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科技论文:浅析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思考 [摘 要]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在新时期面临着改革的战略需求。本文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战略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1 引 言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为推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能力及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相关建筑、设备设施(可形成固定资产)和手段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是由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负责审批和管理的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投资或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投资。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根据型号任务的研制需求,向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进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的发展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进行改革的战略需求。 2 投资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2.1 建设模式以保障型为主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任务保障型建设。此种建设模式任务针对性强,在满足重点研制生产任务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保障条件建设被动滞后,不适应整体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的要求;缺乏柔性和弹性,在研制生产任务完成后,固定资产闲置严重。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任务保障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的过程中。 2.2 投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实行以政府为主的方式,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审批部门。近几年虽有改变,但总体上还没有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成熟的投资、融资方式,社会融资力度不够。这样导致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投入负担过重,政府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2.3 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 虽然国防科工局和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4 投资重点不突出 在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各个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都把争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争取每一次申请投资的机会,国家在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虽然满足了部分单位科研生产任务的研制保障条件需求,但是没有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生产能力。 3 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需求 3.1 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借鉴 在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其他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为借鉴对象。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其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军工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和营利性机构作为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承研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是合同关系,负责具体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自主经营,以赢利为目的。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是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导,以风险投资为支撑。我国的军工单位大多是国有、国营单位,不完全是以赢利为目的,国家投资是其获得发展的唯一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不足。 3.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方针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国防科工局都已经认识到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战略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其主要内涵:一是建设模式由任务保障型转向任务能力结合型;二是体制机制由计划指令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是科技发展由跟踪研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努力掌握和拥有支撑武器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 4.4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其根本目的是要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发展,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所以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注重能力建设投资项目的内涵需要,突出集约化发展要求,加强柔性化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扩大能力。在投资项目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和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4.5 完善和建立政策法规,强化监督评价机制 要以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改革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理清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法规,协调解决因时间、环境和管理部门不同等造成的不同法规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理顺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法规,制定可操作的投资管理办法和规定,将转型升级战略以法规要求的形式落实到投资管理工作中。 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突出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机构、项目法人和社会中介机构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制定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投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实际效果。 5 结 论 从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来看,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对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推动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工业科技论文:全球化学工业总基调:科技创新 2011年对于全球化学工业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扬后抑的总体趋向,加之充满变化与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因素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整体格局,同时也为2012年的发展前景埋下了伏笔。 在欧债危机尚未解决,美国经济依然疲软的情况下,世界化学工业在2012年的发展走向并不乐观。 美国化工理事会首席经济学家凯文?斯威夫特做出预测,相比2011年全球化学品4.8%增长的预计,2012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将继续走低,为3.6%。而这个增速预测的前提是欧债危机进一步好转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不发生硬着陆),然而除以上因素外,叙利亚与伊朗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全球原油供应局面,进而导致化学品市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在经过2010年阶段性反弹后,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化工行业增速开始处于相对平稳且回落的状态,预计2012年增速将降至年均2%。 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2012年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变数,在未来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和在疲软形势下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严峻形势不言而喻。 在国际化工协会理事会公布的2012年世界化工行业发展总体纲要中,对国际化工业前景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指出全球化工行业发展必须实现自身产品供应链条的持续稳定,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2012年虽然面对诸多挑战,然而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依旧旺盛。2011年,新兴市场需求总体增速为5.4%,而2012年其增速将会继续提高,成为低迷市场中的亮点。美国化工协会理事会数据预测显示,2012年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将增长6.2%,其中专业化学品增速将继续扩大。 近期,sri咨询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按市场价值计算,到2014年全球专用化学品市场年均增速约为4%,中国将以年均7.3%的增速独领风骚。在世界地区划分中,亚洲其他地区(不包括日本)的增速为5%;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速为4.3%;中南美洲增速为4.2%;中东欧地区的增速为4.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将放慢,日本增速为3.3%,北美增速为2%,西欧地区增速为1.3%。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走低的大背景下,不失为一股强劲的助推力量。 国际化工协会理事会在的对于201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与建议。首先,形成可持续、安全的化工循环发展链条。其次,步入具有相对弹性、客户化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再次,化学工业的技术与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的前提,国家政策的有效引导和鼓励是支持创新产品与技术的保障,而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政府是创造绿色经济发展和提高绿色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全球化学工业发展趋向将进一步向着可持续、创新、绿色及注重效率的时代挺进。 虽然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良好,处于相对优势的发展状态,但在化学工业的科学发展创新上仍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不平衡性在2012年将继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通过高效的节能技术大幅削减碳排放量,以及通过巨大的创新投资发展新型技术。 今年1月19日,在日本举行的以“支持现在,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化工研讨会上,日本提出了集中力量关注材料创新,将产品竞争转化为材料竞争的宏观策略,并将加大能源、资源的节约,创造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回馈社会型模式。对于世界新兴市场来说,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改造,由单纯注重规模转化为以效率先导的发展模型上,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样也是2012年全球化工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2012年,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将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在发展理念和模式方面继续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道路,在以高效、节约、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工业科技论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防计量师;考核;素质 论文摘要: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实施的要点。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4结束语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计量人员管理办法,在总结原有计量人员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运行对于帮助国防计量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国防计量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计量保障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科技论文:科技工业人才管理改革 摘要: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用人机制具有举国体制聚智、工程思维治人、计划管理育才等特点。当前,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够,用人机制已不能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对此,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培养”,注重改进工作现状、注重引进外力资源、注重提升综合素质;二要“分类”,分别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和普通职工,给予不同的条件;三要“开放”,着眼于用人管理与心态、组织与岗位设置、信息交流与文化等要素共同走向开放。 关键词: 用人机制;国防科技工业;党管人才;以人为本 国防科技工业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带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带动综合国力和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必须在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抓好用人机制改革创新,实现激发创新活力、带动整体发展的目标。 一、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用人机制的基本特点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正是依靠一支支思想觉悟先进、业务能力扎实、创新诉求强烈、风清气正相传的从业队伍在不懈奋斗中实现的。几十年来,其用人机制也发生过一系列深刻变化,但总体来说仍延续三大特点。 (一)举国体制聚智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进步的法宝。国防科技工业关乎国家发展命脉,不仅始终坚持了公有制经济的绝对支配地位,也长期享受着举国体制便于汇聚人才、智力等资源的红利。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在资源倾斜、人才引进、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厚的条件,形成了其对人才的重要吸引力。 (二)工程思维治人 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参考了组织化、工程化色彩浓厚的苏联模式完成的。最早的从业队伍主要是老一辈归国科学家和自培科技人才,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也决定了必须以工程目标本身为聚焦。由此,工程思维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奠定,并被长期推崇。 (三)计划管理育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企业化改革全面铺开,但这种改革主要是宏观的、面向体系的,尚未比较深入地涉及具体的、核心的体制结构和核心领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思维仍在许多领域,包括用人育才、职位拔擢等方面有显著表现,导致了诸如用人机制不活、强调行政级别等现象的持续存在。 二、当前用人机制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失调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广泛存在。 (一)用人体制本身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已基本走完了改变科技贫弱状态、跻身科技大国行列的历史阶段,目前已走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这就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与我国科技领域用人体制不无关联。具体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既有用人体制保证了从业科技队伍的基本稳定,保证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建设与进步;但由于用人体制的改革不够、放活不足,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人才、信息、文化等要素的流动性变差,人才素质“下沉”、机构臃肿等现象不同程度地有所显现。应对领域前沿的敏感度、针对市场竞争的危机感,常止于讲话宣称和文件号召,而在向追求发展效益、提升竞争实力的做法转化时衔接不够、贯彻不足;文化内核趋于固化、保守有余,发展心态内向守成、开拓不足,奉既有的经验做法为圭臬,而视创新求变为另类,关注当下重于关注长远,重视战术漠视战略;等等。 (二)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新情况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持续确认和效果显现,人才对自身的理解、社会对人才的定位都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国防科技工业从业者而言,释放身份束缚,完成从“体制人”到“社会人”的转换,已成为不可逆转、必须接受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对其市场价值的再次自我确认,是人才在主观意愿上日益勃发的解放和流动诉求。对此,如果只是坚持用人机制的传统做法,不求新求变,不仅不能适应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更好更大发展的需要,还容易导致新一轮的人才队伍危机。这些都深刻地表明,我们当前的用人机制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够,不能充分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这也是我们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所必须把握的主要矛盾。 三、用人机制改革的策略 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须重视并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不断推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培养、分类和开放三个方面着力。 (一)关键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培养为先。从组织层面来讲,要把人才培养始终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1.注重改进工作现状 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各单位也有比较有特色的做法,但总体而言,部分地存在培养“重形式”、培训“走过场”、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必须就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着眼,一个一个分析,一个一个解决,深化研究探索,持续改进提升。 2.注重引进外力资源 当前,我们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要保持不败之地,必须人为我知、人为我用。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创新求变意识,在对比中不断改进自身发展,达到发展进步的目的。在引进外力资源时,在持续开展科技交流与工程合作的同时,要着重引进基础科学理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宏观形势与战略政策解读这三大方面,弥补我们在人才知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为持久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和方向保证。 3.注重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提升是核心,但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可或缺。要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就必须着眼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在加深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掌握包括思维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管理技能等多方位的知识,从而形成对其岗位工作和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关键词:分类 无论是吸引、培养人才,还是用好、留住人才,都需改变以往比较普遍的“一把抓”做法,而注重分类,注重采用个性化、精细化的人才管理策略。 1.用好科学家,给予其更大的自由度 要珍惜我们的院士、科技专家等珍贵资源,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更多的保障,鼓励支持他们多出成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尊重科学研究的特点,允许他们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2.用好科技人员,给予其全面的保障 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对广大科研人员,要针对性地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精神文化刺激的做法,“光明正大”地给予他们物质激励,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名利双收”。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让科研人员更好地抵住“诱惑”,维持队伍的基本稳定,确保事业的长远发展。 3.用好企业家,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以往的做法中,我们各级的管理人员中很多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了重要成绩后完成身份转换的。这种做法确保了管理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充分了解,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从国内外很多经验看,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但他们富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执着顽强的作风,同样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发展的推动者。如何有针对性地建立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企业家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把握发展方向、凝聚人才人心、筹措资源投入、推动组织优化升级等方面的作用,理应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4.用好普通职工,给予其更好的成长空间 广大普通职工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只有拓展并给予其更好的成长空间,并引导其基于自身特点、岗位需要和成长机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匹配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行业发展升级的战略实现。 (三)关键词:开放 只有保持开放的系统,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放,也是用人机制的重要改革方向。 1.用人管理与心态走向开放 我们不仅要用好、培养人才,更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开放首先是在吸引人才标准上的更加灵活,力求海纳百川、唯才是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组织之间双向选择,人才需要流动才能更好成长、实现价值,对此应予以正视和顺应,而非消极抵制,否则只能损害组织发展。选人用人,不仅“能上”,也要“能下”,这才能保证组织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2.组织与岗位设置走向开放 组织架构、岗位设置等是体制的外在呈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对象。实现组织与岗位设置的走向开放,鼓励在现有体制模式下实施探索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模式、制度,从而实现发展能量的新聚合、新质变。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队伍也会随之而发生调整变化,通过组织隶属、身份性质、岗位职责等的变化,实现人岗再匹配,从而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 3.信息交流与文化走向开放 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工业4.0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拒绝信息交流的开放没有任何发展前景,而封闭、半封闭的组织文化也注定没有出路。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必须倡导更加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加包容的组织文化。这不仅要在子系统、在各级组织内部实现,也要努力在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内和与其他系统的合作共赢中实现。 作者:张国航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工业科技论文:云服务科技资源工业设计论文 1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概述 1.1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云服务功能 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标准的虚拟化与基于面向服务架构,利用资源即服务(R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思想,采用可扩展语言(XML)技术,提出面向服务的资源描述标准,即将平台中共享的科技资源视作能够提供服务的单元,并按照定义服务的模式进行标准化描述,从而实现异构平台中的资源和服务,能够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进行访问和组合,只要遵守架构中提出的标准接口,其他科技服务平台均可实现与本系统的对接,并与本项目平台进行资源和服务整合。在此基础上提供资源搜索引擎,实现科技资源的垂直搜索和数据挖掘,结合科技资源呼叫中心,以达到快速、高效的跨系统、跨平台的资源和服务精准匹配,以此实现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营,通过智能化的共享和协同,为工业设计供需双方提供可随时获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优质廉价的云服务功能。 1.2现有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 ①现有的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虽然也集成了大型仪器、科技文献及科技数据资源,并建立了呼叫中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设计师的很多需求,但是其仍为多功能的独立系统,彼此之间无法实现智能化信息交流,也缺乏与其它系统间信息的输入输出机制。②目前国内大多数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的远程租赁服务模式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虽然也能提供工业设计信息与软件解决方案,但是鉴于托管平台安全性技术、用户身份管理技术、企业内外数据集成技术、企业内外应用集成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其实际应用中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导致无法进一步推广。③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理想的运作模式是将工业设计相关的大型科学仪器与文献资源、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支撑、科技检测服务等方面的相关资源集成,并通过互联网交付给终端用户,以流化收费的方式获得收益。而目前国内这类型共享平台大多数的做法还是依赖用户自身的软硬件基础,通过在线检索,租用服务等方式进行对外服务,这些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因此提升企业的工业设计能力帮助不大。 2云服务平台及其体系架构 云服务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开放架构,利用Web服务和本体(Ontology)技术对科技服务的质量进行系统、标准的描述,包括通用描述(如服务提供商的信誉、服务所需的时间和服务价格等)和特有描述(如对仪器而言,包括其用途、性能参数和已使用年限等)。基于上述描述,设计相应的资源匹配算法,实现根据用户提出的服务质量需求,快速、高效的跨系统、跨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匹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服务质量的资源搜索引擎,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垂直搜索和数据挖掘,结合科技资源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增值服务。 2.1云服务平台 针对工业设计行业所需的关键共性设计技术,将现代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智能设计等)融入数字化设计中,建立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及资源信息库,形成一套贯穿与工业设计、中试和制造的一体化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高精度、高效率大规模仿真计算方法与分析技术、CAD/CAE/CAPP/CAM/ERP一体化技术,KBE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制造过程技术等。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路线,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接口,实现异构系统和平台的数据共享和服务整合。该平台通过承接工业设计、中试项目、试验测试、技术引进、租赁委托等方式开展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建立“项目开发费+服务费+技术转让费+销售收入”的多元化盈利模式。 2.2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基于云服务的开放式工业设计创新技术服务集成平台,重点突破了科技服务垂直搜索与精准推送、大型仪器动态数据采集与监控、基于SNS的技术专家协同咨询、技术价格评估、技术技能在线交易等技术,用户通过SSO单点登录享受大型科学仪器与文献资源、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中试开发、科技检测服务等所有子平台的服务,系统根据用户需求动态选择和匹配相应服务,并实现服务收入的按需分配,从而创造了一种清晰的商业运营和利润分成模式。引入C2B(需求者-技术方)等商业模式,提供仪器租赁、科技检测、软件与资源等团购服务,通过降低服务消费单价,提高用户使用度,增加平台收益;通过平台会员费、技术供需对接及成果转移佣金、服务资源租用费用、信息定制费、平台广告费等多元化创收模式,确保平台可实现可操作性强、可扩展性好、可持续发展性高的规模化运营。云服务平台包含大型科学仪器与文献资源、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中试开发、科技检测服务等4个子平台。 2.2.1大型科学仪器与文献资源子平台 该子平台采用C2B模式,通过与工业设计产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充分收集聚合这些企业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需求,通过筛选分类后,将形成一定规模的相同需求,以团购方式寻求资源提供方,并积极与担保、保险公司加强合作,建立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公信力,构建“资源需求方———资源提供方———担保机构———平台管理方”共赢的商业运行模式,将有效解决需求分散、资源供需双方信息不畅的问题。 2.2.2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子平台 该平台基于SAAS这种软件即服务模式,提出技术转移应用服务模式的理念,并针对工业设计业的产业链结构,制定该行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业务电子化标准,研究并开发支持技术供需者和中介的技术转移应用服务,构建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技术转移推广平台。用户可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得先进的技术数字内容制作、主题技术展示、技术精准推送、技术转移渠道拓展、技术专家协同咨询、技术科学评估、技术在线交易等强大的服务功能。同时,面向工业设计的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技术价格、先进性、成熟度、转化可行性等评估指标等,为工业设计领域的技术价值量化提供科学和系统的评价依据。针对技术评估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支持流程化业务管理的在线评估管理系统,实现技术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有效地提高技术评估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主要包括用户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评估流程管理、在线评估等子系统。 2.2.3工业设计共性技术中试开发子平台 针对工业设计模块标准化与模块的划分方法,根据产品各零部件的不同功能,将零部件进行模块分类,综合考虑设计、工艺、制造和采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形成一套具有较宽应用范围内产品模块设计与制造方法。在此基础上,搭建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为零部件的模块化设计与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2.2.4科技检测服务子平台 该子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并规范科技检测领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形成检测资源信息管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网上检测超市”,制定科技检测服务平台准入机制,制定检测机构加盟“超市”的规范性制度,进一步扩大科技检测超市加盟户数,聚集更多的优质检测资源;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完善“检测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打通检测及关联服务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依照电子商务模式改进“检测超市”运行手段,建立检测超市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3结语 鉴于目前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通过集成工业设计有关的检测支援服务、仪器与文献共享服务以及技术转移服务,以资源及服务的理念,搭建的跨系统、跨平台的科技资源的云技术服务平台,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作者:高超 杨帆 李雷霆 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工业科技论文: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级化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价值链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助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4]。2014年10月28日了《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旨在多措并举地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6]。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将推动科技服务业态、赢利模式、经营方式、创新能力等发生更大的变化[7-8]。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煤炭七大行业构成了甘肃省的支柱工业,这些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甘肃省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2010—2013年上述七大支柱工业不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平均都在90%以上[9]。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现代科技服务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又是不一样的。本文就是想利用数量经济方法测算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之间的联动情况,在翔实统计数据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估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的关联关系,以便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10]是基于时间或空间序列数据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研究对象间的关联程度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取值范围为0~1,若值越接近1,研究对象间灰色关联度越大,研究对象间相互影响就越大;反之,若值越接近0,灰色关联度越小,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就越小。通过对研究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可以得到影响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之间互动发展的主次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为比较数列。第二步,变量的无量纲化由于系统中各因素数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第四步,计算关联度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在算出xi(k)序列与y(k)序列的关闻系数后,计算各类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平均值ri就称为y(k)与xi(k)的关联率度。第五步,关联度排序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r1<r2,则参考数列y与比列数列x2的关联度大,其现实意义为,比较数列x2代表的因素对参考数列的影响比比较数列x1代表的因素要大。 (二)数据来源在这里,我们重点取政府财政科研拨款、R&D经费投入情况、R&D项目(课题)数、R&D人员总数、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技术合同成交额等8个科技服务业数据对七大支柱工业的增加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间段为2009—2013年,数据全部来源于2010—2014年的《甘肃发展年鉴》和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参见表1。 三、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初值像处理本研究主要利用2009—2013年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和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以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Y)作为参考数列,其中,Y石、Y色、Y电、Y冶、Y机、Y食、Y煤分别代表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煤炭七大支柱工业;以政府财政科研拨款(X1)、R&D经费投入情况(X2)、R&D项目(课题)数(X3)、R&D人员总数(X4)、专利申请量(X5)、专利授权量(X6)、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X7)、技术合同成交额(X8)作为比较数列。为了减小计算量和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文章采用初值法,对表1的原始数列进行初值像处理,处理后的数据见表2。 (二)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根据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整体的关联系数如表3。 (三)计算灰色关联度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可分别计算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整体以及科技服务业与各类支柱工业的综合灰色关联度,具体详见表4。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根据上述对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1)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与甘肃省支柱工业发展最相关的2个因素是R&D经费投入情况(r2=0.9291)和政府财政科研拨款(r1==0.9175),其次是R&D项目(课题)数(r3=0.8780)、技术合同成交额(r8=0.8423)和R&D人员总数(r4=0.8063),而专利申请量(r5=0.6966)、专利授权量(r6=0.7067)和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r7=0.6537)等与甘肃省支柱工业整体发展的关联度相对较低。(2)R&D经费投入情况与七大支柱工业总体的关联度最高,说明支柱工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在增强;政府财政科研拨款具有次高的关联度,说明支柱工业近年来的科技研发活动对政府财政拨款还有比较高的依赖性。(3)R&D项目(课题)数对支柱工业的影响排在第三位,揭示了研究与实验性开发与支柱工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说明重视和加强R&D项目(课题)活动对支柱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4)技术合同成交额对支柱工业的影响排在第四位,而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的关联度普遍偏低,说明目前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主要是通过基于买卖关系的技术转让和合同化的订制研发实现两业之间的互动,而企业自主的技术研发,尤其是原始的技术创新研发还比较弱。(5)科技服务业的各个具体行业与七大支柱工业的关联度都大于0.6,说明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的互动关系比较强。但是,科技服务业与各类支柱工业的关联度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石化工业来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关联度最高,说明甘肃省石化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所需要技术成果主要还是通过技术交易获得的。但紧随其后的3个高关联度因素是“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R&D经费投入情况”和“专利授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石化工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活动,尤其是原始技术创新研发已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而且这些研发活动对于政府财政科研拨款仍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仍然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如增加R&D项目(课题)和人员),建立和完善面向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考评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如鼓励科技人员重视申请专利)。对于有色工业来说,“R&D经费投入情况”、“政府财政科研拨款”和“R&D项目(课题)数”是关联度排前三位的因素,说明对于R&D活动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对于甘肃有色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只不过目前研发活动投入对于政府财政科研拨款的依赖性还比较强,需要继续拓展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尤其是要加强对市场资金投入的引导;“R&D人员总量”对于甘肃有色工业的创新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技术合同成交额”与该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说明该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交易活动还需要加强,要进一步推动该产业建立开放式技术创新机制,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与该支柱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都相对较低,说明围绕甘肃有色工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尤其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研发仍然需要大力加强。电力、冶金、机械工业的情景与有色工业类似,“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的关联度都相对较低,说明在这些工业领域既需要大力加强技术研发,尤其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研发,同时也需要加强基于交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开放创新机制,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而食品工业和煤炭工业具有较相似的情景,R&D活动投入(包括经费、课题项目、人数)和技术交易情况都与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的相关度都相对比较低,说明与这两个支柱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发,尤其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研发仍需要加强。 (二)讨论从产业层面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能较清晰地理清科技服务业与这些支柱工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现实状况。但由于篇幅和数据获取所限,只选取了2009—2013年五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没有对两者间的时空关系等更复杂的交互情景进行分析。另外,对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之间不同的关联表现的原因也未能深入探索。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的,只能留待以后或者后来者继续关注和研究了。 作者:吴新年 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工业科技论文:工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2012年南宁市在机械行业的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等相关数据,以层次分析法将分析项目层次化与条理化,再利用模糊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对南宁市在机械领域上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机械行业;绩效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工业领域则是转型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当前中国工业的发展模式急需从简单的来料加工、低技术含量制造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对广西亦是一项重大挑战,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及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是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前提条件。目前南宁市的工业水平较其他地区而言相对落后,这也制约了南宁市甚至广西的经济发展。如何高效地发展工业经济,是决策者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财政科技的投入,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法,建立绩效评价等级和模糊矩阵,对南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一、工业科技投入发展现状 2012年南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287.90亿元,较上年增长21.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0.37亿元,增长22.83%,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04.32亿元,增长18.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6%,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在工业科技投入方面,按企业规模划分,南宁市2012年在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投入的经费分别为22482万元、35630万元、43283万元。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活动所做的统计界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大类活动,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中,R D内部支出总额为102059万元,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79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33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101643万元。 二、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模型在工业领域的构建 本文将依据投入—产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投入以人力投入与经费投入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科技活动人员、R D人员、R 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产出则由R D项目、新产品项目、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及发明专利组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科技活动人员7689人,且全部集中于制造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688人,R D人员4951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中,R D经费内部支出为102059万元,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79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33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101643万元,除此之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06569万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及成果情况中,R D项目为1245个,新产品项目为888个,新产品销售收入为994184万元,专利申请数为454件,发明专利有211件。 三、数据分析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在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参照国内外研究资料整理归纳,结合南宁市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料,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产出两大指标,建立层次后再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模糊矩阵,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一)建模与评价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为把问题条理化与层次化,首先构造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2)两两比较矩阵的建立。判断矩阵用于表示本层次元素与上一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3)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矩阵建立完毕后,采用和积法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二)研究区评价1.确定评价要素权重。(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评价要素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参与R D研究人员、R 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 D项目数、新产品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并以专家打分形式建立判断矩阵。同时计算最大特征根λ=15.18405056,CR=0.529456383<0.1,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各要素的权重满足评价的要求。(2)模糊矩阵的建立。南宁市2012年的工业生产评价指标,见表4。工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是对各项指标的定量界定,它是依据全国工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而来,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相关人员交流确定相关参数数据,其数值如表5所示:根据隶属度函数,建立模糊矩阵R。2.综合评价。将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w及模糊数学法建立的模糊矩阵,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B=w*R,得出总体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 (三)评价与分析1.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绩效分析。B1=[0,0.054043559,0.141587775],由B1可知,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绩效在第三级的隶属度最大,其值为0141587775,处于第三等级,表明人力资本投入绩效落后,可在此方面加以改进。2.科技资金投入绩效分析。B2=[0.063168346,0.080184159,0],由B2可知,科技资金投入绩效在第二级的隶属度最大,其值为0.080184159,处于第二等级,表明资金投入绩效中等,且尚有一定的改进空间。3.科技产出绩效分析。B3=[0.198749627,0.462266534,0],由B3可知,科技产出绩效在第一级的隶属度最大,其值为0.198749627,处于第一等级,表明科技产出绩效比较优秀。 四、结论分析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法,对南宁市工业行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建立工业行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系统过程中,合理的建立了绩效评价系统及评价要素的权值,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南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呈现以下规律,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的投入绩效欠佳,而科技产出呈现良好态势。 作者:刘宁杰 李昕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工业科技论文:现代国防科技工业改革 摘要:邓小平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出发,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和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思想。坚持以服务国防为前提,积极谋划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寻求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新突破;坚持以提高效率为基础,积极探寻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防;经济;改革;创新;效率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邓小平依据国际战略格局变化出现的新特点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就如何有效地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思想。 一、坚持以服务国防为前提,积极谋划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它不仅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与国防功能,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几乎完全服务于国防建设目的,在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深入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指明了国防科技工业在服务国防的前提下,努力确保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 1.打破军民分离格局,走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发展道路。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发展道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解决平时和战时国防需求波动性较大的矛盾,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动发展。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科技工业走的主要是一条军民分割和临战准备的发展道路,尽管这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增强国防实力和巩固国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定程度浪费。邓小平指出“外国没有什么专门搞军用的。我们搬的是苏联制度,是浪费,是束缚技术发展的制度。”[1]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离和临战准备发展模式暴露出来的弊端,确立了国防科技工业必须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方针。国防科研生产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就是要打破国防科研生产中的军民分割、平战分离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和军事经济效益都比较高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防科技工业不仅要承担军品的科研生产任务,而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广泛开展民品的科研生产活动;(2)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在军民品的科研生产上,既要有适度的分工,更要有广泛的协作;(3)国防科研生产活动不仅要考虑满足和平时期的国防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如何满足战时的军事需求。与此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把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纳入制度化的建设轨道,真正从制度上解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先后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邓小平指出:“我们抓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抓得比较早,这一条抓对了。有的国家就不行,所以搞得很困难。” 2.坚持军品优先原则,按照以民养军要求发展民品生产。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国防科技工业将同时承担军品和民品的科研生产任务。而在如何处理国防科技工业军品和民品科研生产关系问题上,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方针。在“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提法上,邓小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起初只强调军品与民品科研生产的主次关系,即“以军为主”;后来不仅强调了军品与民品科研生产的主次关系,而且进一步强调了民品科研生产的目的,即“以军为主、以民养军”;最后邓小平在进一步明确民品科研生产在服务于军品科研生产的同时,不再强调军品与民品科研生产的主次关系,而是强调军品与民品科研生产的优先次序,即“军品优先、以民养军”。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有四句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其中,以军为主改为军品优先,其他三句不变。”[3]把“以军为主”改为“军品优先”,并不是简单的用词上的替换,而是内涵上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强调了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职能。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体现体系中主要服务于国防目的的特殊产业部门,因而必须把军品的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目标。(2)清晰地阐明了解决军品和民品科研生产矛盾的原则。即当军品科研生产与民品科研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在资源分配、进度安排等方面优先保障军品科研生产的需要。(3)不再简单地强调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数量上的比例。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占整个科研生产任务的比重,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可以高一些,而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可以低一些;在有的时期可以高一些,而在有的时期可以低一些。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一旦承担了军品生产任务,不管军品生产任务是多还是少,都必须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就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的民品科研生产任务而言,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军品科研生产的发展,即以发展民品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和获得的经济收益,来进一步推动军品科研生产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曾在听取六机部汇报时所指出的,发展民用船的方针是用民用船得到的利润满足军用船的需要。 3.发挥军工自身优势,主动加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因而国防科技工业在技术、装备和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支援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工生产能力,以及防止或减少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出现闲置浪费现象,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5]为了使国防科技工业更好地支援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利用自身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进行军转民,努力开发民用高技术产品。这不仅可以克服“与民抢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助于增强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提升国家产业水平。然而,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对民品开发缺乏必要的经验,对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不少高技术军工企业在军转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是纷纷转产家具、自行车、食品等低技术含量的民品,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支援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此,邓小平尖锐指出:国防工业现在搞了一些民品,是应该搞的,但都是一般的民品,没有在技术上提高,突破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6]为了有效地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客观上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积极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的民用产品。除此之外,国防科技工业还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活动,参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经济建设活动,这不仅是支援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需要。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寻求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新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一套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军民分割、自我封闭和完全否定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的体制性弊端开始日渐暴露出来,同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越来越不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分析,并从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角度,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的思想。 1.坚持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坚持党和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国家的军事战略需要,而且也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受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逐步形成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军民分离和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国防科技工业的这一管理体制,既不利于国防科研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就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设想是:(1)按照军民结合、统一领导要求,完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体制。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传统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军民分离、多头管理弊端,邓小平指示将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纳入整个国家的规划,进行集中统一领导。按照邓小平的精神,1979年成立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国的机械工业,并将一机部、农机部、四机部和六机部划归国家机械委员会直接管理。后又撤消 七、八机部,成立新的七机部。1982年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合并成立国防科工委,统管国防工业的生产和科研。1986年,将二、三、五、七机部(即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由过去的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改革为国务院直接领导。随后将三、七机部合并成立了航空航天部,1993年又撤消了航空航天部,逐步打破按行业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领导管理的局面。(2)按照政企分开、有效管理要求,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组织体制。政企不分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一个共同特征,国防科技工业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这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为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把政企分开作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7]根据邓小平的精神,国家从组织体制上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8年,在机电部下设立北方工业总公司负责兵器工业,船舶工业总公司负责船舶工业;在能源部下设立核工业总公司负责核工业。1990年,成立电子工业总公司负责电子工业。1993年,撤消航空航天部后,分别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国防科技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总公司后,其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协调监督,统筹技术力量,促进军民结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效率。 2.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努力转换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指令性计划运行机制,即通过指令性计划来维持整个军工科研和生产的运转。这一运行机制的最明显缺陷,就是缺乏效益意识,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克服国防科技工业传统运行机制的固有弊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出发,提出了军品也是商品,国防科技工业必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运行机制的思想,并就如何转变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思路。主要有:(1)要在军品科研和生产中实行合同制。转换国防科技工业的运行机制,重点是改革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与军事部门的供求关系,其基本内容和形式就是改成订货关系,实行合同制。邓小平指出:军队和军工部门要搞合同制,“订立合同,要有数量,要有质量,要有进度,要有价格”。“军队和这些部、公司就是订货关系”。[8]实践证明,在军品研制和生产中引入合同制,有利于促进军品研制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其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地位;有利于改变过去使用单位和研制单位通过军工主管部门间接发生联系的状况,使供求双方直接见面,避免供求脱节,减少浪费;有利于开展竞争,对研制单位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其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武器装备研制效率。(2)确立军品科研生产单位的市场利益主体地位。在军品单一指令性计划运行机制下,作为军品供给主体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只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是一个单纯的研制和生产者,而不是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由于军品研制生产单位不负盈亏,缺乏效益意识和硬预算约束,因而军品科研生产效率往往比较低。为此,必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科研生产单位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邓小平指出:“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条无论如何要坚持,这有利于发展生产。”[9]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军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3.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改革完善科研生产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引入市场机制,转换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后,军事部门将按照以最低价格获取最好质量的军品这一原则来进行军品采购。因此,军品科研生产单位要获得军品科研生产订货任务,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上下功夫。军品科研生产部门担负着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其产品质量问题,不仅直接危及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影响到战争的胜败。邓小平强调指出,“科学的东西不能弄虚作假。军工产品质量就是要百分之百,可能问题就出在百分之零点几上。”[10]因此,国防科研生产“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坚持质量第一,关键是要加强科研生产单位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1)加强和落实各项责任制。建立和加强各项责任制度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没有必要的责任制度,质量难于保证”。[11]在各项责任制度中,岗位责任制度尤其重要。邓小平强调:“岗位责任制度要赶快建立起来,要不然,出了事故找负责的也找不到,这怎么行呢?有些质量事故要追究责任,严重的要判刑。在恢复制度方面,特别是岗位责任制方面,军事工业应该走在前面。”[12](2)建立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产品的科研设计,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成品的总装和出厂,以及各道工序的质量检验等每一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在建立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方面,邓小平指出:“要恢复各种制度,恢复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总工艺师等岗位制度。”[13]为了保证军品科研生产的进度和质量,“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等几项制度”。[14]按照邓小平的精神,军品科研生产单位不断加大了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使军品科研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3)建立人才培养和管理使用机制。国防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15]要通过改革,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建立一套人才选拔、考核、晋升和奖励制度。 三、坚持以提高效率为基础,积极探寻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既有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也同时面临着大力发展经济和提高综合国力的艰巨任务,因而国防建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受到资源瓶颈的约束,并由此而进一步影响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为了开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新局面,邓小平从世界格局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既能够有效保障国防建设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兼顾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探寻一条资源消耗少、科研生产效率高的发展道路。 1.适度压缩军工规模,合理调整国防科研生产的布局和结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临战准备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扩张,特别是“三线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仅规模过大,而且布局和结构极不合理,存在着布点过于分散、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现象。这既不利于国防建设的发展,也无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破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16)现在急需要的是把军工规模压下来,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但军工规模的压缩,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减少,而且包括布局和结构上优化。因此,规模的压缩必须结合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来进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防科技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的思路是:分类指导、统筹规划。首先,把军工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布局符合战略要求、产品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建设是成功的;第二类是建设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设备、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产品方向变化后经济效益不够好的;第三类是有的选址有严重问题、生产科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有的产品方向不明、没有发展前途的。对第一、二类企业的调整以就地完善为主,对第三类则分别采取关、停、并、转、迁的办法,改变这些企业的空间布局。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调整,不仅压缩原有国防科技工业规模,提高了国防科技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新建了一批工业区,给内地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改变国防科技工业内部结构不平衡的状况,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在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调整上,邓小平强调应加大国防科研的分量,认为加强科学研究,这是总的趋势,“科研要走在前面”。[17]与此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国防科技工业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军民结合要求进行调整,以改变长期以来单一军品的科研生产模式。 2.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同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依靠进口,买不来一个国防现代化。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财力有限,经济建设任务繁重,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军事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不允许将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卖给我们。因此,即使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可供购买军事技术和装备,我们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也会永远落后于别的国家,谈不上武器装备和国防的真正现代化。不仅如此,如果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过多地依靠进口,还会导致对国外技术的过分依赖,一旦国家需要应对必要的危机,特别是战争就有可能陷入被动,从而给国家安全留下重大的隐患。据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科技,研制和生产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军事技术装备。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18]我们“要立足自己搞科学研究,我们能够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19]总的来讲,“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0]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还应当高度重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引进。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21]通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仅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科研经费,而且可以大大缩短我们从头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国防科研的效率和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如何引进问题上,邓小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路:技术的引进应该是全面的,应该包括管理和各种先进经验在内;引进产品要考虑周到,要配套、搞全,同时要和我们的制造结合起来;在引进什么、引进多少、占多大比重等问题上,要分轻重缓急。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讲,必须始终要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和适当引进的关系,兼顾好国防安全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新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强化国防科研生产的分工与协作。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体制外运行,而必须主动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开展科研生产活动。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讲,其社会分工和协作化水平,不仅是衡量其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是影响其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分工协作开展科研生产活动,不仅可有效地发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比较优势,而且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在利益动力和竞争压力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国防科研生产效率目的。因此,邓小平强调国防科技工业部门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要在国防科研生产中不断强化分工与协作。加强国防科研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1)必须打破国防科技工业不同行业自成体系、相互封闭的格局,要使国防科技工业不同行业、部门和单位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基础上广泛开展分工和协作活动;(2)必须打破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之间自成体系、相互分离的格局,要使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不同行业、部门和单位在竞争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分工和协作活动;(3)必须打破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封闭格局,要使国内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研生产上发展合作关系。邓小平强调指出:“引进国外大型科研设备,同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搞科研,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好。”[23]由于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安全大局息息相关,因此国防科技工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同国内外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科研生产活动还必须高度重视国防安全问题,不仅要考虑国防科研生产的经济效率,而且要充分考虑国防科技工业的安全效率。 工业科技论文: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软实力提升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十二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创造了一系列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精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扬国威、振民心,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为军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兴起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等“软实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当今时代,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同志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早就给予文化软实力以高度重视,并赋予其突出的战略地位。 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的发展历程 1935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中央红军兵工厂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军工文化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是军工文化的成熟发展期,救亡图存是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环境中成熟起来的军工文化在内涵上凸显出国家利益至上的特征。军工文化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文化轮廓,已经基本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解放战争时期是军工文化的继续发展期。这个时期,军工文化发展的主线是围绕人民解放战争、为中国赢得光明的前途、建立一个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主题而进行的。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的洗礼,军工文化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各个方面都不断前进,特别在推进宣传阵地建设、注重文艺工作方面收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军工文化进入了不断完善期。建国初期,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国防科技工业飞速发展,一大批国产军事装备陆续列装,军工文化也同步迈入了建设新中国的时代。80多年来,人民军工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军工精神为指引,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既是军工文化的精髓,也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 一般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发展强弱,它是一个由多种文化要素所构成的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在系统功能上又相互区分、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软实力”系统。具体包含五个子要素:一是社会发展模式;二是社会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三是内部的文化生态;四是在国际、国内社会中的形象;五是对国家外交的影响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局面也是前所未有。今天的文化竞争已经超越文化自身,涉及国家安全和综合实力。目前,我国经济体的总量已经跻身世界第二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因此,亟需军工文化呈现正能量,以助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军工文化对于坚定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的实干精神具有示范意义;军工文化承载了军工战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唤醒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而基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工精神等所涌现出的国防科技工业各条战线中的鲜活事例和模范人物,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典型,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营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建设氛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发展壮大,一批批80、90后的新生力量加入或将要加入国防科技工业队伍。新生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学历较高,他们中的技术骨干很快就能走上关键领导岗位,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国防科技工业起步时的风雨,也没有体验过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初期的艰难,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不良诱惑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他们加强军工文化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党、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使命感、奉献国防军工战线的荣誉感变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认真学习并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思考怎样才能通过军工文化建设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落地开花,对内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外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的三大历史使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了军工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人生追求,使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行业先进文化,落实文化兴业、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战争年代,军工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民众生活,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成就斐然。今天,军工文化更应该在军民深度融合基础上,走创新发展之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与群的交流互动。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军工文化的传承创新,要选择鲜活而有生命力的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要不断扩大军工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帮助军工文化从中华民间文化传承体系中吸纳智慧源泉,充实内涵拓展外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要鼓励创作军工文化作品,用文学创作、图书出版、影视作品、舞台文艺等形式,记录和传播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的典型故事、先进团队、先进人物和创新成果。军工文化作品可通过传统媒体和新的媒体向社会投送,以加强军工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发挥好军工文化的引领作用。 要加大军工文化媒体建设力度,形成与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地位相适应的舆论力量。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依托军工集团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公司,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作者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工业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促进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 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以天津为代表的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的区域特大型城市的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本文在全面了解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技术领域、路径研究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榇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天津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业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健(功能)食品、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点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38.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24个百分点[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1.45倍,占全行业的85.74%。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为2010年的3倍。“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8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1.92%;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最集中地区,汇聚了众多强势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9.35%[3]。 尽管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75%的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原料成本、包装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呈现过剩局面,导致天津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 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1.1 生物资源特色营养组成与食品功能营养机制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谱-生物质谱(LC-MS)为基础,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资源营养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组分中淀粉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与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特性营养活性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创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物理活性组分数据库。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组合-营养组成与结构特征特性”关联体系关联因子,设计关联基因差异位点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体系,形成基于基因关联的特色生物资源食品营养分子评价体系,建立营养成分快速定性检测平台[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及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遵循“风险分析”、“快速检测”和“过程控制”原则,利用现代仪器分析及分子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化学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品质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食品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过程关键控制点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等研究,形成一批监测方法、技术装置、软件系统和标准规范;优化现有相关技术,形成“快速监测-控制-信息化”集成技术以及其应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虾等行业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 1.3 食品保鲜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 针对食品需要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特殊情况,从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内部水分蒸发三个角度开展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保鲜技术研究,抑制有害细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积极研发纳米保鲜技术,将通过纳米技术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装材料中,起到长久杀菌作用[5]。加快研发电子技术保鲜方法,通过利用高压负静电场产生负氧离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负责代谢作用的酶钝化,减少乙烯的生成。开展食品保鲜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剂合成调控机制和防腐保鲜机制,开发新型植物源与微生物源保鲜剂。 2 实现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1 加快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一批北京的总部项目落户或对国际食品巨头及国内外知名食品集团总部项目进行定向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6]。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营企业由“生力军”发展为“主力军”。 2.2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现有优势及目前市场需求,建设企业重点研发中心及研究院,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形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和创新核心力量[7]。鼓励、支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着力加强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结合全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以武清、静海等区县为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服务[8]。 3 加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领导与支持力度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配合产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目标、多方协作、集成应用”的农业科技经费使用新模式,形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统筹互补合力支持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建立都市农业和种业领域京津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区域性都市农业和种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在津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新创业。 3.2 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成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和金融与服务机构,立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各领域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综合性企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采用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等形式,来津设立技术研发机构[9]。着力推动产业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3.3 加强创新技术组织宣传模式 根据科技惠农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标,采用政府组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广技术的供应和组织。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市县两级电视媒体、“科服网”和农技站等渠道,宣传介绍天津市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展示天津市科技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金融创新 推动行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选定个别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允许和鼓励合作银行优先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周转金”项目[11]。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专项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先导,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力度,形成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工业科技论文:农机工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安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 摘 要:农机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前景下,农机工业当前的发展形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所以促进农机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本文阐述了农机工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必经之路,提出农机企业当前管理趋势,以此使农机工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让农机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机工业;工业化;科技创新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仍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实现工业化发展。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所以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要从农村入手,农民是重点,农业发展是难点,只有将三农问题给解决好,才能够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渐实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重要的新型工业发展突破口,农业装备直接盒农民增收、农机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直接关系,所以说农机工业的重任也是非常明确的,依靠科技创新的新途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行进势在必行。 1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已经有近万家农机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大,但是但从各个农机企业的生产规模来看,规模还是较小,产品档次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且经济效益不好,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农机工业没有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要求,在我国农机企业的现有技术以及产品结构上看,主要就是技术相对落后,对低水平的大宗产品过剩生产,比如三轮农用运输车、小型拖拉机等,使得市场上供大于求,让农机工业发展一直都止步不前;再有就是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新型农机产品跟不上时展需求,特别是那些能够满足国际竞争力需求的优势农产品农机装备,在我国农机市场上多数都是无货可供,或者是供不应求。其二是农机工业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要求,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且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好的经济效益、且较低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我国农机工业现在离信息化发展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就是缺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其三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国农机工业在经济、技术、管理以及技术上都相对落后,受到过多的经济因素制约,在向全球化发展中还面临更多的挑战。鉴于此,我国农机工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让农机工业能够立足于的国际市场。 2 农机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以调整农机结构 2.1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机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前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而在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的同时,各产品科技含量也比较高,这能够有效促进新型农机工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以及科技信息网络,从农机企业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和农机企业信息不畅的现状为基础,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科技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从而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给农机企业以及农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其次,建立农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联系的信息系统,在农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工艺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以及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技术,让农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让生产成本降下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2 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型的农机技术和产品,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沿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和生产出更多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装备,培育和引领市场发展,为全方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服务。(1)榇俳作物种植结构的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区域种植特点和关键、薄弱机械化作业环节,提供先进适用的耕种植保和收获加工农机装备。(2)为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提供先进适用的饲养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种养业内部转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3)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农产品升值,增加农民收入。 2.3 注重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持农机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曾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严重污染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代价,如今他们又不得不为治理环境和降低消耗补上沉重的一课,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又适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农机工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在注重自身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低能耗、低排放的动力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节本增效的水、肥、种、药施用技术装备以及保护性耕作、生态建设机具等,尽快形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体系。 2.4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先进技术装备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的组合技术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机工业必须为农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为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与装备。同时农机制造业本身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机企业多数地处中小城市,靠近农村,更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并不是不讲科技含量、为扩大就业而迁就落后,而是强调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首先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同时兼顾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形成科技创新引导市场、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国家在农机工业的发展上的扶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在农机工业发展上不光给予更多的技术上支持,还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力求让农机工业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让我国农机工业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当然,农机工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有效创新发展,实现全面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推动科技创新良性循环发展。 工业科技论文:市场化机制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思考 摘要: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及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必将有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 关键词:市场化 国防科技 军民融合 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一、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必然选择。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要任务,既是我国军事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其自身能力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的作用,由提供武器装备向核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拓展,为“大安全、大防务”服务,支撑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国家安全建设。 二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有效开展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现代武器装备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进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工业基础和高技术成果,发挥国家工业和科技的整体实力,集聚全社会各种创新要素,支撑和保障武器装备建设。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反应灵活、创新活跃等优势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工业和科技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民口在一些前沿技术、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全社会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具备。 三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有力依托。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承担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部分是由军工领域承担。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拥有几十万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术设备设施最集中的领域。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国家科技创新都需要国防科技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面向军民两个需求,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四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中高端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把这些先进技术和专利释放出来,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转化,大力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其潜能将是巨大的,能够及时增强有效供给,必将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成果 近些年来,在政府、军队、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民口单位已占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民营企业上千家,占许可单位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民口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二是军工科技发展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明显。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同步实现了突破,带动了相关民用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军工研制的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4吨级轻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魂芯一号”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多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军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军品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民品也高速发展,民用航天、民用核能、民用航空和高技术船舶等军工领域传统的“四民”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军工高技术产业从小到大。当前,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中,有一半以上是军工高技术产业。 四是促进了资本多元化发展。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步伐明显加快,上市的业务已由最初的民品、军民两用产品向军品拓展,涉及的单位已由放开能力单位扩展到保留能力单位,资产层级已从通用设备设施、辅业资产向总装测试等军工核心资产深入。截至目前,军工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98家,以中国重工、航空动力、广船国际、哈飞股份、北方创业等为代表的军工上市公司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军工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近几年也大幅提高。 三、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引领推动军民融合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突破 一是优化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核心能力由国家主导;重要能力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一般能力完全放开,充分竞争。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除划分为公益类的院所继续保留事业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修改完善社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军工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推动军品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军品创新性研制活动准入后置审批,提高准入效率,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择优利用军工和民口单位的优势科研生产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规范军工集团公司对民口军品配套单位的收购行为,避免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格局。 三是培育军工经济新的增长点。制定军工技术定期解密管理办法,完善技术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和能力优势,突出高技术方向,利用基金等市场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应急安全、反恐维稳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提高军工高技术产业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推进军工产品结构向高端发展,为民口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服务。加强军工与国民经济衔接,发挥军工与地方双重优势,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大力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进地方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是完善军民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国内权威、服务一流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指导地方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建立军品科研生产需求、能力建设需求、军工技术转化需求等信息收集机制,以及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收集和推荐机制,推动军工和民口通过线上信息对接,实现线下合作共赢。建立军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长效机制,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把市场能做好的事项放手交给市场,持续推动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以及军工计量机构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国家科技创新。 工业科技论文: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由国防科技工业局负责审批或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档案是国家投入巨资产生的知识成果和无形资产,也是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扩建和技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源。 一、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的必要性 项目档案的积累、管理以及后期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内容,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保护档案本身、保障项目档案提供利用、提高项目档案利用效率和提升项目档案信息化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存在问题分析 (一)项目档案数字化缺乏明确的管理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日益规范,出台了众多管理制度,文件中在项目管理过程和验收环节对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一些宏观的要求,但在项目档案数字化方面却没有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 2015年12月,国防科工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文《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规定》(科工办[2015]931号),原科工办[2007]744号文作废。其中第十七条要求建设g位应接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项目纸质文件材料进行数字化转换,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地质勘测文件、质量评定(验收)文件、竣工验收文件、竣工图等。但相对要求比较宽泛,只列了大类,没有明确数字化的范围,对项目文件数字化的归档格式、像素大小、载体形式等参数也未进行详细要求。 (二)项目档案涉及单位及形式多样,格式不统一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会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厂商、监理单位等不同的单位,而建设单位内部会涉及各部门档案的形式有文件、图样、照片、录像片、光盘等各种形式,档案存在形成单位多,形式多样且格式均未统一。导致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项目档案数字化的制约手段缺失 在项目档案形成、管理和归档过程中,建设单位一般采用签订合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提供纸质文件,但对纸质文件的数字化、电子化的要求却提的不多,不全。比如土建工程参加单位鲜有电子文件光盘移交给建设单位归档,设备仪器供应商或非标设备研制单位对于设备的使用说明、研制总结、验收大纲、培训教材、测试记录、源代码等内容电子版文件提供的不全,这说明建设单位缺乏对参建单位提供资料的相应的管理制度或合同制约措施,没有相应的管理要求。 三、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的思考 (一)制度要求明确,职责落实到位 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相应的标准、规章和技术规范,明确要求项目档案数字化范围,应当归档其数字化版本,并对各类数字化档案的归档格式、像素大小、载体形式等参数进行详细明确。其次,从建设单位层面,应当把对项目档案的要求、措施纳入到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项目制定项目档案工作方案,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的具体要求。 (二)经费预算与合同制约相结合,实现项目档案数字化统筹管理 对于本单位自身形成的文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本项目档案工作方案,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归档。对于其他单位形成的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在前期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各阶段明确相应的预算需求,并在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备供应商及非标设备研制单位的合同中明确在支付合同款前,应审查参建单位的项目文件材料数字化情况以及电子文件光盘移交情况,是否按合同(协议)条款履行职责,对未按合同(协议)要求的建设单位可暂停或不予支付合同款。 (三)根据利用原则,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范围 笔者认为项目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制定项目竣工文件数字化的筛选原则和范围,数字化成果的接收标准和方法,各参建单位根据合同的明确要求,各司其职,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完成规定范围内的项目文件的数字化工作。 在目前国家、上级没有明确的管理要求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进行项目档案数字化处理前的鉴定工作,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的范围,此工作要遵循以需求导向,以便于利用查考为目的。 根据项目档案形成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对于由建设单位收集、归档的各A段文件,如项目的立项批复,各类合同,项目“三同时”文件,审计、档案、项目竣工验收文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时经常会使用到这些文件,这些文件可由建设单位自行数字化或由专业档案数字化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数字化工作。 基建文件中应该明确竣工图必须进行数字化。竣工图数字化是档案利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所以对竣工图开展数字化,一方面能更有效的保护档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提供利用服务。 非标设备的电子文件形成于非标设备研制的全过程,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为保证及时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及生产过程中的维修利用,明确设备仪器,尤其是非标设备的各类文档及设备图纸的电子版文件要严格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要求与纸质文件同时移交。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在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维修、维护,也能更完整、系统地体现国家的科技和军事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还需不断探索、完善,使项目档案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作者单位:[1]张魏,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2]陈嘉芬,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工业科技论文:新形势下航空工业基层科技情报机构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 要:情报对航空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基层科技情报的发展,科技情报需要机构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从环境与需求分析、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航空工业基层科技情报机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探讨进行阐述新形势下航空工业基层科技情报机构发展模式,科技情报机构的科学发展,是科技情报准确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航空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希望能为研究航空工业基层科技情报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航空工业基层;科技情报;发展模式 1 概述 同轴度在机械行业中是一种常见的位置公差要求,因此同轴度的检测方法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弹簧托梁摇枕吊安装孔的同轴度检测,简单阐述了同轴度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弹簧托梁摇枕吊安装孔同轴度工艺分析 弹簧托梁是承载普通列车转向架二系弹簧的载体,其通过摇枕吊连接摇枕,四个孔Φ80(0,+0.06),同轴度要求0.5mm,如图1所示: 图纸要求分别以弹簧托梁两端的两个孔的轴线为基准,分别评价另一端两孔的同轴度。 3 原工艺说明及原因分析 同轴度公差带定义为直径公差t,且与基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区域。一般方法按照D纸检测同轴度,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头旋转90°,操作设备去触测两端Φ80的孔。如图2所示: 检测方法为尽可能在大的距离下触测两个圆,在PC-DMIS软件下自动拟合成一个圆柱体。分别以两端的圆柱体轴线为基准,去评价另一端圆柱体的同轴度,所得结果很不理想。 因为这种方法只能触测到最外端的Φ80孔,且被测孔的最大深度仅有25mm,同时测针的长度也限制了所测圆柱体的长度。而被评价圆柱体存在同样的局限性,且被评价轴线与基准轴线相差1000mm,这就出现了短基准长距离的问题。假如实际测针长度可触测距离为15mm的两个圆截面,以这两个圆截面构造的圆柱体轴线作为基准线。所要评价的圆柱距基准圆柱1000mm。如果构成基准的两个圆截面圆心位置存在5?m的测量误差,则基准线在延伸到被测圆柱截面时偏离约333?m(5?m),此时,即使评价圆柱与基准圆柱完全同轴,其结果也会有666?m的误差(同轴度公差值为直径),已超出图纸要求。测量示意图如图3所示。 4 方法改进说明 考虑以上原因,检测时改用星形测针和加长杆配合使用,如图4所示。测量截面圆时,分别用星形针四个方向的测头去触测工件Φ80孔。在加长杆作用下,测头可触测到托梁内侧立板上Φ80孔。在4个立板上分别触测4个圆截面后,分别将F和D处的两个圆截面构造圆柱。再将4个圆截面圆心构造一条3D直线,作为公共轴线。然后分别评价F和D处圆柱对公共轴线的同轴度,取其最大值为弹簧托梁摇枕吊安装孔的同轴度。 5 结语 通过对同轴度测量方法的分析,分析了短基准长距离的测量问题存在误差原因,并通过用公共轴线的测量方法解决了实际应用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反映工件的实际生产状态。 工业科技论文: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方向 摘要: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用人机制具有举国体制聚智、工程思维治人、计划管理育才等特点。当前,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够,用人机制已不能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对此,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培养”,注重改进工作现状、注重引进外力资源、注重提升综合素质;二要“分类”,分别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和普通职工,给予不同的条件;三要“开放”,着眼于用人管理与心态、组织与岗位设置、信息交流与文化等要素共同走向开放。 关键词:用人机制 国防科技工业 党管人才 以人为本 国防科技工业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带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带动综合国力和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必须在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抓好用人机制改革创新,实现激发创新活力、带动整体发展的目标。 一、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用人机制的基本特点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正是依靠一支支思想觉悟先进、业务能力扎实、创新诉求强烈、风清气正相传的从业队伍在不懈奋斗中实现的。几十年来,其用人机制也发生过一系列深刻变化,但总体来说仍延续三大特点。 (一)举国体制聚智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进步的法宝。国防科技工业关乎国家发展命脉,不仅始终坚持了公有制经济的绝对支配地位,也长期享受着举国体制便于汇聚人才、智力等资源的红利。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在资源倾斜、人才引进、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厚的条件,形成了其对人才的重要吸引力。 (二)工程思维治人 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参考了组织化、工程化色彩浓厚的苏联模式完成的。最早的从业队伍主要是老一辈归国科学家和自培科技人才,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也决定了必须以工程目标本身为聚焦。由此,工程思维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奠定,并被长期推崇。 (三)计划管理育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企业化改革全面铺开,但这种改革主要是宏观的、面向体系的,尚未比较深入地涉及具体的、核心的体制结构和核心领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思维仍在许多领域,包括用人育才、职位拔擢等方面有显著表现,导致了诸如用人机制不活、强调行政级别等现象的持续存在。 二、当前用人机制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失调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广泛存在。 (一)用人体制本身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已基本走完了改变科技贫弱状态、跻身科技大国行列的历史阶段,目前已走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这就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与我国科技领域用人体制不无关联。具体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既有用人体制保证了从业科技队伍的基本稳定,保证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建设与进步;但由于用人体制的改革不够、放活不足,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人才、信息、文化等要素的流动性变差,人才素质“下沉”、机构臃肿等现象不同程度地有所显现。 应对领域前沿的敏感度、针对市场竞争的危机感,常止于讲话宣称和文件号召,而在向追求发展效益、提升竞争实力的做法转化时衔接不够、贯彻不足;文化内核趋于固化、保守有余,发展心态内向守成、开拓不足,奉既有的经验做法为圭臬,而视创新求变为另类,关注当下重于关注长远,重视战术漠视战略;等等。 (二)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新情况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持续确认和效果显现,人才对自身的理解、社会对人才的定位都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国防科技工业从业者而言,释放身份束缚,完成从“体制人”到“社会人”的转换,已成为不可逆转、必须接受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对其市场价值的再次自我确认,是人才在主观意愿上日益勃发的解放和流动诉求。对此,如果只是坚持用人机制的传统做法,不求新求变,不仅不能适应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更好更大发展的需要,还容易导致新一轮的人才队伍危机。 这些都深刻地表明,我们当前的用人机制由于改革不足、放活不够,不能充分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也是我们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所必须把握的主要矛盾。 三、用人机制改革的策略 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须重视并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不断推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培养、分类和开放三个方面着力。 (一)关键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培养为先。从组织层面来讲,要把人才培养始终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1.注重改进工作现状 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各单位也有比较有特色的做法,但总体而言,部分地存在培养“重形式”、培训“走过场”、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必须就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着眼,一个一个分析,一个一个解决,深化研究探索,持续改进提升。 2.注重引进外力资源 当前,我们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要保持不败之地,必须人为我知、人为我用。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创新求变意识,在对比中不断改进自身发展,达到发展进步的目的。在引进外力资源时,在持续开展科技交流与工程合作的同时,要着重引进基础科学理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宏观形势与战略政策解读这三大方面,弥补我们在人才知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为持久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和方向保证。 3.注重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提升是核心,但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可或缺。要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就必须着眼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在加深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掌握包括思维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管理技能等多方位的知识,从而形成对其岗位工作和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关键词:分类 无论是吸引、培养人才,还是用好、留住人才,都需改变以往比较普遍的“一把抓”做法,而注重分类,注重采用个性化、精细化的人才管理策略。 1.用好科学家,给予其更大的自由度 要珍惜我们的院士、科技专家等珍贵资源,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更多的保障,鼓励支持他们多出成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尊重科学研究的特点,允许他们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2.用好科技人员,给予其全面的保障 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对广大科研人员,要针对性地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精神文化刺激的做法,“光明正大”地给予他们物质激励,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名利双收”。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让科研人员更好地抵住“诱惑”,维持队伍的基本稳定,确保事业的长远发展。 3.用好企业家,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以往的做法中,我们各级的管理人员中很多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了重要成绩后完成身份转换的。这种做法确保了管理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充分了解,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从国内外很多经验看,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但他们富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执着顽强的作风,同样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发展的推动者。如何有针对性地建立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企业家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把握发展方向、凝聚人才人心、筹措资源投入、推动组织优化升级等方面的作用,理应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4.用好普通职工,给予其更好的成长空间 广大普通职工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只有拓展并给予其更好的成长空间,并引导其基于自身特点、岗位需要和成长机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匹配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行业发展升级的战略实现。 (三)关键词:开放 只有保持开放的系统,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放,也是用人机制的重要改革方向。 1.用人管理与心态走向开放 我们不仅要用好、培养人才,更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开放首先是在吸引人才标准上的更加灵活,力求海纳百川、唯才是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组织之间双向选择,人才需要流动才能更好成长、实现价值,对此应予以正视和顺应,而非消极抵制,否则只能损害组织发展。选人用人,不仅“能上”,也要“能下”,这才能保证组织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2.组织与岗位设置走向开放 组织架构、岗位设置等是体制的外在呈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对象。实现组织与岗位设置的走向开放,鼓励在现有体制模式下实施探索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模式、制度,从而实现发展能量的新聚合、新质变。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队伍也会随之而发生调整变化,通过组织隶属、身份性质、岗位职责等的变化,实现人岗再匹配,从而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 3.信息交流与文化走向开放 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工业4.0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拒绝信息交流的开放没有任何发展前景,而封闭、半封闭的组织文化也注定没有出路。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必须倡导更加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加包容的组织文化。这不仅要在子系统、在各级组织内部实现,也要努力在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内和与其他系统的合作共赢中实现。 工业科技论文:科技平台创新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研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带动工业生产行业快速崛起发展的同时,也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行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标准。作为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基础,科技平台的创新直接决定了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文章针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就如何在科技平台创新条件下开展工业经济转型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平台创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利润出现下滑,而在积极需求经济转型升级的,尤其是高新技术为平台的产业,利润总额持续上涨,涨幅较去年增加了8.9%,是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中涨幅最大也是最快的行业。由此可看出,科技平台创新对于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同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也带动了科技平台的创新升级,二者相辅相成。因而深入的分析如何利用科技平台创新实现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数据表,如表1所示。 分析上表可看出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总趋势。2015年全国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利润总额为63554亿元,相较于去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3%。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相较于去年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1.9%。只有私营企业利润总额相交于去年实现增长。 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利润总额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国家统计局给出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需求不足导致的生产销售减缓;二是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效益下跌;三是生产成本偏高、企业资金流动困难限制了企业的经营生产利润。虽然2015年我国企业效益发展状况形势颇为严峻,但从调整工业结构以及企业升级转型方面来看,在积极转型升级的行业及相关企业利润持续上涨。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上涨8.9%,装备、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总额涨幅在4%~7%之间。 二、如何在科技平台创新条件下促进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以科技平台创新为支撑重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传统的建材、开采、石化、钢铁等工业产业依然存在着技术水平偏低,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科学等问题。我国传统工业产业结构的重组必须以科技平台创新为支撑,全面提升传统工业部门的的综合科技水平,通过技术的创新,促使传统工业进行结构重组,使其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以科技平台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现阶段,应集中科技资源解决传统工业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逐步实现并掌握核心部件、设备、材料等设计制造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加强环保、节能、高效等各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传统工业产业还应该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吸收再创新等方式提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专利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科技平台的创新需要与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保持步调一致,切莫急于求成,根据工业企业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地利用和挖掘产业潜力,确保科技创新能够被迅速地应用于经济转型升级中。 (二)以科技平台创新为途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以科技平台创新为推进,大力地推进和发展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依然停留在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模式下。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扶持一批拥有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全新产业,例如计算机电子产业、高端设备生产制造产业、生物类医药产业、海洋开发等。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应该与国际接轨,顺应世界工业技术创新潮流,从技术性、环保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尽快形成完整的新兴产业链和生产经营体系。同时以科技平台创新下的新兴产业为切入点,逐渐扩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范围,实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地转型升级。 此外,科技平台创新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各高校、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搭接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使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集中资源解决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性难题。加强与外企的合作,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将其转化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三)加大科技平台创新投入力度 投入研发是关乎未来的战略性投资。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总体的规模还较小,且相关的扶持资金大多数投入到大型的企业中,而需要扶持的成长发展型企业缺少研发资金。因此,在进行转型升级时,就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为其提高充足的扶持资金。扩大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就必须研究国家科技的成果和引导基金,转化成为战略性和引导基金性的新兴产业。 将金融和科技相融合,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使之增加对高科技园区和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的建设进行大力的支持。对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进行多种方法的探索,通过多元化科技的创新进行机制的投入,使得科技经费的投入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上市企业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对科技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有效合理的引导,使得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和市场资本进行对接。合理规范创新创业的投资,保证其规范的进行发展,针对风险投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强管理,且对其进行税收的优惠照顾。 将重点省市作为科技服务示范区,进行建立探索试点,将科技企业金融支持服务作为中心,为创立初期、成长中期、成熟期积极提供有效合理的金融服务,使其金融发展优势得到增强。相关银行和监理部门必须规划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鼓励金融机构的保险、证券、整合信贷以及租赁等等资源;使得科技金融服务的联动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自身应当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稳定的推动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对于示范区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联合组织“信托”或者“集合票据”。 (四)加强科技平台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新科技的中心,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是由人才的能力和层次所决定的,从而影响工业升级转型的实际效应。从科技的应用、研究以及开发,到技术的交流、示范的设点以及推广,都主要依靠大量的科技型人才。总体来看,我国现今的科技资源规模较小,且区域分布不均匀。例如:河北大省,相关科技活动的从事人员数量和比例均不高。河北省现今的人力资源的结构不能够满足工业经济的升级转型。在升级转型中由于缺乏高水准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供不应求。 因此,必须在实践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才能够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保证。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必须加大培养和吸收科技人才,建设优秀、稳定的人才队伍,特别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等等相关领域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优秀的科技人才进行激励,推动企业、领域经济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院科技人员以及高校科技人员的互动。 三、结束语 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时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工业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平台创新为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和有效的途径,我国工业产业必须在科技平台创新下积极地调整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还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潮流,不断地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科学技术局) 工业科技论文:对目前国内工业建筑工程科技走向的分析 摘要:在我们国家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许多别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工业建筑工程科技都进入国内,我们国家也随着开展了工程科技的革新,国内的工业建筑工程科技正以向科技化及健康的走向发展着。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工业建筑工程科技走向进行分析。 关键字:工业建筑;科技;走向;分析 1 目前国内新型科技的使用情况 1.1建筑装饰工程科技的革新和走向 近些年来,国内的建筑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非常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建筑装饰工程科技在科技与环保理念之下,同样获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末,国内的装饰工程科技开始与外国的先进科技不差上下,但在可持续走向的过程中碰到了瓶颈时期,导致装饰工程科技最终于国内当下阶段,造成国内装饰行业得不到快速的发展进步。 自21世纪以来,装饰行业的企业市场理念开始加强,针对国内日益提升工业建筑的准求,企业的眼光投在了盲目追寻世界上先进科技上,引用和选用了先进的工程科技。譬如:背栓系列、石材干挂科技、组合式单体幕墙科技、点式幕墙科技、金属幕墙科技、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科技、木制品部品集成科技、石材毛面铺设整体研磨等。在先进科技的作用下,导致高科技因素在装饰行业蜂拥而至,不少的工业产品直接在装饰工程中所使用,金属材料装饰、玻璃制品的装饰、复合性材料的装饰、木制品部品集成装饰等先进科技的出现,从根本上使得装饰工程发生变化,时代感越来越强,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工程工期短,无污染的独特优势导致他们在装饰工程中得到获得越来越多的展现契机。这些先进的装饰材料和工程科技,在工业建筑中为工业生产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接连和固定是装饰工程作业必然会濒临许多方面的矛盾,各种高性能的黏结剂的出现完全使得传统的模式得到变化更新,在确保使用强度的前提之下,弹性黏结消除了钢性黏结的弊端。免漆饰面工艺与环保油漆的使用,本质上改变了现实中油漆作业造成的化学污染的情况,免漆饰面的形成,现场全部取消油漆工的作业,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反映工程水平的提高与走向。环保油漆的运用,不光造成工程工作者的身体安全获得了保证,而且成功预防了由油漆造成的有害气体而延误工程竣工时候的正常运用,同时材料的耐火性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建筑自身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获得了提升。 1.2 更多的新科技新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的使用 1.2.1清水混凝土工程科技 因当下国内人口在不断的增多,每个人所占有的空间在不断的降低,为了得到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高层建筑走向变成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投入开始增多起来。清水混凝土科技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科技中的一项新科技,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展现了人们重归于大自然的科学认识。 除此之外,遵从装饰所达到的效果分为3类: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装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科技是混凝土科技的一项全新科技,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使得整个工程建筑变得简便快捷,减少了工程建筑成本,使得整个工程的速度也增快了不少,同时也减少了工程竣工之后的维修费用问题。这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工程提升了整个建筑的稳定度,减少了工程成本,对当今的工业建筑是有益无害的。 1.2.2 混凝土工程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走向,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标志性的住宅和工业建筑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工程科技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钢纤维砼是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经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能改善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而且能增强砼构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构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能力,对于结构抗震性有极大改善。钢纤维砼的应用,是混凝土工程科技中的一项突破,它弥补了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1.3 新型防水工程科技在工程中的大区域使用 1.3.1防水混凝土结构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程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1.3.2 防水材料的更新走向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走向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工程在向冷作业方向走向,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大区域使用。通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践验证,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渗透性强,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我修复功能,整体防水性强,能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并对钢筋起保护作用;而且环保无毒,不产生危害气体,工程简单,对复杂混凝土基面适应性好。任何复杂环境尤其是水位经常波动、变化,以及经常受到机械震动的环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铁隧道、地下室等结构,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优越性能更加突出,解决了一般防水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 2 现代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以最小的代价谋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现代建筑科技活动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规范下,现代建 筑科技的走向呈现出一系列重要走向。剖析和揭示这些走向走向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建筑科技的进步。 2.1 高科技化走向 新科技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科技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科技高科技化走向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科技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科技化走向。建材科技向高科技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走向。在这种走向中,工业建筑的工程科技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走向,利用更加先进的工程科技,使整个工程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工程的核心理念。 2.2 生态化走向 生态化使得建材科技奔向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形成的作用是比较小的建筑材料方向走向;追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一定要兼顾到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影响,争取选择那些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科技器械,提升建筑物的运用时间,争取使得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统一。在这样的走向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工程科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走向,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工程的考虑之中。 2.3 工业化走向 工业化是当下建筑事业的走向方向,它试图将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到建筑活动,以准化、工厂化的系统科技改造建筑业的陈旧生产模式。从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能够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得建筑的高效率提高,为以后的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3 结束语 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跟许多的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终的方向决定在当下生产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外界环境的要求。只有满足这样要求的建筑工程科技才可为工业建筑提供最好的需求。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将奔向高科技和一体化的走向发展。 工业科技论文: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问题、需求与对策 [摘要]陕西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总体而言,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陕西农产品加工科技水平普遍落后。因此,分析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寻求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问题;对策 1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落后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初级加工占有重大比例。2008年,全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储藏、面粉和淀粉加工等初加工的企业占到粮食加工企业总数的63.1%;肉类加工企业中,从事初级屠宰的企业占到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74.3%。 1.2农产品加工装备整体水平及其机械性能低 同其他先进水平省份比较,农产品加工业在陕西的装备普遍落后,原因可能是受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整体制约。目前,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占80%以上,只有5%的技术装备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规模小,加工装备的机械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加工能力低下。 1.3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农业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7%~27%。这使得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高,使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为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 科技转化能力低,高新技术未能很好转化。全省食品产品万余种,90%以上属初加工和粗加工产品,精深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对相关产业带动力不强,科技转化能力低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1.4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差,在科技创新意识、产品质量控制、研发条件、科研开发投入、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员工培训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公司相比,差距大。多数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所谓“科技投入”或“高科技驱动”等,多是从国外进口设备,而不是用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开发,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十分必要。 2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需求 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趋势及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现状,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农产品深度加工关键技术的需求 2.1.1大宗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 陕西农产品重点需要开展肉制品、粮油、果蔬、乳制品、烟酒茶胶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引进开发一批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创出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立若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生产线,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陕西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需要农产品产后保鲜、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陕西农产品生产存在用途不专、品质不高、定位趋同、效益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为优势农产品生产提供系列优质专用良种,区域化、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优质、高效、栽培(养殖)技术,以及配套的收获、仓储、运输、加工、包装等技术。 陕西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资源系列多级化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短、经济规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迫切需要农产品产后保鲜、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 2.2技术装备方面的需求 目前,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局限。一是设备进口,成本高,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投资。而受投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得不到发展,制约了规模加工的发展。导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落后,影响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设备进口,维修麻烦,配件价格高,更换配件费钱又费时,影响了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现阶段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质量好、性能强、技术高的国内自主研发产品。 2.3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许多企业重引进、轻研发,重设备、轻技术。因此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新时期有下列需要: 2.3.1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需求 投资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风险性,它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金融体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 2.3.2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需求 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绝大多数加工企业技术却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陕西情况也一样。长期以来,技术创新主体本末倒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而研究开发机构和政府成了创新的主体,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 2.3.3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作为中介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传播技术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就必须用中介信息来搭起在确定何时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市场并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一座桥梁弥补不足。而陕西目前对中介信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到位,许多加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设施,还不能进行快速多渠道的信息联络,这样,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市场在创新技术方面难以直接联系,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受到了较大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也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需求 2.4.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针对陕西农产加工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监督与评价体系,构建陕西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平台,满足对农产加工食品安全保障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 2.4.2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尽管已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标准旧,在有害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农药残留量等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上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大,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展重点农产品技术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借鉴国外推行GMP、HACCP、ISO9000质量管理规范的先进经验,构建陕西大宗农产品主要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与国际接轨且适合陕西实际的大宗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程,促进加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3.1技术创新的推进和增加科技资金投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和市场一样,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也是农业产业化得以腾飞的双翼和升级的阶梯。农产品加工业只有以科技为先导才会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力度,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科技的发展,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扭转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科技计划中重点予以支持,实现重大突破。 3.2采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质量标准化、加工原料规格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运营一体化。建议科技厅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种类,在重点生产区域,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形式,重点抓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 3.3引导科研单位的参与,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实行产销一体运行,以市场为导向,从而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实行“公司+农户+科研院所(高校)”的新型运营模式,促进三者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户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化、规模化运营机制,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与升级。 3.4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与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市场、技术、信息三者都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建立健全可辐射陕北、关中、陕南的市场、技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专家咨询系统,指导全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尽量减少一哄而上、盲目重建的现象。 工业科技论文:南通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 摘 要: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无疑成为科技发展评价中的关键环节。采用DEA方法对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指出了南通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不高、行业综合效率差距较大、重点行业存在投入冗余等问题,建议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工业;科技创新;评价;DEA模型;传统产业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足够的科技投入强度和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是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增强地区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仅取决于科技投入的总量,更为关键的是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无疑成为科技发展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本文有针对性的从工业行业角度出发,采用DEA方法对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科技活动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3类活动,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又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R D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 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07 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R D人员)3.63 万人,分别比2011 年增长16.8%和13.0%;R 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5.0%,比2011 年(61.8%)提高3.2 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中R D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科技活动人员均超过5 000人,这三个行业R 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分别达到60.1%、58.9%和55.1%。 2.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科技经费投入是确保科技活动人员开展各项科技活动的必要条件。2012 年,南通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 941家,其中,有R D活动的1 191家,比2011年增加29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4.1%,比2011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96.10亿元,比2011年增长23.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的1.9%提高到2012年的2.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 D经费投入主体作用明显。2012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为59.99亿元,比2011年增长23.5%,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62.4%;小微工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为36.11亿元,比2011年增长23.4%,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37.6%。 分行业看制造业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D经费投入的绝对主体。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95.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99.2%,R D经费投入超亿元的行业有17个,其中超十亿元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升 二、绩效评价 (一)DEA模型的选取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国内DEA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选取使用较多的两个模型模型C2R和BC2模型。其中,C2R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BC2模型则是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 1.C2R模型原理及评价 2.BC2模型原理及评价 C2R模型假设分析主体在固定规模收益下运营,但若存在变动规模收益,则会导致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不可区分。BC2模型将综合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综合效率表示投入产出项资源配置及规模大小是否适当,在固定投入下,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之间的比率。纯技术效率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置比例,用于衡量是否有过多的投入造成浪费,或过少的产出而生产能力不足。规模效率表示整体投入资源的规模大小是否适当。规模收益是指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时对总产出的影响,共有3种形式,最适当的形式为规模收益不变,即投入与产出成等比例增加;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收益递减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DEA无效除了来自资源配置(投入产出)不当的因素外,也可能源于投入的不适度规模,可以通过调整投入规模改进其无效的状态。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系统比较复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既要考虑到科研创新能力又要考虑到效益性。评价体系分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大部分,在科技投入指标中,包含人力资源投入指标和经费投入指标。其中,R D人员是由参加R 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及应分摊在R D项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两部分相加计算而来,更能有效地衡量对人力资源的实际投入;经费投入指标中,R 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了对科技活动的实际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反映了工业企业引进吸收新技术和改造落后产能的力度;新产品研发投入反映了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科技产出指标中,专利申请量是体现工业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了反映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益以及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出成果。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工业科技论文:以科技进步推动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要] 近几年来,巴州石化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巴州主要大宗工业品原油产量585.2万吨,同比增长0.2%,原油加工量64.8万吨,同比增长12.5%;天然气产量开采量19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4%。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占到全州总排放的70%和59%以上。本文结合巴州实际,对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推进巴州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进步;工业;循环经济 原标题:科技进步推动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以新疆巴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3日 一、巴州石化工业经济现状 在巴州工业经济发展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占本地工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这种工业格局仍将继续。2011年巴州主要大宗工业品原油产量584.12万吨,天然气开采量1,721,723万立方米,2009~2011年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利润率仍保持继续增长态势,分别为48.38%、49.78%、49.84%。201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加值占巴州工业增加值的75%,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导地位预计在今后几年仍难以撼动。几年来,当地通过科技进步发展石化工业循环经济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压力巨大。因此,无论从经济质量还是从环境承载能力看,加快科技进步,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特别是提升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主导产业,是巴州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选择。 二、科学技术在推进巴州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 (一)发展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战略性需求。2011年全州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电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值综合能耗等各项指标较上年同期已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地市相比,还很不理想。2012年巴州工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石油工业所占比过高,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地方难以左右,因而在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石油天然气产业中所运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小,贡献偏低。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造成石油天然气生产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生产效益下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产业效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利润率,但这同时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 (二)巴州石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和附加值低。巴州石油天然气主要靠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以质取胜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近年来,巴州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石化工业循环经济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初显,但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一个较长过程。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对巴州石化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工艺改进、污染减排等影响非常明显,但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巴州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虽然在节能降耗、废物利用等点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面上情况来看,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缺少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不大不强。石油天然气等总量比较大的行业门类,也只是依赖1~2个产业,且一个产业又往往依赖个别大企业,产业基础很不稳定。加之区域特色不明显,县区之间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三)工业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在石化工业循环经济中科技创新不足。2011年,巴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用电量为118,261.00千瓦,比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34%。2011年巴州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居全疆倒数第二位;每亿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分列全疆倒数第四、第二、第三位。由于石油石化产业中的科技创新不足,科技投入不够,许多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重点节点得不到突破。由环境污染导致的事件时有发生,将会对环境带来极大的、无法弥补的破坏。粗放式的生产模式,造成能源巨大的浪费,在能源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进行简单开采,造成能源基地的污染、浪费和环境破坏。造成环境巨大的代价,生产大量投入,能耗水平高,环境压力大,社会和谐稳定问题不容忽视。循环经济可以解决能耗和污染的诸多问题,发展的好还可以降低能耗水平、提升企业效益,产生新的增加值,但这需要在科技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解决石化工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因此,我们发展石化工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解决企业生产问题,更应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在巴州石油天然气行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工业园等等,以逐步形成巴州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对加快巴州科技进步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战略性很强的决策。对我们政府管理部门而言,要发挥“看得见这只手”的作用,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企业来说,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循环经济不可能在现有低技术水平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强化规划引导,促进产业结构向石化循环经济调整升级。按照巴州已有的工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石油天然气中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意识地根据现有产业结构与石油天然气产业定位有选择的招商。对石油、石化上下游产业招商给予支持,特别是能接通石化上下游的产业、产品、生产工厂和技术要积极引进,鼓励用各种新技术来解决上下游在循环经济利用上的瓶颈和难题,落实循环经济所需的各项要求。 (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在巴州石化工业循环经济中的投入。我们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条件就是拥有资源,这是巴州实现工业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这为巴州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特色工业产业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一是库尔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明显增强;二是自治州相继出台了实施“工业强州”的意见和加快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随着自治州“创新发展环境”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改善了巴州的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这也为加大科技创新在石化循环经济的投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发挥好政府的协调职能,加大对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的支持。除了借助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节,巴州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和石油天然气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排除企业顾虑及消极思想,为企业利用创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出谋划策,加大对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经济、科技、环保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为区域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可尝试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项目库,积极为企业收集、提供最新科技信息。组织消化吸收和创新,促成国内外已有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将企业培育成为技术运用与推广的主体,将有利于巴州石油、石化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和技术落地给予更多的支持。 (四)探索扶持机制,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巴州对鼓励推广新技术运用的各项制度已初步建立,但系统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巴州制定出台了部分政策措施,指导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讲,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措施不全,缺少有效的激励政策、资金支持、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费用机制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石油天然气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主体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石化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除对一些重大项目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进行直接投资外,对一些符合国家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可通过积极组织科学技术项目、科技贴息项目、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和国债项目等,争取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也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 (五)坚持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巴州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集中精力优先发展支柱产业;坚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扩大就业相结合。制定了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工作目标,坚持把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抓手。目前,巴州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需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巴州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坚决防止无序开采资源,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进石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在石化产业的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的投入,利用循环经济促进石油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教育评价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评价模式改变之作用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评价 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使得大学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先进的人才呢?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不仅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大学教育对于每个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要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改革也开始提上日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的教育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当代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的是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具体一点的说是有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的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高考模式也进行了改变。由以前仅看成绩是否可被录取的封闭的模式改变为综合性的测评,也就是说每一位高考的考生,成绩只是笔试的部分、还要有实验操作的能力、课题的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活动表现等一系列的考察。这些考核综合起来才算是最后的总成绩,看你是否被某高校录取。这些能力的培养由此也改变了大学的教育。这篇文章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几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积极反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说只有中小学的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实际上,大学生也需去激发学习动机,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任何阶段的教学,动机、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始上课时,采用先复习旧课、考察预习作业、放一段影片或讲一个小故事等方法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必须的步骤在大学教育也是可以用的上的。首先,我们教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告诉学生课程规划及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课堂上可采用一些奖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实践课上面,可进行分组练习和操作比赛,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小组间的操作比赛,比赛后师生共同评出冠、亚军。并对表演优秀者给予口头表扬。此外,也可将课堂表现列入期末的总成绩之中,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环节,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些完全是浪费时间。实际是不对的,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毕竟他们还不是很成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学习欲望。所以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动机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理论部分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单元目标为准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掌握基本原则,避免死记硬背;在实习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认真观看教师的操作示范后,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模仿,在教师确定无误后再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 2 鼓励大学生自我探索,树立更高的奋斗的目标 在大学的教育阶段,目标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以前的很多学生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紧张疲惫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来到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大学校园,一下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有的甚至彻底放松了,觉得升入大学只要修满了学分就一切圆满了。所以好多的曾经在高中时是尖子生的同学,大学毕业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而没有发挥他们的优势。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个人的学习兴趣。升入大学后,需要鼓励他们继续他们的目标,进行更远的探索,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才能,施展他们的才华。所以新一代的大学教育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前的教育是老师首先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毕业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老师要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这些情景可以是开展一些竞赛或是科技展览。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遗址。调动学生们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基础知识的极性。发觉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而现在这些目标的确定一般在高中阶段就会有了。在高考前每一位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教育是继续他们的奋斗目标,进而更好的完成更高的的目标。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新一代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降低难度,而是给予了更大的挑战。目标的确定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 3 鼓励大学生勇于 “试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各个大学为了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每一所大学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虽然基础教育的改革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毕竟是基础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及经验的限制,有一些实践必须是在大学里才能完成的。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可知“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①我们着重考虑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我们在软件开发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在课(下转第85页)(上接第54页)堂上我们讲了很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如下的实践安排:首先,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项目的时候,大量参照成功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选择了10个经典的实践项目,其中包含在国外应用多年的“银河侦探”游戏的开发项目。也允许学生自选项目。其次,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 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并要求学生选定软件过程模型中的某一种作为项目开发的过程模型。再次,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提交文档。每个项目小组除了必须按照国家《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中给定的文档规范标准提供项目文档外还必须提供一张表格中说明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工程理论并陈述何处体现了理论的应用。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授,更要重视这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像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合作真的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是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实践、合作的机会少,所以说实践和合作的环节是更重要也是更难的一个部分。 4 积极尝试课题研究,促进大学生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老师要系统的讲授知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学生——他们已经有独立的思维,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如何才能让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安排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组织一批基础较好且对建模和数学竞赛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动下,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进行辅导和培训。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引下,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计算机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开发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进行研究。在近几年的数学竞赛和建模这两个方面,各个大学的学生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阶段中,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式。即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安排实验,分类给予指导,使学生个个都有兴趣,在各自的层次上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社会越来越重视数学建模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我们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综言之,改革后的大学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才。 教育评价论文:浅谈创新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观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评价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实施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场所,首先应该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从教育目标到教学过程的问题.本文着重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以及创新人才需求具有普遍性;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成长规律,厘清教育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地位和任务;以祈准确定位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要素,真正发挥质量评价在创新教育中的监控作用。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国策确认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创新水平。’'2006年,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讲话时要求:“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高等教育从来就具有造就高级创新人才的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者一定能够秉持创新教育观念,并在办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分配、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质量评价等等上面。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 一、创新的意义与时代特征 简言之,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仅是教育所能解决的;创新人才不一定就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创新人才,但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创新人才的成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显然,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这一命题的真伪判断,缘于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界定;而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界定,又缘于对“创新’,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理论界有些观点对于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于创新人才需求的普遍性认识不足,甚而导致对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的否定,这些都会阻碍高等教育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创新”呢? (一)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谁都不会否认,创新是人类亘古以来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存追求,没有前人的创新,就没有今人的文明;没有今人的继往开来,就没有后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和社会怎样进步,创新依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因此,金属冶炼知识与技术创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而信息理论与技术创新就是当今所谓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艺术创新等等也相对繁荣,人类文明由此向前发展。 (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普世价值 通信世界网曾载文说:“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创新型人才,一时间创新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其实,在电信这个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里,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和人才,而《电信技术》在它55年的历程中,从来都没有忽视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宣传。”“今天我们提倡创新,很多时候反而不知道能在哪方面有所创新,这时候,我们不妨看看5O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创新也许只需要一些小革新、小制作,也许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含量。创新,本身好像也并不是一个新东西。” 正如上文指出的,创新的确“不是一个新东西”,但是创新从未被提到如此崇高与普世的地位。如果说传统技术密集型领域和其他诸如艺术创作等领域因其特性而早就突显出创新对于生存发展的意义,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创新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广泛性,即要求“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这是在新的历史高度上表现出来的创新自觉。 所谓知识经济,最核心的意思是:第一,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全体现代劳动生产者的身上;第二,知识使劳动生产者超越自身的生存需求和环境制约,具有更新和创新的张力;第三,知识殿堂的人们在这一意义上也成为劳动生产者。这三点说明,“创新”在人类社会知识经济阶段具有与“民主、自由”,一样的普世价值。 (三)现代创新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创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创新普遍性的表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应以科学地提高效率为目的,在工作程序、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即使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也应受到创新价值的肯定,并由此形成普遍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创新既然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就不能只把眼光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只承认他们的劳动具有创新意义;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其创造发明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身上。 就个体而言,创新也往往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在我国,从具体生产岗位的生产工人技术改革能手开始,通过自学和进修,最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创造发明者、领袖或创业成功者的,不可胜数:小学生航模能手长大后成为高级工程师的,也不乏见。这说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奖励高层次的创新,更应该鼓励那些闪现着创新意识的行为。 一言以蔽之:只有承认创新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才可能“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价值追求。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不具有创新基本素质的人,不能称为“人才”,尤其是专业人员。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创新素质是人才必备的条件。因此,以培养人才为存在前提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就必须完成人才创新素质养成的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观”,即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的认识。 诚然,教育很难在短期内以培养了多少学生成为社会公认的创新人才来衡量,但是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贯穿创新意识,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决定的。 (一)学校要弘扬创新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言必称祖宗的封建政治文化和一千三百多年思囿于前人的封建科举文化的负面影响,消磨的正是创新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意识至今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比如“应试教育,,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高考制度的负面产物,但也不能说不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糟粕的沉滓泛起。 之所以强调教育对于民族创新的意义,是因为教育具有最为强大的文化传承功能。发挥这种功能,使创新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学校任重道远。 (二)教育要充满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其说应该培养多少创新人才,不如说学校的教育过程应该弥漫着创新氛围。这样说,并不否定创新教育目标量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学校教育不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素质教育。例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并用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若干省市的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就旨在建设这一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性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高等学校本来就应该是自由学术思想的领地,教师本来就应该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创新精神的传播完全应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人际环境、教学制度、师资水平、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中。如果既有黄钟大吕的震撼,也有润物无声的细节,学生的求学要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耳濡目染,才能熏陶出创新精神。 三、教学要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任务,还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传授知识的哪些部分,训练哪些实践能力?如何传授、如何训练?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既注重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也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探索能力培养;既注重学生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分析性规范训练,也注重实际课题的参与能力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学生学习、研究和应用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创新素质”就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在认清创新素质一般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的层次和阶段确定创新教育的任务,现阶段普通本科教育要在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全面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同一专业领域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别;在不同专业领域表现为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创造方法的差异,等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评价受教育者是否具备创新素质。另外,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管理要坚持以教学全过程为对象,建立监控、评价、反馈、调整机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障碍、制度障碍和行为障碍,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目标。 四、创新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树立创新教育观,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质量管理的前提,因为教学质量观的核心就是人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优劣的依据,而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单纯的考试分数,所以到头来,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成了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凭据。如前所述,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正确而鲜明的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方法、自由想象的习惯、稳定的兴趣、坚毅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等等。试问,单凭一次或几次甚至上百次考试就能判断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就能获知学生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答案显而易见。在创新教育观下,如何衡量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这正是教学质量评价应该考虑的问题。 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教育活动的产出具有滞后性,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结束后的短期内是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收获及对其产生的影响。况且教育活动尚不能理解为许多单一具体教学活动的机械叠加。相信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大学四年,碌碌无为,想不全曾学过哪些科目,想不起曾学过的某个术语,想不起某个实验该如何做,可是与恩师的一次长谈却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可是参加诗朗颂比赛的艰辛过程却历历在目,可是大雨中为拼搏在赛场上的男生呐喊助威的声音却时时回荡在耳边,可是校园中朗朗的晨读声与跳跃的运动身影成了母校在我记忆中的不变画面。盖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了精神与物质、知识与技能、智力与非智力、有形与无形的复杂的活动,学生的收获也是复杂而难以准确测量的。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之一,应尽可能考虑创新教育的特点与内涵,应将有利于测评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 (一)转变单一评价对象,加大教学过程创新精神培育的评价权重 正如上文所言,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应该评价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不应该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教学结果,而应以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作为评价的重点对象。 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例如,评价教学内容的超前性和新颖性,着眼于本学科、本行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及时地编进教材,是否包含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评价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是否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知欲望;评价教学组织行为,着眼于教学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并适应学生特点,是否民主与宽容;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着眼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等。 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例如,钻研精神:能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一定的目的克服困难独立地、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整理、概括、吸收并综合利用相关信息;质疑精神:能在教师讲授中或自学中经过深思对成论提出有深度的评价或质疑,能准确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逻辑论辩能力;建构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设计对象,并依照一定的技术路线,应用一定的方法,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建构出对象;等等。 在我们的实践中,由学生评价教师,由教师评价学生,发挥了创新教育中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多元化、全程化考试模式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尽管不再是唯一手段,不再是重点手段,但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也影响着创新型教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实行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具体来说,在教学评价中应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测评手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测评、评估、评奖的方法,考试方法向灵活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如王海涛提出了“平时+期中+期末”、“讨论+课程论文+口试”、“平时+上机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考试”、“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作品+笔试”,及“读书报告”等七种考试模式,值得参考。 (三)重视社会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以考试为人才质量评价单一方式的教育制度中,评价主体是教师。在创新教育观下,评价对象以教学过程为重心,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主体除教师以外,还应包括学生和社会。例如,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养成表现,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师;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对于学生学成离校后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应该由用人单位进行评价,更应得到学校的重视。 社会评价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等,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实践检验环节之一。毕业生社会评价既可反映出大学创新教育的成绩和不足,也反映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创新教育的期望。社会评价所反映出的社会需求是调节创新教育质量、数量目标,修订培养计划的重要参照坐标系。因此,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析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外部评价; 功能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高校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其家长都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是它们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对高等学校质量的维持与促进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质量保障、引导、激励和监督。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维持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自身致力于校内的教育质量管理,同时也需要建立适当的社会中介机构来监督与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开展了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内容的改革。如荷兰政府于1985年颁布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自主和质量(Higher Education:Autonomy and Quality)》,政府与高校就大学的自主权与质量保障达成一致:高校在获得管理与经费使用方面自主权的同时,须向社会证明其教育质量是合乎要求的[1]。法国于1985年成立独立于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隶属于总统的“国家评估委员会(Comite Nationald’ Evaluation, CNE)”,负责全国高校的质量评审工作[2]。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学术标准小组(Academic Standard Group,ASG)”,80年代末随着“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解散,成立“学术审计组织(Academic Audit Unit,AAU)”,1988年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HEFCs)”,负责对高校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质量鉴定工作。高等教育界为了免受政府过多控制,于90年代初成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HEQCs)”,负责全英高校质量外部评审工作,1997年,两个委员会决定合并,合并后接受“大学副校长和院长委员会(CVCP)”的领导 [3]。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由民间组织负责的,由于受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COPA)”解散,成立“中学后教育鉴定认可委员会(Commission on Recognition of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COPRA)”,新委员会是具有中介性质的民间机构,委员会包括6个全国性院校质量鉴定协会和9个地方性院校质量鉴定协会,负责全美各个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质量外部鉴定评价工作。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展开,国际上于1991年成立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INQAHE)”,该机构发行“QA”快讯,两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10多年来,该机构成员已遍布世界各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大有席卷全球之势。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是以“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为指导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诞生于美国,但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欧美各国的关注,却被日本人引入工商界并取得极大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风靡欧美,很快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了“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思想,即每一个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质量监督员,这样就可以把产品的不合格率降到最低。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特别是在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将教育质量保障落实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每一个相关人员身上,特别重视高校的自评工作,例如英国,由外部评价机构负责的“质量评估(Assessment)”和“质量审计(Audit)”工作都是在高校的“质量控制(Control)”基础之上进行的,而质量控制就是大学内部为维护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是高校内部对其教学、科研、师资力量、设备仪器、图书等各方面工作情况以及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情况进行的定期检查,质量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内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的运作状况[4]。所以以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全过程管理。 显然,仅有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高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与校外质量鉴定与评价体系组成的。只有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以教学质量保障为主)功能和校外质量鉴定与评价体系的功能时,才能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得以保证,双方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评析 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特点表现在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共同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英国等地方分权制国家中,高校的质量完全属于高校的内部事宜,政府与社会公众无权干涉;在欧洲大陆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政府负责对高校的拨款和管理,但是政府并不干涉高校的学术自由,教育质量也完全属于高校的内部事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政府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中央集权制国家采用下放权利的方式,地方分权制国家采取政府参与的形式来关注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公众也开始关注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而高校则通过积极建立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应对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挑战。尽管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是高校、政府、市场(社会)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不同的。 (一)高校关注教育质量的目的 高等学校关注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与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长期以来,高校被认为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其教育质量的维持与促进完全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外界对高校所持的态度更多的是神秘和崇拜。随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所需人才要求的变化,这些国家的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且逐渐试图干预高等教育的有关事务。为了高等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继续保持(分权制国家)或要求得到(集权制国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高校人士自然而然地投身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运动之中。当美国、英国等分权制国家政府试图利用质量问题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时,高等教育界都积极着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而在法国、荷兰等集权制国家,当社会各界纷纷指责高校质量问题时,高等教育界则把问题归咎于政府对高校过于严格的控制,要求政府给予高校自治和更为宽泛的学术自由,以此来维持与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政府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无论是分权制国家还是集权制国家,政府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表面上看是希望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但究其根本目的,则是希望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可以拿出充足的教育经费给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由于财力雄厚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当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其质量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相继进入低速发展的“高原期”,各国政府开始抱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英国1979年上台的保守党政府甚至把经济的不景气与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无能;美国贷学金拖欠的现象也被认为是教育失败所致。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经济上奉行新自由主义,主张削减公共开支,高等教育经费开始出现相对短缺的现象。8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政府都热衷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人们由此得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这个结论。政府关心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希望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即以最低的教育经费换取最好的教育质量(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三)社会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这里的社会是除高校与政府之外的狭义概念,包括高校的服务对象——现在的和未来的学生、学生家长和学生未来的雇主。二战前,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大学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社会各界的“栋梁”,社会还没有就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质疑。传统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自己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都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开始关心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他们更多的是对高等教育结果的关心,即毕业生的质量和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关心。相对来说,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是不太关心的。 表面上看,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关注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与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却不尽相同,明确他们各自的真正目的,对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三、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功能评析 功能,也称效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等学校质量的维持与促进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作用都是巨大的。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质量保障功能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外部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高校的教育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西方各国,社会各界很少过问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分权制国家尤其如此。美国的COPA实际上是高等学校的“伞式”保护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开始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审视高等教育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仅靠学校的自评或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必须依靠外部鉴定与评价来检查高校的质量或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而且外部评价也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惩戒作用,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封闭原理。由此可见,高校质量外部鉴定的首要功能就是质量保障。 (二)引导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一经产生,就“衍生”出了它的引导功能。有些国家例如荷兰,在进行质量评价之初,对于高校的自评报告以及同行小组的鉴定报告的格式并不作严格要求,经过工作“试点”以后,认为必须在这方面做出规定。1989年荷兰的“荷兰大学合作委员会(VSNU)”颁布《外部质量评估指导》,对此做了一些限制。这在客观上对高等学校的质量保障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特别是当把外部鉴定评审的结果与高校经费的划拨联系起来的时候,这种引导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即高校在自评时非常重视外部评价的内容,“评什么,重视什么”。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因为我国高校外部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的结果不仅仅与经费的划拨有关,而且与领导的政绩及其职位的升迁关系密切,被评学校为外部评估所做的自评工作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夸大长处、掩饰瑕疵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对于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工作而言,评什么、由谁来评就显得非常重要。该功能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部评价能否很好地达到对高校质量保障的目的。 (三)激励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不仅仅是对高校质量的检查,而且也是对高校的质量及其所取得成绩的肯定。高校自评是外部评价的基础与准备,是外部评价的步骤之一。通过自评可以加强高校内部的团结与协作,可以激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同行小组的现场访问还为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外部评价的结果将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参考:高质量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这对高校质量的提高以及校际之间的竞争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在质量保障运动中,有独创性改革的高等学校应该受到外部评价机构以及政府在经费方面的优惠,外部评价机构也应将被评学校在教学、科研或服务方面所进行的改革经验和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向其他学校推广。因此激励功能也是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监督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并不是只对高校的质量和成绩加以肯定,更重要的是还要对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劝告和意见,敦促其修正,甚至向有关部门提出惩戒性建议。实施高校质量外部评价的初衷就是为了对高校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由高校及其“伞式”保护组织负责外部质量评价,很可能会出现包庇或袒护现象(如美国)。所以,要实现高校质量外部鉴定与评价的监督功能,建立公正、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评价论文: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探讨了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问题。 近些年来,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中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中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中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中职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关精神,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中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中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中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或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中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中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二、我国中职教育质里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中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1.学校评价 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中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中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中职教育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2.社会评价 目前中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人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中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中职学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中职学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中职学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人、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3.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中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人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中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1.树立科学的、先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中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注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我国中职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人中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全面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中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3.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拙的全面素质考核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教育评价论文:浅谈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增值性评价 教育公平 学校评价 多元模型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单一的学校评价指标片面追求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有: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一、引言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具体指标,更在深层次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入学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公平即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是为了最后达到教育结果公平。一直以来,教育领域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两个阶段上,最后通过监控与评价教育结果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实现情况。 目前,对教育结果的评价通常使用“及格率”、“达标率”、“升学率”等指标。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上偏重于选拔功能和鉴定功能,忽视了教育结果对驾驭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作用。此外,这种评价方法在现实中的使用也导致了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工作重心从提高教育质量转为抢夺优秀生源;有些学校由于生源不好导致教师自暴自弃,丧失工作热情,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成绩中等和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差异、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问题,只看教育结果的评价方法,其本质是将教育公平看作结果上的绝对平等,这是有失偏颇且无法实现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要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人尽其才。教育结果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最后都有相同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取得学业成功。英国特色学校促进会提出:“好的教育能教人变好,好的教学能改变人的生活。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给了他一个机会。教育不好,他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机会。”新加坡教育部长最近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报告中提出:“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期待学生的某项潜能得到激发,同时应想尽办法让能力不同的儿童都取得进步。”这些都有助于引起我们对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 二、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介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使用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论。随后,基于对依据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弊端的认识,英国在1992年提出了“学校增值性评价”理念,并于2002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了这种评价模式,这期间英国还在其他地区进行了试点。最终,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 1.对增值概念的界定 增值概念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对应,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考虑学生之前的成绩的基础上,某一所学校的学生与全国类似学校的学生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为了测量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必须要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例如,进入小学或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信息,以及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小学或中学毕业时的学习成绩)信息。其中,学生在某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信息,也叫初始成绩或前测成绩。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人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因此,“增值”表示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换言之,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是指在那里学习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学校。 由此,增值分数可以为教育部门提供有关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更为有意义的、科学的、精确的证明资料。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育部门可以思考和反思其在政策上和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 2.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 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来自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师资、教学管理等;来自教育系统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储备,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别、种族等。增值性评价是通过比较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与预期获得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剔除学校不可控的因素之后,评估学校自身因素对学生成绩增值的影响。因此,从对比学校教育结果的目的出发,建立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应考虑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境因素;2)应充分考虑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着多层结构或者是嵌套结构,如学生嵌套在班级、班级嵌套在年级、年级嵌套在学校等。因此,应充分考虑以上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2004年10月,研究者开始使用多元模型(contextualized value added model)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增值研究。多元模型是基于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及在回归方法基础上的多水平分层技术建构的。 多元模型通过估计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残差值来表示学校自身对学生进步的影响。观察值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期望值指的是以该学生先前成绩为分析的基线所预测出的学生成绩水平。残差值可以解释为,某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进步的“增值”。经由多元模型而获得的残差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学生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的统计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将多种影响因素纳入到统计模型中加以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线、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等,从而提供了一个比单一考试成绩更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多元模型能够准确地分析连续几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预测学校增值分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多元模型不但可以将学生嵌套于学校的特性纳入数据分析中,还可以同时考虑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内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层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教育结果的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其缺点是对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且计算复杂,对教师和家长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增值性评价中变量的选择 要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学业进步情况,不仅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起点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前测成绩,还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点的学习成绩,即后测成绩。另外,还要收集学生个体变量和家庭背景变量,这些变量虽然不能被学校所控制,但是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的相对进步有影响,会导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将其作为统计分析中的控制变量。在运用多元模型对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增值性评价时,英国学者通常考虑的变量包括学生的前测成绩、后测成绩、学生的背景变量、学校的背景变量等。 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是指同一学生群体前后两次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后测成绩可作为结果变量,前测成绩因为代表着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属于不受学校控制的因素,但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可将前测成绩作为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控制变量。 根据先前的研究,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主要包括学生的贫困情况、学生所在地区的贫困情况、学习的辅助要求、特殊教育需求、流动性、性别、年龄、种族等。因此,在统计分析时,这些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应成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变量。 同样,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在影响学生成绩的控制变量中,在学校水平上我们选择了学校先前的成绩水平和学校先前成绩的差异水平2个变量。 因此,增值性评价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10个学生水平变量和2个学校水平变量,通过建立多元模型评估来自学校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4.增值性评价结果的应用 英国政府通过提供每一年学校的增值分数,为家长和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学校也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增值数据进行自我评估。例如,检查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成效、找出影响增值的可能原因、制订和推行改善计划、订立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目标等。学校还可与家长分享自评结果,促进家校合作。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校的增值分数来证明资金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增值分数还可以被用来筛查需要特殊关注的学校。例如,对增值分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应给予格外的咨询支持,而增值分数高的学校应与其他学校分享成功经验。 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政策改革或创新本身的有效性。比如,正在进行政策创新的学校,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分数会相对偏低,与某一年的增值分数相比,增值分数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说明政策本身的适用性,即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增值分数的变化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和未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在政策创新前后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此外,通过在政策创新上使用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增值指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英国已经实施多年。增值性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学校因素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净”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每一个学校的教育结果,有利于学校内和学校间的资源配置。英国通过推行增值性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间对于生源的争夺,提升了生源较差学校的信心,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进而推进了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三、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之外,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公平合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全面推进教育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可将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的成绩差异,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变化情况,看做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中,被纳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情况、贫困情况等信息。虽然在评估学校教育结果时,需要将与学校教育无关的影响因素分离出去,以便获得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净”影响的评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仍然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也可以这样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天资质及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这是研究教育公平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不但要确保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而且要使人人都能接受适切的教育,要正视个体的差异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即确保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同等的对待。而以原始分数为评价指标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学校和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出现按成绩分班、将学校最好的教师配给最好的班级这样的极端情况。2006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增值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增值分数是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与其教育起点分数相比的学习增值的总体反应,把增值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将会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只关注尖子生引导到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注,为其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升学率、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这样的做法导致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流向了那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使得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学校评估方法和理念,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实际进步大于根据其初始成绩所预期的进步上。把学校增值分数作为评估指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结果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增值分数,就会不断探索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变量和因素,寻求提高学生进步幅度的方法,进而推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总之,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把学校对学生进步的影响作用作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借鉴英国增值性评价的经验,结合我国学校评价的实际,尝试将学校增值性评价指标纳入到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提供教育质量的科学监管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从评价体制上,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评价论文:浅议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教育评价论文:试析关于建立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六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位教师与每位学生的得分不一,对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专业进行评价时,可以计算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导向、激励、反馈、改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村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学校计算机少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根据认知的规律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也因此更为紧密。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计算机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新功能是人们对计算机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软件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教学在农村也得以快速开展。 一、教学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学生也许一出生就见过计算机,成长过程中使用过计算机,因而学习计算机对他们不构成障碍。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 由于条件制约,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笔者在农村执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 在农村,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而后介绍计算机组成等内容,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笔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可先上机,再给学生上理论课,特别是在刚接触计算机前几节课。 如第一节让学生去机房认识计算机:先不介绍任何内容,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看、去摸计算机,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认识。而后才给学生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及其开关,等学生认识清楚后,才接通机房电源,让学生学会开机。 开机后,老师演示一下键盘、鼠标游戏软件,然后让学生模仿使用。在整个上机操作期间,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先前的演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不要担心会损坏,不会操作的同学要大胆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一节课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次上机过程和心得的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因此,上机过程不必也不能讲得过多过细,否则效果更差。 有老师认为,在机房上课学生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况且学生爱动、好动计算机也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要有所侧重,不是面面俱到 计算机知识点多,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 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做到有所侧重,以点带面,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 、Excel应用软件时,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熟悉每一项操作,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因为,微软公司创造的窗口图形菜单形成了目前绝大部分软件的标准,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就可对其它软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学习中,只要了解菜单项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异,这两个软件所花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内容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有所侧重,就不会造成学生整节课只被动地听讲,而能够节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数不多的情况下,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 早期,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在农村,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效果极好。 三、上机指导 计算机学科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开设上机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上机,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运行和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上机,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同时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课中科学指导,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合理布置 因上机时间有限,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起初几次上机,老师最好能先演示上机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模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尽可能采用小游戏来进行训练。如用“青蛙过河”游戏来训练指法;用桌面游戏来训练鼠标等。 2.课中科学指导 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别人的帮助。 较好的办法是:每3个学生分成一组,并选出组长,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及时予以指导,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上机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四、重视练习题 计算机知识点多、操作多,要记住每一项内容,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包括操作题)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评价论文:试论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则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予以促进和保障。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表述为"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其中评估机制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它是个指挥棒,评估的指导思想、具体指标、方式方法及其效用,均牵动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一、素质教育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即如何从受教育者中挑选出适宜于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所谓"优秀者"。这种选拔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强化,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更重要是人们固执而可怕的偏见:教育被认为是一整套的学习任务,这任务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而越来越难,能成功地越过更高阶梯的人将越来越少,为此,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便是将这些少数尖子挑选出来,以便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持这样的观念:全体学生中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品行上总可划分为优、中、差三等,每类学生的比例在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虽会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且对每个学生而言,欲在短时期内有快速发展的可能性极校显然,上述这种使学生发展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学校教育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和羞辱,其自我自尊被摧毁殆尽。因此,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只能是压抑和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与教育评价的本质含义相悖,更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所有这些,与当前流行的片面强调分等、淘汰的教育评价有明显区别。为了使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本人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矗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矗学生素质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2.着眼整体。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评价不能孤立评价学生某个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重视发展。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不断发展变化着。尤其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变化既是客观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4.强调实践。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评价学生素质水平,要看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用实践检验、评价学生素质状况,才能正确反映起初的素质水平。 5.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二、素质教育评价对象的综合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于是就有了评价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价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涉及教育的 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战略、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及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狭义的教育评价则从微观角度指向学校内部,以学生为对象,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诸种条件予以评价。显然,与传统教育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相比,现代教育评价的内容已大为扩展。评价对象的扩展,是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注意到了教育的整体性,即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要素间处于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动态结构之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它要素的状态。要对教育的终结性成果--学生发展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必须首先对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各相关因素作出评判。其二是更新了评价的价值观,即素质教育评价既强调其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就必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其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因素的状态,从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服务。那么,以一个学校范围而言,素质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哪些呢?依据教育成果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区分出如下六个层次的评价内容。第一层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是评价的核心对象,包括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根本目的出发,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其它层次的对象予以评价,是当前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的认识路线和操作路线。第二层次是对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团队活动等的评价。将上述教育活动予以评价,无疑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尽可能优化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对直接制约教育活动质量的诸要素评价。包括对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即教师、课程与教材、教法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课程教材是否得当,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类型与结果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助读物、练习册等各种学习材料以及音像材料的评价。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及速度,对教法的评价主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实际效果如何等。第四层次是对包括潜在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的评价。包括对学生集体、含教师在内的班级、教师集体及学校整体的目的、组织、纪律、风气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班级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目标的基础单位,也是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集体对学生的成长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集体目标一致、协调和谐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否则只能导致内耗丛生,削弱甚至抵消教育力量。学校集体的组织水平、纪律、制度、特色风格,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五层次是对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的评价。学校的基本设施设备等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发挥学校教育机能的物质基矗缺乏必备的物质条件,难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物理环境包括学校校舍的位置、朝向、面积、质量、采光、排水、有无污染和噪音;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课外活动室、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礼堂以及教育设施的人均占有的数量与功能发挥状况;伙房、食堂、厕所、医务室的地点安排、卫生条件和管理状况等等。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不但要看原有的基础状况,而且要看对现有条件的利用和效果。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周围的地区特点,有无危险的道路、河川、悬崖等,附近居民区内有无学生不宜参与的玩乐场所与设施,社会的道德风尚等。特别要对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教育因素,尽量克服不利教育因素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第六层次是对学校行政管理,包括学校各个领域的管理的评价。管理与教育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两个侧面,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评价学校管理,要着重评价学校管理程度以及管理效果等,还要评价学校在社会的影响与声望。 三、素质教育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一般说来,评价主体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与组织。据此,学校教育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它与学校教育有关联的社会成员和组织。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机构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毫无疑问的。家长居于教育评价主体地位也是客观存在,因为他们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不仅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十分关注学校及教师的威望、水平与质量,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出学校教育改革和调整的建议。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即便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中,学生虽是评价的直接对象,但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教育活动、教师和学校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在素质教育评价中主客体是相互转化的,这被视为主体性的高度发挥。但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把评价者主体性的发挥与自我评价这种形式等同起来.在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把有否学生自评这一栏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志。这显然是绝对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做法。本人以为,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关键在于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具体地说,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活动的各个要件,诸如评价目标、意义、标准、方式和进程等。第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及早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与行为。第三,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分别制定今后的努力发展方向及进步计划。 四、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评价方法是指进行教育评价所遵循的途径和程序,是完成评价任务实现评价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包括评价的思想方法和评价的实践方法两大类。思想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方法是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这里着重阐述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科学性特点。素质教育评价思想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具体包含以下原则: 1.坚持两点论为指导,力求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而辩证的评价。即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并注意到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评价学生时,要认识到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之中,成熟与幼稚、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总是并存于一身。评价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中心化偏差等均是评价者主观偏见表现,应予以克服。 2.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评价对象内部与外部的纵横交错联系中作出正确的评价。青少年学生既是先天与后天、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理性与情感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完整个体,又是与他人、群体、集体、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现实的人。因此在评价时,一方面应全面评价学生,切忌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的片面做法,另一方面应在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学生个体的发展,尽可能地区分出阻碍学生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克服。 3.坚持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往的评价以形而上学的静止而僵化的观点看待学生,常常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其今后的发展限度。素质教育评价虽从考察学生即时状态入手,但着眼于其今后的发展。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因此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评价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之我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教育评价论文: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教育评价问题 论文关键词: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 形成性评价 激励原则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而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质与量做出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不断地向学校教师、学生、领导等显示教学运行的方位,指明教学前进的方向,激励各方面同心协力,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坚持评价原则,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即教育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指导方向作用。评价总是有一定标准,这一标准依据人们对活动的期望而制定,评价活动中偏重什么忽略什么,都会影响活动方向,如评价强调知识标准、轻视能力标准,其特定教学活动便会朝重知识轻能力方向发展。 2、鉴定功能。评价活动可以衡量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区分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并把结果作为对其进行确认或甄选的依据。 3、监督功能。监督功能的评价总是找出评价对象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监督被评价对象是否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4、调节功能。教育评价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被评价者的情况相对调慢或调快学习进程,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实际;二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5、诊断功能。根据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做出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 6、激励功能。一般情况下,被评价者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良好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更加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不好的评价对被评价者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我国教育从体制到思想、从原理到舆论都明确指向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评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引领学生精神成人。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师职业的本质就是影响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体现了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国际外语教学的趋势。教材力求以英语课程为平台,实现语言学习与人文素养提高相融合,教材的内容呈现和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结果;倡导观察、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个人、同伴、小组及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品格发展,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将评价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评价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教育评价是影响和导向基础教育偏向“应试教育”还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力的制约力量。 三、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化。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形式就是测试,而且是套用中考和高考形式的测试。对学生,通常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做出判断,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通过考试来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英语非常被动,学习是为了考试,因此学生只关注分数,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记忆,学习英语无用论在很多学生中流行,学习效果很差。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及时理解学生学习到达分目标的程度及未掌握的部分,从而修正、调整教学和学习活动,使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其各方面的优点:有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小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转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惊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困苦而信笔涂鸦,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身上发生的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当一个人因为受到激励而全身心地倾注热情,怀抱希望的时候,他所钟情和期待的对象往往会因其矢志不渝的执著而天随人愿,并最终引导他到达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是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面对差生,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发现其优点,并点燃其心中的激情之火。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失意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如果他遭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他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原来心中积极的自我形象就会退化,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程的依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几次挫折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厌学情绪会日益加重,所以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此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从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可以得到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群体也能对个体学生取得的成绩做出积极的反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鼓励,不断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就能够使其积极进取,不断提高。 五、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1、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如,在教学中可用“All right,say it slowly.”“Think again, I believe you can do it.”“Can you repeat it again?”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渗透着老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2、妙用身体语言鼓励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口头语相比,体态语的词汇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常常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会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如有的学生常犯错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老师能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他可能会很快振作精神,从头做起;如果教师用轻视的眼光看他,他就有可能沉沦颓废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可以多一些示范、参考和期待等积极的体态行为去影响学生,耐心细致地鼓励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 3、课外学习即时性评价。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写英语日记,教师也要及时评改,并以鼓励为主。利用课堂作业的评语激励学生树立自信。课堂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质量的表态,对他们作业的合理评价有益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Good!” “Very Good!”“Good idea!”“Excellent!”“Terrific!”“Fantastic!”“Super!”“Well done!” “It’s better.”“You are doing much better this time.”等都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评价”语言。课外关注“学困生”,及时了解,及时谈话,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英语表演、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竞争意识,又能为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才华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课外即时性评价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有利于学生自信心、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4、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用“三分等模式”,即合格、良好、优秀,进行评价。①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②小组评价: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极为普遍。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③教师评价: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和小组评价,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可以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④家长评价:家长根据小孩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等给予评价或写出评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并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得到全面的发展。 六、英语教学中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情感教育评价原则 2、注意坚持时效性原则 3、注意坚持发现性原则(要善于捕捉、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4、注重对学生学习求知过程评价原则。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主要如下: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5、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发展能力的评价原则。教师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进军。 6、注重评价语言。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Don’t give up.You can do it if you try./Don’t worry./Take it easy./There’s no need to hurry.”“Try it again./Will you try it again?/Have another try./Good try,but not quite right. “A1most right./That’sa1most right./You have half way there。” “Well done./Excellent./Terrific./You’ve got the idea./That’s exactly the point./That’s correct.这些表达法准确、得体的使用,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些带有肯定性,有些微带指责、批评、建议、纠正等委婉意思。而下列语言则过于直接:“Why don’t you study hard?”,“Why didn’t you listen to me carefully?”,“That’s completely wrong.”,“Your English is very bad.”“Can’t you see that,you’re quite wrong?”,等等。这些语气、语调冷漠、强硬的语言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英语教学。 结束语:教育评价和教学是实施英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和过程,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种形成性评价形式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形成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自信心。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新的评价方法将给学生带来成功和希望,使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深信,搞好教学评价工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定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评价论文:试析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重建研究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质量 评价主体 重建 论文摘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社会评价力量弱、高校被动参与等问题。一个理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应该是由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共治型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自从《学位条例》颁布以来20多年里,我国的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质量评价工作也相应开展起来,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借鉴,使得我国的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评价制度的建设至今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致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直接领导、控制的从上至下直接建立起来的单一的政府行政型评价模式。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和直接管理者,扮演着既掌舵又划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错位,势必会带来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端。如:评价主体单一化,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评价行为易出现某种垄断性和随意性;评价活动具有封闭性,造成了政府评价周期较长、灵活性低、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局面。 2.社会评价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利益主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利益关系人,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创造的成果以及提供的服务最终都要到社会上去接受检验,所以,社会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然而政府独家控制了评价权,社会评价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缺乏建立社会评价体系有关的政策、法律依据,社会评价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缺乏完善的、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 3.高校被动参与评价 尽管政府评价体系中,高校开展的自我评价是基础,但是,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评价。因为自评标准由政府部门提出,并非基于高校自我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需要,并非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评价的方式也是被动应付式的,而非积极主动参与的。政府制定决策,高校执行决策,体现政府意志。高校被动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其主动性、灵活性无法发挥,这对需要高度学术自由的研究生教育来说,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二、问题的成因 造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单一、政府力量过强、社会评价与高校自我评价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根源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价值判断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联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度一致的。国家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分配者,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全面管理和严格控制。如学位授权点的审核以及管理、统一制订招生计划、硕士人学考试统一出题和统一划定分数线等等;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质量管理控制权更是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统一管理体制造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2.受官本位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国社会上历来就存在一种“官尊民卑”的思想。认为官方评价具有权威性,有较高的认同度,其评价的结果也容易成为决策、选择的依据。而对于民间评价不信任,认为缺乏可信性和科学性,再加上有关法律、规章等并没有明确民间评价的合法地位,政府又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扶持民间机构独立、合法、科学地承担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任务。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社会评价发展十分缓慢。 3.市民社会尚未成熟 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市民社会尚未在我国发育成熟,尚缺乏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是在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备受关注。它是指“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由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团体、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成的其他团体,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市民社会一方面具有制衡国家力量、抑制国家权力过度膨胀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育了多元利益集团,并为其参与社会生活管理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现实条件下,我国市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尽管出现了大量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但是他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事、财务、运作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法律地位不明确,是通过政府在其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让出一部分职能而发展起来的,自身力量非常薄弱,无法以独立于政府部门的身份自主地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映自身需要。 4评价理念落后于评价实践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重视以区分等级优劣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以诊断、持续改进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往往面向过去,重视对过去所完成的工作的总结、鉴定、区别优劣、进行奖惩,而忽视了在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以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和提高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价值取向上,重视评价的工具性价值,忽视评价促进被评者发展的本体性价值。在评与被评者的关系上,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检查与被检查、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三、评价主体重建的思考 我国单一政府行政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已滞后于现阶段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需要。一个理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应该是由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共治型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政府、社会和高校分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三种主要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要,分别占有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同资源,从而获得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的某种权力,因此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三种主要评价主体。 1.完善政府主体评价 政府评价是政府对研究生教育实现宏观管理与间接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政府职能的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绝大部分属于政府评价,由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发起并组织开展,自上而下进行。政府评价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统筹安排和统一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因此,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为高等教育评估事业提供服务与扶持。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评价的规范和有序,政府部门要加强评价立法和宏观管理,通过立法、拨款、认可等宏观手段对评价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具体地说,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立法规范学校教学质量保障行为;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监督;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信息网络,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分解、调整对研究生教育的职权,分工负责,把好研究生的“人门关”。 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职能应朝两个方向转变。一是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职能让给社会或培养单位。例如对层次、类型、学科专业、地区分布等不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选优评价、特色评价等,放手交给社会评价机构进行,政府可以参考与使用所信任的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二是政府要把该管而没管或者没有管好的事做起来。例如:立法和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各评价主体的合法地位;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评价体系的良好秩序;建立和公布评价信息库、专家库,提供咨询与服务;帮助进行评价人员的专业训练和评价活动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等。此外,对评价活动进行再评价,以提高效率或对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和认证以规范社会评价活动,保证其公正性和合法性,等等,都是政府应尽的职能。 再者,建立完善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及标准信息网络平台。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活动,采集所需信息只是单纯建立在学校所提供的自评报告与专家现场考察上,应建立起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以及网络平台。该系统除包括高校办学过程与状态数据库、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外,还应包括社会用人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等。这样既可以在评价中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又可使教育评价工作简化,做到科学、准确、简便,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标准信息平台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信息及信用等级评定,具有法律效力,是最高层次的诚信网络。同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经济运行系统,从各个角落监督高校研究生的信用行为,再通过市场机制,促使高校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信誉程度,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2.推动社会主体评价 首先,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一种既不隶属于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又不凌驾于高校之上的相对独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介机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我国目前已有的社会评价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主要手段。而像在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中占重要地位的由各种专业协会、学术团体等专门性评价机构所进行的社会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尽管近年来我们也成立了诸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等专门负责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所谓社会评价中介组织,但是,无论从其承担的任务还是人员来源,以及从机构内部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来看,它们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官方的性质,它们所开展的评价活动实际上是官方胜质的评价。从其他类型的社会评价来看,近十多年来,我国的民间研究生教育评价和排行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已经连续10年大学排行和专业排行情况闭,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各种基于单项评价基础上的排行等也逐渐兴起,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体上表达了民间开始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呼声。然而,由于这些民间组织和机构的评价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其合法地位得不到法律承认,并且这些组织和媒体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也缺乏一定的规范,甚至出现了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社会上也众说纷纭。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社会评价主体还不成熟和完善,有待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社会评价主体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力量。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为社会评价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社会评价机构以非营利为目的,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国现在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的启动资金来自于政府,其后的大部分资金要依靠他们自身提供的咨询和服务来供给,有时难免会显得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学术团体和专业协会,其经费大部分来自于会员单位的会费,仅够维持日常的运转,不足以支持他们自主独立地开展评价活动,这恐怕也是他们较少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社会评价发展的初期,在未发展到一定规模,没有获得社会和高校广泛认可,还不能通过自主地接受委托和捐赠获得一定经费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直接拨款或者通过委托、合同制等手段为社会评价提供一定的发展资金,使其能逐步发展和壮大。 第三,政府要通过对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资格认证和委托服务等规范和扶持其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对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或者合格认可等方式,为通过鉴定和认可的社会评价机构提供资金资助与委托服务,规定只有通过了政府资格鉴定的评价机构才有权向政府申请资助与委托任务,这也是政府从宏观上控制社会评价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办法,政府一方面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支持一批条件较好、运行较规范的社会评价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和认可,控制和规范社会评价机构的行为,使其能真正向科学性、规范性方向发展。 第四,重视社会评价机构内部规范管理。作为政府、学校之间的“调控器”和“减压阀”的社会评价机构,在面向政府和学校提供教育评价服务中,要保持自身的“中介”属性,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为此,专业性社会评价机构有必要建立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在自我规范上做文章,充分体现自律。通过评价工作管理条例、学习培训机制以及回避、监督、公示制度等,切实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以真正实现其政府、学校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3重建高校自我主体评价 在三个评价主体中,学校的自我评价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同行评价等外部评估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独立的校内评价过程”,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成功所系和生命所在。“只有给自我评价以足够的重视,才会使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实现评价的目的。要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自我评价体系,必须改变政府控制下的以为政府评价提供信息为目的的高校自评模式,由高校自下而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此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还应该扩展到学校发展的其他层面,如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教师、毕业生等等。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纠正发展中问题,定期开展质量评价自评,并将结果公布于众,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从外部来看,必须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需要政府、社会两大部门参与。政府主要把财政资助、政策鼓励与评价结果挂钩,以此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政府对建立了自我评价体系的高校进行鉴定,凡是通过了鉴定的高校不仅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经费资助,而且还可以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社会部门则可以从社会资金的资助、就业资格或生源等方面来促进该项工作。例如各种专业行会可以把对专业性强的专业进行鉴定作为职业资格准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使毕业生能得到用人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公认。此外,全国研究生院协会以及其他的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协会都应在各自领域范围内倡导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切实为其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将有无健全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允许进人该专业协会的一种资格。 其次,从内部来看,最重要的是形成学术机构内部的一种学者团体的自律文化,使其能自觉地参加自我评价,进行自我保障。通过这样一种不断自省的方式来建立学术组织的规范,维护学术的高深性、学位的荣誉以及学术组织的纯洁性。因此,要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发挥院系一级学术机构如院系一级的教授会或者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依靠他们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系一级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另外,在学术机构内部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部门也是推进自我评价体系建立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果研究生院首先有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并且建立了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为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创建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此外,对自我评价的形式、指标体系、实施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等还要进行深人的研究,如何使得自我评价中的评价指标科学易行,既能真正地诊断问题,帮助教师、研究生、研究生基层学术部门以及培养部门更好改进工作,又能使自我评价简单易行、科学客观且不会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也是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就是要加强管理层的质量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单位内部形成一种参与式的评价氛围,使广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实现同一个目标,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教育依然处于国家的统一集中管理之下。尽管近年来在学位的授予审核权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审批权等方面政府权力有所下放,但校内自主的学术管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下,要想一步建立起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由高校主动积极参与建设的内部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必须在外部力量推动与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学术自律机制双重力量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 教育评价论文:试析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教育质量 评价标准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超常规发展,学位类型、攻读渠道和培养模式亦日趋多样化,如果不能在质量上加以控制和保证,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全文试从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确定依据和培养过程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一、确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所谓评价标准,就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确定这个评价标准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硕士人才的素质构成,也就是作为硕士研究生所必具的知识和能力;②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相对差异,三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③我国社会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要求。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中规定,硕士研究生要取得硕士学位,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在思想政治方面,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3.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洞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成果。 4.形成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并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这种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评判尺度。 二、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根据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途径,可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课程学习、教学(讲课或科研或管理)实践、学位论文。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点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学分都设置最基本的量,其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专业必修课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其中工科和实验学科的专业,必须开设实验课。选修课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选定。必修环节则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参加学术报告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是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例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视解决买际问题的综合课程,结合实践组织课程教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保持课程设置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统,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培养有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特点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教学环节,一般在人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末前完成。教学实践的第一种形式是在导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或者协助导师辅导答疑、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第二种形式是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项目研究的某些具体任务。第三种形式是参加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管理工作,在设定的管理岗位上,独立工作,获得事务管理或技术管理等的实际训练。目前,我国高校中广泛实施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已成为培养制度并得到肯定,其中尤以助研工作受到格外重视与推广,这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证的最显著特点。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显要的体现,是理论结合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程度的总结性成果,以及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书面阐述。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经验方法、测试技术等方面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方法,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及改进。与博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比较是: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在专门技术有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新意。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加科学研究的作用 (一)学士、硕士、博士科研能力的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比较可见,三者的科研能力在水平上有一定的区别。学士(本科)的培养过程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而研究生教育就不同了,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培养和发展科研能力可以在科研资源上获得支持,能够“一一”地得到必要和充分的训练,而且可以做到系统和严谨。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二分之一。相对而言,博士研究生阶段就更重视科学研究的作用,主要的学习时间将更多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内容 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独立自主的科研活动、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目前,独立自主的科研活动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充分激发硕士生个人兴趣,还能有利地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科学研究的实际强调与安排仍待更多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突出和强调培养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大功效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参加科研方面的不同要求 目前我国的硕士学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人才,也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另一种是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职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在培养要求上,学术型硕士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专业硕士要求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比较实用。 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历经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集中体现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知识,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使硕士研究生既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上达到一定水平。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教学环节,具体分为助教、助管、助研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针对助教工作的质量评价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教学组织能力,针对助管工作的质量评价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显要的体现,是用以证明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巩固程度,理论结合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程度的总结性成果,也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表达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术领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育评价论文:健康教育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评价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应用的效果。 方法 对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579例精神病患者,出院6 mo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中63.2%不知道疾病复发时怎样识别症状,60.6%不知道所服药物剂量和作用,53.4%不知道自己有不健康行为。 结论 健康教育要采用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方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是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身健康,更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1,2]。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及时为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获得知识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出院前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出院≥6 mo。(3)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79例患者,其中男381例,女198例;年龄14 a~62 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2例,初中258例,小学141例,文盲18例;病程3 mo~18 mo;诊断:精神分裂症318例,躁狂症75例,分裂样精神病72例,偏执性精神病60例,抑郁症44例,应激障碍10例。 1.2 方法 采用自拟“健康知识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专职进行。调查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调查内容逐条解释,使患者对每个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逐一记录。对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清点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 结果 579例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调查结果(略)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够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为:(1)由于精神科实行整体化护理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3]。(2)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在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3)健康教育质控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4)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对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和兴趣,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和家庭对健康教育不重视等因素有关。 4 对策 4.1医院要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掌握沟通技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建立长效制度。 4.2注重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和个性化,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在个性化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情况和现实需求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教育,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 4.3拓宽健康教育的范围,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家属延伸到整个家庭与社区,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念。 实践证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4]。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患者间接的帮助,家属的健康观和生活行为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处于疾病困扰中的患者,既需要家属的经济支持,更需要家属和社会的精神支持。 教育评价论文:试析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并对其有效地控制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文章在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学生评价原理和教学评价原理中的诸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远程学习者的特征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试图建立多级、多目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国际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质圣先进的控制模式和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质量控制系统。 自远程开放教育诞生以来,质量保证一直就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由此带来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也在众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根据自身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特点,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府的期望,制定出不同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标准,也反映出各国对于远程教育质量的理解和态度。根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我国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控制,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借鉴美国、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指标体系,依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建立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控制我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背景分析 质量就是“生命线”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依然适用。如何有效地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控制一直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所追寻的目标。其中,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制定的《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基准》(Quality On the Line: Benchmarks for Success in Internet-Based Distance Education)。这份报告是应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和著名的网络教育在线平台Blackboard公司的要求而展开研究的。报告中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被划分为6大类,学校学习支持系统评价标准,课程开发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学生服务评价标准,教师培训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共包括45项评价内容。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制定的这份评价标准,较之于传统高等教育,在学校支持、课程开发、学生服务、教师培训等方面都针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强化。在此基准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国对远程教育的服务性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入学后的各种支持服务,也强调做好人学前的咨询服务,确保学生在人学前能获得选择学校和专业全面考虑所需的信息,以保证人学后的学习质量。 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严格的人才培养理念,英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一直都享有良好的声誉。英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价活动由内外部两个部分组成,但以内部保证为主,外部评价则主要以认证的方式进行。其中,英国远程学习共同体发现过去对传统院校的许多要求已经不适合新的网络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为了规范提供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的院校行为,要求QAA制定了《远程学习质量保证指南》(Guidelines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Distance Learning)。该指南提出了一些比传统的校园学习更加严厉和详细的要求,其内容包括:系统设计、课程的设计、验收与检查、课程的发送、学生发展与支持、学生交流与表达和学生评价等。每个部分还包括一般性标准和概要指南,共23条细则内容。开远程学习质量委员会的《开放和远程学习质量控制标准》(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包括导言部分共有6项,涉及到具体标准内容,包括课程目标与结果、课程资源、学生支持系统、营销与招生、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和(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合作等6项。6项内容中,每一项又包括多项非常详细的说明。整个评价的内容分类十分全面,并对一些情况举例说明。英国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4年9月14日《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公布的《2004年英国大学指南》(UniversityGuide 2004)中,对全英119所大学进行了单项打分和综合排名,英国开放大学保持了它2003年所获得的历史最高排名记录第五名,仍然排在牛津大学(第六名)的前面。 我国关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及远程开放教育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2001年,在教育部教育科技司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启动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跟踪国际标准,引进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形成我国特色的标准体系(Chinese 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我国关于电大质量保证体系及标准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总则、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标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著”等7项成果。 二、影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案分析 根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文化法律背景,影响我国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来说,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学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根据我们电大系统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实践、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英国的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将影响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素总结为学习支持系统、教学与学习过程、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教学管理、社会声誉及效果、教学组织及支持等。其中所包含的详细内容见下表。 我们知道,影响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动态的,其内容要素也是动态的。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建立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构建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体系 从美国与英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评价标准来看,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外部评价和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价。他们的评价制度和体系比较健全,能够形成制度化和规律化。从目前来看,短期内我们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难以形成制度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内部评价,我们可以建立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依据中央电大课题组的研究和教育部对省级电大的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多种类型的特点。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能适应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内容体系。我们可以将上述的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归结为学习资源评价标准、学习过程性评价标准、教学与管理评价标准、教师队伍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 (一)学习资源评价标准 学习资源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资源两个部分。在此部分有技术标准和内容标准,关于技术标准,大家认同基本能得到统一。而关于内容标准的制定,每个地区和每个开放教育机构都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能够达成基本的统一。课程资源是内容标准,但是,这部分的评价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部分的课程资源的评价基本是一直的。我们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因为这部分的评价标准已经比较成熟了。它包括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种类、教材的质量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等等。 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开放教育的核心之一,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多种媒体课程的种类、学习支持服务、学员个性化学习的满足程度、学员协作学习的条件和学员咨询反馈的速度等等。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持系统相比,我们提供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等都出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的网络课程的辅导大多都是比较落后的“大头贴”式的流媒体课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应我们的标准。另外一个方面,根据我们的经验,学员对于学习支持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当然,利用率不高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网络课程质量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性标准 学习过程性标准比较客观.包括人学测试与教育、形成性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等。在这部分我们要评价的是远程教育机构对于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目标,要对学员学业成绩评价过程、学业成绩最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学员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并建立标准。 (三)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 教学与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习惯和模式,学会运用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来进行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网络教育特有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管理质量评估是对于网络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评估。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网络教育学院各级部门的教务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考试管理、作业管理、教师管理、资源建设管理等。这些管理在网络环境下都可以纳人网上电子教务系统平台中,并可以通过检查各项制度实施的总结材料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估的开展。教学管理评估是推动良好教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网络教育中,由于本身机构比较松散,因此教学管理是在此松散环境中提高系统有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网络教学是一种育人活动,最终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所以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从学生的终结性考核成绩和能力的发展来考察,另外也可以从学生就业率、社会反映情况、学生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四)师资队伍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包括教师的学历结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教育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继续学习,远程开放教育也要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培训。 (五)社会评价标准 社会评价标准包括社会认同、毕业生的提升、学历的认证等等。学历认证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提供一个标准,相当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总结性评价,对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因此学历认证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措施。在学历认证中应该注意对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导向。在认证过程中应该加人平时的相关成绩,淡化考试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能力素质的要求。 这些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整个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分配?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我们可以根据目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因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然后在内容要素中再层层分解。 依据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铁路施工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当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大多是管理层级多、粗放;需求规模大、采购批量小、采购集中度低;采购以项目为基点,供应商质量低,供应保障度低,价格高;采购资金保障度低、采购资金成本高;物资赊购、分包成为项目资金短缺的主要解决途径;物资消耗水平高;企业利润率低。近年来,一些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大宗物资采用集中采购方式,力求以量换价,但铁路施工企业存在的难点有:业主的条块性制度障碍导致项目物资采购的批量降低;资金的集中结算机制滞后使得物资集中采购难以开展;业主对供应商的选择范围使得物资集中采购资源渠道受到限制。物资集中采购的问题表现在:一是集中采购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物资集中采购,还是以项目分散采购为主,未打破跨区域和项目界限实施集中采购,不能完全体现出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二是集中采购的执行力不强,部分企业还存在本位主义,固守传统模式,集中采购平台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三是集中采购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物资采购的信息化手段使用依然存在认知不到位、专业人才不足、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系统成熟度不高及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四是集中采购资金结算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业主资金结算机制滞后导致整体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仅影响集中采购主体单位的积极性,制约集中采购的深入推行,而且因采购资金的不及时支付,影响优质供应商的参与范围,且供应商因转嫁资金成本导致项目实际采购价格偏高。 2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改革途径 以现在的大型铁路施工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项目经理部三级管理机构为例,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实现4个统一和两个提升。4个统一:统一的采购平台,统一的采购流程,对外统一采购渠道和供应商管理,统一的结算方式和金融结算服务;两个提升:进一步提升战略采购范围、深度,进一步提升集中采购和管理层次及质量。 2.1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 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以信息手段改革物资计划管理、集中采购管理和区域物流配送,实现网络采购、阳光采购,提升物资采购层级、批量和规模,向制造工厂采购、减少和去掉中间环节,优化物流管理、资金管理,切实降低采购成本,加速物资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经济合理地组织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项目物资价格管控、项目物资成本管控。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集中采购管理,实现采购优化,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采购行为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公开化,采购决策流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采购绩效可测量。 2.2物资采购管理模式 采购管理模式按照“一个采购平台,三级管理机构”运行体系,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项目经理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物资计划集中管理和协同,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模型优化物资采购及物资集中采购方案,实现主要物资(建筑钢材、水泥等)战略采购;主要、重要物资区域集中采购;辅助生产物资、办公用品电子商务采购;专项物资由集团公司集采统供,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经济灵活地集中采购。 2.2.1主要物资战略采购。 结合资源分布情况,集团公司整合各项目物资需求,统一向战略合作厂商直接采购,以量换价,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将统一设立集中采购资金池,保证战略采购持续健康运行,集团公司物资管理部门与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集团公司成立战略采购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日常计划和供应组织管理工作,并协助办理结算业务。受集团公司委托行使买方权利,履行合同监管义务,负责收集、提供卖方违约证据。 2.2.2主要、重要物资区域集中采购。 集团公司组织应用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招标采购,项目经理部通过平台提报招标计划,物资管理部门在平台上审核招标计划、组织招评标及公告招标结果等。集团公司直管和投资项目施工所需的集中采购范围内主要物资,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公开招标,并在集团公司招标交易中心开标评标。集团公司直管和投资项目施工所需的集中采购范围内重要物资,由项目经理部提报需用情况、拟购方案及市场调查报告,适合招标或联合招标的批量物资,集团公司组织招标采购;适合竞争性谈判采购的物资,委托项目经理部组织采购,同时,物资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派人监督,招标结果报集团公司物资管理部门核备。子(分)公司自管项目物资采购金额达1000万元及以上的集中采购范围内主要物资和重要物资,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招标,并在集团公司招标交易中心开标评标。子(分)公司自管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集中采购范围内主要物资和重要物资,经集团公司审批和委托,可由子(分)公司组织招标采购,集团公司提供招标交易平台和服务。区域集中招标采购或联合招标采购后,区域内新增项目的物资采购,如资源市场和物流配送较为稳定,可比照区域内近期已招标结果执行,不再另行组织招标。集团公司直管和投资项目招标物资合同由物资管理部门与中标人签订。子(分)公司自管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合同由项目经理部与中标人签订。集团公司牵头组织的物资招标,仅是为该项目确定中标人和采购单价,招标后的合同签订和履约等日常管理工作仍由相应的子(分)公司和项目经理部负责。 2.2.3辅助生产物资电子商务采购。 由集团公司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建立网络采购专区和交易规则,实现辅助生产物资的电子商务采购和在线支付。集团公司指定物资管理部门成立电子商务采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联络电商的采购运营部门,维护平台各项功能正常使用;统一办理料款结算;建立采购物资台账,统计上报相关资料与数据。子(分)公司或工程指挥部物资部门负责采购需求信息挂网。采购需求信息应详尽,内容至少包括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标准、需用时间、收货人、收货人详细地点及发票要求等。子(分)公司物资部门负责甄选报价,选定供应商,联系发货,确认收货,并统一办理与指定物资管理部门的料款和服务费结算。国内现有44%的央企在总部和二级企业实施了电子化商务采购,上网采购率超50%,中石化平均每天有6.8亿元的交易,与历史采购单价相比,网购平均成本降低率为3.7%,最高可达20%。由于网络竞价采购可根据采购方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采购周期大大缩短,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了30%~60%的采购时间。 2.2.4专项物资集采统供。 集团公司直管项目、投资项目、铁路铺架项目和公路黑色路面施工需用的沥青及油料,地铁、地铁专用线等施工需用的钢轨和道岔,由集团公司集中向中国铁物采购,统一供应。 2.3物资集中清算、结算管理 集中采购结算与支付原则:一是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分别对本级物资集采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对本级物资集采专项资金的筹集和资金的有序流转负责;二是建立基金、专款专用的原则。为使物资集采资金得到有力保障,应建立物资集中采购专项基金。基金来源由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共同筹集,每年年初根据当年集采物资供应量编制集采专项资金预算,筹措资金,保证专项基金及时足额到位。物资集中采购专项基金须专款专用于保障物资集中采购资金支付,不得挪作他用;三是比例归集、实时集中的原则。为保障资金的有序流转,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对纳入物资集采的项目,可按业主拨付资金的一定比例归集物资集采结算资金,该比例应通过集采供应物资所占成本比例进行测算;四是按月结算、有偿占用的原则。集团公司直管项目和子(分)公司应按时、按合同约定支付供方物资集采资金。对超出合同约定和管理规定所拖欠的物资集采资金,应确定费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五是预算管理、制度保障的原则。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审批,确保物资集采资金比例归集、实时集中、按月结算、支付及时。 3结束语 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铁路施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采购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必须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转型相适应,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作者:曹雪娣 单位:中铁四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企业经济效益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物资采购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物资采购管理随意性 许多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没有预算,缺少物资采购预算计划,物资采购行为随意性较大,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库存积压。在没有预算的前提下,物资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缺乏科学性,根据自身经验对他们认为企业发展需求的物品进行采购。如果采购的物品质量不达标,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质量。如果采购物品数量过多,就会造成许多原材料的库存积压,在无形中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1.2物资采购管理效率较低 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率较低,且存在采购成本高的问题,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极为不利。许多企业的物资采购者没有对物资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多方面比较,采购渠道较为单一,竞争意识不足,导致了企业物资采购行为的不科学,引发了企业物资采购支出较多与采购成本增加的问题。物资采购管理效率较低还体现在物资决策透明度不足中,部分企业的物资采购由少数领导与采购人员负责,与供应商进行一对一谈判,个人因素对采购行为影响较大。物资采购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不足,会造成人情交易与权钱交易问题的产生,直接损害企业利益。采购工作做不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障,企业市场份额也会下降,直接影响企业名誉与发展前景。 1.3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足 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物资采购行为的重要规章制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管理者都意识到要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但却没有落实到实践工作中。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的不足,使企业物资采购人员开展工作时缺少规范和指引,没有意识到肩上的重任,造成许多工作人员不负责任。 2物资采购管理优化方法分析 优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需要从制度建立、管理方法改进等多个角度做起。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才能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增长。 2.1加强物资采购预算制度的建立 采购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使采购行为更有计划性。企业采购预算应当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需求计划制定。在进行采购预算之前,采购者与物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库存情况进行核实,考虑经常性储备、保险性储备与季节性储备等多种因素,合理制定企业物资采购的数量,杜绝物资积压问题的产生。在制定物资预算计划之前,采购者需要深入到市场中,了解物资市场价格,以市场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预算计划的编制、审核与执行。在执行物资采购预算的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其进行监督,了解预算与实际花费之间的差距,找到原因,及时修正物资采购预算计划。对采购预算进行动态化管理,及时调整企业采购预算,优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采购预算的建立,有利于物资采购行为的动态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2规范物资采购程序 现代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程序也是十分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物资采购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采购程度与采购方式,加强供应商的选择,促进采购过程的透明化,有利于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的升级。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控制好运输成本,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巨大作用。现代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采购与企业招标采购的形式开展物资采购,促进采购程序的规范化。 2.3加强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做好物资采购的合同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物资的有效验收。在现代化的采购管理工作中,采购合同的签订必不可少的。签订合同是企业避免采购欺诈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做好物资质量管理的方法。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当根据相关部门规定,与物资的供应商签订物资采购合同。在对物资供应商进行评审与审批之后,共同签订合同,按照合同内容采购物资。企业验收部门要根据合同内容,参照物资品种、类型、规格、数量等对物资进行验收,保护企业采购利益。加强合同管理,能够大大提高物资入库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也能在发现问题时,拿出真实凭证,维护企业利益。优化合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采购行为的科学化与维护采购权利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罗继承 陈星宇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1.1铁路工程项目现状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因此,采购的物资品种与其他类工程项目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物资种类需求较多。一般铁路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大概有700多种,涉及2000多个规格,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况,还需要其他特殊物资品种。同时,因工程质量要求高,部分物资除了必须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外,一些重要指标还须满足铁路行业标准。目前,铁路工程项目单个标段标的额巨大,经常达到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因此,对于占整个工程造价50%左右份额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尤为关键。铁路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资金,降低施工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 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仍执行原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铁建设『2012216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采购的物资称为甲供物资,承包方采购的物资称为自购物资,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类别进行了详细划分。自购物资的采购范围较以往扩大了很多,对进入工程实体的物资几乎都交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采购物资范围的重新划分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增大了,很多物资可以自主进行招标采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也增大了,物资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要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铁路施工企业根据原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铁路项目的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并对采购物资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细分。钢材、水泥、钢绞线、粉煤灰、外加剂、矿渣粉、土工材料等大宗物资以公司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地材、二三项材料、辅料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进行招标采购。 1.3物资采购定标模式 目前,铁路项目的定标模式均为低价中标,即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价格最低的为中标人。当然,从控制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购低价物资无疑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但是,低价中标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供应商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对单个包件物资进行拆分报价,部分高部分低,整体价格综合后总价较低;或者是两家单位联合,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分别中标。二是供应商以低价的方式中标,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履约,部分不良供应商甚至采取供应劣质物资以次充好,例如供应“瘦身”钢筋、更换钢筋吊牌、更换材质书等。低价中标的结果,一是供应商价格低导致无利或亏损,供货积极性不高,或供应劣质材料。二是虽然签订了总价较低的合同,但因报价的不平衡性,实际操作下来反而是采购高价物资。因此,低价中标从表面上看是给施工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整体施工工期,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2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 2.1物资采购招标计划不准确、不严谨 大宗物资是以铁路施工企业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经理部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所在地资源的分布、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走势及潜在供应商资质等因素。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到达一个新项目后,在短时间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当地资源的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等。铁路项目存在进场后建设单位要求抓紧开工和施工企业抢进度,以及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到位等情况,为赶进度而抓紧进行物资招标,因此,项目物资人员只能凭仅有的部分施工图纸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提报物资的采购计划,差错漏的情况在所难免。计划的不准确、不严谨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不全、技术参数不明确、数量不准确、交货期及交货地点不清楚,供应商就会在投标过程中钻空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获取中标资格后,在供应过程中对描述不清、或未提及的物资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漫天要价,项目部由于施工急需和政策原因不能自行采购,只能与供应商通过谈判方式签订补充协议,导致物资价格大幅提高。二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供应商在实际供应过程中不能严格兑现合同,若供应商有利润还好说,若供应商出现亏损,很容易引起供应商提出索赔或法律诉讼的情况。三是因招标物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常用物资的积压。 2.2规章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走样 有些施工企业关于项目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对于物资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限额发料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大宗物资,比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能够做到公开挂网招标,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操作,对地材、二三项材料及辅料等物资,因物资金额较小,项目部出于考虑与地方关系的融洽等因素,很少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般是采取邀请或询价采购,邀请当地供应商或熟悉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和报价,评审过程不透明,签订的合同也不报上级单位审批。项目现场供应和管理工作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仅仅是停留在墙上而已,计划提报随意性大,经常采取电话形式通知发货,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资料。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库房或料场,没有对进场物资进行抽检,没有按照规定对物资进行分类整齐堆放,没有按照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发放等。 2.3采购与技术部门沟通不充分 物资部门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物资的组织、供应,掌握施工进度和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做好各项物资收、发、存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供应工作不流畅。主要表现为技术部门主要考虑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物资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很多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是工程今天需要什么物资,供应商就应该今天或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工地,对物资的生产、组织、物流、资金等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物资部门没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安排和物资的使用计划,采购工作安排不到位,导致急用物资供应不到位而临时采购,不常用物资积压库房,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2.4降本意识薄弱,凭经验办事 目前,很多项目物资人员只是把采购当作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对项目所在地资源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贡献。再加上内部管理制度、个人观念、采购流程和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采购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绩效。物资采购人员不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凭经验提报采购计划,造成物资的积压和短缺,出现停工待料影响工期的情况。在物资到达现场后,凭经验判断物资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疏于检验,导致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程实体中,造成返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5工作流于形式,忽视限额发料 物资的消耗对工程成本影响非常大,限额发料工作是现场物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的手段。物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物资消耗定额、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分阶段的物资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对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的计划不做认真的分析和审核,仅仅停留在统计汇总层面。只要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物资计划,并不按照工程实际进度认真核实,计划提报多少就通知供应商供应多少,不对物资的总量进行把关,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成本。很多项目的部分工程是以总价包干的方式分包出去的,但主材由合同单位提供,若疏于控制限额发料工作,一方面会导致分包单位超出预算总量使用物资,加大了项目自身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分包单位拿到多余的物资后在当地以低价的方式销售,势必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生产厂家的不满,甚至出现对簿公堂的情况。 3控制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 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企业施工生产、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施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提及的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通过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达到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作用。 3.1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 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加强联动,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技术部门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等重要资料,不能出现大的偏差。核对完成后提供详细的《物资需求情况表》,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情况表》制定详细的总体物资采购计划,该计划可以作为招标采购的依据。在总体物资采购计划下,根据施工工期的进度安排、具体工程量、物资消耗定额、内部任务的划分对总计划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各分类工程量对应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各分部年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总体采购计划、各分部年度和月度需求计划须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交货方式等,交由技术部门复核,总工程师审核,审核无误后交由项目经理审批。经过对各分类工程量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解,加上各部门的交叉审核、复核,计划的准确性得以更大的保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钢材、水泥,由于需求量大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而且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较大,因此可采取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对于二三项材料和其他物资,由于需求量相对较小且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因此可采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价格结算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实行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可以形成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有稳定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物资,不会出现停工待料和供应劣质材料的情况。以水泥采购为例,可利用《数字水泥网》,该网站对每个大中城市每周公布1次市场价格,比较贴近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开标前一个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基准价,供应当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的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比较价,结算单价=合同单价+(比较价-基准价)。根据水泥自身的价值和价格波动频繁与幅度,可以考虑采取正负值10~20元/t价格不做调整,但也要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泥的资源情况而定。 3.3规范招标工作,加强合同审批制度 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实行公开挂网招标方式,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原因规避招标。招标文件条款必须明确,不能设置带倾向性的条款,对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价格调整模式、结算方式、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必须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为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后不履约等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评委会认定属实的将扣取投标保证金或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目录,对签约后不履行的招标人有权扣取履约保证金,并选择其他供应商。招标文件应提交相关部门评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沟通完善后开始实施。公开开标和评审工作应在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确保开标工作合法有效和评委能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独立开展工作。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必须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物资人员应对招标物资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情况、供应商资质情况等。对于招标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等资料,必须报上级单位审查或备案,由上级单位派员参与评标工作。对于采取邀请招标的物资,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参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决断。大宗物资的合同签订工作由公司总部进行评审,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应先由项目部组织合同评审,物资、技术、财务、合同、总工程师、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签署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合同。 3.4强化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部日常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的不定期检查。日常的自查主要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行为是否规范,合同签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可控,计划的提报是否准确,现场管理是否规范,物资的堆码是否整齐并建有明显的标识牌,仓储管理中账卡物是否相符,限额发料工作是否可控,内业资料是否完备等。由于项目物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容易滋生惰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疏于执行,一切按自己的惯性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是否规范运行。同时,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对公司物资管理工作新的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进行宣贯,让基层单位人员及时掌握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动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检查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形成常态化检查,对项目部物资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势必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敢违规操作。常态化的检查,可以将问题暴露出来及时加以改进,不至于积重难返,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情况,对单位和个人都造成损失。 3.5有效加强限额发料工作 限额发料在现场物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资使用,不至于出现物资超额使用,能够对施工总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下放到各分部后,各分部必须按照指标进行物资的领用,以有效地控制物资浪费现象,以及防止各分部超额领用物资后挪用和倒卖。若对限额发料工作不加强管理,任由各分部想用多少就领多少,按整个工程造价物资占50%左右的份额计算,即便是超额1‰都是非常大的数额,对项目整体的盈利影响非常大。物资部门根据各分部以及分工程量计算的物资年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建立各类物资的需求台账。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工程量变更或其他情况,导致物资需求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台账。各分部根据施工需要进行物资的领取,物资的领取须要求各分部物资、技术人员及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对领取的物资当天必须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底对各分部实际使用情况与台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应要求各分部说明原因。若实际消耗数量与计划数量不符合,且不能说明原因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查实。 3.6建立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机制 在物资供应过程中,由于供应商资金、资源,以及生产厂家设备检查、检修,或者道路运输中断和限行,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物资人员,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考虑各类不可控因素,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在招标时应考虑选择两家或以上的供应商和生产厂。物资人员在供应过程中要多观察、勤思考,及时掌握天气、道路或其他非人为因素,与供应商加强沟通,掌握工厂生产、检修情况。根据掌握的信息,结合施工进度、物资需求和库存情况,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加大现场库存,或要求供应商加大库存量。 4结语 当然,在应急保障预案中,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也应该做详细的分析,结合项目资金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不能采取只供货不付款的方式,此举会引发很多的后续问题和矛盾。供应商垫资肯定会存在资金成本,很多项目物资人员惯性的思维认为供应商垫资天经地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2009、2010年铁路建设资金紧张期间,供应商因资金问题与施工方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作为供应商,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迫不得已,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项目物资人员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问题和矛盾不断地积累放大,最终爆发。 作者:刘军 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国企供应公司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一、国企物资采购概述 物资采购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因为它处于整个系统的第一环节,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小则影响内部工作系统,大则影响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物资采购主要包括对于生产材料的采购和日常办公用品的采购。物资采购在实际中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一般没有“物资采购”项,多以“原材料”予以核算。此外,物资采购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如果供应公司相互之间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关系,一旦出现失误,便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秩序,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国企物资采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自身在进行采购的环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为缺乏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收取贿赂,或者一味的追求价高而忽视质量,采购人员假公济私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一般的民营企业中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少,因为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采购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对于市场中的主体,即国企而言,造成的影响便是巨大的。近些年,国企的规模不断扩大,自身对于各项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涉及到的采购资金也十分的庞大。现阶段的市场是属于买方市场的,卖方为了能够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数量,不惜出卖质次价高的物品或者是进行促销捆绑销售。很多采购公司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很容易买到质量低劣的产品,这些对于国企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大的隐患,必须予以解决。目前国企物资采购出现上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国企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会出现采购商品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其次,由于一些国企忽略采购的专业化问题,进而缺乏专业的采购人员,最终导致采购过程中很难鉴别区分出所需采购物资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企往往体系庞杂,很多管理者缺乏对于采购的重视程度,致使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违法违规的行为也常常会出现在采购过程中。这些都导致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对物资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本文针对上述提出的各项问题,结合国家颁布的关于国企物资采购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文件,提出以下改善措施,以便建设科学严密的采购管理体系来规范国企采购过程中所出现种种问题。将整个采购过程,即采购开始计划之时、进行价格比较、勘查实物到最后的决定购买、交付价款、入库实现全面的监督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一)建立内部管理机构 建设专门的物资采购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机构或者委员会进行领导控制,因此,可对采购工作建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管理整个采购程序,定期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情况。主要目标是要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确定相应的采购标准、价格,对于违反内部采购管理规定和国家法律规范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二)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予以规制,但对于国企内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具体的进行约束。因此必须针对各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针对采购的计划,对于计划的确定以及审核都应进行规范。其二,对于申报价格的进行约束,价格的确定必须要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前提之下做出,对于较大的采购数量最好以招标的方式进行。此外,价格的最终审核确定必须要求做出书面形式的文件资料,以便后期购买进行对比或是监督检查。其三,对于采购合同的审查进行系统规定,合同必须经过严密的级次申报方能最终签订。其四,对于质量进行规定,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作为基础,避免质量瑕疵的物品进入企业的生产运营程序。其五,对于票据的制定、审核、归档进行规定。最后制定严厉的奖惩措施,惩罚措施的建立将会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加强采购员工整体素质 对物资采购管理公司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必须要予以重视,素质较低的员工不仅不能够辨别商品质量的好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要求也不够严格,容易受到贿赂或者收买。因此,必须对员工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国企首先做到定期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于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集中于专业知识领域,尤其是日常会购买的商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对于采购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加强。其次,国企在新招用员工的时候提高准入门槛,在源头上便对其素质进行把关。同时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国企进行采购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少部分人以收买贿赂的方式将自己的商品销售进去,因此,应经常对员工进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也是加强采购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考核的内容除了日常培训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与其实际工作表现相互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间接性的督促员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结束语 国企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逐渐实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各国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国企采购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除了能推动市场的内需以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存在很多的弊端需要解决。贿赂事件、商品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国企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物资采购体系,建立统一的内部领导机构或者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内部制度规范,不断加强员工素质的培养。最终,国企的物资采购体系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科学和完善。 作者:张浩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降低成本视角下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一、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企业采购物资的数量没有结合实际的需求量,企业为了将自身的资金容量扩大,盲目的购买物资,导致占用过多的资金,造成物资的堆压;其次,采购的物资单价过高,渠道不足。很多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大部分企业需要的物资都是从指定的材料厂进行采购,但是部分材料厂的物资的价格存在虚高问题;最后,专项采购人员不具备强力的专业素质,对于采购认识不足,没能及时的熟悉企业所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产品的质量更是缺乏判断力,从而导致资金大量的浪费在产品采购质量之上。 二、有效的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一)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采购,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企业为了确保能够正常的运转而需要购入必要的消耗品以及设备、设施的一个总称,也是企业中成本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不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财务、物资有关部门,对于物资采购都应该拥有非常敏感的风险意识。这不仅仅是因为采购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更多的是因为有可能部分人员会形成欺诈行为,所以在企业的采购当中需要控制物资的价格。 1、合理核定采购计划 其一,由企业的技术部门通过生产的需要来制定出维修用的物资计划;其二,由企业的材料部门根据生产的总需求以及计划来制定出企业物资的采购计划。而采购计划的制定,对于物资采购成本的一种预测与估计,也是对于整个采购所需要使用资金的一种规划。采购计划不仅是对资金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发与配置,还要制定出相关的使用标准,以便能够随时的掌控与检测采购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浮动。只有有了物资采购计划来进行约束,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率,优化管理配置,快速的查找出资金使用中的例外情况,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把住源头,净化渠道 物资市场供求关系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采购环境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采购市场的基本行情、抓住市场采购信息。企业需要建立出相应的市场信息机制,例如:建立出企业重要物资的供应商数据库,一边随时的查询,以及相应的品类、性能以及其他有关物资信息,并对物资进行随时的调查与跟踪,然后在进行价格、质量等有关综合评价。 (二)构建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 1、建立价格档案,降低采购成本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的企业都能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相应的产品专栏,将市场商品的价格透明化,让需要进行物资采购的企业了解到产品相应的价格、质量等相关情况。通过网络信息的利用,建立出价格档案,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更新,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2、杜绝盲目采购,控制采购成本支出 物资部门需要将供应商的信息录入电脑当中,再经过加工处理,对供应商的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中的水平、质量保障等进行研究,调查,然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层等进行审查。物资部门在进行物资采购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内部网络将订单收录入库。企业能够通过电脑的统计,掌握库存情况,也能将库存量降至最低限度。 (三)强化采购人员意识 作为企业的采购人员,需要加强采购人员的成本意识,抓好采购人员整体素质的培训,才能够确保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作为采购人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满足业务需求。搞好物资采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为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用在“刀刃上”,作为企业的物资部门必须要致力于加大人员成本意识的强化。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以往采购方法与技术等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建设出一只集法律、信息化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职能于一身的采购专业队伍。 (四)加大纪检监督力度 纪检部门需要加大物资监督力度,降低在物资采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物资供应商有意作假,故意不履行合约等;企业物资采购人员的索贿受贿;供应商故意抬高价格等等。因此,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资格审查,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针对物资采购中常见的问题,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大监督力度。纪检部门应加强与物资部门的相互配合,尤其是针对物资采购存在的重要问题,定期的开展执法监察,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三、结语 总之,在企业的物资采购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物资部门,需要加强物资采购管理,从实际出现,真正的做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大型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一、两种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究 1.1成本高,效率低。 采购部门不够精简,费用支出较大,调查、洽谈各方面都需要花费。为了资金能够灵活周转,许多企业并非大批量购买,也就无法享受优惠价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采购成本过高。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的过程耗时耗力,选择过程低效。流程不合理,存在环节重复现象,且文件资料处理以人工为主。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极易因此而浪费资金。与供应商缺少良好的沟通,互相隐瞒真实信息,导致采购效率很低。 1.2物资质量无法保证。 质量和成本一般呈正相关,但企业难以参与到供应商的物资质量控制活动中,所以在招投标时很有可能选择报价低的供应商,其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必将影响到生产质量。腐败行为在采购过程中屡见不鲜,直接导致材料质量不合格,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1.3资金利用率低。 以建设项目为例,投资大,由业主提供建设资金。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环节联系较少,信息闭塞,常出现高价采购的情况。由于无法合理地运用资金,最终导致物资过剩或物资不足,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 1.4管理漏洞,合作期短。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规范行为。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或难以执行,人才匮乏,工作效率较低;管理人员为一己之私,接受供应商的贿赂,以高价购买质量较次的物资,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与供应商多是一次性合作,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频繁地换供应商,会增加许多风险。 2.新模式。 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需加以改进,一种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对大型企业而言,生产规模大,所需要的物资材料多。一方面产品本身可能比较复杂,需用到多种机械设备和材料,即便是同一种材料,规格也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产品的用途不同,在外形、构造、组织上有着很大差异。企业生产往往具有流动性,所以物资材料要适应地点的变更,这就决定了物资供应的多变性。另外,采购管理要涉及诸多部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要具体而定,加上生产周期较长,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改变了以往为库存而采购的模式,而是根据订单采购,即有多少生产需求订单,就制定多少订购订单,可减少盲目性,避免物资库存过剩。采购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灵活性,确保采购计划的可行性。采购部门可随时了解项目进度详情,并对物资需求加以预估,生产过程中尽量保证物资材料能够准时到达,以节约库存保管费用。在管理上,实现了由采购管理到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加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企业负责一部分,供应商负责另一部分,彼此相互合作,使各方面更加协调,逐渐实现精细化管理。此外,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重视战略协作,即与承包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协调双方利益,实现双赢。双方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供应商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量和详细要求等信息,企业也需了解供应商的实力、供应能力和材料质量。因市场复杂多变,双方必须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将变动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供应商,以便其能够迅速调整。 二、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在现代大型企业的应用 1.实例分析。 某企业成立于1960年,经过几十年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企业集生产、科研、销售、经营多种功能于一体,随着竞争加剧,为获得更多利益,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尤为重视。物资采购管理颇为关键,2010年——2012年,企业共组织了232次招标采购,年均招标采购金额62075万元,占了采购总额的90%。除了招标采购,企业还采用了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的方式。同时,企业还制定了较为合理的采购管理模式,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管理策略。 2.1做好准备工作。 在采购过程中,管理层将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基于整体、长期规划与控制的方式对采购成本予以控制。然后将其详细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并交由各级管理部门予以执行。同时,通过强化控制、监督工作,让采购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 2.2实现经济采购。 不断引进新的渠道供应商,通过竞争降低采购成本。保持合作关系稳定,降低客户更换风险。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实时调整采购成本。实施进口备件的国产化,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2.3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采购过程中,坚持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相互制约,有效监督。采购计划逐级审核,实际采购执行必须符合或优于年初制定的采购方案和集团公司的批复意见并逐级审批。招标或询价采购方案确定后,由管理科统一组织招标或询价,业务科根据确定的采购方案、采购渠道和价格,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逐级审批后实施。 2.4丰富企业文化。 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且忠诚度较高的员工。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培养团队精神。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避免各种腐败现象。 三、结语 物资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工作,与企业利益和项目质量迷密切相关,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做好管理工作。为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根据企业实际状况不断完善采购管理模式,科学地制定管理策略,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在不影响物资材料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费用,为企业节约成本。 作者:孙力 宗玉儒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的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创新 1、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要求。例如,企业在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监督进行严格的管理作为前提条件,以采购人员对各项规章条例的严格遵守作为基础,保证采买的安全性和标准性,才能为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内部管理基础。企业实现对物资采购管理的创新,可以在管理的过程引入新的采购管理模式,应用先进的技术实施招标采购等。 1.1 引入新的采购管理模式 1.1.1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不足 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程序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例如,采购计划的提出—采购计划的下达—询价采购—入库验收—结算等。但是,传统的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属于人为性的随意采购,采购人员占主要的因素。例如,采购人员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可以自己决定或者按照企业的指定选择购买产品的商家和产品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大部分企业的物资采购都应用一事一议性招标。换一种说法就是,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如果需要的物资用量较大,就会临时组织招标。这种招标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实现全过程的竞价采购,还不能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会造成企业中发生腐败现象。 1.1.2 新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应用 针对上述中所指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需要企业对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某企业在实施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通过网络间的竞标,获取物资的供应权。这种管理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传统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新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物资管理、物资招标和物资供应中心。不同的中心机构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例如,物资招标中心主要负责在计算机网络中录入电力物资采购计划,并且通过网络实现对物资采购信息的及时,统计采购物资,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物资的管理和供应中心主要是负责对电力物资采购计划进行审核,核对电力物资的库存,按照企业招标中心的采购结果实现对合同的签订,在电力物资入库前进行验收和结算,最后进行仓储保管和物资的发放。这种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在企业的管理中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机构,还建立了科学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整个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环节的全部覆盖,降低了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有效的保证了采购产品的质量。 1.2 应用先进的技术实施招标 采购企业在进行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时候,应用新的物资采购管理系统,一项关键的因素是实现对电力物资采购订单的电子化处理。除此之外,企业在实施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电子化的同时,可集成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中不同电力物资采购业务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应用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和对比采购过程中各种不同的采购订单、发票和结算单,发挥成本较低、选择比较多样和过程透明简短的特点,实现对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为企业内部供货的准时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库存管理是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的工作业务量比较大。在企业中建立信息化的物资出入库管理制度,可以对物资库存数量进行准确的掌握,及时了解电力物资的入库和出库实时动态变化,保持企业库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招标,主要是利用虚拟世界的传输功能作为平台进行采购,通过网络实现采购人员和采购商家的交流沟通,避免了监管力度不足所产生的随性操作。整个采买过程是面向社会的,竞标的过程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特点,实现了对电力物资采购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物资采购资金的投入。 2、结语 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和良好发展,物资采购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电力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传统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弊端,引进新型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问题的发生,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适应企业在新形势中的发展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傅晓垒 单位:国网福建上杭县供电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风险防范 1电力物资采购的内因型风险 1.1计划风险 计划风险的产生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和操作力度;另一方是采购计划管理技术的不科学设计和不恰当选择,使实际情况与采购目的发生偏差,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的出现。 1.2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的出现是由于管理层的管理人员在业务认识、市场环境判断、责任心等方面把握不足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的决策风险。 1.3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可以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同条例不明确,盲目签约,弱化违约责任,只是口头协议。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获得更大利用,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例如行贿、牟取企业采购标底等,导致双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签约。三是,合同的日常管理混乱,导致无据可查。 1.4运输风险 电力工程技术具有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设备品种多样、采购范围广、运输距离远等特点,除此之外,运输方式多样,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多种方式,因而受外界影响较大,导致运输中存在多种风险隐患。 1.5验收风险 验收风险具体表现在质量上的以次充好、数量上的缺斤少两、品种规格上的货不对路、价格上的名不副实。 1.6存量风险 存量风险的表现有三点,首先,是采购量无法及时满足生产供应需求,导致生产中断而引发的风险。其次,是物资采购量过大,引起物资的积压,大量的物资沉淀于库存中,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导致了存储损耗风险。最后,是由于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错误判断,盲目进货,形成了价格风险。 2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物资采购资金占到了总投资的40%左右,所以说物资采购管理的规划与完善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和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每一个环节,企业在进一步强化物资管理基础上,同时做好物资定额、计划以及物资采购与分类的相关工作,实行物资采购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制度化。第二,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的现代化,电力企业需要及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和新技术,建立起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让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全面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2.2建立责任风险控制 建立责任风险控制应从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上的建立着手,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特别是采购业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秉公处理,依法办事,加强企业工作人员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接着就是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能力,随着采购模式的不断变化,物资供应部门更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又懂招投标、合同、法律、材料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企业只有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采购风险。 2.3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 因为电力系统所需要的物资种类很多,所以相应的采购方式也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物资我们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准备的掌握相关产品的资源、生产方面的情况。同时,合适的供货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物资采购中的直接成本,可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购的风险。 2.4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 完善的供应商网络和规范的供应商行为时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力机构和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供应商的管理除了从所供物资的名称、规格、质量、价格、供应方式等方面考虑外,还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考察企业的生产情况、信誉度、服务质量、经营状况等。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比对,从而挑选出最有保障最合适的供应商,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孙朝阳 单位:国网天津宝坻供电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铁路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讨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完善 突出表现在部分企业未明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责,实行物资采购归口管理;有的未明确与子分公司物资采购分级管理的额度权限;有的未对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个别单位把物资采购的权责全部交由子(分)公司自行管理,受子分公司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违规操作现象。 2.物资招投标采购比重不高 据2012至2013年采购情况调查,全局非运输企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价采购方式的比重仅占采购总额的48%,而采取询价采购、零星采购方式的占一半以上。与运输业集中采购实行招标相比,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的企业片面追求闯市场增收入,在内部挖潜降本增效上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物资采购过程不规范 个别企业因计划不周或工期紧张等原因,该招标的没有招标,仅以电话询价代替招标;有的企业未遵循询价比价至少要三家以上的规定,有的没有保留完整的询价记录;有的采购合同管理不规范,个别企业未经审批完毕就提前签订合同。 二、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1.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 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与经营成本、廉政风险防控息息相关。近年来非运输企业经过一段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变,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迫切需要完善阳光采购机制,净化采购渠道,优化物资采购管理,促进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2.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铁路非运输业的加工制造、工程施工、现代物流、旅行服务企业不仅仅服务于铁路旅客货主,更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多个行业,与地方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物资采购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到能否开辟更广阔的市场。近年来铁路非运输企业生产的工务、桥梁配件及电缆产品成功进军城市地铁、轻轨市场不仅仅靠的过硬的产品质量,成本优势亦十分突出。 3.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路局运输业对列入运输成本的运输单位物资采购实施计划管理。非运输企业由于列入企业经营成本,且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在采购管理上对路局的要求理解不一,做法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的整体效益。因此,在企业努力增收的同时,要进一步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在当前全路推进资产经营开发,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亟需规范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在增收创效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经营管理整体效益。 三、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对策措施 1.构建权责明确分级负责的物资采购管理机制 1.1明确管理权责。铁路局非运输企业主管部门负责非运输业系统物资采购管理顶层设计,参加铁路局组织的物资采购招投标相关工作,对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行为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各铁路非运输企业负责按照路局总体部署,实施本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对所属子分公司物资采购行为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企业的物资需求部门、采购实施部门、财务、审计、法律、纪检等相关部门赋予相应权责,构建层次清晰、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物资采购管理机制。 1.2明确管理范围。铁路非运输企业仅负责按路局规定,属于自主采购权限范围的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大维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对于铁路局实施统一集采集供的物资严格执行规定。 2.实施专业归口分层管理的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2.1实施专业归口。各非运输企业要成立物资采购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坚决杜绝多个部门插手物资采购,避免造成管理混乱,甚至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 2.2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涵盖采购全过程,形成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验收、物资出入库各环节的有序可控,实现物资采购行为有法可依。 2.3实施分层管理。按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各非运输企业应明确界定集团公司、分(子)公司的物资采购管理权限和额度。本着有利于集中批量、降低成本的原则,建立集团本级管理物资采购目录,并报路局主管部门备案。按“不相融岗位分离”原则完善物资采购内控制度,真正落实“谁采购、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采购质量、成本控制责任。 3.强化物资采购过程控制实现降本增效 3.1最大限度集中批量实施招标采购。一是凡采购品种、批量、采购金额或供货厂商数量达到招标条件的,均应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不断提高招标采购比重。二是公开招标采购要坚持相同性能和质量条件下的最低价中标原则。三是各企业根据加工制造、工程施工、建筑安装、旅行服务商品等不同类别界定相应的额度,达到额度的必须招标。四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具备条件的大力开展网上竞价采购,充分挖掘供应商潜力,达到减低采购成本的目的。五是在不具备招标条件时,进一步规范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力争取得最佳的效果。 3.2全面规范询价采购工作流程。各非运输企业制定操作性强的询价采购工作流程,规范零星、小额采购。根据铁路企业实际,实施物资询价采购审批和公示制度,明确采购人、采购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询价采购审批要有各级相关人员、分管领导签字,规范采购程序。同时要确定采购监督部门,定期对采购部门所购物资进行市场询价,落实监督检查责任,构建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询质比价监督机制。 3.3加强物资供应商管理。建立物资供应商信息库,对采购渠道实施动态管理。各非运输企业及下属公司要根据各自权限范围的采购物资,按类别、采购方式建立采购渠道档案。从产品价格、质量和供应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考核评估;要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的内容和判定标准,对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对发生严重问题的纳入黑名单,限制其进入铁路市场。 3.4规范采购合同管理。严格合同签订、审查,落实履约责任。定期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加强合同及相关采购档案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条款和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资金支付。 3.5实施质量追溯机制。建立采购物资质量跟踪追溯、信息反馈制度,建立质量问题产品的退货、终身索赔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非运输企业专业技术部门和使用单位应当及时将产品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反馈物资采购责任部门,作为对物资供应商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物资采购质量控制闭环管理。 3.6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物资采购监督检查制度,形成采购决策、采购招标、合同执行、质量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把规范管理程序、加强质量控制、廉政风险点控制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强化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4.开展物资采购管理机制运行评价提升采购管理水平 全局非运输企业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运行评价机制,采取季度或年度形式对所属单位物资采购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资采购办法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工作流程运行情况,物资目录执行情况,节约采购成本的分类对比情况、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情况,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物资管理机制,在动态管理中提升管理效能。 四、结语 铁路非运输企业必须正视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起适应铁路全面走向市场,多元化发展新形势的物资采购管理机制,在企业拓展市场增收创效的同时,通过加强物资采购管理,不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并逐步形成企业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作者:石业发 单位:济南铁路局经营开发处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浅析 1、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问题 1.1采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风险 在确定了供应商后,就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是确保供应商履约的法律文件。企业在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采购合同的重要性。很多采购人员甚至认为采购合同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甚至认为采购合同只是一种形式。由于企业采购人员的对采购合同的认识不足,所以,采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采购合同约定应当在某个时间之前交货,如果迟延交货,供应商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在实际的过程中,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并未发挥作用。这就导致即使供应商迟延交货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导致了采购合同形同虚设。 1.2采购腐败 采购腐败的情形主要是采购人员或负责人为了获得回扣,与供应商相互勾结,牺牲企业利益的行为。采购腐败具体表现为:物资采购的价格非但不低,反而比一般情形偏高;舍近求远,即从近处采购物资的话,价格实惠而且运费较少,但偏要从远处采购,而且价格偏高。采购部门对于企业而言十分的重要,而且在企业中,该部门的关键岗位往往由家族人员控制。企业破除采购腐败,需加强采购制度建设。 2、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 2.1制定完善的物资采购计划 制定完善的物资采购计划是企业物资采购运作的第一步。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计划的制定者应当具有的丰富的物资采购经验,并且具有出色的协调能力。企业库存的积压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致使企业库存物资没有得到很好地使用。根据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如果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参与,将会大大将少误差率的发生。因此,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可以建立生产、采购、财务等三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第一,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出物资采购申请单;第二,采购部门接到采购申请单后,对是否重复购买进行调查确认,并进行物资采购计划的可行性审核;第三,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预算目标进行审核,审核后提交物资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 2.2选择供应商 选择怎么样的供应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供应商,是物资采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企业而言,供应商的数量越多,意味着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使得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能掌握价格、质量主动权。主动权还表现在物资采购的规格、型号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也能在在价格上获得更大的实惠,还能让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承诺更加周到。物资采购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应当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综合评估:第一,制定出选择供应商的标准。采购标准的制定应当有物资使用部门和采购部门联合制定,确保标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标准应当包括物资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限、结算方式等方面。越是具体明确的标准,越具有较高执行性;第二,制定出科学的评标管理办法。通过严格评标办法,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才能选择到优质的供应商。招标的范围尽可能的广,以吸引到更多的供应商参与。 2.3确定合理的物资采购价格 物资采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在确定物资采购价格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市场上相应物资价格的调查,弱化物资采购员工以及采购部门负责人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物资采购绝不是简单地买供应商的物品。物资采购价格的确定需要制定出物资采购价格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程序,从而能在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尽可能避免了采购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物资采购价格,应当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作用。现代网络科技的繁荣,为物资采购人员确定物资的合理价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物资采购人员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到该类物资的一般报价,从而摸准各个供应商的价格底线以及采购物资利润的构成,既能确定采购物资的合理价格,也能有效的避免采购腐败。 2.4加强对采购人员考评 企业的采购人员是物资采购的执行人,在采购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企业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相互勾结,抬高价格,或者采购物资的质量与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不一致的,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造成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企业对采购人员的考评中,往往注重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个人品质和行业操守,而对如何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考评往往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考评:第一,制定奖惩制度。企业制定完善的采购人员奖惩制度,需明确一旦采购人员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将会得到的惩罚,也应当对一贯廉洁自律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第二,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考核。一般可以采取季度考核的方式,考核的结果应当与采购人员的绩效挂钩;第三,采用采购人员轮岗制,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串通勾结。(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采购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逐渐从传统的后勤辅助角色,转变到成为企业的关键部门。企业物资采购是采购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做好了这一工作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充分发挥采购部门的作用,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考核,加强物资采购制度建设,使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上实现提升。 作者:张淑芳 尚建军 单位:河南油田物资供销处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事业单位材料物资采购管理研讨 一、降低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一)减少库存经费 减少库存经费的根本方法是要将库存控制作为物资采购管理的基础原则,树立库存控制的原则,进行适时、适量的采购,以减少库存经费为根本。 (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物流采购管理要从全面出发,把系统中的每一部分组成合理的进行组织协调,使得每一元素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后树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员工以产品的质量为基本核心,秉承“科学化、效率化、精准化”的三化保障体系,来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和安全生产指标的合格。 (三)管理手段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企业逐步采用现代化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使物资采购管理真正做到高效、快捷、准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及迅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即MIS系统在各行各业普遍建立,我们还应当加速这种信息化的进程,使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采购供货速度是关键,适应市场竞争是需要 随着现今企业面临客户要求的多变,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性的需求,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一大重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供货,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一)保证不缺货、保证物资采购质量 建立一个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的高效率的物资采购管理系统,科学的制定物资采购管理战略和物资采购管理计划。保证把所需的物资按时采购进来,保证不缺货,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质量,既要保证所采购的物资能够达到企业安全生产所需要的质量标准,同时也要做到适度。质量太差,必然不行,但质量太好必然增加采购成本,所以要求所采购物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尽量采购价格低廉的物资。 (二)供应商是企业的战略联盟者 在物资采购管理中,企业的供应商不是企业利润的吞噬者。相反地,我们应该把他们看做是企业合作的战略联盟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来挑选与公司有良好合作的供应商,在帮助自身成长的同时来帮助供应商成长。做到双方互利共赢,满足企业所需要的物资采购要求,做企业的战略联盟者。 (三)明确物资采购计划 在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进度,不仅要根据企业生产计划选择供应方,同时也要考虑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最重要的是进度因素。当供应方提供的合同不能满足我方的供货要求时,要与对方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签订合同明确供货要求并与供应商达到共识。 (四)建立适合的采购信息化平台 提高采购效率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建立一套适合本事业单位的采购信息化平台,采购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迅速准确的提供市场所需信息,来满足市场化的需要,使得采购计划和合同管理以及物料的统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一套全面严谨完善的物流采购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采购过程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监督性,它能使得企业采购程序实现标准化,有利于采购数量的明确性、采购决策的科学性、采购行为的规范性、采购过程的公开性等一系列程序的实现,从而最大力度的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利润的提高,增强其整体实力,使之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 作者:杜红英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港口物资采购管理探讨 摘要:在我国的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人们更加注重对港口的建设,同时也逐渐加深对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科学性的研究分析,希望以此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水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科学性 前言: 水路运输因其运输成本低、运输货物数量大等优点成为我国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为促进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港口的建设,特别是对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科学性的分析已经成为人们现在所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促进港口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的现状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港口物资采购缺乏计划性。在实际的港口物资采购过程中,大多数的港口缺乏科学的计划,只是在港口物资缺乏的时候才会购买,没有对物资的质量、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进行物资购买时没有做到充分的前期准备。其次,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物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长短以及企业生产的安全与否,但是由于港口物资采购量大,我们需要在不同的供货商处进行物资的采购,这就很容易导致采购物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港口建设的质量,也会增加成本的投入,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进行港口物资选购时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对比,而且缺少与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在实际的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中常常出现问题,影响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科学性分析 为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的科学性,提升采购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港口物资采购的管理工作: (一)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 想要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物资采购计划。对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物资的种类、数量、规格、质量等进行预测,同时对港口物资的各大供应商进行评估考核,准确了解市场动向以及各大供应商所提供物资的质量、价格以及供应商的信誉程度等[2]。在制定采购计划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机械配件采购计划的制定,因为机械配件的消耗十分巨大,我们要对机械配件进行技术检查从而减少机械配件的损耗,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制定科学的物资采购计划可以有效的减少采购的次数,保证采购的质量,同时也可对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有利于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前期准备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接下来的采购工作提供保障。 (二)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质量标准 为解决采购物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采购物资质量标准,并且严格根据标准进行港口物资的采购。对于港口物资质量的判定不应该只有采购部门自己决定,我们应该将采购的物资交由企业各个部门来判定。例如我们在对柴油进行质量检测时,应该将供应商提供的柴油送往专业的柴油检测机构进行检查,然后再通过使用让各个部门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之后再根据检测结果与评价选取性价比最好的柴油。而且我们对待不同的供应商要做到一视同仁,统一物资采购的质量标准,针对以次充好的供应商坚决不再与其合作,而且还有寻找信誉度高的供应商,不能因为贪图便宜而与一些信誉度低的供应商合作,影响港口物资的质量。 (三)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还要加强对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应该为采购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关于港口物资的专业知识,提高选购港口物资的技能。而且企业还可以为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人员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鼓励采购人员之间相互沟通,借鉴彼此间的经验,做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进行港口物资选购时可以公平的对待各大供应商,客观的选取质量最优的港口物资。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来规范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从事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与质量。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想要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质量标准、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式,以此提高港口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国港口建设的发展。 作者:鲁鹏坤 单位:宁波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物资采购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管理 作为高校后勤总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配送中心既要做好经营与发展,又要搞好服务。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物资采购配送工作,尽一切可能降低进价,降低配送成本,是摆在每个配送中心员工面前的问题。一年多来,我校后勤总公司配送中心在后勤物资采购的全程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供大家探讨。 一、目的与意义 集中配送的目的是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各自采购的人和事,集中到一个部门来办,便于集中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使配送的量增大,以求降低进价,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监督。 二、物资采购全程管理的内容 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全程管理,我们归纳采购之前、采购过程、采购之后的管理。 1、采购之前的管理 (1)采购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市场调查,了解价格信息,包括品牌、规格、质量、型号、价格、货源及供应商的情况,必要时还要对供应商进行考察,了解生产流程、生产规模、厂方实力、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这些都是做好采购工作要掌握的信息。为掌握市场信息,我校后勤总公司配送中心专门设人负责此项工作,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中心负责人和总公司分管副总经理也参与调查或抽查,做到心中有数。配送中心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需物资进行市场调查,如蔬菜类、水产类、蛋类每周一次,维修材料、文印纸张、耗材、清卫用品、干货等其他食品原料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还与兄弟院校进行沟通,互通信息,为采购工作提供依据。 (2)供应商的选择 综合供应商的实力、信誉、服务能力,所提供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供应商,对于招投标所采购的商品,还要对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质量。为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采用签合同、收取质量押金的办法,合同一年一签,定期考查,实行优胜劣汰。在供应商的选择中,还引进竞争机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谁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和服务,就让谁做;引进约束机制,只看价格和质量,不看生人和熟人,堵住关系生意,以确保商品的质量和进货渠道。我们在主要货物如粮、油、燃料、肉、豆制品等物资采购方面,在招投标采购的物资方面,供应商基本上是厂家或主渠道商家,各类物资的进价在高校中保持在较低价位。 2、采购过程的实施 物资采购分成两部份,一是委托采购,就是和供应商签定合同后,由供应商送货上门,配送中心主要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定期了解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服务状况;一是自行采购,象蔬菜、干货、零星设备、低值易耗物资等。在采购过程中,配送中心根据各部门的定单,分门别类来整理,统计好所采购的数量,到市场两人一组进行采购,根据物品质量、价格,通过货比三家来确定。在采购过程中,还要查验商品生产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以确保不购入“三无”产品。 物品采购后,严格按物资验收手续,进行质量检验、数量核对,收取相关证明等。 3、采购之后的管理 保管员要严格进出库手续,做到物资先进先出,防止过期变质。库存物资做到分类有序,摆放整齐,做好日常卫生工作,做到库房洁净无杂物,杜绝鼠患。管理人员要经常到物品使用部门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了解物资供应情况,包括:计划验收、物资到位时间、物资数量与质量、包装回收、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情况,若出现差错,要求及时补偿,并追究责任,限时整改。 对采购员实行限额领用支票制度和限时报帐制度。采购员当天领用的支票需当天交回;核算员要每天检查支票领用和报销情况;要严禁公款私用。为杜绝公款私用,配送中心未领用备用金,由采购员垫付,办妥所有手续后再报帐。 三、集中配送所带来的效益 由于把所有的物资集中在一个部门操办,采购量相对较大,所带来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许多物品的价格都呈下降趋势,如肉类,光我校本部的餐厅,与去年相比,全精肉下降0.20元/斤,夹心精肉下降0.30元/斤,肉末下降0.40元/斤,大排下降0.70元/斤,杂排下降0.40元/斤膘油下降0.45元/斤,椐统计,光肉类一年就降低进价四万多元。 还有清卫用品,常用的扫帚、纸箩、簸箕、拖把、水桶、橡胶手套、垃圾袋等,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全部降了价。后勤总公司住宿公司在今年九月开学时进的一批清卫用品统计,比原先降低成本近二千元。 味精,集中配送前,每箱100元,现在每箱82元,后勤总公司饮服公司每年要用1500箱,一年能降低成本27000元。 还有招投标采购的新生床上用品,每样用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套下降27元。今年我校的新生床上用品(不含钱江学院)比去年降低八万多元。分体式空调,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又每台降低100元,今年购买的空调比去年省下近三万元。而空调的价格与市场价相比,每台要差1000元左右,这类物资的采购更能体现集中采购的优势。 集中配送的优势还体现在,许多客户愿意和我们做生意,因为和一个校区做,很有可能和7—8个校区做,不用再化精力去谈生意。进货量大后,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薄利多销,商家还是有利可图。而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谈生意的客商多了,选择的余地就大,也能迫使商家让利,降低进价。 几点思考: 1、要做好配送工作,必须有一套规范的、完整的制度。一项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可以避免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可以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腐蚀。采购工作中,不能单独谈业务,不能单独采购。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当客户谈定价格,买好物品后,开发票时会问你,发票怎么开?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诱惑,发票开高的余额就用现金返还给你,就可以作为个人的不当得利。而单独谈业务,尤其是大宗物品,猫腻更大,也更易出问题。我校也好,其他学校也好,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因而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不能单独谈业务,不能单独采购。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要对此进行监督,发现苗头,要及时予以制止,也可列入后勤总公司监控范围。在采购发票中也可签上二个人的名字,注名是采购员或经办人。 2、与经济工作打交道,不但要有一套好的制度,更要有一支思想健康、作风过硬的队伍。制度和人是事物的二个方面,相辅相成。好的制度如没有人去执行也是一句空话。党和国家在选拔干部时,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把德放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有一套好的制度,而管理者不执行,我行我素,自行一套,结果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的前提下,人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优秀员工要优先选派到该部门,以优化该队伍的素质。 3、集中配送是后勤总公司领导的一个重大决策,要集中配送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操作后,配送中心感到成本过大,主要原因在于我校校区小而散,形不成规模效益。集中配送除其他因素外,经济效益也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零散的、少量的物品都由配送中心操作,而且要分送各个校区,有时物品的成本还不如运费高,如不送去,又要考虑到及时率,尤其是维修及时率。有时一点点东西送过去,可能使用部门也有想法,这么点东西用车送一趟一点都不讲成本核算,真浪费。有时,配送工作处于两难之中。一个较好的做法是抓大放小,统一核算。即大的、数量多的物品由配送中心集中购买,其他小的、零散的物品由各部门自行操作,到配送做帐。餐饮、住宿的所有物品,物业的纸张、清卫用品、灯泡、日光灯管纳入可以配送范围,其他纳入自购范围,由各个部门自行操作,到配送做帐,配送起到监督作用。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包装工程;课程体系 一、前言 截至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但是,由于受教育观念、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工科教育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我国工程人才质量在国际上的排名靠后[2],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本文以本科层次包装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背景,探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二、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包装工程教育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念,以工业界各领域对包装工程技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民经济发展各生产领域包装工程实际为背景,以保护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包装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包装工程人才。 三、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包装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扎实的包装工程基础理论与相关设计与艺术知识,具有现代包装设计、包装制造技术,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装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毕业生能在各类与包装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商品生产和物流等部门的产品包装领域从事包装系统设计、包装材料选用、包装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与研发等工作。 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包装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应培养以下能力[3]:①具有良好的包装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②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③具有从事包装工程工作所需的各学科的知识;④掌握扎实的包装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包装容器、制订包装工艺、设计包装机械的能力;⑤了解包装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解决包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⑧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⑨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⑩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课程体系 根据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包装工程课程设置采用“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语文、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体育、文化素质课。文化素质课对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包装工程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课选修主要以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和心理健康类课程为主,应选修至少4门课程。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二)专业教育模块 专业教育模块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以专业为主线,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选修课程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和方向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发展方向。 学科基础课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绘图等。 专业核心课包括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应用力学、运输包装、包装机械、包装印刷技术和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等8门。 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大致包括包装工程概论(双语)、包装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包装管理、包装测试与标准、绿色包装、现代物流包装设计、销售包装技术、防伪包装技术、食品药品包装技术等课程。 (三)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着重培养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体系包括:①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如工程力学实验;②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实训课、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工程设计、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③企业在岗实习。 “卓越计划”本科阶段采用“本科3+1”培养模式[4],在校学习时间3年,在企业实习时间累计为1年。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1年企业实习阶段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①认知实习(1周)。学生到包装企业现场感受企业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的工程实施流程,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同。②生产实习(4周)。生产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包装专业课程的理解,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寒暑假社会实践(12周)。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包装企业带薪实习,锻炼学生在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如纸箱生产质量检测岗位等。④带任务实习(4周)。在企业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某一产品的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如选材、结构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设计、运输方案设计等。⑤包装工程技能实训(8周)。建立企业生产概念,确定企业导师,通过跟班倒班实习,掌握包装工艺流程、技术规程、设备操作方法等操作技能。⑥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20周)。毕业设计要求结合包装企业实际项目, 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必须是包装企业应用技术相关的工程型课题,毕业设计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 (四)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模块 通过 “36182”素质拓展工程,加强学生文化、社科、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人文底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课外科技制作、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在一年级以“看”为主,读中外名著,养成读书习惯,陶冶高尚情操;二年级以“写”为主,写读书笔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三、四年级以“听”、“用”为主,通过社会实践、专业活动策划等,深入工厂、农村和社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五、结论 由于国家刚刚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各个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在摸索中,再加上包装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和系统较多,所以本文的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为初步计划,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摘 要 结合国内包装工程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包装实验室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改善我国包装工程实验室现状的建议:强化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创新实验室发展模式。 关键词 实验室;包装工程;师资队伍 包装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工程类专业,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国内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室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各高校包装工程实验室在发展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矛盾,完善和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实验室,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包装实验室的现状,就如何解决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几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1 包装工程实验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包装工程专业在国内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每年为社会输送包装专业人才达3 000多人。由于包装工程专业与实践密切相连,各包装院校对包装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但多数实验室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开展正常工作的依据,是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安全操作及人员管理工作的准则,同时也反映了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很多实验室没有专人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者仅仅制定了规章制度而未能按照这些规章来实施,以至于造成管理的混乱。 1.2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高校包装实验室多用于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学研究,未能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这样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因包装测试课程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不能独立使用仪器设备,这样也会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包装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若能够在实验室开放制度范围内合理开放实验室,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对仪器设备的维护意识 很多实验人员认为只要会使用仪器即可,缺乏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等相关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特点及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1]。另外,某些实验人员敬业精神不强,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例如,很多仪器开机以后要求预热一定的时间,但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开机后就开始实验,这样不仅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甚至会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造成仪器的损坏。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不规范,对低值易耗品造成浪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实验室管理的水平难以提高。 1.4 实验室用房紧张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融合材料、设计、运输、食品、印刷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领域涉及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运输包装、包装设计、食品包装等。因此,包装工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要占用很大空间。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实验室资源也日趋紧张,设备及材料的摆放越来越拥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大型的实验设备也无法进入实验室。 1.5 缺乏高尖端分析仪器 因为实验设备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国内高校的包装工程实验室多为普通的实验设备,包括:l)材料测试设备,如透气性测试仪、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耐折度仪、挺度测试仪、测厚仪等;2)产品和包装分析测试设备,如振动试验机、整箱抗压试验机及包装内气体分析仪等;3)包装设计及制作设备和软件,如盒型设计与打样系统、各类CAD/CAE/CAM软件系统等。而一些价格昂贵的或高端的进口分析仪器很少,如纸浆模塑成型机、万能材料试验机、跌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力学显微镜等[2-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实验内容和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同时也需要高端设备的支持。 2 发展包装工程实验室的建议 包装工程实验室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1 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 在实验室管理上只有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应严格按照实验示范中心的标准进行实验室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制定《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定》等专项管理制度,实验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规范使用实验室。要为每台设备制定悬挂《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牌,避免对仪器造成损伤及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实验人员都要在《实验室使用情况记录本》上如实记录对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中仪器的损坏情况及时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实施一定的赔偿制度,以增强师生节约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可以改进实验人员的操作程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功能。 包装工程论文:以课程建设促进包装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根据专业特色,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包装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 1.引言 为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包装专业人才,根据学校定位,结合包装行业发展需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教学优秀、设备精良”的要求,结合当前包装行业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培养既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又兼具创新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包装技术人才。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改革构想框架下,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地带动了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包装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以下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模式 2.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包装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以交叉学科(物流包装、包装印刷、包装装潢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的选修模块为辅,同时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 通识课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通识教育阶段在原有的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加设科学、文化、艺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主法治、职业规划、军事理论、时事评论等课程与讲座,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放的思维态度、理性批判的精神、坚韧的性格品质等基本品质。 专业核心课程在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并充分吸收国外一流大学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精华的基础上确定;专业选修课则是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以及行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基础课加设了工程材料、有限元分析方法、控制工程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课程,专业课新增包装管理与法规、瓦楞纸箱成型与印刷、包装与环境、包装经济学、工厂设计等选修课,更新完善了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瞄准国际前沿,紧跟产业发展动向,充分利用校企结合的资源优势,加强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 2.2.1完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了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验体系,为学生在校内进行工程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硬件基础,通过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我们建立了在西北地区比较先进的软包装材料测试实验室和运输包装测试实验室、包装工艺与设备实验室、包装结构设计实验室、包装印刷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包装设计研究中心,增加了力学及材料综合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包装结构设计实验、运输包装及测试综合实验、软包装材料综合实验、机械零部件测绘实验、包装印刷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增加了社会实践和工程设计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把实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包装行业特点,把定点实习与参观实习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参与实际操作,又能开阔视野,了解各类包装技术和包装设备,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到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不断线。 2.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补充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适当削减课堂教学学时,确保在校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力争企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达到半年或以上,使得专业教学课堂实现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和第三课堂(社会)的有机结合。 2.2.4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定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进行。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指导书、时间、任务、参加生产实践的记录报告、验收、评比总结等环节,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强化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的要求,同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学生考核评价的机制。 2.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型创业型的学生,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兴趣,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引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立了有效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和淘汰机制,充分发扬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历的提高(“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2.3.1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2形成完整的传统教材与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2.3.3由于包装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对专业教师建立轮流定期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三年为周期,确保每位专业教师到包装企业培训3个月以上,以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科研工作能力、工程服务能力,更好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 2.3.4通过制度化的实践培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应用能力提升。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将业内资深专家引入校内,通过兼职授课、实践指导、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师生更为便捷的接触和享受到各类型的行业资源,通过岗前培训夯实新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3.5课程改革与培育:全面改革现行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承担的现状,采取由校内主讲教师讲解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现代工业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实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专业课程总数的90%以上。 3.结语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近年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必须利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略才能实现。实践证明,注重专业特色,利用课程群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是促进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包装工程论文:浅谈广电行业舞台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摘要:近年来,以歌唱类选秀节目和真人秀为代表的娱乐综艺持续火爆,成为各广电媒体比拼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主要战场之一,再加上原有的各类自办栏目、文艺晚会及大型专场活动,广电行业对舞美制景及包装的需求快速增长,相关成本在整体运营成本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如何在保证节目效果的前提下,控制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成本已成为广电行业的重要关注点。结合本人近年来的工作体会,本文将对广电行业如何加强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行业;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一、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行业特性 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不同与一般的基建装修,既有基建装修工程项目的普遍特点,又有广电行业的行业特性,其主要包括舞台搭建、灯光音响及显示屏布置、道具制作等项目,涉及舞美设计、施工、设备租赁、演职人员劳务等环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对业务的预算、采购、施工、验收、回收处置等进行全程关注。由于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审计、财务、工程造价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在美术、戏剧方面的艺术修养。种种因素给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增加了难度。 (二)节目生产部门的不理解,对内部审计有抵触心理 节目生产部门缺乏对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理解,经常出现抵触情绪。(1)在大型活动制作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目生产部门可能出现操作的不规范,有意无意规避相关监督。(2)舞美制景及包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不管是前期设计还是现场执行,都有可能出现片面追求舞台效果,忽视成本效益的情况。 (三)外部因素的干扰 广电行业的常态性节目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年度计划及预算。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同时承接的各类政府临时活动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给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采购在程序上的合规性和工程执行过程的监督带来难题:(1)经常无法履行正常采购流程。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需要较长时间,但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节目时间紧迫,经常需要采用特殊采购流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采购流程的不规范,例如先开工后补办审批手续,缺少对工程项目的事前监管,可能导致工程造价成本过高以及发生采购舞弊的风险。(2)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单项多,单个项目造价不高,制作使用时间短、变动大。从设计到验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完成,道具等耗材更是需要根据节目需求进行随时制作及修改。内部审计部门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监督,很可能跟不上节目生产的节奏。 二、如何开展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一)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 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助于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执行过程的合规、资产安全、节目制作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中应加强对舞美制景及包装的事前立项、方案设计、项目采购、施工监督、项目验收、资产回收及处置、道具库管理等各内部控制关键点进行评价,确保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 (二)对方案设计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项目设计阶段是否因片面追求舞台效果的高大上造成铺张浪费,是否存在因设计方案、图纸不够清晰造成施工阶段重复修改,产生资金和时间浪费的可能性。合理确认设计方案在保证节目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减少资源占用。 (三)对采购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采用恰当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对无法履行正常采购程序的项目,应提前做出预判,取得财政和主管部门同意后选择适合的采购程序。对特事特办的采购项目,内部审计部门应给予重点关注,尽可能在日后的施工阶段进行全程跟踪,并加强对工程结算的审计。 (四)对施工阶段的审计评价 在舞美制景及包装施工过程中,到施工现场实地跟踪,审查项目整体施工是否符合设计方案,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在材质、尺寸规格等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对隐蔽部分进行重点审查,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关注工程签证是否合规合理,防止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审计部门尽可能督促施工问题在现场整改,减少发生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五)对验收结算阶段的审计评价 参与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的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验收。关注项目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是否完成工程量清单规定的事项,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量,督促归口管理部门从合同价款中予以扣除。结合验收对设计、采购进行评价,关注是否因设计、采购环节的问题造成浪费。 (六)对回收处置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节目完成后,归口办理部门是否对相关可重复使用的回收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对资金来源于财政的大中型项目是否按规定移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 (七)对道具库的审计评价 关注道具库是否建立详细的出入库档案,审查道具和设备的质量是否完好。结合项目预算,可以要求优先选用道具库的道具和设备,避免重复采购造成浪费。 三、舞美制景及包装内部审计体会 (一)完善审计制度 目前的广电媒体大部分还处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对于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广电媒体在保障党政宣传任务的同时大多数都承担生产经营的任务,兼具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是广电行业内部审计的坚强后盾,有利于内部审计活动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节目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实实在在的将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落到实处。 (二)加强审计知识和审计数据的积累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审计是一项跨专业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巩固审计、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多学习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对舞台构造、灯光、音响、显示屏、特种设备要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要建立审计数据库,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经常使用的材料的材质、用途、市场价格、供应商状况等进行归类整体,对地方造价部门的相关文件要充分学习,掌握相关工程定额和取费标准。 (三)重视对施工现场的了解 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是干不好审计的。舞美制景及包装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评价项目工作好坏的标准比较模糊。审计人员必须多跑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多收集相关数据。只有清楚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制作耗费的工时等基础数据,才有可能确定合理的审计评价依据。 (四)探索适合舞美制景及包装的评价体系 目前,地方性的广电媒体尤其是城市台,对大型活动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以收视率/收视份额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对于投入产出比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考虑不足。收视率/收听份额是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的保障前提,但其高低受统计样本的选择,播出频道和播出时间的不同以及插播广告时长等原因的影响。简单的以收视率/收听份额作为主导考核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舞美制景及包装评价体系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广电行业的特殊性,节目生产往往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很难找到适合的行业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可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经济效益,提高审计的质量和价值。 四、结束语 现阶段,新媒体对广电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广电媒体在资本运作、互联网技术运用等方面已经处于落后地位,必须守住自身在节目内容生产方面的传统优势。在节目生产不断推陈出新的阶段,舞台置景及包装大投入的趋势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严把成本关,做到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的与时俱进,为广电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包装工程论文:多媒体信息时代包装工程专业《摄影》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多种手段的艺术实践,颠覆旧有的意识形态、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如何通过摄影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素养是本课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摄影;实践;教学模式 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摄影》对于包装工程专业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继《艺术概论》、《美术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绘画功底、造型能力和色彩审美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同时它又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平行同步开设。摄影可以说是为所有视觉艺术搜集创作素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很大辅助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影像艺术逐步走向数字化,构成了全新的多媒体摄影艺术,形成了全新的创造手法和表现形式, 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摄影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摄影教学理论课程在教室进行,教师以传授为主,较多运用图片,对照相机各部位结构、功能、工作原理进行讲解,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中,一般在摄影室、室外或企业中进行, 沿袭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 由于时间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步,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遗忘较多,而不能应用于实训操作,最终导致技能训练效果差。从现实来看,教师对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技术等基本原理在拍摄技法上的运用讲解较多,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艺术性摄影。这造成了多数学生只能拍出技术性较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缺乏摄影的艺术价值,使得学生作品雷同毫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和滞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多媒体时代下摄影教学,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摄影教学模式,构置一种框架(纲领),进行教学创新,把科学、技术、艺术结合起来,加大艺术摄影实践课程的设置。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将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所在,改变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做实验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应用于社会。 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研究依托于食品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摄影》课程,结合教师本人自己的教学实践实例进行实际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 在实践课程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以期通过推进开放式和互动式实践课堂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基础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无疑对今后多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标创新思想的再定位 摄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有效培养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和观察视点。因此新的实践课程的目标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实践中掌握摄影基本理论。 课堂讲授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每章小节不同的拍摄题材,或室内或室外,边讲解边实际操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讲解。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更牢靠的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摄影》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对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便于学生对《摄影》教学更加深入的理解,将实践课程分别以"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设计指导, 经过三年的《摄影》实践教学研究,构筑这样的“三位一体”以全新理念统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拓展为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效果明显,是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1、“课题化”的教学理念 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课题的设计,课题设计实际上就是对研究课题进行详细规划的过程和结果。如,新学期初即布置本门课程的期末结题作业“其实很…”半命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这一学期的学习期间,边学习边做课题研究。像一根主线一样贯穿整门课程各个环节, 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地知识教学, 将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创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 2、“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 摄影实践教学大模块无外乎新闻摄影、体育摄影、人像摄影、产品摄影、动植物摄影、风景摄影这几大类,在教学中如果过分重视陈述性、技术性材料的教学,学生必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禁锢,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没有特点。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并能够帮助准确的传达思想,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所在。采用“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如进行风景摄影实践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对同“一棵树”进行拍摄,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拍摄,有的拍“这棵树”的全貌,有的拍细节枝、叶、花、树根,有的选择雨天拍摄,有的选择逆光拍摄,看似相同却大有差异,学生创作出不同情境、不同观念、不同手法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课堂与企业、报社、影楼的互动 将课程作业与实际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对传媒第一线的摄影工作的真实面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加强与社会联系,进行校企结合。摄影协会,引导学生进行有偿的摄影服务实践,尝试市场化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闻传媒领域,在摄影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传媒领域摄影图片特征,结合大学校园里和校园周边的新闻题材,如新生入学,学校艺术活动,校园买卖,等拍摄出有意义,符合要求的作品,有针对性的向各类网络媒体、新闻媒体投稿。加强与社会摄影机构如婚纱影楼、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的联系,定期带领学生做一些交流访问,在企业允许下安排学生做兼职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 课程的考核不以作品的数量为标准,学生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课程的一个结束环节,是学生对摄影媒介认识的深入,提升的关键环节。学生作品的有效考核是:作品+表达+意境。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讲解:所拍摄的作品某处刺痛了我?然后老师或其它同学问这样几个问题:你的作品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怎样进行工作的?你的方法是什么?作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某些细节说明了什么?对以上问题学生以第一人称向老师和同学作答。这些问题的回答,能显现出学生对作品情感思维的表达。经过实践证明文字讲解的好的画面视觉语言也较好。随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讨论,最后综合得出学生作品的成绩。评分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作品构图合理、层次丰富、内容有深度、拍摄主体明确、有无创新性等。 包装工程专业《摄影》实践教学模式探究,是笔者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更能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实践。本文旨在引起同行对摄影理论与教学的探讨,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一般摄影的教学模式,走出限定,统揽全局,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充分认识艺术创造的本身和艺术创造过程的积极因素,以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效果得到最优。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中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提出一种包装工程专业包装机械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包装机械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从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包装工程;包装机械;教学改革 包装工程这一本科专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试办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包装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受教育面越来越广,学科体系逐步完善[1]。虽然我国的包装机械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这就要求包装工程专业努力培养包装机械方面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包装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我国高校的包装工程专业都要开设包装机械这门课程。由于它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包装工程专业把这门课程列为重点教学的内容。它与包装工程专业开设的包装材料、包装流通、包装容器、包装测试、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管理等课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包装机械的教学也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3]。 1 包装机械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属于非机械专业的工科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掌握的机械类知识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陷入听不懂不学习更听不懂更不学习的恶性循环。 