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论文: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我国具有形式多样水文化现象,充分挖掘水文化现象,并将其运用到旅游活动当中,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水文化的传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例,充分论述了中华文明中深厚的水文化积淀,由此展开了挖掘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 关键词: 水文化; 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 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 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着,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着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着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 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着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 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着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 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旅游规划论文:基于LAC理论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研究 摘要:在系统阐述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可以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lac理论;地质公园;资源环境;游客体验;规划管理 地质公园(geopark)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1]。地质公园以稀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区域地质环境、自然人文环境为支撑,以地质旅游项目和科学普及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科考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产生了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地质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公众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科学品位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质公园首次把珍稀的地质遗迹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球性保护,在地球科学和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不仅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科学考察的人数急剧增长,这对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保护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加上很多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沿用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于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模型和方法被地质公园继承了过来[4]。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容量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具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双重属性,环境容量的大小涉及到时间尺度、空间分异、行为方式、资源敏感度、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价值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通过统一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5]。目前,学术界对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人员常常采用“极限人数”的理念来管理公园旅游规模,使用统一的公式、统一的标准计算出公园各园区、景区的游客日容量、年容量,以此作为最终结果来控制游客规模。这种将旅游环境容量视为一个固定的阈值,用统一的量纲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容量,计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6],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 进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环境容量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工具,中文译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将lac理论运用到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来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结合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已有的lac理论成果为基础,试图将其运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探索详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步骤。 1 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 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于一个游客人数超过环境承载力极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景区而言,将目标转向环境保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一个旅游市场日益萎缩的地质公园面临的更现实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lac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理念,其实质是寻找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制定动态监测指标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标准,监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变化状况,科学制定可接受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行动计划,将资源环境变化维持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7]。 1.1 lac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提 1.1.1 具有明确的目标 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管理计划需要坚持合理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质公园肩负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目标。 1.1.2 维持区域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地质公园内分布着记载区域地质历史、事件和演化过程的大量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的资源载体和核心景观,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8]。公园内类型丰富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综合反映了区域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物质载体,必须维持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1.1.3 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有旅游活动,就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承认即便是较少数量的游客和较小的活动量也会对公园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1.1.4 管理资源环境的变化 管理旅游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的类型和范围,并识别多大的变化是可接受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游客行为、活动区间、开放时间、基础设施、政策执行、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调控。 1.1.5 实施监测 lac监测的对象包括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两部分。监测游客体验,主要是对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大小进行调查,资源环境监测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变化标准,一旦超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时,便采取管理调控措施。 1.2 lac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适用条件 1.2.1 必须面临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随着地质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面临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大矛盾目标,lac理论就是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 1.2.2 矛盾目标必须有所退让和折中 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必须协调的两大矛盾目标,限制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受损,惟有双方有所退让和妥协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1.2.3 明确一个亟待解决的主导目标 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其建立的主导性目标首先是保护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然后才是适度开发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开发的原则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高品位、高起点和低介入[9]。 1.2.4 制定矛盾目标的监测极限标准 监测标准是对“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的定量描述和评判,极限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两个矛盾目标折中平衡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个目标利益的最大化[10]。 2 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lac 理论不同于传统规划中确定的游客数量 控制标准,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和方法体系,在规划管理方案批准实施后,通过对方案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具体过程分为如下九个步骤[11,12]: 2.1 明确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明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等级和价值,明确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明确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地质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情况以及能否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明确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状况,确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明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目标,明确地质公园旅游客源市场和影响力范围,明确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大小和重游意愿,明确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是否科学完善,明确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公众对地质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参与情况等,上述项目有利于使规划管理者认识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2.2 识别潜在的游憩机会 游憩机会(recreation opportunity)有助于识别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13],不同的游憩机会描述不同分区的旅游景观、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体验和管制措施。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的目标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游憩活动的需要,可将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划分出观光游览区、科普教育区、游客服务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分区,探索不同分区内的游憩机会类别,如在游览区内,可以考虑培育观光、休闲、探险、登山、摄影、娱乐、购物等游憩机会,在科普教育区内挖掘科研、科考、教学、实习等游憩机会类别。 2.3 构建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集 监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系统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健康状况以及每个游憩机会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强调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参与。根据地质公园的两大矛盾目标,采取向专家、管理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发放征询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监测指标,最终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判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表1)。 2.4 清查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现状 对上述确定的监测指标现状值进行清查,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专家和仪器分析等实地考察比对确认,环境状况可以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现状测量,游客体验现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指标现状值的获取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也为评估游憩机会类别方案提供依据。 2.5 确定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的极限值标准 极限值是每一个游憩机会引起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变化的可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即每个监测指标值允许动态变化的健康范围(表1、表2),当指标监测值在极限范围内变化时,则表明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旅游业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不可接受的危险状态。lac理论确定的监测极限值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14]。 2.6 规划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方案 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即游憩机会谱,是lac理论的延伸扩展,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它将旅游规划的目标方案转化为提供游憩机会,通过综合权衡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制定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行动,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运用ros的活动(activities)、氛围(settings)、机会(opportunity)和体验(experiences)四种管理要素,根据步骤2划分的地质公园功能分区和识别的游憩机会,综合规划旅游活动机会类别方案,在公园游览区根据地质公园功能分区要求、资源特色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科考探险、登山康体、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朝拜、购物等游憩机会类别方案(表3)。 2.7 评估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成本 代价 针对各种规划方案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社会成本分析和环境代价风险评估。例如,某个规划方案拟将地质公园某一自然生态区域规划开发为休闲度假区,但通过专家、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参与评估方案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这一区域开发难度大,需要巨大的资金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或是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区相冲突,这种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就不具有可行性了。 2.8 选择最佳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 根据地质公园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要求以及成本代价评估结果,分析出各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佳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并向公众公布每一方案评估的结果。 2.9 实施优选方案并监测管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 管理者将选定的方案以政策的形式实施,加强监测、细化行动,成本核对、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等都需要及时调整。如果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日益恶化,超过了可接受的监测极限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比如,在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极多,景区内拥挤不堪,严重超过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的极限标准,管理者应该及时采取调控票价和开放时间,规划合理的游览线路,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平衡游客在各景区的合理分配,达到既保护资源环境又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双赢目标。 3 结论和讨论 1)基于lac 理论的旅游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实时调整的行为过程。