变为了机房讲授,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而且学生可以及时动手实践操作,便于和任务驱动教学[7]、项目化教学[8]、案例教学[9]、层次化教学[10]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11]。 3.4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自己所在学校同一年级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另一个班采用“精讲热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期末进行了总评成绩核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作品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践作品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评成绩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总评成绩也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表1 课堂教学效果对比表 [教学模式\ 课堂气氛\ 互动性\ 学生兴趣\ 逃课人数\ 传统模式\ 一般\ 弱\ 低\ 较少\ “精讲热练”模式\ 活跃\ 强\ 高\ 极少\ ] 图2 总评成绩对比图 4 总结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克服《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深层次的操作方法和制作技巧,能够有效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水平。该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计算机操作设计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改善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慧及更多教师及学生。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Photoshop的网页制作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Photoshop在图片处理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对图像进行精细化操作,更是奠定了其在广告设计及美术创作中的坚实地位。当然,在网页制作模型设计上,Photoshop依然可以凭借其精细化、功能化优势来实现美轮美奂的网页规划效果。 【关键词】Photoshop 网页制作 模型设计 实现方法 1 引言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页制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Photoshop作为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同样在网页制作设计中不容小觑。如在不同格式文件上兼容性强,图像处理精度高、误差少、视觉效果显著,更成为网页图像、动画、基于Web页面设计领域的优秀工具。 2 Photoshop在网页建模的独特优势 2.1 页面布局功能的灵活性 利用Photoshop来进行网页设计,主要是利用图层的特色功效,可以实现不同层次上不同元素的放置,且在进行移动时不会影响其他元素及整体视觉效果。当然,对于图层空间不仅可以放置单独页面要素,还可以放置链接,还可以进行叠加,确保不同图层上不同要素的色彩、亮度、大小等不会出现偏差。由此以来,在进行网页要素规划及布局上,可以依照设计者的思维进行灵活操作,增强了设计自由度。 2.2 修改功能的便捷性 由于网站在设计过程中因客户的要求而进行修改是常有的,而Photoshop因其便捷的修改功能,可以先通过Photoshop设计出效果图,然而结合需求变化来优化,最终获得客户的满意。对于其他软件则无法实现自由、从容的修改。 2.3 网页浏览的快速性 网页制作的目的在于浏览,而浏览体验不仅需要美观和规范的视觉效果,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站交互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型网页架构,因加载项目过多,对网速要求过高。但对于Photoshop制作的网页,多采用裁切体积及文件格式转换,对系统资源占用率较低,从而能够保障快速的反应速度,提升浏览的流畅度。 3 Photoshop网页制作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3.1 Photoshop新建图像文件 根据网页设计模型基本框架要求,首先需要新建图像文件,以常规1280*800像素为例,可以设置浏览器的图像宽度、高度为1260*780,选择RGB色彩模式,便于在Photoshop中利用色彩的叠加营造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 3.2 Photoshop设计网页布局 针对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网站,其页面框架结构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对于视觉的热点效应多聚焦于左上角。在进行网页浏览时,左上部及上部为视觉中心,其后往下阅读,呈现出“F”形特征。因此,在页面布局上,围绕网站标识、站名、导航条、热点栏目、头条等页面布局要素,来重点优化左上部区域。如对于综合性网站,通常采用“国”字型页面布局,最上面为标示栏及广告条,其次为网站的主体内容,再次左右各一列小字号标题栏目,中间侧重于图文并茂的内容,最下面为基本信息,包括版权、联系方式等说明。因此,在设计上,利用Photoshop在页面上设置“T”型字,形成三块空间,最上面为标识、广告条等;左侧为导航栏,右侧为网站主体内容;接下来设置不同的页面图层,并在不同图层上进行绘制,结合Photoshop的图形、渲染功能来完成。 3.3 Photoshop网页模型集成 完整的网站需要具备Logo、广告栏Gif动画,背景底纹及导航按钮等。对于网站Logo,利用Photoshop丰富的图像设计功能来设计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标识。如新浪网标识中的“i”通过进行艺术化处理,将之转换为活灵活现的眼睛,正是传达“世界在你眼中”的设计理念,增强了视觉动感;再如人人网的标识,利用对“人”字的抽象变形,代表每一个人;辅以圆圈,寓意人际圈,其共同的交集则象征着人与人的协作、分享、沟通。可见,对于标志的设计,既要从视觉审美上来表达生动的效果,还要从文化内涵彰显丰富的意蕴。Photoshop可以实现对矢量图形的任意变形而不失真,从而为我们进行自由创作和设计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设计环境。如可以利用钢笔工具来绘制矢量图,保存为JPG格式占用空间小,带来较快的响应速度。 广告栏多采用GIF动画,位置多居于网页的最醒目中间靠上,在动画内容上可以是企业精神、也可以是产品介绍,以图像自动切换等方式来呈现。利用Photoshop和ImageReady可以制作出简单、易用、低系统占用率的GIF动画,避免了传统SWF动画设计对插件的要求。举例来说明,以600*200像素广告栏为例,其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新建600*200像素文件,分别插入四张不同的图片到1,2,3,4个图层里,调整各图层中图形尺寸,使其保持和谐度;分别在4个图层新建文本图层,并打出不同的广告语,与相应图层进行合并;利用ImageReady,打开后点击“动画”面板,复制当前帧,连点3下,使帧数为4;分别对各帧进行操作,每一帧显示一个图层的内容;设置动画延时数值;转存为GIF动画格式,预览效果。 3.4 Photoshop设计底纹背景 在利用Photoshop进行背景设计时,可以利用无限填充功能,只要设计一个背景元素,将之无缝连接并填充整个背景页面即可。如可以设计一个1*2像素的条形状背景图,保存为JPG格式,并填充整个背景,而这个背景文件却仅有几k的大小。 3.5 Photoshop设计网页按钮 按钮是网页制作模型中的必要内容,在设计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大小尺寸要以像素为单位,避免图像失真;二是保存为JPG格式,对于有透明像素的需要改为GIF格式;三是利用Photoshop处理过的源文件要另存为PSD格式,便于后期修改;四是利用切片工具进行切割时要依靠参考线,保持页面布局一致性,避免爆边。 4 结语 总之,利用Photoshop进行网页制作模型设计,要从网页整体功能及展示特性上,积极挖掘Photoshop在网页图像、动画、WEB化页面设计中的优势,提升网页制作的应用效率。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分析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电子商务创业园的教学模式,提出以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园 网页制作与设计 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是学生进入软件工作室学习的前导课程。为了让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广西梧州商贸学校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将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的主线,将典型工作融入课程,解决了学生就业层次低、就业难度大等问题,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职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 一、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当前,中职大规模扩招,使得中职生生源总体质量下降,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中职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习积极性差。在上理论课时,一些学生不愿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愿做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而是玩游戏、玩手机,导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第二,动手能力差。在上实践课时,一些学生面对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的任务不屑动手,认为过于简单,而对于没有给出操作步骤的任务又觉得太难而手足无措,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导致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便无所适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页制作与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主要有传统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两种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落后,不适应社会应用实际的变化。当前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的教学思维并没有适应社会应用的变化,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应用要求。网页设计中要求美化、策划,还有后期运营中可维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融合网站的运营推广、优化、美化、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在网页制作与设计过程中,融合管理以及市场的创新,从而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二是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中职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但是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的特征,忽略了职业情境的创建,学生在实施、设计、计划、分析中不能得到教师对疑惑的解答。在多种教学方式下,要实现教学效果快速提高,需要从思想上实现根本转变,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高科技、高速度、超大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特点,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单一化教学方式。三是考评方式不够开放,而是形式化地完成。学生的考评主要涉及日常的教学考勤和完成网站的结果,不能显示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这种封闭的考评方式中,学生改进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第二,校外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在顶岗实习中,一方面,学生真正上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加之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不多,并且由于大部分学生分散在不同企业,因而管理和考核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学校与实习企业沟通不够,合作力度不深入,也不够合理,尚未形成学生、企业、学校三者共赢的局面。 二、电子商务创业园的教学模式 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是一种尝试。该教学模式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采用项目辅导、专题讨论、技术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项目开发中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是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而来的,并且学习的资料基本上是实际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来安排课程顺序和内容。 具体来说,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是将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中的企业项目作为实例,教师结合项目流程化进行重点模块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践性学习。为了将完成项目任务作为实际教学活动的中心,需要遵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的网页制作与设计,亲自体验网站的开发、维护、管理这一完整流程,并在学习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提出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 首先,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进中,主要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研究方法。因为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没有现成的案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与实践才可能推广。其次,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中,应注意分层管理,注重个性差异和个别教育,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总项目―子项目”模式的分层管理,一方面让项目组成员分头开展研究,另一方面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总协调。同时,项目将成立例会制度,目的是强化制度体制,规范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一起展开项目研究。 教学改进方案具体如下: (一)确定项目组人员和教学改进方案。首先,确定教学改进方案的依据。一方面要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投入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调查中的通用步骤进行参考,还要对研究成果以及检索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得到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中的岗位及能力方面的要求的基础数据。其次,教学改进方案的设计要设立审批、经费投入等管理制度,将设立审批下放到电子商务创业园中,明确学校分类管理,加大对在电子商务创业园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再次,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构建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目标融入学科的课程中,实现全科育人,并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强化知识课程教学。然后组织相关教师研讨,编写讲义,确定教材,落实与课程培养中的各种能力相关的设备以及资金。最后,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明确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坚持常态化实施,如实记录学生在创业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并以事实材料为佐证,切实做到有据可查。同时加强公开公示工作,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进行公示,相关负责人须审核签字。 (二)开展实地考察并签订企业开发合同。对电子商务创业园合作的企业如广东中山市蓝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情况形成初步的教学改进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与企业签订开发合同。企业和学校要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对口共建活动,使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企业和学校协调配合、各司其职,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实现对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带动作用。 (三)教学改进的实施。开展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的同时组织开展优秀作品展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建立、开发工作室,可由教师牵头,组织学生参与,引入企业项目。在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熟悉整个工艺流程、不同知识的用途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白课堂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这对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使学生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除此之外,在教学改进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维护学生的权益。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实习生人数多,学生容易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保障政策的重点包括企事业单位不得向实习生收取实习费;不得安排实习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企业应向学生发放实习津贴。 (四)完善项目。依照项目开发结果来完善教学改进方案,主要是硬件设施,从而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带动下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规律性体系,形成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按“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训环境真实化,素质培养职业化”的要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真实的网页制作与设计为蓝本,在企业项目实施中,建成比较完善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综合论证,对原有的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和教产研发服务三种功能的不足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针对软硬件投入建设。在项目完善过程中,按不同层次拆分工作内容,开发产教项目,以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以生产为主线,生产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训一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活动,学做融合,实现工与学的对接,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得调整后的项目、人才规格和专业素质贴近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 总之,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与协作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以及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浅析“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设计 摘 要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作为一股新兴主流专业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各大高校的目光,网络课程设计也越发关键和重要。本文主要围绕现代教学任务中,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规划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使我们的网络课程设计更好的得到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 网络现状分析 网络设计未来发展规划 网络课程设计是针对当前网络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直观的进展课程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出以学生为重点,强调理论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快速掌握和应用的目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是运用编程语言,数据库语言和网页美工的一种集网页链接、编辑、制作生成的所见即所得的网站编辑程序,它的诞生提高了宣传和认知能力,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激发了我们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浓厚兴趣,使之精益求精,来确保我们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丰富多彩,运用自如。 1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设计现状分析 1.1 网站开发语言安全性 网站开发采用的语言有ASP、php、aspx、java等,实际开发制作中PHP+SQL的应用非常广泛,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也是综合运用的重要课程,它能独立实现网页的自由切换,完成复合图形的链接,调整网站的模式结构,它的动态因素还能起到吸引眼球,脱颖而出的效果;网站开发中PHP+SQL的综合运用更是提高了网页的利用空间,加速了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同时提高了网站开发的安全性和注重浏览者的综合感受。 1.2 静态网页制作中Dreamweaver的应用 现阶段,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中,Dreamweaver网页静态编辑器应用最为广泛,它从最初的1.0版本升级到CS5,同时它的功能也从简单的调节色阶、饱和度、制作文字图框上上升到独立编辑和创建动漫图片,三维立体调色,人物实体渲染等丰富强大的功能,这在网页制作图像编辑上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次它带有扫描和创作功能,使制作的图片所见即所得;同时他还具有自由变换渲染实景的强大功能,可以还原复古地域风情、分辨明暗光景、丰富人物表情等,使我们的图像新颖而富有特色。 1.3 收录引擎对网站的友好度 搜索引擎属于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后台工作,它是支撑网页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网站链接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PHP、JAVA、ASP程序的编写就好比人的大脑,它的关键度和完整度不言而喻。在制作处理完网页,建立网站后往往要优化系统,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被百度收录的几率,这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范畴,由于网页脚本语言的改革使得SEO优化系统后丰富了网站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热情和创新性。 2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设计发展规划 2.1 多层次深发展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改变了老师口传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活跃了学生氛围。网络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所处领域的不同实行分类式教学模式,分层次辅导,有的放矢。例如,对研究和专业学生的教学,专业学生注重就业方向,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就偏重于实用性,把日后经常用到的知识点纳入教学中;对于研究倾向的学生偏重于后台技术的开发,使它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这样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网络课程设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重复式学习和互动,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 2.2 整合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网络课程设计效率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关键的一个步骤。网页制作不仅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网站框架结构,而且在其艺术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网页制作中加入文字描述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涉及如何加入文字并进行艺术设计,如何制作文字动态效果,并且兼顾抓取整段文字的关键词,浏览备注信息和搜索引擎中出现的频率等,这样就构成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形成一系列连贯的知识点。再有网站开发过程中,网站链接浏览器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涉及到网站的权重问题和优先选择问题,网站权重突出了网站的地位和导向,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在搜索时习惯输入什么知识点链接哪些网站,什么样的域名优先录取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网络课程设计中资源优化的体现。 2.3 理论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中,首选要建立大量的图库资源和图片资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如各地人情,旅游风景,代表建筑物等一些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图片,使得网页制作过程中有丰富素材可用;其次课程设计中要多引进网站创新案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特点鲜明的网站作品,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加深印象,在创新案例讲解过程中融入教学重点和网络设计难点,使学生享受成功案例的同时学到知识,长时间耳濡目染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网站设计构想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留出足够时间,反复实操。 2.4 将前台简单的网页编辑延伸至后台技术的开发及数据库的整理 网站后台制作是一项乏味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网络课程设计时,注重多媒体的使用,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编程程序直观的表达,易于学生的接受;其次后台数据库的整理工作更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铺垫,需要多涉及实际数据的推算和项目数据库整理工作,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感受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它们能完全融入先进的课程设计中,从而达到理论实际结合的目的。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教育占据主流力量,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会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它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讲解原理,因材施教,而且注重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浅谈网站设计分析与网页制作 摘 要:网络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个人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网站,面对新的形势,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阶段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作增添了新技术。本文结合在网站设计方面的经验谈一下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关键词:网站;设计分析;制作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一个网站不但要做到操作方便,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还要告诉浏览者它的用处,这些设计都是有讲究的。 1 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 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 网页制作 3.1 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 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 选择网页内容 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 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 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 网页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⑴网页要一页一页制作,切不可图快,没考虑清楚就下手只会让后面的修改工作更辛苦,首先要制作主页,把主页上的页面的编排、色彩的搭配、链接的方式都设计好后,再以 它为基础,通过变更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建立其它子页,可以利用模板批量创建子页,使用模板的好处是一一同一个模板创建下的网页,对它的更新和修改可以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使网站形成统一的风格。 ⑵特效制作网页时,能尽量用javascript替代的就不要使用java,java会使网页速度减慢,在加入诸如声音、动态网页等小技巧时,最好也不要太多,这都会影响网页的运行速度。 ⑶使用链接到每张图片的缩略图是提供有大量图片的图库时常见的一种策略。缩略图也就是图片的缩小版本,可以让浏览者看到众多的图片。但是,在展示缩略图时,切记不能将缩略图做得太小,因为缩略图做得太小网站的访客就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⑷合理采用JPg和gif格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用JPg,图片色彩单调的及在256色以内的最好把它处理成gif图像格式。图片大小尽量不要超过30k,小图片(1OOx40)一般可以控制在6k以内,较大的图片可以“分割”成小图片。 ⑸为图片加注解。图片的下载较慢,在没有显示出来时注解的标注有助于让浏览者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图片,是否需要等待,是否可以点击。 5 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制作网页所需的丰富资源,搭建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平台。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网页制作;设计;实现 准备建设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创设主动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平台上去寻求《网页制作》专题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提高《网页制作》的技能,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网页制作》是开设一学期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页的基础知识、网页布局和色彩搭配、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Dreamweaver软件使用、CSS层叠样式表、AJAX技术、jQuery技术、网站的创建与管理。还涉及到使用Photoshop软件对网页图像进行处理、使用Flash软件制作网页动画等其他相关课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素材和学习视频教程。这些学习资源怎样能够方便快捷的分发到学生的计算机上,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机房的计算机是通过网线连成小型局域网的,就可以先把工作页、资料包等学习资源先存储到一台学生机上,再利用windows自带的文件夹共享功能,将其共享,便于其他学生从这台计算机上下载资源。文件夹共享实现过程如下: 鼠标右击文件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共享和安全”,选中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夹。这时,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个文件夹,下载其中的学习资源。 这样利用文件夹共享的方法实现资源下载,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机房的计算机一般都带有C盘还原功能,往往一次共享完成后,下一次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还需要再次设置文件夹共享,十分麻烦。专题学习网站就可以实现简单的文件夹共享达不到的效果,可以使素材和教学资源分类存储在服务器上,以清晰明了的操作界面,便于学生在线学习和下载相应的网页制作素材。 1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作用 专题学习网站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页制作》课程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制作网页所需的丰富资源,搭建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平台。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网页制作》课程的积极性,建立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1)研究中职学生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 (2)分析《网页制作》课程,涉及内容广、技术多,实践性和技能性强。 (3)设计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探索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给《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提供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外时间里,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支持,帮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提供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提供一个在课外进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提问、交流学习心得等。 2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首先网站需要教学资源模块来进行教学的辅助,教学资源模块既能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作品展示模块,学生需要一个作品展示模块,首先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兴趣,第二展示作品模块有助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第三,讨论模块,既要有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小组,也要有全校师生都能进行参与的大型讨论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能够自主的进行讨论学习。 在建站之初,为网站以后继续完善(例如:开发手机客户端等),需要考虑给学生划定一块空间,让学生自己上传自己的网站作品。自己维护自己的网站,将网站交给学生自己运营。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把建立网站的过程和学生的《网页制作》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主要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在课堂使用该网站的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结合工作页的素材的使用。通过上传网站网页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可以让每一个班级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班级网页,将校报办到网上去,网页上建立与中职学生相关的栏目,例如:求职、招聘信息等。组织学生自己定期更新常用工具软件的版本,交流专业课的学习体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学生在使用专题学习网站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去寻找答案。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情境实施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达到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的自主学习状态,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陪伴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3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现 网站开发中,数据库技术主要用来支持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专题研讨等动态网页部分数据的存取。常用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My SQL等。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用来设计、生成网页背景图片,使网页更加美观,有利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Fireworks。 运用静态网页制作技术、动态网页制作技术、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技术进行网站开发,编码实现网站的建设制作过程。《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测试、评价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建成完成后,依照专题学习网站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在应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和完善,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效果,更全面的了解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通过校园网试运行《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邀请网站设计与制作专家和学生使用专题学习网站,根据反馈意见,对网站进行修改和完善。 4 结束语 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协作平台和专题研讨区,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交流和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综合能力,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要丰富,提供必要的演示视频录像,能够给学习者以足够的资源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博客、微博是教学的辅助平台.用以促进教学的交流。通过博客、微博叙事式的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研究成果和兴趣爱好.也可以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特别是作品创意,供其他同学学习和参考,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运用教学设计思想对《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中职学生特征分析,专题内容的选择,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自主学习的设计,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学习情境创设等内容。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网页制作》课程的积极性,建立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作者单位:大庆市蒙妮坦职业高级中学,黑龙江大庆 163458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非计算机专业《网页制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摘要:在高职学生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实践教学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确实因学生的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会有一些关键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情绪。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通过实践教学,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将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知识点、技能点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考核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作了探索性的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差异 实践 教学手段 近年来为使学生能够尽快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度广泛的合作。校企合作积累的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进而希望学校对所授课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更加灵活。本文力求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整合和改良,进一步优化教学效率,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1、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2010级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做了关于《网页制作》课程的课堂教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你最喜欢的环节是”,60%的学生选择“完成了做业的成就感”,40%的同学选择“老师精彩的课堂导入”;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最吸引你的环节是”,60%的学生选择“教师准备充分,讲解到位,学习起来省时省力”,40%的同学则认同“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到学习的快乐”; “每次的作业评价对你的吸引力”,95%的学生选择“可以持续激励我学习该课程”; “你认为该课程考核模式最好是”,95%的学生选择“积累每节课的分数,期末合计”; “你希望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60%的学生选择“控制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40%的学生选择“随时提供帮助,解决问题。” “你可能逃课的最主要原因”,80%的学生选择“老师不点名,不影响成绩”,20%的学生选择“课程无聊”; “你喜欢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吗”50%的学生选择“不喜欢”,50%的学生选择“一般”; “你希望学习成绩优秀的最好的奖励方式应该是”,70%的学生选择“组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中体验成功”,30%的学生选择“本专业公示名单,发奖品”。 从调查反馈结果中可以发现,目前通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还是能够被学生接受,如学习小组创建,教与学顺序确定等。但在满足个性化差异方面,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存在较大不足。目前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个性较强,因此学生对组件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不再积极,尤其是学习小组成员构成以及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小组在完成项目时缺少有效的监控时,学习层次好的学生会有不满情绪。另外几乎所有调查的学生对课堂气氛、自身的学习情绪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学习该课程的成就感、成功感有一定要求,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灵活控制课堂的教学活动,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教与学的效率。 2、教学活动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同时网页制作技术发展较快,教学内容涵盖网页制作的主流技术,并适当对前沿热点问题技术进行介绍,针对不同内容,应采取相应的讲授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差异,从而会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速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等等。所有这些实际需求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师需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首先应熟练驾驭所授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2.1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课无故迟到、早退,在课上睡觉,并偷偷的上网游戏等等。我们做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学生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原因是认为老师不管,不影响成绩。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课上一定要严格要求,首先要明确地告之本门课对考勤及课堂纪律的明确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并要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标准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当然对于经常容易违反纪律的同学,在看到他的一点小进步的时候,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和激励,效果不错。 2.2 温故而知新方式导入新内容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能够自然而流畅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选择何种导入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程的排课时间和教师对学生和所授内容的把握。通常我校的《网页制作》课程一周讲授一次,一次4个学时即上午四节课的时间。如此时间周期的间隔上课,如何能让学生有效梳理已讲的知识,从而能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在复习的过程中时,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对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想法。由此,我在教学中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转变为“温故而知新”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增加学生的复习次数,便于知识的掌握;其次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及时给予纠正;还能祈祷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的作用。 2.3 小技能竞赛巩固重点与难点 《网页制作》课程内容广泛,不乏很多重点知识、难点问题,更有一些是当前制作网页的主流技术需要学生去熟练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呢?一次课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来一次小技能竞赛。规定一分钟时间,做一个带颜色的细线表格。按要求第一个完成任务者可免做本次课后作业。我话音刚落,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各自在电脑前埋头苦干,以前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同学,有的在认真翻看教材寻找相关内容,有的紧盯着旁边同学操作,这一次技能小竞赛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看来偶尔在课堂上搞一次诸如此类的小技能竞赛,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反而对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通常按要求又快又好完成任务的必然是对知识掌握程度很好的学生,对课后作业即便是老师不作要求也能完成。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这个教学活动反而对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完不成、主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也能有效地巩固难点知识与重点要掌握的技能。 2.4 讲评每次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一种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前面的调查问卷也发现,学生性格的差异影响着学习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但绝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对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自信和自尊的渴求。有些学生会因得到认可而受鼓舞,也有些学生则会因鼓舞而去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学生的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客观事实。那么如何掌握教学进度并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由此,我在学生的独立完成作业环节中打破以往的做法即提供两个有难易差别的题目,而是一个题目同时提出四到五个完成该作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去完成题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会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作业讲评,对完成的每一个要求都积极赞扬,这样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大多数课程由于课时限制,平时的作业练习很少有时间在课上做有效的反馈,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之中我们也发现课堂上,学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多给学生学习成果上的关注,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5 阶段性总结学习状态巩固学习成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其实非常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认可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情绪渐入佳境,因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这就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的内涵。高职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懈怠懒散的毛病,加之年龄偏小,有的还没脱离初中、高中的课堂管理模式,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放任自流会造成跟上队伍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期末节课考试时才发现对该课程的掌握非常不系统,知识点技能点相对零散。因此笔者的做法是每四周做一次阶段性地学结,分别从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方面做信息反馈,表扬优秀学生,鞭策落后学生。这就好比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时不时地拽一拽手中的风筝(学生)线,让风筝知道教师一直在关注他,关注他的学习状况。否则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会认为老师从来没注意到我,我先放松一下。教学实践表明,阶段性总结学习状态能营造一种开放、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调动学生持续性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要在阶段性总结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正确的加以赞赏, 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以利再学。 3、结语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学习对象,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络上获取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任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之一。有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及其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控制给出了一些方式,实践证明及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还需要对网页制作相关技术的有效教学进行持续研究,以充实的内容吸引学生,而且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革新,如何利用活跃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来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将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认证教育考核方式 一、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必修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在继承世界现行网站网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今网站网页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准确地反映网站网页开发技术的专业性手段;更加关注学生积淀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课程理念 确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融合(校企融合、课内外融合、技术与人文融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熟悉工作的相关流程,以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并结合我院“我在乎你”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模拟或真实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对“确定项目――制定策划书――制作网站――验收――总结经验”这个流程的训练,熟悉制作网站的过程,并能够有所成果。 确立素养、行为、技能教育观。重视网页制作过程中技术性心智技能的形成,强调“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能经“迁移”形成类型(“举一反三”);强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以技术开发贯穿网页制作的全过程,技术开发强调设计与制作。强调过程的可重复、可验证性。 课程质量以教师的明示能力和学生的内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设计思路 遵循高职课程改革关于“面向就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职业教育层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三个方面,本课程以一个大项目出发,分解为7个子项目,在完成七个子项目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承接的大项目一并完成。 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努力创建开发项目的条件,突出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贯彻任务驱动式的“做中学”,过程体验式的“学中思”,学以致用式的“思中用”和启思益智式的“用中创”的理念。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企业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即具体的工作过程),从前期策划开始到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站,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亲身体验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过程。 1.具体实施建议 (1)明确目的、详细描述操作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项目每次课按照网站开发的进度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操作任务。 (2)对课堂模仿实践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计分。对每一次课堂模仿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计分,及时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3)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如通过教师项目分解的子项目学习以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完成学生自己的项目,素材由学生自己收集,网页的风格、布局由学生自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5)项目开发: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并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源,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寻找合适的项目;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后,与客户进行交流获取制作网站的一些素材和信息。根据学生找到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承担不同的工作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一般一个项目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这样可以加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此外在最后验收时客户也可以有多个方案进行选择。 (6)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的教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有多种渠道来解决。可以是组内成员的讨论、还可以查阅系部的网络课程、通过老师进行辅导、求助于互联网等等。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教会学生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制作过程的创新性和协作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功能。 2.教学方法建议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课程教学围绕如何开发一个网站展开,各个教学单元采用“应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四步教学法 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练、思”四者有机融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方法: 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解读任务 教师初步讲解、示范 学生实施任务 教师巡回 教师评价 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完成案例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从中领悟职业经验。 (3)项目实施法 方法: 下发项目书 学生分组讨论项目分解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分析 学生实施,教师指导 提交项目作品 最终评价 引入“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学生承接项目,继而进行项目的开发,使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考核建议 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后,学习的过程和在此过程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网站的总体规划,具体完成的过程,最终完成的作品和多方代表的反馈意见。 五、将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之高级网页制作员的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在一种操作系统平台下综合使用网页相关软件完成网页制作和动态数据处理的工作,实际能力要求达到:能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网页制作相关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和制作,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它是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如果尝试将“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独特设计理念、丰富动态应用程序、互动多媒体制作方式等综合能力,创作出更为直观、高效的Web作品。 将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探求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六、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更加接近,我们将继续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进一步完善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论文: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通过巩固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练琴的兴趣、排除常见的心理障碍等论述来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展开一些探索。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练琴兴趣积极性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对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面临着练琴和回琴。一节钢琴课中学生回琴效果是否好,主要是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练。由于键盘是一门技能课,所以在这两方面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练也是非常关键的。曾记得一位学者用过这样一个划船的比喻:教师只能指给学生划船的方向,但船桨是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所以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努力去划了。确实,学生练琴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技能的掌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意识应该是学生去练琴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学生练琴的一个最基本的 ! 二、激发学生练零的兴趣 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范奏。因为接受任何新事物,意识上总是先入为主的。一首乐曲,教师范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每一次范奏都能做到认真、严格、规范、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听到时就能感受到乐曲之美,并能产生我也要把它弹得像老师这样好听的想法,这样,学生最初的练琴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范奏始终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在音乐方面适合学生的境界,又要寻找比较简易的技巧解决方法,因为过于华丽或者过分细腻的解决方法都是学生所难接受的,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课后练习的自信心。其次是教师的讲解。因为一首乐曲,光使学生觉得好听,但练习起来却困难重重,那会大大削减了刚开始想去好好练的兴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分析教材、在指导练法时能把学生练琴时将会出现的难点一一列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这些难点的具体的并适合学生能力的方法。再次是要培养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由歌曲改编的乐曲《小白船》,旋律很美,一般学生都会唱这首歌曲,我就试着让学生回忆原来的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内容去理解想象这首乐曲,使学生从旋律中体会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学生课后练琴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在回课时学生也都弹得相当不错,都能够进入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练琴时能感受音乐之美,是可以使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不致产生乏味之感。但是音乐作品之中的美,需要教师先要去领悟、洞察、创造,然后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去寻求和感悟:(1)领会乐曲的风格美;(2)建立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的美;(3)掌握乐曲的节拍与节奏型的规律美;(4)把握旋律的趋势美;(5)熟悉乐曲中对称与对比美等。从美学角度看,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才能有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钢琴的教与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到作品中的美,使美的种子真正埋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将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练琴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高了。 三、排除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这些心理障碍有许多种,如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别人弹得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容易产生越差越不想练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平时的回课中,不要总是归咎为学生主观不努力的结果,而应该耐心地去听学生弹奏,适当指出优缺点,并以理解为出发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为学生考虑,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进步,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练琴时的互助习惯,因为学生一周只有一次钢琴课,其余时间只能学生自己练习,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在练习时有时会出现错音或错节奏,但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此时,班组里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就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能及时纠正错误。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一进课堂回琴,自然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平时练得好好的,这下子却弹砸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平时练琴都是白练了,从而练琴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减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去克服这种情况,使学生有兴趣继续认真练琴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期间,教师要和蔼、耐心,并要有鼓励的目光,使学生能心平气和地回琴,在学生的弹奏过程中也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看一个地方弹错了,马上就严厉批评。键盘老师的耐心和爱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琴,这样会间接提高学生平时练琴的积极性。其次,指导学生在日常练琴的同时加强练习心理适应力,比如,平时练琴时给自己录音,多请些同学站在旁边听等方法,有意给自己制造压力,然后逐步去适应这种压力,或者平时练琴时进行情景设想,想象中就在课堂回琴,老师和同学都在听的情景,这样,慢慢地,这种感觉逐渐适应,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发挥便正常了,既然发挥好了,那么对下节课也自然有信心了,也就形成良性循环了,当然平时练琴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确实,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学前教育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前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培养创新型的高等学前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对我国高等学前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型的教育人才来,这也是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具有创新思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型能力的学生。 教师具有创新思想,首先,要有不断探索,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的意识。能经常给自己提出新任务、新课题,树立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思想;能有大胆改革、不断完善新目标的精神;更重要一点是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的灵魂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塑造学生灵魂,也是塑造教师灵魂的过程。去年,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语文老师杨林柯的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给笔者带来了很多触动。他们是让自己的灵魂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以为学生前途负责的高远理想、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在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笔者认为,像杨老师这样有理想、有行动、有创造力的老师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楷模。 其次,教师具有创新思想,还表现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用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等,适时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力和教学中的青春活力,也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型美术教育人才。 二、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学习兴趣的关键 创新教学不是一句空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的教与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首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充分感受、去体验,让趣味的内容、美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要去学习”,而不是“让我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在众多幼儿园的观摩、调研的实践活动中,结合该校学生培养目标和需求,创建了适合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大纲。例如,在进行色才构成的练习与运用,把先修课程中的简笔画的内容与色彩构成的练习相结合,同时以主题创作的方式,如四格、或六格简单的简笔画造型设计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元素的简单连环画,并用基础色彩构成的要求搭配画面色彩等,这样新颖、有趣、实效又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再通过点评与评比学生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希望能再多增加美术课课时。 其次,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实践课结合设计与创作,让学生从接触一个新理念到实践应用,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新知识及时地通过思维转化为创新设计能力。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让他们把上美术课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只要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就会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变为动力。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才会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思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一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诱导,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如笔者前面所提到的陕西师大附中语文老师扬林柯在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信中就提出:要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关键。笔者认为,现在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致使创造性人才相对缺乏。以往的美术教学也通常是一味地临摹范本,缺乏创新性培养和个性化思维的理念。学生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只是一些僵化的、教条的模仿。这种美术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创新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与施展。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而创新性人才最显着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以及多元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教师就是要在指导学生绘画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由,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表述什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授简笔画时,就有意采取让学生任意想象、大胆思维设计自己作品的方法,如给学生出题画一个面带笑容的儿童头像,学生们就绘画出造型各异的各种头像,或形态可掬,或生动活泼,甚至有些学生一人就设计出三四种笑容的画面。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夸张、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有趣的形象作品我们都应加以赞赏与鼓励,让他们勇敢、大胆地无顾虑地画,敢于表达和表现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排除学生创作时的一切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完成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每一位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正视其差异,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诱导学生运用一双画家的眼睛,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想象力,从而发现美、创造美的必备条件。 四、具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而压抑的环境则会扼杀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关键,就是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应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教师应运用良好的情感引导方式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渴望去探究新知,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继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爱,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就是推动学生创新和自主探究的最大动力。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课堂,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开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也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放飞思维,才可能去探索、创新。 综上所述,要为我们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更加不断地探索进取,创新改革,不断研究出更适宜与教学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思路,使我们学前教育的美术人才具备更优秀的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长足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论大学学前教育学现状剖析与教改 论文关键字:大学 学前教育学 教改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着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学前教育论文:高师分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浅议 [摘要] 艺术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其中,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舞蹈教育要步入一个新台阶,就要从高师分院舞蹈教育开始抓起。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特点是:任务重、时间少、学生素质差。因此,要紧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民族舞和儿童舞蹈训练,抓住见习、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舞蹈教学 艺术教育 儿童舞蹈教育 20世纪初,舞蹈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后,西方许多工业化国家十分重视舞蹈艺术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儿童舞蹈教育方法。中国儿童基础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儿童特点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舞蹈教育体系,但近年来,中国舞蹈界和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完整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其中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舞蹈教育要步入一个新台阶,那么就要从高师分院舞蹈教育开始抓起。 近年来,中国教育虽然十分强调儿童的艺术教育,儿童舞蹈也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其实,从人类本性和自身构造上来说,舞蹈是人类再自然不过的人性与潜能的表现和流露。但不少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对舞蹈的本质领会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压抑了儿童的舞蹈兴趣,因而使儿童失去了对舞蹈的追求与热爱。21世纪的儿童舞蹈教师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做到能跳、会教、善编的新型人才,同时在舞蹈教学中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模仿动作逼真这些特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并且运用艺术的形式、手段、方法,将艺术和教育相结合,艺术服务于教育,教育表现于艺术,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儿童进行具有形象化思维特征和生动感情内涵的艺术教育。 高师分院舞蹈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幼儿园教师所必须设置的一门专业课。因此,高师分院的舞蹈课教学既不同于舞蹈院校和文艺团体的专业教学,又不同于舞蹈爱好者的训练,而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教学。 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特点是:任务重、时间少、学生素质差。 1.任务重。在舞蹈专业中,表演、教学、编导是3门各自独立的不同学科,每一学科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学习方能达到本学科的要求。而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则要求全面,要对舞蹈专业中的各学科都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要会跳——能为幼儿做出正确优美的师范;要会教——有教授舞蹈和组织幼儿学舞的教学能力;要会编——有自编自导幼儿歌舞和辅导幼儿舞蹈活动编导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3项能力,才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幼儿舞蹈启蒙第一个动作要幼儿教师去教会,幼儿潜在的舞蹈才能要幼儿教师去发掘引导,因此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 2.时间少。高师分院学制为5年,但专业课的课时很少。舞蹈课每周只有两节,一学年的总课时是64节。如果在第二、三学年开民族民间舞,在诸多的民族民间舞中只学藏、汉、蒙、维、朝、傣这六大民族的舞蹈,那么一种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时间只有20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会一种民族舞蹈是十分困难的。 3.素质差。高师分院招生的对象是应届初中毕业生。面向农村招生,以统考的分数入学。所以一些新生入学时的舞蹈素质差,很多学生入学前不仅没跳过舞,有的就连成形的舞蹈节目都没看过,有的学生根本不具备跳舞的条件。新生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很多方面需从启蒙入手,但她们应当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以及儿童舞的创作,因而存在着基础差与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 针对以上情况,要想搞好高师分院的舞蹈教学,关键在于要抓住重点,因材施教。要紧紧抓住基本功训练(以下简称基训)、民族舞和儿童舞蹈这3个方面,并搞清这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基训是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基础和保证。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开、灵活、协调和动作的感觉为主,腰、腿的能力训练和技巧训练为辅。基训是每个初学舞蹈者所必须首先进行的专业训练。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素质条件,提高舞蹈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各类舞蹈奠定基础。 2.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积累和提高。以组合学习为主,动作的单一练习为辅。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全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水平,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掌握各族舞蹈的特点,为儿童舞蹈的教学和创编做好准备。 3.儿童舞蹈的学习,是高师分院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和体现。以基础学习和学生教学、创编实践为主,教师的教授和理论学习为辅。儿童舞蹈的学习,是高师分院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检验基训和民族民间舞学习的效果,考查学生教学、创编的实际能力。 高师分院的舞蹈教育和其它普及性教育一样,常被人称为是金字塔的底座,我想,没有底座的坚实和博大,哪有塔尖的绚丽和光华,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底座基石的作用啊! 今天,全社会都需要更多的幼儿舞蹈教师。让我们共同为校园舞蹈文化倾注爱心,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而努力,为培养跨世纪新型的具有挑战性的人才,携起手来,共同前进。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幼师 学前教育 职业认同感 表率 课程设置 校园文化 论文摘 要: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出现了热招局面。怎样办好幼师、学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学前教育论文:试论关于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渗透影视传媒音乐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影视作品 音乐 学前教育 素质 演奏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论文:浅析刍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因此,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高新技术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新形势,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争为各行各业输送大批的有真才实学的高级技术人才,应当引起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认真思考。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幼儿教育虽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的人文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既可以胜任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又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能担任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一、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它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与专业和综合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 显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1)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幼师、高中职业幼师、中等师范学校,有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提前实训时间、突出实训学时,加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它的首要任务。实训过程应该是多层面的主题交叉,短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具体、直观的教育主题,如环境布置、教材教法、活动区域等;长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现象、特征及规律性的主题,使学生们用已知的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之不足,激发出深化和发展已知理论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学习:社会中的人它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制约,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当中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有意无意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参与着,这里边就深藏着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专业技术也好,综合素质也好,只要你多加留意把握好契机,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是有帮助的。比如第二课堂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周末应聘家教、假期选定对象追踪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等等,经历了那就将是一笔财富。 二、理论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2)要考虑到学生的转岗、自学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理论衔接。因此,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链接未来的链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升级。由于未来的职业不可能是终身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高职教育的其他专业,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使学生面对教育对象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各项工作。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文化底蕴,而且是构建专业学科的框架和支撑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做到独树一帜又要考虑到符合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一种乐趣。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敢于创新,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批判性的意见。理论知识也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以发展完善,任何的墨守成规对理论知识的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 三、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和学术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得从选题开始,而选题离不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首先应该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能产生独到见解的、带有批判性继承的课题。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谈举止,把现象、问题、规律性等归纳、概括成为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再有是国家根据发展和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的课题。不管是从理论从实践还是从规划选出的课题,都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实训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日积月累就能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 四、管理性和综合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目标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意志健全、态度能力一流、知识结构合理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综合性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技巧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社会性素质等等。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的文章里,把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3)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中,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正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宗旨。在管理性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对象个体、班级、年段、全园性、地区性等在各种层面的管理。无论将来是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的学前教育者,还是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管理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题。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管理,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必须追踪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等,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借鉴。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个体管理的基础上,各个教育环节中必须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清楚对各种群体的孩子达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教育,这都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教育。至于年级管理、全园性管理、地区性管理,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更复杂的管理层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尽可能多的积累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时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独立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里特殊的一个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双重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应该具有特色要求,以使他们更快、更高、更好地就业成才。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 学前教育 科学主义 教育公平 课程 [论文摘要]现代学前教育存在着科学主义的取向、教育不公、课程评价不公等问题。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自身超越性的真实体现,当前重提教育理想,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入新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 再者,美国著名教育评鉴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史塔佛宾(Stuflfebeam)有一句名言:“评价的目的在于追求改进,而不在于证明什么。”“幼儿园课程评价”应将重点从“证明”转向“改进”。幼儿园课程评价从“证明”取向转变为“改进”取向,意味着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鉴定与甄选的功能,而应充分发挥帮助园长和教师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的标准上,由于幼儿园课程存在着多元性和差异性,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因此评价者要帮助幼儿园基于自身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而不拘泥于统一的评价标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政府官员应该改变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行政性概念”性质,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课程评价,以期最终保证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 总之,教育是趋向完美的事业,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完美状态的最终表达。教育者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入新的境界。 学前教育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中专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应如何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逻挥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超,上好一节音乐理论课进行了阐述。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如在讲节奏,节拍时,用列队行进中的整齐步伐来比喻节拍,用千变万化的鼓点来比喻节奏,突出了强弱和时间的概念。在拍子的分类中,根据“单”、“复”、“混合”、“交错”这些词的含义,来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明确目的,掌握规律的好处。 (4)精讲多练,解难释疑。上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楚,讲正确。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模凌两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对一些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疑点,则要讲仔细,讲透彻,如讲大小调中的音程及和弦时,对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就可以讲得深透些。对于旋律大小调就可以讲简单些。在自然大小调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调,因为自然大调是关键,是基础的基础,把自然大调中的音程,和弦讲透彻,自然小调就可以根据关系大小调的理论而讲明白了。关于和声小调的音程及和弦,则要抓住由于导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抓住关键和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图示板书,精心设计。上课,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其次的就是板书。精心设计的图示板书,可使教材的重点,关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如讲和弦的结构时,把音程结构标出,这样四种原位三和弦,四种常用的七和弦,从名称到结构,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体。③字迹工整,色彩鲜明等。这样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综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的一点见解,望同行多提出宝贵意见。 学前教育论文:关于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边疆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 论文摘要:学生学习钢琴没有基础、缺乏兴趣、效果较差,这是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实。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这一现实,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学习、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钢琴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适用人才。 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常感到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感到学习钢琴困难,其原因何在?有何对策? 一、现实与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 由于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也没有学习钢琴的兴趣与动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后,由于钢琴学习比较难,很多学生就不想继续学习钢琴了,难以激发其学习钢琴的愿望。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没有基础、缺乏兴趣、效果较差,这是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实。此外,当前我国业余学琴人数不断增加,业余钢琴教育出现由单一的职业性教育转向与通识教育并存的态势。从每年的“考级”活动可以看出,我国业余钢琴学生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较好的业余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考生往往报考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教育成果也主要由发达地区高校受益。因此,发达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钢琴教学基础,这与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有很大区别。再者,虽然边疆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基础差距大,但培养目标相近,总览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其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却相差无几,虽然在实践中,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现实,制定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目标和培养策略,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适用人才。边疆高校应该以务实的态度重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培养目标,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钢琴教学要求,而是要结合生源与地方幼儿教育的实际,调整(不都是降低)钢琴教学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一要挖掘学生最大潜能,二要实现教学目标。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较好地为地方幼儿教育服务,那么,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现实的、合理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按照这样的思路。边疆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调整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第一,生源状况,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要以生源状况为依据,综合考虑钢琴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几乎没有基础,应适当降低钢琴教学要求。第二,地方幼儿教育现状。边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总体滞后,而且不平衡,只有县城及其以上区域的较规范的幼儿园才有条件使用钢琴教学,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不具备钢琴教学的条件。根据边疆幼儿教育现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应满足于地方幼儿教育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这种前瞻性也不宜超越现实需要过多。第三,边疆文化,主要是边疆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应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并将其作为钢琴教学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地体现钢琴教学的地方性与民族性。比如,脍炙人口的、适合幼儿教育的民族音乐作品应成为钢琴教学的特色内容。可见,边疆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全体学生钢琴学习能基本入门,为今后钢琴教学与自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部分学生能达到较高的层级目标,能较好地满足幼儿钢琴教学需要;三是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体现上述内容与要求。 在此,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一直延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尽快改革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系统地研究其特点、规律,让钢琴课程真正体现“师范”特色。音乐教学要抓住以下两点,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然而,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而且对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理解,但在步人教师岗位后仍力不从心。这些情况表明,边疆高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培养,对于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要强化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讨论与建议: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钢琴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清楚了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基础,明确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就要探讨从“基础”到“目标”的实现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学的理念、领域、模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开拓创新,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化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经验、感受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不只是钢琴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钢琴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钢琴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根据教师、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高校应倡导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即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个别性;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与需要;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1 教学目标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个性化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指把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一般分解为学期目标),以此为参照,结合学生个体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钢琴基础、学习兴趣、生理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协商,确定学生个人的阶段钢琴学习目标。第一,个性化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个性化”,既要摸准个体实际(即“个性“),又要结合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化”为个体学习目标(即“个性化”),“化”是关键和根本。第二,师生共同分析、协商是必要途径。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教师确定,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如果个体的钢琴学习目标只由学生自己确定,往往偏离课程教学目标。师生只有共同分析、协商,才能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或不切合实际的倾向。其中。教师在个体学习目标制定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把握好方向。师生共同分析、协商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分析、认识自我,明确学习要求,增强学习动力的过程,在钢琴学习中将起到目标导向与动力保障的重要作用。 2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表现的差异,分别确定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不能将乐谱所记载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导致不能成功弹奏乐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看清谱号、调号、音符、节奏、指法和各种表现符号等,往往需花较多精力加以纠正。有的学生触键问题难以解决,要以延续不断的传统钢琴触键方式来规范,教给学生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的学生指法混乱。指法是前人科学制定的,好的指法符合自然生理条件,能顺利地弹奏音乐乐句,教师就应该教给初学者指法运用规律,使学生逐渐养成严格按谱上指法练习的习惯。有的学生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差,这就要多欣赏音乐作品。开阔音乐视野,多听音乐会、听音带、观摩,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作品演奏技巧,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因人而异。 3 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问题,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在钢琴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体现了个性化教学,但个性化教学还可以小组课、大班课等方式来表现。将具有同类情况与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组教学,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交流、切磋争论、各抒已见,使他们在探索中拿出各自的最佳方案,这种教学就是个性化的。在大班课上转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也包括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对有的学生要多鼓励,语言表达要亲切;对有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语言表达要严厉。 4 练琴时间的个性化。何时练琴,看上去是个学习细节问题,不用在此讨论,其实不然。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钢琴学习的工夫在课外,而练琴时间的安排又是课外学琴的关键所在,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科学安排练琴时间,提高练琴效果。练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并非练琴时间越长越好,曲子弹奏的遍数越多越好,因为只有集中精力练习才能获益,而集中精力练习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此外,应利用零散时间练琴,虽然每次只练习一会儿,但抓住难点,各个击破,积少成多,效果颇佳。再有,进行有谱无琴的“心练”。一个坚持业余学琴多年学生和教师交流时说:“课间我在课桌上可以练琴,放学路上我哼着学习曲子,练琴的时候我是在寻找平时想要的声音效果。” 5 课程考核的个性化。考核是学生复习已学的教学内容,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钢琴教学考核多以技能水平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导致学生只注重提高技术水平,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甚至有的学生花很长时间去死练一首钢琴曲,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是真正的钢琴弹奏能力较差。在此,笔者建议按照个性化教学目标来评价钢琴学习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考核、评分,根据学生自己达到钢琴学期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评分(如得分A);同时,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确定难度系数(如C),而A与C的积就是学生的阶段钢琴学习成绩。这样组织钢琴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既考虑了学生各自学习钢琴的进步程度与可能(纵向比较),又兼顾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与公平(横向比较),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而传统的钢琴考核与成绩评定,以统一标准来衡量,严重损害了钢琴学习较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钢琴学习基础,若仍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普遍教学要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学生钢琴学习的个体差异是实施钢琴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培养边疆幼儿教育适用人才是衡量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个性化教学成功的标准。 学前教育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 论文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基础课 建设 改革 论文摘要: 钢琴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是否合乎科学规律,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原有授课形式、课程构架体系、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一些创新与改革,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前教育的学生在钢琴基础课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并能够适应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 现代社会是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是提倡素质教育的高度文明社会,只有基础教学专业化、规范化,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在学前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钢琴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必修课,音乐理论与键盘技能相结合是钢琴基础课的基本特征。钢琴基础课的教学与训练,能使学生系统掌握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不同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修养。在此基础上,加入即兴伴奏课程,能使学生获得实用的伴奏技能,并使其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钢琴教学大纲的建设 近年考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文化课较好,而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一份符合专业特色的钢琴基础课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既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色,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体现出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针对学前教育学生步入社会后工作的特点,开展特色钢琴教学,以区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改革创新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想象力和促进完善的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应以普及、提高并重为原则,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教学宗旨,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我们试从课程的设置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入手,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创新试验。 (一)钢琴教学法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的的,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将担任幼儿园的钢琴启蒙老师这一重任,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好钢琴这门专业学科的演奏技术和技巧,更要掌握能够保证其作为一个钢琴教师所具备的钢琴理论教学知识。为学前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钢琴教法课,不仅要涵盖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常识,钢琴技术训练等,而且要开设学龄前儿童常用的钢琴启蒙教材的教法课,通过曲目的讲解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教授学龄前儿童将会遇到那些教学法上的问题。 (二)即兴伴奏课程的设定 学龄前儿童年龄为3—5.5岁,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与感知大多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生日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就对学前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巴洛克、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还要学习即兴伴奏课程。即兴伴奏课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儿童课外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入即兴伴奏的有关内容,特别是针对儿童歌曲的编配和伴奏能力的掌握。对于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儿童歌曲,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旋律、配置和声、分析伴奏织体,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伴奏音型、织体、和声、调式、曲式风格等,通过多听、多练、多唱、多积累,最终掌握即兴伴奏的能力。 (三)教材的使用与确定 1.教材的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钢琴的实用性更多体现在歌曲的伴奏上,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上,应加入大量的即兴伴奏作品,通过对一定数量作品的分析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以此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为即兴伴奏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材的贴切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不具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知识储备,因此,教材的使用特别要注意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由儿童歌曲改编的钢琴曲,这样既能突出钢琴技巧的练习特点,又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热情与兴趣,投入到这门相对较难的课程的学习中来。 3.教材的民族性 在教学外国作品的同时,教师应在钢琴教材中加入一些民族性的作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不仅可以影响学前专业学生本身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未来教师的双手,向传递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达到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改革 在钢琴基础课中,如何充分发挥和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硬件建设 利用电脑技术开发和组建MIDI示范曲库,我们可以利用电钢琴教室现有的设备,如音序器建立一个MIDI回放系统,使学生和教师同时可以在回放系统中找到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时解决。 (二)软件建设 我们可以在作曲大师等作曲软件中,将教学曲目制作成MIDI格式的文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MIDI示范曲库系统。 (三)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材制作 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已渗透到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为钢琴基础课编写一套和文字乐谱教材相同的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校园网的优势,形成课上与课下学习互补,随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一个强而有力的手段。 四、改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增强创新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中青年教师对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掌握,时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研究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展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提高整个学前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 学前教育论文: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的体系尚未形成两个方面。建议借鉴医学教育、工程教育以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来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需经过‘临床’实习”。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迈入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虽然教师教育各专业在借鉴其他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已经有人提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和“大教育实践观”指导下的“连续性、渐进性的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等观念,但学前教育专业用人单位依然批评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探寻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弊端将有助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本文在已有经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对其不足予以分析。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不明确 在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何行为目的、何者为重、何者为先呢?杜威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指出成功有效的专业教育首先要使学生获得学术造诣方面量的积累,这是前提性条件。显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两大基本形式。”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是正确无疑的。但何者在先、何为目的?“杜威知道,尽管师范教育中理论要先行,但是如果理论与实际脱离,将是死水一潭。因而他支持这样的专业教育:将‘理论在实践’中的课程观转变成‘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观。”尽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等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并不完全依赖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一定是实践的。“理论知识须通过实践对其价值进行最终验证。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理论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肯定是以专业实践为终极目的的,即“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何者先行,应该说可以有l二种组合,即理论教学先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实践教学先行。哪种组合比较合适则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对象来判断。理论教学先行的优点是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是自觉的、非尝试错误式的,具有了理性特点而非直觉的实践。但理论教学先行往往会造成实践教学只是验证和补充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被忽视的结果。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实践教学,除了学术性压倒师范性的原因外,理论教学先行也是原因之一。杜威“主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应伴随广泛的实习工作,以加强和丰富对理论的理解。”而且“理论只在具体学科里运用,而实际问题则是跨学科的。”因此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尝试并行或实践教学先行。 从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情况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由于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下操作,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内容单一,只有验证性功能或者技能训练性功能,缺乏实践产生理论的功能。比如理论性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践只是一个验证的环节而缺乏探索性,实践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实践不能反作用于理论教学。独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如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一般集中在整个学程的最后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后再回到理论中来进行反思与深化,把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的预期。这样的实践教学只能检验理论而不能产生理论,离杜威所期望的“实验室式”的实践教学目标甚远,更遑论反思性教师教育。 (二)实践教学的体系尚未形成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模块论的角度看,一般缺乏实验实训模块。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是没有实验教学传统的;实训则是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几乎不设置实训环节。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就缺少了实验实训模块。 从要素论的角度看,实践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条件要素,即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除了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幼儿园以外,实验室建设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刚刚起步。从管理要素看,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 学管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规章制度都还没有形成。实践教学评价则还停留在见习、实习、结束后,指导都是评定成绩做好登记的水平。成绩评定的标准、评价方式等缺乏研究。 由于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使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对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的认识比较模糊。实践教学的条件、管理和评价几乎为空白,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借鉴成功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和工程师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专业教育,尤其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医学培养模式的借鉴——临床化培养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是欧亚的本科式教育模式,都区分为基础医学阶段和临床教学阶段。基础医学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同时渗透了临床内容和模拟训练,导致医学教育成功的则是其独特的临床教学。教学医院是其主要的教学场境,真实、综合、以问题为中心、床边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等使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独树一帜,因而医学教育被称之为临床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完全可以借鉴医生培养的临床化模式来探索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学前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与医务T作具有共同点,比如职业道德上的爱心与耐心、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作技能的创造性等。借鉴临床化培养模式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构建和实验验证有待继续研究。 (二)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借鉴——产学研结合 校内间接工程训练与产学研结合制度下的直接工程训练共同构筑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间接工程训练从技能实践、能力实践到综合创新与项目开发实践的循序渐进安排,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目标具体明确,易于操作以工业中心为载体的直接工程训练则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科技立项和项目组方式操作,不仅综合了跨学科理论知识,与间接一程训练中的综合创新与项目开发链接,而且培养了工程人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合作。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对象是迅速发展中的儿童,T程教育的校内间接T程训练、项目开发等方式不适合于迁移,但其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滚动式安排的思路和工业中心载体的经验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 美国教师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实际上已经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范型。“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教师的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几个周延长为一年,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讲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在PDS学校里,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不再是跟个别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如何进行教学,而是接触更多的教师,使整个PDS学校乃至学校所在的社区都对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作用。其次,在PDS学校里,师范生的专业教育被置于突出的位置上。”PDS模式模糊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界限,“这样的教学实习不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这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实习的特点在于,教学具有反思性。”实现了杜威构想的“实验室式”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实践教学不仅检验理论而且由于反思产生理论。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借鉴上述实践教学经验、构建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时不仅要考虑教师专业化、托幼一体化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背景,还要考虑如何适应地方的经济、文化。 学前教育论文:试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内涵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由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使职业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1)高比例的职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的开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的配合;(2)围绕“技能证书”开设相应的课程,使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实用价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内涵发展是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可分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十门支撑课程构成,具体可见表1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不能到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开始职业技能训练.真正的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是一个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学前教育论文:关于新教改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 [论文摘要]随着幼儿园新教改的推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章从分析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改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剖析幼儿教师职业技能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训练项目、训练途径和训练评价设想。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由此势在必行。 一、幼师生不适应幼儿园改革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委员会主任钟启泉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幼师生无法适应幼儿园的教改,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改革滞后,忽略复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八次改革.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师还没开展力度较大的课程改革,影响了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目前,高师的课程设置忽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师生的知识广度不够,且缺乏前瞻性。加上,针对幼儿冈实际的教育类课程少,导致技能单一,缺乏复合性.适应性较差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技能训练不够长期以来.高师课堂教学把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幼师生缺少主动、互动、讨论式学习,忽视了幼师生肢体表达能力训练。由于受传统高校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高师对新形势下幼师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技能训练实效性不强。 再次是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实习实践较少。由于高师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他们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模式的教育,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幼师生在学习中也必然形成依赖性。幼师生缺少在幼儿园体验、适应、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尤其是缺少对幼儿园教改的感受,导致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弱.实践能力不强。 二、新教改对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一是综合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幼儿提出的问题来自于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技能应涵盖文学、科学和艺术技能等领域,切忌传统的教育内容学科化和片面化。 二是示范性。《纲要》要求幼儿园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增强示范性,向儿童展现可供模仿的行为.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切忌传统教育以向幼儿传授知识为主倾向。 三是趣味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尽量直观、生动、具体,多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学习.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切忌传统教育让幼儿死记硬背的弊端。 四是操作性。《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杜绝传统教育照本宣科.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做法.让幼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是实践性。《纲要》提倡:“幼儿同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教师学会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六是情感性。《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老师每天和幼儿在一起学习、活动、生活.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和知识的广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幼儿.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还要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 三、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项目 1.口语表达技能。幼儿教师加强El语表达.主要目的是要与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进行交往,与幼儿进行情感、心灵的沟通。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诚恳、温和、妥帖、幽默和语言的规范。 2.“写”和“画”的技能。“写”是写字和写作,由掌握规范化汉字、书写技能和常用文体写作技能三部分组成:画”主要是绘画和简笔画。教师应该会写一手好字.会画幼儿喜欢的图画.还要善于在各种绘画素材中寻找优美的作品.提供给幼儿欣赏.塑造孩子的审美情趣。 3.唱歌、跳舞和弹琴技能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加上幼儿园活动大都伴随着音乐旋律.所以应该把唱歌、跳舞和弹琴等音乐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主要技能。 4.组织幼儿在“玩”中学习的技能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是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教师与孩子一起玩.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 5.幼儿园教具制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纲要》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园的条件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具制作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掌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深受幼儿喜爱的自制玩教具和计算机课件制作技能。 6.科学探索、观察技能。《纲要》要求:“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问、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幼儿教师应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还应善于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7.护理、保健技能。《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比较稚嫩.容易受损,儿童需要运动.儿童热爱运动。为此.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健康意识、护理和保健能力.包括对幼儿常见及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能力。 (二)训练途径 1.特色学科教学中增加技术训练的内容特色学科是与幼儿园联系紧密的学科,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和《学前教育学》等课程涉及幼儿园教法的内容较多.要把有关课程整合起来.并增加技训练的内容。 2.一般学科教学中体现技能训练的环节这里着重阐述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可以首先让幼师生进行课前练教.即课前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题演讲。其次是幼师生课中阐述教师要创设幼师生回答问题的情景,比如让幼师生讲解习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等:然后是幼师生“题讲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讲授教材中难度小的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习题课。 3.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幼师生的见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实习可以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半开始.先讲课一周.使学生尽早知道讲课的重要性和难度.从而自觉提高教学能力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 4.学生课外活动时安排技能训练的时间要关注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上课前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要根据年级不同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5.鼓励幼师生进行家教家教不仅是勤工俭学.而且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家庭条件如何.都要尽可能尝试家教家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以免影响幼师生上课。 (三)训练评价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要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专业)层层考核.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评价的方式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地相结合。 二是建立技能考核的长效机制要使幼师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每天有指导、有检查.每周有评比.并将技能训练纳入幼师生一日常规管理之中。幼师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与方式的确定由教务处负责.常规检查主要由各院系负责.也可以由学工处领导学生会干部来完成。 三是在考核项目上探索刚性科目和弹性科目的有机结合刚性科目是必考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要全部考核。弹性科目是选考技能.学生可以任意从中选择几项。同时,鼓励学生特殊技能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训练帮助和培训.把达到学校的统一要求与因才发展学生的特殊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是加大学生技能验收的评估力度学生必考技能单项不及格.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按一个学科不及格处理.幼师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不合格不予毕业这样.才能保证幼师生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学前教育论文:浅析刍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因此,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高新技术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新形势,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争为各行各业输送大批的有真才实学的高级技术人才,应当引起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认真思考。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幼儿教育虽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的人文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既可以胜任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又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能担任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一、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它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与专业和综合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 显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1)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幼师、高中职业幼师、中等师范学校,有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提前实训时间、突出实训学时,加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它的首要任务。实训过程应该是多层面的主题交叉,短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具体、直观的教育主题,如环境布置、教材教法、活动区域等;长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现象、特征及规律性的主题,使学生们用已知的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之不足,激发出深化和发展已知理论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学习:社会中的人它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制约,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当中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有意无意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参与着,这里边就深藏着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专业技术也好,综合素质也好,只要你多加留意把握好契机,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是有帮助的。比如第二课堂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周末应聘家教、假期选定对象追踪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等等,经历了那就将是一笔财富。 二、理论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2)要考虑到学生的转岗、自学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理论衔接。因此,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链接未来的链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升级。由于未来的职业不可能是终身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高职教育的其他专业,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使学生面对教育对象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各项工作。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文化底蕴,而且是构建专业学科的框架和支撑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做到独树一帜又要考虑到符合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一种乐趣。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敢于创新,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批判性的意见。理论知识也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以发展完善,任何的墨守成规对理论知识的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 三、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和学术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得从选题开始,而选题离不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首先应该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能产生独到见解的、带有批判性继承的课题。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谈举止,把现象、问题、规律性等归纳、概括成为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再有是国家根据发展和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的课题。不管是从理论从实践还是从规划选出的课题,都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实训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日积月累就能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 四、管理性和综合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目标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意志健全、态度能力一流、知识结构合理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综合性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技巧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社会性素质等等。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的文章里,把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3)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中,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正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宗旨。在管理性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对象个体、班级、年段、全园性、地区性等在各种层面的管理。无论将来是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的学前教育者,还是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管理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题。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管理,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必须追踪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等,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借鉴。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个体管理的基础上,各个教育环节中必须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清楚对各种群体的孩子达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教育,这都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教育。至于年级管理、全园性管理、地区性管理,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更复杂的管理层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尽可能多的积累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时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独立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里特殊的一个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双重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应该具有特色要求,以使他们更快、更高、更好地就业成才。 学前教育论文:试论关于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渗透影视传媒音乐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影视作品 音乐 学前教育 素质 演奏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的作用 摘要:生物科学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经成为生物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生物科学史材料,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转变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既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切实需求。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2]。它用详实的历史资料描述科学家们在生物学领域的创造与发现,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物科学史例证材料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追寻生物科学成果的产生及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尝试理解其本质,明晰其研究方法,探寻其研究的路径。由于生物科学史即有丰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又包含有科学精神等内容,因此,将生物科学史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就明显地呈现出来。 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专业性较强,其中就包含很多逻辑性强且较难理解的生物学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恰恰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这些知识点时,就要积极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恰当引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料,不但能有效地建立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情境,而且还会在生物科学史事的叙事情境中自然顺畅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即会被轻松吸引,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的佳境,形成了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实施。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介绍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以此为线索,引出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讲述条件反射时就向学生介绍巴普洛夫的实验过程:利用狗吃东西时会分泌唾液的现象,在每次喂食之前都发出铃声,将铃声和给狗喂食结合起来,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只要铃声一响,狗就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进而揭示了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及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由此可见,恰当的引人生物科学史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求与了解,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完成。 二、有助于理解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 生物科学史不但展示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发现过程的史实,也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探究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可以充分详实的引导出教学内容中生物学知识的演变、发生、发展过程,渗透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有益于切合认知规律。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时,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500多次的实验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植物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到1785年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源自于水的结论,在1939年被科学家鲁宾和卡门使用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所印证。”[6]这一史料的介绍,阐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明晰了光合作用的本质(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观察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过程,这样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例证进行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史实,其中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3]。生物学家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这让学生对类比推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这种科学方法存在局限性,也就是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验证。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如何证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巧妙的引入了生物科学史中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及其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成立,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摩尔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学说,都以实验来检验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可以感悟科学发现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是对科学知识、科研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的了解程度[4]。生物学课堂必须让学生摒弃被动学习的传统陋习,注重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具有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例证,让学生了解科学成果产生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生物科学史中可以看到,青霉素的发现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潜心研究了八年,最终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由此看出科学史料的渗透,利于塑造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五、有利于培育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生物科学史料见证了生物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展现了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每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都是科学家们坚持信念、积极探索、无私奉献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料,就是充分重视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有效选择适合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真正了解科学家发现生物科学本质结论背后的顽强意志和信念[5],其始终如一的探索精神,勇于为生物科学毕生奋斗的高尚情操。“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的问世是孟德尔、摩尔根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分别在豌豆杂交实验和果蝇性状的遗传试验中最终发现的三大遗传规律,这正是一种人生理想信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生物科学史料在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学到了科学家们为生物科学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思想品格,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史的重要作用。将生物科学史准确运用的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完善学科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燃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了理想信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纳新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师分院 生物科学论文: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此,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期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作者:李超 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人才市场需求及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行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扩需和培养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篇文章以教育市场供需矛盾性为背景,针对当前生物科学人才市场需求与培养的问题而言,建立科研性、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当前的行业状况出发,对市场格局提出健全的构想和设计,从而进一步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拓宽市场。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市场 1行业发展与人才需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现阶段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朝着以基础理论出发的科研型、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应用型和以市场所需为基础的具有经营管理通才的复合型三类模式为主,同时具有经营、管理、市场、财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可以在灵活多变的市场中逐步摸索,展现自我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只有在各方面人才的互相配合下,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才能真正走上学术、研发、产业的良性循环。与传统生物技术相比,现代化的生物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含量高、人力资源投入大、回报风险成正比的高风险的特征等。早期的生物科技产业主要以制药、基因工程为主体,其目标为实现高效益、高收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生物制药为专利,投入到股市当中的项目类型与日俱增,大多数企业虽不具备自主研发一类新药的资本和能力,但也非常青睐生物股。现阶段,生物医学逐步迈进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时代,对于新药研发的门槛就更高了,生物科学整个市场开拓的也更加广阔。当今的生物技术行业其实是一个传统与前沿并存的行业,即有老的发酵工业、生化制剂、酶制剂工业,也有新兴的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芯片、临床诊断试剂、生物技术服务等高科技企业,还有从事生物试剂、器材的贸易型企业;用人单位的体制包括大型国企、私企、外企、风险投资企业、国家科研机构、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等等;涉及的行业有基因工程药物、临床诊断试剂、生化药物等;洗涤酶制剂、生物化妆品;各类保健品、食品等。因此,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大前提下,各种老行业的科技革新和不断涌现的科研新成果,给生物技术产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学而轻人文素质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分配上,主要以个人专业基础和知识素养的学习为重点,缺乏实地的考查和实践,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认识不够全面,个体为人处世的能力不健全,学校也忽略对其的培养和认知。除此之外,大量课内的作业,使得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大学生无法参加各类有关于本专业的兴趣活动和实践小组,缺乏最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人文素质塑造环境匮乏,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由于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余生活单一、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抵触心理,从而沉溺电脑游戏和网络低级趣味,影响学习[1]。 2.2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我国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方式下多以应试教育,“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为主,通过教师的依照课本的传授,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法将知识进行累计,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然而,该类教学方法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的心理。随着生物科学市场人才需求量的扩大,多数学生将未来的出路投入到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层面上,忽略最基础的知识积累,对专业知识了解的更是模糊不定。 2.3专业面狭窄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多数以所学的专业课程为主,注重行业内部知识结构体系的传授,忽略其他相关专业的讲解。由于生物科学涉及范围广泛,物理、化学、数学、电子及信息学都参与其中,对于培养专业综合性人才而言,缺乏最基础的管理能力和知识体系。 2.4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 大学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工作、就业,学生自身对未来也是十分茫然彷徨。因此,缺少必要的职业指导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的弊端之一。学生往往在就业、留学、读研之间徘徊不定,从而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生物科学市场培养模式的建议和构想 3.1培养模式多样化 以上述材料为前提,学校教育需要以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主。学校的教育者应该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以建立科研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除此之外,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以后,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指导和学生本人意愿进行分类交流。科研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种模式在生物课程设置上可以有所差别,在学位要求上也可以有所不同。 3.2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学习自主性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侧重点,从教学基础抓起,以专业的核心内容,对整体课程进行详尽的编制分配,拓展课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设置实验课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多个领域入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立生物课程难度级别,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2]。 3.3改进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教学的方法,作为教育者应该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想法,由单项教学升级为多面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谈论者,同学生一起学习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生物科学专业课教学中也可以对产业现状和相关企业发展案例进行必要的介绍,重视市场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社会现实[3]。 3.4加强职业指导 可开设辅导性课程或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站等形式为学生选择专业、了解学校管理政策、就业等提供信息,也可为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平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以义务教育为大前提,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拓宽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及策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度,不断壮大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规模。与此同时,生物科学最为新型行业急需市场观念的支持,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的认知度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作者:苗峣 单位:吉林油田农业开发公司 生物科学论文:海洋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为响应国家海洋战略,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由综合性高校转型为海洋类高校,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要办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海洋类大学,需有相应的海洋类专业与学科支撑,该学院在学校转型与定位的基础上把生物科学专业作为学校第一批试点专业。作者围绕该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学校培养海洋特色人才开创了先例,为海洋类相关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其他向海洋转型的高校提供了示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作者:贺立静 周述波 林伟 史云峰 马军 李由明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路径 摘要: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顺应教学工作需要,还能促进学科有效发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因此,实践教学中,应该认识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缺陷,从教学科研平台、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完善措施。从而更好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促进生物科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校企合作;管理体制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有效顺应时展需要,努力提高实践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制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二、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顺应时展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顺应教学工作需要。在整个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而顺应教学工作需要。第二,促进学科有效发展。生物科学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为此,学校应该根据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注目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为生物科学这门学科的有效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第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毫无疑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健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增进校企合作,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完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而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 三、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路径 虽然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没有落实,制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有必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第一,搭建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根据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以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为目标,科学合理构建生物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要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考虑专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优势,满足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需要,让学生接触最先进、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实践技能提高。第二,整合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优化整合生物科学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仪器设备,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要根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既满足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需要,还能为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便利,推动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第三,创新理念并增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增进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条件。例如,可以与动植物保护站、动植物研究所、生物制药企业等增进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保障。并且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工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第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任课教师,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准备师资力量。同时还要注重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采用进修、访问、观摩同事教学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讲学,为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训练创造条件,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他们更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促进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第五,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针对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有效约束和规范实践教学活动。要明确管理目标,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流程。同时在实验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真实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本情况,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过程中还要加强安全管理,推动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想观念,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作者:吴玉德 吕冬云 宋文超 丁玉萍 许龙 生物科学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生物科学的应用 摘要: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具有更新迅速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下获取新知识,可以满足该类专业课前沿知识的补充的需要。从教育教学单位及学校的支持和鼓励、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配合的方面,对研究性学习在生物科学专业专业课有效开展进行探讨,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掌握专业课内容,提高综合素质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专业课;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题目,在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活动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研究性学习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中的应用,可适应该专业专业课发展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课程研究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选题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专业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辅助形式,如何在生物科学专业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一直是该专业教师研究的热点和难题。本研究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对其有效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育教学主管单位和学校的支持 新的教学理念的开展和实施离不开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校方的宣传和鼓励。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宣传讲座、案例介绍、将其列入研究课题中等多种形式,能够有益于该方法的应用和教师的观念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软硬件设施需要主管单位和校方的支持。比如以课题的形式提供经费支持;提供网络查询平台、图书馆、实验室或各种实践基地等相关设施。做好一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工作;与学生家长沟通,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专业课的讲授教师尤其是具有多年经验的主讲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体系已有完整的把握,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已有固定模式,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能够将课程中主体固有知识讲解清楚,但学生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前沿知识扩展有难度。而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投入大量的经历重新研究课程内容、设定研究题目、设计研究性学习形式、指导开展并提供协调软硬件设施等,对于已成定式的授课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坚定创新的思维,积极开拓的观念转变是对教师的首要克服困难。 (二)教师能力的培养 1.指导学生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一改传统的“威严和统治地位”,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辅助者,疏导着,指导者,重点要该向学习过程的指导、启发和诱导上。无论是从课题题目的选定还是收集资料的形式,再到合作推断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选题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给予指导和帮助。2.教学设计的能力选题上,研究性学习题目的确定是开展的关键,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专业知识的特点,还要考虑推断的难易。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课程的前沿发展动态。选取课题要与课本内容相关,为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打好基础。题目选择上不能有教师包办,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编排选定题目。课题大小难易适中,即达到预期效果又有利于下一阶段内容的开展。还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上,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数量及性格状态,可开展讨论、汇报、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还要考虑课时等因素,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所占比例,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知识结构更新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拓展自我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该专业的深厚和高端知识内容,还要具有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的能力。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底蕴。另外,教师的不断学习的精神状态能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4.运用信息的能力现代教学已进入网络化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辅助教学已成为今后教学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和掌握程度更是教师要考虑的要素,研究性学习获取方式中,网络是学生重要的利用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总结。并利用多种网络沟通手段与学生交流和指导。 三、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自身的社会定位,只有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之后,才能克服“网络的诱惑”,转变观念,主动学习,锻炼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是常用的形式,不断发掘他人的特点和长处,接受同学间的观念差异,学会与他人交流,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总结和反思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专业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施,没有先例没有固定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和前进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实践和修正,更离不开各个部门和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修平 张丽敏 吴恒梅 张卫东 赵雪 单位: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生物科学论文:大学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我国开始提出人才强化国家的发展战略时,研究型大学也开始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压力。在当前的研究型大学中的人才培养状况不能满足目前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全面的培养人才是目前研究型大学共同注重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的生物学科出发,对其领域的人才进行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对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有着实际性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生物科学和人类的生活和文明产业等发展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医药、能源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研究型大学中对生物科学类人才进行培养,是目前具有压力和潜能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教育方看,要全面的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逐步的加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意识,在素质方面要兼并广和专的结合。教学发展均建立在“基于研究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提倡自主、高效以及研究性教学,致力于培育出具备国际性的人才。 一、精英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创造本科生培养理念 精英人才和一般的人才是不同的,精英人才是在国家的人才中处在最高地位的。在每个行业和领域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领域中的人才,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出大贡献的人。研究型大学一般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研究型大学要借助这一特点培养专业的人才。生物科学的专业有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以及增强技能,能够等适应广大人才发展的培养理念。学生要具有非常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实行生物学的应用研究。在有些研究型大学中还设立有机生命基地和理科基地这两个培育基地,都具有着这些特点。生物学领域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着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能够独立进行生命研究、生物技术研究以及调查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一)增强生物学科学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是改革本科教学模式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在研究型大学中,校方可以激发学生多多参加一些科研训练项目的比赛,通过科研训练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建设相关的项目。培养其主动意识。在学校设立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建设支持基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加训练的机会,提前让学生投入到科研训练中。科研训练在一些优秀的导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之下,进行仔细的开题、考核以及结果汇报等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校学生在发表刊物上的效率。 (二)改变学生评估制度,建设选拨优秀人才的综合性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后期的学习水平结果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要实行全面的学分制管理。在比较低的年级只能够每个班级要配一名指导教师,在高年级中就是三到五人配一名。基础班级要进行滚分式管理,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的综合性素质,以此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条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就没有在基地班学习的机会,随即安排到普通班进行学习。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可以进行优秀学生的选拨制度。这是为研究生培养优质的学生源。生物学科的学生可以在校内以及校外研读相关的硕士学位;基地班学生可以在本校研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唯有建设合理性和科学性强的综合性评价制度,才能够有效的呈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的优质学生选拔考核体系,普通班照样实行。改变传统的用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其中学习成绩在综合考核中占据百分之七十,综合素质能力占据百分之十五,以此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在进行面试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状况以及语言表达水平等进行考核,在这样的选拨过程中就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为培养人才建设优质的科研平台 (一)创新性实验技能训练为学生夯实实验基础 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基础。这种实验室在原有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使用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把贯穿整个学科的实验依照实际的内容关联在一起。要建设出符合学校的的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像一些农业型的学校就是基础类实验,其中包含有动物学、植物学等。在生物科学的实验中有遗传以及分析等。在生物技术方面有基因工程以及动植物生产技术等,其中就包括了生物科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让原本独立和不连贯的实验变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在设立研究小组的时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钻研。想要实验获得全面的成功,学生就会自主的、仔细的做好每一步的实验,仔细的记录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在实验中才能够更加的深入,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和活动。 (二)增强开放性实验教学 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当前学校培养人才、提升专业素质的新措施。进行实验室的开放能够加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拓宽相关能力。把教学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全面的开放,在教学的时候生物实验室中的相关仪器和设备也供学生观察。对一些对科研兴趣比较高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使其自主的选择实验的课题以及方案。以此方式让实验教学从注重结果变成注重过程。这对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 (三)生物学实验中心创造优良的设备条件 在生物实验中心可以对相关的实验设备进行优化,很多学校在实验设备上有着奖金2000万的仪器和设别。按照基础、综合以及研究这几个方面建设实验教学平台,把生命科学的体系相融。在创新技能的训练中,可以举办一些培训的活动。其中可以包含蛋白质研究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等。这些实验基本上都概括了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能,为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夯实了基础。进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学术能力,每一个模块的技术都应该让校内外的专业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其中主要详细的介绍这个模块中所牵涉的相关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然后再实行试验操作的技能锻炼。 三、改革学生课程,提升学生培养水平 (一)学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学生在培养和科学实践中都由导师负责。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全过程,其中要对其思想品质和科学道德进行监督。导师要用诚信教学对学生进行任务素养的培育。建设完善的学术规章以及道德标准,把科学和学风融入导师的培训中。运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学术伦理方面实行教学,进而惩罚一些学术上的不端行为。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导师要全程的参加到学生的招生工作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优秀的本科生可以继续读研究生。通过考试、面试的双向选择进而录取优质的学生。 (二)浓厚的学术气氛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平台 学校要培养专业人才,每年应当恰当的邀请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为学生做一些讲座或者学生报告。实验室方面也可以定期做一些课堂学术讨论。以此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优质的交流平台。学院可以请一些网络技术人员,建设一些相关的学术论坛,制定合理的新课程进行培养。学校的学生最起码要在学校的论坛上做一次学术报告,并且需要参加一次国际性的会议,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参加活动。 四、为培养生物科学人才做提前工作 在生物学的领域中,人才培养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各大院校和单位中都有好评。优秀的毕业生在相关的企业和单位也成为了中坚力量。因此,在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中做提前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增强。 (一)改革新生源的选报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是保障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把学校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在学术的科研团队方面进行增强。进而吸引生源,提供学生科研锻炼的给水,使其尽快的对实验室进行了解,快速的和导师熟络。通过相关的讲座以及夏令营的方式进行招生宣传,以此增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在招揽学生方面的制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改革和优化,比如可以建设优秀生源的奖学金之类的制度,吸引校外的优秀学生。 (二)试着实施本研课程相通,增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试着把本科与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依据课程的设计模块与难易的程度进行分类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依据其实际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课程选择。有能力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课程,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五、结语 总之,每个研究型的大学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物科学的人才培养。其中主要坚持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良好的实验平台以及在人才的后继力量上做相关的工作。以此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生物科学类人才。 作者:黄睿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大类招生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场地缺乏。为弥补这些不足,顺应大类招生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应该采取措施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任课教师素质,并加强实践教学场地建设。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提高,课程教学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创新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大类招生的时代背景,探讨生物科学实践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创新策略,希望能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借鉴。 二、大类招生下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不足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践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更新,实践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制约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一些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常常根据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步骤进行简单演示。先介绍实践教学的目的、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已有教学材料和实验场地,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演示,由学生观察并撰写实践报告。这种方式比较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作操作技能。[1]第二,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生物科学知识发展迅速,更新较快,但很多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忽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再加上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没有被融入教学活动当中,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足,制约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2]第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一些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也制约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例如,任课教师的年龄较大,忽视及时更新生物科学知识,科研实践不足,职业技能训练被忽视。再加上忽视培训和进修,没有观摩并学习其他任课教师的优点,对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产生不利影响。[3]第四,实践教学场地缺乏。生物科学实践教学离不开场地建设,但由于经费拨付不足,制约场地建设和设备更新,难以满足生物科学新技术和新实验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4] 三、大类招生下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为顺应大类招生工作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结合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第一,创新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思想观念,努力推动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例如,生物实践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综合利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参与式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要重视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应用,力求实验内容新颖,实验方法先进,能让学生有效参与生物科学实验锻炼活动当中,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第二,完善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特点以及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并更新生物实践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前沿和最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重视微课和慕课的利用,补充新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进而深化对生物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掌握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增强实践技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提高任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引进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课堂组织能力强的任课教师,充实生物科学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管理培训机制,让他们有效开展培训和学习活动,通过访问、进修、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方式,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为任课教师进入科研单位、实训基地参加锻炼创造条件,不断增强任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从企业选派优秀人才来学校讲座,进行课堂授课,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解答疑惑,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第四,重视生物科学实践场地建设。根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划拨各项经费,为设备购置、场地设施建设创造条件。要科学安排各项资金支出,用于购置实验器材,改善实验场地环境。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实验室管理,让学生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将教学、科研和生物科学实验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实践技能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为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采取措施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从而顺应时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吴玉德 吴恒梅 许龙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结合大类招生的时代背景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基本情况,就如何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明确创新性实践教学目标、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管理等内容,可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不可忽视的内容,尤其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更应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创新性教学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活动,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创新性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大类招生的背景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出发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四个层次。通过这样设置层层递进的目标,循序渐进,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知识应用水平为目的,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第一,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动植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等。通过这些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前要制定系统的大纲,明确实验训练任务。例如,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实验内容,减少重复实验,增加综合实验,搭建生物科学实验专业训练平台。第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一方面,开展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还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例如,分子生物学可以开设DNA纯化、DNA重组与鉴定等实验,让学生加强综合训练,有效融入实验活动。还可以开设研究法实验课程,探讨动植物体功能的活动规律、产生机理、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与推理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另一方面,改革实习环节。实习包括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和验证课本上的概念和原理,并到校内外研究室的实践基地实习,或者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知识应用技能。第三,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主要包括参考文献的查阅,了解本专业和生物科学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明确思路,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为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还可以开展科研活动和生物科学实验竞赛,系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另外还要认真撰写毕业论文,补充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四、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管理 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主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第一,制订创新性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教学计划,在培养计划中中注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整合并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突出生物科学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努力参与实践教学,逐渐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同时还要加强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课程安排、实践形式、课程考核等内容,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效性提升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任课教师引进,不断充实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师队伍。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增强综合技能。并观摩和学习其他任课教师的优点,利用访问、进修等形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还要组织教学和技术人员到其他学校观摩教学活动,开展示范教学。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效开展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工作。第三,健全创新性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准备条件。改进教学评价,认真做好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记录工作,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生物科学专业考核时可以尝试采用“笔试+口试+实验”的形式,有利于更好规范和引导教学和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以考促教的目的,对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学工作。不仅顺应大类招生的要求,还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有效把握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学生更好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许龙 吴玉德 吴恒梅 庄树文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策略 摘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本文提出了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的总体目标和构建策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生物科学;核心课程 群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自己所开设的专业开办专业产业,使专业产业与实际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会越来越少,而侧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越来越多,且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被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其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11门课程中有许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部分课程的开设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自行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交流和沟通,常常会出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或脱节现象。例从理论层面来看,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及其代谢、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材均要讲述。如果不能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目的 课程群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能够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就是要推动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过去课程改革单兵作战的做法,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课程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为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安徽省《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群观念,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要做到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专业综合实习力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结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策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建设,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措施,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构建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五门课程形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的整体;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及探索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创建新的相关课程,引进新的思路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体现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策略 1.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调研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调研省内外相关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比较,对我校及校外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符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产教融合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基地教学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探索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2.重新修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核心课程群,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拟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组建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相关专家论证后报学院审定后,再报经学校审批。3.整合与优化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理解难,且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避免交叉、重复,同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新制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4.优化、改革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性课程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研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不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设计性实验要独立授课,单独考核,可以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设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学会自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课题组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拟采取: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有关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选出一些较为合适的章节,让学生分组备课、登台讲解,体验讲课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加趣味性。通过比较分析要进一步固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加以推广。6.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办法。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弊端主要是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加大课程过程考核力度,研究可操作的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查,更要重视其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要采取多样化,考试时间要自主化,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梳理应用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展业核心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制定核心课程群合理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孙玉军 王松华 张晓龙 周成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基础教育生物科学人才的创新型培养 摘要:本文拟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科学人才的创新型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的具体要求,总结我国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在生物科学素养与素养测评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科学人才素养标准进行对照。向基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旨在面向高等教育阶段如何更好地就生物科学人才输送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首要指标。然而,在信息技术引领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当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日益加快,对于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我国新生代科学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必须以当今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评价和考量。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牢牢把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黄金年龄段,在时间上抢占先机,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巩固和稳步提升综合国力。 二、把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战略机遇期 根据有关专家的科学研究,人类的黄金学习期处在17岁到23岁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智力发育快,学习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在某一专业领域成才。因此,如果把生物科学这一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点都放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后,将错过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为了能与升入大学后的高等教育培养工作进行更好的衔接,并打好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的生物科学教育工作,在我国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第一层次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教育日常工作中。 三、基础教育阶段是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培养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应以打好生物科学学科知识基础,提升生物科学素养为主。对于生物科学素养这个概念的认识,目前主要以培养生物科学知识和学科问题探究能力,建立生物科学探究精神,增进生物科学相关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依托,通过参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实践和生物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实验,获得对于生物科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和试验,以应对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的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创新能力解决生物科学分支学科中的前沿性学术和技术难题。如今,伴随着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引入,成为基础教育生物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和关键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与否,成为近年来评价和衡量生物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此引发了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衡量和界定具备生物科学创新型技能的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创新型潜能?界定一名学生是否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和潜能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内容的课题。既事关“素养”“潜能”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有涉及到对于生物科学基础性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归类和划分。众所周知,在西方具有上百年研究历史的生物科学学科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和复杂,如何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知识对人的生物科学领域创新型潜能进行摸底和测评中会造成一些标准上的难以统一,造成针对生物科学创新型潜能的测评相当困难。因此,对测评生物科学素养水平工具和方法的研究是对于挖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否具备生物科学创新型潜能的关键环节。对此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指南中对于生物科学素养和潜能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做了一个宏观的规定。共涵盖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精确性上不够完善,但基本上建立了高中阶段对于生物科学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掌握和研究相关知识和课题中需要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具备生物科学研究潜力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首先是要能够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中学阶段生物课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关于生物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这些内容是生物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学生难以对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框架性认识,就无法在日后的生物科学学习和研究中走的长远。二是对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具备现实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并对人类活动对日后生物圈的影响趋势有较高的关注和兴趣。创新型人才的最大特征不在于对旧的知识能够有多么牢固的掌握,而是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积累探索未来,保持对人的活动与生物圈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趋势进行探究和思考的浓厚兴趣,才是具备创新意识的生物科学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三是对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所研究和了解,通过对前辈学者进行科学实验以及课题研究、专业考察等科研活动的方法和过程有所了解和认知,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能会充满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在日后更为深奥的生物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畏困难,保持良好的科研信念和工作态度。四是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特点具备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文化、种族、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多样性存在的源泉。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是日后开展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五是建立好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精神,避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等思想。六是对于现今的生物科学先进技术保持关注,并能够尝试运用先进技术尝试解决学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相信日后在对基础教育阶段生物科学学生创新型潜能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我国在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面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刘语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物科学史,并将其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讲解,能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科的发展过程与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发挥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能保证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育人作用 生物科学史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其独特的视角以及丰富的内涵使它具备多种的教育价值。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进相应学科的学科史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永不厌倦的探索精神。 一、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1.引导学生,加强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所谓生物科学史,即生物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生物科学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动事例的讲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生物科学史过程逐渐培养起科学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在《高中生物选修2》及《选修3》中便有着许多的生物科学史材料,如“抗生素史话”“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与“试管婴儿之父张明觉”等。这些极具趣味性的生物科学史材料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2.领会生物,形成学科唯物辫证、发展与和谐思想对待生活唯实不唯上,对待科学研究唯真不唯前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科研工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推动生物学科的健康发展。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关于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与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信奉神创论时代,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后所提出的进化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记载。并在此中着重强调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以丰富的事实为依据,经过论证生物的变化过程,让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逐渐靠近科学。由此可见,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并且,通过对以上案例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发现科学的基本在敢于怀疑。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生物科学史,以培养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课中的应用探讨 1.利用生物史引入课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利用生物科学史,不仅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便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只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不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为何孩子与自己的父母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等。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可顺便为其讲述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对孟德尔的了解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关注他所进行过的豌豆试验,学会遵循前人的胶布去探寻遗传学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面对丰富的生物史资源,作为生物教师应考虑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率。2.直接利用史料讲解生物概念、理论在进行一些生物相关概念的讲解时,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讲解,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而理解该概念的意义。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进生物科学史的相关资料来阐述部分生物学观点,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必修2》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达尔文的相关事例,让学生了解前人是如何看待生物进化这一问题的。然后为学生讲述该理论经过了怎样的验证与推导才形成了现代的进化理论,又是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理解。由此向学生证明,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基于“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总之,良好的生物科学史教学,应从中选取适当的教材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生物科学史资源时,应注重材料的选择,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洪泽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情感的调查 摘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150名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专业情感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本专业的认同程度、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否欣赏以及个人价值体现五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5%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98%的毕业生能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60.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50%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高等。反思:建议应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入学的认知,改革考核方式,增加教育见,实习的时间,使生物科学专业在各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专业情感;调查;反思 1引言 专业情感是描述对某一学科专业具有深刻而稳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专业情感容易激活人的兴奋中心,消极的专业情感则会抑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生物专业的专业情感则是生物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此专业是否能满足自身心理上或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对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情感的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使本专业在学院将来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生物专业的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2011级的学生人数为70名,2012级的学生人数为80名。2.2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级的学生大多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2级的学生则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参照布鲁姆和加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并结合实际,主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态度、专业欣赏度及个人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共设计25个问题。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及分析 3.1对生物科学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1)与分析由表1可知:38.7%的毕业生认为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因为爱好,其余毕业生基本是由于一时兴起或被调剂而选择了本专业。69.4%的毕业生喜欢本专业,其中有54.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有信心。在毕业生是否会从重选择本专业就读的信念上有52%的毕业生选择会继续在本专业就读。而毕业生在是否会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的这个问题上有53.3%选择了不再继续深造,但还有28.7%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学专业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失望,对本专业不喜欢或厌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入此专业,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3.2对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图1)与分析由图1可知:7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2.3%的毕业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还有12.7%的毕业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学不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比较明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本专业学生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发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吸引力不够,实用价值差。3.3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图2)与分析由图2可知:通过4年生物专业的学习,部分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逐渐提升,只有2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有32%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保持原样,还有21.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兴趣,甚至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学,但毕业生对本专业最感兴趣的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和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教师注重学生兴趣,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3.4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欣赏度调查结果(表2)与分析根据表2可知:有45.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优势比较明显;有24%的毕业生觉得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还有16%毕业生认为我院的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有3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验技能,认为只要把实验技能掌握好了本专业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4%的人认为重要;有4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技能最重要。其中有52%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主要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或书本上的要求进行,有23.3%的毕业生觉得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和方法,然后学生去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的实验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3.5对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后个人价值的调查结果(表3)与分析表3可知:被调查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东西,只是收获的东西不同而已:有33.3%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生物,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学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有9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有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自己可能碌碌无为,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28.7%的毕业生觉得在生物专业学习期间是平平淡淡的;有44.7%的毕业生觉得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段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主要培养了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但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很少的帮助,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也培养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只是比例占得少。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只要上了大学,将来就有了着落。 4反思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并能在学完本专业后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同度较低等。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兴趣淡、缺乏对专业一定的欣赏”等消极专业情感。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情感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践活动,让生物教材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此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张燕 庹贵华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应用能力及与之相支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系,提出了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陕西省首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肩负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重任,逐步地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发展专业内涵和特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既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高级人才[2]。生物科学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师范生教师教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生物专业的学科特点,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体系 (一)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2012版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基础、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接受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科学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掌握从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3]。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就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能够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能力,其培养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基本能力、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方面[4],以此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 按照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的原则,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调研、修订、总结几个阶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图1)。核心应用能力培养都设立了与之相支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其中,要重点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当具备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备课能力、讲课能力、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能力、学业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5]。通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材解析、教师语言、教育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等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训练、教育技术及课件制作、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和中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是从事和胜任生物学领域教学及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必备条件。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6]。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等专业基础课及实验,开设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核心课及实验。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开设了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食用菌栽培、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摄影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还根据中学生物学教学需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和中学生物学竞赛内容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技术培训课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化的中学生物学课堂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范生[7]。通过实施导师制、指导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组织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习与科研结合、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活动等途径,大大提高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自2012年以来,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4届近300名学生的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一年级通过组织院级中华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普通话测试二级乙等及以上通过率100%。二年级通过开设书法课和组织院级三笔字、多媒体课件比赛,学生的课堂板书和课件制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多媒体使用熟练,板书设计规范。三年级通过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与微格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生物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会了课题引入、教学设计、课堂互动、难点突破、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学生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当场点评,每位学生的教学技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四年级通过参加为期16周的中学教育实习,参与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全过程,同学们体验角色转换,发现自身的不足,切磋教学技能,相互促进提高,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奠定了基础。 (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三门专业基础课及实验的开设和学习,为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八门专业核心课程及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实验全部独立独设课,单独计算学分,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时量大于理论课时量。实验教学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按照基础-综合-提高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减少经典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一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二年级之后的学生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立专项经费开设创新性实验,并逐年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考核。通过对核心实验课程的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课程相互脱节、实验内容过细过窄、学生实验技能得不到系统训练的缺陷,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各分支学科实验操作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实验课效率。除此之外,利用陕西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办公室在我校设立的优势,和多所知名中学的生物学教师探讨,结合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8]和中学生物学竞赛内容开展中学实验教学研究,对生物学下的八个分支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设计,编写讲义,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技术培训课程,提高生物类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根据我校与省内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优势,不仅为学生开设了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用菌栽培、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选修课程,还与太白县政府、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确立科研合作研究项目,合理开发和保护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多元化的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在培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9]。2013年至今,已经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0项、省级21项、校级32项,参与研究的学生130余人,13篇。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参与学生5人。在野外实习和教育实习中,学生撰写了10余篇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多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1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入选2015年陕西植物学会论文集,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学术期刊发表。连续多年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推选的1名学生获得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推选的2名学生获得全国非专业组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使学生的教学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兴趣更浓、主动性更强,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使教师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李璟琦 贺游利 濮智颖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导师工作态度、分配制度和实施过程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最后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提出学生四年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统一教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 4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期间,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及学校的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需要各方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艾银婷 单位: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技术研究与生物科学论文 1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浅析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类药品开发已是各国政府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生物技术制药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日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各种生物医药市场或进入临床试验。 1.1生物科学领域的农业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不同的是,农业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脚步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取得的成绩也是最大的。人们运用相关生物技术有效的增加粮食作物产量,还有些病虫害防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了21世纪以来,基因组学的研究又推进一系列突破生物技术进人更加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已经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小才这么部门间因作物也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抗虫方向相同,抗疾病,抗除草剂的部门间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进人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传统植物育种科学结合的男人。新兴的分子育种学。检查生物科学技术部门间因克隆领域的应用,几年前,一个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人很有兴趣,许多人持反对意见,这项技术是部门间因复制技术。该技术是最近几年,由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开始了。下面,我们马上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的动物生物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水平总体上同国外相比,差距仍在三年,利用部门间的因有线生物反应器表达多种疫苗、药物技术在小断体人类细胞的多种优良种牛成功率的研究现在正迅速增加。 1.2生物科学技术在转基因克隆方面的应用 前几年,有一项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有很多人很感兴趣,也有很多人持相反的意见,这项技术就是转基因克隆技术。该项技术近些年啦,因为生物科学技术的融入,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动物生物反应器基础研究与开发水平在总体上同国外相比仍有三年的差距,但利用转基因羊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多种疫苗和药物的技术正在小断完善体细胞克隆多种优良种牛的研究成功率正在迅速提高。 2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 2.1浅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基于基因的技术,该项技术正式因为基于基因,因此可以有效的,根本的改善一些生物的本质。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因工程主要基因克隆是指定任何基因组基因克隆化。基因工程在农业、畜牧业、酿造业、制药业、水产业等力量已经因为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对基因工程人遇难船上的更复杂的、和人际关系???。生物的基因组的各种生物的认识的人和改造,有差异时,从基因组上找到真正的原因,生物学因为我地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时代。 2.2浅析,细胞综合技术及应用实例 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每种细胞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细胞大的研究价值。同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细胞综合技术快速纯合新品种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和杂交,远缘杂交、辐射等新技术结合,说明我们自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已经发生的原始细胞生命的起源、生命进化的新物种的形成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上有很大的发展,人类的生物本质的认识,对遇难船没有大的提高,改造理论和实践上对生物的影响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3规模浅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人类基因组计划,但许多年前,当时的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因此还计划及时得到了。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得到了这个计划。中国科学院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和北南电力动力中心一起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的连续测量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遗传图、物理图像、复印地图制作比人体基因组研究小只具有理论意义。其次,许多研究文献的能力的生物技术实现工业化、商业化过程。中都需要整合经济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环境对他的评价、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对应的生物科技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挑战当然同时也需要中国科学管理部门及高等教育机构相互配合。 3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社会的许多方面。下面,我们的生物技术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生物技术方面的技术多起床。先说生物技术实现了多学科的集成。人类生命科学实验探究的孟德尔著名的豌豆实验后的细胞杂交技术开发小细胞核及细胞质结合形成理想的供体细胞特征杂种全同胞这一切都说明生物科学技术学多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的,集成在一起,生物科学技术的基础。 4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衣吃住行。在吃的方面,因为我国人口实在过多,致使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很多,但是还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需求,每年还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大量的粮食。因此,如何增大粮食产量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生物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粮食产量不够的问题。科学家们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能力,比如说可以在一些高寒的地方种植一些温带的植物,增大当地的植物的多样性,从而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只是,生物技术应用在我国农业方面的运用,希望生物技术相关部门,能够研究出更加实用的技术,更好的造福人类。 作者:李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价值:网络文化对研究生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文化给研究生道德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研究生道德观念;负面影响;对策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哈尔滨大学课题组2005年对该校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研究生每天都接触网络,有45.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两个小时以上。上海交通大学调查发现,学生平时获得信息的渠道:上网占74.9%,报纸占42.3%,同学交流占24.5%。①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猎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在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研究生的道德观念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和关注研究生网络道德问题。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超越国家及民族界限的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的物质基础上,以收发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多样性。网络信息来源广泛,由于信息的自由,使网上信息剧增,呈多元化状态。据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③ (二)隐蔽性。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技术为我们构建虚拟世界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网络文化几乎以一种“绝对”自由的个体或集体、采取自由的方式、以自由的心态、借助自由的工具、面向同样自由虚拟的受众进行的时间、空间、手段、对象上无限制的传播。也正因为网络的这一特点,人们可以不用像在现实中那样顾虑太多,可以畅所欲言。 (三)开放性。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都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在网上,允许任何人进入网络空间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四)共享性。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在网络环境下,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互动影响。总之,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就很难形成网络文化。 (五)渗透性。网络文化自形成以来,迅速以物质形态(如计算机硬件)、精神形态(如电子信息)、制度形态(如使用网络的有关程序)的形式渗透到教育、经济、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主体化的传播形态,营造了一种平面化、标准化、形象化的“快餐文化”。通过网络技术的快捷性、同步性、煽动性,增强了网络文化的渗透性。 二、网络文化对研究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网络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冲击下,其道德观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对研究生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当代研究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较浅,在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研究生在思想上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左右摇摆的矛盾状态。据统计,网上英语内容占90%以上;并且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而我国则不足1%,而且这1%不完全是健康向上的与德育有关的信息。④这对于思想上处于矛盾阶段的研究生来说,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它容易破坏研究生已经积淀在心理层次的思想观、文化观、价值观,诱导研究生在意识和行为上发生质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的诱惑对研究生道德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无论在道德、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其实,随着考研政策放宽,考生来源广泛,很多研究生是积攒了一些社会阅历之后重新回到校园的,他们的道德观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有自我调控能力,对他们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得部分研究生道德意识淡化。当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时,部分自制力较弱的研究生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而无法抗拒。信息垃圾的泛滥,容易导致上网研究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淡化。 (三)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对研究生道德情感和心理的影响。研究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同学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有部分研究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后,不求上进,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之中,不能自拔。部分研究生甚至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严重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终日与电脑打交道,放任自己不去关心现实世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恐慌、忧郁、压抑、情绪低落等情绪,造成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交往,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 (四)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对研究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总体上,研究生的道德观念是较强的,但是也有部分研究生忽视道德意识的培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研究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与别人交流,不会被别人识别,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某种网络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三、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互联网大环境无法改变的今天,如何消除网络文化给研究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在采取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上,探索新的途径。 (一)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高校领导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消除网络对研究生道德观念负面影响的一个基本前提。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通过结合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团组织、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专兼职教育管理干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二)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大、穿透力强等优势,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采取引导与灌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为研究生提供思想品德教育电子教材,组织学生在网上自由讨论,互相点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良好的网上教育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干部在校园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自发创办思想政治网站,推动网上集体建设的发展,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三)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沉迷于上网,疏于处于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的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据调查,研究生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上课、座谈、个别咨询或者影视教育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生活指导。也可以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网站,通过典型的心理案例教育或者心理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 (四)提高研究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这个受外在干预、监督较少的环境里,提高网络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将其纳入到教育系统中,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教育的课程,如网络伦理学。引导研究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加强网络监管与道德建设,实现网络文明。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吸引精通网络的高科技人才到德育工作中来,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研制“网上监控机制”、“防火墙”等,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及时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净化网络环境,或者利用电子巡查软件来审查和监控研究生的网络行为。 总之,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研究生网络道德观教育,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加强研究生的网上教育,也要做好研究生的网下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网络的管理,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价值: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衍生品,其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着深远影响。影响可分为正负两面,如何发扬正面影响、抑制负面影响是现如今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了其为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合理利用措施。旨在高效利用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价值: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人的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网络文化也影响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的意识渗透性,开放性,虚拟化和信息传播的强化效应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在网络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冲击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展开,各种文化在网络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由于网络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趋深刻,如何处理好网络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当前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道德约束相对自由的环境,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了极致。[1]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对免疫力不强的人极易产生冲击,尤其是青少年,并让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容易消解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带的道德责任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造成在现实社会道德的迷失。 (一)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特色等方面开辟了心的形式和方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人们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人人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渴望,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我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人可以加深自我认识,做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人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络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这对于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中的消极成分致使部分人思想道德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增加了,而是不断减少了,是人际情感造成缺损。现实中许多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现实,造成家庭成员、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交往技能缺乏,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二是网上的很多行为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这样很容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比如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这给当代社会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在“网络社会”中个体可以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统一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或展示个性和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顾忌地浏览暴力、色情、恐怖的信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原则和道德标准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具有两种人格的人,使人有可能走上犯罪飞道路。 二、加强道德建设,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 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抢占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如何改革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挑战,是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加强管理,保证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加强对新时期文化管理模式和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是建设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环境的紧迫任务。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对网络文化的管理纳入社会文化管理的范畴。其次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网络文化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依靠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才能奏效。在这方面,网络公司、信息管理部门、网络安全部门、文化主管部门,都要切实承担网络文化管理责任。并在实践中努力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当前,特别是要加强“网络警察”的力量,强化对网站和网吧的管理,清源正流,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把网络文化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之中思考;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管理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道德宣传体系的建立,强化思想道德工作 在网络环境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道德工作,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工作,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思想道德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巩固传统思想道德阵地,进一步发扬德育工作前辈们在长期斗争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以网络为平台,德育工作者在精心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系统。把思想道德工作规律由和网络媒介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功夫,提高思想道德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建设者网络水平 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能是“网盲”,教育者应当转化角色,[2]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起来。一名合格的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要具有“走出去”的开放性战略眼光,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开辟“思想道德教育”课堂,利用网络中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对人们是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要主动研究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哪些适应网络社会是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之中。 (四)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如何有效的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工作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重视的内容,而做好网络心理调适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对网络过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倾向,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可利用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在实际运作中,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制管理。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3]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行为规范,法制是社会外在强制力量。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的行为,使大部分人可以在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在网络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网络空间的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首先,要制定切合实际可行的网络政策法规,根据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其次,要做到针对网络犯罪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从而促进网络信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六)提高社会道德素养,道德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社会是人类整个社会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社会的子社会。无论网络社会如何,其行为主体不外是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社会行为的文明程度,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已经严重存在,并产生着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现实社会公民应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公德修养和规则意识,是防止网络失范发生的前提。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只有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提高了,那么,在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水平也随之提升。同时网络以其所具有的特点又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促进现实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前进。 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价值:论网络文化对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感官享受、个人主义甚至利欲熏心代替了健康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价值;消解;建设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虽然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 1以感官享受代替理性思索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来注重人格修养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的升华,因而,孔老夫子会“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苏武会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中国人虽然不善理性,但从来不会把感官享受摆在第一位,总是希望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而现在物欲横流,人文价值失范,虽然和社会转型有关,但是,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浪,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毕竟,Email、网上交友、聊天室的铺天盖地,使得人们的交往天涯若比邻。而网络上色情文化的泛滥成灾,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由对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人们沉迷于色欲诱惑、热衷于一夜情,成为网络上的耀眼“风景”。因此,道德品质低俗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就成为这个社会让人忧虑的事实。 2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但是,网络文化却是把这点强化了。因为,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它仿佛在暗示网上冲浪者,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己心理,也会大大地消解人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放弃了个体和集体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意识。而这,恰恰背离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标准。 3利益至上原则导致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目前,网络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五花八门,犯罪行为涉及各种领域。据报章上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入侵,即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窃取他人的资料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程序;网络盗用和网络诈骗,比如盗用他人资源牟取非法利益或信用卡诈骗等;非法盗版;电子商业间谍活动、网络虚假信息等等。虽然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因为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手段更为隐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给侦察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现有财力物力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因而其后果就更为严重。网络犯罪所以日益严重,主要和人们缺乏道德自律、将物质和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有的年青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科技犯罪得逞而沾沾自喜,而根本没有任何廉耻、罪恶之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等思想的颠覆。 4盲目西化甘愿沦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奴隶 互联网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压力。因为网络文化产生于美国,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特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网络语言的优势,在通常的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 正因为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路、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更好地维护精神的神圣呢? 4.1诚实守法,倡导健全的网络人格 虽然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隐匿性,人们在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但这不是说在网络当中就可以放肆放纵,而恰恰说明,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的自我约束即诚实守法的重要性。这里的诚实守法,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二以诚待人,绝不欺诈。所谓诚实,决不是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而是,在网络交往中,应竭力杜绝虚情假义、坑蒙拐骗,而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11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就明确地要求广大青少年网民“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说为网络秩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2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气氛 虽然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但是,在网络文化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的膨胀的今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回越来越严重,社会的道德水准势必下降。尤其在网吧这种鱼目混杂的地方,更是应该用技术的手段来规范它的经营,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气氛。具体说,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手段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流传;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运用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侦破、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积极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强化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核、管理与流通,做到在源头上把关;以法规形式来规范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使之合理有序。只有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4.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破文化霸权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已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种西化的态势。尤其是,在世界大局趋向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西方通过输出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来进行“和平演变”,更有种不容忽视的威力。虽然世界的融合是个必然趋势,但这种融合应是多元并存而不是简单的一体化。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 4.3.1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 4.3.2积极开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软件,改变原有的色情、暴力及西化模式; 4.3.3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实用功能,使人有畅通的排解渠道,等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日益主宰人的生活的时代,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注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一、特色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新疆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受污染小甚至无污染,是“绿色产品”。这也是当代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一个趋势。因此,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产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杜绝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水等对农作物的污染,大力发展环保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生产绿色产品。 总之,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它在实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完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均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作初步探讨,愿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有关学者和部门加强对新疆特色农业的研究,从而促进新疆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支持榆林农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榆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榆林特色农业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金融要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营机构、健全保险体系四个方面对现代特色农业进行支持。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中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作者:罗慧媛1 杨鹏亮2 刘锐1 单位:1.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2.榆林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有用经验,可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两个方面为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生产力,也逐步发展特色农业,以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法各具特色,并且成效显著,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印度模式 印度是亚洲第二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亚洲和整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1.加强智力投资,进行“颜色革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独立之初,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虽然进行了长达40年的“”,但成效甚微,土地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作物产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尤其是60年代中期,严重的旱灾造成全国性,引发印度农业空前的危机。这场危机也促使印度政府更加正视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强智力投资,对农业科研教育系统大量投资,同时通过建立一个设计良好的农业推广网络,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从1950-1967年村社发展计划和推广服务网络是改革农业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发动“颜色革命”。60年代印度发起“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完善水利灌溉系统,提高产量。60年代初,印度培育出“墨西哥小麦”,每公顷可产14025公斤,60年代中期,“菲律宾奇迹稻”问世,每公顷单产达22500公斤。“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成功引种和大面积推广,使印度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又发起了“白色革命”,选用高产优良的奶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80年代末,印度又提出“蓝色革命”的口号,大力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快人才、技术的引进,增加对海洋捕捞业和淡水养殖业的资金投入。20世纪末,印度再次提出“金色革命”的蓝图构想,研发、改良并推广园艺作物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研发果物、蔬菜冷鲜储藏技术和加工、运输技术。 2.开展农村计算机革命 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始于20世纪末一些大型计算机公司联合推出的“农村互连工程”,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电子知识普及活动并建立了电子集市项目,旨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间数字化水平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计算机革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为服务农村,专门设立了农业呼叫中心、农业广播电台、农业电视频道等。农业呼叫中心与当地的农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连线,由专业的农业毕业生或农业科研人员接听,接收农民询问并给予解答,对于无法立即解答的疑问在咨询教授或专家后再予以回复。农业广播电台和电视频道主要播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密切相关的农业新闻和资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此外,为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如“邮车网络”是印度政府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推出的无限网络计划,通过在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为农民提供农业新闻和气象信息。同时,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国家信息中心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许多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数据库、花卉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网站维护和数据信息更新,为广大农民用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最全面、最时新、最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巴西模式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世界农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巴西起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巴西农业的发展。目前,巴西已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商品率、土地出产率、农产品出口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政府切实推行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巴西政府农业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业生产风险,以增加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民的收入。具体农业政策包括: (1)改革并推行农业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政府颁布了《新土地税收法》,确定了贷款金额需由生产成本的实际需求确定。根据这一法律,每年国家货币委员会在农作物播种期之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每种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数,同时公布每种农作物贷款的最高限额,中小农户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90%,大农场主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80%。此外,为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出产率,政府在农业信贷政策上还做出特殊优惠。 (2)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受财政压力影响1985年起政府逐渐取消对农业的补贴转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为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农产品价格委员会规定的最低价格时,由联邦政府直接收购、提供贷款或是预支贷款。这一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鼓励出口政策。根据政府制定的“鼓励出口计划”巴西农产品可以自由出口,政府不设任何限制,且努力消除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为巴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巴西农产品在世界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优势,同时也促使巴西农业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出口优质产品,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农业合作社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农业生产者势单力薄无法在农业领域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早在1988年,巴西宪法就正式确立了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赋予了合作社经营自主权,使合作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合作社的宗旨是立足农业,为社员提供全面服务,基本准则是自愿参与、民主管理。巴西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有效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推动了巴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挥了重大作用。纵观巴西农业合作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符合众多农场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政府对合作社的高度重视,将支持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 3.走科技兴农之路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是巴西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并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推广体系,形成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兴农之路。巴西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系以农科院为龙头,以农牧业研究和农牧业技术推广两大公司为核心实现了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际运用的成功转化。同时,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巴西农业的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分析前面两个发展中国家可知,尽管两国“特色之处”各不相同,但其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依旧有章可循,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及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的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对农业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印度、巴西等国为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农户购买机械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并且,为保证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还向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科技对农业的其他贡献体现在实现了农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印度陷入了粮食危机,印度政府痛定思痛发起的“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大国,科技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普遍意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科技体制和历史等原因,农业研究一直不被重视,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加上农业科研人才的缺乏,我国的农业科教水平亟待提高。要改变这一格局,需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只有资金和人才同时到位才能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政府应大力倡导改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不断重视农业对外交往。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交换品种资源,交流农业技术经验,不仅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同时促进本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进步。纵观世界各农业大国,其民间农业合作组织都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活动和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政府也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助性组织,是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的纽带,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及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政策参与、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合作社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完善我国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导效用,大力整顿、重塑各类合作社,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带动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社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有效地经济引导外,政府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让合作社在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作者:刘强强 单位:四川省西南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在陆川县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回顾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快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作者:盛芳芳 单位:广西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10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10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13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4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业只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才能从区域性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是芮城县现有的苹果、药业、芦笋的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和生产方式上都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使它做大做强,最终发展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可以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与农户生产、零售商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风险,达到共赢的目标。 作者:胡芮 刘艳萍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一、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农业生产为粗放型,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贵州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依据以往的生产效益来设置生产计划。投入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性不高,地区政府对该领域科学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特色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企业会进行掠夺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生产模式落后。 2.观念相对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 由于当前的社会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与健全阶段,并且对于特色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实,一度导致群众在认识特色农业、实践特色农业中出现不少问题与不友好状况。例如,人们由于概念性错失,认为特色农业即是种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导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种植来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区由于地质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适应同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出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此外,某些具有潜能和市场的特色作物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重视、开发与种植,直接造成贵州当地的特色生态、特色地质和独有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真正经过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进行所谓的特色农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可能造成资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损失和自然生态的浪费,对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具有不良影响。 3.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贵州地区的地势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不同县市的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整体上来看,普遍存在耕种土地的土层薄弱问题,可利用土地呈块状分布,整体性不强,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和影响。