课程内容更新慢 包装机械行业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包装机械类的教材较少以及更新速度慢,导致学生选用教材较老,学习内容跟不上时展。 实习及课程设计周期短 由于区域限制,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较少,并且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在课程设计方面,由于掌握的机械类知识较少,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没有积极性。同时由于时间短,也达不到目的要求。 2 包装机械教学改革措施 精选教材和授课内容 合理地选择教材以及参考书籍,对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更加有利于知识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目前,本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孙智慧主编的《包装机械概论》一书。这本教材无论在内容体系还是编写的特点上,都比较适合教学的需要。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本教材与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中的要求有不相符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的需求,笔者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教学。 第一章:主要讲解本门课程的绪论,包括包装机械的概念、分类,包装机械分类和型号编制方法,包装机械工业概况,包装机械的组成和特点等基础知识。 第二章:主要讲解常见的充填机的分类,以及容积式、称重式、计数式等典型计量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另外,块状、散体类固态物料的供送装置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三章:主要讲解灌装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几种常见的灌装机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另外,液态产品常用的灌装方法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四章:本章需要了解各种封口机的类型、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各种封口机执行机构的结构原理;了解各种封口机的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第五章:本章需要了解常见裹包机械的概念及分类,进而掌握常见的裹包机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另外,卷筒材料供送装置、典型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要点作为补充知识。 第六章:本章主要讲解几种常见的多功能包装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另外,常用的制袋成型器的设计与计算、横封器以及纵封器的设计与计算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七章:本章主要讲解贴标机的分类以及贴标方法,几种常见贴标机的工作原理与执行机构。 第八章:本章主要讲解清洗、杀菌机械。另外,干燥机械作为补充知识。 第九章:本章主要讲解捆扎、集装机械。 第十章:本章主要讲解多功能包装机。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通过参考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制订适用于本门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但不能只讲理论而忽略实践,这样会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也不能只讲实践忽略理论,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也就偏离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包装机械课程的时候要全面把握,让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同时,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中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知识体系。在实验和实践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会利用实验中观察的东西来夯实理论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信心,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4]。 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并且本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机械和机构图,只能对照课本来讲解,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改革,现在学校选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时首先不能照搬、照抄课本上的知识。有些教师就是直接把课本上的东西扫描下来然后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中,虽然这样会缩短课件的制作时间,但是有照本宣科嫌疑,并且不容易吸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就是要求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眼花缭乱,这样会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把握:每张课件上文字不要太多,要精练;合理安排讲授内容的次序;尽量使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进行互动。教师不能总是自顾自地讲授,而是应该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再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样解决的优势在哪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知识的根源。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知识。 通常在讲授完一次课程以后,直观上学生会以为自己已经听懂了,但实际上由于他们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所限,不能完全掌握已学的知识脉络。对于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预留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堂以外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其次,在下次课讲授新内容前复习旧内容。 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 包装机械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和实践的课程,它的内容都和工程实际相关。合理地安排和强化实验和实践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本门课程共安排以下几个实验:振动供送装置实验、封口包装实验、多功能包装机实验及捆扎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这些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门课程结束以后还会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践。通过工程实际的参观,学生可以全面把握本门课程的应用场景及应用范围,另外对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进一步的巩固。 3 结束语 教学中课程改革的决策是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这个决策既要包含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变化,也要包括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因素。通过这门课的改革,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中电磁感应电加热技术应用 摘 要:当前,商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上升,国家对包装产业经济的关注在不断加强。文章首先简单的介绍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当前所存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包装工程发展路程及以后的发展走向,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在结合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状,针对本行业的薄弱环节,在以前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精心的学习,详细的分析。争取在以前的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包装工程的进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争取取得最优化的效益。 关键词:包装工程;电磁感应技术;电加热技术 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优点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及优点。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速度比其他的媒介加热的速度快,电磁感应技术在加热的时候损耗铁屑的数量较少。电磁感应技术在加热的时候起动比较快。电磁感应技术的节能效果比较好,因为在不用的时候可以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电源关掉,比较环保。可以关闭,因为感应加热有启电磁感应技术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在短时间内加热就可以到达效果,可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感应加热还有几点好处:(1)便于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2)减少设备占地面积;(3)作业环境安静,安全和洁净;(4)维护简单。正是因为电磁感应技术技术的很多优点,所以才将其用于包装工程的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效果和最优化的结局。 2 感应电加热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法是基于电磁感应技术原理,当交流电流通过初级线圈时,环绕着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次级线圈上(金属炉料)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此感应电动势的作用,在闭合的线圈(被加热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使金属加热。为中间包侧面感应加热装置。该装置中的感应器由铁芯、线圈和引入钢水的通道组成。当绻圈中通入交流电后,钢液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放出焦耳热使钢水加热。在浇注初期,因中间包耐火材料吸热,应供以较大的功率使钢水迅速升温。当中间包容量为10t时,最大功率约为1000kW。采用中间包电加热技术后,可使中间包中钢水温度相对稳定;而且利用磁感应加热钢水时,由于电磁搅拌作用,可使钢中夹杂物上浮。据资料介绍,在5t中间包中采用电磁感应技术电加热技术,当功率为1000kW时,升温速度达25℃/min,热效率为90%,可控制钢水温差在士2.5℃范围内。 感应电加热技术依靠两种能量转换过程以达到加热目的,即焦耳热效应和磁滞效应。第一种是非磁性材料,如铝,铜、奥氏不锈钢和高于居里点(即磁衰变温度)的碳钢产生热量的唯一途经,也是铁磁性金属(如低于居里点温度的碳钢)中主要产热途径。对于铁磁性金属材料,感应发热的一少部分来源于磁滞损耗。磁滞发热可以这样来解释,磁滞现象是由分子(或称磁性偶极子)之间的磨擦力导致的。当铁磁性金属被磁化时,磁性偶极子可以看成是小磁针,它随着磁场方向变化(即交流电的变化)而转动,这种来回转动所引起的发热,就是磁滞发热。交流电频率越高,磁场变化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出的热量也就越多。焦耳热效应是由涡流损耗产生的。涡流损耗和焦耳的表达式和直流电、交流电的能量消耗公式相同。和其它电流一样,涡流也必须有一个闭合回路。假设该电路中电压为V,电阻为R,电流为Ⅱ,由欧姆定律V=ⅡR。当电势降低时,电能就转变成热能。这种电能的转化过程类似于机械运动过程中势能的转化。势能转化过程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落下时发生的。电势降低时产生热,其关系式可以给出。必须清楚,感应加热的机理和直流电或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带直流电的导体而言,磁场(感生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距离导体越远,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强度的大小和电流大小成正比。磁场极性或磁力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给出。假如直流电流过一螺旋线圈,则螺旋线圈内的场强大载流体(中心凋围的磁场(O箭头)而线圈外的强度小。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场强很小。这是因为相邻两匝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彼此互相抵消了。现在再来考虑在一个通有直流电的螺旋线圈中插入一个实心棒时磁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棒是非磁性的,则磁场不受影响;反之,如果插入磁性钢棒,则磁力线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钢的导磁率比非磁性物的导磁率大得多的缘故。实际上,在电学计算中只需要知道相对导磁率即可。非磁性物质和空气的相对导磁率都定为1,磁性的物质的相对导磁率都大于1。 3 包装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包装主要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是包装理论、技术方法、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材料强度和结构;同时发挥多学科综合专业的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机械、市场营销、管理以及造型设计诸方面开展工作。计算机与测试技术可为包装工程设计提供计算、分析、实验和数据处理的手段,以提高包装设计的质量、效率,并适应现代包装工程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应包括包装CAD、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自动控制等。 4 结束语 现代的包装工程是许多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技术的应用,从包装产品的特点、性能、运输、储藏、安全、销售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包装工程的要求。包装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包装材料的问题。包装材料的好坏是包装完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应用电磁感应技术这个技术制造更好的包装材料。如果包装材料都不好的话,包装的任何一部都无法进行。不仅要包装包装的安全完整,还要做到美观,包装材料的安全完整美观才能吸引消费者额眼球,应该以最安全完整的包装材料达到最完美的包装效果,让包装发挥最大的视觉冲击,吸引更多更广的消费者。利用电磁感应技术这个技术为包装工程作出更好的贡献。 包装工程论文:食品包装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因此,除化学或材料专业外,相关专业纷纷开设高分子相关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作为北京农学院食品包装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向学生讲解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侧重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基于食品包装工程专业的需求,分析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授课特点,总结了在有限学时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如何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教学尝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包装工程论文:探讨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与包装工程教育若干问题 【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各类产品的包装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要。在世界发展历程中,包装工程的历史也是十分漫长的,总体而言经历了原始、传统、现代包装工程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包装工程大致经历的这三种时期,对包装工程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深入分析了包装技术体系中存在的方面,并对包装技术中独有的理论、设计方法、技术等加以介绍。最后,在了解国外包装工程教育概况的情形下,对于我国的包装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包装工程;包装技术;包装工程教育 0.引言 在世界产业结构、制造业布局进行大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成为世界中的制造业大国、强国,必须要有大量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予以支撑,因此也就必须重新对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以及包装工程教育加以十分重视。包装工程教育主要是进行有关包装工程内容的学习,包括了解其进程、主要技术等,只有为包装行业提供出优秀、杰出的专业人才,才更好地促进我国包装工程教育以及包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1. 包装工程 1.1 包装工程的历程 从包装工程出现至今,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原始包装,传统包装,现代包装三个阶段。其中,原始包装时代,包装的方式十分得粗糙、简陋,所使用的包装材料也是各种天然的材料。之后的传统包装不管是在方式还是在材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装的形式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其在商品的流通、销售中的作用日渐增加,其功能也得到了与延伸[2]。 在现今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单单只是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之上,还包括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只有质量与功能兼备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真的青睐,因此,包装技术在商品的运输、流通、销售环节同样非常重要。当今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种、品质等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商品包装的材料、工艺、设计等的要求也相应增强。 1.2包装工程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促使商品在整个世界中进行流通,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商品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商品的包装技术也得到了生产者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包装在几乎所有的行业,如贸易、食品、医药等都有涉及,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言,包装任务以及责任更是重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包装工程、包装技术在各种类型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起着重要、独特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没有包装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的支持,那么将会出现许多不良的后果:影响产品的外观;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影响产品的使用;污染环境等。由此可见,包装工程对于现代商品的生产、物流十分的关键,包装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2.包装技术体系 对于包装工程而言,其中的包装技术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技术体系,通常对其进行一下的概念解释:根据产品的物质形态、性能、功能要求, 通过最优的成本和最有效的措施保证产品贮存、流通中的安全, 以实现产品的各种价值需要的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等的总和。按照国际标准,根据产品的性质和包装技术侧重的不同,可以把包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销售中的包装目的在于提高商品的使用便利性;运输中的包装主要是为商品提供安全防护性能;特殊情况中的军用包装主要是为了军需品等各种军用物资运输和储存保护。 三种包装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使用的包装技术体系是一致的。尽管世界各国中的包装工程学对于包装技术体系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总体的体系构成还是大同小异的。综合、归纳之后可以得出,各个国家对于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各课程都包括了包装材料学、包装标准法规、包装测试、包装设计包装管理等。 3.包装工程教育 3.1 我国包装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世界国家对于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是包装工程专业教育的初试阶段,大概从1985年持续到了1991年;之后是包装工程教育活动渐渐步入正轨的时期,时间大约是从1992年到1998年;第三时期则是从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4]。 自包装工程教育在我国起步至今,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包括了包装工程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地提高;包装工程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不断上升;包装工程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于该专业的教育重视程度显著提高,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态。 3.2 我国包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我国大多高校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还不够突出,没有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以及应有的教育科研能力,无法达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水平;在许多的学校,盲目的对包装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招生,在教学资源短缺、方法落后的情形下根本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从事于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缺乏对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的深刻认识,包装工程行业的实践知识耶十分得欠缺;包装工程高等教育和行业的联系十分少,无法给该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训练。 另一方面,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的技术培训以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环节十分薄弱,不能达到现今经济发展中各行业的发展要求[5]。因为种种落后观念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大多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因此各种高职、专科人才的教育培养力量也十分欠缺,具有熟练水平的包装工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 3.3提高对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视 相对于国外包装工程教育及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包装工程学科是十分薄弱的,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加强对包装工程教育的重视显得十分迫切。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需要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意识上的重视以及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促使商品市场竞争加剧,商品消费需求也愈加多样化,随着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商品包装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6]。由于包装工程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言,包装工程业的发展、包装技术的成熟以及包装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影响着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唯有积极创新包装技术,提高对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视,全面发展包装工程业,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制造业健康稳定发展。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分析了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现状,结合包装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对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创新性培养模式、开放性培养模式和研究型培养模式的建立,明确了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宗旨。 [关键词]包装工程 培养模式 一、引言 发达国家的包装工程专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中美国是第一个设置包装工程专业的国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包装工程学院,欧洲的包装工程教育起步时间与美国差不多,较发达的为德国、英国和法国。国际上包装学科在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新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工艺、包装设备层出不穷,为包装工程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内容。 我国高校包装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大学最早创建包装工程学科。1984 年试办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起培养包装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部于1984 年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包装教育和科研得到了高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目前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开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可培养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但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包装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还面临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包装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包装高等教育起步晚,体系和内容不够完善 美国上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培养包装工程专业的研究生,90年代有了包装工程专业的博士,现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所院校可以接受外国留学、进修生,而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很不完整,因此,不仅是建设开始时间的落后,未来发展的步伐也远落后发达国家。 教育部1984年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经有70余所高校开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人。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将包装工程专业作为“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确定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但第二年国家修订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该学科被取消。在这之后,多所院校通过自设包装工程二级学科或在相关学科中增设包装工程发向,培养包装工程的研究生,时至今日,包装工程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包装工业的档次、水平还有待提高,包装工程的高等教育的体系还有待完善。 我国包装高等教育的不完整性,使得包装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包装企业的创新性发展和高级包装人才的匮乏成为包装企业发展的瓶颈。 2.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强 我们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实践和创新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别说是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便简单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这不仅值得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所思索的。从一些材料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结构上;二是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3.包装工程专业理论体系建立不够深入 包装工程学科以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包装件及其形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功能组合、形成及在物流过程中实现的规律,是一门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包装功能实现的原理方法、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现有包装工程学科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支撑,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过于依赖其他领域的理论平台,这也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一大问题。如何建立相对独立的深入的理论体系将决定未来包装学科的发展。 三、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性培养模式――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学,源于一个古老的教育梦想“因材施教”。2000多年前,孔子在杏坛授课,提出“因材施教”,门下诸多弟子,皆有成就。 而我国现代教育逐渐将个性化教育推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二条“工作方针”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规划纲要中还多处提到要因材施教,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 个性化教育思想就是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个性思维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培育现代化的创造性人才,开展素质教育。“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发挥个性思维的精英教育。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两个途径,与之对应的是教学内容的共性和培养能力的共性,要求你我们在教育共性的基础平台上,发展个性,这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以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培养为例,培养方案中共设置普通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独立实践教学五部分。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都相当于共性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类中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包括文、理、艺术等学科共计658个学时,这是个性化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个体的能力属于个体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教师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只是基础建设,而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是关键,所以教师的能力的提高和协作方式的转换成为解决个性化教育的枢纽。 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2.开放性培养模式――社会参与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分家,加之较为单一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有着比上一代多的困难。由此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造成差距的原因,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本身资质的问题,更不是培养学生的导师不够尽职,而是学校的单一环境不同于社会的大环境。从而形成了社会要求人才的适应力强、适应快与当今大学生的适应难问题这一对矛盾,欲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和加快适应速度。 面向社会,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式、校企共建式、教学工厂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已经与可口可乐、月明试验机、吉林沃达食品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基地,从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来看,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和企业成为主角,实现企业和学生培养的双赢。学生可以在第一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反馈到课堂上,同学们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企业依托高校平台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的追踪和反馈,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创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学校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并指导教师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性课题。 基于培养优秀大学生而提出的社会导师制,通过社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获得成长。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类丰富的知识。社会导师制在学生在和带教导师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到导师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等直接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收获宝贵的间接知识,即学生在过程中所感受、体会、领悟到的待人处事之道。二是有利于学生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习得人际交往技巧。三是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缩短其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适应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和带教导师的接触、观察,甚至亲自到相应的岗位上挂职锻炼,取得直接和间接的工作经验及印象,从而提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3.研究型培养模式――高级研究型培养模式 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增设了包装工程导论、专业拓展课、包装在人们中的应用和前沿讲座等理论课程;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积极倡导课外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空间。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实验、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在本科生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与研究技术,还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研究创新奠定基础。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通过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农业机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三层次”的试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跨院系、跨学科应用型研究。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从选题立项、写课题申请书、确定任务目标,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到完成科研项目,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既可以检验他们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科研能力。部分学生在本科生科研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四、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包装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包装工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印刷和各类包装机械为主要构架,以纸包装制品、彩印包装制品、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金属包装材料及制品、包装装潢、包装机械等主要产品的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包装行业发展迅速,包装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500亿元,发展到2011年约13000亿元。由于全球包装行业向亚洲转移,特别向中国转移,趋势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包装总产值增长将加速,年增长率大于21%,将继续保持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包装产品生产国,甚至有望超越美国。 然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包装工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反应在企业规模、人员素质、产品质量与档次、科技水平及开发能力、包装基础工业水平以及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科技人才的不足和开发能力的薄弱是制约我国包装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按产业发展预测,每年需培养学士5000名、硕士800名、博士100名,以满足企业需求。 五、结论 积极推进包装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包装专业发展的保障。 建立新型的包装工程本科生培养体系,以创新性培养模式、开放性培养模式和研究型培养模式为重点,完善本科生教育。 包装工程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得益于包装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包装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对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应用型包装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模块化思想对其进行了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部分,即在必修课方面,调整核心课程和学时,加大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学时;在选修课方面,增加创新学、创业基础等5门课程;设置15个实践环节,其中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置产品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关键词:包装工程;课程体系;新形势 国外,以美国为例,包装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包装技术方面的“通才”,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过程、包装测试、包装系统开发等宽泛的知识,面向包装工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置和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必须至少有半年的包装工业实习[1-2]。国内,各高校整体趋势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统一培养口径、重“学”轻“术”、忽视实践锻炼、偏重课堂教学等做法,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培养模式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4]。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包装工程学科的特点,对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包装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新形势下包装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 近二十年,包装工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不断出现,丰富和扩宽了包装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因此,现代包装工程已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和交叉的学科。2012年教育部调整后的包装工程专业(081702)属于轻工类学科下专业。新形势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掌握包装防护原理和技术,具备包装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及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商检、质检、外贸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5]。课程体系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程体系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目标,组织课程资源,制定课程体系并做出评价的过程。它是贯彻教育思想,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6]。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指导思想,注重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本校三学期制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构建与优化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板块形态进行设计,强调整体优化思想并充分突出本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比重,建立满足当前新形势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业的社会需要、知识的类型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全部课程按其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分成若干个模块,如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环节模块。 图1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图 二、必修课程模块:调整核心课程与学时 必修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佳木斯大学目前实行大类招生,因此,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属于机械大类平台课,前三个学期全部修完。主干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和灵魂,根据最新颁布的教育部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学时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包装CAD、包装材料学、运输包装、包装工艺学、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其他课程则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提供相应的创新与创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对必修课的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专业实验课程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包装材料学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包装测试技术实验、包装工艺学实验、包装结构设计实验、包装印刷实验、运输包装实验等)。根据课程特点,增设课外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图2必修课程组成 三、选修课程模块:增加选修内容与范围 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由于工科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变动性大和可选性小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大多数课程应该是必修的,而选修课一般是同核心课程关联程度不紧密的内容,这就致使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必修课程模块所占比例大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开设。由于新形势,要求培养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且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选修课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的新技术,目的主要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佳木斯大学新一轮培养方案制定要求中明确规定了选修课的学时数和学分数占总数比例,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的需要,增大学生选修的内容和范围,增加了创新学、创新案例、包装工程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和创业案例等课程。选修课程模块主要划分为包装设计、专业技术知识及扩展、创新创业能力三个部分。所有选修课都定为考查课,每门课学时数为30左右。 四、实践环节模块:增加实战与实验学时 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能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新一轮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时、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毕业设计等,共计43周,如图4所示。其中,一方面调整了必修课程中的实验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机械类专业认知、工程实践认知实习、产品包装创新实践。另外,把工程制图测绘、机械类专业认知、工程实践认知实习、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装潢与造型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安排在夏季短学期。 图4实践环节组成 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拼接合理化和体系弹性化要求,依据专业自身特点,对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从注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对各类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套能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结果是总学分189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60学分,学科基础课47学分,专业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实践教学43学分;总学时2528学时,公共基础课1000学时(占总学时的39.5%),学科基础课814学时(占总学时的32.2%),专业课492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专业选修课222学时(占总学时的8.8%)。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中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上升,国家对包装经济的关注在不断加强。文章先是简单的介绍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在所存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包装工程一路走来的发展路程其以后的发展去向,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在结合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状,针对笨行业的薄弱环节,在以前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精心的学习,详细的分析。争取在以前的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包装工程的进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争取取得最优化的效益。 感应加热原理感应加热系统包括交流电源,感应线圈和加热工件。感应加热所依据的基本现象就是线圈和;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源的作用是向线圈提供适当大小和频率的交变电流。用这种方法,通过线圈的感应,工件上便出现了电热效应。奉章重点讨沦线圈和工件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把这两个技术相应结合,我们将把这个技术应用于包装工程。 关键字:包装工程;专业建设;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包装工程是人们运用包装学知识,在社会、经济、资源及时间等因素限制范围内,为满足包装的主要功能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活动。现代包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社会含量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和包装操作活动的总称,这决定了包装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训练后才能获得。 1电磁感应加热有很多优点 先简短地介绍一下电磁感应加热的发展历史、应用及优点。1、电磁感应加热的速度比其他的媒介加热的速度快,2、电磁感应在加热的时候损耗铁屑的数量较少。3、电磁感应在加热的时候起动比较快。4、电磁感应的节能效果比较好,因为再不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电磁感应加热的电源关掉。比较环保。可以关闭,因为感应加热有启5、电磁感应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在短时间内加热就可以到达效果,可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感应加热还有几点好处:(1).便于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2).减少设备占地面积(3).作环境安静,安全和洁净(4).维护简单。正是因为电磁感应技术的很多优点,所以我们才将其用于包装工程的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效果最优化的结局。 2感应加热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法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当交流电流通过初级线圈(癌应器)时,环绕着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次级线圈上(金属炉料)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此感应电动势的作用,在闭合的线圈(被加热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使金属加热。为中间包侧面感应加热装置。该装置中的感应器由铁芯、线圈和引入钢水的通道组成。当绻圈中通入交流电后,钢液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放出焦耳热使钢水加热。在浇注初期,因中间包耐火材料吸热,应供以较大的功率使钢水迅速升温。当中间包容量为10t时,最大功率约荚1000kW。 采用中间包加热技术后,可使中间包中钢水温度相对稳定;而且利用磁感应加热钢水时,由于电磁搅拌作用,可使钢中夹杂物上浮。 据资料介绍,在5t中间包中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当功率为1000kW时,升温速度司 达25。C/min,热效率为90%,可控制钢水温差在士2.5℃范围内。 2.1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感应加热技术依靠两种能量转换过程以达到加热目的,即焦耳热效应和磁滞效应。第一种是非磁性材料,如铝,铜、奥氏不锈钢和高于居里点(即磁衰变温度)的碳钢产生热量的唯一途经,也是铁磁性金属(如低于居里点温度的碳钢)中主要产热途径。对于铁磁性金属材料,感应发热的一少部分来源于磁滞损耗。磁滞发热可以这样来解释,磁滞现象是由分子(或称磁性偶极子)之间的磨擦力导致的。当铁磁性金属被磁化时,磁性偶极子可以看成是小磁针,它随着磁场方向变化(即交流电的变化)而转动,这种来回转动所引起的发热,就是磁滞发热。交流电频率越高,磁场变化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出的热量也就越多。焦耳热效应是由涡流损耗产生的。涡流损耗和焦耳的表达式和直流电、交流电的能量消耗公式相同。和其它电流一样,涡流也必须有一个闭合回路。假设该电路中电压为V,电阻为R,电流为Ⅱ,由欧姆定律V=ⅡR。当电势降低时,电能就转变成热能。这种电能的转化过程类似于机械运动过程中势能的转化。势能转化过程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落下时发生的。电势降低时产生热,其关系式可以给出。必须清楚,感应加热的机理和直流电或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带直流电的导体而言,磁场(感生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距离导体越远,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强度的大小和电流大小成正比。磁场极性或磁力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给出。假如直流电流过一螺旋线圈,则螺旋线圈内的场强大载流体(中心凋围的磁场(O箭头)而线圈外的强度小。2)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场强很小。这是因为相邻两匝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彼此互相抵消了。现在再来考虑在一个通有直流电的螺旋线圈中插入一个实心棒时磁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图2.3)如果棒是非磁性的,则磁场不受影响;反之,如果插入磁性钢棒,则磁力线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钢的导磁率比非磁性物的导磁率大得多的缘故。实际上,在电学计算中只需要知道相对导磁率即可。非磁性物质和空气的相对导磁率都定为1,磁性的物质的相对导磁率都大于1。 3 包装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包装主要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是包装理论、技术方法、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材料强度和结构; 同时发挥多科性综合大学的优势,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机械、市场营销、管理以及造型设计诸方面开展工作。 计算机与测试技术可为包装工程设计提供计算、分析、实验和数据处理的手段,以提高包装设计的质量、效率,并适应现代包装工程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应包括包装CAD、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自动控制等。 5结论 现代的包装工程是许多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技术的应用,从包装产品的特点,性能,运输。储藏。安全,销售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包装工程的要求。包装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包装材料的问题。包装材料的好坏是包装完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可以应用电磁感应这个技术制造歘更好的包装材料。如果包装材料都不好的话,包装的任何一部都无法进行。不仅要包装包装的安全完整,还要做到美观,包装材料的安全完整美观才能吸引消费者额眼球,我们应该以最安全完整的包装材料达到最完美的包装效果,让我们的包装发挥最大的视觉冲击。吸引更多更广的消费者。利用电磁感应这个技术为包装工程作出更好的贡献。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方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包装教育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研创型人才培养的步伐才刚刚起步,现有的培养模式和包装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适应社会需求以及俱有前瞻性的培养模式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本文从构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探索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式,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包装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包装工程;包装设计;专业方向;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我国包装高等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办以来还不过30多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讨中。如何紧密联系包装科研机构、广大包装企业及包装高等院校,构筑和指导现代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结构和产学研网络,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期能逐步完善和适应包装企业对工程素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一、构建专业方向“4+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师徒制口传身授的方式,方便教学生只能靠感悟才能学到的知识,最大可能地把师傅的手艺和品质传给徒弟,师徒制教学有悠久的历史,当代的师徒制教学依然焕发着活力。我们提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受益于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启发,包装工程设计方向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包装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要求培养包装工程拔尖人才时需要针对学生个人的潜质、兴趣、特长等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为全国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1.目前考研已是部分理论基础好的学生的强烈愿望,将他们组成考研小组,学院和系里都充分给予支持和关心,指派专业教师定期给予指导。 2.包装工程设计方向对学生的绘画基础有一定要求,集中选拔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指派艺术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对平面设计和三维立体设计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去参与各类级别的包装设计大赛。 3.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实践动手和科研很感兴趣,可以直接参与大学生研创项目或教师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力行实验,成果在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 4.有的同学对工程设计课题感兴趣,则直接参加老师承接的企业项目,如同学们参加了老师承接的“美的空调运输包装的改进设计”,所得的成果被企业直接采用,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的同学参加老师承接的企业课题“时代橡塑的半导体散热器的缓冲包装设计”和“深圳三浦雨@能吸顶灯的包装设计”,所取得的成果直接被企业采用。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做到统一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而与现有培养方案不发生冲突,可以按照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因材施教,不仅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且师生自愿组合,便于推广实施。 二、以工程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时代性、应用性,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工程素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也就是说,包装工程设计方向一定要以工程设计为基准,培养具备工程素质的现代工程师。在课程改革上要注意跨学科综合与调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科学与人文相契合地优化课程内容。同时通过对包装工程设计方向核心课程的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建设。鼓励老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改革。 三、多渠道、多方式构筑一个学科构架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联合培养提升学历、出国访学深造、产学研实践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一支包装工程专业设计方向的教学团队。 1.鼓励团队内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支持。目前团队中在中南大学读博的教师有3人,1人被推荐去瑞士皇家理工大学访学一年,1人已经去韩国首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一年。 2.建立“传帮带”制度,一对一为青年教师指陪导师,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打造梯队。 3.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包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派驻青年教师去企业常驻调研,收集和参与解决企业难题,培植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四、以研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导核心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网络和凝练教学内容,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改革设计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以实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科研成果为补充,使精品课程建设特色化、多样化。我们制作的纸包装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在2002年湖南省课件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2007年湖南工业大学优秀教案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2002年,“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课程获湖南省优秀课程;2006年获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特色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为此我系获得了2008年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省级特色专业的立项。 五、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依托学院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定期组织教师驻企业参加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产学研网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依托“产学研”基地,不仅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如有的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用)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有的老师通过产学研合作课题的锻炼,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在我校讲课比赛中获奖,参与两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多篇,被提拔到重要的教学管理岗位。 六、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 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与制造方向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上初步形成包装工程类学生一体化包装设计能力培养的独特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统一起来进行训练,同样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设计技能的训练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与时俱进,展开广泛调研和教学研讨,提高对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我们从2001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就中国包装工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包装工程研究领域、学科内涵、与其它学科关系等方面进行广泛研讨。 2.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包装设计实验教学体系。一是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测试技能;二是通过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结合实际产品进行内、外包装容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是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包装容器的加工制造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设计观。 3.以综合训练和提高学生包装设计综合能力为目的,实行不同学科背景协作式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包装工程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各学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可以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实行包装工程专业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组。 4.加强学生包装创新设计的能力训练,通过感知、认知包装,试制、改制、创制包装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只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就一定能够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取得成效。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摘要:分析了目前包装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分歧,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主张。同时建议将“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以及“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作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两个方向。 关键词:包装工程;人才培养;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十年来,先后有七十余所高校申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包装工程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基于包装工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很多学校申办专业时考虑的多是自身学科的优势和了解到的就业需求。尽管1996年该专业成功申报到硕士点、博士点,但1997年随即取消了包装工程这一二级学科目录。即便经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到现在也未能恢复其二级学科目录。这与当前包装高等教育办学特色过多、过程过泛有莫大的关系。特色过多、课程过泛,影响了包装工程专业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作为包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包装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办出包装工程专业的真正特色来。 作为包装教育专家的杰出代表,姜锐先生一直在为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吁[1],并高屋建瓴的提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宋宝丰教授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对如何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2]。当前,不少从事包装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袁志庆、王彩印等从工程教育的角度各自阐述了如何培养包装专业人才[3,4]。无可争议的是,目前我国包装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宽口径宽基础、非工程化、将包装装潢等同于包装设计等等。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业内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还存在以下分歧。 一、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歧 (一)分歧一:包装材料作为培养方向是否可行 材料是包装的载体,是从事包装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对于从事包装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包装材料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合适则值得商榷。事实上要能较好地从事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工作,必须系统地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而包装材料不仅包含高分子、金属材料,也包括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要在学好其他包装工程专业有关课程的同时,再掌握好材料相关课程显得不切实际。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包装材料在包装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包装材料作为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或作为有条件的院校中材料类本科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或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二)分歧二:包装艺术学可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由于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包装设计出现了一种过分包装的现象。也因此包装所带来的附加值被过分放大。一些艺术类师资相对较强的院校将包装艺术学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事实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讨。其一,包装工程首先突出的是其工程特色,是一门工学专业。它研究的是如何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包括色彩构成、装饰装潢等。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院校介绍包装工程专业时都提到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事实上基于其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装的造型美、结构美与安全性。以包装艺术学作为培养方向对工学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偏高;而以包装造型与结构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又缺乏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它必然要与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方能形成一个培养方向。 (三)分歧三:包装印刷不分家,印刷应该就是包装工程本科培养方向 众所周知,产品包装装潢是通过印刷来实现的。一直以来,部分院校依靠自身办学特色,将包装印刷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结果导致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涌向印刷企业。诚然,印刷技术作为一个独相对立的技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确很大。而仅以此为由,就认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应以印刷为主则不尽然。不可否认,印刷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但不应是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包装工程这一大的系统中,印刷仅是其中的一环,将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推入印刷企业不仅有“抢人饭碗”之嫌,而且不能真正推动包装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市场对包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分歧四:加大管理类课时以培养包装管理人才 现实社会的情况是,包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不足。在加强包装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加强包装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据此有人指出,包装工程教育应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培养方向,或将包装管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诚然,包装管理人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企业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通过加大包装工程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比重来培养管理人才。否则按照这一逻辑发展下去,包装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采矿企业需要采矿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电气企业需要电气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如此一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陷入困境。应当承认,有包装工程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因为这对相关教师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懂专业,还要有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事实上,目前包装管理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企业可用的真正懂包装技术的人才缺乏,或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教学药品经营管理论文 1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GSP认证为重点组织教学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职药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流向药品流通领域。我们培养的药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医药经营及医药管理等单位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新版GSP中的重点内容,如供应链管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等作为重点知识学习。例如医药企业GSP实务课程,我们以通过GSP认证为教学目标,结合新版GSP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重点规定网络环境、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功能的要求。我们将教学地点安排在仿真实训室,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真实感受药品在购销、调储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药品质量管理的效率。在其他相关的课程中我们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医药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知识的拓展,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跟踪管理发展趋势的能力。 2采用不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任务驱动法:结合新版GSP对人员的要求,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工作任务要求的调查研究,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任务的核心技能,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药房药品管理实务课程的授课中,我们将教学地点设在学院实训基地的药房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授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训室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学习在实训过程中得以完善。在教学中按照不同药品的分类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导入-制定方案-任务实施-评价总结等环节。同时,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在储存、运输设施设备上的要求,强化对于温度敏感的药品的监控,作为重点知识学习和训练。 2.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好,尤其在医药商品营销实务课程中用得比较多,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购销票据的要求,我们挑选在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走票”、“挂靠”等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认识到药品经营活动中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新版GSP中重点强调了药品销售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要求。同时,通过近年来药品在批发企业、药店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3PBL教学法:在医药企业GSP实务教学中我们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讨论的主题建构与自己的主题相关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医药企业GSP实务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例如老师提出要开办一家零售药店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活动汇报、解决问题等环节,解答问题。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重点强调在新版GSP中规定了批发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和药品零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应当具备执业药师资格。这样,在训练的过程中将最新的知识点渗透给学生,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作者:史红波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监局药品经营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五个监管”、奋力打造“三区”,坚持依法行政、高效务实、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工作。通过换证,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第一责任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二、换证范围 全市范围内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零售企业(包括零售连锁门店、单体药店、批发企业下属药店),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三、组织实施 *市局全面负责全市范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具体负责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及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婺城、金东分局受市局委托,协助参与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换证工作。各县(市)局受市局委托负责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 四、现场检查标准及条件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检查标准参照《*省药品批发企业现场检查标准》(浙食药监市〔20*〕8号)、《*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验收实施标准》(浙食药监市〔20*〕25号)。药品零售企业现场检查标准根据《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6号)第十九条、《*省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浙食药监市〔20*〕25号)、市局《关于印发申办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一次性告知内容的通知》(金食药监市〔20*〕107号)、《转发国家局关于加强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凭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金食药监市〔20*〕127号)等规定制定。具体详见附件1。 五、换证程序 (一)申请 县(市)药品零售企业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换证,并向行政审批受理窗口提交材料。〔一式两份,所在地县(市)局一份,市局一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及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向市局申请换证,并向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提交材料,并进入省局行政审批网站申报。所提交材料包括: 1.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申请表(见附件2)或药品零售企业换证申请表(见附件3); 2.需要提交的材料、证件见申请表中所附的说明。 3.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二)受理 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和各县(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具体受理换证申请。受理点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当场发给《受理通知书》。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审查 1.市局、各县(市)局对受理的材料进行合法性、完整性审查。换证不实行全面现场审查,采取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审查。 2.对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必须进行现场审查,对其他企业采取随机抽查。必要时市局对县(市)局换证审查情况进行抽查。 (1)资料审查中有重大疑点、自查报告形式简单无实质内容或与事实不相符、提交虚假材料的企业; (2)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 (3)有举报情况的企业; (4)上年度信用等级评定为警示以下等级(含警示、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等级)的企业; (5)通过复认证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单体药店。 3.按照“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受理的县(市)局实施换证现场检查,市局对全市换证检查情况进行抽查。换证现场检查时,应填写《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现场审查表》(附件4)或《药品零售企业换证现场检查情况记录表》(附件5)。 (四)公示和发证 对经审查符合换证条件的企业,其有关换证情况在我局政务网站上进行公示,供企业和公众查阅。受理点收回原证,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到受理点领取新证。不符合条件的,可限期3个月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换证,注销原《药品经营许可证》。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暂缓换证: 1、因违法违规经营,已经被药品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 2、经审查不符合换证条件需要限期整改的。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换证。 1、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换证申请的; 2、不符合换证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 3、已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 4、审查发现有《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六、工作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换证工作,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严格办事程序,将换证工作与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和单体药店的GSP复认证工作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换证工作有序开展。 2、严把换证准入关。换证工作是对药品经营企业继续从事药品经营的再准入审查,是对药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各县(市)局要严格按照换证工作方案进行审查,统筹安排,确保换证工作顺利实施,防止换证审查工作走过场。市局在换证抽查中发现有不按标准予以换证的,收回换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3、完善企业数据库。市、县两级药监部门要互相配合,及时将换证企业名单及有关许可内容建立数据库,使换证前后企业的档案资料齐全,并妥善保管收回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 4、加强对连锁总部的监督引导。市、县两级药监部门要对连锁总部加强诚信自律引导,监督企业做好自查,若发现连锁总部在门店自查中有弄虚作假、瞒报虚报行为,将在对连锁总部的诚信考核、行政许可等方面予以处理。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力求合作 供应链是医药商品在药品销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药品的生产和患者最终的使用药品,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这样才能加强医药公司和相关的供应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才能使供应链得到更好的优化,使其资源能够达到共享,最后的目的就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药品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现如今,我国开始严厉整治一些药品的违规广告,为了能够保证药品公司管理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作为医药公司必须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合作,是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扭力想规范化常规化发展,比借此获得更大市场。因此,医药公司只有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的、规范的经营管理途径,才能有利于医药公司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提高专业化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药公司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实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以增强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实力,同时还要鼓励医药公司必须跟随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积极预见市场变化的动态,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确立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每一步的实施都要有计划的进行,同时注意人才的培养,要不断更新人员思想,努力提高人员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广告的宣传时,要具有药品的品牌宣传意识,力求打造药品品牌,增强药品产品的信誉度,积累更多的客户量,不要地开拓市场范围,在药品价格上做好灵活的更新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向国际化,建立药品销售网络,给顾客的购买提供方便。 (三)积累更多的资本 医药公司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本,注重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通过努力才能成世界大型药企,像GSK,辉瑞,拜耳等实力。对于具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念的,有较丰富的资源的,能力极强的企业来说,积累资本,可以丰富其药品资源,是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我们要学会运用资本手段,整合资本能力,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这种例子在我国的本民族制药企业中并不缺乏。 (四)力量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企业能否进步,取决于企业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企业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得企业的技术手段更加强劲,然后将技术与创新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新的生产设备,采用新的药品生产工艺,使得医药公司的技术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将药品生产能力有效提高,事医药公司能够向大型的医药公司模式发展。对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和药品的种类进行逐一改善,使药品公司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的竞争能力,为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五)对非处方药品市场进行开发 在我国,有很少的非处方药生产的企业,在非处方药的营销的过程当中,医药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还不是非常的正规,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有利席位,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要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来开拓非处方药市场的广阔空间,以战略的眼光下决心去抢占广阔的非处方药市场,在品种,销售,宣传,中断推广等方面大力发展。在品牌、宣传、此外,我国农村非处方药和中成药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大力去开发。 二、总结 综上所述,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的各种因素中,重要的是人员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这两个主要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和销售业绩,可以开拓更广阔的人群,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规则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成为核心因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药品的零售企业很好的发展,药品公司就需要了解市场运行状态,因为药品经营管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经济管理,它不仅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且也涉及到经营方面的内容,比如以往的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重点是在技术管理上,这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医药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药品的经营管理上,我们认为:1.要营造良好的产品管理的科学环镜,产品管理是以营销为目的的医药公司的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之一,所以从各个方面凝聚力量,可以使医药产品更好的经营和管理。2.要对产品管理的目的和范围进行深人明确,只有保持医药司品。 作者:徐静 徐莉 单位:蓬莱市老百姓医药有限公司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药品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公立医院在新的医改中如何变革创新,直接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药养医”即将成为历史,医疗与药品分离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就公立医院对药品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说明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立医院;药品;经营管理模式 近几年两会的热点问题都离不开医改,这是民生的大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国家也在不断偿试着各种改革。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扶持的力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医生多点执医;降低药品加成到药品零差价即将在全国推行。“以药养医”即将成为历史,医疗与药品分离成为必然的趋势,公立医院在新的医改中如何变革创新,直接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道路。医院首先面临是如何弥补药品在医院的运营中不再直接产生利润,造成医院收入大幅减少,同时还要保证药品供应畅通及有效配送到临床科室。药品的物流成本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我国公立医院药品经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药品供应渠道主要采用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各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在政府药品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再按规定加成通过住院医嘱和门诊处方形式卖给病人。院内流通渠道,一般分为“药库-药房-科室”三级流通管理形式。公立医院药品管理手段普遍落后,即使医院建立药品物流管理系统,也处于药品入出库登记管理阶段,许多医院甚至没有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在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下,面对品种众多,用量庞大的药品,大多数医院药品管理还处于向供应商、药库药房如何进行采购申领、入库验收、储存管理、发药、人工配送初级阶段。药品搬运配送都是由医院的药师或护士承担,每天来回不停地搬运配送药品。造成药师和护士工作发生了偏移,加重医护比例严重缺乏,同时增加医院药品物流成本。目前,公立医院药品使用量主要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计算收费管理,然而医院HIS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患者的诊疗环节,专注于医嘱、处方的流转记录。药品流通管理仅做到与医院收费系统相连接,方便计价收费和药品使用量的统计。如何提高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水平,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 将有限的医护资源从药品物流运转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医院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二、公立医院药品经营新尝试 过去医院招标采购的是药品,现在医院招标采购的是供应商。医院的药品经营主要采取二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招标的形式把院内的药品供应全部对外承包。医院提供场所和客源,药商提供硬件设备和药品货源,医院的药师负责审核医嘱和处方发药,药商负责配送和药品的包装工作。月底医院根据病人对药品的销耗量与药商结算(即先用药后结算),医院药库、药房里所有的药品在病人没用前属于药商,只是暂时存放在医院里的,医院真正实现了零库存。医院为了防止药商垄断药品价格和流通渠道,大医院会根据实际情况招二家或者三家供应商,通过与供应商合作的形式达到双方共享。既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减少成本,又可以节省流动资产。另一种经营形式:医院药房主要经营医疗服务中基本需求的、必要的、急需的药品,保证医院临床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辅助用药部分直接通过出租场地让药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医院招标时必须把好质量关,选信誉好的大公司进入医院来经营。通过双方合作,既可以满足病人用药需求,又增加医院收入,同时降低药品的比例。 三、条形码技术改变药品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带动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改变了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条形码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的促进了物流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对物流各环节的管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化管理除基础的HIS系统之外,医院还有许许多多的软件管理系统。医院如何将所有的软件系统放在一个专业的管理平台进行运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流程规范连接。药品物流系统作为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系统,需要与其相关的管理系统对接。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使物流运转规范简化、降低差错、提高作业效率,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降低了,使药库原本只有专业药师才能进行的药品物流管理变成普通物流人员即可完成的工作。药品验收入库时,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条码机扫描包装箱条码进行验收入库,扫描时还可以实现采购信息、供货商信息、配送批号信息、发票数量金额信息的比对工作,并且可以自动提示该药品在药库内存放的具体位置。既简化工作流程,又提高入库效率,同时降低差错发生。 药品物流系统还可以自动将接近有效期的药品罗列出来并提示做退货处理。 在日常盘点中,可设定动态盘点或循环盘点指示,通过手持终端机扫描条形码进行库存的盘点。根据盘点信息进行批次、数量的药品补充和调整,做到账物相符,帐账相符。 条码技术的应用不但把药库与药房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药房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连接,药品最终目的地是病人身上。院内各临床科室药品使用消耗的信息,基本上可以通过HIS系统内的医嘱、门诊处方的直接统计获取。药库通过条形码技术主动回收扫描来确认相关药品在病区的消耗量,按照各临床科室的消耗量定期对药房进行补充,院内的药品供应模式从传统的“药房申领药库发货”转变为“药库根据消耗量主动补充药房”。药房和中心配液室根据医嘱集中配好药,再由配送人员送达各临床科室交护士执行医嘱,集中统一的药品配送制度,使院内药品供应流转变得更加精细透明。特殊药品:如酒精、碘伏等外用药品作为临床科室内部消耗的药品,我们医院几年前就把它归入医用耗材管理使用,由物资仓库采购配送管理,计入科室的直接成本费用中。 四、新的药品物流管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更加强调医护人员回归到医疗服务队伍中去,实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医院后勤服务渐渐走向社会化,把医院非主要业务的后勤服务通过项目形式对外承包出去,医院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医药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等社会资源逐渐深入参与到医院后勤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院药品物流管理作为医院物流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应该实行社会化管理,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物流公司来承包药品的物流配送,而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使药品管理变成普通人都能完成的任务,改变过去只有药师能识别完成的工作,药品的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公立医院药品物流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改善之处还有许多,我们无论以药商合作经营管理,还是通过对外承包方式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来管理,首先应该考虑是如何利用好医院现有的资源,既保证药品供应链的通畅,又能节省药品的物流成本。 五、结束语 在新时期医改背景下,医院必须树立为病人服务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引进新技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品牌的提升来蠃得医疗市场;通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药品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资源,动态化管理医院药品供应链,使供应链的运转实时可视化,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又为药品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技术保证。与供应商合作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做强药品这个品牌。医院在竞争中不断优化药品的经营管理,势必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实现医院、供应商以及患者三方的共赢。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摘 要:药品的使用决定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药品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对于药品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有较大改善。在药品企业的内部经营,也将针对药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下面本文将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药品企业;经营;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对于药品经营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而药品的经营与商品经济相同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经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营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战略、经营体制在内的供产销全过程的一切经济活动。狭义的经营、专指市场营销活动。根据目前形势下,药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药品企业逐渐向经营连锁方向转变,多种因素导致药品企业内部的管理越来越困难,想要制定一系列的内部管理的措施就应当对内部管理的概念和内部的经营结构进行一定的了解。 1 当前社会下的药品企业经营情况 在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药品企业经营模式区别于普通企业管理,由于药品来源经营条件的特殊性,会受到政府相关法律的制约。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来经营药品,保障药品合法和安全性。根据其中的具体办法、实施步骤和药品的采购的相关信息规定来进行,药品企业需到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注颁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同时药品的进货渠道、生产地等信息都实行公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在内部管理方面,目前药品企业还没有一个完善公开的管理制度,这样为药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难度。 2 关于药品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措施的建议 2.1 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信用机制 药品企业应收款管理的好坏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有直接关联,且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益及资金风险防范和投资者利益问题。药品企业若管理不好应收款项,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正常生产经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药品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诸多原因中,双方合同签订时的失误是主要原因。如产品出售后,客户可能会提高验收合格才能付款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客户可能并不及时履行合同内容,推迟验收时间,导致应收款无法执行的情况发生。 因此,药品企业在经营中应当注意合同的管理,增加信用制度,对于对方企业的合同制度应当采取将部分关键内容进行整合,尽量使用本公司的合同版本,并在合同上将相关人员全部记录。如若不能使用应对所签订合同内容进行反复的核对审查,反复校对清楚才能够签署合同。建立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不是具有歧视的分级划分客户,而是将根据每一位客户的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对于历史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核实,以保证今后的再次合作。新客户的个人信息根据其个人背景考虑进行评估,因为每一位客户的信息都将对药品企业今后的经营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避免出现明显的阶级划分,尤其针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以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在内部实行明确规定确保客户信息不外泄,从而保证药品企业的信誉。 2.2 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加强药品应收帐对账工作 加强药品企业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只有在制度的支撑下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中,应在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将合同签订与审批权独立分开,且将应收款的催收工作与监督工作独立开来,可以让经营部门对应收款的催收负责,财务部门对经营部门催收进行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很多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分工不够明确,由经营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则成为一纸空谈,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差错与舞弊风险。 企业账务如果太混乱,应收账款管理将很难进行,最终会导致企业出现各种不明损失。所以,药品企业对于账目的管理应制定标准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对于应收账款的明细账目管理清晰明确。药品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于总账、明细账、应收账款的记录与客户进行统一,避免误差的发生。药品企业对于发票的管理也应当重视起来,药品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法规,在企业内部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且安排专人监督,以保证发票管理的顺利进行。药品经营部门应对经营台账进行登记,财务部门则应负责核对经营部应收账款,确保双方账款对账一致。财务部可以每季或者不定期地与客户函证对账,尽可能地避免应收款管理中出现任何纰漏,确保对账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强药品赊销收账工作,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 对药品企业来说,其资金状况会受到药品赊销回款工作状况的直接影响。赊销工作会促使企业资金产生大量外流的情况,会给一些本身资金周转速度就不快的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从而导致企业很多应该进行的工作无法及时正常地完成。所以,药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经营资金回收状况的分析,定期开展清欠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债款追回。药品企业在发放药品时应立足客户信用等级,对信用等级过低的客户应尽量避免与其合作,以尽量减少企业呆账和坏账风险。 与此同时,药品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详细账龄分析,提前做好坏账准备金工作,以免资金不周时企业运行出现不畅。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且长期拖欠应收款的客户,药品企业应首先停止对其供货,并将其交予法务部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收款工作。在加强应收款的收账工作中,药品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的内部激励措施。药品企业可以对应收款回笼制定激励考核措施,经营人员是其主要对象,应收款回笼率指标为其考核指标,对回笼率较好的经营人员,药品企业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对较低的人员则应给予一定处罚,以促进应收账款的加速回笼。 结束语 药品的监督管理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对于药品企业来说一个良好的经营模式,会为药品企业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而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才是药品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对于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药品企业管理阶层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措施,公开透明的药品进货渠道,保证质量的药品生产厂商都是一个药品企业应该具有的。药品企业在现代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每一个药品企业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保证药品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分析 【摘要】近年来,医药公司得到了稳步发展,但仍需要采取正确的经营管理途径来保证医药企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加强经营管理的途径展开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途径 前 言: 医药公司从过去比较混乱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方向迈进,而药品经营管理的环境与整个市场的背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经营情况的基本现状,有利于促进医药公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 1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每年都会在年末统计一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情况,在2008年的年终,我国的制剂生产企业多达四千多家,其中里面还包括很多原材料药的生产厂家,与发达国家医药公司相比,发达国家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而且所用的设备比较先进,在资金方面能够供应医药公司的发展要求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产品的研发产生阻碍,对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产生制约。从我国整体的市场来看,外企占据35%的市场份额,国企占65%左右,随着外企的资金流入市场,国企的境况每况愈下。虽然外企只占35%的份额,但是这部分市场却被几个位数不多的企业瓜分,所有的企业都会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而且每个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我国的65%的份额被众多大中小企业瓜分,平均利润值并不高,并且存在很大波动,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药品经营管理的科学途径。 2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分析 2.1力求合作 供应链是医药商品在药品销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药品的生产和患者最终的使用药品,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这样才能加强医药公司和相关的供应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才能使供应链得到更好的优化,使其资源能够达到共享,最后的目的就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药品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2.2提高专业化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药公司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实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以增强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实力,同时还要鼓励医药公司必须跟随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积极预见市场变化的动态,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确立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每一步的实施都要有计划的进行,同时注意人才的培养,要不断更新人员思想,努力提高人员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广告的宣传时,要具有药品的品牌宣传意识,力求打造药品品牌,增强药品产品的信誉度,积累更多的客户量,不断地开拓市场范围,在药品价格上做好灵活的更新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向国际化,建立药品销售网络,给顾客的购买提供方便。 2.3积累更多的资本 医药公司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本,注重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通过努力才能成世界大型药企,像GSK,辉瑞,拜耳等。对于具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念的,有较丰富的资源的,能力极强的企业来说,积累资本,可以丰富其药品资源,使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我们要学会运用资本手段,整合资本能力,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这种例子在我国的本民族制药企业中并不缺乏。 2.4力量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企业能否进步,取决于企业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企业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得企业的技术手段更加强劲,然后将技术与创新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新的生产设备,采用新的药品生产工艺,使得医药公司的技术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将药品生产能力有效提高,使医药公司能够向大型的医药公司模式发展。对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和药品的种类进行逐一改善,使药品公司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的竞争能力,为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2.5对非处方药品市场进行开发 在我国,有很少的非处方药生产的企业,在非处方药的营销过程当中,医药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还不是非常正规,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有利席位,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要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开拓非处方药的广阔市场,在战略的眼光下,决心去抢占广阔的非处方药市场,在品种,销售,宣传中不断发展。此外,农村非处方药和中成药市场有很大优势,值得我们去开发。 2.6增强买入药品的验收管理,确保入库药品质量 1)买入药品逐批验收 医药公司需要严格根据GSP的要求和本企业的规定对买入的药品实行抽样验收,确保逐批验收,针对双批号合箱的药品需要分别实行验收并登记,于此同时,还需要验收人员对买入的药品统计其合箱批号出现的概率,倘若同一个品种从没有过合箱的情况,需要对该品种的供应商实行质量查询。通常一个药品供应商,其生产的产品出现合箱属于常规现象,但若没有合箱,则可能是该企业存在人为凑整件截批的情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混批现象,根据《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人为的更改生产批号的现象,对其药品需要按劣药论处;倘若一个药品供应商生产的合箱信息没有出现在药品包装上,则证明在实际产生的合箱药品,从车间到仓库,最后销售出厂,必然会导致混乱分不清哪箱为合箱。在药品供应商遇到质量问题而收回产品时,医药公司也必将退回更多的产品,这种情况将会给公司带来多余的烦恼和不必要的工作量。 2)加强随货检验报告的审核 按照国家GSP要求,医药公司药品买入首营品种时需要附加药品供应公司买入同批药品的合格检验报告单。针对买入首营品种需要严格核查同批次的同批检验报告,审核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检验项目同检验报告检验项目是否有出入。倘若检验报告检验控制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在或者检测项目少于质量标准,那么需要立即停止该品种的买入验收,以避免买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药品。 对于现营药品品种,需要定期的向供应商索要药品的同批检验报告,并进行严格核查,以保证买入药品的合法性和买入药品的质量,当发现与要求不符时,需要立即停止该品种的买入与销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的各种因素中,重要的是人员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这两个主要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和销售业绩,可以开拓更广阔的人群,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规则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成为核心因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药品的零售企业很好的发展,药品公司就需要了解市场运行状态,因为药品经营管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经济管理,它不仅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且也涉及到经营方面的内容,比如以往的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重点是在技术管理上,这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医药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药品的经营管理上,我们认为: 1.要营造良好的产品管理的科学环镜,产品管理是以营销为目的的医药公司的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之一,所以从各个方面凝聚力量,可以使医药产品更好的经营和管理。 2.要对产品管理的目的和范围进行深入明确,只有保持医药公司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在新版GSP指导下研究并制定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标准 摘 要:新版GSP借鉴了国外药品流通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药品流通各环节都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新版GSP管理规范出台后,与之相应的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适时修订。 关键词:课程定位;设计理念;内容选取 课程标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选择教材、确定考核方式的重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必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准确描述,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依据职业标准变化适时调整,做到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细化,效果评价充分。 新版GSP借鉴了国外药品流通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对药品流通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规定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药品、流通中其他涉及药品储存、运输的活动都必须符合GSP的相关要求,弥补了以往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监管空白。 新版GSP管理规范出台后,与之相应的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适时修订。下面就以药房药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介绍一下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课程定位 药房药品管理实务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药房经营管理流程为主线,以药店选址与开办、库房管理、药品陈列管理、店面销售等工作任务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从事药房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门综合应用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针对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药品经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分析药类行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药房工作能力为重点,基于药房药品管理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和设计本课程。形成以“课程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社会调研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序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确定考核方式。 四、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药品采购程序及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的认定工作;掌握药品验收流程;掌握药品仓库分类存放原则;掌握药品养护措施;掌握药房药品陈列原则;掌握药品流通过程质量管理。 (2)熟悉药店选址、布局及人员配备;熟悉药品外观鉴别内容和简易鉴别方法;熟悉药房药品销售技巧;熟悉药店药品盘点、收银过程及要点;熟悉GSP认证程序;熟悉药品养护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3)了解药店的开办条件和程序;了解药品采购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了解药品召回制度;了解营业员服务规范。 2.能力目标 能够自我策划开办药店;能根据药品库存情况制订采购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药品采购;能对药品进行外观鉴别和简易鉴别;能够根据药品品种及性质进行合理的药库分类存放;能够根据药品性质进行合理养护;能够对不同药品进行合理的门店陈列,能够对药品进行销售与售后管理,能够进行药品盘点与收银工作;能全程监控药品质量。 3.素质目标 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领悟性和执行力;养成团结协作、沟通顺畅的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管理能力。 五、课程内容选取 六大项目,分别为开办药房、药房药品采购管理、药房药品验收管理、药房药品贮存与养护管理、药房药品销售管理、药房药品质量管理。 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为“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告知学习内容及目标③知识学习④任务实施⑤讨论评价⑥任务整改⑦职业素养教育⑧布置新任务”八个环节。 2.教学方法 药房药品管理不是“教”会的,而是“做”会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式、课堂讨论式、角色扮演、课堂演示、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不但要教授相关知识,训练药房药品管理工作的能力,更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 七、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由学习态度、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权重为25%(出勤5%、作业5%、课堂提问15%),阶段考核权重40%(自我评价10%、小组互评15%、教师评价15%),期末考核的权重为35%。 按照课程顺序从前往后,两个任务为一个阶段,将考核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考核,取三个阶段的平均分计入阶段考核成绩。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析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静脉溶栓护理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有121例患者冠脉再通,约为69.14%;有8例患者梗死复发,约为4.57%;有4例患者存在出血症状,约为2.29%;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临床死亡率约为0.57%。结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干预 在临床当中,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缺血,进一步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最终使得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的一种病变[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对患者的生命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病症,患者病情通常急性发作,病情发展相对比较快,同时也较为严重。临床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改善冠状动脉的灌注状况,同时加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愈后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临床静脉溶栓护理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男性97例,女性78例;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49.1岁;患者病情发作至就诊时间小于11 h;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口服,0.3g/次,1次/d;1500000u尿激酶于30min之内静脉滴注,静滴时每隔2h行床边心电图,共复查5次;每隔2h行心肌酶谱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约12h之后以5000iu肝素静脉滴注,后每12d重复应用1次,连续使用5次;3d后以阿司匹林0.15g/次口服,1次/d[3]。 1.2.2 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①对患者予以心电监测,绝对卧床,行吸氧治疗(4l/min),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便于临床采集检查标本以及治疗;遵医嘱合理应用镇痛药物。②密切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存在溶栓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及时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予以检测,观察患者有无黏膜出血、黑便、尿血等相关出血体征,对于存在的临床相关问题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③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使得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缓解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④溶栓治疗成功后,监测患者心绞痛复发时间、具体部位、心律状况以及心电图变化,防止患者心肌梗死的复发。 1.3 静脉溶栓后冠脉再通评定标准[4] ①心电图st升高段2小时降低约50%以上; ②ck-mb早发峰出现于病情发作14小时内; ③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于2小时内; ④2小时内胸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主要观察指标分析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得出:在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有121例患者冠脉再通,约为69.14%;有8例患者梗死复发,约为4.57%;有4例患者存在出血症状,约为2.29%;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临床死亡率约为0.57%。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之上,患者血管内部的斑块破裂为血栓,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血管的急性阻塞,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病症。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尿激酶可以有效的激活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在较大剂量的尿激酶作用之下,新鲜血栓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溶解,因而较大的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出现胸部疼痛症状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可靠。因而尽早对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备好进行静脉溶栓的相关药品,遵医嘱对患者予以溶栓剂的应用,密切观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各种临床相关症状表现,防止溶栓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病情相对不稳定的患者,要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采取有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析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韩瑞亭 万春艳 郭秀梅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实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谈药房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摘要: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中(包括药房管理)产生的一般职能,指挥,协调以及为此而要达到的目标.药房是开展公众取药的一个重要场所,加强药房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医院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对药房药品的管理,包括药品质量应软件投入,药品质量监控体系,药品进货验收,药品储存以及售后服务。 关键词:药品质量;监控体系;验收;储存;售后服务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均具有效期。药房的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众群众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生产(配制)假药、劣药。因此,药房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条件,不可忽视。 一、如何强化药品质量的软件强化和药品质量硬件投入 (一)实行软件招标,确保软件质量。对药品远程监控软件实施招标,按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团队水平高”的原则选择了软件供应商,确定了操作简便、易升级、维护成本低的B/S软件模式,并充分借助软件公司平台,采用商业化运行模式,保证软件长期运行质量。具体的药品质量软件有:GMP、GSP、GXP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软件。 (二)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对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宣传建设药品远程监控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政策和法律依据,提高企业对药品远程监控体系建设的认识,消除企业顾虑,引导企业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组织培训,提高实际运用水平。由软件公司专业人员对药品零售企业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理论和操作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实际运用远程监控系统的水平。 (四)加强协作,提升监管效能。通过网站、简报、媒体、群发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药品质量规范,在日常监管中注重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房管理和药品质量的检查,不断提高药企、药店、医疗机构的安全用药水平。 二、药店进货药品的验收 (一)验收员应根据“随货同行单”内容和购进记录,对到货药品进行逐批验收。 (二)验收药品应在待验区内进行,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验收。一般药品应在到货后半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需冷藏药品应在到货后2小时内验收完毕。 (三)验收时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有关证明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四)验收药品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查,验收抽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对验收抽取的整件药品,验收完成后应加贴明显的验收抽样标记,进行复原封箱。 (五)验收药品时应检查有效期,一般情况下有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不得入库。 (六)验收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验收员应及时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报质量管理员,并退回供货商。 (七)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或数量与“随货同行单”不符时,药店验收员要在“随货同行单”上注明并记录,并通知供货方。经供货方核实确认后,予以更正。 (八)验收合格的药品,交仓管员入库或交各柜组营业员按药品陈列与储存要求分类摆放。 (九)验收员应做好〈药品购进质量验收记录〉并签名,盖验收合格章,注明验收日期。记录内容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目。按月归档,集中存放,按规定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2年。 三、药店如何对成列药品进行储存 药店在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时要把握8大原则:1.药品与非药品分开;2.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开;3.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4.易串味药品与一般药品分开;5.拆零药品要集中存放;6.危险品不能陈列;7.药品包装相近的或不同批号的要分开;8.特殊药品要单独存放。 药品保管人员应根据“药品验收记录”将药品移入相适应的库(区)。 (一)药品应按温、湿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区)中,其中常温库0—30℃、阴凉库不高于20℃、冷库2—10℃,相对湿度45—75%;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易串味的药品与其他药品应分开存放。医疗用毒性药品、二类精神药品应双人双锁保管专人管理,专帐记录并帐货相符。 (二)药店对库房中的药品则要进行色标管理,划分为“三色四区”,即黄色(待验区、退货区)、绿色(合格区)、红色(不合格区),分类储存时主要是对合格药品区的药品进行分类储存, (三)库存药品应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垛,并在墙、柱、屋顶、散热器保持30CM的距离,与地面保持10CM的距离。 (四)库房应每日上午10∶00,下午15∶00做好温湿度记录,发现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五)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药品外包装图式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怕压药品应控制堆放高度,定期翻垛。保持库房、货架和在库药品的清洁卫生,做好防火、防潮、防鸟、防霉、防虫、防鼠及防污染等工作。 (六)药品上柜台前应做好交接,并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以下情况时,不得上柜台销售: 1、药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 2、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3、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 4、药品已超出有效期。 5、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吸潮、发霉等变质现象。 四、药店如何加强药品售后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和使用药品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药品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消费品,是否应该提供售后服务呢?在这个问题上,答案是肯定的。经过“全国药品售后服务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报告表”显示需要药品售后服务的公众为95.1%,其中非常需要的公众为50%。可见实施药品的售后服务已经刻不容缓。其中60岁以上的公众对药品售后服务的渴求程度更为强烈。 (一)设立由专业人员指导用药的服务咨询电话 (二)为每位患者建立严格的药物档案与服药记录卡 (三)对长期固定的患者,药店应提供送药上门、免费定期检测、康复指导等相关服务 (四)药店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药品知识讲座,以帮助普通公众更多的了解药品信息、树立正确的药品消费观念, (五)建立合理的退、换药制度及药品召回制度 五、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不足及措施 (一)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不足 1、管理方法不当 药房工作人员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药品的领药计划,有时某些药品使用数量有所波动,需求多时从药库多领,则造成需求少时药品积压,容易致药品过期失效。而当这些药品被再次发出时就会对其他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影响甚至产生医患纠纷。 2、监督机制不健全 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管理原则,会使效期远的先出,而效期近的积压,造成药品变质、失效,使药房遭受损失。 3、对药品质量监控不够重视 药房工作人员只将工作重点放在保障药品及时供应上,而对药品效期的监控管理没有足够重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和及时监控库存积压的情况,当大盘点或检查效期时才会发现有些药品已过期或近效期的药品积压情况严重。 (二)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1、药品的储存须严格管理 从药库领出的所有药品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其正确存放在药房储库。尽可能应用相应设备,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储存。对于药房不具备条件储存的、用量较少的药品,可以在需要时再从药库领入。 2、对药品有效期定期检查 安排专门人员对药房的全部药品进行彻底的效期检查(将药品按位置分组,每组指定一个专门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有过失者须承担相关的过失责任和经济损失,对于精神药品则由专门负责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人员进行检查,每个负责效期检查者在检查结束后须在检查单上注明日期和检查人员姓名,交由门诊负责药品管理的人员进行分析整理。 3、加强药师的素质教育,加强人员管理 加强药师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药品有效期差错危害性的教育,树立对患者、公众的高度责任心,以思想带动行动,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培养每个药师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辨别假劣药品的水平。 六、建立药品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加强对经营不善药店的监督。注意了解药店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不善的药店增加监督次数,提高监督频率,防止其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督促其善始善终地做好药品的管理和养护。二是利用行政手段,抬高药店开办门槛。通过抬高药店开办门槛,减少“药店频关”现象。三是建立药品安全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及应急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制定药品医疗器械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人员培训,落实奖励政策,强化工作考核,全年完成报告数300件以上,监测报告面不断扩大,报告质量有明显提高。五是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示范点,探索日常监管规律,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结论 经过上述阐述,我们可以了解药品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以及药房的有关注意事项。社会在发展,相信在以后的药品、医疗中出现更多有利于公众的关于药品的措施建议。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招标制度对医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摘 要: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制药企业已经超过了六千家,同时世界上大多数药物也都在我国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但是,由于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管理制度不严谨的影响,大多数制药企业存在着开发能力低、管理质量差的特点,同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类似度高等的市场现象普遍存在,引发了销售不景气的问题。为了降低药物价格、整理药物流通秩序,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药品招标制度,这一制度的出现对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关键词:药品招标制度;制药企业;经营;生产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药品招标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医药市场存在的不良行为、控制医药价格、整理药物流通秩序。但是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人们对药品招标制印象主要是以市场操作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制度的出现是医药行业由传统计划体制朝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标志,是一个转型的过程。药品招标制度的实施对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有利影响,有效规范了企业经营制度、促进医药行业良性发展。 一、药品招标制度分析 1.药品招标制度的制定背景。自上个世纪末期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改革的同时,药品销售也由传统的商业包销转变为工业生产,自由销售。由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欠缺,多数制药企业存在着资质低、技术落后、设备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许多企业为了加大药物销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定点供应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保证销量,继而导致药品销售费用的上升,这使得昂贵的药物价格变得更加离谱。尤其是在近年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传统药物销售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制度、新方法来打破僵局,降低药价、保证市场流通,药品招标制度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2.药物招标制度内容。药品招标采购是目前制药企业药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单位、事业单位采购药物的主要方法。这种药物销售方式是通过以省政府采购中心为基础,参与的单位包含了药物生产企业、药物配送企业以及药物使用企业。通过分析,这一采购工作的持续时间较长,经常都是一两年不等,实施范围包含了医院、药房、政府等多个部门。在目前的药物招标制度中,常见的药物招标方式主要有:挂网采购、双信封采购等。 二、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1.药品招标目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药品采购方式,也是唯一的采购通道,在招标之前应当对各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的药品名称、大概数量进行深入总结和统计。根据这些资料和内容制定出合理、科学、完善的药品招标目录。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药品招标目录是衡量制药企业是否具有参加招标的基准线,如果招标目录中没有该企业生产的药品,那么企业就无法参加此次招标,更不要说参与到其中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都会千方百计的做好招标品种的目录增补工作,否则必然会导致1~2年的销量受到影响。这也是做好投标工作的基础环节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2.双信封招标制度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科学、可靠的招投标制度是我国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创新,它的出现旨在保障群众基本药品使用情况,避免药价变异。这种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实际实施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够规范、工作效果不明显、药价虚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等。 双信封作为药物招标制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招标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了我国招标制度与国际招标制度接轨。就双信封招标制度分析,它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它在推动招投标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的对药品市场进行了规范。在双信封招标制度中,商务招标的影响较大,它通常都是以最低价者的中标为基础,使得每一个投标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市场同类竞争提出最低报价,从而降低药物价格、提高药物质量。 双信封招标制度的落实有效的控制了药物价格,使得药价再一次的降低,百姓常用药物不断实惠的同时,药物质量还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积极作用。 3.技术标对企业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得出,技术标对药物综合评价、药物质量检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有着提高市场信誉度、提高企业排名的优势,使得药物市场的百分制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技术标的选用中,对企业的规模、信誉度要求严格,实行百分制积分制度对于企业药物质量的评价十分关键。经过工作实践分析,药品评价指标和药物质量息息相关,是技术标主要的考虑因素,同时也是企业规模、信誉度以及药物质量的综合体现。 4.商务标对企业的影响。商务标在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药物投标采购工作中,由于商务标过于注重价格,使得部分数企业的质量关无法达到预计要求,从而给用药企业经济造成损失。在药品评价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药品的质量和价格,而药物价格可谓是商务标的唯一参考因素,这也是影响企业生产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要在药物价格上下苦功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成本。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相关部门又对《工作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 ,可以预见,未来的药品招标制度将更加合理,医药市场也将更加透明公平,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将更加规范。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谈药品经营环节中对冷藏药品的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经营公司各环节中对冷藏药品进行管理的论述,阐述了对冷藏药品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规范经营环节中的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从而保证患者的有药安全。 关键词:经营环节; 冷藏药品; 冷链 1 前言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从生产、经营到医疗机构,只要在任一环节中对药品管理不当,就会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因此对经营环节中对药品进行严格管理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冷藏药品是对温度有特别要求的药品,其质量标准、说明书及标签上对温度均有明确规定,如果超出规定的温度范围,可能会降低药品疗效、使药品的功能失效、甚至产生对患者有害物质,从而会延误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对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对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更是重中之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中环节管理章节中都要求对冷藏药品有额外的要求[1]及相关附录中均对冷藏药品有严格的要求管理。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冷藏药品进行管理呢?本文将就经营环节中对冷藏药品的管理进行初步的论述和探讨。 2 冷藏药品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冷藏药品:指对贮藏、运输条件有冷处或冷冻等温度要求的药品。 冷处:指温度符合2~10℃的贮藏、运输条件。 冷冻:指温度符合-2℃及以下的贮藏、运输条件。 冷链:指冷藏药品等温度敏感性药品,从生产企业到使用前的整个储存、流通过程都必须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下,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3 经营环节中的管理 按经营环节中从收货到运输等环节按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重点为冷藏药品的过程管理。 3.1 收货验收 3.1.1 时间:冷藏药品是有特殊储存条件的药品,要求药品到货时责任人应按以下时间要求进行收货:冷处药品应在30分钟内收货,冷冻药品应在15分钟内完成收货,不得拖延以免影响质量。 3.1.2 地点:冷藏药品应在冷库内验收。 3.1.3 检查内容 3.1.3.1 正常采购的药品收货时,除检查非冷藏药品要求检查的内容外,还应当查验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温度状况,核查并留存运输过程和到货时的温度记录,导出、保存并查验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同时索要冷藏药品运输交接单,做好实时温度记录。对未采用规定的冷藏设施运输的或者温度不符合要求的以及不能提供运输交接单的,拒收,并将药品转入冷库的待验区并报质量部处理,同时对药品进行控制管理。 3.1.3.2 对销后退回的冷藏药品,还应当有退货单位提供售出期间温度控制的相关数据或温度控制说明文件,确认符合条件的方可收货;对于不能提供文件、数据,或温度控制不符合规定的拒收并报质量部处理。 3.2 储存、养护、运输 3.2.1 冷藏药品按品种、批号分类堆垛在冷库内,堆垛留有一定距离。药品与墙、屋顶(房梁)、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厘米,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冷库内制冷机组出风口100厘米范围内,以及高于冷风机出风口的位置,不得码放药品。 3.2.2 冷藏车厢内,药品与厢内前板距离不小于10厘米,与后板、侧板、底板间应当保持不小于5厘米,药品码放高度不得超过制冷机组出风口下沿,确保气流正常循环和温度均匀分布。 3.2.3 在库储存期间,应当按照养护管理要求由专人进行重点养护检查(每月进行养护)。药品储存期间环境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防止温湿度超标。 3.2.4 根据冷藏药品数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温度要求、外部环境温度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工具和温控方式。运输过程中,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温度数据。运输过程中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应当实时发出报警指令,由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委托其他单位运输冷藏、冷冻药品时,应当保证运输过程符合要求。 3.2.4.1 索取承运单位的运输资质文件、运输设施设备和监测系统证明及验证文件、承运人员资质证明、运输过程温度控制及监测等相关资料。 3.2.4.2 对承运方的运输设施设备、人员资质、质量保障能力、安全运输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委托前和定期审计,审计报告存档备查。 3.2.4.3承运单位冷藏、冷冻运输设施设备及自动监测系统不符合规定或未经验证的,不得委托运输。 3.2.4.4 与承运方签订委托运输协议,内容包括承运方制定并执行符合要求的运输标准操作规程,对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测的要求,明确在途时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 3.3 其他要求: 应当制定冷藏药品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应急预案,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气候、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意外或紧急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因异常情况造成造成的温度失控。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职责、设施设备、外部协作资源、应急措施等内容,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委托其他单位运输,应索取承运方的应急预案的相关材料。 从事冷藏药品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结束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的管理,保证了冷藏药品温度一直处于可控制状态,且冷链不断链。但其管理的规范化、执行力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药品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时刻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参照GSP对冷藏药品的管理要求,本文进行了概括描述,以期对于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质量得到保证做一个探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 摘要: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均一性,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品经营活动按规范执行。 药品行业是朝阳产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药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要规范药品经营活动,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药品经营的储运工作抓起。 关键词:药品;商品;验收;仓储;运输 一、药品的验收 为使药品的验收便捷,防止差错,消灭差错,避免药品的错购错收,药品经营企业应设立计算机管理系统,记载企业在药品经营中的一切活动与数据; 应成立专门的药品验收组,配备专业药品验收员,验收员不得兼职;应设置与药品储存条件相一致的待验区,隔离实施与标识明显,避免混淆;采购验收与销售退货验收应分开验收; 1.药品的采购验收 (1)采购的药品,在进入验收程序时,必须放入待验区,按规定分开堆放。 (2)有随货同行单,药品数量与实物一致,有销售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盖红印章的药检报告。 (3)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核查该药品,应有采购计划,无采购计划或数量超过采购计划的药品,为非采购药品,不得验收,并通知物流人员,作退货处理。 (4)按照药品验收的规则,对药品外、内包装进行检查,必要时拆到最小包装检查,抽检的样品放回原包装箱加封并标示;质量不合格,记录并作退货处理。 (5)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验收票据,第一联为存根,存档备查,第二联与货同行,送入药品仓储区。 (6)对低温储存药品的验收,还应当检查物流的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低温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 2.药品的退货验收 (1)销售药品需退货的,应有销售退货计划,无退货计划的,不得验收,并立即通知物流销售人员,退货处理。 (2)销售退货药品的验收程序与方法同药品的采购验收。 3.药品的进库验收 (1)仓库保管员,按药品货与单同行时,进行验收,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数量与药品验收单据一致,外包装应完好无损。 (2)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地堆放在编码区域。 二、药品的仓储 GSP明确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有与药品储存条件与经营规模相适应仓储条件的设施与设备,按规范摆放,防止药品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1.药品在仓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规定分区、分库分开储存: (1)药品与非药品、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分库存放。 (2)特殊药品应专库专柜存放,并应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3)内服与外用、不同剂型、外包装易混淆、不同批号的药品应分区、分开存放。 (4)需要冷藏的药品,应放入冷库,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堆放。 2.药品的在库管养: (1)药品的摆放应符合规范要求,应严格控制堆码高度,防止压坏药品。 (2)对储存药品的库房进行温湿度监测,确保设备设施准确有效,并有记录。 (3)加强近效期药品的管理,防止到期药品销售,不合格的药品,移入不合格库区,进行专人管理,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锁定并记录,按规定处理。 三、药品的发放 1.建立销售药品发放的两级复核制: 仓管人员按出库单捡货发入复核区,复核区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按规定并货,据销售单发货给物流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职责分明,快速便捷,消灭差错。 2.零散药品并箱包装的,应有明了准确的并箱标识,以便复核。 四、药品的运送 1.选择具有运输资质和药品运输条件,服务质量好的物流公司,与之签订药品运输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使药品能保质保量地运送到客户手中。 2.运送工具必须能密闭,并采取措施防止药品在运送过程中出现变性、破损、污染;低温保存药品的运送,还应配备温度记录仪,与货同行,全程跟踪。 五、怎样才能做好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 1.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准则,制定药品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制度规定,事事有人员管理,明确责任,严把药品进货、仓储、在库管养、出库发放、运送各环节的质量关,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各项制度的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各项制度的考核,责任到人,对工作中的差错,坚持“三不放过原则”:(1)差错原因不清不放过;(2)相关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差错的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提高服务质量。 4.认真研究和分析经营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各项服务,使客户在接受服务中有满意感,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经营工作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客户的满意度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5.只有不断提高各项经营活动的服务质量,才能把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做好。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分析 【摘 要】药品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安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药品经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也高。经营企业要想切实做好药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药品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把控。 【关键词】药品经营 药品质量 管理分析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坏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提高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规范药品经营管理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现状 药品的质量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漏洞。首先表现为对药品经营管理质量把控不严,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混乱,而且有弄虚作假的不法行为,缺乏相应的药品质量监督机制,过多的注重企业的利润,忽视药品的质量。其次药品采购把关不严。很多药品经营企业工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在进行药品采购时,缺乏相应的监察手段,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入库,从而留下巨大隐患,一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三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难免因运输、储存不当等原因造成药品质量的下降,例如运输路程过长、运输方式选择不正确、天气原因等。 二、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药品经营的监管力度,并规范经营管理 要想从源头上保证药品的质量必须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使其进行规范化经营,从药品原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再到药品的经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测,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出现。并且药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GSP相关标准进行操作,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药品质量管理有关法律和法规,并且进行规范化的经营。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并完善监督制度 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可以按照企业自身经营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制定,并保证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而且要在药品经营过程中注意对药品的保养,合理储存药品,对需要冷冻、冷藏的药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要求药品管理人员要熟悉每一类药品的特性以及储存要素,严格按照储存标准进行储存,并掌握适当的储存温度,以免因储存和保养不当而引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不合格轻则影响企业的信誉度,重则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相关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监督,促使员工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来执行。 (三)做好药品质量的查询工作,完善药品质量档案 近年来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事故不计其数,所以做好药品的质量查询工作相当重要。企业可以对经营的药品按照用途和种类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编号,以方便查询,质量管理部门严格对企业经营部门的质量查询和监督,对发生事故的经营企业严肃处理,明确权责,要求其限期整改,甚至是停业整顿等。并且建立并完善药品的质量档案,质量档案的建立既可以方便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药品质量的查询,又使得经营企业对自身的药品质量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且有利于经营企业对药品质量的管理和优化等。 (四)药品经营企业要加强药品的验收和管理,以保证入库药品质量 药品经营企业在对购进的药品进行验收时,要严格按照GSP的相关要求进行审核和验收,严把入库药品质量关。药品验收人员对合箱药品要进行分别检验,尤其是双批号的合箱药品必须分别进行审核和验收。对于从未出现过合箱的药品,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可以追踪到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查询,而且要加大对该品种药品的检验,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停止购进该类药品,降低药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以保证入库药品的质量。 (五)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以及做好跟踪 合理的运输方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需要冷藏或者冷冻的药品。而且不同的药品种类和数量也有着不同的运输方式,这就需求企业根据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尽可能采用快速有效的运输方式,减少中间的中转过程,以缩短运输时间。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采用直接运输的方式,直接送达到客户手中,而且要尽量采用冷藏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还应注意天气的变化,时刻掌握天气动态,并根据南北温度差异来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此外,做好药品运输实时动态的跟踪,对药品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需要冷藏的药品。要求企业必须做好药品发运之后的跟踪工作,以便随时监控药品质量。 (六)加强冷藏药品出库包装的质量控制 加强冷藏药品出库包装的质量控制能够保障冷藏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药品经营企业在对冷藏药品进行运输之前必须仔细检查药品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具备完备的密封冷藏措施,对需要保温的药品进行保温包装。而且药品还要注意对药品的防虫、防潮处理,以免因质量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七)加强药品经营企业员工质量管理意识 药品生产经营离不开员工的参与,所以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的好坏,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生产经营的质量意识,加强员工对于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药品质量的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经营质量以及经营企业管理的不断加强,一方面促使药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药品经营企业加大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并且促使药品经营企业制定药品经营的标准化体系,从药品的原材料到出库包装,再到运输都严格把关,以确保药品的质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需求,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作为导向来调整教学结构,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进行药品经营和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制定出教学原则与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医药产业 药品经营与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药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经颁布,医药市场对药物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量在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过短,所以,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得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构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调研 1、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和专业岗位需求情况调研 为了能够培养出与医药行业市场的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学校在构建教学体系与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展开实际调查。为此,笔者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就行业内各个企业具体可以提供哪些相关岗位,可以提供多少;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知识储备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应该获得的证书,通过的考试有哪些要求;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出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信息是:医药行业不仅仅需要哪些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它们更需要哪些有过培训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执行能力等与过硬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很多企业与部门表示,现在的学生共同有的一个缺点就是虽然知识面宽广但是研究不深,比较肤浅,综合素质不高。对这一实际情形的地调查了解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2、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分布情况的调研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药公司、连锁零售药店、药厂等; 其主要岗位群分布为药品零售服务( 营业员、店长等) 、药品市场开发( 业务员) 、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药品生产等工作。 二、构建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为了能够让毕业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适当地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利用“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前两年在课堂学习,剩下的1年去各个单位参加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单位实地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 2、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符合当地医药行业发展的形势, 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 体现以人为本, 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1、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接受的是学科模式的培育,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属于新手群体,缺乏足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技能。因此,想要确立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必须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模式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力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战演练与理论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形式。 2、优化知识结构教育板块 知识结构板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营销与管理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四大类课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化学基础、财务基础知识及药学、营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重视与加强药学基础知识,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开设人际沟通、会计学基础、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药店营销管理等专业课程。 3、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板块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包括药学专业技术能力、药品销售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众多拥有扎实医药知识,具备过硬的医药技术的专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沟通药品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的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
建筑物论文: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控制 摘要:水工建筑物是社会各建筑群体中的一类,是所在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控制主要在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外观设计的质量表现在建筑物满足运行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既方便施工,又具有特色。施工的质量表现在建筑物的实施效果。常见的外观质量缺隙主要有蜂窝麻面、色泽不一、气泡偏多,应从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质量等方面加以控制。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 外观 质量 控制 水工建筑物是社会各建筑群体中的一类,是所在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控制主要在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外观设计的质量表现在建筑物满足运行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既方便施工,又具有特色。施工的质量表现在建筑物的实施效果。常见的外观质量缺隙主要有蜂窝麻面、色泽不一、气泡偏多,应从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质量等方面加以控制。 水工建筑物是社会各建筑群体中的一类,多以清水混凝土本色为主,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建筑物所在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筑物外形是否美观,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建筑物外表是否整洁等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外观质量的内容及控制措施 外观质量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建筑物运行功能和特色的外观设计质量,二是体现建筑物实施效果的外观施工质量。前者一般是基础,后者常常又是关键,必须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范畴,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设计质量控制措施 (1) 构思开阔,设计意识超前 设计部门编写设计文件过程中,在体现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结构特点的同时,应体现时代建筑水平,并广泛征求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外观轮廓构想时,应增强建筑物美感、提高外观设计品质。 (2)风格上满足特殊需要,兼顾地方特色 在保证运行功能和投资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风格,以及有无仿古、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等要求,力争设计成具有一方特色的形象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景点性建筑。 (3)方案上消除设计隐患,适应施工发展水平 合理的设计布局及构件外形,有利于进行施工分割。还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增加维护设施的设计。避免因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的裂缝、施工缝、撞痕等现象。在进行设计方案拟订时,应考虑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使得工程实施中能尽量采用先进可行的施工工艺,将设计目的更好地体现到结构中去。 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一旦浇筑成型,将无法或较难弥补施工留下的外观缺陷。实施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控制体系,并对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观成型效果的各种要素,进行事先控制。 (1)完善组织保证体系 ①建立以树立企业形象为宗旨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外观质量目标。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施工企业应明确外观质量管理思路及发展目标,并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从技术论证、物业、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具体工作中,应做到如下几个结合:一是数量与外观质量的结合,处理好外观和进度的关系;二是生产要素与科技含量的进步,靠技术更新改进生产要素,提高外观质量;三是企业效益与外观质量投入的结合,投入的加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必然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契机。 ②引进由业主、监理单位参与监督的外部督察体系,提供外观质量保障。建筑市场的日趋规范,工程建设“三制”的推行,为建设工程提供了外观质量保障。投资者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明确施工单位所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则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对工程各环节、各工序进行全过程监督。两者的外观质量行为完善了实施工程的外部督察体系。 ③落实具体负责实施的现场执行体系,履行外观质量控制职能。班组内执行“三检” (自检、互检、交接检)及“三验” (初验、复验、报验)程序,履行外观控制职能,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是工程外观质量的基本保证。 (2) 控制影响观感的要素 ①人员素质。通过岗位培训、技术交底、经验总结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手段,规范操作行为,明确外观质量标准,从而杜绝外观隐患的发生。 ②材料质量。混凝土结构中各种材料质量的优劣,不但影响结构运行和设计标准,同时还会影响外观。故在满足建材试验规程的前提下,必须选择性能良好、色泽稳定、质地坚硬的材料。 ③施工工艺。对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效果的各种工艺,宜进行统一的设计。 模板的选型及架立:作为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要保证,表面光洁、吸附力小、平整度高、拼缝严密的模板要求,是施工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模板制作应考虑拆卸方便,不刮碰结构棱角;同时,为保证整体刚性,模板安装必须有足够的对销拉件或支撑。所有这些,都为成型构件表观平整、棱角分明、线型顺直流畅奠定良好的基础。 混合料的配制及浇捣:对浇筑过程中的配料、拌和、送料、导料、振捣等环节进行统一设计,根据施工量的大小合理划分作业区,避免因疏漏和操作差异而引起混合料的不均匀性和浇灌缺陷。 ④机电物业。浇筑前,应对各类搅拌、振捣及输送机械等进行调试运行,以保证其工作状态正常,避免因施工中断时间过长而出现施工缝和蜂窝等现象。 二.常见外观质量缺陷的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1、蜂窝麻面 ①形成原因:模板孔眼或接缝附近浆液在振捣时溢出,并形成空隙或泛砂;粗骨料粒径过大,导致混合料不能完全填充钢筋保护层;配比中砂率偏小,粗骨料含量偏大;漏浆部位上端掉浆,引起“月牙形”水浪缝;振捣半径过大、振时过短或漏振;浇筑高度太高、导料人仓措施不到位,引起粗骨料与砂浆离析。 ②防治办法:提高模板拼装精度,并宜将拼缝形式设计成企口;根据不同振捣设备合理布设浇筑振点,防止漏振,严格控制振捣时间 ;优化施工配合比,并选用粒径适宜的粗骨料;浇筑高度超过 2m 时,必须辅以串筒、溜槽等导料设施;控制好水灰比,保证砂浆稠度;采用大块件拼装模板,减少接缝数量。 2、色泽不一 ①形成原因:混凝土强度较低、成型界面的隔离剂使用不到位,致使局部浅层砂浆薄层在拆模瞬间脱离母体,形成局部浅层剥落;模板隔离剂掺杂,涂抹厚度不一;模板表观糙率不一,反光效果不同;人仓混合料的骨料清洗不净,拌和质量控制不一。 ②防治办法:在保证拆模强度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拆模时间,并以混凝土表面乳化膜形成后且不粘模为宜;各类界面隔离剂必须纯净并涂抹均匀;改进模板制作方式,接触表面必须使用同类和同等加工条件的材料;严格控制拌和料的人仓配比及拌和时间;重视粗骨料的清洗和细骨料的筛滤工作。 3、气泡偏多 ①形成原因:模板表面油性隔离剂配制过稠、涂抹过多,致使拌和料人仓振捣时,隔离剂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接触模板的混合料表面出现浸润现象,并包裹其内的气体形成气泡。此部分气泡在振捣过程中大多逐渐溢出并变小,剩余部分因油性隔离剂的黏稠度较高而继续吸附于模板表面,较难溢出仓外的气泡,在混凝土凝结后形成气泡空隙;浇筑层厚度过大,气泡的溢出行程过长,也易引起气泡偏多的现象。 ②防治办法:采用稀释剂如柴油等,降低隔离剂稠度,相应减少封闭气泡的吸附力;减小涂抹厚度,并以润湿模板表面为宜,由此减少浸润气泡数量及浸润膜厚度,便于其内气体在振捣时破膜而出;适当延长模板附近振点的振捣时间,以帮助此类气泡溢出;调减浇筑层厚度,以缩短模板表面气泡的溢出行程;使用适量的减水剂,增大和易性,提高气泡的振升速率。 三、外观质量控制中其他几点相关事项 1、表面施工滞留物的清除及孔眼的封堵、修补 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滞留于混凝土中而无法拔出的拉杆、撑件等必须予以割除,后与孔眼一起进行封堵、修补;同时,为减小色差,建议在进行连接层处理后,用原施工配合比及各类组料拌制混凝土修补。 2、混凝土成型构件的维护 构件成型后,必须进行维护。拆模过程中,应将模板沿接缝逐一取出,避免硬敲引起成型构件碰损、掉角;拆模后的结构物,不得作为物品的集放处及其他构件的架模支撑点,不得让油渍、砂浆等杂物飞溅、挂溢其上。同样,应做好工程运行管理阶段的维护工作。 3、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保护层过大,钢筋达不到设计受力状态,温度筋远离层面,表面易开裂;过小,则耐久性下降,常常在工程投入运行后的一定时间内,引起内部钢筋失钝锈蚀而膨胀,导致表层混凝土沿钢筋方向的爆裂、松脱。保护层控制不当,有时还会形成露筋,严重影响构件受力及外观。 建筑物论文:浅谈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之性质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对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之性质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概述、关于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性质的几种观点以及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性质之探讨三方面着重展开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 共有部分 专用使用权 租赁权 地役权说 一、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概述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种复合型权利,系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共有权及成员权三者构成。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有部分包括专有部分以外之其他部分及不属专有之附属建筑物。一般而言,共有部分由全体区分所有人共同享有、共同使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权中心向利用权中心的理念转变,出于发挥最大经济效用的考虑,对于区分所有建筑物,实践中可能由某一个或数个特定区分所有人或非区分所有人的其他人享有排他性、独占性的使用权。此种权利,便是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也称“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 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的客体,我国台湾地区《公寓大厦管理条例》第七条以例外列举的形式,从反面作了规定:“共有部分,其为下列各款者,不得约定为专用部分:(1)公寓大厦本身所占之地面;(2)连通数个专有部分之走廊或楼梯,及其通往室外之通路或门厅,社区内各巷道、防火巷弄。(3)公寓大厦基础、主要梁柱、承重墙壁、楼地板及屋顶之构造。(4)约定专用有违法令使用限制之规定者。(5)其他有固定使用方法,并属区分所有权人生活利用上不可或缺之共有部分”。上述各项因其在构造上有固定的使用方法,而且属于区分所有人生活利用上不可或缺的共有部分,如允许设定专用使用权,势必影响区分所有权人的居住品质,甚至妨害区分所有权人的居住权,破坏物权法的秩序。除了上述限制以外,对于其他共有部分,如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屋顶、外墙、绿地、非属开发商所有的车位车库等,原则上均可设立专用使用权。 专用使用权的设定方式,依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及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1)商品房买卖契约。此为专用使用权设定的最常见方式。即商品房开发商在分批出售商品房时,经买受人(区分所有权人)签约同意,并同时与特定人缔结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契约而设定。(2)规约,即业主公约。区分所有权人可通过规约为特定区分所有权人或其他人设定专用使用权。(3)共有人的同意。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属于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所共有,而专用使用权的设定,系共有部分变更或处分的一种。因此,区分所有权人得依共有部分变更或处分的方式,亦即依共有的法理,将共有部分为特定人设立专用使用权。 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人可分为两种:一是特定的区分所有权人,一是区分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前者除享有区分所有建筑物区划内普通区分所有权人所享有的权利外,还享有所设定的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后者则只享有所设定的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不享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二、关于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性质的几种观点 三、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性质之探讨 以上学说均有一定道理,但对于专用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均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界定。在笔者看来,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衍生出的下位概念,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权利,专有部分所有权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于专用使用权的法律性质界定,不能忽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前提。如前所述,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的主体有两种:一是特定的区分所有权人,一是区分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共有部分专用使用权的性质也因权利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别。 (一)分管协议——在专用使用权主体系特定的区分所有权人之情形下 分管协议,也称分管契约,是指共有人之间约定某个人或各自分别就共有物的特定部分而为使用、收益等管理行为的合意。例如,共有人就共有之店面,约定其营业范围;区分建筑之所有人就共有建筑和基地,约定分管停车位等。分管协议的成立应由全体共有人以协议订立,明示或默示均可,不以订立书面契约为必要。 建筑物论文:对建筑物进行诉讼保全的几个问题——兼论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 论文摘要 建筑物因其价值大,不易移动、隐匿、毁损等特点,往往成为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首选对象。对建筑物采取保全时,要仔细研究其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形: (一)对建筑物的保全应否包括土地使用权 对建筑物的保全应否包括土地使用权,其实质是建筑物的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问题。在具体实务中要区分三种情况:第一,当建筑物的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一致时,对建筑物的保全应包括土地使用权。第二,当二者为不同所有人所有时,只要建筑物属于被申请人所有,应当予以保全。申请人在向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支付相应的费用后,有权取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第三,当土地使用权已被保全时,对建筑物进行保全是可以的。在处理时,土地使用权保全的申请人应当享有优先权,建筑物保全申请人可以取得所保全建筑物范围内相应的经济利益。 (二)建筑物未取得权利证书时的保全问题 被保全的建筑物必须为被申请人所有,但被申请人因各种原因未取得权利证书时能否保全,应具体分析,关键要判断被申请人是否合法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权并实际占有建筑物。 (三)对建筑物诉讼保全的其他几种特殊情况 对同一建筑物可以分割保全;对联建建筑物,可对被申请人投资部分保全;违章建筑物中那些可以通过补办有关手续,进行权属登记,使其成为合法建筑的可以进行保全,而必须予以拆除的违章建筑物,由于其行将消亡,不能对其采取保全措施;建筑物租赁权能否保全的关键是保全申请人对被申请人的承租权是否具有代位权、租赁建筑物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具备这两个条件,能保全;反之不能。 (四)保全范围的完善 保全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有形的财物,不能局限于物权,而应扩大到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立法上在完善财产保全的同时,应对行为保全作出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 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权利证书;保全范围 对建筑物进行诉讼保全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申请人的建筑物所采取的查封或冻结手续。但建筑物作为诉讼保全的对象,有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形,比如:建筑物是依附于土地的不动产,当建筑物的所有权与土地的使用权不一致时如何保全;依据法律规定,建筑物要取得权属证书,但未取得权利证书的建筑物能否保全;对面积较大、价值较大的同一建筑物能否分割保全;对违章建筑物、联建建筑物能否保全;等等。民事诉讼法对财产保全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上述问题没有予以明确,这就要求从理论上予以解答,以解决实践中的困惑,进而完整实现财产保全制度设置的目的。 一、建筑物的保全应否包括土地使用权 建筑物的保全应否包括土地使用权,其实质是土地与建筑物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土地与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能否相互独立的问题,国外有一元主义和二元主义立法例之别。以德国、瑞士民法为代表,采用一元主义立法例,其基本观点为建筑物为土地的一部分,不能构成独立的不动产。《德国民法典》第二章第93条至96条对不动产作了规定,其中第94条规定:“土地的重要构成为定着于土地之物,特别是建筑物及与土地尚未分离的土地出产物。”这一立法例深受罗马法“附着于土地之物即属该土地”思想的影响。二元主义立法例以法国民法和日本民法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土地和地上之建筑物是相互独立的不动产,即建筑物可以独立于土地而存在,《法国民法典》第二篇第一节对此作了规定。 有关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我国的理论界和民事立法应当属于一种折衷主义的立法体例,即以一元主义为基础,兼采二元主义的模式。从理论界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地与地上之建筑物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地随房走”或“房随地走”成为最通俗的表达。现行立法也主要采纳了土地与建筑物不可分离的观点,典型的法条体现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之中,它规定了在一般情况下,转让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要随之转移,反之亦然,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特定的手续,才允许分割转让。这种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对房地产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减少因土地和房屋分离而引起的交易中的各种纠纷。 在民事实务中,应用折衷主义立法体例处理建筑物保全时,要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1、当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为同一人所有时 这一问题并不复杂,因为土地是建筑物的载体,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土地之上,同时,土地使用权归属于被申请人,不影响到第三人的利益,因此,此种情况下对建筑物保全应当包括了对土地使用权的保全。实际上,在对建筑物进行价值评估时已经包括了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补偿金、开发费用等),对建筑物进行保全已经不存在对土地使用权经济价值的影响问题。在具体执行时,如果对建筑物整体进行保全,则包括了对该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的使用权的保全,如果是对部分建筑物进行保全,则包括了对其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的保全。 2、当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不为同一人所有时 土地与建筑物是两种独立的商品,具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学上的这种差别导致了土地与建筑物的权利主体可能不一致。当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为不同的所有人所有时,如果对建筑物进行保全,只要建筑物属于被申请人所有,应当允许。但并非是包括对土地使用权的保全,因为土地使用权非为被申请人所有,即不应当适用“地随房走”的原则。当然,在处理建筑物时,可以适用我国土地使用权条例第24条的规定,即申请人在取得建筑物所有权时有权取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但必须注意向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在保全建筑物时,应当扣除相应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3、当土地使用权已被保全时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保全并不禁止建筑物的建造,权利人仍然可以继续建造建筑物,这时建筑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业主,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保全是可以的,而不应当适用“房随地走”的原则。但由于土地使用权已被保全,而两申请人分别地成为所有权人时,都可能限制对方权利的行使和实现,故存在一个合理性或顺序的问题。由于土地使用权保全在先,因此,可以参照我国土地使用权条例第23条的规定执行,在处理时,土地使用权保全的申请人应当享有优先权,建筑物保全申请人可以取得所保全建筑物范围内相应的经济利益。 二、建筑物未取得权利证书时的保全问题 由于对建筑物的诉讼保全是对被申请人所有的建筑物采取的保全措施,因此,被保全的建筑物必须为被申请人所有。而确定建筑物为谁所有的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是审查建筑物的所有权证或共有权证。因为房屋所有权证和共有权证是国家依法确认和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规定,城镇房屋所有人必须在限期内到房屋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房屋所有权证。据此可以推定,房屋所有权证是证明房屋为谁所有的最为有效的证明。依据房屋所有权证对房屋进行保全不会产生权属上的争议。 但是,在某种情形下或因为某种原因,建筑物所有人并未取得所有权证,但建筑物确实为其所有,如:建筑物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已支付全部或部分购房款但未办理产权证或转移过户手续;接受赠与或继承的房屋尚未办理过户手续的;建筑物已经竣工正在办理产权证书的;等等。对这些尚未取得产权证书的建筑物能否进行诉讼保全,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做法都不一致。 有人认为,在我国,建筑物要取得所有权就必须进行权属登记,而且这种登记是强制性的。因为《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第18条规定:“凡未按照本办法申请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其房屋产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他项权利的设定,均为无效。”如果严格按照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对不具有权利证书或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的建筑物是严格禁止保全的。这显然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可能成为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应对不具有权利证书的建筑物是否可以保全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完全局限于建筑物的所有权证书。 从民法理论上来讲,所有权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就建筑物的原始取得而言,作为建筑物的原始投资人,因其投资而产生出新的替代物(建筑物),根据一物一权的原则,他当然是建筑物的所有权人。只要该建筑物所有权的产生符合民法规定的实在要件,即使未取得权利证书这种形式要件,同样可以对其采取保全措施。因为,房地产权属登记属于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依其职权而实施的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行为的缺乏并不妨碍某些民事行为的实施,并不阻却民事行为的有效性。 就建筑物的继受取得而言,除了考虑当事人之间就建筑物的所有权转移达成一致意见、或赠与意思表示真实乃至继承的法律事实发生外,还必须考虑建筑物是否实际交付或转移,在法律上,交付是指将自己占有的物或所有权凭证移转给他人的行为,不论是有偿还是无偿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权,实际占有建筑物或其权利证书应当是一条考虑能否保全的主要标准,具体来讲,符合所有权取得的实质要件,只是没有办理建筑物的权属登记手续的,可以确认建筑物为实际占有人所有,进而,可以对其进行保全。反言之,不实际占有建筑物或权利证书就不能确认其所有权,在此情况下,是不能对其进行保全的。 当然,这并不否认或降低房地产权属行政登记的法律效力。相反,行政权属行政登记可以强化权利,并有利于权利的行使和实现。只是在处理一些特殊情况时不能完全局限于行政权属登记而已。所以,能否对未取得权利证书的建筑物进行保全,关键要判断被申请人是否合法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权并实际占有建筑物。 三、在几种特殊情况下对建筑物进行诉讼保全的问题 1、对同一建筑物的分割保全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诉讼保全的数额应当与其所主张的债权数额大体一致。因此,当同一建筑物的价值大大超过申请人的申请保全数额时,就产生了能否对同一建筑物采取分割保全的问题。应该说,当同一建筑物在建造时就区分成若干小单元,依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对其进行保全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是当同一建筑物没有分割或某一单元的实际价值又超过申请保全价值时如何处理。比如,某机械厂拥有一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厂房,经评估,其价值约为人民币3000万元。因银行贷款到期,一工商银行分理处对其提起诉讼,并以该厂经营管理不善、判决可能难以执行为由,申请保全其价值人民币2500万元的厂房。法院依据申请,裁定冻结该厂房。该厂在收到裁定后,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认为保全的价值已远远超过申请保全的价值,要求减少保全的厂房面积。但法院认为,该厂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割,故驳回其异议。笔者认为,法院驳回被申请人的异议是合理的。在此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整体应统一保全,至于在处理该房产时发生的实际差额可以通过相互补差的来处理,而不能片面地强调申请保全价值与所保全资产的完全一致,否则,可能因分割处理而无形中降低甚至破坏了原有建筑物的价值,导致对被申请人利益的损害。 2、对联建建筑物的诉讼保全 联建建筑物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建设的建筑物。在联建过程中,经常以一方当事人的名义(通称业主)办理开发建设的有关手续,其他方(简称投资方)以资金或其他方式投入,最后按出资比例分割房产或分配利润。对于联建建筑物的保全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业主而言,由于其投入并非是建筑物的全部,虽然建筑物的所有权在其名下,但由于有其他投资方的投入,因此,只能保全其实际投入的部分。而对于其他投资方而言,尽管其不拥有对建筑物名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投入资金,故同样可以对其实际投入的部分进行保全。 3、对违章建筑物的诉讼保全 违章建筑物通常是指违反建筑法令,不能取得建筑执照,致无从办理所有权登记之建筑物。除此以外,未办理有关建筑手续而正处于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也属于广义上的违章建筑物。 司法实践中,有时对建筑物进行保全时发现虽然建筑物工程已经完成有时甚至已经投入使用,但其施工手续不完备,在房地产管理部门未办理有关法定手续,对其能否保全,法律上无明文规定,实践中有争议。 笔者认为,对违章建筑物能否保全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违章建筑物的所有权权属必须明确。违章建筑物只是在施工手续上不符合建筑法的规定,但违章建筑物不因其无从办理所有权登记,而丧失物权客体之资格,原始建筑物人应是该违章建筑物的所有权人。故在保全时首先必须查明该违章建筑物是否为被申请人所有。第二,该违章建筑物能否合法化。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违章建筑物有其相应的经济价值,也可能确为被申请人所有。但有些违章建筑物通过补办有关手续,可以进行权属登记,成为合法建筑,对于此类违章建筑物可以进行保全。而有些违章建筑物必须予以拆除的,由于其行将消亡,故不能对其采取保全措施。 4、建筑物租赁权 在司法实务中,经常遇到一些贸易性公司,其既没有固定资产,又没有流动资产可供执行,即使其营业地点也是承租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皮包公司”或者是实际已经资不抵债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破产的公司,仅有的就是房屋租赁权了,对其能否保全存在分歧。 建筑物租赁权是指承租人依据建筑物租赁合同的约定对其所承租建筑物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租赁期限内,只要不违反租赁合同的约定,承租人对其所承租的建筑物享有较为完整的物权。建筑物租赁权不仅是有偿取得,而且其本身体现了一定的价值或者创造一定的价值。 有人认为,建筑物租赁权的实质是使用权,而且是有偿使用,对其进行保全无实质性意义。但还有人认为,建筑物租赁权体现了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使用所租赁的建筑物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同样可以保全。 笔者认为,建筑物租赁权能否保全的关键问题是保全申请人对被申请人的承租权是否具有代位权和是否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已经支付租金尚未到期的应当可以保全。因为,已经支付的租金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肯定了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的使用权,同时,它又不损害出租人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应当肯定申请人的代位权。至于保全的价值应当以已实际支付的租金扣除已使用期限应支付租金的余额为准。而对于即使租赁合同的期限未到,但未支付租金的,不能进行保全,因为,一方面,申请人必须支付租金后才能取得代位权,这对申请人无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租赁的价值难以确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及其完善 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是指财产保全的对象(即保全什么),以及财产保全的价值量(即保全多少)。建筑物只是财产保全的部分对象。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为:第一,财产保全的对象为财物。《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9条、第101条也分别谈到财产保全的对象为“商品”、“物品”、“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无论是“财物”,还是“商品”、“物品”、“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等,它们在现实中都表现为已有物、有形物,属于民法上物权的对象。由此可以引申出财产保全所保全的仅是物质性权利、财产案件。第二,财产保全的价值量限于申请人请求的范围内。这一点相对容易操作,但如果申请保全的对象不能分割,而其经济价值又超过了请求范围,像前文中提到的对同一建筑物的分割保全问题,在法律上就是空白,亟待解决。 法律对财产保全的范围的规定过于狭隘,又易造成误解,导致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统一,影响了财产保全制度的完全实现。有的法院把财产保全的对象理解为已有物、有形物和易辨别物,在进行财产保全时把到期的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排除在外,不对它们采取保全措施。这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比如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行为,如果人民法院不对侵权音像制品查封、扣押,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更大的侵害。笔者认为财产保全的立法旨意就是要实现申请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只要有助于实现申请人经济利益的民事客体都可以成为财产保全的对象。也就是说,财产保全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有形的财物,不能局限于物权,而应扩大到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对于到期债权的诉讼保全,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释第105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满足保全请求,但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债权人的申请裁定该第三人不得对本案债务人清偿。该第三人要求偿付的,由人民法院提存财物或价款。” 知识产权是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复合权利,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法院可对有侵权争议的音像制品查封、扣押。继承权是在人身权基础上衍生的财产权利,对于继承案件,人民法院也可以对涉案财产予以查封,以制止、限制被申请人对争议财产的处分。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保全称为财产保全。然而,财产保全不能覆盖保全的全部形态,将保全局限在财产保全范围,是我国保全制度的一大缺陷。顾名思义,财产保全就是要保护申请人的财产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非财产权利也存在临时救济的客观必要,而我国的保全制度只限于财产案件,不能适应司法实践中非财产权案件临时救济的需要,如人身权、通行权以及知识产权等就无法通过财产保全制度获得救济。 鉴于现行法欠缺行为保全制度,暂时满足权利的制度也不健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对此予以了一定的完善,海事诉讼程序法规定了海事强制令制度。海事强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据海事请求人的申请,为使其合法权益免受侵害,责令被请求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强制措施。海事强制令的性质也是保全,是通过对当事人行为的强制,达到保全海事请求的目的,因此,理论上也称为“行为保全”。海事强制令制度的创立,将保全的对象从当事人的财产扩大到当事人的行为,弥补了民事诉讼法的缺陷,完善了我国的保全制度。 有学者对此问题已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立法建议。江伟、孙邦清在他们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初稿》的第八章“临时救济”中,分别设“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各一节,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财产保全的用语过于偏颇,难以对有些民事权益予以保障,而这些民事权益又确实需要法律给予救济,因此,保全应当包括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这样的保全才是完整的,笔者对此是赞同的。行为保全是指对于非财产权的请求,因债务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制止某种行为的保全。行为保全的对象是人,或者说是人的行为。在实施行为保全时不能像财产保全那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法院可以根据情形采取选任管理人、禁止为一定行为或者责令为一定行为等方法。如果立法规定有行为保全,那么,离婚案件中对未成年子女的探视权就能解决,人民法院可依申请人的申请,强令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作出某种行为以保障探视权的实现。 综上所诉,对建筑物财产保全情形的研究折射出财产保全的复杂性,也显现出法律对财产保全适用范围规定的不完备。扩大财产保全的范围,规定行为保全的内容,使保全成为包括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的完整制度,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立法应解决的问题。 建筑物论文: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环境过密化以及土地的高度立体化利用,使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成为一种必要。与此同时,如何用权利义务确定各区分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则又给传统的相邻关系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多聚焦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性质的理论纷争以及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优劣比较,对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内容则鲜有谈及。本文将从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入手,试构建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内容体系,并对我国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立法提出构想。 「关键词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相邻便利,相邻妨害,地役权? 一、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之概述不动产相邻关系,简称相邻关系,为罗马法以来民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相邻各方在对各自所有或使用的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互间依法应当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参见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即为不动产相邻关系。易言之,相邻关系是不动产所有权内容的当然扩张或限制。 不动产相邻关系,按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土地相邻关系和建筑物相邻关系。而建筑物相邻关系又可分为建筑物内相邻关系、毗邻建筑物间相邻关系、建筑物与土地相邻而发生的相邻关系。其中,建筑物内相邻关系,又可称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是指在区分所有建筑物内,因各所有人或利用人的住宅单元-专有部分彼此邻近而发生的相邻关系(梁慧星、陈华彬编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是一种平面与立体相互交错的相邻关系。居住于同一栋建筑物上的各区分所有人,因其专有部分如火柴盒一样相互邻接,彼此之间的用役面紧密地堆砌于同一栋建筑物上,故他们之间除发生前后左右的平面相邻关系外,还发生立体的相邻关系。(温丰文:《区分所有建筑物法律关系之构造》,载《法令月刊》第43期。)此立体相邻关系是较之平面相邻关系更复杂、更重要的一类相邻关系,且有区别于一般平面相邻关系的显著特征。 (二)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内容的当然扩张或限制。因此,要研究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必须先弄清何为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界定与衡量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自发端迄今,已有不短的一段历史。惟对于什么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各国不但没有形成通说,反而形成了多种对立的学说。 1)一元论 又称一元主义或一元论说。它又可分为“专有权说”和“共有权说”。 1.专有权说。此说最早为法国学者在解释法国民法典第664条时提出。([日]小沼进一著:《建筑物区分所有之法理》,法律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认为: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所享有的权利,即专有所有权。该说得到日本著名学者我妻荣先生(我妻荣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在专有部分上成立的所有权,其性质与一般所有权无差异。)和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史尚宽著:《物权法论》,台湾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109页。)等支持。《日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采取了专有权说。 2.共有权说。此说最早为法国学者普鲁东(Proud‘hon)与拉贝(labbé)在解释民法典第644条规定时,针对上述法国学者的专有权说而提出的对立主张。该说以集团性、共同性为立论精神,将区分所有建筑物整体视为由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所共有,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的持份共有权。究其实质,是从共有所有权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区分所有权。《瑞士民法典》采取共有权说,该法典第712条规定:“楼层所有权,即建筑物或楼房的共同所有权的应有份。” 2)二元论 此说最早为法国学者在针对上述一元论说予以理论和实际的两方面批判后所提出,并为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黄越钦先生(黄越钦著:《住宅分层所有权之比较法研究》,《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39、437、440页。)及大陆学者陈苏先生(陈苏:《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5期。)所赞同。 该说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所享有的专有权和共有权的结合。《台湾民法典》采取了二元论说,该法典第799条规定:“数人区分一建筑物,而各有其一部者,该建筑物及其附属物之共同部分,推定为各所有人之共有,其修缮费及其他负担,由各所有人,按其所有部分之价值分担之。” 3)三元论 该说为德国贝尔曼(JBarmann)先生所创,又称“广义的区分所有权说”。认为区分所有权,是由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持份权和因共同关系所生的成员权三要素所构成的一种特别所有权。日本学者丸山英气教授、我国台湾学者戴东雄先生等,均持该说。 《德国住宅所有权法》采取了三元论说,该法上的所有权概念系由专有所有权、持份共有权和共同所有人的成员权三部分所组成。 比较以上三种学说,笔者认为:(1)一元论中的“专有权说”或“共有权说”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界定为对建筑物专有部分或共有部分所享有的专有权或共有权,不能反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全貌,也不利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圆满实现和正确行使;(2)二元论说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界定为专有权和共有权的结合,反映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本质特征;(3)三元说得到了我国大陆许多学者的支持,可以说是代表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认识的主流。(段启武先生、陈华彬先生和王利明先生等皆支持三元论。)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建筑物结构多么复杂,从物理空间上来看,都可以做一个成员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二元划分;因此,就纯财产权利上讲,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即是对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和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三元论中的成员权,在性质上是一种社员权,相当于加入一种组织而取得的资格。它的基础是各区分所有权人对于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甚至相邻关系。没有共有权、居住的相邻就没有成员权。正如共有人之间要管理共同物一样,区分所有权人也要管理共同物。(高富平著:《物权法原论》(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22页。)因此,成员权应为共有权之应有之意,更多的是物业管理上的意义,而非区分所有权本身的独立的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由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所有权和共有部分持份权所构成的特别所有权。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关系 由于区分所有建筑物可以分为各区分所有人专有和共用两大部分,所以在同一高层建筑物内的各区分所有权人之间,存在着因专有部分而成立的相邻关系和因共用部分而成立的共有关系。这两种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法律关系的真实面目。 二、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内容 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内容虽然琐碎、复杂,但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区分所有权人在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因维护、修缮专有部分或设置管线,必须进入或利用其专有部分时,应给予便利,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二是,区分所有权人维护、修缮专有部分或行使其权利时,不得妨碍其他区分所有权人的安宁、安全及卫生。(参见梁慧星等著:《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即对于每一位区分所有权人来说,他既负有提供相邻便利的义务,又享有请求排除相邻妨害的权利。各区分所有人之间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就构成了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主要内容。 (一)相邻便利提供 区分所有权人为了保存、修缮、进入或其他合理使用其专有部分的必要,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请求使用其他区分所有人的专有部分,被请求的人应给予便利,没有正当事由不得拒绝。因使用而致邻人专有部分损害的,应予以赔偿。 问题是何谓“必要”?这一“必要”的范围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在实践中,应该根据保存、修缮或其他合理使用的规模、时间、期限、紧迫性等因素来确定其必要性。尽量在不影响其他区分所有权人的时间和运用不影响其他区分所有权人的方式进行。(温丰文:《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专有部分》,载台湾《法令月刊》第42卷第7期。) 对此相邻便利提供关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被请求人即便利的提供者不以专有部分所有人-区分所有权人为限,区分所有权人若将其专有部分出租或出借于他人使用时,被请求人即为承租人或借用人;2.请求使用的专有部分不限于其前后左右或上下邻接的专有部分。既使在结构上并不相邻,只要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例如管线维修,也可以行使相邻权;3.因使用他人专有部分而致区分所有人损害时,使用人应负责恢复原状或予以赔偿。 这种便利的提供,又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行权 史尚宽先生在论及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之相邻关系时,特别提到了“他人正中宅门之使用权”。正中宅门,谓一座房屋之正门。数人区分一建筑物而各有其一部,无论为一进房屋或数进房屋,惟有一正中宅门时,其正中宅门虽不属于共有,如有使用他们正中宅门之必要(例如有婚丧大事),得使用之。(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这种“他人正中宅门之使用权”即典型的通行权,其情形有如袋地之通行权。 (2)相邻排水供水关系 在区分所有建筑物中,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往往都是一个整体;各专有部分的排供水系统彼此相连,是构成整体的一个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区分所有权人应允许邻人的用水经由排供水管道流经自己的专有部分,不得非法阻塞或采取其他方法来切断水的这种自然流动。同时,若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因排水或供水出现问题而需要进入某专有部分进行管道维修时,该专有部分所有人应给予一定的便利,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3)相邻管线安设关系 区分所有权人因安设管道(如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或线路(如通讯电路)而有必要经过他人的专有部分时,他人应当允许。但安设方应本着不影响他人专有部分的使用及美观的原则进行安设,并对于因安设而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4)进入权 在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中,还存在着一种相邻便利提供的义务,即容忍他人进入其专有部分取回其所有物或进行其他必要的活动的义务;对应的,另一方所享有的权利即称为进入权。 在实际生活中,进入权大多数表现为居民的物品因外力(如风力)或其他原因而掉入他人房屋、凉台,他有权进入该房屋取回该物;或者某人家中需要施救(着火、抢救小孩)或忘记钥匙,需要通过邻人房屋进入时,邻人应当给予进入的便利。这种便利也许是提供给邻居本人,也许是提供给施救者(如消防警)。当然,如果邻人因提供这种便利而受有损失时,可以向受益的邻居要求赔偿。 (5)相邻通风、采光、取暖关系 如果某一区分所有权人为了改善其专有部分的通风和采光而改变其专有部分的现状,这一改变并未影响邻人的,其他的区分所有权人应予以容忍。 由于暖气的供应系统与排供水系统相似,所以处理相邻取暖关系应遵循相邻排供水关系的同一原则。 (二)相邻妨害排除 区分所有权人维护、修缮专有部分或行使其权利时,不得妨碍其他区分所有权人的安宁、安全及卫生。若区分所有权人违反该项义务,并经请求仍不停止的,管理人或管理委员会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为必要的处置。 (1)相邻防险关系 区分所有权人在使用自己的专有部分时,有防范他人专有部分因己之使用而受险的义务;违背这样的义务给他人造成危险或妨害时,负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的责任。由此而形成的区分所有权人之间的关系,即为相邻防险关系。 此种危险或妨害皆与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对其专有部分的使用有关,但这种使用有物理上的正当与非正当之分。 1.因对建筑物的不当毁损而带来的危险 区分所有人改建或增建自己的专有部分,而须拆除其内部梁柱或墙壁的一部分或全部时,该梁柱或墙壁即使属于其专有部分的范围,但若因此将危及整栋建筑物的安全时,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可以违反共同利益为由,加以禁止。 2.因正当使用而带来的危险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甲和乙住在同一栋楼同一单元上下层。为了防盗,乙在其阳台及窗户部分安装了外置式防盗网。甲见后便要求乙拆除,被乙以在自家房子上装防盗网为由予以拒绝。某一天,小偷沿着乙所安装的防盗网,爬入甲家行窃,造成了经济损失1万多元。甲要求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高富平、黄武双著:《物业权属与物业管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原则上,区分所有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专有部分进行利用,包括进行加固或安设防护设施。因此,乙有权为了自家的安全需要而安装防盗网。但是,相邻居住的业主之间存在相邻安全防范义务。本案中,乙安装外置式防盗网客观上给二楼邻居带来了不安全因素,有违相邻防险义务。当然,这类不安全因素不是物理上的,而是治安方面的。因此,关于相邻防险义务是否延伸到这种不安全因素,理论上还存在争论。但是,鉴于甲家被盗与乙安装防盗网的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法院若判决乙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也未尝不可。目前,此类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司法机关应形成一套统一的规则,以指导居民正确利用各自的房屋。 (2)相邻环保关系 区分所有权人未依建筑物的本来用途或使用目的使用专有部分(如在纯居民楼内开设小型工厂)或者不当地使用专有部分(如将自家的油烟机通风口对着邻家的窗户),产生的振动、噪音、废气等往往会影响邻近区分所有权人的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由此而形成的区分所有相邻关系便具有了环境保护上的意义。 案例: 王某居住在北京西城区一个临街巷内一幢两层楼房的二楼。房子的一楼是刘某开的一家饭店。后刘某对饭店进行改造,增设了KTV包房。由于饭店隔音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王某一家的正常休息。在多次与刘某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王某向西城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晚上10点以后停止使用卡拉ok音响设备,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整。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认定音响噪声已构成对原告王某合法权益的损害,要求刘某改进隔音设备并在深夜停止使用。 本案涉及到了相邻关系中的相邻环保关系。区分所有权人对于来自其他专有部分的有害物质的入侵或噪音、振动的干扰,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但还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是否超过了一般人的容忍限度。在容忍限度内所受损失,可根据公平原则酌情给予补偿;若超过容忍限度,则相邻一方才能行使排除妨碍请求权和不作为请求权。 三、我国关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及立法展望 建筑部的《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第5条规定:“所有人和使用人对房屋的使用和修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房地产管理、消防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要求,并应按照有利使用、共同协商、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毗连关系。”这一条文确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其是从义务角度来加以规定的,且规定得颇为抽象。除此之外,《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相邻关系的原则性规定自然也可适用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之上。(《民法通则》第83条:“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由上可知,我国现行法中对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规定尚很不完善,需要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 在本文最后,就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几种立法模式,权当对该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不怕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采用分所有权法模式,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在其中设专门条款明确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制度。 (二)采民法模式,在不动产所有权中建立区分所有权制度;同时完善民法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两者合而为一,从而在事实上建立我国的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制度。 (三)彻底放弃德国模式的思路,采法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法国模式是对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两种制度在立法上的不同构建。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地役权(或役权)根据其产生的法律基础,分为自然地役权、法定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这种意义上的地役权中的自然地役权和法定地役权的内容大致相当于德国民法中相邻关系制度的内容。而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如日本、瑞士及我国台湾地区,将相邻关系视为所有权的扩张与限制,从而采取地役权和相邻关系各不相同、分别规范的模式,将相邻关系制度规定在所有权中,而将地役权规定在用益物权中。所以德国模式下的地役权的内容与法国模式下的约定地役权的内容大致相当。)。在相邻不动产利用关系上,采用役权(或地役权)的规范方式,将德国模式中的相邻关系的内容和应由地役权调节的内容分别以法定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的形式加以规定(在立法中也无需出现相邻关系概念,此概念只作学理归纳之用),用不动产役权制度来从整体上调节土地和房屋的利用关系。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采用分所有权法模式和民法模式皆可。 比较上述三种立法模式,可知: 模式(一)和(二)都沿袭了《民法通则》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德国模式传统,对现有制度的修正程度不大。而两者相比,第一种立法模式更有针对性,但是考虑到我国立法进程的实际情况,分所有权法模式在以后较长时期内,都不太可能实现;而民法模式则较为可行,尤其可利用现在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的契机,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模式(三)则是对现有制度的彻底改革,废弃了已为大家所熟知的相邻关系制度,而在对土地和建筑物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时,采取了法国式的役权制度。 采取这种立法思路,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既然以法定地役权定义相邻关系,则对于区分所有建筑物而言,其相邻关系之与地役权的“地”在概念上似乎有所矛盾。 这就涉及到地役权概念的表述问题。笔者以为,综合考察各国的历史传统及立法经验,可以将我国地役权的概念表述为:地役权是指为使用自己不动产的便利使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地役权调整的是不动产之间的利用关系。从而同传统民法上的“供役地”对应的是“供役不动产”(也即地役权客体),同传统民法上的“需役地”对应的是“需役不动产”;与供役不动产相对应的主体称之为供役方,与需役不动产相对应的主体称之为需役方(也即地役权主体)。 在将地役权的客体定义为“不动产”后,地役权实质上即是“不动产役权”。但“地役权”的名称可以不改为“不动产役权”。原因在于:地役权的称谓由来已久,已成传统;地役权的客体虽然以土地为主,但是由于在罗马法中的广泛运用,地役权的内容早已扩大,各种对物的利用权均能以地役权命名;这一传统为各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如法国民法上的地役权客体是“不动产”,其称谓仍是“地役权”。(姜延松:《我国地役权制度的构建》,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因此,法定地役权可以用来解决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问题,这在理论上不存在矛盾。 2)地役权既出于调节相邻不动产之间关系而生,其中的内容则完全能够解释相邻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国、意大利等国采用此理论解释相邻关系,更充分说明了相邻关系以地役权性质定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由此,在德国、法国两个模式下,同为不动产相邻之特定法律事实,一个法定产生所有权扩张而可以利用邻人不动产,一个法定产生地役权而可以利用邻人不动产。也许法律后果是一致的,但所有权扩张说在相邻权与所有权概念的衔接、相邻权的客体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无法解释的难题;如以地役权定义相邻关系,其为需役不动产所有权的从属物权,权利客体自然为供役不动产,这些理论问题均可迎刃而解。本着法律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概念的一致性、连贯性;以所有权扩张说解释相邻关系明显牵强,破坏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而以地役权解释则顺理成章,于逻辑上、结构上、体系上均较前者为佳。(曹诗权、张鹏:《相邻关系的民法调整》,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在实际生活中,不动产的利用越来越与所有权相分离。这种情况在土地的利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土地的所有人很少是土地的实际使用人;而房屋的居住者也有很多情况下是无所有权而仅以使用权入住的。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所有权内容的相邻关系立法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而采用统一的役权制度,可以解决相邻关系和地役权这两种归属于不同范畴的制度在调整同类关系时出现矛盾和空缺的情况,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虽然法国模式不合我国的传统,但仍不失为一条好的立法思路,值得立法者仔细考量。 建筑物论文:浅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业主的共有权探析 论文摘要 我国《物权法》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做出了相关规定,那么作为“业主”所享有的共有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何种关系,“业主”的共有权该如何保护?本文论述了“业主”的共有权的归属、行使主体,并提出了共有权的行使原则。 论文关键词 区分所有权 业主 共有权 现代房地产发展的热潮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问题。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民事立法所普遍确立。我国《物权法》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什么是区分所有权?区分所有权的主体是哪些?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应如何行使及保护?等等,是笔者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共有权的归属——业主 “业主”一词,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传来于香港地区,我国《物权法》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章中的十四条条文均使用了“业主”一词。既然我国《物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高频率的使用了“业主”一词,那么“业主”一词的内涵及外延如何界定,与“业主”一词相关的权利义务的合理轮廓该如何勾勒,就是民法学者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房屋所有权人 我国《物权法》第六条规定:“不动产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按照以上规定,拥有房屋产权登记证书的所有权人理所当然的就是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业主”。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房屋的所有权人为业主”,该规定与《物权法》的规定大体一致。 (二)非房屋所有权人的专有部分所有权人 如前所述,我国《物权法》关于“业主”的表述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而《物业管理条例》的表述是“房屋所有权人”,笔者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房屋所有权”虽然大体意思相同,但是《物权法》的规定明显比《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更加准确,也更加反映了客观事实,是我国立法进步的体现。 传统理论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含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专有权,指单个权利人对于专有部分的单独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只是专有权的一种类型。专有部分,指在构造上能够明确区分,可以独立使用的建筑物部分,其以构造上的独立性和利用性为要件,而满足这一要件的并不仅限于房屋。笔者认为,若车库、车位在客观上能够区分其范围,能够将其区分为一个独立的专有部门,那么该车库、车位的所有人人便可为“业主”。 综上,笔者认为若将《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中的“房屋所有权人”修订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则《物业管理条例》便能与《物权法》保持一致,并可解释实践中存在的“车库”、“车位”的所有权人的“业主”资格问题。 (三)已签订买卖合同、未办理所有权登记但已合法占有专有部分的人 《最高院区分所有权解释》第一条规定:“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我国《物权法》将“业主”范围扩张至所有权人之外,具有突破意义。 现实生活中,建设单位向买受人交付房屋后,可能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若在该段时间内不承认买受人的“业主”资格,那么买受人的权益将严重受损。因为,在该段时间内,买受人与已登记的“业主”的实际需求和利益状态并无二致,由此可见,《最高院区分所有权解释》第一条将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未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买受人认定为业主,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四)建设单位(开发商) 建设单位在尚未销售专有部分或者尚未向买受人交付房屋时,由于其此时是整栋建筑物的权利人,确定《物权法》意义上的“业主”身份就丧失了实际意义。若建设单位已经将整栋建筑物的房屋全部销售完毕,那么其也当然不享有《物权法》意义上的“业主”身份。但是,当建设单位已经销售了部分专有部分并已经交付,尚余部分房屋未销售的情况下,此时建设单位是否是“业主”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部分学者认为,此时认定建设单位的“业主”身份有欠妥当。 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建设单位并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目的而持有物业的,其就当然不具备“业主”资格。笔者认为,此种观点难称妥当。当今社会,许多个人购房者并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目的而购买房屋,恰恰相反,在我国现阶段为了投资、保值或购房出租而购买房屋的个人大有人在,难道我们能将这些人排除在“业主”之外吗?另外,我国《物权法》第七十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由此可见,立法者在立意之初就是将“经营性用房”的所有权人这种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房者作为“业主”对待的。 另外,部分反对将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对待的学者提出的一点担忧是:由于建设单位掌控的专有部分面积较多,其可能在业主大会中利用这一优势,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建设单位在一定期间具有“业主”身份,这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学者的这种担心有欠公道,我国《物权法》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已经对该问题给予了很好的解决。 我国《物权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了应当由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并且规定在业主大会的讨论中实施双重多数决原则。 《最高院区分所有权》解释第九条规定:“业主人数,按照专有部分的数量计算,一个专有部分按一人计算。但建设单位尚未出售和虽已出售但尚未交付的部分,以及同一买受人拥有一个以上专有部分的,按一人计算。”从该法条内容的本身可以看出,立法者已经将尚有未出售或未交付专有部分的建设单位视为业主;并且,无论建设单位拥有的专有部分的面积有多大,房屋有多少套,在“业主”人数上只能算一人。这就从法律上消除了开发商利用房屋数量或面积优势通过于己有利而损害其他业主的决议的可能性。 二、共有权的代表——业主委员会的法律探讨 (一)业主委员会的相关法律规定 《物权法》第七十五条、《物业管理条例》第十条、第十五条规定了业主委员会的权利来源于业主和业主大会在法律范围内的授权,它主要执行事务性的工作,类似于委托。同时明确了业主委员会可以代表全体业主担任物业服务合同的法定一方当事人的角色。 (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2009年10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业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已经有了明确的确认:一是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的民事诉讼主体地位,即业主委员会既可以充当原告,也可以充当被告;二是明确了业主委员会参与民事诉讼的范围,即限于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关系纠纷,其在诉讼中的相对方当事人主要是物业服务企业。 从国内外的物业管理经验和可借鉴的处理方式而言,业主委员会有逐渐法人化的趋势。业主委员会法人化适应了现代物业管理的趋势:(1)业主委员会以自身法人身份对外实施法律行为,使其取得权利及签订契约极为便利;(2)使代表全体业主利益的业主委员会自身成为权利义务的归属点,从而增加了交易相对人的便利性和安全感,使业主成为物业管理中的“局中人”而非“旁观者;(3)使其基于对于区分所有权建筑物的使用、管理所发生纠纷时可以代替业主对外进行诉讼,维护权利业主的权益。 三、共有权的行使原则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才不至于被滥用,现代法律考虑到国家和社会公益以及善良风俗已对物权的行使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共有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在行使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法定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就我国而言,就是要求区分所有权人严格按照《物权法》及其他法律规范对共有权行使的规定,不得超越法律的授权行使权利。 (二)约定原则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行使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共有部分的价值。 (三)不得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善良风俗的原则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在行使共有权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善良风俗,不能以维护自身利益而破坏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共有权人在利用共有部分时也应注意维护整个小区的利益,当部分共有权人为了其利益而损害了整个小区的利益时,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可以对侵害小区利益的共有权人提出抗辩。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有别于其他物权所有权类型,他突破了传统民法上实行的一物一权主义,其中的区分所有权人之共有权法律制度,法律关系复杂。《物权法》的制定,为解决我国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区分所有权理论,很好的解决了业主与业主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以及共同管理权行使中的一些常见的纠纷和关键性问题,避免和瓦解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矛盾冲突的隐患,及时的保护了业主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建筑物论文:浅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摘 要]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在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对我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内容的部分条文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专有所有权 共有所有权 成员权 前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继衣食之后的居住问题日趋突出,对建筑面积的增长需求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都促使建筑物不断向高空发展,而由此产生的建筑物区分所有的现象日益增多,但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无相关规定,从而法官在解决纠纷时只能借鉴国外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制定物权法之际,人大建议稿,社科院建议稿和人大法工委的征求意见稿三个建议稿都无一例外的肯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笔者在此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各建议稿中的相关条文进行评析,以期望对在物权法中更完善的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有所帮助。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历史发展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穴居巢洞,故不可能形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观念。通说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观念的萌芽,滥觞于人类文明之始的奴隶社会。[1]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人口大量集聚于城市,城市得以形成。为满足城市人口居住和经营的需要,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巴伦王国,产生了类似于现代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建筑物形态,标志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正式萌芽。在罗马法中,由于贯彻了“一物一权”主义的原则,尤其是确认了所谓“建筑物所有权属于建筑物所附着之土地所有人”或“地上物属土地所有人”的原则[2],所以并不存在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问题。其后的日耳曼法,曾经形成所谓的“阶层所有权”,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但并不完整。自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始,英、法、德、意、瑞(士)等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和工业中心的急剧发展。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屋建筑拔地而起,多个业主或承租人共同使用同一楼宇的现象出现,但与此相关的楼宇管理问题日显突出,要求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呼声高涨。[3]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644条的规定,开创了近代民法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先河。此后,意、葡、西(班牙)、瑞(士)以及旧中国国民政府的民法典等先后建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进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堪称人类浩劫,原有建筑物遭到极大破坏。另一方面人口激增,并纷纷涌向城市,致使住宅问题更趋严峻。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上又为建筑物向更高的立体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各国或重新检讨已有的法律制度,或者积极创设新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发展。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界定关于什么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并且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二元论说”和“三元论说”。 依“二元论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数人区分所有一建筑物时,各所有人对其独自占有、使用的部分享有专有所有权,并对全体所有人共同使用或数个所有人之间共同使用的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权的一种复合物权。由梁慧星教授任负责人的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编写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4](以下简称建议稿)便采纳了这种“二元论说”。该建议稿在第90条作了如下表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数人区分一建筑物而各专有其一部,就专有部分有单独所有权,并就该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的共同部分,除另有约定外,按其专有部分比例共有的建筑物所有权。”这种学说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基于区分所有权人之间的团体关系而产生的成员权为区分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所以产生,必须是两人以上对某一建筑物区分所有。在区分所有建筑物上,区分所有权人相互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各区分所有权人在行使专有部分权利时,不得妨碍其他区分所有权人对其专有部分的使用,不得违反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的共同利益,从而使各区分所有权人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关系。〔5〕为维持这种共同关系的健康发展,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必然结成区分所有权人团体,由该团体直接管理或委托他人管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同事务,而此种管理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区分所有权人专有部分所有权和共用部分所有权的享有。由此可见,作为这一团体成员所拥有的成员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元论说”为德国学者贝尔曼所倡导,并被德国现行《住宅所有权法》所全盘采纳。根据该法,区分所有权系由三部分构成:供居住或供其他用途之建筑物空间上所设立的专有所有权部分、专有所有权人共用建筑物上所设立的持分共有所有权部分及基于专有部分与共用部分不可分离所产生的共同所有人的成员权。〔6〕支持“三元论说”的日本学者丸山英气教授认为,区分所有权,应理解为对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对共用部分的共有持分,以及成员权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物权。 “三元论说”似乎更全面地反映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事实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应当是包含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所有权和成员权这三项权能的复合物权,其中,专有所有权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是依附于专有所有权而存在的,区分所有人取得专有所有权,自然就应取得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区分所有权人转让其专有部分时,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被认为一并转让。总之,这三项权能不可分割,如果作为继承或处分的标的,应将三者视为一体。因此,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应是指数人区分一建筑物时,对各自的专有部分有单独所有权,并就该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的共用部分,除另有约定外,按一定比例享有共有所有权,并基于区分所有人之间的团体关系而拥有成员权,上述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的总称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构成高层建筑物因其所有人为多个人,甚至上百人,由于人数多,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法律关系。首先,每个所有人对专属自己的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从而产生了各个所有人对高层建筑物的所有关系;其次,每个所有人对高层建筑物的共有部分享有共同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对高层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关系;再次,每个所有人对整个高层建筑物享有和承担管理、维护和修缮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作为建筑物管理团体的成员关系。因而,建筑物所有权的区分,是指多个所有人,甚至上百个所有人,共同拥有一栋高层建筑物时,各个所有人对其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专右部仆、所享右的共有权以及基于律筑物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共同事务而产生的成员权的总称。简言之,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的结合。 专有权、共用部分共有权及成员权,是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分离的权利,区分所有人可以分别行使对专有部分的权利,对共同部分行使共用权,对管理建筑物行使成员权利。作为构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复合要素,区分建筑物所有权的结构中,专有权占主导地位,共有权居从属地位,成员权处于附属地位。在区分所有建筑物上,区分所有人取得了专用权,便当然取得共有权及成员权。 一)专有权1.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专有权的概念专有权的概念存在“空间说”和“非空间说”两种学说。目前,多数学者持前一观点,认为专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专属自己的,由建筑材料组成的,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封闭建筑空间所享有的所有权。如德国法学家贝尔曼认为,专有权是在“供居住或供其他用途(尤其供营业或办公)之建筑空间上所设立的专有所有权”[7]. 2.专有部分的范围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专有权的客体,是指专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如何划分专有部分之间、专有部分与共有部分之间以及专有部分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界限,有以下几种学说:[8] 1)“空间说”认为,专有部分的范围包括墙壁(共反壁)、地板和天花板所围成的空间部分。该说的优点在于符合专有权客体的实际状况,缺点在于把墙壁、地板、天花板等境界部视为共有部分,则区分所有权人欲粉刷墙壁或在墙壁上钉图钉,在地板上铺地砖,均应经其他所有人之同意,始得为之。使区分所有人生活必感不便,其与社会实情不相符。 2)“壁心说”认为,专有部分的范围达到墙壁(共同壁)、柱、地板、天花板等境界部分厚度的中心线。该说的优点在于符合交易习惯,缺点在于专有部分之范围既包含至境界壁之中心线,则各区分所有人在未超过壁心范围内,得自由使用或变更。但境界壁内往往埋设着维持整栋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必需的各种管线(水管、电线等),若可任凭区分所有人使用或变更,对整栋建筑物之维护与管理,显非妥当。 3)“最后粉刷表层说”认为,专有部分的范围包括至墙壁(共同壁)、柱、天花板、地板等境界部分表层最后粉刷的部分。该说的优点在于弥补了空间说和壁心说的不足,使区分所有人一方面得在自己专有部分上自由装演,另一方面把境界壁最后粉刷以内的部分视为共有部分,有利于整栋建筑物的管理与维护。该说的缺点在于忽视当前区分所有建筑物系以壁心为界线之交易习惯。 4)“壁心和最后粉刷表层混和说”认为,专有部分的范围在区分所有人相互间有关建筑物的维持、管理等内部关系上,包含到壁、柱、地板等境界部分的最后粉刷表层部分;专有部分的范围在对第三人的买卖、保险、税金等外部关系上包含至壁、柱、地板等境界部分厚度的中心线。壁心和最后粉刷表层说,此说是对上述三种学说的综合折衷,认为,在区分所有人之间,尤其是有关建筑物的维持、管理关系上,适用最后粉刷表层说,在对第三人的关系(如买卖、保险、纳税)上,则适用壁心说。[9]第四种学说兼顾了区分所有建筑物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在内部关系上,将专有部分的范围划定至界壁等的最后粉刷表层,一方面使得专有所有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对房屋内墙进行装潢,如粉刷涂料、悬挂物品,而不必担心侵犯其他所有人的权利。否则依据空间说,作为界壁的墙壁和地板、天花板等均属共用部分,则专有所有人在对位于自己房间内的界壁进行装饰时,须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这在现实操作中是不大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建筑物的墙壁内预先敷设有大量维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必需的各种管线,采用最后粉刷表层说也避免了壁心说带来的弊端。因为按照壁心说,至墙壁等的中心部分皆属专有部分,则区分所有人可以对其任意使用或变更,这样做明显不利于整体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在外部关系上,比如为购买房屋而计算房屋面积时,计算的便是至墙壁中心的面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使用面积,而建筑面积则需再乘以一定的系数。 二)共有权1.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共有权的概念共有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规定,对建筑物的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2.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共有权的属性1)不可分割性根据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使用目的,共有部分具有不可分割性。否则,不成其为共有。因此,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大都明确规定,禁止分割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有部分,但区分所有建筑物已完成区分所有人的使用目的的,不在此限。 2) 从属性鉴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与共有部分在物理上具有不可分的统一结构体关系,区分所有人取得专有部分所有权,必须附带取得共有部分所有权,以获得使用上的方便。因此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大都明定,共有部分具有从属性,任何移转区分所有专有部分的行为,均推定移转了整个区分所有权。 共有部分是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核心重要问题。根据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共有部分范围包括:1)专有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如门厅、电梯、走廊、屋顶、地下室。(2)不属于专有部分的附属建筑物:①建筑物的附属物,如给水排水设备、供电设备、空调设备、各种配备线等;②建筑物的附属设备,如天井、水塔、游泳池、停车场、建筑物外的照明设备等。我国建设部1989年11月21日的《城市房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以列举的方式明定了共有部分的范围:门厅、阳台、屋面、楼道、厨房、院落、上下水设施、基础、柱、梁、墙、可上人层盖、楼梯、电梯、水泵、暖气、电照、沟管、垃圾道、化粪池等。 共有所有权包括三项权能: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谓使用权是指各区分所有权人对共有部分依其设置目的及通常使用方法享有正当使用的权利,包括共同使用与轮流使用。如庭院、电梯、走廊等依其性质可共同使用。而电话、洗衣机、球类、会客室等仅可供轮流使用。所谓收益权是指收取共有部分的天然孳息及法定孳息的权利。对于共有部分所产生的收益,除区分所有权人间另有约定外,应当由区分所有权人按其共有部分应有的比例收取。所谓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对于事实上的处分,如对共有部分及其相关设施的拆除,应由区分所有权人全体会议决定。对于法律上的处分,如区分所有权人处分共有部分时,应随同专有部分同时进行。 三)、成员权1、成员权的性质成员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由于使用同一建筑物而形成不可分离的共同关系,作为建筑物的一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而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成员权存在的基础是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因在一栋建筑物内共同居住或工作而形成的共同关系。成员权有很强的“人法性”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关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成员权是通过区分所有权人组成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制定管理规约、选举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对建筑物进行管理等形式予以行使的。 2、成员权的行使方式及成员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 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又称业主大会)区分所有权人大会由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组成,是区分所有权人团体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一区分所有权人都当然地成为大会的成员,通过区分所有权人大会行使其成员权是成员权最基本的行使方式。凡涉及区分所有建筑物和区分所有权人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应由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决定。如:制定管理规约、选举管理委员会、建筑物的重大修缮或改良、共同费用的分担比例、区分所有权的强制出让等。成员权人通过区分所有权人大会享有表决权、参与制定规约的权利、选举及解任管理者的权利、请求正当管理共同关系事务的权利、请求收取共有部分应得利益的权利等广泛的权利。 2)管理委员会(又称业主委员会)由于区分所有权人人数众多,而且很多人并不关心建筑物的管理,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决定,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管理委员会是必要的。管理委员会应由区分所有权人大会选举产生,是区分所有权人大会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对外代表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管理委员会的职权非常广泛,但是涉及到区分所有权人重大利益的事项,应由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决定。建议稿第112条规定了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人的职责如下:(一)共用部分的清洁、维护、修缮及一般改良;(二)区分所有权人共同事务的建议;(三)区分所有权人和专有部分占有人违规行为的制止;(四)区分所有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维护;(五)收益及其他经费的收支、保管及使用;(六)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的执行;(七)管理规约、会议记录等文件的保管;(八)管理服务人的委任、雇佣及其监督;(九)会计报告、结算报告及其他管理事项的提出及公告;(十)管理规约规定的其他事项。” 3)管理规约(又称住户规约)管理规约是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制定的有关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及使用等的自治规范。管理规约是区分所有权人团体的最高自治规则,区分所有权人大会和管理委员会的一切决议和行为都不得与之相抵触。另外,规约的效力还及于区分所有权人的继受人,包括继承人、买受人、受赠人、及专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 4)物业管理企业(又称物业公司)现代建筑物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设施的复杂性都大大超出了以往的建筑物,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区分所有权人大会直接行使管理权或由它的执行机构———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化高层建筑物的需要,因此,物业公司应运而生。物业公司对区分所有建筑物实施管理活动的依据是物业管理合同。物业管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物业公司和代表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的管理委员会,该合同的性质应属委任合同。由于物业管理合同包含交纳物业管理费、共有部分的使用方式及收益分配等关系到所有区分所有权人利益的内容,所以,为了保护区分所有权人的利益,物业管理合同应由区分所有权人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 四、各建议稿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分所有权制度是物权法中一项比较复杂的制度,设计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条文时,人大法工委的二次审议稿中用了16个条文(64-79),社科院建议稿用了24个条文(90-113),人民大学建议稿用了11个条文(180—191),它们都可以科学的概括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大概轮廓,但是内容过于概括,不利于实际操作,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如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客体如何界定、共有部分所有权的享有比例及共有部分维护费用的分担份额等都没有规定,这一切是否都要依赖以后颁布相关的实施细则来解决呢? 建筑物论文:建筑物楼宇自动化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一、概述 建筑物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及水平。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将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等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连。 二、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自动测量及控制技术,对智能建筑内的各种分散的机电设备、消防和保安设备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和统一管理,充分体?quot;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这一智能建筑的最新控制理念及节约能源,提高工效的目的。 (一)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中央空调系统的监控管理 (1)监视控制整个大厦的空调系统(包括:风机盘管控制、冷热水泵旁通控制、冷却水塔进水控制等; (2)通过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测量、自动计算出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并在楼宇自动化系统的CRT上显示; (3)根据实际的冷负荷通过空调冷冻水机组带的群控装置来决定冷冻水机组的启停数,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4)测量并自动控制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总管的差压,维持系统要求的差压值; (5)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联锁控制,当一台冷冻水泵发生故障时,自动投入备用水泵;??(6)监控空调系统的如下设备:空调柜机、风机盘管、新风机组、排风机(含正压风机)、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集水器、冷冻水膨胀水箱。 2.给排水系统的监控管理 (1)楼宇自动化系统将监控给排水系统的所有水泵的运行状态。 (2)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对给排水系统的设备运行时间、状态、水量、压力值进行记录。 (3)当水泵出现故障时,楼宇自动化系统会通过联锁控制备用泵自动投入运行。 (4)监控给排水系统的如下设备:生活给水泵、消防给水泵、自动喷淋泵、稳压水泵、排污泵、屋顶水池、地下水池、污水池、给排水监控系统。 3.供配电监控系统 变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可靠供电是智能大厦安全使用的保证。因此,智能大厦的控制中心要控制、监视、记录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 (1)高压系统:进线与蹭联络断路器状态控制监测、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变压器温度及故障状态显示与报警 (2)低压系统:进线与联络断路器状态控制监测、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重要输出支路断路状态监控、故障情况显示、报警; (3)直流系统:交流电源主进线断路器控制、直流输出、电压、电流及故障状态显示报警 (4)发电机系统:发电机启动、供电、主断路器状态、电压、电流、频率、转速、油箱位高低、水温等显示、故障报警、断路器状态控制 (5)照明系统:根据大厦内的使用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照明,如办公室照明、走廊照明、大厦立面照明、航空障碍灯照明、室外环境照明等,按照时间顺序及使用需要,由中央监控系统控制开、关状态,故障显示。 4.保安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监控保安系统的如下设备: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 5.能量管理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对整个大楼的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计量累计。 6.各类参数超限时,进行声光报警 (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软件的配置 1.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硬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建筑物监视系统:提供一个以window NT环境下的人机接口界面,为工程师提供应用程序的编制平台,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和快捷的操作界面。中央管理机实现对个系统的集中监测、管理与最优控制。 (2)建筑物控制系统:对所需的模拟量输入/输出(AI/AO)和数字量输入/输出(DI/DO)进行现场监视和控制。 (3)建筑物防火及保安系统:实现出入控制,保安监视和控制,集成摄像控制,火灾报警等功能。 (4)分布式输入/输出模块:将所需的模拟量信号和数字量信号引入楼宇自动化系统并进行A/D转换,将所需的模拟量和数字量从楼宇自动化系统引出并进行D/A转换之后引至各类执行机构。 (5)智能化房间控制系统:实现可靠的单一房间温度控制和空气流量控制,通过诸如加压/减压,夜间净化,早晨预热以及终端调节风量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 2.楼宇自动化系统软件的配置有:? (1)身份鉴别软件:只有操作员身份密码,才能行使操作员职责范围内的指令。 (2)常规记录软件:负责常规记录资料的处理、显示、打印。 (3)节能控制软件:根据室外的温度相对湿度,充分发挥自然潜力,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节约能源。 (4)运行时间累计、维修记录软件:在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超过设定值时,进行报警,这是供预防性维修保养用的。 (5)故障报告软件:负责设备的故障报警,以及故障的显示和打印记录。 (6)最大负荷限制软件:当实际负荷超过额定的极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切除预定可以切断的负荷,减少电费的开支。 ? 三、综合布线系统 结构化综合布线是将大厦中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楼宇管理自动化综合成一个结构统一材料相同、统一管理的完整体系。它利用高品质的无屏蔽双绞线取代传统的同轴电缆和专用线缆,解决了数据高速传输、降低线间串扰和电磁辐射干扰等难题。利用型号齐全的适配器,将弱电系统纳入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来。它的构成主要有: (1)工作区布线:把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一般是永久性的。 (2)水平布线子系统:从楼层配线架至各信息插座,包括信息插座、水平电缆(光缆)及其它在楼层配线架上的机械终端、插接软线和跳线。 (3)主干线系统:指设备间(主配线架)至配线间(楼层配线架)之间的主干电缆及配线设备。 (4)通信引出端(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插座,其中最少有一个作为数据通信用。 (5)接口:每个布线子系统的端部都有相应的接口,用以连接有关的设备,如电话主机、主计算机、信息插座等。 (6)设备间:是安装网络进出线设备、互联设备、主机设备和保护设备的用房,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应靠近弱电竖井设置。 (7)配线间(交换间):每层配线间数量按与最远点信息插座的距离不大于75m配置。配线间内的设备为有源设备,就设电源插座(AC220V)。 四、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 系统的应用 茂名某生产调度大楼是一座专业性强、技术性很高的建筑,一方面机电设备多,技术性能复杂,管理工作已非人能就对;另一方面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管理是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的有效保证,因此本大楼的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均要求较为先进。 1.楼宇自动化系统选用当今最新技术、系统操作灵活的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EXCEL5000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化楼宇自动化系统,系统中各个设备可以交互作用,以符合集成化的要求,可把空调自控、节能管理、照明控制、出入控制、防火与保安等多种系统综合线一个网络。 2.综合布线系统: 该调度大楼的综合布线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性,根据业主的使用要求设计有语音、数据、保安、对讲传呼系统,用铜芯线缆组网。系统工作站(区)信息终端每20m2 3~4个,每个信息终端均有独立的水平配线电缆(4对排屏蔽又绞电缆)引至楼层配线架,每一个工作站的干线电缆不少于3对双 绞线。 总之,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的实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健全及不完善之处,值得我们电气工作者不断摸索、探讨。 建筑物论文:现代建筑物加固技术概述 摘要: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关键词:加固 事故处理 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贴钢板加固法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 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 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增加支承加固法 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 1、托换技术 系托梁(或桁架,以下同)拆柱(或墙,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 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裂缝修补技术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4、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还不成熟) 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 5、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系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6、混凝土表层密封技术 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聚合物灌浆、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7、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增设梁垫加固 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砌体局部拆砌 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4、砌体裂缝修补 在进行裂缝修补前,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钢结构加固方法: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1、改变结构计算图形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一般加固方法: (1)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B、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 善结构动力特性; C、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D、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 它柱列负荷; E、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2)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改变荷载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B、改变端部支承情况,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C、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D、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E、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F、施加预应力。 (3) 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B、加设预应力拉杆。 2、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 采用加大截面加固钢构件时,所选截面形式应有利于加固技术要求并考虑已有缺陷和损伤的状况。 3、连接的加固与加固件的连接 钢结构连接方法,即焊缝、铆钉、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目的、受力状况、构造及施工条件,并考虑结构原有的连接方法确定。 钢结构加固一般宜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有依据时亦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当采用焊缝连接时,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 4、裂纹的修复与加固 结构因荷载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制造、施工安装不当等产生具有扩展性或脆断倾向性裂纹损伤时,应设法修复。在修复前,必须分析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影响的严重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结构实际工作或进行加固的措施,对不宜采用修复加固的构件,应予拆除更换。 漏电保护器在民用建筑物电气设计中应用 摘要:以国家现行规范为基础,对中小型民用建筑物电气设计中漏电保护器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漏电保护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设计配置方法进行了论述。另外提出了使用电子式漏电保护器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漏电保护 配电装置 电气设计 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RCD)在我国应用已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中小型民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的电气设计中,应用尚不够重视。由于强制性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自1999年6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强调了居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应重视中小型民用建筑物供配电线路设计中对漏电的保护。 一、安装漏电保护器的必要性 接地故障(接地短路)有金属性和电弧性两种形式。故障点熔焊,故障点阻抗可忽略不计的接地故障为金属性接地故障。这时设备外壳对地故障电压Uf为PEN线和PE线上电压降之和U Uf=U=Id(ZPEN+ZPE) =(ZPEN+ZPE)U0/Zs =[U0(ZPEN+ZPE)]/[ZL+ZPEN+ZPE] 式中Id——接地故障电流(A); U0——相电压(220V); ZL、ZPEN、ZPE——各为相线、PEN线、PE线阻抗(Ω) ZS——接地故障回路总阻抗(Ω) 计算中忽略了变压器阻抗。如果相线和PEN线截面相同,则ZPEN+ZPE=ZL Uf=0.5U0=110V 考虑建筑物内等电位联结减少触电压的作用,按IEC61200-413间接接触防护-自动切断电源)标准,一般情况下,可减少约20%的接触电压,则接触电压UC为: UC=0.8Uf=0.8*110=88V 50V;此UC足以引起人身电击事故。因此,金属性接地故障能使设备外壳带危险接触电压,其主要后果是人身电击。 当故障电流Id足够大时,回路首端的过流保护器(断路器、熔断器)也能瞬间动作,避免事故的发生。但Id值不仅与线路截面、长度有关,也与线路连接质量、布线方式以及维护管理水平等难以估量的因素有关,所以靠过流保护电源并不可靠。这就是不论TT系统还是TN系统,要求在手握式、移动式设备供电的插座回路上必须安装额定动作电流In大于30mA的瞬动漏电保护器的原因所在。 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点不熔焊而是产生电弧、电火花(密集的电火花即是电弧)的接地故障为电弧性接地故障,如图2所示。电弧、电火花具有很大的阻抗,它限制了接地故障电流Id,使过流保护电器不能动作或延缓许久才能动作,但故障点或连接不良的PE线接头上通过Id时迸发的电弧、电火花的局部高温可高达2000-3000℃,很容易引燃近旁可燃物质,引起电气火灾。 由于故障电弧的阻抗大,220V相电压大部分降落在电弧上,分配在线路上的电压降大大减少,其结果是UC和Uf大大小于50V,因此电弧性接地故障只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不会招致人身电击事故。 二、安装两级漏电保护器 只在插座回路上安装漏电保护器的做法不能防范插座回路以外电气线路和设备电弧性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为此应按IEC60364-4-482(火灾防护)和我国《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要求,在电源进线上再安装一级漏电保护器,其额定动作电流一般为300mA,并带有约0.15s的延时,以与插座回路上的漏电保护器有选择性配合。增加这一级漏电保护器对电气投资虽略有增加,但对防范常见多发的危险接地电弧火灾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不可实现地建筑物配电线路电弧性和金属性的接地故障进行保护。 三、四极和二极漏电保护器的应用 电气安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尽量减少开关电器的级数和触头数以及线路的连接点。开关触头之类的活动连接和线路的固定连接由于种种原因都可能因导电不良而成为事故起因,而三相回路中的中性线导电不良危险尤甚,这是因为中性线导电不良时设备依然运转,隐患不易被发现,当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时将导致三相电压也严重不平衡而烧坏单相设备。所以,应尽可能限制在中性线增加触头。 目前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由于三相负荷不平衡,而中性线截面又小于相线截面,为防中性线过截而装四极开关。但IEC364-4-473(过电流防护措施)标准和我国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都规定不必为此断开中性线,只需在中性线上装设过流检测元件来断来三根相线,使中性线不再有电流,过载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另一种误解,即认为带有单相负荷的三相漏电保护器应采用四极的。其实漏电保护器的标准名称是“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它只能在回路中出现剩余电流(如绝缘损坏引起的对地泄漏电流)时动作,而与回路不平衡电流毫不相干。因此,这些误解造成了现时一些四级漏电保护器的应用过滥。 四极(单相为二极)漏电保护器主要用于TT系统,这可用图3来说明。TT系统回路有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故障电流Id在电源接地电阻Rb上产生电压降,使中性线带故障电压Uf=Id*Rb,因中性线是绝缘的,此Uf一时并不引起事故,但此时若电气设备又发生碰外壳接地故障,漏电保护器跳闸,Uf将沿着图中虚线所示路径传导至设备外壳。因中性线未被切断,如果Uf大于50V,则漏电保护器跳闸后仍难免发生电击事故。如果TT系统采用的是四极或二极漏电保护器,则在断开线的同时中性线也被断开,从而切断Uf的传导路径,事故就不致发生。TN-C系统因不允许PEN线通过漏电保护器而无法装设漏电保护器。TN-S和TN-C-S系统内设备外壳与N线相连通,不存在上述漏电保护器动作后外壳反而出现故障电压的问题。由此可知,四极或二极漏电保护器的应用与被保护回路三相负荷是否平衡无关,而与回路接地系统类型有关。 四、采用电子式漏电保护器应注意的事项 电子式漏电保护器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是我国广泛采用的漏电保护器类型。但它不同于电磁式漏电保护器类型。电磁式漏电保护器用故障电流的能量来脱扣,而电子式漏电保护器是用故障回路的残压来脱扣(发生接地故障时,回路电压下降,此残压指故障时漏电保护器接线端子上的电压,不是指公用电网的电压负偏差)。当接地故障点靠近漏电保护器时,其值过低,不能使漏电保护器动作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当采用电子式漏电保护器时,应注意漏电保护器的安装位置不能离插座太近,以保证漏电保护器处有足够的故障残压。另外,当回路的中性线断线时,回路上的电子式漏电保护器也将因失压而不能动作,这时如手持绝缘损坏的手握式和移动式设备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使用电子式漏电保护器时,要考虑上述因素。 建筑物论文:关于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已建造了大量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由于建筑物建造年代、使用年限、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评定;特别是一些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由于各种待鉴定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必须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由于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建筑物鉴定工作、鉴定结论将直接与各相关方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也导致了一些法律问题,做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单位及鉴定人在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为此根据作者在部分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作者之见解,希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文中若有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关键词:安全鉴定 结构设计 一、关于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有些纯为科学技术问题,有些则与科学技术水平无关。在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为此就下面问题谈几点看法: 1、检测、鉴定工作的资质问题 表面上看资质不是问题,其实不然。任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均依赖于检测数据,若检测数据全面、详细和准确,其鉴定工作的科学性也越强,然而什么样的检测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鉴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也就是经计量认证,取得检测资质、具有CMA章的单位,用经计量认证的检测仪器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其出具的检测数据上盖有CMA章的检测数据方具有法律效力,其它单位或各人提供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的资质问题似乎不完全明确,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的专家组进行的鉴定工作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提供的鉴定报告也具有法律效力,但问题是盖有研究机构、相关学术团体印章的鉴定报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则不完全清楚,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则不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由此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该问题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检测、鉴定项目的科学性问题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由于建筑物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涉及到的部门不少,如建设场地的地质勘察、建筑物的规划审批、设计、施工、监理及建筑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本文主要探讨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工作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首先是材料强度检测问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检测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检测工作中对所检测对象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如在砌体结构建筑中砂浆强度等级的准确评定是较为困难的一项工作,其影响抽检数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抽检部位、灰缝厚度、已使用的时间等),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已建砌体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的确定也是较为困难的工作,其目前尚未见到砌体柱原位试验测试技术的有关文献;又如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问题,不同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经常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检测数量、检测部位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检测数据。其次,目前有关规范并不完善,相关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不易把握,尽管规范采用了数理统计理论,但由于问题性质的不同,其统计处理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岩体抗压强度检测样本数量的要求,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就不同,相同地点的不同检测单位对同一工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同时按不同标准统计出的设计强度也不同,特别是样本变异性较大时更是如此。总之,这类问题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例出,但应该指出的是检测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应该是科学的、公正的,每一个技术人员所提供的数据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存在的问题是鉴定工作的依据问题。设计规范有国家和地方的规范,也有不同行业的规范,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对同样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抽样标准和评定标准,有时其检测数据的评定结果差异很大,问题是最终以那一本规范作为评定依据呢?目前不同的学者对其看法并不一致,设计单位、检测单位均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已建建筑物受到损伤后,需对建设工程的许多环节进行检测、校核,其中包括对原设计文件的校核。在对设计文件进行校核时总会遇到一个问题,用什么计算手段对原设计计算内容进行校核呢?有些科技人员用PKPM程序、有的用TAT程序,有的用手算,随着不同检测部门的不同科技人员其校核结果均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最后在对设计文件是否正确进行判断时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复核结果同原设计文件相接近,而工程又有一定问题时,其判断更为困难(已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些部门对框架结构就用PKPM程序作为判断依据,而问题是用国内商业软件进行设计结果校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对检测项目和检测范围通常是由委托方指定的。实际上由于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包含许多相关子项目的检测,如对某一具体构件的有关项目的评定并不能最终保证构件(或结构)的安全性,委托方对检测项目和检测范围的指定常带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检测工作本身也是市场经济,检测费用是和检测项目相关的,检测项目越多,相应的费用也越高,为此甲方在委托任务时,一般是进行少数项目的检测,而被委托方也只能根据委托内容展开工作,从而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出现:(1)、检测内容无法完全解决甲方所需解决的问题,从儿导致事故的原因不在检测范围内,或者检测项目不全,检测范围不能含盖导致问题的所有原因。(2)、检测范围内的有关检测项目可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而检测范围以外的相关检测项目不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从而造成委托方对检测单位的误导作用。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后,检测鉴定单位和鉴定人均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3、鉴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或建筑物损伤程度的鉴定工作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有待解决或有待科技人员去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部门均可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人民法院需对检测、鉴定人的资格问题进行审查,如前所述检测资质的审定应该问题不大,但鉴定人的资质又该如何认定呢?是否具有检测资质的人就有鉴定资质呢?或具有同专业的和工程师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就有鉴定资质呢?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次是鉴定单位对所提供的鉴定结论承担多少法律责任呢?一般建筑物的鉴定工作均会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是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对于正确的鉴定结论当然勿需多言,但对于不完全妥当的鉴定结论,由此又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时,其经济责任该如何认定,赔偿比例又该如何确定?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委托方采用不正当手段,而误导了鉴定结论,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家规范中有些条文的规定可能本身就不科学,或者有些专家的个人观点通过国家规范的形式而强制执行,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又由谁来承担呢?对于民事纠纷中关于建筑物的鉴定工作通常会由人民法院的法官来指定鉴定单位或鉴定人,而对其它有资质的鉴定单位或鉴定人的鉴定报告采取否认的作法,这本身即不科学又不合法,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总之,在建筑物的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以上所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法律问题有待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解决。 4、几点启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及过去的工程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注意: (1)、加强有关建筑法规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建筑法规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依法进行建筑物的鉴定工作。 (2)、检测、鉴定人员必须明确职责、依法办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加强对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学习。 (3)、增强科技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市场化,建筑行业的经济活动也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依法办事、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科技人员自我保护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4)、增强科技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建筑物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风险,如建筑物检测过程中的意外伤害、鉴定结论的风险性等等,不加强风险意识的教育,就是对自己、单位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最后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检测、鉴定工作一定要客观、公证。由于建筑活动的市场化、法制化,有意歪曲客观事实,为某一方谋利益的鉴定报告(或调查报告),最终是站不住脚的。科学和事实那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物检测鉴定单位和人员的管理协调和与外部的协调工作,避免由于市场化而引起的不正当竟争行为从而导致的检测鉴定的不公证或违法行为,努力创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二、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物鉴定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探讨了建筑物鉴定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其根本意图在于要警钟常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然作者的工作经历和学知还是有限的,若此文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也就达到了作者之目的。 建筑物论文:建筑物日影作用下不同类型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实验研究 摘要 住区微气候对于建筑室内冷热负荷,空调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居住的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住区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水泥地面,裸土以及草坪三种典型下垫面表面温度在一天中随时间的变化。尤其对于在住区微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日影响效应进行了针对性实验。得出结论: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有很大差异,下垫面的绿化能够有效改善了局部微气候;夏季的日影响效应对于下垫面表面温度来说起主导作用,影响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其他因素相对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为建立简化的日影作用下的下垫面物理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微气候 下垫面 日影 实验 一、前言 在新世纪,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建筑物以及保障其内部人工环境的设备怎样在保证健康和舒适的条件下,做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长期以来一直是专家们研究讨论的话题。 建筑物能耗在最近很多年一直是暖通空调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筑物热特性计算的模型和方法,然而如何给出对于负荷计算非常重要的室外边界条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然而如何给出对于负荷计算非常重要的室外边界条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目前沿用的城市尺度的气候参数方法,精确性远低于目前非常细致的建筑物模型。建筑周围的微气候研究有助于对于准确进行建筑物室内冷热负荷计算,优化空调设备的运行管理[1]。 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人们对于居住舒适性的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环境的关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尺度,而开始着眼于居住环境周围的微环境的舒适性。合理规划建筑小区,改善局部微气候,提高提高住区微环境的舒适性已经受到众多建筑师和规划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学科间的差异,这些研究多停留在要领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层次,没有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和实验,显得说服力不足[2][3]。 由于上述的原因,住区微气候研究作为气象,建筑以及暖通空调等多学科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住区微气候的因素很多,除空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小区布局、人为排放热等因素外[4],下垫面作为住区微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对于微气候影响很大。另外,在住区微环境中,由于建筑物比较密集,建筑物的日影面积比例常常很大,而且日影响部分的表面温度与非日影响部分差异很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下垫面上方空气场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住区的微气候。由于正下垫面以及建筑物在下垫面上的日影响对于住区微气候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从建筑物的尺度出发,在2000年夏季设计并进行了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的测定实验,得到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在一天中的分布,考察不同类型下垫面表面温度的不同。尤其对于在住区微环境下非常普遍的日影现象,进行了针对性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为建立简化的住区微环境下非常普遍的日影现象,进行了针对性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为建立简化的住区微环境下垫面热物理模型以及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的选择提供参考,也为住区微气候模拟计算提供实验数据检验的基础。 二、实验描述 1.实验目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由于其表面黑度、蓄热能力、含水量、甚至蒸腾作用,其表面温度在相同的上方气流状况以及天气状况下有很大的不同。而住区微气候的研究中,所关心的正是下垫面表面的温度对于住区热环境的影响,下垫面以下部分的温度分布相对次要。取得建筑物尺度的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在一天中的分布的第一手实验数据,为相应的微气候模拟计算和下垫面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实验,是本实验进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由于在有太阳直射的时候,尤其是夏季(这也是住区热环境最恶劣季节之一),太阳辐射得热是下垫面热平衡中所占比例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日影效应对于下垫面模型的建立和准确性意义重大;在住区微环境中,由于建筑物比较密集,建筑物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在下垫面上会形成面积比例比较大的阴影;因此,由于下垫面是住区微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由于日影响对于下垫面温度的影响显著并且所占面积比例比较大,处理好日影效应对准确模拟住区微气候有其特殊的意义。研究日影区域和非日影区域区域一致性,以及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对于日影移动的跟随性,是本实验的第二个目的。 由于下垫面的蓄热能力比微环境中空气场的蓄热能力要大的多,在进行非稳态模拟计算时,选择合适的下垫面计算的时间步长对于计算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通过实验研究,对时间步长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是这次实验的另一目的。 2.实验时间地点 实验时间:2000年6月3日~10日 根据实验目的,需要找到3种典型合适的实验的下垫面,它应有如下特点: (1)下垫面性质单一,面积比较大; (2)人为排放热少; (3)附近有高大建筑物,并且建筑物立面比较单一(考虑阴影效应); 根据上面对于实验场所的要求,我们分别选取清华大学理学院大楼前广场,清华大学化学馆西侧土地,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北侧草坪作为砖砌、裸土以及草坪三种区微环境种典型的下垫面的实验场所。 3 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记录下垫面表面温度的测试仪器是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HLOG智能型温度自记仪。该自记仪能定时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自动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保存在内部的存储器中。测温使用热敏电阻型温度测头,测头由一根引线引出,测头外加装防水塑封。它的记录温度的范围-20~+75℃,精度为±0.3℃(25℃时)。 在测量砖砌地面温度时,将测头紧贴地面,外面用一薄层白色膏将其固定。并把白色石膏外面染成下垫面的颜色,以求其物性与下垫面一致。在测量裸土表面温度时,用地面很薄一层裸土将测头覆盖,使测头紧贴地面,并保证测量结果表面温度。实验所在草坪被管理的很好,经常被修剪,草高较低,一般在10cm以下,我们在实际测量中,所测草坪温度是草坪下部接近土壤表面的温度。测头紧贴土壤表面放置. 在测量空气温度时,我们在每个温度测头外加装了一个直径9mm、长45mm的铜管,防止太阳辐射对温度测头的影响。铜管下部有通风孔,以保证空气通畅[5]。并且在铜管外面用锡箔纸做成圆锥形的小罩子进一步加强辐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1.砖砌下垫面实验 测量日天气晴好,正午最大辐射值约为836W/m2,日平均风速在1.5m/s左右。我们主要使用建筑东侧的砖砌下垫面进行分析,图1中各条曲线代表不同的测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砖砌下垫面在一天中的温度变化很大,温度在中午13:30左右开始出现阴景前达到最高点,达到50℃,该下垫面从下午13:30左右开始出现阴影前达到最高点,达到50℃,该下垫面从下午13:30开始,逐渐出现阴影区域,由于失去主要热源太阳直射,测点温度迅速下降,曲线的变化剧烈而迅速。在下午15:30左右,曲线变化趋势趋缓,从此时刻至第2天凌晨,温度一直平衡下降,在太阳升起前达到最小值约为20℃。昼夜温差达到30℃之多。砖砌下垫面白天温度远远高于空气温度,夜间又低于空气温度,昼夜温差很大,体现出砖砌下垫面蓄热能力差的特性,对于微气候是很不利的。 图1 砖砌下垫面表面温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西侧7个测点的温度曲线非常接近,而这7个测点的阴影历史状况是不相同的,这就间接说明对于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成立的,即阴影区域温度和非阴影区域温度主要由当前是否属于阴影区域决定,而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 图2 砖砌下垫面日影与非日影表面温度比较图 下面我们进一步对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内部各点的温度的一致性进行详细讨论。从图3中可以看到14个测点的温度情况,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1号到14号测点的温度曲线图。从1号到14号测点在与建筑东墙垂直的一条线上,各个测点间距0.6m,并随测点号增大而距离建筑越远。因此,在下午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阴影区域变得越来越大,其影子的边界距离建筑越来越远,先是覆盖了号较小的测点,然后是较大的测,最后测点全部都在阴影区域内。上图记录了这一日影区域移动的过程。在13:00的时候各个测点都在阴影区域之内,这时各个测点的温度非常一致,各点温度与平均温度最大相差不超过3℃,基本上在1℃左右。这说明了非阴影区域内温度的一致性。在13:30~14:50是阴影边界在测点范围内移动的阶段。请注意14:00的曲线,1~6号测点在阴影内,7~14点在阴影外。图中阴影外的各点温度惊人的一致,并且与前一时刻的温度相比变化也很小。这说明阴影区域对于非阴影区域的温度影响很小。这也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两区域的换热只通过两者之间的一条"线"互相换热,换热面积很小,而导热本向所占热流比例也很小。所以,非阴影区域的温度大小不受与阴影边界的远近影响。而从14:15的曲线也可以看到相近的结果,只是点1~8而不是1~6在阴影区域里罢了。在16:00和20:00的两条曲线中可以看出阴影区域温度的一致性。图中所有点都处于阴影区域之内,而各点的温度差异小于0.5℃,这说明在夏季有日影效应的情况下,日影效应对于砖砌下垫面表面温度来说起主导作用,影响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其他因素相对可以忽略不计。 图3 日影移动对砖砌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影响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阴影移动对于砖砌下垫面温度的影响。在13:30分测点1首先进入阴影,而在14:40最后一个测点13进入阴影。图中可以看到各个测点逐一进入阴影后温度下降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由阴影区域向非阴影区域过渡的过程相当的迅速,只有不到一个小时,这说明砖砌下垫面的蓄热较弱,对于以1小时为时间步长的下垫面温度计算来说,其达到本时刻温度的稳定过程很快,可以认为1小时后当前的状况已经不直接受1小时前的影响,说明在进行下垫面模拟计算的时候,所选取的时间步长不宜短于1小时 。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砖砌下垫面非日影区域内的温度与日影区域内温度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这两个区域内温度的差异。在进行下垫面模拟计算的时候,如果进行日影区域内温度一致性假设,选取的时间步长不宜小于1小时。 2. 裸土表面温度实验 测量日天气晴好,正午最大辐射值约为836W/m2,日平均风速在1.5m/s左右。图中各条曲线代表不同的测点。从图4中可以看出,日影时刻出现在早晨10:40之前。温度在中午13:30左右达到最高点,最高值的出现早于砖砌下垫面。最高温度达到57℃,而在下午18:00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下降到32℃了。仅半天的温差就达到28℃。其日振幅和时间滞后的特性都说明,在夏季,裸土下垫面相对于砖砌下垫面来说,其蓄热能力更差。 从图4中可以看出各个测点的温度曲线不象砖砌下垫面那样接近,这是因为裸土下垫面并不是非常规则,各处性质不能保证象人工砖砌下垫面一样一致。但是各点温度与平均值间的温差也在5℃之下。这一温差相对于阴影区域与非阴影区域间多达20℃的温差来说是可以忽略的。 图4 裸土下垫面表面温度图 与对于砖砌下垫面的讨论相同,从图5中各个测点的温度情况对日影移动的响应状况可以看出,日影效应是影响裸土表面温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可以认为,由于日影移动造成的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变化在一小时内可以近似认为结束,这一数据可以作为于裸土下垫面的模拟计算的步长选择的参考。 图5 日影移动对裸土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影响图 3. 草坪表面温度实验结果 测量日天气晴好,正午最大辐射值约为800W/m2,日平均风速在1.5m/s左右。所选取的测量区域是在建筑的西侧和北侧,因此阴影边界在测点附近移过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中午。图6中各条曲线代表不同的测点。 图6 草坪下垫面表面温度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草坪的蓄热能力较强,最高温度在中午12:30左右达到,晚于砖砌下垫面和裸土下垫面。 而且日振幅很小,与空气温度很接近,没有出现其他下垫面那样在辐射高的时候温度高达五六十度的情况,总温度波动在28℃以下。在夜间可以看出,草坪温度要低于空气温度,仍然与白天一样冷却空气。 在凌晨的时候部分测点出现了一个突然下降的过程。估计可能是由于结露的原因从图中一样进行像砖砌下垫面和裸土下垫面类似的分析,可以得出日影对于表面温度起主导作用的结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五、结论 砖砌地面,裸土和草坪是住区微环境中最主要的下垫面,本文以建筑物的尺度,对这三种不同下垫面进行了表面温度的测定实验,得到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在一天中的分布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下具体结论: 1. 下垫面的绿化在夏季能够有效降低下垫面表面温度,从而改善局部微气候; 2.下垫面表面温度对日影移动的响应过程长短与下垫面种类有关,砖砌地面和裸土下垫面的响应时间要短于草坪下垫面,不同下垫面的响应时间一般都短于1小时。 3. 夏季建筑物的日影效应对于下垫面表面温度起主导作用,影响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其他因素相对可以忽略不计,在建立下垫面模型的时候,可以假设下垫面某点的温度由该点是否处于建筑物日影中决定,而与该点位置或其他因素无关,从而大大简化住区微环境下垫面模型。
建设工程论文: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评标方法 摘要:评标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关键环节,评标方法的选择对建设工程招投标至关重要,目前建筑市场上的评标方法主要有无标底法、合理低价法和综合评分法,本文通过对上述几种评标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来说明哪种方法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 一、引言 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是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而评标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核心,评标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及科学性对确保招标方和投标各方的正当权益、使招投标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实效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建筑市场上的评标方法主要有无标底法、合理低价法和综合评分法,本文通过对这几种评标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工程招投标的评标方法。 二、评标方法评述 1.无标底法。所谓无标底评标就是指在建设工程招标中,业主不编制标底,而将各投标单位的报价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取剩余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衡量投标人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的标准。 无标底评标是国际招标中通用的作法,存在如下优点:(1)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招投标市场竞争中获胜,就不得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投标报价,从而节约建设投资。(2)由于没有标底,也就不存在标底泄漏的问题,可以遏制腐败现象,使人为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3)将主观评价因素从评标条件中剥离出来,增加了评标标准的透明度,保证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采用无标底评标法还存在以下缺点:(1)价格最低,不能保证质量最优。许多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而盲目降低报价,一旦中标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要么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要么以各种理由要求业主追加资金,使招投标失去了本来意义。(2)由于不设标底,评标时缺乏参考值,可能导致投标方走价格联盟,人为抬高或降低投标报价,产生围标、串标现象,使其他企业的报价因远离基准价而被淘汰。(3)在投标各方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施工企业为了能中标而互相攀低报价,可能会加剧不正当竞争,使本来就不太规范的我国招投标市场更不规范。 因此,无标底法评标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但它是一个前进方向,是一种理想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合理低价法。合理低价评标法就是在各商务条款满足招标文件且各项报价在基准价的合理区间内,选择投标报价较低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或中标人的评标方法。该方法对招标前期的工作质量要求比较高,应加强对投标企业的资格预审,确保入围企业都是资质较高、信誉优良、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企业。 在定标过程中应建立“澄清制度”,给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人一个澄清机会。投标人如不能合理说明或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应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价竞标,其投标应作废标处理;如投标人能对其所使用的先进工艺阐述见解,则应给予相应的高分。 成本价标底应采用实物法编制,计入足额的材料费、机械费和人工费、保证工程能正常施工的现场管理费和总部管理费,不计入利润。但是,准确估计投标人的建设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建设成本涉及到投标人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力、材料采购、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且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的相关法规中对如何确定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并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合理低价法一般适用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国外工程招标一般采用该办法,但在国内,采用得较少。 3.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前提下,评标专家组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和量化打分,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人或中标人的评标方法。评标的主要因素有投标报价、施工技术、财务状况、社会信誉、历史业绩、服务、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以及相应的权重等。 综合评分法是目前我国工程界,尤其是规模大、技术难度大、施工条件复杂的大型工程普遍采用的评标方法。该方法兼顾了价格、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工程招标文件的要求,能全面评估投标人的整体实力。在采用综合评分法时,投标人往往本着保本微利的经营思路来进行报价决策,根据评分标准合理报价,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报价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不正当的低价竞争。 但是,该方法除了报价这一客观因素外,其他标准均受个人主观判断影响,且评标专家一般都是临时抽调的,短时间内无法充分熟悉所评工程的资料,不能全面正确掌握评标因素及其权值。评标专家的选择和专家评标的客观性成为综合评分法能否发挥实效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此,选用综合评分法时,在权重系数的分配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工程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打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限制评标人在打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要制定具体、明确、客观,具有可操作性的打分标准。 三、结语 上述几种评标方法均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同样的工程采用不同的评标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尽最大可能选择 “最合适的评标方法”。虽然综合评分法也存在许多问题,离理想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无标底招标相距甚远,但是在招投标机制不够完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投标人的投标不理性的情况下,可纠正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因而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相信在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综合评分法仍将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评标方法。 建设工程论文: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种种诱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 1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由90年代初的2500万人,到2003年升至3893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突破21865.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建筑队伍。建设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而安全生产管理滞后,甚至流行于表面形式,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2000年建筑业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而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死亡人数几乎翻了一倍。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2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业是高危险的行业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安全的不断变化;建筑现场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建设过程时刻会面临新安全问题的挑战。 2.2 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现场的噪音、热量、有害气体和滚滚尘土等,以及施工工人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这些都是工人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高温和严寒使得工人的体力下降,工作面的复杂使得工人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触电等危险源令人防不胜防。 2.3 参建主体复杂,安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2.3.1 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是一个投资主体,其更注重于投资资金能不能节约一点,建设质量能否搞得更好点,建设进度能不能更快一点。而往往忽略保证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特别是房地产商,是整个项目投资建设的老大,无论是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一切都得听他的指挥,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一个单位不听其摆布,哪一个单位就要面临被撤换的危险。而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哪一个单位都想取得一份“美羹”,只能听其摆布,甚至明知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也还是张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房地产商对建筑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时更是明知故犯。 2.3.2 勘察设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有些勘察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不够真实、准确。 有些设计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有时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设计单位服务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对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设施考虑不周,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没有特别注解说明。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忽略了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 2.3.3 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有些监理单位碍于面子,明知建设单位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却不敢大胆指出纠正。 有些监理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比如,备受关注的广西医科大图书馆二期工程演讲厅舞台工程发生的坍塌事故,监理单位没有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也没有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监理员发现立杆间距离以及步距不符合施工方案要求,没做剪刀撑、水平拉杆没有与立柱连接,没有报告总监,也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此次重大安全事故导致7死7重伤,监理单位严重失职,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2.3.4 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出借资质给包工头,包工头有了合法的外衣,自己找带班头,而带班头组织的劳务工人是乌合之众,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岗位技能专业培训,也没有经过安全生产的教育,所谓的“三级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施工单位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或挤压减少安全防护费、文明施工费。特殊工种人员往往人证不一致,也就是说,施工单位拿出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而实际操作者并没有经过培训、考核,获取相对应的合格证。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到位,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相关管理部门对这种事管理不严,甚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解决当前建设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建设单位在关注投资、质量、进度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有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③建设单位应该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以及构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共同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3.2 解决勘察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2.1 解决当前勘察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勘察单位在进行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3.2.2 解决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设计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设计委托,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该加强服务,做好技术交底,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 护设施,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必须注解说明清楚;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该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并尽可能的亲临指导。 3.3 解决监理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无论发现工程建设哪一方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 都要大胆指出纠正或者报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②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③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时,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如果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4 解决施工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4.1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治理制度的核心。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务必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4.2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对安全工作应制定工作目标。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伤亡事故控制目标:杜绝死亡、避免重伤,一般事故应有控制指标。②安全达标目标:根据工程特点,按部位制定安全达标的具体目标。③文明施工实现目标:根据作业条件的要求,制定文明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 对制定的安全管理目标,根据安全责任目标的要求,按专业管理将目标分解到人。对分解的责任目标及责任人的的执行情况与经济挂勾,每月有考核结果并记录。 3.4.3 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所有施工项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工程特点、施工工艺、作业条件以及队伍素质等,按施工部位列出施工的危险点,对照各危险点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和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并对各种防护设施的用料计划一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必须经上级主管领导审批,并经专业部门会签。 对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工程项目,如脚手架、模板工程、基坑支护、施工用电、起重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机及其他垂直运输设备的安装与拆除,及基础和附着的设计,孔洞临边防护,以及爆破施工、水下施工、拆除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等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特别对某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签字后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3.4.4 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应当立即制止,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定验收人员”予以整改,整改完毕要及时组织人员复检。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 3.5 加大政府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对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在建筑企业资质的审查环节和招投标监管环节,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严把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关。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模式。采取动态跟踪检查和专人定点负责的管理方式,时刻关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情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个参加建设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各级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各方责任主体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抱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那么,很多安全隐患在萌芽初期就可以消除,好多安全事故可以合理预见予以避免,建筑事业就能够更加和谐的发展。 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和控制机制 工程投资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电力建设工程投资的先决条件,同时还影响建设链的各个环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提高电力工程的竞争力。电力项目建设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因此,所有活动必须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电力工程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要控制好工程的投资,加强对电力项目建设前后的投资管理,使电力项目建设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性 投资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控制系统,需要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狠抓。许多建设者在投资决策的时候连方案都没有,因此不能精准确定投资额,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投资设计阶段是整个电力建设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初步设计、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等环节,能将建设项目中所有技术的构造状态准确反映出来。作为施工图预算、审查及编制建设项目的基础,设计概算在项目立项决策中非常重要,它是对项目投资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从项目投资方案开始,通过成本核算和经济分析,估算并确定最大投资限额,全面控制建设工程投资。在施工图设计和扩初设计阶段,因投资方案的优化,确定了项目的装修装备标准和使用功能,使整个项目的工程投资标准得到了有效确定。 二、识别电力建设工程投资中存在的风险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 1.招标投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中,一般有施工技术以风险、业主资信风险、投标报价风险以及勘察设计风险。每一个电力施工企业都要依照自身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应对以上风险。目前,很多电力建设企业在工程设计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效降低了招标投标阶段中的投资风险。 2.施工阶段应对电力工程的投资风险,施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对这一阶段的风险加以防范。一般的风险形式为:监理单位的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异常气候风险、施工企业自身风险以及国家政治风险等。 3.竣工阶段此阶段中一般存在如下风险:电力企业因资金问题而出现的结算风险、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不全而造成的投资纠纷、财务计价变化而造成的利润减少等。 三、控制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措施 1.培养管理人才在审核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时,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审核效率。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多开展投资管理专业性质较强的培训和实践的活动,将实际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预结算方案理论相结合,提升在职人员的投资管理能力;第二,制定严格规范的招聘选拨机制,提高入职门槛,严格的控制人才准入。 2.加强项目管理现阶段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施工方绝不能为获取低价竞争力而牺牲工程质量,不然,在工程后期施工中,会给承包商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合理索赔也是一种减轻投资风险的手段,是一种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比如,当施工进度发生变化、设计中出现失误、自然条件的影响、工程量出现变化以及施工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可以要求赔偿。在整个施工阶段,针对实际的施工环境,科学管理项目,能有效降低工程投资风险,大幅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3.重视价格审核电力企业作为一个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在审核电力工程投资时,要注意认真审核建筑材料的价格。电力设计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材料,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价格上的波动,加大了建筑材料的审核难度。如下方法可以降低价格审核难度:第一,如果电力工程施工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工,可按此阶段建筑材料的平均信息进行审核,确保电力工程材料价格合理;第二,依照电力工程的合同,深入分析材料价格中的模糊因素,以便在进行实际预算情况总结的时候加以调整;第三,对于合同中允许的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在核对实际的施工日志时,要核查其真实性。 4.慎重投标招标投标工程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因此,电力建设承包单位必须提供施工所需的工程量清单、设计图纸、合同条款以及招标文件。施工企业要充分理解招标文件中所呈现的实质性内容,认识到招标文件的不足和容易引发的风险。在进行清单报价时,要将规避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依照企业自身的市场以及实力变化,深入分析与探讨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对特定的项目应用特定报价方式,在确保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预计工程量。如果提供的设计图纸较为模糊,可适当提高单价进行;反之,可将单价尽量调低。总之,要在整个投标过程中保持主动的姿态。由图1所示,2010年到2014年某电力建设企业的总投资额持续上升。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项目投资因此大幅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工程投资管理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管理体制。应用工程设计数据对投标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预算,能使电力建筑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快,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投资管理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因此,电力企业对处理和收集工程投资数据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管理系统的处理速度,完善相关功能,才能使电力企业稳定发展。 建设工程论文:对水利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水利建设工程 自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工程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建国初期,我国的水利工程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1961年-1966年,水利工作提出了“三五”工作方针,并及时纠正了“四重四轻”;1966年-1976年,通过国家的不断改革,使水利工程逐步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1990年-1997年,三峡、小浪底、万家寨等一系列的重点工程相继动工;1998年由于98洪水使其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了幅度;1999年,小浪底等水利系统大型水利枢纽电站相继发电;2000年,我国加强了流域统一管理,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2001年是三峡投资高峰年,同时塔里木河综合治理方案获批;2002年加强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力度,南水北调东线开始动工;2003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正式出台;2004年,我国5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的历史;2005年,沙坡头主体工程、三峡大坝左岸主体工程正式完工;2006年全面搞好三河三湖、南水北调和三峡等流域污染治理;2007年,长江、黄河、淮河一大批水利建设工程陆续通过验收;2008年,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创造了世界奇观。我国在这60年发展中,其主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百色工程、小浪底工程、葛洲坝工程和沙坡头工程。 水利建设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自建国6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在水利建设上,我国的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也处于世界前列,其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水库有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水利建设工程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水利建设工程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人民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村抗旱减灾能力,推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其基本概念主要有四点:(1)安全生产。为了避免员工在生产中发生身体伤害或者是机械设备损坏等事故,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会对员工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的行为或人员管理制度上的缺陷。(2)文明施工。使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施工,保证良好的环境。(3)管理。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组织与管理的过程,其主要包括方案策划、程序、错误修正和卓越四个方面。(4)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和大力发展文明施工,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组织和使用的过程。对施工中的器械和人员进行管理,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也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中,为了更好地保证人员的生命和劳动成果不受损害,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员工自觉遵守国家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违章现象的发生。对于水利建设工程建设,其主要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目标如下: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不发生火工材料丢失事故;不发生重大坍塌事故;不发生重大施工机械设备损失事故;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不发生重大施工交通责任事故;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不发生新投运设备设施在质保期内因施工、安装、试验或调试等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对于水利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施工环境;努力提高整体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员工的安全文明施工意识,大力改善工程建设队伍的精神面貌;在施工完成后,要对其场地进行清理,保证环境不被破坏。 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和标准 对于水利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有以下几点:(1)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进行合理的布置,不应杂乱无序。(2)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的清理,保持场地的干净整洁,路面无积水、无杂物和垃圾。(3)水利建设施工场地应配有灭火器材,避免火灾的发生,在没有得到批准时不进行明火作业,施工现场不能有烟蒂。(4)水利建设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安全员,施工人员必须按照《关于各作业面配备安全员的通知》文件规定,进行安全施工。(5)根据我国DL5162-2002的相关规定,施工现场的噪音不得超过90dB;其空气污染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施工现场的污水处理应符合规定等。(6)在进行灌浆施工时,应保证工作面的清洁,及时清理排水沟,严禁污水乱倒、乱流。(7)施工现场和每个工作面之间应搭建马道或爬梯,马道的宽度不能小于1米,两侧必须有扶手,道面需要有防滑条,爬梯必须有封闭式的护栏进行保护。 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对建设人员的要求有:施工人员必须衣着整齐,穿短裤、短裙、拖鞋者不能进入施工现场;人员施工中必须佩戴安全帽,在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需佩戴安全绳带,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及时更换安全防护用具;在施工现场需设立禁止吸烟的警告牌;对于刑事特种工作的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才能进行作业;施工单位应禁止非工程车辆和人员擅自进入施工现场。 在施工现场,对各作业和各工序的地方必须设置危险点源辨识牌;每个孔、洞、井等都需设置安全围栏、警示灯或标志等防护措施;在施工现场的重要通道应设立安全文明的宣传标语和警示标志,其内容必须清楚、准确、规范,颜色和图案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综上所述,水利建设工程中,施工安全是头等大事,在保证水利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的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的 水利建设施工安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同时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设工程论文:由交通建设工程资质专项清理工作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十一五”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建设市场逐步规范,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从我县专项清理专项行动清理的情况看,建设市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扰乱市场秩序的顽疾,整治和规范资质的管理问题势在必行。 1、挂靠借用资质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1.1挂靠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建设市场秩序。从通俗意义上讲,资质“挂靠”是指出借资质方通过出租、出借资质证书,收取管理费用等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参与投标、承接工程,进行施工活动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上讲,就是一些自然人、合伙组织利用企业法人资格和资质,规避国家法律政策对企业法人以外的个人和团队在税收、贷款、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利用所挂靠的企业法人的资格和资质获得自身难以取得的交易信用与经济利益的经营活动。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有利于降低工程建设项目成本,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合理确定工程建设项目价格,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建设单位搭建平台,选择依法诚信、具备相应能力的承包单位,为社会提供合格、安全的工程。但目前建设市场上,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谋取私利,借用资质投标,或者为了收取管理费,出借资质,双方相互串通、包庇。使不具备资质条件的挂靠人,通过借用资质,参与投标竞争,严重侵害了其他具备资质条件投标人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挂靠人与招标人或招标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让招标文件按照被挂靠企业的条件“量体裁衣”,保证自己中标,导致许多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竞争中标,打击了守法企业的投标积极性,扰乱了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市场规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设市场信用缺失。 1.2挂靠问题严重威胁到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由于挂靠人是以被挂靠企业的名义投标、承接工程,在招投标活动中证件齐全、人员到位,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开标结果一旦中标,在施工过程中,被挂靠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大多数挂靠人在技术、设备、施工经验、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施工条件简陋,管理水平落后,只能凭经验或在摸索中施工,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再加上监管部门管理不力,极易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降低。同时,由于要向被挂靠企业交纳2%或更高比例的管理费,或者在投标阶段恶意压价竞争,致使中标价较低,挂靠人要获的想象中的利润,就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往往偷工减料、私招滥雇零散工,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诸多隐患,甚至造成事故。从我县历年的质量安全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事故都存在挂靠或者转包等违法行为。 1.3挂靠问题严重影响到交通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挂靠使规避市场准入成为可能。资质管理是建设市场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现阶段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被挂靠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或为了亲戚、朋友关系,允许被挂靠人借用资质进入建设市场,一定程度使得资质管理形同虚设,加剧了恶性低价竞争,恶化了建设市场环境,在交通部门对企业信誉评价时得不到认可,最终损害的是建设行业的整体利益。二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本身只有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靠所谓“经营资质”生存,即出借资质来赚钱或积累业绩。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大型国有企业不思进取,综合实力退化,甚至破产。三是挂靠还是造成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主要原因。许多挂靠人为了承揽工程,向建设单位承诺垫资施工,导致建设单位变相拖欠。一旦挂靠人缺乏后续资金,造成工期延误或者拖欠工资,甚至被告上法庭,做了被告席,被挂靠企业不得不出面收拾烂摊子,付出比管理费多几倍的钱,得不偿失,从而影响了交通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 2、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2.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清理检查工作。近年来,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比较突出,严重扰乱正常的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容易诱发腐败问题。交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以《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把专项清理作为贯彻落实《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认真抓好落实, 各项目业主在涉及公路桥梁工程项目中,应把核查现场实际施工、监理、勘察设计、招标等单位的有关情况作为专项清理检查工作的重点。一是核查中标单位的原始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核实现场实际施工、监理、勘察设计、招标等单位是否为中标单位;二是核查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及现场主要管理人员是否与投标文件中一致,并查看相关人员的资质情况,核实中标单位与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及主要工程管理人员有无合法的人事及社会保险关系等;三是全面清理纠正违规问题。不仅要清理挂靠借用资质投标的问题,更要清理纠正为了收取“管理费”等利益而违规出借资质的问题。 2.2加大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挂靠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除了挂靠者自身隐蔽性很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管部门执法不严。执法不严和处罚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企业起不到震慑效果和根治作用,反而会削弱企业的守法意识,助长企业违法。各项目业主在公路桥梁工程项目中要结合打击围标串标和转包、违法分包行为,通过监督检查、群众举报、媒体报道等渠道发现问题和线索,集中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案件,严厉打击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的行为。 2.3严查腐败,坚决打击商业贿赂。挂靠问题的产生,除了挂靠双方之间的经济利益驱动外,往往与被挂靠企业或者建设单位内部人员以权谋私相关联。一些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负责人为 了自身利益,允许低资质企业或者个人借用本单位的资质到处承揽工程。 2.4建章立制, 逐步解决挂靠借资问。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出借资质问题隐蔽性强,涉及面广,清理难度比较大,解决挂靠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2.4.1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机制。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二是强化对重点项目的监管。三是强化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四是强化社会监督。。 2.4.2完善建设市场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近几年来,各部门、各县区按照中央和市里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工程项目信息和企业、人员市场行为信息的公开制度,通过向社会公示工程建设中的有关信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规范了各方主体的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设工程论文:分析建设工程造价风险问题 1认识不足 目前的工程建设项目多存在工期长、规模大,工程技术难度大,资金链长,那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多,潜在的风险也多。工程预算人员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业务素质差,对于工程造价编制内容、程序和做法有一定的影响。为避免出现较大的差错,建设部颁发《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强制实施工程计价规则。规范中,工程风险费用作为一项单独的费用应在投标时列出,而绝大部分施工单位没有重视这项规定,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很少一部分费用,甚至有的单位不予收取。这些充分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工程造价风险认识不足。 2价格机制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应该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形成,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遵循价值规律形成商品的价格,这样才能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而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并没有遵循这个规律。目前建筑市场呈现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工程建筑企业为承接工程项目并没有分析工程的实际风险情况。在拿到招标文件后,对于招标文件中细则、合同条款、技术方案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套用表格计算投标价,并尽可能压价,从而达到中标的目的。这些都是违背市场价值规律的,是不合理的投标。 3建筑市场不完善 我国的建设市场发展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很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参与建设的各方信用度低,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工程质量之上,为了获得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工程质量的代价,最终的结果就是工程质量不满足要求,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有:吃回扣、二次分包、拖欠工程款等等。 4缺乏完善的担保[4]、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出台的《建筑法》《保险法》《担保法》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没有很明确的应对措施,具体表现为工程问题与法律不相适应。当前主要工作是尽快对保险、担保细则立法,与现行建筑法律、法规相适应并同步发展。在招投标过程中合同的示范文本中应增加有关工程担保及保险条款内容。 5风险管理措施[5] 5.1风险回避 建设单位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科学合理的手段把风险消除或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的方法就是风险回避。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风险回避对于建设项目来说是优先考虑的方案。对于一些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联合体投标,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把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在实际项目管理中,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一些优化的施工组织来避开风险,从而赢得利润。 5.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就是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将可能由自身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他方,来达到自身风险降到最低的目的。风险转移的方式有:组织联合体投标、工程保险、担保、工程转包、分包等。风险转移的前提是合法的、正当的。风险转移需符合《建筑法》的规定,对于规定中明确规定不能分包、转包的项目不可以进行肢解分包。 5.3风险自留 对于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设项目也不例外。对于工程成本影响不大的风险,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技术采取风险保留的办法。这时,需要施工单位提前准备一部分费用以应对不测,如果风险一旦发生可以用这笔费用来弥补损失,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风险,之前备用资金就可以成为利润。 5.4风险利用 对于一般企业应对风险主要采取前面几种措施,而对于一些经验比较丰富、能力强大的企业来说,会利用自身管理的优势和技术方面的特长来利用风险达到更高的利润。比如一些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项目,施工单位抓住业主追求的不是造价最低而是对质量的要求,可以通过合理的工期和优化的方案适当提高报价,为工程竣工盈利打下基础。 建设工程论文:我们是如何抓好建设工程公开工作的 近年来我校在推行校务公开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基建维修工程公开这个重点,将校务公开工作重在难处,落在实处,推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深化认识,切实把建设工程公开作为校务公开工作的重点来抓 建设工程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是高校在新一轮快速发展建设中共同面临的重点工作。我们认为,推进建设工程公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需要。 建校51年,除去建校初期的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外,校园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__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的办学方向,将过去教育型调整为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学校全面进入国家体育主战场,也迎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期。近三年里,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约三亿元,其中,20__年一年的维修经费超过了建校50年的总和。而且在2008年奥运会前还要成倍递增,预计投资数十亿元。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冷静的意识到,相对于巨大的建设投资和繁重的任务,我校的建设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却远远与之不相适应。如何使用好这些资金,出效益,保质量,不出问题,是对我们的一个严峻考验。党委书记、校长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建设工程,百年大计,必须保证质量,不出任何问题;要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而实施建设工程公开则是实现上述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我们认为,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推进建设工程公开,将最敏感、广大教职员工最关注的校务规范公开运作,接受群众的监督,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体现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严格地、规范地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是学校改革稳定和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我们认为,建设工程公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建筑市场不尽规范、完善,致使建筑领域成为发生违纪违规现象较多的领域之一。我校以前的工程项目也曾出现过质量问题,虽然没有查出什么大的问题,但群众也有不少议论。建设工程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就能有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清正廉洁,抵御腐败,预防职务犯罪,堵塞漏洞,保证在建筑这个高危行业干部的安全,避免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树立学校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取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与拥护,提高学校凝聚力。这是用实际行动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认为,抓住建设工程公开就是抓住了校务公开的重点环节,是贯彻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倡导的求真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做好了,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了,将直接提升大学办学实力,尽快实现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相反,如果搞得不好,会给学校发展埋下隐患,甚至会破坏我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抓住建设工程公开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三个到位”,全面落实公开工作 建设工程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作决策的公正、透明,让师生员工了解和监督建设工程,依照法规和程序办事,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要实现公正、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建设工程公开的体制和制度,并且有建立配套的学校建设工程管理、决策、监督体制和相应的运做体系作为保证,只有体制、机制合理、决策程序民主科学、监督检查到位,实现建设工程公开、公正、透明的目的才能顺理成章。近年来,我校在实践中也正是朝这些方面努力的,并且形成了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体系和做法,关键是要认真抓好落实。 1、建设工程公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位。建设工程公开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一岗双责”是我们在公开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思路,即工程主办部门也是公开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基建修缮部门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同时要把项目的公开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落实,纪委、工会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项目管理、决策管理和监察审计管理组织体系,并且每一层管理体系都规范了相应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学校整个建设工程的有效开展。决策管理是建设项目整体和重点环节把关拍板的最高组织,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及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基建、资产、财务、后勤、审计、使用单位等领导集体组成,决策事务一般按照成员发表意见,小组充分讨论,领导集中,最后拍板的做法进行;项目管理单位一般是学校建设修缮的职能部门,是工程项目的执行操作层;监察审计管理由纪委牵头,监察审计处、工会等部门及职工代表参加,全过程参与工程的各个环节。 各个管理组织都在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工作运行机制,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做好工程。由于在工程的招投标、洽商、材料选购等重点问题上都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代表集体参与决策,既避免了暗箱操作或个人拍板决定,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公开形式。特别是修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常 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或施工材料的调整、变动,需要临时洽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该招标的必须招标,不容许任何一个人单独随意洽商或做出决定;洽商同时必须洽价;对调整后的项目和材料的质量必须集体严格把关和验收。例如,在我校办公楼改造过程中,原先考虑暖气系统不改造,但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和诸多因素的影响,设计单位和职能部门提出一起改造的洽商意见。此事报给校领导后,校党委书记、校长、主管副校长及职能部门处长、学校现场代表就此问题两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最后决定改造,并且通过二次招标的办法,单独招标专业分包单位进行施工。建设工程公开要落实好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把责任落实到人,要把公开工作的情况和干部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公开的目的和效果。 2、建设工程公开的程序和办法到位。建设工程公开是校务公开的重点,也是广大师生员工非常关心的事情。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怎样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的要求,同时又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在重点研究和抓好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建设工程公开的基础是规范,是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并能严格落实,本身就是公开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公开、公正的有效措施。 在工程管理和招标投标方面,我校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政策法规,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建设、修缮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修缮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建设维修工程决算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实施细则》等制度。以上制度对于资格预选、开标评标、合同签订、洽商办理、建材认质认价、工程款支付、验收决算、监察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的程序和做法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办事人员有章可循。制度出台后,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能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在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选用工作中,学校的基建、资产、财务、纪委、监察审计、使用单位等部门全都参与整个环节,力保公正、公开、透明,有效的避免了某个部门或某个人拍板说了算的不良做法。招标投标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职能部门的办事提供了规范和依据,做起事来程序清楚、各环节要求明确,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制度落实方面,相关人员能把握工程重点环节,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办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监理、招标投标、合同签订、重要建材认质认价、工程款支付、验收等重点环节,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也都有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办事流程。例如在建筑设计环节上,学校对设计方案的确定是在听取广大群众、使用单位、专家的意见基础上,最终优选方案,力保设计的作品功能布局合理、简洁美观、经济指标合理、能有机融合于学校整体环境中。特别在重要建材认质认价工作中,学校成立了选材组和认价组,采用“三个三”的采购办法,①货比三家;②三个部门看货采购③三个部门的人员验收(也必须有使用部门人员参加),确保采购到质优物美的建材。 建设工程的公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公开的形式是多样的,公开的层面也是有范围的,但必须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环节及时进行公开。在群众关心的校园规划、住宅建设、公共建筑等项目的方案、规模、投资和相关中标单位的情况方面,我校一般采用全校范围内公开的形式;在招标投标、洽商、材料认质认价等方面一般是所有相关职能内部公开。并且在建设工程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到层层把关、民主集中,杜绝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 3、建设工程公开监督检查到位。学校近几年建设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和加强工程监察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了管理体系、运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关键在于落实,要实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公开、透明有时可能会流于形式,而难于实现真正的目的。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校党委、校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校长反复要求,监督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在施工过程中他经常亲临第一线,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在严格贯彻上级精神的同时,还把建设工程公开的责任落实与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紧密结合,把对建设工程公开的监督检查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和校务公开效果的考核工作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制度的保障和监督的加强有效避免了建设工程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在项目实施和公开工作方面,纪委、监察审计、工会部门代表全过程参与监督检查,并且对不合理的做法有权责令停止、修正和进一步追究。如在去年学校五十周年校庆前,由于工期紧张,在采购盲道石等石材时,负责工程的同志直接选定了材料,没有“货比三家”,学校主要领导责成纪委参与监督的同志发现后坚决要求纠正。最后通过按规定程序办理,降低了价格,节约了资金。在学校建立的有关制度和办法中,对工作纪律提出了明确和严格的要求。但是仅靠制度和监督是不够的,我们同时还要求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要求,做到顾全大局、廉洁自律。在学校的重点强调和健全的制度下,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各方面人员也能认真履行职责,一方面加强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准,正确行使岗位权利,保障了学校建设工程的正常开展。 三、建设工程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工程的任务在于规划校园、建设校园和维护校园,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办学方向和模式的调整,随着国家对我校投入的不断加大,对于我们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有了钱,就要把钱花好,把钱用在“刀刃上”,其目的是要把事情办好,让方方面面满意。从近两年的实践看,我校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建设工程公开,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学校新建的教学楼、餐饮大楼、一号学生公寓获得了当年的结构长城杯,其它工程也都顺利通过北京市质检站的验收,广大师生员工对校园规划、风格和建筑修缮工程质量满意。在工程资金的使用方面,学校一向本着精打细算的原则办事,在校内维修和材料选购的方面,我们一般采用货比三家、两轮报价的办法;在洽商方面严格控制,层层把关,努力做好投资控制;在工程结算审计环节上对工程量和价格严格把关,确保资金的合理投入。 2、建设工程公开起到教育和保护干部的作用。由于建设工程投资都比较大,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高危行业。从我校近年来的实践看,建设工程体制、机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公开工作是客观需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顺利完成建设工程任务的保证。两年来,群众很少有反映工程建设方面问题的,负责和参与建设工程的干部的工作在学校是得到肯定的。 3、建设工程公开、公正、透明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效果,优化了我校的发展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面貌在短短两年内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学校新建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高档次的餐饮大楼,留学生、 研究生公寓相继竣工,大面积的修缮使得办公楼、训练场馆、图书、网络用房等面貌一新。由于工程基本情况较好,变化较大,群众基本满意,使学校内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声誉进一步扩大。虽然我们在建设工程公开工作中收到了一定成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做法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我们也有决心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希望各位领导、同志们对我校的做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探索,把建设工程公开工作抓实抓好,进一步推进我校整个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建设工程论文: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若干问题探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规定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制度。所谓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指建设工程的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经催告逾期不支付。承包人与发包人协议或申请人民法院拍卖,并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合同法创设的这一新的法律制度,是立法机关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以及近几年来收民法学界关于物权法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担保法中的不动产抵押制度。从而解决恶意拖欠建设工程价款的社会问题,以保护建筑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合同法颁布以后,人们对这种优先受偿权的理论问题有颇多的争议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却研究不多,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这种优先受偿权若干问题的理解并着重在审判实务上作一探讨。 一、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法律性质 理论界有三种观点:法定优先权说、留置权说、法定抵押权说。笔者赞同梁慧星、王利明教授的观点,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法律性质为:法定抵押权,其理由是: 1、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不同于法定优先权。 2、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也不同于留置权。 3、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属法定抵押权,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的,用于确保建设工程价款受偿的法定担保物权,其性质应当是法定抵押权。正如梁慧星教授所说:“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从设计、起草、讨论、修改、审议直至正式通过,始终是指法定抵押权。” 二、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实现 1、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实现的条件。根据合同法第28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6号批复的规定,实现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必须首先具备以下条件: ⑴须建设工程已竣工、并验收合格,而发包人未按约支付工程款。 ⑵须是依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所生债权。 ⑶须债权为建设工程合同约定所应支付的价款。 ⑷标的物应为通过承包人施工完成的,属于发包人所有的不动产及其基地使用权。 ⑸须不属于“不宜折价、拍卖”的建设工程。 ⑹须承包人向发包人发出催告通知后,经过一个合理期限,而发包人仍未支付。 ⑺承包人必须在法定 除斥期间内行使优先受偿权。依照最高院的批复第七条,承包人必须在建设工程竣工或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2、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实现的程序 ⑴协议折价。 ⑵申请人民法院将工程拍卖。 3、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范围 ⑴本金⑵利息⑶添附物⑷装修费⑸损害赔偿,但是不包括违约金。 4、实现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限制。 ⑴溯及力方面的限制。 ⑵发包人支付部分工程款行使优先受偿权的限制。 ⑶建设工程为商品房,行使优先受偿权的限制。 ⑷建设工程的发包方非建筑物所有人时,主张优先受偿权的限制。 四、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消灭 1、因债权的消灭(清偿、抵销、混同、提存)而消灭。 2、因不可抗力,规划、拆迁等致使建筑物灭失。 3、消费者已取得商品房的所有权。 4、超过除斥期间行使优先受偿权。 五、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1、与约定抵押权 2、与先取特权。 六、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制度的完善 1、在物权法中引入“法定抵押权”这一概念,从而完善担保物权法律体系。 2、根据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应建立法定抵押权登记制度。 3、法律应明确规定法定抵押权的效力并解决有关顺位问题。 4、催告通知的合理期限应立法予以明确。 5、申请法院拍卖的规定,实践中很难甚至无法操作,因为优受偿范围需确定。另外、按照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执行缺乏依据,是否考虑通过公证债权文书或申请支付令。 建设工程论文:建设工程项目造价前期控制 1我国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现状 目前来看,鉴于我国的项目审批机制以及投资管理体制还尚待完善,大多数建筑公司在项目初期的决策阶段较为草率。有的公司为了争取到项目或者满足相关的审批条件,将投资预算报的非常之低,甚至无法满足现实的建设需求。一旦项目获得批准,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忽略决策阶段的预算,任意地变动原有的项目设计,以致后期的建筑施工过程都陷入混乱。 2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方法 从投资的时间形态来看,工程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项目投资可分为静态的投资和动态的投资两个部分。静态的投资主要包含工程的安装费用、购置建筑工程所需设备的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动态投资是指随时间期限变化而变化的费用,诸如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的贷款利息等财务费用、为工程建造期间可能发生的材料等价格上涨所准备的预备金等。在决策阶段,控制工程的造价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一方面,项目的决策团队要包括各个学科的专家,具体包括:财务分析专家、行业分析专家、土木工程专家、技术人员、造价评估师、企业管理决策人员等,这些专家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在实践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在对项目进行决策时务必要保证所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以确保据此作出的分析的准确性及科学性。 3方案设计阶段 3.1方案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必要性 如果说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那么在项目方案的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则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虽然项目的设计费在数额上占整个项目造价的比例并不高,一般仅仅占到1.5%左右,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影响可达75%以上。优化的项目设计可以使得工程造价降低15%以上。但是,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却往往被人忽略。设计人员有时过分追求工程项目在功能和外观上的品质,而忽略了项目的经济适用性,以致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设计办公楼的空调系统时,18e的室内温度设计既符合人体舒适的要求,又满足环保的要求。但一些项目却盲目地按25e设计,既不符合环保要求,也在经济上形成浪费。 3.2方案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方法 在过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对造价的管理最常用的方法是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以已经获得批准的项目设计书为蓝图,根据项目的投资估算,先控制项目的初步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经批准的初步设计规划具体的施工图。限额设计的核心要义在于根据逐步推进的设计,以事先分配好的投资限额严格地控制项目的技术设计和具体的施工图纸的设计即变更,确保不超出预设的投资限额。在采用限额设计方法时,根据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1确保设计限额的合理。设计限额的主要依据是项目前期决策时所作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由可行性分析报告确立的投资估算是设计限额的基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科学的调整确定整个项目的设计限额。o限额的分配。在设计时需要根据专业对整个项目的限额进行分配,以下达到具体归属的设计人员。在具体的初步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先拿出多套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性价比,选择兼具经济效率和使用功能最好的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设计概算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施工图的设计。在限额分配和方案选择后,设计需要具体地落实到施工图的设计。施工图是指导项目后期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在设计施工图时必须严格地遵照上一步骤中的初步设计所确立的内容,同时确保能控制造价在预定的限额内。?设计的变更。项目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后期具体的施工阶段,都可能发生设计的变更。项目设计的变更一般都伴随造价的变更。因此,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随意地变更设计;另一方面,在发生设计的变更时,要遵照相关的变更程序,对可能引起的造价变化进行评估并报审批。 4项目招标阶段 4.1项目招标阶段控制造价的必要性 工程招标制度是建设项目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伴随着我国5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6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在实践操作中更为规范有序。实践表明,通过招投标确立的合作关系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合同双方的共同利益,又可以切实有效地保证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性。通过公开公平的招标,在市场化的竞争下,工程的承担方将给出更经济有效的保价,并对整个项目过程中的造价施以管理以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收益。 4.2项目招标阶段的注意点 1)要想真正保证招标的价格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就必须排除在招标过程可能存在的行政化的因素,确保整个招标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在招标前,对投标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充分地掌握其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施工技术水平、项目的建设经验、财务水平以及在案的诚信记录等,以全面地了解投标企业,避免出现“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违规现象。 2)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招标活动成功进行的重要保障。在编制招标文件时,需要对该项目所需要的具体技术要求、投标人所应该具备的资质、投标报价的标准、选择中标企业的衡量因素等项目作出详实的规定,以便日后相关企业中标后与招标企业签订合约,以及对项目造价的控制。尤其要注意的是,构成标底的编着除了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之外,最重要的是确保其 保密性。 3)选择在报价合理的范围内价格最低的企业中标。之所以强调要在报价合理的范围内是指要确保中标企业有能力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期等要求。招标企业要综合投标企业的各方面因素确定中标企业,防止在招标过程中有些企业恶意地低价竞争事后无法保证工程具体实施的事件发生。 5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所发生的造价是影响整个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费用、方案设计阶段的费用以及项目招标阶段的费用。只有在建筑施工的前期阶段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才能对整个项目的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本文从上述三个阶段为论述方向,讨论了我国建筑工程目前的费用管理现状、费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方法。 建设工程论文:浅析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问题和管控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它是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的,是根据被审计的单位和审计的关系所进行的分类。内部统计学家劳伦斯,是一位对审计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他曾经认为,内部审计是内部组织中控制各类业务所进行的独立性评价,来充分确定程序和方针具有公证性。 相关的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是当企业所面临的开发和产品的创新,都使管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在经营上的风险性。比较好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相关错误的机率。对于风险的管理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管理性的过程,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是一项必然的风险产物,所以就为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条件。 有关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实际关系: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来说,它是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实际的内部审计具体地分析了有关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对风险进行了更加及时的评估和监控。与此同时,对相关的管理层工作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给予审查。 1、有关企业内部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1、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机制不健全 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审计监督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一项比较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制度来说,其政策性比较强,同时,其涉及面也比较广。其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要由企业的一把手直接进行领导。但是,实际上,其一把手领导的不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副职进行领导,还有由相关的负责人进行领导,而这种领导体制却给内部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很多审计工作都是以行政为干预的基础性建设。所以,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不受到重视的,在人员的配置和相关的组织建设以及相关的业务管理环境上都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1.2、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可操作性和系统性不强 依法审计时审计的基本原则。相关的审计人员不可以毫无依据的对问题进行主观的想象和分析,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和准则。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实际的内部审计业务还是不规范。有些仍在采用上一级部门的做法,还有比照相关国家的审计法等。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内审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业务的操作指南。 1.3、内部的审计模式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 日前,很多内审机构还是停留在系统基础的审计模式和按需要授权为主的初级阶段,根本满足不了有关环境发展对内审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应积极从系统的审计模式转变成风险导向的模式。如果以实际的授权为主来开展内部审计的活动,这就会造成相关的审计工作不能完全的集中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上,完全违背了有关内部审计的原则。 1.4、有关内审工作的质量并不高 受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内部审计经验等模式的影响,内审比较重视微观上的发展,很容易将服务和监督对立起来。因为不能对内部的控制进行比较全面的把握以及对内部相关的控制不够深入。因此,就不能从宏观出发来对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揭示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内部审计控制流程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至验收,一般需要涉及到设计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预算部门等,项目进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合同履行的过程,也是流程被执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对整个合同履行流程的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直接负责,是流程的负责人。但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普通流程管理的方法,工程项目流程管理具体有以下要求: 2.1、管理性工作与实施性工作的区分。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内容,除了如施工方案制订和施工图纸设计这些实施性工作外。项目经理部还必须完成其它相关的行政和管理性工作,如分包结算、材料采购、机构租赁、合同管理等。管理性工作是项目经理部中具有共性的工作,是经常和重复性发生的工作,对这样的管理性工作,必须加大规范和精细化管理的力度,减少管理的任意性和粗放性,这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流程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2.2、分级流程描述与流程责任确定。项目经理部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面临着大量跨单位、部门、专业的协调问题。如业主、设计、监理、分包商和供应商之间跨单位的工作界面,工程、预算、财务、物资和机械等跨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面,这些界面关系的处理是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分级流程描述和流程责任确定可以很好地解决项目运营中跨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协同与控制问题。 3、对于风险内部审计在实际应用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3.1、各个部门要全力以赴的配合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其不能只是要求领导的重视,还要让其他部门给予一定的合作。 3.2、相关领导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中要发挥积极性的作用,这是完全离不开相关领导重视的。 3.3、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素质要进行提高 对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理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是需要对相关的企业内部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更要对实际的审计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估。 3.4、要确定比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及时地建立风险的管理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衡量内审的作用来充分的保证审计人员对于选择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且具有前瞻性,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和管理,来发现 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促使造价管理不断完善,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 建设工程论文:浅论工程质量检测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检测 重要性 质量控制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检测 重要性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多,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同时也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基于此点原因,必须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加以高度重视。工程质量检测作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对工程质量检测的重点进行分析,随后介绍了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程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给予一定的帮助。 引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中控制工程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工程质量的具体结果也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所以检测工作的质量好坏,必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工程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工程检测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一、工程质量检测的重点在建筑工程中,影响工程的质量的因素较多,尤其是施工阶段关键工序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重点应以施工阶段为主。下面对建筑工程中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测要点进行分析。 (一)地基基础工程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是基坑工程,这一工序属于整个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旦地基基础发生问题,则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对该环节的质量检测,应作为重中之重。 1.地基质量检测。地基大致可分为天然地基和改良地基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触探试验、荷载试验、剪切力试验以及动力测试等。①预压改良地基。质量检测要点如下:塑料排水带的滤膜渗透系数、纵向排水量和复合体的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透水性试验和颗粒分析对砂料的含泥量和渗透系数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地基预压前后均需采集适量的土样进行剪切试验,检验处理效果;预压加载期间,应对加载速度、位移、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地基稳定。②换填垫层地基。对于该种地基基础应采用分层法对垫层的质量进行检测,并且需根据垫层土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③复合地基。可以采用钻孔取芯试验、触探试验、静荷载试验等方法对此类地基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场地较为复杂的复合地基应认真检测处理效果。 2.桩基工程。①混凝土灌注桩持力层检验。需根据设计要求对桩端持力层、桩孔走向和表面岩层等进行检测,并对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②单桩承载力试验。可采用静荷载加载试验来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3.地下结构施工监测。①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可以利用测斜仪测量结构及土体的变形程度。②内力监测。通过事先安置在钢筋笼上钢筋应力计监测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③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布井的方法监测地下水位,并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降水设计方案。 (二)钢混结构工程 1.钢筋检测。①钢筋位置。可采用钢筋位置检测仪进行检测,该仪器能够准确的测定钢筋在混凝土中的具体位置以及混凝土保护层的具体厚度。②钢筋锈蚀。在钢混结构中一旦钢筋出现锈蚀,会使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应对钢筋的锈蚀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可采用半电池检测法进行钢筋锈蚀程度的检测。 2.混凝土内况。主要是指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施工不当造成的缺陷,超声波检测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混凝土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探明缺陷的具体位置,便于及时补救。 3.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 二、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质量检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对于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一)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前,原材料应由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投入使用。(二)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这一过程的质量检测重点是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某道工序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坚决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这样才能确保每道工序合格,确保工程整体质量。三、工程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一)检测机构的人员。 1、人员素质与水平。一个检测机构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人是检测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关键人员的任职条件应加以规定,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工作经验等。当前,由于检测市场的恶性竞争,生存问题已成为众多检测机构的难题,由此对检测员的检测质量意识有很大的冲击。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有些检测人员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因此,检测机构不仅应有长远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计划,更应重视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广大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检测人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短期雇佣人员和在培员工的监督。 2、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的监督。 随着检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检测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去迎合委托方,甚至弄虚作假,导致检测质量无法保证。当前这样的形势下。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除了自身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外,外部对检测质量的监督显得更为有效和必要 2.1检测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督。通过行业自律规范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 2.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检测机构的检查监督。即通过有计划的安排部分检测项目的样品由建设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共同见证取样,然后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送检,检测机构也必须对该部分的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负责。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同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检测机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对检测质量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的形势下,以上的监督还是不足够的,各有其局限性。应该建立一个对检测全过程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的机构(所谓的检测全过程就是指从样品的抽取或制作到检测报告的生成),该机构完全独立于建设、施工、设计、监理、检测单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或直接领导。由精通各专业检测的技术人员组成。由该机构对每一家检测机构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由该机构定期不定期地抽查一定比例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该机构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每个检测机构的独立见证和评价报告。把独立见证和评价报告纳入到检测机构和相关检测人员的信用档案中。对于信用不好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采取限制从业的措施.并把检测机构的信用作为今后的检测机构资质就位、政府工程检测招标的重要评判依据。这样会大大促进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工程论文:浅析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十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即从工程项目建设意向确定直至建成、竣工验收为止的整个建设期所支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程造价管理为两部分:一是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工程造价的本质是工程的建设成本,它是各项费用的总和;二是工程造价管理,它是工程的建设成本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 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在建设施工阶段影响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25%。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但由此产生的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就当前工程造价管理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同仁探讨。 一、当前工程造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形成具有多次性,因此对工程造价问题的分析也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 建设工程前期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阶段 (一)建设工程前期 1、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在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有的项目业主对可行性研究缺乏科学的论证,有的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批性研究:还有的通过走上层路线虚报工程投资,编造工程功能,搞“钓鱼工程”。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基础:所以人为的扩大投资概算还是压低概算都会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运作埋下很大隐患。 2、工程设计的质量不仅决定着项目的先进水平,还对工程造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据统计分析,工程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潜力在7596左右,抓好这个环节尤为重要:但我国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设计市场缺乏竞争,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缺乏经济观念,一味地使用高、新建筑产品,过高地追求安全系数,甚至故意在设计图中留活口,不能优选经济技术方案,肥梁、胖柱、大基础比比皆是;二是有的项目业主过高地追求高标准,在设计阶段违背批准的立项文件及扩初设计方案满足自身的利益;三是现行设计收费标准是按造价的比例计取,使得设计单位对任意提高设计标准的现象推波助澜,最终导致设计概算超标现象;四是勘察设计深度不够,特别是一些管网和大型设备安装工程,存在缺项、漏项以及前后设计不衔接等问题,“三边工程”大量存在,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3、建筑市场招投标及承发包不规范。首先是少数业主利用手中权力为给人“寻租”,泄露标底、意向招标。或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承包单位;有些地方不按《招投标法》操作,由多家政府部门共同管理招投标,不懂专业,讦标打印象分,暗箱操作,这些都会影响中标价的真实性;其次是高资质施工企业中标,低资质队伍承廷,这种挂靠随处可见,无形中增大了建设成本:再就是有些业主为达到各方利益平衡,将工程分包或只对工程部分内容招标,水、电、气、电信、消防、有线电视等特权垄断单位也参与肢解,使得总承包合同的签订很难周密严整,给承包商留下讨价的活口,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还经常引起业主与承包商的纠纷。 (二)建设工程中期 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虽然主要设备、材料、机械、人工都在施工阶段投入,但通过施工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仅10%左右,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是避免增加工程预算外的开支。主要的问题: 一是监理机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监理制度艰涩运行,同时在我国普遍存在只有技术监理而无造价监理; 二是有些承包商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大量的变更、签证资料,任意扩大工程量,无中生有,量实不符,一些隐蔽工程或前期拆迁、临建项目更是无据可查,加大了控制造价的难度: 三是少数承包商钻设计和施工合同的空子,在材料、设备的选择上做文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得工程在施工阶段成为暴露问题最多的阶段; 四是一些重点路桥建设工程,常常是业主、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质量监理为一家,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一旦缺乏有效监督,就必然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建设工程后期 建设工程后期,主要是指工程竣工验收、结(决)算审查阶段,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卡。下程结算书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甲乙双方经济利益的现实体现。结(决)算审查人员以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或标底为依据,综合考虑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情况,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全过程投资控制及造价监埋制度的不健全,结算审查人员对一些隐蔽和已经无法取证的工程发生情况不十分清楚,加上少数审查人员或中介机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相应的约束、监管制度不到位,个别的“寻租”行为导致了工程造价的偏差。 以上是对目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现象的粗略分析。 二、做好工程造价问题标本兼治的对策 一个正常的投资主体不能虚位,必须是资金产权的所有人,具有独立投资决策权,必须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收益,它应该既是产权主体又是市场主体,这样才有可能有投资的内在冲动力,并能够根据市场中各种信息反映做出投资选择。在我国目前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阶段,主管部门分别有计委、规划、财政、建设、市政委,他们都各自为政,管理体制不配套、不顺畅,更有行业垄断单位参与肢专解分包随意捉高造价,整个投资全过程难以调。投资主体无法独立行事,天三培行正常的市场活动,自然就少了自我约束力,不仅缺少产权的约束,也缺少效益与风险的约束,更有“树大者”缺乏法律的约束。投资主体的虚位无法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就不足为奇。要切实从本质上改变这种家长制的模式,还投资主体的本来面目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虽然有励机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就不足为奇。要切实从本质上改变这种家长制的模式,还投资主体的本来面目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程造价伞过程管理工作。 (一) 高度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挤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论证,合理选择建设标准、建设地区,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的工艺设备,尤其重视对项目的经济评价(在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高达80~90%),投资业主依据自身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好项目的计划书。 (二)在设计阶段,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准确编制概算(这个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75%),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推行限额设计,实行设计监理,将变更发生在开工前。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发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 (四)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概算及投资计划进行。工程监理人员及造价执业人员严格把好签证变更和工程进度关,尤其要针对隐蔽及前期临建工程,变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加强建筑材料及设备的价格管理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 (五)结算审查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审核结算资料,审查工程量的计算、费用的计取是否科学合理。 (六)发挥工程造价中介机构的作用,让其参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造价监理,可以大大地减少项目进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的公开、透明,项目运作监管工作的连贯、统一必然会减少交易费用的发生,提高市场效率。 (七)按照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上程造价管理部门相应做好有关参数、信息、指标的收集整理和工作,实行动态更新控制,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八)建筑市场要依法管理。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更要认真执行,以法律手段监督、约束各方面的行为。特别是要认真履行工程合同,对违反甚至拒不执行合同的行为要付诸法律解决,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九)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到来时,各国的工程造价应用技术和规则相互融合,标准趋于接近,中国加入WTO,工程造价管理要应对WTO规则的冲击,应根据国家已有的《价格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并参照国际贯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建设造价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工程造价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建设工程论文:浅谈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及信息管理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组织 信息传输 信息交流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基础上,介绍了建设 z4~Oi目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环节。 信息运用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指在工程实施中对项目信息传输进行组织和控制,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工程信息的传输,能够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工程项目信息,这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在该行业基础管理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多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的组织和控制基本上仍然沿袭着旧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 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转换、变化和被使用,并被传送到必须的单位,而形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尽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它可被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项目基本情况的信息,主要在各种合同、计划文件、设计文件之中。(2)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如实际投资、质量、进度信息等,它主要在项目月报、重大事件报告、质量报告等各种报告之中。(3)各种指令、决策方面的信息。(4)其他信息。如市场情况、气候变化情况、外汇波动、社会动态等。一般说来,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要符合项目管理的需要,切勿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日常建设工程项目对信息的基本要求:(1)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事件,信息对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者存在差异性。(2)反映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在其中产生和使用的信息,一定要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这是进行正确、有效管理的前提。(3)及时提供信息如果过时,则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见值。它会使决策失去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只有及时地提供信息,管理者才能及时地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4)简单、便于理解信息要方便使用者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其表达形式应符合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习惯。 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序的信息流通,帮助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所以,为了完成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到:(1)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2)把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的手段;(3)根据信息流通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1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 2.1.1 项目决策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丁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有关相关市场方面的信息。(2)有关项目资源方面的信息;(3)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目的主要是为帮助业主在工作决策中避免失误,进一步开展调查和投资机会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和项目经济评价。 2.1.2 设计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同类项目相关信息。如建设规模、结构形式、工艺和设备的选型、地基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等;(2)有关拟建项目所在地信息;(3)勘察设计单位相关信息。如同类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完成该项目的能力、人员和设备投入情况、专业配套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情况、收费情况、设计文件质量、合同履约情况等。(4)设计进展相关信息。如设计进度计划、设计合同履行情况、不同专业之间设计交接情况、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果、各设汁工序对投资的控制、超限额的原因等。设计阶段信息收集的范围广泛,不确定因素较多,难度较大,要求信息收集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相关经验。 2.1.3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拟建项目相关信息。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与施工图预算、本工程适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有别于其他同类工程的技术要求等。(2)有关建没市场信息。如工程造价的市场变化规律及当地的材料、构件、没备、劳动力差异;当地有关施工招投标的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管理程序;当地施丁招标机构的能力、特点等。(3)施工投标单位相关信息。如施工投标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质量、设备和机具情况、以前承建项目的情况、市场信誉等。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要求信息收集人员要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图预算,熟悉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程序和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为业主决策提供依据。 2.1.4 施工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施工准备相关信息;如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和人员素质、进场设备的型号和性能、质量保证体系与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单位的资质与人员素质;建设场地的准备和施工手续的办理情况:施工图会审和交底记录、施工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及实际准备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2)施工实施相关信息。如原材料、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工程物资的进场、检验、加工、保管和使用情况;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规程、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原材料、地基验槽及处理、工序交接、隐蔽工程检验等资料的记录和管理情况;工程验收与设备试运转情况;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措施及其执行情况;工程索赔及其处理情况等。(3)竣工保修相关信息。如监理工作总结及监理过程中各种控制与审批文件、有关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的相关记录:建筑安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竣工总结、竣工验收备案表等竣工验收资料;工程保修协议等;在施工阶段,信息的来源较多、较杂,因此,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确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建立必要的信息秩序,规范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信息管理行为,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归类整理。 2.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主要是把建设各方得到的信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汇总后,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供给各类管理人员使用。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要从鉴别开始,对于监理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提供的信息,要从信息采集系统的规范性,采集手段的可靠性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核对和汇总,对动态信息要更新及时;对于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要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程序紧密联系在在一起,而每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信息又分为质量、进度和造价三个方面分别组织。 2.3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各类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在—起,组织的方法可由单位自行拟定,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当前,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组织:(1)按照工程组成进行组织,同一工程按照质量、进度、造价、合同进行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2)文件名规范化,以定长的字符串作为文件名。(3)建设各方协调统一存储方式,国家技术标准规定有统一的代码时尽量采用统一代码。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做到规范、标准及其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根据“施工前预控、施工中监控、施工后可追溯”的思想,使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能真实的反映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的深度、力度和速度,为工程项目产生更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工程论文:简论建设工程业主方合同管理策略及法律控制分析 论文摘要 合同管理是业主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分析业主方在合同管理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探讨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要点及合同管理策略,运用合同法律原理巧妙草拟合同条款,达到防范合同风险,维护业主方的正当利益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 合同管理 意思自治 合同风险 策略控制 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工作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建设工程由于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涉及合同当事人众多,并对业主方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工作,通过运用合同的规范、约束效力,有助于维护建设工程各方的正当利益。 一、合同法律原理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一个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数量可能成百上千份之多。而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包括了对于每个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接触等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对所有合同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过程。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包括了前期合同结构的选择、合同文本选择、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的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合同索赔、合同诉讼等内容。 合同意思自治是合同法律原理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基于双方的真实、自由愿意,并不受其他主体的非法干涉,该原则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进行合同活动中对外表述的内心真实意愿即合同自由。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为建设工程合同相对人选择、合同条款的达成以及合同履行方式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充分利用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业主方可以在合同签署之前,在市场范围内自由选择适合的当事人,以完成相应的建设工程项目。这一原则也为业主方合同条款的拟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于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分歧较大、难以达成一致的内容,合同双方通过充分的意思表示,经过讨价还价式的谈判与妥协,最终达成相应的合同条款,而这些最终达成的合同条款也被视为双方真实、自由的合意达成,并对双方产生相应的法律约束力。 二、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业主方合同管理的风险可以划分为合同管理意识淡薄的风险、合同违约追责风险、合同条款陷阱风险等方面。 (一)业主方合同管理意识淡薄的风险 在业主方的合同管理中,由于对于相关建设工程法规的不重视,缺乏对于合同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应当签订正式合同的项目没有签订合同,往往通过口头协议、事后补签合同等方式来达成协议,一旦发生争议对合同双方都十分不利,缺乏有力地合同作证,造成问题纠纷难以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而“阴阳合同”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仍十分普遍,建设工程大多通过招标形式来确定施工单位,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依据招投标文件签订的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备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称为“阳合同”。而在招标之后业主方擅自变更合同内容,与对方当事人私下通过“补充协议”等方式再次签订与原合同内容不一致,甚至推翻原合同条款内容。对于“阴阳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1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那么,业主方在编制或者委托编制招标文件时,应当事先对与招标文件所附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一旦招标文件中的合同被确定,对方当事人签署备案之后,再试图通过“阴合同”的行为改变原合同内容,意味着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对于业主方十分不利。 合同管理工作更不规范,往来函件、工程签证缺乏必要的记录和保管,发生问题后扯皮不断,相互推委。 (二)合同条款及变更的风险 合同文本应当尽量将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划分清楚,业主方签署的多数合同文本都由对方单位提供,部分合同文件中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往往显示公平,违背了合同要求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合同对方当事人如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权利,对于业主方的权利涉及较少。一般在建设工程中的业主方责任主要是合作责任,一般包括业主方雇佣人员并委托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业主职责的部分合同责任,及时对于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必须的决策、手续、答复指示下达沟通责任,及时提供相关的资料、图纸、场地、道路以及支付工程款,及时验收接受责任。 一般对于业主方的不利的合同陷阱主要是对于有失公平和公正,履约双方的责权严重不对称,缺乏对于对方当事人的制裁条款以及违约金制裁的约定。 对于业主方合同管理而言,合同变更的风险较大,由于业主方新的变更指令、设计方、监理方的导致图纸修改、工程环境变化、业主方要求承包商改变施工方案,由于业主方、政府部门要求、环境变化、不可抗力、原设计错误导致的设计修改等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由业主承担合同责任。由此造成的施工方案变更以及工期的延长和费用的增加,都将由业主方承担。所以,业主方所提出的变更请求,需要慎之又慎,重视并论证变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加强前期的勘察、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工程变更,杜绝无谓地变更。 三、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策略运用 (一)专门合同管理部门或人员的设立为业主方合同管理的提供制度保证 业主方在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周期长短和资金投入情况,专门设立合同管理部门或专门合同管理工作人员。任选具备熟悉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法律制度、政府采购、招投标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进行专门合同管理,建立合同管理工作流程,设立合同管理账目,及时跟进合同执行进度,做好合同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管理工作。比如,在编制招投标合同文件时,由专门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条款的诊断、拟定。招投标完成后,签署合同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人员的再审核,最后再与建设项目监审部门形成最终合同文本,交由业主方盖章签署。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能够在制度上保证业主方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持续性。 另外,业主方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合同资料的归集、建档制度也有助于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对于合同文本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法规的系统建档,系统、科学、完整的合同资料既能防止合同资料的遗失,对于后续结算工作、纠纷处理、审计备查及咨询参考提供良好的辅助证明作用。 (二)根据项目情况选取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以及合同文本 建设项目中的施工承包合同常见的主要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以及成本补偿合同。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各有其利弊,单价合同以单价优先为原则,业主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数字是参考数字,实际工程款则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确定的单价计算。而单价合同的不足之处对于业主方来说,核实工程量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同时还要防止施工方增加工程量。固定总价合同的一次包死方式虽然对于业主来说最简单易行,但忽视了因为环境变化和工程量增加的变化。对于固定总价合同业主方可以在工程量小、工期短,施工环境条件稳定,图纸完整、清楚,工程任务范围明确的情况下采用。而变动总价合同对于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定,对于客观原因引起的变化导致的方进行调整。对于工程特别复杂、工程技术、结构方案不能预先确定的情况,成本加酬金合同有其优越性,承包商风险低,利润有保证,但对业主方来说,合同不确定性以及合同无法准确将工程内容、工程量以及合理的终止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对业主方合同履行与监督不利。 因此,在建设项目中,根据工程的总体情形,工程量的大小、风险的高低、施工周期、施工影响因素等,选择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通过不同的计价方式达到以合同的方式控制投资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的实现。 此外,我国为规范建筑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勘察合同文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文本等,这些合同文本对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纠纷解决提供了指导性的内容。但合同示范文本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择合同示范文本时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将合同示范文本与非示范文本合同相结合,否则即使选用合同示范文本,也会造成订立合同流于形式,订立合同简单,但内容具体条款却是,权利、责任划分不明确,合同文本形同虚设,带来合同履行风险。对此业主方应灵活选取合同示范文本,同时结合项目实际,运用非示范合同文本形式准备表达双方的合同意思。 (三)合同文本条款的巧妙拟定可以约束制裁对方当事人行为的目的 合同法律制度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合同的订立必须双方根据自身的真实意思表示达成某种合意。在建设项目中,业主方在合同条款的设定时,应当充分利用合同法律制度这一根本宗旨。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工程经验、工程人才缺乏的单位,巧妙设定合同条款,有助于维护业主方的投资利益。 对于合同条款的约定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定: 1.担保条款的合理运用。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担保方式。而在建设项目中常用的担保种类则包括了投标担保、履约担保、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保修担保等。而对于业主方来说,合理设定投标担保条款、履行保证条款、工程保修担保条款,则能够起到约束、督促对方当事人的目的。如,关于工程保修担保,在合同条款中拟定:“每次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扣除5%,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保留金扣除总额不超过合同总价的10%,该部分保证金在工程质量保修期期满之日一个月内,施工单位取得业主方出具的完成质量保修期工作证明进行支取,业主方收到施工单位的支付请求后,无息支付保留金。”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质量保修期做了规定,利用保留金条款则有助于业主方制约施工单位积极按时履行保修义务,达到督促施工单位履行后合同义务的目的。 2.审计决算费用的负担。业主方在工程项目的结算阶段,可以通过外聘第三方的形式进行工程费用的决算。业主方通过委托合同,委托具有良好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将第三方的决算视为最终的合同价款。此时,要求业主方签订的合同不能再是固定总价合同,而要采用其他灵活的合同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对于工程项目的审计部门往往介入,对于审计决算费用的负担,有利于业主方通过合同的方式事先将审计费用负担加重到对方当事人,以达到防止对方虚报工程决算,造成大幅度审减之后,业主方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此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合同总价按照审计决算价进行支付,业主方或业主委托的第三方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审减的额度在决算总额5%之内的部分,审计费用由业主方承担,超过决算总额的5%的,超过部分的审计费用由业主方和施工单位平均分担,超过决算总额10%的,由施工单位承担全部审计费用。施工单位承担的审计费用由业主方直接从应付工程款中扣除”以此条款可以防止施工单位虚报工程决算,恶意增加决算总额。而又造成业主方额外承担审计费用。 业主方在合同管理中应本着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与对方订立合同,不应将对方企业视为赚取利润的对立方,在合同中如果设定非常苛刻的条件,忽视对方企业的正当利益,对于确实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施工单位费用的增加,业主方也应及时进行变更增加。否则,极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刻意降低施工单位成本,酿成工程事故或隐患。 建设工程论文:试论建设工程投资控制 [论文关键词]工程投资 投资控制 决策 动态跟踪 [论文摘要]要掌握和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工程造价是必不可少的。工程造价,一般是指一项工程预计支出费用或实际支出费用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工程造价与建设投资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控制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即可控制工程建设工程的投资。 建设工程总投资,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按用途可分为生产性建设工程和费生产性建设工程。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两部分;非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则只包括建设投资。我在此要论述的是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是由建筑工程安装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不可预见费等组成。 要掌握和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工程造价必不可少。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预计支出费用或实际支出费用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工程造价与建设投资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控制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即可控制工程建设工程的投资。为了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建设工程投资的概念,先来熟悉一下建设工程投资的特点: 一、建设工程投资的特点 (一)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 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对所属地方的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建设工程管理的主要意义。 (二)建设工程投资差异明显 每个建设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规模,每项工程的结构、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不同的要求,工程内空和实物形态都有差异性,即是同样的工程处于不同的地区在人工、材料、机械消耗上也有差异。 (三)建设工程投资需单独计算 每个建设工程都有专门的用途,所以在结构、面积、造型和装饰上也不尽相同,即技术水平、减数等级和建筑标准也有差别。建设工程还必须在结构、造型等方面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因此,建设工程只能通过特殊的程序(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最后确定竣工决算等),就每项工程单独计算其投资。 (四)建设工程投资确定依据复杂 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确定依据,且互为基础和指导,相互影响。如预算定额是概算定额编制的基础,概算定额又是估算指标编制的基础,反过来,估算指标又控制概算定额的水平,概算定额又控制预算定额的水平。间接费定额以直接费定额为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投资的内容等。 (五)建设工程确定层次繁多 凡是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建设的各个单项工程汇集的总体为一个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中凡是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工程为单项工程,也可将它理解为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完整的工程项目。考虑到组成单位工程的各部分是由不同工人用不同工具和材料完成的,又可以把单位工程进一步分解为分部工程等等。但需分别计算各个不同阶段和项目的工程投资,最后才形成建设工程投资。可见工程投资的确定层次繁多。 (六)建设工程投资需动态跟踪调整 各项建设工程在建设期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因素,如工程设备、材料价格变化、国家利率调整、不可抗力出现或因承包方、发包方原因等,必然会引起建设工程投资的变动。所以,建设工程投资在整个建设期内都需随时进行动态跟踪、调整,直至决算后,才能形成建设工程投资。 从以上所列举的建设工程的特点来看,要做好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就是自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生产过程。建设者不但受时间、经验包括科学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在工程建设伊始,就设置一个科学的、一成不变的投资控制目标,而只能设置一个大致的投资控制目标,既投资估算。投资概算应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设计概算应是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合同价则应是施工阶段控制的目标。有机联系的各个阶段目标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系统。 三、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重点 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控制哪一阶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约占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四分之一的技术设计结束前的工作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5%--35%。从以上分析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一旦项目做出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而目前我们的设计费用一般只占全部工程投资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设计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效益是何等重要,正因为此,把好设计图的实施前的阶段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措施 要有效的控制项目投资,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投资控制者及其任务,以使项目投资控制有专人负责,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设计的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的比较项目投资的实际值和计划值,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支出,采取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 五、投资控制的决策 一个项目,在立项之前,要进行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多角度、多方面论证可行的依据,所谓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财务上是否盈利,作出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及工程项目抗风险能力等的措施,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还能为银行贷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它是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一个工程项目要经历投资前期、建设时期及投入使用三个时期。投资前期是决定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实验中才发现工程费用过高、投资不足、或原材料不能保证等问题,将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投资者做一个十分可行的投资项目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工程,如果以上所有工作都准备就绪,那就可以进入实质性阶段,依据十分可行的科研报告资料,根据投资估算,在审图阶段,把好审图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要把一切工作放在纸上修改,省得到施工阶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资金,一旦将施工图实施,就要做到尽可能少的变更,以减少投资损失。一旦因需要变更时,建设方首先所要做的是,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把好施工环节的各个阶段。 在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执行,都可能会使建设工程投资成本处于最合理状态,从工程预付备料款开始,严格按双方合同条款约定和相关法规执行,随着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直至工程竣工结算,都要有严格的把关审查,这样一步步做下来,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最合理状态。 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人员与监理企业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监理公司在人员的构成和服务内容上的差异,阐述了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并就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体系的构成与实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建设工程监理,是指由具有法定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根据发包人的委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建设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合同,对承包人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发包人对工程建设过程实施监督的专门活动。 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在国际上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监理制度,可以说,建设工程监理已成为建设领域的一项国际惯例。自1998年开始,我国也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了监理制度,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正在经历着一个发展、规范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将就建设工程监理的行业现状、发展方向、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与实现等问题作一些探索和论述。 一、目前国内外监理企业及专业人才情况 (一)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现状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最先出现的从业单位大多是设计院、研究所、高校、政府部门派生出来的,后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放开,设计、科研任务的不断饱满,以及政府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的脱离,监理队伍日渐复杂,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新加入的监理人员大多是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新就业大学生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上的工程部门分流人员,因此人员素质平均水平较低,监理行业提供的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 目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存在着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致使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也滋生了一批素质不高的监理企业,这些监理企业往往通过压价竞争、人情关系等非实力比拼途径获取业务,这样的企业一旦取得业务后,又不派出实力强大的监理队伍开展监理工作,成为监理行业的“老鼠屎”,使得一些本来实力尚可的监理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同流合污”,这种不正当竞争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严重败坏了监理行业的声誉,而且极大地制约和危害着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监理单位由于人才不配套,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第三,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有的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很多项目的总监。有的工程项目空挂“监理”人员名字,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第四,监理介于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责任重而收费低。监理的费用目前仍然是1998年的价格水平,这个价格水平与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对监理工作的要求和赋予监理的责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监理的获利远小于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是监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责任越来越重大,另一方面却还存在着在现有不高的政府定价上的恶性压价、恶性竞争,这种状况,必将导致建设监理市场的混乱,监理人员素质的愈发低下。 (二)国外监理公司的情况 1.人员情况。监理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监理公司被看作是一个高智能型服务性企业,它们对监理工程师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许多著名的监理咨询公司大部分员工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如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在547名监理咨询人员中,有200名博士、178名硕士。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许多国家都要求监理咨询人员必须在设计和施工企业工作一定的年限才能获得监理咨询工程师的资格,如英国咨询工程师协会规定人会的会员年龄必须在38岁以上,新加坡要求工程结构方面的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8年以上的工程设计经验。另外,他们还比较重视在职监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即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专业、法律的人才,因此每年都要投入较大的费用用于人员培训,以提高监理业务素质和水平。 2.服务内容。在国外,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业主通常从项目前期至项目的建成全过程委托监理咨询公司,实施全过程监理。项目的发起与策划、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建成动用、运营阶段都留下了监理咨询公司的印迹。监理公司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向业主提供各种有益的咨询建议,使得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我国的监理工作,绝大多数却仍停留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缺乏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监理任务,相应地,大多数监理咨询公司及其人员也只具备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能力。 二、未来监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人世”的提速,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工程监理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朝着升级的方向发展。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差异,必将导致监理行业的整体结构出现分化、重组。据专家分析,未来的监理行业将呈现出金字塔形的构架。 第一类企业:在行业顶端的,将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且实力强大的公司。其业务可能集中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领域,从事着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选择承包商、监督管理施工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甚至包括项目后评估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这样的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而且在相关工程领域甚至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的企业为数很少,其获利将相当可观。 第二类企业:处在金字塔中间部分的企业,将是不具备自有的专有技术或知识产权,但是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有实力较强且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相当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技术上有专长。这样的企业将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建设项目全过程或某一阶段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样的企业获利水平可能比不上上面第一种类型的企业,不存在暴利,但是总体规模将远大于第一种类型的企业,成为建设监理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从业人员将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且受人尊敬。 第三类企业: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企业,主要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或仅仅实施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安全等某一专项监管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是受业主的委托,也可以是受第一种类型监理企业的委托,甚至可以是受施工承包单位的委托,受谁委托即为谁服务。该类型企业的服务利润将十分有限。其从业人员的地位和收入也将远不如第一、二类企业人员。 三、人才培养紧迫性 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对监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就更加迫切,监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如果不是这样,实施建设监理就没有什么意义。而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组合,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给予什么样的待遇;反之,什么样的人才能进什么样的企业,也就能得到什么样的报酬。因此,加强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提高监理专业水平便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四、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应是具备工程知识、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他们能熟练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这就要求监理公司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应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计划,一方面下决心培育本公司人才,按照对人才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要求,着重在人才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培育本公司的骨干,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多方引进人才,为了迎接设计、建造及大型项目的管理,培养一些既有设计能力又懂管理的人才。 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不同岗位、不同性质及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参考国外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基层人才:为建设工程基层监理专业人员。 该层次的从业人员具有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旁站与资料整理工作,并且能对施工现场提出有关合理化建议。其基本人员组成就是分布于大量监理企业、有上岗资质的工程监理员。 中层人才:为身份最低应为注册监理工程师。 这个层次的人才,他们在基本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能胜任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中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参与国际工程的管理,是监理企业的主要技术骨干。 高层人才:为高级专业管理人员。 这个层次的工程监理人才应为资深注册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一些大、中型项目全过程监理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策、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等。他们在本专业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些专家型的人才。他们能积极为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对规范行业行为、研究建立和完善行业制度和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改革与发展起主要作用。他们还应具有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和经验,参与国际上重大工程项目的竞争,能胜任其工作。 上述三个层次,其业务能力从上到下可兼容,反过来,通过自身的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下到上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上述三个层次人才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实现。 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基层业务人才,受这个层次教育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中层人才,成为主要技术骨干。 本科教育要以培养中层人才为目标,同时为高层人才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受这个层次教育的人才在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成为高层人才,能胜任高级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人才为目标,受该层次教育的人才在经过一定的工作实践后,应很快能胜任高层次的工作。 (1)监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本科教育是培养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摇篮,也是培养监理中层人才的必经之路。根据监理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其知识结构除工科本科所要求的基础课外,还必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技术类,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含结构力学)、路桥工程与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技术等;二是经济类,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投资管理学、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建筑经济等;三是管理类,主要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等。 除此之外,在4年本科学习中还将完成一定周数的实践教学任务。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还应设置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基本覆盖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面,自然,这也是其能胜任工作的基本保证。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监理高层人才、也是未来资深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起飞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上设立“工程监理管理”研究方向,是在本科培养的基础上,要求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较深较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结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科研课题或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监理基层人才是监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求的知识体系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来加强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的专业知识深度应比本科要浅,构建的知识结构,应使他们具有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与人合作、协调施工现场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2)监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为了构建各层次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确定为: 第一是高校正规培养。鼓励高校在有关博士点、硕士点设立“工程监理”专业方向,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那些有“工程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等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按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培养能适应我国基本建设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本、专科学历的人才。同时加强高校的管理,避免那些不具备该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滥发该专业的正式文凭。严格区分正规培养和非正规培养的界限,为今后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准入资质确立一个专业教育标准。 第二是社会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鼓励社会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该专业低层次管理人才,这是培养监理员的有效途径。 第三是继续教育,以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和指定高校(以现有建设部指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考前培训单位为基础)为依托,开展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3)监理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对于监理企业,应视监理人才的培养为一项战略目标,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建设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监理企业内部来讲,第一,重视人才战略。要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人才为依据,在发展自己以及与他人比较的差异差距中,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第二,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这恰恰又是目前监理企业普遍缺乏或不够重视的问题。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三,优化人才配置。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为企业竞争力的打造、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从监理企业外部来讲,第一,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竞争力。第二,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竞争力。第三,努力培育更多的、更信赖的、稳定的顾客群。此外,监理企业在打造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监理企业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如果监理企业竞争力强大到无可匹敌的地步,那么只要保持竞争力不每况愈下,即是保证它的可持续性。但对绝大部分监理企业而言,仅仅维持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对手一直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地准备取而代之。这样,可持续性则意味着要持续改进,否则就无以保持现有地位。同时,只有把监理的人才战略提高到市场竞争战略的高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既宏观又微观、复杂又烦琐的工作,其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基本知识,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建设监理人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不懈地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建设工程监理技术的总体要求为导向,按培养体系的要求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建设工程论文:浅析《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 几乎所有的建筑行业都涉及到建设工程委托监理,签订一份公平、公正的委托监理合同,对整个监理过程实施至关重要。本文以《建筑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为例,进行粗浅探讨,以共同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是据工程建设单位聘请监理单位使其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该示范文本共分三部分,共六十七条。仔细研究读该文本存在问题主要有:1.没有正确认识监理人的地位;2.减轻了监理的法定责任。 该示范文本第二部分第十九条规定:在委托的工程范围内,委托人或承包人对对方的任何意见和要求,均必须首先向监理机构提出,由监理机构研究处理意见,再同双方协商确定,当双方发生争议时,监理机构应根据自己的职能,以独立的身份判断,公正的进行调解。这个条款违背《合同法》、《建筑法》关于委托人与被委托人权利、义务的规定,监理人的权利是以建设单位委托的结果,不能独立于委托人。该文本标准条件二十六规定:监理人在责任期内,应当履行约定的义务,如因监理人过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向委托人赔偿,累计赔偿总额不应超过监理报酬总额(扣除税金)。从而减轻了监理人的赔偿责任,与《合同法》规定一方当事人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相当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相违背。 建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时应当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以更好的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几乎所有的建筑业行业都涉及到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因此,能否签订一个对建设单位与建筑业施工企业都公平的合同,成为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经验的建设单位(工程委托人)会聘请专业律师作为项目法律顾问,负责起草合同,参加项目谈判并解决项目过程中的其他法律事务。有的建设单位与其聘请律师,不如直接采用国家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行业示范合同文本。这种草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个项目很可能有其独特之处,示范文本只能参照使用。个别示范合同文本的某些条款本身不合理,甚至与法律规定相违背,导致直接适用示范合同文本可能造成对建设单位不利的情况。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推行的个别合同示范文本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少了建筑业行业一方当事人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这种现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此,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以《建筑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存在的问题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动、促进建筑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工程建设监理的概念、性质及其规定 所谓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是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所实施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简称监理合同,是指工程建设单位聘请监理单位代其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可见,工程监理企业虽然对所监理的工程项目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是建设单位授权的结果,并由建设单位接受并配合监督履行合同的一种行为。其监理性质主要有: 1.服务性:监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信息以及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为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工程监理企业不能完全取代建设单位的管理活动,它不具有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它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建设单位进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是建设单位。 2.科学性:是由建设工程监理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工程监理企业应当由组织管理能力强、工程建设经验丰富的人员当领导;应当有足够数量的、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监理工程师组成的骨干队伍;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要积累足够的技术、经济资料和数据;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实事求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独立性:按照独立性的要求,在委托监理的工程中,工程监理单位与承建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和其他厉害关系;在开展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程序、流程、方法、手段,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开展工作。 4.公正性:公正性是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准则,也是监理行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工程监理企业应客观、公正地对待监理的委托单位和承建单位,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时,不损害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建筑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内容存在的问题 二年一月十四日,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关于印发 建筑工程委托监理合同 (示范文本)的通知》,建建[2000]44号,通知说,《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2002)是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1995年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95-0202)进行修订后印发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建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做好推广使用工作。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共五条,多为当事人双方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填写的条款;第二部分为标准条件,分词语定义、适用范围和法规、委托人与监理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合同的变更终止,监理报酬、争议的解决等共四十九条固定的条款,只有极少数条款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的。第三部分为专用条件,是对前述条款的解释。仔细研读这个文本,不难发现这个示范文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没有正确认识监理人的地位;第二、减轻了监理人的法定责任。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第二部分标准条件第五条规定:监理人在履行本合同的义务期间,应认真、勤奋地工作,为委托人提供与其水平相适应地咨询意见,公正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这个条款规定了监理人勤勉尽责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衡量监理人工作的标准及监理人的地位作用。 1. 衡量监理人工作的标准。 按照示范文本规定,衡量监理人工作的标准是监理人提供的咨询意见应与其水平相适应。但是,签约的监理人到底是什么水平,这份示范合同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条款加以规定,同时,监理人的水平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级别的监理人的能力范围也没有在合同中规定,这就使得委托人无法客观、有依据的衡量监理人的“水平”。《建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委托监理合同。第三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监理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由此可见,《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中所谓监理人为委托人提供与其“水平”相适应咨询意见的说法是不严谨的。按照法律规定,监理人的“水平”应该是其资质条件。如果监理人的资质条件是衡量监理人勤勉尽责与否的标准,监理人就应当在签约合同时有义务告知对方资质条件,并将与其资质条件相符的业务范围注明在合同中,将证明其资质条件的有效文件作为合同的附件。监理人的咨询意见不仅要与其资质条件相符合,而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行业技术规范、行业惯例的要求。 如果监理人承揽的工程超越了监理人自身资质能力所要求的业务水平所能承揽的范围,那么,合同是不是有效,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关于监理人超越其资质等级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对此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如果委托人要求监理人提供证明其资质条件的相关文件,监理人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文件,委托人明知其不具备相应资格条件而将工程委托其监理,发生纠纷,应当认定合同无效。因建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为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如果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不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属于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签订的合同应为合同为无效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与监理人双方对合同的无效都存在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责任。监理人向委托人提供的资质证书是虚假的,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由此可见该《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委托人没有责任,应由监理人返还其获得的利益,造成委托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这就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建筑法》的规定,审查监理人的资质等级,确保监理的工程在监理人的资质登记许可的范围之内。 2.监理人的地位、作用及责任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第二部分标准条件第五条规定:监理人在履行本合同的义务期间,应公正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同时,第十九条规定:在委托的工程范围内,委托人或承包人对对方的任何意见和要求(包括索赔要求),均必须首先向监理机构提出,由监理机构研究处理意见,再同双方协商确定。当委托人和承包人发生争议时,监理机构应根据自己的职能,以独立的身份判断,公正地进行调解。当双方的争议由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调解或仲裁机关仲裁时,应当提供作证的事实材料。这些规定说明,在委托监理工程的范围内,建设工程的监理人的身份是相对于委托人与施工单位而言都是独立、公正的第三方。 但是,笔者认为,示范合同的这些规定对监理人的角色定位,与《建筑法》的精神相违背。 首先,建设单位与监理人之间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建筑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施工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工程监理人员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很明显监理人与建设单位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的关系,是因《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而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合同法》中关于委托人与受托人关系的规定,要求监理人应当依法尽职维护委托人也就是建设单位的利益,按照委托人的指示进行活动,而不应该独立于委托人也就是建设单位。 其次,要正确理解监理人身份的独立性、公正性。《建筑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第三款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可见,这些规定中提及的监理人的独立性、公正性是指监理人根据自己的组织、计划、方法、独立地开展工作,而非独立与委托人之外。是为了禁止监理人参与可能和委托人的利益相冲突的任何活动,禁止监理人驻地监理机构及其职员接受监理工程项目施工承包人的任何报酬或者经济利益,禁止工程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串通,为承包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监理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因此,监理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应按照建设单位的意志守法、诚信、公正、科学地执行监理任务,不是说监理人脱离建设单位而独立的。 示范合同文本的起草者,基于对《合同法》的委托关系和《建筑法》中关于监理人规定的错误理解,做出的上述规定,既与法律精神相违背,又不能被广大的建设单位所接受。 减轻监理人的赔偿责任。《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在标准条件第二十六条规定:监理人在责任期内,应当履行约定的义务,如果因监理人过失而造成了委托人的经济损失,应当向委托人赔偿。累计赔偿总额(除本合同第二十四条规定以外)不应超过监理报酬总额(除去税金)。 在示范文本第三部分专用条件中,将之细化为:监理人在责任期内如果失职,同意按以下办法承担责任,赔偿损失[立即赔偿额不超过监理报酬总数(扣税)];赔偿金=直接经济损失×报酬比率(扣除税金)。 笔者认为,示范文本的上述规定减轻了监理人的赔偿责任。《建筑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可见,法律并没有规定监理人承担的赔偿损失的金额不能超过监理费用。示范合同的起草者,利用了《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规定,将监理人订立合同时预见到的损失固定为最多不超过监理报酬,降低了监理人的风险,明显维护监理人的权益,而没有公正地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 三、行业示范合同与格式条款的区别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与常见的格式条款出现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它们之间在法律效力上有什么不同? 1.行业示范合同及其法律效力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是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向全国推荐使用的。国家机关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监制的示范合同文本,应该对合同双方而言都应当是公平的。 关于示范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法》亦有明确规定。该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实践中,绝大多数建筑工程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对示范合同文本的态度不是“参照”而是直接使用。 2.格式条款及其法律效力。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合同,有些合同的绝大部分条款或全部条款是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垄断企业,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在订立合同时对方不能就此与之进行协商,对这些条款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对方当事人不能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只有接受或放弃的权利。例如:银行信用卡章程、银行贷款合同、保险合同等等。国外法律中将之称为格式合同,我国合同法将之称为格式条款。《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合同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第四十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权利的,该条款无效。规定了格式条款的定义、法律效力和如何解释格式条款。 有的格式条款,存在免除提供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的责任,加重对方当事人的义务限制对方当事人的权利的情况。《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等等。 3.二者的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首先,格式条款与行业示范合同的首要区别是起草合同的主体不同,格式条款是由一方当事人自行起草的,而行业示范文本合同是由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力量起草并监制,向全社会公布并推荐使用的。其次,二者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对于一方当事人自行拟定的格式合同,如果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但是,由于国家机关监制的示范文本合同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依法可以参照的,因此,即使存在免除一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判定该条款无效。 像《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这样,名为示范文本而实际却包含着保护特种行业利益,降低其风险,减少其法定责任的格式条款的合同,对建设单位而言是一剂麻药,同时也给司法审判出了一道难题。很多建设单位轻信示范合同文本,盲目相信有关国家机关,麻痹大意,以致丧失了许多应得的合法权益。这就提醒广大的建设单位,在使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监制的示范文本时要慎重。 四、应采取的措施 建设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不应当是行业利益的维护者,而应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行业的管理者。组织代表各方利益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重新修订示范合同文本势在必行。 在新的文本出台之前,广大建设单位应该聘请专业律师,对示范合同文本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以求平等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1建立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现今,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难题是———陈旧的企业管理方法灵活性过低,这便使得管理的质量很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之前所开展的企业管理工作都是以职能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纵向结构和横向机构所行使的各种权利都是互不干涉的,这一工作形式会使企业中的信息传递以及处理工作非常的不集中,还可能发生重复开展某一工作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在当今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取而代之。但是,新模式的管理对企业内部所带来的冲击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高效、科学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并且能够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可是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工作时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中人员配置以及工作任务的分工实施适应性的调整。此外,使用信息管理技术来开展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管理软件和本企业的运营模式是协调的,否则将无法体现信息管理技术的优越性。可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工作者常常忽略了这一工作。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完成管理模式的改革,就一定要高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企业之前的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冗余,而我们需要将这种组织结构变成扁平化的结构;其次,将实际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最后,一次性收集到完整的工作信息。这是为了促进企业运营活动的并行化。此外,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时,也必须积极的和供应商、客户进行沟通,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方向;同时在管理上大量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这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电力企业的潜能,使运营手段更加灵活,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状况,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电力企业信息网的建立 2.1网络建设环境 网络环境的具体内容有:用户需求、信息资源、企业组织结构和地理环境。电力企业的规模一般很大,其中涉及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人员总数也很大,且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交流量都很多。这便要求企业信息网的质量很高。除此之外,企业可能需要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到外面进行工作,这便要求有水平较高的移动通信来提供保障。通常条件下,电力企业的资金与技术等各方面都十分雄厚,并且各种所需设施也非常完备。可是,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工作时却经常发生问题。比如:在通信网络方面,相当一部分机构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可是各机构间的网络通信协议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为企业网络环境建设如何将这些不统一的地方有效地连为一个整体提出了要求。同时,在网络环境的建设方面,地理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尤其是供电企业,在进行网络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2网络操作系统 现今的应用软件十分的多样,但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大都将Unix作为首要的选择,这是由于这一应用软件的完全性以及互联性都比其它应用软件高很多。此外,开展电力企业的数据处理工作时通常都需应用大型的计算机,Unix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是十分突出的。虽然Unix对于操作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可是我国的电力企业有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工作方式便能够使各个机构的局域网操作系统保持一致。 2.3网络互联技术 主干网络技术:(1)ATM技术。这一技术的最显著优势是它融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能够在完成综合数据传输的同时起到路由和互联的作用。并且,有关标准的出台,也使得ATM能够在园区网应用环境中高效的工作。(2)FDDI技术。FDD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网络技术,其优点在于容错能力较强。但它在速度方面的限制以及不适用大量语音信息的传送等缺陷将导致其失去市场地位。(3)高速Ethernet。它除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上述是三类应用频率较高的主干网络技术的简介,它们的使用范围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企业在确定主干网络技术时必须对自身的运营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可是,现今的电力行业,应用交换技术是主要发展趋势,所以,在选择工作中,一般都会将交换技术作为第一选择。 3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 3.1影响因素及层次选择 为了最大化的体现电力企业信息网的积极意义,必须高效的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在下文论述中,我们将分层次的介绍信息管理软件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1)针对单一职能部门。通过部门内部局域网络,对该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模拟,以此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2)职能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机构协作上。所以,软件在运转过程中一定要涵盖所有机构的局域网,并且还要适当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3)针对企业全局。这是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管理的最高层次,需要在企业全局联网以及全面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建立。 3.2要求 (1)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时必须要有很好的全局观,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竞争力。(2)管理软件的层次切不可脱离企业管理层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硬件所能提供的环境。(3)电力企业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很多,要想处理好这些信息并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要建立规模较大的数据库。所以,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一定要支持集成信息和大型数据库的连接。(4)再先进的软件难免会出现漏洞,同时,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及时对软件进行更新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商进行全面协作。此外,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培训工作、软件应用以及售后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决定着软件开发商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积极的进行交流,让软件开发企业可以掌握电力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及时的对软件实施更新,并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5)企业确定信息管理软件时必须把握好下述几个重点:软件本身质量、用户使用后的反馈、界面美观性、售后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状况等。 4结束语 总之,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开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以及Internet/Intranet技术。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尽早建设完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建设期间,企业会遭遇许多的难题,这便需要我们一一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思路论述 1研发成本与购买成本对比 开发管理软件所需大量的人力投入、技术投入以及时间投入是阻碍中小型企业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发展及变更,对管理软件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需求,系统实施、集成,IT规划,支持与维护等方面尤为突出。而大多数企业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由于在软件规划时期就对其功能进行了相对固化的调整,这种软件结构很难适应系统在后续时期对上述功能需求的扩展。相对来说,更多的企业由于考虑到人力成本、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多重投资,倾向于使用更加便捷、快速开发或取得应用授权等方式来使用管理软件,从而减轻繁琐的开发、部署、培训、优化及维护工作。基于云计算等主流技术所催生的管理软件完美解决了多重成本投入、认知难度、部署难度、平台性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最优化,让企业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快速地搭建管理软件赖以运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并且能够在后期系统技术升级时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增减、更改和部署。基于上述优点,企业选择使用快速开发框架搭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软件将无需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 2使用ExtJS前端技术 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创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及人类行为思想的新技术开始诞生。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优秀应用培养并改善了人们的前端使用习惯和操作体验。从Web2.0时代兴起到Web3.0时代盛行的Ajax体验,已经逐渐成为WebApp的标配。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前端框架就是JqueryUI和ExtJS。从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来看,ExtJS有着非常接近于C/S模式应用的操作体验。在WebApp中,多标签、鼠标右键菜单、拖拽、Ajax无刷新请求已经成为了ExtJS的代名词。用一个较专业的词语来形容,即Native(本地化应用)。给予使用者良好的操作体验对于一套企业信息管理平台非常重要,这可能会直接关系到生成效率。 3“通用”的底层设计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应用、需求上都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开发有着明显的行业领域性。经过调研多家IT开发企业、大型公司技术部、个人软件工作室的结果看来,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每当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他们总得去重复做一些项目底层的设计和部署。这些底层的功能设计就是一些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字典管理。即使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底层的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搭建一个底层框架,使其包含现有的权限、角色、用户、日志、字典等管理功能,在这套框架基础上,开发人员只需专心地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这样能够使得开发过程更加方便、高效、有意义。目前B/S模式的应用,大多以MVC架构为主流。这种架构模式把传统的URI请求对应的物理文件变为URI请求到对应的函数方法,显得更加清晰和简洁,也便于后期人员维护。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是基于MVC架构扩展开的。基于MVC架构的程序,有着精确的URI格式。常见的比如有:/控制器/方法/模块/控制器/方法无论URI的格式怎样改变,最终的共同点都是请求到程序内的具体方法。为了更加精确地控制权限,我们还为请求的“具体方法”加上GET、POST两种HTTP请求方式判断。再统一编码规范,凡是有数据写入的方法统一使用POST请求,请求数据显示的方法统一使用GET请求。这样一来,读写权限的分离也就基本实现。 接下来就是角色与用户。很早以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权限是以用户与对应的权限绑定的方式来配置,这种方式需要为每个用户都设置一次权限。之后,很多后台引入了用户组的概念,权限与用户组直接关联,用户只需与用户组关联,用户只需要分配对应的组就能拥有对应的权限,而具体权限的配置就只需在组管理内设置。科技和管理水平日益进步,即使使用用户组概念也未必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当某领导既要有A组的权限、又要有B组的权限时,解决办法只能再为某领导单独创建一个组,或者为其再开设一个账号。这只是在角色权限管理中某领导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在实际企业运营过程中,也许有不少的角色需要跨职能、跨部门处理一些业务。为了优化以上的问题,将原有一对多的组与用户的逻辑关系,改善为多对多的角色与用户的关系。权限的分配设置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权限的验证。权限与方法相联系,MVC架构的程序每一次请求都是请求到具体方法。相当于每一次请求都需要验证其是否有足够的权限和其身份是否合法。曾经的非MVC架构程序中,经常能见到所有页面都include某个文件,而这个文件就是用来验证权限的。在MVC架构程序中,有一种名为过滤器的模块,每次请求都需要经过它。根据上述的要求,将权限验证的部分写入过滤器之中,就可顺利实现。整套权限管理的框架也就形成了。 根据前文中提到的MVC过滤器,日志的管理思路也十分清晰。日志记录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遇到了某些故障和问题,作为技术人员第一反应就是去检查日志。一个完整的日志,它包含了时间、位置、角色、具体操作、异常信息、日志级别。日志的记录工作由过滤器和异常处理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请求操作的日志全部由过滤器处理记录,而当请求操作遇到异常时,由异常处理器记录该条日志并记录异常信息。整个日志管理功能实际上是分为异常日志和操作日志两部分。一套拥有用户、角色、权限、日志管理的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框架到此也基本完成。 4总结 整套框架没有涉及到任何业务部分,但包含了相对完整的底层功能。因此称之为“通用”。无论是软件公司、自身技术部,基于这套框架来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只需要专心实现实际需求、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并且按照一定的开发规范,权限、日志、用户等模块就无需再投入冗余的时间成本。 