lac 理论中的旅游监测指标和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尤其是指标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专家、管理人员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本文在系统阐述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制定了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文中构建的规划管理体系、监测指标、标准和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针对某一特定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取、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制定因公园特色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应有所差异。 2)lac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最大优点就是引入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制定中融入了公众的诉求和愿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调既要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又要考虑游客以及子孙后代可以从同一旅游资源中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15],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lac理论作为一种资源规划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工具,其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如何量化分析以使该理论框架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旅游规划论文:商丘古城文化风貌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摘 要: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城市的现代型转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留于形式的模仿。古城文化保护,既要保护其形式,也要保护其内涵,怎样有机更新才能既不损害整体历史美感与风貌又能实现现实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对商丘古城旅游开发规划的角度探讨关于我们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古城保护;文化传承;生态规划;商丘古城 一、目前现状及问题 (一)商丘古城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新城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也随之加快,很多古老城市的传统文脉及建筑风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沦为缺少历史根脉的城市,古城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古城改造和规划的过程中,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其整治和改造,保护好原始的古城文化风貌,从而协调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 商丘古城是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墙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50米,总面积1130m2,并被水域面积达8000多亩的护城湖怀抱其中。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渗透进这方水土,商丘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于是“商丘古城”名扬其外。古城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城墙、城湖、城廓“三位一体”、外圆内方,形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以及优美的护城湖水利风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沉淀及大量的文化遗迹,现已开发为旅游项目。旅游开发较集中在由城墙北门“拱辰门”至城墙南门“拱阳门”的中山北街以及直穿古城南部城湖的中山南街沿岸,街道两侧名胜古迹众多、官宅府邸毗邻,钱庄、店铺、作坊林立,成一字线性串联分布,形成了具有古城风韵的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休闲游憩中心。 (二)经济发展下古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商丘归德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旅游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过高、危旧建筑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问题日趋严重。随着旅游开发古城流动人口的增多,以及经济大发展下交通的人车混合,古城原始街区的建筑材料和构造及原始空间设计和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古城原住居民和旅游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的使用需要。古城旅游街区改造已成为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二、古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念 (一)商丘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商丘古城中山街是商丘古城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两侧名胜古迹众多、官宅府邸毗邻、钱庄、店铺、作坊林立,展现着历史发展时期的民俗、民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合理的改造规划与空间设计和公共设施设计,可满足商丘古城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的现实需要,满足成为商丘古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商丘古城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旅游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就是对古城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对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 (二)保护性生态规划的理念 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态性,进行保护性古城旅游区规划设计。古城保护的终极目的,是更适合人居,供世人观赏、研究和利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商丘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商丘古城文化传统环境和风貌;既保护文化历史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古城基础环境设施,提高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生态景观旅游轴线。调整商丘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达到人、自然、古城的和谐统一。 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的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商丘古城文化传统环境和风貌;既保护文化历史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古城基础环境设施,提高古城居民的 活质量。实现古城保护、城市发展、适宜居住、生态优先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生态古城文化旅游区。 三、可持续性规划的实施方法 1、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本着保护原始的古城文化风貌的原则,在规划和设计中协调好古城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关系,创造更适合人居,供世人观赏、研究和利用的古城文化旅游区。保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态性,既能传承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以及改善古城基础环境设施,以人为本,满足原住居民生活以及旅游流动人口的需求,达到人、自然、古城的和谐统一。 2、保护原有的丰富的景观轮廓线,保护城湖水系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景观轴。绿地系统规划秉承合理布局、生态优先、多层次公园结构体系、因地制宜的原则。创造城湖生态景观旅游轴线。对城湖绿化景观采取分异化、差别化生态聚落处理方式,将生态聚落分为陆地公园型、湖堤型、湖心岛屿型三种主要类型。同时维护城湖水利生态系统安全,对水资源进行生态景观利用和保护以及对太阳能、沼气、风能、地热能源的利用,确保古城人居环境及古城文化风貌的可持续发展。 3、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方面,设计风格保持与古城文化风貌相协调,将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表现手法与传统元素相融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将合理的空间形态表现古城风貌的精神内涵。通过对平面、空间、院落等特征的分析研究,从中发掘地域性文化建筑、民居建筑、及商业建筑等特点,将建筑风貌传承与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创造古城居民生活生态、环保、舒适的宜居空间。创造功能合理、环境舒适、既能与大环境相协调又能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实现古城保护、旅游发展、适宜居住、生态优先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古城文化旅游重点街区。 四、结论 商丘古城区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旅游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保护性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既关注了对古城建筑、街景的整体改造,又注意保护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使得两者有机融合。最大限度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既要保护其形式,也要保护其内涵。注重全面保护古城有形风貌即物质文化历史遗存的同时,强化了对古城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形成相得益彰的优势叠加整合效应。对古城文化资源的整合,是一次传承性的再创造。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保持原住居民的地方性生活和文化风貌,既不损害历史整体美感,又能步入良性循环的现代可持续发展轨道。 旅游规划论文:南阳旅游业规划与发展研究 摘要:南阳历史悠久,以恐龙骨架化石为形象代表的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与其相互呼应,构造出南阳旅游的大框架。文章就如何利用地质公园扭转南阳旅游发展缓慢的问题给出对策。 关键词:南阳;旅游;规划;发展 南阳古称宛,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境内以汉代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风景名胜4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山水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南阳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目前,河南正着重开发郑、汴、洛、三(三门峡)、沿河(黄河)古文化旅游线和伏牛山(石人山、白云山、宝天曼等)自然风光旅游线,伏牛山成为河南省旅游的名牌和闪光点。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高速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能方便地进入京广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和京珠、连霍等高速公路,是连接豫、鄂、川、陕四省的交通要道,距关中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郑州经济区直线距离均在500km以内。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遍布境内的旅游景点决定了南阳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源优势。同时,南阳周围分布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郑州、洛阳、开封、武汉、西安等,加入这个旅游网络,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南阳历史悠久,地形奇特,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阳境内占73.1%。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1处世界生物圈、3处国家地质(矿山)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的以“山(伏牛山)、水(丹江)、龙(恐龙蛋化石)”地质奇观为主要内涵的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古长城——楚长城;中华“科圣”张衡的长眠地——张衡墓园;“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中国木雕石刻工艺最为精湛的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区。地质景区与人文景区相互交错,山水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各有千秋。 (三)客源市场潜力大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和启动消费的有力杠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大国的目标。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等系列旅游线路将对国际国内客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新近开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南阳旅游的省内客源潜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分析: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5。我国大部分省区人均gdp已经突破或接近1000美元大关,旅游需求将进入一个高收入弹性阶段,给南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市场份额小 与郑州、西安、南京相比,南阳的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南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符合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和周边知名旅游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境外游客很少,这和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统一管理 伏牛山景区开发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各景区从自身角度开发各自的旅游资源,造成各景区孤立、分散,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各景区为了自身利益,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产品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财、物极大浪费,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再加上我国自上而下树状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性质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给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开发旅游资源带来困难。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由环境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区由文化部门管理;管理体制的不顺使旅游景区的日常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古迹破坏问题突出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地方政府支配财力有限,当地民间资金和建设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发过程中难免由于资金约束而急功近利,缺乏统一和长远地开发和保护规划,造成很多早期开发的景区布局混乱,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极不协调。特别是开发过程中对景观及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和污染,对文物古迹缺乏有效保护,破坏相当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促销严重滞后,影响了伏牛山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开发收益。 三、南阳旅游业定位及开发建议 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开发南阳旅游资源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选准以地质公园、南阳四圣作为旅游资源精品,进行高档次、高品位的整体开发,把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尽快形成旅游经济规模。通过地质公园的强大影响,塑造南阳旅游的鲜明特色,形成山水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 (一)统一规划宣传开发,突出特色 要树立大旅游,大区域的意识,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与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找准定位,高起点规划、统一开发境内旅游资源,要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和个性化道路。要完善和提升现有景区质量,加大南阳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展旅游空间和旅游市场,从目前的大三角(西安、郑州、武汉)旅游市场定位,转向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方向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客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各景区之间的关系,建设快速便捷通道,促进南阳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深度发掘山水地质旅游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成功,开创了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应着力打造山水地质旅游精品,浓笔渲染“山—水—龙”内涵,广泛宣传景区内世界第九大奇迹,中国发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群和天然的植物化石群,规划好以伏牛山恐龙骨架化石和世界范围内惟一的、极特殊类型的长圆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展示为主的地质景区,组织在自然保护区的探险游、森林游,带动伏牛山旅游景区整体发展。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也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应大力开发水上休闲度假区,可推出水上跑车、水上赛场、水上纪念馆等。充分利用南阳“玉石之乡”的美誉,围绕独具特色的独山玉石作文章,以玉为主题建玉文化展览馆,举办玉雕文化节等活动。原始森林以其原始状态日益成为旅游的热点,南阳有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带面积最大,观赏价值很高的大片原始森林,而且山顶坦阔,进出方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三)充分利用“四圣”人文旅游资源,做出内涵 南阳“四圣”从不同角度成为南阳文化的标识,诸葛亮心怀天下、鞠躬尽瘁,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张衡发明了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商圣范蠡,谋利不为利,功成身退有着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张仲景“既为良臣、更为良医”的形象。南阳应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好以“四圣”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牌,如:在张仲景诞辰之日,在医圣祠举行大型祭拜活动;让游客在智圣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过一把隐士的瘾,在武侯祠布下八卦阵,再现八卦阵的诡异神奇。 (四)系统开发特色历史遗迹 应逐步开发以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寻根文化,以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府衙文化,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以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为代表的古代区域设置文化。 (五)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 对景区开发管理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1、股份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共同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和维护,按比例分配经营收益。此种方式不但可以解决资金的缺口,政府还掌握着景区的经营;2、承包制:把现有政府暂时无力开发管理的景区承包给企业或者个人来经营和管理,政府采取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不具体干预承包者的经营管理。这样既解决政府开发资金的短缺,又能促进景区的开发,使南阳旅游尽快上规模。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做大做强南阳旅游,不仅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原崛起”伟大战略的必由之路,随着旅游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南阳将成为下一个河南品牌,河南将成为中国文化强省。 旅游规划论文: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 摘要: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都把旅游业当成地区扶贫的主要途径,纷纷编制本区旅游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思路和战略等进行了研究。从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问题出发,总结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价值维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利益主体多边化、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开发模式,试图找到一条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谐发展的新道路。并以辽宁省朝阳市《环燕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为案例,力求付诸实践。 关键词:旅游规划;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价值维度 世界银行定义欠发达地区为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不仅包括那些处于绝对贫困的地区,还有许多相对贫困的地区[1]。刘进宝、王艳华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由于机会丧失、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的发展缓慢或停滞的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低下的生产率、低下的生活水平、大量劳动力不得其用、对农业生产和初级农产品的高度依赖、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特征[2]。文红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相对于其他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更高,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3]。 一、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的困惑 (一)资金瓶颈 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本区内企业规模竞争力不足、居民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地区旅游投资不足。其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大环境营造等都缺乏相应力度的配套开发,使地区旅游可进入性、接待能力、服务质量都难以提高。这种结果反过来又限制了地区旅游发展,失去了发展机会的地区,经济、企业和居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又造成贫者更贫的后果,这就是资金链的恶性循环。 (二)体制问题 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不健全,往往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要考虑以后具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和产业管理问题。另外,在现有体制下,地区产业开发获得的成绩也是衡量地区政府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在现有基层干部较短任期制度下,往往难见明显效益,因而增加了干部决策风险,影响干部政绩[4],长期规划与短期政绩的矛盾造成基层决策者对旅游规划不能完整落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水电供给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只局限于旅游开发区内实施,这就会使旅游规划的实施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促进整体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目标,最终,由于旅游区域内外的发展机会差异,将会拉大地区收入差距,造成贫富不均,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四)开发模式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开发模式是关系到旅游区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内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型开发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而决定的。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同时还要负担贫困人口的财政支出,造成政府对旅游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最后由于财力问题造成旅游开发搁浅。另外,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封闭,思想观念落后、地区管理体制落后,政府角色和市场作用不能准确定位。这也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 (一)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要采取梯级投资战略。在初期阶段,旅游投资的能力有限,投资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设施的完善,开发以投资少、回收快为主的项目。在中期阶段,致力于中低档旅游产品向高端旅游产品的转型,提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远期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基于先前阶段的资本积累,要强化地区旅游形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在融资方面,首先,创新融资手段,扩展招商思路。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筹建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创新手段,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融资网络。其次,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革除融资弊端和不合理的招商政策,并且改革资本管理机制。 (二)利益主体多边化 在旅游规划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分配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在规划中明确旅游业的利益主体,美国学者弗瑞曼(free-man)把(一个组织的)利益主体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旅游地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周边竞争者。在规划过程中,要以利益主体多边化为原则,既要从空间上处理好各方利益,又要从时间上谋取区域长久发展。 (三)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在旅游规划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决定了其资源的开发方向,和未来旅游者目标市场的定位。规划必须围绕资源—需求—产品—客源—效益这一核心轴线进行[6]。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角色是桥梁、引导者以及监管者。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本地区旅游开发战略规划,吸引、招徕投资商和开发商来本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在营销中,政府部门是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纽带和宣传员,政府主要为本区旅游业打造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吸引旅游者和旅游经销商。 三、实证分析:环燕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规划背景下的问题研究 1.规划滞后。朝阳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朝阳市一直没有完整的旅游发展规划。时隔二十年,朝阳市才由政府部门主持,正式规划发展旅游业,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市区。由于规划制定的滞后,朝阳市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确定的发展目标和组织行为约束,导致在发展上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产业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协调。旅游发展观念滞后,企业经营机制和产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产业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旅游精品开发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朝阳市旅游业出现“有说的,少看的,没玩的”的尴尬局面。 3.发展压力。周边的一些县区由于旅游开发得比较早、经验较丰富,旅游规模也较大,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客源市场。因此大平房镇的发展将受到同质旅游区以及新建设的旅游区的双重竞争压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大平房镇自然生态比较敏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带来环境质量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以及水体污染等。受利益和其他因素的驱使,古塔和古城等历史古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燕山湖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旅游产品的形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战略规划 1.开发模式。采取阶段递进模式。近期无投资商介入该镇整体旅游开发时:实行乡镇自行集资组建公司的模式,进行初步开发,重点进行旅游核心区的综合接待组团和果园体验组团的项目建设;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吸引村民集资参股,由开发公司出面管理包括餐饮、住宿和自助采摘活动等经营活动。有旅游投资商介入该镇旅游开发时:实行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及后续开发,指导村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2.全域谋划。首先,总体发展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将大平房旅游区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发达、居民富裕、社区和谐、最适人居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建成融湖光山色、运动休闲、古朴州城、风情小镇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辽宁西部湖滨休闲游憩地、关外首选山水度假胜地。其次,总体布局。大平房镇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应突出自身功能,发挥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综合配套、优势互补。最后,相关规划,做好农业、工业、环境、城镇等相关规划,将大平房建成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休闲旅游城镇。 3.政府职能的变革。在规划近期,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建设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成立专门旅游机构并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大型旅游项目开始入住。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争取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规划中远期,政府搭台,企业主导,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旅游发展上新台阶。修复古州城和古塔,实现旅游区深度开发,着力打造北方古镇风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各项旅游法律法规,使政府职能完全转向监管与服务。 旅游规划论文:探讨 公式在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 aida公式 旅游目的地 营销规划 [论文摘要] 本文将在广告学及推销学中广为运用的aida公式引入到旅游营销规划领域,并以山西省阳泉市旅游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演进过程,通过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产生欲望)——action(达成交易)四个阶段的营销策略设计,实现阳泉旅游形象及产品的有效推广。 阳泉,古称“漾泉”,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麓,辖城区、矿区、郊区、开发区四区和平定、盂县两县,境域面积4569.61平方公里。2005年阳泉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5.3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140人次,外汇收入47.3万美元。 笔者于2003年~2006年参与了《山西省阳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的编制工作,并负责其中营销规划部分的撰写。在编制过程中,笔者尝试将广告学和推销学中的aida公式运用到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中去,根据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演进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阳泉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一、阳泉旅游市场调研结论 规划组运用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等科学方法对山西阳泉旅游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一手的调研资料,并得出以下启发性结论:(1)阳泉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初游游客占到了近50%的比例,阳泉作为一个新兴旅游地,尚待宣传推广;(2)阳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这成为吸引旅游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筹码;(3)到访阳泉的旅游者有一定消费能力,相当一部分游客来自于太原、大同、石家庄、北京等大城市;(4)娘子关是阳泉的标志性的旅游产品,认知度最高,可作为可以代表阳泉市旅游形象的名牌产品来开发和推介;(5)阳泉旅游面临山西省内激烈竞争,如周边景区五台山、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介休绵山及乔家大院等,需要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而取胜;(6)阳泉旅游开发中的最大问题是环境问题;(7)阳泉旅游宣传力度不够;(8)当代旅游者偏爱“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更甚于“观光型”旅游产品。 二、aida公式概述 aida公式以及与其类似的模式已经问世很长时间。早在1913年,在广告宣传方面著述颇多的芝加哥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提出了“关注——领会——了解”模式,这个模式以当时流行的感官知觉与动机的理论为基础而构建。20世纪30年代,公共关系的专家们在这个领域做了更多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aida公式作为一个概念正式出现,由heinz m. goldmar在《怎样赢得顾客》一书中首次总结出来,并用首字母缩略语aida表示这样四个阶段,分别是: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产生欲望)和action(达成交易)。 aida公式根据消费者认知心理的变化过程来进行促销设计,它迎合了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销售及广告等促销领域。 aida公式四阶段示意图 三、aida公式在对阳泉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的运用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是在确定地区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旅游产品,给予其准确定位,宣传其核心利益,达到向目标市场有效告知,并诱发旅游者实地游览的目的。现阶段,鉴于阳泉仍然是一个尚未为人所广知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规划的重点是创造市场,打造知名度,拓展市场,营造美誉度,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效益目标。 在阳泉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笔者借鉴了在推销学和广告学广为运用的aida公式,根据旅游者心理认知的特点,按照旅游者兴趣程度转移的规律,规划了四个阶段的主题活动,赋予了阳泉旅游不同的热点和卖点,使旅游者对阳泉由“无所知”,到“有所知”,再到“愿知之”和“乐知之”。这样,在目标市场区域内制造轰动性的效果,以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创造知名度,打造美誉度,形成区域内的旅游新热点。 1.第一阶段:引起注意(attention)——“英雄难过美人关” (1)规划目标。第i阶段的规划目标是引起受众的广泛注意力,使得其对阳泉旅游从“漠不关心”到“广为关注”。运用的手段主要是“造势”,也即通过广告、公关等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让旅游者关注阳泉,进而向往阳泉。这一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寻找usp,即寻找抓人的“卖点”,这一卖点可以不是实际的旅游资源或实物,但必须是新奇的、有趣的,具有轰动性和吸引力的因素,让对阳泉有了解和没有了解的游客都感到好奇,引起他们对阳泉旅游的浓厚兴趣。 (2)规划依据。拟采用“娘子关”作为第一阶段的策划重点,策划与之相关的系列促销活动。选择娘子关作为市场营销宣传突破口的依据是:一是“娘子关”在规划中的定位。在本规划中,将“娘子关”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将“滹沱河”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可见,娘子关是阳泉旅游发展的“先行军”;二是“娘子关”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特色。娘子关是中国第九关,是惟一与女性有关的关隘,其典故传说既涉及唐高祖李渊之女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又有“娘子关有妇女艳妆而过,必然雷电交加,因此而得名”之说,其名字蕴涵着“美人关”之意;三是市场调查的结论。通过调查问卷看出,对于阳泉市的旅游景点的认知度,娘子关的认知率是最高的,超过了昔阳的大寨。 (3)营销手段。主要利用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媒体,达到集中宣传告之的目的。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主题,征集景区旅游形象——在《阳泉日报》、《太原晚报》、《北京晚报》、《燕赵都市报》等各主要客源市场的媒体上刊登征集景区旅游形象的广告,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对联的上句,征集对联下句,实行有奖竞猜,吸引旅游者对于阳泉的注意力。 2.第二阶段:激发兴趣(interest)——“泉水叮咚响,欢快阳泉行” (1)规划目标:用实际的利益点引发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在前一阶段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力之后,本阶段的规划重点是通过阳泉旅游资源实际吸引物的寻找,针对当前旅游者的最新的旅游消费需求,规划出能够真正吸引旅游者的利益点。 (2)规划依据:选择泉水资源,尤其是温泉资源作为第二阶段的主要利益点,其理由如下:一是“水”资源在北方旅游市场中具有相当的独占性。北方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通病是缺水,因此利用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旅游对于阳泉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二是“泉水”资源是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卖点。“阳泉”的城市名称顾名思义是一个历史上富含泉水的地区,即使是当今,阳泉市的泉水资源仍旧是可圈可点;三是“温泉”资源尤其值得关注与开发。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适应了当今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即休闲度假,因此,温泉旅游市场规模庞大。 (3)营销手段。主要通过公关活动及节事活动进行炒作。策划阳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以“温泉”为谜面打一城市名,在各主要目标客源市场上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连续刊登,数天后公布谜底为“阳泉”,并随之附带阳泉市旅游风光的大规模介绍。所谓“阳泉”,照字面来理解,一是阳,意味着温暖,二是泉,即泉水,所以“阳泉”可以释义为“温暖之泉”,即“温泉”。这样,通过在大众媒体上以猜谜的方式进行宣传,既可以生动地宣扬阳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又可以把阳泉旅游资源中的一个实质性“卖点”即“温泉”资源推广出去,形成实际的旅游吸引力。 3.第三阶段:产生欲望(desire)——“古关、古镇、古文化,民风,民俗,民间情” (1)规划目标。形成实质吸引力,激发购买欲望。在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力,并使其真正感兴趣后,要通过具体的产品规划以及实际可游的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从关注到实际购买。 (2)营销手段。发挥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旅游中间商即旅行社的组织职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旅游小册子等多样的宣传工具,向旅游者集中宣传,告知阳泉市的旅游产品已经形成规模,吸引其前来游览。由于此阶段的重点是吸引游客,所以,要把现阶段在阳泉可游的景区及线路向旅游者重点推介,可以主要突出阳泉目前旅游资源中的两大卖点:一是“古文化”,二是“民俗”,并形成多条旅游线路。 4.第四阶段:达成交易——“人说山西好风光,风光锦绣在阳泉” (1)规划目标。提供便利渠道,促成旅游者的最终购买行为。这一阶段是最终达成交易的关键环节,在阳泉旅游产品开发逐渐成熟阶段,可以大范围组织游客前往,规划重点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媒,向旅游者传递信息,完成旅游者从购买前选择到现实购买的“跳跃”。 (2)营销手段。多种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参加全国及重点目标客源市场城市的旅游交易会和旅游促销会。赴旅游目的地,如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制作阳泉旅游网页,详尽介绍阳泉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制作印刷精美的旅游小册子,并做成光盘,与网络连接,定期更新,实现及时互动。在参加旅游交易会时,在定点旅游饭店,在旅游信息中心,以及在重点客源市场的旅行社中投放,形成针对性的目标营销。发行通往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的旅游专线车,并由阳泉市的地接社组织好实际游览工作。 旅游规划论文:抚顺旅游的开发与规划 摘要:本文首先对抚顺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旅游发展背景;其次,从旅游产品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了开发原则与思路,阐述了抚顺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最后,对抚顺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接待设施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抚顺;旅游;开发;规划 一、抚顺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背景。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的东部,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抚顺是一座因历史而影响中国,以资源而闻名世界的现代工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投资逐年提高,现代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产业链逐步延长,产业规模由“小散弱”逐步转向集约化,抚顺的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凸显。目前,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48家和6.3万人。2009年在全省旅游指标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4位,尤其是红河峡谷漂流、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产业精品的建设,带动了地区旅游产业化发展,地区旅游总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倍。旅游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二)问题诊断。 我市现有的旅游产业尚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外宣力度不大及对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抚顺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布局 (一)开发原则与思路。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原则,共生性原则和网络化原则。 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抚顺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 (二)抚顺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 1.抚顺四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抚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心城区新抚区规划确立以现代化花园城市为城市景观特色,以中央大街为城区主要景观轴线,以中心商务区、新建行政办公中心、体育中心、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站前广场为城市主要景观控制点;以城区景观轴线的各主要道路交叉口为重点城市设计地段。 (2)东洲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东洲区有著名的萨尔浒风景区,每年水库水位最低的五、六月份是登山的好时节,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拍手称奇。所以在此期间,政府应多举办一些旅游活动。 (3)顺城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顺城区位于长白山脉龙岗山南西延的低山丘陵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山青水秀,高尔山古塔参天而立,白龙山故事流传千古,高句丽新城,明代墩台和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史迹无不闪烁着熠熠的历史灵光。上寺、台山十余座水库,山水相映、流光溢彩、诗意盎然,是旅游、休闲的风水宝地。 (4)望花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抚顺市望花区度过了他一生最闪光的年华。抚顺雷锋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2.抚顺三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新宾满族自治县几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岗山和红升水库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景区,以永陵陵宫和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景区和以猴石森林公园和神树沟为代表的西部旅游景区。 (2)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辽宁东部山区的一颗绿色明珠,自然风光秀丽,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39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境内有著名的红河峡谷漂流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在此开发出旅游度假区,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3)抚顺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抚顺县是辽沈中部城市群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 抚顺县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2处,其中三块石森林公园、关山湖风景名胜区是抚顺县生态旅游的灵魂和象征。 总的来说,抚顺的旅游景点多位于市郊或山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三、抚顺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旅游资源,不得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规划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害的项目,不得建设损害景观的设施;建设与旅游有关的其他设施或者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评估认定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擅自进行采石、开矿、挖沙、埋坟、砍伐林木等破坏环境、文物或者自然资源的行为。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接待容量,按照规定标准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环境卫生、通讯和安全保障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区(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得影响旅游景区(点)的景容。 (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个国家、省、市的旅游业要想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旅游产品必须有一个合理结构,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有人讲,观光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永远不落的太阳”。当前,抚顺在观光旅游产品规划和经营中,要进行优化和更新换代,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度假旅游在抚顺虽然是新开展的项目,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海外各种旅游者的进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善,度假旅游产品会同观光旅游产品一样成熟起来,从而改变目前抚顺旅游产品的单一结构局面。发展专项旅游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也会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抚顺工业化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人们过度的精神紧张,人们保护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心情迫切,生态旅游产品就成为当今旅游者追逐的目标。抚顺拥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广大农村,开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抚顺历史悠久,应对节庆活动给予充分注意,精心设计,年年举办,年年创新,最后以约定俗成的新民俗形式稳定下来。抚顺的主要节庆活动有:三块石登山健身活动,中国抚顺满族风情旅游节等。会议旅游不仅因参加会议者身份高、消费水平高而被旅游界关注,而且是一个城市开放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改变旅游淡季游客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抚顺旅游产品的特点,位置等因素,我设计了以下线路: (1)满族风情专线:这是一条以赫图阿拉、永陵、战犯管理所、觉尔查?费阿拉等为主线的、展示清王朝兴起的旅游线路。它以“中华满族风情园”为闪光点,以全面展示满族风情为立足点,以艺术表现谒陵祭祖和努尔哈赤登基称汗为兴奋点,让游客从中体味到满族风情。 (2)原始山林游专线:这是一条以夏湖、湾甸子、刚山、红河、猴石、神树、三块石为主线的自然景观旅游线路。它以原始山林为载体,把观过海而没见过原始山林的人引入神秘的大自然,从中领略奇特的自然风光。 (3)寻根探源专线:这是一条以高尔山、锁阳城、元帅林、赫图阿拉、三块石、博物馆等为主线的抚顺历史景观旅游线路。它以文物古藉展示为主,以考查抚顺历史渊源为重点,让游人从中了解抚顺的史迹。 (4)人格比较道德游专线:这是一条以雷锋馆、白骨馆、战犯管理所、夏湖、雷锋团等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它以人格塑造为中心环节,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为公和为私两种人格的解剖、对比,让人受到形象教育,接受灵魂洗礼,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 (5)工业奥秘探索游专线:这是一条以抚顺洗化厂、抚顺钢厂、西露天矿、海信集团、石油二厂和6409厂等为主线的探索工业奥秘的旅游线路。它以抚顺重工业为优势,对青少年进行知识、科技的现场形象教育,以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抚顺现有的宾馆及餐饮设施档次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抚顺旅行社应推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建立同世界旅游业接轨的旅行社标准化体系。从战略上考虑,近期内国内游应是抚顺旅行社工作的重点,而入境游与出境游是工作的两翼。除了巩固发展已开辟的国内外多条旅游线路之外,应策划新的旅游线路。 抚顺有辉煌的过去,曾以煤都著称;更有骄人的现在,一座新兴的石化工业和国家级旅游城市已经在这里崛起,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开放中的抚顺热诚希望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分享抚顺发展的欢乐与硕果。 旅游规划论文:试论国民旅游管理规划的长远发展 摘 要:国民旅游计划的推出,是我国实现国民休闲旅游计划的重要部分。该计划的长远发展对我国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国民旅游计划的长远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客观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长远发展 拉动消费 扩大内需 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1.导论 1.1研究背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过往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迫在眉睫。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计划,国民旅游计划对扩大内需具有最直接推动的作用。无论是发放旅游券,还是提供带薪假期都给整个经济实体注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能够提升其他众多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另一方面也会为经济的复苏带来希望。 1.2研究综述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业是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现在面对金融海啸,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毕竟有就业的压力。旅游业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关联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对劳动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力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对就业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旅游推动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是显著的,因为旅游的消费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重复性的消费。经济强势增长的时候,在经济处于稳定上升阶段时,房地产、汽车、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强劲有力的;然而当市场低迷期,重复的旅游消费对整个市场的拉动是直接和明显的。旅游时间可长可短,距离可远可近,消费可高可低。不是说旅游就是要花成千上万,可以花几十元一日游,也可以打开门在公园里面逛一逛。旅游这种特殊的作用一定会给疲软的经济带来良好的刺激效应。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国民旅游计划,其实不仅仅是经济的拉动计划,也是产业升级的计划。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依赖,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国民旅游计划的提出对当前信心的恢复具有很大的意义。启动内需的核心,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拉动互动发展,因为现在没有办法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不购买我们的东西,他们外需减少的时候,就需要13亿人的消费,需要投资和消费双向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业的拉动。 意义:拉动旅游业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要同步地增加社会福利,现在旅游就是一个生活要素,而生活要素是我们都离不开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休闲旅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供给体系,再加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休闲旅游质量本身更加提高,国民旅游计划更多应该是这方面的内容。 2.政策因素对主体的影响及对策 2.1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一方面拉动需求、挖掘需求,另一方面提高需求质量、生活质量,两者应该紧密相联。政府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着手解决老百姓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应该注意的,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而在具体的衔接上,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实惠,如果靠政府来补贴,恐怕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国民旅游计划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政府来说,是创造一个好时机,从老百姓来说,是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整个旅游发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出游质量,还要从老百姓的本质需求入手,满足其真正需求,减少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消费方式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2.2有关国民旅游计划实施的相关对策 2.2.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2.2.2要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2.2.3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2.2.4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应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窗体顶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结论与展望 3.1总结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推行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做规划和统筹时,是否切实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与企业协商,形成操作性强、吸引力强的旅游措施和旅游产品,才是能否惠民的关键。