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特色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对土壤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贵州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相对落后,仅仅依靠降雨根本无法满足农产品的生长需求,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与进步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生产的全方位落实,而贵州目前的现状是土地资源广,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部分土地资源私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未能完全将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作为主要事业。这就造成了形成和发展特色化农业必备条件的不足,即规模化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科学专业化生产经营无法落实。因此特色化农业在贵州本地的发展迟迟不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无法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农业产业不能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贵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即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于特色农业过于泛化的推广和实施。这样,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大面积、广泛化地进行各个方向的特色农业,造成特色农业缺少产品产业的针对性缺失、生产经营的重点不明确、特色产品“不再特色”。 二、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应当在确定进行特色农业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创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行特色农业的钻研、实践、落实、监督和指导,在这些学科专家与带头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农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产业布局的精准定位、实施战略的有效设置、实践成果的严密监测等,从而有效避免生产实践的盲目和农业产业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对实现特色农业的最基层的农民同志进行科学技术和特色农业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综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大力探索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构建专项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体制,借助设置科技示范农业园的方法,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最终达到优化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的目的。 2.形成对特色农业的正确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顺利完成发展转型。贵州面对以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要不断加强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业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利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种有效宣传方法,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特色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他们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想和观念,在“高品质农业、优越农业结构、产业互动与市场竞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建议,真正将特色农业落实到本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和成绩。 3.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贵州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整理,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对耕种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为特色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对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对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修补,还可以建设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最后,必须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构建力度,对贵州地区内的特色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完善田间设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 4.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贵州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龙体企业,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长顺苹果来说,其虽然作为贵州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但是其优势相较于陕西苹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这直接影响外界对其的认可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贵州连片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小产量生产阶段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形成指明品牌企业,保证商品出产量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贵州在之前农业发展以及当前态势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为将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钻研适用于本地农业的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结构进行反思与适时调整和实践,争取使得产业和农业结构与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与互动,从而形成贵州农业经济的地方特色和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贵州地区的自主产业,但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代化程度不高,并未形成产业规模,存在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特色农业生产粗放,观念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采取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等对策,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贵州特色农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及策略 1基本情况 目前,临汾市设施农业面积6400hm2,以栽培蔬菜为主,全年预计总产36.36万t,平均产量56.85t/hm2。据农业部门统计,平川7个县市区,设施农业总产值6.468亿元,纯增收3.647亿元,仅设施蔬菜1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临汾市设施农业分三大类:一是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930hm2,主要栽培蔬菜为越冬—大茬西红柿、黄瓜、西葫芦,3种作物占日光温室面积的82%,甜椒、茄子、豆角次之;从1999年开始日光温室种植作物多元化,早熟葡萄、油桃、杏及甜瓜、花卉等,面积逾66.67hm2。二是大中拱棚,面积达到3000hm2,种植以春提早和秋延后茄果类、结球类蔬菜为主,也有一部分面积栽培西甜瓜、草莓、花卉,畜禽养殖等。三是小拱棚,面积达到1470hm2,以韭菜栽培为主,有133.33~200.00hm2西甜瓜。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山区抓特色,平川抓精品”的农业调产思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随着临汾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上有了新进展。日光温室形成10个特色区,如尧都洪堡———智能温室药材、花卉、蔬菜种苗组培中心;曲沃太子滩———现代化农业设施示范园;尧都屯里———“四位一体”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翼城南梁、里砦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区;侯马香邑,襄汾大陈、邓庄,尧都大阳,洪洞马牧日光温室反季节菜生产区。大拱棚5个较大规模生产区,有侯马凤城66.67hm2早春黄瓜生产区,襄汾贾罕春西瓜秋番茄生产区,襄汾汾城大棚秋延后西红柿生产区,尧都北郊大棚春甘兰生产区,洪洞县城效大棚西红柿生产区。小拱棚以尧都区乔李韭菜生产面积最大,达466.7hm2以上,洪洞县大槐树镇、苏堡镇2012年掀起小拱棚韭菜热,计划其种植面积发展到1335hm2左右。 2发展特点 2.1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在设施形式、种植模式、栽培品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产品销售。各地既有以越冬茬为主的,也有以一年两茬为主的;既有以西红柿为主的,也有以黄瓜为主的。襄汾县400hm2日光温室,西红柿面积280hm2,占70%;翼城县300hm2日光温室,有234hm2是黄瓜,占到78%;尧都区乔李一个镇就发展小拱棚韭菜467hm2。通过专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以前贩菜的客商收一车菜跑几个村,进好多个棚,农民有时要自己去市场批发,产品销路不畅。如今基地有了名声,依据基地,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如南吉蔬菜批发市场、乔李韭菜批发市场、贾罕西瓜批发市场等。在上市旺季,菜贩主动上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2.2注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无公害生产是蔬菜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们步入小康生活后追求的时尚。制定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要求各县市依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着手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和品牌注册工作。尧都区屯里镇绿万家示范园生产的“万家绿”牌8个大类30多种蔬菜,通过了临汾市农药监督管理部门检测,成为全市首批“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产品进入超市和饭店。曲沃县太子滩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樱桃西红柿、羽衣甘蓝、紫碧天葵等无公害特菜,也达到了无农药残留残毒标准要求。 2.3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 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了温室大棚温湿度科学控制,二氧化碳施肥普遍应用,防虫网、生物农药开始应用,无支柱新型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滴灌、渗灌、双层膜覆盖、自动化卷帘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大量引进、示范、推广。襄汾县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品种“R-146”,该品种颜色鲜艳,果个均匀,耐运输,比普通品种售价高0.3元/kg左右。尧都区进行重点项目技术攻坚,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刘村前进农艺园脱毒马铃薯、洪堡示范园与智能温室相配套的药用钙果组织培养及组培室建设、100栋新型复全保温材料日光温室的建设开始起步、段店乡日光温室西葫芦无农药残留G1314—2000的技术攻关。 3设施农业效益 高投入、高产出在蔬菜生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临汾市露地菜平均产值达10963.5元/hm2,拱棚菜产值达6.3万元/hm2,是露地菜的5.75倍,而日光温室的产值达到了18.9万元/hm2,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3.00倍和17.24倍;这3种形式的纯收入分别为6988.5、34500.0、102000.0元/hm2,拱棚菜纯收入是露地菜的4.94倍,而日光温室纯收入又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2.96倍和14.6倍。但是从投入情况看,设施栽培的投入远远高于露地栽培的投入。如拱棚投入25500元/hm2,是露地3975元/hm2的6.42倍,日光温室投入为87000元/hm2,分别是拱棚和露地的3.41倍和21.89倍。产投比分别为露地菜2.8∶1.0,拱棚菜2.4∶1.0,日光温室2.2∶1.0。由此可以看出,效益越高产投比越低,也就是说要实现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 4影响日光温室效益的因素 4.1茬口对效益的影响 一年多茬效益高于一年一大茬效益。一年多茬,延长了温室土地利用时间,产量高,而且价格不低,效益相对较高。尧都区段店乡孙乔村,种植茬口是西葫芦接番茄,西葫芦9月初就育苗,11月初上市,3月中旬拉秧,产量90t/hm2左右,番茄1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产量60t/hm2左右。2茬收入21万元/hm2左右,而同等种植水平下单种西葫芦或番茄,收入19.5万元/hm2左右,相差1.5万元/hm2左右。曲沃县乐昌镇东韩村某农户种植西葫芦接番茄,收入20.25万元/hm2,西南街某农户种植芹菜接黄瓜收入17.25万元/hm2,东韩村某农户黄瓜间作苦瓜,收入27万元/hm2,而乐昌镇太子滩单种黄瓜,调查4户,最高收入17.25万元/hm2,低者14.25万元/hm2。 4.2上市时间对效益的影响 由于育苗时间迟早不一,上市时间不同,效益也有差别。育苗时间适合,收获期长,产量高,效益高,育苗晚,温室利用时间短,后期价格低,效益较低。 4.3蔬菜种类对效益的影响 黄瓜、番茄、西葫芦种植面积大、时间长,菜农技术熟练,虽然价格稍低,但产量高,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而豆角、茄子、尖椒、青椒等,由于技术不熟练,对温度、光照要求高,虽然价格高,但产量低,效益在12万~15万元/hm2之间。 5发展对策 5.1多方筹资,完成2万hm2农业设施基地建设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大上设施农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121”工程,决心从2012—2015年,在临汾市的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市等7个县(市、区),发展设施栽培基地2万hm2,其中日光温室为6666.67hm2,拱棚为1.3万hm2,基地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突出名、优、特,中高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产量达120万t,总产值20亿元,纯收入增加12亿元。 5.2依靠科技,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发展设施农业,占领高新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富裕安康,消费观念向纯天然、无公害、营养保健方向转变。临汾市设施农业要率先发展,先走一步,首先消除农药残留残毒,进而进行无公害生产,下一步,生产A级、AA级绿色食品。设施农业基地用3~5年时间,制定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并配备一套完整的农产品检测仪器及相应设备,配备专职化验技术干部,统一按技术标准规范化生产,应用各种高新农业技术,转化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1]。 5.3扩大宣传,抓好设施农业产品的营销 各级政府、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要齐心协力,狠抓营销。各地从2012年着手注册自己的品牌,并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拿到市场销售的“准入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农民,无法面向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把生产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经纪人走南闯北设“窗口”,到大江南北搞销售。技术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好,尽快建立绿色通行证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创造蔬菜营销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全面推广襄汾农业局建立营销中心,农产品上网销售,运用电子商务的经验,尝试网上销售,适时研究期货销售等[2]。 5.4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 农民是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也是设施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只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才能创造出理想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搞好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教材、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农民夜校、专业协会的组织,系统性、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广泛宣传[3];三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每县要有2~3名高水平技术员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个重点基地至少要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进行跟踪技术服务;每个生长季节至少要举办3次技术培训活动;每个种植户至少要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5.5加强领导,围绕设施农业做好服务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大抓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服务为宗旨,协调好各涉农部门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系列服务工作,如建立科学的、符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部门划拔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税费改革,给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等[4-7]。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1发展现状 1.1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自清 单位:楚雄州武定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界定和内容再划分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包含的内容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尽管如此,结合海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定位,我认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应该把内涵更加缩小,仅仅指种植业。原因在于,第一,海南目前的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而且也不具备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二,渔业,将其纳入海洋产业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有利于规划和管理;这样划分也更符合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第三,林业,这也是海南自然资源优势中独具特色的一大门类,但目前的发展和以后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及种植业,相反,对海南林业的开发,应该持谨慎的态度,适当开发和过度开发在现实中并不好把握其中的度,如果把林业发展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来发展,出现过度开发现象的话,这直接会影响到海南绿色、生态岛屿的形象,也势必会对海南发展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对此要严格把握。总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出路就在于热带特色农作物种植业上。这样客观上既可以解决本岛居民对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还能促使海南岛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海南热带农业已基本实现特色化 农业的特色化主要是指在种植方式、种植产品种类、终端产品形态等方面形成较之一般农业的不同之处,并能因此而产生高出正常农业种植作物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海南的热带农业种植也只能是基本实现特色化———即种植产品的种类具有明显的特色,如琼中的绿橙,陵水的香瓜、苦瓜,定安的花生,五指山的甘蔗、槟榔等,但是,在种植方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方面,仍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三)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是指在打破我国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的农业种植格局后,形成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并具有一定优势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力量,产生一定的集聚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规模化可以集中资源、人力、产品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之各自为政的分散种植模式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产业化则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优势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其突出特征是整合各个环节,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下可以使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参与群体的经济收入。农业发展规模化旨在发展壮大农户自身的力量,寻求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而产业化在于弱化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风险,保障农业发张的良好势态,二者完美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反观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客观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远远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而且,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仅仅是初具形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亟需加大力量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制度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必须打破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必须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之上的规模化种植。但是当前我国利用土地的固有制度却成了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四次土地制度变迁,从最初的均分土地(1949-1952)开始,经历了互助组到高级社(1952-1957)、高级社到(1957-1978),最后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978至今),我国农村对土地的利用制度就此确定了下来,最终国家通过宪法确定了对土地的经营形式,即,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使用权同所有权相分离,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内可以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和归属问题,让广大农民对土地找到了“归属感”,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愿望。这些制度从理论层面上激活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多年坚持下来的制度使我国农村利用土地的形式逐渐僵化,一定程度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平均化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尽管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其他土地利用形式也存在,但基本局面仍未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还承担着供给农户基本生活资料的重任,因此,客观上也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未解决农民基本生活资料依靠土地产出的情况之前,从土地利用制度的层面来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就显得不切实际。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其他产业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也是刻不容缓,结合我们海南的具体情况来讲,对农业的发展就更为重要,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这些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较低,全国人均1.59亩(2004年为1.41亩),就海南来说,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人均耕地面积也是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紧张的耕地面积也让单个家庭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变得不切实际。其次;在现有情况下要实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就必须要求农户让渡对土地的使用权,但这会导致农户因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对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产生不安全感。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土地政策的稳定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能获得可靠的保障。最后;政府所倡导的一些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明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给予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切实的保障,二是要给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农户完善和科学的指导,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重量不重质的情形出现。 (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量”与“质”的把握 在解决完土地利用问题之后,规模化发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规模化过程中“量”的把握问题。规模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究竟多大程度的规模算是规模化?以人均耕地面积来衡量的话,两个以上家庭的土地集中耕种也算是规模化,一个村的土地集中也算规模化,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需要严格的调查分析了,这当然需要另外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规模化发展中的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规模化不仅仅是量的累积,更要注重质的发展。以海南香蕉、西瓜的种植为例,西部有市县发展这些特色种植,中部也有,东部还是有,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但客观上会在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我们在讨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本身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看成一个整体,在市场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竞争,而不是内部竞争。因此,规模化发展道路中“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出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政府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从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引导,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发展。总之,只有把规模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既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建设、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的走出一条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品牌与文化建设 产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建设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又一个短板。产品或者说产(企业)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识别标识,更是一种产品的精神象征,用于承载产品的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品牌内涵建设和产业建设关系密切。纵观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对品牌建设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没有产品品牌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海南农户目前对热带特色农业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多数能识别到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具有一些特别的卖点,如,陵水的苦瓜有防癌作用,种植的甜玉米的香甜程度较市面上其他玉米产品普遍要高,定安、儋州的黑猪属野外放养而成,比饲料喂养的具有较好的口感,但进一步问道甜玉米中哪个品牌最好,或者说你家的黑猪有没有区别于别人放养的黑猪的特点时,则没有答案,这都说明,在特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品在农村范围内尚未建立起具有明显可识别性、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但从市场反映来看,农户识别到的这些卖点还不足以完全吸引和打动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本岛热带特色农产品时,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对他们而言,只要是产自海南地域范围内的,质量都差不多,效果也都是一样的,但对如何区分是产自海南还是外地进岛销售,则表现得十分含糊。换言之,在面对同一样农产品作出选择时,他们只有一个最为朴素、直观的概念———“海南产”和“非海南产”,这是在本岛的情形,试想一下,在本岛之外的市场情况呢?可能结果会更糟糕。这种没有品牌区分度的产品到市场上一是没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当其中某一款产品出问题时,会引发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从而伤害到整个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2010年初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整个市场对海南的农产品都显得比较谨慎,导致海南农产品销量大降,尽管影响已经消除,可见这种局部事件对整个海南农产品的负面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虽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完全杜绝,但如果品牌建设到位的话,其产生的影响就范围就会小的多,不会大规模的影响到整个“海南产”农产品。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逐渐产生品牌意识之后,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特色,即差异化特征。目前市场上在推广本岛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时,注重的卖点也仅仅是围绕在“绿色、生态、有机、环保”等几个比较抽象的方面,不是说这些特点不值得推广,而是这些特点不仅仅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也同样是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域农产品的特色,换言之,在全国市场上,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特色来,要考虑的是,当这种地域赋予的优势和特色被用之殆尽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去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那么如何建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可以从产品和产地的角度加以建设。一是当本岛农产品规模化形成之后,就各个不同的产品分别建立不同的品牌,凡是这一类产品都纳入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就产地而言,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产区,凡是该产区出产的农产品,都划归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既可以完全市场化,也可以由政府推动。当然,品牌建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具体操作则有待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完善。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都要做到一种良性的引导,仅凭农户自己来完成是不太现实的。 1.农产品产业链建设 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方面,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链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农产品产业链建设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分散农户进入较大的市场;第二,能够提高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第三,可以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产业链发展可以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结合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市场来说,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还没有完成其他工业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换言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处于“产什么就卖什么,产多少就卖多少”的地步,我们生产出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作为单一的生活原料在供给给市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寻求除初级农产品供应以外的更多的再加工产品形态。就此而言,海南一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已经有部分农产品被开发成多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以椰子、菠萝为原料,就有很多的其他产品形式出现,像椰子饮料、糖果、经加工可长期储藏的菠萝干等。农产品本身就具有不宜保存、不方便长途运输等特征,通过这些产品的开发,可以延长农产品的利用期限,扩大农产品销路,进一步细分市场。要实现海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就需要采取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是在一定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经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整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围绕主要农产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获得较之单纯依靠初级农产品供应更好的经济效益。 2.政府在海南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领域,政府除了在认识上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到更多。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和工业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如水利、交通等,这些配套措施通过农户自身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大,同时,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建设也不是农户自身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单靠市场的驱动,没有政府的帮助和引导,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政府应该有更多的针对农村和农户的指导和培训工作。目前的现实是,在农业发展中,农户除了提供劳动力以外,对农业技术、信息等的掌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却对农业的发展有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信息、农产品市场资讯等方面的培训,可让农户迅速跟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盲目性和不科学性而带来的成本。 三、结语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是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依托海南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在醒目的位置,想办法切实加以解决,才能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资源,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市场,进行产业链建设,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走出一条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海南岛的整个产业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作者:余正 张忠雷 陈伟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略说农机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云南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短缺 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弱,农民收入低,用于农机购置资金不足。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5]。虽然购机补贴一直再增加,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用于农机购置的资金还是不足,以致农机数量少、装备差、分布较为分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覆盖面积不广,各种机械所享受的补贴又不同,没有突出农机补贴多元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农机作业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联合收获机2537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机械动力充足。但是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5],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011。并且用于耕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合理,装备结构单一,数量还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占云南省实际总耕地面积的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耕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了2226%;机收面积l05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收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3183%[5]。虽然全省部分农田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三)农机科研与推广相对薄弱,相互结合深度不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和区域特性,对农机装备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的农机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发与生产相对落后,缺乏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机产品。多数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的土壤和农艺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及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目前,云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工作同存在着一个全国的一样共性问题,科研与推广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农机推广部门只负责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而农机科研机构只负责农机具的研发,造成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虽然云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广度、深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扶持,明确重点,创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购置先进、实用、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真正解决农民买不起又急需农机具的客观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农民购机后的农机购置补贴跟踪调查、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购机后“养得起”、“有活干”、“能致富”,充分发挥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性作用。加快农业机械由农民被动应用向主动推广转变,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立足云南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和生产领域的农业机械,增加所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快速提升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机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的措施,以数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土地规模小和山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应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力度研发推广适应我省地形和土质的小型农业机械。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农业机械发展 充分考虑云南省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统筹推进云南省坝区与山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型。坝区推广以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半山区着重推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机械;在山区重点推广以微型耕整机、排灌机械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而粮食生产推广以机插秧、联合收割、烘干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养殖业中主要发展以饲料加工、奶业加工、粪便处理和微孔增氧设备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着重推广大棚移栽机、植保机具、滴灌和微灌等设施农业装备。同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机服务总体水平 政府要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发挥各自作用,切实履行好管理、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努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并且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农机监理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村农业机械专业人才队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加快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农机与农艺部门要积极的合作,统一目标,建立好农机与农艺协作的攻关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生产技术路线,制定好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共同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项、联合攻关;还应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的交流,促进农机农艺更好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同时农机与农艺部门还应通力合作加快我省主要作物重点关键环节农业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我省农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者:张艳诚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综述 融资模式创新 (一)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对于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紧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前者只是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或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加之近几年公司和农户相互扯皮现象的日益增加,公司也不愿意承担风险为农户融资作担保;后者只是惠及信用度比较高的少数农民,大部分农民并未享受到。因此,上述两种融资模式只是暂时缓解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尚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融资难题。在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融资与运作,是一条推动市场运作的有效路径。国家开发银行一般不直接给企业以融资支持,而是借助于政府融资平台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贷款平台,将资金统一贷出,由平台筛选借款企业,并最终由平台将贷款资金统一归还于国家开发银行,这种模式可以称为“统借统还”模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或准市场化项目建设中应用较多。自2005年底我国开始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已经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1940家,实收资本1242.49亿元,贷款余额1248亿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应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规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经过近5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在筛选客户、征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只能贷、不能存”规定的限制,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资金缺乏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充分借助小额信贷公司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点,以小额信贷公司为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或者入股形式给小额信贷公司以资金支持,然后小额信贷公司筛选客户对龙头企业予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从源头解决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可持续运行的资金桎梏。(二)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特色农业项目为了实现资金的杠杆效应,借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统借统是一条既能有效缓解农业融资瓶颈,也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模式。特色农业项目分为市场化、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三类。市场化项目应坚持以市场融资为主,如旅游景点建设项目;而防震、防灾、防洪等安全防灾系统建设等非市场化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如发行政府债券,市场化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准市场化项目如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应采用政府推动、平台建设、合资共建、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的融资模式,力争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各方主体能够实现共赢。目前我国农业融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加之项目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不论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项目都迫切需要政府的参与,以建设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制度。根据特色农业建设项目的特点,融资模式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政府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区分、特许经营;信用增级、贷款支持。某些特色农业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如农业旅游、农村生态环境等)与一般农业项目(脐橙、烤烟、瘦肉型猪等项目)相比,资金需求量较大,且二者生产组织形式差别也较大,不存在为其产品提供收购、加工服务的龙头企业。因此,小额信贷公司的“分散、小额”贷款服务特征并不适应于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此时,须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统借统还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建有针对各种城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旅游项目开发投融资平台等。 保障措施 (一)提供优惠政策鉴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农村特色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这样的大项目还具备一定的政策性。在工商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其进行财政贴息,减轻其贷款利息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其的信贷投人,保证项目投入和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需求,使工商资本参与的特色农业的大型项目能够顺利投产和增收。(二)政策性配套贷款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必须大力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大型农业项目融资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作用,按照项目投资总额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政策性配套贷款。政策性贷款应坚持低息和长期的原则,在项目投产达效后按期收回并滚动使用。(三)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设立过程中,要采取财政出资引导和面向公众募集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此项基金应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扶持重点应是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以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四)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县级财政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商业性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财政贴息和其他补偿。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鼓励的高风险低收益“三农”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和弥补呆账贷款损失,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地方财政对农户和政策性较强、影响面较大的涉农企业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六)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中心;引进境外涉农担保机构,鼓励组建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七)多渠道解决涉农投融资平台融资问题要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涉农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与民间资本的全方位合作,调动民间资本特别是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项目的积极性。投融资平台建设要确立和严格遵循“政府决策管理、企业独立经营、项目市场运作、财政补贴防范、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原则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融资平台借用管还、信贷资金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和融资平台有机联动、风险共担的防范机制。大力加强完善融资平台偿债机制,统筹安排偿债资金,切实提高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完善和创新地方税收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建立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特别要突出特色农业性导向原则,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聚集。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于龙头企业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更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不断增强特色农业的投资吸引力。 作者:张宏元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工作重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作者:雷靖 李应顺 黄绍庭 单位:云南省耿马县烤烟产业办公室 云南省耿马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摘要】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本文探讨了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墨江 特色农业 发展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8大重点产业之一[1]。墨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其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为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 墨江县素有“回归之城”的美誉,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由于独特的气候类型,加之温度、降雨、日照等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分布有各种珍稀药材、花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野生动物160种。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都极其丰富[2]。 (二)区位优势明显 墨江县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商贸文化极盛之地。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城而过,使墨江成为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桥梁,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为加快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对外开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明确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建立起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体系,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县域“三江五河”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弥足珍贵的热区土地资源,经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植了一批以茶叶、咖啡、烟草、蚕桑、畜牧、淡水渔业、紫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 墨江紫米在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目前,墨江县15个乡镇均有紫米种植,其中以联珠、龙坝两乡镇较为集中,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70%。截止2014年底,墨江县有咖啡园面积10.6万亩,16个咖啡初加工厂,1个加工规模为20吨/天的咖啡脱壳厂,1个加工规模为400公斤/天的咖啡精深加工厂,组建了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3]。 三、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投入不足 墨江虽有“中国紫米之乡”和“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但实际上墨江的紫米生产却未形成规模,仍以单户种植、自行销售为主,发生病虫害时,难以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制约了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咖啡和茶叶的种植上,目前,墨江县缺乏纯种精品咖啡。虽然具有抗锈、矮杆、高产等优良特性,但品质相对较差。由于咖农多采用单一作物种植及无荫蔽栽培。对咖啡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等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咖啡的产量、品质很不稳定。在茶叶种植方面,墨江实有投产茶园仅是全国平均单产的65%、世界平均水平的32%。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园有效灌设施严重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几乎为零。部分茶园老化,改造提质势在必行。 (二)加工工艺落后,品牌意识淡薄 茶业、紫米、咖啡等的制作工艺简单,市场门槛又相对较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基地零星、分散,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初加工h节靠个体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品牌的打造无法实施,产品的推介宣传难以开展,无法形成优势品牌。在技术改造和产成品创新上缺少资金的支持,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墨江多种农产品的整体形象与国际精品的内在品质极不相称。 (三)产业竞争激烈,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墨江县在省内外城市还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还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同时,存在部分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品牌等标识,有损墨江经济作物的形象。有一些企业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使其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推进墨江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亮点,加快高原特色热区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在农业产业群建设上,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战略,推动林下经济增点扩面[4]。更好更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的“111223”工程。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发展、发挥特色效应,围绕产业抓好基地建设。 (二)加大扶持力度,继续重视与支持墨江特色农业发展 1.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县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围绕畜牧、烤烟、渔业、桑蚕、咖啡、茶叶、甘蔗、蔬菜、紫米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灌区节水改造。 2.培养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既可维护小农利益,又可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分散农户的依托主体。加大税收、财政支持力度,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工商综合企业发展。 3.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将特色农产品企业纳入商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划中。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旅游名片的品质效应,并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健全农村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显著,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五、结语 “十二五”以来,墨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为基础,集中优化林畜烟渔带头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总之开展墨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需按照“生态化、标准化”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开启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长春市“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称号,支持长春市以市为单位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 作为全国首家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整体推进市,长春市肩负着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的责任。3月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印发了《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1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力争到2021年末,把长春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化、率先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率先实现生产监管全程化、率先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率先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培育“长春绿品”品牌 绿色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快速转换的基本路径。 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过程中,长春市将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等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到2021年末,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将达到1000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占食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的80%。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00亿元。 建设“三大板块” 《纲要》提出,依据“十三五”《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按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生产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都市农业板块,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 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大农业板块 该区域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适宜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之开发建设成为全国粮畜主导型的绿色有机农业样板区。 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 种植业适宜区域绿色化,山地林下产品适宜区域有机化,林畜养殖生态化,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设施化、基地化、园区化提升产业效益,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升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使之开发建设成全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半山区特色农业样板区。 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现代都市农业板块 通过多功能立体复合开发,建设以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使之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型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发展“三大产业” 坚持产业提升与优化结构双促进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绿色有机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绿色有机种植业 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动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形成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 绿色有机养殖业 坚持择优布局原则,突出产业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方式;突出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形成肉牛、奶牛、梅花鹿、肉鸡、生猪、肉兔、肉鹅等绿色产业;适当推进驴、马等草食类动物饲养,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扶持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以种养加、产供销高效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十大体系” 遵循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律,立足2021年全市基本实现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目标,坚持环节打通、堵点疏通、优势互补、全盘激活的发展理念,全力组织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任务。 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引领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 玉米加工向多元化食品方向发展,稻米、蔬菜及食用菌加工向绿色和有机方向发展;粗粮、特色杂粮加工向精细化绿色健康食品方向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生猪、肉禽、奶制品、鹿产品等加工,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到2021年,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300户。 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化体系 对种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及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能力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网络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检测能力、管理能力、追溯能力“四个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体系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改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向绿色有机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快速转变。 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水平。 产业化经营体系 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绿色有C农业经营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场流通体系 在保持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农产品分销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和市场空间。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个集散中心、3个营销网络(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冷链物流)、20个对外销售窗口。 农产品品牌体系 加快长春市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举的建设原则,构建绿色有机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绿色有机农业内在发展活力。 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与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绿色有机发展“五个率先”的目标,把长春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利用资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电力电气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电力工程也迎来了它们发展的黄金时期。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使得电力工程不断的发展进步。基于此,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力工程;应用 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中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使用,使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从而使电气自动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用了良好的自动控制功能和自动检测功能,对于电力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远程调节和远程控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借助信息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工程的远程管理和操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有配电网技术和自动化电网配置来进行辅助作业。在电气工程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满足的原则包括简便经济的设计方案、满足生产的最大限度需求以及处理好电气与机械之间的关系等,进而使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得以保障。 1电气自动化技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中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使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电气自动化也快速发展起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电气装置功能包括自动控制功能和自动检测功能,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远程调节和远程监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推进,电力工程在实现远程管理和远程控制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监测技术来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里,可以使用网络将电力工程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搜集和整理,使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得到较好的保障。使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可以使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电气自动化装备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从而确保电力工程平稳运行。要想改善城乡配电网水平,可以将配电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城乡电力网络运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使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城乡电网中得到普遍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小到电气开关,大到电力工程中都包含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其中,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直接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使用 2.1电网调度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力工程在运行的时候,以计算机和显示器等设备为基础开展了电网调度工作,为今后电网调度工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根据。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作用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以传输信息数据,从而使电网调度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电力运行过程中,电网调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力运行的积极作用要想得到较好的发挥,就要高效的开展与电网调度有关的工作。在传统电网调度工作中,工作人员对于电力故障的反应情况不能及时的了解,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大屏幕将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电力运行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2.2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首先,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使电力企业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的整合和优化,使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使电力工作者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促使电力企业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其次,在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检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使电气设备的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使电力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再次,通过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设备淘汰了,使变电站的电力运行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而使电气设备实现了可视化和智能化。最后,变电站运行中的大多数任务都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为电力现代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在电力工程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促使电气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实现了对电气设备的监管,使变电站的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3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使用 电力工程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通过使用高速数据通讯网、工程师工作站以及过程控制单元可以对其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测试。借助过程控制单元,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接收电气量、热电偶、热电阻等信息,可以对运算的参数和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电网的监控,使电气自动化的控制、保护和检测等性能得到不断提高。 2.4计算机操作系统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首先,在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普遍使用,同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引入,可以实现及时记录电力信息,还可以对电气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其次,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使用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可以高效确认工作人员反馈的信息,使信息误差得到有效控制。再次,可以实现对电力工程的高效管理。通过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可以严密监控电力运行情况,对有关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促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最后,只有合理选择计算机操作的监控模式,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的可靠、安全,使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 3.1实时仿真系统 如今,在电力系统中负荷动态监测和仿真建模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电力系统中已经将实时数字模拟仿真系统引入其中。仿真实验室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实时性和混合性,这样就可以给电力系统的稳态实验和暂态实验提供更加可靠、更加真实的实验信息,给多种电力控制装备提供了比较封闭的闭环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新装备实验检测空间。 3.2实现人工智能化 伴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力系统以及元件当中进化理论、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系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比如,设计与规划电力系统整体性能、电力系统元件的故障清查以及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营情况等。伴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电力系统中有关智能控制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普遍,这就使得现代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运营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3.3智能保护与综合自动化 伴随着电力系统中自动化保护理论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保护设备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使用,比如网络通信技术、微机技术、综合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保护装置适应技术等,这就使得电气自动化保护设备的智能控制功能得到不断强化,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和使用,使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在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站中都可以使用。如今,电力系统中对智能自动化保护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使其技术含量在国际上已经遥遥领先。 4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如今,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促使电力系统稳步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电力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电力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保障,从而使电力工程的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作者:温馨 单位:广州市南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电气工程监理要点与施工质量控制 【内容摘要】电气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科学来对其进行支持。对于一项电气工程,首先应该做到对这个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了解工程的投资效益及工期。本文将从电气工程的重要性、电气工程监理的原则、电气工程监理的要点以及电气工程监理的措施等对电力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进行探索。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工程;监理要点;施工管理 一、引言 电力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日常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电力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电力在各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影响工程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会贯穿于工程的始终。故而,只有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施工因素,严格依据施工要求及程序做事,严格规范工程质量,才能使得项目得到更好的质量保障。此外,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气工程的作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要求也越来越繁琐,但工程建筑里的电力系统却很难维持。故而,在建筑施工中的监理工作是控制质量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是否能够正常稳定地使用。关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监理现已成为目前监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监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在掌握应用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为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会对电气工程中的安装以及系统的调试中常遇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的原则 由于电气工程在设计许多方面的工程问题,例如土建和给排水等。这都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来共同协作完成的,所以,在电气工程质量的监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其基本的原则,主要原则有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应当严格按照相关部门所下发的监管工作的规章及制度进行施工,接受公司的合理委托,按要求做好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第二,设计方的责任是掌握工程设计的所有权以及修改权,而监理公司应当依据具体的情况及需求,去决定是否参与设计方的监管及协调,督促设计方在预期的时间内做好工程设计,还应当保证严格符合设计要求以及相关的规定。监理公司还应当监管设计方对设计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部分进行讲解,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中一方出现的问题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时,监理方就可以向设计方寻求整改意见,若是设计方并没有及时给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监理方就可以依照实际的情况提出合理的技术改进要求,但是需要对改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通知设计方,得到设计方的认可。第四,监理公司的职责还需要监督施工方对设计文件进行详细的阅读,对设计方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假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独自对设计进行修改,必须通过设计方的认可,通过双方的共同协商来进行决策。必须在接到正式的通知之后,才可以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监理公司是代表业主对施工过程进行监察的。故而,如果施工方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任何的错误及问题都可以向监理方和设计方反映。第五,依据业主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变更,或是因为其他任何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原设计进行变更,电气部门不应当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修改,应当在业主方以及设计方作出设计修改后,把修改后的文件提交给监理方,通过监理方才可以对修改后的文件实施监理工作。 三、监理过程中的要点 (一)施工前的监理。 在项目开始成立之际以及合同开始签订之时,监理公司就应当去选派符合施工监理专业要求的监理师去进行工作,对施工过程的详细状况以及业主自身的想法进行了解及沟通,例如在电气工程的施工中,监理方就应当选派出专业的电气监理工程师对相关的电气专业施工设计进行详尽的了解,并且能够快速熟悉电气专业的设计内容,做到对将要施工的设计内容了如指掌,例如,主要的电器设备配置以及施工项目的配电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在施工之前,监理方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并能够依据实际的情况来适当分配不同的工作,从而全面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以及材料准备等工作。 (二)施工中的监理。 在施工的过程之中,电气施工在开展之前的一段时间,经常是先进行土地的基础建设,监理工程师应当督促施工单位去严格禁止不符合施工设计的施工工作和质量验收等状况的产生。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对自身进行检查,合格后填写检查的检验单,在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之后,应与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共同到施工的现场进行现场勘察。一是严格检验所采用的材料,除了材料的种类以及规格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之外,还应当确保在施工中所采用的所有相关材料的质量都合格。二是进行基础的施工时,必须第一时间配合土建等方面做好强弱电进入业主家穿墙管和水管的装配准备工作,处理好相关问题。三是在主体进行施工时,最重要的是对所使用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如电气管材以及线盒等重要零件,在检测到不合格材料时,必须坚持不能采用。详细填写每一批材料审批表,只有在检测合格以后才可以进行采用。考虑到施工结构以及电线保护层厚度的原因,预埋的电线不能留在钢筋的外侧,在同一点处也不能有三条及以上的管路的交叉,不能将线管并排进行捆绑。另外,一些捆绑在一起的零件如管与盒,管与管之类都应当对其牢固性进行检测,保证其捆绑牢固。 (三)施工后的监理。 当施工单位的工程达到竣工的条件时,施工单位应当进行自查及自纠,随后根据结果认真填写竣工检查单,竣工检查单主要是对工程的检验审批、工序合格签证、原材料合格签证、其他合格测试等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竣工的所有材料全部报给监理机构,提出竣工申请验收。 四、加强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在施工前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 自项目立项时开始,相关的施工人员就应当尽快投入到工程的施工状态,施工方应该积极主动和设计方对施工过程进行交流及协商,了解客户公司的具体情况,了解所施工工程的具体用途等,认真详尽地了解及分析设计图纸,同时还应当督促设计方尽快交出图纸的会审意见,从而能够快速顺利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理与控制。 施工的监理单位在控制施工质量时,所应当依据的是经过上级审批的设计图纸以及厂家的要求或者相关制度的施工文件等。所以,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监理人员应当严格监督施工方,不能令其随意修改原本的设计图纸。并且,监理方还应当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技术的交流以及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使施工方能够更加了解图纸,掌握图纸的图意。另外,监理人员在会审设计图纸时,还应该与排水,安装空调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协商去完成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图纸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人员还应当监督施工单位遵循相关的施工制度严格进行施工,加强对内部进行管理,保证每一个工序都可以顺利认真地完成。完成一定的工作后,施工方还应当进行自我检验,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查,尤其是一些隐蔽的工程。而这些都需要监理人员对设计图纸和施工中存在的隐蔽工程非常了解和熟悉。一个施工项目从最开始的立项到施工的设计再到施工的进行最后到竣工验收,这是一个复杂且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各个相关单位进行组织、参与及协商来共同完成,虽然每个单位和组织的立场一定是有所不同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这个工程可以很好地完成,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五、结语 在电力电气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故而对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职业修养,还应当去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资料,了解所处行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动态,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定。与此同时还要求监理工程师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娴熟的专业知识,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就可以更好地保证电力电气施工工程的质量。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及元件技术的运用 摘要:在信息化以及网络化逐渐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电力事业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电气的自动化。而在电力电气实现自动化后,相关的电力系统以及元件也开始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如今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就针对电力电气自动化的点开系统及元件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电力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元件技术;运用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力企业要想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使得电力电气逐渐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障电力供应的充足性和电力应用质量。而要想使得电力电气可以有效的实现自动化,就需要从电力系统以及元件技术的运用两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够使得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升级,从而更好的实现电力电气自动化的转变。下面本文就针对电力电气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及元件技术的运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1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1电子开关 控制电力电气设备运行的主要构件就是开关,开关是一个基础性元件。电子开关的运行主要基于交流变频技术的应用原理之上的,最早出现的电子开关就是交流变频电子开关,然后在自动化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全控制式的电子开关,现阶段,相关的人员又研究出一种新型的电子开关,该开关就是复合型电子开关,在这种开关的基础上,相关的人员成功的研制出了功率集成电路电子开展,这一电力开关在目前的电力电气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电路的发展 电力电气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电路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并且电路的发展从开始的低频逐渐向着高频转换。在利用普通晶闸管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整流来实现对直流传动变换器的控制,使得交流变频传动能够与直流传送变换器之间实现交叉作业,从而构成交-直-交变频器,有效的保障了电路的应用合理性。在电力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逐渐由一代转变为二代,PWM变换器也开始进一步的得到应用。在该变换器加大了利用率后,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功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使得电网受到的高次谐波的影响降低,保障了电网运行的安全,使得电动机在低频区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而在对PWM变换器进行深入利用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针对其进行改进,这就衍生出了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 1.3其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除了电子开关、电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之外,其他的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其中就包括调速器以及变频器等。这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调速器以及变频器也不断的进行更替,使得电力电气自动化水平得以提高。 2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 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较为全面,相对来说,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保障了电力系统在运行上的安全,实现了电力事业可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应用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如果以单元机所具有的运行特征以及电气在控制上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所具有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能够实现对变组的保护,使得厂高变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保障,并进一步的保障励磁变压器的运行安全。其次,可以有效的实现26kV高压厂能够针对电源实现有效的监控功能,保障厂用电压能够实现轻松的切换,保障相关装置可以有效的进行状态的监控,并能够手动来对系统进行启动。再次,可以使得高压变压器得以良好的操控,而且能够使得2台机可以进行联用。然后,220kV开关以及500kV能够在联网上实现自动化以及手动化的联合应用。最后,就是能够使得变组断路器以及隔离开关能够得到有效的操作以及控制,使得低压厂能够用相关的低压装置进行监控。 3主要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 3.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现阶段,我国在对电流以及电压定额进行研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开关的时间进行分阶段的控制,使得不同的元件都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相关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交流变频技术逐渐得到了应用,这一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各种不同的全控式器件也逐渐开始产生,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GTR全控式器件,但是这种器件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器件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相关人员在对器件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只专注于进行保护线路的设计,而忽视了对线路的优化设计,从而使得线路组成过于繁杂,无法使得相关的人员清楚掌握线路的走向。 3.2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产生PWM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电气设备融合了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下,电力电气设备的发展与原件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电力电气设备的发展推动了原件技术运用效率的提升,使得电力电气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实现了整体质量的提高。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发展水平依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电气自动化还有着较深的发展潜力,还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能够更为深入的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我国的电力电气自动化水平能够赶上世界水平。 作者:齐秀锋 单位:海伦电业局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作用 0前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工程的基础。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实现满足自动检测、自动计量、自动调适和供电、配电、发电无缝连接的传输平台。随着我国智能电网以及超高压、特高压电网的不断推进和大量采用,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科研机构、厂矿企业都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地把研发重心和投资主体向电力工程的智能化方向转移,其中作为电力工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来说,就成为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电力技术革新的突破口。 1电力电气自动化介绍 本文讨论的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摒弃了传统的以强电为主的电磁式继电器控制模式,主要突出的是以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微机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控制技术,它包括信号检测、传输、计算、执行、反馈几个部分,对现场的信息采集,把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通过逻辑运算进而控制在线设备、设施运行。实现了自动诊断、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功能。达到快速、高效、精确、安全、经济的控制运行目的。 2电力电气自动化对电力工程的影响 2.1提高测量精度 我国电力工程已经规划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自动化、数字化的要求。我国地域广阔,环境复杂,对于坚强智能电网中的智能配电网来说,同样需要高度的自治性,特别要求电气测量精度比传统测量技术更快更准确,这样才能确保电网数字化继电保护、故障测距、电网暂态稳定性监控、输电走廊的分相技术、电网实时PMU、WAMS的监控和测量高精度运行。传统的电力工程计量系统整体误差达到0.7级。假设CT、VT误差都是0.2级,信号在电缆输送过程中受到电磁干扰又会带来0.1级的信号误差。进入到A/D转换环节后,电能表自带的VT和CT同样会引入额外的0.2级信号误差。和传统电气测量方式相比,采用EIT作为基础原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系统误差可以降低45%。主要原因在于采集的模拟信号在一次转换成为数字信号,通过全光纤系统传输,不需要二次转换就直接投送到合并单元。同样假设ECT、EVT误差等级为0.2级,由于传输信号为数字式,在全光纤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电磁干扰,免去了二次转换环节。因此以EIT为基础的电气自动化测量系统误差仅为0.4级。 2.2提高对配电网保护性能 经过大量实际运营数据分析和动模实验表明,传统电气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保护过程中,当故障发生在设定区间外,一旦传统电磁式原件出现饱和现象,就可能会导致继电差动保护误动作;而当故障发生在设定区间内时,传统电磁式原件差动电流中出现的谐波就可能会导致继电差动保护动作时间被延长甚至出现拒动。在电网长输距离保护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后,由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不存在磁饱和,二次侧电压响应波形可以更好地反应一次侧的电压暂态过程,降低电压基波幅值误差,使得保护范围扩大,有利于继电保护的迅速、灵敏、可靠,大大提高了电网系统的保护性能。 2.3满足暂态保护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关实验室进行过针对EIT暂态仿真实验。从实验图形和数据分析,总的来说EIT具有较宽的带宽和较小的相位延迟,动态和线性特性都很好,可以迅速测量出高频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为暂态响应提供可靠的数据,满足智能配电网灵敏、安全、高效的暂态保护要求。同时,我国的电力系统正向高压、特高压方向发展。大容量、远距离的输送要求需要选择高度自动化的、精细测量、全数字化的智能手段来保证安全、经济运行。传统的电力设备局限于自身的结构和技术特点,只能对工频参数进行测量,在系统运行中很容易受到电路振荡、电阻阻尼、磁饱和影响而失真,因此,在智能配电网中基于暂态保护原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会逐渐取代传统测量技术。 2.4可以准确测量畸变波形 大电网、智能化的时代来临,造成即插即用的电力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许多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出现,如电网安装了更多的智能断路器、闭合开关,增加了通断开合的几率,以及大量的电子设备,都会造成电网波形畸变,对电网的运行参数产生干扰,使其分布的频率复杂。传统的电磁式设备动态范围窄、频率特性差,无法实现在复杂频率条件下的测量和保护工作。电子式电气控制技术解决通过记录暂态和稳定条件下的工作状态,分析一次大电流的值,确保了在频率复杂条件下的测量和保护工作。 2.5增加对智能配电网维保的安全度 以微机为代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从结构上来说,与传统电气技术相比,省去了复杂的绝缘结构,不需要使用绝缘油品,避免了高温失效、燃烧爆炸的发生,减少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危险性检查工作和定期更换绝缘油的繁琐;同时,由于集成电路大量使用和光纤信号传输方式,小电流信号改善了对传输通道的冲击和材料质化,不需要高频度的检查和检测,极大地缩减了工作量,现有的检测模式也可以得到优化。通过在线监测、后台报警即可排查隐患,既安全又高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都为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高压、特高压电网的开发,以现代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电网一定会成为电力工程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解决电力工程技术落后的最好选择。 作者:苏琦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技师学院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分析 1背景概述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电力在人们的正常生活中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电力电气的工程建设要求更为迫切,然而电力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质量要求必须更加严格。所以,对于电力电气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提高质量是必然要求,有效途径就是质量监理。质量监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贯穿项目的全程,不仅影响工程施工效率,对于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力电气工程项目属于比较特殊的工程,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所以在施工前期、过程中、以及后期加强监理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工程监理通过对各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如期实现。然而,在目前的工程监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监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施工监理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监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2电力电气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1图纸的设计问题 以前的电力工程设计的时间一般有3个月,但是对于现在来说,由于工期不同程度的缩短,留给图纸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1个月,设计时间比较紧张,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工作的效率必须提高。在具体的电力电气工程建设过程中,图纸审核尚未完成,但是工程建设却已经开始进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样做很有可能会给施工方带来不可预知的麻烦,比如标准层的施工时间平均下来每一层只有4~5d,有时候会出现索赔、变更问题,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2.2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2.2.1安装开关和插座盒或接线时的问题 安装开关和插座盒,或者接线时,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线盒预埋时,普遍存在过深现象;标高不符合要求;有时候由于施工技术原因,面板和墙体之间会出现巨大的缝隙,施工质量不达标。 2.2.2进户管预埋的问题 进户管的预埋和线盒预埋一样,也会出现预埋过深的情况,并且有时候本来需要的是厚壁钢管,最后却用了薄壁铜管,部分施工材料并不符合施工要求。但是,当进户管预埋的深度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就会造成巨大的位置偏差,转弯处需要作烧弯处理,上墙管和电焊驳出现直角。 2.2.3灯具和吊扇的安装问题 灯具和吊扇的安装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灯位位置偏移、没有处于中心;每排灯具的水平度和直线度缺乏准确性;选择不当的材料造成质量问题,影响美观程度,比如天花吊顶,如果简灯开孔太大,看起来就会很不美观。 2.2.4导线接线问题 在导线接线时会出现多股导线没有使用铜接头而是仅做成半成品,并且没有扩锡;开关和插座的连接时,接线端连接的导线数量过多并且没有按照顺序排列,线头直接裸露在外面;导线的色标不统一,很容易使后续工作人员分不清楚。 3电力工程监理对策分析 3.1规范图纸审核过程 首先,必须对建筑结构比较了解和熟悉,通过审核结构图纸,看平面布置和标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图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次,对于消防和给排水与桥架的并列间距,看设计图纸是否给符合规定要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设计方面要拿出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施工图解,仔细审核;考虑到火灾问题,图纸审核中要注意确认预留管线和模块的位置与数量是否同施工要求相一致。 3.2施工时的监理措施 3.2.1施工质量的监理工作 施工质量的监理工作,开展依据是上级批准的图纸和技术相关说明书,这就要求施工方必须严格遵守图纸要求,严格按图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监理者必须督促施工方的行为,使他们的施工过程严格遵守设计图纸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证设计方与施工方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注意这两项,才能对图纸细节和设计意图更加了解。 3.2.2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细节问题 对于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应注意细节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工人的施工操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力,清楚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做出科学的督促,及时纠正出现的不良施工现象,杜绝违规操作行为;基础施工应配合土建,做好预留、预埋工作;主体施工对材料要保证质量,坚决拒绝不合格产品,材料审核工作必须要严格;充分考虑保护层的厚度等因素,保障施工的科学性。 3.2.3监理人员应与设计者及时沟通 工程监理人员还必须与设计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做好督促工作,会审图纸时,要与空调和排水等方面的施工者和设计者进行有效沟通,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及时纠正错误。施工时,监理人员应该对于施工方的质量管理工作予以督促,规范施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对待,完成之后施工方要自己先检查,确保没问题之后就可以填写单据,之后再由监理人员进行检验。监理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严肃对待,加大检查工作的力度,确保合格之后才能允许进行下一步骤。为了尽量避免某些将来可能会出现施工问题比如错位和碰撞等,监理人员还要注意互相之间的配合工作。 3.2.4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电力工程项目十分复杂,一般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完成,主要包括三方,即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协调非常关键,利益冲突对于施工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有效的监管和督促措施,可以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对施工材料和工艺的监督,保证承包方能够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对于承包方在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监理方都应该尽力协助解决,保障各方的切身利益。 3.3细化监理实施细则 制定更为详细的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确定合理的监理工作目标。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工作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执行规范,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行为。对于质量检查标准和评定验收工作必须有明文规定,确保监理工作遵守一定的章程进行,使施工单位和操作人员对于自身的职责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自己的任务以及应当发挥的实际作用,每种工作和工序之间要进行科学的衔接;建立完善的质保体系,明确质检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工作内容。电力工程与其他项目不同,它有很多独特之处,因此,工程的质量监理工作量很大,监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落实管理工作,加大工程监理实施力度,为电力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语 电力电气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工程立项、图纸设计、工程施工、验收等几个重要步骤和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单位,必须由多方共同参与,为一个工程目标而努力。虽然工作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施工的顺利进行,要求各方必须要加强配合,做好协调和控制,保证施工目标能够实现。 作者:林烽 单位:福建闽能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工业和民用建筑都会使用到电气工程,所以电气工程项目管理非常重要,设计工程的质量、工期、投入等多方面内容,质量关系建筑整体的设备安全以及能源消耗,对建筑使用功能有直接影响,所以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必不可少。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 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电气工程项目管理上属于粗放管理,将管理的工作下放到部门和工作人员,寄希望于他们能够自己完成,得到好的效果,可是导致了项目的延期;也有一些是有计划和目标的,但是却缺乏执行。有些电力企业的项目管理杂乱无序,企业软硬件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设备器械随意摆放,没有使用计算机进行全程管理。有些企业的规划部署并不合理,进度要求不统一,相互的配合不和谐,延误了进程。一个项目进度要有科学的管理,如果放任其发展就会导致其工期延长,人力和物力有所浪费,当纯的对工期进行追求,就会降低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时间、成本和质量是电气工程项目所需要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任何项目对这几个要素都有一定的侧重,保持这三个要素的平衡才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所以应该要做好这些要素的平衡和管理工作。 2.1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是对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最终完成期限的管理。主要是为了让项目可以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目标,该项管理有计划的制定以及进度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对动能转供间歇应该要最大限度的降低。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让项目的结果能够满足质量标准,而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电力企业中一个线路故障就会导致大范围的停电,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对电网的经济损失严重,所以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该要高标准,严要求,施工企业应该要把好管理关,能够让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让项目不同阶段的结果都能够达到质量要求,项目小组在开始项目前应该要进行质量标准制定,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责任制度,这样才可以让质量按照既定的方向完成,也可以超标完成。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之前,对会造成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隐患进行排除,对不同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让工程的整体质量有保障,施工的时候,采取现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以科学务实的要求来敦促自己。各项技术政策要落实到位,让工程技术有序完成,集中注意力放在技术管理上,让工程质量获得提升,减少工期,提升经济效益。施工质量管理要以图纸、施工、验收作为管理的重点内容,对质量的标准严格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对会造成工程质量的要点和部位、因素给予关注,安排专员来管理负责。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及时的上报项目经理,以便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调整施工,对偏差进行纠正。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对成本的使用和执行进行了解,及时调整偏差,寻找原因,用技术和方法来让项目满足客户的要求,完成目标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都是以利润最大和成本最小化作为基础的。项目成本控制的优劣对项目管理水平可以直接体现出来,企业管理中项目成本管理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电气工程项目整个过程都有所体现。电器项目成本管理的要点有以下一些。提升企业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电力企业的生产人员以及外包单位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都得到了控制才能够提升整个项目的经济收益。所以,提升一线人员的成本意识,做好自我管理,让职工能够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够让企业效益提升得到满足。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基本数据有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材料、实际成本等,这些数据都是进行成本管理,成本预测和控制的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所以,电气施工企业要以安全管理为先导,确保员工的生产安全,对设备和物资进行保护,提高员工积极性,安全的生产条件才能够有高效的生产效率。 3结论 当前时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以管理为依托,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做好项目管理才能够获得前进的动力,保持持续发展,所以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者:于鹏 单位:唐山三友氯碱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线路及电气设备安全检查分析 1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1.1架空线路的安全检查 ①电线杆有无出现倾覆、腐朽或基础下沉等问题。②在架空线路下方有无堆放强腐蚀性、易爆性或易燃性物体。③在架空线路铺设的周围有无危险建筑物或构筑物。④架空线路上有无杂物悬挂。⑤板桩与拉线的固定情况是否牢固可靠。⑥架空线路接头部位有无腐蚀、老化、过热或断掉等现象出现。⑦避雷装置的安装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绣断情况发生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检查工作,一定要从细节处入手,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以保证检工作的全面性。 1.2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 电缆线路通常需要布置在地面以下,这就决定了要想做好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就必须要对地下线缆的敷设方式、走线方向、结构布置和电缆头布置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所以每个季度要对地下电缆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遇到特殊情况如洪水、特大暴雨等还要增加检查的次数。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电缆终端和瓷套管有无放电痕迹或破损情况,对于填充有电缆油或电缆胶的电缆终端头等,还需要检查其有无漏油或漏胶情况。②对于裸露在地表之上的电缆线,在检查有无损伤、锈蚀或支架脱落等问题的同时,还要检查电缆线路附近有无强腐蚀性或易燃易爆性物体堆放。③对于地下敷设类型的线缆,检查线缆的敷设保护物和盖板的情况是否良好,线路的标桩是否完整。④电缆沟内是否有渗水或积水情况、是否有易燃易爆或腐蚀性物体堆放。⑤线缆线路上各种接地情况是否良好,有无锈蚀、断股或松动问题等。由于电缆线路通常深埋于地下,所以检查周期会长一些,检查工作的难度、强度也更大一些。 1.3车间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 同线缆的安全检查类似,要想做好车间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就需要对车间配电线路的辐射情况、结构形式和配电箱位置等情况先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通常需要一周一检,而具体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车间配电线路的导线有无发热问题。②线路有无负荷问题。③检查配电箱、开关、分线盒、母线槽和熔断器等的实际运行情况,尤其是对线路母线接头的腐蚀、损害情况和接线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④对线路上及其周边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不存在影响线路运行的情况,如导线上有悬挂物等。⑤对于那些敷设在腐蚀性或者潮湿环境中的线路,要定期进行绝缘性检查。这项检查工作比上面提到的两种都要复杂琐碎,却又无时无刻不伴随在生产和生活的周围,发生事故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要格外重视,务必保证这项工作的常态化。 2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 完好的电气设备是确保各类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则是确保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所以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电动机、发电机和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为例,对检查工作中的一些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2.1电动机的安全检查 电动机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①电动机的电流和电压是否稳定,有无超标问题。②电动机的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卡壳问题。③电动机的风扇罩、外壳有无破损问题。④电动机风扇罩内部有无杂物。⑤电动机螺栓的固定是否牢固。⑥电动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无杂音或异味。 2.2发电机的安全检查 发电机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①发电机的线圈和铁芯运转是否稳定,进出口的风温是否有超标问题。②发电机内部有无火花或放电问题。③发电机的电压和励磁电流与其一次电流和电压是否保持一致,有无超标问题。 2.3高、低压柜的安全检查 高、低压柜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①油断路器的油位是否过低或过高。②互感器、绝缘子和断路器的包面是否清洁、干燥,有无破损或放电现象。③高、低压柜的柜顶有无杂物。④断路器、指示灯和转换开关的状态是否保持一致等。 3结语 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是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检查工作不但要细致入微,而且还要常态化。发现问题在妥善处理的同时还要及时上报给有关单位和领导,为以后的检查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者:孙绚 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 电力电气论文:电气设备安全检查电力线路论文 1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1.1架空线路的安全检查 通常情况下,一般每隔一个月就要对相关的架空线路进行一次彻底的安全检查。但是如果在此期间发生特殊情况,如大风、大雨等,必须增加检查次数。架空线路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电线杆有无出现倾覆、腐朽或基础下沉等问题。②在架空线路下方有无堆放强腐蚀性、易爆性或易燃性物体。③在架空线路铺设的周围有无危险建筑物或构筑物。④架空线路上有无杂物悬挂。⑤板桩与拉线的固定情况是否牢固可靠。⑥架空线路接头部位有无腐蚀、老化、过热或断掉等现象出现。⑦避雷装置的安装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绣断情况发生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检查工作,一定要从细节处入手,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以保证检工作的全面性。 1.2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 电缆线路通常需要布置在地面以下,这就决定了要想做好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就必须要对地下线缆的敷设方式、走线方向、结构布置和电缆头布置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所以每个季度要对地下电缆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遇到特殊情况如洪水、特大暴雨等还要增加检查的次数。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电缆终端和瓷套管有无放电痕迹或破损情况,对于填充有电缆油或电缆胶的电缆终端头等,还需要检查其有无漏油或漏胶情况。②对于裸露在地表之上的电缆线,在检查有无损伤、锈蚀或支架脱落等问题的同时,还要检查电缆线路附近有无强腐蚀性或易燃易爆性物体堆放。③对于地下敷设类型的线缆,检查线缆的敷设保护物和盖板的情况是否良好,线路的标桩是否完整。④电缆沟内是否有渗水或积水情况、是否有易燃易爆或腐蚀性物体堆放。⑤线缆线路上各种接地情况是否良好,有无锈蚀、断股或松动问题等。由于电缆线路通常深埋于地下,所以检查周期会长一些,检查工作的难度、强度也更大一些。 1.3车间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 同线缆的安全检查类似,要想做好车间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就需要对车间配电线路的辐射情况、结构形式和配电箱位置等情况先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通常需要一周一检,而具体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车间配电线路的导线有无发热问题。②线路有无负荷问题。③检查配电箱、开关、分线盒、母线槽和熔断器等的实际运行情况,尤其是对线路母线接头的腐蚀、损害情况和接线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④对线路上及其周边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不存在影响线路运行的情况,如导线上有悬挂物等。⑤对于那些敷设在腐蚀性或者潮湿环境中的线路,要定期进行绝缘性检查。这项检查工作比上面提到的两种都要复杂琐碎,却又无时无刻不伴随在生产和生活的周围,发生事故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要格外重视,务必保证这项工作的常态化。 2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 完好的电气设备是确保各类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则是确保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所以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电动机、发电机和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为例,对检查工作中的一些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2.1电动机的安全检查电动机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 ①电动机的电流和电压是否稳定,有无超标问题。②电动机的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卡壳问题。③电动机的风扇罩、外壳有无破损问题。④电动机风扇罩内部有无杂物。⑤电动机螺栓的固定是否牢固。⑥电动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无杂音或异味。 2.2发电机的安全检查发电机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 ①发电机的线圈和铁芯运转是否稳定,进出口的风温是否有超标问题。②发电机内部有无火花或放电问题。③发电机的电压和励磁电流与其一次电流和电压是否保持一致,有无超标问题。 2.3高、低压柜的安全检查高、低压柜的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有 ①油断路器的油位是否过低或过高。②互感器、绝缘子和断路器的包面是否清洁、干燥,有无破损或放电现象。③高、低压柜的柜顶有无杂物。④断路器、指示灯和转换开关的状态是否保持一致等。 3结语 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是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检查工作不但要细致入微,而且还要常态化。发现问题在妥善处理的同时还要及时上报给有关单位和领导,为以后的检查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者:孙绚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 电力电气论文:电气设备电力工程论文 1.控制配线、配管工程质量 配线是电气设备安装用到的最为重要的耗材,导线与电缆数量和质量事关工程安装进度和质量。建筑物所用的导线和电缆必须由阻燃材料制成,结合图纸要求,选用既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又合乎图纸要求的导线与电缆。导线穿管是不允许有接头的,而且严格控制线管中的导线数量,以10根为最多上限。同一线管中的导线要求同样的电压,如果导线电压差距较大,需要分别选用线管,如果导线连接的是不同的电表量程,也应分别穿管,接地线和支流回路才可以在同一跟线管中同行。连接导线也要严格按照相关工艺要求,接头需要一般都要采用压接工艺,确保导线界都没有加渣、裂缝问题出现,制作线头一定要规范,密实包扎。配管是电气设备必不可少的材料,所有的配管必须符合国家标准,PVC管是用的最多的材料,一定要确保PVC是阻燃材料制造,而且严格根据图纸和设备要求选用型号。如果需要用到钢管,一定要确保未经腐蚀,不能有任何锈迹,截取钢管时需要用钢锉处理管口,不能存在毛刺,防止割裂或者刺破导线绝缘层。施工时选用配管的管径一定要和图纸要求相一致。需要用弯管设备进行煨弯,煨弯半径必须符合要求。对于薄壁钢管需要借助丝扣来连接,并且整齐排列丝扣,薄壁钢管不能采用焊接方式处理。严格根据相关要求来埋砼,必须达到深度要求,如果配线管需要暗敷就要随墙埋入。 2.控制配电箱安装质量 首先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定植配电箱,确定好是用明箱还是暗箱。如果是暗箱需要认真研究预留洞大小,找平、竖直、确定标高,并将箱体的周边用砂浆填实。如果是明箱,在确定好尺寸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膨胀螺栓来固定牢固,确保箱体不能倾斜,箱体的油漆不能蹭破。订货之前认真研究图纸中三相负荷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则要及时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的具体情况来区分导向的色别,并把具体的参数以书面形式提交供货商家。其次,在安装箱体过程中,第一步要检查箱体的尺寸规格,根据电气施工预埋管的管径和数量开启敲落孔。如果商家已经根据常规需要设计了预留孔,直接打开就行;如果商家没有预设,则要选用专业开孔器根据配管数量和口径来开孔,电气焊开启很容易对箱体造成破坏,同时需要做好开孔处的防腐蚀处理。再根据箱体的形状、大小和图纸及施工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牢固以后用水泥灌注,等箱体足够牢固以后再进行箱内走线和设备安装,用专用PE保护线汇流排引连接接地螺栓,不仅能够解决箱体的接地问题,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钢管进箱焊接灼伤箱体的问题,防止箱体受热变形。安装固定好配电箱以后,需要实施穿线,仔细研究图纸设计,根据要求选好导线规格型号,并且保障导线都要整齐顺直穿入,折弯也应整齐划一,不能高低起伏,更不能出现交叉交合问题。同时,考虑以后维修和优化等后续工作,需要预留一定的导线,根据箱体半周长截取预留导线长度。每一个接线柱上只能接入一根导线,不得已也最多只能接入两根导线。依照图纸对应回路做好编号,并标注控制回路名称。 3.整理好相关资料和竣工图 在施工过程综合考虑安装的特殊环境和业主的临时要求,需要对相关内容作出一定的变更,施工完成以后必须对整个施工做好整理,尤其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一定要在施工图中作出相应的标注,并做好有关资料的记录,最后绘制出完成的竣工图。施工单位与监管人员同时到场开箱检测合格证及相关资料,交工时需要把与之相关的资料和图纸一并教给监管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装入竣工资料档案保管。总之,电力工程相关电气设备安装工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安装好电气设备,还需要做好合作单位、各个工种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工程顺利施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作者:罗玉苹赵华平单位:国网江西新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电气自动化电力论文 一电力自动化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1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 就是借助网络,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实时了解电力的相关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电的设置。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与投入资金,提高工作效率。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按照配电容量与规模分为三种:大型、中型以及小型配电自动化系统。通常说来,在进行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类型的选择时,必须要与工程建设目标、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规模相结合,以确保其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安全稳定性。配电自动化系统最为突出的优点表现在: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并且在建设初期,可选择中型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类型,装设主站、子站和终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需要扩建配电系统,就需要对主站系统的数量有所增加,并且将其中一个主站当作中心站。在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自动化系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开关设备符合标准要求,又满足管理操作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可参见标准文件。 1.2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一系列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对电网进行自动的调控,所有操作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和决策,能够做到比人工更加精准,同时也能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的电网不仅能够供应大量的电力,还要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监管系统地安全性,因此电力自动化变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SCADA应用系统SCADA系统即为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可以运行的SCADA系统的现场监控设备,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整和各种报警信号等功能,即我们所说的“四遥”功能。远程终端单元和馈线终端单元是SCAD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建设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AGC应用系统应用AGC系统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应用变频调速系统AGC输出模块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使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情况。AGC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负荷频率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和备用容量监视。AGC应用系统通过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管控,可以对运行中的故障及时报警,然后运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对电力的运行质量把关,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果。 (3)仿真应用系统仿真应用系统,根据系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描述的行为或过程的仿真模型。在计算机中,运用系统仿真技术创建模拟电网模型,提供仿真环境,可供电力调度工作人员使用。此外,利用仿真应用系统有利于工作人员积累实际经验,提高操作技术。 (4)PAS软件的应用PAS软件主要是通过电网各种实时信息,分析电网运行状态,从而为调度员提供科学的据侧依据,使其制定出最优的电网运行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可靠性。其中,电网各种实时信息主要包括了实时测量值、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实时状态等。 二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平台开放式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一个通用的平台,先进的技术才可以发挥作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表明,使用标准化接口程序,按目前国家标准,规范使用IEC接口所有电气设备和管理更加简单方便,而且使设备运行编程过程缩短。标准化是电气自动化具有统一接口和编程语法,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设备允许信息交流更容易。实际的操作方式为利用一个和外界相通的接口,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部件和相应系统的监视调节,实现有效的管理控制,是电力系统运动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核心。 2.操作系统通用化发展 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操作平台,其具有操作简单、维护便捷的优点。通常,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多个系统进行协调,通过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各个设备系统的有效控制。因此,系统结构的通用化是一大重要发展趋势,其有利于实现电力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性,以最大化地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 作者:张举刚单位:万山供电局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1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类的各专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电气专业传统的“发电、输电、用电”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强电和弱电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诸多学科相互交集的学科,是由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是强电和弱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修改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出电气专业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协调”的主导思想,加大教学力度,要意识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 2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任课教师要选择一本合适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作为主教材,再参考其他的辅助教材,取长补短,主讲教师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及丰富的电力电子工程实践经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的内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要体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技术,也要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基础课到专业课平稳过渡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符合二本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主教材中除重点讲授交流变直流、直流变交流、直流变直流、交流变交流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及它们的组合之外,还要联系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情况,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及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注重主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还应该适当介绍SVC、SVG、高压直流输电、开关电源、UPS电源、感应加热电源、光伏逆变器等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就业要求。 3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避免一人堂和填鸭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课堂教学中需要绘制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以及诸多公式推导及各种参数计算等。由于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又多,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所以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并非完全取消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方式,二者应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各有各的长处。对于复杂的电路及波形的绘制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容并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以flash动画的方式显示电力电子器件的开通和关断过程、过电流和过电压的产生过程、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等,使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对于简单电路的分析以及例题习题的讲解,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显得更简单便捷,更具亲和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总之,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互联网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4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原有的电力电子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引进近几年内较为先进的电力电子实验设备,对原有的验内容和实验计划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尽量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理论教学情况组织实验教学。我院现有的电力电子综合实验室可开出多种实验,囊括了AC/DC、DC/AC/、AC/AC、DC/DC四大电力变换所需的实验,如整流及有源逆变实验、交流调压及交流调功实验、直流斩波实验、无源逆变变实验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增设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也使电力电子课程的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教学时间的不足起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同时,在我院的大学生电子挑战杯大赛中,部分学生的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提高了学生的电力电子技能。另外,我院每个学期举行教师实践技能大赛,有相当一部分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电力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5将Matlab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Matlab仿真软件是各院校普遍开出的课程,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在课堂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丰富友好的图形界面,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避免了教师画电路图、波形图的繁琐及时间的浪费;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相结合,是原有的实验操作的有益补充,同时又具备原有实验装置不具备的优点,如解决设备费用高、实验所花时间长、危险性大的缺点。而利用仿真教学工具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既不担心元器件损坏,也没有任何危险,学生完全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任何地点的计算机上自行完成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真实性实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 6课程设计环节的改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后,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由主讲教师布置该课程的设计任务,为避免雷同,每人一题,主要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四大电力变换为核心,结合工程实际,根据给出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总体方案、主电路图、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并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制作电路板和元器件焊接,并使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工具进行调试;较复杂的题目要求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验证或进行matlab仿真,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环节的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补充,同时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就业及将来打下基础。 7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为了提高电气专业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来,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除了到发电厂、变电所参观实习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电力电子装置的厂家实习;有时也请电力电子产品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除了发电厂、变电所、继电保护、电气照明等传统设计题目外,许多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中也增加了许多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课目,如感应加热电源、大功率开关电源、UPS电源、光伏逆变并网系统、SVC、SVG、高压直流输电等方面的题目。有些设计题目还获得了省级或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二、结束语 二本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业急需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既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的研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二者兼而有之。几年来,通过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当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师生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我们二本院校应有的贡献。 作者:巴金祥原琳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设计电气专业论文 一、掌握典型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及安装调试 1.能够画出典型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单向运行控制;正反转控制(含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按钮联锁的正反转控制、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含手动控制的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自动控制的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双速电动机控制(含手动控制的双速电动机控制、自动控制的双速电动机控制)等。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以后,应具有相应的画图能力;然后通过到实训室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画图及动手安装接线的能力,还可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正确安装典型控制线路通过分析电气原理图后,进行安装接线;学生要能够把原理图中电气元件符号,与实物上的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正确接线;先接主电路,在接主电路时,要注意电源的进线是上进下出;接控制电路时,根据编号,依次完成接线;在接按钮盒时,要注意,进盒的线要通过接线端子引入。对每个元件在所接线路中的作用,学生一定要清楚。 3.调试学生安装接线完成后,先通过静态检测,对所接线路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即是否存在短路或断路情况,静态值是否合理;然后是进行通电测试,通过通电试验,可以直观看到各元器件的动作,及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正常。这一过程,让学生看到每个元件的动作情况,以及所接线路完成的控制功能。 二、学习简单控制线路的设计 1.首先根据所设计控制线路的要求,对所需要用到的电气元器件写出材料清单(元器件的名称、数量、型号)。 2.根据所设计线路的要求,通过自己在理论学习和实习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考虑如何设计。 3.通过分组完成或自己完成,画出能够实现设计要求的电气原理图,分析工作原理,请带实习的教师审核图纸,提出建议,方可照图安装接线。 4.在我们设计线路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根据现有的元器件条件,完成我们的设计课题。因为,每个设计线路的功能,可以通过很多种控制方式来完成。 三、设计实例(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行控制,扩展为两地控制的两台电动机手动顺起,手动逆停控制线路,具有短路、过载、欠压及失压保护) 1.元件清单三相空气开关1个、主熔断器3个、控熔断器2个、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2个、三联按钮2个。 2.设计思路 (1)由于要完成两地控制,必须考虑甲、乙两地均有起动按钮和停止按钮;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只能提供两组三联按钮,所以,在设计线路时,学生必须考虑其中两个按钮,即要做起动按钮使用,又要做停止按钮使用。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个要点,就是只要是多地控制,每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起动按钮要并联、停止按钮要串联。 (2)两台或多台电动机要求顺序起动时,控制第一台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必须串联在第二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里,以此类推。 (3)两台或多台电动机的逆序停止时,控制第二台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必须并联在第一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上。 3.画出设计电路根据设计思路,画出能够实现控制要求的电路图,(主电路省略)。控制电路中SB11、SB12是第一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SB21、SB22的常开触头是第一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SB21、SB22的常闭触头是第二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SB31、SB32是第二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通过这六个按钮,我们就能够实现在甲乙两地控制两台电动机的运行。KM1控制第一台电动机,KM2控制第二台电动机。 四、我们在设计了手动控制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自动控制的设计(两地控制的两台电动机自动顺起,自动逆停控制电路) 1.元件清单三相空气开关1个、主熔断器3个、控熔断器2个、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2个、三联按钮2个、增加一个时间继电器、一个中间继电器,减少两个按钮。 2.设计思路 (1)起动时,第一台电动机起动一定时间后,第二台电动机自行起动。根据要求,我们可以采用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或断电延时型继电器完成顺序控制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首选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利用它的延时闭合常开触头串接在第二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中,实现按时间顺序起动的控制要求;相当于利用时间继电器的延时闭合常开触头,代替第二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当延时触头自动闭合时,第二台电动机就自行起动。由于是两地控制,所以,两个起动按钮需要并联完成两地控制要求,如图二所示。同学们也可以在此电路的设计思路上,考虑如何采用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完成顺起逆停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2)停止时,第二台电动机停止一定时间后,第一台电动机才能自行停止。根据要求,我们在设计上可以采用两个时间继电器完成顺起逆停控制,但是,由于实际现场情况,只有一个时间继电器可用,在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同一个时间继电器需要完成两个功能,起动时经过延时,使第二台电动机自行起动。当第二电动机起动后,KM2的常闭触头分断,时间继电器线圈断电,时间继电器暂时停止工作。当需要停止时,按下停止按钮,第二台电动机停止的同时,时间继电器重新工作,通过延时分断的常闭触头延时分断,切断第一台电动机控制电路,第一台电动机就可以自行停止了。 (3)为了能够正常顺序起动逆序停止,电路中需要采用一个中间继电器,通过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头可以保证起动正常完成,在时间继电器暂时断电时,第一台电动机不会停止工作;在完成自动逆停时,由于中间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分断,使第二台电动机不会重新起动。3.画出设计电路根据设计思路,画出能够实现控制要求的电路图,如图二所示(主电路省略)。控制电路中SB11、SB12是第一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SB21、SB22是第二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通过这四个按钮,我们就能够实现在甲乙两地控制两台电动机的运行。KM1控制第一台电动机,KM2控制第二台电动机。KT、KA、KM1、KM2、共同完成自动顺起、自动逆停的控制。通过设计手动控制的两台电动机顺起逆停,到自动控制两台电动机顺起逆停的设计,学生对设计线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兴趣的学生对以上两个线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电路来。随着PLC技术的迅速发展,接触器控制的顺序控制已经被取代,学生可以在PLC实验室将自己设计的顺序控制电路,改为由PLC控制实现。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课题设计,对今后在学习PLC课程设计时,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作者:丁晓松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力电气论文:电气自动化电力工程论文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⑴变电站自动化。运用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电流信号电缆式设备,采用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以计算机电缆或者光线替代电流信号电缆,实现自动化的监控和操作,从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行水平,保障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⑵电网调度自动化。通过电网调度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控制,使电力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实时数据,能够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估和电力负荷的预测等操作,提高电网运行的质量,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 ⑶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能够有效的对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实时显示和打印,促进整个系统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盒联锁保护等功能,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2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⑴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晶闸管作为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电力工程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第一代半控型晶闸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以CTR/GTO/P-MOSEFT为代表的第二代全控式电力电子开关逐步的被广泛的研制和应用。根据各种器件的性能适应于各个电流、电压额等电力系统范围中。而由于第二代全控型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使电流在控制方面难度增加。而MOSFET作为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其对驱动电力要求简单,开关时间快,并且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其通态电压额会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倍增加,从而不利于P-MOSFET的推广和应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一代的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MGT应运而生,IGBT拥有和MOSFET一样的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面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开关速度快,通态电压低,工作频率高,并且具有宽而稳定的安全工作区,工作效率高,驱动电路简单,更符合现代化对电力器件的需求。新一代的复合型电力电器件,随机复合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器件生产范围不断扩大,应用也不断的深入,在电器复合化的同时,加强对电器向模块化的发展,使电力电器件向更高要求发展。 ⑵变频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在电力电子器件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为了能够适应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以往的变频器电力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采用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能够有效的降低开关损耗,保障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加强变频器电力从低频向高频方向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开关损耗,并且节约成本,提高逆变器集成化,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⑶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的日趋成熟。随着对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将复杂的矢量变化与电动数学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在对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研究过程中,其控制思想独特,具有创造性,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法直接,对信号处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大大的提高了调速效率,形成一种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适应现代化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求。 ⑷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使用。随着变频器技术的成熟发展,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性开始大量投入生产和实用中,它主要采用全数字控制,通过相关的软件能够对系统进行自动化的设定和操作,提高变频器的变结构控制盒自适应控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变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等相关的功能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的支持下不断的提高。 3结束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深入发展和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当前最具有发展前景,最活跃,最具研究价值的综合性学科之一,在电力工程发展和应用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是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技术依据,因此,在我国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马沙萍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电力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电力工程的电气设备安装技艺 1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 1.1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对于PVC管材不但要有阻燃的性能,还要满足技术方面的要求。施工时用的管径必须符合设计图的要求。还有对于接地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弯管一定要用弯管设备进行煨弯,一定要保证煨弯的半径不能小于规定的半径,该偏差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有一定不要有清晰的折皱。薄壁的钢管应该用丝扣连接,而目丝扣排列要整齐,薄壁的钢管禁止用熔焊焊接。在施工过程中,金属管和装线盒要匹配适当,金属管里穿线前一定要给金属管戴好护口,还要把管口的毛刺去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平整光滑。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建筑物中照明等生活中用的导线和电缆几乎都是用阻燃材料制造的,安装时用的导线和电缆一定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材料的基础上,再符合图纸上的要求。通常管内的导线是禁止有接头的,而且对管内的导线数量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一根以上,最多不能超过10根。还有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以及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能连接在一个管内的,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才可以在一个管内。导线的接头要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同时要保证接头处不能有裂缝、加渣等问题存在。电缆线头的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扎一定要密实。 1.2配电箱的安装 首先,配电箱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加工定货。工程配电箱有暗箱和明箱两种,如果是暗箱,要根据预留洞的尺寸,找好标高、水平、竖直的尺寸,并且还要用砂浆填实将箱体的周边;如果是明箱,要量好尺寸,用膨胀螺栓固定,保证箱体水平端正不歪斜,而且不要破坏箱面的油漆。但在订货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检查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是否平衡,如果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不平衡,要对其进行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的结果,区分箱内导线的色别,把调整的结果作为技术的参数,进行书面整理后提交给供货的厂家。同时还要根据设计图的要求,绘制箱壳的预留孔洞的大体图。这样厂家可以根据大体图预留孔洞,这就可以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开孔处易生锈或开孔不适宜等麻烦。其次就是箱体的安装过程。一般在安装箱体前,要先检查箱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规格和尺寸,然后根据现场预埋管的数量和管径尺寸的要求,再进行打开敲落孔。如果厂家没有留预留敲落孔,那么就得用专用的开孔器来开孔,孔径大小要适宜,这就要选取合适的钻头,钻头大小要根据管的外径尺寸来选取,为了防止开孔是对箱体造成破坏,一定不要用电气焊进行割孔,同时为了防止箱体防腐,还要对于开孔处进行补漆处理。在安装箱壳时,要先把箱壳稳固在墙上,这样才能根据箱盖的大小、形状去考虑箱壳凸出墙面的尺寸。在箱壳安装后要用水泥砂浆对箱壳的周边进行灌注,等水泥砂浆凝固后,再进行箱内管道的连接。对进箱管和出箱管选取跨接线时,要根据管径尺寸的大小来选择,然后再进行接地。进线的电源专用PE保护线经过汇流排引与接地的螺栓连接在一起,这就可以作为箱壳的专用接地线了。箱体的外壳使用这种接地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有可靠的接地,同时也避免了对钢管进箱交接处进行焊接时烧伤箱体的问题,保证了箱体不会出现受热变形的现象。最后在箱体安装完成后,进行穿线工作。但在穿线前要认真仔细的核对安装图,然后严格根据规则进行导线的选取。穿线时,为了便于以后的维修使用,要考虑预留导线。而预留导线长度的选取,要根据箱体的半周长进行选取。配线一定要沿着箱体底部进行安装,在导线的弯曲处要留有一定的弧度,同时也要预留适当的长度。还有每一个接线柱最好只接一根导线,但最多也就只能接两根导线。而且对于箱内的出线,要根据系统图对应各回路进行对应的编号,在箱盖的正面一定要有各控制回路的名称。 1.3竣工图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设备安装,为了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地理位置环境,对施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变更,但这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等相关负责人要及时的在施工图中做出标记,还要在相关资料上做上记录,并及时的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变更后的完整的竣工图。在设备开箱时,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一起到场,对相关资料和合格证进行检查审核,而且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还要列出相关资料及图纸清单的会签。一些有关的图纸和资料也可由施工的单位代管,在交工时,由施工的单位一起将所有的资料交给监管人员进行检查审核,如果监管人员检查无误后,可以将所有的资料装入竣工资料档案中。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对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不仅仅只是电气设备的安装,还要有组织有准备的协调各合作单位、各工种之间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 作者:刘海军单位:广东可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电气论文:管窥电力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管 1电气工程质量监理的原则 电气工程涉及到土建、给排水等诸多方面的工程问题,并且设计施工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等多方共同作业,因此,在电气工程质量监理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主要原则如下: (1)设计方应该掌握有对设计的所有权和进行修改的责任,而监理公司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如有需要,才参与与设计方的协调和监督,督促设计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并保证符合相关规定。监理公司还应监督设计方对图纸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相关讲解,以便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2)严格遵照有关部门下发的有关监理工作的规定和章程,接受公司的委托,实施电气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 (3)当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一方的临时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的情况,监理方可事先寻求设计方意见,若设计方没有做出及时的相应,则监理方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提出相应的技术变更要求。时候要对变更内容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及时报知设计方,寻求认可。 (4)针对业主提出的设计变更,或出于其他考虑提出的对原设计图更改,电气部门不能盲目的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相应的修改,应该先由业主方设计方对该设计做出了相关的变更后,由文件形式报知监理方,此时监理方才应按照更改后的文件内容进行施工监理。 (5)督促施工方对设计文件进行详细的阅读,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是监理公司的职责之一。如果工作期间发现图纸有问题,不能随意对图纸进行变更,应先征求设计方同意,双方协商解决。等到有正式的书面通知下发之后,方可对设计内容进行正式的变更。监理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是代表业主方对工程进行监督的,因此,施工方在具体工作中如发现任何问题,都应及时向监理方和设计方提出。 2监理要点 2.1事前的监理 在项目立项之初,合同签订之时,监理公司就应当选派符合专业要求的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的具体情况和业主意图进行了解,如电气工程中,监理方就应当选派专业的电气监理工程师对电气专业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一定的了解,尽快熟知电气专业的设计内容,做到对施工设计内容了然于胸。如:项目的供配电系统;主要的电器设备配置等等。在施工开始之前,就必须要做好预埋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程度的仿佛工作,充分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与材料准备。 2.2事中的监理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往往要在土建基础施工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步开展电气施工,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不符合设计图纸及质量验收要求的问题和现象。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单报监理,监理工程师审查后,会同施工单位等相关人员一起现场检查。 2.2.1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除了材料品种、规格必须合格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要保证在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符合要求。 2.2.2在进行基础施工时,应该及时的配合土建等方面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的穿墙管以及止水当班的预埋和预留等相关工作,并做好预埋件。 2.2.3主体施工时,主要要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如电气管材、线盒等,遇到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弃之不用。对于每批材料的报审表都应该详细填写,经由审理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另外出于对结构和保护层厚度的考虑,预埋的电线不得敷设在钢筋的外侧,管路也不能在同一处有超过三条的交叉,线管不得并排绑扎,另外该绑扎在一起的东西诸如管和管、管与盒则要确认绑缚的牢固。 2.3事后的监理 当单位工程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施工单位在自查自评后,填写工程竣工报验单,主要包括该分析工程的检验审批,相关工序的合格签证,原材料合格签证及其他测试合格的资料等,并将全部竣工资料报监理机构申请竣工验收。 (1)审查施工单位报审的电气分部工程的各项质量控制资料。 (2)电气工程实物质量的主要抽验部位。 (3)外观质量检查。 3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施工前对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 项目立项开始,施工人员就应当尽早进入施工状态,积极主动的与设计单位交流协商,了解公司的情况,以及工程的概况及施工的具体意图等,对图纸进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并督促设计方尽快交出规范的会审意见,以方便下一阶段的工作。 3.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理与控制 监理单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其依据主要是上级审批的设计图纸和厂家出具的说明书及相关制度文件等。因此,施工单位首要注意的就是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监理人员要严格监督施工方,绝不能有随意更改设计的行为。监理方同时还需要向施工单位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方便施工方对图纸进行更详尽的了解,最大程度的掌握设计意图,提高质量意识。另外,监理人员在设计图纸会审的时候,还应与给排水、空调等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协商完成图纸的会审工作,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改正。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还应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施工,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认真进行。完成一定的工序后,施工方要先进行自检,确认无误后填写验收通知单,再由监理人员进行检验。必须对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隐蔽工程的细节进行严格的审查,这就要求监理人员要对图纸及施工中的隐蔽工程都十分熟悉,另外也需要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一个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这是一个及其庞杂而漫长的工作程序,其间需要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组织和完成,虽然每个单位的立场和利益倾向有错不同,但是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使得工程得意又好又快的完成,因此,做好施工工程中的协调工作就成为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 4结束语 电力电气施工工程中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施工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求监理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对专业技术的资料掌握透彻,及时把握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而且还要求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当中,要积累相关经验,深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始终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保障电力电气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巨提国单位:陕西乾县供电分公司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 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 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 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 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 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 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 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 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棋牌活 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 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 :“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 “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 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文秘站:]校体育组全体 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 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 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 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 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 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 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 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 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 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 “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 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 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 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 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 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 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总而言之,中学通过雨天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 意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论文:小学体育课在情境教学中结合“教”与“玩”游戏活动的初探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趣圣战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和游戏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一、以情境教学,提高“教”与“玩”结合和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与其它单个的体育动作有所不同,其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受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在游戏教学中,我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穿越森林”这个简单的游戏,假如老师不做启发,只是让学生绕着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穿越森林送情报的故事,激发学生活动游戏的情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集中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也可以课间穿插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二、以情境教学,促进“教”与“玩”结合体现游戏的多样性 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们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与“玩”的游戏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过草地”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在做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一边跑一边人为地破坏学校种的草皮;有的学生游戏活动不积极,出现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取积极诱导,进行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花、草、树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了距离。 四、以情境教学,结合“教”与“玩”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我经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还可以教师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和谐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多少年来,学校的游戏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使学校体育事业更加光辉灿烂。 体育课论文: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 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素质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精心设计、寓教于乐”。 具体说来,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枯燥乏味的队列练习,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学生,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解放军学习,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划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看谁能炸着,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则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所谓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的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可将之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了锻炼和教育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便是体育课中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意外伤害处理的方式分析 一、第一步:有备无患,重在预防 “郑老师,不好了!王宇晕过去了!”一阵急促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八(2)班几个学生慌张地边跑边喊。我急忙向事故地点跑去,升旗广场边正围着一大群学生,王宇躺在地上。我正想办法进行处理时,学校的校医邵医生也匆忙跑了过来。 【事后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体育课上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在所难免,关键是体育教师对课上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先准备好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为此,我们制定了意外伤害三级应急预防机制。第一级:若本班学生从事危险性活动,或活动时有危险、同学之间争吵打架等突发状况时,旁边的同学无论男女都要加以提醒和劝阻。第二级:发生以上情况时,任何在场的班干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体育老师。第三级:如出现较严重的情况(如出血、跌倒不能爬起等),在场的班干部要维持现场秩序,另一名班干部或学生立即通知校医到场。机制建立后,我还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模拟演练,以便学生熟记于心。此次意外,我和校医能在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二、第二步:临危不乱,镇定处理 此刻,学生们有些紧张地看着我,有的在小声议论。我和校医立即把王宇放平,掐其人中,不一会儿,王宇醒了。我首先安慰王宇不要害怕,又低声命令其他学生:“体育委员和组长留下,帮我扶王宇到校医务室;班长立即通知班主任到医务室;其他同学回去准备上课。”把王宇扶到医务室后,我问了组长的事情经过。原来王宇这组因游戏输了,被罚跑一圈。由于学校正在建塑胶运动场,体育课都在升旗广场和两边的中心路上进行,加之上体育课的班级多,空间较小,王宇和其他班级的一名男生发生碰撞,造成王宇意外跌倒。 【事后反思】 体育老师作为体育课管理的责任人,要临危不乱,事情往往没有人们预想中那么糟糕。体育教师要用所学的运动生理知识对出现的伤害事故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而且要让受到伤害的学生尽快镇定下来,防止情绪恶化。另外还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尽量不要让事情扩大,以免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第三步:积极主动,互动沟通 到了医务室,校医给王宇喝了一支葡萄糖水,此时班主任也到了,大家决定还是要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赶往县医院的途中,班主任通知了王宇家长。医院对王宇进行了头部和胸部的CT,并做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安顿好王宇,他的父母亲慌慌张张的从乡下赶来了,我和班主任连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告诉了两位家长,同时转达了医生的诊断结果。家长看到儿子没有什么大碍,就平静下来。和王宇家长充分沟通后,我们决定让王宇暂住急诊室一晚,以做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我们和家长互留了电话号码,以便有特殊情况时能及时联系。 【事后反思】 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出现较严重的意外事故后,除了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伤情,视情就医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家长,态度诚恳地向家长解释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谅解,以免让家长走向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在处理意外伤害时,有时问题比较严重相对难处理,如:可能会涉及到多名学生、产生一定的医药费用等等,此时最好能有班主任、同组年长的老师或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场,通过他们先帮忙稳定家长的情绪,然后再多方沟通交流,合力调解,共同商议处理,确保不留后患。体育老师不能抱着怕麻烦、逃避的心理,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给自己、家长、学校带来更多的麻烦。 四、第四步:攻心为上,教育反思 经过一夜的观察,王宇没有大碍,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了。原来王宇因看到口腔出血害怕紧张出现晕血。尽管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事故,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二天的体育课,我做了一次专题的安全教育课,课上我列举了大量体育课上学生不注意安全对自身或他人造成的身心危害,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学生、家庭、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课上还给学生介绍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出现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并强调和完善了体育课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路径建设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学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体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一要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开发,二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多样化和自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就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形成欢迎进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题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惟上、惟师、惟书”,反对的是“惟师命是从,惟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辩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体育课论文: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要恢复体育课的“合法席位”, 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认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积极性,把思想认识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二是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能开的体育项目尽量开全。如广播体操、跳高、跳远、篮球、排球等项目,冬季的踢足球、踢毽子、跑步、滑冰等项目,一般的学校是有能力搞好的。画跑道、挖沙坑、钉跳高架、买些球是不难做到的。 三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短训、自学等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好体育课,不能等到师范院校分配来毕业生再去考虚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培养“出学校门,进医院门”的下一代,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文秘站整理)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么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文秘站: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边风。L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曾有一段时间经常逃课。班主任到处找他,但一见到班主任就躲,真拿他没办法。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有意的接近他,“L同学,你的协调性很好,欢迎你加入健美操队。”一听这话,他来劲了,开心了。然后我话锋一转,“L同学,叶老师可以跟你聊聊吗?我们到那边草地上坐坐好吗?”他点了点头,跟着我来到草地上。“某某,叶老师很孤独,很想跟你交个朋友,你能答应我吗?”说完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叶老师,其实我也很孤单,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不愿意跟我玩,而且妈妈又出差了,我很想念他,恨不得跑到她身边去,可是学校又不让,所以我天天逃课。”“你觉得逃课这种行为对吗?还有,同学们为什么不跟你玩?”“不是的,上次我的手受伤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关心我,对我很好的,可是我的手好了以后,他们就……”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在草地上坐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经过这次的交谈,L同学愿意上体育课了。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后面有一个人大声的喊:“叶老师,我最喜欢你,也最喜欢上体育课。”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L同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甜滋滋的,突然间使我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自豪,更加强了我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总之,通过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论文关键词:高技体育;女大学生;体育兴趣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 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 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 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 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是运动翻j练避免受伤的重要一环,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备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同学们身体顺利的达到锻炼目的。 论文关键词:准备活动;教学效果;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是体育训练和比赛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各部分身体活动练习。当肌肉进行紧张的运动时,有机物的强烈分解和能量的释放,需要大大加强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是由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来执行的。因此,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激烈运动时,内脏器官的机能不能适应肌肉运动的要求,不仅运动成绩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头晕、恶习、呕吐、甚至休克等现象,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在高校体育基础教育中发现,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共同有的身体素质外,同学们对准备活动的认识程度也是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体育课中所有的受伤,85%来自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通过对我院部分公体学生的调查,95%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前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只有近5%左右的学生在认真的做。所以,如何安排好高校体育公共课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上好每节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 在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误区,认为准备活动仅仅是热热身,也就是使身体发热就可以了。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使学习运动技术效率低,锻炼效果不理想,最直接的是导致身体受伤、致残、甚至危急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运动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其意义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主要的进行分析与探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脑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升高体温。有的人在一有较强的运动就感觉头晕目眩,肚子疼,其实就是内脏器官不适应引起的疼痛。准备活动做了,并有一定强度,这些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出现。 准备活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改善心肺器官功能。趣味多样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这些功能的改善,能较快使学习运动者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效果更佳;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肌肉收缩的粘滞性,可以预防因大强度的运动而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的损伤。所有的准备活动,在这一点上是最直接、最常见和最多的。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和注意事项 准备活动分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 一般性准备活动:徒手或持轻器械的练习,包括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棍操,绳操等;走跑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走、慢跑练习;队列队形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游戏,可根据教材、学生情况,自编或参考游戏类书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时问不宜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舞蹈,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新特点,最好配乐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应与教材结构节律强度栩类似。如:教材是掷铅球可以先做掷沙包等练习,教材是鱼跃前滚翻,可先做前滚翻。 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的,基本活动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心律控制在每秒90~110次左右。根据季节的变化,冬天时间要长些,夏天应短些。运动过大,学生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准备活动一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但也可分组和个人任意进行。即可定位也可行进问做。应从易到难,从基本到多变。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之间(课的基本部分)要连接紧凑,问隔不可过长,否则就达不到运动效果。 学生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好坏和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可导致受伤几率高出很多。要使锻炼效果到达预期要求,就必须做好充分相应的准备活动。随着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准备活动更应该是多姿多彩,使同学们在充满着快乐而有趣昧性的气氛中做准备活动。在安排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老生常谈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一话题上,我们强调每一任何运动锻炼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体育课论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俱乐部制形式 体育教学 考核评价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 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体育课论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 公共体育课 考核评价 达成性评价 论文摘要: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进步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其人格和尊严应有的关注。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评价观念,受技能“肓”人的影响,多以竞技体育的要求,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刻板、单一,以一成不变的技能式的量性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后天的遗传性和在学习的发展过程。这就出现在体育课成绩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有些学生单凭身体素质、先天优势,不锻炼就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策略,不盲目追求客观与量化,认识到体育教育与考评的相对性,依据体育考评的互动性特点,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再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理论基础和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2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的逐级评价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在逐级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应使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通过发现、探索,学习知识,掌握规律。所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2.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知道结果,学生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路,对优点进行肯定,对缺点进行改正。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必须着眼于教学开始与结束时成绩的变化上,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4从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而考评制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动机及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合理的考评制度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 3.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运动水平越高,成绩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以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育教育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体育的功效性,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使评价作为整个体育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因此,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到挫伤,如此考核评价办法势必会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4.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现大学阶段体育课的价值。 体育课论文: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越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体育课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时武略 摘 要:随着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面的引导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传帮带的学徒模式、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寻求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奠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软件专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1 引言(Introduction)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 2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bases on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认为,将学习者置身于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之中,通过自主的尝试才能真正构建起有效的能力与知识体系。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进入教师所建立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正确的操作流程实现预期的效果,减少并避免错误的发生;到企业进入到师傅所建立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项目来积累经验、提升素质,既能从正面学习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解决不断出现的真实问题过程中,检验和应用所学,修正错误,深入理解,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3 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方式(The main ways of carrying ou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jor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够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工程师,而这样的工作非常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将曾经做过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切入点,较为全面地传授学习领域的有关知识。这种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有相关的课程体系支撑,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规划好每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连续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过程,在不同的项目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2)工作室教学模式。技能熟练的教师可以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承接校内外的实际项目,带领学生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实际项目经验和娴熟的技能。这种模式要求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在工作室中实践。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是集中几周进行项目实战,在这几周内全部时间用于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完整实施;另一种方式是每天固定安排一定的时间段进行项目实战,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同时,从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但受项目的规模所限,教师个人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往往保证不了实施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与企业的真实情境还有一定距离。 (3)传帮带的学徒模式。在软件企业中,很多时候是可以将较大型的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的,化繁为简,完全可以由学徒来完成,但一定要由企业的师傅全程跟踪指导,避免拖延工期或者与设计思路相背离的情况发生。企业中实施的项目往往具有过程完整、实施规范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既要知道要做什么,又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还要知道如何让用户更满意。同时,在较大规模的开发团队中,可以学会如何分工、沟通、协作,培养综合的职业素质,有利于今后的职场发展。 (4)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经历了实际项目的洗礼之后,如果学生真正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培养出兴趣,将会主动地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需要进行指导、答疑即可,学生会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模式需要学校提供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保持交流,也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Several patterns about the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一般来说,校企双方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学校为发起人,邀请企业参与,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较松散,并不能对企业有所要求或者制约,企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用人需求、个人关系等方面而与学校合作。 (2)企业为发起人,邀请学校参与,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长期的人才需求基础上,希望学校输送较为稳定的、优秀的人才,并且企业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学生实习、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稳固,便于开展工作。 (3)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的多元办学主体模式。学校为了引进企业工作情境、企业工程师,自己成立校办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企业自己出资创办学校,都可以使得校企双主体无缝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5 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五者之间的关 系(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s,enterprises, teachers,master workers and students) 在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有其职责与分工: (1)学校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对培养学生负有全面责任,需要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考察,选择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软件公司进行深入接触,最终制订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制订学徒制教学过程管理的相关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 (2)企业是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从其尽社会责任、本身用需要出发,需要有专人负责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提供学徒所需的工作条件、适当的报酬,并要承担学徒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耗和损失。 (3)学校需要安排与企业师傅对接的专业教师,教师一方面应该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指导、督促学生按企业的工作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识转化为工作情境知识,并按学校相关规定管理、考核学生。 (4)师傅是代表企业实施教育过程的责任人,既要作为企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效益,又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造成损失,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师傅通过带徒过程,也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帮助企业储备优秀员工,从人力资源角度创造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价值。 (5)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1],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成绩,又要完成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提升职业能力。学生在教师、师傅的双重指导下,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从初学者成长为熟练的工程师,是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6 校企、师生、师徒之间的博弈 (1)学校、企业是两个教育主体,既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2]。学校通过学徒制教育模式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人才,也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育人,将岗前培训工作融入到学徒培养中,既可以利用学生完成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节省部分人员开支,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有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而有所分歧,学校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在软件企业中稳定发展;企业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开始创造价值,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够为企业服务[3],而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引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也是自身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构建者。教师希望学生对程序开发工作充满激情,尽快地理解、接受知识和技能,主动地按步骤完成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有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请教;学生多数很难热爱程序开发工作,对编写代码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出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问老师,不愿自己苦思苦想、独立面对,这就很难锻炼出优秀程序员的品格与毅力。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规范、偷懒行为,加以督促和激励,养成踏实、认真的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师傅是企业的代表,具有员工、教师的双重身份,而学生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师傅要按企业的要求带领学徒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实施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师傅希望学徒以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希望学徒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赖师傅的教导和明确的指令;学生要按学校的要求作为学徒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和职业生涯的初步铺垫,希望师傅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经验技巧的传授。 7 结论(Conclusion) 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教师、师傅、学生,都希望从较为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利益,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的关键点在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牢固的纽带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需要长期研究、摸索的课题。相信随着国家的顶层设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划、职业院校的真抓实干、企业的真正参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改革的春天。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现状,分析了为什么难以培养出足够多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并给出了一些高等学校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1.引言 1995-2005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个高校大力发展计算机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国内知名的IT企业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到今天,十几年的人才积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但纵观人才市场,“硬过剩”并未出现: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为什么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需要参加培训机构“重修”?十年光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是否开始走向堕落?是谁一手砸了计算机学生的金饭碗?[1]这就不由得教育工作者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高等学校培养不出来足够多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2.问题的分析 传统机械的高校教育难以承载多元化的企业需求,将计算机人才推到一个怪圈:一方面海量应届毕业生苦于工作无果;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招聘网站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由日渐兴盛的各式培训机构迅速填充起来。“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难道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 那么有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高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呢?通过多年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项目开发经验和深刻地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计算机学的好的往往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物理的、数学的、法学的、哲学的等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最后转学计算机都很出色。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人才。还有一些培训班上培训的学生,整体高出学校培养的学生。那么这些现象能否说明一些问题呢?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企业应用之间是否有矛盾?也就是我们是否进行了按需教学和学习呢? (2)计算机专业是个理论性很强很抽象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全凭个人想象,概念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是不同的。软件设计是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设计。在产品开发环节也和其他专业有所差异。比如机械加工类,学习集中在几个典型案例的教学上,学习了轴类加工、盘类加工、箱体类加工、齿轮类加工任务后,那么以后做个其他类似的东西基本上不存在障碍的。可是软件就不行,这次做个成绩查询系统没问题,下次你做个图书管理系统,会因为系统环境,设计思路、业务流程、相关技术、编程语言的改变就不一定很顺利。正如行业有句话:“软件的正确性主要依赖于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 (3)课本是硬伤,师资是软肋,实践经验是缺陷。我们选用的教材往往都是一些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建设教材等。这些教材从编写到出版使用的周期至少在1年以上,甚至有些教材需要更长的时间,与IT行业18个月技术更新一次的法则远不适应。还有些教材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老师到老师,没有企业实践人员的参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更缺乏从企业一线走出来的工程实践人员。 3.问题的解决 那么介于以上的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一些入门课程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及计算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要做到理实并重,将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更适合高职专业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做软件技术的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应用技术为主、做到按市场需求学习。计算机语言、软件设计思想、数据库技术、流行技术、前沿技术等都要涉及。最主要的要注重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所学的知识能有个很好的应用和总结。 (3)整合课程设计和实训。力尽在实训中完成项目驱动的教学思路。我们发现大部分课程设计学生都做了一个简单的MIS系统,三年下来学生用一个MIS系统可以应付好几门课的课设或是实训。应很好地把这些课设实训的时间整合起来,严格要求、精心规划、以标准的软件开发规范和产品去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从中将课程中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通过项目来锻炼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4)以案例引导、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小组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再以个人为教育单位,2-3人为一个项目组。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 (5)校企合作。校企脱节是所有高校 计算机教育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想一想,为什么协议对象不可以是广大高校呢?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大三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一举两得。[1]和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相比,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更为灵活,应走出一条体制多样性,机制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学校实验室环境和企业实际环境十分相似 只需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的老师或是人员和标准开发过程,即可达到校企合作来锻炼学生的目的。 (6)老师要培训。计算机技术发展是很快的。每天出几个新名词是很平常的事情。新旧技术更替很快。专业老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 (7)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个人文素养的培养。介于高职层次学生的质量,应该对学生做足够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素质教育,如:学生对大学应该如何认识,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专业如何去学习等等。在平时多些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到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加强其内在修养。 4.总结 如今正是信息量成指数膨胀的时代,随着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处理设备及平台的扩张使得用户也在不断的扩张,IT行业即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应抓住机遇发展我院计算机教育事业。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针对面向欧美外包的软件专业人才英语能力要求与培养现状,梳理出软件外包欧美方向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培养出适合本行业要求的“英语+专业”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软件外包;英语学习困难;英语学习策略 一、引言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计算机等电子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英语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工作中的首选外语,作为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了解科技英语结构,就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世界同步。 计算机领域是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领域,新的计算机专业词汇、术语不断涌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又会面临大量的提示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发展如火如茶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上大量的英文信息又迫使我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的知识,而且要面临知识更新。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经济的发展,推动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软件外包,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软件外包异军突起,开辟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除了要求在软件外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软件项目开发能力、职业化素质和工程化能力之外,更强调的是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行业沟通和专业表达能力,这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的外语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因为英语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尤其面对欧美市场,要做好软件外包项目,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和想法。就目前来看,制约我国软件人才能力发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对外交往沟通的能力。 因此,面对通过服务外包可以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高层次上快速地培养出大批量的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和基本精通行业用语的外包人才成为软件外包专业最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依据相关理论,总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同时也发现了明显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该类专业学生英语的学习。 二、国内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和Naiman等。Rubin着手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此阶段,人们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Rubin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Naiman等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80年代,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Politzer Mcgroarty 指出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O’Malley Chamot在实验研究中,也证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并出版了描述外语学习者策略的著作。 90年代的学习策略研究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第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如Wenden 于1991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主要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第二,外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Rubin 和Thompson于1994年出版的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以及Chamot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都是通俗易懂且十分实用的外语学习策略培训手册。国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成果数量不多且研究面不够。最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是黄小华的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该研究考察了我国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口语策略与口语水平的关系。文秋芳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最系统、最深入、最持久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1996年出版了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论》。 目前我国学者和教师研究最多的是: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研究、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力策略和词汇学习策略等单项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以及观念、动机等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总体说来,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多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单项、具体策略的研究多于对整体系统策略的研究。尤其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三、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也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齐鲁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一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计算机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观察和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学习者情感策略消极,社交策略缺失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我们只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必然涉及自我情感的控制和与他人的交往,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些因素。大量事实证明仅靠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操练是达不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语言学习与情感有关,而且如果有利的情感状态占主导地位,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英语,就必须能主动地驾驭自己的情感状态,克服消极的情感成分,如害羞胆怯和怕出错等。同时,还应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寻求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的机会,加强人际交往策略学习和运用。调查显示,在英语课堂上55%的学习者处于被动听讲状态,33%偶尔参与,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者仅占12%,在课外经常寻找机会开展英语交际活动者仅有5%。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教学形成的被动习惯(64%),没有兴趣(16%),怕出错被人嘲笑(11%)和缺乏机会(90%)。 2.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策略失当 在英语学习中,尤其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者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认识不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访谈,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和记语法,而背单词的方法大多是采用机械式的反复默写,利用上下文的情境和构词法知识灵活地记忆单词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多数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要多读、多记,若要问他们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便回答,“多年来一直这样学的”。即便有一些学生认识到这种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很少去寻求更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反思意识淡薄,被动思想严重 根据学习策略理论,元认知策略或管理策略在所有的学习策略中占有主导地位。自我管理或监控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占语言学习策略之首。可以说,学习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是否使用管理方法,或管理方法使用的好坏。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51%的学习者很少有自己明确的学习计划,而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的。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反思自身学习策略有效性,对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估者仅占22%左右。经常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学习过程属于被动接受型。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部门为我们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不能轻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英语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努力让学生懂得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地积累,并要持之以恒。因此,运用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积极创设模拟的真实语言交际环境,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会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交流,他们会更乐意接受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或活动方式去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调控,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浓厚愉快的实战环境中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 兴趣是天然的老师。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英语基础知识,在英语学习上多下功夫,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调查问卷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问卷涉及“英语学习态度”、“教师角色和师生交流”、“课堂参与”和“英语学习策略”四个部分,将接受调查的学生按期末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意识,他们认识到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仍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与监督;其次,他们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尽管动机不尽相同;此外,他们也意识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选择和使用上有所欠缺。在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就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策略作出探讨。 文章指出,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和适当参与竞赛等;其次,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训练;再次,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另外,需重新定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倡导者、培训者,信息提供者;最后,应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借助良好的课堂环境、自主学习中心和英语角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立体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学习动机不足型学生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动机,而学习策略水平低型学生要通过改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还要改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五、结语 了解软件外包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理清目前高校教育中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英语+专业”的综合性软件人才奇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人才的就业渠道,提升了人才的就业层次,为我国软件外包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大量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软件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每个人面前。学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已成为在线阅读和各类应用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模拟真实lT行业工作流程,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巩固其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探讨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软件学生就业日趋困难,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慢慢开始脱节。本文从就业出发,对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高职;就业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现状 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能不足,又无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利用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讲授较多,具体专业技能实践训练较少,学生实际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二是人文素质不高。由于部分求职者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协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三是随着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不断上升,很多人盲目提高求职目标,过多地追求薪水、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面。四是软件专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相关教材内容也来不及更新,各种编程教材大同小异,导致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鉴于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视。 二、高职 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盲目沿袭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突出动手能力的特点,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数学和英语要求并不是很高,对所学习的专业和年龄也没有限制。唯一需要的就是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具备一些软件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某一方向的独立或合作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或稍经培训就能胜任某一与软件开发或应用有关的工作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与软件的维护及复杂软件的使用工作,以及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该摆脱通才式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借鉴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技能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设置方面予以倾斜,保证学生获得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也注意减少记忆性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加大实践内容的比重,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的培养。 3.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考核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离不开考核方式的变化,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以前单一的通过笔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已经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考核的比例。例如对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模块的测试则采取机试+面试的方式,一般在考试前一到两周布置大量的设计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然后由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设计或作品进行评级,为防止学生相互拷贝,考评小组要对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进行面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软件的普及以及应用,中国软件产业逐渐步入成熟期,IT 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具有一大批从事IT 技术创新的人才,高职计算机软件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文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逆向工程的理念,强调一切以就业为核心的观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多模式教学的方针,旨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摘 要: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市场的号召下,在政策的指引下,纷纷开设了软件及应用专业。那么已经开设了十几年的专业该怎么改造来追随市场,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呢?该文作者结合所在珠海一职校的工作经验,立足珠海本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的现状,探析了该专业改造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业改造;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改革 一、现阶段本地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的就业前景 珠海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市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7.2%。为了配合信息化技术发展要求,珠海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园区――南方软件园,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产业发展,为珠海的软件产业发展和创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环境的建立,为各行各业的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也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五年内还将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势头,与之关联的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同时,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应用日趋广泛,对软件的需求日趋提高,根据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部门统计数据,全市12000多家企业对网站开发测试、网络管理、网络编辑等岗位需求缺口达3万至5万人,其中,适合中职生就业岗位约占10%,岗位数达3000至5000个。 珠海市中职软件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的数量约为200人,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在珠海及珠三角的软件、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领域有足够的就业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提供市场所需的人才,保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本专业进行合理改造。 二、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改造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可依托当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进行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笔者所在专业已与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等相关软件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了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2)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高质量展开“3+2” 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当地计算机信息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笔者所在软件技术专业班级已有两届学生通过“3+2” 模式升到大学。这种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追捧,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软件技术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岗位为基础,完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对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进行分析,每学年由专业建设小组展开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研究在新形势下,软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借鉴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使学校拥有与行业企业相接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项目的设置上,应尽量采用企业实际案例。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精品课程 依托当地IT行业及企业共同研发精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已与金山软件公司、同望科技公司、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公司、唯康通信技术公司、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共同开发精品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内容,降低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差异。 (2)推进和完善“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改革,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直接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学校,建立企业工作室,真正将生产实践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 (3)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训练”的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形式,改革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借助方便、快捷的信息化平台,使学生和教师的 “教、学、做”有机结合。 ・专业建设・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四)学生的评价模式改革 制定融合企业元素的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借鉴企业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具体工作可分为: (1)设立教学(实习)过程质量监控点,展开评价、考核工作;对学生进行以综合能力为依据的全面评价,包括除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外,还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行业资格证书评价学生成绩。如:“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局域网与网络操作系统”之类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考证,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相关级别,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并替代对应科目的考试评价。 (3)以技能竞赛的成绩当作学生成绩评价依据。通过组织本专业群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以竞赛成绩作为学生专业成绩的依据。 (五)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改造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构建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老、中、青”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有效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准确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企业和产业岗位群所需,以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来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工作岗位场景式教学所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等模式开展业务学习,鼓励专业教师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 根据本专业发展趋势,每一名专业教师均应进行前沿学科的研究学习,设置一个主攻方向,确定一个以上的前沿学科专攻方向。 2.科学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效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本专业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优秀教师能脱颖而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加强专业课题研究,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等一系列活动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业务领导才能。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选派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科学有效培养。全部青年教师均有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的监督、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活动。 4.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 创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分工与协作,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标准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实训项目开发等工作。 三、结语 专业改造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工作,只要不断要求进步,结合各自当地经济现状、产业结构,每所学校都会找到适合本校的专业改造方案,相信我们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会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员工。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效性为原则,合理安排3DMAX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改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3DMAX;计算机软件;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目前,计算机培训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被广泛开设,尤其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绘图的工作效率。3DMAX作为当今世界上功能强大的三维计算机应用软件,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影视动画、工业产品等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应用该软件,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表现力,也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3DMAX教学存在的问题 3DMAX是集建模、材质编辑、灯光设置、渲染、动画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维软件,拥有强大的虚拟模拟功能。[1]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三维室内外空间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通过场景建模、贴图、灯光、渲染器参数设置,从而营造出真实的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3DMAX软件庞大繁琐的功能命令以及灵活多变的制作方法,使得该软件在教学上相对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关于软件中英文版本的选择,初学者对英文版表现出抵触情绪,普遍反映不认识英文单词,对于工具命令的用途容易遗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3DMAX课程之后不能在后续设计课程上运用;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室内居室空间设计效果图渲染,对于大型公共空间和室外景观场景的渲染相对较少;大多数同学绘制的效果图不能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软件培训班进行二次学习等。 2 教学方式探索与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改进当前3DMAX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授课效果,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版本的选择与教材的更新。首先3DMAX软件版本更新较快,很多工具和命令越来越完善,网上很多新的模型资源低版本无法打开,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更新软件和教材,任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软件的应用能力,及时更新上课教案,选择一些比较前沿的案例进行讲解;其次是关于中英文版本的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同学英语比较差,很多初学者对于英文版的操作只能死记硬背。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选择中文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选择英文版也需详细介绍工具名称、功能、用途等,防止学生只记住位置而不知道命令的具体使用功能。 (2)做好入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课程刚开始在学生对软件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直接介绍窗口界面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3DMAX软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表现案例,如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制作等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3DMAX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展示一些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建立一种能够学好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以后课程的开展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3)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给与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由于3DMAX软件工具命令繁杂,因此想要灵活运用相对较难,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看老师示范一遍之后自己操作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可以采取讲――记――练相结合的上课方式,第一遍学生边记笔记边看教师讲解示范,接着学生结合笔记和示范的过程进行练习,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示范第二遍的同时补充笔记细节和找到出错原因,最后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记没看,或者只看没记的问题。 (4)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于工具、命令的使用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针对一个模型或者一个场景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案例。这一学习过程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对于工具的使用往往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教师可在演示一种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制作思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和工具可以达到,或者请学生到讲台上现场操作,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2] (5)分层次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3DMAX课程教学,更多集中在室内空间设计表现,而对于公共空间类型的渲染讲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作品,或者多提供一些公共场景让学生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软件综合运用能力。 (6)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地鼓励、耐心地讲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上课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出现厌烦情绪,不要把“真笨”、“怎么就忘了”等字眼挂在嘴边,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导致学生从此自暴自弃。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平稳心态,耐心指导,鼓励学生认真记笔记,上课用心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7)与其他设计类课程相结合,达到反复训练的目的。3DMAX教学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如果软件没有掌握好,会直接影响接下来设计课程方案的表现。很多学生在3DMAX课程进行中可以做出很好的方案效果,但是由于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长期不练习,而导致所学知识遗忘,缺乏应用的连续性。因此如果每门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做3DMAX效果图,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这样不间断地训练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软件的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8)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学习时间较短,教师需要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能力,关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也要适当调整难易程度,可能学习较好的同学就得不到更好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专业学习的论坛或者网站让学生课下的时候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更全面地提高绘图能力。同时对于一些进步较快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浏览一些优秀的作品,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9)设计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项目中甲方对于效果图的要求很高,专门的效果图公司做的商业图更能打动人,但是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少,素材和模型也不是特别精致,做出的图在构图、比例、色调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工程实例给学生临摹,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图纸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审美能力。 3 结语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确实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的特点。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紧跟计算机软件发展的速度,同时还需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总结与改进,在课程中注入新型的开放式创意教学元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通过实践教学和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的问题,现以视觉设计专业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提出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合理构建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规范课程模块,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CorelDRAW 一、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视觉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能够运用CorelDRAW软件绘制艺术化的矢量图形图标和编排有艺术效果的图文版面。 二、计算机软件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CorelDRAW是一款专业的矢量图形绘制软件,有强大的矢量图形绘制功能和便捷的图文编排工具。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详略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每种工具命令都泛泛而讲,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探究;二是课堂练习安排没有层次性和趣味性,重复枯燥的练习不仅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学习效果反馈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的课堂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研究——以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 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模式的思考探索,认为课程教学第一个关键点是要有专业针对性,要根据视觉设计专业重点运用的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提出针对性强、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渐层型课程模式;第二个关键点是要有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提出能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效能型课程模式。 (一)渐层型课程模式——关于课程内容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渐层型课程”是指在本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不同层次的迁移应用和绘制要求,其理论依据是斯金纳(BurrhusSkinner)程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及时反馈强化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渐层型课程模式专业针对性强 渐层型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是针对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和用80%的时间熟练掌握20%的重点知识。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文字设计、版式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所以CorelDRAW课程教学,应将这些设计类别需要用到的计算机辅助领域作为教学重点,用80%的课程时间来熟练掌握视觉设计专业辅助设计常用到20%的重点知识,并将后续专业学习的实际设计项目作为课堂练习和考核的重点内容。 2.渐层型课程模式遵循渐进规律 在CorelDRAW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知识新授、牵扶帮学和延伸自学来循序渐进安排课程教学,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知识新授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指定目标的学习能力,首先以温故知新和思维启发为切入点,用三遍不同层次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独立操作相配合来达到新授、巩固、强化重点难点的学习效果。 牵扶帮学教学阶段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教师出示图文说明的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也可以通过放手学生独立操作后的师生共同讨论及解题新思路的探索来深化学生的操作技术。 延伸自学的教学阶段要善于创设自学延伸的学习情境。具体措施有: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延伸学习;也可以先不看教程自学探索,之后再将自己的操作和教程操作进行对比分析来深化对技巧的理解;或者提供高质量的图形案例和更多自学网站自学书籍的信息,让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学习情境中充满学习热情地自由驰骋。 3.渐层型课程模式注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课堂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一是教师逐个当堂反馈学习效果,这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当堂学习情况集中讲解容易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分层次针对有差异的个体开展学习引导,这能有效避免有的学生觉得练习太容易,完成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则畏难不愿学习,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三是根据个体差异来设置具备必选标准性和可选自由性的作品考核形式,能更真实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再一次大幅度提升学生软件操作技巧,为后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计算机造型技术。 4.渐层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渐层型课程模式首先从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针对性强和重点突出的渐层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渐层性,最后在课堂教学反馈和课程考核差异性设置中体现出渐层性,渐层型课程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充满学习的乐趣和努力的进阶,学生不仅能学会课程知识,还能提高举一反三的思维水平和开发探索研究的自学潜能。 (二)效能型课程模式——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 采取效能型课程模式来进行CorelDRAW的课程学习,是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奥苏贝尔(DavidAusubel)有意义的接受型学习教学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提出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特色研究方向“效能型课程”模式,是指高效高能的课程模型,“高效”即课堂效率高,“高能”即学生能力强。 视觉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创意能力,计算机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掌握数码造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1.效能型课程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高效 简化创作流程和细化制作任务这两种教学措施能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 简化制作流程是简化学生概念创意的难度,但同时又给予学生根据设计实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能保证作品的视觉美观度,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二年一期的学生并没有进入核心设计课程的学习,所以不具备很专业的设计创意能力。在CorelDRAW的课程学习中,如果按照一般的创作流程,让学生先创意再画草图,然后制作电子稿,不仅和其他类型课程的考核内容重复,也没有达到计算机软件以技术考核为主的课程重点,同时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意和设计技巧,即使软件操作能力很强,绘制的作品也往往不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水平,视觉效果不美观的软件绘制作品会夸大学生现阶段较薄弱的设计能力,这种挫败感往往伤害到学生对视觉设计专业的热情。所以,通过简化创意过程,强调制作技术和对已有案例进行延续设计的作品考核方式,能在保证作品审美水平的前提下更大程度激发学生探索运用软件设计制作的学习热情。 细化制作任务能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落实学习目标,最终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以课程考核为例,将制作VI手册这个整体目标,逐个分解细化,每个任务难度合理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完成的程度,学生通过一次次努力累积最终如期完成体现自己最大制作能力的课程考核作品,这一学习过程能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设计课程的期待与向往。 2.效能型课程模式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能 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有两种教学措施,一是强化重点知识,二是深化操作技巧。 强化重点知识要求不仅是课程作品考核,包括整个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都要围绕这些操作重点合理设置,展开教学。CorelDRAW的工具命令进行初级操作比较简单,但是熟练掌握就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强化,而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则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 深化操作技巧主要运用对比分析、迁移应用等教学措施来实现。如特效文字的操作技巧就是用对比分析法来深化学生对操作技巧的理解,案例用一段文字和正圆形的融合为切入点,运用不同的工具编辑文字和正圆,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比分析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再如用三种软件绘制同一对象的练习,就是采取迁移应用的教学方法来弱化学生对画面变化的关注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软件工具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关注度。深化学生对重点工具的探索运用还可以用系列案例剖析、不同案例对比、案例自学和已有案例延续设计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3.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熟练基本操作知识,提升重点制作技巧,同时还能协调学生软件制作能力和实际创作水平的差异,提高课堂效率,潜移默化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准确的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课程的整体持续性和纵向联系度。 四、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本门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研究是针对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学习现状提出的,在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呈现专业特色突出,课堂操作可行,教学效果明显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对横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4门静态图像造型软件和2门动态图像造型软件。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教学研究项目——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规范本专业多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缩短学习周期。 (三)对纵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继续深化纵向的课程延伸,以儿童视觉产业为例,渐层效能型特色课程模式可以纵向应用在儿童产品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并进一步发展延伸到儿童产品设计的媒体技术开发中。 五、结束语 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构建了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了规范的课程模块,同时为视觉设计专业其他课程开拓了更多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研究方向。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出发,给出了一些软件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做法,希望以此促进我国软件人才的建设。 关键词:软件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运作 软件学院成立这几年,我们在致力于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针对地处辽宁省中部这样一个小城的地理区域劣势的同时,也在分析我们的相对优势,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 我系在经过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行业专家研讨后,借鉴了东软信息学院“1321”教学计划和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项目式、印度NIIT的榜样教学法、湖南铁道职院专业加项目工学结合等职业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深层次体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工厂”、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特色 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多家高职院软件专业办学模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建设围绕“教学工厂”为基地的实训基地。我们的实训教学机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基于培养平台三方建的模式: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实训;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分别进行为期两周,共计60学时的C语言、C#语言实训,由项目组从项目库中抽取实训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专职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校企联合实习;第三学期在学完C#.NET与数据库课程后,在前两学期基础上,加大实训时间,设置4周,共计120学时实训,学生这时可以初步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也在校内实训室或软件研发中心完成,我们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以编码为任务目标,设备齐全、条件较好、符合真实情景要求的软件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称之为软件车间或软件平台。引进各类专业软件,提升软件技术实训水平。通过专业人使用专业软件的方式,提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第五学期,学生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回来后,继续学习职业拓展课程JAVA、JSP等,课程结束后设置6周,共计180学时实训时间,在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指导下,可以独立开发一个综合项目。 第三阶段:校外顶岗实习。第四学期,我们把学生下到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习,方案有二:方案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全部进入企业;方案二,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四周,另一部分学生到“教学工厂”,然后轮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 第六学期进行18周的顶岗实习,应该能够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在整个实训教学环节中,要求做到: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外校相关专业教师或企业的领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一直努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拟建立15家经常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 2 “项目+案例式”实训教学的全面展开 高职软件专业基于案例的实训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采用了基于“项目+案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案例尽可能真实和规范,能够包含代表当前主流思想的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与就业“零距离”接触。 3 实训案例设计基本原则 实训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过程,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影响到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进行实训。案例应该按照案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设计,以下是设计案例的几个基本原则: (1)符合实训目标的原则。(2)真实性或拟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 4 实训案例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训案例属于综合性案例,内容应具有内在联系性,多种知识、方法与技术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实训案例的主要来源 (1)源于工学结合的结果,我院有众多的实训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线最新的资料,我们课题组的南丽岚等是软件公司项目经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的同时也为把这些资料转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做了大量工作,但这种方式往往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惑。 (2)源于和国内外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3)源于院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我们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引进实训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4)源于当前优秀的实训书籍及相关网站提供的实训资料。 (5)源于对已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和加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仅省取了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而且实训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大量的实训案例,下面我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后,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我们对收集的实训案例的来源渠道进行了详尽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 根据对部分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调查见(图3),得出以下结果:程序设计类课程中JAVA程序设计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C++(含C)也占了很大比例,故我们主要整理OOP方向的案例(JAVA、C++为主,其他为辅)。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辽宁辽阳 111000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由于近年来本科生不断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应用型优秀人才也正是中国各行各业的稀缺资源。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于本科生高年级的特定阶段,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软件人才 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然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使目前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00万,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显。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纷纷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每年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招人难”。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毕业生过剩与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只有着眼于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人才结构、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该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重学术,同时更注重应用。 本科高年级(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他们临近毕业走上社会,却又缺乏市场所需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科高年级是作为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2 软件行业人才需求 中国软件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是小作坊作业居多,和发达软件大国相比,在产值与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完整且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不足。 2.1 人才结构 当前中国软件行业中,高层次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以及低端的从事基础性开发和测试的人员少,而中级的软件工程师又相对过剩。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人才结构限制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软件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眼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员将决定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国际软件业中的地位。 2.2 知识与能力需求 优秀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要求软件人员首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从事软件行业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人员常常参与研发国际项目,需要在海外与国内环境中都能胜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们精通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现场实施,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海外用户的需求;在“国内后方”,熟悉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编写代码、测试交付、文档编写,具有质量意识,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开发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结构国际化要求软件人员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应用规则和背景、了解国际软件开发规范也是成功完成国际化项目,扩大市场规模的保证。除此之外,熟悉外国国情、了解外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也能促进项目国际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职业素养需求 优秀应用型软件人才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间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它被视为在软件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形势下,项目开发以及工程管理关键的能力之一;外语能力,这也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毕业生大多数都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工具性色彩,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1 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目标重要特征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科生教育也应朝着同样的高度努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软件国际化市场经验显示,软件人才除了专业性知识外,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例如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要懂业务、懂管理、懂企业,能够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还要熟练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有效实现该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这样的与项目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课程,还可以包括“农业信息化”、“生物信息学”等当前我国热点学科的内容。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为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眼界以及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级培养方案中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建立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制度。在大三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建立“一帮一”教师责任体系,帮助学生确立2~3个职业岗位并进行跟踪指导;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选择指导。健全完备的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定位、明确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3.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基金资助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三的学生就进入到感兴趣的科研研究室,实际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高年级学生还应重视培养中英文文献以及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术报告撰写水平。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以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较重的课堂讲授型理论课程,因此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学术价值的讨论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入研究讨论班,督促学习进度,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 4 总结 “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积极的尝试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毕业生培养。因此,我们会在未来5年内以东北农业大学为实验点对“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进行应用与示范。首先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示范研究,将2010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班,其中一班作为试验班,采用“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等活动,对比验证新的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不断完善“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学校其他方向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摘要:“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强调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和“工程型”两大目标,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上探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说明“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特色。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P—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家对“卓越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有很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里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高质量和工程型。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却对“卓越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班混为一谈,把卓越计划班办成了实训班,这显然违背“卓越计划”的宗旨。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定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如何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两个主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 实践教学特色 从层次上着眼,我们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要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性应用培训班和速成班。 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除了实际工作锻炼途径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社会办学的短期培训班,一个是本科教学中逐渐加入的少量工程实践课程。但是“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同于一般实用培训班,它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参与项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要培养程序员,也要培养软件设计人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性、发展性的培养。 从工程型着眼,我们应该注意区别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强具体技术、技巧、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强调实际项目实践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不但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针对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我们不但要讲明进行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要讲明该分析方法对需求跟踪、变更控制的重要性。又比如许多程序员由于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详细设计的教育,在项目中常常不经过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编写,这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明详细设计的方法,还要讲明详细设计对软件测试、项目组织、代码维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 3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和工程素质。技术能力水平是指一个软件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系统规划能力、概要设计能力、详细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工程素质是指其团队意识、工作量估算能力、工作计划制定能力、协调能力、角色意识、环境适应能力、规范遵守能力等。在现代大规模软件系统环境中,工程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更加重要。 3.1 技术能力培养 在技术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代码规范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规划能力。通过分析一些大型软件项目,让学生了解软件系统架构思路,掌握常用架构的特点,熟悉软件系统架构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本科教育已经掌握通用模型语言(UML)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USER-CASE和事件流技术进行结构化需求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包图、类图、交互图、配置图等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编写规范代码能力。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要求,但在学校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编码质量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我们要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培训,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进行编程,对学生的编写代码能力进行再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4)培养文档意识和编写能力。能编写程序代码,却无法撰写必要的文档是许多软件从业人员的通病,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拟通过分析软件企业大量真实的文档模版,让学生熟悉这些文档材料的内容,理解文档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文档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2 工程素质培养 在工程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让学生了解企业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制定并遵守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角色意识,遵守并制定技术和工程接口,其内容包括: (1)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在学习现代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世界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和案例,主要包括:CMMI、ISOl5504、ISO2001(软件业行业)等,熟悉这些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施了相关的管理模式后,一个软件企业开发流程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其将来就业后能够理解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中去,也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虚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要让学生在公司严格真实的规范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制定任务网络图,从而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 (3)按照计划,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控制个人时间、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正确估算工作量、个人BUG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虚拟企业环境,模拟实际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和练同步走的策略,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总结。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基础技能教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由一门课来完成,而是应当由多门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应当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而需求获取、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着重在各个阶段锻炼学生,提高学生项目整体技术能力。基于“构建主义”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我们详细讨论卓越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因此实践教学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就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虚拟项目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根据自身在项目开发行为中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应用不同知识,完成整个项目,从而积累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2)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即与“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来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把它应用到情景中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使学生难于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即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收集各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料,根据科学的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要尽量再现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环境和管理流程。我们要按照一个公司真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一个虚拟的项目,以此项目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内容,按照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典型过程组织教学。各门实践科目要系统化,每一门实践课可以覆盖一到多个阶段,各课程既有各自任务,集成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通过剖析示范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除了纪律上的控制与支配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上则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我们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可邀请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员工,进行现场教学,介绍相关经验,组织学生去软件企业参观学习,体会项目运作的实际环境,提供多种自学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协调意识。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完成项目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的应用者,把学生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解决规定的问题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这个中心展开,不论是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生遵守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集成测试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考核体制,参照任务提交物质量、计划执行情况、文档编写情况等,制定成绩考核体制,激励学生参与项目。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强调的教学手段之一,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详细探讨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帮助。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以专业竞赛促进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摘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软件类专业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专业学科竞赛对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效果,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 关键词: 软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专业竞赛 0 引言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于2004年成立,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近年来办学层次由单一的专科扩展到本专科兼收。学院按照“面向软件领域,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院创立的“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网络应用技术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等专业赛事为代表的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赛事已经形成品牌项目,并推广到全校兄弟院系以及其他学校软件学院开展实施。 1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弊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校连年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确实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陈旧,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软件人才,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需要毕业生有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能力结构不清晰;对学生如何取得这些能力的教学规律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上没有以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宗旨,仅仅以理论验证为目的;没有重视“工学结合”的作用,毕业生水平距离企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2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专业学科竞赛活动是整合教育技术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参加过相关学科竞赛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未经实际锻炼的学生提高很多。 参加一项竞赛的整个过程,相当于经历了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类似于企业项目研发的实际过程。名次是对能力的肯定,而临场实践对参赛选手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宝贵的财富,为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参赛过程中,选手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今后不断完善自己,加快适应社会需求的步伐。参加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工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措施 3.1 大力宣传“用行动书写简历”活动 宣传和鼓励学生用行动为求职简历书写丰富的一笔。坚持以“建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为目标,把学风建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任务去学习”。以“三级课题”实战演练,每学期课外上机120个学时的强制措施和“三个一工程”(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及平台、一个软件作品、一万行代码经验)的要求,强化实践锻炼,配合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3.2 创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为了给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包括课外实践、开发训练、社会服务活动的基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搭建学生实践交流平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同IT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畅通就业渠道。 目前创业中心分中软信息公司、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师项目工作室,共有6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创业中心中软信息模拟公司特色突出,严格按照公司模式进行招聘、管理、培训、考勤、考核,实行签到制度、例会制度和分享会制度。软件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公司学校双赢。目前入驻企业有中科软Sliverlight、浙大网新、英孚美信、航天金穗。创业中心多名优秀毕业生至杭州淘宝网、北京华科世佳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工作。 3.3 专业学科竞赛设置 从2005年开始在学生中组织专业赛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网络技术大赛”和“软件测试大赛”为代表的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学科竞赛体系。 