作者:章衡巍 秦林园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管窥 1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1系统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完成必要的任务应该包含很多个模块,尤其是管理档案、物流、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模块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模块。 对于系统设计目标有以下几点: 1、要求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人员档案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跟踪管理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 2、全面跟踪管理企业的产品,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显示不同的产品信息; 3、为了安全性,对于不同的管理员要能够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 对于系统设计要求要有一下的几点: 1、扩展性好,方面以后根据需要进行系统功能的扩展; 2、易用性和易维护性,系统的软件操作要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同时系统要便于测试和修改。 3、要满足经济安全性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安全性能。 1.2系统结构设计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所设计的信息系统包括了多个功能模块。信息中心管理系统是系统的中心组成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审核相关人员的信息的审核,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制度制定、奖惩规定等管理,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中心管理更好的掌握公司的运行情况。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企业员工,包括对员工进行考勤、办理社保、绩效的考核、人事选拔、人员任命等。财务管理系统用来监控管理企业的财务,筹集、运用、分配相关的资金,包括产品进货款项、销售额、部门消费清单、部门物资统计等,都需要详细记录。 设备管理系统登记分配给员工的工作设备,管理提供给车间的生产设备,以及以下公共的设备。库房管理系统负责清点库存,对各类产品以及原材料登记入库,避免产品脱期或者浪费。接待管理系统负责记录客户的来访资料,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单位等基本信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根据公司需要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清算等,提高各类物资购买的科学性和合力性,同时实现对出售的产品发货等功能。 生产管理系统负责给相关部门安排生产任务,同时督促管理任务的完成。合同管理系统负责对签订的合同进行记录方便查阅。销售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记录销售状况,制定季度销售计划等职责。一般,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量庞大,模块数量众多,系统处理的信息流计算复杂。 针对上述的特点以及现在企业的经营特点,本文设计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采用J2EE架构,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重复使用率高。系统的架构被细化为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用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2结论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将企业的核心业务、资源规划等内容集成在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方便位于不同的用户进行访问管理,符合现代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交互性的要求。本文提出的基于J2EE开发框架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改进系统的性能,涉及到了公司管理生产、客户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为企业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平台。 作者:戴园园 单位:上海同济大学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管理中VPN技术的可行性 1隧道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来实现数据的传递,运用隧道技术进行传递的数据能够是数据帧或者包,隧道技术协议将这些数据帧或者包重新进行拆解封装然后使用隧道进行传输。简而言之,即原始数据在传输地进行处理封装,通过通信隧道,到达隧道目的地后再对封装数据进行解包还原。这种技术是VPN进行信息数据传递的关键性技术。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就是转变和伪装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转换信息数据,从而保证非授权者不会窥视到这些信息数据内容;在协议栈的任意层都可以应用这种加密技术,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可以有效的加密信息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网络层中的加密标准为IPsec.。主机端到端的加密是网络层中最安全的加密实现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加密技术,比如加密路由器,不加密终端和第一条路由间,这种加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非法分子可能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从终端到第一条路由间截获信息数据,影响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3QoS技术 如果将隧道技术和加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来的VPN就比较的安全,并且可以满足互相操作的要求,但是,这种VPN在企业中应用,依然在很多方面不能够符合相关的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就可以将Qos技术加入进来,在主机网络中合理科学的应用QOS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将其应用于VPN所组件隧道,从而实现VPN性能指标提高的目的。另外,VPN的IP地址非常安全,由于VPN加密,其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时,普通用户只能看到公用IP,因此,专用的网络IP是得到保护的。 4VPN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由于VPN的连接特点,用户网络中的内容在公共网络中传输就要进行加密或解密,在此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协议进行,这样两个私有网络间组建VPN隧道就需要依赖各种不同的协议,IKE协议以及IPsec共同使用为信息数据提供专门的身份鉴别。VPN服务器、VPN客户端以及VPN数据通道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VPN系统,其中VPN服务器即一台用作接受以及验证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主要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 而VPN客户端,即一台用来发起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它也是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最后VPN数据通道,即一条组建在公共网络中的数据连接。为了保证VPN的安全性,企业网络需要安装一种网关,即可以对VPN连接进行管理的设备,这种网关可以是一个VPN软件,当然也能使一个VPN设备。 企业网络的管理者可以对VPN服务器进行设置,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进行设定,使没有特殊权限的用户无法使用到公司的局域网络,从而窥探到企业的核心机密。而使用了VPN技术,用户可以于任何地点接入英特网对企业的网络服务器进行访问,从普通用户来分析,就是普通用户到企业网络服务器间的点到点的连接,由于数据的传输是靠一条仿真专线进行传输,所以,用户在处理企业信息时,就仿佛在专线上一样方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VPN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与使用。本文主要论述了VPN技术的相关概念,并且系统介绍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以及QoS技术,从而更加方便其应用在企业网络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网络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增强数据创术的安全性,最终为信息化社会的早日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柴冬杰 单位: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尤其是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增长,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凸显,使计算机技术难以满足我国电力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力行业的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运用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力;信息一体化 0前言 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日常用电量不断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十分关键,这就使得电力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力生产的要求,因此,如何革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迅猛发展,从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电力企业传统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电力生产的需求。 1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管理需遵循的几个原则 1.1可靠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管理能够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得到深入了解,还能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发展手段。因此,确保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稳定性非常必要,这就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可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不被外界任何因素所影响,从而影响了系统的运行。 1.2实用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要求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操作界面应当简单实用,便于电力用户的使用,使这些普通用户也能够通过屏幕对系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一体化的系统还包括了一些日常操作需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全面和简明,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体化电力系统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结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1.3安全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可以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够确保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确保系统的安全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息一体化的系统应当具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的功能,利用这个功能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系统的自身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 1.4开放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开放性的原则是指系统要利用一些标准、通用的网络技术、通信协议、计算机的软硬件等,保证系统在必要之时,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升级、自动重建或者系统互联等。 1.5实时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电力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信息一体化的系统中就包括了实时性功能,帮助系统实时应对各类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充分保证了电力安全运营。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一体化目标 2.1应用电子商务 通过整合电力企业中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电力企业的跨应用程序以及自动化营运流程的整合、交易,有效整合了原有电力系统中的分散的应用软件,这类电子商务应用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发展机会。此外,还能利用导入企业应用整合使电力企业的一些内部封闭作业环境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2.2整合企业的业务 电力企业应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整合企业的所有业务,能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大量数据相互整合,而系统中相应的应用程序的连结,就是实现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 2.3业务流程管理 电力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比如:利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的时候,就要结合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因此,这也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做好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系统,确保其功能的实用性与整合性。 3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方案 3.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网络信息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最终的目标就是搭建起电力企业的信息统一支撑平台,安全规划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框架,使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实现系统的高效集成,从而使电力企业在客户、业务、员工工作以及合作单位之间的相互统一,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层次。第一,客户的表现层。客户的表现层结构主要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需求数据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对普通企业用户的数据、对电力企业全体的员工数据以及对电力企业相关职能管理的部门数据、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数据。第二,企业业务的逻辑层。电力企业业务的逻辑层起到了对电力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交换的作用,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帮助电力企业设计出有效的处理联机事务的系统。第三、企业数据的逻辑层。电力企业数据的逻辑层是实现电力企业统一数据建模的重要结构,这一逻辑层能够将不同站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统一的储存与组织,从而使电力企业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数据信息整合。 3.2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物理性质结构 首先,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来支撑整个平台,并且搭建起统一的门户平台来实现电力企业网站的访问。其次,电力企业要规划自身的信息资源,并且按照规划模型的统一,构建起电力企业数据中心。并且确保数据稳定与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挖掘与分析,这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具体指标。最后,根据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积极借助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动态建模等技术,为电力企业搭建一个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 3.3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能够以最优化、自动化的方式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支持、并发、顺序、分支等形式不一业务流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3.3.1软件构件 电力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所包含的软件构件,其作用就是用来对工作流中一些基本的构件进行管理,这些基本的软件构件则是确保企业整个工作流程管理平台的重要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了构建工作流模型、构建执行工作流服务以及构建客户的应用管理。 3.3.2系统的控制数据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数据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的控制数据、控制相关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等,其中,工作流对数据的控制主要用来控制工作流的执行服务。管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为数据的有效控制、状态转换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决定着系统逻辑的发展方向。应用数据是指应用系统程序来操作的一系列数据,这个环节的作用是确保整个流程的流动性。 3.3.3应用数据和其他应用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与外部应用,虽然不在工作流平台组成部分当中,但是这些外部应用和数据也可以为工作流的产品调用,在工作流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当中,务必考虑不同的应用需求,便于在和不同应用系统交互的时候,能够建立、提供一个标准的API函数及规范应用来实现系统之间不同的交互。 4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一体信息管理的策略 4.1集中管理服务器 若要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电力企业则需要将现有的各系统服务器集中,在确保服务器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电力企业对各类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机房的重建,同时,也是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保障。 4.2整合现服务器 电力企业在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可以把那些容量较小、分散的服务器用较大的、功能较强的服务器进行整合与替换。通过对企业服务器的整合,扩大服务器容量利用空间,有效改善服务器性能,进而提高企业服务器系统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器扩展性,降低系统维护、检修、升级、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的投资费用。 4.3整合数据 电力企业对数据进行整合,是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对电力企业各系统数据进行分类与合并,将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整合,使数据实现集中存放。对于平台产生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有效降低了数据冗余存储,进而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也能发挥出电力企业的数据信息效应,与此同时,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若要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务必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的电力系统配置,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优化电力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宋才华 蓝源娟 王永才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对策 1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1.1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水平亟需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体现在软件应用方面水平较低,其中在信息管理应用上,传统的制造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虽然说制造企业对信息软件的基础设施所投入的资金较多,但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科学划分,这样就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一些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存在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慢,在一些高端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可行性,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水平直线下降。 1.2企业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缺乏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的制造企业关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有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要想更好地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就必须要注重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1.3企业信息管理整体规划缺乏 从整体上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作用不大,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过多依靠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会出现增大额外工作量的情况,信息规划意识不强,在信息建设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在信息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都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必须要紧密依靠信息管理软件。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反映出一种整体的管理思想,这就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还体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若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体制不能很好地与信息管理思想紧密联合,必然造成信息管理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1.4信息化人员素质和人员比例较低 从整体而言,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从基础工程、信息建设软件等方面,其信息管理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设计和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管理工程的建设速度直线下降。同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员参与,同时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经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制造企业的领导者在信息管理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若是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认识和管理意识薄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推动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的对策 2.1建设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保障 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中,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只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利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加快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共享。 2.2制造企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亟需加强 在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比例,切实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与制造企业成员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来稳定相应的项目团队。同时,IT技术性人员,必须要学习制造企业的管理和各个业务部门流程之间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学习,娴熟运用信息管理软件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水平。例如,在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性人员培养方面,可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实践两者之间结合,其中便包括一些网际工程、服务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必须要切实掌握好各种设备在市场中的销售前景和竞争力,以此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具,方便今后开展各种战略规划的调整。 2.3制造企业信息建设的规划性研究 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性规划就是为了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制造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其中,便包括了企业领导、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总体战略需求。针对制造企业没有从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等方面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影响情况,本文认为,只有实施高效科学的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和业务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能对制造企业起到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作用。 3结语 总体来看,为了能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必须分析在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所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稳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 作者:左鹏 单位: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通信企业信息管理及运营成本节约对策 1信息服务的内容简析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时展的大势所趋,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代表,所以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开始了大力度的信息化转变,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这个平台的运作,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传递、共享,我们要建立其系统还要加强几方面的能力:①信息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指的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实际操作体系,还有相应的操作平台和技术。②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的组织上,我们要做到能够对系统内部和系统外界的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存储、整合、利用,使其能够运用在系统的实际运作中。③应用系统的设计。指的是适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在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递。这些方面是信息服务系统的重点,也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难点。 2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 我国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而且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比较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还不够全面,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技术的实际源头,我们要建立适合于地区性的,具有不同使用特色的网点分布式数据库。其次,缺少指导信息资源开法的战略性规划,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规划,一般是由信息部门独立策划完成的,这是属于信息系统的执行环节,规划内容一般是改进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软硬件、程序和内容等,在执行部门之上,我们当前缺少大方向的战略规划,简要来说,就是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指挥,对资源发展的统筹安排,发展战略的指定、系统技术的研发、发展趋势判断等,这些因素占着资源建设中的主要地位。 3信息资源战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a.做好信息资源利用的战略性规划。部门分割式的管理办法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起作用。以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化为目标。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应从上至下进行,包括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中心节点的战略规划。b.搞好企业信息管理建设。虽然目前追求企业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但可以先在现有统计与技术数据库基础之上,先行选择技术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影响经济全局的重点决策项目,从这些项目起步,逐步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可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企业数据库网络系统。 4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积极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4.1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关系 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建设应是互动、互利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是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应用系统的大量开发将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多种需求,使之朝着实用、经济、有效的方向健康发展。市场供求互动的机制在信息系统建设领域同样发挥着作用。 4.2正确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将数据的归集完整化 通信企业要确保所有构成生产成本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均根据公司成本核算方法得到正确的归集和分配,以真实反映所有自制半成品和产品的成本,确保月度生产成本差异,分析作为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可靠依据,确保成本计算表、成本差异分析报表和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报表的准确性,确保所有成本核算报表均经过适当的审核批准。原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到货并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发票金额以及有关附加费用(运输、保险和关税等)直接记入供货单位的应付账款科目;另一部分是已到货但未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提供的《已收货物未收发票清单》,根据材料标准成本计算未开票的已收材料金额,并暂估入账。仓库按照永续盘存方法进行日常盘点。每月月末日,仓库负责全面盘点,财务部应付会计将仓库提供的材料盘点报表与财务帐的材料科目(数量栏)进行账目核对,差额部分作为盘盈盘亏,应付会计根据标准成本暂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并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清单提供给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和财务部总经理。对于记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的流动资产,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市场采购部门、财务部部、营销部等)负责人查明盘亏盘盈的原因,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4.3消除成本控制的误区 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必须节约,成本越低越好,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对成本控制存在误区,认为其控制是对支出和投入的缩减,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通信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有一定的度,通过这个度使服务和控制处于和谐的状态,一味的减少投入和支出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对服务人群造成影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降低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成本控制是无意义的,所以通信企业的运营成本控制要合理制定,平衡服务、产品质量、资金之间的关系,不能动摇对客户的优质服务。 4.4适当调整成本率,节约运营成本 成本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是流动性的概念,成本率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状况、市场体系等随时调整,适应当前的整体运营,如果是几年的一贯制,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控制不当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将成本率提高,使其成本率和其他非通信企业接近,通过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扩大经营,提高收入,通过这样的有机设定,降低变动成本支出,提高收益的比例,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约。 4.5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通信成本支出 通信成本构成主要是通信商品的采购价格和相关的采购费用。通信商品基本是由使用部门申请,采购部门负责采购,这种分工合作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部门往往忽视对价格的控制,致使成本率上升,为改变这种局面,采购部门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档次的可供选择的品种,可尝试大宗采购的招标、集团采购等办法。成本控制经理要监督采购价格的执行情况,并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为控制成本、增加收益提供一个可能的空间。通信产品的流转部门,要提高各种通信商品的综合利用率。 5结束语 通信企业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其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们要积极建设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建立信息系统,将数据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并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实现高效的企业运转,在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节约运营成本,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通信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使我过的通信状况更加的优化。 作者:祖志华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分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庞大复杂,其管理好坏对整个电力基建物资管理成效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实现高效率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合同条款实现物资动态实时管理,并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概括来说,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功能:信息采集录入、数据检索统计、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显示打印等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合同管理实现出入账、催缴业务和信息核查的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接收、分发和专用工具的系统管理实现物资的实时跟踪管理。其中设备管理要从“费用”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和输入主要输入的是物资数量、价格、作用、去向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化、统一化管理;数据检索统计主要是按照物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查找,比如通过设备KKS编码建立系统台账,此外系统还能够自动实现物资数量统计;数据安全管理需要设置数据安全证书或者系统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管理内容不同设置不同访问和操作权限;数据显示和打印为物资管理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实现数据传输和显示功能。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物资管理主要工具,需要处理极为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系统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能够自动形成台账和合同明细账,包括出入库信息、编码、单价、供货部门、项目合同等信息。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种类分类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按照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设备信息、厂家信息、施工信息等等。信息种类应该是物资最基本的信息,无需加工整理,比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合同信息采集和定性,通过输入计算机系统信息进行模型建立,然后根据信息对比结果提高招投标信息透明度。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需要对物资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这项工作是最基本、最繁琐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信息收集需要将信息明确化,摒弃人员本身意愿和个人倾向,整理采集分布、分散、单一的信息,杜绝信息孤岛产生。优化信息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分类和组合,比如电力企业汽轮、锅炉、热工和电气设备的信息采集需要凭借证书和台账进行集中性管理采集,并且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编码输入,保证信息公开,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汇总分析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信息分类,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通过必要的数据分析整理,及时查缺补漏,找出信息不足和错误,减少数据分类错误造成的信息混乱。信息汇总是按照信息本身特点进行总结,及时找出设备采购、计划、合同签订等环节的不同,做到有所侧重,找到客观不足,并且将信息分析透彻。信息汇总还可以采用扫描等手段提高电力物资相关图纸、合同的管理效率。建立网络归档系统,用户可以随意查询、移动、放大文档,并且进行无失真打印。 (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修正整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并不是独立的“死物”,而是不断改变修正的,所以修正整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比如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的费用支出进行表格化实现费用的图像化,直观直接的估测费用信息,进行查缺补漏,对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此外,信息修正整改可以验证项目立项、审批的可行性,缓解相关单位查阅信息、资料紧张的局面,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改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几条措施 电力基建物资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且要求从管理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管理漏洞,很难全方位利用相关信息,造成工作效率低的情况。 (一)做好物资计划和采购供应,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做好物资计划编制工作,需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工期、施工和融资等方面的信息采集,编制工程物资计划需求和计划申请报表,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和入库要尽量批量进行,保证物资优质优价,杜绝流通混乱、经营管理环节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电力基建物资管理内部采用责任制,保证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适当进行调整。无论哪个单位或者环节的变动,都能够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所显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并且作为调整概预算的依据进行物资采购调整。 (二)加强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某些电力企业虽然采用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标准化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很难达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标准,凡事有监督”的标准。推广标准化管理需要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和传递市场信息,建立起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网络,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信息统计报表,充分发挥各级物资部门的机动性,减少基层资金占有率,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由于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认识和竞争意识十分重要,以物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评定标准。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协调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可以增设仓库信息管理和保管员信息管理亮相基本信息,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调节物资数量的相关字段,减少后期工作量。相关物资出库必须有相关管理人员的签字,确保物资出库情况无误。为了提高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力度,需要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和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加强实时监控和跟踪力度,实现信息文档自动规划管理,将物资管理系统扩展到体系层次,比如某个仓库的管理人员只要注册身份或者一条口令权限就能够实现远程网页浏览。信息管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数据积累能够提供的分析趋向,为管理提供的数据支持,并且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受影响十分巨大,不仅要求从技术方面进行改进,而且要从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保证企业运行的需要。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刘冰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坑口电厂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1.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距今3.5~5万年前,人类使用大脑存储信息,并开始使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人类的信息活动从此由具体走向了抽象。 1.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它是逐渐从形象化走向抽象化。最早的绘画文字见于旧石器时期的洞壁,这种文字中的图画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后来,在绘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得更久、更远。对人们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1.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短的时期内,导致书籍数量出现了增多的情况,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传送效率以及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信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的西方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从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好,在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利用这种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2.1通讯能力的增强 通讯实力是衡量企业执行情况的规范之一。高速的通讯能力代表着企业可以更加敏捷的对外界的很多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顺畅。从企业最初的发展来看,信息通讯凭借机构之间的语言通讯,直接对话以及电话、电报等形式;后来,网络的广泛运用,研发出了企业内部网络,创建内部网络,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通讯都提供了方便的环境。 2.2工作效率的提高 工作效率的改善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很多企业工作中都要进行信息的登记和传送,包含档案管理、存放和传送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企业的工作速度有着飞速的提升。信息通讯更加方便高速,文字处理能力增强,各种资料库能够获取更健全的综合。 2.3办公资源的节约 办公支出对企业的运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节减了资源的使用。对之前的企业运营来讲,纸质资料的存放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使用。 3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3.1信息技术改变价值链 信息技术向价值链每一环节渗透,改变价值行为的执行方式和链的本质。它也影响竞争范围,重塑产品,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每个价值链都是由物理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组成。物理部分包括所有执行价值行为所需的物理任务。信息处理部分包含获得、操作、传输执行价值行为所需数据的步骤。每个价值行为创造和使用某种信息。例如,后勤行为使用的信息包括:安排承诺、运送速度和产品计划等确保即时有效的传递。服务行为使用服务请求/信息安排电话和订单;产品失效信息使企业能够修改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信息技术同样对竞争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系统能使企业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价值行为,例如,波音公司利用在线设计和国外的供应商进行工作。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之间创造许多新关系,从而扩展产业竞争范围。 3.2信息技术改变产品 商品由物理以及信息两方面构成。信息方面包含商品特征,运用方式等,如便利性、可保护性以及服务程序。商品物理构成更为关键,不过当前更加可行的新技术是供应商品物理特征时,供应更多的资料。新技术能够把不含有物理构成的商品变为现实,例如电子报纸。最后,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商品处置信息的性能。 3.3信息技术改变竞争本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每种竞争力,从而改变产业吸引力,表现在:附有材料和商品信息的电子清单使顾客更容易评价材料来源,做出购买决定,从而提高购买力;信息技术复杂软件的购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购买力,产业进入门槛;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更快、更简单、更便宜地提供高性能的产品,从而影响了替代品的威胁;订单和订货处理的自动化,加剧了销售产业的竞争,新技术在取代人的同时提高了固定成本,导致产业内部为争取客户竞争加剧。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杠杆。信息技术可以在老企业中创造新的企业。企业在价值链中有多余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卖出去。例如,sears利用其处理信用卡帐户和规模大的特点对其他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 4结束语 对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企业的价值关系,转变企业和其合作方的合作比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拟定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技术发展策略,转变企业的工作程序,使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相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作者:张瑞单位:哈尔滨市烟草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培训 一、培训方式的创新 体验式教育是以被教育者亲身参与某项活动,通过有计划实施,完成任务并最终获得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体验能够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讲教师设计培训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生动、直观、多样的教案,简捷明了,使相对复杂、深奥的系统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在进行《网络硬件维护及系统操作说明》培训时,利用现场展示及多媒体演示技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及操作技能。在“质量信息系统测试”、“新炼钢生产执行及质量控制”的培训中,本着服务于生产,应用于生产,我们组织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培训,边培训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LIMS、MES系统涉及23个岗位近300人,投用期仅用2周就正常运行,高质量的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培训过程的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保证职工培训的持续性。不能一次培训就一劳永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备技术的更新,实行持续多次培训教育。其二,要保证持续培训的全员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体人员,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从生产工人直至处长全员参与,营造学习型企业。其三,做好持续培训的适应性,培训内容适应总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合岗位规范,有重点地加强新信息系统、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搭建学习的平台,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上岗资格。 三、教育培训载体的创新 在教育培训中,载体的选择和确立是决定工作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是:定时培植载体,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学习日。二是:开辟网上教育课堂。针对下属单位分散、人员集中较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局域网,建立管理网站,开辟《网上知识库》、《技术交流》平台,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为职工获取新知识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上局域网学习已成为很多职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四、培训教师选择的创新 质量信息系统涉及系统架构、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及硬件维护、系统操作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系统正常运行相应的维护工作变得很庞大。因此,加强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各技术人员的专长很重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了非常实用的教材,分专业特长开办培训班,效果很理想。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维护知识”、“网络故障判断及维护”等效果良好。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了计算机及网格故障判断方法及常用维护知识,在工作遇到问题自己能及时处理,同时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 五、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按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工作岗位标准、生产质量标准、钢铁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际技能方面科学而规范的设置培训内容。 1.培训的内容根据集团公司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先进性、超前性、预见性。 2.培训重点的转向。企业培训的重点从适应现在及补充知识和培训技能,转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培训对象的深入。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个性和个人价值的现代企业培训中,在培训个人技能的同时注重个体的积极性、潜能发挥、人际交往、个人自尊、压力管理等。策划企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一线员工奋发进取、积极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4.培训内容的模式转化。适应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企业培训内容设置一专多能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特别是新装备、新技术、新技能,质量信息系统的采集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提高、数据网络技术、在线检测技术等先进及前沿技术策划编制培训大纲及具体的培训方案,充分体现业务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以培训形式的创新,在信息管理系统在集团内得到很好应用效果。 培训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重点抓好三种教育培训环节。 1.把好审核关,制定培训计划。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我们对全年的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一切要素进行逐个研究,制定出全年培训班授课内容、授课老师及每项教学内容的课时要求,使全年培训计划落实到人,为培训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2.把好质量关,选好培训老师。对于每次培训,我们都能主动与领导专家联系,选择那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担当培训老师,我们还在开班期间走访学员,随时收集情况反馈给老师,使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 3.把好考核关,保证培训效果。培训是考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验收,是对业务知识技能的巩固。每期业务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要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并进行培训质量满意率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真实的检验。经过不断的探索,质量信息系统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集团公司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素质,为集团公司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质量检验信息管理团队。 作者:宋莉单位:济钢集团计量质检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电力企业信息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电力企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走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壮大,然而,企业的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等并没有得到相 应的提高。由于电力行业至今仍然带有强烈的垄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信息化就是当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化会带来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企业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也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简单的例证是,企业有实力(资金)才可以使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不断改进。 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基础,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没了基础,手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定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化程度却很高,这是不可想象的。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工作要求,会对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产生需求拉动。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循环往复,不断促进,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发展,但当时企业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管理水平也未达到一定高度,信息化发展不是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到了21世纪,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国家电力公司、省网公司还是下面的发、供电企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力量 市场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多元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便利、有效的手段,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决策服务。 反过来看看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最近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频繁出现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员工福利居高不下的报道,显然,电力企业已经被指认为垄断行业中的典型。也就是说,电力是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因此,电力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乃至管理变革的最原始动力就不难理解了。客观地说,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从根本上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必然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又必须要以充分的市场化为前提。 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出路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步伐;而作为电力企业本身来说,管理层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视野,切实地认识到市场化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以管理变革为切入点,带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1)确立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转变管理方式的辩证关系 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要获得成功,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固化基础管理、活化综合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的重要变革工具;是实现企业发展、控制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思想。要树立信息技术是管理变革的第一推力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来推动管理现代化,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同步考虑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转变管理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晰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认清电力企业的管理特性,客观评价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认真运用swot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标杆,实现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2)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策略 信息化引发企业变革,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全新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项目组合和信息堆积,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照葫芦画瓢式地“数字化”描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基础环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再调整、再变化、再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此要注重建设策略。电力企业还处于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建设应实施规划先行、实施紧随、稳步推进的螺旋式递进策略,重点突出对核心业务的支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效结合。 (3)正确把握和运用“一把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在这“一把手工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手”在信息化工程中 的组织者地位,而是要把“一把手”对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带动管理变革和创新作用的认识,“一把手”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把手”将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中的能力,影响并渗透到企业文化及员工思想行为中,从而使全体员工融人到“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把信息化作为自我加压 、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 (4)切实加强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现在,之所以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忽视信息标准化这项基础工作,如技术平台的标准化、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等。 企业信息化需要总体规划,需要从最底层的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做起。但任何企业级的信息系统都不可能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因此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是信息化进程中永恒的话题,而标准化则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成功的基础。 (5)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是信息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同时,构建强壮的it运维管理体系不容忽视。如何将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使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总之,信息化发展不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背离。必须仔细审视自身现状,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切人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1)总体目标:作业层实现流程网络化,提高工效;管理层实现定量化,提高质量;同时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有效提高企业管治和竞争力。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下列各项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整合,保证企业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唯一性, ――建立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与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创建高效、有序、统一的企业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完成公司主营业务(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建设思路: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体系框架。按照“专业开发,应用集成”的一体化建设部署,构建信息系统体系框架; ――通过统一的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实现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整合; ――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eip),实现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为电力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区域性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平台与数据中心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适度超前。 四、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实践规范、有序和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策略应该以信息化规划实施为依据,创造条件落实信息技术规划类专项计划资金。 2、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管理数据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存储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3、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pki)系统及防病毒体系建设,逐步完成数据中心和容灾数据中心的建设。 4、落实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和统一企业信息门户(eip)的建设。 5、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电力企业信息资源统一开发利用要紧密围绕电力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这一中心环节,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策略,稳步推进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和物流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提升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中技术探索论文 摘要: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将计算机远程终端通过Internet接入公司企业网,从而实现远程网络用户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访问。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VPN远程访问网络安全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产业多元化、结构分布化、管理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不论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分支机构和外出人员,都需要同企业总部之间建立起一个快速、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怎样建立外部网络环境与内部网络环境之间的安全通信,实现企业外部分支机构远程访问内部网络资源,成为当前很多企业在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VPN技术简介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络,指的是依靠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他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封装和加密传输,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私有数据的专用网络。在隧道的发起端(即服务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封装和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到了隧道的接收端(即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到达用户端。 VPN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数据、音频、视频等服务以及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企业网络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该技术通过隧道加密技术达到类似私有网络的安全数据传输功能,具有接入方式灵活、可扩充性好、安全性高、抗干扰性强、费用低等特点。它能够提供Internet远程访问,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企业分支机构、远程用户、现场服务人员等跟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此外它还提供了对移动用户和漫游用户的支持,使网络时代的移动办公成为现实。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在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企业的商务活动,需要一些固定的生意伙伴、供应商、客户也能够访问本企业的局域网,从而简化信息传递的路径,加快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决策速度。同时,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相互访问的渠道。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应用和日益突出的信息处理问题,VPN技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VPN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将数据流转移到低成本的网络上,大幅度地减少了企业、分支机构、供应商和客户花在信息传递环节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局域网和Internet安全对接的成本。VPN的应用建立在一个全开放的Internet环境之中,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网络的设计和管理,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和Internet用户的接入,以实现安全快捷的网络连接。 二、基于Internet的VPN网络架构及安全性分析 VPN技术类型有很多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VPN服务器架构以及客户端连接应用,基于Internet环境的VPN技术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接入方便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对VPN的常规需求。 2.1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架构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包括VPN服务器、VPN客户端、VPN连接、隧道等几个重要环节。在VPN服务器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隧道协议和和数据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通过虚拟隧道到达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传送给终端用户,最终形成数据交互。基于Internet环境的企业VPN网络拓扑结构。 2.2VPN技术安全性分析VPN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隧道技术,数据加密和用户认证。隧道技术定义数据的封装形式,并利用IP协议以安全方式在Internet上传送;数据加密保证敏感数据不会被盗取;用户认证则保证未获认证的用户无法访问网络资源。VPN的实现必须保证重要数据完整、安全地在隧道中进行传输,因此安全问题是VPN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VPN的安全保证主要是通过防火墙和路由器,配以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和安全密钥来实现的,以此确保远程客户端能够安全地访问VPN服务器。 在运行性能方面,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激增,信息处理量日益增加,网络拥塞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给VPN性能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VPN方案时应考虑到能够对网络通信进行控制来确保其性能。我们可以通过VPN管理平台来定义管理策略,分配基于数据传输重要性的接口带宽,这样既能满足重要数据优先应用的原则,又不会屏蔽低优先级的应用。考虑到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网络应用程序的不断增加、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与复杂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权限分配的综合处理能力是VPN方案应用的关键。因此VPN方案要有一个固定的管理策略以减轻管理、报告等方面的负担,管理平台要有一个定义安全策略的简单方法,将安全策略进行合理分布,并能管理大量网络设备,确保整个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 三、Windows环境下VPN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企业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和Windows系统设计出VPN网络,无需铺设专用的网络通讯线路,即可实现远程终端对企业资源的访问和共享。在实际应用中,VPN服务端需要建立在Windows服务器的运行环境中,客户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面以Windows2003系统为例介绍VPN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配置。 3.1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在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称之为“路由和远程访问”,需要对此服务进行必要的配置使其生效。 3.1.1VPN服务的配置。桌面上选择“开始”“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打开“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窗口;鼠标右键点击本地计算机名,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在出现的配置向导窗口点下一步,进入服务选择窗口;标准VPN配置需要两块网卡(分别对应内网和外网),选择“远程访问(拨号或VPN)”;外网使用的是Internet拨号上网,因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VPN”;下一步连接到Internet的网络接口,此时会看到服务器上配置的两块网卡及其IP地址,选择连接外网的网卡;在对远程客户端指派地址的时候,一般选择“来自一个指定的地址范围”,根据内网网段的IP地址,新建一个指定的起始IP地址和结束IP地址。最后,“设置此服务器与RADIUS一起工作”选否。VPN服务器配置完成。 3.1.2赋予用户拨入权限设置。默认的系统用户均被拒绝拨入到VPN服务器上,因此需要为远端用户赋予拨入权限。在“管理工具”中打开“计算机管理”控制台;依次展开“本地用户和组”“用户”,选中用户并进入用户属性设置;转到“拨入”选项卡,在“选择访问权限(拨入或VPN)”选项组下选择“允许访问”,即赋予了远端用户拨入VPN服务器的权限。 3.2VPN客户端配置VPN客户端适用范围更广,这里以Windows2003为例说明,其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步骤类似。 在桌面“网上邻居”图标点右键选属性,之后双击“新建连接向导”打开向导窗口后点下一步;接着在“网络连接类型”窗口里选择“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的网络”;在网络连接方式窗口里选择“虚拟专用网络连接”;接着为此连接命名后点下一步;在“VPN服务器选择”窗口里,输入VPN服务端地址,可以是固定IP,也可以是服务器域名;点下一步依次完成客户端设置。在连接的登陆窗口中输入服务器所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连接上VPN服务器端。 3.3连接后的共享操作当VPN客户端拨入连接以后,即可访问服务器所在局域网里的信息资源,就像并入局域网一样适用。远程用户既可以使用企业OA,ERP等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使用文件共享和打印等共享资源。 四、小结 现代化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互联网络,在企业网络远程访问以及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专用网(VPN)技术为信息集成与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VPN技术利用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专用网络,从而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性的资源共享和互联服务,是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和延伸。VPN技术在企业资源管理与配置、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供应链集中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未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给企业传统信息系统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型环境转变成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开放型环境。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封闭型MIS模式,进化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下立足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再造企业流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企业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与企业网络优势的确立 电子商务是一个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软件,以及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经济活动。使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由此,对企业的信息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将引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竞争平台的变化,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冲破传统的实物经济的运作模式;其次是竞争速度的变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运作平台,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并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迅速作出的反应;第三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知识提高和技术进步,迅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第四是竞争资源的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有可能比其他企业先行一步,推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人们可以运用信息资源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大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以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为此,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网络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所谓信息优势并不是指企业拥有多少信息,而是指企业拥有多大的宣传商品信息和获取关键市场分析、经营状况、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优势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而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谁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步扩大,网站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这个信息节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会成为企业信息释放与收集最有效的工具,从而成为企业及产品对外的主要窗口。充分利用网站在展示信息方面的能力,将企业的商务信息有序化,通过网站有效地传播出去。同时,借助网站的互动能力广泛地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后,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Intranet/Extranet的形式让信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有序流动,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市场和管理决策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 2基于商务网络平台的企业信息的集成化组织 网络时代,企业的经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多地点经营、跨国经营的特点。信息共享成为商务活动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即信息分散、不能共享、多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导致各个应用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为高层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总体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对分散的现有信息系统域多种硬件、软件产品和技术,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或重建,以便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具有共享性和适用性的集成化信息。 (1)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企业以及各种机构必须通过组合和连接不同的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搭建业务运作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不断改造和升级网络系统,扩大网络的带宽,让电子商务从理想走入现实。 (2)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 (3)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开发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之上运行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完成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建设。信息集成化就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去管理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把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把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的孤岛整合在一起,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外部互联的有效方法就是通常讲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实际上,要建立更大范围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4)建立信息中心。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一定发展阶段,应建立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没有加强集中管理,这就容易带来信息管理的混乱,造成信息的丢失、冗余等浪费,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不准确、不可靠和不及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而这是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保证的。信息中心是一个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部门,它必须拥有一定的、必要的管理权限来管理和协调企业的信息资源。除了设置信息管理机构外,还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权威人士来领导信息管理机构,即首席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CIO是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所有方面负责的高级执行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CIO拥有多方面的技术和商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地看问题,能从商业战略角度安排技术设备,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CIO一般由副总经理兼任,在企业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经理。在国外,/" 整理提供CIO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也非常普及。在我国,信息管理人员(包括CIO)的地位比其应有的要低,且企业对CIO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界应认识到CIO的重要性,力图通过设置这一职位,从组织上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企业在总体战略设计上应考虑建立与电子商务互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业务系统与组织架构,以价值为导向,实现高效、低成本运作,在企业价值链上创造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和战略形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必须走向求变和创新,以灵活性、敏捷性为特征,一切要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1)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网系统(Intranet)、外部网系统(Extranet)和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Intranet和Extranet就是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Internet,通过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和网络用户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网站的操作、管理和维护自动化。Intranet/Extranet可以实时连通企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网络信息系统NIS,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也是商务E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的开放式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几乎改变着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此,必须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网络系统,将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和外部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电子商贸系统EC、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把来自产品营销、业务开展、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综合,进行深层次应用,形成一个健全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企业新型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基于浏览器方式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进行低成本的、即时的、直接的数据传输及操作和共享处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与企业相连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统一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物质供应、组织生产和加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所有的合作伙伴之间都是透明的,因此在计划的制订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保证计划的实时性。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动化系统,将其转化为一个统一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链,从而实现与供应链中的所有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运作。完整的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和市场相关的信息,即它不仅包括企业生产任务信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库存信息、物料信息和财务信息等,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市场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将不再有内外之分,而只是被当作企业信息链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新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既是一个技术实施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转型和技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革,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 (1)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的确立。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许多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获得比较成功的应用。为了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企业将要求新系统能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与数据共享。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间的数据交流与交换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随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因此新型的企业MIS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使得对软件的维护、扩展以及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运行,即要求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 (2)分布式应用系统、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的扩展。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MIS软件系统将是超大规模的,它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而是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同时电子商务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从而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模块化设计与系统实施中的协调管理。系统高度模块化、高度集成企业MIS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以便实现对系统功能的重新组合与配置。同时,系统数据能按照系统的设计传递到相关的模块中,从而达到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与系统的高度集成。 (4)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面向个性化的设计。交易安全有关的客户和企业身份的认定及电子付款是普及电子商务最主要的难点。系统大规模分布式的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企业MI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远程通信线路故障,需要企业MIS具有无比的健壮性、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黑客的入侵攻击、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上建造强大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MIS软件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因此,要求软件的设计非常灵活。在一些常用模块输入输出界面、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设置空间,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自行设定建立自己的企业MIS应用子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 摘要:企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瓶颈,从而引出信息集成技术理念。但单从技术角度来进行信息集成,并不能解决问题。信息集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除了要依靠技术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创新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变成一个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很显然要想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占据着有力的竞争地位,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创新只不过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但是,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的创新。从当前世界500强企业中例如丰田公司、戴尔、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等,不仅是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而事实上企业的管理创新才是企业在当下环境中占据着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所在。在过去的20年里新出现的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从过去的管理经验来看,六西格玛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创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实现并存和相互的促进。六西格玛管理的内涵在于“正确的做事,”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是怎样的企业都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可能正确的做事,很明显两者是有着一定联系的。所以在一个企业当中完全可以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六西格玛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精确地管理工具,在很大程度奠定了企业的管理创新基础。同时六西格玛管理还是企业实现技术实现突破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六西格玛管理其实是一个企业系统业务改进的最好办法,具体的改进办法就是不断地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这样的最终标新是让更多的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感到满意。六西格玛管理可以对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以及强大的集成的办法实现过程的优化,而且能够保证这样的设计是没有缺陷的,对现在的进程再一次进行定义、测量以及分析和相关的改进,最终实现消除缺陷,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没有价值意义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尽可能的缩短货物在运转中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客户的要求,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明显在当下的激烈竞争中,可以使得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六西格玛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企业管理创新本质特性分析 一个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进行自我的不断创新,是事实上一个企业要向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离不开创新的。在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系统的创新是一个企业真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系统性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企业进行自我的调整,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这样的战略才是企业的主要驱动因素,才可能加速企业的创新过程。企业管理创新也是企业进行自我创新的真实想法和实际的行动指标,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体现出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尽管在当下各个企业都在强调着自己的管理创新事实上知道现在人们还不能准确的将企业创新进行定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管理的创新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改进,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原则以及在管理中的实际管理机构划分等。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在组织上进行变革的形势,也是在活动、质量以及运转模式上的一种转变这个转变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企业的管路创新中最终的目的是很简单的就是为了企业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和达到企业前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在管理创新中在此实现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调配,创新管理的理念,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运行中更加的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减小企业内部的阻力。在创新中在很大程度上转变自己固有的思想,勇敢的走出思想的束缚,实现灵活多变的管理办法的想法。 三、六西格玛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1.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其实就是企业创新管理的结果。目前一个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创新,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企业在当下经济形势下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由于日本企业通过自己的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产品质量,在短短的五年内占据了美国的大部分市场,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摩托罗拉的管理大胆的使用了六西格玛管理办法,从1987年开始摩托罗拉公司正式走上了六西格玛的管理道路,就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得这样一个管理在企业的内部大量的推行和应用,正是这样的决定使得摩托罗拉公司,几乎完成了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业绩。由于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使得摩托罗拉的业绩突飞猛进,还在当年获得了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接下来六西格玛管理,又再一次被着名的通用公司大力倡导,!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实现了多方面的结合。比如对企业内部的人事、财务以及各种企业运行模式做了很好的推进。 由于六西格玛在当时的通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着名的企业中成了各个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才长期的实际应用和尝试中使得六西格玛管理变得更加完善可靠,以及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可是六西格玛管理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过企业长期磨合实验得出的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四个要素:具有很高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运行中不断的寻找出不适合的环节及时的进行改正和调整;同时对业务的改进也有着很高的造诣;还有对质量产品的缺项管理非常到位。对于产品制造的源头,六西格玛更是进行了质量工程、稳定设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学的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实现其设计流程的合理化。2.西格玛管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六西格玛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的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跨越性需要从很多个只能不能中实施也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而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将这些复杂的业务流程变得更加合理有效,进行改进以及从新的设计。这样一个过程是: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比如对于企业的质量、成本、实际运转的周期进行科学的统计和管理;在战略成面上进行突破,时刻跟随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明确一个的发展方向;提前优化管理方法,尽可能的正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在职能的管理上显现夸部分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组织方式;进行大数据计算保证每一个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都是切实可行的。3.基于六西格玛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现在的企业管理创新 已经和过程的管理方法有了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对于规范化的问题解决流程。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它是从心理学逻辑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方法,对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得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实际的解决办法。这是每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都必须具备的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打开新的思路和视角才管理上才会更加的科学有效。在管理中六西格玛更加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的时效性、创造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这些其实就是。管理创新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企业管理是有着很强活力的,例如采取流程的每一个阶段环节,得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思考方向,保证了在企业管理中思维的开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企业的管理变得灵活多变具有创新性。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好坏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状态。所以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一定要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而要想保证这些方面的内容,六西格玛管理就就为管理创新找到了新的出路。进而保证了企业管理创新能够符合企业内部的发展协调,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实际运行效果。所以六西格玛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企业管理类论文:利用IT创新企业管理 编者按:TCL集团有限公司于1980年代初靠5000元贷款起家,经过18年的发展成功地将TCL品牌从电话拓展到视听产品、电工产品、计算机技术等领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电子、通讯、信息三大产业的大型国有跨国企业集团,销售总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 TCL集团对内实施经营变革、管理创新,以增强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对外力拓市场,充分挖掘和发挥集团在市场网络、制造技术、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使业务获得了全面持续的增长,并逐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内外部计算机管理系统。 最近,本刊专题作者JaneZhao采访了TCL集团袁信诚副总裁,探讨TCL利用IT管理制胜的经验。 请谈谈TCL在哪些方面优于其它竞争对手? 在实践上与竞争对手相比,要从大局来看,一是分权,使整个组织结构灵活、有活力;二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这是关键。 表面上,这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造,实际上是企业机制的创新。按照国有企业的惯常做法,是从上到下的逐级管理,中间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官僚层地带。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分权的改革,使第一线的生产情况也能很快地反映到最高决策层,为管理者创造了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了每一个组织单位的效率。文秘站版权所有 分权的确能为企业带来活力,但它也可能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您是如何平衡的? 不错,过度的分权会增大管理资源利用的难度,比如人力资源、品牌资源、资金资源等都因分权组织相对独立的使用,而无法实现整体优化。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管理共有资源的集权结构。我们TCL设计了这个结构,就象建筑学中的“预应力”,可以预先知道将发生什么。 你们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或管理模式来实现这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我们的创新是采取“航空港”的经营模式。我们设计了一种矩阵型结构,横向有“研发、制造、销售”三个平台,纵向则以产品打通。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一定不会是靠单一产品来做的。我们1989年开始做家电,并立足和利用这一行业,再确定自己在相关产业和相关产品上多元化,不象某些企业看哪个好赚钱就做哪个。这其中有些是分权的,如彩电、家庭影院和VCD。但研发队伍、制造队伍、销售队伍都分别集中在三个平台上采用的IT计算机系统来管理。 请具体谈谈TCL是如何利用IT来创新企业管理的? 伴随着高速发展,TCL的销售终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7个大区、28个分公司、150个经营部的庞大销售网络。单靠原有的传统数据统计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巨大市场压力和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自下而上的管理需求。1995年底我们与对整个网络管理和企业研发、生产到销售整个系统管理都了解的开思软件公司合作,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结合,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中国化,逐步建立起TCL高效的内外部管理系统。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完全是靠人,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管理手段的提高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该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它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反映整个企业的资源运作,为企业决策提供基本依据;2)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身的高速运作来提高我们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整体性。该系统完全是按照计算机化的概念来对我们企业的人力、财力和其它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这一系统给TCL带来的最直接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最主要的是以信息化为支持,给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企业运作管理的速度。该系统具有一般营销网络的概念,如全国跨地区的网络分销体系,也有生产网络。日本的花王公司(Kao)之所以能在12小时之内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凭它分布在全球所有分销系统的用户系统。它的成功就是靠信息化来支撑企业发展的。在国内,还没有单个企业这么做。我们是想做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必然要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类论文: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在企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局。在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上来。 一、提高把握政治方向能力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坚持片面的发展观,企业就会以牺牲资源环境甚至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者能否处理好企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文秘站版权所有 在政治上,企业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要始终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的拥护者,维护者和贯彻执行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受损害。在发展上,企业管理者要始终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把握好企业发展定位,将企业发展战略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始终保持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在管理上,企业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的最高准则,通过各种激励和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提高驾驭市场能力 企业管理者是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中履行组织者的 职责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大胆引进新的经济关系,革新经济结构,勇于淘汰旧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把握市场趋势,勇于打破旧的市场格局,不断创造新的市场。要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注意把握市场脉搏,始终保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敏感性,培养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决策管理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企业管理者应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和借鉴成功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优秀成果,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剖析企业当前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加强战略研究,积极探索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大力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企业管理者要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法则,注重企业执行力建设,借鉴成功的管理案例,融合先进的管理文化,抓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成本核算、资金运作等管理重点,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高质量运行、高速度推进、高效益发展。 四、提高民主管理能力 民主管理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因此,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根本方针不能动摇。企业管理者要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广大职工的民主地位,保证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能,共商共议,群策群力,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促进民主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企业管理者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实行矿、区(科)务公开,切实发挥好、保护好职工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凡事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为前提,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与广大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者要敢于创新管理,大胆使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升民主管理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实现对职工管理创意的包容,积极鼓励支持职工的各种创造性劳动,集纳群体智慧以取得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五、提高廉洁自律能力 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其业绩而付与的报酬就是企业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当前,在企业管理者薪酬制度不到位或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要自觉强化道德法规约束,具备廉洁自律的能力十分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要以党员的标准衡量、要求和规范自己。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两个《条例》的深入学习,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加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党纪国法、执行党纪国法、维护党纪国法的模范。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证职工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职工谋利益。企业管理者要自觉做好警示教育,常用一些反面案例警示自己,时刻做到自警自省,警钟长鸣。要坚持加强自我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挑战和考验。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浅议 摘要: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特点,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得以取胜。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一、 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1.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文秘站: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同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没有提供相对落后国家如何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2. 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而有突破性。 三、 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变化或新的组合,以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创新很明显是对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反应。 1. 思维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等。 2. 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 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等。 4. 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 。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5. 市场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1)产品策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要树立产品的整体概念。要设计开发并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并提供恰当服务的适当产品,要遵循产品技术创新的原则去开发与设计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想一代”。同时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任何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管理能出效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但现今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不懂管理力一面的知识。(2)价格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大中型定价的策略中,艺术的成分较科学的成分比重大些。单纯靠降价做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其实,我国企业在定价时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定价策略,只是在选择定价策略时要遵循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要参照市场上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价值来综合定价。(3)渠道策略。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我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为主,分销渠道众多,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造成费用较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实力来选择渠道策略。要重视运用促销理念来开发管理市场。要做好经销商选择、经销商市场运作管理、经销商贷款管理等工作。企业尽可能选择、配送和连锁经营的销售力一式。这里很重要的点是,要促进制向规范化发展,要逐步向佣金制过渡。同时,也要采用协销的力一式,加强与零售商及客户的紧密联系。(4)促销策略。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重点是切记不要迷信广告。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想通过广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其广告的定位却存在着只注重扩大知名度,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偏爱度并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缺陷。 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项包括管理思维变革、管理行为改造和管理效果追求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维变革是前提,管理行为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追求是标志。这三项内容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形成有机体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因为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管理行为的改造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行为的改造应着眼于组织行为的改造、经营行为的改造、财务行为的改造、管理方法的改造。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管理效果是管理创新的标志。管理创新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在这一点上。 企业管理类论文:统计制度变革和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企业管理类论文:正确认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义 经济体制的转换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更新。经过几十年不懈的摸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巨大作用后,企业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但在目前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财务管理中心作用的发挥。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提高对以下问题的认识。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 企业都设有财会部门,专司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之职。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为财务管理服务,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其原始单据的收集、整理、记录、登帐和编表等都有一个固定模式,方法上差别也不大。财务管理则不然,它目标明确但方法不拘一格,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其价值管理的观念要深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所以说,财务管理虽然是从会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但其意义比会计管理要深远得多。 (二)财务管理迫求的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来考虑。高额的帐面利润可能掩盖了企业资金周转下灵的实情。例如,大量逾期应收帐款的存在,一方面导致成为坏帐的风险,一方面又使企业帐面利润可观,但并无资金可用,投资者分不到红利,债权人到期收不回本息。又如,追求眼前利润则易于产生短期行为,使企业战略决策缺乏前瞻性,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产品积压,虽帐上表现为可观的流动资产,但投资得不到回收,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 (三)财务管理不能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费用和支出。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不错,降低成本必然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减少。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物价有变动,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这一切使得不同时期的产品成本具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只简单强调降低成本而使企业生产技术固步不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因缺乏竞争力而与市场失之交臂,从战略上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因此,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那些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 (四)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只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它以价值管理的观念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这才决定了它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但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至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等。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应是相互渗透的,是以财务管理的思想来指导和实现企业经营的总目标。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是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指导,其他管理工作是盲目的。 (五)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 有人片面地认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然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所能够解决的。企业的决策和计划需要来自各个环节的协调,而决策和计划最终要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米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大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无疑给企业财务部门带来了压力,财务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做好决策的参谋。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项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各自为政。它们之间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单项管理制度或方法的改变要统筹考虑其对整个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通过迅速。高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井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 (三)各项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等要在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对其发展目标,要量力而行,平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测算。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环节的失误,可能会使几十年的积累财富毁于一旦。 (四)加强成本管理,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新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对现时的利润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尤其要加强和 扩大实实在在的主营业务利润,避免短期行为,保证和提高利润的质量。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目前个别上市公司为了修饰当前利润,达到扭亏为盈和配股的目的,通过关联交易方式,对控股公司大量大额地出售产品。处置资产或转让其子公司,这一做法不仅扭曲了利润的生成机制,影响了利润的含金量,也给控股公司今后的经营带来了难度。 (五)加强风险管理。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保全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管理类论文:规范机制建构提高企业管理 一、公司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上海石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制度建设, 已经形成了覆盖公司治理、内部风险管理、专业管理等各项制度, 从股份公司成立初期的 1995 版制度到目前的2008 版制度 ,其中都蕴含着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 ,以及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以法治企、规范内部管理的痕迹。 目前,公司层面的制度(含职能部室系列文下发的管理细则)有 360 余项,二级单位层面承接的公司制度约各有 100~200 余项不等, 各基层单位层面的个性化管理细则约各有 10 余项,再加上各专业的操作法、工艺规程、安全规程等技术性规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风险控制、企业稳定、队伍建设等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总部对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对制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分析,在制度建设的架构设计、层级与分类等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统一性等方面有待改进, 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综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出四个方面的管理现象: 一是公司制度顶层设计存在系统性不够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层面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发制度后,由于某一个制度所覆盖业务范围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等原因,为了弥补不足,会不断制订新的补充类制度或增加操作性的制度, 有些还以部室系列文的形式颁发,通过打补丁的形式,补充原公司制度设计的缺陷,一个公司制度需要几个补充制度支撑。一方面,使制度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因补充制度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下推出,难免会出现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交叉、真空、甚至矛盾的情况,尤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 办理一项业务可能需要查找好几个制度, 甚至会出现不知按哪一个版本的制度办事的情况。 二是管理制度设计时存在合理性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专业管理制度全部是由公司 专业部室负责制定, 由于单个部室难以把握企业全局性,对部门之间责、权、利难以全面界定,而制度制定部门、相关专业部门、制度执行部门之间在制度前沟通不够顺畅, 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所制定的制度难免出现职责界定发生一定的偏差、业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业务环节 偏多、业务链条偏长等情况,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尤其当存在利益驱动因素时, 会出现公司利益部门化的倾向,从而使责、权、利不能完全匹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三是制度管理上存在不完全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制度建设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年度计划,有些制度在制修订时还存在没有经过事先订立计划与审批程序,在制度下发前也没有经过会审和会签程序;有些制度的制修订前也缺乏必要前期准备工作,如开展制度有效性的评审、征求制度执行者和相关部室的意见、 对制修订有关情况的说明等,在这种情况下颁发的制度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够周全的情况。 尤其是如果缺乏公司法律主管部门的审核,还有可能出现所制修订制度缺乏合法性要求的情况。 四是制度的格式、业务分类存在不够规范、标准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目前制度存在按专业部室进行分类,不是按业务类别进行分类的现象;公司的制度格式是参照国家法律法规条文格式编制,还没有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编制,与国际上一些着名公司、与公司面临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公司制度建设内外部环境分析 1.总部对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0 年,总部提出了企业特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构想, 其中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计划,并成立了设计团队,初步完成了制度标准化框架设计,并在总部层面、部分企业局部进行试点。 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2011 年, 在总部层面和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推行, 并由总部统一设计开发了制度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公司正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一方面所编制的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的时间紧、工作量十分巨大, 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文件, 需要与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建立必要的钩稽关系, 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前难以完成对接关系, 如果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制过程中,再同步进行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势必影响工作质量。 2. 公司体制调整后对运行机制配套完善的要求 公司按照总部 《关于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运行管理模式要求,通过近年来的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实践, 已经基本完成专业化集中管理和 “公司-管理部-车间” 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专业化、扁平化、规范化”体制完善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如何按照总部要求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做好体制调整后的运行机制配套工作, 抓紧实施制度标准化改造和建立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事事讲规则、行事依制度”的工作氛围,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3.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制度建设的要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对公司所有文件进行受控管理,其中文件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管理性制度、技术性规定、业务发生过程产生的记录等。 制度受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对制度要进行识别和标识,另一方面,对制度从立项、制定、审核、审批、编号、发放、存放、作废、回收、评审、修订、再审批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防止作废制度非预期使用所产生的风险。目前公司制度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任务 1.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制度标准化是根据总部要求, 将传统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机融合, 按照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2.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意义 建设制度准化制度体系既是公司贯彻落实总部特色管理建设的战略意图和须定期完成的目标任务,也是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对支持性文件管理提出的必要条件。 更是公司配套体制调整,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现实需要。 3.公司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公司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 一个方针、 实现两个目标、 达到三个统一、 强化四方联动。 ”“一个方针”是指将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总部和上海石化的管理意图;“两个目标”是指通过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实现制度与业务相匹配,提高制度执行力;“三个统一”是指统一制度架构,统一制度模板,统一制度管理流程;“四方联动”是指制度制定方、管理方、信息化方和制度执行方联动,保证制度落地执行。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应遵循“统一、规范、实效、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与总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又要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4.公司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按照公司 2012 年内建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并通过 QHSE 三标认证的目标,以及在一季度完成制度标准化改造任务的进度要求, 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用一套文本支持多个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 四、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与原有制度的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对制度的标准化提出一整套管理要求,如对制度的框架、结构、分类、格式、模版、编号、全生命周期管控等均有具体的要求。 公司对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工作不是推倒重来重砌炉灶, 而是尊重公司原来的制度, 对原来优秀制度的继承、 完善和有所创新。 是按照总部的制度标准化建设要求, 在对原来优秀制度继承、完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整合并进行标准化改造。 2.处理好制度的纵向横向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公司三级管理模式,对能够在公司统一的制度进行一级策划分级实施。如对考勤制度、 门卫制度等能够在全公司统一的制度仅制订公司级制度,不再制订二级单位级、装置车间级制度。 对各二级单位有个性化管理特点难以在公司层面统一的制度, 考虑建立公司级与二级单位级的二级制度,并由公司决定二级单位的承接要求。对基层单位尽可能不制订管理制度, 确需要制订个别操作性细则的,需经二级单位批准,并用相应的业务流程和流程图客观反映出价值链的内部业务模型、 业务领域和业务活动,逐步解决制度重叠、矛盾、真空、交叉和制度衔接等存在的不足问题。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同类业务的管理要求, 对同类业务要在设计制度时尽可能考虑整合,尽可能打破部门界限,避免因同类业务不同分管部门而产生多个不同的制度或类似的制度。 如对规范现场临时动土、动火、入槽、用电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 对规范同一类对象如承包商管理要求方面的内容也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 通过将公司业务按总部 12 项 A 大类(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18 项 B 大类 (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规定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对分类的业务在纵向上细分,与制度管控业务相匹配,使制度与业务形成关联关系。 3.处理好标准化制度与一体化文件的关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用一套文本支持所有的体系,标准化制度体系的管理要求必须符合一体化管理体系对文件的管理要求。 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总部对制度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对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要求,并与体系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之既符合总部对制度标准化改造的要求,又符合体系标准对文件管理的要求,形成公司在制度方面从制度立项、起草、预审、会签、审核、签发、执行、监督考核、评估、动态优化等全新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发挥综合管理优势,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的背景及措施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眼下,企业在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和经济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都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的,极为明显的体现在实际执行及管理的过程中。同时,在现代企业中,一些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过时了,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发展状况,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速度是要比经济管理制度的革新快很多的,若制度的发展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满足,那么就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2.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一些企业没有重视对员工进行分配和管理,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利的,会导致人员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对企业的操作流程十分熟悉的老员工离任后,新进的员工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彻底的熟悉业务,这样企业操作流程比较熟悉的老员工离任后,新进的员工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的对业务进行熟练,这样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的运营效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若企业具有比较大的人员流动性,则团队的向心力就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人心就会发生不稳的现象,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3.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若想要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就需要拓宽自身的眼界,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故而,企业中的全体工作人员和领导层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但是,许多企业在落实经济管理的措施时,时常会对管理思想的进步有所忽视,从而对于经济管理就无法正确的进行认识,进而企业在实施危机管理和明确战略目标时就会严重的受到阻碍。4.企业中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当下,很多企业会被历史原因和传统观点所影响,故而,经济管理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转变为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但是,市场经济却越来越激烈,所以,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集约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必需的,但是,常常企业又会对管理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只是一味的想要抢占市场。因此,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观点,充分的对现代科学的技术优势进行发挥,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5.没有明确地划分管理责任企业作为一种机构,是为了盈利而构成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的目的。但是,运营效益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当下的这种市场形势下,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若想要更好的对企业进行发展,就不仅要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考虑,还要把社会效益纳入考虑范围内,否则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进行经济管理的部门都有专门的设立,但是,虽然都给这些管理经济的部门配备了齐全的人员,传统观念的影响力却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有效及时进行,所以相互促进和相互协作的关系就很难形成。尤其是一旦发生事故,企业在进行彻查时是存在很多的困难的,通常部门之间的人员是会互相推卸责任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对责任进行划分。同时,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把生产运营和扩大市场当作重点,这样就对财务管理有所忽视,从而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许多的管理制度并不符合企业实际的运用状况,而岗位责任制就无法得到落实,这样不仅对经济管理的效率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作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久而久之,企业内部的管理就会发生失控的现象,同时,贪污腐败的现象也会比较严重,有可能企业会直接破产甚至倒闭。 二、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方式 1.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处于目前的这个大环境之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一定要全方面的对经济管理进行监督、对战略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进行发展,尽可能的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全面。若想要提升经济活动,那么就要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眼下,社会经济在快速地发展,若企业建立的内控机制是完善的,就可以对各方面的约束力进行加强,从而对财务的渗透力/!/度进行增大,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范围进行拓宽,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2.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事实上,管理理念往往是基于以前对企业进行管理形成的经验以及知识所产生的。具体来说,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再结合当下的形势,从合理、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从而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并彻底的在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贯彻。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领导人员,都需要从创新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可能的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有两个理念我们也应当要明确,第一就是战略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所制定出的战略要对全面性和先进性有所保持,有效的对市场占有率进行增加,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其次就是危机管理的概念,企业在进行发展时,无论是哪一个发展阶段,其都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就是企业的生命线。3.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果想要有效的对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行提升,那么对于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的创新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企业若想要实现良性发展,这也是必经之路,它可以为企业实施经济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只有成为一个可以高效运行的经济体,同时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内部结构也是和当下的市场规律相符合的,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才可以被切实有效的提升。有些欧美学者也都认为,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崛起,极大程度上都是由于高效率经济组织的促进,固然这种说法中有夸张成分的存在,但是,国内企业还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4.严守企业的三条红线企业的战略基础是安全环保、计量和质量,它们是所有员工的共同职责,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进一步的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进行完善,对属地管理、直线责任以及有感领导进行强化。做好评估分析安全风险的工作,定期的进行隐患整改和安全环保检查,时刻都要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保证。不断的对质量业绩考核的机制进行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进行加大,从而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合格率。 企业管理类论文:养老保险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企业管理中养老保险的价值体现 1.加强员工激励,体现职工价值。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要有“企业兴旺,我之责任”的主人翁精神。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职工的福利,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职工更专心于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它能给职工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让职工能更充分的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提高全员利用效率。国有企业生产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员职工的总体合力,养老保险维护的是职工全员的福利,体现的是职工的切身利益,给企业职工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的几率。由于养老金的领取直接取决于缴费标准,缴费年限及工作年限,企业就可以通过对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调整,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员工流动性强,频繁跳槽,管理和约束难度大的特点,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而员工频繁的变换工作,势必影响养老保险的连续性及缴费标准,最终在职工退休之后的养老金的领取上遭到大的影响,使职工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若企业能依法执行养老保险制度,如实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使得职工老有所依,为职工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为企业留住人才,对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壮大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目前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水平偏低。要想切实发挥养老保险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但目前许多企业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在管理中轻视了养老保险的作用。虽然有养老保险管理这项工作,却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往往是企业其他工作人员兼任这项工作,这些人员没有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社会保险意识不足,缺乏做好养老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缴费费率过高。我国的养老保险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养老保险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的部分积累制。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当年缴费工资的4%,从1998年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确定个人账户为本人工资的11%,后来调整为8%。目前我国企业职工28%的养老费率,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在缴费能力有限而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就会通过降低职工工资或者通过降低缴费基数来转嫁社会保险的缴费负担。若继续保持这种高费率将使企业的负担过重,使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3.社会统筹和个人基金账户管理混乱,筹资规模受到限制。从管理运营层面上看,由于没有要求个人账户独立于社会统筹部分单独管理,而社会统筹又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巨大赤字压力。在没有财政等外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当社会统筹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时,直接挪用个人账户就成为了最便利的渠道。在社保改革起步之初有限的覆盖面与国企经营困境,社会统筹资金部分收不抵支成为了普遍现象。因此,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应付当期养老金支出就成为政府的现实选择。混账经营的局面最终导致个人账户出现巨额空账运转,严重影响到广大职工缴费的积极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及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的对策 1.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保险金的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交纳养老保险金后,最关心的是养老金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养老部门应加强资金管理,在养老政策上走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虚账问题日益突出。应从制度重构入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分别管理,建立专门的个人账户专管体系,从制度上防止和消除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基金。做到统账两条线,各自管理其收入,两者单独核算。这样就从制度上预防和消除社会统筹基金挤占、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使个人账户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2.平衡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养老保险应当遵循促进公平正义、适应发展趋势、实现多方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国企职工群体,迫切希望自身能逐步享受到与政府公务员、事业在编员工的同等养老待遇,这不是说要拿和公务员、在编员工一样过高的养老金待遇,而是尽快实现“社保缴纳多少、养老金享受多少”的制度公平。目前国企职工与公务员在退休后,养老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轨制”。而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则有悖社会公平,这就需要“加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通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等其他社会成员,共享同样的养老金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让企业职工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让大多是人成为改革的受益者。3.积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从单一的国家养老保障转变为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其基本养老保险发挥着主要保障作用,其他保险作为补充措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发起,政府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加以鼓励。它能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体现不同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发展差别,能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产生的财政压力,保证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总水平不会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减少而降低。同时,还应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让个人为自己将来的养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私人保险计划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使职工在退休之后能有更加充足的养老资金,更大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养老需求。总之,完善国企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论是对职工个人利益,还是企业管理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做好国企养老保险工作,能使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从细微处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趋于完善,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的增长。 企业管理类论文: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 1.1企业信息化的论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势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化是各企业管理运用中必须强化的一项内容。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1.2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概述: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信息安全管理是通过对信息活动相关领域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这主要指的是企业额信息化建设所依赖的软件、硬件环境。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硬件环境;二是运行企业管理系统的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等。 2.1 硬件平台的建设 硬件环境是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企业管理系统赖以运行的平台。目前,企业硬件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建设。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硬件环境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特定技术发展策略、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布局、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等众多因素。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企业的网络环境解决方案是针对每个企业而言的,不可能让许多企业使用一个通用的标准方案。缺乏经验的企业可以平起专业的咨询公司或计算机网络集成商为其提供服务。 2.2 软件平台建设 软件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浏览器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选择。 分布式网络计算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一般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服务器。企业应根据网络体系结构的要求来购置网络服务器和选择网络操作系统。IBM、DELL等厂商都提供专业网络服务器。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包括Unix、Windows、NT、Novell NetWare等。Unix比较适合大型企业,可以作为主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它也非常适合于基于内部网的系统开发。但是,建立和维护Unix 平台存在一定困难,而且选择基于Unix 平台的计算机也会存在限制各种流行的应用开发工具,如VB和Delphi等。由于企业内部网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可运行多种操作系统。因此,如果需要,也可以选择多种产品,组成混合性的多种平台网络。 三、计算机的防控与传统犯罪一样,法律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除了依靠法律的威慑力之外,企业更要从管理和技术上入手,在各个环节加强企业资源的安全管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的破坏,企业必须把专门的政策和步骤融合到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做好管理好控制工作。控制是保证企业信息管理安全最根本的手段。所谓控制是根据信息管理标准,为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法。 企业信息资源是犯罪分子的目标,所以管理和控制企业系统的信息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系统信息资源的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 同一性检查。所谓同一性监察是指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资源时,要事先检查该用户是否具备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它要求不仅仅要检查用户的代码,还要监察用户的口令,这两者都和系统中设置的代码完全匹配时,才能够使用系统的资源。这样,可以阻止未被授权的人员访问系统资源。而且,用户的代码和口令不应该长期不变,应该经常变更,防止用户代码和口令被破译。 3.2 用户使用权限分配和检测。企业信息系统具有很多的用户,实际上这些用户对于企业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是不同的。所以说,企业系统资源的管理人员必须授予相应的用户一个适当的权限。有些用户可能只具有阅读企业系统的某个子系统中的某些数据资源的资格,而有些高级别的用户可能具有改写系统数据的权限。所以说,在设置权限控制清单时,不能够有半点的模糊,而且要给用户规定实际需要的最小权限。 3.3 必须建立系统运行日志。 建立系统运行日志的目的是确认、跟踪与系统数据资源的处理和使用等相关的事物,它可以提供检察系统的具体使用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发现权限问题、系统的故障等。 企业管理类论文:核心期刊房地产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 1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环境的剧烈波动和竞争的加剧,房地产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跨区域扩张和并购整合,规模化、集团化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向和重要特征。 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采用生产要素凝聚和重组的经营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效益”。规模化发展要求房地产企业从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精细化转变,它特别强调企业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同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清晰、各组织模块职能明确,业务单元划分适当,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通道顺畅,业务流程管理高效。 集团化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的管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专业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集团总部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各职能模块和业务单元的有机运转,且高效地掌控不同区域的多项目运作;同时,不同区域的项目在开发时还要保持协调运转、规范运行,以保证高效顺利地完成。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地配置企业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推动,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规模化、集团化已成为当前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其促动之下,母公司的管理幅度迅速加大,母公司不能身兼项目操作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企业从“母公司―项目公司/项目部”的架构向“总部―区域联动”的集团模式转型成为必然。相应地,现有的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管控模式也应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创新,否则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2价值链理论 1985年,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管理理论,其认为,企业的价值产生于包括生产(投资)、经营、销售、服务和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协调运作产生的整体价值增值,而这一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价值产生的动态过程就是价值链。 价值链具有如下特性:(1)企业的价值活动只要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基本活动主要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而辅助活动主要是企业的内外部管理活动;(2)企业的价值活动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环节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后,传递到下一环节。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通过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工协作,实现价值增值。(3)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而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价值活动本身和最优化、协调的价值链活动。 3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构成 按照价值链理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作业流程,同样也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方面。 3.1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 (1)前期研究决策阶段:通过缜密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对目标地块的购买与否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已购买地块进行前期研究,确定项目业态和开发模式,进行价值研判与决策。 (2)规划阶段:根据前期决策,委托设计单位对已获得地块进行策划设计,形成良好的功能规划和市场识别,将土地最大限度实现增值。确定设计方案后,依法对拟建地块进行规划保健,获得许可。 (3)工程建设阶段:通过招标比选,选择最优施工企业,使其有能力完成设计方案,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施工,并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是对土地、建筑材料等原料通过作业投入成本,使之转化为产品价值。 (4)销售阶段:在取得房屋销售许可证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并根据客户需求反馈,对在建和后期拟建产品设计和建造进行修正,实现销售价值最大化。 (5)物业管理阶段:产品开发、销售完成后,对产品进行物业管理、保修和后期维护。 3.2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都是围绕具备房地产特有产业价值链特性的基本活动的开展而开展的,它穿插、融合于房地产价值链运作的整个过程。 (1)战略定位管理: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宏观战略,作为具体经营方针制定的依据,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 (2)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和资本是企业发展重要支撑要素。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利用合理的薪酬、培训、晋升等机制,促进知识资源的积累和应用;财务管理是就做好企业的投资管理、营运资金和筹资管理以及税务筹划。 (3)企业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价值附加值来源,在凝心聚力、品牌推广、市场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企业创新:在激烈竞争的 房地产市场中,技术、产品、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得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4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 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是以房地产价值链为核心,按项目开发流程实现一体化协同。公司所有职能模块和业务单元均基于价值链定位,从业务线、职能线及战略、管理、审计线三个层次各自承担相应职责,整个价值链上横向的各个协同单元成为利益共同体,互为依存,互为客户,各自形成可以量化的对整体价值链的贡献,通过协同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最大化,形成横向一体化。相互协同又相对独立的各个业务单元和模块作为“小价值链”,通过积累形成各自的专业化优势,提高专业化能力,形成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相互作用提升集团整体优势,从而形成集团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上述价值链理论,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条整合为横向一体化协同和纵向一体化协同。横向一体化协同注重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纵向一体化协同注重知识积累、专业能力的提升。 4.1横向一体化协同 首先由四大中心――战略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串成项目开发业务链条,这是地产企业价值链的核心和主干;由财务、人力资源、企管等职能部门搭成资源提供、职能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平台;业务链条以支持平台为依托开展经营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立体协同的价值链。这条链延伸到企业外部与战略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如:供应商、建筑商、设计公司、装饰公司、销售等)对接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房地产企业的整条价值链。 基于价值链,四大中心作为业务单元分工明确、准确定位。战略研发中心侧重于集团战略研究,目标计划及项目的高、精研发和经营环境分析;产品设计中心侧重于项目规划与设计,致力于环保、节能、舒适、温馨、有品味的品牌诉求和产品设计;制造中心侧重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产品制造的高效率、低成本;营销中心侧重于营销和服务,基于消费者心理,研究需求趋势和营销方式,建立营销管理和服务特色;与客户、合作伙伴相互尊重、关注共赢;实现价值链创造价值的做大化。 基于价值链,业务单元与资源提供和职能支持模块互为依存,互为客户。创造是所有业务单元和模块的共同取向。这样,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并打破部门和业务单元之间的界限,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优。具体工作中,各业务单元和模块在各自分工负责的重点工作和领域内首先努力做得最专业、最有效率,然后主动地参与价值链其他环节的工作,从不同的视野贡献智慧,避免漏洞,防止风险。 4.2纵向一体化协同 纵向一体化协同就是在价值链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各业务单元和模块工作范围相对固定,业务聚焦,打造专业化团队,提升专业化能力。纵向一体化使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有参与更多项目、更多业务的机会,有利于员工个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专业化人材,并通过专业化发展的通道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各业务单元和模块作为专业化团队,有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良好机制,团队内更容易培养知识分享的气氛,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进而形成专业化优势,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能为价值链的价值贡献更大。 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管控模式,它将整个项目运作过程都纳入到集团的管控范围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团的管控能力;并且通过业务单元和职能模块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房地产企业组织的架构更为清晰,业务流程更为顺畅,另一方面这种调整弱化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强化了职能部门对项目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意识。因为在一体化趋势下,各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现价值,进而也避免了各职能部门高高在上,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使项目运作过程中公司的各种资源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此外,重要的是将各职能部门对应于相应的业务单元使各部门的专业化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而且这种围绕业务流程的专业化优势整合促进了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其更加能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竞争与压力。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会计内控创建思考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控制客体是企业各层次的经营活动。但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范畴意义上的概念定义的研究并不深入。[1] 2.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其中,我国在控制环境和监控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3.内部控制的分类 内部控制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类基础看可产生不同的类别: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盒员工控制。进而形成了相互对应的战略规划控制、战略实施控制和任务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内容。从控制目标角度可以分为达到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控制、实现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控制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控制。从控制过程角度可分为资源投入控制、经营过程控制、产出成果控制和利益分配控制。从控制内容角度可分为生产与制造控制、采购与销售控制、财务控制、资产与人力资源控制和会计控制五种。[6]在基于不同角度的分类中,内部控制类别是相互融合或交叉的。 (二)内部控制体系: 1.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及其相关的3个指引,共七章五十条,有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等内容。[5]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实施建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着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4] 二、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应用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现实中的主要应用有四个方面: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和评价考核经济业绩。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应用比较广泛,不仅应用于工商业企业,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也也得到推广和发展;而我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标准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这五个领域。[7] 三、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管理会计应用的关系 1.管理会计的应用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首先,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会计控制入手,而这又关系到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程预算和对外投资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顺利进行与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这些环节的进行提供成本核算、预算等工具,进而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其次,内部控制还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即进行组织计划、统计分析、工时和操作的研究、业绩报告、雇员的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控制手段,而这些活动的有效进行也需要管理会计提供一些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工具。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平台 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是存在交叉点的,因此要想管理会计职能能够很好地应用,就需要健全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权限;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控制点与控制面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管理 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平台。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要有效地进行,为彼此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步地进行不断完善。 四、基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内控成为企业长寿的基因,而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经营失败。所有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做足从心理到知识的储备,真正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变成一种企业文化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内部控制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十分重要的。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并通过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等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其次,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再次,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内。 最后,要加强信息的准确收集与有效地沟通,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8]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探讨 一、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特点 简单的讲企业管理费用就是指企业在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的活动进行管理而产生的费用,所以企业的管理费用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费用,相应的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也是一项全面的、持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谨的工作。具体的来说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相关项目的运行和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而且需要贯穿于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需要持续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而且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需要追随时代的角度,需要随着现阶段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 二、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现状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企业相关的领导和管理者已经加大了对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力度,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范,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依旧没有达到最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够强 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强是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问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会将一些无法扣除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通常通过业务招待等正常的日常开销的名义来反映,而且会利用坏账准备等科目来调节企业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企业管理费用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越小,说明企业的管理控制水平越高,相应的企业的运行效率也就会更高,而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够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不仅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而且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费用核算体系 完善的管理费用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高效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现阶段一些企业对于管理费用的核算工作不够细致和严谨,也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来进行约束和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来监督和审核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而且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容易出现高估投资收益,低估营业税和筹资成本的现象,还会导致管理费用和生产部门的成本支出界限不清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和消耗材料的费用因为是分期计入管理费用的,而现行的管理费用核算方法不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容易导致不必要风险的发生和财产的损失,进行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费用报销项目不够严谨 费用报销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现阶段好多企业的费用报销项目不够严谨,严重影响了企业费用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一些企业在填报报销凭证时没有在规定的位置填写完整的费用信息,比如在填写住宿费时只填写总的费用,而没有住宿的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住宿成员的姓名;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将自己自费的经济活动以各种的名义填报相关的报销凭证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通常会融入到差旅费和办公用品费中,这样一来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三、解决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费用管理水平,强化管理费用控制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建设,严格的控制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支出,是加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提高费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就要求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增强相关制度规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而且要将相关的制度规范细化,尤其对于企业办公费用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对相关的费用进行全程的监控,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出差时要严格填写出差申请单,在出差结束后填写相关的报告,提供具有完整信息的报销凭证,对于其他工作也是如此,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水平。 (二)严格报销程序,加大控制力度 严格报销程序,加大控制力度是提高企业费用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报销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招待费用和其他各项费用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机会,所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不断的规范自己的报销程序,加大对每一个报销程序的控制力度,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促进企业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三)完善企业核算方式,深化核算力度 完善企业核算方式需要将和企业投资活动直接相关联的诸如审计、评估、咨询费等费用计入投资收益或者单独以投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而不通过管理费用核算,保证核算工作的独立性,而且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和管理费用核算方式,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将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划分界限,将相关的费用单独核算,减少核算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强化管理费用控制意识,完善监管体系 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管理费用控制的意识是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善于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费用核算和控制的方法,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而完善的监督体系不仅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而且还要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管的力度,从而对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在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结束语通过上述对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描述可以发现,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造成了企业不必要资金的损失和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所以根据企业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企业管理类论文:以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新形势下,加强管理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充分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和企业资源分析与能力分析,在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地调动企业的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与我们电力行业,要把电力事业做大做强,只有科学务实,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落实“一强三优”的目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企业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我们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确立了以建设电源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一流发电企业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稳步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推进。在管理上,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变的基础上追求低成本,重视成本控制。以倒算成本,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拜城发电厂按照“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厂内部机构进行了整合,将原化学车间、!燃运车间分别合并到汽机车间和锅炉车间,机构整合带来了管理新变化,各专业人力资源整合共享,相互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拜电在20__年,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收到了明显成效。该年度完成发电量71115万千瓦时,完成全年计划60000万千瓦时的118.52。创下历年发电量最高记录。实现了年内3个安全生产100天,全厂连续安全生产无事故485天的目标。电厂还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二、严格细致抓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安全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严、细、实”。体现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上,抓到班组落实到人。拜电的做法是,将安全指标量化,具体到车间、班组,签订了“三级”(厂、车间、班组)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厂控制事故、车间控制障碍、班组控制异常的三级控制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实行闭环管理。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具体抓落实中,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回头看和“四个一”等安全活动,将历年来系统和该厂发生的人身、设备事故进行了汇编,印发至车间班组。确立了安全警示日,促使安全警钟长鸣。对生产一线职工进行了电力生产紧急救护知识培训。组织人员参加迎峰渡夏反事故演习,提高电网应急和事故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预控。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认真执行“两票三制一卡”制度,要求合格率为100;三是在检修工作中实行了工作票附图制度,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四是将多经公司的生产运输、外包施工等安全工作一并纳入了统一管理,有效控制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促使全厂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可控在控。 在设备管理方面,我们坚持“应修必修,修必达标”的原则,按照《检修质量验收标准》,认真作好每一次检修的验收工作,做到项目明确,质量标准明确,工艺措施到位,人员责任落实到位,使检修后的设备处于健康状态并能满足长周期投入经济运行。将设备跑、冒、滴、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严格按照《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无泄漏管理及考核标准》、《泄漏点控制指标》和《设备评级标准》对设备缺陷按类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验收,做好设备定期消缺维护工作。 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上,我们通过科学论证,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强化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使全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了118.01,推动了企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同时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度电成本意识,使各项费用与发电任务挂钩,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物资出入库管理上,实行代销的办法,企业提供库房和人员管理,厂商按需提供物资,减少了库存,盘活了资金。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大有文章,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逐车验收,逐车采样,确保电煤检斤率达100。在节能管理方面,设立节能专项奖金。开展运行值经济小指标竞赛,鼓励职工进行创新创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在加强企业管理中要同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管理 企业如果没有很好的企业文化就如同没有精神支撑,缺乏凝聚力,自然无竞争优势可言。对于企业文化,认识上不能仅局限于企业的业余文体活动,其实企业文化的内涵很广,含盖了企业的指导思想、精神理念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型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它不单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与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特别要加强人本管理,重视加强对职工的企业文化培养,以企业精神为统领,坚持“三抓一创”,正确引导职工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忠诚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创造企业的辉煌,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四、要加强对中层管理者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知识的培训显得优为重要。特别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知 识层次。要加强管理人员“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理财”、“企业经济法”及证券等管理课程的培训,拓宽了他们视野和知识面,在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营管理学,会让管理人员明确如何将人力、物料、设备、技术、信息、能源等生产要素变换为有行产品和无形服务,如何制定运营的活动计划、组织与控制,如何进行运营系统的设计、改造与升级,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利润。再如“企业经济法”,进一步让他们熟悉企业法律环境的主要特点,对企业设立、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型、特点进行基础性的了解,提高其法律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竞争的程度空前加剧,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是制定计划、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善于用人、量才而用,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就会事得其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企业发展将是一种推动力,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模范作用来体现。针对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经不起多元化思想的引诱,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一切向钱看,甚至不如群众,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如不进行强化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会对企业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我们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意识教育,纯洁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队伍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总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管理,并引导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的精神,引导职工关心企业热爱企业,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紧密相连,风雨同舟,风险共担,在为企业劳动的实践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企业的效益的最大化,就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类论文: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范畴 1.1处理数据 处理数据是指对企业里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分析、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在企业中计算机大多数用途就是处理数据,这项工作任务很大、领域很宽,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主要方面。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在企业中为能完成预期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2计算机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CAD、CAM和CAI等。 1.2.1计算机辅助设计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进行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以达到最好设计结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已被广泛使用。 1.2.2计算机辅助制造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产品的管理、操控和制作的过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这两种技术合为一体,最络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 1.2.3计算机辅助教学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制作的课件来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轻松掌握必须的知识。 1.3应用网络 通过建立了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计算机相互联系在一起,这同时也共享了相互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很大地加快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步伐。 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而其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 2.1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问题 (1)信息的窃取:数据信息如不加密码就在计算机上以直接传送,那么窃取信息的人员就可以在信息所必经的网关或路由器上拦截对其有用的数据信息。 (2)信息的改动:当窃取信息人员一旦知道了信息的通常格式和规律后,他们通过高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传送的数据信息在传送途中进行了修改,之后向目的地传送。 (3)恶意破坏:由于攻击者可以接入网络,则可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修改、掌握网上的机要信息,可以通过注入病毒或恶意代码来篡改和窃取信息,甚至可以潜入网络内部、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2.2安全问题——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 我们周围大部分的计算机都是用Windows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引来许多安全问题: (1)有些使用无线网络的计算机,Windows系统里的资源共享过程中经常会有安全问题,使用Internet或者无线网络就能控制该计算机,可以将其耳麦变成偷听器,这样就可以偷听到该计算机所在空间里的说话。 (2)络传输过程中带入某些病毒,可将计算机硬盘的资料以E-mail的方式发送出去。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建议 (1)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使用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来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操作。 (2)加大投入,使得企业所用的计算机软硬件能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安全应用。总之,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是企业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针对本单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就能使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探讨 一、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进度管理是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分支,能够掌控电力工程的质量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包含:安全、投资、质量和进度管理。随着电力企业工程的快速发展,其管理层对进度的管理方面还不太注重,使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在落实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进度管理实际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度管理能够有计划性的规划工程进行工作的内容、时间、事物之间进行衔接的关系,便于有针对性落实和实施计划。在电力企业工程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进度执行工作。当计划与实际情况出现分歧时,要及时的寻找问题的根源,并给予及时、正确的修改,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执行计划上的进度。进度管理真正目的在于,确保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计划的完成建设指标。进度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工程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工程的建设秩序。 二、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供货材料 电力企业工程的供货材料,是工程进行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建设材料。因此,建设材料的供货来源成为材料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关乎着建设材料的质量。如果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为的选择并使用了不合格的供货材料,会严重的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进度,这都体现了供货材料质量的关键性。因此,在供货材料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以保证电力工程在建设上的质量,确保工程按照计划的进度正常施工。 (二)设计与施工的方案 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对于电力企业工程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更是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发生变动,对于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停工、终止建设,使施工建设的进度遭到严重的阻挠。因此,设计与施工方案的质量与正确,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就目前的电力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工期和进度的延误。 (三)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工程的建设中,设备在运行的期间也经常会出现突然终止工作和丢失的现象,由于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对于在电力工程中的大型机械设备,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设备的管理。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状况或问题,会给电力工程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和影响。由于其极易受自身性能所影响,故此需要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提高对灵敏度与安全性能的技术要求。 (四)主观人为的影响 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在落实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直都是由管理层人员依照制度执行工作,足以体现在电力企业工程中管理层人员与施工人员是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若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划的标准执行施工工作,会对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威胁,也间接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因此,在加快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同时,要做好对管理层人员和施工人员综合素质,避免由于主观人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电力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的展开。 三、进度管理的应用价值体现 (一)为电力企业工程奠定基础 在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中,要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例如:按照签订的工作合同协议进行严格的执行,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列入到考虑的范畴,还要考虑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花费资金和使用人员情况。所以将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列入进度管理的行列中,按照计划与协议开展工作掌控好进度。将这些因素和问题整合到一起,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建设目标。 (二)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 在落实进度管理工作时,需提前制定和设计可靠的方案进行施工,要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保障的方案就等同于拥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能够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进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于电力企业工程自身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制定完善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为电力工程监控各项有效的数据。具有完善和健全的进度管理,有利于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的建设中,良好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层执行的工作给予奖励,也大大的调动了管理层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细化工程的目标 由于电力企业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需要对建设加强相关的进度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合理的细化,也间接的细化了工程的工作目标。当落实具体的施工工作时,利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客观监控,以便掌握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细化工程的目标解决电力工程的管理问题,使电力工程得以有序的运行。 (四)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 由于实施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企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存在许多的制约、影响因素。所以,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需要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在进度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得到有效、准确的施工数据。在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不断完善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并调动进度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对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鼓励。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必须要给予一定的问责作为警告处罚。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制度。 四、总结 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管理,在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度管理将直接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人类安全,也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管理,需要依靠社会人类、以及管理层系统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程进度管理制度。这需要工程企业加强对管理层人员对进度管理的重视,增强对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意识,按照进度管理的规定严格的执行管理工作,推动电力企业工程的发展。 作者:邓洁 宋若弢 耿春莉 单位:国网北京房山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门头沟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剖析 摘要: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这应该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结合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项目储备 最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这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小型基建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包含许多内容和不确定因素,在管理方面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小型基建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1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现存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①没有对工程成本管理和手续办理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影响了管理的全面性和可靠性;②没有在工程承包合同内对相应的质量考核条件进行明确,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③管理部门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④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导致产权不清、手续办理困难等问题。 1.2项目规划不明确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基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项目规划方面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个:①缺乏对于中远期建设的合理规划,考虑的内容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需要条件的地方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②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收集,在工程建设中没有从土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虑,存在着缺项漏项的问题,工程无法按期交付;③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建筑面积可能超出小型基建工程的标准,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 1.3管理流程不规范 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相关管理工作将无法合理、有序的展开,从而影响小型基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缺乏完整有效的立项手续,未对项目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工程的建设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②未及时进行项目的审批,对于项目设计变更文件,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备案处理;③一些重要的外部手续未及时到位,使得工程项目涉嫌违规,影响了工程的按期完成;④对于相应的签证以及变更,未规定切实有效的结算原则,影响了工程的成本费用管理。 1.4监管责任不清晰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例如,在招投标阶段,监管涉及策划部、物资部等;在施工阶段,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站等;在竣工验收阶段,监管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各个部门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实际上,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情况,使得监管力度减弱,无法保证效果。 1.5手续办理不及时 这里所说的“手续”主要是指后续手续,一方面,在基建工程完成后,从其质量和性能考虑,需要进行验收工作——如果前期手续不够完善,在繁杂的验收流程下会导致工程产权与资料归档无法及时完成;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并没有高度重视小型基建工程,没有对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影响了项目的质量控制。 2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其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2.1完善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应该正视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明晰权、责、利三者的关系。具体来讲,①应该从小型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要求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强化日常管理工作;②应该对工程的质量考核目标进行明确,对施工单位严格要求;③应该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强化施工管理,在充分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④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减少各类问题发生的概率。 2.2关注项目储备 在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应该加强对项目储备的动态管理,结合相应的信息平台,对项目储备库进行优化,同时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立项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项目立项与土地储备的相关性,对当前电力企业的项目土地储备情况进行整理,构建切实有效的储备机制。而政府部门应该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项目进行管理,纳入到区域整体规划中,签订相应的土地意向协议。 2.3提升研究深度 电力企业应该提前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对于一些必要的手续要提前办理,同时建立相关可研报告的标准模板,促进可研评审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讲,电力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研究深度,构建起针对小型基建工程的评审专家库,实现对于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分区分片审查。 2.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项目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方面,应该做好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核与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对电力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同时,还应该合理设置后续投资计划和项目规划,以保证项目其合理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辰振 单位:国网福建永泰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思考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 1 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1.1 监理模式 我国推行的监理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中最常见的管理方式 ,其管理初衷是本着人尽其才 ,相互监督的本质 ,由业主与施工承包方签订合同 ,再由业主方邀请监理方就工程的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监理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因此在大中型项目中最常见 ,同时 ,从专业角度出发,监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自建模式中的管理漏洞,是管理模式中一个很大的突破。其后出现的 DBB 模式 ,也是基于监理模式所发展起来的。 1.2 自建模式 一般的自建模式指的是业主方自己承担工程所需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企业一般有着较高的资质和人员储备 ,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各类先进的管理模式出现 ,国家为了激励企业本身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并进行监理制度。 1.3EPC 模式 EPC 即 Engineering+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就 是将设计、采购、建设等步骤综合起来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总承包模式 ,在该模式下 ,通常业主方和总承包方约定工程总价并签订该合同 ,有总承包方负责整个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 ,保证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该模式的特点就是 ,总承包单位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能有效地对质量、费用和工程进度进行综合控制。 1.4DB 模式 DB 模式即 Design-Build 的英文缩写 ,也称之为总承包模式 ,是业主方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最符合期望的承包商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前期将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考虑了 ,省去了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变更而引发的索赔 ,因此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有利。 2 常见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缺陷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式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别是前期投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在我国的现行的管理模式中 ,各方在实际管理中 ,往往容易发生合同以外的纠纷。综合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建立制度实行过程中 ,监理单位的职责是监督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三大任务 ,其工作强度与实际的话语权以及相应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 ,导致了监理方的积极性下降 ,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项目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工期的拖延 ,又或者是赶进度而导致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其次 ,监理单位的作为业主方的代表 ,在工程进展方面本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地位 ,但实际中 ,很多项目的施工方直接与业主方接触较多 ,也逐步减弱了监理方的管理力度。 3 电力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市场中即使不进行较大的变革,依然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然而 ,在我国提倡的市场经济改革大流中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我国电力市场中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 ,需要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达到发挥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而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 ,可以进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创新管理体制 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约束权力的滥用和促进人才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电力行业在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国家对大型电力企业有着政策倾斜 ,因此 ,在该企业中 ,一旦体制不够完善 ,将会产生腐败的空间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 ,创新管理体制 ,依据企业的特殊形式和目标 ,具体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 ,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3.2 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种种弊端产生 ,因此 ,需要运用现代的管理思路 ,对现代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 ,融入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在现代管理模式中 ,往往强调服务性 ,即用客户提体验来判断、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倒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在引入现代管理思维中 ,能够对公司文化、工作氛围等无形资产建设提供很大的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电力企业应该对市场环境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 ,将风险应对措施提前制定。 3.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一个长久的企业必然持续履行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感 ,因为作为国民经济产业 ,电力行业的管理原则除了稳定国家内部的用电需求 ,还应该将部分所得利润回馈社会 ,履行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电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同时也扮演者资源分配的角色 ,要从社会大局出发 ,承担社会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 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需要对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因为在任何市场中 ,发挥最大效益的始终是团队的成员。因此 ,在现代管理体制中 ,加强员工的管理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力争达到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良好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 ,通过各种奖惩措施 ,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 ,继而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为企业应对各种风险做好充分准备。而加强团队管理 ,可以从指定奖惩措施、具体组织结构、工作强度安排、员工的优势互补等方面着手 ,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 4 结论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在现行的体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未知的社会环境 ,电力企业应该适时做好面临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应该从现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出发 ,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弊 ,采用新的发展手段 ,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出发 ,逐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使之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张勤渔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市荆州区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在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下,不断推动现代电力行业的发展,促使电力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工业管理是切实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且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积极结合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电力工业的高效、科学管理,保证电力工业的安全、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发展,电力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需要积极的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并且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电力资源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结构,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实力,积极满足客户需求,就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突破成长,切实做好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管理工作,为后期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力资源能够高效输送奠定基础。 1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现状描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当中,电力工程早已不是人们传统认知当中的仅仅负责传输、分配电力资源的一种工程,而是承担着对于社会运转的基本能源提供,作为一种基础性能源,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属性明显的系统,在单一因素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多种情况。并且在现代社会多样化能源发展的背景之下,尤其是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技术不断突破,电力能源的产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可能性,也让电力系统更加复杂、系统,出现更加多样化的问题。 2未来发展形式探讨 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的现代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开始着重研究客群的特征和需求结构,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必然要不断深耕用户池,通过深入的研究用户的需求变化和特征,来改变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让用户满意,保持持续稳定的消费,是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电力企业目前改革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地方。 3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增强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质量的把控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部分。首先要从态度上进行转变,有关电力企业工程质量的问题从来没有小问题,前期可能出现的任何小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后期的大事故,威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企业的财产保护,并且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电力需求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格外重视。在电力企业的工程推进过程当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重视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避免给后期的运行留下安全隐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不要盲目按照固化的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延误补救时机。 3.2提高质量把控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电力企业的领导人从观念上进行改变,重视电力工业工程的质量把控,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灌输,领导人通过自身对于质量把控的重视来影响工作人员对于质量问题的看重。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要按照行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并且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的场地进行实际的勘探,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积极引起人们的重视,避免出现问题的遗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切实地提高电力工业工程的安全管理。电力工程的技术人员要积极运用自身的技术,来积极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电力企业也要积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于质量把控相关的技能,通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电力工业工程发展的安全系数。 3.3控制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业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要针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在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当中,电力企业需要设定专人进行监督过程,通过降低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运转的消耗,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求电力企业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减少资源的浪费。 4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电力系统逐渐成熟完善的现代社会当中,电力资源的运转越来越顺畅,但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发展的今天,如果电力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和明朗的前景,就需要持续关注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吸引新型的人才和科技手段,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讲坛、聚会等,让员工充分讨论现代电力工业管理的新方法,并且通过学习来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创新能够与实际工作真正地结合起来,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进步。 5电力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各种行业都出现愈发严峻的竞争,电力企业目前已经不能完全使用传统的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的自主活跃度。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条件之下,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注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转型,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因此,对于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探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作者:陈雷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汶上县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电力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因此,电力工程的发展情况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工作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主要涉及安全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相较前三者,对进度管理的关注有所欠缺,本文主要对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 电力工程对现代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的机遇,更是一项挑战。电力工程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电力工程的管理主要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和进度管理,人们通常对安全、质量和投资管理较为重视,忽略了对进度管理的把控。然而在对进度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后,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1.进度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核查和调查等一系列的工程总称为进度管理,这在电力工程的实施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实质上就是为了保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妥善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找出问题原因到准确修正出现的偏差,最终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目的是既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又能够在目标期限内完成整个项目。这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同时能够确保工程的发展。 2.进度管理相关影响因素 2.1 供货材料因素 供货材料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是一项重要的和基础的因素,它对进度管理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供货材料的使用量较大,所以对电力工程的实施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工程项目进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供货材料的选购中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选材,运输和存储等环节上层层把控,在最大限度上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项目的合格质量和效率。 2.2 设备因素 大型机械设备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如果这些设备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工作突然停止或者数据丢失现象,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该类设备的定期维护报修十分必要,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采购中,应该严格控制质量,在日常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并且要进行定期检修,保证设备能够正常服务于电力工程,从而保证项目的整体运行。 2.3 设计方案因素 设计方案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整体性规划的作用,对于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起到关键的影响,如果在项目进行中设计方案多次改动,相应的施工进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相应不断得到调整,这样就很可能会造成停工和项目的终止,最终导致工期紧张,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所以企业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提高重视程度,确保制定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应该在项目开工前确定,以保证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按期保质完成工程项目。 2.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所有的计划都需要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制定来实施操作,或是没有完全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就会对整个的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造成拖延,从而对项目工程的完成质量和施工安全造成威胁,产生隐患。因此,在提高项目建设的进度时应该相应的提高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规范培训,提高其对于操作规程的重视程度,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工程建设进度的不利影响. 3.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是电力工程项目的基础 进度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整体实施的全局性管理,需要对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最终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合同。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有:首先,所有的操作工作都需要完全按照合同协议中内容来进行,绝不能擅自凭空添加或者删减操作内容。其次,需要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同时人员和资金等问题也应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调整。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中,以上几方面问题需要被归属到进度管理中来。只有将合同、工作人员、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人员和资金问题都考虑周全,严密规划,整体掌控,制定合理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方案,才有可能高效保质的完成预期的工程项目目标。 3.2 使工程中的制度得以落实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在各个部分中掌握的数据比较容易统计,这也是基于电力工程本身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工程项目中的各项规程的落实。进度管理中的制度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相关制度的制约下,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但是同时在落实这些制度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反过来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能更保质保量,并且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调动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氛围,为完成预期工程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3.3 细化工程目标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施工的周期长,涉及面广,这样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质使得相关的进度管理得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合理的进度管理工作能够对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制度进行高效率且可行的细化,同时也就对工程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理细化了的工程制度能够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地监管和督促作用,从而掌控整体的工程进行状况和工程质量完成情况。所以说,进度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有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细化工作,完善修正电力工程中存在的微小问题,使得整个项目工程能够良好的运行和实施。 3.4 进度管理相应措施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竣工质量和竣工时间提供一个保障,所以在进度管理的应用中,需要满足下列几方面要求:(1)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数量众多,工程计划纷繁复杂,各部门人员需要准确相互配合,才能对庞杂的工程项目准确掌控。所以例会制度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定期召开例会,由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参与其中,根据施工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合理及时地对工程计划进度进行改善,如果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在例会中共同协商,找出问题的成因,对进度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调整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同时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2)协调制度的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需要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的共同参与,所以这几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度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好协调制度,规划好多方意愿,在施工工作上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取得每一方的支持,有利于保证工程顺利竣工。(3)目标的细化。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施工的目标应得到细化,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到尽可能小,这样对于细化了的目标进行进度管理,就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易于实施。(4)后勤保障工作。电力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而保证电力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 结语 电力工程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能对周遭的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整个的电力工程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的工程,所以在整个电力工程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需要对进度管理加强重视,提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夯实自身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便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保质保量地完成。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基于ERP工程管理模块的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ERP的创建在很多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从ERP的定义法发展历程出发,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体会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ERP;电力企业;应用 引言:ERP是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ERP在具备先进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同时,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思想更是被各行各业所采纳。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电力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顺应时展的需求,各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ERP是时展的产物,本文就ERP工程管理模块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ERP的定义、功能模块、发展历程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90年代初美国基于“供应链”提出的信息与管理技术相结的管理思想。ERP对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的适时信心整合而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的主要目的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主,其主线以控制和和计划为主,将客户、采购、计划、质量、市场、信息、财务、服务、业务流程及信息集成等合为一体,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ERP管理系统将企业的各个功能模块相互衔接,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采购、营销、物流、销售、新产品开发、生产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等环节聚集在一起,实现企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将营销决策支撑起来,达到提高生产的速度与质量、降低产品库存与快速应变等目的。德国SAP公司研究的ERP R/3管理软件将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物流和财务、跨应用程序四个功能,四个功能包括了生产计划、财务会计、项目系统、工作流、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等12个管理模块,而这四个功能中的12个管理模块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的数据被更改时,其他模块相应的数据也会随之更新。 ERP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ERP最初是由简单的人和计算机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此阶段的管理系统还只具备信息的收集、储存、传递、使用、维护和加工功能;(2)在MIS后的物料需求计划(MRP)阶段满足了物料数量与时间的需求,首次实现了全面控制物料及物料时间。(3)第三个阶段又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是以物料需求计划阶段为导向,是将企业的产出与投入活动贯穿至企业整个过程的管理模式,从企业的整体效益出发,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相结合的问题;(4)第四个阶段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了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市场为导向的同步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快速显影的应变能力。(5)第五个阶段是新时代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新时期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供应商以及客户相结合,实现思源共享和数据交互等能力。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企业实施ERP的原因 我国电力企业的业务主要包括了电力设施设计施工、电力调度、科研、教学、修造等方面,我国电力企业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财务报表多按单利计算,而国际惯例是按复利计算。因此,我国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同时在存在着一系列的债权债务问题,由于双方计算方法的不同,双方的财务报表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世界银行要求我国的电力实行财务系统改为与国际实行财务系统一致。再加上电力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为提高自身竞争水平,我国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水平,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知识。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电力企业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系统,ERP可以将电力企业各个独立信息系统进行合并,使最高管理层可以直观的掌握和监督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同时ERP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的实施,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呈透明化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加大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可以一目了然。同时ERP还可以解决电力公司业务流程不规范而造成的经济效率低等问题,如电力设备在运转时出现故障,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电力机械的运转,而依靠传统人工电力维护不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耽误修治的时间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采用ERP可以对电力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准确的监控,一旦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问题,ERP系统的数据会立刻做出显示,ERP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准确的找出故障根源和节约大量的维修时间,还可以提前做好防预工作,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转。 三、如何提高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但如何使ERP在电力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其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俺的安排和调整。要实现ERP在电力企业的运用价值还需要决策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在实施ERP过程中,需要员工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学量的知识,原有的运作方式也有可能被彻底的颠覆,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必须有改变的决心,勇于面对改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配合,为所有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上特殊的行业,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将ERP与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相结合,打造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系统。其次,电力企业必须具备创建IT信息技术平台的能力。最后,电力企业需要具备ERP项目相关的管理经验。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在面临日益高涨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ERP及国外先进管理和信息技术与一体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值得效仿和引进的先进管理方法。(作者单位:南京国通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 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 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 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 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 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消耗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各个地区的电力基础工程逐步成为了极为普遍的建设项目。本文就主要对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电力基建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改变现状,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并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各项工作,以此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发供电企业基建工程重要性,电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2008年我国南方突然遭受一场冰雪灾害,造成上千亿经济损失。电力设施更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大面积铁路停运、厂矿停产等,市政与事业单位较难正常开展工作,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不便。所以,电力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基建设施作为电力生产、转换与传输平台。 基建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电力基建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基建工程的质量,而该工程质量又直接决定着电力供应安全性与可靠性。各基层电力企业作为基建工程建设、经营与管理单位,在基建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供电的重大责任。基层电力企业的目标是做好供电和为经济服务,其前提是确保基建工程质量,其手段是增强对基建工程管理。 二、电力基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电力基建工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不负责或者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在缺乏法律知识的情况下,使工程管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安全。另外,工程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致使工程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 2、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构成电力基建工程的重要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方单位并没有很好的配合,经常出现合同纠纷以及合同违约等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合同存在漏洞、不合理性以及歧义,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相互隐瞒事实,存在虚假行为。这种电力基建工程合同管理不善的行为在合同对方发现后会最终导致合同失效。 3、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足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在电力基础建设中一些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并不能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致使管理质量不高,工程的质量没有保证。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缺少必要的实际经验,没有很好的完成管理工作,这样为电力基建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企业的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需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电力基础建设工程工期长、施工项目大、涉及金额巨大,工程建设涉及诸多单位,其中的工作人员更是数不胜数。这种情况给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物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经得住诱惑,中饱私囊触犯法律最终酿成恶果,不仅对家庭有所伤害,而且使国家财产受到侵害。 三、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措施 1、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基建工程中,一般使用的是MIS工程项目管理软件。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人、计算机、其他外围设备,它能够进行各项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保存、处理、使用等,管理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调各个参建单位和部门。基建MIS能够使工程涉及到的各个单位或部门随时联系、沟通,使各个单位或部门的数据更加完整、可靠,还能够自动生成业务报表,使业务报表更加规范,实现管理标准化。采用基建MIS可以有效降低管理的成本投入,提高建设方的管理效率。在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方面,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实力;在基层人员的管理方面,电力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技巧,实用经验等,还要强化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另外,电力企业还可以将本单位的技术型人才外派到其他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2、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繁多,且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配置管理人员时,应聘请那些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此外,也可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避免出现一个监理师同时管理多个工程的情况。企业要及时解决人员老化和缺编的问题,并通过加强人员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严肃处理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渎职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未达到管理资质要求的人员,则不予以录用。 3、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的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应对所有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组合,争取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另外,由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进行成本核算,为保证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在施工生产的同时进行成本核算,以保证时间上的一致性。项目前期(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方案等)的成本控制也非常关键,项目负责人应从技术、组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成本。例如,在购买施工材料时,要货比三家,争取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定额领料制,杜绝资源浪费。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电气装置试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在完成电气的安装工作之后,需进行试运工作。在试运行中加强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先按照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气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通过验收交给使用单位后,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在保修期内对电气装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2)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要求和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工程竣工后,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3)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施工的进度。质量与进度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做好施工的进度控制工作,即依据施工任务委托书进行进度控制。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特点,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 5、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此,应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1)进一步完善各项体系的建设,包括事故应急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等。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风险情况和进度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对危险源要有一定的辨识性,确定重大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级控制,实现动态管理。(2)强化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控制和管理,各项目部门应签订安全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设置安全专责,责任人要全部到岗履职。同时,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3)为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监督力度。各项目负责人每个月要上报基建安全信息月报,并针对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风险项目辨识,以及时掌握基建中的各项安全风险问题,提前制订防范对策。同时,细化防范对策,以将其切实落实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增强对基建工程的管理,重点是分析总结现行管理制度在实行中的缺陷,在基建管理所有环节中遵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电力系统中基建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提升对基建工程在管理重要性上的认识,以认真研究电力基建管理中的问题为基础,积极采取增强工程管理对策,推动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为全力做好供电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做好项目工程管理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至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存在相当的局限与不足之处。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重要分配主体,其内部组织的项目工程多与居民用电或国家发电息息相关,所以加强电力企业中的项目工程管理,正是企业走向正规化的初步路径,也是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制度 一、前言 电力资源作为国家赖以生存的人力开发资源,对维系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也有了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意义。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分配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改革电力企业的内部制度,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并繁荣企业文化和效益,成为当下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一个电力企业要如欲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的变化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而改革的重点除了强化人才培训指标、增进电力技术含量外,应按照电力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二、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 (1)维系企业形象,构建良好工作平台。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庞大,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形象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企业文化的灵魂就在于员工与领导阶层共同凝成的一股向心力,创造一个团结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首当其冲的意义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由于项目工程的服务对象多为颇具社会地位的承包单位,合作的团体大多为阅历颇深的企业法人,创造的财富和产品又面对的是广大消费客户,所以要在电力企业中高度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领导部门需要对做好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让员工奋战在自己打造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之下,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效益和服务。 (2)促进员工团结,建立高效工作队伍。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内核与灵魂。[1]没有向心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正如上文所说,强化项目工程管理的前提是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必将促进员工团结,促进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面发展人才。提高项目工程的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归根结底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促进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在电力企业员工主体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的电力人才与电工人员,接触的工作面多为技术而非公关或社交,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人专业素质往往都比较强而人文品质与人力资源协调能力略显不足。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将员工统一在一个大集体的范畴之内,施以必要的相互配合,除了促进团结之外,对于个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责任使命感的增强,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助作用。 三、目前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的力量薄弱。电力企业以经营和开发电力资源为主,所聘用的员工团队以技术工人或工科毕业生为主,只有极少部分的管理学人才,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中管理部门力量的相对薄弱,而且电力企业往往因为承担了众多的保电任务和民生工程,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的,这更使得管理变得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被视为落后于技术员工的第二类工作团队,在集体实施项目工程的活动中,难免会被边缘化,也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制度的疏松。为了更好地稳定工作环境,必然要重新审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需要适量招聘管理专业的人才以及拥有MBA硕士文凭的高学历人士,为企业单位的管理做出贡献。 (2)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据调查统计,现存的电力管理制度与政工工作环节中,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由于长期不被重视而出现普遍落后的不良现象。[2]这种不良的现象,首先体现在管理理念方面,很多电力企业部门不能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单位内管理活动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循守旧或以单纯的指挥作风和官僚做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生产和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凝结企业整体向心力,阻滞了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损毁了企业形象与文化灵魂。 四、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具体策略 (1)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首先要从企业工作性质的实际出发实现政企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有机融合,在全面丰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上。工程项目是电力企业的产品,产品质量是管理的显然是重中之重。电力企业的各个工程组织管理部门,应该把管理方向集中到工程质量控制上,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不断熔铸凝聚力,实现管理协同,减少中间环节效率损失,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安全文明施工的关系以及质量与施工工期之间的关系,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经久不衰并需要长期执行的重要方针。[3]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管理,严密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 总结一下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严格管理项目的五个关键环节,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局面:一是立项。发展策划部门要负责所立项目均严格按程序报批。二是招投标。择优录用施工队伍。公开招标接受咨询和监督,确保招标的客观公正,有效地避免了“首长工程”和以权谋私的问题。三是工程监理。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特点,认真组织工程质量大检查。在工程竣工后,坚持实行“三步走”的规定:第一步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自检;第二步由建设单位组织进行复验;第三步在自检、复检的基础上,由公司基建部组织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竣工验收,对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和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查和认证,签发工程质量认证书。四是工程预算和结算。为了加强基建工程的投资控制,公司严格对工程项目的估算与概算、施工图预算及决算进行审查。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坚持工程完毕后进行审计,有效地堵塞了在工程建设中高套定额、虚列费用、抬高工程造价等不符合规定问题的发生。五是严把过程中的廉政和审计风险关。坚持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协议,做到了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在施工前制定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廉政制度,明文规定:严禁利用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风,不准向施工单位提出吃请或报销个人支出等。只要有针对性的对上述五个环节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建立具体的规范和固化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好对工程项目的监督保证作用。 五、结论 企业经营如同一个硕大的发动机,即便一颗再小的螺丝钉出现故障,都会对发动机整体的运作带来阻碍的负面影响。电力企业在项目工程中的工作,除了科学的加大投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电力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外,对管理制度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工程”,电力企业应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让电力工程项目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和“示范工程”。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摘 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电力企业也正在接受着来自于客观市场环境变化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多方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的生存,电力企业就要争取最大的电力市场占有率,改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用电客户群体,维持大客户正常关系的运行,加大对业扩工程的管理力度。本文针对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了业扩工程的含义,然后分析了业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如何完善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大客户 业扩工程 管理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每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在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传统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然而,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则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水平,与普通的加工制造业不同,电力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的规模需求与数量需求与日俱增,一个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供电效率与服务水平来能获得更丰富的客户资源,对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其经营水平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与效益。 1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电力大客户主要指的是对电量需求量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例如一些工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特殊用电部门,其中的一些客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也有一部分企业正在使用非电力能源,但是有转向使用电力能源趋势的潜在客户。 大客户的对于电力质量与服务有特殊的需求:首先,要求高压供电,供电设备容量大,线路联结相对复杂,线路对系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一般的大客户都是大中型的工业单位,能否得到稳定的供电对于交易的影响巨大;再次,由于用电量大,必然会产生高数额的费用,能否顺利收取这部分费用,对于电力企业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最后,只有对这部分客户的电力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整个一个区域内,正是这些大客户才成为电力企业收益的增长点。 所谓的“业扩工程”是新装增容与变更用电合称的业务扩充,他覆盖了从接受用户的电力需求申请到完成对客户供电服务的整个程序,属于一种售前服务行为,涵盖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设置、工程检修与验收等方面。 业扩工程是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建立交易关系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还没有动用电能的供应,所以,这一环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资源的稳定度,与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就要全面完善业扩工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业扩工程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运行,简化供电需求办理程序,丰富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电力企业通过运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以及重要客户特殊服务等制度来建立业扩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仍未落实到位,没有对大客户的开发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入大客户中间进行做好市场调研,也没有扩大营销范围,挖掘潜在客户,对于大客户的服务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具体的服务管理不够系统,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甚至在服务技巧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其次,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同,会在业扩工程管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型用电企业一般对于电力供应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业扩工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地配合起来,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权责不清,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各个部门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一遇问题彼此推卸责任,将客户利益搁置一旁,这样就为业扩工程的工作效益带来影响,失去了业扩工程建设意义,影响了客户满意度。 再次,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有效运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交流与协作方面的问题,例如:一般的信息交流都是以纸张单据的形式进行,各个联系环节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持,一些沟通过程缺乏真实性与透明度,与客户之间缺乏有组织的信息交流系统,电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客户之间无法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3 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措施 第一,完善对客户经理素质与能力的培训。逐渐完善业扩工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业扩工作人员要善于经营、懂得策划,具备精湛的技术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的形式来组织人员深入学习,完善能力,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来深入对业扩工程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客户至上的大局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二,形成客户经理负责的制度。业扩工程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一一服务,对经营实行差异化管理,为一些重要的VIP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不遗余力地为客户建立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尽量使客户满意。作为客户经理要从整体把握,从现场勘察、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以及供电合同的签订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将服务贯穿在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业扩工程管理混乱的问题。要对规章制度全面执行,一旦有客户投诉现象,要妥善处理,进行回访,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强对客服人员工作的有效监督,对于触犯相关规定,或者没有依照要求完成工作的人员要严加惩罚。 第三,一旦供电企业受理了业扩工程,客户经理要与客户做好沟通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勘察,对客户对电量的需求量,规模以及现场的供电条件等加以调查,对于初步估计供电的方案以及电费计算方案。 第四,依照接进线路开放容量,用户最近的电力用量以及远景时期的规划来编制合理的电力供应方案与策略,要运行供电的“三审”也就是供电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靠性。 第五,规范资质审核。当供电企业向客户提交供电方案策划书以后,要委托具有相关的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进行电力供应施工。 第六,当施工建设到一半时,客户经理要将专业电力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深入工程里面,对电气设施全面加以检查与验收,当工程建设结束以后,客户经理要从客户手中获取竣工验收资料,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现场调试验收,确保各个输电线路以及供电设备正常运行以后,再由相关人员在送电申请书上签字。 4 结语 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它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多个部门的工作的有效配合,他需要所有部门都要以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客户服务至上的意识,形成责任制度,为广大客户带来最优质,最全面的电力服务。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用电负荷也在不断加大。为解决供电需求矛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电网进行改造、升级。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西部完善、无电地区改造工程及无油化变电站等改造工程的陆续完工投入运营,极大改善了电网结构,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通过近几年对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中的小型基建工程(包括小型维修、小型装饰、改建、拆除工程)检查审计,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供电;小型基建工程;审计;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完善,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工程监理、检查力度逐步加强,工程建设的招投标管理、工程施工、监理、资金的专项管理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小型基建工程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违规招投标现象严重 招投标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法律建设,特别是《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招投标工作的法律认识有所提高。但建设单位由于受到各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约束,造成招投标行为不规范,在招投标管理过程中,一是招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往往将整体项目化分为几个项目或单个工程进行招标,分别有几个人中标,实际是领导利益驱动进行干预;二是同一投标人借用资质,分别找人投标,骗取中标,同一人交纳与退还投标保证金,使报价失去竞争力,抬高工程造价,增加工程建设成本。 目前电力企业评标采用技术评标和商务评标法,按照最终两个评标小组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汇总,往往评标小组成员非本专业专家,本身对技术标的理解就不够深,而是各部室的负责人及专责组成,造成评标存在人为因素,没有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委在技术评标的评审过程中, “人情分”现象时有发生,切小型基建工程往往由本地的人参与招标,投标人与评委相互认识,无相应保密措施,投标人与评委打招呼、拉关系等现象都有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 2 施工单位无相应资质或挂靠、借用资质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因电力小型基建工程难度不大,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往往对主管工程领导进行攻关,贿赂等方式承包工程项目,然后进行施工。单位无相应的资质或者挂靠在有资质的单位下面,借用资质,每年向有资质单位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3 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监管不力 电力小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往往涉及多部门,招投标监管涉及发展策划部、基建部物资部等部门;施工建设过程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营业站所;工程完工后,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监管。从施工流程上看,小型建设项目从头到尾都有各个部门进行监管,制度规定各部门应担负相应的职责,但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实际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减弱了监管力度。 4 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量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显得尤为重要。但电力小型建设工程客观因素影响,建设单位不能提供真实和完整的工程量清单。小型基建项目没有按照工程流程办理,存在工程量多估冒算现象。很多清单的单价与市场也严重不符,造价基本套用定额,主材价格基本上来自由政府编制的材料指导价,因材质不同,主材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甚远,造成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同时,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工程的变更不明确,使得现场签证根据不准确,部分隐蔽工程完工后无法核实工程量,只能按照施工方提供的资料进行核算,也造成工程成本的不实,影响工程结算准确性。 笔者就工程招投标、资质管理、工程量、工程造价及监管方面存在问题提出粗浅的认识。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1)严格执行招投标法,推进招投标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加强招投标流程管控。利用网络平台,实行电子招投标、评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评标人员与投标人分离,建立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家库,每次招投标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人员,组成相应的评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招投标评标工作。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专家,立即清除出库,以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客观公正; 2)加大挂靠、借用资质投标及无资质投标问题清理,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查营业执照、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现场实际施工单位和人员身份的真实性,与施工人员谈话了解等方式,确认资质的真实性,对发现和认定挂靠、借用资质的,坚决予以清退,邀请资质齐全、资信能力高、信誉度强、施工队伍稳定、质量过硬、工程质保俱佳的企业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已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技术要求等; 3)确保工程数量真实,造价准确。对已批准建设的工程,预算前必须详细掌握;注重结合实地考察,确保工程数量真实,运用科学方法核算,依据计价定额、结算方法、主材价格、优惠条款以及取费标准等对工程进行核算,根据不同的核价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做到核价的科学合理,掌握材料行情,依据市场实际编制标底。同时,在工程结算时,重视按实签证,要做到实事求是,结合现场的情况来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核实所签证的主要内容,坚决防止施工单位随意增加工程签证及隐蔽工程虚假签证,建立工程量变更责任追究及隐蔽工程量现场核实等方法; 4)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工程管理的监管的力度 。按照《国网公司工程项目审计办法》,由基建部、发策部、监察审计等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权限,对工程的立项、审批、实施及完工验收的全方位监管,财务部负责工程资金的结算,根据完成工程量百分比和工程进度拨付工程资金。同时, 凡是招投标活动都请监察审计部门参加,应招标工程因特殊情况,需直接发包的,也应和监察部门共同把关,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努力把它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电水利工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水电安装工程也较为复杂,因此在此过程中的造价管理十分重要,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本文通过对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健全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建设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水电安装;工程造价;问题;措施 水电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据统计,我国用于水利水电的投资都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只有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才能够将资金更好地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从而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上造福人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水电安装工程的特点 水电工程项目自身具有许多特点,而水电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其他工程管理对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水资源属于国有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水电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和领域较多,与各个方面都具有联系。第二,水电工程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地理环境、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不同水电工程项目造价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三,工程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水利工程造价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造价现场出现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进而致使水利工程造价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第四,我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多样,缺乏统一的量化指标。 2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不系统 工程造价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因此成为了独立的行业,但因为刚刚开始起步阶段,“二分制”的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时的管理模式影响,管理上没有明确主体、责任,而整个过程又十分复杂,涉及到建设、设计、施工、咨询、政府部门等多方建设主体,职责的不明确致使其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通常要由好几个单位来合作完成通,“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 2.2多种计价方式导致标准不统一 并存多种计价方式,工程计价方法不够科学。当前,我国都是采用通过预算确定工程造价,也就是按定额计算直接费用,按照取费的标准来计算税金、利润等,算好后再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或者规定进行补充和调整,最后得到工程造价,直到现在都采用这种方式。这里直接费与间接费的计算依据,分别是参照定额的取费标准。定额既不仅包括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产生的实物,同时包含了在此过程中的劳动消耗量,以及消耗的各项材料的单价,取费标准是依据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国家确定的。 2.3相关人才匮乏 部分建设企业虽然都在一步步推行工程造价管理,但专业人才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业务水平不高,有些对于自己职责不明确,有的只是滥竽充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而目前相关人才大多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2.4工程造价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依旧存在不正当竞争,不按规矩办事,盲目压低低价、压缩工期,不以质量论英雄,反以速度做比拼,加上很多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许多工程都出现质量差、超预算、效率低等问题。水电安装牵扯着设计人员设计以及许多材料的购买,设计人员经常出现私自更改设计,抬高标准的情况;而甲与乙相互串通,购买低质材料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投资方只希望以低价招标,但是往往忽视对投标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的审查,导致出现不良行为,承包方往往采取低价包出的方式承揽工程,靠寻找合同的漏洞和监管不力来“赚钱”,造成工程造价管理被动局面。 3加强水电的工程造价管理具体措施 3.1严格控制决策阶段 在整个水电安装过程,从设计和方案选择开始,就要积极开展设计招标,设计招标和方案竞选,通过专家评价,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与选择,争取使设计更完美,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同时,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占据大部分的是安装工程费用与设备购置费用,因此要控制水电安装工程造价就要以决策阶段作为控制主体。 3.2细化责任,责任到人 在水电安装工程中实行目标与责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模块制定不同的施工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并且明确响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定期对施工目标进行考核,以此作为部门、个人考核依据,贯彻落实竞争上岗原则和目标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采用责任倒查机制找到责任人。同时还要实行法人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所辖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管理法人,建立以法人为主体的造价管理体制,明确法人的造价管理责任和施工目标责任,提高造价管理的水平。 3.3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在整个水电安装工程中,要采取分解的方式,将所有步骤分解开来,在每一步骤明确提出限额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每一步骤设置限额,促使单位加强造价的控制观念,强化设计人员的意识,争取达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 3.4加强全方位监督 采取工程前、中、后三位一体的全面监督体系,在工程开始前监督是否有不按工程招标投标文件订立施工合同或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另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擅自提高工程造价协议等行为,工程中监督计价活动中有恶意抬高、压低价格,或者提供虚假报告等行为,工程后招标投标工程的竣工结算是否按照招标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的原则执行等。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保障公正公平。 4结束语 水电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确保水电安装工程的高效完成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在水电工程项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造价管理科学合理,才有利于水电安装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好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邹文妍 杨敬东 单位:山东大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摘要: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土建费、建筑安装费和其他的管理费用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建筑安装费作为其中的主要费用之一,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给投资使用提供更为确切的保障,有必要控制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本文将分别从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 1.具体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低 现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部分施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想尽办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施工企业内部质量技术和造价管理相关部门的设置、质量控制及具体造价工作的落实成为减少资金投入的重要环节。具体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装工程对材料的价格完全遵照的是市场价,虽然在进入计价表之前,都是经过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的。但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使用的最终材料没有过多查看,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使用高价格低质量的材料。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安装造价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埋下隐患。在订立合同时,主要考察的是合同条款的制定,对整个合同是否合理几乎忽视,这很容易在施工中出现变更,增加造价成本。如果某项工程是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往往会产生施工后期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矛盾丛生的局面,因为施工单位往往会选择在施工后期以多报材料计划的方式等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日后自然矛盾重生。 2.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原有设计 设计与签证变更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但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没有一个特别正确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增加造价成本,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业主严重欠缺预算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工程造价成本增加的又重要因素。3.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成为影响工程整体造价的主要因素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成为影响工程整体造价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且能有效实现工程造价目标。就目前我国建筑机电设备设计人员的现状来看,其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工程造价意识欠缺是设计人员的“通病”。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设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利用为业主推荐设备的材料,从而从中提取回扣,无形中使业主的投资增加。此外,部分设计单位会受到设计时间的影响,导致设计质量差、设计图纸笼统等多重问题,这也会增加工程造价。 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1.合理制定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在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中,管线布置工作较为复杂。所以,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面对施工单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要在其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确定和控制,一旦发现图纸的各个部分存在矛盾就一定要及时处理,尽快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尽可能地将返工的情况扼杀在“摇篮”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在实际开工之前,要对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制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 2.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竣工核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阶段需要做好复查及复核工作,从而将影响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核实,并加以确认,然后根据工程质量、工期、工程数量及定额单价等情况确定结算造价。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来处理,以更好地控制安装工程的造价。 3.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健全工作 现在,我国的工程造价已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关的工程造价相关管理办法等法规都已相继出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项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需要全部提升,培养其在具体工作中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在高度责任心的推动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为工程整体造价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严格控制建筑安装工程的变更签证 在整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从某个层面来讲,设计变更和签证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使施工方面临一系列的索赔问题。所以,造价工程师在核查工作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时,一定要以工程变更内容为基本依据进行全面核查,做好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对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以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为参照确定变更价格。工程变更的一系列核实工作一定要在变更实施之前进行,防止核实不准或难以更改局面的出现。 作者:李芫锟 单位:中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进行阐述,针对机电安装工程在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 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直接对工程造价和电站效益造成影响。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实际的实施情况,针对造价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在确保安装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提高。 1机电安装工程概述 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在理念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确保投资人的效益最大化,做好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管理是特别重要的,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有效策略,如今也成为投资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保机电安装可以稳定的进行,做好工程的造价控制相关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对其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管理可确保机电安装工程在安装中施工的整体质量,这也可以更好的维护机电安装工程的经济效益。 2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控制措施 2.1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清单招标方面的管理不合理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工程要求进行施工,工程方面的清单招标工作需严格管理。这种管理的特征为:设备数量存在一定的变化、设备标价不会随意改变。通常情况下,很多的水电工程相关单位在清单招标的管理过程,为达到中标的效果,对工程报价方面有意的使其降低。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市场的发展情况。对清单招标的管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企业招标的过程出现报价方面存在大幅度的变化,而这些均为对机电安装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如部分企业在编制清单招标的过程,清单的内容和工程施工的具体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产生大的纰漏。还有部分企业因为人力、物力短缺的情况,对清单招标在编制方面的做法会很笼统,严重的情况还出导致很多错误产生,而这些多不利于机电安装工程的运行,同时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2.1.2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市场的竞争也不断的紧张起来。特别是水力发电工程行业的发展,其使机电设备在安装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总要的地位。部分水力发电工程在机电安装实施的过程,不能够遵循相关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导致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障。与此同时,部分水电工程相关单位为获取更多的效益,针对工程的材料进行了控制,从表面来看这样可以达到缩短工期的效果,也可以保证短期的经济效益,减少工程的成本,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严重的造成对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影响。同时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极会出现返工的问题,这样反而加大了工程成本的消耗,无法有效的针对工程造价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现阶段,有很多监督方面的机构会针对发电企业有效的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水力发电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来讲,技术和技术人员的合理配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水力发电工程单位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对专业工程的监督机构不能够完全的信任。部分单位为瀛取更多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容易忽略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方面的监督工作。 2.2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策略 机电安装工程为水电站工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其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工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一般可通过分段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现将水电站机电安装在工程中造价的控制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2.2.1设计过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①设计方案的选择;通过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的合理竞选,选择相关的设计单位,以报刊、网络和相关媒体进行招标公告的,从而调动更多的设计单位参与到招标、设计方案的竞选活动之中,通过专家对于设计方案的综合评比,选取最适合的设计方案。②设计的完善;相同的项目内容其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其工程的造价也是不一样的。相关的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到参与到价值的工程中,以防止在设计的过程出现对成本问题的忽视,明确其作用的调价下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相关的档案选择最合适的设计。③招投标方面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机电安装工程选取适合的施工单位是很重要的,因为适合的施工单位可有效地减少投入,从而进行工程的施工。对于工程方面的成本来讲,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可有效的确保工程的造价管理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2.2.2有效的针对工程量的清单、招标方面的控制价格进行控制,招标的控制价需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2.2.3针对各项投标单位的投标书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市场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投标,且市场的价格明显高于投标的价格,不明确的地方和补充的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以书面形式表示出来。2.2.4合同签订过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合同作为确保双方利益和责任的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时可和相关的施工单位签订合法的合同,合同内容要合理的标准双方的权益、义务。所以,完善合同在签订阶段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需双方均具备法律的相关观念,并能以合同等书面形式有效的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2.2.5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机电安装工程在施工的过程,需要确保施工的成本投入合理,需要保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降低风险。在施工阶段针对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应提高对合同的管理,最主要的需要提高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重点需要做好工程付款方面的控制工作、相关的隐蔽工程和设计方面的控制工作、使用材料及相关设备的价格方面的控制、工程索赔方面的控制等。 3结语 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可对工程造价和工程收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水力发电工程来讲,需要做好工程的造价方面的控制工作和管理的工作,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推动我国水力发电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芳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谈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1建筑安装过程造价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涉及的种类多、价格差异,会给安装过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其次,由于安装工程具有内容多、工艺相对复杂、施工周期较短等特点,导致安装工程造价定额应用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安装工程领域的发展。加之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定额的发展。另外,由于安装工程设计需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结合的进行施工,需要考虑很多的施工因素,并且有时候设计图纸与施工的实际状况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直接导致安装工程设计存变更的可能性非常大。 2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 2.1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合理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安装工程在实行工程承包制后,需要编制规范的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在编制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的过程中,需要有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进行最终结果的确定。但是往往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招标的时候,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一因素,会直接导致已经编制的工程量清单部分量的数字统计与实际的工程量计算结果存在差异,使之难以显示工程造价总体的准确性。因此,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合理,是影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工程设计不规范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进行中,由于工程设计不规范的问题引起建筑成本发生变化的情况也非常的普遍。在建筑行业中,也存在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工程质量,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在设计方面进行偷工减料,导致实际的施工情况与设计完全不符合,导致工程花费无法得到确定的结果。给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3预算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用,工程预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负责。但是在工程预算的实际操作中,一些预算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导致工程造价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遗漏项目多,预算不准以及超标、冒标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降低了公司的资金作用。 2.4部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目前,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内部机构不断增多,日益繁杂的机构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随意造价、随意建设的现象非常中,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问题层出不穷,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加之部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采用额定管理的制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工作的需求,给安装工程造价造成了严重的偏离现象。 3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对策 3.1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 我们都知道,建筑安装工程设计,是决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相对详尽、合理的建筑安装工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在实际的操作环节,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对从事建筑安装设计的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评定相应的级别,再深入实际开展问题调查,对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经济分析,确保重视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3.2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 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是为了更好的在各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提高全员的经济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从全局上掌控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保障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支出,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性,并强化其质量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系数和设计标准,对于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3严格控制安装过程变更导致的成本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工程发生变更,进而对工程造价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加大对工程变更内容的审查,重视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的审查,有利于促进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3.4加强造价人员的考核,做好结算工作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要加强造价人员的考核,加大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其次,还要加强其技能的考核,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作业下,建筑业的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状况,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能够极大的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范秀琴 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预算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对一门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本课程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高职课程体系基本划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为直接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技术课。(2)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造价人员的主要任务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合理确定安装工程的工程造价。(3)是一门形成职业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工程造价学生程直接形成毕业后走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招标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工作单位从事安装工程预算工作的必须技能。(4)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即本课程实践要求高,实践课时多,实践内容多,能形成实践技能。(4)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要以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工程图识图》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开展安装工程预算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简言之,本门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是学生掌握用定额计价法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预算书编制等各环节的具体方法;能力目标是学生形成自主查找、运用相关资料,独立或相互配合成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中各环节的工作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团队协作的工作作风。 三、选用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本课程选用的理论教材除了应满足内容组织精炼、顺序合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符合学习者学习安装工程预算的认知规律等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配有相应实例讲解,方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此外,由于预算的地区性特点和预算定额的时效性特点,教材中所讲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费用计算规定等都应当体现本地区现行规定。在教材选用上,还可以配套选用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本课程在教学中除了应当有教材以外,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真实预算工作的特点。本课程应当配备有预算定额手册、地区基价手册、标准图集、技术规范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虽然各院校所开设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尽相同。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安装工程定额介绍、安装工程费用计算、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教学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内容中,重点内容为内容三: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计算,这部分所占课时约为本门课程总课时的60%以上,难点内容为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应用及安装工程总造价的计算。通过以上四部分内容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基本具备各单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任务为以实际竣工图纸为案例,完成一份完整的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可以学生加强、提炼及综合本课程所形成的各单项能力。 五、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探索适合于课程及学生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1)现场教学法,水、暖、电的安装在学校随处可见,均可作为现场实物教学的场所,目前各学校所建设的相关专业仿真实训室也可作为这样的场所。(2)小组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6至7个小组,每组6到7人,互助学习,协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方便有限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3)多媒体教学法,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形成对本课程中所涉及实物的感性认识。(4)案例教学法,通过各种真实案例图纸的“真图实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5)对比教学法,《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和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可对比学习。此外,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本课程,应建议学生多做多练,切忌眼高手低。还应多归纳总结,将繁琐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说明等简单化理解记忆。 六、教学资源 课程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主动学习和更新知识。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多引导学生查阅运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行业造价信息文件、网络上的造价信息资料、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自学和完成课程作业。 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分析,对于下一次的教学过程改进实施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基本的学生成绩评价分析、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师生互评来完成。《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也是授课教师对授课对象进行剖析及深入了解的过程,是教师讲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作者:何丽琴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安装工程造价教学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赋予了更完整的功能性定义。在整个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安装工程所占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大,安装工程造价成为工程造价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安装工程的人才需求也逐步扩大。高等院校更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更专业的安装工程造价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现状 针对建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以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为例,部分院校存在如下问题:1)盲目扩招,学生的就业方向专业性不够强;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化;3)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不够升入,实践环节薄弱;4)土建和安装不分家,偏重土建,弱化安装;5)重视强电、建筑给排水和空调工程,弱化空调、供暖、弱电,通信等工程;6)重视计量和计价,弱化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等。毕业季节,用人单位和学生出现“两难”问题,单位需要安装工程方向,基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岗位时缺乏自信和不知所措。 二、安装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分析 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管道、供暖工程、空调工程、建筑智能系统等图纸的识读,熟悉各安装专业工程技术规范、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建设管理制度,熟悉安装工程各专业工程的计量规则,具有较强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能编制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熟练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软件,有一定的资料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包括施工工艺、专业识图、工程量计算、计价、编制经济性文件各环节的内容;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化练习,实物化练习;重视毕业实践环节。 三、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深思 (一)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离 目前我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包括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仅有部分院校分离了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独立设置安装工程造价专业,增设:管道识图与工艺、管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作为安装方向专业知识的强化,使安装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安装工程常用材料,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附件,防腐与绝热保温,变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等。而上面这些知识和土建专业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建筑市场对安装造价人才的需求也趋于更专业化。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建筑水系统、电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防等各个专业工程,而各个专业工程的预算与报价,又涉及到算量和计价两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灵活和熟练地计算工程量和编制经济性报告。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就业前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合理设置校内外的实习、课程实训环节、毕业综合实践,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合理地设置实践题目难易程度、专业工程规模及范围的选择。 (三)安装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造价软件在造价行业中的深入应用,相应的安装计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品牌越来越多,如斯维尔安装算量软件、广联达安装算量软件、算王、鲁班算量等等。这些计量软件总体的设计和运行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手动布置或者识别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运行计算机后台的计量程序,得到相应模型的工程量清单[2]。不同的软件有自身的特色,在操作平台的难易程度、模型的完整程度、算量的速度、准确度方面都有不同的差异,各高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笔者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教学的经历,小规模的安装工程采用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进行算量过程和结果的对比,会发现手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上会有所优势,但规模稍大的工程,软件算量有明显的优势。软件的应用属于一种技能操作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算量软件的应用只需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软件教学中应该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可以较快地熟悉与掌握其精髓。 (四)赛教结合模式 工程造价行业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展示各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平台,也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笔者参与过几届大赛,从选拔、集训、总结,看到赛教结合方式的优势所在。大赛中安装方向的竞赛内容为:根据专用图纸,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内准确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包括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创新思维题目。参赛团队相应设置集训课程为:《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课堂教学和实物认识实习,实训模拟教学。集训时间虽短,但从工艺、识图、计量和计价,各方面的强化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常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零散,知识系统的形成缓慢,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赛设置的创新思维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延展和创新能力。安装工程造价不是计量计价的重复过程,现有领域内存在知识盲区和陈旧的思想。而创新思维题目的出现,更督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总结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素质结构包括:一是专业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从业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在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应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作者:刘晓满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提速,大量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建设,这直接的带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筑行业的竞争自然也变得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高度重视安装工程的造价的控制。企业如何才能够对建筑工程的安装造价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呢,显而易见,应该找出影响安装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建筑企业安装工程中造价简要介绍 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工程的造价控制势在必行。在安装工程的造价中,我们通常将其分成安装费用、机械费用、管理费用等部分,其中:安装费用是主体。在造价控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安装费用,从工程安装的各个节点、细节出发,控制成本,提高安装工程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当然,建筑企业还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利润,如何能够获得利润呢?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的做好对投入资金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把资金投资在该投资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当然,这也是研究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意义所在。下面对安装工程造价进行简单的介绍:建筑安装工程是比较复杂的,里面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同种功能的材料可能外形不同,或者是同种设备的材料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整个工程材料选用的混乱管理的混乱,伴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相关的专家在不断的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积极的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有很多落后的产品或材料在逐渐的被淘汰。在推进建筑项目的安装工程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在整个造价控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明显特点之一,从设计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设计阶段对造价控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参考施工图纸来进行,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相关图纸的设计,为了确保正确性,必须要反复的对图纸进行检查,图纸一旦有错误就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调查的结果,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无法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就不能较好的确保工程造价与质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设计人员通常会给建设企业介绍施工企业,同时还会推荐材料供应商,有的设计人员就会从中获利,这就影响了单位对于施工成本的控制。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提速,建筑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设计公司为提升市场占有率,可能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的设计,很显然,设计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另外,许多设计的方案也严重缺少创新,这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都有可能加大自己的成本投入,这对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有消极影响的。当下,还有有很多建设单位对质量技术的控制制度和有关条例还没有高度重视起来,存在着不少漏洞,再加上其内部的造价管理部门还不够健全,这就造成在无法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企业用较少的投入来换取可观的利润。最典型的来说,在建筑企业和施工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合同还容易有漏洞,这些漏洞就会对施工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发生风险,那么就可能会对造价的控制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情况。当然,施工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能够影响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相关的人员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一旦存在缺陷,就会对造价的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 准确定位造价控制目标。在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中,相关人员首先确定合理的造价控制目标。在工程开工之前,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的了解工程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合同中的内容条款,对整个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出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的重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方法。在工装工程中,管线布置一般都比较密集,管路之间交横错杂,因此,应该认识到施工图纸的交底会审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施工企业所提出问题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控制并确定。组织专家结合现场的情况认真的检查安装图纸,对于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向图纸的设计单位提出,由他们完成图纸的修改,尽可能地避免返工,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应该认识到造价工程估算的重要意义。要想更好的推进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就应该认识到造价工程估算的重要意义,尽可能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盈利。(1)在进行安装工程施工的时候,总体考虑各种因素,最后选择出最适合的施工方案,这就可以优化安装工程的设计,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的压缩工程成本。(2)安装工程具有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其施工中存在许多造价控制点,采用限额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在设计阶段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工程量分解,从而合理控制投资。制定造价限额,然后按照限额来进行工程的合理、科学性设计。(3)标准设计意识和设计标准规范也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是设计人员的最终追求,但是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主要标准的运用,这里的标准包括设计意识和设计规范,这对于整个工程工期的缩短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标准,同时还要综合的考虑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必须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投入,从而实现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应该进一步重视安装工程设计签证及变更。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设计签证及变更的现象,通过妥善的处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如果不能科学的处理,那就可能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安装工程造价工程师应该按照工程设计变更内容来对工程量清单认真核查,然后对工程变更实施进行严格估算,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分析。如果等到工程设计变更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再开始计量核实,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一般来说,设备安装工程总体比较繁琐,带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当工程进入实际施工阶段的时候,隐蔽工程肯定会出现的,建设单位应该组织相关的人员对隐蔽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分析,工程建设单位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还要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安装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在整个工程中,能够影响安装工程造价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竣工结算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来说,不仅仅是最后的一步,也是一个占据关键地位的部分,施工完成以后,再一次进行工程的整体检查,认真核对施工图纸以及相关文件,检查工程量、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的工程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建筑工程的数目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相关企业要想保持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安装工程的造价工作,安装工程一般都比较复杂,在工程的施工过程难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应该对整个工程的总体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尤其是施工前组织相关的设计、施工,同时还应该认识到监督部门给隐蔽工程做出的会签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围绕着新标准下安装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惠芬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现场管理中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 1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作用 当电力安装施工合同签订生效时,工程造价管理就已经开始了,而这其中的主要对象就是现场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图纸、设计、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实体化,而这个过程正体现出电力安装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展现出公司的工程管理能力的水准。现场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和物,而物是死的,那么主要的管理对象就是人了。而现场管理需要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物品被充分使用,而不是出现其他不该出现的损失。 2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缺乏管理意识 只有形成现场管理意识,才能形成现场管理的实际行动,减小不注重对施工设施,材料的管理导致的损耗而增大的工程造价。而在这之前,必须要让缺乏现场管理意识的施工人员认识到现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电力安装工程工作的性质和工人大多本身都是农民工的特性,决定了这些工人本身对于公司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所以不会时时刻刻都注意去节约施工材料,甚至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导致许多不应该浪费的材料浪费,进而提升工程成本抬高工程造价。另一方面,现场工程管理人员把精力放在了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等问题上了,很少有人会考虑材料浪费,设备损耗等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在他们的心中很少会有成本问题,所以没有能够完全体现出现场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2.2没有完善的监督制度 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导致了对项目部的管理上有缺漏,并且,从施工项目部门本身来看,他们的工作能力不一定会达到应有的高度,并且不同人之间水平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奖惩措施,导致了他们对于公司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影响下属的态度,使其失去本身另一部分的作用和意义,导致公司成本提升,公司利润降低的后果。 2.3三措一案的具体内容不够完善 “三措一案”是否健全取决于项目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准。只有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的调度和合理的安排工程中的人力、物力并且对经费有具体的安排和限制,才是合格的“三措一案”。但是在实际上,许多项目经理都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直流水线式的作业,内容也只是对相关文件、采莲的拼接,而这样做完全无法达到完美的完成合同要求的同时,做到最低的成本投入的工作目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项目经理工作繁忙,各种项目都会消耗项目经理的精力,使他们无法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文件的编写上去,导致“三措一案”出现漏洞、不完善等情况。第二,工程造价与项目经理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种权利与责任不对等的情况下,导致了对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约束并不充分,而项目经理也不愿意去消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 2.4缺乏团队精神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本身就不注意团队精神,导致了下属工作队伍也不会有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对项目整体的责任心。只有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能激发工作队伍的团队意识,公司的成绩指标更应该注重现场管理,这样才能让下属工作团队重视这一方面。在考核项目上也应该不只将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作为考核重点,也应该加上现场管理与成本控制这一重要指标。并且要将奖惩直接施行到团队上,团队考核成绩好那么就有好处,团队做的不好即使个人做的再好也没有好处,以此来培养团队精神。 3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的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项目责任 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鼓励各部门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合理的分配各部分的任务与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逐步推行项目的总体负责制。将工程成本控制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成本控制目标与任务,当然成本控制的重点仍在现场管理上。并且保证每个部门都和成本控制有切身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调动起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3.2抓好材料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中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所以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我们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材料管理。作为施工公司,在施工前必须要进行货源研究,供货信息看手机,寻找最适合本工程的质量和成本要求的材料。并且在现场管理中严格管理,严加阻挡浪费等行为。 3.3加强过程控制 工程质量是建筑安装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竣工后建筑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完成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把好质量关,能够控制工程质量成本,更能够避免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的返修、返工由此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程造价问题贯穿整个工程过程中,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进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我们应当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尤其是现场控制,包含现场材料控制与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把好这两道关口,我们就可以极大的减少由于材料浪费,和质量问题引起的不必要的成本提升。而把好这两道关口应当是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减少缺漏和不完善之处,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晓东 单位:哈尔滨龙维电力设备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若干问题 1工程概况 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区域来说,原本拥有的城市人口就多,再加上大量的外来人员,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综合楼必不可少。本文举例的公共卫生综合楼分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这两部分使该综合楼不仅具有行政办公性质,还兼具部分医院的功能,因此其中的安装工程涉及的系统、专业非常多。也给工程造价的控制增加了一定难度。这个公共卫生综合楼分为A、B两栋,彼此独立又呈直角相连,一栋以办公大楼的功能为主,一栋以医院的功能为主。其中的安装工程涉及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计算机网络、弱电工程、电梯工程等。各个专业在高峰期同时交叉作业,随时都有可能在施工交叉过程中,形成较多的工程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 2首先是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注意深化设计,加强设计方和使用方之间的沟通,以及不同设计方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节约工程造价 (1)从设计阶段就应严格管理,注意加强设计方和使用方之间的沟通,认真对待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有利于节约工程造价。该公共卫生综合楼项目集医院和办公性质两大功能,对设计的要求本身就比普通设计要求来的高。因此要求使用方也要有专业性的人员,对一些功能性的东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设计初,双方就应该经常沟通,会同不同部门、专业认真进行图纸交底、会审,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漏项,或者交叉作业,不同专业打架的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增加。为什么说会造成造价增加呢?例如:这个项目投入使用时兼具医院的功能,因此有净化空调工程,但由于双方沟通和对图纸的理解力的问题。在施工到一定过程时,才发现只设计及招标了净化空调机组和楼层的进线配电系统,没有自动控制系统和各净化区域楼层总柜至机组的强电及强电柜。没有自动控制系统和配套强电,净化空调根本没法投入使用。这时候时间紧迫,补充设计并招标都需要时间,时间短招标的价格可能就比平时高。而招标完成进行施工时,可能又要破坏别的专业的已完工程,如将已完工的吊顶拆除,安装了一些管线等,再将吊顶恢复,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工程量,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而且,这些工作可能影响其他工程的关键线路上的工作,就可能造成其他工程的工期延误,引起工期索赔。这每一步骤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因此,我们在设计阶段,图纸交底、会审阶段就要加强管理,严格把关,避免增加工程造价。 (2)对于一个综合性强的大工程来说,主体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一般都是先设计主体工程,在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才开始装修工程的设计。装修工程的设计是在主体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但是使用方可能在已完主体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使用功能要求,这有可能就会造成主体工程的一些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还有就是主体工程和装修工程的消防验收要求不同,也可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例如:按照消防设计的要求,装修工程吊顶内标高超过0.8mm要设置上下喷头,而主体工程的消防验收要求比较简单,一般都仅仅安装下喷头。我们在进行公卫综合楼二次装修的时候,就出现这个问题,消防喷淋系统在主体工程施工时已经完成,而二次装修设计时大部分房间的吊顶标高超过0.8mm,必须增设上翻的喷头,这样就需要增加工程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此外,这样逐个点增加喷头也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进度也会放缓,若影响了其他工程的关键线路上的工作,有可能造成工期索赔,从而增加工程造价。 3施工阶段,了解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具有的不同特点,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减少工程签证单,节约工程造价 工程签证单在工程审核工作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签证单甚至占了整个工程的20%-30%。所以工程签证单审核也是工程审核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签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签证模糊不清,重复签证、过失签证和恶意签证等。对于安装工程的签证在要求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还要求描述细致,具体到材料的材质、型号、规格等等,隐蔽工程还应绘制详细的示意图附上。而如何减少工程变更,或者在工程签证中如何规避各种增加工程造价的陷阱,就要了解安装工程独有的一些特点。 (1)安装工程中的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熟悉安装工程中各种主材价格,有利于工程造价的审核。安装工程中的主材费是工程造价中的主要成份,金额比较大,约占整个安装费用的55%左右,在定额是不定价格的。目前主材价格千差万别、规格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不计其数,是最难把握的问题,也是施工单位最容易作弊的地方。审核人员必须掌握市场行情,掌握当地定额站的指导价格。同时,还要熟悉了解主材的规格、质量、重量、尺寸及安装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例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就有好多种。从构造区分有截止阀、闸阀、蝶阀等。从材质上分有铸铁铜芯、铸铁钢芯、有全铜的,有不锈钢和塑料等等。而同样是截止阀有J41W型、J41T型、J11T型等。同样是闸阀有Z44T型平行闸阀、有Z45T型楔形闸阀、Z45W型暗杆式闸阀、Z40H型弹性闸阀等。这些阀门都能达到使用目的,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工业工程中,这三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为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阀门,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施工单位在套用主材费时可能以次充好,以贱抵贵,以薄壁当厚壁,以这种规格假冒那种规格,这些情况都时有发生。还有可能在投标时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先低价中标,再通过各种理由在实际施工时,签证变更一些主材的型号、规格,替代原来投标中的主材价格,从而抬高变更后的主材价格,达到增加工程造价的目的。如果审核人员不掌握好这些方面的知识,很难识别庐山真面目,很难掌握主材价格,也就没办法节约工程造价。(2)安装工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技术性强,牵扯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近几年来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如果对各种材料或配件的性能、用途搞不明白。对各种材料或配件的规格、制造工艺、结构特点不清楚、对设备功能、特点不了解,对其出厂价格、市场行情拿不准,会造成工程审核感到无依据无把握、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无从结论。例如:机房的核心交换机设备,目前这些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其弹性很大,不同品牌的价格各不相同,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同一品牌,厂家直接生产和广东等地贴牌生产,价格相差可达好几倍。如果对这些不断更新的产品不了解,施工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向使用方提出一些变更要求,签订变更材料的工程签证单,从而向某些贴牌的商家买了同样品牌,价格却便宜了好几倍的产品,造成施工方挣去巨额利润,使用方损失巨大。 (3)掌握现场的情况。安装工程的审核中,对现场实际情况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工程竣工结算时,所用的竣工图纸是施工单位原有的安装施工图纸或在原有的施工图纸上加一些变更作为竣工图使用。但是在安装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如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风工程等的管线时常发生变化,而图纸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因而照图纸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与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就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审核的时候与施工单位产生争议的地方。尤其一些隐蔽工程,应有完整有效的隐蔽工程验收资料或者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据来核准工程量。例如:综合楼的配电室的电缆沟及盖板的实际竣工长度与施工图纸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这个偏差又会引起一些配电箱引到配电房的主电缆长度的偏差,这时按照图纸计算的工程量就不对了,应以现场签证实际测量的电缆长度为计算依据。 4结语 有效的控制安装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建设资金成本,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同样关系着建设资金成本,如若管理不当就会浪费和流失资金。因此,就要在安装工程造价审核中应用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方法,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使工程审核工作更为全面、准确、规范和科学。 作者:高明兰 单位:厦门市湖里区财政审核中心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施工中安装工程造价因素分析 1安装工程造价重要性 1.1压缩施工成本 控制安装工程造价,有利于安装工程中合理安排施工所用人力物力,最大程度的保障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能保证施工工期按照施工安排顺利进行,避免实际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最终达到节约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效果,把工程利益达到最大化。 1.2保证安装工程施工顺利 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工作,能够在施工工程中及时发现不足缺陷,同时施工管理团队要及时商量决定相应措施,同时避免施工返工、建筑材料浪费。同时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灵活改变预算方案,采取相应对策,要让资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对安装工程施工科学合理安排,对施工人员合理的安排使用,对施工工期合理编排,实现安装工程更顺利的进行。 1.3提高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及增加工程项目利益 加强对于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对于安装施工工程中的各项因素合理的安排,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各项细节,优化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所有资源配置,能够将每项要素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施工管理团队要监督管理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情况,也避免由于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返工现象的发生。只要提高安装施工质量,才能将施工项目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2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2.1工程造价体系不完善 安装工程企业的工程造价控制体系不完善,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做到监督管理工作,无法规范的进行工程造价工作。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把工程造价贯彻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让施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利益。 2.2人为因素影响 首先造价人员,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导致建筑从业人员一度产生了短缺的现象,很多造价人员并没有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在工程造价前期工作中影响造价结果。其次施工人员,由于我国施工人员大多数欠缺岗前培训,都是一些传统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技能生疏、施工效率低的现象,安装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会造成由于建筑材料浪费、施工工艺错误造成返工的现象,从而增加施工成本。最后施工团队管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管理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包括安全施工的各个方面。如若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执行能力不强,会造成施工现场混乱、施工不能顺利进行、人力和建筑材料重复使用的状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2.3建筑材料及设备因素 安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是工程造价控制其中一大项。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不仅仅会增加施工难度,而且会造成大量的返工现象,同时会对安装工程后期养护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会让安装工程后期工作成本增加。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定,造成造价部门的市场指导价与建筑材料市场时价不符,这一不稳定因素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控制难度。安装工程大多是是机械操作,如果施工设备落后,那么对于设备的效率、能耗以及维修几率都大大提升,这样的情况务必会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工期拖延,相对应工程施工成本也相应提升。 2.4施工技术及环境因素 施工技术直接决定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成熟与否,施工计划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施工工作进行。如果一个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不专业和计划不科学合理,那么会对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增加造价。施工现场的环境决定着建筑材料的堆放、机械设备摆放位置,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使用。恶劣的地势环境会增加施工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施工工程量及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施工成本。 3安装工程造价相应控制措施 3.1造价控制体系的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于造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制性统一各个企业的控制体系,让造价工作更加落实贯彻整个安装工程施工工程中。让施工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也能更好的控制造价工作,把工程成本压缩到最低,让施工单位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3.2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要把一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障工程造价工作的进行。造价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对于造价人员的聘用体制给出一个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不专业的从业者滥竽充数,对造价工程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施工人员要进行统一的专业技能培训,要紧跟技术的科学发展,避免一些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冲突,同时也能避免施工过程中返工次数,提高施工质量。施工管理人员要提升自己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指导施工人员更顺利进行施工工作,避免人力物力的重复使用,尽量完成工程一次通过验收。 3.3改善施工设备及建筑材料 施工管理团队要严格把守建筑材料的质量,避免一些施工事故,同时也能让施工工艺更加完美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良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免返工次数,同时也避免施工人员重复施工,也减轻后期维护工作费用。施工设备要及时维修养护,避免出现施工中故障,保障设备效率、能耗。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工程成本。 3.4提高施工技术和改善施工环境 施工团队要组建专业素养高的管理团队,带领施工人员更顺利的施工,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施工计划,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改善施工现场周围环境,更加有条理的摆放建筑材料和设备,避免由于摆放问题增加的人工费用。同时要避免环境问题引起的增加施工难度和工程量。一个好的施工管理团队和良好的施工环境能压缩施工成本,更好的控制造价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论,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在今后的工作要完善整套的造价控制体系,提高造价、施工和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施工团队的专业技术,改善施工环境和设备条件,严格把守建筑材料质量。确保安装施工工程质量,提高安装工程施工的效益。 作者:张冬梅 单位:南通万隆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电气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在预算阶段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第一,要对项目规模进行明确,电气安装一定要符合当地用电负荷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状况对项目进行建设,推进项目改造工程,从最大程度上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第二,对项目标准进行明确。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因此,要结合实际状况以及投资者能力制定建设标准,建设具有安全可靠,适当超前且具有经济性的标准,防止出现投资浪费现象。第三,对项目做好投资估算工作,利用这项工作能够满足限额设计以及控制概算的具体要求,这样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就有了标准依据,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2关于设备和材料的造价控制 第一,对设备和材料要把好采购与质量关。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设备和材料品种以及规格都比较多,用量也很大,在工程中设备费用以及材料费用在工程成本中占据70%的比例,因此,必须要依据清单中材料的具体用量对其进行控制,对设备以及材料价格加以确定,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只有对材料费用进行控制,才能减少工程造价。第二,对设备和材料价格进行控制。要结合工程量清单以及基本单价,对设备以及主要材料价格进行控制。工程中的各种设备以及材料需要统一进行采购,这样不但能够确保工程良好质量以及进度,还能便于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要对材料在市场中的价格走势进行及时分析,在对设备以及材料进行采购的时候,要通过多家进行必选,如果工程项目规模比较大,需要组织招标,在对质量以及服务和价格进行比较,选择质量较高且价格低,供应量比较充足的厂家,长期进行合作,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经常进行联系,并索要材料的相关价格资料,从而及时对价格变动信息进行掌握。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材料成本出现偏差,不管是降低了成本还是成本上升,都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将原因找出来,利用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最大程度上减少采购的成本[2]。第三,按照计划使用材料,对材料使用量进行控制。在工程施工的时候,每一个月都要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依据适时性以及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材料用量计划进行编制。结合工程需求控制材料进场数量,依据工程进度计划对材料进行采购。要结合施工监督对材料进场数量进行控制,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对材料进行采购,从而控制成本,另外,还要执行限额领料的相关制度,对用料进行合理安排,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量,合理使用材料,避免材料浪费。设备以及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的时候一定要有验收制度,对材料和设备数量以及质量签收,如果与相关要求不符,就要拒签。 3做好工程变更与签证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业主方修改项目,以及设计人员因为施工环境等导致的设计变更,施工单位要结合这些设计变更,及时做好签证工作。工程变更会对造价造成影响,因此,要由专门人员对变更资料进行保存和管理,在变更费用结算的时候作为重要的依据。(5)做好合理索赔工作。因为受到施工现场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还有物价变化和图纸变更等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索赔现象。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可能会发生的索赔做好预测工作,以便及时补救。(6)在结算阶段做好造价控制工作。竣工结算就是对工程建设中的资料以及投资状况进行汇总,比如,设备费、财务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等,可以将工程实际造价全面反映出来,这是工程最后一个阶段,若是疏忽了这个阶段的工作就会导致费用上升,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造价控制的相关工作。预算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现场状况进行了解,随时掌握工程具体动态。另外,预算人员还要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与此同时,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以及技经人员还有中介审计机构要良好配合,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3]。(7)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施工单位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一定要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管理能力,培养一批不但懂技术还具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使造价管理人员作用发挥出来,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的各项基础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很关键的。在进行电气安装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对造价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工程具体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造价控制工作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在保证工程良好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造价,保证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 作者:王雯静 单位:陕西大地重光景观照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探究我国当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出现的问题 招标过程以及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安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若是出现设备的使用型号以及具体的类别不明确这一问题,同时在招标答疑过程中这一问题没有被很好的解决掉,极易导致合同存留非常多的活口,导致招标企业在今后不能很好的对安装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另外在招标的过程中,若是存在计算方式不正确或者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企业,极易导致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失利,进而致使相关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2有效控制管理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的手段 1)对现场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程变更问题,若是相关部门不能正确、合理处理工程变更问题,极易导致造价的提升。所以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工程变更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判断工程变更是否是必须的、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另外对于一定要出现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工程变更情况,需要通过监理人员、建设部门以及设计部门三方的认可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同时在该部分施工之前就做工程变更工作,以避免由于重新安装而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或者是造成不必要的返工。 2)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设计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好坏,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一定要对安装工程设计进行严格管理,根据对应的设计标准开展严格的设计工作,同时在设计中明确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材料类型、具体规格以及具体数量。除此之外,相关的设计部门一定要根据对应的设计流程以及建设部门的设计要求开展设计工作。为了对设计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建设部门需要委派具有一定专业设计知识的、责任心比较强的人员参与到建筑安装工程设计环节中,这样不仅建设部门的设计要求能够全面、准确的传达到设计部门,同时建设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设计人员也能够相互合作、交流,以使设计方案更好的满足工作需求,从而使建筑安装工程的设计环节就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得建筑安装设计环节的造价能够得到全面的管理、控制。 3)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想要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首先需要严加管理以及控制招标文件,不断加强招标文件的水平、质量,另外工程量清单无论是在哪一种招标文件中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当本着科学、客观以及公正的原则,以加强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防止工程量清单出现漏掉某部分或者是重复等问题,提供给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以及控制更为可靠的基础。其次,招投标工作的评标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但要对投标企业所提供的总报价进行评审,同时也需要对各个单项报价进行评审,不仅要确保单价符合相关要求规定,同时也需要确定总价满足相关标准,确定使用科学、合理、正确的合同价格,以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更好的管理以及控制。 4)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结算竣工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为了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结算竣工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在工程结算阶段,首先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审核结算,特别是要严格审查管理设计变更部分所导致出现的成本提升,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工程结算工作,必须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其次,为了确保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需要对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特别是工程变更资料、招标文件、现场签证以及所有的施工合同等等,资料越完整,结算审核效率就会越高、可靠性就会越强,可以说真实、全面、完整的资料能够确保工程结算审核质量。最后,需要对各个单价以及工程量进行审查,同时需以工程结算编制为基础开展严格、全面的审查工作,同时以施工合同的条约内容为基础,对各施工项目施以细致、严密的审查工作,不但要审查工程建设所用的材料价格与施工要求是否相符,同时也需要对各个项目的单价进行严格的审查。 5)对建筑安装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对于所有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对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才能够在根本上对工程施工造价以及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现在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施工人员素质水平较低、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能力较低,以及企业没有掌握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问题,对于这些企业,建筑部门应当严格对待,最好避开这些企业,以防止整体的安装工程造价受到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应当对施工企业进行严密的引导工作,防止施工企业随意要价、任意哄抬标价或者是压低标价等,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严格的打击,若情节严重者应当取消其招投标资质。另外由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涉及方面也非常广,所以相关造价人员一定要深入、全面了解暖通空调、电气安装以及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此有必要对造价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能力教育,同时不断提升造价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造价人员的学习能力,同时鼓励造价人员学习掌握、了勰更多的相关施工技术要求以及科学知识。 3结语 总体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安装造价所受到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就此有必要全面、整体、深层次分析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及时发现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才能够使相关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作者:王爱云 单位: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浅谈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 摘要: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国际形势,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的广阔的发展机遇,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业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设备安装工程包含有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安装等相关的工程,不管是哪种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而且将这种审核方法有效的运用在安装工程当中,将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安装工程的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保驾护航。本文将针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方法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安装工程;造价;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和方法 1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 1.1审查结算编制 在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包括对结算的编制的审查。审查结算的编制,要求编制必须有合法的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依据还必须具有实效性和具体的适用范围等等的内容。结算的编制依据主要是国家或者各省市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颁布的相关规定及收费标准。施工图纸和设计说明的特殊点必须进行明确的标定说明。相关的安装工程合同、竣工图、签证单等等都是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依据中的具体内容。 1.2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 审核结算的具体内容中还包括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组成包括单项工程汇总表、单位工程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价措施项目清单与计价表、总价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与计价汇总表、规费税金项目计价表及材料汇总表等。具体项目包括工程量的核算以及工程量是否符合相关的计算规定,检查分部分项工程中是否正确选择定额等等;又或者是对定额缺项子项目与相关规定编制是否符合或者是是否得到了相关定额编制部门的认可等等;预结算中所采用的单价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检查安装工程的收取费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检查工程实际施工是否与原预算(标底)或报审结算以及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与现场签订的工程量核定单一致;检查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的购买租赁价格的确定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手续是否完备合法等等。 1.3深入现场进行实际工作的勘测 在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过程中,审核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对实际项目进行测量,并且深入了解施工的具体过程,对具体施工过程中可疑的内容进行核实。通过对安装工程实际的勘测,对具体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 安装工程中的造价预结算在编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新的技术、结构、材料等涌现而产生很多的改变,所以为了能够促进整个安装工程发展,应该对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工程的预结算编制出来之后,应该及时的送到建设单位进行造价合法合理性的确认,才能够将这作为工程办理结算的依据。具体的审核结算的方法包括全面审核方法、重点审核方法、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这三个方法。 2.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方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等和各方面内容结合进行相关的造价预结算的估计,这里所运用到的具体的审核过程和方法都与编制预结算大概相同,但是仍然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成中仍然需要设备加工竣工图、变更图以及各种工程订单等,通过这些订单的具体信息对整个工程中的具体预结算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运用全面的审核方法。可以达到全面细致的预结算,同时预结算的质量也比较高,效果良好。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的工程预结算中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审核方法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大量的工作延长了工作的时间,如果对于工期比较紧张的安装工程,则不适用。 2.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的方法就是对工程结算的过程中造价高、容易出现错误的项目进行重点的审核,这种方法工作量小而且工作效果好。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就会采用这种方法。在这种审核方法中,可以将工程量比较大或者是造价比较高的安装项目作为重点的审核对象,比如说信息化项目的机房安装工程和大型游乐场中的游乐设施的安装工程。同时还可以对新增的单价进行重点的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新增单价的合理性以及编制依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等。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提到的重点审计得问题,还包括对计取的各项费用进行的审核等等的问题,计取的费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符合施工的相关规定等等,在不符合的情况下,应该按照最正确的方法进行重新计算。 2.3造价指数 对比审核法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是设备安装工程中造价审核的又一方法,这种方法在平常的审核工作中使用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这种方法的审核速度比较快,而且工作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这种方法的。但是它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品牌设备价格不容易把握,这种不容易把握的缺点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设备安装工程当中的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就包含了全面审核法与重点审核法以及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可以从具体的施工要求与相关的规定进行有效的对比。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安装工程的造价预结算的工作将会有着较大的进步。 作者:彭明亮 单位:江苏正中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政策变动快,学生不能灵活把握国家政策性调整引起的定额和价格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教师对政策没有及时关注或者反馈于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调整内容、方法等,导致同一工程造价出入很大,从而失去了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 1.2授课教材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关于本课程的授课教材很多,如机械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相关教材,多达十个版本。基于教材进行理论讲授是一贯的教学作风,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显得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上学习气氛不浓,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1.3师资力量弱,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由于学校本专业起步较晚,人才需要量大,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就进入学校直接上台讲课,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授课过于教条化,课堂不生动,整体而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本课程面临的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其社会竞争力。 2.1突出案例教学基于课程复杂的特点,建议教学中首先简单学习基本理论概念,其次以某个小型工程项目为主线,通过识图依次讲授建筑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突出编制依据、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形成工程量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工程量清单与计价、工程造价汇总、编制说明书等一系列最终成果,使课程具体化,然后总结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最终给予学生类似实际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要求其分组动手编制各专业工程概预算,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范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识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教学使课堂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同时紧扣教材的基本理论,使课堂生动而主题明确。结合图纸教学的课堂经验,学生学有所用,从而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十分可观。同时由于案例中涉及到工程量(包括隐形工程)的计算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分析,整体较为繁琐,要做到计量不重复、不遗漏,计价不出差错,就要求学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所以案例的学习与操作培养了学生耐心、细心、用心的工作态度。 2.2加入互动学习教学活动是一项多边的活动,一味偏向某一边的互动对于教学而言都是打击,应提高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2]。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组合,而应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实现学生讲解、教师评课的课堂场景,在教师讲解案例后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识图,同时安排学生课堂讲解。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应是互不交流学习的生活状态,应一起关注相关政策、学习相关软件、讨论相关案例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与教师之间,更不应是闭门造车、互不探讨的教学状态,应互听课堂、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沟通把良好的建议反馈于课堂。 2.3操作相关软件考虑到造价就业的需求,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相关软件的学习,如广联达、智多星等,一方面教学可以暂时脱开书本,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更为实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自我钻研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加入软件的学习无疑是一项积极的举措,但前期需要一些投入,如软件的购置、硬件的升级、教师的培训等。由于学校目前处在起步的阶段,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申请精品课程的途径获得一部分补助,同时通过创收的方式获取另外一部分资金,实现相关软件在课程授课中的应用。 2.4联系实际工程一方面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很难萌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课难以生动,所以课堂中案例讲授、软件操作应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同时教师要寻找机会加入实际工程中,以最新的行业动态反馈于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3]。考虑本课程课时量不够,联系的实际工程规模不宜过大,但应涉及建筑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授课尽量全面、细致、有序。在掌握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弄清图纸中各种图例符号、文字符号、设备型号、标注方式的含义,结合平面图和系统图来提升各专业识图能力,在此基础上统计工程量,分析并汇总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从而掌握各专业概预算的编制。同时熟悉基本建设程序中依次进行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结算与竣工决算等的区别与编制。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掌握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课后巩固与实际操作,进一步驾驭更大的实际工程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接轨。 3结语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由于本身的特色,一方面它离不开专业,另一方面它独立于专业自成一个行业,而且人才需求量大,作为高校义不容辞。而面对本课程教学现状,我们需从以上四个方面深化改革,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段姣姣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小议控制安装工程造价成本管理 一、分析成本风险及控制管理 1.决策定位及设计阶段 决策定位阶段成本风险包括市场研究、投资机会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定位滞后的影响等;设计阶段成本风险包括设计人员素质、设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设计监督和设计招投标等。具体表现为:(l)材料、设备定位不及时和营销策略改变。如某住宅原设计为高档住宅,为适应市场需求改为毛胚房,但电梯,太阳能、智能化等设备的选型、系统配置及管材的选用上均为高端产品,增加成本约1000多万元。(2)清单特征描述不准确,投标单位不平衡报价。如招标时清单的建筑材料不实,施工过程中数量增加则提出单价索赔;导致总价上升。(3)施工图设计质量不高、深度不够,清单子目增项,或产生不必要成本。如建施图与安装图没有同步修改;细部无节点详图,产生子目增项。如针对某项目预算中钢筋、管材、电缆综合平衡后,对施工图进行设计优化,减少不必要成本指标。如电线电缆分项,设计保守,进行优化后,成本节约能下降20一so%。(4)设计进度滞后等原因。如某安装工程设计滞后,未参与主体工程招标,竞价不充分,结算价偏高。其他常见设计变更举例:通风空调安装变更增加、水电管道增加、安装工艺与高度的变更等。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目标是兼顾品质和进度,重点对前期的规划方案、建筑方案、结构方案、部品策划方案、景观方案、示范区策划、施工图等进行优化,甚至将触角延伸到用料选材上,采取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措施,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通过层层成本结构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调查形成的数据库,形成相对准确的成本目标。组织措施:明确组织结构,完善开发商设计标准;编制本阶段详细的成本控制工作流程图;根据管理职能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开展设计方案竞赛、聘请专家作技术经济比较,设计挖潜等。技术措施:建筑方案的、结构方案的选择,包括结构型式和桩基型式的确定等。经济措施:结合数据库的成本科目,对总目标的分析、论证,进行目标分解,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在充分满足项目功能的条件下考虑进一步挖掘节约成本的潜力;合同措施:精心策划,合理选择合同结构;选择合作良好的设计合作伙伴,在设计合同提出成本控制要求,提出优化设计的奖励措施,明确的设计进度,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避免大量的设计变更和期销售的失利。 2.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成本风险包括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的严密性、工程量清单质量、评标质量、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不正当竞争的道德风险等。(l)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严密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如某项目通风管道结算方式合同中无约定,结算时引起争议;某项目主材市场价格涨跌风险分摊事前未约定,结算时引起争议;某项目原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价金额不尽相同,结算方式不一致,结算时引起争议等.(2)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差,引起不平衡报价和施工过程中索赔。(3)对市场价把握不足,评标深度不够,未能识别隐含的商务标风险。(4)平行发包各工程的工作面界限划分混乱管理难度加大,重复计算等商务风险加大。成本优化思路包括统一搭建招标管理平台,建立和加强招标管理监控机制,确保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的严密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提前图纸会审,控制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把好评标和询标关,合同谈判严谨细致。 3.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 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是是前面各阶段成本风险集中体现的阶段,对成本优化成效直接影响。(l)签证风险。责任主体不明确(不是建设单位承担)的签证、重复签证、事后签证、无实施确认签证、计价口径不明确签证和未按程序审批的大额签证等。(2)量价明显不合理,数量和单价过高的签证。(3)未经技术经济比较的各类变更,导致成本失控。如某项目安装设备标准高变更,签证前未与设计单位沟通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无效成本增加费用约12万元。(4)竣上图质量差,联系单分类和编号混乱。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均未按事件变更原因和责任主体合理分类,也未分专业按统一规则连续编号,以至结算时对相关费用的承担对象难以确定,引起结算混乱和争议。首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加强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控制变更及签证;合理编制、优化、及时检查和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加强进度款的支付管理;严格审核竣工结算等。 二、施工各阶段成本控制管理 1.决策定位阶段 在决策定位阶段,针对可行性研究质量和项目定位间题,如应用成本管理软件系统可大大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成本测算质量,充分预估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为项目多方案比选提供科学可靠的成本参考依据,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及时准确完成项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阶段 充分借助信息化软件平台已建立数据库中的有效数据,使优化设计有理有据,进行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比选,督促设计单位尽可能提高项目的“性价比”;针对设计质量和结构成本失控问题,进行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的评审和修正,及时提出成本控制建议。 3.招投标阶段 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材管理,随时掌握材料价格等动态信息,便于合理选材;利用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分析等管理模块,将合同纳人信息化的动态管理。针对合同和评标质量问题,可借助信息化软件平台,准确把握材料市场信息,通过将投标价与信息化软件平台中相应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作深层次成本分析,预防不平衡报价,降低各类风险,确定技术与经济结合、成本与品质相适应的“合理低价”。 4.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 及时采集变更信息,实时反映某项变更对整体动态成本的影响,通过与目标成本比较,就是否确认变更作出决策,自动预警超常变更;通过执行大额变更会签制度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尽可能杜绝或减少不合理变更;追踪分析变更根源,发现并控制变更黑洞;通过制订付款计划、审核付款计划和付款登记等流程层层控制工程款项,把好资金出口,有效地防止超付;工程过程变更费用已相继测算并录人系统,追踪合同执行的全过程,使最终结算高效快捷;自动冲减已付款项,准确、快速计算结算余款;定期对已发生资金支出的动态跟踪比较,预测和规避风险,发现和纠正偏差;通过合同预测金额和调整成本等功能随时预测成本变化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总成本不被突破。 三、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单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项目成本是否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其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建设单位所承建的项目必须在每个环节都有控制好收人和支出,尤其是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控制项目成本,才能使得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这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席虎单位:江苏兴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运用 《舰载武器》2011年第11期 摘要:碳密封材料是空间领域中的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摩擦密封材料。本文主要对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种类和工业领域相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碳密封材料;航空航天;应用 制备工艺航空航天工业是事关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工业。在航空航天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开始对应用材料的密封可靠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密封材料的性能是密封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碳密封材料在这一领域有着优异的特性。 1航空航天领域常用的碳密封材料 1.1柔性石墨密封材料 从石墨自身的性能来看,它可以成为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常用的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主要由石墨纸、柔性石墨卷材等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是天然鳞片石墨进行特殊加工的产物。它具有着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和耐热性。这种材料的化学惰性相对较大,可以抵抗酸碱盐溶液和一些有机溶剂的侵蚀。因此,它可以替代一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石棉材料和橡胶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中的柔性石墨材料可以用于低压静密封。 1.2增强石墨密封材料 在航空航天领域,增强石墨密封件主要应用于动密封、机械密封件的摩擦副和旋转接头之中。这种材料主要由多孔石墨浸渍而成。浸渍过程应用到了加压浸渍工艺和真空浸渍工艺等多种工艺。俄罗斯科学家将高强石墨密封环应用在了航天发动机的涡轮泵中,这一材料具有着高强度、高密度和低摩擦系数的特点。 1.3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由碳纤维-柔性石墨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树脂浸渍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有着良好的耐磨性和独特的自润滑性。它可以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的轴径部位。这种碳密封材料具有着导电性、耐腐蚀性,对电波和X射线也具有有效抵御的特性。它也可以适应中高压静密封环境的要求。 2碳密封材料制备工艺的应用 2.1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建立在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工艺和超声电火花加工工艺等工艺基础之上。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可以在降低切削温度的基础上,强化加工表面的质量。超声电火花技术是在电机中应用超声振动的一种加工方法。它主要利用电极端面合适的放电间隙来提升火花击穿概率,也可以提升加工孔的加工稳定性和加工效率。深化复合加工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2.2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涉及到了这一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单涂层技术和两涂层技术等技术。氮化硅、氮氧化硅和相关混合物可以有效强化碳密封材料的低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化。与之相关的后处理技术也可以有效解决碳密封材料可能出现的微裂纹问题。 2.3碳密封材料的耐高温工艺 与航空航天事业有关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工艺主要由以下工艺技术组成:法国航空宇航公司所采用的一种与SiC有关的制备工艺;二是与离散碳纤维有关的隔热结构制备方法,这种制备方法中应用了乙二醇、丙三醇和石油油料等多种材料;三是由美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建立在仿氧化硅基树脂技术基础上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技术。在对这一工艺进行应用,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在航天非隔热层的建构过程中得到推广。 2.4碳密封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生产领域所采用的高强度碳密封材料制造法是以固体可流动颗粒状聚合物为压力介质的制造方法。碳密封材料先驱体的固化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除此以外,热压成型法在碳密封材料中的应用可以让这一材料的致密性特征得到强化。它让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含碳纤维符合材料和研磨沥青等基质材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经过电阻加热以后,压制而成的碳密封材料的密度可以达到1.30g/cm3。 2.5碳密封材料的防裂解工艺 防裂解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红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保障。具有梯度碳化物涂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可以借助传统的气相沉积法完成碳密封材料的制备工作。在这一方法应用以后,图层标称的热胀系数要高于地层的系数,表层到底层的热胀系数也会表现出渐变分布的特点,这样,在高温环境下,航空航天领域所应用的碳密封材料不会出现断裂的问题。 3结语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密封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碳密封材料的应用已经受到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关注,例如航空发动机对轴间密封材料的强度、抗氧化性和导热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对碳密封材料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的探究,可以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更适用于航空发动机主轴密封环之中。碳纤维编制方法和相关的工艺参数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所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应用于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泵密封件之中。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创新相关制备技术是对这一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善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碳密封材料也会在这一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作者:陈至锐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航空航天论文:无氰酸性镀镉在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应用 《航天工业管理》2016年第12期 摘要: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结构,包括金属基体、预镀层、中间镀层、镀镉层以及钝化层,其中所述金属基体为钢铁基体和铝合金基体。对镀层结构进行中性盐雾试验2064h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盐雾性能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这种保护层在耐腐蚀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航空航天零部件;无氰镀镉;镀层结构;高耐腐蚀性 引言 传统的氰化镀镉溶液性能稳定,镀层质量优良,因此,航空航天、航海以及一些特殊电子零部件采用氰化镀镉工艺制备防护层。氰化物是国家严令禁止使用的污染物之一,用无氰镀镉代替氰化镀镉已成为业内进行研究的热点课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修改版)》的要求和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淘汰部分含有毒有害氰化物电镀工艺专题会议纪要》(黔经信专议[2013]67号)工作部署,贵州省内电镀企业在2016年底前淘汰氰化物镀锌和氰化物镀镉有毒有害生产工艺。应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协会表面工程分会的要求,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开发了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提供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NCC-617镀镉电镀废水用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沉淀处理后,镉离子的质量浓度小于0.01mg/L,满足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1镀镉工艺 无氰镀镉溶液成分及操作条件。 2制备流程 2.1钢铁基体镀镉钢铁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钢铁零部件进行碱性化学除油水洗碱性阳极电解除油水洗酸洗水洗阴极电解除油水洗活化水洗的工序。 2)镀镉。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按GB/T13346-1992标准在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3)钝化。镀镉层经2%~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2.2铝合金基体镀镉铝合金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铝合金零部件进行化学除油水洗浸蚀水洗出光水洗的工序。 2)浸锌。第一次浸锌水洗退锌水洗第二次浸锌水洗。 3)化学预镀镍。在浸锌层上采用专用的碱性化学镀镍溶液制备化学预镀镍层。 4)镀镍。在化学预镀镍层上采用瓦特镀镍溶液制备镀镍层,其δ为5~10μm。 5)镀镉。在电镀镍上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然后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6)钝化。镀镉层经1%~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3镀层性能 3.1耐腐蚀性 钢铁件按上述工艺制备的镀镉层,按照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进行中性盐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的镀镉层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氰化镀镉工艺,测试2064h镀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腐蚀性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 3.2柔软性 用弯曲法定性检验镀层的脆性,采用δ为0.2mm的黄铜片按NCC-617工艺镀镉,镀层δ为23.7μm,将试片弯曲180°,镀镉层无爆裂,镀层柔软性较好。 3.3结合力 按JB2111-1977《金属覆盖层的结合强度试验方法》,以热震试验法测定镀层结合力。将镀件放在烘箱中加热至190℃,然后取出放入室温水中骤然冷却,镀层没有起泡和脱落,结合力良好。 4结语 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是为满足航空航天企业的要求而开发的,使用的添加剂与配位剂,克服了含EDTA无氰酸性镀镉工艺存在的镀层性能差和废水处理困难的缺点。在贵州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应用表明,NCC-617无氰镀镉层耐蚀性、柔软性及结合力等性能均满足航空航天工业部标准的要求,并且废水处理能够达标排放,尤其是镀层的耐腐蚀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受到了航空航天企业的青睐。 作者:陈建锐;郭崇武 单位: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高校课程改革的航空航天论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 首先,高校应尝试互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说教、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只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认同、在实际中践行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形势,实地调研政策效果,从而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最后,高校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依据时事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得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当下的国内外实际,从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作者:宋晓东郑海涛贾国柱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航空航天论文:国防电子形势下的航空航天论文 1现代装备环境下,自动化测试系统越来越重要 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一台电子系统或装备,都会经历从研制、设计再到生产等多个环节。而在这所有环节中,都会涉及到测试测量和验证,这也就意味着在全寿命周期中都会有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身影。所以,在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电子领域,随着电子装备系统的不断进步,无论在装备保障还是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自动化测试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动化测试系统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自动化测试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在应用过程中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第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测试这一概念,由仪器替代人工来实现相关测试任务;第二代测试系统则引入了通用化、标准化的概念,使得仪器系统更加综合化;第三代测试系统更以“开放化”为核心,引入先进商业技术和货架产品,降低测试成本。这些推动了自动化测试系统在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虽然历经了几代技术的变革演进,时至今日,自动化测试系统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1)高昂的拥有成本。针对复杂的被测对象,测试系统在保证测试质量的同时,还要完成繁复的测试任务,这往往意味着长周期的开发时间和昂贵的系统费用。而且一旦被测对象发生变化,测试系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更换,会带来更多工作负担和费用。2)通用性不足。各个系统独立设计完成,没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导致测试系统型号繁多互不通用,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因为系统间的不通用,也会带来重复设计、重复投资的现象,间接提高测试成本。此外,还有“用户端的测试数据和设计端测试数据无法连接”、“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综合看来,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不单是测试技术本身和仪器技术指标的问题,更多的是仪器系统架构的问题。 3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与“合成仪器” 正式因为这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已经参与到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对自动化测试系统共同的要求就是:1)降低全周期的开发维护费用;2)增强通用性和互操作性,提供最大的系统灵活性;3)进一步提高测试质量。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NxTest”(nextgenerationautomatictestsystems)系统概念。此系统概念关注于:如何降低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全周期费用,如何提供系统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如何降低系统开发、部署和升级时间,以及如何减小后勤保障规模和占地空间。基于这样的目的,“NxTest”提出要采用开放的软硬件体系及商用标准架构为构建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随着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提出,对系统架构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也在这时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合成仪器”架构即采用标准的测试硬件模块组成通用的仪器系统,测试测量任务与升级完全由测试软件来实现。在这种架构下,自动化测试系统将由原先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会格外强调软件在整个测试系统当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架构改变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借助模块化硬件的优势,系统本身也更加灵活和冗余,通过简单更换模块来更新或者升级系统,节省了大量硬件投入成本,也为系统的通用性奠定了基础;2)仪器系统将会更加小巧,在有限空间内集成度将会更高,以适应更为复杂的测试任务;3)模块化系统的背板定时同步功能也使得基于模块化仪器的系统拥有远好于台式仪器系统的系统性能。这些优点有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模块化的硬件平台的应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NxTest”概念实施项目之一的海军型“eCASS”自动化测试系统在2012年就采购了NI公司的PXI模块化仪器平台来作为其系统硬件架构核心。类似的,BAE公司也采用NIPXI平台替代原有VXI平台实现“合成仪器”概念下的新型测试系统。同时,在“合成仪器”架构下,软件相比于以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有仪器功能和任务的定义都用软件来完成,实现由软件来“决策”在何种测试任务下调用何种测试硬件资源,同时“实施”复杂测试任务的管理和优化。软件层面将会倾入设计者的更多心思,来考虑如何保证系统测试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减少系统日后的升级负担。软件也从原先测试程序开发的单一层次过渡到集成系统服务、测试程序开发和测试管理三者一体的架构上。考虑到这些因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其“LM-STAR”项目中运用NITestStand测试管理软件和NILabWindows/CVI来实现开放式的软件架构进行系统的构建,有效继承了以往测试程序集(TPS)的同时提供了足够的系统灵活性。 4结语 随着电子装备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自动化测试系统与技术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在这一形势下,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被广泛讨论,其中核心之一就是“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而这一架构概念改变了以往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强调软件的关键作用。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已经开始融入各个新型测试系统项目的构建,也在预期的未来会更多地应用到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刘旭阳单位: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全军只有一所军医大学有航空航天医学这个专业,培养本科生,每届培养100多人,其中有30人到北京空军总院实习,其他的人留在其附属医院实习。航空航天学员大五开始实习,一共实习45周,其中外科16周,内科13周,专科16周。实习的环境有病案讨论、专题讲座、临床技能培训等等。 1.2研究方法 一、二级指标参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法》(2010版)及总参、总政《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四方面形成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座谈、个案分析(第四军医大学)等方法,总结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体系的构成特征;对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构成空医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28个三级指标。因此,为了评价该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为: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评价结果由28个三级评价点组成,每个评价点可以被评为A、B、C、D四个等级(其标准见细则,只列出A和C等,B等介于A和C等之间水平,D等低于C等水平),最终评价结果标准分为:优秀:A≥23,且D=0;良好:A+B≥23,且D≤1;合格:A+B≥18,且D≤3;不合格:A+B≤15,或D≥4。最后使用指标模型,应用于某军医大学的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 1.3数据收集 1.3.1根据指标体系初稿,设计“航空航天医学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确定及细则判定表”,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按医学教学:教学管理:卫勤管理=3:1:1,比例,选取了15位专家,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汇总意见,统计数据,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1.3.2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检阅某军医大学每个三级指标,其结果得分25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 2研究结果 2.1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首先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按它们的性质分成若干层,构成一个以目标层、中间层及备选层所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备选层为: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 2.2指标体系模型及其结果 2.2.1采用德尔菲法发放15份咨询表,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否定三级指标数7个,否定细则标准数9个,修正7个三级指标,修正9个评分细则。综合意见,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2.2.2发放第二轮咨询表15份,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大家一致同意所有指标及评分细则。并最终形成"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为A1教育设计、A2教学条件、A3质量管理、A4质量评价,二级指标为B1专项规划、B2人才培养方案、B3课程标准、B4教员队伍、B5管理队伍、B6教材建设、B7教学装备设备、B8信息资源、B9质量保障、B10制度落实、B11档案管理、B12学员学习情况、B13教员授课情况、B14服务部队、B15内部反映,三级指标为C1改革项目、C2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C3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准、C4高职授课、C5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C6学员队干部、C7临床教学教材、C8空勤科、C9其他空医专业特色临床教学科室(心理评测、心理学选拔、心理健康维护、高压氧疗法)、C10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C11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图书数量、C12质量保障体系、C13日常见习、实习制度、C14空军特色科室课程实习制度、C15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C16档案室建设、C17档案管理制度、C18空医特色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C19校首长听查课成绩、C20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C21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C22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C23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C24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C25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C26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C27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C28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 2.3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最后得分为24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见表1)。 3讨论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评价客观,应用性强,能够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需求。 (1)设计指标体系时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的影响和作用,按目标一中间一备选模式,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及指导性原则,使航天航空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相互协调发展; (2)表征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指标可为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大系统,其又由共计28个单项指标组成。单项指标选取能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或专业轨道相互比较的指标.。 (3)构建上述指标体系时,应当做二轮以上问卷咨询,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并且集中专家意见,使其最终获得满意的协调一致性。 (4)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时,应当注意指标上、下限的选取。下限要以基本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指标为界;而上限可分远期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发展方案进行界定。 (5)对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专业或者轨道进行比较,确定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系统层为:办学定位、教学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可持续发展近期及中长期方案。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6]。 4讨论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军医大学某学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14-16]。教育设计[17]。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改革项目,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等。教学条件[18]。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高职授课课时比例、师资结构、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学员队干部工作经历、专业教材、空勤科、专业科室、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等。过程管理[19]。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质量标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奖励、日常见习、实习制度、专业课程实习制度、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档案室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等。质量评价[20]。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专业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校首长听查课成绩、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等。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 作者:袁玮卿董晓建鲍臻朱靓殷进功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论文:大学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努力提高“转变思路”能力,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同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常面临讲授过于简单、学员兴趣较低,讲授过于深入、学员难以吸收的问题[2]。这就要求教学组全体教员科学备课、精准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1.1集中优势,补弱固强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年开学前,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汇聚精干力量,选定任课教员。并安排年轻教员试讲,全体教学组对年轻教员的试讲提意见、挑“毛病”,确保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理论课上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内容;实习课上以理论回顾为主线体验实践,并适时调整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理论课的衔接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2全面学习,强化自身 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体教员的高度重视。要求年轻教员,尤其是以前未接触过航空航天医学知识的非现役教员、带教实习课的研究生,进教研室当年不参加大课和小课教学,只作为辅讲教员随堂跟听每一位教员的授课。同时要求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充分准备,并在教案中体现教员本人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在提高教员专业水平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师资储备”能力,确保丰富教学形式 基于专业课教学“练为战、学为用”的特点,教学方向问题尤为突出。教员必须始终把好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教研室教员数量太少,同时部分同志出国留学、不在岗,造成主讲教员人数偏少,且有职称断层现象。只有提高师资力量的储备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1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各教研室每学年开学前,会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外请本学科专家前来做专题讲座。如教学对象为本科学员,对航卫保障工作一片空白,则外请专家多为常年工作于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军医、卫生队长和场战医院院长等。如教学对象为进修生,他们大多来自一线航卫保障岗位,则外请专家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或空军医学研究所的同行专家。这一举措弥补了“内”部人员不足的矛盾。 2.2处理好“专”与“兼”的关系 军事航空医学需要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问题。近年来,教研室从实际出发,与对口航空兵部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选取工作正规、制度健全、业务建设较好、卫生工作基础好、卫生人员素质较高的航空兵部队具有相应的航卫保障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卫勤领导和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教研室的兼职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有较丰富的航卫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员们反映良好。通过“专”业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2.3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在教学布局上,教研室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板块和专题,在教学中注重将创新理论、本专业研究进展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照研究生工作安排和科研进展,有目的地选择对本课程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员组成课外科研小组,由教研室内学校评定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指导,进行文献查阅、撰写综述和课外科研实验等活动;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论文答辩,扩大教学内容。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利用学员的新颖思路和创新思维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3努力创造“良好氛围”能力,确保促进教学工作 3.1发挥工作动员优势 航空航天医学系在每学年的教学正式开始前都会组织开课动员,提高教员的教学热情和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室也会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动员,组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并通过先进教学个人、优秀教案等评比,激励教员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 3.2运用先进教研室成功经验 学习先进典型,是激励教员的强大动力。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员跟听其他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特点,并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进一步制定符合本门课程教学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教研室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所突破,保证课程质量稳步上升。 4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需求 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各级教学相关部门树立“以学员为本”理念,建设高效的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任务需求。对于教研室和教学组而言应该从以下做起。 4.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多年来,我教研室积累了大量航空兵场站航卫保障工作的录像片,为学员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使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医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可满足航空兵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4.2探索从工作实际出发的途径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是在学员即将进行实习,来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时机开展的,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在航卫保障中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教学工作应该从适应航卫保障工作的角度去完善。实习课为学员提供动手操作、贴近实际工作的机会,教研室教员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学员们受到极大鼓舞。外请专家、兼职教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航卫工作的敬业精神,使学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员对基层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热情。 4.3注意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在教学准备中,尽量协调争取学校和系里的投资和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教研室拿出部分经费,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增添新设备、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航空航天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实验室;不断补充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为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请领部分装备部队的最新航卫保障装备,为学员提供尽早接触、提前适应部队航卫保障工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总之,经过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员的共同努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专业课学习使其对飞行员、航天员卫勤保障有了深刻的体会,为做好未来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协作,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为培养合格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工作。 作者:王文岚1常耀明1李金声1袁鹏2工作单位:1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卫生与卫勤教研室2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航空航天论文:全市船舶工业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提供2013年底和今年1-8月份数据)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目前,全市涉航企业有48家。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22亿元,同比增长92.6%。 2、主要产品 通用航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大件加工及部件组装、航空机电、客舱设备及内饰件、宇航级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等。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14家。龙头企业5家,铝业有限公司、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纤维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航空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大型精密浇铸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第3家(中国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2013年超纯净镍基高温合金系列产品实现销售2.6亿元。 5、品牌 中国驰名商标:“绿扬” 著名商标:华阳及图、彤明、“DSLY及图” 6、区域布局 初步形成“一城两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航空航天产业城、市航空航天产业园、京口航空信息产业园、京口航空航天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句容航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丹徒航空航天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二、为什么作为重点产业? 1、产出规模,增速,发展前景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拉动效应强等鲜明特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为1:10,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的增速为25%,远超同期GDP的增速。未来20年,我国共需要ARJ-21同类飞机1000架、国产大飞机C919同类飞机2700架、军用运输机230架,对应市场容量分别为300亿美元、1350亿美元、161亿美元,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美元,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快速上升的战略性产业。 2、财税贡献,占第二产业份额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 3、提供就业情况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4、投资规模,市场导向,企业家信心 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国家出台的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规划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推动层面,给予宏观政策支持,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5、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 研发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园区载体支持(土地、环保) 三、我市如何培育重点产业政策建议 1、产业规划导向,定位准确,布局合理,保障有力 总体规划、单项规划,用1-2年时间制定产业规划 2013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制出台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我市航空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目标。2012年,为加快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编制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如何强化政策扶持 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政策 3、要素配套保障 人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全市拥有船舶及配套企业95家,其中,造修船企业30家,具有万吨以上造修船能力的企业7家;船舶配套企业65家。201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3.1亿元,位居南通、泰州、扬州、南京之后,列全省第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5%,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家。2012年1-8,实现销售188.48亿元,同比增长16.3%,利税9.4亿元,同比增长4.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3.6%。截至目前,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建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94.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75亿元,同比下降33.62%。 2、主要产品 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船、全回转工程船、液货运输船、散货船等。 配套产品:中低速柴油机及发电机组、螺旋桨、船舶电器、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船舶救生装置、船用锚链、船舶辅机、甲板机械、舾装件、海洋系泊链、海洋平台吊机及救生装置、海洋工程大型结构件等产品。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上企业44家,龙头企业5家,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船设备有限公司、鼎盛重工有限公司、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技术海洋工程船和全回转工程船两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创造了27项中国第一,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实现销售共计20.1亿元,利税6.5亿元。 中船设备的中速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3亿元元,利润1.20亿元元,同比增长16.4%,连续四年利润总额超亿元。在柴油机及动力系统集成、发电机及电气系统集成、海洋工程机电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电板连续五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进入国际前列,2013年,实现销售3亿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船舶螺旋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2013年,实现销售5亿元,在螺旋桨与轴系设计制造、船舶动力打包集成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正茂集团的海洋工程系泊链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13年,实现销售3.1亿元,在海洋工程系泊链设计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5、品牌 省著名商标:“蓝波”、“赛尔尼柯SaierNico”、“三星及图”、“三山”图形 名牌产品:“威和”桥式起重机 6、区域布局 船舶建造:初步建成润州龙门港及高资港区域、京口区新民洲区域、扬中市团结港至胜利河区域三个船舶建造集中区。 船舶配套:形成了润州工业园区和新区为核心的国家级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是指航空航天行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效率,最终提高我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的各个环节,诸如CAD,CAPP,CAM,CAE,PDM,PLM和ERP等单项技术与系统的应用比较普及,产品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设计制造质量显著提高。 1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作用 航空航天行业方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研制与制造的协同及产品研制能力的提升3部分。 1.1 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航空航天企业中,由于需要涉及整体调动和资源整合很多,ERP作为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可以使航空航天行业达到整体的资源规划统一。 1.2 研制与制造的协同 在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主要为科研生产服务。该行业的重大工程是1个多学科综合、多专业集成、多个子系统集成和多单位跨地域协同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研制周期以及研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需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约束;其设计与制造中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并且需要在严格的流程管理控制下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以支持并行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设计研制过程中会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子系统、多种BOM表和多种变更管理。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数据分散存放在各承担单位,大多数分系统和单机的研制生产数据没有实现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上下游间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有效重用。同时,近年来航天企业的研制与生产并重,设计与制造间的协同需求也很迫切。如此众多的系统、流程以及异构的数据协同实现集成需要1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集成环境。 航空航天行业又与其他行业不同,对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零部件要能追溯生产制造源头。 PDM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数据管理。它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值处理过程、资源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技术。PLM则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全局信息的集成框架,可有效实现资源集成和协同研发生产及精益化管理。所谓集成框架,即在异构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能使企业内各类应用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软件系统。PDM和PLM可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制造创造协同工作环境。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设计人员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 重点需要实现下列两个方面的集成:(1)PDM,PLM与CAD/CAPP/CAM的集成;(2)PDM,PLM与ERP的集成。ERP与PDM,PLM的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企业全部信息系统。将PDM和PLM技术引入航空航天企业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对改进现有技术和管理流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流程的集成与管理及协同。 1.3 实现航空航天产品的三维全数字化定义设计与制造集成,提升产品研制能力 CAD,CAPP,CAM及CAE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及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的集成上提升产品的研制能力。从技术角度看,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涵盖现代科技的诸多领域,如机械、材料、电子、力学、声学、热学和能源等;多学科多性能的要求致使各种CAE之间需要协同,而在CAE仿真后进行的优化也需要CAD与CAE之间实现协同。 在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技术方面(CAD和CAE),通过数字样机的建立,可以实现部件或整机的虚拟装配运动机构仿真、装配干涉检查、空间分析管路设计、气动分析和强度分析等。总体而言,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中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三维数字化定义、三维数字化预装配和并行工程,建立产品的数字样机,取消全尺寸实物样机,使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研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幅度降低干涉、配合安装等问题带来的设计更改。 CAPP与CAM则指航空航天产品的制造协同。CAPP包括工装设计系统建立和工艺系统,在工装分类和典型化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工装设计资源库;开发基于工装族和有工艺知识支持的专用辅助工装设计系统,加强工装标准化、组件化和系列化工作,显著提高工装设计效率;实现产品模型在工装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提高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协同程度;进行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柔性化组合夹具工装研究,使工装快速组合装配,满足型号不同研制阶段和状态的快速工艺准备需求。工艺方面,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铸造、数控加工、钣金成型、焊接等关键工艺过程,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工艺方案的评估及优化;最终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CAM方面,运用CAD进行制造过程的前期设计,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CAM方式与过程的优化。 总之,设计人员通过CAD完成设计,由专门仿真人员利用CAE完成设计多性能之间的协同仿真优化,通过CAD得到最终设计;而后通过CAD,CAE与CAPP,CAM的协同完成航空航天产品制造的过程。同时,运用两者之间的沟通,通过对航空航天产品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建立起CAD设计知识库、CAE仿真知识库、CAPP和CAM的制造工装知识库,使其成为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发、制造方面的宝贵经验财富。 2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交互运用和协同,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行业的管理、资源、设计、制造的全方位信息化工程,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1)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速度,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2)确保整体信息流的畅通,如产品各方面性能的仿真协同、设计协同等,有效开展工艺与设计的网上协同工作; (3)提高总体设计能力,建立航空航天行业的设计知识库、仿真知识库和制造知识库等; (4)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工艺管理平台。实现制造过程计算机化,工艺流程管理及工艺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优化工艺和制造过程; (5)建立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平台;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形成基于网络的、可视化的、高效的生产管理平台。 3 结束语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航空航天行业在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两方面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进程。在信息化进程中,技术的应用向前推进一步,管理的改革就必须深化一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一步。技术、管理、人的素质是信息化生产力的3个要素,只有这3要素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航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化进行适应和调整,不断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保持信息化建设持续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航空航天论文:现有光学互连技术与航空航天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历程,简述了为满足航空航天应用要求,业界所进行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光学互连技术;航空航天;应用;发展 引言 电子和计算机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传输运算速率及效率(误码率)等的要求。为了解决非模块化结构和电缆作为数据传输通道时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局限性大这个问题,一些装备逐步采用光学互连系统来代替铜基传输系统,光纤和接头等光学元件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如图1)。另外为了降低发送、接收、转换和互连技术的价格以降低传输成本、摆脱铜基系统带宽的局限性,一些企业增加了在光学元件上的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系列新型光学技术投放市场,大幅降低了网络系统中的光学数据传输成本度,推动了因特网等系统的快速发展。 吸纳了大量投资的商用光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应用的机遇,许多商用光学方案可以再利用,以满足军事需求。在一些航空航天系统中,设计师开始尝试采用光学元件。但是过去为商用开发的光学元件通常是比较粗劣(性能低、可靠性差)的产品,即使再提高其成本也不能提高其综合性能,很难达到航空航天应用的要求(商用/通信与军事应用/航天部分要求比较见表1)。因此一些公司着手进行现有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应用方面的研究,例如Canon公司就尝试将用于通信业的低成本、高性能光学互连技术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其研究成果同时具有军级元件的耐用性和商用元件的低成本优点。 现有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系统中的应用历程 虽然材料(塑料)、封装形式(非密封)、环境条件(湿气、灰尘、振动、冲击)等因素限制了纯粹现有光学技术在系统中的直接应用,但是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依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NP-3C航行器、F-35JSF等系统中对数据传输系统的重量都有限制,而且由于光学传输系统的传输数据的能力强,可以使航行器能够正确接收传感器、传输系统和目标系统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光学互连方案,在将来的军用领域,对光学数据传输应用的要求将逐步加大。 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师们一直关注光学互连技术的发展,并想方设法在新的系统中采用这些技术,来提高装备在严酷空间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他们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用质量轻的光学系统代替沉重的铜系统,来减轻装备自身重量,提高装备灵活性和承载能力;二是用光学系统代替铜系统可以降低装备对电磁场辐射的敏感性,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三是提高数据控制能力,提高装备的性能和精度。波音的F-18改进计划和Lockheed Martin的JSF是光学互连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关键转折点。在两个平台中如果存在光学元件方面的维护能力问题,那么将来所有的飞行系统将可能仍然使用低成本的铜基结构而放弃光学互连系统,所幸没有出现上述问题。同样,美国海军第二代驱逐舰“DDX”对光学元件在海洋平台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次公开展示。这些计划的成功,增强了光学互连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MIL-T-29504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特殊光学终端系统(如图2)。虽然这种方案的机械连接方案成本较低,但因光学终端的成本高造成网络成本较高,另外,该系统的光学性能也非常差。例如,62/125mm光纤的典型插入损耗超过0.4dB,最大值接近1.OdB。所以存在需要增加使用昂贵的光学放大器或不能实现方案的模块化的缺点。为了解决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这个问题,使其能满足军用要求,一些公司纷纷推出替代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新方案,其中Canon公司推出的PHD光学互连产品成本低、性能优良,可以军民两用。 其他一些光学互连产品的插入损耗性能也较差。这在F-18平台上的试验已经得到证明:在F-18改进计划中,多通道光学连接上应用了公差不严的电连接器壳体是链路性能低的根本原因。详细的统计分析表明:实际的腔体位置失准(如图3),应控制在与标准的MIL-C-38999键和腔体相差0.068英寸范围内。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而Canon公司则是通过生产非常特殊的38999连接器组件来解决MIL-C-38999互连问题:绝缘体组件精密对准、而且壳体采用昂贵、精密的CMC加工,虽然减少了问题但增加了成本。 空间环境对光学互连发展的促进 光学互连结构的最大难点不是保持连接点高性能,而是在两根光纤连接时,如何使环境对其影响减小的问题。典型的环境影响包括机械(冲击,振动)、温度和污染。大多数原始航空设备制造商尝试继续使用高弹力、质量轻的终端及不采用抛光角方案的物理接触光学系统,来解决冲击/振动问题;通过对所配套的装备和单个通道口的清洁和维护来解决污垢和污染问题。例如,Lucent的LC连接器耐冲击环境的性能超过65g,这种特殊的LC连接器的啮合力在原来的(1.1磅)基础上又增加了10-20%,因此提高了该连接器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商用互连来说,由于受到锁紧机构机械特性的限制(如塑料制成的锁紧机构在啮合力较大时会损坏而失效),所以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的提升则受到限制。 减轻终端重量 众所周知,减轻终端重量要通过减小尺寸或密度、或二者同时减小来实现。由于塑料套管重量轻、成本较低,所以业界对其在高性能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在多模光纤领域的应用进展很小,而单模领域根本没有进展。很多厂家转而开始制作陶瓷套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陶瓷套管可以做得很小,如为Telcordia GR-326小型光学互连.方案研制的氧化锆陶瓷套管基本尺寸仅为1.25mm有些厂家也进行了0.80mm陶瓷套管的尝试,但由于在啮合时容易损坏,所以大多数系统设计师不采用此方案,但是在将来的高压力、剧烈冲击/振动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航空系统中的应用将会非常大。 改进端面结构 推动端面角抛光方案商业应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对噪声反射灵敏的系统中期望得到非常低的反射损耗;二是由于在封装密度许可的条件下,期望使用带状结构。对一般的系统设计师来说可以采用角抛光方案,但是在大多数航空应用的带状结构内应慎重使用端面角抛光方案,因为在严酷的振动环境中,这种方案会加大不对准性,即使是稍微有7~8度的端面角,也会直接导致纤芯不对准而使性能降低。使用劈槽陶瓷套管终端方案,可以稍微减轻这些问题,但是必须注意选择端面的啮合力,减小套管槽的开口尺寸。而带状结构连接器受端 航空航天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嵌入式系统产品发展十分迅猛,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估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所带动的相关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我国嵌入式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相对落后,并进而影响到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2学年开始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下面对该课程的建设情况作简单介绍。 1 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各种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在嵌入式计算工程领域研究和开发奠定相关基础。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传输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反映该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和典型开发工具。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面向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将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思想和架构的前沿性相结合,重视将计算机系统自底向上的各种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接口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孤立的课程呈现相互配合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实际的综合系统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课件设计上,采取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涵盖“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技术讲座+ 项目实践”四大模块,突出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应能够熟悉一种典型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一套主流的开发工具和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门开发语言,使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目前该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1)嵌入式系统概述;(2)嵌入式硬件基础;(3)嵌入式操作系统;(4)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建模;(5)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分析;(6)专用接口和硬件加速器;(7)分布嵌入式系统;(8)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等扩展内容。课程的实验包括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驱动程序的开发及对开发工具链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则要求学生面向某综合应用(指定或者自主提出)而进行设计、编码和调试并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作业和小测验20%,基础性实验40%,综合设计实验40%。 经过四年的建设,该课程的已整理编写完成配套的教案、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指导和考核体系,建立了以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课程负责人,以博士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以博士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为教辅人员的教学团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高度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在学生的作品中创新成为主题,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嵌入式方面的竞赛中屡创佳绩,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品课程创新点 (1)本硕一体化设置。 课程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从理论课到实验课都设置了基本、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听(或选做)具有不同加权值的内容(或实验)。突出体现了学院本、硕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 (2)兼顾理论,重在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不断更新最新的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课程理论授课部分,每一章都有设计实例,这些设计实例大部分来自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并且随着科研工作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实验课时也占到了整个课程的一半时间,实验课本身加强了指导力度,由骨干教师加多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助教组成的指导队伍,负责整个实验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紧密结合企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动态调整,都是在充分分析当前国际上有影响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最新的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较大程度地体现了嵌入式领域的热点,是企业界普遍关心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出业界需要的人才。课程前沿性则表现在:一、课程的主讲教师是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根据技术发展动向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地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到课程中。二、及时地对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目前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卡耐基・梅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安排适时调整。 (4)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与产品和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创新性,加强未来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重点之一。具体体现在:一、课程只对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对一些具体技术和环境则通过课外参考资料和网上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二、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实例分析中,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三、加强综合设计性及开放性实验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创新性是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标准之一。 (5)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 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采用“讲授+分析+案例+演示+大型作业+实验+查阅资料及撰写综述报告+小课题”的教学模式,改善了这类综合性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 讲授: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力求讲清概念内含和外延、基本原理的思路,实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分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内容较多,对于某些书本上只提其然而不提其所以然而又比较重要会影响系统级设计理解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逐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案例: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逐步实现,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原理解决问题。 (6)完整的实验体系 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严格的考核体系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亮点。 课程的实验由精心设计的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组成。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基础性实验是一组实验集,包括了必做的和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做的。目前针对Xscale硬件平台基于WINCE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分别设计了四大类共24个实验,针对EIA平台设计了4个基本实验,学生可以任选平台,除了3个必做的实验外,每个人按要求选做1~2个实验。综合实验是启发式的引导性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以及前导实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演示度的嵌入式系统,原则上不限制硬件和软件平台。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给出了一些备选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 航空航天论文: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 摘要:OA对高校图书馆办公方式的改变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介绍了Web2.0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AO平台为例,提出了一个基于Web2.0的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办公室自动化;OA;Web2.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6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之后形成的系统。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实践,高校办公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空间的泛化,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必须实现决策系统高层与基层的信息系统互联,从而有效缩短决策信息下传的途径,保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WEB2.0概述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Web2.0也慢慢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总之,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dget、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着它的成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本质上与互联网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这样的WEB2.0技术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采用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两年WEB2.0技术将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的变革:OA更应该让用户互动参与为主,而不是一个公文下达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是用于图书馆内部自动化办公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的综合平台。通过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引入目前流行的 Web 2.0 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出稳定、实用且智能化的综合办公平台,从而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改善内部员工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 2.1 建设目标 1)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办公信息的平台,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讲座通知等,为图书馆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传递机制。 2) 运用Web2.0技术建立稳定、安全的图书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图书馆互动参与为主的内容系统。 3) 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版块管理的系统管理。 2.2 模型和功能设计 建立以图1所示的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平台系统结构模型: 1) 信息交流: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沙龙通知等,实现馆内政务公告网络化。通过馆务公告通知、公告等电子信息,馆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取代了以往书面传阅的通知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2) 内部办公:通过馆内各业务、行政部门的主页面,对各部门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服务内容进行揭示,提供部门工作记录的撰写、存储和读取平台。 3) 个人管理:馆员可以通过实名登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资讯、网摘、照片、活动等版块内容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日志管理、版块管理等。设置用户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完成系统每天各种数据的备份,提供版块更改管理等功能。 3 Web2.0在图书馆OA平台上的应用 工作免不了与他人协同完成一项事情。因此,与他人互动是必要的。过去,我们都存在电脑操作系统故障,或者对方的办公操作软件版本不合的困扰。运用Web2.0应用解决方案,就再不需要在电脑中储存任何办公操作软件,电脑操作软件故障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不用怕其他同事的办公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不可兼容这类问题,所有操作系统同基于Web2.0应用平台上,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够上网,就可以与同事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办公资源。 1) RSS订阅技术的应用:RSS就是对新闻列表的订阅,馆员在办公的过程都想了解单位外部的信息,比如:重大新闻要闻、外部媒体报道、行业的情报等等,在OA中我们只要把RSS新闻列表作为一种元素被纳入到单位门户里,这样只要设好自己关心的关键词就可以很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所关心的外部的新闻。 2) BLOG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已经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工作、生活记录可以通过BLOG技术在OA中展现出来,一来可以让馆员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相关知识集中在一个BLOG页面上体现出来,二来公司的单位的领导对一个馆员的了解得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完全了解到这个馆员目前的状态。 3) Wiki技术的应用: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在Web的基础上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同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馆员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4) SNS的应用:SNS可以简单定义为虚拟社区网络,而对一个人数众多的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这样的虚拟人脉关系圈来促成项目或者计划任务的完成。在OA中馆员可以通过根据图书馆行政组织来定义不同的虚拟组织,并形成虚拟组织内部的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共同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5) AJAX技术的应用:AJAX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让可以让WEB化的OA软件,更加易用。例如在WEB上拖拉、自动保存、随时验证,OA作为一种单位内部的办公平台对AJAX的需求十分旺盛,因为AJAX全面带来协同办公系统易用和人性化,让冷冰冰的WEB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 6) widget技术的应用:widget可以是一个图像的部件(小插件)、新闻阅读插件、日历显示插件,也可以是图形背后的一段程序,可以嵌在网页上,来帮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所以在OA软件中也同样可以把互联网上各种丰富的Widget纳入到其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馆员OA的功能性,而且这样的功能可以被不断更新。 7) TAG技术的应用:TAG技术目前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目的方便馆员对自己关心内容的归类,同时可以让馆员对这些有用价值的归类进行共享达到知识和事件的共享协助。 4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因而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业务过程,设计了实用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Web2.0应用模式,将internet作为平台,使得馆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办公处理,个人事务处理,以及其他OA应用,所有办公信息与资源可以与其他同事或者个别授权同事共享,使系统更加人性化。 航空航天论文:南太平洋的航空航天与防务盛会 亚太区域著名的澳大利亚航空航天与防务展――阿瓦隆2017,于2017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卫星城市吉龙成功举办。墨尔本是素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曾多次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阿瓦隆2017航展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航空航天产品和防务装备两大类。这种组合,构成了南太平洋地区最盛大的航空航天防务盛会。对澳大利亚而言,这也是一次全面地介绍与展示其航空航天及国防现状的独特机会。 “空中力量在行动”是阿瓦隆2017航展的主题。军方以极强阵容参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所属的大部分机型悉数参展,同时还有海军及陆军直升机部队的支持。大量海外的参展飞机及各种老飞机、运动机、试验机前来助阵。无论是航空航天工业的专业人士、军方人士,还是航空爱好者或其他参观者,阿瓦隆2017航展都提供了精心准备的各类看点及近距离观摩的机会。 激动人心的公众开放日首日,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新锐战机悉数闪亮登场。有2016新购入的波音P-8“海神”(Poseidm)海上反潜巡逻机、2017刚入列的波音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洛马公司的F-35A“闪电Ⅱ”战斗机,这些作战平台展现了澳大利亚政府为创建一支敏捷而又强大的空中力量所做出的长期规划的―部分。 除了澳大利亚军方,维多利亚地方政府也是这个航展的积极参与者。这里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诞生地,也是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可以说维多利亚州沉淀了澳大利亚丰厚的航空文化。以航空文化和航空产业引以为豪的州政府,很乐意在2017年的阿瓦隆航展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平台。据悉,此次展会有600多家参展企业和30多个专题研讨会。除了澳大利亚本国的军机外,新西兰、新加坡、法国、加拿大空军都有飞机进行展示。同时参展的,还有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湾流公司和达索公司等生产的60余架公务机和50多架通用飞机。丰富的展品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的本地游客和国际航空爱好者。 阿瓦隆机场所在地吉龙有着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吉龙是个海港城镇,通向著名景区十二门徒礁石和国家公园古老的热带雨林。很多与会者充分利用他们在维多利亚的时间,沿着著名的冲浪海岸,借机进行一次完美的旅行。 澳大利亚采购的首批F-35A战斗机在公众日首次亮相 本届阿瓦隆航展的最大看点,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从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采购的第一批两架F-35A战斗机首次飞抵澳大利亚。为此,几个月前国防部与当地政府就已做足了宣传。 航展公众日首日,首批交付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两架F-35A(垂尾编号为刚、D2,机身标识为A35-001与A35-002)进行了抵澳后的首次公开飞行展示并举行了交接仪式,其自然成为本次航展现场最吸引眼球的明星! 当日,为举行交接仪式和新闻采访,阿瓦隆机场保安早早封闭了跑道中段出口连接停机坪的道路。当地时间上午10时左右,刚刚跨越15000千米航程抵达澳洲的两架F-35A编队飞抵航展现场,进行通场展示。因这里靠近海边空气湿度大,F-35A的翼尖拉出了白色的凝结水汽,在晴朗的天空下极具观赏性。第一架飞机顺利着陆后,第二架的飞行员同现场观众开了个小玩笑。飞机在进行一次通场后进入着陆程序,然而当现场的解说告诉大家飞机即将降落时,飞机却收起起落架做了个复飞。盘旋一圈后,最终在观众们的喝彩声中平稳着陆。 两架印有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袋鼠”标志的F-35A战斗机一前一后缓缓地滑向采访区域,负责安防的士兵持枪带着警犬警戒,准备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兴奋的人群早已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澳总理特恩布尔也亲临航展现场,观摩澳大利亚自己的四代机F-35A交接仪式,并与两名飞行员亲切交谈,陪同的有国防部官员及空军高层人士。 当年美国邀请澳大利亚参加了数十亿美元的F-35联合攻击机研制项目。但由于飞机单价昂贵,以致该机在澳大利亚国内备受争议。据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准备投入170亿美元购买72架F-35A。其余战机预计将于2018年底陆续交付澳大利亚,并于2020投入使用,进而逐渐取代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现有的F/A-18机队。 之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有4名飞行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卢克空军基地进行F-35A的飞行训练。首批交付的01号和02号两架F-35A,就是由其中两名飞行员安德鲁・杰克逊和大卫・贝尔驾驶,从美国卢克空军基地飞抵澳大利亚的。 最新接收的EA-18G飞抵航展现场 EA-18“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武器库里最新锐的武器之一。航展专业日首日,两架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鱼贯降落在阿瓦隆机场,人群欢呼雀跃,其中一架飞机被拖到采访区,接受媒体和国防部长及皇家空军高层的观摩。 澳大利亚是除美国外,唯一装备了EA-18G的国家。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佩恩表示:最新一批“咆哮者”的到来将使空军的联合电子作战能力得到重大飞跃,电子战将是一迅速发展的领域。空军高层人士介绍说: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的功能和用途仍在探索,但它的到来被认为是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式的变化,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国家防务新的十年的开始。佩恩还宣布,澳大利亚将与美国海军合作开发装备下一代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的“咆哮者”,并投入2亿5000万美元用于研发。 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在美国海军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EA-18G不仅拥有新一代电子对抗设备,同时还保留了F/A-18E/F全部武器系统和优异的机动性能。先进的设计使得其无论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能较好地完成电子攻击任务。专家们评价说,“咆哮者”既是当今战斗力最强的电子干扰机,又是电子干扰能力最强的战斗机。“咆哮者”的主力干扰电子吊舱一直是ALQ-99,在一架“咆哮者”上,最极限的挂载方式是5具吊舱(10台ALQ-99)+2枚导弹。但是否能挂那么多台ALQ-99是个疑问,毕竟吊舱的用电量大得惊人。有关ALQ-99的干扰能力如何,官方给出的数据是518千米2,大约是一个半径为12千米的圆。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很理想,但采用点对点干扰模式,即所有的能量可以集中在一个小扇区范围内时,干扰距离可提高到60~70千米。当然,此时的干扰范围会大大缩小。多架同时使用效果会更理想。 近年来,凭借诺斯罗普一格鲁门公司为其设计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和新型ALQ-99战术电子干扰吊舱,EA-18G可以高效地执行对地空导弹雷达系统的压制任务。与以往拦阻式干扰不同,EA-18G可以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并采用“长基线干涉测量法”对辐射源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以实现“跟踪一瞄准式干扰”。此举大大集中了干扰能量,首度实现了电磁频谱领域的精确打击。采用上述技术的EA-18G可以有效干扰160千米外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施,超过了大部分现役防空火力的打击范围。不仅如此,安装于EA-18G机首和翼尖吊舱内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的系统。 美国军机倾力助展 “猛禽”再次回归阿瓦隆 为了支持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盟友,美国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阿瓦隆2017航展。 此次有20多家美国航空与防务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包括无人机系统、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雷达和传感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波音也来到了这里,但推广重点是军品而不是客机。 静态展示区,停放的4架F-22“猛禽”战斗机,似乎想要告诉参观者,这些曾经于2013、2015年到访过阿瓦隆的“熟客”又回来了。在这里公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到这款经典的第四代战斗机,美国大兵则趁机在飞机旁兜售着各种与“猛禽”相关的纪念品。这4架来自第3战斗机联队(驻阿拉斯加埃尔门托夫空军基地)的“猛禽”,在参展前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在澳洲的北领地进行了空战训练。 此外,静态展示区还有不太常见的B-1B“枪骑兵”轰炸机、P-8A“海神”反潜巡逻机、C-17运输机、KC-135空中加油机,以及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除静态展外,飞行表演才是重头戏。美军飞行表演的主角,无疑是F-22“猛禽”,担任表演飞行的驾驶员,是美国空军赫赫有名的空中秀首席飞行员迪金森。韩国航展、英国纹身会航展、迪拜航展,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动态表演时,单价高达1.5亿美元的“猛禽”,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上演着一系列惊险的飞行动作。当“猛禽”低空高速掠过时,机身便带起强烈的水汽,被阳光照射形成了虹彩,翼尖亦拉出两条白色凝结水汽形成的飘带。 相信任何看过“猛禽”飞行表演的人,都会说其为最壮观的战斗机表演之一。美军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第四代战斗机,使用了隐身外形设计、吸波涂料等技术,能够有效屏蔽雷达信号。该机飞行性能也十分出色,装备的普惠F119涡扇发动机,是决定F-22“猛禽”成为世界最先进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其他国家四代机难以超越的一项优势。F119涡扇发动机保证了F-22“猛禽”可以不开加力进行超声速飞行(即超声速巡航能力)。二元矢量喷管使得F-22具备了优异的过失速机动性能。 同台献艺的F-16C“战隼”与“猛禽”比起来似乎稍显逊色,但飞行表演的观瞻性却丝毫不差,给人感觉三代机暗中在与四代机较劲。相对F-22“猛禽”,F-16C战斗机的表演则尽显凶悍霸气。现役第三代战斗机中全球产量最大的F-16直到现在依然在产,也是美国不遗余力向外推销的机种。 最新型的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轻盈起飞,在跑道上贴地飞行,暂短的通场似乎没刻意要进行一套完整表演的意思。AH-64是目前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武装直升机,最新的E型大幅提升了数字信息分析能力。 中国运载火箭首度亮相南太平洋地区重要航展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代表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受到国外客户的广泛关注。此次中国航天最新成果在阿瓦隆航展的亮相,将为中国航天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寻求国际合作新模式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台,位于航展一号厅的显著位置。据悉,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展开了合作。当时中国运载火箭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第一个重要的客户就是澳大利亚。此次赴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以及现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及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都在展出之列。