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为老百姓出游打好基础,使得老百姓能快乐出游提高生活的质量。 3.2展望 综上所诉,国民旅游计划的长远发展需要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兼顾经济发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盲目发展。只要有目标,有方向就能够确保整个国民旅游计划顺利实施,为经济发展鼓劲,为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作贡献。 旅游规划论文:从情景规划看旅游规划设计的商业战略 论文 关键词:情景规划 市场 旅游 规划设计 商业战略 论文摘要:将情景规划的内容引入旅游区规划设计,运用商业分析和商业过程创造的方法,使其作为旅游规划设计的商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行思考,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景的预测。规划设计者根据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适宜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 发展 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 科学 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 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 :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 发展 ,消费取向千变万化, 企业 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 旅游 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 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 自然 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旅游规划论文:如何规划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的需求急剧上升,但旅游从业人员的供给和培训却相对滞后。旅游人力资源市场表现出三大矛盾,要解决该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素质锻炼,与国际接轨并全面引入职业化发展理念,组织建立并全面实施旅游业职业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 旅游业 从业人员 职业化发展 旅游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国内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应地,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构建科学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汇集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业,旅游业务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是典型的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应的,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大特点。 1、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 根据统计部门预测,到2009年我国导游需要量在3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导游人数是20万人左右。导游的流失率较高,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2、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 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导游队伍严重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韩语导游人员仅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 3、旅游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西藏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二是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部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 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因为对服务业的偏见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历偏低。据厦门市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上述三种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供应不足。 三、解决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进行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规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目标,构建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学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期间几年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2)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其次,建立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也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构建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 人才培养为旅游业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岗培训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接待客户的经验有关,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则员工就可以在短期内汲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中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工作需要做,这就有待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努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约束。
地质灾害论文:基于气象因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原则、目标及工作流程,并针对基于WebGIS的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气象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WebGIS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风险预报,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自动生成等模块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信息后,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警报信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采集和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组件、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及对象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信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地质灾害论文: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 1.研究内容 1)结合承德市在建的山岭公路隧道如伊次梁隧道、茅荆坝隧道等,对隧道施工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软弱不良地质段、突水等情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2)物探方法(主要指地震方法)及相应的先进仪器在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3)隧道灾害治理方法:根据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预报,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对于公路隧道地质灾害的避免方法,以减小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2.本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必要性 隧道工程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选择正确施工方法与支护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隧道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的途径。 随着物理探测技术及仪器的发展,采用先进的物理探测技术,结合以前已经应用的种种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形成新的综合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提高地质超前预报的准确性,已经非常必要和可能。并且,综合测试预报方法已经在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得到初步尝试,在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中应用却还不常见。同时,原有的物探方法(如声波探测,浅层地震探测等)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时占用较长的时间和预报距离较短等,没有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将结合承德市在建公路隧道工程,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将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仪器T202(TuelSeismicPrediction)测试仪器应用于公路隧到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并进行全面的地面与洞体内的地质分析,形成公路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综合方法,减少物理探测方法占用施工时间,并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给出正确的施工和支护方法,为公路隧道经济快速施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3.研究技术路线 依据公路隧道的地质条件,拟采用全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路线,即全面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河北省内公路隧道灾害发生的形式及传统处理方法 a)根据河北省已建及在建的公路隧道,调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产生的形式,分析灾害的发生原因及现行处理办法。详细了解施工单位对于工作面前方地质状况估计的原有方法及效果,以及对于不良地质段产生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及效果。在调查基础上,对这些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中适合推广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b)对近年内国内外的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方法及超前支护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2)公路隧道洞区主要不良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 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a)深入的隧道地面地质调查 b)隧道地质条件分析 c)宏观预报 在隧道所在地区地面地质详细、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隧道地质条件分析,宏观预报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地质体的成因、性质、类型、位置和规模。 d)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宏观预报的基础上,应用T探测和地面地质体投射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围岩不良地质体进行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e)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运用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和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不良地质体进行短距离超前预报。预报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15~30米以内。 3)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 在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应用施工地质灾害的一系列监测、判断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施工地质灾害及时发出临近警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塌方地质体性质鉴定和监测技术 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和岩溶陷落柱等塌方不良地质体性质的鉴定和区分技术,涌水量、岩爆等的监测预报技术。 b)施工地质灾害能否发生的判断技术 这是施工地质灾害警报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也是第二步的工作。主要包括:塌方、突泥突水等重大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系列判断技术。 4)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方法 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不良地质段提出正确的开挖支护方法及相关超前处理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系统总结利用综合探测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技术。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运用T(TuelSeismicPrediction)探测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探测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300~500米,最大可达1500米;但有效预报距离仅为掌子面前方100米。 ②最高分辨率为1米3的地质体; ③预报不良地质体位置的精度可达90以上; ④预报不良地质体规模的精度可达85以上。 2)地面投射法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①有效预报距离可达掌子面前方150米,最高分辨率为1米地质体; ②对不良地质性质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到基本正确; ③对不良地质位置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以上90以上; ④对不良地质规模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85~90以上。 3)短期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预报不良地质体的性质基本正确,预报位置的精度可达95以上,预报规模的精度可达90以上。还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围岩类别。 地质灾害论文: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 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地质灾害论文:对小型煤矿采动影响区房屋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按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将矿井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其中0.3Mt/a及以下的矿井称为小型矿井,俗称“小煤矿”。与大型煤矿相比,小煤矿多地处煤层稀薄地带,尤其当小煤矿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或开采工艺不合理时,易引起地表沉陷、开裂破坏,严重时出现突陷,造成采空区内大批的建筑物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大型煤矿开采后的剩余煤炭量逐渐增加,剩余煤炭同样影响国家煤炭的储量。若因煤层垮落而不将其开采出来,势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因此小型煤矿的存在具有其必要性。本文研究区地处原有老矿区,以采老矿区边角煤为主,采区范围内存在有大矿老采空区,采动会引起老采空区“二次沉陷”问题。 1 九二煤矿开采区概况 1.1 地质概况 九二煤矿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境内,区内有小煤矿九龙岗二公司,属淮南矿区煤层赋存边缘地带。经几十年的开采沉陷,矿区及周边地形有了很大变化,塌陷不断形成许多塌陷区。该矿井田东部有断层F7、F8,煤层平均厚度3.5m,煤层倾角平均为70°,为急倾斜煤层。 1.2 开采概况 经过整合技改后的九二煤矿主要可采煤层有7层,目前主采N3和S6煤层,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4m,煤层倾角平均为70°,为急倾斜煤层,采用小碴假顶采煤法,工作面用风镐和手镐落煤,人工攉煤,根据煤层厚度不同工作面分别采用木支柱和摩擦支柱铰接顶梁支护,机械回柱,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2 房屋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通过走访采空影响区周边居民,拍照、测量和填表等方式获得房屋受损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对照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年5月26日颁发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划分出开采影响区房屋受损程度。 根据采空影响区135户房屋受损情况调查整理和分类显示,位于采动区盆地边缘的居民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涉及面积为118448m2,主要表现为沿煤层开采方向的房屋和地表裂缝发育明显。以九龙岗镇利民村的房屋为例:受拉伸变形影响显着的有65户,受压缩变形影响显着的有42户,受拉伸和挤压变形显着的有28户,大致的点位分布范围是向西为受压变形显着,向东受拉变形显着,于两者之间的房屋是受拉和受压都比较显着的,房屋破坏比较严重。房屋墙体裂缝主要为“东西走向”,地面裂缝主要为“南北走向”,且大致为“南偏西45°”,这与煤层开采方向相吻合。其中,有部分房屋出现“正(倒)八字”现象,房梁与墙体分离现象,这些现象多出现在门头,窗台;房屋墙体呈“菱形”等现象,大部分裂缝及裂隙从地基发育,经墙体、窗口门洞延伸至房顶。由于压缩引起地面鼓起,拉伸引起地基出现裂缝。 从受损建筑物和地裂缝产生的时间上来看,由于该矿区历史开采时间比较久远,存在有老采空区,建筑物和地面有老裂缝存在。但大多数裂缝是近半年时间产生的,这与该矿的井下开采时间和烈度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为新裂缝是由井下煤层开采引起的。 3 煤矿采动因素分析 由于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条件下,开采沉陷将引起地表形成塌陷槽和大面积的地表沉陷、开裂破坏,严重时会出现突陷,会造成区内的建(构)筑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所以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的九二公司矿井,在缺少地面实际监测资料情况下,采用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对已按计划开采的采掘工作面,根据其地质采矿条件,选用适当的预计函数、参数,预计出受此开采影响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定量分析采空区地表及建筑物是否受九二公司井下开采沉陷影响及影响程度。 3.1 开采沉陷预计 依据井下测绘及调查结果,对目前采掘工作面迎头位置最靠近矿井东边界,同时也是有可能造成地面建筑物损害的的N3槽煤层-195m水平(240m水平)上三道采场,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沉陷预计。预计结果显示:井下开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涉及面积为118448m2,其最大下沉值为1.6m。