3.3.1 计算机技能大赛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在这个学期学生的课内教学主要是了解计算机、学习初步编程技术,也就是以熟悉计算机为主要任务。计算机技能大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软件知识大赛在第二个学期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开展一个学习软件知识,了解软件行业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对行业和技术都有更多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3.3 程序设计大赛从学生进校的第三学期开始组织,各年级学生均可参加。主要目的是配合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实现能力,同时为河南、全国、亚洲和世界的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培养参赛选手,力争我院学生参加校外专业竞赛取得标志性成果。 3.3.4 软件设计大赛在第四个学期进行,这个学期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软件技术的大部分课程,大赛能给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学习成就的机会,以便进一步培养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实习实训中。 3.3.5 网络技术竞赛第五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网络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网络理论的兴趣,督促学生尽快熟练掌握网络设计的管理技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3.3.6 软件测试大赛在第六学期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软件质量意识,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具备基本的软件质量控制能力,切实提高测试动手能力,推动测试职业化发展。 3.4 加强校外专业竞赛活动的组织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计算机专业竞赛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专业竞赛,同时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到本项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更好地利用校内各种专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南青年软件创新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4 结论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发挥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有效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校园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根本扭转。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特点,作者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原则、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了实践模式下具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原则,旨在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专业 实践模式 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为我国的信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计算机软件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一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标准,确保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其次是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生产实习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实验环境单一,缺乏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企业衡量求职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计算机工程的实践能力,但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实验环境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学生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实习与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很好的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缺乏,工程技术能力差。这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就业的一个大障碍。 1.3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实践课程所占课时量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操作技能的适能够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多数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的课时只是理论课时的1/3,最多一半,达不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现行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架构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根据我院软件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现状,遵循“厚基础、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的基本原则,确定“突出特色、强化基础、优化资源、提升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并以应用型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重点,全面推进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具体设计原则为:更新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坚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实际、社会需求实际的原则;依托商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坚持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同步的原则;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的原则;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全过程和质量监控全过程的原则。 3.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根据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为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原则,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分类、建立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开发和专业实习为补充,毕业设计为重点,学科竞赛为龙头,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课程的教学和考试的立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高。 3.1加强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建设。 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包括各课程及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社会实习、专业实纲和实习指导书,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等。这些资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学院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自编实验教材,经常适时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通过教学网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料。 3.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各阶段和各环节的要求,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在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教学的严格监控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制度的持续和有效执行。 3.3加强实验环境建设。 实验环境主要包括实验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主要通过构建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硬件环境建设则以实验室、机房建设为基础,保证和加大对实践课程的投入,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软硬件环境的同步建设,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率,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4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和关键。学院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和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方向性培养;计划从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使学院逐步建立起一支能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学院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特色建设、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教师科研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和全过程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如何快速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都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规律。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论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搞好软件专业教学建设极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队伍建设。本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对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的能力构成做了总结。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了联系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中等职业软件技术学校以填补计算机软件基础技术人才缺口为主要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拥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肩负教学任务的教师,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这和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及其教授的方法和手段存在这弊端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善现状,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如今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基本上都只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专业,基本没有系统、规范地参与过软件开发,这就导致了这些负责教授软件开发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专业教学能力较差。 首先,教师大部分都缺少企业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多都不具备企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其次,这些教师对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不清楚或不熟练,这就导致他们对企业的岗位设置没有充分了解;最后,在中职计算机软件学校中,普遍采用/VB作为教学语言,而大部分教师只会这两门语言,并且他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效率不高。 二、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知识要全面 教师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必须要精通程序设计编程,并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应具备对行业、岗位的认识能力和适应实践工作需求的工作技术。较好的岗位认知能力,包括对行业发展和应用的认知以及对软件企业岗位架构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能准确地表述出某个地方软件行业的现状,以及本地区和省级软件行业现状之间的差异,要了解软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能够表述程序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的规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对岗位关系的理解能力,包括对软件企业岗位职责、技能的分析和对专业培养方案与岗位技能关系的认知。具体表现在:能表述初级程序的技能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画出工作流程,表述各环节的工作的任务;能够根据学校的师资、生源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资源,选取和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专业培养实施方案。 2.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根据团队项目的表现、小组测验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给出合理的评价;要能够从学生的案例行动表现和学生的课后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出适当评价,并提出一些利于学生适应岗位的建议;具备在实习评价基础上指出学生知识和技能缺陷的能力,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给出合理的建议。 3.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要能够基于自己的专业特征,通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具体表现在:要能够引导并且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案例;要能够对岗位工作的任务进行分析和整合。 (二)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优秀的中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所教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专业技能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专业很重要,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有必要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帮助实现培养目标。标准层次可以分为基础能力、提高层次和骨干三个部分。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适当的方法传授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还应符合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认清当前计算机软件教学存在的弊端,研究好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极为重要。这样有利于解决现有的问题,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培育更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促进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了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办法,探讨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专业改革 教学方法 一、 引言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通过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检验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参加大赛还可以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 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必要性 (一)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技能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如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就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开发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在对软件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时就可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二)比赛有利于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在校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培训,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督促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很好的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示、切磋、交流,与设备、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吸取了好的经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四)以竞赛为机制,营造校园育人文化 高职院校可对计算机专业建立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课程,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重在参与、学习、提高,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同时,学院可通过每年举办一次 “技能竞赛月”和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本专业品牌。 三、 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办法 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展现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背离了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初衷,学校及专业教师对行业及职业的变化敏感度不高,缺乏市场调研、考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参赛队员的时候,我们采取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挑选出自愿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大赛,然而在集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却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潜能开发的激发点。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水平,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最后,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2. 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的特点是想“动”、好“动”、愿意“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离不开互联网,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常用聊天软件QQ来建立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师生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和探究学习的天地,因此,可以以QQ群为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在QQ群中进行基于网络的主题式探究学习活动、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提高师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发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职业技能大赛它像一个“风向标”,引领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使它加快发展。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体育活动品德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体育活动在塑造幼儿身心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同样是幼儿体育必不可少的任务。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如何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期能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活动;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因素,其中体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加里宁曾经说过:“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使幼儿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具有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磨练幼儿意志和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及勇敢品质等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犹豫或不知所措等情况,这些都是意志品质薄弱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拓展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要面临各种各样与价值取向有关的问题,比如:该不该遵守游戏规则?遇到玩具有好有坏、排队有前有后,该不该谦让?同伴摔倒或遇到困难时该不该帮助?怎样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任务和委托?这些问题都需要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回答。但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约束,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很难正确、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以帮助幼儿正确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是这样的: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兴趣,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营造温馨的氛围入手,使幼儿感觉到很有趣味。 (一)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生活化的经验,提高幼儿的兴趣 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教学用语比较严肃而紧张,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地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得到幼儿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让幼儿进一步对活动拥有兴趣。 (二)在情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应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重要目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具有一定情境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幼儿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给他们以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幼儿的运动兴趣。 (三)提供体育活动探索的空间,提高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器械,鼓励幼儿自主研究玩法,允许幼儿自己决定游戏时间,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幼儿既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又可自选器材、自选同伴,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参与活动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孩子的个体需要。 二利用竞赛性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游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需要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性游戏,有需要决出胜负输赢的竞赛性游戏等等。其中竞赛性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赛意识和胜不骄、败不馁以及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利用竞赛性游戏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品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游戏“过大河”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利用障碍过河的能力和形成初步的竞赛意识,并且通过游戏教育幼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比赛结果。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如:站队时按老师的要求迅速站好,不争站位;在分配角色时不争不抢,要互相谦让等。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就以中班为例:总体上来说,我们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戏,但他们的竞赛意识还不很强,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不如大班幼儿。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宜选择一些有竞赛规则的游戏,逐步对幼儿进行教育。刚开始玩竞赛游戏时,孩子们感兴趣的只是过程——怎样跑、怎样运东西,而不是游戏结果。鉴于此,在组织这种活动时,我注意引导幼儿关心比赛结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埋怨:谁跑慢了、谁拿错了等等。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比赛总会有输赢,但只要尽力去做了,输赢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即便输了也不要埋怨别人,要能看到别人的努力,明白小朋友身体素质有不同,结果才会不一样。同时还应该知道比赛中除了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油鼓劲儿之外,还要为别人加油,这样的比赛才能真正快乐而有意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竞赛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埋怨、嘲笑,而是相互鼓励、团结互助。活动中,由于幼儿有了初步的竞赛意识和道德认知,因此在追求一定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努力而投入的精神面貌,认真而友好的游戏风气,为以后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取向和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处理偶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 突发事件在游戏中经常发生。这些事件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处理,如何结合突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在一次体育观摩课上,我们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当时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家,由于按照原计划,配班教师要在游戏中间才进入,因此并没有给配班教师准备“家”。但游戏开始时配班教师却加入进来,这样就有一个小动物没有家。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叫史昊鑫的小朋友从他的家里跑出来,让没有家的小动物到自己的家,可这时他自己却没有家了,于是配班教师又把史昊鑫请到自己家里。我马上抓住这一机会,让全班小朋友为懂得关心别人的史昊鑫鼓掌(也表扬了配班教师)。此事虽小,但幼儿却从直观上对同伴之间要友爱、互助有了深刻的理解。还有一次玩体育游戏“小乌龟捉鱼”,我按课程设计把小鱼撒到场地一边,让“小乌龟”从场地的另一端爬过来捉鱼。在全班小朋友爬过来捉到小鱼后,只有孙旺泽还在后面慢慢地爬。我一边照顾全班幼儿,一边请大家给他鼓掌、加油,并且在他的面前撒了一些小鱼,这时其他孩子也自发地跑到他身边,有的喊“加油”,有的说“快点、快点”,还有的孩子说“我帮你吧”。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孙旺泽鼓掌,鼓励他要坚持到最后。当他捉到鱼后,孩子们关心地问他:“你累吗?”听到孩子们关切的话语,我笑了,因为这表明品德教育在孩子们身上开花结果了。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公园远足、体育活动活动时有人摔倒,小朋友都会马上跑过去,把她扶起来,并且帮她弹掉身上的土;爬山的时候,小朋友互相拉一把、扶一下。开展品德教育,离不开平时对一些细枝末节小事的关注与运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作出肯定与鼓励,则会有力地推动幼儿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游戏规则,既是为了保障游戏的正常进行,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守序、互助等良好品质,为幼儿未来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提出的规则就必须要求幼儿执行,否则就会失去制定规则的意义。而规则是否能得到执行,要看教师是否向幼儿讲清了规则的意义和表明了必须遵守规则的态度,当然规则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虽然知道做游戏要有规则,但还不能将规则贯穿于游戏始终。于是我就在每一次游戏时请幼儿重复规则,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第一次玩“过大河”时,我刚说“准备”,就有小朋友过去了。我理解他们是求胜心切,想争第一,因而忽略了规则,于是就请他们回来重做,并重申游戏规则,第二次玩时他们就能很好地遵守规则了。可以说,如果当时教师没有明确态度,而是任由他们随意走,那么不仅失去了竞赛游戏的特点,而且会逐渐使幼儿变得自由散漫,毫无规则可言。现在,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已逐渐加强。作为教师,我也会继续坚持要求幼儿按规则做事,因为规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体育游戏、体能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集体活动形式,是形成和发展幼儿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体操比赛,从一开始我就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告诉幼儿我们代表的是集体,我们这个集体是最好的。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幼儿的集体意识逐渐增强,最终赢得了第一名,我们都很兴奋,每个人传看着奖状,还将奖状贴到家长联系栏中,让家长分享我们的快乐。在体育观摩课时,我也总是对幼儿说:“我们代表的是实验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总是围在我身旁听我讲反馈意见。现在,孩子们都很关心我们这个集体。在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我还教育幼儿知道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要学会懂得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一个人影响大家。总之,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得来的。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体育活动的品德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我们要随时注意在体育活动中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秋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 摘要: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保证幼儿体育教育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塑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排除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消极影响,积极改革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途径与评价形式,并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情趣的幼儿园体育教学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意识与体育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幼儿园教育;健康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中,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国家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将“健康”作为五大领域之首放于指南第一部分。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甚至现阶段已被不少幼儿园作为宣传与突出自身办园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幼儿园内涵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从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问题不一,如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园教师本身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家长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等。可见,幼儿园体育教育有待进一步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相应的变革与努力。 一、重塑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内容中强调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强调幼儿不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体育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以“人本”为中心,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与持续发展性。幼儿体育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尊重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注意不要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专门体能训练。同时,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连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开展幼儿体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选择生活化、趣味性的幼儿体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体育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幼儿体育教师首先要注意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必须能增进幼儿健康,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并培养他们爱护各项体育设施的意识,为此幼儿体育教师要有对幼儿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进行选择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其次,要有事先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的能力。 2.设计和组织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设计和采取一系列可行性强、趣味性浓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身体的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节奏感以及肌肉控制能力等,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在体育活动材料的设计上,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使用自己制作的游戏材料,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废旧物经过自己“劳动”改造,也能创造出游戏需要的玩具,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同时,在开展体育游戏前的场景材料的准备摆放及游戏后的场地收拾整理的环节中,也是对幼儿进行劳动意识培养的途径之一。 3.在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及儿童日常活动中渗透体育教育 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限于正式和专门的体育活动不足以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也难以达到健康的目标。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要能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首先,本着课程生成的理念,在组织和实施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发现利于融入健康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并借此生成相应的体育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各领域教学中。这种渗透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与激动。其次,此项课程对幼儿体育教师的实施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提升幼儿体育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与素养也有一定的助力。 4.做好体育教育评价工作 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幼儿体育教师对儿童的健康进行评价时,首先不能仅以幼儿完成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而要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个性与参与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其次,幼儿体育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带有过强的主观意识,而多利用幼儿自身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幼儿相互间的鼓励和对他人的优点的肯定。因此,作为幼儿体育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关注结果,而应该以关注过程为主,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与体验。 三、创造积极向上的幼儿体育教育文化 1.创设蕴含丰富审美情趣的幼儿体育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活动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的浓厚。”因此,在组织系列体育活动时,可以适当地搭配背景音乐或是节奏鲜明的进行曲、现代节奏乐曲等,能够让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运动,达到既健体又娱心的效果。在整个活动期间,在不同的场景伴以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兴致盎然,让幼儿在发展动作的同时也能受到音乐美的陶冶。除了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在其中添加对善、恶、美、丑等不同角色的模拟,让幼儿在体育游戏或是活动中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培养幼儿除恶扬善、喜善厌恶的情感。 2.积极开展家园互动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幼儿园教育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受益者。幼儿园是否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发展。因而,要让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应尽可能地增添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理解,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体育教学中来。如幼儿园通过亲子运动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园方、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实施等。 作者:伍施蓉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论文 1幼儿教师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情况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都呈现其特殊的一面,主要是通过模仿别人来进行学习和练习的。幼儿教师只有掌握和理解较多正确的体育运动技术,为幼儿学习和练习提供更多的模仿素材,才能更好从事从幼儿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科学指导幼儿的身体活动、技术练习和体育锻炼,使幼儿的体适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表1调查统计显示,郑州市市幼儿园教师对游泳、武术、田径、球类项目掌握比较差分别为:(一般、差)97.9%,90.1%,85.9%,70.8%。说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真正了解,对运动技术方面就知之更少。而体操掌握的情况较游泳、武术、田径、球类要好些,为46.9%;这表明体操类项目在幼儿园开展较为普遍,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应,但幼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够理想,依然不能满足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需要。总的来说,他们掌握的运动技术远远不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实践中运用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教师正确、舒展、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幼儿从视觉方面得到动作美的感知;由此激发幼儿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调查中许多教师表示,中专或大学时都是参加体育的某个项目的选修课,缺乏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训练,他们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较粗糙和肤浅,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教育活动的效果。 2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情况 鉴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在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时要区别于成人和中小学生,幼儿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还应会合理运用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幼儿体育教育方法、原则、幼儿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方法,科学指导幼儿进行体适能的锻炼,从而使幼儿身体得到全面科学的协调发展。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情况统计见表2。表2中统计显示:30.7%以上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加上基本了解的人数比例超过73%,说明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都对幼儿心理学进行的系统的学习。66.1%的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原则等基本原理不太了解,79.7%的教师对人体运动学科基础知识不太了解,55.2%的教师对动作技术原理和技术分析不太了解,都高于了解者和基本了解所占比例之和,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幼儿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体育教学方法、原则,更没有系统学习人体运动科学知识;第二是幼儿教师在入职前后的培训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原则和人体运动科学不够重视,没有将这类理论知识纳入到职前或职后培训中;这些都充分说明幼儿教师掌握这三门知识的情况较差。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当贫乏。这些理论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教师在指导幼儿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不好幼儿的负荷量和强度,直接造成项目选择和运动时间等出现偏差,使幼儿体适能得不到全面科学发展,甚至对幼儿造成伤害,违背幼儿体育教育的初衷。 3幼儿教师体育教育业务能力情况 幼儿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实践过程,教师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使两者相互结合,综合把握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因此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动作示范、讲解、创编体育游戏、制定体活动计划、有效的组织引导课堂、创编幼儿操和创新教学等能力,使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调查情况见表3。表3中统计显示:有12%的教师认为制定体育活动计划能力“好”,制定体育活动计划指幼儿教师在把握幼儿体适能水平的前提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在一个时期进行身体练习方法,并能有效提高幼儿体适能水平的计划;10.9%的组织领导能力“好”,组织领导能力主要指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幼儿注意力方面的综合体现;16.7%的讲解能力“好”;讲解是幼儿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做法和要求及指导幼儿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而认为这三个方面能力“较好”的分别是46.4%、44.3%、35.9%;两者相加超过了50%;说明郑州市幼儿园教师在这几个方面勉强可以,但还不能满足体育教育活动实践需要。有54%~80%幼儿教师认为,在动作示范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创编幼儿操和体育游戏方面是“一般”和“差”,动作示范的好与坏教学成果的有力保证;体育游戏是幼儿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游戏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注意力保持;因此,54%—80%的调查结果说明受测幼儿教师在创编和动作示范方面的掌握和学习还很不够,而这三个方面却是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灵魂所在,充分制约着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发展。幼儿教师应在提高体育教学灵魂要素上多下功夫,促进幼儿体适能的健康和谐发展。 4结论与建议 (1)幼儿教师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种类少,且技术粗糙肤浅,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还制约了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多组织开展幼儿教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功比赛,促进幼儿教师对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幼儿园之间或内部开展体育运动技术评比活动,督促幼儿教师多掌握体育运动技术以适应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2)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匮乏,严重影响幼儿园体育教表3幼儿教师体育教育方面业务能力结构统计N=192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针对这一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有关幼儿体育理论知识的辩论竞赛,促进幼儿教师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各幼儿园之间或内部也可以开展幼儿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以督促幼儿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3)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业务能力方面较好,但也应看到不足,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竞赛来培养幼儿教师的体育业务能力水平,是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力更加突出,同时联合体育院校为幼儿园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 作者:刘凯建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晨间体育活动生本教育理念研究 1提供体育活动器械 为了能够使幼儿在晨间体育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应当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活动器械,促使幼儿自主地运用器械进行身体锻炼。 1.1根据幼儿锻炼需求,为幼儿提供趣味的活动器械 活动器械是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身体。但是在为幼儿提供体育活动器械时一定要从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明确幼儿锻炼需求,以此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体育活动器械,这样可以使幼儿从兴趣出发,主动地选择器械来进行体育锻炼。而为幼儿提供趣味的活动器械,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成体育活动器械,将其应用到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强壮幼儿的身体,还能够培养幼儿环保、废物利用的意识,例如将废弃的矿泉水瓶消毒干净,制作成保龄球瓶;利用废弃的饮料瓶改装成拉力器等,都可以应用于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 1.2以幼儿的发展差异为准,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性能的活动器械 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使得幼儿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在晨间体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应当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性能的活动器械,这样可以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器械来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体育活动中投放的平衡木:高矮不同,宽窄不同;有木板制作的,有塑料制作的。幼儿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取适宜高度或宽窄的平衡木来练习。 1.3以幼儿活动兴趣为准,提供周期性、科学性的活动器械 在为幼儿提供趣味性、生活性、功能性的活动器械以外,还应当为幼儿提供周期性的活动器械,则可以使幼儿在对晨间体育活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周期性地投入到某项活动器械锻炼中,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幼儿提供周期性活动器械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所提供的活动器械具有科学性,促使器械锻炼在幼儿心理负荷之内,促进幼儿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2选择适合的活动方法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展开的幼儿园自主晨间体育活动,所选用的活动方法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对幼儿展开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促使幼儿自主发展。基于此,所选择的活动方法有: 2.1自选活动方法 为了使晨间自主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我们让幼儿自选喜爱的活动区域、活动器械、活动伙伴进行锻炼。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意义上从兴趣出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健康水平,并促进自己自主发展。具体的做法是:给每一个幼儿的都提供一次选择活动区域、活动项目、活动器材的机会,促使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项目、器材,使得幼儿在自己感觉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幼儿全身心放松地、专注地投入到体育项目锻炼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2.2情境创设法 为了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来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热情,促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有效地、合理地、科学地进行体育项目锻炼。对于情境创设法的运用主要是根据一些幼儿了解的、感兴趣的故事展开,要求幼儿共同参与到情境演绎当中,促使学生在进行角色的演绎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兴趣,按照情境发展情况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共同完成体育活动。幼儿在参与演绎情境的过程中自身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所以,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展开的幼儿园自主晨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为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幼儿创造条件。 3结束语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展开的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活动的自主、开放、轻松、愉悦,促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从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说,“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商君宇 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幼儿园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体育教育 摘 要 我国体育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作为辅助课程存在。幼儿阶段是教学体系中的起始阶段,在幼儿阶段,体育教学课程占据重要作用,也为体育自身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以,幼儿在日常教育接受体育运动时,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自身素质等进行强化,让幼儿能够在未来的体育教育中基础扎实。现阶段,国内推行素质教育,这与我国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展示就更日渐重要。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 体育教育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阻碍了幼儿体育教学发展,使其进展遇到一定难度,自身应发挥作用无可发挥。所以,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理念应该有所创新,以科W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提升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促使幼儿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期国内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之一。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课程在基础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为儿童今后实现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幼儿园 在进行日常教育过程当中,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强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幼年儿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1目前国内幼儿教育弊端 1.1管理方式缺乏跟进 目前国内幼儿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相关教育机构制定了部分文件保证教学质量能够进一步达到预期目标,在此情况下,教育部门对于幼儿体育教育列举了部分要求,不过因为部分工作还未完善,不但造成体育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有一定欠缺,也体现了现阶段国内幼儿体育教学的滞后性,工作力度与强度仍待加强,幼儿体育教学工作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情况,管理方式跟进未能到位。 1.2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相比,教育理念呈现滞后性,教育模式也几乎是沿用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幼儿体育教育深深的烙印上传统观念的印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硬化,教学更多是为完成体育教学课程,并未在教学期间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强话题性,促使幼儿在教学中学习兴趣匮乏。另外,现代社会对全面人才需求增加,这就造成部分学校与家长过于重视幼儿课外补习班或特长班等,忽略了体育教育课程的实质,在幼儿上特长班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兴趣逐渐丧失,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欠缺灵活 我国幼儿教学中部分学校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指导时,过于强调指令或动作标准。从宏观方面分析,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要求,不过从某种上来说,不利于幼儿的天性解放,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甚至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只是给学生提供体育设施,并未集中带领幼儿参与到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幼儿体育课程的实质性要求无法实现,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意义不可落实,这就说明国内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性欠缺。 2基于素质背景的幼儿体育教学对策 2.1提升幼儿体育兴趣 幼儿时期由于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于周遭事物仍然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部分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参与中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在环境材料的应用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以采用动态模式的运动环境为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器材的搭配、摆设、装饰,音乐烘托气氛,教师的语言引导,将幼儿带入情境当中,使其迅速融入并积极参与进来。 2.2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幼儿阶段是学生学习时期的启蒙阶段,在对体育教学进行强化期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地位。教师体育活动的相关策略制定,要立足于幼儿角度考虑,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活动中的道具与活动合理性进行观察,对于其是不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要进行观察。 (2)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更多是采取对学生说教的形式,学生无法阐述个人观点。幼儿阶段因年龄所限,部分教师忽视幼儿所思所想,对于其创新性重视不足,这就导致幼儿创新能力无法很好地培养。加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下教学目标的按时完成。 2.3鼓励学生个性展现 为能够更好展现学生个性,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具有持久性,需要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期间,注重幼儿个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幼儿来说,其身体状况略有不同,个人特点亦不同,教师必须要对其有清晰的认识,确保幼儿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根据个人特点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幼儿的优势,协同幼儿天性的自我解放,对于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3结束语 总体而言,幼儿体育工作关注不可忽视,由于幼儿阶段的特殊性,教师要在教学期间使得学生在身体发育健全的基础上,增强其灵活性,发散性思维同样重要。教育工作者在对课程进行实施期间,必须要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以及思维模式密切留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其安排课程,加强素质教育,保证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落实下去。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 摘 要:幼儿园教育现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它影响着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在幼儿园的发展中,体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因此,体育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育课程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户外与室内的相结合都体现着体育的灵活性,对于幼儿园的体育教育我们可以组织游戏等方式慢慢开展,让幼儿慢慢接受体育课程的模式,把枯燥的肢体动作逐渐演练成有趣味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模式下开展体育课程并且促进幼儿园体育的发展教育。体育除了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增加他们健康的体质,还是一项具有竞技趣味的活动,从一些角度还发展了孩子们的智力与大脑,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体现出幼儿园体育是一门发展幼儿身心的综合课程。幼儿园的体育教育有可很好的发展幼儿们的独立性、主动性、思考性、创造性等等主观能动意识,可以充分展现孩子们的身心素养。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过体育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利用玩具、游戏模式、或者一些民间游戏等在其中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权,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责任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信心。本文就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地位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地位;发展 幼儿园体育教育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改进与完善。体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发展得当。幼儿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但如果只是马马虎虎,敷衍了是,那么体育发展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大家都知道健康指的不止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两者都好才可算健康。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科技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完好的心里素质才能适应顺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格外注重这两点是教育工作者一项新的课题。 一、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幼儿园的体育课程虽然比前几年的状态要好很多,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隐患有待我们重视与研究,并且需要改进。现在幼儿园体育由于年轻的老师居多,有一些新的血液的注入,加入新的思想元素,不像过去的体育教育显得如此刻板与教条。游戏的模式有了新的突破,游戏的方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进步。孩子们对体育课程也越来越喜欢,对于拓展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大的跨越。但是相对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幼儿体育教育,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像人家学习好的地方,只要是为了我们下一代的良好发展,我们都应当做出努力。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心理教育 (1)健康的体魄是一个生命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光有一个健壮的体魄还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与幼儿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都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重要能力。那么如果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发展心理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幼儿园体育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的体育运动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奠定的体质基础。人的心理与身体两部分是相互制约的、密切相关的两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正常发展,从而为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幼儿园体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有不同,所以幼儿原本的心理水平常常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基本上的体育活动都要求幼儿们勇敢、机智、坚强、不怕困难等等良好的品质与心里素质。当幼儿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与运动竞技的水平时,原有的能力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这时他们需要获得新的技能,也就是说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幼儿们对自我的认识,幼儿园中的体育课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幼儿的能力与素养都会通过不通的活动内容体现出来的,从而让他们从实际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也是体育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的重要一方面。要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与身体能力。幼儿在体育课程中总是有起伏的情绪变化,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方法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 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在幼儿的发展教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的体育教育虽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远远不够,只能说是略有进步,我们还需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对体育教育有着深层的探究与改革,使的体育教育真正的可以成为寓教于乐的课程。我们还要利用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自我意识进行探索,他们在小的时候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周遭的事物的变化与体验,而体育游戏可以让他们在其中找到一些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进行人际交往,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快乐、平等的交友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体育游戏还可以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拓展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不止享受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可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增加对自我的认知,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其二可以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涌梢怨固交流能力,引导他们有互帮互助的精神等等;其三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拓展他们的大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是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完善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建设,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健康发展。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分析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体育教育现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了当下幼儿体育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使幼儿体育教育更具魅力,并为接下来的小学教育打好基础。 P键词 幼儿体育教学对策 中国教育的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中小学教育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性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而服务。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基础的基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了解,在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现状,幼儿体育教育是薄弱点。本文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指出问题关键点以及改善问题的方案,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实践提供相关依据。 一、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及深入,幼儿园的园区面积增大,各项设施配备相应完善,教育教学多元化,例如: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机器人教学等,大部分家长和幼儿教师把重心放在儿童智力系统发展上,幼儿体育教育并没有成为大部分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关注点,理念和认识上不到位。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及设备幼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年龄段跨度较大,不能全面的对幼儿体育开展教育。幼儿园的活动范围较小,户外活动设施不健全,活动时间较短,活动管理不全面。 二、幼儿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清晰 在幼儿体育教育教学实行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着重强调幼儿兴趣的关键性,忽视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趋于严重,使幼儿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提高。这与幼儿体育应该发挥的作用不符。在幼儿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多以音乐和儿歌等形式为主,体育活动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体育教学时间较短、管理刻板,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趣,儿童失去运动乐趣,让家长对学校教师感到失望。 (二)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数量较低,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教法、专业涵养有待增强。改革幼儿园体育活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把培育幼儿的思想品质和体育精神作为幼儿教育的关键,为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坚持人才的均衡、培养人才的可持续性不断努力。幼儿教师中女性比例偏高,以年轻教师居多,当前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主要在才艺方面,更多关注幼儿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培养,造成幼师队伍有专业体育知识、技术、理念的匮乏,幼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决定教育的质量,所以必须关注师资队伍薄弱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加强考察、评估,把幼儿体育教育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完善幼儿体育教育评估体系。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教育的核心,使幼儿园体育教育工作细致、规范、科学。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教学内容可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让幼儿自主设计运动,提供场地和器材,适当增加室外活动,在轻松环境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各项运动项目兴趣和潜力,健身益智相结合,促进身心发展。引进游戏、舞蹈,音乐,和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相互产生影响,在轻松预约的环境中,边玩边学习,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的生长发育,培养了幼儿的道德情操、体育情操。 (二)加强幼儿教育的认知 家长与教师要明白幼儿体育教育的功能性、价值型,从本质上认识体育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整理正确的幼儿体育教育观念,更好地发展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起着积极作用。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科学的锻炼身体能够促使骨骼变粗,增强骨质密度。为了促进大脑和各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幼儿体育教育必须加强,为幼儿在智力发育上打下夯实基础,体弱多病的儿童通过多种体育锻炼,有效的提高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增强人体抵抗力,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耐受力,实现康复的效果较好。所以幼儿体育教育可使幼儿增强体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为满足幼儿体育锻炼需求,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新体育设施,完善体育设备,拓展活动空间,建设适合幼儿活动的室内和户外的场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户外活动。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幼儿体育教育应该和家庭体育教育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使幼儿活动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在社会及家长的配合下,相互支持的情况下在户外公共场所,社区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让家庭,社会,幼儿园相辅相成,使幼儿体育教育向着更好地发展方向前进。 三、结语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晚,相对其他发达发达国家较落后,但是我国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不足,逐渐重视起来,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国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找出了改善的措施、针对性的对策。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素质,提升对幼儿体育教育的态度,幼儿体育教育教育可以增强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提高幼儿进取精神,增强幼儿竞争意识。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新时期对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对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学;方式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更多能够提升幼儿兴趣的活动项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中跟风现象严重,教学目的不明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看到别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也要进行这一游戏,导致课程中幼儿随意玩耍,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幼儿体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成人化,让幼儿不断进行重复动作模仿和训练,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再次,很多教师为了创建教学氛围,没有结合教学内容,一味地进行情境教学,导致了只重视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实质的情况不断出现。最后,因为幼儿教学中,班级中的人数较多,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自我保护意识差,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外。教师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不敢放手让幼儿去进行游戏,导致幼儿根本无法达到所需的运动标准。那么,在新时期下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幼儿体育教学呢? 一、制定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W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找不到教学中的重点,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幼儿在教学中随意玩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幼儿体育教学前,必须要制定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选择要具体,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制定的目标过大过空,例如将“培养幼儿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仍然无法把握教学内容,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另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和明确性等问题。 二、选择合理、有趣的教学内容 目前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班级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新颖,并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能够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提升他们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如果幼儿没有兴趣,那么不仅幼儿没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感到特别的吃力。因此,教师在幼儿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兴趣。例如,在让幼儿进行跑跨跳时,可以让他们去模仿自己喜欢的孙悟空玩金箍棒的动作。 2.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不断进行改变。教师不妨尝试利用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不断完善的教学条件开设新型的教学项目,例如旱冰、游泳等。 3.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年龄阶段不同,幼儿的认识和心理特点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身体特征。教学难度适中,让幼儿能够通过简单练习来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提高他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自信心。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个项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论是哪种方式,只要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就值得不断进行尝试。 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由于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制定的目标一定会让部分幼儿觉得简单、无趣,也会让一部分幼儿感觉到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运动能力强的幼儿适当地提高难度,对能力较差的幼儿降低难度,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完成要求的快乐。例如在平衡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两种不同的平衡木,一种简单一种较难,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方式的不同对幼儿培养的效果也不同。但是,由于受到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尽量以游戏为主。 四、注重安全、常规的教学问题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他们会将自己所有的力气都释放出来,疯狂进行跑跳,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教师不能为了防止意外的产生就不让幼儿进行室外活动,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为幼儿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己的安全意识,还要在课外活动中照看好每一个幼儿,尽最大的可能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于幼儿体育教师来说,教学内容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中的效果。也就是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实践,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后进行完善,在完善之后进行实践,以此让幼儿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能够稳步提升。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 摘要:因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不利因素,农村学校的改革发展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培育具备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体入手,着重探讨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以推动幼儿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幼儿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同时,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特有的个性和特点,比如他的兴趣、爱好,但这些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固定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幼儿课程教育是促使他们形成有规律的学习巩固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幼儿重要。 一、概念综述 幼儿教育通常是指3-6岁的幼儿园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身心获得健康的正常发展,进而有利于他们日后能够顺利地进入并融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成长环境。要对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的课程展开科学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相关概念具备科学和全面的把控和认识。幼儿体育教育的概念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幼儿体育指的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受教者所组织进行的、适合体育锻炼的活动,而狭义的幼儿体育则指的是在幼儿教育场所中所开展的相关体育活动。 在整个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幼儿体育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十一五”规划为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性的政策依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法规条例,对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科学认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特殊的发展形势,全面构建幼儿体育课程,将传统的教学思维转化为新形势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教育。 二、幼儿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文献内容的横纵对比,以及对幼儿体育教育实例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目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幼儿施教者教学经验多数较为欠缺,缺乏科学、专业的教学理论的支撑,更为糟糕的是,多数施教者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急于求成的应试教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把主要精力用于幼儿的智力开发上,而几乎不去重视和挖掘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如此一来,极易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产生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使得本该生动有趣的幼儿体育课程变得单一和乏味,难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 其二,当前我国的幼儿体育课程缺乏科学统一的施行方案,大多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多是重复他人的活动形式,而缺乏科学、合理、全面的体系构建和整体规划,严重忽视了具备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的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所谓的幼儿体育活动中,多采用简单的娱乐性游戏的形式,而没有开展合理的体育运动,对幼儿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缺乏必要的培养和后天的锻炼,导致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基础性能的认知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发展。 三、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1.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根据受教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来展开,只有与受教者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是科学、有效的教育,也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二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三是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依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展开,通过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环境,构建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体系,安排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幼儿施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幼儿施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幼儿体育教育的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作用,施教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成果好坏的核心因素,增加教学反馈评价环节是提升幼儿施教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应当具备与整体的幼儿教育体系相吻合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只有从源头上把控住教学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将全面发展幼儿体育教育的工作推行开来。 四、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 1.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如前文所述,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也必然是围绕幼儿这一特殊群体而展开的。简单来说,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四大原则,分别是:针对性、生活性、科学性和游戏性,以确保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2.幼儿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 (1)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条例,严格执行以下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切实可行的纲领文件,来落实幼儿体育教育的全面工作,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内容及其组织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 质。”具体来说,相关文件要求幼儿体育教育应在幼儿健康发展、动作技能、活动能力等多个方面达到合理规定的l展目标,与此同时,在结合不同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地区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统一却又各具特色的幼儿体育教育施行方案,指引幼儿完成特殊阶段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发展目标。 (3)幼儿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幼儿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分别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内容以及反馈评价。 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构建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对幼儿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和素质锻炼,不仅仅是帮助幼儿形成基础的运动技能,更在于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应对日后更为漫长的学习生涯和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独特的天性,并在教育的基础作用下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有利的成长因素,是幼儿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 西部农村地区幼儿体育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当地的教育发展不可分离,也与幼儿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条例,逐步落实推进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工作,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 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支撑着启蒙教育。而体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体验,对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以及对幼儿成长中的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教育 体育游戏是融合了运动、游戏和教育指导的身体练习活动。在幼儿园中,体育游戏不仅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虽受到幼儿教育界的重视,但体育游戏的实际开展还未得到普及。学前幼儿教育在社会大环境及家长需求误区的压力下,偏向于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教学,大部分幼儿园开展的都是一种桌子面前面对面的教学,这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体现,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 体育游戏是一种利用一些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教学活动。它将教学内容不断融入体育游戏之中,在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之中教授孩子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孩子的需求为主线,随着孩子的要求开展活动的人文化的教学过程。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进一步融入孩子的这种天性之中,在游戏中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断增进教师与孩子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建立将有助于教师对孩子教授相应的知识,孩子也在快乐之中学习到了新内容,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不是很大。 二、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1.教学之前的准备环节 就是一种参与和融合,教师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不断建立一种感情,达成一种默契,实现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因为孩子在入园前,和家人接触得最多,没有和陌生人接触过,当进入幼儿园之后,要长期和老师相处,这就需要教师和孩子建立一种相应的情感,使得孩子对教师充分信任,这时就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和孩子的信任和依赖感。 2.教学中的活动过程 体育游戏的设置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和运动规律,适合孩子整体各项功能指标的提升,不仅是对孩子身体体格的一种锻炼,更是一种身心开朗的不断促进,也是一种智力和协调性的提升。在体育游戏之中,孩子不仅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增长知识,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提高孩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机会。很多游戏设置还涉及到孩子需要团队协作,不断提高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互爱的精神。一些体育游戏对于个别孩子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孩子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不断战胜自我,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教学后的反馈环节 体育游戏结束之后,整个教学过程还没有结束,教师在这个时候,要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启发孩子总结整个体育游戏过程的体验。“在这个游戏之中,你学会了什么啊?”“你知道团队精神是什么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孩子回答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对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不断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能力的达成 1.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经过参与一些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和促进体格及运动技能的发展。例如,小班活动主要中可以开展贴人游戏,老师讲游戏规则。老师先请出两位小朋友做示范。一个小朋友跑另一个小朋友追,跑的那位小朋友贴到哪个小朋友前面,这组小朋友的最后一位就开始跑。如果,跑的那个小朋友被抓,这个小朋友就要反过来抓刚刚追她的的那个小朋友。依次循环。可以培养小朋友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2.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如可以通过开展老鼠笼游戏、老讲游戏玩法和示范。老师请三分之一的幼儿做“老鼠”,其余的小朋友做“老鼠笼”。做了“笼子”的幼儿大声念儿歌,在儿歌中把老鼠关入笼子了,做完一边后可以交换角色进行,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再如通过拉小猪走、练习蹲着走,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3.培养幼儿的判断、协调、平衡和灵活能力 通过开展“小鸡吃米”游戏、“小鱼追小虾”游戏、“顶羊角”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机智灵活性,巩固已学知识。通过开展“夹包跳”游戏,练习跳跃动作。通过开展“协同走”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开展“狐狸和兔子”游戏训练双脚向上跳的能力。通过开展“跳圈运粮”游戏练习单脚跳。通过开展“三人五足行”游戏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通过“竹篓接球”游戏练习运球走和接球。通过“螃蟹赛跑”游戏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通过“皮球的各种玩法”游戏训练幼儿滚、排球、传球的技能,以及动作的协调性与敏捷性。总之,体育游戏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教育之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其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提高相应的能力,是一种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教学形式,值得推广。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提倡的主流理念,因此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对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体育活动 一、幼儿园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根本。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1、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育 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在这一时期,良好的外界刺激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幼儿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能够抵御来自各方面疾病的侵袭,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2、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在幼儿阶段对其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健壮的身体,而且在对幼儿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孩子优秀品格的形成。如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孩子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或障碍,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孩子可以体会到做事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通过体育活动来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失落,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体育是一项用途极其广泛的活动,在幼儿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幼儿会直接参与其中,老师要教会孩子的不只是体育技术,我们要通过引导幼儿的参与使其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在体育活动中知道什么是责任感,小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团结合作,以及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为未来的生活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 二、幼儿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的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各师范类体育专业中,针对中小学的培养是更多的,而对幼儿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现在幼儿园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真正体育专业的教师并不多,这种情形对于不同阶段幼儿心理、生理发展需求有一定的阻碍。此外,有些幼儿园为了吸引幼儿入园,在课程开设方面重视特长教育轻体育教育,导致幼儿体育锻炼达不到活动量,不利于幼儿体育素质的发展。 2、幼儿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受限 从目前情况来看,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会受到资金影响,很多幼儿园规模不大,幼儿活动场地有限,场地与器械难以满足幼儿体育教学课堂的需求。比如幼儿体育器械数量少、单一,甚至于有的幼儿园会把体育器械课改为游戏课等等。这些都会限制幼儿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在某些程度上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3、北方气候因素的影响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较嫩自身抵抗力弱,气候因素也是影响幼儿体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北方,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寒冷,幼儿园户外活动会因此暂停或转为室内上其他课程,致使幼儿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 三、素质教育下的进行幼儿体育教育措施 幼儿体育教育要突出科学性,要适合幼儿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比如小班幼儿多选择游戏方式,中班幼儿多选择协调训练方式,大班学生多选择比赛方式等来进行体育教学,体现科学合理的幼儿体育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1、要使幼儿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幼儿终生体育的思想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幼儿园体育教育要引进终身体育的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理想,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少年强,则国强,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如何使其以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2、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的体育活动,让体育与游戏相结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素质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不要让幼儿只是简单地走走、跑跑,而是要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规定的情节与相互联系的动作,让其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幼儿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将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彻底的融入到幼儿的体、智、德、美培养中,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的是要做好幼儿安全保护,以免孩子在体育教学过程因为身体受到伤害对体育课程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性格差别,因人施教 幼儿阶段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性格,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将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在体育教学中还要通过细心观察,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全面培养素质。 结语 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人的认知、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之上。在当今的社会,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教育的是最终目的,而体育运动对孩子的素质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善当前幼儿体育教育教学的方式,从而更好的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为美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几种体育游戏 摘 要:“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的正确性不容怀疑,幼儿时期孩子形成的习惯往往会成为孩子成长中难以改变的“本性”,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就始于幼儿时期。很多人都已对幼儿教育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幼儿教育过早的等同于了“小学教育”。应用体育游戏教育可以使幼儿教育回归“幼儿化”,使素质教育从幼儿学段开始,使全面发展与能力发展从幼儿学段开始。 关键词:幼儿教育;常见;几种;体育游戏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始,目前幼儿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幼儿教育过分的“学前化”,很多幼儿园在这一时期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为了迎合社会的“满意度”,将幼儿教育变成了“小学教育”。这样显然是不符合幼儿天性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其实不是由“知识”学习来实现的。体育游戏教学是幼儿学段最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几种体育游戏。 一、“走路”游戏 走路是每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最常进行的“体育活动”,也许因为过于平常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实,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来说,“走路”游戏可不简单。走路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的重要阶段,从呱呱落地到慢慢爬行,再到直立行走,每一次转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幼儿阶段平衡力掌握得还不好,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即使走路,也经常会有跌倒的情况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训练孩子们走路过程中保持平衡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项锻炼孩子们平衡力的竞走游戏,叫作“竞走彩虹桥”,我在地上粘上三条彩色胶带纸,然后将孩子们分成三组,每个小组成员只能双脚踩在“彩虹桥”上通过,到达“对岸”之后,取出瓶子里面的“彩虹糖”(彩虹糖我是用乒乓球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做成的),然后再通过“彩虹桥”返回到团队的一边,击掌为号,下一位小朋友再出发。以此反复,哪一队最先取完所有的“彩虹糖”归队为获胜。小朋友们兴致高昂,欢呼声、呐喊声不绝于耳,都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加油助威,玩得不亦乐乎。每个参赛的小朋友也都非常认真,他们双脚走在“彩虹桥”上,张开双手保持平衡,生怕自己会从“彩虹桥”上掉下来。后来我还教给孩子们,走有很多方式,有快走、慢走、竞走等多种方式,小朋友既玩了游戏,又学到了体育知识。这个游戏很好地锻炼了小朋友的平衡感,也让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了“走”的感觉和含义,还学习到了很多和平时不一样的“走路”,锻炼了他们腰部和腿部的力量,培养了他们运动的协调性。 二、“蹦跳”游戏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让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跳”远比让他们“蹦跳”难得多,孩子不停“蹦蹦跳跳”的这种现象一直会持续到小学阶段。幼儿阶段最喜欢蹦蹦跳跳,这个阶段也是幼儿发展跳跃能力最好的阶段。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加入跳跃性的体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使幼儿的行动更具有协调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组织孩子们玩一种最“古老”的游戏,那就是“跳房子”,“跳房子”不仅有单腿跳的运动,还有双腿跳的运动,还有单腿换双腿跳,双腿换单腿跳的交换跳跃运动,非常适合培养孩子们的跳跃能力。我在让孩子们玩“跳房子”之前,会先让孩子们先随意玩一会,或者带着他们慢跑一会,然后再带孩子们玩“跳房子”的游戏,这样孩子们的手脚已经活动开,不会在跳跃过程中发生扭伤、摔倒的事故。同时我也将“跳房子”的游戏进行了创新,变成了“盖房子”的游戏。我一般会将孩子们组成两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沙包,先画一个方格,将沙包扔到格子里再拣出来,哪个小组成员全部完成之后,再在第一个方格子基础上再加一个格子,将沙包依次扔进两个格子再单腿跳拣出来,第四、第五层为“同楼层”,可以使用双腿跳跃式将沙包拣起,以此类推,哪个小组盖房子最先盖到十层,哪个小组就取得了胜利。小朋友们玩得很好,有的小朋友单腿站得不太稳,别的小朋友会相互扶持一起跳,大家玩得都很开心。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合作,培养了竞争意识,同时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跳跃能力,在跳跃的基础上掌握平衡能力。这个游戏由易到难,一点点增加难度,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超越。 三、“跑步”游戏 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开始“跑”,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跑步的时间远远长于走路的时间。跑步对于孩子来说好处很多,可以锻炼孩子的心肺功能,有助于孩子全身性运动器官的发展和释放,有效促进孩子腿部的生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但是现在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很少让孩子参加跑步运动,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弥补孩子的运动不足,在教学中添加跑步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爱上跑步。比如,我在教学中组织孩子们玩“贴人”游戏,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和周围小朋友两个人一组分成小组,我先站在圈中央,闭上眼睛随意指出两个小朋友一个前面跑,一个后面追赶,如果前面跑的小朋友感觉到累了,就可以随意地贴到某个两人小组的一边,紧贴的小朋友不动,另一个小朋友成为被追逐的对象。游戏一开始,追逐的孩子飞速奔跑,被追逐的孩子使劲躲闪,旁观的小朋友个个都很着急,仿佛自己就是被追赶的人,又恨不得自己跑起来去追逐别人,真是既兴奋又紧张。还有的小朋友被“贴住”之后,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抓住了,此时被抓住的小朋友和大家都会笑作一团,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奔跑、游戏。这个游戏既让孩子们参与到了集体游戏中,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跑步的乐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活动中,孩子们还会开动自己的脑筋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培养了孩子运用智慧进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每一个时期的孩子都有属于本年龄段的天性与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会使孩子“厌学”“惧学”。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动”的教学方式远比“静”的教学方式适宜。体育锻炼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创新性思维,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发出更多、更适合孩子们参与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 摘要: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保证幼儿体育教育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塑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排除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消极影响,积极改革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途径与评价形式,并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情趣的幼儿园体育教学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意识与体育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幼儿园教育;健康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中,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国家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将“健康”作为五大领域之首放于指南第一部分。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甚至现阶段已被不少幼儿园作为宣传与突出自身办园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幼儿园内涵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从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问题不一,如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园教师本身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家长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等。可见,幼儿园体育教育有待进一步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相应的变革与努力。 一、重塑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内容中强调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强调幼儿不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体育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以“人本”为中心,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与持续发展性。幼儿体育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尊重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注意不要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专门体能训练。同时,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连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开展幼儿体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选择生活化、趣味性的幼儿体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体育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幼儿体育教师首先要注意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必须能增进幼儿健康,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并培养他们爱护各项体育设施的意识,为此幼儿体育教师要有对幼儿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进行选择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其次,要有事先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的能力。 2.设计和组织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设计和采取一系列可行性强、趣味性浓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身体的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节奏感以及肌肉控制能力等,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在体育活动材料的设计上,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使用自己制作的游戏材料,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废旧物经过自己“劳动”改造,也能创造出游戏需要的玩具,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同时,在开展体育游戏前的场景材料的准备摆放及游戏后的场地收拾整理的环节中,也是对幼儿进行劳动意识培养的途径之一。 3.在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及儿童日常活动中渗透体育教育 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限于正式和专门的体育活动不足以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也难以达到健康的目标。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要能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首先,本着课程生成的理念,在组织和实施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发现利于融入健康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并借此生成相应的体育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各领域教学中。这种渗透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与激动。其次,此项课程对幼儿体育教师的实施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提升幼儿体育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与素养也有一定的助力。 4.做好体育教育评价工作 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幼儿体育教师对儿童的健康进行评价时,首先不能仅以幼儿完成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而要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个性与参与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其次,幼儿体育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带有过强的主观意识,而多利用幼儿自身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幼儿相互间的鼓励和对他人的优点的肯定。因此,作为幼儿体育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关注结果,而应该以关注过程为主,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与体验。 三、创造积极向上的幼儿体育教育文化 1.创设蕴含丰富审美情趣的幼儿体育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活动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的浓厚。”因此,在组织系列体育活动时,可以适当地搭配背景音乐或是节奏鲜明的进行曲、现代节奏乐曲等,能够让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运动,达到既健体又娱心的效果。在整个活动期间,在不同的场景伴以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兴致盎然,让幼儿在发展动作的同时也能受到音乐美的陶冶。除了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在其中添加对善、恶、美、丑等不同角色的模拟,让幼儿在体育游戏或是活动中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培养幼儿除恶扬善、喜善厌恶的情感。 2.积极开展家园互动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幼儿园教育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受益者。幼儿园是否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发展。因而,要让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应尽可能地增添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理解,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体育教学中来。如幼儿园通过亲子运动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园方、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实施等。 幼儿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 要:幼儿园体育教学是幼儿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水平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针对近几年来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学环境、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幼儿园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幼儿园体育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的儿童进行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现阶段,幼儿园的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千千万万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关系着幼儿园是否有效的建设与发展。由于目前幼儿园体育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为了使幼儿体育教育得到很好的改善,笔者做出了以下研究。 一、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 (一)幼儿体育教育缺乏重视,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据官方数据统计,我国幼师多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女性的比例超出了90%;大部分幼儿教师采用聘用制,人员流动性较大;幼儿园教师基本上是中专幼师专业毕业,本科及本科以上幼师较少。幼师是幼儿体育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者,其自身的体育知识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对幼师的选拔角度来说,对幼师的要求局限在才艺上,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幼师在体育教学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直接导致当前的幼儿体育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此外,幼儿教师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比较浅。相关人士对幼儿教师的体育价值取向进行过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体育对身体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等。幼儿教师认为体育对身体的影响可以达到95%,对于智力的影响可以达到37.5%,对于创造力的影响可以达到11%,对于情感的影响可以达到24%。由此可见,幼儿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却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幼儿智力、情感、创造力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体育活动时间少,内容单一 笔者通过对所生活地区的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室外体育活动达到两个小时以上的幼儿园达到30%,甚至有15%的幼儿园每天达不到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若遇到夏、冬季的雨雪天气,每天活动到两个小时的幼儿园所占比重将会下降,室内如果没有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将更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等基本的活动;第二种是基本体操,其中包括徒手操、队列练习等;第三种是体育游戏。这里所说的体育游戏和普通的游戏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水平。进入21世纪以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活动类型依据是三种。第一种是体育游戏,其中包括走、攀登等多种练习内容;第二种是基本体操;第三种是运动器械活动。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中还有轮滑、足球等体育运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正在逐渐趋于完善。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 (三)体育教育环境不理想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环境是幼儿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宽敞的户外场地、安全的户外器材是幼儿户外活动的保证。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建设来看,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主要是以集体和分散的形式组织开展的。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的体育场地的建设不达标,缺乏室内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器材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单一,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建设上投入的经费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要。除物质条件之外,幼儿体育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心理环境的建设,体育课堂的氛围、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之间体育的交流等会对幼儿的体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一)教师队伍培养 首先,对于师范类院校,要加强对师范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缩短上岗教育的实习期。其次,转变观念,让更多的社会、体育人士重视和关心幼儿园体育教育事业。提高幼儿园工资待遇水平,加大幼师专业毕业生投入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非幼师专业教师的专业学习要求和技能,经常安排教师进修调研学习幼儿体育教育,建立幼师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机制,通过不同的形式调动幼师体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幼儿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技能,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守下述的原则。第一,坚持“幼儿健康第一”的原则。第二,改善体育活动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地调整体育运动场地,划分不同活动区域。第三,完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丰富幼儿体育教学的形式。第四,积极营造体育课堂的氛围,发挥教师、家长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引导作用。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不够重视。在所有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专项体育运动项目占的比例为27%。鉴于此,幼儿园应加强对专项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所谓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指幼儿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舞蹈、足球、武术、高尔夫等专项体育项目。由于这项专项体育活动的成本比较高,幼儿园在开展专项体育项目时,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现在,很多家长都会为学生报兴趣班,幼儿园可以和家长沟通改变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由幼儿园代替兴趣班。此外,在开展专项体育运动项目时还应加强和社区体育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为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运动场地。 (三)幼儿园体育教学管理的改善 在逐步改善幼儿园体育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幼儿园体育管理机制,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状况的不同,确立有效的、具体的幼儿园体育教育目标。比如,通过分大、中、小班制订不同的目标。大班在目标制定上倾向于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中班、小班的教学目标倾向于激发儿童兴趣,发展儿童参与、观察、交流合作的能力。幼儿体育教育管理的建设还应该使有关幼儿园的体育法规、理论文件真正有效地落实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在幼儿体育发展的目标上,加强幼儿园体育的研究,鼓励和支持高素养、高水平、高学历的教育人士投入到幼儿体育教育的研究中,使幼儿园体育课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走向正规化,使幼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 总而言之,幼儿的学前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体育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现阶段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对我国师资队伍的建设、幼儿园教学质量、幼儿体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并认为它们对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发展论文: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团结奋斗的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29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29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国发展论文: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29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29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国发展论文:以科学发展开拓中国发展前景 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部署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时,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种种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两大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我党以发展为中心、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主题,更反映了我们党在抓住这个战略主题的基础上,遵循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对发展之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调整。 无论是“发展是硬道理”还是“发展是第一要务”,抑或“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并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尤其是在我们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我们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党在继续注重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部署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可以认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必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是全球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世界的发展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就目前而言,人类对于发展的普遍共识是: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从本质上来说,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变化的。近代以来,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其核心概念是工业发展,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基本上是走向工业化、技术化以及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第二阶段,其核心概念是社会变迁。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提出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于是,人们开始注重经济增长与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注重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整体性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其核心概念为可持续发展。1972年,著名的战略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推出了一本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小册子,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表达了对“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式增长着”的忧虑。在这同时,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要将发展看作是追求社会要素即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强调要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其核心概念是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特别注意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1990年,联合国成立开发计划署,随即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并制定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大缩短时间距离。同样,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重演着,只不过缩短了不同阶段的时间距离而已。因此,在经过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之后,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世界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科学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意义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经济总量由此而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暴露,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的问题,一是发展的不平衡,如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等,均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发展的不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相对均衡和和谐统一。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均衡的特征。三是发展的低水平,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其消耗与其产出之比例,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明显。从其根本出发点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带来社会的富庶和人民的安康,从而带来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凝聚性,带来人民普遍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中,发展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尽管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还很低,人民普遍的小康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们要解决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毫无疑问地需要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物质条件。因此,要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发展视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所在。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归宿点;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目的。由此观之,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于人的健康、生命和自由和谐的社会生活。 根据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发展战略之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领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且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文明和进步,包括了发展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二是地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的发展,而且要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如此等等。 为实现上述基本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其根本的方法在于推进五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推进这五个统筹,将有效地解决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将有助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也必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的实现。 中国发展论文:生态文明向中国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迈进之时,无论是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单位、企业还是个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共同要求。 “生态文明”凸显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过去许多地方单纯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现在也不鲜见。”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表示,科学发展观绝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看来,建设生态文明有另一层涵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贾治邦说,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 “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突出体现。”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东亚政治研究所所长辜学武认为:“以经济为主轴的发展观现在又增加了两个翅膀,一个是‘社会和谐’翅膀,一个是‘生态文明’翅膀。这有助于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把市场经济发展人文化,是很好的想法。”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则从文化角度对“生态文明”有独到看法--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来思考,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 “生态文明”之路虽艰必行 仅是今年,环境事件就频频出现——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蓝藻水华;7月初,江苏沭阳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供水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口饮水用水受到影响…… 还有环境“慢性病”——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841个县(旗),近4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部分流域周期性水资源短缺加剧。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尚未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去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 “这种增长格局,不仅使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进一步增大,而且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不久前表示,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不断暴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 环境违法行为普遍存在,成为环保工作的一大挑战。环保总局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的专项检查情况表明,违法排污问题十分突出。在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在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在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引领中国踏上绿色大道 洞庭湖区曾一度出现严重的造纸污染,局部水质因此一度下降到地表水劣五类标准。在实施污染整治和结构调整后,洞庭湖水质由五类、劣五类变成现在的三类,绝迹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最近又重现洞庭湖。 洞庭湖治污效果初现,是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规划已确定,到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黑龙江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老工业基地辽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是辽宁重要的战略工程。今年起投资73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 贵州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五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全省目前已有300多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 农业大省山东最近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到2010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煤炭大省山西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打响了生态保卫战。上半年山西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全国第一。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人们有理由相信,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中国发展论文:立法听证中国发展的内民主需求 近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将举行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立法听证会。在此之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还公布了物权法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这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的立法机关越来越重视民意在立法中的体现。 过去,我们常常把法律的多少作为衡量民主发展的标志,现在看来,这是很不全面的。法律制度如果不能反映民意,或者不是经过民主的程序产生的,那么法律制度越多,公民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 举行立法听证,是一种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确保法律规范能够体现民意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讲,立法听证就是一种扩大民主或者模拟民主的过程。听证会制度既体现在我国的《立法法》中,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同时,听证会制度又是对现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策程序的完善和补充。所以,立法听证会制度既是一种立法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民主制度。从形式上来看,立法听证会需要听取来自各个阶层、不同地区陈述人的意见,需要对民意进行重新归纳和筛选。 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发展民主,让各个阶层的代表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普遍的意愿变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民主发展才不会误入歧途,法制建设才有了正当的途径。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民主的发展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如果目标明确,但路径的选择发生错误,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关于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呈现,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性和未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以下结果:第一,重要法律案讨论的过程将会越来越长,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有些法律案甚至不会获得通过。单从立法环节来看,这样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恰恰就是在争吵声中,中国的民主进程大大加快;第二,当公众意识到法律是一种最重要的利益分配制度的时候,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并且希望这些代言人能够发挥作用,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满足自己的愿望,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将会不断高涨;第三,法律的制定由于广泛吸收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因而不再被少数精英分子尤其是法学精英所垄断,法律的民意基础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的执行成本和普及宣传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第四,由于法律真正成为公民普遍意志的反映,执政者的权力受到了广泛约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将会减少。 综上,立法听证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内在民主需求,只要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充分调动广大选民的积极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在民主改革的洪流下,中国的法制建设将会日渐完美。 中国发展论文:瑞典议员中国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访瑞典国会议员安德斯·阿克森先生 中新社记者柴燕菲 “中国越来越快的发展,说明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商机,这将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瑞典国会议员安德斯·阿克森先生今天在浙江长兴县以北欧人直率的性格,高度评价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给世界各国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带来巨大的商机。 安德斯·阿克森先生是来长兴参加第三届中国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合作发展论坛暨二00七中国·太湖明珠——长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时发出如此感慨的。他告诉记者,瑞典一直非常重视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瑞典与中国的经贸往来逐年增多。二00三年,中国成为了瑞典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二00五年,两国的贸易额已达七百五十亿美元,并在逐年增长。 从自身的经历来说,安德斯·阿克森先生也看好瑞中两国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长兴参加合作发展论坛。从这几年与长兴的交往中,他欣喜地看到双方合作成效显著,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取得了双赢局面。“与长兴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瑞典今后将加强与中国各个省市的交流和合作。” 对于有人说“中国发展将造成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率增高、经济发展滞缓”的论调,安德斯·阿克森议员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全球化不是一个零和的局面,中国高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低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商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受益。事实证明,中国高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和资源。同时,中国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需要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这给我们以及其他国家的公司提供了机会”。 资料显示,二00七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百分之十一点五,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今年将首次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中国繁荣的经济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最吸引外国投资的国家。截至二00六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六千九百六十一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一百八十个,世界五百强有四百家在华投资。 同时,中国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二00六年底,中国对外投资达九百亿美元,全球排名十三位。中国企业已在一百六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涉及诸多领域。而不久前刚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 有专家估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可能超过八百亿美元,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对外投资母国。(完)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八大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中国发展论文: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是改革开放,但它的理论孕育和实质原则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清晰可辨的思想脉络表明,中国发展道路并非天才人物突兀的灵光乍现,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碰撞的结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把他们的理论看作普世的原则和一般历史理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说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481885年,恩格斯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669面对落后的俄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居高临下地把他们的理论看作万灵妙药,而是要求深入了解俄国的实际,寻找革命的道路。俄国公社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究竟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峡谷,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和诚实的态度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而是提出了跨越条件。在恩格斯看来,俄国公社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先决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公共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的谨慎看法,表明他们从来没有迷信自己的理论,而是高度重视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注重对实际的深层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他们的学说看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不研究历史的借口。1890年,恩格斯在给保•恩斯特的信中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2]688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显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大量存在,从早期到晚期,从著作到书信,他们从各个方面论述和贯彻这一原则。就此而言,中国发展道路不过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贯彻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而不是教条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词句。 二、列宁学说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镜像 列宁学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没有教条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和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形势变化,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月革命时期的国情,列宁还提出了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论。可以说,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成功鼓舞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为中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提供了榜样。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到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说:“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用残酷斗争的形式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之后,到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3]603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列宁从理想性的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退回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经济活动方式,一定程度上接受商业和货币流通。他说:“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3]602“现在我们处于必须再退一些的境地,不仅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且要退回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条道路比我们预料的要长,但是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经济生活。必须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体系,恢复小农经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恢复和振兴大工业。”[3]605“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3]569列宁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俄国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俄国的农民问题不同于西欧的问题。所以,列宁提出了“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3]771。他看到一些人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时,警告人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强调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人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名副其实的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总之,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国家学说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理论等。列宁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合作社问题、国家机关建设和制度建设问题等,都对我国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三、、邓小平视域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42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认为它们是臭的而不是香的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时期,他根据特殊的国情,主张走出一条与俄国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划分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他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邓小平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主张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5]261他还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5]142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事业是书本上没有的社会实验,因而鼓励实践创新,鼓励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最大试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他突破僵化思维,把市场看作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5]3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开辟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简要的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他们都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它表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7]162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143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教条地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里的“实际”是具体的、客观的、具有内容的实际,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臆想的、空洞的实际。一个惨痛的教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度背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上实行“大锅饭”,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化上发动“”,将革命时期的经验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灾难。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相结合最好的例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党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后,面临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提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其三,坚持中国发展道路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有人受西方福利和民主的迷惑,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对中国发展道路持批评态度。殊不知,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而不是实质上的民主。西方中心主义是对中国发展道路没有信心的表现。另外,对西方好的东西,放在完全不同的中国就不一定是好东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简单移植西方现代化的说教。邓小平说:“第一我们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我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5]256总之,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黄敏娇 张有奎 单位: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与剪纸艺术论文 一、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现状 (1)中国剪纸的新时代 中国剪纸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剪纸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国剪纸艺术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同时,在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在新旧事物交换更替的今天,中国剪纸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加快了文化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剪纸艺术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获取精华,不断创新;而另一方面,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些村寨剪纸艺术面临着流变和濒危的处境。 (2)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问题 通过对中国剪纸艺术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影响我国剪纸艺术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剪纸艺术的创造团队问题。中国剪纸艺术源于民间,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们从自己生活中获得感悟而进行创造,他们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是发自内心的无人可代的一种艺术,也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当今社会,这样的艺术家们是少之又少,他们的剪纸作品模仿痕迹过于严重,缺乏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作品不够生动,感情不够鲜明。 二、如何推动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 1.提高对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 全球化的今天,剪纸艺术在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们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此外,甚至连一些剪纸艺人也不能够正确认识剪纸这门艺术,他们仅仅把剪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于一些剪纸技巧不进行外传,殊不知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一些技巧失传,带来剪纸界的重大损失。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相关工作者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保护体制并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对我国剪纸艺术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 虽然我国剪纸艺术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仍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处境,因此,制定相关的发展对策对我国剪纸艺术未来的发展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将“继承”与“发展”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剪纸艺术、发展剪纸艺术、提高剪纸艺术作为最终的目的来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力度。 3.打造品牌 挖掘各种人力资源,为开设剪纸艺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实施三个整合,为剪纸艺术教育制定实施方向。这三个整合就是指剪纸艺术与学科整合,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剪纸艺术与德育整合,开发德育新途径,剪纸艺术与生活教育整合,丰富生活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得我国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首先,正确认识剪纸艺术的现状,提高对剪纸的重视程度是前提;其次,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剪纸艺术当中,并结合当今的民情、民俗进行创新与改革,稳中求异,才能实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从而让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作者:陈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我国的证券交易,肇始于19世纪末。光绪年间,一些中国官吏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倡办“洋务”,建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招股集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明白规定股票持有者可以自由转让,而股票除有其原有的价值之外,尚可随着公司的盈利增加获取一定的“红利”,因而有卖者,也就有买者,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股票交易。最初这种交易形式是买卖双方自由议定的,后来集中到某一茶馆内交谈,并且出现了中介人。由于上海是当时公司、企业集中之地,因而上海的股票交易最多且具有典型性。民国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今湖北路)的茶楼里,每天早上就有一些股票持有者和一些有钱人,如茶商、丝商,洋行买办、皮货商等,集中在大新街的惠芳茶楼里谈股票生意,双方买卖的有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三星织物公司、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浙江铁路公司、江苏铁路公司、粤汉及川汉铁路公司等发行的股票。这种聚会,被称作“茶会”。也是中国人进行证券交易的最初形式。这时,上海已有外国人在租界内经营股票交易。早在1891年,英国人首先在四川路南京路口的中央商场内开设了“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国股票为主。1905年,该公所改组为“上海众业公所”,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设定会员(经纪人)100席,其中外国人占87席,中国人占13席。该所除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外,还经营外商在华公司的股票,如公和祥码头公司、会德丰拖驳公司、上海钢铁公司、上海电力公司、中国营业公司、中国垦殖公司(煤矿)等股票。 1918年春,几个日本商人也在租界内发起成立证券交易所,并由日本驻沪领事馆发给营业执照,取名“上海取引所”,资本100万日元,以经营棉花、棉纱期票及日本帝国公债为主。日本人为收买人心,特聘请上海工商界一些有名望的华人如王一亭、胡梅庵等为其董事,朱葆三为监察人,花纱业头面人物吴麟书、徐庆云为经纪人,还拉拢股票商业公会的几个会员当其股票部经纪人。该所开业后,所经营的纱布证券颇为兴旺,曾一度垄断了上海的花纱交易。 在1922年爆发的信交风潮中,该所又从中兴风作浪,扰乱市面,为中国人民所厌恶。以后业务日益清淡,于1929年宣告停业。在外国人设立股票公所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商人也在积极仿效。1907年,上海商人袁子壮、无锡丝商周舜卿等,在上海仿照日本证券交易所的形式,筹办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于清政府不予批准,加上上海工商界对于证券交易的底细尚不太了解,因而没有办成。真正由中国人自办的证券交易所,是在民国以后创立的。1913年9月,张謇就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后,积极提倡证券交易。这年底,张謇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商会议,讨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大事,证券交易是这次会议上的热门话题。会后,张謇组织力量,仿照欧美及日本的证券交易法令,制定了《交易所条例》8章35条,于1914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1915年5月,又进一步公布了《证券交易所法施行细则》26条、《证券交易所法附属规则》13条。《证券交易所法》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凡为便利买卖,平准市价,而设之国债票、股份票、公司债票及其他有价证券交易之市场,称为证券交易所”。交易所需“察经农商部核准设立”。在第二章中明确“证券交易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证券交易所限于其经纪人得参加买卖”。经纪人的条件是:“中华民国商人,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关于证券买卖或与证券买卖类似之营业曾有经验者,由其证券交易所察经农商部核准注册,得为其证券交易所之经纪人”。第五章还规定了证券交易所之买卖,分为“现期及定期两种”。《证券交易所法》的公布,初步明确了证券交易所的性质、经营的范围及方法,为在中国境内设立证券交易所提供了法律依据。于是在国内第一次掀起了证券交易的热潮。 1914年以后,由于上海的股票交易越来越多,在茶馆茶会上参加股票交易的掮客也越来越多,遂有人提出成立“股票商业公会”的动议,以协调股票交易。经协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在这年正式成立,地点在九江路禾兴坊的一座两开间小楼上,推举石路(今福建路)永和祥呢绒皮货店老板周韶笙为会长,并订有章程,规定每天上午集会,交易方式仍和茶会一样,由会员自行协议定价,尚无一定的标准时价,买卖的债券有政府发行的公债券,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外国货币。股票公会从中收取5%的佣金。买卖的股票中有江苏和浙江铁路公司的股票,中国、交通、中国通商等银行股票、招商局、汉冶萍、中华书局、南通大生一厂及三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既济水电公司等股票。到1918年底,该会会员数已增加到40余家,这些会员大多是商人,原来是以经营纱布、皮货、杂货、生丝为主,由于经营股票交易后,所得的盈利大大超过原来经营的盈利,于是纷纷把商店改名为股票公司。在福建路九江路和汉口路一带,一时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华商股票市场。1916年,孙中山为筹集革命资金,采纳日本友人意见,联络上海商界要人虞洽卿、赵士林、朱执信、洪承祁、盛丕华等,筹组上海交易所,租赁四明银行楼上办公室作为办事处,挂出“通记”招牌,并着手对证券、棉花、棉纱、金银、布匹、食油、粮食七类商品的交易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年底,以孙文、虞洽卿、戴传贤、张静江、盛丕华等9人联名,向北京农商部呈请立案。翌年2月,农商部批复准予备案。但其物品交易要“咨请江苏省县复查”。与此同时,李书平等也在上海发起成立证券交易所。后迫于张勋在北京搞复辟,孙中山赴广东发动护法斗争,政局发生变化,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没有办起来。 1918年,在北京也掀起了证券交易热,由王璟芳、岳守堃、李景铭等人发起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并得到北京政府的批准。这一行动,大大刺激了上海的工商界。这年4月,由上海商会会长虞洽卿、纱业公会会长闻兰亭、皮毛公会会长邹静斋、花业公所董事沈润挹、杂粮油饼公会会长张乐君,以及顾馨一、盛丕华等人出面,组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定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证券、花纱、金银三种。北京政府先批准其证券部,后批准其物品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后,由于有上海各行业公会为其后台,信誉较好,业务发展很快。初定资奉总额为500万元,分作10万股,每股50元,先收1/4,实收125万元。推选虞洽卿为董事长,理事会下设场务、会计、计算、总务四科。该交易所还耗银20万元,在四川路爱多亚路(今延安路)口长发客栈三层上设立交易所址,除设办公室、会议厅、经纪人事务所外,还设立三个交易市场和完备的娱乐设施。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到场作贺的中外宾客达3000余人,所送礼品、联幛、贺电、贺信不计其数,蔚为壮观,轰动上海。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而来,在头46天的交易中,仅手续费一项收入达82000元,平均日收入1700余元;不出半年,盈利达500万元,超过了原定的资本总额,年终每人分到的红利,少则百元,多则千元至数千元。于是原有的股东竞相缴足股金,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声誉鹊起,交易所自己发行的股票也顿时身价倍增,每股价由50元猛涨到100元,许多官僚和投机商人纷纷把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视作发财来源。抢购囤积,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成为主要交易品。据说当时因购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股票赚钱最多的是时任京沪、沪杭两铁路局长的孙天孙(又名孙鹤皋),他大批吃进廉价股票,并做多头买卖,等股票上涨一倍后,及时卖出,发了大财。孙天孙的投机成功,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内部的人也眼红起来,于是由赵士林、张澹如等人暗中组织“多头公司”,在南京路上挂出“大庆银公司”招牌,对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进行套购和哄抬,以牟取暴利,曾把该所的股票一度哄抬到150元以上大关。他们还使用“反套利”的办法,把近期股票和远期股票间的差价拉大,吸引顾客买进近期,进行套利投机;待客户吃进相当数量后,又反过来抛出近期,吃进远期,做反套利活动。他们把套来的大量资金,再用于其它投机活动。这批投机商在股票交易中赚了大钱。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不久,上海另一家证券交易所——华商证券交易所也在密锣紧鼓声中开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的兴旺发达景象,刺激着许多人。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依仗人多力强,也在跃跃欲试开办证券交易所。他们首先撤除了暗中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有所往来的周韶笙的会长职务,另推范季美等人进行筹备。1920年5月,定名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在汉口路上挂牌亮相。 1921年1月正式开业。该所冠“华商”两字,表明区别于上海已经存在的两个洋商开设的证券交易所,另一意图是指责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内渗有日本人的投资,可见当时竞争激烈之一斑。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的全体会员为发起人,初定资本额为25万元,分12500股,每股20元,先收1/4。初定经纪人40名,全部由会员担任。推举范季美为理事长。该所在经营方法上,采取“继续买卖”方式,上、下午各做两盘交易,既做现货,又做期货。开业后,由于已有股票商业公会多年积累下来的经营经验,驾轻就熟,交易兴旺发达,尤其在经营北京政府发行的“整理六厘”和”七年常厘”公债中,获得丰厚的利润。1921年4月,该所在《申报》上刊登增股广告,把资本扩允到100万元,分5万股,每股20元,所有的2万旧股,每股补缴7.5元,经纪人数也由40名增加到55名,并以30万元巨款在汉口路昼锦里买了房地产,兴建企业大楼。这年五、六月间又进行第二次增资,资本额扩大到300万元,分15万股,经纪人扩充到80名。华商证券交易所大量增资,目的是想仿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办法,把自己发行的股票做多头买卖,哄抬起价,牟取暴利。经一番策划后,华商证券交易所每股价一度被哄抬到50元。但真正购买该所股票的人不多。大多为该所经纪人做空头。1921年底,该所经纪人吃进本所的股票竟达7万余股,几乎占总发行股的一半,致使该所流动资金枯竭,周转不灵。范季美在危急关头,接受了中易信托公司会计顾问徐永祚的建议,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价交换积存的本所股票3~5万股,由中易信托公司为中介人,股票由中易公司保管,并由中易公司承担两所流动资金的责任。事情进展很快,两家证券公司两厢情愿地交换了股票。不久,矛盾开始暴露。因两所发行的股票面额一为50元,一为20元,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发行的50元面额股票市价已涨到180元,而华商证券交易所发行的20元面额的股票仅值30元,前者可以1股换取其6股,显然对华商证券交易所不利。并且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已存有兼并华商证券交易所的意图,双方交保的中易信托公司的总经理,又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理事兼总务科长。范季美觉得上了当,匆匆提出结束两家股票交换。事后华商证券交易所虽无直接经济损失,但苦于缺乏流动资金,业务一蹶不振。为挽回颓势,该所理事长一换再换,仍无起色,只得把所存股票以每股20元的原价卖给股东,以渡危机。1922年下半年后,该所在经营北京政府发行的“整理六厘”、“七年常期”、“六九公债”等方面赚了大钱,情况才有所好转。 事实上当时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在走下坡路。1921年起,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银根偏紧,物价低落,产品难销,原来一度兴旺发达的股票交易也冷落了下来,股票指数下跌。尤其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自己发行的股票,虽然每股价格被抬高至3倍以上,实际是靠自己大量吃进方能维持其身价。当金融市场银根偏紧后,许多股票持有者纷纷抛出,换取现金。1922年该所到了几乎无现金交割的地步,形成了第一次“股市风潮”。后来由张静江出面向孙中山求援,得到孙中山20万元的现金援助,再搭上一笔公债券,才勉强渡过了难关。从此,红极一时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一蹶不振,开始走下坡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颁布的《交易所法》中规定:“买卖有价证券或买卖同种物品之交易所,每一区域以设立一所为限”。因上海一地有同类的交易所多家,遂进行了归并。1929年10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三个部——花纱部归并于华商纱布交易所,金银部归并于金业交易所,证券部归并于华商证券交易所。华商证券交易所遂成为上海唯一的证券交易所。 民国初年上海掀起的一股证券交易热潮,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集合了社会上的游资,使其转变为生产资本,对当时十分缺乏资本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来说,起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政府也通过发行公债而得以解决财政危机。物品证券的交易,不但可以促使工厂企业扩大生产,也加速了商品流通,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证券交易所的兴办,通过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更进一步起了融通社会资金和活跃市场的作用。但证券交易的发展是受控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生产越发达,证券上市品种就越多,证券价格的涨落又是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而转移,证券持有者只有当发行该债券的企业盈利时才能获得利益,一且企业受损或是破产,债券持有者就有经济利益严重受损的可能。由于民国初年中国的近代工商业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市场的融通资本不大,所以证券交易虽一时兴旺发达,其中很大成份是投机买卖造成的。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趋于清淡、冷落。 作者:王贞虎 单位:秦皇岛市产权交易中心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管理学论文 1研究的背景 管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没有一定的范畴,不存在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即没有所谓的美式或英式管理学,也不存在日式管理学,当然也就不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但是,换一个角度,从管理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只有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管理学,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可以发挥管理学的有效性[1].因此,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管理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式的管理学需要在中国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风俗传统,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管理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并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但整体上看,中国管理学尚未达到成熟的学科,国内也还没有一支从事中国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中国管理学在国内的管理学科中尚未占据一定的主流地位,其发展状况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观点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支持朝着本土文化的方向,以中国历史的相关管理学作为当代管理学研究的依据,不断探索发展管理学的规律,然后构建中国式的管理学理论.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提倡中国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的管理学来发展中国管理学.中国的管理学,在教育与管理实践上,长期以来都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学理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柳传志在谈自己几十年的管理心得时说,中国不仅需要吸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营业环境.随着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在管理学中纳入中国元素.但由于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执行中西方的管理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可见,只有适合于中国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才具有研究价值.而理论投入到实践中是需要结合环境的,中国市场正处于独特的发展环境,这为广大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以及挑战.尽管西方管理学思想在国外有成功的案例,但也绝不能说明其适合于中国市场.有研究者称,缺少了西方管理理论指导的中国管理学就无法打造出国际一流的企业;同时,中国企业在引进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如果不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改造,也不会取得管理成效.因此,当前情势下,构建中西方结合的管理文化对于中国式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2提升管理学地位的关键 要想提升中国管理学的水平和地位,需要研究出一套具有原创价值以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当前,企业内部的管理经验仍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的高度上;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基础数据和有针对性、专业性、影响力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地位的管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并能够很好地指导经济活动,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获得被广泛认可的地位.除此基础研究以外,还要掌握好管理学的前沿理论,把握好具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原创性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国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管理学中,通常只是列举多个实例,然后依照某个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的研究方式难以得出原创性的成果.就近几年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学理念进行磨合的结果,仅仅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实践分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也没有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至于所提出的理论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当前,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空间仍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管理实践取得了成功,在当前的一些主流管理学中,仍参照改革开放时期,但却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当前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况且,直接套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在经济转轨和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有一些西方的管理学家开始对中国的经济与管理产生疑问,中国管理学逐渐受到国际的关注.近年来,管理学出现了东移的趋势,中国的管理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这对中国管理学的研究来说是一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管理学家相对西方管理学家来说,比较熟悉中国的情况而更具有研究的优势;第二,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活跃,同时,中国学者在当前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得到较快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管理学的研究,可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原创性的成果会越来越多. 3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发展管理学 正确的方法论有助于发展中国管理学,有助于研究出更多的原创成果.中国管理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不应排斥西方管理学,两者可以相互独立而存在,且应为取长补短的关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管理学注重思想管理,以哲学思考为主要内容,缺少了实践操作的方面;相反的,西方管理学注重的是实用,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可见,两者应为互补的关系.中国管理学也并非单独为一体,而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管理学体系.中国管理学并不排斥西方的观点,而是非常注重中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精华,从而研究出自己的原创作品.可见,发展中国管理学需要本着扬弃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理念批判地加以继承,同时对西方管理思想也是如此.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具有共同点,如人本管理的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强调这一点.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实证主义在当前环境下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作为发展中国管理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仅仅通过批判地继承来发展中国管理学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管理学,不能依靠推翻固有思想,也不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上做出补充和修改,直接套用西方的管理学思想更不能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这两方面的创新、超越.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又势在必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管理学目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得到国际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管理学没有利用国际管理学由来已久形成的现代管理学来规范自身;另一方面还在于中国管理学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成果和理论,无法立足于市场.这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仍然因循守旧,无法创新.因此,中国管理学要想获得国际管理学界的认可,就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比如独特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传统的做法就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当今的中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将中西方的管理学方法论结合起来,注重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独创性,在统一、科学的学术氛围下开展研究. 4挖掘中西方管理学融合中的要点 在中西方管理学呈现出日渐融合、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管理学的要点在于抓住当前的机遇,找到中西方管理学的突破点,促进中国管理学上升到一定的地位.西方管理学面临着瓶颈的问题,而中国管理学的研究水平日渐提高,这对中国管理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中国管理学研究者更为熟悉中国的情况,相对西方管理学家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一直以来,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国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建立起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管理体系来指导企业的发展.而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中国企业来说则是一个重大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中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且日渐频繁;中国研究者在管理学前沿理论的研究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并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要求中国管理学研究界引起更多的重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管理学的实际性问题,分析和掌握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总结出发展规律;对中国管理学的管理实践和创新做出全面的总结,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并能够在国际上的管理学语境中顺畅地进行交流,实现跨情景的学术对话.最终形成既具国际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成果.目前发展中国管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以西方管理学为参照的情况下在管理学知识体系的范畴内建立起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研究氛围.中国管理学的本质在于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来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具有特定的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立足于世界市场的管理学体系.根据这一特点,应注意的是,必须具备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人文传统来研究管理学,强调的是目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与其忙于管理学中国学派的重新构建,还不如认真思考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实务中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才是发展中国管理学的正确方向[3].中国管理学面临的危机,需要管理学研究者们树立起危机意识,拿出积极的反应和思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括对中国管理学问题的发现,又包含了对自身问题的反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管理学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国企业改革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同时这也是中国管理学学派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管理学完全可以对社会实践做出总结,从而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并获得广泛的认可.可见,管理与管理理论必须与特定环境相结合,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因此中国文化与中国管理实践的特殊主义原则,是中国管理学学派得以确立的基础.离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和管理的创新,中国管理学学派将无法产生实际性的功效. 作者:谭志勇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一、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传统和石化农业三个完整历史发展阶段[2],现在正在从石化农业到生态农业转变。一般而言,石化农业被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化,它主要以化肥、农药和动植物成长激素的高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为特征。石化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农业现代化,认为石化农业把原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推向了歧途,积极寻找替代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新的现代农业形式,生态农业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生态农业要求将化学化的农业转向主要依靠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大力发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兽药、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并采用3S技术进行精确施肥、施药和灌溉,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美国土壤学家沃•艾博克(W.A1berhc)于1970年最早提出生态农业概念[3]。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确且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4]。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界又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等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提出“持续农业发展”新概念。此后,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持续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讨论,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积极探索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生态农业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国生态农业学会上,生态农业概念被首次使用,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1980年,叶谦吉认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5]。1987年,马世骏等人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它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指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类型[6]。1991年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7]。1996年,钟晓青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完全在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统一起来,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8]。在我国学术界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生态农业的实践也随之展开。2002年,农业部全面总结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归纳提炼出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后又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及科学论证,又从中最后推出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北方“四位一体”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平原与准平原区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持续利用型的草地生态农业模式;混种与轮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型生态农业模式;工业化设施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统一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9]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基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农产品质量保障管理。严格执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对农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质量监测,严惩生产过程不达标和质量不达标者。通过对生态农产品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传播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掌握各项标准和规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速县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在广大农村的全覆盖。加强生态农业信息质量管理,确保生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五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和有机食品及标准的宣传,积极促销;实行生态农产品分级包装进入市场销售,优质优价;实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专卖销售,实行销产连带追溯赔偿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防假打假。六是加快建立健全气象、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信息等全方位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服务部门人事管理事业化,强化公益性。 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作者:赫修贵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中国发展论文:基于在中国发展的国际酒店管理论文 一、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概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入驻总过的国际酒店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已经有超过35家酒店集团,并且其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品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凭借自己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不断地开拓大陆市场,这都是对国内本土品牌酒店的一大挑战。在中国,有将近350家酒店的是属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拥有的品牌数量达到了55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酒店多数都是高标准的酒店,随着经济年本土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经济型的酒店。 二、限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扩张的方法有限 酒店产业就有较高的风险,其资金成本比较高,同时取得收益的周期比较长,尤其是现在很多的国际酒店集团都进行跨国投资的活动,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不相同,很容易受到其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很多国际酒店集团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来开拓市场,该种方法可以保证其有最基本的管理费的收入,如果一旦出现了什么变化,可以及时地撤出市场,这在当下是很重要的一种扩张方式。和特许经营相比,还有一种扩张方式也很受欢迎,即签订管理合同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扩张方法。在当今的国际酒店集团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客房是通过上述这两种方式来经营的。这两种经营方式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当一个酒店在进入一国市场的时候,会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市场运行机制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所采用的是特许经营的方式;如果该国市场更注重服务,则可以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这里通过对洲际酒店的具体分析,阐述国际酒店集团扩张的局限性。洲际酒店从来没有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来扩张,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酒店的设施比较落后,而特许经营是为国内的酒店提供品牌、统一的标准,并不是实际掌控管理国内酒店;但是采用管理合同的方式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管理合同是国际酒店集团直接对国内酒店进行服务上的管理工作,提高国内酒店的质量。随着近几年国内酒店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有部分酒店采取了特许经营的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特许经营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不是特别完善,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二)酒店的发展受到国情的影响 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业主会对酒店的经营提出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的其它要求,比如收取商业回扣、加强酒店管理的支出、酒店的采购等等,使得酒店的经营受到业主的极大干预。偏远地区的某些政府推行地区保护主义,其极大地抗拒国际酒店集团加入本地的市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违法市场的自我调节,组织建立大规模的本土酒店来抵制国际酒店品牌,这也极大程度地对国际酒店集团构成了威胁。 (三)管理的花费太高 国际酒店毕竟是国际的品牌,其拥有很大的国际市场,因此其必须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管理的花费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高的,在总体营业收入的1/20都要用来交管理费,这使得国际酒店集团的收益越来越低,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昂的管理费也为很多国内经济型酒店开辟了发展的空间,国内酒店管理的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其又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发展如鱼得水。 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品牌不断增多,规模日益扩大 尽管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中国丰富的市场需求,还是吸引很多国际酒店品牌的加入。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趋势可以用4个字来进行概括,即全面扩张。其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不仅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看见国际酒店,中西部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国际酒店的品牌。从品牌的角度来看,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并且根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扩张的时候,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入驻的品牌需要市场的发展、承受能力相一致;第二,项目酒店的硬件设备要满足即将入驻的品牌的要求;第三,在签订管理合同的时候,要遵循双方的合意,不能勉强。这体现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扩张时,即不断增加自己的品牌,同时又考察市场的承受能力,做到理性的扩张,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二)签订管理合同仍然是其最常见的扩张方法 第一,不断缩短合同约定的期限,加强竞争。我国本土的酒店管理公司不断兴起,企业在谋求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又急于开辟中国大陆的市场,因此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双方同项目酒店签订的合同期限也在不断地缩短,造成了无序竞争。中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竞争,为业主留下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第二,管理业绩的衡量方式出现了变化。在衡量酒店管理业绩的时候,更加重视风险的共同承担。在管理的费用当中,增加了奖励的成分,并且其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高。 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迅猛发展,其开辟了大量的中国市场,自身先进的管理理念、设施条件都对国内的酒店产生的严重的威胁。面对如此情形,国内酒店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硬件设施,才可以与之相抗衡。 作者:张琳珏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中国发展影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以后的创作中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当今全球化理论的源头。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更具有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最初源起于希腊时代斯多葛派有关世界主义的思想。近代“世界历史”观念,在发展和完善的理论方面,典型代表是德国思想家康德和黑格尔。其中黑格尔是近代世界历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世界历史观念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渊源颇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世界观念合理内核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解释,一是:展示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是指历史学上的通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 这里的“世界历史”就是指人类的总体历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用讽刺的语气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说:“至于他们的全部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来粉饰他们的一种奢望,以为他们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了仿佛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这里的“世界历史”一词,同样是指人类的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6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发展和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一体化”的历史。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是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他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2] 这层含义是马克思独创的。这是马克思从现实和哲学的角度出发的解释,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功绩,另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而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特别的界定。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经验到的一个事实,但她却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3]一切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将从狭隘、孤立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极其丰富,主要集中蕴含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各国现代化走向的必然性和自主性。马克思认为,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急剧变革,源于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出现。“它比以往一切生产方式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它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它开创了世界历史进程。因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同时就是“现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将现代化定位为一种世界性浪潮,在世界历史背景中,任何国家都难以逃脱发展大工业的必然,更无法回避发展工业生产力的要求。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明确了现代化手段的一般规定性。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指出了实现“历史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大工业、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的重要启示在于,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文明,以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大力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以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充分利用世界整体资源,以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冲破传统的封闭式发展,进而实现文明的交流和互补。如果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其实质也就是对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的科学规定。第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指:它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是一种“社会革命”,其内容包括保证最多数人的最大民主、最多数人的最大自由,最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想的自由人格。它不仅改变着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实现现代化,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当今“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真正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呢? 第一,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这正是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正确描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自觉走进世界交往的行列,才能在开放的世界中,吸取人类的先进成果,早日跨入现代化的行列。 第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不搞市场经济,现代化就没有指望。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胆量和勇气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完全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上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使中国能够通过市场走向世界,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逐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中国的世界化。全球化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条件下,既要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又必须发挥各民族的特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第四,积极发展生产力。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不能跨越生产的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所在。过去许多年来,我们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违背世界历史首先要作为生产力的世界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要求。目前,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不仅要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二百多年内完成的产业革命,而且还要迎接当代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既要利用经济全球一体化这一有利契机,又要积极利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加速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道路。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步入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道路要走,因而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问题,中国要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会被完全地发挥出来。 中国发展论文:民法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民法,是每位公民接触最多的法律,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法律。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主体的独立和意志自由为前提,以意思自治的财产权保护为核心,体现了民法精神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本位特征,具体来讲包括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三个方面。民法精神是指导民事主体之间民事行为准则的共同意识,而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最抽象的民事行为准则,比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更能体现民法的内在精神。民法精神集中归结为民法的理性、民法的理念和民法的理想。基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内容的民法精神。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民法精神对促进国市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法精神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法精神强调平等、诚信、秩序,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规则高度契合,表现在对市场主体“平等”“自由”的崇尚,其实质也是对人的尊重。民法的基本原则,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思想基础与法律保障,也为政治民主和法治建设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它强调在经济行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合理的预期,这与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规律不谋而合。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法律保障,同时,完善的民法制度可以推动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本主义在全社会的传承,从而推进中国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公平、和谐地发展。 二、民法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手段,而民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不断完善民法并加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第一,民法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形成法律素质对民法精神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民法调整的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的基本方面,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部门,可以说,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生中所有社会关系的绝大部分,民法因此也成为法治原则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组合。总之,当代民法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精神文明中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行为准则的法律化。 三、民法精神对社会文化构建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社会存在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范畴比较广泛,其中法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法精神构造的核心。法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有关法律的制度事实、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总和,在根本上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占主导一种社会行为文化,法律文化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与传统性,通过规范民众的行为,最终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形态,形成的一种能够满足自身社会能力需要的正确的行使方式。而民法文化以其对人类发展提供最理性的精神指引和为权利事实提供最有效的行为模式,成为人类社会整个法律文化构造中的基础。总之,不可否认,民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会在法律文化的传承中使社会文化得到改变、发展和完善。 四、民法精神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一,民法是我国调整社会关系领域最广、法条最多、法律概念最精准、逻辑性最强的法典,为和谐社会中的民事生活提供了系统详尽的法律规则。中国民法典既给民法主体的各种行为提出了规范性模式化的要求,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情都可能会与民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法的存在与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第二,民法授予了主体广泛而又神圣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不仅广泛多样,而且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民法精神将伴随着民法规范的广泛适用和普遍遵守,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法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第一,在民事立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私法自治”,因为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是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点和起点,可以使它与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对接,其体现的不仅仅是主体的自由,还有主体的自律。第二,“意思自治”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在法律规范中明确确认和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并在民事立法文件中以明确具体的条文加以规定,而且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第三,要重视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私法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相关制度保障以外,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也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力度,弘扬民法精神,逐步推进民法制度的完善,进而培养民众的平等、自由、契约等思想观念,构建我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法体系。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浅谈新入校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对新入校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大学生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然而,据调查和心理学家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显示,新入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新生群体中将近14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应适当加强心理卫生教育。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他们的个人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入校新生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来说,入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其一,学习、生活的范围从高中校园和家庭,转变为外地新的大学校园。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和高考上,一般情况下,家长都能尽最大努力,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为他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一心一意学习,他们基本上不需要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问题,但是,来到新的校园,在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中,与来自不同地区甚至全国各地的新同学同居一室,要面对不同的社会地域文化环境、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等,需要他们去适应,极易使他们处于心理应急状态,人际交往困难,产生一种孤独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其二,新入校的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备考阶段,转化为学习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不再需要头悬梁、锥刺骨般废寝忘食,不再需要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没有学校和家长施加压力,他们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他们的心理压力突然释放,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时变得无所适从。其三,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在高中学习特别是高考备考阶段,绝大部分同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牺牲了星期天和节假日,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用在个人爱好方面、娱乐方面的时间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而进入大学后,学习完全靠个人,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但有些学生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怎样有效利用时间,以致心中忧郁、焦虑。其四,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新入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八岁至二十岁之间,正处于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转折阶段,也是心理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比较娇惯,造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责任感等等性格缺陷。在高中学习和高考备考阶段,因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这些变化,仅仅是被动的从生理上适应,进入高校这个新的学习环境,要与众多的同学共同生活,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感到迷茫,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其五,有不少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娇生惯养,要什么家长给什么,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落后贫困山区的,经济条件非常差,往往是一家人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才能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入学后他们不得不申请助学贷款,或在业余时间去打工。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在巨大的贫富差距面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新生入校后存在的教育问题 新生入校后,各个大学都通过各种方式,欢迎新同学,对新入校的学生开展教育,以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新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有不少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一、新生入校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新生入校教育大都是通过开会、看录像片或上课,给同学们讲一讲学校概况,课程设置,入校注意事项,生活安排等等,沟通的方式是单向的,入校新生都是被动接受。其二,入学教育时间比较短。入校教育仅限于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在以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几乎不会再专门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其三,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按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是1:200。但是,高校普遍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增,许多高校达不到这个比例,有的仅仅是1:500,并且,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要交给辅导员去做,辅导员成了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四,辅导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心理专业正规的教育培训,仅凭工作热情和有限的一些知识从事学生工作,不懂心理教育深层次的要求,工作效果比较差。其五,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辅导员很难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缺乏方向感和目标,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仅仅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其六,家庭教育逐渐淡化。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比较紧张,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在一起所能交流和沟通的话题比较单一,也不是很深入,入学后离开了父母,远离了家庭,有不少父母对子女教育大大松了一口气,认为这一切都是学校的事情了,即便自己有责任,也是鞭长莫及,只能通过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的方式进行。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入校新生的心理问题是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携手进行教育和引导。其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不能把对新生的入校心理健康教育当成短期的阶段性工作,要使入校新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变化逐步稳定。其二,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例如,有的高校为新生专设心理疏导热线,分别由心理专家或高年级学生接听,为新生服务;有的高校挑选心理素质好、乐于助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心理健康使者团”,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有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建立网上校友录,鼓励他们在交流中互相疏导,形成健康开放的心态;有的高校组织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入校学生给予咨询或治疗等等。通过多形式沟通、交流,引导新生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其三、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性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准入制度,公开招聘,把好入口关,应侧重于辅导员的专业结构优化和学生工作经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热爱教育事业、专心学生工作、具有奉献意识、能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同时,建立辅导员发展通道,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可自愿转到行政管理或教学岗位,对那些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调岗、离职培训或解聘。基本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使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四,开展多层次教育和培训。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事务管理的认识,将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组织专家编写辅导员培训教材,设立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等,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其五,按比例配备辅导员。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齐辅导员,在新生入校的新学年,甚至可以根据情况多配备一些辅导员,而在学生心理状态比较稳定的高年级适当降低辅导员比例,同时一定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不能把任何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交给他们去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在一起,随时了解新生的思想状态,解决新生的问题。其六,家庭教育不能放松。家长一定不能有松一口气的思想,要了解、掌握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变化情况,关心、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正确面对遇到的心理问题,积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随时与辅导员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入校后的心理动态。 新入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更是他们人生重要的转折问题。高校要积极应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心理断乳期”,以良好的心态走过大学生活,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浅谈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所崇尚的体育教学思想就是“快乐体育”,而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游戏的作用,成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来论述游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计游戏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设计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指出,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乃是在人的心灵上丧失了三种东西,那就是:共识、秩序和意义。由于缺乏共识,产生许多误会和冲突,引发彼此的疏离和仇恨;因为缺乏秩序,显得无规范、无纪律,似乎伦理和组织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加上缺乏意义,使得生活没有目标,人生迷失方向,当然困惑而混乱。现今高职学生尤其受媒体报道大肆渲染,接受的信息泥沙俱下,大多非主流信息负面太多,主流的声音越来越少。尤其父母、老师和社会所要求的想法越来越不能协调,以致让学生无所适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先行。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很少注重他人感受,以致在人际关系中处处受阻而不知之,不能安心学习生活,甚至校园还会有自杀暴力的悲剧上演。为此,我们为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先达成共识。大致如下: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育管理只涉及到学生工作的表层,未深入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造成学生情感淡漠、意志薄弱、人际关系不和谐,在做人方面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我们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兼职的心理辅导员开展这方面课程,让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自如,进行友好的相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由于是一线管理者,与学生走得非常近,在进行学生管理中,无论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学生干部的评选以及安排学生勤工俭学岗位、党团员的发展等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不论每次做得如何公开、公正、公平,总会一部分学生的不满,通过各种渠道来抗议、谩骂。甚至引发一些学生的心理扭曲,以后造成隔膜,在做别的工作中很难得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我们通过辅导员对班级进行交叉管理,及时了解一些学生的动态,然后及时反馈,以后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二、实行人性化管理 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无可厚非,现如今强调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实行严格管理已经明显过时,并会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以学生为本, 强调师生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敞开心扉, 真诚地交流。那种咄咄逼人、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往往成效甚微, 甚至适得其反。我们通过实行人性化管理来感应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大家都将心比心,在爱的无形熏陶下,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次,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如班长论坛、学生干部论坛等传授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使他们开展工作的同时,更能得到大家的配合。 三、通过心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协会通过招募会员,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出版刊物杂志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心理,通过bbs、blog、贴吧、qq等新兴的网络资源,它替代了传统媒体面对面交流,少了几分恐惧和紧张,更多了几分坦诚和舒适,可以更好的与学生平等沟通。还有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进班级活动,搜集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话题,及时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烦恼,青春飞扬。最关键的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团队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并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朋辈咨询帮助前来的学生化解问题,迅速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通过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着力于两个建设:一是我系心理健康的防控,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控体系,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如通过定期例会制度及时掌握异常学生的动态和不定期的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座谈反映问题。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通过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先学会赏识教育,用赏识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让学生无形的生命不断的茁壮成长。情感之花孕育好心情,好的心情讲会浑身有劲,效率十足,带着这样饱满的热情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其良好的兴趣后,其次我们要不断的改进教育方法,不断的通过上课的体会,在不断临摹名师的教学经验、在结合学生的建议,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现在许多教师在上岗之前都认真学习心理学,其实每次在讲课之前先预热一下,通过讲故事或者一些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案例来调节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良好的状态下听课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借鉴一些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在结合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人性化管理,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行政两线实行两手抓的策略,来保证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教育精英的中层管理队伍,无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及心理教育实践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精神依赖也越来越重,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操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理念及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影响。在网络新时代下,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育正确的网络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状况,列举了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及具体现象,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探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切实分配好学习与上网的时间,提出了些许网络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状态;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生活方式、思维理念、交际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庞大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的涌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使网民的数量急骤增长,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物质世界不断融合,使网络大军成员的身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们过度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反映的负面影响日益地凸显出来。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摆在现代高校教育面前一个新的挑战。 一、网络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所谓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内部协调状态与外部的影响因素达到适应并相互统一的一种心理效能状态,可以良好调整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达到与外部的平衡与协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所以,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条件,促使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个正确的认知,对自身的人格完整和自信都有着实际的评价。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对网络世界的沉浸,产生了一系列的成长障碍因素,最终导致了他们社会生存心态的动荡,具体表现在:第一、学习系统障碍;广泛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短平快的节奏,他们可以很快地在网络中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以及疑问答案,节省了大量的探讨思考时间,学术知识的奥妙在互联网的开放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深层次的知识内涵不再被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简约式的断章取义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依赖,惰性从而产生。第二、情感心理问题;网络场域的开放,给正处于心理发育和完善渐进的大学生一种视觉及感官的刺激,生理发育的身体变化,从网络上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使他们对欲望的本能和猎奇心理得到了归属。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会无视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放任自流,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三、交往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特性造成了网民之间的匿名,虚假的面孔和假意的交往危机随时存在。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充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网络场域里自由地游戏人生。第四、自我认知问题;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自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认知的天平产生了偏差,心态滑坡随着学习态度及实际能力的减弱而转化成必然。 二、网络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资源泛化现象严重。在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的网络资源过于庞大和繁杂,出现大量重复的文件和信息,导致资源的重复率较高,降低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能。同时,垃圾网络文化相对较多,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存心态转变,产生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迷失。 2、网络中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在网络之中,缺少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机制,在这个虚拟的自由空间之中,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不确定,难以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导致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产生网络负面效应。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教学规范还不够到位。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场域内规则的失衡现象,改变了社会生存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文化气息不足。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领域,大学生的物质追求远高于对精神的追求,他们关注自身对物质的索取,而对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不足,缺少精神方面的补充和供给。同时,高校的环境也体现出一定的商业化特征,在高校的网络平台上盛行网络交易和买卖,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从家庭层面来看 1、家庭支持过多。大学生在家庭的充裕条件的支持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大学生的本我能力下降,心理抗压能力减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一些家长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一味地指责和苛求,这就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阴影,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难以生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观念。 (四)从大学生个人而言 1、自我控制能力弱化。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生存心态和学习心态。 2、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逐渐弱化,出现片面看待问题的现象,显露出自信心不足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三、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优化实施策略 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幻想的虚拟空间,是种植在现实世界的层面上加以虚幻化。因此,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社会心态达到稳定的状态,自我能力的强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整合网络场域资源。要将现实的有限资源尽量增加,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幻观念。让网络资源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让大学生不失本我,懂得并有能力约束自我,掌控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资本。同时在游戏下载的资源上加以控制,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危害的资源严格予以阻截,不让进入网络绿色通道。增强现实与虚幻世界的平衡点。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有用的信息,对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上网时间的限制可以合理优化,在制约点上汲取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营养,为学习的进步提供条件。 其次,网络资源的上下利用和组合要趋于合理和平衡。由于新的网络资源不断的更新,千变万化的资源信息投入到网络平台,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网页,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网下资源的合理规划通过现实世界的洗礼,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体系,以积极向上的网上文化资本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网上与网下的文化交织促进网络文化的绿色健康。 第三,排除网络垃圾,建立关键性的防御机制。网络场域资源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机关实施相应的监督和监管,并走法律程序制定网络法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公正执法,严格制止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场所,绝不姑息网络犯罪行为,稳定人们的社会心态。 第四,回归教育之根本,规范学校教育网络系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合理净化网络空间,消除网络不安全隐患,抑制垃圾网站的侵入,保证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现代化的网络科技对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网络实践能力是必须的。教师也大力引导学生的科学思S模式,将超越传统的学习思维模式引入到新型的技术传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育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网络教育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得力助手,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网络的资源共享,渗入合理的崭新的结构元素,优化个人心态的资源信息,实现大学生的良知与人格魅力。 第五,将网络场域成为大学生改善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类资源应接不暇、精彩纷呈。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我品位和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个人的心理涵养及生存心态,为自我修养增加新的砝码,提高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塑造出优秀的个人形象,散发出网络文化知识的巨大能量。比如: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场域中得到前人的真知灼见,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博览众长,取其精化,对新的知识领域进行攻关,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们要深深地懂得,人生的历练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增强内心,强化个人的内力,提升心理承受力,才能成长,才能行使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增加自我控制力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抵止住糟粕的文化的诱惑,建设并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空间。 第六,全方位多角度地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实行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在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存在非健康问题,大学生在网吧的停滞时间多过正常的学习时间,对不健康的网络数据无抵抗力,使他们对网络的痴迷和颠狂的崇拜,理性地认知已荡然无存,所以,在校园内应开设网络知识普及课程、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的绿色通道、网络小报等形式进行网络宣传教育,举办各类学生主流的网络兴趣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要依据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合理规划和建设网络场域资源,并通过挖掘和开发资源的整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激励和教育,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网络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对策,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生存心态。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网络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创新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当今高校的重点工作。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肩负着振兴国家的任务和使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创新研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压力,增强社会认同感。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对网络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阐明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网络媒体;心理教育;创新研究 一、网络媒体语境的内涵及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当中,网络传媒随之诞生并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与教育,各种网络教育都随之诞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在网络当中,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语言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便随之而生。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信息在网络世界中的传递速度却是非常快的。联系的双方虽然不能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但是在一方发出信息后,对方却能够马上收到并回复,如果对方不能马上回复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因此,为了使双方沟通能够更加及时,沟通效率不断提高,就要使语言尽量简约。例如常常使用文字、单词的缩写或者是谐音,如英文thanks缩写为3ks。 2.新颖。网络刚刚兴起时,用户集中在学历较高的人群中。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学习、娱乐的工具,网络这种交际性决定了网民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使用好网络。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大学生教育程度高、知识储备足,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个性独特、无拘无束,在网络上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新颖语句。在这种环境下某些词语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如贬义词汇“白骨精”经过重新构造便有了新的含义“白领+骨干+精英”,成为了褒义词,而且非常诙谐。又或者一些新的词汇被创造出来描述某些新的内容,如高富帅、白富美、宅男等。 3.多元化。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信息存储量也很大。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语言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网络中人们为了增加交流的乐趣和便捷,各种数字、符号、表情成为了人们表达心情、传递信息的主体,而这些符号也使人们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如QQ、微信、Facebook等网络交流平台中的自定义表情、图片等更是千变万化,形式各异,人们可以随意创建和增加可以使用的表情等,这使得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变得丰富多彩。 二、网络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 1.网络媒体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情况并不新鲜。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网络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分解心理困扰,让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国家有正确的认识,重新接纳自己和他人,使大学生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网络媒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起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下几个有点:首先,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心理健康信息的宣传和信息的共享;其次,突破了传统心理教育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的自由性和选择性提高;最后,借助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保密性等功能使学生个人隐私得以保护,能够使学生在网络屏障下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并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援助。 2.网络媒体语境下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大学生最常接触和应用的就是网络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在线沟通和交流,比如,在寝室、教师、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地都可以相互借助网络沟通,在网络上学生内心的压抑、烦躁、迷茫等都可以相互倾诉和安慰,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使内心情感得以排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心理疾病的产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的互动,学生有不懂的知识可以随时询问教师。可以说,网络媒体语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平等、互动的平台,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3.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能够使教育资源变得丰富。网络是一种大型的交互媒体,其信息的储存量是非常巨大的,并形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也使其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网络媒体借助其强大的信息量为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提供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其时效性和连续性是非常强的,在沟通和报道上是其他媒体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学生通过复制或者是下载就可以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使信息得以共享。有了网络信息的储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将更加及时、高效和便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更加充实。 4.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学生的执行力增强。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在网络媒体语境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上面对网络媒体语境的特征分析可以知道,网络媒体语境具有简约化特征,使沟通变得更加及时和高效,高校教师在借助网络沟通平台对信息、新闻、通知等进行传播时能够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5.通过网络媒体语境学生的互动体验性增强。网络媒体语境比起传统的媒体,实现了双向的交互和沟通,并使信息实现了互动。在心理教育工作开展中,传统媒体只实现了信息的单向互动,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但是在网络媒体语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比如,学生会利用微博、贴吧、论坛等添加教师的工作QQ,或者邀请教师到互动平台中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学习群组是当前大学生应用较为广泛的交流平台,能够实现多人同时交流和互动,在这些学习群中学生之间会应用时下的网络媒体语言交流,增强了趣味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并且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也会受到感染,教学也会变得幽默、新潮,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 三、网络媒体语境下心理教育创新方法 选择利用网络媒体语境,净化语言环境,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网络媒体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及时、高效,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这种主流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语言中有很多都具有调侃的成分,在与教师沟通中表达这种调侃的话不合时宜。并且,学生们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而教师却比较注重实际,相对保守,必然存在矛盾。为此,要有选择地应用网络媒体语言,使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学习。 实现语言应用的兼容性,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网络媒体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断改变,但学习存在于生活,学生要正确认知网络媒体,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大学生心理教育不脱离实际。可以将网络媒体语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理论结合到一起,既体现出网络的新颖还具有现实意义。此外,在高校中学生的生活层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不能时刻通过网络学习,也要充分将网络媒体与现实教学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文结合了网络媒体语境的具体特征对网络媒体语境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好处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网络媒体语境下能够使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有效率,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论单亲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摘 要:高校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提出对策,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1.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学目标偏离实际。心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但高职院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通过心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自我调节。这种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不现实。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着就业压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心理教学以及自我调节,就偏离了心理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 (2)课堂性质模糊。心理教育课程是融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以及知识传授为一体的课程,教师特别注重心理知识传授。将课程性质与普通的专业课程混为一谈,一味地向学生讲述方法、技巧以及原理,忽视了学生的训练、体会以及感知。当前,心理教育课程基本都以知识讲授为主,行为训练和心理体验为辅,出现这种教学现状就是由于心理教育课程性质模糊所导致。 (3)课堂管理死板。课堂管理是确保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其主要包括加分、提问、考勤以及点名等形式,一些教师会对在心理教育课堂上玩手机、说小话以及睡觉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但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因此课程管理不宜过于死板。 (4)教学评价不科学。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虽然也引入了学生评价,但是其占比很低。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学效果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出教学质量。 2.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相关对策 (1)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要将心理教育课程看成是缓解学生情绪以及压力的工作,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心理教育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由、轻松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将课堂行动权以及话语权还给学生,促使学生自动调适不良情绪。 (2)根据学生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开始之前,通常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等备课环节,然后根据备课内容按部就班地完一节课。这种模块式的心理课程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学生往往想通过心理课程学习一些需要的知识,例如,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等。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且以学生兴趣、真实感受以及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3)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教学有关的训练活跃课堂,为学生营造快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教育具有复杂以及抽象性特点,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并且组织与心理教育有关的短剧演出,通过视频角色的肢体、表情,充分体现心理知识的调适作用,带给学生知觉和视觉冲击。 (4)开展学生评价。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而其他学科则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重新设定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增加学生评价的比例,并且通过网络调查、课程问卷以及课堂反应等形式。建设教学反馈体系,使教学评价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这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3.结语 高职院校应从整体对心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教育课程,完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环境。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最终加以解决,进而减少高职院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应用研究 摘 要: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因素,阻碍其个人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这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是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教育;大学生;农村留守经历 一、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幼年和童年时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这类大学生幼年时期长期远离父母,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造成其性格内向,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进入大学以后,这种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造成的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心理特征在开放、活泼的大学生生活和人际关系环境中更加凸显出来。通常这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往往不愿或者难以与人进行沟通,内心自卑感强烈。 (二)感情意识淡薄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类大学生在年幼时期往往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来自于正常家庭生活的感情熏陶,久而久之,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感情缺乏应有的意识,这与他们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的感情期盼形成了矛盾,造成在感情他们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感情意识。 (三)法治意识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家庭教育的确实,许多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幼年和童年时期没有收到来自家庭和父母的严格的管束,造成了从小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行为上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学校纪律、甚至国家法律等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规则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通常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生活的影响,从小能够立志读书学习,以期能够找到体面工作拜托父辈的命运,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幼年、童年时期的学习目标已经实现,于是在学习上关于以后的发展他们往往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也不再明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运用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是全社会、全民族奋斗的终极目标,同时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远大理想。当前,由于一系列社会外部因素以及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特殊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特征,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这造成了这部分大学生在个人学习和奋斗中目标不明确或者是方向不对,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作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这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参与、公平自由的社会秩序的美好追求。由于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其幼年和童年时期遭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因此,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作为标准,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社会的美好的向往,消除留守经历给他们造成的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与合格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个人品质。在对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目标引导他们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素养,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能够按照这一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传递社会正能量。养成优秀的个人品质,为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来自个人的贡献。 三、结语 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其个人心理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时,我们应该针对其具体的心理缺陷,利用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使他们在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人道德品格和思想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高职学生心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作为大一新鲜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而进入校园后,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2.恋爱的烦恼 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自我意识不正确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中学的尖子。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自己总是受瞩目的,能干的,优秀的。而进入大学以后,环境改变了,原有的优势不再了,由于经验不足,屡遭挫折,进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 5.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二、解决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高校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把职业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加以实施,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采用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必理健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7.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高效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提供大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辅导员的地位和功能解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辅导员的地位以及功能,旨在为大学辅导员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辅导员 地位 功能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心理因素。毕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目前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处在被选择、被分配的地位,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内心焦虑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自我因素。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现自我理想的意志不断增强,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大学生都没有形成稳固的自我意识,再加上心理的易损性,当自己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后,甚至会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3)恋爱心理因素。大学生恋爱是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例如,脆弱理智与丰富感情的矛盾、心理不成熟与发育成熟的矛盾等,导致出现多角恋、师生恋、单相思、失恋等问题,如果学生的感情不能够得到正确地处理,将会导致出现许多心理问题。(4)人际交往因素。大学生群体是由五湖四海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兴趣、性格、习惯、背景等不同,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情感损伤、冲突等。 2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辅导员的地位优势 2.1资源优势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进行分析,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实践性。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直接管理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心理素质具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学习工作队伍,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尤其是对于心理有问题的个别学生,通过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此规范、发展以及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辅导员还应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主动地组织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合当代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提高,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地位优势,这对于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教育优势 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的责任,大到学生的就业,小到学生的吃饭,对学生各个方面状况都比较了解。因此,在大学生心理状况方面,辅导员最具有发言权,并且辅导员始终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具有亦师亦友的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将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知己,主动向辅导员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辅导员应该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亲和力与信任度,以最强有力、最持久、最直接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整合优势 辅导员是联系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纽带,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位优势,科学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有利因素,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所独有的优势。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学生干部队伍(例如学生会)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以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3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辅导员的功能分析 3.1疏导功能 辅导员始终处在大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非常近,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和学生的心灵交融,以良好的可操作、可行的疏导方式来引导学生。这就需要辅导员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疏导理论知识,在自身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与工作方式,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2顾问功能 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将自己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良师益友,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顾问,加强与大学生的心理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善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3榜样功能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与引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位优势,发挥自身的疏导功能、顾问功能以及榜样功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力图完成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的心理学模式转换,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反动;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二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可概括为:创新意识,即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创新思维,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创新知识,即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能力,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灌输教育的“智育化”说服作用,也要积极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说服作用,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被教育者愉悦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产生心理抵制情绪,对于促进被教育者的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一是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最后一次。三是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四是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五是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表现为积极追求一定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的品质。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 第一,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是在理论灌输中确立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二是在促成认知失调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三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 第二,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的到的心理活动”。一是培养爱的情感。二是培养义务感。第三,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三、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从以上方面来看,积极心理学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着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就以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观幸福感来说,主观幸福感其实早就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斯达克、阿杰勒和斯沃茨等人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专辑,这一专辑的书名就叫做《主观幸福感》,其中包含有12篇极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但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中却很少提到,积极心理学这种脱离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显得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现在,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建构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将是其主要任务。 1.完善积极心理学体系。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加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考察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应综合考察和谐、安宁的社会、积极的社区、积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对人的积极品质形成和发挥的影响。 2.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的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积极的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发展和壮大的本质和目标。积极心理学是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摘 要:沙盘疗法是融合西方心理分析理论和东方易经哲学思想而形成的心理疗法,各高校可以在心理教育实践工作中对沙盘疗法加以具体应用,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沙盘促进共性问题的解决和团体培训的开展,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借助沙盘让个体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内获得自性化成长,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上突出体验性、互动性和分析性。 关键词:沙盘疗法;教学模式;团体培训;自性化成长 沙盘疗法是融合西方游戏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吸收东方易经哲学思想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对沙盘疗法的探究可以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加深对大学生自我的产生、人格的发展规律、自性化实现过程的理解,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高校也可以在心理教育实践工作中对沙盘疗法加以具体应用,从课程教学、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沙盘疗法的发展现状及基本设置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DoraKalff)是沙盘疗法的正式创立者,她在1962年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沙盘疗法的思想,1985年成立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标志着沙盘治疗体系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有几十个沙盘游戏治疗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沙盘疗法的应用模式也已由个别疗法、长程疗法、独立疗法模式逐渐发展为团体疗法、短程疗法以及整合疗法的多元应用模式,并会向更多的模式研究方向发展。 沙盘疗法的基本设置包含了沙子、沙箱和各种模具,沙箱的规格一般为57cm×72cm×7cm,沙子有干沙和湿沙之分,模具通常包括人物、动物、植物、交通工具、飞行物、建筑物、生活用品、怪兽等。作为一种适应广泛的心理分析技术,沙盘疗法涉及潜意识水平的工作、富有象征性的积极想象、内在儿童式的自然沟通,从而实现感应性的转化、整合的自性化发展,它在心理辅导中的意义和价值也相应地得以呈现。 二、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1.沙盘疗法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潜意识,从而进入心理的深层世界 沙盘是意识和潜意识沟通的桥梁,大学生在创造自己的沙盘图画时,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无意识的工作中来,并通过自由且富有创造性的操作将其潜意识在三维图画中赋予形象的呈现。沙画可以帮助学生激活那些大多属于无意识的心灵意象和存在状态,开启其心灵历程,导向个体心灵的治愈和人格的发展。 2.沙盘疗法可以通过象征辅助学生进行自由的积极性想象 通过沙盘,学生有一个机会让那些补偿性的意象进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沙子中塑造这些意象,可以对沙子本身和各种各样的沙具进行积极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塑造和变形。在积极想象之中,沙盘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场,而沙画即是制作者为这一特殊的交互作用赋予的可见的和具体的形式。 3.在沙盘中手的运用和身体的参与将学生全身心地带入体验 在沙盘治疗中,手可以给无意识中活跃的能量以形状,手可以联结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联结精神和物质。沙盘制作的关键也在于借助手以及身体活动的参与,在沙中创造各种各样的三维图画,通过图画将自己的身体、灵魂和精神全都投入到这个体验的过程中。 4.通过沙盘,学生能够沟通内在儿童,从而获得自然的创造力 通过沙盘制作,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小孩”,他不能说出“哪里受伤了”,但可以通过沙盘的三维图画表现出来,教育者则可以运用自身的观察力使用所有感觉来找出制作者隐藏的伤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沙盘来表现与发展儿童本身所拥有的一种完整性,这种完整性是人类自出生起就带有的潜能,它对心灵的治愈会发挥重要作用。 5.在沙盘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中学生可以得到整合的自性化发展 自性化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朝着全面、成熟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沙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的意识能够得到放松,他的心灵能够走向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性化与整合化的目的。 三、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那么如何将沙盘疗法融入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基于沙盘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呢?具体而言,高校基于沙盘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展 沙盘制作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辅助模式。我们可以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融团队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为一体,通过直观的沙盘模拟现实场景,突出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分析性,从而强有力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如心理学课程有关人际理论的教学、个性分析的内容就可以以沙盘制作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沙盘的制作来模拟团队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沙盘制作过程中学会观察个体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分析人际合作中的行为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个体的兴趣、需要、性格等个性特征,体验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合作倾向、群体的心理特征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学会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 2.运用沙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共性问题解决和团体培训的开展 团体沙盘是运用沙盘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方式,它融合了沙盘游戏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提供了单纯的沙盘游戏或单纯的团体辅导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团体沙盘辅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的解决,如个性问题、抑郁倾向、焦虑倾向、人际关系问题等健康性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团体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培训工作的开展,如各种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管理能力提高等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团体培训。沙盘可以为这些团体辅导和培训提供很好的载体和依托,让学生在共同制作沙盘这样一个平台上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借助沙盘进行个体咨询,让个体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内获得自性化成长 个体心理咨询是实施沙盘疗法的主要模式,高校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方面,可以将沙盘疗法与故事讲述技术(Storytelling Technique)结合起来,让个体在沙盘制作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完全解放,获得充分的内在体验,并在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充分表现与表达自己。学生在完全自由与受保护的沙盘制作过程中进行心理和情感的深层体验,他们在沙盘的制作过程中很快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是可以接近整合的,并且这种整合包含了多个方面,它们可以表现为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也可以表现为躯体与心灵的整合,还可以表现为内我与外我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沙画找到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沙画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转化过程,并将其转化到现实的生活中来,最终实现自性化发展和人格的整合性发展。 四、沙盘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辅导者 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需要打破原有心理咨询中咨访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摆正自己在咨询中的角色。教育者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辅导者和专家,要借助于沙盘让自己深入到学生的人生故事中去,在倾听与感受中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2.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要特别注意掌握提问的技术 在沙盘疗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提问的专家。沙盘疗法虽然是一种非言语性的疗法,但学生要在潜意识的制作中对内在心理进行充分体悟与感受则需要教育者的适当引导。这时,教育者针对沙盘的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心理成长。 3.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沙盘表象之下的深层次意义 很多教育者在理解学生制作的沙盘时可能只注意到了表象,其实表象可能很简单,但背后的意义却很丰富。沙盘疗法属于深层心理学的一种心理疗法,需要从人的潜意识层面出发来促进人格的改善。在运用沙盘疗法时教育者需要知道无意识世界的分析法则,综合细致的观察、敏锐的直觉感受、深入的解析等各种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潜意识。 4.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性参与 沙盘疗法作为一种非言语的、直接与无意识相接触的心理疗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在沙盘疗法中,教育者过多地进行主观性的分析与诠释,可能会产生偏差,也很容易将这种理解性的偏差通过言行在无意间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误导。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沙盘治疗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主观参与,而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体悟与感受沙盘所引入的精神世界。 5.要注意沙盘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的结合 任何一种心理疗法都有其针对性,孤立地单纯使用一种疗法会有较大的限制,沙盘疗法也是如此。其实沙盘只是以谈话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的一种辅助方式,我们需要思考沙盘疗法如何更有效地融入整个心理教育领域中来,成为一种适应性更为广泛的心理教育方式。因此,并不是倡导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使用沙盘疗法,恰恰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将沙盘疗法与其他疗法有效融合、互相补充,实现沙盘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广阔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启示 【摘 要】目前,在大学生心理教育领域存在着消极的态度,教育者过于关注大学生不够积极的层面而忽略了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层面,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处于对立的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应该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人们的积极力量方面,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表明,所谓的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于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是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的一门心理学科学。积极心理学要求,每一位心理学家都要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的潜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并基于原来较为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对积极心理学中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美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近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钻研,积极心理学主要强调摆脱以往的研究对象,对人的负面心理不要过分地关注与钻研。 一、积极心理学简要介绍 (一)积极心理学的重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型研究模式,它由1998年美国的心理学运动者倡导,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批评总结。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二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三是识别少部分的天才儿童,并加以训练。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过分注重心理学中消极的方面,范围较小,始终围绕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类积极心理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从而给外界造成心理学就是所谓的“消极心理学”的错觉。由于心理学这种不正常的发展情况,20世纪末终于有人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观层次上对主观体验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对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使人们满意自己过去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对人类主观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对个人层次方面的个人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对美丽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处理事情的宽容,发明创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养或加强这些方面,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的积极情绪;三是对群体层次组织系统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积极社会、学校、家庭的建立,从而达到提高群众美德、增强群众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的目的。积极心理学是根据消极心理学而产生的,保留了消极心理学好的方面,舍弃了消极心理学不好的方面,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应用消极心理学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人类的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学,使心理学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人类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使人们对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帮助人们寻找获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性定义为测量有没有具体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论学者和理论实践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解,他们基本都认为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说明心理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这种对心理的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意识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的核心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上。使人们对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缺乏应有的标准和内涵。 (二)因过于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积极方面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消极方面,具体就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教育者常常觉得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将消除心理缺陷或弱点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身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的积极品质。所谓的消极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因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培养意志力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行为等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学生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该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对策,并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测试的手段去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心理问题上,导致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组成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认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心理问题,从而忽略了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个体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积极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以发现人类本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并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极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的方面,把所谓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很显然,这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心理健康存在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主观,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因素的潜在因素只能作为客观条件。二是积极层面,所谓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极方面少,而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 (二)关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应当有着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积极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向上的思维、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观念中,也时刻强调不要使大学生与心理教育教师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之间应该相对平等,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应该做到熟练运用解决心理问题的沟通方式,但这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原则。在咨询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都形同虚设,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对立。教育者没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学生即被教育者放在问题学生的位置上,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心理是有问题的,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潜意识,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因为过多的接触心理教育老师或心理室,而令同学感觉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四)重视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只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层面,这样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常常处于校园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开的一门学科,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心理教育与其他的学科划分开来,好像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只是心理辅导和咨询者的工作,别的老师与心理教育没有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健全系统的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阐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的实际概念,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于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是研究人类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的一门心理学科学。积极心理学要求,每一位心理学家都要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的潜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基于原来较为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技术,对积极心理学中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美德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摘 要:心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武器。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自主意识更强,这也加大的增加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难度。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大学发展,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原则 方法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系统与全面,还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前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换言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斥责与责备,而应该经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学生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产生轻视的情绪,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学生能够在同学之间得到公平对待。只有保证尊重性原则,教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心理咨询。 (三)全面性原则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针对于某个个体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心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与个别现象展开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的帮助,要使其能够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进行倾诉 倾诉法是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疏导方法之一,及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心理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让教师掌握真实的信息,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信赖感,愿意在教师面前吐露心声。教师必须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则,面对学生的倾诉一定要平等看待学生,同时为学生保密。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倾诉才会更加直接,才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 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安全感和爱。这也是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慰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感到温暖,才能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才能够在遥远的异乡获得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支持。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关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关心,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怀。[2] 基于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才会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进而获得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三)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性的活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友谊,使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保持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态度,逐步克服内心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开展足球比赛。通过足球比赛,学生能够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心中的疲劳,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还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使学生的交际变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际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才会得到朋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摆脱心理问题的纠缠,使其成为健康乐观的大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与失,畅谈自己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的带动,能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四)开展拓展训练 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家庭、社会、交际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通常让学生感到无力,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拓展训练。在时代的发展中,拓展训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在参与集体性活动中收获友谊,还能够在特定的训练项目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有力的面对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这就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添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练人员,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其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运用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心理教育模式,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从心理教育模式的概念特点入手深入浅出的分析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模式有那些特点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就是学生在模拟、或者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模式的具体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取真实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团队和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享达成共识,然后自我的反思、总结以及不断的学习,来达到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把自我认知学习到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中的模式学习过程。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有五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组成,一是体验,二是分享,三是交流,四是整合,五是应用。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达到心理教育和预防的目的。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的教师的位置不是处于决定、控制、指导学生的位置,而是与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其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所有的体验都是模拟真实的能够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参与的学生,能够真实的理解学生的感情,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模式中的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情感的倾听者,也是课堂中的协调组织者。在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体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模式的学习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心理体验,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是有区别与传统心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心理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心理体验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同等地位,学生为学习的主题,学生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可以真实体验的情景,在情景中,学生可以把自己以往的经验换发出来。模式的教育中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有所用的最终的层面上来,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好的体验环境。体验式教学非理论灌输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体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具有真实有效性。 二、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功效有哪些 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心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是机械抽象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普遍感到厌烦。在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中,就打破改变了这种现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各种情景,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在情景的体验中学习、感悟,学生就容易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中,学生是观众听众的角色,师生关系的主辅关系导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较为生硬。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关系就会做到融洽,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体验学习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当中,在课堂的体验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以及体验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中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学习体验带来的感受,一起学习认知课堂中的心理活动,一起领悟情感体验,在学习互动中拉近师生的关系,从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三、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体验教育,设置各种情景模式,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学习、感受、分享。应用过程中需要创设各种情景,体验感受,学习应用几个环节。 创设教学情景。体验式心理教学中,老师在教课中的情景设置中要有目的性,有意识性,能够有效的选择设计课堂中的教学的情景。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习的前提之一。体验式心理教学中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设计中做到,一设计情景中需要有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空间的设置需要人人都能够得到尊重保护,在情景中不进行人为的价值批判,让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平等进行互动,达到一个和谐的教学情景的设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教师的角色扮演设计,在情景中的教师是一个主导者协调者,要平等的参与到情景的教学中来,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尊重感受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参与动态,让学生在情景中真正的体会到课堂中的学习知识,能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学情景的设置,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情景的设置。教学情景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现,也可以创设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影片、音乐的运用是基本常用的手段,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结合课堂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设计。在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创设中要能够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活动的设置手段都能够与教学的目的相一致,不能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心理体验中的分享交流。心理体验教学中的活动是重要的前提,分享则是重要的环节。在体验分享中,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体验的感受,通过分享交流,感受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性,进行学习吸收消化,提高自我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经验体会。在分享交流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小组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的分享体验,在分享中要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真正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体会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心理体验,学会感受、认知、学习,主动去挖掘自身的心理体验。小组的分享完毕后,教师要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性的体验总结,一般采用学生的自我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教师的评述方式,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述为主。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体验中的内化应用。心理体验中的内化应用是课堂中的重要应用环节。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去。内化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学习体验应用中不断的进步。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式心理学习模式是明显的优于传统心理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心理课程是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体验式心理学习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来说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心理课堂的设置,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灵活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作者单位: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教研部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 摘 要:本文从创建心理教育网站、安装网上评估系统、健全网上心理档案、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的新建构,使之成为传统心理教育的有益补充与良性拓展。 关键词:网络资源;心理教育;网站;心理评估 一、网上心理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这一独特优势,开通信息交流双方的互联网络,无论你身处何地,距离多遥远,都能得以实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互动,这种灵活、快捷、动态、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其覆盖面广,局限性小,可操作性强,不仅能使因师资匮乏与条件限制未能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能及时接受教育,同时使他们能根据自有条件有选择性的进行心理教育活动,这样更具有可接受性,更切合学生与学校自己的所需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个性问题与学校的共性问题。 (二)实现资源共享。许多学校由于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不足,师生比例悬殊,因此,要想满足全体学生在新形式下日益增长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而若是利用网络,开通心理网站,必然能更有效的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与连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交互性强,转换、复制、传送方式方便准确,就能达到一名咨询师能“同时”与多位求助者进行交流联动。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心理辅导都能有效开展,这必将能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省时省力,经济实效,提高心理辅导效率。 (三)强调学生自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要选择一种具有自我选择性与自主教育功能的心理教育活动,它必须能积极调动起学生自身已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学生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从教育的人本意义上说,网络心理教育更能体现自主性与可选择性,更能快捷的实现针对性,更能突破传统心理教育的局限性:在网络这个既具有独立空间,又具有人群聚集快,交流范围广,信息量大而全面的的平台中,即使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自主地选择网站上丰富的学习版块和服务项目,这些方式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自信、自尊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达到自助的目标。 (四)有效降低阻抗。传统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偏向性,一部分学生有了问题自己扛着、憋着也不愿暴露,宁愿“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不去“走出深山向云霞”。更有个别学生即是有了心理问题也认识不到这是问题。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独特的匿名性与隐密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交流自由和交流安全,学生不必具有害羞与害怕心理,因而可以少有顾忌的直接开放自己真实的内心,大胆地向咨询师倾吐自己的苦衷、秘密,不再掩盖自己,不仅扩大了咨询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心理阻抗问题,实现心理教育的顺利有效。 二、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的构想 (一)创建心理教育网站,获取心理健康信息。要建立网上心理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创建心理教育网站,网站页面的设计和版块的设计可根据心理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各学校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版块的设计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多样化,通过在网上设立各类板块,构建宣传体系,提供健康方法,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为师生掌握健康心态的调适和训练方法开辟新途径。为学校心理教育搭建新的平台。 (二)安装网上评估系统,开展网上心理测评。心理测评是指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对被试者的智力、人格、能力、压力应对、应激源或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结果给出数量化的特征。建立网络测评平台,可提供两类心理测评途径:其一是专业测评,主要由专业人员根据咨询对象的身心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规范、科学测评;其二是自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测评,科学地了解自身智力、个性特点、能力倾向、职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科学规划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奠定基础。 (三)健全网上心理档案,强化后续跟踪服务。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基本情况、生活历程、心理特点、测评结果、咨询记录等情况较全面的记录。将心理档案上网,可使学生本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轨迹,了解自己心态积极主动改变的历程。学校要健全网上心理健康档案,可以网络心理工作室为主体,培养安排专职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档案,制订管理制度,落实个人信息隐私保密制度,规范档案借阅制度,完善档案原始与真实不可随意改变的规范要求,落实管理程序等。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应处于动态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施测和学生不定期的心理自评,广泛收集他们的心理行为资料,并及时对其整个心理面貌给予综合评定,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通过约谈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将干预结果再填写至心理档案中,保证建立心理档案后的后续跟踪服务,健全完善的网上心理档案,将成为高校有效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健全学生人格。一是利用BBS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不健康或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缔造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二是利用QQ、QQ群进行心理咨询,通过有效的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各方面的困扰;三是利用 E-mail进行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经济方便的宣泄不良情绪并得到及时心理援助的渠道;四是利用视频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这是对无声文字交流咨询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五是利用Fetion(飞信)进行心理咨询,当心理咨询师离线不在网上时,学生同样可以和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随时随地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成为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的有效方式。 三、网上心理教育实施注意事项 (一)积极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我们不能否认,目前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旦上网,由于信息的快捷性和方便阅读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大量的参差不齐信息。因此,要加强和端正学生上网动机,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文化内涵,加强养成教育,避免“网络成瘾”“恋网沉迷”“不良信息阅读流传”等现象出现。 (二)和传统心理教育相结合。在传统心理教育中,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信息交流既有语言的,更有肢体的与表情的交流,既能传达“弦外之音”又能表观“言外之意”,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网络就摈弃传统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应把心理教育网站的建设、运作与传统心理教育相结合起来,成为传统心理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实现网上与网下的有机衔接,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体系。 总之,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落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需要全体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更新理念,科学发展,完善体系,共享资源,规范操作,常态及时,有效整合,才能收到实效,在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网络资源若能更有效的整合与共享,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普及。