除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长征系列火箭1:20比例模型之外,还设置了长征五号全息展示内容。 中国最新火箭产品参加此次航展,意在展示中国火箭的最新技术水平以及提供发射和轨道交付的服务能力,探索更加适合国际化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模式。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由于受美国政策限制,中国目前不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带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不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寻求国际合作新途径。 阿瓦隆2017现场感受 “阿瓦隆航展”全称为澳大利亚国际航空航天与防务展,最大参与国是美国,在军用飞机、军用航空技术及机场技术等领域占主导地位。首届阿瓦隆航展于1992年10月举办。自1995年后定为每逢单数年的2~3月份在墨尔本附近的阿瓦隆机场举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阿瓦隆航展已经逐渐成为亚太地区最为著名的航空航天及防务展会之一。阿瓦隆航展分为专业日与公众日(各为期3天,合计6天)。专业日只对展商和专业观众开放,需要进行专门的申请。专业日内飞行表演极少,除少数熟悉场地的飞行训练外,大部分是参展机进场。与国际排名靠前的几大航展不同,这里的商业活动并不活跃,所以专业日会场略显冷清。主要的飞行表演只在公众日内进行。公众日期间,大部分商务展商已经撤展,但洛马、波音、空客等公司的展台依然还有工作人员坚守。 本次航展的主办方为观众们提供了多种交通方式前往航展现场。从墨尔本市中心的南十字车站(southern CrossStation),有经停Lara车站的火车,观众可以在Lara车站转乘航展快线前往阿瓦隆机场。除此之外,也有从市区直接前往航展现场的大巴。可见,阿瓦隆航展对于观众到场的交通安排还是非常细心的。到达Lara后,有工作人员指导着观众上车,航展快线的大巴供应也很充足,]有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自驾来会场的参观者占大多数,这里的停车场大得一眼望不到头,因为澳大利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阿瓦隆2017的展场有3个主展馆,所有展馆都是临时建筑,看上去十分简陋。这虽然体现了澳洲人崇尚简约实用的风格,但似乎与南太平洋地区最大航展的称号不太相符。除了3个主展馆,还有无人机展馆、半露天的老式飞机展馆、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及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 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有大量澳大利亚陆军目前使用的主力装备,如陆军的M777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113装甲输送车等。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则向公众展示二战时期所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还有别开生面的盟军与德军阵地作战的模拟表演。现场烟雾缭绕,枪炮声不绝于耳;一名德国士兵刚爬出战壕即被当场“击毙”;阵地后方的战地医院里,几名漂亮的大妞穿着当年的护士服,正在为一名手臂“受伤”的士兵包扎,桌上地下被丢弃的“断腿断手”,警示着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战争场景,让观众恍若置身于二战时期的某处战场。 阿瓦隆航展不仅展示当前先进的海陆空武器,也有重上蓝天的老式飞机以及专门进行特技表演的运动机。主办方在现役飞机飞行表演间,穿插安排了古董机飞行展示和民间特技飞行。阿瓦隆航展展出的澳大利亚航空发展史上的经典机型,让不少航空爱好者甚为着迷。如今这些飞机虽然已经告别天空很多年了,但当他们再一次飞上天空时,仿佛让人们又回到了往日的那段峥嵘岁月。 其中几架经典飞机在澳大利亚航空史有着特殊的意义。CA-12“回旋镖”战斗机,为数不多的由澳大利亚自行设计制造的战斗机,曾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主要机型。“哈德逊”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研制的海上巡逻机(美国陆军航空队编号A-28/A-29),二战时期为皇家澳大利亚空军采购作为轻型轰炸机使用,并有击沉日本运输船的记录。洛克希德公司的L-1049“超级星座”客机(super Constellation,昵称“Connie”)与澳洲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和澳大利亚民航运输业渊源颇深。澳洲航空曾用其执飞澳大利亚本土到英国伦敦的远距离越洋航班任务。参加航展的这架“超级星座”属于历史名机复原协会(HARS),目前处于可飞状态。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用现役军机模拟空中突袭夺占机场的表演也很吸引人。开场由3架F/A-18“超级大黄蜂”发起攻击;接着E-7“楔尾”空中预警与控制机飞临,实时掌握周围态势,利用其先进的探测和通信设备指挥其他参战飞机,执行战场管控任务最后,一架C-17“空中霸王”军用运输机降落在已得到安全管控的机场,后舱门打开,两辆装甲车迅速从机舱内驶出,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后舱门冲上跑道,散开成警戒状态,C-17在轰鸣中迅速飞离。30分钟的模拟突袭作战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落日余晖下充满仪式感的“夜间飞行表演秀” 阿瓦隆航展的另―特色,就是“夜间航空表演秀”。传统上历届阿瓦隆航展在公众日的第一天都要安排夜间飞行表演和燃放礼花,在黑暗中制造觉和音效的特殊氛围,使得该节目一直以来备受观众追捧。 白天的表演项目逐渐接近尾声,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在夕阳的映衬下两架大型灭火机在观众前方倾泻下壮观的水幕,顿时让疲劳了一整天的观众们再次兴奋起来。落日余晖中,大家期待已久的“夜间飞行表演秀”正式开始。 两架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C-130H“大力神”运输机在夜幕中突然释放出一串串红外干扰弹,刺眼的火花瞬间照亮整个天空,人们的尖叫声也同时响彻了整个展场。 被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的滑翔机,飘逸在空中,优雅缓慢地翩翩起舞,从翼尖和尾部释放的礼花弹在空中炸开,好似天女散花。 当滑翔机在公众的欢呼声中徐徐降落后,跑道对面便开始燃放礼花,只见礼花弹在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礼花燃放了近半小时,观众们则随着华丽绽放、转瞬即逝的烂漫烟花一起欢呼、赞叹,享受着“夜间飞行表演秀”独有的节日气氛和欢乐感受。 笔者曾参加过比利时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与之相比,阿瓦隆2017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规模更大、仪式感更强,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如果你有幸来澳大利亚观看阿瓦隆航展,一定不要错过首个公众日的这出压轴大戏。 航空航天论文: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摘要: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在各个领域被广泛推广和利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对先进复合材料进行了简介,分别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航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探析了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1 概述 现阶段,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应该研发新型、高性能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其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以及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将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航空航天器的性能,减轻其质量。和传统钢、铝材料相比,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减轻航天航空器结构重量的30%左右,在提高航空航天器性能的同时,还能降低制造和发射成本。现阶段,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飞船、卫星、火箭、飞机等现代航空航天器的理想材料,同时,先进复合材料已经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并列为四大材料。因此,文章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实现了从次承力构件向主承力构件的转变,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军机、民机、航空发动机、新型验证机和无人机、卫星和宇航器、导弹以及火箭等领域,即先进复合材料已经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但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制备方法、加工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应用规模等都相对落后。例如,我国军用战斗机中复合材料的用量低于国外先进战斗机的复合材料用量,仅有少数的军用战斗机超过20%,例如J-20其复合材料的用量约为27%。我国成功研制的C9型民用飞机,单架飞机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超过16吨,标志着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3 先进复合材料简介 3.1 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是由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若干种材料采用复合工艺组成的新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保留原有组成材料的特点,还能够对各种组成材料的优良性能进行综合,各种材料性能的相互补充和关联,能够赋予新兴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简称ACM,指的是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相增强的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的多种性能都优于普通钢、铝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航空航天设备的重量,同时赋予航空航天设备特殊的性能,例如吸波、防热等。 3.2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3.2.1 多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了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生物性能以及化学性能,例如防热性能、阻燃性能、屏蔽性能、吸波性能、半导性能、超导性能等,并且不同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不同,其功能性存在一定的差别,综合性、多功能性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3.2.2 经济效益最大化。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减少产品部件数量。由于复杂部件的连接不需要进行铆接、焊接,因此对连接部件的需求量降低,有效地减少了装配材料成本、装配和连接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3.2.3 结构整体性。先进复合材料可以加工成整体部件,即采用先进复合材料部件能够替代若干金属部件。某些特殊轮廓和表面复杂的部件,用金属制造的可行性较低,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3.2.4 可设计性。采用树脂、纤维、复合结构方式,能够获得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复合材料,例如选择合适的材料、铺层程序,能够加工出膨胀系数为零的复合材料,并且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优于传统金属材料。 4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飞机制造以钢、铝、钛合金为主要材料,而传统飞机上应用比例最大、构成轻质结构主体的铝合金正在被越来越流行的复合材料所替代。我们所指的复合材料主要是以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体,用树脂作为基体将纤维粘结在内部并固化成型的高性能塑料。随着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先进的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关键应用部位和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耐高温、密度低、强度大等特点,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运用最为广泛。与密度达到2.8g/cm3左右的铝合金相比,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一般在1.45~1.6g/cm3左右;而拉伸强度可以达到1.5GMPa以上,超过铝合金部件的3倍,接近超高强度合金钢制部件的水平。这种密度低、强度刚度高的优势,使飞机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在获得与先进铝合金部件在强度刚度等综合性能方面相当的水平时,重量可以大幅减少20%~30%。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用于受载不大的简单零部件,可减重20%;第二阶段是应用于承力大的部件,可减重25%~30%;第三阶段是应用于复杂受力部位,如中机身段、中央翼盒等,可减重30%。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器的外饰和内饰部件,如飞机的一次构造材料:主翼、尾翼、机体,二次构造材料,副翼、方向舵、升降舵、内装材料、地板材、桁梁、刹车片等及直升飞机的叶片。根据统计,小型商务机和直升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已占55%左右,军用飞机占25%左右,大型客机占20%左右。 4.1 军机上的应用 为满足新一代战斗机对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及隐身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战斗机全部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结构。先进的复合材料也大大增加了军用运输机的有效载重,增大了军用飞机的载油量,克服常规材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因此,先进复合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军机上,例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军机主结构、次结构以及特殊部位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军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再如,F22由于存在超声速巡航需求,飞机外表面会长时间与空气高速剧烈摩擦,因此在机翼复合材料上放弃了环氧基树脂,而使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以获得260℃的最大工作温度。 4.2 民机上的应用 民机和军用飞机不同,民用飞机作为以载客飞行和运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对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更加严格。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大量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对材料工艺稳定性和有关试验数据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应用较多含量的复合材料需要大量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民航上的复合材料应用受限,使用分为两类:结构件用复合材料、舱内材料。 以波音787为例,每架飞机的结构比例中有50%是重约35吨的复合材料,这意味着它从材料密度上就减轻了15吨左右的重量。而空客也不甘示弱,新的A350客机改名为A-350 XWB,XWB意为超宽机身,复合材料的比例达到了52%,是现在所有大型商用飞机中最高的。A-350XWB的机体比B-787还宽13cm。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大型商用飞机研制巨头,波音、空客先后推出复合材料占结构比例50%的主力型号,这意味着大型客机结构设计以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波音787等新一代复合材料飞机上实现的性能提升,并不仅仅是依靠低密度材料减重得来。实际上复合材料在工艺、结构力学设计上,都有着传统金属材料所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复合材料可以做出超大尺寸的整体结构部件,而且尺寸大小不会随着温度高低而产生变化。 国产大飞机在复合材料的应用上还比较保守,公开的报道显示,复合材料的使用量约占C919飞机结构重量的20%。飞机上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它们具有高耐腐蚀、质量轻等特点,在这些性能上的确要超过一般的金属材料。通常复合材料的价格大约是常规铝合金材料的几十倍,即便是我们看起来已经很金贵的铝锂合金材料,其价格也比复合材料低得多,所以C919仅为波音737价格的1/2左右。 4.3 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对于航空领域,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制造而言,高性能系统所需的轻质和耐高温等特性越来越重要。航空发动机产业是指涡扇/涡喷发动机、涡轴/涡桨发动机和传统传动系统以及航空活塞发动机的集研发、生产、维修保障服务于一体化产业集群。新的材料和工艺不断研发以应对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GE-AEBG公司、惠普公司在制造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时都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风扇出风道导流片、风扇罩、推力反向器等部位。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将碳化硅陶瓷纤维与碳化硅基底材料复合后,再涂覆一层专用涂层提升其性能,密度仅为金属材料的三分之一。由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的耐高温属性,因此在发动机流道中使用空气代替,在发动机高温区只需要较少甚至不需要冷却气体,涡轮扇发动机大幅减重,意味着发动机运转效率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燃油经济性和高推重比。F-35战斗机使用的F135发动机是有史以来战斗机上安装过的推力最大的喷气式发动机,F135使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主要用在F135-PW-600喷管的外侧部分。 以GE航空集团为例,陶瓷基复合材料在GE航空集团的技术路线图上是一条关键路径。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将于2016年新建两个复合材料制造厂,用于碳化硅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批量制造,这两种复合材料都是制造喷气式发动机零部件的必备材料。GE公司是所有厂商中第一个决定使用CMC制造旋转叶片的,通过把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它们已经证明了旋转CMC叶片的性能,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3.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降噪能力强、耐腐蚀性强、耐疲劳能力好、比模量高、强度高等众多优点。通过将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冷端结构、反推力装置以及发动机短舱等结构上,不仅能够降低发动机的重量,还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以及强度等。例如,JTAGG验证机的进气机匣利用PMR15树脂基复合材料,该种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传统铝合金进气机匣的重量降低了25%。 4.4 新型验证机及无人机上的应用 现代战争理念的改变,使无人机倍受青睐,无人战斗机是未来航空武器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无人机除在情报、监视、侦察等信息化作战中的特殊作用外,还能在突防、核战、化学和生物武器战争中发挥有人军机无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是飞行更高、更远、更长,隐身性能更好,制造更加简便快捷,成本更低等,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超轻超大复合材料结构技术是提高其续航能力、生存能力、可靠性和有效载荷能力的关键。和传统的铝合金混合结构相比,以复合材料为结构的无人机,例如“全球鹰”“捕食者”等无人机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以“全球鹰”为例,该种无人机的机翼、尾翼都采用石墨/环氧复合材料,采用该种复合材料制造的无人机,和传统铝合金混合结构的重量相比降低了65%。再如,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发的X-47无人战斗机,为了满足生存力、机动性、隐身性能等特殊要求,该无人机除了接头部位采用了少量的铝合金外,几乎整个机体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依靠复合材料,设计师还可以做出传统金属材料所无法达成的气动力学设计,比如超声速飞行的前掠翼飞机。 5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5.1 卫星和宇航器结构材料 卫星结构的质量会影响对运载火箭的要求以及卫星功能,卫星结构的轻型化设计已经成为卫星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国际通讯卫星中心的推力桶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该种推力桶质量比传统铝结构的质量降低了30%左右,降低的重量可以增加460条电话线路,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卫星的发射费用。欧美国家卫星结构的质量为总质量的1/10,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应用了先进复合材料。现阶段,我国神州系列飞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等都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总体重量,同时发射成本也显著降低。 5.2 导弹用结构材料 现阶段,美国已经将先进复合材料作为导弹弹头结构壳体、级间段、仪器舱等部件的主要材料,洛克希德导弹与宇航公司指出,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制造的导弹比传统铝结构导弹的重量减轻40%。现阶段,采用先进复合材料的导弹发射筒也被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在战术、战略型号上,例如,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美国的“MX”导弹都采用复合材料发射筒。因为先进复合材料导弹发射筒和传统金属结构相比,其结构质量显著降低,能有效地提高战略、战术导弹的灵活性。在战术导弹领域,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导弹发射筒更加灵活、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现阶段,我国也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战略导弹和导弹发射筒,还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仪器舱,有效地提高了战略导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应用效果良好。 5.3 运载火箭结构材料 国外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代替传统的钢壳,例如,美国的“北极星A-3”潜地导弹,采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其重量比采用传统钢壳的“A-1”轻了55%左右,随后研发的“MX”“三叉戟1”的三级发动机壳体,全部都采用芳纶/环氧复合材料,该种结构形式的壳体质量比纤维缠绕成型玻璃体壳体的重量减轻了50%左右。随着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其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先进复合材料被应用在三叉戟Ⅱ、德尔塔Ⅱ-7925运载火箭等型号中。现阶段,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制造业逐渐的开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4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发,已经成功地将芳纶/环氧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应用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先进复合材料在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重量,同时提高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性能。 6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评价航空航天器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提高航空航天器结构先进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技术。由于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已经进行大量投入来强化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其发展前景良好。未来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6.1 智能化 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和结构的研究,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外表的应用:在未来航空器表面增加各种传感器,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全面、智能的检测,同时为通讯系统、电子战以及雷达系统提供瞬时模态,以此保证航空器能够安全、稳定地飞行。 6.2 多功能化 在减小航空航天器体积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航空航天器的突防能力,许多结构部件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赋予航空航天器新的功能,现阶段,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从双功能型向三功能型方向转变。 6.3 质量轻、性能高 目前,我国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减轻航空航天器的质量占总重的20%左右,和国外25%以上的减重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该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较低,并且结构的整体性相对较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复合材料强度、韧性以及整体性等方面的研究,研发整体性好、强度高和韧性高的先进复合材料,同时使复合材料的减重率超过25%。 6.4 低成本 成本较高是限制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应该对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制造工艺进行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尺寸以及形状的加工和制造,同时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提高先进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成品率,以此降低先进复合材料的成本。 7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部分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研发人员和生产企业应该加快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解决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各种难题,以此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的各种性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全面、高速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 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大省陕西省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针对陕西省十六年来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E-G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结论对进一步推动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 一、研究背景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防现代化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着力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对于深度军民融合及区域经济良性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基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国防科研生产横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等六大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发展最为显著的。目前,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拥有30余家工业企业,40家科研机构,近8万从业人员,7千多研发人员,以及超过25亿元的资产总额。并通过资源整合大力建设了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三基地一园区一院”的发展格局。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样本为1996―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分别作为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衡量指标,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代表其在基本建设的投入指标,新产品产值NPO代表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指标,然后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固定资产投资额FAI、新产品产值NPO与陕西省GDP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为剔除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首先运用GDP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航空航天器出厂价格指数对GDP、FAI以及AMO、NPO的原始数据分别处理,使之成为以1996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可比数据。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这4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运算,分别记为LnGDP、LnAMO、LnFAI、LnNPO,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研究,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动的一种性质。本文基于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LnGDP、LnAMO、LnFAI、LnNPO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从下页表2可以得知,LnGDP、LnAMO、LnFAI、LnNPO 4个变量在原水平下其ADF值均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故为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新序列DLnGDP、DLnAMO、DLnFAI、DLnNPO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其ADF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个变量数据均为平稳性数据。基于此可以判定,序列LnGDP、LnAMO、LnFAI、LnNPO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顾名思义,协整关系则是指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基于“两步检验法”的思想,对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的检验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LnGDP与LnAMO进行回归估计,可以得到: 从上述统计指标判断,Prob值都在0.000,显然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F值为1 006.313,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以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R方和调整R方都在98%以上,说明该模型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DW值为0.99,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 通过下页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基于协整检验的思想,本文认为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1)为LnAM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而前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取对数运算,故回归方程的系数代表了弹性的概念。因此,通过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增加0.82%。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判断我们可以得知,此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而且,方程各系数和方程整体均具有显著性。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也不存在序列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通过表4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说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根据协整检验的观点,可以认为LnNP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2)为LnNP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则增加0.59%。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同理,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方程拟合效果较差,方程整体和方程系数都不具有显著性,而且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存在2阶自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3)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10%下的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 根据协整检验的思想认为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协整检验,只是对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相关检验,而其对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方向等问题,并不能给出更加合理清楚的解释。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使用水平值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考察。然而,滞后阶数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若滞后阶数不同,则所得因果关系也会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利用较多的滞后阶数进行多次检验,将会获得更为全面合理的结果。 选择滞后阶数从1~4,对俩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6)。 下页表6显示,当滞后1期时,拒绝原假设,LnAMO与LnGDP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当滞后阶数为2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LnGDP到LnAMO);当滞后阶数为3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LnAMO到LnGDP);而在滞后期为4阶时,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难看出,在较短时期内,主要存在的是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地方经济增长到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而在滞后3期时,存在反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鉴于LnNPO与LnGDP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使用水平数值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7)。 由下页表7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均存在由LnNPO到Ln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滞后四期的时间内,都存在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需要对平稳序列进行差分之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8)。 由表8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LnFAI与LnGDP之间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且差分后的数据,表示了变量在前后年份之间的波动,因此这一检验结果可以解释为,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波动与陕西省GDP波动之间在滞后四年的时间内都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以及新产品产值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平稳的均衡关系,且二者弹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59,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还未形成平稳的均衡关系。(2)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时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新产品产值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形成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的原因。总体上看,二者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也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及结论,为了深入推行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点扶持优秀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分批上市。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且以上市企业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完善科研机制建设,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深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不仅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得以更好地推动,“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被更好地建立。(3)政府应该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并通过增加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资等方式,加速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科技人员的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进而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4)努力探索本地区其他产业的支撑。例如,本地其他产业部门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帮助,及对国防科技产业管理创新提供的意见等,所以应大力促进区域产业部门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欧美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建设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并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增强国防安全和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航空航天类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是服务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都建设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国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航天类研究最发达、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其国内的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教学与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负责,下设三个部门,分别是信息部、航空系统部、飞行器技术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统有关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如卫星通信、高空侦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统等,负责教授导航、制导、控制、通信、网络、实时软硬件系统等课程。航空系统部门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复杂性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优化方法、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课程,建有人机实验室、空间系统实验室、国际空运中心、操控台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等。飞行器技术部门负责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推进技术、材料科学、结构技术等的研究和教学,建有宇航计算设计实验室、空气涡轮实验室、宇航微小结构协会、空间推进实验室、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实验室等。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隶属于工学院,承担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弹性变形及流体仿真、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应用航空动力学、空气声学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动态系统计算、机器人控制、复杂材料与结构、湍流模拟、推进、高超声速流体、导航、控制系统辨识与优化、卫星工程、湍流与燃烧等。 (二)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罗斯也是航空航天强国,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主要学院有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建于1930年,拥有12个学院,56个系,128个实验室,3个设计局,几个计算机中心,一个实验工厂,一套运动航空训练设施,一个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场,两个科研机构(应用力学和电气力学,低温研究)。该学院通常以数字编号代替学院名称,从一院到十二院分别为航空工程院、发动机院、控制系统院、信息与电力院、无线电电子学院、经济与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应用数学和物理院、应用力学院、人文科学院、预科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和航天技术学院,设置了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 (三)欧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其工学院设置了航空系,主要负责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包括航空动力学与航空结构学两个研究方向。航空动力学方向包含流体基础、航空飞行器设计、控制、生物医学、环境与工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结构学方向包括计算力学、冲击与损伤、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欧洲航天业发展的中心地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在研制协和式客机的工程师当中,有许多就是从法国高等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学院下设5个系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空气动力学、能源、推进系、结构与材料力学系、光电子与信号系、语言文化艺术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位与专业设置 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数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国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罗斯不同,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预科1年、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在学位设置上,各个院校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学学士、航空工程理科硕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与宇航工程学士、航空学理科硕士、航空与航天学理科硕士、机械与航天工程理科硕士。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与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世界闻名。MIT航空与航天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方向: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专业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础(核心)课程上,下面分别以A和B代指这两个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和系课程构成。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课程(6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系课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试验与进展课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课程包括一体化工程I、II、III、IV,计算机和工程问题求解引论,自动控制原理、动力学、随机系统分析、微分方程;专业课程中专业A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引论、航天工程中的计算方法,专业B包括航天系统的评估与控制、数字系统实验室介绍、实时系统与软件、交互系统工程、人为因素工程、自主决策原理;试验与进展课程包括飞行器工程、空间系统工程、试验项目I、试验项目II、飞行器进展、空间系统进展I、空间系统进展II。 (三)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组成。课程学分组成考虑教学环节,如MIT飞行动力学课程,总学分12分,构成包括课堂3分、实验1分、预习和复习8分。另外还有无学分课程,课程必修但无学分,如普林斯顿没有学分制、强调上课门数,斯坦福大学基础课程要求5门航空航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选3。英国大学一般不设立学分制,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 2.学分要求。美国大部分学校有明确的毕业学分数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据培养计划设课程学分,又分成4类,分别是核心课(core)108、专业领域课(professio- nal area)48、实验和综合应用(experiment and Capstone)30、非限制性选修课(unrestrictived elective)48,总学分大于234学分。但是在学分数量并不统一,差异很悬殊,如密歇根128学分、MIT大于234学分、宾州州立132学分。航空航天专业必修课比例很高,有的高达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亚理工、普渡。另外还有只要求课程而不要求学分的,如普林斯顿毕业要求共36门课。 3.学时要求。有些大学要求学时达到一定数量,如悉尼大学本科至少192学时,研究生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144学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门数要求,其他按学时要求,数学(6个学时)、技术选修(12学时)、人文社科类选修(45学时)。 三、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培养特色 归纳起来,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俄罗斯、乌克兰等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二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教授授课。三是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通识教育上,在课程设置中有重视科技写作、科研道德规范、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人文素质培养和工程师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上,强化多样化实践环节、注重专题课程和生产实习。四是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例如南安普敦大学设置有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领导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做出决策以及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会从工业部门请来客座教师来协助授课,并安排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选择基数。 四、总结 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类研究生人才的后备军。论文主要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审核分析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完善,电力系统建设也初具规模化。电力工程在实际发展运行中,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会受到来自原材料上涨的影响,从而在预结算审核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本文从电力工程预结算审核要点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审核;审核要点 电力工程造价人员在实际造价管理中,针对工程投资估算、概算设计及施工图的预算、竣工结算这一系类造价管理流程时,需要依据相关计价标准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准确计算。严格的审核电力工程预算与结算环节,促使建设资金得到合理分配,进而为电力企业节约大量的建设成本的投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一、预结算审核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预结算审核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具体环节,高质量的预结算审核既可以缩减工程建设成本,同时还有效的推动了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促进工程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当前在电力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中,发现多个建设项目出现超支问题,因此为了确保电力工程使用资金可以合理的运用到施工各项环节之中,电力企业需要充分的重视工程造价的重要性,并对工程在建设期间的预结算全过程中进行严格审核,促使企业投资效益得以迅速提升。在对减低电力企业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建设资金得以充分利用上面,工程预结算审核发挥出巨大的效用,将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合理化再分配,从而确保电力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时期电力工程预结算审核要点内容分析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要严格的遵照国家出台的工程建设收费标准、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定额标准及设计变更等有关条文,对工程预算、结算环节进行审核工作。工程造价人员通过全面的审核工程预算和结算内容,可以促使造价人员尽早的发现工程建设中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有效的监督管理工程造价全过程。 1.电力工程预结算审核内容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进行预结算审核主要是为了确保工程定额套用及收费计取是否合理、是否运用正确的计算方式进行工程量的核算,并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需要参照多项内容,如施工设计图纸、招投标计划书、地形勘察资料等,以此来进行详细的计算核实。具体的审核内容具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工程量的审核要点。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针对输变站工程量的审核流程相对容易一些,在此我们进行具体说明:在针对电力工程中变电站部分的工程量审核标准要以提交上来的施工设计图纸中的电气平面图及主接结构图为基准,同时要切实的参照变电站技术标准来进行详细审核,如具体内容中的各等级电压进出线的回数、各类电气设备型号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标准等。全面的掌握变电站系统内重要设备型号及数目来进行相关预结算审核工作,在此期间,出现较大审核难度的环节当属电缆在敷设中的设计数量,特别是在安装设备时所需的铁件数量较多,在实际计算中会涉及到针对不同型号类别及性能来对其套用定额分别来进行计算。除此之外,针对变电站土建工程进行预结算审核过程中,架构钢梁的套用定额的设计需要依据当前电力工程预结算定额标准中所规定的实际工程量来予以完成。在涉及到基础设备和主控室建筑在进行具体的预结算审核中,可以参照全国统一定额标准来予以落实。送电线路工程在输变电站工程中的预结算审核时,其重要程度要超过变电站。在对其展开线路工程预结算审核任务时,需要对在审核过程中涉及到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准确把握,如对线路设备回数、线路总长度、实际挡距值、杆塔数的总量、导线地线的型号及线路单公里造价等方面有一个详细了解[1]。其二,工程量的误差值。在电力土石方工程预结算审核期间,经常会在工程量的计算上面出现些许误差,正误差和负误差是该工程量误差值的主要特点。在此我们来进行详细分析:在土方开挖工程量地计算中,主要会表现出正误差,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在该工程量中,针对各类土质进行开挖的深度及相对应的放坡系数是受到定额计算规律影响的,但如果并没有采取放坡手段进行实际施工,这样所计算出的工程量便超出实际工程量,继而出现了正误差。例如:对于土方基础斜柱式进行开挖时,施工单位没有遵照施工设计说明上明确标出在开挖时运用环保方式进行,没有全部的掏挖基础底板,没有充分的保留原土状,且在实际放坡过程中,直接从垫层底板处开始实施放坡,完全没有履行在基础底板上层0.3m以上进行,因此在进行预结算审核时,所计算出来的土方量超过了环保型土方量的2倍之多,致使造价误差加大;负误差则表现在施工阶段中,造价人员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对工程量中的实际尺寸大小进行计算,没有参考施工方案来进行,进而在计算中出现了设计尺寸与实际尺寸不符的负误差[2]。 2.预结算中的套用单价审核 在具体工程量的套用预算定额单价的审核期间,需要进行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及换算定额单价的详细审核,具体审核中需要对二者进行分开审核,在此我们来进行一一说明:首先,在进行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环节中,需要查看施工图标与工程实际项目名及内容是否保持一致,在此以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桩基础砼为例:柱基础施工类型可以划分为灌注桩、钢板桩、人工挖孔桩等类型,且每一种类型都是以桩径长度进行具体划分的,因此在实际套定额时需要依据参照施工图中的具体类型进行计算;其次,在针对换算定额单价内进行审核时,需要将换算内容进行明确区分,其到底是对定额中的人工、材料进行换算,还是对机械中的部分进行实际换算[3]。例如:在电力工程施工期间,在现浇砼基础搅拌中,无模板基础、无筋基础等自身的调整系数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换算中应加以分区。与此同时,在针对不同系数在计算中应如何运算,应该相加或是相乘,应该结合实际内容,采用正确的运算方式予以完成。 三、结束语 电力工程在进行预结算审核过程中,由于其审核工作量繁重,且审核时间较长,因此对于实际审核人员自身的专业化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工程造价人员在进行预结算当中,要具备更多的耐心与细心,避免重复工作,尽量的减少出错率,针对工程造价内容来选择出最佳的预结算审核方法,从而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在造价管理过程中的预结算审核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小红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龙岩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管理贯穿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和控制管理一方面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资金利用超出预算规定,保证电力施工顺利进行。文章在阐述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如何提高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管理 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资金预算能够进一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资金运行情况,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工程进展协调项目资金的运作,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合理评价和管控,根据资金预算建立相应的控制管理方式,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对工程进展和项目完成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概述 (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电力工程发展建设的重要工具和经济监管手段,能够对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和监督,并根据工程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可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效益的同时加强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二,能够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传统电力工程一味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没有注重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容易出现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合理控制投资发展规模,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工程造价失真的现象。第三,能够完善电力工程预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项目涉及众多环节,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角度不同,对电力工程造价的看法不同,最终导致电力工程从投资、预算到竣工各个环节的管理出现脱节现象。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通过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投资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 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的编制需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编订出有针对性的部门经费预算,即根据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所在地的材料、劳动力、电力等情况编订项目预算单价,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材料确定电力施工项目资金需求结构。另外,电力工程的预算中心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安排情况签订资金使用合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具体体现如下:第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表的编订。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表主要是对想要使用的资金进行预算申报,从而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企业内部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预算目标制定每一项工作的资金预算金额。第二,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申报表进行审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中心要在资金预算审批表中进行相应的预算审批管理,输入相应的审批资金。第三,制定电力施工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各个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工作开展实际填写资金使用计划申报表。 (三)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要点 第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需要严格通过招标来竞选,通过合理的招标方式降低预算风险,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第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如果发包单位变更了工程和施工进度,需要根据施工变动及时调整资金预算,具体表现为:①发包人、承包人和预算设计人员需要及时更换电力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对于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及时更改。②变更的内容要严格尊重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进行综合预算把控。③对于危害人身安全的变更需要经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并以书面的形式为工程变更提供必要的支持。④不同工程的变更需要安排不同等级的人员来进行。 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落实 一些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落实,无法保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这些电力工程制度流于形式,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存在随意篡改的现象,导致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甚至会带来企业发展收支不平衡、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等问题。 (二)电力工程项目监控机制不完善,内控体制缺失 电力工程项目监控机制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具体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对维护企业管理安定有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电力工程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监控机制不完善问题,在资金审批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的错批、漏批、重批现象。 (三)电力工程项目资金周转困难 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电力工程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担保、权利质押的现象,引发电力项目发展资金周转问题。 三、提高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结合控制理论建立电力工程施工预算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进展中需要结合控制理论制定施工预算管理标准,对电力工程施工操作的各个过程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分析,对于电力施工项目出现的偏差及时修改。电力施工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其中外部控制是指预算中心管理人员对执行者的控制,从而保证施工预算执行效果。内部控制是指各个职能部门对自身预算执行操作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了自身预算的主体意识。 (二)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完善电力施工企业资金内部控制机制 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的关键是对资金的未来使用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从而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电力施工项目发展目标。资金预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控制,预算的编订是控制的第一步。预算往往以具体数字的形式来呈现,代表了电力施工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标准,可以被考核管理,因而可以被作为一种评价工作成效的标准。预算编订的第二步就是通过预算比对及时发现企业资金实际消耗和预计消耗的差距,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减少偏差。电力施工项目各个部门负责人员需要充分认识资金预算管理和控制管理对于工程项目顺利进展的重要性,加强对资金预算和控制的领导、管理,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完成电力施工项目资金预算管控。 (三)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预算控制系统 预算考核是预算控制管理的职能性体现,通过对预算的考评管理能够发挥出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因而提高电力项目资金预算和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预算考评体系。预算考评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是对整个预算系统的考核评价,即对电力施工项目业绩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能够实现对预算管理系统的优化。另一个层面是对预算执行者业绩考核评价。为此,预算考评体系需要着重考虑考评指标和考核业绩评价。电力项目施工预算考评体系包括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涵盖了企业业绩、发展数据、利润指标等内容。科学的奖惩制度能够促进预算考评制度落实,实现权责统一。同时还能够引导电力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和计划目标吻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管理,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公司的标准化代码和编目库,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管理,实现对公司资料的综合应用,提升整个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的管理价值,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从而提升电力施工项目企业的资金预算成效。 作者:王丽 单位:濉溪县恒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作为我国经济与工业基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必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电力工程项目更好地为电力发展服务。本文从电力工程项目进度影响因素入手,进而分析常见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计划 电力工程项目与我国电力整体系统发展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范畴广、系统复杂,就不同项目而言需要的技术也有所不同,因此,进行合理科学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想的至关重要,从质量上,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从效率上,能够提升电力运作效率;从成本上,能够保障电力成本控制在合理范畴内。由此可见,想要保障电力系统事业长期健康发展,就需要有效进行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1影响电力工程进度计划因素 1.1电力工程施工条件 电力施工与土木施工相比,对于施工整体条件的要求都很高,但是土木施工对于水文地理等环境的勘测十分完备,但是电力施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考查都不够细致,整体的地质水文与设计方案相冲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通常需要预先进行图纸的设计和计划,通过与实地的考查相结合进行综合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施工,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进度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计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后构建计划。[1]例如,在电力施工过程中,软地基以及障碍物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计划中往往选择普适性较好的粘土进行地基假设,也正因为此,电力工程很难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疆域面积广,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质差异大,天气变化也差距较大,在进行电力工程进度计划中,也应当考虑到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雷电等天气,对于电力工程临时停工影响很大,对于工期计划也有负面的影响。 1.2电力施工整体组织管理 在进行电力施工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施工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协调整体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施工的机械和施工从业者进行调配,每一个机械或者人员的调配都会对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如果电力施工从业者受过的训练不够专业,在管理过程中就会发生电力工程项目进度延后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在电力工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等等,不仅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而且影响整体管理安全和质量。[2] 1.3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计划的制定 在电力工程实践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项目中设计计划的制定,不仅应当注重对于设计草图的绘制,从某种程度而言,设计图纸的确是进行施工实践指导的重要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图纸背后蕴含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材料的采购清单,进行相关重要材料的购置和准备,因为进行规范性的设备以及材料购置也是电力工程计划的重点环节之一,需要将其放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较为大型复杂机械的计划,应当放在重要位置上,如果忽视这一点,会对整体计划的设定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 1.4电力工程项目范畴的划定 电力工程项目的计划进度,很大程度上与项目的范畴息息相关,范畴的划定主要是指对于具体工作内容的规定以及计划的编制,规定属于电力工程需要完成的工程内容,这对于整个工程的时间、资源和费用估算都有显著的意义,不仅如此,范畴的划定也包括对于内外在环境的把控,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外部环境变化是很快的,想要对于风险进行把控就需要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范畴进行划定,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进度计划的科学推进。 2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分析 2.1电力工程项目主线计划管理 通常,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范畴最广、项目最多的部分就是主线的管理,例如,在变电站的主控楼中,主线的工程要求流程,从地基挖掘开始,进而进行模具制造、钢筋捆扎、混凝土浇筑以及墙体埋线的施工,最后进行外墙主线的粉刷,在此过程中,由于电气和暖通工程安装等过程中,工期通常在三到五个月实践,电气盘柜进场过程中会遇到地板制造顺序和吊顶相配合,只要进行主线的严格控制,就能够把握整体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 2.2电力工程项目中工序控制管理 明确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不同分项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进行施工顺序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的电力工程项目计划编制效率,例如在进行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通常的工序为:首先进行基础环节的构筑,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架的设置,最后进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在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涉及到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接地和电气的预埋回填后,在实践接地网的构筑和电气的预埋工作,进行接地网施工过程中还应当进行电缆沟和后续道路开挖部分的预留。由于电力工程分项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应当在在施工前先进行逻辑理顺,由于不同的特殊原因导致工序的更改,应当出具专业证明进行施工工程质量的保障。 2.3利用甘特图进行计划管理 甘特图主要用于进行计划的编制,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横轴模式实现日期表的构筑,甘特图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优势在于便于进行资源的检查和计算、直观、易懂,对于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理解起来难度相差不大,这也令其不仅适用于高层的设计计划管理,更适合进行现场施工管理,在电力工程实践中,往往都是中小型的项目,符合甘特图的应用要求。但是甘特图同时也存在对于复杂电力工程项目而言,表达信息量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一旦发生计划调整或者更改的问题,就需要整体进行调整,因此整体而言适合电力工程小型项目的进度计划与管理。 2.4电力工程计划管理方法选择原则 对于不同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进度计划选择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整体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大致相似的,上文已经提到过,同时对于电力工程计划管理方法选择的原则也有如下几条,可以在事件中进行统筹考量。首先需要考量的是规模大小问题,对于小规模项目可以采取甘特图等方式,而对于复杂工程应当采取更加复杂的模型进行构筑,保障其质量和效率达标;其次需要考虑的是电力工程的复杂程度,复杂程度和规模大小有交叉和相似的部分;再次,需要考量电力工程的紧急性,对于不同工作分工部门进行指令的,以便于其能够进行工作的延展性计划编制,一旦失去对于紧急性的考量,就会导致工期的部分延误以及计划方法的偏差。 3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中,影响其进度的因素构成复杂,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理顺不同部分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进度编制,这样才能够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 作者:周方亮 单位:宁夏远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分析 摘要: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长期的优化工作都是极为必要的。文章从阐述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入手,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应用需要以不断的优化为前提。因此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应对于技术应用的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优化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既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从技术应用重要性高、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整体性价比不高、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等方面出发,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 1.1技术应用重要性高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开始逐渐的体现出来。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力开始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具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质量的高低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其次,电网建设的水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各类环境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增强电网立场和电网建设的安全水平,并且对于安全技术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2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升。通常来说受到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的影响,气候、地形、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处于十分不均衡的状态,这集中的体现在了不同地区用电规模和用电高峰期分布不均衡。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应当更加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发展建设原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电网建设和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都较为落后,部分电网在恶劣的条件中很难保持高效的自动化运作,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安全技术进行优化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3整体性价比不高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整体性价比并不高。由于智能电网采用先进的电力工程技术,并且可以有效的综合降低电网的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因此可以视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时无法切实的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其次,安全技术的应用有时也无法对于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因此无法较为明显的提高的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这也是安全技术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1.4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优化水平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主要是指电能质量评估体系级完备建设进度较为迟滞,从而使得这一技术的经济性能无法满足电力市场的用电需求。其次,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还体现在了有些新兴的技术由于技术体系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因此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还没有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虽然其能够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效果显著,但是整体的应用性价比和质量都处于有待优化的状态。 2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措施,以下从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减少技术应用污染、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等方面出发,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2.1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第一步是努力的满足更多客户个性化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提供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于包括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和恒定频率交流电源在内的设备进行个性化的优化。其次,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高频的开关电源来获得更高的技术含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解决好电力输送过程中出现的电网突然断电问题。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解决时常出现的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最终才能够更加稳定的提高了电网工作的稳定性和供电的质量。 2.2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关键在于增强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发挥电网工作状态较为稳定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满足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应用的技术前提。其次,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对于诸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先进设备进行合理的推广与优化,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输电工程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所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并且还应当进一步的增强在极端天气下输电的稳定性,最终可以让安全技术应用的效率不断提升。 2.3减少技术应用污染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需要着眼于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包括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以及能源转换技术在内的诸多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技术评定与技术实验。其次,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应当增强对于交流输电实现的控制灵活度,最终能够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将系统性污染降低。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还应当努力的适应远距离输电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的环境,最终能够在更远距离和更大容量的输电工程中获得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2.4合理实现电能隔离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实现离不开电能隔离的合理支持。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新型清洁能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其次,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还应当将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能够起到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的效果和保证智能电网的良性稳定运行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来有效的提升技术的性价比,最终能够更加合理的实现电能的隔离工作。 3结束语 安全技术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因此电力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将其作为电网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来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技术优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徐铭 李晶 单位:国网江西都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电网的增容扩建,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越来越多,由此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对工程做出详细的规划,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电力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施工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优质高效的完工。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对于电能的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的覆盖面积较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对于施工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合理规划各个环节的施工内容,合理掌控施工进度,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优化各项资源配置,确保工程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只有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才能够确保工程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管理体制的缺失导致施工管理缺乏了有效的依据,管理方案不切实际,所以不利于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电力知识,所以对于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管理中,却缺少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不强,有些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但是对工程的施工经验比较欠缺,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管理,或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总体规划和指挥方面缺乏统筹能力,所以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存在很大的影响。 1.3施工管理内容协调不畅 质量、进度和成本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目标,这三相目标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很多电力工程施工中,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不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就会加快施工进度,由此就会产生质量问题,如果返工就会增加成本支出,并且影响到施工进度。而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如果刻意的追求质量,一味地选用价格较高的施工材料,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说如果这三者之间的控制失衡,将会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1.4电力工程施工的合同纠纷 合理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合同中包含诸多的要素,明确了承建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用料以及成本管理等,合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纠纷,因为合同管理本身就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参建单位较多,在具体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业主与承包商、承办商与分包商、业主与材料供应商等各种复杂关系的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就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施工企业造成不利。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 2.1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完工的基础保障,所以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确保部门间的衔接的协调性,从而为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出详细的管理规划,并且确保落实到位,为施工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 2.2严格管理人员资质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管理人员的投资效益意识缺乏,工程造价控制相关的知识比较淡薄,这样就造成了电力工程的实际工程造价远远大于预算时的造价,另外因为无法科学进行施工组织,造成施工部门之间无法协调,施工效率不足等问题。要不断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者认为,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任何的管理技术都是虚的,惟有管理者是活的,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施工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也是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也是其基本前提。 2.3完善施工内容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是确保电能稳定供应的基础保障,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加强对质量、进度与成本三项内容的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项管理内容的失误都会对其他两项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三者之前协调发展。根据工程的总体要求以及设计规范,明确工程的施工进度,并且制定详细的进度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切忌盲目追赶工期。为了确保施工质量,要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做好质量检验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操作,协调好各个工序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总体规划,严格控制每个施工进度内的成本,加强对材料的成本控制,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严防超标。 2.4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履行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是保证电力工程规范施工的保障和基础,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约束工程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把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和工程计划管理、施工管理、组织管理工作共同做好;其次要从相关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合同实施保障机制,将合同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再次要委派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工程招投标文件以及合同文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要完善合同管理系统,除了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工程的招投标文件、相关会议记录、合同变更条款、工程保险等资料文件进行科学的收集和整理。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的电能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强化合同管理水平,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成本与进度三项管理内容,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在预定的工期内优质高效的完工。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应该逐渐完善管理体制,并且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采用更加专业的管理方式,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德平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化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在整个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用户供电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输配电的安全性,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施工安全 10kV配电网作为我国主要配电网络之一,其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纵观当前我国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其中始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1当前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力破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配电网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配电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有10kV配电网中存在很多问题,电力供应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城区网络结构缺乏合理性[1]。原来的电力网络主要由单电源供电,用户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对接线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任意摆放的问题。加上用户用电量的逐渐增多,加上缺少安全用电意识,直接导致了配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力供应需求。 2)闪络放电。 在长期配电过程中,配电网经常会出现闪络放电问题,这是由于线路长期暴露在户外,加上受到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下配电线路绝缘层很容易会出现粉尘,进而对线路绝缘性造成影响。雷雨冲击线路以后,配电线路可能会出现闪络放电的问题,闪络放电形成以后,线路会出现单方面接地的问题,这时两相电压会明显增加,进而使暂态电压增长。通常情况下,单纯电压升高是不会破坏绝缘设备的,然而在运行环境比较糟糕的条件下,设备绝缘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电路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3)过电压作用。 实际上以前我国供电设备的总体形成不是很高,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不良环境之下,供电设备长时间运转很容易会出现线路绝缘性差等问题[2]。同时长时间运行期间,供电设备需要对内部过电压作用起到承受作用,进而破坏电力系统。此外,弧光接地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过电压作用,其电压值非常高,成为损坏设备的重要原因。在线路电流非常大时,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防护性措施,就会出现弧光接地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电力系统。 4)人为因素的影响。 当前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在配网施工过程中,人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人为因素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人员的管理很容易会被忽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其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就不能形成。此外,当前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知识结构陈旧,这一切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2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2.1将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做好 在10kV配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一个地区电力负荷增长的情况考虑好,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根据有关供电可靠性的意见展开规划与设计,通过归纳和分析这些问题,为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供有效保证[3]。 2.2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结合配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技术措施。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并仔细解答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将施工技术控制重点交代清楚,让每个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 2.3增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展开施工,因此在配网工程建造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对架空线、杆塔及配电设备等的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电力传输环境的规划工作,定期检测线路,以降低不必要的电路耗损。除此之外,在杆塔施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展开加固作业,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变压器是很容易被烧坏的,进而使变电操作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确定供电系统载荷以后才能实施变电操作,充分保证变压器的正常运转,最终保证电路配电的安全性。 2.4强化配网工程流程管理 10kV配网施工需要由人来完成,施工人员素质会直接关系施工技术的应用。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控,在开始施工之前拟定施工计划。对“签订合同———提出设计方案———竣工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对以下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审查项目设计方案;管理施工工程,探索出更好的的方法,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科学管理工程造价,对设计、预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提升投资效益;将安全生产理念贯彻施工全过程中;完善物资管理,保证物资供应。 2.5科学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应结合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在配电网电力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将施工范围内线路考察工作做好,对于工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周密考虑,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此外,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停电问题的发生,即使必须要停电,也要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停电对用户生产及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施工困难,必须结合这些问题选择施工技术,同时保证施工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虽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及施工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深入挖掘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以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最终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倩 周国战 吕蓓蕾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电力相关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预算和费用管理。我国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巨大、工期长和造价大的特点,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造价管理。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企业中工程造价基本内容,然后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具体阐述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1前言 现阶段,我国电力生产水平得到了长足性发展,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也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建设材料、周边环境、使用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成本都在不断增加,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完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至关重要,对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基本含义 在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中,电力项目招标至最后的收尾工作都密切相关。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包括造价控制和造价管理,指的是利用资金预算的方法,将施工的范围和价值规划在工程造价中,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造价,在保证电力企业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节约资金,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高效的工程造价管理对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3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 3.1电力工程决策阶段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项目的规模、现有技术条件、市场和社会经济环境等等。项目规模大小与造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正比的,一般项目规模越大,造价也就越高。现有的技术条件也制约着电力工程造价,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有限。如果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必须采用超前的施工技术,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而且工程造价无法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对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也很大,相同电力项目造价差别较大。 3.2电力工程投标阶段 现阶段,在电力工程造价工作的管理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电力工程施工一般隶属于电力系统,在进行招标时,投标企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平等的关系,而这对于电力工程施工工作十分不利。另外,如果整个造价管理队伍资质较低,成本控制情况不佳,则也会阻碍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3.3电力工程设计阶段 在设计过程中,我国造价管理不够严格,这也是目前电力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在电力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对地质,气候和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施工精准度。 3.4电力工程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一般是无法避免的,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等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一般是可以及时纠正的,主要包括人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等等。 4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4.1完善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 目前,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完善管理、监督体系,并且建立有效的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实时检测,完善共享、交流平台,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工程管理、监督的责任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促进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序开展。 4.2电力工程招标方面 招投标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也是一种以市场为主导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式。招投标的模式出现,能够在根本上对企业的资格和施工的水准进行完全考评,进而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其后续制定与合同编写的重要依据。从招标文件的编写上来看,应符合事实性原则,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与偏离。对相关工程的工程量进行计算时,应该在根本上确保计算结果的精准性,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根本上杜绝估价不准造成的造价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招投标的相关工作是对投标企业筛选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工程招标工作,只有在根本上确保招标工作的科学合理,才能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4.3电力工程设计方面 现如今,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从限额的设计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完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负责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学习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并在根本上将电力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系统工程可以正常实现。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变更,应该加强全方位控制,杜绝出现突破总投资额的现象,全面优化现有的资金结构。为了在根本上做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限额设计工作,同时限额设计也是造价控制的中心内容,因此在进行该项工作过程中,要使用价值理论对该项工作进行全方位分析。现如今,价值工程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工作中,加强电力工程设计方面造价管理,有利于提升整个电力工程实际价值,因此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研究价值工程理论。面对多种多样的造价方案,要进行最优化选择,最终促进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完美平衡,为后期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性保障。 4.4电力工程施工方面 从电力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工作上可以全面看出,必须对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控制,因为电力工程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特征,而且施工量普遍较大,对于造价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关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调查,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工程造价控制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依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升合同的履行能力,并将工程的资金进行合理化使用。从造价审计工作上来看,必须在根本上保证相关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对于在电力工程中出现的费用变革,应该进行严格的评价和审核。电力工程造价审核需要参考多个材料,对于这些资料必须进行严格的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工程和投资活动的合法性提供有效保证。与普通的工程项目相比,电力工程的投资量比较大,因此对于相关设备的投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造价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允性,才能够及时发现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而采用相对有效的措施,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方位控制,使得资金能够在最大程度达到合理化利用,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5结语 电力企业的运营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而电力工程造价问题是影响整个电力行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主要结合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究,并且针对电力工程招投标方面、设计方面、施工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李斌 单位:粤电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电力工程得以高效建设的重要保障,项目管理可以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改进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我国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保障,因此,才有有效措施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需求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迅速增大,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国家必须建设更多的电力工程[2]。然而在实际建设的时候,如果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就无法真正的全面体现出来,这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电力工程项目良性发展[3]。为了能够确保电力工程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做好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突出问题 1.1成本管理问题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而言,成本管理是其重要的内容,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发展而言,目前成本管理还是非常容易不被关注的工作内容。电力工程和其他项目工程相比存在其特殊性,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都是由政府出资、地方建设为主,对于这样的建设模式而言,工程质量就成为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且唯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项目选材以及施工等方面,经常会发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这一问题时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2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要追求的目标,质量好坏是评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的基本标准。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同样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并非完美,还是存在某些瑕疵,如果质量存在问题,那么在日后的使用中便会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施工队伍的素质以及施工周期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主要体现,其中前者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便可以体现出施工队伍的素质。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很多素质不是非常高的施工队伍,如果利用这些队伍来进行施工便会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提升了质量风险。相比较前者,后者是次要影响因素,作为公共事业项目,电力工程建设都存在非常明确的施工周期规定,但是影响施工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发生误工情况,某些施工单位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为了能够按时交付,通常会选择日夜赶工,毫无疑问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质量风险。 1.3安全管理问题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是永恒话题。电力工程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高度关注其安全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忽略安全管理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相关施工人员没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同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不高,经常出现不戴安全帽就直接进入工地的现象。不管是对于哪个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只要存在施工安全隐患,必然是是该项目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同样如此。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2.1项目规划因素 在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工程项目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①在整体规划项目的时候有没有切实考虑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需求;②项目质量规划有没有经过相关模型的验证;③项目施工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④项目的周期规划是不是合适,有没有综合考虑一些不可避免的外部因素对施工周期的影响;⑤项目施工队伍人员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上述的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2资金投入因素 资金是实施项目建设的基本保障,资金投入是不是到位会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和其他工程项目相比较来说,由于式公共事业工程项目,虽然基本不会出现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但是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如果项目管理不到位的时候,也会容易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分析对资金投入的各方面因素,从根本上防止由于资金投入方面问题给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2.3人员素质因素 人员素质因素毫无疑问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这其中又包括了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素质。就设计人员素质层面而言,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能否满足项目设计具体需求,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是否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设计出一个科学、全面的电力工程项目,都会直接影响电力项目的建设。就施工人员素质层面而言,其施工水平是否可以满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需求,会影响到电力工程项目。就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层面而言,其自身的管理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无时不刻的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进行施工,同时及时发现并且处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会影响到电力工程项目。 3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改进 3.1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确保项目质量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从根本上确保电力项目的质量,是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规划电力工程项目的时候,必须要认真仔细审核好图纸,在项目规划设计完成之后,最好是通过3D模型技术来对该项目实施建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来全面深入的分析该电力项目。施工单位应该组织各个参加建设单位来审核图纸,确保电力工程项目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明确项目设计之后,还需要进行施工规划,该工作交由项目管理部门来完成,从根本上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可以按照规划来实施。 3.2做好成本管理,稳定资金投入 做好成本管理,稳定资金投入同样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对于哪个工程项目而言,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因此,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根据项目概预算内容来管理施工成本,尽可能的防止出现各种不必要的支出。对于那些不可避免,会对施工成本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问题,比如说设计变更,必须要得到项目总工程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执行。从各个方面防止出现施工成本浪费现象,尽最大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以提升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3强化安全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强化安全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同样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项目管理部门在工程项目正式建设之前,就必须全方位考核各方人员的安全素质。针对那些一线施工人员,有必要对他们组织系统且全面的安全施工培训,此外,还要实施“安全思想及技能考核”,确保所有施工人员都有比较高的安全意识,从而保障他们的施工安全,从根本上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双丰收。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管理不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成本以及提升施工效益。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足够重视项目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项目管理的质量,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作者:马坚 单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误区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电力行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整个项目经济的评价,以此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以及合理施工。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项目在对其经济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误区,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的稳步发展。为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合理性,笔者对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误区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中,电力工程项目经济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通常以内部收益率作为评价指标,内部收益率的利用充分的反映了整个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收到的最大利益,对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经济中的内部收益率主要受内生的现金流量特征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的反映一个电力工程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但是内部收益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在某些特殊的项目中难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因此人们开始趋向于利用外部收益率来代替内部收益率,这种现象的产生直接导致了电力工程项目经济在评价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再投资学说”以及“计算复杂程度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是最为普遍的两个误区,因此,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误区的辨析分析了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再投资学说”的误区 “再投资学说”在现阶段是经济学家支持在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采用外部收益率代替内部收益率的主要原因,是当下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的一个主要误区。对于“再投资学说”而言,传统的观点认为内部收益率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再投资学说”难以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的“再投资学说”主要是指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都是动态的,电力工程项目每一期投资获得的收益都可以作为下一期的资金进行投资利用,所形成的再投资利率就是所谓的内部收益率,经过多次重复投资逐步实现投资成本的增值。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每一期工程建成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者是净现金流量已经很难再完全投入到原有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去,也就是说这一部分的经济效益不能计算在电力工程项目的收益率水平之中,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每年回收的资金一般都比初始资金少,并且回收的资金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时间也比较短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再投资不仅难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的现象。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利用基准折现率来作为真正的再投资利率,然后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利润率、行业投资报酬率等外部因素计算出现的收益率更能够符合实际的要求,这里所形成的收益率我们称之为外部收益率。但是基准折现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通过科学严谨的计算得来的,而是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与分析,然后再由相应的投资部门采取决策形成一系列参数,所以基准折现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基准折现率作为再投资利率将会严重影响外部收益率的准确性,最终造成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年现金流量终值之和不准确现象的出现,所以说“再投资学说”是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的一大误区。 二、“计算复杂程度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误区 电力工程项目经济在利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计算,内部收益率在计算的过程中更要涉及到高阶方程,整个计算的过程中需要人们准确计算出使净现金现值和等于0的折现率,而这种折现率一次性计算出来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人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试算逐渐缩小计算的范围,从而最终得到使净现金现值和等于0的折现率。这种计算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繁琐,并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无解以及多个内部收益率的现象,而多个内部收益率出现的情况下人们又很难准确的判断出哪一个是真实的内部收益率。陷入“计算复杂程度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误区的人们普遍认为外部收益率在计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并且还可以避免计算结果出现无解甚至是多解的现象,对外部收益率进行计算所获得解始终是唯一的,因此可以在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采用外部收益率作为评价指标。然而在对电力工程项目经济的外部投资率进行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如果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多次分期分批等额投资的前提下进行外部收益率的计算,那么计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现金流量就比较简单,但是计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高阶方程同样会使外部收益率出现无解或多解的现象。而如果电力工程项目多次分期分批不等额投资,那么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现金流量就会比较复杂,在高阶方程的影响下同样会使外部收益率并非始终存在唯一解。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多次分期分批等额投资还是在多次分期分批不等额投资的现象下,通过现金流量对外部收益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都涉及到高阶方程,所发生改变的仅仅是现金流量的简单与复杂,整个计算结果依然存在着无解或者是多解的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人们主张采用外部收益率代替内部收益率作为评价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误区,而“再投资学说”以及“计算复杂程度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则是对该误区的一个拓展和阐释,通过对“再投资学说”以及“计算复杂程度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两种误区的辨析能够更加确立内部收益率在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的主体地位,在后期的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内部收益率的改进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水平,确保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稳定进步与发展。 作者:冯飞 单位:内蒙古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作为先行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我国电网发展也进入了建设坚强特高压智能电网的新时代。电网企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奠定了电网企业的基本管理框架和变革取向。较一般企业而言,电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关乎企业命运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从电网施工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两个层面,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以及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及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对电网施工企业治理框架属性下,加强财务管控执行力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财务管理;探讨分析 要想知道电力过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如何更好的进行下去,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成本是我们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想保证工程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保证成本的合理化,那么,什么是成本控制战略呢?所谓成本控制战略,就是企业想办法使得成本比同行业其他企业要低一些,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战略体系。这种新型的战略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目前电力工程的发展模式以及施工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在对工程的财务管理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一个内容,只有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的财务管理才能得到很好的进行,我们的财务管理才不会偏离一定的轨道范围内。下面,笔者就将向大家谈谈这一内容,有关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以及企业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 1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施工过程是一个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的过程,电力施工过程也是需要很多方面共同配合的过程,我们的社会需要工业的支持,我们的工业需要电力工程的保障,同时我们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财务成本的管理,也就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项目的执行质量。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和战略的意义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低成本战略优势明显,项目成本管理优点更加突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应地,其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成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成本控制层级协同度不高等种种问题,制约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施工预算缺乏系统性考虑,资源的项目间调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家及行业对电力工程施工定额不断修订,再加上招投标规定实施的日趋严格,作为参与者的电力施工企业来说,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对预算的管理不能局限于单个项目或单个核算单位。应当在兼顾效益考核的前提下,实施企业级预算策划和管控,在企业级实现预算的系统性筹划和控制。体现在工程项目上来说,项目人员、材料等参与要素能够实现灵活调度和管理,提高周转效率和效益。然而,对于大部分实施分公司制度的电力施工企业来说,该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1.2成本管理责任机制合理性欠缺,经营与施工责任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和强化。 不仅仅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管理机制,只要是涉及到管理类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责任、权力、义务明确与完整的成本管理体制。而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对于责任的界定过于单一,存在内耗现象。 1.3基层执行人员成本意识需要加强。 成本的管理过程是集体行动的过程,不仅需要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团结合作,更需要基层执行人员严格落实。项目执行经理,应当对项目执行人员进行成本教育培训,做到每个人都成为成本控制单体。 1.4急投快上,突破预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从管理角度和效益来讲,成本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工期与质量及安全。但是在实际项目执行,出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把重心放在了工期上。于是,出现了现在某些企业不顾长期发展的局限性,,甚至达不到工程的质量要求,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短期大幅增加人员和材料设备,造成了项目成本突破预算的情况发生。 2如何提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2.1改革旧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如何提升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从施工项目的投标开始,经过施工生产到工程竣工,整个过程链条都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变化,这时,新的成本的概念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新的成本管理不同与以往的管理,它改革创新了很多其他的项目成本管理所不具有的特点,保障了成本发生的真正合理性。 2.2强化责任成本管理,建立工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纵向分解到项目经理部、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并把管理人员绩效与成本指标密切挂钩的一种方法体系。社会的发展和工程的进步离不开责任的支持,社会只有充满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的进行社会生产,进行工程创造。 2.3建立“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三位一体理念。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安全质量,工期,成本,这三者缺一不可,是组成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在此,对于成本来说,我们需要考虑这两方面的成本,一是项目部为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二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质量成本则体现在因偷工减料而引起的故障成本以及应对突发事故做好的预防措施成本等。 3电力施工企业工程财务管理探析 3.1优化财务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 财务岗位设置严格遵守公司规定,符合上级公司目前业务工作内容的核算、管理要求。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和规范财务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电力施工企业需要专门对“基建财务模块标准化”进行立项研究,并需要对相关问题编制了专业研究项目工作报告,以便于对公司流程优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3.2积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同时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3.3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建立较为完善和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涵盖工程项目管理环节的各个方面,制定了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的控制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了完善的制衡和监督机制。结束语通过了上面的一系列的介绍和了解,我们知道,要想更好的进行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我们必须有着这样的意识,一是紧紧围绕财务集约化管理这一主线,强化财务基础工作、强化全面业务集成、强化精益化管理三项措施,二是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手段,三是严格加强预算管理。四是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只有将这五点真正的运用到我们的工程施工和企业管理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成本管理的核心,把握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层级,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张莹 单位: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财务部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控制分析 【摘要】随着国力增强,科技日益进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蓬勃发展,前景无限,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越发显现。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管理还具有诸多问题待遇解决,譬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就十分严峻。因此,当下必须及时调整相关的管理措施并且详细分析实际情况。文章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的提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安全控制 1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既繁琐复杂又十分多变,而且很难预知发展情况,这一定程度上给其施工环节造成不小的挑战,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或者意外会直接引发安全事故,兹事体大。前文介绍了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特点就是复杂多变,它包含很多难以管理的设备或材料,以及意外的突发状况,所以,只有认真管理好施工过程的每个微小的步骤才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2电力工程建设在质量与安全控制方面的问题 2.1设计不符合实际 只有保证设计的规范性以及合理性才能够较好的达成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说,所有电力施工单位需要将设计图纸作为依据,不可以随意对设计随便改动,如果出现问题,必须立马和设计单位取得联系,防止出现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严令禁止为了追赶工期而肆意改变方案的做法,否则就会失去图纸原本的设计意图,导致工程设计与实际情况的相脱节,降低工程质量。 2.2安全意识薄弱 整个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达成都与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紧密相关。但是,很多电力施工单位缺乏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他们只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例如安全教育,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因此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2.3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显示,许多电力施工方都是片而地实施质量安全管理,只注重表面工程,但是却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更没有实行好责任制,对事故的防范措施更不用多说。所以,导致了施工人员工作的不科学,无法及时地进行安全管理,事故再三发生。 2.4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电力工程施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电力工作职工的技术要求越发严格,各施工单位要积极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并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据调查显示,许多电力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竟然是因此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合格,所以增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3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 3.1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 质量控制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来说就是核心,电力工程的质量受到一些干扰可能也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人员没有依据既定的规则施工,所以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从电力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开始,稳扎稳打的做好每一个重要环节的工作。①工程全部完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电力工程质量测试,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非常规的质量问题,要立即改正和并加强技术设备,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有环节都能正常运行。②安排特定人员全面监督和管理施工过程,电力工程质量方面产生问题可能由于某些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导致的,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增派专业的监督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出现任何施工问题,要立即改正,逐渐减少甚至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保障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③对施工人员进行摸底测试不能凭空臆造,首先要符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然后全面了解施工人员的技术程度,准确评判他们是否达到既定的要求。 3.2贯彻落实有效的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建设应贯彻落实有效的管理体系,譬如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①电力工程监理单位监督工程重要部位以及关键工序必须根据监理规范,对电力工程建设所有环节的质量进行仔细把关,在尚未获得负责单位验收合格之前不可以进行之后的工序。②安排特定的项目经理专门监管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并且接受施工人员监督,保证项目建设施工质量。③所有参建单位按照规定如期举行工程质量探讨会议,分析质量问题并且总结经验,以此提高电力工程的总体质量。参建单位还可以建立QC小组,充分动员电力施工工作人员共同承担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的责任,贯彻具体的科学的的质量管理思想理念。 3.3加强现场监理的规范性,并严把资质审核关 在管理检查电力施工现场的时候,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监理法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好管理作用,并按照施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电力现场监督措施,同时,科学的安排电力监理人员,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前培训以及在职培训,同时,不断加强有关检测仪器的配置,不断完善和详细整理电力管理记录资料。如果出现资质审核违规现象,应依法处理,仔细考核每一位电力建设人员工作资质,做好相关资审工作,防止出现无证上岗的不合理情况出现,从而提升电力建设质量。 4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控制措施 4.1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定期演练 为了将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或者人员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必须积极应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安全施工环节,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所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组建专门的应急小组,以便能最快速度的发现并解决隐藏的安全隐患,对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各种因素做好紧急备案同时制定出管控措施,将安全落实到每一个人和每一片区域,保证应急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全面增强各方面的应急能力。 4.2建立电力工程安全评价体系 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控制主要得益于建立健全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评价体系,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所有的设备或运行系统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另外安全控制办法必须符合所有要求,否则作废。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掌控可能发生危险的局部地方和源头等,严格的掌握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将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科学的安全防范举措和解决办法。除此之外,决策人员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按照安全评价体系计算出的最终结果,根据结果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从而有效的增强电力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系统性,尽快实现电力工程安全监管的目标。 4.3进行安全教育,严格保证安全防护手段的顺利进行 为了避免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必须要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并实施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办法,施工单位同时还要对安全措施的工作进行监督,从根本上保证降低安全事故的隐患,第二,安全措施的执行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最后,要定期检查施工现场,与此同时,负责人要随时随地监管现场的各个安全事项、重要施工设备及施工人员,避免操作失败。心中牢记一句话:人民安全放首位!每个施工企业人员要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时刻保障人民的安全才能使危险不再发生,将将各项损失降到最低。 5结束语 质量管理和安全管控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来说是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只有在每一道工序中准确实现安全、质量管理的目标,将两者全部融入到电力施工当中,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各方面的安全、质量和效益,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可以有序进行,电力施工单位才会更加稳步发展同时使电力工程安全运行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作者:姬鹏 代晓娟 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天水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 摘要:在电力工程行业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对电力工程在其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及其管理进行分析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对其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之得到很好的解决,促进我国电力工程行业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改进、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和施工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其质量、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也对其十分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及其管理等各方面的现状以及现如今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并且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使其在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得到切实和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行业建设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及其管理技术水平,最终促进我国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1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今,虽然我国各方面的科技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技术、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水平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但是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施工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电力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质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其进步和发展,使得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其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不够全面和不够完善,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进度、施工规模及其工程本身的建设都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使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无法达到原先的设计要求及其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建设效果;其次表现在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面,目前,其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没有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和施工的合同要求,没有对其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严格的要求,或者是没有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等,对电力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施工管理的质量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2制定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的办法 2.1制定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完善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 这是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能够规范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我们在执行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时,必须向施工单位提供完善且全面的资料,如提供该电力工程的设计思路、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质量的保障方法以及施工的预期效果等;此外,相关的施工技术部门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对以上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时地交流和沟通,避免问题的疏漏,制定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完善的管理流程,并且严格地按照流程来对工程进行建设、施工和管理;然而,这些又必须在良好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下进行,只有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得到了明确,他们才会竭尽全力地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该过程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及高效性。 2.2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根本,而管理人员是这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技术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鞭策各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充电,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并且使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落后工作热情,并最终在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等方面的管理上更加井然有序。 2.3做好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电力工程才不会随时发生安全事故。要做好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我们必须综合工程建设和施工的特点,做出完善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之后,要严格地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方案的要求来执行,此外,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严厉整顿不规范的施工行为,使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高质量目标得以切实有效的实现。 2.4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这是新时期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及其管理的基本要求,其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其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因为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工程的设计精度和施工精度,还能够保障施工技术管理的高效性,因此,我们必须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使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得以实现。 3结束语 对电力工程的建设技术、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并且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是其行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且拿出有效的办法来促进其改进、完善、创新、发展和推广。 作者:陈艳 单位: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急剧增加,由此对电力工程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工程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施工流程较为复杂,所以加强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本文主要就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更好的提升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开展成效。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控制;模型分析 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成本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施工效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但是就当前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现状而言,实际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就成本管理本质来看,是属于一种逐渐明晰的过程,在项目工程开展初期对施工成本进行估算,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监管成本,明晰成本同工期之间的联系,以便后续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所以需要构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概述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项目工期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每个管理环节并非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首要解决问题,而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当前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指项目主体以及过程作为核算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费用支出总和,包括施工材料的购置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机械设备成本以及财务成本等,成本管理目的有一定差异,施工项目成本的划分方式同样存在差异。按照施工项目成本费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生产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以及其他成本费用,按照施工成本控制能否按照计划进行,可以分为可控成本以及不可控成本,按照成本控制的经济性质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的划分,可以按照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划分,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设备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其中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配件、半成品、使用或者租赁的费用,材料购买中所耗费的运输费用、运输损耗费用和保管费用等,均属于材料成本项目中;人力资源成本,同施工项目息息相关,由于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力,需要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费用[3]。人力资源成本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础工资、奖金、保险费用、补贴、辅助工资以及福利费用等,均属于人力资源成本项目;机械设备成本,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建造设备,从而产生成本费用,其中包括自由设备、购买的设备以及租赁使用的设备,新购买的设备中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损耗成本以及安装成本,而对于施工单位已经拥有的设备,包括机械设备的折旧费用、维护以及检修成本,租赁的设备包括租赁费用、运输费用以及组装费用;除了这些费用,还有一些不可预估的费用产生,可能出现污染治理费、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费等。就工程前期规划精度和深度而言,在电力施工项目前期规划中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计划的精准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成本管理内容更加全面,从而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工程始末。就工程材料耗用,技、民工管理而言,工程项目施工中,尤其是电力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购买,合理的成本规划,有助于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减少材料购置、运输和存放成本;对于技术人员和民工人员而言,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最大程度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来确定工程所需要的施工人数,减少施工人数过多,造成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从工程工艺和质量而言,电力工程是一项复杂、麻烦的工程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在施工工艺技术方面,实现最优配置,结合工程实际工艺需求,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降低工艺成本浪费。此外,对于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资金率,降低施工成本,但同时能够实现技术人员的最优配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为施工单位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长远发展,保证自身利益,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陷入了盲目建设的境地,造成了大量成本的浪费。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大多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控制力度不足,偏于施工结束后的成本核算以及静态控制,从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理念尚未贯穿始末。甚至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扩大规模,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而造成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经济亏损加剧,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2.2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结构过于冗杂,呈模块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技术创新和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只负责监督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验收入库,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较少,只负责本部门应该负责的工作,同成本管理没有联系。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的管理过程,同管理、技术以及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所以,仅仅依靠企业财务部门是难以充分解决成本控制和管理问题。 2.3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偏低 就当前电力施工现状而言,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作为把控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最直接群体,其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基层管理人员多为施工人员,只是由于施工需要才转变为项目管理人员,尽管现场施工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施工管理培训,进而在对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成本控制意识偏低,从而影响到工程整体的成本控制成效。 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构建 3.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构建 3.1.1确立项目经理 首先应确立项目经理,落实责任制,明晰成本目标。项目经理应对资金支付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越权办理的现象发生,造成资金使用的混乱。并制定严格惩处制度,降低工程管理费用。 3.1.2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应吸收具有专业技术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以便对项目工程实现系统化管理,做好预算工作,从而保证后续工程环节有序开展,最大程度节约施工成本,防止劣质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3.1.3制定施工指标建设单位应对施工单位下达相应的施工成本指标,确保施工单位能够严格遵循施工成本指标进行施工,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对于超过的部分进行处罚,而留有结余的部分,对施工队伍进行奖励,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3.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分析 3.2.1制定资源计划 电力施工项目管理首先应对施工规划进行充分分析,设计工程项目分解图,将施工项目分解出不同的工作单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及技术,提升准确性。电力施工项目应明确各个工作单元所需要的资源总量以及类别,确定施工人数,选择相对应的定额要求。根据市场定价情况来构建不同的价格图,对上述信息资源进行归类和总结,制定人力资源、材料资源以及机械设备的需求表。 3.2.2成本估算和预算 估算成本是在资源规划制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过程。项目管理者依据施工资源需求图以及以往施工项目成本信息,选择施工项目成本估算策略,更加客观的展现施工项目施工成本以及其他间接成本,建设资金的投入。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落实相应的工作计划标准,进一步细化成本估算结果,以便于后续成本预算工作开展。 3.2.3成本核算 成本预算主要是为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分析的依据,根据数据之间的对比来考量预算结果是否全面、合理。成本核算需要借助财务会计账目数据,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分析策略,来评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进度。对成本进行分析方法可以细分为对比法、因素研究法、专项成本分析法以及整体成本分析法。专项成本分析法中包含成本盈亏异常分析、工期成本分析以及质量成本分析。其中成本盈亏异常分析主要是针对施工任务实际工作量是否同工程情况一致,资金投入产值和实际获得的利益是否一致等,通过几种成本对比分析,来反映成本盈亏。 3.2.4成本控制 电力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对工程项目整体预算的调整,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贯穿于成本管理与控制全过程。成本核算是对施工前期成本控制情况进行了解,而成本控制则是在成本预算制定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通过“挣得值”概念来分析施工成本和进度,得出挣得值曲线图,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在不影响工程进度、质量以及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节约施工成本,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由此,针对这一问题,电力施工企业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做好施工成本的估算和预算,对施工前期成效进行核算和分析,将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于工程始末,构建项目成本管理模型,以求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姜鹏 单位:国网四川蓬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期电力企业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技术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因此应努力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强化施工质量,促进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1当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现状 当前,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交底还不到位,施工技术交底是工程顺利施工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施工技术存在于整个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技术交底工作能够为施工的技术、规模以及工程建设等提供保障,能够使施工人员更加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有更加科学的掌握,能够在施工中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促进电力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技术交底工作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技术交底工作并不到位,电力工程建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电力工程管理主要是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人员以及造价等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使电力工程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施工合同签订中,很多电力施工的附属设备描述不到位,结果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重新进行设备采购,给工程建设的进度以及造价等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在施工人员选择时也不到位,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素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效果,而施工人员的选择比较随意,施工人员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到位,无法发挥出施工人员的真正作用。 2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对策 2.1完善电力施工技术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设计单位就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将工程设计的思路、工艺、技术要求、质量保障的对策等详细、清晰的告知施工单位。详细的交底能够将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准确的描述,保证每一道施工环节都紧密相扣,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再次审核,向设计单位以及业主提出存在的疑问和技术问题,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交由监理以及业主审核,使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得以保障,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的技术部门应对审核后的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明确相关问题后,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制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应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工程技术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施工人员的技术再优秀,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以及职业道德,施工工程建设也无法顺利的推进,因此应强化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位施工技术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完善责任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的品牌意识,注重工程建设质量,注重企业的形象建设。施工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任务,能够及时、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使用专业化的管理设备,实现管理的效果。2.3强化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以及管理人才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效果,应要努力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使技术管理能够树立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技术交流会等更新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以及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所有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促进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推进。 2.4强化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是主要的目标,质量是衡量一项工程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加强质量管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全面的了解施工建设的标准以及技术方案等,能够实现规范化的施工建设,对于没有完成技术交底部分的工程,不能进行施工建设。同时,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管理,要求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对已经完成建设的工程部分进行检查,明确其是否与施工图纸、建设标准相符合,如果发现违规行为要立即停工整顿。 2.5实现信息化管理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应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设备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提高工程设计施工的精度,使电力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开展。使用计算机软件等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将进度、资源以及成本控制有机结合,促进管理科学性的提升。 3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电力的需求逐渐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也随之发展,当前目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管理,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完善技术管理流程、制度,强化人员素质能力,实现电力工程质量以及信息化管理,使电力工程建设更加规范,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者:尹明 单位:山东星元实业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分析论文:电力工程送电线路施工工艺分析 一、送电线路的施工特点 1.受外界条件影响大。 送电线路的施工是在户外的环境条件下,绝大多数为野外作业,甚至翻山越岭,受野外环境条件、地形地貌的影响很大。同时送电线路敷设跨越的范围广,长度长,无论是天气条件和地理状况都对送电线路的施工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北方,四季分明,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大,恶劣的天气无论对于工程的施工还是日常线路的维护都会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线路施工时要尽可能的避开不良的天气条件和不利的地形。 2.机械化受限,施工工作量大。 送电线路的施工地域范围广泛,有些偏远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低,相应的机械化水平也低,缺乏先进的大中型机械,加上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型机械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工程施工只能采用小、轻型机械配合人工操作完成。施工人员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负担重。 3.高空作业多,难度大。 送电线路的施工建设中,大多为高空作业,相对于地面施工来说,高空作业的难度要大得多,而且对于施工工艺和质量的要求也很高。不仅仅要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还要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 二、送电线路施工工艺 1.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 随着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大型机械的应用,在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施工方面用机械搅拌、机械捣固、机械喷淋养护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搅拌、捣固和养护,是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明显减轻,既节省了人力又实现了高效率的施工。原有的木制模板也被钢模板所取代,进一步提高施工的质量,使施工操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在一些送电线路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施工中,特别是对于500kV的线路施工,使用搅拌机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对混凝土进行捣固。使用大型机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野外作业的环境下,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大型机械的应用适应性问题。对于大型机械适应困难的地区,仍需要小型机械加以配合。另外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对于混凝土工程的养护仍然以人工淋水养护为主要养护方式。 2.土石方施工工艺。 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土石方施工采用掏挖或半掏挖土坑基础型式的施工工艺,但是也有一部分地区采用嵌固或直锚式岩石坑基础。随着施工技术和机械工艺的发展,开始有钻孔机等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是原状土基础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在爆破方面,采用延时光明爆破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石方的开挖,岩石坑爆破成型。随着非电起爆成孔技术的应用,使施工安全性得到的有效的提高,同时减少了炸药的使用,经济成本降低。在流砂和淤泥地段,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应用超声脉冲检测法、水电效应法和超声波检测法等技术方法,可以准确的对桩基础的施工质量进行判断和检验。在转角塔的施工上,引起上拔力较大,可采用有良好抗上拔力性能和良好的稳固性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采用岩石基础时首先要对塔位周围的地质情况和岩石分布进行仔细的勘察,检验是否与设计存在出入,如果实际与设计不相符要对及时对设计进行变更研究出新的设计方案然后再进行施工。在对岩石基础开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岩石结构的整体性,对安装锚筋的位置和尺寸进行反复的核对,确认无误在进行固定施工,注意科学养护。 3.杆塔的施工工艺。 从目前杆塔的施工情况来看,普遍采用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的方式进行混凝土电杆及轻型铁塔施工。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对特殊的杆塔形式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的改进。对于大型、重型铁塔的施工通常采用分解阻力的方法,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分解组塔的方法加以创新。以往多采用外抱杆带落拉底线的方式,但是因为在拉线方面控制难度很大,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组塔的难度更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可采用内摇臂通天抱杆分解组塔以及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塔方法来控制拉线,效果显著。对于铁塔,特别是高塔的组立,可采用全倒装或者半倒装的新工艺来进行施工建设,传统方法的倒装组塔一般是在高空作业条件下进行采用此工艺可使其转变为低空条件下作业,施工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而且节省成本,经济性好。随着液压提升新机具的开发和应用,组塔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送电线路的施工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杆塔的组立,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现场,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本质仔细严谨的态度,科学规范的操作,保护好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可以说,安全施工是杆塔组立施工的核心,是重中之重。杆塔的是输电线路的重要设施,对于送电导线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又具有避雷的效果,其强度是由杆塔的制造材料、本身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形式所决定的,因此,在杆塔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强度和刚度较高的杆塔。 4.架线的施工工艺。 在传统的电力工程送电线路的施工过程中,架线的施工方法以人力放线和绞磨牵引紧线的方法最为普遍。应用此两种方法架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线路采取全停电或者半停电的方式,以实现跨电力线路架线,而且在跨通航河流架线上海需要全封航或者半封航,整体来讲机械化水平不高。这样一来,对导地线就会产生严重的磨损,而且劳动效率不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山区,放线操作困难较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随着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张力架线被开发和应用,改变以往人工架线施工的格局。使用牵张机械,可以使导地线能够持续保持有力的状态,始终具有一定的力,一定距离的保护交叉物的安全,而且放线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将每相导线放完之后,对牵张机前的导线进行临时的锚固。采取锚线的水平张力,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16%的措施,防止因振动引起导线疲劳造成导线断股。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锚固操作时,同相子导线的张力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将子导线上下相错,导线与地面之间的净距离要在五米以上。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于送电线路架线施工工艺进行总结,不仅有张力架线作为架线施工的新工艺,还陆续出现了新的施工工艺,如:放线方法上出现了动力伞放线以及火箭放线;跨越电力线路中,有铝合金跨越架线工艺以及钢结构跨越架等。随着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架线施工队额效率和质量必将得到显著的提高,不停电架线和不封航架线会逐步实现。 三、结语 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性较大,在具体施工时,还是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工作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电力工程管理送电线路的施工过程有熟练的掌控,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施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杨红 刘文范 单位:沈阳电业局电气安装公司
石化技术论文: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技术特点分析 【摘要】 石油石化行业可谓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企业,它不仅工程作业面积广,并且其工作人员较多、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加之时有泄露等突发情况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所以该行业也是名副其实的危险行业,为了能够保障其生产安全的同时促使自身对突发事件安全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运用无线电通信技术来对其作业流程进行监控。 【关键字】 石油 石化 无线电 通信 安全 生产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及进步速度最快的企业,其发展方向除了要大型化、清洁化之外,还需要格外注意通信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企业随着下跌的油价而相继出现了盈利下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石油石化企业而言是一个预警,警示大家需要为了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质量和效益是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得以牢固生存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并且能够更好的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将具有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石油石化行业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应用概况 石油石化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现场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需要通过能够有效弥补有线通信的弊端,比如说对过程数据中不能或者不方便采集的都可以通过无线电通信来获取,另外无线电通信在采集参数的过程方面相较于有线通信更为经济实惠,而无线电通信在对化工装置安全保障方面却是同样高效的,由此可以看出,无线电通信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说对讲机以及办公室的无线网络都是长期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当中的无线技术,但是对于控制过程中的无线技术应用却是在近年所突破的一大技术进步。 目前,在石油石化行业当中应用无线电技术,主要是从所需要应用的场合、过程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技术因素来对明确无线技术的应用,另外还需要结合无线仪表的安全性、供电能力、实时性和综合性等来对无线技术应用方案进行制定。 二、石油石化行I无线电通信技术特点 2.1 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及其特点 井况、地层状况等是在深入石油开发的工作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而其工作难度也随之逐渐增大,一般应用于现场开发过程的测井方法当中也不乏存在有局限性较强的部分,这就造成动态的生产资料不能体现在测井结果当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来进行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常规测试仪器而言更为广阔,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常规测试仪器的工作环境,它也能够正常的完成工作并获取所需的动态资料。相较于常规的测井过程而言,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不需要通过传播介质进行,无线传输系统、测试仪器和泵一同在油井检泵期间放入井中而对信息数据进行获取,并针对获取的信息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编码的同时由驱动电声转化器将波脉冲信号发送到井口,而安装在井口的探头会收集、整理与处理这些信号,进而对实现对油井数据进行精准、实时监控。传输道路数据是运作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所需要涉及的主要因素,所以说精准、简洁的数据编码是确保其运作高效灵敏的保障。 2.2 无线专网技术及其特点 各国政府在日益动荡和灾害频发的国际安全局势下越来越注重本国的安全问题以及灾难求援工作,但是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公共网络来进行满足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大力落实全国统一的公共网络建设以及能够及时对全国突发状况进行应急指挥的网络系统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构建专用网络,加之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也逐渐指向LTE集群,以致于LTE公共网络已被部分发达国家部署成为补充本国公共安全网络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石油石化行业而言,企业对集群和宽带数据业务需求在规模应用LTE宽带集群专网而得以满足,它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还对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可以说,它在为企业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应用无线专网技术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特点,比如说风险性较高、投入较高并且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等,除此之外,它在长距离的传递信息数据以及大范围的生产指挥调度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特点在处于海洋或者偏远地区的油田作业中尤为明显。 三、结束语 石油石化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它也是我国较早开发建设的行业之一,所以说,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行,尤其是现今社会所普遍应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更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装置有毒气体监测技术的研究 摘 要:在石化厂内,伴随着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的危害问题越来越严重。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系统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设置安全报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分析某石化公司的监控技术及应用,以为石化厂以及石化装置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石化装置;有毒气体;跟踪监控技术 在石化工厂内,存在着很多有毒气体以及可燃性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充斥在整个工厂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来,石化行业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例如,爆炸、火灾等。这些事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石化工厂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给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石化工厂要随时监测气体的浓度,将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1 系统介绍 该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采用了PLC三冗余系统,与现场气体探测器共同组成完整的监控模式。该控制系统由多种配置组成,其包括(2×3)冗余通信控制器、双冗余CPU和DO、AI模块(三冗余)、以及附件配置。其配置数量都达到了SIL3等级配置的标准,其等级达到SIL3/TUV6。PLC可实现数据交换以及通信(上位DCS和双冗余RS-485接口间的通信)功能。通过以太网技术,操作员和工作站彼此间可进行数据交换。在现场,用气体浓度探测器采集气体浓度,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经PLC控制系统整合之后,通过以太网输出到监控计算机。通过监控计算机,可以看到现场的情况以及报警提示。 2 硬件系统构成 2.1 内设故障检测模块 其内部配置采取安全的PLC冗余系统。其系统可实现智能识别故障功能以及自动还原功能。在系统不中断运行的状况下,所有智能模块均可实现维修和更换零件等工作。 2.2 现场采集气体浓度 采集气体浓度的探测器的电流信号为4-20毫安。其电流信号采用“三取二”表决机制,其经隔离栅传入到三冗余AI卡件。这里的隔离栅是特别定制的,其作用是防止电流短路、防止雷击、以及保护滤波器件等。为了避免因硬件问题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其硬件采取的是分离式结构保护以及无耦合设计。通道之间各自独立,其中一个通道若出现问题,其他通道都不会受到影响,能正常\行。 2.3 双CPU处理逻辑任务 系统采用安全的CPU双冗余,两个CPU可以同时运行,其逻辑运算的速度有所提高。系统采用了CPU同步表决机制,若其中一个CPU不能正常运行时,另一个CPU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处理逻辑任务。 2.4 输出 系统的输出模块采用的是双冗余DO模块(保生产型)。模块将负载跟OVDC并联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若线路有一条出现故障,其另一端的二极管特性就发挥作用。其模块的控制输出就是有效输出。 2.5 数据处理 通信网络是由以太网、工业交换机和工控机组成,CPU通过通信网络实现了彼此间的数据交换。数据的处理、显示等工作最终由工控机来进行。 3 软件程序的设计 3.1 PLC程序 软件程序的设计包含两部分,分别是PLC程序设计和上位机程序设计。在PLC程序设计中,关于逻辑程序及组态的开发所选用的是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该软件对操作系统有要求,其运行环境必须是基于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操作系统。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提供的系统是完整的,可自动化解决系统方案。PLC程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系统的冗余、硬件组态、主程序块。 (1)系统的冗余。在GMR Configuration中,采用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设置系统的冗余参数,可对CPU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同步数据区间等进行设置,在机架中,也可对总线控制器的位置进行设置,还可以对AI模块和DO模块的表决方式等信息进行设置。 (2)硬件组态。在硬件组态过程中要完成硬件的组态功能。在以太网模块中,该站需设置一个网络地址。在总线控制器中,控制器间的交换数据空间要根据GMR组态生成的文件进行配置。 (3)主程序块。主程序块包含三大功能块,其主要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输出的工作。为了对探测器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以及实现报警提示,采用梯形图的方式在主程序块中编写逻辑。在采集数据时,先是读取数字,然后经一系列的处理,将探测器的电流转换成电压值。在处理数据时,为了判断探测器的当前状态,需将转换成的电压值设定高/低报警值。在输出数据时,依据探测器的动态状态,输出对应的控制状态。 3.2 上位机程序 为实现多数据的读入工作,上位机软件读取PLC数据采用的是数组方式,通过脚本程序将性质相同的多个数据以点的方式赋值给对应的程序点。上位机由总貌图、分布图(探测器)、查询功能、系统设置以及用户权限管理构成。总貌图可显示探测器的信息,包含浓度、单位、量程等。探测器分布图,直观的再现了现场的探测器的位置,根据分布图能快速的查找到探测器。查询功能是操作人员可以动态的查询到每个探测器的实时历史报警记录。 4 结语 综上可述,该监测系统,安全性较高,且系统运行情况正常,能有效的监测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实时进行报警,既不影响生产工作,也保证了人们的安全。 作者简介: 崔少飞,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科,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石化技术论文: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襄阳输油处 摘 要 强化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加速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能够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直以来也是(石化企业)一个努力的目标。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主要分析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积极地研究出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新方法,以便于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提供可行的经验。 关键词 石化企业 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教育工作 2010年6月的《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开发水平和加快人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设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技能,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等级分类能力教育培训制度,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这是教育培训培训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导方向。近年来,随着石化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工程建设投入使用,产品升级,技术创新,企业专业人才和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变得十分重要。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很多公司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相对来说较多,但是专业人员技术的达标率却不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当中具有专科学历的人、有本科学历的人以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明显存在有差异。有很多数据表明,在很多的石化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历的人仅仅只能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左右,这就使得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显得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1]。除此之外,中年的技术骨干的知识存在有结构老化的情况,从当前的在岗人数来看许多中年的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毕业学生,那么公司在不断地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工艺的时候,他们的专业知识存在有结构老化的情况,这样就急需需要一些知识的更新。还有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以便于使其适应石油化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很多公司在最近这些年都陆续地引进了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年轻的群体能够为企业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但是他们在技术等方面还尚不成熟,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较强的工作无法胜任,那么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他们快速的成才。 二、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并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的制定石化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并且对于全公司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各个单位的培训,职能和职责进行清楚明确的划分,以便于能够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主要主管,以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实施,并且落实各个单位分工协作的教育培训管理格局[2]。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石化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分管办法的制定,以便于规定公司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必须要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并且要参加各种教育培活动,并且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学分制度的划分。对于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专职人员,每年进行教育培训,所获得的学分累计不能够少于6、9、12分,并且经专业技术人员寄语教育学完成的情况纳入到年终考核的评价标准当中。对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可有效保证石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培训体系 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不断地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这能有效的对于公司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改善,而且能够使高层次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充实。为了有效立足企业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论文撰写和答辩阶段,必须选择双导师制度,每一个硕士班的学员都必须有两位导师,他能够保证硕士班的学员论文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他们在答辩的时候能够将相关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保证在答辩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公司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坚持外送培训的策略,使得“走出去”交流进一步被扩大。公司需要积极地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以便于培养相关的人才,还需要充分的对于中石化集团的培训资源进行应用,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获得教育培训的资格。 需要不断的拓宽视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更能够有效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行业前瞻性的要求,并且能够更好地获取一些知识复合型人才。通过对高水平的报告会议的举办,能够使得各个专业的人员了解到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面的覆盖进行拓宽,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能够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更新。还需要有效地促进技术的交流,举办一些专题技术讲座。在公司不断的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进行新的装置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引进,要迫切的使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被迅速的掌握,除了岗位自学以外,可以请一些同行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交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坚持发挥专业处室技术的优势,不断地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促进新入职大学生快速的成长。 (三)落实严格考核制度,保证教育培训的培训效果 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去考核,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培训的培训结果得到落实。所以对于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时学分制的管理,需要保证每人都有一本统一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证书,平时通过各个单位的培训人员进行负责保管,并且做好登记工作。每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外出培训,或者是公司内部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技术讲座以及各种培训班的时候,应该按照相关情况为其折算出一定的学分,并且对其记录在册。教育培训中心应该定期进行各个车间和各个处室的检查工作,要督促各单位的培训人员及时的进行学分登记。每年年终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教育培训证书的统一处理,将其送到教育培训中心,然后通过专门的人员进行核查和验收,对于没有规定修满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年终绩效考核当中对其进行扣除奖金等各种处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分析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对于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形式的开展,使其内容更加的丰富,可有效的为企业的未来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石化技术论文:公路新旧路面碎石化处理的技术建议 摘 要:相关人员在旧水泥混凝土上添加沥青,在有关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往往会发生裂缝的情况,从而致使路面出现开裂的现象。依据此类问题,本文将某一工程作为案例,从该工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路面采取碎石化的处理手段进行分析,旨在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而且也能够增加使用时间。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公路事业也在日益改变,同时也对其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旧路面而言,倘若在里面添加适量的沥青,会因为在某种程度作用下而发生开裂的现象,对公路的整体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碎石化处理手段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人士,从而推动我国公路行业的不断进步。 1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处理的工程背景 就某水泥混凝土公路而言,是属于西南方向的,已经有长达20年的使用时间,是重要的交通道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路面出现了沉陷的情况,并且逐渐处于恶化状态。本次所修复的标段总体长度在20km左右,路面的基本结构形式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石灰土;第二部分是三灰碎石;第三部分是水泥混凝板一起构成的,总体厚度可以达到80cm。相关单位在对该路面进行处理的前期阶段,应当先对路面所出现的情况采取钻孔取芯的方式进行检查,从而为后续施工带来具体方向提供益处。总而言之,相关人员依据钻孔取芯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观察,来对路面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人员将混凝土做好适当的取样,由于破碎状存在较多的数量,占据芯片总比列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并且平均的厚度在11厘米左右,从而很好的反映出路面的具体情况处于较差的状态;(2)相关人员再将二灰碎石做好取样工作,通常都是处于散碎状的状态,进而呈现出基层没有达到良好的成型效果。(3)除此之外,就石灰涂层而言,比较松散,不能达到想要的形状。相关人员在采取钻芯取样的形式来对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勘察,然后依据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对路面产生的病害进行预防,从而有效的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建议 针对案例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情况,笔者认为,要尽量保持为损坏老路面的原状,所采取的修复损坏技术,要尽量不影响公路沿线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同时保证有利于远期公路的升级改造。围绕这些要求,笔者提议采用碎石化技术,在充分粉碎水泥板块的基础上,借助重型压路机碾压碎块,使其压实稳固,增大水泥板块与基层的接触面积,然后利用水稳碎石,调平和补强处理路面,再依次摊铺透层和沥青混凝土。在技术层面上,笔者提炼出了以下多点技术内容: 2.1 破碎和碾压机械的选用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要求使用专用的机械,这些机械要兼具破碎和碾压的功能,保证将设计深度范围内的路面水泥混凝土板块,进行彻底破碎,并在碾压之,为水稳层提供平整的表面。对于机械设备的选用,笔者推荐自牵引的多锤头破碎机,共同有16个锤头,能以298kW的功率和150m/h的工作速度作业。 2.2 试坑 正式施工前,为了掌握结构层厚度范围的粒径分析情况,需要进行试坑试验,具体的做法时,划分出待破碎区域的68nl过渡段作为试验范围,掌握各个桩号具体时间长度内,破碎的总长度、每小时破碎长度和落锤的高度,最终确定检测桩点好的情况,桩点号K21+94的落锤高度1.4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79.8m/h;桩点号K21+95的落锤高度1_3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68.4m/h;桩点号K21+98的落锤高度1.2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129m/h。检测结果可见,桩点号K21+98的落锤高度和锤距标准,能够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的要求。 2.3 排水系统布置 相关单位使用优异的排水手段对开展破碎化施工带来重要的影响。依据笨工程的基本情况来看,倘若在粒料基层中间存在很多的积水,那么该情况对路面质量破坏而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关人员在采取破碎化施工手段对新旧路面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将基层中所存有的积水清除干净,还应当在路肩的地方做好适当的间隔,并且将碎石盲沟进行合理设置,与此同时将路肩去除掉,从而能够和路面基层处于相同的位置,这样才可以将积水彻底的清除干净。 2.4 沥青罩面移除 本工程破碎化的路段,沥青罩面与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材料力学性能不同,在破碎作用力下,如果未能移除沥青罩面,破碎作用力可能无法有效传递至面层深部,破碎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破碎化之前要移除沥青罩面。 2.5 破碎 按照1.2m的落捶高度、12m的锤距,开始进行整个路段的破碎施工。施工期间,要考虑对交通的影响状态,笔者提议“半幅封闭、半幅施工”的交通限制方式。随后,根据水泥混凝土板块的实际情况,以150~180m/h的行走速度进行锤打,如果板块的强度比较大,可将锤头适当提高0.2m左右。考虑到表面排水的因素,笔者建议,在先将破碎位置定点在车道的两边,理由时车道两边不具备侧向约束力,破碎难度不大。在车道两侧完成破碎后,将破碎点转移到路肩位置,适时需要重点控制的是破碎力度的拿捏,以免过度碎石化。对此,笔者的提议是适当缩小落锤的间距,同时借助横杆保持破碎的位置,保持范围大约一个车道左右。 2.6 压实 相关人员将破碎作业完成以后,就需要利用压路机来进行碾压工作,将颗粒比较大的先进行碾压,提供路面的整体强度。由于碾压工序的施工流程比较简便,只需要使用压路机将其压实两遍即可,就能够实现压实的目的,从而为摊铺新的沥青提供方面,使路面能够具有一定的平整性。相关人员在施工阶段,倘若在潮湿的情况下,例如下雨等情况发生,在对路面进行压实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碎化层压入到相应的基层里面,这样就会对基层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在对路面进行压实过程中应当最大程度确保环境是干燥通风的情况,并且在压实不到24小时的范围内来做好摊铺工作。 结束Z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相关单位采取碎石化技术手段可以恰当的将反射裂缝等相应问题进行处理,并且使用老水泥板能够得到很高的强度,与此同时能够起到施工方便、节约成本的作用,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依据相关调查发现,本文就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背景下所使用的碎石化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依据有关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做出讨论,倘若其他工程想要使用这些技术,那么就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的使用这些技术,从而将其很好的融入到施工中,为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石化技术论文: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摘 要: 煤炭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常常因为开采不当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煤炭资源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实际的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借助煤化工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率和环保程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煤炭化工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种先进的的煤炭化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国石化 煤炭化工技术 研究进展 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和徘徊不前并未阻碍中国企业在煤炭化工领域,尤其是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兴煤化工领域的探索。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是面临着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和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利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探索煤炭资源的全新用途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的煤炭化工技术是将煤炭资源制成化肥、煤炭焦化后做成电石和乙炔,而新型的煤炭化工技术是利用煤炭作为生产材料生产出多种清洁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在煤炭化工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突破,在新型煤化工技术和装置方面已经获得国际领先地位。 一、中国石化煤炭化工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1.S-MTO技术实现工业转化应用 S-MTO技术是以煤炭、天然气等作为石油代替资源生产化工产品的一条新型的工艺路线,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新能源资源技术研究开发热点和难点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石化的很多企业不断开展S-MTO技术试验,相继完成了甲醇进料规模为每年1.67万吨的DMTO工业试验。同时在连续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SAPO-34分子筛选催化材料合成技术,流化床催化剂制备技术和反应再生工艺研究方面获得了全新的创新成果。通过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在抑制SAPO-34分子筛硅岛的形成、分子筛形貌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重大突破。此外,通过对分子筛模板剂和合成工艺进行创新,能够更好的对分子的形貌进行控制,能够极大的促进反应物的扩散速率。随着分子筛晶粒的减小,反应物分子的扩散速度逐渐加快。降低催化剂晶体颗粒直径,能够显著推升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2007年中国石化在实验室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每年3.6万吨的S-MTO技术中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MTO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活性强、选择性好、高热稳定性等特点,甲醇转化率、乙烯和丙烯选择性分别高达100%和80%以上,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S-MTP催化剂以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S-MTP技术是甲醇生产低碳烯烃产品的另外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路线。最近几年,中石化高度重视S-MPT技术的研究,强化技术研究和装置建设。在S-MTP技术开发研究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加快高选择性、高水热稳定性的ZSM-5分子筛选催化剂材料的研究。中石化在这方面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两个关键性的技术。一个是对酸性的调节。在S-MTP催化剂中如果酸量过多,所生成的产物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会产生第二次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生成过多的多碳高分子化合物,如汽油、烷烃等副产品,并且目的产物丙烯的选择性不高。如果催化剂中酸量不足,就不能保证甲醇全部转化,催化剂再生周期就会变短。我们通过对分子筛硅铝比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分子筛催化剂的酸量。另一个就是提高了催化剂中的扩散性能。在反应体系中,丙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扩散的相应的孔道就成为影响丙烯吸收率和催化剂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子筛的孔道越短,直径越大,催化剂扩散也就越容易,因此,研究合成小分子筛技术是S-MTP催化剂应用的关键。此外,采用温和手段的碱处理方法对高硅ZSM-5沸石进行介孔化处理,保证沸石表面能够形成规则性的孔穴Y构,从而进一步缩短扩散通道的长度,提高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性能。通过试验表明在整个反应体系内添加了软模板剂合成的样品,已经存在明显的介孔,而经过碱处理之后,在样品的将介孔结构更加明显。因此通过温和的碱处理所得到的样品在MTP反应体系具有优异的丙烯选择性,丙烯和乙烯质量比能够到达10:1。 二、新型煤化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煤炭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煤化工技术的创新能力,为煤炭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近几年,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在煤化工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改变了过去轻视理论、重视试验操作的研究模式,在兼顾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理论付诸实践。上述两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煤化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体现。我国的煤化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发的科学体系,并做着眼于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除的认识到,煤化工技术是一项长远发展过程,我国煤化工技术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研究理念和方法,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利用劣质煤造气,通过电、气、化工产品优化组合,即多联产方案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最佳途径。 总之,当前我国煤化工发展已呈现出过热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生态平衡、二氧化碳排放、资源消耗,盲目扩大各类煤化工产品的产能,不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进一步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对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促进煤炭领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化技术论文:电渗析脱盐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污水处理中的发展现状 摘要:指出了针对高含盐污水的脱盐处理研究,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以膜脱盐、蒸发脱盐和电法脱盐等技术为代表的脱盐减量化技术体系。其中,电渗析(ED)技术近几年已成为石油石化企业含盐水处理的关注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其他行业已经有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人员将该技术引入石油石化行业,与自身水质情况相结合,拓展技术处理对象,强化企业推广力度,目标是实现石油石化企业含盐水的低成本高效处理。 关键词:电渗析;油气田污水;炼化污水;脱盐处理 1 引言 电渗析(ED)是在直流电场驱动下,溶液中阴、阳离子通过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定向迁移,实现离子从溶液中分离的物理化学过程,可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精制、提纯等。在电渗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处理目的和需求开发了多种电渗析器,如双极膜电渗析(BMED)、倒极电渗析(EDR)、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无极水电渗析、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 电渗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出水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具有膜易污染、检修维护工作量大、处理水量小、只能除去带电离子、易受到胶体物质的污染等缺点。该技术主要用于苦碱水、海水淡化、高硬度水的部分除盐或以作为深度除盐的预处理等,一般与反渗透、离子交换系统联合使用。 电渗析法从废液中回收酸碱或硝酸铵等可资源化产品的工艺已在工业上有所应用。川化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兴化化学股份公司、山东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剑江化肥厂等硝酸铵装置成功应用了电渗析技术处理硝酸铵冷凝废水,用于硝酸铵的回收。以脱盐为目的的电渗析技术处理石油石化企业高含盐污水的工程案例较少,中原油田的某废水处理站采用电渗析工艺,水的利用率为70%[1]。 2 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油气田污水 电渗析脱盐技术研究在针对油气田污水处理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研究目的,开展相关的小试及中试放大试验。 2.1 电渗析预处理及产水水质 镇祥华等[2]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组件,对大庆油田采出水电渗析脱盐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超滤适宜的膜面流速是3.0~3.5 m/s,跨膜压差0.30~0.35 MPa,工作温度35~40℃。超滤能降低浊度95%,对油及悬浮物的去除率超过90%。在处理大庆油田采出水的研究工作中,超滤能满足电渗析预处理的要求。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油田回注水高矿化度的问题,杨洋等[3]试验采用二级串联电渗析技术处理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含油废水,其TDS为9350 mg/L,电导率为16510 μS/cm,硬度为 627 mg/L(CaCO3)。通过“HCF高梯度聚结气浮+精密过滤器+锰砂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去除水中的油、固体悬浮物以及大量铁离子。试验结果表明,操作电压、淡水回收率对回收的淡水水质有很大影响。 2.2 资源再利用 牛井冈等[4]处理矿化度为 4861.4 mg/L 的大庆油田采油厂污水,得到最适流为 17 A、流量约为700 L/h、脱盐率大于80%,最终耗电量为 1.7 kW・h/m3,最终水的电导率低于 500 μs/cm。电渗析器处理后的淡水可以用于聚合物驱油;浓水可以用于低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 针对樊家油田压裂返排液中化学药剂成分多,具有高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董健等[5]采用“机械格栅+隔油池+聚结气浮+絮凝气浮”的预处理工艺+陶瓷膜过滤+电渗析脱盐的工艺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操作条件下处理后的返排液,COD 含量由10873 mg/L降至3078 mg/L,石油类由103 mg/L降至 4.3 mg/L,浊度则由高于2000 NTU降低至 1.73 NTU,电导率由21.9 mS/cm 降至1.0 mS/cm时 Ca2+、Mg2+、Cl-的含量分别为 2.635 mg/L、1.09 mg/L、219.04 mg/L,初步满足压裂液的复配要求。 镇祥华等[6]在大c油田搭建了300 t/d的超滤+电渗析脱盐处理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对象为经过常规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装置连续运行3000 h,产水水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产水率大于80%,脱盐效率大于80%,出水浊度在1.0 NTU以下,TDS始终在1000 mg /L以下,悬浮物以及含油量均在1.00 mg /L以下,达到了配制聚合物的用水标准,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可以代替清水配置聚合物。 徐俊[7]以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工艺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含聚采油废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中试试验,提出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脱盐对采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其矿化度,将处理后的出水作为聚合物配制用水。进水的悬浮物含量为8.2~15.5 mg/L,含油量为2.6~8.7 mg/L,聚合物含量为210~390 mg/L。经过3个多月的连续运转试验结果表明,出水的浊度控制在1.0NTU以下,电导率基本稳定在600 μS/cm左右,石油类的去除率达98%以上,聚合物的去除率为85%~95%,电渗析对超滤膜渗透液中盐类的去除效果较好,对Ca2+和Mg2+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Na+和K+的去除率亦可以达到79%以上,对阴离子HCO-3、SO2-4、Cl-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67%、70%和85%,达到复配聚的用水指标。 王北福等[8]也是采用超滤+电渗析工艺处理大庆采油二厂聚南八污水站的污水,经“自然沉降+混凝+两次压力过滤”进行预处理后,超滤组合电渗析工艺可以将含聚合物污水处理至符合配液用水的要求。出水的 Ca2+、Mg2+含量显著低于清水,其配液黏度及抗剪切性优于清水,可取代清水配制驱油聚合物,装置的脱盐效率为80%,出水电导率稳定在950μS/cm左右,此时的能耗为0.8 kW・h/m3,产水成本为1.93元/m3,低于清水采购的费用。 王北福等[9]又将处理目标对准了大庆油田聚驱污水,其矿化度约为4000 mg/L,含有大量的K+、Na+、Ca2+、Mg2+等一价、二价阳离子,能引起聚合物较大的黏度损失,所以聚合物只能用低矿化度清水配制。选用电渗析来降低聚驱污水的矿化度,现场试验表明,电渗析能有效地去除聚驱污水中的各种离子,阴离子的去除率为90.6%,阳离子的去除率为95.7%,聚驱污水在矿化度为847.56 mg /L时与清水的配聚效果基本一样,可以改善聚驱污水的配聚性能,从而取代清水复配驱油聚合物。此时,脱盐能耗只为0.95 kW・h /m3,低于购买清水的价格,表明电渗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降矿化度技术,适用于处理聚驱污水。 荆国林等[10]使用三室电渗析处理油田含聚污水,用降低矿化度后的淡水配制1 g/h的聚合物溶液,其黏度比清水所配制溶液高。实验结果表明,用电渗析降低油田含聚合物采出水的矿化度,取代清水配置聚合物,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华北油田设计院针对任一联及任二联采出水的高含盐问题,以电渗析为核心技术开展了现场试验,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经过“加药混凝+砂滤+微滤”然后将纳入电渗析器,采用浓水循环模式,使淡水回收率达到80%,回收的淡水水质达到了农灌标准。运行成本约为2~2.8元/m3[3]。 2.3 上游污水对电渗析膜性能的影响 邓梦洁[12]针对超滤处理后的含聚采油废水中的HPAM和油对电渗析除盐效果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离子交换膜上的静态吸附污染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利用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回用大庆油田聚驱采出水为配聚用水,但是由于超出水中仍含有少量的油和 HPAM 等污染物,会使所配制的聚合物驱溶液质量下降,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膜对油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油浓度、温度和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pH值对吸附亦有较大影响,在pH=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HPAM与油的共存使膜的吸附污染更加严重。 3 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炼化污水 榆林炼油厂为满足电渗析中试装置的进水要求,在预处理部分为“多介质过滤器+袋式过滤器+紫外杀菌器+保安过滤器”,杀灭污水中微生物,且过滤精度逐级提高。重点去除污水中的乳化油、生物黏泥等,以避免电渗析器离子交换膜的污染[13]。朱安民[14]等将电渗析装置连续稳定运行3个月,连续运行期间平均脱盐率为76.18%、碱度的去除率为87.33%、钙离子去除率为83.25%、总硬度的去除率为85.75%、氯离子的去除率为89.12%,产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脱盐系统吨水耗电1.09 k W・h。通过调整电渗析的运行电压,并使用频繁倒极的运行方式,确实减缓了膜的结垢和污堵,确保装置连续、稳定的运行,且产水水质较为稳定,可回用于循环水补水系统。 4 结论 (1)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电渗析装置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倒极电渗析(EDR)、双极膜电渗析(EDMB)等,目前停留在中试试验阶段,无极水电渗析、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新型电渗析大多在国外也仅仅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但因为电渗析技术本身具有操作简便、能耗较低、出水水质较好、浓缩效果好,可以使出水浓水含盐量达到15%~20%等优点,具有非常大的放大前景。 (2)膜的污染依然是膜技术、电渗析技术研究的重点,膜的抗污染性能的提升、膜污染的恢复、耐用极板的开发等关键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会推动膜分离技术未来巨大的发展。 (3)目前,已有研究人员以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了一些试验,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电渗析的进水水质十分的关键,其前端的预处理工艺的设计尤为关键,涉及到后续电渗析装置是否会产生通道堵塞、膜污染、电流效率降低等问题,工艺放大的过程中,预处理单元设计的重要性不亚于电渗析器的设计。 (4)很多学者针对电渗析出水进行了以回用为目的的研究,确定了电渗析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处理的可行性,且经济性较好,试验表明,电渗析技术处理上下游高含盐污水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石化技术论文:防晃电技术在石化企业典型应用探究 摘 要 石化企业生产装置中大量采用交流电动机拖动,主流程关键电动机拖动设备占比也很大,电网晃电会造成关键交流电动机停运,装置生产流程中断,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本文旨在从实际应用出发,详细阐述交流电动机防晃电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及具体实现方法,为石化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晃电技术解决方案,避免因晃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石化 防晃电 延时 控制器 1 前言 晃电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两种,第一种为电压骤变,持续时间500ms以内;第二种为短时失压,持续时间在0.5s至3s的供电中断。在低压电动机控制系统中,采用交流接触器作控制,一旦出现晃电,交流接触器会脱扣断开,使电动机失电停止工作。在石化企业生产中常会因晃电引起关键电机停机,导致整个生产装置连锁停车,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防止因晃电造成的装置停车,对提高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交流接触器防晃电技术及演变 2.1 应用防晃电型接触器 FS电容储能型接触器,利用电容储能的原理,实现接触器延时释放;机械锁扣型接触器采用机械保持,分励脱扣方式,晃电不脱扣。 2.2 直流或UPS控制电源 控制电源取自直流或UPS控制电源,晃电时控制电源不受影响,接触器保持工作状态不变。 2.3 增加时间继电器 在交流控制回路增加时间继电器,采用失压延时断开方式躲开晃电时间,电压恢复正常后接触器保持运行。 2.4 防晃电智能控制器 采用继电电子一体化电路结构,内置电容作为后备电源,晃电时内置电容提供电源保持继电器接点闭合,接触器合闸回路保持导通。电压恢复正常后接触器保持运行。 2.5 电机保护控制器 防晃电功能集成在电机保护控制器中,通过对电压阀值及时间参数的设定,可实F多种形式的防晃电功能。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时并没有对MCC配电系统防晃电功能进行设计,都是石化企业在晃电造成经济损失后增加防晃电措施。这就要求在原MCC基础上进行改造,因MCC间隔空间受限,以及改造复杂性程度,可靠性,投资金额等影响,防晃电型接触器和直流或UPS控制电源防晃电措施不常用;随之防晃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晃电智能控制器和电机保护控制器的防晃电措施被广泛应用,成为主流的防晃电技术。 3 典型应用实例分析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基地化肥一期装置含一套合成氨装置,1996年建成投产。因地处海南省沿海地区,常年多暴雨和台风天气,年均可记录的晃电达12次,投产初期,因无防晃电措施,晃电造成的装置停车事故时有发生。2001年至今相续采取了三种形式的防晃电技术,经过多年的设置完善及优化,现如今3s以内的断电不会造成装置停车。 3.1 增加时间继电器 在交流控制回路中增加三只时间继电器,其中T1和T3为断电延时继电器,T2为通电延时继电器,如图1,此控制回路可实现防晃电及自动分批重起功能,主要在2008年以前采用。优点:此方式实施简单,安装方便,投资少;缺点:控制较复杂,接线较多,T2长期带电易损坏,时间继电器损坏会造成误动。 3.2 DZQ-A智能型控制器 如图2,DZQ-A智能型防晃电控制器具有辅助保持和来电重合双时段控制器特性。辅助保持时段接触器“晃电”跳停后瞬间闭锁器运行指令,来电后接触器立即闭合。若辅助保持时段内电源没有恢复则其运行闭锁指令自动解除,进入来电重合控制时段,当来电达到控制器设置的重合允许电压阀值时,通过延时元件发出重合指令。优点:接线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故障也不好造成误动;缺点:时间内置,不可调节。 3.3 M102电机保护控制器 如图3,控制器检测电压,当电压低于脱扣设定值,根据设定的电压跌落时间长短,自动重起动,分为以下三种情形:情形1:电压跌落时间 4 结束语 防晃电技术措施多种,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器及电机保护控制器成为防晃电技术的主流应用。石化企业需结合所在电力系统特点及自身条件,在实际的应用中优化配置,提供可靠性,不断完善及优化防晃电技术措施,为石化企业避免晃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石化技术论文:谈百得燃烧器油嘴技术在石化系统的应用 【摘 要】百得燃烧器油嘴(以下简称油嘴)从开始使用时,它能把燃油均匀地雾化后喷出并经火焰扩散盘风压的二次雾化送到加热炉燃烧室内燃烧,到逐渐出现燃油燃烧不完和加热炉辐射管结焦的这个过程,在最初形成时是很难被发现和引起重视的。通过对油嘴的结构、有关技术要求和特性参数的分析,以便找出这一过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引起使用单位的重视,同时提出正确维护和使用油嘴的方法。 【关键词】加热炉;燃烧器;油嘴;油嘴特性参;保养周期;汽蚀;结焦;磨损 在石化管道系统中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上使用的都是由意大利BALTURS.P.A(百得公司)生产的重油燃烧器,共有两个系列:一种是BT75-250DSPN-D系列,另一种是TB0-4N-D系列。这种燃烧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节能效果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实样见(图1图2)。在2007年至2009年这两年期间,石化管道仪长线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由原油改换烧煤焦油以后,百得燃烧器的油嘴、增压泵、枪体组件磨损严重,使用寿命寿命缩短,由于百得燃烧器所有易损件完全依赖进口,购置费用高,因此引起所在单位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重视,开始着手研究百得燃烧器有关使用和技术问题。 油嘴是安装在燃烧器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在石化管道系统每年都有数以万吨的原油通过这个油嘴完成燃烧,以满足加热炉供热需要,因此进一步研究油嘴技术对安全、低耗输油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油嘴结构及有关技术要求 1.1 油嘴结构与使用前的检查 油嘴是由连接体、喷嘴、旋转室、回油管和密封圈五个零部件组成的(见图3)。从油嘴分解实样图看结构并不复杂,但每个零部件加工精度和配合公差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油嘴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能帮助我们在今后正确地拆装油嘴。油嘴组件在出厂时就已经装配好了,用户只需直接安装使用即可,但最好还是要把油嘴拆开检查,主要是检查喷嘴锥面与旋转室锥面是否完全接触。油嘴在出厂时涂了一层防锈油,当连接体螺母与回油管螺栓(见图3)拧紧后,喷嘴与旋转室两锥面之间的防锈油被挤出,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锥面就形成压痕,通过压痕就能大致判断是否完全接触。如果两个锥不能完全接触就会出现油嘴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加热炉辐射管结焦等现象。 1.2 嘴油有关技术要求 油嘴连接体、旋转室和回油管选用的材料均为中碳合金钢,调质硬度为HB240~280;喷嘴选用的马氏体钢,淬火硬度为HRC57~62。旋转室进油槽(见图3图5)三个面的粗糙度与喷嘴120°锥面的粗糙度应相同,以保证燃油通过进油槽四个表面的流速度相同。 2 喷嘴特性参数 在石化管道系统中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上使用的都是回油油嘴,它用于比例调节式燃烧器上。这种燃烧器可是根据加热炉的供热需要不断地调节它的耗油量。它在流量最小时启动,然后通过锅炉的自动控温仪器或压力探头自动升到最大流量;然后,按照同样的原理又回落到最小流量。 这种油嘴不是把到达油嘴的油全部喷射出去,而是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回油管返回。 这种类型的燃烧器的油泵压力是一定的,所以喷嘴的送油压力也是一定的。如果改变了回油压力,送油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这种油嘴特性参数有三个,在出厂时厂家把它用激光打标机分别打在油嘴连接体六角螺母的平面上(图4) 2.1 输油量 输油量是指油嘴最大额定的喷油量。在实际使用中油嘴的喷油量只有额定输油量的二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使用的是回油喷嘴,它在满足加热炉供热需要的同时将部分原油通过回油管返回。在石化管道系统中热输泵站使用的加热炉主要有三种型号GW2500KW、GW5000KW、GW8000KW,分别使用输油量为200-275K/h、500-600K/h、800-900K/h这三个系列的油嘴。使用单位应根根所使用的加热炉功率和供热要求在对应的系列中合理地选用油嘴。使用输油量过小的油嘴满足不了加热炉供热需要,还会导致回油压力调节过高,增压泵负荷增加;使用输油量过大的油嘴,则导致加热炉排烟温度高、炉效降低、能耗增加。 2.2 喷射角 喷射角是燃油从喷嘴(见图3)喷出的角度。油嘴喷射角度为30°~45°~80°,一般使用喷射角为45°的油嘴。使用喷射角度小的油嘴,被雾化喷射出的燃油不但细而且长,使用喷射角大的油嘴情况正好相反,使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3 输油比 输油比就是油嘴的喷油孔数与进油口数之比。因为一支油嘴只有一个喷油孔,所以这个数只能是一个为1的常数,而进油口数是喷嘴锥面与旋转室锥面重合形成的进油口数,这个数是由旋转室进油槽的个数所决定的,如图5所示的是一个有5个进油槽口的旋转室,即输油比为1/5=B5。输油比范围为1/3=B3~1/5=B5。油嘴输油比值越大输油量越高,火焰也就越长,输油比大的油嘴用于输出功率大的加热炉。 输油比是油嘴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它还决定了雾化燃油从喷嘴喷出油流的螺旋线的条数。通过观察炉膛燃烧就会发现火焰是呈螺旋状的,如果输油比是B5就有5条螺旋燃烧的火焰线,这就是雾化燃油从喷嘴喷出进入燃烧室火焰稳定、方向性好的原因。 3 油嘴出现雾化燃油不良和燃烧不完全的检查和保养 当油嘴在连续使用时,喷嘴120°锥面和旋转室进油槽的三个面(见图5)中任意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面就会发生结焦或磨损,这时油嘴开始出现雾化燃油不良和燃烧不完全的情况,发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油嘴使用到一定时间后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 3.1 油嘴维护保养周期 油嘴维护保养周期主要取决于所用燃油的物性,其关系见表1。 表1 原油物性与油嘴保养周期 从表1原油物性与油嘴保养周期分析,油嘴保养周期与粘度的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原油中的胶质+沥青含量,当胶质+沥青含量 10时,油嘴的保养周期会更短,使用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油嘴的保养周期。油嘴结焦分为内外两个部份,在这里讨论的是油嘴内部结焦对燃油雾化的影响。油嘴是安装在火焰扩散盘中心处的,它尽管有火焰扩散盘均匀分配的风量和喷出的燃油及回油冷却,但它的表面温度仍然可达到400℃以上,油嘴内具备了结焦的温度条件。由于使用的是回油油嘴,所以油嘴内会产生汽蚀,爱到汽蚀的金属表面呈蜂窝状损坏。 使用煤焦油的油嘴比原油结焦与磨损要严重得多,由于从2009年10月以后在石化管系统不再使用煤焦油,所以在这里不详细介绍。 3.2 油嘴的维护保养 当油嘴使用到保养周期后,将其从燃烧器上拆下,按图3所示顺序分解,用汽油将这些零部件清洗干净擦干。 3.2.1 喷嘴的维护保养 首先加工三个上锥体直经为¢14L、下锥体直经为¢1.2L、锥度为120°、表面粗糙度为Ra0.4锥头,然后用前两个锥头加研磨砂研磨喷嘴120°的锥面,直到锥面内结焦和受损面被磨平为止,再用第三个锥头加抛光粉抛光。 3.2.2 旋转室的维护保养 检查旋转室进油槽(图5)的三个面结焦和蜂窝状损坏程度,先用刀片清除进油槽面上的结焦,再用1800号砂纸打磨槽面,直到槽面的粗糙度与喷嘴锥面的粗糙度大致相同为止。 3.2.3 回油管维护保养 回油管(见图5)一般不会出现结焦,磨损程度也较轻,但要检查回油管内孔的三条螺旋线并清洗干净,以避免原油中胶质附着在螺旋线上,使通过回油管进入枪体的回油产生气阻而导致回油不畅的现象发生。 对以上三个零部件保养完以后,按图4顺序组装后即可以使用。经过保养后的油嘴与新油嘴的性能一样,但这样的保养最好不要超过四次,这是由于喷嘴和旋转室其它燃油和回油通过的工作面不易修复,所以当油嘴使用到这种程度r应及时报废。 4 结 语 百得燃烧器技术含量较高,油嘴仅仅是它的一个重要部件,还应对它各个系统的结构、性能和原理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应用所掌握的油嘴技术安全、经济、节能地使用油嘴。虽然一支油嘴在连续使用5000小时以上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结焦和燃烧不完全的现象,但在石化管道系统所使用的大功率加热炉上能及早发现这一现象,及时并采取措施,节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技术 伴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水平逐渐提升,石化生产对于电机设备的应用安全越来越关注。三相异步电机是石化生产中的重点设备之一,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在具体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当三相异步电机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石化生产停工,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异步电机维护。为了提升三相异步电机的维护效率,在本文中针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维护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石化生产 三相异步电机 维护技术 研究 在实际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充当着动力转换设备,能够将电能转换为生产中所需要的机械能力。同时三相异步电机与其他类型电机相比,其运行效率较高,装置性能较强、电量消耗比较小,比较容易携带。基于三相异步电机这些优势其在石化生产中应用备受关注,因此对于其维修技术进行研究,在促进石化生产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 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产生原因 三相异步电机在石化生产中的应用,伴随着电机的运行有可能会产生电机故障,为了迅速的对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进行维修,需要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2)保险丝被烧断; (3)电机使用不当所出现的电路故障。 1.1 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在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缺相运行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三相异步电机长期处于缺相运行的状态,将会导致系统出现的故障,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电机烧毁。那么缺相是如何产生的?在进行三相异步电机接触器的配置环节中,如果接触器配置不合理,使得触头的灭弧能力降低,开关接触器的触头直接连接在一起。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具体的石化生产中将会出现故障。 1.2 保险丝烧断 保险丝烧断的问题在三相异步电机运行中也比较常见。如电机处于短路状态时、电机主回路单相接地时都会出现保险丝的熔断。再或者是保险丝的容量比较小,也会直接导致保险丝在线路连接中烧断。 1.3 电机使用不当 三相异步电机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故障,如比较典型的就是金属片烧毁、导线断开等。当点击使用环境不当,同样会导致石化生产设备电机缺相。 2 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维修技术应用 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进行维护,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维修: (1)在三相异步电机未运行前对于电机进行安全检查; (2)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绕组进行电气检查; (3)从电机运行的电路上进行综合性的安全分析。 2.1 电机运行前的检查 在异步电机在运行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于异步电机的状态进行检查,包含内部电路、外观以及通过物理检查等确定异步电机处于正常的待工作状态。这是保障异步电机能够在石化生产中运行的前提。在实际检查环节中,需要对异步电机的参数数据进行记录,以备电机出现运行故障时按照参数数据进行维修,迅速找到故障点。具体设备检差,可以通过噪声检测技术、电流测量、振动状态等进行分析。这些参数都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判断出三相异步电机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三相异步电机存在故障,需要对其进行拆卸检修维修。先对主要部件进行故障检查,如对绕组进行故障检测,分析绕组是否出现接地故障。通过目测的方式,观察绕组端部以及线槽内部绝缘物是否有损伤,以及焦黑的痕迹。还可以用万用表进行检查,当万用表低阻档读书很小,t说明是绕组接地。 2.2 绕组电气维修 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绕组的故障,需要对电机绕组及时进行解决。首先将绕组受潮的部分进行烘干处理,并且冷却到60-70℃,浇上绝缘漆之后在进行烘干。在处理绕组端部的损坏时,需要在绕组接地处重新进行绕组的绝缘处理,涂漆并且烘干处理。而绕组接地点在槽内时,需要及时更换部分绕组元件,最后应用不同的兆欧姆表进行绕组的测量,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三相绕组除了接地故障外,还可能会出现绕组断路的情况,而对于绕组断路的维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 (1)断路在绕组端部时,需要将断路连接上,并且包裹上绝缘材料,在最为外端套上绝缘管,再烘干; (2)当出现相间绕组短路时,需要重新更换新的绕组; (3)对笼形转子断笼情况采用焊接法、冷接法等。 2.3 电气电路分析 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电气电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流不平衡度保持在2%左右,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状态,电机绕组的绝缘电阻需要保持在100Ω以上,在对于电机绕组电路未检测的基础上不能够进行电机的开机。对于电机电气电路中的电流、振动、转速、噪声等进行观察。当这些参数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电机的重启。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主要面向三相异步电机故障维修,为了迅速的对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进行检查,需要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2)保险丝被烧断; (3)电机使用不当所出现的电路故障。 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进行维护,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维修: (1)在三相异步电机未运行前对于电机进行安全检查; (2)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绕组进行电气检查; (3)从电机运行的电路上进行综合性的安全分析。 石化技术论文:舟山石化绿色环保技术需求分析 摘要:石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石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会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近年来,治理和预防石化污染引起了政府和整个石化行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舟山市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并χ凵绞惺化行业在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需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舟山 石化行业 绿色 环保技术 需求分析 近年来,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屡有发生,尤其是去年发生的8・12天津滨海新区危化仓库爆炸事故,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爆炸造成16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元。舟山市属海岛型地区,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石油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会对居民生命安全和附近海域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同时近几年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安全环保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影响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安全环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化行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考验。 一、舟山市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 (一)舟山海岛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舟山是由群岛组成的地级市,国务院于2011年6月批准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使舟山驶上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随着舟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陆地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受陆源污染的直接影响,舟山海域成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形势最为严峻的海域之一[1]。根据2003年至2015年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舟山严重污染海域(劣四类)面积占比从2003年23%上升到2015年48.4%,海域水质环境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超标最多的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舟山海域污染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水中石油、氮、磷等有机物,农业的化肥、海水的养殖等。数据显示,随着舟山本岛及附近岛屿新建扩建油库、油码头数量的增加,油品进出、储运量增加,从而加重了舟山海域油类污染[2]。这些污染也是造成赤潮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 (二)环保法律法规日臻完善,达标排放要求更加严格 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和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些法律、法规定和标准的出台给石化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都对各类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含油固体废物属于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处置的危险废物,含油废物违法处置被纳入刑法处罚。2012年,环保部还专门针对化工园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园区规划、环评制度、项目准入、环境管理和防控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2015年4月16日,环保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两项石油化工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石油化工各类污染物规定了较以前更为严格的约束性指标。2014年,环保部《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VOCs作为PM2.5的重要前体污染物,首次纳入“十三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近年来,浙江省和舟山市配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要求,无论是石化新建项目还是现有工程,必然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规范环保管理,研究并解决污染治理技术的难题,从而大幅度提高石化“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技术水平和污染物稳定达标的可靠性。 (三)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舆论监督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政府也鼓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环保监督,石油化工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都在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前几年舟山市某石化企业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民众的担忧和上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对其主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都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并规定了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石化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全面履行好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舟山市石化行业绿色环保技术需求分析 通过对舟山市石化行业现状分析,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结合国内外绿色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新进展,舟山市石化行业在绿色环保技术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生态石化基地建设 石化基地生态绿色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石化基地产业链规划与招商,多目标绿色评价体系及化工生态园区设计规范与标准,石化基地环保技术开发创新体系,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产业运行机制,石化基地建设对海岛海洋生态和周边海域潮流的影响。 (二)清洁生产技术 制备新颖绿色原材,以替换石油化工生产中惯用的氢氰酸、光气等剧毒原材[3];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化工过程集成技术,降低水耗、能耗;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开发环保高效的优良催化技术,防止设备腐蚀,减少废物和环境污染;开发特殊状态的反应体系和超常规状态的反应技术,提高反应效率,节约石化资源;生物质能、页岩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4]。 (三)污染防控与节能减排技术 海洋环境下石化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扩散分析,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三废”污染监控技术体系研究,石化基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集成化石化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石化基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石化基地恶臭污染防治技术,石化基地VOCs排放控制技术,节水型污泥处理技术、特种石化废水处理技术集成及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应用与示范;石化基地净化水回用技术,石化基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储运油泥资源化利用,石化基地地下水、土壤污染监控及修复技术。 (四)石化环境监测与安全应急体系 环境事件危险源识别技术,石化基地污染物排放监测体系,海岛环境下绿色石化集聚区运行安全关键技术,石化基地近岸海域污染监测体系,污染排放浓度超标和生态环境安全预警机制,海岛环境下石化基地安全环保应急体系,石化基地HSE管理体系。 (五)其他技术需求 环境标准与信息化技术,智慧石化基地软硬件技术体系,石化基地舆情引导与社会责任关怀建设等。 三、 结束语 像舟山这样的海岛地区,如何做好发展和环境“双赢”的文章,是极其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课题。开发和使用环境友好石化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是解决石化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全球化,我国石化工业在国际上也面临着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激烈竞争,为了迎接这种技术和产品竞争的严峻挑战,跟上国际上重视环境保护的趋势,也需要发展自己的环境友好的绿色石化技术和优质产品。因此需要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和环境排放标准,加强环境友好石化生产工艺与节能环保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升级,全面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石化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石化行业真正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石化技术论文:论我国的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发展与前景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产生了许多有效的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而且经过实践证实,在页岩气的实际勘探中发挥了较大的价值。为我国石化岩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我国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石化页岩气; 工程; 技术; 前景 一、页岩工程地质环境描述技术 页岩工程地质描述技术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为我国重点地区页岩油气井钻井优化方案设计,以及可压性评价、完井方式选择,以及压裂方案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 针对页岩地层具有非均质性较强、各向异性突出的主要特点,以测井资料处理以及岩心测试为重点。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测试等,形成了岩石力学特征宏细观分析评价技术,以及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预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大多属于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这些技术的投入使用,为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以及压裂设计提供了更为实际的指导。 2、建立了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 综合考虑岩石的特质,再分析岩石力学的相关参数,岩石中的有机碳含量,以及总含气量等。将地质甜点,以及造成压裂裂缝起裂以及延伸难度较大的岩石脆性特征相结合。最终形成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这种办法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在实施中可操作性较大。可压性指数评价模型如下: 在这个式子中,FI可压性指数,;S为页岩储层参数的标准化值; 为储层参数的权重系数。 这种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运用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块的页岩进行了一定的计算评价,分析到许多区块页岩底层的可压性指数。根据指数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运用。 3、进行了页岩裂缝扩展规律物模实验研究 这种实验研究是以露头页岩岩心为主要对象的。通过对不同井下工况进行了针对性模拟实验,得出更多的理性认识。主要成就在于更新了对岩石脆性与剪切破坏形式等的关系认识。这是进行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 4、初步建立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我国在与国外许多大学进行合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石化页岩储层的主要特征,以及压裂效果等。初步得出了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二、“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通过对国内外“井工厂”技术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并有效结合中国石化页岩气区块的主要特点,有效进行了“井工厂”技术攻关研究。最终形成了“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1、首先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精细的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页岩气井井身结构序列。这种序列在实际运用当中,对于封隔复杂地层十分有效。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钻柱扭矩和摩阻。使得我们在开展水平作业时增加了安全防护。为满足压裂增产措施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2、初步形成了合理确定造斜点、造斜率优化O计技术。 3、根据不同的页岩气区块的实际状况,创造出了优快钻井设计技术。 三、页岩气的开发技术分析 在页岩气的用途之中,最被人们熟知的是对页岩裂缝的填充,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天然气,渗透率相对较低,而且其气流的阻力比纯天然气大,因此,给页岩气的开采带来较大困难。在长期实践当中,人们发现传统的采取方式所能产生的产量十分小,因而需要运用特殊的方式实现增产,同时需要对钻井进行适当地创新。 1、基础的压裂技术 页岩气的储层是十分致密的,因而渗透率也相对较低,如果想对其进行直接生产,难度较大。当前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储层改造、页岩气储存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压裂和酸化。在这两种方式当中,压裂是最常运用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目前常常使用的压裂技术。水力压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能够在储层当中形成十分密集的网络,而且能够合理地改善渗透率,使得天然气更加顺利地进入井筒。为了保障保井能够经受住压裂的压力,从而注入泵率。就必须要在压裂开始之前,对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出具体的受压能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人造裂缝的半长,在对岩井水力压裂的适应中,可以达到76.3~458.0m。 在对页岩气进行实际开采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压裂办法,如氮气泡沫压裂技术、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在这些办法当中,各个办法使用的范围不同。如氮气压裂办法适用于深度较浅的,或者底层压力较小的页岩。多层压裂办法一般适用于垂直堆叠的致密底层。除此之外,还有凝胶压裂办法等。但是凝胶压裂基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发展之后,逐步被清水压裂办法所替代。 因为页岩气藏超低率和低孔隙度,页岩气水平井必须要经过多级大规模水力压裂处理。然后才能实现页岩气藏经济生产。在国外,经常会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包含了以下几种:泡沫压裂、清水压裂、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同步压裂等。 泡沫压裂: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低压、低渗透水敏储层压裂作业。总结该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减轻压裂液对地层造成的伤害力度。而且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返排的效果。 多级压裂:它主要指的是在合理运用封堵球的基础上,将储层进行多个层次上的分隔,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段分裂。这种分段压裂方式是当前页岩气水力压裂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清水压裂技术:它主要是指将减阻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黏土稳定剂等,加入一定的清水,进而在压裂过程中充当压裂液。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清水中加入减阻剂、黏土稳定剂量,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来充当压裂液。这种特殊的压裂液能够有效改善页岩气的渗透率,提升导流性,有效降低地层伤害。这种技术主要运用在致密储层,它是美国页岩气井最主要的增产方式。 水力喷射压裂:它指的主要是运用高速、高压的带砂体,进行适当的孔射,接着再打开地层连接井筒的通道,使得流体排量得到大量提升,进而实现较高的低层压裂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发育较多的天然裂缝的页岩储层。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企业污水回用技术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石化行业开展节水减排的形势非常紧迫。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化企业在“节水减排、污水回用”方面的工作和探索。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清洁生产,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合理进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治,确保外排废水指标长期稳定达标,为后续的污水回用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石化行业;节水减排;源头控制;污水回用 1 石化污水的特点及处理流程 1.1 污水排放量大 石化企业是工业耗水量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全国工业取水量的5%左右,而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2%。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污水排放量大成为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之一。 1.2 污水水质复杂 石化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流程较长,生产装置又多,在生产过程中因切水、设备泄漏等排出的污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众多,且含有一定毒性。根据成分不同,污水可分为含油污水、含硫污水、含碱废水、含盐污水、含酚废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水的多样性给后续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石化企业废水是工业污水中比较难处理的水质之一。 1.3 污水水质变化大,冲击性强 由于石化企业污水具有量大、变化快、水质复杂且具有毒性的特点,因此任何水量、水质的波动都有可能给后续处理设施造成冲击,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瘫痪(尤其是生化系统污泥大量死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 1.4 主要的污水处理流程 随着石化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导致的原油劣质化趋势越来越大,造成石化废水水质不断恶化,传统的“老三套”处理流程(即隔油-浮选-生化)已难以满足处理需要,而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从严和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步加大,造成企业外排污水达标困难,因此石化污水处理流程通常采取大马拉小车―通过加大设计能力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耐冲击能力,加长处理流程―有些企业甚至采用三级生化来提高处理深度,确保外排废水达标。石化企业污水处理系统一般分为预处理和生物处理。为了确保生化处理的平稳性和效果,预处理非常重要。 2 污水资源化探讨 2.1 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源头控制 采用源头控制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节约新鲜水,而且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量,减轻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提高处理合格率,为污水回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一些石化企业在清洁生产以及源头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用加氢精制工艺取代传统的碱洗电精制工艺,以柴油产品精制为例,传统的柴油碱洗电精制装置的污水产生量为0.1t(水)/t(油),而采用加氢精制工艺后,污水产生量仅为0.025t(水)/t(油),削减率达到75%,减排效果明显;采用间接冷却和空冷技术代替直接冷却和水冷技术,可以减少水冷设备的蒸发损失与飞溅损失;实现装置间的热联合,回收低温余热,可以减少冷却设备,进而减少循环水的使用量。 2.2 做好污水的污污分流和分治工作,减轻污水 集中处理系统的压力石化企业基本上已做到清污分流,而污污分流和分治工作还需不断加强,后者不仅是污水达标排放的保证,更是污水资源化的需要。将含硫污水、碱渣污水、含盐污水和低浓度的含油污水进行彻底分流,并实现专线专输、专罐贮存、分质限量处理。特别是在装置停工期间,对于清洗容器排出的高浓度溶剂冲洗水,用槽车运至污水处理场专罐贮存设施,避免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冲击。通过上游环保装置、设施的预处理(如污水汽提装置、湿式氧化装置以及电脱盐污水的预处理设施等)来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确保外排废水的净化深度,为污水资源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合理应用水夹点技术,加深污水资源化程度 2.3.1 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 石油炼制企业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水夹点技术应用的实例。以镇海炼化为例,该公司结合生产工艺注水水质的需求,将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顶的含硫污水串级使用于富气洗涤水的注水,将常减压或其他非加氢型装置的含硫污水,串级使用于延迟焦化装置富气洗涤水的注水。通过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该公司不仅减少软化水的使用量将近30t/h,而且减少相对应的含硫污水的产生量。 2.3.2 汽提净化水的回用 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是石化企业处理酸性水的唯一装置,通过加强酸性水的预处理如增设罐中罐+旋流除油器的组合工艺,降低酸性水中的油含量,为污水汽提塔的稳定高效运行打下好的基础,确保汽提净化水的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目前石化企业已普遍将污水汽提净化水回用于电脱盐注水、加氢精制装置的空冷注水等,某些先进企业的回用率甚至可达85%左右,某些大型的石化企业一年的回用量可达到上百万吨。回用净化水不仅达到了节水的目的,而且直接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 2.3.3 达标外排废水的回用 要最终实现外排污水的回用,必须提高外排污水水质。水质越好,回用的后续处理流程就越简单,回用成本越低。因此,石化企业要在抓好污染源头控制,减少上游装置污水产生量,做好污污分流、分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污水处理场的净化能力和深度,降低外排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回用提供合格的水源,真正实现外排废水的资源化。根据目前石化企业的现状,达标外排废水回用可分为直接回用于机泵冷却水和焦化冷焦水,按外排水质情况选择经适度或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水补水,以及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锅炉用水三类。适度处理主要用于处理丰水地区企业的达标污水,特别是水质较软的南方地区。一般经过强化生物处理,如膜生物反应器(MBR)、曝气生物滤池(BAF)等,再经过过滤、杀菌等后续处理,主要是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COD、氨氮、油类以及悬浮物,使水质达到《循环水水质控制标准》中规定的COD≤60mg/L,NH3-N≤10mg/L,石油类≤2mg/L以及SS≤10mg/L的指标,满足循环水补水的水质要求。 深度处理主要用于处理缺水或水质较硬地区企业的达标污水,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盐分,降低电导率。根据目前的现状,通常采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脱盐的处理流程,因为流程比较复杂,处理费用较高。处理后的水质好于自来水,一般回用至锅炉用水。水质较硬的企业也可考虑将深度处理的污水部分回用到循环水补水,以降低补水中的盐浓度,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减少排水量,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目前一般深度处理的成本费用为5元/t,而水质较硬企业制取除盐水的费用达到6~10元/t,因此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在北方还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缺水地区而言,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大。 3 结论 实现石化企业节水减排,必须加强节水减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的节水减排和水的忧患意识;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减排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将用水与排污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指标进行考核;企业在实行节水的同时要减排减污,否则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会使外排污水无法达标,污水回用亦无从说起。总之,要将优化污水处理系统与水资源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石化技术论文:碎石化技术在老路面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一种原位利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手段,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用末期,其他方法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时可以采用。 关键词: 碎石化;老路面;改造 0引言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其使用年限末期,不能再承担服务功能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以建构新的路面结构。国内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理方面方法不够完善,这与我国机械设备制造工艺相对落后有关。国外(主要指美国)在处理旧水泥混凝土板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相对严重时的原位利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工艺。这一工艺能将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成小粒径嵌挤颗粒,从而为新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提供理想的基层。国内在进行老路面改造时,一般采用直接加铺方案、全部破除老路面方案,近年还引进旧路面碎石化技术;本文将通过道县至永安关公路(K0-K12)段路面处治工程对三种方式进行较直观的对比: 1工程概况 S323线道县至永安关公路(K0+000-K8+511)段老路基路基宽度约18m,并且部分道路已于2000年8月建成通车,还有一部分路基已全部成形,但路面仅铺筑了1604m,目前尚未通车。本项目路线连接道县县城与寿雁镇,作为通往广西桂林的交通要道,交通量大,且路线两侧有不少砖厂,超重超限车辆较多,路面破坏严重。根据中南大学检测报告,旧路路面结构为23.5cm水泥砼路面+18~22cm天然砂砾,路面劈裂强度为2.77MPa。路面板的坏板率为17.48%,断板率为11.86%,裂缝度为13.8(m/1000m2),裂隙率为11.41(m2/1000m2),坏缝率为73.68(m/1000m),并有大量的错台、翻浆和角隅破坏,符合碎石化技术的适用条件;综合考虑经济、适用、环保、施工难度等因素,结合国内外多条路面加铺公路的经验,将在老路面上加铺方案(方案一)、全部破除老路面方案(方案二)及旧路面碎石化作底基层(方案三)进行同深度比较。本次设计路面结构为:26cm水泥砼路面+18cm5%水稳碎石+20cm级配碎石。 2路面方案比选 2.1 方案一(加铺方案)旧水泥砼路面的改建技术,关键是修复旧砼板块、稳固松动板块、防止接缝反射、解决板表面水下渗、滞留等问题。在重交通的情况下,半直接式水泥砼加铺层改建技术,施工工艺相对而言较简单,施工进度快,造价相对较低,改建后路面损坏率不大,故采用半直接砼加铺层改建。半直接式砼加铺层改建施工方案主要工序为:处理、修复损坏的旧路面板(旧路面面层、基层)、旧路肩;旧路面板下灌浆处理松动板块;采用土工布、油毛毡、防水卷材、沥青等材料进行老路面防水、防反射裂缝处理;在原路肩部位设置泄水槽以利排水;铺筑新砼面层;新砼面层灌缝。 2.1.1 路面结构加铺路段:26cm水泥砼路面+下封层+油毛毡+粘层;新建路段:26cm水泥砼路面+下封层+18cm5%水稳碎石+16cm4%水稳碎石 2.1.2老路面处理①长距离破除段。对于路面长距离破坏段(连续破坏长度大于50米),采用机械破除路面板。基中K0+081~K0+140段由于以0.3%的纵坡从老路面高程过渡到加铺路面高程,老路面需全部破除,按新路面结构重建底基层、基层; K7+530~K8+500段路面破损严重,而且路基宽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老路面需全部破除,按新路面结构重建底基层、基层。②局部破坏处理。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按路面破坏轻重程度,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如表1所示。③路面防水处理。老路面修补完后铺设三油两毡。④灌缝。应清除旧纵横向施工缝、缩缝中的旧填缝料和杂物,重新灌注填缝料。⑤板底灌浆。基层采用天然砂砾,有的为碎石级配,颗粒大小不均匀,也不平整,基本处于泥结结构状态。对于路面板完好但基底空洞板块应进行板底灌浆处理。⑥板块扩宽。在万家村中桥至寿雁中学段路面宽度只有7.0米,为了防止新老路面板交接处基层回弹模量差异大形成纵向裂缝,右侧路缘带50cm用C15砼做基层。 2.2 方案二(破除方案)将所有老路面板块破除后重新修筑路面。路线平面以路基中心线控制,路线纵坡以左侧路基高程控制。老路面破除时保留老路基层(天然砂砾),再设置10cm厚的砂砾调平层作为底基层,未修筑路面部分采用16cm4%水稳碎石底基层。 2.3 方案三(碎石化方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一种原位利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手段,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末期,其他方法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时可以采用。碎石化方法、震裂压稳和破裂压稳技术都能很好地消除反射裂缝。与碎石化工艺相比,震裂压稳和碎裂压稳技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破碎得不够彻底。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面板,通过专用设备MHB一次性破碎为碎块柔性结构。通过破碎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降低到一定强度,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同时能够实现两者较好的平衡。MHB型破碎机械破碎后的颗粒尺寸是可控制的,一般来说,颗粒越小其防止面板开裂的效果越好,但强度越低,根据国外的研究,规定其颗粒范围在7.5~30cm之间能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控制破碎后颗粒尺寸可通过控制重锤下落高度来实现。破碎后其颗粒粒径小,力学模式更趋向于级配碎石。MHB碎石化再生技术的主要优势是:通过破碎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同时能够实现两者较好的平衡。旧路面进行碎石化后应具有以下特点:①碎石化能使原水泥混凝土板块在平面上强度分布均匀;②碎石化后仍能保留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定强度;③碎石化可以消除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④碎石化后的粒径合理,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根据本项目特点,碎石化路面用于底基层,在其上铺筑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cm沥青表处+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新建路段底基层可采用20cm级配碎石,基层、面层与碎石化段相同。 2.3.1 碎石化施工工艺流程水泥混凝土碎石化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清除路面杂物多锤头破碎机安装就位旧路面破碎施工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检测压实度及碎石化程度表层灌浆封浆处理碎石化施工验收进入下一道工序。 路面碎石化之前应进行以下处理:①路面碎石化施工前应先移除所有将破碎的混凝土板块上存在的沥青罩面层和部分沥青表面修补材料,否则会影响碎石化质量。②调查清楚沿线构造物及管线,两侧路肩外5-10米范围内存在建筑物的路段,施工时应降低锤头高度对路面进行轻度打裂,对于路肩外5米范围以内存在建筑物的路段,应禁止破碎;埋深小于1米的管涵顶部路面采用机械挖除换填碎石,埋深大于1米的管涵顶部应适当降低落锤高度。③修复排水设施。在旧路面临土路肩侧设置排水盲沟,靠中央分隔带处可与中央分隔带的盲沟合并设置。④特殊路段的处理。对出现严重病害路段面板进行破除,换填碎石。当土路基存在病害时,也应对路基进行换填处理。⑤交通管制。在路面碎石化之前应制订交通管制及分流方案,满足通车及施工要求。 2.3.1.1 碎石化施工①采用RMHB破碎机进行破碎。施工前先选择长50米的一段路作为试验段确定所需参数,并选取试坑确认破碎效果。破碎前要确定锤的破碎点,一般锤距为50cm左右。路面破碎的形状必须成“锯齿”拼图状,所有的碎粒处于互相啮合,未被打乱的状态,这样可使交通负荷向更大的范围分散;碎粒共同“工作或弯曲”,将负荷分散到更大的范围。经过碎石化后,水泥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不大于40cm,且75%以上的颗粒在深度方向的分布满足:表面最大尺寸不超过7.5cm,底部不超过37.5cm。②破碎的混凝土的固定。破碎的混凝土的固定方法是用重型静碾压路机碾压,以重型轮胎压路机为首选,因为钢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在碾压时接触面不均匀,尤其是振动压路机会使一些小型碎块下沉,造成破碎块体更加松动而不能起到固定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50T的重型轮胎式压路机碾压几遍的固定方法对破碎的混凝土碾压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一些破碎后产生的混凝土过分剥落、形成缝隙较大的部分,采用砂浆灌浆及封浆处理,以保证加铺结构层以下没有空洞。破碎与固定同步进行:同步进行主要是利用重型轮胎式压路机对水泥板进行碾压,使旧水泥板完全破碎并与下步结构层充分接触,同时保证水泥混凝土板体保留大部分强度。利用压路机本身的重力及工作时的冲击力来完成的,其工作时压路机碾压力可以达到250T,利用大的冲压力将水泥混凝土面板压裂并将板体压实以起固定作用。指标控制一般采用高差控制,高差的控制方法是在施工前,每车道50米确定一点测定其高程,施工时每碾压5遍测一次,当前后两次高差小于 5mm时,即认为破碎并碾压密实。③碎石化与非碎石化混凝土路面接缝处设置土工格栅。 2.3.1.2 施工质量检测碎石化大面积施工前,需选择具有代表性路段作为试验段,其长度最小100米,在该试验段中安排不同锤迹间距(2cm左右级差)的子区段,每段长度不少于50米,其分界要标记清楚。施工后,需检测回弹弯沉(或回弹模量),验证其是否满足变异性要求。推荐采用回弹模量指标,测试的点位随机选定,并应不少于9个,其指标应在250mp-450mp之间,如果不满足,要增加试验段长度并根据增加落锤高度或减少锤迹间距的方式调节,已使其破碎程度增加,变异性减小,直至达到前述质量控制指标要求。进行大面积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单幅路面长度破碎超过1KM时,在破碎粒径发生突变处挖试坑抽检,验证粒径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作小幅调整,在此过程中无需继续检测回弹模量指标,而以试坑粒径状况与试验段有无显著差别作为判断是否合格的依据。 2.3.2 施工注意事项根据路面碎石化工艺施工特点,施工质量方面需要注意的环节有:①排水设施的设置及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排水。在路面碎石化前应设置好排水设施。建议在路肩部位设置碎石盲沟,使破碎后的旧路面层、基层和路基处于较好的排水状态,为加铺层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旧水泥混凝土板块在破碎后很容易受到雨水侵入,所以破碎完成后,加铺新路面结构前要做好防水工作。要求后续的摊铺工序在碎石化完成后尽快开始,如果不能及时摊铺,则应采取临时防水措施(如加盖塑料薄膜等)减少雨水侵入。②试验段施工及正式施工过程中对破碎情况的监控。因为粒径于破碎层的强度特性直接相关,所以控制破碎粒径是施工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正式进行大面积施工前,应安排试验路段进行破碎,详细了解破碎后的粒径分布情况、强度及均匀性,找出能够满足破碎要求的MHB设备控制参数,指导全路段施工。进行大面积施工时,应密切关注混凝土板表面破碎状况。当某一施工路段表面粒径发生显著变化时,应通过开挖试坑的方法核查板体内部粒径分布情况,如不满足要求,应及时调整MHB设备控制参数,直至满足要求。③施工前后对基层、路基软弱部位的处治。根据国外的经验,对于施工路段存在的基层、路基不稳定的情况,应在采取换填等处治措施后再进行碎石化施工。这样可以提高路面基层稳定性,消除新加铺结构的安全隐患,为改造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提供保证。从工艺总体上看,虽然换填工序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但是这种时间耗费是必需的。以上三个问题在碎石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这些关键环节是保证碎石化质量的重要手段。 3经济比较 通过综合比较,采用碎石化技术(方案三)经济性较好,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对消除反射裂缝是比较成功的,且对环境影响较小,故作为推荐方案。 4 结语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水泥混凝土原位破碎利用技术,它一般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较大范围的破损的情况,能成功地消除反射裂纹,国外在这项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了多年的实践,国内自山东省交通厅倡导引进这项技术后,通过多个项目的的实践,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湖南自2007年开始引进这项技术,最开始在浏阳市一个旧路改造项目中实施,本项目是本省第二个实施这项技术的项目。 当然,这项技术也有一些问题,碎石化技术使原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再加铺后可能会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加铺沥青面层后,会出现车辙和纵向裂缝等病害,这需要国内外广大同行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去解决,使这项技术能广泛推广起来。 石化技术论文:浅析大型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以大型石化企业为例,介绍了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污水处理回用现状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技术,并针对大型石化企业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膜生物反映器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的进行相关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流程。 关键词: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1 大型石化企业污水特点以及污水处理现状 1.1 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 石化企业炼油污水是电脱盐、常减压、催化裂化等工段产生的污水汇集而成,是一种集悬浮油、乳化油、溶解有机物及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悬浮物及盐出自电脱盐工艺,油及溶解于污水中的硫化物、酚、氰化物等与原油加工工艺有关。 1.2 石化企业污水治理现状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按治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所用的方法包括格栅、沉砂、调整酸碱度、破乳、隔油、气浮、粗粒化等;二级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治理,如活性污泥、生化曝气池、生物膜法、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氧化塘法等;三级处理方法有吸附法、化学耗氧法、膜法等。炼厂污水一般经二级处理可达标排放。国内采用三级处理即深度处理的企业极少,而国外很多石化企业污水一般都有三级或深度处理工艺。据国家环保局统计,真正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不足50%。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环境因素制约着我石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适宜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使炼油污水循环回用是十分必要的。 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2.1 污水处理概述以及污水回用途经 污水的回用一般要经过深度处理(即三级处理)来除去二级处理(生化处理)所不能除去的污染物(有机物及胶状固体,可溶的无机矿物质氮磷等等)和COD、BOD、颜色、味道、气味等。 石化企业废水回用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作循环水补充水源,二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三是作锅炉用水产生蒸气。 2.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按照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单一的深度处理技术一般只能去除某一类污染物,几种技术有机耦合才能满足回用水质的要求。 ①物理处理法。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空气吹脱、膜分离等。沉淀主要用于固液分离,澄清水质,去除大颗粒的絮体或悬浮物。过滤主要是澄清水质,可以去除大于3μm的悬浮物、病原菌等。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褐煤、核桃皮、活性炭等。利用活性炭或某些粘土类材料的巨大比表面积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去除色度,降低COD和去除某些无机离子。膜分离技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历史很短,但用途却十分广泛。根据膜材料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几种。②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主要有絮凝、化学氧化、消毒、离子交换、石灰处理、电化学和光化学处理等。絮凝是指投加无机或有机化学药剂使胶体脱稳,凝结悬浮物、絮体等,去除悬浮物和胶体,常与沉淀、过滤等结合使用。化学氧化能去除COD、BOD、色度等还原性有机物或无机物,如O3氧化、H2O2+FeSO4氧化等,常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消毒是指利用CI2、ClO2、O3等杀生剂、45和电化学方法杀灭细菌、藻类、病毒或虫卵。离子交换能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用于咸水或半咸水脱盐。石灰处理用于沉淀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防止结垢。电化学、光化学处理能去除水中的难降解物质,如45催化氧化或辐照处理,电水锤技术、脉冲电晕技术等,常与化学氧化结合应用。③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法在污水回用深度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降解多种污染物,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抗冲击能力很强。常用的生物处理法有生物过滤法、生物接触法、氧化法、氧化塘和地层生物修复。 3 大型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选择 3.1 大型石化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选择-膜生物反映器技术 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普遍存在COD、氨氮去除效果差,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等缺点,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把生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组合处理工艺虽然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但处理后的水质情况较为理想,比较适合于大型石化企业。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把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在一起。膜分离技术是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在能源、电子、石化、环保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某些成分进行选择性透过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许多膜分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应用水平,拓展应用范围,加大开发力度,开拓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等方面。膜生物反应器一般采用一定孔径的中空纤维膜,通过膜分离,使污水中大分子难降解成分在生物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特效菌的培养,大大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它可以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 3.2 利用膜生物反映器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流程 MBR系统由缺氧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清洗和反洗系统组成。在生化前有均质调节罐、CPI除油、涡凹气浮、容器气浮、匀质罐等预处理设置,主要作用是去除油类和悬浮物等。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MBR系统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在水解酸化池中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提高了水的可生化性,在好氧池中进行有机物降解和暗淡的消化作用,在中沉池中进行部分泥水分离和反硝化作用,经过好氧和缺氧反应后的混合液自流到膜分离池,在此进行泥、水分离,污水中绝大部分活性污泥(尤其是硝化菌)被截留残留在生化池内,混合液回流泵提升进入前端生化池,清水透过中空纤维膜在泵的抽吸下进入清水池。反洗系统用来去除附在膜丝上的污染物,保证膜丝有良好的水通量。 反洗过程在一定周期后进行一次。MBR系统的出水中仍含有一些有机物,通过臭氧-生物炭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COD、氨氮等污染物。 石化技术论文:共振碎石化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共振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将旧路面板一次性破碎为承载能力高、反射裂缝控制效果好的咬合嵌挤柔性结构层,再在上面加罩沥青混凝土面层,直接完成路面“白改黑”改造。 关键词: 共振碎石化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 前言: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刚度大、抗压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间被广泛使用。随着道路使用年限增长及交通流量的增加,许多水泥混凝土板块出现碎裂、断板和纵、横向裂缝、沉陷等问题,道路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受到严重影响,考虑到很多损坏道路已经基层严重损坏,板块反射裂缝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局部表面维修不能够治理其根本问题,造成维修效果不太理想。传统维修改造方式为:将原有道路面层及基层翻挖,然后再重新做道路基层并摊铺黑色面层,该施工工艺造价高,施工周期长,交通影响大,同时在开挖时产生很大的噪音污染,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还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正兴起并推广使用的共振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将旧路面板一次性破碎为承载能力高、反射裂缝控制效果好的咬合嵌挤柔性结构层,再在上面加罩沥青混凝土面层,直接完成路面“白改黑”改造。该施工方法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影响小,节约工程造价,且保护环境。以下就以一工程实例来说明该技术的工艺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金都路(春西路~春中路)道路整治工程,道路全长797.24m,车行道宽度16米,道路较多板块存在碎裂、断板等现象,本工程主要对道路车行道进行维修改造,即对混凝土路面采用共振破碎化施工,然后加铺三层式沥青面层,厚度为16cm,同时对沿线附属设施予以改造。本次主要介绍共振碎石化然后摊铺沥青面层工艺流程。 2.施工准备 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充分的路况调查,掌握路面损坏及路面沿线建筑物状况,认真复核地下管线图纸资料,并在工程实施前召开各管线单位参加的施工配合会议,进一步搜集管线资料,对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开挖必要的样洞,核对弄清地下构筑物管线的确切情况,做好记录,并在管线管理单位的共同确认下,做好管线保护措施,确定共振碎石化方案的可行性。 3.板块补强 根据旧道路弯沉值测量报告、施工图纸并结合现场情况,协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确认损坏严重需要补强的水泥混凝土板块。补强措施如下:将老路结构全部翻挖后,浇注23cmC35水泥混凝土+20cmC20水泥混凝土。 4.共振碎石化施工 4.1工作原理及特点 本工程使用的是美国安迈公司生产的PB500型共振式破碎机,其利用振动梁把发动机的强大功率转化为工作锤头的振动,锤头与路面接触,通过调节锤头的振动频率,使其接近水泥板块的固有频率,激发水泥板块在锤头下局部范围内产生共振,使混凝土内部颗粒间的内摩擦阻力迅速减小而崩溃。破碎后的碎石尺寸理想、均匀,破碎粒径范围为2.5M~15.2M,大部分集中在2.5M~7.6M。实践表明,碎石尺寸在8~20cm之间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碎石尺寸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引起反射裂缝的概率急剧增大;碎石尺寸过小,则会使路面的承载力过渡减小。破碎后的粒径上部较小,下部较大。小粒度可较好地消除反射裂缝, 同时下部的较大的粒度结构也有利于路面渗水的横向排除和阻止下渗。破碎后的纹路规则排列,并与路面成35°~40°夹角。有夹角的纹理结构可使碎石块之间相互嵌合,经压实后相互咬合得更紧,从而使碎石层起到更好的砾石稳定层的作用。破碎深度可控制,不冲击路基,保证路基下的管线设施完好无损。该机械振动影响小,破碎深度可达660L,完全满足一般道路的破碎改造任务,效率极高,由于其工作点很窄,在道路施工时,可单车道施工,不用封闭全部交通,每天可完成2公里左右的碎石化工作。 4.3试验段施工及检测 试验段施工长度100-200m,破碎从道路一侧边缘开始,或者从前面破碎过的边缘开始,并向对面路肩或者向纵向的中线推进。在一次必须摊铺一个车道时,前面的破碎应至少超出将要摊铺的宽度250毫米。在破碎操作初始,操作人员会详细记录下不同的破碎情况相对应水泥路面破碎机械的数据调整,如锤头高度、共振频率和地面行驶速度等。为确保路面被破碎成达到要求的粒径,根据现场工程师要求,在行车道中间挖掘约1.2平方米的试坑,用来判定破碎块是否达到特定的尺寸要求,根据现场情况可以增加测试块。挖开的试坑需要回填,压实需要达到工程师的要求。符合要求的破碎数据应记录备查,施工参数一旦经过试振区确定下来,就可在整个碎石化工程路段内使用。 4.4全路段水泥路面碎石化施工 ⑴交通管制及路面清理 对于共振碎石化范围内的出入口应有醒目的安全标记,对社会车辆进行导行,禁止无关车辆与人员出入。破碎施工须占用两条车道,施工作业区域的两个车道禁止交通通行。隔离措施到位,在隔离处设置明显的交通导向标志,或派人负责协助交警部门指挥交通。施工作业路面需提前清理,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罩有1cm以上的沥青层及沙土层需挖走(2cm振幅下中间介质会将应力吸收无法达到共振效果);为破碎无残留道路两侧30cm范围内堆放物需清走(共振箱体伸出轮胎外沿20cm左右);破损板块无法破碎区域须提前标记或通知现场管理人员。 ⑶共振破碎 碎石化施工顺序一般由外侧车道边缘开始,如果相邻车道沿纵缝进行了切割,也可由中间向两边的顺序破碎。每一遍碎石化宽度约200mm,一条车道(3.5~3.75m)碎石化完需要18~20遍(一个来回定义为2遍)。相邻两遍碎石化区域会有50mm内的间隔或重叠区。碎石化一个车道的过程中,实际破碎宽度应超出一个车道宽度至少150mm。在施工过程中应不断检查破碎作业情况,并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细微调整,以确保达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中,驾驶操作员应随时注意观察机械工作情况、锤头破碎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破碎参数,以尽可能达到较好的破碎效果。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据本试验路段的现场施工破碎状况,驾驶员往往根据破碎时的声音来判断锤头工作效果,从而做出必要的调整。 ⑷局部补强 如果共振破碎后出现混凝土块径大于200mm且面积大于2O或混凝土面板共振破碎后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有明显的反弹现象,弯沉值过大区域应采取基础补强措施,具体措施根据设计单位意见及监理单位意见实施。 ⑸施工配合---洒水碾压 破碎完毕后,必须采用高频、低幅震动钢轮压路机(最小15吨)碾压速度不得大于1.83m/s,碾压之前最好洒水车先行洒一遍水,使其渗透深度3公分左右,碾压遍数初步按最三个来回来控制,碾压完毕后,进行摊铺施工。碾压遍数根据现场情况控制在最少3~5遍。碎石化层碾压后,不允许有钢筋外露,不允许有沥青接缝料、补块等存在;摊铺前不允许碎石化表面出现凹陷深度超过2cm。 4.4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碎石化层破碎后粒径宜符合以下要求:表面层1/2厚度部分0~7.5cm,1/2厚度以下部分7.5~23cm;含有钢筋的旧水泥混凝土碎石化层,钢筋以上部分碎块粒径7.5cm以内,钢筋以下部分碎块粒径在23cm以内;碎石化层小于0.075mm含量不大于7%。碎石化层0~10cm以内级配宜在级配碎(砾)石范围以内;0~18cm以内的碎石化层级配宜接近级配碎(砾)石。碎石化层回弹模量、碎石化层碾压应满足相关规定,其它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 5.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施工 在碎石化后,应控制碎石化层上的交通,禁止通行与施工无关的车辆,禁止车辆随意在碎石化层上刹车与启动;同时也要减少施工车辆不必要的来回通行。应及时进行沥青摊铺等工作,尽早开放交通,减少对交通管制的时间。 在道路改造完成约半年后,查看其道路面层,未出现裂缝,通过对其弯沉等测试,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证明了改造效果良好。 6.结语 共振碎石化技术作为水泥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行之有效新技术,由于不需要对老路面进行大规模的翻挖并重新做基层,水泥路面经过共振后形成良好的道路基层,也不需要传统的较长的养护时间,具有工期短、实施方便、节省投资、低碳环保等优点,特别是针对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其对交通影响之小,持续时间之短,是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同时,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完善、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将在以后的道路改造中大力推广并广泛应用。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逐渐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电力工程企业面对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合同额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法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电力企业通过制度完善、风险机制建立、机构完整配备等手段构建好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企业自身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造成企业未能有效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包括运营、人力、市场、财务、战略等法律风险。随着电力行业发展,电力工程逐渐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电力工程企业面对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合同额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和法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实现电力企业合法经营、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是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内在需求。 一、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电力工程企业的法律风险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法。从风险形成角度,法律风险可分为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 内部法律风险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理及重要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行政管理机构的处罚,造成信誉或经济损失。例如,企业重要规章制度、重要事件授权委托书、重大经营决策等未提交法律合规部门进行审核,或审核后未按制度执行,就可能造成失误、舞弊、重大差错而导致损失;企业内部缺乏财务管理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财务监管及法律防控不严,给管理人员提供可乘之机,为亲朋好友谋取不当利益或利用违法手段来侵吞国有资产等埋下隐患。从经验教训来看,内部法律风险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源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不完善,相关岗位人员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或意识淡薄,在经营决策中未充分考虑法律因素影响,对国家法律法规认知不充分、存在侥幸心理故意违法经营等,这些都是引起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 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自身以外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引发的企业难以避免或不可预见的法律风险。例如,电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或审查不严引起的违反环境保护、侵犯知识产权、侵害第三方利益、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等违法行为;合同管理不严谨,合同签订过程中对合同条文审查不严,为合同的履行及以后产生纠纷后的诉讼埋下隐患;对方当事人资质审查不严,出现违法挂靠使用他人资质或以全部转包的方式来承揽工程等。企业作为一个法人组织结构,在外部沟通环境中,不可避免需与政府、相关公司、组织、个人等进行交易、买卖等商业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产生法律风险。这些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完全控制和避免的,所以企业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后果主要是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或债权债务能以履行,严重的将导致企业难以生存甚至破产。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机制的构建 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存在多样性、复杂性,而且也可能发生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或领域。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它所具有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此同时,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常常是相伴相生并具有转化性,所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个综合、系统、全方位、多角度的防范工作,必须从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人才机构构建等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全面、全程的管理手段,最终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各项流程和作业的管理规范,其本质是行为规范及标准化,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延伸。通过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它是企业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就要把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到法律风险防控之中,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最终以“法治”代替“人治”。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当运用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法律风险防控、法律风险化解、法律风险考核等制度体系。制度的建立既应体现法律风险管理动态闭环的管理过程,又应当将企业法律风险制度涵盖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法律风险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有规划。企业应制定《法制工作规划》和《普法宣传规划》。其次,应有良好的制度系统保障,如制定相关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办法》、《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重大经济合同法律审查办法》、《重要决策法律审查办法》、《重要规章制度法律审查办法》等。再次,应落实法律制度考核机制,分清责任,严格奖惩,制定《经济纠纷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法律风险控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且要有良好的监督落实机制,用以指导企业法律事务和合规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企业要采用动态循环控制的原理,运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动态的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达到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的目标。针对电力工程企业,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是电力工程企业主要的经济行为,通过合同的签订,从而产生了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也是电力工程企业最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的地带。加强对合同的管理是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方法。要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首先,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国家或国际推荐的规范版本,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FIDIC推荐使用的红皮书、白皮书等;在未有标准版本时,企业应尽量参照规范版本,在规范版本基础上与相关法律部门一起制定企业自行使用的标准合同文本格式。标准合同文本的制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避免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根据工程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标准合同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合同标准文本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合同专用条款中的内容。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批和授权管理制度。在合同评审和签订的全过程中,程序的流程及授权规定需明确且规范,确保合同在意向沟通、招标、投标、签订、履行、争议的解决等全过程均能被管理与监控,尽可能降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②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是由人去组织实施的,它的运作与经营离不开人。按照现行的劳动管理法律法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劳务合同、薪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工伤事故、劳务解聘等相关劳动法律制度。企业必须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从而减少或避免用人劳动关系方面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这对于企业平稳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③建立完善的诉讼管理制度。诉讼是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也是法律风险发生后的一项事后补救措施。在诉讼发生后或在诉讼时效期内,法律部门要积极指导相关部门进行诉讼或应对诉讼,尽可能提早策划,准备相关材料,避免证据消失及诉讼时效过期。法律事务部门要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企业的需要,积极将诉讼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向提前准备的事前控制,积极做好诉讼的前期准备,切实防范并化解经营风险,减少引发诉讼纠纷的各种因素危害。 3.加强企业法律机构的构建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人员的设置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企业通过聘用社会律师,由兼职律师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事务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二种是企业在内部任用法律从业人员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三种是企业采用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和外聘律师相结合的方式。这三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及业务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相对而言,企业内部法律从业人员相对外聘律师对企业内部情况更为了解,能更多地站在企业管理和经营要求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全盘对公司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的决策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而且,很多时候,企业内部法律从业人员作为企业管理部门中的一员,能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管理环节,能起到更大的事前防范作用;外聘律师更多的是一种顾问角色,或者“救火队”的角色,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事前培训和事后救济为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佳模式应是公司内部法律从业人员与外聘律师相结合的方式。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法律咨询、风险控制、制度制定、重大事项法律确定等,需要运用熟练企业内部情况的内部法律从业人员来进行业务的把控;某些专项的法律,需要由社会有专长的律师来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如某些特殊的海事法律、国际法律、财务尽职调查等项目,更需要了解专项法律、对专项领域情况了解的人进行规划和处理。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机构,建立起以法律专业人力为主、其他相关人员在法律机构指导下为辅的机构体系,使法律机构不断完善。 三、总结 在电力工程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带动着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工程方面,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各种风险,其中法律风险尤为突出。在企业法律风险存在的同时,如何做好法律防范甚为重要。电力工程企业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制度,通过制度建设、风险机制完善、人才机构构建等方法,运用管理的手段,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要根据法律的要求来完成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减少企业管理体系在法律上的缺陷。 (作者单位:胡四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范丽娜,广东一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摘要:文章探讨电力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问题,指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目标不明确、管理方法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规划 电力工程企业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人力资源规划问题是重中之重。改变人事管理的传统理念,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规划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然而在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中,虽然极力提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但思想及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重视财务、物力而忽略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含糊不清,在选择人才时主观意志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电力工程企业没有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划,导致不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被招进来,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优秀人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队伍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对电力工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足 电力工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只会盲目跟风,但直接拿来的东西并不好消化,也无法为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岗位管理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过于单纯的管理就显得无力。同时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较低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客观需要。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好的留人策略,人才自然会流向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3、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力工程企业的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拿年终奖来说,年终成绩基本是领导一个人的,其他一干人等只作简单评价,没有体现出每位员工的成绩。员工干得好不好都一样,考核成绩难分优劣,同时对部门优秀人才比例有不成文的限制,造成评定成绩严重失准。考核评定标准也十分简单,没有根据员工职责、所处部门的不同进行评定,更没有将指标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考核效果来看,考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备受质疑,企业决策层很难从考核中得到真实信息。 二、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对电力工程企业来讲,没有战略规划根本不行,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引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而没有这个环节支撑,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依托,在向目标迈进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不断接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当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2、建立竞聘岗位制度 竞聘岗位制度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发展两者的统一,对于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应该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有效地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打破各种限制。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岗位竞聘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将行政调配和岗位竞聘制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岗位竞聘中,鼓励员工在不同岗位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和适当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和岗位竞争淘汰机制,对那些不能有效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要进行换岗或转岗,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度合理的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人员进退出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绩效考核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标准,比如,对单位工程部进行考核,首先要求工程部和经营部经理参与人力资源部考核方案的制定,根据其工作经验制定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这样有了部门经理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接下来的考核实施就能很顺利地进行,考核结果也才有实际意义。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部以及基层员工要不断对绩效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并把其当作一项正常日程来抓,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要不断加深考核内容,使考核更丰富,量化、硬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考核内容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一定的短期利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外部市场动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我国电建市场日趋成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发展之趋势,未雨绸缪,储备优秀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的明智之举。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电力工程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电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节约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摆在供电公司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1、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核算未严格遵循会计标准。在财务核算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等进行会计处理,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常常不按规定严格办理。比如,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管理部门仍未结算的,财务上应按规定将工程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然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致使年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 1.2 工程项目变更随意。 工程合同变更本属寻常,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合同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生变更时,合同双方以及监理方应及时协调,签订合同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还需要同设计方协调。然而,工程项目在实际中存在任意变更的情况,经常不按标准规范办事,比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更换、变电站充电机和蓄电池等直流系统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际施工不按初步概算和计划执行,随意增加或变更;或者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投资金额,以致决算金额大大超过概算;有些虽然表面上办理了设计变更手续,但实际上是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企业对于这些变更常常把关不严,以致工程成本失控。 1.3 承包商的选择问题。随着国家对电力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外包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外包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若对工程外包不加强管理的话,则势必出现众多工程质量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包电力工程时,往往并不遵循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是运用不恰当招标方式使关联单位中标,或者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使单个合同金额低于招标限额进而以便关联单位参与工程施工。 1.4 资产管理混乱,账实管理职能不分。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工程材料保管职能,造成实物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 1.5 供电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而言,大部分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前与财务管理部门关系不大,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其对整个工程进展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的掌握,由于资料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滞后,财务工作只限于核算与结算阶段,财务部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部门而已,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1.6 合同管理混乱。 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对于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定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款结算的主要依据。目前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事前并不签订合同,往往在项目实际完工后才予以补签;小合同大结算或概算总承包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包工包料条款,却往往出现承包方向发包方领料情况,或者合同对双方供应设备材料范围和具体结算方式未予明确;有的合同没有约定付款的具体方式以及付款条件,造成不能合理、科学地控制付款进度,对于付款的审核也难以依据合同行事,以致资金管理的失控;有的企业由于对合同审核把关不严,往往造成合同条款前后矛盾,势必给工程管理增添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2、加强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程竣工决算一般需要外部审计机构的验证,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情况,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跟进,随时掌握各种信息,对于工程项目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而外部审计往往仅局限于事后的验证。当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供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作业,强化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监督作用。 2.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监督。财务人员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转变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意识,方能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付款,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国家和企业工程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要加强工程财务决算真实性,以降低建设项目实际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内“五制”管理,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化,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严格执行工程签证程序,抑制工程随意变更问题,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外部队伍的选择要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进行,并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不能变相规避招标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合同要按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会签审查制度,应通过精细化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加强对工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从合同谈判、订立、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确保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4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恰当划分部门职权。目前,财务部门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恰当划分,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提高财务部门对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力度。在部门之间分权是必要的,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如无良好的沟通机制,则在工程管理这一比较复杂的领域将必然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无论是从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来看,建立健全一个权责划分清晰、部门沟通无碍的信息渠道是很有意义的。 2.5 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力度。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要创造条件满足工程物资分类储存、分类管理的要求,尽量减少领料混乱、材料被盗丢失、非法侵占等现象;要严格执行定期盘存制度,做到工程物资账实相符。 3、结束语 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预算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供电企业作为国有独资企业的一员,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所建树,必须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企业安全管理 摘要: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是 企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学安全、讲安全、做安全,不断提高执行安全规程、规范、标准及制度的科学性、自觉性、正确性。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运行、检修、电器试验、建设改造、通信、计量、科学调度等工作的法宝。安全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尺,也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管理;电力工程;施工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 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之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2)、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会为人们带来幸福、稳定、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在长期稳定生产时往往会萌生轻视、忽视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麻痹大意,事故隐患可能随时发生。所以,企业安全工作要长抓不懈,警钟长鸣! 3)、工程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工程管理人员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工程施工工作, 在技术和安全方面给于施工人员最直接的指导,是施工现场安全局面稳定的保障。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一支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管理的决策能力队伍(即:具有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具有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 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能力)。 4)、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即:通过理论学习规范、标准而获得管理知识,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在实践中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在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进行科学管理。) 二、认识规律,掌握安全施工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项: 1)、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方法正确、规范;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认真巡视检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内容祥实,不隐瞒真相;服从安排,.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物资材料与设备: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施工机具设备、工具等。 3)、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时间主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情绪(喜庆、悲伤、失意)等因素的影响,要特别警惕事故多发事端。 4)、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三、如何做好现场安全施工管理 1)、监督并积极促进公司工程管理骨干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他们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 2)、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惕,预防为主! 3)、安全施工工作方法:安全、文明施工就是对影响安全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尽力做到“可控和在控”。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力求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施工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施工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首先必须对各级人员及各单位在安全施工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难落实。其次,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通过与各级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企业的管理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完成的,不管那个体系在系统运作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4)、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演练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事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5)、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四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其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相结合,使企业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建设事业发展迅猛,电力设施不断完善更新,新技术、综合自动化、通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体系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需要电力建设企业安全管理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电力工程的审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网建设如火如荼,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专业要求高等特殊性,需要强化审计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电力工程;审计;问题;方法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也逐步规范,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对当前电力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审计的效率。 1 电力工程审计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的会计审计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取得事先效果,以此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传统的电力工程审计,主要是核算工程项目为重点,但是这种方法只针对电力工程的结算质量控制问题,且投资控制的范围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的投资与利益局面出现了多样化,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效益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需要性。这种动态审计方式,不仅是对会计成果进行评价,还应对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才能事先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强调管理,改变以往审计工作介入的滞后性问题。 通过对电力工程的审计工作,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效益理念,进而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电力审计也涉及到整体工程质量的提高,对电力工程的多个环节进行审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电力工程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2.1 工程预算管理环节 当前我国尚没有开展对电网建设项目的事前审计,因此造成很多电力工程项目立项调研不充分、项目投资盲目性、超过预算等问题。一般电力工程的设计项目较笼统,没有适度分区设置项目,在施工方案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无法按照正常预算程序进行申请和审批,最终造成计划与实际操作的严重脱节。 2.2 工程全过程管理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审计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注重事后审计,而忽略了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重要性。尤其在工程建设现场签证方面,由于是决算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工程的全过程审计管理,提高对现场签证的认识。但是当前由于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缺失,造成一些企业在现场签证中大做文章,施工方与建设方联手哄抬工程造价,部分电力工程的业主代表多签工作量,给施工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2.3 工程竣工决算阶段 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需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以确保固定资产能够及时作出入账反映,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近年来,有些项目完工几年后才报至财务部门,如果该工程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线路改变等情况,会给项目本身带来困扰,最终造成帐实不符,另外,对于固定资产也可能造成当期少计提折旧,影响损益,并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准确性造成影响。 3提高电力工程审计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电力工程审计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3.1 建立科学有序的审计管理体系 只有确保审计组织的完整性,才能提高审计的效率,也就是强化“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的审计“三同步”,实现全方位的监督模式。首先,应加强对项目决策、立项程序的监督,避免由于违反了决策的程序,擅自立项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只有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才能进一步保证后期效益。其次,对项目的法人代表实行资本金制、责任制、工程监理制等,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权、责、利的统一,从管理中争取效益;再次,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注重方式方法、程序、处罚措施等,统一标准,以严格的程序加强审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质量与水平,把好监督关,实现电力工程审计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发展。 3.2 跟踪审计与绩效相挂钩 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投资行为,通过对资源的经济性、财务性、社会性、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是对电力工程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计过程中,电力工程的项目投资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由于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投资额大、可变性复杂等,对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控制电力工程中无效益或者效益差的投资项目,让有限的资金得以合理应用,获得最大收益,体现审计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传统形式中的边设计、边施工而造成的浪费现象,提出科学的优化决策,改善资源管理。 3.3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电力工程审计主要以各环节管理为主线,涉及到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运行、管理过程及建设情况的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审计。在过去的工程项目审计中,重点在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节约成本,降低建设资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再加上电力企业重组改革,工程的项目审计应从项目审计转变至会计审计、管理审计,以提高电力建设单位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衔接,堵塞管理漏洞,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 强化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认识 一方面,做好事前准备,收集并审查各种预结算资料,包括签订的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结合施工图纸等资料审查预结算中是否存在高套定额或者多算工程量等问题,通过重点审计与全面审计的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事中监控,要求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对预算、施工合同、施工图等资料有所掌握,并深入到其他职能部门调查了解,熟悉工程量,确保竣工决算的准确性。 4工程审计中的重点 4.1审核工程量 工程量是编制决算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工程取费和计税的基础,工程量若不准,就会导致整个工程造价不实。 4.2 精通工程量的计算规则 工程量的准确度是决定工程决算质量的前提,因此,必须熟悉和了解定额中的各项说明和计算规则的含义。如设备的连接线安装,指两设备间的连接部分。不论引下线、设备连接线,均应分别按导线的截面、三相为一组计算工程量。 4.2 施工监督 认真查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设计变更、签证手续,同时要按设计要求仔细复查计算工程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往往可能在构造交接部位重复计算,在审核中如不熟悉计算规则,多算、冒算的工程量就难以被发现。如避雷器、熔断器的安装中已包含了接线端子的安装,而配电屏的安装中未包含接线端子的安装,两者经常混同,增加接线端子的安装费用。 5 结语 通过对电力工程审计,并对发现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同时还应看到,由于现有的工程结算审计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事后控制,这种方法是在工程实体形成后进行的,尽管也节约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还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即工程建设投资本身具有不可逆转性,只要发生了损失浪费便无法挽回,因此很有必要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审计的作用,让审计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 要: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工程程序办事,严格按工程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工程人员还要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供电企业;工程管理;管理流程 1 存在的问题 集约化管理前,各县局自主管理,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标准要求不高,工程从立项到建设以及到最终的完工转资产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工程建设部门、工程核算部门、工程物资采购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不够,审计部门也未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对工程的财务决算编制率几乎为零,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导致对电力工程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从而不能为领导层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单纯就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也存在只侧重于工程的建设而不注重对工程资料的完善和管理,造成每当有内部或外部工程方面的审计时,在提供工程资料方面有手忙脚乱的现象。 2 几点措施和建议 2.1 转变管理观念 在省公司对各县局实行了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后,也积极推进了“两全管控”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综合计划管理),以及在深入贯彻“三集五大”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2.2 将工程管理纳入年度预算和全面综合计划管理 为准确核算工程成本,确保工程所需资金及时到位;为积极推进“两全管控”,确保各项指标的准确上报,针对电力工程的投资应和全面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紧密结合,及时上报上级单位批复。 2.3 制订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流程及管理办法 为确保工程的精细化管理,要将电力工程的管理放大,要意识到电力工程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工作,要设计一套集工程物资采购部门、工程建设部门、工程审计部门、工程核算部门为一体的完整的管理流程。使我们的工作人员从工程项目立项到完工转资产的每一个环节和工作节点,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参照标准,从而确保工程核算的质量。 3 工程管理的积极探索 鉴于对以上工程管理的一些思考,我局财务资产部召集与工程相关的各部室反复进行讨论,制订了《电力工程管理办法》,理顺了工程管理流程。流程如下: 年末工程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编制下年度工程项目综合计划,将工程项目综合计划上报省、市公司,待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上报我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的资本性支出范围。工程物资采购部门根据物资需求计划,分批次上报ERP进行物资采购;财务资产部根据批复的工程计划和项目设立“在建工程”进行工程成本的核算,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后,由审计部对工程费用和施工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同时工程管理部门配合财务资产部进行工程成本相关数据的核对,财务资产部根据工程结算和审计意见书等相关资料编制工程财务决算并进行完工转资产账务处理。 针对流程中的每一环节,管理办法中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考核措施,对电力工程实现了完整的闭环管理,有效的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4 总结 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后期阶段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保证所有工程的施工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得到可靠保证。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逐步从电力行业中脱离,施工企业需要通过招标投标来获得电厂工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过度,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已经成为众多电力施工企业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做好造价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认识,并在分析电力施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加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加强 国家电网建设主要依赖于电力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薄弱,造价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工程成本花费严重超出预支,工程利润空间较小。电力施工企业要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实施战略化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即是电力施工的成本管理,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预测和核算,建立成本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采取成本预防和调节措施,降低工程施工整体花费,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1、竞争环境的需要。新时期,电力施工市场逐渐繁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多企业参与到电力企业施工中,国际竞争加剧。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更多电力施工企业参与到了国家竞争中,施工企业需要考虑经济环境、汇率、利率以及政策因素,合理控制施工企业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造价管理重点变化的需要。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经济主体以智力资本为主。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造价管理从局部向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短期到长期以及从内向外发展,市场运行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需要受到重视,造价管理重点发生变化。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造价管理的重点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及时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难题,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3、项目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项目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更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电力工程施工的典型特点是一次性施工完成,从电力工程承包开始,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做好工程施工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因此,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具备超前性,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到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4、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的需求。近年来,电煤生产成本上升,电力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减小,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在工程施工造价预测、规划、决策以及控制和评价方面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盈利空间也会进一步提升。 二、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全员控制意识不足。近年来,电力施工企业已经从电力行业中分离,经济环境不再是计划经济,企业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和成本管理意识,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环境中。但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在工程竞标方面、成本预测、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意识不足,一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以及造价管理策略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融合,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2 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投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电力市场进行了改革,电力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招投标制度才能获得工程施工权。电力施工企业在投标的时候,需要结合招标文件来分析自身优势,合理降低竞标价。但是受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电力建设市场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剧,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电力施工企业竞相互报低价,预算成本很难接受降价幅度,工程项目效益水平受到严重制约。此外,电力市场管理不甚规范,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找门路和拉关系现象,工程投标费用难以控制,投标费用逐年上升。 3 电力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成本核算基础薄弱。工程造价管理的中心即是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被人为简化,实际成本总是很大程度上超过预算成本,电力成本核算很难满足成本考核要求。其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都是短期行为,企业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和设计施工,设计方案被随意更改,成本分析工作较为肤浅,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签订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再次,责任成本难以落实。电力施工企业要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但是不少电力施工企业自身成本考核体系不是很健全,发生问题之后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造价管理和成本战略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项目部没有真正建立成本考核机制,项目成本超支现象普遍。 4 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本管理和控制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现代成本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但是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成本管理手段也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电力施工企业虽然都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但是成本管理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施工企业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割裂,成本管理和控制信息很难顺畅传递,成本管理和控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如何加强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正确认识。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在工程竞标价格的基础上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工程施工中的实际花费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避免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竞标价格和预算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获取盈利。因此,电力企业全体员工要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分析工作,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成本之内,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2 最大限度降低工程竞标价格。 工程竞标价格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电力施工企业要想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就应该降低工程竞标价格,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来争取竞标成功,给企业施工造成压力。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可以选用定额计价费率模式,实现电力施工的市场化,提升企业竞争层次。否则,电力施工企业竞标价格过高,电力企业就会接不到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的成本。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在降低中标价格的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将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避免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纠纷,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3 电力施工企业具体造价管理措施。 首先,成本预算编制。电力施工企业在竞标成功并且签订施工合同之后,要编制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做到严格控制,在施工材料、设备的招标采购以及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确保费用成本核算的正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全程监督工作,将成本目标落实到个人,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其次,电力施工企业要强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投标阶段要根据人事、工程技术以及财务部门要求来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检验工具以及管理费用,确定工程预算成本。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分析,在原料和设备采购方面做到货比三家,降低材料和设备价格,减少库存积压,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做到开源节流。再次,施工单位要努力提高电力施工人员素质,培养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确保成本控制的圆满完成。 4 电力施工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力施工企业在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电力施工企业要建立企业本身数据库,掌握材料设备价格的最新动态,在合适的时间购进材料和设备,物资入库和出库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映出来,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以财务部为中心,和监察审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一道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影响,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实现信息化的成本控制。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做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将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中心、人力资源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行安全施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造价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企业的盈利空间才能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分析 摘 要:目前,面对我国日益开放的经济发展,我国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工程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创新。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企业的的经营战略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营管理;战略创新;企业制度;分析 1 电力工程企业实施经营战略创新的有利条件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进行了西部大开发与西电东输的重要战略,给西部地区带去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西部将自己的优势发展的淋漓尽致,不仅拓展了电力企业生存的空间,还为电力工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经营战略等。(1)宏观环境是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基础条件。电网是电力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伏的超高压输变电至城乡的配电网设施,由此形成一个较大的电力网络系统。并且随着近年来电力工程企业的不断发展,在电力工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电力网络建设的工程在电力工程中的投资比例持续增加,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电力工程企业的行业结构分析也是我国电力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投资较大,同时送变电的电力工程的任务相对也就比较多,甚至出现超负荷的现象。电力工程完成的任务量越大获取的经济利益就越多,电力工程经营较好的话就可以获取丰厚的企业利润,而且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十分重要。 2 经济全球化对电力工程经营战略创新的影响 2.1 对电力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脚步,我国企业面临着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我国的电力工程企业中的设备行业进入市场比较早,因此,在市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关税的降低,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合力的情况下,国内的价格将会受到国际价格的严重影响,促使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按比较利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版与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水平等。 2.2 对电力工程中发电工程企业的影响 电力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电力工程的入世对发电工程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问题。近年来,随着垄断市场的打破,发电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日趋扩大,电价方面出现下降的现象,给发电工程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因此,目前很多店里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逐渐被淘汰。 3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策略 3.1 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由适应环境逐步转向创造环境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力工程企业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电力工程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电力工程企业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从新创造新的发展才能够保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电力工程工程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环境变化多端,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于市场的发展需求,造成企业的发展滞后。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工程企业能够进行正常发展,必须主动去利用有效的社会经营资源作用于市场环境,进行积极创造,正确的引导消费等,不仅有利于保证电力工程企业的顺利发展,还能够为电力工程企业经营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2 正确确立电力工程企业经营创新的市场目标 根据我国今年来的市场调查分析,电力工程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十分必要。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应根据多年的线路施工经验进行创新。 3.3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 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究底是电力工程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战略创新的第一重要资源。据调查分下发现,目前我国各大电力工程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创新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现象。电力工程企业内的技术职工人员在总企业中占据的比例只有16%,由此可见,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必须加强机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过程中:(1)要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主体地位;(2)要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与竞争,促进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3)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机电职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灌输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电力复合型的人才,为电力工程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战略创新策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等。 3.4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技术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电力工程企业发展的生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力工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技术策略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进行创新或者通过自主的科技开发进行创新,以此来确保电力工程企业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经营和发展。另外,处于网络发达的经济时代,电力工程企业还需要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掌握,积极推进电力技术科技的进步,并确立以创新策略为主导的电力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等。 3.5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精品工程的策略 随着电力工程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企业形象。在电力工程进行中必须坚持创造精品的原则,不可敷衍了事。电力工程企业以创造出的独特性精品占据广泛的市场领地,获取电力工程企业效益最大化。 3.6 优化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经营结构 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上运作必定要设计到市场、产品、产业以及资本等四个重要层次。在电力工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四个层次逐渐形成了电力工程企业运作的市场、产品、产业以及资本等结构,对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如果想要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经营结构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优化。 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为了使电力工程企业能够更加充分的适应和细化市场结构,从而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只有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有所创新才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逐步从电力行业中脱离,施工企业需要通过招标投标来获得电厂工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过度,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已经成为众多电力施工企业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做好造价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认识,并在分析电力施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加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加强 国家电网建设主要依赖于电力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薄弱,造价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工程成本花费严重超出预支,工程利润空间较小。电力施工企业要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实施战略化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即是电力施工的成本管理,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预测和核算,建立成本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采取成本预防和调节措施,降低工程施工整体花费,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1、竞争环境的需要。新时期,电力施工市场逐渐繁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多企业参与到电力企业施工中,国际竞争加剧。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更多电力施工企业参与到了国家竞争中,施工企业需要考虑经济环境、汇率、利率以及政策因素,合理控制施工企业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造价管理重点变化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经济主体以智力资本为主。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造价管理从局部向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短期到长期以及从内向外发展,市场运行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需要受到重视,造价管理重点发生变化。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造价管理的重点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及时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难题,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3、项目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项目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更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电力工程施工的典型特点是一次性施工完成,从电力工程承包开始,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做好工程施工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因此,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具备超前性,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到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4、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的需求。近年来,电煤生产成本上升,电力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减小,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在工程施工造价预测、规划、决策以及控制和评价方面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盈利空间也会进一步提升。 二、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全员控制意识不足。近年来,电力施工企业已经从电力行业中分离,经济环境不再是计划经济,企业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和成本管理意识,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环境中。但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在工程竞标方面、成本预测、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意识不足,一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以及造价管理策略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融合,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2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投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电力市场进行了改革,电力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招投标制度才能获得工程施工权。电力施工企业在投标的时候,需要结合招标文件来分析自身优势,合理降低竞标价。但是受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电力建设市场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剧,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电力施工企业竞相互报低价,预算成本很难接受降价幅度,工程项目效益水平受到严重制约。此外,电力市场管理不甚规范,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找门路和拉关系现象,工程投标费用难以控制,投标费用逐年上升。 3电力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成本核算基础薄弱。工程造价管理的中心即是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被人为简化,实际成本总是很大程度上超过预算成本,电力成本核算很难满足成本考核要求。其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都是短期行为,企业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和设计施工,设计方案被随意更改,成本分析工作较为肤浅,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签订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再次,责任成本难以落实。电力施工企业要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但是不少电力施工企业自身成本考核体系不是很健全,发生问题之后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造价管理和成本战略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项目部没有真正建立成本考核机制,项目成本超支现象普遍。 4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本管理和控制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现代成本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但是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成本管理手段也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电力施工企业虽然都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但是成本管理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施工企业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割裂,成本管理和控制信息很难顺畅传递,成本管理和控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如何加强造价管理 1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正确认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在工程竞标价格的基础上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工程施工中的实际花费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避免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竞标价格和预算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获取盈利。因此,电力企业全体员工要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分析工作,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成本之内,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2最大限度降低工程竞标价格。工程竞标价格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电力施工企业要想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就应该降低工程竞标价格,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来争取竞标成功,给企业施工造成压力。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可以选用定额计价费率模式,实现电力施工的市场化,提升企业竞争层次。否则,电力施工企业竞标价格过高,电力企业就会接不到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的成本。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在降低中标价格的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将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避免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纠纷,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3电力施工企业具体造价管理措施。首先,成本预算编制。电力施工企业在竞标成功并且签订施工合同之后,要编制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做到严格控制,在施工材料、设备的招标采购以及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确保费用成本核算的正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全程监督工作,将成本目标落实到个人,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其次,电力施工企业要强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投标阶段要根据人事、工程技术以及财务部门要求来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检验工具以及管理费用,确定工程预算成本。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分析,在原料和设备采购方面做到货比三家,降低材料和设备价格,减少库存积压,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做到开源节流。再次,施工单位要努力提高电力施工人员素质,培养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确保成本控制的圆满完成。 4电力施工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力施工企业在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电力施工企业要建立企业本身数据库,掌握材料设备价格的最新动态,在合适的时间购进材料和设备,物资入库和出库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映出来,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以财务部为中心,和监察审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一道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影响,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实现信息化的成本控制。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做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将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中心、人力资源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行安全施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造价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企业的盈利空间才能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 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渐渐成为了世界上电力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电力管理的模式不断完善,虽然如此,电力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本文就从当前电力管理模式入手,对我国电力企业如何找出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项目管理问题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建设从规模、智能化程度来讲,都有着不断的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虽然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发现和纠正,会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使得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最好。本文就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目前状况下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模式和问题 (一)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 除个别电力工程试行总承包方式外,我国电力行业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由业主分别与各专业施工承包商、设计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另外业主再与监理单位签订委托-合同,形成业主、承包商和监理三方构成项目管理模式。在实施之初,工程监理一般只参与施工阶段的管理,并且重点是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随着当前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工程监理制的不断探索,工程监理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工民建领域,监理制出现了两种新的发展方向。第一种,监理开始从施工阶段向前期延伸,介入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有的监理还能为投资人进行融资咨询等工作。第二种,监理工作性质出现细分,业主在聘请监理主要进行质量控制工作之外,再聘请另外一家公司主要负责投资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家公司就被称为投资监理。 (二)我国电力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我国的工程监理按最初设想,包括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咨询、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四个阶段,监理的内容主要是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关系。但实践中,特别是在电力工程管理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工程监理单位主要是在施工阶段介入,而且重点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所以其存在以下三点缺陷: (1)监理单位介入项目管理的阶段过晚,不能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管理; (2)监理单位目前只注重对质量的监督,而忽视对投资和进度的管理,不能称之为全要素管理; (3)监理制实行过程中,由于对监理单位的职责要求太高,而其待遇又过低,形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监理单位不能切实履行职责。因此,为了弥补工程监理制实行过程中的缺陷,就有必要采用另一种方式来实行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立的条件 我们根据我国电力工程的特点和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提出由业主方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理由在于: (1)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平行发包模式,设计与施工脱节,即使在设计阶段也存在着技术与经济相互分离的现象。虽然国家已经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全面施行需要时间,而承包商要从单一性质的服务单位成长为能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企业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2)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以业主方项目管理为主。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业主、承包商、监理和工程咨询机构。因此,在试行新的管理模式时,要从业主方入手,让业主方认识到新模式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实行“滚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由电力企业 (各网、省公司、发电集团公司)组建项目管理企业,与项目公司签订委托-合同,承担原建设管理单位的职责,负责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二)项目管理企业的组建 由于当前我国还没有可以承担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因此电力企业只能自己组建项目管理企业来实行项目管理模式。为此,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充实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咨询公司等单位聘用专业能力突出、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项目管理企业应当引进多专业、高层次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法律等类别的执业资格,如咨询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律师等。通过这些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带领一大批专业助理人员,形成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独特的人才梯队。同时助理人员通过业务考评和理论考试,可以取得执业资格。 (2)建立项目管理项目组织机构,建议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一般规模的企业可以采取矩阵制,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按地区实行事业部制,在地区内仍然采用矩阵制。 (3)制定项目管理控制目标: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进度控制目标、投资控制目标和安全控制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业主的要求和项目的客观情况确立项目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制定目标计划和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在实施中运用控制原理,确保目标的实现。 (三)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 我国项目管理企业虽然大多数由电力企业 (即业主方)进行组建,但它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委托-合同。项目建设单位派出业主代表,与项目管理企业进行合作,承担原建设管理单位的职责,负责现场管理和协调。项目建设单位分别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商签订承发包合同,项目管理企业负责代表项目建设单位,实施自项目策划开始直至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四)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项目管理企业应该以独立的工程咨询公司的身份进行市场化发展,将业务对象扩展至其它公司的项目。因此,项目管理企业应该在我国当前工程项目管理还没有完全推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的时候,抢占先机,率先发展成为具有监理、设计资质的,能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积极由单纯项目管理向全面的项目管理企业转变。项目管理企业与单纯项目管理的不同就在于项目管理企业除完成项目管理的任务外,还承担工程初步设计的任务。项目管理企业不应该仅局限于为业主提供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还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收集数据,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工程咨询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模式也应该相应的进步,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发展需求,因此,工作人员应当探究新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完善和改善模式,才能够使得工程管理模式与时俱进,紧跟发展的步伐。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摘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已经全面铺开,在电力监理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本文从安风体系在电力监理企业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分别论述,重点描述建设流程、关键控制点、体系运行的重点所在、保障体系顺利建立的措施等。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施工企业的利润正在下滑。为了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施工企业必须注重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企业 项目成本管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其一方面来自于施工企业同行竞争,另一方面施工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润,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将导致企业为了保障生存发展利润提高投标价格,进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恶性循环下导致企业的破产。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在对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调研以及相关研究的整理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受传统粗放型管理习惯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员工尚未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基础理论以及深入的学习,导致了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有效地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多种因素导致了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认识。以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重点 1、企业员工成本意识的树立 为了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成本管理的培训。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企业员工能够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进而将成本意识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以此促进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企业的经营者也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自身成本意识的强化。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加强企业员工成本意识的建立,进而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建立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构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同时,在工程中标后对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充实。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重点以及要点。在此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及部门的控制要点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细化到各个岗位,并设置专职绩效考核人员对各岗位工作进行评价。以此促进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3、注重成本控制方法的培训 针对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在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中还应加强成本控制方法的培训。根据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体系、各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以此使各岗位员工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执行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内容,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分析 根据现代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组成,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应通过合同管理、技术成本降低、质量成本控制、工期成本规划等管理工作实现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合同成本管理的实施使企业避免合同损失造成的成本增加。通过合同签订过程中对工程实际情况的掌握,避免工期制定不合理、基础成本确定不合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企业还应加强技术革新与基础改造。利用技术优势实现成本的降低。为了避免质量通病治理以及返工等因素造成的质量成本增加。另外,还应考虑施工安全成本、工期超期成本等。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加快自身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施工企业应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入手。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工程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针对合同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工期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成本构成对各分项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以此实现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降低企业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问题浅析 摘 要:本文浅析企业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从初期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和结算阶段造价管理等三个阶段管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何控制建设工程造价,降低成本,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建设规模一定,电力工程原材料价格上涨、总造价和单位造价又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增幅范围内。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探索和研究。在此,就企业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作以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初期阶段的造价管理 项目投资控制,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也很关键。项目决策阶段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对投资控制,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据报道,在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影响性为75%~95%;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性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性5%~35%;施工阶段影响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只有10%。因此,前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 1)可行性研究。该阶段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方案要在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也高、深知产品质量好,但所需投资较大。所以,必须认真的进行经济分析,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工程建设应从如下几点加强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①积极配合科研单位做好前期准备。技术经济比较关系到造价的因素,如工程选址、规模的确定等,都需要方案比较。外部条件、占地、工程量、地基处理、拆迁工程等,也要比较论证,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建设方案。②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达到规定要求。设计中不要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需要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关键点,并不得有设计失误造成的浪费。③必须细致、全面地编制投资估算。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比例较大,一定要抓紧、抓好。施工阶段,通过系列技术措施和手段,可节约工程造价的5%一10%左右。因此,一旦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一定要抓好。 2)设计阶段。项目一经决策,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据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4%,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且能降低以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设计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也不能忽视。①积极协调配合设计单位搜集有关资料,以保证设计深度及质量,要尽力避免因设计深度的变更。既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又要与同时期类似工程造价相比较,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②积极开展限额设计,并制定工程投资目标计划。初步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如设备、材质控制。限额设计,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控制工程量和保证使用功能条件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③优化设计方案,尽量降低工程投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不能偏重于设计质量与功能,不注重造价的影响。④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执行初步设计评审所确定的技术原则,不超标准设计。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即使设计变更,也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⑤认真审核概预算。其概算及施工图预算,必须全面准确,无漏项和缺口,并要考虑各种价格浮动因素,确保设计阶段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科学、准确。另外,设计招标也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二、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就是工程施工阶段。其控制阶段也是整个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造价控制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应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再者,根据工程现场更改大、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脱节以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的特点,直至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建设单位应从多方面加强管理,控制造价。一是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二是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三、结算阶段造价管理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就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其次,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再者,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因为工程竣工决算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最终手段,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建设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控制造价。①严格审核工程量和定额套用情况。根据施工合同要求,认真查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变更签证手续,核实工程量。同时还要审核定额套用的是否合理性、合法性,审核基价是否被套高,定额是否被错用,在选用子目时是否有重复等。②严格审核各种数据、票据和变更签证。对有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但是竣工结算中却列入了许多机械费用等,都是不合理的。这些情况若不加强管理,势必增加工程实际投资,就会大大降低了资金投资的效益。③审核材料价差。材料的价格和定额消耗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很大,施工企业通常都会在编制决算时虚报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因此应加强对材料价差和用量的审核。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材料定额消耗标准、市场实际情况以及招标文件的约定,结算材料价差。④建设单位还应在工程决算后,认真对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随着国家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也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越来越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并运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手段,合理的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最终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使建设工程成本降低到较小的程度。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论电力工程企业有效的成本控制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电力工程企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实现电力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是当前电力施工的重点,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针对电力施工企业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市场化的现实,结合当前各种实际问题与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讨论了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主要方面、内容和方法,促使当前电力企业施工中实现其最大的成本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力工程;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管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为当前各个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各种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产业和电力设备不断的应用在当前各个行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主辅分离工作已经展开,电力施工企业即将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当前市场,走向现代化经济体制,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电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未来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和充足的后背资源。在电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力施工企业在失去行业保护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其优势和最大效益的实现,关键在于改革和强化项目部管理体制,将工作重点放在当前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之中,以企业管理为主要手段进行良好的施工前提和设计。工程成本管理是电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前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和全方位思考的施工过程,是结合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行处理的过程。企业要想生存和赢得积累,唯一的措施就是在成本上做文章,做到各种资金投入都落实到是出。 一、掌握工程信息,控制投标成本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一旦决定参加工程的招投标,公司经营开发部就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考虑设计漏项、设计变更、设计缺陷以及创精品工程、优良工程所增加的投入和工程的奖惩等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编出标书,做好投标工作。 二、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了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要抓成本预测。 三、寻找有效途径,切实控制工程成本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项目部、专业工程处和外协施工队伍之间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是代表公司管理工程项目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项目部各成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项目成本分析标准,确保正常情况下不超成本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超成本较大时,应及时报公司成本控制中心核实,找出原因。如属工程量追加,则积极协调业主、监理和设计,搞好签证追加;如属材料价格上涨,则由成本控制中心报请公司承担差价部分。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 重视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和实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对降低成本方案的编制者要给予重奖。 (三)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25%左右,作为施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 在此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广使用优秀的劳务分包协作队伍,保证人工费不突破目标值。 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45%~50%,要对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 实行全过程监控,做到计划出台会审制,采购执行招标制,费用汇出监督制,材料领用审批制;使用管理做到零损耗,仓储达到零库存,实行限额领料制。施工完毕后,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四、加强成本核算,实施过程控制 成本核算主要由项目部财务科和专业工程处组织实施,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环节都要仔细控制。财务科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之外,还要筹集资金,及时按完成的工作量从业主方足额要回工程款,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各施工环节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确保实现目标成本 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财务管理活动有序规范实行的必要保证,是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方法。规范有效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机制,可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健全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组织体系 有必要成立财务监管中心,设专人负责监管,以克服财务管理制度易受外部环境、客观条件及人为因素干扰的困难,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制度体系 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督管理条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各环节的各项经济活动没有了虚假反映、违规操作的载体,并从源头上和程序上杜绝了违规事件的发生。 六、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成本控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过程,是实现电力工程良好发展和最大利润的关键。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电力工程的正常实施和电力输送系统的完善与质量安全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而前提基础。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大的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为人们谋求福利。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探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电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工程物资管理混乱、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节约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摆在供电公司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工程财务管理流程,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严格予以落实,方能有所改进。 二、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县级供电公司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来说,一般是公司编制年度工程项目计划建议,按照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规定程序于每年年末上报相应管理部门,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被纳入财务预算的工程项目由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工程计划和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监督;施工过程中由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生产工艺、施工进度进行全过程管理;待工程完工后,根据项目立项书、预算书、施工合同、验收报告、决算书等资料,财务部门办理结算及资产入账手续。 上述管理流程表面上不存在什么缺陷,但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物资管理、承包商的选择、管理部门的协调等关键环节与领域存在一些缺陷。 1.供电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问题 就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而言,大部分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前与财务管理部门关系不大,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其对整个工程进展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的掌握,由于资料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滞后,财务工作只限于核算与结算阶段,财务部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部门而已,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由于不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财务部门在编制决算时,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不全面或者说不够准确,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影响今后工程的资金计划预算。这对于财务参与整个企业预算工作十分不利。 就资产的交付而言,电力工程完工后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一般都是由工程管理部门与外部承包商进行交割,这不利于今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容易造成工程资金监管的漏洞。在工程决算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职能也常常得不到有效发挥,往往是工程管理部门主导整个决算,甚至有些公司的工程管理部门单凭外部承包商提出的工程概算决算书仓促予以认定。 2.资产管理混乱,账实管理职能不分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工程材料保管职能,造成实物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一是许多企业对于各种工程物资的储存、分类、领取等管理混乱,不具备专门的储存条件,乱堆乱放,各种用途物资混杂不清,比如冰灾修复工程等专项资金物资与其它材料区分不清,甚至导致难以盘点清楚的情况,容易发生工程材料的被盗、被非法侵占等意外损失;二是没有专门的物资保管人员,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这极易造成舞弊的可能;三是领料渠道混乱,例如在会计上应做资本化处理的线路技术改造等项目出现导线等主材从备品备件中领用的情况,而实际上备品备件已从材料费、修理费等科目结转到了企业生产成本,造成项目结算书中材料与实际项目领料出入较大,财务决算不能反映真实工程成本;四是缺乏现代物资管理技术,比如物料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利于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也不利于强化内部控制。 3.合同管理混乱 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对于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定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款结算的主要依据。目前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事前并不签订合同,往往在项目实际完工后才予以补签;小合同大结算或概算总承包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包工包料条款,却往往出现承包方向发包方领料情况,或者合同对双方供应设备材料范围和具体结算方式未予明确;有的合同没有约定付款的具体方式以及付款条件,造成不能合理、科学地控制付款进度,对于付款的审核也难以依据合同行事,以致资金管理的失控;有的企业由于对合同审核把关不严,往往造成合同条款前后矛盾,势必给工程管理增添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的混乱,往往造成工程后期管理的困难,比如双方互相扯皮,甚至导致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下降等情况,也给财务结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承包商的选择问题 随着国家对电力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外包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外包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若对工程外包不加强管理的话,则势必出现众多工程质量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包电力工程时,往往并不遵循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是运用不恰当招标方式使关联单位中标,或者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使单个合同金额低于招标限额进而以便关联单位参与工程施工。 目前,我国各地通常的招标限额大致为合同估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货物和服务、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工程。特别一提的是,这些限额针对的都是单项合同,对于整体工程应避免肢解,但实际中许多企业却往往背道而驰,在选择承包商时尽其所能规避招标限额,对关联企业予以特别照顾。 5.工程项目变更随意 工程合同变更本属寻常,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合同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生变更时,合同双方以及监理方(需要监理的合同)应及时协调,签订合同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还需要同设计方协调。然而,工程项目在实际中存在任意变更的情况,经常不按标准规范办事,比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更换、变电站充电机和蓄电池等直流系统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际施工不按初步概算和计划执行,随意增加或变更;或者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投资金额,以致决算金额大大超过概算;有些虽然表面上办理了设计变更手续,但实际上是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企业对于这些变更常常把关不严,以致工程成本失控。 6.财务核算未严格遵循会计标准 在财务核算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等进行会计处理,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常常不按规定严格办理。比如,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管理部门仍未结算的,财务上应按规定将工程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然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致使年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又比如,对于借款费用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致使当期资产虚低,利润虚减;还比如,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停止资本化,致使期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 三、若干建议 1.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恰当划分部门职权 目前,财务部门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恰当划分,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提高财务部门对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力度。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在部门之间分权是必要的,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如无良好的沟通机制,则在工程管理这一比较复杂的领域将必然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某些项目管理制度针对特定部门制订下发,而其他部门却不加关心、不去了解,从而造成了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又如在领料问题上,如果缺乏沟通,则必然出现领料混乱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从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来看,建立健全一个权责划分清晰、部门沟通无碍的信息渠道是很有意义的。 2.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内“五制”管理,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化,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严格执行工程签证程序,抑制工程随意变更问题,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外部队伍的选择要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进行,并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不能变相规避招标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合同要按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会签审查制度,应通过精细化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加强对工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从合同谈判、订立、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确保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3.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力度 工程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常常是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于包工不包料的工程合同,物资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成本的控制。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要创造条件满足工程物资分类储存、分类管理的要求,尽量减少领料混乱、材料被盗丢失、非法侵占等现象;要严格执行定期盘存制度,做到工程物资账实相符。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监督 2008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其技术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成本核算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知识。为此,财务人员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转变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意识,方能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付款,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国家和企业工程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要加强工程财务决算真实性,以降低建设项目实际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工程竣工决算一般需要外部审计机构的验证,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情况,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跟进,随时掌握各种信息,对于工程项目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而外部审计往往仅局限于事后的验证;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内部资源支持,有助于竣工决算审计的顺利进行。当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供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作业,强化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爆炸与信息高速公路令世界变小。搜集、整理、比较、筛选有关装饰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变为可能。每年的各类展览会和博览会,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和搜集到最新的业内信息,各种专业报刊和网上信息,又成为我们了解最新业内动态的便捷途径。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 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 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企业的标准图集。 上述工作是以标准和规范等,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有章有循,有法可依。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地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是技术管理的长久任务。通过技术管理使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升华,使企业取得技术进步和发展,是技术管理的目的。技术管理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要求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创造条件,完成和实现品牌战略目标。 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前言 在交通工程项目中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求什么严格,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每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施工技术不断进步。 一、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中的所有的参与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整个施工活动的检查性以及可操作性便是可追溯的了。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施工的成本,缩短施工的工期,同时还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其自身的竞争力。 2、重视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时能够预见性的发现施工的质量隐患,及时的采取整改措施从而能够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施工的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确保施工单位快速并且安全的开展施工的组织工作。 3、加强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还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合理的分配重要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所需使用的机械设备,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对施工作业方法、 程序、 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规定的标准必须高于前面两种,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纳相应的技术标准, 否则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2、 做好计量工作, 正确的配置计量器, 一定要好好保管和使用,做好计量人员的岗位责任的分配, 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 以确保器具和现场计量工作的准确性, 开展计量知识的培训, 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水平。 3、建立健全的原始技术资料, 原始资料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真实凭据, 主要包括设计变化, 设计交底记录, 图纸审核记录, 测定记录, 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 结构配件和建筑材料, 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处理记录施工记录等。 4、做好信息、 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促使建筑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施工图放样等技术措施。 另外, 企业要授权给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进行图纸及文件的签收、 发放、 保管、 借阅和归档等。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如何提高交通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1、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的质量是工程的命脉, 是施工技术规范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施工中我们注重技术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对质量评定中所规定的各种检验参数都要求各班组了如指掌, 项目部并为此配备了大量的检验和实验工具。另外,我们还注重狠抓施工质量,加强项目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违章施工导致质量事故的,严肃处理并进行整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分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及中间验收的控制。我们把班组分为合格班组和免检班组两级,针对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 从施工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两个方面从严把关,变末端管理为瞬间控制。在每个施工班组施工前,均反复向其强调工程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并注重开工的准备工作,不合实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均不允许动工; 对主要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均进行厂检,检查厂家的质保措施、生产能力、设备水平、信誉等, 并随时通过材料的进场抽检对材料及其生产稳定性进行监控,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了材料的质量。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班组质检人员自检、项目部专职质检员自检、报监理人员检查的质检制度, 每一级检查通过后,才能报其上一级检查。同时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从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工程负责,工程内部拆除隔绝员工与市场接触的壁垒,使员工最真切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员工的收入分配也纳入市场调节的范围,报酬来源于市场,每一个岗位是上道工序的市场,有其对上道工序漏转的不合格产品进行索赔的权利, 每一个岗位又有义务向它的市场下道工序提供100%的合格的产品,以期工程尽量达到“零缺陷”。 2、切实保证进度, 加强成本控制 开工之前,我们应该采用倒排工期法进行进度控制,先根据总工期计划编制合理、可行的年度、季度施工计划、月旬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进度的计划,打好游击战,从而保证总工期的实现。工程的利润来源于工程中标价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差额。一般情况下,工程中标价是固定的,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降低成本。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成本为中心加强管理,建立工程项目内部市场,以市场手段来配置项目资源,以成本核算为突破口,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在成本管理面前,任何人没有特权。对照标准、计量、定额等基础管理工作,逐项达标,不断延伸成本工作内涵。 3、 建立完善的工程验收的制度 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严格检查工程的的施工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以及竣工的验收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就是严格执行工程的验收制度进行工程的验收工作。 4、注重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施工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5、改换设施,改造车路 完善充实道路的标志及路面标线的国家标准, 制订大城市进出口、慢行车辅道。完善人行天桥地道、线旁车辆停靠站以及高速公路的护栏,隔音壁、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服务设施的设置原则与技术标准。争取在国家干线公路上实现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县以上的公路做到标志标线齐全,一级以上的公路设分隔带。在充分挖掘公路潜力后,积极建新路,同时在建一、二级公路时应按路段需要设置慢行车辅道。在大城市周围要考虑设过境汽车的通行环道,减少城市的过境交通量。加强车辆管理,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在适当地点设置一批现代化、自动化的车辆 检验中心,配备专职验车人员,定期按国家制定的车辆检验标准对所有车辆进行检查;同时要充实车辆保养修理工业, 采用车辆预防保修制度,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要求国产车辆不断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实现安全、经济、少公害。发展交通工程,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有专项投资, 但发展交通工程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大大超出投资。不少国家近二十年来对此有所认识,政府拨了较大的资金来发展交通工程,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仅对经济效益而言,社会效益方面就更大了,每年少死成千上万的人命,减少多起车祸,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汽车运输效益等。 6、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7、注意工作方法,讲求经济实效 上面千条线,全靠施工技术员的一根绳,施工技术员不明了自己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无法当好施工技术员。施工技术员的岗位责任制,就在于做好本职工作,现场业内业外越多,越要讲求一定的工作方法,讲求实效,就是珍惜时间,遇事不拖,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今天的事今天办完,决不拖到明天做。否则,事情越积越多,处理更困难。在“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社会各方面都对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就必须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发展创新观念。 结束语 交通工程在高速公路施工中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综合服务工作,其技术难度高、责任性强、工作量大。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在交通工程中也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且发展较快,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下去。 技术管理论文: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各级质检部门不断提升监督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 1 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快速提升,详细分析如下。 1.1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较为松散,致使有些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漠视建筑行业的法律程序,在不具备建筑资格的情况下随意承揽相关业务;有些建设机构没有经过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就不负责任地将工程承包给这些施工单位;有的工程图纸没经细致审核就投入施工中盲目使用;有的企业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片面苛求降低成本,对重要的施工工艺潦草施工,为项目质量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与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密切关系。 1.2 建筑行业秩序混乱 建筑行业出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建筑法规制度。其混乱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建筑项目没有依据建筑条例进行规范设计与施工;施工单位以包代管,将项目随意转包,建筑部门在招标时有意压低造价,甚至故意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承包给数个施工企业,以减少繁杂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资质过低,但通过挂靠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1.3 监督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过度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甚至把监督机构看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方,这就颠覆了常态中工程的建设者对项目直接负责的做法。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是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部门应该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者。这就造成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监管转为间接监管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当前的质量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过度单一的建筑质量监督方式,不易实现监督部门对建筑项目各个参建方行为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2 加强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是新时期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1 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完善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是提高项目质量及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因此,应对建筑工程中各个主体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培训,加深其对技术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按标准施工的能力。对建设中违背强制性原则的做法,发现一个,严惩一个,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应严格依照相关处罚条例对其严厉处罚。应将完善各主体工程的保障体系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积极建立质量技术监管制度,促使施工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操作规范、施工工艺标准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筑企业应全面梳理“精品工程”目标,借助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能力,应严格遵守项目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章程。针对监督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善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2.2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秩序 建筑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参与建筑过程的各个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范建筑行业的入行准则。但凡不具备建筑资质或者资质不达标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应拒绝对其立项,规划机构也不可为其发放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应尾气发放施工许可证。建筑行业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请国家质检部门对建筑材料厂家、监理、施工、设计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与检验,考核达标后,为其发放建筑标志及质量证书,以证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到了规定标准,可以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各类活动。对于尚未认证或者认证不达标的建设材料常见、建立、施工、设计,不可以任何形式参与建筑业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秩序混乱的现状,应严格查处超区域、超级别承接监理、设计、施工等业务的行为;违规承包、转包、挂靠承包等行为;建设、监理同体行为;严格审核建立、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对于出现严重事故的单位应果断吊销或降低其等级与资质。 2.3 积极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的用户,是建筑成品的消费者,成品质量的高低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用户应从切身利益考虑,绝不允许任何偷工减料、受贿、行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积极发挥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工作,对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有重大意义。当前,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特点,可机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监督工作。针对已确定消费者的项目,比如建筑已经确定业主的,就可从诸多业主中挑选一些有建筑管理及技术基础的人,担任监督组织领导,如果监督组织发现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不按工序标准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可以直接要求施工单位补救或停工整顿,其他业主也可在空闲时间随时都建筑现场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尚未确定受益者的建筑项目,可组建项目质量投诉机构,用户都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投诉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投诉机构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核实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人有所回应。另外,建筑工程的监督部门还可采用举报有奖措施,对项目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技术管理部门,应积极健全各种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办事,充分调动各个建筑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有效发动用户参与监督工作,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技术,以增强监督与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论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车辆技术管理 降本增效 论文摘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降低运输成本,是当今道路运输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 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润滑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费税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润滑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润滑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2 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孰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润滑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帐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 ,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技术管理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柔性路面的施工技术 柔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一直遵循着“强基薄面”的设计原则。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柔性路面工程经常存在着以下问题:路面平整度差,出现波浪形,有时路面产生沉降、疲劳性裂缝,路面衔接不平,松散,路面留有轮迹,路面泛油,光面均会影响路面的摩擦力,降低抗滑力。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加强柔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根据现实的要求,我们对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提出以下技术管理的建议,控制沥青的质量,施工使用的沥青必须进行试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度、延展、油石比等指标必须符合设计的规定;提高基层的平整度,面层的沥清混凝土应采用摊铺配合机械来施工,以保证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对于压实产生的横向微裂,可在终碾前经过复碾予以消除,也可用热沥青灌缝,对路面开裂,龟裂,可采取刷油法处理;提高路面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强度,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对路面下雨支管槽,可适当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处理,同时,纵横向部位两边的厚度应力求一致,对压实不到位的地方,应派人进行找平;加强沥青混合物料的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沥青混合料应使用软化点不低于45℃的石油沥青,如果是基层原因引起的,应先处理基层再做面层,如是面层原因引起的,在高温下加热烘烤发软后铲除,然后找补平顺,如是基层强度不足或稳定性差,应挖除并作补强后,再修补面层。 2刚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 刚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刚性路面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这种[:请记住我站域名/]路面在板块与板块的接缝处容易发生破坏。由于雨水侵入接缝处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对横缝、纵缝和施工缝的处理不当造成接缝处产生错台,翻浆冒泥,裂缝等问题。加强刚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做好材料的选择,施工中要选用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并保持定期养护换料,确保伸缩缝正常使用,当接缝处相邻两板拱起损坏时,应拆除破坏的混凝土板块,重新修筑水泥砼路面;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先做坍落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浇筑混凝土应当充分振捣,使各种骨料分布均匀;在各种断缝处都应埋设传力杆,并填塞沥青混合料,以保证整个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均匀对于车辆荷载较重的地区,混凝日技内应该配置温度放射钢筋和纵横向板筋,以承受板底面的拉应力,应防止温度和拉力产生开裂;重视路面的后期保养,可以采取浇水后在路面铺一层塑料薄膜或编织袋的方法,降低板内温度,防比温度应力过大引起板内开裂,造成混凝土烧坏一般而言,在混凝土路面养护28d之后才可以通车。 3市政道路工程总体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 3.1堤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它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做好工程的技术管理,就要严把“入门关”,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不符合“入门标准”的员工不予以录用;定期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及时对新技术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其责任感,在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要负起责任,而表现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3.2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 市政道路出现问题都是技术在使用中应用不恰当而遗留下来的,所以要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技术监管人员就一定要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检测。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技术监管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按规定抽查一些项目,如生石灰的钙镁含量、混合料的含灰量(含水泥的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技术监管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技术质量难题,技术监管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 4结语 经过本研究的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市政道路工程的好坏关乎城市的形象,各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此都需要高度重视。要想提高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就要不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施工企业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各级质检部门不断提升监督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 1 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快速提升,详细分析如下。 1.1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较为松散,致使有些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漠视建筑行业的法律程序,在不具备建筑资格的情况下随意承揽相关业务;有些建设机构没有经过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就不负责任地将工程承包给这些施工单位;有的工程图纸没经细致审核就投入施工中盲目使用;有的企业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片面苛求降低成本,对重要的施工工艺潦草施工,为项目质量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与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密切关系。 1.2 建筑行业秩序混乱 建筑行业出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建筑法规制度。其混乱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建筑项目没有依据建筑条例进行规范设计与施工;施工单位以包代管,将项目随意转包,建筑部门在招标时有意压低造价,甚至故意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承包给数个施工企业,以减少繁杂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资质过低,但通过挂靠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1.3 监督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过度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甚至把监督机构看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方,这就颠覆了常态中工程的建设者对项目直接负责的做法。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是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部门应该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者。这就造成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监管转为间接监管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当前的质量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过度单一的建筑质量监督方式,不易实现监督部门对建筑项目各个参建方行为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2 加强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是新时期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1 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完善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是提高项目质量及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因此,应对建筑工程中各个主体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培训,加深其对技术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按标准施工的能力。对建设中违背强制性原则的做法,发现一个,严惩一个,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应严格依照相关处罚条例对其严厉处罚。应将完善各主体工程的保障体系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积极建立质量技术监管制度,促使施工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操作规范、施工工艺标准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筑企业应全面梳理“精品工程”目标,借助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能力,应严格遵守项目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章程。针对监督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善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2.2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秩序 建筑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参与建筑过程的各个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范建筑行业的入行准则。但凡不具备建筑资质或者资质不达标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应拒绝对其立项,规划机构也不可为其发放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应尾气发放施工许可证。建筑行业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请国家质检部门对建筑材料厂家、监理、施工、设计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与检验,考核达标后,为其发放建筑标志及质量证书,以证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到了规定标准,可以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各类活动。对于尚未认证或者认证不达标的建设材料常见、建立、施工、设计,不可以任何形式参与建筑业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秩序混乱的现状,应严格查处超区域、超级别承接监理、设计、施工等业务的行为;违规承包、转包、挂靠承包等行为;建设、监理同体行为;严格审核建立、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对于出现严重事故的单位应果断吊销或降低其等级与资质。 2.3 积极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的用户,是建筑成品的消费者,成品质量的高低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用户应从切身利益考虑,绝不允许任何偷工减料、受贿、行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积极发挥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工作,对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有重大意义。当前,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特点,可机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监督工作。针对已确定消费者的项目,比如建筑已经确定业主的,就可从诸多业主中挑选一些有建筑管理及技术基础的人,担任监督组织领导,如果监督组织发现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不按工序标准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可以直接要求施工单位补救或停工整顿,其他业主也可在空闲时间随时都建筑现场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尚未确定受益者的建筑项目,可组建项目质量投诉机构,用户都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投诉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投诉机构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核实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人有所回应。另外,建筑工程的监督部门还可采用举报有奖措施,对项目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技术管理部门,应积极健全各种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办事,充分调动各个建筑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有效发动用户参与监督工作,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技术,以增强监督与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衰老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 1衰老煤矿技术管理的主要特点 衰老煤矿资源枯竭,原始煤层基本开采完毕,一般主要残采村庄煤柱、阶段煤柱、边角煤柱、大巷煤柱、断层煤柱、工业广场煤柱和少量下分层工作面。矿井大面为采空区所覆盖,来自顶板砂岩水、断层水、底板水、火成岩裂隙水以及相邻矿区老空水补给,形成大面积采空区积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巷两侧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应力集中在大巷周围,造成大巷变形破坏速度快;停采线附近顶煤松动、碎胀、破碎容易形成巷道漏顶,往往引起自然发火。再生顶板易冒落,顶板管理难度大。设备陈旧,电器老化,还有其它不利因素等等严重制约着矿井生产,生产条件十分困难,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衰老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呈现新的特点,以“五大灾害”为安全技术管理重点,加强探放水、设计管理、严格按规程编制审批执行与生产有关的各种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保证煤矿持续、健康发展。 2“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衰退老煤矿主要残采下分层工作面及各种煤柱,工作面走向短,倾斜较窄,工业储量小,工作面搬家频繁。通风系统随着工作面搬家要不断调整,甚至主进风巷和主回风巷也经常进行大调整。为了调整风路,不断设计施工联络巷,安装风门等通风设施。风门频繁开关往往引起风流波动,严重时可造成“气喘”,对通风设施破坏较大。巷道变形损坏快,造成通风断面减小,通风阻力增大。通风设施多,漏风严重,风量利用率降低。工作面过停采线或阶段煤柱多,附近容易出现自然发火。此外,还有防尘、瓦斯管理等。因此,要加强以下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明确行政正职是“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并重点把好五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和“一通三防”安全技措资金使用关。 (2)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它是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明确各单位“一通三防”责任区,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合理供给和分配风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 (3)定期对矿井通风能力进行核定,决不能超通风能力生产。认真编写矿井“五大灾害”预防计划和灾害预防紧急预案,做好矿井“五大灾害”预防计划委度修订与补充措施,按规定填写瓦斯日报等通风报表,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写、审批、贯彻程序。 (4)加强矿井监测系统的维修管理,保证检测设备正常运行。 3探放水管理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 衰老煤矿老空区积水量大,积水范围广,严重威胁煤矿生产。为了解放受水害威胁的资源,需要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详细确定每一处积水地点、范围、积水量、水源、通道、与邻近积水区的水力联系等,编制水文地质图表,设计探放水方案,编写探放水施工措施,以及对疏放水后产生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动态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水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水文地质预报、探放水措施执行。 4设计管理是实现采掘正常接替的有力保证 衰老煤矿采掘接替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矿井采掘设计是对巷道布置、生产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来源:文秘站 //)排。为满足矿井精采细收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矿井当前开采地质条件、生产系统、技术装备的使用、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作广泛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资源回收最大化的原则,生产系统力求简单,各工作面的设计和设备能力的复用要求效率高,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由技术的支持,并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确定出最优方案。衰老矿井采掘接替工作面多,能否合理配采,直接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稳定高产和效益,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5安全管理是规范煤矿生产活动的基础 衰老煤矿生产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作业规程》是实施开采方案的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说明以外,还应有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这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1)有些《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写的笼统,没有针对性。例如《作业规程》要示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 (2)有些《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写的面面俱到,包含许多施工地点没有的内容,甚至全盘克隆《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把工作面没有的内容写进去。例如:过停采线、过老巷、过火区、过积水区等等在每个工作面《作业规程》上都照写不误。 (3)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统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容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作也不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任外,要想使编制出的《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6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 衰老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的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尤其煤矿残采期,不安全因素多。只有通过不断地对生产环节进行危害辨识,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 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按隐患存在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长期性隐患和短期性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 患直至造成事故。衰老煤矿水患、自然发火、煤尘和顶板问题自然是矿井长期性隐患,这些隐患将伴随矿开采的结束。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异常和超限,井下出现co,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及过断层和老空区等属于短期性隐患。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排查事故隐患时,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分析,不仅要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成为了当前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在以房地产业为首的建筑业加速发展的现代,建筑行业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大中小建筑企业陆续建立,建筑企业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成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十分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本文从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出发,然后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三个方面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以及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一个具有价值的文献基础,保障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对策搭建 一、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是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各个建筑企业规模的不同,直接导致企业软硬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同时,建筑行业体制大多数是总分包的形式,很难建立一个完整而可行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建筑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技术管理上只能够通过分包合同这样一个紧密度较差的纽带完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从而造成原定的施工技术很难得到严格的落实,例如没有按照原定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采购、存放、堆砌等等,影响建筑工程完工的效果,同时还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开支,给建筑企业造成了非常道的经济损失[2]。 1.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主要集中体现在众多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水平存在差别,从而没有按照国家级地方的指引或者是建筑行业规范性的标准去进行建筑工程施工[3]。同时也没有设立一个较为全面的针对性建筑行业监管部门及管理机构的制度,也没有实现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与对应技术岗位的良好对接,最终造成建筑工程部分流程缺乏监管或者是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此外,也存在少数建筑企业违背《建筑工程施工规范》[4]的要求,从而造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及体系上漏洞百出。就算执行时能够严格遵循制度的要求,但是在实践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操作规程不完善、安全教育不到位等等原因,也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5]。 1.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也是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6]。具体体现在一是建筑企业内部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运营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二是建筑企业没有严格的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操作规范及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具体标准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差异,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分层次管理[7]。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路径分析 2.1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 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是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一个首要任务。必须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全面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及分包商的实际操作水准,对于那些使用简单的分包合同需要选择性的抛弃[8]。另外,在进行工程验收前,各部门需要按照事前规定的验收流程,合理的进行。充分配合好人员调度及不同部门岗位安排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及人员的储备也需要高度的重视,并提升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安全意识。 2.2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9]。需要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的符合不同建筑企业实际施工技术管理方案。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关键环节的把关工作,完善具体作业指导书。最后,还需要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细节性的操作规范贯彻到实处,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2.3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 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是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强硬手段。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步骤上的责任精确到个人,加强施工环节的监管力度。另外,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操作也要进一步强化,消除违规性操作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规范进行作业,同时还影响到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及时的进行校正。对于技术、物资、人力等等因素需要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所需条件的齐全。最后,施工的过程中要持续的进行监管与督促,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无法按照交工的问题出现。 三、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成为了当前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当下施工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并且技术管理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许多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的企业,平时管理理念单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以至于在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况。在以房地产业为首的建筑业加速发展的现代,建筑行业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大中小建筑企业陆续建立,建筑企业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成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十分行之有效的手段。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之后,建筑施工的效率显著提高,建筑的质量有了保证,建筑施工成本被一定程度的降低。 因此,本文从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出发,然后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三个方面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以及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一个具有价值的文献基础,保障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技术管理论文:刍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为主要手段的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意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我国建筑施工能够达到成本低、效率高、工期短、质量好的目标。 关键词: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主体;材料控制措施图纸会审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市场需求逐年增大,建筑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生产活动,涉及到了施工技术与方法、施工资源调配方式、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题。本文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入手,从研究施工图纸审核到进度管理再到技术管理,逐层深入由浅入深的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有效与全面的管理。强调建筑施工能够依照实际情况协调好施工环境、技术管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素。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做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责任明确、资源调配调整及时、安全生产监管严谨、采取措施准确到位。使得建筑施工能够达到成本低、效率高、工期短、质量好的目标。从而为我国建筑工程提供有效地施工技术保障。 1.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对施工技术方面进行控制欲管理,而是能够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方针及政策,利用系统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与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组织、资源调配、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涉及到人力、物力以及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起到了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计划与决策、控制与调节的作用。促使建筑施工技术与生产工期、成本、质量、安全达到辩证统一的目的。所以可以讲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要性总结为“三个有利于”。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施工团队的工程特点与技术优势,选取较为适宜的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通过质量监管、材料选取、资料分析等管理手段达到最优的施工效果,提高施工质量;有利于施工资源配置优化。通过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节能降耗。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施工任务的重要保障以及必要条件。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达到施工预期任务。 2.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已经逐渐重视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设备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①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少建立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以分析施工各个分项、各个环节的技术不足,考核施工的完成质量,制定下一步的技术、资源调配、人员管理等方案。所以造成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技术需求、材料供应、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人员制度松散、质量不达标等后果。②材料把关不严、设备管理松懈。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仅将重点放在调整各个阶段施工技术规划方面,并未对原材料、设备引进进行严密的管理。造成进购原材料收回扣、设备引进资金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过高、用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设备较为落后等不良现象。往往会造成施工工期过长、质量不达标的严重后果。③建筑施工资料管理不正规,图纸会审工作不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施工中为了追求工期,不断的修改图纸或者还没有完全领会图纸的情况下进行经验施工。不能实现建筑图纸设计,最终达不到施工目标。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很少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对于能够简化的施工工艺或者方法比较排斥。由于规定图纸会审需要多部门进行签章,所以一般都是在施工之后进行图纸会审记录补充。不能达到及时发现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3.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根据以上 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的详细分析,结合本人多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以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3.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要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且成立领导小组对项目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促使项目负责人员能够负责尽职,及时的发现施工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具体的建筑施工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此制度可以促进施工人员深入的了解设计需求,以便能够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保障施工质量。②施工资料技术管理交底制度。此制度方便施工验收,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施工顺利进行打下基础。③施工技术变更审批制度。任何与设计规定不符合的施工技术或者材料等都要进行逐层审批制度,并且应当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会议讨论。最终制定技术变更方案,以防止技术不符合建筑要求的现象发生。④工程质量检验与评级制度。施工完成后应当首先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部门制定工程质量检验方案,按照我国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工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检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现象发生。 3.2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抓好人员管理与调度环节,管理层要引入精通项目管理并且技术扎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并且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从而在施工中可以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源调配等进行统一的部署,防止由于技术交底工作执行不到位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利用制定方针制度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约束。在制度中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明确各个工序的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标准、工程验收标准等。并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逐渐的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团队的业务素养。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及时的处理施工安全、质量问题。 3.3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材料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成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材料包括施工的原材料、成品、配件等,如果材料不符合设计的要求,施工质量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加强材料监管力度势在必行。在施工中要编制材料购买方案。严格的将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以及数量等信息进行规定,并且在进行采购过程中应当实施多方询价,相互比较的措施,购买材料应当按需购买,避免造成浪费的现象。材料的购入次序以及保管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购入次序应当根据施工的进度,优化材料的进场次序与间隔时间来制定。而材料保管应当按照材料的材质等进行分类保管(易燃易爆品应当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好药严格遵守材料的抽查审核制度。将抽查与检验结果及时的汇报给业主以及设计单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还要加强对图纸会审工作的落实力度。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人员领会设计意图,完成施工要求。具体措施是要检查图纸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法规,图纸的总说明是否符合图纸设计内容,图纸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否明确对于存疑之处,设备安装图的标高尺寸是否符合土建图等问题。如果以上的问题存在或无法解决,应当及时与设计部门进行沟通。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摘要:无论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施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施工管理中的四个控制目标,最后还论述了在施工中具体的几个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 工程施工 原因控制 1. 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 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1)进度控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订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 (2)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项目经理和预算员要参与投标书的编制。项目中标后,要具体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项目经理与预算员对标书确定的造价和工期最有发言权。 (3)质量控制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甲方采购的材料和乙方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 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例如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都是关键部位,越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或者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 工过程中。 搞好技术交底。班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所进行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以及必须把握好的技术难点。 (4)安全控制建立安全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 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3.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2)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3)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完成一个成功的项目,除了能承担基本职责外,项目经理还应具备一系列技能。他们应当懂得如何激励员工的士气,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应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培养员工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突出了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项目经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 摘要:本文从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说起,分析当前我国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技术标准、整体管理五个角度阐述如何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促进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质量;施工现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建筑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复杂化、技能化等方向发展,运用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造型越来越多,这也要求施工单位努力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施工单位要想在建筑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运用新技术,添置新技术装备,制定技术进步奖励制度,增加施工技术管理经费。根据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程造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负责人知识储备不足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涉及到多个工种与专业技术,管理难度大,这也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合理解决技术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冲突。但是,许多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只精通一种专业技能,无法调整各个施工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激发施工矛盾,在后来才发现前期施工存在的问题,给建筑工程埋下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提升素质,精通多种专业技术,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2 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高 许多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却很少,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看问题容易从局部、眼前着手,忽略整体,无法从整体角度安排相关工作。比如说: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负责土建的技术人员看不懂施工图纸,负责室内装修的人员不了解建筑图等。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高,无法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 1.3 忽略使用安全 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单位有时候会忽略使用安全问题,打个比方来说:在装修工程上使用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给建筑的外形增色,但是却容易加大建筑结构的连接压力,进而产生安全问题。另外,也有施工单位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如室内装饰使用大量的化纤织物材料,容易引发火灾。 2 如何优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施工技术管理关系到建筑项目质量高低,关系到建筑工程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施工中各方矛盾的协调。施工单位应认识到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并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促进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2.1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从材料、机械、资金、时间、空间等角度合理规划施工组织,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内有条不紊开展施工活动。因此,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 首先,熟悉本建筑工程项目的所有技术资料,如:施工图纸、地质勘查报告、施工合同。了解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进度要求,熟悉业主规定要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其次,编制重点突出、统筹规划的施工方案,根据本工程所有技术资料,找出施工重点和关键控制点,编制出一份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经过详细分析探讨之后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详细分析讨论,确定多个实施方案,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择施工方便、成本低的方案。一份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取得质量好、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消耗少的效果。 2.2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每个施工单位必定有一套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但是该质量管理体系却不一定是完美的,而企业要做的事就是根据现实情况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从质量、施工安全、施工环境管理角度分析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条每一点,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跟踪发展,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建筑项目小组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分析,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施工方案,既体现出本企业施工特点,也解决施工 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管理问题。 第三,配备合适数量的技术人员,设计相互牵制、相互独立的岗位制,明确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职责,根据施工阶段合理分配施工人员数量和职责。 第四,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第五,引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方法,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第六,根据建筑工程需要,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进场前必须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复检或抽样检查,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后才准许进场。进场后的材料要做好保管工作,防止材料使用前出现性能、品质受损问题。 2.3 文明施工的现场管理 现今的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已经不是以前的“脏、乱、差”了,现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施工现场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应从文明施工角度着手,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施工作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施工现场所有员工的思想觉悟,使所有人都能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效减少施工矛盾和纠纷现象的出现。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保障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制定岗位责任制,配合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2.4 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 施工前明确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并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施工前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所有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达标。严惩违反施工技术标准的施工单位和个人。 2.5 优化施工的整体管理 按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制,确保各个岗位配备合适数量的技术管理人员,预防责任不明确或无责任现象的出现,辅之以激励约束机制,使所有技术管理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新性、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图纸会审。分级进行技术交底和质量交底工作,重视关键技术、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技术交底和质量交底。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在施工中有极重要作用。施工单位要认识到当前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重视施工技术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合适的措施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节约成本和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管理论文: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状态下,其主要工作内容还集中在技术文件管理与施工参数控制两方面,使得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施工技术要求,没有完全发挥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加上许多分包商的技术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实施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影响了中标企业的集中技术管理工作开展,最终也造成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开展困难,为公路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针对这样的情况,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公路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认清施工技术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构建现代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 促进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反映出企业技术力量,能够有效的将公路施工质量通病、质量隐患消除在预先技术控制与管理中,以此降低企业质量通病防治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必须以技术管理为中心,科学的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此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公路施工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公路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时必须紧缩利润空间以利于中标。