沉陷过程中的最大拉伸变形值为+5.12mm/m,地面最大水平移动为+240mm,最小水平移动为-203mm,走向主断面上的最大正曲率变形值为+0.14mm/m2、最大负曲率为-0.26mm/m2,倾斜方向的最大拉伸水平变形值为+2.4mm/m,压缩水平变形值为-1.2mm/m。综合地面显现特征调查结果,参照《规程》中对砖混、土筑的建筑物破坏等级标准,对建筑物受损的数量和损害程度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4 其他地质灾害因素分析 4.1 九二矿区区域构造因素 九二矿原有的区域构造形态对采空区沉陷有直接影响。淮南煤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南亚带的北缘,东与新华夏系郯城一庐江断裂反接,西连周口凹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凹陷。由于原九龙岗矿开采下部A、B、C组煤层,经几十年的开采塌陷,地形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会不断塌陷形成许多塌陷区。 4.2 矿区老采空区因素 现有九二矿的采煤工作面是在原有工作面的基础上二次开掘形成的。原采煤工作面在开掘的过程中已经对当地的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形成塌陷区。二次开掘使得原来已经稳定的塌陷区的地质构造再次发生破坏,形成二次塌陷,因此现有的塌陷区面积较广,破坏程度较严重。 4.3 房屋建筑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因素 由于九二煤矿地处原报废矿区,当地大多数房屋采用“砖木”结构建造,并且多建造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砖木”结构建筑成本较低,但稳定性较差。采煤工作面进行作业时,地下的扰动会延伸至地表,不稳定的“砖木”结构对此反应灵敏,主要表现为房屋地基开裂,裂缝穿过墙体延伸至屋顶,或者墙体呈“拉扯”状裂缝。 从区域地质资料可知,调查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调查区内地基土组成较简单,从本次钻探揭示岩土层可以看出,场地内上部松散层主要由粘性土(上部杂填土除外)组成,下部为二叠系煤系地层(煤岩、粘土岩、砂岩等),整体看土层分布稳定。松散层成因上主要为冲洪积成因,主要为更新统临泉组粘性土,其强度高(fak=240~280 kPa),变形性较小(Es=14.0~16.0Mpa),作为建筑场地是适宜的,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上部建筑稳定造成明显影响。 4.4 边坡稳定性因素 在研究区西侧由于采空塌陷形成东高西低的地形特点,人为形成一个边坡,据现场测绘的沉陷区剖面图量算,塌陷坑边坡坡度大约在5°左右。依据《工程地质手册》中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对于土质边坡允许坡度值如表2: 从研究区边坡坡度及场地内地基岩土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特点可知:研究区内边坡坡度较小(小于5°),且地基土主要为强度高(С值为70kPa、Ф值为28°)、压缩性低的老粘土,经分析计算,塌陷坑边坡是稳定的,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其上建筑物产生拉裂变形。但随着采空塌陷进一步发展,坡度逐渐变大,同时由于地表水下渗会对岩土体产生软化作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岩土体发生侧向蠕变。 4.5 熔岩构造因素 由于在研究区内不存在明显的 碳酸盐岩,且上部松散层厚度较大(通常大于20m),调查区内不存在岩溶塌陷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岩土体赋水性较差,且由于煤矿长期疏干水,地下水位较低,不会产生地面沉降的危险。 5 结束语 5.1 对小型煤矿开采区域因,急倾斜厚煤层开采导致了较大范围的地表变形,采动影响区房屋的变形损害主要由西侧的矿井开采因素所致;采动影响区内其他地质灾害特征不够显着。地质勘探及外围地质调查表明,房屋受损区的地下为煤系地层,不具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条件;上部的土层厚度较薄且全部为变形性较小强度高的塑性粘土,不具备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面沉降。 5.2 针对小型煤矿开采环境的复杂性,只进行损害后的技术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应在小型煤矿开采区域加强老采空区及周边地面和建筑物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并在可能会造成塌陷破坏的区域设立警示线或警示标志。如果损害达到严重程度时,应及时考虑拆除搬迁。 地质灾害论文: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的进展态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集成式GIS 模块化GIS 组件式GIS 网络GIS 地质灾害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与新技术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信息工程与现代地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系统、地图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具有地理特征和表征地学现象之间空间关系的属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采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多种数据[1,2],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3]等。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4]:(1)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2)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和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资源及环境多种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发展迅猛,GIS工具软件版本也不断更新升级,比较鲜明的发展动向有[5]:(1)各GIS软件工具厂商在优化性能的同时,重视发展Internet 上的GIS;(2)更换开发语言和开发模式,更换或扩展到Windows NT 平台;(3)在空间数据库管理方面,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仍是GIS 软件追求的目标;(4)除了属性数据外,人们也希望图形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5)理论研究方面,时空数据的处理及其三维或四维GIS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6)为了进行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各国都制定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7)元数据(Metadata)的记录、处理与标准也是GIS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8)对GIS软件影响较为深刻的技术还有组件对象模型(COM),软件厂商已由原来向用户提供系统转为提供对象类型库或ActiveX控件。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的GIS系统专业开发工具。从这些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6]。 (1) 集成式GIS 集成式GIS指集合各种功能模块的大型GIS系统软件包。ESRI公司推出的Arc/I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 MapInfo 公司的MapInfo,AutoDesk公司的AutoMap,Maptitude[7], MapGIS, MapEngine[8], TitanGIS等都是集成式的GIS开发工具。集成式GIS系统的优势是各项功能已形成独立的完整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空间分析功能、良好的图形平台和可靠性能,缺点是系统复杂、庞大和成本较高,并且难于与其它应用系统集成。 (2) 模块化GIS 模块化GIS系统是把GIS系统按功能划分成一系列模块,运行于统一的基础环境中。Intergraph公司的MGE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化GIS系统。模块化GIS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便于开发和应用。 (3) 组件式GIS 组件式GIS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潮流。组件式GIS具有标准的组件式平台,各个组件不但可以进行自由、灵活的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标准接口。组件式GIS平台的核心技术是Microsoft的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技术[9],新一代组件式GIS大都是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来实现的,如Intergraph 公司推出的Geomedia,ESRI公司推出的MapObjects, MapInfo公司推出的MapX,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开发的ActiveMap, 北京灵图公司开发的三维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Map等。这类GIS系统提供的是为完成GIS系统而推出的各种标准ActiveX控件和类型库(Type Library),使GIS系统开发者不必掌握专门的GIS系统开发语言,只需熟悉基于Windows平台并且支持ActiveX控件技术的通用集成开发环境,了解组件式GIS各个控件(包括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实现GIS系统。所以,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4) (4)网络GIS(Web GIS)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随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Internet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日趋成熟,Internet正日益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联系、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Internet技术改变着世界。戈尔所倡导的“数字地球”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它把多维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计算技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系统。GIS的网络化应用趋势已成为必然。Web GIS 是指基于Internet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因特网GIS(Internet GIS)。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传统意义上的GIS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了Web GIS时代的开始。以单机或局域网为操作平台的工作模式终将被Internet 操作平台所取代。 利用这种新方法,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浏览到Web GIS站点上的地理数据,制作专题图件,进行空间查询检索以及空间分析,地理数据的概念已经扩展为分布式、超媒体特点的、相互关联的数据,使GIS进入千家万户。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共享、使用各GIS服务商或政府机构提供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通过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经过复杂的专业GIS分析产生的简洁、直观的结果。可以交互式访问动态更新的地图网址,在Internet网上完成单机系统常见的各种基于地图的GIS信息查询功能。另外,Internet与组件对象模型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分布式组件模型的Web GIS。空间数据库供应商在服务器上存储数据的同时,根据数据元的格式安装操纵该数据的控制,用户在网上可调用不同的控件和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组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完全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已经有一些公司推出了Web GIS,如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公司的MapObjects Internet Map Sever for AcrView等。已经推出的Web GIS是利用现有的GIS软件通过CGI或者Sever API构造的过渡产品,随着组件式GIS的发展和分布式对象Web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的Web GIS将是基于COM/ActiveX或CORBA/Java技术开发的分布式对象GIS系统。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研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 (2) 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预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3)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害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4 结语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 (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 地质灾害论文:喷播植草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水库库区 地质灾害 灾害治理 喷播植草 防护技术 三峡水利枢纽 论文摘要: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的特点,结合实例对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主要功能、方案选择、施工工序进行介绍,并对其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1 概 述 岩土边坡工程改变了自然边坡现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今天,边坡工程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强制性的。其中边坡植被防护作为岩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圬工护坡。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类技术:①阶梯植被;②框格植被;③穴播或沟播;④喷播植草;⑤植生带;⑥绿化网;⑦土工网垫等。 本文将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经验,重点论述喷播植草防护技术在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 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 喷播植草是利用液态播种原理,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和色素等按一定比例配水混合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后喷射到边坡坡面的防护技术。由于其施工简单、速度快,造价低且草籽成活率高,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喷播植草防护边坡的主要功能 喷播植草作为边坡防护措施,将极大地改善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要功能是对岩土边坡浅表层进行防护,通过对浅表层边坡的加固从而达到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的作用。 3.1 边坡加固作用 (1)深根的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填土,锚固到深处较稳定的土层上,能起到锚杆的作用。乔本科、豆科植物在地下0.75~1.50 m深处有明显的土壤加强作用。 (2)浅根的加筋作用。植物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草根的复合材料,稳定边坡表层土体,起到护坡的作用。 3.2 植被的水文效应 (1)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植物通过吸收和蒸发边坡土体内的水分,降低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有利于边坡土体稳定。 (2)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降雨是坡面冲刷的重要原因,降雨时植草对边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抑制面蚀及沟蚀,减小边坡土体的流失。 3.3 改善和美化环境 植草可使被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并能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净化空气;植草形成的绿化带,与周边环境更协调,与自然更接近,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 (1)三峡库区在蓄水及运行过程中水位变化频繁,水位变幅大; (2)受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沿江地质灾害治理区域大多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3)采用喷播植草防护的边坡坡比为1∶2~1∶ 3.5,坡度能满足喷播植草的要求,无需采用网垫等其他额外加固措施; (4)施工工期短,时间要求严格; (5)要求边坡尽快形成抗冲刷能力; (6)工程位于城镇,对景观、绿化要求高; (7)成坪后不需要专门的养护,形成稳定生物群落并自然生长; (8)边坡面积较大,应尽量降低成本,节约投资。 5 符合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的喷播方案针对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采用了以下的喷播方案。 (1)选用在三峡库区能广泛生长的草种。采用豆科和乔本科草种混播,提高耐贫瘠能力。根据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及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以小冠花为主,以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等为辅的4种草种混播。 草种以小冠花为主是因为小冠花具有以下特点:①生长年限长,其寿命可达50 a以上;②根系发达,持久性强;③覆盖速度快,覆盖度大,每株当年覆盖面积平均0.7~0.9 m2;④绿色期长,枯草期短,在南方为四季常绿草种;⑤耐贫瘠、耐寒、耐高温、高抗病虫害;⑥水土保持效果显著;⑦对不同气候及土壤的适应性强。 由于小冠花耐水性较差,在水位变幅区降低小冠花草种的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辅助草种比例,以提高植草的耐水性。 (2)增加黏合剂、木质纤维素、保水剂、复合肥等喷播材料用量,并覆盖无纺布,使草籽在喷播后立即在土壤表面形成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较多采用土石方回填,边坡为碎石土质边坡,为确保草籽在初期能顺利成活并生长,增加了黏合剂、木质纤维素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边坡上可稳定附着;增加保水剂、复合肥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生长初期的养分及水分的充足供应。 (3)采用多草种混播,提高耐水性、增强抗病、抗虫害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化配方,降低成本。 (5)在边坡满足喷播植草要求后立即施工,边坡清理与喷播植草同时进行,清理一块喷一块,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满足工期的要求。 6 喷播施工 6.1 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及人员组成 (1)喷播机:容器容量为50加仑; (2)草籽:为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小冠花4种混播; (3)添加剂:黏合剂、饱水剂、木质纤维素、复合肥; (4)无纺布; (5)便携式汽油泵及连接汽油泵与喷播机容器的水管; (6)施工人员组成:清理边坡2人,喷播技工4人。 6.2 喷播工序及技术要求 喷播工序为: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养护。其中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3道工序可同时交叉进行,以缩短工期。 各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1)清理并平整边坡。在防护范围内要清除杂物,并对边坡进行平整,使边坡达到喷播的要求。根据喷播机喷播面积对坡面进行划分并做好标记,防止混喷及漏喷。 (2)混合草籽并喷播。将草籽及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依次加入并混合搅拌30 min,然后均匀喷至坡面,为保证喷播均匀,在坡面上先喷2/3的混合液,余下部分重新加满水后复喷一次至附着均匀即可。 (3)铺盖无纺布。覆盖无纺布是对喷播植草的初期养护,在草籽未萌发前可起到防冲刷、保水、保温的作用。无纺布应采用铁丝或竹钉固定,四边用土压好,防止风吹开。 (4)养护。在草籽萌发前期,应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多浇水,保证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在种子发芽后,根据发芽情况适当浇水至其自然生长,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至此,养护工作基本完成,只需定期清除杂草即可。 