自然地理论文: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与优化 【摘要】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需要优化,优化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考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一、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是地方高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由于不同高校这些专业学科发展背景、依赖的重点学科不尽相同,不同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知识需求也不一样,但各地方高校往往忽略这种差异,导致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问题。不同高校,大多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第四版《自然地理学》教材,有些专业开设的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也应用这一教材,同一教材不能适应各高校、专业自然地理学基础教育;②教材涉及内容较多,涵盖面较广,教材内容与专业其他学科重复严重[1];③自然地理学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授课往往受任课老师的知识背景影响,很少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④地方高校主要担负着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针对性自然地理学教学开展不够;⑤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自然地理学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优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原则 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原则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要结合学生就业,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同的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前,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规划为发展主线,兼顾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土地估价,同时培育发展土壤地球化学、土地数据库管理等新生方向。培养方案主要涉及地理学和土地管理学两方面的课程。自然地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涉及的自然地理学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减少,全球气候异常频发,地球水土资源、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当代大学生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有认知自然地理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掌握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人地关系问题探讨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和协调论或和谐论。协调论或和谐论的产生是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长期研究的产物,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人地和谐的理念和理论教育要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自然地理知识和理论,以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和需要。3.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的原则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比较宽泛,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及整理,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人才专业发展中通常涉及以下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应用:①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要求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要素进行分析和介绍,以便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和概括进行全面把握。一般本专业报告、设计或论文中通常要求对项目(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介绍。②土地适宜性、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及整治要求结合自然条件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估,对项目开展的适宜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从而保证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土地规划及整理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避免自然、地质灾害给土地利用带来损失,土地开发和利用通常要考虑地质灾害、环境灾害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经济安全。③土地规划、管理、评价分区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总体布局、管制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要考虑不同区域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不同自然条件土地的优势。土地整理的规划、土地复垦的复垦方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等级划分都离不开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4.结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实际的原则不同地区自然特征不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往往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自然地理学教学应该考虑区域差异和特点,需要联系地方实际,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实验和实习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地方地层、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分析其组成、分布特征,揭示其相互联系和形成机制,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节约实习、实践地点过远造成的时间和经费浪费。 三、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为了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依照以上原则,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在选择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作为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讲授和学习自然地理学知识,并注重编写本专业实验及实习教材,对自然地理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优化:1.理论授课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由于培养方案中没有植物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自然地理学教材植物学内容涉及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植物地理学及植物学基础知识”内容;为了促进学生人地和谐的理念,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全球环境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增加一次学生讨论会“如何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部分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相关科研内容和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开讲座1次,并要求参加自然地理学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简单介绍其科研项目和思路;针对地方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岩溶地貌、水文及植被特征作为重点学习和讲授内容。由于培养方案有基础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删减“板块构造学说、岩石矿物”的相关内容;由于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主要涉及陆地环境水文、水资源,教学过程中删除了海洋水部分内容;由于培养方案开设有土壤地理学,适当削减土壤形成及分类相关的课程;在各章节中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特征,删减“自然地理区域性及整体性”相关内容;简化“天文地理学”“生态系统”教学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自然地理学实习主要结合当地的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对岩溶地区孤峰、峰丛、溶洞等地貌、岩溶红色石灰土土壤、岩溶灌草丛植被、岩溶地下河进行调查,岩溶地区地下溶洞、地下漏洞形成的崩塌、岩溶地质下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结合校园处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实际,实验课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学生对校区自然特征进行调查,进行综合描述;为了巩固植物学相关知识,结合校园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的特点,收集雁山校区植物名录,了解植物命名原则及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月球;为了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开展“显微镜观察植硅体”实验项目,了解植硅体的形成及其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论文: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现代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属于比较重要的学科,其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辨别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已经到达改革的阶段,更应该做好对应的改革教学,使得其拥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原因,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然后分析了创新原则以及对应创新对策,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对策探索 在高校的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便是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状况,并且去实地的接触大自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便是通过讲解模式教学,很少的让学生真正的走到户外,自我感受户外的基本环境,进而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理念的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学教学中,促使自然地理教学做出改革,完成创新。 一、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概述 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为了真正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教学模式较少,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自然地理教学的效果未能取得最为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在现代中对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采取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措施,通过有效的提升具体教学效果,使得其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体系,保证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有效的应对各种难题。笔者认为,自然地理的教学的创新更应该遵循体系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中采取学习,才能真正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并且伴随着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颁布,更是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任务,在当前的大环境中,需要学生了解并热爱自然。其对于我国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更是提出了时代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立对应教育肢体,使得学生更加熟悉并且亲近大自然,才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通常在现阶段的高校学习任务之中,主要便是通过自然地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中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2】。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更加应该将现阶段的知识采取积极的总结,并且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进而真正的帮助自然地理教学完成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在创新中更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重视应用。理论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内容,更加应该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教学设计中,更应重视将一类问题设计到实践中,将一类典型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使得理念的研究更加贴合实践。(2)通过探索加强认知。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明确基本认识,更需要做到的是通过探索来提升学生认知的愿望和认识的内容,在针对教学探索创新时,更加需要做到贴近实际,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3)创新同样要遵循可行性。前文曾经提到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放思路,使得整体教学模式完成有效转变,一方面需要整体设计富有新意,另外一方面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3】。 三、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对策 1.合理编制教材 在探讨创新措施中,首先便应该着手于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现阶段大部分教材的实习指导内容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大多数高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科书编订中首先应该遵从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的基本状况,通过有效的应对情况使得大学生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交际关系等。 2.建立实习基地 自然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自然,寻求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结合多地区的实际教学力量,建立对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自身应该具有对应的综合性,使得其能为高校教学提供的内容更多且更加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利于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而言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便是可以通过实际基地建立学生休闲场所,使得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记得陶冶情操并且提升精神面貌。 3.改革实习模式 在创新探讨中,更应该明确传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改革整体教学。在实习中,学生需要锻炼的更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的知识对应的也应该是综合知识,使得传统的点对点教学变成现代的面对面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改革,真正的帮助实习模式得到最为有效的转变,成为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天然帮助力量。 4.体系变化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学生建立空间辨别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区域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将自我学习的地理学知识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此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体系的创新。体系的创新才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开端,通过有效的创新模式,才能真正的帮助我国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有利于整体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入,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创新的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是有实地的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的相关能力,进而通过实际的提升,帮助该项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的成功进步。文中的分析仍然尚显浅薄,望批评指正。 作者:王大伟 单位:邵阳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特征入手,分析了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地理课堂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方法。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何珊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论文: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意义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单向灌输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设计考虑,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与内容,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师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其中问题串设计是基于后一方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全面体现教材重难点。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若干个知识难点,将教学提问统筹兼顾进行设计,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角度开展研究,哪些知识点需要提炼出来进行深化,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能力培养等,都可以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融合进去。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与问题串融合起来蕴含其中,学生之间相互研究探讨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过程。 二是可以贯穿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有什么样的教学思维方向,就会产生什么样水平与层次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具体体现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问题串来体现。问题串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着潜在的联系,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向着深入发掘,这样的发展过程正是教师设计的思维,借助于问题串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实施。 三是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串,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保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不断档,中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比起提问一个回答一个的互动模式更为紧凑。同时,将问题全部抛出来,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大家畅所欲言,既要深入思考,也要相互研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教师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比,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灵活性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看待问题的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拓展,特别是问题串的出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研究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和高效。 二、全面提升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设计,要注重技巧性,怎样设计更为科学和有效,考验着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针对效果。作为高效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问题串的功能不可忽视。问题串的设计并非简单从教案中截取一些内容进行累加,而是一个提炼和筛选的过程,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要将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体现出来。只有提高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够保证这一载体在地理课堂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实现素质化课堂的有效打造。例如在有关大气的运动相关内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点加深理解,笔者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大气发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是怎样的?结合生活实例,热力环流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是怎样的?各自的受力情况?”这样的一组问题串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了前后内容的衔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引导和拓展价值意义,体现了对教材的梳理、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知识要点的强调综合功能,对学生加深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阶梯原则。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既要充分体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同时也要对问题串组成的相关问题开展分析研究,要将思维特征融入其中,从简单到深奥、从容易到困难,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这也是体现问题串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对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明显。以全球气候变化内容为例,教材中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也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和具有条理性地理解教材内容,结合投影课件演示专门设计了问题串:“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两次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际简要分析。”这一问题串紧密结合教学中的难点要点,而且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设计,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又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探究学习发挥了思维导向功能,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步接近问题的答案,既能够锻炼思维水平,同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促进和支撑功能。 3.问题串设计要预留思维空间。问题串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提问内容集中揭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在思考与研究之中培养思维能力。基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考虑,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和深入性。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时,笔者侧重于设计问题串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与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获得的水资源是哪些?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有哪些?探讨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串看似简单,实际上到了后半截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无法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特别是需要结合生活中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分头走访等,借助于这样的多种活动,以及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才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串提出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学习中的难点与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得到了显著增强。 三、结束语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串设计,既是对教学模式与结构的一次优化,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要想发挥好问题串的引导促进和支撑功能,教师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既要深入考虑教材重难点,同时也要考虑问题串设计的要点,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职业体育自然地理学论文 职业体育有其自己的发展原则,它通过一定的表演来引起观众享受的兴致,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及人员支持。既然是表演,那就要依靠外部因素。就其根本而言,体育这种行为的产生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外部因素,如气候、天气状况等地理因素。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体育行为的产生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对职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然地理对职业体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在职业体育中,不乏有一些大型的室外、露天的体育项目,就如奥运会而言,这是一场世界体育盛宴,备受全球人们的关注,所以开闭幕式的时间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为了保证这一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主办方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来保证其顺利开展,但是有时候我们仍然无法阻挡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体育行为的影响。从地理学角度考虑对职业体育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纬度、气候、海拔。 一、纬度 纬度不同的地区,其气候也必然不同,这对职业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的武术发展而言,南北不同地区的武术风格大相径庭。我国著名的体育史学家曾经对此有着专门的论述。我国南北地区武术风格是截然相反的,这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北方气温较低,十分寒冷,所以北方人比较健壮,筋骨比较强硬,因此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的有气势,有力量,展现一种豪迈之风;而南方气候温和,所以南方人比较灵巧,因此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灵活,变化多端。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冰雪运动项目是非常擅长的,而对一些户外运动就比较的落后,这就取决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因此纬度较高的地区开展户外运动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气候 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而且气候条件也关系着运动员是否能够创造出较好的成绩,对众多的运动项目都有影响。如果在进行运动赛事时,出现了狂风暴雨等一些极端的天气,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水平,同时还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一定的危害,直接影响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果。因此,职业体育一般会考虑气候对其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在室内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是可以减轻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篮球比赛以及一些羽毛球比赛等等。但是对于众多大型的项目而言,这种方法很难行得通,再加之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的落后,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或地区。所以,在进行比赛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从欧洲联赛来看,欧洲联赛一般是跨年度来进行比赛,在冬天寒冷的时候,联赛就会中断一些时日,而且赛季结束时也还没到炎热的夏天,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反观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安排就十分的不合理,足球联赛一般被安排在夏季,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以及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三、海拔 海拔越高,空气中产生的压力和含氧量就会逐渐的降低。即便在较低的海拔上,可能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一般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也会出现一些负荷,从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开展赛事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受到一些地理因素的影响,欧美的职业体育的发展较其他地区发达,一般情况下,海拔较高的地区举办职业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即便是需要在有一些海拔的地区进行,那也一般选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是,近些年来世界杯足球预选赛进行时,一些有便利条件的国家或地区会利用其自身海拔较高的优势来开展,这为它们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从职业体育自身来看,这样进行训练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拿中国的职业足球来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的球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现在西藏地区正在筹建职业足球队,其实这并不符合体育发展的原则。现在,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以自行车为主的运动备受人们的欢迎,我国青海和青藏地区举办的自行车比赛受到了全国人们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与自行车有关的比赛比较耗费体力,一般适合于体能较强的运动员,而且由于自行车比赛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举办,所以就更加剧了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高原问题。比如一些意外伤害以及一些高原反应等问题,更甚于在训练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是比赛参与人员和组织者必须要重视的原因。 作者:赵森泉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释解 1求同存异是研修的核心 围绕主题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并通过集体讨论、反思改进、求同存异,是同课异构有别于一般听课的关键。这一课例研修中,共经历三次研讨、三次改进过程。观课过程中研修成员时刻观察课堂、关注学生活动状况,完成课堂观察表并思考该课堂中哪些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以及改进措施(见表2)。 2提升能力是研修的目标 研修成员围绕主题比较两堂课特色,交流彼此思考,既学习他人长处又指出存在不足。开课教师虚心听取专家、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重新备课再开课,研修团队成员第三次观课(见表3)。围绕“活动”教学主题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三次课堂观察与思考,研修团队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达成共识:①什么是有效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性、趣味性、探究性强,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才是有效活动。②怎样开展有效的活动?其一,研究课程标准,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其二,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把握,教师要适度、适时干预,有目的地引导、点拨和更正,启发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其三,对学生活动反馈注意开放性和生成性,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灵活生动。③怎样处理教材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大胆取舍整合,可调整顺序、加大或减小难度甚至增加或舍弃等,形成“活动”教学的亮点和特色。本文来自于《地理教学》杂志。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3活动反思 通过一系列同课异构研修实践探索,认识同课异构研修与常规教研活动的差异,它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现研修一体化,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教学差异,并在研修中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研组的成长建设,追求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一种合作、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但有下列问题引起思索。主题确定是否合理关系到研修成败。一次同课异构研修活动周期较长,从选课题、定主题到个人备课、开课、观课、议课到再开课,一般需要两至三周时间,一个学期仅四、五次左右。在活动次数、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年级段差异、不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研究主题在今后实践中值得思考。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研修团队应有所分工,课堂观察表设计至关重要,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效率、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观察视角分成几组、如何分工和设置观察点、如何把观察目标设置得更具体、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作者:吕瑛超 林元龙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自然地理论文:剖析自然地理野外实训教学创新研究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该学科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新需求下提出可行的新教学模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一)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 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该系统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组成,这就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1]。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野外工作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的多样性及更准确地把握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因此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学、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地理和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等。实习的目标是要形成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并明确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等要素。实习的目标是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结构、功能和演化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与差异性,掌握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二、传统模式评述 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基地模式。该模式实习地的选择上侧重于那些具备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研究比较成熟、资料相对齐全的地区,并且经过长年的积累,重复性的安排学生在该实习地实习[2]。该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自然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3];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理要素相对独立,这造成不同课程实习内容的孤立,使得学生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4]。另外南京晓庄学院自然地理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2]。这套模式强调野外考察的思路,重视能力培养,着重方法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实习内容充实丰富,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东西,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该模式实习组织难度较大,实习区域地理资料少,对指导教师的业务要求高,而且还要面临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施难度较大。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分阶段、分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即各门实习课程分阶段轮流进行[5]。该模式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于分科独立,单科系统性强,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都较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宽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该模式也面临五个主要问题:(1)实习时间较长,实习经费难以得到保证;(2)实习路线重复;(3)涉及教师较多;(4)门票、交通费均由学生自理,学生个人经费支出太大;(5)实习地理要素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以上三种教学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如表1。 三、教学模式创新 从以上对各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实习路线的安排、老师指导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实习条件的问题,比如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将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实习条件方面的问题则会导致实习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热情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主要思路是:告诉观测路线、点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找证据现场讨论典型现象剖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新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教学模式,主张让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验证规律及讨论来试图解决问题。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分组。老师根据实习内容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划分5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 (2)设置主题。根据实习线路,有重点的设置研究主题、调查主题和考察目标。 (3)创设问题。创设的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及实践可行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考察九曲溪至天游峰的相关自然地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天游峰的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九曲溪的形态转化机制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调查分析,寻找证据,从而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把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展现出来,并踊跃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如何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要实施好新的教训模式,要求在教学前、中、后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做好相关工作。教学前要做好后勤保障、安排实习内容、安排实习路线等准备工作。 第一,教学前与旅行社沟通,让其安排实习线路、预定门票、安排交通工具等。委托旅行社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自行组织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实习效率,合作旅行社最好能提供专业性服务,由专业人员安排实习路线等。 第二,与实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建立相互信任机制,让其在住宿和安全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实习内容的安排上,针对传统模式的实习内容和地理要素相对独立,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新模式中,我们注意将各课程的实习内容综合体现在实习线路和各个观察点上,使得每一条线路既包含相关课程独立的实习内容,又能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进行观察,并能对人地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各阶段的实习内容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充实有效的达到实习效果。 第四,实习路线整体选择应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剖面,使学生通过对该剖面的学习从整体上了解实习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习区内,自然地理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学生便于观察和总结。另外,针对传统实习教学中,学生实习热情的情况,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向学生介绍实习基地情况的同时对思想、专业学习、组织纪律和安全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教师作为讨论组的一个成员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参加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要避免以“裁判员”身份下结论,尤其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有冲突时,教师以权威的身份马上否定学生的观点,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另外,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考勤和考核管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最后实习结束后,要有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确定一个完整的考评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6-7]。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改老师讲解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以讨论为手段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改革知识为导向为问题为导向;改理论学习为主体内容为调查分析为主体内容。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地理学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建立地理思维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实习前住宿预订和路线安排等问题,增强了本模式实践的可行性。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 为了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得出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是介绍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出发点已从过去的“资源开发”转移到“环境的可持续”,研究重点也从“资源的时空分布”向“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规律及人地协调途径”方面转变[2-3].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科学界、决策界和公众的关注热点,而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科学,它的发展受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4-5].全球变化给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过程乃至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6].在这一背景下,自然地理学在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上必须进行革新.相应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也需要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1.1教学内容要不断深入更新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若要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是其基础和核心.只有新颖、严谨、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虽然一些概念和原理在此期间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自然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都需要教师及时掌握,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有些教材会被学校多年使用,那么在此期间将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更适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讲地壳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芦山地震.据统计,这两次地震到目前还没有写进自然地理学的教科书中,但是这两次地震有的学生可能有所经历,至少相关报道有所关注,联系理论讲解时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它们是我国近期发生的破坏力极其巨大的两次地震,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为此,我们可以围绕它们的发生原因、破坏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展开讨论和讲解.因为这两次地震在发震构造上是有联系的,同时它们又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发生的两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而且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位于汶川地震形成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内,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或可能使芦山地震提前发生[7].类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切实感受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因为这样的案例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2教学内容要突出其实用价值性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的教育理念已由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8].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知道自己家乡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这些直观的问题,而且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去分析成因,预测发展方向,进而对其进行改造和保护.如讲授“大气环流”这一内容时,可联系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的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多座机组发生核泄漏,造成大气核污染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的作用,阐述这次大气核污染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需要如何防护.随后日本又将福岛超万吨核污水排放入海,可让学生从大气环流影响海洋环流的角度,讨论海水核污染对我国沿海、以及海洋生产的影响.而这一核事件又引发我国的抢盐热潮,可让学生根据我国食盐生产结构和盐矿资源分布情况,去揭示谣言的荒谬.最后再提出问题:从日本大地震中我们能借鉴到什么?由于这些都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学也就会相应地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讲到地貌,可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我国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例如以黄山、华山、泰山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以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河北僧帽山、江西弋阳龟峰、贵州赤水五柱峰及湖南武陵源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浙江乐清雁荡山为代表的流纹岩地貌;以黑龙江长白山的“地下森林”、大屯的温泉为代表的熔岩地貌;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以北戴河为代表的海岸地貌;以敦煌魔鬼城为代表的雅丹地貌;以四川贡嘎山、甘肃祁连山、新疆喀纳斯冰川湖为代表的冰川地貌等.这些旅游胜地,好多学生去过,结合理论讨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然而同时,这些地貌景观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对其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各地貌形成的条件和分布特点对其展开讨论,学生会更有兴趣,同时也会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之后也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成就感.在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类似案例很多,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洪涝旱灾,也无论是土地利用,还是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都可以利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加以解释,这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加以利用. 2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或单纯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年长的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倾向于传统板书教学方法,而年轻教师由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而喜欢单纯的多媒体教学.然而,过多地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教学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当下,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教学进度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不利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消化吸收,甚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厌烦和抵触情绪.而且,许多老师过分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享受,而冲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此,在目前课时不变,而教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将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9].在自然地理学实践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来验证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技能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10].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存在实践经费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实践教学耗材、以及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和门票等费用,这就迫使学校不得不采用减少或取消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压缩学生实践时间、减少实践地点、缩短实践行程等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而这一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制约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部分高校还存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不同师资队伍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授课进度与实践教学进度出现偏差,出现课堂授课还未结束,实践已经开展,或是授课已经结束,而实践又无法及时开展的被动局面.我们只有统筹协调授课与实践时间,才能使课堂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实践验证,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传授与社会实践的互补作用. 4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科研与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是将人类已有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科研则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或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既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推动本学科内容的改革,又可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加快学生能力结构的转变[11].科研课题一般属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研究性强,教师若要从事科研活动,就必须去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以此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将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潜移默化地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所教内容得到不断更新和丰富.而且在科研的执行过程中会不断通过更新仪器设备来提高科研的硬件条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也就相应地改善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这样利于该领域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科研活动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上,学生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直接相结合是科研融入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12].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介绍学生到对口社会单位参加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机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极大地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一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为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案例,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能够增加真实感.例如中国江南和非洲同属亚热带地理纬度,为何前者是我国的米粮仓,而后者却为疏林草原与荒漠景观;为什么同为温带的中国北方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经向差异会远远大于纬向差异呢;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格局是怎么形成的.类似周廷儒提出并解答的这些典型科研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素材,我们在课堂可以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再给出解答,这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变得饱满,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要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鸣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地理景观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位图与文联系,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不是独立的,是为了对教材文本进行补充与说明而增加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教学难点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准确定位景观图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补充,图文并茂组织教学,从而为景观图作用的体现奠定基础。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教师要对景观图进行生动的讲解,特别是要将景观图讲得透彻、有趣,让学生在观察景观图以及听取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温带荒漠景观”两幅景观图进行生动描绘。可以在课前准备时搜集有关温带落叶阔叶林描绘的语段,以及温带沙漠景观描写的语句,用充满感情的话语进行描述。这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二、抓住景观图特征,实现重难点的迅速突破 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运用得当可以发挥较好的辅助功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帮助较大。例如,教学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等内容的时候,要想加深学生对从东向西地理地貌的直观印象,仅凭口头讲解显然苍白乏力,学生对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以及荒漠这一逐步演化的景观缺少感知印象。教师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景观图进行有效突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内蒙古草原景观图和西北荒漠景观图,两者的对比较好地体现了视觉上的明显差异。在观察景观图形成直观对比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景观图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白因为从东到西与太平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就逐渐下降,导致这一地区从东向西呈现出典型的景观差异。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观图,找出三个不同的植被带,以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与海拔高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景观图的帮助下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结合点拨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提高使用方式的科学性程度。教师对景观图要区别对待,教学设计中要确定详略或者是否需要重点讲解。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在教材上进行观察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演示,对相关的细节、重点进行放大,教学效果更佳。 三、仔细观察景观图,训练学生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需要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会深入思考与合作探究,从地理表象向揭示规律与本质特征深入。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内容的理解深度,提高思维的宽广度与深刻性。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分析景观图时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思考,尝试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的技巧来总结和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特征,寻找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从而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例如在教学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景观图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喜马拉雅山的状态,以及形成的原因,着重从海拔高与板块理论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有了景观图的辅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了交流探究,在教师的思维启发下,能够深刻理解“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表象深入到其形成规律。这既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点掌握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水平。 四、开展情感的渗透,实现地理教学立体目标 地理学科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景观图的分析研究,发掘其背后的资源,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地理学科中的景观图可以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的同时增加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地理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通过对长江三峡图、黄果树瀑布等景观图的欣赏,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大自然之美,让生活空间受限的高中生通过地理学习接触到更多的壮美景观。这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巩固,还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素质化目标,这也是增强地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发利用,兼顾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对重难点突破的效果,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课程教学的不足 1.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自然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虽然多媒体教学相对普遍,但课件内容与课本内容脱节、课件表现形式丰富却内涵不足等现象较多;其次,大部分高校更多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教学方式缺乏研究性 当前高校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改革,但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基本以书本内容为主,很少对教材外相关知识进行讨论;课时计划没有创新性,教学过程与教师本身的研究课题不相符,不利于教学的全面化,也缺乏研究性。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当前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且两者之间联系不紧密。注重对《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普遍理解,忽视利用现代技术对自然地理综合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策略 1.加强理论教学 (1)多样化辅助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教学现代化发展。《自然地理学》可适当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可借助微信、QQ以及网络课堂等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交流学习;教师建立一个讨论群,在群里提出问题,引用案例对该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学生也可在群里讨论交流和学习。其次,学校方面可采取一定措施,创办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网络交流平台,设立专门网站管理人员;由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撰写专业方面的稿件并上传至平台;学校对网站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生也可以储存自身需要的知识稿件,在网站上自由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也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学习交流心得,由各专业教师具体负责;国内外教师也可参与专业知识的解答和交流。 (2)多途径培养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此方面,学校可多与其它高校合作,举办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以促进学术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的交流;校内教师也可举行相关活动。加强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提高教师对社会形势和学科新动态的及时了解。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校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优秀学生,吸引企业和知名商人对学校教学建设的支持,对教学积极、研究成果卓著的教师设立专项基金,以激发其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实践反思,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身作则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多层次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探索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结合具体实际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多引用身边实例解释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研究性思维,让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能对该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测和解释。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上台讲述对该现象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拓展;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等。 2.加强实践教学 (1)加重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和教学环境开放。整个教学中,除必修的实验外,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中自行选做实验,自行安排时间,学校提供基本器材,具体实验工具学生可向学校申请也可自行解决;同时,学校可将开放性实验课作为专业公选实验课,学期结束时检查学生的具体实施情况。选做实验教学内容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充分反映《自然地理学》课程应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的要求,加深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加快实习与科研结合。在当前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科研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学》课程实习中应强调学生对实习内容和实践方法的主动探究学习,同时辅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可建立以科研项目为引导的野外实习模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向学生说明实习目的和任务,然后学生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与带队教师相互讨论,结合实习地点的具体状况,让各小组共同确立感兴趣和可行的研究专题,在实习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其次,转变观念,即从以往的验证性观念转变为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思维观念,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结合之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拟定的专题和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以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学会辨别野外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让学生明确实习的重要性。 (3)加强实习与实践连贯性。实验和实习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正确合理地将实验和实习两者系统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和实习运行模式都呈相互独立状态,这不仅容易中断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也会导致学生知识点的欠缺。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实验课时不仅相互分开,而且实验与基地实习也相互独立。因此,为加强联系性,可将实验与实习均放在假期进行,将之前的课时实验集中在同一时间进行;将实验节省出来的课时安排在学期结束的前两周,让学生熟悉实验与实习的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自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拟定相关计划并确立研究专题,将成果上交教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设定实验和实习的总路线。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最后可对学生进行抽查,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抽查方式由教师自行设定,同时要求每位学生上交实践报告。 (4)加速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可吸取更多的优势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征,加强与国土资源、水资源利用、环境管理、旅游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为学生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校实习基地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其《自然地理学》共有四个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灌阳的地质地貌实习、猫儿山植物土壤实习、桂林市气象局和水文局的气象水文实习,基地单一,并且每届学生基本都是重复性地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实习内容没有得到更新,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应拓展与校外的合作,开发更多野外实习基地,以更新实习内容和拓展学生知识面;旧实习基地可以作为开放性实习基地,让学生自行组织考察,并且规定对旧实习基地的考察与每位在校大学生能否正常毕业有密切关系。 三、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融合了“天、地、水”等自然要素,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推动性作用,所以《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从信息化教学、教程编写到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与资金的推动和高校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可为国家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作者:黄贵明 王月 李晖 丁亦楠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论自然地理学教学更改与创新思索 摘要: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学科内综合与知识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从素质教育理念与自然地理学新思维视角提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整合与更新、方法改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方案是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和安全性,为此,在建筑物建设的初期和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设安全第一,具有美感的建筑物,让建筑物成为我国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地形、地貌对建筑物层高的影响,旨在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保证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建筑;地形;层高;地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形地貌对建筑的体型和层高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建筑行业能够本文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出发,对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以及高原等,我国土地划分为三大阶梯,自西向东成西高东低的趋势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主,这里平均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较少,部分地区常年都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气候寒冷。所以,在第一阶梯中进行建筑开发,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也比较高,而且在这种地形中不太适宜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所以对第一阶梯很少进行开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山区、盆地为主,这一区域内总体的海拔较高,但是第二阶梯的气候较干燥,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润,较适宜人类活动居住。第三阶梯主要以一些丘陵及平原为主,平均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综合性能较好。 (二)我国地形地貌的分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从宏观的角度看分为三大阶梯,地势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其次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海拔一般在五百米以下的东南部,其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又因为我国地形复杂,还存在类型较复杂的山区。 二、对我国主要建筑体型和建筑层高的研究 (一)我国主要的建筑体型 我国传统的建筑体型有亭子、轩、榭、四合院等,我国现在的建筑体型主要有竹楼、高楼、窑洞、平房等。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主要是气候温暖湿润,海拔低、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大江大河众多,所以是我国的人口主要的集中地区,在乡村的建筑多为两层的小楼,在乡镇的建筑多为中层的建筑,楼层一般在10层以下,在繁华的大都市,为了解决更多的人口对于房屋的需求,更多的是高层建筑;而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湿润,海拔低,气温高,气候闷热,气压高,植被茂盛,常有蛇等动物出现,所以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竹楼。 (二)对我国建筑层高的主要研究 1、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2、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米和6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米和7.8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倍;在当曾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3、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三、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本的需求了,建筑物既是技术成品也是艺术品。因此,建筑物的体型在当今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能够使建筑物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成为地标性建筑。建筑物的体型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要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这样才能将建筑物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发挥的恰当好处。 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物体型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自人类懂得建筑房屋作为庇护场所开始,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建筑物的形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建筑规模也日趋扩大,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的发展与地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些地形地貌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的影响。面对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针,应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势。例如,在我国陕西等地,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和黄土的特性,在这种地形的基础上,建成“窑洞”等建筑,这就是顺应地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资源的典型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建筑省工省料,经济实用,是建筑中的典范。 而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虽然地形地貌环境没有高原和山地复杂,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异,例如,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的建筑一般较矮,而东部的建筑一般较高,这也是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环境复杂,建设体型较复杂的建筑不易施工和维护,而我国东部由于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形地貌相对单一,对于这个区域的建筑就可以将实用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注重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双重发展。 四、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的影响 (一)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 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 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 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 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 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 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二)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 米和6 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 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 米和7.8 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 倍;当层面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三)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 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 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四)我国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影响的探究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通常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建筑体型有所不同,比如,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往人们的住所大多是窑洞,这种窑洞沿着黄土建造,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采光,所以单层的高度比较高;而在平原地区,不管是民用或者商业的楼层建筑,大多都是按照前面叙述的标准来进行楼层的建设工作,由于该地区的气候适宜,为建筑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的南方地区地形以盆地为主,因此建筑物的层高通常情况下都比较高,而且建筑物的楼顶呈尖状,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持室内通风和室内的环境干燥;而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因此房屋大多为单层建筑,而且房顶平整。 五、结语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建筑体型以及建筑的层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虽然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主体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及实用性,才能满足建筑物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自然地理论文:浅谈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六字”技巧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些知识总结出一些见解,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技巧加以总结、归纳,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学得轻松而愉快,也能较好地记住地理知识中常见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融洽,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本文主要从地方时的计算、比例尺的判断、等高线、等温线以及正午太阳高度五个方面来应用“六字”技巧加以 判断。 一、地方时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地方时的计算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高考中频率出现最多的知识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功效。教学中若想让学生完全听懂并掌握,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讲地方时计算两地经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同侧减,异侧加”六个字来巧妙地总结和计算。同侧和异侧怎样来判断,主要是以0°经线为基准,若所求两地都在0°经线的同侧(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采用“减”,若一地在0°经线的左边(西经),另一地在0°经线的右边(东经)则采用“加”,并在黑板上画出0°经线、已知经线和所求的经线就可以容易记住是加还是减了。 二、比例尺中“大小详,小大略”六字技巧的应用 在高三复习到地球与地图的知识点时,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等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再将比例尺说明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那么,在比例尺中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大小详,小大略”的方法来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这样,学生在判断两个比例尺时,就容易掌握本节的内容了,同时,还可以在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来判断坡度大小时,也可以采用“六字”技巧,因为相同的图上距离,比例尺越小,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大,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从而可以判断出: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就越大。 三、海陆间等温线判断中“1陆南,7陆北”六字技巧的应用 等值线内容是每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特别是对等温线的题型考查也是近几年各个地区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在复习海陆间等温线的判断时,学生最难掌握通过海陆间的等温线来判断季节,并通过季节判断区域地理中地理事物,此类题一般考查南、北半球的不同气候类型、特点等。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1陆南,7陆北”六个字来加以判断,方法就简单得多了,即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时,是1月份的等温线图,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处于冬季,而南半球则是夏季。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时,是7月份的等温线图,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海洋上反之(1海北、7海南)。 四、等高线判断中“高凸谷,低凸脊”六字技巧的应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等高线的题型所占分值一直很高,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在判读等高线中小地貌(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的地形地貌时,可以采用“高凸谷,低凸脊”的方法来判断;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来判断。“高凸谷”当等高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谷;“低凸脊”是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脊;而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则为鞍部,它是山谷线的最高处;陡崖是为多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一般考查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山谷山脊,区别在怎样的地形地势下形成的河流,自来水厂的布局、养老院的布局、水库的选址等。甚至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比 较多。 五、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也是很多高考题中最为常见的知识点。近几年考正午太阳高度的题型都是:(1)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地区,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2)计算楼间距;(3)计算热水器安装的角度;(4)确定房屋的朝向;(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知识。可以通过公式:H=90°-|a-∮|,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公式的应用:H=90°-|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中的绝对值可以采用:“同侧减(大减小),异侧加”的六字法则来计算,并巧妙地利用“三线图”就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和所求该地的纬度是同侧还是异侧,以赤道为基准,若是同侧则采用“同侧减(大减小)”,若是异侧则采用“异侧加”,这样的方法简单而且易记。 总之,新颖的构思来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广博的知识联系,多种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尽情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这主要在于教师要刻苦钻研,认真构思,开拓思路,勇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积累,做到教与思的融合,情和理的渗透,就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自然地理论文: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摘 要: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以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必须注重高中生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内容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其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教育 高中自然地理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具有建设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定义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1]。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取决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中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更应重视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在整体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环境[2]。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人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指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受教育者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进而养成绿色的消费习惯,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高中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 从学校教育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将高考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师受此影响对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使得高中生对生态知识了解不多,生态文明素质不高。从学生看,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受生态文明教育不够而生态意识不强,面对现实中的生态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另一方面,高中生即使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方式不是很健康,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高中生的知与行脱节严重。 3.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爱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地理课程标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得地理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认识地理规律并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自然地理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高中必修一五个单元主要阐述了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在阐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内容中有大部分内容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其对生态文明教育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4]。 4.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且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而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绿色消费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知行统一。所以为了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以“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创造现实的生态问题情境,然后给学生设定角色对生态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以此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下面以高一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角色的设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教学设计: 教师讲述: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水资源因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而出现了巨大危机,因此如何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探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寻找具体措施。现有四个角色供同学们选择,第一个小组扮演工程技术专家,第二个小组扮演经济专家,第三个小组扮演政府决策人员,第四个小组扮演公民个人,同学们选定角色并从角色出发分组讨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有哪些?讨论完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发言:将同学们讨论的措施汇总:开源措施方面有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建设调水工程,海水淡化等,节流措施方面有加强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技术,提高工农业用水重复使用率,等等。 教师总结: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我们扮演哪个角色,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水资源问题的激烈讨论,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 5.结语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地理教师应注重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勘测设计企业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勘测设计企业转型从事国际EPC项目,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国际化转型的挑战,本文以国际EPC项目为依托,研究项目全过程管理涉及的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并从项目前期财务筹划、执行期实施《建造合同准则》及项目税务风险管理角度深化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 【关键词】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院扎实推进国际优先发展战略落地,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EPC工程市场开拓。当前,我院已从业务单一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初步转型升级成为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国际工程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工程项目易受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风险较大,这些给勘测设计企业传统财务管理带来了显著挑战。 一、勘测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相比较投身国际市场较早的施工类工程企业,勘测设计企业转型较晚,财务管理工作转型随之较慢。从上世纪80年代起,海外工程行业对劳务的渴求带动了我国施工类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勘测设计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财务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国际工程地处境外,业主为外国政府、私人公司或上市公司,资信或支付能力各异,加之工程本身不确定因素较多、周期长、风险大,致使国际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当前,勘测设计企业传统财务管理需要应对以下挑战: (一)境外工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际工程面宽点散,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勘测设计企业有机会在世界各地获得项目。但出于对项目所在国经济政策或税收法规等制度的片面认识,商务团队往往忽视了合同投标、谈判及签订过程中对境外工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对业主决策的互动反馈,未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为项目后期执行带来较大的财务管理工作不确定性。 (二)外汇及境外资金管理难度大 境外工程结算一般涉及外汇(如美元或欧元等)和当地币,外汇的获取往往与信用证关联,专业性强。外汇汇率风险防范是境外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种外汇避险工具由于勘测设计企业缺乏外汇理财专业人才而未轻易尝试,外汇敞口风险仍较大。在经济稍好的国家或地区,境外资金管理一般与发票管理紧密相连,资金流与货物流(劳务流)匹配,需票款两清,导致境外工程往往需要垫资,但所在国融资难度大。此外,资金跨境调配还需获得中外两国外汇管理部门的许可,导致境外资金管理难度。 (三)境外财务核算风险及税收风险大 境外工程为满足国内和境外规定需设置两套账,即内账和外账。境外项目员工能严格按照勘测设计企业国内财务规定收集整理票据报销或结算,但对于所在国有关核算规定或要求则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及时索取合规票据,甚至可能会出现违规购票以填补所在国账套资金缺口的现象。各种不规范操作增加了当地财务报表不能顺利通过境外审计的风险或对真实成本大打折扣,增加税收成本。此外,境外税务局可能就不合规事项进行罚款等,加大了税收风险。 二、勘测设计企业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内容 国际EPC项目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强调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一般采用里程牌式进度结算。在从项目的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到项目竣工决算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财务管理工作贯穿始终,并随项目周期变动而变化。在项目不同阶段,财务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以项目为载体,树立“现金为王”理念,紧密围绕项目,灵活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手段,合理配置资源,防范项目财务风险,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筹资管理、项目营运资金管理和项目利润分配管理等。 (一)在国际EPC项目前期阶段,精细测算项目现金流,优先实施项目筹资管理,构建适合项目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国际EPC项目四大类64个风险因素研究中,除政局不稳和政府信用风险两项风险外,业主资金能力风险排名第三。因此,资金的持续供应保障资金流不断裂是国际EPC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中,需充分做足所在国人、机、物的询价工作和国内分包的询价工作,根据工程的进度计划,精细测算项目实施期间的现金流,提早发现资金供应紧张期,预先准备项目筹资。积极运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融资,寻找低利率资金,合理运用信用证、商业信用等手段延期付款降低资金短缺压力,不断降低资金成本。融资EPC项目则对市场资金的利率更为敏感,事关项目成败。在项目前期理清各项成本后,可积极与业主协商,将境内外的外汇政策及税费政策融入项目商业策划中,实施税收策划、转移定价等财务管理手段,构建符合项目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在国际EPC项目实施阶段,执行资金预算管理,分类管理境内外资金,强化境内外现金流策划,防范外汇风险,合理控制所在国货币支出 国际EPC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是项目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财务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资金预算管理,需要项目落实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结合项目实际执行情况,需滚动调整项目各期的现金注入和流出情况,准确预计资金缺口和资金富余金额,为项目融资或资金调配提供有力支持。国际项目境内资金主要来源于外汇和出口退税收入,对外汇收入可适时运用金融产品防范汇率波动风险,可使用远期结售汇匹配未来支出,确保境内现金流良性循环、满足生产需要;对出口退税收入,需认真研究采购策划、货运报关出口策划与出口退税策划三者协调统一,争取尽早退税实现效益最大化。国际项目境外资金主要来源于业主预付款和结算款,所在国货币的收付需紧密融合所在国税收法规和操作惯例,将所在国的现金流管理与税收筹划相结合,合理控制所在国货币支出或经营当期以支定收,力争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实施情况下,实现项目所在国税费负担最小化。 (三)在国际EPC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加快回收项目各类保函及临时进出口押金,积极催收应收账款,清理各类债务,实现利润的货币转化 国际EPC项目合同在生效前,一般需向业主开具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保函期限需覆盖项目验收移交日,保函效期则随工程工期的延长需要更新。一般业主要求的保函条款苛刻且金额巨大,项目往往容易忽视保函的日常维护和保函的违约赔付责任。在出现保函索赔情况下,将对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与信誉损失。因此,在项目竣工移交阶段,需严格履行商务合同条款,加快回收项目各类保函,充分释放保函的潜在财务风险。加快退回临时进出口押金,促使现金及时回笼。积极催收应收账款,降低坏账风险,加快应收账款现金转化,进而实现利润的货币转化,提高收益质量。另外,认真清理各类债务,做好后续资金安排,持续跟踪项目质量保函并及时收回注销。 三、勘测设计企业EPC项目财务管理持续改进 国际EPC项目财务风险因所在国环境复杂多变而各有所异,勘测设计企业实施国际EPC项目面临的困境更大。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勘测设计企业优势更多集中在知识创新与经验的系统集成,在国际EPC项目上则体现为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资金方面更显优势,在项目管理上更具特色。为在国际EPC市场培育较强的盈利能力,实现国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一)重视国际EPC项目前期财务筹划工作,评估项目投标报价风险,以项目利润管理为出发点规划项目商业模式,构建满足项目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 国内项目在合同未签之前可先行进场实施或合同签订后仍可与业主协商调整或变更合同模式,国际EPC项目与之不同,合同签订后具有前期工作不可逆特性,需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履约。这要求勘测设计企业在承接国际EPC项目前需充分掌握所在国政策法规、市场要素价格水平等,研究标书条款,全面预估工程各项内容,避免出现投标漏项。因此,勘测设计企业需高度重视项目的投标报价评审工作,通过评估既可加深对项目技术与商务招标规定和要求的理解,查漏补缺,也可检验投标报价的可行性与全面性,实现投标报价经济适用。通过评审获得国际EPC项目的成本概算,统筹考虑所在国经济法、税法、海关规定等商业要素,以项目利润管理为出发点再评估建筑工程、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的产值分配,结合外汇政策、转移定价和不平衡报价等方式谋划项目商务条款,嵌入满足项目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以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为契机,提升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预计总成本,加强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勘测设计企业实施国际EPC项目需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以此对国际EPC工程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是基于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经营策划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分包方案等情况的价值计量,是提升项目成本预算准确性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成本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对预计总成本的适时调整是基于工程实际情况的成本预算调整的动态管理,是加强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对工程价值量化的准确把握和适时纠偏。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有助于及时发现国际EPC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通过制定改进或管控措施,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可防范项目财务风险,提升项目财务管理水平。 (三)聘请项目所在国经济适用的会计中介机构,严格执行所在国的财经税收法规,结合税收筹划合理设置国际EPC项目内账与外账,降低税务风险 根据国际EPC工程规模及遵循经济合理原则,可在所在国聘请经济适用的会计中介机构或资深会计师开展项目的外账工作,以其审核后的票据为依据进行项目内账与外账核算,除进行税收筹划安排的经济事项外,均应以外账为基础,通过定期移交、索引编号等方式确保外账与内帐一致或可调整一致,降低外文票据的合规风险。加强项目票据经办人与会计中介机构或会计师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掌握所在国票据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当地的财税法规,从源头上索要合规票据,为执行税收筹划夯实基础。聘请当地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对会计中介机构的成果进行检查和复核,防范会计中介机构的核算风险。积极开展项目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深化对所在国税收的认识,培养并提升项目税费节约的意识,适时调整经营方式或方法开展税收筹划工作,节约税收成本,降低国际EPC项目的税务风险。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浅谈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中的角色转变 摘 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企业面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财务体系相对保守落后,不能满足一个现代化企业对于财务体系的要求,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简单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传统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落后于时代的状态,因此,财务人员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并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水平,才能使财务人员迅速的适应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转变,从而适应公司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 关键词:财务人员;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角色转变 在企业全球化的带动下,传统企业为了适应时展和满足市场的需求,逐渐的改变自身结构,在磨合中发现问题并完善不足。而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在向国际化转型过程中,身肩重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体系国际化的研究中,大部分聚焦于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体系本身的改变和走向,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财务转型的必要,并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是,具体来说,对于财务体系最基层的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还是缺乏一定的重视,为了建立更好的企业发展秩序,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必须严肃对待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 一、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对中国越来越深,中国的企业已经面向国际化,与国外的业务往来愈加紧密[1]。在这一整体趋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具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第一,财务人员必须为企业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分析,包括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降低战略可能带来的风险[2]。第二,为了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财务人员需要在企业既定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起到监督企业战略进程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向国际化发展的环境明显加快,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市场进一步扩宽等等客观条件的改善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各个方面的助助下,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道路越走越稳。首先,在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价格低廉,也要求产品质量过关。人们对物美价廉商品的追求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越来越繁荣,国内国外互通有无,交易环境更加稳定,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资本交流频繁。第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对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以致于发行新产品的成本渐渐变大。在降低生产开发新产品成本投入的一致目标下,一些企业选择合作,共同承担风险与成本,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传统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定位 传统的财务部门和人员需要负责的工作大致包括:给员工发工资、做报表、做账等等,这些落后、封闭的工作特点是由传统的公司地位、保守的理念决定的。 (一)传统的财务工作重点是做账和记录交易,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报税、审核、登记凭证上,忽视了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有效信息的重要性,更没有精力去从事更加有创造力的工作。在企业面向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情况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二)传统的财务工作侧重于事后的总结,对于事件的发生缺乏前瞻性,在公司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时,往往不能提供具有建设性的相关意见[3]。财务人员对于相关方面的理解和熟知,可以为各个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参与到决策制度当中,有助于全面优化企业的方案。 (三)当前,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更有甚者,还保持大量手工工作内容,这严重的消耗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力。在企业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冲击了极大的变革时,财务部门还停滞不前,是不合时宜的。 三、财务人员在企业国际化中如何做好财务管理 (一)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 一个发展良好的国际化企业,离不了健全的财务系统,甚至于财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念,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向,也影响了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高度[4]。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从大局出发,考虑企业发展整体,提升整个财务系统的层次。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有程序,客观合理。只有在这样的科学指导下,财务管理才能稳定有条理。 财务管理职能的步骤有:财务预测与决策、预算与控制、分析与评价、会计核算与监督等等。财务理念体系是分层次的,第一是核心理念,是高度概括性和导向性的。第二是业务理念,是指财务人员在面对具体的各个财务业务是应当具备的观念。第三是基础的理念,涵盖资金时间价值理念、税务规划理念、风险理念等等,这些理念都是非常综合性、基础性的。 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运作方式、必须要达到的财务数量与质量标准、活动的有效领域,都是由财务管理理念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高效率高水平下,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合理的配置。 (二)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走向国际化,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能够熟悉了解公司的战略计划,还能够为公司的目标制定出谋划策,做到客观的考核公司的业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所以,财务人员相对以往,必须具有更高的个人水平和专业素养。 1、具有国际化财务管理观念 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影响着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方法、内容和质量,如何将传统的理念转向国际化,要求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全面配置公司的资源,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并且能判断自身和周围潜在的风险,科学的分析竞争对手。 2、熟悉国际化的会计规则 市场面向国际化之后,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国际贸易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财务人员必须全面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才能跟得上公司的发展步伐。熟悉并了解国际通用的财会规则和法规政策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对于合作方国家的相关财务的条例也要熟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更大的利益伤害。只有知己知彼,才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增强战略思维,丰富知识面 财务工作需要培养全局意识,能够有战略性的思维,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与模式都能够及时的把握,并以财务专业知识为基础,提供建设性的想法。 现代化的财务人员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作的能力,在掌握金融等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开拓视野,对于相关方面的信息也要一注意去收集了解[5]。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时,财务人员最好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更好的表述自己。 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加强自身素质,成为财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财务人员的水平决定者一个企业财务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选择和策略的制定,关系着企业能否将利益最大化。为了胜任企业的最新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随时更新知识储备与构成,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的标准后,也要继续学习,从大局考虑,用长远的眼光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贡献力量。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在变革中,随时适应自己的角色,创造出价值。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金融监管对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经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金融监管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国际金融监管的影响,我国的监管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国际金融发展的脚步非常的迅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与实力的时期。本文主要对国际金融监管对我国金融企业在财管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地分析,借鉴和学习世界上金融业发展好的国家,再结合本国的国情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财务管理影响国际金融监管 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不是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就一定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金融业相当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它的监管要求是要达到非常高的标准。虽然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针对本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可以学习和借鉴那些好的金融监管模式,利用已有的资源来完善自己当前财务监管制度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1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局势分析 全球金融监管最原始的发展是一些权威专家对金融监管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在他们的眼里,全球金融监管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起来的共同研究,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理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背景下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的金融监管实践例子,从中获取适应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好的方针策略。现在监管的重心已经变成了对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管了,成本收益权衡也逐渐得到关注,在监管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激励相容的理念,使得全球金融监管的模式越来越完善。 2当前我国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2.1财务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现代很多金融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带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来处理事情,在他们的思想里,还在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没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地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如各种管理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员工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逐渐壮大,内部设立的部门数量也比之前多很多,管理方式的不恰当会导致各个部门陷入混乱的局面。 2.2财务管理缺少具体有效的法律管理制度 金融行业是一个经常与资金打交道的一个行业,有关于金融的法律也存在很多。但是很多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都比较泛,缺乏明文条例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约束,对财务管理起不到既定的作用,而且许多传统的法规内容与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征不相适应。企业当中的的财务管理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相应的利与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抉择,而法律对这方面真实性的管理没有太大的约束,这当中就存在了许多漏洞。 2.3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金融企业当中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不足在两个方面具体呈现出来:一个方面是职业责任感的缺失让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工作十分的散漫,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就是工作,枯燥无味,没有一点热情掺杂在其中,几乎是机械化的对待。即使工作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也直接忽视过去,不放在心上。传统守旧的工作方式,朝九晚五的生活把他们的职业操守都给消磨光了。财务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如果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另一个方面是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后期应有的专业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时时了解金融方面的变化,以便对紧急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而我国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投资比重缺非常小,导致了当前财务管理发展缓慢的局面。 3国际金融监管给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带来的影响 3.1加强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监管 财务管理方式的多种多样,加大了对财务管理监督的难度。加深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金融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应该是企业所有部门当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因此,合理的财务管理监管技术的应用是对财务管理的改革的催化剂。明确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让经营目标与监管目标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是当前发展的重点。金融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经常会出现监管不善的问题,这是有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所引起的。如果企业将经营目标与监管目标合二为一,只需要针对这两者进行一个全方面地思考,可以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负担,从而有效率地实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当目标得到统一,金融企业发展的方向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朗,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会受到阻碍,对具体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监管。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激励相容的措施早就普及了,给他们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变革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2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 根据21世纪的新特征,针对近几年来财务管理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不合法的解决行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大家变着法的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时候甚至学会去钻空。即使明明知道企业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并不能把对它做出任何处罚。所以,法律体制应该要不断地更新,及时对新出现的问题修订出相应的惩罚制度,对一些好的行为做出鼓励。财务管理说白了就是与资金打交道,在这个方面如果没有进行严加监管,很容易出现问题。企业中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处理方式可以任意选择,但是这样状况就使得企业的利润不能直观地被比较,从而对国家的一税收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有具体的法律体制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参照标准,更能使金融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3.3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目前,在所有行业当中最有经济价值的职业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师。可是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务管理师的人数非常之少。竞争激烈的金融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有崭露头角的希望。财务管理方面涉及到的大多数都是专业术语,很多外行的人都不清楚财务报表的使用。而这恰恰给了财务管理人员一个空档,容易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事情。所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管一定要加大力度。实行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学习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 企业现在应该大力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特点,分析局势,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的金融业务。 3.4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模式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使得信息共享性更强,有利于决策的进行。各大监管部门的分权独立使得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分析不能很全面。每个企业对财务管理方面监管所抓的重点都不尽相同,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取长补短,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完善。在英国、美国、欧盟等过国家设立了一个专门负国际金融监管又同时负责国内监管机构的独立监督委员,这样能够加强对国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监管的信息掌握,同时更好了解国际金融监管的重点,能够更快地按照我国的国情来做出相应的策略分析。如果在中国对财务管理方面能够借鉴这种监管模式,财务管理的成功改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从而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4结束语 综上所述,放下身段,努力学习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优点,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对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财管人员的技能水平。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水平却并不是非常发达,导致在发展的路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因此,利用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保持积极的方面,消除不好的影响,不断地对已有的体制进行更新和补充。相信未来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水平会得到很大的一个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上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的具体介绍,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其各自的优点,并且能够了解银行在面临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该如何处理自身的发展问题,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再次发展。期待商业银行能够在挑战中发展自我。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摘 要]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班级。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后要注意营造双语氛围,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 国际财务;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在各类、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实施和积极推广,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普遍共识和重要途径。财务管理专业是民办高校开设率较高的专业之一,甚至是不少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国际财务管理是高校公认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具有国际适用性、通用性和比较性,因此较为适合实施双语教学,在很多公办高校,该课程已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双语课程之一,不少学者、教师对此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来讲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不长、数量和比例还较少,所以针对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研讨较为鲜见。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虽然有其共性,但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一些特征,还需承认与公办院校差异性的存在。所以,本文试就民办高校如何实施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此类院校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 民办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共计718所(含292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教学形式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虽然目前大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在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普遍要多于公办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不清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母语与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根据实际国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主要使用的两种语言分别是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当前达成共识的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是讲授专业外语,在双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只是一个“附加值”,即伴生目标。然而,在对双语教学目标实现过程的看法上,目前我国研究者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效果最好,而有的赞同应根据国别差异、学科特点等因素,选择性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母语-外语混合型双语教学,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双语教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相对要晚些,且受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的约束,双语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对于双语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实施,是全外语浸入型,还是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不同的民办高校有各自的倾向,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英语水平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中相对较低的那一部分,他们中的多数英语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即使通过在大学里的英语学习,其英语水平仍然无法与大多数公办院校的学生相比,表现形式之一为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较低,所以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抵触双语课程,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英语、无法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课堂下又不能主动预习、复习,从而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双语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这样的问题在公办院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在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在实际双语教学中,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师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但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这一情况对双语教学采取适用的措施和对策,以致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课时较少 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学时与原来中文授课时的学时是一致的,这对于实现相应的双语教学目标而言,时间不够。这一问题的产生源自民办高校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就会减弱,在保持与原中文教学相同课时的条件下,学校进行双语授课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不利结果:其一,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完成,只能对其中部分相对次要的知识点进行删除或简化;其二,教学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消化、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很差。坦率而言,这一问题受制于整体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中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班级规模较大 民办高校受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在双语教学中开设的教学班级规模一般较大,通常大于学生自然班级,远远超过公办院校双语教学班级。以广东某民办高校为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普遍规模在50~60人左右,也出现过超过70人以上的超大班级。进行大班级双语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限制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授课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同时,学生的从众心态严重,消极情绪容易蔓延,且学生的反馈不能及时向教师传递等方面。若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课时不充裕的情况,教学效果必然每况愈下。 二 民办高校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就本科教学来说,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了解了一些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税收等相关知识,在这些必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方式讲授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扩充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国际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 (一) 课程双语教学课前准备 1 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理念 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表现特征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不是全外语教学;并且我国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元文化国家,不存在中外语言并重的语言环境;加之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不应作为多数民办高校选择的类型,而是更宜采用中外语言结合型的双语教学,即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确定。当学生在低年级初次接触双语课程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所以,此时进行双语教学适宜运用由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当学生已经累积了一些双语课程学习经验和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双语课程可以采用中英文搭配比例授课的母语-外语混合型,这时的中文讲授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保障,而英文讲授则是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提升中外语言双向交流质量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采用母语-外语混合型,具体到中英文的实际应用比例上,多数民办高校在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不应超过50%。就广东某民办高校而言,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水平,教师应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应在30%~50%之间为宜。 2 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 教材的好坏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已引进较多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松散、知识点不够系统、价格偏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好,所以对教材的价格不是很敏感,但由于自身英语水平较低,在面对原版教材时通常会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国际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从专业知识内容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即使采用中文教学,一些学生也不能即时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民办高校,任课教师在选择该课程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选用已经配套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版本,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中文译本作为消化专业知识的依照;在现有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原版教材内容无法完成,教师也可以选择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自编成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 3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规模庞大的教学班级只会过度消耗教师精力,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在民办高校师资缺乏、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可以比公办院校低一些,减少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具体的每一门双语课程,一旦开设就要保证教学效果。双语课程的教学班级一般应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互相熟悉、了解,便于教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利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在具体人数上,每个教学班应控制在40人以下。此外,在设置双语教学班级时还可以考虑分层方式,将英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至一个班级,这样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实践中,直接控制双语教学班级的人数是民办高校较易解决的问题,而按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置分层教学班级,会连带牵扯很多其他方面,如学生怎样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成绩评定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如何解决都将对分层双语教学形成制约,民办高校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民办高校,目前应先做好控制和降低国际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班级人数的工作。 (二)课程双语教学课堂组织 1 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团队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等技巧。根据目前各类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积累的经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创新、应用其他教学方法,经常被推荐的新颖教学方法包括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实际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包容性,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彼此结合、融会使用,如互动式教学法是一个被高校普遍提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具体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课程特征和教学对象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双语教学方法,不能盲目追求双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用双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方法的适用性,即适用于特定的双语课程和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民办高校,教师选择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专业性较强,与一些其他课程具有知识上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其次还要结合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确保双语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削减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最终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 合理采取教学手段 对于双语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是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已经在高校中得以普及,而且其优势较为突出。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幅度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次,多媒体课件整体美观、清晰,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带来有效刺激,有利于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除了课件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度地给学生播放有关视频或音频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听课的新鲜感和扩充学习视野。例如,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中“国际财务管理环境”一节内容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播放世界一两个代表性国家当前经济政策介绍的视频(中英文均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使学生对国际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但可以进行教与学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国内外大量专业信息、资讯、文献等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学的素材、资料,也是学生培养专业阅读、适应英文语境、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相对弱一些,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好学生,必要时还需设置强制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获取专业资料、锻炼专业素养。例如,在国际财务管理的“国际融资”一章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具体公司采取的国际融资方式资料,做成课件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为了验证课件内容的真实性,还要求学生在课件中链接或截图这些资料的出处或来源。 (三)课程双语教学课后安排 1 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日常课堂教学完成后,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熟悉、适应双语课程和教学。在教室这个小环境中,可以利用英语或双语黑板报来提供专业信息或强化专业知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可以通过每天听取英语广播、每周参加英语角活动、每学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双语专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创造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强化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在学校营造出的双语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实现日积月累式提升。 2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在高校,一门专业课程的最后成绩一般是由较大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而定。学生们已经比较习惯这种常规的成绩考核方式,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学生平时多是应付的态度,到了期末阶段,的确会下一番苦功来复习,力求一考而过。我国的学生早就具备了这种应试心态,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平时的努力和付出较少,主要靠期末临场冲刺过关。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的考核中,应当改革现有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或者取消期末考试,而由课程论文来替代。这种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克服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的态势,使成绩的评定具有持续性,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精力均匀地分散至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实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英语水平的根本目的。在民办高校,为了保证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效果,应提高平时成绩占最后成绩的比例(如50%或以上),使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案例作业、小组讨论、课件演示、阶段小考等方面的平时表现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另外的成绩比例可以由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来构成,即通过考试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来检验学生综合学术研究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通常,期末考试的试卷、答题都是用英文来完成的,但若设置课程论文的要求,则不宜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写作。 总之,为了实现期望的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从课前明确教学理念、确定合适的教材及合理安排班级规模,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应用,再到课后营造双语教学气氛、革新成绩考核方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各民办高校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改革,完善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达到短期内实现双语教学目标和长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竞争优势,这也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也进一步带动了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国际贸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较大,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想规避国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以国际贸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主线展开论述,以期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问题;财务管理;策略 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日益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在面临外汇风险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财务管理是外贸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也应看到,我国出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规避国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出口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百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财务管理水平落后。由于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还没有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吃过亏,没有认识到混乱的财务管理可能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来,使得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才。实践中,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多是由企业的领导者身兼数职。而且,一些即使成立财务部门的企业也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财务问题的处理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甚至一些财会人员要受到中小企业的直接领导,这就失去了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有些甚至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即定的工作原则。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容易出现混乱,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和基础,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指导准则。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并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中存在很多风险,若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对外管理工作恰当的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就会导致财务工作与外贸交易的脱节。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不具备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处理的仅是财务中的核算、出纳、记账、报税等基础的工作,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对财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利用率不够,也没有将财务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手段,财务信息也失去了作为企业决策重要依据的作用。 3.财务风险的控制力不强 外贸企业不仅要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还要及时的收账,以便回笼资金,不然可能面临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细致,认为常年交往的客户的信用证结构不存在风险,也没有认识到及时应收外汇账款的重要性,导致对外贸易中应收账款的控制力不足,恶意拖欠货款或坏账、死账的比例也不少,极大的损害了对外贸企业的利益。这不仅与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交往的条约规定不熟悉有关,也与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控制力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高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益举措 1.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账目的核算、资金的安全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务必要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来抓,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引进专业的财务专业人员,建立财务部门。只有进行专业的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利用,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仅是外贸企业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外贸企业要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组建专门的财务部门,强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最后,提高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独立完成记账、报税等工作。财务部门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工作时,领导或者部门负责人不得随意干涉财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要给予财务人员相对自由独立的工作环境。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当下,建立现代企业,采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外贸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外贸企业要实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系统,打通财务部门内各管理人员的关系,改进财务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密切财务工作与外贸工作的衔接。财务人员要将财务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企业的其它部门,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使财务信息成为其它部门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对于财务部门涉及的核算、记账、报税报关等信息都要及时的与其它部门分享,使整个企业的部门都了解到出口的相关规定,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增强财务部门防范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定期制作财务报告。在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近段时间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总结近期财务工作的状况,对于企业的货款资金、坏账死账等,都要仔细列明。这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明白企业的资金状况,有利于更科学合理的制定下一步的外贸对策,调整企业的生产量等,降低因国际市场变化所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密切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助于更好的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例如,在回收货款资金的过程中,对于还有收回可能的要与其它部门一同努力,想方设法确保货款及时到位;而对于不能及时收回的,立即着手采用国际贸易相关的纠纷处理规则协调解决,或通过诉讼渠道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的增强,也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国际贸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较大,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故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必要在分析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与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的管理,并拓宽融资的渠道,以促进企业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货物运输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货物运输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确保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必须实现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水平,实现运输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面就国际货物运输业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前言 国际货物运事业是一个劳动高度密集的行业,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需要采用多种经营形态,如报关、空运、海运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货物运输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自主定价权授予业务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货物运输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 对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效的财务管理能极大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而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则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此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而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由此可见,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连。 2.国际货物运输业中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而言,如果有良好的财务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效果,就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合理、有序的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十分重要。 2.1 内部控制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国际运输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需要从内部管理做起,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内部控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有效地的内部控制,能对运输企业的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管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适应国际大市场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际运输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2.2 内部控制能实现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 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管控,因此,企业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为企业内部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目前,国际运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需要两个甚至更多的部门配合进行,因此,各个部门必须通力协作,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及发展。在实践中,通过内部控制,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利,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竞争力。 2.3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能确保资产的整体安全 在新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资产进行严格的管控,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防止经营管理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这样才能预防徇私舞弊,确保企业资产的整体安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国际运输企业的整体发展十分重要。 2.4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对国际运输企业而言,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度,而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必须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通过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全面审查、复核企业的会计资料,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的纠正,这就能为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提供保障。 3.强化国际货物运输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理念 在新环境下,国际运输企业必须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理念,真正做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制定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构建良好的内部秩序。企业管理层必须全面认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真正落实在日常经营中,以此促进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3.2 做好财务分析,创新管理手段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以往业绩、分析企业当前状况、预测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做好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培养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确保财务分析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在新时期,企业管理工作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经朝着网络化、数字化的趋势发展,网络化财务管理打破了传统管理的局限,实现了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报账等功能,因此,企业还需要积极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3.3 加强内部控制,促进良性循环 国际运输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在资金使用环节,要全过程跟踪、监督,避免出现资金的盲目使用,造成资金浪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体系,对资金的使用比进行严格管控,不断节约资金、增收节支,全面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此外,企业还应该构建良好的外在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能力,深入挖掘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3.4 加强风险识别与应对 风险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环境下,国际运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经营决策前,企业要广泛收集资料,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结合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各种信息,找出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确保企业的安全经营。 4.总结 在新环境下,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国际货物运输业对国际贸易有极大的影响,为确保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国际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为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经营打下良好基础。(作者单位:江苏远洋新世纪货运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摘 要:财务管理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密切,加强财务管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通过成功实施企业财务管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使我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从而在重重困境中得以创新突围。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空间中准确定位?如何在重重的困境中得以创新突围?这些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开始注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性,将加强财务管理视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 国际竞争力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整合,能够更加有效地综合利用外部资源,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常将企业竞争力分为国内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无国界,一个企业即使只在国内发展也不可能只面临封闭的国内竞争环境,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所有企业都将面对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育其优于国际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优于国际竞争对手的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获利能力、市场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战略管理等能力。 而上述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战略目标下,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价值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建的财务能力,使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一定的获利能力和持续的发展能力,而这些正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2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2.1 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1)树立风险理念。随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偏离预期收益与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前所未有,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就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要重视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树立战略财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战略财务管理是指将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融入传统的财务管理之中,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战略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具有全局性、外向性、长期性的特点。在战略财务管理观念下企业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在处理财务关系时更加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重视财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这是实现战略性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在战略财务管理理念下,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他们会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财务管理,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更加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应用,更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在财务管理中会将信息技术做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工具,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能力。 (3)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财务管理,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要正确看待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影响企业的各方面因素出发,做出最佳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等观点。针对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应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企业将财务管理的目标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更加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集中与概括,更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目标会使企业获得更持续的发展和更广阔的空间。 2.2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1)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加强成本控制,有效降低成本,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要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树立重视成本控制的观念,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成本管理的目光投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将成本控制目标做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来对待。 (2)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准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的分解,制定成本目标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及时反馈成本控制目标的考核情况,分析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才能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水平,提高盈利能力。 2.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后会更加频繁的面对资金管理问题,如何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做好资金监管工作,企业应当重视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注重企业企业形象,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同时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科学做好财务预算和投资计划,做好资金使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注意资金使用过程中对资金结构的分析与控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和较好的资金流动性。其次,要重视对资金营运能力的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对存货、应收账款等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项目要加强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注重对资金使用效果的控制,提高资金的获利能力,合理使用资金,进行科学的资金使用情况考核,建立调控机制。 2.4 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应从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入手,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将财务绩效考核中“点考核”与“面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要形成一定的网络。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另外,在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时,还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发挥考核的财务预警作用。 2.5 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观念。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角度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从高校开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改变传统观念下会计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不分的情况,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职责,建立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保持企业的财务稳健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浅析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 摘 要:中小企业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引领中小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相应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账目混乱,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同时还存在财务管理的违纪违法现象。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指导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所担当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 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操作活动。在实际的工作仍旧存在违规行为。例如在会计做账的原始数据凭证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擅自更改原始数据,从而导致原始数据不完整,数据内容虚假。 (二)会计账目管理混乱 在国际贸易活动的中小企业中,很多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同时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很多工作并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定执行,即使工作得到执行但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目标。中小企业在工作的管理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没有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比较盲目,没有财务战略目标,只是单纯的最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未来的发展。 (三)财务违纪现象严重 在中小企业中存在一定的财务违纪现象。在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范围较小,资金的流动量较小,因此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干预力度较小,这就使得财务管理活动直接由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领导直接决定,因此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直接同领导的自身素质相关联。 二、 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越来越平凡,制定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必要。近些年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一些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将一些财务管理活动纳入规定的范围内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存在一定的财务管理问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分析其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一)财务管理问题重视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中,注重引进人才,改建设备,但是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下。在财务工作的管理方面,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财务管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财务管理水平滞后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自身的发展形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直接受到领导的调配和管理,这就使得很多财务人员在工作,容易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某些领导的利益作出不符合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 (三)财务管理监督渠道受阻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很多监督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点把控不到位,监督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一直是困扰财务管理人员的难题。在财务工作的管理活动中很多中小企业主不能获得充分的财务管理信息,没有专门的机构收集财务信息。 三、构建国际贸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新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引中小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如何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一)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引中小企业建立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员工的普法宣传工作,及时的引导财务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国家应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干预活动,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财务委托管理机制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账目可以交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委托管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核算成本,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提升会计核算的民主性,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漏洞问题。通过财务委托管理,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对财务工作作出适时的调整,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的解决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越高,财务工作效率越高,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就越少。因此在新的财务管理共组机制中我们应该注重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品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财务管理队伍。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活动监督指导工作,废止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形式,更好的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突出国际工程承包特点抓好国际工程财务管理 摘要:国际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即为国际工程的财务管理,企业提升自身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能够扩大自身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工程 承包 财务管理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为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就目前而言,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工作,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提升了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较好,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国际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目前,探寻行之有效的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工程承包特点 (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具有多国性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在交易达成之后要进行交易合同的签订工作,就此而言国际承包合同签订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国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进行交易谈判、交易达成等方面都是由不同国家一起完成,然而各个国家在实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又相继受到自身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法律限制也不同,所以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承包工作时要格外注意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条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不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且受民族信仰的情况也较多,在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当地“不成文”的规矩,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规模较大、涉及交易金额较多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国家相互合作承包。所以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签订就需要企业与各国工程项目的承包人进行商定,明确各国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经济利益与承担责任,界定承包人之间的劳务关系等等。 (二)国际工程支付方式具有多样性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涉及多个国家,所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招标方与工程项目的承包方会出现使用不用货币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货币的汇率情况以及货币的利率情况都有所不同。国际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向国家缴纳税费,在此基础上国际工程还要在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项目工人、项目材料等生产成本的支付,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货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工程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国际工程可以通过现金进行工程支付,同时也可以运用支票进行工程支付,在此基础上还有银行汇付以及工程款项的国际托收等情况,就此而言,货币的汇率以及货币的利率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方的工程成本以及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三)国际工程受国际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国际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受到国际政策变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如果被承包的在建国际工程所在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等情况,被承包国际工程都会出现经济回落现象,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有些在建国际工程的所在国家会出台相应的国家经济政策,会对国际工程造成较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停止国际工程的施工,这严重影响了国际工程的建设进度,延长工期必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工程的经济收入,影响国际工程企业的经济发展。针对于国际工程受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工程承包企业要提高其重视程度,将对国际工程造成a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国际工程具有规范繁杂、差异性大的特点 国际工程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使自身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同步一致,无论是生产经营、施工技术还是企业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要与国际经济情况相接轨。由于国际工程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时不同国家地区又具有不同的国家政策规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甚至还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情况,国际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分析,并且当交易活动达成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工程的承包方要为工程的招标方明确表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进度、施工规范等标准,在合同中对上述内容进行表述,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项目出现建设混乱的情况。 (五)国际工程风险大、具有可变性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与国内工程项目承包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际工程更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效益风险,二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人员风险。国际工程涉及多国,同时受到较大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工程成本的支出、工程经济的收入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受到货币汇率、利率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国际工程施工成本的可变性,汇率的上调或者下降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与减少,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由于不同的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一旦国际形势发生激烈的碰撞情况,很容易造成在建工程的停工,严重的甚至会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人员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与可变性严重阻碍了国际工程行业的发展进步。 二、加强国际承包工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 由于受国际工程普遍规模较大、施工技术标准较高、工程风险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就需要进行工程项目资金筹集,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在进行资金筹集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经济趋势,同时要确保所筹集的资金能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支付,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能够带来不同差异的资金成本,且资金筹集的不同情况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针对这些情况,工程项目承包企业都要予以全面考虑。要想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工程项目的资金由工程企业的总公司来进行支配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集中性。第二,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成本、收益以及工程特点,根据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估核算,以此来选取最优的工程资金集资手段。第三,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专业的职业技能进行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的编制,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现金流量计划编制之前进行工程报价阶段财务资料的审阅,以及工期规定和生产原料的考虑,以此来编制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程实际建设情况的现金流量计划。合理有效的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能够在保证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生产成本,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 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是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国际工程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探寻行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成本控制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费用资金支出浪费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国际工程的自身特点为参考依据,进行企业内部的统筹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高效生产经营的分块处理,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工程项目审批部门,在工程进行施工之前企业都会先对工程项目费用成本进行预算,该部分要以企业的预算为依据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 (三)提高国际工程项目融资能力 想要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融资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国际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主要是拓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就此扩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的融资渠道,尽最大能力促进买方信贷政策的改善,制定与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外汇政策,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步。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发展背景,对银行功能予以政策性支持,增强其业务能力,建立相应的银行信用体制,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业务扶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工程融资问题,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程。 (四)提高对业主结算工作的重视 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是企业资金收入的关键,就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与业主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工程结算。该部门不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负责,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收入负责。一项完整的国际工程由工程预付款、工程的进度款以及工程项目的保留金等部分组成,所以,企业设立专业部门进行工程项目与业主的结算工作,以此能够保证工程款项的准时到位,可以保障工期,提高工程效率,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总结 总之,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是保障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工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手段进行了阐述,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的控制国际工程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施工建设企业正逐步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转化,承接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正大规模的走向海外工程市场。然而,随着国际工程项目中的项目金额不断增长,加之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特殊性,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讨论国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对提高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国际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建议对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建筑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大举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建设。国际工程项目由于受到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汇率波动、经济情况以及生产材料价格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海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竞标日益激烈,低价中标已成为我境外施工企业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以提高企业防控财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的特点 当前,境外施工企业加强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科学细化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境外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各工程项目实行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在国际建设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指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其成本构成也包含国内项目中常见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 但因其有海外各种因素的差异,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费用。国内设备费成本由设备原价和运杂费组成,而国外项目在设备成本中一般分为:设备采购费、备品备件费、国外运输特殊包装费用、商检费用、国外业主参加检测费用、国外业主参加工厂培训费用等。 2.建筑费用。国外项目的建筑类工程, 国内安排施工单位完成主体施工项目,其余大部分工程都由当地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负责承担,建筑成本不仅受当地建筑材料价格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建筑技术水平、人工薪酬、机械费用、气候环境条件、税收政策都会对建筑成本产生影响。 3.技术派遣和安装费用。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项目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而一般大都由国内委派,其出国费用远远高于安装定额的人工工资和相应的管理费用。此外,工程安装用材一般都在国内采购,增加了安装材料的运输费用。对于特殊机械的使用,还需要考虑机械往返运输和此类设备进出海关的手续费、税金缴纳等情况。 4.其他费用。国际工程项目通常还包含总承包管理费,以及项目费、融资成本、汇率风险成本、海外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成本等。 (二)境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因其所在国的经济制度、政策法规与国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项目的招投标及建设过程都要遵守国际惯例和条款,因此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除了具有国内建筑项目财务管理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性: 1.项目金额大,融资渠道特殊。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是比较大型的项目,项目所需资金也较大。受各国政策及文化所限,项目资金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融资必须严格依照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结算方式条款与规则进行。 2.资金风险大。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来说,项目资金通常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法律法规、利率和货币汇率等的变化而关联。这些宏观层面的影响程度随着海外建设项目的增大而增加,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隐性风险。 3.财务结算方式的复杂性。国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方式主要是汇兑、汇票及支票等,而国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则更加多样。国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方式主要采用了信用证、保函以及国际汇款等多种手段,且程序更加繁杂。 4.财务人员素质要求高。国际工程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有经验,还要具备国际财务管理知识,懂得国际惯例与法则,熟悉项目所在国家的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具有良好的与业主和当地人员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 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综合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国际金融知识,对当地的经济政策不甚了解,整体素质有待加强。此外,企业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培养出一批经验能力达标、专业素质过硬的海外复合型人才,然而这些培养出的人才又由于企业用人机制及海外项目的艰苦性而不断流失。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筹集困难 尽管我国境外施工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我国对境外施工企业贷款的比重却比较小,加之我国现行严格的信贷政策,即使有好的工程项目,也因其项目周期长、资金量大而难以贷到款。 (三)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成本管理水平低 目前国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以各部门的自主管理为主,没有发挥制度的作用。成本控制仍以各项目不同年度纵向对比为主,未突出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同时在成本控制中过于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承包单位内部及行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共享平台,致使海外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的成本管理水平低。 三、加强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建议 (一)严格控制开支、加强项目的资金集中管理 境外施工企业要想盈利,就需树立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开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首先,需要控制人力成本,做好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当地劳动力与外派人员的劳资管理,避免法律纠纷;第二,缩减材料设备费用,严控采购材料的质量,对成本支出做好有效监管,防止在进料、购置设备的过程中,形成道德风险;第三,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财务部门进行项目资金的筹集工作,严格做好项目中的现金流量的计划,保证工程的正常实施;第四,强化国际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将海外人员的绩效管理与项目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确保预算得到真正落实。 (二)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强化合同管理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既降低成本,保障资金运行,也是实现财务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签订合同时,需充分了解合同货币汇率,并制定预期风险防范,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增强财务管理并合理分配成本,进而规避税额;其次对于合同中的技术部分,要把握技术条款,明确项目执行中承担的合同责任,确保成本控制的追溯性,有效控制风险。最后,财会人员要及时掌握硬通币与当地币的比价浮动规律,尽量在高价的情况下增加当地币储备,做好硬通币与当地币的配比,以降低汇率风险。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财务管理经验交流机制 境外施工企业要以国际工程项目对财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增强人才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其文化层次、专业结构和实践经验,提高业务实践能力,以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要求。 为了让优秀的管理思维和经验能够应用和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企业需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项目内部应该建立起良好的部门间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让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财务管理对数据、信息的需求,以便提高财务整体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建立项目部财务人员与办事处、公司总部财务人员及时、顺畅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能够及时传递,既满足公司对项目总体情况的及时把握,也便于及时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及指导方针。 四、结束语 考虑到海外工程的特殊性,企业需切实把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由上层领导进行统筹,建立一个由上而下的、全面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培养用人机制,推行人员属地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完善技术及汇率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经验交流平台,以此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继而为国际工程项目的业务拓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研究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活动日趋国际化,财务管理也明显出现国际化趋势。对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国际化现状 对策 一、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企业发展开始更多的实行“走出去”战略。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中国企业必须更改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国际化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人员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就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实现企业科学可控的做出战略决策;其次,财务人员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要在在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指标衡量国际化的进程,识别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设计可行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监督。 2.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可行性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等客观环境的变化既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提供了外部条件。首先,近年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表明,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集中于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也有利于外国资本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内市场。其次,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不断加大对科学信息技术的投入,导致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创造“共赢”局面,一些国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经营,从而提高产品的边际效益,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成本。 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现状 1.企业面临多种风险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将越来越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势必将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诸多风险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管理风险是主要的三大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基本政策是否正确,以及法制是否健全等。由于国际化战略所涉及的投资一般具有金额大、周期长的特点,为了确保投资安全,企业要首先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汇率、税率及资源等方面的风险,利率、汇率的波动将会对企业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不同货币的汇率差异和波动将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汇率的变化趋势、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主观的、人为的风险。 2.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差异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出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并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的认可,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如,关于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我国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国际上按换入换出资产的市价入账;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我国作为调整事项处理,而国际准则作为非调整事项;对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两种方法,而国际准则只允许采用其中的一种。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差异,我们在很多时候必须采用国际化准则,或将我们的报表调整为按国际化准则编报的报表。 3.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企业尚未实现对信息的共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设置和业务流程方面趋于复杂化。但是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为了各自部门利益,不愿向同级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使得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财务信息。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甚至截留某一方面的信息,造成企业内部信息闭塞。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于一个不开放的环境中,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被攻击、截取甚至信息丢失、系统瘫痪等情况,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同时,电子信息的保存对技术及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会计档案等的保存存在更大的风险。 三、相关对策 1.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预警和健全管理机制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尤其应加强对经济风险的管理,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客观和科学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损失,减少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强化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了,新的形势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专业技能,才能符合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将企业财务管理走向国际化。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以了解国际前沿的财务理论与实务,按照国际化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等。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与实务水平。财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从而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再次,财务人员要充分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结合本企业实际,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关键要素和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并识别、评估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国际化至关重要,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国际化就无从谈起。企业应当建立集合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库存管理及与合作商的业务往来等于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络中,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及时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更有效的帮助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企业内部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进行财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和升级管理等,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另外,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4.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国际化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实现趋同,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国际趋同。 (1)优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从长远角度使准则实现完全趋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和验教训,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措施。如,对于那些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在一定时期内可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小幅度转换,等到条件具备,再要求他们采用我国统一的会计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全过渡,这种做法符合国际化趋势。 (2)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综合实力。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我国所处的实际会计环境出发,立足有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本着“尽力趋允许差异、积极创新”的原则,以实现真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另外,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密结合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高校财务管理国际比较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经历了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至1978年),高校执行“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期间高校全部的教育经费都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并没有别的筹资途径。国家设立了高校并具有其所有权,高校的全部事务均由国家负责,高校必须遵循国家意志去开展办学,服从和完成是这个阶段财务管理的主旋律。过度的宏观调控和长期的上令下行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现代财务管理模式阶段(1979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高校执行“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1979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路线的建立,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制度也日益变化,高校拥有了法人地位,其日常事务突破了传统教书育人的范畴,渗入到对外校企合作,社会有偿服务,国际交流办学等多个领域。高校为了解决发展的内源性需求与经费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在经费的筹措方面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利用教学科研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为辅;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更加关注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积极挖潜增效,规避财务风险,注重收支分析,千方百计的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为了与社会发展形势同步并适应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效能,“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由于高校个体的差异性,其执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当高校的招生人数不多、学科较为单一、教育经费较少,可以执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财务处是负责全校经费的集中核算、管理等工作的唯一部门;当高校的招生人数较多、学科较为丰富、教育经费较多,则通常执行“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处负责全校经费的集中核算,各学院和其他部门自行实施二级管理;当高校招生人数很多、学科广泛齐全、教育经费巨大,则通常执行“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处负责学校层面的经费管理和核算,各学院和其他部门自行实施二级管理并开展财务独立核算工作。纵观上述三种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可谓各有利弊。“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在集中高校经费、统筹经费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提高各学院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也欠缺明显。“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有其灵活的一面,促进了各学院部门在自身管理方面的积极主动,但也容易造成单位行政管理与财会管理相分离,甚至混淆管理权限和职责,降低了单位发展的成效。“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独立核算”,优点是实行绩效工资制颠覆了“大锅饭”干多干少都拿平均工资的格局,明显提高了各学院部门开源挖潜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做到了单位行政管理与财会管理的统一;缺点是由于资源不平衡和财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各学院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伤害了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收有时被放在了过高的位置可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国外高校财务管理先进经验借鉴 (一)俄罗斯“多向”筹资 俄罗斯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来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享受减免税收等相关利好政策。(1)扩大有偿教育。一是增加了公费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金额,有的高校还实行学费和住宿费每年按比例上涨的政策。二是通过立法取消了自费生招收方面的一些限制,不断增加自费学生的招生规模并增加学费和住宿费。根据俄罗斯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俄罗斯高校的自费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公费学生,到2004年俄罗斯教育部所属高校的自费生比例已经达到79%,目前有的高校自费生比例已经超过了90%。三是积极开展函授教学,或是函授与面授相结合教学,因为函授比面授在教育成本上投入更少但在盈利能力上却更有优势。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大留学生招生比例,因为留学生学费要远高于本国学生。五是高校利用自身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结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公司、机构及个人开办专业技能培训,主题业务拓展,实用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政府免税的利好政策,是俄罗斯高校赢得市场竞争、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方式。(2)开展商业活动。俄罗斯高校依法拥有校内相关基建设施、教学实习场地、体育场馆、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资产的经营使用权,并被允许运用上述资产开展商业活动。一是开办产品加工或制造公司、农副产品开发农场、科技文化咨询公司、经济信息咨询公司等校办企业创收。二是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社会公司分享收益。三是转让专利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获得报酬。四是出租学校场地、基建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收取租金。五是金融市场投资获取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俄罗斯高校开展上述商业活动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3)社会捐赠。俄罗斯高校注重吸收社会捐赠,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基金会和相关机构游说和管理捐款。捐款对象广泛,既可以是本国公司、机构、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国外热心人士;捐款金额也没有限制,多少均可。为了鼓励社会向高校捐款,俄罗斯政府对捐赠者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俄罗斯高校通过上述筹资途径使教育经费得到了较好的补充,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建设。 (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在英国,除了白金汉大学这所唯一的私立高校外,其他的高校全部是公立的。英国的高校历来有自治和自由的传统,拥有极大的自治权,对于来自政府的干预有一种本能的抗阻,不受各级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从英国高校的经费结构来看,除了学费、有偿服务或合作、捐赠等自筹收入外,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但也并不是简单的上拨下用,而是政府通过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来分配。HEFCE作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一个中介机构于1992年6月2日成立,具有协调政府和高校之间关系的联接和缓冲作用,1993年4月1日起负责政府财政拨款在各高校的具体分配工作。HEFCE一方面为政府教育大臣提供咨询,提出合理的经费分配原则和意见,另一方面协助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发展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HEFCE依据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评估状况进行拨款,鉴于英国政府对待教育拨款的主要特征是不干涉经费的具体使用,高校可以根据个体需求自行规划经费支出。具体到经费的管理方面,在英国,政府立法规定高校行政领导权由“vice-chancellor”掌握,虽然“vice-chancellor”字面上翻译为“副校长”,但却是英国高校首席行政官,拥有一切经济事项的管理权;而“chancellor”,即“校长”,却被立法规定为一项荣誉职位,并不主持高校工作。英国高校根据设立时间的不同,领导机构分为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1992年前设立的高校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负责高校财务管理等全面事务(除学术活动由大学评议会负责);1992年起设立的高校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负责高校财务管理等全面事务。在财务管理方面,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现金流管理、经费运营、基建投资、房地产管理、课题经费管理等有关经济事项,监督教育经费及相关资产的使用状况并促进其利用效能。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基金会分配经费给各高校,高校由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财务管理,两者都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高校与英国高校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理理念,在社会政治制度、人文传统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我国高校要成功借鉴英国高校的董事会制度,探索建立自己的董事会,进而健全社会支持和督促高校发展的长效财务管理体制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去深入研究。 (三)荷兰、英国、美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具体而言:(1)在荷兰,绩效评价最先是高校为解决经费问题而采取的自发性举措,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莱顿大学制定了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标准,通过量化和客观的绩效指标在各院系间以自我评估的方式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并作为下一年度给各院系划拨科研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此举一出,引起了荷兰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在政府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款方面采用了类似莱顿大学的“有条件拨款”体制,取代了之前的“双重支持”体制。在1985年和1988年,荷兰教育部先后发表了《高等教育:自治与质量》报告并制定了《高等教育与研究计划》。前者明确将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作为高校由国家控制向自治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后者则着重高校绩效评价作用的落实。在政府层面,绩效评价成为了教育拨款的重要参照,其中第一年至第四年学生人数和授予学位的人数这两个绩效指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层面,由于获得政府及教育部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动,绩效评价也逐步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创建如雨后春笋,总体归纳分析,主要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指导思想,在相应的质量维度下结合基准比对,对资源使用效益、办事完成率、人均经费额、预算支出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量化测评,为高校了解投入、过程、产出提供了一整套统计参数。由于其直观量化和科学高效的优势,在指导办学运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2)在英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便可见端倪。当时英国经济严重衰退,生产力普遍下降,导致财政赤字频频,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英国高校被指责效率不高,无法按社会需求提供足够的高质量人才,并且与工商业分离,缺乏竞争,成为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本核算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如何改进绩效,以最经济的手段,花最少的钱,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成为英国高校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提上了政府议程。在整个撒切尔和梅杰时代,各种高等教育报告书、绿皮书、白皮书和法律层出不穷,其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尤以1985年的《大学效率研究指导委员会报告》最为著名。该报告针对大学领域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问题,对当时负责教育经费拨款的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高校本身、政府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其中在对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大学校长委员会的共同建议中明确指出应制定一系列包含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指标,使其在各高校中加以运用,并使之用于各高校间的比较。该报告将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分类:内部指标,反映学校自身特点;外部指标,反映高校学科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运行指标,反映办学运营的效益效率情况。其中财务绩效评价侧重于运行指标,按照“3E”原则,通过其中的生均成本、设备利用率等具体指标来体现高校获取资源的经济性、使用资源的效率性和实现目标的效益性。英国政府对该报告中提出的将绩效评价方法作为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给予了非常正面的肯定,并认为高校定期公布绩效指标有利于高校间的相互比较改善高校财务管理,促进公共资金的高效使用。1986年,大学校长委员会联同大学拨款委员会对绩效指标也作出了分类:输入指标,反映高校人力、经费等可用资源;过程指标,反映高校办学过程中有关资源使用率、管理行为等情况;输出指标,反映高校教育产出质量。上述指标比较整体的反映了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3)在美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高校声誉排行研究活动,但实质性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当时新设立高校的不断涌现,如何改善教育经费、办学物质等有限资源的管理成为了美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涌现也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随之建立的 “资源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将生均学分成本作为院校效率基准,帮助高校财务人员确定拨款重点和绩效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政府更为关注高校结构中比例最大的州立高校,各州高校逐步采用以绩效拨款、绩效预算、绩效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绩效责任考核机制,相互间也更为注重比较资源使用效率并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到2000年,美国已有37个州的高校拥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相应指标最多可达37个,通过总的学生学时、单位成本、教学人员工作量、生产率等绩效指标使高校的经费使用更加体现效率原则。虽然我国与荷兰、英国、美国国情不同,但高校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间的普遍客观规律是一致的,在经费使用上讲求经济、效率、效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高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蒸蒸日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人才。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构成入手,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财务管理;培养模式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许多高校纷纷确定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将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全球并购活动频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企业经营的金融市场环境、筹资和投资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将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起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内涵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属于国际化专业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固定的标准。 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国内学术界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内涵界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从能力素质方面对国际化专业人才进行界定;第二,从文化知识背景、技能要求及素质结构等方面界定;第三,强调国际性。尽管学术界对“国际化专业人才”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第一,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独到见解以及强烈的创新探究精神;第二,拥有财务管理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很强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第三,熟练掌握国际财务金融惯例和规则;第四,积极参与国际财务金融活动;第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第六,拥有超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 三、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方法与手段,其中实现方法与手段又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其他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途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引入英国和加拿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考试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则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第一,制订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清华大学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出现“国际化”、“国际视野”或“全球化”等词语。 第二,开设国际化的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此外,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国外优秀财务金融类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大学专业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第三,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下,许多高校一方面邀请国外学者来本校讲学和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派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此外,一些高校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迅速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第五,建立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第一,通过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指导实验或实践、指导(辅导)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常规监控;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教育部门和社会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科技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等方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与我国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不相吻合,存在定位较为广泛和过高的问题。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此外,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而能直接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未建立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尚未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导致部分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数门国际化课程,例如开始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增加了现有课程的国际内容,但这些课程和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衔接,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 第三,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千校一面”,缺乏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造成“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广泛使用;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四,缺乏科学的国际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注重对校内教师的监控,缺乏对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环节的监控;注重对教师授课的监控,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监控;注重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我国当前对财务管理人才质量的评价多停留在表面上和数量上,忽视质量;评估过程不规范,评估方式单一;评估结论不科学;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国际化方面,抑或对人才的国际化评价偏主观,缺乏客观的指标等等。 四、优化高校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选择,做出取舍。高校要避免“高大全”的目标定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准确地界定培养目标,比如,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可以将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即以企业而不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为顾客,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研究或教学为导向。只有这样明确定位,并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训练,高校才能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二,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体系。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包括:美国管理会计师(CMA)、财务管理师(CFM)、财务策划师(R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美国财务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这些职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的机构主办,其培训计划和大纲能反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领域最新发展态势,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英文水平和专业程度,引入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考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对接,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培训、攻读学位、合作科研;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名师)等,开展院际、校际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运用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网络、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教学方式,如开展多媒体、远程和个性化财务实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全球市场环境中进行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 第五,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首先,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等构成的、约束、培养和激励机制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其次,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实务分析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国家间贸易的频繁使得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哪些结算方式对于经济风险较小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对结算风险的观点进行相应的介绍。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防范 一、引言 国际结算是指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密切交往发生的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券的清偿行为,其中国际结算中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其中有形贸易中引起的国际计算称之为国际贸易结算。无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非贸易结算。国际结算的出现可以促进国际将经济的交往,促进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实现。国际结算可以为本国创造巨大的外汇收入,引进外资繁荣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结算风险的防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际结算的方式 (一)国际汇兑结算 国际汇兑结算方式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结算方式。国际汇兑结算的完成需要汇款人,接收人,汇出银行和汇入银行的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汇款过程是付款方由银行转汇给收款方。国际汇总结算之前付款人需要填写境外汇款的申请书,同时还要加盖银行的印章,同时要向汇出银行提供相应的发票,汇出银行将这些文件通过加压的形式发送到汇入银行,汇入银行在将加压文件解付给收款人。 (二)托收结算 托收结算方式是由出口方向进口方收取各种款项的一项结算方式。托收结算包括跟单托收和光票托收。跟单托收是将进口产品运到进口方,把相关的手续交给银行处理,托收银行在将进口商付款以后把货运等相关单据交给进口方。光票托收结算是指委托人交给托收银行汇票,这些汇票实现向国外债务人的支付。 (三)信用证结算 信用证结算是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并且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基础之上,凭借有关的单据向指定的收款人汇款的方式。 三、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分析 (一)汇兑结算 1、汇兑结算就是出口商经货物发给进口商,但是货款是在货物到了进口商手里才能进行支付,这样就相当于将所有的出口货物的凭证交到了进口商手里,是一种先进货后付账的形式,这种情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汇款什么时候能到位这个完全由进口商决定,这就要看进口商的信誉,如果进口商的信誉地下就会容易造成货物的丢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出口商的经济利益。 2、货到付款的形式有寄售和售定之分,这两种形式的差异点表现在付款时间上的不同,一般出口企业愿意选择售定方式进行交易,当出口商和进口商达成一致时签订有效的合同在进行付货的教育。 3、预付汇款的方式是指进口商井货款先输给出口商,出口商在接收到进口商的有效单据在进行发货。由于预付汇款设计到数量较大的金钱交往,往往采用定金预付的方式。 (二)托收结算 1、进口商和代收银行的风险:如果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进口商在交易过程中寻找各种理由拒收货物,这样会对进口商的信誉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代收银行与进口商关系进行经济利益的协商,串通起来容易发生骗取货物的行为。 2、进口国家的风险:进口国家可能会因为战争等各种事故导致得不到正规的进口许可证,这样就会出现进口国家不能按时付款,在进行进口时,这些意外情况不得不提高警惕,尤其会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影响的问题。 3、财务风险:如果当出口商按照进口商的要求将货物发出去之后,进口商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付款,这样就会导致出口商汇款收回失效,如果出口商寻找各种理由付款,其中的所有费用损失均为财务风险。 (三)信用证方式风险 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信用证结算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定的金融便利,解决了买卖双方及其不信任的矛盾,但是在国际结算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风险。 四、防范结算风险的措施 (一)风险回避 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是从根本上对付风险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回避完全可以降低甚至避免风险发生的机率。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出口商准备与一家外国公司发生贸易往来,首先要对外国公司的资金运作以及信誉进行充分的调查,确定其资源运作正常并且信誉良好在于其开展贸易交往。只有对那些资信条件比较好的公司才可以选用汇付的结算方式。进口商和出口商都要意识到结算风险的出现会使双方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进口商和出口商要签订有关条约,选择好结算货币,本币作为结算货币产生外汇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在交易过程中需要用外汇结算,要争取实现在出口用硬币,在进口用软币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结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出口商与贸易目标政府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政府保护的有效方法,出口企业要尽可能与目标国政府签订官方协议,保证贸易过程中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也有利于贸易过程中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依据。 (三)对双方的合作进行风险评估 出口国要对进口国的政策以及经济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政策和经济环境都很好,那么将会大大降低贸易过程结算风险的出现,同时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的形式,调查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支持率以及各比对外贸易风险和利益的对比率进行调查,准确的估算出风险情况。 (四)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 随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很多国家的企业为了鼓励本国开展进出口贸易,往往会在对外买一企业中提供出口贸易保险,这些保险当对外企业在进出口风险过程中遭受到损失会给予一部分赔偿。因此为了有效避免结算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可以选择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这样当风险发生时候可以得到一部分补偿,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建立有关的信用管理部门 我国外贸企业中往往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会导致外贸过程中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很多外贸企业内部并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这样就会导致风险预见性低,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少,这无形之中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同时综合性很强的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要选择专业人士进行信用管理的工作。 五、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际之间的贸易日益紧密,国际贸易与其他行业的风险相比较大,并且风险存在于每一个环节,风险的出现会对外贸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结算在贸易过程中处于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要树立结算风险的防范意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如何避免国际贸易中结算风险,实现资金的正确周转是一个值得谈论的问题。本文从风险回避,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对双方的合作进行风险评估,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以及建立有关的信用管理部门五个办法对结算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希望能够为国际贸易过程中结算风险的防范有一定作用。