这也使得施工企业利润逐年降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壮大与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技术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积极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公路施工过程中,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各部门间的配合、减少工作中的推诿,同时通过技术管理责任制的方式还能够快速找到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在施工企业进行与建设方合同签订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技术咨询,确保施工合同有关技术内容的可行性,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对工程施工中外委施工的合同签订与质量管理中,良好的技术管理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施工过程的受控状态,以此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还需要通过对施工过程人员技术管理与设备操作等进行管理,而这一管理职能使得公路施工过程中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由于认为操作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与安全事故,有效的减少了设备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减少了操作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事故成本,促进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还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了基础。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技术文件管理工作,有效的保存了工程施工设计变更、技术核定、现场签证、违约索赔的原始凭证,为公路工程的结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回笼,降低企业银行贷款等资金利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文件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有效地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及时下达施工工序或部门,避免了文件下达延误造成的返工等情况出西安,有效的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1.3 促进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对施工测量、防线的技术管理;施工过程技术参数控制;常见技术问题解决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例如在进行沥青路面摊铺过程,根据试验路段铺设报告、设计方案等设计的摊铺厚度控制、压实温度控制、初压吨位、复压顿位等技术参数的控制能够有效保障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出现,减少由于施工过程中操作参数不正确带来的施工质量隐患。同时科学的公路 工技术管理还通过施工前技术方案的审核、工艺流程设计、施工技术选择、设备选型等工作的科学开展,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科学实施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出发对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施工操作等方面进行的技术控制,能够有效的保障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2.1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1)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立足于保证施工过程的技术秩序,并为当前生产服务,同时要为施工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以后项目的施工打下基础,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 (2) 严格按照科学技术的基本要求。按照公路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机具设备安全施工等具体技术要求进行管理,对采用的新技术应经过实验。 (3) 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施工技术管理要与成本管理挂钩,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创造最大效益服务,没有效益,再好的技术管理也无法生存下去。 (4) 技术管理要依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 2.2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 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对象是技术文件。技术文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是企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内容极为丰富。所以,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专职管理机构,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系统。要制定明确的总工程师职责、主任工程师职责、专职工程师职责、技术负责人职责,使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做到明职、明责。 (2)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 公路施工具有多变和内容繁杂等特点,因而必须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把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开展。 (3) 建立图纸会审制度 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强度、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 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结合单位自身条件,看施工装备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路基、路面、桥梁和涵洞等各种图纸之间是否有矛盾; 在相互交叉施工时是否有问题。设计所选用的各种材料,在采购时,其品种、规格、性能、质量、数量等能否满足设计需要。对图纸中的疑问也请设计单位代表进行解释。 技术管理论文:铁路建设的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运输业快速壮大,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货物运输以及旅客运输。铁路大量的兴建,混凝土轨枕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是保证铁路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混凝土轨枕的技术及养护等问题 关键词:轨枕;铁路建设;养护;创新 1引言 从我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上海建成,到如今的拥有近十万公里的庞大的铁路系统。从以前的蒸汽动力机车,到如今的动车组、高铁。我国的铁路建设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世界上铁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中铁路的轨枕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化,到如今混凝土轨枕已经成为了铁路建设中用量最大的轨枕。 2混泥土轨枕的发展历程及优缺点 2.1混泥土轨枕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混凝土轨枕又称砼枕作为当今应用最广泛轨枕,最先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截止到今天混凝土轨枕在铁路建设中已投入应用达2亿多根,占轨枕总数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1000万根混凝土轨枕的需求量。混凝土轨枕可分为四类,即1行轨枕、2型轨枕、3型轨枕以及桥岔枕。第一,1型轨枕(弦69、筋69)是中国混凝土轨枕制造的第一批轨枕,于1954年进行了首次试验,1961年进行批量生产。到1995年达到铺设总数的一半,之后停止生产。1型混凝土枕的设计要求是每公里铺设1840根,机车最大速度为85千米,轴重不超过21吨。这种轨枕的跪下截面强度不足、中间截面承载能力低、没有螺旋筋及箍筋锚固作用不足等问题,使损伤率高达4.9%。1型轨枕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到现在只有不足30%的使用量。第二,2型混凝土轨枕开始于1978年,主要包括j-2和s-2两种,目前,我国已经全面的停止s-2型混凝土枕的生产和使用,现行生产和使用的2型轨枕主要有j-2、y2-f、tkg-2、y2-t 和新2型长度均为2.5米,到如今各类2型轨枕已经生产运用近1亿根,是我国使用量最多的混凝土轨枕,青藏铁路的轨枕就是使用的2型轨枕。第三,自19995年开始推广应用3型轨枕和2型改进轨枕,3型轨枕的使用量不是很高但是在今后的铁路建设中一定会大量应用,这种混凝土轨枕的损伤率仅为0.1%。 2.2混凝土轨枕的优点及不足 铁路的轨枕可分为三种即木枕、钢枕、砼枕(混凝土轨枕),在我国的铁路建设中最常见的就是砼枕,也有少量的木枕但是没有应用过钢枕。之所以在铁路建设建设中大量使用混凝土轨枕是因为其有更多的优点。首先,对于木枕来说其有弹性度好、便于加工、使用方便等优点。木枕曾在铁路建设的前期被普遍的使用,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严重的破坏环境,在技术上由于木枕的强度和耐久度不强,很容易受到白蚁等破坏,并且木枕容易产生开裂、机械磨损、腐朽等原因使寿命偏短,而且防腐处理复杂。其次,钢枕。对于钢枕来说在中国没有应用过,这种钢轨只在德国和瑞士的一些铁路上使用过,但是钢枕很容易受到腐蚀,并且重量大,价格高不绝缘,维护费用高等特点使钢枕的应用量很少。最后。砼枕,以其稳定性好、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广范的应用于铁路建设中,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系列。但是混凝土枕也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与不足,如:重量大不易铺设、弹性绝缘性差等。 下表列出了混凝土轨枕的不同型号的特点及缺陷 3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及养护 混凝土轨枕的制造技术及工艺是保证轨枕质量的关键,养护也是保证轨枕质量的重点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以及养护方法不同。 3.1混凝土 轨枕的技术要求 第一,1型轨枕。最早的第一批1型轨枕中间断面高度为155毫米,后来改进成165毫米,提高了中间断面的正弯矩,增加了螺旋筋和箍筋使1型轨枕更易锚固。设计的承载能力为:轨下断面11.1千牛每米,中间断面负弯矩为8.03千牛每米。 第二,j-2型轨枕采用了4φ100mm的预应力高强度螺纹钢筋,每根钢筋承受80kn的拉力。y2-f型混凝土轨枕采用了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并且采用上下四排的布筋方式,每排分别有2根钢筋组成。tkg-2型混凝土轨枕采用的同样是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布筋方式有所改变,采用的是上下两排的布筋方式,每排4条钢筋,这样能够充分的承担疲劳载荷。新2型混凝土轨枕采用的仍然是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采用上下两排的分布方式,每排铺设4根钢丝。混泥土的要求为c60,在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应大于c45。预应力的钢丝抗拉强度应该大于1570兆帕,张拉力应大于348千牛,并且采用2级松弛高强度钢丝。新2型混凝土轨枕比老2型混凝土轨枕的轨下截面和中间截面,分别增加了4毫米和8毫米。下表列出了2型混凝土轨枕的技术指标。 第三,3型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这种混凝土轨枕采用了10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采用上下两排分布方式。并且对制造的材料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控制,要求石子要分级控制,汉武量不得超过0.5%。细骨料采用细沙,粗骨料采用碎石并且含无量要小于1%,睡你的碱含量必须低于0.6%,比以往的材料要求更加严格。3型混凝土轨枕设计为2600毫米。具体的性能如下表: 3,2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要求 混凝土轨枕可分为长轨枕和普通轨枕两类,在制作的用料以及工艺上有着许多的不同。首先,在用料上预应力长轨枕(3型)采用的混凝土等级应为c60,一般的普通轨枕采用c50。并且预应力长轨枕采用42.5号以上的水泥,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5。预应力长轨枕必须采用直径小于25毫米的碎石作为粗骨料,含泥量小于0.5%,技术要求为tz210,采用细沙作为细骨料,含泥量应低于1%,技术要求为tz210。预应力钢筋应采用低松弛的规律变化钢丝,箍筋要采用低碳圆盘条,螺旋筋应采用冷拔钢丝,技术标准分别应达到gb/t5223、gb/t701、yb/t5294。其次,对于普通的轨枕(2型)来说要求相对较低,要求采用符合gb1499.2的hrb335钢筋和符合gb1499.1的hpb235钢筋,其他的用料标准不变。 生产工艺的注意事项。一、普通的轨枕制造时,要采用钢制底模。长轨枕制造时要采用全部钢模制造,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二、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要控制在450千克/m以下,混凝土搅拌机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三、预应力长轨枕制造时应采用蒸汽养护的措施,并且保证静停时间大于2小时,温度小于60度,升降温速度小于15度每小时,要保证产品完成后冬季保温夏季保湿的措施。四、保证预应力钢钢丝的受力均匀,同组钢丝的长度值应该小于2毫米。五、在切割预应力主筋时,应先放松预应力主筋。六、在进行搬运的过程中要避免碰撞,以免出现裂痕等。 5结语 铁路是中国的运输大动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轨枕是铁路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要在保证混凝土轨枕的质量的同时加快科技的创新,创造出科技含量更高、强度更好的轨枕,例如刚刚投入使用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新型轨道板——博格板。加快技术创新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 技术管理论文: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作用,并具体探讨了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1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1.2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1.3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1.4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2、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方法 2.1裸土地面整治是园林绿化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其目的是着力解决因 “土”致 “脏”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根本好转,同时也是开展园林绿化施工的前提和基础 。 2.1.1清理场地。即对施工场地内所有垃圾、杂草杂物等进行全面清理 。 2.1.2对场地进行平整。 要严格按设计标准和景观要求,土方回填平整至设计标高,对场地进行翻挖,破碎表土整理成符合要求的平面或曲面,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整势整坡工作。 注:标高符合要求。 2.1.3在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在绿地裸土地面整治工作中,主要采取铺草、彩化、硬化的方法进行覆盖,根据绿地周围环境 、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进行铺装,对于市场 、车站等行人踩踏严重的裸露绿地,采取以人为本硬化铺装的方法,开辟行人甬道,规范行人出行,既方便百姓,又有效保护绿地。 2.1.4进一步加大裸土地面硬化工作的宣传,加大对各临街商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开发、 棚改、 物业和管网单位的动员力度,积极争取全社会参与和支持。 2.1.5加强对各施工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裸土地面硬化工作质量。 2.1.6坚持建 、管并举,建立网络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将裸土地面硬化绿化整治工作细化深入,应将所有树木 、绿地划分为以办事处为单元网络管理区,并建立快速管理监督网络及考核评比机制。 3、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技术体现“ 以人为本 ”的理念 3.1园林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 、安全 、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 、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 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 。 3.2区域规划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 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 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 、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 3.3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 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 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品位。 3.4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 。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的变化,都决定了城市 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4、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体现绿色生态蕴意 园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种植的适于本地条件,结构合理 、层次丰富、 物种关系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 。 4.1应利用植物群落组成、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 、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总生物量、恢复和再生能力以及抗干扰水平。应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垂直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 4.2生物多样性可使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达到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增强抗灾能力城市绿地建设应从绿地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充分考虑光合效率及种间生态协调, 提倡阳性与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园林植物混交,形成稳定、多层、混合、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主要技术包括植物筛选、混交类型、混交方法、混交比例及配置方式 。 4.3要突出本地特色,加强乡土树种利用,做好园林植物引种,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地规模,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 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5、植物配置技术体现植物组合构图 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 色彩季相、 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 、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 。 5.1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如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 。 5.2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 5.3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 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5.4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 、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 、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6、植物造景技术体现自然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 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 、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 观叶 、观果等) 、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 、大气 、土壤等要求) 、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 、配置方式、树种搭配 、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 创造景观 、分割空间 、改造地形 、衬托景物 、创作意境等功能。 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 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 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 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论述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应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既能达到预定目标,又可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简要阐述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安全;质量;进度;技术管理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及关键环节。工程项目技术管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如何以更快的施工速度、更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更经济的工程成本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是工程建设者极为关心并不断为之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就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在整个施工全过程的构思设想和具体的安排,使工程建设达到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目标。 1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意义及任务 1.1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建筑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2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质量。 (3)能充分发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问题分析 2.1技术中心的人员组织管理 企业根据其开发规模,大部分均设有技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的管理机构的大小据建设规模而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优秀的高执行力的团队。在人员组织管理上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组织架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 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类别以及其技术含量,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的设计有所区别,主要是人员数量上的区别,在技术含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一般一个项目的技术组织架构设计是金字塔形的设计,如:项目技术总监、专业技术总监、专业技术主管、专业技术员。—般项目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技术组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单位的事情,或是只是注重设计人才的开发与应有,忽视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应用;有的技术组织成了只是来回拿取图纸的跑腿的运输队,形同虚设;有的技术组织由于能力不足又怕承担责任,将出现的问题均推到设计单位,而又没有对设计单位的一套审核措施,任设计单位设计个一塌糊涂。专业组织设置不全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难点。 2.1.2项目技术总监专业不对口、专业单一、现场施工经验少 一个项目的技术总监是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审核并处理专业间相互矛盾、冲突等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现场经验占了上风。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项目技术总监,是从设计单位出身的,单专业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而这种设计专业人才往往是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单专业设计精湛而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如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是两个范畴。当设计和施工经验均丰富的前途下,其从事过的主专业应当是以建筑专业为主的最佳,这是由于建筑专业向下细分 相关专业多而定的;其下的结构、水电、园林等专业都是为其服务分支专业;有部分项目技术总监是从事结构或是电器、暖通等专业的,往往是只重视了木专业而忽视了全局。 2.1.3专业技术主管专业知识过度细分,精而不全 细分的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无缝覆盖。比如每个专业要通晓本专业范围内的设计、施工、材料、工艺、质量以及各个专业相互穿插配合的要求等知识。 2.2施工现场中的全面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是—个优秀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技术管中间管理阶段,此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科目更为复杂,管理要求更高,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对现场需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现场管理常出现的技术管理缺陷有以下几点。 3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3.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中各个分项、分部技术要求、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3.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组织设计与场地总平面图:③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3.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地编好施工组织设计,还要把它贯彻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组织设计真正成为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才能成为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才能全面地搞好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论文: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混凝土轨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轨枕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其技术的管理与改进。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各种型号的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标准,指出我国目前混凝土轨枕技术检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得出管理的意义,希望论述能够对于轨枕技术的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混凝土轨枕的生产工艺也发生了变化,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轨枕对于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说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轨枕检验工作的管理需要格外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轨枕检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就从这些不足之处出发,探讨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的论述。 一 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技术标准 因为不同型号的混凝土轨枕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说必须要经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初期的应用推广才能够应用,在初期的应用推广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管理,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文件,以保证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差错。由于不同型号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的轨枕也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条件,所以管理者就制定了多种的技术文件,这样一来,缺乏统一的管理技术标准就造成了管理工作的繁杂,不免会出现差错。事实上,每种型号的轨枕由于制作工艺大体相同,只是在养护的要求上以及检验标准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说,需要有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条件,这样能够减少麻烦的出现。 (二)质量管理控制力不强 混凝土轨枕的研制需要准确的掌握好相关的原料和各种原料的配比关系,同时需要进行试验和检验,这里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技术过硬,不容出现差错,加强管理也是必须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是由于管理者技术性欠缺,或者疏于管理,造成了对轨枕质量管理控制力不强的局面出现,这样技术的力量也不能充分的发挥,这种局面需要改善。 (三)混凝土轨枕的使用管理政策不规范 混凝土轨枕的使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使用同一种类型的轨枕,这样容易出现差错,因为采用高强度的新型轨枕对主要的干线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必须要更替一些可再用的轨枕,对于这些轨枕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避免浪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周全,出现滥用之弊端。混凝土轨枕使用管理政策不规范的现象需要改进。 (四)技术检验环节缺少必要的管理程序 混凝土轨枕在投入使用前需要进行技术检验,保证轨枕的质量。轨枕的检验需要包括外形尺寸、对于轨枕两端钢筋外漏的长度等都需要进行技术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技术把关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样可以得出详细的检验数字,将误差降低到最小,达到完善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轨枕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技术的监管工作做得不细致,在检验的过程中会出现疏漏之处,这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在今后的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 二 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混凝土轨枕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为了保证技术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保证轨枕的质量,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的管理十分必要。上文指出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本文就简单论述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管理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标准 上文中提到,虽然不同型号的轨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存在与养护和检验指标上,因此说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必每种型号的轨枕制定不同的技术管理规范,制定出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就可以进行合理的技术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过程中的误差,还能够使管理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为此,管理者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每种轨枕的细小差异,在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中标注,由于轨枕的技术工艺大多数管理者已经熟知,这也为制定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标准打下了基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管理中不能因为统一规范就忽视了其各自的特点。 (二)加强混凝土轨枕的质量与技术监管 混凝土轨枕不仅需要进行进行质量监管,同时不能忽视技术的管理力度,双管齐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技术是质量的前提保证,质量是对技术的检验,二者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如在进行混凝土轨枕制品原材料配比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配比技术,在这个环节进行监管,这样在保证配比技术到位的同时也能够监督质量是否过硬,轨枕的试验和检验一方面是为了看其质量是否过关,另一方面也是在检验轨枕生产技术是否达标,因此这个环节的管理需要各位谨慎。管理者在平时需要熟知轨枕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目标真正实现。 (三)加强轨枕技术研发 我国的铁路混凝土轨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已经铺设有9000万根,其结构形式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变更了六七次,在轨枕的科研与设计上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我国的轨枕技术研发工作还不到位,研发周期较长,对于大型快速的实验设备的利用还不够,技术还不完善,因此说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混凝土轨枕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检验等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规范的管理,研究出适合混凝土轨枕特性的我国标准;同时还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进我国的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强技术研发,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同时对于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增强科学技术成果的储备量。只有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才能够保证轨枕生产工艺的提升,轨枕质量才能有所保证,这是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技术检验环节管理力度,制定管理奖惩制度 技术检验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增强轨枕的质量,同时在检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技术水平。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施工现场对于轨枕两端钢筋外露长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在技术检验的环节要更加谨慎,通过实践,技术人员找到了用钢筋合力点距承轨台中心距离代替钢筋混凝土上保护层的检验方法,这样能够更加精细的检验出,这是技术人员实践的经验,也是管理者管理得当的表现。为了防止管理者疏于管理现象的发生,制定管理奖惩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保证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强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也十分必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轨枕的技术检验能够保证质量;其次加强技术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水平,也能够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技术的突破;最后加强技术管理还能够促进技术成果的实现。对于技术管理的意义,本文就简单的论述到此。 结束语:我国的混凝土轨枕技术已经有近50多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轨枕的生产工艺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加强技术的管理,使得轨枕技术得到提升。本文就从轨枕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措施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对于今后的轨枕技术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我国职业教育和就业的关系。本文从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着手分析,总结了当前人才供求市场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分析现阶段影响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提出了改进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职业院校;就业形式;毕业生;机电专业 为顺应时展,缓解全社会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状况,我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试办高等职业院校,本世纪初发展规模逐渐形成。然而,高职院校发展之初面临着严峻考验。首先是生源紧缺,其次是就业困惑。高职院校的发展紧随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过热与职业教育过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几年前,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还不够成熟,过分追求高学历是许多企业的共同之处,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多数企业一时精神之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1、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职业院校的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在未来可能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针对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强也是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岗位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所以,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实际动手的培养,他们在学生就业前,就以就已经让学生有了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色不少。 2、 毕业生生对岗位要求不高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岗位的要求,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他们肯吃苦、能耐劳,一些一线岗位本科生不屑一顾的,他们也能够并愿意胜任。加之他们在薪金、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也没有本科生那么高,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占到了先机。 3、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沟通协调能力好,耐挫能力强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少了本科院校学生的优越感,加之在学校期间,他们大都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所以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普遍都很强。 4、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许多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严重的后劲不足,他们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知识,或者是理论。 5、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受重视程度不高 在社会重视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因其学历低,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初,干的比本科生多,拿的却比本科生少。加之社会普遍观念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没有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高。 6、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自律性差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常常是父母宠着,亲戚让着,这就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性格,由于缺乏自律性,往往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总是犯错误,不注重细节,不服从管理,这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挥。加之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起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和尚,从而让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担忧。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1、历史形成适龄人群人口膨胀,是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2013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12年增加100万人。60年代, 80年代两次生育高峰,自然要引发相应的升学高峰,而高校扩招后,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形成了就业高峰,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有限,与就业人群的比例失调,形成了拥堵现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是其毕业生容易就业的内因 机电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成为四大紧缺专业之一,那么在就业市场上人才供应方自然会调整战略和办学方向,但是机电专业自身办学特点,决定了其调整步伐。首先,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投入性专业,对基础设施、实训条件要求较高,不是多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建设,因此全社会一哄而上办机电,上至高校下至中职,校校办机电的局面难于形成。其次,机电专业属于一类长线专业,以功利化为理念的院校在数年前不看好该专业。 3、政策性的机构精简、企业改制是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雍肿、超编超员,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精简,产生了一批富余人员,无力吸纳毕业生就业。而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分流人员也不断涌向社会,这些富余人员中的多数还将转岗或再就业,使得本已拥挤的就业市场愈加严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 三、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创业教育 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便利条件,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载体,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通过案例、情景等多种手段,树立创业意识,寻找创业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 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 实行“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教学互动模式,讲练同步,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实习场地进行教学活动,实验演示的内容要少,实习示范的要领要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快的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验证“实践强化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典型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的掌握,从基础理论到专门技能,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到多种技能的综合应用。每个层次都要尽可能符合企业实际,把教室当车间、把实习当生产、把老师当师傅,情景教学贯穿始终。 3、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与用人企业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可以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人员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者高工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相关知识。或者把学生推向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到企业生产一线,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与企业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奖学金解决急需人才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 结语: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机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又一个好的归宿。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高等职业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职业院校以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然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毕业设计环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机电类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要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书本理论,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1)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2)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做到有的放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以Internet为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可用作设计入门,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卡车巡展”,在学院内进行,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但要完成开题报告,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完成情况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学生反映非常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 要: 作者针对各类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就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目的、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提高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摘 要: 作者通过提出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电专业特点,从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选题、指导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航空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提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引导广大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选择就业行业,珍惜实习机会,实现顺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选择,从基层做起,认识社会,成就个人未来,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学校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是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择业;就业;就业指导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2010届毕业生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是首届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更显其重要性。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航空机电各系47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航空特种车辆维修专业79人已在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全国各地,全面调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向航空机电维修专业391名毕业生发出问卷,收回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1、就业意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选择先择业再就业的人数为4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4.87%;选择创业和其他的人数较少。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人生谁不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呢,而当你未能确定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时,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谓一种权宜之计。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者,一定要随时关注职场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就业体制是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旦放弃或错过机会,也许就会比别人迟一些或慢一些进入职场。 选择毕业后创业或有其他打算的人数所占答卷总人数的比率为0.32%,建议这部分毕业生能从基层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锻炼,具备创业条件时再创业。另外,毕业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需具备若干方面的能力,如抗风险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再者,大多数创业者需要融资,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创业的瓶颈。当然,选择继续深造或有其他打算的毕业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规划。 笔者认为,不论怎样的选择,当代社会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对信息资讯的关注,还包括毕业生个人因素原因等。 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人数为19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0.76%;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较难的人数为1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7.66%;对就业形势不考虑,以一种淡定的姿态看待就业形势的人数为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58%。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能力。调查发现:认为专业知识、个人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分别是:选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为2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9.30%;选择个人动手能力最重要的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0%;认为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为175人和141人,分别占答卷总人数的55.38%和44.62%。 提升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必须先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学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或动手能力非一日之功,力推教育教学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的特色,打破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才能有利于学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当然,学校永远也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思想品德是成就事业的灵魂。 3、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就业中的体现。薪酬待遇是毕业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选择1,000~1,500元的人数有15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0.00%;月薪2,000~2,500元的人数有13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2.72%;月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有23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28%。单从比例看为正态分布。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在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可以说行业决定收入的多少,能力水平决定所入的行业。行业内部岗位之间收入也有差别,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以在航空业内就业为例,机械员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机务岗位每月2,000余元。行业内部工资有区别,各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差别;再以旅游服务业为例,区域位置起薪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如在天津市和三亚市的起薪,前者在1,500元以上,后者在1,000元多一些。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如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且交往能力较好者,很容易进入全球一些知名的企业就业,他们的起薪可在5,000元以上,这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但与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生相比还有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应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毕业生应先了解社会,才能融入社会。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航空业内就业,一方面是渴求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看重的是社会对航空类企业、职业的认同。调查显示,对在航空业内就业很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7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0%;对在航空业内就业较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2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0.82%;不在乎的17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5.38%。一心期望通过实习留下来工作,强调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为6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9.6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无形中也是部分学生产生焦躁情绪的症结所在。 对工作区域的选择,选择留在三亚、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有10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3.86%;选择在陆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有9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01%,打算回原籍的人数有10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65%;选择在珠三角工作的人数有1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在选择企业性质方面,选择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有66人,占答卷总人数的20.89%,选择民营、股份制、外资、合资企业的有25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9.11%。 从以上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愿意投身海航集团实业和家乡的建设,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是从中也能看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求职认为国有企业安定,强调专业对口,最好能在航空业内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式实行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愿望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海航集团处于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需要大量有能力的仁人志士。但是,他不可能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招纳更多的人。而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怀揣感恩,感谢海航集团和学校能为大家提供永恒的实习平台。珍惜实习机会,实践第一,这样才有可能满足自己择业的愿望。 从学生选择地域分析,其一,留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多,原因之一是与海南本地生源较多有关;二是与学生在校三年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已比较熟悉;三是与学生个人志向密切相关,国家提出建设海南,发展海南为国际化大岛的战略,科技兴省,教育兴省等一系列的决策方针,对学生的鼓舞是极大的。未来的海南是大学生的希望,也是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热土,我们应该对毕业生的热情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大多数有成就的人,总是从小事做起而最终成就大事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乐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千里积于跬步,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就业信息 1、求职渠道。对就业渠道的选择,毕业生希望能通过实习就业的人数有217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8.67%;关注海航集团网上招聘信息的人数有241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76.27%;希望通过社会招聘会或从校园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的人数为194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1.39%。 2、希望学校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学生有261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2.59%。大多数学生渴望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注重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 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最为渴望,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能得到家庭或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吸引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业的、行业的招聘会,走出去广泛与企业沟通。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是不能满足毕业生择业需要的,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是学校的义务,是政治使命。 对于有意愿留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我院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寻求合适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想走出去、想在航空业以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地与当地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帮助毕业生解决落实户籍、档案管理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先解决自立问题。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业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及早指导、全程指导的同时,更要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基础;就业心理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守卫;就业政策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标志;加强就业能力技能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支点。做好就业指导和不做不一样;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做和三心二意的做不一样。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 (二)对毕业生的建议 1、主动适应社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毕业生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摒弃一些不良社会印象。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先做事,后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保持低位切入的姿态,及时掌握并利用信息,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获取信息。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收敛自我,不要以社会流行的职业理念,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无所谓的求职心态去选择职业,要先了解自己,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航空机电专业为例,机务是大多数人首选的岗位,但当你真正在这个岗位顶岗实习开始,能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否较快地掌握机务操作流程,能否全部读懂纯外文版的国际标准手册等等,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着眼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对于薪金水平,也要合理定位,用一位企业高管的话说:老板给你800元工资,你却干了1,500元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拿到1,500元;如果你抱着给800元就干800元的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拿到800元。这说明了,态度决定气度,气度决定高度。总之,毕业生应以平和的心态选择就业岗位。 2、选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我们所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即“如果你在业内实习,最终不能被确定录用,你有何打算?你的措施是什么?”不少同学用朴实的语言:“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来回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当义务兵,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 国家出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八大优惠政策:一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二是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三是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四是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五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六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七是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八是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大学毕业生入伍可作三笔账:第一笔经济账,以本科生为例,按照最高一学年6,000元的学费,当兵两年可以拿到最高24,000的学费返还。当地政府对入伍的士兵还有一定的经费奖励。到部队每个月还有当兵的津贴,两年的收入并不比两年工作的收入低;第二笔是政治账,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账,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如果是退伍以后,企业家可能更愿意接纳退伍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所以每位毕业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入伍,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毕业实习问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作为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形式,探索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工读结合;自主实习;教学改革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教育手段。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尤其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接触社会,面向生产实际,在生产实际环境中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是工科学生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措施。但最近几年,毕业实习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作用,接受实习单位难找;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数量增加,同时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很难找到一个既能支持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又有适合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氛围的企业。因此,经常出现在实习阶段放“鸭子”的现象,无法保证毕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可用的条件,创造机会,寻找新的出路。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以“顶岗实习”为基础,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相应的毕业实习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开展和深入。毕业实习基地选择的原则是: (1)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2)现场条件良好、工艺先进,设备齐全,管理规范; (3)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热心支持; (4)有良好的食宿和学习条件。 毕业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可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一线。良好的现场条件、先进的工艺设备、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适合教育人培养人,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现代企业教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选择合适的毕业实习基地,前提是企业对合作教育有积极性,重视大学生的实习,产学双方有互惠关系。可采用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等方式。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大学生的实习,把实习看作是考察挑选未来雇员的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是靠一纸协议或靠关系可以维持下去的,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工作基础上。 (1)广泛收集信息,掌握业内动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选择合适的友好合作实习基地。 (2)互惠互利。产学双方互惠关系是搞好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的基础,这种互惠关系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廉价劳动力;学校获得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转为公司正式员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3)加强管理。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因此学校对学生从严管理,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签订学生实习安全保证协议书,确保实习期间的人生和企业设备安全消除企业的隐患,赢得他们的信任。 二、健全学生自主实习的毕业实习模式 目前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基地,毕业实多由学生自找单位,自主联系实习地点,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实习已成为当前大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实习化整为零,变集中为分散,确实是解决当前实习“难”的有效办法。但自主实习如何组织管理,保证毕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多变性,学生自主实习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实习的要求和效果难于保证。为此需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配套改革,健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法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纲要、外出实习若干制度、组织领导与指导、课题选择与做法要求、成绩评定及组织纪律等。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又给学生以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质量。 三、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笔者认为,根据社会用人单位情况及专业现实需要,学校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毕业实习教学工作中来,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工读结合”模式。以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把企业实际的工程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当作毕业实习题目,真题真做,充分锻炼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带着问题到企业去,通过一段时间顶岗实习、现场学习、调查、收集资料等,在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分析探讨专业实际问题,熟悉专业领域,对照毕业实习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顶岗实习”模式,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生就业前演练,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新的模式是解决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好形式。 (1)有利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师生对生产实际问题的了解认识更加深刻。并可或多或少为企业做些实事,解决了企业的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马观花、抄抄写写”式的一般实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于提高教学质量,“顶岗实习”模式,给学生学以致用、表现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3)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题顶岗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演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影响因素的跨地区的动态过程,实习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面对现实和未来,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闯出新路子。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探讨,寻求对策,才能最终解决“实习难”等问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4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摘要 本文就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长期以来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模式指导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及做法,体现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色。 关键词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多管齐下 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的方式,概括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9届机电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机电系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素质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工业生产已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使得机电行业有着巨大的就业容量,但是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了解社会对机电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推进我国高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的培养适合机电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本教改课题组开展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然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教改课题组调查方法有问卷、访问、座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工作于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2006-200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专业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调查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本情况;二为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三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建议。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共调查毕业生82名和用人单位26家,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占3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占40 %、测控技术与仪器占25%;向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17份,有效回收率为81%,涉及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18家企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 2.1.1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关于“综合来看贵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回答,按照所选项目由多到少排列,用人单位答案依次是:专业水平(95%)、获奖情况( 83%)、思想道德素质(80%)、发展潜力(75.5%)、综合素质(68.7%)、团队合作精神(60.7%)、政治面貌( 55%) 、毕业学校(48%)、工作经历(40%)、性别30% ) 、毕业生自我评价 (22% )、其他(17%)。由此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实际,专业水平遥遥领先,作为对学生实际能力肯定的获奖情况排名第二 ,用人单位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相反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和性别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以上结果说明: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培养价值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是学校在将后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重视的。 2.1.2 毕业生求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时最看重的知识与能力排次为:专业水平(95%)、思维能力(85%)、表达能力(76% )、外语水平(72% )、反应能力(65%)、知识面广( 40%)、精神面貌(31%)、道德品质(30%)、心理素质(28%)、 身体素质(体育特长)( 21% )、其它(17%)。这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专业水平是毕业生求职时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和表达能力、外语水平排到了靠前位置,这说明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技巧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1 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需求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座谈会上不少毕业生反映:有些学校学过的课程在工作中却运用不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学校没有开设,如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在企业大有用途,但教材对这些内容很少涉及。好几位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毕业生对一些技术新标准的了解甚少,影响了工作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前外企大量采用生产线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国内许多企业亦用IT改造传统装备,建议应该给在校的机电系学生传授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3.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问卷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或“差”,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很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率只有42%。用人单位负责人反映:不少刚到岗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并不复杂的实践操作,还有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不愿意进车间或者从事技术设备维护工作。用人单位建议:调整教学计划设置一些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将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适当延长至3个月以上,最好能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的调试与维修工作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生产一线工作,以适应工作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3.3 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不能平衡发展在调查中,不少毕业生表示:刚毕业时,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存在差距,尤其是缺少文艺才能,在一些社交场合感到吃力,在企业中难于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则反映:一些毕业生心理素质有待于加强,遇到一些挫折或小委屈,就感到难于接受或自暴自弃,建议学校加强对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防止培养工具人。 3.4 学生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问卷调查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母校应加强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在工作中英语大有用处:如准确的翻译英文资料,英语函电书写,阅读进口设备说明书,与外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简单会话等。不少外企负责人表示:毕业生英语最好能到达六级水平,机电系毕业生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较好的掌握大量的有关机电行业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 3.5 学生创新精神有待于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渐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倍重视对技术的研发,于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被调查的82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在工作中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比例只有1.25% 。不少单位负责人表示,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执行力,但是缺乏对权威的挑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建议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课题。 4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机电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多管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4.1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提到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二、要多渠道的开辟学生的实习途径,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练就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 4.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及较强综合素质的,在校时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也发展得相对较好。调查显示:50%的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单位中受到了重视,该比例远远高于那些未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毕业生比例的8%。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是高校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社会需求编写新的教材;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最后狠抓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加强对课堂的管理。 4.4 加强就业指导,整合就业资源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毕业指导”,而更应是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企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院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总之,要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改进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评价因素并构建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和方法,并举例说明此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TOPSIS 1 引言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大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机电信息工程专业专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及时矫正过于随意的指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依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给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TOPSIS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指标 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往本专业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缺少系统的评价,也没有确定的评价指标,一般按照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定性判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通过对机电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毕业设计环节的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较多,考虑所有因素则评价难以实施。确定评价指标应遵循重点突出、相对独立和导向明确的原则,并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要好。同时,为使评估结论准确并符合实际,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由指导教师参加外,人员组成也应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师,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本身的成绩。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专家评估、学生平时成绩、教师自评和毕业生综合表现。 3 评价的方法及流程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TOPSIS方法是一种多属性问题决策方法[1],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思路清晰,对信息的利用更充分。用该方法评价教学质量,决策过程更趋合理,消除了过去使用主观评判所带来的弊端。 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为方案集中的各方案排序。若有m个方案,每个方案有n种属性,则构成m行n列的决策矩阵[2];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佳值,而负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3]。将方案集中的各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行比较,靠近理想解且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可以据此排定各方案的优先序。 TOPSIS法的流程如下。 1)用向量规范化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若决策矩阵Y={yij},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则: 2)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若给定权重ω=(ω1,ω2,…ωn)T,则: xij=ωj・zij(i=1,…,m;j=1,…,n)(2) 3)确定理想解x*(x*1,x*2,…,x*n)和负理想解x0(x01,x02, …,x0n)。 设理想解x*的第j个属性值为x*j,负理想解x0第j个属性值为x0j,则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4)计算m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方案xi到理想解的距离为: 方案xi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5)计算m个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6)根据Ci*值由大到小排列m个方案的优先序。 4 应用实例 对本专业5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虑的评价指标为C1专家评估、C2学生平时成绩、C3教师自评、C4毕业生综合表现成绩4个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各评价值构成决策矩阵,C2和C4直接采用其成绩册中的值,各项评价值见表1。 由式(1)求得规范化矩阵,见表2。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直接赋值法,取权向量为[0.38, 0.27,0.25,0.10]T,由(2)式得加权规范化矩阵见表3。 由式(3)(4)得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由式(5)(6)得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解的距离为: 由式(7)计算相对贴近度为: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拥有多个属性,以往给出的优、良、合格等评价较为含糊,主观性强。本文采用基于TOPSIS的方法,使评价基于定量的分析,最大程度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需确定合理、简明、可操作性好的评价指标,才能正确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探 摘 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然而,毕业生就业能力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人标准要求。本文基于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养中职机电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为进一步了解中职学校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以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就业分布及就业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解、调查与分析。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我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是:40%的学生由学校层面负责推荐就业工作,30%的学生由家人、亲友推荐去企业工作,15%的学生通过人才交流市企业就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通过其它途径就业。毕业生所从事实习单位中在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工资薪酬实习期在2000元左右,一年转正后达3000以上元,以后随着技术的熟练逐年增加。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目前有近千家机电类的公司企业,经过调查走访,这些企业中有近40%的员工来自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占据了很大比重。另据调查报告来看,其中有近80%的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在这些机电专业毕业生中有15%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工作,还有5%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 (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和发展;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岗位与薪资的期望偏高,认为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又因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完全对口,部分毕业生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 2.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从企业调查中显示,企业认为存在问题如下:部分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或到企业几天就待不下去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较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限。企业希望学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差距 现各中职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从整体来看,其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配备还不完全、不专业,难以起到应尽的职责和发挥应有的能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仅有24%的同学认真考虑并规划过将来做什么;有62%的同学考虑过但没有规划过,还有14%的同学根本没有考虑过,而这些没有考虑也没有规划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同学,在择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和“随大流”现象,在抉择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签约后随便地违约,给企业造成用人困难,给学校与学生个人带来了诚信困难。 二、促进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工作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职尽责或是敷衍了事,是积极进取或是消极萎靡。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把工作态度放在首位。工作态度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敬业精神和纪律性。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培养他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多夸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拾回自信心,不再决得自己“低人一等”。最终这种自信心带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带到工作中。 责任感、敬业精神及纪律性的培养需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及技能竞赛中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学生若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习惯,自觉地按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具备初入职场必需的职业素质。具备了这些素质,学生方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快乐的工作。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乐观积极地克服。 (二)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应与“众”不同。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强化实训环节的培养,增加实训时间和强度,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以促进学生体能、技能以及意志力的提升;形成实习常态化管理,增加“定岗实习”、“职前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解决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提高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强就能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已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通过对中职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摘要】为了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以切实的了解,本文随机选取了280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毕业生,以此为研究样本,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以及工作岗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崭新的视角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加以探究,以便于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从而为改革及创新高职教育提供有效以及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共收回28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由此充分的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2)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与此同时,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强化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因此,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看清形势,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作者:刘树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专业毕业实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水平,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期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作者:戚江涛,蒙贺伟,坎杂,李亚萍,李成松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试析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 论文摘要:作业成本管理体现战略管理的思想,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比较,指出其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进行整合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 作业成本管理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与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1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比较 1.1 两者侧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着重点不一样。作业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生产阶段,深入到作业的细微之处。而战略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前期阶段(即开发、设计、投入阶段和后期的售后服务阶段)主要是从大处,高处着眼。作业成本管理是深入到作业的一种精细的成本分析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到物料供应,即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进而进行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立足点是寿命周期成本,其重点是在设计开发阶段进行科学成本规划,在成长期迅速将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并利用知识产品降低成本的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赚取利润,收回投资,再用于新一轮的战略开发。同时,就一般而言,越是处于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期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就越大,其功能、结构变更的容易程度也就越高,将使前期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 1.2 两者分析方法相同 两者都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管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可以改进的环节,同时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价值链与作业链相关性很大,作业成本管理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因为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着许多业务单元之间及这些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上又存在着若干作业,按照作业管理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链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逐步接转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成本管理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两者都实施动因分析,但分析的角度不同。作业成本管理是实施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即执行成本动因的分析。战略成本管理是实施结构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源流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成本控制内容的重点是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上。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制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因此,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能靠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即外部环境看,成本控制焦点应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利用。从时间上看,成本控制重点是事前成本控制,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使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来自于对成本所依托的基础条件进行不断的改进;技术装备水平、工艺过程的改进,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成本降低的前提。 2 作业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相同性,因此二者有整合的可行性。两者呈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 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看两者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战略的角度详细考虑成本管理的人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与战略的结合是成本管理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因为如果在成本管理中没有考虑战略,则整个公司的整合会缺少目标,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可能注重于短期和局部,而忽略了长期和整体。 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变被动的成本核算为主动的战略管理。战略选择决定着作业,成功的企业将它们的资源投人那些带来最大战略利益的作业中;作业成本管理的运用能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2.2 从成本管理的范围看两者整合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科学,因此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成本管理。但是其关注的重点只是企业内部的生产阶段,不考虑供应商成本以及消费者成本,而战略成本管理注重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而且重视对上下游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成本行为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对象的扩大很好地弥补了作业成本管理这一缺陷,因为如果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而顾客或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例如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而以产品质量下降为条件,必然导致销售服务成本或产品积压造成存货库存成本等的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不顾及其他成本的反应,这种成本节约永远不会体现在利润中。两者的整合能够使成本管理的重点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价值链上所有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把影响产品成本的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命周期最大化。 战略价值链分析从战略的角度分析成本产生于哪些地方,了解产品成本的联结。 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价值链,企业还不能正确地分解经营活动以及分析其成本行为。作业成本管理运用作业成本法为战略价值链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将作业与相应的成本消耗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影响成本支出的因素;将产品与其消耗的作业联系起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容易把成本信息扭曲的弊端。 作业成本管理能消除和精简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战略成本管理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拓展到战略层面的一种运用。两者呈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两者的融合可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基于价值链纽带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融合 关键字: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融合 摘要: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衍生出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近几年来关于这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研究都是仅针对一种方法从理论上或实践上进行探讨,而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某一角度上的创新,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并非独立而是可以融合的,有必要将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和结合性的运用。 一、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一)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简写为ABC)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者科勒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提出的,但对它的全面研究却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则始于80年代末期。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间接费用的核算上。具体说来,作业成本法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1)广阔性。它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不仅核算产品成本,而且核算作业成本和动因成本;并且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比较广泛。(2)相对准确性和决策相关性。由于ABC下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作了大大改进,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对准确,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根据相关的成本信息所作的决策就会更加有效,即ABC下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与管理者的决策相关。(3)激励性。它便于调动各部门挖掘赢利潜力的积极性,这是因为ABC的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资源流动始终的因果分析过程,便于明确与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揭露存在的问题。(4)本源性。作业成本法分析成本动因,了解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从而从根源上进行防止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简写为ABCM)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战略成本管理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比过去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样,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而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同时,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显露无疑,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这些缺陷。因此,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简写为SCM)。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与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将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1)长期性。它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2)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3)外延性。它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系,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4)抗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 二、 价值链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链(Value Chain,简写为VC)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简写为VC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成本行为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控制其来重建价值链,从战略高度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价值链分析法用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它是服从于、服务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战略要求的,即从战略的高度上寻求企业成本持续降低的途径与企业长期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追求企业的全局性的、长远的经济利益。 (一)价值链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ABC与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运用ABC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横向(竞争对手)价值链和纵向(行业)价值链,使企业消除不增值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联系、整合、选择等处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自身价值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链分析是ABC与ABCM的基本方法,因为ABC下要求追查成本动因,ABCM下要求进行成本链分析,这都是价值链分析所能解决的问题。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是:(1)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2)协调组织内部的各项作业,使各项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扬长避短,为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二)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从战略的高度将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同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做一个合理的嫁接,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起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如何控制成本。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到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最低化。它是一种战略性分析工具,关注产品的整个价值链,首先是识别价值链活动,然后识别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找到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按其分析角度又分为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波特就企业的竞争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还有一种战略为整合战略,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优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等。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凝聚力)、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运用和联结关系等。 总之,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和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三、基于价值链纽带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融合 (一)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联系 尽管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别,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为了克服传统成本管理所存在的缺陷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ABC显示了作业如何消耗资源以及产品或客户如何引发作业;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大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为管理者管理作业以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信息。战略选择决定着作业,成功的企业将它们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战略意义的作业中去,而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正在形成,它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ABC和ABCM对成本领先的经营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它辨别了关键作业(主要作业)、成本动因及为降低成本而改善过程的途径,它帮助管理者发现价值增加的机会,还能够帮助管理者发展客户战略、支持技术领先战略或者建立价格战略。实施ABC可能会带来这样的收益: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赢利性,产品和客户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等。 SCM中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包括对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作业动因分析和资源动因分析,而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动因分析和资源动因分析均属于作业分析的构成部分,由此可见,SCM框架中包含了ABC的思想,也可以说,ABC是构成SCM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从SCM与ABC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差别上看(本文所探讨方面的地位),也可以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为SCM顺利地在企业中的应用作了铺垫,这也为它们在成本管理中的结合起来运用提供了可能和减少了某些必要的成本分析步骤,从而减少了成本管理的成本,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率。还有,SCM的战略定位分析中的整合战略,也即通过ABC下的成本动因分析(广泛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分析,其包括了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动因分析),也可以说是作业分析,来判断企业的作业的整合程度是否合理,从而确定企业的整合战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上述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之间的联系给它们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二)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融合运用于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通过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可以将这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有机的联系也就将它们有机结合运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可能,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成本管理系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服务。 在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中,整个企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都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并从思想意识上认为自己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员,有责任落实企业的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和措施。在SCM思想的指导下来开展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具体操作为: (1)先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分析研究企业所处的各种价值链,用作业成本法来分析各种价值链的有效性,达到优化、协调、重构企业价值链的目的。 (2)在第一步提供了SCM的总体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企业的具体的战略,从而确定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进行战略选择时要综合运用到价值链分析法和ABC。 (3)运用成本动因分析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作业分析的一部分,用价值链分析法与作业综合分析寻求结构性成本动因,用ABC的资源动因分析与作业动因分析寻求执行性成本动因。 (4)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来控制企业的成本,使其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然后再进行类似的循环步骤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 (三)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融合运用于实践的发展前景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给企业对其成本管理进行改革提供了必备的动力。再者,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思想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企业成本决策和管理决策的需要,这就为企业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创造了客观条件。又由于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环境与科学技术已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这给企业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改进成本管理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使得企业不得不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改革,为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有些企业在单独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企业无论是从自己的组织结构上,还是从全员的思想意识上,都作了大量的改革与革新,这为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由我国企业在单独运用ABCM和战略成本管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这些方法要想得到恰当地运用,改革是必需的,培训是必要的,高科技是必备的。在综合运用于实践时,对企业的各项要求会更高、更苛刻,但是,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优越性,并且结合运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及成本管理效益与效率极大的提高,那么综合运用于实践已是大势所趋,其也必将大有作为。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摘要:入世后,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争占我国汽车市场。我国轿车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为增加我国轿车竞争力,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施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主题词:汽车工业;成本管理创新 在近年的世界汽车市场上,汽车巨头的激烈竞争集中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各大汽车集团纷纷聘用有“成本杀手”称号的人担任要职,以成本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低成本为基础,以价格竞争作为抢占市场的法宝。作为当今世界上具有最大潜在汽车市场的中国,入世的未来几年,汽车工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将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震撼。价格竞争是入世后我国汽车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之间无法回避的竞争。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 1、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国外汽车企业的挑战 1.1、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 国外汽车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一贯以成本战略为基础,采用低价格的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从运用价格竞争战略的效果看,低价格可以使一个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瓦解顾客对其它品牌的忠诚,进而开辟自己的品牌及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国外汽车厂商纷纷谋求如何降低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 在进行价格竞争的策略上,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入世后,已开始重视对适应我国市场的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与研制。近期,日本汽车企业推出了9个品种20余种型号的经济型轿车,售价均定位于7000—8000美元之间;福特和戴—克公司推出了售价在7000—8000美元之间的经济型轿车;奔驰公司也先后推出“经济型速度之星”和“经济型短跑运动员”等小型轿车。这些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定位均与我国《“十五”规划》中要开发的经济型轿车的定位相仿,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轿车的进入将给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 1.2、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比较 将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做一比较,我国汽车企业则明显处于劣势。以日本为例,丰田公司以“只有降低成本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为出发点,创造了“JIT生产方式”,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追求的目标。在1974年6月—1976年12月间,该公司降低成本金额高达650亿日元,其后,该公司年成本降低对利润的贡献均保持在10%以上。 随着日本三大汽车企业纷纷采用“JIT生产方式”,日本汽车企业的成本逐年降低。1998-1999年,日本汽车三大公司的销售成本率有两大公司呈现下降。丰田公司从1998年的78.3%下降到1999年的77.1%;本田公司从1998年的69.1%下降到1999年的67.7%。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也在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一汽集团的销售成本率从1998年的86.2%下降到1999年的85.7%;东风集团从1998年的88.2%下降到1999年的82.7%;北汽、上汽集团也从1998年的92.9%、75.7%,下降到1999年的90.2%、74.7%。 上汽集团是销售成本率最低的厂家,仅为74.7%。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其主打产品——“桑塔纳”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71%、年产量达到22万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其次,价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别克”轿车的旺销,对整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成本的降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上汽集团提出“可比产品成本要达到每年下降5%”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别克”轿车的销售价格高于国外市场价格,使上汽集团增加了销售收入,降低了销售成本率,但随着入世后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轿车价格逐渐趋向一致,会导致上汽销售成本率的提高。 虽然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呈现缓慢降低态势,但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汽车企业销售成本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数十种车型,绝大多数是引进或仿制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需要向合作方支付大额的技术转让费、高价购买关键零部件以及承担外方人员高工资;二是虽然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线的技术和产品已成熟定型,但生产批量未达规模经济点,导致巨额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成本率提高。 2、我国汽车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2.1、问题 2.1.1、生产能力普遍开工不足 我国汽车企业在设计产量上均达到了汽车组装线的经济规模产量,但实际产量普遍未能达到规模经济点。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建成具有年产各种汽车300万辆(轿车年产120万辆)的生产能力,但2000年全年只生产各种汽车206万辆,占生产能力的68.6%。轿车产量达60万辆,为生产能力的50%。表1为2000年我国主要汽车厂家生产能力利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上海大众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的轿车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为73%;上海通用、长安奥拓、东风神龙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30%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严重不饱满,直接导致车均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实际生产量未能达到规模经济,也导致汽车价位过高,从而抑制了市场的需求,使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需求不足市场容量小企业规模小不经济、成本高价位高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行业,对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生产批量,若产量达到设计年生产纲领,产品价格下调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的需求量只有60—70万辆。盲目要求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达到年产轿车100万辆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市场的需求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 英国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过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成本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1条汽车生产线的最小、最佳规模是年产6万—10万辆。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先使单条汽车生产线达到最小最佳规模(年产6万—10万辆)后,再通过组建同等经济规模的生产线,扩大生产量来达到生产线经济规模。其后,在需求增长和扩大出口的情况下,达到年产100万辆的企业经济规模。 2.1.2、企业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的管理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我国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较弱,多数企业是由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参股或控股方式发展起来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计划经济结构的国有企业,较大部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素质。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独立自主的管理能力的发挥。我国汽车企业面对的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各地政府均对本地的汽车企业进行保护,对外地汽车进入本地市场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壁垒。这不但导致汽车企业进入外地市场时要付出高额成本,同时也抑制了当地汽车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2.2、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汽车工业战略重组力度,以一汽、东风、上汽集团为基础,培养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此为契机,可改变我国汽车工业各自为战、缺乏宏观调控,以企业和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的现状,拉开中国汽车工业大重组的序幕,使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还提出了“在5年内重点发展排量1.3L,售价8万元左右,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轿车”的宏伟目标。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现已具备研制低价位经济轿车的能力,因此,对国内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3.1、变革成本管理思想实施成本战略 成本战略有别于传统的成本降低方式。它是紧盯市场目标,以成本为竞争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及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来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在同业中成本最低,以低于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的战略。 建立低成本地位,使企业在确定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上具有决定权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导者,则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超额的利润。 成本战略要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特性,进而设立该产品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预先限定产品成本的最高限额,规定制造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不准超过这一限额,然后要求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战略要求只有在最后工序达到成本降低额的目标后,才能进入实际制造阶段,否则仍要通过多重循环挤压成本,以使实际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的目标。 成本战略将改变成本的立足点,将其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产品的策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从业务链的下游转移到源头。直观地说,在设计阶段就对将要发生的产品成本进行虚拟核算,可以使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成本战略中关键的是确定目标成本,即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际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目标成本值。其可表示为:目标成本二期望销售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是企业允许的最高成本额。 期望销售价格可在与同业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中进行比较得到,要同时考虑到其它企业类似产品目前拥有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的市场容量、企业自身销售物流系统是否完善(销售网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商品战略等。目标利润必须兼顾多种因素,不但要从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出发,还要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研究开发计划、中期利润计划以及内部留存收益运用计划等因素。 3.2、提高劳动增值率 更新观念,杜绝浪费,提高劳动增值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生产浪费可分为以下7种。 a.生产过量的浪费,最典型的是工作超进度,造成产品的积压,增加和产生挪动或堆放产品的工作; b.窝工造成的浪费; c.搬运环节上的浪费; d.加工本身的浪费; e.库存的浪费,库存越大,资金占用越多; f.操作上的浪费; g.制成次品的浪费。 在小批量、多品种混合生产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次数改变多,使生产浪费变的更加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求缩短设备的切换调试时间,随时根据生产需要切换调试设备,以适应后工序的生产指示或客户的需求,做到生产中各工序的现实需求与产品的最终需求合拍。第二,要缩小搬运批量,即使各工序能按很小的批量切换生产,如果向下道工序的搬运批量较大,就不能避免搬运在途或加工等待在途,搬运批量应配合生产批量的缩小而力求缩小,其理想状态是“按件搬运”。第三,要采用“U型生产线”与“多功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即配合设备的小型化,使各工序的距离变短,作到“进出一致”原则,即取出与投入再加工的工位位置一致,消除回头再取加工物件的无效损失。第四,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工多能化”,使员工具有操作前后各个工序设备的能力,可达到少人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流水线的生产效率。 3.3、增加劳动附加值 成本战略的另一主要方面是,劳动思想更新,减少无效劳动,增加劳动附加值。 任何车间的生产劳动都可如图2一样划分,将现场劳动划分为“浪费”、“不增加价值的劳动”和“增加附加值的劳动”三部分。虽然增加附加值的有效劳动所占比例较低,但只有这部分能改变产品质量和组装加工的方式。也就是说,这部分在制造零部件或产品时,可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加工对象付出劳动,创造出附加值,即劳动增值率。严格地说,没有附加值的劳动也应视为浪费,因为它们没有提高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只会增加人工成本。属于浪费的劳动应立即消除;对不增加附加值的劳动,要合理安排,加以改进,尽量减少其所占比率,提高劳动附加值。 3.4、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取决于采购上的创新,导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汽车产品材料费用一般占售价的35%—60%,是产品成本中最直接、最基础的部分,所以,要想降低材料成本,首先应按产品逐一认真核对数据。 在材料采购、产品配套零部件采购中,应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生产产品的直接零部件、材料、非直接物料(机械、设备、房屋、服务以及维修等),都应该归口采购部门统一采购。 采购部门将所需采购的项目分类,将非直接物料归为一类;对直接生产配套零件则尽可能组成系统或总成一并采购,通过扩大每批批量值可取得较低的采购价格。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首先,可以参照QS—9000质量标准体系,给供应商打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按市场竞争的方法可取得成本控制范围内合理的较低的配套价格。根据上海通用公司实践统计,选择几家合格的供应商经过几轮竞价,一般情况下价格可平均下降5%—10%。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工人操作的熟练、产量的增加、合格品比例提高等因素的变化,可要求供应商逐年调整供应价格。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税率的降低,汽车企业还可利用WWP、GPS全球采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质量同等、价格更低的零部件,使汽车产品在成本上有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成本竞争战略与竞争成本管理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全国九届三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是当前国有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集中表现。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国有企业管理科学的保证。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要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可以划分为经营竞争力和战略竞争力。笔者认为,这两种能力应用于成本管理之中,形成本文所要研究的“成本竞争‘与”竞争成本“。 一、成本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成本竞争是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努力寻求降低成本途径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一些企业家深切地感受到,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面临的竞争挑战,就是价格竞争,实质上是一场成本竞争战。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仅仅是取得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争取客户,战胜竞争对手,就必须在高质量前提下实行低价格竞争,而低价格是建立在产品低成本的基础之上的。基于这种考虑,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成本竞争。归纳这些成本竞争的手段,主要是: 1、围绕目标成本,实施管理创新。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成本以降低售价是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使企业形成一种内在的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市场定出价格,再根据价格减去一定利润得出成本的控制目标。这就是邵钢“模拟市场核算”的核心内涵。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学习应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一汽金杯公司的“成本管理减法模式”,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服务、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成本目标控制,三年来,单车成本下降了9000元,盘活处理闲置资产总额5899.64万元,清理对外投资收回本息2900万元,节约开支上亿元。当然上述目标成本的有效实施,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保证的,邯钢采用的是“成本否决制”。其他公司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浙江兰溪轮峰公司实行内部个人买断式目标成本控制法,发动有能力的员工参与公司二级核算单位成本降低目标的公开投标竞聘。中标者必须以一定的风险金作抵押(一般要求在5万元以上),对二级核算单位的降低成本目标进行买断或动态风险经营。公司逐月进行动态考核,并规定相应奖惩标准,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目标成本管理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如日本企业的成本企画,改从产品的规划、设计、试生产等阶段入手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它实质上就是对欧美式生产过程目标成本管理的一种创新,在日本的许多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如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等公司,收到了明显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如天津澳迪斯电梯有限公司的“以用户满意为目标的成本管理模式”,山东水泥厂的“人本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案例。目标成本管理唯有创新才有生命力,这将成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2、借助费用控制,严格成本管理。我国有很多企业从费用控制入手加强成本管理。如肇东市乳品厂的“漏斗式成本管理”,从指标设置入手,将各种生产与管理费用一次性输入到每个部门、岗位和个人,形成漏斗广口;然后实施单指标逐级包保,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分项控制,转为由专化综、由宽及窄的流势;最后,按照预期的费用控制目标由漏口输出。这种漏斗式成本管理调动了企业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再如浙江三狮水泥股份公司的“费用控制协作法”,通过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协作,在水泥包装袋,燃料等方面展开成本费用控制,并在内部“星级”管理的严格规范下,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成本,1999年包装袋和燃料两项共节约310多万元。此外,一些企业为了推动全公司范围内的降本活动,纷纷提出了以“省能源、省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目标,号召员工们在每一根焊条、每一颗螺钉的使用户都要力求节约,以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合理化建议活动等。通过严格费用管理,企业的成本竞争意识增强了,广大员工之间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围绕规模效益,努力降低成本。围绕规模降成本、促效益是国内外企业共同的成本竞争战略。只有实现大批量规模生产,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最大可能地降低售价,以增加销售额;相应地,经过销售额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大了产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在成本降低之后,立即降低售价,再次带来销量的增加,再次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规模、成本、低价、规模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加强市场价格竞争的基本形式。 在进行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处理好多品种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的关系。在竞争十分激烈,必须降低成本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考虑以少品种的大批量集中生产,实现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市场竞争战术。因为,生产品种过多,间接成本费用必然加大,生产成本就会相应上升。一般说来,生产品种数增加1倍,单位成本中的间接费用相应增加30-40%,同时也会影响原材料成本。据有关专家分析统计,每一种原材料或外购零部件增加两倍,采购费用下降5-10%。如生产品种减少一半,仅此一项,劳动生产率就可提高30%以上,包括原材料成本在内的总成本可以节省17%。但是,如果大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衔接点上处理得当,同样可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的最佳生产经营效益。如一汽金杯公司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尽管车种增加,每一种车型的生产量减少,但平均每名从业人员的生产台数和每百元固定资产的产量得到了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4、围绕科技进步,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成本竞争必须充分贯彻技术经济原则,向技术管理要效益,这已成为国内各大企业的共识。如杭州钢铁集团公司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新型实用技术,改造原有的老设奋、老工艺,入仅使钢和铁产量增加,还使每吨成本耗费下降了18.6%,成为全国75家主要钢厂的效益标兵,深圳方大集团在铝复合板粘胶的生产上,借助于自身的一批结构力学专家,运用价值工程,围绕功能改进产品,1999年节约成本400多万元。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搞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他们在迅速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围绕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成本。 二、竞争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和保证 竞争成本管理不局限于成本竞争。竞争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竞争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创造顾客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系统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一种发展与完善。 1、竞争成本管理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成本管理。竞争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最大、最多、最好的价值,即有更多、更好的使用功能的实际利益。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力之间的较量。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获取战略竞争的能力。企业从为顾客提供产品到为顾客创造价值是竞争成本管理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为顾客创造价值,一是由花费在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中的成本所体现的价值。如企业通过追加为顾客义务服务或免费服务等耗费的资金所带来的顾客信誉和可靠性的提高;二是由各种顾客感受得到的无偿支出所形成的价值,譬如企业通过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收益等措施所创造的顾客价值。上述二个方面都表明,竞争成本并非一味强调降低成本,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创造价值上,只要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即使成本高于以往水平,目前暂时可能少获或不获收益,但只要能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增强长期竞争优势,就应当认为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必须改变过去企业以销售和盈利为主导的战略和文化定位,应当花大力气在某种业务中争取最大的价值份额。为此,企业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产品、服务转向企业规划:一是必须整体地观察思考;二是企业改革过程完全由与顾客交流的质量决定;三是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有计划地补给能量;四是必须有计划地确定和排除改革的障碍。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正在朝这些方面努力,如浙江三狮水泥股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四川长虹公司的信息集成方法(即围绕加强内部管理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如ERP)等。 2、竞争成本管理是一种与时展相适应的动态成本管理。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法以获取竞争优势就成为竞争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竞争成本管理包含两项中心内容,一是不断修正和完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即重新审视和规范标准成本制,创新存货成本管理方法,优化成本管理决策行为,推广和应用成本管理再生策略等;二是加快信息技术与竞争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当前比较流行的是“优化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竞争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动态成本管理的特性。面向顾客,将供应商、产品制造企业、运输业和分销公司等都视为创造顾客价值的实体,而每个企业既是链中某个企业产品的用户,又是另一个企业的供应商。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时满足顾客需求,在减少各环节之间延误的同时,达到最小库存、最小总成本以实现增值最大化。 3、竞争成本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获取战略竞争力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竞争成本管理的目标决定了它是一种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以差异化战略聚集企业核心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竞争成本管理的基本战略就是要获得超越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价值体系,塑造企业的核心能力。差异化的基础决不是某种要素或特定产品及技术,因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战略中最容易被模仿的。而以公司的质量形象、产品设计和选择、员工培训、信息系统以及对供应商的仔细选择和控制等相应的过程为基础的差异化战略则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如海尔公司结合竞争成本管理,正在积极思考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未来应侧重于积累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有些企业还做了一些尝试,如山东水泥厂的“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以及北京开关厂的“99+‘l’=0”的管理模式和江苏如东啤酒厂的“成本质量工资制”等。如东啤酒厂这种质量与成本结合的方法使1999年1—6月份,实现利税同比增长35.42%。这表明,结合企业文化、质量形象等加强成本管理,是聚集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策略。 二是以价值链网络获取竞争优势。价值链是指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都是进货、生产、发货、经销、服务等基本活动和一些辅助活动过程的集合体,如果这些价值创造活动中的成本和绩效能够超越竞争者,它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价值链网络的策略安排,除了强调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外,还需要通过上述的“优化的供应链管理”,使其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之间寻求合作,以获取竞争优势。 三是以信息链沟通企业的各项管理。竞争成本管理需要借助于信息链(信息网络、信息集成、信息频道等)来实施其管理战略,以使技术与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譬如,在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借助于网络链系统,设计和开发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特点的竞争成本管理模式如竞争式期权成本管理模式等;再如,结合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信息链的一个节点)等,来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最终达到提高成本管理价值(为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等等。总之,凡是把竞争的基点置于创造价值的战略过程,都是在从根本上寻求和建立自己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小结 成本竞争是与八、九十年代企业竞争的重点相适应的,它的特点是通过制定战略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相应地成本管理的特征也转化为:建立和维持创新能力,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提高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21世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是“目标管理、企业核心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这三大要素又可以按竞争能力进一步划分为经营竞争力和战略竞争力两个方面。成本竞争所体现的是一种经营竞争力,它往往只能维持公司的短期优势。从我们上述调查的一些企业情况看,我国企业在深入开展成本竞争的同时,也正在寻求和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竞争成本战略。目前的关键是要不断总结企业的成功经验,发挥其示范效应的作用;并加强规范和引导,使企业真正意识到战略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管理和增强效益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开展对竞争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1世纪的成本管理就是竞争成本管理,它是将竞争成本与成本竞争有机融合的一种现代成本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当前的成本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战略成本管理及其主要分析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简称SCM)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亦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整个循环过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为使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我们归纳了以下三种SCM的分析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法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达最终的消费者手中,都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法由波特首先提出,它将基本的原材料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工具,也是SCM制定本公司竞争策略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内部、纵向和横向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1.内部价值链分析 这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起点。企业内部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商品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转移完成了价值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每个单元链上都要消耗成本并产生价值,而且它们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的联系、基本生产与维修活动的联系等。深入分析这些联系可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并通过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的融洽配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为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奠定基础。 2.纵向价值链分析 它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为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企业通过分析上游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及其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其他连接点,往往可以十分显著地影响自身成本,甚至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共同降低成本,提高这些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例如,施乐公司通过向供应商提供其生产进度表,使供应商能将生产所需的元器件及时运过来,同时降低了双方的库存成本。在对各类联系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求出各作业活动的成本、收入及资产报酬率等,从而看出哪一活动较具竞争力、哪一活动价值较低,由此再决定往其上游或下游并购的策略或将自身价值链中一些价值较低的作业活动出售或实行外包,逐步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范围,从而实现价值链的重构,从根本上改变成本地位,提高企业竞争力。四川峨铁的重组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川投集团整体兼并峨铁厂、嘉阳电厂和嘉阳煤矿,重组后占峨铁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通过调整,峨铁的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又可降低单位固定成本。而对嘉阳电厂和嘉阳煤矿而言,则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其销售费用亦大幅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并购了长钢股份,为峨铁打开了销路。这一重组并购搞活了三家劣势国有企业。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纵向价值链分析,就是产业结构的分析,这对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时如何选择人口及占有哪些部分,以及在现有市场中外包、并购、整合等策略的制定都有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3.横向价值链分析 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基本工具,也是公司进行战略定位的基础。 比如通过对企业自身各经营环节的成本测算,不同成本额的公司可采用不同的竞争方式,面对成本较高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可采用低成本策略,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使得规模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公司在主干公司的压力下能够求得生存与发展;而相对于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可运用差异性战略,注重提高质量,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而非盲目地进行价格战,使自身在面临价格低廉的小公司挑战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 从竞争角度看,对成本措施的抉择分析,不仅来自于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判断,还来自于对竞争态势的分析判断。成本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 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是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是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例如良好的产品市场前景、供应商规模扩大和竞争对手有财务危机等外部条件,配以企业市场份额提高等内在优势可成为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 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弱点。例如,若企业弱点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生产能力不够,从成本角度看,前者会导致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单位成本上升,而加班加点会导致一些附加费用。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企业可利用供应商扩大规模、新技术设备降价、竞争对手财务危机等机会,实现纵向整合战略,重构企业价值链,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同时可考虑购置生产线来克服生产能力不足及设备老化等缺点。通过克服这些弱点,企业可能进一步利用各种外部机会,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如竞争对手利用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给企业很大成本压力;同时材料供应紧张,其价格可能上涨;消费者要求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还要支付高额环保成本;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成本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之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若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熟练的技术工人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便可利用这些优势开发新工艺,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另外,开发新技术产品也是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是最具潜力的成本降低措施,同时它可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回避外部威胁影响。 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当企业存在内忧外患时,往往面临生存危机,降低成本也许成为改变劣势的主要措施。当企业成本状况恶化,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不够,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且设备老化,使企业在成本方面难以有大作为,这时将迫使企业采取目标聚集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以回避成本方面的劣势,并回避成本原因带来的威胁。 SWOT分析运用于企业成本战略分析可发挥企业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风险,获取或维护成本优势,将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建立在对内外部因素分析及对竞争势态的判断等基础上。而若要充分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及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风险;价值链分析和标杆分析等均等为其提供方法与途径。 三、标杆分析法 标杆法是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以寻求不断改善企业作业活动、提高业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差距,寻找不断改进的途径。其方法是对同类活动或同类产品生产中绩效最为显著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研究,以发现最佳经营实践,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公司。最佳业绩通常有三类:内部标杆、竞争对手标杆和通用标杆。比较理想的是与竞争者比较,即使用竞争标杆来确认竞争者中最佳实务者,判断其取得最佳实务的因素,以资借鉴。这实质上是进行竞争对手分析。 利用标杆法进行竞争对手分析,首先要明确谁是企业的真正竞争对手。其次要明确竞争对手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对成本的措施。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以低成本为第一目标,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降低成本;而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则以差异化为第一目标,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手段以不影响企业差异化为限度;实行目标聚集战略的企业以占领特定细分市场为目标,在特定细分市场里,他们仍然会采用成本聚集或差异化战略。成本标杆分析以采用相同基本竞争战略的竞争对手分析最具有价值。第三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并与企业自身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加以比较。若竞争对手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并采用相同的基本竞争策略,则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基本相同,分析的重点应是企业内部因素。 标杆分析在成本控制中的用途是多重的。首先,它是企业进行优势与弱点分析的有效手段,能确定竞争者中最佳实务及其成功因素,并且通过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分析后,能认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威胁,是SWOT分析方法的基础。其次,标杆分析可以改进企业实务,通过与最佳实务相比,明确企业需改进的方面,并提供方法与手段。第三,标杆分析为业绩计量提供了一个新基础,它以最佳实务为标准计量业绩,使各部门目标确定在先进水平的基础上,使业绩计量具有了科学性并起到指针作用。 以上介绍的SCM三种基本分析方法并非孤立,而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它们都具有SCM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竞争性的特点。价值链是SCM的基本概念,这种分析法也是其他方法的基础;SWOT分析法适宜对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标杆分析法旨在改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效率,落实成本规划。事实上,在获取企业成本优势的过程中,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论战略成本管理中适时生产系统与价值链分析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Stategic Cost Management,简称SCM)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它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价值链分析(Valua Chain Analysis)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JIT)是伴随着新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而产生的新型作业管理制度。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实行成本管理,才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价值链分析与适时生产系统的结合,将在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 价值链分析的含义 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对制造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各种保证措施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价值链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容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传统成本管理着眼于企业内部,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仅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而战略成本管理则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价值链分析要求将企业的价值链置于整个行业的价值系统中,注重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各项活动间的联系,改善这两方面的联系,企业便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二 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思想 适时生产系统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JIT的基本思想是要杜绝一切浪费,设计合理的生产系统,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这里,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两类:增值作业和不增值而浪费的作业。增值作业是指能为最终产品增加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的作业,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不增值作业是不能给最终产品增加功能,不能增加客户消费效用的作业,从效率观点看也就是一种浪费。只有尽量使浪费作业为零,增值作业接近百分之百,才能提高效率。这就要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找出浪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企业中常见有七种浪费现象:制造过程的浪费、停工待料的浪费、搬运方式的浪费、加工本身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和制造废次品的浪费。而其中以制造过量和库存过多为首恶。制造过量产生了存货,存货的存在,造成了存储、搬运有可能形成延误,并掩盖了生产中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和无效率。杜绝浪费的根本在于使生产的必要数量与销售的必要数量一致。这就要把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力等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如果按传统的加工顺序从前面工序到后面工序地安排生产的话,各个工序都和后面工序互不联系,生产效率越高的工序,如果其节奏与后面工序不适应,则产生的制造过剩的浪费也越多。JIT把传统的由前向后的零部件移送方式颠倒过来,改按订货方式由后面工序向前面工序提出订货要求,前面工序只在必要时按必要的数量,提供必要的产品。 在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经营环节中,JIT要求供销“无存货”,以避免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防范存货过时、跌价、毁损等相关风险;在生产环节要求“无缺陷”,以消除因生产出次废品而对整个生产作业流程的不良影响。 三 适时生产系统与价值链分析的结合 JIT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完美追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链更注重企业外部活动,尤其是与顾客的关系,顾客的需求推动了价值链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系统是由供给推动的,而JIT是由需求拉动的。在JIT中,市场有两种含义:一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它规定着企业的经营取向,是企业生产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实现之处;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模拟市场,即每一生产环节的“下一工序”,下一工序的要求决定着上一工序的生产。由此决定了企业目标的改变,即由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每个人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市场、对顾客负责。 (二)消除无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作业改进。JIT强调对企业的主要作业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追求企业整体和长期的经济效益的最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水平。不增值作业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其存在是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浪费,要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一旦企业确定了价值链并判断出其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就产生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成本动因。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重或所占比重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而重新设计价值链,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或重新对有联系的活动排序和组合等,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或改变企业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建立稳定的销售和供应渠道。供应商与客户的活动进行方式如何,影响着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其价值链中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例如,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协商降低供应商产品成本的途径并付诸实施、通过供应商的及时供货降低存货及采购成本。而JIT要求原料只在生产需要时送达企业,减少每次的采购数量,不保留原料安全储备。供应渠道的稳定有助于企业及时、保质保量地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外购件,及时进行生产并具有较好的制造弹性,另外,稳定的供应渠道确立后,供应商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保证所购料件的质量,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废品,有利于实现“零缺陷”。 客户也有其价值链。企业的产品代表了买方价值链的外购投入,企业应及时对影响买方的所有方法或对买方价值链的作用,以及买方价值链中的可能变化会对企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了解。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实现“零存货”。通过与下游分销商一道协商降低销货成本、利用零售商了解顾客消费倾向及对产品的要求,达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的。 (四)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零缺陷”。JIT要求供、产、销各环节实现零库存,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流畅,保证高质量。 而价值链分析告诉我们,价值链上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某一环节的缺陷将使生产造成混乱,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大量的非增值性的等待的产生,使适时生产系统崩溃,其损失无法估量。所以,在企业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加,从供应商的选择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的确定、产品的生产、销售,各阶段都要加强质量管理,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我控制,实现缺陷的实时消灭,从而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零缺陷。 (五)在JIT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获得价值链的整体情况及环与环之间的连结情况。对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要通过减少浪费来节约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每一价值活动进行时应描绘出价值链的总成本及成本变化分配情况,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成本能得到适时控制。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无疑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这样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一种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因此资本耗费从会计观点来看,就是资产的消耗,或者说,资本耗费是以资产消耗加以确认和计量的。而资产是一种企业拥有或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美国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不是资源,虽然有用,但与需求相比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技术、信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可以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的资源。 经济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地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与存在量有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的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单一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多种形式的资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资源,又要具有无形资源,既要具备物质技术方面的资源,又要具备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一个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其生产经营必须耗用材料、人力和财力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本质就是资源或是原始资源的转化物。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费用就是资源的耗费(或转化)。耗费(或转化)过程是各有不同的,如会计上称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内容(除投资)大都会转化成费用。资本性支出的内容是分年度逐步转化,而收益性支出则在年度内直接转化。当企业发生这两种支出,其实就是用一种资源置换另一种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上的置换。其原因是因为生产经营需要不同资源组合才能实现。当我们将这些置换后的资源与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相联系,按一定期间或一定目的来归结这种置换时,就形成了置换后的资源价值(成本),被置换的资源其实就可以认为被耗费了。当然,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往往只认识到企业内部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才是一种耗费。其实这种耗费,也只是一种置换,即将材料、人力等资源置换为产品这种资源。从广义上理解,无论是企业外部置换还是企业内部置换都是耗费,即费用。再将这些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或目的)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特定对象的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耗费,所谓计算成本就是对资源耗费的计量。认识成本这一本质,会引起我们对下列问题的思考: ——关于成本的研究必须以资源及由其而产生的行为为内容进行思考, ——关于成本的管理必须以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为中心进行实施, ——关于成本的核算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或目标)为标志进行设计。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一)企业资源的种类 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1)有形资源,也称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生产设施、原材料、产品等,它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表达。(2)无形资源,也称无形资产,是指诸如公司的声望、品牌、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和商标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一种微观意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4)货币资源,是指在企业中以货币等形态存在的资源,确切地说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款项。(5)组织资源,是指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复杂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 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可计量资源是指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资源,如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计量表达的资产等。不可计量资源是不能用货币加以确定计量的资源,如上述的部分无形资源、部分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费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角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或反映。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这两种特征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问题,即迫使人们对资源配置加以研究,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选择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个企业必须拥有资源,在开办时就应考虑所需资源的配置,要按照产品目标来规划资源用途的分配。在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而去合理消耗资源(或进行资源转换),从而使生产经营中资源消耗降低。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就社会资源来说,资源配置就是选择用途置于不同部门或地区。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市场配置是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中,资源总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将把资源配置于适当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配置,也称为政府干预,即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配置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大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垄断趋势。 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产品)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一个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产品进行资源组合。我们所谓对企业进行管理,以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资源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资源有效性的体现。企业的资源配置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产品就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资源不断地按工艺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转化为产品。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企业一旦设立并投入生产经营,其设备或工艺过程决定着产品生产的行业性质。要想改变这种行业性是很难的,最起码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企业资源在企业设立时就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也只有这个时候影响最大。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必须分析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以及对即将设立企业的影响。从这一意义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种方式。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笔者认为,企业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具体方式。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增进人民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种资源供给的,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工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是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而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战略 (一)战略和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ies,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从“战略”到“经营战略”的演变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在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诸如技术、工艺、资金、耗费等某一项“战术”上的因素,不能将我们仅认识到的因素联系(组合)起来去考察企业在竞争中的水平和层次。因而,我们的经营就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抓住一个因素,“穷追猛打”,使之达到控制目标,却花费了很多蛮干的费用。(2)追随别人之后,不管自身现状,照搬照套,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成效。经营战略思想的引入,使企业经营关注一些新的方面:(1)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货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2)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成效的测量标准,即企业要达到的目标,(3)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4)企业总体日常控制体系的建立,如作业管理规定。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二)成本管理战略的构筑 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于:(1)全局性:(2)长远性;(3)抗争性;(4)纲领性。作为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战略也具有这四个特点。问题在于既然将战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的具体内容,或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须突破的。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的一些硬方法,追求一种成本的绝对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强考核的方法,将成本指标压得很低,并与职工利益相结合进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减料以达到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是,成本下降总是有极限的,压到一定程度已无法改变。此时,这种绝对控制方法就不适用。那么就要采取一种相对控制方法,即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动因。如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新的生产组织的引进等途径,使成本持续降低。这就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联系企业经营目的,正确分析和判定企业的费用成本在市场竞争对手中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技术、资源配置及作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简言之,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开展的一种长期谋划。与经营战略一样分成两个阶段: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成本管理战略规划分为下列步骤: (1)规定组织使命: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按企业各组织的职能,规定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创造一种人人重视成本的氛围。 (2)制定方针:根据企业成本目前水平,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汇总各组织机构的方法和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确定成本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鉴别方案:采用一定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围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方案。 (5)选择战略:其实是指对上述(4)战略方案的选择。其原则是成本管理战略必须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分为下列步骤: (1)确定组织结构:根据新选择的战略,按照企业管理的原理,确定层次分明、责权利相联系的实施战略的主体(即组织结构)。 (2)管理组织活动: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下达其目标,并要求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 (3)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有效期:每个战略方案的实施都有一定时期,为了实行动态过程控制,要定期检查和考核各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识到成本是资源耗费,并结合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成本管理战略的思路。这一思路提醒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成本管理必须扩展到自立项、设计至销售、使用整个过程。因为,一旦某一项目确定后,各种技术条件已基本固定,该企业的成本费用发生也相对确定了。“在产品的策划、构想设计阶段,成本的66%左右已经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较之后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样,销货于顾客以后,使用过程还会出现返修退货现象,这也会使企业成本费用升高。 (2)结合资源配置的原理,重构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正如前述,企业的作业链的形成其实是资源耗费或置换的一种连续形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可以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制造理论,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如JIT,CIMS等),重新构筑作业链,减少成本发生的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 (3)重视过程控制,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制定各种作业文件,使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虽然在设计及规划中有较好的作业组合,但是如果执行这些作业的人或组织工作不规范,无标准可寻,也是难以实现设计和规划时的“美好愿望”。因此,制造出各种工作或作业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战略)取得实效。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论战略成本管理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和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两个层面的内容。战略成本管理存在一个目标体系:第一,降低成本;第二,以成本为杠杆,利用成本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配合企业尽可能增加利润;第三,通过获取成本优势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包括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体系包括战略成本分析体系、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措施体系以及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发展探讨过程之中,其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企业竞争战略角度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涵义、基本目标、基本思想和方法措施体系作些探讨。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战略一经确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整体格局的发展演变起指导作用。在管理理论中,由于对战略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战略理论可以归纳为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和目标战略学派。竞争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其所著《竞争战略》(1980年)和《竞争优势》(1985年)两书已成为战略研究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资源配置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资源的配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观点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目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主题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按照战略的本义来判断,关于企业战略的上述三类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分别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企业战略的不同侧重点,相互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在激烈竞争环境条件下,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得竞争优势是影响企业全局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战略的重点自然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竞争的强度不足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或者竞争均势已经形成,竞争者相互都无法击败竞争对手时,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之时,企业战略的重点理所当然地转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谋求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离不开对竞争发展态势的判断和对企业资源配置的考虑,目标战略理论只是抽象掉竞争重点或资源利用重点等具体情形而对企业战略所作的抽象。它们的共同特质是都没有脱离战略的一般涵义。正因如此,在管理领域,一般将战略理解为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一个单位所应用的战略是为使该单位的技能和资源与在外部环境中发现的机会相适应所作的谋划。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竞争战略理论对企业战略中的成本问题作了有效的说明。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三种。在波特的三个基本战略中,有一个半战略是以成本领先为基础的。 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参与者中成本最低者,并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实质上是以成本战略作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分为成本聚集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两种形式。成本聚集战略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差异聚集战略则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聚集战略中的成本聚集战略实质上是一种低成本战略,针对广设目标的竞争对手在细分市场上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方面所支付的成本高于所必需的成本而采取的竞争措施。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其目标市场上获得持久的成本领先(成本聚集)或者处于差异聚集地位,它便有可能获取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 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也不排斥成本战略的重要性。差异化战略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产品为客户所看重的某一方面的特定功能,力求在为客户所重视的产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以便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很昂贵。要想获取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便必须增加成本,以追加成本为代价。判断差异化战略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实现差异化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为此而追加的成本。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必须通过降低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成本,力图保持与竞争对手相近的成本,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产品的差异性。这一原理可以同样适用于实施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 从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实施成本控制的战略。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过程为轴心展开,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规划与设计等具有长期成本降低措施成份,带有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战略进行选择的倾向。这个层面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广的、具有长期性持续效应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体系,以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提供保障。现代成本管理不仅要有取得成本优势的明确的战略思想,还需要有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为止,成本管理目标,特别是成本管理战略目标,还不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方面存在着太多的误解与歧义。人们对成本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表述主要集中在成本降低方面。成本管理的直接功能表现为降低成本。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引起不同的看法,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来降低成本。这种观点将成本管理过程理解为实现既定成本目标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以既定条件为前提的,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笔者曾经提出,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日本学者清水的论述较为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观点的思路,他认为,企业存在两种成本结构的成本降低:(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主要是由于众多的非效率因素存在,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对于已经达到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其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则无能为力,因而还必须借助于知识创造或者说是技术革新来求得成本降低。为选择达成目标成本的技术与投入的最优组合,应根据需要伴随着成本降低的技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对成本管理的功能做了较为广义的理解。 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成本管理目标不只是降低成本。从战略角度,将成本管理目标过分集中于成本降低方面不能够满足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发展的实际。确定成本管理目标,尤其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成本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本身的发生受到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同时又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将成本管理的重心过分聚集于成本本身,有可能引发成本管理措施的实施和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冲突,因而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成本问题。企业战略的选择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成本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承受能力,而降低成本必须以不损害企业基本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为前提,并要有利于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成本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的变动有可能影响到质量、效率、收入等的变化,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不仅要考虑其对降低成本的作用,还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这如同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单纯地考察收入或成本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将收入与成本配比起来考察利润。收入水平决定了企业可能的最大盈利空间,而成本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现实盈利空间。如果成本的高低影响到收入的变化,任何涉及到成本的措施不仅要考虑其对降低成本的作用,还必须考虑其对收入的影响。因而,考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需要将成本与有关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经济活动越复杂,影响成本的因素就越多,成本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复杂。研究成本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1)成本因经济活动而发生,经济活动必然要发生成本。不同的成本对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等发生影响。节约规律要求人们在实现特定目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成本。在经济资源相对短缺时,降低成本还包含有利用特定的成本消耗实现更多的经济目标、包含有以节约求增产的动机。(2)成本是经济活动的制约因素。就具体业务而言,业务经办人员往往不希望有较多的成本约束。较少的成本制约意味着较多的自由度,使业务处理过程变得相对容易、相对轻松。成本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这种关系也是成本管理措施难以贯彻实施的深层原因。(3)不同成本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代偿的特征,一种成本的降低有可能以另一种成本的增加为代价。同时,成本与收入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代偿关系,通过高成本维持高质量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成本的这种代偿性特征,决定了对成本的判断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成本与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判断成本的标准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条件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如前所述,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2.通过成本管理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管理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存在一个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降低成本。其中又分以生产过程、业务进行过程为焦点的成本降低措施和以企业为焦点,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措施的成本降低。第二,利用资源、成本、质量、数量、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配合企业尽可能获取最大利润,包括通过节约稀缺资源增加产量。第三,通过成本管理配合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通过获取成本优势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三个层次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考虑成本问题的视角不同。第一层次以企业内部为视角,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第二层次以企业内部为主要视角,考虑到成本质量、数量、价格、供求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利润为取向;第三层次以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竞争的相互关系为视角,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为重点。在这三个目标层次中,都贯穿着降低成本的要求,都不排斥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将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为降低成本。同时应该看到,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观点和更为宽广的基础,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使成本效益最大化是成本管理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成本与诸多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研究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需要将成本与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查。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它决定着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展开的基本思路。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构造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体系的重点要放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上,要针对成本发生的源流进行设计。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改变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 降低成本可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变得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了新的基础。这是成本持续降低的潜力所在,更多地具有战略性,是战略成本管理中的重点。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为削减成本所做的努力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更多的成本改善,而不是改变成本发生基础条件的途径。 (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的属性决定了在成本管理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要与企业的基本战略相匹配,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要与产品的寿命周期阶段相匹配,同时所采取的各种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企业战略的重心是成本,企业战略主要体现为战略成本管理,两者趋于一致。采用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的企业,如何实现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是核心,战略成本管理要有助于差异化的实施和目标聚集,不应以成本为理由妨碍差异化和目标聚集。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三)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成本管理措施如何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能够得到顺利实施,使成本管理方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成本自身的特征和成本管理的特点要求将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融入到管理过程与业务活动之中。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引起成本变化的各项动因,分散在各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实施成本管理必须要控制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成本的发生过程。但是,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生产经营过程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分属不同的经营管理系统,成本管理不能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矛盾构成了成本管理的两难困境,也就是成本管理对企业各项活动实施控制的必要和无能为力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困境下,如何实施成本管理,如何使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发挥作用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实质上是针对这一矛盾提出的。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四)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企业成本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对企业成本影响最大的,是职工的成本意识与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成本意识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树立起职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职工具备了良好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成本意识的普遍建立有赖于领导的提倡、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和职工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适当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相配合。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体系 略成本管理需要一套实用的方法措施。从理论角度看,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构造是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从实务角度看,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合理使用决定着成本管理战略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体系在内容上包括战略成本分析体系、战略成本控制体系、战略成本管理措施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一)战略成本分析体系 成本控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分析方法体系,通过对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条件以及竞争态势的分析,揭示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描述可资利用的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提示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弱点,以利于企业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 战略成本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影响企业成本的环境分析,该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揭示企业在成本方面面临的机会与威胁。(2)企业内部条件分析,该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成本方面的优势与弱点。(3)竞争对手成本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及其战略,以确定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地位,以便企业采取相应的竞争措施。战略成本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四个的内容: 1.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的“联系(linkage)”连接起来的。改变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可以改变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地位和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为进行成本分析,实施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成本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代价,其分析只能放在与价值创造有关的活动之中进行。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成本动因是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各相关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可以决定一种既定活动的成本。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控制之下,控制成本不是控制成本本身,而是控制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识别和分析成本动因有助于认识企业相对成本地位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强化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 2.成本抉择关系分析。成本管理中,涉及到诸多的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成本动因,一项成本管理措施的实施往往会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化。同时成本关联到质量、效率、产品价格等因素。这些错综复杂关系的存在,使成本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抉择关系分析。 抉择关系(Trade-off)是指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中保持可以接受的平衡。成本抉择关系是指特定成本动因、措施和方法变动所引起的不同方面成本之间的反向变化关系,以及成本变动与收益变动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成本抉择关系分析主要包括成本之间的抉择关系分析、成本与质量抉择关系分析、成本与效率抉择关系分析、成本与竞争能力抉择关系分析,以及成本与收益抉择关系分析。成本之间的抉择关系主要表现为活动方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导致多个成本(两个及以上)之间的相反变化。成本的代偿性特征揭示出,成本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代偿性,一种构成要素的增加有可能减少另一构成要素的消耗,同样,一种成本的降低有可能以另一方面的成本增加为代价,低技术装备程度发生较低的折旧费用等,有可能要以较高的材料、动力、人工消耗为代价,低质材料发生较低的材料采购成本可能要以较高的人工等加工费用为代价等等。较为典型的成本抉择关系分析包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等级材料和替代材料的选择、设备技术性能的选择、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等等。 成本之间的这种抉择关系原理可以应用到成本与收益、成本与效率、成本与质量、成本与产品功能等的抉择关系分析。这些分析旨在揭示成本之间、成本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变动关系,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采用相互矛盾的措施。从实务上看,在成本与质量、效率、竞争等相关因素之间做出抉择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成本抉择关系分析构成的成本控制内部条件分析的主要方面。 3.成本优势分析与标竿分析(Benchmarking)。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赖于对竞争态势和竞争对手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揭示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其所采用的基本战略和其降低成本的战略措施,以此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和企业应该采取的成本改进措施等。可资利用的分析方法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标竿分析。 4.成本的优势——弱点——机会——威胁分析。成本是企业业务活动过程、环境影响因素和企业内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强烈影响。环境是影响系统运行的外部因素,是存在于控制系统之外而又影响控制系统的客观影响因素的集合体。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给企业带来风险。企业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分析环境对企业成本可能带来的受益机会和应当回避的威胁,以便结合内部条件分析的结果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 成本始终受制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尽管在传统成本管理中也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将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有效结合起来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难以将外部环境变化所形成的机会和威胁与企业的内部优势及弱点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战略。成本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简称SWOT)分析方法是将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成本的SWOT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制定战略措施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回避风险、取得或维护成本优势提供了方法手段。 进行成本的SWOT分析,要充分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和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风险。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为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和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风险提供了基本的途径和方法。SWOT分析的基本步骤为: (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与弱点。企业的内部优势与弱点,可以是相对于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以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由于影响成本的因素纷繁复杂,该分析的重点是找出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优势与弱点,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成本抉择关系分析、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中的标竿分析为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与弱点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机会、威胁因素也在不断转化,抓住机会,规避和消除风险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力量与相关因素的变化,或两者兼而有之,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该予以确认。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组合(WT)。这些组合将企业与成本相关的优势(S)、弱点(W)和机会(O)、威胁(T)分别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应对措施。下表列示了SWOT分析的简单组合模型: SWOT分析模型 战优略势机与与会措弱与施点威胁优势(S)1.充足的现金2.市场份额不断提高3.熟练的技术工人4.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弱点(W)1.原材料供应渠道严重不畅通,为此生产常常受阻2.材料供应充足时,生产能力不够,需要加班加点3.设备开始老化,影响产品质量机会(O)1.产品市场前景看好2.供应商A拟扩大规模3.新技术设备已经成熟,价格大幅度降低4.甲竞争对手财务危机严重5.市场回暖,用户购买力提升1.收购竞争对手(横向整合)(S、S、0、O )2.添置新设备(S、S、O、O、O ) 1.参股供应商或联合建厂(纵向整合)(W、0、O )2.购置生产线(W、W、0、O、O ) 威胁(T)1.竞争对手乙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始大幅度降低成本2.材料供应日趋紧张3.材料价格可能上涨4.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高5.对企业有影响的环保法律条款生效,企业可能要支付高额的环保费用1.开发新工艺(S、S、T、T、T )2.开发新技术产品(S、S、T、T ) 1.转产其他产品(W、W、T、T、T )2.改变竞争战略,采用差异化战略或目标聚集战略(W、W、T、T ) 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这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了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表中的收购竞争对手(横向整合)和添置新设备战略便是基于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所形成的战略。具体措施的选择涉及诸如成本、收入、利润、投资报酬率等多种因素的分析。从成本角度而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率为企业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采取扩大规模、改进技术的措施有可能在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而利用自身的优势、有利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一时所处的劣势收购竞争对手(横向整合),不仅是扩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措施,也是打击竞争对手的有力手段。 弱点-机会战略(WO)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当存在一些外部机会,但企业有一些内部弱点妨碍它利用这些外部机会时,可以采取措施先行克服这些弱点,以使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外部机会。表中的参股供应商或联合建厂(纵向整合)与购置生产线的措施说明了弱点-机会战略。 优势-威胁(ST)战略是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影响的战略。威胁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利用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可能迫使企业要设法降低成本,否则,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可能被削弱,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表中的开发新工艺与开发新技术产品战略措施是这一思想的结果。 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当企业面临大量的外部威胁和众多的内部弱点时,企业的生存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往往会面临着生存危机,企业将不得已为生存而奋斗,降低成本也许成为企业改变劣势的主要措施。上表中,竞争对手利用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材料供应日趋紧张、材料价格可能上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等在成本方面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严重不畅,生产常常受阻,生产能力不够也实现不了规模效益,生产设备老化等弱点使企业在成本方面难有大的作为。这些将迫使企业采取目标聚集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以回避成本方面的劣势。这些战略本身可能并不直接降低成本,改变不了现行的成本状况,但可以回避由于成本原因造成的成本劣势,使企业回避由此造成的威胁,被迫回避威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战略。 SWOT分析旨在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弱点和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建立各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措施。这些措施是根据机会、威胁与优势、弱点之间的不同匹配而形成的。在任何特定情况下,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与弱点,也会面临一系列的机会与威胁,SWOT分析可以提供不同组合下的战略措施。在这些可供选择的战略措施中,企业可以根据优先考虑的问题,选取适当的战略付诸实施。当企业存在重大弱点时,应能通过战略措施的实施努力克服这些弱点而将其变为优势。当企业面临巨大威胁时,应努力回避这些威胁以便集中精力利用机会。 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和风险的困难是考察关键性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影响成本的因素是多重的,关键因素是特定的,这要求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具有良好的判断力。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战略措施发挥效能的滞后性与长期性,决策者对关键因素的判断正确与否存在某种不可验证性,这要求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对企业发展的信念。 SWOT分析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一样,为我们认识成本和改进成本控制措施提供了分析的思路和途径。尽管无法断言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就一定可以得到最佳结论,但这并不构成我们拒绝使用各种分析方法的理由。 (二)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措施体系 战略成本分析为明确应该采取的战略方法和措施提供了依据。为了满足获取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企业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成本。为此产生了对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和措施的需要。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措施体系的内容可以综合概括为: 1.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目的的方法措施。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揭示出,控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降低的深刻根源。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目的的方法措施主要有:(1)重构价值链。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其价值链往往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存在显著差异。重构价值链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2)控制成本动因。企业的成本地位源于其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取决于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控制的重点内容应该是规模经济、企业政策、技术措施及其时机选择、时间成本与质量成本管理、改善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控制成本动因要避免采用相互矛盾的措施。(3)长期成本计划与目标成本管理。 2.以日常成本管理为主要目的的方法措施。以日常成本管理为主要目的的方法措施主要是一些制度性控制方法。制度性控制方法是指能够通过制度进行规范,并有可能与成本核算制度结合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责任成本制度、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制度等。 上述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体系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按照空间、时间和业务源流展开:(1)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空间流展开,包括价值链的横向整合与规模经济、分权管理与多层次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成本管理空间的细化——作业成本管理、改善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等。(2)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时间流展开,包括长期成本计划、技术改进措施的时机选择、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合理应用、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等。(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业务流展开,包括开发与研究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时间成本与质量成本管理、适时制的应用、价值链的纵向整合等。 (三)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成本管理保障措施是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有效性和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顺利实施而建立的各种规范,它包括制度保障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其作用是基础性的和防范性的。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还应该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及时的预报,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反应。因而,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体系包括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成本预警分析系统三个方面。另外,建立成本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也是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体系的重要内容。 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需要多种协同措施,需要不同的战略以及战略之间的相互匹配。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成本管理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成本不会自动降低,降低成本需要艰苦工作和不断探索,成本也不会偶然降低,成本降低是企业始终如一地重视成本的结果。要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重视,更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转变。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在企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过程中,研究成本管理的战略思想,构造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新兴产业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摘要: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兴产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探讨战略成本管理在新兴产业中适用性。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新兴产业的特征 1.1战略性 迈克尔·波特从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和社会变化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高到一种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速增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是未来的支柱产业。第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发展的前沿,资源能耗低,符合低碳、环保的先进理念。第三,新兴产业综合效益好,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实现赶超的重要机遇和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1.2产品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 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还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现代经济的价值正在转向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与旧的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从对有形的、物质的资源的依赖转向对无形的、智力资源的依赖,人才、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研发设计而非生产成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就是这类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1.3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高风险 新兴产业独有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这类产品和技术平均几个月就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已经实验成功并准备登场。产品和技术的较高的更新率,成长性很强,回报率也很高,但同时使得新兴产业的风险巨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新旧技术的一次更替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整个产业链被淘汰,迫使有的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新兴产业的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 新兴产业要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适应性。企业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所采取的竞争战略来设计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管理却仅注重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企业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会产生为降低成本而偏离战略的现象。因此,成本管理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 2.2成本管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特点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其产品更新换代快,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需要很大程度上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计算和评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可操作性强。按照传统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难以正确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误导产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2.3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外向性 成本发生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以及顾客服务。由于新兴产业内各个企业产品价值的相关性强,因而要求每个环节必须紧密地衔接,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确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从而对成本链进行优化。同时,新兴产业内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其置身于产业链中来进行统筹规划。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持良好合作。 2.4成本管理要考虑风险 对新兴产业规划时,必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平均几个月产品技术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上场,而上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在核算产品成本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风险。 3、在新兴产业的企业中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3.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分析,与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的少量的因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战略结合,以更宽广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和技术等,反映了组织结构、投资决策和企业的经营杠杆。它们与企业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发生与数量取决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因此结构性动因是一个最优选择的问题,选择意味着配置优化,但投入与业绩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投人越大越好,成本管理应该立足于适当的投入配置。 执行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管理等,反映了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执行性动因分析是在已有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以改善业绩,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实施的效率。 3.2价值链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有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价值链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等。新兴产业对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了解价值系统中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享情况,帮助企业确定自身价值链。然后,可以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找出价值链上下增值的作业,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和重构内部价值链寻求改进的途径。 3.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会计期间,计算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新兴产业企业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需求很大,这是因为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在核算与管理上具有现实可操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为新兴产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新兴产业能够正确识别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必须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新兴产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角度进行成本控制,并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4成本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经济结果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除了要应对本地要素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外,还可能收到相关联企业风险的影响。从成本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新兴产业内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有必要。为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好各方利益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成本和利润的稳定性。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战略成本管理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1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现状 我国的石油开采现状主要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关系,由于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处于供小于求的关系,因此在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也就成为了开采率,造成了很多作业油矿只考虑石油的采出率,忽略或是没有注意到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问题。目前很多的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水平法”,但在这种管理方法中,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指数趋势分析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几年内的同比分析,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及生产效率的上升和下降,但没有明确的分析对比性。我国近年来的石油价格基本都是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而同类型需求的原材料价格需求也有上涨,但小于石油上涨价格,因此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生产效率的低下。 2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质量、价格的竞争,在同类型产品当中,石油的开采成本如果不同,那么所面临的竞争也就必然不同。在我国的石油开采过程中,成本管理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开采公司的密切关注,致使现阶段我国的石油价格与同行业内的其他国家成本要高,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例,中石化2009年每桶原油的完全成本为16美元,比2003年的13.8美元/桶上升了13.8%;而中石油2009年每桶原油的完全成本为15.4美元,比2003年的13.15美元/桶,上升了12.2%,而现在,我国的石油开采平均成本为13美元/桶,与国际平均开采成本9美元/桶高出5美元/桶,高出44.4%。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经过总结,本文归类了如下几点问题: 2.1 我国的石油分布问题我国的石油主要分布的西部、深海等地方,在勘察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促使石油开采中的前期成本较高,且石油分布的位置较多,但单位面积的储量却较小,造成了勘察困难、储藏量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开采成本增高; 2.2 石油开采效率低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开采油田都是早期发现并开采的油田,这些油田普遍较老,在开采的过程中,设备、人员技术及管理都相对落后,造成了开采效率的低下,导致单位成本同比上升; 2.3 成本管理问题在所有的问题当中,归根结底,都可以划分为成本管理问题当中,我国的开采成本管理如上所述,大多使用的都是“水平法”进行的,这种方法的管理对比是以本单位为基准,即便是企业的管理非常努力,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这种方法不可能细分到成本管理的每一个方面,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如在“水平法”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就是比较分析法和指数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法是对公司两个年份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找出单个项目各年之间的不同,以发现某种趋势,揭示出隐藏的问题。 不仅石油开采成本管理存在问题,我国的公司还需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当进口价格低于开采价格时,我国的石油开采公司的利润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同时对行业也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迫切需求进行调整,完善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体系。 3战略成本管理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国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构建成本管理体系,以满足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石油开采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完善成本管理体制,达到提高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框架,建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如图1。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对产生的所有财务问题进行细分,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定期的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超出部分和不避免开销,进行调控。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明确组织的目的,这也是确定石油开采的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出发点,在确定目的之后,对达到这一目的中所涉及的各种开支,如设备、人员薪水、运输费用等固定费用排除后,在影响成本的所有因素中进行调整压缩,控制开采成本。 3.2 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成本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开采过程中的效率低下,而现行的成本管理中,很多公司都缺乏一定的奖励、惩罚机制,在构建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增加奖励、惩罚机制,对按时、保质量的完成开采任务的队伍及个人进行奖励,对没完成的进行惩罚。同时,建立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对工作中的各种开支、工作进度等实行透明化操作,制定一定的开支标准,对高质量完成,且在预算内的人员进行奖励,反之处罚,通过惩罚奖励机制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石油开采的工作效率。 3.3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面对严密的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因此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可建立一定的石油存储和设备存储,以便在面对价格竞争或资源价格浮动时确保企业的防范能力。同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关注,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国际市场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做好及时的预警和防范,提高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效率。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成本管理设计 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成本管理设计 一、引言 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满足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企业根据自身营运环境、竞争对手情况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做出战略选择之后,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隐含着不同战略下采用不同成本管理的思想。 二、成本管理视角下竞争战略的分类 根据波特理论,竞争战略分为低成本、差异化和集聚化战略。其中,集聚化战略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经营,最大特点是不追求大市场的小份额,而追求小市场的大份额。该战略可以分为成本集聚战略和差异集聚战略。从本质上说,集聚战略不是一项别的什么战略,只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局部实施。基于成本的集聚战略对企业资源与管理的要求与成本领先企业相同,基于差异的集聚化战略在资源与组织上的需求则与差异化企业相同。在成本管理上,成本集聚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基本趋同,差异集聚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基本趋同。因此,本文将三种竞争战略归为两大类,即成本集聚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合并为一类,简称低成本战略;将差异集聚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合并为一类,简称差异化战略。 (一)竞争战略的相关假设 根据波士顿矩阵(boston consulting group growth-share matrix,bcg),企业的经营宗旨分为拓展、维持、收获和剥离。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所选择的经营宗旨和所采用的控制类型(包括成本管理)应该协调一致。哈佛商学院管理控制学教授安东尼认为:对于采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经营单元,其控制系统类似于收获和拓展经营单元的控制系统,原因在于它们面临类似的不确定性;拓展战略一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增长阶段采用,而收获战略则一般在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的阶段采用;在增长阶段,诸如制造工艺、生产技术、市场需求、供应商/客户关系和分销渠道、竞争者数量以及竞争结构之类的因素变化更快,比在成熟或衰退阶段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上述观点将竞争战略和经营宗旨、产品生命周期相应阶段联系起来,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其一,低成本和差异化分别适用于收获和拓展经营宗旨的实现;其二,低成本主要运用于经营单元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阶段,差异化战略主要运用于生命周期的增长(成长)阶段;其三,运用差异化战略比低成本更具有不确定性;其四,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经营单元采用维持战略,不打算推出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 (二)不同竞争战略下成本管理重点的分析 不同的竞争战略具有不同的基本特性、管理风格和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对成本管理存在不同的影响: 其一,基本特征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低成本战略下成本优先性要求成本领先理念贯穿于全过程管理;差异化战略下创造力和资源歧异性特征,使企业更关注非成本因素和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等非生产环节。其二,管理风格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低成本战略拥有一套成本领先哲学,成本控制严格,管理目标集中且较为单一;差异化战略下拥有高决策权限、管理自由度,成本控制强度相对较弱,管理目标多元化。其三,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低成本战略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制造和物料管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物料仓储等环节;差异化战略竞争力来源于研发和营销,成本管理的范围应从生产环节拓宽至上下游。具体而言,不同的竞争战略对成本管理的不同重点体现在表1中。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完全不同。 (二)低成本战略下的成本管理重点:追本溯源 低成本战略下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不断寻求新的方法节约成本,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具体讲,应紧盯市场,以竞争对手价格、服务等为标的,专注于自身的成本动因,强调追本溯源,寻求降低成本的对策。该战略在企业竞争力提高或不变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降低成本,对成本管理强度和精度要求很高,在技术改进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对每个环节、每个时点上的成本费用严格控制并持续改进形成整体优势,体现一种将微观层面成本控制化为宏观层面成本优势的思想。 (三)差异化战略下的成本管理重点:持续降低 差异化战略下成本管理的重点则在于保证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因此成本管理的重点应集中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即强调在保证产品歧异性的前提下,为实现顾客的独特价值需求而对整个价值链(空间)和产品生命周期(时间)成本进行管理,寻求长期、全局的成本持续降低。 三、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成本管理的设计 在明确了不同竞争战略对成本管理有不同重点的基础上,笔者拟从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考核评价四个阶段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匹配设计。 (一)预算管理阶段的设计 不同的战略对预算的要求不同,预算必须要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战略起到支持的作用。两种竞争战略下都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来实现预算目的,预算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战略预算和财务预算。根据表1中的预算方面的比较差异,两种竞争战略下战略导向预算管理体系的内在结构不尽相同。 其一,低成本战略下预算管理阶段的设计方案。低成本战略下成本预算体系的内容以经营预算为主、战略预算(狭义的战略预算,即主要是资本支出预算)为辅,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以满足向上级报告时对经营性业务的关注。假设2表明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通常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此时企业以大量生产和易于提供服务的标准化产品为中心,产品成熟且差异性小,因此,在经营预算中销售价格差异一般较小,通常以成本费用差异分析为重点。低成本战略下预算作为控制工具更显“刚性”,强调预算管理应与成本控制相挂钩,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预算松弛”。笔者认为,编制预算时宜在作业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基础预算,通过预测产销量来预测作业需求量以及相应的资源需求量,并比较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使资源配置更客观、预算更精确。同时,若对预算的准确性要求高,则可在编制预算时配合采用零基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其二,差异化战略下预算管理阶段的设计方案。差异化战略下成本预算体系的内容以战略预算为主、经营预算为辅,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以满足向上级报告时对战略性业务的关注。由假设2可知,差异化企业处于增长阶段,一般以研发、市场开拓和营销为重,故预算管理应以资本预算、销售预算以及销售差异中的价格差异为分析核心,短期成本费用预算相对次要。差异化战略下预算作为计划工具,“控制限额”相对高,并不严格要求与控制挂钩,为了满足经营活动和战略活动中更大的不确定性(见假设3),预算应更具“柔性”,适合采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此外,与低成本战略下的预算不同,差异化战略下经营预算的很多信息来自平衡计分卡,如目标利润、长期销售预测以及其他许多业务(作业)信息。笔者认为,编制预算时宜采用目标成本法,因为根据产品的市场售价和企业的目标利润倒挤出的目标成本,实质是“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规划”,既为成本预算提供数据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是连接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纽带。 (二)成本核算阶段的设计 该阶段需界定不同的竞争战略下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范围),并根据不同竞争战略对成本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 其一,低成本战略下成本核算阶段的设计方案。低成本战略适合于生产标准化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其价值优势来源于制造和物料管理环节,成本核算内容主要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低成本战略要求获得精度高、及时性强的成本信息,除了根据企业特点运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如果间接费用所占成本比重大,则在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时,可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abc)与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以避免abc选择成本动因的主观性,便于按资源库编制成本计划、分析差异、考核业绩,并对资源库中的剩余生产能力进行准确核算与有效利用。 其二,差异化战略下成本核算阶段的设计方案。差异化战略下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故除了核算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外,还需计算价值链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如果顾客对产品歧异性价值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来自于产品使用过程中低成本耗费(如维护保养费等),企业核算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lcc)即把消费者的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弃置成本等纳入核算的范围,权衡生产者成本、消费者成本和社会成本,使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总额最低。如果企业选择形象差异化,核算内容应包括环境成本,从社会视角来权衡环境成本与环境问题造成企业形象、声誉受损而丧失的现时及未来收益。总之,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核算歧异性资源所处的关键环节的成本,以优化成本,提升竞争力。差异化战略侧重于对非成本因素的管理,虽然成本信息精确性的要求不如低成本战略高,但由于差异化下制造工艺、生产技术、市场需求、分销渠道和竞争结构等因素变化更快,产品种类多样,成本驱动因素多而复杂,仍应在选择适当的传统核算方法基础上考虑结合作业成本法进行间接性制造费用分摊。特别在推行实验政策而致力于几个相关产品的差异化时,企业应当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摊每种产品的制造费用以精确计算产品成本,以区分盈利和非盈利产品,淘汰非盈利产品,重点推行盈利产品的差异化。 (三)成本控制阶段的设计 在成本控制阶段,笔者提出“和谐成本控制”的思想,即按照和谐管理理论的分析思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围绕“成本满意+持续改进”的和谐主题,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即和则)和“优化设计”(即谐则)两种手段的互动、耦合实现企业成本的持续改进。在不同的竞争战略指导下,和谐成本控制具体内容也有差别。 其一,低成本战略下和谐成本控制的设计方案低成本战略下经营单元侧重于在原有领域内“正确地做事”,即主要通过分析、控制作业成本动因,采取措施提高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并降低成本,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以满足产品和顾客的既定需求。 “和则”:贯彻“成本—收益—激励”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传统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将“成本—收益”主要由所有者(股东)分享,而员工作为“成本—收益”的直接创造者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却没有参与或较少参与分享,不利于激励员工降低成本。成本控制主体应该成为成本控制效益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成本控制收益乃至剩余价值(尤其是税后利润)的分配,因为剩余价值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通过降低成本等共同创造的,应贯彻“成本—收益—激励”一体化设计的思路,使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成为利益产生与分配双方面平等的主体,应该按照其贡献大小平等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否则员工就缺乏降低成本的源动力。 “谐则”:集成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辅以价值工程、及时生产方式(jit)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作业成本法针对企业内部微观经营活动层面,将成本管理的深度挖掘至作业活动;而目标成本法以外部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倒挤目标成本,再进一步细化落实,为每个成本项目、每项作业制定标准成本。此时,作业成本法不仅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纽带,更是落实目标成本和建立控制标准的关键,有效实现成本方法上的“高聚类低耦合”。 其二,差异化战略下和谐成本控制的设计方案。差异化战略强调在新的领域内“做正确的事”,即在假定作业效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产品、服务和顾客对作业的要求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获利性。 “和则”:贯彻“协同管理”。差异化下企业的成本控制相对松散,更强调在歧异性资源中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竞争力。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仅聚焦于单个价值模块成本挖掘,而且要关注不同价值模块间的纵横联系,更需综合考虑交货期、质量、成本等关键成功因素的联动控制实现协同管理。 “谐则”:综合运用成本管理方法和其他科学管理方法。创造力、高质量是产品歧异性的保证,差异化企业通常比低成本企业更关注非成本因素(如交货期、质量)和非生产环节(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等)的优化设计。因此,常规的成本管理方法应与产品的重新定价、产品替代、重新设计产品和改进生产流程等其他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相结合。 (四)考核评价阶段的设计 其一,低成本战略下考核评价阶段的设计方案。低成本战略下成本考核评价应采用作业成本分析下责任成本制度。低成本战略的考核评价目标主要是促进成本水平的不断降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作业基础预算的执行情况,多采用以差异分析为特征、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评价指标。企业具体可采用作业成本分析下的责任成本制度进行成本的考核评价,即将作业基础预算的落实与考评等通过与责任会计相结合,将其转化为责任成本来进行管理和控制,既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又可明确责任成本的管理方向,并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员工降低成本。其二,差异化战略下考核评价阶段的设计方案。差异化战略下成本考核评价应采用平衡计分卡制度。差异化战略的考核评价目标是为差异化战略的实现服务的,采用组织、技术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并且管理和评价的范围不限于成本和成本控制状况本身,还涉及对产品交货期、质量、客户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和企业学习成长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故选取非财务指标为宜,以便全面评价经营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浅谈中国联通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 目前,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立足于企业内部的节能降耗,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再寻求大幅度降低的难度非常大。本文深入剖析战略成本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联通财务成本控制体系的现状,找出了中国联通财务成本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如何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来提升联通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中国联通财务成本控制的建议。 1.概况 信息文明是当今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能,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节约社会资源的强大生产力,是促[1]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联通作为一家中国电信企业跻身世界级重要信息运营商行列,正积极实施向“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和综合通信提供商”迈进的发展战略。中国联通经过2009年重组后的迅速整合和3g “沃”品牌的逐渐深入人心,公司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2009年1月7日,中国联通获得了wcdma制式的3g牌照,同时三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差距上也在逐渐缩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联通将已经具有差异化的wcdma网络打造成了健康、高速以及保密性能出众精品网络,促进中国联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健康发展,也是我们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为什么需要战略成本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将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最大限度的进行成本消减。目前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传统的成本控制方面一直都在做,但往往成效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成本控制手段能降低成本空间显的太小,而且过度成本控制往往是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得到的,这样长期来看却消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成本控制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加强成本控制,实现少投入多产出,降低产品成本,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界定范围比较广,战略成本管理是伴随竞争环境的传统的成本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打破传统的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换;将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向战略成本管理的[2]理论与方法相结合;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可见战略成本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经济行为的基础。 3.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1成本定位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实质上是一场成本竞争战。当前,信息化建设进入整合时代,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中,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企业就具有成本优势。从战略成本管理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展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成本管理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中国联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终端智能化、宽带移动化趋势明显以及电子渠道的快速发展,也给原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带来了冲击。中国联通必须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形成自身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可以在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以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寻求持续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占的先机,充分发挥联通的3g的优势,把传统业务、移动业务、行业应用与创新转型业务打包,多业务共同推进,让客户在使用中确确实实的感受到3g的技术优势,靠全业务赢得市场,实现竞争优势共赢。 3.2战略定位分析 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战略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不是直接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对于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态势权都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变化,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自己竞争力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不一定起正面作用,如果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减小管理的层级,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在确定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后,运筹打好品牌、营销、竞争三张合牌。在品牌靠差异化品牌去发展客户、维护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真正提高品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在竞争实现3g领先、宽带较快增长、2g稳健发展以及ict、idc、移动支付等全业务一体化企业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赢得先机;营销立体创新,攻守兼备,以价值为先,根据大众与分众的市场,针对性的做好各类营销体系的建立,做好移动业务和宽带业务突破转型业务。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3.3差异领先战略 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实现传统成本管理的功能扩展,构建新形势和新环境,打破传统企业管理思想的重大突破,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对传统企业是一种新机遇更是一种新挑战。面对移动与电信巨大的市场份额与成本优势,中国联通要进一步壮大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中深入剖析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在品牌、竞争、营销等方面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将战略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之内,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即使在全球经济运行的低估区,通信行业仍然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平等、自由的连接是电信行业下一个增长的动力。 4.结尾 放眼未来,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方向将继续秉承前馈思想而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信行业的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方式,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和以市场为中心的大营销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系化的形成,但这些经验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很少涉及战略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及其实施程序探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及其实施程序。 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推动了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跨越,促进了成本管理在管理时间、空间及方法上的拓展与创新,有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常用的战略性分析工具。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本身的价值活动存在着共生的关系,任何一项成本都能够分摊到一项具体的价值活动之中。因此,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链;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利于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科学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总之,通过价值链分析所得出的信息对于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竞争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战略定位分析法 行业竞争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战略必须同行业中各竞争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相匹配。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确定应采取的战略,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在确定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后,实际上也就确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只有通过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三)成本动因分析法 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确定其应采取的成本管理战略,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还需要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而成本动因分析恰恰可以满足战略成本管理的这一要求,能够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好地揭示出来,同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四)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 在进行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各种渠道获知大量的相关信息,初步估计竞争对手的各项成本指标;分析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及其效率;评估竞争对手的资产状态及其利用能力等。可采用拆卸分析法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特点,推断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成本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还须根据对手的其它信息来调整上述估计指标,如竞争对手现在及未来战略及其所导致的成本水平的变化、企业环境的新趋势以及产业的潜在进入者的行为。当竞争对手可接受的成本结构估计被确定下来之后,公司可以将这一成本信息作为计量其自身成本业绩的标杆,即以此作为目标和尺度来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与超越。这一分析方法体现了公司与最佳业绩者之间的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差异,反映了公司所处的相对位置,并指出了改进的具体目标与途径,在削减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产品和过程特性得以改进,战略位置得到加强。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程序 (一)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优势、不足、机会、威胁等,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价值链活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法。 (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即在上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进入、发展、固守或撤出某一价值链活动。战略规划首先在明确战略成本管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全面的、长期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目标。各目标之间须保持一致性和层次性,组成目标网络。准确的目标有助于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为了实现所确定的目标,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目标要求,制订相应的基本战略、策略及实施计划。 (三)战略实施与控制 战略实施按实施计划中的要求与进度进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包括确立预期工作成效的标准、对照标准、衡量偏差、辨析与纠正偏差,从而控制成本动因。只有控制成本动因,特别是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控制过程包含研究控制因素、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等。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当战略目标已实现或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超过了控制能力时,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即重新开始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等,从而进入新一轮循环。 (四)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 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计量与评价通常包括业绩指标的设置、考核、评价、控制、反馈、调整、激励等。传统的业绩指标主要是面向作业的,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有些被企业鼓励的行为其实与企业战略并不具有一致性。因此,应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战略业绩指标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反映企业的长远利益;2.集中反映与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的内外部因素;3.重视企业内部跨部门合作的特点;4.综合运用不同层次的业绩指标;5.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货币的、非货币的)业绩指标;6.业绩的可控性;7.将战略业绩指标的执行贯穿于计划过程和评价过程。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需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平衡,它既要能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既要比较成本管理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具体方法是比较“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条件下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而带来的相对收益或损失。总之,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与评价应围绕战略目标来进行,并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的战略成本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基于战略视角的产品设计成本管理 【摘 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是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仍然采用降价等传统的方法,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地步。因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产品设计成本是成本管理的源头,在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产品设计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 工艺设计成本 在美国次贷危机及石油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的迹象,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如何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是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面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企业应当全方位地提出解决方案,从生产经营和全过程及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大多数企业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如何将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产品设计领域,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设计,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如何控制设计成本尚未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 一、产品设计成本的内容和方法 产品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水平和成本消耗,也关系着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技术经济效果。产品设计成本就是根据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性能、功用等方面的各种不同设计方案,核算和预测新产品在正式投产后可能达到的不同成本水平,它是对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论证产品设计的经济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般情况下,每种产品的顾客群体是不一样的,而这些特定的顾客群体的需要(如对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等)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前,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在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及主要竞争对手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本企业拟开发产品的功能、质量、目标价格等主要指标。根据目标价格扣除预计税金及希望的利润等指标,其余额即是该产品的目标成本。这一指标应作为设计成本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根据设计部门的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之内,则可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产品设计成本是一种事前成本,并不是实际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预计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的内容包括材料(原材料、辅料、外协件、配套件)、人工费用(工资及外加工劳务费)、专项费用、燃料动力费用、固定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和销售费用等。 产品设计成本按设计范围和内容可分为总体设计成本、部件设计成本和零件设计成本。总体设计成本又可细分为成套项目总体设计成本和单台产品设计成本;按与产品产量关系划分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可分为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按工作阶段和性质划分可分为设计成本和工艺成本等。产品设计是指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产品设计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对各种产品设计成本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以便从中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其次是对产品设计成本的估算,在确定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由企业会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考察分析相关产品的工艺特点、原材料耗费、消费者需求等,运用价值工程等方法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控制设计成本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计量、确定各个方案的预期成本效益,比较分析其优劣,以寻找最优方案。首先是项目投资决策,估计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评价时使用的指标一般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即贴现指标,如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或者是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指标,如回收期、收益率等。其次是对产品的设计成本进行估算,通常可采用比例法和估算法等方法。比例法是根据产品的成本大体上分成材料成本、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三部分,分别确定各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然后测算产品的设计成本。比例法一般适用于有同类产品设计成本资料的产品设计成本的估算。估算法是根据新产品设计方案所发生的成本,直接地概算出该种产品成本。估算法主要适用于没有或缺乏同类产品资料的全新产品进行设计时的估算。 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等。技术任务书是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由设计部门向上级对计划任务书提出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荐性意见的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已批准的技术任务书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的主要计算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工作图设计的目的是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供试制(生产)及随机出厂用的全部工作图样和设计文件。设计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标准规程和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设计绘制各项产品工作图。 产品设计人员是产品设计成本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应对产品设计人员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设计成本的重要性,自觉地将降低设计成本的理论贯穿于成本设计的始终。 二、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 美国国防部首例“产品设计成本”是降低成本的成功范例。由于美国军工企业较多,使国防部在军火采购上有较大的选择权;同时,由于国防部经费有限,又必须精打细算,并不断降低军火采购成本,因此,他们采用了“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方法,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使用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设定目标值,进行先期成本控制,即在限定的成本条件下进行设计,将降低成本的工作渗透到了产品的设计阶段,以此控制军品采购成本,节约国防开支。而在日本,降低成本的模式更进了一步。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探索出的“成本企画”模式更加系统和更具有成效,成本企画将成本管理视野全面转移到了产品开发、设计阶段,针对目标成本,将价值工程分析方法与成本估算方法结合为一体运用,使降低成本更具有实效性。美国的产品设计成本与日本的成本企画,应当认为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降低成本方法,它一般应与工艺、工序在源流阶段的革新结合在一起加以实施。 企业在投产新产品前,都要由企业的设计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设计出产品使用的材料、经过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条件,为了对新产品是否投产进行决策,应测算该新产品的成本水平。若该产品的成本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则可以投产;若不在可接收的范围之内,则应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如减少材料的消耗量、降低使用材料的档次等,经过测算后,使之能够达到可接受的范围。目前企业计算产品成本的重点一般是放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但应当看到,在实际工作中80%以上的成本在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要降低成本,当期成本的执行情况和现在的成本水平信息都应及时反馈给设计和计划部门,以此来改善产品的设计工作和整个生产操作过程。如果产品设计本身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资源,存在一些过剩的功能,就会造成先天的成本缺陷。产品成本水平绝大部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如产品经过的工艺过程、使用的材料等。待产品投入生产后再采取措施进行降低成本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因此,产品设计成本强调管理的重心从产品的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成本管理要求技术部门的人员应增强成本意识,建立成本、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现代成本管理意识。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应加快产品开发设计的速度,加大投入,用新产品、新工艺打开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开发部应对技术开发费用进行核算,在财务部开设专门的账户,不仅要进行总分类核算,还要进行明细核算,即对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核算,并且要将其支出与相关效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促使产品设计人员增强成本意识,在产品设计时考虑到成本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产品设计成本的降低。 在进行成本设计阶段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源流管理和成本筑入。源流管理是指在产品设计乃至开发策划阶段就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源流管理其实只是一种产品观念,引发设计人员对这部分成本的思考。要将观念转化为现实,可能不得不增加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这部分要上升的成本能否使它少上升或不上升,或者上升额能在其它方面改变较少或不改变的领域内得以消化吸收,是源流管理的核心。源流管理的特点在于预防,它使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成本筑入是指将成本作为一种特殊部件,能否将这种部件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删除,删除部分又能否装配到其他更重要的功能上去。即在将原材料、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产品的同时,也将成本一并装配进去。 成本设计时也应采用目标成本法,从设定目标成本到在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的活动是成本设计的中心阶段。在开发一种新产品时,首先预测其市场可接受的价格;然后确定目标利润;最后倒算出设计成本,并以此作为控制设计成本的依据。采用目标成本进行成本设计时所包括的步骤和目标成本的设定、目标成本的分解、目标成本的达成等,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成本设计阶段目标成本设定的主要工具有价值工程、拆卸分析等。 产品设计方案完成后,应根据产品的设计图纸和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测算产品设计成本,并同目标成本进行比较。设计成本小于目标成本时,才能批准设计方案的执行,以避免先天性的损失和浪费。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从技术上、经济上、社会效益上综合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方案的优选。必要时应进行成本功能分析,以便在投产前有效地控制产品成本,保证从根本上提高成本效益。建立试验室对新产品进行试验。每投产一项新产品,都应对该新产品进行功能等方面的试验,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使选择成本最低方案的计划变为可能。 产品设计时一般需要经过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加工图设计等四个环节。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产品的设计方案逐步成熟,不但产品的性能等方面会有较大的改善,而且产品的成本水平也会有较大的降低。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都应对成本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降低成本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采取得当,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产品设计方案阶段提出设计方案时,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总体的成本控制目标、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等,向产品的设计部门提出具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即要求设计部门将产品的设计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成本管理部门应深入到设计部门,对设计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使产品设计人员摈弃只管设计而忽视成本的现象。如果产品设计人员都来关心成本问题,则会使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就自觉考虑成本问题,从而使设计的产品在开始时就考虑了降低成本的问题,对日后成本水平的高低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将有关市场机会、竞争力、技术可行性、生产需求的信息综合起来,确定新产品的框架,包括新产品的概念设计、目标市场、期望性能的水平、投资需求与财务影响等。在决定某一新产品是否开发之前,企业还可以用小规模实验对概念、观点进行验证,可包括样品制作和征求潜在顾客意见等。一旦方案通过,新产品项目便转入设计阶段。 在产品初步设计阶段,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应根据成本管理部门提出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行产品的设计。在产品设计时,成本管理部门应积极地予以配合,向设计部门提供新产品所需材料的价格、产品经过工序、每小时的工资及制造费用等资料,便于产品设计部门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参考,以便在设计时就能大概测算出该产品的设计成本。产品的初步设计是形成产品成本的重要一环,如果初步设计成本较高,在后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降下来是非常困难的。在进行产品初步设计时,应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价值工程的基本思想是进行功能——成本分析。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对于特定功能所要求的成本支出是否合适的评判,也称为价值比率。功能是使人们的欲望、效果或效用得以满足的属性,其具体表现是理想成本、目标成本或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值等。实施价值工程的过程,就是设法使价值比率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使低价值比率向高价值比率改善的过程。采用价值工程进行产品设计时,应根据零部件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重要的零部件、功能大的零部件,应尽量使用好一点的材料,以满足其功能要求。而对于次要的零部件,则可使用一般的材料,以避免其功能过剩。在实际运用时,可采取“零部件功能评价表”的方式,对各种零部件在产品中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运用于不同的设计方案中。 产品设计部门在将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应将其交给有关部门论证,进入产品深化设计阶段,其中还应包括成本管理部门所进行的产品成本的测算。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应对产品设计部门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根据设计方案计算产品的设计成本。在计算产品的设计成本时,应根据设计方案所规定的材料、工时等资料,计算产品投产后可能发生的成本数。对于计算出来的预计成本,应与企业的计划成本进行对比,看其是否超过计划成本规定的指标。如果符合成本计划的要求,则从成本的角度看,该设计方案是可行的;若超过了成本计划指标,则从成本的角度看,该设计方案需要进行修改。因此,成本管理部门应根据成本管理的要求,对该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对于不符合成本计划要求的方案或虽然符合成本设计的要求但仍有需要改进的设计方案,成本管理部门应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设计方案提出改进的意见,如材料使用的是否合理,能否使用代用材料替换价格较贵重的材料,生产工艺过程能否改进,所经过的所有工序是否都是必需的,其中是否有能够改进的环节等。由于产品设计部门的人员考虑成本问题不多,所以,成本管理部门应与设计部门沟通,强调成本指标在产品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让产品设计人员了解成本指标对新产品能否投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新产品的成本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则该项产品就不能投产。这样,产品设计人员就会提高降低产品设计成本的积极性。 经过上述三个程序后,产品设计进入了加工图设计阶段,即设计产品生产所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方法等。此道工序关键是产品的加工工时及生产工序设计得是否合理。这些项目对成本水平的高低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加工工序问题,若产品的加工工序比较合理,则所花费的各工序的结转费用就少,否则就会增加这方面的费用支出。制造技术部门负责制定制造工艺。制造技术部在确定工艺方案后,应开展工艺成本的预测,并进行工艺成本定量分析。同一产品设计,往往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工艺方案,究竟哪种方案能同时满足技术和经济性的要求,就要在成本预测和技术评价基础上,从经济上对各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制造技术部门应重视工艺成本控制,不仅要重视工艺方案所规定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和工艺规划能保证产品质量、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而且要关注工艺成本下降到最低水平,以便对工艺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达到事先控制工艺成本的目的。技术部门的人员应定期进行成本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与技术部门相关的业务的培训,使他们明确技术部门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产品设计结束后,还要经过小规模生产和增量生产阶段。小规模生产阶段,在生产设备上加工与测试的单个零件已装配在一起,并作为一个系统在工厂内接受测试。在小规模生产中,应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也应当测试新的或改进的生产过程应付商业生产的能力。正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这一时刻,整个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工具与设备、零部件、装配顺序、生产监理、操作工、技术员)组合在一起。产品设计最后一个阶段是增量生产。在增量生产中,开始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数量水平上进行生产;当组织对自己(和供应商)连续生产能力及市场销售产品的能力的信心增强时,产量开始增加。目前产品成熟过程越来越快,为了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缩短新产品开发设计的周期。但实际资料表明,许多企业的设计开发周期往往很长,一般要占到总生产周期的60%,因而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所以对产品设计周期成本进行研究势在必行。如何大力缩短设计开发周期时间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可用来缩短新产品的开发设计时间。首先是提高产品“三化”程度,扩大产品结构继承性。产品“三化”是指产品系列化、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产品系列化是对使用条件相通、设计依据相同和结构与功能相同的产品将其基本尺寸和参数按一定的规律编排,建立产品系列型谱,以减少产品品种,简化设计;零部件通用化是在产品系列化的基础上,在不同型号的产品之间扩大通用的零部件。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零部件的品种数从而减少大量的产品设计工作量;相应地又可减少工艺准备,如编制工艺规程、设计制造专用工具等的工作量,因而能极大地缩短它们的生产技术准备周期。零部件品种数的减少还能使他们的制造批量扩大,这又有助于生产熟练程度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质量;零部件标准化则是按国家标准生产零部件,或进一步扩大通用零部件的应用范围,将它们转为工厂标准,从而更多地减少设计和加工制造的工作量,缩短生产技术准备周期。 产品结构模块化是另一种简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总数的设计合理化措施。它是将产品部件按功能特征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并使他们的接口(结合要素形状、尺寸)标准化,使它们成为可以互换、可按不同用途加以选用组合的标准模块。这些模块的不同结合,或模块与其它部件的组合就能构成各种变形产品,以满足不同的订货需要。 上述两种措施都是通过扩大产品结构的继承性,来简化设计,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同时,由于大量利用已有的设计和工艺都已成熟的零部件,因而能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这些都将给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外,缩短新产品设计开发时间的技术和方法还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并行工程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将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劳动,如插表、计算、绘图、制表等等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设计开发工作的效率,缩短了新产品设计开发周期;而并行工程则是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同步地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的有关过程,力求使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包括设计、分析、制造、装配、检验、维护、可靠性和成本等。 利用价值工程进行产品设计管理也是产品设计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如前所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如果产品设计不合理,存在剩余功能,会造成新产品的先天性浪费。因此,在开发与设计新产品时,设计人员还应运用价值的方法,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价值工程的每一项程序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在这些具体技术方法中,主要有下列几类,即对象选择的方法、功能评价的方法、方案创造的方法、方案评价和选优的方法。应注意避免贪大求精的现象,不要不顾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产品报价,盲目追求高精尖,致使产品成本无必要的增加。 三、工艺设计成本管理 在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工艺设计。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都可以按工艺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这些各具特定工艺性质的生产阶段就是工艺阶段。不同的工艺阶段不仅需要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其生产管理的特点也有较大差异。划分工艺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针对其工艺阶段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生产管理工作。产品工艺设计得是否合理,对成本的影响也很大,合理地设计生产工艺过程,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费用的开支。因此,优化的工艺设计对日后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有重要的作用。 同一工艺阶段的各项作业活动,因为使用不同的机器设备、工艺方法和工作场地,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工种和许多不同的工序。所谓工序,就是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设备)上,由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对一定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加工(或装配)的作业。它是生产过程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产品的生产都必须顺次经过各道工序而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工序不但是制定工艺规程的单位,也是计算劳动量、制定劳动定额、配备工人、核算生产能力、确定生产组织形式、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进行质量检验的基本单位。 工序按其作用可分为工艺工序、检验工序和运输工序。工艺工序是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检验工序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的工序;运输工序是在工艺工序之间、工艺工序与检验工序之间运送劳动对象的工序。工序的划分取决于对产品(零件)的技术要求、所采用的工艺方法和设备以及劳动分工的情况。一般地说,产品(零件)的技术要求愈高,加工工序特别是精加工工序的数目越多,采用的工艺方法和设备越是低效率和通用的。工序划分愈粗糙,工序数目越少。工序划分的粗细问题也就是工序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在进行工艺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加工件的工艺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所采用材料的性能等各种因素。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所经过的工艺过程也应有区别。 在工艺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工艺改进,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通过工艺改进,尽可能使生产过程达到设计成本。在进行产品生产时,经常会发现所设计的生产工艺过程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可能有不产生价值的非增值作业。因此,在工艺设计完成进行生产阶段后,经过一段时间,还需要进行工艺改进。通过工艺的不断改进,优化作业过程,减除非增值作业,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工艺改进涉及设备、工序等的调整,同时,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优化工艺的瓶颈,进行重点改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工艺编制和工艺审查等方面,成本控制还是有很好效果的。 产品设计成本的高低,对于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设计成本过高,可能会导致决策部门否定该产品的投产。在产品设计完成并经决策投产后,生产部门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成本控制在设计成本的范围内。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就是应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特别是对一些传统成本管理很少涉及的方面进行重点管理,会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的应用 摘要:产品成本是被设计出来的,价值工程重视产品的设计阶段。本为以传统产品的直接材料为例,找出控制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途径,为设计阶段降低产品材料成本提供思路建议。 关键词:价值工程;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 0前言 我们知道,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8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加工方法越来越先进,原来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分天下的情况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原料和制造费用为主的结构,人工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直接材料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来说,传统工业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60%-80%,占销售额的40%-70%,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材料成本的比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本文应用价值工程围绕以设计阶段降低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为中心展开。价值工程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即进行的价值与成本分析活动,它力求以用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更是在开发设计阶段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利器。 1价值工程的理论基础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价值V=功能F/成本C。这里所说的功能是产品功能,是指产品的用途和作用;成本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从产品研发、制造、使用、维修直至最后报废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如下图示)。价值工程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考虑。也就是说价值工程是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兼顾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从价值基本原理即价值V=功能F/成本C可以看出,提高产品价值的有多种途径,比如:(1)提高功能值,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价值:即F↑C↓=V↑↑;(2)功能值不变,成本降低,提高价值:即F→C↓=V↑;(3)功能值有所提高,成本保持不变,从而提高价值:即F↑C→=V↑;…不论通过哪种途径,价值工程都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有效运用价值工程技术全面降低成本,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已成为企业提高成本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2在产品设计阶段导入价值工程收效更好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导入价值工程活动,创造的经济效益各有不同。但是在产品研发阶段推广价值工程活动取得的效果都更为显著,主要因为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上进行修改、优化和革新,使之合理化,涉及面不大、所需费用较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的理念。 3直接材料成本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材料成本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来说,传统工业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60%-80%,而且占比由扩大的趋势。因此,直接材料成本在设计阶段成本关注重点之一。首先,直接材料成本由直接材料消耗量和直接材料采购价格两者共同决定,其中,直接材料消耗量又分为净用量和额外损耗两部分。具体如下: 4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的途径 由直接材料成本构成,可以降低材料消耗量和降低材料采购价格两方面入手,通过各部门分工配合,跨部门协同来开展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的活动。途径1:减少直接材料消耗量a)减少净用量。净用量是设计直接决定的,因此,优化设计可以从源头减少产品的材料消耗。b)减少额外损耗。工艺性损耗很难根除,却可以通过工艺优化改进而使之最小化,如改进模具设计、优化工艺排布可以大幅度减少冲压边角料;通过加强标准化作业管理和现场质量提升,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使质量成本最小化,可以大幅降低质量损耗;加强物流管理,减少账面和实物的差异、变质、破损等损耗,可以有效控制物流损耗。途径2:降低直接材料的采购价格(1)变更材质。在满足功能要求、保证质量和寿命前提下,使用更充足、价格更便宜的材料来代替现有材料,这是降低直接材料采购成本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经过严谨、系统的技术保障措施,必要时需要获得客户或技术设计部门的认可,因此实施周期比较长,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投入。(2)供应商降价。(3)多家采购。 5研发设计阶段中的具体应用 A)优化产品设计是降低成本活动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产品设计是成本的源头,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的材料使用量,资源消耗及标准成本。从产品策划和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抓起,通过优化产品设计,通过技术性措施从源头控制成本,是降低成本活动的重中之重。优化产品设计是指围绕产品实现的功能,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分析,以满足功能,降低成本为目标,找出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如何做到优化产品结构设计,这里有三种方法推荐:(1)运用ESCR(取消合并简化重排)原则是改进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在作业改善和流程改善中被广泛运用。将之运用于产品的设计改进,同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推行产品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运用ESCR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改进空间,即通过功能分析对比现有结构,看看那些结构是不必要的,是可以取消的(E),哪些细小结构是可以合并的(C),哪些结构太过复杂而可以简化(S),整体结构是否可以重排(R)以便更加紧凑。ESCR原则的核心是价值分析,用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功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价值最大化。(2)运用比照法。比照法也是产品结构优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竞争对手,行业排名靠前的产品的解剖和比较,发现其优越之处,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利用比照法,直接学习竞争对手或行业顶尖水平的长处,系统地找到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的具体项目,由跨部门项目小组全面推进,最终达到降低总成本、领先竞争对手的目标。(3)产品小型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品小型化成为明显的趋势:一是源于客户或消费对产品便利性、舒适性的需求,二是源于资源稀缺和环保意识提升带来的节源环保的需要。小型化是价值工程在节省产品直接材料方面的重要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必要的技术论证,在确保实现相同功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寿命的前提下,通过使产品更短、更小、更轻、更薄,从而减少产品材料消耗,所以也可称为短小轻薄化。需要注意的是,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优化,经常要考虑到生产工艺/设备/模具/工装夹具/工序作业等相关内容,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并需要一定的改造成本或投资成本。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经济分析,考虑行业趋势、技术发展方向,从中长期的角度计算产出投入比和降低成本效益。同时,还要看到,现有产品的结构优化将为新产品的开发带来直接的经验,前期投入会在后续新产品的生产中获得很大的回报。所以产品的技术创新是项面向未来的工作,不可不做,不可迟做。优化结构设计、降低总成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工艺技术、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只要坚持不懈、系统推进,一定能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力。B)材质优化选择变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价值,不同的材料因此也不同。如果能以满足功能为前提,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通过设计更改和工艺优化,采用市场供应更充足、价格更为经济的材料进行代替,则可以有效降低直接材料成本。(1)材质优化变更的功能考虑:a)用高强度材料代替低强度材料,如用不锈钢材料代替黄铜材料,其强度提高了,而材料的用量大幅度减少,总成本更低。b)用高性能材料代替低性能材料。c)用便宜材料代替贵的本材料,在相同的使用量(一般情况下为体积或重量)的情况下,使用便宜的材料代替昂贵的材料,并通过短小轻薄化降低总成本。d)新材料的应用。以满足功能为前提,利用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价格优势,经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通过材质变更可以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2)材质优化变更的工艺考虑:工艺技术是产品的实现途径,材质变更需要工艺的支持。工艺先进也是一种节约,它能减少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职称材料变更的实现,是降低材料成本的重要保证;同事,新材料的采用又能简化工艺、降低加工成本,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引进、消化高科技设备和工艺服务于生产,走生产、研究、开发并举的道路。企业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既要投入巨资增添新设备、新工艺,更要用好新设备、新工艺。材质变更的实现除了需要考虑功能的因素,还要考虑工艺方法的可行性和硬件投资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同时综合比较内部制造和外部采购的优势,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进行决策。C)优化产品设计注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材料利用率是工艺损耗高低的直接反映。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工艺能力和质量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损耗。(1)优化产品设计。对某种加工工艺来说,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精度直接影响其材料利用率,因此,根据工艺特点优化产品设计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2)工艺革新。用新工艺取代旧工艺,工艺改革往往带来突破性的降低成本效果。因此,借助工艺部门的技术力量,生产部门的大力参与,集思广益,不断将新工艺导入企业而取代原有工艺,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3工艺优化。工艺优化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比较性试验找出更适合、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材料消耗。 6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占比也越来越高。本文应用价值工程的理论,旨在帮助产品设计者,在设计阶段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些建议参考。 作者:扶锋 单位: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评估缺乏有效性,仅凭主观经验和知觉,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而价值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方法,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能够从项目定位、成本控制等角度角度予以评估,提高评估结果客观性和科学性。文章从价值工程概念与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词:价值工程;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 近年来,我国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此缓解居民住房压力。但随着保障性住房不断发展,国家对此类住房的土地政策是无偿划拨,且可以减免一般行政事业费用,但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且土地收入作为地方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引发了政府财政来源与保障房建设站在对立面,失去了保障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科学、合理评估,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 1价值工程概述 价值工程是指一门全新的工程技术理论,集中研究如何确保产品预期功能与实际付出成本能够达到最优结合的学科。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工程项目类型、产品开发等多个角度对项目功能、成本等进行综合性评估,能够促使项目功能达到最优化目标[1]。相较于传统评估方法,价值工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①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项目建设费用降低不能够以价值工程为目标,要围绕着用户需求为核心,赋予产品基本功能,然后比较多个方案,最终确定最低寿命周期费用;②功能分析特点,与一般性措施有所差别,价值工程并非单纯地对产品费用进行简单的累计,而是结合产品功能,通过系统性、全面性分析,最后选择成本最低的措施;③系统特点,运用价值工程对项目进行评估,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所有参与建设的部门都需要运用理论技术,按照计划安排生产活动,以此提高产品的价值。 2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2.1明确应用步骤 首先,前期准备。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切实了解保障性住房项目实际情况,如考虑住房建设标准是否偏高、面积合理与否等。在具体施工时,确保施工方案符合功能和成本要求,同时,还要建立专门小组,如设计项目经理、专家及企业业主等[2]。围绕项目制定预期目标、小组目标的工作计划;其次,评价最优方案。针对现有工程功能、成本提出改进建议,如住房室内格局、空间设计等。同时,还需要重新计算改进方案的价值,根据结果对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出最优方案;最后工程验收,小组成员要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以便修正方案,待实验结束后,要对实施的经验成果予以分析和总结。 2.2在设计环节的应用 现如今,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要积极引入技术手段予以。建筑项目规划和设计涉及资金、材料及人力等各类资源,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项目规划、勘察和设计。由于我国引进价值工程理论时间较晚,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极少,导致部分开发商过于倾向于方案的成本经济,或者方案新颖,是否合理,与项目自身性质是否相符。而利用价值工程对项目进行评估,能够明确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据美国建筑业统计,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进行评估,能够在原有投资成本上减少5%~10%成本,整体效果较为乐观。 2.3在成本控制中应用 与一般商品房、回迁房等项目不同,保障性住房自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正因如此,建筑企业在销售时,存在价格限制,在同等质量情况下,经济利润较少。因此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关键问题在于成本问题[3]。在实践中,运用价值工程能够以业主需求为切入点,减少功能投资,加强对施工成本的合理预算,以最少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功能的效果。价值工程理论建立在多学科技术基础之上,在项目各环节中的应用和渗透,能够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提高运营和管理有效性。不但如此,价值工程利用强调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整个运行流程的分析,通过计算机、工程类软件对数据予以高速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准确的结果,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4案例分析 为了了解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文章选取具体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该项目性质为限价普通商品房,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主体建筑为住宅,并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等配套。利用价值工程理论重新对施工成本进行计算和修正。经过计算,其中项目安装费在可变动成本中的比例为87%,在确保功能的同时,降低安装费用,减少工程造价成本。因此将安装施工作为预算成本审查的重点。通过评估小组对分项工程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度进行打分,并采用单位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确定各个分项目功能、成本及价值指数。根据评估结果发现,该工程指数大于1,项目成本偏低,可能存在功能不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来说,应以最少成本投入,满足最大功能。如果需要投入多余的成本,要对应提高项目功能性。反之,当指数小于1时,成本较高,或者功能过剩,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针对项目中室外管网等分项工程来看,要结合项目特殊性进行改进,以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从而节省更多成本。当指数等于1时,证明功能与成本达到了最佳匹配点。针对本项目,要充分考察周围环境后,确定理论成本,并利用基点推算法修正部分工程的成本,确定出项目的预算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经过调整,在原有成本上节省了1382万元。 3结束语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不断推进,对此类项目客观、科学评估迫在眉睫。价值工程作为一项全新的评估方法,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能够切实考虑到用户的需求,针对项目中不必要的项目减少成本投入,减少成本投入,促使保障性住房项目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目前,国内对于价值工程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还要加强对价值工程的积极引入,不断改进和优化建设工程,减少成本投入,优化各分项工程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功能合理性,且能够满足更多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付正信 单位:烟台市住房保障中心 价值工程论文:国民经济中通信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 摘要: 通信行业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通信工程技术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工程类应用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 1引言 通信工程,也有人称之为弱电工程、电信工程和远距离的通信工程,它在电子工程中是一项重点工程,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它的基础性学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周知。其中,电子信息运用通信过程信号处理和信息传输应用等原理,在电子通信的领域里做设计、制造以及运营等工作,主要是通过了对通信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2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在生产工作中的运用 近几年,邮箱作为一种曾被广泛使用的联系方式如今已经逐渐退出社会市场,相反,群众越来越喜欢通过微博、QQ或者脸书,特别是全中国聊天使用率最高的微信等社交软件来和亲朋好友聊天、联系或是在线支付等。最重要的是这是发挥了通信技术的生产作用,不仅在办公方面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进一步地提高了生产的质量,而且在办私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便捷化,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此外,在传统企业的办公会议中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就将传统的会议模式转换成了网络信息会议模式,这样不仅降低了办公成本,而且也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符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不仅能运用在生产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运用。通信工程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民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丰富度。而且,通信工程的技术使我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够摘要:通信行业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通信工程技术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工程类应用的重要方式。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7.06.072中图分类号:TN91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码:1672-7274(2017)06-0161-02实现与远距离的人的沟通,即时通讯变成可能,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把通信工程技术的成果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当前市场中销售的通信终端产品都可以实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的人们进行视频沟通,如:电脑、手机、IPAD绝大部分都安装有上网设备和摄像头,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距离。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通信工程技术必定实现更多的创新,得到更多完善,加上在生活中不断使用的的前提下,人民的生活一定日新月异。 2.3在航空领域中的运用 目前,通信技术系统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性最大、涉及面最广、技术最为先进、可靠性最高、最有效率、同步时间最为精度和应用前景最广阔乐观的通信系统。在载人航天、卫星等的项目中,通信技术主要是针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目标的飞行轨道和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进行录制飞行实况景象,跟踪卫星、飞船等并接收和传送飞船与航天员部分科学实验数据等。利用网络的卫星通信、光纤传输电路等多种手段,使它不仅涵盖了整个国土和三大洋的通信网络,而且使通信技术先进性和运行效益等方面的测验达到最佳测试效果。为了不断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和卫星工程的需要,载人航天工程通信技术将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践的精神,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在导航定位方面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也广泛应用在空间导航定位和远程监控等方面。GPS系统是它最突出的代表,它通过卫星和通信技术来实现综合性的应用系统。众人皆知,卫星和通信工程技术的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得清晰而准确的地面信息,为导航、测量、控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为了获得逼真的立体画面让人更具体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势风貌、高山流水,城市景观,可以对GPS数据和卫星通信数据的进行加工,所有这些都是通信工程技术应用的结果。 2.5在国家安全方面提供保障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通信工程技术还运用在国家安全方面。这项技术通过卫星监测形式来实时监测我国领空、领土和领海等要害防护区、城市安全监控探头录像、城市道路交通、治安状况等,并且能随时随地地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在这些领域中有任何异常的情况,还可以通过通信传媒技术对全体民众进行通告。总的来说,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在国家安全保护中,不仅可以严格精确的监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而且还可以高效率的保障各个地区的安全,为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通信工程行业的未来展望 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今后的通信发展中,第一,将会使用无线宽带的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云电技术等高新科技实现全城全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的战略计划,最大限度地突破空间距离带来的交流沟通的障碍,从人们通信方式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第二,为了充分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将最大效益的降低通信工程的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科研成果和通信工程的技术成果进行结合,与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最终建立起综合通信工程的技术类项目。通信工程还可以服务于当今社会,造福子子孙孙。 4结束语 虽然通信工程技术已经深入地运用在国民经济的各环节和各领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大大小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将通信工程技术融入到实际产业生活发展中,发挥通信工程技术的核心作用,那就要使通信工程技术和各产业各领域做深入的融合,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通信工程技术的潜在核心价值。与此同时,还能在提高各行业的发展质量以实现通信工程技术,让通信工程技术展示出更大的价值潜力与作用。 作者:李永耀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产品最大的性能,进而提升产品的价值。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核心问题是发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创造最大的效益。论文首先介绍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价值工程的应用,分析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从而证明价值工程可以实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关键词】价值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项目获得的利润逐渐减低,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还要想办法降低自身的成本。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交付承包商的产品,工程项目作为产品来说,具有单一性和特殊性,很难利用传统的方案对其进行项目管理。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将其降到最低,使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2价值工程的基本理念 价值工程也可以称之为价值分析,它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施工项目中。通过了解产品的性能,对其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实现以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为目标的成本控制体系,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到市场中,特别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最高的目标就是提升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减少成本投入。这里所说的价值,指的是产品的功能和消耗成本的比值,可以用V=F/C来表示,式中,V为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F为产品或服务具有的功能或性质;C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价值工程的3大基本元素是价值、功能和成本。透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具有的功能增多,成本降低,所产生的价值就会上升,反之,价值就会降低。价值工程是透过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寻找提升产品价值的措施,从而加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减少产品的投入。 2.2价值工程的特征 价值工程的关键是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功能、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用户购买产品的想法是使用最少的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考虑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考虑价值系统的高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产品的价值:(1)保证产品的功能不变,减少投入的成本;(2)保证产品的成本不变,提高该产品的功能;(3)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投入成本;(4)将成本投入稍微提高一些,产品功能大幅度提升;(5)将产品功能下降一点,成本投入大幅度降低。通过分析产品功能、成本和价值的关系,判断产品的功能,哪些是必备的功能,哪些是次要功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操作方案,将必备功能发挥到最大,减少不必要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完善产品结构的功能。价值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提高产品价值,完善产品功能,减少周期成本。 3加强价值工程对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 3.1对工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可以增加成本控制的范围,控制该项目的使用资金,使工程设计更合理化,科学化。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每个施工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进行改善,消除工程设计中不必要的环节,达到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如果产品功能低于功能评价值,就需要增加成本或提高产品的功能水平;如果产品功能花费的成本与投入成本基本相同,就不需要进行太大的变动;如果产品功能不足或产品投入过高,就需要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在保证产品必备功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品功能。 3.2在确保质量功能的情况下减少资源的投入 在以往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分别由2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提高质量管理由技术部门负责,减少成本管理由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在实际施工中,技术部门只关注提高质量,忽略了成本的考量,经营管理部门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很少考量产品质量,二者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价值工程的使用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成本,节约资源,把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量、质量、成本之间的和谐统一。 3.3完善内部组织管理 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价值工程在操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组织体系,该体系中涵盖各种专业人士,将每个专业人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价值工程管理充分地应用到现场管理中,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控制。 4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从控制项目的使用周期费用来看,应用价值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提高项目的价值,实现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实现:(1)对每种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2)对现有的施工方案实行价值工程分析,对其进行完善。本文就第二种方式进行探讨[1]。 4.1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 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就是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对其进行具体完善。 4.2绘制功能系统图 按照工程项目的特征,首先了解该功能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画出功能系统图,突出该项目的功能,进行整理。 4.3计算功能系数 依照施工项目的规定,分析不同功能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作用,确定不同功能在该工程的比重。其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由用户、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决定;确定好功能比重因子,按照比重因子和功能分析表,计算每个功能的功能系数。 4.4核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总预算成本和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核算分部工程的成本系数,其成本系数值为分部工程预算成本与总成本的比值;根据分部工程的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核算分部工程的价值系数值,其价值系数值为分部工程功能系数与分部工程成本系数。 4.5完善改进措施 如果价值系数过低,也就是花费的成本过大,功能过低,对于这类工程,要将其列为重点改进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5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实处,才能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价值工程是智慧的结晶,将重点工程作为评价对象,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提高必要功能的使用效果,降低成本,提升价值的经济分析手段。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赵政东 单位:内蒙古金航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水峪口水库坝价值工程应用 [摘要]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价值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实践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均有较大差距,结合价值工程在水峪口水库的坝型选择,阐述价值工程在水库节能设计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水利工程节能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价值工程;水利工程;节能设计;水峪口水库 1价值工程 美国麦尔斯创建的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思想方法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人们按照价值工程公式V=F/C(其中,V为价值,F为研究对象功能,C为成本)所确定的定式,遵循价值准则性、功能本质性和功能与费用动态相关性原理,从功能分析入手并以功能分析为重点,按固定程序步骤进行价值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工程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设计阶段,并逐步向施工阶段延伸。有组织地实施价值工程,可用建设成本0.1%~0.3%的VE研究成本,实现工程项目初始投资5%~10%的节约额。 2应用实例 2.1工程概况 水峪口水库位于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是山西省海河流域小型水库更新建设规划中山阴县唯一山区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灌溉、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枢纽工程由拦河坝、右岸溢洪道、左岸导流泄洪引水洞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225.53m,最大坝高69.3m,总库容594万m3,灌溉面积1533.33hm2,城镇年供水量186万m3,属Ⅳ等小(一)型工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480m3/s;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942m3/s。水库的兴建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峪口为黄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恒山北麓,代县磨坊乡胡家滩村消凌沟,自东南向西北经代县一道河、山阴县水峪口出山口,向西北经南洲庄、小帐头铺,于山阴县黑圪塔村汇入黄水河。主河长32km,流域面积140.7km2。水库以上流域全部为变质岩山区,其中源头处有部分森林,其余为灌丛山地。 2.2坝型节能设计 2.2.1功能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将坝型方案定为三种,分别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方案A)、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方案B)、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C),将坝型选择功能参数定为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防渗性能、抗震性能、应力变形特性及施工条件六个方面。利用专家评分法,建立功能评价体系,得出各方案功能系数。坝型对地形、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能:坝址两岸存在高陡边坡,左岸坝肩以上边坡高陡,表层强风化层内局部块体不稳定,以崩塌为主;右岸岩体整体呈不稳定状态,需对右坝肩及坝肩以上岸坡约20m范围岩体处理。不稳定体对面板坝的面板、趾板及接缝止水结构构成安全威胁较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防渗体在坝体内部,崩塌物对坝体防渗系统威胁不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对坝基和岸坡的要求高于土石坝,基础需开挖至弱风化层中下部,左右岸的不稳定体需全部清除,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后可保证坝体部分岩体稳定,不影响坝体安全,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两岸趾板基础开挖深度较深,存在较高的边坡,开挖及支护量大。因此,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运行环境较混凝土面板坝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适应性相对较差。筑坝材料的工程特性及坝料加工:坝址区有丰富的筑坝材料,坝壳料级配良好,渗透系数大;混凝土骨料可采用,可满足土石坝坝型混凝土骨料使用。方案A与方案B均可就地取材,直接利用当地材料。混凝土重力坝需人工筛分骨料,混凝土骨料制备较土石坝多。坝体渗透稳定性: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型渗漏稳定性较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变态混凝土面层结合碾压混凝土联合防渗,渗透稳定性好。坝体抗震性能和坝坡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项目区为8°区,大坝设防烈度为8°,要求坝体抗震性能好。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型均为散粒类材料,均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从抗震性能比较,混凝土重力坝较优。坝体应力、变形特性分析: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三种坝型,坝体的应力和变形,防渗体的应力和变形均可满足设计要求,坝体结构设计合理可行,大坝是安全的。施工条件:从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分析,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除雨天不能施工,其余时段均可作有效工期施工,有效施工期为10个月,全年施工期较长。对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混凝土面板施工需避开冬季,坝体填筑可全年进行。混凝土重力坝在坝体填筑期对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较严格,夏季需采取严格的温控措施,冬季需采取坝体的保温措施,因此,气象因素对混凝土重力坝的施工影响较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和混凝土面板坝大。从施工导截流工程来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围堰可与坝体相结合,临时工程规模小。混凝土面板坝及混凝土重力坝围堰与坝体分离,临时工程规模较大。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布置围堰及截流戗堤的空间较紧张,围堰位置上移后,高度较心墙坝低。从施工总布置来看,混凝土重力坝需较复杂及规模较大的混凝土骨料筛分系统及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临时占地较土石坝大,且布置复杂。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强度平衡计算,坝基处理、坝体填筑和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护坡或混凝土面板)等工期,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为36个月,混凝土面板坝为32个月,混凝土重力坝约38个月。根据以上功能参数,各功能按10分制进行评分,最优时按10分计,较好按9分计,满足功能按8分计;根据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确定的工程技术指标及安全指标确定方案功能重要系数。 2.2.2成本分析 方案A的建筑工程费为7125万元,方案B的建筑工程费为6895万元,方案C的建筑工程费11314万元。各方案成本系数C(C=Ci∑Ci)如下:方案A的成本系数CA=7125/(7125+6895+11314)=0.2812;方案B的成本系数CB=6895/(7125+6895+11314)=0.2722;方案C的成本系数CC=11314/(7125+6895+11314)=0.4466。2.2.3价值分析价值工程要求方案应满足必要性功能的费用,消除不必要的功能费用,即要求功能费用比越高越优。通过价值系数计算,VA为1.1856,VB为1.2674,VC为0.7201,可知方案B优于方案A与方案C。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防渗抗震性能、应力变形特性及施工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及混凝土重力坝均有建坝条件,但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具有良好地形适应性、防渗性能和抗冻能力具有坝体结构简单、技术可靠、投资相对较少等特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方案优于混凝土面板坝方案及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因此,本阶段选定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为设计坝型。 3价值工程综合评价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现代社会,采用价值工程与水利工程节能设计评估体系结合方法进行方案的创新成为一种趋势。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找到最优的方案实现经济效益,更为价值工程和水利工程节能设计评估体系的运用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水利工程节能设计中,借助价值工程评价可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作者:刘静妍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 价值工程论文:桥梁工程教学价值所向 【摘要】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桥梁工程学习中的难度与不足,结合桥梁工程自身的课程特点,学生们在桥梁工程的学习中要着手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即一体化的cdio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桥梁工程的教学效率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并通过cdio模式教学在对桥梁下部结构的认知中的实践应用,得以证实了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应用的良好成效。 【关键词】 桥梁工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年对桥梁的地位已经做了充分的肯定,今天的桥梁仍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它作为土木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制造、检测、养护、维修等许多环节,这样完整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就要求教师能系统传授国家各类常用桥梁的构造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施工方法[1],并能让学生们了解近现代桥梁的发展及世界名桥、现代有代表性桥梁的构造原理、设计计算以及施工要点,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类型的桥梁构件到整体的设计计算、方案优化,施工方案的编制等。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很注重教师带动下的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为了能满足实现桥梁工程的实践性强这一要求,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桥梁工程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程每一环节,费心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正确地改进教学方法,真正通过桥梁工程课程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来实现。 一、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贯彻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完成课程设计———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在这个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上局限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有限的学习自制力,桥梁工程教学效果总是停滞不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道路桥梁专业教学的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桥梁工程学习的难度与不足。 (一)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能完全接受桥梁的基本构造、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不切实际,达不到学生们本应满足的学习要求,这种情形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发挥,学得不彻底,学得很累,就会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反感的情绪。 (二)由于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迫使专业课程教学时数更加减少,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清楚,并能给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步入岗位后快速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由于学校实践场地的缺乏,市场体制的调整,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学生们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施工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渐渐减弱。这种越来越弱的实践教学无疑对工程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四)由于应试教育这种单一考核方式的限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总是在被动与督促、应付考试中完成作业,缺乏自主性和学习的独立性,教师们应该经常变换测试方式,不管是小型的问卷还是很简单的一个比赛,都会让学生们蠢蠢欲动,积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针对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CDIO教学法 随着这些问题的增加与深入,教育专家们在深入探讨研究更有效的应对方法,而且也在就某个大学某个专业某个班级进行了求证,这就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3]-[4]。将这个亮点运用到桥梁工程的教学中来,主要分如下五个步骤。 (一)求索中思考,伴随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从桥梁的构造认知到桥梁的设计理论及桥梁的施工过程无不例外地都要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去倾听,去观察,去创造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去揣摩,讨论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氛围中不仅提升了老师讲授的激情,而且点燃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提炼教师教学素质的同时也升华了学生们的学习所求,在欲知中求学,在欲学中思考,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目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已知中设计,追寻着有效式、结论式教学 通过带着问题的求知,如愿以偿地将问题一一解决,开始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论要进行系统地设计,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精心地备课,必须要了解到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什么程度,自己首先设计一套版本,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通俗易懂的学习语言,这样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有利于今后对知识运用水平的提升[5]。这一过程的关键要让学生们大范围地动起来,爱动手操作的带动不爱动手操作的一起活动起来,设计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形成的知识汇总,然后可以比较不同的总结设计方案,说出优缺点,并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讲解,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加固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根基。有竞争才会有活力,有比较才会出真知,有结果才会有信心。 (三)真知中出成效,透露着新颖式、成效性教学 对任何课程学习的关键都是出成效,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课,成效会有一些延缓,但只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让学生们能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将其应用,可以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桥梁模型,熟知桥梁的类型与构造;从设计理论进行不同类型桥梁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亲自撰写一份某一类型桥梁施工过程的报告;参与周边可以联系到的桥梁工程建设现场的操作中来;做一个关于对某一类型桥梁发展的认识的课堂报告,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从枯燥的课堂学习中走出来,由封闭式、智能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创新型教育。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们提供原始资料,创作意图,逐步让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隐性的理论变化成显性的实物,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还凝聚了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创新中运作,完成着时效式、动态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发现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来运作问题,有了创作的作品,我们要进行实力的推广与绝对努力的运行,不断地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对外推广,参加更具挑战性的桥梁模型大赛,参加一些可行的简单的桥梁的整体设计计算;参与到实际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参与到桥梁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去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并能带动更多相关学科的深入学习。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要求学校科研部门根据桥梁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为老师们和学生们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五)成果中享受,分享着阶段性、战略式教学 思考,设计,实施,运作,过程艰难却又充满乐趣,不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在进行着密切合作,大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去将这种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去粗留精,强强结合,相互借鉴,展示成果,分享成果,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三、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下面通过教学实例来更加清晰地说明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带来的学习效果与成效。以学生们能对梁桥的下部结构进行明确认知为例。 (一)明确问题 1.桥梁的下部结构包括哪些基本构件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2.在设计图纸上基础、桥墩、桥台如何进行说明?3.桥墩、桥台、基础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性能最佳呢? (二)解决问题 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图表来将上面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根据工程图识读对应桥墩的桩基位置、编号、桩径、桩长、桩底设计标高,桥台的桩基构造、承台及肋板(台身)的形状、构造尺寸、顶部设计高程,还有台帽、耳墙、地系梁、墩身和盖梁的有关构造信息等。 (三)实施方案 有的同学就上述问题简写了一份对梁桥下部结构的认知的小论文,虽然简短,但很精准概要,让人一目了然,很快就能通过这篇短文对梁桥下部结构了如指掌;有的同学则是自己动手进行梁桥模型的制作,过程简单,构造简单,但让人一睹为快;还有一部分同学利用所学CAD绘制出很生动的梁桥图,简直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运行成效 最后通过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及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过程,我把他们的期末考核成绩同往届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实际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图来说明:学生们在使用cdio模式教学前和使用cdio教学后低分比例降低,高分比例明显提高,足以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性,所以虽然使用这种模式对于老师来说非常辛苦,但是也要去尝试,也要努力将这种工程模式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受益,让更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论 中国从2005年由汕头大学工学院开始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予以实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年1月8日-9日,“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广东汕头开幕,会议由汕头大学主办,在“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来自包括“985”、“211”等130多所高校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6]。推广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也要逐步跨入到这项改革中来,让更多的学子和老师能尝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甜头,带动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 作者:邢蓉 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价值工程论文: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价值研究 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进行阐释,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升级和优化,其能够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尚未对信息技术进行普及应用。建筑工程负责人要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和变革,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环节。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质量管理和施工进度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益。 1.1对整体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满足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诉求。其能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立足于全局对建筑工程管理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规划,并对其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升级,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预算、资金控制和监工监控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整体效益的提升。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核心任务为背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模型进行构建,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质量[1]。 1.2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在建筑企业内部系统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实现建筑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建筑公司要注重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构建,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为背景,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局化管理和控制。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缓解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决策质量。 1.3降低管理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费用和资金比较多。其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对采购环节进行落实,最大程度降低了建筑工程管理成本。例如,应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建筑企业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双方贸易便利度,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企业的选择空间,有效节约了原材料采购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信息技术实现了双方交易的透明化,有利于建筑市场的正当交易和公平竞争,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管理采购环节的优化。建筑工程负责人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大型设备、现场施工和合同等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控制,最大程度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标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成本[2]。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建筑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建筑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并实现了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很多建筑企业开始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构建,使建筑企业能够借助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实现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 2.2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但是人们对信息化程度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当前,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实现网上接发邮件和网上交易就是信息化管理。但是,其并未应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工作流程、资源、工程成本和项目风险等进行评估和预测,导致建筑企业并未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很多建筑企业负责人认为,信息管理会使建筑工程管理过程更加繁琐,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很多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全面实施。 3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比较复杂,其涵盖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施工要素和工程管理要素也比较多。例如,建筑工程前期需要进行招投标工作和图纸设计等,其中涉及到很多繁杂的管理要素和数据计算。建筑企业要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对一体化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同时,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施工规划、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人员管理等,都加大了建筑工程整体管理难度。建筑工程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涉及到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建筑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建筑企业提供广阔的信息化管理空间。 3.2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要注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实现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相互协作,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其涉及到的合同和相关要素等进行信息化评估和管理,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升级和优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不同建筑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模式,建筑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特性和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诉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确保其与建筑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建筑工程管理目标相契合,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和应用效果。 4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企业负责人要打破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将新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成谷南 单位: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基建科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建筑成本控制之我见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价值工程的绿色成本建筑控制,首先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节能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使用,并对当前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走向等做了简单分析,最终提出在价值工程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相关的看法。包括价值工程的基本理论,对目前的绿色建筑的功能分析,价值工程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成本掌控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 价值工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 绿色建筑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环保型建筑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以及舒适性强三个功能。目前这些功能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但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绿色节能技术 (一)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结构的巧妙设置实现居住的舒适性,并通过对区域环境内的空气净化等措施实现健康的要求。而其多样化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节能建筑技术的充分运用。当前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降低负荷。降低负荷涉及到对外墙保温系统、外窗系统以及外遮阳系统的负荷的降低技术。二是环保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主要涉及到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以及中水回用系统等方面,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能源节约。三是节能系统和节能技术的优化,例如置换式新风系统的有效运用和升级。 (二)具体使用 节能技术在通过的建筑设计中有着不同的具体使用方式,但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节能技术的运用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布局减少建筑能耗,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的外观和朝向的设置;二是对绿色建筑的外部进行保温能够有效减少能耗;三是对建筑的区域环境进行合理掌控以实现系统性能耗减少,主要体现在空气处理技术和室内通风设计等;四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洁净资源等,例如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五是引入中水体系,减少水资源耗费;六是设置科学的照明方式,降低照明的消耗,主要是通过日光的有效利用减少白昼照明的消耗。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指,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时期内,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发挥在最大程度,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其基本内涵可总结为: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般来说,其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能源节约、回归自然以及健康舒适,旨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实现建筑技术的升级和建筑功能的升华。绿色建筑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节能技术,不仅实现建筑能源和使用能源的节约,还能给居住者带来良好的舒适性,以及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促进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近几年,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 三、价值工程下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 (一)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这一理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叫做迈尔斯的员工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价值工程的主要指导意义,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功能解析的研究,最终实现在最低的成本耗费下,实现研究对象的必需功能和作用的一类技术性的经济管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价值工程这一理论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其对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而在建筑领域,价值工程被广泛认为是涉及到整个建筑过程的重要决策方法,其涉及到了建筑过程中的功能分析、成本控制等。功能和成本是价值工程的中心术语,三者的关系式为V=F/C。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表示成本。 (二)绿色建筑功能分析 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包含六大类,即能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区域环境、节约水资源、节约建材、室内空气质量、运营管理六个内容。其体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可持续使用能源系统的引用,包括环保型的建筑原材选择等。以使绿色建筑在从施工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保证能源消耗的一定控制,体现可持续性原则。二是节能功能,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节能性主要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居民的正常能源消耗的降低和控制,例如水、电以及天然气等。三是舒适功能,包括良好的采光、照明技术的采用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保证等,以使居住者有良好的居住体验。 (三)价值工程理论应用 给予价值工程的绿色建筑的理论应用,主要从分析建筑的基本作用的角度出发,充分借助社会各界的智慧,研究如何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相关资源,包括施工技术、施工原材料等,以为客户提供既节能,又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的造价越高,其环保功能和综合使用价值则越高。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价值工程是掌控建筑成本的有效手段。要从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将建筑的必需功能与客户的需求相结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价值工程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关键,是如何将科学的施工方案设计与节能技术进行有效结合。 (四)实现方式 价值工程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在保证建筑的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主要通过对各项节能技术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优的技术。二是对各项技能技术的最终作用进行比较,选择耗费成本较低,同时能够促进环保性增强的技术。三是在保证建筑增量稳定的基础上,对各项节能技术进行解剖分析和优化,以通过技术效果的提升,实现绿色建筑功能的提升。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节能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以实现建筑功能的扩大,但此时建筑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总之,其价值工程的实现核心,是在使绿色建筑功能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将绿色建筑的成本掌控在一定范围内。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经济发展与天人和谐相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建筑对社会发展和人们居住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的控制是绿色建筑得以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发展节能技术,并将其与成本掌控、项目控制等有效结合,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甘华明 单位:四川欧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与价值工程管理应用 摘要: 现如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一般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而这与现代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人员一般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经济型,而将价值工程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对此,本文首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价值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工程;项目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征,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应借助价值工程取代原有的重成本和重质量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成效。因此,对价值工程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至关重要。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此,既要承担风险又必须发挥创造性。项目的创造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水利水电工程执行项目的时间比较长,且在任一时期均有指定的使命和目的,为确保项目使命的完成,在项目的执行当中运用动态控制的方式,阶段性地查验实际值和计划目标值的差别,运用一定的策略来修正它们之间的差额,并拟定新的规划目标值,从而让项目的执行结果渐渐的与最终目的相吻合。 3价值工程概述 3.1价值工程基本概述 价值工程由美国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价值工程的含义是指本着工程功能有效发挥和实现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应的成本维护及成本管理等活动,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耗费最低的状况下,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和效果。价值工程始自功能需求,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间的关联性,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及成本量化等措施,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和优化。从这一层面上看,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理念及目标上趋于吻合。 3.2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性 3.2.1协调施工目标 施工时间短、施工成本低和施工质量高是项目施工追求的目标,单个目标容易实现,但刻意追求一个目标往往会背离其他目标。例如,为了追求施工质量往往会延长施工时间。这三者协调统一,均衡发展才是施工追求的真正目标,价值工程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点。通过对项目进行功能分析,了解设计要求,组织、及环境特点,整合步骤,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节省时间。另外,通过项目分析,还能明确目标,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质量。 3.2.2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价值工程,可以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剔除、精简,节省施工成本,这是工程投资者愿意看到的。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想要的回报是每个投资者选取施工企业的参考标准,做好价值工程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办法。 3.2.3推动企业转型 企业转型是当代企业的发展主题,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离不开创新。创新包括技术性创新和管理创新,价值工程的应用就是管理创新的体现。价值工程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展开分析,剔除掉那些习以为常的多余功能。每次工程的实施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创造一个新的价值———功能体系来节约成本。 4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1在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组织设计要考虑到施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以此对施工的细节问题进行组织规划。价值工程能够降低工程投标价格、增强施工合理性、提高团队创造力。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设计文件、施工现场考察、外部环境考察、市场价格调查、行业竞争情况等。②合理定制施工方案。③合理分配资源。④新科技技术的使用。⑤对临时工程和工程分包商进行功能分析。 4.2在材料及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施工材料成本耗费较大,约占整个水电站工程总投资的50~70%。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应用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分析方法,收集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在施工管理中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树立成本控制理念,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选用施工材料,以最大化地保障工程成本与工程目标的契合。另外,在施工机械设备上,应该从现有的机械储备考虑,综合考虑工程特征进行采购和功能更新,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及施工设备的节约性、环保性及安全性。 4.3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管理的对象是管理制度,价值工程在施工管理中有以下几方面作用:①明确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率。②引入更多测评指标,增强决策合理性,提升决策水平。③集合众人智慧开展头脑风暴,增强团队凝聚力。④为投资商解决投入成本,提升施工企业竞争力。确定施工目标是价值工程开展的首要步骤,包括传统目标和战略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协调施工质量、施工时间与施工成本,还要从客户的看法、企业自我提升、企业的利润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施工目标后要衡量各个施工目标的重要性,常用的方法有:逻辑评分法、环比评分法、多比评分法等等。 5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5.1工程概况 某施工企业城建某水电站大坝土建工程以及安装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有坝基开挖、混凝土浇筑以及闸门安装等等。该施工企业项目部结合施工实际需要,设计多个部门对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包括开挖部、合同部、施工部、财务部、技术部、物资部、综合部、安全部、质量部。在坝基开挖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应该相互配合,协调分工,这样才能够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在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项目运作逐渐开始暴露出管理问题,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对此,项目管理层采用价值工程调整项目机构,以期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施工效率。 5.2价值工程的具体运用 5.2.1功能评价 项目部专门成立价值工程小组,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应用价值工程。首先,功能评价。对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解和统计,然后计算出各个部门实际成本。在9个部门中,有8个部门具有多项功能,因此,需要将各个部门的人事、行政功能进行分解,然后单独成立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物资部仅具备一个功能通过各部门的功能计算出显示成本指数。综上所述:①开挖功能与技术功能的价值指数比较低,由此说明,功能要求远小于现实成本。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适当减少人员投入。②质量功能的价值指数远超过l,由此说明,功能要求大于现实成本,因此,为了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可以适当增加人员投入。③财务、安全、成本、行政等功能的价值指数约为1,由此说明,现实成本与功能要求差距不明显,而这就说明,现实成本能够基本满足功能要求,不需要进行改进。 5.2.2改进措施 该施工企业通过功能评价,项目领导层最终决定,将质量部与技术部合并为一个部门,取消开挖部,并且将开挖部工作人员分配至其他部门。通过这种改进措施,能够有效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减少各个部门实际成本,利于功能的实现。 5.2.3应用效果评价 目前,该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已经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合理的改进措施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施工需求。 6结语 价值工程创造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项目情况,把握项目基本点提出管理策略。优秀的价值工程不仅会作用于项目本身,而且还会对工程施工行业以及材料行业等相关行业产生影响,有利于企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作者:杨旺龙 单位:湖南北山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浅论 【摘要】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正在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建设工程市场的高度繁荣使很多企业加入到竞争中,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的工程利润空间逐渐压缩,因此,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通过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确保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价值工程;方法 施工项目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所有费用支出的总和,其一般主要以材料费用、机械设备使用和购置费用、工程人员费用等,如果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则会导致其工程成本在施工阶段失去控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会大大降低其利润空间,所以施工成本控制已成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便是施工企业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可以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生产周期,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实现对成本系统控制的方法,并且在很多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均证明了该种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势性能。 1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又被称为价值分析,是指将产品功能分析作为核心,以提高产品价值作为整个活动的最终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产品各项必要功能的一种组织活动,价值工程的基本公式为V=F/C,其中V代表产品的价值,F代表产品的功能,C代表产品的成本。结合价值工程的公式可以确定企业一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企业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利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便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企业在保持产品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其功能,可以提高产品的总体价值;企业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利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其价值。 2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在发展中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施工企业认为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工期来完成建设目标即可,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收益,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也是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不重视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虽然施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其在成本控制中考虑最多的是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所以这种管理观念落后的情况极大的制约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 2.2组织管理不合理 施工企业要认识到施工成本控制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生产周期,项目部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并且要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中,而这种组织管理结构下会导致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出现一定缝隙。项目部对公司管理结构进行合理的缩减,合约部在运行中不仅要负责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同时也要负责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这样可能会引起合约部在工作中出现人员配置不足、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可以说组织管理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2.3成本控制其他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成本控制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施工企业过于重视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无论其采用那种成本控制方法均没有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始末,在投标、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造成一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控制成效与企业自身效益、工程质量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要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以便于帮助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有效降低成本,帮助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3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应用流程 3.1确定价值工程分析对象 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中首先要确定价值工程的分析对象,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设工程项目方案便是其分析对象,通过对各个分系统功能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后,最后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综合优选,在满足建设工程项目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来找出最优的方案。 3.2收集数据 施工企业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中确定其分析对象后,需要对关于分析对象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例如,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经济指标资料等,产品的维护费用、材料价格以及基准折现率等,施工企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确保其准确性,这样才能保障价值工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提高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绘制功能系统图 施工企业在数据收集结束后需要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功能目标,并要在此基础上来完成功能系统图的绘制,在功能确定过程中主要以结构、装饰、隔音以及样式等方面,并要通过对其进行整理来确定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这样才能确保绘制出的建设工程项目功能系统图可以满足其要求。 3.4计算功能系数 施工企业在计算功能系数过程中需要确定功能比重的因子,根据功能在分部工程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比重,建设工程项目功能比重因子的确定一般需要用户、设计单位以及施工企业来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功能比重因子可以满足其成本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对功能系数进行计算,该阶段的计算中不仅要将分部工程功能分析表作为依据,同时也要结合功能比重因子来合理计算出功能系数,施工企业在该环节中需要利用分部工程分数和施工项目总得分之间的比,来确定该分布工程项目的功能系数。 3.5计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施工企业在对成本系数进行计算过程中需要结合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该阶段主要是确定某项工程的预算成本总额,在结合分部工程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来完成计算,其公式主要是:成本细数=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总成本的计算方式来完成计算。施工企业在对价值系数进行计算过程中以分部工程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的比值来确定。 3.6确定改进对象 施工企业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后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诊断以及改进,通过上述功能系数、成本系数、价值系数的计算可以充分反映出各部分功能的价值系数大小,如果在计算过程中确定该建设工程项目的V小于1,则证明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要大于功能,施工企业有必要结合相关信息来对原施工方案进行持续的改进。 4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方法 某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其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要流程: 4.1功能系统图的绘制 施工企业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完成功能系统图的绘制,这也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第一步 。 4.2功能比重的计算 功能比重是指工程某项功能,在整个建筑工程分部工程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利用量化分析的形式来确定其所占有的比重,在工程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支撑下确定了上述几个功能的比重。 4.3确定功能作用比重的修正表 施工企业使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过程中,需要对已经分析出的功能比重来对其进行比对,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来完成分部工程项目中功能作中比重比重修正表。 4.4确定价值分析的对象 施工企业在面对上述计算过程中其系数小于1的环节均要对其进行价值改进,该工程项目中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以及装饰工程等需要进行改进,施工企业在确定其改进对象后需要有项目经理召开会议,在相关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撑下,深入分析导致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以便于帮助施工企业达到提高建筑工程功能或降低工程成本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确保该建筑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通过上述工程案例的分析明确了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其不仅实现了主体结构和装饰工程功能设置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使用价值的目标,对提高所有分部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使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可以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5结语 结合案例说明了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具备很高的应用优势,帮助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通过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来进一步提升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在具体应用中的使用价值。 作者:钟宇凡 单位:惠州市城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安全经济效益探究 【摘要】 安全经济效益和传统型的经营投资存在差别,安全投入无法带来直接显著的收益,安全的经济效益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安全经济效益是潜在的一种力量,因此需要对其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来深入研究,有助于体现企业中安全投入的实际价值。分析金属矿山的生产状况来看,其安全生产的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恶性事件,安全生产的形式相对严峻,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金属矿山企业一共发生伤亡事故798起,死亡人数912人。很多金属矿山企业对于员工的安全重视度不足,缺少安全意识,认为只要没有安全事故发生,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十分安全的,前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投入都是浪费行为,忽视了安全投入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基于价值工程的金属矿山来分析其安全经济效益,利用量化价值的方式来展现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 价值工程;金属矿山;安全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的理念更加突出,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也在不断努力,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来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提供规范和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概念着重体现在矿山企业中,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金属矿山的死亡人数庞大,是国内除了道路事故和煤矿事故之外的第三大安全事故集中地,安全事故的产生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很多金属矿山企业面对安全事故采取忽视或者简单处理的方式,在安全投入上缺乏实际行动,因此文章立足于此,分析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效益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职业安全的价值体现,督促企业实施安全监督和管理,有助于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安全经济效益 安全经济效益表现在很多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综合效益,例如,其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量化的形式来反映,例如,事故的直接损失下降了多少等,但是多数的企业安全经济效益无法通过量化的数据来显示,甚至部分可以采用数据显示,但是无法用具体的货币量表示,例如,劳动条件的改善,员工劳动强度的降低、生产的安全性操作和劳动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幅度等。根据安全经济效益的定义可知,对其进行量化的绝对值可以表示成,安全效益=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相对值可以表示成,安全效益率=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100%。就某种层次上来看,诸多关系到安全经济效益但是无法通过量化指标来展示的东西更能够展现出企业的安全经济效益本质。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表现形态可知,其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分成近期和远期两部分,在效果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例如,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其本身不会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其主要通过减少事故发生来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由此来体现安全经济效益的价值,体现出一种间接价值。安全经济效益还具有后效性,安全在降低安全事件、减少经济损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考验下或者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安全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后效性。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长效性,其在措施实施过程中有效,在措施功能缺失之后依然会发挥作用,例如,对核污染进行防治之后,当下产生作用,同时产生了长效利益,为后代人造福。 三、安全经济效益的估算 (一)安全投入的估算 企业的安全成本主要包含了生产计划阶段的成本开销、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开销和生产损失部分,因此需要分别介绍各个阶段的成本和损失,首先分析生产阶段的成本开销,主要包含对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其中包含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设备工具的购置、物料、方法和制度的确定、环境的确定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来分析针对可预见事故的预防成本投资,例如,生产设备停止工作、危险作业和员工受伤的情况时,企业需要在设备和救助上花销。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上的投资、企业运营过程中安全成本的投资,企业在固定费用上的开销,变动费用开支、保险费用开支、特殊费用开支等构成了企业的安全投入。 (二)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的估算 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主要包含:第一,直接经济损失,其主要项目涵盖伤亡支出费用、财产损失费用、救援费用和善后费用。第二,安全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员工生命安全、健康和环境等不良影响上的损失,很难对其进行精准的量化,常使用“直间比”的系数进行粗略的估算。 四、金属矿山安全经济效益分析 安全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出安全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安全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能够对企业的安全活动进行衡量,分析其好坏、安全设计、安全目标和安全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求。金属矿山工程十分复杂,作为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来看,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必定存在的,且危险因素处于变动的状态中,因此为了避免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安全投入来阻止,形式上是一种劳动消耗的状况。首先来分析金属矿山安全投入“减损效益”,安全投入的减损收益主要通过金属矿山的安全投入来计算出事故总量和事故损失,通过事故损失的减少来衡量收益,因此减损效益等于前期的无安全投入中事故损失和安全投入之后事故损失的差额,根据事故损失理论来看,事故损失的大小主要受到事故类型和事故严重程度和企业的事故防范能力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时候,金属矿山的安全防范能力主要受到安全投入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事故造成的损失看作是金属矿山安全投入的函数I,事故损失定义为L函数,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L=f(I),由此可见,当f(I)≤0的时候,公式呈现单调递减的状态,说明事故造成的损失会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加降低,当安全投入无穷大的时候,事故损失接近于固定的数值,主要原因和金属矿山的危险作业有关,更高的安全投入也无法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当企业的安全投入数量保持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安全水平相对固定,在此基础上增加安全投入效益有限,甚至出现安全效益降低的状况。根据安全经济效益的性质,将企业的减损收益和安全投入通过关系曲线来表示。其次来分析金属矿山安全投入的增值收益,增值收益主要表现在安全投入对金属矿山企业的技术保障和功能保障,是对金属矿山企业的一种维护,不断企业什么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其生产保障和维护作用都是一直存在的,且该种作用贯穿于企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针对于金属矿山企业而言,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条件的提升等都是安全投入的内容,都可以利用安全增值效益来对其进行衡量。 作者:张贵永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价值工程论文:微观绿色物流价值工程实践 摘要: 绿色物流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本文在微观层面对绿色物流,即微观绿色物流,做了个较深层的阐述。其包括微观绿色物流的涵义,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工程理论,给当前绿色物流理论探讨与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关键词: 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价值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同时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倡导和实行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多角度对目前的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这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物流简述 (一)绿色物流涵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同时生态伦理学也迫使社会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二)什么是微观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绿色物流的各功能要素: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因此,绿色物流还可以这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一是微观层次,在物流的具体层面来实现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控制,即微观绿色物流,也就是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物流(如生产物流)、物流企业或承担相应物流功能的企业。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要求做到没有环境污染,通过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宏观层次,社会层面的绿色物流,即可相对称之为宏观绿色物流。 二、微观绿色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绿色物流具体内涵 微观绿色物流,在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物流之间与企业内部物流的各个过程,包括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储存管理、绿色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等过程。绿色供应商管理是要从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上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罚款?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包装?在生产管理上,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吸收,易加工且加工无污染或污染小,生产应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等。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配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率和货运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绿色储存管理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实现绿色储存等。绿色流通加工与装卸管理要求在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微观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物流的微观层面,在上述物流的各个物流功能环节中,每一环节的运行效率须以前一环节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在绿色物流理念指导下,前一环节每多一份的有效成本投入,对后一物流环节的实施能带来更好的便利性或效率,或能有效降低后一环节的绿色运营成本。同样,前一环节在绿色物流运营方面的有效投入做出相应减少,则后续物流环节为了实现正常的绿色物流运营而必须付出比正常水平更多的成本。如更好的包装材料,提高了物流包装主体的成本,但确提高了后续物流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输货损率等,有效降低了后续物流主体的成本。如上所述,微观绿色物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投入成本(或相对最低投入成本)满足物流功能需求;二是如何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物流的各环节主体之间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在绿色理念下,有效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此二者是目前微观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个很多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与建议,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实践中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具体办法。在此我想结合价值工程理论对上述微观绿色物流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依此思路对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做一个初步探讨与拓展。 三、微观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实践 (一)价值工程概述 现代管理学对价值工程的定义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节约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数学表达式:V=F/C,V为价值,F对象的功能,C即成本,其核心是对产品的进行功能分析,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高价值的途径:双向型、改进型、节约型、投资型、牺牲型。 (二)价值工程理念在微观绿色物流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本质涵义即是用设法通过成本功能分析,用有效经济的方法达到产品要求的功能。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理念,即通过成本功能分析,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满足后续物流环节需要达到的功能。 1.改进型:理论原义是指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提高产品的功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改进型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管理中,即在每一个物流过程中,在不改变物流成本的前提下,使物流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或价值。如同样的包装成本,同样的包装材料,通过包装形式或结构的改进,提高搬运装卸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对包装的改进,有效降低货损率。这种理念物流的微观层面,即企业物流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当然宏观层面,社会物流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可以应用此理念来进行管理与指导实践,整个国家的物流业更环保更高效。 2.节约型: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节约型理念要求在微观绿色物流过程中,在满足各环节物流功能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目的。这种价值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实践中,其效用最高。它可以在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微观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节约型理念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绿色物流核心观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利润率低,如不对此现状加以改进,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型: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的提高。在绿色物流实践中,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各物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本环节或本企业成本,为下一环节或下游物流企业提供超出标准的服务或效用。这种理念是以企业牺牲自身较小的利益换取高效用的物流功能价值,为下一环节主体或下游企业赢得额外利益或价值。显然这对于企业个体是存在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问题,除非是较大型企业内部的统筹协作,否则在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具体实施还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整个社会这个理念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牺牲型: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这个涵义引申至微观层面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即要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牺牲下一环节某些功能指标,最低限度满足下一环节物流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本环节物流成本。这种绿色物流理念在微观层面,存在与投资型理念同样的实践矛盾,即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问题,只不过利益相对方交换了位置。同样,该理念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统筹管理或整个社会绿色物流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工程角度,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主体采取任一种成本功能模式都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成本,来获得相对高的功能效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模式,其沟通协作、谈判等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间对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都须具体商定。本文只是针对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作者:吴义军 单位:湖南省娄底技师学院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水电项目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数量及规模上都有所扩展,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状,其中尚存在价值理念不强,价值工程实际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短板。本文围绕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结合相关案例,探究其应用的意义、途径及要点。 【关键词】 价值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征,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应借助价值工程取代原有的重成本和重质量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成效。 1价值工程基本概述 价值工程由美国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价值工程的含义是指本着工程功能有效发挥和实现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应的成本维护及成本管理等活动,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耗费最低的状况下,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和效果。价值工程始自功能需求,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间的关联性,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及成本量化等措施,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和优化。从这一层面上看,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理念及目标上趋于吻合。 2价值工程的重要性分析 2.1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原有的管理方式主要集中在成本及质量管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充分兼顾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造成两者的割裂。应用价值工程管理手段,可以就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区域、施工设计、施工结构、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统筹,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既定的管理目标下达到工程成本节省与工程质量提升的管理效果,由此也使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账目管理上更加科学透明。 2.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工程形式相比,其整体性、复杂性、风险性及动态性要更高,涉及到众多分部工程项目,如水工基础施工、水工管道铺设及测验、水工建筑物施工等,其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如不能对其有效协调,极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受损。借助价值工程,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周期、功能及价值出发,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更具针对性,在价值工程理念及方法的指导下,各施工分部之间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会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质量的提高。 2.3统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促使工程项目实现成本、质量、周期、效益的协调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牵扯到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资金、工程人员等多个方面和环节,极易在管理实施中出现各部位施工目标相交叉的情况,引发施工目标间的摩擦和分歧。价值工程模式可以对施工目标及工程功能进行量化及价值分析,从而可以使各环节的施工目标趋于一致,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目标的达成。 3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要点 3.1案例概况 山东大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实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注重运用价值工程这一管理模式,积累了众多管理经验,并总结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的相关要点。巨野县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程是公司承建的首个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在该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中,公司管理人员注重从施工材料选取、施工设备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 3.2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1)水电工程材料及设备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成本耗费在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50%~70%。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分析,对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在施工管理中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在施工材料上根据该工程所需的混凝土坍落度需求,选择了塑性混凝土这一施工原料,以最大化地保障工程成本与工程目标的契合;在施工机械设备上,从现有的机械储备考虑,结合工程特征,进行了必要的采购及功能更新,确定了混凝土拌和站、抓斗、汽车吊等施工设备,保障了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及施工设备的节约性、环保性及安全性。 2)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价值工程的应用。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全面涵盖了工程施工周期、投资造价、施工资源配置等环节,在这一阶段采用价值工程,可以对工程的整体投资加以有效控制和优化,保障各部位施工人员发挥其主动性,最终完成工程预定目标。具体到本案例中的工程施工组织,工程管理人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运用了价值分析方法:首先,对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水文情况、电力保障、料场设置及区域内的气象情况、环境因素、法律法规等诸多信息进行收集。其次,对设计文件加以整理。如设计图纸、施工文件及必要的法规及规范等。第三,对各类价格因素进行统筹。如该区域施工人员劳动力价格、施工材料价格、施工机械设备采购及租赁价格等。第四,结合本公司以往的施工实践,对施工成本及施工流程进行比对,确定适用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并重点分析塑性混凝土这一新施工材料带来的施工成本及施工程序的变化。在对以上施工组织设计要点进行汇总后,施工管理人员制定出了质量、进度、环境、成本相结合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涵盖了工程承包方式、项目施工实施机构、各施工分项目标管理、施工资源调配等环节,在这一环节应用价值工程,在优化施工决策、增强项目管理水平及效率等方面作用突出。在对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管理时,工程管理人员将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出各自的目标权重,从而使各施工目标的关联性更强,日常施工管理的目的性及针对性得以提升。结合企业战略及定位,施工管理又进一步对各个目标所具有的功能指数及目标权重加以确定,以此来对施工目标所需耗费的现实成本加以明确,确保该水利水电工程既满足基本项目功能,又达到成本优化的管理效果。例如,在对目标权重进行分析后,施工管理人员着重对施工铺料及碾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选用进口维萨板作为基本模板;采用斜层碾压技术,缓解坝基固结灌浆及塑性砼基于工程的影响。此外,为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成本与目标权重相符,工程管理人员还强化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并将工程后期保修保障期限加以延长。 4结语 综上所述,价值工程凭借其节约成本、项目质量、功能需求、寿命周期等方面的作用及功效,能够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相结合,发挥其统筹质量、成本、效益等环节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广泛普及推广价值工程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丽 陈佳荣 单位:山东大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应用 摘要: 成本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其不紧关系着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情况,更决定着企业的社会地位与竞争力度。探索将产品功能与成本进行对标审计的方法,进而以剔除过剩功能及降低现实成本为改进方向,使成本与功能比例更加合理化。 关键词: 价值工程;成本管理;审计 军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然而,在长期的行业垄断过程中,形成了军工企业重质量控制,轻成本核算的思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利润、所得税费用等项目的正确性,在推进全价值链体系精益管理的今天,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价值链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应在成本管理审计上下功夫,做好领导的参谋,企业的经济卫士。 一、成本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产品的成本管理控制分为三个阶段:事先控制——对投产前设计成本的控制;事中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人工费、动力费、辅助消耗等的控制;事后控制——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中,产品处在不同生命周期内,其竞争中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在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内,企业只有从成本管理为竞争着手,严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合理降低产品成本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价值工程存在的必要性 (一)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是指以产品或作用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生产或使用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的所需功能要求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数学表达式:V=F/CV——功能价值F——产品功能目标成本C——产品的功能成本 (二)价值工程的意义 (1)价值工程是结合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为一体的综合分析过程,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其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提高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2)价值工程强调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获取新方案,创造新功能,从而简化产品结构,节约材料与能源,使得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提高。(3)价值工程是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各环节人员的知识、经验和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产品设计,以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 三、价值工程在成本管理审计中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 生产活动涉及采购、生产、保管等多个环节,了解某型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分厂适用的成本核算制度,收集领料单、退料单、存货盘点表、材料费用分配表、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产量统计记录、材料单位消耗定额等反应直接材料消耗的资料,工资计算表和工资分配表等反应人工消耗的资料,以及动力消耗分配表和制造费用分配表,不合格品生产记录、半成品内部转移情况、产品入库等其他资料,掌握构成成本费用的精髓。 (二)复核资料阶段 将生产部门提供的产量统计表与财务部门提供的产品成本计算表和产品明细账进行对比,验证产品数量是否相符;将产品入库单与生产车间的完工记录台账进行对比,查明产成品完工数与入库数是否一致;将库房材料领用量与生产部门统计记录进行对比,查明材料领用量与消耗量是否一致;将财务部门记录的人工成本与生产部门记录的工时和工资标准之积进行对比,查明人工费用是否准确;分析各月动力费和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生产线的分配是否一致。 (三)数据分析阶段 1、产品功能成本C的计算 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将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转换成功能成本。当一个零部件只具有一个功能时,该零部件的成本就是其本身功能成本;当一项功能要由多个零部件共同实现时,所用零部件的功能成本之和就是该功能的成本;当一个零部件具有多项功能或与多项功能有关时,就需要将零部件成本根据具体情况分摊给各项有关功能。 2、功能目标成本F的计算 功能目标成本,是指可靠地实现用户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可以是企业预期的、理想的成本目标值。功能目标成本值得确定主要是采用功能重要性系数评价法。常用的打分方法有0-1评分法、0-4评分法、多比例评分法、环比评分法等,下面以0-4评分法进行探讨。熟悉产品的人员参加功能评价,按照功能重要程度一一对比打分,F1比F2重要的多,F1得4分,F2得0分;F1比F2重要,F1得3分,F2得1分;F1与F2同等重要,F1得2分,F2得2分;F1不如F2重要,F1得1分,F2得3分。 3、分析功能价值 当V=1时,表明功能的现实成本与实现功能所需的最低成本大致相当,一般不需要改进;当V<1时,表明评价对象的现实成本高于功能要求,对此需要剔除过剩功能及降低现实成本,使成本与功能比例趋于合理;当V>1时,表明功能价值高于成本价值,原因可能是功能与成本分配已较理想;当V=0时,应进一步分析是否可以取消该部件。在审计分析中,我们会将V<1和V=0的情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找出改进的方法。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结合实地存货盘点,查找差距,制定改进目标,落实改善措施,形成PDCA循环审计,可以为企业领导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全过程成本控制与价值创造。 作者:刘丽娜 单位:辽宁北化鲁华化工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绿色建筑价值工程投资决策应用 摘要: 绿色建筑工程是一种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对于降低工程建筑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绿色建筑工程作为着手点,集中研究了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价值工程理论;应用 绿色建筑工程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的新型建筑工程,旨在为使用者营造舒适健康的最佳使用环境,而价值工程的意义在于寻求到最合理的成本以实现扩大建造效益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由此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含量。 1价值工程的内容 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是在将经济目标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情况下,要求现代的管理技术必须注意经济效益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对功能系统的准确分析。该方法是以提高建筑工程价值为最终目的,以最低的建造维护费用实现建造功能的一项科学分析方法。实现价值工程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建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落实方法论,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内容。工程价值和费用往往具有固定的关系模式,经过专业人员长时间的研究,这种关系以公式方式表现出来即为:V=F/C(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建筑的功能,C表示使用费用)。这套公式为评价建筑产品的价值和成本、功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衡量标准,同时也为实现最低的建造花费提供了方法保障。 2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可行性 2.1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 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中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两者在核心要求上也是一致的。“绿色建筑工程”这一概念也带给人们一种新型的居住生活理念,绿色建造的过程顺带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成为价值工程的题中之义。价值工程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所研究建筑物的价值,而绿色建筑工程是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完美结合的产物,兼顾多种价值的绿色建筑工程自然成为经营开发者和投资者所追捧的对象。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把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中,更加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上的绿色建筑工程始终将其绿色理念作为根本立足点,这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现今大热的建设理念。完成绿色建筑工程对过去陈旧建筑物的替换,也更有利于填补过去建造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缺失和减少各种资源的损耗及浪费。 2.3绿色建筑工程和价值过程能够共同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人们时常会面对买得起产品却用不起的情况,这是因为要维持产品的使用往往还要花费资金投入,建筑物行业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栋建筑物的花费不仅仅是在购买时候产生,之后维护运行也会花费大量的费用。绿色建筑工程不仅涉及到最初的建筑成本,还有后续不断投入的运营、维护成本,这些又统称为全寿命期的成本,具体包括了:初期设计、招投标投入、签订合同、施工至竣工的验收以及建筑报废需要翻新或者拆除所产生的费用。就目前来看,制约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绿色建造的成本造价过高,由此很多购买方会望而却步。但价值工程的介入则能够为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更优的方案,设计费占到工程费用的1.5%到2%,其比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较小的,但对整个工程的最终造价影响率却高达75%以上,从而保障了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1估算目标成本的方法 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是实现投资决策准确化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建筑项目在分析价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估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能起到分析、控制和指导的作用。在估算时要进行模糊样本的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的材料和估算目标认真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绿色建筑工程成本估算是具有现实适用意义的。模糊识别,具体是指模糊模型A1A2A3•••An作为估算域U中的子集,其中被识别的对象B也被预设为模糊,再计算对象B与模糊模型Ai的贴近程度(其中i等于1到n的任意值),经计算得出B与哪一个具体子集存在最小的贴进度,则认定其属于同一类。当对于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对以往出现的具有同样相似特点的建筑进行资料收集,对其外形特征、结构特征和性能特征按照上述模式方法和一定的科学原则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对各个因素对应的隶属函数进行确定,紧接着根据其贴近程度大小选择出与要估算的建筑项目最相似的三个子集,最后再将这三个子集所代表的工程单方造价采用取其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出其平均值,所求的数值则为绿色建筑工程估算的项目成本值。 3.2确定功能要素权重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其功能指标还是较为繁多的,其中有些指标的权重还十分模糊。通过对设计阶段的各项指标进行的功能评价,往往能够帮助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配。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应该同时兼顾了购买者的要求与设计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价值工程功能评价内容的系数值也是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的平均值,评价功能与其权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虽然这种将权重评价进行量化的方式比较困难,并且难以实现精确的估算,但同样模糊计算的方式能为其评价提供有效手段。模糊评价是具有综合性的,其方法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即绿色建筑工程的特征,列出评价的矩阵,通过对这些函数的评判,给对象评判的指标并按照最优顺序进行排列。 3.3模糊评价的实施步骤 概括说来,模糊评价步骤包括:第一,寻找到所要功能指标的合集,即因素集U,和各项指标内容U1,U2,U3•••Un。第二,设立一个权重集A,并且为其相对应的权数A1,A2,A3,A4•••Am,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三,设立新的评价集V,以此包括对评判对象所作出的评价合集,V1,V2,V3•••Vm。第四,建立特殊的评判矩阵R,再根据V对于合集中的因素作出的评判内容通过R中各个子集同V中子集相比之和算出R集合的值。第五,根据各个因素模糊的评判集合B,单单对R进行运算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反映出整个评价结果,所以对B的评判也是十分重要的。据此,对B的评判可以得出:B=A•R(其相乘包括子集中每一个要素的相乘,B作为评价的综合结果,也是n维的行向量,A作为评判因素的权重集合是一维的行向量,R是U到V的关系矩阵。第六,对所有模糊的综合评判进行归一。 3.4价值工程的决策模型方法 绿色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往往面临着许多种类的方案可供选择,价值工程的运用可以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等做出综合评价,通过控制造价和分析功能等具体方式实现选择最优方案的目的。概括来说,首先由专家、设计人员、购买方就各方的意见达成合意,并对对象进行评价,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分数表现出来,接着再计算出所要评价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集合平均值,并且选择最优的对象。其中平均值最大的就是最优。 4结束语 绿色建筑工程为国家建筑物行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建造的内容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做好价值工程的工作和推广绿色建筑工程的使用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面对复杂的建筑环境和架构内涵,要更好的达到“绿色”目标,还需要专家们深入研究调查、全面认真分析,以此实现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更加完善的运用,促进整个绿色社会的发展。 作者:张志静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将PDCA持续改进应用到每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结果 经过2年的PDCA持续质量改进,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基本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抗菌药物管理;清洁手术围术期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外科医生甚至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1],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频率换药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2]。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顿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3]。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持续干预,不断总结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控制措施,使抗菌药物控制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形成良好循环,经过两年实施,使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基本规范,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院所有住院的清洁手术患者(包括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静脉曲张、白内障等手术),所有监测对象术前均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均为预防性用药,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2用药指针判断标准 清洁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否则为无用药指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2 h);②有异物植入;③年龄较大( 70岁);④基础病控制不佳;⑤恶性肿瘤治疗中;⑥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方法 开展清洁手术目标性监测: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摸底调查2012年4月~6月在此期间收住的每例监测对象,查阅相关病历,并按甘肃省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制定的统一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填写并统计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评价有无用药指征、用药时间及合理性,得出本底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数据,同时制定出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及控制计划,并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后,2012年7月开始对清洁手术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每月专人对清洁手术患者进行监测,每周不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寻找新的、前期未考虑到的因素。针对每月监测结果向科室反馈一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及处罚,重新制定新的更加完善的计划,再度实施,循环改进,直至达标。 4结果 见表1。 5讨论 5.1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性用药主要适用于∏、Ⅲ类手术切口,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而且抗菌药物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实际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很重要,不能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滥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围术期连续用药几次或几天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只要用的合适,在术前半小时或手术开始用,如果手术时间长再追加一次,术后用或不用都是一样的效果,相反,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手术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2监测结果反映出PDCA持续改进的作用,基本达到《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令)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制约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在质量管理中,经过一个PDCA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应理解为持续改进更为恰当,按照PDCA循环理论对"A"的定义,是针对相应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启动新的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运用,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PDCA循环把计划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的标准、规程和制度中去,能使抗菌药物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目标。 药物管理论文:综合干预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应用中综合干预措施的管理效果。方法: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综合干预,并从住院总病历中随机抽取干预前100例和干预后10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改善。结论:合理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不仅增加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难度,还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抗菌药物的滥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干预管理研究,参考医院抗菌药物调研指标及调研方法[1],以期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结合发现问题行多手段综合干预,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2干预方法干预对象覆盖我院的所有相关科室,干预方法有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等。 1.2.1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我们颁布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分级管理,提升使用抗菌药物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要的情况下可调整药物的使用级别,以方便药物实际使用。颁布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比如《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制度》,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以及会诊专家的构成、职责,并细化审批程序、会诊、使用流程,以加强特殊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明确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以及Ⅰ类切口部位、手术种类,严格限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和方法,使术前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都合理科学,并细化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条件和原则。 1.2.2明确管理内容和责任由院长牵头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了形成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临床所有科室应建立与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对接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确保管理指导小组的指令能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各个科室年度、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任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应对全院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 1.2.3知识培训为了使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不良反应、药效学、细菌耐药、临床疗效等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可邀请临床药学、检验科、感染科的专家开设讲座,对医师进行系统培训。消除医师认识误区和疑惑,提升用药的合理性。着重介绍抗菌药物滥用的经典案列,让医师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强制参加相关培训,严格执行不合格不上岗制度。对新进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所开抗菌药物医嘱人均疗程、抗菌药物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数、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病原体送检及药敏试验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以及百分率、联合用药情况等。 3讨论 我院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并采取了多种综合干预措施。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说明医师对用药指征把握越来越严格,使用抗菌药物更加慎重[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费用更低,这可能受单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缩短、处方品种数减少、抗菌药物降价的影响。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比例和时间更低,说明医院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惩处力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既说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提示医师认识到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住院天数更低,说明抗菌药物的少用和不用不仅能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还能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药敏试验以及病原体检查的比例仍较低,提示我院改进工作的方向是实现由经验性用药向病理用药的转变。 总之,领导重视、组织机构支持、制度规章保证是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领导重视能充分调动医院的资源,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机构支持能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来持续地、系统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和调整;制度规章从根本上限定了护理人员、医师、各科室负责人以及相关院领导的行为,使得医院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和定位。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管理; PDCA; 效果 当前因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的普遍存在,相关性药害事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我国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方面所存在的滥用问题更为严重,其所造成的用药者身心伤害巨大,而其所引发的广泛的细菌耐药性则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着未来可能无药可用的巨大现实危机[1-2]。基于上述原因,国家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必须切实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项管理工作,而要实现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管理,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探索科学先进的适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3-4]。PDCA(plan 、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管理工具,已被应用于全世界多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则通常被应用于对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方面。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对P、D、C、A 4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永不停止的应用,实现对管理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向前发展[5-6]。本院尝试性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前病例组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41±18.29)岁,手术41例,非手术47例;管理后病例组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49±17.08)岁,手术47例,非手术41例。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与非手术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首先就本院2013的住院患者抗菌物使用具体情况实施分析,确定存在的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为: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Ⅰ类切口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未达要求,抗菌药物超剂量超频次使用现象严重,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机不准确等。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实施原因分析,明确造成上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的主要原因为:管理层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临床药师配置不足和工作不到位,临床用药科室对临床药师工作价值不理解不配合,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欠缺和合理使用知识不足。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进入最后的计划形成步骤,计划内容为:通过本院党政联席会议确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组织,通过征求意见稿和终稿两道程序形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下发至所有科室和部门,对医技护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和考核。 1.2.2 实施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由院长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组长并负全责,相关部门和科室的领导任组员,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由药剂科和医务处牵头起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将其放置于院内网通知栏,向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各科室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按管理制度要求对全院医护技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所有人员均需通过严格的书面考核后方能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如:医师须通过考核后方可有权下达抗菌药物使用医嘱,药师需经过考核后方能发放抗菌药物或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管,护理工作者须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抗菌药物的领用工作等,同时对所有人员实行抗菌药物使用资格的动态管理,如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一次不合格者,给予口头警告和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再次出现不合格处方者将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重新培训考核等。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和充分发挥自身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中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统筹作用。对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等多项相关指标的考核结果面向全院进行公开并纳入对科室的质量考核体系之中。 1.2.3 检查和持续改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例会,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上月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长期坚持实施下去,对解决不力的部分则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新的解决措施;二是逐一分析本月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所发现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问题,综合多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解决办法并下发至各相关科室予以执行。此过程反复持续循环进行,实现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施奖惩结合措施 (1)奖励措施:在全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均达原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的情况下,设立“抗菌药物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个单项奖,每半年实施奖励1次。对各项指标在半年内各月均未超标的科室进行奖励,每项奖金500元;(2)惩罚措施: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和医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抗菌药物处方权、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降级使用等处理,并与奖金挂钩,对未完成责任状制订目标的科室,给予经济处罚。 1.3 评价指标 利用本院的住院患者信息系统采集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来源对象的住院用药信息和相关费用信息,统计管理前后两病例组的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7-8]。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管理前后抗菌药物医院病历使用率、Ⅰ类切口使用率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比较 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37%,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40%,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的67.05%、7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管理前后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比较 实施管理后住院病例组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0 931±5732)元和(7344±1715)元,而实施管理前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4 103±9035)元和(8599±1881)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管理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医疗管理的难点,也是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9-10]。这些步骤又是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如果将已有抗菌药物管理作为PDCA循环管理的大循环,那么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持续改进都可看作各种小循环[11]。大、中、小循环相互同步,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而且PDCA循环还是不断地向前转动的,每循环一周,从制订计划目标到具体实施,从发现问题到逐步解决,都会使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上升。目前众多学者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学者赵玲等[12]将PDCA循环引入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中,研究结果证实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中作用显著。另外,学者陈英[13]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的PDCA循环干预,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基线使用率由原先的92.32%降低至30.09%,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89.70%降低到17.50%,证实PDCA循环可以有效的降低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围术期中的使用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之后的病例组,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而其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则显著高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提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能够切实改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各项考核指标,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在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前,本院虽也对该项工作实施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指导,导致管理无序,措施无力,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后,建立于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计划,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均较强;基于科学计划的指引和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未出现无序低效工作状态,所有工作均按照计划一步步得以顺利实施,形成了全员动员、共同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良好态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明确了自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14-15];而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过程,则保证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质量的层层递进和提高,使该项工作始终处于合理的良性循环之中[16-17]。本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使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践过程,说明该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医院工作人员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过去那种被动执行转变为自身的主动行为,有效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结构加以优化,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形成规范化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环境,以达到对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上升的遏制作用,为住院病例提供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使用保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整体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具备较高应用价值。 药物管理论文: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 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方法:有效总结当前病区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采用全新管理方式,有效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用药程序。结果: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采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病区药物管理;对策分析;问题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管理是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的主要保证。护理人员一方面是药物治疗的有效执行者,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监督患者用药的执行者。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较多的新药,药品种类也逐渐增加,临床上需要应用比较多的配伍用药种类以及数量,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的加强科室的药物管理,结合当前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同时联系药房与护理部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与应用了新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品账物不符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临床上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一些药品若不能长期进行使用,则会导致出现过期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医生更改了医嘱或者由于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而造成停药或者换药以及缺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隐藏的药物隐患。 1.2药品有效期管理不够到位 在病区一些自备部分的药片比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等需要急用,用过之后从药房领回,却无法进行包装,因此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期限。一部分针剂瓶上未标注药品批号或者有效期限,仅仅在药盒上进行标注。从而导致药盒丢失不能确认有效期现象的出现,一些针剂药物也会由于多次进行清点,而出现标签模糊,无法确认有效期的现象。 1.3 急救车药品管理方式的欠缺 病区配备急救车,不能够及时的对相关药品进行补充,从而导致下次需要时缺药现象的发生,包括急救车药物出现过期与标签不清楚的现象,也对正常用药影响。 1.4药物储存上不够规范 这表现在药物出现混乱摆放,比如将山莨菪碱同东莨菪碱混乱摆放。而一些药品的有效期会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根据要求进行贮存,则会对有效期进行缩短,还出现药品效果降低甚至出现变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比较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1.5 护理人员相关药物知识掌握欠佳 这表现在一部分护士不能够有效的掌握与了解药物的具体性能形状以及颜色等外部特点,因此无法准确的进行药物识别,非常容易导致给药出现错误。其次护士无法熟练的掌握药物的具体作用与不良反应,用法与用量以及配伍禁忌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了解,也无法准确的向患者传达药物信息,从而导致给药和解释出现错误,来添加医患之间的纠纷。 2.对策 2.1 确立专科备用药管理制度 要结合药品的种类以及性质来确定药品的具体的放类与摆放位置,标签需要清晰,将有效日期进行详细的标记,同时定期清点。在使用过后还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同时更换近期的过期药物。对于毒麻药以及精神上的二类药物,贵重药物需要上锁进行保管,实现班班交接。对于高危药物则需要采用警醒的标识,单独进行存放。 2.2 专人管理 在病区需要专门的安排一位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的管理,同时定期清点相关药物,把积压比较多的药品进行登记,同时退回药房,来补充相关缺失的药物,实现账物保持符合。 2.3 各类药物要标注有效期 具体而言,需要将片剂药品依据药房现存的有效期,来进行储存,对于过期的药物则需要提前进行更换。开启之后的药物则需要标注其有效期限,比如胰岛素开封之后有效期为28小时,并且需要存放在冰箱里,而无菌注射用水以及肝素钠盐水开启之后有效期为2小时。对于将在3到6个月里过去的药物则需要及时的通知药房进行更换,在三个月里将会过期的药物需要标注其具体的实效日期,同时提醒相关护理人员先使用这些药物。 2.4增加护理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需要将比较经常使用药物说明书保存在药物的信息文件夹之内,从而确保常用的药物都有说明书原件,来方便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查阅。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的组织科内的人员来进行有效地药物知识培训,了解与掌握相关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实现每月一次的药物学习,增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药物管理论文:浅析抗菌药物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就国内来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应用中位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2倍,总数达到79%。本人从2012年、2013年共4次跟随八师卫生局医政科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检查,对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对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着手,通过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28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使用 调查 分析 管理 就像蒸汽机对于工业革命,抗菌药物的发明及应用是人类医学治疗史上的一次极其有意义的重大革命,自此以后,抗菌药物自然也成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类常用药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被人类不断的研究开发出来,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例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滥用、误用、混用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文现就八师28家基层医院当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出相关阐述。 1 八师28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的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种类的抗菌药物被开发和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医师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虽然抗菌药物在现在很多临床诊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医师假公济私,出于经济目的而不分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给病人选择价格昂贵或用药周期长的抗菌药物;另有一些医师对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及时调整用药,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一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习惯性的选择某几种药物;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并美其名曰是用来预防感染,强迫患者使用。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每位医师都有,但确实不能不得到重视。 1.2 抗菌药物用量大、用药周期长、频繁更换 临床案例证明,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并不是立马就能起到抗菌的效果,会有一段反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三天后才能看到明显的药效,与此同时,医生不应该只凭感觉确定用药是否有效,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药理学、药效学原理。而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服用也没有关系,因而为了提高药效,加速治疗,就会盲目加大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用药周期,当发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时,错误地认为需要持续加大用药量和用药周期。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发现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会怂恿患者开始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在很多的治疗时间内却频频更换治疗药物的现象。 1.3 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不当 有时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较为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少数临床会同时选择几种抗菌药物的搭配使用,而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治疗多种细菌引发的感染,而医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医师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时,没有意识到两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助作用或者是它们的相互抵抗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无法根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4 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任何一个机构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都无法高效长久地运行,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更是如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仅是个别医师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医药监管体制出现的瑕疵,医师给患者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的错误选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体制下钻空子的显著表现。医院抗菌药物监管体制理应环环相扣,从前期的配备、到患者开药过程、以及后期的检查管理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目前28家医院的实际情况是监管环节断层,各部门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执行和强硬的行政干预。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增强医务人员医德医务培训,加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医德医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务必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在适应症和给药途径上严格把关,在选用药物及用量方面更是要严格遵守药理学、药效学的标准执行。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抗感染治疗新动向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专题讲座等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源头是关键,因而必须其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建设,对于不重视患者实际情况遭到患者投诉的医师要给与其严肃处理,对有失医风医德的行为也要严厉地制止。 2.2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通过针对八师28家医院现存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不能只制定政策,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适应症要严格审核,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在外科预防过程中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选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的应用体系,一定能将现存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现象彻底根治。 作者简介:邱桂仙(1969-) 女,汉 ,湖北省黄陂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管药师;从事本院的药事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处方点评,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 药物管理论文: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 【摘 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再统计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后我院抗生率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联合用药比例等指标明显低于规范化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基于我院前些年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将2012年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不合理之处进行统计分析,再对我院2013年初开始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与效果进行论述,并具体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整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全部处方资料,再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之后门诊的全部的处方资料。 1.2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组织院内药学人员与抗菌药物临床医师,统计分析两个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等。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在本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用不合理处方率、联合用药率均明显高于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由此可见,在规范化管理实施前本院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有较多的不合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出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未能严格遵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违规对患者开具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例如,针对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给其使用左氧氟沙星,导致用药不合理。⑵预防性用药无指征及药物选择不合理,一些患者无需预防性用药,但仍给予了抗菌药物,导致药用使用不合理,造成浪费。例如,针对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患者,仍不合理的采用抗菌药物。再如,针对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者,给予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菌治疗,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⑶给药途径及用量不合理,例如,采用阿米卡星口服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针对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未能根据要求适当的减少抗菌素物使用剂量。⑷药物联合应用不当,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与非抗菌药物不合事联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药物相互作用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等[1]。 基于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期间出现的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院内相关领导也提高了重识,且为了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了多项综合、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并于2013年1月起开始实施,具体的管理加强措施如下所示: ⑴全面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将院内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以及特殊使用三类,对其根据类别不同对其实行分级管理。例如,针对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可允许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进行使用;针对限制使用的,只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有权使用,或是经主治以上医师批准签字后的有权使用;针对特殊使用的药物,需经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科主任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若有紧级情况必须使用时,一般医师可越级使用一天,但之后必须填写使用理由报告给上级。⑵制定规范的监管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临床应用指南、使用细则以及管理考核质控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力求将所制定的有效制度措施落实到位。⑶应用电子管理方法。采用电子管理方法,通过电子处方认可系统,对28种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指导,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感染疾病专家、药剂师与处方医师之间的实时沟通,尽最大可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合理性。⑷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全面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避免纠纷发生[2-3]。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合理,采取科学、有效、规范的措施,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可促进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能有效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药物管理论文: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和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价安全屏障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确认高危药物的种类, 对高危药物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组织高危药物管理组, 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物安全性的认识。结果 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危药物;安全屏障;药物管理 高危药物(high-alert medications)是使用发生错误时, 将对被使用者产生严重而明显损害的药物。如果高危药物管理无法正规化、科学化, 则易发生管理不善、错误使用, 这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无法挽救的损伤[1]。2013年本院采取了高危药物管理中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外科及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共300名, 其中男18名, 女282名, 年龄23~53, 平均年龄33.2岁, 对以上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物安全屏障管理教育。 1. 2 安全屏障实施方法 1. 2. 1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2] 设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副主任作为网络组长。小组成员每个月进行随机抽查病区内药物管理情况。 1. 2. 2 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根据高危药物定义, 对各个片区需要使用的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1. 2. 3 建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 首先应建立高危药物标识屏障,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的制度, 应及时检查高危药物[3], 并定期进行高危药物的质量检查。其次采用高危药物的信息屏障, 利用本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在发生错误操作导致医嘱中高危药物使用量过大时, 电子管理系统会对医生进行提示。最后采取高危药物的使用安全培训。 1. 2. 4 数据收集方法 比较未实施安全管理前(2012年6~12月)62990例患者和实施安全屏障管理后(2013年1~6月)62331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不安全事件的比率, 进行统计学比较, 观察是否发生统计学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经分析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临床中药物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提高高危药物的管理效果, 确保药物使用安全[4]。在本院建立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对高危药物进行安全屏障的建立可以减少高危药物错误使用和传递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 高危药物的安全屏障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使得临床药物使用更加安全, 值得推广。 药物管理论文:如何开展医院药物管理工作 【摘要】现今随着医疗和医学的日渐发展,除了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药品的流通使用和更新也相应比较频繁。药物是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院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医院的药物管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其实在目前的分析研究当中,药物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帮助医院以后更顺利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关键词】医疗服务;药物管理;策略 1药物管理现状及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到位 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者对药剂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工作,对其工作岗位人员的监管力度和管理制度不严,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度不高,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另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像是有的护理人员就容易混淆颜色相近或者是药物性状等外观很相像的药品,有时候对药品的认识会产生失误,导致发药以及用药的过程中错给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护理人员对药品的使用不是特别明确,像是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用药禁忌、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在患者咨询解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药品账物不符 不同的病症都会有专门的药品配置,所以一般药房的药品种类是很多的,而药房里面的药品积压或者过期的现象普遍发生。如果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恶化改变医嘱或者患者死亡这些特殊情况而给患者停药但是却没有退药,或者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成功之后,医生又没有及时补开新的医嘱,就会导致药品积压;有的时候临床发生的突发病例在需要新增药品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添加就会导致缺药的情况发生了,着也体现了在药物管理方面备用药品种类的不合理性;还有的药品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部分淘汰药品闲置都会产生药品过期浪费的现象。 1.3药品贮存不当 第一种情况就是药品的贮存方法不对。我们自己都吃过药,应该知道每一种药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属性。如果想要保证药品的质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贮存要求来对不同属性要求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贮存。比如有些药品在光线、温度、湿度等方面都有要求,像是如维牛素K需要避光储存;破伤风、巴曲亭需放置在20C一80C冷藏等。第二种情况就是药品的混放。如果同种药品按照不同的剂量存放在一起,那么在这种药品的使用剂量方面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果像是外观很是相似的药品存放一起就容易在取药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如果原有的药品和新取回来的药品存放在一起,就会导致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 2药物管理工作策略 2.1制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药物管理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一般的检查之外,还要定期开展对药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求对这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的掌握还应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药品政策以及法规,要使药品的使用和利用率达到最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制作一个专门的备用本,将一些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和说明书记录在里面,这样不仅可以让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压迫感,而且在讲解的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及时补救;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医师来进行学术交流讲解,来增强不同科室之间交流。