7 工程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 (1)由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边坡的喷播植草可迅速完成,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仅为圬工护坡的10%~20%。 (2)喷播植草所用附加材料大多数为易分解材料,对环境无污染;且植草边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能美化城镇景观。这是传统圬工护坡所不及的。 (3)喷播植草在坡面平整后即可进行,且多种工序可混合一次完成,施工简便、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所需施工人员较传统的圬工护坡大大降低。 (4)喷播植草在施工后3~5 d即可陆续发芽,在良好的保湿条件下,两周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植株高可达5~15 cm,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工期,且后期维护工作量小。 综上所述,喷播植草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边坡防护方法,在堤防工程、塌岸防护工程、滑坡治理工程等的浅表层边坡防护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论文:谈青山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地质灾害 灾害成因 灾害治理 论文摘要:通过水文地质分析和理论计算,揭示了青山河地质灾害的内在和外部成因,总结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最佳治理方案,经过实施,遏制了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为地质灾害治理作了成功的探索。 青山河位于铜绿山矿南露天西侧,由南向北流入大冶湖,流域汇水面积7~8 km2,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为间歇性小溪,最大瞬间洪水流量为6.44 m3/s,最高洪峰水位为23. 13 m。该河中下游距南露天矿采场约50 m,属喀斯特地貌, 1980年代开始产生沉陷、塌坑现象。 随着南露天开采境界增大,深度加深及周边抽取地下水,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周边小井采掘深度越来越深,每年汛期,洪水决堤、漫坝,从塌坑灌入溶岩,造成采矿的极大隐患。铜绿山矿及当地政府对该河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治理,但由于对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灾害的发生。 进入21世纪,矿里组织技术人员作了大量地质勘察工作,研究塌陷规律,总结历年来的经验教训。2003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青山河地质灾害治理批准列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财建【2003】530号),矿山配合投入相当资金,为探究更有效遏制和治理青山河地质灾害创造了条件。 1 地质灾害的成因 1.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青山河及矿区地层为三叠系大冶群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浆岩为燕山早期第三次岩浆侵入形成的石英闪长岩。岩浆岩除环绕大理岩残留体外还沿层间断裂带侵入与大理岩发生接触。接触带为断裂活动持续叠加的部位,进一步发育为接触破碎带。青山河中下游长约1000 m区域的喀斯特地质构造与矿区破碎大理岩相连,是矿区岩溶的补给源。区域内5~10 m厚表层土下为较破碎碳酸盐岩体,主要由大冶群第5, 6, 7个岩性段的大理岩组成。 第5岩性段(T. dy5)岩石呈黄-褐黄,略带色,层面缝合线较稀疏,胶结构较紧密,性脆而坚硬。 第6岩性段(T. dy6)层面缝构成,胶结紧密,性较脆而坚硬。 第7岩性段(T. dy7)层理较闭合,胶结紧密,性脆且坚硬。 青山河矿区大理岩岩溶裂隙含水量的分布范围与-500 m标高以上的大理岩残留体相一致。含水岩自风化带以下的深度至少超过200 m,与大理岩风化破碎的发育深度相一致,沿接触带与围岩裂隙含水层无严格分界线。 青山河靠近南露天流域,岩溶发育,以岩溶裂隙为主的地下水与西南边坡相连为径流通道,在洪水期,南露天坑涌水量突然增大,涌水量达168 m3/h,压力0. 01~0. 06MPa。 1.2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演化 青山河地质灾害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及特殊的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2. 1 流域岩溶裂隙水流的渗流及塌陷机理青山河岩溶区域地表层5~10 m冲积土层,下为较破碎大理岩,从工程勘探资料可看出,有一定数量的大小溶洞分布且与南露天相连。区域近似地构成了多孔介质中变形场、渗流场、温度场以及多场耦合作用的模型。假设土层和岩层为饱和与准饱和的多孔介质,固体颗粒不可压缩,水是可压缩的,渗流服从达西定律,热质在固、液介质中传导,对流为主。 3场全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由考虑渗流与热应力影响的静力平衡方程;考虑岩体骨架位移与温度影响在内的可压缩流体的渗流连续性方程;以及热传导、对流及热、液、固耦合的能量守恒方程构成。应用奥地利岩石工程软件FINAL进行有限元分析。土层、岩层的参数及边介条件分别见表1、表2。 分析结果表明,在3场耦合的作用下,水分迁移、固体颗粒运动而引起不均匀沉降,沉降点在域中心段比边界多25%,沉降量中间为16. 9 mm,两边为12. 9 mm,水头呈梯度降低。根据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理论计算,证明了以下事实: (1)青山河岩溶区域因采矿尤其是露天采矿使地下水位从地表下1 m降至-20~-90 m,呈漏斗梯度分布; (2)常年经历干旱—大气补水—干旱的循环,导致表土层、岩层沉降—有限恢复—再沉降,同时,土体岩体颗粒被渗流场的水不断地运走,形成溶洞空区,逐渐破坏岩体平衡,形成垮落带,深部断裂带形成后,靠近地表开始形成弯曲带; (3)由于区域岩体为较破碎风化的大理岩,又有地表水渗透,使岩体C、φ值迅速下降,加速垮陷,弯曲带也成为断裂垮落带,诱成地表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 1. 2. 2 塌陷区地质灾害的演化 青山河流域原是一派山青水秀的田园景色。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露天向海平面标高以下剥离日渐加深,南露天西南帮地下涌水逐渐加大。青山河出现小范围塌陷,主要集中在以公路桥为中心左右约200 m的河床附近,有时出现崩堤。汛期洪水灌入岩溶后,增加了南露天的涌水量。铜绿山矿在河床及塌陷区采取了一些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损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周边小矿井无序开采,形成许多未充填新空区,损坏原有治水设施,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加剧地表塌陷程度,扩大塌陷区范围;另一方面,流域内许多不规范的小选厂,随意在河床筑坝栏水取水,尾砂浆又排入河床,造成河堤破损,河床淤塞,过流量大为减少,汛期洪水决堤、漫坝从塌陷坑流入岩溶,给露天及井下采矿造成极大威胁,不仅严重制约矿山正常安全生产,而且植被破损,影响环境保护,还引起复杂的工农关系问题。 2 地质灾害治理的探索 2.1 传统治理的历程及误区 知道塌陷区与采矿排水的对应关系后,对小范围的塌陷一般采用简单的抛石回填,对河堤也是简单地恢复,对塌陷严重的河床采用或石填、或钢砼、或钢板直铺,最后用钢板河床。结果每年投入巨大,收益甚微,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进入21世纪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对塌陷区危害的严重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抱有侥幸心理; (2)对塌陷区产生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认为只要回填扎实,将河堤做牢固就一劳永逸; (3)治理方法单一,没有综合性措施; (4)对乱采乱挖、乱排乱放制止不力。 2.2 治理方法 2. 2. 1 水泥帷幕注浆堵水方法 离南露天西南帮永久性开采境界50~100 m,长约500 m处,布置两排钻孔,孔径DN100,孔深100~200 m,注浆配合比为水∶水泥∶砂=0. 7∶1. 0∶0. 5,水灰比尽量取小值;注浆压力控制在2. 5~6. 0MPa;每孔水用量为1. 5~8. 0 t。在破碎第5岩性段约150 m长段,孔距由15~20 m改为10 m,注浆水泥改为加入高标号425华新水泥,缩短初凝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同时加入添加物料,改善提高堵水效果。经钻孔取样,胶结凝固构造面岩石渗流作用明显减少,露天涌水基本停止,只有少量渗流现象;塌陷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到10m左右。治理效果较明显。 2. 2. 2 清理小矿井和充填空区 1996年后,个体业主西南有数个小矿井,无序开采,采矿量逐年增加,采掘深度逐年加深,形成不填充空区、破坏水泥幕墙防水设施,大量抽排地下水,流域地下水位又降至-45~-100 m,又多次大范围激活了塌陷地质灾害。南露天坑地下涌水增大,曾2次造成淹设备停产事故,洪水漫坝冲毁农田,损失很大。2003年,矿山与地方管理部门达成共识后,对小矿井进行清理,充填空区,对渗透层进行封堵。 2. 2. 3 桩基钢砼连续槽式河床及其它治理方法 青山河河段、公路桥100多米长是塌陷重灾区。河床、河堤常常毁坏,是洪水灌入岩溶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重点。人工砼河床一层又一层, 1990年,甚至采用钢板焊制人工河床,都不能阻止地质灾害发生。1998年,在公路桥两侧各100 m范围内,采用桩基钢砼连接槽式人工河床,桩挖至基岩深1 m内,并对桩基溶洞用砼充填筑实。 钢砼连续槽式人工河床设计成连续箱梁,保证了结构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通过洪水能力大大提高,又不影响发生塌陷时的回填,大大减少了洪水灌入岩溶。 汛期时,应全面检查青山河堤完好性、淤塞、塌陷等情况;修整河堤,疏通河道,回填塌陷坑。回填时,先用大块石料,再铺设土夹石碾压,最后用500~1000 m粘土覆盖并碾压实。有条件的地方,应植树恢复植被或复垦。 2. 2. 4 治理成果及遗留的问题 2005年5月,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发挥了效能,连续2年南露天减少排水电费约100万元以上,减少工农赔偿费30万元以上。整个汛期保证了采矿正常生产、安全生产,没有发生洪水漫坝、塌陷大范围复活,洪水灌入岩溶的现象。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制止了水土流失状况,大片农田已复垦耕种,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但是,极少数个体业主因利益驱动,仍有偷采、无序开采治理区地下矿藏,人为破坏地下治水设施现象时有发生;在治理区内私自办小选矿厂,乱排乱放,人为破坏地表治水设施的行为并没彻底制止;比较系统的检查监测系统尚未建立,如地下水位、水压、径流量等数据采集等。 3 结 论 (1)青山河塌陷区的形成是由区域特定喀斯特地质构造、水文地质、采矿采动与抽取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灾害的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与采动对裂隙破碎渗水带破坏程度、抽取地下水深度、区域内河床畅通与完好程度、大气降雨强度有直接关系。 (2)帷幕注浆,人工河床、河床加固与疏通、塌陷区回填夯实、植被恢复,地下采空区充填与裂隙封堵等工程措施综合运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降低危害程度。同时,应加强对塌陷区的管理,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处罚人为破坏违法违纪行为。 (3)建立塌陷区科学检测和预报制度。塌陷区内按水压、水位梯度设置检测井,定期或不定期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应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加之对塌陷区域地物地貌异常现象分析,作出科学而准确的预报,及时采取技术、管理和工程措施,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4)只要该区域继续采矿、大量抽取地下水,青山河塌陷区复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青山河地质灾害的预防、预报和治理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而有意义的挑战。 地质灾害论文: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 一、前言 作为世界著名的山地河流峡谷风景名胜区,长江三峡历来所具有的景观品质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山峡谷;二是急流险滩;三是层峦迭嶂,植被丰富;四是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动人的民间传说”。尽管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景观品质中的急流险滩已不复存在,但代之而起的高峡平湖却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效果。因此,长江的三峡闻名遐迩并未因三峡大坝的修建有所减弱,相反却因它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利工程而更加声名远扬。但作为中国最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三峡同时又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以来,由于库区水位升高而产生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每年实行的“蓄清排混”出现消落带而产生的地质影响,三峡库区原本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得到了加倍的关注与治理。为了确保安全,国家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予以了高度重视,拨款对其进行了专项治理,专家学者们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两岸约600公里河岸的危岩滑坡地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施工队伍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工程治理。 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根据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下面对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对景观造成的影响或破坏作一个分述。 1.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对人文景观产生的不利影响 奉节县城在长江边上,地处长江三峡入口。此地不仅有举世闻名的白帝城,还有颇富神韵的奉节古城,其景观主要是通过前清时的旧城墙体来体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奉节县城陆续兴修了许多火柴盒似的新式建筑,但由于古城墙还在,因此,从长江上过往的游人,还能从奉节城墙、伊斗门等景观点上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文脉(受江水冬夏落差的影响,从长江江面上望去,奉节老县城的古老城墙,冬季可看到三级,夏天涨水时,可看到一阶)。新城规划兴建后,奉节形成了顺着长江一字排开的城区格局,由于县城整体上仍建在不稳定的"地质博物院"上,存在着地质欠稳定的状况,为确保建筑稳固安全,奉节县城沿江修建了许多挡墙、堡坎,这些挡墙、堡坎既无工程美学意义,又无人文景观价值意义,从某种角度说,极似一块一块的补丁嵌在了奉节新城的长江边岸上,严重地破坏原有的景观效果。 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影响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对稳定该地段的地质安全、治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方面,的确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从1995年开始,由国家地矿部牵头,苦战4年,投资近亿,专锁危岩。经过6年的跟踪监测表明,危岩趋于稳定。在施工技术方面,研究了多种方案,抓住危害性最大的临江226×104立方米的危岩体,针对其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采用了诸多工程措施,如:对底部煤层采空区做混凝土承重阻滑工程(键),以防止上部危岩体进一步不均匀沉降变形和滑动;对上覆陡崖危岩体和顺层蠕滑体,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其中陡崖部位锚固,采用1000kN、2000 kN、3000kN三种量级的锚索,上小下大,上防倾倒,下防滑移;对控制层间滑动的软弱夹层,进行混凝土回填加固;对整个陡崖斜坡,进行挂网锚喷;对较大裂缝设置防雨盖板;对雷劈石滑坡进行地表排水处理;对猴子岭斜坡做防冲拦石工程,以防T0一T6、T7等缝段陡崖崩石入江危害航运。根据变形监测资料,变形量大部逐渐变小,有的先出现与长期蠕变方向相反的微量变形后再趋于稳定。为掌握崩滑体变形动态,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还布设了较为完整的三维变形监测体系,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和计算机数据处理。 然而,在采取稳定危岩地段的同时,工程技术人员却较少考虑景观因素,使巫峡链子岩地段出现了许多铆桩、防滑桩、大面积混凝土喷铆形成的灰白坡面,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给三峡的自然景观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不得不又投入巨资营造景观。 白帝城边坡处置存在这样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了解决高达30米的消落带对白帝城边坡的侵蚀,防止这一地质条件不佳的山体出现滑坡,有关部门沿坡体建起了混凝土框架格,以保护坡体。但每到夏季“排混”之时,水体下落,就使整个边坡灰白色的混凝土骨架和黄色的泥土暴露无遗,从自然景观角度言,这类防护工程与山体上部郁郁葱葱的绿色树林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人文景观角度言,防护工程与树丛掩蔽中的粉墙黛瓦古建筑极不协调,使白帝城景观遭到破坏。 万州太白岩公园地处万州城区的顶端,该园是当地的风景名胜区,古树繁茂,林木荫翳,但却是一个危岩地质地段。其岩体脚下,就是盘绕城区的城市道路和人烟稠密的万州城区,如果发生垮塌,其损失必然很大。为了城区的安全,有关方面对其先后进行了两期危岩治理,尽管考虑了其风景区的景观要素,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治理效果在某些方面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铆固岩体的工程措施,使许多岩体出现了肿疱似的混凝土“铆钉”,有碍观瞻。还有一些山岩加固工程,基本上未考虑当地形势与环境,硬性的矗上一根或数根水泥混凝土立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地质灾害治理,确实破坏了风景名胜区景观,使风景名胜古迹变成了建筑工地。 三、推动三峡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 就一般地质灾害的治理而言,其目的是十分单纯的,那就是确保安全,防止或延缓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对于风景名胜区而言,地质灾害的治理应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就是不仅要防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破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防止自然或人文景观受到破坏,是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本身。因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品质,是其所以为风景区的根本,它决定着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关系着旅游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决定着景区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景区的“生命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景区与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告诉我们,地质灾害的治理,在许多情况下,其目的就是保护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1.创新观念,实现三峡地质灾害的治理与景观保护和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现三峡风景名胜区中地质灾害的治理与景观保护和建设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即:在三峡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中,既把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视为地质灾害的防止工作的目的,同时又将其视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所谓保护,是指在治理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不仅应将地质灾害发生段当作治理对象,同时还要将其当作保护对象,这种保护,不仅包括该地质段的外形与地貌,同时还应包括该地质段的色彩、植被,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所谓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当不可避免会发生地质景观段的破坏时,在治理思路上就应考虑通过某种工程措施、生态手段和艺术手法,在外观上兴建起能较好地遮掩治理中产生的工程痕迹;二是指通过生态手段或艺术的手法,从景观的外形到其色彩上,建设起一种“仿自然”、“近自然”景观,或者建设起一种“类原生自然景观”、“近原人文景观”,将灾害治理时产生的工程痕迹减少到最低限度。 