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已经进入高速时代,工程造价的影响和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只有重视工程造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建筑工程行业的造价动态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措施对于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两个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当对如何开展动态控制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以动态控制为主导的造价全过程控制。 1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竣工,需要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执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三个特点,而动态管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条件,所以在开展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当在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所谓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指的是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当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其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协调概念和实际情况,让工程变得受控,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与成本目标。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会受到各方的影响,而工程造价也与前期的地勘以及后期的施工息息相关,因此工程造价的波动性比较大,动态管理控制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稳定造价,降低造价的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因此,相比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动态控制能够更好地控制实际项目的动态变化,有效地控制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快施工的速度,使的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造价更加协调。 2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环节 在工程建设中,一些隐蔽工程的建设和设计变更都会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动态管理应当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对项目的整体造价进行评估,而且根据整体的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制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同时对可能影响造价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当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只追求规模而不追求效益,所以由于缺乏前期的评估,导致工程的效益直线下降。对于工程来说,一般都要求靠近施工原材料的产地,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最次也要交通便利,这对于建筑施工的经济节约和进度保障有着巨大的优势。 2.2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造价来讲是决定性的,在这个阶段,全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为设计的方案负责,而且设计人员也应当将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结合,对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不断优化,最终制定出最优化的方案,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正确的设计概算。接下来需要对工程进行技术设计,结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以及技术文件,优化建筑结构以及配筋率等等,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进行反复优化,根据统计,技术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够达到总造价的70%左右。施工图出具以后,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的计算,并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为签订施工合同做准备。施工图设计也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图纸分析的时候,应当结合现场施工的条件,对可能影响工程进行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都进行妥善考虑,尽量考虑到所有的风险,避免工程的漏项,对可能造成设计变更的环节都进行考虑,并计算可能的成本。 2.3施工阶段 首先施工单位要进行投标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说明合同中的各个暂定金额的使用说明,清单编制要有效全面,保证工程量的合理性。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时间节点安排编制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对于工程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变更的情况,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进行经济评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出现。 3提高工程造价动态管理质量的措施 3.1多方重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当前很多施工企业都需要改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对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认可,对动态管理的概念一知半解,所以推动动态管理在当前的建筑行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阻碍。因此想要推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需要政府、工程行业的相关人员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方案来推行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需要意识到,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是推进市场发展前进的重要手段。 3.2创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制度与实施 想要提高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贯彻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概念,建筑工程企业应当把动态管理的理论当做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推行,不断优化动态管理的制度。造价动态管理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施工控制水平,还能够对个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造成积极的影响,动态管理能够监督到个人的工作质量,并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社会影响力。 3.3多角度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只有进行综合化的考虑才能够分析出潜在的因素,将社会效益和工程联系到一起,降低建筑工程的出错率。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人员也应当对工程造价影响的潜在因素和一些动态的威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企业也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方案积极进行造价调整,对投资进行控制,进一步缩短施工工期,以达到控制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当前在我国推行造价的动态化管理控制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实现造价的过程中管理,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动态化控制的认识不足,推行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推行动态化造价控制,并落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每一个阶段和环节的动态造价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东.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探析[J].居舍,2017(32). [2]宋丽红.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9). [3]潘颖欣.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 [4]张永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 [5]左莹波.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8(25). [6]梁思敏.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简析[J].山西建筑,2017(29). 作者:石双霞 单位:山西陆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阳光体育论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但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一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阳光体育运动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当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是很高,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007年4月笔者对广西8所成人和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4.71%,女生只有12.20%;每次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的男生为32.17%,女生为14.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尤其是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明显比男生少。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2.1体育课增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根据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不但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但要选择传统的优秀教学内容,而且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形成学校和地方阳光体育运动特色。新兴体育项目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如广西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的气排球项目,是近年来社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娱乐项目,是一项具有减重、减速、降低网、缩小场地、适当放宽规则又保留传统排球特征的竞技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竞技健身与娱乐观赏价值,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对我院2006、2007年级3116名学生选择上课内容统计显示,第一个学期通过教师对气排球项目的介绍,2006级有15%、2007级有18%的学生选择此项目;第二学期经学生的互相传递信息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2006级有27%、2007级有29%的学生选择此项目,两学期平均2006级有21%、2007级有23%的学生选择该项目,它特别吸引那些没有体育特长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排球基础的学生可起到骨干作用,因而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做到:(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逐渐形成制度,使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有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2)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体育协会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体育协会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协会参与的自主性和协会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协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协会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3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这类 项目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比赛。(3)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体育集体竞赛项目,如24人“勇往直前”70米跑、“10×200米接力赛”、“集体跳长绳”、“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4)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投绣球、踢毽子、三人板鞋、拔河等,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5)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2.4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体育生活。 运动休闲形式可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高校运动休闲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班级、个体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乐趣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一种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运动方式。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还要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不仅要重视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还要抓好学生节假日的体育活动。教师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突破课堂的局限,适当地开展郊游、登山、游泳、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休闲和有氧运动方式,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汲取大自然的精髓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情趣,使学生在节假日能轻松快乐地参与运动锻炼,将运动休闲贯穿终身。 3.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高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延伸到节假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得各大高校开始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力度。而阳光体育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去进行一系列的阳光运动,并促进学生们去积极的开展体育锻炼,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通过自身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很好的推动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还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这也就使得体育文化的建设成为了整个高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高校的软实力。而阳光体育代表的则是年轻人的青春以及活力,通过阳光体育活动能够很好的构建整个高校的体育交涉,并对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以及体育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作为整个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进行体育科研以及教学的一项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整个高校中的体育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是高校的师生们通过自身的智慧以及汗水来共同创立的,并对所有师生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得师生们始终处于一种学院体育文化的熏陶之中,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师生们的体育观念。而在进行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当充分完善高校现有的相关体育措施,因为高校中的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在于高校的体育场以及体育馆等实质存在的场所,而能够代表高校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图书馆之外便是大学的体育馆。而我国教育部针对高校体育所出台的各项举措,也确保了大学在进行体育馆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而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之中,就需要高校去积极的开展一些阳光体育的活动,来鼓励学生们参与进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自身的体育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利用,为阳光体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场地基础。而且高校还应当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相关体育设备的进一步完善与配置,这样就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学生们的体育需求。 二、进行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学校应当出台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制度,来为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充分的保障,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能够包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且能够充分的体现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学校中的相关校团活动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高校主动去促进学生们关于体育活动的相关社团的构建,来充分的发挥出社团自身的影响能力。而社团作为高校中具有一定凝聚能力的一个群体,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们的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发展。而且利用社团,能够将阳关体育活动的具体举措详细的制定出来,这样就更有利于高校中一些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在高校中通过社团的成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全面能力,并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合作与交流。而通过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的健身体育,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该高校的体育文化。而高校还需要充分的优化自身的体育评价系统,来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之中,充分的根据实际的实施效果来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的保证该项体育活动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有着优秀体育评价系统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整个阳光体育的观念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并且能够将体育活动贯穿到高校的日常之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高校的优良体育文化,并且能直接的影响到师生们的日常体育生活。 三、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要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阳光体育氛围,就需要高校加强对于阳光体育的宣传工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宣传横幅等方式来积极的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巡船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有着良好体育氛围的校园文化。而通过高校的大力宣传,能够使得阳光体育这一概念被师生们所熟知,而且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去积极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自身的体育锻炼养成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而且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于体育文化的文化节等活动,来为整个高校营造出一种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将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的扩展。而学校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宣传形式,能够很好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并使得更多的学生们能够拥有体育锻炼这一良好的习惯,从而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内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而体育文化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体育精神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使得高校的相关体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文化更具有内涵,才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优秀体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高校阳光体育文化构建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2007年,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二)高校体育文化推动了阳光体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体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国家在2007年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06年,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四、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深入改革高校体育文化课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四)建设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作者:丁亚兰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中阳光体育的构建 1.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然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思想锻炼意识与锻炼的习惯,与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相差甚远。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把阳光体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为减肥而节食;将课余时间投入网络游戏、聊天或娱乐上;喜欢“静”、“宅”,不喜欢“动”,怕苦怕累、不喜欢对抗性强或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社会工作兼职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减少。 2.2家长层面 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轻视体育、轻视锻炼,父母也很少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2.3学校层面 2.3.1学校没有把阳光体育的政策、实施办法落实到位。 2.3.2中学阶段,学习被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被领导、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学阶段的体育被严重的边缘化,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体育运动时间被轻易的占用,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2.3.3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间体育教师力量是随高校扩招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部门体育教师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学内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同学们的需求。 2.3.4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握不够,活动开展多形式化、强制化,而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限制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化对策 3.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健康饮食;养成健康减肥的概念;丰富课余内容;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内容等。 3.2遵循校园阳光体育的指导原则 3.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3.2.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个体自主自愿锻炼的习惯。 3.2.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3.2.4深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改革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 4.将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4.1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让学生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多投入经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给同学们留出体育锻炼的时间,在思想上得到重视与认可,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4.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体育课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开发多样化教学内容和项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能学到体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育教学要重视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会容易迎合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更好的带动同学们走向阳光体育。 4.3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体育俱乐部,发挥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如校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的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各类新生球类比赛及各类院系比赛等。 4.4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定期开展体育工作的专项监督,把监督的结果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5.借鉴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特曼教授指出:“2013年,美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有超过1200万人有体育特长,这些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高达750亿美元”。总结美国校园体育事业如此发达的原因: 5.1家长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人认为:“没有比陪孩子一起运动更好的亲子方式了”,家庭成员都一起运动,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学校有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资金保障。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2012年明尼苏达大学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公益筹款等渠道为学校引来超过8000万美元的资金,学校就有资金用于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包括不惜花重金为学生打造最好的运动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5.3美国社区对青少年体育格外重视。 大多数社区一年四季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体育课程,同时还配有专门的组织。比如AYSO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LittleLeague美国少年棒球联盟、这些都是以社区组成的机构。一到周末,社区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景。 6.总结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阳光体育构建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箐 阳光体育论文:实施阳光体育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争取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我们不能不加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三、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前提 (一)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健康教育为理念贯穿整个体育教育活动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的方向。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贯穿健康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连续下降,城市肥胖和近视率居高不下,在这个关键时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适时地在全围范围内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类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体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证。 (二)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实施者,阳光体育”除了提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外,同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结合本校实际,寻找现有体育课教学与“阳光体育”的结合点,更新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然而,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还是素质教育目标和“阳光体育”的落实,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在推行“阳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适合新的教育模式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思想品德、业务水准、身心潜质上不断完善自己。“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个体与集体的竞争和参与性等决定了实施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独特优势。所以,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出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途径 2l世纪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求知创新”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具有了个性化、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广泛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根本保证。 (一)营造创新环境,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种激发教师创新欲望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要建立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现象、新创意的探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体育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纵观现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使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创新型体育教9币,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并能对知识体系加以合理、综合地运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读书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师群体中要加大科研能力的推广力度,建立与科研工作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以教材教法的创新研究推动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课程内容要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和;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发现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而新教材体系的构建必须使教师加强对教法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培训,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能力是2l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计算机制作体育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上网捕捉信息。更新知识和拓宽知识面,改造知识结构。 五、结束语 当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体育师资职后培训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新课程理念与终身学习及“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统筹安排,按需施教。学研结合,研训一体,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专业性,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的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成熟度,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在体育师资的职后培训中贯穿健康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作者:徐健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浅谈阳光体育开展新出路 一、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通过对近三届课间操比赛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观察,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的变化、身体素质的变化来探讨本主题。(二)调查法。通过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检测,探讨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形式。(三)比较法。将不同的锻炼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得出本题结论。(四)查阅资料法。在体育当局、体育工作从业者的努力之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及延伸锻炼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更是呈多元化发展,这也离不开教育者在理论方面的大量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发表。 二、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标。(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4)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二)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1)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实施体育育人功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设置和开展各项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的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2)关注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推动素质教育。(3)增强体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确实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实施。(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增设集体舞、踏步操等,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三)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开拓和创新。就目前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言,不同地区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如在一些民族地区试探性地实施了民俗运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民俗运动的普及,另一方面适应了体育教学实践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现代体育运动的需求。就体育运动本身来说,体育活动内容具有包容性、健身性、创造性、主体性以及可优化选择性等特征,其中的创造性和融合性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创新的可能。自2013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以自编动作为主题、以校园集体舞为主题、以武术操为主题的课间操比赛,内容和形式既生动又灵活。在创编的过程中,老师们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涌现出了很多有趣的套路风格,有彩带舞、啦啦操、武术操、国学操、手语操等等,想法真是百花齐放。在教练的过程中,体育老师也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节奏、队形、动作,并向部分学生征求看法和意见,实现师生互动,以求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集体舞是一种具有民族风的舞蹈形式,它的动作夸张、活泼、孩子气,形式时而变换,尤其是小集体间的动作配合更是凝聚了集体,增添了舞蹈的团结之美。武术操是一种新颖的运动形式,将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与健身操相结合,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精、气、神和身体素质,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代表的含义是虚心求学,不骄傲自大,将五湖四海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一起,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在这次的放松操创编过程中,我校更是体现了中国国学与传统武术的结合,编排了一套唐诗放松操,让孩子们在感受和吟唱唐诗的音韵平仄的同时,放松自己的身心,舒展筋络。这都是我们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在阳光体育运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这几次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这种多元化的体育形式更加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达到了培养孩子的体能、身体素质、运动热情的目的。因此,我觉得,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远远达不到孩子锻炼的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让我们孩子的体质停止下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论断,阳光体育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在全国顺利开展起来,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1)将国学与武术完美结合。近年来,我国也是在大力推广国学经典教育,要求学生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诗经》等等,以至于各地流行了孔子学院,甚至推广到全世界。而阳光体育工程也是在大力推广中,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起到推广作用,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一个书香校园、国学校园、阳光校园的健康校园。(2)将健身操与传统舞蹈相结合。健身操是一种现代舞,节奏感强、律动欢快、动作遒劲有力。但是传统的舞蹈多柔软、舒缓、优美、灵动,而且借助彩带、丝绸、扇子等飘逸的道具,使整个画面充盈、唯美。因此,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我们身体的柔韧美,也能使动作更加变换、欢快、灵动。(3)将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课间操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脱轨进行,每一个环节应该联合成一个整体,有机融合。“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课间操比赛既是这个活动两种锻炼形式,也是一个整体,在课间操中穿插学校特色项目,既能增强学生荣誉感,也能激发学生培养自己特长的兴趣和热情。 作者:朱健峰 单位:义乌市上溪镇上溪小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运动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场覆盖全国的学校体育活动,为了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加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学校中鼓励学生以身体锻炼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是阳关体育运动的实施对象。但是现在其外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课堂里面的体育锻炼,还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工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将学校体育教育不断拓宽。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 2.1保障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国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锻炼持正确的态度,并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从而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结合相关文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具体的指标,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2.2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此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测试和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可是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等级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学情,同一标准在不同学校可能适用情况不一。通过本研究,力图能够完善健康监测制度,并科学地指导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2.3指导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在国家重视体育的前提下,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虽然是短期的,但是可以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意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提高青少年群体质量,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强有力措施。 3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其主要瓶颈是教育环境。由于受传统的偏智育的应试教育和地区不均衡的教育资源的影响,学生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够充足,最大原因是学生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校领导和老师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缩减了体育课堂与锻炼时间。此外活动项目单调乏味、教学方法落后、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不足、体育资金投入欠缺、家长错误观念等因素无不严重制约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实施。就目前而言,国内中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组织性不强,比较松散,没有在整体上全面实施。所以,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上的模仿性,较少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客观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1)学校方面。学校中的校园文化氛围因素,由于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较重,学习的压力较大,所以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学校场地器材制约,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的保障,而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校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学生在想参与的情况下没法参加体育锻炼。(2)家庭方面。在家庭里的部分则强调家庭环境的因素,父母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会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产生直接影响。(3)社会方面。主要是指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方针政策等。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对策 体育教育要完成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任务并非朝夕之事,阳光体育运动能全面持久的开展亦非易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面支持,使学校体育工作能够携各方之力顺利开展。学校方面则需自觉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下高效率完成。本节针对研究中涉及的家庭、学校、社会3个方面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建议。4.1学校方面:转变应对,加强学生工作。首先,学校要做好4个方面的转变:转变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从竞技类体育转变到终身体育;转变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到自觉主动锻炼的转变;转变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暂时提高身体素质,而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长久性目标;转变教学评价从以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做好这些转变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1)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人本位的基本方向,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体育课程中,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并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体育课堂中传授学生日常中的卫生保健、营养膳食和预防疾病等知识。(2)学校安排足够的体育课时,特别是针对六年级和九年级升学班的学生,不能挤占他们的体育课课时。上课时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强度和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使其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形成规律健身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3)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提供多样的健身器材,逐步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而且要保证体育器材设备的安全性,让学生安全锻炼。(4)在高校中对体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要与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增设专门的阳光体育研究工作室,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其理论和有效发展的途径,也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建设和长远发展。同时,中小学校在招收体育教师时应当增加研究生的计划,提高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使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并推广阳光体育运动。而且要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参与职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技能。4.2家庭:完善自身,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学生的第一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如果能够走进每个家庭,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才能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和基础。为此,家长树立正确观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健身理念。在思想意识上,家长摒弃“唯智论”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育发展,更要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孩子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及劳动的全面发展。4.3社会:开创制度环境,提高体育认识度。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建立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公民自觉参加体育运动,形成全社会的体育锻炼氛围,以此来带动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其次,为了让学生的节假日也有充分的锻炼条件,需要在各个生活的社区中配套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同时,根据人口投入适量的社会公共体育设施,让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免费从事体育活动,比如健身馆、健身广场和游泳馆。最后,在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营造的健身氛围,逐步加强公民的健身意识。 作者:刘小军 应依岐 单位:庆元县体育中心 缙云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因为现在国家特别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是国家整体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运动水平很重要。“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通过讨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论述了推行之后重新审视的体育教学,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 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甚至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正是因为这种抵触心理,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就会敷衍,有时候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运动任务而不情愿地完成各项体育运动。像这样不情愿的加入体育运动中,几乎达不到体育运动的效果,敷衍状态下的运动很难达到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的目标。这种情况下的运动根本不起作用,这种运动方式也是在浪费学生的运动时间。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来让学生形成运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锻炼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在早饭前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晨跑或者体操,让学生长期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学校还可以成立各种运动技能训练营,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让学生掌握一项或者几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技能。这样一来能有效督促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体育活动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常懒散的状态。“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更加合理的锻炼目标和体育理念,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体育运动存在的弊端有一定的改善。能让学生有运动计划和运动兴趣是提高运动质量的前提,合理的运动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运动的效率。 二、“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运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这样体育运动才能更加有效,才能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阳光体育运动”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运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重点问题需要老师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来解决。比如用学生来带动学生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老师可以让一些体育突出的学生来作为代表带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生带动学生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优秀的学生代表起到带头作用,学生才能因为看到锻炼成果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锻炼中。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强硬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的体育运动。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根据自己自身能力来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有的学生天生体质比较好,能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参加常规训练。有的学生体质较弱或者身体不舒服时,参加常规的体育运动会觉得运动强度过大,身体很难接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高校学生都已经成年,运用合理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能自愿地加入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主动运动才能调动学生整体的运动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能做到“全民参加”,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主动加入体育运动中。老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三、“阳光体育运动”注重学生兴趣 在高校体育运动中,能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十分重要。老师要提出一些相关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比如加入一些竞技性的活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针对高校男生可以推出以篮球比赛为目标的篮球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增加一些篮球中进攻防守的训练,投篮以及三步篮的训练也要适当增加,老师针对男生的心理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能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对女生来说,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一些塑型的健美操和瑜伽活动,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新型的运动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高校女生的特点可以知道,女生大多数都热衷于身材的塑形,而新型的健美操和瑜伽课不仅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满足大多数女生的心理需求,能在运动过程中有塑形的效果。开设新型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体育训练。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来给学生制定相关的体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找对了适合学生的运动方法,就能让学生对运动越来越热爱。 四、总结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新型的运动理念。推行这种运动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体育运动教学的效率对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还需要更多的相关人士为“阳光体育运动”提出更加合理的要求。 作者:肖英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公众的焦点。这种问题的发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课程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教师太过于强调体育课堂强身健体的作用,把体育课程定义为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课堂,甚至把一些体育课程变得机械死板,大部分学生喜欢运动、喜欢体育,但是却不喜欢体育课程,这就为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阳光体育理念也逐渐成熟,并且已经在许多高校地区得以应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打造一个高效率的高校体育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扩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基础,致力于增强和完善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该文将针对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形式予以论述。 1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促进阳光体育持续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强调课程开展的协调性,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很多高校的选课机构很不完善,许多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体育课程非常不感兴趣,但是还要单纯为了上体育课程修学分而上体育,这就违背了阳光体育理念的本质要求。一旦学生失去了体育课堂兴趣性就会在课堂中失去了目的性,也就不能在体育课程锻炼中放松自己、强身健体。因此高校需要逐渐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教师也要在教训活动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运动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另外高效体育课程设置也要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做到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阳光体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体育要做到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就像针大一的学生首先讲述体育基础知识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层层深入、逐渐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上半个学期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认识,首先开展基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先增强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先讲授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要求,比如要首先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对抗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先做一些体能训练,给学生下达一个训练目标,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随后体育教师在做一些针对性、专项性训练教学。比如有的学生选择的篮球,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一些篮球的发展历史,然后给学生讲述一下篮球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则,巩固学生的篮球基础能力水平,然后让学生进行组队打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阳光体育持续发展。 2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在许多高校地区低年级学生还做一些课外活动,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学生很少做一些课外活动,这种不规律生活习惯对学生体质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多开展一些趣味体育运动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课外运动不同于体育课堂,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性和选择性,因此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更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外活动中除了增加趣味性以外,还要增加运动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隐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实践开展越野活动比赛,比赛的全程以5公里为目标,根据高校校园路线进行标定,另外还可以在路程当中适当的增设一些障碍,比如一些板凳、水潭之类的小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可以让学生感到一些挑战性和满足感。此外这种越野比赛的开展还可以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报名,学院之间还可以制定一些战术策略,互帮互助共同取得好成绩。另外高校还可以举办“篮球宝贝”比赛,在校园里大部分都是男学生做一些篮球运动,这个比赛就是要增强女学生的参与性,比赛形式规定为三女二男,而且在比赛过程中男生不能防守女生,也不能阻挡女生的进攻路线,而且在抢篮板球的时候不可以跳跃,男生只能在三分线及以外投球。这种“篮球宝贝”的比赛形式突出了女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女生的参与性也就更高,同时篮球比赛的趣味性也会因此增加,观众也会被男生的窘迫行为所逗乐,有利于阳光课外活动的高效率开展。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接力跑的比赛,每一位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小游戏测试之后才可以完成接力,比如一些你画我猜游戏和筷子夹乒乓球等简单游戏,做完游戏之后才能完成传递接力棒,然后再由下一名学生做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外活动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对阳光体育的高效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建立与阳光体育评价相一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体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教师教学效果以及一些突出教学成果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通过建立一个与阳光体育相一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可以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体育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强学生运动健体的信念。通过评价机制不仅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还要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做出一个评定,然后指定下一步的体育教学计划,提高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学质量。比如高校可以在每一个学期制定一些基本体育能力的测定指标,比如第一个学期测定引体向上、1000m和跳远,其中引体向上8个为达标、12个为及格以及16个满分这几个档次,通过档次的划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1000则是根据时间来进行划分,3分20秒以内为满分、3分45秒以内为及格以及3分55秒为达标三个档次,同样跳远也要划分出几个等级。而等到下一个学期之后可以制定实心球、100m和坐位体前屈等三项基本测试。另外针对一些专项运动,比如篮球和足球等还可以进行专项测试,就像篮球可以测试一些三步上篮和罚球线定点投篮以及带球跑三项,而足球可以测试学生定点射门和带球绕杆以及垫球三项基本测试。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质评定,对提升阳光体育教学深度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总而言之,阳光体育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阳光体育课程的深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期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渐深入阳光体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学生体质状况。 作者:刘西锋 单位:西藏农牧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高中“阳光体育”理念初探 1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始终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目前体育课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这一传统观念。而想要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就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由于课改内容中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有太过硬性的要求,而这就恰好给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足的自由权,可以让他们不再受过去传统教育所带来的束缚,这样的话,就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处于对“健康第一”的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将教学内容分成多种种类,如精学类、粗学类等。而如果选择的是精学类,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例如,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于是教师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将足球、篮球等这些球类项目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种根据学生爱好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够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学校定期举办的各种球类比赛,就会更加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下面我们就以篮球为例来具体的说明一下。在刚开始上篮球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之后再让学生活动身体的各部分关节,紧接着以一臂间距散开,讲解动作要领。而在课程开始以后,教师可以挑选一名篮球技术不错的学生来为大家做运球示范,然后教师根据示范动作来进行具体的讲解,而学生在有了先入为主的感受之后,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且也会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在运球内容讲完以后,接下来就要进行二人传球的练习。此时,教师最好还采取相同的模式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排队练习。而在这些基本功训练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并对这次比赛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表现差一些的学生,则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免让他们失去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这样新颖的教学气氛下,逐渐地对体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很多高中生一直都将高考视作学习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目标,因此对于体育教学并不是特别的重视,认为可上可不上。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导致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所以,在体育教学期间,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教师投入的热情不高,而且教学内容毫无创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是特别的消极,从而造成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中来。例如,在上排球课时,在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以提高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以此提高他们对排球的兴趣。而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随后教师选出一名排球技术不错的学生和教师一同做垫球的示范动作,并让大家认真地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开始进行反复的练习。或许在初始的阶段,学生会掌握不准节奏而经常犯一些错误。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从垫固定球到自抛自垫再到2人对垫,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做一回示范动作,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另外,为了能够烘托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球和垫球有关的游戏,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完成该堂课的体育教学。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这样无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实,教师为了能够让体育教学课变得更加有创意,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这样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生踢足球的课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男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是女生却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这样的情况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尴尬。而若想解决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现象,就必须要采用合理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会踢球的学生分为一个组,再将不会踢球但想努力学好的分为一个组;另外,还要把完全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同分在一个小组。紧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足球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常在第一节课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足球基本知识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如可以是“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出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著名的球星”,如此一来,一些对足球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足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此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足球场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几个足球技术较好的男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给其他学生做一些基本功的演示,从传球、停球再到头球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具有真实感的教学方式中逐渐地对足球课产生兴趣;紧接着,教师再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进行认真的讲解,并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进行训练,然后还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一定足球基础的学生为队长。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够分散更多的精力去指导那些几乎没有什么足球基础的学生了,另外,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学生的训练状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拉近和足球的距离,这样教师也就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教学任务。 4结束语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和趣味性,而且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全面地实施“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不过想要更好地展现这一理念的价值,就一定要在教学工作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订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高中体育教学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徐超 单位:山东省日照海曲高级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一、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 通过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都不是很乐观,发觉诸多存在问题的学生都拥有同样的共性,即运动意识不强,运动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即使在初、高中教育中都不怎么参加体育活动,无论是运动会还是体育课的基础教学,甚至连间操都经常旷课。在此影响下,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仅停留在自由活动之上,而其自由活动的项目多半是躲在阴凉角落乘凉,或者三五同学聊天,也并未真正投入到正常的体育运动里。首先,体育教学难以获得重视。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体育学科一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由于教师和学校的认识错误,导致体育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为了能够让其他学科几块的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侵占体育学科的教学时间,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经常看见。其次就是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不能有效的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育体操教学过程中,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运动讲解,或是以学生的互动方式,自由活动方式等,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学活动存在局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因此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教学变革的开展势在必行,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 1.确立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的教学目标 学校要树立阳光体育教学目标,并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进程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重要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化、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体育教学中积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精神。 2.运用游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的目的是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难发现,在实际教学中过去更幼稚和传统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在下肢,协调、组织和控制身体;捉人游戏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总体来说,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认知能力,但在繁重学习任务也使得学生压力增加,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所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学生好玩的个性,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内化。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扩展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等特征,因此,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不断发展下,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感知。例如,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采用“闯关比拼“的形式,难度设置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跑步、跳跃、伸展、弯曲等姿势融合到闯关项目之中,并设置相应的障碍物,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潜能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之中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7]。 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其一,加紧贯彻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思维入现代高校管理之中。阳光体育运动能否科学举办,长久举办,其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对此,高校管理应贯彻并深度融合“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培养学生身心素养放在教育教学真正的第一位上。其二,增加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种类与形式。真正的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是借助运动来锻炼学生的体魄与精神。因此,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不应仅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可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高校民意普查,选取学生喜爱的活动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之中,增加学生参与不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中逐步意识到体育全民化、体育终身化,并在未来离开高校之后也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身心与体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此,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应结合阳关体育运动相关要求,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体育重视,并借助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开展拓展体育教学活动,以期不断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刘彦忠 单位: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探索 摘要: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联系着小学与中学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促进体育教学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魄不断增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正在由“快乐体育”向着“阳光体育”转换,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当今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快乐体育”重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习兴趣入手分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阳光体育”是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促进“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的正确转变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 一、引言 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合理地运用快乐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对于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促进“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转变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关于“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的概述 (一)“快乐体育”“快乐体育”,重点在于“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促进体育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彩,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轻松愉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成为了体育学习的主人,这样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断促进学生综合体育水平的提升。(二)“阳光体育”“阳光体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吸引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的注意,从而积极地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在大自然环境中展开各项体育锻炼,不断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增强,“阳光体育”号召青少年坚持每天有规律地运动不断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三)“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及“阳光体育”都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两者更符合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这两种教学理念都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一系列探索 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需要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师需要认可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促进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尊重“阳光体育”教学,促进“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顺利开展和推广,让初中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加强对“阳光体育”的认识,认识到“阳光体育”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合理地体育教学设计,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及课程进度。保障中学生每天都能够适当地运动,这样才能促进全民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开展体育教学需要格外注意到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兴趣入手,不断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感受到体育带给学生的乐趣,了解“阳光体育”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二)促进教学模式地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必须依赖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自己的传统施教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有趣,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体育练习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练习和比赛练习等体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之,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阳光体育”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三)创设合理的情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快乐体育”同“阳光体育”有明显相通的地方,所以“快乐体育”中的很多教学理念在“阳光体育”中都可以得到延伸和拓展,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景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会到阳光及操场对于体育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体的人物形象,例如可以利用中学生熟悉的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自己喜爱的体育健将,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地体会到“阳光体育”的趣味性,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体育学习。(四)重视游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需要教师对初中体育教材有全面清晰的认知,这样在利用游戏教学的时候才能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促进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抓住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开展竞技体育,让学生接力跑,由于是一种体育竞技游戏,所以学生不会感到厌烦,更不会感到负担,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在阳光下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教学转变,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快乐体育”优势,不断促进初中学生“阳光体育”精神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不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作者:傲蕾多银 单位: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运用 一、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标志和特色,它是班中所有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相处中形成的一种班风,优秀的班级能够让班级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班级。班级文化就像指向标,具有导向作用,首先班级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能够影响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目前,很多中职班级都开展了文化建设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部分中职班级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将文化建设变成了固定的条款,没有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为最终目标。这导致工作开展效果差,一旦离开监督就完全停止。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文化建设活动难以开展。另外,中职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失败,他们的性格有些叛逆,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也不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职班级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进行耐心温和的教育和开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从而由个体到整体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阳光体育活动在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对国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除了要有充满学识的大脑外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所以为了国家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被我国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太过深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都是以文化课为主,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的课桌上度过,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很少去操场上运动,这就使不少青少年体质下降,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也导致青少年的体质下降[2]。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阳光体育政策来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多活动、多锻炼,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教师要起到督促的作用,避免学生因某些原因而逃避体育运动,只有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三、将阳光体育运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措施 (一)以阳光体育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学习 除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建设班级文化外,体育运动也可以建设班级文化,比如,灌南中专就利用阳光体育活动建设班级文化。体育运动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挑战极限的决心,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体质,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能够使班级氛围变得活跃,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以阳光体育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灌南中专举行了校园长跑接力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懂得了坚持和迎难而上,大家相互鼓励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不仅如此,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由此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还举办了拔河比赛,比赛时,参赛的学生使出浑身的力气,拉拉队则是在旁边不断地加油,此时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只有一个目标,从而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是体现这个班班级文化优良的首要标准。为了增加班级的魅力,学校还举办了篮球赛,男生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为班级争光,女生则编排啦啦操为男生加油打气,由此展现出班级的魅力所在,阳光体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活泼和激情充分展现出来,加强了班级文化的魅力。 (三)以阳光体育增进师生关系 除了学生的努力和互帮互助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所以,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例如师生接力、师生篮球赛之类的体育活动,都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阳光体育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班级文化作为一个班级的标志,不但是班级学习态度的体现,也是班级对待生活的体现,只有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总之,学校要多举办阳光体育活动,它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岳增亮 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研究 一、走向自然,沐浴阳光,构建绿色阳光运动观 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并将体育运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认为体育只有根植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在阳光下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不仅仅是限于空间上的户外活动,还要在环境选择上下工夫。摒弃传统封闭式操场教学的局限,推动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比如:以“前滚翻”教学为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并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掌控力。教师选择了充满阳光的绿色草地作为学生锻炼的场所,利用草地的柔软性帮助学生完成训练。为了让学生掌握训练的要点,教师首先教授学生徒手操:头部运动、肩绕环、腹背运动、腰绕环。让学生在阳光下、绿色环境中享受自然环境对人的恩赐,实施有氧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选择阳光指数、绿色指数均高的环境进行锻炼,以转变学生局限于体育课堂锻炼身体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生态化的阳光体育运动观。 二、调适心理,养护心态,构建全面的阳光运动观 人是生态式阳光运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阳光运动要符合人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应人成长的自然天性,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谐的阳光心态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策略,如体育游戏、精神激励、心理暗示等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体会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比如: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跳跃的操作要点,让学生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起跳、脚跟着地、落地平稳。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中玩、玩中练、练中创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体育运动理念。游戏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精神上得到放松,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实现阳光体育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阳光。 三、生态开发,优化项目,建构开放的阳光运动观 生态式阳光体育要在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根据地域化的资源,让老游戏焕发新的生机,并吸取科学的元素,进行创编,大胆地将音乐、美术、表演、民间艺术资源、时尚元素等整合到体育项目的开发中。如轮滑、滑板这类受小学生欢迎的时尚运动,也应引入到阳光体育中,彰显阳光体育的时尚魅力,形成开放性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比如:以“仰卧起坐”教学为例,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培养学生灵敏性、速度性等。由于仰卧起坐通常是固定在垫子上练习,而这种反复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失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将滑板车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滑板车比赛,锻炼学生对方向掌控的灵敏性和奔跑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弹跳能力的发展。这一创新运用,迎合了学生的喜好,激起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重塑学生体育运动观念,从而构建时尚、开放性的阳光运用理念。 总之,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体育运动要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注重环境、人、社会的协调统一,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应构建绿色、全面、开放的阳光运动观,从环境的选择、心态的养护、体育项目的开发等方面下工夫,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现。 作者:王志杰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心 阳光体育论文: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景德镇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通过查找很多阳光体育开展情况的相关文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抽取其中一部分,为本文提供有效证据。(2)问卷调查法:我先通过学生发放有效问卷350张,各自对景德镇市部分中学分管领导、体育老师、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及时收回供分析论证。(3)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做出分析,取得结果供本人论证。 二、调查对象: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我国中部的各中学积极听从国家指挥,在校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与此同时在市教委组织下,进行各种体育节比赛。但是时间不长,由于很多原因,在阳光体育照耀下的学校体育慢慢又回到以往的状态。我通过很多数据得出结论。 三、景德镇市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分析 1.各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现状 由于各个中学的上课时间不同,安排体育老师的出操,晨跑,做广播操,专门性练习不同。在调查中体育运动开展的前半年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8.8%左右;到了后半年就降到了25.1%,调查中有些乡下中学后来几乎不做早操和课间操,但是还可以看到几个学生在跑步,这就说明有的学生还是想上体育课的。其实大家都知道早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午不管是课间操,还是眼保健操等,都可以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下午锻炼可以缓解疲劳。在学生组织的活动中,有老师指导的占到问卷总数的70.2%以上,而在阳光体育之后,从问卷中反映不是很理想,活动中有教师在进行指导的学校只占了15.7%,所以阳光体育开始是比较难的。如下表所示: 2.各中学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学校经费的投入、参加人数的多少 从问卷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在阳光体育开展刚开始,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是很高的,问卷上可以看出来参加的人数达到了75.5%以上,学生都觉得阳光体育运动很新鲜,大家都想去锻炼,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是往后,就慢慢下降到26.9%,其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次,再从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刚开始开展时,景德镇市各个学校的财政平均支出占整个教学投入的25.3%,从某些方面来说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到了以后变成9.2%,下降了不只是一点点。其实,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优与劣,顶多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态度方面,从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开始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占了80.6%以上,但是到了后来却变成16.5%,基本是没有了。在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情况,老师们自身的态度从82.4%降到最后的33.8%。大部分体育教师觉得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大,场地小、器材少。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经常被占用,经费的投入和用途也不明确,所以很多体育老师也因此没有了积极性。景德镇市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要做到在思想上统一,意识上要提高认识,扩大宣传,营造气氛,要加大投入,全民参与,积极响应。“阳光体育运动”是保障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家都希望“阳光体育运动”不只是一句空话,也希望教育部门支持,不要觉得是“行为艺术”,要继续开展下去,“阳光体育”的开展也不是靠有关职能部门一纸文件就能响应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阳光体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各位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阳光体育”这条路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长远,真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向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作者:程红兵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1阳光体育的特征 阳光体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这个权利,都应该享受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生按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时候也要注意集体的统一,制定集体的目标,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我们现在要培养的人才不是只会埋头苦读的学生,而是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生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在学习之余让自己得到放松,又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永远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 2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存在着一些体育教学目的不明确,培育出来的体育方面的师资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专业水平的进步。想要是教育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使得提高体育专业的师资水平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2.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从大局上来看,有很多的的方面存在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专业化程度不够高、教育目标不明确,校方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学生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按照最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对于教师指定的学习计划,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变通,教学部门单单对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相应的缩减,难以体现教育水平的专业化程度,更甚至无法保证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教育改革不能真正的匹配相应的制度,使得其不能达到政策初期所预想的结果。2.3培养方法不得当: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法存在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本身的问题,例如硬件设施达不到,不能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是教师水平,例如教师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授课方式比较传统,不能采取新的教育理念,尤其年长的教师甚至抵制新的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3体育教育专业应朝哪个方向进行改革 3.1课程设置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现在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并没有得到创新和改革。传统的模式是老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体育技能进行传授,例如球类中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打法,篮球的三步跨栏等。学生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为目标,来进行学习,并没有从中体会到快乐。更有甚者,一些体力不太好的学生,拿体育课当一件痛苦的事,通过申请保健课的方法,逃避体育锻炼,这样这能使自己的体能变得更查。为了测试学生体能,每学年初都会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测试,好多同学不惜花重金找人替跑,这体现了当今体育教育的悲哀。因为学校对于课程设置的缺点,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个技能,丧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3.2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是现在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应该学会的。不可否认,很多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致他人于不顾。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很多事情单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这项能力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这也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团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接力赛、十人十一足、十人跳绳、穿越电网等集体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3.3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众所周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取得改革的成功,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其自愿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不再把得到学分、完成学业作为学习的目标。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培新,使师资力量得到提高,体育教师变得更加专业。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接班人的学生必须要拥有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只要勤于思考才会进步,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4结语 体育教育的改革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体育教师的素质改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其成功的保障。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于德生 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教师进修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拓展训练分析 摘要:随着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精心设计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活动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体验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课参与度,丰富体育课内容,推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在学校内掀起一场体育锻炼热潮,营造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气氛,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强劲动力。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新时尚,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初中体育素质教育。 一、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要遵循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拓展训练在满足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大目标上有着更大的教学优势。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转型关键期,多数初中生有着叛逆心理,在拓展训练中让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体会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拓展训练教学的一大优势。 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实行“体验—感悟—分享—经验—应用”教学模式,经过循环式五大环节才能真正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在体验阶段,学生亲身体验拓展训练项目,锻炼身体素质,参与体育运动;在感悟阶段,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成败,感悟自己体育运动收获;在分享阶段,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倾听其他学生的感受,分享体验、感受,深化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和感悟;在经验阶段,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分享感悟,分析成败原因,获得拓展训练经验,升华体育运动思想和方法;在应用阶段,学生结合拓展训练所得,总结经验教训应用于体育运动和生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力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过程分享,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场地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拓展训练项目难度。 三、拓展训练教学内容 结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条件、初中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拓展训练内容。初中生性格叛逆,对社会、父母、学校较敏感,可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如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盲人方阵、众志成城、解手链、七彩连环炮、十人九足、袋鼠跳、链接加速、搭桥过河、心心相印、地雷阵、盲人足球、电网、人椅、珠行万里、疯狂的设计、高空飞蛋等,增强学生间的信任、合作,增加学生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个性叛逆期,有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并不适合初中阶段,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改编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 四、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要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性”原则。在拓展训练科学评价中,要合理、明确地评价,切忌依靠经验评判。在拓展训练发展性评价中,要关注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关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非学生是否完成拓展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对拓展训练实施激励指导和调节反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拓展训练中,安全是生命,需要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将安全置于第一位,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拓展训练评价中,要对五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全程表现和感悟分享,实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评价目的。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必要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符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将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和拓展训练相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参加拓展训练,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强体育运动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初中体育教学指明课改新思路。 作者:王峰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沩滨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论阳光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的健康是祖国发展的基石,确保青少年健康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发展储备必需的人才。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围绕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及完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进行培育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使学生处于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理念、方法、模式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全面渗透。 一、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随着新课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逐渐实行,很多学校针对本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效果欠佳。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将教学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以语数外为代表的主科上,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与学校一样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剥夺了他们的运动娱乐时间;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在初中体育教师中得到贯彻学习,导致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从而出现重体育活动组织、轻体育理论教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实效性的提升。2.体育经费不足,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力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应体育经费的支撑来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运动学习环境,这其中就包括室内外体育场馆、篮球、排球、单杠等。但一些学校迫于对升学率的考虑,将本就有限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投在了对语数外主科的建设上,导致体育教育经费短缺,从而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也难以保证学生每天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高质量的体育运动。这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一项现实因素。 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结合本文上面所提到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学习成绩。树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思想,身体健康是学生得以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所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应充分结合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针对性地制订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在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压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2.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应树立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改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走到阳光下,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同时,有关组织应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逐步普及体育运动知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3.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效监督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保证每笔体育教育经费都用到实处,严禁占用甚至取消体育教育经费行为的发生。如,添置体育用具,更新校内体育器械,完善校内体育场馆建设,彻底改变一班学生轮流使用同一体育用具的情况,从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完备的环境支持。同时,还应完善体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并进行有效监督,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切实开展。如,健全初中体育考评制度,完善体育教学监管制度等。 作者:刘伟 单位:日照港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现在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各类运动会比赛)。“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要求的系列体育活动则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红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脑搜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有关书籍等途径收集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搜集,最终整理出吴忠市红寺堡区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每所学校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为96.6%,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依据。(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后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到的统计值就是这次评价结果。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各初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红寺堡区各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不到位,有0.7%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认知,它意味着这些学生压根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在调查中也有63.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说明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知识概念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据调查,只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他们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有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表3中我们看到44%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有13.7%的学生没有兴趣,有42.3%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数据发现现在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三、结论 红寺堡区各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得到了基本落实,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足,体育经费不足,加之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并未真正达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 四、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其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不能走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以社团活动带动课外体育活动首先,体育教师为导师,建立社团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为社团的活动课,导师组织指导:最后,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作者:杨平虎 苏斌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 摘 要: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训、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见习和实习方面详细论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打造 摘 要: 本文从学术团队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首先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学术团队 成因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4-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发展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召开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会议主题旨在研讨四川省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内具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的20余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首先由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传达了新一届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会议精神。未来,心理学本科专业将在如下方面重点开展:(1)深入研究和调查,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心理学本科专业调研;(2)积极宣传讲解,扩大教委会影响和指导力;(3)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解决问题;(4)搭建与心理学结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5)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6)拟建立心理学学科的国家标准,建立学科认证机制;(7)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心理学教学研究活动。宁维卫还详细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有关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益经验。 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积极发言,共同研讨并形成共识:(1)必须加强学校特色和本土化专业特色研究,走一条心理学特色建设之路;(2)加强心理学教材、课程建设研究;(3)加强各高校学术合作和研究;(4)形成省内专业学术联盟。 通过本次专业研讨会,参会人员不仅更全面了解了省内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同时更明确了未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我校12级、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该专业学生表示医学院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源欠缺,现有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较慢。结论: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心理学书刊、杂志的投入,同时需要开展相应图书馆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突破口。具体而言,从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以上多方面重新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对显著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将很有帮助。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从心理测量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提升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自从1905年比奈和西蒙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以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心理测量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心理测验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事测评以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测量的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所欠缺[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革命和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2],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学习理论作为指导,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进步和超越。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1.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心理测量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心理测量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抵触和恐惧心理,成为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可从生活中的心理测量实例入手,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分析,以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抽象的概念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将理论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专业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在导言部分首先引入学生所热衷的趣味测验,例如“神奇的Q测验”、“从唱卡拉ok的姿势看个性特征”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心理测量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总结概括,从而引入心理测量的专业概念学习;在导言结束的部分,给学生布置访谈作业,分别采访身边的老人、父母、同龄人、小朋友四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了解他们对心理测量的看法和认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度。 2.弱化统计计算过程,加强统计软件的实操训练。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框架部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和效度、项目分析、常模等,这些内容是心理测量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章节中会出现大量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使得部分统计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公式及数学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信效度的评估、项目区分度,以及常模分数的导出等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数据统计思路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在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计算。鼓励学生使用SPSS软件来完成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框架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心理测验学习的乐趣,领悟心理测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涉及“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内容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恋爱幸福感”或“婚姻幸福感”的问卷编制任务,并选取小样本被试进行施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对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出测验常模。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等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编制问卷的能力。对于各类经典心理测验,例如韦氏智力测验、16PF、MMPI、EPQ等,在教师讲解清楚基本施测要点和计分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亲自寻找被试者,对其进行施测,并提供完整的测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心理测验的内容、施测过程和解释方法,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参考国外教材,补充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在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美国Ronald Jay Cohen Mark E.Swerdlik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Anastasi Urbina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Lewis R. Aiken Gary Groth-Marnat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当补充国外教材中的有趣案例,适量介绍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的作用[4]。重视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需求,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心理测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教师可以巧设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心理测量的研究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心理测量学课程是面向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从这一现实情境出发,组织学生来讨论“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大学生生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高考状元们的未来是否一定是成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出关于测量中的“实证效度”、“效标”等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中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心理测量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难懂、枯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例如,关于“心理测量学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起源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根据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师事先准备教材中所提及的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玩具(还可以补充魔方、橡皮泥等),将其带至课堂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玩这些玩具,然后在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和心理测量相关的东西?”“从一个人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测量的应用,心理测量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时,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提问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趣味无穷,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心理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各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该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初步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分享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在协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从文献搜索、组织讨论、撰写综述、制作PPT到最后的课堂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学习,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督导学校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来说,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心理测量学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据学习原理和教学评价的主导思想,对心理测量学的考核应采取多角度考核的考评体系。首先,传统的期末考试应予以保留,试卷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还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的不同权重予以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综上所述,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心理测量学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直接的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周甦(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新闻传播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新闻内容更新快。新闻的最大特点和魅力在于及时性,且已成为新闻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件发生之间,时间的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客观规律。而体育新闻的时效性则表现得更强烈,对于体育受众来说,一场比赛的结果,一个比分的输赢,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体育比赛始终充满悬念和变数的特点要求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迅速。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对体育新闻的更新速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的时效性有目共睹,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可能是几天,而网络媒体的更新速度则是几分钟或几秒钟,速度之快,令人震撼,这恰好满足了体育新闻传播快捷迅速的要求,因此网络体育新闻与其他传媒相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新闻内容量大且保存期限长。互联网拥有强大的数据系统,信息承载量是传统媒体的无数倍。而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承载量受版面的影响,电视、广播则受时间和信息容量空间的影响。但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功能使它方便快捷地汇总信息和整合信息,它既能横向集纳最广泛的多元信息源,又能纵向保存历史信息,且在查找文献和资料时更为快捷。在一些重大体育事件产生或经过以后,网络媒体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回放赛事、分析赛事,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另外,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内容保存时间较长。体育赛事和新闻可以轰动一时,而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众只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新闻价值,而网络媒体像人的记忆一样将其储存起来,其先进科技的应用更可以长时间地保存,以供不时之需。互动方式———全民参与。互动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传播的信息传输方式呈现“双向互动交流方式”,网络为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了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不分时间、空间和诉求对象,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传受双方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与沟通。受众和传者的纵向互动,受众和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互动,把原本仅限于人际传播的交流放到了一个宽泛的媒介平台上进行,让每个受众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网民参与形成互动已经成为各网站提高点击率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就是“网络论坛”BBS。另外,运动员博客的开设使受众对运动员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留言,人们对运动员更多了一份关怀与鼓励,还让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高了体育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加速了体育的发展。多媒体:全面调动视听。众所周知,报纸通过纸质媒体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则借助音频、视频信号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媒体大多采用单一的方式来传播体育新闻,而网络新闻却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身,成为高科技的多媒体,与这些传统媒体只采用一种或几种传播形式相比,互联网集纳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而且,其功能强大,还可以将这些媒体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然后进行运用,满足不同阶段受众的需求。 高度的情感性。随着现在社会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新闻不再只是单纯地对体育赛事进行追踪报道,而是以人为核心,通过对赛况的报道,来宣扬一种迎难而上、不屈服不服输、奋力拼搏、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是对国家、民族以及未来的一种情感寄托。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展现了对人的情感的尊重,揭示了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那层神秘面纱。例如,在第28届奥运会期间,体总网专门针对我国每一位奥运冠军进行了网络独家报道。在报道中,我们可以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运动员的生活中,了解他们平日里艰苦训练的经历,体验他们夺冠瞬间的欣慰和幸福,让受众与运动员一起为失败难过,为成功高兴。网络体育新闻发展策略分析加强深度报道,把握新闻中的“度”。什么是深度报道?它的定义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要平凡中见深度,体育新闻深度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产品,所选题材如果关涉名人,是热点、焦点,具有社会敏感性,那就容易引起读者关注。这类题材深入挖掘的空间较大,报道的价值和意义也较大,自然也就成为体育深度报道的首选。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退赛事件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人民网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懂刘翔之痛》的深度报道,全篇以“请放过刘翔吧”为主要切入话题,对刘翔的病情康复、心态、个人发展做了全面深刻的报道,文章一经刊出,引起很大反响,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另外,突出体育报道的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它带来的弊端却不得不令人重视。在一些网络媒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后,报道内容开始热衷于追逐和挖掘体育明星的秘史、艳闻。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体育新闻娱乐化,把握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度,是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不可否认,当今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体育新闻也是如此,这给体育报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涉及体育明星的个人隐私等,其曝光需要把握好度,体育明星私生活的透明化可以让受众深入了解该明星背后的光环,从而更加喜欢体育明星。相对来说,如果把握不好“度”,会让受众产生反感,给媒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一味报道运动员、教练员及其相关人员的私生活,甚至是绯闻,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偷窥欲,那就走向极端了。如雅典奥运会上,炒作诸如姚明“胡子”的长势、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暗恋”王励勤等“花边新闻”就显得很庸俗和无聊。这种“娱乐至上”的最终结果,恐怕就是“娱乐至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媒体在选择新闻的判断中更倾向于市场的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价值必须严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报道突出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绝对不能把娱乐化和虚假新闻、恶性炒作混为一谈。 网络体育新闻要以人为本。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特点,使得体育新闻的资源很丰富,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就更容易导致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体育运动的主体———人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对象,人是具有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的,而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因此,在报道角度和内容上,要改变过去体育新闻多以体育事件为中心的观念,将媒体视线向“人”身上转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报道内容,开拓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同时还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接受心理,更重要的是使人文精神回归到体育新闻中。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一个体育事业参与者的生命,表现个人命运的成败与悲欢,表达对个人生命的感知和对生命与世界的领悟,把探讨运动变为探讨个体生命,使报道成为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把“运动中的人”变为“人在运动”,使人成为体育运动的真正主角。在体育报道中要注重运动员作为普通人在运动中的真情实感,表现其自然的喜怒哀乐,使体育报道与受众的心理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报道才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体育新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这也体现了传媒“以人为本”的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情”,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都有悖于媒体追求的“以人为本”。另外,还要打造网站新闻特色与接受传统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的受众比较,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受众更注重网站新闻风格和新闻的质量。因为从我国国情来看,这类受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这种现状要求网络体育新闻编辑在新闻风格和质量方面当好把关人。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可能有不同的报道方式,我国的许多新闻网站,往往采用的是罗列式新 闻浏览方式,即将相关题材的报道归于一个专题中,让受众自己阅读,然后作出判断。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内容客观翔实,报道面宽泛,实际上却使新闻质量良莠不齐、杂乱无章。 《新民晚报》网络版的做法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新民晚报》的网络编辑新闻把关意识非常强,他们吸取了报纸新闻标题吸引人的特色,不仅在内容上求精,更在标题上下工夫,求新、求亮,从而使网络新闻标题打破了仅仅作为链接的功能,一下子使新闻标题的做法“跳”出了网络新闻的弊端,这种把关人意识值得在其他网站新闻编辑中借鉴,而网络体育新闻的创新更应如此。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基础,网络化的体育新闻市场也是一样的。网络体育新闻没有强调个人或者集体的约束,所以要依靠广泛教育引导和加强网络自律。首先,网络传播作为新生事物进入我们的社会,必然要给人们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网络当然是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理网络是体育新闻可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自律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当全体网络使用者正确认识了网络传播的作用和价值之后,才会自觉地抵制网络传播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监管。针对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控制难的特点,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监控体系,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对于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严格管理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各个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力争将网络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使其扩散,创建体育新闻发展的健康环境,保障体育新闻正常、顺利发展。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结合体育新闻的传播特点,强制法律措施,保障网络传播健康发展。在保护体育新闻市场的同时,也保护广大受众的基本利益,提高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网络传播中的体育新闻要严格把关,将和谐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受众及国人的思维中,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体育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发达,必将成为人们选择的一个重要新闻获取方式。但不可否认,网络体育新闻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比如新闻的失实问题、娱乐过度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体育报道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品位和深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发展脉络的回顾和展望 一、初始期(1978年-1982年) 在历史变革下,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在早期刚成立的时代没有一本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专着。1976年,的结束对新闻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解放传统思想,构筑新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学术大繁荣的背景促进了新闻传播学的推广,极大了检验与验证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主义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二、发展期(1983年-1988年) 80年代初期,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审议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宏图,提出了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1989年的政治风波,全国上下进入了一个以新闻为视角和突破点的政治热潮,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新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舆论、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国家新闻总署对我国170余家报社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多种经营的报社占到全国报刊总署的50%,说明新闻已经引领和走入了大家的生活,并成为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 三、上升期(1989年-1991年) 80年代末,咋在政治舆论与风波的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工作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错误,导致社会舆论与传播的导向性偏离,促使党中央对新闻传播行业进行了整治。1989年各省市和自治区对新闻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等重要方针政策,重点阐述了新闻工作的内容、本质、功能、作用等。各级政府领导也积极根据党中央和各省市的要求进行落实工作的安排,特别是对人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构思和布置,强调新闻传播行业要起到表率与模范的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并明确提出了要整改新闻行业的具体实施策略,对过滥的报刊和出版社严厉打击,并颁布相关措施,奖励各级各类新闻出版行业的先进单位。 四、巩固期(1992年-1996年) 在对新闻传播行业整治与重组后,随着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南巡”讲话,新闻传播迎来了展现的开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体的改革正在加大进一步力度。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中明确要求我国应根据现有体制对社会主义市场进行在组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等方面进行平稳过渡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导向安排和战略部署,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此外,国家根据转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整合了一部分报刊社和出版社。距不完全统计,《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出版行业的日均发行量已在全国遥遥领先。非常适合我国在发展中的需要,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对接下来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化发展指引了方向。1996年,和中组部以《广州日报》等出版行业为代表进行了试点工作,采用网络化和实体化的方式,对外传输新闻信息,通过新的形式为我国现在新闻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繁荣期(1997年-至今) 1997年后,我国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在文学类基础上,下设了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从此,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科发展树立了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当前,新闻传播已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是传播学交叉和呈现多元方式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繁荣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迈入21世纪与国际上的对接和联系指明了方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六、结论与建议 新闻传播学时传播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脉络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上升期、巩固期、繁荣期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正在迈向新的历史舞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对具体社会的舆论格局、媒体格局、文化与思想状况、使用信息的形式,甚至社会的运转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们还很难想象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媒体融合之后可把手机、电脑、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等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融为一体,借助无线传输技术,成为不久的将来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新终端。我国在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但是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端倪。详细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各类新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从各个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融合的媒体利用以往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集合新闻信息,在当前传播各类新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手机在新闻传播及行政部门公共信息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自媒体,例如微博、微信、MSN、QQ、BBS等媒体在传播新闻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轻视。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微博、微信、博客内容转发到传统媒体、网站与手机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收集信息获得新闻线索、计算机协助报道新闻等。 第四,传统媒体借助网络途径与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兴媒体,比如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电子报等。可见,当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随着媒体融合的出现,媒体新闻势必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融合新闻”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信息主体、接收终端、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作用。 (一)信息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传播与数字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一般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他们利用微博、微信、MSN、QQ、BBS、博客、手机、播客等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可以随时表达观点、新闻,使得新闻信息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媒介融合速度不断加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且接受者与传播者一体化是新闻传播的典型特征。依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我国域名总数1915万个,网站总数273万个,我国网民的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增加0.9个小时。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短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视频,庞大的信息源都可作为传统媒体利用与开发的对象。虽然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及政府等,但是承担与采集新闻信息的还是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专业的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新媒体已经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在世界区域内,很多“草根记者”在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的现场多的最新消息一次次引起轰动效应。 (二)接收终端统一化 接收终端一体化,其实就是将接收终端进行融合,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终端融合是指设备终端的融合,也可称为3C融合,涵盖消费型电子产品、计算机、电信等。借助某种协议,可实现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计算机这些信息的互通互联与共享。比如,电视与电脑的有机融合,数码相机、MP3等影音设备和电视、电脑、手机的融合等。融合接收终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一体化与多样化需求,当前单一形态的新闻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同时涵盖视频、音频、图像与文本等。在该要求下,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并能将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有机整合,最终展现到消费者跟前。接收终端的有机统一,从表层看就是硬件设备的融合,其实涵盖了三个内容:1.接收终端硬件的有机融合。2.构成了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统一平台。3.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及以在线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比如,部分牌子的MP3能大量下载歌曲,生产厂家可在音乐服务器上为客户提供下载服务。 (三)组织方式一体化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闻传播的形式颠覆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全部媒体,实现统一规划,构建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借助各种媒体制造流程的控制与设计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构重组,实现各种类型媒体的集体运作。融合与集中后的组织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介质特点,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达到产品各异与资源共享,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强强联手做好区域市场,落实聚能效应,扎实保护好媒体市场。比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在21世纪初斥资四千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成了一栋传媒大楼,名叫“坦帕新闻中心”,把旗下的电视台、编辑部、坦帕论坛报、集团网站都汇聚在一起运营。组建了“新闻总编部”,全面管理三种媒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上倡导三种类题共同操作完成。我国在类似问题上较为落后,在组织形式上尚未实现一体化,但已启动了整合新闻生 产流程的实验。比如,某省日报报业集团就和当地的移动通讯等媒体合作,开发出《某省手机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数字报纸,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跨媒体与数字报刊出版系统”,实现数据库、光盘出版、数字报纸、传统报纸等产品的多元化出版及一体化生产工作。借助报刊与网络互动,颠覆了传播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创造了统一平台,大大提升了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我国媒体融合的研究较为落后,要想实现组织形式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四)经营方式综合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是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的与采集上,均是联合行动,该方式可大大降低设备、资金、人力上的投入,减少新闻加工的成本。并且,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可有效保护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相比,媒体融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该区别就是经营方式的综合化,这种本质区别为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般民众都可借助发短信、写博客、写日志、发起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互联网聊天,从社会全局来看,该新闻传播形式已经从传统媒体占主导作用的单项式转变成了专业媒体发起和一般民众集体参与的互动式、分享式,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密切结合汇流与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融合能力不断提高,与接受新闻的方法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传播新闻信息将广泛借助多媒体形式,最后在新型终端上录、说、写、看、读、听等方法的自由组合与选择,新闻循环播展现出更为便捷、人性化、自由的特点。但是随着新闻传播方法和手段的日趋变化,对新闻传播信息的加工与整合的难度也更大,怎样精确定位内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管理与控制传播流程等,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产权结构多样化 当前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媒体的融合就成为媒体产权的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功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使得相同内容呈现多市场、多渠道、多介质传播有了可能,为媒体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条件。产权融合的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重组,而是展现了新媒体时代新的运营理念。传媒企业借助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品整合、内容共创、内容重整、整体策划、组织重构,构建了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大规模传媒集团,运营高效益大规模的媒体业务,落实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目标,为传媒企业带来高利润高效应,践行低成本运营。比如早在21世纪初期,美国与时代华纳在线合并,借助控股、参股等运营手段实现媒体产权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还可大幅降低重组成本,更有利于开展合作。但是,当前我国的传媒企业产权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尚且归属于政府部门。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分销与广告市场慢慢开放了部分市场,但产权还具有浓厚的政府气息,因此我国媒体产权在融合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民营媒体中。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媒体融合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中国的民营媒体企业频繁并购与国外媒体产权高度集中的呼应下,我国的新媒体、网络、电视、光比、期刊、报纸利用集团化道路以实现扩大规模。同样在本世纪初期,我国的6大合并成立了当前的中国光比电视电影集团,是局台合一的经营模式,从该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传媒业在产权融合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我国的媒体必须顺兴发展趋势迈出转型的脚步,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媒体经营的新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各种影响,坚持融合,在融合中革新,在革新中前进,不断推动新闻传播的法制化、多样化、民主化、真实化、客观化与实效性,使新闻传播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及群众服务。 新闻传播类论文: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 、受众心理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传播研究最中心的战场还是在新闻学领域内”; “新闻事业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他们分散且大量,随时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那么又是如何对新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呢? 文字图像在特定接收部门的接收下,才能把具有特征的表面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刺激,才能对新闻传播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才可最终外化成言行。他的作用是隐形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它成为了新闻宣传工作者认识上的一大盲点。 受众心理的意义渐渐凸显了出来。报道者渐渐认识到了解受众心理的必要性。发现以前只讲传播不讲效果的形式主义传播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了。便鼓励了当代的新闻报道者寻找更加科学的编辑撰写的方法。 二、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从受众的潜意识看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受众从接受到信号的刺激,到转变成信息被人脑解读,其实就是人的意识和浅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受众的接收行为比较随意,然而媒介宣传者意在吸引受众,从而引导受众形成符合传者意图的思想和行为,之间便形成了矛盾。所以新闻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吸引受众,使受众从不清晰的潜意识状态上升到意识层面,这里的这个从潜意识到意识层面的转化,是在受众大脑中的有趣的过程。 一名美国的记者在采访民众于白宫前聚众抗议这一事件时,采集到了警察将他们拖入警车中的珍贵画面,然后把镜头摇向白宫上空的国旗,令受众产生思考,并且用自己的经验试图对此信息进行解读,产生了美国警察的行为究竟是否合适,是否不尊重人生来的权利的疑问。这便达到了传者的意图。所以新闻工作这应当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使得作者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传者的意图。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看 马斯洛所提出的闻名于世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指人的需求呈阶梯宝塔状,首先是一般的吃喝需求的满足,然后是感觉自己不受威胁不危险的需求,然后是对爱和被爱的渴望,最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② 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心理活动中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如有的人习惯关注看似抓人眼球的标题,如“明星绯闻”、“连环凶杀案”。而有的读者,会关注每天的天气还有物价。更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习惯性的关注国内外重大的经济政治事件,以及和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职业方向有关的信息,还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分析目前最有名的世界着名的纸媒体,如《科学》、《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然》。这些杂志和报纸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社科领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进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既自我实现欲望的。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看 认知心理学这一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心理活动。当然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心理学。受众的感官是通过不同的媒介信息起作用的,但是很多受众对于这些并不苛求。例如台湾的很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如《家有仙妻》,《阿郎》等虽然在道具、演技、后期制作上非常粗俗,但是由于情节设置十分吸引人,人物塑造个性十足一样可以吸引观众。 (四)从受众人格看 大多数受众具有优秀的人格特质。其中一部分受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祖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关注世界的战争和粮食问题,关心他人的精神和生活状况,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感和实际行动。2010年4月20号的早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地震,随即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报纸均迅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反响。 受众人格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 埃里克森作把人格分为了若干阶段,各个阶段在成长过程里都有不同的心理矛盾以及特有的品质。《新闻袋袋裤》节目就是非常适合在校的小学初中学生看的新闻节目,《夕阳红》的目标受众是离退休人员,是新闻、生活、娱乐性节目。《新闻联播》是全国最知名,带有鲜明政府性和意识形态的新闻节目,它是针对全国各年龄段的受众的新闻节目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看 受众在接受到新闻的信息所刺激之后再一定时间内会形成印象,然后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受众在受到新闻报道的刺激以后会先形成感觉记忆,只有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了以后才可以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在脑海里反复回忆复述就可以形成长期记忆。受众主动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并且记住了他们。 无论什么层次的受众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都会更加的感兴趣,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所学,从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合理解读新的信息。选择性的记忆和现有的观点基本相同的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重要但和自己原有观念不相符的新闻。这一活动在受众的潜意识中进行着,不受现有情绪的影响。如2000年巴西队和中国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相遇,在此之前中国绝大多数球迷都是巴西队的粉丝,可是一场比赛下来,所有人只记得住巴西队的犯规动作,忽视了他们的出色表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记忆的例子。 (六)从受众的心理效应看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受众心理过程的因素还有逆反心理和遵从心理。 在当今这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环境中,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对刻意的指挥,试图改变自己原有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说教性新闻产生反抗,这就是逆反心理。这种反抗最直接的表现在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如同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在一定的地区和领域具有可学习性的人物。有的是见义勇为的百姓,有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人,有的是科技先锋与模范,有的是技术精湛的科学家,有的是勤工俭学照顾妈妈的学生。对报道人物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有净化心灵和学习的意义就可以。受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以及奋斗的过程产生质疑,觉得是媒体刻意夸大事实,对这些所谓的典型人物产生负面情绪。 遵从性心理表现为从众和随大流。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会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受众所在的群体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惯例,以及其他人大多数人的态度,会成为自己的行为依据。如同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叫做《伟大的战士》。其中所宣传的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全民效仿雷锋的局面。历经了三十年的变迁,雷锋精神早就成为 文化,保留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 三、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 (一)从受众潜意识角度 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对社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走向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在新闻报道中应做好充分的估计与准备,并且深入把握各方受众的利益需求,积极改善民生,为政府决策提出舆论支持,科学地实施新闻传播策略,提高新闻的社会价值。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促使受众通过潜意识的经验更好的理解新闻的内容。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 新闻节目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受访者的个体差异,去准确的展现平凡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需求,根据百姓的利益去选择热点焦点。积极宣传具有温情色彩的感人故事,传递互帮互助互爱的价值观念。满足受众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得满足,并且加强法制意识,保护被报道人的隐私权,使受众感觉到安全和尊重的需求。及时公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保持公平公正才可以实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平和安稳。不但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要,而且要从政府的角度,充分思考类似矛盾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只有基层需求都满足了,受众才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角度 受众按男女、年龄大小、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蓝白金领、中国还是外国、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支持何政治派别分为很多类别。新闻媒体着重考虑两性间不同的思考方式,军事以及政治新闻应该突出男性的直接以及渴望刺激的特点,制作上更加大气,特效上更加酷炫。时尚以及休闲类新闻女性收视率比较高,在新闻的采集上应该更加符合女美、崇尚享受的生活方式等心理,制作上以轻松愉快的气氛为主。尊重受众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新闻的习惯,充分考虑观众们内部的异同,使得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新闻中均可以达到满足。 注重新闻传播的精心设计。借助电视网络等兼有图像、声音的传播手段,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并且内容要在吸引人的基础上严肃权威。尤其是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不明的时候,社会主要的权威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主观臆断和下定论的行为,更不应该没有理由的猜测理由,然后不根据任何科学系统的调查以及询问就随意的杜撰事件的发展方向,防止报道失实矛盾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促进媒体交流和接纳环境的形成,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的人际交流群体,促进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 (四)从受众人格角度 大部分受众对社会现状及发展充满热情,应该重视这些人的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利社会发展的活动,给予这些人格高尚者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吸取新知识,努力提高文化道德水平,传者因积极争取能行为同步,从而加速新闻事业的进步。 新闻的传播者要做的是对节目受众的年龄定位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老年人,离退休人员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区别对待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角度 新闻媒体从业者应该积极调动受众的感官,争取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使内容符合受众的需求,形成提取复述,使受众感兴趣并且记住,在人际关系之间形成有效传播。受众的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观看新闻,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人是有感情有生命的个体,不是电脑。所以新闻从业者如果想改变受众的这一习惯,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有计划的调整新闻报道方法。 (六)从受众的特殊心理角度 新闻从业者应该对特殊心理持积极的态度,对受众充分尊重。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向大家描述最新出现的事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向公众实时情况。时刻记得抓紧时间,保证新闻质量。新闻结构讲求清晰有序,强调新闻的逻辑性,以及分析性,公正性。坚决杜绝引发暴力事件,煽动叛逆情绪,干扰政策落实,影响优秀价值观念的行为发生。 保证遵从心理可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应该提高并充分利用受众的可信度,注意受众之间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差异,重视在群体中地位较高、不易被影响,但是对别人却有领导作用的一部分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多个因素,如受众的潜意识,受众的需求层次,受众的认知心理和人格,以及受众的选择注意和选择记忆,还有特殊心理等不同方面,具体的分析了心理活动在新闻传播效果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就这几个方面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望予以重视。 新闻传播类论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浅议 论文摘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但也应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使一些负面新闻信息发挥正面的作用。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准确理解和切实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成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完善,并通过有效的警示和激励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负面新闻信息;信息传播 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媒体日益普及以及通讯手段日显便捷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负面信息,并使其发挥正面的和积极的效应,这应引起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通过由达赖集团一手策划的分裂祖国、阻扰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负面新闻信息的研究和引导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涵义及其表现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是负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社会上种种违法乱纪和有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还有交通事故等人为的灾难。而“负面新闻”则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那些消极层面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般有两种理解,即一种为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另一种则是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在认识上的偏颇或媒体操作上的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观真实的报道,以致产生消极的影响。 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概念,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给予固定的形诸文字的定义,单就其文字表述层面理解,负面的就是不好的、消极的或者反面的,负面新闻就是坏消息或反面消息。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负面新闻常常是笼统的,有时候是指负面新闻信息,有时候则是指“负面新闻报道”。在进行学理研究时,对此有必要加以科学甄别。 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负面新闻信息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消极变动的事实,而负面新闻是指经过人所传播的新闻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就其在社会上的效应来看,负面新闻信息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辨别。 首先,就是坏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其次,是会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闻信息,即在大众意义上的负面新闻;再次,是与国家现行的大政方针相违背、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的新闻信息。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既可以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认识与有效运作,这也为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进行正面引导的研究与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有在矛盾中运动的两个方面。有负面则就有正面,负面新闻信息也当然是与正面新闻信息相对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负面新闻信息简单地等同于坏的和消极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国外媒体或学界对此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至少还没有专门的着作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而只是局限于一些灾害新闻和犯罪新闻等的具体讨论之上,尚未形成在学理上的系统研究。据称日本有关于灾害新闻报道方面的专着,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翻译过来。从澳大利亚归来的新闻学博士张威教授在澳讲学多年,也谈到尚未见过这方面的有关专着。许多外国记者,他们虽然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但在关于战乱、饥荒、贫困、事故、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操作上往往自觉地应用了一些比较好的处理手法,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可从他们的报道实践中汲取一些相应的教训。 (一)准确把握负面新闻的“负面”性 国内外新闻界都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对负面新闻的报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认可这样一个假设,就是负面新闻将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大量地报道负面新闻更会使民众对这个政府或社会失去信心。在一个民智未开和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能够成立,但在当今民主进程不断加快、电视和网络普及、社会开放、国内外交往日趋频繁的环境下,这样的假设是很难成立的。 在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却有着比正面新闻更为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看,一是新闻报道的效果首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要看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不能单单以传播者的角度一味地让受众被动接受。受众是具有心理辨别力和分析力的,并非是媒体说什么就会认同什么,他们会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加以自己的判断。如果媒体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信息,它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必然将大打折扣,而一个没有可信度的新闻媒体,就算它传播多少好消息或正面的新闻信息,读者同样要对其不具信任度和亲和力,因而使媒体借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将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也将会荡然无存。二是过多的正面宣传易使大众产生“正面审美疲劳”,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只有在媒体依照新闻规律进行适度的负面报道回应时,才能加以冲淡或纠正。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不管正面新闻是真是假,许多人先抱三分怀疑的态度,而激进点的人甚至一概否认,认为这是在唱赞歌、吹牛皮或拍马屁。当真实的正面新闻得不到受众的普遍认可时,这种正面宣传所取得的宣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到某条新闻,负面与否并不能准确地加以判定。笔者认为,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对其加以时间和空间限定,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准确的分析。 如针对社会下层极端贫困人口生活的报道,读者或观众当接收这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必然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读者会按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之大部分人能够理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贫穷,这不一定是谁的过错。有同情心的人甚至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这要比只是抽象地喊扶贫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矿难”一度也被当作负面新闻而加以限制,但解禁之后我们听到的并非骂声一片,反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关爱生命和注重安全的共识,意识到在能源开发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积极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改善矿工工作生活条件。 (二)负面新闻的价值判断应符合新闻准则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及时,并不在乎其正面和负面,只要是真实的新闻就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没有受众在接受到新闻信息时先去判断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所关心的只是新闻本身。而新闻若被套上正面或负面的枷锁,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其真实与及时。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新闻进行预先的价值判断而使新闻丧失真实和及时,这对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乃至对社会受众心理所带来的伤害,其实远比被判定为负面所带来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化,即用辩证的与多维的视野透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对政治、伦理、法律和审美等方面将产生的影响;二是历史化,即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一些历史的比较和梳理。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只在某个地方才有的,这是一种古今皆存的普遍现象。如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甲骨文上也有许多负面新闻信息的记载。问题的的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认识这些新闻资源,并加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三、发挥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辩证且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之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效应。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完善 负面新闻信息本身所反映的事实的好与坏、对它如何认识与表现、其传播的环境以及受众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它所传播的效果。1998年8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尚未消退且灾情隐患犹存,举国上下正万众一心地投入到全力抗洪的特殊战斗之中。然而,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部分地区的许多原始森林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对此新华社记者采写了题为《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新闻报道。消息披露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各媒体及社会大众纷纷表示强烈谴责。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也为此先后进行了重要批示和政策调整,时任总理朱镕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严厉打击非法砍伐活动;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及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分别就此予以批示;国家林业局还向全国长江上游天然林一株也不能砍伐的决定;国务院调查组也适时赶赴四川省视察并指导工作,并从9月1日起提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国在护林政策方面的重大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一则负面新闻信息及时而有效的传播,能够引起全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国家及有关部门加以政策上的适时调整,它对社会进步与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手段 一些负面新闻信息的适时传播,能够使人们在心理和认识上感到某种挑战,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应战并主动投身于解决所反映问题的实践中,进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这些现实的威胁都是媒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时时提醒着人们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广泛报道了届时世界人口超过60亿这样一个事实。这原本是一则喜庆的消息,然而各大媒体报道所注重的视点在于它向世界再次敲响了人口警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加重了地球的负担,使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且它将严重地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媒体的这一报道,不仅没有使人们就此而感到悲观,而是令全世界进一步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共识,并激发全球共同寻求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良策的热情。可见,只要媒体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意义便是不言而喻的。 (三)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媒体发挥自身舆论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舆论监督的警戒功能,它能够通过对社会现实中消极污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给社会和社会大众以一定的警醒与告诫,以抑制不良行为的扩张和蔓延,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大量消极活动诸如腐败现象等,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不得人、偷偷摸摸且不敢登大雅之堂而谋划于密室。媒体将其揭露出来告白于天下,就能掀起社会舆论广泛谴责的强势。 我国有党纪、国法、政纪等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监督,但主要是追惩于后。加之一些人对信息所具有的控制加工或处理权,且本身又不甚注重监督,进而往往致使这些人违法乱纪且有恃无恐,但他们对新闻舆论监督心存余悸。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前几种监督手段的强制性,但也具有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一是广泛性,社会各阶层、各组织和公民作为监督的对象,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主体;二是及时性,消极腐败现象被由媒体揭露出来,就能很快引起司法和行政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三是公开性,媒体曝光使丑行者原形毕露并声名狼藉。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可以惩治于后,而且也可以防范于前,它具有其它监督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如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栏目所产生的监督效应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朱镕基同志还曾为《焦点访谈》作“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改革尖兵,政府镜鉴”的题词及肯定。 (四)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盾牌 尽管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不像它的国内政策那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直接和深刻关注,但在维护国家利盖方面,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依然需要国内外民众的广泛支持。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其对内政策的延续,它最终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交关系的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媒体对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传播,就能使民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国家意志,甚至将影响当事国双方的政策。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悍然用导弹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暴行震惊了全世界。我国新闻媒体对此迅速反应,及时报道了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强烈抗议,并配以大量的事实报道、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使广大中国民众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到事实真相以及我国政府的立场,从而给予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支持,并对美国政府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尽管美方对此以“误炸”搪塞,但仍不得不承认这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消极事件,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总统本人多次公开表示道歉,随后还进行了赔偿。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它也是一个明显的负面新闻信息,如果媒体报道偏颇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但是,媒体的正确报道使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以及全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呼声,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最近发生在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以及后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属于典型的负面新闻信息。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方一些国家新闻媒体肢解事态甚至歪曲报道,对此不仅激起了国内民众和国外华人的强烈谴责,而且也引发了国际上一切富有正义、爱好和平国家及其人民对我国的声援和支持。而国内主要媒体在这一事件上全面、客观的报道,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达赖集团长期假借民族宗教问题分裂祖国的本质,看清了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知、偏见甚至仇视,也进一步看清了西方一些媒体及其国家所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这一事件正确报道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总结其宝贵的经验。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刻意掩盖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且最终使事态更加恶化并背离初衷。我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已经更趋理性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只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运用负面新闻信息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其发挥正面的积极效应。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不论是新闻传播教学还是研究,都必须时刻把握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方能与时俱进。理解媒介生态的关键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人,理解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受众”的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思维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具有更强的批判能力,不再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来源,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行为方式上,Web2.0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同时,人们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浅层阅读逐渐取代了过去印刷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多任务(multitasking)逐渐取代人们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等等。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其中的人们,新闻传播教育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弄清楚现在的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新闻。以情感为例,传统的新闻报道不能掺杂新闻人的任何情感,记者编辑必须冷静客观地报道新闻。但研究表明,带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记者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倾向,反而会使读者更愿意相信。而且,在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带有个人感情的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称。第三人称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但人们发现,用第一人称讲新闻,会使受众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我们进行决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新闻传播类论文:微博改变新闻事件的传播格局 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日益普及,其交互性的特征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国社会的信息和舆论传播格局,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有传播体系正在逐步瓦解。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在社会化媒体参与“追踪”与“围观”的过程中,新闻事件的各个传播环节都有了全方位的转变。 自媒体成事件传播源头 在互联网引爆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情绪、观点的变化,这些内容就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起点。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微博上设置议题,把自己了解、关心或者认为不正确的事件线索公诸于众,从而引发其他人的兴趣,进行再次传播,最终使得事件升级,成为热点。此外,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在场的微博用户也可以第一时间现场图片、消息,他们被称为“公民报道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记者,成为了很多事件公开的第一源头。 早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当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占总数的近30%。2010年后,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这一比例继续上升,2011年热点事件中,自媒体设置议程、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甚至互联网信息“倒灌”传统媒体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传统媒体往往从微博上寻找焦点,再进行二次挖掘和报道。2012年以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重庆市北碚区委原书记雷政富、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等“问题官员”被揭发并免职,无一例外不是在自媒体中率先发酵。 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也把微博作为披露事件的第一工具。如“毒胶囊事件”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在加V认证的实名微博上率先爆料,“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这条微博转发近13万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假行动。然而,赵普的微博引发了新闻界内部的严肃思考,对于食品、药品安全这样的大事,媒体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审慎把关,其微博的言论如何自律和他律成为新的难题。据悉,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目前都已制定记者网络发言的守则。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传统媒体也已经进驻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体对网络热点迟钝和失语的状态,延伸了其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直播”极大提高事件传播速度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抵达深圳考察工作,作为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离京考察活动,他这次深圳之行的信息和照片最早和最多见于的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而是在微博上,很多深圳本地网友通过微博进行了“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微博中关于深圳之行的条数超过10万条,传播速度和信息量远超过传统媒体。 微博具备“快传播”与“私传播”的特性。“快传播”指微博省去了传统媒体的后期编辑、排版、制作、发行等周期,可以以电脑或手机联网等进行同步传播,后期加工时间趋近于零,这是最多每天出版一期的平面媒体无法达到的,有所提速的广电媒体也望尘莫及。2011年重大突发事件在事发当天发酵的超过半数,这恐怕只能依靠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私传播”是指新闻现场的所有亲历者无须以强大的公共传播途径为依托,也可以和专业记者一样具有优先传播权,那就是利用微博进行事件直播。 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就起到事件直播的作用。7月23日晚,摄影师“小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微博上直播着事件的发展;网友“Smm_苗”用手机微博发出最早的信息后又陆续发表了数条在事故现场的目击图文记录。还有其他众多网友发出的求助、寻人信息,汇集在一起,成为当晚最活跃的信息源。资深媒体人吕焕斌曾评价:“仅以此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最初的6小时观察,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还是完败,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此后,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网友“安默然lucky”微博做了最早报道,当时在车厢最后面的网友“季法师”在微博发出了第一张现场图片;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网友和北京市各级官方微博一道,微博直播路况和救援信息。人人参与的“微博直播”极大提高突发事件传播速度,成为了公众快速了解信息的首选平台。 网状传播扩大事件传播范围 微博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无障碍式传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微博传递信息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每个人的信息和观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受众群体逐级扩散,通过网状的传播模式进行扩张。微博转发可以迅速为重大事件提供信息支持,网民信息共享,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将一条信息传遍网络世界。 2011年1月25日,一个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账号悄然诞生,随之引发了一场全民解救被拐儿童的风暴。这一行动主要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互动及传播,“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突破了20万,网民纷纷转发相关信息,其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得到几何级数的放大。虽然它的成功与传统媒体后期的跟进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密不可分,但微博传播平台在此次行动中毋庸置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平台的发展,为热点事件或话题的传播带来了新模式与新方向。 作为社会公共事件,其最终目的在于积聚各方关注与力量,使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微博平台的多级传播使很多事件的覆盖面不断扩展。2011年以来,以微博平台为依托,越来越多的事件或话题为更多人知晓,涌现出如免费午餐、给孩子加个菜、大爱清尘、解救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加油小伊伊、西单奶奶、救助小传旺等一大批微博话题。在微博传播中,“简单”降低了参与门槛,“高效”则提升了参与热情。 话语“多元化”改变单一传播主体 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中,媒体和记者是传播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大众媒介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并且拥有较高的公信力,而普通民众只能作为“受众”接收信息。互联网时代,事件传播的轨迹日益多元化,信息的主体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和传播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对舆论走向产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可信度,更容易成为热点事件中发声的主体。 以2012年8月湖南“永州唐慧案”为例,在事件传播、发酵的过程中,虽然主流媒体后期积极介入,但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意见领袖”、网络名人的微博信息导致了事件的多点引爆、链式反应或拐点出现,产生了巨大作用,甚至引导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尺度。 网上“意见领袖”粉丝众多,信息传播力强,在网络舆论场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唐慧案中呐喊的,有律师、记者、学者、作家、商人、官员等,“意见领袖”多由各行业专业知识丰富的精英人群组成,具有名人效应和“羊群效应”,他们的意见在热点事件的公众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传播类论文: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促使舆论引导策略转变 近些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上,当事方往往处处被动,疲于应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引导策略没能根据传播环境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民间新闻传播崛起并与大众传媒共荣互动,已经成为当下传播新变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强烈冲击着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迫使其做出必要调整。 民间新闻传播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前印刷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方式。到了近代,印刷术在欧洲推广导致报刊产生,人类这才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和民间新闻传播相比,报刊等大众传媒具有快速准确、无远弗届等诸多优点。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大众传媒逐步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民间新闻传播虽然还无时无地不在,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对社会影响甚微。 建国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媒体环境上述特征在尤为明显。所以,既往的舆论引导对象主要是大众传媒;其价值取向是“堵”,即压制信息,正面引导;其具体措施是指通过阻断大众传媒和新闻源的接触来遏制信息传播。它和大众传媒主导下的传播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长期行之有效。 首先,受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知晓亲身经历以外的新闻的。这就意味着,新闻存在与否不是取决于发生与否,而是在于报道与否。不报道就等于不发生,当迫使大众传媒放弃报道时,新闻在受众端就被消失掉了。缺少了外界信息刺激,受众自然无从和遥远的新闻形成共鸣;事件则得以被控制在较小的传播范围内。这时的信息传播处于严格管控下的有序状态,这是有利于当事者进行处理的。当然,处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其次,不管遏制实施的多么成功,总会有一定量的信息从新闻源溢出,经民间传播到受众那里。但民间新闻因其传播系统的孱弱消解了自身力量。这里的孱弱一是指传播速度迟缓,一是指信息流量微弱。民间新闻或是口耳相传,或是书信往来,等传递到遥远受众那里时,大多距离新闻发生已经相当长时间。又由于其信息流量较小,受众群体也处于相对孤立状态,这就进一步阻碍了新闻的再传播和聚合。所以,民间新闻多是明日黄花,是不会对事件产生较强干预力量的。 一切拜技术所赐,在被印刷及电子技术边缘化几个世纪之后,近十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间新闻传播重焕生机。博客、论坛、QQ、MSN等,尤其是微薄的出现,不但使民间新闻异常活跃,更让它重返传播中心舞台。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共生共荣的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要具体分析新变化,进而调整舆论引导策略了。 首先,民间新闻传播速度和信息流量空前增强。在公共事件刚刚发生时,甚至超过了大众传媒,这从近些年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几乎事件一发生,就有大量现场信息通过民间渠道得到传播。民间新闻传播之所以如此活跃,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发达的网络技术培育了新闻源和受众之间强烈的双向沟通意愿。在新闻源那里,人们力图突破压制,主动信息:在受众那里,主动探寻新闻已经成为常态。同时,受众之间自发的新闻再传播和聚合能力也因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强大。因此,新闻总有途径传播,通过隔离传播源和大众传媒来阻断信息传播的方法将无法取得实效。而结果的无效将宣判策略的非法。 其次,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导致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的恶性互动。其一,是迫使受众疏离大众传媒,亲近民间新闻。发达的传播技术已经打开了信息需求的欲望魔盒,当大众传媒不能提供足够新闻时,受众必将转向民间。这刺激民间新闻传播,使其更加活跃,却会进一步弱化大众传媒的权威。当大众传媒被边缘化的时候,民间新闻也将失去参照,其局限性则可能被受众忽视而接纳。民间新闻最大的诟病是其必然伴随大量流言。当因为没有参照而不能对其有所辨别时,真相的探寻将变得更加困难。其二,出于追寻新闻的本能,在无法接近新闻源的情况下,诸多大众传媒将选取民间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说前述问题只是让受众放松了对流言的警惕,这里则很可能使流言华丽转身,成为事实。流言一经大众传媒报道,就披上真实的套装了。接下来,民间新闻会将“被真实”化的流言再传播。这样,一个流言自证的循环就出现了。 显然,以“堵”为取向的舆论引导策略,最大的弊端不再于伤害了谁的“权利”,而在于它使信息传播陷入一片“混乱”。“混乱”对事件的处理百害而无一利。新的传播环境需要新的策略。新策略的终极目的是重建信息的有序传播!这就应该在承认民间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共生共荣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致力于于两者的良性互动;其价值取向是“疏”。所谓的“疏”是指积极主动向大众传媒开放新闻源。在介入报道的速度上,民间新闻往往领先于大众传媒。但由于民间新闻的自发性质,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不高。受众更需要相对专业、权威的信息。只要能得到翔实的新闻素材,客观公允报道,大众传媒自然会成为为民间新闻传播的引领者,两者的良性互动也会自发形成。反之,就可能转向恶性互动。 当然,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不是舆论引导策略调整的唯一原因。政府管控媒体方式的悄然转变以及媒体市场取向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媒体功能取向从以“正面引导”向“舆论监督,的变迁,受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等同样是策略调整的时代背景。但有什么比媒体自身格局变迁的力量更大呢?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特定土地上人们的集合,而这个共同体、集合的粘合剂,就是新闻媒体。正是新闻媒体提供了监测环境、告知消息的工具,提供了人们彼此间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社会生活空间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发展水平。口头传播与原始部落民主相适应,手抄文字、马车驿站与民族国家相适应,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与全球政治相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消息弥漫于整个的社会空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人民两个基本要素,管理者要认识人民,理解人民的心声,人民也要了解管理者,审查管理者的资质。在这两者之间,其沟通、联系的主渠道,非新闻媒体不可。在当前这个媒介化时代,要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新闻媒体。 一、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等新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员流动。走南闯北,出现了单位用人、社会管理人的新形势。 2、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跨体制的人员流动,带来了人们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在主流价值之外,又有许多价值观出现。如自立、竞争、互动、风险、信用等价值观正在确立,还有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也凸显出来。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朽无耻、低级趣味等。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3、社会阶层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尽管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还在持续,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态和规则正在形成。多年前,学术界提出了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成了十大阶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4、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越来越公开透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要求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上述社会变化,也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利益问题,过去强调是整体利益, 现在开始重视个体利益,同时新的群体形成产生诸多群体利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冲突。如何协调群体的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公开透明,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新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必须适应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的要求,遵循多元社会治理理念。既要有“硬”的手段,也要有“软”的手段。“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某种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指导或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等等。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显然有其独到的作用。 二、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1、宣传功能。新闻与宣传都同属于传播范畴。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有法律法规等重要阵地。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百姓对社会的感受,由此直接影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现在 90%以上的群众都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决定、实施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如每年的全国“两会”、省“两会”,人们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关注。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2、引导和教育功能。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获取思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都起主导作用。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家庭、学校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来对舆论进行引导,因此较容易为公众接受。 3、沟通协调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媒体扮演着各方信息沟通平台的角色,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枢纽作用。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媒体上进行沟通。这些年,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事例多了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沟通作用。 4、社会组织功能。新闻媒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并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就充当着一种社会组织者的角色。 5、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历来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舆论监督,既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百姓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修正错误、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信息服务功能。新闻媒体不断向人们提供各种事件信息,如对于那些来自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新闻媒体能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采取防御措施。此外,新闻媒体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这也是新闻媒体满足人们日常信息需要所具备的功能。 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 的“互动性”与“粘合度”。责任与担当:媒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新闻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坚持职业伦理,弘扬专业精神,恪守社会责任。唯有严格要求自己,践行道德规范,善尽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11年发生的谣“盐”事件,给媒体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留下了许多思考。2011年3月16日,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抢盐潮”,众多新闻媒体沉着冷静应对,在重要版面、时段、页面,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食盐供应新闻报道,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了民众对核辐射影响的疑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一开始,就暗含着对管理效果的设定。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效果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该转化过程的效果越好,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则其转化效果越差。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必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才能产生一定的管理效果。而这一效果的产生,又是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于传播之前,显现于传播之后,即总是受众在收受新闻传播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的。由此,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即管理者)在实施自己的管理行为所消耗的一定的资源与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新闻受众(即被管理者)接受信息传播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方面所发生变化收益的比较。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作用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媒体本身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政府等管理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管理好社会。 由此可见,媒体参与社会管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相,并让公众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谣言止于智者,公信源于诚意。这次谣“盐”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新闻事件真相,达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因此,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畅通人民群众的权利表达渠道,努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分歧。这样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新闻媒体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这种传递的信息与人类事先储存的信息不同。传媒传递的信息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无论世界发生何种事,如战争、疫情等,一旦经新闻媒体传播,这种信息就会对人们的社会生存和命运产生影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般的信息所不具备的。如在地震中遭破坏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一系列经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引起各国政府对核电站安全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微博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 一、草根“麦克风”发出的自媒体时代强音 2012年9月15日,新浪微博用户主页右侧的热门话题榜中增设了一个新词条——“理国”,与之相关的微博成为继宜黄强拆案、7·23动车追尾事故等话题后的又一起传播速度极快且的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是通过对影响力、转发及评论数等因素的整合评估形成的,数目庞大的草根用户往往在相关信息传播的选择上呈现聚合状态。一般地,一个热门话题,仅靠坐拥上万粉丝的加V用户自娱自乐其实不易形成,更需大量草根的互动传播作为助动。 事情是这样缘起的:由于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西安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微博上对此事件的实况报道大量涌现。新浪微博一位仅有300余粉丝的西安用户“@田维Paolo”于15日当天16︰37发出一条微博“刚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西安玉祥门数十辆日系车被砸,局势失控,一位车主下车阻止爱车被砸,被一棍击中头部,生命垂危!!!!”这一新闻快报型微博因得到多名加V用户转发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扩散。后“@田维Paolo”亲临现场拍摄实况照片,其中一张被砸日系车车主收拾残骸的图片被商界新媒体事业部财视网新闻中心主任“@SJ翔宇”转发,获得逾120条转发。 对于西安9·15事件,新浪微博上大量类似“@田维Paolo”草根用户皆转型为“战地记者”,躬亲现场直播暴力事件,他们在9·15事件期间制传的新闻报道数量远远超过媒体官微对相关事件的制传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次草根网民向新闻记者的转型,佐证了“自媒体时代”的题中之义(根据百度百科):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着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微博传播新形态。在中国,自媒体的集中形式以及自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传载体即为“微博”。微博一直没有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李开复则解释为,“微博就是每次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区别: 相对比之下,微博是唯一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兼强的媒体。 二、西安之“殇”——“9·15事件”背景介绍 2012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以8月15日香港14名登岛保钓人士被日方逮捕事件最激烈地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当局的仇恨。9月15日,西安众多爱国者于钟楼、小寨等地游行示威,表达主权诉求与仇日情绪。但游行者在拉横幅、喊口号之余,竟对日系车、日本产品专卖店等展开了打砸抢的大规模暴力犯罪行为。 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被打骨折是9·15事件中暴徒施暴的典型案例。媒体人江雪在《“九一五”:西安之痛》中写道:“那是在9月15日下午5点多,李建利开着自己家那辆白色卡罗拉经过环城西路……车到玉祥门和西门之间的路段,走不动了。这时,对面路中间来了一队游行的人……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跳了过来,举着手中的U型钢锁,向他头顶猛砸……这一击是致命的,导致颅脑开放性严重骨折。从医院的透视片子能清晰地看出,李建利的一块颅骨断裂凹了进去。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中,医生取出了一大块和一小堆被砸碎的颅骨……” 打砸抢的暴力行为被认为已然异化了爱国主义朴素诉求的原始初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天定于10月2日发微博说:“西安的9·15事件,呈现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人专门组织了一些烂仔肆意打砸抢,组织者与烂仔各有所求,前者是制造混乱,后者都是烂命一条,先拿三瓜俩枣,乱中还可乘机抢劫。所以,打击那些烂仔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要抓住那些组织者。”除了王天定等专家学者、江雪等媒体人对此事件的学理性解读和专业化报道外,其他网民亦积极表达观点。如网友“@不要让我吃香菜”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我大西安9·15那天的抗议活动显然已经成为不理国行为的典型了。”草根用户的积极关注与活跃表达促成了这起事件备受瞩目的效果。 三、关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问卷调查及案例研究 (一)负面新闻信息释义 根据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一文的释义,西安“9·15事件”应属“负面新闻信息”。 该文称,“它(负面新闻信息)与负面新闻殊异。在语义表述上,负面新闻中的负面,将报道题材与报道效果相混杂;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明白无误地说明只是制作成新闻作品的事实带有负面性质。就此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使用负面新闻概念,那么就须特别说明究竟是报道题材属于负面,还是报道效果属于负面,以免产生歧义。负面新闻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1]。信息可以是事实,而事实具有原生质的特点,其本身不包含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信息也可以既是事实又包含人们一定的价值判断。关涉自然灾害、犯罪等的新闻信息,无疑都属于负面信息。负面的新闻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根据新闻事实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2]” 由此可知,9·15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信息”。它广泛引起了民众的负面情绪,达到了破坏功能(如破坏西安的城市形象、市民间的和谐互信)、瓦解功能(如瓦解西安人的地域优越感、凝聚力、外地人来西安的旅游意向等)、腐蚀功能(如腐蚀了公民对于一部分人的信任度,使人产生道德倾斜),以及煽情功能(如煽动起一部分人的爱国热情、公民个体间的相互仇恨等),这皆符合丁柏铨、陈相雨在文中所谓的“事实携带的负面性质”。 (二)本地问卷调查分析 横向来讲,西安在9月1日至10月1日间发生了不少“正面新闻事件”。如:9月2日西安PM2.5数据达优极天标准;9月26日,陕西卫视改版仪式启动;9月29日,深圳直达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29日,西安市推出1亿元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0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换书市集”正式开张等。 纵向上讲,西安在近年亦不乏正面事件。最有名者如2010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曲江观光轻轨的竣工(2012年10月)等。相比于“9·15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上述新闻并未在微博上产生可以相提并论的轰动效果。为证明这一结论、了解获知“好事”与“坏事”各自的人数及其获知途径,我向100位非西安本地市民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以期获得直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回民街、大唐通易坊、大雁塔北广场以及骡马市步行街等四地。问卷调查对象为在西安旅游或长期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口。问卷涵盖问题有三:(1)是否听说过西安“9·15打砸抢烧事件”?从何得知?(2)是否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事件?从何得知?(3)是否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从何得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有86人知道西安“915事件”,其中72人通过“微博”得 知;另14人中,有2人通过“电视”,12人通过“人人网”(人人网是与Facebook传播形态相似的自媒体)。(2)仅有16人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之事,其中6人通过“电视”得知,6人通过“微博”,其余4人未填写得知途径。(3)有57人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双向得知。 从问卷结果可知,86位“坏事”知晓者中有72位通过微博得知,占这部分样本总数的83.73%;而“好事”知晓者中,只有不到40%是通过微博获知,遑论好事的知晓者人数本身仅占总样本的16%。知道“坏事”者数量远超知道“好事”者数量,且“坏事”得知渠道主要是微博等自媒体。 由此我先预设一个假想:微博“偏爱”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下面的媒介内容分析进一步对此证明。 (三)外地媒体报道分析 我选取《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以期获得对该议程的佐证。 《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均为综合性都市报,前者以长、株、潭为中心,面向湖南全省城镇发行,其官微则贴近“综合性”定位、涉及各地新闻。后者也以本地市民为受众群,新闻内容综合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官微作为案例,主要出于以下考量:1.两者对西安来说均属“外地媒体”,更利于观察外地媒体对“9·15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微博传播者甄选信息的标准;2.两份报纸均属综合性都市报,虽分别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及重庆市总工会(投资体系为人民日报华闻控股华商报业)等行政机关主管,但不属“党报”范畴,其新闻在编辑和采写方面呈现多元化、宽口径、接地气特征,利于实务研究;3.两报官微均有大量粉丝,分别为177万和71万(截至到2013年2月上旬)。 首先研究《潇湘晨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潇湘晨报》官微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17条。其中:7条是关于“9·15事件”的报道,其中正面新闻信息1条(《西安青年李昭街头举牌: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这条新闻属于以负面新闻信息为背景依托的正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6条。其余10条无关西安“9·15事件”的微博中,负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学生强烈要求》以及《左右不分?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手术》);正面新闻信息5条,分别为《湖南妹子获2012年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季军》(比赛在西安举办)、《国庆长沙-西安坐动车6小时搞定》、《西安酒店申请更名为“钓鱼岛酒店”获批》,以及《英国“活雷锋”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 给流浪汉发包子》。其余4篇为中性新闻信息,分别为《西安一小学让近3000学生躺在课桌上午睡》、《西安“造湖运动”:拟投百亿造28个湖》、《长颈鹿算什么,这是坐货车的“乔布斯”》,以及《长沙乘高铁到西安二等座票价592元》。 通过整理数据可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比例为5︰4︰8。负面新闻信息最多,占近一半。 再来看《重庆时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8条。其中,正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正能量!"洋雷锋"卖家产去西安给流浪汉送饭7年》和《西安一酒店申请更名“钓鱼岛酒店”获批》;中性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西安惊现坐货车“乔布斯” 被调侃视察iPhone5业务》和《大学生活宅在床上过?》;负面新闻信息3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系学生强烈要求》《西安公布保钓游行9名打砸者照片 敦促投案自首》,以及《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做手术 院长:这没啥事》。剩余一条《国庆你准备去哪里“看头”?》属《重庆时报》官微的#午间分享#栏目,是服务类信息。不属于硬新闻范畴。 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知,《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为2︰2︰3。负面新闻信息最多。通过对《潇湘晨报》和《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同一时段对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正负面属性分析可知,负面新闻信息占到所有新闻中的最大比重。 (四)本地媒体报道分析 本地媒体,选取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的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进行对比。西部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是省级主要新闻媒体。 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西部网官微中言及“9·15事件”的微博共5条,均为负面新闻信息:分别为《勿以爱国之名 行害民之事 》、《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者照片劝其投案自首》、《多家保险公司称被砸日系车主暂无法索赔》、《西安警方微博公布砸日系车砸穿颅骨嫌犯正面照》,以及《央视:西安被打日系车主维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摘 要 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关键词 学术论文 评估标准 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交流一下,供同行们讨论。 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 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如何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现在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说出来。因为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论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可以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眼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词,就是“理论”。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同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具体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此,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大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行文、具体论证和结构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起码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 五,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依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明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论述中可以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说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论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本学科的代表作,也可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 八,非必需地引证和论述自己导师和可能评议论文的老师的论著。如果恰好论文涉及导师的研究领域,而且导师确实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学生引证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说,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说……”都引上了。 关于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是复杂的,F.索恩(Thorne)曾归纳了六种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情况如下:为阿谀某人引用;以自诩为目的引用;为相互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用;为支持某一观点牵强的引用;为维护某一学术研究派别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1]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类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与研究对象的真实联系,最终影响论文分析结果的客观性,玷污学术研究 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如果每论述一个问题,自己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自己治学严谨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结构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许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旧可以写上许多话,但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始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实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路。 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如第一关过了,可以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说,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度。 这里的“规模”,不是指参与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 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如果其中要说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说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判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说,硕士论文如果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说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如果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 1,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具体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说不严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 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系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说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 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 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具体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 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说明作者要证明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说明论点。 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 第五,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估。这里也包括五项标准。这是对该论文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包括论文对学术发展的贡献程度----学术价值、论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社会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行专家组可以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若干评估的衡量标准,但是社会价值是难以具体分解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此,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具体,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 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如果带有启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说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 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 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学科建设的贡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断。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贡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贡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贡献”或追求很大的“贡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贡献”。特别在自我感觉非常好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 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说是论文了。如果自己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清晰性。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解决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贡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满足学术研究需要的贡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 “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 现在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教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认为达到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特别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 由于现有的国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断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受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因为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 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现在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 既然现在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如果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十分荒谬的结果,因为可能会出现密尔(J.S.Mill)所说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如果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新闻传播类论文: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同质化竞争时期。报业同质化现象表现在内容层次和报业运营层次两个层次。有学者认为,通常所指的报业同质化是针对报纸的内容方面来说的。而高校媒体既不属于政治性报纸,也不属于商业性报纸,它是否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 从规模来看,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239份高校校报的名录和简介。再加上电视和网络媒体,高校媒体规模甚大。然而,与大规模相对的是,高校媒体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闻同质化现象仍然是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内的各种媒体,包括校园内的各种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往往相同或相似。借用报业同质化概念,高校媒体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校园媒体中存在的新闻内容‘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即指新闻的内容雷同。 有学者认为,报业同质化现象是报业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报业趋同可以区分为良性趋同与恶性趋同两种类型。对于报业竞争而言,良性趋同具有积极意义。与此相反,恶性趋同则是消极性的。因为,恶性趋同是一种单向性的移植性模仿,没有提供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对于高校媒体的同质化,各媒体之间在新闻题材、结构、内容上高度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相似或雷同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媒体自身的创新和进步,而往往是相互之间的简单抄袭,即恶性趋同。这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受众容易对新闻产生厌烦,长此以往,校园媒体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减小,起不到其所应有的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存在,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受众对所传播内容的厌烦和抵触,阻碍了传播效果的实现。 现今媒体市场存在的同质化,多因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那么,在思想活跃、开放自由的大学校园内,高校媒体本应是百花齐放,为何会出现同质化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不同于媒体市场同质化现象成因,高校媒体由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竞争并不是一种常态,也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竞争状态,高校媒体之间更多的是平安共存。可以说,恰恰是因为竞争的真空状态,致使媒体缺乏创新意识,并产生很强的惰性和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校园媒体作为媒体角色的严重缺失 当代中国媒体身份的角色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政府“喉舌”。中国媒体的一项中心的使命就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喉舌”不仅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新闻媒体的明确要求,得到过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也体现在具体的传播行为中。2、经营主体。市场经济要求中国媒体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既是传播主体,也是经营主体;既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机构。作为经营主体,它必须通过特殊的生产营销模式获利,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3、全球媒介。媒介全球化是指媒介的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各种活动和自我认知定位。4、社会公器。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中介,一直是以公正的“人民”代表的角色自居。5、传播角色。任何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普遍意义上的功能性要求和角色扮演,它报道新闻被称为“社会哨兵”,它传递知识被称为“人民教师”,它揭露丑恶被喻为“社会医生”,它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被比作“娱乐工厂”,等等。它们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了媒体身份的社会内涵。但是这些称呼并不具有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特征。它们的意义由“政府喉舌、市场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等身份要素决定。ⅲ反观高校媒体,作为经营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的角色基本缺失。校园媒体虽然很大程度上行使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但由于未脱离计划体制,在整个报业追求市场化和差异化的同时,校园媒体仍然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党委喉舌的单一化的导向角色。就经营主体而言,虽然目前媒体市场进入战火硝烟的竞争时期,但高校校园的媒体却因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以及非营利性而置身于竞争之外。毫无竞争意识的校园媒体不用绞尽脑汁地挖掘独家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不用想方设法用独特和不同于其它媒体的新闻视角来进行报道,受众也不依赖于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同质化在所难免。 二、传播过程中传播元素的缺失 所谓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既要有“传”,也要有“受”,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传播者把信息传播出去,需要受众的消费和反馈。同时,受众也是需要媒体的,需要从媒体了解信息,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媒体上获得一定的表达空间。但高校媒体显然是只考虑“传”而很少考虑“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缺少互动,传播者甚至不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消费需求。所传播的往往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传统的模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要么结构相同,要么人云亦云,容易造成同质化现象。 三、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限制 一般而言,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局限于校内,受众群体也多限于校园内的师生,在媒体的读者定位上,各媒体往往相同或差异不大。这直接导致校园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趋同。校园媒体在内容上主要是校园新闻,即使是少量的综合新闻,也大都与校园和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传播内容的限制,加上校园传媒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问题,使校园媒体新闻呈现同质化现象。笔者从事高校的校报编辑工作,有幸能看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校报,笔者发现,在不少高校,一条完全相同的新闻,在校报上出现、在校园网上出现、在校园内的一些报刊或简报上也出现,重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如何规避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 一、引入竞争机制,斩断高校媒体产生同质化的经济根源。 高校媒体首先要转变思想,开拓“市场”,广开“粮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学校和有关组织全额拨款是高校媒体的绝大部分经费来源,经费来源的唯一断ⅱ稳定性使高校媒体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不愿意去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作为高校媒体,避免新闻同质化首先要转变依赖于拨款、不求“市场”的思想,而树立广开“粮路”的思想,积极拓宽受众面,增加受众数量;多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把新闻推向社会和企业。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励媒体不断创新,自动规避同质化。高校媒体普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好做坏都一样,媒体怎能主动去挖掘独家新闻呢?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做得很不好的甚至可以惩罚,以此来激励媒体进行创新。 二、提高高校媒体从业人员的传播意识和专业素养 高校媒体普遍存在从业人员非专业人员的现象,由于培训力度不够,这些采编人员缺乏应有的传播意识和新闻专业素养。如何改观这一现实状况?首先,从业人员自身应提高认识,增强传播意识,掌握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另外,学校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通过加大对采编者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其它高校媒体和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学习等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树立质量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新闻内容事实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内容层面:一个是必读性的内容。二是可读性的内容。三是选读性的内容。就高校媒体而言,对于必读性内容,如总书记来学校等重大新闻并不强求它们表现出差异性,而主要是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下功夫,一些大型媒体在这方面比校园媒体做得出色。如针对一个硬新闻进行多角度解读,给受众提供开阔的视野;在同一主题下,把不同的新闻组合在一起,形成传播强势;引用华尔街日报体,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以吸引受众,等等。高校媒体需开阔眼界,多向外界媒体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报道方式,为我所用。
新闻实践论文:培养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思考 国内新闻学教育发展非常快,相关研究也不少,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2004年清华大 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六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然而,“清华模式”在国内的新闻采访课教学中还只是个案。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及国内引进、翻译的西方新闻学原版教材(如《新闻报道与写作》、《创造性采访》、《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美国的本科新闻教育就是培养记者,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必选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即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加拿大的新闻教育普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如从基础报道训练如采访技巧、新闻写作,到一系列的制作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要求有两个半年的实习期,广泛涉猎社区报纸业务和电视纪录片制作等。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① 鉴于国外的新闻学教育和国内“清华模式”的经验,根据笔者所在国际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使之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分析力的人。 构建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部分。 课堂实践 利用课堂做一些简单的采访练习,如用电话预约采访等。具体设计如下: 校园实践 校外实践 英语采访实践 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新闻实务课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教师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上课,接下来就是由教师出各种各样的题目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点、讨论和个别辅导。提倡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六七人为一组,教师配备2个,一个是大学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兼职辅导老师, 由新闻界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担任。②以此为鉴,扩展、延伸新闻采访课堂空间,实践课堂可以在教室、在校园、在社会。通过营造采访环境以及让学生真实地进入采访环境,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采访小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进入“新闻现场”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采访活动,并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如采访校园陌生人写成的采访报告,作为期中作业;采访新闻业界人士并写成采访报告,作为期末作业的一部分;采访小组的新闻稿件也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最后,建立课程的讨论区或网站,把教学资料上网,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实现开放式教学。 总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环节入手,循序渐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新闻实践论文: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七)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基于实际应用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实际工作流程,感受了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认识了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实践了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学实践教学新形式 作者:吴雨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扩宽实践口径,体现“大媒介”观如今,传媒机构类型和传播方式正在进行革命性改变。社会为新闻学毕业生提供的实践岗位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新闻机构,可以说一切属于媒介传播的岗位都是我们专业的对口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新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学校级别和地域劣势,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很多毕业生无法进入新闻媒体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学专业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2]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应摆脱单一新闻媒体平台的窠臼,把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和“大媒介”观。比如在实践领域上可以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广告、电影、数码产品制作、商业传媒、企业传媒等,这种“大媒介”的实践理念真正体现信息社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真正能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理论所学运用到实际,是符合新闻学教育趋势的。 三、建立新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灵活性和持续性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得益于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层次、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里面最重要的两点是方法灵活与连续性。所谓方法灵活,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媒体和社会。所谓贯穿全程,是指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连续设置,从而使四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个有效、连续的体系,真正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性。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把实践教学学时从原来22%增加到30%。 1.针对性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课程的理论内容,掌握新闻专业应具备的采、写、摄、录、编、播等基本技能。《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带领学生采访高考、车展、秋菜买卖、新生军训等新闻事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新闻眼、如何采访、如何摄录等,或指导学生制作合成广播电视节目,让学生在新闻实训中学习,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 2.灵活的第二课堂除课堂教学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良好示范。如每年一次举办的大学生记者节活动,通过学生电视纪录片、电视短剧、电视音乐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展播及评奖,使学生得到新闻业务的全面训练,提高了综合能力。还有不定期举办的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此外,经常邀请新闻界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去媒体参观,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机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当然,第二课堂实践也同样要形成常规化和连续化,并考虑纳入教学计划,效果才能显著。 3.常规的小学期见习小学期见习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工厂、进社区、下农村、走入各行各业、了解国计民生,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 4.总结性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初始平台,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通多种渠道,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同时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巩固与媒体实践基地的长期互利合作关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联合党办、团委和学生会把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利用起来,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宣传部的一些重要宣传活动。其次,充分挖掘省内外的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还在很多单位组织、工厂农村等建立了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对不同实习基地进行横向和纵向开发,最终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衔接紧凑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有效解决了学生无处实习、实践基地单一等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多元化的角度来定义实践平台,从电台电视台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业、电影业、音像业、广告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只要对媒介传播类人才有需求的岗位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实践平台,这个思路是符合传媒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赖于一种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关注传媒发展前沿、主动参与传媒机构发展是我们保持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一个得力措施。比如我们会定期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或报刊的栏目进行监评,或从读者角度对其改版提出更专业的意见。我们还与媒体合作,帮助他们策划有关大学生的一些节目,或者设立媒体的校园通讯员,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习基地从中也有所收获,真正体现了与实习基地的“双向互动”性。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业界与学界共育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的进人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大量高学历、强实践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就被提上日程。首先,我们要求每名专业教师都必须进入传媒机构或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充分熟悉自己课程范围的业务操作,同时了解业界实践的新动向和新知识,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去。此外,为了解决眼前实践教师缺乏的情况,我们聘请新闻机构的资深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即实现了师生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高校和业界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凡。 (四)创新考核机制,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怎么考,他就怎么学。所以,考核机制的创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激励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原有那种以卷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法,加大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这种评价方式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其次,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以前我们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大多采取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过于程式化和含蓄,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和展示。推行成果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实践作品、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中的成果、媒体见习和实习的成果作品进行集中项目验收、作品评分或者成果展示,对于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成果进行类似于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的师生评价,使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信息传递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和无边界化,因此新闻传播学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已经有一部分院校开展了该专业的双语授课,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该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就其授课时间、内容、教材、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较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由自发、无序推向主动、规范的阶段。即使如此,我国大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仍处于试行阶段,各院校也在对双语教学进行不断探索,还需不断完善、改革与创新。因此,本文就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所给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意指在学校中能够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双语教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及经济等学科,文科相对涉及较少。但在社会学科的部分学科中,新闻传播进行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双语教学是新闻传播媒介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新闻报道的同步性以及无边界化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而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新闻采访、现场直播或新闻写作,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国际语言已成为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更深一步来说,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新闻敏感度,及时掌握并分析外文资料,随时了解信息的最新变动情况。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新闻传播学教育水平的手段之一。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新闻传媒业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提高外语能力不仅指语言能力,也非普通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以提高外语能力为基础,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为例,“新闻阅读”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语言媒介不再是我们所熟用的汉语,而是英语。前提是我们需熟用此种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阅读”,通过此门课程我们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也是对跨语言领域、跨文化领域的一次次新闻解读、分析。最后,在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也符合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现今,中国各个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不论是经济实力、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的民主化进程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信息传递的不到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误解,而这些声音大多来自西方媒体。那么想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与态度,就需要增强自身国际传播的能力,培养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运用常用的国际语言适时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写作、发表评论等,从而传达真正的中国声音、中国态度,逐渐改变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被动的局面。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可以纯熟运用常用国际语言的能力,树立跨领域文化思维的意识,高质地实现国际传播的工作者。 二、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来看双语教学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其一,沉浸型教学模式,即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使用汉语以外的语言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都较高;其二,渗透型,即在教学工作中以汉语为主,适当穿插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和关键问题的非汉语言的讲解与背景解读,或者对一些外文词语的中文含义进行解读;其三,交替型,即交替使用中文与外文两种语言,在两种语言的运用上不分主次,在理解中文内容时适当使用英文进行补充,在讲解外文内容时适当使用中文进行解释;其四,演示型,即在专业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针对一定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时间用外文进行教学;其五,选择型,即通过开设选修课,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外文双语教学。这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开设双语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师资力量、所处环境等,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力量,使大多数学生能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何时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问题。很多人都赞成应该从大二或大三开展双语教学,认为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也经过了英语四六级的打磨,较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其实不然,不同地区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例如,贵州地区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高考之后是这些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一个时间段,如若此阶段不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外语学习方面的督促相对减少,到了大二或大三英语能力有可能不增反减,如若能在进入大学之后适当地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对英语学习的督促,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个新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都能用到的,所以针对此类学生,开展一贯而终的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合适。当然,从大一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合适,应选择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教育专业课程,从一开始建立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与国际接轨。 (二)授课内容的选择 授课内容应系统化、模块化,与实践相结合。就《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而言,更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新闻具有时效性,所以英语新闻阅读在进行授课时,在不失双语授课根本的同时,应以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新闻热情,将英语与新闻专业知识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在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授课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教材的选用 适当地进行本土化的改革现今,很多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授课仍然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学习最根源与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十分有利。但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并不适用所有学生,比如偏离我们的现实情况、费用高昂、知识架构相对于国内的教材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等。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改革。但我们在进行教材本土化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教材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对英文原版教材进行“修改”,而是在不改变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遵循作者原本授课意图的同时,将教材调整为适合当下学生使用的教材;其二,教材本土化可以适当选择当下环境的案例,让教材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其三,将中西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在教材本土化过程中注意对不同文化的注解。 (四)将多媒体教学更好地运用到双语授课过程中 当下,很多院校的授课过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那么针对授课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难以避免出现授课发音不准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图像于一体,可以将学生带到情境当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时间将原汁原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但仅凭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缺少反馈与互动,此时更需要老师来面对面地进行答疑解惑,将发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收获知识。很多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也是如此,那么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授课更应如此。 不难看出,我国很多院校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的授课还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各个院校已形成的精品课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需要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授课模式、方法、手段,将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发挥出最大效果,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下国际形势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滕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教育部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2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位列其中。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谈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对口就业问题,也坦言,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对口率在40%左右,清华大学在60%左右。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固然有新闻传播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闻传播类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新闻传播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术”轻“学”,而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则较为重“学”轻“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侧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机构、教育单位、专业学生“三输”的局面。为此,改变新闻传播院校在教学中重“学”轻“术”的倾向,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也包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而新闻传播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等五大要素。 一、教学目标:能力本位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五、教学考评:行业评估 依托教学管理搜集的反馈信息,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展开评估,是判断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考评,肯定存在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原有的教学考评,必须基于实践性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革。比如,将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改变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又如,将评价方法从之前的理论考试总结性评价,改变为项目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与项目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为了保障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过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将之前单一的以院校、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传媒院校与传媒单位的双主体评价。特别是随着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少主流媒体开始与新闻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当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参照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与行业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其领导下,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评价标准中,而新闻行业可以将实践的要求引入融入进来,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等相应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作为学生结业的重要标准,实现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 作者:纪富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新闻专业个人实践回顾 实习相当于学习,而不是一份工作,在实习期间可以学到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吸取一些经验,那么如何写好实习报告呢?大家可以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则范文,请阅读新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中博弈论方法的实践意义论文 摘要: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方法论、学科拓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博弈论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质和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闻理论界对博弈论的理解存在狭义、广义与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三个层面水平。我们可从哲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建构意义三方面,认识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中博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新闻实践论文: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各种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媒介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成为了新的趋势。新闻的采集、加工和制作等传播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变化,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中国的互联网遍布大江南北,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重教学轻实践 教学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教育专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新闻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虽然没有任何的新闻从业经验,却也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授实践教学相关的知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讲授得多,实践教学讲授得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实践训练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会使学生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适应;另一方面,从人才输出这一项来看,也会对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 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严重滞后,专业导向上一些课程内容仍然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单一的媒介介质进行区分,对于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涉及不多,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过于片面,缺乏媒介融合的整体思维。而学生因为专业选择和专业分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也很难适应,缺乏跨专业学习的能力。而这种专业分业的细化,不仅导致了不同媒体的实践课程学习和设置变得繁复,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专业实践课程单调,设备陈旧 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不会为实践课程配置专门的教室。而有的高校虽然具备配备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但是因为专业分业的关系,实验室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不能实现共享。同时,虽然媒介技术已经迅猛发展,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验室的配置上还停留在非常落后的阶段,也就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实践的需求。 二、当前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独领风骚的局面,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来生产和传播新闻的媒介融合正逐渐成为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高校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活动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对现有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媒介融合需要全能型人才 媒介融合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共同运作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更加全能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让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新闻接受者,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都可以参与新闻的和制作,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再只负责新闻报道,还应该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对新闻加以引导,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新闻背后的原理。 (二)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给新闻界的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懂得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解读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和呈现。这种可以跨行业、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掌握多种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与过去传统媒体不同,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还有网络、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并存,媒介平台可以提供多种新闻产品,而它们之间也逐渐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只掌握一项媒体技能,还要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缺点,针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所以,当前新闻传播所需要的是既精通专业又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一)“2+2”培养模式 “2+2”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的前两年进行全科专业的培养,大三、大四再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当前采取的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它通过对经济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教学模块上的不同设置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眼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育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变化,高校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全媒体时代也应该做出改变,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应注意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锻炼,应经常为师资队伍提供相关新技术的培训及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同时,应该多吸收一些有技术经验丰富的新老师,并搭建兼职教师平台,让更多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为学生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 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其他联系较多的专业有所了解,如经济学、法学、计算机专业等。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性强、基础好、知识丰富”的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应该注意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彼此之间进行结合,让它们能够在教学实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有所合作,打破过去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过去高校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其实践教学设备也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有些实践实验室之间还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地增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闻敏锐性。 作者:霍慧娜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实践意义探索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在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培养上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以出镜报道课程为例,探讨其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打造教学实践模式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出镜报道;校园电视新闻;实践意义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从抗衡逐渐转化为互助相融。在《新媒体时代也是主流媒体的新时代》一文中,作者提出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里,新闻媒体的制胜法宝依然是内容为王,重内容、强现场、拼立场。在融合发展之下,今后媒体不分新旧,只剩两种类型: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和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如同2017年各类经典文化节目的兴盛现象一样,具有精神引导、意识先行、直击心灵的文化表达形式在当下开始发光发亮。高校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同样需要寻找到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培养模式。 一、出镜报道形式的广泛应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以最快的方式抵达汶川,在镜头前与全国观众进行交流,直击现场情况、报道最新进展;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派出大量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不同人群,引发全民探讨关于“幸福是什么”的问题。这些报道中采用的主要形式为“出镜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能够将电视机前的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拉得更近。出镜报道始于1963年11月22日的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丹•拉瑟直击现场,报道了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电视机前的观众被真实而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现场所震撼,从而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出镜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以旁观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并进行相关采访与评论的一种报道形式。出镜报道形式的出现,为电视新闻增加了“人情味”,主要体现在:第一,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出镜记者作为人格化的传播主体,既是传递者又是解释者,观众正是通过与他们建立的传播关系来接触和接收信息。第二,增强了新闻的个性化色彩。出镜记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组织形式、独具特色的个人感受角度、不同的报道风格构建,使每一次出镜报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第三,人际化的传播样态。随着出镜报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记者将模式化的口头表达转化成人际化的交流形式。记者将镜头设想成是某个特定观众,通过具有交流感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简明扼要、富有个人情感地表达清楚,实现一种拟态的“面对面”交流。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出镜报道已经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尤其针对突发事件而言,这种方式使记者在新闻事件与电视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缩短了观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现场感、逻辑性、深度性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来,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带入课堂已成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将已储备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成为此类训练课程的瓶颈。不少新闻专业或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去相关媒体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短、实践经验少,很难接触到重要的采访、核心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实践质量。除了借助地方媒体实习外,校园电视台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离学生最近的天然实习基地,校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不仅在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师生信息沟通平台、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出镜报道训练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合理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进行结合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 所谓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是将课程进行“三三四”分割,即三分教、三分论、四分做。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过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指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使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强调讨论式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出镜报道课程调整方案与对分课堂践行目的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与做更好地结合。在课程设置上,30%的课时进行理论教学和方法普及;30%的课时需要学生将课下收集到的新闻素材或线索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模拟现场报道的场景;40%的课时让学生融入新闻事件,以小组形式完成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台合作,主要利用40%的课时,成立出镜报道小组,承包每周一个主题的新闻报道系列节目。学生需要负责素材收集、现场报道、后期编撰与制作等一系列完整工作。在教学中教师的具体操作是:第一步由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了解基本的出镜报道理论知识。从发展起源入手,到表现形式、操作方法,最后深入实践意义的探索,让学生不局限于如何去做的层面,而是在做之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完成之后想要实现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第二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大小事件,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素材、日常记录的习惯。现代科技设备之发达,一些录音和视频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集与保存。每一堂课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所收集的素材,票选出最有新闻价值、最感兴趣的两条新闻进行事件现场模拟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在倾听他人与表达自己两个方面不断提高沟通能力。第三步初期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校园,从主题事件开始演练,后期对一些校园突发事件或社会事件进行快速报道,并制作每周一期的新闻报道节目。例如,参与每年的新生军训、毕业典礼、教学科研会等报道与制作。第四步回归课堂,让学生对本期出镜报道的训练以及节目制作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结合所学理论,从新闻角度、新闻价值、报道思想、采访提问、语言表达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为下一次训练中报道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课程结合模式的实践意义 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四届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工作会议暨教师教育创新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提出了核心能力素养“SCIL”结构的培养理念。本文所提出的课程训练很好地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以达到人才有效培养与课堂实效提升一箭双雕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课程与校园电视台结合,并承包每周一期的主题报道、栏目制作,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有目的地去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与思考,让学生自主发展相关专业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效果。例如,题材选择、新闻报道角度、采访沟通技巧、后期稿件编撰、画面剪辑与制作等专业技巧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闻职业的特征包括求真的职业责任、公正的职业操守、关爱人民的职业精神、克服困难的职业作风,按照新闻职业人才的要求,并结合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的深入,从初期的校园动态,可以逐渐扩大报道范围,从校园内到校园外,甚至放眼世界,聚焦国际重大事件。但所有的新闻报道方向与角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从新闻入手,培养学生形成“新闻嗅觉”,不仅可以训练如何收集信息,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筛选与信息价值的判断的能力。在每一期新闻报道的主题探索、筛选、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逐渐改变校园教学与社会分割的状态,使学生形成从校园出发、立足于国际的新闻视野。 (四)打造学生的领导力素养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素养的打造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知能力,即反思本人的行事风格和领导经验,了解优势并弥补不足。出镜报道新闻栏目每一期节目的收视反馈,以及课堂总结都需要学生反思自己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调整方案,在每一次总结梳理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第二,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解决和管理冲突、通过谈判寻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授权他人等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问题,例如小组分工矛盾、时间分配协调、采访人物的沟通等。通过每一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应对不同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能力。第三,灵活的适应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的受访人群或风格迥异的采访环境时,学生要适应当下的突发状况,借助团队的力量快速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新闻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挖掘最有新闻价值、最受人关注的角度。训练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新闻视角、发掘新的新闻主题,可以提升他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了解,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 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从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探究、自主操作的训练模式,在积极有效的训练中收获知识、技能、情感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出镜报道课程从理论出发,在实践中深化,在经验里总结与提升。与校园电视台的合作,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课程中融入校园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加大了实训的力度,实质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将课堂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与社会相连接,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颜缤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作者:王业明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媒体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不断的发展,媒介格局、媒介生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媒介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收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步骤、要求及信息传播的方法必须要加以变化,才能符合新媒体的发展,这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及新闻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本领提出了更新的挑战。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媒介融合给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颖 胡倩倩 牛超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媒介生态、媒介格局急剧演变,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闻采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对当今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教学理念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学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1]大量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新闻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未经过媒体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不足。据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王大丽对我国五所著名的新闻学专业的65位在职教师的调查,其中只有18位有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仅占总调查对象的27.97%。[2]在大部分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看来,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不深,简单易学,学生毕业后经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相关工作,相较于实践,学生更应在学校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结果是教学内容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此外,教育部考评高校的重要指标是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评职晋级考核也以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为依据,鼓励学术研究型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师对业务实践的重视程度。 (2)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未与时俱进。首先,传统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基于专业导向,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形式划分,忽略了现今不同媒体间日益融合的总体态势,媒介融合思维匮乏。专业间分业较为明显,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同一种实务技能根据不同媒体分设课程,也必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其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因教师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或因专业实践平台条件所限,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课程的现象,实践性课程和学时偏少,结果是实践教学虽然存在却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3)专业实验室单一,且建设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专业作为人文社科学科,开设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的原因之一。因各高校办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专业实验室并非高校新闻院系“标配”。即使是具有专业实验室的高校,实验室设置方面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普遍现象。例如,报纸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相对独立的实验室无法满足融合性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现有专业实验室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无法满足新时期实践教学。 (4)地方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联系,社会媒体实践基地多以传统媒体为主。因所在地区的媒体欠发达,我国很多地方新闻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和联系,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毕业实习单位以传统媒体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及新媒体机构接受实习能力有限。 二、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人所必须具备的跨媒体传播策划、资讯整合的能力、“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以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两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3]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和办学实力,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传媒类高校可以将第一种人才类型作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整合传播意识、综合策划、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等,地方综合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后者,主要培养学生多媒体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应成为当下多数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专”体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多能”体现在多学科背景和多媒体技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媒体工作。从新闻传播学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造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 三、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理念更新。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知识体系重构、实践技能向全媒体化发展的迫切形势。首先,高校应加强专业间的内部融合,探索与媒介技术相关的专业与新闻专业在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合作,将具有媒体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带动本专业教师学习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提高其全媒体实践技能。其次,高校新闻院系应加强与新闻业界的业务交流“融合”,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到新兴媒体进行中短期的实践锻炼,掌握全媒体实践技能和业界的发展动态;同时做到“请进来”,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定期开办业界前沿讲座,专业教师要与业界媒体人经常性地讨论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改进新闻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简称:MJC),实行高校与媒体双导师制,这可为新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范式借鉴。当然,在尝试将业界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的实践中,应在教学方案的制定、遴选教师的标准、教学方式方法探讨等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构建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课内实训与专业实验、校内外实践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体系。 1)开设适应时代形势的媒介融合专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应及时改变对专业求精求专的陈旧教学观念,改革以往以单一媒介设置专业的陈旧做法,着力建设媒介融合专业。 2)革新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考查方式。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周期性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前瞻性,在课程设置时应洞察未来几年内媒介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提高融合媒体实践课程和学时的比重。在实践课程考查方式上,以实践作品为评判依据,并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以融合新闻实践为主的尝试和锻炼。 3)建立校内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在校内媒体建设方面,高校新闻院系要和学校宣传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着力构建以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双微(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为主的多层次的校内媒体实践平台。在履行高校对外宣传职责的同时,平台也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新闻的试验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特别注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以此提高对外宣传的信息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锻炼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在这方面工作成果较为突出,每天及时更新的图文、视频信息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加强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建设,将校内实验平台与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在业务上进行衔接合作,鼓励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在校内实验平台实践,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到校外媒体实践锻炼,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渠道,特别是让学生到新媒体机构锻炼学习。 (3)更新教学设施,着力建设融和媒体实验平台,构建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环境。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已不是简单的单一媒介信息采集和编辑整合,应打破传统教学实验平台设置以媒介形式为依据的藩篱,着力建立多功能、跨媒体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的教学设备要及时更新,力争做到时新性和前沿性,同时要注重平台与业界的衔接,在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方面模拟真实的媒体工作模式。要把融合媒体实验平台打造成为课内外实践与实验、校内外实习的综合性平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平台为新闻实践教学服务。 作者:赵作为 邢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电视新闻采访的实践策略 一、做好充分地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一)采访主题及采访背景的准备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它的开展需要新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在采访之前就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谁,清楚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获得哪些信息等。在此过程中,采访者首先应该确定采访主题,熟练掌握本次的主题内容,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确定采访对象,与被采访者提前进行沟通,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将采访内容与新闻宣传口径进行统一有效地结合,采访者应该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从而有效地掌握电视新闻的宣传思想。面对这一境况,采访者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对我国社会民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定位。除此之外,采访者还应该对本次采访的背景进行了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因此,为了提高采访效果就应该对采访内容进行提前查询和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实际状况、类似报道以及国家对于这类情况的处理态度,并根据查找到的信息对该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对待。 (二)准备好采访内容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所谓的采访内容准备指的是针对采访提前计划出要提出的问题,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要做出预测,这样才能够针对被采访者的回应进行有效地应对并做出应对方案,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提高采访效率。当然,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环境原因或者是事件突变出现一些意外事情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件的发生会给采访者带来严重地工作阻碍,因此,采访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技能,培养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做好应对措施。同时,采访者还应该做好瞬息万变的准备,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应对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回应,并对自己的采访内容和判断进行有效地调整。通过提前准备不但能够培养采访者的胆识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采访者的工作经验。 二、掌握扎实的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一)善于创设新闻采访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采访质量,应该营造一个良好地采访环境,这是确保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提前条件。采访环境能够影响被采访者的心情,能够决定采访的配合度。而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被采访者则会保持愉悦的心情,紧张不安的情绪将会消失殆尽,这对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所以,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者要提供一个宽容的采访环境,有效地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积极配合采访工作。例如在采访开始时,可以利用老朋友见面的形势开展采访,先引入被采访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够活跃采访气氛,拉近采访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开展。 (二)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 采访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能够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因此,在采访工作中,要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在采访的时候要入乡随俗,避免出现不礼貌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提问的时候要对采访对象的职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访问。例如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快速完成采访任务在采访中工作只顾着提出采访问题,而忽略了采访对象的回应情况,这样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等严重、尴尬的采访局面。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学会尊重和聆听至关重要。 三、善用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一)巧妙设计采访问题,明知故问 问题设置是新闻采访的核心,问题设置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收集到的信息质量。所以,在设置采访问题的时候要巧妙地进行设计,将采访问题的内容尽量细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采访中使用明知故问的采访方式,当自己心里知道答案时,通过向被采访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还要避免问题过于抽象化,这样不利于回答,内容过于表面。 (二)合理控制采访情绪,不急于捕捉答案 新闻记者的情绪与新闻采访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些刚刚入职的新员工来说在面对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样会制造压抑地采访气氛,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同时,有些新闻工作人员采访态度过于傲慢,采访中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会让采访对象反感,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因此,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位置,用良好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采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并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霞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 近些年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传媒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达11361.8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15.8%。[1]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新闻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要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步伐,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已适应当前媒体发展态势。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性教学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互动性等优势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为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提供资源,新媒体手段可以拓展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空间,新媒体还可以激发学生新闻传播实践的自主性,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性,使得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新闻工作,增强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当前媒体诉求的新闻传媒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实践性教学路径。(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体育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齐亚宁 新闻实践论文:财经报道领域数据新闻的实践 摘要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通过对《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新闻报道的研究,探析我国数据新闻在财经领域的报道实践。 关键词数据新闻;财经报道;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闻传媒领域,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已多有实践,数据新闻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已多有尝试,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财经数据眼”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内媒体利用数据新闻进行财经报道的实践。 1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 大数据虽然是一种新兴技术,但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早在1821年,《卫报》就通过形象化的设计图展现和报道了曼彻斯特地区学校的学生数量以及学费等情况。早在21世纪初,“数据新闻”这一概念就开始出现在国内学术文章中,被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2007年以来,关于数据新闻的学术文章出现井喷,成为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何谓“数据新闻”?目前,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对数据新闻进行清晰统一的定义。在2010年8月举行的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上,数据新闻被定义为“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在《数据新闻学手册》一书中,对数据新闻这样定义:“数据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区别或许在于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使用数字信息讲述一则好故事的能力相结合而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出现在新闻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使用电脑程序自动处理信息收集和组合的过程,而这些信息来自政府、公安局和其他公民机构,数据新闻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同时提出,“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字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的能力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数据新闻逐渐受到业界重视,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多有运用。国外知名财经媒体如彭博社、《金融时报》《经济学人》都进行了为数不少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而国内门户网站、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也开设了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栏目和内容。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为研究案例,分析国内数据新闻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实践。 2《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报道分析 “财经数据眼”栏目是《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于2017年开设的财经数据新闻栏目,截至2017年5月31日,该栏目已经合计刊发了10余篇报道,笔者将以“财经数据眼”栏目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梳理出数据新闻模式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应用。 2.1“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内容 “财经数据眼”栏目选题较为多元化,涉及内容多为泛财经题材,由于《羊城晚报》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晚报,并非专业财经媒体,报道内容多选取接地气、贴民生的综合性财经选题,包括贴近民生的影视娱乐、旅游、医药等产经新闻,也囊括宏观经济、上市公司经营、股票证券、理财投资等较为专业的金融新闻。“财经数据眼”栏目选取的财经题材具有贴近民生、紧跟热点、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栏目开篇报道《数据揭秘票房风云:这边银幕数年飙三成勇夺全球老大,那边票房增速创十年新低,八成观众叹惜欠佳作》在2017年初刊登,以2006年-2016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数据为切入点,观察票房数据背后影视行业发展情况,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中国出境游井喷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仿制药申报大降超六成创新药越来越多中国造》等报道专注产业,也和读者生活息息相关,《去年我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长1/3》《近百位珠三角企业大佬谈转型升级七成企业愿坚守本业求突破》等则立足于宏观经济、企业经营,选题立意各有特点。 2.2“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形式 与传统的财经新闻相比,“财经数据眼”栏目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上不断进行尝试。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为例,报道以8个图表配合文字梳理中国出境游的现状及趋势,以折现图反映中国出境游数量“井喷”的10年,以圆饼图反映出境游的性别比例和购买产品比例,以柱状图反映中国人出境游中跟团和自助游的占比,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出境游的发展趋势。《年报数据看广东上市粤企捷报频传》则以8个图表展示2016年广东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由此反映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报道中,“财经数据眼”栏目开始寻求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在移动端以H5页面的形态进行传播,读者可以在移动端直观地看到这篇长达4000余字的报道最精华的部分,同时还增加了部分交互功能。 3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实践发展 数据新闻的特点,是通过观察热点背后的数据,探寻数据背后的热点,将数据背后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如何利用数据实现信息增量,且让信息更好地表达,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1追求越来越可靠的数据来源 对于媒体而言,实践数据新闻报道首先要有可靠、权威的途径获得海量的数据。数据新闻之所以真实可信,来自于其反映的现状和趋势预测都是给予海量可靠的数据的,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体现在媒体获得可靠数据的渠道,换言之,从业者获得的数据越独家、可靠,分析越权威、准确,其报道的价值就越高。 3.2对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提高 新闻报道模式的每一次变革,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对媒体从业者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是数据的采集者,只告知受众数据是什么,同时也要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联系”。财经媒体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要求从业者要对不同的数据的关联性和对比性进行分析总结,将复杂混乱的数据信息以简单清晰全面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这一报道为例,当作者看到“中国出境游人数已实现连续12年刷新历史纪录”“仅2015年上半年,访日游客就为日本贡献0.1%GDP”“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占据澳GDP总数的6%”3个来源截然不同的数据时,作者将这些数据联系在一起,得出“中国的‘黄金周’正在变成世界的‘黄金周’”的结论。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的出境游旅客数量,解释为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消费国”。除了探索和分析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数据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对趋势进行预测,这也要求从业者对所报道的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数据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帮助读者阅读理解,也不只是局限于通过数据表层去发现新闻线索呈现给用户,其实数据本身就传达一种信息,而且其蕴藏的信息内容是无法估量的,利用数据进行预测可以获取到容易被忽视却又蕴含重要价值的信息内容。” 3.3增强数据新闻可视化应用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简明清晰的数据可视化应用是一重要优势。“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有数据可视化、静态信息图、动态信息图、交互图,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多维度解读,明晰的呈现是数据新闻的独特优势。”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很多,但如何选择准确美观的可视化应用,考验着媒体从业者操作数据新闻的能力。以《数据揭秘票房风云》一文为例,该文章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解读过去10年的票房数据,其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图表,包括以折线图表现2006年-2016年国内票房,以柱状图表现票房补贴变化,以柱状图表现动画电影占比等,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近10年国内观影市场的变化。概括而言,财经图表有两个优势:直观简洁、形象翔实,为了更好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要求,可谓“一图胜千言”。 作者:莫谨榕 单位:羊城晚报社经济编辑部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这表现了新闻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学界、业界缺乏沟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国民党在80年代末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第三,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这样的合作,于双方都有好处。 高纲在谈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时明确指出,新闻教育要与新闻实践融合。新闻界与业界融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联手改革新闻实务教学体系,二是联手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三是联手推进双向交流机制。在这三个方面。台湾的新闻实践性教学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传播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它不以培养会动手的匠人作为最终目的,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媒体特性、善用媒体,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不过,这与重视新闻实践并不矛盾,因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体,我们不能想像不会用枪的战士能在战场上打好仗,我们也不能想像没有受过良好新闻实践性教育的学生会适应2l世纪社会的需要。 新闻实践论文:云计算时代的新闻传媒行业信息安全实践 摘要:云计算是当前业界最受关注的技术和业务理念,特别是针对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传媒行业来说,云计算的出现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为例,从云计算理念和规范入手,突破传统的技术约束,以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来完成新闻传媒行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使其更具有时代竞争力。 关键词:云计算;传媒;信息安全 随着知识经济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人类社会也正经历这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20年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超过近5000年文明创造的总和;在新世纪刚过去的10年,经合组织GDP50%以上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了80%。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大环境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广西日报”)顺应时代,抓住机遇,整合出版资源,做大做强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开创和发展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全方位覆盖的全媒体传播和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驱动技术,成为引领传媒业迈向新时代的关键因素。 1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自从2009年底转制为集团企业后,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日新月异,广西日报在信息化工作深入应用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层面。随着广西日报业务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业务模式正在开始逐步的转型,主要是“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转型、从“宏观内容”向“微观内容”的转型。业务模式转变对信息系统支撑并适应业务转型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管理层面。企业化管理体制对业绩和效率要求更为明确,同时对投入和成本的控制也较事业单位时期更为严格,信息科技工作量化管理本身就是个业界难题,如何有效地治理信息系统,规范管理,降低成本,也是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技术层面。WEB2.0时代,新一代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P2P、RSS、博客、微博、WiKi、播客等资讯传播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将迅速成为推动传媒领域技术革命的关键因素,信息科技工作不仅要将如此众多的新兴技术学习、消化、吸收,更要将技术和实际业务工作结合,无疑为信息科技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和难度。 综上所述,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信息科技工作模式,将不能适应集团业务转型和发展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广西日报决定整合IT核心系统,规范相关业务流程,打造先进、灵活、安全的IT系统,具体需求如下: 第一,采用创新的云计算模式取代传统C/S或B/S计算模式,整合现有业务系统至统一运行平台,并采用松耦合思路进行协同整合,突破各IT系统的区域和边界限制,为业务系统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引入成熟先进的IT管理体系和规范标准,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系统生命周期、技术服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自身IT管控体系,为信息科技工作配套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建设严密、协同、灵活的信息安全体系,切实有效保障业务连续性,为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系统性能价格比,降低系统总拥有成本,真正实现少花钱,多办事。 2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及安全实践 2.1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广西日报的信息安全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项目以建设私有云为主要内容,第二期则是在一期的基础上,建设私有云和社区云的混合云为主要内容。总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2 总体技术架构 在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中,云计算的最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整合计算处理、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三大子系统。在传统的C/S或B/S计算模式中,往往这三者是松耦合的,而在云计算环境中,这三者是紧耦合的――通过高速的宽带网络虚拟化技术,将处理资源及存储资源紧密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必须使处理、存储、网络三大子系统实现以下关键功能: 第一、处理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处理资源主要包括CPU、内存及系统总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CPU、内存抽象出来,作为虚拟资源池,再通过虚拟化网络将各资源池联通,并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资源调度,做到即可多个物理资源整合一个逻辑资源,又可将一个物理资源分割成多个逻辑资源,如现在流行的InfiniBand技术就是将传统封闭的PCI/PCI-X/PCI-E总线网络化的实例。 第二、存储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存储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在线、近线甚至离线存储资源,主流存储产品均支持各种网络化解决方案,包括SAN、ISCSI、NAS等,可以非常便捷地用网络管理的思路来管理存储系统。先进的存储产品可以支持虚拟化或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无缝迁移、灾备、数据消重等重要功能,如现在流行的FCOE技术就是将封闭式存储数据传输迁移到高速以太网的实例。 第三、网络传输宽带化和标准化。和传统计算环境相比,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递的不仅是传统的IP业务数据,更多的将是各种处理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强的实效性(纳秒级)、高可用性(99.999999%),并且要求网络具备极高的吞吐能力(万兆级)。同样重要的是,在传统网络中,IP数据是无连接的,而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输应保障端到端业务的可靠性,所以要求网络面向连接特性更为严格。这使云计算环境中核心网络和传统的局域网、广域网、园区网有本质的区别。如现在流行的零丢包非阻塞式网络就是云计算核心网络的实例。图2为广西日报私有云建设总体技术架构图。 2.3 安全的云计算环境 在论述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时候,有必要明确的是“安全云”还是“云安全”的概念。“云安全”是信息安全领域最近炒得比较热话题,但是,“云安全“是各安全厂家借鉴了云计算的共享协作基本理念和思路,用在各自的信息安全产品的更新和协作上。使其产品能够更快速灵活的应对各种潜在和突发的安全威胁。因此,“云安全”只是一种理念,在业界有相当一部分资深人士认为“云安全”原理上甚至只是分布拒绝式服务攻击或僵尸网络攻击的反其道而行之。而“安全云”的概念和范围则要比“云安全”要广得多,技术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云”是完整的云计算环境中的信息安全体系,不仅是理念,还包括了各种管理标准、技术架构。因此,在建设安全的云计算环境光考虑云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管理、技术、业务,建设并完善整个云计算安全体系。图3是广西日报的安全云体系架构。 建设广西日报安全云计算环境考虑了三方面,一是云计算技术架构,二是传统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三是引入了国内外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先进的安全标准的最佳实践。这使得广西日报私有云安全体系建设较有成效,切实保障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1 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在广西日报云计算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如表1所示。 2.3.2 统一集中安全认证/授权/审记 云计算环境中用户最大顾虑可能是云计算打破了传统信息安全的边界概念,无边无际,看不见摸不到,如采用传统的基于边界和各系统独立的安全思路,可以设想下这样的场景:云计算无边界限制,入口众多,各系统权限分立,安全标准不统一,缺乏事后追溯和跟踪审记,必将给云计算环境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私有云计算环境中,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记(即AAA安全体系)是极为关键的。 统一入口可以通过建立统一云门户实现,用户在统一业务门户登陆后,通过统一认证产品,集成LDAP和数字证书等多因强认证技术,对用户提供安全的单点登录服务;用户成功登录后,由统一认证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业务系统安全规则进行集中授权;用户进行业务操作时或者登出后,由统一认证系统在后台记录下用户的操作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支持操作回溯,通过对认证、授权、审记的统一集中,根本上改进了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图4为云计算环境下集成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2.3.3 可信计算体系 安全云可信计算体系包括可信身份确认、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异常操作行为检测等内容。可信身份确认可以采用PKI数字证书信任体系,确保参与云计算的各方的双法身份;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可采用云安全技术,建立私有云可信安全列表,同时,可通过安全云快速部署异常行为检测功能至各主机和应用防火墙,通过云计算的灵活性和管理弹性,实现自适应、自防御的安全云。 2.3.4 数据私密性完整性 可借助基于开放性较好的SSL或SSH等安全技术,对云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采用HASH-1对数据进行校验,如安全级别要求更高,可采用数字证书签名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在实际云计算生产环境中部署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如果用户数比较多或业务流量大,SSL性能应通过硬件加速来提升,二是CA中心自身信息安全要特别注意,建议CA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通过RA来和吊销证书。 2.3.5 业务连续性保障 对于生产业务,云计算环境需要确保其业务连续性,业务连续性主要包括系统高可用性、灾备和相关的业务切换管理体系。需要对涉及到所有环节,包括虚拟化的主机、存储和网络等各种资源和业务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业务应用做完整的评估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实现系统无单一故障点,同时需要制定出当严重故障发生时业务切换计划,并采取定期演练验证和改进措施,云计算环境中业务的业务连续性架构如图5所示。 2.4 云计算环境对异构客户端的支持 广西日报由于新闻传媒业务的特殊性,必定有较多的移动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需要随时随地访问各种前端业务应用,云计算的特色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完美地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包括传统桌面PC、笔记本电脑,也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当然,完美支持iPad、iPhone等时尚数码终端也必不可少的。通过私有云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将前端界面展示和后端数据I/O的职能分别剥离,让统一的界面扩展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终端,显著的降低了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投入,规范了标准的用户界面,简化了终端管理,对于二期扩展到混合业务云提供也了坚实的支持支撑。如图6所示。 3 云计算实施后的效益评估 第一,利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充分整合前台和后台计算、处理、存储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进而显著降低了总拥有成本(TCO)。 第二,通过集成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从根本上改观了云计算存在的安全性的隐患,确保不同安全级别的业务应用能够在安全的区域内稳定可靠运行,结合数据保护和业务连续性保障,形成了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体系,为业务提供了坚定稳固的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统一了用户界面,支持各种异构客户端访问,改善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满意度;通过先进云计算的技术创新为广西日报业务转型提供有力地支撑,为广西日报树立了本地区乃至国内的行业领先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政治论文:对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1"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o"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1"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 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o"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1"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1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 教师o"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1"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o,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 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理教育拓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过去的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完整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历史分析,哲学引导,道德规范等课程安排,在塑造一名高品质、高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当今社会更新和复杂,给众多大学生带来很多很新的压力和困扰,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培育优异大学生的目标,心理教育作为政治课程的拓展内容,也正好补充了一点漏洞。因此,现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启发大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认识自己以及认识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并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质大学生的培养和形成。 二、心理教育拓展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实例、说服、评价、锻炼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思想素质,虽然这些传统的方式取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统计下来,它达到的效果不增反减,问题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方式难免令人感觉枯燥乏味,空谈思想政治尤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形式多样丰富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游戏,互动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运用心理咨询法、疏导、暗示、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能量,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样循序渐进下来,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接收程度就会大大提升。 三、大学政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两课”中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两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主阵地,在过去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让这种作用继续发挥下去,首先就需要摸清目前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事实证明,思想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在教育者外部的强制灌输,而是在于受教育者在外部的引导下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程度优劣就取决于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课程的编排上面,就应该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政治课程之前先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若条件不成熟也可增加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首先确保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让学生们吸收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使其拥有良好的人格,更好去迎接社会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广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或心理教育学专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无助感等心理问题,以增加心理能量,构建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小问题,并予以排解和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心理已失衡,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与修复,使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很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咨询,还可以使不断反思反省自我,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能在较高的层次上面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老师有基本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同时要求老师拥有充分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信服自己,从而接收和吸收教育者的观点和理念。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保证教育者团队的优良性和先进性,才能确保他们的教育工作能符合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作者:吴秋颖 陈晶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¹"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º"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¹"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º"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¹"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¹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教师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¹"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º,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本文作者:张师伟工作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波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市场化阶段,为适应这种变化,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改革,以期在未来的高校结构中确认自己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市场化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内容、方法上都要进行新的探讨,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化的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和方法。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可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方式。但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是无序的,而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通过相互信任实现和形成的。所以说诚信、公平、公正、公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些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资源就会出现浪费。而诚信、平、公正、公开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当市场经济中出现不公正、不自由、不守信时必然伴随着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思想的横行;同时当社会的思想教育受到重视,人们的公平、守信和公正思想意识提高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远大的理想是人们开拓进取的永不衰竭的动力,它给人以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情趣,是人们完成事业、学生完成学业的浩大的力量源泉。把学习目的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及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认为来校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平时学习不努力、不刻苦,思想上不求进取,少数人崇尚个人奋斗,把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上,讲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观念随之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汲取好的东西,而是获取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追求享乐主义,对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求上进,一味的放纵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也随之而来,不讲文明礼貌,不讲社会公德,缺乏法制观念。 (二)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仍有市场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强化人们的效益观念、利益追求,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金钱万能、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却反映到了少数大学生中间。有的学生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赞成市场经济并不需要道德,满脑子名利和金钱。对象征着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认为已经过时,现在提出来是老调重弹。那些身穿皮尔卡丹,手持明牌手机,怀揣信用卡的大款们对有些学生的示范效应已超过雷锋、焦裕禄等模范人物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在功利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同学急于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对立起来,他们在学习上急功近利,对基础理论学习产生浮躁情绪,坐不下来,钻不进去。 (三)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考、探索真理的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期,如何使他们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仍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高潮,学生开始自发地从理论学习中去寻找答案,探索真理,这是一种积极的主流。但是,有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少数人甚至分不清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四)社会上某些错误思潮和消极丑恶现象在侵蚀大学校园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离我们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人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出版、传播一些腐蚀大学生心灵的书刊、影视、音、图片等,构成了一个不良的德育环境,无时不在侵蚀着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与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格格不入,客观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表现形式,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里,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努力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要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激发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作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总之,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年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原则,而且需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方法。第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好德育的各因素,把它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育和德育的统一。第二,要创造浓厚的氛围,学校要通过重新整顿和布置校园文化设施,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德育的阵地,把单调的德育内容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强的具体形象的东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各种载体。第三,要紧密结合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德育工作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教育手段。四,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进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 五、不断改进,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创新。要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办法,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具体工作方法上,要在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要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关心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哪些困惑,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其次要以理服人,用理论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来讲话。 第二,要完善、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如社会实践活动、电视教育片的形式都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今后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提高。 第三,充分调动教育对象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几年学马列小组、学习基本知识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学生们融入其中,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使他们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受到教育。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此类业余活动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给他们留出更多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性和复杂性。当前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进一步贴近时代特点,进一步走向深入。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摘 要】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各类实践和参与性的活动,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壮大,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步。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大学政治论文:反对胡伯威对大学政治理论教育的诬蔑 “中国青年”第11期上登载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胡伯威写的“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这篇文章主题是谈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涉及到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上一些重要问题。其中至少有下列几个问题是我所不能同意的。 1.关于对过去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绩的估价问题; 2.关于大学政治理论教员水平的估价和同学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问题; 3.关于开放禁书问题;我愿意在这里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意见: (一) 胡伯威在他的文章中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干枯,寸步离不开教科书,好像话不是通过教员自己的脑子泻出来的,没有思想的活力。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感到很难理解,很难信服”,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失去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又说:“这几年我感到有一种风气,似乎大家认为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就在于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原则接受得怎么样……这样就必然培养出一群不能独立思想的教条主义者”。还脱党团组织是“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因此,他同意有人这样说“他们除了‘党性’以外什么都没有了”“×××是用教条主义捏出来的”。…… 教师是这样教的,党团组织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培养出来是教条主义者,——这就是胡伯威对当前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估价。因此胡伯威说“我们也感到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 这种估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想从这次整风运动说起: 在这次整风运动中,北京大学右派分子打着反教条主义、反官僚主义的招牌,有组织,有计划,而且是以迷人的口号、字眼,以“深奥”的“系统的”理输,来否认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说什么“三害的根源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三害”,“无产阶级专政过时了”,“‘再论’是唯心主义”,“共产党是官僚机构的化身”,“不要共产党也能进入社会主义”……他们还高呼“民主真理万岁”“要独立思考”等等。右派分子的这些十分恶毒的言论,在少数平时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大关心政治问题的同学中,确实被迷惑过。但尽管如此,右派分子所得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参加北京大学反右派斗争的人都亲自看到右派的“理论”在北大同学面前是如何的受到了体无完肤的驳斥。同学们清楚地懂得三害的根源是私有制的产物,根本不是什么公有制的产物;懂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懂得“民主”“真理”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也懂得独立思考与一定的立场是有关的……。于是,同学自己创办了许多大型的刊物:如“浪淘沙”“思想战线”“论坛”“说理”,还经常出油印报“五月”“助整风”等等(投稿的有老师,但更多的是同学自己)。在这里,同学们以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事实,给右派分子的“理论”以致命的打击。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它强有力的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过去不受马列主义教育,不学习政治课,如果说,过去的政治课,党团的教育只是教条主义式的教人,而我们又都是些教条主义捏出来的“很驯良”“规矩”的“老实人”,那么试问:在这次巨大的风浪之中,在这次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之中,我们的同学能够嗅得出右派分子的反动“理论”并把它驳得体无完肤吗?如果是站在教条主义的立场,被教条主义捏出来的“老实人”,显然是决不会做出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战绩出来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掩盖大学政治思想教育中过去是存在有教条主义,有脱离实际的缺点的。否认这些缺点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决不能由于这些缺点而否定了政治思想教育中主要的是成绩。说什么“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需要思想解放,解放什么思想呢?难道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还需要解放资产阶级的思想,让资产阶级思想大肆泛滥吗? 近一时期来,有些人竟这样,认为一听到教员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认为是教条主义,是束缚人的思想。这真是不可理解,按这样逻辑,只有不说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才不算教条主义了。然而这正是右派分子向党发射的一枝毒箭。我们不能够不警惕这一点。 政治教育是我们的灵魂,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必须是马列主义教育。从这次整风运动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来看,应该说,我们过去不是马列主义说得太多,而是说得还不够。因此今后更必须加强。 (二) 其次,我想谈谈大学政治理论教员的水平和同学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问题。 胡伯威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于枯,……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很难理解,很 难信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大学中政治教员真是十有八、九讲解那样贫乏、干枯,甚至寸步离不开教科书?这种教员的数字我没有统计,但据我所知,北大的政治理论教员的教学:大部分还是受同学欢迎的。 当然,政治教员教得不够好,对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有所影响,这的确也是事实,但这还不是同学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关键性的原因。关键问题是这些学生存在有脱离政治的倾向。 自从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在学生中间,政治与案务的矛盾似乎是突出了。不少的学生认为“政治与业务不可得兼”。因此提出“先专后红”对社会工作也不愿干了;有人认为现今学生的立场问题已解决,可以专搞业务了;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政治工作由党团干部搞,我们只搞业务就行了,提出所谓“分工论”。在这次整风运动开始,有的同学还支持“不修政治课”或“选修政治课”……这些思想不是忽视政治倾向又是什么呢?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批评了这种倾向。主席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由此可见,政治课的效果,不但要从教更应从学的方面来考察。只是片面夸大教员一方面的缺点,甚至把政治课教员的形象加以丑化,这是我们绝不能容忍的。 (三) 最后,谈谈关于开放禁书的问题。 胡伯威说:学生求知欲不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禁忌太多,他还举例说偌大一个北大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开出‘英国文艺’‘丹麦文艺’‘日本文艺’……的架 子呢?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 只要是北大学生,看了这段话后,都会发生疑问:果真学生的求知欲不旺是禁忌太多吗?果真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吗? 北京大学过去禁止借阅的书大都是黄色荒淫的书,希特勒、、胡风集团的反动书以及一些不利于国际团结的书。这三类书开禁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的作品不用说很多。现在问题在于:是不是西方大文豪的作品都禁忌着呢?不,大家知道西欧有五个著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拜伦,巴尔扎克歌德,莫里哀。他们的作品现在就拿代表作来说“哈姆莱特”:“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高老头”,“浮士德”,“伪君子”,不是在图书馆中明明放着,同学都能借阅吗?法国的雨果,英国雪莱,乔叟的作品,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缪塞的作品,美国马克·吐温,杰克·偷敦的作品不是多得很吗?怎么能说“世界人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呢”?至于不开丹麦、日本文艺单独架子却只是因为翻译得少而已。 其实不要说文艺书,就连世界最大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作品,在我们国家里发行得多得很呢? 说禁忌太多,那是不符合事实的。说禁忌太多,因此呼吁:“学校图书馆应赶快开禁来灌溉这些频于干枯的幼苗”,更不能使我同意。现在不是同学没有书看,而是有的同学没有好好看,现在同学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书看得太多,而是看得太少。胡伯威这种看法只是表明了1.不看事实;2.教条主义式的把戏剧界里的禁忌问题搬到学校中来;3.更主要的是,胡伯威流露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会束缚人的思想”的情绪。 以上是我的意见。我同意“不要以教条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但我还要说一句我们也反对以修正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 大学政治论文:浅谈如何以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摘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新形势下,应该以科学发展的思想去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 政治辅导员 科学发展 学生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做好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才。 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事无巨细,这就需要辅导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担负着祖国明天的发展重任,作为大学生政治辅导员,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明确思想政治方向的任务。因此,增强辅导员的政治使命感和政治觉悟尤为重要。作为政治辅导员,就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敏感的政治在理论素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形势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作为辅导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实现新的提升。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以爱国、爱校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大局观。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加强政治学习,鼓励大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教育大家树立对国家、对党和对学校感恩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工作始终。 三、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积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严、勤、创、实”的工作作风,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人作为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最接近的教育管理者,我们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丰富自身的内涵,强化服务意识,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科学化学生管理制度 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我院实际,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政治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新声,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教育、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违纪处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努力建立一套学生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长效的辅导员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固定的例会和政治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地召开班委例会、班级例会,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讨论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其次,建立长效的深入学生内部的制度,辅导员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经常到学生宿舍、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学生管理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作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辅导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发展因人而异,辅导员要因地制宜,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所有的学生,用真诚、信任、和关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作为学生最贴心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修养,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问题,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科学性、创新性、建设性地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功能的经济成本研究 摘要:政府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在这些国家公立大学履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导致了支付政党政治成本的巨大差异。政府就大学预算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成本支出应确定一个边际量,当总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政治成本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本身就是检验其组织系统在学校履行政治功能绩效的主要参照系。政府编制财政预算必须考虑大学体制和承担功能的特殊性,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分类控制。 关键词:大学政治功能;政治成本;大学制度;大学成本 一、大学执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除了讲授世界上高等院校通用的专业知识外(金耀基,2001),其功能还强调复制和再生产执政党所选定的意识形态。当一个国家,其大学除教育功能(或履行其基本功能)外,还被赋予政治功能时(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执行这项功能的党政社团和组织系统就要在大学延伸,建立起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需要消耗费用,这些费用表现为外部社会成本向大学内部的转移。 (一)成本移植 执政党从维持国家政权的需要出发,政治上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行政主导方面主要表现为求得社会成员对其推行的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马振清,2001)。各级各类学校是执政党选择能量交换最理想的场所,学校教育也是执政党实施能量交换最有效的方式。中央集体制国家,如果执政党或它的政府在这一领域没有通过一定的载体,以投放适量的资金为支撑,向学生有效传播执政党所确认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基础、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并使其高度认同,自觉服从执政党的制度安排,执政党就会失去得以延续的力量源泉,就会在学校之外付出高于其千百倍的成本。 一个国家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的政治共识程度越高,政治就越稳定,维系政权的成本就越低。就此发生的成本是执政党和它控制的政府维持政权最必要的政治投资,也是其向社会投放的预期收益最大的资本。如果执政党所认定的意识形态和完整表达其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不能取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它将在学校之外为维持政权生存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因此,中央集权制国家在公立大学投放的全部资金中,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一部分政治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执政党或政府自觉向学校转移的社会成本。 (二)成本合成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执政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执政党、政府和国家在权力运作方面具有互为替代的特殊属性,并由委托一关系所决定(孙天华,2004),当执政党以公立大学办学者的身份要求大学服从于自身的目标函数时,大学的管理者就会把这些要求列为学校的功能,并认为由此而发生的成本是自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支付政党政治成本便成为公立大学运行成本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浑然而成(王善迈,2000;王玉昆,1997)。 (三)成本凸现 社会政治组织在大学的延伸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人员、设备、办公场所、日常活动等方面所支付的成本,本应由政治组织或政府直接开支,或者说应该在政党费用或其控制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列支。由于大学经费划拨途径和分类的原因,这些列支在财政预算中没有明确标示,完全和大学运行成本混合在一起。虽然,执政党在大学贯彻其意识形态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已经内化为大学的运行成本,但如果要研究大学运行成本的分类支出情况,有关政党政治方面的支出就不可避免地被分离、凸现出来。 二、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 西方国家由于实行多党制,政治党派一般在学校不设立专门机构,若有专门机构,该政党在学校延伸机构所耗费的资金,概不列入学校的支出范围,大学不承担党派政治日常活动引发的成本。欧洲中世纪,大学深受教会的影响和控制,但这些影响和控制限于教会作为出资人举办学校,并随着科学的发展,教会对大学的政治影响便日渐淡出。当今西方国家一些大学,为了保持大学高度自治,常常拒绝政府或个人带有政治倾向的捐赠或拨款(贺国庆等,2003)。在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必须承担一项法定功能,即培养执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者和建设者。因此,政府要求大学的政治态度、情感归宿、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与国家政体的目标函数相一致,并把大学产品定型为既定社会制度自觉的从业者。这样,执政党就需要其在大学的延伸机构安排有关活动(包括教学内容),通过强化视听,潜移默化,达到学生服从于执政党设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知,并将其固化为大学基本的政治态度。 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社会政治组织和政府就必须在大学建立一支专门队伍,履行这一使命。公立大学的人通常把这一使命视为大学的第一功能。而西方文明所推崇的大学功能和使命(克拉克・克尔,1993),在此社会形态下,被规定为必须首先服从于第一使命的第二类功能。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支队伍所需的耗费,政府会积极地通过财政预算或专项经费拨付给学校,并在预算中确保这方面的刚性支出。但在拨款方式上,政府没有划分哪些是用于政治目的的经费,哪些是用于普通教育经费。总预算的形式掩盖了两种经费的划分。中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按科目支出进行的分类(王善迈,2000),没有专门用于政党政治的经费项目,易使人误以为它挤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 当政府对大学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时,拨付给学校的经费,基本上是按大学实际职工数乘以人均工资得出的人员经费,以及一些小额度的专项经费之和。国家拨付的这些经费在有些学校实际上还不足以用于支付全部人员经费。在此状态下,大学所有的公用经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就只有依靠用学生缴纳的学费支付。由于学校在经费使用上首先会考虑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服务方面的刚性开支,因此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开支往往会降至次刚性地位。这种状态实际上会使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产生折扣。 三、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与支付社会政治成本的实际差异 (一)产权关系与政治责任 一些私立院校,因产权关系,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没有把执政党权力的延续当作第一目标或重要目标,亦即未设定其功能和使命首先服从于政治功能。其委托人或人往往不愿承担执政党或社会更多的政治责任。因此,在降低大学运行成本方面,他们就会首先削减那些公立大学用于党政工团活动方面的开支,并把诸类费用限定在最低范围,使其 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这类大学把履行社会政治功能方面的投资看做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情,若国家不拨付专门经费,他们就不会像公立大学那样自觉在学校成本中列支。事实上,一些私立大学完全是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才勉强配给一点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大学的政党政治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政治姿态,以避免由于过分消极遭受执政党或政府的不支持或惩罚。 我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受产权关系及委托一关系的影响(孙天华,2004),办学目的和政治责任有着重大差别。前者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继承者,并积极在这方面投资,即使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也需务必保证政党政治方面的开支。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人可能会受到惩罚甚至罢免。而当今私立学校中的多数,办学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他们的价值选择就是教育与货币的联系,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高等教育的增量。一般来说,与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的所有者与执政党之间缺乏更忠实的情感和义务连带关系,他们似乎没有确保现存生产关系和执政党得以延续的确切责任。因其投资者与政府之间不属于委托一关系,从组织系统上不能被执政党和政府视为具有“内群体”特征的“自己人”。因此,这些学校的领导者,实际上游离在执政党或政府的组织系统之外。同样执政党在公立大学可使用的惩戒手段,对于私立大学的领导者也失去效用。他们依靠适宜社会运作的特殊手段,“在违规中生存,在违规中发展”。执政党和政府因为没有在这些大学投资建立其分支机构,支付应有的政治成本,所以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要求也不像公立大学那样严格,相应也就容许这些大学做出自主选择(参见表1至表3)。 根据中国高校现行思政教育98方案和2006方案,学校开设的全部政治课程必须达到10%的比例。如果我们把学校运行的总成本全部摊入教学时数进行分配,那么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仅在教学活动(贯彻执政党意识形态)方面的开支就应该达到学校总成本的10%左右才能与之相吻合。表1表2证明了这一点。从人员经费的角度观察,在表l和表2中,两项人员经费的总和为10.06%,这方面的成本支出,大体与全国相同,也均占总成本10%左右。该项经费在总成本所占比重与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的变动呈正相关,而私立学校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相应就少得多。 (二)政党政治费用的支出范围 公立大学为贯彻执政党的纲领,落实执政党的政治意图,在大学所设立的是一个机构完整的组织系统,该组织系统占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公共财产。公立大学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全部支出,若按会计科目支出性质进行分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王玉昆,1997)。 人员成本:包括从事党、团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包括为贯彻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而设立的教学机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如马列课、德育课等教学组织内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以及从事这类工作的离退休人员。) 公用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的机构发生的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固定资产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人员在学校占用的建筑物、教学设备、公用设备的折旧费等。 表1和表2说明,公立大学每年用于政治方面的开支,仅人员经费一项平均占总经费的8.12%,而私立学校只占总经费的0.45%左右。马列课和德育课占教学计划的平均数为9.6%,而私立学校一般比例很低。公立大学“两课”教师平均占学校职工总数的1.94%,而私立大学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上述表明私立大学通过消极的方式消减了承担社会政党政治功能方面的成本支出。 (三)承担社会政治功能的费用要求 执政党在大学设立的基层组织,其各项业务活动和人员、设备等方面都需要不间断地发生成本,且在高校的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是我国公立大学成本支出的一个特点。在公立大学,因为这些成本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的,因此,其承担执政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功能,不仅具有政治上的必然性,也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多所私立大学因不直接享受政府拨款,他们就把节约这方面的开支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私立大学成本列支的选择表明,在这些学校如何贯彻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意图,以及政党政治在大学发生的成本有谁来承担、应承担多少等,问题业已显现。在同一国度,高等学校是否必须承担相同的政治功能,支付相同的政治成本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一旦遇到特殊事件,政府就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支付事前未曾支付的成本。 四、大学承担各种功能的成本支出应保持科学配比 (一)当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 世界上没有任何活动是没有成本的。由于高等院校核心的竞争力依托于它持续不断地募集资本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财力竞争。然而财力无论多么强大,也经不起浪费,因为账面的财力不代表资金的实际效用。因此,无论政治工作多么重要,它也必须放置成本检索之中。 国家的财力总是有限的,政府能够安排多大财力用于高等教育,要受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制约。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以及这些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众对高等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学费标准以及大学的成本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质疑或尖锐的批评,要求对这些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然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就要在理论上搞清楚大学运行成本构成中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合理的,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必要性”、“合理性”如何界定,以及这些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等问题,都涉及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成本十分具体的预算安排,在学校总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构成要素互为变量,此消彼涨,并在一定条件下要素问产生冲突或摩擦(罗伯特・G・欧文斯,2001)。 大学的成本支出往往沿着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活动展开。“一流的学校就是要用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而造就一流的学生必须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前提,创造这样的前提又必须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去人才市场招聘优秀的老师,并为其配置优越的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在大学之林中就没有竞争力(周黎安等,2003)。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同样存在通过经济手段与同类学校竞争人才的问题。对于相对单一的学科竞争,则更加明确的要求是资金匹配最大化,学校竞争最终表现为生均占有成本量的竞争,在排除浪费的情况下, 学校竞争中的实力与生均占有成本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就对资金在不同要素中的分配带来压力。 我们难以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集权制国家高校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更高(上述已表明其源自二者承担的功能不同)。集权制国家与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设定和由此而产生的运行成本可用如下方式表达: 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政党政治功能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 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政党政治成本(B)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 很显然,由于大学设定的功能不同(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多出了B。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产物,任何社会形态下的一流大学也避免不了必须参与国际知名大学就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丁学良,2004)。上述成本构成表明,这些学校在竞争中不仅要保持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等量的资金准备外,还必须追加比他们开支更多的社会政治费用。否则,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处于劣势的学校,就会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拖得很长。其他层次的学校亦同此理。 (二)费用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是对其组织机构工作绩效的直接检验 由于集权制国家,学校在贯彻执政党确立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往往把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放置在完美无缺的描述之中,学生也会按其接受教育的理想状态去要求他们心目中的执政党,其初始情感已达到对执政党仰之弥高、入神入画的境地。学生的视野首先盯着学校,他们会对学校执行政党政治机构、人员和行为效用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感性认识最直接的参照系就是学校政党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他们由此对执政党产生好恶并展开评价。由于在此体制下高等院校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和经费短缺的普遍现象,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大学社会政治费用的每一项开支和使用效率就特别关注,不能容忍浪费。这样,只有社会政治费用使用合理、恰当,才能达到执政党和政府预期的目的。否则,在浪费状态下,就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三)建议 1.在我国公立大学,尤其是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大学,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应在国际同类学校同等经费的基础上,列支专门经费用作执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这项费用应该在预算栏目中单列,专款专用。 2.若要求私立学校承担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执政党和政府应在其建立分支机构,并通过国家财政拨付专项经费,用以落实执政党赋予的特殊功能。 3.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使用政府划拨的专项政治资金时,都必须考虑其运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就是此项经费一旦有量的界定,相关的人财物的配备和活动支出都要相应做出规定。 4.即使尚未实行政府预算单列,社会政治经费的使用同样存在边际和效率的问题。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节约,同样要放置整个学校节约成本方面考虑。它涉及学校运行成本在何种业务上分摊量的问题。 (编校:少 卿)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分析 [摘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民主公民,同时为未来从事公共职业做准备。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政治学;教学方法 1 大学政治学的教学目的 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既然政治是不可回避的,这就要求我们力求理解政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在面临各种抉择时作出可能的最佳选择。 尽管政治如此重要,但到底何为“政治”,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近年来,人们普遍引证并高度重视戴维•伊斯顿的论述,他认为政治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这一论述目前被政治学界广泛接受,表明它是有用的和适宜的。总之,“一切社会,甚至所谓无国家的社会,都可以说具有政治技术。就是说,它们具有一套机构安排为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政治与价值密切相关。 既然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那么围绕着实际存在的价值,分配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分配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部门,分配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价值的分配必然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以由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特定社会的价值观系统,而社会价值观系统在现代社会往往内化在特定国家的宪法或基本法的灵魂之中。于是,政治学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是教育公众,使公众作为价值分配的对象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利、义务,并为公众从事公共职业或相关职业做准备;二是教育政府,使政府作为价值分配的主体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力、义务。 2 关于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 2010年4月16日,笔者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班为调查对象,以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该班61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1份调查问卷,回收61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二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三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 2.1 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关注社会政治现象吗?34位同学选择关注,1位同学选择基本上不关注,26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 第二个问题是:最近一年你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是什么?3位同学选择关注石首骚乱,8位同学选择关注唐福珍事件,15位同学选择关注邓玉娇事件,41位同学选择关注重庆打黑。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这些政治现象与你有关系吗?24位同学选择很有关系,4位同学选择没有关系,33位同学选择有点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如何理解政治的?4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利益分配,13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阶级关系与斗争,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国家政权。 第五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40位同学选择课堂教学,24位同学选择日常生活的积累,3位同学选择道听途说。 调查显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关注或偶尔关注政治现象。至于最近一年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则比较分散,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所接触的媒体有关。至于这些政治现象与自己的关联性,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关联。至于如何理解政治,72%的同学都能够正确理解政治,即政治是对利益的分配。至于获得政治知识的途径,日常生活积累和课堂教学是两条基本途径,其中近60%的同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2.2 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50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11位同学选择一般,没有同学选择不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其中35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23位同学选择一般,只有3位同学选择不重要。 对行政管理专业与非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政治学重要程度的认知比较图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接受政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10位同学选择可以使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32位同学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21位同学选择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四个问题是:你对目前政治学教学的现状满意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4位同学选择基本满意,34位同学选择不满意。 第五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政治学教学的效果如何?其中5位同学选择比较好,30位同学选择一般,26位同学选择不理想。 第六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能否有效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其中9位同学选择能够,13位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40位同学选择偶尔能够。 第七个问题是:你认为有效的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中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13位同学选择注重实际,46位同学选择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无论是行管专业还是非行管专业的同学,学习政治学都非常重要。至于学习政治学的目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及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至于政治学的教学现状,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而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满意。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个问题,即政治学的教学效果,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半或比较好,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不理想。这也直接决定了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解释力的问题,2/3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能够,超过1/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只有不到1/6的同学选择能够解释社会政治现实。至于有效的政治学教学方法,除了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以外,其余的同学选择的是注重实际或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3 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十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的近代史了解吗?其中20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2位同学选择一般,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了解吗?其中11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7位同学选择一般,13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三个问题是:你阅读过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吗?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四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共同纲领》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五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五四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3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8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六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五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七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八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5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八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八二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4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九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吗?其中2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21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8位同学选择不了解。 第十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情况满意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3位同学选择一般,25位同学选择不满意,4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一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了解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1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5位同学选择不了解,4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是客观政治现实的反映吗?其中4位同学选择是的,25位同学选择大概是,19位同学选择不是,5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尽量结合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是同学们所认可的基本教学方法。那么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就我国的近现代历史而言,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怎么了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的历史,调查反映的情况更为糟糕,而比较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同学并不多。而对于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文献及几部宪法,基本上没有人认真阅读过,了解的同学也是凤毛麟角。这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的调查相呼应了。至于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八二宪法》,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过,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绝大多数同学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落实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满意;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构成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近一半同学选择大概是,其余的同学选择不是、不知道或没有做回答。 3 结 论 就政治与政治现象而言,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能够关注政治现象,并且认为政治现象与自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因为政治涉及的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而课堂教学是获得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政治学教学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学的知识对于任何专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对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将来的职业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政治学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这直接涉及的是政治学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即理论能否联系实际。 就政治学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无论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了解还是现实的了解,都是极其贫乏和残缺不全的,从而降低了政治学的教学效果和解释力,也无助于政治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大学政治论文:回忆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 1948年6月,党中央决定,原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原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于8月24日至27日举行开学典礼。华北大学校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副校长是范文澜和成仿吾,教务长是钱俊瑞。 在华北大学开学之前,北方大学的师生已陆续到达正定。该校文教学院出现了一点风波。当时,成仿吾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研究室抽调四个人到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去了解情况,我是其中之一。不久,有三个人调回研究室,只留我一个人在那里,并直接向成仿吾汇报。我每天都会汇报一次,把大字报的内容和小组讨论的情况如实上报。原来,这个学院的“三查”、“三整”搞“左”了,伤了一些人;后来又纠偏,发动学员向领导提意见,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一进文教学院,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主要是批评领导和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的,称积极分子为“幸进分子”。这时,院里的工作已处于瘫痪状态,召集开会都很难。针对这种情况,成校长指示,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要站出来讲话。于是,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贴起大字报来。 这样,大字报就不是一种声音,而是两种声音了。通过辩论,有些是非得到澄清,有些错误观点受到批评,工作也逐步恢复正常。在这一段接触中,我感到成仿吾非常注意知识分子政策,对人对事都作具体分析。当时,对文教学院发生的事情有种种看法,有人认为是阶级敌人捣乱,有人认为是个别民主人士在背后操纵……这些看法,成仿吾作结论时都没有采纳。他认为,还是运动出了偏差,纠偏时诱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结论是:由小资产阶级来整无产阶级的党是错误的。这就表明,责任主要在领导,不能责怪群众。作了结论以后,少数在运动中表现比较激烈的人,也分配到政治班继续学习,并照常分配工作。进城后,我还遇见过其中一位同志,在《新观察》杂志当记者。 这件事使我对成仿吾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不仅是中国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难得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成仿吾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政治上的坚定和成熟。 1948年8月,我被调到政治学院十一班做助理员。这个班,实际上是华北大学成立后的第一个政治班,说它是十一班,是从华北联合大学的政治班排下来的。班主任是胡华,副主任是朱云,李军和我是助理员。胡华要上课,日常全面工作主要由朱云负责,李军管组织,我管学习。 十一班有100多位同学,他们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来自北平、天津,有的来自河北、河南,还有的跨越万水千山,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四川、云南长途跋涉来到华北解放区。这些年轻人,绝大部分是学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30多所院校……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过美蒋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经受过民主革命斗争的洗礼,多数是学生运动的骨干。班里也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同学,他们有的是演员(如童超、童弟兄弟,刘涛),有的是舞蹈家(如赵郓歌、叶宁、杨凡),有的是画家(如何焰),有的是《大公报》的记者(如杨泓、李质如),有的是歌唱家(如肖晴)……有几对还是夫妇同来的。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已胜利在望。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加紧迫害进步学生和进步人士,有些人被列入“黑名单”,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们到解放区。有些人是由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由希望变为失望,由失望变为绝望,下决心投奔解放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河北正定。 当时,华北城工部为了保存力量,储备和加快培养迎接全国解放的干部,也有意动员青年到解放区学习。解放区的地方政府和群众为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们感到,到华北大学,就是到了家。有一位同学在回忆刚到华北大学的经历时写道:“进门先进接待室,迎面墙上挂着几条标语,其中使人终生难忘的是‘来了就是主人’。多么热情!多么令人震惊!一句话就像一团火,烧得你直想高呼:‘我们自由了!’‘我们到家了!’做梦也没想到,不久前,在蒋管区我们这些到处受人冷眼的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就成了主人。怎么也没想到,我们这群在旧社会,备受摧残和愚弄的精神奴隶,来到这里一课都没有上,就成了主人。这地位的转变,这灵魂的升华,这政治上的温暖,比什么都感人肺腑。一万个‘热烈欢迎’,也没有这句话令人倾心。我们久久地注视这个标语,咀嚼其深深的含义。身心的真正解放就从此开始,一直激励着我们走过半个世纪的征程。” 学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几十人居住一个大房间,没有床铺,全睡在铺有稻草的席子上。吃的是小米饭、窝窝头、高粱米饭,菜是白菜、萝卜。有病的同学给一碗面条,叫“病号饭”。尽管吃的差,身体却很健康,有些女同学吃得又红又胖。到校后,每人发一身土布制服,大伙穿上很高兴。每人发一个小马扎,供上课用,平时也用。笔记本用的是黄色土纸,墨水是紫色的,每人只有一支蘸水笔。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 开班后第一件事是选举学生会。选举充分发扬民主,候选人可以竞选。选举结果,清华大学来的李枫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同时还选举了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从此,学员的活动就由学生会来组织了。 清晨,生活委员吹响哨子,大家就聚在广场上作早操,主要是扭秧歌,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十分欢快。学生会办了一张小墙报,中心内容是反映学习生活的动态,登载班行政和学生会的工作布置和学习计划,根据同学的活动进行批评和表扬。墙报很有吸引力。早操一完,人们就挤到墙报跟前来看,有些人还掏出本子记墙报的内容。编这张墙报的,有来自《大公报》的两位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个学生,他们是夜里加班赶出来的。 由于学员愈来愈多,十一班以后又有十二、十三、十四班……上课主要是上大课。在广场上设讲坛,学生坐在马扎上听讲。开讲前各班相互拉歌,非常热闹。老师一上讲坛,全场便静下来。讲课的有年近古稀的吴玉章,他亲自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切身体会讲授近代史,使同学深受感动。胡华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内容丰富,很受同学欢迎,有人说:“听了胡华老师的讲课,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教务长钱俊瑞的讲课也非常受欢迎。他专题讲授过民主问题,结合学员思想,解析什么是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化的民主,什么是我们提倡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讲课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生动,同学们都被讲话吸引住了。除校内的老师外,有些到解放区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也给学员作报告,如吴晗、田汉,还有刚从苏联回来的孙维世。 听大课以后,学员要自学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的著作,主要是的著作,如恩格斯的《从猿到人》、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目前形势与我们的 任务》。学习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唯物论观点。 小组讨论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讨论会上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但对于学习小结要求很严格,要求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经历、立场、观点、方法去写。有一位同学说,她初到解放区时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思想就转不过弯来,心想为什么中国必须是共产党领导?经过学习中共党史、党的纲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对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认识。在小组会上作小结时,她讲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了自我批评。她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很快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看过华大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赤叶河》,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 9月左右,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石家庄。为防空,干部和学员都疏散到附近农村,住在农民家里,在农家的场院上听课。学员们学了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入群众,了解农村,尽力帮农民扫地、挑水;晚上用纸糊的喇叭,在屋顶上宣传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学员们还参观了地道战的旧址,深为农民抗日的艰苦和智慧所感动。时间不到半个月,但对大多数久居城市的学员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10月26日,中央军委紧急通知,国民党军队将偷袭石家庄,华北大学应尽快向南转移。当晚,政治学院的2000人整装出发。为了保密,不能找老百姓当向导。因我在石家庄郊区搞过,领导就指定我当向导。过滹沱河前,走路还比较顺利,坐船过了河,眼前是一片迷茫的沙滩,我就找不到路了,心里焦急万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方向不能错:向南。我们过了一些封锁沟,第二天清晨,终于越过石家庄,到达一片洼地,全体人员集中起来,由一部主任李新宣布,因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全校要向邢台转移。 当时,朱云患胃病,不能行军。李军要照看自己刚生的孩子,十一班只能由我一个人带队。这次长途行军,对学员是一次艰苦的锻炼。为防止敌机轰炸,开始只能夜里走,白天休息。许多同学没有经受过这种锻炼,开始情绪紧张,又不会休息,显得很痛苦。后来改为早晨走几十里,到村子后吃饭休息;下午再走二三十里,分别投宿到农民家里。紧张的情绪消失了,大家都很愉快。班行政和学生会组织了先遣队打前站,找房子;队伍离村时,派人检查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还有文工组、民运组,都由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农民群众对待我们也像对待子弟兵一样,满怀深情,还给病号送鸡蛋面汤,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学员们也是难得的教育。 从正定到邢台只有300华里的路,我们走了9天,10月5日才到达邢台。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节,华北大学的学员在街上扭起了大秧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锣鼓喧天,街头巷尾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天,在邢台市天主堂(原北方大学校址)开全校大会,庆祝十月革命节、庆祝辽沈战役大捷和东北全境解放。钱俊瑞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会后决定全校返回正定。 回正定的路上,学员们和来时的情绪已大不相同,脸上充满胜利的喜悦,一路歌声不断。途中在路边的空地上,同学们自发地开起联欢会来。唱歌、跳舞、朗诵诗,吸引许多群众来观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赵郓歌(现名彭松)朗诵的沿途即兴写下的长诗,铿锵有力,鼓舞士气。童超、童弟兄弟演的双簧《开电车》,语言幽默,情节动人,印象也很深刻。进城后,我也看过一些双簧,感到都没有他们演得好。 从邢台回到正定,只用了6天时间。 回到正定以后,已经准备进北平和天津了。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12月,有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北平、天津市卫戍司令部去做纠察队员。其余的人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的学习只有4个多月,但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在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是我第一次做学员的教育工作,但学员们给我的教育,大大超过了我对他们的教育。 大学政治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学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组建中国政法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心理学论文:英语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障碍 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学英语之初,有些学生发音不准,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便慢慢自我放弃,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学不好英语,逐渐变得内向,孤僻、胆怯、自卑,之后便形成了心理障碍,屏蔽掉了一切和英语有关的学习内容。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优化英语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各理论的基础之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规律对英语教学有直接关系。通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教学有所启发,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1.北大英语博导胡壮麟教授曾为英语学习描述规则,认为“动机+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动机和兴趣对英语学习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可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首先,应当加强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现实生活的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再次,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编排教学内容,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最后,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讲解英汉语言异同,逐渐排除英语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一方面能激发人的动机性思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和对压力的耐受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扬长避短,使教学方式个别化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异,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如场独立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的加工中倾向于依据个人的内部参照,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爱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加工中倾向于依据外部参照,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低,对人文社科有较大兴趣,社科成绩好。认知能力的差异一方面指人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指潜力即智力。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的差异。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老师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基本智力,应当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发挥每位学生个体的优势,使学生从自身获得积极成功的体验而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不再因为偶尔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败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滞不前。 3.注意营造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场”,优化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模式。学生与老师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卡尔·罗杰斯说“课堂氛围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并把教学活动看成是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围。教师满腔热忱的启发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表扬,不全面的回答给予补充,错误的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以及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这样良好的,情感的双向交流与反馈,师生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心理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因此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状况也各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并用其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课堂实践。通过对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了解,形成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心理氛围,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要求共同进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苏艳华 心理学论文:声乐心理学视野下声乐教育论文 一、声乐心理学简介 1.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声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与声乐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它是一门研究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给声乐演唱者从事声乐艺术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帮助演唱者在演唱技术学习、演唱以及在声乐教学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2.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在声乐艺术中,演唱的一般心理。主要包括在声乐艺术活动中,演唱者的知觉、感觉、思维记忆、表象、情感、意志特点。例如在演唱中,声乐艺术活动中歌唱者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等特点以及表演者的音乐形象知觉、生理活动知觉觉、歌唱表象的特点等。其次,在声乐艺术中,演唱者的个性心理特征。长期从事声乐艺术能发展和改变演唱者的气质特点,并促进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人的气质类型大致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而大多数优秀的演唱者很少属于抑郁质。优秀的演唱者应该具有反应灵敏、情绪稳定以及声音可塑性强等优秀的品质。 二、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众多方向之一,其学生之广、教师之多以及其影响之大是其它音乐教育方向所无可比拟的。与器乐而言,声乐的乐器相当于在身体里面,是每个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因素的引导对于演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声器官进行配合和协调,进而影响着他们演唱技能的学习。将音乐心理学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实际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声乐技能。只有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调节,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有目标地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唱信心,增强其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声乐心理学 首先,对声乐老师而言,培养学生在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文静、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开放的演唱,因为在演唱时,这类学生身体往往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导致整体发声器官不协调,从而影响声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积极,以增强他们的演唱自信,有了自信和放松的心理状态,身体才会协调,该放松的腔体自然也就放松了,自然就能形成好的声音,从而帮助他们为学好演唱技能打下好的基础。其次,依据学生的演唱心理正确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表达。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受到演唱者的气质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影响。性格活泼开朗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富于激情。因此,热情奔放、起伏变化大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通常,他们也会将作品表现得很出色。而性格腼腆,喜欢安静的学生,他们则更倾向于细腻、深沉以及富于情感的演唱风格,这类学生善于挖掘和表现作品的内涵,对缓慢、抒情、细腻的歌曲更能表现的出色。由此可见,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于学生的心理与兴趣息息相关。因此,声乐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尊重学生的意愿,尝试着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对于学生喜欢的歌曲应首先积极考虑,而非常常是从来不问学生想唱什么歌曲,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这样势必会阻碍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心理学的建立,为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和声乐比赛中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并逐渐使这些理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化。声乐教学和演唱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声乐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而在声乐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演唱者个性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演唱潜能以及培养其演唱技能。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声乐心理的理论与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规律,可以在演唱中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有效地采取措施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弥补自己在演唱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对与声乐老师而言: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更有特殊的含义。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外部因素。若想使学生在演唱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必须外因和内因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声乐教师掌握了声乐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可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于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声乐教学心理分析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吴卫洁单位:广州工商学院音乐系 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由教师评价趋向学生自我评价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对内部心理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影响过程的广泛探索,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外部环境因素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刺激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位置。以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为基础,深入探索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对教育评价过程进行有效转变,对教学结构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具有一定的时展的代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结构产生质的转变,发挥了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心理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为根本,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满足高校受教育者心理引导的重要途径,以此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瞻性”。后现代主义发展风格能够满足时代教育背景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循环。 作者:蔺艳娥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心理学论文:薪酬福利心理学论文 一、薪酬福利机制 1.薪酬福利的制定 现代成功的企业中,在薪酬福利管理方面,要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两方面内容。在企业建立之初,发给员工的薪资,是给予其较高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这种方式与销售员的薪资有些相像,工作初期工资很低,但若是完成销售单就能获得较高的提成。在企业成长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抓住机遇,获取更多的利益。短期激励能够促使员工更好的发现机遇,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能够通过长期激励来保持,所以,较高的基本工资能够将人才留住,以短期激励的方式使人才突出自身优势。 2.薪酬福利的设计 企业要尽量使薪酬福利合理,并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实现双赢,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公平、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并能合理反映出各职位的价值。 (1)基本原则 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合法性、保密性、经济性是薪酬福利体系设计应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包括内、外部公平,即表示无论在企业内还是企业外,都要使员工感觉到自身所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薪酬相匹配;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保密性原则,这是由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造成的;企业的竞争性和激励性能够通过促使员工薪酬达到相应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也会使企业负担增加,人力成本也有所提高,所以,相关人员在运用有限资金时,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 (2)薪酬结构的设计 薪酬结构式一种工资的等级结构制,薪资的制定是根据员工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劳动环境元素来判断的,这种薪资能够体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制度,工资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企业人员配置比较合理,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主要是销售人员,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销售人员主要运用地固定基本薪资和高佣金的形式。通过薪酬福利设计形式和心理学理论,该企业工作人员的薪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定,并体现了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1.员工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能够体现薪酬福利结构的优势,促使员工形成主人翁责任感,从心理上转化对工作的认识,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能够主动承担起岗位需要的要求和职责,使员工的竞争意识得到激发。同岗位的员工通过相互竞争,不同岗位的员工通过协调和配合共同促进企业发展,员工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2.员工更加了解自身工作 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每一个岗位在这条产业链中都具有独特的机制,通过心理学理论的作用,能够让员工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并且对企业是一种促进作用。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处理这种情况,使其充分明确岗位的具体职责,可以通过对各岗位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让员工对自身工作价值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 3.推动企业改革企业需要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以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其拥有创新的思想,还要了解到工作的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在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中,提供自身素质和能力,并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信任,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企业的内部改革,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可能存在一定错误观念,没有认真思考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一些无成本的激励方式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例如,企业应从人本管理中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心理学理论分析员工期望,并实现已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工作增添一些乐趣,对人性化管理更加重视。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心理学理论在薪酬福利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种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发展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提供企业的创新能力。薪酬福利体系的制定和设计能够拥有方向性,并更加明确,然后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充分运用,员工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更加了解自身工作、推动企业改革,这些都是在薪酬福利设计应用中的有利体现。 作者:张玉梅单位: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心理学论文:高校教师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师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不断深入,加之高校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利益结构及心理状态等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出现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价值取向的世俗化等现象。仅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有多位领导因经济问题被落案调查。高校中一些教师淡漠政治,信仰错位,过分看重功绩利益和物质实惠,滋生了剽窃、弄虚作假等多种不良道德现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统计,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部分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内在科学精神支撑,投机取巧,不能恪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产生学术腐败,成就感和责任心逐渐淡化,学术精神和治学动力日渐衰竭。 2.组织认同的薄弱化和教育精神的片面化 部分高校教师把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手段,对所在学校的组织认同感下降、群体归属感缺失、责任使命感沦丧。以固定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充足的自由时间为条件,忙于其他兼职或创办自有企业,无暇备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教师甚至指派学生到自己公司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方面等出现了问题,甚至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某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和语言,更不会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引导教育,师生间缺乏沟通、信任和理解。 3.评价制度的标准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化 高校教师的劳动本应该是充满了创造、灵性和个体魅力的智力劳动,是教师生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应从中体会到身为教育者的自豪感和精神愉悦感。然而,目前高校的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着考核定位不准、评价指标不科学、教学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等普遍问题,停留在奖惩性层面,直接与薪酬、聘任、晋升挂钩,易导致功利化的同时,也无法让教师把外在激励转化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另外,评估考核靠外部行政压力推进,主要参照主管部门文件标准和兄弟院校做法,还没有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和措施。 二、心理学“知情意行”视域下建构高校教师文化的有效对策 1.晓之以“理”,理想信念引领价值认同 教师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是教师群体共有的一种信仰、价值和期待。我们首先要从认知上入手,晓之以理,即思想引领,从理想信念的主动教育过渡到理念精神的潜移默化。第一,高校教师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当示范引领。高校应通过强化和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和宣传形势政策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教育引导,引导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并自觉把核心价值观和办学根本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正确分析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实际和形势,增强组织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凝练内化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传统和大学精神,文化熏陶引导教师践行办学和教育理念。学校传统、大学精神及校园软硬环境等都对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和使其迅速成长的同化功能。随着教学和研究的深入,教师群体在专业成长中逐渐将个体愿景、教师文化与学校文化进行整合融汇,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化为内在的默认值。第三,促进高校教师形成全新的价值信仰体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德育观、学生观、幸福观,笃信教师职业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服务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职业。让高校教师产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较高的专业认同感等心理特征,使其成为教师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2.动之以“情”,人文关怀激发自我动力 教师群体是连接学校主体和学生群体的纽带,用“情感”架起沟通的桥梁。学校也需用“情”至深才能激发教师群体的自我动力,构建优秀的教师文化。第一,人本化高校教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教师的愿望、意见和建议,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专业倦怠。第二,建立健全联系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教师群体,尤其是特殊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诉求,帮助解决教师住房、收入、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看似微小的工作内容,却是不容忽视的人文关怀细节。第三,充分尊重学术自由与思想独立,尊重学术生命价值,加强业务发展上的指导,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等。尽管薪酬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约束人,但情感更能感化人。只有以诚相待,通过优质的服务品质和浓重的人文关怀,才能让教师动“情”,让教师对学校产生“精神家园”的归属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才会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把个体愿望和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更好地促进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 3.笃之以“意”,制度创新促动专业成长 第一,重视并做好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树立资源开发意识,将教师的自我职业认知和自我价值取向转化为教师资源开发的动力,帮助教师明确人生和专业发展方向,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性,这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对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成长帮助,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成立专门发展机构、完善用人和激励制度、营造终身学习的校园氛围、加大各种培训力度等,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第二,创新组织制度,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开展发展性评估,结合述职叙事等自我评估和访谈对话座谈等外部评估等多种形式,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角度,发掘教师潜能,促动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凝聚力、情感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DM)”,以全新的组织方式引领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方式,立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建立全新的政、资、产、学、研、用的跨界融合体,完成跨界复合文创制造人才培养计划。这些组织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给高校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搭建了广阔平台,为培育发展优秀的教师文化夯实了基础。 4.导之以“行”,师德师风追求和谐共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行为是人最外显的表达,更是教师影响学生群体最直接的视觉媒介。教师文化的最显性表现,便是教师群体行为方式上的规范准则,即师德师风师貌。第一,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激发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第二,着力建构优秀的师德师风文化,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使其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作者:姜玉峰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部部长 心理学论文:高职院校心理学论文 1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情景模式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的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在教与学生在学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情景似的心理过程。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其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教育心理学的引入更是对教学实践水平的最好检验方式。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心理学在实践的运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力度,并积极开展其在课堂的教学。我们坚信,教育心理学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校教学质量也会登上新的高峰。 作者:刘艺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学论文:实践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1980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有人用“科学的春天”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在基本理论方面,开始关注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 (2)硕果累累的德育心理研究:首先是李伯黍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中,首次把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对德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均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是章志光关于品德形成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三维结构设想;还有1988年陈琦以认知学派的“生成学习模式”为依据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过程模式”,再加上林崇德教授在吸收了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品德结构理论见解的基础上,发表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的言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学习心理方面有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提出的IN结合论、邵瑞珍等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蔡燊安和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的“定向—逼近—成型—引申”四阶段理论等,也是各领风骚。 (4)教学心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北师大教授冯忠良的“结构—定向”理论,冷冉的情知教学理论,邱学华的尝试成功教学理论,国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等。 (5)以介绍国外理论为主的差异心理,主要是体现在智力、人格两方面,而亮点是在差异测验方面修订了许多西方量表。 2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 (1)德育心理的实证研究以“南李(李伯黍)北章(章志光)”为格局而进行,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粗糙、落后局面,开始向纵深发展。 (2)在学习心理方面有始于丛立新发展到燕国材、马加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沈德立的非智力因素与教育研究;杨治良教授探索了概念形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3)在教学心理上,进行了识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数学教学等心理研究,收获颇丰。 (4)差异心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之于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所涉领域和范围都有所拓展,如在国内的许多地区进行区域性差异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尝试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力量表;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出现,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对超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实践研究方面的进展 (1)在德育心理方面,于实践中对传统的“知、情、意、行”德育模式进行了发展;以特级教师梅仲荪为代表的学者在北京的幼儿园、中小学进行了爱的系列教育模式探讨,提议在语文、政治、史地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在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及应对方法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 (2)学习心理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颇有建树,很多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学者、老师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研究主持的自学辅导实验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教学心理的研究上,顾泠沅小组在上海青浦开始进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教改实验,黎世法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魏书生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心理研究,卢家楣关于情感教育的心理学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实践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结束语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用“前进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前进”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为新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如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作者:徐丽霞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心理学论文:自动化阶段心理学论文 一、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动作特点及表现 1泛化阶段的动作特点 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不够,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表现为学生做动作很吃力,紧张、不协调,出现多余动作,缺乏控制力。该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现和概念,防止和排除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让学生通过重复练习,粗略的掌握动作。 2分化阶段动作特点 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并逐步建立动力定型。表现为动作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变得准确、协调和轻快。任务是进一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与错误动作,加深理解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动作的细节,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动作的协调与节奏,增强学生体力。 3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特点 神经活动高度集中,动作分化精细,运动性神经与植物性神经配合协调。表现完成动作精细优美,如不用意识控制一样,达到自动化程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使学生不仅能熟练省力、轻松的完成动作,而且能在各种变化的复杂条件下灵活自如的运用。 二、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1泛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泛化阶段中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这个时期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要正确,力求熟练准确,轻快优美,使学生开始就对动作的感觉上产生兴趣。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是,应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图片、实物等工具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处于运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思维在泛化阶段中,是初步感知某种具体形象实物基础上的概括,是以感知事物为基础进行初步概括的结果。这个阶段是教学讲解并示范完毕,学生模仿并想象、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在泛化阶段中,分析与综合处在一个较低级的思维水平上,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是一个初级的水平,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普遍存在;比较。由于各种动作技能掌握的不够完善,学生应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动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动作要领,尽快掌握正确动作;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泛化阶段中,很难做到思维的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学生对新动作的控制力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动作技术还会出现多余动作。 第三,记忆。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感知过的事物和思考过的动作所产生的印象并不会全部消失,虽然动作技能各方面还未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但其中的一部分要领在人脑中保留下来,以后的学习中和一定条件下,这些保留下来的动作技能还会在头脑中重新反应出来,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泛化阶段的记忆过程一般比较浅显,只是粗略的记住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时还会出现遗忘现象。 第四,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应反复示范并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及它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有意学习动作的情况下记住动作并尽快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在教师反复讲解示范过程中促进学生无意的观察或感知到某个技术动作,为分化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儿童学习游泳初次下水后不熟悉水性,有些胆怯,怕呛水,怕别人笑话,但由于认识到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实用价值,于是为这个间接兴趣所吸引。最后还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克服困难,坚持下水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2分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分化阶段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动作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这时适当的提高或降低学生的差别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在关键的地方提高音调、加重语气。在示范时,关键动作适当放慢或加大用力程度,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关键的要领和动作。还可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更清晰的感知动作的幅度和发现,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打下基础。例如:在体操前滚翻教学中,采取四步教学法。 (1)两手扶地,两腿蹬地。 (2)屈臂低头,含胸提臀。 (3)前滚时后脑、肩、臀部一次着地。 (4)最后抱小腿团身呈蹲撑。目的是使学生清楚的感知各个部分的动作要领并初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第二,思维在分化阶段中是逐步感知到某种形象的具体事物基础上逐渐加以概括的过程。教师仔细的讲解并示范每一动作要领后,学生回忆并想象整个动作,然后逐渐实现自己新的动作。 (1)在分化阶段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是在思考中把一整个动作要领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并把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提高到高级分析综合水平的过程。 (2)比较在分化阶段中要做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相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教师动作相比较,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分化阶段这一过程有所体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也会找到一些共同属性,将这些共性的东西相联系,从中应用到具体化中去。例如脚背正面踢球和脚内侧踢球的助跑、大腿的蹬摆都是一样的动作,只是触球部位不相同。教师示范在思维活动中可以适当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将错误动作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移除,尽可能的建立并实现动作的正确性。 第三,记忆。在分化阶段学习中,学习过的动作有很大一部分会作为经验在人脑中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学习或练习中还会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分化阶段对于记忆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会为长时间的记忆效果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中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及正确性,对学生易犯的错误采用恰当的语言将其纠正,从而达到学习动作的最优化状态。 第四,注意。分化阶段中,学习动作技能主要以学生有意注意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主要集中到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及牵强、多余、错误的动作,从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教师一方面要改进教法,一方面要提醒学生认真学习。应向学生说明,运动学习即是体力的也是智力的持久的劳动,既要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学好暂时不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某些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感到兴趣和愉快。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用以自我监督,自觉地、主动地克服主观分心和客观干扰,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3自动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对所学动作已经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动作之间的区别并能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师对正在练习的学生可采用语言、信号等有意识的强化刺激,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改变动作质量,使动作更加完美。这一阶段,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为下一动作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思维。自动化阶段中,思维是已经感知到某种具体事物并概括总结的阶段。学生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学习过程所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真理、实践去检验,从而运用到实际动作技能中去的过程。 (1)这一阶段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是在经历了由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基础上而达到的高级的分析、综合的水平。 (2)比较,是经过了不同观点、不同角度而取得的重要的动作。 (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都是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将本质的属性作为其学习的重点,并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在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将整个动作完整、流畅的展示出来,并伴有音乐或拍子,将优美的动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 第三,记忆。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主要以长时记忆为主,学生可以无意识的流畅优美的将动作展示出来。在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强调动作的舒展度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并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将完美的动作长时间的形成记忆。 第四,注意。在自动化阶段,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讲解要系统、连贯,深入浅出,示范要突出关键,动作完美。正确的去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活动,并采用比赛形式的练习手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论 运动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既能反映人们对于新事物认知、掌握程度的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过程,也能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作者:李微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心理学论文:外语学习认知心理学论文 一、认知心理学下的外语教学本质 第一,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机械性的符号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对一些全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体系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通过机械式记忆来完成。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语言内容比起机械学习得来的知识内容更为精准和深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外语学习的难度所在。此外,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大部分人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外语教材中出现的外语单词并不具备新的含义,外语学习者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这些单词所表示的基本含义。 第二,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显学习。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隐与外显学习。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知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较高而发生的无意识学习行为,它一般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认知,学习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学习者的学习体系中。换句话说,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并需要个体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就是一种外显学习,它会受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外语学习与其文化联系不紧密。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那么,对于母语的学习,由于学习者本身处于有利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较为简单。但是,外语学习过程就不一样了,它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外语文化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外语教学策略 第一,重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忽略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从而使外语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处理好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输入的量大大多于输出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他们营造一些特定的语境来对他们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输入之后的语言输出训练。比如,让他们根据语言材料进行模仿、朗读和背诵等。这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应该是一个反复刺激和不断加深的巩固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单位经过了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使用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这些语言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应模式。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连锁反应模式等。那么,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更准地感知到外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和习得外语词汇。外语学习中的自动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进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并长期存储在记忆当中。 第三,培养学生知识重构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扩展自己的建构空间。这就需要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建构基础,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这就是说,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外语。同时,外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并采取融合式测验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协作学习、会话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想象的外语学习情景中,进而达到运用外语进行协商与对话的教学目的。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意义建构”及效果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并分析外语学习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当然,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切实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四,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和关联是非常关键的。在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主要有助于学生获得显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则需要经过长期且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尤其依赖于把语言的结构和语言功能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外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学习与应用的机会,让他们在交际与运用过程中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实现外语知识的新旧信息交替与重组,最终重新建构出自己的外语知识体系,在提高自己的外语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作者:吴亚娟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心理学论文: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数量与质量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文章,时间限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采取全部期刊、精确匹配查寻,共搜寻到810条结果,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但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查找同期研究文献,可搜索到多达45170条结果。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精确查找,可搜索到多达3732条结果。从研究数量上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成果占比很低,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努力。从研究质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期刊,时间限定为2004年至2014年,选择全部期刊,可以搜索到513条结果。但如果搜寻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只有32条结果,即使再加上核心期刊,也只有107条结果。由此可见,当前研究成果中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质量亟待提高。 (二)相关概念界定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界定 乎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张孝凤、杨晓梅、陈淑萍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首次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倡导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类的弱点,而应同时研究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张忠宇、蒋宗文等研究者都认为赛利格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诞生。 (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 梳理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作者大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实践基础,论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描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如张忠宇、蒋宗文、张爱菊、刘翠兰、陈慧君等。在定量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大都采用随机抽样法,使用问卷法和量表法收集资料,对数据统计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极少研究者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概括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如黄伟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四)研究内容梳理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过于局限;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忽视心理正常的学生;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造成学生误以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陈慧君认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病比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问题模式”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排斥,形成了“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错误认知,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研究者大都从转换目标、改进方法、重设内容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如陈慧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应从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重新定位,把优势与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定位,把情绪与性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定位,把活动与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定位。宋志英认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三是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张孝凤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构建原则上要凸显积极理念;在课程架构上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其中,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欧贤才、杨晓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统领整个教学,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明确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课程设置系列化,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林晓桂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五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在认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改造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日后相关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如此,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正是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改造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单一,质量相对较弱 2004年之后国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之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每年只有零星几篇成果。从2007年开始,研究成果开始大幅增多,其中2013年研究成果最多,达到196篇。但研究成果数量增多的同时,研究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显不足。质量不高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思路过于单一,研究成果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都遵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反思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改进和提高现有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个人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缺乏对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在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说明层面,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加强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只有大量和长期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国内学者中孟万金教授在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还没有涵盖大学生。学者们需要在实证研究方面继续努力,尤其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力度,致力于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评软件等。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关研究文献对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的界定大都采用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塑造了今天的美国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起源更侧重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中国的价值体系、思维过程、追求的人生成果方面与西方有一些内在的基本差异。“积极”的内涵受文化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话委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却不是一种积极品质。因此,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量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等。 作者:程治强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与逻辑学论文 1.从认识形式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关系认知 主要包括感知觉、定义、推断、表面现象、判定。感知觉和表面现象又叫做主观认知模式,是心理学分析的主体;定义、判定、推断又叫做客观认知模式,是逻辑科学分析的主题。这六种模式都是哲学认知理论分析的主体,各自被统一叫做认知的初始层面和高等层面。所以,逻辑科学和心理学在科目上紧密关联,在各类学科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都曾来源于哲学。我们能够用以下图像表明逻辑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认知学几大分析主体之间的连系。首先是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哲学和认知学四者之间的关联。左方的图形表示:认知的初始阶段是感觉,主观认知是客观认知的前提。右方的表格代表各类认知模式间及其与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和哲学间的关联。心理科学分析认知的低等模式,由感知觉和表面现象组成。逻辑科学分析认知的高等模式,由定义、判定和推断形成。左方图形中的箭头代表了诸多意义。第一,箭头表明认知进步的顺序是从低等向高等,低等的认知模式将逐渐进步到高等的认知模式,低等的认知模式从属于高等的认知模式。第二,箭头代表低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生理状况,在一定概率上是一类身体运动;高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心理世界,大多是是一类心理运动。比如说,感知觉属于身体运动,任何生物都具备此类低等的认知模式;而借助于言语开展的判定和推断是一种心理运动,这是人们才有的高等认知模式。第三,认知模式的高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心理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认知模式的低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身体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第二、三两点早已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而是认知学研究的问题。向上的箭头代表哲学是认知学的源头。其次是心理与生理的关联、认识与潜在认识的关联。认知的定义是从大脑和生理体系形成思维能力的进程。认知学分析的主体是认知规则。身为认知学诸多子学科中的思维能力哲学,它最具代表性、深远和恒久的主题便是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联。哲学界一直在探讨这个主题,它的源头是哲学历史,与此同时又结合了当下学科尤其是生理科学的分析结果。必须强调的是,认知的含义与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完全不同。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相对的结构,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完全不同。 2.从认识史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分离和融合认知 学科形成之前,哲学是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共享的源头。诸多有名哲学家也是十分具有创造力的心理科学家。赫根汉(B.R.Hergenhahn)的著作的《心理学历史理论》中所论述的从古代希腊到当下社会的诸多哲学界、心理学界都大有重大成就的学者有、奥卡姆的威廉、康德、泰勒斯、休谟、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培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黑格尔、洛克等。古代希腊哲学界著名学者柏拉图代表作《谈话记录》、奥古斯丁代表作《忏悔录》、亚里士多德代表作《论精神》、等都被列为欧洲心理科学历史中的巨大成就。此书第一单元提出的"心理科学中的永久主题"即"哲学界亘古不变的问题"。此中,特别要赞扬古代希腊万能钥匙式的亚里士多德,他在逻辑学界、哲学界、科学界都享誉盛名。它的哲学经典作品,尤其是认知理论,详细地论证了精神世界、原因结果理论与目标理论、知识、直觉、客体理智与主体理智、认知与再认、联想与幻想、因素与快乐、情感与选定性认知等主题。亚里士多德创作的《论精神》,被看作是心理科学界的开创作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把精神划分成三种阶层--动物性精神、植物性精神和理智精神,理智精神占据最高阶层,并且只有人类才具备。他还将理智划分成主体理智和客体理智,客体理智具备整合经历的功能,它让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照常开始,但是它不可以让人了解实质。从每个人的诸多经历中总结出实质,只能借助于主体理智,主体理智被视作思维的最高级模式。精神的主体理智替人们选定了最终目标,即隐德来希(entelechy)。隐德来希的作用是使世间万物按照一定的路径进步或者行动,直至彻底完成它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本文发现,身为一名逻辑科学学者,亚里士多德替他的精神理论设定了最终目标,它等同于逻辑科学的道理--"亘古不变的促进者"。但是此亘古不变的促进者并代表神灵,而是代表逻辑学。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目标理论使哲学、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结语 近段时间内,条理分析、区分类别的分析促成了诸多区域的学者,与此同时我们却丧失了更有人民学问意义的万能钥匙式的专家。认知学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期待,我们将迎来一个学问整合更新、学者综合进步的崭新阶段。 作者:杨瑞廖泽容李立李蓝江甘建俊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心理学论文:课程评价心理学论文 1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该门课程评价当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课程评价目的定位偏离;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内容范围过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缺少反馈。当前的评价模式缺乏科学合理性,偏离了高职高专应用技能型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评价的目的,借由课程评价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多数学校该门课程采取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闭卷期末考试,试卷都有“标准”答案,以期望达到评价的公平性,但统一而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适应层次复杂、基础和能力各异的学生。只侧重终结性考核,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缺少对学习过程监控和把握,不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也很难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考试的内容多强调基础知识与理论,忽视了技能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热情。 2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注意要点 2.1评价知识技能并重 实现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高职高专教育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够用、技能应用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职业岗位适应性强。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要摒弃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模式,代之以知识与能力并举,突出实践检验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和内容的设计当中,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接,全面衡量与评价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2.2确立明确的评价目标 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实施中,要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一方面检验学生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与水平,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目的;第二方面监控学习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督促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最后在以上两个目的实现的基础上,教师判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改进课程,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必须转变仅仅以“考核”、“分数”为出发点的课程评价观念,考核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分数不是绝对标准只是一种相对性参照,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完善必须以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目的为导向。 2.3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监督作用 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发挥其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且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消费心理学课程学习较好的同学,发言介绍经验,让任课教师和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总结评判,提出合理的建议。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在自我激励作用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课下会主动刻苦钻研,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一种监督,通过课程评价,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资金存在的不足,对自己也是一种监督。 3评价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3.1导向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课程,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导向,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消费心理学的评价,还应注重时效性,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该专业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发挥专业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 3.2科学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课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即相关的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专业授课情况,并结合该专业的基本发展概况,不断做出调整,在相关指标权重的设置、指标的更新方面,要遵循基本的学科发展规律,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3.3可操作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实际教学效果、学习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几项评价指标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在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测试,提高相关评价的可操作性,注重细节技术性问题,提高消费心理学的评价水平。 4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的三个转变消费心理学课程在实现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改革基础上,实现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全面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以知识理论应用评价为基础、以实践技能应用评价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形成评价为扩展的发展性全面课程评价体系。 4.1评价内容转变 实现评价内容全面性,知识与技能综合评价。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主要侧重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与态度情感等而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内容体系。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注重应用的课程,教学实过程当中应摒弃“知识本位”的思想,强化能力与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应的,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必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评价。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布置、实施和展示环节,针对每一次任务设计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既要包括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也兼顾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既要包括学生小组合作精神也要兼顾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既要包括职业素养也要包含职业思维意识。 4.2评价方式转变 实现评价方式多样性、过程化。结合消费心理学课程任务要求,布置多样性的任务完成和展示方式,根据任务要求设置相应的评价模式。可以采取实践操作、课堂汇报、消费调查、书面报告提交、情景模拟、校外实训、主题讨论、实例分析、校内竞赛等多种形式。每个任务根据内容和形式要求设计可操作的、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任务实施过程观察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的表现,以任务调查、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评价模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真正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实施,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更侧重过程性评价,各评价主体要对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化、阶段性的评价,各小组根据评价反馈持续改进课程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 4.3评价主体转变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性。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根据任务差异,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从全过程和整体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一方面,通过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主体的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课程评价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另一方面,加强自评、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等形式的评价,尽可能实现评价的公正和客观。例如,课程小组任务———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需要分析,其中包括三个主要任务环节:联系合作企业开展具体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与企业交流调查结果,以及具体产品消费者需要的课堂汇报。这个任务评价主体设计上包括了企业对学生联系企业和调查实施与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教师对任务过程及成果的综合评价,小组间完成情况互评,以及完成任务中组员之间协作、态度等的互评。多元化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任务评价,既保证课程任务评价的全面客观,也对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协调。 5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当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在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方面,要结合市场营销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提高课程改革的时效性,更好地发挥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的教育意义,为社会培养更加专业的优秀人才。 作者:马玉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心理学论文:文化心理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文化心理学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以其应用英语特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紧密相连。东西方国家由于自然因素、宗教信仰以及发展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具有较大差异。同样的一个概念和行为在两个不同的国度,他们的理解可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相反的。例如,龙在中国是威严和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国家就是邪恶与暴力的象征。因此,产品品牌的设计中的“龙”如果直接译为“dragon”,就会对产品在西方文化中的宣传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商务活动和贸易中,需要准确地认识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尽量地熟悉各个国家文化习俗,避免商务出现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商务纠纷和损失。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传递性与交流性 在商务翻译上,传统的翻译观念讲究以原文本为核心,根据美国生成语法学派“翻译就是再编码,是通过改变表层结构以反映其深层结构”的理论,文本或语篇在翻译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这种翻译思想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往往会给目标语的读者带来阅读、认知以及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因文化、语境等因素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讲,双文化有时会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译者在适当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调整来取得整体上文化信息的对等。这种形式上的调整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于源语言语篇绝对忠实的理念,而更加倾向于通过灵活的手段使的译文符合目标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取得读者对于译文心理上的认同。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心理文化 功能对等奈达被称为是“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理论成果的核心就是翻译的“功能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理论,翻译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两种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而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字面意义上的对等。奈达的理论可以说是受到了以韩礼德为中心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影响,而将语言的交际性放在了翻译的首位。在商务英语中,奈达这种“功能对等”理论要实现,就要求译者要突破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二者语言结构,也就是字、词、句、语篇等限制,而降翻译过程融入到民族语言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也就是说,要从语言的表层层面深入到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以及文化当中去。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另一种文化可能要费力加以解释,要实现文化的对等性有时就要打破语言结构上的限制。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实现的更多是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目的,文化与心理上的对等性的传递就要比对原文的绝对忠实更加重要。 二、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一)交际信息的准确性 在众多翻译的理论中,对于译文的“信”可以说大都排在首位。翻译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准确而又完善地在两个语言体系之间传递话语中的交际信息。因此,是否能够保证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是判断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达到“信”的标准,那么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就是信息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过程中受到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其的影响。虽然传递的是等值的交际信息,但是因为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种文化心理因素在语言表达上的影响,才能合理规避翻译中的失误。 (二)专有名词的对应性 特定语言的社会语境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因素,结合商务英语的翻译来看,商务英语活动与经济、贸易、法律、合同、保险、投资等领域关系密切,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大量的专业术语。这种专业术语在跨语境的情形下为保证交际信息的准确和交际过程的顺利,通常情况下都会带有很强的对应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术语进行精确的使用,才能够保障交际信息的语际转化,也让双方能够在同一文化语境平面内完成商务交流。 (三)语体的适切性 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语境的人对于“好”、“坏”、“美”、“丑”等带有强文化心理影响的概念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在商务英语中礼貌与寒暄语的翻译上,中文的“哪里哪里”与英语中的“Howdoyoudo.”这样的表达很难在翻译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概念意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忠实于交际含义的准则之外,还应考虑到文化心理差异给语体带来的影响。 三、文化心理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核心概念转化考虑到文化心理因素对跨语言交际信息的影响 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应从传统的对语篇的拆解-再编码的过程转变为对语篇核心概念意义的转换。通过这种手法可以解决语际交流中因为意象缺失或是意象偏差而造成的翻译困难。如在英文中“blue”代表着蓝色,也代表着忧郁,而在中文确没有可以与之相对的概念意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注释才能够在目标语完整地传达源语言中的交际信息。如商务信函中的“Thegoodshasbeenshipped.”在翻译时若译为“货物已被托运”,从语境文化的角度上来讲,这个句子所传达的交际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缺失,即在译文中无法体现出货品托运的途径。若译为“货物已经轮船运出”,在目标语上则会显得信息冗余。因此,商务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对源语言语聊进行核心概念的转化,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二)语言特征的协调性从句式特征上来讲 英语以圆周句为主,汉语则以松散句为主。在商务英语中,为了显示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英文长以复杂句式的长句为主。因此,在中英转换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特征,才能够在跨语境的翻译过程中,保留下更多的语言特色和交际内容。例1:Thehomeofyourdreamsawaitsyoube-hindthisdoorandwhetheryourtastebeacountrymanorestateorapenthouseinthesky,youwillfindthefollowingpagesfilledwiththeworld’smostele-gantresidences.译文:打开门,恭候着您的就是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企盼的是一座乡间宅第,抑或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您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雅的住宅供您选择。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将原文的一个句子拆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中文句子,其下还包括数个小的分句。这种句子转换的翻译方法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并不少见,尤其在商务英语中更为常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和语言文化因素对句子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让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心理习惯,也更加方便读者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结合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常见的对立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以目标语言为导向,其目的在于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文化规范,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为“RomeoandJulietofChina”就是汉译英中的归化现象。与之相对的是,异化是以源语言为导向,以源语言的语境文化习惯为规范的翻译方式。近年来,汉译英的过程中异化的现象在逐步提升,“GongbaoChicken”、“kongfu”、“theyearofhorse”等短语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而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以下例为例:例2:IscloningtechnologybecomingtheswordofDamoclestohumanbeings?译文A:克隆技术是否正日益成为人类安全的威胁呢?译文B:克隆技术是否正成为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呢?译文A是典型的归化译法,拜托了原文中句子表层形式和修辞手法,直接将句意展示出来。而译文B则是异化的译法,他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源语言文化知识,才能够理解该句传达出的完整的交际概念。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归化的译法和异化的译法要完美结合的使用才能更大地发挥出翻译的作用。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当今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商务、经济活动,而文化心理学在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也起着向导的作用,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社会、人类乃至自然,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只有将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心理学进行充分有序的结合才能综合地进行世界商务文化交流。以文化心理学为指导,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为手段,将知识和文化,人类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商务英语翻译提到更高的层次。此类研究在我国尚少,还需各位学者们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使得我国在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方面能够更系统化和国际化。 作者:王怡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心理学论文:运动员心理学论文 1兴趣的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运动更是如此。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能产生愉快的情绪,能持久而集中地保持注意力。由兴趣转而热爱射击运动,则有助于运动员自觉训练,克服困难,对运动能力提高起着积极、持久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少年射击选手实施早期启蒙教育很有必要。早期教育重要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其间伴随着身体发展,使个性心理特点逐步的表现出来,诸如好奇心,积极主动精神,乐于与同伴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及学习兴趣等并存在着许多差异。早期教育就是针对少年选手的上述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个性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使少年们健康发展。在训练中,应鼓励选手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对射击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精神,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少年选手品尝胜利后的喜悦和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在业余训练中,除注重少年选手身体、技术、品德全面发展外,还应注意训练要与趣味性内容相结合。多选择一些活泼、轻快、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进行训练,使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训练,从而激发他们训练热情,打好基础。 2多鼓励少批评,建立自信 在业余青少年训练中运动员的年龄小,思想不稳定,正处于心理训练的初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选一些简单的任务要求来完成。当他们完成任务和要求时,应给予他们微笑和表扬,使他们能体验到训练中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快乐和喜悦,以增强他们对射击项目的喜爱和信心。而当队员打不好时,或遇到困难产生畏难、厌烦情绪时应给予鼓励。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当解决问题打好后运动员便消除了畏惧心理,建立了自信心。 3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业余队教练的首要任务是为运动员打好扎实的基础,保证他们在今后的专业训练中有好的底子,而心理素质中的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信心是建立在运动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基础之上,那么这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是靠训练获得的,来源于平时的认真、刻苦训练,教练员只有对运动员高标准、严要求,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比赛时才能心中有数,充满信心地打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其次,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在青少年运动员刚接触比赛时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减少比赛压力,轻松比赛。帮助他们在比赛中有良好地发挥,提高自信心。所以说训练正确的基本技术,苦练基本功;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对比赛打出好成绩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效果。 4分组对抗,通过比赛增强信心 业余训练中,教练员带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8~18岁之间,年龄跨度较大,身体、心理发育不同,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在练习和考核中要分组对抗,把成绩相近的分到一组之中,正因为成绩接近,都有战胜对方的获胜欲望,往往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容易打出好成绩,这对他们的信心有很大提升。 5锻炼决赛 增强自信之前也提到了决赛在射击比赛中的比重增大,直接决定最后名次,所以决赛训练力度要加大。有的业训教练认为青少年射击训练主要就是打基础,重视基本功训练,往往忽略的决赛的训练。而射击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成型、技术成型、自信建立的关键时期,决赛对运动员心理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旦运动员掌握了打决赛的方法和窍门并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的话,自信心会大增。当获得多次成功体验时,无论以后再打什么样的决赛,之前的成功体验都会涌出来,帮助他战胜恐惧和对手。 6以身作则 鼓励运动员教练员是运动员最信赖的人。常年训练在一起,教练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运动员,因此,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时刻以镇静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去影响运动员。要善于找到队员的长处,多去表扬和赞美,尊重和维护队员的自尊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到关心、温暖。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拼搏的勇气。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多与运动员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根据不同运动员、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点来制订心理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使运动员克服恐惧,认真、自觉、积极地进行训练。愉快地完成每天训练,并得到认可和肯定,产生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强化队员的自信,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和提高。 7结束语 信心能把人全身机能和全部潜能调动起来,从许多优秀射击运动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拥有这种自信使得他们不断成功。因此,从业余队开始就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和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锻炼。 作者:纪艳晓单位:银川市兴庆区文体旅游局少儿业余体校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结合工艺和专业特点,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服装设计与应用能力与学生就业方向关系紧密,高级技术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才可以加强竞争实力。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践教学的改革重点[1]。只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策略,才可以加强实践意义。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转变纺织工业发展结构 我国服装专业发展时间长,从初期的裁缝逐渐发展为服装专业,可以为服装行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新工艺与新设计,其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工程教育与现实需求差别大,而国内多数一线品牌招募服装设计人才。在新时期下,纺织工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向,朝着新颖性、流行性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发展。 1.2促进高等教育模式转型 在新时期下,高等教育模式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理工类学院建设,为国家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较多不足,影响人才结构平衡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尽管高校专业设置不断改革,却没有扭转传统观念,仍划分文理科。此种教育模式不符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人们欣赏服装时,是无法区分文理属性的。因此,实行针对性人才培养措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商业、科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普及发展,改变了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于新时代人才,应当加强快速学习能力,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对自身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提高,同时跨越文化适应力、交流能力[3]。因此,工程教育期间,必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服装设计人才而言,应当加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不断提升职业修养、职业道德水平。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人才培养原则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过程性、自主性方面,尤其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4]。(1)自主性原则,是开展实践教学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积极参与到画图、样板制作、裁剪与缝纫活动中,实行主动学习。(2)过程性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将学生实践过程作为重点,深度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探究中。(3)连续性原则,是确保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活动开展的连续性、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跟踪反馈实践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改进,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问题较多,比如教学内容枯燥、非实践教学时间短,浪费服装设计资源,且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相应限制学生的综合性与创造性[5]。在传统实践教学中,通过班级实践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未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与学分。此种问题的原因多是过度关注理论教育,不太关注实践教育,无法达成实践教学育人、创新目的。 3.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流动性强、教师资源不稳定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活动内容与形式简单,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实现实践教学目标。高学历教师面对繁重课业与科研压力,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精力不足,这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影响大。 3.3实习基地开发不足 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实习基地为重要场所,然而课堂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占比较小。实践教学不足,大多是学校实习基地开发不足所致。学校实习基地规模小,使用频率低,只有在教学时间内才可以使用实习基地,其他时间则不能使用。学校实习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制,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注重技术、资源、资金方面的投入,导致实习基地与服装设计教学需求差距大,无法调动学生动手能力,相应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4.1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发展潜力,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能够在服装领域参与服装设计、测试评价、结构工艺、运营管理的人才。按照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机制,组织行业专业、教育专家、教师共同修订专业毕业要求,明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6]。该专业毕业要求在基本能力达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应用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满足工程教育专业标准要求。此外,该专业毕业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水平高于认证标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处理服装领域工程问题,覆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 4.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 按照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求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满足毕业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网络平台课程覆盖面,增加信息、时尚传播、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课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科交叉能力培养[7]。建设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按照学生学习状态与能力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满足基于产出的课程目标。在修订原有课程教学大纲时,组织专业与教师制订新增课程大纲,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提供教学指导。在设置课程时,需要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整设置专业新课程,关注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生产与商品企划环节,展示出服装产业特色。 4.3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与地区服装企业进行产教融合,采用兼职与互聘,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企业工程化背景锻炼制度[8]。引入材料、信息、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建设跨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建立具备个性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基地,以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研究方式建设双师型团队,做好团队建设,营造合作、创新氛围,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注重科研与科技开发合作。 4.4充分利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围绕服装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培养链,以服装技术为核心,建设工艺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四位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备创意、创新的人才。与服装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工厂、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信息化、数字化、产学研协同项目,完善企业参观、实习、项目接入实训的机制。注重与国外科技团队、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海外教师锻炼基地、实习基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因此要做好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合作交流,明确现代服装产业动态,持续更新专业教师知识水平,确保教学内容贴合产业实际。教师不仅要坚持日常教学,还需要做好项目研究,注重与企业合作,并且和生产一线保持联系,共同探索产学结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4.5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 服装学院要在科教平台基础上扩大服装个性化设计、工业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等实训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示范平台。比如,创新服务综合体、服装产业研究院建设,结合企业建设产业研发机构、培训基地、教育合作平台;注重与兄弟院校建立研究合作关系,做好跨学科联合,争取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确保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相互协作,落实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发展。 4.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明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添加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服装工艺基础制作、服装款式与纸样设计、服装配饰设计与制作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发展,深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全面落实实践教学。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时,坚持产、学、赛一体化教学手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获得显著教学效果。例如实行工作室机制,优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实践,确保学生系统化学习;联合时装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时装设计比赛,以加强设计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课程群中,应用工艺结合、校企合作、阶段性培养方式,形成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基础性教学注重服装设计、工艺结构能力培养,涉及素描色彩、设计原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内容;实践成果涉及素描、纸样作品、部件作品、服装画作品。在具体组织形式中,注重课程实践,联合认知实习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建立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7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基础教师多来自美术专业,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不足。制订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形式确定课程内容与要求。比如,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及空间塑造能力,确保学生掌握线形素描方法。在表现技法课程中,以面料材质款式服装、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只讲解服装材料理论,没有全方位认知服装材料。在设计应用与工艺操作环节,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服装材料风格、特点、性能,导致选择与应用不合理。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服装材料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增加服装面料市场调研内容,提高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关联度。 4.8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以综合教学实践基地、创业就业基地为基础,建设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有效结合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当前,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由科研团队及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工作站等,通过平台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平台,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科研成果反馈至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必修课程之后,能够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通过研发平台资源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活动,由院校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使学生通过类似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并制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项目中。 4.9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现代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新趋势。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应用多媒体软件技术,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画、服装结构制图、纸样艺术设计课程等,都可以应用相关软件授课,如服装CAD、手绘板、AI软件、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将平面结构制图转变为动态演示教学。利用制图软件、网络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讲授知识点,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10注重实验设施更新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做好实验室实践操作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日常训练与操作,才可以创造出专业作品。因此,学校应当加大投资力度,注重实验室软件与硬件更新,优化完善实验条件,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性,从而扩大教学覆盖面,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系统化工程,具备复杂性与长期性特点。教师只有联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科学的实践教学策略,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应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实验设施更新,才可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全面促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 作者:田军娜 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2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不停扩大,对于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众说周知,服装设计和工程学科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形成各种样式的作品。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和传统教育有所区别,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服装业发展提供相关的人才储备。特别是服装类的院校,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以及5开究生,为服装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于服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热衷于服装的设计款式,材料以及品牌等。但是,我国服装业缺乏优秀人才和知名的服装品牌,有许多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出国进行深造,国内的服装品牌甚至要聘请国外的设计师,如何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是当今服装业发展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以上内容,从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现状开始,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状分析 1.1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的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效果的需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往往是如何运用基本的缝制技术把裁片按步骤组装在一起,更多考虑怎样针对设计的不同款式、不同结构、不同面料来设计与其匹配的缝制工艺技术。然而,由于教学资金以及设备等影响,设计材料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设计设想,导致设计成果不尽如人意。 1.2专业教学条件不足。服装专业作为艺术性与工程技术性的共生体,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不能脱节。但现实中专业教学模式多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地充分融合,理论教学场所和实践教学场所分开,虽然有实践用的制作车间,也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但很难满足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课程的衔接教学,设计的服装没有结构跟进,也没有进一步工艺制作的检验,课程的衔接不够,使设计和结构工艺的教学脱节。1.3人才培养差别小,缺乏特色。教字中多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用同一种规范来约束所有教师的授课方式,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具有不同创造性、个性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产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导致学生思维局限在固有框框内,独立思考与创新设计的能力较差。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1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遵循“行业指导”原则,由行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实施“卓越计划”。根据纺织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营销管理类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高端人才、设计师、工程师和高水平企业营销管理团队,壮大纺织服装企业所急需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重视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培养[2]。据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都要围绕着彳亏业企业的用人需要[1]。 2.2构建服装信息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平台。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才实际需求,掌握IS装产业的发展动态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根据。但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强度之问,依旧存在着彳艮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强大的内需市场,吸引越来越的国际服装品牌进入的同时,因为工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优势,我国已成为服装消费、生产和出口大国,导致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当前我国服装产业已开始向科技化、品牌化、时尚化转型,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的培育必须要科学化、系统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因此,依靠建立起来的服装信息中心,可以对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毕业生人才跟踪信息的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2.3学习服装业科技创新技术。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如果要让服装业有效实现优化审计,就必须尽彳夬提升总体科技水平,这也是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产品的品质是现代服装品牌的核心之一,为了掌握了高端的科技,才能够让品质史上一层楼。这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同的方而,分别是功能服装及人体工程、服装文化和艺术设计、服装产业高端技术、服装产业及品牌运营的探讨。这不但妥善解决了服装公司在整个运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并且立足于科技前沿的平台上,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坦途,丰富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其更具有时尚元素和新鲜元素。大学生积极参加服装科研课题的探索,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3]。 2.4学习他国先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服装发展模式和服装设计知识,对我国服装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曰本所有服装学校的办学宗旨均为教育适应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设置相关的专业,寻找到服装产业的漏洞,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培养,弥补漏洞,制定教学计划和师资引进,在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相继缔造出了山本耀司、松田光弘等享誉全球的服装设计师。所以,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密切结合服装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邀请国际大师进行当前服装业发展展望,结合当前服装业发展现状改进教学体系,形成人才、市场、科研局度融合2.5积极开展导向市场实战型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关键的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法将此课程创设成为“知识”基础的平台,不但要深入分析该门课程的有效知识、无用知识以及有用知识,还必须对有效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重塑课程体系。而“认知”基础的平台构建,要通过课堂传授、交流讨论、课后作业训练、实践模拟操作、规范编写教材,充分落实市场实践型的教学方式。依据市场型教学改革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开发思维,让其积极融入于课堂之中。教师的方法及模式应当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将最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以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于模拟实践及作业练习当中,彰显出当代的服装设计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可纸上谈兵。 3结束语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不仅要服务于服装产业,还要适应产业当前实际需要,并且推进与引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应当以服装业发展需要为核心构建市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化教学模式,简化课程结构并实施导师负责制,强化师资力量.为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作者:杨爽 单位: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3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基地,正在由服装产业大国向服装产业强国转变,而产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但依然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教育无法对接产业需求[1]。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意义认识不足 产教融合目的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解决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实现双方共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企双方合作热情不匹配的情况。有些企业危机意识比较强,能够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是人才的竞争,会积极寻求和高校的合作,而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会将学生进入厂区对生产带来的不便看成“麻烦”,常常会出现学校一方主动联络而企业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2]。从学校角度看,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大多能够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战略意义,但普通教师往往因为产教融合工作不能和职称晋升或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而积极性不高。 1.2课程体系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将教学重心由单一理论讲解转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环节增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内容。但由于企业对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高校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深入了解,导致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修订不够快、不够新,授课内容与产业变化需求不匹配,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以知识讲授为主上。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步,实训设备落后,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融入并引领学生参与生产研发及创新[3]。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顺利推进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完善,但很多高校缺乏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混编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缺少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掌握不够,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到位;还有一些教师以技能型职业教育为主,研发和创造能力不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创新思维动力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派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科学素养不高,没有做好产教融合的对接和指导工作。 1.4管理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产教融合止于“校企结合”,大多停留在以科研合作项目、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表层,虽然出台很多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且方向性很强,但落地性弱。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单一,虽有部分顶岗实习、订单模式培养,但缺乏法人型合作办学或更高层次合作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松散,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只是短时期各取所需。高校内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中注重论资排辈、唯论文现象也是影响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顽疾[4]。 2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产教融合应致力于构筑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培养人才实践能力观察的窗口、体验的场景和交互的平台,从而使产教融合成为“产与教”深度融合的黏合剂[5]。产教融合应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标,在宏观层面上强化引导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发挥服装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及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2.1完善产教融合统筹发展制度保障 规范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需要制度先行,要将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纳入到地方发展战略框架之中,保障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产教融合发展方式起到规范性、引导性和支持性作用,明确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运行主体与推进主体,由专人负责,有专门经费支持产教融合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提供财税、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发挥服装行业协会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服装行业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促使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服装行业产教融合。 2.2强化服装企业重要作用 产业资源是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激发服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型试点,发挥重点企业引领带头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论证。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的营销、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共建服装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落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派专业师傅做导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经历从简单操作走向复杂工艺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课题方向和内容,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落实、推进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实现“出成果”与“用成果”的结合。 2.3发挥高校教育供给优势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研发、技术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经验等优势,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从思想上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取各类服装专业技能证书,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创新。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融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的教材和课程素材。引导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针对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近年来在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引领下不断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学源头融合产业需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专业负责人先后走访了吉林荣发服装集团、长春圣威亚特服饰集团、利郎服饰、才子服饰、东盟集团、温馨鸟服饰等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为了解决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文化薄弱、战略定位模糊、行业标准升级等问题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了解到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实际工作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学校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薄弱、培养方案修订滞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此,学校特邀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标准基础上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源头就已融合产业需求。 3.2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智慧教学环境 学校根据产教融合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课程标准,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努力将数字化技术、前沿生产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规范、先进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现代服装工业体系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撑,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如服装制版师需要掌握编程技术、服装设计师要掌握数字建模技术,为此专业增设数字化服装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与服装CAD、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对数字化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鼓励师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师生在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中完成款式设计、结构样板设计、虚拟缝合,甚至可以进行虚拟营销,从而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3搭建共享教育平台,促进校企生共赢 学校目前拥有国内一流的服装专业实验中心,并同温馨鸟服饰、利郎服饰集团、荣发集团、欧特赛蒂服饰、欧亚商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长春圣威亚特服饰共同建立了产业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企业提供相关教学场地和设备,派专人安排学生实践训练,学校选派专业导师带队,师生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面料中心、设计部、营销部进行实习实践。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发挥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优势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到岗就业和才能施展的机会,促进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彼此融合;从企业角度看,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个性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创设了条件,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3.4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高知识供给质量 学校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向与企业共同打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邀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政府专家走进校园,如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梁宇、李惑然、刘一行及知名服装制版师尚祖会等都曾受邀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或承担实践指导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定期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为教师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支持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将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作为考核评价必备条件。发挥教师专长,组建扎染、皮雕、激光雕刻、针织工作室,在“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十佳设计师、制版师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 3.5鼓励教科研探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鼓励师生广泛开展教科研探索,把参加竞赛和展会、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技能训练的新课堂。为了有针对性地“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推行“工作室”制分组教学。学生按照意愿和能力被选拔进入工作室,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指导培训方案,按照企业项目运行管理模式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书、组织调研分析、落实方案,企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注重将展览赛事、教科研课题的要求与前沿技术及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保障师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展赛促学,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事及展会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已有“欧特赛蒂”“初之于麻”“寻释”“左味5℃”“文若羽”“菲米蕾”“画迹”等多个师生服装品牌注册并运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4结语 以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6]。构建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统筹发展整体框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强化服装企业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实现产教优势互补,为服装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静,邹石柳.产教融合视域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77-80. [2]韩燕娜,苏秀平.地方院校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效果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05):140-141. [3]寿萌吉,刘炜亚.时尚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3):348-354. [4]李一,王晓蓬,屈萍.浙江省时尚产业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丝绸,2021,58(01):47-51. [5]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6]陈抗.面向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研究[J].江苏高教,2021(03):55-58. 作者:李琳 朱淑畅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货币政策农村经济中有效实施原因 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同其它经济发展一样,需要三个基本要素的支持,即资金、技术及市场管理制度。与财政政策不同,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不是资金的直接投入,而是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经济,从而达到既定政策的目标。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中,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其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传导力度减弱,使其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一、影响货币政策在农村经济中有效实施的原因 造成货币政策在农村传导机制受阻而不能有效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很低,自身就远比城市复杂,因此,货币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会遇到比在城市更多和更复杂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 目前,在农村起主导作用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北京市农业发展银行的年贷款余额仅有六、七十亿元,。而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基层网点大量撤并,贷款权限上收,农业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也无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如1999年—2001年北京市农业银行涉农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6.63%、38.42%、29.03%。大部分农户和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只能依靠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也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据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银行和信用社借入资金65元,而通过民间借贷借入达190元。因此,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主体弱化不仅满足不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也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 2.传导工具的缺乏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力度减弱 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中,基层央行仅有名义上的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调控手段,但是再贷款的调控作用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紧急性再贷款和经营性再贷款,而且都需要经过上级银行的严格审批,再贴现指标被控制得较紧,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窗口指导成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主体。过多依靠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的办法,缺少其它必要的辅助手段加以保证,对商业银行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都不强,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匮乏客观上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职能的发挥。同时,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基层商业银行在执行政策时,会以其上级行的政策取向作为执行标准,央行的指导意见显得苍白无力。传导工具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在农村经济中的有效性。 3.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实施“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在农村的经营状况开始收缩,大量的农村资金被吸收上存。例如农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权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下机构基本上仅有发放5万元以下本行存单质押贷款权。目前市级国有商业信贷审批自主权被削弱,组织资金30%左右上存,而县级支行的主要任务则是组织存款,除小额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放款权。 同时欠发达地区受到经济结构调整迟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其社会有效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信贷失去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成为总行派出的专门负责吸收存款的大储蓄所。资金的过度集中背离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农村经济中自然也就失去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与资金基础。4.农村社会信用环境的欠佳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传导实效 由于农民信用意识淡薄,再加上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贷款的收回。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信用环境治理力度,但金融维权难,农户、村组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等问题对金融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的后果,而且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投入的积极性。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使逐步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失去效应,过高的负债成本逼迫各基层行贷款利率的刚性上浮,使央行的最高浮动利率演变为实际执行利率;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中介机构,贷款抵押难、抵押物资处置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信贷资金正常运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一个良好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欠佳不仅导致货币政策难以有效传导,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因此必须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形成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首先,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模式。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可以考虑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其次,农村信用社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要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第三,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第四,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目前,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应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改变县级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资金外流的现状,应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机构农村网点多的优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最后,要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农村经济已经呈现出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民间金融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注定要成为农村金融主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从法律、制度、政策上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既要肯定扶持,又要改造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引导和鼓励民营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地发展,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灵活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2.适当增加农村货币供应量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尚且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可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留在地方作为支农贷款资金;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合理比例以央行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农村金融机构使用。还可以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和备付金比例,增加可用资金规模。 3.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用活支农再贷款 应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适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的矛盾,同时,人民银行应修改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延长贷款上限,以尽量满足农户对资金不同档次的需要。4.合理运用再贴现以及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在再贴现利率政策上对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调动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对涉农已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通过票据市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总量。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将利率杠杆运用好,可以以单倍的投入创造出多倍的产出。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普遍滞后,制定与利率相关的货币政策时必须有所差别,应当考虑到政策在各地的操作和效果。虽然央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定了一定的浮动区间,但农信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没有区别对待,导致在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利率执行中“就高不就低”,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和企业无法承受贷款利息负担。因此央行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上限;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照不同贷款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政策。 5.创新适应农村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目前在我国,农民享受到的金融服务非常缺乏,绝大多数农民与金融机构的接触仅仅限于存款、汇款而已,金融产品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与开拓,除了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认真整合外,还应加大对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营销,特别是加强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信用证、贷款承诺业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保险、金融机构委托等业务的创新与营销,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提高货币供给的效率。 6.注重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引导和配置经济资源的“原动力”。两大政策的均衡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制约经济发展。因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安排和联动。财政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挥能动作用:(1)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2)为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3)制定税收、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 7.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离开信用,任何新的经济模式都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农村诚信获益失信受损机制和农民个人信用记录数据库,加大对逃废债的制裁力度;二是加强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教育,提升农民诚信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状况;三是加强与农村政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农民行业协会等部门联合,形成完善的诚信体系;四是各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取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将各自的信贷政策、诉讼结案率和执行率与农村信用建设挂钩;五是对农村企业和借款人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等优惠政策。 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货币政策操作下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影响愈加明显,流动性风险加大,保持适度流动性与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合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对维护金融机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 关键词:货币政策;流动性;金融机构 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国内外金融市场众多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出现时影响单个金融机构或者整个金融业的的发展,甚至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愈加明显,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更为凸显。因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具有直接的影响,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出发,分析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现状出发,选择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来合理调控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货币政策视域下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 1.货币政策操作相关理论。农村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等相关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操作职能,稳定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的基础。 1.1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以其调节的重点不同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率、再贴现。央行通过调节整个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与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总供给量,从而改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窗口指导等。本文从调控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出发,侧重于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调整金融机构信用创造水平,或者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收缩或扩张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此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行流动性管理。公开市场业务是能够直接调控银行储备变化的主动性工具。中央银行通过长期性和临时性的储备来调节金融机构准备金,来影响货币的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第三、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与规定再贴现票据影响金融机构再贴现额与超额准备金,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来调节银行体系的储备供给来控制金融机构信用总量。 1.2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定义为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稳定。由于其目标之间具有矛盾复杂的关系,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而在实际经济调控中,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 1.3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早凯恩斯派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演进,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理论作用凸显。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为: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物价、就业等三个基本环节。 2.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金融机构流动性理论主要包括资产流动性管理理论、负债流动性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流动性理论,这三种理论相互补充,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资产管理从商业贷款理论转换为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利率管制导致资产收益下降,金融机构面临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为了缓解压力金融机构开始主动负债,负债理论开始指导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浮动汇率制度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促使利率市场化,利率频繁的波动导致银行负债面临了巨大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对流动性指导理论进行更新,形成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二、货币政策操作对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的影响 1.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影响法定准备的储备量来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对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行调控。当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放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大,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作用机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放央行资金增加金融机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下降。当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减少法定准备金数量,则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货币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放央行准备金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增加货币创造能力增强、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指央行进行央行票据的发行或购买来调节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量。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进行公开市场购买,开展逆回购、到期收回央行票据,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达到回笼银行体系的货币资金的目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反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进而释放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再贴现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作用于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向向央行再贴现贷款增加,使得超额准备金增加扩充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进行再贴现收到再贴现贷款,超额准备金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反之,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流动性则会减弱。 2.通过利率渠道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利率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是以微观市场主体传递信号,由货币市场过渡到资本市场,最终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成本。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发出紧缩信号市场主体预期货币供给将减少货币市场、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指央行通过影响利率和改变超额准备金两方面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来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一方面央行直接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的债券回购利率,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的变动基准利率得到调整市场利率变动;另一方面通过改变银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间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水平。作用机理是:央行进行逆回购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商行货币资金成本降低贷款利率下降流动性上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行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利率水平,再贴现率有效应用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央行能随时按规定利率自由提供贷款,调节农村金融机构的放款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在央行进行再贴现贷款;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能弥补承担的风险及农村金融机构放款管理费用。再贴现率通过市场利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过程为: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再贴现意愿降低货币市场资金供给下降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成本提高可用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反之,若央行下调再贴现率,则流动性会增强。3.通过信贷结构影响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央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决定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控制能力强弱取决于金融机构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程度。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监管较为严格使得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能力较弱,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主要以贷款为主,所以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目前货币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信贷传导渠道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工具能有效地对信贷供给产生影响。当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流动性供给下降。其作用机理是: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下降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降低流动性供给下降。如果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比较充足时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可能难以引起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缩减,从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灵活性与弹性较高,央行可运用其对信贷供给进行局部的微调。央行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工作机理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农村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产生变化引起信贷供给量变动使得流动性供给产生变动。再贴现率政策中,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金融机构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性质和特点决定再贴现率操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非常不明显。 三、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中能提高流动性管理,稳定健康的经营,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理论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政策是如何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中,改进与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使之更具有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更加多样化与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定准备金率是当前我国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其效果强烈,影响明显成为央行进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首选工具。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来源是大量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存款涵盖了金融机构大部分存款,使得该工具操作容易,但是由于当前许多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加之该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当今央行在该工具的使用上非常慎重,尽量避免频繁使用。 2.完善货币操作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因为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结构单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实现,银行体系资产结构非常单一,贷款占资产总量较大,因此央行只能选择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来实现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目标。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机构间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风险控制手段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应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实行以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操作目标和中间变量,同时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与债券市场长期利率作为辅助操作目标与中间变量纳入我国目标体系,以丰富我国货币操作目标体系。 3.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宏观环境上的支持,在推进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货币操作目标转型过程中,完备的金融市场是有必要的。根据交易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在货币市场建设中,首先丰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大力推广货币市场基金,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投资需求。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得货币市场拥有丰富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增强货币办操作工具的实用性。其次,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实现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与开放性。最后,加快货币市场制度、组织体系、清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构建市场利率体系,消除利率倒挂和利率失真现象。 4.优化存贷比率。存贷款比率是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适当的存贷比率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是由流动性和盈利性共同决定的,在金融机构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规定比例的约束条件下存贷款比率低于最优值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贷款利率,能够有效地补偿不良贷款风险并将道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可以有效削减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更大程度地减少金融机构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优化存贷比率既可以保持农村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又可以实现盈利性。目前,受国内外金融经济变化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随时面临风险和挑战,合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是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货币政策操作理论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流动相理论着手,分析了货币政策错做工具如何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从而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为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实现农村机构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延妮 单位:陕西吴起农村合作银行 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紧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经济影响思考 去年以来,央行启动紧缩货币政策,多次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上调,这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后,对基层支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深入**县支农金融机构和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 一、宏观调控对基层金融经济的影响 (一)压缩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 从紧货币政策实施后,对纺织业和房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突出 (三)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县内某支农金融部门存放央行款项由去年年底的2.5亿元,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3.6亿元,可用资金减少0.9亿元,县内可用资金约5000万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是利润倒挂。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形成信用社利润倒挂。按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计算,2007年该单位利率倒挂557万元,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倒挂366万元。二是准备金上调,有资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去年底该单位存放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为2.2亿元,到今年6月增加到3.1亿元,增加了0.9亿元。三是贷款风险有所增加。受纺织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利润空间减少和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企业还贷能力有所弱化,从而增加了信贷资金风险。四是对农产品收购影响较大。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相应扩大了农产品收购资金的规模,而从紧货币政策又限制了农产品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二、几点建议 (一)实行特殊的存贷款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当根据基层金融支持“三农”的特点,对存贷款利率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实行特殊的政策。存款利率:将存入中央银行款项实行优惠利率,可以采用特殊存款,或发行优惠利率的债券等方式,从而改变利率倒挂现象。贷款利率:支农金融机构的核心工作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支持地方三农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大支农”概念,中央银行可以采用差别贷款利率,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 (二)加强窗口指导。应该对支农单位实行特别的窗口指导,改变从紧货币政策“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实行从紧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支持地方农产品的产出,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三)对产业施行差别管理。就**县来说,主要是房地产行业。目前**县房价较为合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对投资性买房进行限制,对消费性买房应遵循市场规律,采取“一定、两控”措施。所谓“一定”,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地价成本泡沫“临界点”。“两控”,一是指根据地价成本泡沫“临界点”差别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二是根据房产价格泡沫“临界点”区别对待房地产消费贷款比例,引导房价理性回归。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特点初探 摘要: 在建筑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国内偏远地区的建筑结构研究并不普遍和深入。中国东北地区的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处所,在这里的建筑有着与其他地区明显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气候方面,还表现在文化交融与传播的方式上,从而构建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建筑形制特点与建筑结构特征。 关键词: 东北地区;建筑结构;建筑形制 一、东北地区地域特点及建筑表现 1、地理特点 从地理区位划分来看,东北地区主要是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区域,抵触亚欧大陆的东半部分,其地域辽阔。东北地区的位置所表现的是一个跨省的综合统一体,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西北部分由额尔古纳河,背面区域从黑龙江一直延续到东半部分的乌苏里江、绥芬河、兴凯湖、珲春东半部分并且与俄罗斯交界;而在东南部分则主要是通过图们江以及鸭绿江,从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土相互接壤;南面则与黄海以及渤海相接;西邻域内蒙古地区相互接壤,西南部分相接壤的为河北地区;北面与大兴安岭相接,东部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部为松嫩平原,南面则为渤海湾地区。 2、历史背景 从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由于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建筑收到了很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带来了更为全新的科学金属,是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与落后的社会关系以及先进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进而是的社会再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危机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到了沉痛的打击。同时,新型的资本主义开始对世界的资源和市场进行强烈的掠夺,从而使得国内矛盾更加的严重,这一系列矛盾的产生,不得不让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对西方文化进行影响的思想流派和观念,从而使得人们的心理、文明产生了变化,进而对东北地区的建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建筑的形制概况 建筑的形制主要指的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性的表现形式,属于在物质层面上进行理解的一个特殊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建筑所表现的形制特点主要是表现在建筑的外部特点,样式或者说是表现形式、制式特点等,而这种狭义上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充分体现其全部的内涵特征;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的形制特点还主要包括对建筑地址的选用、建筑布局特点以及空间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里面特征、结构方式、建筑的装饰色彩等等。 二、东北地区建筑结构及外墙保温工艺特点 1、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相对松散 由于东北地区气温相对比较寒冷,因此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结构布局相对比较松散,从而减少建筑之间由于过于紧密造成的相互遮挡的局面,这样的布局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光照面积,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的满足。除此之外,东北地区通常以平原居多,而坐落于相对平缓区域的一些建筑,构建形式所保留的道路主要是呈东西走向向外延伸,建筑排列以南北方向进行布置,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间隙较大。对于群体建筑来说,东北建筑大多是采用列式的方式进行建筑的布局,为的也是能够让建筑朝向的方位能够得到更好的光照效果,而且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 2、外墙保温结构技术的运用 1)保温的效能 对于保温效能来说,其主要是衡量建筑墙外保温技术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标注所在,对于材料的运用也一定要符合热功能所要求的蚕食,并在精确测定的情况之下,对材料的厚度进行选用。 2)持久性以及稳定性 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的保温效果,则是衡量保温程度是否达标的基本指标,外墙的保温构建必须和基层墙体进行紧密的链接,这样才能够承受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建筑的稳定性及持久性,正常墙面保温结构的使用年限。 3)防火性以及湿热性能 对于保温外墙面材料的使用应当具有一定的防火性,并且要增强其水密程度,从而避免保温材料和墙体之间产生一定的瑕疵,这样会增强墙面良好的耐候性特点。 3、建筑外墙面保温工艺 1)EPS板抹灰保温工艺 在墙面外层面对密度为18kg/m³-22kg/m³的保温层进行使用,期导热的系数小于等于0.041w/m.k,利用难燃型的B1级别的EPS板材进行设置,系统吸水性小于等于500kg/㎡,粘结剂以及基层墙面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拉伸粘结强队应当小于0.3MPa,而且粘结界面的脱开面积应当小于一半以上,在所构建的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上的收,受到风力影响的建筑局部则可以采用锚栓进行相应的巩固,以增加建筑的固定性。 2)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工艺 此种保温工艺主要运用EPS颗粒保温浆料营造一层保温层,并融合抗裂砂浆、饰面层等进行同时使用,运用胶粉EPS颗粒的保温浆料与其他原料进行搅拌之后,喷洒在建筑的基层之上,从而形成一定的保温层。EPS颗粒保温浆料所产生的干密度应当保持在180kg/m³—250kg/m³,导热的系数应当为0.06W/MK,设计的厚度应当在100mm以内,必要的时候应当采取抗裂分隔缝。 3)EPS钢丝网架板+混凝土保温工艺 这种保温工艺则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作为保温基层,将EPS钢丝网架升值在外墙模板的内侧位置,并且安装6钢筋作为墙面之间的固定物件,对混凝土进行浇灌之后,EPS单面钢丝网架板头钢丝和钢筋以及混凝土混合在一起进行固定,单面钢丝网的外表面掺杂水泥砂浆进行涂抹于外表面。 三、结论 中国东北地区的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处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经济文化的不同,从而构建出特殊的建筑结构特点,本文首先通过对其当地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建筑形制进行分析,进而更为深入的探析东北地区建筑空间结构以及最为重要的外墙面保温结构特点,从而凸显东北地区建筑的不同之处,为以后相关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莫畏 李天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浅论 摘要: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行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建筑行业的繁荣就代表着施工数量的增多,建筑数量的增多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的建筑行业水平在世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其速度之快也是举世皆知的但是建筑质量问题却一直是我国的一大短板。房屋的质量好坏直接与建筑施工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因此如果想要我国的建筑行业真正立于世界之巅那就必然要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 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房地产行业是离不开建筑行业支撑的,当前的建筑行业十分兴盛繁荣其利润也是相当丰厚。放眼望去遍地的高楼大厦都离不开建筑行业的努力,但是我国的工程施工质量却又是不尽人意的,其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太快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近世界首位,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并不严格,许多建筑公司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为忽略了长期的建筑质量问题。因此,笔者将通过多年从事建筑行业的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加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 1我国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于国外的现金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也是十分积极,国内对于建筑设备的研发也非常努力。并且还应用了许多新的概念性建筑技术来进行营销,例如前几年的“远大高楼营销”用十九天的时间建造出了五十七层的高楼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多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侧重点出现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任务很多,很多建筑公司的时间甚至安排不过来,这导致建筑公司最关注的是工程的进展速度而不是工程质量。这种思想是十分危险的,虽然商人逐利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其建筑的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件件因为房屋质量而引起的重大事件数不胜数,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之痛。不仅如此,我国建筑的使用寿命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欧美国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至少在百年以上而我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却只有三十年左右,这不仅仅会为了日后的修缮浪费大量的建筑资源,更主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侵害很威胁。因此,可以说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却并不乐观其中凸显的各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期间发生的问题。 2影响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 2.1工程起始阶段的设计因素 在工程施工的前期需要先设计好建设方案,现如今我国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建筑思想,例如建造一些造型特殊的建筑来吸人眼球。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许多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设计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许多异状的建筑物的力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有很多想要依法建成,一来是成本会提升许多二来是对建筑物最终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评估。 2.2建筑材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建筑施工离不开建筑材料的支持无论是钢筋水泥还是电线水管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施工高质量,尤其是在工业建筑里面有很多建筑需要特殊的要求例如对于高热的抵抗性和震动的抵抗性都需要特殊的建筑材料来辅助。如今的建筑市场相对混乱由于高利润的诱惑许多建筑材料商家出售的建筑材料质量并不过关并且以次充好这直接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 2.3材料存放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建筑施工期间建筑材料的存放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储存坏境有些需要在阴干处,有些则需要保持干燥,现在许多建筑公司对于建筑材料的保存比较随意很可能造成建筑材料发生改变而使用者却没有发现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4施工人员素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度直接影响到了施工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环节,需要用到不同的工种,每个工种的技术高低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造成影响。无论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高低还是施工进行时测量人员的测量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架构是否正确及角度是否精准,一旦测量发生问题很可能直接导致建筑物不协调甚至本身的抗震性、承载性都出现问题。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3.1事前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开工前,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应均已完成,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应已得到落实。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达标的前提,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及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对需要特殊处理的地层,如软土地基等应进行专项地基处理技术设计。预测和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及严重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或质量事故防范措施,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对可能发生的突发质量事故及后果进行预想,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或解决办法,以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 3.2事中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事中质量控制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各个步骤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对照施工合同、施工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的要求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等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技术进行检查。检查施工人员是否安排合理,是否具备与工作任务相符的技术能力;检查施工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安全隐患;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检查施工工艺是否选取恰当,施工工序是否科学合理;检查质量、安全等保障措施是否落实。 3.3事后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结束后,应立即开展多步骤、多主体的施工质量验收工作,在事后控制好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整体施工完成后应先由施工方的施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自检自查,检查合格后整理相关检验报告、材料,交由工程项目的监理单位。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初验结果认可后,组织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等各参与方进行工程项目正式的竣工验收。进行施工质量验收时应重点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或质量问题多发部位,需要时可反复、多次检验,以保证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使用要求。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金管理制度,对施工方进行有效约束,使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对建筑的施工质量提供保证,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实现工业与民用建筑完工后的施工质量控制。 结束语 对于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建筑公司本身最大的重视。绝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尸位素餐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武勇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工程质量监督站 工业建筑论文:旧工业建筑艺术园区研究 摘要: 21世纪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艺术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关税同盟炼焦厂的案例分析,从而了解旧建筑改造为艺术园区的方法,并增强人们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意识。 关键词: 德国;工业区;改造;更新 1概况 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位于德国埃森市,埃森是鲁尔工业区的重要部分。工业区始建于1847年,关闭于1986年,是一座极富历史性的建筑群。德国关税同盟的成立使埃森这座小城瞬间变成当时最负盛名的煤炭工业区,促进了地经济带得发展。设计师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包豪斯风格,并在建筑群体中寻求不同角度的透视效果,以在整体空间关系上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其中,最独特的标志要属Ⅻ号矿井井架,其巨大的四轮井架以其特殊的尺度与形式凌驾于建筑群之上,被誉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然而,随着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运用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使煤矿燃料渐渐被取代,也因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失去了原有的原料优势。于是,数百家矿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埃森煤矿倒闭后,北威政府买下了这片矿区力求保护和重新利用这片土地,并希望建成以生活、生态、展示与体验为主的旅游景观空间,从而全力发展工业文化,为旧工业区注入新鲜气息,也让城市生命得以延续。整个工业厂区通过改造与功能置换,将当年的冲压车间改造为鲁尔区富有特色的餐厅;昔日的厂房改造为可供表演与观赏的大型剧场;炼焦厂设备用房改造为小型餐厅;冷却塔改造为具有观赏性的景观雕塑;原车间厂房改造为现代艺术展厅;原锅炉房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并在建筑中新增加了斜向封闭式通道。此外,馆内保留了完整的具有历史意味的生产设备和厂区内20世纪的建筑风格,都无疑是值得当代人们品味与追求的杰出艺术品,它们都是过去百年中煤矿产业兴衰与成败的见证者。1998年,鲁尔区规划了一条贯穿整个厂区的旅游线路,共连接了十五座工业城市、二十五个重要的工业景点,还有十四个能鸟瞰全景的观景制高点和十三处经典工人村,从此这条工业遗产之路诞生了。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2厂区改造利用的方式与模式 2.1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方式 工业建筑景观与园区自然环境的整合,就是将园区场地整体性的整合与生态绿色环境相结合,其次,在细分到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来进行提炼与塑造。第一,园区的整体性整合是将工业建筑、生产设备与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再将工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设计对环境加以改造与功能置换从而打造全新的环境来感受工业文化的发展。横向线路:入口广场与周边的建筑通过协调有序的整合,形成了厂区重要的人群集散地,园区的辅路与次路通过线性结构与功能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纵向线路:厂区内竖向建筑成为连接各功能区的节点,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入口广场的地面铺装是由硬质地砖和绿地组成,除了采用混凝土,还有一些红砖与碎石,俯瞰整片广区,灰色、褐色与绿色相交错,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除了绿地的规划,设计师还对土壤与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植被,新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氛围。第二,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的提炼与塑造。在设计中利用园区中的建筑、设施及厂房结构形成细部节点,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呈现出前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使工业文化得以延续。如上述所提到的,对各种厂房、车间的改造与功能重置,对交通通道的整合与重建,对原有建筑物赋予其观赏性价值的体现。 2.2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模式 第一,展览馆模式。改造中,最常见的博物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和机械设备,来展示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产品、文化、生活与环境等。二是建筑或设施本身的外观作为向旅客展示并传递工业文化信息的展品。例如,在Ⅻ号矿井主入口的右边的锅炉房基础上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建筑主体呈现为U字形,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主持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原建筑的红砖外墙,外部围墙加入了新元素,道路两侧也进行了绿化设计。并采用封闭式自动扶梯直接将参观者送达二层大厅,新引入的交通要素采用了金属与玻璃材质与原建筑材质形成对比。馆内的大空间通过对结构的改造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四层,用做展览空间,各层通过加设楼梯和电梯进行连通。整栋建筑的改造呈现出新与旧、外与内的结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第二,工作与休闲模式。工业建筑一般有宏大的室内空间和较高的结构承载力,可以通过对结构的改造搭建夹层空间、构建办公空间。例如,Ⅻ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造成创意设计公司的办公用房,并配有餐饮空间、旅游信息咨询中心、零售店等配套设施,如Ⅻ号矿井的原涡轮压缩机房更新为CASINO餐厅,炼焦厂中的装备厂房更新利用为小餐厅。第三,景观模式。该模式常用于具有独特形象的工业设施。例如,Ⅻ号矿井中的冷却塔外围表皮被剥离后保留了其原有的钢结构,既展现了新的构成形态,又隐含了设施本身的原本特性,成为富有生趣的雕塑艺术品。 3结语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改造,呈现了工业区的整体形象和历史延续,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与工业技术的记忆。Ⅻ号矿井及炼焦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该厂区成为德国第三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中。通过对埃森关税同盟工业区的分析与研究,尤其从改造与再利用的手法上,让我们从生态、景观、文明等角度和层级赏析了建筑新风貌,也让我们对当时的工业文化与发展有了深刻的见解。此外,工业废弃地上遗留的各种工业设施作为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实物见证,悄然无声地向后人陈说着瞬息而真实的历史,它们的工业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我们应避免让那些工业遗产被城市的开发建设所淹没,应提升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归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作者:杨倩雯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化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各项发展,现代社会各类建筑物构造越来越复杂,这意味着各类建筑物也必须适应社会需求而增强其自身的防火能力,对于石化工业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近些年,我国为了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对建筑防火的重视,多次修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期用法律本身的规范手段来引起社会各界落实好建筑防火工作的各个方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应当成为各类建筑防火的标准和规范,对于石化工业建筑来说同样如此。本文主要讨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几个方面,希望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并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对于保证建筑物防火设计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石化工业建筑的设计中,防火工作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石化工业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在这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满足建筑物防火安全的需求。 1.石化工业建筑相关设计规范理论问题研究 1.1厂房、民用混合布置无相关条文 GB50016-2006中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划分,分为民用建筑和厂房,在两大类中按照类型进行相应的规定设置。但在石化工业当中,很多建筑物都是集合了厂房和民用建筑的。比如说某个项目的实验室、办公楼和控制室共同构成了一个混合体,某一个中控室包含了形成办公用房,某个项目在一层设计了实验室而二楼又是办公区,包括当下很多天然气加气站都是加气站与仓储营运中心的结合体,规范中并没有对这种结合体的防火有专门的设计要求。 1.2实验室生产类别规范不明确 实际工作当中,设计人员会为了实验室到底是属于厂房还是属于民用建筑而感到迷茫,原因就是实验室它一定不属于民用建筑住宅和公共范畴,但是归属为厂房也确实是缺乏理论依据,所以,这也是建设设计防火规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希望能够随着实践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补充修订,使其更满足实际设计需求。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防爆中的应用 在石化企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氢气压缩机、丙烯晴装置空压制冷、石油气压缩机、液化石油气泵、氨压缩机等甲类、乙类、甲A类厂房的设置,在新《建规》执行了之后,规范和行业标准之间出现了一些冲突,部分对新《建规》不熟的设计师难以面对。本次以氢气压缩机厂房作为案例。如果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也就是行规规定的生产特点,可以将它确定为甲类厂房,耐火等级大于等于二级,对防爆有要求。氢气压缩机厂房以氢为介质,氢气比空气轻,为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从4.1%至75%,当生产环境要求必须采用封闭式建筑的情况下,压缩机厂房必须设定足够的泄压面积,减轻爆炸破坏强度,避免主体结构或者是对相关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原《建规》中规定,厂房防爆,泄压面积/厂房体积的值应介于0.05-0.22之间,并且随着爆炸介质威力以及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的上升,该比值应尽可能增大,但是最大比值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可燃气体压缩机厂房必须要采用封闭式的建筑,泄压面积和厂房的体积比值必须大于0.15,厂房内要采取机械通风,设备采取封闭式,面积密度不能够超过60kg/平方米,普通玻璃是不可以作为泄压面积的。新规当中明确规定存在爆炸危险的厂房应独立设置,采用敞开或者是半敞开式的结构,承重结构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和钢框等结构,并且必须要设定泄压设施。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疏散中的应用 3.1保证基本条件 《建规》中明确指出,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限制使用对疏散有严重影响的建筑材料,保证疏散的安全通道是畅通的,要合理布置安全疏散的路线。 