其次,在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达标后,管理人员要对药物管理岗位人员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以及关怀,要尽量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护理人员保持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热情,这样他们的责任感也会加强。 2.2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 药品的安全问题是医疗的重中之重,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健康。药品的保管员一定要把好药品质量这关口,在采购药品时,一定要按照药品采购制度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心进行定点采购,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供应商,要综合考虑药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因素。购进药品之后要严格检查药品的规格、数量、批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等进行验收,如有发现不符合规格一律不能检验入库,发现质量不等的厂家下次不考虑继续采购。药品保管员在药品检验入库后要收集相关的药品入库信息,装订成册,还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做好相关的人库记录。为防止药品过期失效造成损失,加强药品的有效使用应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同时出货的时候要进行质量检查,过期以及失效的药品不可以出库,要及时移到不合格药品区,报告主管院长后进行统一集中销毁处理。对于那些近期快到有效期的药品,进行统一计数,建立一张统计登记表,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尽快使用。最后药品保管员应该每个季度对所有库存药品逐一检查,对霉变、过期、混浊的药品进行处理,具体的根据有效期的不同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的问题。 2.3制定专人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药品的混放,药房管理员应该根据药品种类、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专门贮存。在储存时要注意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求医生要熟悉药理,掌握好药物配伍应用比例和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处方,合理用药。在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对药品起着催化作用, 容易加速药品氧化造成变质,所以对光线又要求的要避光储存;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使药品变质,所以对温度有要求的药品要选择适宜的温度专门存放;湿度的不适宜也会影响药品质量,容易使药品潮解、稀释及变质。对于像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实行专库保管制度,特殊药品要做到专人登记,专用账目,定期盘点,如果发现问题,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 3结束语 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起来,医院当然应加强药物管理工作,药房的工作繁琐同时工作量也比较大,如果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实施“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要谦和,耐心。强化药房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也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举措。 药物管理论文:探讨哈萨克医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及使用情况 【摘 要】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普遍,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适当的疗程和剂量,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和浪费,减少毒性反应的出现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认识误区;不合理使用;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资源浪费,又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2],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在现在和将来人类将面临耐药菌及耐药菌感染的巨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在国内、外均十分严重,已造成巨大浪费及严重不良后果。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治疗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可能存在的误区 1.1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 1.2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因而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3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甚至出现二重感染。 1.4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则由于新药上市时间较短,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 1.5使用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联合用药的原则,可能出现疗效并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造成药物浪费甚或出现不良反应。 1.7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发热不一定都因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1.8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影响对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判定。 2 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 2.1选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针对存在感染的病原体。有些医生为求“保险”或为迎合患者的不正确要求,在无用药指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总之,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最佳用药方案的确定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和患者因素三方面的资料[4]。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掌握适当的疗程和剂量,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的出现,又要注意由于剂量不足而致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或复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能够控制的感染则不随意采用多种药物联用,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在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观念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制度。 药物管理论文:实现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实施基本药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等都是政府管理部分对药品管理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当前已经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漏洞,需要逐步的去完善,本文也就此进行分析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 对策 1.基本药物制度简述 当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除《实施意见》外,9部委还同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根据规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2.1药物价格管理不规范 价廉物美是所有人对物品的最终的愿望,药品也不例外,低廉的价格是基本药物的一大优势。当前我国对药品的定价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制度。其一、医保药物由政府来进行定价管理;其二、医保之外的其他药物以及一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单独定价。此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对常用药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处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功效。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药物学、管理学、经济学上等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因而使得其在药品的定价上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定价,也失去了可观标准;另外,当前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自主定价的权力而进行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加上对新药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因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本药物合理的价格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2.2补偿制度不合理 “医药养医”是当前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体制,也即允许医院在药品制造企业给出的出厂价之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再一次定价,进而从药品价格上获取一定的差价作为补偿。这一体制虽然减少了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出,也使得医院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医院按照这一制度,在药物的采购上引进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以提高价格;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多开这些新药、贵药,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其实是将药品的价格转嫁给患者身上,也就造成了当今“看病贵、看病难、不敢看病”的局面。 2.3管理观念不正确 虽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出发点是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但是当前不管是供方还需方对基本药物在理解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有调查显示,不仅是普通群众对基本药物这一制度或概念不理解,而且一些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些群众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药物,要么就是认为基本药物就普通药、便宜药、过失药等,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院开贵药,好药而拒绝基本药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说明基本药物的实行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药品制造企业、经销商减少对基本药物的供给。 2.4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送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在医院也屡见不鲜,屡见报道,也是屡禁不止的,众多医院的医师抵制不住药品企业提供的金钱诱惑,进而违背医院管理层与企业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虽然谋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医院以及患者的正当利益。 3.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院面对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的大前提其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就相应的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医院大都属于公立医院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心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因此医院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适应时代和医院的具体需求;另外医院在后期工作中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以使其保持与社会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3.2加强药品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在医院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3.3强化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也必然要设计多方面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形成是多个环节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费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也针对不同部门或不同环节制动出符合实际的管制措施,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采购环节中,要掌握采购信息,不管采购任何一种物料,在采购前要熟悉它的价格组成,了解你的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已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另外也要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的月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经教育或培训制度,以激励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在存储环节中,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消减不必要的固定费,可以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仓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在生产环节中,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要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在销售过程汇总,合理运用资金进行产品的促销管理、广告投放等,应避免不顾成本地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4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教育 由于当前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不够了解,在理解上观念出错,因此各地各级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多方式、多途径的向老百姓讲解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基本药物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获取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理解以及配合。 药物管理论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总部园区规划设计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是美国卫生部下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它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安全提供消费品的科学数据促进公众健康。i990年代初以前FDA所属的9个机构数千雇员分布在首都华盛顿地区20个不同地点的48栋建筑中。人员和设备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所租的建筑多有破旧,不适用,和租约将到期的。1990年FDA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统一合并总部园区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强化FDA建设的决议案并委托美国卫生部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进行FDA统一总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1991―1992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完成了新的FDA统一总部设施的发展计划和设计标准。 新的FDA总部选址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3个地点之间展开。园区最后选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白橡树地区。最初的总图规划计划将FDA所属的9个机构中的5个迁移到这里。到2009年总图第4次规划时,已计划将6个机构,近9 000名雇员迁入新址。它们是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BER);器械与放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简称CDRH);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DER)i兽医药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简称CVM),局长办公室(0ffice 0f the Commissioner,简称OC)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RA),园区建筑达到56万m2。 1995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委托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在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协助下进行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同年完成的总图前期研究报告详细调查了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分期迁址可行性。报告结论指出集中统一的园区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餐厅,会议和培训设施等公用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省投资。 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向甲方美国总务管理局和FDA负责,还要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简称NCPC,美国国会设立的监督实施1910年麦克米兰华盛顿总图规划的机构,其权限后扩大为审查联邦政府机构在华盛顿大都市地区的一切大中型项目),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审查。自橡树地区是一片总面积47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其中9ha为兴建于1947年的一个海军试验基地,该地区从此以基地得名白橡树。1993年基地裁撤后,整个地区移交给美国总务管理局。FDA新总部的基址就选在9ha的海军试验基地原址上。在规划前期调查中发现基地原有建筑都已老旧,老建筑的层高和进深也难以适合新实验办公设施的需要。但在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要求下原基地人口建筑1号楼和变电站建筑100号楼仍被保留下来以反映白橡树地区的历史延续。100号楼成为新的供电中心的一部分,而一号楼及其前院广场则成为新园区的主入口和轴线基点。 总图规划 1997年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第一次总图规划。在对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未来发展规划和白橡树地区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个目标 (1)以明确有力的主入口创造FDA的醒目形象。以高品质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组织帮助FDA树立世界领先科研机构的声望,吸引杰出科学家加入。 (2)建立集中有效的共用设施,消除重复配套设施。以紧凑的布局缩短FDA各部门之间人员往来的交通时间。减少FDA对园区外租赁建筑的依赖。 (3)通过集中的园区以及共用图书馆,会议报告厅,培训设施,和餐厅促进不同中心,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 (4)园区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扩展。实验室和办公楼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模数设计以提高互换性。 (5)进行广泛深入的风向分析,尽量减少新园区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所有新建筑将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所有实验室均采用美国和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 总图规划以1号楼为基点展开。1号楼依据历史保护规定保留了全部外立面和内部门厅。它与两侧新的建筑围合成入口庭院,设在2楼的局长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入口庭院。新建2号楼位于l号楼背后,两楼以一个3层的中庭相连。2号楼全部为公用设施,包括图书馆,餐厅,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健身房。它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与各个建筑的联系。2号楼的后面是240m长,80m宽的东西向主庭园。它的西端自2号楼开始,东端向东面30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开放。主庭园南北两侧的新建筑群分别围合成5个组中型庭院。每个庭院各自与主庭园串联,形成统一而又尺度各异的室外空间以适应不同形式,不同私秘度的室外活动。全园区的景观园林设计由SASAKI景观园林设计事务所主持。自1930年代以来,所有联邦政府大型建筑项目均需拿出1%工程造价用于艺术品设计。美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联邦政府建筑中留下作品。美国总务管理局和首都规划委员会为FDA园区从众多应征艺术家种选择了Mathew Ritchie和Jenny Holzer两位。他们的大型抽象雕塑将分别位于主庭园的南北两侧,与园林设计结合,为新FDA园区生辉。 因为全部工程都是联邦政府资金,纳税人的钱,所有建筑都要力求俭朴,不得奢华。园区的单体建筑外立面材料和构图依建筑性质用途分为两组。所有办公楼依据1号楼立面,材料采用红砖,白石灰石板及少量绿蛇纹大理石板。构图多用方窗,少用幕墙。实验室建筑则使用金属外墙板和玻璃幕墙。考虑到减少实验室排放在各季节风向下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实验室建筑都位于园区中部,办公楼位于外围。这样园区外观上尺度材料都接近原海军基地建筑,较易得到附近社区居民认同。新建筑的尺度以1号楼为出发点,1号楼北侧紧邻的21,22号楼和南侧紧邻的31,32号楼都不高于l号楼最高点。其中21号楼南立面和3l号楼北立面围绕入口庭院,构图基本对称,与1号楼新人口形成尺度适宜的空间,既体现了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庄重,又避免了一般政府机构建筑尺度夸张,造型滞重的问题。根据总图环境影响报告规定,从l号楼以西320m园区入口处行人视点东看园区,视野中1号楼背后所有建筑均不应超过1号楼檐口线。这样即使园区东部建筑群利用逐渐下降的基地达到6~7层和相当高的密度,从主入口公共立面感受到的整个园区还是水平向的,舒展的。 动线设计 沿园区外沿是上下4―6线的车行环路。环路内侧4 个车库位于园区4角。工作人员和到访者从车库步行到中心园区。整个16栋办公实验建筑组成的中心区是步行区。除1层室外的步行道系统外,所有建筑在标高117m的2层由面向庭院的2.5m宽室内公共步廊和步行桥连通,使全国区步行联系风雨无阻。在标高106 g的地下1层整个中心园区由4.2m宽,3m净高的地下通道网联系在一起。每组建筑的货运电梯都与地下通道网相联。整个地下通道网通过4个功能明确的装卸平台与外部联系,一个平台负责动物室物品进出,一个平台负责实验室化学用品进出及储藏,另2个平台承担全园区日常邮件,办公用品,垃圾,回收等功能。地下通道网内的运输由电动拖车进行。通道宽度可容电动拖车对开。地下通道网同时也是园区的设备管网,园区热水,冷冻水,电力,电讯的干路都露明吊装在通道内,利于调整和维修。 可持续性设计 园区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2002年以后,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l3C)设立LEED认证制度以来,园区所有建筑都设立了达到银质认证的标准。 1,场地设计 因为所有新建筑都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园区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ha用地内的林木,湿地。原海军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的大树也逐一注册保护。园区80%以上的停车位是在被遮蔽的车库内。为促进员工使用公交,停车位严格控制在1.5人一车位。以建筑面积对停车位比例比相对严格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Title33规划标准还低了40%。所有车库都划出5%的最佳停车位给电动/混合动力车,另外划出5%最佳停车位给两人以上合开车。园区还提供400多自行车位和多处淋浴设施以方便、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为降低热岛效应,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白色卵石或白色防水层以减少辐射热。部分屋顶覆盖绿色植被。为降低光污染,园区采用的新型安全摄像装置使园区道路车库安全照明水平降低到规范水平的一半以下。另外所有室外灯具不得使用大于90°的仰角以控制泛光污染夜空。 2,节水 高效的园林灌溉系统和节水室内洁具使园区用水40%低于规范标准。 3,节能 园区采用了现场综合供电供暖系统,现场发电,发电余热为园区提供热水和冷却水。由于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园区还设置了冷却水塔以储存非峰值时段的余能。新建筑的采暖通风系统采用了能量回收转轮(energy recovery wheelsystem),冷梁(chilled beam),地板送风空调等技术。照明系统广泛采用亮度调节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 4,节约资源 园区每栋建筑每个楼层都有物品回收站,回收物品通过地下通道送到装卸平台,施工废弃材料也最大程度的得到回收利用。1号楼和100号楼的重新利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工程全利用本地红砖,施工混凝土全部使用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这两项节约了材料运输消耗的能源。 经过13年的规划设计建设,FDA总部园区已经完成了3/4。到2009年底,超过6000名员工将在园区工作。2010年6月,所有建筑设计将全部完成。再过两年半,2012年底,整个园区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临床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药物管理;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是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在医院作业的范畴中,就患者安全领域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系指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因意外伤害或药物损失所造成财务或威胁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指患者、医护人员或医院的经营体蒙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考虑护理风险时,必须重视人为因素的定义。用药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属直接风险。为减少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药物管理中,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用药。 1 方法 1.1 成立药物管理风险小组 制订风险管理预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理质量小组成员及护理骨干组成。其职责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分析风险的主要因素,制订规避风险的措施;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降低药物使用中的风险系数。 1.2 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法律意识,主观意识过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实习护士、知识老化的护士是高危人群;药品说明书内容掌握不全。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护士对患者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药品的摆放、保存、配制及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临床用药的高危风险因素。患者方面,患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研究证明,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疗效。 2 措施 2.1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实行定量、定位置、明显的标识、专人管理,存放位置严格与普通药物分开,对药物质量、数量严格班班交接,抢救药品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储存的药物放置在冰箱内,药物在配制或使用前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安全用药。科室基数药品也实行定种类、数量管理,做到班班交接。药品使用时要做到从盒内右边取出,存放时从盒内左侧开始摆放,即有效期接近的摆在盒内的右侧,使用后要有记录,并及时填补保证药品的齐全。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药品的保管、存放、使用、健康指导等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2.2 药品摆放环境 静脉输液瓶摆在操作台上,白天摆在前边,下午或晚上的摆在后边,错将夜间的输液当日间的输入时有发生。因存在风险,对摆药时间和输液瓶摆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日间输液结束后再摆次日的输液。静脉输液瓶签提前一天粘贴,查对后将下午、夜间的输液放在规定的操作台,与白天的输液严格分开,通过此措施规避了上述差错。 2.3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药学知识及对药物的风险意识 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学习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使用及观察其不良反应。通过学家开始主动的收集药物说明书认真学习并掌握,提高了风险意识。 2.4 制定药物配制及发放的流程 建立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的使用流程。配制静脉输液、发放药品时由两人来查对无误后执行并签名。对抗生素过敏试验阳性、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在病历、护士站、治疗室白板和患者的床头卡上做上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护士和患者。 2.5 加强患者药物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对治疗或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另外,医生、护士、患者之间要相互沟通,增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体会 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鉴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了用药护理缺陷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安全用药质量。另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明显得到提高,在护理全过程中能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与管理浅谈 【摘 要】当前的建筑领域要抓住对建筑经济和企业管理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合理、规范、优化作为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好建筑工程的全面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对建筑工程经济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应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药严格做好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 1.1.基本建设 固定资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的物资资料。使用年限;单位价值。 基本建设:建筑、购置、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工作。 1.2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决策、设计、施工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程序。编审项目建议书:轮廓设想和立项先导、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环保、外部协作条件等、编审设计任务书:进一步落实技术、经济指标可靠性,建设条件等、编审设计文件: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总投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总概算-修正总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建设:施工准备;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决算。 1.3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生产的单件性:用途;材料、结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生产的流动性:产品固定;严格的施工顺序;生产者及工具流动、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性: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单位多、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大:露天操作;影响因素多:设计变更、资金、物资供应。生产过程不可间断:合理组织,统筹安排;时间不间断,空间不脱节、生产周期长:大量占用人、财、物;资金时间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和等值的计算 资金的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通货膨胀;承担风险;货币增值:投资,储蓄。 2.1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因为占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I;利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之比,i。 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不把先期计息周期中的利息累加到本金中去。利息总额与借贷时间成正比。 P为本金,F为本利和,n为计息期数。 复利:在计息期内每一计息期计算一次利息,并把这一期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次计算利息的本金。 2.2现金流量图 项目(方案)在寿命期内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序列。 水平线表示项目的寿命周期(时间坐标),时间可用计息期数或具体日期标记。垂直箭线表示现金流量大小,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流量大小与线长成比例。对同一笔资金,借贷双方现金流量相反。 3.建筑经济项目管理 3.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1.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要让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在施工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到监督施工质量的目的,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在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工程的承接、调研、施工材料的选购、施工生产工艺的操作等。在工程施工时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1.2PDCA循环的应用。PDCA循环,是确立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原理。其中,P等于计划,是确定为达到预期的各项质量目标,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提出作业技术活动方案;D等于施工,即进行质量计划目标和施工方案的交底,落实相关条件并按质量计划的目标所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展开作业技术活动;C等于检查,首先是检查有没有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方案认真执行,其次是检查实际的施工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A等于处理,即对检验中发现偏离目标值的纠偏及改正,包括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途径。 图1PDCA循环上升图 3.1.3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2工程项目策划 工程项目策划是指项目业主或策划人员根据业主投资设想与总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活动的整体策略进行运筹规划,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和设想。 3.2.1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主要环节 投资机会研究、投资方案构思、目标设计、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 图2项目累计投资及其影响曲线 3.2.2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意义:项目构思和项目目标的确立可解决项目的方向性问题。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具有的全局性影响。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作用:构思工程项目系统框架、形成项目的竞争优势、决策保证作用、项目计划的依据、预测的作用、项目管理创新作用。 3.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3.3.1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可以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目标的成本。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做好每月、每季度的计划,并计算出成本投入和利润来作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依据。 3.3.2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全员成本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加强成本费用节约意识,而且要在制度上加以强化。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全员成本意识,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责任制度。要把项目的成本目标逐项分解到各项目班子、项目成本工作人员及全体职工中,让每一单项工程都要降低成本费用标准,每一项工作要制定费用标准,节奖超罚,用制度来培养和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通过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教育和制度约束来达到人人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控制增长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 3.3.3科学管理成本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是项目部管理好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必要手段。要使成本项目管理良好,可以适时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随着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的不断增加,各部门要处理的信息就增加,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成本管理能够使其方便快捷,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3.3.4建筑企业具体成本控制 (1)决策阶段的成本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项目进行策划、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实现项目的最优化。虽然项目的决策阶段所需投入费用很少,但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设计阶段的成本 设计阶段的成本包括项目方案设计成本、计划成本、招投标成本、管理成本和施工前准备的成本。这阶段对成本的影响很大,设计的项目直接影响房产项目的成本控制。 (3)施工阶段的成本 施工阶段的成本是房产开发项目建造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一般包括开工前准备费用、施工成本和竣工验收成本。该阶段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涉及到的方面多,影响广泛,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房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4.结语 建筑经济与管理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好坏,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两者密不可分,要不断的做好建筑企业的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工作,为建筑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 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不断激烈,建筑经济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有效利用企业资金,推动企业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本文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分析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求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 引 言 建筑经济是指建设领域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以及评估等活动,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推动以及建筑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建筑经济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建筑经济作用的发挥,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控,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建筑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1、建筑经济的意义 从建筑经济的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公有建筑经济以及私营建筑经济。公有建筑经济主要是一些具有国有成分建筑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庞大的。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建筑经济相对应,它是中国建筑经济在摸索中深化的结果,是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目前,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建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深化建筑经济改革的重要作用。建筑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建筑,仍然主导着建筑经济的发展,但很多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灵活、包袱沉重、权责不清、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公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引入则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维持整个建筑经济的平衡。此外,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建筑市场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总之,公有制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体建筑经济市场的和谐。 2、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各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操作中,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融资不足 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在融资方面拥有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建筑行业具备资金投入特别大、工期特别长、生产的产品造价特别高的特点,在人们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资金的问题又将困扰着企业,因此会再次向银行征求帮助,促使这个过程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在最近的几年,国家又对建筑的企业进行了调控的政策,使得融资变得比原来更加艰难,银行在此基础上也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了相应控制力度,使得建筑的资金更贴近黑暗的边缘。 2.2预付合同制造成资金严重短缺 在现在的一些建筑企业中,为避免银行的贷款问题,实施了预付款的形式。就是在施工的工程中,从施工前开始预付一直到竣工结束后,项目的投资估算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总体的价,有时,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很可能有超过总造价一半的情况发生,这么庞大的预付金额使得建筑的企业拥有太大的压力。 2.3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规模下,已经达不到新时展的脚步了,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基础下,就要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跟随其行进速度。因此,如果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出现了特别大的危机时,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不去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流程进行施工,到最后就会使得资金的困境急剧扩大。 2.4资金调控力度不够 在我国,绝大地区的建筑企业,都是在施工的环节中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于资金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完整的使用计划,以及合理的安排,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地周转,生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回收,严重地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的技能也具备得很少,对于资金没有优化配置的意识,并且不能够合理地使用,从而造成了资金严重浪费的后果。 3、加强经济管理,完善建筑经济 建筑经济管理是指建筑企业为了实现降低建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总称。由于建筑经济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最终实现工程利益最大化。因此,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另外,由于建筑工程往往是长期的、是复杂的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要对全过程实施成本的控制;要对全体员工实施成本的控制;要让开源节流相统一;要对于成本目标的风险实施分担的举措。 3.1加强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 建筑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建筑工程相结合,做好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工作,其中主要是指成本的内容控制工作。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要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过程,要在施工成本上全面地进行控制,并且制定科学又全面的资金管理和控制体系,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体系下,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想要使得施工全过程协调控制,就要注重各个分环节的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施工的质量和工程的成本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施工的成本控制体现在了几个方面,分别为成本、质量和进度。让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够让返修的情况极少发生,对于资金的费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施工的进度上,要以计划工期为基础,按计划完成或者提前完成,使得成本降低,资金减少。所以,要制定合理并且科学的控制计划,让利润最大化得到保障。 3.2完善经济管理机制 应该合理地计划其资金的多少,要以企业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用货币计算的形式体现其资金消耗的程度。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影响资金的成本包括人工的直接费用、施工的材料、施工的设备等等很多方面的使用费用和直接的费用。只有对资金做出最大的经济利益,才能够将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完成其时效性。 3.3做好全过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 建筑经济管理离不开建筑工程的实施,有关企业必须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开展情况,实施全过程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做好施工前的计划。要在施工之前的阶段进行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让对于施工前的合同进行签订和审查程序,让规划能够详细地制定。其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施工的工具以及顺序合理地制定方案,为了追求完美,应该在每个环节中都制定不同的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探讨制定出最终的方案开始施工。其二要进行公开的招标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其公平公正,分包商和施工的负责人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确定最优质的方案。其三在施工时具备的所有情况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个环节都要具备完善的施工方案,估算预期能够得到的经济效益,以预期的估算为目标,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频繁发生。 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成本的预算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得资金的使用量能够有效地减少。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分步做到:把资金尽量集中起来管理,从而加强建筑施工的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要层层把关,杜绝浪费的发生。在施工人员上加大素质培养,让成本控制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施工的现场要重点的管理,让安全隐患减少,同时控制住了项目成本的风险。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随机根据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预防,让完善的策略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力求让风险呈现最低的形态。 3.4加强队伍建设工作 目前建筑经济领域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可通过下列途径来缓解人才不足。第一,成立建筑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队伍,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人员;第二,与科研单位、高校、咨询机构密切合作,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应在高校相应本科或研究生专业中增设建筑经济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以解决后备人才的不足;第四,举办短训班或专题讲座,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4、结束语 从宏观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使得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微观上来看,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建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的模式简称EPC模式。在建筑工程EPC模式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的管理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本文分别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探讨EPC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等问题。 一、建筑工程EPC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方向。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所建工程的基础,如果所建的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合格,那对这个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和发展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建筑方和总承包方的管理重点,同样也是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的方向。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必须重视的工作,如果总承包方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建筑工程进度和质量,这样机会增加该建工程的成本。所以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 3.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从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的结果来说,不仅直接和建筑方的投入生产和收益有联系,也关切着总承包方的收益。因此,当下总承包方按照不同建筑工程的特点,分别从建筑材料的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进度严格控制,以控制建筑工程建筑过程为主线,最终达到对整个工程进度控制,从而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为总承包单位增加经济收益。 4.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建筑方和总承包方就所建工程的工作是通过合同方式来确定的。如果严格控制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就会减少合同的数量,从而减少建筑方和总承包方的工作。不仅可以发挥总承包的管理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减少建筑方的组织管理工程。因此,建筑合同的管理不仅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进度,而且也会关系到总承包的经济管理。 5.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较其他几个方面更直接的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的材料、机械使用设备、劳务人员的成本都关系这建筑工程的成本的增加,这就需要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是直接建筑工程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方向。 二、工程总承包模式(EPC模式)下经济管理与发展的内容 在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是关系这建筑方和总承包方成本和收益,因此这些管理工作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发展的具体内容。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方面非常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关系体系。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筑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在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工程质量落实到所有岗位的机制。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中,总承包方的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该建工程的特点,指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且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自检,保证建筑能一次性通过质量管理检测机构的检测,这样不仅免去了工程返工或者维修,能够满足建筑方的质量要求,而且提高建筑工程的进度,从而为总承包方就该建工程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实现了更好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控制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方需要向总承包提供法律上规定的一切关于安全的条件,比如供水、供电、供热、供通讯等方面,保证满足施工单位能安全生产的条件。在建设方和施工方签订合同时,不得违反安全生产的法律,指定总承包单位使用的威胁安全施工方面的机械设备、防护设备、消防设备等。在建筑工程法规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必须对建筑工程的现场安全管理负全部管理责任。因此,建筑工程总承包必须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前和过程中,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能方面的教育;对施工生产使用的施工生产工具进行检验和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于有利的安全生产管理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不利于安全施工生产管理的给予相应的惩罚。通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能够系统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利于加强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3.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控制 在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很重要的,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保证建筑工程的合同预计时间精良提前完成。首先要现场施工人员认真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安排的各个专项工程、检验批的进度管理。只有严格的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安排,做到建筑工程进度的过程控制,落实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人员的及时供给进度。 4.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控制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工程索赔过程中,合同变更的索赔占工程索赔的分量是最大的。如果有利于施工总承包的索赔,那就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合同管理。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同时严格要求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记录、管理合同文件,同时加强合同文件的审查和分析,确认可以做这些合同文件对工程变更索赔和工程费用的调整的依据。 5.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控制包括工程造价的初步设计、设计、决策等阶段,包括工程的投资预算、设计预算、施工预算、施工材料预算、施工机械设备预算等方面。要求建筑工程总承包要准确把握市场的材料、劳务人员、机械等价格的变化,做到“量价”分离,尽量减少施工不必要的开支。建议建筑工程总承包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各个方面,做到有利于建筑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和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过程中,建筑工程总承包需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等方面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这些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都关系这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发展。建筑工程总承包通过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度控制体系、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体系、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来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成本管理控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本文根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分析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成本管理与控制事前控制目标成本 过程控制 降本增效事后 检查总结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高、大、难、新工程与日俱增,同时,各类业主对设计、实物工程质量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往的粗放式管理受到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创新管理模式, 落实“安全、质量、资金、成本、工期”五个统一管理精细化,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树立成本、进度、质量的系统管理理念,,将企业的成本、进度、质量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 任何一项管理模式都依托于具体的实施措施,落实精细化管理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整个分公司一盘棋,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意识,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紧紧围绕“丰产丰收,增收节支”的经营思想,不断丰富载体,有计划地召开经营管理研讨会、项目成本管理研讨会及各业务科室培训会,集思广益商讨经营管理规划和实施办法,宣传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知识,规范月经济活动分析会流程,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细化各岗位成本控制责任,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同时强化全员安全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的意识,组织摸底检查项目经济管理基础工作,利用生产会披露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建立项目成本预警机制,确保动态控制,真正做到先算后干,边算边干,努力化解经营风险,有效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助推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注重事前成本控制,合理确定目标成本 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直接影响到分公司生产经营的水平,这就体现出分公司整体的前瞻性管理的重要性。分公司加大事前成本管理力度,拟任项目经理参与任务开发、合同谈判,以发包人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技术规范、设计图纸与工程量表、工程的性质和范围、价格条件说明和投标须知等为基础,结合调研和现场考察所得的情况,根据企业自己的定额、市场价格信息和有关规定,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地计算和确定承包该项工程的投标价,防止盲目投标,减少投标费用,提高中标率,减少项目投标发生的各种费用开支。 工程中标后,把好合同审核签约关,坚持合同评审制度,各分管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对合同分头把关,熟悉合同条款,掌握利弊因素,有效规避风险,抓住合同盲点,努力实现增收。同时,与项目经理签定项目承包责任状,明确规定承包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效益、资金到位等经济指标,制定奖罚依据,确定项目成本管理指标和责任,并层层落实到各个岗位,减少工程竣工决算时的损失,争取更高的收益。 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中涵盖了多项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积极挖潜,实现每个分项管理效果最强化。 人工费的控制方面: 施工项目结合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工程施工队伍的需求,提前做好劳力人员的策划,公开招标选择分包方,并对其队伍的信誉、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评审,权衡确定劳务分包队伍,同时精心培育“黄金队伍”进行长期合作,做到有序流动、规范清除。 签定劳务分包合同时,细致地琢磨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内容,无论是平米包干,还是执行定额合同,均应将相应的工作内容表述完整,避免结算时出现纰漏,使分包项目出现重复计算,增加人工成本的支出。 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项目部任务单、劳务费结算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责,做到任务单的签发、下达及时;实际完成工程量的签收及时;传递及结算及时;任务单要按序编号实行一单一结,结算单要以作业队为单位进行结算,结算金额与所结任务单相符,按月汇总装订及时,跨月任务单不准结算。明确每张任务单的工程项目内容必须是一个房号的工程项目内容,不准一张任务单出现两个或多个房号的工程项目。对未完成的分项及多家分包队伍交叉的分项要进行完成的分划及扣减。同时对零用工的计取也应经过工地预算员的严格审核,以避免重复支出。 设备、材料费用的控制方面: 根据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设备材料管理,分公司及时修订出台《机械设备管理和租赁实施细则》、《周转工具管理办法》、《物资管理细则》等文件,明确责、权、利,加大惩罚力度,堵塞管理漏洞。在大宗材料订购过程中实行公开招标,多方对比,要求供应商必须两家以上,使其具有可比性、可控性,以利于我们选择出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有效地降低材料采购费用。坚持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作业队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杜绝没有收入的支出,把返工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对周转工具、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到谁使用谁维修保管,谁丢失损坏谁赔偿。周转工具按计划时间进场防止出现进场后闲置不用产生租赁费,也防止发生因计划不周出现停工待料情况造成延误工期。闲置不用的周转工具及时办理退场手续,工具停租要与出租方办理《设备工具停租确认通知单》,结算手续已清的办理《设备材料采购、租赁合同终结单》,双方签字,回避风险,不留后患。针对施工特殊情况及时与供方取得联系,对在场的周转工具实行断断续续的间隔报停。如奎山项目施工房号因受高压线影响处于干干停停状态,为了降低费用、减少支出、控制成本,项目部权衡利弊,细算经济账,节约租赁费支出38000元。另外在基坑回填、混凝土浇注前,周转工具管理员都要会同房号工长进行实地验收,确认周转工具清理干净时才可回填或浇注,把节支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提高周转率,降低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效促进了“增收节支”理念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安全、技术等方面: 施工中紧绷“安全第一”这根弦,认真落实安全理念及《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生产承诺书》,做到安全生产以日促月,以月保年,确保实现安全生产,避免安全事故无谓的开支。 坚持科技降本,科技兴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施工方法,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变更增减和不可预测的情况变化是难免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增强索赔意识,做好索赔的基础工作,如各种索赔资料(如工程补充预算、变更指令、各种签证、实物拍照、声、相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齐全,该对方签字的一定要签字。做到索赔有依据。研究索赔技巧,有理有利有节地洽谈,争取最大索赔额。注意索赔时效,及时做好索赔工作,避免超时效而得不到索赔。必要时,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公司的正当权益。 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计划审批制度,将有限的资金统筹协调合理使用,提高防范资金风险意识,高度关注业主资金状况,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有效的规避风险。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狠抓项目成本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管理,并通过对比模块分析功能,及时了解经营过程成本盈亏状况,有效校正经济运行偏差,动态掌控成本管理状况。同时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充分揭示当前成本所处的位置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抓住降低成本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实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保证生产经营稳健运行。 加强事后检查和控制,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竣工后,及时办理工程决算,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指定专人负责和业主沟通,加强决算及催款力度,如发现有坏帐可能时,立即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与业主协商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计划及时间,随时做好诉讼准备,避免扩大损失。 工程竣工决算后,项目管理者应对整个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掘成功经验,剖析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经验。财务、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承包责任状对该工程结算资料和施工成本、项目绩效情况作详细审查、评价,对盈亏原因进行分析,奖优罚劣,大大鼓舞职工士气。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建筑企业,我们要积极寻求更多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从竞标开始到工程竣工,每个环节都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应对激烈地市场竞争的挑战,为实现公司“十二五”奋斗目标,唱响“企业兴、职工富、打造和谐河北四建”主旋律奠定基础。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项目经济管理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摘 要:我国的建筑业迅速发展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的经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和控制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误区,就此本文将进一步阐明建筑项目经济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及其目前的现状,并且根据多年经验和多方学习研究,提出工程经济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项目;经济管理;成本控制;现状问题;阶段性;控制方法 一、建筑项目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造价最低,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工程项目过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更侧重于工程的预决算,忽略了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而工程的预决算会因工程造价的特性影响到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造价。 针对以上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因此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的局面。以下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以便于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1.1 工程相关人员的工程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某些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无形之中还是不能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充分理解到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对工程的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1.2 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有关经济的活动,都是建立在集管理和责任于一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也不除外。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所在,以便在发生意外或变故时,能够进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1.3 忽略了工程施工中的工期成本的经济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工期成本,即在工程施工期间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工期成本往往会被忽视,通常会盲目的对工期进行修改。无论是提前工期还是延迟工期,或是工期内的任何变故,都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 1.4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重视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证明质量和成本之间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所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这种关系。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到,“质量与成本两者兼顾”,不要因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对工程的经济管理,亦或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此都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二、建筑项目阶段性的成本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某高层住宅每层电梯井走廊仅十多米的距离,其间又无防火分区,就设了三只消防箱,而按消防规范要求,只要两支水枪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即可。这种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一定浪费,显然是对工程的各种经济指标不够重视。因此,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扩初设计阶段对项目经济的影响达70 -%95%,实际上,当扩初设计批复之后,存在的技术问题、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因此必须重视扩初设计,以避免“先天不足”。 2.2 招标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定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2.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产业是随着国家住房分配供给体系的改革而产生的。虽然与基建项目具有共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三超”现象,但“三超”的超额必须由企业的赢利来弥补,如果控制失衡,会使企业经营亏本。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4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以政策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三、成本构成要素的控制方法 3.1 人工成本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3.2 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3 机械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总价5%左右,由于机械台班市场价格往往比定额台班价格高,而导致实际机械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成本。因此,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对节约机械费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我公司对一些施工项目的实践,节约机械费用有以下方面的措施: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与经济利益分析 摘要:建筑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在适应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与经济利益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字: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中成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把项目管理和战略管理一样将起关键作用,已成为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原因与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发展,建筑市场不断地变化,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建筑业将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考验和全面挑战。业主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建筑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有的项目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亏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这时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认真研究市场,把企业项目管理纳入战略发展规划的范畴,改变原来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好企业内所有的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合同管理 (1)合同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由于项目所涉及到的合同数量多,合同之间以及合同各条款之间关系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合同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进行规划。 (2) 项目经理部要从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总包合同要求将合同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并在工程技术、计划合约、财务资金、质量管理、材料供应、劳动安全等部门之间建立健全有效的合同信息流动和管理机制,同时各部门要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系统地积累各种资料,为计划合约部门准确地编写索赔报告、合理进行索赔提供有力的证据。 (3) 对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分包合同,项目经理部一定要在保证真履行工程总包合同前提下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项目经理部要安排专人负责合同执行情况的资料收集与信息反馈。确保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达到项目经济效益的整体最优. 2、加强计划管理 工程管理的诸多内容当中,进度计划管理是重点,是核心,抓住了进度计划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纲。工程管理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着进度计划管理来进行的。在利用项目管理系统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时,以工程施工工序作业为实体,加上完成该作业需要的时间因素,如工期、开工时间、完工时间、以及和其它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构成了最基本的施工进度计划。1)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合理施工顺序和组织施工的原则,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对一个工程从开始施工到工程全部竣工,确定其全部施工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安排和相互间配合关系。进度计划编制的内容和步骤一般为: (1) 根据施工预算计算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2) 确定每工产量定额,计算时间定额。如果 企业己编制有本企业的产量定额,则可根据工程情况作适当调整后套用。 (3) 确定劳动量及施工天数根据确定的产量定额及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各分项工程的劳动量,根据劳动量及计划配备的在该分项工程上的工人人数计算施工天数。 2) 资金使用计划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将对施工信息的搜集、整理纳入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规章中,逐级岗位落实责任,每天专人负责填写记录各工种、各工作面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的数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情况,当天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当天的材料消耗量等报表数据,逐日汇总录入计算机,既便于项目管理层通过计算机及时掌握项目每天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形成该工程项目各分项、各部门的工料消耗及施工工效的综合记录。这些记录是反映该工程项目施工情况和真实成本的数据,是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总结的基本依据,是本企业在这一地区承接实施后续工程极具价值的珍贵数据,是企业在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的“密集"。本工程编制成本计划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施工图预算,将外包工程进行适当调整3) 指定施工组织计划 管理制度是组织为保证其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对例行性活动应遵循的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作的规定,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及上级部门的规定,制定的内部法规。 首先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由项目经理部编制的,用于组织和指导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 4、加强材料管理 在施工项目成本组成中,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达到60--70%,显然,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成本,提高企业材料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于控制施工项目成本、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保证工程质量管理 现今我国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已普遍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己不仅仅局限于安全、牢固,并且要求能够满足消费者在适用、美观、舒适、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工程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建筑市场生存下去的关键。而且低质量的建筑产品由于要增加因返修、加固等工料的消耗,也会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项目满足要求的质量。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在市场上树立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效应。6、确保工期控制 一般来说 ,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如停工、窝工、返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且成本最低的最佳点。 三、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要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项目管理,使所建工程达到质量好、工期短、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树立起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另外,项目管理搞的好也可以节约成本,企业就可以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利于项目管理推行,从而能使企业获得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企业的管理中,资金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一个企业永续发展,那就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措施。建筑工程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资金问题是企业的灵魂,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方面出发,来探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 建筑工程施工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工程的顺利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有效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设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一般的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不够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能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的好坏。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增强。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以及措施的制定过于单一,过于表面化,普遍存在着制定目标成本和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等,忽视了该工程的工期要求、施工条件和现场环境等要素,致使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资金使用效率低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随意开支和资金滞留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内部的资金管理却引发内部矛盾的深化。 困难回收款项大且多 施工单位的应收款项,大部分都是以资产负债的形式列出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业主的调查了解不够,往往是工程竣工后,业主的资金还未能按时到位。二是施工企业垫资承揽工程,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却不能很好的回收。 解决资金管理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控制生产成本,降低造价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取得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企业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环节多,所以管理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系统。 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人工成本。通过科技的提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人数量,缩短工期。2、降低机械使用费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定时对施工机械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正常运行,避免出现人待机或者施工滞留的现象。3、选取合理的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加强内部管理利用综合优势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工程管理经营的风险,降低和减少资产减值的因素,避免随意开支,多头开户,营造良好的工程施工氛围和环境。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可在线监控资金流向政策,可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和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加强内部管理。 大中型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综合利用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有计划的全面的管理。例如施工组织的网络化管理、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个人施工的动作法管理、施工程序的流水作业法管理等。 总之,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分析控制核算成本上,要做到精细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能有效控制生产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控制资金风险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普遍采用垫资的方式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但是这往往带来了财务风险。垫资款项容易造成退欠款,并且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难以收回的资金问题。垫资款是产生拖欠款的充分条件,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拖欠款的产生,就需要在控制垫资款上下工夫。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对要求垫资的单位,详细的了解,并且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得以实施,从而降低资金方面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按时到位。 在资金方面,还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金杠杆,从而降低和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和成本。从长期的经验来分析,银行是一个强大的血库,企业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达到最佳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考虑资金的介入方式,使得自有资金的比例得到合理调整。同时,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的信誉和诚信建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建筑企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利用信息资源降低成本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消息渠道,建立一个全面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和充分的了解当前市场行情,包括人工成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工程任务相关的市场调整和变化,并且随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信息。 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反馈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建立国家金融政策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2、建立收集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的建议和措施系统3、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这样及时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动态,从而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最后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获得业务的主要途径,在投标的形式和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为了中标而不顾建筑工程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企业投标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来获取中标的最好途径,比如,建设单位是希望时间短还是质量好还是其他方面,然后对症下药,这些都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有前瞻性思想,避免损害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资金管理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因素。资金是企业活动经营的血液,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所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职能,并且加强监督和控制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和账目无法回收的风险,就可以不断加强建筑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挑战,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要加强财务管理,本文从建立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实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等六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进行论述,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我国是竞争性行业,数量众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为承接工程,存在相互之间压低报价,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本。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对施工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的安排使用资金,才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实现最大收益。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全球经济都还处于低迷的状态,可以说,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强化财务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财务集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但没有现代化信息手段,财务集中管理如同空中楼阁。 目前,很多建设集团都在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建筑企业应该着力打造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起统一的网络平台.并统一会计政策、核算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等,另外要与有关银行合作.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远程管理集团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建立“网上银行”,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内部各公司账户进行及时审查、监督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对每笔资金的流向做到心中有数,使全集团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堵塞经济管理中的漏洞。 给建筑施工企业制定一个科学而有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当前社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管理最佳选择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现代激励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呢?它是首先给企业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它是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它能够让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行为都以这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以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而开始,以目标实施做为指针,以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价考核。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确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显得极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规律来完成。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才有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加强财产管理。坚持每季度清查一次,清查结果报公司总经理审阅.对财产的购置、用途、维修和报废,统一由综合管理部门管理。实现财务审计部与综合管理部门各有一套完整的帐目,确保国有财产的不流失。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采购管理采购时必须签订采购合同, 同时送一份至财务部备查:采购物资到达时,采购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仓库按照采购合同的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实物、供应商的送货单相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单,一份送财务,一份连同供应商的送货单送交采购部;当实物与采购合同和供应商的送货单有出入时,仓库必须当场查出不一致的地方.并通知采购处理,经采购部同意后.方可在送货单上签名.以作为欠款依据,未经采购部同意而签单的,所发生的损失将由签单人负责。采购部在处理有不一致的情况时,必须在供应商的送货单上按照处理后的情况修改过来。方可移交财务:仓库必须按照实际收到的物资开具人库单。若收到的材料在数量、规格,质量等方面与合同、发票不符.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办理部分拒付或全部拒付手续,材料仓库应对所到材料暂时另行代管。并在备查簿中予以记录。财会部门根据有关材料总账,对仓库明细账进行控制监督。月末财会部门材料总账与仓库明细账进行核对,帐与实物数量进行核对。 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财务管理人员并指定主管会计。企业财务部门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对财会人员实行统一任用.持证上岗,重点委派。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该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的力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后续教育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我国的经济提供会计保障。 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规范建筑业市场针对施工企业工作流程,要注重抓好以下环节的工作:一是承揽项目投标阶段,要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管理,严格按招投标程序操作,使施工企业的运营真正向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向迈进。二是项目中标签定合同后,施工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在开工审批之前,要严格审查开发商、建设单位的资金来源,严格执行有关建设资金先专户存储后开工建设的审批制度,力争使资金来源与投资规模相符合.对没有资金或资金没到位的不予开工,杜绝垫付资金现象。 是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拨付工程进度款。对不能按进度及时拨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旋丁企业垫付的资金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给予补偿.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机会平等,维护其合法经营的权益。四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建筑业决算清算制度.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金回笼。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综合管理有关资金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分配等方面的财务活动。上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由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所决定的。我们正确处理建筑施工企业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有效地使用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增长,节约、增收节支,努力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服务。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品――建筑物也是社会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筑工程管理环节中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层经济动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建筑产品与其他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功能目的、价值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也客观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建筑产品的特性,是工程建造者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产品的特性及其经济属性 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它是建筑经济活动和建筑生产活动的客体,具有产品固定性、多样性、体型庞大、价值高、用途局限、社会性等特性。此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还会呈现装饰风格以及结构造型的不同。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建筑产品具有资产和资本的功能,也就是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资产是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而资本代表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价格与价值以及流通与消费的问题。 (一)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我们将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分为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寿命,主要包括城市改造的拆迁活动。技术寿命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报废时的寿命,包括结构损坏、功能退化等原因造成建筑产品无法继续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建筑产品在达到其自然破坏的年限之前,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作他用。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收益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满足某种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此外,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资本和资产的功能,所以它还具有收益价值,并通过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来表现。目前,人们在购买建筑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会考虑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建筑产品的价格包括生产价格和流通价格。通常,建筑产品的价格指产品的生产价格。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时,要认真分析建筑产品的价格特点。与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个别计价以及供求双方直接定价的特点。 (三)建筑产品的流通与消费 流通过程中,建筑产品不仅实现了使用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收益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筑产品的流通主要有租赁和出售两种形式,具有区域性、分解性、反复性等特点。对于建筑产品的消费,则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公共性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有力监督,致使这些企业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随意变更设计,具体表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计价标准、总体规划等在不经监督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肆意更改,造成工程造价控制的困难。 (二)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监管,存在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较高的现象 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降低经济损失。例如一电力工程,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照工程量的进度的90%拨付进度款。由于该工程量仅仅经过现场监理的复核,而未经过审核部门的核准,在现实结算过程中,费用的核减率超过了10%,如果按照90%支付进度款,那么就无法在经济上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三)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决策随意性较大 一些单位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实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项目设计,造成了许多“三边工程”。例如一单位原本计划建造单位培训大楼,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将工程项目改为商务酒店,提高了装修的档次,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此外,建筑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也是部分建设单位决策随意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博弈论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个领域都在加紧对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对建筑工程管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博弈论是一种研究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均衡状态的方法,它打破了个人孤立策略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帮助建筑工程的活动主体分析市场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决策依据,指导其获得理想收益。博弈论说明了利己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合作会促使两者的情况更加优化,但是由于二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著名案例“囚徒的困境”。 (一)工程管理中的博弈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顺利进行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最好的局面。但是,由于二者目的的不同,建设单位追求资金的有效利用,施工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常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囚徒困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建设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单位适度获利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工程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施工单位的利润,尽量压低工程价格,并拖欠工程款。 影响施工单位的因素很多,但其最终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类:消极怠工和积极施工。消极怠工,会降低施工单位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积极施工,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进度加快,但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通过博弈双方支付矩阵(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博弈中,建设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消极怠工。 施工单位 积极施工 消极怠工 建设单位 及时付款 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 不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机会成本)+节约的成本 拖欠工程款 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工程成本-利息 不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节约的成本-工程成本-利息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合作的继续进行,就需要在博弈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变,来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约定双方同时最优的同盟协议。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不遵守同盟协议的情况,那么背叛的一方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执行将二者带出“困境”。另一方面,改变收益矩阵,保持囚徒的个人最优选择与集体最优选择一致性。 结语: 寻求经济学理论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借助经济学原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满足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业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整个周转资金的顺利流通,所以通过加强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管理分别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进而阐明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相互关系 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建筑经济与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资金周转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也能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阐明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有效说明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和具体范畴。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对建筑产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施工中过程等的技术分析,从而进行对建筑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及预算等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筑工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需彻底深入的了解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以便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转。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是研究建筑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概述、工程施工风险及评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并且同时对建筑工程的方案和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其实,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其具体范畴涉及的方面很广,在整个工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构成建筑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 建筑业间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而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在整个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建筑工程必须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这是完成建筑工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 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的配备。 无论何时,懂得经营、懂得技术的相关人员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工程施工 的主体。工程的经济与管理需要配备技术相关人员、经营管理相关人员以及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等等,大到工程的项目经理,小至付出劳动的劳力工人,如此才能让工程顺利开工。 2.2 建筑工程中施工所需材料的配备。 建筑工程中的每个程序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对于工程中所需材料的配备也需相关管理人员的精心编制才可以进场的。在选材料时首先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材料的不同规格进行选择,对于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的同时,保证材料借个的合理性,并且实现安排好材料的进场等相关事宜。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使得工程资金周转开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井然有序的进行,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并且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做好了提前准备。 2.3 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配备。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中的大部分施工是由机械设备来完成,有效并合理的配备好工程施工时所需的机械设备,能够做到有效的加快工程施工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要编排好何种不同阶段所需设备的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如此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对建筑工程中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2.4 建筑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 建筑工程所需的支出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建筑工程本身就具有工期长、程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由此不难看出,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是整个工程最为根本的一个条件,资金的配备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后才可实现工程项目的资金配备的。 3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进行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即是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并降低工程的成本造价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要将建筑工程的有效经济管理作为工程完美竣工的重中之重。针对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及各个阶段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对工程的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1 切实的提高成本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 在工程施工前,就要充分提高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并以此确立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探讨后,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详细的整理,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如此方便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保证实际支出的与目标成本的一致性。 3.2 施工过程中,分工明确,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 工程中的项目成本控制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是事项工程项目成本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即是,实现“专岗有专人,专人有专责”保证每个岗位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以此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应从工程中的每个阶段做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四个时期进行抓起,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有效地措施,来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施工前对于工程项目的成进行预算的管理、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买进的成本管理及施工后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等,所以要想有效控制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就要有效的优化工程组织,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来尽量缩短工期进而降低项目施工的成本。 建筑工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当今的各行业中占有很大的经济优势,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前提是,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成本造价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在保证工程高质量的同时,切实的降低工程中的项目成本造价,来获取建筑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经济与管理存在着辩证而统一的关系,项目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的经济又可以应用到工程的管理之中。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对于企业本身效益乃至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市场的经济研究与施工企业管理 【摘要】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兴起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产物。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逐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建筑市场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我们的工程建设的步伐,尽快地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施工队伍来。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研究;施工企业 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促进我国建筑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引入,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本文试图应用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市场的内在规律,探讨对我国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以供建筑企业管理者参考。 1、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组成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业处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向投标招制过渡的阶段。在当时来说,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建筑市场只是个雏形, 主要存在的间题有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承包方式为主,名义上实行投标招标,实际上大多仍按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建设单位利用建筑市场呈买方市场的有利条件,只顾眼前利益, 无科学根据地压低标价,不合理地缩短工期,施工单位为了得到工程合同,过份夸大和渲染自己的施工实力,有些正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工程的施工单位,为在其它招标工程中能中标,不合理地将国家指令性计划重点工程的国家统配物资转用到其它投标工程中,作为投标的优厚条件,从而使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损。 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状态下,建筑业与外界的关系,严格说来不能构成市场关系,它呈现了一种僵化的硬性摊买的关系。实行招标投标制的最件下,市场买卖双方平等,双向有互选的权利,双方都注重质量。市场内实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建筑市场。可以说,全面实行招标投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下开放型建筑市场的必要条件, 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从理沦上说,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生产能力是由诸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工艺水平、企业全员素质、资本有机构成、施工人数等因素所制约, 在建筑市场基本完善条件下企业竞争胜利的标志是中标。施工人数是由市场容量调节下自动变化的。在施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调节,就须先对该时期内,整个建筑业施工能力增长情况进行预测, 作为主观调控的数据。表现为建筑市场的购买力一投资的来源分为国家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个人或企业筹资买商品房三大类。国家贷款的投资额是根据国家经济三大平衡关系( 即财政、信贷、物资)确定的;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仍以企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关系为根本依据。这两类投资额对建筑市场来说是先有确定性投资,再要求施工能力与其匹配。在决定今后某时期内,某部份投资投入时点时, 就应把建筑市场承受能力因素也作同步考虑。第三类购买力作为独立因素,其资金来源是社会上的流动消费资金,对国民经济财政和信贷平衡无破坏作用;该资金数额可以通过宏观引导和调节筹集, 受建筑市场影响相对大些;该资金的投入市场可以对我国部份商品的供需矛盾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建筑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供远大于需情况下,将该资金引导到建筑市场,使购买力转移,可以缓解各自商品市场的供小于需的矛盾。 3、施工企业管理特点 施工企业管理直接关系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所以,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加强施工企业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企业自律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需要,是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要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企业内部建设,理顺内部机制,强化自律意识,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2)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企业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活动中行为要求的准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道德有着事前防范功能的优势。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建设行业的特点,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目标,主动建立企业自身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人力推动职业道德准则的组织实施工作。从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力度入手,使职业道德准则成为企业及全体员工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 (3)建立完善企业自律约束机制。企业自律工作的着力点在于落实。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律工作数据平台。对遵守自律管理制度、格守职业道德、坚持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基础性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要完善自律的奖惩机制。通过网站、企业报刊等企业媒体平台及时公布自律工作开展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动,对经营活动中模范遵守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表扬,对违反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警示;要注重与协会、与政府沟通协调,增强从全局上对企业自律管理约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施工企业管理新方式 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方面,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3个因素:①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 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②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 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分工合作。③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 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可发挥其作用。 4.1 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 网络计划,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许多网络计划,往往编的时候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仅凭经验,过程控制也只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也不清晰; 钢筋翻样; 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过程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设备配置; 合同管理; 图纸管理。 4.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涉及财务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办公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作用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 4.3 企业管理数字化 企业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 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5、结束语 在宏观调控中,为完善建筑经济市场机制,应考虑社会大市场基本同步趋于完善,并在该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我们应加强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工程造价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平台,更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因而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构。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提高管理的优越性,为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周转等方面能够有序的运转着。同时正确处理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做好成本管理,合同价的管理,从而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2项目资金配备: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3材料配备: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4施工机械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 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其中对成本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特性。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正确控制“跑、冒、漏、滴”的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它讲求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就是项目在什么时间实施了哪些工序,以及这些工序实施的同一时间的汇总。这需要有对项目工序的细化、明确的进度计划,才能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必须掌控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建筑施工企业先掌握了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后,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级的管理技能。因此,正确做好PDCA循环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做到合理、规划化。 3.2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过程管理的。通过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业务口工作的顺利交接,提高了项目部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建筑工程造价包括一个工程项目所需的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及其他的相关费用。它是工程承包合同上的合同价。通过招投标,由投资方和施工单位共同认可的因市场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建筑工程各阶段依次形成的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项目决策投资估算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基础,其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高低的基础。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目标。需有一定的预测和浮动,投资一定要估计充足,特别是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一定要考虑充分,留有余地。 4.2工程设计阶段。拟建项目一经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基本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编制出的设计概算确定了工程建设的最高限额,施工图完成后,编制出的施工预算初步确定了工程计划价格。确定合理的工程计划价格,可以通过设计招投标竟选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工程成本,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3.工程施工阶段。实行招投标制,制定合理的标底,用以衡量投标者的报价,对投标者的报价进行严格审查,选出中标者并谈判商定合同价,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控制材料、构件的价格选择,控制施工单位的索赔,合理掌握进度款的支付,以达到对工程造价实际值的有效控制。 4.4.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是建筑施工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竣工结算是反映工程全部造价的经济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的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这个阶段重点要加强对施工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工作,规范双方的市场行为。竣工决算是通过造价咨询机构严格的审计程序审查竣工决算(工程实际造价)。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建筑工程成本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 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最终目的是签定工程承发包合同。其中对合同价的执行与监督管理是承发包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结算是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工程合同可以约束承、包双方行为,协调双方关系以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并加强对合同价、工程支付与结算方式的规范管理,保证合同全面、准确、严密、有效和严格执行,强化承发包双方合同意识,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的控制,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6、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住脚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形式的推行,使企业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企业运行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项目成本得到控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论建筑安全管理与其潜在经济效益 【摘要】一个施工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只有生产安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保障;只有施工安全了,施工企业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与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现状;经济效益 1 概述 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其特点是产品固定而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样式多,又是露天作业,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大,而且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不稳定,使建设工程施工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的行业就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因此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意义重大。 安全生产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对人、机、物料、环境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研究和分析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建筑行业推行安全法规,实施安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根据理论研究和大量安全事故分析,发现管理的落后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安全水平在管理制度、评估方法手段、市场主动调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现分析如下: 2.1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章“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第16条的规定,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建设单位(业主)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作为业主代表的监理单位按《建筑法》的第四章规定,从法理上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总是不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导致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等问题,而对施工过程的人员、机械等安全问题则认为是施工企业内部的事,很少参与管理。事实上,安全事故与图纸设计质量、施工进度要求、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项目技术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仅仅由于施工单位管理疏漏造成,而是与项目前期策划及施工准备的缺陷、施工过程的抢进度赶工期、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安全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建议由业主和监理单位承担部分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使安全生产活动时刻处于政府安检部门监管之下,从而调动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2 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不健全,安全检查执法力度有待改进。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地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能充分反映建筑企业安全业绩的指标体系。再有,我国安全执法检查的方式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地方流于形式;很多地方领导出于对自身政绩的考虑, 对于安全事故总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使安全事故记录与管理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严重;安全检查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损失赔偿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这些都严重干扰我国建筑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2.3 市场经济杠杆和调节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企业安全业绩未能发挥各种的调节作用。建筑市场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 建筑企业仍不重视安全业绩,工伤保险制度推行缓慢, 加上险种单一保费高昂,理赔困难,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3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潜在经济效益 以下是两个实例分析 3.1 劳保用品与机械设备在质量上的优劣差别比较。实例分析:在建筑工地上常常发现产品质量不一的劳保用品和机械设备,例如,有的安全网片每片需花40元,而有的一片仅需18元。毫无疑问,18元一片的安全网质量差,这不仅表现了一部分商家投机取巧,迎合施工单位的心里,而且表现了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不顾职工的安危,而购买价格低廉的劳保用品。殊不知这些劣质用品周转率低,材料消耗大,不仅造成总成本的增加,而且,极易带来各种各样的生产隐患和事故,最终由于处罚和赔偿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如上述18元一片的安全网,在使用时一个工地尚未完工,就变得残缺不全,全部报废。由此可见,购买质量较好的产品,乍看安全投资较大,但经久耐用、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不仅会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2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与工程经济效益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举例,2008年11月15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发生地铁施工基坑塌方事故,导致萧山湘湖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正在路面行驶的约有11辆车辆陷入深坑。这一事故导致死亡21人,24人受伤(截止2009年9月已先后出院),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2010年11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总公司总承包,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外墙施工的上海市中心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正在进行外部修缮、28层高的教师公寓燃起大火,最终导致58人不幸遇难。事故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诸如此类的工程安全事故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人心惶惶,停业整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处理善后事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谈?相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不少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连续多年无事故发生,这对施工企业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种管理科学到位,重视员工利益的表现,它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高与亲和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无形中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从生产设备的投入和安全文明生产的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可见重视安全生产不仅不会是一个多余的投入,反而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安全生产条件下,职工的安全,健康得以保障,这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口碑和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之,不重视安全, 不能确保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也是不可估算的。因此,正确认识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把安全生产看成是潜在的效益,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抓安全生产工作,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 4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的对策 4.1 安全需要投资,安全也有成本。 安全投资包括两方面:1)安全事故发生后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2)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所需要的投资。实践证明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措施以及投入远大于为防止安全事故而提前进行的安全投资。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了有效的施工安全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未来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对安全的管理”而不是“对事故的调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4.2 建筑安全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但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 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2.1 完善硬件设施,从本质上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并对症下药,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适当提高安全投入,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4.2.2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通过制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培训其安全生产主人翁态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安全生产作为业绩考核的重头戏,与收入挂钩,激发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2.3 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旧思想旧作风,从超前性、预防性和根本性上思考解决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2.4 建立宏观与微观并存的建筑安全事故动态控制系统,避免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4.2.5 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环境。 5 结语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安全生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将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也根本谈不上效益。追求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必须建立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基础之上。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市场经济下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发展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市场经济下的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筑机械设备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管理对策 一、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一)设备管理安全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出现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弱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素质下降;设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机械设备疏于维修保养,机械设备档案资料缺失,由机械设备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放松设备管理,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给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 设备管理经济效益现状 机械设备不仅是施工工具,同时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济实体。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在发挥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应产生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因片面强调工程管理,强调施工技术和施工 进度,对施工机械的更新和设备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致使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拼设备、吃老本现象,最终造成大批机械设备早期损坏、老化或提前报废。建筑设备繁杂、管理分散,在调配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重复投入,降低了企业投入回报、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三)设备管理技术水平现状 机械管理技术人员没有经过对专业性很强的机务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几乎成为项目调遣的劳务机构。机械设备原始资料使用状况没有一目了然的记录,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没有使用。 1、从技术层面来讲:机械设备陈旧,技术状况下降;操作人员队伍庞杂,素质高低不一;修理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保养困难;配件质量好坏不一。 2、从管理层面来讲: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 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 将大中型设备集中管理,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体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生产条件多变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①设备实行集中租赁管理后,可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专业化管理,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②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对设备实行合理的调配与调度,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减少重复配置和设备闲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配件消耗,减少修理费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④可进一步统一各分公司管理队伍,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修理车间和仓库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鉴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严格、规范、标准等特点,加上较强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加强服务意识,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事实上,企业内外的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成本管理,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组建自己的设备租赁分公司的同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多种经济形式,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单机承包、融资和入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就能进一步激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设备管理的发展,为深化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机械设备管理的台账档案;②机械设备标识;③机械设备的组织;④机械设备租凭;⑤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⑥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⑦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⑧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三)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机械设备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的运行机制。②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经营决策。③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计划与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管理。④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控制管理技术。⑤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使用管理技术。⑥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润滑管理技术。⑦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保养管理技术。⑧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备件管理技术。⑨建筑施工现场设备更新改造完好管理技术。⑩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常用油料完好管理技术。 (四)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是科学管理设备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业务构成、租赁市场模式的分析,针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系统,能提高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创立以下几个模块:电子商务、设备管理、租赁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的运用可以完善设备的基础资料、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可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本文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并对现在市场经济下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阐述了一些意见,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和建筑企业的成长,必将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才能使企业效益更上一层楼。
铁路发展论文: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摘要:认为铁路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通过对各项重点任务的审计监督,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 关键词:铁路跨越式发展审计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铁道部党组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全路各级各部门、每一个职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铁路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1、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的审计,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经济、安全和高效 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这一监督的责任,首先要由全路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来履行。 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应进行评价,对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要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筹资过程的评价和监督,保障所筹资金的结构合理、成本经济。 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监督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是否用于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的采购,有无挪作它用。其次要监督对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采购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按工程进度、采购合同等适时拨付,是否有提前、超额或延迟拨款问题;是否有截留、挪用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问题;是否有虚列、挤列工程成本、虚报投资完成问题;是否有隐瞒、转移工程收入、工程结余等问题。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被合规、合法、安全、经济和高效的使用。 2、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行为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使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使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实现和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必定要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内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与评价。 2.1、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将工程化整为零、越权审批问题;初步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合规,初步设计的标准是否适用,资料是否准确、完整;概算编制是否合规,依据是否适用;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通过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2、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 对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主要针对标底的编制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投标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通过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平、公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3、对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 建设施工阶段审计主要针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规定转包、分包工程问题,是否有使用不合格材料问题,是否按规定的工期、工序施工,有无违反规定缩短和延长工期问题;施工监理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尽职尽责,有无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各工序是否有完整的签字手续等。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审计,保障工程施工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2.4、工程预、决算审计 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首先要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竣工决算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工程项目,概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的审批程序,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资产移交手续是否齐全,各种核销资料是否完备,工程结余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隐瞒、截留基建收入等问题。进行工程预、决算审计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技术装备采购过程的审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装备上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使我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 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势必伴随大量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信息网络等技术设备的采购活动。这也是跨越式发展资金大量流出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重点监督采购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对重要技术设备的采购是否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对供货方的技术能力、资信程度是否进行比较,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是否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否进行比质比价等。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保障各种技术设备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防止采购过程中舞弊行为的发生。 4、通过对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等过程的审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对既有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以使路网和技术装备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为了实现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实现主辅分离。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和实现主辅分离的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是否有借机构撤并之机,侵吞、私分国有资产问题;是否有低价出售、变卖设备物资等问题。在主辅分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资产清查、资产划拨过程的审计,同时应重点监督在主辅分离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不利于铁路稳定的一些做法应及时反馈,以便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5、通过对运输收入和支出的全面审计,保证收入的完整和支出的合规、合法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六项重点任务是创造运输经营的良好效益。提高运输经营效益,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市场,提升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要强化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严格控制运输支出。铁路内部审计在监督运输收入和支出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运输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 铁路内部审计应适时根据运输收入管理体制的转变,调整运输收入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重点对运输收入的完整性进行审计。一是重点审计有无截留、隐瞒运输收入、杂费收入等问题,二是重点审计有无少收、漏收各项收入的问题,三是重点审计收入结缴是否及时,有无迟缴和滞留运输收入问题。通过对运输收入各环节的审计,保障运输收入的完整和及时,防止运输收入的流失。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成本管理体制也要进行调整;严格控制支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铁路内部审计应加大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计力度。对铁路运输成本费用的审计,首先应重点审计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实行成本费用责任制。其次是审计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开支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随着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一些费用定额、开支标准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第三应重点对各种设备材料的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加强对废旧设备物资处置过程的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除了上述重点审计内容外,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及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应进行全面审计,防止跑、冒、滴、漏及挤列成本费用问题的发生。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加入WTO后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结合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阐述了我国加入WT0以后,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以及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指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要适应国际通用规则,加速与国际建筑承包的市场接轨。 关键词:铁路建设 监理行业 1 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已融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建设监理属于咨询设计的范围,而工程设计咨询业属于服务业,因此,建设监理属于WTO组织管理和规定调整范围。随着外国业主对华投资项目、我国向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项目、国内企业对外承包项目和劳务合作输出项目的日益增多,铁路建筑企业逐渐从国内原来本行业单一、封闭式的自我竞争转向跨行业、全方位、开放式的自由竞争,拓宽了建筑领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求国内铁路建筑企业必须与国际承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运作。特别是一些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往往要求施工企业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且所承包的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这无疑给深化铁路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机遇,但也对国内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故加入WTO以后,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根据国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是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型土木工程,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投标项目。公路全长108km,包括大中桥7座、涵洞248座、路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等项目。业主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因投资较大,业主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精选了一家英国工程监理公司,并以合同方式全权委托监理任务。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第二工程处和天津大港油田联合竞标,优势互补,一举中标。这样由业主、监理、承包商组成了相互制约而又各自独立的实施项目的整体。该项目按国际惯例实施工程监理制,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实践证明:该合同条款把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公正、严密和双方保险的特点,因而在国际招投标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加入WTO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建筑项目必将是国外业主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良好的国际信誉、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优质的服务与国内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形成了共同竞争的市场局面,在繁荣国内建筑业的同时,也给铁路的建设监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建设体制和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铁路建设监理的组织、推广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科学、规范化的监理方法、手段和实施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筑领域的向前发展,更不利于按照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来开展工作。因此,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必将在以下方面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2.1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加入WTO后,铁路监理公司原来独霸一方的市场经营格局会受到剧烈冲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形式上,国外是专业的工程监理公司,是高级监理工程师的组合,而我国是综合性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是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组合,造成铁路监理公司负担重,运行成本高,导致提供的监理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在业务范围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提供的是技术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和咨询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其重心在市场需求和服务上,基本能做到让承包商无可挑剔,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目前主要提供的是施工质量控制,导致满足市场业主需求的综合能力不强;在应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采用最新的管理和检测技术对承包项目全方位监控,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投入少,监控手段和设备落后,导致竞争能力不强;在市场运作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有进行长期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而我国铁路监理公司则刚刚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导致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不足和项目组织实施竞争能力不强。 2.2 对国内铁路监理人才资源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存在监理工作不规范以及监理酬金偏低等问题,铁路监理公司难以留住有各种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铁路监理人员的组成呈现两极分化:一些是从施工单位退下来年龄偏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但知识老化,且理论较欠缺;另一些是刚从各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差,这些人员虽经培训、考试,持证上岗,但仍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更加严重的是一些素质低的监理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敲诈勒索承包商,极大地损害了国内铁路监理行业的声誉。 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尖端的科学技术、广泛的国际监理市场、优厚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等,必将对国内的铁路监理人才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加入WTO,客观上国外监理公司必将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产生较大的离心力;主观上国外监理公司为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必然会借助其技术力量,积极吸引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加盟其公司,这样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会出现向国外监理公司流动的趋势。 2.3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冲击; 当前,一些监理公司不具备从事铁路建设监理工作资格。虽然有资格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但没有固定的职员,有了监理任务就临时凑几个人,任务完成后就解散人员,根本谈不上规范化开展监理工作。另有一些监理公司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企业,还有些监理公司和政府质检部门混为一谈,或者建筑公司自己又设立了监理公司,自己干活自己监理,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极大地扰乱了铁路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阻碍了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更经不起国外监理公司的巨大冲击。因此,必须对相应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我国铁路监理事业跟上国际发展方向。 3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趋势 工程监理制是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最流行的施工管理方法之一。对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亲身实践证明,全方位地实施工程监理制可有效地保证质量和工期,减少不合理的额外支出,避免过多的合同纠纷,确保工程计划和合同的顺利实行,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都有利。工程监理制对国际性招投标建筑承包项目尤为重要。 3.1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监理组织机构是:项目总监1人(英国人),下设驻地道路监理代表1人,管辖路基结构监理6人(包含土石方监理3人、路面施工监理2人)、测量监理2人、试验监理3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又下设驻地桥涵监理代表1人,管辖桥涵结构监理3人(包括模板监理1人、钢筋监理1人、混凝土监理1人)、测量监理1人、试验监理2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还有部分临时雇员、交通车辆和机具设备等。机构没置合理,人员精明强干,工作效率高。 3.2 国外监理工作的监控依据; 对于国际性承包项日,监理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控制业主投资,总是千方百计地约束承包商的工作行为。常用的监控依据主要有3个方面。 (1)依据合同文本及条款。监理工程师约束承包商最关键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要求、FIDIC合同条款、签定的合同文本、招标国家的有关法律条例(如是否遵守劳动法等)。对于不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将向业主建议予以罚款、部分解除合同,有时甚至全部解除合同。 (2)依据设计图纸和规范。招标项日的设计图纸、招标国家的技术标准、定额及规范、国际通用规则、变更指令、会议纪要等都是监理工程师监控的主要依据。对于达不到质量、工期要求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勒令承包商予以整顿甚至停工。 (3)依据业主的主观态度。业主的主观态度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监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对于业主不认可的地方,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的要求。作为承包商要切记:严格遵守合同,据理力争,一切工作尽量使监理工程师满意,使业主满意。 3.3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职权范围; 国际项目的监理工程师除了业主以外,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以便牢固地控制承包商,以防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而给业主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害。对于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来说,监理工程师的主要权利有以下18个方面。 (1)解释合同文本。有权对于合同中含糊不清的地方予以澄清,前后互不一致的地方予以调整。 (2)审核分包商的总体实力。承包商向外分包的部分项目,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分包商具有施工能力,方予通过。 (3)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坐标方位、里程、控制桩、水准点及有关资料。 (4)承包商所授权的法人代表、重要雇员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否则一切活动均被视为无效。 (5)给承包商提供设计图纸,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有权签发变更设计指令。 (6)审核承包商的月份、季度施工计划,有权命令计划中某些工程开工或给予调整。 (7)掌握和评价承包商的工程进度,有权指令工程暂停,或者申请业主延长工期。 (8)有权确定合同文本中暂定项目(没有单价项目)的工程价款。 (9)核实承包商的月份验工清单,签发付款结算凭证,证实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 (10)监督或检查承包商的施工工艺过程及结构尺寸、质量、数量是否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 (11)检查承包商用于工程项目的原材料、大宗料及机具、设备的来源和质量。 (12)定期审核承包商的项目资金周转及费用使用情况。 (13)核实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证据、计算数据是否成立,有权予以批准或否决。 (14)发现承包商出现质量问题,有权勒令其停工,并监督其返工。 (15)定期召集业主、承包商、监理人员三方联席例会,并出具会议纪要、简报、备忘录等文件,以指导下步施工。 (16)在业主和承包商发生纠纷,以至诉讼、仲裁时,监理人员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17)根据合同文本、技术规范、FIDIC条件的要求,检查和验收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并签署检查凭证。 (18)审核承包商的各种原始施工资料、质量统计资料、工程计量清单和竣工图纸。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监理工程师即有权对承包商予以停工。 (1)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动业主提供的图纸。 (2)分包商的资质未经审核即进行施工。 (3)使用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或在施工中擅自替换、变更材料。 (4)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通知承包商改正,但承包商拒不改正或改进不力。 (5)承包商隐瞒质量事故,拒不上报,继续施工。 但应注意的是:停工后的处理措施必须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监理工程师未下复工令绝不可复工。由上述情况引起的经济损失由承包商负责。 3.4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方法; 国际承包项目业主精心地招标,挑选信誉好、效率高、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技术复杂程度、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系统性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程序,指令中标的承包商必须遵守这一监理程序,履行检查和验收手续。FIDIC条款第38.1条规定:“没有工程师的批准,任何工程不得覆盖或掩蔽,承包人应保证工程有充分的机会对将会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工程进行检查和测量。”必须注意: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签证,未经检查认可的项目决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否则监理工程师不予验工计价,或者对其质量有疑义时,甚至勒令承包商拆除返工,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每一道工序在施工前,必须提前填写工序施工申请单,一般提前3天送到监理工程师手中。国外监理工程师主要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以下6种。 (1)现场监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查正在进行的施工工序。目的是防止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隐患和事故苗头,以尽早地发现质量问题,并帮助承包商现场解决。一般是路基结构监理工程师、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材料监理工程师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前要检查模板的支护质量、钢筋的绑扎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监督混凝土的灌注质量,自始至终守在现场;混凝土施工完毕,要在工序施工申请单上签字,作为验工计价的原始凭证。 (2)实地测量法。监理工程师实地测量检查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公路几何要素(曲线偏角等)、里程、坐标方位和桥涵结构物的几何尺寸、控制轴线、水准点完全符合合同、图纸和规范要求的精度等级,以避免施工完毕出现错误。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检查方法。 承包商每次申请施工下道工序之前,测量监理工程师总是要实地反复核对公路、桥涵的里程、坐标方位、轴线、水准点,以保证承包项目的各部结构尺寸准确无误。 (3)随机抽样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材料,分为进场前检查和堆料场检查;二是检查结构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执行者主要是材料监理工程师,对进场前的材料(如路基填料)进行取样和堆料场堆放的水泥、砂、碎石、卵石、块石、片石、钢材、沥青及半成品、成品等用于工程的所有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以便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消灭在材料源和工程施工的最初阶段。另外,还包括用回弹仪、内窥镜等仪器抽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等级等。 (4)试验检查法。这种检查是对公路路基面密实度的试验检查、桥涵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查、对施工工艺过程的试验检查(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加应力)、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和检查等。试验检查法有的是在工地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专门的驻地实验室进行。如:试验监理工程师要作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水质鉴定化验、砂和卵石级配试验、钢材力学性能试验等,并用核子密度仪对路基土石方碾压的密实度、含水率等技术指标进行打点检查。试验不合格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责令承包商予以改正或返工。 (5)验收检查法。该法是对公路施工的单个分单位工程、桥涵单个构件或者桥涵结构物的某一独立部分进行检查验收。由驻地道路监理工程师、桥涵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承包商检查,对于确认合格的工程项目则履行签证手续,填写分部工程或分单位工程验收检查表,1式3份,承包商要存档保留1份,据此由计量监理工程师给予签发月份、季度工作量完成清单,作为业主付款的原始凭证,以便承包商验工。 (6)签发指令法。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某些质量问题,驻地监理工程师代表会立即签发限期整改的有关通知书、会议纪要、备忘录、简报等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文件,提请承包商注意或改正,对于不遵守合同、拒不改正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有权予以罚款或者停工,直到上报申请业主确认承包商违约,给予取消合同为止。 综上所述,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应该在这些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入世后国外监理公司带来的冲击,加大自身创新的力度,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国际发展趋势。 4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为打破制约我国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改革步伐,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应通过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扶持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鼓励设立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另一方面,又要对铁路监理公司的设立严格把关,并给予积极引导、监督,确保铁路监理公司的“质量”。 (2)转变观念,提高业主的认识,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认识,把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从政府质检部门彻底地转交给专业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3)加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自身建设,要按国际惯例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化工程监理公司方向发展。 (4)组织学习国外通行的监理监控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法,必要的软件可以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不断完善检测技术。 (5)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干的铁路建设监理带头人,使之具备最新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才能,并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以促进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跟上世界潮流。 (6)尽快组建若干家大型的“铁路建设监理集团公司”,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战略方式,以增强竞争力,来适应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竞争需要。 (7)无论多大的铁路工程项目,都要通过招投标的竞争方式,来选择有实力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以确保国家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使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8)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铁路建设监理制的科学理论依据,完善铁路建设监理的各项法规, 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推广,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铁路建筑企业IS09000系列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这有利十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其实,建设监理制作为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已被国际建筑承包市场普遍认可和采用。通过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深深体会到监理工程师对于控制工程质量、工期、投资、对外协调以及提高承包商的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维护承包商和业主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显的成效。其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高素质的监理人才是当前国内铁路监理公司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外监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借鉴。总而言之,大力推行铁路建设监理制是深化国内铁路建筑承包市场快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铁路建筑企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并与其接轨的迫切需要,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 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地区 物流 铁道部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一万公里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一、提升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货运铁路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以及剥离或部分剥离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在大宗、长运距货物运输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建成必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体现物流时间效应。同时铁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北河物流的发展,从而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区域内物流有效需求 高速铁路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成本,这已经成为河北,甚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铁路提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物流技术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改过去重生产轻物流思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铁路提速除了使物流效率提升,信息传递加快,各个环节更加准确及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物流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促使货主企业将物流职能从企业生成经营中剥离出来,挖掘物流需求,使其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物流需求,一改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自建车队,自己配送,物流设备使用率低,不专业的操作造成货物破损,递送延误的现象,让物流服务提供商专业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鼓励、引导生产型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为新型物流服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 三、加速区域内物流专业人才流动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物流专业,在国内招生、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以往,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人才多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亦可在此城工作却在彼城居住,人力资源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可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 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准确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要求提供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以河北中储物流中心的几家大客户为例,TCL集团把全国分成了17个销售区域,海尔集团分成42个区域,新飞集团分成57个区域,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五、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城市工业的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虽然经济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总体说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地理与交通的区位优势,加之铁路提速,运能增加,同时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辐射中原的商品集散基地,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形成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各城市的竞争能力,吸引扩大利用外资。 交通运输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将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良好时机,定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对策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经验之谈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进程,我国的经济如白驹过隙般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电力设施也在飞速迅猛的建造,可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我国的近10余年来,全国高压互感器爆炸事故频繁发生,群众安全意识薄弱并且没有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设施维护不当,长久失修或者偷盗行为,造成电网设备的隐患和损失,不仅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高 度的责任感,更要当地政府和群众集为一心,做好电网电压的宣传工作及自发的形成保护电力设备的意识,只有人民群众和政府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转变思想,我国的电力发展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由此看来,电压对电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电力安全转变意识改革开放务真务实安全稳定 一.引言 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的警钟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法则,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是一个家庭美满幸福的见证,只有将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每个企业才会更有生机,每个家庭才会更加和和美美。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并不是贴一些标语或是偶尔培训、开开会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务必要落实到实处,将电力施工安全最小化,甚至为百分之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电力工程设施的安全做宣传,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相关政策上增强扶持力度,将优惠政策实施到位,使之能够快速的实施。做好整个电力工程安全工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把握好全局观念,从微观入手,把握好细节,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给企业一个优良的安全指标。 二.在电力工程实施前应做好方案规划 1.电力工程在技术选择时,应考虑到所要发生的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并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将安全工作细致。安全技术实施的方案是否得以顺利实施与应用,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实施人员的生命安全,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2.电力工程在实施中,务必要确保电力设施的质量安全,质量要严格把关,这就需要政府质量监测部门增强个人修养素质,端正工作态度,对电力设施及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把关,以保证在电力工程实施时不会出现大的质量事故,这也需要政府官员给予号召力,加强宣传,确保在工程实施时无所纰漏。 3.在电力工程实施前必须要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环境,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在多雨的南方,应该不定期的检查维修设备,以免在夏季高温时期出现大面积停电的现象。 4. 加大对电网电力设施的维护力度,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力量,会有很多因素围绕着我们,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的投入到电力工程实施当中,牢记安全,将安全指数划分到绩效考核当中,提高各政府、各当地、各个部门以及群众对安全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个人社会家庭责任感,坚决杜绝 “豆腐渣”工程。将安全二字谨记在心里。不要搞一些政绩工程,违背工程建设程序。 5.我国的法律已经在积极普及,这也需要群众响应政府的号召力,积极的知法、懂法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身权益,严禁杜绝加班加点的投入到电力工程建设中,这不仅使工人将安全隐患抛于脑后,更使得作业者无法正常的投入到工作中,使工作充满安全隐患。 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电力工程实施中的安全保护体系,完善电力工程安全保护体系是实施电力工程的基础和保障,务必要做到责任分明、预防为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一般电网事故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克服疏于管理、安全隐患未及时消除、反事故措施执行不力和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电力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2.加大对电力工程的资金投入,优化并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预防为主,定期的对配电线路等安全隐患进行检修与报告,做到一个都不放过。 3.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现场安全技能,并且适时性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增强扶持力度,将优惠政策实施到位,并做出相应的政策,例如,若此电力工程设施在一年中没有发生过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设备故障,当地政府可以相应的补贴农民用电量的费用,积极地引导大家,并对电网电力设备定期的进行检查维修以及对群众普及安全防护知识,以保证电网电力设施正常的运转。 4. 24小时进行监控防范,确保到万无一失,做好防范工作严禁“豆腐渣工程”,这就需要公安部门的监管与巡视。使电网电压事故最小化,减少事故的发生让人民群众安全用电,自觉的、安全的保护电路设施。以保证电力工程设施安全稳定的运行。最主要的是要让群众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提高安全保护意识,提高个人素质,让电力工程设施有条不紊的建设实施。 5.积极响应政府安全保障体系政策,安全生产基础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只有“人”这个主体转变安全意识,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转变安全意识与思想,预防为主,群众应积极响应政策,管理部门可以适时的将责任力度扩大化。提高个人安全保护意识。 6.政府需加强宣传力度,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有利资源普及到民众的生活环境中。适时地将安全知识告知民众,如在电力工程规划中、建设中、实施中并且在施工完成后应如何将安全二字做到实处,如何应对安全问题,这就需要作出必要的措施与补救方法,确保电力安全工程设施有序稳定的发展运行。 7.文明施工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而一个团队的文明施工将是巨大的利益,电力工程设备是我们共有的资源,而建设电力工程设备是我们每个民众的心之所向,只有文明施工才能创造好的施工环境,才更能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快施工进度,促进安全生产。 8.在实施电力工程的同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规章章程,严禁出现不法分子从中盗取电力工程设施及零部件等。 9.在施工中,要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要明确。对于安全责任更要层层落实到人,对安全负责到底。要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劳动强度和施工人员的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搞好施工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制定紧急事件处理程序,同时对于抢险设备、应急处理责任及事件处理分配。 五.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忽视。正所谓安全无小事,在施工中,要对各个施工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施工。要利用管理组织的监督作用,同时要注意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在日常管理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浅谈如何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 【摘要】如今,电力工程结算管理出现进度迟缓、工程投资可控性不高等等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深究,发现其根源,认真审视一些工程结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分析其问题的。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结算;管理 一、前言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结算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财务决算编制和审计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有针对输变电工程结算的管理办法,有基建的造价标准等等,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对工程结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对电力负荷的需求逐年的在增大,随之也要求逐年的增加电网投资,建设电网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在当前基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当中,快速适应当前电网建设的步伐,按规定如期完成工程结算,使得固定资产入账的速度加快,为企业资产优良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工程建设环境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影响了工程施工和结算进度 目前,线路走廊受到土地资源和地区规划的约束,显得日趋紧张,优化选择线路与站址的余地越来越小;很多的基建工程因为青赔、征地补偿等问题,施工进度变得停滞不前,十分的艰难,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形之下,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这些现象在工程后期结算导致结算进度被推迟、资产不能够按期入账,不得不增加资金成本费用,投入到工程当中的其他费用投资增大,施工进度开始变得缓慢起来,形成了因为非施工方因素而停窝工的现象,并且不断的在增加,这样就造成了费用的增加,等等一系列情况连串的发生。 三、调拨物资的流程缓慢,在细节上停滞,延误了整体结算进度 为了方便控制在工程当中的投资,把设备材料价格降到最低限度,在采购各环节当中要坚决杜绝浪费,在采购设备材料的时候相应降低成本,在采购电力工程物资设备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集中招标采购方法。但是笔者通过对运作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比较好的一些方面,但是也看到了在中间物资调拨流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疏漏。比如在实施项目的过程当中,因为一些外部原因而使得施工计划产生了变动,这样就会造成招标材料的结余或者短缺,在进行物资调配的时候却只能在几个开工项目之间进行临时调配,就会使得在调拨物资的时候,增加了调配结转时间,就会拖延了工程结算进度,甚至是停滞。 四、进一步完善工程量的清单招标 我国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这样的一种招标模式,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过程就是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在报价的时候会根据市场行情和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报价,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经过评审,它的特点就是量虽然变了,但是价格不会改变。 尽管实施清单招标,对项目招投标制度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有关清单计价的规范和法则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的存在,其中涉及的清单项目跟工程实际情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清单招标模式是一中实施的初期阶段,在市场准备上是不充分的,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也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针对于许多建设方和施工企业来讲,建设方和施工企业它们对各自应承担的风险也是没有一个底的,对于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很多施工企业在管理上都还没有适应,由于很多施工企业在平时就疏于资料的积累,在内部定额建立上根本不到位,甚至根本就没有建立内部定额,所以根本就不能准确的了解企业的成本。 在投标报价上根本就是变成无的放矢的状态。因此有些投标单位为了达到先中标的目的,就在投标报价的时候报出一个很低价位,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控制企业内部成本,但是要确保在低报价中标的情况下实施控制成本的行为,因此施工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要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到影响的话,就会发生大量的现场签证费用,结算进度就会被拖延,结算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此外,由于很多工程项目在前期所做的准备不够充分,项目才刚刚进行到初设批准阶段,工程开始面临开工建设,所以在短时间内编制出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是不可能的;有的甚至在施工图纸不齐的情况下,编制的时候采用初步设计来进行,就会使得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的变更,在工程结算的时候大范围的超过中标价格,甚至是超过了概算,用此办法招标的实际意义就和实际的经济效益相脱离。因此笔者针对上述在输变电工程结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深究其原因,并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1、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在组织协调的时候加大力度,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阻力进行解决,并要求及时。现如今,关于青苗补偿、占地赔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工程前期建设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制约因素,并妨碍了工程顺利的进展,使得后期结算费用无法预控,并形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其建设资金是十分紧缺的,在概算中按规定所陈列的赔偿费用,已经能够用来应付赔偿,因此就会出现施工单位因为对方要价过高而无法协商的局面,就会对电网建设的正常进行产生阻碍。针对这样的问题,工程管理单位首先要提早的介入到问题当中,选择一跳最合理的线路路径,并协助设计部门来进行设计和挑选,把工程可研究性和初设概算的准确度提高,当然,也要本着节省投资、降低造价和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精打细算,对必需的费用也要进行通盘的考虑,适当的留一些余地。 2、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实行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但是这个过程要严格的实施控制,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不允许任何人员擅自更改设计。在资金管控的时候,资金拨付审批程序的时候要严格的执行,加强对工程各类费用的控制,对进度款支付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工程变更管理和工程结算管理流程要严格管理。制定工程结算和变更管理制度,在对工程设计变更、签证严格管理时候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来实行,工程师要按照规定严格把关,通过合同管理等措施明确划分承发包各方义务,各项索赔费用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3、强化对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和中标后合同签订工作的跟踪管理 投标计价的依据就是工程量清单,也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在编制工程量清单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准确完整的表述每一个子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到不错不漏、不留缺口的分部分,和分项目。在招投标时候产生的清单单价,是控制施工阶段造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审核管理合同的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工程建设主管部门针对工程量清单招标采取事情发生之后的一个重要措施。 施工单位对工程预期效益与施工条件进行选择的一个阶段就是工程中标的价格,想要完全落实工程投资和施工条件,签定合同是至关重要的。建设主管部门在合同签订之前,审核认证合同的条款和结算方式,对合同标明的价格跟中标的价格十分相符,这也是需要查看和审查的内容,同上还要查看合同中的其他条款,跟招标的文件是否一致,因此才能保证工程结算的进度和质量,合同是维护合同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利益的,但是需要对合同的条款进行详细的查看和审核,才能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电力工程结算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其中包括在进行工程清单招标的时候,需要完善清单招标制度,加强工程管理,在协调的时候才能够及时有效,在查看工程合同的时候尽可能的详细查看和审核,总之,做好一切的协调和准备工作,才能避免在工程结算管理中出现更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随着国内对电力需求的加大,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施工安全问题也收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施工活动的长期进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力极大。本文将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行探讨,希望这些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电力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维护好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成为了工作的重点,但由于电力工程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环境复杂等因素,加大了电力工程安全工作的的管理难度,还仅仅依靠以前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手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1 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安全问题不仅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影响着电力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且还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影响。建立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建立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完善安全生产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改善生产状况不佳的现状,提高工作生产效率,能够促进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电力企业以卫生安全标准为准则,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做出明确要求。 建立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条件,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公正、和谐,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场形势的要求,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努力走在时代的前端。 2 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 2.1 管理制度中存在缺陷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单位或个人没有明确的责任义务,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相关责任人没有把安全工作的管理任务具体流程落实到位。使安全管理工作混乱,没有效果。 2.2 监管不力,投入不足 电力企业对施工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为追求利益,把本该对监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转投到了工程当中,忽视了安全监管,致使监管的设备的不到完善,监控力度不达标,施工中存在的隐患不能消除。 2.3 施工人员技能不过关 施工人员一般都为普通工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又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培训,没有安全的操作技能,为了减少麻烦,经常会出现违规作业现象,责任意识淡薄,往往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害性,给现场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 强化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打造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的灵魂,同理,企业安全文化引导着企业的安全发展,是电力企业安全发展的灵魂。在一个电力施工企业中,我们可以从它的安全文化水平上看出它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水平是怎样一个高度。所以,电力企业首先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需要,形成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的熏陶渲染下,可以有效的营造安全氛围,提高员工们的安全意识。 3.2 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把安全放在首位。有关责任人员应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以身作则,能够正真的的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杜绝形式主义。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建设和谐的环境。同时对事故中的相关领导人员依法进行严惩。完善监管制度,进行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及时监测,发现问题、排除问题。 3.3 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3.3.1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达到安全第一的目标,责任制要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层层落实,只有分配好管理责任,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好,达到既定的安全生产目标。电力企业除了要遵守国家指定的有关安全工作政策制度外,还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国家政策与自身制度相结合,将安全生产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将安全责任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 3.3.2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素质 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项目的安全进行进程,管理人员很有必要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锻炼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提高自身能力,还应多学习关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电力行业的安全标准,企业准则等等,从何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3.3.3 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素质 施工人员大多来自普通民工,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差,安全意识薄弱,他们只为挣钱养家。没有安全施工的责任感。而进行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就是施工人员有安全意识。所以必须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这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快捷有效的最好方式。通过让员工学习安全教育,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牢的固定在施工人员的心中,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事故带来的危害性,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避免错误造作的出现,把技术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进行,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员工都能通过安全与技术教育测试,做到按规定能够安全施工,时刻注意安全,自觉地将安全生产活动转化为个人行为。 3.4 强化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3.4.1 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没有正确的态度,心理素质差,技能水平低,轻视问题等。要想这种不安全行为不再出现,必须要根据吃咸的原因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对有关人员进行技能与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改本他们的思想,提供技能素质,培养他们养成遵纪守法、安全施工的好习惯,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生命的可贵,这样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安全意识。 3.4.2 预防设备带来的不安全状况 设备进场时加大检测力度,对进厂设备进行安全测试,对不合格的设备坚决不许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对施工用到的工具,起重机等进行检测,及时维护,经常保养。安全性的预防试验能及早的检测出物品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避免设备的不安全状况。 3.4.3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法律法规 国家和电力企业制定出的法律法规使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实施是有法可依,此外,还必须要做到执法必发,违法必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惩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其他人员进行教育,杜绝出现同类问题。执法必严才能保证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正真的实现安全生产。 4 小结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大家积极努力,动员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投身到安全管理之中,看重细节,着手大局,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推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送电专业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管理工作 摘要:送电线路工程的施工作业面广、作业点分散且施工点多,因此,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管理难度较大。加强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管是对施工单位、送电企业还是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 送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1.2当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人为因素及对策 1.2.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占地问题。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补偿问题以及后来的维护临时占地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然而在土地经家庭经营承包制改革、分田到户之后,线路占地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特别是对老旧化线路进行维护、改造、改铁塔、移位等工程时,村民往往趁机以必须予以补偿为理由,阻挠、拖延施工,给电力企业造成了阻碍。 1.2.2输电线路被盗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因盗窃造成的电力设施破坏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突出,而且,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一条龙。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外力破坏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 1.2.3输电线路下种植树木。树线矛盾也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各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创收,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种树逐年递增,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2送电线路施工的全过程管理 2.1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1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是否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工程分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分包队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审查劳务分包商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且基础工程、立塔工程、架线工程有不同的劳务分包商应多次审查。 2.1.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是否建立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方案、工艺操作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对于本工程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特殊作业的施工技术方案等。 2.1.3审查施工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如测量工、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人员等。 2.1.4审查施工工器具是否合格,必须有书面的检测合格证明。如经纬仪、机动绞磨、接地摇表等。不合格工器具及测量仪表坚决不允许在现场使用。审查原材料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开工前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取样,并送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对进场的材料每批都要进行检查验收,按规定每批量的材料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如水泥、砂、石、钢筋、导线、地线、光缆、金具等各种原材料要做到出厂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齐全;钢筋的焊接、导地线的压接必须有拉力试验报告,并有现场监理的见证,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对线路的复测现场监理必须进行审核和检查。 2.2施工过程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图纸、规范、标准,不能在现场仅是转一转、看一看,要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1施工过程控制中监理人员应做到“五勤”输电线路工程特点是施工作业点多,施工范围分散,所以要求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傲到“五勤”:即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如基础浇制、导地线的压接等必须跟班进行100%的旁站,停工待检点如基础验坑、基础拆模、钢筋绑扎、接地网敷设等必须100%检查到位,并签字确认;眼勤,到现场要多看,多了解施工情况,多熟悉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做好详细的纪录,问题的处理也要有记录,必须做到闭环处理;口勤,对于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并督促其落实,对施工中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向总监进行汇报;脑勤,熟悉图纸、规范,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上做到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好质量关,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工作中要认真细心,亲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2实行。三检”制度。在工程或每个分部工程开工前,组织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施工员的质量会议。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度,且有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的方法,随时检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2.2.3实行现场检查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应该有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如基础基坑的坑深、根开;钢筋规格、绑扎搭接和焊接长度;底盘、立柱支模尺寸;基础浇筑后的根开、高差,袭面有无蜂窝麻面;接地沟的深度、长度;铁塔的整体倾斜、主材弯曲;导地线的弧垂、引流线的外观等等。检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并附上所测的结果通知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马虎,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对于出现超差的质量问题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发送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进行整改,再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合格后给予确认。 2.2.4制作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图针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根据施工工艺操作要求画出流程图,如基础浇制的流程图,标明施工顺序,便于验收时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原因分析。 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监理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并配合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 2.3事后验收控制 严格把好每遭工序的验收关,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每道工序验收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专职质检员签字,并填写好报验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现场监理检查。监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给予书面通知,待施工单位整改后,再进行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基础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铁塔分部工程的施工,铁塔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架线工程的施工,架线工程不合格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层层把关,从各分部工程的质量抓起,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 通过验收工作,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总(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监理指令,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甚至返工处理。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彻底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时地探究管理的新思绪,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的。我们必需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究,自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规范,保证施工优质,在剧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开展、壮大。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浅议如何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监察管理工作 【摘 要】电力建设工程关系到我国能源运输的基础,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如何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加强监察管理,解决影响企业监管的问题,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是目前电力企业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改善监察管理工作的措施,旨在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监察管理措施 一、引言 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困扰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出发,对工程的各建设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电力建设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为各行业和居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服务。电力建设工程检查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内容对于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各环节的监察管理工作。 二、电力建设工程监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监察工作的内容是对电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监督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物资、质量、安全等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达到纠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操作的目的,提高工程的效益,是保障电力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一)缺乏健全的监察管理机制 一些电力建设单位认为监察管理工作是多此一举,浪费资源。事实上,这说明电力企业从意识上就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监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制定完善的监察管理机制了。监察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对电力建设工程的“再管理”,是一项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现施工中质量安全和进度等问题的措施。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机制,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都缺乏对于监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使得监察工作很难展开。此外,即便是开展了监察管理的建设工程,在对监察对象的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监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管理行为随监察人员的主观意识随意改变,使得监察工作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监察工作的重点不突出 电力建设工程投资比较大,并涉及了质量安全、物资仓储、资金运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监察小组的人员有限,很难对全体项目全部内容做完整的监察。因此要在有限人员精力的情况下,提高监察工作的效果,就需要突出重点。然而,我国目前电力建设工程的监察工作随意性较强,缺乏重点,存在着对各项目监察力度相同的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察策略 电力建设工程监察缺乏有效的策略,往往在立项时比较有效率,但随着监察工作的深入展开,监察人员逐渐丧失监察兴趣,对工作掉以轻心,草草了事。在工作中,采取过于简单的方法,仅仅采用走访,询问等方式进行,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缺乏了解,发现问题后不及时上报纠正,既缺乏监察策略方法又缺乏原则性和认真的态度。 三、改善电力建设工程监察工作现状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监察管理体系,强化领导的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监察管理体系,就要完善以下两个机制:一是领导责任制,另一个是工作协调制。首先,电力部门的领导应当对整个监察工作负责,监察工作小组负责人必须由电力企业党政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由企业或各部门内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的主要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监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合同的履行度、对现场施工的管理、工程监理、资金结算、物资验收、报废处理等问题的操作规范进行审查。对于工程中存在的不按照制度严格进行的操作步骤和人员要严肃处理。在内部控制的环节中坚决反对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的现象。强化领导责任的方法有利于将领导的工作成效与实际监察结果联系起来,提高其对监察工作的管理意识。与此同时,要将工程建设的监察工作划入到企业党政或行政机构的工作安排中去,明确监察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日期,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日期进行操作,使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管理混乱,随主观意识变动的情况。 某地供电公司对35kV的变电工程实行了改造,在2010年夏季开工,于2011年5月全部完工。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供电公司的监察管理工作贯穿全程,对于工程的建设质量、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工程进度、物资采购存储、合同规范、资金运行等全方面的内容制定了详细了监管方案。在监察管理工作项目认定后,该公司成了由公司领导负责的监察小组,并对该工程下发了监察的建议书和整改报告等相关材料,使监察工作在完善的机制内展开,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突出监察重点,提高监察效果 电力建设工程的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在管理上比较粗放,监察重点不突出,影响了监察工作的效果。因此,针对电力建设工程的各个监察项目,应当进行深入的调查,抓住监察的重点内容和环节。比如:在合同规范方面,是工程初期应当重点监察的重点。合同是否详细规定了工程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工程设计图纸和工期的确定等各项内容都是合同监察中的重点内容。另外,对于资金流动,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对于物资报废处理和应收账款,是否有呆坏账等问题。选择了重点监察的关键点后,就要是监察工作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坚决打击违规操作。 (三)更新工程监察的策略方法,提高监察的标准 电力建设工程要想取得预期目标,就必须提高执行力,在传统落后的监察方法上下功夫。怎样在突出监察重点的情况下,改进更新监察的策略方法,并严抓监察标准,是监察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监察管理人员应当从事实出发,一切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保证制度的执行情况,端正监察态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各项问题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监察人员应该以企业和工程的整体利益为重,坚决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不要顾忌关系和人情,大胆揭露事实和问题。对于一些重点监察项目,监察人员要筛选出重点,在特定时期内进行大范围的深入检查,从根本上提高监察管理的力度和效果。 某供电公司对于35kV的输电改造工程的监察工作,在领导的有力领导下,监察小组下达的6项规章制度执行效果良好,在工程施工期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工程质量经过监理和上级部门审查合格,在资金运行阶段也未出现管理人员的暗箱操作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电力建设工程的监察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正常稳定进行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监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能够从体制上,从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上切实提高监察管理力度,使电力企业的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试析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难点和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施工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有效地管理和成本的控制。本文主要是通过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难点和对策方面出发,浅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有效地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施工;难点;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市场体制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取得成绩的时候,怎样去正确的实现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和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在逐渐的增加,怎样去真正的面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常见的难题,是当前每一位电力企业都应该重视的重点问题。因此,探究其难点和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1)进度控制不当。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没有对工程的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由于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工程的进度,所以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延误工期的情况。在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经常要考虑更方面的困难,分析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管理。由于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但预计的工期又较短,所以工程进度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工程延期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整体验收情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工程施工的成本。 (2)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要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投入,许多电力工程中存在管理问题就是由于没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的配置资源是保证工程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能使工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许多工程施工中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材料的采集不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的整体成本,进而造成工程施工项目投入的增加。我国的部分工程存在偷工减料等不道德行为,一方面是施工单位为自身利益考虑,减少投资;另一方面是在施工前没有进行周密的计划,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 (3)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工程质量也会对当地政府、施工单位等在信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协调的配合,就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指导工程建设健康的发展。 (4)成本管理不当。在电力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加强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节省资金,提高整体的效益。在很多的电力工程中,承包单位为了中标,将成本压低,在建设过程中使得资金不到位,使得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使得项目管理工作不能更好的进行。 2 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工程图纸的设计来计算。在工程即将完工的阶段,对于计价材料和设备要进行回收资金的计算。对于回收的金额,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工程设备的多少和需要施工的工期等。还需要了解工程的投资、企业贷款和拆迁征地等情况。 (2)做好现场监督工作。在进行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时,相关人员需要到施工现场去考察工程的具体情况,对于施工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考虑,真正的做到掌握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项目管理的准确性。 (3)保证结构方案的科学性。在编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案时,设计人员需要对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工程的设计意图,并熟悉和理解图纸内容。工作人员需要对工程方案的各个章节进行熟悉和理解,并了解设计说明和图纸内容,并按照图纸中的要求来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方案编制。 (4)施工材料的管理与成本控制。在工程的投资中,材料方面的投资是投资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对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原材料的价格,做好精确的控制。在对施工材料进行成本控制时,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仔细考量材料的出处,对于当地的一些材料,可以采用自己加工的方式,对于外地的材料,需要考量运输方面的开支,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确保材料控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5)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只有拥有好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工程施工项目的有效管理,也能为工程投资方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施工方案确定好的同时,就需要确定好工程的现场布局、工程进度、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设备等问题,这样一来,施工方案就不能进行改动,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就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工程的整体的管理,从而使工程的成本有所增加,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制定工程施工方案时,一定要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合理性,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仔细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来设计出施工方案的具体结构,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6)选择施工用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程施工项目的费用和用料的费用都在不断的增长,这就给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施工场地,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工程开支。在确定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时,需要根据施工中所需要使用的施工方法、构建数量和工期等内容来确定,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最优化。在选择施工用地时,需要将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活区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加强合同管理 电力工程是我国大型的工程机构,有各类的合同文件、工程设计的文件。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工程师以及施工人员等相关的资料,要确保它们的完善和进行妥善的保管。只要这样严格的保管,才能避免施工的误解、错误、工期缩短等现象的出现。文件一旦形成,就是工程的历史性文件,如果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文件就是最有效和最有力的证据。 3 结语 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周期比较长,采取项目管理将有效的防止工程造价的浪费。提倡节约资源,合理有效的实施控制浪费的行为,不仅可以使资源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效益,还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应当发展的趋势,还是应该被大家所提倡的好行为。只有加强对才工程项目管理才能逐渐的提高工程整体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是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生存的问题,安全施工是工程建设永恒不变的话题。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具有临时性、作业环境具有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 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管理现状,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了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整治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工程包括土建项目、电气安装项目、线路架设项目等不同种类的工程。电力工程项目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的现状,这对电力建设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效益。为此,各施工企业都十分重视项目管理。 1 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管理就是决策,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是所有事故的原因,项目经理管理不到位造成安全隐患。 1.1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管理者认识不够深刻,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导致对安全工作片面认识。 有的业主为了追求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边设计边采购边施工,造成各专业工种交叉作业,监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留下了许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1.2 施工安全管理欠缺 在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可能还存在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工程层层扒皮等或大或小的建筑领域的通病。安全意志不强,存在心理惰性及贪多求快,侥幸心理,盲目自信等,也是事故发生的隐患。 管理的手段落后,工程监理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1.3 缺少经验教训的总结 监理人员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差,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匮乏,对目前工程建设中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了解较少,开展工作比较被动。施工人员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生理状态不佳等因素造成的。缺少经验教训的总结 2 施工安全管理的策划 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结构、环境、技术含量、施工风险和资源配置等情况施工安全管理策划,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2.1 施工安全管理策划的原则 施工安全管理策划必须依据: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预防性原则;必须覆盖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 持续改进原则; 实效的最优化原则。 2.2 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分析 安全防护工程,如机械设备因素是指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处于完好正常运转状态,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是否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技术工艺因素主要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准备阶段所进行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的各种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标准等。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标准是否成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3 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珍爱生命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家庭美满的保证,而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贴标语、开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落实。 3.1 安全教育程序化 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考核,持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之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本工程特点及专业特点,编制出危险点、危险源、危险面及防护措施,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识,警示施工人员,使安全教育程序化。 3.2 安全教育制度化 安监部门要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安全责任。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而且要追究专业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监察力度。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 3.3 安全教育活动化 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技术标准。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在今后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进行科学管理。坚持每周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学习事故案例,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使每个职工从意识上形成“我要安全,珍视生命。” 4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并有现场领导带班。种类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将安全生产的职责、权限进一步规范化、明晰化,实现公司上下同欲、齐抓共管,确保施工安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4.1 技术措施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项目生产活动中,根据工程特点、规模、结构复杂程度、工期、施工现场环境、劳动组织、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变配电设施、架设工具以及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等,针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找出危险点,为消除和控制危险隐患,从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发生,确保项目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的指令性文件,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必须认真编制和贯彻执行。 4.2 加强防范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员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查找安全薄弱环节,及时补充完善,堵塞漏洞,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奖惩措施。 总之,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根据自己的施工特点,人员结构,制定符合本项目的管理方法和严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是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一个企业的经营只有不断创新,赋予企业管理新的活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隐患,做到防微杜渐。即使发生事故,也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简要探析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安全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主要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提高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基建,安全管理;管理水平 1 影响基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虽然 2012 年未发生安全事故,并不代表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高枕无忧。 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违章、违规作业现象、分包不规范、施工组织不力、安全管理资源(技术装备、资金、人员)投入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等时有发生,为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 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路还很长。 以下就对影响基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作简要分析: 1.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责任落实不到位 虽然基建安全管理体系已臻于完善, 但其责任落实仍显乏力。 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全员、全方位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部分施工项目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四新”)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利用“四新”降低安全风险。 施工和监理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安全管理人员不足或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导致对施工现场不能有效地进行安全组织和安全监督。 监理单位对所承担的安全责任认识不足,监理力量、监理能力不强,不认真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有关加强施工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对施工现场安全监控重视不够。 1.2 安全管控水平差距较大,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从 2012 年检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各现场安全管控水平差距较大。 个别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仍不健全;部分施工项目部管理力量不足,不能对作业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人员到位方面, 个别监理人员能力达不到国网公司安全监理要求,不能有效地履行监理职责。 1.3 基建分包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分包专项检查,对分包商进行了梳理,对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了检查,检查中仍发现了不少问题。 因此,在基建分包安全管理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4 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及安全管理标准化执行不到位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方面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方面,个别项目部在标准化工作手册执行上还不到位, 距离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要求也还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①施工企业追求工程成本利益,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方面投入不足;②项目部对安全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安全设施损坏、破损后未能及时补充完善,导致文明施工状况有起有落。 1.5 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存在不足 在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方面, 部分项目部特殊作业的危险点预控措施未落实,个别跨电力线、公路、江河等的架线施工及组立高塔等作业, 不能很好地针对现场施工的环境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及分析, 没有制定完整的针对特殊作业危险点的预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安全技术交底不够具体到位。 在风险管理方面, 不少项目部机械照搬国网公司的风险预控措施,对结合工程实际把握季节性施工、高空作业、线路跨越等重大风险把握不够。 在应急管理方面,不少项目部将应急管理简单化,没有真正结合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演练。 另外大部分项目部的应急预案中都没明确紧急撤离线路及撤离地点。 1.6 施工分包单位安全资源投入不足 施工分包单位安全资源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个别施工分包单位仅有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现场施工则采取分包形式,对分包队伍实质上采取“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现场任其自行管理,进场人员频繁更换,使得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监督,特别是民工队伍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安全技能,凭经验作业,甚至不服从现场监管;②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投入不足,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不达标现象仍然存在。 1.7 “抢工期”现象比较普遍 抢工期间作业面、进场人员、机具均大幅增多、工序间相互交叉,造成安全管控点多面宽,而相应的建管、监理、尤其是施工管理资源的投入跟不上,与正常需求不相匹配,监管范围难以全面有效覆盖,监管深度不够,这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风险。 2 提升基建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2.1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年初, 我公司与三个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业主项目部与施项目部、监理项目部分别签定了项目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控制。 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把安全工作列入各自的点工作统一协调安排、 监督实施。 各业主项目部均设置安全专责,并全部到岗履职。 2.2 重视工程安全管理策划工作 各业主项目部事前编制了《项目建设管理纲要》、《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应急预案》等管理文件,明确了本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制定了本工程的安全管理办法,作为本项目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发给施工、监理项目部,指导工程安全管理。 督促施工单位据此编制了《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并监督执行。 通过统一思想、建章建制,做好工程安全管理的事前预控。 2.3 继续完善体系建设,重抓风险控制 对每个输变电项目,我公司均严格按照国网公司《业主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 监督检查参建各方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和事故应急体系的运行情况。 并根据工程进度和现场实际风险情况及时对各级策划方案进行调整, 使得项目安全管理具有超前行、预见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危险源辩识,确定重大风险因素,实行重大风险因素分级控制,并根据施工进度对重大风险因素控制措施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2.4 积极开展“安全年”、“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等基建安全主题活动 (1)按照 省 电 力 公司的总 体 部 署 ,公司 组 织 开展 了 “安 全年”主体活动。 各业主项目部参建人员深刻领会“安全年”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统筹推进“安全年”活动。 各参建单位成立“活动年”组织机构,结合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组织教育培训等活动, 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工程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现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2)结合各项目的实 际情况 ,开展 “隐患 排 查 治 理 ”和 “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查找建设施工、灾害防治、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事故隐患及漏洞,严厉打击非法、违规管理、施工,纠正治理违规、违章行为,防范、遏制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同时,在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现场监管、隐患排查、措施方案的落实等方面彻底查找,堵漏补缺,完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安全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 2.5 重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 (1)进一步完善基建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巩固安全管理基础。 修订了有关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支持性文件,对项目安全策划、安全风险、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性评价、分包安全管理、应急安全管理、安全检查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施工作业文件的实施和管理, 规范了分包商名册的建立与管理流程,实现了对分包队伍的动态监控。 (2)着力推进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规定》要求,业主项目部督促施工项目部严格遵循安全文明施工“六化”(即: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作业行为规范化、现场布置条理化、材料设备定置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要求,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示范工地”。 (3)各项目部 开展 了 安 全 培 训 、技术 交 底 ,提 高人员安 全素质。 积极参加电力公司举办基建安全管理培训班,重点学习了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分包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程、规定。 (4)加强现场检查监督,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通过基建安全信息月报, 每月各单位对重大安全风险项目进行分析辨识,并制定预控、防范措施,实现了对基建重要安全风险的及时掌控。 (5)安全通病治理工作扎实推进。 各单位对安全通病进行梳理,列出防治重点,制定防治总体计划。 以通病防治工作为载体,将安全通病防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将防治措施细化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加以落实,整体提升了安全管理、安全装置和安全行为的管理水平。 (6)进一步加强工程分包管理。 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分包安全管理规定》 的学习宣贯, 梳理分包商名册,重点对分包合同、分包协议、分包准入、分包行为等关键节点进行管控;开展“分包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3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做到巩固 2012 年“安全年”活动成果,扎实开展基建专业“安全管理提升”活动。 加强安全管理,按照“大安全”理念(“安全”包括安全生产、建设质量、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依法治企、品牌建设六方面工作)培养我们的管理团队, 为我公司由设计向工程公司转型培养合格的管理队伍。并加强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安全策划方案的执行考核管理,重抓策划方案的执行情况。 监督施工安全及风险控制方案编制、执行,强化过程管控,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和重大风险作业实行周报制, 对三级以上风险实行日报信息制度。 在架线工程高峰期组织项目安全性评价,确保三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简要探析 【摘 要】本文就对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作简要分析。并对加强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安全策划方案的执行考核管理,重抓策划方案的执行情况。 监督施工安全及风险控制方案编制、执行,强化过程管控,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和重大风险作业实行周报制, 对三级以上风险实行日报信息制度。 在架线工程高峰期组织项目安全性评价,确保三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前 言 2012 年初,按省电力公司要求,根据项目特点和我公司实际情况,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 《2012 年基建安全管理策划方案》,并报省电力公司评审通过后,严格按策划安排贯彻实施。此策划方案对我公司 2012 年的基建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成为三个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 影响基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虽然 2012 年未发生安全事故,并不代表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高枕无忧。 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违章、违规作业现象、分包不规范、施工组织不力、安全管理资源(技术装备、资金、人员)投入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等时有发生,为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 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路还很长。 以下就对影响基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作简要分析: 1.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责任落实不到位 虽然基建安全管理体系已臻于完善, 但其责任落实仍显乏力。 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全员、全方位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部分施工项目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四新”)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利用“四新”降低安全风险。 施工和监理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安全管理人员不足或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导致对施工现场不能有效地进行安全组织和安全监督。 监理单位对所承担的安全责任认识不足,监理力量、监理能力不强,不认真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有关加强施工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对施工现场安全监控重视不够。 1.2 安全管控水平差距较大,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从 2012 年检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各现场安全管控水平差距较大。 个别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仍不健全;部分施工项目部管理力量不足,不能对作业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人员到位方面, 个别监理人员能力达不到国网公司安全监理要求,不能有效地履行监理职责。 1.3 基建分包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分包专项检查,对分包商进行了梳理,对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了检查,检查中仍发现了不少问题。 因此,在基建分包安全管理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4 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及安全管理标准化执行不到位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方面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方面,个别项目部在标准化工作手册执行上还不到位, 距离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要求也还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①施工企业追求工程成本利益,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方面投入不足;②项目部对安全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安全设施损坏、破损后未能及时补充完善,导致文明施工状况有起有落。 1.5 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存在不足 在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方面, 部分项目部特殊作业的危险点预控措施未落实,个别跨电力线、公路、江河等的架线施工及组立高塔等作业, 不能很好地针对现场施工的环境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及分析, 没有制定完整的针对特殊作业危险点的预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安全技术交底不够具体到位。 在风险管理方面, 不少项目部机械照搬国网公司的风险预控措施,对结合工程实际把握季节性施工、高空作业、线路跨越等重大风险把握不够。 在应急管理方面,不少项目部将应急管理简单化,没有真正结合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演练。 另外大部分项目部的应急预案中都没明确紧急撤离线路及撤离地点。 1.6 施工分包单位安全资源投入不足 施工分包单位安全资源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个别施工分包单位仅有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现场施工则采取分包形式,对分包队伍实质上采取“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现场任其自行管理,进场人员频繁更换,使得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监督,特别是民工队伍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安全技能,凭经验作业,甚至不服从现场监管;②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投入不足,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不达标现象仍然存在。 1.7 “抢工期”现象比较普遍 抢工期间作业面、进场人员、机具均大幅增多、工序间相互交叉,造成安全管控点多面宽,而相应的建管、监理、尤其是施工管理资源的投入跟不上,与正常需求不相匹配,监管范围难以全面有效覆盖,监管深度不够,这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风险。 2 提升基建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2.1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年初, 我公司与三个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业主项目部与施工项目部、监理项目部分别签定了项目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控制。 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把安全工作列入各自的重点工作统一协调安排、 监督实施。 各业主项目部均设置安全专责,并全部到岗履职。 2.2 重视工程安全管理策划工作 各业主项目部事前编制了《项目建设管理纲要》、《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应急预案》等管理文件,明确了本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制定了本工程的安全管理办法,作为本项目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发给施工、监理项目部,指导工程安全管理。 督促施工单位据此编制了《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并监督执行。 通过统一思想、建章建制,做好工程安全管理的事前预控。 2.3 继续完善体系建设,重抓风险控制 对每个输变电项目,我公司均严格按照国网公司《业主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 监督检查参建各方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和事故应急体系的运行情况。 并根据工程进度和现场实际风险情况及时对各级策划方案进行调整, 使得项目安全管理具有超前行、预见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危险源辩识,确定重大风险因素,实行重大风险因素分级控制,并根据施工进度对重大风险因素控制措施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2.4 积极开展“安全年”、“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等基建安全主题活动 (1)按照 省 电 力 公司的总 体 部 署 ,公司 组 织 开展 了 “安 全年”主体活动。 各业主项目部参建人员深刻领会“安全年”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统筹推进“安全年”活动。 各参建单位成立“活动年”组织机构,结合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组织教育培训等活动, 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工程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现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2)结合各项目的实 际情况 ,开展 “隐患 排 查 治 理 ”和 “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查找建设施工、灾害防治、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事故隐患及漏洞,严厉打击非法、违规管理、施工,纠正治理违规、违章行为,防范、遏制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同时,在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现场监管、隐患排查、措施方案的落实等方面彻底查找,堵漏补缺,完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安全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 2.5 重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 (1)进一步完善基建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巩固安全管理基础。 修订了有关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支持性文件,对项目安全策划、安全风险、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性评价、分包安全管理、应急安全管理、安全检查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施工作业文件的实施和管理, 规范了分包商名册的建立与管理流程,实现了对分包队伍的动态监控。 (2)着力推进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规定》要求,业主项目部督促施工项目部严格遵循安全文明施工“六化”(即: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作业行为规范化、现场布置条理化、材料设备定置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要求,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示范工地”。 (3)各项目部 开展 了 安 全 培 训 、技术 交 底 ,提 高人员安 全素质。 积极参加省电力公司举办基建安全管理培训班,重点学习了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分包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程、规定。 (4)加强现场检查监督,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通过基建安全信息月报, 每月各单位对重大安全风险项目进行分析辨识,并制定预控、防范措施,实现了对基建重要安全风险的及时掌控。 (5)安全通病治理工作扎实推进。 各单位对安全通病进行梳理,列出防治重点,制定防治总体计划。 以通病防治工作为载体,将安全通病防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将防治措施细化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加以落实,整体提升了安全管理、安全装置和安全行为的管理水平。 (6)进一步加强工程分包管理。 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分包安全管理规定》 的学习宣贯, 梳理分包商名册,重点对分包合同、分包协议、分包准入、分包行为等关键节点进行管控;开展“分包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3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做到巩固 2012 年“安全年”活动成果,扎实开展基建专业“安全管理提升”活动。 加强安全管理,按照“大安全”理念(“安全”包括安全生产、建设质量、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依法治企、品牌建设六方面工作)培养我们的管理团队, 为我公司由设计向工程公司转型培养合格的管理队伍。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有着复杂性,需要对其项目管理内容及目标足够了解,对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及成本等目标。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电力建设工程成为现在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成功实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对其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只有抓好管理,才能够使得电力建设项目获得经济利益。 一、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及目标要想把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对其性质内容和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自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可以看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关键就是其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作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其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或者说是其工作的宗旨就是要对参与建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尽量调动所有小组团队之间的积极配合性,使得所有影响因素都达到最优状态,进而使得整个建造过程在安全、质量、进度保证的基础上,以最小的工程项目建造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 二、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安全管理薄弱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电力建设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难以做到统筹兼顾,部分电力建设工程企业由于对施工安全问题的认识性不足,使得施工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严重威胁着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致使电力项目施工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状况不佳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水平更新很快,新的材料和技术逐步推广运用。在当前新的质量形势下,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较为突出,业主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工程质量责任追查更加严格,企业对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保证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施工单位粗放型管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施工追赶进度,造成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另外,工程监理不能到岗到位,不能完全行使监理权力,管理职能有待正常发挥。 3、工程施工进展控制力度不够在整个项目管理流程中,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业主或者总承包单位是进度控制的关键。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负责方来说,总承包单位是龙头;从各公司之间的协调性讲,总承包单位又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由于进度控制的复杂性及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业主及总承包单位一般对进度控制均无法实现有效控制,电力建设总承包单位财务部负责向业主申请工程款,向分包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进度控制部门无法有效进行干预,且其余部门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自然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展。 4、没有有效的成本管理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成本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不能采取很好的措施进行管理。另外一个原因是成本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进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在管理中往往比较重视事后的成本控制,事前和事中的管理比较薄弱,导致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成本居高不下。 三、做好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议 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安全管理方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由相应的负责人来负责工程建设当中各个点的安全工作。根据工程建设的主要特点,制定相关的规定,由多方审核,并且还要结合实际的情况,真正意义上将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观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安全制度制定完善之后,则需要严格的执行,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由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落实,加强安全检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安全检查人员对现场违章情况熟视无睹的现象发生,要及时地按照规章制度,对违章行为进行制止,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给予安全管理机构足够的奖惩权利,对违章、违规行为要进行通报批评和相应的惩罚,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程的建设,为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2、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可以发现该项目具有技术密集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的设备,发现设备内容包括了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而从技术专业的角度出发,则拥有了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的技术内容和知识特点。对于数量如此繁多,技术如此复杂的质量控制对象,需要分类并分析项目工程,针对不同的质量对象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质量目标包括项目的总目标以及将总目标分解后的一个分目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以及控制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是确保质量管理计划得以系统性实施的全部活动,包括了定期对总体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以便提供对项目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具体监控项目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来消除导致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因素,确保项目质量能够进行持续不断地改进。 3、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的控制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要求管理者对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 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纠正,并控制整个计划的实施。进度控制在电站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与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经济角度衡量,并非要求工程项目的工期越短越好。如果盲目地缩短工期,将会造成工程项目财政上的极大浪费。在确定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工期之后, 就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在预定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 避免工程的延误或延期。要确保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 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 4、加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关键在于控制项目前期工作的成本,即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时的成本控制。项目负责人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可以具体从组织、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结束语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项目的管理方法和严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确实贯彻执行,为社会大众和用电行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总结 摘要:对于任何一项工程的施工来说,安全管理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尤其是施工安全风险极高的电力工程项目。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我们必须正视安全管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本文将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电力需求也大幅上升,电力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也给电力工程系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电力工程施工工序较为复杂,流动性较强,且多为高空作业,交叉作业,如果安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事故,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该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现在,发生电力工程施工事故已是比较常见,这主要是由于电力施工与建设等单位在安全管理这方面管理还不到位,各级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造成的。归根结底主要是在安全管理这方面,相关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将技术措施与安全组织措施落实到实处,没有将安全工作规程与安全管理制度认真的贯彻,没有深入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一味的应付,做样子给上级领导看,这就使得安全管理形同虚设,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安全观念,思想浮躁,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一味的追求效益,殊不知只有做好了安全管理的工作才能有好的效益。没有监督、检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不了解,不能正确的指导安全生产,也不能对一些安全隐患提早进行防范。 目前一些电力施工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施工管理人员,还是施工操作人员安全保障意识都较低,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自然无法将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全面落实。一些安全教育培训通常是在国家的强制要求下进行的,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培训对象都存在一定的应付心理,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需要。而且在安全管理教育方面,相关的安全培训教材不完善,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单位企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惜忽视安全生产,不能正确处理安全问题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一些施工企业的领导,注重抓施工单位的经济增长,强调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性,漠视企业的安全生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追求经济利润、增加本企业竞争力也无可厚非,但是,部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对安全生产抱有侥幸的心理,由于电力施工的特殊性,使得现在留下的隐患会给未来造成更大的损失。 2.2施工人员素质偏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随着我国电力工程企业的不断增加, 员工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劳动力十分丰富,但大部分是廉价的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 因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不强,缺乏全局意识;同时还可能缺乏责任心,自我意识严重缺乏为企业的考虑;缺乏主动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就可能给电力施工安全带来一些问题,影响安全监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十分不利。且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自然无法将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全面落实。一些安全教育培训通常是在国家的强制要求下进行的,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培训对象都存在一定的应付心理,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需要。而且在安全管理教育方面,相关的安全培训教材不完善,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 2.3生产设备、生产资料引起的安全问题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也会引起安全问题。 在电力施工中,机械设备和生产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施工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如果保养维护不到位,如设备老化、部分机械部件损坏等都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如果不按操作规范操作机械设备也会引起安全问题;施工过程所用到的生产资料应当全部是合格产品,一卷电线,一个螺丝钉如果存在问题,可能会给整个施工队伍带来损失。预防生产设备、生产资料出现问题还需要执行人把好关,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落实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要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安全管理的法规,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然后进行分层落实,以部门、班组、个人为落实的目标,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对现场施工安全必须严格监督,杜绝各类安全管理漏洞的出现。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人员应该对各类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应该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场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及时进行完善,全方位做到安全预防工作。 3.2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安全投入 安全生产管理可以说是电力工程施工的最基本工作,只有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持续进行,进而保证电力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管理与企业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将安全管理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位相关的管理人员都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进度以及其它工作的关系,将安全生产放在管理工作的第一位。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应该加大安全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各项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与服务功能。 3.3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 通过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措施来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安全管理知识等进行学习,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为手段,从根本上提升项目安全的管理水平;另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条件,所以也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同样也可通过安全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来使施工人员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技术能力,以保证其在施工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规程进行施工,不违章、不大意。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活动,来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支持安全管理工作。 3.4打造成熟的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展示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武器,所以企业文化的打造非常重要。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安全文化的打造也同样重要,它可以说是电力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安全生产与管理面貌。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将安全管理问题,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上去,在总体布置与具体规划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理念 结束语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关系重大,为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必须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从而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时将安全管理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电力对于我国的发展以及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电力工程施工也就变得极其重要,电力工程只有做好了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工程顺利完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一、前言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在施工安全方面还不重视,导致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出,因此,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目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由于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各类事故不断发生。另外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各单位部门责任不明确,出现事故后的处理工作效率低下,造成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滞后。 1、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目的,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但不少管理者忽视了安全管理工作,他们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看不到安全管理是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应付上级领导,安全管理工作也只是表面上的说一套,做一套而已。另外,许多安全管理者不按实际办事,没有到现场勘查实际情况和深入分析和研究安全管理措施,在没有掌握准确的信息的前提下便盲目地制定措施,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 2、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落后也是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问题。目前不少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普遍有种不良思潮:认为电力行业的工作是个铁饭碗,以享受为主,消极被动的工作。受这种思潮的不良影响,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够,对自己的工作不关心,不按安全管理制度办事。对安全监督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使安检工作只流于形式,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最终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 3、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成为事故引发的温床。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使得近年来我国电力工程数目大大增加,但快速增长的工程数目并未得到相关管理、法规的及时跟进支持,电力工程管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监理制度问题等。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施工单位由于管理理念中只重视生产与建设而忽视了安全;其次,监管不力、价值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不管是施工方还是建设方均会可能存在以效益为主的思想,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就采取逃避、拖拉的处理方式,不能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控和事故发生后及时处置。 4、机械设备操作规范性差,维修保养不当。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越来越多高性能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电力工程建设也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并在具体的建设施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设备使用与维修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三、在电力工程实施前应做好方案规划 1.电力工程在技术选择时,应考虑到所要发生的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并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将安全工作细致。安全技术实施的方案是否得以顺利实施与应用,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实施人员的生命安全,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2.电力工程在实施中,务必要确保电力设施的质量安全,质量要严格把关,这就需要政府质量监测部门增强个人修养素质,端正工作态度,对电力设施及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把关,以保证在电力工程实施时不会出现大的质量事故,这也需要政府官员给予号召力,加强宣传,确保在工程实施时无所纰漏。 3.在电力工程实施前必须要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环境,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在多雨的南方,应该不定期的检查维修设备,以免在夏季高温时期出现大面积停电的现象。 四、施工安全管理的实施 1.施工安全基本要求 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种类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方可上岗;所有新工人(包括新招收的合同工、临时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即:施工人员进场作业前进行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的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做到整改“五定”的要求,即: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必须把好安全生产的“七关”标准,即:教育关、措施工、交底关、防护关、文明关、验收关、检查关;必须建立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并有现场领导带班。 2.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体安排和指导工程安全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文件。是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 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因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的指令性文件,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必须认真编制和贯彻执行。 五、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和落实几个方面的措施: 1、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因此,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中,都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2、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一)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来提高。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重点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企业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二)切实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岗位练兵、抓落实、提高现场技能的安全培训上。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要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现场设备,熟悉和掌握设备的第一手培训资料;突出岗位,制定岗位责任制;突出现场急需,针对性地选择现场急需的课题并予以探讨、研究直至完好地解决;根据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特别是现场技能的薄弱环节的培训和学习。方法上可采取举办专题学习班、导师带徒、现场讲解、设备巡回、设备写实、技术问答、事故预想、应急处理等形式。安全意识的培养,应着眼于倡导“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良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对安全监督实行标准化管理,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三个环节的要求,完善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加大对生产流程的监督,严格监督执行“两票”作业,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施工现场配置满足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六、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是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和高效率的前提,因此,需要施工队伍在施工开始之后就要严格恪守安全施工的各种规定,尽量的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对电力业扩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通过自身的改革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文章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地分析了电力业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指出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推动我国电力业扩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业扩工程;营销管理;工程管理 1 概述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业扩工程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用电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力大客户是电力业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公司与电力大客户用电约定的一种形式,电力企业80%的利润都来源于这些电力大客户,因此,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对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电力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提高在电力市场的占有率。太阳能等新型发电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发电的成本,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对电力大客户的挖掘,提升服务质量。 电力大客户是指用电力消耗量较大的电力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医院、通讯、公共事业等。此外,一些大型的炼钢、机械加工等企业也是电力大客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电力市场逐渐从传统的稳定状态转变为动态、多变的状态,客户对业扩工程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时间要求越来越严格。提供科学合理的业扩工程建设方案,为电力大客户制定利润最大化的电力建设规划,对于每个电力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市场变化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客户与电力企业、政策因素、供电企业内部因素等,这些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因素集中体现了电力业扩工程管理的复杂性。电力客户需要电力企业为其提供符合电力市场变化要求,能够有效实现经营管理的业扩工程方案。缩短业扩工程流程的时间,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改善业务之间相互的协作,减少返工或出错的几率。目前,信息化技术是实现业扩工程信息透明和共享的有效方法,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手段对业扩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改善电力生产的模式和组织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业扩工程的管理流程包括客户提出申请、业扩工程方案制定、施工、质量审查、工程验收、交付运行、维护升级等一系列环节。因此,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管理困难。为了实现“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理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电力业扩工程的管理工作,以功能重组、优化流程实现业扩工程效率的提高,实现电力生产的集约化管理目标。 2 电力业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业扩工程的含义是电力部门根据电力大客户提交的用电申请制定电力建设计划。这项工作主要由各级大客户经理负责,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督促业扩工程建设的进度,协调内、外部工程的建设,参与系统接入审查,组织大客户到现场检查,组织对大客户内部电气工程图纸审查,参加供电方案的审核,督促专业人员对大客户内部电气工程进行检查,制定供电合同,组织电力监察人员对供电合同中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组织大客户验收工程并完成送电工作。 电力业扩工程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虽然目前业扩工程管理已经进行了精细化的分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存在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例如:多数的沟通方式都是通过纸质材料进行,流转速度慢,流转存在间隙。各个环节的细化缺少技术支持的手段,过程外在可视性较差。累积的客户越多,流程中的脱节问题越难查找。每个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模式都不相同,需要采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 其次,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缺乏营销知识,在实际与VIP客户进行接触的时候,对电力大客户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不够了解,无法展开有效的营销工作。所以,在业扩工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合作,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防止出现部门间的责任推诿现象。 最后,缺少信息管理平台的支持,尽管每个电力企业都设有VIP客户服务中心,但是在营销活动中,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电力大客户的信息支持系统,就无法区分大客户与普通客户之间的差别,更无法在处理流程上提高对电力大客户服务质量。此外,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的效率也会大大地受限,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3 改善电力业扩工程管理工作的方法 电力业扩工程要坚持“办事公开、一口对外、三不指定、便捷高效”的服务原则,这也是电力企业和电力大客户关系建立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好质量关。加强电力业扩工程的管理,确保业扩工程安全、有序、高效、规范运行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业扩工程市场环境。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权限和职能,加强业扩工程的建设和执行的力度,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各工作流程的优化。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日常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严格把控业扩工程建设方案的质量关,确保方案切合实际、准确可行。对于业扩工程的管理制度要细化到流程中的每一步,从工程的设计到报装的审图,再到工程验收和结算,每一个管理步骤都需要明确责任人,做好分工。 其次,电力业扩工程管理采用的客户经理负责制,需要“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客户提供利润最大化的电力建设方案。这不但要求客户经理具有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更要求其具有专业的设计、施工、审查技能,全程负责对电力业扩工程的管理,把握工程进度,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不但有利于解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管理不统一所带来的管理混乱问题。 再次,规范业扩工程管理的流程。所谓规范业扩工程的服务流程是指在设计建设方案时,要以电力大客户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寻找经济的设计方案,降低客户的投资成本。方案设计时,客户经理组织由供方小组成员组成的方案评审例会,严格把控图纸的正确性、可行性、完整性。在工程的中期检查过程中,客户经理要组织各方人员对业扩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进行评价,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工程验收过程中,要对配送电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质量。在与电力客户签订供电合约时,要遵循制定、审批、签订的流程,采用会签的方式,减少合同传递的环节。 最后,使例会常态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例会机制,实现营销资源的协调、整合、利用,满足客户对电力服务的需求。客户经理需要定期组织召开由供求双方组成的业扩工程工作例会,协调处理业扩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对于每次的会议要建立会议纪要,并及时存档,以供以后查阅。例会中,要对先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相关的工程进度,汇总现场勘查的情况,汇总无法解决的问题,报上级部门研究决定。 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完成相关的管理制度,我国电力业扩管理工作一定能不断的发展,为电力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 结语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电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找寻出路。电力业扩工程是电力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电力企业业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推动我国电力市场经济改革,完善电力业扩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电力管理工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方法研究 摘 要: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包括进行安全生产施工在内的管理活动。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人员和设备的流动性大,高空作业多,因而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也较多,事故偶有发生,给人们带来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分析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找出解决方法。本文探讨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法 保证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共同目标,因此安全管理在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时常发生的安全事故,给项目的实施和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必须抓好安全管理工作这一首要任务,要将安全管理体系与日常的安检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 一、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原则 1、控制人的工作 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时,要坚持把人的工作放在工程安全管理的首要位置,要在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同时,加强电网安全与电力设备的维护工作。不仅要科学的管理工程项目中的人,而且要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2、依法施工 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要被提到法制的高度来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软件,并且能够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还要科学处理安全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效益的关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能够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处理。 3、安全第一 电力工程的施工中,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积极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在工程的施工中,要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安全管理机构在进行工程的管理时,要着力于控制和预防工作,堵塞一切安全漏洞,而且要分析研究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积极动员所有人严抓安全。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 1、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安全管理也是对电力施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电力施工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保证。如果电力企业失去安全生产这一基本保证,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也就无从保障,因此,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安全管理与经济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 2、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他们系统的学习电力施工理论知识,掌握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升施工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意识。首先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应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其次要针对性的选择施工现场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再次,注重对安全施工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人人讲安全”。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培训和现场问题的解决,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施工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运用安全标准,规范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的方面很多,因此,需要运用标准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逐步地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依照标准,能够从对总目标的确定入手,明确不同的职责权限,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程序,依据危险识别、评价、监控和纠正预防等具体措施,来进行规范性的安全管理,并不间断地进行计划、实施、监测和评审活动,通过动态循环管理与持续的改进来实现既定的安全目标。所以,即使在施工面广且薄弱环节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所有项目的安全施工进行控制,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落实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才能做到管理有制度可依,责任有据可追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职责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各负责人的职责、权利,做到施工的每个环节有人到岗,职责到位,将责任明确化、权力规范化。安全管理员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己的安全生产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2)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是预防为主管理方针的要求。按照安全管理的需要设置电力施工组织管理体系,设置安检人员,加大对施工流程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作业。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安检人员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指出施工项目安全措施不落实,人员不到位的现象,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狠抓杜绝隐患工作,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电力工程施工的基本安全保证,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把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理念与管理水平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使他们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安全,将被动地保证安全生产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5、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控制人、物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忽视和不端正的态度等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因此,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保证安全的生产状态。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消除施工过程中的隐患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事故应急方案。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小组和事故应急体系,落实相关部门职责,进行危险事故的预测和风险分析工作,根据施工现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部位和环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 (3)搞好施工组织管理。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管理条例执行。坚持人本管理的原则,激发员工的潜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保证员工的休息。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标准化水平, 提高现场安全控制能力, 实现安全目标管理。查出违反规定的作业行为,搞好施工组织管理的工作,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6、加强工程项目的全方位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指的是全方位落实。工程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工作人员要仔细研究工程事故发生的周期、规律,做好提前预防;当然,工程施工还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工程的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要从思想上强化安全管理的意识,建立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要加大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投入,要给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而且要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一旦发生事故要严肃处理,将全方位的工程管理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总之,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因此,作为工程管理者,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素质,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精品。
工业技术论文:国内汽车工业技术规范化建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由于从多国引进产品基础,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使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严重的技术标准匹配、整合问题。繁杂的技术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和中国大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在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体系与中国汽车工业配套原材料工业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这一问题尤其突出。随着我国大汽车公司纷纷与跨国公司合资,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分化成四个系统:遵循欧美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日本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韩国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基本遵循我国原油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四大系统受制于不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家具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分割、分散的状况,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难以实现战略联盟,严重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整车生产企业也难以在本集团内实现零部件的规模生产,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生产。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中国汽车工业虽然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在许多整车、汽车零部件、原材料领域,仍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有些领域甚至由于批量小、标准混乱,不得不依靠进口;大汽车企业集团难以整合自己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我国汽车工业标准的问题 2.1我国汽车工业大企业在技术标准方面的以来和跟随状态,加大了我国汽车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路径、制造工艺和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以来。例如,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就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企业的话语权,汽车零部件认证要到跨国公司总部去,按照对方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因此,技术标准以来对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了多方面的束缚,使自主创新成本增加,创建自己的产品平台更加困难。 2.2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的问题。在我国政府中,参与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部门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环保总局、交通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乃至卫生部等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导致技术标准出台缓慢,同一领域存在多个标准难以执行,修订技术标准之后,有些技术标准相互冲突,难以从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问题。 2.3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空白。例如,在汽车电子零部件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在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欧洲汽车安全的概念已不仅是保护汽车乘员,2006年10月1日欧洲颁布“行人保护”标准,要求汽车设计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汽车相撞的行人的安全。中国的汽车安全标准无疑落后很多。我国国内目前的安全法规甚至没有规定汽车必须安装安全气囊。政体而言,我国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欧洲相比,还有一到两代的差距。 2.4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执行中,由于受到地方政府保护有关企业,检测试验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不认真执行、多头管理等原因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到严格的执行。技术标准对汽车工业本应起到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也未充分发挥其对落后生产力的淘汰作用。 2.5配套工业的技术标准之后于汽车工业的技术标准。汽车工业的配套工业在水平提高的速度上滞后于汽车工业,尤其反映在技术标准的滞后方面。例如,汽车工业用渗碳钢的技术标准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达到国外目前的技术标准,而且还存在较大的离散度。由于多来源引进技术,导致技术标准复杂、混乱,因而使配套工业面临由于品种杂、数量相对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从整体上尚处于引进、接轨阶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支撑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今后十年的目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足以对其汽车市场形成技术壁垒,阻止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入。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产品水平和技术标准的提高,将逐步提高我国汽车产品在上述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也必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作者:杨嘉龙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技术论文:生态工业技术形势的建构 作者:李江利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成果的生态化指的是技术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破环。然而,技术的异化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为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由六部分组成:甘蔗田、制糖厂、酒精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肥料厂。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厂(甘蔗渣)造纸厂的生产链,制糖厂(糖蜜)酒精厂(废酒精)肥料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泥)肥料厂,肥料厂甘蔗田这四条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又整体闭合,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生态化。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成果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不论是技术创新、技术生产还是技术成果,都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状态。而生态工业园区便成为这种生态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又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尤为凸显。我国生态技术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生态技术都还十分落后。这些都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生态技术,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重要途径,而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工业技术论文:加强改革工业技术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实施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实现中部工业上水平、东部工业求突破,西部工业调结构,大力度、宽范围、多路径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面提升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以上,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提高到以上。每年滚动实施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项以上,实现“四提高一优化”。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以上,重点企业达到,拥有科技机构的比重达到。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由家、家增加到家、家以上。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超过,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以上。 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中国驰名商标由项增加到项。工业增加值率由增加到。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消减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消减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提高到,装备制造业占比由提高到。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以上。 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 在省七个技术改造专项的基础上,增加小巨人培育专项。每年滚动实施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创新能力提高专项-项、“两化”深度融合专项-项、重点企业壮大专项-项、小巨人培育专项-项、产业聚集升级专项-项、产品结构优化专项-项、节能减排增效专项-项、安全生产提升专项-项。 医药:支持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规模化、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化。改造升级现代中药产品,推进生物医药规模化生产,原料药升级改造,增加化学制药制剂品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配件和材料国产化、规模化。支持医药物流业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装备制造:支持矿山设备、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通用飞机、工程机械、高效电机、纺织机械、粮食机械、农业机械等整机装备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关键配套件工艺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扶持金刚石工具、泵业、阀门、风电组件、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铁路电气化配件、核电等配套件加快发展。建立完善轨道交通、汽车、通用飞机、专用设备、金刚石工具等产业链。 石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扩大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推进产品深加工。鼓励石化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延伸与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 纺织:改造落后纺纱织造工艺设备,发展优质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和无梭布,发展新型纤维、新型面料。提高服装设计及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扩能升级,增加品种。推进印染行业向园区集聚,提升高档纺织品、新型环保纤维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进印染、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高档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信息机电等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培育物联网技术、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电产业、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延伸与完善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 食品:扶持发展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支持优势产品提质扩能。提升粮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饮料、乳制品等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加快应用新型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食品加工、果品饮料产业链。 建材: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水泥、陶瓷及玻璃生产线,淘汰落后窑炉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余热回收,推广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重点发展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产品。鼓励玻璃深加工和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支持发展特种玻璃、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产业链。 轻工:支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工艺建立资源循环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增加特色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伸皮革产业链。 节能环保:加快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及软件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进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 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的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提升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加快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步伐。延伸新材料产业链。 钢铁:推动重点企业落实《省实施意见》要求,同时支持开发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表面技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及企业转型。发展优质高速工具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管理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年《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明确当年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做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简化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市统计局要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市、县技术改造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年设立亿元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奖励,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工作。省财政激励性返还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支持资金向对标示范企业倾斜,对不开展对标行动的企业不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技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市有关部门(环保、土地、规划、税务、海关、工信、发改等)要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需经国家、省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跟踪落实,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五)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使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绩效评价等,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六)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目标责任制,分解下达年度投资目标。每年对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前名县(市)区政府、家先进单位(企业)、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新晨: 工业技术论文: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 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技术论文: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一、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88%,而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不到1%,其中石化只有0.28%。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存在的差距明显。以石化产业为例,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一般占其销售额的4%以上,有的高达10%。而我国即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超过1%。而且,我国原材料工业尚有75%以上的石油与石化企业、80%以上的化工企业、90%以上的建材和钢铁企业、85%以上的有色金属企业没有R&D活动。(二)技术创新效率低。2014年,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参与R&D的科技人员59.42万人,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总数的16.4%,而申请的专利数仅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10.3%;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8581.8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0.4%,低于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同一指2017年11月中41标2.51个百分点;新产品出口2297.6亿元,占工业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91%,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一指标10.92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于整个工业,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产出效率。(三)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原材料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现有技术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薄弱,已开发的技术大多是跟踪创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主导系列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材料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原始创新较少,没有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我国钢铁产业的自主创新大多属于模仿创新,尚未形成在世界钢铁界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石化产业的大型生产装置仍需引进关键技术;建材产业中的高端设计、节能减排、智能化\自动化、产品品牌影响力等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一些关键部件和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四)研发资源分散,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缺少联手合作的平台。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在隶属关系上事各有其主,且主要宗旨是为所在企业服务。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研发主体都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因此从体制上客观造成了资源的分割和机制的个性化。一些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技术靠单个单位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从而导致了关键技术的大项目拿不动,只得面对现实,局限于现有技术层面的完善提高,结果导致重大的专项和真正带动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研发缺乏合力,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二、推动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要推动我国原材料工业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迈上中高端,亟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制约我国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和关键成套装备依赖于人的局面,大力提高我国原材料工业的低碳生产技术(如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节材综合技术、关键品种市场的工艺技术、高端成套装备生产和系统集成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绿色产业升级技术。具体到产业来说,应重点突破以下关键核心技术:石油石化产业: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极地等新领域勘探开发技术、高效定向催化、先进聚合工艺、材料新型加工和应用、催化气化、加氢气化等定向气化和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工程化技术、通用树脂高性能化产品技术、高端通用合成橡胶及高端通用合成纤维专用牌号及合成新技术、特种纤维高端产品及工程化关键技术、陶瓷纳滤膜材料工业技术、环保透明抗冲聚丙烯技术、双向拉伸聚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建材产业: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建材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洁净气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钢铁产业:复杂难选铁矿石预富集—悬浮焙烧—磁选技术、低碳炼铁技术、炼钢二次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钢铁全流程一体化组织控制技术、改进型热带无头轧制短流程工艺、装备及产品、薄带铸轧短流程工艺、装备与产品、无酸洗涂镀制备热轧涂层板技术、新一代钢包喷射冶金工艺、高品质连铸坯生产工艺与装备、热轧钢材组织性能控制技术、极限规格板材先进热处理装备及工艺技术、高精度冷轧板形控制技术与装备技术、先进连续退火与涂镀技术、真空制坯轧制复合板技术等。有色金属:一步炼铅和闪速炼铅成套工艺装备、锌冶炼清洁生产新装备、湿法(原子经济法)再生铅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及氨氮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短流程炼铜、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合金相图技术、深井高应力诱导破碎及矿山数字化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硅酸盐矿物分离科学、生物提取金属、熔盐电解直接提取稀有金属新技术、二硼化镁(MgB2)超导材的研究、高效能源材料成矿理论研究等。 三、提高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的技术支撑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提高原材料工业整体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是一个“三级跳”,哪一个环节跳不好,就会出现木桶效应,让整个体系都运转不畅。当前,对原材料工业来说,要解决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既要加强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生产环节的协同,又要加强企业之间、科研院所和下游用户之间的协同,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培育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通过完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等相关政策措施,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自觉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视与下游用户的合作,联合相关下游用户共建产品研发应用中心或实验室,建立跨行业的“产—研—用”平台,使企业创新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科研院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项目落地为标准,提高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能力。(二)科学统筹创新资源,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科学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各行业各领域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带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影响面大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布局和投入,推进原材料工业自主创新。(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有关单位重视和加强专利和标准化工作,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重大计划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培育和提升行业、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支撑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牵引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全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重视对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首的创新团队。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支持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作者:周维富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技术论文:煤炭工业技术经济的透析 本文作者:黄盛初工作单位:煤炭科技究所 各国煤炭储量分类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煤炭储量级别意义不尽相同,储量数量差别较大。国外共同的趋势是把开采经济性放在首位,即以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作为国际上煤炭储量比较的基础。世界能源委员会公布1994年末世界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为10438.64亿t,美国位居第一,为2405.58亿t,中国位居第三,为1145亿t。由于管理体制不同,各国对矿井建设周期没有统一概念。在我国,矿井建设周期是指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为止的时间。对井工矿而言,建井工期概念比较明确,有一定可比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煤矿建井工期最短,一般为2年左右。井筒施工机械化程度 主要有两种计量指标,即原煤产量和商品煤产量。除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印度采用国内外煤炭工业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井筒施工机械化是指在凿岩、装岩和提升等各工序中使用机械作业。目前钻爆法施工仍是各国并筒施工的主要方法。采用钻井法凿井技术则实现了井筒施工完全机械化。联邦德国井筒施工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化配套技术装备,而钻井法凿井所占比例也已达39.1%,居世界领先水平。 矿井井型指矿井年生产能力。随着现代开采技术的发展,矿井井型有增大趋势。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建设的矿井一般年生产能力为45万t或60万t,而近年建设投产的大柳塔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0万t。英国赛尔比联合矿设计年生产能力1000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德国鲁尔煤炭公司对老矿井实行改造和合并,合理集中生产,该公司所属14个煤矿平均年生产能力300万t以上。 煤矿开采方法分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大类。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均以露天开采为主。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煤层埋藏较浅,适合露天开采,同时采用现代化大型露天开采设备。1994年美国露天产量为6.17亿t,占总产量的“%。美国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煤矿均为露天矿,年产量超过1亿t。而我国露天产量仅占总产量的3.2%。在地下煤矿中,主要采用房柱式采煤法和长壁采煤法。房柱式采煤法是最传统采煤技术,其应用范围在逐渐缩小,目前只有美国、印度和南非等仍然以房柱式开采为主。长壁综采是现代采煤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美国长壁综采起步较晚,目前综采工作面虽然只有80多个,但所采用的综采配套设备和生产管理均属最高水平,单产和效益也是世界最高的。了采煤机械化程度采煤机械化程度是指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占采煤工作面总产量的百分比,是表示现代化采煤技术应用程度或者说手工作业减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联邦德国西部、英国和美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均已达到100%。其中联邦德国西部和英国全部采用综采,而美国综采则只占36%。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2%,综采占47%。如果将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考虑进去,则这两项指标将比上述数字低得多。8掘进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反映掘进机械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两24个,即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和综掘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关于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概念和统计范围基本一致。只要掘进和装载工序采用机械作业,其进尺都可以计入,因此各国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指标差别不是很大,例如俄罗斯和中国1994年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4%和72%。采用部分断面掘进机和全断面掘进机掘进称为综合机械化掘进,是现代化掘进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各国研制的掘进机一般只适用于煤巷和半煤岩巷掘进,而岩巷掘进一般仍采用钻爆法掘进。综掘机械化程度更能反映掘进技术的先进。我国综掘机械化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1990年英国综掘机械化程度已达86%,1994年俄罗斯和中国该项指标分别只达到48%和n%。而且我国把使用掘进机、液压钻车和反井钻机掘进均计入综掘进尺。 随着国际上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的重视,煤炭洗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原煤入洗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市场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德国原煤入洗比已达到95%,而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入洗比为46%,全国平均为22%。10精煤质t在国际市场上,精煤质量主要是指灰分,精煤灰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煤炭洗选深度和洗选技术水平。美国精煤质量最高,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7%和17%。中国精煤质量较低,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9.88%和22.43%。11选煤厂处理能力选煤厂处理能力是选煤厂处理原煤的数量,也称为选煤厂厂型。目前各国选煤厂厂型趋于大型化。1993年羌国共有270座选煤厂,平均小时处理能力达716t,最大选煤厂小时处理能力为3200t。而我国除有一座年处理能力1500万t特大型选煤厂外,大多数选煤厂年处理能力只有200万t左右。12百万吨死亡率联合国劳工组织公布各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百万吨死亡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主要采用百万吨死亡率指标,它表示每生产100万t煤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煤国,百万吨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4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5,而同年中国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18。如果考虑到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事故,则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在世界主要产煤国中是最差的。一般露天矿百万吨死亡率远远低于井工煤矿。美国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露天煤矿年产量达1亿t,没发生死亡事故。百万工时死亡率表示在工作时间里发生事故的频率,它反映作业地点安全状况,与百万吨死亡率指标相比更严格。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先进产煤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很低,他们主要采用百万工时死亡率指标,对煤矿安全状况进行更严格的控制。的原煤作基数外,多数国家以商品煤作基数。各国对煤矿人员统计范围存在一些差别。1995年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煤矿全员效率分别为283.3t/工、64t/工、48t/工和42t/工,而中国煤矿全员效率仅1.78t/工。13效率多数国家以人班效率(t/工)表示煤矿生产效率,即每人每班生产煤炭吨数。有的国家还用全员效率、露天效率和井工效率来表示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南非和波兰等国对煤矿基本生产成本的定义为生产1t原煤的费用。它包括基本建设费用、生产费用、矿区使用费和税。我国煤矿生产成本不包括煤矿建设时期的基本建设费用和资源税。1989年澳大利亚和美国长壁开采矿井生产成本分别为25.34美元八和16.67美元八,露天矿生产成本分别为9.98美元八和6.08美元八。1995年中国煤矿生产成本为107.03元/t。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7.5%、40.5%和30%,说明我国煤矿工人的工资标准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成本构成中的最高项,说明我国煤矿普遍存在用人多的情况。 工业技术论文: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工业技术研究 【摘 要】我国现在虽然国民经济发展快速,但是由于不控制污染物的外排甚至是不达标的污染物的排放,这样就严重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所以我们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中硫化物是空气中的严重污染物,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硫化物排放量的控制,对于烟气中脱硫技术我国的现状还不容忽视,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从而可以整体提高脱硫技术。本文针对活性焦干烟法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如何提高活性焦干烟法技术对于脱硫的效果。 【关键词】活性焦;烟气脱硫;二氧化硫;水蒸气 我国之前对于污染空气的指标没有硬性的要求,导致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硫化物中尤其是二氧化硫的含量最多,不仅会对人们造成重要的危害,而且还会对空气产生影响,然后是造成酸雨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所以对于这方面我们国家也更加的重视,颁布几部法规进行约束企业的行为。在对于脱硫技术中,以活性焦干法最为有效,所以下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活性焦干法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这一技术。 一、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一)活性焦干法的原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活性炭或者活性焦来吸附烟气中的硫化物,这样可以降低硫化物进入空气中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空气的质量,其原理包括两方面,第一是通过把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将二氧化硫吸附进去,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量,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第二是要利用活性炭的化学性质,把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加速二氧化硫、水以及氧气之间的化学作用,最后生成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危险的物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二)国内的活性焦干法脱硫工业技术的现状 我国用活性焦来吸附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二氧化硫的工艺种类繁多,根据其工艺的中对二氧化硫的吸附装置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床工艺另一种则是移动床工艺;根据其活性焦的性质来分类可以分为水洗再生工艺以及加热再生工艺等分类方式。 (三)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一,首先介绍一下这种方式的优点,活性炭是经过煤炭而提炼出的产物,这种活性焦有很多的好处,稳定性强,在各方面的指标都比活性炭的性质更好,有更强的耐压性,有更持久的抗持久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能够吸附更多的硫化物。第二,了解一下这种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虽然活性焦相比于活性炭来说吸附硫化物的量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增大吸附装置来提高整体的吸附量,这样就增大了其体积,造成更大的耗能。另一方面就是上一方面说需要的量很大,所以成本就会提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对于活性炭还需要进行解吸再生的方法来减少耗用量,这样投入的资本也不会小,还会造成活性焦的磨损。还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能够完整的了解到活性焦的化学反应的具体情况,所以经过反应之后生成的气体我们也不确定,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 二、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的技术研究 (一)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量的影响 上面讲到活性炭来吸附硫化物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分为化学还有物理方面,经研究表明,是先发生物理反应之后进行化学反应,来进行对于硫化物的吸附程序。对于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是内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活性焦粒的粒径对于吸附量的影响是活性焦粒的粒径越大吸附的量也越大,但是有饱和的粒径,同时减小粒径也就较少的吸附量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活性焦的粒径吸附效果最好。第二,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实质是气体的流速对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流速越大吸附的硫化物越多但是也同样存在饱和度,所以我们一般选取的是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且气体的流速要大于2m/min。 (二)床层的温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 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床层的温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较大的,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床层的温度的提高,吸附的速度和吸附量都是逐渐降低的,这是由于在进行反应时是首先进行物理反应在进行化学反应,而物理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前提,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物理反应的进行,所以化学反应也进行不了,这样相当于整体的效率都在减弱;另一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水蒸气的浓度,这也是在温床温度升高中的一项现象,这样产生的三氧化硫和水蒸气结合就会生成硫酸,这样会堵塞空隙,降低其吸附能力。 (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对于吸附量的影响 物理反应不需要其他的物质参加,而化学反应需要其他物质一起参与才能发生,有氧气、二氧化硫以及水蒸气。第一是氧气的浓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据了解可知活性焦的吸附能力会随着氧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也是会出现饱和的现象,当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的浓度后,再提高氧气的浓度也不会增加其吸附量,相反还会降低活性焦的吸附量,所以要注意氧气的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以免出现影响活性焦吸附的量的情况。第二,是考虑二氧化硫的浓度对于活性焦吸附量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也是二氧化硫的浓度提高会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但是这方面没有饱和的程度提高的越多就会促进吸附量的增加。第三,水蒸气的情况和氧气类似,水蒸气的浓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在一定浓度之前是随着水蒸气的浓度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会随之提高,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点,随着水蒸气的继续提高就会使活性焦的吸附量降低,所以对于水蒸气的浓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就会出现副作用。 (四)活性焦脱硫效率的研究 可知在活性焦进行工作的刚开始期间,对于脱硫的效率也是很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活性焦的吸附量以及吸附能力都会下降,时间长了之后就会使其脱硫的效率降低,要换或者进行在加工才能进行之后的脱硫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及时的改进,我们也要积极的研究其技术的改进提高的方法,我们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活性焦干法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于工业中实际应用。 工业技术论文:漫谈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对新竹科技园区和台湾产业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工研院与创投业、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并列为台湾科技创新体系的“三驾马车” 工研院的功能定位 工研院是依法设置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其职能是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20 世纪70 年代,台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转移给民间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1973 年,台湾颁布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研院有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 根据产业界的需求,从事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以加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产业界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 3. 落实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措施,辅导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4. 为地区培育产业技术人才。 工研院最初是由台湾经济部所属的3个研究院、所整合而成的,后来,又根据产业界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院所。到目前为止,工研院共设有电子、光电、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生物医学等11 个研究所和中心,以及7个专门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技术转移、会计资源、系统硅片技术及产业经济与信息的服务中心。 与一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相比,工研院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工研院的研究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而不是基础研究,其紧密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其次,实现规模化研究开发,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工研院共有6281 位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设有独立研发运作的专业研究所(中心), 以及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服务中心,形成了完整而高效的研究开发与服务体系。 工研院在台湾的技术研究开发、转移和产业技术升级中起到了领航作用,并为创投业培育和孵化出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潜力的科技项目。仅在1997 年~2001 年间,工研院共转移技术1522 项,受益企业2277 家次;合作研究开发957 项,合作企业1509 家次;委托研究3825 项,委托企业4459 家次;获得专利1998 案,共计3131 件;讲习和培训5589 场,共计353521 次;产业技术服务256804 项,服务企业127999 家次。 工研院的发展战略 为了带动产业技术发展,工研院始终贯彻三个基本战略: 1. 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为了加速岛内产业技术的发展, 建立新型科技产业,工研院加强前瞻性及创新性技术研发,提供领导型技术,帮助企业摆脱技术追随者的弱势。 2. 强化产业服务。工研院主动发掘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助企业研究开发,并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措施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让及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协助企业提升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开放实验室与建立创业育成中心,推动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投资。 3. 推动国际化。为了应用国际科技资源,工研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前瞻性技术信息交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还通过举办科技展览,吸引国际创业投资等方式,帮助企业掌握和取得国际科技资源。 工研院的发展阶段 工研院的任务是帮助产业界提升竞争力,因此,必须根据产业界在每一阶段的竞争力特点而提供服务,工研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1979 年~1986 年,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为主。在这个时期,工研院主要引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成立衍生公司,建立了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如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台湾光罩等多家世界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2. 1987 年~1995 年,以规划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策略联盟为主。这个时期,工研院与外国公司组建了液晶显示器企业联盟、台湾钢铁公司硅晶厂、关键零组件基地等。 3. 1996 年以来,以利用高技术创业投资促使产业转型及培育新兴产业为主。为了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成功机会,工研院开放实验室,建立企业孵化中心,并成立了创投公司,进行高技术创业投资。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与现存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开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工研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工研院不仅为企业提供研究场地与设备,还提供资金、商业计划援助、管理咨询和培训、技术支持、商业网络等服务。企业与工研院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利用工研院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工研院在合同期内按市场价格收取租金,没有初始投资和场地空间限制。成立企业孵化中心的目的是吸引企业家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研究院的设施创办企业,生产新产品。1996 年以来,进驻孵化中心毕业的企业有67 家。 工研院的运行机制 工研院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依法设院,政府支持,企业化自主经营管理,其运行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工研院是财团法人,其创办资金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捐助,主要收入来源于合同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工研院开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直到它能够收支平衡。1973 年~1983 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支出费用的60 %。但是,工研院在确定专业方向、研究活动以及经营策略上,具有自主管理和经营权。经过10 年的成功探索和运作,工研院通过“适时和适当”的商业方式向产业界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到1984 年,政府停止了补贴。 工研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研究开发项目经费和技术服务经费。1998 年以来,研究开发项目经费约占总经费的50% 以上,其余都是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收入。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科技项目和企业的合同研发经费,政府项目经费约占50% 。 工研院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带动更多的企业,工研院与企业建立联盟,研发项目大都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为了促进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政府资助工研院的研究项目经费一般不超过该项目预算支出的50%,其余通过与企业合作研究或转移技术收入解决。 2. 集中引进和研究开发技术,向产业界转移和扩散。工研院进行的大都是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开发成功以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转移。实际上,工研院承担了开发初期的技术风险和人才培养工作。比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台湾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标。1976 年,工研院选派了一批优秀人才赴美国RCA 公司学习半导体制造技术,以及半导体企业的厂务、会计、生产作业等一系列技术管理、经营、生产流程控制等。工研院利用从美国RCA 公司转移来的技术,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电子表等产品所需的集成电路。这些技术随后被转移和扩散到企业中,促进了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项目中,政府资助的经费只是预算支出的50%,其余都靠对企业的服务合同和技术转让收入解决。 工研院不仅及时把消化了的成熟技术和人才转移到产业界,而且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这种集中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或研究开发)、转移扩散技术的做法,既加快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减少了企业的风险,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育技术,孵化创新企业。工研院成立了孵化中心和投资公司,培育可以商业化的技术和创业企业,进入孵化中心的企业都是设立时间不超过18 个月的新企业,其技术必须是创新的或者在台湾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将对现存产业和企业起到重要影响或带动作用的。孵化期为3年,工研院提供场地和部分初始投资。场地面积不超过2000 平方米,租金标准在市场价格基础上折扣5%~25%;初始投资不超过8000 万新台币。进驻企业成功后,通常将一部分股权或捐赠作为对工研院的回报。 工研院孵化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驻孵化中心的企业不仅可以使用工研院的办公室、实验室和试验设备,孵化中心还为进驻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法律和信息服务,以及投资、技术服务、培训和行政管理等项支持。孵化中心还帮助企业从政府获得研究开发资助,并且由投资中心提供风险投资。 4、建立以转移和扩散技术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和产业化为目标,在既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移办法。 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定:①工研院员工的职务、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工研院所有;②对于工研院员工利用工研院资源或经验形成的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工研院可以优先实施和使用;③工研院委托或接受委托,以及与他人合作研发技术时,其知识产权的归属依合同约定;④为实现工研院辅导企业或向企业转移技术的目的,无论是工研院拥有的产权,还是共享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工研院应有再授权的权利。 5、实行技术与人员向企业整体转移和人才流动机制。工研院在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或将成熟技术推向社会兴办企业时,往往是技术和人员(包括技术和产业化管理人员)整体向企业转移,流动率在12%-30%。在人员转移的同时,工研院不断从大学和留学人员中吸纳新人,增强活力。 工业技术论文:浅谈煤炭工业技术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是一种资源,其开采具有危险性,属于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煤炭工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安全生产 一、我国煤炭工业概况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甚至可以说,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建国以来,至今,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并且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保持较高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工业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原煤产量仅有6亿吨左右,而改革开放之后达到数十亿吨,并且在不断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第二,煤炭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高,逐步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的大型煤炭矿井,建立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于一体的技术保障体系;第三,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政策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 煤炭行业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煤炭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煤矿产业的整体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总储备量;其次,煤炭开采具有危险性,因此它是高危行业,纵观历史,煤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业部门中事故率、死亡率最高的一个行业,而我国目前大约九成以上煤矿的主要生产能力仍然是矿工开采,并且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第三,煤炭是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由于煤矿的开采环节十分复杂,因此煤矿井的建设投资比较大,运营周期比较长,效益回报比较慢。 二、采煤工业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备受关注,而且始终作为矿山开采学科发展的主题。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发展各种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及丰富的经验。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采煤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我们将采煤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以及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程序的合理布置,逐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科学管理。相应地,相关设备人员需要针对新的煤矿开采技术,设计开发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设备和设施,改进工艺和装备,最大程度地实现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和自动化。 总之,煤炭属于一种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工业领域进行无限的传递和辐射,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当前我国采煤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在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煤炭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 (一)煤炭资源储量及后续保障存在较大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煤炭的品种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是有限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基本上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不足50%,个别小型矿井的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而且,我国煤炭的可开采储备量较少,人均占有量较低,开采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对生态环境以及水文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采煤工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存在着装备差、效率低等缺点。第二,我国煤矿存在超能力生产的现象,煤矿的超强度和超能力生产虽然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缩短了煤矿开采年限,出现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第三,煤矿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程度不高,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水平;煤炭企业的负担过重,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煤矿开采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及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整个煤炭产业存在严重的安全形势,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显著高于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我国各地煤矿的矿区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10%左右,累计堆存煤矸石数十亿吨之多,大量占用农耕用地,甚至造成矿区地面的塌陷、煤田自燃火灾等危害,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四、煤炭工业发展策略 基于煤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作用,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生产技术方面,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煤炭行业必须淘汰粗放型生产方式,摒弃落后的采煤技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优化生产技术结构等策略,加强现代化新矿井的建设和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建设高产的高效煤矿,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在产品结构方面,应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在产业结构方面,针对我国煤炭产业目前存在的集中度低、安全生产条件不足等缺点,应该重点抓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具体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以及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善。 五、结束语 煤矿工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加强对煤矿工业的改善研究,理性分析其未来发展策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工业技术论文:德国实施面向未来的工业技术创新项目 网络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将对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联邦部门正联手推动《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4.0”项目,支持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创新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可以预计,互联网经济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现在仅仅是开始。 互联网引起技术发展的融合。几十年来,技术系统和设备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如今趋势变了,无论是机器、消费品、家用电器还是车辆,其联网数量都在快速增加。以往相互独立的行业和产品领域几乎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新的通信渠道。物联网由此发展起来。在物联网中,各种物体(如日常用品)可以自动地相互交换信息,也可以与人互动。物联网在分散式控制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应用潜力,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状态的实时监控。未来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监控整个价值链网络,并使其得到最优控制,特别是在消费方式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导向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商业潜力不仅存在于工业流程的优化,还在于其产品和服务具有众多应用。 “工业4.0”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范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应用程序模式是能够说明这一发展趋势的常见例子。这种模式在零售市场上提供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将为复杂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创造额外的价值。 在网络世界中加入新的维度对于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例如,网络化的智能传感器和3D技术能实现可靠的环境监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看到、感觉和体验远处的物体和日常情况。未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还可以使所谓的智能对象、智能服务和智能网络能够独立自主地应对复杂任务。拥有认知能力的服务机器人可以成为智能助手,能独立、安全地处理事务,并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嵌入式智能技术还有新的具体应用,如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商会受益于与质量相关的信息反馈,用户可以自动获取售后服务,如必要的维修措施、新的应用程序和新的服务。 总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为加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机遇,为工业流程和工业服务创造了新机遇。 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旨在奠定德国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顶尖地位,继续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信息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几乎是所有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器。在《高技术战略2020》的行动计划中,德国联邦政府为未来项目“工业4.0”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德国要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即网络物理融合式生产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发对于确保德国未来的生产技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实施未来项目“工业4.0”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与政治考虑。在软件密集型的嵌入式信息系统领域,德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汽车和机械工程行业。网络物理系统(CPS),即嵌入式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以及与互联网的联接,对于工业生产与服务的重要性加大。在工业流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中,除了更高程度的工业自动化外,智能监控和自主决策对于企业和整个价值创造网络也很重要。生产和物流还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创新的商业模式有待开发。此外,在高技术战略中确定的交通、卫生以及环境和能源等重要需求领域,还要开发新的应用服务。 “工业4.0”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该未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推动工业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抓住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进行改造升级这个核心环节,山东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研发投入,为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原本生产家电模具的济南小鸭模具公司,三年前转型从事车轮装备后,伴随着订单的剧增,原有的生产线却让企业犯了难,眼看着守着大堆订单吃不上饭。小鸭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照斌说:“订单的增加,产能和产品的质量成为我们的一个制约因素,假如不进行技术改造,将使我们的企业走向非常危险的边缘。”为此小鸭公司成立专门研发团队,投入4000多万元,填平补齐技术洼地,设计生产了新的生产线。完成技改的小鸭模具已成为国内知名车轮装备配套供应商。仅三年时间,公司年产值就从不到1000万提高到了近一个亿。 近年来,山东工业技改着力向重点行业、领域、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倾斜,力求把弱的做强,把小的做大。 在阳信县的一个小工厂里,一根“针”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这根“针”叫做塑封高压硅堆,是电子整流器中将交流变成直流的关键。中环山东封装厂负责人张植菡说:“通过我们对芯片的技术改造呢,它的耐压性能更高了,可靠性更好了,但是产品的外形更小了。”凭借这根针,企业成功打进了日本的电子市场,塑封高压硅堆年出口达1.2亿支。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副处长俞刚说:“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一直是工业发展的两个车轮,尤其是技术改造,见效快,工期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统计表明,仅去年一年全省新开工技改项目7000多项。1-11月份,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8564亿元,同期增长18.8%,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7.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多。 新的一年,山东初步确定工业技改投资力争突破万亿大关,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日照东港工业技术改造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山东日照东港不断加大工业经济“转调创”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效益增强,科技创新的拉动力进一步显现。1—9月份,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利税7.66亿元、利润4.78亿元,分别增长22.7%、8.8%和3.2%。 在今年国内经济“三驾马车”增速放缓,大量企业效益下滑的大形势下,东港区工业企业坚持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目前,共申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拥有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14家市级技术中心,84家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开展了科研合作。1-9月份,全区完成技改投资22.7亿元,在建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88项,有20项技改项目列入市百项重点项目。其中,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 海恩锯业有限公司的圆锯片基体热处理回火炉集中智能化控制系统被列入2012年度山东省经信委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由荣信水产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东升地毯的扩大高档环保机织地毯项目、洁晶药业的双口管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改造等也正在进行中。9090该区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创新,加快高新区“北进”、“西扩”步伐,投资近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一区四园一基地”发展格局;统筹1.5亿元工业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培育重点企业、新产品研发;设立了5000万元“过桥资金”,联合建设银行开办 “助保金”贷款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骨干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每年安排100万元,组织辖区企业家到浙大、北大等高校培训学习。 经过不断技改创新,东港区工业经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1-9月份,传统资源加工型产业完成产值47.6亿元,增长34.1%;电子信息行业实现收入3.9亿元,增长43.2%;医药化工行业实现收入15.5亿元,增长12.9%。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建筑装饰企业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当前建筑装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装饰企业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2000年后建筑行业的最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建筑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攀升,致使装饰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行业竞争极度剧烈,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研究建筑装饰企业的非常重要。 本文以深圳市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司的现实情况的分析,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讨论合理的公司管理创新系统。通过对某装饰工程公司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公司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公司的情况,提出某装饰工程公司管理创新的策略,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现代项目管理应用、人才战略创新。 [关键词] 系统管理 创新 品牌管理 危机管理 1、 建立系统目的 某装饰工程公司是一家经国家建设部审批的具有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壹级、装饰设计甲级资质的大型专业建筑装饰工程和设计公司;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高档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写字楼等高端装饰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度。公司现拥有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澳门等十六家分公司,营业范围广泛。同时也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节能产品的开发、专用技术施工工法、科技示工程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和研发工作,并将致力于此领域的发展。但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额增长到8亿多的同时,在近年的企业利润反而呈现负增长,没有实现良好的股东投资回报。 当然,随着我国的建筑装饰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建筑市场的“双面效应”给工程的项目管理带来压力,工程利润将进一步降低,暴利,超额利润的时期已不复存在。装饰工程项目将如何管理才能在新经济的微利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已步进一个微利时代,这将要求项目管理必须以合同为依据,管理为主线,加强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成本三大目标的控制,加强协调好甲乙双方等的公共关系。还将迫使工程项目管理要从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管理。在微利时代,工程项目如何管理,才能使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现时代迫切需要装饰工程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装饰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系统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系统管理的工具来分析装饰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行业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系统现存在的问题 随着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经营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公司所承接的大型公共空间的装饰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损耗大、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点。目前由于建设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情况下,承包人处于不利地位,承担过多风险,项目的不确定因素种类繁多且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外国公司的进入对公司形成加大压力;此外传统而单一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公司重视管理创新,完善公司管理创新体系。公司所存在的项目管理的系统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公司变革意识薄弱 近几年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份额有限;竞争日益残酷;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如手绘效果图向电脑效果图过渡,现已过渡到三维动画);装饰材料日新月异;施工工艺千变万化;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装饰的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加入我国WTO,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对装饰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但是公司应变能力不强,措施不力,因循守旧抬头。因此,适应当前形式,强化变革意识,加快公司变革是当务之急。 当然,变革的阻力不可避免。公司改革动作越大,阻力也相应的加大。这种阻力分两种情况:一是员工个体的阻力,如拖沓的工作习惯受到快节奏生活的冲击;因担心考评不及格面临下岗威胁的抵触情绪;差别巨大的工资奖金分配(岗位工资制、绩效分配制)形成的心里不平衡等。二是企业组织的阻力,表现在原有的组织框架体系被打乱后,重新按照新的要求组建结构(即当企业面临改革时,结构惯性就充当起维持稳定的反作用),企业组织形成的旧的价值观、规范约束着员工改变他们行为的努力;原有的权力关系受到了彻底冲击带来的挑战等等,不一而足。 2.2 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 回顾公司十数年的发展历程,公司十余年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基本呈现凌乱,无深度总结和经验等现象。在过去十数年,公司与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乐购超市,易初莲花超市,华联超市及华宝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公司建立了广泛并良好的工程承包服务的合同关系,此类超市类的工程总产值超过4个多亿。但仅仅截至到目前,公司对此类的常规施工技术已经成熟,但缺乏对此超市工程的技术创新工作以改进施工工艺为核心,进行必要的施工方案的总结,未编写企业标准施工工艺;当然,更需要一边针对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组织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 与此同时,在高档酒店和甲级写字楼方面,公司主要目标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因此,这阶段技术创新在强化统一施工组织的基础上,更追求创新内容直接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企业经营战略挂钩。公司层面仍然未成立技术创新核心,将工艺创新为核心转移到以企业技术结构创新为核心上来,并形成了项目层面注重工艺创新,公司层面注重技术结构创新的立体创新体系。 但从总体上看,公司技术创新速度较慢,缺乏整体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强,技术创新管理水平较低,体系不够完善。 2.3 市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所谓市场创新,就是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产品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 作为装饰工程公司,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强化市场细分,将公共建筑装饰、住宅装饰装修、幕墙施工等专业领域细分成诸如以酒店、写字楼、文化娱乐、商业流通、餐饮健身、医药卫生等行业服务的更具专业化的装饰装修市场。但公司实行的是传统营销模式,“老板就是最大的销售员”,新的工程信息的采集,参与外部的项目竞争等信息主要由公司的老板基本完成。在新的形式下,新工程项目的创新营销工作相对落后,在服务营销、战略联盟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市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2.4 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们都知道,建筑装饰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设计与计划等都是基于正常的、理想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以及对将来情况(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预测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而在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可能使原定的目标受到干扰甚至不能实现,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一般称之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对相关的问题的研究归结为风险管理的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企业强化风险管理。 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认证、树立质量意识,效果明显,但风险管理的体系尚未健全,如何通过实施现代项目管理,减少运作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企业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某装饰工程公司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解决公司发展成长过程中,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打造自己企业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比较优势,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某装饰工程公司在立足装饰行业的同时,还凭借其资金、人才和管理等优势,投资控股了另外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新建劳务公司,实现了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潜力。 3.1 管理层素质较高 通过公司内部调查,发现公司的管理层素质较高,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主要表现为: 第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企业领导人平时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多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感染与影响周围企业员工,对于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具备一定的装饰装修专业知识。作为装饰企业的领导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让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很难想象他能把企业带好。 公司管理者专业知识含盖下列几个方面: 1.装饰装修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2.装饰装修施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3.装饰装修预决算方面的知识和相关财务知识。 第三,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公司管理者整体管理水平较高,从市场信息的搜集开始,到接洽、准备、投标、合同、设计、预算、施工、竣工、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流程能够做到精心协调;具有一定的组织设计能力与执行能力;在业务的运作中,管理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应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领导人能够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激励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四,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公司领导者能够适时推出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计划,设计出合理的营销组织结构,保证营销计划的顺利完成,从而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第五,具备一定的外语和法律知识。 3.2 品牌经营意识较强 品牌是企业长期经营和努力的结晶,品牌既代表了商品的市场定位、性能质量,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就我们深圳装饰行业来说,但经过这几年竞争洗礼,许多企业抓住了广东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快速成长,现已初步奠定了自己在全国装饰行业的地位,如海外、红涛、南利等品牌企业。如此提高装饰行业门槛,大力规范整顿市场,取消地方保护,对我们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抓住本次机遇狠抓管理,努力拓展市场,精心塑造自己企业的品牌。创知名品牌企业,用品牌夺取市场是目前我们深圳装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谁今天忽视它的建设,谁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 在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过程中,公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品牌意识,制定明确的品牌战略规划。树立品牌意识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来自企业的精心塑造,要像工程洽谈那样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找出品牌经营的内容、范围和意义,不放弃任何机会。 2.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会影响顾客的品牌忠诚,从而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乃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以优秀业绩、优良工程和优质服务为支撑。作为装饰企业,虽然说经济效益是生存的基础,但是遇到微利,甚至无利工程,如果它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亦不容忽视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品牌文化就是超越产品实体层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观念以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3.品牌推广和培养品牌忠诚度。品牌推广实际上是对各种媒体进行信息控制与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好这些可控制的传播资源,成了品牌推广制胜的关键。随着信息可传播途径的增多,分散了消费者对品牌信息的注意力。因此,公司重视品牌推广方式的多样化,使品牌信息在推广过程中突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被消费者认知或接受。真正的品牌其实是存在于顾客的内心和思想中并被认同的。品牌存在的最终意义是得到顾客最大的认同,促进顾客的实际购买,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 4.与所有关系利益人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员工、股东、供应商、销售商、媒体、政府官员以及相关的各种协会等关系利益人对企业和品牌的影响不亚于顾客,客观上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处理与所有关系利益人的关系。公司作为装饰企业,热心参与一些协会组织的活动。诸如中装协、勘察设计协会、装饰协会、合同管理协会等,他们是企业信息渠道的重要来源,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窗口,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3.3 危机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空前激烈,市场瞬息万变,一种产品不可能永远畅销,一个企业很难长盛不衰,一个企业家也很难一辈子当“常胜将军”。“危机管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提醒企业经营者要有危机意识,高瞻远瞩,不以荣誉接踵而来而不思进取,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 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到来,对行业竞争极度剧烈,多达万家装饰企业相对饱满的市场容量和极低利润率的装饰行业而言,在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建筑总投资负增长的“冬天”,或许将持续到到后年,尤其是深圳的大多中小型装饰企业都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就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亟需在创新源动力、创新战略、创新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3.4 创新管理 企业现代创新源动力植根于企业的领导层,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总概念。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企业创新源动力的领导层,一般分为两个不同层次,搞清两个层次,认识他们不同职责,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层次是企业最高领导层,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源动力。他们的作用主要通过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定的创新决心体现出来。因此,他们最需要具备: 1.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 2.具有成就意识; 3.具有机会意识; 4.善于用人。 虽然,他们是创新的根本源动力,但是,他们不能替代创新过程管理层。 第二层次是创新过程管理层。他们直接领导整个创新工作,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深度、技术创新对企业促进程度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对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成效起作用。 两个层次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没有企业领导层的创新意愿和决心,企业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活动不会发生; 2.仅有领导层的创新愿望和决心,没有管理层的有效领导和实施措施,创新将停留在动机阶段; 3.领导层的创新愿望和决心只有通过管理层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即产生真实的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才能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相当深度,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公司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公司领导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决心,因此,公司创新源动力的完善重点在于提高第二层次即创新管理层的引导水准,在于通过完善管理层的领导水准,使技术创新更深刻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3.5 完善企业系统管理的措施 3.5.1 战略联盟 在装饰企业之间,以及装饰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可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获得一下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有利于扩张市场。有利于防止竞争过度。有利于挑战“大企业病”。战略联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产物,是新技术日益推动的结果。战略联盟符合需求多样化和经营多角化的内在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条件下,建立战略联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当今,企业应该创新市场观念,既要关注市场竞争,研究竞争,利用竞争。也要重视合作,竞争并不排斥合作,各企业都有优势和劣势,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而结成战略联盟,可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如装饰公司配套的材料加工厂,劳务公司,或者在资金雄厚时候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是项目开发公司都是良好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 3.5.2 服务营销 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发展过程中依次经历过三个竞争战略阶段:一是以价格竞争为主的阶段;二是以质量竞争为主的阶段;三是以服务竞争为主的阶段。服务理念的产生与流行起因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迁;消费观念的变化;产品内涵的变化;产品技术含量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已经进入了服务竞争阶段。现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成功的公司不是竭尽全力来做好为用户服务的工作的,许多成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更好地认识了服务在产品整体概念中所占的地位。可以预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久就会全面进入服务竞争阶段,企业应该导入服务理念。企业树立服务理念可以使企业实现差异化营销,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创造知名品牌,并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与经营方式纷纷被模仿、企业经营趋同的今天,服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作用,企业应十分重视以服务为主的营销创新,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旦企业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竞争中就会战无不胜。 3.5.3 品牌经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逐步成熟,现在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生产出名牌产品,就失去在市场上称雄的实力,只能归入市场补缺者的行列。因此,品牌观念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树立的观念。知名品牌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一种高度信任关系,也是企业在市场上取得顾客认同和选择的关系,再者名牌也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反映出企业同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企业以品牌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同时名牌效应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名牌本身就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再者名牌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尽职度。总之,在现代社会,名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3.5.4质量管理 质量有两种含义。狭义的质量就是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包含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就是产品适合社会和人们需要所具备的特性,即产品的实用性;工作质量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做的各方面工作达到或符合预定要求的工作。目前,由于价格竞争正让位于质量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质量放在战略高度上来认识,不断强化质量观念。“质量兴企”不仅是一种口号,而是被内化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和各种规章制度而被贯彻,甚至演变为一种企业文化,在对员工的行为举止产生着重要影响。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名牌,无不是在质量上精益求精,设计独具匠心,材质百里挑一,造型几近艺术品,令人赞叹不已,爱不释手。这正是质量的价值,也是哪些长盛不衰的企业和产品的秘密所在。质量,是那些雄心勃勃想称雄市场的企业一道绕不过去的关隘。 3.5. 5工作流程 大多数组织,无论管理正规与否,都会有一些工作程序存在,这也是工作流程。这些程序主要应用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或产品,例如,人员雇佣程序、采购程序、报销支出程序以及其他支持企业运作的程序,其中,产品开发程序则会围绕开发产品所需的各种活动设定。许多企业花了大力气开发正规的产品开发程序,但只有极少数企业真正予以有效实施。 业务和产品的运作和开发程序是被批准项目执行的基石。大多数项目包含了这些程序中的各种活动。这些程序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大多数项目,并可以很容易地作为样板用于制定每一个项目的计划。拥有一套已建立的、明确定义且将被始终贯彻的工作程序,会对实施按项目管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5.6 资源配置程序 公司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准确评价其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实施按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其资源在各个项目上的利用效率的方法。虽然这并不容易,但仍有一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管理用于执行项目的资源库。同样,需要建立某种方法估算各项目组合起来后的资源需求总和。 相对于整个企业的资源角度来讲,创立按项目管理型企业的关键是资源整合。整合意味着按最有效的方式,将企业所有的资源分配于关键项目上,而这些关键项目是通过项目过滤程序选择出来的。整合还意味着对企业有效资源库的全面掌握和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应汇总到资源库,并能显示资源的可用性)。 理想状态下,在一个按项目管理的组织中,每一项活动或任务都包含在某一个项目中,并配置资源。企业的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企业业务范围内的有效分配和使用,取决于对正在执行的各个项目的有效控制和充分的信息交流。 4、结语 经过在某装饰工程公司的长期工作,对实际调查与实证分析,对公司的基本判断是:公司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管理基本规范,素质较好,资源较为充足,但创新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没有培育起来。但公司的管理队伍经过多年的实战锻炼,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能为业主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基本的对策是:公司以观念创新为突破,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公司整体管理创新系统。本着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向差异化竞争迈步,向技术细节为先的方向挺进,正在努力打造公司的工程管理平台、物资采购平台、工程设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公司在不断的进取中,迎接新的挑战,走向成熟。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 模式的外资企业管理系统 [摘要]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各个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工商、税务等领域,基于C/S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正是从工商行政部门的实际应用出发,以PowerBuilder为前台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C/S模式的外资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访问交换功能,提高了工商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远程数据访问外资企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20多年间,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长,中国的企业数目也在相应增加。无论是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实现了大跨步的飞跃。同时,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的数目高速增长,同时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外资企业登记管理系统已不再适应目前工商业务发展的需要。 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的数据是整个工商系统使用数据的基础。其登记数据的准确程度,关系到其他处室的业务进行情况。针对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一些具体需求。 1.提高、完善现有软件的功能,例如使操作更方便,数据操作准确、安全,增加工作人员业务考核、计算机管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完善查询功能和打印功能。 2.建立以企业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其他处室提供共享信息。 3.加强信息采集,规范分局数据录入,扩展企业信息量,改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建立省局、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的网络传输系统。 基于现有工商软件系统的现状和问题,根据用户的要求,新的外资企业登记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为:在总结多年工商管理信息工作经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采用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管理,并可由用户定制业务流程,使软件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查询、统计服务、数据管理等功能;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合理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基于Windows图形界面环境,优化界面设计,方便用户使用;注重远程数据访问交换功能,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的企业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以提高工商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系统设计及功能模块 1.系统平台。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2003,以SQL SERVER为数据库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及相关系统服务。客户端以Windows2000为系统平台,安装有SQL客户端软件。应用层采用powerbuilder10,既保证了底层的高效率和稳定,又有利于应用开发的效率。 2.系统设计。外资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中处理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管理着企业的出生、变化和消亡。它针对外资企业的投资人资格、法人组织、经营范围等进行审批,以确定该企业是否具备成立条件。 外资企业现在实行的是审批登记制,这与内资企业中实行的直接登记制是不同的。外资企业的登记事项都需要经过外经委审批(代表国家)。现在的审批权已经由国家下放到了计划单列市和省级单位。外经委以产业结构为主要依据,代表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登记进行审批,而工商局从投资人资格,法人(自然人)组织的合法性和经营范围方面进行审批和登记。 外资企业登记实行资金认缴制,这与内资企业登记的规定不同。认缴制的特点是企业成立时资金不必全部到位,企业的全部资金可以分批到位。在外资企业的执照上有一项“执照有效期”。该项内容主要是用来控制外资企业资金到位状况的(见图1)。 3.功能模块。按照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方法,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和系统管理的一般流程,本系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登记信息、数据维护、监督管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前置审批管理等模块(见图2)。通过这些模块能够实现外资企业从开业登记到各类管理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组成,各子模块在信息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三、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功能设计比较完善,涉及外资企业登记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登记信息、数据维护、监督管理、数据查询、打印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各个模块既独立,又统一。登记情况、变更情况可即时更新,管理人员可随时进行企业查询,查看外资企业最新状态,便于外资企业的总体管理。 1.基于C/S体系。在C/S体系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即服务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每个用户所专用,称为客户部分。客户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纵、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这种体系结构将一个应用系统分成两部分,由多台计算机分别执行,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协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应用,从而实现系统软件、硬件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2.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该系统用户界面设计采用菜单驱动方式操作,提示信息完备。数据输入以流行的列表方式处理,简短明了,操作简便.系统中还采用了人性化的设计,在个人工具中设置了个性设置模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符合自己习惯的个性参数,比如设置起始展开工作目录的界面和每页显示的记录数等。主界面中还嵌入了计算器,可以随时供财务人员调出使用。 3.权限设置和工作移交。系统具有权限授权功能,通过权限授权,可以严格限制不同职位员工的访问权限。如发生人员出差或离职等情况,还可以将本岗位的权限授予他人来行使,或通过工作移交模块解决因此造成的流程中断的问题。 4.查询功能齐全。系统除支持每个工作模块的普通查询外,还可以进行复杂查询和年检查询。 四、应用效果 图3为系统登陆主窗口,单击下拉列表框选择所要登陆的工商局(所),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系统根据用户所选择的工商系统自动判断是登陆本地服务器还是进行远程登陆。 图4为外商投资企业开业登记窗口。在此窗口录入外商投资企业开业登记所需的所有信息。 五、结语 该系统能够为工商系统提供一套完整的、功能更强大的外资企业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稳定,功能设计合理,实现了外资企业的登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并能实现快速查询,加强了对外资企业全面的管理与控制,节约各级主管人员的时间,提高总局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效率,使各分局在项目管理中的分工和职责更加明确,提高了整个工商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基于VB.NET的企业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是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基于和SQL的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VB;ADO;数据库;企业管理系统 1 前言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管理层人员需求的服务为核心的,以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决策支持为目的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满足了企业决策人员对信息的高需求,并且应用计算机科技来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采购、销售、人事、库存、财务等部门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迎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2 系统模块分析 人事管理系统具有能够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录入、查询、添加、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系统总体需求,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员工基本信息:员工基本信息添加, 员工基本信息修改,员工基本信息查询。 (2)员工考勤管理:员工考勤信息添加,员工考勤信息修改,员工考勤信息查询。 (3)员工工作评价:员工工作评价添加,员工工作评价修改, 员工工作评价查询。 (4)员工工资管理:计发员工工资信息,员工工资信息修改, 员工工资信息查询。 (5)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信息。权限管理模块只有管理员可以访问。 3 系统的实现 3.1 基本设计思想 (1)尽量利用企业现有的软硬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应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相关人员日常管理,维护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 (3)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修人员补充和维护。 (4)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3.2 软件编程 本系统采用Visual 作为前台开发工具,Visual 是Microsoft公司最新的Visual 开发套件中最流行的开发工具,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采用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是.NET中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访问类,数据组件以不同方式封装数据访问功能,与ADO相比,它具有平台无关性、可伸缩性和高性能的数据访问优点。 数据访问技术 是微软在.NET Framework平台下的一种全新的数据库访问机制。从实际应用来看,是一个类库,在.NET Framework的System.Data命名空间中定义了一些类表示到数据库的连接、数据库中的表和表中所包含的数据类型。对象模型由两个基本组件构成:.NET框架下的数据提供器(Data Pmvider)和数据集(DataSet)。查询表中的数据,返回一个数据集。 4 结束语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通过对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员工工资的自动计算和管理及员工劳保、计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了对人事相关信息数据及时、准确的获取,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获取并打印相应的报表等功能;并提供系统维护功能,使用户方便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删除;同时也考虑到了减少数据冗余的问题,对于数据的一致性的问题也通过程序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可以推动企业依法管理,实现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立适合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使用该软件后,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新型中小型印刷行业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 本系统采用的是“互联网+印刷行业+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模式。与现有印刷行业的管理系统相比,本系统将电子营销、客户关系管理CRM融入到现有的ERP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了客户、营销、生产、仓储、物流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ERP;CRM;营销;印刷;管理 0 引言 随着电子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行业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印刷行业正处于整合、换代的时期,虽然印刷技术的发展愈来迅速,但是管理营销模式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中小型印刷企业承接的绝大多数客户订单,都仅限于中小型批量,而非大企业能承接到印制出版物、报纸、大型期刊的大型订单,同时中小型印刷企业也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小型印刷企业而言,多元化企业管理系统将会最大程度地整合企业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拓展客户资源。 1 可行性分析 纸质传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人们对纸质传媒需求并未因此降低居民反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质量的纸制品,如包装、笔记本等,不再是各大商家以宣传为主的各种传统制品。高质量纸制品的制造工艺繁杂,导致中小型企业因资源的匮乏无法独自完成大量订单。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型印刷企业模块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每个印刷厂仅经营单一工艺纸制品,所以企业的整合以降低制造成本是非常必要的。 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使得中小型印刷企业的发展日益艰难。调查发现中小型印刷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问题,虽然已普及使用ERP管理系统,但是这种系统带来的效益并不高。ERP系统人工输入的部分,缺少系统本身运算管理,而仅仅是作为生产单的管理、财务审核的凭证,除此带来的是错误的蝴蝶效应。这远远无法达到印刷企业的需求。 目前,印刷企业已经与电子产业密切结合,但是与互联网的交集并不多。在当今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客户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寻找印刷企业,而不是通过厂家的传统各种营销手段来选取厂家。本系统融合ERP、CRM、电子商务等技术,加强了企业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互结合、与客户的联系,可以整合各中小印刷企业的资源,这将使中小型印刷企业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获得重生。 2 系统架构 系统设计总图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资源管理、销售/客户管理两大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包括生产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销售管理与客户管理作为整个项目的重点,单独从传统的ERP管理中提取出来作为两个个主干的一部分。销售管理的主体是电子商务,包括企业网站、连接各销售平台等。客户管理主要是由客户APP等构成。 3 传统ERP模块的改进 3.1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就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当新/老客户来询价时,经报价双方谈好价格,然后确认订单开始进入到生产阶段;或者客户已经在公司有过订单、购买公司给出的已经计价的套餐,则直接确认订单进入生产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印前设计、确认、出板、印刷及后续步骤。生产过程管理是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监控,以确保每个订单自生成到结束的每个环节都没有错误。 3.2 仓储管理 中小型印刷企业中,由于人员缺乏以及场地租金问题,造成原材料存放混乱、半成品及成品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类似问题,本系统针对中小型印刷企业的特点做出了一些的更改,将所有的物品出仓、入仓、存储位置都进行相应的记录。当半成品、成品超出存放时间会进行警报。 3.3 财务管理 财务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一定马虎不得。整个财务管理涉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成本、工资、银行对账、各类报表等部分。统计销售部门产生的订单,记入应收账款文件;统计采购及生产外包产生的费用,记入付账款文件;由印刷所用时间、耗材使用等统计得来运营的成本,记入成本核算文件;工资管理是由人事部门计算基本工资,结合每个人的奖惩产生工资单等,并产生明细记录于工资文件中;银行对账后所有明细资料存入相应的对账文件。整个系统中财务所涉及的明细都需将原件扫描存入数据库中,每种文件由系统调用数据库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这样使得财务账单明确、出错几率小。 4 CRM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分线下和线上两大部分。系统为了加强印刷企业的线上功能,将原本需要人员电话、现场服务的内容提炼到网页/客户端。线下部分由销售人员和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组成,每次的行为记录在数据库中。线上部分由APP和网店组成。如图2所示,客户APP为客户提供了在线实时交流支持、订单查询、企业动态、订单追踪和自动报价服务。这些是客户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企业动态和实时交流促进了企业与客户的交流。 5 系统特色 自动印刷报价模块独立于各个系统模块,但又与每个系统模块相辅相成。它根据其他系统模块提供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运算,而实现自动报价。相比于现有的印刷报价而言,拥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更丰富的报价内容以及更好的报价体验。 普通印刷报价仅包括单一的报价过程,缺少灵活性。本系统设计的自动报价模块如图3所示,具有弹性的价格/种类推荐、成本核算和生产计划/交货时间预计等优点。这方便客户了解订单耗时、不同搭配等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企业明确生产链、自动安排订单排序、成本核算等需求。本模块通过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既兼顾客户体验,又注重到印刷企业的需求。 5.1 环节简介 5.1.1 传统报价过程 基本的印刷报价过程是由客户发起的。客户提出需求后,销售部门开始计算价格。对于中小型印刷企业来说,大多数由人工手算或者普通的印刷报价小软件计算得到。计算得来的价格由销售部门告知客户。往往一次的价格并不能达到客户的需求。例如:客户也许会有不同种类的需求方案,客户每一次变换需求价格就得重新计算一次,直到满足用户所有的需要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5.1.2 自动拼板 在基本的印刷报价过程中,由于客户所需产品的数量、尺寸不同,可以进行拼板操作以达到节约成本、加快印刷速度的目的。但是传统的印刷报价过程中往往是对照印刷开本进行估算产品所需要用的纸张开本。这造成了纸张的极度浪费和印刷成本的增加。本系统特有的自动拼板功能将省略计算纸张开本步骤,使原本繁琐的计算过程变得简单。 5.1.3 推荐报价 推荐报价就是在本身的报价外,还会输出变换一定报价条件后的价格。这样的设置既可以让客户了解到除本身需求之外的报价数据,视情况改变订单需求,也可以在客户不明确或者需要了解不同条件时,自动输出根据需要变换后的价格。这样就节省了反复多次报价的过程,方便客户了解全面的价格,从而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价格。推荐价格是在客户输入完产品要求后,与报价计算同时进行的,在用户输入完产品要求后,输入需要变换的条件,当不输入时则由系统自动设置。接着系统计算客户输入的明确价格,并同步计算用户拟更改某些条件后的价格,然后将所有计算结果输出到显示界面。如果用户确定其中一个作为最终的要求,则进入订单提交环节;如果所有的条件都不能满足需求,用户可以选择更改变换条件,或者重新输入产品要求重新开始报价,直到客户确定某一报价,进入下一关节,也可以直接放弃本次报价。 5.1.4 生产安排(订单耗时预计) 传统印刷报价只能提供产品价格,无法预估生产时间。本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块将计算并记录每个生产环节所需要的时间,根据每个订单的具体情况进行生产时间的统计,从而预估订单的开始制作时间和结束时间。由于企业每种设备数量的不同,可以组合多种生产设备链,同时产生不同的时间花费。综合所有的因素就会产生最多和最少时间耗费。这样客户就能够明确知道产品生产的时间,也方便了企业对生产的安排。 5.1.5 成本估算 以往的报价中只有报给客户的价格。但是对于每一个订单的成本都没有进行核算,因此对于某一个单独订单而言,只有相对于出厂价的利润,而没有印刷企业自己的利润。这对于印刷企业来说是一个缺陷。本系统将纪录各环节的成本,当订单产生的时候,系统自动计算使用不同生产链时所花费的总成本,并推荐花费最低的生产链作为默认的生产链。同时可以用于错误订单的盈亏核算,使得账目更加明确。 5.2 详细流程 报价流程如图4所示,程序首先判断是不是全新的订单,如果不是则进入旧订单再生报价,否则开始新的报价过程。 全新的报价过程先由客户在网页或者APP端输入报价需要的数据,比如纸张类型、印刷品种、数量、页数等不同需求,产生一系列不同的报价条件。整个报价过程使用当型循环,当所有不同的报价条件全部执行完后进入下个步骤。系统先将所有的条件种类进行排序,然后进入循环流程。进入循环后首先确定条件种类,然后进行尺寸的计算。 手提袋的例子如图6所示,此图展示了手提袋的实物图和其平面展开图,根据其展开图的逻辑使用图5流程进行平面展开尺寸计算和进行拼板操作。拼板操作为了使产品在固定印刷机面幅下,能最多数量的印制,以节省成本。 在进行拼板后,不同的拼板尺寸要选用不同的印刷设备,以保证不同的印制面幅都被计算,而不出现错误。再次进入循环后,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生产线安排,这样不仅可以预先模糊地了解订单完成时间,还可以计算不同生产线的不同成本,使得利润最大化。 生产计划流程也是使用当型循环结构,遍历所有涉及到的设备。完成生产计划的安排,首先调取整个订单所涉及所有设备现有的生产安排,这就了解到每个设备最早能够开始处理本订单的时间。接着根据每台设备的性能估算每道工艺在各个设备上花费的时间。然后预计开始时间和花费时间,可以得到结束时间。将所有时间进行整合,即可得到订单完成的近似时间。但是由于每种印刷物品种类的印制流程不同,如果仅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生产,则会造成生产的浪费。所以需要经过生产统筹算法,对整个生产进行细化安排。生产计划的完成给印刷企业明确了实施步骤,减少了出错概率,使得订单有条不紊的进行。 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如图7)之后,进入产品价格的计算和成本的估算(如图8)。产品价格是由每道工序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累加后再加一定比例的利润所得。首先由每个订单数据整合出的单位变量内的消耗成本。成本的估算由单位变量内的消耗成本与每个变量乘积后累加所得。成本的估算使得每笔订单的利润明确,而且在订单出错返厂再造时可以用来核对盈亏,同时也给财务审计带来便利。 到此整个全新报价计算过程结束。当开始进入的不是全新报价的过程,而是老客户,则选择之前的订单再次进行报价,报价程序就跳过尺寸的计算,直接进行之后的生产计划安排、价格算、成本估算三个步骤。因为再生的订单目的性明确,往往不需要再进行推荐。 经过报价计算之后,得出与一系列初始条件相对应的价格、时间估算表单,供客户进行选择。如果客户满意其中一种则随即生成订单,将此条数据存入数据库,并且将相关信息反馈至其他部门系统,进行再一步的操作,至此报价流程结束。 6 总结 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印刷行业中中小型印刷企业的生存现状。根据分析的结果,系统时构建了自动报价等一系列针对印刷企业的模块。这充分降低了印刷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与互联网的结合带来了更广的业务范围。拥有这些特点的ERP系统从多方面解决了当前中小型印刷企业生存的窘境。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数据挖掘在通信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通信企业客户数量多、数据存储量大、响应及时性要求高,其数据仓库对基于大数据的挖掘需求强烈。基于上述需求,提出数据挖掘在应用的方法,用以提高其运营效率。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大数据 通信企业 应用 通信企业具有客户数量多、数据规模大、数据及时性需求高等特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通信企业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可以帮助企业对现有的运维、计费、市场中的运营进行深度研究,得到系统存在的问题、用户支付情况等信息,为企业改善自身系统提供新的支撑。具体来讲,通信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系统故障管理、系统计费管理和用户管理。 一、数据挖掘在故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1 网络故障管理系统概述 故障管理是通信企业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障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其目的是迅速发现和纠正整个网络的告警故障,维护网络的可用性。通常需要对故障时间点附近所有告警进行分析才能够发现故障的根本原因,数据呈现告警数据库巨大、数据具有关联性和告警数据的关联性只能反映系统当前状态等特点。故障管理系统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关联模型不仅可发现告警数据的关联性还能够高效地更新和维护已经出现的数据和数据间的联系规则。 1.2稻萃诰蚍椒ǖ挠τ 1.2.1 重复项增量挖掘 重复项增量挖掘是关联模型应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并非每条告警都表示某故障的根本原因,需要对告警数据进行规则处理,将多个告警合并成一个包含更多信息量的告警,以便确定反应故障根本原因的告警,从而对故障进行定位。然而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量过大,导致系统效率低下,因此需要通过设置反映需要监测的告警数据频繁程度的支持门限实现重复项增量挖掘。支持门限增大算法效率会提高,但会减少处理的告警项目;支持门限减少算法执行效率会下降,但可以处理更多的告警项目。因此需要针对用户需要不断调整支持门限,并采用不同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当需处理的数据为日常事件、常规数据时,可采用CHARM算法,使用混合搜索策略跳过树的多层进行重复项搜索,提高搜索效率;若处理故障性数据时,通常采用BODHI算法,通过数据间的关联和削减,确定关键数据,然后判断系统故障节点[1]。 1.2.2 告警增加时增量挖掘 随着告警数据增加,已有挖掘结果也会受影响,此前所用模型可能不再适用。为保证规则有效性需要及时应对数据更新带来的变化,但若每次都不利用现有结果而重新发现所有数据,将会造成巨大浪费。 本文发现,若每次增加相同数据集,则支持门限越小,性能提高越显著;若支持门限相同,则数据集增加量减少,性能提高越显著。此时可采用PADMAN算法[2],该算法复杂度取决于支持门限以确定的重复项个数,而跟数据量大小关系不大,在支持低门限条件下,算法对稠密数据库性能改善更为显著。从重复数据项中发现关联规则的经典算法是APRIORI规则产生算法[3],其可从重复数据中发现所有满足支持门限和置信门限的强关联规则。 二、数据挖掘在计费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1网络计费管理系统概述 计费管理也是通信企业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费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通信企业计费结算业务是否能够平稳开展。计费管理主要提供账单查询等各种收费报表的查询统计,为企业各种服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随着计费管理越来越多的业务数据和网络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提取和分析,进而进一步分析用户行为,并定期总结用户流量信息。 2.2 计费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方法 2.2.1 关联挖掘 应用关联模型发现诸如IP端口使用频率,IP端口和数据包之间等网络IP流量之间的关系。正常行为下,IP-端口的对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数据包的大小也不固定;若应用关联挖掘模型测出某IP-端口使用率非常高而数据包却不大,则有可能是网络攻击等异常行为。此外,关联挖掘可根据IP-端口对应和数据包的使用频率更变网络策略。如“10k-100k,d-80”说明80端口使用率较高,大量用户在浏览网页,可据此调整网络策略[4]。 2.2.2 序列挖掘 通过建立时序模型,连接挖掘项目和时间,对在线人数、在线记录、发送帧数、发送字节数、接收帧数、接收字节数等时间相关联数据进行处理。时序模型通过自身的时间和度量值构成二维曲线反映网络情况。正常行为下,曲线都是平稳有规律性的;曲线出现抖动、暴增、骤降等,都可以看为不正常行为,可据此判断有网络故障或存在入侵行为[5]。 2.2.3 分类挖掘 分类挖掘可以帮助网管人员根据用户购买的不同业务属性判定用户喜好。分类模型可组合二维及以上的筛选浏览,并可进行细化和汇总,进行多重统计工作[6]。 三、数据挖掘在用户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用户管理系统概述 通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除需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OTT企业的进入。企业亟需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客户数据,按照客户价值、离网倾向、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等多个维度分析客户信息,建立一个良性的交互平台系统,进而有效改善运营商服务水平、改进客户关系、提升企业竞争力。 3.2用户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方法 3.2.1 用户细分 用户细分通过分析用户、潜在用户的特征,根据用户个体特点、消费特性及用户价值的不同将现有用户及存量用户分解,确定不同的用户等级并描述。该过程把消费群体分成多个细分群体,同一细分群体内的用户具有相似性。通过用户群体分析,可对用户行为做出预测。RFM分析法[7]是管理用户分析的基本方法,可用于用户特征细分。细分用户主要基于用户的消费行为,有近量、频度和消费和三个变量。通过用户细分进行用户消费解析,运用累计的信息分析用户价值,对用户流失、用户满意度、贡献值、响应度、客户附加需求等做出预测,提升用户监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率,指导企业研发销售。 3.2.2 精准营销 通过用户细分了解用户需求,把产品和用户需求正确连接起来,再通过适合的营销方式销售给客户。应用数据挖掘实施精准营销的流程[8]主要包括用户数据库搭建、主表设计、用户分析、特征刻画、用户开发、销售策划、目标用户选定、营销活动准备、营销活动和评估改进等环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当前通信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客户规模大、数据量大、数据及时性需求高,争日趋激烈的特点,提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提高企业运运营效率。提出数据挖掘算法在故障管理系统、计费管理系统和用户管理系统这三类系统中的应用,能够为电信企业解决现存问题提供支撑。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建议探讨 【摘要】我国当前是经济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这种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应重视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文章将针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环境;外部经营活动;企业运营结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与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宏观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发展与前景的危机和挑战。对此,必须做好企业系统管理,对企业内部实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控制管理,才能对企业的整体组织架构以及生产运营的模式框架进行更加周密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的制定,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做好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才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某种意义上存在共性和可借鉴性,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管理系统内涵的解析 对于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工作,其根本要从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大背景为基础来进行。企业要从更加客观、立体以及全面的视角和立场来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结构进行考虑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系统能够在正常有效的运作下促进企业的各部门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另外作为进行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提升所涉及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内容较为广泛,企业不能仅仅将这种管理系统的工作集中凝聚在企业某一项管理中,例如避免将所有管理提升优化的作用和职能的发挥集中在人力资源或者单一的财务管理这一方面,但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信息直接源于业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但反过来讲,如果企业仅仅把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在采购管理上,那么只能实现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和提升企业采购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另外如果企业只是把管理系统应用在生产管理上,那么只能对企业分析市场行情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企业只是把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在销售管理上,那么就只能单纯对销售管控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以上说明,如果企业只是把企业的管理系统做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项单一的管理项目中,则从总体而言不会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协调企业中各方面、各部门的管理内容,并将这些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效果的增强,也只有这样,企业所能周转的资金流动量才足够充分,并减少库存的积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等目标。 二、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优化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所以企业的业务也开始日益广泛和复杂,在当前为了应对这种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生产和业务发展都带来了改革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和升级优化,规划设计出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业务流程,以此达到对企业在生产、业务发展及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等方面满足企业对外发展的需要。而其中所涉及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包括对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完善和改进,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对企业这些内容进行管理的优化和改革,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和突破的优势和地位,并不断给企业在未来业务发展中降低可能发生的发展风险,因为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趋势的不断变化和进步过程中,企业发展中的多项内容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优化升级,如果企业原有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会对企业整体运营发展造成风险。所以企业要重视管理系统的优化和改革的工作,并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对各部门、各人员以及业务发展结构进行重组和资源配置的重新升级优化,并重视人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使得企业得到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企业管理系统 (一)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外部经营活动的协调统一管理 企业的内部运营体系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是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完成并最终接受企业运营结果的评估和检验,然后通过实施者加以修正和完善,再进行新一轮的运转和循环才能实现,所以这就体现了企业的动态性;而这种动态性的企业运营是需要制造一个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实现,这即是企业的静态性表现。这两者之间的互相存在并相互作用才使得企业的发展运营得以开展。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效果如何,则是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活动控制的实施效果,所以这种动态性是静态所直接关联着的关键。如果企业忽略了对企业控制环境的管理优化,只是对具体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控,那么就会产生不相协调的管理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有效防范风险和提升经营效率。所以作为企业,要从静态和动态的协调性出发进行管理,做好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培养,从而使两者得到协调优化和改善,在此基础上,并针对企业的核心生产经营活动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另外则是根据制度规范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流程体系。 (二)结合实际情况对企现内部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评估 任何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都必须有规矩和管理制度才可得到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要建立管理系统的制度和规范,并针对原有的制度和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通过企业当前运行的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选择恰当的管理人员来对当前公司的运营结构进行管理和补充完善,并基于已有的制度和体系,建立更加有利于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运行模式。并对当前企业发展存在的管理系统方面的疏漏和不足进行修正和弥补。同时要充分做好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企业业务和内部结构管理规划的重要性,并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让涉及企业管理系统的每个员工都能按照制度和规范制度形式,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管理系统更加健全和完善,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生产运营结构的实施管理和应用管理 在企业的不断改革发展中,要主动针对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企业上级领导也要与各部门进行联合商讨,并在集合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整体企业管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形成最终的统一意见。此外,对于企业在发展中在业务和生产方面的任何变动,也要上下级进行有效沟通,并对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动和整体影响进行反思和分析,而且企业管理人员须对企业新的合作和项目进行密切跟踪,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 (四)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运营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如果在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运行下,开始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营和业务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时,就要采取重视和慎重的态度,一方面要对企业运作的效率性以及实际经济效益的收益性进行考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内部管理体系重新进行评估和完善。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改动,为了检验新系统的有效性,事先进行模拟运行和测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另外,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也要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优化,达到内部管理系统的协调、统一。 (五)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力 通过对企业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其方式必须是在当前已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其管理的根本核心目标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实际出发,并落实贯彻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企业的管理系统要做到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然后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例如在企业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对企业中采购部分的管理内容,要从企业采购管理链的全局出发,不能片面的看待。而这种采购供应链的管理又要归根到采购的原材料开始,然后进入到中间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最终通过原材料完成的产品,以此来连接生产完成后的产品通过销售平台来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采购管理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贯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再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统筹调配实现客户对产品的满足。在这条采购供应链的过程中,其实也即是一个增值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给这条链上的相关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维系这条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以此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实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统一科学调配的有效方式。企业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综合考虑,并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完善,从而真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基于生产加工过程的企业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指出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主要研完的内容是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工作方式,包括企业的主生产计划,CAD,CAPP,MES和底层撞制系统,实施该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生产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能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保证产品的供货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健词:生产过程 制造执行系统 管理监侧 0、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推动着制造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并深刻变革着人类的生产制造理念。在我国,伴随着国家“863”计划的深人展开以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以CIMS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地为生产制造业所接受,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实践表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对于提高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缩短产品开发与制造周期、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具有显著的作用。 1、系统需求 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AdvancedManufacturingResearch)于90年代提出一个企业集成模型,该模IV中企业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计划层、执行层和控制层和计划层(主要包括MRP/ERP等):强调企业的计划性。它以客户订单和市场猫求为计划源头,充分利用企业内的各种资源,降低库存,提高企业效益,是企业级的CIMS.即上层CIMS, 执行层(主要是制造执行系统MES):强调计划的执行。通过MES把MRP/ERP与生产现场的控制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车间级的CIMS.它与控制层统称为底层CIMS,控制层:强调设备的控制。包括PLC,数据采集器、条形码、各种计量及检测仪器、机械手等的控制。 2、总体模型 随着对CIMS的深人研究,以及对机械加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个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模型:管理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活动,包括MRP/ERP的主生产计划系统、CAD、CAPP、MES和底层控制系统,使生产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能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保证产品的供货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功能模块 3.1、主生产计划(MPS)模块 主生产计划是制造企业的组织生产的关键部分,企业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该模块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制企业的主生产计划,把产品生产大纲的任务在全年中合理搭配,并做好生产进度上的安排,通过编制MPS,要求尽可能实现均衡生产和均衡出产,以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资金的有效运转闭。二是将主生产计划分配给MES,并监控MES的执行情况。 3.2、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模块 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模块是MES的核心,是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主生产计划(中期计划.包括任务种类、数量及交货期),以及车间内的资源能力,自主编栩每一个生产周期(周、旬、月)的作业计划,在实际情况和可用资源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调整,重新进行调度,保证按时、按量、优质地完成生产任务。 3.3、电子工票与工况数据采集模块 接收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下达的生产指令,反懊工作地人员的生产任务执行信息。接收生产单元中出现的影响生产任务执行的各种故障信息。并尽快向企业生产协调系统、ERP系统和质盘管理系统反映生产和产品质量情况,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4、工具管理模块 工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优化车间的工具管理,提高制造执行系统的可靠性与生产效率,为企业的连续生产提供准确的工具信息,保证加工设备的高效利用。同时,作为基础数据之一,为生产计划调度人员、工艺设计人员等提供必要的工具信息。 3.5、设备数据管理模块 设备数据属于MES中的基础数据之一内容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组号、设备型号、工作地编号、加工能力、计划利用率、工位数等有关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设备在车间的布置情况以及利用情况,为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提供数据支持。 3.6、绩效分析模块 通过对信息的汇总分析,以离线或在线的形式提供对当前生产级效的评价结果。 3.7、质童管理模块 通过质盘管理模块,实现高效的质量信息传递、过程和工艺设备的自动监视和测最、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参数的分析和调整等。实现在线实时过程质量控制,对过程进行调整以预防出现不合格的产品。 4、实施目标 通过在机械加工企亚实施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可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1)联接主生产计划CAD,CAPP,MES与底层控制系统,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过程整体。 (2)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保证零件按计划进行生产加工,保证产品能够按照供货期及时供应用户。 (3)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适时调整生产过程; (4)实现企业底层的信息化。 5、结束语 MES是当前CIMS研究的重点内容,生产过程管理是MES的一个发展和延伸,本文所研究的生产过程管理模型主要应用于离散行业的机械加工企业。 通过研究和实施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必将丰富和完普CIMS的理论,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浅析新一代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 【摘要】 企业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向信息化靠拢,新一代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给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本文首先研究了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工具,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其次阐述了新一代企业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系统 设计 应用 0. 引言 新一代企业的管理对自动化和高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在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员工利用内部网络平台进行工作中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对公司上层的命令快速反馈,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者的工作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1. 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1.1设计工具 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软件工具来实现的。主要工具包括:采用B/S结构中的Mvc模式,采用ASP,Microsoft,Access,Dreamweaver作为主要开发工具,使用struts进行构架,使用JSP技术做出表示层,使用J2EE分布式多层体系设计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层,使用tomcat为服务器,使用Jav和Jbdc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通过Session会话技术跟踪用户的操作状态及实现页面的转换功能,对于需要对用户设置不同访问权限的,数据要实行授权访问。 1.2设计理念 首先,企业管理系统设计时以Mvc模式实现逻辑,客户端向服务器提交http请求,然后载入属性文件,选择对应的目标action,将控制权交给RequestProcessor. Mvc模式需要编写一系列的代码实现,如登陆模块代码有:jave,web,log in jsp,action,struts-config等。其次,为保证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需对其进行配置和调试,对web数据库服务器和服务器进行编程维护,配置合理的log信息。 1.3设计内容 1.3.1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设计内容为: (1)依据企业管理中项目的处理需求,对应数据库要设计的内容及功能如下: a.用户表: 主要用于保存用户信息;b.员工信息表: 主要用于保存员工信息;c.部门信息表: 主要用于保存部门信息。 (2)企业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系统ER图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工作,通过对系统需求分析的研究,对涉及到的用户信息、员工信息、员工类型信息、部门信息进行管理。 1.3.2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企业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管理。换言之,通过对企业员工信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达到企业不断发展的的目的。 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中所有员工的一个信息管理办公平台。办公平台主页功能模块主要有下列几个:(1)登录模块:主要有管理员、上级及普通员工的登录;(2)注册模块:用户注册登录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3)员工管理模块:管理员或上级登录后,对员工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2. 新型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 新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很多公司的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企业的信息,进行日程规划,处理业务工作等,本文以某企业的办公协同管理系统为例,分析其具体的应用。 2.1日程管理的应用 员工通过图文展示功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安排,同时,和客户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等协同运作,让员工可以高效地调配自己的工作安排,员工可以在日程管理中给自己、上级及同事安排工作计划,还可以在线新闻、通知等。 2.2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企业的人员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人员信息、职务权限、工资都在这里进行管理,其他的部分功能,比如出差任务的安排,员工请假等工作流程等。在此系统中,所有的人力资源信息的建立和维护都可以在一张卡片上得到体现,这张卡片将所有与当前人员相关的信息全部汇总在一起,再与人员参与的其它工作及信息相链接,获得最详尽的数据。 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培训管理、招聘管理、考核制度、合同管理等等,企业管理系统同样有相应的应用。 2.3知识管理的应用 企业员工在知识管理中可以新建自己的文档,成内部新闻,作为知识库的信息与其他员工共享;在管理范围内对公司制度、公文等文档进行审批工作;员工可浏览标题,批次性地阅读新文档;有些没有权限查看的文档,可通过文档的订阅来进行阅读,文档所有者可在订阅审批流程中批准或退回没有文档查看权限的订阅者的订阅请求。 2.4客户关系管理应用 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十分重要,员工可通过系统新建客户资料,建立多个客户方的联系人,做好客户记录的维护,包括客户的地址信息、邮件发送、客户销售机会管理、合同管理、客户价值评估等。 2.5工作流程的管理应用 员工可新建流程,发起留言,也可以跟踪流程的处理情况,查看待办事宜、已办事宜、办结事宜并进行批量提交,当员工出差时,还可进行流程,由他人对流程进行处理,对需要关注的流程可设置短信提醒和邮件提醒。 2.6项目管理应用 企业管理工作就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的,系统中对项目管理的应用有项目的分析报告、修改记录、项目信息共享、项目搜索、预算的管理、项目经费情况管理等。 2.7资产管理应用 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的综合保障,资产的管理、领用、调拨、借用、减损、报废、维修、变更、归还等都可在系统中进行管理,公司的车辆使用也可通过相应流程进行申请。 3. 结束语 新一代企业管理系统模式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得到了提高。我国对企业管理系统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对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拓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使系统的复用性、可扩展性和维护性能大大地提高,更加有效地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J2EE与SOA等面向对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技术不断被提出,并且应用在各个领域,但是在餐饮业中应用的相对较少,本文以餐饮企业管理系统为背景,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摆脱传统餐饮管理中由于信息反映不够及时导致管理滞后的现象,并对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让其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服务质量。 关键词:餐饮企业管理系统,J2EE,SOA,WEB技术 1 J2EE、SOA与WEB技术的概念 1.1 J2EE的概念 J2EE指的是一系列的技术规则和方向,各种组件由服务架构与技术层次共同组合而成,并且由相同的规范构成,这有利于它在不同的开发环境中相互兼容,摆脱了企业以前后台无法相互联系、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企业与企业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困境。并且J2EE的开发比较方便,具有可伸缩性,比较灵活与稳定。 1.2 SOA的概念 SOA的全称为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它的本质模型也是一个组件,它可以利用不同的协议于端口把不同的应用功能相互连接起来,并且端口使用的是同一种编程语言,如此一来,便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应用程序中通用,实现操作系统的应用。 1.3 Web技术的概念 Web服务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新型技术,它可以实现不同服务间的互通,并且实现数据的相互调用。而SOA技术与Web技术相辅相成,前者给后者提供了应用框架,后者主要负责技术的实现。它像用户提供某种功能的服务,让用户在访问时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并且拥有高度的集成性。 2 研究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设计 2.1 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要求 想要建立餐饮企业管理系统,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围绕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一套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各类数据的综合,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与规范,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有效率[1],餐饮企业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可靠性。餐饮企业管理系统登录的用户过多,会导致系统的崩溃,所以构建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时必须要拥有可靠性,可以在大量的访问量面前做到应对自如,并且能够准确处理数据与传输数据。 (2)可维护性。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容易更新,因为餐饮业的发展迅速,一个时间段的产物不足以满足后续的发展,所以企业的管理时刻需要更新,在对管理系统进行扩充时不需要将所有程序完全替换,而只需要在原来的应用上添加需要的新应用即可,这样使更新更加方便快捷。 (3)简单易用。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简单易用,功能齐全,用户以及企业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因为操作复杂而产生的错误,从一方面也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可靠性。 (4)安全保密。企业管理中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得到保证,这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系统的安全保密性需要得到保障,防止数据泄露,就要做好数据库访问以及高层应用的安全保障。 2.2 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模块 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需要以下管理模块: (1)供应链管理模块 供应链指的是采购、销售、库存、品质等管理,可以通过各个过程中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来提升预判的准确性。 (2)财务会计管理模块 财务会计管理模块指的是帐目、财务报表,预算等数据。并且可以保留相关凭证等数据。并且可以根据各类数据自动生成相关财务文件,让管理者一目了然。 (3)成本管理模块 可以根据各项数据,提供成本管理预算等信息,满足企业的需求,从企业的发展中分析需求,降低成本。 (4)物品采购模块 办餐饮企业需要餐具以及食材,已有的库存、采购需求和相应费用等数据可以满足餐饮企业物品采购的需求,给企业提供便利,提高运营效率。 (5)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人力资源部,负责解决招聘,培训,薪资等问题,企业管理系统中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在数据库中能够保存员工信息,工资情况,入职时间以及职位等信息,有利于企业的统一管理。 2.3 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的技术应用 基于SOA架构的餐饮企业管理系统拥有同步和异步这两种调用模式,同步模式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通常我们使用的是异步模式来实现调用。业务组件都是采用J2EE的技术构造的,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接口给用户使用。利用该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系统的要求,让系统持久稳定的运行。整个系统由表示层、控制层、业务层与数据库层构成,而J2EE是表示层所使用的架构,Web service是控制层主要运用的核心技术,业务层与数据库层则分别使用了EJB技术(J2EE技术的一种)与SQL技术。整个系统的核心还是采用J2EE为基础技术,SOA为构架的餐饮企业管理系统[2]。 Web层主要由Web前端控制,将数据进行分装,并且由固定端口进行传输到达业务层,由J2EE技术中的EJB技术构建了不同的Web service并且符合Web2.0,用来完成同步以及异步的操作,还要执行数据进入数据库的封装以及相关数据的储存。最后一层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修改与储存,并且保证并发操作进行时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主要的数据访问只停留在业务层,而数据库层用来处理以及存储相关数据,确保访问与后台无关,如此一来,也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3]。由于表示层相对简单,可以与控制层相互合并,使用者在Web页面上的输入位置提交一个请求,服务器收到以后,根据识别转发给需要完成的服务应用,最后由相关功能应用返回所需的结果,再由控制器将结果转移到需要的页面,最后在浏览器上显示出页面自动生成的HTML。另外,使用业务代表,可以降低业务之间的耦合性,提高数据传输时的安全性,有效处理问题的发生。应用J2EE的SOA可以有效的让数据更加持久。该餐饮管理系统是在J2EE与SOA大平台下构建的,并且利用了MS SQL service与windows 2003 service等开发环境。 本文从基于J2EE的SOA餐饮企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研究了SOA的开发技术与J2EE的构架,并对餐饮企业管理系统的所需模块进行了切分,建立在Web服务的基础上,使用松散耦合的J2EE构架和SOA结构实现管理系统的运行。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体系,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认证出,“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公认的原则,在组织中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搁浅了进化的历程。十八大以来,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将促使国内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观察国内众多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提高企业管理的绩效水平,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在优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找到真正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这样一来,管理就不再是不可传的艺术,不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一门可供研究和传授的科学。绩效管理就是卓有成效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在更高层次的绩效管理里用关键绩效目标(KPI)和平衡记分卡表示。 1.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意义 绩效管理不仅能有效地调动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持续地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企业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议题。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商场如战场,同样是慈不掌兵!一个领导者,如果一味“非常仁慈”,往往会事与愿违,对公司、对个人都产生不利影响。生产和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国内企业绩效管理具有特殊性。国内企业绩效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绩效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 绩效管理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所谓流程,就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如何传递等方面的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也会造成组织整体不协调,效率低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应从公司整体利益以及工作效率出发,在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逐步优化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2.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上我国行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各行业结构尚不合理,部分行业需要大量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行业盈利水平仍然不高,需要国内企业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 微观上缺乏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理念。我国部分国内企业还未树立起现代绩效管理理念,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不少国内企业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在管理中缺乏战略指引与文化支撑,考核过程一盘散沙;盲目追求指标量化,时髦方法华而不实;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奏响共鸣曲;相关领导不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孤掌难鸣;相关措施不匹配,管理方案被迫流产。 3.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保证机制 针对国内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保证机制至关重要。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构建企业目标管理体系。针对国内企业的特点,采用目标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实施战略性目标管理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将目标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人人各司其责、各负其责,避免了互相推诿现象,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增强了执行力。随着企业战略的改变,绩效管理系统也应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及时引导员工个人行为向企业目标的转变,才能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增强企业凝聚力。 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考核方法。国内企业人员可以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工人等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责任和态度以及经验的程度和广度是有差别的,评价要素也各不相同。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绩效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法、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对于部门负责人可以选择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记分卡方法。对于基层员工采用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评估法等绩效指标。 加大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能激励员工积极的工作,使员工对未来充满憧憬,反之,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悲观厌世,甚至自杀。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是“理念制胜”时代企业的核心。要加强企业激励导向,加强对领导的监督与约束,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系,强化民主建设,加强干部的世界观、人才观的教育,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4、加强劳动定额管理 加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是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当前,加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劳动定额由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政府应由过去的“管制”者变为“服务”者,并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换生产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直接实践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定额管理工作就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公司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劳动用工的关系,确保管理制度科学严密,符合航空仪表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 强化对定额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工段、工组、职工实际的定额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定额管理工作绝不仅仅是定额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事,而是全体职工共同的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贯彻执行、考核、修订完善都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取得大家的支持,促使定额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正如德鲁克所说:“组织的目的,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20世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21世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人。管理是社会机构的器官,变乌合之众为组织,化人们努力为绩效,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强调开放的文化,形成一种管理的内力,完善和提升绩效管理加快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融入企业管理系统的途径 摘要: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本文结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就企业深化反腐倡廉工作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教育机制;反腐倡廉;企业管理 一、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 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就要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始终保持一个有影响度的反腐倡廉宣传声势。 (1)、内容上突出主题。以科学发展、企业和谐为中心,加强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廉洁勤政教育。利用廉政党课、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让党员、干部能够和风细雨地经常听到反腐倡廉的声音,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面向广大党员,而重点对象是党员领导人员和关键、敏感岗位的党员。要以定期上课的形式,针对性地对一些重要岗位的党员进行廉洁勤政的专题培训,重点开展对新任领导干部廉政专题教育,对重点岗位人员的集中纪律教育。 (2)、形式上更加灵活。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反腐倡廉教育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有吸引力,更具震撼力。注重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先进典型开展正面教育。综合运用社会上的案件通报、案例剖析、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利用干部会议场合,进行五分钟的现象点评、个别提示、侧面提醒,发挥上级“点”的作用。纪委在处理信访、干部考察中所反映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干部容易犯错的环节和时间,采取个别谈话、上岗前廉政教育等措施,帮助干部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干部内在的约束力和教育的有效性。 (3)、载体上更加丰富。进一步拓宽教育的覆盖面,让勤廉理念深入员工。把党风廉政教育同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廉洁从业、“廉荣贪耻”的企业廉政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广泛依靠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勤廉文化活动。利用集团互联网, 将党员、干部学党章、学法律的体会在网上学习栏目上登载, 共同探讨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促进互动交流,入耳入脑。以勤廉文化为重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防线,在行动上廉洁自律。 二、形成反腐倡廉教育企业特色 近年来,企业按照反腐倡廉的要求,在制度建设上,贯彻执行党风廉政的工作机制。主要有: 1、礼品登记上缴制度。 2、“三必谈”谈话制度。 3、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 4、廉洁自律情况自查报告制度。 5、干部述职述廉制度。 6、中层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制度。 这些机制的运行,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加强了对干部廉政勤政的监督,规范领导人员的从政行为。按照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的明确要求,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央统一要求又具有企业特色的制度体系。 ⑴、建立“三重一大”集体议事制度。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为重点,把廉洁从业要求寓于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中,实行对事权、财权、物权、人权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用权行为的约束,突出对权力规范运作的监督制衡。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问题,坚持集体研究讨论,避免与防止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确保重大决策不失误、重要人事任免不偏袒、重要项目安排无疏漏、大额度资金使用无风险;完善资本运营、项目投资决策程序以及产品销售、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和运作程序,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重大投资管理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环节,制定集体决策操作规程,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细化管理规定 ,着力做到职权、事权明确,并按照制度流程操作。 ⑵、完善廉洁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结合《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规定》与企业自身工作实际,建立简明、清晰、便于记忆、针对性强,又便于操作的“管理人员职业诚信操守”。“管理人员职业诚信操守”内容包括管理人员廉洁承诺、职务消费、业务招待费使用及管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同时把执行“管理人员职业诚信操守”作为考察、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内容,列入班子民主生活会必须对照检查的重要议题。还要把“管理人员职业诚信操守”的主要内容纳入《员工职业行为规范》之中,就“违反“管理人员职业诚信操守”的行为” 单列一节。对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各种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责任追究。 ⑶、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的优势。企业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建,宣传部门主管,纪委组织协调,工会发挥优势,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企业勤廉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勤廉文化建设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培育“廉洁从业、诚信守法、行为规范、道德高尚”的理念,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和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高度,提高企业勤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制度建设,扩展廉洁文化成果,形成勤廉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新时期企业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的有益探索 摘要:新时期,经济市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过程中,我国企业更是需要创新思想,强化企业管理力度,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以应对来自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危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在经济市场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企业管理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的策略,以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系统;完善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希望不断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水平,规范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企业管理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构建了管理系统,并发挥着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与效率。但是,一些企业管理依然会受到传统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影响,制约着管理系统作用的全面发挥,从而未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1 企业构建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经营发展活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统一规划,并实施适宜管理手段才能够完成的。但是,一些企业在构建管理系统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盲目管理的问题,比喻流程过于繁复或条块分割等,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的构建与企业实际相脱离,无实际应用意义,甚至管理风险增大,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1.2 管理系统是需要相关安全软件与功能软件相配合,才能提高管理系统应用的效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企业更是需要不断强化软件功能研究,以保证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是,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系统软件构件管理系统,而未考虑软件的适应性,对安全软件的应用效率也不理想,导致系统维护较难,容易出现系统漏洞,增加管理系统运行风险。同时,不适宜的管理系统也将严重制约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企业管理人员是保证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管理系统优势的有效发挥。然而,一些企业并未意识到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没有在管理制度中增加适宜的人员培训制度,从而导致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信息素质、法律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难以协调工作,不利于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创新,也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2 新时期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的策略 新时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我国企业不仅要应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手段将是一条关键的途径。所以,企业管理人员提出构建企业管理系统,并提高企业全员对管理系统的认识与重视,以便合理运用管理系统,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质量的目的,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管理基础。 2.1 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关系到管理系统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提高重视,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良好而科学的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业务完成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企业在完善管理系统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科学的重组,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更是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重新分析与思考,设计出科学的业务流程,做好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工作,并在实践运作中不断改革,降低业务流程改进的风险,以便达到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目的,为管理系统的完善奠定基础。 2.2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项目开发和运营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发展生产经营的目的。因此,项目的管理也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构建、完善管理系统过程中,对项目的管理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如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即是将整体的项目分解成为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多是以分级树形结构为主,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分到细化,从而达到便于管理的目的),制定详细、动态的项目计划,并在不断执行计划过程中,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企业管理系统下的项目计划,最大的特点即是它具有动态性,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改进与调整的,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计划的关键点做标记,以便保证项目目标不会出现偏差,同时,管理人员利用管理系统相关操作功能,优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优质、高效完成或营运。 2.3 任何系统的开发,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支持,企业管理系统也不例外。因此,在企业完善管理系统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进行优化与创新。尤其是功能软件与防御软件更是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便保证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目前,较为常用的系统防御软件多为金山、瑞星、Symantec等杀毒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本身的漏洞,则起不到修复功能。所以,企业需要在管理系统运用用户验证技术、漏洞检测与修复技术等,降低管理系统运行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 2.4 在管理系统得到企业决策层的充分认可与支持基础上,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制度,尤其是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运用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在明确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企业将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管理技能训练以及信息能力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实现管理人员思想理念、愿景与能力的统一、协作与胜任,从而规范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法,积极开发更有效的系统软件,消除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完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3 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作意义 企业运用管理系统进行各项工作的管理,不仅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根据调查显示,企业运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投资,库存周转率提高5倍;制造成本降低12%;停工待料减少60%;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技术等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发挥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势,促使企业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缓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试论企业管理系统化和情势控制 摘 要:企业管理内容丰富,已构成一个大系统,包括管理基点、境界、定位、原则、准则、心态、需求、行为,都需要加以规范。作为管理者还需具备辨别是非能力、控制情势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 关键词:管理系统化 内涵与要求 情势与控制 一、管理系统化的内涵与要求 企业管理内容丰富,已构成一个大系统,包括管理基点、境界、定位、原则、准则、心态、需求、行为八个方面。 一个基点。管理应以“人性管理”为基点,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人性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满足、尊重、肯定、实现人生价值。 两种境界。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舍,一种是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曾经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老板让手下的一个老木匠建造最后一栋房子。老木匠想:反正是最后一栋了,随便应付下吧。房子建好后,老板对他说,你为我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栋房子就送给你吧,老木匠后悔莫及。所以,懂得舍与得,人生的运气就不会太差。 三层定位。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要求:高层管理者要求通才,有事业心;中层管理者要求专才,有进取心;基层管理者要求干才,有责任心。 掌握三层定位要避开三个盲区:茫—迷茫:无目标、无方向、无思想、无梦想;盲—眼瞎耳聋:不看,不听,自我封闭;忙—“心”忙:过于忙,心就会停止跳动。 四化原则。标准化,把重要事项形成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书面化,将标准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通过书面形式形成模板,便于记忆和沟通;透明化,形成各子公司、各部门、各层次员工充分透明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简单化,把复杂事务和管理制度流程简单化,便于培训和操作。 五位准则。定位:管理者既要明确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又要努力发挥个人专长,创造更多的价值。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做人、做事都要做到位,杜绝形式主义,每一次都要做好。补位:强调团队作战能力,而不是个人。若在团队中发现领导、同事或者下属的不足,要主动提醒或者配合,把事情做好。越位:强调两层管理:越位检查而不是指示;越位汇报而不是请示。换位: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他人。要学会包容和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种心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开放的心态:思想开放,心胸开放。正向的心态:做正确的事,做好事、做善事。正直的心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公司规定去做的必须要做,公司没有规定的尽管大胆去做。公平的心态:持平常心,做自在人。感恩的心态:感恩对你一生最重要的两个人:爱你的人和你的领导。对别人傲慢就是贬低自己。 七种人性需求。充分信任:信任既是一种感觉又是一种情感,更是对人的肯定。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交流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没有尊重就没有包容。给予机会:成大事者,都是机会加能力,有了机会又有能力事业定能成功。懂得授权:授权不是放权,授权要进行监督。只有授权才能做出成绩。学会关怀:关怀是一种爱,也是一种美,关怀是对人的最高荣誉。实现公平:对管理者而言,公开、公平、公正三者之中,公平最重要,只有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下属才能形成有效指导。有效激励:激励是爱护下属、满足下属,有了激励,才有希望。 八大行为。一是认同文化:文化是思想的源泉,文化是发展的根本。二是充满激情:激情是做事的动力,有激情才能有发展。三是善于思考:人的成功85%靠智慧,15%靠技术和能力。四是以身作则:你想让下属怎么做,就必须先做给下属看,下属才会信服你,尊重你。五是计划明确:没有计划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无效的,一个好的计划是做事成功的一半。六是行动迅速:一个方案定下来即使是错的也要立刻执行,在执行中改进。在今天,时间是最大的成本,绝不能拖延。七是检查督导:在吩咐下属去做一件事后,必须要跟踪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结果的快速形成。八是激励下属:一流的激励出一流的成绩,同时,激励需要经常化。 二、管理者应具备辨别是非、控制情势、平衡协调能力 作为管理者,对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其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平衡情势的能力和平衡协调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保障作正确的事,控制情势的能力可以避免工作失去理性而导致失误,平衡协调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优势,把工作做的更好。 1.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企业生产和生活中,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单从表面上看,有时并没有严格的明显分别,“是”有时隐藏在“非”中,“非”有时也似“非”而“是”;“对”有时与“错”交织,“错”有时也含有“对”的因素。有人为了作恶有时表面行善,有些善举一时也许不为人所知。种种类似的问题,在周围的生活中,都是经常存在着的。但是,无论表象多么华美,只要善于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就会尽可能避免被假象迷惑,尽可能多地辨别出是非、对错和善恶的区别,从而在对矛盾的判断中作出正确地抉择。作为企业干部,应该有这个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大家做正确的事,才能把正确的事做好。 2.要提升控制情势的能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一个控制自我、控制情势的问题。管不好自己是废物,控制不住局面是庸才。一个人能控制住的自己情绪,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和自己周围方方面面的关系,就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良好的情商;一个人要控制住工作的局面,不使局面失控,就要学会把握全局、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控制与反控制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和谐的平衡点。企业干部,一言一行都事关自身形象,所以必须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工作局面,只有避免情势失控现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完善的人,对企业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3.要提升平衡协调的能力。平衡协调也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哲学概念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有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既包括由先进知识和技能武装的人,也包括掌握了先进技能的人。协调工作的前提是尊重人,尊重主导协调工作方向的人。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不厌其烦的说明情况,阐明事由。在协调进程中,力求以理服人,尽可能地让事实说话,用数据论证观点。协调工作的内功在平时,立足平时的交往和做人、做事,认真做好日常协调,关键时刻才能无往而不胜。准备充分是做好协调工作的基础。对要协调的问题,提前深思熟虑做好预案,有备协调,才能避免盲目。协调切忌高高在上、旁若无人,或者看不起他人,藐视协调各方,否则即使准备多日的协调也会付之东流。协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但只要开动脑筋,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温州第二井巷工程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论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摘要: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本文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拟题监督、资源统筹、过程管理、格式规范、有序评审等方面进行改革,最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石油工程;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集综合知识运用、科研能力锻炼、创新意识培养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它是衡量石油高校办学质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体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专业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学科竞赛开展如火如荼、各种仿真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却还是延承不变、流于形式,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普遍存在选题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分配有限、时间安排不恰当、导师投入时间少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相对下降、教学效果削弱。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配套过少 毕业设计属于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难以满足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实验仪器、药品完全由教师承担,限制了毕业设计开展范围。部分教师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甚至全为文献调研,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对齐全的管理文件,但部分内容不够具体、细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质量要求和评定标准难以严格实施,使得评审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教学安排不合理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但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学科知识缺失、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条理、系统,往往就难以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 (四)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相对不足的问题。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科研、教学任务,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而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专业方向、试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也力不从心。这两方面也导致毕业设计效果差。 二、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建议 (一)切实执行拟题申报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的选题内容应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结合实际做课题,坚决避免历年题目雷同情况的出现,严格控制教师文献调研项目的数量。 (二)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学生数量 在实验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调配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现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教师多带学生;鼓励优秀毕业论文教师多带学生,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增强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如增强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和石油工程专业之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问题的理解。 2.提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查找文献、了解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习惯。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四)实行过程管理 1.强化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问题,加强指导。建立具体指导、阶段汇报制度,教师应做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了如指掌。 2.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做到高起点、高要求,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画图工具、文献编辑软件、以及论文的页面、段落、字体设置等进行细致说明,使学生在接触毕业论文写作时不至于茫然。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科方向相近的老师之间形成团队,除了群体指导模式外,让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课题内技术汇报和研讨,让他们之间相互指导,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三、结语 影响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果忽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赵众从1李燕2柳建新1 单位: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江大学图书馆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析 本篇文章以笔者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为研究方向,剖析毕业设计课程水平降低的缘由,归纳了毕业设计教育实施阶段的履历,对课程范围的制定、评估方式和监管体系的创建等部分展开了讨论。本文结合对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探索,研究适合于技能型高校人才培育目的的办法,力求找到符合现实需要的毕业设计教育理念及管理方式。为加深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每所大学把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摆在了首要位置。毕业设计是大学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教育阶段,对于看重实践的技能型高校显得特别关键。毕业设计是对同学们所学到的理论常识与技术的查验与综合应用过程,是提升学生革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专业人才培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文化为主的多种学科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通过长时间以来的教育实践,不停的研究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教育水平、为创建毕业设计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主动的钻研和分析,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本人也依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诸多年的教导履历归纳出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肤浅意见。 1.毕业设计水平降低的缘由 最近几年技能型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走势,缘由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方面:首先,伴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水平程度单薄。一些刚步入教师行业的老师没有充足的履历辅导毕业设计。其次,一些学生不看重毕业设计,受应聘、考研等的影响,不能够全身心的渗透到毕业设计当中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再次,毕业设计流程监管不够苛刻。因为毕业设计时间长,很难监管毕业设计流程;最后,毕业设计条件,评估方式标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条件、评估方式和毕业设计样板。这样就造成学生们没有可以依照的标准,毕业设计格式五花八门。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水平举措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传播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依靠开会和专门技术人才报告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初期动员。着重提出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毕业设计的宗旨和道理。让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之前明确弄清毕业设计时间计划、详细工作、格式、标准。联系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缺乏,企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的特征,动员学生的主动性和关心程度。大连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和学生是否可以顺顺当当的完成学业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路径。增强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队伍创建,提升导师专业技能。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向就特别看重辅导老师的构成,经过对辅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的和自觉性的提高来使毕业设计水平提升。遵守准则为以聘请外面大学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为主,经过对年青老师的培育、勉励年青老师到外校去学习深造、去工厂实习、主动参加研发项目等方式培育自己的辅导老师团队。2015年应届毕业生共有70人,参加辅导的老师有11人,不算本校的2名讲师外,别的全部具有副高级以上称号。 (2)创建管理体制,看重流程监管 确定选题界限,拟定选题联合比赛和实际活动进行,彻底制止学生无目的的选题,严格控制选题范围。学生决定的选题要通过学校毕业设计辅导小组的严苛审阅,通过后才能接着进行。中间阶段查验需要学生必须都回到学校,严苛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状况,展开中间阶段的评判。需要学生完结毕业设计日志,仔细记载每天的完成状况。学生找辅导老师教导的次数、看待毕业设计的看重程度和仔细程度等当做学生日常成绩的主要指标。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关。在答辩前要求学生遵照有关资料准备文字资料、设计成就和展板内容。答辩是评定毕业设计水平与学生培育水平的主要路径。设立答辩小组,遵循学校拟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开评价。对学生苛刻的流程监管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条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辅导关。对老师辅导流程的管理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辅导老师的选用上,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老师,对年青老师进行培养训练后在辅导。依靠限制每名老师辅导数量保障辅导老师有充沛的精力来辅导学生。规定导师每星期必须和学生见面辅导毕业设计一回。指引学校环境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注重学生选题记载是不是用心、辅导成效好坏将当做导师是不是可以接着承担下届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根据。创建管理体制,设立毕业设计监管领导小组,拟定进度表和量化表,拟定各类监管体系,固定时间对毕业设计完成状况实施检查,实施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标准的毕业设计文件 拟定适合于艺术类并且科学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体系及教学资料。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拟定了多种相关文件来规范毕业设计,从选题、辅导、答辩到写作要求等实施标准化,毕业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近几年着重毕业设计教育流程控制与质量关联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有效的成果。依靠严格标准化的监管与管理体制的创建,毕业设计水平显著得到了提升。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作者:张慧娟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信息技术对室内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影响 1.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我院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已经去往单位实习,以我校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采用“2+1”的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大三去企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于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不多,使得毕业设计成品不尽如人意,质量下降,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在外实习,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中间环节多,师生交流欠缺。 整个选题的流程操作下来,会花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 (2)文字资料书写不太规范。 毕业设计过程中会包含很多文字材料,如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对于这些材料,学生书写不太规范,影响后续的设计。 (3)毕业设计题目更换次数多。 由于选题时,学生还没有出去单位实习,工作的方向还不确定,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等到学生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所选的毕业设计选题,不是自己在公司擅长做的设计,就会产生要更换毕业设计选题的想法,换一个公司的设计项目,这样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应用 我校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改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管,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实践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整个流程更好监控,让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舒畅、更随意。 (1)省去中间环节,指导老师直接与学生交流。 指导老师网上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后,专业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选题,题目确定后指导老师直接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报告、选题表的填写工作。这样就减少了审题过程所消耗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2)文字资料的书写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需要填写文字的材料,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思想指导,学生填写完毕后,指导老师可以进行网上修改,若不合格,或者填写不规范,可以给出指导意见,让学生进行修改或者完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步交流,让整个材料填写的更规范、更合理。 (3)毕业设计选题确定后,学生不可随意更换选题。 这样学生在开始选题的时候就会慎重考虑,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选题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4)毕业设计选题后,根据网站时间提示,一步一步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网站上都会给出提示时间,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更有规划性,不至于到最后交作品的时候匆忙赶工,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3.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意义 毕业设计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双向式的服务网络,可以拓宽毕业设计指导的空间,提高指导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有效的减少了学生的奔波辛苦。同时,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同步指导,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毕业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种交互式平台的搭建,有效的实现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适应了时展的需要。 结语 毕业设计呈现一种动态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将大学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总结,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一个环节,更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运用交互式平台,让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何丽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内容摘要]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四年教学的总结及检验,对学生步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从其各项问题出发,探讨了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改革措施。 [关键词]环境艺术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根据一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单一,设计面窄,不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很好的考评。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课题基本都是常规题目,都不具备实际意义,对于学生的适岗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设计。大学也称为年轻人的养老院,部分学生都会没有过高的积极性,对于作业来说,基本都是上交前的一段时间加紧制作,这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毕业设计的课程,可能会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或找工作,这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降低,很难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3.缺乏真实性,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设计题目没有实际意义。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基本不会去实际调研,这样只会被动地受制于前人,而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不能有效地形成个人的设计思维。学生只在意形式,没有实际的调研,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导致缺乏真实性,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不能够全面深入,使设计课题的理解会存在偏差甚至误解,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过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做出的设计没有实际意义。 4.评分标准固定,不适应所有学生。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的要求不够严格,全靠教师主观地进行审查,基本没有不过的,并且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各个评优评奖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应付了事的借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1.专业课进程与比赛及毕业设计相互渗入传统的专业课程只是系统、死板地传授电脑软件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未来工作的相关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灵活地改变课程的内容,不能只活动于校内的小范围。建议将比赛与课程相结合,既能使赛事中来自其他对手的压力和未来能获得的成就来激发学生主动性,又能在比赛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教授学生各种专业技能。 2.以真实毕业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为载体大四,学生们基本都在实习中,都有各自的单位,各自的设计任务。由此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是令其公司给予他们实际的设计项目。这就可以完全避免毕业设计与实习期的时间冲突,并且用公司给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做毕业设计,既可以向公司展现自己,又可以检验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成果。 3.以“教、学、做、赛”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要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能够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学生设计成果的程度来打分。其次,学生要开阔视野,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收集各方面的设计信息,这些对于未来设计创意的形成、制作阶段都具有关键作用;再次是能够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尽量不与实习期相冲突;最后就是赛事,每年的赛事都可以搬进课程里,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4.评分标准多元化毕业设计的评审,需多元的、严格的评审。首先,制订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后,要严格制订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做检查,实现进度的汇总,并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因为学生的专业水品不一,教师对每个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并制订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设计、调研、软件制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 5.效果分析(有利于就业、创业)如果将以上几条运用到实际中,会显著增加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对毕业设计制作的重视程度。每个学生都不缺乏创新性,只是他们没有做到主动去研究、去设计。通过将赛事融入课程,将作品变为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其中会学习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三、环境设计专业改革措施与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方向比较广泛,可以与各个设计专业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专业的这一特性,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也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将公司里的工作联合系统编入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实质性的提高。 1.毕业设计答辩公开化答辩的过程公开化,评审的教师现场直接给分,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此时答辩的学生是否符合这个分数,避免了答辩时的个别包庇,保证了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 2.毕业设计成果展专门为优秀的毕业设计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不能让每一个努力的学生都默默无闻。通过评审,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毕业设计,放置在专门的场所里,能令几届同学观看且加以学习,还可以专门制定证书,对这些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 3.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通过以上措施及毕业设计评审的层层审核,能够综合地展现出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成果,对于未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其次,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坚持,积极创作,其毕业设计课题已经被公司采纳,接下来就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新征程。 作者:周慧 徐景福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介绍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流程和效果,并对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实践结果证明,该改革模式对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驱动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以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不少学生缺少工程应用经验,对所要设计的题目一知半解,不知如何着手设计,以至于对毕业设计题目失去兴趣,且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设计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加工出来,能加工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装配到一起,装配到一起了,整机又不一定能运行。因此,这些“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达不到巩固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开展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研究,经过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以问题为先导,将毕业设计项目模块化,让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接近实际生产的情况下完成毕业设计。此种毕业设计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架构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机械专业的综合毕业设计项目交于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一直到实施项目及最终的评价,而老师会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的项目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体,教学和项目的实施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统筹规划、自我培养、动手实践、工作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在实践中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开展毕业设计,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工制造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毕业设计的质量。 2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流程 2.1项目的选择 教师选题时,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更新观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设计项目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并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采用了两种方式提供项目:一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进一步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更好的发展;另一种是选择实际生产为主的毕业设计项目,为以后的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2.2项目分析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分析是项目设计的前提条件。拿到一个项目,首先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技术的分析论证,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设计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项目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行性分析在项目设计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3项目设计及分解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的设计是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并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可行性综合项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包括所学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要遵循科学实用的准则,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向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考虑到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项目的操作与学习中去,每个小组以4~6人为主。因此,每个班将有6~8个项目同时进行,尽量做到项目不重复,以保证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与其他小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获得各个领域与行业直射的积累。 2.4组建学生项目团队 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的不同以及子项目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子项目任务去完成,借此把学生凝聚成一个拥有共同个目标的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培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精神。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毕业设计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快了毕业设计的进度。 2.5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为了在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查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一轮一轮的反思和修改,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进步。 2.6项目的实施 具体项目的实施分为CAE仿真分析和实际制作两类,CAE包括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与过程优化设计、强度与寿命评估、运动、动力学仿真等。通过CAE仿真平台,可实现无差错的设计与制造,发现设计缺陷、优化零件尺寸、优化性能等,并及时进行综合探讨答疑,从而提高设计项目的综合性能,缩短设计周期。实际制作则是通过具体的实际零部件加工、并组装成实际的装置,通过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进一步发现设计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改进,并提高同学们的设计、制造、创新和实践能力。 2.7项目过程管理 整个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的管理过程,严格做到分工明确,要求具体,规定每一个进度的完成时间,集中时间进行探讨答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全方位协调进行。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争取能够早日完成任务,有的设计内容则需要多次修改,从完成一直到完善。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服从集体的能力,而且能更好的与客户、其他项目组及内部人员沟通协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效果 “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在机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脱轨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改革研究措施,是一项综合性强、互动性高、适应范围广、知识量大的改革研究。经过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答辩评价,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很多学生由此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7级到2011级的毕业生,以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总共指导过42名学生,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评定中,其中有54.76%的学生获得优秀,38.09%的学生获得良好,7.14%的学生获得中等,及格率100%,远远高于传统毕业设计的平均水平。通过该实践结果可知,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4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成功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该模式不仅明确整体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科学选题,因材施教,对于个别创新型、应用型学生可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的完美度保证充足的时间;此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与学生要经常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答疑。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及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使我们培养出的机械专业毕业生,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认可,达到了工科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 作者:殷振 王广勋 汪帮富 任坤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方式探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型教学环节,而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选题应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等五大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集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它不仅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在校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桥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在致力于毕业设计改革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内容,对设计成果具有预测性.因此,选题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化工专业的自身特点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改革的若干想法. 1毕业设计选题现状分析 经调查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毕业设计选题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教师指定,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题目去完成设计.此种方式导致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动化.如有的学生查阅资料时花了大量时间,却很难找到与教师指定题目相关的资料,导致学生申请换题,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2)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缺乏创新.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延续去年乃至更早的题目,题目缺乏创新性,直接影响到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出现个别学生直接挪用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现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多样性.毕业设计题目仅仅向某一课程倾斜,缺乏综合性,题目名称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使得个别指导教师由于不了解某课程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而学生懒于思考,内容相互借鉴,缺乏独创性.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不能正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2)学校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交流与沟通,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能力都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便出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3)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多数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场,用心不够.因此,毕业设计都很难完成学校教育的预定目标,质量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选题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上述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单一、片面、陈旧等问题,使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对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即: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 2.1选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除了常规的实践教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选择.通过技能大赛兴趣小组的建立、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集训等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和技能大赛的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首先,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的任何一个操作细节都是经过认真地考究才确定下来的,因此,参赛学生的操作是最规范、最准确的.其次,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训练的强度是平时实践教学难以相比的.研究发现,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在操作娴熟度、操作规范方面是其他学生难以做到的,他们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变得更加自信,对参赛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赛集训中去.最后,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的学生不管比赛成绩是否理想,都可以把自己的集训内容和比赛经验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供后面的参赛学生作为参考使用.比如201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我校学生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学生最后将整个赛项过程写成了毕业论文,可作为后面参赛选手的参考资料,使得他们在赛前集训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集训的质量,为大赛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选题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作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个别学生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还有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综合表现优秀而被直接保送到本科院校就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其他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多数希望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和本科院校的吻合度更高一些.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要将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其他学生区别对待,选题的内容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或者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拿出一部分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完成,此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感受到科研氛围,提前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乐趣,为在以后的继续深造中能够很快上手做了铺垫. 2.3选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教师指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会导致学生的选题受到限制,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有限.笔者认为,对个别优秀学生,选题应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指定题目为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的专业问题或者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和指导教师交流,由指导教师把关.比如在蒸馏操作实验中,学生看到冷凝水不断地向水槽中流去觉得很浪费,就设想怎么做才能节约冷凝水,这一想法就比较实际、有创新.再如,在《工业分析》邻二氮菲分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实验中,学生突然提到能不能用此方法测定生菜中的铁离子含量,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生菜灰分的制备、标准溶液的配置、样品溶液的配置、样品的测定和计算、精密度和回收率的计算等内容的资料,由此得到的毕业设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篇高质量的、优秀的毕业设计. 2.4选题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人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直接上手的工作能力.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吻合度不是很高,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力不从心.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和实际就业岗位相吻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和产品特征及研发方向等因素,量体裁衣地为学生制定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保证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用性[4].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与学生工作单位联系较紧密的题目,题目由工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通过加强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从而保证选题内容的可行性.这种选题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还解决了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保证了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上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2.5选题注重对学生产品营销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非全部从事专业技能操作,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化工产品及设备的营销.近年来,化工产品在我国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交通、军事、体育等行业,因此,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目前已成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商争夺的重要消费市场[5].然而,在实际的营销工作中部分毕业生苦于在校期间缺乏实际营销经验的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得茫然无措.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题目,对于专业技能较差而情商较高、善于表达的学生,其设计题目完全可以向产品营销方面靠近,由《化工产品营销实务》的授课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营销技巧的锻炼、营销方式的推广和验证等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对其毕业后从事产品营销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选题内容因人而异.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发现学生在性格特点、动手操作、科研创新、交流表达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量身定做最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真正体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王磊 陈开兵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途径 【摘要】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依据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实践,总结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途径,为进一步提升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其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2]。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强,工作内容多,通常包括选题、设计草图、选购材料、工艺制作、版面设计、完成设计报告及毕业展示等几个环节[3]。由于目前毕业设计存在诸如时间短、教学资源少和设计产品单一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的问题 结合各高校的现状以及我校情况,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时间短,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据调查,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大部分安排在第7学期,第8学期到工厂实习。由于毕业设计需要学生投入的精力多、时间长,而这一时期与应聘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就业上,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1.2学生多,教学资源少 在学生毕业设计当中,指导教师较多地由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在教学硬件设施上的不足,也是毕业设计环节资源与需求的突出矛盾之一[4]。 1.3选题内容缺乏与企业结合,设计产品比较单一 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设计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市场调研及企业实践环节[3]。学生在学校期间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多,对企业的认识很少,在开题之前大多是见习了几个服装企业,对服装的整个设计过程和销售欠了解,因此对品牌的定位和设计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选题内容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相结合。 1.4设计款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性 东华大学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坚持“原创第一”,就是反对抄袭,提倡同学多动手、多实践,练好基本功[5]。但是大多数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缺少创意,学生多“抄袭”服装设计大师或在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借鉴不等于抄袭,学生应有条件地选择和再创造。另外,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也存在抄袭现象,学生的设计报告(论文)缺少自己的内容,文字雷同。 1.5不注重服饰品及细节的设计 服饰品在服装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独特的服饰品使服装配套设计赏心悦目、眼前一亮[6]。恰当的细节设计有助于服装整体造型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增加服装造型的感染力,赋予服装以灵气、创意和美感,更好地展示服装整体的风格和个性[7]。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2.1合理安排时间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紧迫的情况,学校应对毕业设计的时间进行调整。如可以在第6学期完成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后,在第7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在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作品集的拍摄和毕业会。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理念。 2.2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的环节 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要求的规范化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保证。毕业设计的规范应该包括:专业设计内容、能力培养环节、设计和指导设计过程以及本专业设计的表达[2]。学生毕业设计应该结合本专业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和过程提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毕业设计内容可以多元化,但设计过程必须规范化。规范化并不意味着不分轻重,而是要有繁有简,有的环节要深入细致,有的环节只需学生自行设计时加以参考即可。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选题进行规范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2.3全面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 指导教师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的创新能力、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及人格魅力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关键[8]。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用灵活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质和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广泛阅读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多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9]。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近距离交流最多的时期。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4选题内容注重与企业结合 在毕业设计开题前,以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公司的运作以及风格定位、理念,公司可提供一些专业画册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参考;同时,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前往公司就毕业设计开展的相关问题、合作和工学结合的相关事宜与公司进行讨论,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题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进展的关键时刻要严格把关,同时在具体细节上也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题目尽可能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实验设施;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 2.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毕业设计进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主动听取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2.6严把成绩考核关对毕业设计进行认真的质量评定,不但可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水平。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不严格也是造成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院在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时,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对于未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有原则性错误的学生及答辩时概念性错误较多者,学校要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门将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在就业前的一次仿真实训过程。如何通过毕业设计将大学所学的知识点加以系统化和综合化,在实践环节巩固加深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尽管改革毕业设计的过程很艰辛,但是对于本科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教育的模式而言,只要大胆尝试、通力配合和积极探索,就能走出有特色的新路。 作者:连冠鑫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外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外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毕业设计仅仅是本科外语教育的缩减版本。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毕业设计的效用,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设计创新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他们走出校门时最后一次考核,也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如果毕业设计的考核得当,将会使学生三年的努力得以全面的升华。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一定要符合高职的教育特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一、现状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国内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近十几年来发展尤其迅速。但是,高职教育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在若干领域内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差距,其中,高职外语教育的毕业设计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领域,国外的研究较国内要早而深入,但是国外的模式有的方面与中国国情存在距离;国内近写年来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且研究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做法和改革思路,为我们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起步晚,许多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与学生实际有脱节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外语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和完善,还有相当的空间。目前,大多数高职外语毕业设计模式的主流仍然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主要形式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目标语完成一篇论文——可谓是本科毕业设计的缩略版,只是在字数和学术水平放低了要求。本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及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从事其它相关的翻译、外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英语专门人才。能胜任各种机构(部门)的实用类文本和一般难度科技文本的笔译、口译以及其他涉外工作。高职的学生定位和职业前景与本科明显不同。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运用型人才”。2006年所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明确给高职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显然,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外语毕业设计的模式与顶层设计的要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还有相当距离。 二、不足 经过多年的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笔者认为撰写论文的模式未必适合高职学生。所谓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调研过程,学生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显然并不是研究型,而是应用型。让他们用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尽科学。多数学生学术研究水平有局限,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靠大量粘贴复制剽窃观点等手段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借助了翻译机,上交的论文文字质量极差,令人啼笑皆非。而高职教师则要花费很多精力去修改这些低质量,没有研究价值的文章,最后产生了一大批题目大而无当、内容空洞无物的低质量论文。结果:师生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针对这一情况,高职学院应该对以往的毕业设计的形式、内容、过程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根据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实际需要,为他们度身打造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式,使他们在学校的最后考核中做到学以致用,升华自己学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毕业设计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真正融合。 三、策略 如何能使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契合教学实际和应用实际?这需要创新策略。笔者建议应该根据各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岗位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来安排实用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的形式不应该拘泥于论文的形式,应具有多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比如旅游日语专业,这个专业以后未来的工作方向是涉外导游,服务接待等,是一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撰写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显然不甚科学,因为那样既体现不出专业特色,也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该专业,学院和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定位设置如下的毕业设计:让学生独立用日语撰写一篇景点的描述文字,并现场进行演练模拟导游接待客人,介绍景点的场景,以这个形式来代替答辩,由教师进行赋分。这种形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可以比较全面的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也需要评价体系的重新建立。根据高职教育定位的特点,在评判上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同时建立比较科学实际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对学校的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为了高职外语教学健康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从实效性和科学性出发,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李晶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及对策 摘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 1.2.3拷盘或下载。 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分析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1.2.3拷盘或下载。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电气自动化控制分析 摘要:笔者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核心特征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主流操作应用模式,加以细致化论述,同时集思广益探讨出实效性较高的系统操作应用方案。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电气工程事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应用;监控管制 引言 最近阶段,在国际范围内,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得以全面普及沿用,不过我国在该类技术领域研究上始终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尤其经过相关知识理论的逐层修缮,使得未来电气自动化和IT技术融合,透过集成向智能化控制方向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由此看来,主动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原理、功能特征,以及后期在电气工程内的应用前景,加以有序探讨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1电气工程发展需求和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核心思路认证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更新速率极快,有关计算机、电子学开始在电气工程内大力拓展沿用,使得电气工程学科理论和技术变化结果十分可观,在该类行业领域中的人员也都清晰透彻地感知到传统电气工程理论的低迷迹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国际领域内的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要点层面上,希望透过相应的培训改造,转化成为国家电气工程需要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电气工程内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工作,将集合微电子、计算机、传感器、检测转换等高端技术设备,使得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高端硬件和软件资源至此得以充分地交接融合。其发展思路在于秉承拓宽面向、强化基础素质、提升电气工程控制能力,希望能够科学的培训课程,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俱佳的人才,使得电气工程在市场上彰显出应有的竞争潜质。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原理和主要功能特征研究 2.1技术原理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主张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电气工程监控模式之上,如远程和现场总线监控形式,其中计算机终端主要负责动态化协调各类工程信息,同时进行智能化储存和验证解析。归结来讲,计算机便是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运行的基础性指导媒介,在实际操作环节中,计算机会自动处理好相关数据输入、输出,以及校验分析程序,确保系统控制中不会产生任何误差,最终推动电气工程各项活动交接进度。 2.2主要功能特 征结合热工控制量相比,电气自动化操作和控制规范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信息采集对象单一、数量不多、操作频率低等现象,不过凸显该类工序流程的快速和精准操作效果。须知电气工程中设备保护自动装置,必须要保留高可靠性,反应动作速率也相对较快,在此期间,又不可脱离高对抗干扰性因素而独自运行。因此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便随即凸显顺序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主导地位,同步状况下更附加较多数量的联锁保护关口。正是在此类环境作用下,机组电气系统被自然地划分到DOS控制单元之中,不单单满足预设的正常起停和灵活性运行操作要求,并且能够实时性检测和显示不同设备运行异常状态和相关数据,保证在当下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调试措施,借此维持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全程运转的安全合理性。 3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各类操作方式整理 3.1集中式监控 该类监控模式主要适用于电气工程内运行维护快捷、系统操作简易、控制中心防护要求不严格的项目之中。不过此类操作模式主张令系统不同功能模块整合到一类处理器之中加以调试,内部涉及任务量过多,且会令处理速率遭受严重束缚限制。再就是将所有电气设备全面划入监控范畴,必然会令主机原有冗余急剧下降,如若盲目地进行电缆增加,则会令企业白白耗费较多的经济成本,而长距离电缆引入干扰始终未能消除,系统运作可靠性最终仍旧不能保障。另外,隔离刀闸操作闭锁和断路器联锁主要沿用硬接线,由于前者辅助衔接位置点出现纰漏,使得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即便是有关人员想要查线,也会因为二次接线复杂问题限制,而增加较多维护工程量,其间造成错误性操作现象的几率也就随着大幅度增长。 3.2现场总线监控 随着我国智能化电气设备全面革新,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的普及贯穿,使得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获取更多的操作经验,整体上为电力企业电气系统网络智能化控制应用,提供保障。实际上,总线监控能够令系统设计成果变得更加富有针对性,尤其是在不同间隔中保留多元化的操作功能,能够结合具体间隔状况提供可靠性设计方案,整体上将远程监控模式的所有优势条件融合进来。与此同时,此类控制手段能够令以往繁多的隔离设备、模拟量变送器等加以适当缩减,保证任何关键性设备都能够在现场随时安装,快速透过通信线媒介和监控系统交接,使得电缆大规模控制和设备安装维护工作量得以适当减少,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不同装置功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利用网络加以衔接,因为网络组态灵活性,使得系统整体操作控制可靠性倍增,即便是当下衍生出装置故障,也只会令对应部件遭受影响,系统不至于因此而产生瘫痪危机。因此,现场总线监控开始被认定是日后我国供电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流控制发展手段。 3.3远程监控 该类控制模式时刻彰显出电缆应用量、安装费用有效节约,组态灵活、系统运作可靠性高等优势特征,不过因为不同区域现场总线通讯速率过低,使得某些电气工程通讯量过大。因此,此类控制形式对于大范围电气自动化系统构建来讲适用性不佳,仅仅能够满足小规模系统的监控要求。 4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细节解析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得到全面应用,至于主要操作控制细节内容将如下所示: 4.1计算机处理和数据收集存储 负责进行关键性参数输入、显示,确保性能计算工作处理妥当之后,将当中存在的异常报警、事故序列、历史数据等信息加以收集存储,并制作相关报表打印上交给主管。 4.2汽轮发电机电液调节 进行汽轮发电机组控制时,需要从盘车开始,逐层地进行冲转、暖机、升速、阀切换并网、带初负荷等工序流程校验调试,直到确认系统正常运行为止。事实证明,进行电网一次调频,以及利用电嘲调度接受来调整负荷,不单单能维持机组长期安全性,同时在运行状态变化基础上,也可以很好地延续机组使用时限,借助稳态运行提升机组的经济性。 4.3汽轮发电机旁路控制 该类结构单元主要配合高/1氏压旁路压力调节和高/1氏压旁路温度调节系统进行同步管理,其中旁路阀门执行端可以借助系统运作中力矩和速率精确化控制诉求,进行电动或是电液执行器具选取。 4.4汽轮发电机监视保护 汽轮发电机想要系统化监视查询电气工程内相关机械实际运作状况,就必须在机组启动、运行和停机这类时间段中进行保护仪器调控,顺势将系统内部各类弊端消除,规避一切事故的滋生。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生产供应的汽轮发电机组内部单机容量就全面增加,需要在后续监视保护仪表开发设计过程中额外添加富有针对性的机械参数,当中自然包括转速、轴向位移、轴承盖振动、偏信度等,唯独如此,才能令该类机组联锁保护作用全面发挥,进一步精确化感应现场保护监视的不同信号。另一方面,机、炉协调化管理应用。该类工序在火电站主控系统中影响意义极为深刻,其主张进行不同机组输入、输出间的能量和质量平衡控制,使得系统运行中的内外干扰因素得以有机消除,借此迎合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要求,使得机组长时期稳定运行。再就是进一步接受电网负荷调度并介入到调频率、调峰单元之中,使得汽轮发电机和锅炉之间能量输入和输出得以平衡,协调锅炉内部送风、燃料、引用、给水等子系统控制动作,以及辅机设备和机组实际运转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工作,本身过于繁琐复杂,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内容相对有限,日后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借此不断创新拓展。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科学控制,以及电气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辅助动力。 作者:高学强 单位:天津市德安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设计研究 【摘要】在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以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工业和电气工程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并就其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建设及电气工程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效益,也为工业生产和电气工程事业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概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概念与外延在不同时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初,人们将电气与电子产品的相关科学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电气工程。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与物理科学的发展进步,电气工程的外延逐渐扩大,涵盖了计算机、互联网、电子电力、机械自动化及电路技术等多种技术。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即状态检修技术和管控一体化技术。其中,管控一体化技术是通过信息数据的集成与处理,实现管控一体化;状态检修技术主要是预测和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并非是固定的、统一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种生产机械、生产环境以及平台支撑等因素,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最大化地满足机械自动化控制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做到经济实用,使软硬件设计都能符合工业生产等实际需求,能够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低投入、高效益。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两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根据设计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首先,在硬件设计方面,在分析工业控制等实际需求基础上,设置中央服务器,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其次,在软件设计方面,可采用当前市面上通用的自动化软件控制系统,依据硬件设计来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编写操作性强的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软硬件设计之后,为了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平稳、高效的地运行,还应当将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以及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纳入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中,形成实现一体化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决策和管理,为生产实践提供最大化支持。再次,应采用科学、统一的网络架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系统功能,根据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实现系统实时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最后,要充分考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加强安全装置设计质量控制。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要求,对安装装置的使用性能和质量进行检测,努力提高系统集成化程度,保证各应用模块和装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相容性,降低系统设计、管理、运行、维护成本。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给排水系统、安保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例如,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该技术进行集散化控制。所谓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就是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操作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 3.2在工业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应用日趋广泛。它通过控制感应器和继电器等电子元件,来有效实现对工业流程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解放了人力。技术人员在终端就可以实时监控各系统和线路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策略,保证生产作业顺利、有序地进行。 3.3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清洁、优质的电力能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例如,火电厂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场所,其中设置和分布着众多重要的设备设施,如果进行人工监测和检测的话,不仅效率低,而且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可以对锅炉、汽轮机以及发电机等重要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和控制,快速侦查调试,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隐患,为电力供应提供良好的保障,极大提升电厂设备运行效率。 作者:杨婷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所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本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重点学科,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如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和电子电力技术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和机电结合等方面。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现状分析 1.1技术方面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只有这些技术共同进步,才能有效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只能根据现有技术来进行设计,且设计成果不符合需求,再加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发平台系统不统一,在具体设计时,每个环节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增加了设计工作量,延长了设计周期,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造成一定阻碍[1]。 1.2人才方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依赖的各种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只有具备足够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才能承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任务。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电气工程师的培养受国家各个层面的广泛重视,在各大理工类高校中,基本都设置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教育改革的深化及新政策的推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导致设计人员思维固化、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造成极大限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在生产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利于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但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对生产的效率、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也需要进行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必须要对技术进行创新,以满足相应要求,如统一系统程序接口标准,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传输的速度与安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信息安全[2]。 2.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是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的关键。但就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通过高校学习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其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承担相应任务。针对此问题,各高校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需求。此外,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人才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创新、鼓励的培养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良好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2.3积极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其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效益,满足企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系统开发平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重要基础,是设计和增加功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完善系统开发平台,并使其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能有效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作效果,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3]。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十分必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目前,我国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系统开发平台,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龚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有着显著的实践特色,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水平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给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将从如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构建的角度进行论述,期望为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日渐提升,然而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教授,忽略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作为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对于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这些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科研能力。然而,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教学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有效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们高校在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欠缺科学的工作知识和理念,轻实践重理论,致使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提问以及相关的科研和课题研究工作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十分茫然。 因此,不断提升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教师应当针对自身的短板和问题,在工作之余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增强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二是,高校应当为教师创造丰富的条件,积极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培训班,聘请更为专业的人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之间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有效的竞争学习之中,不断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而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以及社会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一些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欠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一些人甚至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严重限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工作培养人才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针对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才的实践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还应当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高校的教师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不断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学任务和目标,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性人才不断努力。 作者:王晓蓉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项综合领域技术,涉及机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是当前社会经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生产线,在实践中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以下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工产业的技术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化工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不可代替的功能,在当前各行业领域中,该技术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水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主要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以电力为基础,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并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因此上,单纯地把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看作某一方面的应用是不科学的,不断加大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概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即电气自动化,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出现,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周边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会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大幅度跨越。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是综合性的,在当前我国化工产业体系完善和行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方面,提高了不同领域的产业化速度。就现状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渗透,实现了智能化的特征。结合化工产业的特点来说,联合生产、高危环境,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更多的无人值守岗位,并降低了操作的误差,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让社会生产力逐步细化。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层次、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化工产业及周边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电气工程能源消耗大 顾名思义,电气工程是电力为基础的生产建设模式,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涉及到生产的各个流程,按照一定的执行程序,强调有效性、标准型,以减小误差为生产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操作,必然需要引进更多的电气设备,组成工业生产体系,客观上加大的电能的消耗。我国的能源现状并不乐观,庞大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能源消耗,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的实现,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 2.2电气工程质量不达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功能的综合性,也意味着它应用中存在更多的质量标准,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体系中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促使电气工程质量的提高。但在现实中,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缺乏重视,检验过程中以生产满足为基础,尤其是部门领导的安全意识较差,由此造成施工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同时,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缺乏专业和系统的质量监管体系,一些管理者意识到电气工程质量达标问题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工作落实的方法,只能通过内部或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控制。 2.3自动化系统集成度低 以化工产业为例,随着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客观上要求各种设备的配合程度提高,而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向集成方向发展,但在自动化层次上还比较低,各种功能、系统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率较低。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3.1优化电气工程节能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包括的环节较多,每一个环节的设备和技术应用都可以独立进行开展,从设计到安装,对节能要求的标准存在差异。但从这一技术的整体性角度来说,节能设计必须符合功能性的需求,即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整体功能来解决能源消耗问题。如优化精简可有可无的设备环节,提高独立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加整体系统的耦合性,在满足声场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损耗;包括选择绕组阻值较小的供电变压器、引入新能源设备、采取新型材料装置等等。 3.2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 现代工业发展对设备的依赖程度大,考虑到设备之间的关联性,一部分设备发生问题,必然导致整体的质量缺陷,由此提高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就成了必然,具体的开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展开:第一,加强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定期对员工掌握技能培训,以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第二,通过严格把关电气工程的设计、安装和应用环节,从材料指令层面入手,不断优化进场和维护的操作模式。第三,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施工应用中,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理监督,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展开,并在施工完毕后做工程验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3完善电气工程管理体系 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包括的设备、技术等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科技力量的影响下,要不断引入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新兴科技力量,并形成新时期条件下的管理体系。如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同时,对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多种要素展开更换、升级、淘汰,始终让设备的先进性维持在最前列。同时,结合化工产业而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一方面掌握化工产业的生产规律、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具备综合性的设备应用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电气工程与本行业的兼容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工业设备构建系统。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影响下,工业生产在吸收和转化中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加大在研究、执行和管理方面的力度,确保电气化领域的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胡珊珊 彭博 单位:江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耗量大 电气工程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始至终贯穿着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工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还很严重,电厂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能量,如:在日常照明和温度等各方面。节能设计方案的不完善和节能设备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的合理利用,违背了节能减排的理念,限制了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 所谓系统集成,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信息、资源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形成资源共享,实现高效管理。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正想着这个方向发展,但由于发展的较晚,自动化系统还比较独立,水平相对较低,各系统间有效连接较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动化系统的实际作用。 3、工程质量不达标 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随着群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质量也越发关注。目前,多数电气工程建设都只注重建设的结果,忽视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对工程质量疏于监管,导致质量管理工作落实的不到位,管理失去平衡,同时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质量监管标准,不仅使工程质量不达标,还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4、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 构建高效的自动化系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目标,目前,各个电气工程企业的网络架构各不相同,各个接口也没有得到统一,且系统缺乏兼容性,导致资源无法共享,阻碍了自动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自身作用的发挥,为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对方法 1、优化节能设计 在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全面考虑设计的可行性,一方面要满足电厂正常运作所消耗的能源值,另一方面还要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节能方案,同时要大力倡导使用节能设备,如:在选择变压器时,尽量选择阻值小耗能低的变压器,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在选择电厂照明系统时,选择照明效果好且寿命长的设备,同时要积极利用自然光,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工作成本。完善的节能设计可促进电气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提高集成化程度 提高系统集成化会涉及到许多,如: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电力工程各个企业利用相同的平台开发自动化系统,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将系统与系统之间互联,且能互相操作,将信息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现,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有效降低管理难度,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确保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程度。 3、加强质量管理 对于加强质量管理的方法,主要建议如下:其一,电力工程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严格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管理;其二,电力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其自身能力,提高其安全意识,进而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养高素质团队,同时大力引进或内部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依靠人才力量,满足管理需求;其三,对建设所需材料严格控制,专员采购确保材料来源正当,专员抽检保证质量合格,专员管理做好防火防潮工作,防止材料损坏;其四,对施工各个环节加以监督,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 4、完善自动化系统 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对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其中网络架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架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除此之外,还应将不同行业的自动化技术与电气行业相结合达到技术互补,以强化技术系统的管理功能。通常情况下,在完成数据处理后,通用系统需要落实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系统协调性,实现网络构架的统一。为完善自动化系统,还应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在系统运行多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出更加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系统,以满足各个企业不同需求,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采取以上措施来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推动电气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王宝云 单位:华能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滇东电厂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电力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项内容;结合现代工业体系来说,主要对生产中的电力进行管理,包括供电途径、自动控制、设备运行、电子技术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对其展开研究,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1.1强弱电结合 强电与弱电的结合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最明显特点,在工业体系中,弱电主要包括的是各类信号输入、输出设备,通过弱电指令来控制强电的断、开,以达到自动化和一体化的操作,这也预示着信息技术与机械设备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就目前来说,国内量产化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都包括电子信号处理部分,如采集模块、处理模块、指令模块,弱电与强电的结合越紧密,说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的鲁棒性越强,向微电子控制系统发展的程度越深入。 1.2软硬件结合 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形成以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细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快速发展的。早在这一技术问世之前,技术人员就开始利用远程电气控制手段对流水线进行操作,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单位人工掌控效率;简单地说,硬件部分即完成加工生产的机械设备,而软件部分则是电子信息技术操作界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由此也催生了工业软件设计行业。软硬件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人力控制操作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目前,国内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流水线方面,通过软件的精确控制,以及对生产过程中相关内容的记录,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快速找到影响生产的因素。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2.1总线技术广泛应用 “总线技术”即基于同一处理器元件的现场作业系统,也是当前国内在工业生产方面主要应用的数据技术,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优势;总线技术在国内大型企业中往往集中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生产线上,或以此为平台构建一体化生产结构,是实际工业体系中连接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唯一途径。总线技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通过虚拟控制手段执行工序,电子信号会通过统一的处理元件发出,在总线沿途正确的位置输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维护等优势。 2.2平台开放发展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吸收应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针对计算机设备及系统进行工业化改造,在PC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实弹更多灵活性,以满足人机交流的需要。而计算机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开发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如针对监控仪器的改造,通过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的参数引入微处理器,形成功能强大的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开放模式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设备本身的升级,也有利于不同平台之间标准化的统一,推动信息共享和交流。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趋势展望 3.1建设专业的电气自动化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电气工程安装及自动化设备操作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一方面限制了生产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构成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专业队伍的研发能力;本质上说,人才是国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立专业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队伍,是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 3.2全面推进电气自动化生产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成为主导,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市场的适应性。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而言,不仅要从理论上提升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结合市场需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增强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以核心技术为主导,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体系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研发,国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产品类型基本实现了产业覆盖,但现实角度出发,我国在整体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剑晔 王钰 单位:江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已经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从过去的人工生产发展成当今的工业化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高。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电气工程有关技术同样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如此,才可以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使我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才能为我国的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而能够推动我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能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定义 简单来说,即从电力生产一直至消费,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均通过自动化控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控制以及电力电子等诸多相关技术,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相对较强。其大体上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机电结合、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等诸多方面,同时,企业通过大量的相关设备器械来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在此基础上,把电输送给广大用户。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在实践中引入该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整个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当前竞争的日趋激烈,该技术的引入及其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电气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诸多领域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包括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该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非常紧密的关系,促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不断增收。然而,其当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比而言,中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远远落后,同时发展非常缓慢,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大体上面临下列几个问题。 2.1突出的节能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造成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尤其突出的当属能源问题,现阶段,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因此,电气工程如果想得到长期发展,必须先将能源问题处理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知道,电气工程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而且,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并且还能够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电气工程决定着建筑电气的电力消耗高低,要是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则很难在建筑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除此之外,该技术还引入到其他各个领域和行业之中,工业、农业、商业等都逐渐普及开来,为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的时代,各种高科技纷纷推出并引入到实践之中,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同样引入大量的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虽然能够使整个系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所提高,使其更加安全、准确的运行,然而,随之将带来资源浪费问题,这成为该技术的节能减排引入各界重视的关键,同样是今后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2质量和管理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想使电气工程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那么一定要先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解决好,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许多公司一味的注重管理结果,而根本不注重管理过程,这一点在检查电气工程质量的过程中非常突出。与质量对比来说,质量管理相对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过于注重前者,如果管理工作做不好,那么将会对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负面作用,最终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的处理措施 3.1打造全面的自动化系统 正如上文所说,电气自动化中面临问题较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发展。如果想彻底将上述问题解决,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系统,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系统,尽可能的与业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其中,最终实现科学化管理系统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测试、开机等环节,需要通过相对先进的模式进行,尽可能的使系统的作用得到发挥,为开发系统功能打下基础。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缩减系统管理成本,确保公司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3.2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网络结构 我们知道,功能机构属于网络结构中之中的重要机构,彼此间形成一个有机体,相互关联,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个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比过去更加安全、便捷,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其独特的功能。将公司的电器自动化各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不管是在生产设备、公司质量监管平台之中,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需要在自身电气设备顺利工作的前提下,引入网络通信技术,同时要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从而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网络结构。 4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带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与此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同样在不断发展,且决定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顺利开展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主推作用,更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今后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打造一个高效的系统平台,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优化系统,另外,在设计相关产品的时候,应当始终遵循政府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优先考虑节能减排,这样才能全面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作者:宋喻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及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遇到问题及分析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计的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由发展工业革命发展而来,首先应用于工业。经过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慢慢延伸到商业等其他领域,由于商业利益最大化及安全工作并不完善,在商业等领域的开发中,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商业等部门在进行信息的交流及产品交流时,技术水平、数据获得等存在差异,加大了各领域的交流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作的效率问题效率是生产力的关键。 在自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工作效率问题,它对工程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快的节奏中,工作效率甚至被视为工业的生命。落后就要淘汰,因此,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技术的不同,掌握技术的不同,各个企业在工作效率存在差异,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已成迫在眉睫。所以,要想树立自己的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1.3在工作过程中能源利用问题 在今天的工业发展中,电气工程已成为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是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基石。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设备不断更新,轻型化、方便化、智能化的设备不断被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去,电气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工业生产中,众口难调,电气工程往往需要适应各个方面,满足各种需求,在能源利用问题上就显得不尽乐观。电气工程在节能方面的问题以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使用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内部的因素及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它是工业生产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工业生产智能化、科技化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重要,电气工程的质量与水准将和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为工业生产带来质的飞跃,不但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还能保护环境。显然,就目前的状况,技术人员还需更加努力。 1.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存在安全质量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比方说在数据传输方面、数据获取方面、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来源是由于许多商业部门、工厂只注重结果,简单认为质量问题与结果相关,而忽略了生产过程及电气工程的质量检验,他们没有对电气工程实际运行情况做详细的考察及关注,只是加强了质量的管理轻视了质量的检测,这样的做法,重视了表面忽略了一些细节的东西,从而对工业的安全生产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工程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所以要加大重视安全质量问题。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问题的对应策略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范围面很广,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等方面建设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理、正确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不但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明显作用。乐观的是,电气自动化所能经历考验能应对许多突然因素,空间进一步压缩,有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发展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综合世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的成熟程度相比,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2.1促进设计的智能化、安全化 众所周知,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是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需要在设计中对功能更加完善。但是自动化仍是大多数所掌握的技术,它存在缺陷,比方说它有互不连接、缺少整体性、不能有效完成信息共等缺陷,不能较好发挥电气自动化的功能和用途。因此,要提高设计的质量,不断去完善,使留在设计中的问题趋于最小化。另外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据进行标准对接,应加强对传输过程中安全因素的考虑。在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进行标准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设计的合理化。当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同时科技化、电子化和交流度三个方面也应该全面的发展。 2.2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电气工程的重点都是节约成本,减少损耗,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无谓的能耗最小化,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选择供电系统的变压器时,应考虑绕组阻值相对小的变压器,目的是使电流损耗减少从而达到降低变压器的运行成本的目的。实际上由于我国工业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集成化、智能化、全新化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正慢慢计入工业化,但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利益需求的急切性及新设备的花费不容小觑,许多工业都有意回避新设备,这就进一步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建立更加完善的条例,来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共享已是主流。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事完全有必要的,更是利大于弊的。试想如果将目前掌握的各种先进的技术融合利用,达到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将先进思想的合理利用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全面科技发展 应提高对科技化的认识与理解,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核心,面对着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技术人员应努力加快寻找各方面的切合点,以达到更高更的发展。当然,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我们应鼓励加强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强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引进、先进思想、最前沿技术的学习。回望历史,世界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没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完全不行的。同时,应加大与外界的联系,闭门造车是完全行不通的,应开放外界网络互连,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随着社会智能化发展和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得到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更新速度也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但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各个企业也应该把握住机会,尽力去完善。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对社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抓住机遇,强化队伍专业技能,不断引进和学习新技术,进一步去利用信息共享、知识迅速传递的优势,实现自动化综合处理能力及效益的不断提高。日积跬步,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平全面发展。 作者:孙吉赟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PLC技术在电气工程机自动化控制之中应用的愈加广泛,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将PLC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之中,能够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更加稳定迅速的发展。本文阐述了PLC技术的相关内容,并着重阐述了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PLC;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运用;探析 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之中被广泛的应用。PLC的接口性能良好、干扰性强,将其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作为电气工程项目自动化系统中的处理器,PLC技术能够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稳定性,加快整个系统的运行处理速度。本文就是对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1PLC技术的概述 1.1PLC技术的构成 PLC技术内部包括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等硬件部分,它是通过对逻辑控制器编程功能的利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然后将运算和处理结果输出,达到一定目的。 1.2PLC技术的应用原理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运用PLC技术,能够对控制机电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自动控制的工作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将PLC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使采集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同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采集样本数据和输入工作这一方面,在采集和结束之后可以自动完成信息储存工作,让工作更加简捷化。 1.3PLC模拟量通用换算公式 Ov=[(Osh-Osl)*(Iv-Isl)/(Ish-Isl)]+Osl其中:Ov:换算结果,Iv:换算对象,Osh:换算结果的高限,Osl:换算结果的低限,Ish:换算对象的高限,Isl:换算对象的低限。 2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在编制程序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编制程序中应用PLC技术,有利于提高顺序控制器的应用效率。例如某些发电厂在进行清洁工作时,通常会将自动化控制系统与PLC技术想联合,以此来进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还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一定要注重对PLC技术的应用,并不断钻研和探索,将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出来。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技术人员应该要了解并且重视现场的传感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PLC技术的优势。其次,在主站系统使用PLC技术时,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并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对技术系统进行科学化的设置与调试。最后,在远程控制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通过PLC顺序控制方式来提升远程控制性能,以此来增强工作效果。 2.2在开关控制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开关控制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充分运用PLC技术,并通过数码编程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开关控制的可靠性。同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传统的开关控制已经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也无法有效的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必须在开关控制中,必须要充分应用PLC技术。首先,作为技术人员应该对开关断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加强PLC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此来减少生产机器的损耗,使机器的寿命延长化。其次应该将传统的机械化继电器加以淘汰,转而使用定义虚拟继电器来进行替代,这种继电器能既能够提高开关控制的反应时间,还能够较少开关控制对电力工程各项设备的损害。最后,技术人员在应用PLC技术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出现了技术应用问题,导致故障发生,必须要及时进行解决,避免下次同类故障问题的发生,以此来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3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高效的应用PLC技术,企业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战略应用方案。首先,根据当前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高层次要求,提出与之相符合的PLC技术的应用方式,并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此来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建设质量。其次,企业的各个相应部门应该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在队伍中尤其要注重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技术人员进行PLC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以此来让技术人员更扎实地掌握PLC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PLC技术的应用效率。最后企业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PLC技术应用系统,并构建专门的信息库,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企业应该注重PLC技术的应用,并为此项技术的应用创建完善的技术方案,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高需求。 作者:李彦俊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及节能设计 摘要: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对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及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节能设计这一方面的提升已经成为大多数电气工程企业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对节能设计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就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对节能技术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改进意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节能设计 1我国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工程中自动化的功能比较缺乏 对于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来说,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工程的各方面能力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来说,其功能比较单一,在工业实际的操作生产中,自动化只能在一两个环节中实现,对于要求严格的任务,还是需要多个机器设备共同完成,各设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1.2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水平比较落后 对于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来说,一直以来都是朝着做到更加智能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固定、高效的发展标准,所以,这就导致各个企业在设计标准和多个方面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自动化设备之间无法相互协调的工作,大大降低了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 1.3电气工程自动化耗能大 在电气工程系动画,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节能设计方面的工作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所以,就导致在节能设计上的缺乏。企业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中,往往只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依据,这就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单一的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目标,节能设计方面就被忽视,而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利于整个行业良性、健康的发展。 2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设计的几点建议 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节能设计对于电气工程未来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某小学的照明节能设计照度测试结果中,我们就能发现,参与应用节能设计和没有应用节能设计的照明效果又很大的差别,节能不仅节约了能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能设计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如何巧妙的融合节能设计,下面根据几点具体意见进行分析: 2.1变压器的选择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节能设计中,变压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变压器在系统中产生的能耗是不一样的。变压器的材质也会影响到能耗,比如铜材质的变压器在工作的时候,所消耗的能源,就远远低于铁质变压器。有效的变压器节能选择,需要其具备节能的功效,还可以通过控制变压器的电流,让其始终保持平稳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能耗,来到达有效的节能作用。2.2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使用效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是使用效率能够让各机器设备之间协调有效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节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让电气工程处于无功率的运行状态,以此让电气工程处于一个平衡的运行状态,大大提高了电能传输的效率,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2.3电阻的选择 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运行过程中,最消耗能源的就是传输的过程,这个时候,电阻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输电线会消耗一部分的电能,由于产生的阻力作用,就要对电阻的选择更加重视,影响电阻能耗的两个影响方面就是电阻的横截面大小和长度。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电阻横截面积的减小而降低能耗,具体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线路的总体情况而定。 2.4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节能设计来说,对配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电能的配送系统优化,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配电系统做出相应的优化。让电气自动化和配送系统两者之间处于协调稳定的合作状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充足的配电系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稳定的配送系统和高效的通讯导线两者之间的协调应用,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浪费,才能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基础上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电气工程发展的基础,而节能设计的应用则是占据更大市场优势的必然条件。应用到合理有效的节能设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这就需要相关的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给予重视,从自身的工作中出发,加强节能设计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作者:陈宏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社会的快速进步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的整体生产力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简介,并归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基于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进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探究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我国社会基础工程之一,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国家极大的关注度[1]。现阶段,我国主要发展建造行业,而快速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缩短我国核心产业的发展时间。加大力度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简述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电气行业内一门新型的门类,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强弱电、软硬件等对基本的技术实施控制。能够对运用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施科学高效的应用,调节内部、保障平衡等[2]。总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新型的门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上个世界七十年代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首先在美国出现。随后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被大众了解并获得极高的关注。现阶段,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创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意义 1.能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平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出现至今,其投入成本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而其严格的技术以及非常复杂的系统是电气工程师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功能使其系统能够正常的运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3]。而创建合适的平台能够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降低企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2.能够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我国对电气工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而且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但是仍然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单纯的理论培养或者实践培养都不能够满足该领域内对人才的需要,也难以加快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方式还是应该注重理论的强化和技能的培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出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重视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3.强化对安全意识的培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离不开电的,它能够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误差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损失的出现。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更多的科学技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使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增长,就必须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作为战略发展的关键,而且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应该逐步趋向于精简化、智能化以及稳定长远化发展[4]。 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极大地缩减企业的成本投入,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获取最多的资金效益。第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所节省的劳动力资源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第三行业——服务业。第三,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即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可以保障我们生存的环境条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第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能够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 结束语 在二十一世纪,主要的发展方向仍然是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提升科技水平才能够加快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不断完善其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有关技术手段才能够更快的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 作者:邹恒 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应的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也不断深入和完善,电气工程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高科技迅速发展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带去挑战同时也是其发展机遇,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和价值高效地发挥到各个行业中,就应该深入分析当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据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助力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在新形势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为此应当努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从根本上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在符合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奠定基础。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层次都使用自动层次都使用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子技术,电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操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多样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部分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而电力企业则运用各种设备进行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步骤从而输送电量至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讲,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层面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2.1电气工程耗能过大 现今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属地内最为严峻的问题便是如何做到电气的节能环保。而这个问题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直接联系着我国的工业资源。在电气工程日益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对电气工程的质量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来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水平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奠基石和助推器,这在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利用最大化方面更是尤为重要,这包括电气工程对整个建筑内部的温度的调节、照明的控制、清洁打扫的需要以及文娱场所的非正常耗电等。在大量内部建筑电气使用量日益加大的今天,节约能源问题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建筑电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漏洞以及电气工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会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管理和质量上有所欠缺 从国内外对比来看,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在高素质人才、设备科技水平方面都相对落后,据电气工程行业的有关调查研究指出:国内很多电气企业和部门在电气生产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他们过于注重产品的质量检验,而忽视了对电气工程质量的监测。尤其体现在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二者缺少应有的沟通,这使得电气工程在设计和施工阶段不能很好地协调从而造成了可避免的浪费;在接下来的职工培训中也缺少相应的管理,这使得培训管理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在建筑工程的前半阶段,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并未积极主动地加入电气工程的施工当中,只是苛刻地要求施工后期的工程质量,而忽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严格监管,这样就造成了电气工程整体安排的杂乱无章,工程质量达不到既定要求,这使得电气工程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质量受到深远影响。因此,面对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大量缺陷与不足,我们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3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的应对策略 3.1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企业要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深刻认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员工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企业相关部门要严守产品的质量关,对于施工材料及品质按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所需的材料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施工材料合乎标准,电气工程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此外,在电气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检查和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速度与效率,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进程。 3.2构建电气自动化系统 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构建一个统一、科学的自动化系统以提高效率。首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推进管理水平的科学化、高效化,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在电器自动化系统的开始、运转、操作等多个环节应用高效的系统模式进行编程设计,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创新水准,应用到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去,使得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进程更加科学高效,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多重需要。最后,建立一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完整网络系统,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操作运转的自动高效,做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3.3提高自动化系统集成程度 由于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化起步比较晚,目前系统集成化的程度比较低,还处于独立化的层次,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开发过程中,各个电气工程企业需要使用一致的系统操作平台,同时要加大对技术人员技术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力度,更好的发挥职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更有利于提高自动化的系统集成程度,实现不同的电气工程之间的兼容,目前电气自动化系统也逐步向着集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这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实现自动化系统的低成本高收益。 4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大,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程有关的技术人员也面临着复杂的难题,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一次次技术变革的征途上,会遇到种种阻碍电气人员前进步伐的绊脚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自动化的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管理,注重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才能够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该技术能够实现飞速提升,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相应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在进步,其直接作用于现代工业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正常运行,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创建科学、统一的自动化运行系统,利用先进技术服务于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将国家所倡导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而推动电力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 作者:汤保全 单位:河南平顶山市朗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电气领域在技术开发创新方面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自动化技术作为电气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其研究与开发,能够更好地提升在实际应用技术上的标准和需求,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代社会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实现社会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重点从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上着手,重点针对在设计与应用这两方面来进行着重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技术提升,但是相比于一些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上时间比较短,技术水品相对偏低,所以我国在这个领域所做的投入比重也很大,尤其是电气工程等重点行业,针对行业的现实存在的弊端,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激励在这行业上的发展。电气工程是一种新兴行业学科,是现在新兴技术的核心类技术。在人们的认知里可能会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电气工程行业的兴起,促使由有机械时代快速的跨入了信息时代,提升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品质,也提高了在工作上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说电气工程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因为电气工程在科技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我国在电气工程上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如何提高电气工程的问题上,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学习和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在最大化地推动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进步。 1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简单介绍 自动化技术和电气工程和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相关联的,现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家用电器都有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也就促使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高校的教育上通过将电气工程学引入课堂学习,使得我们在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上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电气工程行业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主要设计理念 在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与设计上,主要应该针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两大块来进行分析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对硬件进行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对所需求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一,应对中央服务器进行设置,采用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所在;第二,选择外围的辅助性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检测设备等;第三,将所有相关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连接,然后组成一个具有相应功能较为完善的系统,能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问题外,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着重注意。在现有生产环境的条件下针对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需要在不改变原本生产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理念设计,所以在硬件的实际安装上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较高的,同时设备自身的体积必须适应安装要求,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严重影响安装的可行性,过小也会影响在实际上的操作。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充分研究和分析在这方面的兼容性,以保证元器件的兼容问题。在对硬件设施的设计完成以后,就需要进行对软件系统设施进行设计,在市面上,现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类型上多种多样。但是,要想促使元器件在自动化上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生产商就会选择相匹配的软件设计单位,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相匹配的软件系统。 3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系统在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在是应用领域上也是变得越来越广,下面就对其实际应用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3.1在供热系统方面的主要应用在供热系统上来说,建设主要从电网的调度和变电站的自动化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在针对电网的调度上,通过在使用这项技术能够促使供热系统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运行和管控,这样就能够提高安全生产的系数,同时也能增加在实际工作上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方面技术进行生产数据监控和分析,这样就能够更有效的对系统的运行做好评定标准。 3.2在变电站上的主要应用电力设备在运行上是否平稳、是否安全、是否可靠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保障上的根本要求及标准,所以在电力设备的监控系统方面的保护和控制上的相关措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变电站在电力设备的应用上也是越来越多,同时,在电力设备的实际应用、运行方面也是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相关单位投入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来进行维护以保障运行。但是,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运用到实际变电站的工作当中,就能够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同时也能提高安全系数。在变电站的建设上,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会事这项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出其优势。能够最大化的优化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程序,同时达到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尽可能的提高变电站在实际工作上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保障;在变电站的监控系统上运用这项技术也能够使其在性能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3.3在电网调度中的主要应用在电力系统应用自动化方面电网调度在自动化上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在进行电网的调动上可以利用自动化技术来进行辅助完成,同时也可以用来对整个电网进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进而大大减少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消耗,同时能够保证相关人员清楚的把持全局,及时发现在电网调度实际运行商出现的突发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更好的保护了电网的稳定和安全以及在实际经济上的利益,进而也将大大降低事故问题的发生几率,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4在钢铁行业中的主要应用钢铁是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部分区域的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钢铁行业要想快速的发展,进行自动化的应用也是必将进行的工作。在这个行业中,使用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上,首先,就是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自动化技术,就会使生产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安全问题上,也能减少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其次,在钢铁生产管理上的主要优化,将自动化应用到钢铁的生产过程当中,可以节省钢铁行业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在工作中人员的管理难度,总的来说自动化的应用给钢铁行业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便利。 3.5在智能化建筑物方面的主要应用在建设智能化的建筑过程当中很容易在安全和能耗的方面出现问题,但是,将电器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这项工作当中来就可以尽可能的解决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一,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成功的解决在智能化建设当中因为设备过多而产生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利用这项技术,将安全用电设备接入到建筑当中,可以大大降低用电安全问题的产生,从侧面增加里用电的安全系数。第二,是使用这项技术可以尽可能的解决智能建筑在静电上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智能建筑在静电上造成的危害。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当中经常会产生或者积蓄一定的静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由于设备较多,就会造成产生的静电变大,严重的影响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时间。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静电现象的出现,尽可能的减少静电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上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减少因为恶劣雷雨天气对建筑自身所产生的严重影响,我们在生活常识中也能够知道,在雷雨天气,越高的物体,越容易被雷电击中,而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为建筑物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能够使雷电在危及到建筑的时候,成功的将其引入地下。 4在实际应用方面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技术理论的发展上来看,我们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充分的融合,只有在理论成熟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实际的应用与实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电气自动化行业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如今已经形成了一门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类技术知识,如今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从某种现实意义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上的各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比如在生产加工方面,在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都是采用人工加工的方法来完成各项工作的,这样的工作效率远远达不到我们社会需求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产品设备方面的需求量也是在逐年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来完成这项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要求了,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在现实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在实际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在生产成本上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如何进行控制有成为了企业自身十分头痛的问题,但是通过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就能极大的解决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能够是我们的生产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好了铺垫。 5结语 电气自动化这门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他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效率,因此也受到了相关方面充分的重视,想要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效率,就必须下大力气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只有人才队伍建立起来才能让电气自动化在创新与发展当中的到稳步的提升,从本文中也可以知道,受到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很多相关企业还没用意识到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的好处和优势,也就造成很多企业无法全面时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严重的制约了在生产效率上的最大化,通过本文的分析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应用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个行业必将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也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张柯欣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及发展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其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尽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具体意义,但却知道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就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进行论述,总结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属于社会基础工程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加大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投入。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等于为制造业添加了一双会飞翔的翅膀,可以任其翱翔。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升级我国产业的核心部分。在我国,加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概念和现状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概念作为电气信息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存在其特殊性。它利用高科技技术控制强弱电、软硬件以及机械和电子,达到对基础技术的控制[1]。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协调内部、保障平衡、优化组合以及突破关键技术。总的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电气信息领域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快捷。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众所周知,70年代在美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开始起步。紧接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发展至今,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正在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依然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因此我们现在的重心应该是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存在的弊端,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不断前进。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 2.1提供大型系统统一的平台自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起步和发展以来,成本高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严格的技术要求加上复杂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导致了电气设计师不断的设计和研发来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专门的设计人员和维修人员需要大量的工作来维持其运行,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提供大型系统统一的平台以应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运行的成本,又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2.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国家不断的加大对电气工程教育方面的投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缺失现象依旧严峻。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就要改变一下培养人才的模式,无论是单纯的对本科生进行理论教导还是单纯的对专科生进行实践教导,都不能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更不可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要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行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就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 2.3强化安全意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离不开一个字“电”,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力,但是不要忘记电是非常危险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设计的偏离、错误的操作步骤、错误的操作方法都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危险,提高安全意识势在必行[2]。“安全第一”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避免惨剧的发生。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涌现,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必须提升到战略高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必须朝向精简化、可持续化、智能化发展。 3.1精简化所谓的精简化,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简化复杂零件、减少零件数量、统一零件规格,提高产品运行率,达到优质的应用效能。 3.2可持续化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所有行业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节约能源,有效利用,真正做到绿色健康的发展。 3.3智能化智能化,随着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对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自动化讲求的就是智能化,是21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让机器具有人的部分智慧,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不仅仅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工成本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3]。在未来的发展中,着重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智能化将会带来无限发展的可能。 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少的代价带来最大的效益。第二,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解放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逐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和便捷。第四,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可以带动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21世纪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作为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和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改善每一个相关的环节,提升相应的技术更好地推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管理好所有相关的项目,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彭辉 刘连帅 单位: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学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经过1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的水平将严重影响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给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如模拟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等。此类题目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差距较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未能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择,导致毕业设计形式雷同,没有特色。 1.2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指导环节薄弱 指导教师在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许多硕士、博士未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一线教学岗位,缺少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其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1.3 学生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第8学期前3周为毕业实习,接下来是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对于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就业问题,而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同时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求职着想,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毕业设计难度。而对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若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则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进而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另外,有些学生根据多年来无论毕业设计质量高低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卡人”,从而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消极,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4 毕业设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和学院近年来针对毕业设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题目质量把关不严。学院虽然有毕业设计题目审查一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力度不够,未能起到把关的作用。(2)对毕业设计检查效果不佳。据学校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对毕业设计要进行初期、中期检查,相关要求也较为严格,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检查未按规定进行或虽进行了检查,但未做好检查情况的反馈工作,导致检查“走过场”,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3)在毕业设计评审及成绩评定环节把关不严,不论设计质量高低,均可参加答辩,同时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比较宽松,多年来不及格率基本为零,形成了毕业设计无论质量高低均能通过的现象。 2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毕业设计题目质量,在选题方式上,由指导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逐渐改变为到设计院或相关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选择课题[1]。毕业设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切合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某化工厂的废水或废气治理课题、某水泥厂的噪声控制课题、某小区的固体废物治理课题等。同时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加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不允许开题。 2.2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为了避免学生因求职而对毕业设计质量 的不重视,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为此,我校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总体思想是专业课程前移,在第7学期的前8周仅安排少量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利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由于在第7学期和假期已进行了部分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学生在求职比较忙碌的第8学期,也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保证质量。 2.3 加强质量监督,完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实行以指导教师全面负责的指导教师负责制[2]。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院成立毕业设计督导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3]。通过不定期检查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毕业设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定期检查主要分为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的第7周,主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质量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通常安排在答辩前1~2周,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毕业设计质量,若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参加正常答辩。 2.4 严格答辩程序,避免走过场 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督导组为主体的答辩委员会,负责整个答辩过程。答辩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通过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对没有完成毕业设计或完成的毕业设计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其参加答辩。第二个环节是在答辩过程中,除考查学生对本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答辩不及格的学生,不予通过,要求其重修毕业设计,并重新答辩。同时为督促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学院组织低年级的本专业学生参加旁听,以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同时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的真实例子可也促进低年级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良好的风气。 2.5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指导环节 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4]。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须要求教师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5]。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并组织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单位进行培训学习或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和研究经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6]。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完整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选题、强化指导、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等应对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工程毕业论文: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关键问题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本文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和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关键环节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 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 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 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 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 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 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 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 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摘要: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本文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拟题监督、资源统筹、过程管理、格式规范、有序评审等方面进行改革,最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石油工程;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集综合知识运用、科研能力锻炼、创新意识培养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它是衡量石油高校办学质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体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专业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学科竞赛开展如火如荼、各种仿真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却还是延承不变、流于形式,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普遍存在选题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分配有限、时间安排不恰当、导师投入时间少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相对下降、教学效果削弱。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配套过少 毕业设计属于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难以满足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实验仪器、药品完全由教师承担,限制了毕业设计开展范围。部分教师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甚至全为文献调研,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对齐全的管理文件,但部分内容不够具体、细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质量要求和评定标准难以严格实施,使得评审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教学安排不合理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但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学科知识缺失、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条理、系统,往往就难以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 (四)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相对不足的问题。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科研、教学任务,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而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专业方向、试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也力不从心。这两方面也导致毕业设计效果差。 二、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建议 (一)切实执行拟题申报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的选题内容应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结合实际做课题,坚决避免历年题目雷同情况的出现,严格控制教师文献调研项目的数量。 (二)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学生数量 在实验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调配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现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教师多带学生;鼓励优秀毕业论文教师多带学生,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增强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如增强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和石油工程专业之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问题的理解。 2.提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查找文献、了解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习惯。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四)实行过程管理 1.强化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问题,加强指导。建立具体指导、阶段汇报制度,教师应做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了如指掌。 2.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做到高起点、高要求,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画图工具、文献编辑软件、以及论文的页面、段落、字体设置等进行细致说明,使学生在接触毕业论文写作时不至于茫然。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科方向相近的老师之间形成团队,除了群体指导模式外,让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课题内技术汇报和研讨,让他们之间相互指导,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三、结语 影响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果忽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赵众从1李燕2柳建新1 单位: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江大学图书馆 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摘要: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5届学生268篇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在指导教师、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论文的过程管理四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学院从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学生认识这五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逐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就成为评价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为了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从毕业论文入手,总结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个层面的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提升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1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010-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毕业5届学生,共完成毕业论文268篇。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指导教师 指导毕业论文的专职教师的严重不足,全校一共有37位教师参与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隶属生物工程系的教师不到10人,基本没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专职教师每届平均指导8名学生,有个别老师最多一届指导13名学生毕业论文。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校学生700-800人,而专职教师不到30人,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教师即使水平很高,经验丰富,若指导的论文选题太多,学生太多,也会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2]。此外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基本是刚进校的博士,青年教师指导论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节奏,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1.2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 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学专业,因此要求本专业本科生掌握生物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基本技能,成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要求,作为本科培养最重要的一项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程设计类题目必须占到总题目的一半及以上[3]。我院生物工程论文268篇,其中基础研究(动物学、植物学、遗传进化等)145篇占54%,工程类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食品工程等)123篇占46%。其中生物化学工程和发酵工程相关论文各40篇,食品工程22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共21篇。此外有4篇为综述性论文,出现在专业建立的前两年。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全部是实验性研究。从广义的生物工程学来看,选题类型和领域基本达到工程类毕业论文的要求,但没有工程设计类论文,远远有悖于真正意义工科专业要求,从论文的整个选题内容来与生物技术专业并没有区别,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理科专业没有区分度,从而不能突出工科专业的优势。 1.3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 经过初步统计有60篇左右的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论文经过整理部分可以达到发表的要求,但只占总论文数的22%。总体来看毕业论文创新性不够,质量不高,实用价值小“。提取工艺的优化”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题目之一。 1.4论文的过程管理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迎接审核性评估,所以对论文的过程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但是这一措施对提高论文质量并没有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学生和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过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论文的过程中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都在走形式。例如中期检查时我校要求学生找一篇英文文献全文翻译,而且要求手写版本。这项要求的本意是好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并防止网上复制。但在过程管理中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有这一要求,而是快到中期检查时才这一新要求。这就导致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结果翻译几乎都是网上字典翻译。此外学校毕业论文网上录入系统很不科学,多数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导致最后在录入论文材料时浪费大量的时间。 2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的实践探索 为了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二级学院从2014年开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2.1引进人才,不断增加专职教师人数 师生比例不协调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专职教师每年指导3-5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是比较合适的。目前我院每年引进2名博士作为专职教师,而且偏向工科,同时与滩涂重点实验室联合,至2016年,每个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6个学生。这样在毕业论文期间,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减少,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论文选题以及指导学生,这样无形中就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2加强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设计能力。 学院聘请有工科背景的江南大学教师给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上《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等课程,同时安排本院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另外学院聘请盐城工学院专职教师给本院教师培训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已经增加了毕业设计,这也是我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 2.3增加校企合作单位,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做毕业论文 通过学校教务处和学院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单位逐年增加。学生可以实习并做毕业论文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实习掌握专业技能,并找到合适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企业也比较认同这一方式,这样学生在企业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能真正的为企业做一些工作,从而实现双赢。而且在企业里做毕业论文这种形式也增加了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4逐步完善毕业论文相关管理制度 生物工程专业从2014年起,每年7-8月对上届毕业论文进行全面调研,针对毕业论文实施和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改并制订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生物工程专业尝试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布置论文选题,学生也可以在大三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灵活的进行毕业论文。一方面避免实验室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实习和考研,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时间。 2.5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对大二、三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的宣传,并选取部分同学提前参与某些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科技论文写作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在做好学院和指导教师工作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学生自己,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我院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的锻炼,一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受到录取学校的好评;通过实习加毕业论文的方式,用人单位增加了对我院学生的了解,大大提高就业率。但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提升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 作者:范忠军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桥梁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针对以往传统毕业设计中的不足,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自身情况及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结合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的选题、指导、过程监督与管理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等各环节,以提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桥梁工程;校企合作 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土建专业高校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共同在高校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而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借助该阶段的学习,可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地、全面地应用于毕业设计中去。因此,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历来被认为是高等建筑院校完成工程师训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湖南城市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提倡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面向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等生产一线,培养“基础功底深、专业平台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目前,正在探索以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及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以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解决当前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理念,寻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校毕业设计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为12-16周,且均在校内进行,所选课题多为虚拟的工程背景,普遍脱离生产实际,实用价值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也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同时,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相互冲突,均增大了毕业设计开展难度、制约着培养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不到综合训练效果。 1.选题不当、学生缺乏兴趣 毕业设计选题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后续设计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也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及工程价值。虽然越来越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基础情况,提出自主选题,但即便如此,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其可选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譬如桥梁工程方向的毕业选题,一类为桥型方案设计,一类为某桥型的施工图设计,由于指导老师工程资源有限,不管哪类设计,其设计的工程背景往往是虚拟的,而侧重的是桥梁结构的理论计算。导致了闭门造车,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有些指导教师虽具有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往往会根据本人科研项目的需要,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未能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综合考虑。 2.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及专业素养不高 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社会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导致师生比严重下滑,加之指导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理论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指导老师常常顾此失彼。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土木院毕业生达800人左右,而能承担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仅有52人,也就相当于平均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5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调研兄弟院校,发现情况也是如此,由于老师人数的不足及精力有限,指导学生只能是“放羊”。当前高校为不断提高师生比、壮大师资队伍,增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了一批学历高,研究基础好的硕、博士研究生加入队伍中,但该部分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和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造成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落伍。以学校老师指导的单师型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均由指导教师全程负责,指导教师由于精力不足或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均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不良后果。 3.设计过程监管难度大 有效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最基本保证,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尽管各高等院校都有自己关于毕业设计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还是难度不小,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立题、审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评阅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淡漠,教师指导也只流于形式。除此,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及考研冲突加大了毕业设计管理难度,使得毕业设计时间得不到保证。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大,高校为提升学校就业率往往从多方面给以学生支持,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而这一举措又刚好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相违背,使得高校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学生也是面临升学、就业及毕业设计的多重压力。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实现 高校要走出目前毕业设计的困境,就要对传统固定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近年来,校企合作这种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模式有超强的生命力,校企合作模式从国外走进国内,从高职院校走进本科院校,从某环节校企合作到全方位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应用于高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也证明,这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1.校企合作选题 土建类专业高校教师单独选题时,选题过于重视理论计算分析及专业软件的应用,概念设计淡化,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离。所选课题的深度及广度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兴趣低下,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毕业设计的岗前锻炼意义不大。针对这种与企业客观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状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并且管理较为科学规范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以确保企业专业技术方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吻合,设计内容是解决企业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选题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难度过高或内容过多的题目。 2.校企合作打造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定期组织青年指导教师参与到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企业实践锻炼,解决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难题。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特别是参与到工程设计一线,可以不断收集成功的工程设计案例,将其运用于毕业设计选题中,体现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结构设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同步性。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的教师队伍,教师在理论层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解更加深入,通过完成企业的设计项目或科研项目,对设计院的设计理念、设计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高校教师工程经验欠缺,但有着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等优点,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或新型课题,这时老师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研究,既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科技成果。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下,毕业设计不再必须呆在校内,面对假定的课题进行设计,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企业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以实际课题或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比如在设计院所企业直接参与某工程结构的设计项目,在施工单位企业参与项目预算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如此学生有机会超前介入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能够深刻了解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程序,并能初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本行业领域前沿和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除此,在企业完成课题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磨合、适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避免了一直呆在学校做设计而错过了就业的机会,其在企业的学习工作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展现将会是学生获得一份工作的砝码。而对企业来讲,一方面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希望所签约的学生立马来到企业工作,甚至有企业不允许准员工(毕业生)留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一方面企业想通过在企业毕业设计的过程,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情况,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优胜劣汰,决定毕业生的去留。 三、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践成效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现选题实用化,“真题实做”,并聘请现场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近两年的校企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积极引进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向,向学院及指导老师提出申请校外企业毕业设计,并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指导老师协商确定课题,满足其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如2014年,我校桥梁工程方向毕业生125人,其中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为25人,对该25人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及设计成果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校企合作模式指导的设计课题均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有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将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实习的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真实的毕业设计,从而保证了高质高效的完成毕业设计,并体现了设计成果的可利用性。参与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普遍反映校企合作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工程方面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略,是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拓展,是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重要补充,使得毕业设计不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真刀实干”。该模式有利于弥补学校教师的不足,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尽管如此,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在高校不断推广与应用,但存在问题还很多,过程管理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黄国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角色扮演网络工程毕业实践改革 摘要:通过对目前国内高校IT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借鉴国外顶点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虚拟企业的形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毕业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缩短大学生和职业人之间的距离,以网络工程模块为例给出了实施参考案例。 关键词:毕业实践;校企合作;虚拟企业;角色扮演 目前本科专业的教育多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是“知识本位型”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度不高,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偏差。 一、高校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 以目前国内高校的IT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中偏重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的传授,而轻视非技术因素,忽视了工程商务与工程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完整性存在欠缺。同时,现有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以下困境: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掌握足够的本领以进入社会、企业去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他们的老师虽然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却有相当部分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身就很欠缺。现代大学教学应贯穿着重视科技知识及其发展、创新与应用的知识本位价值,追求个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本位价值,以及以社会生产、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本位价值。[1]毕业实践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是走向社会前的综合性培养环节。但以毕业实习环节为例,市场化经济下学校很难统一组织学生成建制地到企业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也很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习岗位的学生也很难得到企业工程师的全面指导,资源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大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知识本位向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转变,其中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有真实的工程案例与工作情景,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真实工程项目和技术问题引入到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教学是解决高校毕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式,通过虚拟企业形式的毕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基于角色扮演方式的综合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缩短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2] 二、毕业实践的教学形式 (一)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将传统的毕业实习改造为校内集中实践与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3]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校外企业实个部分。校内阶段可以设置在大四第1学期,把企业化运作模式引入到校园,开展为期1-2个月的“虚拟企业”校内集中实践,将学生分团队成立虚拟公司,从项目招标要求出发,进行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投标、组织实施、验收交付等环节,完成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体验。校外阶段可以将经过前期强化训练后的学生,成批地、有组织或自主地进入行业认知与职业定位阶段,到校外实践基地和行业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 (二)虚拟企业形式的毕业实践 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运用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开展社会变革的能力,主要由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操作能力、工程商务能力、工程沟通能力等构成。行业和企业需要有较好工程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在短时间内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高校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的顶点课程(CapstoneCourse)教学模式,为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一个集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程操作、工程商务和工程沟通能力多方面融合培养的综合性工程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一是支持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二是可以作为本科学习的有效评价工具;三是帮助学生从学校向职场过渡。在这方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已连续4年开展基于虚拟企业的校内毕业实践,跨专业开设了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DSP芯片应用开发、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PLC电气控制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软件技术应用开发等模块。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有目的地融入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有效解决了毕业实习走过场、毕业实践环节效能缺失等问题,同时引入职业拓展训练、职业性向测试,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进行融合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三、基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要求与社会职场工作要求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校内虚拟企业模式的毕业实践环节要帮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4]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5]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参与者扮演一个特定的岗位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又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训练,可以在一定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改进提高。 (二)基于角色扮演网络工程毕业实践教学 以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模块的毕业实践教学为例,根据网络工程项目的基本规范[7],为参加该模块实践的学生设计了项目的基本实施流程[8]。将参加该模块实践的学生按5-6人为单位进行分组,要求各组组建虚拟形式的企业,并由项目经理根据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意愿及网络工程项目的实际分工进行岗位分配的。该项目中总计需要工程师10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人员的选定和角色的组合,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各个岗位的角色也可以进行轮换,但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岗位责任和考核要求是明确的。如:项目的第一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参加的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架构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售前工程师等岗位人员,进行项目启动会议,根据项目的背景进行项目分析、业务需求分析等工程。由项目经理进行人员的分工、实训的进度计划的制订等。中间还可以组织模拟的项目投标和方案答辩训练等活动。项目的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参加的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服务器工程师、无线工程师等岗位人员,根据网络设计方案来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由项目经理对人员进行岗位任务重新分工、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的第三阶段为项目测试阶段,需要全体项目组人员参加。其主要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测试工程师等。通过对网络各个功能区块的测试,首先需要网络测试工程师提交测试报告,信息安全分析工程师提交信息安全测试报告,项目经理组织其他项目组成员撰写并提交试运行报告、终验报告,最后由项目经理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以团队方式组织项目实施,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给予考核,过程考核也以发放虚拟奖金方式进行,强调真实工作场景实施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工作激情和兴趣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强烈。 四、结论 经过几年的探索,虚拟企业形式的校内综合实践模式和基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持续受到学生和行业的认可,多角度的岗位角色轮换,紧贴行业需求开展技术的综合实践训练,培养了成员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学生角色扮演的任务是解决问题,思考分析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学会自我规划与管理,成为会学习、会工作的人。在这种毕业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面对并解决真实的技术、商务或管理问题,提升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项目联系起来,也培养了兴趣和主动性;在问题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还可在问题情境中互换角色,锻炼换位思考。 工程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工程毕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普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经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设计、制造工艺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我们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实习基地等实际条件出发,认真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并不断进行改革实践,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1毕业设计教学过程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按照学院培养方案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设计历时20周,大四上学期4周,下学期16周。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方向是生物发酵,毕业设计工作也主要围绕生物发酵展开。在学生大四上学期的后四周,教师开始下达毕业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即进行文献综述,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翻译,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进入大四下学期,学生们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厂实习、工艺计算、工艺论证与设计等环节,最终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参加毕业答辩,综合训练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在的毕业设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历年的毕业设计,都曾经只是围绕酒精发酵展开,生产工艺没有大的改动,实习工厂多年未变。学生之间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产量、生产方法、以及不同的工艺段设计。彼此之间差别不大,就造成了同学之间,上下届之间的相互抄袭。其次,是大四学生的时间分配问题。大四的学生基本处于两种状态,忙于考研和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在学生的心里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看似20周的时间,但学生实际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却很少。考研的同学基本在大四上学期是不进入毕业环节的,等到大四下学期开学,又开始准备复试或联系调配等;忙于找工作的同学,自大四上学期的年底开始,准备资料,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等,签订三方协议后,又经常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去实习数月,这样,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难于保证。再者,毕业设计监管失效。毕业设计的进行,多数是在教师分配任务以后,学生独立完成的。这就使得某些学生并不是独立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而是照搬照抄其他同学的内容,老师检查时,常出现两份、有时甚至几份雷同的现象。最后,是毕业答辩环节。毕业答辩环节问题的设置比较单一,常常停留在检查学生上交材料是否正确上,而没有深入挖掘学生是否自己独立完成,是否对毕业设计关键内容有所掌握。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这几点,我们认为是最主要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达到毕业设计教学应有的目的。 3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面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期待毕业设计教学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首先,针对毕业设计选题比较单一的问题,各位指导教师不辞辛苦,多方开拓渠道,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提出新的设计课题,在原有酒精发酵的基础上,提出谷氨酸发酵、链霉素发酵、干扰素发酵、啤酒发酵等新课题,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日趋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每一个大课题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真正做到一人一题。这样,大大避免了由选题单一带来的同学之间雷同,上下届之间雷同的问题。其次,对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措施。对考研的同学,在大四上学期的四周给予充分的理解,允许暂时不参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相应时间调整到寒假期间。在选定指导教师的时候就达成此协议。参加考研的学生多数都是平时成绩较好,有一定学习欲望的孩子,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按照约定在大四下学期开学前完成任务。开学之后,四月份是考研复试和面试的时间,根据考研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作相应的毕业设计时间表,他们基本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对找工作的同学,敦促他们在不参加招聘会的时间里,必须按时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安排工作汇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外出实习的同学,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请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毕业设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另立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与本学科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毕业设计问题。毕业设计学生的监管一直存在问题,教师不可能全程陪同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所以我们设定了指导教师每周的检查,以及学院的定期检查制度。期初设定期初教学检查、开题报告等;期中设定学生自查与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设定指导教师评阅、其他教师互评等环节,通过层层把关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才能获得参加毕业答辩的资格。毕业答辩环节,问题设置多样化,全方位考察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深入理解自己所进行的设计、对自己的设计材料是否真正融会贯通等。 4结语 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全面改革,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真正得到了训练。当然,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加以完善。 作者:葛雅琨 张元新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大学工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工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工程意识差、创新意识单薄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下降。如何改进和加强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就业活动干扰教学工作 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数就业于施工单位,少数学生选择了考研。对于就业于施工单位的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以后不搞设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而对于考研达到研究生复试线的学生,要忙复试、调档调剂等,根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因此,以上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肯定是很难保证的。 (二)毕业设计选题单调,设计手段落后,脱离实际情况 目前,我校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当一部分为“假题假做”的形式。由于受到毕业设计内容、设计深度等因素的限制,使毕业设计课题与实际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工程意识,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距离,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指导片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资源紧张,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知识和工程经验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经验,会出现指导不全面、过程控制片面、质量评价不客观等现象,很难起到培养解决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评价体系不合理,过程控制流于形式 以往的考核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设计成果和答辩表现情况,评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难以控制个别学生的抄袭现象,更会打击勤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重视毕业实习,使学生建立桥梁工程的完整概念 当前的大学教育仍然偏重理论教学,课堂上采用的文字教材和PPT课件多数为静态资料,动画视频或桥梁施工录像很少,学生难以形成桥梁工程完整的三维概念,而毕业实习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针对性要强,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和毕业设计内容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工地进行实习。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桥梁工程的构造特点、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与毕业后工作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精心选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必须从毕业设计选题的多样化、真实化等方面加强毕业设计选题库的建设。目前,我校桥梁专业毕业生面临去施工单位、检测单位、设计院以及研究生深造等多种选择。对于去施工单位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一些与施工技术相关的题目,如模板设计、支架设计、围堰设计、挂篮设计等;对于本科毕业以后读研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对本学科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如程序开发、模型试验等方面的等学术型研究课题。由于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联系紧密,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三)顺应时代潮流,变更设计手段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桥梁结构设计已从简单的手工计算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学生不但要掌握桥梁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使用商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桥梁的结构计算,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研究采用VC或VB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有利于加深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四)强化指导,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要采用多种指导形式:对毕业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发动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另外,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建立有效的师生联系机制,如建立QQ群。一方面可以在QQ群里上传一些电子版的规范和书籍供学生学习参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从科研、设计、施工单位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行“双师制”指导,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过程监控,构建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 建立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三级过程监控体系,将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和改进为主。检查考核分三阶段进行:1)开题报告。主要检查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资料的收集情况以及为完成课题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2)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设计工作进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检查不合格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是否理解所做的设计内容。此外,还应严格执行日常的考勤制度以及阶段性的设计成果考核制度等。 四、结语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中心,从毕业实习、设计选题、指导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文清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 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统产业设备发行、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开发和民用产品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是直流输电(HVDC)。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已有不少文献介绍和总结了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以下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一)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1 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 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便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3 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开发。 (二)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1 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干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电力系统论文:分析电力系统不同调度模式的技术及经济特性 0 引言 电力系统有功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电机组出力计划,以满足呈一定概率规律且周期性变化的负荷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调度机构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机组的差异性,根据机组的发电成本、发电煤耗和环境污染等特点,在机组的最小、最大技术出力范围内按一定调度目标制定发电计划,而且需要考虑电力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等安全、可靠性准则,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是按等耗量微增率原则分配各机组负荷,即按相等的耗量微增率在发电设备或发电厂之间分配负荷,使系统的总耗量最小。在传统经济调度模式中,机组的煤耗量曲线和它的微增率曲线是调度的基础资料,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经济调度效益。而发输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度机构获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因此,传统经济调度模式适用于发输配一体化的电力体制。传统经济调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物理意义清晰 假定两台机组在微增率不等的状态下运行,且dF■/dP■ dF■/dP■,可以在两台机组的总输出功率不变的条件下调整负荷分配,让1号机组减少输出ΔP,2号机组增加输出ΔP。于是1号机组将减少燃料消耗(dF■/dP■)×ΔP,2号机组将增加燃料消(dF■/dP■)×ΔP,而总的燃料消耗将可节约: ΔF=(dF■/dP■)×ΔP-(dF■/dP■)×ΔP 0 这样的负荷调整可以一直进行到两台机组的微增率相等为止,不难理解,等耗量微增率准则也适用于多台机组间的负荷经济分配。 1.2 可以考虑网损的影响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可以通过计算网损微增率,构成煤耗与网损的协调方程式,对机组的耗量特性曲线进行修正,考虑网损对经济调度的影响。 1.3 对部分不等式约束条件较难处理 传统经济调度可以考虑功率平衡等式约束,同时,对于自变量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如发电厂有功功率上、下限,水电厂流量上、下限和水库水位上、下限等,可以通过检验方便处理;但是以函数形式出现的不等式约束条件,例如,线路潮流限制和母线电压上、下限等,传统经济调度较难处理。 2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可以确保投建机组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保证投建机组的固定成本回收,对于促进我国电源投资建设、尽快补足电力供需缺口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由于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仅与机组容量有关,不考虑机组经济性、环保性等因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火电建设小型化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小型火电机组可以保证充足的负荷率,确保成本回收。因此,一些地区建设了一批小火电、小油电,以补足电力供需缺口。这些机组煤耗高、污染严重,影响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在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分配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与火电相同,因此电源建设投资更倾向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火电机组。 2.3 输电设备建设落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对电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倾向于电源建设,对输电设施建设没有引导和激励措施,造成这一时期我国输电设备较为落后。 2.4 电厂建设不经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保证了机组的成本回收,此外,为鼓励投资兴建电厂,国家还规定了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因此电厂建设工程缺乏约束,建设缺乏经济性。 3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改革,必然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运行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引导电源投资建设方向,改善电源结构 目前,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较小,截止2005年,火电占总装机容量比例约为75.67%,电源结构不合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优先调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对我国投资建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引导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电源结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 3.2 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最优 节能发电调度能够获得在等输出电量情况下发电侧节能降耗和有害气体减排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电厂燃煤的来源不同、煤炭运输成本不同、煤价有差异等因素,煤耗量并不能代表发电机组的边际生产成本。因此,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传统经济调度按边际成本制定发电计划的原则,偏离了电力系统经济性的理论基础,是一种节能但不一定经济的调度模式。 同时,由于在当前“厂网分离”的体制下,很难获得真实的发电机组供电标煤煤耗率,并且供电煤耗率本身是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函数,这将使得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3.3 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大容量、低能耗机组接近满发,可能对电网的传输能力、安全裕度要求更高;另外大容量机组满发后,系统备用由多个小机组承担,可能造成系统事故备用容量不足,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4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对电力工业放松管制,以各种方式将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分离,形成多方利益实体的竞争化模式。电力市场化竞争机制的特点是放松管制之后,多方利益实体追求各自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电力市场模式下电力系统更加经济有效 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打破电力工业的垄断经营,提高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发电竞争的结果使得电力系统整体供电成本下降,电价有所降低。 4.2 电力市场模式兼顾电力系统的节能环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巨大,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欧盟国家己经对燃烧化石燃料而释放的二氧化碳征收高额的碳税,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发电成本中,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成本已经占发电成本的一定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的市场竞争发电调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兼顾节能和环保的经济调度模式。 4.3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复杂性增加 电力市场模式下需要考虑中长期交易、期货交易、实时交易等不同电量约束,调度的复杂性增加。市场模式下强调竞争,为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电网在临界安全附近运行,淡化电力系统运行中复杂物理规律与市场竞争的关联,威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能背离预期的经济效果。 4.4 市场化竞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 电力市场模式下,一些公司可能利用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或与其他公司形成联盟后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来操纵市场价格,这些公司的收益往往超过竞争所能取得的收益,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为防止市场中公司之间的勾结行为,市场管理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5 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交易模式下,由于电力交易的多样性,调度机构不仅应当考虑时段之间的爬坡速率限制,而且应当考虑各种双边合同、电量合同以及期货合同等在各个调度时段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电网潮流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得安全经济调度的重 要作用也日益明显。 电力系统论文: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和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涉及最为广泛的工科类学科,这其中包含了计算机的软硬件处理技术、电力电子科学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气工程制造等多个技术范围。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依托电能发展的控制行业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农业、家用、办公、工厂制造等众多领域的高度运用,在高需求下,传统电力带动的技术在当今多线路的电力系统中已经愈发供应不足。实行高度自动化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人的劳动量,并且节约了生产所花费的时间,更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对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各种行业各种技术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依托促进作用,我国在近几年所呈现的大国崛起现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讨论的焦点,尤其是信息化相关方面普及发展技术更是可见一斑。而电力行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信息安全的保障性系统,更在不断提升自身设施、技术以及专业技能。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能源匮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避无可避的重大问题。虽然电力能源并非讨论中心的一级能源,但是其与有限资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电力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火电和水电两种形式,然而煤炭资源这一非再生资源的逐年短缺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水资源方面,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在逐步治理过程中,治理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电网覆盖面积在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虽然实现通电,但电能供应极度不稳定。再加上通常情况下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普及能力不足,所使用的电器以及输送电力所需的电缆设备老化情况较为严重,这就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和断电现象的出现。如果出现断电时,相关专业人员未能及时到场进行处理,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进而造成社会秩序出现紊乱,扰乱社会治安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更严重的会造成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的内容 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了PL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其核心即为计算机技术,这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它为电力系统实现电气自动化提供前提条件,并且在输配电和供变电方面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计算机技术中运用了电网的调动,从而实现了国家电网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且还负责对不同的省、地区直辖市范围和省、市、县不同级别电网实施自主调配工作,对其信息进行储存和整合。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实施还实现了我国整体电位设备整合,加强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以及调动工作。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采用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开展实时的仿真工作。电力系统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仿真技术的实施驱动,导致电力系统在更大的工程上都可以实现暂时以及稳定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进行同步的实验,并且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强大且精确的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更多新型的电力装置进行测试,最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混合型的实时、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也推动电力系统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 PLC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顺利实现了对于电网数据的分析、采集、整合、传递以及调换等工作,对整个电网实施控制,并且提高了在电力相关的生产活动中的协调性。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使得电力控制内接线得以精简,并且使得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降低了系统的能源损耗,节约了电力生产的人力和物力。PLC技术所具有的种种优势使得其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挥。PLC技术所采用的辅助性继电器,内部逻辑关联替换了之前的机械继电器导线相连。这样继电器其中节点转换时间就能够到达忽略不计的程度,这使得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显着提升。除此之外,PLC系统其抗干扰性非常强,这能够满足现代工业生产中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系统的操作流程将会更加简单易操作,逐步实现了电力系统操作的方便快捷的目标,并降低电力员工的工作难度,提升作业准确率,这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力系统中,用电以及输电、发电和变电、配电等很多重要的环节,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强大的支撑,这样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将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逐渐往更好的方向推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许多环节以及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应用,这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改变了传统电力制造传输过程中的不足和弊端,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充分迎合了我国电力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求,电气自动化的驱动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能够完成实时仿真工作任务要求,实现了稳定状态与暂时状态同步稳定的存在。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驱动技术也使得员工的实践操作和运行准确率大幅度升高,并且促进混合型实时仿真实验室建设的完成。以太网等技术已经逐步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也增强了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实用性。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智能服务化中的实际应用,使得智能化服务效率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该项技术在实现系统智能化服务的基础上还能够对障碍提供精准的自动分析,摆脱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人工分析的情况,大大提升工作准确度。在配电网工作中充分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配电网数字信息配电一体化技术,降低电能的损耗,并且充分发挥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将会朝着更高的国际标准逐步迈进,在功能上能够实现“控制、测量、保护”这三大目标。IED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和推广也将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充分共享,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电网一体化的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也将更加深入发展。电气自动化在保证系统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电网数据的准确采集和监控。PLC技术的操作流程也将向着直观精简易操作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员工操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因此,逐步加强PL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 统中的实际应用,将使控制设备的效率以及工作成果达到质的飞跃,并且传感器和执行器也应得到充分的推广。以太网、多媒体客户服务器的充分发展,也将使得这些技术更深入地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中,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高性能,加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是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开展监控,对于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具有以下优势:对系统的独立性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及对事故可以及时地进行分析、处理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将设备的重复配置现象减少,使得技术更加合理,对于设备的维护工作量也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会逐渐转换成为保护、控制以及测量等很多方面的综合技术。保护、控制以及测量三者综合一体化的应用技术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只有不断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计算机辅助使其一体化地完成,才可以真正地将电力系统从整体上实现自动化,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国的智能化电网系统改革更快地发展。此外,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正在朝着并行处理分布式的方向快速发展,计算机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运用,大力推进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目标,使得电力系统智能化服务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新技术、新思想积极大胆地应用到电力系统生产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发挥新世纪信息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对于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步完善我国电力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以及电力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电力系统信息化中的应用 导语 在电力系统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一方面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上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存在的易受病毒侵害等问题,也在无形中加大了电力系统运营的安全风险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电力系统运营稳定的影响 在开放的电力市场机制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引入可以有效的将电力用户与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联系,密切了双方之间的服务关系,因此一旦电力系统受到相关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侵害,将会对消费者和电力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这一情况下,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医刻不容缓。电力企业中为了防止黑客以及病毒的侵害,通常采用认证技术以及加密等措施进行保护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但是很多的非法份子以及黑客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长度、速率、流量以及加密数据的类型等等对电力系统中较大设备的影响或者破坏,或者非法份子以及黑客等还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流量的分析和密码的分析结合起来对传送的数据进行解码,这样就会对电力系统中直接操纵的设备以及数据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可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工作环境的安全漏洞 目前在很多电力企业中电力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用户环境自身就存在很多的安全漏洞,如对特定网络协议实现的错误,自身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等一些漏洞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对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2网络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Internet)中采用的TCP IIP协议主要是面向信息资源共享的,所以会造成部分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种漏洞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根源。比如常见有FTP、Telnet、SMTP等协议中。并且在电力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信息主要是采用明文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输的,这些网络协议虽然是依赖的TCP协议本身但是也不能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信号的安全性。 2.3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形式,任何一个接触计算机网络的人员都可能会有遭到病危害的先向我。计算机病毒分为“蠕虫”和“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诚讯,是一段可以进行执行代码的程序。计算机病毒如同生物病毒,具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并且蔓延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但是也是非常难以清除的,并且病毒还能够将自身附带的各种病毒类型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通过文件的复制进行传递。计算机病毒不仅具有复制能力,而且也具有其他的一些共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的载体。 3、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3.1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所以在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全体员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和信息安全知识水平,提高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窃密泄密的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电力企业中严谨将涉密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公共信息网相连接,严谨在互联网以及非涉密的计算机网络中处理单位机密以及国家机密的,不断落实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且还应该开发合作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并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并且还应该做好文档的存档、登记以及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电力系统中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走出一条含有高科技的道路,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中央保密委员会也多次发出相关文件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切实防外部侵害和网络化带来的国家以及单位机密泄露。 3.2防火墙的拦截 防火墙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主要是用来进行阻止网络中的黑客的入侵的一道屏障,防火墙也被称为是控制逾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电力系统中在杀毒软件的基础上配置防火墙软件系统是比较安全的措施,并且在电力系统中为了预防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以及系统的备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对备份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其有效性。 3.3防病毒 (1)在电力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应统一部署病毒防护的措施,严谨电力系统中的安全区Ⅰ和Ⅱ与管理信息系统共同使用一个防病毒的管理服务器;(2)在电力系统中对于所有系统中的服务器以及工作站都应该布置有恰当的防病毒产品的客户端;(3)在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布置单独的电子邮件系统时,必须在电子邮件的服务器前段部署杀毒软件以及病毒网关,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带有病毒的邮件在办公网路中传播蔓延;(4)电力系统与Internet的网络接口处也应该部署防病毒的网关,从而可以防止蠕虫以及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5)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还应该加强病毒的管理,从而可以保证病毒特征码的全面及时的更新,并且应该及时进行查杀病毒的特征以及类型并掌握病毒对电力系统威胁的情况,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4、电力专用物理隔离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对于网闸可以采用隔离岛以及双处理器的设计技术,并且在电力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应该采用单向传输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传输的单向性具有可靠地保证。为了保证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性专门设计了单向电力系统的物理隔离装置,这种隔离装置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或者集散控制系统中的DCS系统中,安全区Ⅱ(非控制生产区)和管理信息系统的MIS网或者安全区Ⅲ、Ⅳ(生产管理区)等网络物理隔离,并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Ⅱ向安全区Ⅲ、Ⅳ进行实时有效的传输数据。并且电力 专用物理隔离措施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毒以及黑客以及外来网络的入侵。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5、主机防护 电力系统中的主机防护系统能够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各种计算机已知病毒或者未知病毒、各种恶意程序以及木马的入侵。并且在进行连接互联网时,不用担心由于中病毒而导致系统的瘫痪现象,并且可以不用重启系统,只需要进行点击按钮,则系统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机的防护对增加服务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总结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在逐渐变化,这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细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主要是防护病毒、黑客以及非法分子等通过各种形式对系统的攻击和破坏,因此加强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是保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电力系统论文:对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分析 一、电力应急通信中VSAT卫星通信的应用范围 (1)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在双向数据传输过程中,电力系统应急VSAT卫星通信具备中低速率、续传输、呈星型拓扑结构(可实时指令控制远端变电站)且指令传送及返回时延 二、电力应急通信中VSAT卫星通信组网方案 (1)县调范围VSAT网络方案。因此对于通信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低,可以采取租用商业卫星通信网络。在组网时采取共享主站方案,均以调度部门、变电所、远端小站的方式接入系统,主要运用“双跳”连接。(2)地调范围VSAT网络方案。此组建方案主要是应用于数量较多(几十个小站之间)站点的通信,其通信业务主演涵盖:中低速率数据通道、话音传输、图像传输通道以及太网接口等等。由于此类通信网络结构需要具备较高传输实时性且信息种类较多,因此需要组建专用的VSAT系统,调度部门、变电所、远端小站主要采取“单跳”连接方式,建立起以调度部门为中心,电力系统内的厂、所为远端小站的VSAT网络通信系统。(3)省级系统VSAT网络方案。省级系统内厂站VSAT网络主要是指组建一个系统调度中站覆盖全省所有变电所、远端小站的VSAT通信网络。该通信网络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各个地调至省调通局之间以及各个地调至所有覆盖范围内的厂、所之间的通信传输均为“单跳”连接方式,在整个通信网络管理系统中需要设置一个中心站,主要负责监视、控制系统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2]。 三、电网VSAT卫星应急通信建设实例 在国网公司VSAT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当中,组网方案主要采用的是以省公司统一VSAT网络平台方案(即:采用分层、分区域架构形式)。省信通公司范围内,在省调控中心建设中心站/主站,各个厂站建设子站系统(主要设备为便携小站和车载站),通过中心站/主站与每个子站直接通信,构成星状卫星通信网。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主站系统是利用卫星运营主站,卫星带宽资源是利用租用的亚太5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资源。中心主站至220kV变电站卫星通信电路开通,使通道具备了应急条件下为电网提供可靠通信通道的条件。这使整个电网的电力通信系统在运行时更加稳定和可靠,保障电网安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电力系统论文:分析广域测量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广域测量技术是近年来电力系统前沿技术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论述了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System,WAMS)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全网动态过程记录和暂态稳定预测 及控制、电压和频率稳定监视及控制、低频振荡分析及抑制、全局反馈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对其应用前景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WAMS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广域测量系统(WAMS);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动态监测 随着电力系统总容量的不断增加、网络结构的不断扩大、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增多以及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可靠的电力系统运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系统,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进行动态分析与控制的困难。 1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互联网稳定控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互联系统的低频振荡问题及紧急控制等问题。如我国华中系统的低频振荡衰减时间较长,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华中系统的较长的动态过程势必会通过联络线影响到华东系统。传统的基于事件的就地控制不能够充分观察系统的动态过程,因而不能够较好观察系统的各种状态,比如某些系统目前无法较快地抑制低频振荡问题。基于响应的广域稳定控制增强了互联网稳定控制的可靠性和灵敏性。 目前的稳定控制系统,比如电气制动、发电机快速励磁、发电机组切除、自适应负荷减载及新兴的灵活交流输电等,发展到广域控制都应该是基于广域电力系统的信息:原来使用就地信息不能够满足控制对电力系统充分观察的要求。广域测量系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观察性,通过各种分析手段,进行系统动态过程的分析,如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实时计算出系统的振荡模式、系统状态量的变化趋势等:从而提供给广域控制充分的动态信息。 1.1 暂态稳定预测及控制 当今投入实际工业应用的稳定控制系统可分为两种模式,即“离线计算、实时匹配”和“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但分析表明,大停电往往由“不可预见”的连锁故障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以上两种稳定控制系统很可能无法响应。理论上最为完美的稳定控制系统模式是“超实时计算、实时匹配”。这种模式假设在故障发生后进行快速的暂态分析以确定系统是否会失稳,若判断系统失稳则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这种稳定控制系统的整个分析计算、命令传输、执行过程的时间极短,理论上可以对任何导致系统暂态失稳的故障给出相应的稳定控制措施,达到对各种系统运行工况、各种故障类型的完全自适应。 WAMS 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上述自适应实时控制系统: (1)对于 WAMS 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响应,直接应用某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或人工智能方法预测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但由于电力系统在动力学上的复杂性,这种直接外推方法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2)以 WAMS 提供的系统故障后的状态为初始值,在巨型机或 PC 机群上进行电力系统超实时暂态时域仿真,得到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仅就算法而言,这种方法是可靠的,但在连锁故障的情况下,控制中心未必知道该方法需要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再者,该方法要求的时域仿真的超实时度较高,目前对大规模系统而言可能还存在困难。 (3)基于 WAMS 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响应,首先利用某种辨识方法得到一个简化的系统动态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超实时仿真,得到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方法的可靠性比第一种方法好,同时仅基于WAMS 提供的实测信息,不需知道第二种方法必需的故障后系统动态模型的先验知识,应该是目前比较有前途的方法。 除了判断系统稳定性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若干预测结果为系统失稳,那么该如何给出适当的控制量以避免系统失稳,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暂态稳定预测的研究还较薄弱。它涉及电力系统稳定量化分析和稳定量化指标对控制变量的灵敏度分析,即使在离线环境下这也是一个难点,实时环境下要求快速给出适当的控制量将更加困难。有些研究以WAMS 得到的故障后一小段时间内的实测量为输入向量,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直接将这些实测量映射到控制向量(如切机、切负荷量等)空间,这种方法相当于将暂态稳定预测和求解控制量都隐含在神经网络之中。但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样本,如何保证这些样本对各种系统运行工况和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是一个难题。WAMS 得到的实测信息也可用作稳定控制后备的失步解列装置的触发信号,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系统通常被等值成两机系统。 1.2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传统的分散配置的分散控制器实际上是在简化模型下设计的“孤立”控制器,只考虑本机可测信号,不考虑多机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及系统中其它控制器的存在和交互作用影响,其结果是这种控制器只对改善本机控制特性有一定好处,但对系统其它相邻机组的动态行为不可能有确定的改善,相反存在着各控制器间动作无法协调,而使各自的控制特性恶化的可能性。北美系统在进一步加装PSS过程中曾有过由于相互协调而使低频振荡重新出现甚至加剧的实例。 广域测量系统提供了广域系统的同步状态量,为进一步开发相互协调动作的电力系统稳定器打下基础。基于广域测量系统,PSS可以观察动作以后系统各点的响应情况,并根据系统的状态,确定进一步的动作。 2 电压、频率稳定控制 2.1 慢速电压稳定控制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人们可以开发较为慢速的广域控制,比如电压稳定控制。美国BPA公司正在开发"先进电压稳定控制"项目。该项目基于广域测量系统和SCADA系统提供的系统电压、电流相量、有功、无功及频率等综合信息开发以下控制:基于响应的快速控制,该控制措施包括发电机跳闸及无功补偿调节。该控制主要需要提供电压相量、频率、有功及无功的测量;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电压控制,基于广域测量系统提供的电压幅值及功角,无功补偿设备使用模糊逻辑控制来调节电压幅度;变压器自动调压避免变电站之间并联变压器的环流现象,提高电压稳定性;发电厂的电压调度在电压紧急的状态下,有较多无功储备的电厂可以提高电压,从而减少系统的无功损耗,并提高电容器组的无功输出。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无功平衡,从而加强电压的稳定。 2.2 静态电压稳定控制 相对于暂态稳定问题,静态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属于慢动态的范畴,更易于利用 WAMS 信息实现稳定监视和控制。如利用 WAMS 得到的各节点电压相量测量值将系统等值成两节点系统,能快速给出电压稳定裕度;以各节点电压相量测量值作为输入变量,以潮流雅克比矩阵的最小奇异值作为电压稳定指标,用大量样本训练得到一个模糊神经网络作为电压 稳定分类器,输出 变量为很安全、安全、警戒、危险、很危险等 5 种电压安全水平;以 WAMS 提供的节点电压相角差和发电机无功出力为输入变量,应用决策树快速评价系统的电压安全水平。 3动态过程安全分析 3.1 低频振荡分析及抑制 随着大电网的互联,区域间的低频振荡对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WAMS 可望在分析和抑制低频振荡方面发挥作用。直接将系统线性化状态空间方程离散化,利用WAMS 提供的各离散时间点的测量值,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化状态空间方程的系数矩阵,进而计算该矩阵的特征根;基于 WAMS 提供的各离散时间点的测量值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计算系统的机电振荡模式;应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对 WAMS 提供的节点间的电压相角差振荡时间曲线进行分析,提取低频振荡模式。与常规离线分析相比,基于 WAMS 的低频振荡分析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通常仅基于本地信息的阻尼控制器(如 PSS)不能很好地抑制区域间的低频振荡,因为本地信息并不能很好反映区域间的振荡模式,本地信号对于区域间的振荡模式的可观测性不好。WAMS 的出现为抑制区域间的低频振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通过 WAMS 获取区域间的发电机相对转子角和转子角速度信号等全局信息作为阻尼控制器的反馈信号构成闭环控制。将采用 WAMS 信号的区间阻尼控制器附加到发电机励磁控制器中,达到抑制区域间振荡的目的;采用 WAMS 信号作为装设于联络线上的 TCSC 装置的控制输入,基于线性 H∞控制理论设计了 TCSC 区间阻尼控制器采用 WAMS 信号作为控制器输入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WAMS 信号的时滞(Time Delay)问题考虑时滞后闭环系统成为一个时滞系统,若时滞过大可能引起闭环系统的不稳定采用最小二乘预测算法由历史 PMU 测量序列得到控制器当前的反馈输入,没有明确说明时滞的处理方法,但其采用的 H∞控制是一种鲁棒控制方法,对由时滞造成的影响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全局反馈控制 以往乃至目前的电力系统控制研究领域一直强调分散性/就地性,即对电力系统中的某一动态元件仅采用本地量测量构成反馈控制,从便于控制实现的角度追求控制的分散性/就地性毫无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但通常电力系统的动态问题本质上具有全局性(如暂态稳定问题),而分散/就地控制只是通过本地量测量间接地包含一些全局信息,因此在提高全系统稳定性上有一定局限性。随着 WAMS的出现和发展,研究和实现基于 WAMS 信号的全局信息反馈与控制成为可能。 基于 WAMS 提供的全局实时信号,将通过联络线互联的两个区域等值成一个两机系统,然后采用直接线性化技术设计了联络线上的 TCSC 控制器,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 WAMS 信号的全局 TCSC 控制器有效提高了互联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在全局反馈控制的研究中,同样存在远方反馈信号的时滞问题,有必要采用时滞系统控制理论加以分析研究,以探明时滞对全局反馈控制的影响。另外,对于非线性全局控制,如何根据特定的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远方反馈信号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见,建立广域测量系统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必须从工程技术、经济等角度对其开发、应用进行整体规划。未来重点要编制现有技术应用的规范,并提出技术改进的各种方法。根据我国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分析、控制、保护及EMS等系统的未来实际要求,确定与广域测量系统接口、数据管理、分析和交换等各种相关课题。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 通信网络; 网络管理系统; Q3适配器; SNMP; TMN 0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例如SDH、光纤环路、数字程控、ATM等,都纷纷涌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应用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电力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网络交换、ATM设备等。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等。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例如计算机互联网、广域网、视频传送等。电力通信网的结构也已从单一服务于调度中心的简单星形方式发展到今天多中心的网状网络,以保证能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需求服务。 此外,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电力通信网实际上是一个小而全的网络。小是指网络的业务量不大;全是指作为通信网所有环节一样不少,而且电力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由于规模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传统上一直都是不分专业统一管理,每一位通信管理维护人员都必须管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管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 由于电力系统行政划分的各级都设置电力调度,电力通信网又被人为的划分成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网络。一般来说,电力通信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主干网分国家、网局、省局、地区4级;地区网又分为地区、县级网。各个级别的网络根据隶属关系互联,各行政单位所属的网络管理、维护关系独立。而且由于传统的原因,上级网络的设备维护工作多由通信设备所在地区的下级网络的通信管理人员负责。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分离,集中运行,分散维护。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这样一些苛刻的管理要求,唯一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简称网管系统)。 早期的电力通信网管理方式简单,由于通信设备的功能单一、智能化水平不高,自动化管理表现为监控系统,具有监视通信设备运行状态,实时通告设备的告警和运行异常信息,远程实时控制设备的主、备切换等功能。随着电力通信网的发展,作为新一代通信网基础的智能化设备出现后,产生了网元管理系统,它除了对设备故障的监控功能外,还包括对设备性能、配置及安全的管理。时至今日,网元管理系统的应用在通信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已随处可见。随着通信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组网的灵活性越来越大,通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1],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2]。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目前出现了新发展的网管体系和标准,例如对象管理组织OMG的CORBA体系、基于Web的网管体系、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对于电力通信网这种组织结构分散的网络来说,网管系统对各种体系的兼容性很有必要。 1.3采用高水平的商用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管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特别是像TMN这样的系统,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依照标准的建议书从基础开发做起的方法无论从时间、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是世界上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商,投巨资历时多年开发出来的商用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 View、IMB的NetView等[3]。每一种商用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管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商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网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当然,商用化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对于规模小、层次低的通信网,采用一些专用的自行开发的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可能更为实际。 1.4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规定一种或几种统一的标准互联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如采用CMIP的Q3接口、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作为网管之间互联的标准协议接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例如:CORBA技术的应用会对目前的状况产生影响。虽然统一接口有系统花费大的不足,但是统一接口在数据互联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可互操作性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的基础。完善的安全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成功的保障。网管系统还应支持与网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实现数据共享。 1.5综合接入性 网管必须满足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要求,兼容各种制式、各个厂商的产品。 TMN网管系统本身支持的标准接口有限,能够直接接入TMN网管系统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并不多,大量通信设备的接入依靠网管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管系统通过协议适配器这样的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数据接口转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支持的标准接口(例如Q3适配器,SNMP PROX等),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设备种类繁多的电力通信网,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对于网络层次多、设备分布广、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如果全盘依照TMN的方案,势必造成系统十分庞大,整个网管系统变得很不经济。因此,选用一种综合接入能力强、成本低的网管系统直接面向大量的通信设备,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通过标准接口送入TMN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接入网管系统来完成接入的任务对电力通信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案。 对于大量中等以下规模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的功能来管理网络,既可实现通信设备的综合接入,又建立了网络的分层管理,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方案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对于系统已经在建的大量的监控、网元管理系统来说,也可以采用先将其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的方案。 1.6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完善、丰富,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适应网络的变化,总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用户的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应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电力通信网采用行政划分的管理方式,各级用户的管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1.7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管理,即各种功能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独立性,系统不应依赖于某个设备制造厂商;网管系统应能保证所有的厂商都得到同样公平和有效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系统本身的发展,确保不会因网管系统方案选择限制通信系统本身。这一点对于多样化特点十分明显的电力通信网尤为重要。 1.8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管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申告、媒体管理等。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Web是一种影响非常广的、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Web支持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形、图片、视频等,支持数据库的浏览,而且支持的数据种类和数据格式还在不断丰富。利用Web的优势作为网管系统的信息媒介是一种非常明智 的选择。 2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的组成见图1。 图1网管系统组成框图 Fig.1Frame of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3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焦群,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及网管系统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焦群(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南京 210003) 电力系统论文:谈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中用电等重要环节以及输电、发电、配电、变电环节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这样就会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将电网调度自动化分为五级,其中各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不开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电网、大区、省级、地区以及县级调度。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装置在计算机系统的连结下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系统,将整个的结合起来。其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工作站、服务器、变电站终端设备、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场、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计算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不仅要实现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更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预测以及状态估计等功能。因此种种这些,都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测量控制以及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装置。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存储器采用了可编程序以实现在其内部存储进行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该技术是为了在工业环境下使用而设计的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解决了传统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灵活性较差以及耗能高等缺点。 PLC技术的数据处理 PLC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具有排序、查表、数学运算、数据转换、数据传送以及位操作等功能。这些数据可以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别的智能装置,可以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参考值比较,也或将它们打印制表。数据可用于过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控制系统,如无人控制的柔性制造系统。 PLC技术的闭环过程控制 并过程控制是指对压力、温度、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的闭环控制,PLC通过模拟量I/O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PID控制,并且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之间的D/A、A/D转换。可使用专用的PID模块,也可用PID子程序来实现。 PLC技术的开关量控制 火力发电系统内的辅助系统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多为顺序控制和开关量控制两种。用许多行业也应用到PLC进行开关量控制,如机床电气控制、电机控制以及电梯运行控制、汽车装配线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等。PLC技术的输出和输入信号都是通/断的开关信号。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多的控制是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控制的输出、输入点数均可通过扩展实现,从十几个到成千上万个点,不受限制。 PLC技术的顺序控制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型火电企业的辅助系统均已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器升级成PLC控制系统,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损耗和提高效益,已成为各企业的管理最终目标。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电厂对类似企业辅助车间的自动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PLC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模块单独控制某个工艺流程,并且可以与通信总线连接来协调全厂生产工作。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前言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远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全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远动控制技术的深入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将其更好的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运行环节。在下面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对远动控制技术的概念及实现原理进行简单了解,并重点对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远动控制技术 1.1 远动控制 远动控制作为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环节,是以通讯技术为基础,对远程的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能够实现实时测量、远程信号、远程控制和远程调节等多项功能。在电力系统中,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使调度实现对辖区内发电厂及变电站的集中控制管理。远动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远动装置和应用程序组成,能够实现下列三项功能:(1)采集所有的相关设备数据及报文,并向这些设备传达控制指令;(2)预处理传输的报文;(3)通信功能。具体包括通道运行状况的自检、通道的自动切换、选择不同的通信规约等。 1.2 远动控制的实现原理 远动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四遥”,即遥测、遥信、遥控及遥调。远程控制技术作为连接变电站、发电厂与调度之间的桥梁,是相关信息传输的重要通道,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集中监视和集中控制两个模块,其中集中监视即遥测和遥信功能,这一模块的实现的功能是数据采集站、厂将所需的运行参数和状态按照一定的规约上传到调度中心,为控制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最大限度的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集中控制模块是实现遥控和遥调功能,具体是指调度中心将相关操作命令(改变运行状态、修改设备运行参数)发到管辖站、厂。远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保障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及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二、远控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远程控制的实现需要多方面技术作为基础,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通讯传输技术。下面我们对这三方面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探讨。 2.1 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将外部信号采入计算机,并加以处理,最后输出。下图1为数据采集的流程图: 数据采集技术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负责研究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及控制等。在电力系统监控系统中,监控分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集它所连接传感器送来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再收集到计算机予以显示、处理、传输和记录,这一过程即为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的成套设备被称为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对运行现场的相关模拟量(如压、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进行采集、量化为数字量,以便于终端计算机的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这一系统是计算机与运行现场联系的重要桥梁,是获取远动控制相关数据的重要途径。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技术的关键是变送器及A/D转换技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鉴于设计及调试需求,其处理的信号主要是低于5V的电平信号,但是在电力系统中,相关的运行设备其工作电压都比较高,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可靠性,就需要利用变送器对照这些设备的相关运行参数进行转换,即将各种不同等级的电压、电流转换为合理的TTL电平信号。由于变送器采集的信号为模拟信号,为此还需要利用A/D转换技术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进一步对对遥信信息进行编码,对遥测信息进行采集。 2.2 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 信道编码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数码流进行一定的处理,使的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 通信信道是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远控系统能够利用通信信道将运行现场采集到的信息上传至调度中心,由后台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信道的抗干扰能力,首先要做好信号的编码和译码,这一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数据信息进行编写、翻译和传输,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电力自动化系统,在信道编译码过程中,一般是利用线性分组码来提高抗干扰性;同时还有必要结合循环检错法、检错重发法、前后纠错法、反馈重发法对相关的信息的检验,来避免传输过程中差错的发生。 2.3 通讯传输技术的应用 对于远动控制系统而言,通讯传输技术的关键是调制和解调这两方面。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其通信网是依托自身拥有的电力通信网络资源与方式来构建的。目前应用广泛的信号传输形式为电力线载波和光纤通信。对于前者,其载波信号有两种,一是在信号发射端通过编码产生的相关基带信号;二是电力线中的高频谐波信号,利用调制技术将载波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后,以电压、电流形式在电力线中实现通信传输,这一方法必须在信号接收端位置以解调技术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由此可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数据通信主要是利用调制解调器具有的调制解调技术来实现。 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传输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其设备成本也大幅下降。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光纤传输网络已经在不断的建设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纤传输网络将会全面取代传统的载波信号传输技术。 三、结束语 通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远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操作安全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整个系统的集中管理。在上面文章里,我们只是对远控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随着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预见远动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将会更加重要。 电力系统论文:关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 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 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探讨 [论文关键词]二次设备 电气设备 状态检修 在线监测 设备诊断 [论文摘要]电力二次设备同样需要状态检修,这样才能和一次设备保持同步,适应电力系统发展需要。给出了电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解决了电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几个具体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部门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势在必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使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成为可能。目前,我国针对电气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对一次设备实施保护、控制、监测的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被忽视。 一、电力检修体制的演变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中,电力设备检修体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检修策略由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故障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发展到19世纪产业革命的预防性检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预防性检修又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又出现了不同的检修方式:一种是主要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检修内容与周期的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 ance),或称计划检修(SM,Schedule Maintenance);另一种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到1970年,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状态检修(CBM,Con2dition-based Maintenance),也叫预知性检修(PDM,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这种检修方式是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 二、电力状态检修的概念 状态检修可以简单定义为: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它有三层含义: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诊断;检修决策。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设备诊断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综合设备历史信息,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技术来判断设备健康状况。 就电气设备而言,其状态检修内容不仅包括在线监测与诊断还包括设备运行维护、带电检测、预防性试验、故障记录、设备管理、设备检修和设备检修后的验收等诸多工作,最后要综合设备信息、运行信息、电力市场等方面信息作出检修决策。 在电厂、变电站检修决策时要考虑电网运行状态,如用电的峰段与谷段,发电的丰水期与枯水期;设备所在单元系统其它设备的运行状态,按系统为单元检修与只检修单台设备的合理程度;电力市场的需要,进行决策风险分析。 三、电力状态检修的优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正逐步向状态检修体制过渡。状态检修与其他检修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开展状态检修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对设备进行检修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而根据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是为了减少设备的检修停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开展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分析,可以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即做到设备的经济运行。 2.开展状态检修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定期维护和检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费用的浪费;由于定期检修工作量大,往往使检修人员疲于奔命,加上现场条件和人员素质的影响“,越修越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开展状态检修,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集中了优势兵力,使检修工作有一定的针对性,因而是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方法。 3.开展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已经具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备状态监测手段和分析判断方法,开展状态检修已有较充分的技术保证。 4.由于状态检修往往是以设备运行状态下的在线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的检修,所以能够预报故障的发生,使我们可以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防止发生意外的突发事故。 四、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内容 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要监测二次设备工作的正确性,进行寿命估计。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交流测量系统;直流控制及信号系统;逻辑判断系统;通信管理系统;屏蔽接地系统等。 交流测量系统包括:TA、TV二次回路绝缘良好,回路正确,元件完好;直流控制及信号系统包括直流动力、控制操作及信号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好;逻辑判断系统包括硬件逻辑判断回路和软件功能。二次设备监测对象不是单一元件,而是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监测各元件的动态性能,有的元件性能需要离线监测,如电流互感器的特性曲线等。 因此,二次设备的离线监测数据也作为状态监测与诊断的依据。 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与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关系 一次设备的检修与二次设备检修不是完全独立的。许多情况下,二次设备检修要在一次设备停电检修时才能进行。在作出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决策时要考虑一次设备的情况,做好状态检修技术经济分析。既要减少停电检修时间,减少停发(供)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检修次数,降低检修成本,又要保证二次设备可靠正确的工作状况。 六、结束语 电力二次设备实行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微机保护和微机自动装置的自诊断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比较容易做到。随着集成型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可大大减少二次设备和电缆的数量,克服目前常规保护状态监测存在的困难。设备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电力系统的广泛使用,为电力二次设备实行状态检修提供了信息支持。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将有助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建筑成本控制中全面预算与管理 【摘要】国家目前已经推出新的针对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由此带来的行业压力逐渐增加。我国的建筑行业与我国的制造等工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因此,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中的一些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整个的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断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成本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一、 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相当庞大,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企业性质方面较为单一,在企业的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特点。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存在属性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却在经营范围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比例都属于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的绝对控股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企业属于私人的民营性质。但是这种民营性质的企业在施工产值方面,市场份额方面的影响能力较弱。 我国在建筑领域中的经营范围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涉足于房屋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应的安装工作等,在造价等的相关领域中的涉及程度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步的向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形式呈现出多极化、矩阵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一抖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以及二、三级的混合机构、集团式的机构等四个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机构都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领域中的设计以及实施方面的差异。在建筑行业方面,我们一般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在工程的项目管理部门方面,我们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项目的员工既可以对该项目的经理进行相关的负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负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看出,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 (一)进一步优化我国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 首先,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也就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人事制度属于由上到下的金字塔模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技术指标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最法范围内实现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业务拓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有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相对应的实施、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标,最终达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半功倍。当然,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优秀人员的选拔,进而成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工作过程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实施、贯彻以及执行。 (二)在建筑施工前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 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制度上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约束,还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督促建筑行业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 (三)在建筑行业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定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经营、财务工作、投资以及相应的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计划。一般针对企业来看,全面预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对建筑行业领域中的业务收入进行的预算、工作量的预算、人工费用的预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预算费用。业务预算可以涉及到建筑行业领域中的收入、成本以及业务等各个方面。第二,财务预算。一般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相关的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第三,建筑行业的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指得是固定的资产购置所需的预算以及资本在投资时候的预算等。 (四)合理对待建筑行业中全面预算所出现的问题 长久以来,实施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个误区DD预算工作单纯的属于财务部门。实际上,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合性的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财务工作的各项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定的制度严肃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避免割裂。 三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它已经成为了在建筑行业发展变化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推进和实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将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竞争方面将会更加的激烈化、透明化,到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实施和推进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针对自身建筑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预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预算。总而言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可以真正达到实现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试论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中的一些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整个的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断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成本全面预算控制管理研究 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一、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相当庞大,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企业性质方面较为单一,在企业的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特点。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存在属性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却在经营范围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比例都属于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的绝对控股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企业属于私人的民营性质。但是这种民营性质的企业在施工产值方面,市场份额方面的影响能力较弱。我国在建筑领域中的经营范围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涉足于房屋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应的安装工作等,在造价等的相关领域中的涉及程度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步的向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形式呈现出多极化、矩阵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一抖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以及二、三级的混合机构、集团式的机构等四个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机构都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领域中的设计以及实施方面的差异。在建筑行业方面,我们一般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在工程的项目管理部门方面,我们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项目的员工既可以对该项目的经理进行相关的负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负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看出,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 1.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 首先,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也就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人事制度属于由上到下的金字塔模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技术指标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最法范围内实现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业务拓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有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相对应的实施、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标,最终达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半功倍。当然,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优秀人员的选拔,进而成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工作过程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实施、贯彻以及执行。 2.在建筑施工前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 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制度上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约束,还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督促建筑行业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 3.在建筑行业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定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经营、财务工作、投资以及相应的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计划。一般针对企业来看,全面预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对建筑行业领域中的业务收入进行的预算、工作量的预算、人工费用的预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预算费用。业务预算可以涉及到建筑行业领域中的收入、成本以及业务等各个方面。第二,财务预算。一般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相关的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第三,建筑行业的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指得是固定的资产购置所需的预算以及资本在投资时候的预算等。 4.合理对待建筑行业中全面预算所出现的问题 长久以来,实施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个误区――预算工作单纯的属于财务部门。实际上,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合性的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财务工作的各项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定的制度严肃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避免割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它已经成为了在建筑行业发展变化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推进和实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将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竞争方面将会更加的激烈化、透明化,到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实施和推进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针对自身建筑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预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预算。总而言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可以真正达到实现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措施探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规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施工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合理的工程成本管理不仅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及资金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提高工程成本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措施 前言 成本控制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将成本控制好是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措施。成本控制贯穿于房屋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对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房屋建筑建设企业必须要意识到房屋建筑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加强成本控制措施,以降低工程造价。 1.房屋建筑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房屋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成本控制是指其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进行指导、监督及调节,以及时有效修正偏差,以使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项费用合理控制在计划成本内,从而实现房屋成本目标。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若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就会导致工程成本严重偏离计划成本,甚至出现无法管理的情况,使工程造价大幅增加。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其成本控制的目的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明确房屋建筑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随着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做好房屋建筑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与提高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 2.房屋建筑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未能够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专业的、合理的、高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使得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遗漏问题、监管不当、控制不合理等情况存在,最终导致成本控制效果。就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执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综合素质偏低、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等特点,致使成本控制工作落实效果不佳。所以说,成本控制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也是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对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来说,只有具备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为成本控制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有的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却存在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有的员工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给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2.3、施工材料和设备管理不足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致使施工人员对材料的使用不够合理,造成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由于在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对施工机械使用和管理不善,导致施工机械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和维护,使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容易被损坏,大大增加设备的维修费用。 2.4、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只重视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的管理,对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导致建筑工程过分追求施工质量与进度,对施工材料、设备及人工等方面的管理不足,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造成人员及材料的极大浪费。 3.加强房屋建筑成本控制的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和监督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直接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少。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作为此项工作实施的主体,其素质、知识水平、能力等都会对成本控制实施的效果有所影响。因此,提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对于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有很大帮助。实现成本控制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向工作人员介绍成本控制这项工作及其重要性,促使工作人员重新认识成本控制工作。其次,收集成本控制工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有效的讲解给工作人员,促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进步。再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工作人员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结合实际的成本控制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进行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3.2、加强成本管理体系 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是进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前提保障,因此,建筑企业想要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首先就要建立起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第一,根据建筑企业自身发展及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层次,并制定出有效的考核指标。第二,充分发挥事前工程成本控制的作用,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的时候,要将成本控制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各员工。第三,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确保工程成本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达到管理者的手中,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成本分配的调整,从而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3.3、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用通常占整个工程费用的三分之二左右。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对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对工程材料的控制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价格的控制。采购部门要及时大量掌握建材市场的实时信息,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货比三家,以选择性价比最佳的供应商。对于造价较大的分项工程,应采取招标的形式,以获得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的材料;同时,还要考虑资金的利用价值,并根据施工进度合理编制材料使用计划,切实做好按需采购,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用量的控制。工程项目应以施工预算作为参考,以核算材料的消耗量。同时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回收余料,以避免材料的浪费。 3.4、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意识 成本控制作为房屋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教育,以提高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一方面,要提高工程项目经理的成本控制意识,以协同各个部门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同时,要增强项目部成员的施工成本控制观念,以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核算,并及时发现与解决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成本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共同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3.5、做好工程结算和审计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竣工结算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是成本合理控制的关键。在竣工结算阶段,应详细核对合同条款,只有在合同要求将全部工程完成,且验收合格后才能列入到竣工结算工作中,然后在结算中严格执行合同中结算方法。同时,要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查合格、签证后的才能将其列入结算中。另外,还要根据施工图纸进一步核实工程量。由于招投标工程根据工程量清单发包,因此需要将所完成的工程量逐一核对,对于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应根据合同所约定的结算方法进行结算,以合理控制建筑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可以看出,房屋建筑施工成本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首先必须要明确成本控制在房屋建筑中的重要性,通过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等措施,以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简析建筑成本控制 摘 要: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做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能够积累资金,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无止境的管理过程,本论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问题和措施进行了阐述,力求完善成本控制的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 成本控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筑工程经验的积累和建筑成本控制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探索后,我国对于建筑工程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从成本决策、预算到建筑工程的监督设置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现有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方式较为落后,依旧是停留在手工操纵的方面,有的甚至为了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偷工减料,造成人民群众和国民经济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对于应当进行分析控制的成本,反而不予关注,如建筑施工的采购成本,因为采购行为远离施工现场,所以经常容易被忽视。还有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费用控制,建筑企业往往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人员费用较高。在建筑工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成本。建筑企业对于此种成本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 建筑工作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建筑成本的控制原则 建筑企业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长期、不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将原材料、机械成本管理、工程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到施工过程,可以细化为一下内容: 2.1 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计划之外也会出现很多变数,一旦成本失控,要在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施工方式与方法,加强施工检查。出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好签证,并及时解决,最后制定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控制制度以弥补,降低损失。 3 成本控制方法 3.1 投标、签约阶段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经常处于“找米下锅”的紧张状态,忙于找信息,忙于搞投标,忙于找关系。为了中标,施工企业把标价越压越低。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好的单位能盈利,管理稍一放松,则要发生亏损。因此,做好标前成本预测,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投标,要发生多种费用,包括标书费、差旅费、咨询费、办公费、招待费等等。因此,提高中标率、节约投标费用开支,成为降低成本开支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投标费用,要进行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并落实到责任人进行管理。 3.2 采取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 工程施工项目由于规模、类别、施工工期及进度等的差异,有的项目规模较小,有的项目每年只有6个月有效施工期,另外6个月由于其他原因无法施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施工项目内部承包制,以加强成本控制。由于是内部承包,如发生重大失误导致成本严重超支时则不易处理。因此,要抓好重要施工部位、关键线路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控制。 对于分包工程,除了严格对分包队伍的资格审查外,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用甲方对待我们施工单位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来对待分包队伍,包括合同的签订、预付款和工程款的支付、保函质保金的扣留等。严格为分包队伍代办材料、出租机械等费用扣还手续,防止对分包队伍工程款超付和质量、进度不合要求等问题发生。 另外还需注意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扫尾阶段,就把主要技术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已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因此,要精心安排,力争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以降低竣工阶段成本支出。特别要重视竣工验收工作,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种种书面资料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确保顺利交付。 项目完工后,应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发生,前一个项目尚未完工,一部分人员、机构转入另一个项目。完工后,在账目不清、遗留问题不清、责任不清的情况下,人员机械转入新项目,财务账目也转入新项目,几个项目下来,遗留问题一大堆,甚至发生大数额亏损。因此,必须落实项目责任,认真做到按期完工、及时清理、严格考核,从而明确责任,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企业不仅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还必须保证企业合理利润,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俊勇,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工程师,项目经理。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在近些年发展趋势相当迅速,如何在这高速发展的同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房建成本的控制,到底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降低成本控制。本文将从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房屋建筑工程有可能造成成本增加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措施 引言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注程度。房屋建筑工程具备工期长、投资大、施工工序复杂等特点,对施工质量的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因为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房建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显得极其重要。 一、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原则 从纵向来说,工程投标、计划、施工、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都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从横向来说,成本控制又涉及企业项目的各个部门,人力、技术、物资、财务等职能部门,足见其重要性。因此,项目成本控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一)成本管理原则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包含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即从成本预测到企业竣工结算各个部分,应避免一般企业重视施工过程中控制,忽视成本的事前,事后控制的不良做法,也包括全员的成本管理,即成本管理不仅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具备成本控制的意识,同时应协调成本管理部门、经营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等部门的协同合作,避免各自为政。 (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施工企业应建立和贯彻严格的责、权、利一致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要按照各自管理责任和权力对管理的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首先要形成一个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并对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其次,赋予其相应的权力。能让其能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最后,根据完成工作的质量,需要用一定的利益激励员工,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这样由上至下逐层落实,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任既无空白,又无重叠,一切有据可查。 (三)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评价一项经济活动是否应进行的重要指标。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并且对其加以控制,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二、加强成本控制组织机构的设立 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独立的成本控制机构及人员,一般的成本控制都由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的员工来做,缺乏专业水准,从而对后期施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责权分工不明晰,在施工过程中缺乏责任与权力相结合的制度。企业的各个部分虽然分工明确,工作不同,但是又相互存在利益冲突,各自为战,严重阻碍了办事效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赶工期、施工设计不合理等行为,无意造成了人员和设备使用率底下,浪费严重,多种原因造成了成本控制不到位,增加企业施工成本。针对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采取建立规范的成本控制组织机构,明晰责权成本管理体制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一)我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实行垂直化管理方式,犹如金字塔,信息一层层向上传递,由于层次多,管理繁琐,在传递信息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信息反馈速度也较慢,因此要建立扁平化的成本控制机构,信息由施工现场直接传递给决策者.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增加效率,决策者还能得到第一手的准确资料。(二)精简管理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各个层次的管理层制定考核标准,在制定成本时,要将责任量化到每一个部门,并实施责任制度,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此外企业要和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书,项目负责人要和技术、采购、组织等各部门领导签订责任书,而这些部门领导又要和底下的员工签订责任书,使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做到成本控制责任到人、程序规范、职权清晰。 三、施工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到成本控制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总是会消耗很多不必要的材料和人力,而忽视了成本控制。而正是因为一些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过程中认为,建筑过程中所消耗掉的材料等物质是无法避免的,而使得这种成本控制的方法难以得到贯彻。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的人员管理和材料管理,这样就使得成本的增加和浪费,这样既不能够很好地实施成本控制,又难以真正地提高该行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难以促进工程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施工现场是非常混乱的,在施工现场有很多用完废弃的原材料或者是丢弃的一些杂料,而这样的浪费只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且由于施工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的摆放并没有规范,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材料及工具的不必要的丢失和遗落,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以免造成浪费或是污染。当然,除了施工现场的材料的管理,还要加强个人员工的管理。在施工的现场,很有可能因为人员素质不高而导致原料及工程财产被偷拿等,而且,有些人员之间在相处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发生一些打架斗殴等现象,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人员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增加经济效益。 四、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结算的控制 施工建设项目的工程结算是能够反映出工程进度的主要指标,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施工企业应该要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在每一个单位的工程完工、验收之后,向承建单位办理最后的工程价款清算。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承包总价的结算方式,这种方式的工程承包合同为工程的总价承包合同,在工程竣工之后,承建方要暂时扣除合同价格的2%- 5%,作为工程后续的维修金,其余的工程款项则会一次性结清。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合同中没有对工程量的变化、材料代用、材料价格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那么一般情况下是不予调整的。 五、加强材料费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材料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最大的比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严格把好质量、定价、选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避免材料超期储存积压,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成本管理是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质量,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然而,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仍存在较多不足,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论高房价状态下的住宅方案设计与建筑成本控制 摘要: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生意火爆,房价水涨船高,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房价过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过高的房价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房价的状态下进行合理的住宅方案的设计并有效控制建筑成本的增加,这也是在高房价状态下让普通收入者能够买的起房子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我国房价过高的因素,并剖析了过高房价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然后重点阐述了高房价下住宅方案的设计应着眼的方向,以及如何控制建筑成本。 关键词:高房价;土地价格;住宅方案;中小户型;建筑成本 导致我国房价过高的因素分析 (一)市场存在巨大需求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房屋销售市场合理需求增加; 第二,城镇人口增加和大规模城市改造,使房屋销售市场被动需求增加; 第三,大批投资性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使房屋销售市场的投资性需求增加; 第四,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大量游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也使房屋销售市场的不正常需求增加。这些主要因素使房屋总需求增长大于总供给的增长,房屋销售市场的供需矛盾紧张,推动房屋销售价格较快上涨。 (二)土地价格持续上涨 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日趋紧缺,加上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土地市场的价格调控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而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三)房屋建筑材料价格上涨 建筑装饰材料等价格大幅上涨,使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在房屋销售价格中,作为成本的原材料和建安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之一。 (四)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 首先,房地产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发展不平衡,租赁市场无法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租赁服务来分流购房者的购房需求,压力集中在房地产销售市场,导致房价上升。 其次,房地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不但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要的户型和中低档住房供应不足,而且作为住房保障的经济适用房也供应不足。高价房所占比例较大,供给结构的不合理推动了商品房平均价格上升。 房价过高带来的危害 (一)加剧土地资源的稀缺 不断上涨的房价使房屋需求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政府不断抬高地价以增加收入。大量征用土地就要对城区住房进行拆迁,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开发商在市郊兴建大量住宅别墅,但由于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不便因素,最终使住房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供应也会越来越不足,恶性循环将导致土地极度稀缺。 (二)挤压了百姓的收入增长空间,影响消费的扩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成都程度的提高。但居民收入的提高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脚步。由于住房是生活的必需品。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人们把住房看做是生活的基础。没有住房就无法展开生活。因此,人们不得不背负起高房价带来的高额债务。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直接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 (三)滋生经济泡沫,蕴含危机 供给方面,在房价上涨时,开发商和银行预期价格继续上扬,从而导致信贷和投资开发增加;需求方面,房价上涨导致投资需求增加,在短期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需求大幅增加必然会拉动房价快速上涨。由于产业关联性高,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将带动建筑、冶金、建材、运输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产生经济泡沫。 高房价下住宅方案的设计 在目前房价过高的形式下,住宅方案的设计应朝着“小、精、变”的方向发展,具体说来,住宅方案的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中小户型的规划设计力度 1、中小户型的市场本身需求 目前许多大城市都存在房型过大、总价偏高的问题,作为城市购房主体的中等收入者和年轻买家开始占据消费市场。房价过高,一些年青人他们渴望独立生活,但经济能力尚不足以在市中心购买目前主力形态的商品房,郊区的大房子又与他们紧张的工作和丰富的休闲生活相抵触,而总价偏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的中小户型的出现正好吻合了这一消费群体的需求。 中小户型的设计方案 中小户型在设计时的着眼点应放在“小”上,尽量缩小房型,减少不必要的公摊面积,从而减少购房者的各种费用支出。 (1)客厅、餐厅两厅合一 一般的大户型住宅的设计都设有两个厅,即客厅(起居室)和餐厅。对于中小户型这样一类的小面积,这样的布置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不实用,不经济。如果能把餐厅的功能融入到客厅中,将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把餐桌搬进客厅,既能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进餐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也能让家庭活动更为方便,有客人来访时还可以形成更充分的交流空间。 (2)减少卫生间 现在不少住宅中都设有一个以上的卫生间。在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中,一个卫生间将逐渐取代两个或多个卫生间。试想在不到90平方米的面积中设计两个卫生间,其他空间的面积就会相对减少,必然影响其使用功能。大多数户型中若将一个卫生间的功能设计全面,就完全能满足全家人的使用要求。 (3)餐厅厨房互借 在中小户型的住宅中,限于空间的局促,家庭的餐厅可以与客厅采用共并的方式,空间互相借用,节省了面积,使厨房操作空间更加紧凑,而餐厅空间在视觉上也得以扩大。且餐厅和厨房的位置最好设于邻近,避免距离过远,耗费过多的置餐时间。 (4)一梯两户变多户 在今后小户型将成为市场主流,消费者会要求更小的公摊面积。此外,一梯两户小面积住宅比较费地。如果为节地而缩小面宽、加大进深,则房间也不好使用,并易在户型中部产生“垃圾面积”。所以在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中,应采用一梯多户、大小套型结合的设计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每户公摊面积、提高得房率,同时也有助于户型的多种组合。 (二)住宅的“精细化”设计理念 上文已提到,由于过高的房价限制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中小户型成为今后住宅设计的主流。而中小户型的显著特点是面积小,精细化设计成为设计中小户型设计的核心原则,设计人员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对中小户型空间的真正有效利用上。中小户型因为面积的相对紧凑,对细节的把握更加重要,其核心是适应现代居住需求,设计更加精细化。 做好合理的平面布置功能布置合理 住宅根据使用功能概括有:私密休息区、公共活动区、辅助区等几个分区。这些分区都有明确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动与静的区分。在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是设计住宅功能舒适、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选择户型的重要着眼点。在合理考虑各区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到室内流线顺畅,交通面积集中、紧凑、减少干扰,并且还需突破单纯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提高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厨房、卫生间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门,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与家务阳台和餐厅应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干扰。卫生间可将洗漱与浴室分开,以减少干扰、也有利于洗衣机、热水器的布置。 充分考虑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条件 在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应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较好的朝向和通风环境。住宅主要房间都应做到直接采光,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起居室、卧室、厨房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否则光线昏暗,不便使用。平面设计中应着重考虑自然通风,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 注重提高设计中的科技含量 这是包括设计在内的多种行业产业来共同努力,注重标准化、工业化,使得设计人员可以选择更薄的墙体来增加更多的使用面积,可以选择更多的设备去更好地满足节能、通风、采光等要求。 (三)注重住宅的灵活可变性 居住者的家庭构成、生活形式、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户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可做“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可模糊某些功能区域,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等。减少固定构件,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料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同时也使得户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如此,同样空间的一套住宅,便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的入住者和相同居住者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空间分隔和户型平面。 高房价下如何控制建筑成本 (一)建筑成本的构成 一般说来,房地产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筑安装成本、利息、管理费、配套费、销售成本以及税费成本等。 土地成本 土地是房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建筑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土地新政策执行后,土地价格上涨迅速,土地供应量已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而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土地供需矛盾。从长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客观上导致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价上涨。 建筑安装成本 建筑安装成本包括建材费、人工费等,建筑成本在不同地产中所占比重不一样。如果要建别墅,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成本就要比土地成本高;而要建普通 住宅,土地成本就比建材成本高。对房价而言,建材价格的上涨对其构不成直接影响,钢材等建筑原材料费不过只是建安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整个房价之中,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对房价的影响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地价和公关开支才是大头。 税费成本 房地产相关税收包括营业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及房产税等。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与房地产开发经营有关的税种多于10种,有关收费项目近70种。其中,经营性收费就有30种,行政性收费近10种。随着税费增加,其占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比例也同步增大,这也是导致房价过高的因素之一。 (二)如何有效控制建筑成本 1、建立健全成本保证体系,确保把工程成本费用控制在目标总成本之内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财务、物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的工程成本核算领导小组,并根据其责任建立相应的制度,以促进项目挖潜、降耗、节能、提效,保证项目工程成本控制指标的实现。 加强材料管理,降低直接成本 对于现阶段而言,在工程的总造价中材料费约占到60%~70%,所以抓好施工材料的管理是控制建筑成本的关键之所在。 (1)完善采购制度 ①各班组在接受一项工期为一个月内的任务时,技术人员要提前计算本任务所需材料的类别、规格、数量,提交主管人员审查,待批准后交采购员办理;工期较长的,班组应每月提交一次采购计划,报请批准,提前采购。 ②要求采购人员熟悉材料的性能、用途、规格,需要的时间、销售点及其价格,要坚持货比三家,既保证工程质量要求,又要取较低价,无主管负责人授权批准不得采购。 ③对于大宗材料和技术要求高的产品,项目部要组织有关人员搞好市场调研,通过会议集体研究确定购买对象。 (2)狠抓材料节约 ①落地混凝土、砂浆、铁丝等易耗品要及时清理回收,坚持上、下工序衔接,领料不多余,余料合理用。 ②技术人员要教育培训施工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结合实际确定材料的消耗范围,提高其使用率,尤其是周转材料的使用率,要千方百计降低消耗。 ③对于承包的项目在合同中要注明各类材料消耗控制范围,且与个人收入挂钩。 3、强化变更、索赔意识,抓好二次经营工作 变更和索赔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变更工作应从节约成本支出为出发点,提出合理变更方案;索赔工作从施工一开始就应着手开展,,包括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图纸、合同条款和现场条件等,找准索赔的切入点,适时编制索赔资料,据理力争,把索赔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项目经理部对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包队伍的工程,都要完工一项清算一项。预算人员应办好有关资料的交接,以防丢项漏项。当整个项目完工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预算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对,相互补正,以免漏项,确保取得工程结算收入。财务人员应加强对应收质保金的收回工作。 结语 综上,导致我国目前房价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市场需求、土地价格和建筑成本等。在如此高的房价之下,如何让更多的人拥有房子,加强住宅方案的合理化设计和降低建筑成本使其有效途径。住宅方案的设计要更加迎合中低收入者的需求,中小户型的设计应成为今后住宅建筑设计的主流,并加强对建筑成本的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房价的疯涨。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BIM技术在粮仓建筑成本控制应用初探 摘要: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模型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建筑生产过程成本计算的可靠性;分析粮仓建筑中成本控制的特点和BIM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提出在粮仓成本控制中应用BIM的重要性。 关键词:粮仓; BIM; 成本控制 引言 粮库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是评判粮仓建设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现阶段我国粮仓项目管理缺乏对整个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总体规划,各个项目参与方的注意力还只停留在某一阶段[1],在成本控制中彼此孤立,无法实现粮仓全寿命周期内的数据信息共享。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2],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BIM理念贯穿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在三维空间BIM模型的基础上添加时间和成本,形成五维的建筑信息,从而实现项目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准确确定工程量进度、材料分配情况,实现对项目造价的实时动态管理[3]。 本文通过BIM技术的优势和粮仓控制的一般特点,提出将BIM应用到粮仓建设的成本控制中,为粮仓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提出了一条新方法。 1、粮仓建筑中成本控制的一般特点 (1)项目造价信息难以共享 传统的粮仓造价过程是在总体设计时进行估算,初步设计时进行概算,施工图设计时进行预算,竣工时进行结算,在结算完成之后,才能准确确定工程的整个造价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造价工程师要分析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数据,但是,在项目的整个全寿命周期中,造价工程师在工作中积累的造价数据与其他人员共享存在困难,无法协同工作[3]。 (2)项目成本计算精度不高 在利用工程量辅助计算软件对工程图纸数据输入及工程量输出时,手工操作所占比例仍然过大,导致工程量精度无法达到恒定水准[4]。例如建设时的钢筋用量,按规格、型号等分类,品种数量庞大,建设项目各方需要对同一建设项目工程量进行流水线式的重复计算,各方之间还需要对相互间的工程量结果进行核对,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BIM在粮仓建筑投资控制的应用 通过BIM技术多维模型的应用,在项目建设整个建设过程中实现造价信息的共享,提高造价信息的利用价值。基于BIM的理念和粮仓成本控制中的特点,以下提出要BIM应用到粮仓建设项目中的构想。 (1)建立一个BIM信息平台 为保证项目信息能够在各专业之间顺畅地传递,并为管理部门所调用,需要建立粮仓项目集成控制系统,利用基于BIM的各种软件以粮仓项目为管理基本对象,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管理,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积累和共享,更好地应对设计变更。 BIM建筑信息模型提供了包括项目几何和物理信息等实际存在的全部信息。由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专业协同工作,共用同一个模型,所有的数据采集和更改都在这个模型上进行(如图1),同时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对历史项目数据及市场信息的积累,使得项目的资料得以沉淀,形成可以共享、查阅和反复利用的造价信息数据库[3],造价工程师需要什么数据,都可以在从模型中提取出来,集成管理功能的优势得到体现。 此BIM信息平台是基于参数化的管理,将数据反应到成本的软件中,会自动检测发生变更的内容。如钢筋类型和长度变化,该变更将自动反映到所有相关的材料明细表中。造价工程师使用的所有材料名称、数量和尺寸也会随之变化,直观地显示变更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清楚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2)借助多维模型编制粮仓投资控制计划 利用基于BIM的软件形成粮仓项目的3D建筑模型,并编制粮仓进度计划产生粮仓施工进度,首先将粮仓项目目标用WBS的分解模式进行分解,判断并输入工期的预期值,创建时间列表并将其组织起来,给各个子项目分配资源,指定这些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日期,然后检查整个粮仓横道图是否符合要求[5]。最后将3D模型的构件与进度表和投资控制表联系,形成5D模型以直观展示施工进程。 基于BIM的5D 施工资源信息模型关系数据库建立以后,形成“3D+时间+成本”的多维系统,如图2所示。让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5D关系数据库,形成成本汇总统计表。建立实际成本BIM模型,周期性(月、季)按时调整维护好该模型[2],满足项目各种成本分析需求。 (3)收集粮仓项目施工信息资料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收集项目进展信息资料。项目施工负责管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跟踪检查。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等相关内容应及时在BIM信息模型上,保证其他工程人员查阅。 3、结语 成本目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与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共同形成工程建设的评价控制体系,是评价项目成败的关键指标。本文通过BIM在造价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将BIM运用到粮仓的成本将控制中,并构建了基于BIM的粮仓造价管理思路,为粮仓的造价管理有着借鉴的作用。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摘 要:目前,加强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是从激烈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从多年的具体施工中总结得到了在这方面的一些措施,我把它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加强施工中人力资源的控制,第二个方面是降低原材料在工程施工中浪费的现象,第三方面是合理地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本文分析了房屋建筑成本控制重要性,控制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的控制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成本控制;重要性;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加强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是从激烈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从多年的具体施工中总结得到了在这方面的一些措施,我把它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加强施工中人力资源的控制,第二个方面是降低原材料在工程施工中浪费的现象,第三方面是合理地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工程施工包括建设前期准备、工程的实施及工程竣工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成本的控制管理。 1房屋建筑成本控制重要性概述 要想控制房屋建筑的成本就要弄清楚它的重要性。笔者根据多年来房屋的施工经验可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是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房屋建设的经济效益,增加施工企业利润。同时,笔者也认为房屋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应该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发生变化,更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做好房屋建筑成本的控制。 2.房屋建筑成本控制管理原则 任何建筑都要考虑它的成本控制,时下房屋建筑成本控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房屋建筑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些规律,做到这些会对其成本管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行文如下。 第一方面要遵守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二方面要采取全面介入的原则。第三方面我们还要采取经济效益原则。就成本控制而言并非工程质量越高成本控制就越好,两者关系并不成正比。 总之,实现成本控制不仅要依靠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上面笔者概述了房屋建筑成本控制重要性及控制原则,这些只是在整个控制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性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措施。现在笔者再加以论述。 3.1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笔者认为,编制施工成本计划是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根本。现在很多企业的房屋建筑项目都与施工企业签定的内部承包合同,项目部经济核算结果,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紧密地相连,项目负责人在充分理解房屋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后,就要及时地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降低工程成本的具体措施,并预测采取这些措施后取得的经济效果,以制定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不断测算调整。 3.2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这里所述施工材料管理有别于传统施工材料的管理,这里所述的材料管理首先通过对工程进度的掌握与科学的计划,明确施工用材料的进场数量进行控制,明确施工材料采购数量,减少材料堆积造成的企业资金占用。 3.3及时做好施工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房屋具体的施工人员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整个团队为了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规定,就必须建立健全施工人员的管理体系。笔者认为要对施工安全检查人员也要进行职业素质与道德的培养,严格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查,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避免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规定外设备等,以此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保障施工过程人员的职责明确,奠定施工质量的基础。 3.4加强施工过程技术管理及现场管理。这个环节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都很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施工过程技术管理,通过对技术人员责任制的建立,明确技术管理责任,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减少由于施工技术问题造成的事故及质量通病,降低成本。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还要加强旁站、加强现场管理,降低消耗,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3.5做好最后的结算审核工作。房屋工程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地来说这个环节是被诸多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视为房屋质量好坏的生命线。在这笔者建议要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在结算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等;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还要注意的是必须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综上所述,在目前房屋建筑市场上来说,房屋建筑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所述的对其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对房屋建筑成本管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也有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严重下滑,这其中与我们的施工人员责任不到位,没有责任心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加以改善,需要我们每个施工人员用心细心去做。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才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浅谈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摘 要】在建筑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大多数开发企业在决策时太注重以资金运作为中心的投资回报,而对工程预算的控制过于滞后、过于粗糙,缺乏刚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实际出发,从工程成本形成的过程初步探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建筑成本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预算 一.引言 根据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适应现今如此快的变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必须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首当其冲的便是企业的预算管理。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企业实施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预算管理方法。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保证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同时,还给予员工无微的人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纲领。 二.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以及当前建筑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即对企业全体人员、全部业务、全部过程实施预算控制和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建立起对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我国的建筑行业与我国的制造等工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因此,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 三. 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措施。 要使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得到合理确定,有所控制,就必须在基本建设领域全方位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加强工程预算的监督和校审。 做好工程预算校审工作,首先要分清工程预算校审的阶段和重点。制定出工程预算校审程序,明确发包方、承包方、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贷款银行、预算中介机构在工程预算校审中的职能和责任;其次要严明工程预算校审工作纪律,防止工程预算校审走形式,造成工程预算校审形同虚设;再次,工程校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工程预算经验,有能力承担起工程校审的职责。 对工程预算人员资质严格把关,大力提高预结算审查人员的业务水平。 建筑工程预算审查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跨度大。对于从事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查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责任心就显得极为重要。与此同时,预结算审查专家除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对项目设计预算和工程结算执行审查把关之外,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项目设计预算编制人员和工程结算人员提高预结算编制水平。预结算审查专家除对所审查的项目预结算进行审查评价之外,还应列出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原因的明细清单,与项目实施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意见交换,以便于预结算编制人员进行预结算修改,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以提高预结算编制的整体水平。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动态造价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投资控制之所以出现超资超额局面往往是信息工作管理方式落后,资料精度不够,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实行对项目造价的动态管理,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既可以代替人工繁琐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成为领导者进行决策的支持系统。 合理确定工程造价费用构成结构和工程预算定额。 工程预算定额是关系建筑安装产品的生产消耗、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数量关系。合理确定工程预算定额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建筑安装企业的劳动力平均水平。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单位建筑产品的生产消耗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消耗。但是目前基本建设的立法、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劳动人事制度及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等方面,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安装产品生产消耗量标准的制定。 完善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 针对建筑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难题.应重点抓好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原则、方法、流程和程序编制企业的预算.实施预算管理并依据预算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等;会计核算上根据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和建筑行业特点。建立一套建筑项目开发成本、费用科目体系.作为预算项目成本、费用依据.指导项目的预算工作,并逐步形成建筑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定额标淮。 实行预算分级管理 。 从集团公司的整体来看,预算工作应实行分级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建立企业各级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各项预算的讨论、修改、报批、下达、考核以及通报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保证整个预算编制体系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开发理念,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把预算与集团公司战略联系在一起,分析市场机遇和风险,制定整体和各分项的收益目标;项目预算管理委员会应根据企业定性目标,组织各部门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做出预测,编制出定量预算,评价项目开发期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与企业期望值是否存在差距,计算落实方案所需资源,提出可供选择方案;自下而上,汇总各项目预算,根据企业集团资源状况进行整合,确定最终方案。 四.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招标工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较量,人们倡导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对企业的资质、组织管理凝聚起来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总要求。同行业的竞争是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而同行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人才、信息、资本实力的较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因而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以人为本的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也是迎合民心的,它一定会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新的发展,也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结构设计优化对建筑成本控制的影响分析 摘要:如何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提升利润,已经成为了每个房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大量的施工实践数据表明,建筑工程项目前期阶段(项目策划、结构设计、施工图纸设计等)会对整个房地产项目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其中结构设计优化对建筑成本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很有可能导致房地产企业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特别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优化,本文正是基于此,就结构设计优化对建筑成本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结构设计优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的功能,实现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具备足够的抵御自然界各种作用力的承载能力。总体来说,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为了保证建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久性。好的结构设计可以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当然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结构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安全,我们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将建筑设计得更加科学,从而更好的做到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结合。 一、结构设计优化对建筑成本控制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以及项目施工阶段。开展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当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后,其重点就是设计阶段。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成本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同样功能的基础上,结构设计更加优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能够节约整个项目造价的5%到10%左右,部分结构设计优化较好的甚至可以达到15%。例如说我们假设一个综合性的住宅小区项目建设,要建设一个与住宅楼相连接的立体式二层车库,经过工程设计人员进行优化,选择地下三层机械式车库不但能够更好的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能够降低大约50%的地下建筑面积,减少土方作业量,降低基坑支护施工的难度,相比之下还能够节省400万到500万的费用;而在原定设计方案中住宅楼和车库是相连的,经过结构设计优化之后让两者分开,我们就可以独立进行施工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工程工期。又例如有两栋功能、结构、面积都相近的综合楼建筑,其中一栋为了增加立面效果而在屋面设计了高达两层的装饰构架,从而直接导致这部分的成本提高了20多万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类似的装饰构架被频繁使用,因此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 (二)间接影响 通过对众多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研究发现,设计责任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因为赶工期,或者工程设计人员多分关注立面设计而导致了建筑设计不科学等问题。例如某小区的沿街住宅建筑,一二层设计为沿街商铺,三层之上为普通住宅。工程设计人员由于过分的注重商铺的设计效果,为了让建筑风格更加统一,于是将商铺外立面的门窗都设计成为了玻璃幕墙。但是很多情况下住宅商铺都是以小套间分别销售或者租赁,因此只能够在工程竣工之后对门窗进行后续的改造,这样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同时还对立面效果有所损坏,可谓适得其反。又比如部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图纸质量不高,一些设计之间存在矛盾而导致工程建设停工,或者是导致工程项目存在安全质量隐患,最终造成成本的浪费等。这些都属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做得不到位而对成本控制产生的间接影响。 二、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筑成本控制的内容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一般来说是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第一是建筑工程的平面形状越单一,其施工建设的成本就越低。通常而言建筑物的外墙费用可以达到整个建设费用的20%左右,这一比值越低,设计方案就越经济;其二是建筑物的大小,其尺寸越大,其单位建设成本就相对越低。这是由于建筑物大小的增加能够让墙与建筑面积比率降低,加之内部隔墙、墙裙等施工量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用于门窗装饰的部分费用也会降低。另外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越大,施工运输、现场暂设工程的修建、施工材料的存储场地等固定费用占建筑工程项目总投资成本的比率也会降低;其三是建筑物的层数,这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有直接的联系,建筑物层数的增加通常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总体成本费用;其四是建筑物结构柱网尺寸及其布置,柱网尺寸及其布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也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是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这一阶段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水电、暖气等。因此本阶段是建筑设计优化成本控制是否能够较好实现的关键。一方面是设计范围,主要包含了电梯房、风机房、空调机位、风道等,如果遗漏任何一处都会对工程项目的总体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施工材料设备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考虑建筑外墙材料的涂料、面砖等;窗户通常分为落地窗、飘窗、平开窗等。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不同其成本造价也有所差异。 最后是施工图纸的成本控制阶段,通常是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第一是基础选型和设计,对于基础选型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可行性高、经济科学的基础设计形式。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深入研究建筑工程所在的地质情况,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设计不同的基础形式,从而更好的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减少工程投资额;第二是上部设计,应该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科学的设计结构钢筋以及混凝土的等级配置,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做好结构设计优化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筑工程主管部门应该增强对建筑设计阶段的监督力度,积极健全相关规范标准,努力做到从源头抓起,保证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功能性相统一,提高审批工作的力度与深度;第二,要提升对建筑工程设计单位的管理力度,对内部管理来说要把建筑项目设计质量与个人效益相挂钩,让设计人员能够更好的将技术和经济统一起来,还应该让设计质量与设计人员的个人名誉相挂钩,推行设计人员负责制,同时要充分的尊重设计人员,增强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而不单单是一层利益关系;第三,施工建设企业可以对设计单位采取综合评分制的奖惩制度,要确保该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强,同时能够落实到设计的全过程来,这样一来设计人员就会积极主动的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提高设计质量;第四,施工建筑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项目结构设计的管理流程进行完善。总而言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不单单要注重技术上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忽略经济方面的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以提升建筑工程价值为最终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建筑工程项目总体效益为设计工作出发点,真正站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度来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最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利用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来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我们要科学的处理好技术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而不能够仅仅单方面的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的某一点,更不能够盲目的追求安全性而不考虑建设成本。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我们应该运用价值工程理论来对建筑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全寿命周期价值最高作为目标,从而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浅析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以迅猛之势发展着,全国各地的高楼建筑已经成为覆盖我国城乡土地的主要力量。我国的建筑行业与我国的制造等工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因此,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中的一些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整个的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断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1 、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特点 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相当庞大,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企业性质方面较为单一,在企业的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特点。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存在属性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却在经营范围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比例都属于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的绝对控股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企业属于私人的民营性质。但是这种民营性质的企业在施工产值方面,市场份额方面的影响能力较弱。我国在建筑领域中的经营范围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涉足于房屋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应的安装工作等,在造价等的相关领域中的涉及程度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步的向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形式呈现出多极化、矩阵式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企业一抖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以及二、三级的混合机构、集团式的机构等四个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机构都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领域中的设计以及实施方面的差异。在建筑行业方面,我们一般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在工程的项目管理部门方面,我们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项目的员工既可以对该项目的经理进行相关的负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负责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看出,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式上面还显得较为粗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偏低。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除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建筑投资者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相应的投资成本,都会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导致进行盲目的赶进度工作,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在世界建筑市场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并没有很彻底的对国外建筑行业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整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领域还是较为封闭的。即便是一些国有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开阔工作,但是承包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建工程。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方面短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阔工作的能力。 2 、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 2.1 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 首先,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也就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人事制度属于由上到下的金字塔模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技术指标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最法范围内实现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业务拓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有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相对应的实施、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中实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标,最终达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半功倍。当然,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优秀人员的选拔,进而成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建筑工作过程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实施、贯彻以及执行。 2.2 在建筑施工前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 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制度上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约束,还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督促建筑行业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 2.3 在建筑行业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定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经营、财务工作、投资以及相应的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计划。一般针对企业来看,全面预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对建筑行业领域中的业务收入进行的预算、工作量的预算、人工费用的预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预算费用。业务预算可以涉及到建筑行业领域中的收入、成本以及业务等各个方面。第二,财务预算。一般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相关的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第三,建筑行业的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指得是固定的资产购置所需的预算以及资本在投资时候的预算等。 2.4 合理对待建筑行业中全面预算所出现的问题 长久以来,实施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个误区――预算工作单纯的属于财务部门。实际上,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合性的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财务工作的各项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定的制度严肃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避免割裂。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它已经成为了在建筑行业发展变化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推进和实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将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竞争方面将会更加的激烈化、透明化,到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实施和推进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针对自身建筑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预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预算。总而言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可以真正达到实现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日益繁荣。但建筑行业资深的内部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其内部管理相对弱化,致使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桎梏。本文主要从建筑行业发展运营的基础特点出发,着力研究全面预算管理在整个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全面预算 建筑成本 控制 应用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经营计划的数量表现形式。预算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财物、实物及人力等资源,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系统管理。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作为成本中心的建筑项目工程是企业效益的源头。如何实现中标项目的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施工企业的共同追求。因此,加强项目的建筑成本控制已被提到企业管理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我国建筑企业一般分为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集团式组织机构和二、三级混合组织机构。由于机构的层次不同,导致各个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设计以及实际实施方面各有不同。例如,我国建筑行业一般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态,而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则通常采用双重领导的形式,即项目员工既可以对项目经理负责,同时也可以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负责,造成了权责不分明的状况。实际上,除一些较为大型的建筑企业之外,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阶段。例如某些建筑投资者为尽快收回投资成本,通常会存在不理智的情况,为了赶进度而盲目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 2 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1 优化组织结构 组织管理成本作为建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组织管理成本的控制,一些建筑企业单位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全面预算的先进管理理念,通过聘请专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或成立自己的专门管理机构的方式,对企业组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组织、管理、培训、监督工作,增强工作之间的连接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最终使建筑施工事半功倍。 2.2 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尽可能节约建筑成本的基础上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建筑企业单位要针对其自身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例如在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之中增设专门的预算管理审批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等,通过专业性的预算审批机构。从审批数据上宏观把握建筑成本的支出状况,控制资金的流动和人才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各部门和人员进行约束与管理。此类机构还能够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工作流程的实际研究,找出建筑成本的大致流向,并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在建筑施工的实际运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也能更好的抓紧建筑成本的动向问题。 2.3 制定科学的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定义上说是指对企业内部经营、财务工作、投资内容以及相关的战略计划进行全方位预测管理。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业务预算。主要包括业务收入、工作量、人工费用等方面的预算: 第二,财务预算。一般而言,建筑行业的财务预算将包括相关资金的筹措以及使用两方面: 第三,资本支出预算。这类运算通常指固定资产的购置所需的预算,涉及到投资资本的预算。为控制建筑成本的合理支出,保障资金的流通,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是相当必要的。 2.4 设置中心责任指标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间接性,它一般通过各种指标来反映企业战略的贯彻执行状况和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要根据建筑施工单位的具体特点和管理需求来设计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而针对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一般会从横纵两个方向上设立三级责任指标体系。横向指各责任中心所辖下的各业务部门,如财务部、工程部、人力资源部等。纵向指不同的功能的责任中心,例如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三个分类。只有这样责任指标清晰,克服项目法施工中的分散性、临时性的不足,建筑企业的战略决策才能层层落实,各司其职,在提高建筑单位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建筑成本。 3 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成本控制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关注预算管理的整体性 预算管理工作并不单属于财务控制,相反,建筑行业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它还包括了建筑企业各个项目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施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根据建筑单位的具体实际,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联系,避免割裂。 3.2 注重预算分析的执行效果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否能够为建筑企业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关键在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如上所述,在三级责任中心指标体系的监管下,每个责任中心和业务部门就能及时地、动态地反映各个方向上的建筑成本去向和运用状况。 3.3 明确预算管理的时效性 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成本的控制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预算机构的设置,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部门间的合作,都需要一定是时间进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竞争方面将会更加的激烈化、透明化,到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实施和推进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针对自身建筑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预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预算。总而言之。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可以真正达到实现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试论建筑成本控制管理 摘 要:建筑工程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费用和综合间接费用两部分。建筑成本控制就是指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应用,控制这两方面的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最小化。在建筑企业的整体运作中,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在为企业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该文为建筑成本控制的特征为出发点,重点探讨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建筑工程 成本控制 特征 管理 措施 建筑成本控制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是指对控制工程项目运作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的控制和管理,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决策到项目设计、项目施工直到项目竣工。建筑成本主要包括了直接费用和综合间接费用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直接费用是指用于施工的机械、材料、人工以及其他费用;综合间接费用则是指按照一定百分比来对产生的直接费用进行计取的费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只有控制好项目成本,才能使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1 成本控制管理的特征分析 1.1 过程性特征 建筑成本控制管理不是一个简单命令的执行,也不能将其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它是一项过程性工作,既包括了开始的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也包括了执行过程中资金核算、相关考核,等等,若成本控制管理不能体现其过程性特点,那成本控制管理将只能是纸上谈兵。 1.2 一次性特征 由于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几乎是一个完整的一次性过程,每个建筑项目都具有其自身特点,是无法完全复制、重复的,这也就要求每个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都有所区别,一个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方法并不能完全套用到其他项目中去,因此决定了成本控制管理具有一次性特点。 1.3 实时性特征 建筑项目运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有包含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建筑项目运作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制定的相关方案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一些变化的出现,例如,工程进度、材料采购等。这就要求与之对应的成本控制管理具备实时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变化时,能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其变化。 1.4 全员性特征 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不单单是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它应当是企业所有人员共同的责任。只有在企业全体员工心中树立起成本控制意识,他们才能在各自岗位中自觉做好成本控制,从而提升整体成本控制管理水平。 2 加强建筑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2.1 控制管理系统成本 首先,通过精简机构压缩管理成本。在建筑成本管理的直接费用中,企业行政管理费就占据了1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可使这部分费用有效降低,精简机构后可由基层施工组织通过“组阁”来对项目施工予以全面负责,该方式虽然会提升部分员工工资,但整体工资费用还是有显著的缩减。其次,引入其他用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可从劳务市场招收部分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进行施工,以计件形式发放工资,但是必须要抓好施工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工成本。 2.2 控制建材成本 在建筑项目的总造价中,建筑材料成本费用占据了60%以上,是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内容,材料价格、工程承包方式、甲方供料等因素都可对建材成本产生影响。建材成本控制主要是对材料价格、材料用量方面的控制,建筑材料的供应主要包括拟定采购计划、实施采购、建材运输、材料的保管与使用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管理如下。 (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是控制材料成本的首要步骤。首先要根据施工预算、施工进度列出所需建筑材料清单,结合建材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材料采购计划。其次,要在企业中推行材料供应责任状制度,具体包括材料供应时间、材料质量、数量、奖惩指标等内容。 (2)在进行建筑材料采购的过程中,要注意材料价格的控制。首先是通过减少采购环节以降低材料价格,优先考虑从厂家采购,然后再考虑从批发商处批发,最后考虑在零售商处购买。其次可通过签订合同来控制材料价格,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可使用招标的方式,选择材料价格更有优势的供货商并与之签订供货合同,该方式对于材料成本的控制有着显著效果。 (3)对于建材运输,要以经济性作为原则,在满足施工材料供应需求的基础上将运输费用降到最低。首先要对企业现存运力加以利用;其次要选择最佳运输路线,以运距最短为宜;最后还要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遵循“先水路、后铁路、再公路”的原则。 (4)在保管及使用采购材料时,首先要依据运输条件、供应状况和现场条件合理确定材料储备。就近设置仓库,以缩短材料搬运距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场条件对材料进行分类保管;第三,在使用建材时,要综合考虑规定定额和实际生产状况,制定出合理的定额;最后,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 (5)周转材料的管理,周转材料在主体施工中摊派量很大,特别是模板的损耗量很大,加强周转材料的管理提高周转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首先应该采用工厂直接配料下单,统一安装,避免现场盲目锯料下料,其次周转材的使用次数同效益挂钩,做到从管理层到操作工人都有一条利益链,使其行成自觉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大幅提高了周转材料的使用率。(增加内容)。 2.3 控制组织系统成本 第一,要对成本控制管理的责任层次加以明确和落实。项目组织者作为成本控制的决策层次,要根据工程建设相关合同,对合同成本计划加以审定,明确制定成本目标。项目执行者、实施者是成本管理的项目层次,其主要责任是核实、检查项目成本目标。第二,强化组织领导,在成本管理中建立并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第三,严格实行合同成本责任制,并对责任网络加以健全,构建完善的合同成本管理责任体系。第四,加强项目部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了解掌握相关建筑法规、市场价格信息、成本收支内容以及施工索赔技术等。另外,财会人员要收集、整理项目成本的原始资料,能对工程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同时能分析并找出工程成本及其差异的产生原因,并及时反馈以便决策部门能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2.4 控制工程总体成本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来进行,重点抓好施工质量管理,避免出现返工问题;制定最佳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要满足施工方便、成本费用低、安全可靠的要求;通过工程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现内部承包合同的有效、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内容(安全、工期、工程质量、成本费用等)予以奖惩。 3 结语 建筑成本控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它存在于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一旦成本控制失效,就将让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要在当前的成本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它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试析房屋建筑成本控制及措施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因此,国内建筑企业在应对本国白热化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建筑业集团的竞争压力。国内建筑业早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如何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成为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紧迫课题。在大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说是是企业的一个突破口。在经济迅速展的今天,如何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这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措施 一、时下建筑成本控制缺陷 着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如何搞好成本控制,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或者是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浪费,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建筑企业现在需要的是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才能使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当下建筑企业对于建筑成本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 2)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成本管理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得到利润的最大化,需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需要每一个都要意识到自己在成本管理中的使命感,这佯才能搞好房屋建筑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把成本管理工作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企业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管理相互脱节。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不仅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同时还缺乏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一些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一些现代管理方法,如ABC分析法、价值工程、经济数学模型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推广、运用很不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效果。 4)成本控制能力薄弱。 施工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管理,成本控制力薄弱,主要包括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以及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落实不到位,材料消耗核算不准确。 5)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一些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之中,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制造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独立费等进行核算。缺乏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造成非制造成失控。工程成本直线上升。 二、房屋建筑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1)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国有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上至企业法人,下至项目经理、作业队长和班组长应提高思想认识,解放思想,在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束缚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抓效益必须抓成本,把抓成本管理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成本与效益、成本与员工利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建立适当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得全体员工的成本节约观念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竞争观念深入人心,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使得人人关心和支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管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训,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只有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成本管理素质全面提高,才能把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创造性,激发出有效的成本管理行为,有益于企业发展。 2)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企业应在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设置成本管理科,负责协调供、产、销和人、财、物各方面有关成本的经济活动,制定属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其次,企业要建立起费用开支、工程量统计、工程洽商变更、工程质量、未完施工盘点等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传递和保管制度,并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修订,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收发、转移、报废和清查盘点制度,完善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后,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服务、控制和协调作用,保证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宏观控制;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层次,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3)丰富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内容。重视成本预测,做好投标报价工作。预测人员组包括企业法人、三总师、预算人员以及成本管理人员。在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踏勘施工现场的基础上,对招标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并注意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现代成本预测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中标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强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形成于施工的全过程、全方位,是承包商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同时企业要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加大科技进步与提高工程质量的结合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生产的技术含量。杜绝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和采购过程中的营私舞弊现象,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4)以项目管理为重点,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国有施工企业应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行项目经济与管理责任考核办法,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营承包关系为经济责任的监督与执行关系,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企业效益流失。制定先进、可行的目标成本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项目中标后,企业应及时根据中标项目的合同价格、项目技术含量的高低和难易程度以及外部条件,在充分考虑拟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正确预测目标利润,合理确定上缴费指标,加强目标成本控制。同时企业要制定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信息反馈制度和监督机制,及时将实际成本脱离目标成本的信息反馈到各责任单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5)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事故损失需要施工企业严格地按照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组织施工。施工企业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后,要积极加强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解决事故隐患,防止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施工企业应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以及不断提高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是质量安全的有效保证。 结束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要想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离不开成本控制。企业从竞标开始到施工完毕每一环节都要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控制、分析、考核及整理文件资料和编制成本报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成本。良好的成本控制方案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以后的发展。 建筑成本控制论文:房屋建筑成本控制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剧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一些国外建筑企业的进入,让整个市场争夺战逐渐白热化。施工企业在中标中,建筑产品的价格已经确定,企业要做的就是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任务。而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管理,实现成本控制,压缩成本的使用量,因此,现代施工企业管理必须以成本管理为核心,采取高效的、专业化的成本管理措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关键字:成本控制施工 系统过程 资源配置 一、施工成本控制的任务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伴随施工项目的开展而展开,同时要注意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同。 1.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1)工程投标阶段 在投标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合适本企业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能力的报价。 1)根据工程概况和投标文件,联系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 2)中标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为依据确定项目的责任目标成本,并下达给项目经理部。 (2)施工准备阶段 1)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2)根据企业下达的责任目标成本,以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工程量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且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3) 间接费用于算的编制及落实。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理部有关部门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提供依据。 2.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目标;在项目经理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将项目经理部各个费用指标进行分解以确定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指标;加强成本的过程控制。 1)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是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对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2)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与施工预算进行核对,计算分工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缠措施。 3)定期检查各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 4)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果断措施,立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3.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1)精心安排,干净利落的完成工程竣工扫尾工作。 2)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 3)即使办理工程结算。 4)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的责任者,并责成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 二、项目成本控制的系统过程 项目成本控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企业进行项目成本预测;项目经理部编制成本计划并编制月度及项目的成本报告;项目经理部实施成本计划;项目经理部进行成本核算;项目经理部进行成本分析;编制成本资料并按规定存档。 显而易见,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预算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计划实施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控制和监督,保证决策中成本目标实现,而成本核算又是对成本计划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目标责任制的保证和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施工项目的成本的控制运行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应坚持按照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管理方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要求,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应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应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管理,正确运用施工合同条件和有关法规,及时进行索赔。 1.材料物资采购控制 施工项目的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材料和构件,以及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周转使用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从价值角度看,材料的价值,约占总造价的70%以上,其重视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 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力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力面。 1)材料价格的控制。材料价格主要是由材料采购部门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加以控制。由于材料价格是有买价、运杂费、运输中的合理损耗等做组成,因此控制材料价格,主要是通过市场信息、询价,应用竞争机制和经济合同手段等控制材料、设备、工程用品的采购价格,包括买价、运费和损耗等。 2)材料用量的控制。在保证符合设计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和节约材料,通过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等手段以及施工质量控制,避免返工等,有效控制材料物资的消耗。 2.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控制 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合理使用机械设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及其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高层建筑施工,据某些工程实例统计,高层建筑地面以上部分的总费用中,垂直运输机械费用约占6%-10%。由于不同的起重运输机械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因此在选择起重运输机械时,首先又能够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采取何种不同起重运输机械的组合方式。在确定采用何种组合方式时,首先应满足施工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费用的高低和是否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流水施工和工序大街的需要,往往会出现某些必然或偶然的施工间隙,影响施工机械设备的连续作业;优势,又因为加快施工进度和工种配合的西药,造成施工机械设备日夜不停的运转。因此,必须以满足施工为前提,加强机械设备的平衡调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 3.分包价格控制 项目施工中,一般会有部分工程内容需委托其他施工单位,即分包单位完成。分包工程价格的高低,必然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项目成本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对分包价格的控制。 1)分包工作内容确定 在建筑市场上,大多数承包人都在实际工作中把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或利润低、风险大的一部分工程内容划出,项目经理部应在确定施工方案的初期就需定出需要分包的工程范围。决定这一范围的控制因素主要是考虑工程的专业性和项目规模。 2)分包询价 在确定饭包工作内容之后,项目经理部应准备分包的专业工程图纸和技术说明送交预先选定的若干个分包人,请他们在约定的时间内报价,以便进行比较选择。有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与发包人推荐的分包人之间的关系,为报价做准备。 3)合适分包工程的单价 在比较分包工程的报价时,项目经理部必须核实每份报价所包含的内容,审定分包工程单价的完整性,如需分子和确定材料的交付方式,以及报价中是否包括了运输费等。 4)分包报价的合理性 分包工程价格的高低,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成本影响巨大,因此,在选择分包人时要仔细任曦标函的内容等各种因素是否合理。同时,由于总承包人对分包人选择不当而引起工程施工失误的责任仍然要由总承包人承担。因此,要对所选择的分包人的标函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仅把价格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 总之,控制成本是促进房地产企业集约经营,繁荣我国住房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认真做好房屋建筑成本的控制,应是我们不断的探索。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土工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探讨 【摘要】土工实验是进行土木工程的重要前提条件,其能够为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能够有效防止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事故。本文对其数据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了实验准确性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法应用,希望可以为土工实验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工实验;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分析方法 一、引言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由于土体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土质质检所存在的物理学特性以及采样、运输、存储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容易对数据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致使实验的结果出现误差。另外,因为实验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也同样容易发生数据偏差的问题。因此,本文着重从实验数据所涉及的内容,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以及提升实验准确率的角度出发,对土工实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二、土工试验数据所涉及内容 (一)土的比重实验。土工试验过程中,土的比重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地域相同或者相近,那么土的比重也将会比较相近。但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其整个的操作流程比较复杂,所以不同的单位会采用本地所出具的或者考察的相关数据直接进行比重实验,这样容易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存在。 (二)土的密度实验。通过土的密度实验可以详细的了解土的组成,可以了解其组成成分的性质,能够为之后的施工提供更多的参考。土的密度与土粒的重量、孔隙体积、孔隙大小、孔隙水重等等内容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特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对取样即时进行实验,最好能够等待土样达到日常状态之后再进行试验,这样可以让土密度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 (三)土的含水量实验。土的含水量实验可以说是土工实验中的核心内容,其实验的情况将会影响到工程地基建设,还会影响到后续工程的稳定性。不同地区的土样其含水量不同,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实验人员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要保证其样品的均匀性,或者具有代表性,否则进行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就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其数据在实践应用中的效率和质量也将会呈现大幅度的下降。 三、土性参数实验结果误差性的原因 (一)土体本身性质导致。依照相关的物理力学和力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到土体的分层具有不均匀性,加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可能发生的雨水冲击、水文变化、其后影响等等语速怒,都会让土体的性质发生改变。这样在进行土工试验的时候就非常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性,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的某些不完善、测量技术上受到限制或实验方法不够完善没有保证正确的实验条件等原因产生。不同的单位所使用的仪器往往不尽相同,所使用的试验方法也有一定的出入,加上不同的试验方法让土工参数出现离散性,其所实验的数据也就会有所不同。系统误差的存在可以予以避免,其与偶然误差不同,这就需要实验室对设备和系统进行改进。 (三)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的特点是它的随机性。如果实验人员对某物理量只进行一次测量,其值可能比真值大也可能比真值小,这完全是偶然的,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无法控制,所以偶然误差总是存在,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但无法消除。偶然误差的存在属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其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两者应当予以区分。 四、土工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一)进行数据检查,果断进行取舍。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明显不符合物理力学性质的值的范围点,则可以通过观察予以了解,实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予以放弃。一般判断的标准是大部分数值为范围内波动,但是有一点超出正常值或者距离正常值较远,则可以被认定为不合理。在实验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运用3σ法则进行数据之间取舍的考量。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存在于之外数值所占比例较少,因此,大于和小于之间数值作为异常处理。 (二)土工实验数据中最小样本数问题。在土工试验过程中,最小样本数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验中的样本数要选取适当,如果样本数过小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样本数的数量并不是随意定制的,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工程规模、工程精度要求、现场勘查情况等等。 (三)土体性质指标的自相关性的问题。根据以往数据实验的关联性,求的往往是其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但是对于其自相关函数通常并没有表现出线性相关,而是指数相关。因此,不能简单依照求相关系数的方法判断其相关性。在进行土工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δ对其独立性进行判断。在相关距离 范围内,图形指标基本相关;在此范围外,图形指标基本不相关。但是对于δ事先未知,因此其需要根据样本测值进行求算,一般使用递推平均法对相关距离δ进行计算,并使用间距Z对δ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来说,Z /δ的数值越大,其各抽样点的土性越接近相互独立,抽样误差也就越小。 五、结束语 土工试验对于土工建设来说影响较大,其影响因素包括土体本身性质、取样仪器情况、人为因素等,需要对此方面予以重视。对其不合理点来说,可以通过3 原则进行剔除。对于其数据相关性来说,其可以通过迭代求解土性指标相关距离予以解决,通过样本的加权平均来对该区域的平均性指标进行估算。为了让样本能够满足实验需要,可以利用Bayes方法对其土性指标与因确认,从而弥补数目不准确的情况。通过此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方法的应用,则可以有效提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可以让实验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社会调查数据建模及基于超图的数据分析方法 摘 要:针对现今的社会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该文通过三维矩阵建立了社会调查数据的数学模型。将每一题表示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每一张问卷表示成一个矩阵,将多个矩阵叠加即可得到社会调查数据的三维矩阵模型。在建立三维矩阵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三维矩阵的性质对其进行多种数学处理,也可以采用超图理论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大大丰富了调查数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社会调查数据 三维矩阵 超图 社会调查是了解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调查数据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的。由于社会调查数据的维数较高,加上人为主观因素,数据类型主要为二元变量、离散变量、序数变量等为主,所以对于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都基于统计学,只对单一题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题型进行处理的,对于题目和题目之间的关系很少关心[1]。许多数据挖掘算法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在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得到应用。因为方法的限制,所以现在很多社会调查只能验证事先想好的内容和假设,很少可以对高维数据进行相对复杂的回归分析处理。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该文建立了基于三维矩阵的数学模型,将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用向量形式进行表示,每一题定义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从而所有的题目就可以构成一个N维空间。每份问卷的信息用一个M×N矩阵表示。这样表示可以将所有问卷内容当作一个整体,作为后续算法的基础。 1 社会调查数据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社会调查数据特点如下。 (1)相关性。对于一个样本个体而言,它具有本身的多个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多个样本而言,个体与个体的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样本随时间而变化,那么该样本在不同时刻的特征之间又具有相关性。因此,由于上述多个原因使得社会调查数据具有了复杂的相关性,传统的统计学调查难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2)离散性。因为社会调查数据是通过自填式问卷、网络调查数据库等方法得到,所以社会调查数据一般以离散变量为主,且这些数据之间只有标示作用,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3)模糊性。社会调查数据当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各种表达方式和概念,因此,它具有模糊性。 因为由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得到的社会调查数据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统计学的处理方法只能笼统的显示数据的部分特性,如频数、离散程度等[2]。对于数据之间的关系只能分析出维数极少的大致的关系。 而且利用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时,因为现有的软件中的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数据类型和格式要求较高,所以能应用到的数据挖掘算法很少。就算是数据要求较低的关联分析,其结果也存在大量的冗余。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会调查数据的数学模型来完善原先的方法并使跟多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中,使得结果更准确。 2 社会调查数据的建模 研究中我们发现,三维矩阵可适用于社会调查数据的建模。 2.1 三维矩阵的定义 三维矩阵的定义:由n个p×q阶的矩阵组成的n×p×q阶的矩阵A称为三维矩阵,又称立体阵。Ak,i,j表示三维矩阵A的第k层,第i行,第j列上的元素。其中n,p,q分别表示三维矩阵的高度,厚度和宽度。 2.2 三维矩阵模型的建立 调查问卷的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这三类题目都可以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其中每一道单选题、多选题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排序题可以表示成多个向量组成的矩阵。对于单选题和多选题,可以按选项的顺序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其中选中的项用“1”表示,未选中的项用“0”表示。对于排序题,可以表示成一个n×n的方阵,其中n表示该排序题的选项个数,。这样,每一题就可以定义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从而所有的题目就可以构成一个N维空间。每份调查问卷的信息用一个M×N矩阵表示(M为题目的最大选项数),其在每一维上的选择称之为一个元素,这样每份问卷的信息就包括了N个元素。以第1,2,3题数据为例,其中第1题为单选题选择“B”,用向量表示为一个元素,第2题为多选题选择“ACE”,用向量表示为一个元素,第3题为排序题顺序为CBADEFIHG,用矩阵表示,每一个列向量是一个元素,如图1所示。 那么,假设有一问卷信息用一个大小为M×N的矩阵表示。K份的问卷信息就可以用K个大小为M×N的矩阵表示。将这K个矩阵叠加,形成一个三维矩阵。这个三维矩阵就是我们建立的三维矩阵数学模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我们看到,该三维矩阵数学模型有三个坐标轴,它们分别是题目,人数,选项。题目轴以每一道题为一个单位;人数轴以每一份问卷为一个单位;选项轴的刻度为A,B,C,D,E,F等题目选项,其个数为该调查问卷中选项最多的题目的选项个数。 在此基础之上,这样的三维矩阵具有以下性质。 (1)在题目轴中选取对应的题目,将三维矩阵面向竖切得到截面1(如图2中01所示),截面2表示每一道题所有人选择的信息。 (2)在人数轴中选取对应的人,将三维矩阵横切得到横截面1(如图2中02所示),横截面1表示对应的人选择所有题目的信息。 在得到三维矩阵后,可对它进行像素化处理,置1的元素用黑点代替,置0元素的则空白,在得到像素化三维矩阵后我们可以将三维矩阵沿着人数维度上向下投影,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浓黑不一的点的平面。通过这些点的浓度,可以知道每一选项选择的人数。接下来我们可用灰度级表示点的浓度,筛选出浓度大于一定程度的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算法处理。 上述三维矩阵数学模型具有数学三维矩阵的所有性质,可依据调查问卷的需求进行转置,加权、相乘、筛选等数学处理,另外在数学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超图理论可以大大丰富了调查问卷的处理方法。 3 基于超图算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技术 超图是离散数学中重要的内容,是对图论的推广[3]。超图是有限集合的子系统,它是一个由顶点的集合V和超边集合E组成的二元对,超图的一条边可以有多个顶点的特性,这与一般的图有很大不同。超图分为有向超图与无向超图两类,在无向超图的每条超边上添加方向后得到的有向二元对就是有向超图。超图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大家可以利用无向超图表示每一道题的选择情况,先将这每一题的每一个选项设成一个节点,然后将三维矩阵从上向下投影,如果某一题的若干个选项同时被一个人选择,就用一条超边包围这些节点,那么选这些选项的人越多,投影得到的超边就越浓。这样就用超图表示了问卷中每道题的信息,可以进行聚类处理。 利用有向超图,可以将关联规则表示成有向超图的形式,在得到了关联规则后,设实际中得到的关联规则的形式为:,前项和后项都是由多个项组成的集合。该文定义一条关联规则由一条有向超边表示,有向超边的头节点表示关联规则的前项,有向超边的尾节点表示关联规则的后项。每条有向超边的头节点和尾节点均可以为多个,如此便成功表示了复合规则,从而可以使用相关算法进行冗余规则检测。 通过基于有向超图的冗余规则检测就可以将关联规则之间存在着的大量冗余检测出,减少挖掘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了挖掘结果的有效性。 传统的聚类方法都对原始数据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得到相似度,然后通过相似度进行聚类,这样的方法对于低维数据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高维数据却不能产生很好的聚类效果,因为高维数据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通过超图模型的分割实现对高维数据的聚类却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它先将原始数据之间关系转化成超图,数据点表示成超图的节点,数据点间的关系用超边的权重来表示。然后对超图进行分割,除去相应的超边使得权重大的超边中的点聚于一个类中,同时使被除去的超边权重之和最小。这样就通过对超图的分割实现了对数据的聚类。具体的算法流程如下。 首先,将数据点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超图,数据点表示为超图节点。如果某几个数据点的支持度大于一定阈值,则它们能构成一个频繁集,就将它们用一条超边连接,超边的权重就是这一频繁集的置信度,重复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得超边和权重。 然后,在基础此上,通过超图分割实现数据的聚类。若设将数据分成k类,则就是对超图的k类分割,不断除去相应的超边,直到将数据分为k类,且每个分割中数据都密切相关为止,同时保持每次被除去的超边权重和最小,最终得到的分割就是聚类的结果。 如图3所示是基于超图算法的选题型调查问卷的分析技术的流程图,主要包括4个主要部分,一是用向量表示调查问卷结果,二是将向量表示的调查问卷转化为三维矩阵数学模型表示调查问卷结果,三是使用超图算法进行优化,四是根据要求显示调查问卷结果。 4 结语 该文针对社会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三维矩阵的数学模型,将单选题和多选题表示成向量,将排序题表示成多个列向量,从而每一题可以表示成空间的一个维度,每一个向量就是一个元素,这样每一张问卷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矩阵,通过将多个矩阵叠加就可以得到三维矩阵。该数学模型可以利用三维矩阵的性质对其进行多种数学处理,如竖切、横切、像素化后投影等。在数学处理的基础上,该文又提出超图理论对数据进行聚类和检测冗余规则的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对企业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进行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数据仓库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介绍分析,对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况进行了探讨,并对数据决策支持的实现和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实际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型装备制造 项目型制造企业 数据分析 决策支持 在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发展。通过创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协调。对分散、零碎的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利用决策模型,对企业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一、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对集成的应用 (一)面向主题性 完成事务型处理的任务是传统操作型数据库进行的数据组织工作,各业务系统间存在相对独立性,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对主题而言,其概念比较抽象,通常情况下,一个主题同时与多个操作型数据库有关系。例如,在确定企业的采购订单时,需要分析供需情况、库存信息、供应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关系,然后做出最终的决策。 (二)集成性 一般情况下,操作型数据库进行事务处理工作与某些特定的应用关系密切,数据库间具有相对独立性,通常具有异构性。抽取、清理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最终获得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并保证存储在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与规范的信息相一致。例如,在查询销售数据时,系统会根据输入的条件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后提供出最终的决策参考数据。 (三)历史变化的反映 当前的数据是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关注的,但是数据仓库中还包括很多丰富的历史性信息,系统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点(如开始应用数据仓库的时点)到现在各阶段的信息完整的记录下来,企业可以以这些信息为依据,定量分析企业产品未来的发展情况。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分析产品上季度的综合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反映来决策下一季度的生产量。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况 (一)决策系统的含义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即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是指对大量数据和数学模型与数据处理模型等有机组合众多模型进行综合利用,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帮助企业各级决策者完成科学的决策的新型系统。机器学习(ML)兴起于80年代后期,自动获取知识有了新方法。数据仓库(DW)和数据挖掘(DM)两项新的决策支持技术兴起于90年代中期。数据仓库的发展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发展的,支持决策是其发展目标。知识发现(KDD)是面向数据库的机器学习方法发展的结果;“数据挖掘”是发现知识的关键步骤。决策的支持也是数据库知识的功能。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决策系统逐渐完善。 (二)决策支持系统组成部分 R.H.Sprague 提出DSS的构成部分为人机对话系统、数据库与模型库的两库结构。随着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增强与扩大,对模型与方法进行分离存储,因此,数据库、模型库与方法库构成了 DSS。近年来,DSS 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的相关思想方法引进后,以原来的结构为基础,新增知识库,将推理机制引入,最终DSS的四库结构框架形成。 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不断发展健全,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与方法库、知识库与推理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技术等都是其组成部分,将引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时引进到决策支持过程中是这种体系结构最关键的特点,保证推理的结果更科学合理,为决策层做出决策提供更高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实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 (一)建立制造业决策模型库 当前比较常用的决策模型系统如GIS、PDM、ERP、CRM、SCM 等。在选择决策系统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进行选择。通过决策模型,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顺应市场。企业用户决策分析的存放模型是决策模型库。进行决策的模型的建立是以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为依据。决策模型被授予一定程度的权限,对数据进行访问。然后以数据仓库中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用户指定的目标进行决策支持。系统描述现有模型的组成元素与其组成结构的知识,模型构造过程中的各类推理算法被获取。以模型构建推理算法为基础,使匹配模型的框架由新问题的属性值填充,最终决策问题模型得以建立。 (二)实施制造业决策分析 对决策模型进行求解的过程就是决策分析的实施。通过理解决策问题获得用户需要决策的目标、意图等方面信息,然后利用合适的决策模型分析获得的数据,再根据规则与模型的求解算法获得有价值的决策意见,将其提供给用户。本系统规范描述每个模型包含的求解算法利用含有通用求解算法的模型很容易求解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求解算法或者不确定利用哪种算法进行求解,平台依据以前比较成功的相似的案例,将范例的求解方法求解问题。平台会详细记录取得较好决策效果的案例,并用数据层的公用数据库进行存放,这样能够及时调用成功的相似案例进行决策分析问题的求解。 (三)协作决策支持的多环节性 通常企业决策不会通过利用单一的决策模型得到。企业管理的决策方案案是利用了多模型的协作来实现决策的。协作决策的实施系统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为实现有效的智能理解需要利用人机智能交互接口实现,分解复杂的问题,最终可以得到结构有序的子问题、与决策问题有联系的事实与数据、求解方案等; (2)参与决策的模型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调用,与决策相关的模型的选择可以通过分解的子问题实现,为了保证多个模型为特定的决策目标服务需要采用协调的合作机制。 四、结语 当前,国内制造普遍存在数据分析能力差,决策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这也是制约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对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概念及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方案,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指导。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浅析电线线缆直流电阻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 摘要 :电线线缆的导体直流电阻在相关的指标中比较重要,对其进行具体的测试时保证电线电缆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当下电线电缆发展的中心环节。当前在电线电缆的直流电阻测试中主要是采用双臂直流电桥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具体的测试中具有优点,但是也因为设别和测试过程本身的问题导致的很多漏洞的出现,本文就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测试方法进行了解,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方法当下面临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从理论上完善双臂直流电桥测试直流电阻的方法。 关键词 :电线电缆 直流电阻 测试方法 存在问题 1、 电线线缆直流电阻测试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1.1 电线线缆直流电阻测试问题分析 电线线缆的导体直流电阻测试在当下的输电系统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双臂电桥在测量1欧姆以下的电阻值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3.4条对具体的这方面测量内容进行了标准化确定:在四段测量夹具的处理中,应该在注意电位接点跟电流接点之间的测量,要保证相应的电流、电位接点之间的距离要比断面周长的1.5倍大。但是在当前的测试设备的生产中,大部分厂家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问题,在相关的产品使用中并不能实现距离的自由调试,而是跟绝缘材料之间连接在一起,这种情况就不能够满足当下电线线缆直流电阻的测试要求,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如果使用这种产品仅仅能够实现对断面周长在1.5倍情况下的测量工作,在准确性的控制方面还比较成熟,但是如果电线线缆的截面不在相关的标准范围之内,相关的测量结果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准确性也就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的测量中有很多,比如:假设夹具电位接点与电流接点间距为60mm,那么它所对应的所能准确测量的导体断面周长最大为40mm,从中能够O到电线线缆的截面面积,具体数值约为127mm2。也就是说用此夹具来测量截面积为127mm2以上的导体电阻时不能够实现准确性的完全控制。?除此之外,在夹具夹持一些截面不规整的电线线缆的时候,特别是像大截面绞合成型电线线缆,这种电线线缆截面通常为扇形、弧形或三角形。如果出现夹持时电流接点夹头接触情况正常,而电位接点夹头接触不正常的状况下,甚至当电流接点夹头已经加紧,而电位接点夹头却还难以与导体接触,都无法完成正常的测量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使用,就会造成夹具的磨损、变形,上述的状况也就会出现。 1.2 电线线缆直流电阻测试问题解决措施 在以上具体的测试分析中,本人针对实际的测试过程,提出了以下的改进方法:第一是针对电流夹具的调试问题,将导体夹具上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间距设置为自由变化的形式,测量人员在一般的情况系测量长度为1m的电线线缆的电阻,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电线线缆夹具上电位接点夹头可固定为1m,而将电流接点夹头设计为可在底座上自由移动的结构,进行底座的合理调整。如果做到“每个电位接点与相应的电流接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试样断面周长的1.5倍”的情况,就能够对上述的状况进行解决。第二是进行解决电位接点夹头与导体不能良好接触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在设计中可以将夹具上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设计为独立夹紧与松开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电流接点夹头与电位接点夹头同时与导体紧密接触,并且能够对因长期使用夹头磨损、变形而不能夹紧的问题进行预防。 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在相关的电线线缆测试中,需要对具体的测量标准进行数据的精确控制,也是保证测量精确度的关键,相关的数据分析中要以标准作为中心。注重在夹具方面的分析,并加强对具体夹具位置的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设备的使用周期,在维护设备方面制定合理的标准,保证测试的整个过程。 2、 电线线缆直流电阻测试中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大部分人都知道,温度在导体的电阻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gb/t?3048-2007中对导体直流电阻测量的温度范围进行了规定,如果温度达到不到相关的要求,测试人员一般情况下会人为改变环境温度,空调调节的方式在调试中的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空调的时候会出现检流计滑动的现象,这就就不能够在稳定的条件下完成测量。这种情况下温度在变,也就导致导体电阻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而检流计的灵敏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测量一般不允许出现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要等到环境温度稳定的时候才能够完成测量。而且试样一定要在测量环境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其自身温度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因为当测量人员在调节环境温度时,这个过程中的试样温度并不会与环境温度出现一样的变化值,因此在测量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且空调不应对着测量装置,以免检流计难以稳定。不管怎样说,测量中一定要对温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只有摆脱温度的限制,才能够实现测量的准确性。 3、 接触电阻及测量电流对测量的影响 由于测量电路连接电线的接触电阻侧面按键之间的问题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一定要确保电缆侧键和可靠的接触才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正确性。测量者经常使用的导体电阻不同的截面积,但是电流测量的大小确实相同的,这方面的取值不太合理。测量电流的保证实在最低灵敏度的前提下,应使用比较小的电流,电流过大容易产生过多热量,从而使阻力变大,测量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时间太长的情况下,也会让电线线缆产生热量。 4、结论 在电线电缆导体直流电阻测试过程中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不断地优化,又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分析,对相关测试数据范围进行控制,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测量效果。另外要保持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测量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具体的流程进行精确的控制,这样才能够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验证型实验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物理实验中典型的验证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为例,讨论了验证型物理实验中的数学处理方法,得出该类实验中,数学处理方法不但要得出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数学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计算物理量的相关系数确证该数学式所确立的物理规律成立。 【关键词】 验证型实验 数学处理 物理实验中,验证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两类实验。验证型实验是对已建立的物理规律的验证,研究型实验是通过实验得到物理规律,这两类实验虽然实验目的不同,但从数学处理方法上来看,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确证物理规律或得到物理规律,所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是否得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以一个典型的验证型实验的数据处理为例进行相应探讨,以期望得出相对合理和妥当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以大学物理实验来说,验证型实验较多,诸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弹性碰撞实验等等都属于此类实验,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为该类实验的典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关系可以表达成,要验证这个规律,就是给物体加一个大小为F的力,对应产生一个大小为的加速度,得到一个测量点,通过改变力,得到n个测量点后,即可通过适当的数学方法验证这个关系的成立。 类似这种线性物理规律,其数学模型都可以归结为的形式。要得到这个线性关系,就是要得出和。通过测量n组和的值,即、、……、、……、,在X―Y平面中得到n个测量点。若不考虑实验测量的系统误差,则测量误差应当服从高斯分布,反应在X―Y平面中,既是这n个测量点应当均匀地分布在所求表达式两侧,对第i个测量点,误差为,n个测量点导致的总体误差是最小的。若任意给一个直线,则一是测得到的这n个点不再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二是这n个测量点产生的总体误差水平将增大,甚至可以达到无穷大。由此可知,所求直线即是使得n个测量点的总体误差最小的那条直线。总体误差可以写成,但由于误差服从高斯分布,导致理论上而无法通过此求和值衡量总体误差水平。为使其不因为正负抵消而无法衡量总体误差水平,只要使得所有误差均为正再求和即可,故可用残差来衡量总体误差水平,虽然残差不再是总体误差。使得残差取最小值的和,即为所求直线的和。此即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据最小二乘法处理,所求和即是使得取最小值的和,即有,解此式,得 将测量值供稿,即可得到所求和。通常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处理方法,得到和,即是验证了[1]。但其实这是不太恰当的。 验证型或者研究型实验,特别是验证型实验,最关键的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找出所要验证的关系,第二是要验证得出的关系的确成立,而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即使得出关系,但如果确证关系不成立,则第一步的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实际上,任意给出一组、、……、、……、,都可以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和,即得出,但并不意味着此式的确成立,不能确证物理量和的确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检验此物理规律存在。因此,验证型实验做到这一步并不算已经验证被验证的物理规律成立,还需要研究和的相关性,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据的大小来检验和是否的确相关。 总之,验证型实验,是对物理规律的验证,最重要的是确证被验证物理规律成立,得出相应物理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不能说已经验证了相应物理规律的成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计算物理量间的相关系数来确证所得物理规律是否成立。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水轮发电机组高精度水平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 摘 要:水平度是机组安装的重要检测项目,有很多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为了便于分析水平测量的数据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测量结果的可视化。本文分析了一些高精度水平测量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提高机组安装精度和水平可以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平测量;精密水准仪;水平仪;CAYERE法 随着近些年来巨型机组越来越多,尺寸越做越大,机组安装的精度要求也随着加工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水平度作为水轮发电机组安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以适应高精度的测量要求。 水平度反映了被测工件面上各点相对于水平面的高低关系,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量两点高程差的绝对高差值,单位有mm等,另一种是两点之间高程差除以两点之间距离的相对高差值,单位有mm/m、角秒(″)等。