3.2出口设置原则 新《建规》中指出,厂房安全出口要进行分散设置,对整个厂房进行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可以少于两个,每个防火分区中相邻两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的距离不可以小于5米。只有符合了《建规》中列出的5条特定的条件时才可以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厂房当中任意一点距离安全出口的距离必须要符合规定的标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新规和行规之间存在的差异致使设计人员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应该在满足了新规之后,达到行规的标准,新规不适用于炸药、花炮厂房的建筑防火设计,而石油天然气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企业以及变电站等。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工业厂房钢结构防火保护中的应用 石化行业当中,甲类生产厂房、乙类具有防爆要求厂房以及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等,建筑钢结构耐火等级都是一级,甲、乙、丙类液体以及可燃气体的火焰可能影响到的部分,应该外包敷防火隔热材料或者是不燃材料,二级耐火等级为丁烷、戊烷类的厂房的梁和柱可以采取无防火保护类的金属结构。钢结构的防火保护通常需要执行《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范》标准,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梁和柱则是要以新规的耐火等级为标准,按照新规,耐火等级越高,保护做的要越强。设计人员必须熟练应用规范。例如说,在氢气压缩机厂房设计过程中,耐火等级为二级,耐火极限是2.5小时,新规中关于其耐火等级可按标准降低半个小时,这样甲类厂房防火要求在《行规》和《建规》中就都是一致的,并且不相矛盾。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石化行业也在迅猛发展中,各类新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石化行业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行规》以及《建规》的相关要求,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勇于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当中更为有效的应用。 作者:刘冰 单位: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防腐蚀施工技术浅论 【摘要】 就工业建筑来说,建筑腐蚀的问题成了建筑人员最大的难题。目前研究解决腐蚀问题的方法很多,但针对不同腐蚀环境,防腐蚀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根据工程概况分析项目的腐蚀环境,结合腐蚀理论设计防腐蚀方案和要求,要求我们对防腐进行方案性的解决。为了设计适应工况的防腐蚀方案,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研究了在强酸性腐蚀环境下防腐蚀方案设计,以便去解决工业建筑腐蚀的问题。 【关键词】 工业防腐;施工技术;防腐蚀 腐蚀问题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造成许多的事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工业建筑防腐的问题更应该加大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研究制定更为合理的方案去解决工业建筑防腐蚀的问题。 1工业腐蚀 随着我国工业逐渐的发展,现在工厂操作者的不规范,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导致工业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腐蚀,往往使建筑达不到应该使用的年限。比如说,盐酸、硫酸等介质,致使钢筋混泥土的构件受到了很大的侵蚀破坏,经常会出现钢筋锈腐、混凝土开裂炭化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选材和防护措施等方面,来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的抗腐蚀性。 1.1腐蚀的形成 腐蚀是指材料在周围介质侵蚀作用下产生的破坏。腐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等等。材料的腐蚀类似于物质的风化,只是速度快得多。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金属材料的腐蚀理解为金属冶炼的逆过程[1]。 1.2工业建筑的腐蚀特性 在最原始的时候,只有金属会发生腐蚀的现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不断的去应用,所以,逐渐的出现工业建筑腐蚀性。建筑构件是由于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组成,它的腐蚀性比较复杂。建筑腐蚀表现的就是建筑材料的破坏。建筑结构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但目前而言,世界上最常使用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是影响建筑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1.3腐蚀保护措施 想要解决好防腐蚀的问题,首先就要遵守政治法规,还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建筑的防腐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个完整的防腐蚀体系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政令和法规,要“以人为本”为核心;第二个就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腐蚀保护方面的工程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还有一些新材料的研究与利用,这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我们都要去周密的去处理。 1.4建筑腐蚀破坏的问题 建筑的腐蚀问题,有时候不光光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有时候可能是建筑本身造成的建筑腐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基础垫的选择,想要让建筑在一段时间之后,不发生腐蚀的问题,选择一个好的地基往往是很必要的。有时候,防腐工程的失败就是因为基层处理的不够好,如果基层出现了问题,就不像面层那样比较容易处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无法补救的,所以只有一个好的地基才会发挥更加好的作用。然后就是墙体材料的选择,墙体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耐腐蚀介质的要求。在工业建筑的工程中,应该去选用合理的墙体材料,它的正确选取,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功能、安全。还有施工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混凝土材料的选择,钢筋混凝土对大家来说,它的结构具有耐久性。混凝土腐蚀的内因是混凝土本身的多孔性和脆性,一般还存在混凝土的徐变、干缩裂纹;而腐蚀的外因是介质的侵入,改变了钢筋的环境[2]。 2工业建筑的防腐蚀的工程设计 工业的防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防腐蚀工程首先是防止自身不受腐蚀,同时还要防止流失腐蚀介质要腐蚀的其他建筑物。防腐蚀的工程就要以实际为依据,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去了解生产工艺及材料,还要设计好防腐蚀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防止腐蚀中出现的损失。 2.1防腐蚀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防腐蚀工程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是很多的,比如说,整体性、防渗性、耐腐性,否则在防腐蚀的工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任何的防腐蚀工程,在建筑结构本身设置分开的变形缝,常常会有设备等穿过楼地面,槽罐本体上也时常会出现设置管道出入口。这些部位的节点和缝隙,都需要作妥善的防渗方案处理。 2.2耐腐蚀材料的正确选取 如果想要解决好防腐蚀工程的设计,一定要选好耐腐蚀的材料。所以,每一位设计人员都要准确的去了解每一种防腐材料的特点。因为每一种防腐蚀的材料都有它的好与坏,只有熟练掌握其性能,才能够保证防腐蚀的工程质量。如果在设计的时候,防腐蚀的材料运用的不合理,就会有各种因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事故,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格外的去重视这个问题[3]。 2.3建筑腐蚀的修复 建筑物的腐蚀事业个客观性的规律,就算在各方面的工业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也不能完全的组织腐蚀的产生和发生,所以,已腐蚀的建筑物修复问题也成为了建筑防腐蚀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定的研究之后,得到无论基础、楼地面、墙面、天棚等,当旧混凝土面层已软化、风化、变质严重破坏的时候,必须要去清理它表面的腐蚀物的结果,在彻底清除腐蚀物之后在对建筑给予加固或落架维修。 3工业建筑防腐蚀的施工技术 由于我国的工业建筑不断的发展,国内大部分的工业建筑都受到了腐蚀。所以,我国开始重视工业防腐蚀的问题。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开始组建防腐蚀工程的队伍,但是经过很多的问题,最终都没有被保留下来。因为,防腐蚀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会发展的更好。因此,组建一些专业性的施工队伍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1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 在施工的技术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在每一次的施工中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才会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从国内跟国外的施工技术中,我们总是会发现,国外很重视施工的机具的选择,拥有先进的机具,往往会提高整个施工的水平,所以,我们想要提高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就要采用一点国外的施工技术,不仅要这样,还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施工制度,并且在质量检验的方面,也要做到严谨,不可以有任何的疏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4]。 3.2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 目前来说,我国的工业建筑腐蚀性问题解决的还不是很好,组建的队伍还没有达到很成熟。所以,组建好这个的专业性的施工队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这些年的施工队伍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施工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在施工中积累一定的施工经验,建立一个专业性的防腐蚀公司,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国家的防腐蚀建筑要向一个全新的方面去发展。 3.3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的规范 在工业防腐蚀工程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在设计的时候认真负责。还需要的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进行的合理规范。比如说,各工业部门的设计单位都需要去有本系统的防腐蚀设计资料和标准的图集,一起承担不同规模的防腐蚀工程设计任务,在几年后的发展,我们国家在1983年,出版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这本书内容全面,在工业防腐蚀设计中起了很重要的主导地位。但在最近的这几年里,新的防腐蚀材料和防腐蚀技术的不断出现,为满足工程质量,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这本设计规范进行修编工作. 4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好工业建筑防腐蚀的问题,就要先解决好工业防腐蚀设计的问题。工业建筑的防腐蚀不仅与技术、施工有着关系,还与科研、使用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才会保证工业建筑防腐蚀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总结实际工程的经验,寻找新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材料,这样才会达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 作者:崔敬业 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循环再生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德国汉堡易北河爱乐厅(Elbphilharmonie),从建筑环境、历史背景、改建及新建策略等方面对此建筑循环再生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工业建筑再利用提供借鉴蓝本。 关键词: 德国;爱乐厅;工业建筑;再生 城市的更新与社会经济产业调整是相互牵制协同作用的,产业化升级带来老旧城区的改建,区域地块闲置或开发也影响和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的转型。以德国汉堡港口区为例,随着港口工业产业升级,老旧工业仓库使用率降低,曾经的工业码头已逐步更新为基础设施齐备的亲水宜居型海港城。在此地块上110个规划建设项目中,作为地标式建筑出现的易北河爱乐厅最具循环再生代表性。易北河爱乐厅位于海港城西端,于2007年4月开始施工建造。总建筑高度110米,由汉堡易北河爱乐厅建筑合资有限公司(Elbphilhar-monieHamburgBauGmbH&Co.KG)作为业主进行开发,由瑞士巴塞尔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由豪赫蒂夫(Hochtief)公司施工建造,建成后将成为汉堡地标式建筑。在经历了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延工后,此建筑成为舆论焦点,2013年官方公布最终总造价为七亿八千九百万欧元。据2012年公布的工程进度计划,此建筑新老交接的室外广场部分将于2016年11月对公众开放,音乐厅部分将于2017年1月11日对外开放。 1建筑历史背景 易北河爱乐厅坐落在既有建筑(Kaiserspeicher)之上,其老旧部分的历史可追溯至1875年。作为当时汉堡港口最大的码头仓库,其拥有仓储面积达19000平方米。该建筑平面围合而成梯形,三面临水,其内院可进入轨道货车,其外可借助提升设备直接与海船对接装送货物;建筑西立面带有尖顶钟楼,主体采用砖砌体结构建造而成。在二战中该建筑被严重炸毁,1963年钟塔部分被拆除。1966年由建筑师沃纳•卡尔摩根进行改建设计,建筑用1111根桩基础进行加固,每根桩截面尺寸为500毫米,重达160吨。平面基底保留梯形外轮廓,长边方向为108米,立面采用红砖砌筑并结合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高度为30米,在当时成为港口现代建筑之代表,被称为KaiserspeicherA。此后仓库以储存巧克力、烟草和茶叶为主,随着70年代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广泛应用,此仓库的使用率也在逐渐降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 2建筑循环利用方案 2.1方案的产生 易北河爱乐厅的方案概念最初形成于2001年3月,由建筑师及开发商于一身的AlexanderGérard和他的妻子艺术史学家JanaMarko提出前瞻性的使用功能方案,即在汉堡海港城西端原有历史性建筑Kai-serspeicherA之上新建音乐厅、酒店、住宅及停车场。2001年10月,汉堡参议院通过此议案。2003年6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凭借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不凡的立面轮廓效果,最终赢得了方案的建筑设计,他们的方案是将既有老旧仓库建筑KaispeichersA作为基底,在此之上利用玻璃材质围合出顶部波浪摆动的形态效果,这一方案使最初的概念变成为承载工业背景和艺术氛围的实体建筑。2004年11月此项目由汉堡政府接管,作为地标式建筑进行开发。 2.2新建筑的外部形态 新的建筑方案去除了原有建筑仓库内部空间,将钢筋混凝土柱增加至1700个,仅保留作为文物保护级别的既有外墙立面和基础底座;在此体块之上,新建部分波浪形态的玻璃体由1096块双层玻璃单元拼装而成。立面幕墙每块玻璃尺寸在4-5米宽,超过3米高,位于新建主入口门厅的区域,其单块玻璃尺寸甚至达到5米高,其中又加入大量不同的凸凹弧形窗洞口变化。出于建筑热辐射节能考虑,该玻璃幕墙体创新性地采用小的玄武岩和反射点组成遮光格栅附着在玻璃层上,玻璃上反射点的排列经过了软件计算,选择在最优化合理的位置上,从而有效避免建筑吸收过多热量;此外,在600摄氏度高温下以毫米为单位精准地弯曲弧面制成慕墙体,使得日光照射时,室内不会升温,同时形成特别的镜面效果。玻璃曲面的方向根据建筑相应区域使用功能而定,因此在酒店和前厅处都应用了鱼鳃形状的窗和马蹄形状的窗洞口;位于西侧尖顶的住宅露台部分又使人联想到巨大的音叉。为抵抗极端恶劣的飓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玻璃幕墙经过阵风时速150公里的风压力测试,确定每个玻璃单元重约1.2吨。整体立面面积约为1.6万每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面积。此幕墙立面已于2014年完工。厚重的历史性砌体基座与上层波浪形态的现代玻璃体相互对比,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形成海港城新的地标。 2.3新建筑的内部空间 原老旧部分的内部核心区域改建为停车场,约500个车位。外围由会议室、酒店的后台空间、可容纳170人的音乐工作室、餐厅及最重要的入口扶梯隧道围合而成。入口第一部分扶梯隧道82米长,全程人工照明,直至可眺望港口的全景窗形成空间光影抑扬对比;第二部分扶梯升入新旧建筑体块交接的层高为37米的全景公共广场,从这里游人可免费一览海港城,人流也可前往新建建筑部分。新建玻璃体块内部由位于50米高度的2150座核心音乐厅、两个附属小音乐厅、拥有244个房间的威斯丁酒店以及西侧带有45个住房的公寓等组合而成。 3既有建筑再生使用策略 3.1新旧建筑交接的空间改造 新旧建筑在相互拼接时,常采用相融合、相对比或非加即减等方式,而易北河爱乐厅则是净空处理,即在新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空置区域免费为游人使用。这一缓冲区域在形式上使得新旧建筑得以联系,在功能上也使外来游客和本地市民得以融汇交流。此外,这一空置广场区域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37米的高度,为使用者提供了独特的360°港口眺望平台,增加了建筑的景观性,进而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汉堡城市码头的可读性与标识性。 3.2大空间的结构处理 在既有建筑更新再利用中,大空间重组及功能改造是常见问题。易北河爱乐厅在保留既有保护性建筑立面的前提下,底层内部空间增加钢筋混凝土柱网,上层新建建筑核心区为7000平方米的大型音乐厅,屋顶是由八个凹弯曲球面连接而成帐篷形状,由重达1000吨的钢网架支撑,以此钢结构来保障大音乐厅内无柱空间的成立。音乐厅室内顶棚技术层及内墙壁由建筑声学大师丰田泰久设计的“白色皮肤”所覆盖,整体屋顶的总重量为8000吨。 4结语 工业建筑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时间轴线上的产业变迁和城市进步,将既有闲置工业建筑进行循环再利用,既是对城市工业历史属性的尊重,也是建筑设计需秉承的社会责任。 作者:常悦 严凡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错误探究 摘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原本单一功能的厂房现在逐渐成为了多功能厂房,工业建筑结构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所以要求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检查和审视。本文主要通过工业建筑结构选型的原则、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犯的错误以及对错误的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分析;错误 1引言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顺应工业生产以及建筑工艺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厂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综合性的工业厂房对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工业建筑也因为其结构的复杂性,构件以及预埋件较多等,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极易出现各种错误,不仅给施工带来不便,也给业主带来麻烦,甚至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工业建筑结构选型的要点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①要确保建筑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生产内容以及设备的改变。②建筑物以及设备要确保经久耐用,并且保证设计不超过工业建筑的预算价格。所以,只有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的类型,才能做好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结构选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应该作为首选目标,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也可选用现浇混凝土结构。(2)以下情况应该采用砖混结构:建筑结构跨度不大于15m,柱距不大于4m的单层厂房,且柱顶的高度不大于6.5m无吊车的厂房;吊车起重量小于等于3t的轻级、中级工作制厂房。 3关于结构设计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①结构的设计人员没有与其他设计人员(比如工艺设计人员)沟通协调好,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工艺设备和基础的距离相对较近,从而增加了施工的困难也导致设备基础在运行的时候会给主体基础带来影响。②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工业厂房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厂房应该设计成敞开式或者半敞开式。结构设计中在这一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忽视了防爆厂房的泄压面积。若是泄压面积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将会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③预埋件布置的问题,许许多多的工业厂房经常在梁上面预埋吊环,但是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设计规范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这也是结构设计在施工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4关于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常犯错误分析 4.1梁扭矩折减系数取值错误 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尤其是化工厂房,因为吊装设备非常多,而且楼面的开洞较多,很多设计工作人员为了避免麻烦,经常用PKPM软件中的SATWE模块进行配筋计算,但是,梁扭矩折减系数不应该选用PKPM软件中的默认值,应该按照楼面开洞的大小程度进行选取,范围一般在0.4~1.0之间进行选取。 4.2活载组合值系数取值错误 PKPM软件中SATWE模块活载组合值系数的默认值是0.7。按规范要求许多建筑的活载组合值系数应该选用0.7,但是有些建筑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不是0.7,比如,仪器的生产车间、棉纺织造车间等选取0.8,仓库的库房、电梯机房等选取0.9,金工车间、半导体器件车间以及粮食加工车间等选取1.0,设计人员应该按照厂房的实际情况对活载组合值系数进行选择。 4.3结构设计在施工方面的常犯问题分析 (1)工艺设计者和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工艺设备的布置距离基础非常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两基础之间发生冲突。因为设备基础若是和建筑结构基础的距离太近,就会导致施工的困难程度加大,而且会对建筑结构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那些振幅过大或者重量过大的设备不要离建筑结构基础太近,从而防止造成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2)没有合理选择预埋件的位置。预埋件的位置通常是在梁上方埋置一半,然后在楼板下埋置一半。工业厂房是一个综合性的建筑,里面需要安装各种各样的设备,因此需要布置很多的预埋件。在布置预埋件的时候,应该结合有关的设计图纸合理安排预埋件的位置。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对结构有关的图纸进行全面仔细的审查,一旦发现预埋件的布置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及时的与施工人员进行协商调整。另外,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在图纸中给出预埋件的尺寸以及规格。楼梯预埋件是施工时常常被忽略的地方,所以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指出,如果造成忽略现象,施工时需要补埋,浪费时间浪费力气。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应该向施工单位明确指出预埋件的应该达到的要求。最后一点,预埋件要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而且对于预埋件的安装工作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会导致日后的结构设计工作难以进行。 (3)结构设计中有四个支脚的设备,错误地把总设备荷载四等分,把每一等分当作每个支脚的应该承受的荷载。因为施工的缘故,支脚的支撑面应该不在同一个高程上,所以设备的支脚可能不是四个支撑面,而是三个支撑面或者两个支撑面,因此计算每个支脚的设备荷载时,正确的做法是将总的设备荷载三等分或二等分。 (4)没有对工业厂房防火防爆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之前应该对厂房的功能进行了解,若是厂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爆炸的可能,那么厂房就应该设计成成敞开式或者是半敞开式的厂房。对于存在特殊用途的部分厂房,应该设计成全封闭的,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忽略防爆厂房的泄压面积问题。如果泄压面积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就会给后期工作带来麻烦,而且这些问题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所以,在设计全封闭式厂房时,应该充分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泄压面积,并且要多安装一些窗户。如果是地下建筑中的地下锅炉这一类的的防爆厂房,要特别留意泄压面积的充足性。除此之外,就是防爆厂房泄压设施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可以脱落的、轻巧的窗、门及其屋盖,泄压设施应该选择在爆炸源的周边,一定要远离人集中的地方和不占用通道的地方,并且要均匀分布。所以,在结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厂房的防爆设计,在防爆厂房的设计方面一定不能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在设计防爆厂房泄压面积时,要做到充分考虑。 (5)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的缺乏一定的经验,没有考虑和排水设计人员协调工作,常常忽略要留出一定的孔洞,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给以后的安装工作带来困难,严重时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室内排水的情况。所以,如果要使排水管道可以顺利的穿过基础,通常会采取下面两种措施:一种是适当降低基础梁顶高程来达到室内排水的要求,另一种是基础梁中应该预埋相应套管。 (6)没有考虑电缆沟的防水工作。变配电所里面的每个房间都具备复杂性极强的电缆沟。针对室内的电缆沟,若是埋置深度不是很深,地下水位也没有那么高,地面也没有明显的沉降,我们就可以利用混凝土地沟,分别在混凝土沟的沟壁沟底做好防水处理工作。相反如果地面的沉降明显,并且很可能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地下水位太高,这时候我们应该选用钢筋混凝土地沟。 5总结 工业结构设计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防止结构出现质量问题。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目前的主要任务。工业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合理的选择结构的类型,然后是要根据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系数,与此同时,也要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要求,研究和分析可能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预先做好出现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只有这样,在以后的结构设计中才不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才会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保障,才会使施工得以顺利地进行,缩短工期。本文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常犯错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设计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黄建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 工业建筑论文:旧工业建筑到创意产业园改造策略 摘要 围绕某市老钢厂改造项目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提出3个相应的应对策略:二次改造、强化服务理念、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旨在为今后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安全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安全运营与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创意产业园改造模式约占所有改造项目数量的49.3%[1]。创意产业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写字楼,是旧工业建筑生命延续的新方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既给艺术家提供适宜的工作空间,又给新生产业创造发展基地。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创意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且缺少类似园区的安全运营与管理经验,因此,在运营阶段创意产业园暴露出许多棘手问题。本文围绕某老钢厂改造为设计创意产业园项目案例,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根据危机分布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1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潜在危机 将老钢厂内生产钢丝的全部厂房进行改造,升级转变为某市唯一的设计创意产业园。它占地面积约3.34hm2,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4hm2,项目总投资1.2亿元。园区以设计创意产业链为核心,整体规划为四大功能板块:“文化艺术交流区”、“LOFT创意办公区”、“配套商业休闲区”、“园林景观体验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由11栋单层旧工业建筑与1栋新建建筑组成。此改造项目的一期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进入运营阶段;二期工程正处于施工阶段,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潜在危机主要如下。 1.1排烟危机 因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业态的不确定性、未充分重视烟道设计问题、施工过程中赶工期、降成本等,导致在后期使用过程出现排烟危机。以小型城市综合体思想为指导,对老钢厂创意产业园进行规划。将设计创意产业园中5#,7#和8#厂房的一层规划改造为餐饮、超市等服务场所,二层及阁楼层规划改造为办公场所。设计方提供的设计方案为一户一烟道,烟道选用安装成品混凝土烟道,屋面安装无动力风机,以增加空气对流,加快热量散失。但在施工过程中,为节约成本,将烟道合并为三户一烟道。对烟道与墙体交界处的间隙进行灌浆处理,间隙一般为2~3cm,灌浆较困难或无法直接灌浆。由于烟道数量过少,转角多,密封性差等原因,使得现有烟道不能满足餐饮业排油烟的需求。因此,一层餐饮部的油烟弥漫满整栋厂房空间,严重影响二层的公司正常办公;5#厂房改造时为降低成本,将拐角处早餐供应点的烟道口留在厕所里,导致厕所里充满油烟味,严重影响厕所的正常使用。 1.2火灾危机 由于接通天然气管道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大多数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没有与市政天然气管道接通。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采用BOT承包模式,投资人只有20a使用权。为减少项目投资额,以尽快收回投资实现盈利,投资人选择不接通天然气管道的方案,由此造成的困难业主自行解决。但是园区内餐饮类企业约占入驻企业总数量的10%。据实地调查发现,餐饮类企业选用电供热或甲醇燃料,满足日常营业的需求。甲醇属易燃易爆类危险品,操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操作及安全培训;业主独自储存甲醇,缺乏统一管理意识。这种现象造成极大的火灾危机。 1.3采光危机 一般情况下,工业建筑均存在自然采光危机。10#厂房总长度为134m,原有宽度为34m,其自然采光性及通风性差。改造过程中,沿其南侧外围,砌1.8m花墙,为每户圈建起自身独立的小庭院;沿其北侧采用钢结构加建,以增加建筑面积。原有厂房进深较大,再加上新加建部分,严重影响室内自然采光。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分隔室内空间后,部分空间没有采光窗户,室内光线极差。7#,8#厂房同样存在采光危机,其总长度109m,加建后总宽度达36.8m。将厂房东侧设计为异型加建,加建部分最宽处达8.7m,严重影响原厂房空间的光线。将厂房西侧部分沿南北走向分隔,房间内均无采光窗户。 1.4漏雨危机 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运营过程中,5#,7#,8#厂房的屋面均出现过漏雨现象。屋面漏雨是房建工程的通病,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施工质量引起的。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施工特点,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①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大多数并没有获得建筑工人的心理认同感,他们仍将其视为简单的翻修工程,因此导致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懒散、怠慢现象;②单层工业厂房屋面面积较大,屋面防水工序或铺装瓦片工序耗时长,难免出现疏忽、遗漏现象;③旧工业建筑改造往往通过增设屋面天窗的方式来保证室内采光,厂房屋面天窗数量较多(如7#,8#厂房屋面设34个天窗),因此,天窗与屋面胶接处出现漏雨现象的概率较大;④在厂房屋面处设置了多个通风机口,因此,其与屋面连接处加大出现漏雨现象的概率[2]。 1.5通讯危机 由于钢材自重轻,易于加工各种造型,安装方便,能满足改造工程项目的特殊要求。因此,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选用钢构件来完成项目的分隔、改建、加建等。如老钢厂改造时选用钢柱、钢梁及压型钢板等材料进行厂房的局部加层、加建工序。以7#,8#厂房为例,耗钢量高达209.84t。但由于厂房内部空间钢构件过于密集,形成了良好的屏蔽系统,严重影响手机信号的接收,造成通讯危机。这对园区入驻企业的日常生活、办公造成很大困扰。 2旧工业建筑改造后潜在危机的应对策略 2.1二次改造 设计方案的优劣关系到前期工作的成败,并继而影响到整个开发项目的发展[3]。根据已投入使用建筑暴露出的问题,审查未竣工或未动工厂房的施工图纸,将相关问题反馈给设计院。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二次改造进行完善。通过二次改造消除漏雨危机及排烟危机。漏雨危机可通过更换瓦片、打胶补缝等办法及时进行维修,以避免对其他构件造成破坏。排烟危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烟道进行整改:①密封性差的烟道进行灌浆维修;②对烟道进行改造,并增加烟道的数量;③在屋面增加电机、风管等,电机功率满足使用需求,风机必须配套减震器,以减轻长期震动对屋面造成的损坏,风管采用1.0mm厚热镀铁皮,加工口径为800mm×800mm对接安装,接缝严密,禁止漏烟。通过对“图纸的二次改造”消除未竣工的厂房的采光危机。针对老钢厂改造项目10#厂房采光问题,将10#厂房中跨屋面全部拆除,改建为通长天窗,以提高厂房内部空间的通透性。为消除7#厂房内隔间无采光窗的弊端,采用增大门窗及幕墙面积的方式。以6-1轴至6-2轴交6-A轴至1-B轴为例,三面均开设洞口,尺寸分别为3.5m×4.7m(内含地弹门),4.0m×2.4m,5.6m×2.4m。7#厂房西面选用全玻璃地弹门,以增大采光面积。除此之外,12#厂房开间、进深较大,综合考虑园区内功能划分,将12#厂房设计为展厅,东侧采用钢结构加建,并以幕墙结构作为外围护结构,以增强厂房空间的光线。由此看来,增大玻璃幕墙面积是解决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采光性差的有效措施。 2.2强化服务理念 通过强化园区服务理念,逐渐消除老钢厂创意产业园暴露出的服务危机。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创意产业园内安装信号放大器,以增强园区内通讯信号,减小通讯危机;运营执行部设专人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维护、运营等,以提高服务品质[4]。小规模的餐饮店、大规模的设计院、低端的快餐店、高端的英泰行,林林总总的入驻企业共同组成创意产业园,同时他们形成一个小型城市综合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创意产业园的运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服务理念,才能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进而营造有意境、有竞争力、有前景的园区。 2.3优化运营管理机制 运营管理者应优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安全运营管理理论。比如安全管理模式、设施的市场化、园区服务理念、激励和保障机制等[5-6],提高创意产业园的整体水平,打造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树立创意产业园示范品牌。首先,管理部门应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园区商户的日常运营行为。比如商户乱停放电动车、自行车行为,乱倒垃圾行为等。其次,管理部门应建设专业化的运营队伍。运营队伍包含运营执行部、安保部、物业部及资产部等,并定期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一定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清楚,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最后,建立园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创意产业园入驻商户涉及各行各业,管理难度大,应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辅助日常运营管理。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租赁面积、租赁价格、装修信息、转租信息、租赁用途、租赁期间厂房损坏及维修情况、租赁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除此之外,运营管理机制还应并入定期鉴定检测旧工业建筑、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及火灾地震应急预案等安全运营方面的内容。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老钢厂改造后的潜在危机,将应对策略归纳为二次改造、强化服务理念及优化运营管理机制。在创意产业园的运营阶段,维护、保养改造后的工业建筑物,延长旧工业建筑的使用寿命;完善运营管理理念,统一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示范园区品牌,谋划创意产业园的长远发展。许多城市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建设期已基本结束,如何正确运营管理创意产业园,妥善处理潜在危机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武乾 宗一帆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 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工业建设得到了高效的发展。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建筑越来越高的要求,工业建筑的结构和各种因素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优化工业建筑的设计结构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保障工业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工业建筑的设计风格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据功能性的不同,设计者也会相对应的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建筑主体。我国目前的工业建筑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来构筑的。 关键词: 工业建筑;优化设计;钢筋;结构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不同建筑的功能性也大不相同,依据设计角度的不同,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的。工业建筑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建筑的荷载也是比较大的,为了解决在工业运作上高分贝的噪音和污染物等情况需要对于工业建筑的建筑工艺结构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设计。 1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探讨 1.1工业建筑优化设计的目的 在现代工业建筑的优化设计中,根据不同建筑优化需求的目标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概念上的建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其中包含了对于结构成本结构设计优化、设计质量的提升以及能够保障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全满足现代社会低碳环保的要求。第二种是通过建筑结构的设计的优化目的来达到企业工业的生产目标的要求,实现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布局和设备的放置以及施工流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工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队伍建设 受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设计优化人员的要求具备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队伍为中心开展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工业建筑结构优化的团队应该包括专业的建筑工程师来对于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还有要具备工艺技术人员来完成对于工艺布局和工艺流程的数据分析理解[1],对于建筑结构的要求进行解读,分析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基础团队中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工程机械设备工程,来完成对于设备的安置和使用和结构布局等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合理的运行。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需要做到以基础团队为核心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在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科学发展。 1.3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经验研讨和共享中,多数设计团队和建筑工程师都对工业建筑结构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首先建筑物内部钢结构的应用对空间美学的设计会造成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项目中,会因为部分设计人员因为经验不足缺乏对整体建筑结构布局的认知,从而导致对建筑工艺的使用和了解不足,造成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成果不突出,进而会出现许多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工作不支持、不认可等问题。在上述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中,工业建筑物内部对钢结构的设计是所有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方向。工业建筑施工建设的项目中占据总成本七成以上的是材料的费用,其中钢材料的价格就达到几千元一吨。在保障建筑物整体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建筑物中钢材料的使用比例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对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中要合理优化和使用钢材料,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我国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部分工业建筑在概念性的优化设计在整体设计方向上缺乏量化标准,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中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设计和施工,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的产生,工业建筑结构在优化设计上应该更加灵活的应用和制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具体方案,以具体的建筑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来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优化效果。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工业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会对建筑物内部的管理工作需求以及数字化办公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工业建筑使用之后仍然会有各岗位的人员不断出入来操纵内部各设备和软件,因此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上需要充分考虑结构布局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建筑内部的设备使用和工作管理的需求,对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企业对成本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工业建筑结构优化的方法 2.1结构优化模型和设计方案 工业建筑优化设计可以在基础结构方案、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和屋盖系统方案这三个方向上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可以在型号的选择、受力分析时和资金等方面投入等实施的过程中围绕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进行优化,以便最终能达到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高效环保、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参数的选择和确定的方式来建筑工程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多个变量和约束条件的来对非线性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在方案结束后,通过编制来进行运算就可以实现对于建筑结构优化的最终确立。[3] 2.2建筑结构优化的注意事项 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优化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建筑师都不会参与到前期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上,对于结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充分的认知,在后期的工程建设和方案的设计中增加了困难,这就需要加大对于工程的投入和使用。在工程结构设计前期就引入结构优化的设计理念,这样不仅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工程优化设计的需求和作用,还能降低企业资金的投入,在工程的前期就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周边位置以及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结构来制定工业建筑的设计优化方案。把握对于工业建筑内部的细部结构设计,例如在钢筋的选择上,要符合对于扭转力和抗拉力的要求。[4]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能够通过对于优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降低在管理过程中对人力、物力和移动距离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对于工业的建筑结构的成本投入。现工业建筑内部的钢结构的应用日益增多。对于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缺乏对于钢结构工艺的深入了解和探讨,十分容易造成优化设计的效果不突出,达不到预期的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标准。 2.3建立完善的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体系 目前国内的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对各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就会出现建筑内结构优化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对工业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和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中出现地问题进行相互验证,来及时掌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相关岗位的工业人员也要针对管理体系的建立来采取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以此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管理的目标,提高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的质量和后期的使用效率。 3结束语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提高,工业领军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新的工业园区对于园区内的工业建筑的相关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针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相关企业应该重视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关注度。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来优化技巧、降低对于工业建筑的整体投入,节约成本,降低工程总资本的投入。同时要满足工业建筑结构中设计优化过程中对工业职能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逐步朝向白热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在未来发展重要因素。 作者:吴琦 单位: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用途内进行使用,不同的用途就有不一样的使用功能,除了在主体强度等建筑因素当中体现,电气设计的不同还可以体现。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工业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质,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针对工业建筑而言的,来使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的使用,体现出它的功能用途。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引言: 电气工程是工业建筑项目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其他的电气设计区别开来的,我们要明白工业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明白在工业建筑当中的地位。下面就通过实际操作的工业建筑电气工程,分别可以从电气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工业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流程的特点 电气设计一般的步骤:方案的设计、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施工图设计,以上的流程是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而言的。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在工业投产的需求。 1、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工业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确定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对工业建筑要求的电气设计方向进行确定,然后提出计划新建的工业工程所需要的电气系统的类别,在对计划新建的电气系统当中需要匹配的变压系统和配电系统、照明等级等系统。这就是与其他普通建筑的电气设计区别于开来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电源电压、照明等级等,其次需要对工业设备的负荷进行选择载体回路方式和选择匹配的导体。 2、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初步设计 我们要对工业建筑工程进行大概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初步设计的大概含义。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工业建筑的电气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在设计当中必须包括工业建筑电气项目的进行设计的说明书、设计的图纸、主要电气设备明细和建筑电气计划书。这就好与普通的电气设计进行区分开来,设计的说明书当中还要明确的标注工业设备的用电分配,在设计的图纸中要进行明确的标注,因为设备的使用是工业建筑特点之一,所以还要针对设备要做好电气计划书 3、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施工图设计 在电气工程中需要对施工进行设计,要对在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需要在工程中及时的进行修改,需要保障完工之后的成果与设计图上保持一致,避免维修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还要对单独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将施工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在施工中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方便以后对施工进行维修和维护 二、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气设计当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和器件都没有安装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和数据参考。例如,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对配电箱的选择,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业当中使用的配电箱与住宅的配电箱区别开来,避免造成配电箱功率的浪费。 1、设计的深度不够 设计深度对电气的设计尤其重要,设计的深度不够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的使用。如果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计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进行设计的化,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没有标注清楚,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安装的时候不能按照图纸里面的设计进行安装,从而导致与设计图纸不符合,会对项目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比如,按照规定在电力设计当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都要在设计中明确的标注出来,但是设计人员只有时忽略了在设计图中没有将规格、数量标注出来。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设备采购错误,在安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2、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衔接不利 每个项目工程当中都设计到很多的专业,每个部门中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当中,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一项工程当中专业的人员相较于就显的比较的多,而且在工作上进行相关联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密切的配合。例如,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避雷针等装置以钢筋作为载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都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清楚。在设计当中要明确,将避雷针的设计属于电气设计的范围内,要在设计图纸上面标注清楚,在施工当中,施工的人员要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如果没有将避雷针与建筑的钢筋进行连接,而导致项目的返工。 3、将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电气系统的区别 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的电气系统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例如,在工业建筑当中一般采用的是低层的建筑,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的相比都比较的高,建筑面积较大,电力的负荷也比较大。在工业建筑当中会大规模的接触到动力设备配电线路、明敷设线路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工程规模、消防等级和工艺流程的特点认识清楚,方便在设计中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张贵军 单位: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油田企业工业建筑防爆设计浅论 摘要: 以螺杆泵产能扩建项目定子后序厂房设计为例,阐述油田企业工业建筑的防爆设计,重点介绍严寒地区建筑防爆在通风、隔热、防止积雪等方面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严寒地区;工业建筑;防爆设计 由于油田企业生产工艺要求,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成品的易燃易爆物料特性要求,多数工业建筑都需要进行防爆设计。大庆油田位于我国气候分区的严寒地区,其特别的地理气候因素又对建筑的防爆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现以大庆油田螺杆泵产能扩建项目的定子后序厂房设计为例,阐述严寒地区油田企业工业建筑的防爆设计要点,希望能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1.建筑防爆的常规设计 建筑防爆设计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首先是阻止爆炸的形成,然后是减轻爆炸的危害。本工程中甲类厂房阻止爆炸形成的措施包括:①确定总平面布局,该厂房位于生产区的一端,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远离锅炉房、食堂等有明火的地方。②选用防爆型工艺设备、电气设备、灯具、开关等,控制电火源的产生。③设置导除静电接地装置和采取建筑防雷措施,避免静电、雷击等意外火源的形成。④采用NFJ抗爆地面,该地面抗压、耐磨损、不发火,可排除与地面发生摩擦、撞击产生火花而形成的爆炸。⑤调整工艺布置,将喷胶工艺设备摆放至靠外墙外窗部位保障良好的通风,避免丁酮挥发气体达到爆炸极限。该厂房减轻爆炸危害的措施包括:①合理布置建筑位置。该厂房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安全要求,爆炸不会波及其他建筑。②准确确定建筑形式。该厂房采用单层建筑形式,万一发生爆炸,建筑倒塌破坏的影响范围小;同时便于设置较多的安全出口,利于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③选用恰当结构选型。该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型式,保证爆炸发生时主体结构不倒,不造成二次坍塌危害。④配置泄压措施。该厂房的屋盖为纤维增强水泥屋盖,该屋盖保证泄压效能的同时,还能破碎成小块,不产生尖锐碎片,避免二次伤害。该厂房还配有泄压门窗,配合屋盖增强泄压能力,减低爆炸破坏程度。⑤设置保温型纤维水泥复合钢板抗爆墙,把甲类车间与其他工艺车间划分不同区域,缩小爆炸范围,减少爆炸损失。 2.严寒地区建筑防爆设计的特殊处理 2.1通风处理 一般防爆建筑都采用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建筑,这样的厂房形式自然通风最好,不容易形成爆炸混合物,即使爆炸不可避免的发生时,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建筑泄压面积大,很快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厂房破坏损失大大减轻。但是,这种建筑形式不适用于处在严寒地区的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最冷月平均气温-18.5℃,极端最低气温-39.2℃,必须采用完全密闭保温的建筑才能实现冬季正常生产运营。因此,该厂房首先保证使用功能,采用围合密闭的建筑形式,其次也考虑建筑的通风要求,采用调整建筑摆放方位的方式来解决。该厂房的平面纵轴垂直于大庆全年主导风向,利用窗户的穿堂风,实现建筑良好的自然通风,降低爆炸发生的概率。 2.2隔热处理 防爆建筑要求采取隔热降温措施,防止生产或储存的物质在受热升温时引起爆炸。本工程中该厂房为适应严寒气候,设有屋面保温系统,维护墙体采用290mm页岩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冬季实现保温外,夏季可以有效地阻隔太阳辐射和传导热,减轻室内形成温室效应,杜绝高温引起爆炸的可能。建筑西面外墙外窗选用磨砂玻璃,经过磨砂加工的平板玻璃能起扩散阳光的作用,以避免强烈西晒的阳光聚焦引发爆炸。 2.3积雪处理 防爆建筑的泄压措施方式,首选是设置泄压屋盖。本工程厂房的泄压屋盖由于建设地点在严寒地区,为避免冰雪积聚增加屋盖的荷载,需要处理屋盖的积雪问题。严寒地区厂房处理积雪的通常做法有屋面板底增置供热管线和在屋面上喷洒盐或者融雪剂两种方式,前者用于爆炸环境会增加热源,添加爆炸隐患,后者也存在增加屋面荷载的可能,不能保证泄爆效果,两者都不适用于本工程厂房。本工程厂房采用增加屋面坡度的方式处理积雪。依据积雪自重实现脱落,安全可靠。这种处理方式既方便施工,也没有新增安全隐患,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工业建筑设计没有复杂的功能组合,也没有较高的形象要求,它受制于工艺流程,可是易燃易爆的物料特性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作出周密的安排,而且要选择适合本地本企业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保障建筑防爆的最佳效果。 作者:孙立业 单位:大庆油田天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文化教育工业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裸露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裸露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工业建筑论文:绿色工业建筑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那么应用效果无疑较佳。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深入分析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最后,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节能理念;应用 1.前言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能源的使用密切相关,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中,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既可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又可节约能源,应用价值极大。发展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是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 2.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事宜。若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不合理应用节能理念,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因素。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若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工业建筑,那么必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改善生活环境的必然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必然就会增加建筑中的设备设施。而大力绿色工业建筑,既不会影响到工业建筑的使用性能,又能够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 3.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3.1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工业建筑中若要真正贯彻节能理念,那么就需要应用多种新能源和节能设备设施。例如,若该地区地热能资源、水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那么可安装相应的发电装置或热水器来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若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那么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而清洁能源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的优势较为明显: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通常都安放在建筑顶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用户使用的热能和电能,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暖气供应、热水供应与照明供应等的需要;未用完的热能和电能还可储存到太阳能电池中,以供日后利用。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电力能源的消耗,又能够起到较佳的环保、节能的效果。第二,目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太阳能采集与转化系统,并且还不断优化其主要设备,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也利于贯彻节能理念。 3.2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3.2.1合理选址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就应该深入分析、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合理选址,为日后的节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外部环境的科学设计 务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来合理设计工业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体形、太阳直射方向、位置朝向等,以便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北方,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业建筑物的热源效率,并且让采暖能耗尽量减少;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南方,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遮阳和通风,尤其是气候闷热、潮湿的沿海区域,更要注意合理应用自然通风技术,并且还要注意有效利用工业建筑物周边水系来平衡环境湿度。 3.3提高施工技术,避免建材的浪费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以此来有效节省建筑施工能源,缩短施工时间,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传统工业建筑施工需要通过人工搭接的方式来连接钢筋,但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钢筋的性能,会大量浪费资源;而现代工业建筑施工则采用螺纹连接法,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由此可见,工业建筑节能也应从施工中工艺改进着手,避免建材浪费现象的发生。 3.4建筑绿化 屋顶绿化是最为主要的建筑绿化方式,屋顶绿化具有较多优点:第一,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屋顶的室外综合温度,能够提高屋面的隔热保温性能;第二,可降低屋面温度,据统计,绿化过的屋顶温度通常要比未绿化过的屋顶温度低2.8℃~7.7℃;与无隔热层的刚性防水屋顶相比,绿化过的屋顶温度振幅只为其25%。从目前来看,屋顶绿化通常有2种方式,第一种是无土栽培方式,第二种是覆土栽培方式,其中无土栽培是目前研发的新方向,日本鹿岛建设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植物能够生长在其表面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这种新型混凝土的重量减少了30%,强度不变,价格仅高10%,且内有植物纤维,只需要在屋顶敷设2-4个月之后就能够生长出许多的水草和杂草,尤其适用于屋顶绿化、建筑墙壁绿化中。 4.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 4.1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从目前来看,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还在处于探索阶段,还相当不成熟,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尤其是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不能较好地规范和指导绿色工业建筑施工,也很难将节能技术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2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 节能理念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需要以先进的节能技术作为应用基础,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但是从目前来看,问题较多,弊端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仅仅只将节能理念作为营销的卖点,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建筑施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成本较高,而放弃应用。 4.3建筑施工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第一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在采暖地区维护结构的热功能相差甚远。施工节能设计的不足,使设计无法指导施工的有效实施。 5.结束语 总之,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全方位地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绿色节能理念,才能够确保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福庆 单位:河南中原黄金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仓体结构加固补强 摘要 以某矿业公司仓体结构加固补强工程为实例,介绍如何对磨损严重工业漏斗及筒仓容器的补救、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消除构筑物局部构件的安全隐患、延长构筑物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生产建设费用,提高系统的使用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加固补强;使用寿命;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历史的推移,矿业公司生产系统的建(构)筑物经历风吹雨打、各种仓体及漏斗被源源不断自井下提升上来的原煤或矸石冲击以及各种矿石持续冲击、磨损而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齐应有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为了满足正常的安全生产、延长构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和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响应国家节支降耗的号召,我们对上述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正常生产需要的部位采用高强灌浆料与钢板、型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补强,以提高其使用性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以其中某矿业公司的其中几个矸石仓的修复加固为例进行阐述。 二、工程概况 该矿业公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投产,最初年设计能力150万吨,历经多次技术改造目前产量为240万吨/年。其中的洗选仓和白矸石仓投入使用年限已超过30年、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仓体结构、在仓体竖壁的下部及斜漏斗内壁安装30Kg/m的钢轨作为内衬来减少矸石对钢筋混凝土漏斗的直接冲击和摩擦。其中:白矸石仓为5个连体结构、用于临时存放井下提升上来的煤矸石的方形仓体结构,其漏斗口距地高度22m、直径8m、仓壁和漏斗壁均为300mm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因常年被矸石等块料撞击和水分、微生物的侵蚀,仓体竖壁和漏斗斜壁均出现:(1)仓壁和漏斗外侧因局部结构钢筋被腐蚀而造成表层混凝土剥落、结构钢筋外露;(2)仓壁内侧钢轨内衬被严重磨损、矸石直接冲击原有混凝土仓体结构,并造成内层混凝土脱落、部分受力钢筋折断;(3)漏斗口由于固定卸料箕斗的预埋螺栓因遭遇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侵蚀而脱落、箕斗纯在脱落的危险;(4)部分仓壁和漏斗混凝土结构壁被砸透,造成仓内矸石外露,存在坠落伤人和伤物等极大安全隐患。矿方既要完成上级对其下达生产指标任务和安全任务、同时由于市场因素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也无法筹集资金新建替代建筑物,为此要求施工企业在不能影响其日常生产还要保证施工安全。为此我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后,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处理方法进行反复论证。(1)先恢复原有作为内衬的钢轨、修复或补强原混凝土结构破损部位的钢筋,剔除破损部位周边松散的混凝土、支设模板用高强度灌浆料或细石混凝土修补破损的漏斗或仓体混凝土壁;(2)考虑到工期较为紧张、可用于修复和加固的时间及混凝土养护时间非常短、混凝土浇筑时结构截面尺寸极不规则不易支设模板、而且修复部位是整个仓体结构中受到冲击力最大的地方,为延长其使用时间、经多次论证,须在此部位内衬钢轨上再焊接20mm厚的耐磨钢板以增强漏斗的耐磨性和使用期限;(3)为了防止在矸石等不断冲击衬板时因衬板背面存在空隙而发生颤动、造成衬板与内衬钢轨之间的焊缝因疲劳破坏而开裂脱落、最终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将衬板与钢轨之间用流动较好、强度高的混凝土壁填实从而减轻焊缝的疲劳破坏。(4)φ32水钻在混凝土壁上用开孔,用气割在衬板上开φ35的孔,通过φ25对拉螺栓将内衬钢板和仓壁外侧上附加的10钢板(作为底模用)进行固定,螺栓一端与内衬钢板塞焊、磨平,混凝土外侧的钢板用螺栓母拧紧,并将螺栓母与螺栓杆点焊,防止螺母脱落。同时将仓壁上的φ32mm水钻眼与φ25mm螺栓杆之间的缝隙灌注结构胶(防止螺杆松动和矸石内的水分从水转孔内流出,造成漏斗口处的电气设备短路等缺陷)。内衬钢板的大小覆盖现有被砸坏的内衬钢轨的范围、内衬板与钢轨之间的四周的空隙根据现场实际用钢板进行密封以保证后续灌浆时不溢流。(5)完成上工作后在上述两钢板之间用高强度灌浆料进行填充后,约72h即可投入正常生产。为了保证灌注质量,在每两个内衬钢轨间上部留置φ40mm的孔洞作为灌注口和排气口,以保证灌注质量,并视情况进行振捣。 三、主要施工过程 1、用钢筋网片封堵即将进行加固施工的仓上口原有的四个下料口,防止坠物伤人; 2、在仓的内部和外壁搭设施工脚手架。仓漏斗外脚手搭设三排脚手架;漏斗内脚手搭设采用方形(类似仓体内腔形式)满堂脚手架,自漏斗内下口开始搭设。 3、拆除已被损坏的钢轨内衬和松散的混凝土:用气割拆除漏斗内壁砸变形的钢轨,用电镐剔除钢轨道间破损处浮散砼。 4、按照原结构的配筋更换和补全钢筋:钢筋采用φ20双向钢筋@150mm,用电焊焊接好,单面搭接焊不小于10d,焊接钢筋用的焊条为E422焊条。 5、恢复并加固漏斗内壁I30内衬钢轨:将原有的单已经严重变形或磨损的钢轨切割拆除后按照原有间距进行焊接恢复。 6、安装对拉螺栓:用φ32水钻在原仓体结构上按照纵横方向400mm成孔,成孔完毕后用吹风机和毛刷将孔内的粉尘灰渣清理干净穿入M25对拉螺栓、并用专用结构胶将灌实对拉螺栓与水钻孔之间的空隙(即将对拉螺栓植于混凝土壁上)。 7、安装耐磨钢板:漏斗内侧将内衬钢轨补全、焊牢后,漏斗的内衬钢轨的轨顶面焊接20mm厚耐磨钢板。耐磨钢板与钢轨之间和耐磨板之间采用焊接,并将其与(6)埋植的M25对拉螺栓塞焊焊接。 8、用10mm钢板、水不漏、海绵条、胶泥及胶带纸等材料封堵耐磨钢板与原仓体混凝土之间的空隙,同时在每两根钢轨之间上部的封堵钢板上开孔φ40mm作为灌注口和排气口,以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9、漏斗外侧附加10mm钢板借助钢板垫用螺母将其与M25对拉螺栓加固(作为高强灌浆料时的底模)。 10、浇筑灌浆料 10.1、仔细检查钢板周边是否存在空隙,必要时重新进行封堵; 10.2、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现场的灌注用量加水搅拌灌浆料,直到将灌浆料搅拌均匀为止。 10.3、从仓内漏斗上口预留的孔洞灌注灌浆料。灌注到300mm高左右,为将缝隙灌注严密,用手锤敲打斜面的钢板。注意浇筑时,要安排好看护人员,如有漏浆部位要及时封堵。 10.4、对施工部位进行养护,防止过早受到冲击,影响灌浆料的强度。 11、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11.1、必须对仓体上部的下(进)料口进行封堵,确保在仓内施工时无任何杂物吊入,造成人员和设备的伤害; 11.2、施工脚手架的搭设必须与原有结构之间进行可靠连接、确保架体的稳定; 11.3、仓内照明必须使用安全电压、同时做好通风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 11.4、必须与矿方协调生产抢修时间,施工期间禁止一切与之相关的设施移动。 11.5、必须严格点火票制度,施焊前做好现场安全确认,确保安全后才可进行施焊作业,并加强通风、防止烟尘伤害和粉尘爆炸等危险。 11.6、仓体内施工受空间限制,必须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制定合理地施工顺序和材料的运输方案确保运输安全。 四、效果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没有影响矿方的正常生产、无任何安全事,而且通过对上述仓体结构的加强和修复,其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为矿方的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提供了保障,通节约了大量资金,经过一年的跟踪检查和与矿方反馈,被修补的仓体和漏斗结构均能正常使用且完好无损。目前这种危旧仓体和破损漏斗修复得到了集团煤业公司下属的各矿业业公司的认可、提供了借鉴效果,目前相关矿业公司参照此法对破旧仓体和漏斗进行了修复和加强加固、节约大量资金和土地。我单位对类似的处理方案做了不断优化和提高,对此类施工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在当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工矿企业规模不断压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新建矿井建设大幅萎缩,作为以矿山建设为主的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在施工工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此类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史贵生 单位:唐山开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污水厂工业建筑艺术语言浅论 摘要: 在工业建筑中,结合应用艺术语言,不仅可以提升工业建筑的设计实用性,同时也可提高工业建筑质量。特别是对于污水厂建设中,应用艺术语言,明确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艺术取向,理性构思艺术语言下的工艺建筑设计,既能改善工艺建筑外观设计水平,又能完善工业建筑内环境设计舒适性。以下本篇以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例,浅述工业建筑中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 工业建筑;污水厂;艺术语言 引言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要优化工业建筑形象与建筑个性,在污水厂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利用优化设计建筑外表,丰富污水处理厂建筑形式。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介绍。 1、污水厂建筑项目 对于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研究,改工程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新区湖南东路以南,东环路以东,霍里山大道以西,(近期)设计规模为5.5×104m3/d,远期规模为11×104m3/d。一期工程部分处理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污泥处理系统、鼓风机房及尾水排放系统)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规模为11×104m3/d设计,设备按照近期规模5.5×104m3/d安装,同时预留远期规模设备位置,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按5.5×104m3/d设计。本工程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0.59公顷,其中占地一期面积约4.87工程一期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29616.65㎡,绿化面积49121㎡。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单位水处理总成本0.89元/m3,年平均单位水处理运营成本0.54元/m3,绿地率达53.4%。整个厂区力图将环境景观设计、人文设计等移植到了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 2、工业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的优势 2.1优化建筑设计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可以在追求建筑特有性格的同时,提升工业建筑内部属性特征。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如波折中酝酿的花朵,坚强有力的存在与工业生命中。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内生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采取适当外观予以表达,进行恰当修饰调整与美化,优化建筑外表纹理与色彩,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例如,对于污水厂建筑中,考虑多重设计因素,在不易脏的建筑区域,采用洁白边框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生产中的黑烟染黑,以至于建筑线条纤巧活泼,给污水厂工业建筑带来生命活力。 2.2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挖掘工业建筑功能空间价值与美学价值【2】,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人类情感,有助于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 3、污水厂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策略 3.1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关系 在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建筑周边环境,建筑内部工人活动空间等,在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设计。在污水处理厂建筑中,需要考虑防微震、空气净化、屏蔽、排风等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中,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可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改善工业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适合工人活动的环境,为其创建优美舒适的空间,可以利用个体的不同尽情发挥,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充分满足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提升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优化工业建筑设计整体的同时,拉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提升建筑人文化。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设计具有审美感,要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特点,构建其建筑装饰艺术,如在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中,就应用大量装饰艺术,应用多彩的色彩设计理念,并结合大量的装饰材料,能够采取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美感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耐水性、耐沾污,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的整体美感。 3.2提升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功用 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中,使艺术融合技术,采取含技术功用又有美学效果的艺术语言,进行工业建筑设计。例如,在污水厂设计中,针对建筑中的外凸结构设计中,就可以融入艺术语言,在构图时可以处理好建筑内设备与邻近建筑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建筑构件,应根据建筑外观进行设计安排。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强化运用力学原理,构建艺术美学图案。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以原色演绎力的传递,空间、功能的标注,并在局部运用自身设计观念,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色彩装饰作用,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色彩给人的主观美感。污水厂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整体线条,使建筑更加威严气息、散发出庄重感。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考虑污水厂综合楼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打破层的概念,应用顶面开孔的设计形式,贯穿几层的柱子支撑轻薄顶面,并结合采取色彩鲜艳的弧形墙面,设计出污水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3.3扩展污水厂建筑空间 在污水厂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在基于污水厂矩形空问不能随意变动的基础上,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外表中做文章;具体的就是可以运用艺术中解构主义手法,分解外表面,针对污水厂工业建筑的顶面、正面、侧面部门,进行重新的组合、区分,强化“面”视觉艺术冲突。对于顶面与正、侧面,能够通过窗户连接,均可以不直接相连,使得薄薄的顶面仿佛浮在空中一般,增添建筑空透度;对于正、侧面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使面与面之间分而不断,有分有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业建筑中,对于建筑设计中,采取色彩搭配合理的方式,为建筑增添色彩,如在工业区建筑中,采取清新绿色的绘画色彩设计,使建筑不显沉闷,能够带给人好的心情。同时,在污水厂建筑中,采用平面构成方法设计正、侧面及窗户、玻璃幕墙,对每一面构图、设计元素以及颜色等,均可以根据与其他面关系,注重建筑细部设计,形成整个污水厂统一的建筑风格。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语言,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造型设计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污水厂建筑成本,设计出合理实用、美观的污水厂建筑;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行艺术语言,不仅可以使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污水厂建筑的艺术属性,又能够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 作者:葛梅利 单位: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师论文:视觉传达设计师 [摘要]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各个创作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非数字化创作时期及数字化创作时期出发,将个人创作的完全独立时期、合作创作时期和主导创作时期进行比较,得出了创作独立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件。文章最后讲述了关于认识创作独立性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师变化创作独立合作主控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书籍设计者维岑斯创造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这个名称,形容“使印刷传达有结构和视觉形式的个人活动”①行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从传达设计开始的一个人独立工作的创作方式,到现在由自己决定创作概念并同他人合作的创作方式,设计师们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正视这种变化,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独立性所处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独立创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1.1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在数字化设计高度发展以前,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他们通过一个人去探索主题的计划性,掌握用颜料绘画不容许有失误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人创作,直至完成作品。他们这种独立创作状态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视觉传达者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正如我们所知,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并不长,很多的设计师现在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例如: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户田正寿、南部俊安,波兰的WieslawWalkuski等。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进行创作,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从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诠释的设计作品。正如户田正寿所说:“多少年前,在设计创作时,我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的。”②他们所处的正是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一种普遍状态,即在创作概念、制作过程上拥有主控性的独立创作状态。相对与他们,数字化时代的创作者的独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拥有创作独立性,视觉传达学习者、独立创作的设计师占拥有创意独立性人群的绝大部分。 1.2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学习者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掌握了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这样的数字处理软件,期望能就此走入视觉传达的设计世界。他们大多通过进行假的设计课题,或参与非商业性质设计比赛的方式来学习。在这种脱离了市场运作的状态下,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学校学习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还包括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活动的人。在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的竞赛传真③中的16个展示中,设计者不仅是设计师们,还有更多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对于同一个比赛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创作者在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这缤彩纷呈的设计。想在结束学习后继续保持其创作独立性,就需要定准自己的目标,是与人合作还是进行个人创作。最好能多观察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的创作与运营方式,结合自身的实力求发展。 1.3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 同视觉传达学习者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大多是应运市场要求和个人愿望而诞生的个人工作室的创立者,或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艺术指导类的设计师。在市场的双向选择下,这些创作者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着设计创作,他们同样拥有对设计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时还不仅如此。户田正寿认为“作为艺术指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决定创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合适的创作人员。挑选创作人员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是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的。否则,即使那人再优秀,也还是不用为好。②”从他的观点中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创作独立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关键事宜的独立思考,且其垄断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合作,脱离社会的设计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类视觉传达设计师虽在创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数字化时期和非数字化时期的设计师有一个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但正如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设计师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数字化来区分的,它始终是个发展的事件,独立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对这种螺旋形运动的事件的分析。 二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变化 成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就如同其他专业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的普遍性上讲,他们大多都有过如下的几个时期:技术上学习,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技术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术上合作,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个循环的变化。但设计师的这种循环和一般时间的那种线性链接的循环是迥然相异的,不光是设计师个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融合的趋势使得设计师们的独立创作状态,在不断的复杂互渗之中有别与最初的独立状态。 2.1个人创作——即完全独立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愿望来进行创作的状态。学生的创作和部分设计师的意念创作,还有一些为自己进行个人推广而进行的创作状态都属于这个范畴。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并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维也纳的设计师卓思乐认为:“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④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状态的设计师们的心里所想。这种状态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造成设计师的理想与市场的脱离,但如果发展得好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对艺术资源网世界设计师中列举的54名设计大师的统计中发现,仅有丹·赖辛格、塔帕尼·阿尔托姆、小岛良平、约瑟M·特里亚、松永真5位设计师在设计公司或广告部门工作过,其余的49名设计师要么在学校任职,要么就在毕业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协会。他们大多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来展现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这可以说是个人创作状态成功方式的具体例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物的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于是,一些设计师便产生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他们往往认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费者之前,而消费者根本不懂设计,因而不屑于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反而责怪消费者不懂得欣赏自己的设计,就象一个孤芳自赏的“现代艺术家”。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2年就曾意识到这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们发展中的哲学为后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识到这点——“一旦包豪斯失去与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联系,它将成为怪人的避难所。学校有义务训练那些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们的综合知识和想象力来创造能够象征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样盲端的个人创作当中。应当记住设计最终是为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与客户、技术人员以及更多的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至于怎么样既保持创作独立性又能实现最佳的传播,在合作创作及主导创作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2.2合作创作——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制作 合作创作讲的就是合作,同客户合作;同设计同行合作;同需要我们的人合作。它同个人创作有着一种承接的关系,当然那种“我如何去想,决定了我怎么去设计”的想法在此是绝不适用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进入公司后的设计师大多从事的是局部的设计与调整,对于创作概念的决定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只有在设计师在做自我推广时,才恢复到独立创作的个人状态中。当个人创作状态的学习者初融社会时,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态度的时期。 自动装置(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课程的产物)认为:“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⑥“骑工作室”始终把同客户的交流作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举的42个工作室里有5个象这样明确指出同客户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与客户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转移。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最初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工作部分。从文案创意到设计中的美工、设计师、美术指导都是服从于创作概念的。如果说一个设计分为: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现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处于合作时期的设计师大多就只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 这个时期也许压抑了很多设计师的个人化语言,但我们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台湾有一个名为“垃圾桶里的创意”的设计比赛,所有只要你自己认为是好的设计,不论是被主管还是老师枪毙过的作品都可以参加。它宽泛的参赛资格(只要对创意工作有兴趣,不分社会人士或學生,黑秀网会员或非会员皆可参加。⑦)就是为了提倡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重视个人的创意,而这正是对创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无时期差别的体现。正是因为设计师们对创作概念上的独立性追求,这种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创作时期一般被作为一个向主导创作发展的缓冲期。 2.3主导创作——构思独立制作合作的状态 在社会不断强调设计重要性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创意构思上独立,在制作上合作,这就是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另一种状态。例如:“假发”工作室在给大西洋唱片公司制作P.O.D的唱片标签与标志的案例中,“假发”工作室的设计师迈克尔·罗宾森先是同摄影师合作,接着请照片处理师合成照片取得了乐队想要的效果,最后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制作了乐队的标志。⑥他决定了创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后,挑选了适合的创作人员,虽然合作创作贯穿了整个设计,但我们更应看到他对整个设计的主导性。同样从户田正寿对挑选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创作的主导性是一个贯彻于每个细枝末节的。用迈克尔·罗宾森的话说,主导创作就是:“先有一个理念,然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来分工完成。”⑥它与完全独立状态的制作相比集众家之长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优势。它既能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想法,又能补充制作上的不足,有时还能帮助设计师从被动转换到主动设计的状态。即,策略型设计。“韩湛宁: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初期困难吗?做为一个闯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开展业务的?欧宁:在我决定进入设计界的时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象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一样,听命于客户的要求,因此我独立开发自己的设计项目。《北京新声》原计划是一个独立出版物,我投了一点钱用于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后来它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个百分百体现我自己意念的项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见。对于创作型的人来说,创作比经营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这种乐趣。”⑧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不在少数,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门子移动创意营中解释过,为什么他没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创作,“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么有意思的事交给别人去做呢?”可见设计创作的乐趣正是主导性创作者所拥有的,设计师们处于个人创作时期拥有过,在合作创作时期失去了。但视觉传达学习者同样也可以进行主导性创作。也许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在技术上却不能达到当初的设想,这时候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将创意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作也可以认为主导性创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弥补,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创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渐完善。即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 三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设计师论文:当今设计师的修养 行万里路”之说,“读书”与“行路”都是提高修养之途径与方法,美国著名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家帕培勒克(1927—1999)曾说过:“在现时的美国,一般学科的教育都是向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横向交叉发展的”确实,设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支持。这就需要设计师必须多“读书”,多“行路”。缘何如此,在于当今的设计行业绝大多数是各种学科横向交叉发展的,要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要全面,如果进一步从设计的专业本质来论述,则更是如此。 其次,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这种高级而复杂的技能一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种培养除了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所有这些最终都是人的修养或者设计师的修养。也只有这样,设计师通过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全面良好的修养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增强设计中的创造性,提高设计师的创新构思能力,走出“一味模仿,了无创意”的泥淖。 再次,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还理应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有关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设计紧密相关的广告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实遵守。这些从修养上来说,要求设计师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公民,这是设计师修养方面的基础。 另外,设计是设计师的实践行为,不能停留在空间的理论上,也不能一个人闭门造车。设计师除了要有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和科技应用实践技能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包括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善于处理各种公共关系的能力等,社会实践技能的获得与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指导,也离不开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磨练。 设计师如何提高修养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和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这就是设计的体力和脑力方面训练要同时并进的原因。“人成于学”,设计师的成功还在于不断地广博的学习,在学校学、在社会学、向师长学、向学友学、向非专业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要向伟大的设计师学,“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这样方能避免当今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处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现状。 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曾两次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我们今天从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亦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作世界建筑设计的大师。就以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为例,贝聿铭的方案落实伊始,争议颇多,而后赞许频频,这是文化的力量,亦是人格的力量,或者直接说是设计大师综合修养的魅力。该方案据专业内部人士评价为,贝聿铭先生让中西文化和谐的共存,以东方文明古国的审美理想形式,同时又不无精确的阐释了西方人的民主浪漫情怀。这是中西文化的和谐也是设计师广博修养的圆融境界的体现。 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园林设计师童寯先生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植是这样评价童先生的,“由于他在中英文方面造诣极深,他的文笔不论中文和英文总是古朴凝练、流畅可与文学家媲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亦如是说,“童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和画家。作为建筑师,他留下了如南京(旧)外交部等杰出作品;作为建筑学家,他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将有《童寯文集》出版;作为建筑教育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作为画家,他留下了传世之作数百幅。” 如果再展开论述,放眼世界,诸如:安腾忠雄、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弗兰克•赖特,丹麦的伍重等,再远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那简直不可思议,前文已经叙说了,他们都是“全能的艺术家”。费希尔认为:观念愈高,含美愈多。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故最高之艺术必以最高之人格为对象之事物。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设计师除了有精湛的专业水准之外必然有不同寻常的修养。所以当有人问大文豪福楼拜是如何读了那么多的书时,福楼拜如是说,“读书就是为了活着”,这是信仰的力量,一件堪称杰出的作品必然凝聚了作者非同凡响的构思和创造,甚至,作品就是设计师人格的符号和精神的载体。“物我浑融,大象无形”,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相反,我们也会看到充斥我们生活的很多蹩脚的设计,这也是设计师修养不足之体现,正如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版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罢。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如果我也套用贡布里希的观点。那么,生活中没有设计,只有设计家而已。这就是设计师的修养与其行业的真正关系,明白此中道理,也知为文之目的。 结论 总之,设计师的修养有多完美,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多彩,设计师的人格有多崇高,我们的生活就会和谐美好。同时,“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们不仅是设计师也应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因为设计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设计师的学习探索亦是如此,设计师的涵养的养成和升华也不例外。 作者:杨广荣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管理论述 设计师管理的环节 落实各项管理环节,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从设计师录取、培训到激励,都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管理思维与规则。 1设计师的录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建立一个设计人才数据库,包括设计师的设计经验、特长、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等资料;最好由行业协会或设计协会组织统管这项工作,这是设计师管理中获取设计师的来源与依据。在招聘或委托设计师之前,要对设计项目进行必要的分析,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完成设计任务必要的专业设计技能,挑选设计人员时,既考虑其技能也要考虑其个性;设计师来源,是从公司内部抽调还是从市场上招聘;被挑选的设计者的意愿;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在确定招聘条件后,首选方案是从公司设计部门挖掘设计人员,如涉及到公司内部跨部门的设计师,可通过谈判、事先指定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设计人员;如果从外界市场招录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设立顾问、咨询、招聘专职或者兼职设计师等形式来进行录用。 2设计师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让设计人员掌握设计任务所必要的基本技能,设计师的培训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2.1确定培训目标 对比设计师现有能力与今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找出差距,确定需要做那些培训。培训目标的确定可以参照不同行业与类型设计师资格的评定标准。 2.2制订培训计划 将培训目标细化、分段化,通过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明确培养具体要求,根据要求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建立一个细致的、有条不紊的能力培养计划来提升设计师的工作能力。 2.3选用合适的培训措施 在职培训,通过设立专职培训人员专门负责对设计师定期进行再教育。工作指导培训,对于复杂的设计工作,由培训人员一步一指导怎样完成工作。开展讲座,聘请专业设计人士或专家讲授设计经验体会,传授设计技能,开拓设计眼界,以达到迅速简洁地传授设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手段与方法,获取设计信息,提高设计技能。 2.4合理评估培训绩效 对设计人员接受培训前后的学习、反应、行为和成果进行比较,对培训计划进行合理评估,以期在今后培训中避免问题,发扬可取之处,提高培训效率。 3设计师激励机制 设计师的工作状态与心情对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激励方式与措施来调动设计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要。 3.1激励方式 一般意义上的激励有两种方式:外在激励方式,包括晋升、授衔、福利、表扬和认可等,见效快,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妥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内在激励方式,包括责任感、荣誉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等,所需时间长,见效慢,但比较持久。结合设计工作的特点,通常有以下三种基本激励方式: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设计师意识到设计师是设计项目中的一分子,股份制公司可以考虑让设计师拥有公司的股份和分红。激发责任心。这就要求工作要责权分明,要赋予设计人员更多的责任,这比“参与”更细致,更具体。鼓励建议。激励设计成员开发脑筋,多提建议。 3.2激励措施 激励设计人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具体激励措施有如下几方面。改进管理方式。管理中以表彰积极因素为主,惩罚消极因素为辅。促进相互交往。采用一定的方法,促进设计师之间及设计师与外界的交流和交往,使设计人员得到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改进工作设计。通过增加设计工作中的激励因素,提高设计人员的满意度,以便能全力投入设计工作。创造良好的设计风气。合理设计激励措施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设计氛围,使设计师更加努力、踏实地为完成设计任务服务。 3.3激励策略 设计师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新欲,而且设计师工作的过程难以控制,设计成果也难以衡量,设计师还具有流动意识强,蔑视权威等特点。在设计管理中,需要正确看待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些激励策略。通过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任务,这有利于促进其进行设计创新。实行弹性工作制。设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固定场所及工作时间对于设计构思并无太大意义,大多设计人员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设计管理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与特性,避免僵硬的工作规则。强调以人为本。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处理知识和信息能力,实行分散式管理,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精神。 要重视设计人员的个体成果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吸收、留住优秀设计人才。流动欲较强的设计人员给设计管理带来较大难度,管理者不仅要给设计人员提供与其贡献相当的设计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的设计成果,还要充分了解设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意愿和个人需要,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平台与上升路子。 设计团队建设 在设计人才资源管理中,设计团队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工作团队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生产作业方式,设计团队应包括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四个层次,是在工作中拥有共同的工作方法和绩效目标,且彼此承诺、相互制约、知识互补和自我约束的群体。设计团队的特点是设计人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彼此之间工作内容高度交叉,协作性强。建立一个高水平、高效的设计团队一般分为以下几步:根据设计任务建立设计团队,明确设计团队的目标;为团队建设提供各种所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选择合适的设计师组成团队;运作后,设计团队以自我管理,自我指导为主。 在设计团队的管理中,应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管理遵循以下原则:设计成员,其知识应具有一定互补性;要控制设计团队的规模,太大会影响协调,太小会导致负担过重,比较理想的人数是10~12人;重视设计团队的培训工作,使设计人员知识能随时得以更新,具备完成设计任务所需技能;明确团队的使命与目标,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绩效评定标准,有效促进设计成员的工作热情,使设计成员愿意为之奋斗;促进设计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设计成员的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工作所需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保障设计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设计师的管理已成为设计管理领域一个重要范畴,设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日益重视的一个管理方向;只有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设计师管理环境,有效地落实设计师管理环节,创建高水平、高效的设计团队,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管理设计团队,才能有效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提升组织的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孙纯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的价值体现 设计师的价值观与客户的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为专业设计师 我们应秉承商业与艺术的圆融,即不绝对的摈弃自己的风格偏好,也不完全以客户和实际环境的需要驾驭设计的风格形式。这也是设计方法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客户的价值观,是希望设计作品能够带来最大的商品利润以及给它的受众群众一种更强的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师必须要学会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创意和思维及厚积的生活阅历、经验,来设计出商业与艺术圆融的作品。 合理的设计行为是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1.合理的设计行为流程 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是由设计合约、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执行几部分组成。在普通设计行为程序中,我们过于强调设计的工作流程严谨性,如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定位,客户需求,设计创意与表现等等,却忽视了设计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师价值观与雇主价值观的直接碰撞,导致了设计报价是一个重要而繁琐的问题。这就是造成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设计价值的贬值化或设计师人格尊严的损失。 2.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新,为设计行业追求全新的趋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元素;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为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变化,设计的脚步都跟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时代的气息,以更亲近自然的设计语言,体现设计个性,反映创新意识。这样关爱人群的人性化设计才能为动态化设计注入持久新鲜的生命血液,所以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融合,是设计作品成功和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也是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的表现。设计因为有着市场的商业因素和客户的价值利益关系而变得异常复杂,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是保障设计师在设计行为过程中能够谦虚谨慎,并拓宽思路,追求商业价值并考虑客户以后的隐性利益。这也是设计师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目的,并以此达到设计市场与时代气息的和谐发展。 作者:孙丽娟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的知行观念探微 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大变革的时代,市场条件下的设计师面对着复杂的环境,作为一个关于设想和计划的职业,承担的责任不容小视。在设计师的培养中,学校教育占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对设计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比如当下中国的最著名的几座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等都出于国外设计大师之手,真正需要现代设计的时候却发现,只能让国外设计师来完成,这说明了我们整个设计教育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才能培养出能够完成现代设计的设计师。设计专业的源头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这些设计理念和大师的名字、大师的作品,对每个搞设计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为什么却做不出具有创意的现代设计?倒是抄袭、伪古典层出不穷。 根本上还是没有把现代主义设计真正的内涵发扬和保持。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现代主义设计创立之初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什么后现代也只是个说法,所用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社会结构和柯布西耶、密斯、赖特等大师的年代没什么差别,所以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和信念就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使用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所以才设计成简洁的几何形,所以“装饰就是罪恶”。 这是现代主义在设计上的反映,是崇高的信仰。这就是我们所“知”的现代设计,那么我们所“行”呢?现在设计装修行业的设计师盲目追求形式感、为了设计而设计大行其道,浪费随处可见,污染随处可见。有一个资料表明,在北京百分之六十以上患白血病的儿童有一个相似点,就是家里五年内有过装修,这是非常可怕的数据,这说明我们的装修设计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设计本来是让人生活的更方便更美好的,带来的问题却是毁灭性的,这严重的违背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这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尊重每个公民个体、人本主义、向善的信仰。首先,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很多教师也参加设计实践,但是却和市场上的商业设计师区别不大或完全一样。这样的话,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学院的教师有什么资格不被更适应市场更懂得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设计师取代呢?有人说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适者生存。我更相信说过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设计理念的信仰,对职业的信仰是学院教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要求。学院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只有两者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才能促使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和对其自身创造力的支持。学生对设计就是一张白纸,教师画下的图案有可能成为他的职业图腾。所以在课程中应当潜移默化的使之产生对设计的信仰,这会影响到学生成为设计师后的行为。现代主义就是要尊重个人,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和看法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引导,使他的创造力能尽情的发挥出来,这才是一个设计师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知行合一”的信仰力量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作者:李健康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设计师论文:环境设计师管理论文 买房就是买环境 气度不凡的凯旋门式的小区入口处,水清岸绿的湖畔美景,绿草如茵的休闲空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 眼下,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转变。居住空间大、生活环境舒适的低密度住宅,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欢迎。近年来,低容积率的别墅房销售量一直走高,正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现在,许多住宅小区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的优美怡人环境,许多购房者正是冲着这种小区的氛围而竞相选购。 “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有恬静幽雅的环境。”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如是说。 而恬静幽雅的环境,则需依赖于环境艺术师的创意设计。 景观设计师“一将难求” 要做到这一点,拥有更多的优秀环艺景观设计师,乃是关键。 然而,如今要找到一名优秀的环艺景观设计师谈何容易。景观设计师为何如此稀缺?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学者徐思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国内对环艺景观设计师培养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这一类人才的缺乏。几乎业内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均为建筑、园林专业“改行”。再加上国内景观设计本来就起步晚,缺口大,也造成了这一专业的冷门。 其次,好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实践磨砺,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经过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逐渐胜任这一职位。第三,国外专业人才难以胜任国内的环艺景观设计。虽然在环艺景观设计方面,国外许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值得学习。但是,割断了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设计,可能无法在中国找到根植的土壤。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小品和喷泉叠水。徐教授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的科学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环艺景观设计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或她应该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创造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传达信息和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设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并已逐渐渗入各个的领域。“在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艺景观设计专门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徐教授说。 目前的尴尬现状 近日,上海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拨款约2亿元对城市容貌进行“精雕细刻”,以提升全市的整体城市面貌。这项浩大工程的开展,就必须要由环艺景观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无数环艺景观作品等身的徐教授,谈起当今的现状时仍忧心忡忡。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住宅区开始强化环境设计,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千亿之多。但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尤其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环境艺术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尚处于边缘状态。由于缺乏具有综合性知识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一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往往成为城市设计中的败笔,比如,城市雕塑没有很好地作为环境艺术整体设计中的内容,成了打补丁的东西。有的城市改造,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把民族的、本土的、个性的东西丢失。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城乡面貌变得越来越雷同相似,城市、乡镇仿佛失去了记忆,难以使城市环境艺术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 设计师论文:工业设计师质疑管理论文 “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美化” “不管是专业的设计公司还是大型企业的设计部门,在甲方(项目委托方)或老板(另一种意义上的甲方)面前,往往经不起质疑,一质疑就往回缩,”黄蔚对当下设计行业的抨击相当直接。 设计师,你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为什么如此不堪质疑? 黄蔚一语道出了个中的秘密:“他们只会简单地把二维变成三维,他们说不出设计背后的故事。” 在黄蔚看来,设计行业普遍缺失的是与甲方对话的本钱,他们没有能力去了解甲方真正的意图,他们不能切中要害的表达甲方希望表达的内涵,他们最终只能做一些表面的功夫。 “看看这个茶壶,”黄蔚随手拿起这家五星级宾馆茶厅里的一个茶壶,“看看这上面的花纹和图案,有必要吗?或者有,或者没有,设计师本人也说不出其中的所以然,当然不能说服甲方去接受了,最后勉强做成了这样的怪物。” 这种现状让本来在设计界声誉雀起的黄蔚毅然改变了继续做一个设计师的想法,决定从设计管理入手来优化整个设计队伍和设计行业。于是便有了中国第一家设计管理公司——上海桥中设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差距在于延续性” “我们不缺有灵感的家伙,披着长发故作深沉的设计师比比皆是。我们缺的是一种延续性。国产手机与国际大品牌之间的差距在于一种延续性,我们可能偶然能推出一款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而诺基亚的产品每一款都有来历和去路,每一个系列都有源源不断的替代产品,这种差距源于对设计产业的整体把握,也就是我们所执著的设计管理,”黄蔚把她的工作提升到了整体产业水平的高度。 黄蔚还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的中国设计行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要造就出色的设计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的积累,但这种积累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支撑。设计师们在创造设计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否像史诗那样传唱下去,那就要看设计师们能否从“灵机一动”中脱胎换骨,成为能够扎扎实实延续下去的历史。 “红棉奖”生逢其时 黄蔚非常欣赏广州市政府能够有眼光举办广州国际设计周并进行“红棉奖”-2006中国原创产品设计大赛。 黄蔚认为,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非常需要通过设计来提升整个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不能再停留在以简单的加工业水平上了。 她还认为,目前珠三角地区的设计水平与上海和北京之间,开始有了一定的差距。她举例,日产汽车将最大的生产基地放在了广州,却把研发基地放在了上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珠三角的设计能力不足以支撑其产业的后续发展。尤其是国际化水平,在上海,相当多的设计团队采用中外合壁的运作模式,而在珠三角,这种团队却是凤毛麟角。 她表示非常高兴能够被主办方邀请担任“红棉奖”评委会主席,她希望通过这一奖项推动整个珠三角产业自主创新意识,迅速接轨国际化的设计产业理念。 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艺术管理论文 林伟而的公众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以办公室设计知名,耐克公司亚太地区各地办事处几乎都是他的作品,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风,庞大的艺术收藏品将林伟而与其他香港室内设计师区分开来。林伟 而在香港的办公间坐落在维多利亚湾旁的香港艺术中心内,汉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机、现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如同被检阅的士兵,稳当伫立着,静候对面办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收藏的上海画家丁乙的格子画。“这是旧作,温和、恬淡,不如作者现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浓烈,但我还是喜欢这幅作品。”林伟而的徐徐语调,显出一位典型中产阶级的审美观,温和、优雅、审慎,恰如他本人与他的设计作品本身。 “艺术品可以使办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服务。国外很多大公司前厅都排放了与他们文化相吻合的艺术品,当你走进去时,你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他这样说。除了在自己的办公间挂起上海画家丁乙的作品外,林伟而在会议厅内也挂上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为每个与他洽谈业务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径。 在频繁往来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时,他逐渐将四地的艺术作品挑选进自己的工作间,一切如同10岁时那样,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母去英国,小林伟而为自己购进了第一件艺术品。此后,艺术如同空气,融入他的生活,也进入他的每一件室内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长 1993年是林伟而生命中转变之年。36岁的他,和几位设计师共同创立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年,耐克也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专卖店。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建筑大学—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在波士顿做过6年注册建筑师,林伟而的国际化背景获得耐克公司的青睐,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国做过6年建筑师,当时回香港没有考虑住这么久,结果做下来十多年,一直都还不错。”从1993年起步,自香港开始,林伟而的设计生涯随着耐克公司在中国、亚太地区的扩张而壮大。广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区域的办事处以及专卖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设计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办公室屡获亚太室内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香港设计师学会奖。这些业绩和荣誉,树立了林伟而在业界的地位。 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林伟而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拿督,他的童年许多时间在五星级酒店度过,这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说:“人性化、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可以带来活力,我喜欢将茶水间改造成开放式的咖啡厅,员工工作疲惫时,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耐克香港办事处的阅读区域用活泼的明黄色调烘托出来,员工还可以坐在榻榻米风格的桌前自由翻阅各种书籍。 林伟而为上海通成推广公司设计的办公室是他的代表作。办公室位于外滩老建筑内,通透宽敞,以现代感十足的开放式玻璃相连接,同时保留了老建筑华丽的细部,设计了酒吧、读书室、壁炉,员工餐厅内甚至看得见外滩全景。这种近乎奢侈的现代居家环境式的办公室为他赢得三项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度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商业组冠军。 一次考试经历让他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我在美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时间大概是9个小时。我带了一个小包去参加考试,而我的邻桌带了很多东西,有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当时觉得他很夸张,后来想他是尽量营造一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令我后来的空间设计受益良多。” 艺术血缘 林伟而对现当代中国艺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仅喜欢,还收藏,“我觉得中国艺术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艺术家也在不停地改变。一个艺术家没有改变的环境,做不出好的艺术。中国正是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年代。” 让林伟而兴奋的艺术环境,也让设计师本人从艺术收藏者变成创作者。2005年6月,他举办《灵气》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一位建筑师视角内的香港建筑物—香港会议中心、中环、大会场、交易中心等。每一张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图片背后,都再现了作者对时间、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体设计风格上,这名受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设计师,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现代手法解释传统中国古典设计上。比如在九间堂别墅室内设计中,他把中国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几、中式的亭台靠背按照现代设计理念,以钢材料做变形,使古典家居设计更抽象、简洁、现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一只“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800根竹竿组成,外有竹篱、内有竹台,彩灯追逐灯笼,水池飘浮莲花,灯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抬头可见苍天明月,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赏月,有10万港人观看,给非典过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建筑和公共艺术原来是可以共存的”,林伟而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力量。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使命研究管理论文 设计师的使命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似乎总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为设计师,也总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现设计理想与处理客户关系的商业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当我们面对众多令人失望的家庭计划时,无论是客户、准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具有建筑学背景的建筑设计师,都应该首先回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室内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通常的理解是,室内设计方案就是对天、地、墙的装饰,门窗、设计的选择,以及家具、布艺以及装饰品的布置。这些工作中,有很多已经存在了需要遵守的法规、规范,或可以遵循的知识及规律。但是,除了环境硬件的改造之外,家,更是一个用来居住、充满了个人行为的场所。因此,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永远是:生活其间的人,生活其间的家庭。如何把握一个空间环境向参观者所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某种气质,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归属感,则是远远超出规范之外的东西。理解并实现这个目标,便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的使命。 设计师的背景 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着眼点之后,我们必须还要严格地界定一下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背景:必须系统地掌握应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室内物理学;必须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必须不断跟踪世界范围内装饰材料与家具陈设的设计与创新动态;必须不断地从工地与实际生活中补充实践经验与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必须对新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上述知识背景的要求是基础的,一切个性化的思想、风格、品味都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之上。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拥有再教育机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5-10年的时间是合情合理的。 好设计的来源 一个好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希望年轻设计师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衡原则。在着手进行一个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原则。因为平衡是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从孩童学步到驾舟乘风破浪,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对于一个家庭空间来说,平衡原则也同样重要,空间的布局,装饰元素的组合都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想象力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信息的接收,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好设计的工作思路完成与实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一个既有的场所,开始阶段的工作必须从客户目标、优先重点、基本规范、现有局限以及改造余地五个方面入手。 第二,在了解并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才进入方案研究阶段。即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信息,把满足主人一切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所有元素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这些生活需求的基础设计必须得到主人的认同。基本需求得到认同之后,便进入到对于方案的视觉效果及形象实现的共同认可上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客户,都必须意识到,这个认同的过程往往是双方都能得以提高的机会,也是改变、优化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必须是同步的。 欧洲室内设计的基础理念 第一,欧洲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欧洲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的风格与质量; 第三,欧洲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更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更重实用性。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地板等热材料更适合于休息区域,瓷砖及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实木木地板更昂贵而回避瓷砖;墙面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房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决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方面我们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性;灯光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我们会在方案阶段与客房就一些装饰画、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预先考虑等等。 中国室内设计理念上的差别 东西方室内设计在理念上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两年与中国的合作,这里,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在中国,持续了近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业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到过的几个大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汇集了当代最优秀的理念及经验的建筑。应该说,作为设计师,我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嫉妒我的中国同行们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 但是,具体到家庭住宅的设计来说,以下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提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同行以及发展商关注: 例如,自然采光问题还没有引起规划部门、发展商、建筑师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朝向与门窗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很多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上。再如为了充分利用容积率,导致很多多层公寓的面积及高度比国际流行标准要低;又如从设计院到建筑主管部门,都存在各专业分立又经常互不通气的局面,结果往往造成各种管理及仪表排放混乱,很多管道不仅全部外露,而且常常不允许改造,造成客户使用空间的巨大浪费;又如发展商为了降低造价,往往忽视大堂、电梯间、楼梯间的设计与卫生质量,造成物业整体素质的下降。我希望在此呼吁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发展商还是建筑设计院都能更多地加强市场调查,并增进与室内设计师的专业协作,加强基础的家具及家政知识,以便从项目规划、结构设计时就开始考虑未来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考虑各空间尺寸的合理性,特别是卧室,卫生间,厨房等这些着重体现生活品质的空间。政府的协助,设计院及发展商的这些用心与考虑,必定能够有效地避免业主不必要的、额外的改造花费并形成“房子好看又好用”的口碑。 而消费者本身对于如何合理地完成一个家居计划的理解与行为,也表现了很多的误区: 最主要的是过分地强调与夸张天地墙的改造与装饰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对于天、地、墙的装修会花费掉整个家居设计中的绝大部分,而其中很多部分装修出来的效果带有十分明显的、过分的张扬欲及表现欲,似乎很少人真正地意识到房子是给自己用的。我希望业界能向客户更多地引导一种正确的思想,家居计划的最根本目标在于改善、提高生活其间的主人自已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帮助客人树立关于私密性、功能性、雅致以及文化品位等全面的考评标准。虽然这个行业在时时刻刻地发生变化,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使命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是关于保持传统的问题。在设计领域,保持传统是一种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心态,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或仿古。室内设计风格的变化如同时装,推陈出新的速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的环境,现代的物品。然而,一件过去的物品,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董,无论价值多少,都会引发人们心灵深处对于文化与家庭渊源的一些思考。 环保问题也是需要消费者引起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一些无毒,无污染的装修材料,更换绿色电器,选购一些可循环材料制成的家具,减少木材的使用都会对保护环境,提高下一代的环保意识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最后,希望消费者量力而行,科学预算。要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居计划包含着设计、装修、家具配套三个方面的工作,从投资预算的角度要全面把握,一般来说,装修与家具配套的投资比例应该在1:1或1:2之间,目前很多消费者实际支出的比例是倒置的。如果我们把原本应该体现给工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的附加值都交付给了木匠,好的设计又将从何而来呢? 设计师论文:建筑设计师建材管理论文 建筑设计师在建材产品工程市场推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并阐述发达国家设计师如何介入产品规范的设计与推广 一.什么是规范(Specification) 规范是指对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固定装置的文字性描述和使用目的阐明。再恰当一些讲,规范是指详细描述指定使用建筑材料与装置的构成、安装施工和完工要求。 与详细的施工图纸配合,规范显示了指定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被应用的。 规范也可以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承包商的施工要求;所有在建筑上应用的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质量定义;使用这些材料在建筑上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可靠保证。对建筑承包商而言,规范也是他们在投标时确定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基础。最后,规范也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有法律效应的承包合同的一部分。 二.谁写规范 由于规范对传达设计师和工程师要求和目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会从法律上保证完成这些要求和目的,所以写出的规范必须精确、清楚、完整并能反映建筑意图。所以说,规范一般是由有经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撰写,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受到负责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监督。规范也可能由外部的咨询专家撰写(如结构、材料、机械、电气工程师等),他们与负责项目的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关系密切,并且受到他们的监督。 对规范撰写者作用的一个注解 因为规范经常需要由设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负责人准备,现行约有1/4的事务所有规范撰写人,这些人中的8/10本身就是注册设计师或工程师。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写规范的人都与材料生产商代表有直接联系。 这些规范撰写者对挑选材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作用就是将设计师的愿望以“规范”的形式付诸文件,所以讲真正“规范”产品的不是规范撰写者,而是设计师。 “设计”先行于“规范”,设计理念的方向决定了材料规范。 三.规范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有五种主要的规范形式 1.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 这种类型的规范声明只有规范上写明的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才能被接受,通常讲,这类产品比较特殊。对材料供应商来讲,这类规范一旦写上去就等于完成销售了。 举例:内墙涂料,选用某某制造商产品,某某型号系列(色号某某)。 2.多种品牌产品规范 这是最常见的规范类型,名单上列二家或更多家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这些产品都符合规范者的需求。对这种类型的规范而言,所有列明的产品都有同等机会被用在项目上。 举例:吸音砖:等级A,某某材料制作,表面预涂白色涂料,丁字对接,某某尺寸,某某、某某制造商产品 3.同等要求产品规范 在规范上写明一家或几家品牌,但同时写明,其他品牌产品只要被证明与上述列明品牌产品符合同等要求,也能被使用。 举例:防水剂:某某品牌产品或被证明符合要求的其他品牌产品。 4.开放性或同类型产品规范 产品按照一种类型的属性来描写,包括产品描述、性能等级、尺寸、颜色、符合那种规范或国家、政府标准(如ASTM标准)。当对类型产品标准的关注超过品牌、商标名、制造商等因素时、会使用这种形式的规范。 举例: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E级,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材,表面涂覆,镀锌符合ASTM某某标准,具体型号及重量按设计要求由供应商推荐。 5.性能规范 同上述第四种规范相似,指明材料必须遵守某种性能标准,承包商必须寻找到符合这种性能标准的材料。必须注意,在这种规范上不会出现品牌名字。 四.每一种类型规范的使用比例 设计师和工程师喜欢写明产品品牌的规范,因为这种规范锁定了品牌、阻碍了在项目后续施工阶段替换产品的企图。据市场研究,各种类型规范的比例是: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4%,同等要求产品规范6%,多种品牌产品规范57%。以上规范都有指定品牌,总计67%,开放性及性能规范占33%。 五.被“规范”的重要性 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新建筑产生最初的“购买影响”,他们负责对所有大型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超出90%的部分进行规范。这种购买影响通过图纸发挥出来,这些图纸决定建筑是怎样被建造、被规范的。建筑由什么材料建造,怎样安装设备。 所以,要想占领新建筑市场,就必须使产品被“设计”与“规范”。 六.规范的效力 当规范写明品牌时,它们的效力非常高。有研究表明,当规范写明品牌时,最终有87%的品牌产品最终投入工程使用,剩余少数变化,也是由于设计师和工程师自己在投标和施工阶段因某种原因改变。 当情况是同等要求产品规范时,与上一种规范相比,就有了可操作余地。承包商有权寻求替代产品,有很多原因让他们这么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种: 2他可以寻找到更便宜的产品; 2指明品牌的产品无法按时按地交付; 2替代产品施工更方便。 由于大多数承包商都会承诺在施工完毕一年内,会对由于材料与施工原因对建筑造成的损伤进行保修,所以他们由理由关心采购指定品牌产品的费用及合同中有关争议、诉讼解决的条件。 另外,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分包商施工产品的经验很丰富,所以有时候从保证质量出发,他们也会向设计师提出更换产品。 尽管承包商有很多理由要求更改材料,但他们必须在设计师规范的条件下进行。他们首先必须递交“同等效力”的证明,然后获得设计师的书面批准。 在设计师批准更改规范之前,由于他对原来被规范产品的美学效果、功能、经济性很有信心,所以他会在价格、供货方式、施工方便性方面对新老产品作一个认识上的平衡。 七.设计师怎样改变规范 当设计师和工程师准备接受改变规范或替换材料,他们有几种方式指示出来,下面举例说明: 1.材料批准—只要是在规划和规范中选定了某种品牌的材料,这也意味着设计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质量要求已经确定了。所以,承包商必须认识到,假如他想用其他材料,他必须得到设计师的批准,以证明他用的材料在质量和适应性上与原来材料一致。承包商必须在工期前25%时段之前提出更换请求,并且要在60天内和在订货前得到批准。 2.被指定材料的品牌、商标、供应商及说明书的内容是供应或投标合同的基础,除非双方另行约定。当规范中列了两个或更多个品牌材料的时候,承包商有权自由挑选。当承包商试图用规范外的材料替代时,他首先必须申明,写明替代品和替代可能发生的承包金额差别,并且最终被批准。 当承包商提出的材料变更请求需要结构上改变或对建筑物或设备进行更改,则承包商必须递交(待批准)图纸以表明这种改变或更改是必须的,在上述图纸被批准前,更改工作不能进行。 由于承包商提出变更材料(经批准)所引起的额外费用,全部由承包商承担,业主不用承担。这些费用包括可能对结构的改变、设备的变更、以及为了变更材料需要额外画的图纸、添置的设备。 假如,承包商经批准后,使用的替代材料或施工方法比原来规范节约费用,则多出来的钱要归还业主。 3.“或者等同”条款:意味着承包商的建议必须以这里规范的材料为基础。 4.当在合同中出现“或者等同”或“或者等同经设计师批准”字样,并不意味着替代材料、设备、施工方法自然就“等同”了,除非在投标前,针对本项目,确实经设计师批准。设计师具有最终决定权。 5.设计师拥有选择权,他接受或拒绝更换材料不需要有更多的考虑。或者设计师会提议承包商拿出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可以证明替代产品与原规范产品具有等同效力。设计师会判定这些标准,并且会要求承包商拿出符合这些标准的数据,被接受的标准包括外观和性能上的要求。这些检测数据应在设计师批准或选择的实验室进行,费用由承包商决定。 6.当规范上写明商标名、供应商时,除非有设计师的书面批准,否则,不允许有更改。 设计师论文:游戏美术设计师管理论文 一款游戏的开发需要游戏策划,游戏程序,游戏美工三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说游戏策划赋予了一款游戏灵魂和骨架,游戏程序让游戏得以运转,那么游戏美工就是为游戏增添血肉。所有在一款游戏里面可以看到的角色,敌人,场景,物件无不出自游戏美工之手。毫不夸张地说,游戏美工就是游戏虚拟世界中的造物主。在一个游戏的开发团队中,人数最多,工作量最大的,就是游戏美工人员。如今,游戏开发这一行业在国内得以飞速发展,游戏美工这个职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游戏美工呢? 我们走进国内著名的专业游戏培训学校,GA游戏教育基地,回顾过去几年中GA培养的数百名游戏美术人才。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学员大体可以分成三类。这三类学员的成长轨迹,代表了三种典型的通往游戏开发领域的途径。下面三个学员的真实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李星从小就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父母很早就开始培养他,希望他能在美术领域有所成就。从小学开始他就一直坚持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最终顺利考上四川美院。大学四年,李星逐渐喜欢上了游戏,刚开始是喜欢玩,后来逐渐对游戏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之后,李星决定做一名游戏美术设计师。然而尽管在美术方面功底扎实,但是对于游戏开发必须掌握的3D图形技术,李星却一窍不通。几次应聘游戏公司,都因为没有相关经验,也没有必要的软件技能而功败垂成。几次碰壁后,李星报名学习了GA的游戏美术课程。刚开始,由于软件方面基础为零,学得很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掌握了3dmax和ps等软件工具,也慢慢适应了用电脑作为绘画工具的工作方式。这时他在美术方面的深厚实力开始逐步展现出来,成为了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毕业之后,李星的毕业作品得到了多家著名游戏公司的赞赏,顺利拿到了工作合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科班出身的李星很快体现出过人的美术实力,工作表现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成为该公司主美。 杨沈杰大学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辗转了多家企业,一直从事室内装潢效果图制作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职位竞争激烈,薪金福利待遇也一直不如人意。杨沈杰仔细考虑了自己的状况后决定转行做游戏美工。看了很多游戏公司的招聘要求,杨沈杰觉得自己会用3d软件,能制作各种物件的模型,贴图,应该完全可以胜任。然而他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几家公司的考试后,却发现并非那么容易。所谓隔行如隔山,同是使用3d软件来制作各种物件,游戏公司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效果图制作。在朋友的介绍下,杨沈杰参加了GA的游戏美术课程的学习。5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杨沈杰越来越感觉到3d图形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有许多特殊的技术和标准,这些都是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另一方面,之前制作效果图,在贴图方面几乎都是使用材质,自己手绘的能力也急待提高。在GA学习期间,杨沈杰几乎天天披星戴月,学习到深夜。最终他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项目小组,以徐家汇教堂为蓝本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游戏关卡。这为其应聘就业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最终杨沈杰顺利被EPICGAMES录用。 和以上两位同学相比,余静同学成为游戏美工的道路就要艰难很多。余静所学的专业跟美术以及设计没有丝毫的关系,毕业之后从事的是销售业务的工作,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出于对游戏的热爱,余静还是说服家人,决定改行做游戏美工。由于没有任何美术方面的基础,也从来没有接触过3d软件,余静第一次到GA求学时,甚至没有办法通过入学测试。而她没有轻易放弃,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参加素描、色彩等传统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同时,找了很多3dmax方面的书籍自学软件。时隔一年之后考核通过,进入GA开始学习游戏美术课程。由于基础比较欠缺,虽然软件方面通过下功夫多做多练,能够赶上同学的步伐,但是美术方面的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毕业之后余静的应聘考试远不如同期的其他同学那么顺利,开始的几次都被游戏公司拒绝了。GA的就业指导老师帮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余静应聘了几个职位都是角色制作,角色设计师在美术基础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余静仅仅参加过一年的业余学习,与美术专业的应聘者竞争肯定是吃亏的。想明白这个道理后,余静改变了策略,精心制作了一些并不复杂的物件和场景,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下了大功夫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做得非常细致精细。果然,新的作品赢得了游戏公司的认可,最终顺利成为一名游戏场景设计师。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前面提到的三位GA学员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最终都完成了同一个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努力的重点,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游戏美术领域,科班毕业的美术院校学生无疑是最具有优势的,他们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扎实的基础,出色的艺术感觉,纯熟的绘画技法,这些对于一个游戏美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类人也是游戏公司比较欢迎的,因为他们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这一类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他们学习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几乎没有接触过数码图形技术,不会使用各种软件。更不用说游戏行业内部的标准和流程,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这些基本的技能,就算美术功底再好,也很难叩开游戏公司的大门。 因此,像李星这样的学生,其实努力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一是熟练掌握游戏开发中使用的各种软件;二是尽快适应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三是了解游戏开发的流程和一些重要的技术手段。虽然要学的东西非常多,但相对于美术方面的积累和提高,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是一个比较容易见效的过程。应该说,这三类学生中,距离游戏行业最近的就是这第一类。 第二类是一些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些专业并非纯粹的美术专业,但或多或少都跟美术有一些联系。他们在美术方面虽然不如美院的学生那么专业,但也都具备基本的手绘技能,有一定的美术感觉。例如建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等。这类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往往比第一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强。甚至有一些能够比较熟练的应用3d软件。他们成为游戏美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相对第一类学生来说,在软件方面的障碍更小。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技术方面并不了解游戏制作的特殊性。虽然他们有一定软件基础,或许在工作中也曾经应用过相应的软件,但游戏开发中的一些标准,习惯,以及一些特有的技术手段是他们无法掌握的。假如以往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走入了一些技术误区,甚至有可能局限他在游戏领域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虽然他们比第一类学生在软件方面有优势,可能入行更容易一些,但在美术功底方面的不足可能会逐渐体现出来,限制今后的职业发展。 针对这两个问题,这一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努力方向就应该有所不同。在初期的学习阶段,应该注重游戏开发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站在一个游戏美术的角度去逐步养成一些应有的操作习惯,多把注意力放在游戏开发中特有的一些技术手段的学习上。像杨沈杰那样主动去参与一个小的项目开发会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而更长期的学习重点还应该放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上,作为一个游戏美术设计师,这将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过程,只有不断的提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像余静这样的第三类学生应该说是面临最大困难的一类。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让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在一两年里成为合格的游戏美术设计师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几年前,游戏美术完全依靠手绘的时代,确实如此。不过近几年诞生了许多新软件,大大方便了3D模型的制作;以往完全依靠手绘的模型贴图,现在也可以通过修改一些现成的素材来完成。这使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事游戏美术设计工作成为可能。当然这会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对于第三类的学生来说,成为游戏美术设计师的道路无疑会比前两类学生更漫长也更艰难。除了坚持和努力之外,明确目标非常重要。很明显,这一类学生想在短期内达到美术院校学生的水平不是很现实。然而了解游戏公司的项目开发的话就不难知道,一个游戏中既有做角色,怪物,武器这些复杂物体的设计师。也有负责制作场景的设计师,一把椅子,一扇门,一盏路灯,这些物件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往往这些场景物件的制作量又很大,需要的美术设计师职位也很多。所以对于第三类学生,我们的建议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个点上。对于复杂物体模型的准确把握,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不如把精力更多地用在贴图的绘制上。一些简单的东西,如果做得精益求精,虽然看起来不炫不酷,也一样能够赢得工作的机会。 总的来说,游戏美工虽然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也并不是高不可攀。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游戏公司对于游戏美术的选拨都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这与很多行业是不同的,游戏美术设计师往往并不看重学历和证书。只要技术过关,作品能符合游戏公司的要求,实际制作考试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成功就业。相信所有怀着游戏梦想的年轻人,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都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中国经济发展与腾飞的有力保障,石油产业的兴盛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然而,随着石油化工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环境质量,在资源作用开发的同时,确保环境不受污染,成为社会各界普遍争论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加强对石油化工生产的管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石油化工 生产 环境问题 保护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其中主要是针对中国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指出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大雾昏暗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为人们的日常出行与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与危害,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生产,其中石油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巨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的安宁,生活在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时代,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1 石油化工生产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第一,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单纯地将精力放在生产环节,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缺少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整个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没有形成化境保护意识,甚至一些企业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在政府监督机制放松的情况下,投机取巧,恣意妄为,一些石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甚至根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将政府与企业的工作分离开来,所以,要想加强对石化企业生产的监督就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环保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石化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并配置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机构与人员的基础保障,而且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要设置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样才能确保其作用有效发挥,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程抢险――在企业内部做好人员职责的分工,科学地制定任务与工作目标。 另外的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缺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宁愿将资金花费在政府的污染处罚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治理污染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处罚资金数额,一般来说后者只占据前者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这就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第二,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环保制度。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来看,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经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出现,这些法律已经无法全部覆盖,甚至形成一些制度方面的法律空白,这都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落实。 第三,石油化工生产对水体与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众所周知,石油生产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未得到完善和落实,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生产加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水源,石油需要投入水源进行开采,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用水清洗装置与设备,这一过程必然造成水体的污染,而且,在对石油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石油的泄漏,这样必然会导致水体污染严重,而且在炼化过程中,要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这些也必然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2 如何加强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石油化工企业是环境危害的源头,必须全面提升石化企业管理者与职员的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责任理念,加强企业的环保自觉、自控行为。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对员工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张贴海报、拉条幅,或者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来扩大环保宣传,使企业的上下都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提高企业职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展开环境问题会议对企业每一阶段的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情况做出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从中汲取教训,提高环保质量。 第二,健全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力度。截止到当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只有6部,环保方面的行政法规也只有29项,针对环境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就要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建设入手,完善与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而且也要全面加强环保的法规实施与管理制度建设,定期开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的建设活动,对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情况要进行严格监督,一经查处严肃处理,对于已经构成犯罪行为的违法者要追求其刑事责任。 第三,加大环保投入,确保标准排放。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确保企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完善对生产与加工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 首先,大力投入环保资金,石油化工企业要加大力度,寻求各种方法来筹集资金,可以利用专款专用来加强环保力度。 其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高端手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设立远程监控,对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其达到标准的排放,要对工艺操作流程进行优选,利用现代技术完善对废物的处理,最新的生物技术是一种优选的废物分解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污染少等有点,对于一些没有任何公害作用的石油化工固体废弃物,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回填处理,主要的回填方法有:地面法、沟渠法。 3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石油化工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石油化工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石油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完善对生产加工的管理,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强对生产程序的监督,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的管理。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浅析石油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 摘 要: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能源的基础工业。然而在化工产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章中就石油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剖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油化工;环境影响; 对策 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石油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基础工业。石油化工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非常显赫,但是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消费过程等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理念,争取尽快实现绿色化工。 一、 石油化工产业对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 1、 水污染 石油化工行业的废水主要是在石油开采、炼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有机物,或者无机盐等组成的水,这些废水中含有非常多的油、盐,以及酚等有害物质,不仅成分复杂,而且排放量大,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石油化工产业的废水污染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源, 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给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2、 大气污染 石油化工产业的废气污染有着不同的形式,根据生产行业主要分为石油炼制废气、合成纤维废气、石油化肥废气,以及石油化工废气等。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装置非常复杂,治理方式各不相同,而且在提炼石油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需要大量热量,排出较多的气体,含硫量非常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3、 土壤污染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有很多,诸如酸渣、盐泥、碱渣以及污泥等,在这些废弃物中,还有很多的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非常严重。与此同时,石油化工产品在开采与运输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石油类的物质深入到土壤中,经过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发生,更加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二、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现状 1、 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强有力的宣传 有许多石油化工企业单纯地将精力放在生产环节,在整个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没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企业甚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在政府监督机制放松的情况下,投机取巧,恣意妄为,一些石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另外有些石油化工企业缺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宁愿将资金花费在政府的污染处罚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治理污染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处罚资金数额,一般来说后者只占据前者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这就对企业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2、 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环保制度 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来看,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经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出现,这些法律已经无法全部覆盖,甚至存在一些制度方面的法律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很难得到落实,这必将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保护的对策 1、 加强处罚 政府环保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突然死亡法”以及不断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等。 石化企业生产也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石化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并配置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机构与人员的,而且环保部门的负责人最好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样才能确保其作用有效的发挥。环保部门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程抢险,做好人员职责的分工,科学地制定任务与工作目标。 2、 要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环境管理目标与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之间是协调统一的,他们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许多石化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导致对环境管理的漏洞,或者说仅仅是环境管理部门的事情。因此,管理者不仅要提高环境合法意识。还要把环境管理工作运用在全体员工的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在提高自身自觉守法的同时, 还要积极不断地培养企业员工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工作习惯。例如,对企业的环境意识培训,可分为管理层培训,内审员及骨干培训,普通员工培训,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事故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随着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还要把新的规定及时传达给大家。 3、 加强员工操作规范的培训 实际在许多时候,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产生环境问题的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石化企业的员工如果不按规定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工序紊乱,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 从而导致环境事故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近期在大连新港附近的中石油输油管道起火,据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是由于油船在卸油过程中,工人操作不当引起输油管线爆炸,所幸并无人员伤亡,但是输油管线的爆炸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一线生产单位在操作过程中,要检查现有的操作规程是否合理,员工是否容易掌握,对不合理的要不断改进;其次密切关注员工的日常操做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有不良的操作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期达到好的环境绩效。 4、 加强设备和材料的环境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良好的符合规定标准的设备,不仅可以保证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实现,也大大地保证了物料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石化设备在采购或改造时,首先要充分考虑环境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其高效运作。例如现在高硫原油的供应比例已超过50%,这样在生产加工、输送、贮存、后加工等各个环节对常压塔、减压塔、闪蒸塔等设备的设计制造及其材料的选择上,都要具有更高的防腐蚀能力,所以设备材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行业标准。 5、 环境计划的运行与应急预案 目前大多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环境计划的运行控制,存在着生产操作与安全环境的矛盾,在发生异常、紧急状况时,多数企业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企业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对于水处理、废油、固体废物的焚烧过程要时时加强检查,要有严格的全程的跟踪、检查规定、记录。要强调运行控制文件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制定有应急预案,明确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态扩大。应急预案是指组织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而做出的响应方案。应急预案来自于日常管理,又严于日常管理,是我们减小事故危害的最后屏障。但有些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或不严格按规定执行。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据调查潍坊输油处及青岛输油站、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在事故发生时对事故的严重性并未及时作出风险评估,没有及时下达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并且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泄漏区域实施有效的警戒和围挡,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斋堂岛街大片路面和胶州湾附近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教训非常惨痛。 目前,国内很多石化企业在对化工过程采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建立了应急响应专家管理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效果很不错,非常值得借鉴。 结束语 当今社会,在人类对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的同时,石油化工生产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在石油化工生产中, 企业应加强现场检查,不仅要保证达标稳定,而且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采取科学的手段,防止大面积污染,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的污染,进而促进石油化工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策略探究 1环境保护监测 公司成立环境监测站,具体设在分析化验室,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并执行公司年度环境监测计划;(2)负责公司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变化情况的现场监督监测,参加环保现场监督检查;(3)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和监测数据库;(4)编制环境质量报告;(5)参与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调查监测,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在整个石油作业期间都要对有关环境参数实施监测,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由HSE部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由环境监测站依据国际检测规范,对以下环境要素监测:(1)空气质量;(2)地表水、地下水质量;(3)土壤和水底沉积物;(4)动植物种群,包括濒危物种;(5)考古和文化古迹以及宗教圣地研究,包括其他地理坐标或选矿地点;(6)动力使用;(7)废料有效利用;(8)噪声;(9)在污水管出口监测化学物质成分和地表水监测计划中规定的计量参数。环境监测计划应包含下列信息:(1)设施描述、尺寸和每个设施排放源数量,标明工作状态;(2)确定污染物取样地点和取样频率;(3)需要监测的参数;(4)进行石油作业期间用于减少排放体积和恢复吹洗气体的工艺和设备;(5)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火炬燃烧的燃烧物和有害物预计数量,吹洗分离器时井或管道的预计数量和从硫化氢获取硫的数量;(6)根据政府部门的合理要求,任何与监测空气质量有关的其他要求。 2环境保护教育 所有参与天然气项目的人员都应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公司和各承包商单位都应制订环境保护教育计划,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作业者保护环境的目的、任务和方法;(2)环境保护法律;(3)控制空气、水的质量,熟悉危险材料和废料的技术教育;(4)作业者环境保护计划教育;(5)作业者消除泄露计划教育;(6)进行环境调查、监测、取样、运输和分析时控制和保证工作质量的教育。作业者可吸收其他有关单位进行该种教育;(7)野外现场不准乱扔废弃物,乱倒废油、废液,禁止购买野生动物。 3环境应急计划 公司作业主管部门应编写涉及任何可能导致潜在泄露的活动的清除泄露计划。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应根据公司决定的合理要求每年重新审定和更新。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建议文本应包含下列信息:(1)合同区地图,标明附近居民点、特别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潜在的污染燃料、碳氢化合物、含石油废料和化学毒物的储存和排放地块位置,以及加油地点的位置;(2)用于消除泄露的设备清单、位置和总数、经培训过的负责消;除作业人员名单,及用于消除石油连续排放或短期泄露的措施、提交泄露报告的程序;(3)公司为确定在高风险地区或特别生态条件下消除泄露所需的时间、必要的员工数量和分布在作业者各个项目的设备举办的模拟演练;(4)使用分散剂的计划,标明可能使用的分散成分,对其在各种条件下有效性评价和毒性、化学成分和性质(如果有资料)的描述;(5)有关收集或排出装置,或防止石油泄漏到水表或地表的设备,包括用于收集的储藏罐,及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和设备; 4危险废物控制 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本主管业务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台账,记录品名、数量、储存地点(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使用日期、数量、保管单位、保管负责人等信息。HSE部环保科建立公司危险化学品台账,专人负责,每月普查登记。公司或承包商应采取迅速措施限制和清理任何泄露,恢复泄露周围的环境。 4.1油品和化学材料的储存。储油罐周围应建设防渗池,保证能承受最大储油罐的内容物并防止石油泄漏扩散到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交汇的排出水中;在安全的场所保存要求照看的危险化学材料或对人有毒的材料(酸、去污剂等),并限制人员进入。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储存地点并登记所有化学材料总数。 4.2储存、运输和移除废料。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应负责储存、运输和移除业务所辖的所有废料,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地层水、化学毒物、钻井溶液和水泥、污水及卫生用水和垃圾,避免给生命和人身健康、财产、地下淡水源、表面水源、自然资源、宗教圣地和文化古迹带来损失,或者避免威胁员工和居民安全。危险废物运输、移除要有危险废物转移单。 4.3排放工业废料。公司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包商应采取措施防止因石油作业产生的废料排放到地表或水中,根据移除废料计划批准的排放除外。作业者应对排放的污水中物质集聚情况进行监测。 作者:高健 单位:江阴市环境保护局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园区环境保护论文 1防渗措施 1)重点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主要是污水产生区、危险废物暂存库。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0.8mm),渗透系数≤1.0×10﹣10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2)特殊污染防治区(污水处理池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1.0mm),渗透系数≤1.0×10﹣12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3)特殊污染防治区(含污染物介质的地下管道、储罐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其中物料管网采用天然或柔性防渗结构,生产污水、污染雨水管道、储罐区采用柔性防渗结构。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2m,饱和渗透系数≤1.0×10﹣7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4)一般污染防治区:包括雨水管道、生活污水管网、生活垃圾暂存点、循环水管网、海水管网等,该区不用布设防渗检漏系统,防渗结构可采用天然或刚性或复合,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1.5m,饱和渗透系数≤1.0×10_7cm/s;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渗透系数≤1.0×10_8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2地下水监测 为及时准确掌握园区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应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在园区附近及下游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监测方案为: 1)对于整个园区的监测。在园区上游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背景值监测;在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下游附近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站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 2)对园区入园企业的监测。对各入园企业的监测井设置,可分为3类:第一类监测点,布设在厂区内部生产装置区和污水处理设施下游附近,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设施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二类监测点,布设在灌区附近下游,用于监测含油废水排放及储罐泄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三类监测点,布设在厂界外围地下水上游,用于背景值监测; 3)监测井结构:监测井孔深为见中风化板岩2m终孔,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井的孔径,要求不小于Φ200mm,背景值监测井孔径可略小。为避免污染物沿孔壁深入地下,孔口以下3米(或至潜水面)宜用粘土或水泥止水,下部为滤水管,底部视井深情况设计沉砂管; 4)监测层位及频率:监测层位为潜水,每月采样一次; 5)监测项目:pH、温度、臭度、色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总氰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阴离子洗涤剂、铁、锰、铅、钴、六价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及笨,另外加具体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6)监测数据处理:监测结果要按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园区管理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公开,特别是对园区所在区域的附近居民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露污染源,及时采取对应应急措施。 3地下水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 3.1应急预案制定整个园区及各企业的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其他应急预案相协调。地下水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 2)相关部门在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和分工; 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潜在污染源评估; 4)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平时的训练和演习;5)特大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 3.2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地下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1)当确定发生地下水异常情况时,按照制定的地下水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及上级部门,通知附近地下水用户,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2)组织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查找环境事故发生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事故影响控制住,采取紧急措施切断生产装置或设施,防止事故扩散、蔓延及发生连锁反应,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3)当通过监测发现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时,根据监测井的反馈信息,对污染区地下水进行人工抽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控制污染区地下水流场,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 4)必要时,请求社会应急力量协助处理; 5)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4检漏系统及应急抽水系统 4.1检漏系统 为防止因污水管跑冒滴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应设置管网检漏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巡查、仪器检测、在线数据采集与监控及统计报表等部分。首先配备专门人员巡检,利用检漏线缆、超声检漏仪、听漏仪等仪器对管线漏点进行探测,最后在线对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控,定期监测形成报表。 4.2应急抽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专业抽水技术人员、应急抽水井、抽水泵三部分,用于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监测井既作为水质监测井,也作为事故应急处置井。抽水泵的功率根据场地地下水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发生事故,在污染物泄露1天后,根据园区水文地质条件,按照三个月将该区污染物的质点全部抽走的要求核算出抽水井每天应该抽走的水量。抽走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返还生产系统使用。同时每月都要对抽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确定受污染的地下水全部被抽走。因抽水量不大,且为暂时短期抽水,对区域流场影响不大。 5结论 要做好石油化工园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做好园区的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获取园区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第一手资料,绘制出园区及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地下水流场等专业图件,结合园区污染源调查,掌握地下水污染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对园区制定出防渗、监控方案,保证方案的有的放矢、经济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高明哲 单位:南京大学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特点分析 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是对多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高危险性的行业,容易发生火灾、气体爆炸等事故,其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从安全的角度分析,它不同于冶金、机械制造、基本建设、纺织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危险的主要类型为物质材料和生产工艺产生的危险。 1.1物料危险 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几率非常高,人员伤亡惨重。石油化工生产中一些原料具有危险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甚至包括工艺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体、各种溶剂、添加剂、催化剂、试剂等,绝大多数属于易燃可燃性物质。它们又多以气体和液体状态存在,极易泄漏和挥发,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如苯、甲苯、氰化钠等等,由于这些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给生产、存储和运输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容易导致人员伤亡。 1.2工艺危险 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化学反应条件苛刻,发生灾难性事故在所难免。石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物理条件来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这些苛刻条件往往成为发生事故隐患的首要原因。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对工艺严格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对石化生产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上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2石油化工产业的安全问题 石油化工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1],化工生产事故也常有发生,轻则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妨碍工厂的经济发展,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因泄漏、燃烧等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2]。因此了解石油化工事故发生的特点对提高石油化工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分析石油化工事故的特点。 2.1火灾和爆炸事故影响 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环节过程中,通过对石油原料和天然气原料的处理和加工会产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稳定的化学产品,同时伴有强烈的反应,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发生连环爆炸事故和火灾。例如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同时引发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此可见石油企业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人员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惨不忍睹,更是无法通过金钱来衡量的。 2.2化学事故影响 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时,各种反应非常复杂会伴有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其中一些产物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定,一旦遇到高温、高压的环境极易对企业员工产生生命威胁、严重的会发生化学爆炸。同时,石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强,在一些大型一体化装置区,装置之间相互关联,物料互供关系密切,一个装置的产品往往是另一装置的原材料,局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全局误控制操作界面,导致事故。近几年,在全球性数据调查中,由于化学事故而死亡的位居榜首。由于化工生产条件要求严格,致使很多设备发生腐蚀或缺陷,如果仍进行高负荷运转,会发生灾难性的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多事故并发。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小事故会导致多事故并发,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石油化工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石油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巨大的,不可逆的。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造成例如酸雨、温室效应以及沙化现象的产生,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这些问题都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能力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采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大气的自净能力等措施来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石油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趋势为:①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②培育典型的环境保护企业和园区;③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④提高生产技术和产业升级。为此,各化工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重视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形象并实现长期投资效益。②贯彻落实环保工作部门。定期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工作,并对操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宣传和考核。③努力争取环保优惠政策和资金。为了提高各化工企业的环保实施力,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环保优惠政策及专项资金来帮助提高企业技术和污染治理工作,化工企业应当积极努力争取,以实现化工生产与环保的平衡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要,这些将促使化工产业升级和提高技术,尽量做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形成可循环生产;促使化工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贯彻落实企业的环保由前期投入转变为后续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投入的平衡发展。 作者:祝艺宁 于凤阁 黄驿皓 单位:吉林石化公司动力一厂 吉林石化公司碳纤维厂
船舶电气论文: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因素 摘 要:随着船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实现船舶的机电合一顺应了船舶业的发展。轮机管理员应该意识到只管机不管电的时代将要逝去,只懂机不懂电的轮机员难以顺应当今船舶机电设备的的管理。由于历史因素,很多的轮机员缺乏船电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电气设备故障处理方面比较弱,把握一切时机掌握船电知识,特别是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这是适应船舶电气设备的唯一解决方法。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气系统被广泛应用到船舶上。在建造船舶的过程中,应用到的电气设备也是越来越庞大和繁杂。船舶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整个船舶安全行驶有着密切联系,其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检测也在逐渐提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累积更多的故障因素,为检测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积累经验。本文剖析了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的故障因素,分享了几个比较常见的故障排查方法,仅供参考。 1学习船舶电气设备知识和常见故障的作用 电气设备是船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有着重大作用,船员应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的组成,了解船舶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常见因素和维修方法,这在船舶实际行驶中对可能出现的电气设备故障的检修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迅速的运转脑中的知识,进行故障检测,以最快速度找出发生故障的根源,及时处理问题,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 2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因素 2.1主配电板发生故障 第一,硬件故障。在电气系统运行中,主配电板常常处于震动中,在震动强度比较大和震动频率比较高的地方容易出现硬件设备的破损,严重的甚至整个面板都会破裂,进而导致电板不能正常使用。虽然在电板的连接部位有外壳防尘,但是不能完全防止被尘埃覆盖,灰尘阻碍了线路的连接,导致电板出现接触不实的现象,可能诱发短路。第二,系统故障。在电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会有电流穿过,当电流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电板出现故障。 2.2电动机发生故障 一般情况下,电气系统中电动机出现了故障,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出现故障的原因大都是电压不稳定,导致系统出现短路情况,进而引起的发电机温度升高,达到了发电机的承受温度的范围,进而导致发电机出现震动或冒烟等情况。此外,还需要注重的是,电气系统中的负载部分的堵塞致使运转容量超过一定的规定,进而导致运转中的转子和铁心产生硬件损害,这些都可能让发电机负荷过大,出现故障。 2.3发电机发生故障 第一,硬件故障。导致发电机磁场失衡的主要问题:发电机长久不用、内部电刷滑环接触不实、励磁机出现故障。当发电机组中的其中一环出现参数设置错误的时候,都可能会导致发电机出现逆功率障碍的现象。对发电机维护不合理,让发电机内部受潮,发电机内部的绝缘体严重磨损,以上三种情况都非常容易导致发电机产生绝缘不实的故障。除此之外,还需要提起重视的是,在船舶实际行驶过程中,机械的振动也是引发发电机电路裂开的主要因素。第二,电路系统故障。当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电路系统如果出现故障,导致电压供给不稳,可能是发电机电压出现了异常。 2.4电网系统出现故障 第一,在电力系统中,继电器主要是为了稳定电路,让电流维持在一定的额度。如果继电器出现故障或有关的硬件设备长久未检修,即使电气系统能够照常运转,但是继电器不会工作,没有办法保护电路的稳定。第二,在照明系统中,常常会出现绝缘电阻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如果没能及早处理,主配电板很可能因为电路负荷超载,进而出现短路现象。第三,电气设备在运转中如果触头温度和声音出现异常,停止时间过长,这些都表明继电器部件发生了故障,要及时检修。 3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办法 3.1凭借经验进行检修 在对船舶进行日常检修的时候,船员要认真的做好检修记录,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船舶电气检修经验,对常见的故障因素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凭借经验进行检修是船舶电气设备检修中的常用方法。 3.2直观检测法 所谓的直观检测指的是检测人员根据电气设备呈现的直观症状,用眼睛查、耳朵听、鼻子嗅,手触,仪器测等找出故障原因。第一,眼睛看主要是对电气设备的外形和有关数据进行查看分析,看设备能否正常运转,进而了解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转状况。第二,耳朵听主要是认真听电气设备在运转中是否有异常的声响,一般情况下,好的运转情况下的声音比较小,并且听起来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第三,鼻子嗅主要是凭借人的嗅觉去判别设备在运D中是否有异味的产生,判断设备的温度是否正常,因为电气设备绝大部分都是绝缘体,在正常运转中没有异味,当温度超过一定额度,才会产生异味。第四,手触是维修人员用手去感觉电气设备,感受是否处于正常温度,设备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温度上升,凭借手触,判别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在这要提起注意,用手摸设备要注意安全,避免摸到带电部分,发生事故。第五,仪器测指的是在故障检测中用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测,用数据来判断电气设备的各项指标,进而判别是否出现问题。 结束语: 在引起船舶电气设备故障因素的检测中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维修人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简便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船舶安全行驶。维修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努力学习,正确对待船舶电气设备中的常见故障因素,熟练掌握各种检测方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确保船舶的正常运转。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查找与防治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船舶行业的发展要求,进行运行电气设备安全运作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文章就常见的船舶电气接地故障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相关查找措施及防治方案的制定,实现电气接地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适应现阶段船舶领域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船舶行业;接地故障;防治措施;故障问题 前言 在船舶行业发展过程中,电气接地故障是常见的工作问题,如果不能进行这类问题的解决,必然导致船舶电气设备的不稳定性运作,从而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状况。接地故障问题是船舶电气设备工作的常见问题,其具备一定的潜伏性,在工作场景中往往不被重视,这就不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运作,为了降低船舶工作的故障率,必须进行相关故障处理措施的优化。 1 接地类型及故障原因 (1)在船舶电气系统工作环节中,接地保护模块及接地故障模块是影响电气设备工作的关键性环节。接地保护主要包括屏蔽接地模式、保护接地模式、工作接地模式等,是船舶设备安全运作的重要保障,其实现了电缆护套、船体等的良好性的电气连接。接地故障主要受到绝缘电阻、金属导电、绝缘层状况、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为了促进船舶电气设备的稳定性运作,必须针对电气接地故障的原因展开分析,进行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 实践证明,影响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设备质量水平等。在船舶电气设备工作过程中,如果电缆线路、设备等的质量较差,就会提升绝缘层结构的破坏率,从而更容易出现绝缘层结构破坏状况,如果不能提升绝缘层结构的稳定性,就会提升接地故障率。从电气设备运作环境上来看,船舶长时期处于海上工作,海洋的湿度比较大,整体温度比较高,在这个过程中,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冲击及振动,因此电气设备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故障问题,比如电气设备绝缘体老化问题,这不利于降低电气接地故障率。 (2)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如果不能进行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有效性解决,必然导致船舶设备运作上的问题,比如出现电火状况,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火灾问题,不利于船舶工作人员生命财产的维护,可能出现人员伤亡、船舶毁灭等状况。受到电气接地故障的影响,船舶电气线路容易出现短路的状况,这不利于提升船舶的运行安全性,容易出现船舶触角、船舶碰撞等问题。综合来看,船舶接地故障的整体危害性比较大,为了促进船舶工作的稳定运行,必须针对故障类型及原因展开分析,进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避免出现船舶安全事故。 2 故障查找及防治方法 (1)受到船舶整体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电气接地事故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故障查找方案的优化。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船舶电气接地设备都进行了绝缘保护仪器的安装,当电气设备产生时,这类仪器会发出警示,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查找及排除。 为了解决电气设备接地故障问题,必须进行接地事故范围的确定,首先需要进行故障位置的确定,这首先需要查看电气设备的运作状况,进行新安装电气设备的查看,检查其实际工作状况,进行相关电源的切断,做好故障原因的核查工作,一旦出现警报提醒,立即就故障部位展开排除,准确定位故障的产生范围。有必要时可以扩大故障的查找范围,在配电板上将设备电源切断,针对报警设备的警示信息展开诊断,进行电气阶段故障发生范围的大体确定。 在故障点查找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气接地事故发生范围的确定,针对事故类别作一个大体的了解,判断其是线路故障事故或设备故障问题。在故障解决过程中,首先需要断开相应的设备电源,通过对兆欧表的利用,进行绝缘电阻、电气线路等状况的监测,一般来说,电阻值相对较小或者零点阻的部位是故障的常发区域。在线路接地故障查找过程中,必须从故障点追查到线路内芯,深入排除线路内部的各个开关,通过对兆欧表的利用,进行线路电阻数值的对比及监测,进行低电阻线路的排除,确定接地故障线路的具体范围。 在电气设备接地故障查找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性方法的使用,一般来说,船舶上的主要电气设备包括通讯设备、照明设备、发电设备等。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导致发电机接地故障问题的因素诸多,比如河水、海水等的冲击及覆盖的影响,船上设备的受潮及被腐蚀状况的影响等。 (2)受到船舶实际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绝缘电阻性能可能出现下降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提升接地的实际效果。受到海上环境的影响,电动机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绝缘体处于长期受热的环境,其损坏效率加快,容易出现绝缘体断裂的状况。设备外壳与电动机接线点相连,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如果进线孔不能保障充分的密封性,就容易导致进水状况,从而降低设备接地效果。 在照明设备接地问题处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提升电源开关、灯具部件等的整体密封效果及质量,就容易导致设备内部进水状况,从而出现接地故障问题。在这类故障的解决^程中,需要进行各个电源开关的关闭,切断照明开关及照明电箱内开关,将所有端口进行断开,通过对检测设备的利用,进行线路及照明设备的测量,接地事故点一般为无绝缘电阻区域及绝缘电阻小的区域。通讯设备接地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与照明设备类似。 (3)为了适应现阶段船舶工作的要求,进行电气接地故障处理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做好电气设备的接地故障方案的制定工作。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电气管理的质量及安全性与电气工作者综合素质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有些船舶工作场景中,有些轮机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电气管理意识,容易导致电气接地故障问题的出现。实践证明,通过对船舶电气管理方案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电气接地故障率,适应现阶段船舶工作的要求。 为了提升船舶电气设备的运作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电气设备管理体系,做好电气绝缘电阻的定期测量工作。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设备容易出现受潮及被腐蚀状况,这不利于提升绝缘电阻性能。在测量环节中,如果绝缘电阻小于规定数值,就需要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提升电气设备的整体密封性,在潮湿环境或者露天环境工作中,不能去除设备上的密封条。为了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必须定期进行电气设备的更换及检修,做好电气设备防水外壳的恢复工作,提升其整体密封性,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性工作,避免绝缘体过热而出现的老化状况。在电缆周围进行电焊切割时,需要做好线缆的保护工作,提升接线的安装质量及安全性,避免出现电缆被刺破的问题。 受到船舶运行环境的影响,电气设备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相关处理措施的制定,确保船舶的安全运作,这可以进行隔离变压器的使用,做好高湿度环境下设备的二次隔离工作,提升设备的整体绝缘性能,降低电气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电气设备接地故障的有效性查找及排除,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性运作。这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重视,做好电气设备的养护维护及管理工作,实现对相关电气设备故障的提前预防,避免船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相关的故障问题。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船舶电气接地故障处理方案的优化,有利于提升船舶海上工作的整体效益及安全性,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优化船舶电气设备安全运作方案,定期做好电气设备的维修及更换工作,适应现阶段船舶行业的工作要求。 船舶电气论文:解析船舶电气设备偶发故障 [摘 要]由于船舶的结构设计紧凑,在船舶的全生命周期内电气设备随时会出现偶发性故障,影响到船舶的安全、稳定行驶。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以某一船舶建造期间发电机组只剩下励磁电压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解决偶发性故障,保证船舶电气设备的稳定。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偶l故障 船舶包括发电机组、主配电板等各种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故障。这种故障具有不可控、发生时间段、类型多样的特点,解决故障的难度也较大。即便如此,维修人员也应当认真查找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的使用性能。 一、故障分析 某船舶配置的相复励磁系统发电机组,在进行码头试验的过程中,发电机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了发电机组欠压报警、电压迅速下降、主开关跳闸的现象。对此,维修人员在详细检查过发电机组、主开关等设备后并无发现明显故障,在此启动后发电机组也能够正常运行。 要明确故障原因就要明确相复励磁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交流发电机励磁方式。一般情况下在应用这种系统时,还会配备辅助电压调节装置用来保证发电机的电压正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电机组建压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失败现象,影响到发电机组的正常使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发电机失磁和发电机电压为剩磁电压两种。 结合该船的发电机组的故障类型能够判断出,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励磁回路短路或断路,这样励磁绕组就无法得到励磁电流,这样整个相复励磁系统也无法形成正常回路,从而使得发电机组端的电压只剩下剩磁电压。为此,我们要对这种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确定。在经过维修人员的详细排查后发现,励磁系统回路中的某个短接片的紧固螺丝出现了松动现象。这时就有可能造成三种现象:一是励磁回路断路。当短接片松动时,其控制回路与电机回路的励磁电流出现异常,电路中的励磁电流也会消失,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剩下剩磁电压。对此,维修人员可以人为断开该点,并对发电机进行起机试验,这时发现发电机输出电压只剩下26伏特,故障现象得到重现。这就表明有可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故障。二是励磁回路接触电阻较大。当短接片松动但是还没有断开时,连接点就相当于一个大电阻,那么在当电阻值达到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变为零,同时也会使得发电机输出电压只剩下剩磁电压。为了验证这个结果,维修人员可以进行励磁回路接触不良的模拟试验。其主要试验方法是在励磁回路中串入不同电阻值的电阻,然后加载电压,而后对不同电阻值状况下的发电机输出电压和励磁电流进行测量,从而以此为基础判断当电阻值达到多大时,励磁回路的发电机输出电压会只剩下剩磁电压。据有关实验表明当电阻值达到2.7千欧时,其发电机输出电压会下降到30伏特左右。这也就表明,也有可能是励磁回路接触电阻太大造成了故障。三是励磁回路短路。 当在外力作用下,两块短接片短接时就会发生励磁回路短路现象,从而使得发电机组输出电压只有剩磁电压。由此可见,也有可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故障。 经过分析和排查之后能够发现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短接片造成的。在维修人员紧固短接片之后,再进行起停机试验,发现发电机电压正常,表明该故障得到了有效解决。由此可见,发电机组建压失败的偶发性故障有可能励磁回路线路问题,而并非是元器件问题。因为若是由元器件引发的故障,是不属于偶发性故障的。 二、偶发性故障解决方法分析 1.故障判定 偶发性故障通过简易的判定是无法确定故障原因,需要深入分析船舶电气设备的结构特征,而后根据电气设备的运行原理加以分析,大概确定故障原因,再加以分析和验证。 比如说最常用的经验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工作人员。从长期实践来看,经验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电气故障处理方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在平常做好维修保养工作记录,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能够电气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预判,尤其是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电气设备来说,经验法更加快捷。另外,短路法也是一种判断偶发性故障的方法。在上述偶发性故障的原因判定中,工作人员就用外力使短接片短接,判断是否会出现故障现象。在开关、继电器等组成的控制电路等偶发性故障判定中也可以尝试用短路法。此外,从上述判定方法中还能够发现工作人员还使用了试验法等方法进行偶发性故障的原因查找。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故障判定中,工作人员应当灵活选择判断方法,以确定故障点和故障原因。 2.偶发性故障的预防 偶发性故障的虽然不可控,但是去故障原因还是来自于电气设备内部和外部。比如说上述偶发性故障。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在建造初期,紧固短接片螺丝,就能有效避免偶发性故障。另外,天气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偶发性故障。对此,应当完善预防措施,减少偶发性故障的发生。 比如确保电气设备的清洁,避免灰尘影响到电气设备的运转;保持通风,避免电气设备因为高热而发生故障;保证电气设备连接的可靠性,并做好接地、屏蔽等工作;及时做好电气设备更换工作;加强电气设备的定期维修与养护,消除电气设备安全隐患。总之,应当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电气设备偶发性故障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若要提高船舶的电气设备偶发性故障处理效率,就要深入分析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电气设备故障,确保船舶正常行驶。这不仅是现代化船舶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小型船舶安全性的必然结果。 船舶电气论文:探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行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逐渐的实现节能化、自动化以及大型化。电气生产设计的工作变重了,地位也提高了,准确的电气生产设计是船舶各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索,促进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船舶设计 电气生产设计 基本流程 注意事项 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国际的公约法规以及船舶行业的相关规定,结合船舶设计的实际经验,符合人性化操作方面进行改进措施的提出,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促进船舶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电气生产设计的内涵和任务 电气生产设计是以详细设计作为基础,在电气安装工作图和管理图表上把设计、工艺、计划、质量以及生产数据全面的反应出来。它能够把电气设计、电气工艺以及电气管理进行融合,按照施工的区域以及工艺阶段对工艺准备进行开展,能够促进其他设备安装的相互协调,是电气施工的重要依据,使得工人能够依照图纸施工,管理人员根据它来制定生产作业的计划。电气生产设计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能够合理的解决电气设备的布置、安装的技术问题和施工方式,绘制出能够适合现场工艺要求而且能够有效率、有质量的电气技术性能图纸。二是为车间的生产提供管理方面的资料,如主干电缆册、分支电缆册、电装件制作表。 二、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 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现代化造船模式以及数字化造船理念不断的提出,TRIBON系统在船舶设计的领域里广泛得到使用。TRIBON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船体设计、舾装设计、管系设计、电缆设计以及船舱布置等很多内容,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融合,以计算机中构建的数字模型作为依据,得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施工生产图纸,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开展多用户的同时作业,数据能够及时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在TRIBON系统辅助下的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三、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在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图纸进行绘制之前,需要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相关的图纸进行学习和深入了解,如了解详细设计的系统图,对总布置图以及绝缘布置图进行了解。在对图纸进行绘制以及工作安排时应当以合理预装作为基本原则,符合舾装转模,加强施工预装率的要求,设备的安装以及电缆通道应当尽量避免在分段的焊接缝处。比较完善的预舾装率能够节省施工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电气设备布置的设计绘图要领 ①、除了大型的落地式的设备以外,电气设备的安装应当尽量选择挂壁式。依据PSPC的要求,在船体液舱壁上不予许安装电气设备。如果无法避免需要安装底座支撑以及在船体板中间安装腹板。②、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和布置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设备的操作性以及拆装和检查维修,设备的门应当能够自由的开启。③、电气设备的布置应当原理蒸汽、油以及水等管子的接头部位和阀门处或者下方,避免设备被液体喷溅。针对一些露天的设备应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护工作,并且按照防护等级进行操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反映并且处理,一些布置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需要做好相应的防爆措施。④、电气设备的布置需要保证通道的畅通无阻,避免工作人员的绊脚或者碰撞。一般情况下,主要通道的宽度应该是80厘米,最小通道的宽度不能够低于60厘米。⑤、火警探头的设置应当远离通风管的出风口位置,感光式的火警探头周围不能够有障碍物。⑥、按照电气设备安装高度工艺和船舶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的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高度控制,特殊情况可以另外处理。⑦、在油柜的表面不能够安装电气设备,如果无法避免需要远离油柜10厘米,产生高温的设备坚决不予许在油柜附近布置。⑧、对主变压器、应急变压器以及艏侧推变压器进行吊码安装的检查,按照此项要求对机装和舾装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⑨对所有的电气设备的底座进行安装接地螺栓。⑩需要在机舱舷侧布置的设备,需要用船体的横剖面结构图对其进行投影,防止布置错误。 (二)、电气生产设计的设计绘图要领 ①、对于冷藏室,电缆应当采取明线铺设,电装件也采取明式安装。②、电缆在穿过冷藏室的隔热绝缘层时,电缆应当穿金属管,并且管子两端进行水密封处理。③、在居住舱室的电缆如果需要明线铺设,应当使用滞燃性的塑料管槽进行保护。④、如果需要在货舱、露天甲板等容易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进行电缆布置,需要对电缆进行设置电缆保护或者电缆管,保护电缆。⑤、在艏楼甲板和前桅之间进行电缆布置时不能够使用电缆框进行贯穿,应当使用镀锌钢管,而且长度不能够小于两米,并且在钢管的两端需要填料函进行密封处理,电缆管应该尽可能的布置在桅杆的后部。⑥、电缆的布置应当远离热源,在与蒸汽管或者热水管进行交叉时,电缆通道和热管绝缘材料之间相隔不能少于8厘米,如果电缆通道和蒸汽管或者热水管处于平行,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能少于10厘米。⑦、电缆的布置需要避开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的空间,例如氧气间、乙诀间、油漆间以及蓄电池室等。对于这些场所的照明电缆布置应当布置在钢管内,需要穿越仓壁时,应当保持其原来的密封性。⑧、电缆禁止从油舱中穿过,一般情况下水舱也不能穿越。如果无法避免可以使用单根无缝的钢管进行穿越敷设,保持管子和舱壁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做好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四、结语 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过程十分复杂,工作任务艰难而且需要细致处理,设计的好与坏会对船舶的制造时间以及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随着船舶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的推广是采用,对电气生产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去研究和探索,对生产设计进行深化研究,不断的促进计算机在生产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以能够适应船舶事业的发展。 船舶电气论文:试论电气设备在船舶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船舶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船舶事业能够体现出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电气设备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船舶的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在船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船舶制造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船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气设备 船舶生产 应用 随着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船舶制造业在不断发挥在那,电气设备在船舶的航行中非常重要。文中对船舶工业中电气设备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 一、船舶电机的应用 船舶电机的主要功能是把电能有效的转化为机械能,绝大部分的电动机利用磁场和电流的关系产生旋转力。电动机和发电机有很多的相似点,很多的电动机能够作为发电机使用。船舶电机能够通过直流电或者交流电进行供电,船舶电极能够分为AC电动机与DC电动机两种。交流电动机就是把交流电转换成机械能,一般情况下有两个组成部分:具有供应交流电而产生旋转磁场的线圈,称之为外部固定定子;接到输出电能的内部转子,主要是通过旋转磁场提供扭矩。这两种交流电动机的主要区别是转子类型的不同。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磁场是由感性电流产生的,转子需要比定子磁场转动的稍慢或者更快,达到提供感应电流的目的。同步电机不需要依靠感应,因此能够更加准确的在供电频率中进行多重旋转。通过滑环或者永磁体的直流电生成转子的磁场。有刷直流电机能够通过内部换向,固定永磁体以及旋转电磁铁从直流电源处生成转矩。电刷和弹簧把电流通过换向器传送到电动机内部转子的旋转线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在转子中使用旋转的永磁体,而且在电动机的外壳上运用固定电磁体,通过电机控制器把直流转化为交流。 二、船舶电站的应用 在船舶电站的系统内,对设备正常运行时进行探究和分析,把各项技术的数据作为参数,通过和故障设备的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对比并且分析,在对比的结果中发现故障发生的位置。这种类型的检验方式主要适合在定值校验的实测值和正常数值相差很大的过程中,而且并不能够准确的找出故障的原因和类型。如果运用此种方式对船舶电站的电磁型继电器的定值 进行校验时,如果实际测出的数值和整定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对喜爱能够它能够回路内的其他同类继电器即兴检测,把这两个的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存在运行的故障,不应当在第一次的检测之后就直接断定继电器不符合标准,或者就开始调整参数。船舶电站能够对故障线路进行统一的集中调试,能够对电站的大量节点进行保护,继电保护装置需要加强对容错性的建设。在主干线路的开关控制和线路自身的使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独立的开关能够把主线和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分割,方便对故障的解除。针对母线电路的保护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电路进行防治偶然性错误造成的系统判断错误。在同一个时间内,如果部分支线电路存在问题,相对应的支路能够代替其工作,并且保证同步性。 三、船舶水泵的应用 船舶泵是利用机械作用把流体、液体或者气体进行移动的装置。泵按照移动流体的方式能够分为三个类型:直接升力、位移和重力泵。泵通过一定的复式或者旋转式的操作,消耗一定的能量进行机械工作,它能够通过电力、发电机或者风力发电等多种能源进行操作。在外壳中只有一个叶轮旋转时,被称之为单级泵,在套管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叶轮旋转时,被称之为双级泵或者多级泵。船舶生产的经济性对上游操作具有吸引力,安装更加简单,能够降低设备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船舶液压机的应用 船舶液压机能够对船舶油箱的油量进行z测和控制。液压机是一个使用液压缸生成压缩力的装置,运用液压等效的机械杠杆。液压机利用的是Pascal原理,在整个封闭的系统中压力是永恒的。系统的其中一部分是用作泵的活塞,在较小的横截面上作用着适当的机械力;另外一部分则是面积较大的活塞,产生相对应较大的机械力。当任意一个活塞被向内推动时,由于流体是不能够被压缩的,因此,小活塞移动的体积和大活塞移置的体积是相同的。 五、船舶空气压缩机的应用 在船舶中所使用的压缩机一般分为密封式的、半密封式的或者开放式的,在密封式和大多数半密封式的压缩机中,对压缩机提供驱动的电动机都是集成的,而且需要在系统的加压气体包络内进行运行和操作。电动机的设计是在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运行并且由其进行冷却。密封式和半密封式的区别就在于密封式使用的一体式的焊接钢外壳,不能进行维护和维修,如果密封实效只能进行整件更换;半密封式采用的是带有垫圈盖的大型铸造金属外壳,能够打开进行维护或者更换电机和泵组件。两种类型的主要优点就是没有气体泄漏的路径。开放式的压缩机主要依靠轴密封件维持内部压力,而且这些轴密封件需要使用润滑剂在泵部件和密封件上进行喷溅来保持其密封效果。如果操作的频率不够,密封件上的润滑剂就会被蒸发,就会出现泄漏现象,导致系统不再起到作用需要再次的充电。通过两者的相比之下,船舶系统能够闲置多年而且能够在任意时间启动,而且不需要进行维护而且不用经历系统压力会有损失。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电动机的驱动器不能够进行维护和修理,如果发生电动机的失败就需要更换整个压缩机。同时烧坏的绕组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一定的污染,需要把系统完全抽空进行气体更换。 六、结语 在船舶生产的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制造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精准的数据和现代化的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研发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促进船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保证我国的海上安全和建设。在我国船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电气设备行业进行革新,保证我国船舶行业的自动化管理,促进我国船舶产业能够高效、高质的生产。 船舶电气论文:基于船舶电气设计的常见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交通运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交通的发展不仅仅是在陆路,更延伸到了空运海运等。水运交通的发展中也促进了船舶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船舶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现阶段,船舶行业正在朝着节能化、自动化、大型化发展,船舶电气设计工作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对设计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船舶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船舶的使命,按照船东和有关规则、规范的要求,设计出技术性能指标合理、经济性良好的船舶。鉴于此,本文是对船舶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计/常见问题 引言:近10年来,作者参加了几十艘船舶的审图、建造和检验,接触了多家船舶设计单位和设备厂家提供的电气图纸。从总体来看,船电图纸的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由于船东对船舶电气的重视程度和成本的控制,设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对法规的理解偏差等原因,船舶电气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船舶电气设计任务不明确 作者在日常建造检验和审图中发现,在设计一艘新船(这里主要指中小型船舶)时,船东与船舶设计单位很少拟定正式的《船舶设计任务书》,并严格按照《船舶设计任务书》各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导致整个设计条理性、合理性较差,前后矛盾的地方较多,后续不断修改和变更设计,为船舶的建造工作带了极大的麻烦。主要原因是船东对船舶电气的知识了解不多,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公司在大概明确船东的要求后,为图省事,一味去满足船检机构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或经验进行设计,与船东的沟通交流不够。明确设计任务,是提高船舶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船舶设计初期,制定合理可行的《船舶设计任务书》显得至关重要。通常可按照论证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或是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两种方式来考虑,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一旦设计阶段确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设计阶段工作内容开展设计,前一阶段设计未达到要求时,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二、船舶电气设备的选择随意性较大 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船舶设计单位会根据船东的要求,并结合规范,拟定《船舶电气设备明细表》。从实际情况来看,船东指定或是明确的设备并不多,大多数电气设备是设计单位根据船舶船用环境条件、外壳防护等级、电气参数等列出。不少设计单位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各方面的要求都满足了,但是常常忽略了电气设备厂家所生产的设备是否有更新和淘汰的情况,参考以前的情r设计时有出现。船舶电气设备种类较多,数目较大,大到发电机组,小到一个电气开关,由于设计公司在设计阶段未对具体的设备进行考察,导致采购设备时不是缺货就是无货的情况比比皆是。船舶工期不等人,只能修改设计,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成本。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船舶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船东、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考察,确保所列设备都能及时采购到位,防止因设备问题导致船舶建造周期增长的现象。 三、断路器的选择不够规范 船舶电气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断路器的正确选择问题,正确选择断路器能够为设备的选择性保护、连续性供电等提供保障。依据全船用电设备的数量、功率、电制等,对每路负载的断路器容量进行认真的核算,确定其选择的合理性。笔者在实际的审图和建造检验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型船舶,都没有进行短路电流计算。断路器的选择基本都是考虑保护性而忽略分断能力,导致在发生短路故障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对最接近故障点的保护电气进行切断,从而保障重要设备继续运转。同时,对断路器的过载保护、自动卸载等情况考虑较少。船舶电气和电子设备在设计中采用规格制定得偏松的电路保护器件,则设备将极易因功率冲击而遭到损坏并导致起火的灾难性后果,反之,如果采用规格制定得偏严的电路保护器件,将会引起令人生厌的频繁跳闸现象。为有效解决船舶电路保护器件的选择,电气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整船的电气设备情况,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认真思考,加大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既要保证电气设备不受到损害,又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在此,笔者建议,所有船舶都应进行短路电流计算,为船舶电气设备保护电器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船舶电气设计与船体、轮机设计各自为阵 船舶电气设计是船舶设计的一部分,但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船体、轮机设计密不可分的。作者在对一艘船舶200T油船的电气图纸进行审查时发现,船舶电气设计满足现行法规的要求,但与船体、轮机进行会审时,由于船、机、电图纸中所描述的航区、海区等不一致,主电源、无线电、航行设备的配备问题马上凸显出来。更有消防泵功率为5kw,而驱动消防泵的电机只有4.5kw的现象。随即将全套图纸退省,要求船机电设计人员统一核定后再提交。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船舶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各自为阵,没有认识到船舶设计是一个整体工作,任何看似合理合规的独立设计,在综合船机电设计来看,都显得错漏百出。为使船舶电气设计更加合理有效,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船舶总体设计任务的同时,对于和船体、轮机专业交叉的部分,应积极与其他设计人员沟通协调,并及时作出调整,确保图纸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能和其他专业设计完美配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船舶电气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船舶整体设计的质量。那么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对影响因素的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确保船舶电气设计更好地为船舶安全航行服务。 船舶电气论文: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探讨 摘要:船舶事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改造与优化,在信息技术时代,与机电设备的高效融合是船舶在新时期发展的成果。在电气设备的配合发展背景下,现代化船舶行业呈现出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机电合一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极具优势的进步关键。文章对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日新月异的进步态势成为现代船舶电气化、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气设备的研发以及投入使用越来越成为现代船舶发展的关键点。据有关资料可知,船舶中的电气设备主要包括船用变压器、开关柜、CESC系列岸电箱、控制台、CEDP系列分配电箱、主配电板以及应急配电板、海洋平台变压器等。这些电气设备在内的管控工作对于整个船舶行业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呈系列化、通用化以及模块化的态势处于发展过程中。在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的研发与改进工作中,维修及其决策方法作为整个电气系统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高水平自动化、科学化以及动态化的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养护体系,就成为相关专家与学者探讨的热点。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践经验,从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的必要性与现状入手,对其具体方法展开进一步论述。 1 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机电设备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现代化的船舶行业而言,其具备研发与应用的时代价值。任何一个机电系统都包括零部件的选用与优化、系统构架、系统操作与管理以及机电设备维护等环节,其中维修以及维修决策对于船舶的气设备来说不仅具有维持其正常运作保障船舶质量安全的作用,同时对于整个船舶电气设备的先进性发展也同样存在推动性价值。在现代的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主要包括周期性维修以及状态维修两种维修策略。其中,周期性维修属于定期检修工作的一种,是我国长期使用的、较为传统的维修途径。具体而言,周期性维修主要分为计划大修以及预防维修两个策略;其以既定的检修项目标准与流程为依据开展维修工作,且未到检修日期不进行相关的维修探查。计划大修所覆盖的维修方面极广,将带来一次规模较大的成本支出,且不一定能获取相应的检修效益。周期性维修的具体内容相对固化,不利于新问题、弊病的检出,可见传统的维修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也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 另一种维修模式即相对新兴的状态维修策略。状态维修模式属于动态检修体系的一种,其主要检修依据为具体的船舶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具有实时性、连续性以及可靠性,相较于传统的周期维修模式更科学、合理。其中,对于状态维修模式而言,在线状态的监测是核心,如何在设备的运作过程中提高监测的真实有效性,是状态检修的关键。具体来说,状态维修中应注意的工作内容包括监测的频率、范围、时间点参数设置、应急的可能性等方面,尤其要关注故障可能性检出时间与设备故障时间的监测,从而为整个维修策略的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若船舶的电气设备不在常规的检修环节中发生故障或者设备的故障风险并不存在时间的相关性,此时状态维修则需要与周期维修策略相结合,进而提高整个维修决策的有效性。另外,除了周期性维修以及状态维修以外,为了提高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的全面性与有效性,相关部门还可以指定常规的重点设备检修策略,对于故障频发、联动性特征强、对于设备正常运作十分重要的部分进行主动检修,对于相对次要且不会带来致命损害的部分则进行故障后检修。 总而言之,现代船舶的电气设备对于其安全使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真正有效的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应该包括定期与实时维修、主动与被动维修、故障检修与预防检修等在内的维修策略方案,只有将各种可能性的检修应对策略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维修体系的发展,也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维修决策体系,充分提高日常电气设备维修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才能真正促使船舶的电气设备运行长期处于最优状态,并达到在优化船舶电气设备维修成本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其运行安全与效益的目的。 2 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总览 电气设备是现代船舶正常有效运作的重要部分,其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要求相应的日常维修工作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技术性。笔者认为,要提高现代传播电气设备的维修效率,应从决策计划出发重点关注包括维修前的准备、检修原则与流程、检修的具体方法三方面,具体如下: 2.1 维修前的安全措施准备工作 船舶的电气设备属于高强度的机电设备,其运行需要较大规模的电力能源支持,且整个设备体系结构复杂,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笔者认为,在开展日常的维修决策工作前,必须首先做好安全措施的准备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其中可包括:(1)保证在断电状态下进行故障检修,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启电气护罩,并做好重要的安全标识工作,以避免出现非检修人员失误触电的事故;(2)确保整个电气设备的维修工作一直处于足够的照明状态下,若需使用手提灯进行检修工作,应将手提灯的电压时刻控制在安全值范围中,并在必要时对手提灯的灯泡进行护罩设置;(3)检修人员一定要对检修环境进行重复排查,确保检修工作附近无不相关人员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带电测试;(4)为了保证检修人员的工作安全,在进行带电检修的过程中,应配备一名专业人员进行应急辅助,确保当不良情况发生时能及时帮助切断电源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2.2 船舶电气设备的故障排除原则及流程 船舶的电气设备检修属于一项体系工作,具有其一定的结构性,要求工作人员根据其固有的规律以及检修的效率采取相应的检修策略。笔者认为,电气设备的故障排查首先应遵循三个必要原则,分别为先易后难原则、先动后静原则以及先外后内原则。(1)先易后难要求检修人员先从相对简单的部分入手进行检查,包括控制回路的测量、保险丝的检测等,对于结构复杂的部分应从结构简单的入手进行拆检,并在此基础上先从故障可能性大的入手进行拆检;(2)先动后静原则要求检修人员对在运行状态的设备先进行检修,包括隔离开关、机械运动的相关设备部分等;(3)先外后内原则要求检修人员从故障可能性较高的外部结构入手进行检修,如限位开关、动作元件以及传感器等。总之,遵循相应的故障检修原则有助于提高维修工作的有效性,避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 此外,船舶的电气设备一般流程可参照以下模式:(1)设备的故障情况表述;(2)提取电气设备相关线路图与资料;(3)讨论设备的故障因素;(4)故障定位;(5)制定拆检设备的具体维修计划;(6)维修;(7)修复并试验。根据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的具体情况可对该流程进行细化以及具体优化。 2.3 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的若干方法 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笔者总结了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的若干方法,包括直观法、比较法、短路法以及经验故障排除法。(1)直观法指检修人员通过对电气设备包括看、摸、听、闻等感官检验途径进行的初步故障判定,其中看包括电气设备外观是否平整、颜色是否异常,听设备运作时机组声音是否异常,闻设备运作时是否存在异常气味,摸设备运作中是否存在异常颤动并判断其运作温度等;(2)比较法即检修人员在进行故障的排查过程中,在疑似故障的元件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换,若替代元件造成设备运行差异,则可判定为故障并进行进一步排查。一般来说,现代船舶的电气设备具体元件结构均具有其备用材料,因此灵活采用替代法有助于提高检修的效率;(3)短路法是电气维修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其主要旨在通过对包括开关、继电器、接触器触点等构成的电路排查进行检修,由此检出故障。一般来说,检修人员可通过将鳄鱼夹等工具进行疑似故障触电连接,在故障消失时可判断该设备部分存在故障,应对接触不良的电气元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在采用短路法时,要保证检查后的短接线材料拆除,避免短接线造成电气设备运作风险的情况发生;(4)经验故障排除法是以检修人员的固有技术经验为基础的维修策略,该策略对检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维修人员也只有在长期的维修实践、记录、学习以及总结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维修工作,相关企业应注意培养该类型的工作人员,以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维修队伍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行业作为社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的基A动力,其研发技术、质量以及安全等均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船舶电气化的发展,电气设备的结构复杂化、技术先进化趋势对维修工作提出了新时期的难题。因此,将传统的周期性维修与自动化的状态维修、综合维修策略相结合,在安全保障、标准以及原则基础上不断对维修决策的方法进行实践、总结、尝试与创新,是船舶电气设备正常有效运作的发展动力。只有不断对船舶电气化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才能真正提高维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而为船舶运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生产设计 [摘 要]以64000DWT散货船电气生产设计为例,叙述电装生产设计内容及流程和特点,及设计注意事项。 [关键词]电气;生产设计 1 电气专业生产设计介绍 电气生产设计是在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工艺、计划、质量、生产管理数据全面反映到电气安装工作图和管理图表中的设计过程。强调按施工区域、工艺阶段进行一系列的工艺准备,并能与其他设备安装之间进行协调,从而成为指导电气施工的主要依据,使工人能按图施工,管理人员能按照它来具体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主要任务有两项: 合理解决电气设备布置安装技术问题及施工方法,绘制适合现场的工艺要求。 为生产提供管理资料,如主电缆册、电装件制作图,电气综合布置图、各种托盘表等。 2 电气生产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电装生产设计图纸的设计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一般情况下应作如下准备工作。 2.1 电装生产设计标准 要做好电装生产设计,必充分使用现有的各种标准。目前,各厂制定或遵循的有关电装生产设计标准基本按照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船用标准,具体如下: 基础标准。船舶生产设计图样与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船舶管系和电缆贯通在桁材、复板、甲板、舱壁处开孔设计准则,船舶电气平面图图形符号电力、照明及附件等。 设计标准。导电系统图设计要领,专业舱室综合布置图设计要领,电缆敷设技术要求,电缆安装件,电缆贯穿件,电气设备安装件。 工艺标准。船舶电气设备安装工艺,船舶电缆敷设工艺,船舶电气安装质量标准。 2.2 规范资料 了解所造船舶的船级和船籍及其有关的规范、规则等。涉及电气主要规范和规则有:各船级社海船规范,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及其修正案等。 电装设计时电气专业的详细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有关资料应完整、齐全。 与电装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主要图纸:船体总布置、机舱布置、分段划分图、家具布置图、舱室布置图、绝缘敷料图、防火分割图。 3 电气专业生产设计的流程 TRIBON系统在船舶设计中广泛应用。该系统集船体、舾装、机电于一体,可生成符合用户要求的施工生产图纸,同时多用户同时作业,数据及时更新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流程:(图1) 4 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在绘制电气生产设计图纸前,需要学习了解与本船电气生产设计相关的图纸,如详细设计的系统图、绝缘布置图、总布置图等。 4.1 布置电气设备 (1)电气设备尽量选用壁式安装,底座尽量低,大型的落地式设备除外。(2)在布置电气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可操作性,拆装和检修方便,设备的门能够自由开启。(3)电气设备不应布置在蒸汽、油、水等管子接头部位和阀门等易喷溅物件的下方。露天设备要注意电气设备的IP等级,布置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均应有防爆措施。(4)电气设备的布置不应防碍走道的通行,一般主要通道的宽度应大于800mm,最小600mm。(5)火井探头的布置应远离出风口,感光式火井探头周围不应有障碍物。(6)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按公司制定的厂标设计,特殊情况另作处理。(7)电气设备尽量不要布置在油舱表面,若必须安装时,则设备后壁距油舱壁的距离应大于70mm。(8)检查变压器、泵浦、等需要维护的设备上是否安装吊码。(9)布置在机舱舷侧的电气设备,必须用船体横剖面结构图来进行投影,防止因肋骨线形变化而造成布置错误。 4.2 布置电缆支撑件 (1)根据全船电缆走向图预先占位布置全船主干电缆托架,要注意电缆通道尽可能地直线敷设,并保持高度一致;双路供电的设备,互为备用的设备,发电机,舵机、应急消防泵的电缆托架设计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置;规范要求的主干电缆不能穿越的区域及舱室,设计时必须要严格遵守。 (2)根据详细设计图纸,制定详细的电缆统计表格,分区域分别计算出区域的电缆型号及数量,用来确定各个区域托架的实际宽度;配电板、集控台、驾控台等电缆密集设备下方的托架需仔细核对电缆数量及型号,确保托架及穿舱件大小合适且便于电缆敷设和绑扎。(3)考虑船体结构并与通风、机管专业协调,确定托架是否在大梁上开孔安装,至此完成各区域的托架最终定位。(4)根据船体桁材的高度,确定各层甲板使用的扁铁脚高基准,并尽可能少的在船体结构上开孔。(5)考虑设备的位置及线路连接,确定扁铁的宽度,并延伸至设备附近。 4.3 电缆设计 (1)由两路供电的电气设备和两套相同功能电气设备的电缆走向,应尽可能分开布置。(2)多台主发电机的电缆应分为多路敷设并尽可能相互远离 (3)操舵系统的两路电缆,至少有一路不能在机舱通过,两路电缆路径完全分开。(4)与机舱电气设备无关的应急电源,原则上不能在机舱区域通过,如不能避免,应选用防火电缆。 (5)应急发电机室内的电缆,布线时不能跨越本舱室。(6)本质安全电缆应严格与其他电缆分开布线。(7)与分油机室、厨房冷藏场所无关的电缆,应避免在这些舱室穿越。(8)电缆应避免穿越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的场所,如氧气间、乙炔间、油漆间、蓄电池室等。对这些舱室内必不可少的照明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内,金属管穿越舱壁时,应保持其原有的密封性能。 5 结束语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缆的型号及数量成倍增加,对电装生产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地对电气生产设计进行优化,研究计算机辅助软件在电装生产设计中的应用,以适应现代化造船事业的需要。 作者简介 朱斌(1983-)男,江苏江都,主要从事船舶电气方面的工作。 吴志友(1981-)男,江苏江都,主要从事船舶电气方面的工作。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船舶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及其原因,一旦l生故障,要做到及时检修处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进而研究了相关的检修方法,希望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电气故障;检修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船舶的电气化程度也是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对于常见的故障要做到明确分析,掌握故障原因,以实现及时的检修处理。 一、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 (1)短路故障。大多数情况下,设备发生短路多是由设备的内部原因引起,比如有两条线路短接,从而造成正常电流旁路。主要表现为,电路中的电阻变小,形成过大的电流。一般会导致:发热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冒烟。 (2)开路故障。一般导致开路的原因多是电路的不完备。比如,发生开路时,设备的电路被切断,造成电路无法通路。发生开路,就表示电阻无限大,电流为零,一般会导致:电阻无限大、设备难以正常运行。 (3)接地故障。电气运行中元器件的绝缘性能不佳或某些设备设置不合理都会引发接地故障,这会造成电路流通异常。比如,电动机的某些绕组和机架出现电接触时,就会导致接地故障。从理论上来讲,接地与上面提到的短路类似,接地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呈现出的特点更加明显。多数情况下,短路所造成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某些元器件不能正常工作,进而引发电路断开;而在接地时则不一样,因为是间接旁路,因此有关元器件会继续工作,但效果不好,还会形成异常的电流等。此外,发生接地故障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缺乏科学的接地故障保护器的情况下,由于电路元件仍在工作,因此非常易于出现操作人员被电击的危险。 一般来说,发生接地故障的原因是导线绝缘性能失效、发生收缩或是元件设置错误等,出现接地故障时会导致:电流等的数值异常,发生电击危险,引起接地故障断路器等的长期性断开。 (4)机械故障。设备发生机械故障多是因为,元件过度损伤、违背操作规范或是使用不当所引起的电气设备中的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比如,传动带断裂、元件磨损、外壳损伤以及运行中断等都是较为易发的机械故障。机械故障一般会导致:出现噪音、运转异常、电路不能正常运行等。 二、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般会把故障检修分成如下三个步骤,即是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以及最终决策。依照这三个步骤来操作,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否则,就非常易于发生错误的判定,从而引发某些意外出现,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正常工作,导致某些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遇到熔丝熔断的情况下,就马上不作思考的换上新的熔丝,如此做的结果就是再次发生熔断,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未对熔丝熔断这一情况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做船舶电气故障检修时,要依照上面提到的三个步骤来处理。首先,是分析情况,即是遇到故障,不要慌张,仔细研究故障现象,分析故障特点。其次,即是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明确引发故障的原因,如果明确了故障发生的原因,那么最后就是提出各类处理方案或提出可供选用的检修方法,即给出最终决策。在发生船舶电气故障时,依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检修处理,是合格故障维修人员所要具有的素质。 一般情况下,分析船舶电气故障原因,最终目标在于定位发生故障位置,那么能够采用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自身的感受及工作经验。而且大部分的故障都能够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发现,比如,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不过,我们绝对不能只是依靠自身感觉来明确故障原因,那么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故障检测方法,而应用何种方法,要看当时的故障情况以及表现出的特征。下面探讨一下几种常用的检修方法。 (1)对电压的测量。对电压的测量要使用电压表等来实现。如果测量值为零,则表明发生了短路,如果测量值不是零,而数值又非常小的时候,则是有短路器件存在。 (2)对电流的测量。对电流的测量要使用电流表等来实现。通过对测量值的分析,能够发现电路中的常见故障,比如短路、开路等情况。 (3)对电阻的测量。对电阻的测量则要使用欧姆表等来实现,通过对测量值的分析,能够发现电路是不是出现了短路、开路等故障。这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测量之前,记得完全断开电源。 (4)置换。它指的是使用一个新的元件来代替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元件。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有效的节省时间、简便易行。不过也有着一定的风险性,比如用一个好的元件代替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元件,而导致故障的原因并不是这一元件,就有可能把好的元件烧坏。 (5)桥接。假如发现某一元件有可能出现故障,通过跳过有可能出现故障元件而用一个新的元件实现跨接。假如使用这一方法后,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那么我们找到故障原因了。该种方法与“置换”比较像。不过这一方法只能用在开路元件中,对某些短路元件并不能使用。 (6)再次焊接、设置与校正。这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用,假如某个元器件常常出现电气焊接不良的情况,就需要用专用电烙铁等将相应的焊接点再次焊接,如此就能够排除故障了。 以上谈到的几种常用的检修方法,可以在发生船舶电气故障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对应分析,只要准确找到引起故障的原因,就能迅速解决电气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船舶电气论文:关于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造船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船舶应用在运输、工程、渔业中,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使用电力来推动,因此说我们需要加大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力度,通过严格的管理与高水平的维修保养,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先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依据进行简要描述,继而对船舶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和维修保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管理;依据;维修保养 前言 船舶始终在海面上航行,高温、潮湿的环境对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非常不利,因此在船舶中应用的电气设备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在性能、安装以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部分重要的电气设备还必须符合相关国际安全公约的规定,并且由于船舶航行过程中会受到波浪的冲击,船舶会发生明显的摇摆振动,因此无论是安装还是运行都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依据 在茫茫的大海上,保证船舶电气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保障海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非常重要。因此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必须承担起设备管理的重要责任,对设备的运行原理、技术参数等有着充分的了解,具体职责如下: 1.熟悉、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能够迅速对按照要求找到设备对其进行维护; 2.能够正确操作、使用每台电气设备,保证设备的规范使用; 3.定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分析,以便开展科学的管理; 4.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判断故障来源,并作出针对性的处理; 5.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做出部分整修,并向修理单位提出任务要求,保证修理可行性; 6.能够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对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7.对于不合理的设备能够及时整改,并在后期验收环节进行严格管控。 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管理标准,由于国际贸易的逐步频繁,该标准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国家采纳和使用,我们要在遵循IEC标准的同时,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标准,在保养过程中结合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好维护工作。现阶段船舶中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相关技术的革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相关的维护细则却未完善,因此相关部门急需总结、完善相关管理细则,提高电气设备的管理水平。 二、船舶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虽然我国造船业在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十分喜人,但是在船舶维修工作中始终存在问题,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就是其中最为显著地一个。船舶的建造、维修都需要极强的技术性,特别是在维修的过程中,如果维修技术人员不能彻底掌握专业技术,则会导致船舶的电气设备故障隐患被掩盖,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够保证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2.缺少自主检查工作 现阶段,在开展船舶维修工作时,缺少自主检查也是导致维修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通过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保障船舶安全行驶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期的维修费用。因此我们必须定期对船舶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更严重问题的产生。 3.烟尘过多 在轮机设备中,存在大量的排气管道以及排气阀,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维修保养过程中对其进行定期的清理,特别是主机排气阀的清理工作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及时清理排气流道以及排气阀内的灰尘,提升水冷效果、控制燃烧物数量、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现阶段传统的清理工作都是依靠机组维修人员使用铲尘设备以及刮刀对阀门和流道进行清理,不仅方法比较落后,还会损伤流道表面、降低设备稳定性,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工。效率比非常低。 三、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策略 1.健全管理、维修体系 坚持科学、正规的维修工作是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维修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质量。我们需要根据船舶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在明确任务、技术指标以及装备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制定电气设备长期的质量管理规划,并以此作为日后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重点做好新型船舶电气设备维修方面的法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相关软件的开发工作,为科学管理与高效维修保养做好基础。 2.定期检修 船舶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并根据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技术,以实现降低故障率、事故率的目的。通常来说,我们将船舶电气设备的维修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不影响船舶航行的小修作业,另一种是需要停航甚至是进坞的大修工作。我们需要在保证船舶适航性的前提下,Q定每个维修期的停航维修船舶数量以及各船的维修安排工作,实现适航船舶数量的最大化。最后,我们在进行船队维修规划时,需要将船舶的应急故障维修以及船坞资源受限时的维修规划作为研究重点。 3.故障维修 在船舶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后,我们需要迅速判明故障原因,找出故障原件,首先使用元器件替换法,在保证船舶电子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维修。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由于设备厂家众多,元器件的更新也较快,找出完全匹配的元器件较为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极性相同、参数相同并且材料也相同的代替原件,并对其进行测试,选取工作状态最好的元器件。在电路板出现故障时,首先应使用原装的电路板进行替换,如果没有原装电路板时,我们应使用改制法进行维修。总之,在电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方法就是使用原装电器元件进行替换,实在无法找到时应使用相似元器件进行改制。对于全封闭的电路需要根据原理、参数以及功能等进行推断,然后设计出相似的电路进行替代,实现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维修的目标。在故障排除后,我们还需要对故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及时予以排除,避免故障的再次发生。 4.加强清理 传统的清灰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还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我们应改变思路,借用清水进行清理。在清水清灰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适当添加清洁剂,提高清灰效果。使用清水清理阀门与流道的方法不仅效率高,还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作业人员的衣着造成污染,因此使用效果非常好,但是应注意的是在一些残留油垢的位置由于水无法与油互溶,很可能起不到有效的清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清水清灰会在表面留下水渍,极易导致生锈,因此我们可以在表面适当喷洒机油。 5.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船舶电气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我们需要保证作业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原理,并通过不断总结、完善管理细则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应通过组织学习各类标准规范的方式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并通过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非常恶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以及定期的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上述管理和维修保养策略的探讨,希望能够确保船舶中电气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避免故障的发生,为船舶中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船舶电气论文:探析船舶电气对内河船舶航行安全方面的影响 摘 要:在内河航运发展中,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一旦在航行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那么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船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形成威胁。近些年为了有效降低航运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逐渐在内河航运中增设了船舶电气与无线电,通过这些设备来增加船只之间的沟通指挥塔与船只的沟通,方便及时化解潜在的交通问题,提高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本文就围绕船舶电气对内河船舶航行安全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船舶电气的使用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河船舶;船舶电气;安全性;影响;分析 近些年,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内河航运迅速发展起来,并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航运大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控制,导致航行过程中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内河航运的发展形成了冲击。为了避免航运安全方面的问题继续恶化,我国结合当前通讯技术,于内河航运中增设了电气设备与无线电设备,并成功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为我国的内河航运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确保船舶航运安全性的海上交通规则 正如地面交通,水路交通运输也有其必须遵守的海上交通法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避碰规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来传递信号形式的交通信息。若依照人类的感官认知对信息分类,则有属于视觉信息的救生圈、视觉灯光信号、自亮漂浮灯、救生灯等,以及属于听觉信号的号笛、号锣、号钟、声响火箭等;若依据信号的作用功能分类,可分为航行用信号、通信用信号和救助用信号三类。其中的烟雾信号还可细分为白色火焰、红色火焰和橙光灯雾,声响信号包括声响火箭和声响榴弹;除此之外,航运交通信号还可依据光的照明性质分为定光灯和闪光灯:定光灯包括桅灯、舷灯、环照灯以及尾灯,闪光灯包含通信信号灯、黄色闪光灯(气垫船专用)以及围网渔船额外使用的信号灯。 二、船舶电气基本要求 船舶对电气设备的基本要求有安全性要求,具备应急设备,绝缘接地以及电线铺设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而言,安全性要求即要求在船舶电气设备中安装安全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易爆气体、可燃粉尘等危险性物质,同时,用于制造电气设备的材料本身应防火;设备周围应安装灭火器等应急设备,在所有应急设备中,应急照明灯和应急报警设备是船舶电气系统中必须具备的装备,船舶各处均应安装照明灯并在灯上标出醒目的专用标记,应急报警设备的控制器安装位置应特别醒目且在附近张贴操作说明,以便在危险发生时能令逃生人员快速辨认并明白如何操作。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所有应急设备的防护等级都应达到国际标准;安全起见,所有电气设备应考虑提高其绝缘与接地传导性能。在线缆表面等处应有绝缘设备检测提醒,并且这些设备应达到公认的标准。用电设备都应有接地措施,以避免潜在的危险,且接地应达到国家标准;在铺设电线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某些危险性区域,当电线必须穿过这些区域时,必须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 三、船舶电气常见故障以及危害性分析 船舶电气系统故障的最常见的四个原因是短路,开路,绝缘不良导致的接地故障以及电气设备物理部件发生的机械故障。其中,船舶电气的绝缘性不佳是影响船舶电气正常工作的首要因素,因此以下对船舶电气绝缘性进行细致分析。同陆地上交通环境相比,船舶所处的环境导致其电气系统的绝缘性受到更大的威胁,因为船舶电气会长期处在高湿度、高温、多油F、振动频繁、多霉菌、多粉尘的不良环境之中,因此其绝缘性易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坏。 1.绝缘材料老化导致船舶电气绝缘性不良 船舶电气的绝缘材料多是利用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由于是经过不断分解、氧化聚合以及挥发过程而形成因此其极易变潮、变脆,因此减弱绝缘性,尤其是高温条件更会加速材料的老化。 2.电介质击穿 电介质击穿是指绝缘材料完全失去绝缘性而变成导体的情况,电介质击穿分为电力场作用导致的材料结构破坏以及绝缘体性能变化、放热过多导致的击穿。 3.船舶电气设备长霉 长霉问题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较为多见,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夏季节,严重者可出现白色绒毛状的霉菌,其最严重后果即是电介质击穿。 四、提高内河航运中船舶电气安全性的措施与方法 1.合理安装船舶电气设备 合理的安装使用船舶设备是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首先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一定要保证一部分的固定操作,比如要在设备中留有适当的通风空间,为设备排热与后续设备检查维修提供方便。而在设备安装位置的选择方面要始终保持设备远离船体的双层体与水舱外壁,两者之间的距离最起码要保持在60毫米以上。对容易形成水蒸气位置安装设备时,要选择具有防水功能的电气设备,与此同时安装在甲板位置上的设备不仅需要有超强的防水性还要在设备外部加设防护罩,保证不会出现设备进水情况。 2.增强船舶电气设备绝缘性能 传统绝缘板虽然性能较好,但材质较脆弱容易出现破损,所以在选择绝缘板时,应该更多从绝缘板的材质出发,玻璃纤维的压层板就是很好的选择。除了对绝缘板的更换外,还需要对船体中电缆进行绝缘加固,避免设备运行中出现漏电问题。在绝缘材料的浸渍方面,需要引进更加有效的浸渍技术,比如使用新型溶液对绝缘材料浸泡,以此来提升绝缘材料在设备运行中发挥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行船中,会产生大量的水气,面对长时间的水气侵蚀无论对绝缘材料如何升级,材料仍旧存在失效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行船过程中为设备外层添加防水隔膜,以此来隔绝水气对绝缘材料的侵蚀,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 3.建立和完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 欲确保内河航运的安全性,船舶驾驶员须充分利用航行以及无线电设备,进而详细了解周围的实时航行环境,并能够根据其提供的航运信息以及“避碰规则”的相关要求对船舶进行合理的前进操作,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健全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便显得十分重要。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可以对船舶的监控系统、船舶发热信息系统、船舶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监测,并建立船舶中央数据库,最终中央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由此便实现了对船舶航行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五、结束语 在我国综合航运中,内河航运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辅助作用。为了保证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船舶航行时的安全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当前船舶航行中的电气设备运行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其性能进行提高,以此来保证内河船舶航行安全。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及故障排除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船舶业开始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电气自动化将人员驾驶替换,这不但大大节约了船舶企业的人力物力,还为船舶人员和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比较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加大船舶电气自动化的有利的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自动化技术在船舶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解除设备故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船舶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设备故障 1 关于自动化这项技术在自动化范围中船舶方面的发展 1.1 电力电子方面所需的技术 电力电子方面所需的技术主要是靠轴带进行发电、形成系统进行电力推进来在自动化范围中船舶方面进行应用的。应用的详细内容如下。 (1)靠轴带进行发电的发电机 。靠轴带进行发电的发电机是船舶进行节能最主要的装置,它主要是通过对主轴驱进行动,它的转速的改变是依靠主机自身转速的改变。机械式和电气式两种方式是轴带发电经常用的恒频方式,但晶闸管这种逆变方式被国内多数船舶轴带发电系统所使用的原因是电力电子器件的飞快进步。 (2)电力推进系统 。对电力传动角度来说,电力推进系统的主要分类是直流还有交流两种传动方式,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进行推进的和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进行推进的这两个系统是通过交流电力来进行推进所用的方式里相对而言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式。 1.2 运用CAN进行检测控制的电站系统 若要形成一个电站自动控制网络,那么将发电机组、控制台、检测微机3个节点一起挂在CAN总线上即可,通过电站自动控制网络然后将这一电站自动控制网络与这个船舶上另外一些控制网络连在一起以后就可以搭建起整个船舶的控制网络平台。 1.3 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 为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保障是多由于电磁兼容设计、容错技术设计等可靠性技术与设计,当前国内外正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设计。 2 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数字化、高端化的自动化技术、对图像进行控制的一系列功能都是网络系统拥有的优点,有利于船舶对人机操作进行更有效地证明。 2.2 电气设备越来越完备 船舶业也在社会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对电气方面的自动化形式以及它的相关产业有着正面影响,会对船舶电力系统进行推进和对于辅机电力方面进行拖动的相关技术领域产生的巨大改革。 2.3 在O控方面越来越精确的系统 在自动化方面的技术、网络、计算机这的三方面的帮助下,我们国家的船舶对于计算机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在装货、机舱管理和驾驶等各个方面已经差不多实现了。 2.4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进行展望 为了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以达到能源消耗降低的目的,船舶业对于新能源进行研发的投入就需要加大,并能将这些研发尽快在船舶工业方面得到应用。 3 船舶行业中电气方面对自动化进行应用的设备产生故障时的排除 3.1 进行排除工作所采用的原则 为了使船舶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得到顺利的发展,人员在进行检测时应该对于可能出现在电气的自动化过程中的问题一个个来进行排除,就需要遵守首先检查外部然后检查内部、先动后静、先易后难的规则,只有这样设备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故障才会被尽早的找到。 3.2 进行排除工作所需要的步骤 (1)对电气方面应用自动化功能的设备进行更深的检验活动时人员安排应合理,以找到每一项在电气方面应用自动化功能的出现问题的设备。 (2)将电气方面的说明书跟线路图进行仔细严密的对照,从而对故障是如何出现进行分析。 (3)确定哪些区域的设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把它的元件进行拆卸并标注好。 (4)故障维修。 (5)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对故障进行了解并且排除以达到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目的。 3.3 进行排除所采用的方法 在运转速度极快的船舶行业中应用自动化功能的电气设施经常会有设备产生故障,如果不能设备故障进行快速的排除那么船舶航行中所要求的安全可靠将会受到威胁。 (1)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简单的说,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是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借助看、闻、听、摸等可以直观获得的感觉来对于机械产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查找和分析的方法。 (2)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要求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最关键的是准确的找到产生故障的部位,找到以后把导线连接在接触部位产生怀疑的地方,如果设备得到正常的运转那么能把该触点看作是产生故障的部位。 (3)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与通过直观和短路两种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做出比较,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第一步应该对于下一个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确定,然后再把它的部件或线路板更换,若更换以后设备运行正常便能把这个部件或线路板当成出现故障的部位,若设备仍运转不正常那么便应该根据上面的步骤不断重复来排除故障,排除到设备开始运转正常了那么就能对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精准确定,这个时候便能对维修人员进行安排让他们去修复。 4 结论 推动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监控系统精确性的提高以及电气设施的完善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结论。船舶工业需对其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的排除工作特别看重,而且关注检测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检测方法的创新发展,来更好看出船舶运行掌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气事故的故障树分析研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在不断的增加,海运是一种在国际商品贸易中被广泛运用的货物运输方式。但是船舶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电气事故会影响到正常的货物运输工作,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船舶电气事故发生以后,要及时的对故障原因进行确定,迅速的处理故障,尽快的恢复船舶的运行。本文围绕船舶电力事故的故障以及故障树分析理论进行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船舶电气事故;故障树分析研究;船舶系统 1 船舶电气事故的认识 船舶电气设备是船舶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为船舶进行各项活动提供电气支持,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船舶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受到运行环境的影响,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会受到影响,故障的发生在所难免。为了不影响到船舶的正常运行,出现电气故障的时候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恢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传统的解决方式中,维修人员要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对故障做出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维修人员的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电气系统内部结构以及各种不同程度故障的出现,都难以保证事故可以及时处理并迅速的恢复船舶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故障树理论对以往发生的电气事故进行研究与分析,更为系统的对故障有深入的把握,找出系统内的薄弱环节,由此可以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故障树分析的认识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起到风险预估与安全性检测的方法,最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被运用到军事领域。我国引入故障树分析技术的时间较晚,故障树的理论基础就是对可能会引发船舶电气系统故障的各种原因事件与相互联系的树状逻辑关系图进行描述的理论,在这之中,事件就是用来描述各种故障发生时的状态以及正常工作时状态的总称。故障树中,预先设定好的状态将最不希望发生的时间确定为顶事件,将其放置于故障树的顶部,对导致其他故障发生的事件称之为底事件,位于故障树的底部。中间事件则既是逻辑门的输入事件,又是其他逻辑门的输出事件,这样的故障树中包括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传递关系,将故障树作为工具对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的方法,就被称之为故障树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对电气事故故障的程度与原因等进行分析,故障树分析法的分析步骤主要是,先建立一个故障树模型,对系统内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找出每个环节与系统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对系统进行升级与改造,提高系统的可使用性。 具体到故障树的使用,在船舶电气事故发生的时候,利用故障树可以对电气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对系统在运行时的部位进行检测,对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编写维修报告,提高维修人员的系统与设备维修水平。故障树的使用,可以对事故发生时的因果关系进行梳理,并提供解决故障的方法,减少船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船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 船舶电气设备故障分析 电气设备在运行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故障,某个环节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发电机原动机出现故障时因为油温过高,冷却速度慢,管道有漏油的现象等,导致发电机的开关跳闸。系统内进入空气,冷却水的压力过低,出现声光报警现象。发电机的电磁不足时,电压不能正常建立,发电机的电压出现异常现象,电线线路出现故障,电刷使用过于频繁,没有做好维系保养工作,导致跳电。主配电板的发电机开关跳闸,输电线路的绝缘材料使用寿命过长,绝缘能力降低。主触头的压力弹簧失效,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接触面产生问题。电力网的电力系统绝缘电阻过低,控制箱出现故障,电源电压过高,热继电器使用频繁,电流值低于被保护设备的电流,受热元件变形,主电路开路故障。电动机运行停止,控制线路反应异常。诸多问题都会对船舶的安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4 船舶电气事故故障树分析 在建立故障树的时候,可以采用人工建树,计算机建树两种方法,人工建树中,将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确定为顶事件,并找出导致电气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一直追溯到底事件,然后将各级事件的对应内容与可以用来表_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得逻辑门与顶事件可以相互连接。 建立故障树的时候,要对系统有进一步的了解,系统所体现的安全性能等各有差异,系统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对所管理的系统有深入的认识,系统安全性分析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清楚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顶事件在定义的时候要使其能处于一个满足分析目的的范畴之内,并可以对未来发生的趋势做出预测。在确定故障的边界条件时,要参照系统提供的假设条件,有依据的做出边界确定,边界条件应该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的对象也就是顶事件,这是最为关键的边界条件。初始状态,就是系统中各个部件在顶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工作状态。必然事件是指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必定存在的事件。确定边界的时候,可以将发生机率低的事件看作不容许事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的存在,这些事件对系统这个整体而言,都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小部件出现的故障可能造成运行的中止。所以,对小部件与低概率的事件都要给予重视,设计好应对方案。在故障树的结构中,通过对故障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注,提出中间事件,由此增强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解决电气故障,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故障树分析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数据库可以将信息长时间的进行保存,在必要时刻对信息进行共享。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很强,在电气事故发生以后可以将信息单独的进行归纳与存储。数据库的数据库存在冗余的情况,通过数据共享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以往的故障案例可以建立船舶电气事故数据库。将以往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记录,及时的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 5 结语 本文围绕船舶电气事故的故障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研究,船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出现电气故障的时候要及时地对故障进行维修,运用故障树理论可以帮助维修人员系统的对故障做出认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迅速使船舶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船舶电气论文:浅淡船舶电气设备在大管轮学员中的教学方法 摘 要:大管轮学员在船舶上主要从事的主机、辅机等机械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对电气设备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少。因此,上课时积极性不高。为了使W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大证合格率,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目标教学法。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 大管轮学员 教学方法 1 船舶电气设备 《船舶电气》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船舶电子电气基础知识、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系统、船舶发电机和配电系统、船舶电气电子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故障诊断与功能测试。通过教学和实训,训练学员操纵、管理船舶电气设备的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员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轮机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际一体教学,给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 大管轮学员的特点 我们知道大管轮学员在船舶上主要从事的主机、辅机等机械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平时由于接触电气设备较少,特别是对电气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少,因此很多学员有害怕学电气设备的心理障碍,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上课时尽可能多讲一些结合实际的问题,减少理论知识的推导,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采用目标教学法。 3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运用目标教学法,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比如笔者在讲电机与电力拖动这一章时,根据大纲规定,常用低压电器只讲一些继电器参数的调整和整定,但在常用控制线路中除了继电器外还有一些其他低压电气设备的组成,包括空气开关、按钮、熔断器、接触器等,对这些电气设备要求学员熟悉电气符号即可。 分析控制线路时总是从最简单的线路开始到复杂线路结束,也就是所谓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下面通过目标教学法来介绍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所谓“点动”就是指当按下按钮时电动机通电运转,松开按钮时电动机断电停止工作。见图1。 针对考试要求,首先提问学员船舶上哪些生产机械采用这种控制方法,此时学员会认真的思考,并能说出一些案例,通过激烈的讨论提问,老师给出一个总结归纳。目前船舶采用这种控制方法主要有:甲板机械包括舷梯机、救生艇,机舱有盘车机、行车等。通过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员熟悉控制线路的几种考试题型。 (1)说出某控制线路能实现的控制方法(包括:点动、连续运转、正反转等)。见图2。 通过上述分析后,必须进行及时反馈,让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相关的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对大管轮船员的培训,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通过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探索 摘要: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所学内容繁多,既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又侧重实训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高,又要求专业实际经验丰富。本文试从专业教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索一些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探索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于2010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其培养要求是学生能系统掌握船舶电子与电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船舶电气控制系统、船舶电力系统、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舱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具备对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和修理、船舶电气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从几年下来的教学经验看,专业基础课是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应尤其得以重视,其教学要求需要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必修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要求能够针对实际设备结合理论讲解;专业选修课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最先进的技术讲解,吸引学生对先进技术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事故障分析和开发设计工作。 一、 目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状态 根据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有船舶电路基础、船舶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船舶电机与拖动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轮机概论;专业必修课有GMDSS系统与设备、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电力电子技术与变频调速、电航仪器、PLC及其工业控制网络、船舶电站、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船舶电气管理与工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管理(电子员);选修课有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单片机及其船舶控制中的应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远程监控原理及应用、工业控制与嵌入式系统等。 根据学生学习的调研情况,一年级基础课全校统一安排和考核,学生感觉与其他专业差距不大,只要管理严格,如辅导引导得当,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时,由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授课,要求出现明显降低,考核标准下降严重。专业基础课的第一门课为电路基础,课时安排不少,但是讲解内容深入程度不够。这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三年级开始的专业必修课中,部分老师所掌握的内容不够专业,不能列举实例,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课程的教学上。四年级主要时主要是选修课,大部分同学都是以选够学分为主,根本就无所谓自己的兴趣,因为前面的学习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考查又非常轻松,所以上课率都很低。总的来看,二年级开始后专业学习的学风和考风是一年不如一年,学生感觉没有学到知识。更严重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严重退步,学习过程完全是功利和比差的过程,进入的是恶性循环。 专业学习的试验课和实训课与期待的效果相差也较大,实验室老师不够负责任。二年级的实验课多数是在电子电工中心,代课老师基本不指导学生的实验,实验室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双方老师交流不够,常造成实验过程短,实验时间不够,代课教师也不仔细核对实验是否完成。三年级的专业实验很多是观摩性质的实验,能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套数又不够,学生感觉没有充分动手操作,所作实验事前学习和理解不够,四年级的评估实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所学内容讲解不充分,供学生自己动手时间是很多,但是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去体会了。 学生关心的是就业,非常功利,极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考虑就业。虽然选择的是水上专业,但是又怕苦,不想上船工作。少有远大理想的,少有对自己要求严格的。除考研外,还有不少考公务员,多数不愿意从基本的技术学起,对自己专业的前景也是不甚看好。结合前面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氛围,考核标准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急需落实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二、 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习兴趣 1. 教师安排 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尽量不安排年轻教师,注意在专业课一开始时就要能够带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专业兴趣,保持好一年级的良好学风。在专业课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穿插老教师来客串讲解,尤其是一些实用应用案例分析。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体味专业的魅力,避免同学对专业的厌学情绪产生。 2. 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是根据教学培养计划确定的,在具体每个学期制定排课计划时,注意先后次序,避免教学矛盾。课程中间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合理的时间段。教学过程尽量控制人数,最好一个自然班一个老师,确保上课过程互动充分,交流方便,并同时尽量做到教师与学生深入了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安排。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 3. 教W方法 在理论教学开始时,第一堂课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展现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体验,要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中重要的兴趣点就是侧重体验效果,可以使用众多的实例予以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好像是自己发现的。为了达到该效果,在下课前说清楚下节课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例资料,轮流布置几个同学制作PPT;然后在下节课时,先由同学演示PPT并讲解,然后就要求的内容进行带有启发性的互动,掌握一个设备或系统或方法的应用情况、实际价值、核心技术及其发展状态;之后可有一起讨论的时间,并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布置的任务可由简入深,逐渐深入,等到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要求,从而至少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每个教学内容都讲到,重点内容讲清楚,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即可,其它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同学自己自学。 4. 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不要全部依赖PPT,合适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补充效果。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甚至配有动画,不能文字过多,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并定期检查笔记效果,目的是确保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为此,PPT和板书的速度要合理,内容要简洁全面,结论清晰明了。 由于工科特点,专业课中牵涉到许多设备,加上航海特点,重要设备体形较大,价值较高,数量又较少,所以理论课中可以安排适当的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际设备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设备的组成、功能等基本概念,现场教学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互动以加深印象。 5. 仿真平台建立 针对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构建各种电气、自动化、通导等系统或设备的模型,如三速锚机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可以事前设计好,参数调整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仿真演示,同时可以将重要参数列出,并对比不同参数值引起的不同效果,加深参数对系统或设备的重要性。建立的模型尽量以实际系统为例,尽量少采用理论复杂的数学模型,在使学生理解系统原理后,再逐渐深入讨论相关故障情况和设计要点。 6. 题库建立 针对具体课程,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供学生课后复习。题库可以是电子版,也可以是纸质版,或通过照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定期布置习题,但是不一定要全部教师自己批改,可以选择性地批改,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习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7. 教考分离 对重要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考试题目基本上80%来自题库,20%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应满足大纲的要求。考试题目由教研室或院教学部门安排,可以采用多份形式随机抽题,避免发生考场作弊。将来如果课程建设完善后,题库和重要内容都可由计算机出题组卷,并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并由计算机批改,并立即得到成绩。