测量绝对高差时主要采用测量学方法,常用的仪器有水准仪、带测微器的精密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流体静力水准等。测量相对高差主要采用机械工程测量方法,常用的仪器有框式水平仪、合像水平仪、电子水平仪等。 一、基于绝对高差值的测量方法 机组安装中测量绝对高差最为常用的是光学水准仪,适用于测量视距大于水准仪最小焦距(一般为1.5m左右)的情况,使用任何水准仪进行精密水平测量时,都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水准仪使用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目前常用的水准仪都是自动安平水准仪,通过自动安平补偿器使视线水平时标尺上的正确读数通过补偿器后仍旧落在水平十字丝上。自动安平补偿器的灵敏度非常高,有轻微振动时十字丝都会出现晃动。所以在使用时一方面要保证仪器的支架要十分稳固,不允许有丝毫晃动,另一方面应避免周围环境中风力、交叉作业的影响;(2)水准仪距离测点的距离尽可能接近。根据相关工程测量规范,一、二等水准测量时i角(仪器水准轴与视准轴在铅垂面上投影的交角)误差必须调校至15"以内。即便按此i角允许误差要求,两测点视距之间每相差1m产生的测量误差为:1000×tan(15″)=0.073mm,在机组安装中已经属于较大的测量偏差了。只有测点之间视距相等,由i角产生的误差在高差计算中相互抵消,例如测量两点间高差时,可以选择放置在两点的垂直平分线上,在测量座环、底环等大型环形工件的水平时最好将仪器放置在中心位置;(3)立尺时必须确保水准尺垂直度。以1m的视线高为例,水准尺每前后倾倒10mm产生的高程差影响为1000×(1-C0S(10/1000))=0.05mm。为消除水准尺垂直度的影响,应在测量过程中减小视线高度,使用深度尺、钢板尺等小尺寸量具作为标尺,或者使用带有水准气泡的变形监测专用铟钢尺。 (一)普通水准仪配合游标卡尺测量法 将水准仪安平于可观测到所立游标卡尺的适宜高度,为保证垂直度和稳定,可将游标卡尺靠在磁性表座上,底部与待测面贴紧。读数时观测者通过水准仪指挥把尺者缓慢微调游标,使游标的某一刻度线重合于水准仪十字丝的水平中丝,此时游标卡尺的读数即为该点的水准仪读数。每个测点读数时游标应对准同一刻度,对比相互之间的读数差值即绝对高差。此方法测量的读数精度一般为0.02mm。 (二)带测微器的精密水准仪测量法 精密水准仪一般配备了光学测微装置,将配套水准尺上的最小分化进行细分,测定小于水准尺最小分划值的尾数,进而提高在水准尺上的读数精度。一般精密水准仪将水准尺10mm分划成100格,可以读到0.1mm,估读至0.01mm。德国蔡司厂生产的Ni004、Ni007等精密水准仪则是将5mm的最小刻度分划成100格,可以读到0.05mm,估读至0.005mm。精密水准仪读数时需要通过测微螺旋上下微调望远镜的十字丝来对准同一刻度,此时测微器的读数差即为绝对高差。 (三)电子水准仪 电子水准仪是以自动安平水准仪为基础,在望远镜光路中增加了分光镜和探测器(CCD),并采用条码水准标尺和图象处理电子系统构成的光机电测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与传统水准仪相比读数客观、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采用普通标尺时,又可以像一般水准仪一样使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天宝DiNi03、徕卡BT28-DNA03等电子水准仪读数分辨率均达到了0.01mm。 (四)流体静力水准测量法 液体静力水准多用于高程变形监测等精密工程测量作业,由于它具有高精度、自动化、长期多点同时测量、安装简单的特点,可以引入到水平测量中,特别是座环、蜗壳浇筑过程中的监测。 二、基于相对高差值的测量方法 测量相对高差值一般使用各种水平仪,其中合像水平仪在精密水平测量中最为常用,使用水平仪测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测量前应认真清洗测量面并擦干,检查测量表面是否有划伤、锈蚀、毛刺等缺陷;(2)水准器内液体对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因此,应注意手热、阳光直射、哈气等因素对水平仪的影响;(3)读数时,应在垂直水准器的位置上进行读数,以减少视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测量时应检查零位是否正确。操作时可以通过翻转测量法获得准确读数,消除零位误差,如果零位偏差较大则需要使用调整针对零位进行校正调整。 (一)水平梁测量法 水平梁测量法是经典的水平测量法,制作适当长度的平梁,加大水平仪测量的距离。在中间的顶部焊接一块经过精细加工的座板,用以放置水平仪。在两端的底面上安装三个球形头螺栓支撑,三个支点所在的平面应调整至与座板顶面平行。操作时为了消除水平仪及梁的误差,水平仪在梁上的位置必须固定,水平仪与梁要一起调头,取平均值计算的方法计算水平度误差。只要平梁刚度足够,跨距适合,把水平仪放在梁上就可以直接测量大尺寸平面上两点的水平度误差。 (二)“CAYERE”法 针对水平梁法长度固定,无法准确反映水平波浪度的情况,可以采用首尾衔接多点连续的测量方法。对于需要测量座环、底环、大轴法兰等大的环形面,可以沿圆周方向连续测量,可以得到一条反映圆周水平波浪变化的曲线,此方法称为“CAYERE”法,由ALSTOM在三峡使用后,国内很多电站都进行了推广和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网格法 对于设备基础等比较大的平面,可以采用“网格法”,将测量面划分成矩形方格网,用水平仪测量每条矩形边的水平值,从而得到一个反应水平趋势变化的曲面。 三、水平测量数据分析方法 水平测量的数据分析主要用来反映高低变化的趋势,以便分析不平度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反映高低变化的趋势,需要先将测量数值转化成相对于某一点的绝对差值,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方便地呈现出来。 用EXCEL“图表法”绘制趋势线。EXCEL是比较常用的办公软件,在线状或环形的连续测量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水平变化情况。下表1是某大型电站的分瓣座环组装过程中的某次测量结果,采用的设备为蔡司NI007自动安平水准仪,测微器将5mm分成100份,测微器读数的单位为0.005mm,各点与1#测点的高差均可用EXCEL的公式计算功能方便的计算出来。 四、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水平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在很多电站机组安装调整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计算机的运算反映的是数据可视化后的趋势,真正数据的准确度取决于测量的精度,因此,无论使用什么仪器或软件,都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践,消除仪器自身带来的各种误差和人为读数误差,这才是提高安装质量的关键。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 摘 要:对基于数据或信息分析的情报研究来说,大数据分析方法带来了新机遇。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先梳理了基于数据、流程及信息技术三种视角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并从中归纳出了面向统计、挖掘、发现、预测与集成等5种分析层次的17种相关研究方法。接着探讨了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情报研究的适用性,分别找出10种可直接移植的方法、2种调整后可移植的方法、2种不适用的方法、3种需要继续研究或关注的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方法 情报研究 适用性 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BDA)是以“深度的发现分析、引领行动”作为目标的工作[1-2],它包括由多个任务组成的高度重复执行的步骤[3-4]。BDA通常要集成多种分析技术与软件工具,以便让海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变得更加容易,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用来验证、指导及规范组织或个人的决策行动;BDA的执行过程一般包括问题需求及假设提出、数据获取及记录、信息抽取及清洗、数据整合及表示、选择建模及分析方法、结果诠释、评测结果有效性及监控等几个阶段。从以上BDA的定义及过程来看,BDA与情报学领域中的情报研究(也称情报分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至少在方法与技术(以下简称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或补充。本文基于情报学的视角,关注哪些BDA方法可以为情报研究提供借鉴,并解决情报研究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概略总结BDA的方法体系,然后探讨BDA方法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 1 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分类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公认的BDA方法的分类体系,甚至对BDA包括哪些方法,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首先综述现有的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们的分类体系。 1.1 相关研究 不同学者对BDA方法的看法各有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分类体系,分别是面向数据视角的分类、面向流程视角的分类以及面向信息技术视角的分类。 (1)面向数据视角的BDA方法分类。这类研究主要是以BDA处理的对象“数据”作为分类依据,从数据的类型、数据量、数据能够解决的问题、处理数据的方式等角度对BDA方法进行分类。 Power[5]依据分析需求将数值型数据的分析方法划分为三类:①若是模式理解及对未来做出推论,可采取历史数据及定量工具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②若要进行前瞻及预测分析,可采取历史数据及仿真模型进行“预测性数据分析”;③若要触发事件,可采取实时数据及定量工具进行“规范性数据分析”。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13年公布的《海量数据分析前沿》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七种基本统计数据分析方法[6],包括:①基本统计(如一般统计及多维数分析等);②N体问题(N-body Problems)(如最邻近算法、Kernel算法、PCA算法等);③图论算法(Graph-Theoretic Algorithm);④线性代数计算(Linear Algebraic Computations);⑤优化算法(Optimizations);⑥功能整合(如贝叶斯推理模型、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等);⑦数据匹配(如隐马尔可夫模型等)。 针对非纯粹的数值型数据,Li、Han[7]梳理了面向“时空数据”(Spatiotemporal Data)的BDA方法,通过对动态数据挖掘出主体的预测性,如运用物理工程领域的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及自相关匹配(Autocorrelation)侦查某一时间区段的信号、发生的事件或生物基因中的周期性节律,也可运用时间序列方法预测地点位置的变化;魏顺平[8]以教育领域为例,梳理了面向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学习分析方法”(Learning Analytics),此方法集成了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方法,从中挖掘学习的各种语义关系,并回答“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等问题,为教学与优化学习提供参考。 Mohanty等人[3]从数据获取(Data Ingestion)角度,依照处理的数据量从小至大的顺序,区分出八种分析方法:①流分析(Streaming Analytics),以预定模式及时处理数据流;②高速的数据采集(High Velocity Data Ingestion),不转换任何格式,可稍晚处理; ③链结分析(Linkage Analysis),构建不同数据源的关系与链接;④罕见事件侦查(Rare-Event Detection),从庞大数据集中寻找特定模式;⑤数据聚合(Data Mash-Ups),需要对数据属性发展故事线或链接关系进行分析;⑥文本分析(Text Analytics),如观点挖掘或社会网络分析等;⑦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通过模式侦测及事件发生概率来处理时空数据;⑧数据辩论(Data Forensic),用于数据科学家探索大规模数据集。 Chen等人[9]认为,在商业智能分析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智能分析经历了从处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数据、到处理网络上半结构化数据、再到处理移动数据的发展,涵盖了五类核心的分析方法:①数据分析,涉及数据仓储、ETL、联机分析及数据挖掘等分析技术,可应用在时间序列挖掘、网站挖掘、空间数据挖掘等;②文本分析,涉及信息检索、查询处理、相关反馈等分析技术,可应用在QA系统、观点挖掘、多语义分析、可视化分析等;③网站分析,涉及信息检索、网络爬虫、日志分析等分析技术,可应用在云计算、社会网络分析、网站可视化等;④网络分析,涉及信息计量、引用网络、数学网络模式等分析技术,可应用在链结分析、社区发现、社会影响力及扩散模式等;⑤移动分析,可应用在移动通讯服务、个性化分析、游戏营销分析等。 (2)面向流程视角的BDA方法分类。这类研究主要是依据BDA的步骤和阶段对BDA方法进行分类。 美国计算社区协会出版的《大数据的机会与挑战》白皮书指出BDA是一个多阶段任务循环执行过程[4],从整体看,其分析的过程包括了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该阶段需要使用的方法:①数据获取及记录,从各种感知工具中获取的数据通常与空间时空相关,需要及时分析技术处理数据并过滤无用数据;②信息抽取及清洗,从异构数据源抽取有用信息,并转换为结构化的格式;③数据整合及表示,将数据结构与语义关系转换为机器可读取、自动解析的格式;④数据建模及分析,从数据中挖掘出潜在规律及知识,涉及可扩展的挖掘算法或知识发现等方法;⑤诠释,为了让用户容易解读分析结果,可视化分析技术变得十分重要。此外,严霄凤、张德馨[10]依照搜集、分析到可视化的流程,梳理了适用于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包括: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回归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数据融合、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网络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 (3)面向信息技术视角的BDA方法分类。这类研究强调大数据技术本身涉及到的新型信息技术,将大数据处理架构、大数据计算模式、大数据系统等作为BDA方法分类的依据。 孟小峰、慈祥[11]着眼于大数据处理框架,梳理了数据抽取与集成、数据分析及数据解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在数据抽取与集成方面,可区分为基于物化(Materialization)或ETL的方法、基于联邦数据库或中间件的方法、基于数据流的方法以及基于搜索引擎的方法等四类;在数据分析方面,传统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或统计分析面临数据规模、算法调整等困难,需进一步发展;在数据解释方面,引入可视化技术或交互式的数据分析过程,有助于用户理解分析结果。覃雄派等人[12]认为,非关系数据管理(如MapReduce)扩展了数据分析的多维视角,使数据分析的生态系统从“大量数据的移动”转向“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 2012~2013年在印度召开了两次BDA国际研讨会[13-14],会上分别就BDA中的机器学习面临数据规模与多维度问题、可扩展的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映射、随机梯度下降等)、机器学习在MapReduce的应用、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如话题检测与跟踪、地点推理、语义连接等)、高维数据降维分析(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经典相关分析等)、图像挖掘(如Main Memory Approach、Disk-Based Approaches、Database-Oriented Approach)及图像比对分析(如特征提取、Iterative Methods)等进行了探讨。2013年IEEE计算机协会在美国召开大数据国际研讨会,BDA结合MapReduce、Hadoop等模型的分析方法仍是主流,研究的内容包括了Map-Based Graph Analysis、Sketch-Based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Large Scale Neural Networks等方法。 1.2 BDA方法的分类――面向层次的BDA方法框架 上述三种视角的BDA分类各有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面向数据的视角来看,BDA方法正从统计(Statistics)转向挖掘(Mining),并提升到发现(Discovery)和预测(Prediction)。基于流程的BDA分类则更能反映BDA过程的集成性(Integration),也就是说,在完成一项分析任务时,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从面向信息技术的BDA分类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方式强调使用新技术对传统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更重视新型系统架构与分析方法的集成,例如,各种数据挖掘算法的MapReduce化,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本文认为,如果综合上述三种分类体系中体现的层次性,将可以更准确描述BDA方法。在此,本文提出一个面向层次的BDA分类框架,将BDA方法分为统计、挖掘、发现、预测及集成五个层次,并初步归纳出17种BDA相关方法(见表1)。 2 BDA方法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 如前所述,BDA与情报研究在本质上有共同之处,BDA方法可为情报研究提供借鉴,因此,探讨BDA方法对情报研究的适用性就很有必要性。以下综合考虑方法本身的完善性及可操作性、情报研究的分析对象特征、方法的可移植性[15]等因素,对本文所列举的17种面向层次的BDA方法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2.1 可直接移植的方法 可直接移植方法是指这些方法的原理、流程、算法等可以直接应用于情报研究,用来对情报研究的数据源(如科技文献、网络资源等)进行处理,解决情报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步骤中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所列举的17种面向层次的BDA方法中,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知识发现、观点挖掘、话题演化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海量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高维数据降维分析方法、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等10种方法均属于可直接移植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在情报研究中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历史。 (1)数据挖掘与文本挖掘。数据挖掘与文本挖掘是不同概念,两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的发现技术,文本挖掘属于基于计算机语言学及统计方法的发现技术,用来揭示文本中的词与句法特征;数据挖掘以数据库中的大量结构化的数据挖掘为基础,用来揭示数据中潜在的、可能的数据模式及关联规律[16]。在情报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中,数据挖掘多应用在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与服务方面,例如,馆藏采购决策、个性化服务、信息检索、读者管理、馆藏布局等。文本挖掘在情报研究的价值在于弥补了情报学专门分析方法对科技文献内在知识挖掘不足的缺欠,例如,祝清松、冷伏海[17]为了解决引文分析方法无法揭示论文的研究内容这个问题,提出引文内容分析,先建立基于规则的引文内容抽取来识别引用句,再通过基于C-value多词术语识别算法找出高被引论文主题,相比于引文分析,这种方法较能提供客观的语义信息与文献之间的语义关系。 (2)知识发现。情报研究中所说的知识发现,主要是指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例如,张树良、冷伏海[18]在共词、共引、文本挖掘等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包括:基于相关文献、基于非相关文献及基于全文献三种条件下的知识发现,完整揭示文献的知识结构与演化情况。在网络环境下,李楠、张学福[19]认为关联数据的RDF数据模型、数据访问机制、URIs及自描述数据等规范所形成的数据共享环境,为知识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潜力,包括知识发现的范围被扩展成全球数据空间、高效率理解及处理数据间的语义关系等。简言之,知识发现从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复杂关系中获得隐含的知识或规律,甚至可对未来进行预测。 (3)观点挖掘与话题演化分析。观点挖掘与话题演化分析两种方法实际上是数据挖掘及文本挖掘的具体及深化应用。观点挖掘主要有三种挖掘任务:情感分类、基于特征的观点挖掘、比较语句和关系挖掘[20],例如,黄晓斌、赵超[21]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文本挖掘,找出不同民众对某一社会事件的情绪、态度及观点,再通过关联分析找出网络舆情信息的各种关联性。赵洁、温润[22]认为微博情感分析的关键是观点句识别,并根据文本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基于新词扩充和特征选择的观点句识别方法,即先扩充情感词典来提高分词准确率,再结合微博特征进行句子选取。话题演化分析方法是近年文本挖掘的研究热点,借助不同的话题模型,包括基于LSI模型、基于pLSI模型、基于LDA模型等,获取文本中的一组词语,表示为某一话题的集合,再引入时间信息模拟该话题随着时间推移所表现的受关注程度及关注点的变化[23]。又例如,贺亮、李芳[24]利用LDA模型抽取科技文献中的话题(即主题词),再计算话题的强度与内容演化,从而区分热门与冷门话题及其历年特征词的演化趋势。 (4)多元统计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也是情报研究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25],前者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或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后者则是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动态数据序列的规律性。这两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能基于历史数据的变化,评价事物现状或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 (5)海量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海量数据的七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情报研究的原因是,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现有硬件技术条件下要开发一个海量数据分析系统的难度过高,且高性能计算领域也面临许多困难,因而转向寻找共通的基础性计算方法来帮助运算[6],同时这些统计方法也经常应用于数据挖掘或文本挖掘。对情报研究来说,处理的数据量不及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海量数据,因此可以容易地应用这些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尽管如此,随着情报研究处理的文本量增加,包括文献计量或信息计量方法在内的定量分析方法,仍然要经常借鉴基础性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公式改进。 (6)高维数据降维分析方法。高维数据降维分析方法反映了海量的数值型数据在数据缩减的重要性,常见的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投影寻踪等[26]。高维数据经常存在大量的弱相关内容或噪音,通过线性(如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或非线性(如投影寻踪、核方法等)映射可以将数据样本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从而提高机器学习的效率[27-28]。情报研究在处理文本语料时,广泛使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来表示文本,形成的高维特征集会对文本分类或机器学习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通过特征选择(如特征频率、互信息等)进行特征抽取(如PCA、LSI、NMF等),转换成一个低维的特征集来提高训练效果,是非常必要的[29]。 (7)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是解决大数据环境下异构数据整合而提出的方法,例如,为了解决不同研究阶段产生的各类科学数据集成问题,白如江、冷伏海[30]认为解决关键在于中间件构建,例如,通过基于XML模型将异构数据源的元数据映射到全局视图,解决了不同数据源的关系描述问题,并提供用户可灵活订制查询规则;但基于XML模型只能提供语法层次的整合,为了提供数据在语义层次的整合,可通过基于语义模型对XML的对象进行分类,在对象模型的基础上生成逻辑规则,揭示隐含在科学数据中的语义信息。此外,也可以通过基于物化或ETL方法、基于数据流方法或其他方法对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抽取出实体与关系,再进行数据集成或数据清洗[11]。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是进入数据分析之前的重要任务,对情报研究来说,需要多种来源支持情报分析工作,包括同型异源信息、异质异构信息、多语种信息等,都需要通过异源信息字段的映射、拆分、滤重、加权等进行融合分析[31]。 2.2 调整后移植的方法 调整后移植的方法是指其在原本的领域已经成功应用,但由于该方法最早或成功应用的领域在任务需求、数据处理、分析过程有自身的特点,若移植到情报研究时,需要根据情报研究自身的特征进行调整。数据可用处理及分析方法、时空数据分析等两种分析方法就属于这类情况。 (1)数据可用处理及分析方法。大数据环境中容易产生许多劣质数据来降低数据可用性,为了提高数据可用性及数据质量,李建中及刘显敏[32]梳理了数种数据可用性的相关方法,包括高质量数据获取与整合、数据错误自动检测与修复、弱可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分别解决了大规模数据集预处理阶段常见的一致性、精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实体同一性等问题。对情报研究来说,情报素材、产品形式及工作任务分解的质量控制是情报工作的核心[33],其中,情报素材的质量对后续的情报分析成败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数据或信息是错误或不完整时,提炼出来的情报势必会存在缺陷或错误。过去对情报研究的质量控制取决于人,如果能引入数据可用处理及分析方法解决数据或信息源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不精确、遗漏、滞后或重复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情报分析素材的可用性与正确性。 (2)时空数据分析。时空数据分析是地球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最常使用“周期性行为”(Periodic Behavior)分析,例如天气预报、环境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网络管理等都是常见的应用实例[7]。现有研究的多数做法是采取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进行周期性行为建模,但建模过程容易出现对象可能没有周期性行为、时间点分布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阅等人[34]提出基于ERP的周期检测方法解决周期长度定义问题,孟志青等人[35]提出多粒度时间文本下的周期模式挖掘算法解决时态文本数据挖掘问题。对情报研究来说,时间是文本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如文献发表规律、舆情监控、科研人员的研究主题周期等。在原有数据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进行长时段分析是多数研究的常见做法,但并没有呈现出其中的周期性规律,特别是文本中的规律特征较难发现,如果能引入此类方法,将有助于找出情报演化的周期模式。 2.3 不适用的方法 考虑学科领域差异,本文认为 “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学习分析方法”两种专门研究方法不适合情报研究。 (1)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是生物信息学的专门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依据特定目的整合多数据源及促进领域知识的有效利用,其结果可应用在生物医学研究、产生支持医疗人员在治疗点中的“可操作的决策”(Actionable Decision),同时能对人类与疾病的关联关系提供更好的理解。生物信息学为了找出更多基因与疾病的关系,通过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将分析方法与工具开发从系统层面横跨到分子、个人或全人类层面,分析视角从单一基因或多肽(Polymorphic)挖掘的研究转向新基因或遗传性状组合与预测研究[36]。从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来说,考虑到数据源的特殊性(如DNA编码数据、蛋白质结构等)、分析视角、工具构建及使用等因素,并不符合情报学的学科研究特色。 (2)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分析方法是搜集、分析及评测学习者及其学习语境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理解与优化学习及其学习环境[8]。从UNESCO IITE机构在2012年11月出版的学习分析方法政策简报可知,学习分析方法的数据分析功能是基于数据挖掘从而开展相关分析内容,包括行为分析、学习资源浏览分析、各种关联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等。虽然数据挖掘是情报研究的常见方法,但学习分析方法的结果意义在于解释学习者的学习语境,为教师或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及促进学习效果。由于这种方法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应用环境,离开了学习语境,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就会产生变化,因此,难以移植到情报研究。 2.4 需要继续关注的方法 基于MapReduce或Hadoop的衍生分析方法、图模型分析与挖掘以及商务智能分析,是近年研究探讨较多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成熟且完善的方法体系,例如,MapReduce或Hadoop等之类的工具还在持续发展中,本身也存在不断的改进空间,它们与各种分析方法的集成缺乏公认的标准和规范,同样地,对于关注图像与事物之间关联的图模型分析与挖掘也尚没有发展出固定的技术,又例如,商务智能分析被定义为由数据仓库、ETL、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多种技术融合的一组系统,通过BI系统管理组织内部及个人相关的商业数据、专家信息及知识,涉及数据的融合、取用及分析等方法与工具[37-38],目前也没有标准化的体系架构。 因此,本文还无法明确回答上述三种方法将如何应用于情报研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哪些调整、这些方法与现有的情报研究方法的关系如何等相关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方法对未来的情报研究具有借鉴价值,例如,一旦情报研究的处理对象(即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成为传统关系数据库处理不了的大数据,那么,使用基于MapReduce或Hadoop的衍生分析方法就成为了必然。又如,图模型分析与挖掘可补充情报研究在图像分析的不足,而商务智能分析可理解为一套集成系统,可应用在情报机构的知识库或机构典藏,找出组织的知识缺口等方面。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就是一个数据分析的时代,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很多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技术,这些方法与技术对情报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总结了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出面向层次的BDA方法框架,归纳总结了其中的17种BDA方法,并从可直接移植、将调整后移植、不适用于情报研究以及需要继续关注等四个方面对这些方法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情报研究借鉴或移植BDA相关方法提供参考,促进情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考虑采用数据分析方法表明飞机撤离能力经验介绍 【摘 要】民用飞机的应急撤离能力是民用飞机安全性能的要求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民机应急撤离能力的分析对采用实景撤离试验的方法。针对实景撤离试验危险系数高、花费昂贵、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本文阐述应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在积累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应急撤离元素数据库实现对飞机撤离能力评判的经验介绍。 【关键词】撤离能力;数据分析;撤离元素 0 引言 如何在飞机发生故障时使机上乘员快速的撤离(即应急撤离)是民用飞机安全性要求之一。根据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CCAR-25)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要求[1]:“对客座量大于44座的飞机,必须表明其最大乘坐量在90秒钟内在模拟的应急情况下从飞机撤离至地面。对于这一点的符合性,必须通过按CCAR25部附录J规定的试验准则所进行的实际演示来表明,除非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适航部门认为分析与试验的结合足以提供与实际演示所能获得的数据等同的数据资料(§25.803(c))”。 进行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有以下不可避免的缺点:真人验证非常危险、试验花销昂贵、准备周期较长以及参与试验者在撤离中随机行为等问题。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研究发现,在进行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中平均6%的参试者受伤。在1972年至1980年,美国进行了7次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2571名乘客和机组参加了试验,其中有168人次受伤[2]。 在1985年FAA开始讨论用分析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替代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来表明对于§25.803(c)的符合性。允许申请人使用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证实飞机能在90秒以内能将机上人员全体撤出[2]。 1 积累试验数据 对于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证明新型号飞机或已有飞机进行了型号设计更改后符合§25.803(c)的要求,这需要之前的全尺寸撤离演示及其他的试验积累的充足的数据和知识。 分析必须有适当的试验支持,这些试验可能包含,但不限于: (1)应急出口和辅助撤离设施组合的撤离率; (2)确定开门和撤离人员准备时间; (3)确定乘务员训练和程序是充足的以帮助乘客迅速撤离飞机; (4)确定通道的影响,包含通向应急出口或交叉过道及合并乘客流量的过道交点位置等; (5)确定飞机内外部应急照明照度更改造成的影响的试验; (6)确定乘务员座椅位置更改对组织撤离的影响的试验。 成功的应急撤离试验是分析的数据源,分析应基于对确定应急撤离系统元素的信任,(客舱内部特征,门的尺寸,撤离辅助设备和与门的结合和相对位置),引用合适的涉及更小的或者相同的元素的试验记录,然后这些性能数据对需要验证的构型,进行有效的分析。 如果使用未能成功的全尺寸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型号飞机的撤离能力进行分析,首先失败的原因应被确定(设备、构型、或程序),然而说明现需要验证的飞机构型中不包含这些失败的元素。 2 建立应急撤离元素数据库 基于上述,对于新型号的飞机及涉及影响飞机撤离能力的设计更改,应进行评估其对于符合§25.803的影响。如果考虑用试验和分析方法结合方法代替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应急撤离元素的数据库的建立,是进行应急撤离分析的基础,同时,相应的试验是应急撤离元素数据库建立的前提。 首先数据库中需要建立对飞机内部构型进行了详细描述的具体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乘客容量与撤离能力的应清晰表述,审定基础应清晰。 客舱内部安排特征和撤离系统元素(例如过道和交口,出口通路、乘务员辅助空间,门和应急出口等)对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应详细的描述客舱安排和撤离系统元素,这些表述应该包含位置、操作和客舱的尺寸和特征等,这些对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撤离系统元素任何专用条件、豁免、和等效安全的均应被讨论,和评估,视情况进行相应的试验。在进行应急撤离分析时,这些评估均需包含其中。 如果采用与先前验证飞机相似的特征。经全尺寸演示的构型被考虑作为原验证构型,两个构型的共同特征需要描述清晰。代表性的描述:门和辅助系统是没有更改或与原基本构型相似。内部特征完全没有更改或客舱主要部分没有更改。两个构型的不同之处及构型的独特特征应重点关注。例如,安装了一个新的门,这个门的影响需要进行评估,在其他飞机上相似的门系统的验证数据可以是的源泉。“相似”是使用这些数据基础,“相似”也是分析中的重点表述内容之一。例如:独特特征的空间参数应与已验证的相匹配。这些系统的性能数据应在分析中包含以确定新的构型满足条款要求。当一个新的安装更改了早期的安装详细特征,改变了系统性能,这个更改应该被验证,分析中应包含新安装和早期的安装的性能数据。 数据源应被包含除全尺寸应急撤离演示的以外的试验数据,例如:一个新滑梯的抛放/充气时间数据应被考虑进入撤离时间序,因为滑梯和救生筏抛放和充气,因此一旦开始,不受人为的进一步干涉和CCAR25(和FAR25部)附录J中试验条件的影响。相似的,拉丁文正方形试验(AC25-17A附录4运输类飞机客舱内部失坠性手册)可能被使用确定一个新撤出系统或系统元素的性能能力(需要在附录J的试验条件下执行),以确定乘员和新系统之间的界面是合适的,例如:滑梯的灯光是否是充足的鼓励参与者最小犹豫的跳下去[5]。 3 应急撤离元素 应急撤离元素越涉及小单元的元素,并引入其相应的是试验记录,其分析的可信度越高。 3.1 应急出口 3.1.1 应急出口大小和分布 应急出口的选择和布置需满足§25.807(应急出口)和§25.809(应急出口的布置)的要求。对于申请人已要求豁免的适用的联邦航空条例中的非标准出口布局,必须确定它的可接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全尺寸试验,以便与标准出口进行精确的比较。 试验目的是使用所提供的出口构型来确定的平均撤离时间等于或少于运输类飞机适用的联邦航空条例中规定的出口构型所规定的时间。这个结果可用作证实豁免的等效性或证实等效的安全水平。这个试验程序不用作确定出口率或出口构型。 3.1.2 撤离辅助设施 撤离辅助设施展开的时间需满足§25.810的要求。 3.1.3 撤离路线 §25.810 (c)中对撤离路线的选择和制定进行了详细要求。 3.1.4 应急出口标记 应急出口标记要求乘员能认清应急出口及其位置,易于接近通路并易于开启。应急出口标记的的设置满足§25.812的要求。 3.1.5 应急出口和辅助撤离设施组合 如果应急门开启时,由应急门带动并触发辅助撤离设施的启动装置,应急门的运动过程与辅助撤离设施的完美组合是对于应急撤离性能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辅助设施系统的安装需要进行相应的验证工作。应急门辅助设施除完成TSO-C69验证试验外,还需要完成§25.810(a)(1)(v)的要求的5次连续抛放试验。对于应急出口和辅助撤离设施组合有影响的更改,例如:滑梯装饰罩、地板铆钉突出等,存在影响应急门运动和辅助撤离设施开启的组合过程的因素,均需要进行评估分析,视情况进行试验,并记录试验结果。 3.2 过道和通道 3.2.1 应急出口通道 §25.813中明确规定了主过道通往各类型出口和连通各个区域的通道的详细尺寸要求。 3.2.2 应急出口可达性 3.2.3 乘员辅助空间 必须按下列要求规定提供足够的空间,便于机组人员协助旅客撤离:该辅助空间不得使用通道的无障碍宽度减少到低于出口所要求的无障碍宽度。 当邻近出口的区域被要求用于许可机组人员辅助乘客在使用逃生装置,一个12×20英寸的辅助空间在长矩形和清晰的20英寸靠近通道或相当设备是被提供,这个地方是充足的允许乘务员直立站着去执行需要的辅助服务在乘客撤离。较小的偏离从12×20英寸辅助空间是被允许如果已经进行了出口影响减少的评估。一个演示可能是需要的以显示乘员能有效的撤离。 座椅椅背前折不应该被使用侵占辅助空间。依赖辅助空间和坐垫压缩是允许的。如果座椅是容易向前推动和坐垫是容易压缩的。 如果辅助空间是在头顶上的架子下面,例如乘务员不能直立站直,增加空间是被要求的,例如免除外部座椅。辅助空间的效果必须要验证。 辅助空间不需要直接靠近出口。在一些情况下辅助空间可以是在出口稍稍靠里但在主要通道的外部。 辅助扶手是常常被提供在与地板水平的应急出口为乘务员提供稳定性在应急撤离期间。对于辅助扶手没有具体要求。在撤离演示中已经使用了辅助扶手以符合规章要求,那么辅助扶手应该安装,并且在辅助空间上的位置不能更改。 3.2.4 过道宽度 §25.815对飞机应具有符合性合格审定要求的最小无障碍过道和通道进行了规定。这可以组合多模式特征。各种组合模式特征下的撤离速率的影响,需要进行试验。最小的座椅宽度考虑了动态试验座椅的变形影响。 通过§25.815(过道宽度)表明符合§25.807(应急出口)是符合25.803的序幕。构型满足§25.807和§25.813(应急出口通道)的要求的讨论是应急撤离能力分析的重要部分和可接受的重点。这一节定义了各种应急出口的类型,各种类型数目的要求和易于接近和T■=T■+T■位置的要求。这些分析应直接阐明客舱乘客分布的和出口能力分布的问题。当物理约束,例如机体结构、机翼和发动机位置、防止舱门位置合适的几何独特性、提高应急撤离能力的补偿因素应该被讨论。出口的几何分布,出口类型的规定能力,乘客舱区域客座椅密度应该被记录。布置图上出口的几何分布是明显的。涉及到乘员分布的出口均匀分布可能不是立即可视的。 3.3 应急照明 飞机应急照明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25.812的要求。 3.4 乘员座椅位置 乘务员和提供的座位应在合适的构型中定义。 3.5 乘员培训 3.6 撤离者行为(犹豫不决等)对试验的影响 3.7 应急撤离的其他客舱特征 例如:飞机外部影响应急撤离的特征(例如发动机和机翼副翼)应详细描述。 4 撤离时间的分析计算 4.1 撤离时间计算公式 FAA确定了撤离能力分析工作和一个可接受的标准的公式,基于撤离系统的时间链或全尺寸撤离演示录像带中观察的事件的次序[4]。 T■=T■+T■ (1) 式中,T■表示总的撤离时间,即从演示开始到最后一个参与者到达地面的间隔事件;T■表示撤离出口前的时间,即从演示开始到第一个参与者到达地面的时间或站在出口前的时间;T■表示出口的撤离时间,即从第一个参与者到达地面到最后一个撤离者到达地面的时间。 其中,T■主要包括: (1)开门时间; (2)辅助设施抛放,和充气(如适用); (3)第一个参试者犹豫的时间(定义作为设备可以开始使用和第一个参与者已经朝地面的动作)和参试者到达地面的时间。 4.2 支持分析数据 (1)上文讨论数据库中包含了从试验和演示中得到的数据,并定义了定义每一个数据的对于验证的需要程度。 (2)当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是一个时间间隔,数据库中包含了在两个事件时间中增加了时间间隔。事件是可视的和可直接验证的,因此间隔是源于事件时间。用于支持分析的所有的单一事件时间表格在数据库中是易见的。 (3)一个不平常的数据影响时间间隔,例如一个参试者在辅助设施完全开启前跳出,或辅助设施抛放在演示中,这些数据应合适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应在分析中验证。 4.3 整体撤离时间计算 计算撤离时间和参与者计算在出口附近的可以被使用提供一个简单的图标结果。一个简单的构型图表可以满意出口描述的多种目的。乘客和机组允许出口(客舱定义线)和每个出口的撤离时间。 4.4 成功判据 飞机在CCAR25部附录J或CCAR121部附录D确定的演示条件下具有总撤离时间小于90秒的撤离能力,出口撤离能力的时间裕度是需要的。 可以使用以下的公式定义时间裕度TM: T■=∑■■90-T■ (2) T■表示第i个出口的总体撤离时间(秒);n表示总体使用出口的数目。 在以上公式计算使用的可用裕度应该等于或大于9秒。9秒的时间间隔(目前标准90秒的10%)是基于目前运输类飞机验证的能力[4]。 5 总结 使用分析与试验组合的方法替代全尺寸应急撤离试验,表明符合§25.803,是飞机设计验证发展的方向,其依靠大量的试验数据作为分析的支持数据,试验是飞机应急撤离能力分析的基础。同时,申请人如果考虑采用此方法,需要尽可能早的与适航部门沟通讨论,以确定所有的重要因素均得到考虑和评估,这些因素的考虑对于应急撤离能力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方法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采用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方法,对某船送中国船级社(CCS)广州审图中心审查的所有图样文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采用此方法,能清晰地反映出各专业的技术力量情况,从而可根据需要对各专业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提高产品项目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质量管理,统计分析,船舶设计 1概述 在船舶设计项目质量管理中,对设计图纸的差错率进行统计分析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总结经验,还可以找出设计环节中的薄弱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降低图纸差错率和图纸修改率,最终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本文将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船舶设计项目中,对某船送中国船级社(CCS)广州审图中心的各专业图样文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首先对CCS审图意见类别及其导致修改的原因进行统计,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专业审图意见类别和原因分析 对各专业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各专业本身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便专业负责人做出适时的调整,对薄弱之处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CCS的审图意见类别,对某船各专业的图样文件进行统计,然后根据CCS提出的意见进行原因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设置下列不同的代码,表示不同的审图意见类别和原因分析含义。 (1)审图意见类别代码含义: A-认可无意见; AC-认可有意见; N-备查无意见; NC-备查有意见; TS-转送现场验船师审核; RS-不予批准,需修改后重新送审。 (2)原因分析代码含义: B1-设计方案欠妥; B2-设计接口不协调; B3-不符合现行有效的规范、法规要求; B4-标识不明或有误; B5-其它。 下面对轮机专业进行举例说明: 该专业的意见类别统计见表1,原因分析统计见表2。 表1轮机专业CCS审图意见类别统计表 表2轮机专业原因分析统计表 由表1可清楚地看出某船轮机专业图样文件的退审意见分布情况。其它专业也分别如此进行归类和统计,便能了解本专业图样文件的退审意见分布情况,并且还可将各专业的退审情况进行比较。 由表2可清楚地看出某船轮机专业图样文件的差错分布较为集中在B3 (不符合现行有效的规范、法规要求),其次是B1(设计方案欠妥),说明轮机专业在这两方面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其它专业也分别如此归类和统计,这样就能清楚地了解各专业自身的薄弱环节在何处,从而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提高。 3全船审图意见类别和原因分析 为了使分析具有全局性,对各专业之间进行比较之后,需对全船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找出整体中的薄弱环节在何处。某船全船图样文件的CCS审图意见类别统计见表3;原因分析统计见表4。 表3全船CCS审图意见类别数据统计表 表4全船原因分析统计表 由表3可清楚地看出各个专业退审图样文件的总体情况。由表4可看出各个专业图样文件的退审意见主要集中在B3(不符合现行有效的规范、法规要求),说明在这一环节所有专业均比较薄弱,特别是电气专业,因此需专门针对这一环节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对全船的退审图样文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使项目负责人能清楚地掌握各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与整个项目组中的薄弱环节所在,以便采取改进措施,从全局出发对各专业的技术力量进行调整,进而提高产品项目设计质量。 4结论 在船舶设计项目中采用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方法,不仅能清晰地反映出各专业本身的优劣势,还能反映出各个专业之间技术力量的强弱差别。这样不但让专业负责人能了解本专业的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也能让项目负责人掌控全局,根据需要对各专业进行协调,从而提高产品项目的质量,降低图样文件的差错率。 数据分析方法论文:正交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在工业中的应用 【摘 要】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正交设计优化试验方案,系统地对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涉及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探讨了方差分析的几种情况:有交互作用、无交互作用、有重复试验和无重复试验类型,并讨论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总结出其编程实现。 【关键词】正交设计;方差分析;极差分析;试验设计;工业应用 一、正交设计的应用类型 基本上有四种情况:有交互作用和无交互作用,重复试验和无重复试验。相应的对这四种情况所构造的正交表也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如下:(1)无交互作用是指实验各因素之间是相互 独立的,只是单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对指标有影响,因素间各水平的联合搭配对指标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对正交表的构造没有影响。(2)有交互作用是指在进行实验时,有时不仅因素的水平变化对指标有影响,而且有些因素间各水平的联合搭配对指标也产生影响,这种联合搭配作用称为交互作用。当出现了交互作用时,正交表的构造也要发生相应的变 二、方差分析在工业上的应用举例 下面以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无重复实验,无交互作用的工业生产例子进行分析一下:例,某水泥厂为了提高水泥的强度,需要通过试验选择最好的生产方案,经研究有三个因素影响水泥的强度,这三个因素生料中矿化剂的用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每个因素都考虑3个水平,具体情况如表,试验的考察指标为28天的抗压强度(Mpa),分别为44.1,45.3,46.7,48.2,46.2,47.0,45.3,43.2,46.3。问:对这3个因素的3个水平如何安排,才能获得最高的水泥抗压强度? 上述例子中指标为抗压强度,影响指标的因素为A(矿化剂的用量),B(烧成温度),C(保温时间),例中只有三个因素,三个水平,L9(34)、L27(318)这两张表都至少有四个列。因此,都可以用来安排这个试验。我们要求尽量少做试验。 对上述例子应用SAS编程,只用输入主效应项,运行后的结果如下: 从输出结果中可以看出,在A(矿化剂的用量)的第二个水平下的均值最大,在B(烧成温度)的第三个水平下的均值最大,在C(保温时间)的第三个水平下的均值最大。根据实际因素,(抗压强度)越大越好,因此在A2B3C3的条件下,即在矿化剂的用量4%,烧成温度1450℃,保温时间40的条件下生产,抗压强度最大。 三、正交设计法的应用步骤 (1)定指标,挑因素,选水平;(2)选择正交表、排表头;(3)排试验方案表,做试验,填数据;(4)分析数据,选取合适的生产条件。通过验证试验,找出较稳定的较优生产条件,进行小批量考验,最后纳入技术文件,才算完成一项正交试验的全过程。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探析 摘要:如今的会计实践强调利润,与传统思想相悖。中国的企业大多乐于追求短期利润,以长期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关系作为代价。因此,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环境管理会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试图对环境管理会计提出一个新的实践方法,中国企业应充分学习及利用新环境下的环境管理会计。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新模式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纳入广泛的学科中,会计领域中派生出一个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新型分支――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成本信息对产品的成本和一些重要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产品定价、预算控制等。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发展已经对环境构成了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已经对环境管理会计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对此领域的的研究尚有欠缺。由于国家的体制框架不同,我国如何结合自身情况有效借鉴西方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应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国的环境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研究了中国企业对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程度,内外部体系对这些应用的影响以及评价这些应用的有效性。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现状,然后对中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最后对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无法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线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这就导致无法测算真正的环境影响,也会使得管理者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曾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改进,用来进行企业核算和分析环境成本信息。Gale利用h境管理会计对加拿大的一家造纸厂进行了“正确”的环境成本分析,并发现这部分成本至少是原先传统模式下报告的两倍;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了“环境管理会计流程和准则”,本报告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在企业层面实施阶段的一些指导方针;佛罗斯特和威尔姆斯赫斯特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可以改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评估企业活动的可持续性;法拉利等人调查了澳大利亚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与流程创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斯卡沃内调查了阿根廷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中。以上这些研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现状,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相关的研究。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饱受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的后果,众多城市被披露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国人的身体健康也不断加重中国整体的社会成本,同时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领导人也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中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目标。我国政府已经修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谐发展,我国应自上而下地推行节能减排,并对此设立问责制度。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例如绿色设计和新工艺的技术,旨在降解、回收和再生产工业产品。 在企业部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开披露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具体详见图1。 中国政府官员对环境愈加关注,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成为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新兴工具,帮助他们把会计信息同环境成果相互联系起来。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问卷法主要应用于对环境管理会计使用数据的核算分析,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是调查问卷法的补充方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的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于2014年7月对参加其研究生项目的高级管理者和会计总监的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成果。整个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收到了70份,其中只有63份的数据可用,回收率是63%。 1.地理分布 受访者的公司总部分布于以下中国的城市,见图2。 2.行业分布 受访者公司所属行业分类见图3(本文使用的行业分类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相一致)。 3.中国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具有极高的环境保护意识。74.1%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6.5%的受访者表明他们单独设有环境保护部门来处理环境问题。 笔者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至7,其中1代表最低有效影响)来研究这些受访者公司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详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政府、企业管理者、客户和ISO14000的执行在企业实践阶段的环境管理活动中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平均值全部接近或大于5),此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企业利用环境管理的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吸引客户。 4.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 仅27.6%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已经意识到环境的成本。然而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一半认识到浪费原料成本在环境成本中占比最大,具体详见图4。 在对这些环境成本进行的处理上,58%和31%的受访者的公司把这部分成本记作一般成本费用按比例摊在产品成本上,仅有11%的受访者公司会核算环境成本到个别产品上,具体详见图5。 环境预算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受企业欢迎的项目,见图6。 (二)访谈法 通过对四家企业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成果,同时加强了调查问卷取得数据的准确性(具体详见表2)。 例1:公司甲 公司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此公司使用环保染色材料,并且在生产的污水流放到污水处理厂之前,采用集中化过滤系统先行处理污水。电话访谈的受访者是该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他强调公司取得了ISO14002的认证,公司的环保问题也是海外市场顾客最关心的问题。此公司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的一般成本费用,为环境成本预留一部分年度预算。 例2:公司乙 公司乙是一家制鞋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已经成立了70多年。公司乙于1999年取得了ISO9001的认证,于2011年取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该受访者说环境成本只占总生产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对污水的处理成本占比重最大。公司乙也为污水处理做了年度的预算规划,并表示客户是影响公司环境管理战略的决定因素。 例3:公司丙 公司丙是一家专门制作钢管、排水管及配件的上市公司。公司获得了不同的管理认证,包括ISO9001、ISO14001、HACCP等。受访者提到钢铁行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粉尘、烟雾和污水。公司投资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因为不需要单独列报环境成本,所以该公司把环境成本列为公司的一般成本费用。 例4:公司丁 公司丁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目前雇员4000余名,每年可以生产超过5万吨的棉纺织品。“和谐发展”是该公司的企业使命。公司也获得了多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表示这些认证对海外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受访者也表示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该公司需要安装一系列设备来减少粉尘和噪声污染。 四、结论 笔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和谐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环境成本。如果中国政府可以大力宣传环境管理会计,并且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安排更多的相关培训,那么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会越来越流行,环境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核算。西方模式的管理影响现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但是西方生产消费的行为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推进西方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将之与传统的中国思想融合,建立一种东方式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东方化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既包含了传统中国的易经智慧又包含了西方化环境管理会计的工具,这种模式可以被广大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包含逐步提高战略价值的四个阶段,其大致的概括见表3。 笔者的研究表明许多的样本企业还处于“审视自身”的阶段,他们只是认识到环境管理计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环境管理会计被更多的中国企业所实践,我们才能进入到最终的“和谐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环境作为人类公共财产的属性越来越被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决策的正确与否,环境质量的好坏,公众都有最直接的感受,最能提供公正评价,公众对环境保护最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然而,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决非政府或企业力量可以全面解决,一切落实、剖析都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关键词: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1 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相对而言,国家财力和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力量有限,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状况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规范和收缩,其职能重点将体现在制订政策、加强监督、严格执法。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将由社会和污染者承担,这就要求公众行动起来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1.2 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众所周知,我国还是一个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对环保的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大都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在我国尚不到1%。环保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状况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用最经济的办法保护好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因为公众参与能够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如:①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使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民情,使环境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减少,自然降低了实施成本;②公众参与是一种非货币的资本,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一些问题不花钱也可以得到解决,比如公共卫生、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③公众参与分担了政府的跟踪、检查等监督职能,把污染损失围堵于源头上,使这些工作更有成效而成本降低。[1]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的方式 2.1 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2.2 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2.3 参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监督,支持环境执法,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2.4 参与对环境执行部门的监督,促使其严格执法,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 2.5 2003年9月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是近十年来除《环境保护法》外,我国环境立法最为重要的法律。该法的颁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有效法律,是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利器。所以,笔者认为对公众进环保普法教育,是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2] 3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机制研究 3.1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在当前,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等政治途径参与到国家环境立法和管理的活动中去。公众还可以通过各级政协委员和派参与环境管理。政协委员都享有建议权、视察权、报告权,他们非常关心环境保护,经常开展对环境问题的调查和监督工作,接受公众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询问、要求、批评、建议和申诉,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转交有关政府环境部门进行处理。[3] 3.2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中国政府和环境界目前最为重视的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首先,我国加强了环境教育、宣传和培训,在每年的“地球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宣传活动,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次,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宣传环境知识,开辟环境专栏节目,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讲坛。第三,通过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介入环境管理,积极开展环境宣传和执法监督活动。[4] 3.3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的环保团体相继出现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3月,中国第一个草根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新疆成立,两年后“新疆地球村”也成立起来。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10多个环保革根组织。这些草根组织正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新疆地球村通过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加强公众参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其关注的领域有: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绿色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生态修复与保护;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与交流。2000年地球村联合其它5家草根环保团体,建立了“中国环保团体网络”,改变了过去那种各个组织独立和分散地工作、彼此很少有联系的局面,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创造了可能性。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从而构建适合本国的环境管理框架是完全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热情日益高涨,正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大好时机。只要给公众以参与的诚意,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公众定会以相当的热情参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应对 由上可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面积规模和产量规模都很大,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客观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而,无论基于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还是基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和地位及其对水环境的重要影响,都要求加强和改善其水环境管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 从管理主体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水产养殖户自身管理以及水产品消费者与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监督管理组成。从1986年《渔业法》实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及其管理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行政管理层面 我国水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部门分工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环保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等分部门则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对管辖范围内环境要素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到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行政管理,由各级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渔业农业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现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行政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环保部门的职权和职责是履行环境保护,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环保局的管理关系全部在地方,受制于地方领导,所以当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环境保护往往还是为经济发展让路。对于短期内没有引起明显环境问题和民众纠纷的渔业水环境问题,环保部门采取的是“民不报,官不究”的态度。第二,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水产养殖证件、水产苗种是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产养殖水环境由环保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渔药、水产饲料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水产品质量则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经贸、环保、卫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责权交叉多,分工不明确,往往出现“谁都该管”而“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监督和执法力度效果不佳。第三,许多渔业资源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因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就涉及跨行政区的管理问题。按照《渔业法》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行政区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决定开发利用和管理跨行政区的水环境,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因此,跨行政区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中各行政区的管理重叠和冲突的现象以及局部有利而整体有害决策等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二)法律法规层面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渔业法律体系结构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法律解释、涉外法等多个层面逐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律体系中,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中央级别的,如《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船舶登记章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中多是关于渔业的一般性规定,单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造成了相关法律的实际操作性差。 其次,养殖业、捕捞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是相关法律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与水产养殖水环境有关的法规几乎空白。《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等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和出发点都是主要基于渔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即使有的法规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水产养殖用水水质作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养殖场或池塘进排水系统分开,其主旨仍然是服务于渔业的经济发展。再者,在现行水产养殖业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海水池塘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相对完整,但地方标准明显滞后,亟须健全和完善,仅有少数地方政府如浙江出台了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 453-2006)。 (三)养殖场主自我管理层面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和保护水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针对水产养殖户的水产过程出台了相关管理规范。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制定了水产养殖场用药记录管理制度,规定药物使用须由技术人员具体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并做好用药记录,用药后应妥善处理排放药液废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颁发实施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管理规范,对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水、池塘水、养殖排放水、生活污水等作了明确规定。养殖标准化和工厂化养殖为养殖户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改善了养殖设施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水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加了水质调控能力,促进了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散户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主对生产行为的水环境后果是不重视的,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混乱的。笔者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以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不执行《养殖用药记录》,使用禁用渔药、消毒物,超量使用渔药,不经无害处理直接排放养殖水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散户没有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更是没有概念。 (四)水产消费者与养殖水体周边居民监督层面 随着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水产消费者对于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水环境也越来越关心。从2012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通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水产养殖场、养殖环境、养殖投入品、生产过程管理、水产品质量抽检等环节中关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信息,以便消费者监督水产养殖的生产与环境管理。在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基层养殖地区,各村选派一名村干部担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经过培训后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水产养殖场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每月向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汇总报告各水产养殖场的基本信息和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当然,水产消费者和质量安全监督员都主要是从水产品质量的角度理解和对待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真正从生态环境角度关心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群体是另一利益相关者――养殖场周边的居民。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养殖水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周边居民对于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后果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居民碍于与养殖户的本地熟人情面,对不明显的环境后果选择隐忍姑息;另一方面,促使周边居民对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问题行使监督和维权权利时,一般都到了废水、有毒物质排放长期积累、环境后果比较严重的阶段。 三、国际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问题和不足,反映了与我国水产养殖业地位不匹配的水环境管理现状。纵观全球,我们发现挪威、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方面走在世界先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作为世界上最早(于1946年)成立渔业部的国家,挪威各区域内渔政及水产企业质量与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都由渔业管理机构派驻的检查官员负责,而不按养殖、捕捞、资源环保分工来设置机构。邵桂兰、刘景景、邵兴东:《透过挪威经验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府规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这样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能避免政府部门间相互协调所产生的内耗。类似地,日本设有一个我国所没有的专门机构――由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上组成的、经过严格的步骤选举产生的渔业调整委员会。徐海龙、王海龙、乔秀亭:《中日渔业法律法规及管理对比分析》,《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第9期。这个机构负责管理日本渔业相关的包含水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反观我国,省级及以下行政区域中,水产养殖业隶属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又归农业部门管辖,水环境由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管。对此,笔者建议改革水产养殖业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主体机构。这个主体管理机构由环保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区环保厅局,进而垂直管理到地市级环保局;地市环保局再派出县区级环保局。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人员三至五年进行轮换,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防止各种保护主义对企业污染的包庇袒护,防止各类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有《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法律体系,尤其是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在我国现行渔业法律体系中,关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是空白,亟需加紧立法和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在这方面,美国在针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管理的立法过程中广泛吸取各部门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员尤其是生态学家的参与,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水产养殖业过程中,对渔药的监管制度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美国水产养殖用药严格遵守联邦政府和州的法令法规、条例和指南等管理规定。水产养殖排放的杀虫剂和其他潜在污染物必须由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许可才能使用。而在挪威则根本没有渔药店,养殖户在市场上购买不到药品。当鱼病发生时,养殖户必须经由专业兽医开处方才能获得渔药。这些渔药管理规定使得渔药管理更简单有效,减少渔药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一经验体现的预警原则应当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立法得以体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民众监督只能发生在环境后果发生且严重化、明显化之后。 (三)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调动渔业协同管理机能 水产养殖户既是水环境管理的客体,又是水环境管理的主体。作为水环境管理客体,养殖户要遵循法律法规,受政府和相关制度的制约。作为水环境管理的主体,养殖户应当主动承担起管理养殖场、维护水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亲体、幼苗、养成、销售整个过程中对包括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养殖水质、苗种、饲料、水产药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针对各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加以控制,确保养殖产品的健康安全性。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HACCP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按照HACCP的要求进行养殖和生产活动,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促使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环境的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 在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方面,养殖户组织所发挥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十分重要。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系统完善的渔业协会,每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是协会的会员。这些协会以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在质量控制、发展水产养殖、行业自律、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种协会是一种“自我控制式”的管理系统,能促进养殖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激励养殖户自发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活动中去。Kwang Nam Lee, J.M.Gates, Jungsam L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orean Fisheries Management.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2006(49).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各国已有经验,鼓励水产养殖户采用HACCP体系进行自我质量和水环境管理,并发挥养殖户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协调政府共同管理水环境。 (四)提高水产养殖户和相关民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从事水产养殖业人员和相关民众(消费者和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对养殖户的监督和养殖户之间的监督,从根源上解决水产养殖业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免费对水产养殖者进行水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现阶段,政府相对重视面向养殖户举办相关的水产和环保知识培训班,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但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同时重视向养殖户和相关民众提供生态科学知识与环境伦理意识的教育。这样的措施不是局限于就水产养殖业水环境问题来谈水环境问题,而立足于建设公民社会的高度来思考水环境问题。赋予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话语权,设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建立参与机制。同时,加强水环境的科学知识与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这样,完善的水环境法律体系建立之后,公民才能有效监督,降低公共监管成本且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度,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孔祥智、郑风田、崔海兴:《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在全国范围内,水产养殖每年近3亿m3的养殖废水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这既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大了我国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压力。面对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全面治理水产养殖行业的水环境,不仅需要利用科学技术,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行业水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实现行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与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期待能对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革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指城市居住的人口在开展日常生活时,产生的固体废物与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垃圾的固体废物。我国垃圾基础设施的建设、处理、运行及监督是由城市的环卫部门管理,垃圾收集及处理的环境管理则由环卫部门及下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具体管理,收集处理费由政府管理。 一、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构成及污染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垃圾清运量及产量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构成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和可燃物明显增多,垃圾的可利用及可回收价值增大。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数量及相应的规模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增长的速度,一些垃圾露天集中堆放,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日趋严重,表现如下:一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形式的废物在经过相应的运输和处理时,若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及净化措施,则会产生细末及粉尘四处扬散;堆放或者填埋的生活垃圾则渗入土壤挥发出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二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是湖泊等活的水体,或露天堆放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渗入水体中,都会造成水体溶解进有害成分,污染水质及水中生物;三是对土壤造成污染。生活垃圾滤出液中的有害物质在渗入到土壤中时,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相应土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影响,妨碍植物生长。有害成分经土壤吸附后在土壤不断积累,污染土地甚至不能耕种;四是对人体造成污染。人以大气、水和土壤为基础生活,这些环境中造成的污染直接摄入人体,使人发病。 二、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为了完成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规模化及调度资源化的发展目标,我国针对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在我国发展成熟且比较常用的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三种。 表1: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的优缺点比较 三、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处理工作,并且相继颁布了部分政策法规用于防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的严重化,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因为治理时间短,所以生活垃圾处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制度不畅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由建设部牵头,不同城市的城建环卫部门直接管理垃圾的收集、清运及处理等工作,但垃圾处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也是由这些机构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执行。部分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无法正确落实,即束缚了垃圾处理管理的发展,又影响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 2、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而传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公益化带给各级政府财政极大的压力,为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健康发展,针对垃圾处理开始收费的相关政策在2002年出台,但却一直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出台,造成公众和企业大部分未能意识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使得收费如同虚设。 3、生活垃圾不分类收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选取了不分类收集的方式,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导致垃圾的含水率过高、发热量过低。这种不分类的垃圾如果填埋处理,则会加大渗滤液的用量,造成二次污染;如果焚烧处理,则必须添入助燃剂方可满足处理要求,导致运行成本大幅度。另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胶等若焚烧处理,还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4、公众环境意识低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针对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给予明确的规定。但因为未能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所以执行比较困难。要想处理好生活垃圾,必须从公众的整体考虑来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极低,乱扔垃圾,人为破坏环卫基础设施的行为屡有发生,无法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加大了垃圾处理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加快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产业化、市场化及制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针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城市环卫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出台可操作性强、规定明确细致的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改革方案,落实政府职能,使得政企分开,确保社会公众与城市环境的双重效益。开放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和营市场,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垃圾处理竞争机制。 2、建立并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目前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各地可选取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水电及燃气费等联合征收,来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收缴效率,减少收费成本。并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以增加生活垃圾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并起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 3、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回收率,便于垃圾的最终处理]。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成功经验,先行在经济发达城市试点后再行推广,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统一化。要做到,一是提倡居民分类收集;二是公众场合设有垃圾分类收集器,便于不同垃圾分类收集;三是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废品回收及奖罚制度,确保垃圾分类收集的健康发展。 4、提高公众环境卫生意识 公众环境卫生意识的提升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提倡节能、节水、绿色及环保的生活及消费方式。 结束语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即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垃圾处理的法制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建设,针对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环境管理的最优化。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逐步加快,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学生面临就业的难题。如何才能通过学校的努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就成了当前高校一个重要而又急切的课题。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然而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 其作用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 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以增强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 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实施方案--构架学生社团与专业实践的桥梁, 使兴趣爱好、学生社团、专业实践三者相互循环促进的具体解决途径 关键词: 兴趣爱好 学生社团 专业实践 一、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非正式群体。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新平台,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功能。 二、我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我院紧紧围绕环保专业这一主旋律,围绕学校环保教育教学及课外学生活动,以学校环保为载体---以"校友会·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为平台---以各社团为主要抓手---以活动彰显了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线--锻炼活动中的潜能发挥--巩固对环保理论的再认识--取得成绩--获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共赢,实现了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一)推进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必须以打造高职特色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标和归宿。1、把握主旋律,以学院环境保护融合为重点。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生管理,大力扶植学生社团,注重环保特色与学生社团对接,融合和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元素和精髓。2、着眼新要求,以学科专业社团融合为抓手。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以专业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培养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加入专业的思考和研究,为实际问题开辟解决之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举。课堂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定应用与转化,达到了学科与专业社团的融合。3、抓住薄弱点,以学科专业思想工作融合为基础找准兴奋点。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其活动已经成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许多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活动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4、探索新模式,以"三个社团模块"、"三个社团平台"为亮点。自然之家下设12个协会, 3个小组,构成了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环境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社团模块,以专业宣教、职业训练、专业娱教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三个社团平台。 (二)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在内涵提升上推进"五化"。即力求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团队个性化、社团管理人本化、社团实践多样化、社团活动主题化,达到以紧抓组织建设,强化团队意识,以优质人文环境育人的目标。一是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即牢固树立凸显环境特色的全程教育理念。二是实现团队个性化。1、理念有个性,自然之家12个协会、四个小组在自然之家整体团队理念的基本框架内,依据各协会、小组的特点,都确立了自己性质、宗旨、章程、发展理念,制定了《个性化发展方案》。2、管理个性化,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指导模式,我们把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我系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之中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培训和实战工作。3、文化设计个性化,一协会一风貌、一协会一特色成为现实。四是特色项目、特色活动有个性,体现生本发展。三是实现社团管理人本化。自然之家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欣赏学生,充分考虑社团队员的感受,了解队员的想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四是实现实践多样化。如汤河水样调研、小学环境教育、协助本专业律师(教师)进行案件的处理、调研起草EMCC生态足迹报告等。五是活动主题化。他们一起策划、研究、实施、总结每次活动,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自然之家已成为我院的一张名片。 三、我院学生社团建设取得的成果 "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活动范围"立足秦皇岛、辐射河北、影响全国"。在秦皇岛我们进小学、进大学、进工厂、进农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生态足迹 "高校推广活动;为秦皇岛市卢龙县蛤泊乡闫深港村、青龙县隔河头乡大森店村分别做生态环境规划,连续三年关注秦皇岛的母亲河"大汤河"水质及植物种类变化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河北省及全国,队员们利用假期深入学校、工厂、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如:组织了"青藏绿色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与西藏大学的学生共同进行了"西藏可持续发展绿色行"交流暨主题报告会等;与燕赵环保网进行长期合作,成功举办2011年河北省燕赵环保网高校六·五环境日的启动、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相亲相爱汤河行等活动;随着"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影响力的增大,连续三年被邀请参加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河北环保NGO交流会、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学生社团活动,与环保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2011-2012年,自然之家获得国家、省、环境保护行业协会所颁发的荣誉达17项,获得"河北省最具活力社团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环保社团"之一,多项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新闻频道、长城网 河北频道进行宣传报导。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完善银行风险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银监会最近了《绿色信贷指引》,旨在进一步推动银行界实施环境风险管理及支持中国产业界的调整。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银监会对银行的要求,并反映出企业环境管理在获取贷款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推动绿色信贷。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银行开始把客户的环境管理纳入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中,特别强调客户的合规行为以及减少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银监会又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说明和扩大绿色信贷范围及实施要求,主要目标是鼓励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的信贷风险。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此次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更强调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完善。该指引对银行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制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检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首先,银行需要制定绿色信贷战略,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的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目标及绿色信贷报告。事实上,董事会及理事会参与绿色信贷的决策很重要,因为绿色信贷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涉及银行与哪些行业、企业合作,并相应承担何种风险的意愿。 战略固然重要,但许多银行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做提升。在中国,较大规模的银行几乎都已将绿色信贷的理念纳入投资政策中,并以国内的环境法规或执行标准为参考。实际上,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过标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即使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或者环保局相关许可,并不代表其项目不会遇到地方居民的反对或者企业能持续开展良好的环境管理,从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或担保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信贷企业进行动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只限于“通过/不通过”的考评,而是应做风险分类。例如赤道原则建议将风险分类为高、中、低,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贷后监督管理。尽管评估标准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必须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 最后,银行必须考虑到整个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流程。虽然许多银行已制定了投资政策,但仍可能缺乏操作规章等具体执行流程规范,来明确审批及发放贷款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在此情况下,银行很难确保对政策的实施会有统一的标准。另外,银行可能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之下必须在合同中要求客户提升环境或社会管理效率以及如何去监督客户对于合同的遵守情况。 新的绿色信贷指引是一个支持银行制度及体系建设更趋完善的非常好的政策,虽然其主要强调风险管理,但是可持续的金融也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银行海外投资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必须做出产业结构及生产消费模式的调整,其中涉及的上万亿美元新投资及交易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中国银监会适时出台该新指引,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银行去评估自身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利于健全管理体系,管控环境风险,提升国内国际的发展竞争力。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管理学理论知识,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我国在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我国企业如何建立以ISO14000为核心且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一、国外主要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用以系统管理其全部环境事物的管理系统。传统的企业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最大产出为目标,长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给自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灾难,反过来人类也自食其果,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 1991年,国际商会(ICC)了《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提出了环境管理的16项原则,号召全世界的工商企业按照这些原则进行环境管理,改善企业行为。这16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1)公司优先事项;(2)一体化管理;(3)改进进程;(4)员工教育;(5)先期评定;(6)产品与服务;(7)对顾客的忠告;(8)设施与运行;(9)研究;(10)预防方法;(11)承包方和供方;(12)应急准备;(13)技术流通;(14)社会贡献;(15)对关注的的开放性;(16)遵循情况和通报。 上述原则为后来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在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奠定了基础,该宪章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全面,仅仅从环境管理单方面进行要求,很难使企业环境管理取得重大效益。 2、英国的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英国于1992年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 BS7750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规范,用以保证和证实组织对其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遵守,还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其指导思想是:使任何组织能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取得良好的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组织接受环境审核和取得环境认可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规范遵循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同的管理体系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方针;组织与人员;环境效果,包括关于环境效果的信息交流,评价与登记,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要求与登记;环境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活动方案;环境管理手册与文件;作业控制;环境管理记录;环境管理审核;环境管理评审。 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是欧洲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规定的蓝本。该规范比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更全面具体,增添了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环境审核等内容。 3、欧洲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规定 1993年6月欧洲共同理事会通过《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EMAS),并定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 EMAS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两部分。其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环境方针;环境初审;环境计划;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其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审核;环境声明;环境注册;持续改进。 EMAS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公布环境声明,进行环境注册,持续改进等给企业环境管理更科学严谨,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EMAS的公布和实施,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增强了这些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进入欧洲市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企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是一个国际性、系列化的环境管理标准,是ISO即ISO9000后的又一壮举,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系列,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认识自己在环境管理方面在的问题,建立符合标准的EMS,由独立第三方审核。 二、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宁愿缴纳排污费和罚款也不治理污染;二类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节能降耗,生产绿色产品;三类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加强环境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消极的环境管理向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过渡阶段,也有一部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环境管理。总体来说,在政府和公众的环境行为作用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1、观念方面:企业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感较差,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而把环境治理当成政府和社会责任,或将满足环保法规作为环保的唯一目标,认为只有三废排放不达标才是环境问题,因此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体制方面:第一、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国际化的标准管理体系;第二、环境审核认证有效性不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国标、行标和有关技术规范等还不够健全,环境审核认证的范围不易确定,容易导致审核认证过程中出现一些漏洞,出现审核认证机构违规认证、非法认证现象;第三、企业实行环境管理体系时机构需要调整,环境责任需要重分。目前很多企业机构调整时未能理顺环境责任。 3、技术方面:企业对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我国目前环保配套服务措施与ISOl4000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缺少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尚处在学习和探索之中,缺乏实际运作示范,容易采取照搬措施。 4、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不足,使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顾不上环保问题;或把环保投入看作是一种额外而没有收益的投资,致使环保资金不能到位等等。 三、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建议 ISO14000系列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中国企业应面向国际,积极实施ISO14000规定,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绿色通行证”。以下是笔者对中国企业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提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构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应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和目标,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确定企业的文化模式。构建企业绿色文化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企业管理者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企业的环境价值观。 二、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地区不同,环境敏感点不同以及员工文化素质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且ISO14000没有绝对量的设置,因此一定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不可照搬其他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 [摘要] 低碳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中国企业需要从内涵、外延和投入产出视角认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形成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以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国企业 环境管理 1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后果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进行了4次气候变化问题评估,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90%以上的证据证明气候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会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全球气候系统在21世纪的变化将比20世纪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探讨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必要性出发,分析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并提出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策略,以期为中国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2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碳排放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单位GDP碳排放指标进行测算,并将陆续出台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碳产业都无法绕过碳减排这一难关。如果碳税、碳关税不久以后付诸实施,按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0元碳税计算,仅以钢铁行业为例,全国6亿吨粗钢,碳排放量约为12亿吨,征收碳税将高达240亿元。2008年,欧盟已经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虽然当前尚未实施,但无疑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旦实施,将有更多的国家跟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碳税政策,都将对中国企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社会对企业承担公共责任的期望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通过对环境及其他社会问题采取行动,并成功地宣传这些活动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才有机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调整。环境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格局,将促成新产品或新市场策略的诞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路线、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对环保的关切度使监管变得更加严格。企业对环保问题处理不当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短期财务影响和长期声誉影响。因此,中国企业的资源化、生态化、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3 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进行环境管理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传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的内容相比,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既有实践上的传承,也有理念上的升华;既有内涵上的丰富,也有外延上的拓展。 从内涵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污染物进行管理以符合环境法规的被动的、功能性的、事后的处理方式,而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管理超越了单纯的符合法规,通过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所贡献的主动的、战略性、事前出击的方式。 从外延上看,传统环境管理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环,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则是将环保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营销、消费以及废弃物回收等直接或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全过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以末端治理为主,因此实现环境保护要通过增加消耗型成本才能达到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不仅仅是纯投入,而是将环境保护融入经营全过程来完成价值的创造和增值,把“消耗型投入”转变为“盈利型产出”。 4 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策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企业只有实现从“被动承担社会责任”到“主动抓住环境机会”的转换,才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应积极适应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的变化,培育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具体来看,中国企业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环境管理:(1)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开拓思路,策划绿色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努力开发并积极采用实用的环境友好工艺技术及装备。对节能环保的项目要优先策划、优先审查,对节能环保的投资要优先落实。(3)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理念塑造、制度完善等方面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按计划实施。(4)建设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供应链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修改、完善采购标准和采购流程,与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计划和绿色服务的构建标准,并强化执行。(5)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环保组织的技术研究,策划和组织前沿性、储备性重要环境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策略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 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 1 引言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思认为,供应链就是通过增值进程以及分销渠道,节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之间的流,在消费终端收场。这类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1联结经济效应:即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树立起1种新型竞争协同瓜葛,创造出既不同于范围经济又不同于规模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联结经济效应(纪玉山,1998),这类效应既可以实现投入共同要素转化的低本钱,又可以通过量组织主体相结合创造产出的乘数效应;-2价值链整以及效应:供应链自身就是1条价值链,包含产品完成的所有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顾客;供应链又超出价值链--它通过对于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规划、调和与节制来优化价值链,最大限度的创造顾客价值,实现价值链的整以及;-3流程综合经济效应:现代社会的出产,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出产,专业化在提高出产效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出产以及消费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愈来愈细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知足程度,也可能增添市场交易费用。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本色上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它缭绕业务流程组织节点企业,通过对于流程的总体节制与调和取得流程的综合经济效应(李晓英,陈维政,2003)。 虽然供应链能带来诸多益处,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还是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实体,彼此之间仍存有潜伏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于称。在这类不不乱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是通过不完整契约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调和,因此供应链必然存在风险性,且这类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概念比较 企业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肯定性、出产经营流动的繁杂性以及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乃至致使企业出产经营流动失败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则是因为物质经过供应链流经众多的出产流通企业到用户,发生商流、物流、信息流,触及到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进程,其中任1环节呈现问题都会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 3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分类比较 不管是供应链风险仍是企业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都分为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两大类。 (1)如表1所示。对于于供应链以及企业都存在环境风险。包含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难;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 (2)对于于供应链,因为市场机会的不肯定性而致使的风险仍然存在,只无非其风险在供应链各火伴企业中患上到了从新分配。 (3)因为供应链火伴企业的不不乱性、不肯定性致使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大大增添。 (4)供应链火伴企业间容易呈现互相不信任、不规范行动,因而带来信息风险 (5)供应链是个动态同盟,合作火伴也是竞争对于手,彼此之间既存在技术兼容问题也存在技术泄密问题。 (6)供应链越繁杂,风险程度越高。 4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成因分析(见表2) 5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特色比较 5.1供应链风险拥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瓜葛,它由各环节之间潜伏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互相之间由于信息不完整、不对于称,又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因而为了争取系统资源,寻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开展剧烈博弈。同时,在部份信息公然,资源同享基础上,又存在必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成因不同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合风格险,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本身。全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国际化、1体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展,经济流动以及经济瓜葛越发繁杂。企业不但面临自然灾难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瓜葛变化致使损失的风险。但致使企业堕入窘境、破产倒闭的根本缘由仍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经营不善酿成的。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相同 这1程序分为4个阶段: (1)风险辨认:对于企业或者供应链面临的潜伏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以及判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于特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规模及程度进行估量与度量。 (3)风险节制:依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施行与评价:调和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剂、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企业破产、倒闭,增进企业发展,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使它与出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产生并列瓜葛,能够将这些管理综合起来,在全面管理方面施展调理作用。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于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于潜伏意外以及损失的辨认、衡量以及分析,以最小本钱最优化组合对于风险履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以及效力。 5.5供应链风险拥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于封锁,造成链上企业对于需求信息的歪曲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呈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出产源头以及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类延迟致使反馈误会。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多根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其实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类歪曲从1点微小差异终究传递到源头时呈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出产进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力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拥有传递性 因为供应链从产品开发、出产到流通进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介入,因而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以及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传递以及节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症结之1。 依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以及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构成了串行或者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1项工作既可能由1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总体的效力、本钱、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因为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总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辨认,在此基础长进行风险调剂、优化,进行风险节制。比如可对于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剂。 5.7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子以及途径不同 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下列法子予以管理: (1)风险转移:应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能够通过部份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 (2)风险自留:应用1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规划,自己承当部份或者全体损失。 (3)损失融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于风险进行对于冲,如对于冲因为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4)风险节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经营风险。 因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多个火伴企业组成,以上企业风险管理工具其实不合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核心在于对于供应链火伴瓜葛、合作瓜葛的管理、监督与节制。 6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于策 6.1设计、构建供应链时应充沛斟酌到风险问题 在最初设计以及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认识到供应链存在风险性,依据其结构、环境等特色分析风险因素,区别风险种别,及早辨认风险,有益于制订风险管理目标,公道选择风险工具。 6.2优化合作火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火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1环。1方面要充沛应用各自的互补性以施展合作竞争优势,1方面也要考量火伴的合作本钱与麻利性。 6.3加强火伴间的沟通以及理解 合作火伴应将供应链看成1个总体,而不是由采购、出产、分销、销售形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火伴坚持并终究执行对于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施展本钱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6.4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供应链结形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本钱。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火伴成员以诚实、灵便的方式互相调和彼此的合作态度以及行动。 6.5增添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同享程度 供应链透明性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从供应链1端看到另外一真个能力。如果不能患上到清晰以及没有失真的视线,就会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迫使成员企业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做犯错误的判断或者决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益于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高竞争力。 6.7 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力的同时维持供应链的弹性 现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法子,减少库存以降低本钱,这类运作模式1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患上缺少弹性。因而在重视效力的同时仍应维持供应链适度弹性。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 在我国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物流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之点。因此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来老旧的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引进与应用,这一点显得更加突出。有不少实例表明,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其物流管理能力也是处在行业领先地位。那么,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具体定义表述如下:供应链包括了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全部环节和提供服务的所有过程,贯穿了商业活动的全部流程。这种定义经历了一段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供需关系组成的网络。而这些供需关系的主体则是生产方、批发方以及消费方。 2.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1)复杂性。 整个供应链上存在多个企业节点,每个节点相连构成了供应链。但是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这使得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2)完整性。 供应链的内部具有一个整体目标,这是整个供应链的中心。整个供应链也不单是由制造、采购和销售这些分离模块而构成的,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围绕着整体目标而运作。这样密不可分的情况让供应链变成了一个整体。 (3)交叉性。 每个企业的业务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一个企业很可能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处于不同的节点位置,这样不同的供应链就会形成交叉。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了交叉性。 (4)动态性。 企业的管理策略不会一直一层不变,反而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企业作为节点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也是具有动态性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 (5)综合性。 供应链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之中,会涉及到企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投资情况。同时它也让各个企业,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的产品都在供应链上流转增值,最终获取利润。因此其本身就综合了增值链、信息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具有一定综合性。 3.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指得是从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涉及到的企业主要业务过程的集合。同时,还包括提供的售后服务。 4.供应链系统的特点 供应链系统所包含的特点如下: (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是由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发挥自身的功能之后,将其集合而成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只能承担自己所当任的职能,只有将其全部整合,才能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效果。这个功能的集合,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收获最大的利益。 (2)目的性。 如上文所提,整个供应链系统有着一个目标。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最低的消耗制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消费者的满意,使本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获得收益。 (3)密切性。 供应链上个每一个节点都是相连的,由此才会构成供应链系统,并发挥整体功效。而他们的结合就是因为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利益相关体,因此,可以看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4)适应性。 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消费者也是各有所需。因此,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有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断地提升本企业的适应能力。而供应链系统则可以对市场进行预测,并具备这样的适应能力。 (5)层次性。 供应链系统是不同于单个的企业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管理系统。因此,这个整体性的供应链系统必然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层次性就成了供应链系统的另一特点。 二、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方式占主体,主要还是“供销一体化、仓储一条龙”这样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体现出,我国社会分工还是有点不完善,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采购、仓储和运送等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是无法适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物流市场需求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对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企业还是无法对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那么就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2.物流设备和技术落后 要意识到的是,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的硬件基础,信息化技术是物流活动的技术基础。但是,我国企业如今的物流管理现状则是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是保障物流服务的根本,如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导致物流信息不准确、物流速度缓慢的等情况出现。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使本企业在供应链上发挥的作用效率降低,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最终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无法取得最大收益。 3.物流管理流程不稳定 因为我国供应链系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流程存在风险。这种不安定的风险,会使得密切相连的各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出现破裂。 4.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在现如今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竞争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物流管理发展较晚,供应链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无法为市场提供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也因为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三、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1.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 企业应当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明白现代化物流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地步。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建物流战略同盟,建造一个坚固的供应链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优势,从而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需要明白的是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的物流管理必须做到去适应这些多样化。因此,企业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去运作企业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服务过程中,其服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到能与顾客进行实时沟通,方便服务顾客。 3.培养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 现代化物流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看出,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咨询公司相合作的途径,来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制度,让有物流管理才能的员工可以进入到企业的物流管理之中。另外,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校一些机会,比如校外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次真实的岗位学习模拟,事实上这种利用学校的优质人才资源为自己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并能最后准确对接这些人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但是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进这些问题,尽早建立起一个坚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是每个企业的责任。无论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这都是义不容辞的。 供应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的,分析了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强调通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成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的概念。我国着名学者马士华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把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识,即把供应链看作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2.供应链的内涵。从物流角度出发,供应链包含以下几个基点: (1)供应链都是以物资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运作链。供应链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物资产品的需求,而且是最终的物资产品需求,也就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故供应链以物资为核心。 (2)供应链是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包括结构联合和功能联合。结构的联合指参与特定产品运作的有关单元的联合。功能联合指产品运作各功能的联合。供应链联合体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协调配合。因此,供应链最大的优点与特点就是系统各企业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不能够协调配合,这个供应链就不能叫做供应链。 (3)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任何一个供应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靠核心企业运作。除了核心企业外,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 (4)供应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系统的观点提高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其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Right Condition and Packing),以准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和合理的成本费用(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送到在指定地方(Right Place)的确定的用户(Right Customer)。因此,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密切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必将带来链中各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是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吸收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加) 、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更加有效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实力。 三、供应链模型 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供应链可能因其业务性质,属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而有所差异。不同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包含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各自出现在供应链的什么位置,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取决于诸多因素。因为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的种类和原材料供应所经过的环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等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数量。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 、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体。供应链的运行是由信息流开始的,并且信息流贯穿于物流和信息流全过程。信息流是物流的产物,又对物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物流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它是物理形态,包含了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资金流可以是物理形态也可以是虚拟形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出,而只有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资金才会重新流向企业。 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信息流很好地指导物流,而物流的正确又保证资金流的正确,这样反馈的信息又很好地指导了物流,由此循环,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才能很好地配置。供应链中的信息若不有效地集成,信息流形成不统一,相互间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无法滚动指挥物流,就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要强调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与统一,即以最少最佳形式安排物流、依靠准确的信息流来产出最大限度的资金流。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下的物流管理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个企业都想该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将生产与流通中涉及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与需要和供给企业相联系所形成的的链状结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反馈给供销商零售商等客户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模式。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这个大形势下,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下,物流管理的发展将会有很大进步和提高,并迎来物流市场的新时代。 1 我国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供应链一体化是现如今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物流管理在面对市场后的产物,适应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1.1 供应链一体化是物流管理内在逻辑性要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成了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物流管理中,是指简单地运送货物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改变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供应链一体化带来的优势和模式,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将原来以生产和经营为主的物流管理发展成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与供应商零售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有效组织计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扩大物流覆盖面,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中使企业得到发展,并使物流管理更具有逻辑性。企业的物流管理是整个企业的一部分,使物流达到最佳状态,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最低化,是企业实现物流管理一体化的根本任务。 1.2 供应链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竞争力的加剧,各个企业都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做出了努力,如果不进行物流管理模式是的转变就势必被社会淘汰,企业势必停滞不前。若想要企业长久发展下去就要提高物流效率结合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也给企业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必然的选择,这就说明了供应链一体化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世界企业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战略优势,可以建立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对各部门信息的连接才能形成一体化,有助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在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助有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使企业可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稳步的加快前进步伐。只有革新才能进步,所以说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 构建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组织、计划、协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各方的协调发展,相结合共同的完成,在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形成的体系中。 (1)要有具体的组织计划,这样才能在实现一体化过程中,及时的找准方向和定位。 (2)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掌握好相关的物流信息,使整个过程是有序的发展的。 (3)在发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重对信息化的投入和使用,满足对每个物流信息的追踪,做到放心使用。 (4)把握好资金的流动情况,满足整个物流系统的操作,使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全面的发展。 在一体化实施中将物流管理发展中的基本情况有效控制并相应的提供给需要他们的客户,包括供应商,零售商等。通过这个链状结构的形成,使企业管理更加程序化,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2.1 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新型战略关系 新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单独的将客户需要的货物送达这么简单,它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物流管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进步。它结合了企业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实现程序化,一体化。通过各部门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的采集,将他们汇编成客户需要的内容分别与供应商、零售商、等相关客户联络并交换所需生产要素。进而形成一种供应链的关系。由此可见,要发展供应链一体化首先需要弄清楚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方案策略,要处理好企业各部门直接的节点的连接,加强配合与合作能力,提高每一部分的技术能力,在整体中会有更大的更好的效果。保证一体化实施起来的流畅性。还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加强协作能力,完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 2.2 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客户就是上帝。拥有好的服务质量会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服务态度好自然对让客户心情好,增加对公司的好评。优质的服务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它是企业对外的形象,是企业是否能够得到认可的一种有力的依据。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店铺服务态度不好,你还会去他家购买吗?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从此不再光顾,对于商家来说就是失去客户,失去赚钱的机会。那么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也不例外。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会因此招来很多客户,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良好的形象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2.3 提高物流管理的高科技含量 发达的科技使企业不得不丢掉古老的办公方式,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办公自动化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技术将供应链一体化所涉及到的信息包括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模式的网络。为的就是更好的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从多角度出发,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潮流。高科技的运用关系着信息传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提高物流管理中高科技的运用会加快企业物流的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了努力。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进步,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应用的范围也逐步的扩大和提高,加强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认识,扩大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投入和研究,使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过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供应链一体化需要注重组织和流程的规范化和人才的培养,促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发挥一体化物流管理更大的利用价值,加大物流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企业部门之间的信任度,因为一体化的物理管理是企业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需要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完成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和企业之间的配合以及生产要素的交换,使企业迅速发展,以科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带动各个企业之间的发展。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态度去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 供应管理论文: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建材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作出全面部署。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建材供需矛盾突出等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灾区建材生产供应,稳定灾区主要建材价格,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确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顺利实施,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建材生产供应 (一)增强灾区建材企业生产能力。合理调整建材企业布局,简化审批手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建设,鼓励现有建材企业采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原计划关停落后生产能力的建材企业,在符合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经有关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后,可延缓至20__年淘汰。不再恢复重建震毁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到灾区投资兴办、兼并重组建材企业,增强水泥、墙体材料生产供给能力。 (二)保障建材生产企业运营。支持建材生产企业加强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搞好煤电油运等建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保障灾区水泥以及砖瓦砂石等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正常运营。水泥行业暂停执行差别电价一年。鼓励商业银行对有利于增强灾区建材生产能力的合规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给予信贷支持。 (三)综合利用灾区固体废弃物。组织做好震毁建筑废弃物清理分拣、消毒防疫和集中运输等工作。加强统筹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厂建设。引导建材生产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按照《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综合利用灾区建筑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煤矸石等研制开发环保建材产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无偿提供临时生产用地等措施,支持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在恢复重建期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四)鼓励发展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积极组织企业研制开发新型建筑材料。鼓励和引导使用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煤矸石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替代部分传统墙体材料的使用。民族地区可按照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在保证石材选用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当地石材作为农房墙体材料。 (五)保障大宗建材物资供应。需跨省供应的钢材、水泥、玻璃、沥青等大宗建材,可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组织集中采购,衔接落实生产和流通配送,稳定出厂和运输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立足省内平衡解决,可由县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确定生产供应商和供货价格,组织集中采购。 (六)鼓励对口支援建材供应。灾区周边省(区、市)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建材市场需求,发挥本地建材企业优势,积极组织货源销往灾区。鼓励对口支援省(市)自行组织紧缺建材采购,尽力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七)保证灾区重建建材产品质量。建材生产企业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建材流通企业要依法经营,防止不合格建材流入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建材产品的行为。 二、保障灾区重建建材运输 (一)尽快恢复灾区道路交通。加快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加强瓶颈路段疏通与维护,提高通往城镇和边远乡村的道路通达能力。加大重点路段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力度,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二)统筹组织运输力量。按区域建立建材配送中心,及时建材市场供需信息,组织引导社会运输力量参与大宗建材运输,减少倒运和仓储环节,保障城镇、乡村大宗建材供应。对为政府采购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给予补贴。 (三)开辟建材运输绿色通道。铁路、公路等部门对运往灾区的大宗建材,优先安排运力。对政府集中采购的大宗建材运输,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发放专门通行证,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措施。 三、加强灾区建材价格监督管理 (一)落实重要建材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灾区价格主管部门要把平抑建材价格作为当前价格监管工作的重点,根据建材生产销售特点,适时采取规定限价、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提价申报、调价备案等干预措施,确保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大宗建材出厂和销售价格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地方政府可成立由价格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产销地临时价格协调机构,协调建材临时价格政策。根据市场变化,对供求平衡、涨价压力缓解的建材品种,及时调整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二)加强建材价格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灾区建材价格日报工作。组织开展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重要建材及其运输价格的检查和巡查,防止煤电油运价格不合理上涨。重点查处违反政府限价、擅自提价,以及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变相涨价和欺诈行为。依法打击建材价格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建材市场秩序。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灾区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期间建材生产供应和物价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按照职 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服务,务求实效。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促进建材生产供应和稳定价格的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正确引导市场行为。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煤炭企业供应商管理思考 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物资需求特性,决定了煤炭企业应该进一步改革物资采购模式,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以降低企业总成本、逐步构建战略采购体系为目标,以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提升采购行为和供应商的合作层次为核心,在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动态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支优秀供应商队伍,并通过与供应商在资本、技术、服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开展煤炭企业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调整思维,统一认识 煤炭企业的物资部门与社会流通领域的物资部门,都是从事物资流通业务的,但煤炭企业物资部门在这个活动中,不再是从流通到流通,追求的目标也不是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是满足安全生产对物资的需求及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总成本的节约。成本最优往往被误认为价格最低,因而采购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单次购量价格,忽略了物资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使用寿命、配件及易损件的消耗、产品更新淘汰等因素,只考虑价格,采购总成本是得不到整体控制的。因此,必须对采购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二、形成共同参与、综合协调的运作体系 供应商队伍建设不仅是供应部门的事,也涉及使用单位,因为物资的各种性能都需要经过使用过程的检验,同时还涉及到技术部门。只有技术部门与供应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煤矿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此外,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也需要在采购方式改变时,对新的运作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这就需要有一个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供应商管理与协调机构,统筹运作这项工作。 三、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科学划分供应商类型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企业的性质、组织规模、主导产品等方面。②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产品的市场范围。③质量水平。主要包括产品资质、检验标准化程度、产品的优良品率、iso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对质量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安装调试情况、使用过程中事故率(次数)。④交货能力。主要评价生产加工发货的及时性、扩大供货能力、增加订货的反应能力等。⑤价格水平。主要评价优惠程序及幅度、消化涨价能力、成本下降空间。⑥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后续开发的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问题反应能力。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应急反应程度、配套售后服务能力、现场服务能力。⑧企业文化。主要涉及企业理念、企业发展战略等。在评价过程中,供应部门、技术部门、使用单位按照涉及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权重,最终对供应商做出综合的评价,再按照物资采购额度及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战略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准入供应商。 四、采用新的运作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保障程度 供应商队伍经过评价、筛选确定后,在物资采购上可以采用以战略(重点)供应商采购为主、其他采购为辅,协商定价为主、招标采购为辅,集中批量采购为主、临时采购为辅的方式,逐步形成“大厂家、大批量、大采购”的运作模式。如平顶山煤业集团20__年末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改变了以月度招标比价为主的分散采购方式,以年度需求计划为基础,组织了两次大型商务洽谈会,20__年订货量达到8亿元,为全年60%的主要物资需求确定了采购渠道。由于供需双方对市场进行了锁定,因此,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寻求市场原材料最佳采购期,适时安排生产,形成规模生产,最大程度地消化市场价格变化形成的不利因素,为煤炭企业提供价格较为稳定的产品。 供应商队伍建设,也使煤炭企业的储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供应商为了保证其市场占有率,就要提高物资供应的保证程度,同时,为了减少生产周期、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扩大其产品在煤炭企业的代储量,煤炭企业作为对供应商的支持,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供应商扩大代储。如淮南矿业集团物资部门对供应商实行了“四免一不欠”(免提运费、免仓储费、免装卸费、免配送费,消耗后结算不拖欠货款)政策,采用物流大市场、物资代售、采掘工具超市等方式,为供应商代储提供便利条件,在物资总储备中,供应商的储备比例达到2:3左右,大大提高了物资供应的保障程度。 五、通过技术、资本、服务等纽带与优秀供应商实行多层次合作 搭建一个平台将供应商与使用单位连接起来,供应商可以直接接触到使用单位,了解煤矿对物资技术的需求和特性服务,了解所供产品使用、维修情况,及时提供零配件。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减少因安装使用不当造成的产品损坏。一些供应商与煤矿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供应商与平顶山煤业集团联合开发了o型掘进机、双联电机车、智能型馈电开关等产品,带动了煤矿的技术进步和效益的提高。平煤集团物资部门利用土地、设施等与中国石油公司进行资本合作,成立了中油平顶山销售分公司,运作几年来,市场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平顶山煤业集团得到了可靠的资源,也降低了储备占用。 目前,大型煤炭企业都在整合煤炭资源,扩大生产区域和生产规模。建立区域性仓库和扩大配送能力是许多煤炭企业物资部门面临的新问题。与优秀供应商进行资本合作,吸引供应商参与煤炭企业内部的仓储物流业务,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尝试的一个方面。同时,物资部门还可以利用煤炭企业在钢铁、建材等行业的采购优势,为供应商提供价格优惠、质量优良的物资,使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六、开展动态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供应商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评价体系,煤炭企业每年都要对供应商开展综合评价,实行准入供应商向重点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向战略供应商晋级,并增加对优秀供应商的采购额度。同时,还要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实行降级,对出现重大问题的、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淘汰,逐步建立起一支成熟和相对稳定的供应商队伍。 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长远看,不仅各煤炭企业需要在发展中进行完善,还需要探讨如何在 区域内或行业内进行横向联合,形成更大的行业优势,实现更大 范围内的优秀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形成煤炭企业物资部门之间的“合力”。这必将会对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安全生产产生更大的影响。 供应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不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物流企业传统的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大大缩短了企业、同行和客户三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物流企业,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现代营销策略开辟市场、发展市场、占有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更好更快地发展,已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情况突出 目前,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对服务对象和区域的定位不准确、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以及对新兴物流业务的探索不够大胆等原因而退出了物流行业。同时,我国也迅速崛起了一批实力雄厚,业务功能齐全,集成化运作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流大企业,其中有由运输仓储货代转型的如中远、中海等,也有新建的第三方物流如广州宝供、天津大田、大连锦程等。 1.2 物流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现代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为中心、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以达到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要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管理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POS系统、EO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物流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契约的规定,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以提供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近几年我国物流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国内传统储运企业转型改制后形成的物流企业多数仍未脱离过去经营服务垄断时期的陈旧思想,在已有固定的大量业务面前很少考虑宣传营销战略;而一些富于竞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虽考虑了宣传营销市场的发展,但多数做得不够,且策略与国际物流企业营销水平相差甚远。 2.1 物流企业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服务观念、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 2.2 现代管理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当前,我国一些民营、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小农意识”,短期逐利思想严重,很难向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多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3 物流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层次较低,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发放企业业务宣传单,在营业网点附近制作指引广告等,而这些营销方式均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进行开展的,没有和客户服务联系起来;营销宣传缺乏系统性。 2.4 物流服务营销人才缺乏,行业竞争不规范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现有营销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涉及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行业竞争秩序亟待规范。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3.1 提高营销意识,加强营销宣传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要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重视物流营销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宣传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物流企业要开展有效的促销策略,利用广告、物流人员销售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与客户实现有效沟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 例如,享誉全球的联邦快递公司在营销宣传中,注重通 过电视、报纸、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企业形象,进行业务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满足客户需求,确立自己的品牌 物流服务品牌是一种通过提供创意性过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劳务行为标记。物流品牌的服务具有即时效应。首先,它不能够像一般品牌那样可以多次享用,只有在参与购买的过程,才能一次享用这种品牌,一旦脱离,享用也就结束了。物流企业在选择和制定品牌策略时,要依据社会条件、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注意品牌的特异性,使品牌能与商品实体相吻合;物流企业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品牌策略:品牌差异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效用品牌策略;名字品牌策略;产地品牌策略等。 3.3 拓宽营销渠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得渠道者得天下”强调的就是营销渠道的重要性。物流企业营销渠道是指物流服务通过交换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线。物流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物流服务从生产向消费转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为生产者出售物流服务,终点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使用物流服务,位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物流企业营销渠道的设计一般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确定渠道模式,企业在对分销渠道进行选择时,必须先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分销渠道,其中主要是看是否通过中间商,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的中间商属于什么类型和规模等。二是确定中间商,包括中间商的数目、选择中间商的条件等。三是明确渠道成 员的权利和义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价格政策、销售条件、地区权利以及双方应提供的权利与责任等内容。四是对渠道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3.4 积极培育并合理使用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当前,新的物流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国内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培训,而且要进行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在实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看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管理论文: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研究 摘 要:供应商管理是旅游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关系是提高旅游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使供应商与旅行社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有助于合作的深入。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的管理划分为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四个层次,根据各层次要求的不同,提出了构建旅行社协作网络、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和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供应链;旅行社供应商 旅游供应链是一条服务型供应链,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如何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1]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2-3]。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4];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5];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6]。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7]。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8]。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面向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意义1.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2.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特点相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而言,在以往供应商管理研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提供旅游产品其他组成要素诸如食、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旅行社对各旅游要素进行采购时,考虑最多的是价格因素,有时也会以质量、合作诚意等作为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从战略角度管理旅游供应商。从与供应商合作的现状来看,当前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买卖关系,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双方处于对立面。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如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双方更加注意在每一次买卖过程中如何使自身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一味讨价还价,最终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与以往的供应商合作与管理不同,在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的管理行为中,存在以下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行为,供应商也不再是旅游产品各组成要素简单的提供者;供应商要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起联合开发的团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9];旅行社应当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 ,注重供应商的发展;各供应商之间应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防止为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三)构成层次分析旅行社组织出售完整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它与旅游产品各要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核心实际就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供应商本身属于企业,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在利益分割上必然会存在矛盾。为了防止供应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对整个供应链和其他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旅行社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协调,并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旅行社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旅游产品外形部分与延伸部分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可将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图1)。从图1看出,四个层次联系紧密,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工作。为了达到设计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以及形成产品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运作层则强调各旅游供应商的优势,发掘旅游供应商最大的潜力,发挥核心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组建合作的团队,提高旅游供应链整体效率。机制层主要强调激励、协调机制的建立,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与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协作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扩大了旅游市场供求的规模,也为旅游市场供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在现阶段,大多数旅游网站也只是信息的平台和一种新的宣传媒介,部分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简单互动,对于游客更多的需求信息无法了解,业务还是通过一些诸如电话等传统人工服务的方式完成。旅游者虽然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自己偏爱的旅游线路,但除了选择自由之外,对于产品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游客还是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丰富的信息和建议来完成旅行。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供应商都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旅行社是其供应商(如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等)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游客通过旅行社可省去一一筛选的烦恼,由旅行社帮助其设计产品,除了价格优惠之外,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将根据游客的偏好聚合和组装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更特殊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旅行社直接面对游客,更易得到游客对交通、饭店、餐饮等服务的真实需求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变化。因此,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供应商只有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建立企业外部网络,互通信息,才能更及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旅行社可以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即外部网,使其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与顾客和供应商更畅通地沟通。供应商加入该网络更能准确地把握游客需求,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旅行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他们就具有共同、共享的目标,并相互依赖。网络的建设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产品咨询、产品预订、旅游者需求调查、产品反馈、网上营销,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图2)。网站的建设主要由旅行社来完成,旅行社构建中央数据库,与供应商和顾客连成网络结构,合作的旅游企业能从免费的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建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健全网上交易,最终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在网络结构的中央数据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市场和游客更加详细的资料和需求,旅游者可以获得关于旅游产品最新和最完善的信息。供给与需求信息沿着旅游供应链流动。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整合游客需求信息,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和开发产品,从而设计出最符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在这个协作网络中,三方面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 同时也都是信息增值的受益者。 (二)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完整的旅游产品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各旅游要素供应商应提供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才能组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旅游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应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如果供应商分别向需求单项旅游产品的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则会因企业之间契约谈判和维持契约而产生相当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合作企业在以旅行社为主构建起来的网络平台上,互相探讨、研究市场形势,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旅游消费的逐渐成熟,价格手段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有限。消费者的成熟也带来了市场超细划分的趋势,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旅途追求更多的享受和乐趣已经成为消费主导,这就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以及旅游产品整体价格的提升,而整体价格上涨又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旅行社与供应商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在旅游越来越注重享受的当下,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供应商合作开发一系列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能在淡季提高诸如宾馆、酒店等供应商的客房入住率。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假日旅游包机业是十分成功的行业,包机业趋于“垂直一体化”的格局,主要的包机公司都为旅游公司所有。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所限,目前还没有百分之百飞远程包机航线的航空公司,但是与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包机旅游产品是可行之道。如在当初“云南丽江线”一直不温不火的状况下,深圳国旅与深圳航空公司毅然联手,与丽江旅游局合作,联动让利,互为促销,开发了多条主题旅游的包机线路,不但使各自的业务跃上新台阶,更把丽江游打造成了一种新 旅游的代表,开创了今天“丽江游”模式的先河。这几年,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频繁,开通旅游热点地的航班直飞,推出大批直飞旅游产品,既使游客行程更方便省时,产品报价大幅下降,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利润。(三)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通过供应商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改善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和期望,旅行社和供应商都能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如果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只有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共同分担旅游产品开发的风险,才能确保合作双方利益的实现,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图3)。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饭店、交通、景点等旅游供应商稳定的销售量。在旅游淡季时,帮助供应商推销更多的产品,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率,但不可借机压低价格;帮助旅游供应商提高旅游服务的能力,降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保证供应商的利润稳定性,在宣传旅游产品的同时帮助供应商提升企业形象。旅行社与旅游供应商要经常互相沟通,建立起旅行社和供应商不同合作阶段(如淡季或者旺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中挑选双方都较满意的方法,同时双方也互相监督,保证旅游产品顺利开发和旅游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实现。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供应管理论文:油田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等因素将影响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地位的确立,以及提出的“1521”发展目标,对工程技术部的生存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文秘站版权所有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 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文秘站版权所有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 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七、要把客户作为最重要资源进行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率。 八、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和机制,以减少与客户的利益冲突,提高服务效率。要以客户信息系统建立为技术支持,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联盟和隔合关系。 供应管理论文:对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许多年来,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一种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企业通过投资或兼并的方式,拥有生产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并对其进行管理。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供、销的一条龙;另外一种方式是为了能够 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即产、供、销形成一条供应链,此供应链连接整个产供销的所有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力量。因此借鉴企业供应链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 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 ⒂ 谩⒂⒘舻囊幌盗屑苹涂刂浦澳堋: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总之,每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功效。一个价值链驱动的各环节可以即时地与其他的环节传递数据,进行交流。从企业发出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开始,需求的信息自动地传送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入人才管理系统,人才管理数据库便记录了该需求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筛选,如果人才储备系统低于库存下限,系统会链接外围人才信息库,寻找适合人才目标,人才库还实行动态搜索功能,围绕公司战略所需储备人才信息,从而完成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活动,达到价值链驱动的全过程。 3 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 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最早的应用是在商业零售连锁店,是零售供应链工作组合作研究和探索的,它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模型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从消费者需求预测开始,到库存成本的降低和库存总量的控制,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电子商务的网络资源,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这种模式也可运用到人力资源价值链系统中。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要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利用电子商务的现代化网络资源,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合作伙伴框架结构,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并共享该系统的信息,来完成整个人力资本供应链管理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管理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电气与化工论文: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电气化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应用了数字技术之后,电气化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它主要是经过刷新电气化的操作系统,使工业电气自动化区域更适用和简单快捷,数字化技术管理下的工业电气的运作系统在高速的运转着,工业电气化的工作效率被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应该还有很多好处,还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本篇文章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气自动化 应用 创新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计算机在工业电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气技术高压试验中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变压器试验设备,利用计算机的测试系统和辅助方法对高压强电流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进行测试研究。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计算机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中的使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强 正如我们所知,数字化技术具有逻辑能力强、应用简单等特点,能进行信息数字量、模拟量,识别信息的正确与错误,避免了人力、财源的浪费,节约了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是对命令进行传递并且进行指导,通过微波、电缆、网络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自动进行其操作流程,而且它本身就带有判断和辨别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在多个层面都进行了模拟监控,所以通过它引导的信息产业可以向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微电子处理器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意识到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工业电气化方面也因为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高性价比 另外,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还有诸多好处。数字技术一方面保证了工业自动化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在使用和检查方面都有所改善,使通信能力加强,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更智能化,另一方面它的标准得到提升,清晰的内部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就是说,在对工业电气进行设备改造过程中,系统为它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把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得到高性价比,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很受欢迎,大力推崇。工业上,在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中,数字式变电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变电系统的使用,并且在生活和工业中被大力应用。数字式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微型计算机来进行硬件的设置和信息的收集,不仅能使数字化的程度更高,而且还可以削减在设备和面积上的不必要浪费。数字式变电系统的操作简单、成本比较低,能够在不需要别的设备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高可靠性 第一,它采用的电气系统在网络系统和技术都比较先进。之所以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使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操作简单,准确率提高,即使出现错误修复也比较快的功能,是因为使用的数字化技术能够避免很多设备集中工作的麻烦。第二,在工业电气化中,使用了数字化传感器和光纤网络,更加提高了工业电气化使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仪器和仪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前景就非常好,因为它们拥有较好的平衡性和明确定位的能力。事实证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应用市场也相当不错,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工业电气化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已达到了70%以上。根据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这种结果肯定了数字技术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的应用前景非常好。 二、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虽然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被大力使用,而且已经促进了电气行业的进步,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够使数字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某福利,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转效率,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到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一)可控性创新的方法:使用虚拟终端 因为G00SE虚拟子不仅完善而且还优化了二次回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换和监控设备中,它使二次回路的灵敏性明显提高,并且改善了整个二次回路系统的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虚端子在电气自动化是如何变现其有效性的。首先,虚端子能够起到控制的用处,可以全方位的控制全站的线路、母线和开关灯等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能够在提高不同装置之间的传输信息和通信的能力的同时达到跳合闸的功能,进而更加有效的维护遥控装置以及间隔层;其次,虚端子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温度调试系统而且还可以使档位调节系统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大大的简单化,从而实现了操作简单的优点。 (二)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程序化操作 电气自动化可靠性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所以,在实施命令调度以前,必须严格的检查、核实票据,之后再把已经确定没有错误的票据存储到电脑上。实施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调整及设好人工操作界面,检查闸刀和开关灯主要的器件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实施操作演习,改善预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保证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在对信息进行操作时,程序化操作的工作原理是让它与网络技术相融合,这种方法重在让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结合成为一个,以实现数字技术的高准确度为目标。此外,这种方法将智能系统分为很多小模块,进而实现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维持了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可靠性的创新方法:智能终端安装 为了保证数字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在电气自动化操作中可以采用智能终端安装方法来实现配置的有效运转。光纤技术是智能终端安装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光纤连接,有效地采集和控制间隔层与智能终端的数据信息。此外,要对程序接口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强PC自动化平台与ERP等系统的连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连接过程中,一般采用TCP/IP作为通讯协议,以达到程序接口的有效性和标准化的目标,为数字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由于数字技术普遍的用于电气自动化中,使得电气体系的可靠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以及系统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以及机器维修的费用,进而使电气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上,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不容小觑。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 【摘要】化工行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由于其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生产材料的危险性,使得电气安全工作成为化工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分析了化工行业电气的环境与特点,并从安全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化工;电气;安全技术;管理 前言 化工行业是我国工业的关键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当前在许多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对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与使用维护关注不够,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也不充分,造成有的生产环节安全系数降低,加大了电气事故的危险性。所以,加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一、电气的工作环境与设备情况 (一)高温环境。化工电气往往有着许多热辐射,车间里的温度很多时候或有规律的高达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情况。比如配备了干燥炉、烘箱、焙烧炉与锅炉的车间厂房。 (二)潮湿环境。工作环境内部空气的湿度超过百分之六十,但小于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可以称为阴湿环境。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是潮湿环境。如果空气的湿度几乎到百分之百,顶棚、墙壁、地面和设备基本是浸泡在湿气里面,这样的环境属于非常潮湿环境。而化工电气的许多工作环境 属于阴湿甚至非常潮湿的环境。 (三)多尘环境。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产生粉尘如果足够多,就会堆积在线路桥架上,或积淀于电气设备上。根据粉尘是否导电,可以细分成导电粉尘环境与非导电粉尘环境。 (四)腐蚀环境。由于化工生产的很多原材料都具有腐蚀性,这些材料会腐蚀电气设备的架构,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根据腐蚀性的高低可以分成弱腐蚀环境、中等腐蚀环境与强腐蚀环境三种。 (五)爆炸性危险环境。化工生产需要许多原料,大部分都是可燃性物质,如煤、甲苯、氢气等。在大气条件下,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爆炸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是爆炸性危险环境。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如果选型不当或得不到较好的管理,容易酿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六)导电设备。在金属制造的设备比较集中的环境,员工会和设备的金属接触,但很难能够和金属完全绝缘,发生漏电事故时会对人身造成伤害。比如在锅炉的炉壁内实施检查清洁等。 (七)电气设备。化工行业电气环境,可以分为会对工作安全有妨碍的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含着雷电、静电之类;非自然因素包含着化工电气操作地点的各种环境条件。电气环境对安全生产是否有保障有着至为关键的地位,在分析化工生产电气的安全情况时,需要将电气环境首先考虑。1、雷电。雷电的破坏是通过直击雷、电磁感应等的热作用、物理性质的损伤而造成的。当车间、输电线路与管道设备受到雷击的时候,会形成强烈的高电压与强势电流,造成事故断电或者火灾甚至爆炸,对化工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由此可见,雷电的防护对化工电气来讲,是非常必要的。2、静电。静电所包含的电量通常很小,但往往电压较高,很容易造成火花放电现象。静电的火花能够点燃易燃物质,造成一定的隐患,影响生产的质量,还会导致电脑、继电器、控制器等的电子元件的损坏。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会导致信号中断或失误,仪器、仪表及自控系统失灵;另外,射频危害还表现为感应放电,可能给人以明显的电击,还可能与邻近的接地导体之间发生火花放电,在有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这是非常危险的因素。 二、设备安全管理 (一)高温防护。化工企业在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提高防护等级,加强高温安全防护措施。对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实行日检查制,确保设备的散热效果良好。 (二)湿度控制。潮湿环境内的高低压配电室及计算机机房等,需安装温湿度仪和空调,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同时加强巡检力度,及时开启空调调温除湿 (三)降低粉尘危害。可以通过密闭设备来生产,这样可以防止粉尘四处扩散。无法充分密闭的车间,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办法来隔离粉尘与电气设备,把粉尘控制于局部范围中,防止粉尘的四散。 (四)预防腐蚀。环境中的化学腐蚀介质包括:氯气、氯化氢、腐蚀粉尘等。化工电器防腐蚀主要通过采用密封式或封闭式结构来提高其防腐蚀性能。电器具有可靠的进出导线密封装置。外露部件在设计和工艺上均采取防腐蚀措施。 (五)防止爆炸。用于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须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根据环境及介质的不同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主要有隔爆型、增安型等。当电气设备内产生电火花及危险高温,引燃壳内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而不破损;同时隔爆外壳的接合面应能将向壳外传播的爆炸火焰减弱至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增安型电气设备是对正常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电弧、电火花及危险高温。没有了点燃源,就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六)避雷与接地。化工企业内须建立安全可靠的接地网。避雷是在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通过安全可靠的避雷引下线与地下的接地网相连,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消除静电是将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通过接地引线把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化工企业内所有不带电的导电设备和带电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都须通过接地引线与地下的接地网可靠相连,当有意外漏电事故发生时,接地引线将漏电电流导入大地,保障人员安全。 三、人员的管理 (一)单位领导要重视电气安全管理,可以将电气系统各环节分别确立第一责任人,达到每一环节都有安全负责人,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与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二)员工必须掌握安全技术、法律规章与劳动防护工作常识,熟悉自身岗位的运行方式、技术水平,把握操作时的隐患与危险环节,并能够熟练运用一定的防护手段。 (三)制订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电气安全管理规定,电气安全规程等,并宣传普及、贯彻执行。 (四)制度性的对电气系统所有环节实施安全检查,每个星期不能少于一回,对隐患排查、整改,使设备、消防器材与应急设施等保持完善备用的状态。 (五)不隐瞒隐患,对已经发生的电气事故要及时报告,并维持现场情况,分析了解情况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不能姑息,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结束语: 对化工行业电气实施安全考核,首先要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多方引进学习同行业实践证明可行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关总结,争取为己所用。加强在计划制订时候的安全评价力度,做好全体和局部的联系。可以按照需要利用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考量,以达到完善、全面。 电气与化工论文: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建设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主要先是分析了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 关键字:电气工程;工程建设;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部门对与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如果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较好的完善,不仅仅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行业的要求,还能够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现状 众多周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气工程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较之以前在电气的综合利用效率上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些要求。加快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些部门在控制方式上的优化以及创新,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 就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必将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不仅仅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作为一些行业提高工业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限制因素,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经过分析,总结得到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没有进行相关的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以及发展的综合程度较大,但是就针对性却较差。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相关的电气自动化不能够与企业自身吻合度较差,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使用成本。而如果要想再开发一些更符合企业发展的软件以及技术,会增加软件开发的时间成本,从而也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二)工作效率较低,操作较复杂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要想得到较好的建设与发展则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想使得相关电气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工作的质量,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满足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同意出现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与此同时,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需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加大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造成了工作的繁琐与混乱,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数据传输出现问题 数据传输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安全性,决定着电气自动化的效率与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中,数据传输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传输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传输安全性的问题,造成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障碍,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加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方法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电动化的自身的复杂性,使得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收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影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的时候,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根据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运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是对技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要想使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有较大的发展,则必须要从技术优化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能够更好的突破技术方面的瓶颈,才能够更好的为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根据商业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对自身项目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在统一的系统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对各种需求的满足。就当前的技术发展而言,嵌入式系统以及其他的控制系统,都需要借助统一的开发平台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可见,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在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做好开发目标的调查和研究,并充分分析行业与用户的相关信息,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实施环节、测试环节、开机环节以及运行环节的管理。这样不仅仅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的水平,减少系统开发的费用以及系统开发的时间。 (二)对通用型网络结构进行探索 通用型的网络结构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管和企业管理以及设备的控制,在统一的系统中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另外,通用型的网络机构能够实现与各种管理系统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的网络资源的配置,这样各种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快速的有效的传输,真正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实现了网络结构的互通。可见,对网络结构进行探索有着远大的意义和现实的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加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网络结构的投入和探索,争取创建理想的通用型网络结构,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加强对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 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要从数据传输的标准化建设着手,提高自动化系统的高效性、安全性以及快捷性。由于受到发展技术的约束和限制,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在数据传输接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利用已有的科技为支撑,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强对数据接口建设的探索,尽快实现数据接口的优化,实现程序的高效性,减少系统开发与运行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在进行优化企业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中电气施工的重要性,阐述了施工阶段土建专业与电气施工配合工作,为化工工程的电气安装施工提供帮助工作。 关键词:化工工程;电气施工;现状;发展;配合 0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化工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安装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人身安全、投资效果、设备安全运行及节能的使用效果等。由于化工企业在设计与操作中不够规范,在电气安装中产生各种缺陷,留下安全隐患。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电气施工在建筑工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电气专业的施工和管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末,唯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地管理,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1国内电气施工现状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施工规范标准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方面要求与标准都有所提高。化工施工企业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难得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国内存在的一些矛盾也逐渐体现出来。 1.1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 由于长期受社会歧视及政策的原因,技术型工人在中青年这个年龄段(25-35岁)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虽然有很强的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但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对现行的国际标准(IEC)还没有完全接纳,对现行的电气规范也不是十分了解,对一些先进的技术如PLC控制及新型元器件性能等有似懂非懂的情况,只能一味的按图纸接线却不懂得原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在实践中去慢慢摸索。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及技术工人虽然有理论知识但现场的施工经验又不足,还要有一个长期摸索接学习的时间。因此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1.2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正因为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新型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人格素质,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地绩效考核来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1.3施工质量下降 施工过程是控制电气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严格控制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因素,把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尽量解决,以避免影响后序施工质量。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很少有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材料成本问题,随着物价不断上涨,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也成为了施工质量下降的原因。虽然“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个误区,即不能一味单纯强调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忽视施工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 1.4社会因素 在化工项目施工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是很好,长期工作在外,家庭工作关系难以平衡,另外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也不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通常被有经验的工人所替代。 2化工项目的电气施工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气施工在新材料、新工艺中的运用,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而且使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电气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都与传统的电气施工有着天壤之别,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都需要经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施工实践积累,最终得出大量的施工经验。 2.1新材料新工艺 接地材料从镀锌铁件向铜材变化。铜包钢接地圆线或绞线适用于一般环境和潮湿、盐碱、酸性土壤极产生化学腐蚀介质的特殊环境等高要求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的水平接地体。铜包钢接地圆线是采用电镀、连铸等工艺制作的新型接地体,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将纯度99.9%铜覆盖至特制钢芯表面制成,导电性能与同等直径铜棒相同,但造价远低于纯铜,防腐性能远胜于镀锌钢材,具有导电性能好,低电阻、防腐性能优越、运输方便、施工方便、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是替代圆钢、角钢、镀锌扁钢等传统接地材料的最佳选择。镀锌扁钢和作为接地体的镀锌角钢或钢管采用电焊连接,在连接处采用防腐油漆进行防腐,但由于焊接质量不能保证,且施工位置一般位于不易焊接的地方,接地电阻经常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铜包钢圆线制造工艺是采用电镀工艺,电气性能极佳,防腐蚀性优越独特,由于铜钢结合界面采用高温熔接,所以结合面不会出现残留物,不会出现腐蚀现象。 2.2自动化的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自动化控制技术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化工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显得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化工企业发展的大局,不断适应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火灾报警和人性化管理要求大大提高,装置内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多,比如自动火灾报警装置、紧急火灾广播、现场联络用广播对讲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话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对装置中电气施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装置施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主要可以实现过程进度和计划的远程控制,过程资料利用计算机可以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场办公可以自行组建局域网,达到资源共享和及时信息,并与外部互联网进行技术交流,从外部得到需要的信息,对各种施工资料可以自行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对数据可以及时进行筛选,发现其中问题,并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工作量统计和工程预决算,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化工生产企业是高危险性的高效益企业,它对生产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的要求极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国外沟通日益密切,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会不断地被发明和投入应用,必然会使电气施工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3与土建专业施工相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为了让整个工程的更顺利完成,电气安装施工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加强联系与协作。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土建和其它施工单位施工,预埋电缆电线保护管和支持固定件、预留安装设备所需孔洞、固定接线箱、灯头盒及电器底座、安装电气设备等。随着土建工程的进展,逐步进行设备安装、线路敷设、单体检查试验。工程施工实践表明,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而且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工程做到完美。 4结束语 在化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设计到人、材、物、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电气施工工程系统在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气与化工论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但是随着建筑电气工程数量的增加,其产生质量问题的几率增加。另外,由于建筑电气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的质量问题。本文就当前电气工程施工中常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是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电气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行,本文将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分析 (一)配电箱安装问题 在进行配电箱安装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配电箱的坐标不准确的现象,这时容易出现嵌入到墙面的现象,或者是发生移位、变形的现象;或者由于配电箱里面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或者防腐工作不到位现象而使配电箱箱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箱面板不能紧贴墙面时,这时会出现缺少回路编号的现象,使得布线的排列没有顺序;部分铁制配电箱体用电、气焊割大孔;配线管插入箱内长短不一,不顺直;入箱导管入箱位置随意布置,盘后接线混乱;箱体零线、保护地线未从汇流排接出。另外,在进行布线作业时,很多没有进行绑扎或者是没有有效的按压时,甚至出现导线被剪断的现象,最终导致配电箱内的线路紊乱,出现零线和地线凌乱交接,箱内没有配置专用的接地螺栓。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没有进行详细的检测就进行送电,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照明方面的问题 由于存在着开关、插座面板的不平整,在与建筑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出现了裂缝,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出现开与关的方向不一致的现象。插座的有关线接的比较凌乱,有的三孔插座根本就无接地线。螺口灯头接线不正确,软线吊灯灯头长度不足,没有做相应的保险扣,货调盒内的保险扣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部分建筑照明工具安装偏位;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是由预埋灯盒时位置出现问题,有偏差,安装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特殊地区的照明工具型号、规格、安装位置与高度应符合标准,如卫生间、厨房内设计应为防水灯,高于地面2.4米时,其金属外壳应做保护接地,并有专用接地螺栓,具有标识。采用螺口灯头时,如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是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三)电线管铺设方面 当前施工中普遍存在着薄壁管代替厚壁管,PVC管代替金属管的现象,在使用金属管的时候对口毛的刺不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进行对口的焊接,在焊接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点焊的现象,钢管不接地或是接地不牢固;另外管子埋墙、埋地的深度不够,影响土建工程的进行;管理通过相应的结构没有设置路箱,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而薄壁钢管在焊接时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时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等问题。 (四)防雷接地方面 避雷带通常是采用非镀锌圆钢,这种圆钢的定位不合理,同时感观的质量比较差;引下线截面小于避雷带的焊接面,这种结构产生的后果就是焊接的质量比较差,高出建筑物的部分未能与防雷装置形成可靠连接;接地的深度和间隔不够,焊接面不够,没有做好防腐的处理工作,接地的电阻比较大,不符合设计的要求。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焊接技术不熟练,焊接操作技术差。为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提高焊接技术,不允许出现焊缝,不允许随意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 (五)接线不符合要求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预埋线盒没有形成牢固的固定,出现模板胀膜,这些因素造成在安装的过程中出现坐标不准确的现象。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责任心,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使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根本不去调查材料是否符合标准。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给建筑工程留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二、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止措施 (一)配电器的安装处理 在进行配电箱的安装工作前,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的了解箱盒内的坐标和标高,利用钢筋套圈焊接将箱盒进行固定,防止出现移位或者变形的现象。配管和箱盒的预埋要符合设计的规范要求,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防腐蚀的处理,避免出现上锈的现象,剔除管口的毛刺,在入箱入盒是要加以保护。配电箱应开圆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或钻扩孔后再用锉刀去毛刺,防止穿线时损伤电气绝缘层;电线管导入配电箱时应平整,管口用护套锁紧,防止倾斜;引入引出线应有适当余量,以便检修,应成束放置,尤其是多回路导线不能有交叉现象;同一端孔上导线不可多于2根,须保证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工作,确保导线之间接触性良好,并且做好导线间、导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的测量,确保能够正常送电。 (二)照明灯的安装处理 在安装照明等的过程中,定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安装成排的灯具以及吊扇接线盒的安装时,应该保证预埋定位的准确性,安装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在许可的范围之内。日光灯的安装要保证选择规定的型号。合理安排定置预埋线接线盒的位置,尽量保证偏在一侧,不要放在灯的中心。 (三)电管敷设的处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对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有关的管理规定,保证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管理。电线层不能出现并排紧贴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很难明显的分开,可以采用小水泥块来将其隔开。电管线埋入砖墙内,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保证敷设的管道横平竖直。在进行管子弯曲是要用专业的弯管机进行使得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宜出现扁折或是凹痕的现象。在预埋PVC电线管时,应该进行使用钳夹扁,应该选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进行封盖管口,并用胶布进行绑扎牢固。 (四)预防的措施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焊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对于出现焊接不合格的现象,要是敲掉焊渣,刷上防锈漆。作为引下线钢筋的土建如果是对头碰焊的,应该在焊接处按照相关规定补搭接圆钢。 (五)接线的处理 在进行接线的时候应该与土建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准确牢固的固定线盒,在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许出现留有缝隙的现象,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开关和插座中相关线准确安装。安装结束后不能将安装的线头裸露在外,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应该将单芯线插入线孔时扭成双股,然后用螺丝钳拧紧。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电气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着电气工程的广泛受用,电气工程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管理,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标准化接口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十分的迅猛,很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将自动化控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设备技术,成为生产力扩大的有利的保障。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所占的 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行业实行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都离不开电气化与之配合设置。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伴随着市场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电气自动化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加剧了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才能在一些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Windows NT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S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技术分析与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线技术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总结了一些电气自动化系统缺点,并根据这些缺点提出了使用现场总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 Windows NT 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随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 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踊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对工业化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发展,作为工业化领域核心内容的电气自动化自然也随之不断进步。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研究:电气自动化的现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重要性 前言 时展至今天,国内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认可。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强国,而强国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给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业充分的肯定,并大力发展该领域中的各种技术。文章以发展的角度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首先谈发展现状,其次论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期望能够通过作者的观点分析对该行业的从业者有所帮助。 1 概述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现状 电气工程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门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电磁学,以此不断研究和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专业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这几十年间,我国电气工程技术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然而同国际水平横向相比,我们的技术和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国内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规范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标准语言和集中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监控。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积极的进入到行业创新的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企业的生存活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领域,我们急需的就是进行技术类别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科学良性发展的另一前提是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统一化能够指导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运行,尤其在产品周期性、设备维修和养护、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三方面体现尤为突出。 2.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标准化 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既要制定行业标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任由各企业独自研发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则会形成闭门造车,设备产品互不通用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企业市场的推广和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即体现在设备接口标准化的问题上,解决了接口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各企业设备互通的问题。 2.4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核心部分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安全的重要性。这些年不断出现的安全事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提高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下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项合理化建议。 3.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正逐步占据我们的世界。社会的一切发展都以数据为依托,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并且工程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输入、处理及其输出都以数字信息为基础。在输入端收集系统所需的大量实体参数数据,汇聚到中央处理机后由处理机进行数字信息的整合分析,最后得到的结果由输出端输出。这样的工作模式适应于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创新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推向市场,供社会需要。如何占领市场,这就需要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等等,尽可能的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如何降低成本,这就又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创新性也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永远保持行业的活力,才能够保证行业的发展。 3.3 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合作也是企业共同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合作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二是校企合作。前者能够最大程度整合并利用行业资源,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运营,从维护到经验的积累,企业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校企合作能够保证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维持企业生命力。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很好的实训机会,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实验室也可以提供行业的技术支持,为行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经济建设是立国之本。在经济建设这一大课题的指引下,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在工业化建设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建设中我们要面对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生产、运营等成本过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精度达不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标准;生产线容易出现因人为或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产业链各个环节安全性能低下等等。文章首先对电气自动化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说明,接着从四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电气自动化在信息领域、创新角度和协同工作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作者希望通过文章的内容提供给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一定的指导意见,推动该行业科学良性的发展。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电气自动化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而依靠电气自动化发展起来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更是为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取出了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控制系统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1 引言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国内GDP总值也不断地创造新高,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我国在电气自动化等高新领域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在众多技术领域中充当了指挥者的角色,成为高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在自动化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减少了劳动力的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同时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具有集成化这个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以对所控制的信息做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管理和拓展,在纵向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该系统对下属部门,如财会、人力、技术等部门,进行实时数据的提取和存储,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解决,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困难,方便了企事业单位及时有效的掌握各种有效信息。在横向方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对其控制的自动化设施和相应的技术起到了提升促进的作用,模糊了原有的固定界限,完善了结构软件和通信能力。 其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标准化的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至今,其已发展成为以人机界面为主流,以Windows NT和IE为标准语言规范的技术。语言的标准化为整个工程控制系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调试和维护更加的容易。正是因为其方便灵活的这个特点,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新用户所接受。 再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具有集中化的特点。由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所有的功能都放在同一个处理器之中,这就造成了大量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在此,处理器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过量的信息,便会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降低。集中化监控的联闭锁所采用的都是硬接线,而且反复接线所造成的系统杂乱会造成整个系统控制性降低。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未来趋势 3.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统一标准化 这里所指统一标准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管理的标准化和接口的标准化。在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将开发系统与运行系统分离,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流畅而且保障了控制元级件到办公室环境间自动化的整体通信。对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建立PC系统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软硬件数据交换和通讯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3.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化 要想提升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将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低端的产品,已经不适应我国日渐繁荣的市场局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相关生产和维护技术人员应该尽快打开思路,打开科技创新格局,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产业化 一个产品的价值最终会落到市场上去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也不例外,该控制系统要想实现大发展不仅仅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还必须要保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努力与市场接轨,研发出能够在市场中有足够竞争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3.4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生产安全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可用性与满意度。在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可能就是该系统的安全性能,不仅仅是控制系统的安全,还包含在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设备,从工厂的设施层到网络层,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与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研究。 3.5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化 在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研发、安装和使用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操作和使用人员的相关培训。在将来,必须在一开始便让他们熟悉整个流程,不仅仅需要让他们知道如何操作,还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和操作技能以及维修保养的相关知识,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4 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议与展望 电气自动化的高速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电气自动化水平越高,人类智能化水平就越先进,因此,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事关重大,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它的进一步合理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与全球数字化系统相互结合。这项技术可以将以全球数字化为依托的大量高分辨率、实时的、多维动态的数据导入到这个系统中,再将之与网络结合,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体系。 第二,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生产研发企业与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将企业与高校形成一种互助的形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优势,对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研发改善,高校可以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走进企业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互帮互助,共同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和教学方案,加快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 第三、创新现场总线技术,节省系统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运用了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智能化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为企业的设施的互相通信提供所需的渠道,将顶层信息和生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设计和实施可以节省安装材料和成本。 总之,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地分析市场的需求,以满足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和客户。与此同时,还不能忽视对产品安全性能的保障,培养专业化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统一标准,完善体系。此外,从技术人员入手,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使得专业化人员理论和实践同时发展,利用所学知识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电气与化工论文:试论化工企业生产中PLC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自动化项目的逐步展开,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稳步提高,PLC设计以及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化工企业;PLC;电气系统 一、 PLC系统概述 自1969年问世以来,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就一直坚不可摧。它改变了以前只能借助于继电器和步进器等机电器件进行逻辑和顺序控制的传统控制模式,并在作为主流控制器的几十年间,不断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各种功能,现代PLC还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工业环境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要大力提倡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基础制造业,减少高耗能产品的使用,相关有利政策都会促进PLC产品健康快速发展。 二、化工企业生产中PLC设计 PLC控制系统根据企业生产中的自动化复杂程度不同,依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软件。在PLC控制系统中,软件程序总体可分为基本程序和模块化程序两个模块。为了使在调用的过程中减少内存占用量和编程量,使其PLC程序的编制大型优化,允许重复调用,则需要把正反自锁互锁转程序整合后封装成为一个模块。整合后的各个子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方法能够使简化连接关系,优化调试修改。所以这种程序的涉及思想是业内人士都极为推荐的。 三、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需要以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依托。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的理念就是安全,同时安全也是化工企业生产的首要要求。由于化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因而化工企业对于电气系统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首先要满足化工企业的特殊安全性的要求,其次需要满足生产实际要求。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防火、防爆设计 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由于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存在很多为易燃、易爆介质,因而在试生产阶段和正常生产过程中,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特别是电气引火源的防范与制止。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应将正常运行时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如变配电设备、开关柜、事故发电机等设计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内;依照相关电气系统安全设计的要求,尽可能均衡设计电气线路走向,保障整个电气系统以及分支变配电系统的电气负荷的均衡性。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注意电气系统布局的合理和分析的密集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线路所处环境比较恶劣,线路容易出现老化以及变形,导至电气线路绝缘下降设置出现电气线路裸露,这样状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在设计线路时,应当尽可能的考虑设计线路走向的合理性,以保证走向的安全性。此外,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坏境温度较高,如果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就容易产生磁力效应,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全。而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以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2.操作空间设计 在进行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当特别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保障具有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不仅可以延长电气自身寿命,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也可以保障维修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而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可以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进而减小相互的磁力的影响,同时足够的操作空间对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线路设计时,应当保证足够的防火空间。电气系统线路设计常常采用隐蔽性设计,而这恰恰决定了其防火空间的局限性,而在一定有限的防火空间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灾害,甚至危害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因此,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防火空间。 四、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 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不仅是电气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体现设计要点以及设计理念的前提。在电压等级提高的要求下,只有合理地选择电压等级,才能充分发挥电气系统的作用。一般的化工企业采用的是旧式电气系低压220/380V的系统,中压为10kV系统,再往上多为35kv 或110kV的系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以及生产力的进步,化工企业正走向了规模化、现代化、大型化,电气设备的电容量就需要越来越大,因而对电气系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旧式电气系统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化工企业的电压等级设计要求。因此,合理的提高电压等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电压等级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当对于化工企业厂区面积不大且负荷集中,用电容量在5~10万KVA时,可以选用110kV直接进线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而如果负荷分散并且厂区向积大时,需要考虑增加35kV环节,同时采取三级配电处理。 2.当化工企业用电容量在5万KVA以下时,可以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并且不设置中间的35kV环节,而选用110kV直接进线,尽量将变电站放在负荷中心,采取两级变配电。 3.当化工企业用电负荷较小时,尽量用一级变电来满足生产负荷,可直接使用10kV或35kV进线。 4.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供电系统的电压选择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应当尽可能的选择高的电压等级,尽量减少变电的级数,以减少损耗以及设备投资和变电过程中的损耗。 五、继电保护的配置 继电保护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是对电气系统的补充。而继电保护配置是实现稳定安全设计要点的重要保证,也是电气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 1.继电保护定值的配合问题 继电保护定值的确定直接关系着供电系统安全与稳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只有当继电保护定值的设计合理,才能实现快速、准确、有选择、可靠地将故障设备切除,进而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在保证被保护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上一级设备的定值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加大,而末端设备保护定值一旦尽量的取小,进而达到增大级差和时间差,在避免越级跳闸的同时,尽量缩小停电范围。 2. 电源进线的自动重合闸的问题 由于电源进线架空线路的故障多以瞬时故障,因而对于这类情况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允许设计重合闸,可以设计线路故障自动重合闸一次。而对于带自备发电机的化工企业,可能不允许线路自动重合闸,这时一定要协调相关设计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设安全联锁装置。 结语:为了加强化工生产工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PLC系统(即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的设汁、机械安全的保护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随着国际范围内化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化工企业中所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在不断增加,做好电气系统的合理设计保障其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可靠性能和稳定性能。 电气与化工论文:刍议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摘要:本文分析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常见问题,并浅议其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关键词:化工企业 电气系统设计 电气系统安全 节能降耗 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有更多要求,本文针对化工企业特点,对其电气系统设计和安装要点进行分析。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对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认真谨慎并考虑周全。 一、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的,应用于化工企业的电气系统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生产需要,还要保证不使电气系统影响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从整体布局到分类布局的各方面因素,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1.操作性构想设计 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一方面可以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电气自身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在维修电气系统时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足够的操作空间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其相互的磁力影响减小,对于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 2.防火性设计 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为依然易爆品,在生产准备阶段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火灾,特别是电气火灾的防范与制止。按照安全设计的要求,均衡设计线路走向及分支变电系统的安全性,在保障安全生产和全速生产的条件下,尽可能保障电气系统的安全。 首先,线路设计应该注意其合理布局和密集性分析。由于化工企业油污较大,容易导致线路老化变形,甚至出现线路的裸露,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营。线路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合理走向,保证走向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度较高,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容易产生磁力效应,从而影响生产的安全。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加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能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 二、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安装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具有体系大,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安装的合理性和布局的可行性。安装电气系统应设置专业人员操作,杜绝违规操作,防止事故发生。安装管理人员,特别是在线路安装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安装的合理布局和安全性。 1.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 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特殊性,其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方案也严格按照特定的程序设定,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实施。由于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特殊性和其电气系统设计的特殊性,因此安装过程中不能逾越设计方案的设计规程和设计安装方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安装和线路布局,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注意安装过程中的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系统在设计时很难考虑到安装细节,因此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注意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按照保有足够空间,保障正常操作的原则,合理布局电气系统各组件,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和设计时留下的空间操作构想,保证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在保证安装过程的安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电气系统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事项安全。电气系统组件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电力磁场及电气组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老化,甚至是报废。因此,保证在设计方案基础上的安全距离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三、节能降耗措施要点 1.合理使用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减少供电线路损耗 在电力系统的损耗中,供电线路的损耗也占了较大一部分的比例,其中低压线路的损耗更显得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时,其符合能力要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载流量,保证电压的质量,然后根据经济电流密度对导线进行选择。低压线路的损耗主要出现在大负荷的回路上,因此,要特别注意回路较大的地方,如果回路的负荷较大,就一定要注意尽量缩短供电距离,线径也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大。当供电线路的导线截面适当增大后,其电阻就会降低,那么线路损耗也会随之降低。综合考虑经济差问题,供电线路导线的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增大导线截面所产生的费用可以从节能降耗上得到一定的补充,其所创造出的经济财富不可小视。 2.高效节能电机的使用、优化和控制 电机会把输入其内部的电能转换成输出轴上的机械能,这一转换过程中,总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损耗。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因为管理技术水平的问题,大多数电机的运行状态都处在一个低效、轻载和高耗能的状态,存在严重的电能浪费现象。想要降低电机的电能损耗就要在三个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主要包括恒定损耗、散杂损耗和铜耗。 3.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治理谐波,提升电气系统的功率因数 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低是造成线路损耗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线路损耗的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并解决是电气设备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增加无功补偿装置就能够提高功率因数,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对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进一步消除无功电流,把供电成本降到最低点,这时候如果再加上合理用电,还能够减少供电线路的消耗。 四、结语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认真科学设计,认真执行设计方案,保障各方的利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核心领域,其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阐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应用;发展趋势 1. 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与制造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行业当中抢占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自动化控制系统运用中,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DCS系统 DCS,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Total Distrbuted MicroprocessorContral System)的缩写,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等优良特点,在生产、生活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DCS逐渐的运用,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分布式控制系统所存在的缺点。比如受DCS系统模拟混合体系所限制,其仍然采用的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因此,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能,维修起来也显得比较困难;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之间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降低了维修的互换性;此外,就是价格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现代科技革命之下,必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1.2 集中监控方式下的自动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下的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缺点,就是处理速度非常的缓慢,因为其控制方式是要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中,这也导致了整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另一个方面,把系统的所有设备都放入监控之中,就会导致监控数量过于庞大,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电缆的数量,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同样因为过长的传输距离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能。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器件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因此导致设备很难进行功能扩容操作。另外,因为系统接线的反复,增加了故障查找工作的困难度,也会增加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指令,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 1.3 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的存取需要使用特定的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生产活动当中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能够进行及时的掌握。 (2)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和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扩展比较。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投入应用,对于原来明确规定的设备也慢慢的变得模糊了,而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在组态环境之下逐渐的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defu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tongjian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lianjie,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3.1在净化空调设备中的应用 对湿度的控制:装设在通风管(回风湿度近似于洁净室湿度)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相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保持在45%,65%,使洁净室湿度以满足GMP要求。对温度的控制: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回风温度近似于洁净室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9100,与设定点相比较,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保持在12℃~26℃之间,使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 3.2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智能化,建筑势必要引入电气自动化的成分,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界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设备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它们相应的布线系统。 4.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4.1 作为一项具有活力的高科技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首先,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与我国的新锐的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并且投入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中去。研发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应用于我国的国计民生中,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其次,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实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的统一化、系统结构通用化、系统程序接口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节约冗杂时间及费用。最后,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应注意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产业化、生产的安全化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如此可以加大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力度,推广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让更多的企业及行业受益于该项技术。 4.2 新设计思想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契合。嵌入式控制装置将覆盖全部现场设备,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统一至最少的数量,嵌入式控制装置具有完全符合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的网络通讯功能,现场总线网络上的全部节点设备的数据库为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这些就如同PC及其外设的USB接口形成一样。同样智能化、分布式、扁平化的设备控制系统构成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快速、高效、可靠、低成本也是扁平化管理系统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在进行未来的设计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既要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又要能对嵌入式控制装置进行编程组态,同时还要完成基于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构架及其监控软件(包括数据库)的组态。这样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无论从人员还是到流程亦是快速、高效、扁平化的。通过互联网设备供货商、项目设计人员、企业生产管理者均可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离线或在线的技术支持和调整,这也得益于嵌入式控制装置和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全面实现。 5.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行业领域整体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行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并且电气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提高设备、生产线等的可靠性。当前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必将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和国民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大型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探究 【摘 要】本文根据现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要求,结合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发展生产力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控制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系统无论是安全稳定性能还是自动化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化工企业要想在保证工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就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厂管理体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员工的实用效率,达到减人增效的效果,裁除冗余的人员,二是要提高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配合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工厂的运作效率。要做好上述两条,首先要必须做好一个完善的电气综合设计,制定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的工厂运行方案。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大型工厂大多具有生产负荷不间断的特点,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大规模停电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化工装置停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此看来,工厂的电气设计与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至关重要,是决定公司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工程包含诸多内容,例如节能性能、变压器的合理选择、变电站总站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的选材等等。 2 节能的设计 化工厂电气设计的节能概念主要是指在技术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最终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涉及到工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气设备的工艺结构和生产成本等,这是一项复杂而纷繁的操作系统。化工企业只有具备了节能的意识并且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照明系统按照照明方式可以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照明的种类主要有正常照明、应急照明以及障碍照明等。当照明系统的负荷量较大时,要设置单独的照明变压器,通过自动化的控制来实现节能型的照明。 2.1照明的节能设计 工厂的照明系统是电能消耗的主要方面,照明系统作为化工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用电的合理性是决定电能消耗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照明方案,设计适合的照明系统,才能有效地节约电力资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照明光源要节能。在照明的线路设计中要首先要注意的是合理节能光源的选用。光源在选用时要根据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安装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厂房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结合厂房本身的采光特点,寻求最节能最有效的照明方案。不要局限在一种光源的利用和使用上,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需要时,要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光源配合使用,以提高照明的效果,同时节约耗电量。这是合理利用光源的重要一项。 (2)照明系统的布局要科学合理。照明光源选用好之后就要根据厂房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走向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所谓布局的科学合理,不仅要求照明系统的照明能够均匀,还要求照明设计能够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满足所有生产需要的基础之上,可以对一些要求亮度较高的特殊工作区域进行局部照明或增设照明电源,不能做到一概而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力资源。所有的这些设计必须考虑厂房本身的特性,因此,厂房在建设的阶段就要将采光纳入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照明系统节约电力资源。 (3)注重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日光灯上起限流作用和产生瞬间高压的设备称为镇流器,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电子镇流器,种类繁杂,尽管其在日光灯上的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节能的目的,但是各种类型的镇流器普遍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较短。因此,工厂在采用这种镇流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和能耗的相平衡,对各种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再进行镇流器的换用。 (4)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设计与使用。生产线是工厂最为主要的生产场所和耗能场所,因而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安装与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为企业节约成本。不能为了一次性生产成本投入的减少就盲目地缩减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这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会严重损害工厂长期利益的实现。 2.2 合适的变压器的选择与使用 (1)变压器的数量要合理。工厂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电力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且工厂的生产运作对电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电力变压器是影响工厂供电以及节能消耗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设计,使之在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节约电力资源。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变压器的数量来降低变压器的总体容量,让几台变压器共同承担负荷,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能的消耗。在选择合适的变压器的时候,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 (2)变压器的质量要过关。目前市场上的变压器的种类纷繁复杂,甚至有许多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企业在进行选购时要注意关注产品的性能和质检合格标准,不能贪图便宜而买质量不合格的变压器,这类变压器不仅达不到节能的目的,还会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市场上甚至有一些废弃变压器改装之后的翻新产品,这种产品的性能低劣,不仅起不到节约电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电力的大量损耗。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变压器的选购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合格指标,要选派专业人士进行变压器的选购。 (3)提高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来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节约电力资源的目的。提高功率因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供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和人工无功效率补偿。其中集中补偿的方法最适合于大型工厂的电气设计。 3 变电站总站的设计 变电总站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监控,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在值班室内不设置专门的值班人员,运行监测及控制操作都由运程进行控制,只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维护。线路的保护装置按照单套的保护装置进行,建立完善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装置系统。 4 电气设备的选择 工厂所有的电气设备的材料的选择都要严格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对电气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只有合适的设备材料的选择,才能保证后续电气设计的成功与节能。良好的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控制与实际应用。 5 结语 我国明确规定了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标准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只有在遵守这些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将这些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工厂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电气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能,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策略,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规范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从生产到管理都要严格控制制度,重视每一个细节,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PLC的应用与电气自动化工程 摘要:紧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建筑工程也不得不引出高端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工程,该技术就是PLC。面对建设工程重要的使用功能、自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具体体现等,自动化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乃至整个工程队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PLC;塔吊 引言:本文主要论述了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简述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性能。根据PLC的诸多优点,分析其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成本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1.PLC是一门中、高级的电气控制技术。PLC虽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克服了断电接触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的复杂接线、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及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来完成其在电器界的应用。 PLC更是一种利用软件驱动的控制设备。假如把一台PLC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各种软元件就是公司的个体,各种指令则是给这些成员发出的各种工作命令,编程过程正是按从前到后的顺序罗列指令操作软元件的过程。只要这些软元件按完成指令要求操作,最后PLC就能输出符合要求的控制信号。 2.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QTB63型)性能 安全、简化操作都是塔吊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PLC与变步器均是电气自动化领域最为注重的技术,用PLC控制变频器的方法,充分利用二者优势,更好的溶入到各项工程中去。 2.1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原理:变频技术大致分为交-交和交-直-交两种。交-交变频器是将变频直接变换成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而交-直-交变频器是先把交流电通过整流桥变成直流电,再由逆变器转换为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电,作为交流电动机的驱动电源,从而使电动机获得无级变频调速。常见的变频器大多采用交-直-交变频技术。 变频器在QTB63型塔吊应用中与PLC的部分组成接线:PLC与变幅变频器的接线操作手柄接入到PLC的输入端口中,当操作手柄输入档位信号时,PLC指引相应的开关输出信号,同时将制动器复位,变频器再根据PLC的开头量输出自动调整频率去控制电机;当操作手柄复位后,变频器停止输出,并按照一定的曲线进行减速以减小对塔吊的冲击;当减速过程完成后再进行开关信号导通,PLC检测到该信号后输出相应结果,使制动器吸合、电机停止并锁死。 2.2PLC的程序:采用步进梯形(SFC)及部分梯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处理顺序控制的场合,用步进梯形比梯形更有条理性,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PLC编程方法。 2.3最初的QTB63型塔吊是采用多速电机调速,它通过继电器组改变电机的极对数(p)来调整电机转速。而改进后的QTB63型塔吊则采用变频调速,它通过调整定子通电频率(f)来调整电机转速。改进后塔吊性能对比明显提高: ①采用继电器组控制多速电机时,使塔吊难以实现复杂的功能,从而不能有效的编程控制。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则能十分方便地进行连续调节,能保持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稳定,从而大大提高控制品质; ②多速电机调速在档位转换时是硬性转化,没有速度过渡,容易产生冲击,影响电机寿命,对塔吊安全也有负面影响。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在档位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个速度过渡过程,正是由于这个速度过渡,避免了对塔吊的硬性冲击,使塔吊的性能大幅度提高; ③使用多速电机调速时,受制造、空间等影响,电机的极对数太少,而且随极对数的增加成本直接上升,导致可调档位偏少。而采用变频调速时,此问题不存在。通过变频器还可以实现无级调速,改进前起升、变幅,回转三个运动的档位数分别为3,2,2;改进后则为5,4,3。 3. PLC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工业界,只要涉及控制的地方都可采用PLC来完成。PLC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可概括出两大方面:一是单机控制为主的自动控制,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注塑机械、自动焊接设备、隧道盾构设备、水处理设备、切割、多轴磨床、冶金行业的辊压、连铸机械等;二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的流程自动化控制,如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污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楼宇控制、火电主控、辅控、水电主控、辅控、冶金行业、太阳能、水泥、石油、石化、铁路交通等。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成本控制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得不考虑其成本问题,单从成本管理的方面来看,我国的现场管理责任制应该要责任到人,并且要分工明确、实行归口的管理制度。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作率效,并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管理,并要根据成本的管理目标与各专业的分包单位、施工责任班组签订施工责任合同。我们不仅要明确企业的责任与目标,奖励和罚款约定;而且要在高层的统筹中降低管理部门成本。管理部门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并深入挖掘在各方面分项管理工程中存在的所有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点。 PLC具有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高、硬件配套齐全,系统设计、安装、高试工作量少,体积小、低能耗、体维修工作量小、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机械。在用PLC控制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速度、加档时间和减速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定位更准确;节能效果明显,节电率可达35以上;对齿轮、电动机无冲击,故障率低,易于维护,大大减少保养工序;提高行车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塔吊的使用寿命。此类优点使成本控制问题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三、结语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应具备分布式、信息化及开放化。PLC是新一代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其控制系统将在人类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企业需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来控制和分析过程、纠错措施,集思广益的从根本上管好工程。为此,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并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预期的工程建设目标,快速提升国民经济水平,造福全人类。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论文 一、什么是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就是供应商在产品的增值、服务和各类信息方面为客户提供的一体化商务活动的行为。优质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不仅能够协调好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减少整个流程中的工作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的销售利润,在竞争的风险中站稳脚跟。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 1.市场的需求影响着物流活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市场是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所以,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同来制定适合于该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另外,在供应链的整个操作流程中,还有一些环节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采购、制造、销售等等。只有充分协调好各个环节,每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市场的销售量,将销售渠道流通化,开创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 2.技术水平在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水平是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也是物流系统运行的保障与基础。在整个物流管理中需要依靠信息的支撑,而技术则能够驱使信息通道更加完善、更加畅通。信息系统在整个物流管理中及时观察市场动向的重任,它能够及时向企业提供有效可靠的消息,以便企业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与对策。这样不仅使得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仓库里的货品积压率。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减少了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3.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外包销售的环节是很重要的,而这就牵扯到第三方的物流。事实上,第三方物流的利用,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轻便。因为第三方物流可以根据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并迅速的做出反应,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第三方物流起到了协调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与整改,同时,第三方物流也为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三、当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现状 1.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虽然出现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之后,但其包含了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用时间作轴。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除了包含传统的物流管理外,还含有管理中的知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在企业的正常管理中,物流是基于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前提下运行的,但物流又是整个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也是联系各个因素的关键环节,物流保证了商品的运输与供应,是市场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后援军。 2.物流管理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今天,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组成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而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又分别主要是销售物流与实物分销。人们在对物流的不断需求中,逐渐对物流提出了安全与效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物流的保管与运输上。在企业的运作中,物流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企业需要高效的运转,需要依赖于物流的高效率与低错误率。在商品的供应阶段,企业需要物流运输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确保商品能够及时供应。另外,在销售阶段,有些商品需要通过物流的方式交到顾客的手中,这样就需要保证物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物流管理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至关重要。 3.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所消费的、所使用的商品也各有不同,市场趋于个性化,导致了企业在运行中,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并准确做出经营转变的决策。在企业的各种决策中,将物流的管理发展成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市场的竞争中,企业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以生产经营为销售主导,并对整个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全面的跟踪与管理。企业只有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才能避免市场的巨大冲击,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供应链一体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要想保证商品流通的及时准确,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转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保证物流的高效运转,关键是企业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管理者准确地对市场的现状做出判断分析,并及时调节自身的战略措施,以优质的产品与贴心的服务来回馈市场。另外,物流企业还需要吸取各家所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虚心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的观念与措施,加强自身的企业综合实力,用强大的企业实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如何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1.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化管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也需要基于信息交互的平台上。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仅仅局限于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属于单纯的货物传递活动,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则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利用便利的信息渠道,即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相应适当的调整,以灵活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 2.物流管理环节的整合。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分工不明确、散漫无章法、只以利润为目的等等问题,而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则需要高度的集成化,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并由企业集成化管理,形成一种跨界式的物流模式,将物流环节简单化,便捷化,以此来适应快节奏的市场需求。 3.信息共享是实现的关键。信息的交互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建设一条畅通及时的信息通道,以准确判断市场的正确走向与风险趋势,来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调整与应对。另外,信息的采集还应该包括产业链中的产品的信息、物流的信息、库存的信息以及销售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应该掌握在企业管理者的手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部署。 六、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是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的科学与灵活,能够将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能够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在市场中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作者:谢喜珍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管窥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1.物流管理概述 在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可以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的规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在遵循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物流活动,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各项开支,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是一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管理过程,还包括物料转化过程,因此,很多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即是物流管理。 2.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过程,包括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追求企业内经营最优化,将各部门的物流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不同,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市场的联盟,提高物流管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有效降低成本,为物流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理论上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价值,使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经济效益都能够得到提高。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各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到供应链中,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紧密、持续的战略联盟,提升供应链的总体经济效益。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优化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使供应链内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实现紧密合作。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的集成度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是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这些工作内容都是间断的,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协调好各环节的关系,提高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的集成度,使供应链内各企业能够实现协调运作,有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是一种拉动式的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快速、高效的反应,有效提升的物流管理的快速响应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供应链内部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并能够快速、及时处理相关信息,提高了物流管理的精准性和敏捷性,为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提高顾客满意度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在尊重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4.降低库存成本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对物流管理的各环节实行逐级管理,将物流管理的过程细化,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JIT生产和零库存制度,可以更高效地管理企业库存,更准确地预计市场需求规模,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安排合理的库存量,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各企业库存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尽量减小库存量,有效降低库存成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的发展策略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体系,需要各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以更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具体说来,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发展策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1.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有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才能够加快配送中心的配送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具体说来,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要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企业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下统一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发展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造成浪费。企业可以合理利用现有的运输和仓储设施,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优化企业的流通结构,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与水平;二是要加强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企业打造科学、规范、系统的网络中心信息系统,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企业,要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技术进行及时更新,积极引进与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现阶段,较为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即EDI技术;二是RF技术,它有RFID和RF系统构成;三是条形码技术;四是电子订货技术,即EOS技术;五是销售时点技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企业要充分利用上述信息技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3.运用第三方物流的形式,优化物流管理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管理形态,在很多物流企业中得到了运用与推广。第三方物流是指在物流管理中除需方和供方之外的其他物流企业,由这些企业为需方提供服务的一种物流形态。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合理选择第三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的高效率运作,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供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方物流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市场应变的速度;四是提高服务质量;五是加快服务和产品的市场投放速度。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可以将分散的物流管理企业整合为一个稳定、紧密、持久的战略联盟,整合与优化供应链内部的各种资源,有效提升物流管理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在物流管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沃尔玛、台湾雀巢、家乐福等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物流的成效性与实效性,为企业节省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作者:冯光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物流管理供应链整合 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就能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 电子商务(e-business)正在改变工业化时代企业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消费者开始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价格和最快速度获得产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企业不得不调整客户服务驱动的物流运作流程,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作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为企业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平台。 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一个企业的物流,其目的在于帮助按最低的总成本创造客户价值。物流作业可分成三个领域:配送、制造和采购。这三个领域的结合使在特定位置和地点、供应源和客户之间进行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运输的综合管理成为可能。企业通过存货的移动(存货流)使物流过程增值。 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快速反应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信息技术提高了在尽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并尽快交付所需存货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物流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从装运到装运方式对客户需求作出迅速反应上来。 最小变异就是尽可能控制任何会破坏物流系统表现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的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传统解决变异的方法是建立安全储备存货或使用高成本的溢价运输。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积极的物流控制成为可能。 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存货可用性的高周转率意味着分布在存货上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一般来说,运输规模越大及需要运输的距离越长,每单位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装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由于物流作业必须在任何时间、跨越广阔的地域来进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被强化,因为绝大多数物流作业是在监督者的视野之外进行的。由于不正确的装运或运输中的损坏导致重做客户订货所花的费用,远比第一次就正确地履行所花费的费用多。因此,物流是发展和维持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善的主要组成部分。 某些对产品生命周期有严格需求的行业,回收已流向客户的超值存货将构成物流作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订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供应链的概念 企业物流活动的核心是要向内外顾客提供及时且精确的产品递送。因此,客户服务质量是发展物流战略的关键要素。 决定客户服务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企业业务领域,是被称为“配送或营销的渠道”的结构。渠道是企业的竞技场,其间是一个自由市场体系,承担着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的交换。它是一个企业最终成败的业务战场。 优越的渠道结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大量企业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进行渠道安排。企业只有通过渠道范围内和其业务伙伴的合作,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成功配送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对供应链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合作信念之上的,即它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地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是从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渠道整合和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背后动机是增加渠道的竞争力。 传统渠道中配置的大量存货构成了极大的风险。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风险。 扩展的erp系统 企业的资源贯穿于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包括人、财、物及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看,和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及客户也是erp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erp系统,侧重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将各业务环节贯穿起来实现内部效率的最大化。例如,以往财务和销售部门间通过手工单据传递业务信息,到月底财务再将单据录入系统结帐。 使用了erp系统,所有信息可以实时地在业务部门间传递,保证了企业在任何时间点都是一个整合的实体在运作,为采购、库存、生产、成本及变异的监控提供了坚实高效的基础。 现代的erp系统,又可理解为eerp系统(extendederp,扩展erp系统),它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也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和营运商的协调管理。它更加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即更合作和提高渠道的效率。 传统的erp系统主要包含财务及成本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及管理、销售分销管理、服务管理等。eerp系统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出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选择eerp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系统的集成性。包括对企业内部业务(产、供、销、财务、人事)的完整整合能力以及对供应链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如物流网络规划、运输管理、客户及营销管理。 ·技术的先进性,具有开放、与流行电子商务平台集成的能力。这对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 ·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如应用的个性化、全方位协同商务等。 ·系统的可延伸性。即系统所涵盖的丰富的业务情景以便企业可以在未来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业务流程,而不需重复大量的it投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由于客户满意度高而保证市场优势。 如果说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当然,对于要实施电子化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尚在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还需要几年趋于成熟的时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也要经过渐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来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这里,最大风险就是保持不变。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论一汽大众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供应链物流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协调生产和运输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分配资源的利用,加强企业整体的运作,降低企业供应的生产成本。所以,本文针对一汽-大众公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也能为我国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问题;对策 供应链物流的有效管理是在要求公司员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之间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不同是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精准高效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要舍弃不必要的程序,使生产系统的运作模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在物流系统中精准高效的思想就是要尽量减少浪费,消除不能获得增值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效率,获得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一、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 1.一汽-大众简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吉林长春,2004年12月,二厂正式进行轿车的生产。目前,我国共有四个一汽-大众的工厂,其中长春有一厂和二厂,三厂和四厂分别在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员工已经达到近三万人,上游的供应商多达四百多家,下游的经销商也有六百多家,可以说规模非常巨大。近几年,一汽-大众公司打破了国内多项汽车史上的记录,汽车销量遥遥领先,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声誉享誉国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汽车品牌之一。 2.库存管理现状 制造业企业为了保证生产进度以及销售额,建立仓库存储是很必要的,这可以有效保证物资和生产原料的及时供应,协助企业有效的进行产品生产和组装。而库存的多少会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汽车产业,对库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就是对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控制。而合适库存的是要通过保证性物资存储的多少来衡量的,这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要对上一季度或者生产周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作为下一生产周期的的参考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库存数量,这也是一汽-大众公司一直所践行的标准,影响着采购部门的工作。但是,事实上保障性物资的多少很难掌控,太多会积压资金,降低资金流通速度,太少又会无法保证生产数量,影响生产进度,对销售造成影响。因此采购部门的职责就是制定合适的库存计划,使它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不会阻碍过多资金的流通,使它始终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3.物流配送现状 首先,为了满足汽车公司物流和生产的需要,一般上下游的供应链都会选择在吉林长春设置存储中心,因为这里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方便运输和节省物流费用,也对一汽-大众公司制定物流措施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上下游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其次,公司为了减少整个汽车生产、装配、和销售过程中的物流费用,很早就开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很多业务外包给了其他物流公司。由于公司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健全的物资库存网络信息中心,才使得JIT供货制度完美的实施和发展。最后,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积极的使用和改进JIT配送机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产生资源浪费,保证资金最大限度的流通,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4.物流信息网络现状 一汽-大众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部数据资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种物流信息网络的设立可以使企业随时查看生产进度,了解生产计划的完成程度,库存数据以及未完成的工作量,也可以根据庞大的数据和销售反馈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消费者未来的消费需求,通过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一汽-大众公司生产的汽车种类繁多,根据目标群众的不同,涉及到不同车型、不同配置以及不同价格的汽车。因此对汽车的零部件需求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这时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很好的避免生产受到成本增加、库存剩余过多以及效率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一汽-大众公司自从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后,很快就将它设成为公司的核心系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也使汽车订单处理效率更加高效快捷,很好的控制了零部件的生产和储存数量,使企业决策更正确,生产计划更科学,生产质量稳定提高,企业利润稳步增加,公司效益成果显著。这种系统也能帮助决策者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需求,增加企业知名度,提高竞争软实力,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最终成功占领市场。 二、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库存部门零部件存在短缺或盈余现象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由于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一汽-大众公司会有专门负责采购的的部门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采买,在采购之前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制定出详细的购买计划,再经过价格比对等选择合适的购买商。若由于其他一些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使某种车型的需求突然增加,在这之前公司又没有较多的库存,就要进行突发性采购。若一些零部件长期在生产线旁不进行使用或投入生产,也会造成暂时性的库存积压。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平稳,部分车型会出现不定期的剩余或短缺,从而迫使生产商改变原定的生产计划,造成零部件的剩余或短缺,使库存暂时无法维持平衡。这种现象产生有时是不可控制的,不能完全归咎于采购部门,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具有时滞性造成的,所以还要完善和加强市场信息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完善生产计划。另外,公司生产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也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还需要监管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监督和信息确认,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物流配送管理不善 物流配送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同一地区的供应商之间并没有实现集成化运输,一般都是采用单次配送,每次的配送的数量较小,频率较高,造成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在存有大量库存的同时又使得配送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这些费用最终都会算在汽车的采购成本中。第二,由于系统录入信息不及时,导致有些零部件已经运送甚至投入使用了,还没有相关的信息显示。第三,也会经常出现供应商的物流车辆短时间内同时到达仓库门口进行装卸货物造成交通拥堵,人手不够,或者长时间没有配送车辆,人员闲置的情况,配送时间不平衡,无法准确对接。第四,对于补货问题,缺乏制定较好的补货计划,不能及时应对突发需求,配送车辆缺乏监督。 3.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低效率 首先,一汽-大众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影响公司内部的供应链物流情况的因素,却未能将一些影响公司物流配送或者竞争力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而这些因素恰恰又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公司物流的发展。公司将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基本工作太过于独立化,没有考虑彼此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没有形成完善的供应系统。其次,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信息的收集发生阻碍,不够全面和完整。同时企业和各个供应商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协调和沟通,都只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目标而不去积极的配合其他部门,影响工作效率。再次,物流系统不够完善,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无法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不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无法使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汽车零部件信息的收集都是通过扫描条形码完成的,这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进行零部件的扫描和信息录入,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同时,失误率也大大增加了,若出现条形码破损或丢失造成数据无法扫描,就会使数据丢失,破坏了信息的完整性。 三、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的对策 1.优化库存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帮助一汽大众公司优化库存管理,本文认为一汽大众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一汽-大众公司根据自己制定的生产计划,提供一个严密的库存计划,可以让供应商进行库存管理,让上级的供应商直接对接下一级的供应商,让他们根据生产计划自行决定供应的数量,通过这种分权的方式,不仅省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省去不必要的麻烦,也能将职责留给供应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由于库存管理是要在信息充分对称和各部门之间充分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针对整体库存问题,公司可以实行彼此合作,共担风险,共承利润的联合库存政策。也就是要整个供应链条的上下游之间都密切合作,针对库存问题共同进行商讨和协商,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优势,考虑每个环节的企业发展和利益,制定一个公平的,有效的库存策略。有效避免了之前由于缺乏整体性而出现考虑不周的缺陷。 2.建立集成化运输流程 目前,一汽-大众公司主要存在的物流方面的问题就是货物配送过于分散,系统信息不健全,装卸货时间不能有效对接,运输成本较高以及运输车辆缺乏监管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可以筛选出合适的运输公司,合适的公司就是要负责任,服务质量较高,事故率和失误率较低等优点,能够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及时有效的将所需商品运到目的地,并将货物完好的卸下来,保证商品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丢失、破损的现象。这种集中配送的方式也能减低运送成本,也给企业减轻工作负担。其次,由于运输的高效性,还可以使企业减少库存计划,节约储存成本。 3.提升信息管理技术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公司可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投资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实习培训、留学深造等途径,增加员工技能,为公司服务。也可以通过高薪挖掘高技术性人才或者购买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系统为公司服务。另一方面,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高效的运作环境下,有计划的增加信息收集覆盖面积,拓宽业务范围,例如二手车市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及时更改企业目标,推进企业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汽车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正随着汽车及其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变大,我国汽车制造业也正在越来越深入地伴随着汽车物流业迅猛发展。健全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要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彼此合作,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本文通过对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根据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一汽-大众公司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作者:孙红朋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入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在供应链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概括了供应链系统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0.前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入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在供应链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1.供应链系统概述 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内涵延伸、系统发展而形成供应链理论思想。所谓供应链,就是企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客户终端的全部流通过程以及供需网络。通常而言,供应链的组成包括多个要素,主要有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不仅仅是一条物料链,同时也是一条资金链、信息链和增值链。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节点之间的供应关系都离不开物流系统。从某种角度而言,物流系统维持着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根据供应链的概念可以推测出供应链系统就是供应链中的业务关系及其流程的集成,具体涵盖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管理元素和网络结构等。一般来说,供应链系统具有以下一系列基本特点: 1.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以企业整体为核心目标,自身就具有比较激烈的竞争模式,与传统的分销模式相比,供应链系统具有显而易见的整体性特点,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一起构建成一个较大的集体,他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2复杂性 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大多数个体企业而言,供应链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3动态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企业需要对处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毋庸置疑,在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们也是其他供应链上的个体成分,通过反复的交叉关系所组建的体系,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具有动态性,也使企业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 2.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明显受限于管理技术的制约,因而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物流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如今,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活动还没有对采购、仓储、运输等一系列职能采取整合优化的做法,各项分工还不够健全,依旧停留于供销一体化和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模式上,这就导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活动难以跟上时展的潮流,难以获得最大化的物流管理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物流活动有着个性化需求,比如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发货速度要求、退换货周期要求等,但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对资源采取平均分配原则,导致不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2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亟待完善 作为保障物流服务的“硬件”基础,先进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信息化技术也是确保良好物流服务的技术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没有引进适应市场发展的先进设施,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另外,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也不够先进,这制约了企业物流信息实现快速、准确的流动。毫无疑问,在供应链系统下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离不开物流信息的实时流动。但由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导致很多物流信息传递不够到位,进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中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质量,甚至有可能减弱供应链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2.3缺少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21世纪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无异于如虎添翼。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我国企业迫切需要精通进出口贸易、采购、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设置的物流课程还难以跟上市场的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存在技能单一、视野狭隘等弊端,难以满足企业的物流管理需求,进而影响了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的效率。 2.4整个管理流程不够稳定 在我国,供应链系统刚刚起步,其节点上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主体的关系还不够稳定,企业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整个物流管理流程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信息流动容易受到制约。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严重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濒临崩溃。 3.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提高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已经离不开物流管理。为了获得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应该解放思想,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要将物流管理列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对其进行周密规划。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重视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信息维持正常发展。另外,企业还要有意识地与供应链系统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构建战略联盟,成为长期合作的物流战略伙伴,将供应链整体性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力。 3.2创新物流服务战略 首先,企业要对物流服务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服务内容,提供多元化的物流增值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实现物流服务项目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比如可以提供便利性服务项目、成本降低服务项目和快速反应服务项目等,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专业的服务体现企业的物流特色,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度。二是企业要积极探索管理服务,毫无疑问,要想真正完成物流功能,还需要企业能参与到客户的物流管理中,这样才能将一系列物流功能无缝对接在一起,企业要尝试创新客户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供应管理、创新客户服务等,尽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使客户体会到真正的便捷性。三是企业要尝试探索资金流、信息流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管理活动离不开物流信息,所以企业必须依赖准确的信息流来对客户物流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和控制,同时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整合实物物流服务、信息流物流服务和资金流物流服务,以此形成协同效应。其次,企业还要对物流服务形式进行创新,要紧密结合客户需求,严格操作物流管理的运作方式,与客户建构良好的沟通渠道,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这样有助于产生和谐的协同机制,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3.3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之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物流管理活动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系统有机整合。鉴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企业可以引入的信息技术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数据仓库,这是一个面向主题的,包括各种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将供应链系统的所有数据集成在一起,并将当前的物流活动业务信息抽离出来,保证物流任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其实,数据仓库并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由软硬件技术构建的信息环境,其将各种数据库凝结为一个统一的目标数据仓库,使使用者能从异构数据源中抽取、转换所需要的数据,这样能使物流管理活动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二是数据挖掘,这是一种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潜在信息的技术,旨在帮助数据使用者发现数据之间隐藏的联系,发掘被忽略的要素,这些信息对预测物流管理活动、制定物流决策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等相关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物流决策。三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这是以超大规模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多维化分析,构建多维数据模型的技术,可以使企业实现物流管理活动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挖掘潜在问题,从而调整物流管理活动的方向,提高管理效率。 3.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提高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水平,关键要靠人才。首先,企业要大力培养内部的物流管理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其次,企业要为内部物流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或者派遣骨干人才外出学习,接受深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再次,政府要对物流人才加强培养力度,支持我国高等院校优化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企业也要主动与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使学生参与到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中,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物流管理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革新了物流管理的模式,在供应链系统下优化物流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管理思想使企业能够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要对物流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格局。 作者:祁隽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探析 摘要:在新时期,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等速度在世界各国之间传播。自从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我国,我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这样是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换言之,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供应链一体化和物流管理概述 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产品最终端的要求而实施的从产地向消费地移动的所有活动,旨在转移商品,将其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使企业获得利润,使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现代物流的范畴更加广泛,不仅仅指商品流通,还包括人才、信息、资金等相关要素在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另外,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开始,一直到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物流活动始终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们迈入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企业从生产产品开始,一直到销售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其中,物流对产品供应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形成的影响 供应链一体化将企业所有活动联结在一起,其对物流管理也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物流管理效率。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活动降低运行成本,防范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之后,企业通过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制定精细、灵活的物流管理标准,进而加快物流管理速度,使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2.使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供应链一体化着眼于最终的需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各种物流活动。企业建立的产品供应保障系统,与上下游市场企业供应链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物流活动必须兼顾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制造、采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起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强烈,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资源和要素交换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供应链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上下游企业密切交流市场需求信息,使物流活动更叫高效地开展。 3督促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要想促使供应链一体化更加顺畅的开展,企业必须重塑服务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比如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企业,企业要与材料供应商打好关系,选择优质供应商,才能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供应链一体化的实施还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供应链一体化就是高科技的产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增加技术含量,方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要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要素,其管理特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渠道关系变得更加战略化,有关联的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盟中,再加上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不断崛起,企业物流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整合物流体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一体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高速度和高效率,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端手中。物流管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当前的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搞清楚当前物流管理活动的所有节点和细节,并对各个节点和细节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权衡。物流管理质量与这些节点的速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哪个节点出现了纰漏,很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节点越多越好,或者说节点越少越好,节点的数量与其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只有让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匹配值实现最大化,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转。企业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对一些多余环节进行简化,还要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使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透明和清晰,使物流管理节奏更加有规律,进而提升物流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确定,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障整个物流体系能高效运转,而且层次分明。 2.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虽然每个企业的物流信息都非常重要,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对物流管理活动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信息依旧是终端信息。企业必须了解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质量。就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而言,虽然获得他们的信息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整个物流体系而言,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是各方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交互,就要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及时交换信息,提高信息交流质量,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及时知晓彼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另外,我们都知道现代物流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物流商品信息,还包括企业物流能力、服务水平、物流信誉等项目。比如以市场上最普通的商品物流为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某种商品后,都需要物流公司将该产品送到自己手中,这个运输过程一般要经历一天以上的时间。如果消费者要想知道自己商品的在途情况,就要通过快递单号查询物流信息,这个信息对消费者而言十分关键,要提升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信息的满意度,就必须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利用GPS、GIS、GPS、蓝牙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先进的物流追踪技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运输情况,进而提升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满意度。 3.培养供应链人才。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物流管理活动质量,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人才培养,为这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企业要加强人才需求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长期人才规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鉴于此,企业要制定更加便捷的短期规划人才需求方案,要结合对风险的系统评估来明确即时需求策略,使企业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出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人才盘点,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将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便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今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岗位。再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招聘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招聘网站等,让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的人员报名登记,然后对所有报名应聘的人员,从任职资格要求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年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供应链知识,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理各项物流活动。 五、结语 供应链一体化是时代的产物,旨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通常离客户比较远,无法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能使客户管理内涵得到拓展,所有物流活动在一条供应链中展开,使客户的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总之,在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实施物流管理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不断探索,以此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立地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物流管理改进研究 摘要:目前,物流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进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为企业物流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供应链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战场,处于供应链下的企业通过改进物流管理就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物流管理以及降低物流成本一直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仓储和运输,而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物流管理则包括了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商品的生产再到运输至客户手中等所有环节。 一、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原料采购、产品制作加工、运输、分销等所以环节的网络链条。供应链能够给参与其中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需要围绕核心企业来形成链条关系,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处于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前,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信息集成技术为支撑,处于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基本上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物流功能得到大幅度增强,商品以及信息得以在供应链条中快速传递,使得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联系更为紧密,甚至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二)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一系列管理。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流活动的协调与配合,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存在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企业还保留着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采用的是产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方式,物流活动没有融入整个供应链中,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在就无法有效利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没有充分整合采购、仓储与配送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物流管理的负担。尤其是在今天,客户对于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顾客个性化、便捷化的物流需求,就会严重影响到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此外,如果企业物流管理单独由物流部门合作也会导致企业对物流服务情况不了解,无法有效协调产品生产与发货需求,很可能导致货物供应不足或仓库严重挤压的现象。 (二)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共享的缺失 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企业内部所进行原材料的内部供应、产品生产包装以及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缺失首先表现在产品包装到成品入库环节。当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物理管理部门下达出货计划后,然后物流部门需要核对发货信息,将发货信息发送给仓库管理部门,再对发货产品的成品库数量进行核算。如果成品库数量足够多时,就可以执行发货程序。如果成库数量不能满足发货数量时,物流部门就需要等待成品库产品数量足够时才能进行发货。在实际生产管理中,为了避免挤压产品,企业每天发货产品的数量就不一定足够,这就导致物流部门因为成品库产品数量不够而无法进行发货,给物流安排装车也造成影响,导致装箱成本增加。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物理信息共享的缺失,物流部门接到的信息往往都比较滞后,难以对货物入库时间进行准确把握,仓库管理部门也只能够掌握成品库的在库状态,不能预测货物入库时间,使得物流管理部门不好把握发货等待的时间,有时是发货产品即将入库的情形下提前进行半装发货,增加了物流成本。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 在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放大,每一个节点上的供应商、生产商以及客户所面临的物流管理风险变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不确定性很明显,这就企业物流管理带了极大的压力。 (四)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 整个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不足。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具备电子商务、采购、贸易甚至外语等多门技术的阶段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优秀的物流人才,然而很多企业忽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物流管理改进建议 (一)创新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依托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首先,树立物流增值服务理念。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物流管理,积极与其他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彼此互惠互利,进而提高客户物流满意度,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建立高效运作的物流管理系统。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环节有效的衔接起来,优化物流管理程序,从供应链的视角去制定物流管理方案。最后,创新物流服务方式。企业需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渠道与客户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沟通,形成与客户互动交易的局面,进而发挥出信息在物流管理中的协同效应。 (二)优化企业内外部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共享缺失以及交流障碍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引入新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再者,如果能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的有效共享,物流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货物入库的时间、在库状态以及发货信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发货量,优先安排成品库数量充足的货物装车,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还有助于实现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交互,降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及时做好物流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此外,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促进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融合,也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效率。 (三)加大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物流管理人才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改进的关键,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紧跟时展,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一方面,企业应该与高校、咨询公司等合作,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完善物流人才竞争机制,促进更多物流管理人才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能力。 作者:贾连利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汽车行业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持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变化发展。当前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其超长的产业链,和与人民群众关联程度极高的生产活动,在降低国内就业压力,拉动消费水平从而带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物流行业作为新时代下新崛起的产业,带动许多行业的转型升级,帮助各大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面对当前市场激烈的竞争,将汽车行业与物流管理进一步结合是时展的必然。因此,对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概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经济; 供应链; 物流管理; 新动态 一、当前汽车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汽车经济的增长率很大程度上由人民群众决定,是由人民群众所掌控的,这是因为带动汽车经济变化增长的因素是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购买汽车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大幅度上涨,这使得汽车以及周边行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冶金等基础性行业,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行业为其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可以说汽车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并对科学技术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着科学技术行业的前行。除此之外,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在不知不觉间拉动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人民群众对于出行的要求。但也正是如此导致时下汽车行业市场趋近饱和,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于选购的汽车要求愈发提高,从汽车的性能、质量、价格到汽车的外观、排量、环保性以及汽车的送配流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汽车行业经济的发展与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进一步密切地联系,以迎接汽车行业经济的再一次辉煌,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 1.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指以供应链核心产品或者核心业务为中心的物流管理体系,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一切活动以整体最优为目标。行业运用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供应链的特点,综合各种物流手段,从而达到既能保证供应链运行所需的物资,又使供应链的总物流费用最小、整体效益最高。其实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协调配合,从行业核心效益的整体出发,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非核心的利益,合理进行策划、设计调整物流渠道,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最终实现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等资源。供应链物流管理是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发展出来的。连接各个行业实现各个行业利益的最大化的最佳措施。 2.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缺点 首先,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就需要供求双方协作配合,但是一般来说供求双方都会针对自身的利益出发,从而产生双方的利益冲突。同时,各产品的物流渠道不止一条,所涉及的主体不止一个,甚至包括一个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一旦协调不好就会导致物流不畅通。这些问题都会给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实现带来麻烦。其次,进行物流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跟随多变的市场,随时进行调研知晓人民群众的需求,然后制定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市场号召,这为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持,需要将封闭的信息转变为信息广泛共享,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和优化运转。这也令行业的工作量更大、难度提高。 三、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新动态 1.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新动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全球化愈发渗透,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汽车行业经济方面就是将网络采购的范围由某个区域拓展到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将更多、更好的资源团结到汽车行业发展的周围。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将供、产、销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联系到一起,构成一个供应链系统,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得销售慢慢地走向了电子商务时代。同时,站在行业核心立场上、以更优质的服务统一组织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配合行业进行运作,满足行业的需求。除此之外,汽车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还建立起信息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实现相互之间更及时有效地得到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信息。 2.汽车经济中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应用 当代的汽车经济中供应链物流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应用,除了一直使用的条形码技术之外,还有仿真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仿真技术就是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汽车行业,将供、产、销等环节更真实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提供更到位更细致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并在消费者下单后进行更有效的规划,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装配配送的任务。除此之外,存储技术的应用,添加了动态的存储技术,实现了汽车行业内部时间的极大节约。当前,国家愈发重视汽车行业的发展,希望以汽车行业积极有效、科学稳定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汽车行业要明确国内外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广泛地采用并完善汽车行业经济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以此最终实现汽车行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作者:李茜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成为了一种规划性的物流体系,它不仅让物流的运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物流管理的创新能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力方面提供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运营不仅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并不断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在物流业发展的今天,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情况下,物流业的创新与发展显得非常的重要,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对物流加以良好的管理成为我国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在物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行业还未形成一个整体,人们对此也没有更深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的发展有了本质的改变,物流从个体向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此时也就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1]。当然,供应链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也与商业运作有很紧密的联系,它是由许多的企业组成的,如果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发展远见。供应链管理主要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时将企业的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相互的联系,同时也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而物流主要指货物的运输活动,主要是动态的货物流动管理,包括货物的运输、分配、仓储、搬运、库存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货物制造前期的采购、厂内生产、销售、退货、废弃物回收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这些方面都是构成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要素[2]。 二、供应链环境下促进物流创新的途径 在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能够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减少了企业采购方面的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其次,还能节约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让交易的周期不断的缩小;此外,还解决了企业的库存问题,货物都是订单式生产,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没有货物积压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的货物储存量[3]。供应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优势,也为物流的创新提供了途径。 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依然是企业最本质、核心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最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求企业的领导人转变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的发展,同时也要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即将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与供应链联系,改变企业旧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企业要促进供应商的发展管理。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要在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促进供应商的发展成长,只有供应商在认识理念方面有成长,并且有共同的发展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物流供应链的更好发展。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向。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并且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上升为国际化平台的竞争。如今,在供应链管理中,虽然企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但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核心业务依然存在竞争,因而,为了让物流管理供应链能够平稳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 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的创新 1.企业物流组织方面的创新管理。 首先,在企业物流组织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物流组织逐渐由职业转化为一体化,将企业各个环节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比如:企业的采购、运输、搬运等都需要放在一个组织中,从而提高运行的速度和效率。其次,在物流管理中,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水平组织结构,这一物流创新主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确定的,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客户为中心,因此,需要以客户群体为中心建立物流发展管理,提升组织结构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还要将物流管理与市场结合,根据市场之间的竞争从中建立与物流有关的战略联盟,让物流供应链之间也结成联盟,从整体提高竞争力。 2.企业物流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 物流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与使用的设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两大方面,但在每一个大方面下还有细小的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比如:对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方面,需要进行针对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调度方面的优化管理、物流中心综合程度的提升、智能交通和专用车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先进的装卸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物流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业的发展与壮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物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有了良好的发展,从个体发展走向了团队合作发展。目前,物流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仍在不断的创新,希望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能够促进物流管理创新的发展,从而推动供应链整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秦俭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研讨 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作为一个战略性手段,供应链系统确保了一些企业能够迅速而稳定地发展,这归功于完善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含义与特点分析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我国企业发展道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经验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企业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面临的物流管理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改进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首先要改变思想理念,将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摈弃,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更新物流管理与服务的思想观念,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多种物流管理阿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支持工作。 作者:程娟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电商系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 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 3、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上,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查询业务的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使客户满意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本文围绕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及功能,并讨论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通过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保证供应链的高效合理运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易琦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物流管理供应链模型分析 一、相关概念研究 (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料或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ouncliofLogisticsManagement,CLM)1998年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功能有:运输功能、存储功能、装卸功能、包装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产出点到消费点的合理、有效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的任务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概括成R7(RightCost、RightTime、RightPlace、RightCondition、RightQuality、RightProduct、RightCustomer)。即以适当的成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条件,将良好的质量、合适的产品送到适合的顾客手中。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内涵是企业通过计划运输、生产、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和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分销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所构成最有效的供、产、销网络系统,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效益。网络中节点除物理连接外,还有通过因特网的连接表达了相应合作的企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协调与合作关系。特别是随着企业协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这个供应链网络可能会包括世界各国众多的供应商、厂家和销售商,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供应到服务的大型全球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从上述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企业经营中从原料起点至消费终端的所有商业环节。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获得完善的,但是发展至今,物流管理己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的,都是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等等。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因此,它最关键的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库存则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变化的缓冲手段。 2.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和实物分销之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与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不但涵盖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全部内容,而且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解决物流管理问题。 3.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核心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交给合作企业来完成。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品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 4.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因此,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务支持(协作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体决策(集智性)、柔性与敏捷性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 5.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还有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是比现代物流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 6.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工业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达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优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任务仍然是管理库存和运输。 三、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研究 (一)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许多不同点。传统的物流模型如图1所示。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纵向一体化,供需信息不稳定,缺乏合作,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资源和信息利用率低,无法共享,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速度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严重扭曲。其次,分析一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过程模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模型以信息共享为平台,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等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Intenet/Intranet或是EDI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信息的共享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型主要内容 基于供应链进行的物流管理主要有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顾客响应管理、物流渠道管理和网络设计。 (1)运输管理:运输是物流作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材料和货物都要通过运输来实现空间上的转移,正确的进行运输管理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绩效,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运输管理主要包括对运输方式和运输承运人的选择;规划路线和计划运输设备的使用时间;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使车辆和人员的使用效率最高;设计合理的运输网络并进行优化等工作,在运输管理中要用到的信息技术,如GPS、GIS、电子商务、运输分析技术(如试错方法、精确方法、迭代方法和组合方法)等。 (2)库存管理:面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供应链中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协调、不确定问题,企业往往通过设置库存来缓和矛盾。在供应链中,存在需求放大效应,即牛鞭效应,这种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供应链中库存的波动,所以,好的库存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能否很好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库存管理策略有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这种管理思想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联合库存管理策略(JointManagementInventory,JMI):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体系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多级库存优化:联合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单级局部优化管理模式,而多级库存优化则是全局性的库存管理优化模式,强调供应链资源的全局优化;工作流管理:工作流管理是针对企业战略性库存决策问题提出的库存管理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库存是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库存管理本质上不是针对物料的管理,而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调整来解决库存问题。这种库存策略强调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与协调。 (3)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模式是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的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的产生,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降低整体库存水平;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由传统的采购控制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化,在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具体的作法包括采购方向供应方提供质量管理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参与供应方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协调供应商资源,改善供应商网络的层次结构等;采购管理用的一般策略是准时采购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其目的就是通过持续改进来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准时采购策略模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4)顾客响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顾客的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大,如何改善与客户的界面关系,将客户整合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成为提高客户响应和客户满意的关键,一般做法是通过在销售终端采集顾客的直接消费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整理客户需求的特点,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系统在供应链各个企业共享,从而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行为。同时,客户与供应链间的交互能力变强,客户可以将自己的需求直接通过网络方便地传递给供应链系统,同时有可能实时地掌握产品的进度情况,这样把客户整合到了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来了,整个供应链的客户响应度和提供产品的客户满意度都大大提高了。 (5)物流渠道:物流渠道是指供应链系统物品运送的途径和方式。物流渠道的合理性和运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合的物流管理系统中,物流渠道管理与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是密切相关的。要进行物流渠道设计,在战略性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分析,优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包括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优化,获得较低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用户成本和用户响应度的综合最优。 (6)网络设计: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的核心就是供应链设施决策,包括生产、存储或运输相关设施的区位及每样设备的容量和功能,它包括设施功能,即每一项设施有何作用,在每一设施中将进行哪些作业流程;设施区位是设施如何布局;容量配置,是每一设施应服务于哪些市场,每一设施由哪些供给源供货。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意义 (一)资源共享 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事业部和企业外部各个企业在经验、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上各自优势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形成企业一体化的和社会化的网络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本部门和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弱势资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转置成本,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于培育和维持核心力量,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二)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合理运用是企业取得效益的主要支撑,而这些新东西的运用常常受到自身能力、投入不足、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很大的风险。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的企业根据各自的核心力量进行分工,承担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任务,在适当的时候利用适当的资源完成应用、开发和总结。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降低了每个项目的经营风险,使竞争具有差异化,完成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冗余库存,降低运作成本 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如为了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形成无缝连接,企业间通过信任机制、共享在库资源等,就可以建立可靠的连续JIT库存补充,实现低库存水平,大大降低冗余库存。物流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运作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原来个体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拟定和监督合同成本等。最终使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化。 (四)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公司流行的项目承包、个人股权投资等外部整合策略以及企业自身的扩展都是通过巨大的投入、扩充企业边界和市场内部化来进行的,这往往出现由于组织膨胀而带来的“大企业”病: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协调成本上升、使企业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缓慢、根本无法做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做出灵活反应,反而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管理的每个企业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而且核心力量之间是通过网状结构而不是科层结构来维系的、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有效避免“大企业病”的出现。 (五)实现供应链系统的组成单位之间自主经营协调运行 供应链上各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而是其他企业的核心业务)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同时也与供应链上的其他零部件供应商和产品分销商共同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低成本状态下的协调运行。应该说明的是,从传统的管理思想出发,上述目标相互之间呈现出互斥性,但只要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得到改进,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消除重复与浪费,缩减工作人员,减少客观抱怨,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库存总水平,减少总成本支出。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1.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弊端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认识与思考 摘要:水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工作,不仅可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本文根据实际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对策,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创效;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也纷纷开展。在这种背景下,水利施工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造成了企业实际经营效益并不高的现状。 一、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由于企业不同的体制类型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各类型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并不相同。一方面,国有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本身资本雄厚,而且各阶层员工众多,企业只注重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而忽略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导致实际经营效益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规模较小,各方面管理相对灵活。但多数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长此以往,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我国水利施工企业近些年业务不断上涨,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扩张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各环节管理工作逐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并从中暴露许多问题。人力资源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人员较少,部分企业中存在一个管理人员肩负多职的现状。面对繁重的压力,不仅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若是薪资没有分配到位,甚至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并且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管理阶层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和时代脱节。 (三)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水利施工企业没有明确工程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深入监督工程施工质量。一些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管者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各个施工细节中。另一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或成本控制认知不全面。一些企业只注重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工作,如材料购买、施工方案设计等,没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而导致成本控制管理难以发挥实质效果。其次,缺乏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各岗位职员权责没有明确,同时没有做到管理上的统一,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各环节管理工作较为独立,并造成施工管理效率低下。 二、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施工质量监督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发展。做好监督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对策:企业的监督工作要走入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才能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改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因为施工单位是最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细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结构上的错误能立马发现,并能找出施工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设计人员走进施工现场,可以进一步引导施工人员工作,对施工人员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能及时解答。不仅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督,还从侧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强和外界监督单位的合作,如国家工程质检单位。因为外界监督是站在客观角度来分析问题,避免了主观角度监督上存在的“视觉盲点”;完善监督体系。做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管。首先是设计环节的监管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没有问题时才可进行下一环节。其次,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上几点。最后,做好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工作。设计方、施工方、外界助监方共同协助,积极排查工程问题,确保无误后,才能竣工。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 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具体可从一下几点出发: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系统的预算。结合当地实情和市场环境,对水利工程的材料费、设备租赁费以及人工建造费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该项工程的盈利指标,并在后续的施工阶段监督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若是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做好相关调节工作,从而保证后续施工阶段的预期任目标顺利实现;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对施工材料妥善保存,避免材料受损造成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内部控制。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要仔细核实,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出现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等问题。 (三)做好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重中之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法律、社会责任。做好安全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安全规范。其次,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积极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改善。总之,只有水利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并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经营的第一守则,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三、结束语 过去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上的缺陷。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完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郭晋君 单位: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三、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天凯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市政施工企业管理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强化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国有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因此,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b)对企业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等要素按照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2制定企业定额,加强经营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全面推广,由投标人在全面考虑工程情况、自身实力、市场行情、利润、风险等因素基础上,对拟建工程进行自主报价的模式,与以往“统一定额”计价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清单计价模式在创造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环境和自主报价的前提的同时,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普遍习惯,大多数施工企业仍未足够重视“企业定额”的制定,仍习惯于依赖政府制定的统一定额,然后进行不同程度下浮,不顾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导致投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只有在施工企业建立内部定额后,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只有以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为计算依据,企业的报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产生利润。建立企业内部定额是动态发展的,在应用中必须随时监测,定期地进行修订与补充,逐步予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和体现企业的实际水平。企业内部定额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竞标决策,科学地控制工程实际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竞争,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定额标准的建立完善,对快速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确制定人员、材料和机械计划,以及建立公平奖惩制度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长此以往,将积淀为一种企业习惯和企业文化,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为了推进国有市政施工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打破以往的经营模式,对工程实行内部招标,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常用的方法,它是在项目法施工理论指导下产生,吸收了目标管理和责任制管理等理念,结合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核心任务就是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工程中标后,采用内部投标竞争,即根据中标工程具体情况,公司设定项目承包限价及工程量清单,各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招投标文件、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成本分析后报价,价低者优先;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直接委托具有经济实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项目管理经验丰富、争取利润能力好、且在工程投标过程中做出较大贡献的项目经理部。这样,公司直接与项目部签订责任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不单独设会计,其成本核算由公司财务负责,分项目建立台帐。每月按工程项目编制月成本报表上报企业财务,以使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目部的经营状况,了解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考核盈亏情况,按合同进行承包兑现。 4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来运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合理在于:对于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人员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a)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b)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c)事业激励。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由于特殊的分配体制,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优秀人才,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d)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内容建设上应结合企业战略做到“避虚就实”;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上必须做到“说”和“做”的高度一致。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想在复杂的多元化市场环境中觅得先机,作为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有着清晰的头脑、危机意识和大胆创新的能力;应努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文化理念 一、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系。人先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初步或成熟的看法与认识以后,才产生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到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如何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一是通过构筑企业的共同理想目标,告诉员工“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战略目标那样能够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但必须是一种宏观的承诺,能够想象到达标后的收益,让员工激情澎湃,觉得虽然高远但可以达到,愿意全力为之奋斗。二是塑造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什么事至关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该怎样行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的共同价值观,是进行决策,确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企业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四个层次,因此,企业文化对建设企业战略支持渗透,关健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塑造最高层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上,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总之,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绝对不能分割开来,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实现双赢的先决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文化对施工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的原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作业层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新员工参加工作起,就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价值观的认识,明确员工的责权利的关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企业管理的关键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先进文化对企业先进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而且还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在质量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是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因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加强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分析和验收,实施文明施工。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工序质量,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四是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优”和“新”,“优”就是在工程的各级验收和各类评审中均应达到优良,“新”就是有意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体现新工艺、投人新设备,并将规划、措施和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五是营造浓烈的创优气氛。创一个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为载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表彰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气,教育员工,让员工知道精晶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业文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不仅导致企业微薄利润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将失去信誉和整个市场。因此,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导人,主要是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在实际施工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特点、复杂程度和现场条件、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等等,制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合同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做到合理地安排施工流程,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劳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好技术和物资供应,保持均衡施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内外施工管理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劳动纪律和完善施工组织,实行员工劳动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智能和潜力。三是节约材料消耗。首先要加强施工材料采购计划性,尽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在加强材料管理的同时,在广大员工中倡导节约,创造每个员工从自身做起的“我要节约”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要合理组织施工机械的配套使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要求员工管好施工机械设备,提高其完好率与利用率,尽量减少操作、修理费用。五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遵循“精简、节约、效能”的原则,通过这种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准则从事工作,引导员工为企业的节约的目标上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挖潜增效、精打细算,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 五、企业文化对施工环境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人们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等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对施工企业来说,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施工企业在文明了地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方面也厂了不少功夫。有的单位还对文明工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防止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杂物飘散:减少施工对市容、绿化和环境的不良影响;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和排水河道。有的还对现场及施工人员作出明文规定: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和其他浑浊废弃物,未经沉淀不得排放;施工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应堆置在规定的地点,不得倒人河道和居民生活垃圾容器;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建筑材料、残土、旧料和其他杂物;进人施工现场和高空作业必须要有安全帽、安全绳和安全网等安全措施等等,这些措施和要求都是以按照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程序规范控制处理。由于施工企业的整体环境是人们对企业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因此,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核心分析 一、重心移向项目管理,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建筑企业,企业管理的职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但是建筑企业的产品具有与工业产品不同的特点,即产品的多样性和固定性。建筑企业的产品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是固定的,与现代工业企业产品的批量生产不同,新建的工程项目不仅类型各异,而且规模大小不一,所处的地点、季节、条件不尽相同,受外界制约因素多,•…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和管理,表现在:建筑市场的需求是以具体工程项目一一特定的产品来体现的,建筑市场交易也是以某个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招标投标,建筑企业围绕工程项目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按承包合同规定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的特定场所,也是最基层和基本的生产单位.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须臾都离不开工程项目,企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对众多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素质的写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心移向项目,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特点所决定的,反映了建筑施工生产管理的客观规律性。长期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沿用一般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采取公司、工程处(工区)、施工队(工程队)分级管理的形式,虽然把现场管理列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节约、安全以及协作配合进行指挥、协调和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并没有把工程项目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加以重视和展开。迄今相当多的建筑企业一般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分解、落实、考核到工程处(工区)或施工队,很少落到项目上,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调节和控制职能一般都由工程处或施工队来担当,而工程处、施工队的经营管理目标只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工程项目或建设单位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项目一一建筑产品的施工(生产)全过程,自始至终缺乏专人负责,造成管理职责不明,工程多头指挥、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就企业而言,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情况下,主要靠扩大任务量(施工面),扩大队伍规模,靠高投人、低收益、过多的人力物力消耗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注重于外延扩大,忽视了内涵提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因此.要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就得遵循建筑施工生产自身的规律,把施工管理的重心移到工程项目管理上,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的综合性的调节和控制。 二、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有利于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不断调整完善 项目管理就一个工程施工项目来说,是一次性的事业,因此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应该是一次性事业部模拟型的以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单位,而不再是固定的,有一定级别的行政性单位。这种项目管理体制是以实现工期、质量、成本的完全统一,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为此必须建立项目核算体系,变原来的二级核算或三级核算为项目成本核算,保证工程在承包合同或协议范围内产生相应的效益。项目管理是施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要求项目主管或项目管理班子具备包括计划、合同、预算、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核算、施工组织、内外协调等比较全面的业务知识.项目主管作为生产要素的全权组织者,可以根据基本素质要求,或委派或引人竞争机制进行选聘,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派出,受项目主管和业务部门双重领导,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由习惯采用的直线职能制改为矩阵职能制,并相应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序列和机制。总之,推行项目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通过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新调整组合,完善经营机制,形成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新的企业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建筑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是强化施工企业管理,提离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开展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是推动企业重视和强化管理的一种激励机制和手段,目的是以企业为对象,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攀台阶上等级.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通过管理升级工作,企业的基础管理得到夯实,专业管理的各项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逐步推广应用,创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新的奢理方法店从商保证了质息物耗、残益等井级考核指标的达你升位沂改善了企业素质•但是还巩叱业产品多样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以及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施工企业的管理调节往往受到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与管理升级大致划一的内容、要求存在不少矛盾,一些以企业为对象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管理要素难以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地直接地落实下去,更谈不上巩固、完善、提高,形成规范化,一些现代化管理成果往往是“开了花,不结果”,企业升级指标水平很不稳定,波动很大,企业效益差仍然是当前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因此,切实强化企业管理,在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走内涵挖潜之路,仍然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升级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升级工作的实践证明:“升级要从管理抓起,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广义上说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项目管理。即要把升级的着眼点从企业管理转向项目管理,升级工作的重心也相应下移到项目施工现场,以项目为对象健全基础管理工作,形成保证体系,升级工作的效果要落实反映在项目管理的水平上。项目管理法,是按承包工程项目的需要,组织生产要素.以人为主体,对投人项目的人力、机械、器具、物资、资金和技术优化组合,对工期、质量、成本、安全这四项指标相互矛盾的诸方面,进行协调控制综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严格施工工期[]标.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与开展升级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而施工企业管理的总体效应,一般说来就是各个项目单体效应的总和.所以,抓好工程项目这种建筑特殊产品的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整体)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基础夯实、深厚,大楼才能盖得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重心移向项目管理也体现了企业管理必须强化基础工作和加强生产现场管理的升级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等七项内容,每一项都须围绕项目展开,在项目上加以落实.离开了项目,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工程项目强化基础工作,才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高效地运转,才能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文明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秩序,达到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至于企业质量、物耗、效益女全和惠想政招土作保证体条的韶氛后卖以知现代花管逸方法的应翔户奋与项自施工密木可分,一也必须按项目组织展开,加以落实。通过项目管理的实践,还可以结合培训和传帮带,锻炼和造就一批项目管理人才,使项目管理逐步扩展壮大,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关系 1.投人与产出的关系。作为企业投人就是为了产出,而且产出一定要大于投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并非易事。有的施工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高的产值,有时候无原则的让步,毫无根据地大幅度降低中标价,结果造成工程本身亏损;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一项工程,本来是有一定利润可赚的,但中标后只重施工进度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最后一算帐成本倒挂。以上两种现象造成目前施工企业在产值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利润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幅度地下滑,甚至出现产值越高亏损越多的现象。因此,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和施工管理中,要处理投人与产出的关系,要尽力追求合理的标价、合理的施工成本和合理的项目效益,只要企业的产出能够大于投入就可以干,投人大于产出的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要干。 2.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就不会有规模效益但有了规模,管理不善、成本不实,同样不会有好的效益经营规模只是个手段,而追求效益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规模和效益的辨证关系,在重视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效益的增加.既要改变那种不注重量(产值、承揽任务数)的扩张,又要改变那种只注重扩大再生产,而忽视经营效果,乃至于出现“干的越多、赔的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使企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以追求效益增长速度大于规模增长速度的最高境界。 3.承揽和管理的关系对施工企业来说,施工项目是载体,没有施工项目就不能维系企业的生存,但取得较好的效益是目的,承揽到的任务管理不好,同样会使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造成损失,甚至会给承揽新的_[程项目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承揽项目和加强管理的关系。 4.调控与搞活的关系调控与搞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结构体。调控是指承揽任务仁的协调,宏观政策上的一致性,设备人力等要素的合理调配,自觉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等。搞活是指充分赋予各单位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应以接受“调控”为前提,而调控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落在搞活这个基点之上,绝不能出现一“调”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而应在合理有效的调控下,真正搞活基层。 5.项目与企业的关系。项目是企业的派出体、支撑点和效益源泉,企业应是项目的服务机关和“司令部”。项目运作顺畅是企业运作正常的保证,项目的利益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应多为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绝不能凌驾于项目之上,对它的管理应科学,承包和考核指标要合理,而项目则应完善自我管理体系,自觉服从管理与协调,行为要规范,而绝不是“独立王国”。 6.开拓进取与稳健的关系。企业只有不断开拓和进取,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和冒进,应以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为先导,求得企业的稳健发展。当然,稳健不是求稳怕乱,关起门做“太平官”。 7.改革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的改革与生产经营是两件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能偏废。深化改革,特别是转机建制工作,是生产经营的有效动力,而搞好生产经营工作是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可靠保障,可以有效地去推进改革,改革与生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精心筹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行集约化经营。一要切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企业“广种薄收”或“只种不收”的现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能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主要的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切实提高收益率。二是增加企业中的科技含量。科技投人要加大,并切实落到实处;科技攻关要加强,特别是对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及新施工方法的攻关要加强。三要强化职工的素质教育和岗位知识培训,使劳动力资源得以优化和合理利用。四要对企业中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和调整,必要时相应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引人较灵活的经营方式。 2.积极寻找新的经济方式。一是广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邯钢的主要经验是模拟市场,成本否定,其途径是把市场的价格信号传导和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生产工序和生产岗位。我们学邯钢首先要搞好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并注意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搞责任成本的基本依据是项目的中标价、项目当地的市场因素及有效定额等,以此反推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和各个岗位的成本目标是什么等等。而不能以已上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为基准,按定额顺推和框定各自的目标成本(这种成本管理法没有接受市场信号,是一种在既成现实面前无所作为的表现)。二是要重视资本经营和适度的负债经营。以生产经营去取得经济效益是常规的思维方式,但我们更要认识到,通过资本经营会赢得更大的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只懂得生产经营、不懂得资本经营或不会搞资本经营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人才,同时对负债经营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适度的负债经营(主要以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基准,国外一般为企业总资产的50%一60%)是现代经营方式之一,而不能认为负债就不行,关键是适度。三是管理力度要加大,在减人增效、节支降耗、堵塞漏洞上下功夫。要完善制度、制定措施、建立机制,力争抓出成效。四是有效、科学地组织施工。施工组织不科学会影响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所以,要在不违背施工组织计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切实编制施工网络计划,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做到合理、节省、有效。 3.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认真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搞项目管理(即项目法施工)已有10年时间,应该说成绩是很大的,最明显的一条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千军万马齐上阵、建制随着项目走”的施工方式,实现了动态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但也有不少的教训和问题,当前要抓的重点应是规范项目管理行为。(2)急需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队伍。实践证明,一个项目搞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项目经理素质的高低。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过得硬的项目经理。为此,重点要抓好培训和资质认证,完善激励措施,改革用人制度(即由单一的委任制度变为由自荐考核、民主测评、试岗待聘等相结合的复合方式)。(3)生产要素相对到位是组织项目经理部的基本要求。必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不论是企业自有的还是市场调配的必须齐备。否则,要素残缺、功能低下的项目部迟早要出问题。当生产的规模与生产要素在短时期内难以匹配时,不能勉强,可采用“适当降低收益率、多选择分包形式”的办法予以解决。(4)明确界定项目部的权责。项目管理的本质内涵是它的一次性和动态性。项目经理部是企业的临时派出机构,不是刚性的建制实体。所以,它不是一个利益主体,不存在所谓的项目利益,更不存在项目的自有资金、自有固定资产等。项目部完成承包指标后的剩余部分,仍然是原施工企业本部的,项目部自身无权支配。但派出机关可视剩余额的大小,给予项目经理等人员一定比例的奖励 4.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扩大经营战果。首先,要多营造有利于开展经营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应常抓不懈,具体任务要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对既有目标特别是重要目标紧盯不放。企业内部要做到土下联动,紧密协作;内部单位间要勾通联系,夕让互谅,防止内耗。其次,要继续进行区域市场的滚动经营,区域市场主要是指各个局指挥部的管理范围,这些区域市场应以主要承揽工程任务为支柱,逐步拓宽企业的幅射面,开好窗口,迈好步,扎好根。适时建立本区域的公关网络,增强独立承揽任务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再次,要不断改善经营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目前急需补充的是铁路专业以外的专业人才原有经营人员要加速知识更新的步伐,造就专业知识和经营技能复合型的经营队伍。最后,要认真审视新的区域市场,特别是要注重西南市场的开发,把握西北大开发的机遇,盯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建项目,注意Wro所带来的影响,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向海外市场发展,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摘要:运行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施工的大力展开,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必须积极探究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有效方法,并根据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将高效的运行机制贯穿到管理制度当中,促进施工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解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企业管理;管理体制 引言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健全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重视程度,落实管理体制建设的各项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到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对于高速公路施工企业优化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的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同时将多种运行机制贯穿和渗透到管理制度当中,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办法为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 1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1.1影响功能及优势发挥 高速公路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线日益繁忙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强、功能完善、高速和科技水平高的特征,其功能在于安全高效、快速和畅通,能够满足快速运输和通行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和全立交的,因此它区别于一般公路,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来确保其优势功能的发挥,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其秩序以及有效应用。如果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缺乏对管理体制创新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就会造成管理水平落后,从而出现多头管理、混乱管理或者职责交叉等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功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收益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更能保证建设有质量保障的高速公路项目。 1.2影响多方的合法权益 高速公路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人员的参与,从投资设计一直到施工和投入使用会有投资者、施工者、运营者以及使用者的普遍参与,通过多方参与的形式来确保高速公路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实践应用,而为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完善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各方权益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我国的高速公路大多建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能够有效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经济发达的产业带,这不仅体现出高速公路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高速公路为各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同样也需要管理体制的晚上来提供根本保障,否则不仅会损害高速公路沿线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到施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根据国家的规划,高速公路要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为了确保未来高速公路的平稳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作为推动和支撑。 1.3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也会进一步推动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完善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影响力,进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其重要的组成要素。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体制赖以推进和发展的物质形式,也是实体要素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而管理规则、体制职能以及运行机制则是确保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软件保障和无形要素,是预定管理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内容。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完善管理机制时需要从自身管理运营的实际出发的同时,也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况通过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多的指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其在新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速公路是同铁路运输同等重要的运输媒介,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2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分析 2.1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指的是在工程建设当中各种管理机构、企业以及人员之间相互竞争和比较进而由中选优的一种机制。在高速公路的运营与建设当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在大多环节上都需要主体间进行不同程度的竞争,进而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时非常必要的。竞争机制能够大大促进高速公路资源的科学配置,并在竞争中促进创新发展和持续进步。高速公路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建立竞争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出发,从人事工资以及劳动三个方面着手深化制度性改革,有效导入竞争机制,促使干部之间竞争上岗,促使其通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薪资设置,在竞争中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竞争机制也可以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可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施工段与兄弟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等层面的竞争对比。在实践中更能客观地发现自身短板并做出调整完善。 2.2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是一种责任机制,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与各方经济实体间签订合同或者订立契约等,以便来明确双方职责,并督促双方按照合约规定履行职责,因此,约束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落实各方责任的保障。而在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同样需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最为关键的是在安全方面,施工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而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一岗双责制,要求员工在承担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担负与之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并有效签署安全责任保障书以及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金,从大局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 2.3协调机制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广泛,管理的主客体也有着丰富的种类,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控和协调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尤为必要。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协调机制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上下级管理机构之间的纵向协调。第二,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纵向性协调。第三,管理机构以内部要素间的协调。在完善企业的协调机制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各个要素之间需要在管理目标上达到共识,确保共同为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并形成上下合力和相互支持的协调机制,从而自如地应付外部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2.4反馈机制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包括着很多分系统和子系统,通过建立反馈机制的方式,能够将各个系统中的资源信息进行交流分享,使得管理行为主体能够科学灵敏地作出反应,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得到深入应用。为了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反馈机制,有效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确保各级之间联络的畅通,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同时,要配备专门的信息员来对反馈机制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定时通报多方重要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例如针对某路段的施工作业中,实际地质情况有所变化,同施工设计书的要求所有差异,这时通过企业内部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到设计部门,及时进行施工变更,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 3结语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就必须不断探究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将资产经营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将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全面推进多元产业建设,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要将各项科学化的运行机制融入到管理体制当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作者:方志力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管理,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施工企业中,加强对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针对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了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为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具有优良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的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良好评价。广大群众更容易去信赖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的施工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同时体现在企业所进行的施工工程上,一个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其工程质量也必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施工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就会赢得人们的支持,在人们的心里留下良好的形象,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代表一种精神追求,包括了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所提倡的企业行为方式、所推崇的理念,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来断定自己是否适合这家企业,在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在施工企业中,企业的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与方向,进而促进员工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灵魂,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断地激励着企业不断前进,同时建设施工企业自身的文化,可以有效的将自身的形象宣传出去,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施工人才,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具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文化就起到一种能量整合的作用。一个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施工企业中的员工沟通起来顺畅,在工作上更加默契,促使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的提高。5.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所谓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内部的文化如何在每个员工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从企业文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整体情况,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各个方面,如员工的价值观、待人处事、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和谐交流,进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6.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企业当中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所在,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凝聚的创造力也是由企业文化来引导实现的。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开拓创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否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 1.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1.1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共同价值观,它通过人的观念和思维来发挥作用,其一经内化所产生的强大规范力、形成的良好价值行为导向,会发挥高效管理效应。1.2管理是使企业有效率、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根本手段,管理的核心在人,当简单、机械化的组织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对“人”的硬管理,使职工从精神和行为层面达到知行合一。1.3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互促共赢的,两者目标同向、作用对象一致,企业文化既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又兼具管理工具职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全体职工认同、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引导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成本,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内部的员工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部队兵转工后的员工及他们的子女,他们大部分受过的教育不高,但这类员工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企业归属感强;另一类是企业招聘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起伏大,企业归属感需加强。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除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对一些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培训,从整个上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可以有效的去学习企业的文化,并将企业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3.塑造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内容。诚信、可靠、有质量保障的企业才会是人们信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因此,要求企业塑造良好外在形象,从企业员工的统一服装、行为规范、工作利益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4.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健全、规范、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执行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执行能力的建设。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5.打造企业文化的终极武器,塑造“品牌文化”。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目的是要与既定的目标消费者产生对于品牌文化认同的共鸣,进而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信赖感。塑造品牌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企业系统工程。塑造品牌文化要准确定位市场,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对市场进行把握,要站到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去俯瞰市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结合施工企业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语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同时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发展,因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任丽萍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思考 摘要: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企业的管理也有许多特别之处。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性化 一、引言 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工程施工企业的效益来源主要在于基层一线的项目实施上,若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为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对象场所是不确定的,对象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各自独立的项目,企业派出与之需要相对应的人员、设备进驻到项目地点进行项目内容的实施,完成项目合同所确定的内容,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1]。同时,工作几乎都是野外露天作业,人员作业几乎都是在日晒风吹雨淋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比室内作业更加艰辛、困难。工程施工企业及其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采取的管理方法也须因项目而异。因此,如想把一个公路项目管理好,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 二、工程施工企业的主要特点 1.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地点的不确定性,项目不仅仅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的在国外。这就要求员工的素质很高,主要表现在不仅专业技术业务水平要求高,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风俗了解等等。员工出发去项目必然与家人分离,真可谓是抛妻别子、背井离乡。不管分离时间是长是短,在离开家的这段时间内无法与家人相聚、不能对家人进行很好的照顾,心理上必然承受很大的压力,这对工作会产生一些必然的影响。故参建员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工程项目地点的不同,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复杂多样,这需要参建员工的身体体质对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承受住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要求,否则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譬如,项目在某一较大山区,山上山下气候会相差很大,正如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此员工的身体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气候特点。此外,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真的是“家住十里地,各地一乡风”。对此参建员工要对这些乡风民俗充分了解知晓,尽快适应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不做有违乡风民俗之事。要处处时时谨慎小心,以免有意无意做出有违之事而招致误会、矛盾,甚至冲突,从而影响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使管理的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2.对设备有特殊的要求。随着项目地点、内容的不同,施工设备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的设备在这一项目地质条件下很适宜,而对另一项目的地质情况则无能为力。此时,必须因地制宜选取相适应的设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施工作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钻孔桩基础施工,在粘土、砂土等地质采用循环钻机设备非常适宜,工作效率很高。而此类钻机设备在卵石、岩石地质则功效很低,此时必须选取冲击钻机才非常适宜。因此,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要随着项目的不同而调整。3.工艺技术的变化多样。对于同一个项目的施工内容,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真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哪一条大路更安全、便捷、高效呢?这又要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后加以选择。在此要考虑的因素有工程特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合同工期要求、工程质量要求、成本投入数量、最终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等。只有经过了综合的分析比较、选取适合的施工工艺技术,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的综合效益。有一个工程案例如下:某市市政桥梁工程设计很高,主桥桥墩墩身为60多米的十字型实体高墩。对此,可采用翻模工艺、爬模工艺、滑模工艺等施工工艺技术施工,而且这些工艺都是非常成熟可行的施工工艺技术,都能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此项目合同工期要求很紧,施工企业现场项目部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采用滑模工艺,既可以节约工程施工设备投入的成本、确保甚至提前合同工期要求,而且可以更好的保障作业人员的高空作业安全。经方案上报审批同意后实施,最终实现了各项预期目标,收效异常明显。4.安全风险大。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业务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是个安全风险巨大的高危行业。说其是高危行业不仅仅是其人员作业操作时面临着许多安全风险,譬如高空作业安全风险、临边作业安全风险、物体坠落打击安全风险、用电安全风险、深基础地下隐蔽工程的安全风险等。其还有许多恶劣的自然作业环境风险,诸如海上工程施工时风浪、深水危险,深山里工程建设时的野兽、毒蛇等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威胁,严寒地区工程施工时的极低的寒冷气候具有的危害,还有高温地区工程无法避开的顶炎热冒酷暑进行施工时的安全风险等等等等。这些安全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作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只有想方设法尽量规避、防范,无法根本取消这些安全风险。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 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许多行业特有的特点。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其又必须要有自己多特的管理特点和要求。1.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与其他行业企业明显不同,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作业活动分散在各个地方,是各自独立的临时作业组织。项目内容各不相同,项目的人员组成也会各不相同,项目地点距企业总部或近或远,这些都会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许多难度、增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诸如人员、路途时间等投入都要相对多得多。需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投入更多的思考、精力,企业要为管理增加更多的各项投入。否则,企业管理也难以收到预期的目标、效果。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程施工企业的产品制造基本都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现场,广大员工从事着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线实践工作。能够从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并检验、发展、升华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方法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工程施工企业要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掌握、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工法等朱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科技的重视并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已经是众多工程施工企业日常管理明显特点。3.强化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建筑企业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得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对于建筑安全事故认知及其传导路径,W.H.Heinrich提出事故发生连锁反应理论,认为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并且事故的连锁过程受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五个因素影响。由于施工项目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多,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极其巨大。工程施工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安全管理,几乎都做到了日常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不仅仅是但从事中、事后控制,更加注重事前控制、事前预防。几乎每个工程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都不惜重金投入,抽调专人、设置专门机构部门,制定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奖惩考核办法,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日常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及时发现、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让施工生产切实处在百分之百的安全之中。力争从源头上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从方法上消除引发事故的隐患,实现本质型安全生产。4.注重人性化管理。社会进步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身发展。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由于施工企业项目作业环境、条件的异常艰苦和恶劣,员工付出的要比其他行业相对更多的多,这也就要企业给予自己的员工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要从根本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现场一线员工的各项困难和后顾之忧。企业要让广大员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必须进行充满人性化的管理,要切实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大家庭的孩子、让员工把企业真心实意的当作自己的家对待。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加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四、结语 一个工程施工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其管理又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要采取特殊的管理方法。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要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安全教育和管理,投入必要的管理资源(人员、资金、设备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清晰的认识、采取适宜正确的管理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熊明祥 蒋磊 熊军 单位:松滋市公路管理局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论文 1软件主要内容 《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是一个集管理、统计、成本核算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软件。它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对工程、材料、人工、管理费用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以达到管理企业运行的目的。1.1软件逻辑统计的依据1)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文件),对各项费用进行分类和统计;2)根据专业防水施工企业特点和习惯,对部分费用进行科目调整。1.2软件运用环境1)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以上;2)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2000以上;3)软件架构:C/S各操作用户安装软件客户端。1.3软件组成《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的主要模块有:工程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劳资管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每一个模块分为录入、查询、统计三个通道。1.3.1工程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有三个功能:①承接业务后建立项目;②施工产值录入;③施工产值、项目人工、项目材料使用的统计。如表1所示。1.3.2采购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主要作用是,材料采购相关数据的录入。采购并不是入库,材料入库时的入库单据必须与材料采购相对应,否则材料无法入库。采购与付款相关联。1.3.3库存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材料的入库、出库、退回、盘库的录入和库存材料状况查询。如表3所示。1.3.4财务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包括付款、收款的记录,各种开支的记录,应收应付款记录等。通过各种原始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出项目的盈亏情况、企业的利润情况、行政费用开支情况,以及各种经济数据。财务管理模块包括财务信息登记、财务记录单查询、财务查询统计等3个子模块和33个项目,项目明细从略。1.3.5劳资管理模块劳资管理分为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工人工资两部分,劳保支出和股东分红也列入劳资管理。1.3.6基础数据模块基础数据是将一些常用的数据统一归类,以便单据录入时选择。如员工姓名用于工资单制表,材料名称用于材料采购与出入库。另外一些期初数据也在基础模块中设置。如表5所示。1.3.7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权限管理和结账。权限包括录入权限和查询权限,做到数据的录入只能由专人操作,重要数据只能由高级别人员查看。结账是对每月的录入内容确定,以达到按月统计的目的。年度结账也一样,不进行结账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录入。这样避免了数据随意修改的问题。如表6所示。整个软件有7个主要模块,15个子模块,91个项目内容。通过20多个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到30多个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企业各部门和相关领导随时可以查询各种数据,实现及时、正确、高效的目的。 2软件主要界面截图 软件开启界面(图形可换)、主界面、工程项目登记、施工产值统计台账、项目人工工资月报表、项目材料耗用台账、工程收款登记、行政管理费用台账、企业成本收益台账等主要界面的截图见图1—9。 3其他说明 1)本软件开发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益为目标,并非财务软件,不可代替财务做账;2)软件在企业局域网上使用。将数据库固定在一台作为主机的电脑上,其他各电脑安装客户端,只要将主机打开,每台电脑的输入数据就录入主机,有操作权限的人在各自的电脑上操作,共享数据。3)主管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人员的录入和查询权限。企业总经济数据,设置只有最高级别领导可以查看。4)在软件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习惯,订制符合企业情况的应用软件,可以扩展或压缩管理模块。 作者:胡骏 俞志刚 单位: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 西楼软件工作室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1.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不够了解和认识,通常将编制预算当作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主要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的。多数人认为财务部门同时领导预算、编制预算、管预算,但实际上预算不是专属于财务人员的责任,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还是有差别的。从我国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施工企业的领导会直接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给财务部门来执行,上级部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批复之后并下达给下级部门,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和领导中公布,具体的考核人员无法充分了解预算的情况。 2.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质量较低 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施工企业大多数可以合理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现状,但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全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编制全面预算时的情况和未来具有较大的出入。只有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全面预算。但有的施工企业通常会忽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准确的搜集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开始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无法确保全面预算的质量。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把握预算管理计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战略指导过分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预算管理质量较低。同时,在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3.预算分析控制机制不合理 在施工企业中要想有效的确保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就需要在预算批准之后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算分控机制。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预算分控机制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对实际的业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首先,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分析控制不够重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再次,预算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施工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计量之后,就会定期反馈给各个责任预算单位,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损失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系统的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工作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编制和高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便有效的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2.完善预算分析控制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的作用,进行全面控制,对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充分分析预算,对各种差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的实质,并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分析,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方面,寻找出差异的本质所在。另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采用不同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日常的结果需要采取标准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特殊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使用简式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用过闪电式反馈进行报告,以便有效的确保预算的重大影响和及时上报的作用。 3.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要想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就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员工对预算的认识和重视。施工企业需要确保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和考核部门职责相分离,将考核标准和意见交给绩效考核部门的人员进行制定,以便有效的确保考核质量的权威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设置,其考核标准设置需要科学合理。通过预算,将公司战略与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进所有人为公司战略服务。 三、总结 在施工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施工企业需要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便确保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焦翠林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1.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1.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2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2.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2.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全面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准确,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3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证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可更改的可靠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证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 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探索 1项目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展,项目管理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传统水电项目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公司在项目模式、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分包管理等各要素方面还达不到最佳科学的管理,特别是在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项目履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企业的项目管理成本较高 水利水电施工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较大,因多处于偏远山区或者江河流域等地方,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场、人员安置等往往使项目成本费用增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整合资源,事前不能做好成本的测算,确定成本控股目标,就很容易在耗费大量资源而最后造成项目不能赢利甚至亏损,影响企业经营发展。 3主要管理策略分析 3.1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将市场开拓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积极主动寻找市场机会,用科学的策划方案寻找市场新出路,积极参与竞争,展现自身企业优势,要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有效资源重新归置,把资源用在实处,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对新市场进行新开发;要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级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开展高端营销,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区域营销,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营销,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同时顺应发展,在核电、地铁、房建、市政、矿山等非水电领域加强开发,实现合同额和经营领域的新突破。 3.2创新项目管控模式,提升项目履约能力 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根据项目行业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完善项目管控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整个项目的过程监控,重点抓好亏损、进度滞后项目的监管,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施工全过程,加强变更索赔管理,提高项目的履约能力和盈利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加大安全质量、工期、变更索赔、应收账款、成本控制等指标权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加强在建项目工程款回收和完工项目工程款清欠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力度,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受控,规避项目管理风险;进一步完善分包管理体系,加强对协作队伍的管理,加强分包履约监督和风险控制,真正让分包队伍按公司要求履约,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大力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精益化管理。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才强企” 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重点加强项目管控、专业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在资本运作、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党建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员工福利、职业规划等方面合理进行改革,让人才能享受到更多劳动成果,培养熟悉海外政策和环境、善于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管理的国际经营管理和商务人才;培养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留住紧缺人才,用好精尖人才,加快推进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 3.4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对工程中所要消耗的人、财、物力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目标,把账务管理与成本目标 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监督检查。要加强项目的成本过程控制,特别是对项目的人才成本、专业设备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只有抓住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企业才可能获取最大利润。 4施工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实例 以新疆博格达山脉南麓的柯柯亚水库为例,它是一座重要的拦河式水利枢纽工程,新疆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本着节约资本、提高成本管理效果的原则,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改进。为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耗,第一,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对相关制度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履行监督,并根据实际项目新制定了《柯柯亚水库水电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实施细则》等。第二,企业巩固并优化已有的人力资源,开展相关工程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中因失误而导致的浪费现象,做到合理控制成本。使得柯柯亚水库,通过公司资源整合和优化项目设计,最终整个枢纽工程节约了100多万,也是的整个工期缩短了4个月有余。公司在优化项目投入成本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以优质高效的服务面对市场竞争。同时,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水电项目后期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水电项目作为可再生能源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其水电项目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对于其中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及时学习,积累综合成本管理经验,提升本公司的竞争实力。新时期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管理在优化的前提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企业发展特点,梳理企业的发展短板,结合国内外市场形势,确定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对项目的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外拓市场,内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和新动态,才能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崔晨旭 单位:天津中基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改革综述 1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原则 1.1民主集中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管理者要尊重基层员工提出的创新建议,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使群众创新进一步融合和酝酿,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1.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是电力施工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1],因此进行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舞台,创造机遇,使以人为本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活力的根本源泉。 1.3市场化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2],因此,需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对管理创新方向上、程度上的规范,更好地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2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方法 2.1建立和健全电力施工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物质激励、帮助激励、服务激励、心理激励等方面激发员工的成长愿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多赢局面[3]。 2.2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现代电力施工企业的标志是全面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资金是电力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其监督重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监督预算的合理、合法性,内控的严密性以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加强企业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条件。电力施工企业管理需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步骤、合理的内容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后续研究者应该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步骤上加强研究,通过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以便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电力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宋长梅 单位: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