严肃考查纪律,从重从严处罚违纪学生,确保基本道德观得到尊重。如何让学生感觉成绩更加合理和公平,让学生体会学习所花的时间与成绩的关联,从而起到正确衡量的标准是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8. 考核制度合理化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但是考试体现不出这些不同,甚至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不同的班级考试的分数都不一定代表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建议每门课考试分数按正态分布规律重新评定A、B、C、D、E五个等级,辅导员根据该等级来考虑绩点,相对公平合理地建立考核体系,同时对最后几名学生应予以严厉措施。真正建立起鼓励优秀同学,惩罚落后学生的体系与制度。 三、 加强实训评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 实验带教教师的投入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不仅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更能同学自己体会自己所学,通过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需要带教教师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态度认真,工作热情,实验准备充分,演示、讲解完整仔细,实验环境优良。并能从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一些理论推导的结论。 2. 实验设备的改善 实验设备有购置的经典的实验装置,也有先进的国际大公司的有关控制装置,还有自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等。学生可以先从容易的控制着手,通过熟悉控制对象,掌握控制规律,进而进行线路的搭建、软件的编程和调试,实现要求的控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了解。 3. 课堂教学与实验的结合 课堂讲解牵涉到具体的实例时,可穿插实验室实际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便于在验证性的实验中加深对课堂理论分析的理解,在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中,体会课堂的讲解内容。另外,通过已做实验的课堂再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验思考,与同学一同体会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综合训练 实验设备除验证、设计、综合应用外,还向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做进一步的实验。老师指定一个目标,学生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制作并调试,这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经过实验环节的改革,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后,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各种智能小车的控制竞赛等,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建设和使用这些实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都是先进的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教学水平得到丰富与补充,起到了很好的课程建设的效果。 四、 坚守道德标准,做一名阳光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一定要体现出“一诺千金”的重要性。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诚心诚意地走近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不断让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用的人,学生也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与行为规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注意传递正能量,要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教好学生不容易,但是错误的引导极易导致错误的学习方向。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另外,教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生活中的烦心事而影响教学情绪,要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学生才会感受到温暖。 五、 结束语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优良的工程师,而且还要培养成具备故障分析、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管理人员。为此,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加强实训评估,而且也需要教师做到重在付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热情传递正能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阅读推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阅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阅读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精心统筹,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章对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推广;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已不局限于手捧书本,而是变得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信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1]。大学生身处在网络数字时代,学习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安静地坐在图书馆里看书,而是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阅读。同时,由于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也让一些大学生对纸质阅读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一些全新的阅读方式,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阅读保障机制 在高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等部门经常开展阅读活动,但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学生参与度低,影响不大、效果不佳。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开展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打造书香校园。 1.1加强组织保障 高校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把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高校成立校园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书香校园”工作的规划、统筹、实施和考核等工作。该小组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成员。全校形成了由学校牵头、各二级学院、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网络。 1.2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之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制定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健全阅读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经费预算,按照一定比例划拨为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经费。高校制定实施培育典型、奖励先进和激励创新的措施,总结阅读推广特色做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每年评选优秀读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举办优秀读者座谈会。在每年新生进校入学教育中,推荐必读书目、指导阅读成为必上的一课。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所教课程,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督查和考核。 1.3加强队伍保障 高校重视图书管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二级学院建有一支由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阅读指导队伍,不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和经验分享。成立大学生读者协会,该协会隶属于图书馆。大学生读者协会秉承着“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宗旨,营造读书氛围,贴近读者,以书会友,引领读书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2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要打造“书香校园”,就必须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读书环境,高校把图书馆建设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2.1加强网络阅读保障 网络阅读逐渐成为时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吸引大学生的阅读自觉。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由电脑阅读逐渐发展为手机阅读,从文字阅读逐渐发展到图片阅读、视听阅读,这些阅读方式为传统高校图书馆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现在图书馆不仅要有桌椅板凳、空调等硬件设施,还要有24小时免费开放的网络系统,有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开放性、分布式的数字信息网络系统,收藏并提供各类数据库,这些是图书馆最基础、最实用的阅读保障。设有移动借阅机,刷移动借阅机上的二维码,就可阅读电子书刊,建有多媒体阅览室、报刊阅读机、音乐欣赏厅和影视欣赏厅。校报、校园网、客户端开设阅读专栏,推荐精品书籍,选登优秀书评和读后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定期和推送阅读推广活动,宣传优秀阅读典型。学校图书馆因势利导,加快推进传统馆藏资料的电子化进程。 2.2实现馆际资源共享 由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仍处于传统阶段,高校图书馆很难做到服务全国大学生[2]。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从外馆获取文献资料的服务,同时也提供外馆或个人从本馆获取文献的服务。在本馆数据库资源不全,无法满足本馆读者需求时,也可以通过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多家高校图书馆的调查,普及存在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宣传与推介不足,导致师生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读者对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同样不甚了解,需要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因此,图书馆应向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帮助读者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3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图书馆有优雅的环境,是最佳的阅读场所,对读者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和熏陶。高校校园内设有读书廊道、校园橱窗和书店。图书馆内有专门的报刊阅览室,订有时政、科普、文化教育等各类报纸。图书馆有读报机,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和宿舍等公共区域设有人民日报电子显示屏,为师生随时阅读各类报纸提供方便。校园主干道、教学楼、食堂等区域布置有读书格言警句、公益海报等,教学楼悬挂有用语用字规范。 3精心筹划,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校园阅读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依托,以读书活动为目的,以阅读物质、阅读行为、阅读制度、阅读精神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学校的书香特色,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注重学校阅读推广活动传统的基础上,在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3.1开展读书节宣传推广活动 高校每年在结合全国阅读推广的主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展有特色、高格调、广参与的读书文化节,以“悦读青春”“书香雅韵,执梦起航”等为主题,活动周期为一个多月,形式有游园会、征文征联比赛、文化社区行、名著阅读座谈、魅力职业秀、诗词吟诵会、成果汇演等。读书文化节发扬“书”文化,宣扬读书之美、读书之乐,拉近心与书的距离,让大学生在浓郁的书香中享受大学生活。文化社区行活动中,师生走出校门,走进附近社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推广活动,内容涉及书法、国学知识猜谜、国画、与“信仰对话”主题宣讲等。学生们徜徉在书韵墨香的氛围中,接受着文化美、生活美的浸润和熏陶。大学生深入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使阅读推广的理念深入广大市民心中,推动了全校读书风气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社会读书氛围。 3.2加强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阅读网站应运而生,人们的阅读渠道更加多样。高校图书馆应适应大学生网络化阅读的需求,开发更多的网络阅读产品,利用社交网络将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多样化。(1)开设实时咨询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果,图书馆开通了实时咨询通道,有MSN,QQ,也有虚拟咨询平台,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与图书馆及时沟通交流。(2)开通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图书馆通过微信图书馆最新公告、与读者沟通、自助查询等功能。(3)开通微博帐号。微博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实现及时分享,具有时效性、随意性的特点,可以随时表达当下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图书馆及时通过微博更新信息进行宣传与阅读推广活动。 3.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主题活动 每年“世界读书日”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图书馆和各学院也纷纷举办读书会、读诗会、捐书助学等系列活动。(1)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读者通过网络事前了解真人图书的基本情况,读者阅读真人图书馆的方式是通过提问题交流。图书馆在选择真人图书时对真人的能力也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表达能力强、相对外向的真人图书阅读。(2)读书达人秀。借鉴中国达人秀的理念,融入时尚、竞赛、娱乐等诸多元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为阅读找到新的表现形式。(3)阅读氧吧。为了纠正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被动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日常阅读和心理困惑,运用多媒体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介绍,加强导读活动效果。 4与时俱进,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阅读推广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也具有推动作用。 4.1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终身学习理论深入人心,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1)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通过参加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自我认识,远离强制与服从,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发,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2)阅读推广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可以阅读专业书籍,还可以阅读中外名著和各类喜欢的图书,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3)阅读推广活动能够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在高校,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时常困扰着大学生,有的压力处于隐性状态,不易察觉,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我调整,舒缓心理压力。 4.2校园文化建设助推阅读推广工作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4]。高校结合学校传统,重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一学院一品牌”“一社团一特色”等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推广活动。(1)导向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参考文献][1]田义勇,王宁宁.手机文化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2):117-119.[2]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3]李翯.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阅读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4]王凌.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N].广州:光明日报,2010-12-25(06).什么样的大学生。高校深入持久地做好阅读推广活动,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积极的轨道上来,引领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向,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起到导向作用。(2)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文化的有机整合必将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提供正能量的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健康持续发展。(3)宣传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营造深厚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王延光 李志兵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自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摘要: 自媒体是新生代进行信息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来对待自媒体以及创新地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来自于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的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和的开放性。在自媒体时代,每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对媒体信息内容的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最大群体,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创新地把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据《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2012》报道,截至2012年11月29日,全国注册的腾讯高校微博有接近1万个(李莹莹,2012)。在这1万个高校微博账号中,其中高校机构的账号仅1千多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内个人注册的用户却接近两亿。为了了解高校学生使用自媒体情况以及自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笔者于2016年3月广西区内几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3份。统计的主要情况如下:1.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情况:电脑普及率为92.5%,手机普及率为96.3%;2.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情况:电脑上网率为93.4%,手机上网率为98.2%;3.上网的时间情况:每天上网不超1小时38%,1~2小时27%,2~3小时23%,3小时以上12%;4.上网目的情况:浏览校园网23%;浏览非校园网77:%;获取信息21%,浏览奇闻异事及明星娱乐新闻28%,玩网络游戏9%、转发调侃段子12%,发微博微信聊天40%;5.上网对自身影响情况:学到了知识21%,丰富了生活36%,了解到社会的黑暗34%,导致精神的颓废9%;6.通过自媒体与老师沟通情况:经常15%,偶尔38%,从不47%;7.通过自媒体转发正面消息情况:经常18%,偶尔62%,从不20%;8.通过自媒体转发负面消息情况:经常15%,偶尔27%,从不52%;9.对学校在自媒体使用方面引导满意情况:满意36%,不满意26%,从不关注38%。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其用途也多种多样,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校管理层虽对学生的自媒体使用有所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以上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普遍过长,文化学习受到了影响。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上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仅占21%,而浏览奇闻异事和明星娱乐新闻,玩网络游戏,转发调侃段子及发微博微信聊天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自媒体的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知识文化引领作用。第二,学生对校园官方媒体关注不够,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学生上网时浏览校园网仅有23%,而浏览非校园网的却占77:%,这从一角度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学校的重大事件都是通过校园网来,这是营造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大部分学生长期不关注校园网,校园的主流文化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挑战。第三,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调查发现,虽然学生通过自媒体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生活,但同时也洞悉了社会的黑暗,甚至有学生因自媒体的过度使用而变得精神颓废,这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第四,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方式。虽然自媒体让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更加便利,但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从不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到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推广。第五,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转发信息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信息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转发。虽然学校对自媒体的使用做过正确的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自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使用自由而缺乏监管,信息海量而良莠不齐,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娱乐至上的自媒体使用成为潮流,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这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主旋律的弘扬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自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思考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周挥辉,2014),美国作家舒德森也认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大学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科学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大学肩负着先进文化的创造及社会文化推动的重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侯丽娟,2011)。从这一角度看,大学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自觉地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文化的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要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学生人人发微博,班班有Q群,社团发飞信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不落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潮流,打造官方自谋体平台,如校方微博、微信、Q群、博客、BBS等。唯有如此,才能多方位,立体化地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要创新地开展科学文化主题教育,多渠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富强、民主、法治、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的主推者,更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还有很多人思想不够成熟。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很容易接触到诸多非主流文化,甚至反社会的不恰当言论及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利用自媒体的便利进行多渠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的营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确保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有效吸收。所谓自媒体应用素养是指使用者在自媒体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具有批判性眼光、不人云亦云地传播负面信息的素质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正确使用自媒体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大V李开复曾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学生们提高了自身自媒体应用素养,学会了辨别自媒体资讯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正确地使用自媒体来参与,宣传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科学文化才能变成主旋律,最终为广大学生形成正面的道德意识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要加大对校园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纯洁性。在自媒体条件下,学生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管理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校园自媒体信息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学生中传播的自媒体信息具有健康性和纯洁性。总而言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科学文化观的营造和教育,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运用先进的自媒体去营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都能共享先进的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甘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网络文化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者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给出了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握舆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见。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网络文化具有大众、开放、自由、互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交流方法,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虚拟性又对传统的校园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网络道德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正常进行。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1)网络文化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引导正确的舆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制作红色网站。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2)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网络的使用,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立使大学生课下的学习更加便捷、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传统的一些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可以提前在网络上调研,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3)网络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其中,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传递着信息和知识,而且还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1)网络文化威胁着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覆盖面积的提高,使得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冲击着大学生的视听。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互相交融、碰撞。移动网络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一个信息刚刚发表,就被很多人阅读转发了。而很多虚假的,甚至是诈骗性质的信息也随之被传播到人们面前。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大学生需要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过滤性地吸收接受。(2)网络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大学生更方便的获取信息,也有了新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方便快捷,使得许多大学生改变了思维习惯。遇到问题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参加一些创造性比赛也在网络上找模板,甚至考试也带着手机查答案,放弃了原本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有了网络,学习一些知识都是通过视频而很少读书,逐步放弃了读书和思考的好习惯。(3)网络使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娱乐功能,影响身心健康。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供人们放松娱乐。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将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泡在网络上。有些学生甚至逃课去网吧或者在宿舍打游戏。很多大学生成了“低头一族”,在宿舍、教室、食堂、操场处处有玩手机的身影,甚至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也是貌似在听课,实际在玩手机。这样过度地依赖于网络,不仅耽误学习,打乱作息规律,影响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浪费了大把的宝贵时间,还容易影响舍友的休息,破坏宿舍和班级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措施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校园媒体,紧紧围绕学校师生比较关注的国家大事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撰写相关的文章,引导师生把握好方向。高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红色网站、博客或者微信公共平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像河北大学的“红色战线”专题网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专题网站,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功能。 2.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网络,开展一些新颖的、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以转移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休闲娱乐的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像保定高校开展的“古城保定”网页设计大赛、保职院计算机系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还可以举办“摄像摄影大赛”、“微信设计大赛”、“微信公众平台创新大赛”等网络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举办“我最喜爱的教师”、“感动校园人物”等的评选活动。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网络监管,教育大学生科学上网。社会各级要做好网络监管,创造绿色的上网环境。首先,国家要健全管理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查处非法网站,对网吧等上网环境严加管理;高校的相关技术部门要加强学校的网络监管,健全校园网管理制度,监控大学生的上网信息,防止错误的、消极的、反动的信息侵害大学生的身心;要定期的举办“大学生安全用网、文明用网”的相关讲座和主题班会、研讨会。 4.建设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要想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就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统一指导、各方配合、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监管和信息员队伍等工作队伍体系。在这个队伍里面,要有网络技术专家做技术支持,更好地进行网络监管;要有班主任、辅导员,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用网地教育;要有文笔好的写作人员和各系的信息员,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文章撰写,做好网络宣传。在这个队伍里面,既要有学校领导把握全局,也要有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要做到多方协作,齐抓共管。保定市高校里各方面的人员都是齐备的,能监管、能宣传,但是缺乏统一的领导,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明确人员、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进行网络技术和知识培训。 5.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移动网络的发展可谓是网络的一次革命,使得人人随时随地都能上网。而微信具有简单的使用技术和强大的功能,成为近两年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类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扩展功能模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保定市的主要高校都已经有了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另外还有一些社团和主题类的微信公众平台。“河北大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是该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师生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保职院利用微信平台“2016开学第一课”等微信,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保职院计算机系管理号”是学生上课的“考勤小秘书”,可以让任课老师、班主任、系领导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缺勤情况。高校要从“打造特色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把握推送时机,发展校园传播者,及时对传播效果进行准确统计”等几方面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师生都对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网络技术在进步,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却是永远的主旋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整合网络资源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者:李洁 滕振芳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软环境,是高校文化特色的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1986年,“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首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开始被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展开研究。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高起点研究阶段。该《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整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因此既有社会化特征又具有高校自身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1)主体;(2)特征;(3)功能;(4)价值。 1.1主体 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指在高校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届学生、历任职工通过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传承文化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化,得以全面持续的发展。 1.2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院校中形成的,因此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该所高校的鲜明特色,即个性化;因为无法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又具有社会性。 1.3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功能就是改变校园主体的行为方式,使其有区别于非校园文化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此外,由于校园文化的整体性,有利于树立整体价值观,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增强对高校的归属感,团结一致创造更大价值。 1.4价值 创造知识价值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文化主体对知识的追求,从而加深对课堂之上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园文化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之外的社会经验,对适应社会有重要价值;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文化整合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产生于高校校园之中,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较高层次的氛围,不仅仅能够传递文化更容易创造新的文化,社会文化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校园文化又引领社会文化更新的方向,两者相互影响,才能够使得社会大文化更积极更迅速的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社会文化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1]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联系密切,高校是各国文化开放的窗口,文化思潮的聚集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有意义有思想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2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社会大文化中,注重自身特色,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展和校园规划不断更新与完善,在体现学校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职员工的群体意识与共同信念,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 3.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层次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学生提高思想观念、文化修养,改变行为方式,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文化对高校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精尖人才。 3.4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提高文化层次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一,层次偏低,要注重提升文化层次,丰富文化内容才能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丰富校园文化内容,需要在目前以学生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文化为载体,不仅满足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校园文化层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人文素养文化,脱离低级趣味,在高校校园环境中,要多开展饱含学术及科学理论色彩的活动。 3.5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 高校校园文化从内容上讲,包含了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从主体上讲,包括教师、职工和学生三个主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在范围上应当涉及和渗透到所有领域。[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为人才全面发展服务,不仅是物质层面,更要融合制度,加强精神层面的沟通;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文化的力量可以推动教学可以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后勤行政部门更高水平的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构成校园整体的所有成员,不仅学生,学者、教授、员工的广泛参与,才能引导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陈舒洁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探析 摘要: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的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产物。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不深,需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增添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拴才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素质教育视觉的工业分析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深入推广,中职类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且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重点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要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本文将从素质教育视觉出发,探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我国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在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技工类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只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典型任务来选择课程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只在十几分左右,文化课素质偏低十分不利于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相符 3教学内容与工业发展实际不相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再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2]。 三、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对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掌握,能够胜任工业产品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食品分析和检测等多项相关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不能只是照搬化工专业的课程,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与本专业关联较少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应该将重点放在与工业分析和检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上,比如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等,对于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强,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并且与工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经常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4]。 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抽象概念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5] 4强化实践教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也更严格,所以要加强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而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更具有特色。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对工业设计的内涵、工业设计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工业设计教学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设立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校就有上千所,如今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一 工业设计简述 工业设计是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具有特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为,工业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并制造工业产品的学科,主要是凭借知识经验、视觉感受、技术等赋予结构、材料、色彩、形态、装饰、表面加工等新规格、新品质。通常,可以将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是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造型活动,如汽车、电器、玩具、家具的设计均属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平面造型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传递视觉信息,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等均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也被称为空间设计,是以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能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有用性,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二 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工业设计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同时,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产品制造联系并不紧密,不能准确找到设计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1]。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艺术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形态与造型,理工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忽略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有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是典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的有机性与统一性。 此外,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内容杂乱,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缺乏反映工业设计方向的新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布置不科学。 三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建立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彻底摒弃传统的重义轻技的教学模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将宽专业、重实践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2]。此外,课程体系设计的分裂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应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中心到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转变。如今,教科研一体化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色彩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设计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营销传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可以建构扩散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维建模问题时可以用常见的玻璃杯、手电筒等作为模型,讲解金属材质的属性时可以将教学楼的楼梯扶手作为对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材质的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NURBS曲线建模时,能够通过放样、旋转等方法进行对比[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通过三维建模实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融入其中,如通过“铺着棋盘格桌布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杯中有酒有冰块”这样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反光、透明、折射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业设计之中,以此改进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工业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而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文理渗透,强调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只有全面推进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才能提高工业设计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摘 要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的出发点。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培养目标 现状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上的具体化。”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南针”,指向准确、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言,培养目标在符合时展方向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的明确定位,才更能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竞争力。笔者挑选了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改革良好的8所大学,对其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文本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的趋同性 8所大学工业设计(或相近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对于目标人才类型主要分设计实践人才与研究、教学人才两大类,多用“高级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并使用“创新型”“原创型”“应用型”来修饰;西安某高校是唯一提出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高校。总体来看,各校对目标人才的能力要求大体一致,即学习设计方法,掌握基本设计技能,达到产品设计开发基本要求。湖南某高校、广东某高校提到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形态、结构、材质与信息等设计手段”;北京某高校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技术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而其他院校对于能力的要求比较笼统,集中在完成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其中,湖南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独有的提到“信息产品领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两所高校。 同时,我国大学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并未做具体和明确的要求,集中在掌握设计史论、设计方法、设计艺术理论三大块内容;但每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因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知识要求,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结构、材料相关知识;湖南某高校则提到学生要涉猎“信息产品服务等领域”的知识。而中央美院因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把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因此对于艺术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对于人才目标类型的方向大致相同,培养过程中的能力、素质、知识要求大致相同但各有突出的重点,但都相对描述不够具体;存在相互借鉴的问题。此外,涉及信息技术的院校更是少数,面向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 课程目标的“过度借鉴”可谓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过度借鉴”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显示,一个层面是完全照搬国外优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未能与我国的工业设计现状及当下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个层面便是国内高校间的“互相借鉴”。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主要分布在几种大类型的高校中,如综合院校、独立建制的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应该是各有特色,但从前文的调查中显示,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现象严重,甚至课程体系的整个构建趋向一致,从而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人才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及未来社会提出的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课程目标的趋同性不仅仅限于工业设计专业,据有关学者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76所大学中的236个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如今趋同性是我国大学专业目标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培养目标的宽泛性 课程目标的宽泛、笼统、没有指导性也是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以下面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为例,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产品设计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量高校的培养目标呈现出类似形式,在其中难以寻觅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太过于宽泛而不能起到对课程设置或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是培养目标的特征或者个案不够凸显。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的表述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背景接轨。 虽然课程目标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特色及专业的特点也是其考虑的重点。众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口号。在目前的社会大趋势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与行业要求的专业化要求相矛盾,并非适合那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专科院校。高校应按照生源条件、院校特色等条件定位培养目标,而非一味去塑造只有小众才可以达到的“通才”。从“传统工业化”到如今的“两化融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正在作为主导力量调试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多处需求出发,与行业需求接轨,加强高校为行业服务的主动性。 3 培养目标指向不清 由中国教育部高教司编写(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简称98目录)中将所有的本科专业按照学科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院校直接搬用了此“拼盘式”培养目标,将多个学科的多个专业均涉及到了。但众所周知,这种描述导致了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采取了的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方向。实际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都属于设计学学科下的并行学科,其所授的内容与支撑的课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若面面俱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很难实现。产品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的核心,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才才是该专业应培养的目标,即使涉及到环境设计等专业内容也应与产品设计有关联。 通过前面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来看,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准确及可行性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体系构建 摘 要:以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为主线,结合用人市场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将培养目标按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分解并划分到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分析专业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质量体系。 关键词:实验教学 质量体系 操作技能 系统构建 实验教学在培养和优化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使之符合工业分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我院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确定符合教育规律的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着手,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院的具体情况,保证改革的可行性。实验教学改革以“拓宽基础,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为原则, 进行整体性设计,构建基础、综合、研究和开放性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知识技能教学以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鉴定规范和教学计划主干课作为两条主线,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专业、拓展应用平台,建设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实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结构体系。其中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规范―能力体系分解为基本能力、检验基础、扩展技能、技能应用和技能扩沿模块,通过综合实验或专业综合实验搭建专业基础、专业分析、专业扩展、应用扩展平台,引入基础标准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标准综合应用,将课程常规教学体系作相应调整,分阶段实施,最终以化学检验工鉴定规范进行考核,以保证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完善和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强化质量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建成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5]。 2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技能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为国家职业鉴定92个工种之一,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鉴定方法,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技能培养总体方案中要求在分析化学、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实验课教学中对于学生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利用相应的综合实验对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强化,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适应技能培养需要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中,通过技术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进行整合,课程内容与实验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密切联系,结合专业的核心要素,并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将每个系列分为3个层次:从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建设专业操作技能平台,形成分层的课程群链,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能力分解表,通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分析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工“应知”鉴定基本要求。当分析化学课和综合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初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当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和相应的综合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中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当工业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束后,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高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经过“应会”培训,学生达到:(1)有很强的规范化实验操作能力分析;(2)由于采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试卷中级工技能考试评分记录表进行实验操作考核,使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检验中级工国家试题库职业资格鉴定中“应会”操作能够全部通过。 3 改革实验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层次的操作技能平台 构建专业实验教学结构,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实验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注意创新与适度、数量与质量、统一和多样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根据实验室功能和学科特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平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课程与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以科研促教学,设置应用型、提高型实验,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此,我们将教学分为基础横向平台、纵向操作技能平台、扩展操作技能平台3个系列。使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实验课程新体系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调整实验教学的总时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分单元、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验教学,即:(1)基础层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再现;(2)提高层体现综合性、设计性教学,进行独立的实验教学;(3)创新层主要是探索性教学,强调科研、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共性培养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改革中,增加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倡导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经过更新、调整、优化组合,基础与现代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实现纵向和横向知识体系的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 4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性实验支持并满足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自主实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组织开放性实验的全过程,包括立题报告、资料查阅;试剂、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等,教师进行指导和实验评价。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9,10]。针对分析专业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思维”综合素质培养。开放式实验教学,针对台套数有限的精密分析仪器教学实验,可减少分组人数,提高设备利用率。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能力培养,必须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不同的实验教学环节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1)由教师讲解仪器的操作方法、基本原理、误差的来源和注意事项,教师可进行示范操作,也可以找学生操作,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予评价,训练学生操作仪器的基本实验技能。(2)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应以辅导为主,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施监控。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人施教,重点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3)开设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加强实验前教师与学生对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的讨论,探讨重要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4)结合科学研究和毕业设计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往往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实践性、思考性、综合性特点。因此,结合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中,需要搜集大量资料,明确目的、制订方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给出结果。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切实提高实验技能和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建立和完善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保障支持、质量监控体系 只有建立了多途径、多形式、多措施、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使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1]。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需要有完整的实验教学要求与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及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实验室规章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科学的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及运行模式,以及良好的实验教学师资建设等基本保障。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要靠主管部门投入与建设以及内部管理与改革。要有完善的实验教学保障系统。(1)必要的环境、场地以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保障。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2)执行院系两级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变资源分散为资源共享,也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改变原来以课程为依托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和实验人员逐步摆脱隶属于某门课程的束缚。开放式教学要求实验中心人财物的共享,可以改变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可极大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6 结束语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即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为突破口,以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为载体,推动内容体系的重构。实验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实验教学规范,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优化,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增强办学实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训练,这对于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保证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不但是重点大学发展的重要教学元素,也是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和生存的核心。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为提高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改革化学的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新实验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为培养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而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又是向企业和化学检验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各门化学课程既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从事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的实验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各门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各门化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检验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大多数是文科生,少数为理科生,生源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更是有较大差别,以往的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点及岗位用途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检验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新化学实验体系表 实验模块 教学内容 基础实验模块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玻璃仪器洗涤、称量、数据处理、试剂配制、移液、定容、过滤、蒸馏等操作 任务引领模块 与职业岗位工作基本操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如食醋中总酸度测定、混合碱测定、水中总硬度测定、水中微量铁测定等滴定分析操作、分光光度分析等 综合实验模块 综合技能应用,如茶叶中咖啡因提取、阿司匹林合成、植物色素的提取分离等 2、改革教学方法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师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预习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技能鉴定、技能竞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竞赛的学生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选拔参加市级、自治区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的学生都能考取中级技能证,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检验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深度调研,分析了目前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提高毕业生设计能力、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及专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设计 就业率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引言 近些年,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渐增加。新疆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公司,而且新疆地区拥有工业设计部门或人员的制造企业也极少,即使像中收农牧机械公司、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工业设计,企业内部对工业设计人才也极度缺乏,同时工业设计任务也较少,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需求量非常有限,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疆本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新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自2001年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最初的招生规模是每年招收二个班(一民一汉,人数共60人左右);近5年来,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招生规模变成了一年只招一个班(30人左右),其中60%~70%的生源来自新疆南北疆各地州、市县,30%~40%的生源来自外省市,如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专门学习过美术,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产品外形的表达和把握能力没有应有的灵感,但这些理工类学生,特别是男生,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表达能力都很强,他们对工程图学、机械构造等都非常敏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疆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选择3C产品之类造型感性要求较高的产品作为专业方向,而是把更具理性的机电类产品的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立足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朝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来设置教学目标。 通过对历年来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分析表明,新疆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致有四个去向: 第一,在企业从事实际设计工作,这部分人数约占80%,其中,真正从事工业设计的不到60%; 第二,考研,是近年来全国的本科毕业生,包括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日渐热门的一个选择:由于考研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这类毕业生占10%左右; 第三,进入设计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设计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由于高校对师资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专科或职业院校,这类人群数量在10%以下; 第四,转行。由于新疆设计用人市场有限,早期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转行率有时高达60%~70%,这些人进入到公务员、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行业, 或从事市场营销、宣传广告、企业策划等工作,或其它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干的行业。 2.2 原因分析 第一,沿海发达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着相当的关系[1]。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新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从事工业设计经历的资深教师极其匮乏、缺乏实习基地及实训教师资源、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目前,新疆的工业设计专业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非常突出。生产企业急需工业设计方面的人才,但企业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毕业生很生疏或者根本从未涉足。 第四,新疆市场或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建设不完善。目前,新疆境内有设计部门的大型知名企业或者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寥寥无几,加上疆内许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了解甚少,因此造成了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误用、滥用或者人才浪费等情况。 3 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对毕业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产品造型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学生对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功能创新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2]。 第二,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了解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他们对企业所要开发的产品的了解是将来他们是否适应企业需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3]。 第三,让毕业生熟悉企业。 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力度,增加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设计类企业有全面地了解,包括企业的组织构成、部门分工、设计流程等状况。 4 结语 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周围企业除八一钢铁公司、中石油、石化公司等大型冶金企业之外,其他基本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生产大型机械装备设备、风电场大型设计等机电产品的企业比较多,如金凤科技、新能钢构、机械研究院、中收农牧机械公司等对设计人才需求量大。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攻方向,可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工业分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培养工矿企业分析岗位的中级分析人员,针对分析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记载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尝试,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主要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高、有敬业精神、操作规范的深受企业欢迎的中职学生。通过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职业习惯增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总之,从学生、用人单位、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分析比较,这次教学改革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工业分析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工矿企业分析岗位的中级分析人员,学生毕业后,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外,实际操作能力要达到中级分析工水平。由于分析岗位针对性强,无论是在化工、石油、食品、纺织、冶金、环保、商检等行业,对从事分析工作的毕业生操作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集中,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 根据当前和今后长期存在的中职学生的状况,曾在本校组织并主研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专业结构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旨在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高、有敬业精神、操作规范的深受企业欢迎的中职学生。 采用模块化教学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教学、社会需求、学生实践的结合点,探索解决企业用人供需的矛盾,力图使企业用的满意,学生干的满意。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期进行,使用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通过“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学、做”结合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改革中,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且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1 教学改革的方案 1.1 培养计划的改革。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合理构建。我们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分析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上,“基础”与“专业”的比例适当。技术能力方面,我们培养和训练分析岗位所需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分析能力。为了突出这三方面技能的培养,在各个课程中安排足量的实训内容和综合训练项目,使毕业生成为既有基本技能,又有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职业道德的中级分析检验工。通过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析工的职业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刻意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1.2 课程体系改革。 1.2.1 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设立课程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要依据,安排每门课程,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模块结构如下:①知识与素质模块。包括公共文化基础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知识教学三个模块;②专业技术操作模块:包括无机定量分析、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技术、中级分析工技能培训、毕业专题实验等模块。 1.2.2 根据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将每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设立若干章。每个子模块单独存在,又相互联系。这些子模块(即:章)又由若干个专项能力构成,设立若干节。为了达到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将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相应的模块,即将专项能力(节)划分为知识基础模块、技能基础模块和专项能力模块三大类。知识基础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模块;技能基础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基本技能模块(包括:溶液配制、仪器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专项能力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专项技能模块。 1.2.3 课程开发的思路。首先,基础理论体现“够用”原则。基础理论课的开设以“够用”为原则,建立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苛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基础课的开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当削减了数学和物理的学时,对知识点的学习也有所侧重。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中职教育要体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化学基础”课程;将工业分析、有机分析和环境监测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课程;授课教师以完成单项分析任务为主线,融合以上课程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最后,开设整学期的综合训练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安排整学期综合训练教学。包括毕业专题实验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3 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打破原来的教材体系,以专项分析任务为主线,先作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基础的训练,再深入专项分析任务的完成。总体思路就是:将以前的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分析任务,再根据分析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作进一步的讲解,最后,才是完成该分析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三门主干课,即专业基础课无机物定量分析、专业课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课仪器分析技术,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分别进行了教材、学材、鉴定指南、教师指南、学生指南的编写工作。具体的编写思路: 1.3.1 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按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组成课程的章次,再根据实际的分析任务(即各种专项能力)单独组成各章的节次,每一节中根据分析任务所需的知识从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专项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知识基础包括完成这种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包括完成这种专项能力所需要的基础操作技能,如溶液的准备、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专项能力则是具体的分析任务的步骤、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等。 1.3.2 学材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上课时填写教材的主要内容(相当于笔记)、课堂练习,下课之后的课外作业布置,技能训练完成后的实验报告等。 1.3.3 学生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包括:课程的基本要求、授课计划,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上课的板书、例题,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答案。 1.3.4 鉴定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内容小结、知识考核表、技能考核表等。 1.3.5 教师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上课的安排、课堂教学设计等。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模块教学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到各个专项能力中,在实验室里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项能力的培训,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为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我们大胆尝试着将课堂转到实验室里,为了使学生达到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先提出目标,然后再作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手段,理论讲到哪里,马上用实验来验证,这样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操作,充分体现“教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原则,从而保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教师则需要有指导完成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等,能做到收放自如,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介绍物理分离法,实验班采用在实验室里上课,讲蒸馏法时,是将蒸馏所需要的各种仪器放在实验台上,一组一套,每组进行仪器安装,然后老师再一组一组的检查,点评,并给每组打综合成绩。而在其他班则采用在教室里上课,是将蒸馏所需要的各种仪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组装图,老师进行检查,点评,并给画图的同学打成绩。在仪器分析教学中,采用分组拆装仪器,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但掌握专业能力,而且培养了合作、协调等社会能力和从实践中学习、计划等方法能力。这样由于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使实验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都得到提高。 1.5 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在理论教学结果评价时,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本专业够用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结果评价时,主要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能力目标所规定的要求,而非实施过程,即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时,注重学生能否达到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不是看学生是否做过实验、做过多少实验。在每个专项能力训练后,根据鉴定指南中知识考核表和技能考核表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期末时,课程评价方式从三方面(期末考试占40%,专项技能水平占30%,平时成绩占30%),进行综合评定,给出课程的总评成绩。 2 教学改革的效果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在教学改革开展一段时间后,组织了一次关于本次教学改革的学生问卷调查,就“是否愿意参加实验班的教学、对现在教学方式是否满意、与上期学习兴趣比较、知识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几个方面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3%的学生都愿意参加实验班的教学。实验班有76%的学生对实施本课题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对比班有63%的学生对原有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实验班有33%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高,有19%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低;对比班有13%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高,有37%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低。实验班有19%的学生表示知识学习懂了,对比班有11%的学生表示知识学习懂了。实验班有30%的学生表示学会了操作技能,对比班有26%的学生表示学会了操作技能。 综合以上的调查数据说明: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提高。 2.2 本校教师的评价。在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主要进行了《定量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共三门分析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活动。历时一年半,取得如下几方面的效果: 2.2.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在教材开发时编写开发了“学材”,“学材”的内容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上完成对主要内容的填写,课后完成练习题,针对学生对习题中计算难的问题,编写了一定量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指南”是教师上课的板书,注入了新仪器、新方法的模块,使学生对现代分析方法和仪器有较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帮助。“鉴定指南”是对教学内容的小结,注入了能力考核模块,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熟悉了课程考核的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其他班好。 2.2.2 实验班动手能力较强。在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的实训项目比普通班级增多,实习实训时间增长,为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该班学生实际动手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尤为突出的具体表现是:①在国家“中级分析工”职业鉴定和考核中,该班学生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基本操作熟练,动作规范,80% 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对分析天平称量、各种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制备及物质含量的测定等相应操作。在本次考核中,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优秀人数 17人,占该班人数的41%,比其他班级高17个百分点。②在实验课中,体现在完成同类型的实践课时用时少,且得到的实验数据较平行班好。③在学校组织的化学分析技能比赛中,有10个班级,初选出40位学生参加比赛,奖项设置:团体奖6个,个人奖9名。比赛结果: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个人奖项3名(分别是第1名、第3名和第6名)。这充分体现了“分析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2.2.3 职业习惯增强。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将实验班分为多个小组,对知识点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小组间展开竞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优生的工作能力;同时进行实验台面的工作仪器、药品试剂有序摆放、台面的整洁等实验室工作作风的培养,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 2.3 毕业生跟踪调查。参加试点的班级学生,毕业之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表明:参加试点班的学生,其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知识面宽、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基本操作规范化、熟练程度与其他班的学生相比有显著提高的优点,且具备了良好的职业修养,用人单位大多将他们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事实上这些毕业生也确实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3 教学改革实施成本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为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CBE教学模式。因此大量的教学环节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这就造成教学成本必然高于普通班的教学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验药品、试剂用量增加,仪器的损耗费用增加。例如:学习“废水中总铬含量的测定”这一环节时,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验班教学时,教师准备未知样品,然后由学生通过试验确定样品预处理方法,试测定等确定样品的取样量,最后完成。使学生明确工作曲线法的测定要求,样品处理的原则和处理方法等知识要点。而普通班教学则由教师讲出样品处理方法、样品的取样量,总结出工作曲线法的测定要求。两种模式比较:实验班比普通班多用硫酸约(100ml)、高锰酸钾20g、乙醇(50ml)、其它药品若干。 3.2 实验仪器和教学设备投入费用增加。学生要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必然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推广后,对实验设施的数量要求较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实验室里既能容纳学生做实验,还需要在实验室中安装多媒体设备,能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视频观看。这就必然增加教学费用,当然有些费用是一次性投入。 3.3 学生书本费用增加。由于针对本次教学改革,开发了一套校本教材,即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三门主干课,无机物定量分析、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技术,分别有教材、学材、鉴定指南、教师指南、学生指南等五本书,学生由于教材增加,其书本费用也会相应的增加。 总之,实验班在进行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中,学校方面:对仪器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会增加;因为多数环节都是在实践中进行,其教学成本比普通班高约20%左右。学生方面:由于教材增加,其书本费会相应的增加。 4 结论 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在实验班进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学生、用人单位、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分析比较,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另外,配套开发的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反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提高。教师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职业习惯增强。企业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知识面宽、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基本操作规范化、熟练程度与其他班的学生相比有显著提高的优点,且具备了良好的职业修养,用人单位大多将他们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够用、基本操作规范、有敬业精神的特质,普遍综合职业能力强,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在企业从事专业对口的岗位,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分析 摘要:采用Hummels的估算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方法,运用中国2002~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署的进出口数据,对中日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水平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的计算。结论显示: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密集行业的产品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这表明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对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逐渐下降,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两国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日本;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际分工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不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的,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至其他国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Hummels(1998)将这种国际分工模式称为“产品内贸易”或“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产品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形式:产品生产价值链的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部件分布于不同国家时,形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就构成了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内容。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并且大力引进外资以发展对外加工制造业,由此加入到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来。作为我国重要的经贸伙伴,日本对华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将带动中日间的产品内分工,由此带动了两国产品贸易的发展。本文以工业部门为对象,实证分析中日间的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这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法说明及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Hummels(2001)的方法测算了中日工业部门细分产业的产品内贸易指数。该方法包括了两个指标:(1)VS值是绝对指标,度量了进口的中间投入中用于生产出口的价值;(2)VSS值相对指标,即VS值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一)方法说明 (二)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处理:第一,中日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引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署(UN Comtrade),中国的投入产出数据表引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由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需要按联合国贸易分类标准对我国工业行业重新分类,参照盛斌(2002)的方法,确定42个部门,去掉其中的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服务业,剩下19个部门作为文章的分析对象。第二,由于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取自UN Comtrade,是用美元来标价的,而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是用人民币标价的,所以通过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月度数据加总再取平均值,得到年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数据,统一成人民币标价下的数据。第三,文中仅能查到2002、2005、2007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数据,借鉴马向前、任若恩(2004)的RAS方法,进行外推以补全剩余年份的数据。 二、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指数分析 通过对我国19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得出在2002~2011年期间,中国各工业部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近些年保持稳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具体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进行结构分析,将工业部门区分为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低技术行业、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五类,从各行业VSS指标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中日两国在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上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并且在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了大幅下降,分别由2002年的2.654%、1.744%下降到2011年的0.875%、0.225%。其他行业的VSS值则呈现出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其VSS值在0~1%区间波动。两国在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中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呈现出的下降趋势,表明中国这两个行业对日本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即我国这两个行业的国内中间产品供给能力与最终产品消费能力在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该类企业正经历着由加工制造商向品牌商过渡的产业升级过程。 第二,技术密集行业。首先,低技术行业两个部门对日本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VSS指标相对较高,在2006年达到了峰值2.5%之后,下降到了2011年的0.368%。其次,在中等技术行业中,中日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VSS指标波动较大,由2002年的1.094%上升到2004年的达到峰值8.32%,之后下降到2011年的0.543%;在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再次,中日两国在高技术行业的产品内贸易分工水平最高,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最高,在2005~2007年间的VSS指标达到了15.40%、16.40%、21.2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也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小。 三、启示与对策 全球贸易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日在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从时间上看,中国与日本间的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技术密集行业的波动幅度相对更大,这意味着两国未形成稳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中国的产业分工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第二,随着我国制造水平、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中日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分工程度不断下降,说明了中国对于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在下降。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和竞争,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高价格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第三,中日在中高技术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普遍较高,这也符合中国的产业升级趋势,中高技术行业作为高附加值部门,更多地参与到对日本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当中。总的来看,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及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适度地降低中间产品的进入壁垒,利用资源、市场及劳动力优势来促进中间产品进口,通过进口日本中间产品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推动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实训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只有加强实训教学,搞好实训教学,才能切实找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才能打破教师与师傅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分离的界限,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1]。但实训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条件的限制及执行不到位等情况。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实训教学的改革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是指“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师指导师傅化,学生管理员工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模拟工作过程,学生模拟生产岗位的员工,从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出发,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基于工作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在心理上逐渐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过渡,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上岗。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按照职业标准及岗位工作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把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开发出项目化的实训课程。(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摒弃过去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单一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训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有思考价值而又有生产需要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创造性发挥。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特点,通过建设仿真企业的形式,以小组为工作单位,让学生完成“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全过程,达到教学实训目的。(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生产、检验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调动学生自主操作实训的积极性。(4)考核方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训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通过四个措施来保障实训教学的完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加强考评体系建设。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将实训教学同高职教育要求、岗位实际需要、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相结合,根据企业调研情况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在企业、社会、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和序化而开发整合形成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对工业分析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硅酸盐工业分析》进行了项目化课改,重点突出实训项目水泥的全分析、玻璃教学;针对水泥厂和玻璃厂生产实际及对化验员的岗位工作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项目化实训课程《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室仿真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完成制定的项目测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面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进行的样品检测完全取自企业生产线,把学生分成工作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本组的小组长;然后由教师下达检测任务分给各个小组;各小组领到任务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检测方案设计,其中包括查阅国标、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资料、书写方案及讨论论证;各小组间进行方案评比论证,确定最佳的检测方案;各小组按照最佳最合理的检测方案执行任务,包括试剂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取、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样品的测定等;测定完毕,进行结果评比,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讲述整个测定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数据的处理,小组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打分,既考核了过程又考核了结果,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法、引导课文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实训过程中,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把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进行项目化,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把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然后在任务的引领下,用引导课文法把学生导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充当企业检测员的角色,最后在整个检测任务的驱动下完成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方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进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的评价。过程考核由各小组自我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组成,重点考核组员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结果考核是把各小组的测定结果与企业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结果的准确度来衡量。这种考核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教材 邀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召开座谈会,针对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工作内容的描述,通过专家们的描述,弄清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通过专家们描述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教师们清楚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内容及重要程度,并清楚各项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然后再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高职学生基础,编制适应学生的实训教材,我们完成了《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教材的编写,更切合学生实际并直接对应化验员岗位,对学生零距离上岗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工业分析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硅酸盐工业分析》进行了项目化课改,项目内容紧紧围绕化验员岗位任职要求和技能标准设定,针对性强,突出核心化验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本文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实际,对这一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职业能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只有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高职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能同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如何掌握“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编制的教学大纲、教案也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 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工业原料及产品化学成分、结构分析工作、污染监测工作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使学校的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知识、技能的特点,在工业分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这对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院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业分析人才,探索有云锡职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导向创建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其最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构建,使学生上岗后,能尽快符合企业的职业要求。为此,打破职业教育中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期望。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科系统性与职业活动系统性并不等同,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不可能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1)自主学习,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3)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目前,课程开发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及专业的各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我们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根据岗位能力的分析,明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化学分析检测能力、仪器分析检测能力,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修理能力,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的维护与维修。 2.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将真实工作过程分解,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把无形的理论变成可见的工作任务,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知识和技能模块,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通过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此为主线进行核心课程开发,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3.以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从业者来说,其典型工作过程是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根据过程现象,判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解决问题,并写出正确的检验报告。由此制定的行动领域是采样、制样、准备(仪器调试)、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单填写。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样品分析测定,测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教师要现场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测定结果准确度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分析化学学习领域的构建和教学情景设计 以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见表1)。 围绕所设计的四个学习情境,由易到难编排,对原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组合,重构以学习情境为教学单元的项目课程内容,突出了教学内容转变为按工作项目所需的内容和顺序。学生是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所学的知识与其当前的心理需求和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形成职业能力。 总之,我们的课程开发应该做到使每个学生在经历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的获得经验和启发,在特定方法引导下,能够具有合理地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在应用过程当中,每个学生会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立足职业岗位,我们采用以任务为中心、讲练结合、教师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理论讲授一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内的学习既要具备学习的条件,又要符合生产的要求,突出“贴近岗位实际操作”的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每一项任务选择2个项目进行实训,以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边做边讲,将基本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伸,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到知识和技能,确保实训项目教学效果。同时,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有创新欲望的学生有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技能:(1)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与维护;(2)部分固体液体取样制样技术;(3)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操作规范;(5)原始数据处理规范、有效数字正确使用;(6)正确填写分析报告单。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 例如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水中微量铁条件选择,根据分析检测技术教学的实际,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引导期、学生收集信息期、学生操作应用期、交流讨论期、总结评估期。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老师要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高职教育以其实践教学为一特色,培养从事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些年,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后劲十足,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要实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的一个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药物检测、产品开发、化验室管理及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更需要熟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学习借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体系探索。 1 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教学思想 高职高专学生总体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不喜欢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热衷于通过实际动手能力来获得知识。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是其一大特色,可以利用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这一特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应用与掌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缺乏技能与实际需求的衔接。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缺乏企业实际经验。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病就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到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参与率低,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到企业的零适应期,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训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思路 2.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 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所以实训内容应结合当地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需求,从通用基本技能的培养着手,根据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高工和教师代表组成实训教学开发小组,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广,涉及行业多,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调研。以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搜集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从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法处理,设计成为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实训教学领域的转换。实训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三段式进行设计。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设计以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学生选择任一实训课题,由6~8人组成一组,小组利用三周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实训教师讨论实训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审核通过后小组批准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课题实训。 2.2 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法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也在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手、脑、心共同参与,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加强团结合作。选择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中,根据实训内容和阶段的不同,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是“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要想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要重视理论水平,更要重视实践。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使教师从“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我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成才”等办法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以“双师型”标准建立新的教师岗位职责,实训教师既熟练操作技能,又能教授理论知识。不再按传统的办法将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 2.4 实训条件的多样化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校园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工况的无缝对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保证基本的配套设施,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打造一个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向企业,让企业走进校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施根据实训内容不断添加和完善,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更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为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基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实训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操作能力,进行实训内容设计。学生先进行必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再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培养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以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湖南省岳阳石化基地为依托,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保证,以“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为目标,凝聚力量,重点搞好了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充专业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八个方面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并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了较强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石油化工分析检验工作,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石化行业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准确定位于培养石油化工行业高素质的化验分析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石油化工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千亿产业群之一,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拉长在湘石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本专业的定位适应湖南石化产业“十二五”战略发展要求,满足了全省石化产业和岳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如何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我认为应突出“特色”二字。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由长炼职工大学、长炼职工培训中心、湖南长岭石油学校和长炼技工学校的分析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出身于石化企业,石化行业背景深厚,校企融合度高;二是石化产业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本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湖南石化职院坐落在岳阳市云溪区这一湖南省石化产业基地腹地,毗邻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分公司、岳阳云溪化工园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深入企业,感受石化企业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素养。本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湖南石化分析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具体而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石化职院的办学母体——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简称“长炼“)的联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做到“资产运用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形成“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加强学院与企业、地方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有效运行,本专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平台。该平台使本专业学生方便在长岭地区企业实习和就业、共享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的高技能人才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同时,学院还将与地方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公司等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 创建“工学结合两主体、校企合作三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兼融“知识本位”,充分结合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生分析检验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的形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依托办学母体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及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两主体”育人,继续深化已有的“2+1”、“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学校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应每年对岳阳、湖南省和国内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各进行一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撰写年度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区域企业,依托行业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监控等,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加强对企业分析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3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建设“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基于石化分析检验过程,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建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适应湖南、岳阳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本专业应以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深入调查研究,和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的现场专家一起对完整的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过程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与上述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后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油品分析》3门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油品分析》、《工业分析》和《环境分析》4门特色教材及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在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中,邀请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相关专家全程参与,结合岗位操作最新标准,确保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职业化”。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本文结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减少违约现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 1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1.1 企业提前招聘现象普遍 学院冶金类专业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钢铁企业的需求主体备受青睐。近些年,许多钢铁企业为了保证用人计划的落实,招聘到专业对口的优秀生源,提前来到学校进行招聘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钢铁企业甚至提前一年多就来到学校预定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但对于钢铁企业的提前到来,学院大多数冶金类在校生往往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招聘信息判别、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1.2 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由于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眼光”自然也高了起来。据统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冶金类专业毕业生548人,目前来学校招聘的钢铁企业已达30多家,提供岗位共计约1400个。在毕业生占据“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出现了以下情况: (1)毕业生选择企业会考虑企业的性质、企业发展历史、见习期工资、福利待遇、能否解决情侣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企业某一方面的条件暂不能达到毕业生的理想要求时,很多毕业生将会放弃面试机会,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出现。 (2)有了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总是不满足现状,“这山望着那山高”期盼能进入到“更好的”工作单位中去。 1.3 低届学生受高届学生就业影响大 经调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学生了解钢铁企业的主要途径为:①查看学院就业网企业招聘信息;②查看企业的官方网站;③查看企业的贴吧;④向了解企业的朋友、老师等了解情况;⑤向同专业已毕业工作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情况。以上五种途径当中,在校生向同专业已经工作在企业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企业情况一项最具有说服力,对在校生选择企业起着决定性影响。 1.4 工作岗位分配的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钢铁企业最终确定了录用名单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后,都会要求被录用的毕业生毕业之前半年左右的时间去企业进行顶岗带薪实习。毕业生到企业后具体被安置在什么岗位并不是由毕业生的在校表现来确定的,更多情况下是要视钢铁企业岗位空缺情况而随机确定。就岗位而言,在毕业生心目中有相对主次之分,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多、操作性强、环境相对较好的岗位被视为主要岗位,比如轧钢生产线上的压下量调整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被视为一般岗位,比如冶炼生产中的烧结、轧钢生产中的产品包装等岗位。 2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分析2.1 由就业特点导致违约现象的具体分析 (1)钢铁企业提前招聘看似给毕业生吃了定心丸、上了保险锁,但其中不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当钢铁企业过早介入时,很多学生不能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作出合理选择,要么等待观望,要么一拥而上全去面试,一些学生事后才发现面试上的企业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企业,从而导致违约现象的出现。 (2)就业机会多、就业容易实现使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但往往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就业过程中,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当用人单位某一方面的条件(比如:住宿条件)暂时满足不了毕业生自身要求时,一些毕业生就会很容易出现违约现象。 (3)前已述及,要了解一个钢铁企业,低届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向高届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来了解,但有些情况下,高届毕业生对企业的评价并不够客观全面,他们往往不是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去评价,而是站在当前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评价,这种评价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低届毕业生的思想,而且容易使正处在顶岗带薪实习阶段的低届毕业生出现违约现象。 (4)由于钢铁企业工作岗位的分配存在随机性,一些被分配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的毕业生心中难免会产生较大落差,相对于主要岗位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常常感觉到前途渺茫,从而萌生出违约的想法。 2.2 其他方面导致出现违约的分析 (1)“保底”签约。一些毕业生即便是对眼前工作不是很满意,因为害怕错过机会,会采取“保底签约”的做法,一旦签约后再有更好的机会,便通过违约手段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2)诚信缺失。部分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他们往往把违约作为换取更好工作的手段,作为就业的策略。应该说,这部分毕业生在签约时已经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一旦有更好的工作,他们就会抛弃诚信,与原单位违约。 (3)虚荣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常会与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判别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他们缺乏自我认识,不从实际出发,虽然有些企业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但因某方面条件较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有差距,就会轻言放弃选择违约。 (4)自我意识强,怕吃苦。目前,高校毕业生已出现90后,因家庭条件较好,生长环境特殊而形成了他们自我意识强、思想多变、吃苦精神欠缺等性格特点。一些毕业生过分看重待遇,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和长远的发展,当看到其他单位的待遇超过自己的签约单位时,便动摇了签约意向。 (5)企业的欺瞒行为。一些钢铁企业招聘时的承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对毕业生有欺瞒行为,而毕业生又因欠缺应聘经验不能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假,当发现企业的实力、发展前景及福利待遇等与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而无法兑现时,被迫与企业解约。 3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产生的不良后果3.1 对钢铁企业招聘工作带来影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试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 摘 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在对其职业特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点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中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要求,其一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即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群)的教育,偏重于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其二是人才的素质教育,要在满足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的总体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对社会需求、社会分工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以一定的社会、地区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本文主要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作一些探索。 我校所处地区为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锡、铅、铜等重有色金属材料,并兼有化工、环保行业,从职业岗位来说,主要为重有色金属矿及金属产品的分析与检验,兼顾化工、环保的分析与检测,从事矿物原料、化工原材料、冶金及化工生产中间过程质量控制、成品检验及车间分析检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并深入厂矿、车间分析了解分析检验工的工作情况,其工作特点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机构,采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完成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成品以及某一环境中采样的成份及含量分析检测工作;其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反映了学生从事分析检验工职业岗位的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点培养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与人的交往及对社会的参与能力,方法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岗位能力的适应与发展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1.职业能力分析 (1)材料、产品检验岗的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与检验工的材料、产品检验岗位工作,主要有两条工作主线: 工作主线一(日常定量分析):采样试样处理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工作主线二:采样试样处理定性分析按要求设计定量分析方案(包括分析方法及分析设备)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采样及试样处理能力,化学分析装置及设备的选择操作能力、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分析检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更进一步要求时,还包括分析方案的设计能力。 (2)分析检验技术管理岗职业能力分析 其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产品,中间生产环节的分析管理能力,制定或修改相关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成本核算,安全及文明生产管理,分析检验过程异常情况的处理,岗位人员技术业务、安全技能的提高与培训。 2.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包括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其独立工作的技能,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中主要体现在:①对分析检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②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③与人交往的能力,④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能力⑤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力等方面。 3.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本工种中主要体现在:①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②查阅资料、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③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拓展能力,④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⑤自我保护能力,⑥创新能力等方面。 4.分析检验工的职业素质分析 对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分析检测工作的操作技能,熟悉分析与检测专业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文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具有安全工作意识,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探索和严谨的创新精神,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能力对学习领域要求的分析 专业核心知识,是指掌握岗位技能所包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是岗位能力形成的主要内涵,涵盖了人才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和专业质素。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与分解;其二是教学层面的分析。在职业岗位工作方面,我们通过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作了了解和分析,将日常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获得主要的学习领域,如下表所示: 学习领域主要是指学生获得岗位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校来说,学习领域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条件等,聘请相关企业、环保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召开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以下课题,下厂调研落实、分析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对应要求的形式,对学习领域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和细化,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议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①公共基础课,②专业技术基础课,③职业技能课,④职业拓展课四个层次的教学结构。这一教学结构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形式 切合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三年的学制中,从大的层面来说,以基础理论、认知实习专业知识、校内基本训练校外实习顶岗实习为主线完成教学;从细的层面来说,重点抓住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现分述如下: 1.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岗位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人才质量。 (1)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实践的迈进 此阶段主要在第1、2、3学期内完成,主要形式为:校内情境式学习校外实习的反复循环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了解与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也为后续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同时,在基本技能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规范的操作,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专业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能力,在校内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校外学习操作规范,完成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过度。 (2)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这一阶段为第4、5学期,通过学习领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由单一的组份的测定转为对多组份的分析检测的训练,从教学配制液的检测转为实际生产中的矿样、金属样、环境样的分析检测训练,使教学过程更接近实际生产,分析检测对象与生产中的试样相同,以典型试样检测、结合国家、行业甚至企业分析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操作以及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本功,在校内完成对不同试样的分析检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训练,以及职业拓展的学习,校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分析检验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实现由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3)综合能力向岗位职业能力的过渡 这一过程为第6学期,我校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完成从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到全部或部分独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的过渡,加强职业岗位的综合性技能训练,进一步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接受、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完成学习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中,兼顾岗位工作情境和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的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要求,作了分析和研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共同讨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结合岗位特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工作领域转化来的,是“完成的教学化工作任务”,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三个部份组成;在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将教学、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以行动体系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知识、技能载体,分解、融合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对象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工作内容定专业结构,以工作方法及工作设备定专业核心知识及技能;针对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技能培养规律进行了重构,按岗位能力组建学习项目,按“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将工作能力学习过程细分为单项工作能力的学习和综合工作能力的学习,将学习过程细分为掌握各单项分析与检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综合分析知识、技能运用的学习,使学习领域目标化、任务化,加强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项目化 学习领域的目标化、任务化,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项目化,根据职业岗位的任务、目标,对完成这一任务和目标的技能要求和知识支撑进行了分解和划分,确立了相应的项目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明线,掌握相关知识为暗线,按照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设计进程实施成绩考核的程序进行教学,着重抓住①项目任务的明确性;②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③教学项目的细化性,在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是完成综合性项目的基础,也是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须的支撑点,同样,对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学习项目就达到其能力要求,也需要对其进行项目的划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④教学进程的兼顾性和综合性,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能力培养,在肢体技能上要求细致、准确和规范,在心智技能上要求了解分析试样的来源、状态、特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操作对象(设备)的操作规程;⑤成绩考核的综合性。 (3)学习情境任务化、岗位化 就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其校内学习情境的任务化、岗位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校内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的生产环境关联性较好,在表面形式上实习、实训的程序与企业中的试样分析过程相似,基本过程都是取样(含试样处理)溶液配制(含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操作分析结果处理出表(分析报告单),但从教学的角度以及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有巨大的差异;经过我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共同努力,提出了①学习目标任务化、岗位化,根据对学习领域的细分,确定了项目教学的任务,在每一项目中提出一个在能力要求和知识支撑的学习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落实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过程设计、考核办法;②理论教学引导化,在理论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线索,在分析检验原理上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分析检验原理;③实训教学岗位化,从取样到出结果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态度上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操作上培养学生注重工作程序,规范操作动作,在协作上培养学生的分工与沟通能力,在分析检验结果的陈述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待分析检验结果准确性上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在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④成绩考核多样化,学生成绩由:理论成绩、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考核三项组成,其中实践操作考核由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考评三项组成。 (4)实践教学层次化、综合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制订了实习实训内容、时间、实习方法和步骤、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实习教学,主要体现在:1.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样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分层次进行;2.适应工作环境、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采用“跟班制”,即每一名学生都由一名固定的师傅传、帮、带,其作息时间与师傅相同,师傅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适应工作环境,通过看、听、问、做,逐步学习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支撑,分析与检验专业有其特殊性,其岗位技能中的心智技能占有较大比重,从试样怎么处理,到试剂选择与“量”的加入、分析检验方法要点的把握都属于其心智技能的范畴,为此,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其岗位技能操作的每一分析检验步骤的理论支撑的学习提出了要求,采用学生自己检索、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方法及原理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4.顶岗实习的综合化训练,通过前期的校内、外学习,学生已完成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至单项分析检验任务的学习,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训练,做到,技能鉴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检验方法的掌握,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能力,从试样的采集至出分析结果,涉及到了试样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择,干扰元素的排除、分析步骤的安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综合性问题。通过技能鉴定的重操作,毕业论文的重理论运用,再次完成学生的综合性训练。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业分析 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种,科技英语是指用英语阐述科学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实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工业分析专业英语即为其中分析与检验领域中用来阐述各种理论、技术、过程和现象的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培养高职高专工业分析及相关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和报刊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及有关的英语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素质。 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1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并不是简单的等于英语语法加专业词汇,它的语言体系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正确认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关系,可以使两门课的学习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 1.1联系 (1)构词法和词性转变。专业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在词汇教学中补充构词法知识。学生第一年的公共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系统的学习,这为他们学习专业词语及专业词语构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元素的英文表达很多都是以-ium结尾的。这些以-ium 结尾的单词的字头与元素符号相符合:如calcium代表Ca(钙),aluminium代表Al(铝)等。专业英语中,词语常常是混成的,如:redox =oxidation + reduction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bromocresol=bromo+cresol溴甲酚=溴基+甲酚;electrochemistry=electrical+chemistry 电化学=电的+化学。 专业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缩略词或符号使得词汇最大简约化,如EDTA(ethylene diaminete tetraacetate,乙二胺四乙酸),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等。 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一样,都存在词性的转换的规律,如: 滴定 titrate(动词)titration(名词)titrimetric(形容词)titrant(名词,滴定剂) 中和,中性 neutralization(名词)neutralize(动词)neutral(形容词) (2)语法教学,分析句子主干。进大学以后,有些同学对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已逐渐遗忘,而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句多,所以重视语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和汉语句子的最大区别就是结构严密、主谓分明,搞清了句子的主要结构理解就不会太难了。阅读专业英语文章遇到长句时,应该学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句子,首先粗略的看几遍,心中对这个长句大体有个轮廓之后,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即辨析句子的主干和分支结构。之后,再把分支部分往主干上添,如修饰主语的定语,修饰谓语的状语,以及一些从句等等。 1.2 区别 (1)词汇的专业性。化工专业英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生词多、词汇专业性强、长单词多、专有名词多等特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词汇的学习是一个拦路虎,甚至有些普通词汇看起来似乎很熟悉,但是其具体的词义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比如:concentration,大多数同学一见到这个词,就马上想到“集中,专心”,而实际上,在分析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是“浓度”,如molar concentration表示摩尔浓度;再比如cell,常见含义为“细胞”,但是专业英语文章中可以作为“电池”,如electrochemistry cell 意为“电化学电池”;再如positive 和 negative,公共英语中常用的意思是“积极的”和“消极的”,而在专业英语中常常采用另一种翻译“正的,阳的”和“负的,阴的”,如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为“正负电荷”之义。 (2)被动语态多。据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约占1/3,比非科技英语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高一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科技论文中着重讲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在意思表达上被动语态通常比主动句更简洁明了,与日常英语和文学作品不同。 (3)文章中长句多。一般说来,专业英语文章的句子结构比普通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复杂,长句很多,逻辑结构非常严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理解专业英语的长句常常是一个令学生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专业英语文章具有此特点,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专业词汇并不代表就能读懂专业文章。 (4)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紧密。对初学者来说,即使词汇句法均没有问题,但在文章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常常词不达意,不能以专业的口吻译出。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遗忘或欠缺等原因造成的。 如《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课文“Redox Titrtion”,若学生对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已有所学习并较好掌握的话,那么这篇课文学习起来就很容易,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反之,即使老师认真讲解,学生也未必能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 2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含义(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 文献检索中检索工具和检索对象很多是英文的,专业英语是文献检索的语言工具,文献检索又是专业英语的应用,把两门课程相结合成,使学习更系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文献检索》课中CA 章节,以及从外文网站获取信息,如专著、论文、文摘、产品说明书、标准、专利等,有大量专业英语的内容,如检索关键词,所得文章的摘要乃至全文,实用性强,又能增加趣味性,从而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各篇课文均为英美等国的分析专业的期刊、文献,在每篇课文结尾处均有斜体字注明,如 selected from“Brown,P. R. Analytical Chemistry,1990,vol. 62,pp. 995-1008.”,讲课时可与文献检索知识相联系,将此含义授予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根据课后注明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这样既学习了专业英语,也练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 结论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正确处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的关系,有利于各门课之间的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教改新思路:重点培养工业分析专业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对中职生的素质做了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五个方面提出教改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培养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现代化技术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三、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培训 工业分析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在保证基础理论学科科学性的前提下,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要对本课程所属学科内容进行分析与取舍,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综合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缩短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第一线需求的差异。同时为了能使学生与生产实际保持零距离,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受单位欢迎的劳动者。技能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工业分析应用人才的培养尤为如此。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对中职生的实际素质作了分析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具体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从年龄、生理上讲和普高学生相差无几,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职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又有很大不同。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年扩招引发了普遍的“普高热”,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有了偏见,再加上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轻易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中职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偏好动手操作,但同时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学生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上网、玩游戏和交朋友、谈恋爱上;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习基础差,尤其是理化成绩不好,造成听课困难,很多同学反映上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上课;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是非观,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偏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于分析工作者,单位的分析样品杂而多,每个分析人员需学会多种样品的分析和多种仪器的操作使用,每个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又不尽相同,有些样品前处理还很复杂,需要时间长,仪器调试过程也很麻烦费时,为了节约时间分析工作者往往需要“一心二用”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处理样品,所以分析人员不但要有很强的分析技术,还应具备头脑清楚冷静、认真仔细、有耐心、能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等等。有些部门需要“稳、准、快”的快速分析,没有清楚冷静的头脑和一身硬功夫是行不通的;有的部门需要每天做重复的工作,要没有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万万不能的:若有的分析结果刚好落在产品质量控制点左右,就需要多次复检,没有认真仔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要做仲裁分析没有诚信的职业道德更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还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性格,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对工作对国家很强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成为“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工业分析专业中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必须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突出他们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学校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制定技能实训计划和标准;第二,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以保证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师上课,或者到企业进行实训。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国标或企业用的分析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占到80%以上。分析仪器种类繁多,各类分析仪器其原理各不相同,结构复杂,同一类分析仪器操作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厂家的同一仪器配有不同的计算数据处理系统。就目前我们的中职学生水平,他们普遍反映学不懂,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教学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多增加一些实际有趣的实验,比如食品中有无添加剂,饮料中有无色素(如柠檬黄)。辣椒面中有无苏丹红,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等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 另一方面。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国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操作系统又都是英文版的,不同仪器软件各不相同,同类仪器各个厂家所配软件也不相同,就是一个厂家同一仪器软件也在不断更新。要想在实际生产中能很快学会仪器的使用,工作能得心应手,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是肯定不行的,但没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很难再飞得很高了。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灵活应用各类分析仪器,成为分析行业的能手,成为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就应该鼓励他们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外,应坚持不间断地学习计算机和英语。 三、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有时效果并不好,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不但听不进去说教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但他们爱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合格的分析工作者而言,从样品的采集选样,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操作过程,结果处理到写出检验报告都需要分析者自己独立完成,同时还要管理实验室。对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和简单修理。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分析所用的大型仪器比较昂贵,学校也不可能买许多台,为了能让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我们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每一门专业课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性实习,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完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几种大型 仪器的教学和实践可分组分类同时进行再相互交换。完全实行全日制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这样不但能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机会全面学习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状态。 四、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学的领导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质量。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人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劳动者,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军中。作为中职学校,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的竞争能力;能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劳动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变化。老一辈“企业工人型”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逐渐退休,新一代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的“学院型”教师逐渐加入,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教学结构方面学科性体系很完整,但技能培训的力度、内容、方法等已脱离企业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在师资能力方面,理论水平可谓今非昔比,但其操作技能方面大不如前。试想这样的教师其自身都难称得上“能工巧匠”,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另外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将目前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各个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问题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化学分析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设置应尽量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增加各行业部门的应用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并能上岗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改革项目,激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能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建设一批强有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决定,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对口企业或单位参观并“顶岗实习”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使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现代科学和边缘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实际生产状况,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在校学习文化理论课,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多于在校学习的时间,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毕业后可直接投入工作不需再培训。 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实验实习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对学生的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可在企业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攻关课题,由学校研究攻关,双方派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企业课题的现实性,学校导师的理论性、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与训练设备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在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互补中得到提升。学员在课题研究与攻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资料,与导师交流、实践、汇报、答辩以及向导师、同学请教中获得资料,撰写论文,同时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已成为西北地区化工行业的实训基地,将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分析与探索 摘 要: 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结合本院自身师资、地理位置等情况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内涵,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 关键词: 工业设计专业 办学定位 特色培育 1.专业概况 工业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教育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我国的工业设计现在正逐步走向发展、走向成熟。工业设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有近三百所高校都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规模很大,比如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它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完全有能力培养专门的工业设计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层次也比较高,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而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实力上,与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养该专业的人才也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该专业办出水平和特色,使该专业学生将在社会上大有作为,我们在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形成了具有我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思路。 2.专业办学定位 我校地处秦巴山区,属于陕西省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强大需求,我院在发掘了自身潜力并得到兄弟院校的大力帮助下,于2002年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并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生四个年级、八个班,共221人,已培养毕业生200多人。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能够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知识结构合理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该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等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开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美学基础、造型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产品设计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技术与美学和知识,以及空间设计原理和法则,综合协调产品的造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内在因素的能力,以及产品与人、环境、市场销售等外部联系的能力,使产品的形式与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开发设计出具有高度人机协调关系和较高审美价值,并广受市场欢迎的现代工业产品。除此之外,还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工业设计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要求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胜任艰巨工作的能力。 在10年多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先后多次前往地处荆楚的二汽集团、川北的长虹集团和位于陕南的装备制造业,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企业集团,他们对设计类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的核心内容,即:适应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院已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新条件,侧重于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和围绕产品设计所要求的人机界面设计和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任务。五年多的办学历程,充分体现了上述办学思想和思路。以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管理水平,造就更多的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3.特色培育 通过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各个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家电行业和一些设计公司等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虽然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但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开放的观念为底子,工业设计成长比较快,而内地相对来说这方面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优秀的设计人才都集中在了沿海地区,而内地尤其是西北地区设计人才极为短缺这一不良局面。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等各大公司和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制造业,需求量更大,通过对各兄弟院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左右,而东西部地区设计院校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我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不仅弥补了汉中地区以往没有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缺陷,而且对陕西省的工业设计教育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中作为陕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在一些方面的发展速度却一直比较慢,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科技方面的投入,使各类产品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无疑是当前紧迫任务之一。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不单单是生产出高科技的产品,因为这高科技的产品的资金投入很大,有的周期还很长。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是技术或技术开发能力,而是对传统工业产品基于市场需求的再设计,工业设计是传统产业盈利的最好模式。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现实手段也正是工业设计而不是群起追求高科技。因而我们更要注重产品的外观效果,只有达到内外质量的统一,这个目标才能达到。尤其是地处南北交界的汉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更需要从这方面着手。陕西理工学院是汉中地区唯一的正规的本科高等院校,为陕西省,尤其是汉中地区培养工业设计方面的本科专业人才,是我院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为汉中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工业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以机电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以相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为辅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弥补产品技术力量的薄弱,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生活用品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需要大批的工业设计人员。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中小型企业及设计事务所。我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重点是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以日用品设计为辅,并兼顾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 4.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院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把握住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7%以上,有近60%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的设计及制造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集团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科学 集团企业预算编制本应采用上下结合、逐级汇总的编制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集团企业通常由总部下达考核指标,各分、子公司只能按照下达的考核指标编制预算,执行自上而下的单向预算编制程序,或者简单地从下而上逐级汇总,不利于集团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的沟通协调,易导致预算编制精度和深度不足。同时,预算编制方法较为单一,以固定预算法为主,这种静态的预算方法只能对往年数据进行增减变动,而没有考虑到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战略目标定位,使得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预算编制与集团企业中长期规划联系不紧密,没有基于战略导向编制中长期预算,并对预算进行调整。 2.预算信息化建设有待改进 随着这十余年来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大型集团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建立了预算系统,但是由于企业其他系统众多,尚未实现ERP统一平台管理,缺少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对接,所以在预算数据确定的审批上,可能还更多地依赖于往年数据,使得预算信息化建设仍需持续推进。 3.预算执行控制力度不足 集团企业的预算管理具备点多面广的特点,在各子公司和各部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对预算执行的全面监控。加之,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预算意识淡薄,在资金活动中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存在着擅自调整预算的情况,导致预算执行力下降。同时,集团企业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对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重大支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增大了预算资金使用风险。 4.预算考核不全面 集团企业的预算考核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体,如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等量化指标,并且根据下属公司的实际的情况再细化财务指标评价内容。这种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没有考虑到影响集团企业发展的非财务因素,如新市场开拓、资金利用程度、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导致预算考核内容不全面。此外,预算考核缺乏动态评价机制,没有在日常管理中解决预算差异,而只是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弱化了预算考核的动态监测作用。 二、集团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实施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 集团企业应执行三上三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具体如下:在每年第四季度,由集团预算管理办公室组织各职能部门共同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指标,启动预算编制程序,并将预算方案上报到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议,待审议通过后下发预算指标,包括集团合并预算、子公司预算以及各部门预算指标。各子公司和各部门根据预算指标编制预算,上报到预算办公室审核,预算办公室对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预算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各子公司和各部门修改预算,最终完成预算终稿。在此之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汇总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预算,上报到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待审核通过后下发执行。 2.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集团企业要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对各子公司预算的有效监管需求,实现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的预算信息沟通与交流,提高预算管理效率。首先,发挥预算预警功能。预算管理办公室可通过ERP系统及时获取相关数据,检查各个下属子公司上报的财务报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若在预算分析中发现下属子公司存在严重的预算执行偏差,则要向该子公司发出警告信息,要求子公司上报预算超支说明书,并提出预算控制措施,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其次,明确预算系统信息调用权限。集团企业管理层要拥有预算系统信息调用权限,方便管理层随时调用系统中的预算执行数据,减少预算数据的传递和呈报环节,使管理层可以实时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再次,实施资金集中管理。集团企业要利用预算管理系统的监控功能,将预算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在必要的情况下,集团企业可成立财务公司,负责管理集团下属企业的资金业务,在预算执行中,由下属企业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向财务公司申请预算资金划拨,由财务公司审核资金拨付额度是否超过预算范围,并将申请上报到集团企业高层进行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再进行划拨,财务公司可利用预算管理系统监督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 3.强化预算执行监控与分析 集团企业要在集团内部实施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控,提高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预算执行率。首先,落实预算报告制度。集团企业应要求各子公司和各部门按季度上报预算执行情况,由集团预算管理办公室对报告进行分析,将实际经营情况与预算计划进行对比,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其次,加强预算执行监控。集团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对各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重要业务和资金流进行监控,确保各项重大资金支出均在预算范围内。再次,规范预算调整程序。当集团企业因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对预算目标产生重大影响时,可由各子公司和各部门向预算管理委员会申请预算调整,待审批通过后予以执行。任何下属子公司和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预算,必须保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完善预算考核体系 集团企业应采取业绩考核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将业绩评价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在预算前期阶段,企业要利用关键经营指标对预算目标和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在预算执行阶段,企业要对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指标的差异进行动态评价,生成跟踪分析报告;在预算后期阶段,企业要进行期末综合业绩评价。期末综合业绩评价应引入平衡计分卡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现对集团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考核,从战略高度出发评价集团企业的预算管理效果。平衡计分卡法主要分为四个评价维度,分别为:一是财务维度,考核指标包括收入增长率、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行业分类指标、投资报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二是顾客维度,考核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新顾客数量等指标;三是内部流程维度,考核指标包括生产率、产品或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等指标;四是学习和创新维度,考核指标包括员工培训、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指标。通过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构建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使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反映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集团企业预算管理是集团强化各子公司和各部门资金管理的重要管理措施。在集团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预算执行分析与监控,并从战略目标高度出发落实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提升集团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集团企业可持续发展。
物流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物流系统研究 摘要:现如今,伴随着我国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据统计,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物流系统的模拟能够有效减少总投资,但这方面的技术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应用。现就笔者观点,根据我国物流系统发展实例进行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仿真软件;物流系统 引言 现阶段,我国在物流系统方面的发展正逐渐步入高速时期。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购物的便利性以及现阶段我国基础建设发展的需求,物流系统在我国资源运输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大环境下,为实现当下我国对物流系统高效高速的需求,物流系统的内部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关的建设改革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难进行。因此,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就应运而生了。物流仿真技术借助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当下较为发展完善的智能技术,对物流系统进行了实际模仿。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系统进行模拟,能够避免传统模拟技术建立物理模型的大量投资,且在精确计算和验证分析方面相比于传统模拟技术更加具有优势。根据物流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直观有效的提供生产系统的生产量,确定瓶颈位置,报告资源利用率。因此决策者建立物流系统时进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本文就笔者观点,重点对现阶段国内外计算机物流仿真软件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计算机物流仿真技术的提升做出帮助。 一、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 (一)计算机模拟仿真过程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即上文中所说的使用计算机软件对目标进行分析及模拟运算的相关技术手段。现阶段的计算机模拟仿真过程中主要涉及系统、目标模型以及计算机三大模拟仿真要素。其中目标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相关技术都服务于系统。模拟仿真过程中的系统并不同于其他类型技术中的系统,其建立在模拟目标的系统流程之上。例如在对物流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时,系统就由物流系统中物料的运输、与存储的动态过程和各种运输设备以及运输路线等元素构成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会通过对建立的系统中存在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物流系统中所有涉及物流运输的元素进行仿真算法,并建立组织模型,逐渐的形成了物流系统模拟现实的整个过程。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模拟技术时,还应对模拟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以确保构建出的模拟系统科学完整。例如模拟过程中的设备利用率、运输路线的走向以及物料搬运系统的流动周期、物流系统的实施微调整因素等。如果在计算机模拟软件中各项因素均得到了相关参考,且不存在对系统造成影响的无关变量,则可以确定完整的物流模拟仿真系统构建完毕。 (二)仿真数学模型的建立 仿真模型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模拟计算能否得到与实际情况无较大出入的预期结果。因此在物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中,利用QSIM算法以模拟出最为系统和理论化的应用常量及变量,能够为整体模拟环境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运算基础。QSIM算法能够为整体模拟运算提供较为良好的数学基础的原因就在于其理论系统的建立较为牢固可靠。 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系统 (一)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类型 现如今,我国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中主要存在着三种正在进行相关应用的仿真技术类型,即连续系统仿真、混合系统仿真以及离散型系统仿真。其中离散系统仿真耗时短、投资小且应用较为简便,因而在我国的物流计算机仿真软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物流系统中,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时间的利用。物流体系中耗时的长短能够直接左右物流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因而离散系统仿真利用了时间推进以及事件调度,进而对整个物流系统体系进行了实际物流动态过程的整体模拟,从而实现了软件模拟以及实际物流相结合的模拟方式达成。 (二)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技术如何应用于物流系统 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技术作为对实际物流系统的实时分析以及整体监控,目前在整体物流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普遍参考着以下方式。1、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仿真模型建立于实际物流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中,是一套非常智能的模拟仿真系统。因而在整体系统的模拟中,需要特别注意对系统结果的反馈程度。因此在模拟软件系统的建立中,需要对所模拟系统的整体进行较为精细化的还原,对系统中设备运行参数、实际物流运行状态的数据都进行完整的收集及运算,确保数学模型建立的完整性及科学性。2、编写程序根据收集完毕的数据以及当前系统的完整程度,对计算机模拟软件的程序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程序的逻辑控制,避免程序执行时出现错误。同时在程序的实际编写阶段中应注重对模拟系统实际需求的参照,根据所模拟物流系统存在的特性,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在避免了程序出现不必要功能的同时缩短了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过程的时间。3、运行仿真系统的建立在模拟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完成以及系统编写完毕后,就需要建立仿真系统。建立仿真系统要按照物流自动化系统的预计流量和物料输出的频率来确定,因此在仿真系统的运行阶段,系统不仅会对整个模拟系统进行相关分析与优化,且在系统运行汇总时还能够针对物流系数的变化实现自身的实时变化,进而根据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进行系统自身的调整。 (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优点 目前,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物流程序进行传统模拟的困难性,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无疑对我国物流企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带来了极大便利,且由于其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因此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模拟目前最有优势的物流系统规划方案。与传统物流模拟技术相比,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技术的优点在于:一,由于在物流模拟过程中是由软件进行数据的相关操作,因而在方案的评估阶段能够有效的避免过多的主管参与,能够更加包容的进行相关模拟技术的实现,进而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定量性以及客观性。二,由于在进行系统化模拟之前计算机仿真软件中收录了目标物流系统的全部参数,因此在该物流系统的模拟过程中能够对全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甚至对人员、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都可以做出相关分析,是一套全面性的系统。三,由于仿真软件并非以一次性为目的的设计产物,因此在其实际应用中根据物流系统数据的实际变换不需要对系统进行再设计,模拟仿真的最大优势能够得以体现,通过数据来分析真实物流系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仿真实验能够做到。 三、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物流系统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我国在计算机模拟物流的相关技术方面正处于脱离起步期,正在进行着发展速度的提升。就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而言,当前在实际应用的案例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港口物流系统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港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船舶泊位设计、货柜堆场设计、装运搬卸工艺设计等等。在港口物流中,由于涉及的船舶型号、种类、编号以及载货量、货物的种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数据量以及较为庞大的数据系统,因而计算机仿真软件在港口物流系统的模拟中能够帮助港口物流较为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在港口物流中进行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的应用另一大作用,还表现在港口物流工作作业中进行车辆作业路线、港口生产调度等作业时实现港口物流的实时化,通过物流系统的实时分析及最终从而达到节约物流总时间及总工作成本的目的,并能加强对物流系统性能的数据分析工作,进而为港口物流的工作提供最优方案。 (二)自动化立体仓库 作为现代物流作业的一大分支,自动化立体仓库与其他物流分支类似,同样具有着较为庞大的工作量以及较为繁复的工作流程。因此,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中进行管理和优化水平能够提高整个物流环节的效能。自动化立体仓库包括立体货架、出入库托盘输送机、通讯系统、有轨巷道堆垛机、尺寸检测条码阅读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调节平台、架配电柜等。由于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的真实性,因而在自动化仓库物流中进行相关模拟工作有助于仓库作业较为繁复的流程得到简洁化的表现,在管理人员进行仓库的整理工作以及相关管理中,对现实情境的模拟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仓库物流的统计,从而进行全方面的快捷管理。 四、国内物流仿真软件应用分析 现如今我国在相关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使用中正借鉴着国外在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经验,其中使用的主要软件有AutoMod、Witness、Arena、Flexsim、ShowFlow等专业性仿真软件。 (一)AutoMod 作为国内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中相对功能较为完善的一款计算机模拟物流软件,AutoMod在工作中能够实现对制造系统、港口、车站、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库、企业内部物流等多种情况下的物流模拟。该软件具有着精确三维建模功能,在功能方面具有着实现虚拟现实建模功能,且在物料操作中能够实现对物流系统的动态监测,即在参数发生变化时能够进行持续化的模拟。就仿真策略来看,AotoMod主要着重于进程交互方面,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模拟仿真软件。AutoMod软件中包括着三大模块,用于给用户提供基于不同类型物流管理系统而进行分类划分的分析工具,在建模阶段流程较为繁琐。此软件在进行作业流程时,需要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相关指令的输送,但在于功能性全面。如果对该软件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则能够实现其他软件难以实现的高难度仿真。 (二)Witness 作为上文中所提到的离散型系统仿真相关软件,Witness相对于其他同类型软件而言的优势在于,其采用的仿真原理是离散系统生产线仿真器,因此在硬件需求上需求较低,不需要像其他计算机仿真软件一样需要较为大型的集成计算机作为技术依赖,因而在家用电子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上就可以实现该软件的运行。且在硬件需求不高的同时,该软件同时还具有着基本需求的仿真模拟功能。同时作为应用能力拓展,该软件同时具有着三维立体显示功能。因此作为使用条件较低的仿真模拟软件,由于其适用范围广泛性而得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受众的一致好评。 (三)ArenaArena 能够有效的解决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的有机集成,其应用范围极广,包含可视化仿真技术所能够运用的几乎全部领域。而在物流方面上,Arena能够运用在整个价值链当中,从商品的供应到客户的配送,其中包括库房管理、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FlexsimFlexsim 主要应用在系统的仿真和建模,或是业务流程的可视化方向。Flexsim中的各项数据直观的反映出了各种现实事物的数据,例如包装箱、车辆、人员等。通过利用Flexsim的层级结构,可以有效的优化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 基于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物流系统模拟技术,作为能够实现物流企业长期运作的一项基础保障,能够对物流系统的运行进行简化,使得物流过程更加直观化,且对于物流系统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在物流管理中对仿真软件的相关应用,还需要相关管理者在实际应用时进行相关层面经验的丰富,进而真正的实现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 作者:王力锋 杨华玲 杨浩雄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物流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物流服务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支持下,物流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而当前针对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也针对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进行实践与探索,为自动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物流服务;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增多,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动化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谨慎考虑每一个决策。在对B2B、C2C服务模式的特性与共性研究基础上,对物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通过确定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在不同模式下,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满足了物流服务的需求,管理者也将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提高了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 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自动化物流系统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对研究对象应用数学模型进行模式,实现对研究对象了解的目的。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而言,包含的学科内容比较多,如控制、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等,属于多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现阶段,人们也越来越多的会应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对象对人体有危害或自身存在危险性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都能解决。如核电站、宇宙飞船等研究。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而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应用,能够促使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自动化物流系统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集合了光、机、电等技术,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作业。该系统属于综合性计算机集成化物流管理系统,包含自动化高架立体库、自动引导车及往复式穿梭车、自动化输送、逻辑控制等系统。 2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的步骤与方法 2.1仿真软件的选择 现阶段,市场中的计算机仿真软件种类非常多,适合物流系统仿真的软件数量也特别多,不同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及局限。因此,在对物流系统仿真软件进行选择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尽管仿真软件的种类较多,但其主要模块的功能都是一致的,主要包含以下模块:①Conveyer。仿真系统的速度、斜坡及宽度等参与均由该模块设置,由滚筒传输、非积放式传输及含积放式系统混合构成,其功能非常强大。②PathmOVer。在往复穿梭车、自动引导车及升降机等模型汽车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③AS/RS。模块主要功能是自动存取,仿真系统自动仓的确定按照货架参数的选取实现。④Kine-matoc。对物流系统运行过程进行模拟是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对对象的自由度、运动方向等在仿真模型中定义,保证实体动作的详细模拟,如码盘动作、机械臂动作等。⑤BidgeCrane。机械臂的移动由该模块控制,实现对获取的拾起、下放等操作。⑥POWer Free。与Conveyer模块的功能基本类似,都是对目标对象进行控制,不同之处是该模块主要针对的是悬挂在空中的对象。⑦Tanks TIPes/Trains。主要针对气体、液体等物体进行处理,如配置、传输等。⑧AutOVie。用户可通过模型自定义相机的移动和场景,对高质量画面进行采集。同时,用户可对相机进行设置,实现采集画面的逼真,对图像可进行平移、缩放等处理。⑨Autostat。对仿真结果进行收集与分析,按照用户既定目标,给予参考方案,如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案。对仿真系统进行合理选择以后,就可以进行具体操作, 2.2建立仿真模型 按照系统工作流程与实际工作需求,对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构建,并对仿真系统相关运行参数进行确定。仿真模型建立以后,要进行逻辑控制程序的编写,依据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工艺流程、物料流动过程及逻辑控制过程等仿真系统在对物料自动处理时需要的时间,对逻辑控制程序进行编写。 2.3仿真系统运行 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对物料出现的时间频率依据物流系统实际需求量进行计算,在物流自动化仿真系统中直接输入计算出的值,就能够对该仿真系统进行运行。根据物流系统生产班次,决定仿真系统的运行时间,二者的对应的关系,也可按照大物流系统来模拟。 2.4仿真结果优化分析 按照该仿真系统的运行结果来看,需要对无流量是否满足需求、流程是否畅通、系统是否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对无流量是否满足要求按照数据统计结果能够直接判断。与传统的物流方式不同,商务物流整合了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资源。商务物流在我国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当前商务物流模式主要包含B2B、C2C两种。企业对企业的商务物流采用B2B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物流进行研究;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商务物流采用C2C模式,主要以零售电子商务为研究内容。本文结合两种服务模式的特点与共性,设计电子商务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为物流方案的科学、合理建立提供依据。 3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在通信、电力、生物、化工、交通等诸多行业和领域内,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在更多的领域内必然会有更多的应用。在物流服务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手下要对电子商务两种常用模式的特定与共性进行研究,B2B与C2C二者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在物流服务的内容方面二者是类似的;特性表现为:B2B是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C2C是针对消费者对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将两种模式合作应用,能够使产业链更完整。在自动化物流仿真系统中,可对参数输入进行改变,实现对生产情况及波动进行仿真,模拟对系统带来的冲击,避免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出现,对系统堵塞可直观、形象的给出解决方案。能够在系统未投资建设前,就能够对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生产信息及实际流程进行全面了解。现代物流产业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在物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全面分析,对所涉及到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集合相关评价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实现不同模式下评价内容的不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要坚持遵循中心、重要、基本、关键及必要五大原则,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合理。本文对整体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制度及物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进行参考,对评价的维度与模式从便利、可靠、响应及关怀四个方面确定,实现度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跟东与定位定价,促使我国物质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4结语 对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仿真步骤和方法进行说明,讨论了物流行业中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的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尤其是在物流领域内,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多,加之在其它行业、领域内,也在不断对仿真技术进行应用,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同时也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进行研究,针对不同模式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为物流服务的客观、科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严小玲 单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物流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入。各种现代化智能设备大量涌入市场。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想要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智能化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寻求新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计算机技术,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方案。并对比了传统的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和新的系统之间的差异,评价了新系统的优点。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发展,对计算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和良性竞争。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一般包括物品生产,销售和物品运输等环节。而企业管理模式中,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管理部分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一般来说,企业会将管理重点放在产品销售阶段,往往忽视了物流系统。但是,由于企业生产物资或销售商品占到整个企业费用的30%-40%,可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好坏往往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改善我国目前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在原始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管理,并进行总结。 二、我国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现状 1.企业生产物流优化研究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好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受益,还可以从根本上给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从表面来看,我国企业处于不断发展中,并且发展速度逐年增加。但是,我国企业中任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生产物流设施布局不合理等。而这往往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的意义主要有:合理布局厂区位置,方便生产物资的运输,降低企业生产运输成本;稳固系统,提高系统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优化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加强各子系统间的联系,使其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我国企业生产物流现状 企业的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一个子模块,是企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环节是企业的最初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资金投入最多的环节。其中,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物流占据着整个资金投入的绝大部分。因此,在企业生产物流是整个企业物流的重点。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生产物流总共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 (1)人工物流阶段 此阶段是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特点是完全依赖人力资源,靠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生产成本高,并且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2)机械物流阶段 机械物流阶段是在人工物流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人员的依赖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后来自动化及智能化物流阶段提供依据。 (3)自动化物流阶段 自动化物流是现代智能物流的雏形。大规模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自动化生产物流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实时操控生产物流的运输情况。 (4)集成化物流阶段 集成化物流是指在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企业生产物流的各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模式构成集成系统进行管理。通过生产物流的集成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交流运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节省一大笔资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 (5)智能物流阶段 随着现代化各种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提出的最为先进的生产物流系统是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此阶段,生产物流系统的最主要特点是方便,高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将信息通过数据库直接传递。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仿真技术在现代企业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仿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通过手工仿真完成仿真工作,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量。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仿真。直到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研发出专门做仿真的仿真计算机,大大提高了仿真效率。近年来,仿真技术越来越普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仿真技术在现代各行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企业为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发展之地,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众所周知,企业管理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占据着整个企业资金的30%-40%,因此,管理好企业生产物流对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仿真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利用仿真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简化原本复杂的生产物流结构,优化生产物流处理方式等。 三、基于仿真技术的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构建 1.仿真技术简介 仿真技术是一种利用多种交叉学科为基础进行模拟操作的现代化操作方法。具体来说,仿真技术利用系统理论、随机理论、数理统计、概率论以及优化理论等相关知识,对采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进行模拟,并估计系统性能和可行性的方法。近年来,仿真技术不断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仿真软件,其中,目前企业采用较多的软件是Arena软件。Arena软件是一款商业化仿真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并自带动画显示的优点。Arena软件主要可以用在公共服务领域、企业管理领域以及生产物流管理领域等。 物流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我国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不强、教学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指出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又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然后以“啤酒游戏”为实例阐述仿真培养模式的优点,提出引导基础理论学习、选择恰当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数据库和案例库、运用角色扮演等具体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数量不断增多和层次不断提高的特征,而与人才需求数量增加和层次提高的客观状况相比,我国现有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仅具备操作性岗位所需能力,高端物流管理知识缺乏,为此一些外资企业甚至需要将员工送到国外进行工作培训以使其具备相应工作能力。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匹配使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为科学可行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仿真是物流专业的核心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涵盖了物流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的内容。作为一门实践技术课程,物流仿真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理念形成和运用能力培养。虽然物流仿真与物流管理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建设中,管理和技术缺一不可,只有懂得仿真技术如何运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理解物流管理活动如何获得仿真技术支持的人才,才能真正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二 现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意见反馈和老师教学感受来看,目前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不足: 1 教学内容系统性、整体性及专业性不强 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的复杂大系统,相应地物流管理课程也必然涵盖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从内容的丰富性来看,现有物流管理教材和课程无疑正在逐步完善,所涉及内容揽括了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但是目前这些知识多以独立知识点形式存在,不同领域之间内容交互融合不足,与物流管理实践融会贯通不够,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针对性不强。知识点广泛但离散独立存在的状态将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出现“全而泛”的趋势,只能培养“通才”而不能造就“专才”和“精才”。由于同学对本学科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将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时不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精通,从事生产物流管理工作时不如生产运作管理专业同学适应的被动局面。 2 缺乏实践和互动培养环节 当前绝大多数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仍以老师讲授为主,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广,老师们尝试结合图片、案例、视频等方式向同学讲授相关知识。新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百闻不如一见”的学习瓶颈,但仍不能达到“百见不如一试”的教学目的。同学们普遍反映,课堂上当欣赏着老师精心准备、制作精美的PPT和视频材料,聆听着各种观点新颖、内涵丰富的物流理论时,他们瞬时感觉学习收获颇丰,但往往课堂一结束,离开老师讲授和多媒体配合,同学们却很难描述具体学习内容,更罔论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实践。同学们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欠缺,说明物流管理课堂实践互动环节不可或缺。 3 教学考核方法需改进 物流管理是基础性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库存、信息技术、物流装备等方面,由于所讲授课程多以识记性理沦为主,如果老师仅以口头讲解和板书形式授课就必然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图片展示、案例教学、影像教学正不断走进物流管理课堂,但总体上新教学方法的运用还相对缺乏,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积累仍显不足,需要更多引入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实践。另外目前物流管理相关课程的考核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们长于死记硬背而疏于理解运用,所培养的学生考分虽高但能力仍显不足。 三 基于仿真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可行性与必要性 针对前文所述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业内人士和本专业同学的建议,本文认为迫切需要将物流仿真实践课程引入人才培养机制,以解决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互动不足、教学内容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教学考核方法滞后等问题。 1 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仿真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实践课程开展情况如何?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门对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关于实习实践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5.7%的高校设立了专业实践基地,其中55%的院校选择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另有34%的院校选择制造企业,部分高校则拥有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等多个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方面,我国60%的高校已经建立专业物流实验室,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实验室占46%,100万元~300万元的实验室占40%,还有14%的高等院校物流实验室投资金额在300万元以上(参见图1)。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已意识到实习实践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大部分高校认识到专业实验室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建设和软件购买,从而为基于仿真技术的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高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 (1)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很多物流设施,如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对其物流能力的需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随机服务系统,需求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提前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将十分困难,但是由于经由预测所确定的设施规模大小又直接影响设施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因此在对物流设施进行规划之前,必须对经由该物流设施的货物、路线以及外部经济趋势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预测,以确定设施的吞吐量和服务水平,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物流设施规划和设计。因此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是高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2)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优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布局优化将对其未来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如仓储系统的选址决策,就需要确定所要设置仓库的数量、位置与容量,其设计和布局是在已知物流系统的相关参数和工艺流程情况下,为实现系统未来正常稳定运行而进行的整体优化过程。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既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基础设施与整体环境、竞争对手状态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本、现有网络布局等内部因素,是目前物流管理领域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内容,而涵盖如此众多影响因素的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必须借助先进的预测、规划和仿真模拟技术才能实现。 (3)物流资源配置与协调。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系统的复杂性,物流资源协调配置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以库存决策为例,最优的库存资源配置策略必须考虑服务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实现又依赖于:1.合理的库存层级划分和库存资源分配;2.反应灵敏的订单处理和订单管理系统;3.正确的库存品种和数量决策;4.先进的物流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5.强大可靠的物流运输系统。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知识均十分复杂,如库存订购决策需考虑产品需求的从属性或独立性,考虑拉式与推式运作模式对订购决策的影响;而订购模型的选择又有定量订购模型和定期订购模型的区别,决策变量更是包括再订货点(Reorder Point)、补货期(Replenishment Time)、提前期(Lead Time)、订货批量(Order Quantity)、安全库存(safe Inventory)、最高库存(Maximum Inventory)等多个指标变量。显然,众多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指标使物流资源协调配置工作远远超出普通操作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范畴。 3 仿真技术对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的适用性 仿真技术对于培养解决物流规划、物流决策与协调、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高端物流人才具有理论和技术上的适用性。由于仿真技术能借助计算机对物流系统进行真实模拟,通过实验得到各种动态活动及过程瞬间的仿效记录,进而验证物流项目的有效性、合理性及优化性,从而对物流管理决策起到切实可行的指导。 具体来说,仿真技术对于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提供学生以物流实践机会。借助仿真软件和设备对相应物流理论进行模拟,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仿真技术可以完整展现物流系统的全流程,并对各环节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率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使学生形成全局、系统和精确的思考范式。再次,高端仿真软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另外,拓展了物流学习的领域。由于资金、场所或教学资源有限,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限制,而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使航空运输、跨国海运等领域的模拟教学均可在实验室内进行,极大地拓展了物流学习的领域(如图2、图3所示)。最后基于仿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因为采用物流仿真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设备、人员、差旅等方面费用。 四 基于仿真的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等院校运用仿真技术进行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尚属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培养思路。笔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几点具体培养机制,供老师们参考: 1 引导学生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物流仿真需要用到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计算机数据库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缺乏这些专业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时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仿真教学之前应通过合理的课程配置使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 2 选择合适的物流仿真软件 现在针对物流领域的仿真软件正不断出现和逐渐运用到物流管理实践中来,可选择的物流仿真软件很多,如Flexism、Witness、RaLC、Automode、Arena等,它们各有特色,也各有优点与不足,譬如Flexism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柔韧性受到不同产业仿真模型定制者的偏好,而Witness则是平面离散系统生产仿真器,操作简单,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在物流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要求及实验室条件选择恰当的仿真软件。 3 建立仿真数据库和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案例的支撑和数据的积累。借鉴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经验,建立物流仿真数据库和案例库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广泛积累案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拥有一个多达1300余案例的资料库,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需要调为所用。第二,善于运用案例。哈佛案例来源于课堂,在课堂中经由师生交流得到升华,然后通过杂志和期刊论文传播而超越了课堂。第三,善于导演案例。哈佛课堂是由学员主演老师导演的一场戏,教室不是法庭,教师也不是法官,不负责裁定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所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4 善于运用角色扮演 物流管理所涉及的功能领域非常多,以前台管理工作为例,前台业务系统可分为六大模块:生产企业管理模块、商场管理模块、物流中心管理模块、车队管理模块、出库管理模块、入库管理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此时可以通过仿真过程中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同学们更加具体地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中去,为日后顺利融入物流管理工作提供经验。 五 教学实例――“啤酒游戏” 1 游戏介绍 在风靡全球的《第五项修炼》中,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著名的“啤酒游戏(Beer Game)”,这个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于50年前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库存管理策略游戏直到今天仍被来自全球各地的商业精英们在MBA等课堂上不断演练着。尽管参与者作为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精英,有着产、配、销等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杰出管理能力,但相同的危机还是在游戏中不断重演:随着运作过程的推进,无论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还是上游制造商,起初总是缺货,然后是货物积压,之后是更严重的缺货,紧接着是更严重的积压:整个物流系统,从下游的零售商到上游的制造商,库存与缺货幅度逐渐上涨,就像挥动的牛鞭,从手柄到鞭梢,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2 不同模式的教学效果比较 针对物流管理领域最著名的牛鞭效应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是,通过老师讲授学生仅能了解存在该问题,却不知其根源和解决方法。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透彻地讲授上述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往往课堂成为理论分析的场所,而同学对游戏中所涉及的管理思想和物流原理掌握较少。不仅如此,由于课程中缺乏实践互动环节,很多同学对于学习牛鞭理论的目的并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沙盘模拟等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当物流系统中的不同参与者,了解牛鞭效应产生的根源,体会物流协调的困难,并在角色扮演中作为实际参与者进行协调沟通,以加强对牛鞭理论和啤酒游戏的理解。 而物流仿真教学模式则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啤酒游戏的各参与者订货及库存决策进行实时动态模拟,通过实验得到各种动态决策数据和活动过程的瞬间仿效记录,使同学真实感受到牛鞭效应会随着他们自身决策而真实出现,然后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定位问题所在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门,从而使同学们认识到物流信息失真的巨大影响,并尝试通过决策变更来缓解牛鞭效应问题。这一系列亲身实践使学生对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变得透彻,从而显示出仿真教学在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率市场化也必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可见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达到充分竞争,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控制者或决定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不具有对利率的完全定价权,仅仅是调整利率水平上下浮动的权利变大,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还是会对利率水平进行间接地控制,设定与其相适应的基准利率,再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更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2.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的优化管理。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这类传统业务,因此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息之差。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可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调整利率,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同样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客户自主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在合理范围内调低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2)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商业银行间竞争,在利息净收入逐年减少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传统业务以外的非传统业务,如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其中中间业务的开展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银行办理的资金证明、承兑和信用证业务等,另外中间业务并不需要占用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风险较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占比。 2.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1)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进而直接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有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来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如2013年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占到经营收入的近80%;2015年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74.8%;2016年受利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有所下降,工行利息净收入较2015年减少360亿元、农行减少380亿元、中行减少226亿元、建行减少399亿元、交行减少93亿元。 (2)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因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较为稳定,因此面对的利率风险极为有限。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调节利率的空间加大,再加上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发生改变,将直接导致利率发生较为频繁的波动,使商业银行暴露在较高的利率风险中。另外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走势,这将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即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3.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风险的经验和技术,以加强对利率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应重视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引入专业的风险计算工具及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对不同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率水平。 3.2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银行共有3家,分别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其中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最高,为1458亿元,同时还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比重一般维持在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则至少在50%以上。另外,由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其自有资金,这就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利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鉴于此,我国应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我国应尽快改变中间业务种类单一的局面,并向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目前已有的支付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可大力发展交易类、担保类及承诺类等营利性较强的中间业务,同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这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作者:崔璐璐;王鸿健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摘要: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频繁波动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地方性银行的利率风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举措,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将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下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受整个市场利率水平的不规则波动而可能引起的损失。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也逐步对利率放松了管制,地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首先,利率水平如果由管理当局决定,那么市场利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并且管理当局决定的利率也比较容易预测,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不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对该风险的管理也只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附属职能。然而随着管理当局对利率管制的不断松绑,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变化所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率的波动逐渐变大并且波动频率也在增高,其波动的趋势也很难掌控。因此,银行应当合理制定出相关措施以更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去应对此风险。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在竞争激励的环境中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完善定价机制,健全市场的供求关系。我国央行通过运用各种政策性工具来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得市场能够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地方性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在于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其他创新产品收入较为薄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实施,存贷款利差的空间将会不断缩减,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进而迫使商业银行不断的开拓新的业务,以此来规避和减少相应的利率风险。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利率的波动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自2007年以来,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的出现不对称性的调整,对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当经济过热时,人行会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来稳定经济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增速较慢时,人行则通过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提速,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经济增速越来越频繁,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 (二)市场利率的波动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地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收到了挑战,由于利率的变化,地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市场资金在金融市场之间频繁地流动,造成地方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着资金流动性的压力,客观上存在着流动性风险。其次,利率市场化容易带来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资本逐利的本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原先地方商业银行风险极小的大客户甚至中小客户,面对着利率的波动,他们的定价、溢价能力变得异常强大,而银行为吸引客户,抢夺存款,等倾向于将资产投向那些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领域,往往容易带来风险偏好的上升,容易造成信用风险的增加。 (三)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利率市场化后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在逐步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争取更多的回报,但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地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各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了存贷利率的决定权,各银行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贷款的数量的增长上,更是体现在存贷款的价格变化上,但是由于各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等原因,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要远小于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这必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降低。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许多中小型银行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 (四)商业银行之间利率的定价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现象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利差是固定的,存贷款利率相同,因此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压力比较小,各银行间主要的竞争集中在物理网、和科技力量和营销机制等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化增加,从而必将展开激烈的利率定价竞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从原先的全面优质客户服务转变为用价格差、利率差等来吸引客户,通过差异化利率杠杆来争夺优质的客户。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地方性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并没有形成足够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不能准确的依据市场的资金变化行情和客户的风险水平来界定存贷款利率的水平,短期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很可能出现盲目的价格竞争现象。 (五)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应对利率的变化在受到市场资金供求的波动影响下,造成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增大,杠杆效应的影响又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业务的敏感性增强,导致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其次银行中的风险转移机制,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也尚未建立健全,这些都增加了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深化我国利率市场改革 利率市场化并不仅仅是利率的变动,其更深的层次在于带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改革,内容涉及商业银行的制度、政策、内控管理等多个维度。唯有当经济活动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时,整个利率市场才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改革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对于处于利率市场化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更需要不断推进相关的利率市场改革,特别是与利率相关的监管法律、制度、政策。同时,为实现利率的有效传导,必须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促使其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配套措施的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相匹配,增强其经营主动性,并且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资金需求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而富有弹性。 (二)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和管理 金融衍生品是我国商业银行业近阶段主营业务之一,也是属于高风险业务,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中,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此类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回报率较高,但因其准入门槛较低,我国监管措施己严重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导致监管乏力、风险难测。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金融工具的价格优势不明显,风险程度相似,排列组合的空间利用率不大,将金融风险捆绑在了市场主体上,虽然在利率市场化后,各类供求关系由市场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没有必要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会造成许多的问题存在,因此银行在推动金融衍生市场进行创新的同时,各部门监管机构也要重视整体层面的风险预警,如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应当对金融衍生产品加强信息的公开的监管,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的提出警示。 (三)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 针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以商业银行提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目标,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金融安全体系,以此来防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为商业银行在改革进程中的平稳有序过渡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调整完善相关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改革措施在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和效果,并能快速全面地提出下一步改革和监管对策。 (四)加快转型发展,培育特色业务 各商业银行应把握外部市场变化,针对利率市场波动,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形成各商业银行经营特色,同时兼顾区域差异,凸显局部亮点,通过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信贷资源产出效率;通过调整客户模式,改善其收入布局,提高中小企业的客户占比,从而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各网点转型,着力提升其综合产能;提高服务收入的占比;进一步完善服务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覆盖面等方式加快推进发展转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要在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加强创新,推动自身转型,同时也要积极应对不断扩大的利率风险,从而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降低利率风险,为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献英 单位:新疆昆仑银行克拉玛依分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银行的规模扩张受限,业务结构上仍以传统业务为主。本文基于我国沪深两市25家上市银行的日均数据,分析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和存贷利差水平,结合三类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的不同策略分析出现盈利和利差分化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存贷款业务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速。2013年7月20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同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启动,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贷款利率市场化。进入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分别于5月和8月两次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最后定于10月24日起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1]。从此,贷款和存款的利率管制都取消,金融机构有了自主利率定价权,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尤其在最后一个阶段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而言,不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复杂业务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状况。 目前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不足30%,净利润依旧主要靠利息收入[2]。今年,在严格的监管环境和MPA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规模扩张受到限制,业务结构上将仍旧以发展传统业务为主。因此,研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变化,分析存贷利差的变动情况,探究商业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对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将这25家上市银行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第二类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常熟银行、贵阳银行、杭州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和上海银行。选取2013—2016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探讨现阶段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差异的原因以及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 二、2013—2015年上市银行盈利情况和利差水平分析 (一)净利润增长率 总体上,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4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出现拐点,在此之后呈现逐年上升。然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2015年开始,二者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度下滑,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2015和2016两年的净利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从各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降幅最严重,2016年甚至是负增长,为-3.67%;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从2013年至2016年大多有不同程度下降,但2016年,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表现不同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则有一定程度提高;而各家城市商业银行每年各有不同。除了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上市时间较其他城商行早,业绩表现略好之外,大多数城商行经历了2014和2015两年净利润增长率的下滑,其中张家港行2014年的数据为-27.09%,吴江银行2015年的数据为-21.27%。但从2016年开始,各家城商行的业绩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二)净利润 总体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远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因其上市时间较晚、规模和分支机构较少等因素,净利润最少。具体到各家银行的数据上,大型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净利润最多,交通银行最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业绩最为亮眼;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的净利润最多,且逐年增加,相反吴江银行、张家港行相对表现较弱。 (三)存贷利差 2013—2016年上市银行存贷利差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上市银行的存贷利差总体不高,都低于2.7%。伴随着2014年以来的降息周期,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演进与完成,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导致存贷利差大幅度收窄,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利差收窄最为显著。到2016年存贷利差水平已降至低位,收窄幅度较之前放缓。从各家上市银行具体数据上看,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总体水平不高,如2016年江苏银行的存贷利差在所有上市银行中最低,但个别几家比如吴江银行相对较高。 三、上市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由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以及存贷利差情况来看,2013—2016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急剧放缓,盈利下滑,存贷利差收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经济增速下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货币政策缩紧。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实体经济不景气,资产质量恶化,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情况[3];第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到初步完成,央行几次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导致存贷利差收窄,银行之间收入增长差距拉大;第三,近年来,金融脱媒、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跨业跨界竞争加剧都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传统业务的客户流失严重。而在这样的宏观和行业背景下,各银行因其发展规模、业务结构和客户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存贷款业务策略,最终造成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 (一)发展存款业务策略分析 首先,总体上,上市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水平差别不大,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平均付息成本随之降低。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最低,然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的则是城市商业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负债规模大、网点多、客户基础扎实等优势,形成了规模效益,存款利率定价不高也能大量吸储。从各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来看,不得不提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比较特殊的招商银行,其平均存款利率除了2014年略高于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外,其他年份均处于所有上市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这应该是与招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加快战略转型,发展“轻型银行”和“一体两翼”[4],从而优化存款定价和差异化授权机制密不可分。其次,从存款结构上看,结合图1中2013—2016年上市银行存款结构占比情况和各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不难看出,自2013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和个人存款占比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其他存款则逐渐有所上升。大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占比要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尤其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吸收居民存款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大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其吸收的居民个人的活期存款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这些情况和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大、网点分布广、数量多、业务辐射范围大等特点相符合[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平均都在70%以上,而个人存款占比则不足30%,2016年更是低于20%。以平安银行最为典型,在25家上市银行中,其公司存款占比最高。而招商银行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个人存款占比在股份制银行中最高,但仍低于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较高,这一点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情况类似,但其他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因上市时间早、发展较快、金融服务水平较高,三家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较高,且存款结构占比情况接近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一些上市较晚的银行如常熟银行仍以吸收个人存款为主,个人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公司存款十几个百分点。 (二)发展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伴随着经济下行,信贷资金需求减少,加之高企的违约率加大贷款投放难度。表2显示2013—2016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增大,到2016年底,不良贷款率达到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峰值。贷款不良率的上升,不仅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也使得贷款到期回收面临困难,从而破坏资产负债的平衡。三类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两类银行,主要是由于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过高,拉高了整体水平所致。城市商业银行中有一些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如北京银行,这是由于该银行严格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信贷投向,以不良资产双控和操作风险管控为主要任务,实现规模、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稳健发展[6]。2013年以来,为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先后六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降至4.35%。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从各家银行的贷款定价来看,如图2显示2013—2016年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比较情况,同样的,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水平与基准利率一致表现为逐年下降。这与前文所述的存贷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演进而收窄相符。在降息周期的压力下,以解决社会融资问题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为指引,银行下调贷款利率。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得最快,导致三类银行的贷款利率差别越来越大,到2016年,大型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扩大到1.12个百分点。但是从贷款总额等数据观察,各家银行的客户贷款总额逐年增加,仅有个别银行在2015年贷款额增长缓慢。 实体经济信贷规模扩大,除了监管力度加强导致资产从表外向表内转移的因素之外,说明目前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方式仍不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因此,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然后,从贷款结构来看,图3中2013—2016年上市银行贷款结构占比情况显示,各类银行的公司贷款比重逐渐缓慢下降,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的比重则逐渐上升。公司贷款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占比较其他银行大,如吴江银行的公司贷款在所有上市银行里占比最高,体现城市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个人贷款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略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且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反映出大型商业银行客户多、网点覆盖广的优势;票据贴现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占比远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体现城市商业银行为满足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需要而适度增加票据贴现资产配置。在信贷结构重心上,大多数银行侧重公司贷款或个人贷款一方,仅有个别银行的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比例趋同,例如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这和部分银行为应对利差收窄而率先实施银行业务重心下沉、客户结构重心下移的策略相关。再看各类贷款的利率定价,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利率稍高于个人贷款利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其个人贷款利率较公司贷款利率高。因为股份制银行的个人贷款审批手续相对便捷,放款速度快,利率自然就高一些。尽管如此,近年来大多数银行的个人贷款总体仍增长较快。个人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其中,随着居民自主及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大,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幅度较大;消费升级刺激信用卡发卡量增加,信用卡透支额度和分期付款业务稳中有增。 四、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但是伴随着经济新周期的到来,存贷利差可能企稳回升,则盈利会好转。根据前述利率市场化以来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情况和利差水平分析以及目前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推动其存贷款业务的发展。 1.扩大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获客和留客成本加大,必然增加负债成本。银行应进一步扩大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首先,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不断开发创新性负债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将特定的附加服务内置于产品之中,如结构性存款、定制理财等,稳定资金,稳定客户。再次,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大力发展交易银行和非银同业存款,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低成本负债。再者,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存款营销能力。 2.加强风险控制,优化信贷结构首先,由于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对利差形成挤压,商业银行应逐渐调整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定价,以覆盖成本。其次,加强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重点提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再次,调整信贷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有议价优势的领域。最后,针对个人消费融资需求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下降的现状,优化信贷产品,简化准入标准和业务流程,增强个人信贷业务的竞争力。 3.细分市场和客户,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对利率的定价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传统业务的发展情况,影响银行的利润。商业银行应判断宏观经济的形势,熟悉政府政策对利率的传导,提高市场敏感度,做到能够及时调整利率。同时,细分市场和客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客户的情况,综合费用分摊、风险补偿、让利幅度等因素来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 4.结合本行情况,实施差异化经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最终导致价格战。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前市场运行环境,结合本行自身的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分析不同层次的客户,实施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策略。第一,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利用规模大、网点多的优势发展可持续负债,增加其他存款。不能一味地下降贷款利率,应针对伴随消费升级,个人贷款增加较多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吸引优质客户提高资产质量,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盈利能力;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快战略转型,发挥互联网特色与优势,如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发展“轻型银行”和“零售银行”。传统业务方面,积极开拓客户,拓展各类负债和资产,尤其是个人存款和个人贷款,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利率,提高吸储能力;第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银行在利率定价中有议价优势,可以保持合理较高的存贷款利差优势。同时,调整资产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立足所在区位,拓展本地客户,走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作者:林深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金融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对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只有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使保持持续盈利。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其还具有占资少和风险小的特点,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本文就中间业务进行简要说明,阐述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论述其发展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引言 当前利率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入,存贷利差逐渐减少。以往业务的利润低降低,商业银行为盈利寻求了新的发展路径,中间业务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中间业务不合理的结构、不均衡的发展和不够大的规模都是其现存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该业务还未建立成熟,中间业务的拓展任重道远。 一、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 对利率进行一定的行政管制,使资金的供求价格得到一定的放松,国内的商业银行能够和其他金融组织以自由的竞争来对利率定价。资金的价格不受行政命令的影响,而受市场供求浮动来决定。结合以往的状况来看,该项改革政策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备受压力,使其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运用模式[1]。 (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主要有两个种类,其中一种为广义中间业务,这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中并未体现;另一种为狭义中间业务,这种业务是以银行为中介而产生各项业务,通过手续费的手续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发展现状 (一)种类增加 当前,为顺应利率市场改革,商业银行所包含的中间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通过扩展中间业务来使自身的盈利范围得到扩大,为银行本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当前中间业务主要分为六类,第一,银行卡类,包括银行卡转账和消费;第二,类,包括央行、政策性银行、财政和代收代付等;第三,担保类,包括信用证承兑、商业汇票承兑和保函业务等;第四,承诺类,包括回购协议、票据承诺和贷款额度承诺等;第五,交易类,包括金融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第六,咨询类,包括资产、现金管理咨询和理财咨询等。在信息时代中,各项代支付业务逐渐兴起,与以往的情况相比,中间业务种类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二)发展迅速 结合利率市场改革环境下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发展速度迅猛。首先,从类业务来看,其所包含的数量和范围都有着明显的扩展,其中包含了水电费的代缴、煤气费的代缴、通讯费用的代缴、社保医疗卡的代缴和公司发放等;其次,从银行卡业务来看,发卡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多,交易金额也呈上升的趋势;最后,从金融类业务来看,各种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业务种类还是业务范围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也使商业银行的收益不断加大[2]。 (三)质量提升 中间业务种类的增多和业务范围的扩大都对其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3]。创设多种多样的业务来满足不同人群不尽相同的需求,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状态。当前已存在众多银行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使各种中间业务的办理具备智能化特点,使业务的办理更加便捷,加强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三、存在问题 (一)收入占比低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利润能够得出,当前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主要的获利途径仍是存款和贷款。2007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3.72%、8.4%、4.51%,2010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9.16%、11.86%、7.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间业务占比低,增长也较缓慢。利率市场改革下,存款和贷款之间存在的利差在很大程度上会缩小,此种状况就会致使银行的收入额降低,使其所要承担的业绩和风险不断升高,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创新性不足 虽说当前中间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多,但将其种类剖析后可以看出,传统的业务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些中间业务的附加值并不高且不具备创新点。在私人财物管理,各大信托服务和理财咨询等方面涉及甚少,除此之外其各大业务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十分低。在此种状况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立足,整体发展堪忧。 (三)服务质量差 当前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虽有提升,但整体来看仍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在改革的影响下,各种垄断现象会逐渐消减,这就意味着竞争也会更加的激烈。当前人们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服务的优劣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质量的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仍有待提升。例如,在没有建立电子中间业务系统的银行中,采用的还是以往的人工核算,此种服务不仅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弊端,还会给客户带来服务质量差的消费体验。同时结算时还易出现错误,对银行整体的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 (四)经营理念有误 受贷款利息差的影响,当前存在部分银行仍旧以此作为其经营理念。在其经营时将侧重点都放在存贷款业务中,导致对其他业务的忽视,对其他业务拓展缺失进而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银行内部欠缺活力,盈利不足。在当前,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面就是中间业务,对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开发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若企业仍旧保持单一的经营理念,就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下风。 (五)品牌效应缺乏 当前,由于部分银行对中间业务认识不深、起步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拓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业务范围、业务种类和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品牌效应未经形成。当前人们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目前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未形成品牌效应这就会使客户的办理意向降低。竞争的加剧会使同行之间的客户流量加大,若不具备品牌效应则很难得到客户长期的支持,面临着客户流失的风险。 (六)管理法规欠缺 在利率市场改革中,各项管理法规还未健全,存在着规定不明确和无规定的状况。各项法规的数量和内容都无法满足中间业务的发展,导致中间业务的拓展没有法律的保障,发展进程缓慢。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在不受法规制约的状况下还会引发各种金融事件,对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当前所有相关法规,但法规的内容并不具体,并未提及各种特殊状况,法规并不能对各项业务全面适用,除此之外,现存的规章制度中存在一些条文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这种状况给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 在大形势下,各大商业银行应对当前形势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通过对各大数据的总结来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拟定轨道。对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透彻的分析,结合时展的要素来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为促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对此种模式进行一定的减少,扩大中间业务的经营。中间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和竞争的关键点,以当前的发展形势为基准,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充分把握改革的契机,建立长期战略性应景模式来促使利润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可以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内部的波动构建战略性策略,制定长期以及短期的发展目标,进而使银行内部的经营理念发生转变,以中间业务为依托促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更新管理策略 立足当地具体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导向更新管理策略,通过优化管理来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结合商业银行当地的金融市场状况,制定出属于自身的独特管理系统。首先,对当地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客户的需求和其对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来构建各种营销目标,进而使客户流量保持稳定;其次,强化中间业务转变经营模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增强客户的信赖度,树立自身品牌,进而使利润得到增加;最后,完善各项管理内容,增强业务的创新性,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服务氛围,使银行整体业务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强化人才培养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秀的人才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先机,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掘。首先,在对人才进行筛选时,要求其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求其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出谋划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各大高校构成合作关系,在高校内培养人才,在人才毕业后为己所用,充实内部核心力量,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其次,银行内部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和交流会,通过经验的交流来使自身的能力逐步增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到先进的银行学习,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最后,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联系,组织人员参与国际性的培训开拓视野,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 (四)颁布相关法规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大商业银行为取得优势难免会出现部分违规现象,因此国家需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使中间业务的竞争更具公平性,净化竞争环境,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其发展进行一定的约束。法律法规的颁布能够加强中间业务的盈利效应,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相应的改变,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将各种法律法规更加细致化,将权利和责任明确划分,使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各大商业银行应与中央银行保持一致,对各种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取消都要以中央银行为主。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进而促进金融事业的繁荣。 (五)完善收费政策 在改革状况下,银行提升了存款利率,这就使得其利息收入降低。为确保商业银行具有稳定的利益,应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进行一定的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可以从服务费中进行提取,加强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成本。其中应注意的是,在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政策进行完善时要结合市场利率的变化,确保收费公平合理。 (六)加强业务监管中间业务的拓展 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相关金融监管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难度。面对此种状况,监管部门应构建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进而为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各项业务严格把关,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审核各项业对合格业务进行备案,进而使中间业务的有更加稳健的发展路径。 (七)研发业务品种 对中间业务进行研发,拓宽其发展渠道。首先,对结算类的业务品种展开研发,对客户的需求展开分析,按不同的种类将客户进行分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对管理类的业务品种展开研发,加强保险类产品的,使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得到优化,构建适应的体系使其运行更具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保险箱业务,将此业务进行相应的推广,建立专项项目考研团队;再次,研发个人理财业务,该业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创新理财内容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最后,研发网上银行业务,当前电子银行兴起,大多业务的交易都通过网络进行,因此加强网上业务的研发对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八)构建品牌营销 中间业务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若想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构建品牌营销策略。通过品牌的建立来使银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进而让客户对银行产生信赖。结合我国银行品牌营销的状况来看,处于逐步上升状态。其中兴业银行引入绿色金融概念,加入环境保护理念,这种理念对客户的吸引力是极强的。在构建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进而使品牌营销得到良好的发展。 (九)加深科技运用 信息技术的兴起使银行的各项业务呈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各大银行在对中间业务研发时,应加深对科技的运用,通过技术拓宽中间业务的发展路径,创新业务进展。当前手机银行业务的研发为客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其仍旧存在一些弊病,因此应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科技含量。 五、结语 在利率改革环境下,中间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关键之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各大银行应注重对科技的研发的利用,优化人才架构,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增添业务种类注重品牌营销效应。转变经营理念,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来使中间业务的发展更加稳健,让金融市场更具活力。 作者:张维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会计金融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比较薄弱,而且没有积累这方面的保险和系统性数据,包括分类的企业违约率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数据。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可以培养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其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现状,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抓住有利有利时机,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通过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情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就是要做到准确预测风险,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创新业务品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李竞一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