2.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的治理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和建设 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在三峡地质灾害的治理中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资金状况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注重与环境协调的地质灾害治理 这类地质灾害的治理强调的是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因此在治理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灾害点的地理环境(从地形、地质、地貌而言)、自然环境(从生态植被而言)、历史文脉特色(从人文景观与历史传说而言),必须将灾害治理点作为整个三峡大环境的一部分来思考,并将其融入其中。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要使灾害治理点与周围景观环境协调,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第一,削弱式。这种地质灾害治理方式,强调的是对地质灾害治理点对周围景观环境破坏的削弱,也就是说,除了必须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需要达到的安全效果之外,在景观的保护上,体现的是治理工程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基本相融,使人们在不经意间,难以查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本身的存在。这就要求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的时候,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取与周围环境色彩相类的材质,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外形上,要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近,在绿化植物乔、灌、草的种植上,要选用与周围环境相同或类同的植物物种。例如,在对危岩的治理上,为了防止危岩从悬崖上掉下来,施工人员往往通过给危岩钻铆的方式来加固的危岩,这就会使岩石上出现混凝土钉帽,留下较重的工程痕迹,如果在色彩上采用与本岩体相类的混凝土,在造型上将这种钉帽制作成与本体岩相近的状态,使其成为如自然状态的不规则多面体人工塑石,就可以达到削弱工程痕迹的目的,使人难以发现这种工程的施工痕迹。 第二,融合式。这种地质灾害治理方式,不掩饰灾害治理工程点本身的存在,但同时却并不强调地质灾害治理点的存在,它要实现的目的是使地质灾害治理点与周围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地质灾害治理点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相互依存,产生互动生辉的景观效果。例如,如果对链子崖地质灾害治理时,采用融合式治理,将防滑桩和挡墙在色彩上处理成与周围景观相类的色彩,在造型上也建成与周围山体、岩体、崖体相仿的不规则多面体,就可以补救原治理对景观造成的破坏,产生工程治理景观与周围环境景观互相融合的景观效果,使游人难以从中发现地质治理给景观带来的破坏。 2.注重地质灾害点治理景观建设 这种地质灾害的治理强调的是对景观的建设,即,通过地质灾害的治理,使灾害治理点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在原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出新的景观,但这种景观给人带来的视觉与感受效果只是原景观基础上自然延伸或进一步丰富的部分,而非生硬的插入。其主要方式为强势景观建设法和人文优化建设法。 强势景观建设法。所谓强势景观建设并非资金投入的强势,也非景观色彩与造型的强势,而是一种景观建设质量的强势,即:通过这种景观建设,使地质灾害治理能与当地景观的特质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与当地景观自然生成、有机结合之一部分。强势景观建设法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其地质灾害治理和景观建设时,设计与建设者必须研究此种地质灾害治理与景观建设的主体趋向是什么?如果强调的是自然景观,则必须从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质出发,考虑其自然景观的诸多要素进行强势景观设计与建设,如果强调的是人文景观,则必须从当地历史文脉的展示出发,溯流追源,发掘人文要素,进行强势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以奉节新县城临长江边的诸多边坡为例,由于当地并无天然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地带的开发强度很大,已形成了其特有的人文景观,因新城的建设,片面强调其现代化,因此,古城风韵已荡然无存,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历史文脉,强势景观建设法无疑只能以当地历史文脉的展示为景观建设的出发点,实行因势造景,在进行挡墙建设时,不仅要稳固边坡,而且还应通过边坡的景观建设来美化其古城的人文风韵,并适当增大绿色植被,达到既美化景观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效果。针对这些边坡大都是高边坡的特点,首先,在边坡的第一层面,修建3至5米高左右的奉节古城墙;然后,在第二层面,兴建紧接城墙之上的、具有川东品味与特征的吊脚楼;最高处是移民搬迁过程中兴建的现代建筑。三个层面的景观建设,穿越三个时代,城墙喻示古代,吊脚楼表表徵近代,方盒式建筑展示的是城市的现代风格。于是古城风韵,尽在此景观建设之中。在三个层面的相接处,可种植色彩淡雅的绿色景观植物,从景观角度言,可从视觉上分隔三个层面,从生态角度言,可通过这些植被的种植,固化边坡、调节气候。 人文景观凸显法。人文景观凸显法是针对历史文化景区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破坏而提出的一种弥补性景观建设方法。它也是通过景观建设中历史文脉的凸显,来削弱工程治理的工程痕迹、强化景观所在地历史人文景观的一种方法。在进行人文景观凸显建设时,无论景观设计、材料选择或者图案展示,都必须充分考虑景观点所在地的内涵特质,并以此为据,进行景观的建设与创作。正如萧默先生所言:“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体现为各种规范制度、法律法式或法则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等;深层的即心,即属于这一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包括群体的伦理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宗教感受情、审美趣味,它离物较远,却是在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决定物的根本。”人文景观点作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当属文化的表层“物”与文化的深层“心”的有机统一,其景观特点与要素首先表现在“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决定物的根本”上,使人在对此景观的欣赏中,感悟到这一景观点所展示出的当地历史文脉、民风民俗、审美情趣、心理情感等。 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奉节白帝城边坡的景观再建,在设计上就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文景观的设计,应体现白帝城的历史文脉;二是白帝城边坡地形的特点;三是有利于这个边坡的地质安全,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建筑的景观建设不能影响边坡的稳固,相反,这个景观建设不仅能给人带来美感和文化享受,而且从工程本身来讲是有助于工程的安全与稳定的。此景观之所以定名“白帝凌空”,是基于白帝城的历史文脉,据史书记载,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称名为白帝城。而“白帝凌空”的景观,就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反映了这一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意义。在原交叉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下,镶嵌进轻质蜂孔装饰砖,从结构的安全角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治理工程,减少江水对边坡侵蚀,增强其稳固性;从生态角度分析,具有减小噪声的效果。在图案景观方面,腾空飞升的白龙与祥云相依,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配之以白帝城城墙、绿化植被,与紧联一体的白帝山和远处耸峙的夔门呼应,从而产生了特有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观魅力,使历史记载与传说中跃然边坡景观之上,不仅削减了工程对景观点的坡坏,而且形成了新的景观点。夏秋旅游旺季,难道不能给南来北往的三峡游客以强烈的吸引力?因此,这样的景观建设,不仅具有景观意义,同时也具有三峡文化意义,必将给人们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地质灾害论文:平坝县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摘 要:该建设项目位于平坝县城南面,目的是为了预防和避免该拟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引发、加剧以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拟建项目安全,开展拟建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该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结合工程特点对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相关研究结论对于该建设场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1 工程概况 该建设项目位于平坝县城南面,规划用地1705.12m2,建筑占地面积964.3m2,为一栋4-5层建筑,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3525.37m2。本次研究在认真收集了评估区有关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查明了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水文地质特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人为工程活动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 2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2.1 评估范围 根据该拟建项目占地范围,对建设中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外围地质灾害可能对该工程本身产生危害的影响范围,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自征地边界适当外沿。由此所圈定的范围为评估范围,其面积约为0.004km2。 2.2 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拟建平坝县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强烈。据此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类型为中等复杂。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的划分标准,确定该拟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3 地质环境条件 平坝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雨量充沛。评估区位于平坝县城南面,乌江流域羊昌河水系支流槎头河上游,评估区附近地表水体大部分已被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破坏。经现场调查,评估区北面有一面积约500m2水塘,常年积水,该地表水体溢出自北向南流经评估区,调查时流量1.0l/s。 评估区地貌类型为峰林谷地,评估区位于平坝宽阔谷地内,地形平坦。最低点位于北面水塘,标高1264.33m。最高点位于场地内,标高1265.10,最大相对高差0.77m。 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和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 (1)第四系(q):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层及杂填土,残积层为黄色、黄褐色粘土夹碎石及黑色淤泥,分布于整个场区,厚度一般0~5m,结构紧密,呈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状。杂填土分布于场地北东面,主要为碎石,厚度0-1m。 (2)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岩性为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区域厚度200-300m。 查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无断裂构造发育,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地层产状为300 地质灾害论文: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 摘 要:九寨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区,由于非常特殊的地质条件等原因,以及剧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规模宏伟的北西西向、北北东向的活动断裂带,正因为其地质条件因素非常奇异,所以在使九寨沟成为人间仙境的同时,也让九寨沟也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因此九寨沟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就成为九寨沟景区内一项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九寨沟 地质灾害 特征 分析 1 景区地质构造背景 九寨沟景区的大地构造区域地质背景(如图1)是处于喜、燕、印期的大型造山运动时期,其碳酸盐岩形成的岩片发生在志留系至三叠系,有构造形成的褶皱也是形成于志留系至三叠系,至中晚更新世,在景区的造山作用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上,与九寨沟景区相邻的地区的地质构造发生急剧的抬升,又加上气候变的越来越冷,于是就在景区内产生了复式山谷冰川,其规模在九寨沟的造山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角峰、冰斗悬谷都基本形成在九寨沟景区海拔3500~4000米的高山上;冰川u谷都基本形成在海拔3500m左右以下,三舍驿张家沟、日则沟、黄龙沟、干海子沟、三岔子沟、则查哇等,由于冰川的退缩,在河谷中形成多道较完整的冰碛堤,如九寨沟的长海冰碛堤、熊猫海冰碛堤,形成诺日朗、高瀑布、珍珠滩瀑布的冰碛平台。此外,斜坡重力流水堆积形成的倒石堆及洪积扇等,在陡峭的山崖下及主沟的交汇部位,叠加在早期的冰碛洼地积水增多,范围增大,从而提高了这些高山湖泊的观赏性,铸就了九寨沟。 到了晚更新世,地壳仍在隆升,冰川规模相继减弱,使景区的地貌形态垂直分带性更加明显,发育树枝状山谷冰川,沿前期形成的u谷往前推进,同时进一步刨蚀和改造前期冰碛地貌,发育各种冰蚀地貌。冰碛物叠加在早期冰碛物之上,在冰川主沟谷上保留了两期冰川期形成的遗迹。主要分布于3500~3900米的地区。在晚更新世早期末,景区内东西向的断裂开始活动,使断裂南盘上升加剧,而北盘隆升相对较弱,强烈的差异升降作用加剧形成了九寨沟的地貌格局,为后期九寨沟景区内的成景作用创造了条件。到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末期,九寨沟景区的气候逐步转暖,九寨沟的斜坡重力流水作用开始出现,在白水河的河谷,草海的东岸、扎如沟、镜海,河床的冲积物出现,且比现在略高8-10米。在较陡的u谷及支沟中,崩塌和泥石流作用也随之出现,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坡洪积扇及倒石堆把主河道堵断,高海拔的湖泊也伴随生成,例如五彩池、下季节海、五花海等。与此同时,众多峰丛和溶洞在冰川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出现,地表风化作用强烈,流水进一步深切河谷,形成景区沟深谷狭的峡谷地貌。 全新世时期,5000米以上才有雪线形成,以冰川和冰斗等形式为主的现代冰川只在雪宝顶出现。景区内构造活动时有发生,各种风化作用如岩溶作用和流水切割作用等进一步加强,改造成型的已有景观,同时形成新的景观。而全新世以来的岩性风化作用、流水作用等地表风化作用进一步塑造已有的雏形景观,使其更形象、更完美,从而形成现今景区内九寨沟闻名遐迩的旷世美景。 依据漳腊水准而得出的结论,地壳平均每年抬升9毫米,侵蚀基准面的海拔逐步下降,地面以下的岩溶作用有所强化,高震级地震出现的同时地壳上升,伴随着倒石堆、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 滑坡(landslide) 九寨沟景区的河谷地区容易产生滑坡(landslide)灾害,常见于荷叶、树正、隆康、镜海、金铃海、五花海、季节海、悬泉、长海,常伴随着岩崩、古泥石流堆积扇、倒石堆和断层破碎带产生,基岩滑坡的情况比较少见。根据针对滑坡地区地貌的研究,各个大型沟谷谷坡地区容易出现滑坡,而在沟谷源头地区、河流上游古冰碛物存在地区相对而言滑坡较少。从规模的角度划分,中型、小型滑坡比较常见,而大型滑坡相对较少。长海滑坡、隆康滑坡、荷叶滑坡、五花海北端滑坡、诺日朗瀑布的南侧滑坡等为主要的滑坡,其分布多与断裂活动有关,但亦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 位于诺日朗的滑坡体:在镜海和诺日朗瀑布右侧山坡的三角地区,属于基岩的顺层型滑坡类型。长50-80米、宽40-60米、高达20米的垄岗出现在沟 谷谷坡之上。后壁的下方有宽8米、长20米的小型平台,其上可见顺层滑动的痕迹。据查最新一次活动距今180年。 位于五花海的滑坡体:这个沿基岩面运动的松散型滑坡出现在孔雀河的西侧谷坡之上。长达350米、底部宽300米、高达260米、约厚20米,滑动的面积达52 500平方米,体积约为105万立方米。据查最新一次活动距今180年。 3 崩塌(eboulement) 崩塌(eboulement)是九寨沟景区内比较多的灾害。主要的分布地区为鹰爪洞沟、隆康、日则沟、悬泉沟、原始森林、长海、园海子、绿海子、则查梁子等。这些地区的裂隙、节理明显,裸岩比较破碎,加上没有植被的保护,最终形成倒石堆。九寨沟景区里典型倒石堆有:熊猫海的右侧处,倒石堆底部大于70米,高达五十米,其锥面的坡度为38度,在稳定性性方面对海子景点和公路栈道造成危害;树正瀑布景点以上地区的无名海,倒石堆高达200米、底面大约为150米,其锥面坡达35度,由于公路修建造成其局部锥基脚的活动等。 4 泥石流(debris flow) 泥石流(debris flow)为九寨沟景区内最为发育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为一种挟持有大量泥、沙、石块等的特殊流体。九寨沟的泥石流与冰川地貌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九寨沟冰川地貌分布的一般特征,大规模的一次冰川活动,会形成多级终碛堤、侧积堤地貌,底冰碛在九寨沟沟谷里铺垫出地形的骨架,从而造就海子的雏形,在终碛堤前端,由于地形较陡,易被后期冰水、流水的向源侵蚀作用改造成陡坎,形成冰碛平台,冰碛平台不易被改造,为后来的层湖叠瀑景观奠定基础条件。经过多期冰川退缩消融后,加之本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壳差异抬升明显,地震较多,其后的边坡崩塌、泥石流甚至大树倒跌等因素使得格档式的地形不断发展。泥石流经常在季节性河谷中出现。从泥石流的形成环境、规模、性质等角度划分为活动性古泥石流、坡面性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三种类型。 4.1 古泥石流(ancient mud flow) 古泥石流(ancient mud flow)是该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的遗迹,常见于主沟、支沟交汇地段,因古老泥石流的堆积作用而形成。九寨沟景区内有16处古泥石流,三角形、扇形及其扇裙是其常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没有分选性,磨圆程度比较差,分层纹理不明显,仅存在单元结构,一般由泥、砂、砾混乱堆积而形成,随坡向而发展。古泥石流的堆积物可能在大量流水进入的情况下再度发展为泥石流。 4.2 坡面性泥石流(slope debris flow) 坡面性泥石流(slope debris flow)共24处,广泛存在于永竹段到九寨沟沟口公路的沿线及九寨沟沟谷流域。由于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降低了由杂乱的洪积物和松散残坡积物组成的边坡的稳定系数,甚至毁坏了地表的植被而引发坡面泥石流。沿斜坡下滑的一种粘稠固液混合体是由雨水和松散堆积物而形成的,一般具有形成于杂乱的洪积物和松散堆积物较多的斜坡上,并且在滑坡底部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4.3 活动性沟谷泥石流(active gully mud) 活动性沟谷泥石流(active gully mud)的特点为形成时间较短,突发性较强,势力强大,破坏力较强。其发生时间一般在降雨充沛的雨季和冰雪融化的时候,一般在出现在有水流或者有季节性水的河谷中,并且多有第四纪杂乱的洪积物和松散堆积物。 下季节海子的泥石流:位于诺日朗瀑布南方5000米处下季节海的西岸,在该沟的沟口有面积较大的古老泥石的流堆积扇,而且近期的泥石流活动有比较深的切割作用,因此形成宽9-14米、深4-5米的沟。据访查,1976年松平地震波及引起岩崩,并发生大规模泥石流。1983-1984年相继发生多次。泥石流为粘稠性泥石流,容重2.1-2.2t/m3,冲出石块最大直径3m,一般在15-20cm,流量142m3/s。后由于在沟道中修了谷坊坝和排导槽,得到了根本治理。 5 地震灾害(earthquake) 景区里的构造地震比较多。从四川省阿坝州的地震监测中心资料(1995年前)分析,九寨沟景区里发生大小地震共51处,震级在二级到三级。据历史记载以来,大于5级的强震就达7处之多,震源深度在12~15km。1748年5月2日,塔藏、羊峒出现地震4次,造成树木、房屋倒塌;1960年11月9日,松潘漳腊6.75级地震,震源深度5km,震中烈度九级,受灾面积1500km2,造成地裂缝、山体垮塌、滑坡、房屋倒塌;1976年8月16、22、23日,松潘小河相继发生7.2、6.7、7.2级三 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15km、10km、22km,综合迭加烈度9度、震中烈度8度,波及九寨沟县、文县、北川等地,造成日则沟林场住房多处裂隙,宽约20cm以上,观音岩器皿翻倒、砖石开裂、房屋梭瓦、新修公路垮塌,黄龙烟囱倒塌、园墙裂开、倒塌、山滚石、塌方等。地震灾害虽然没有造成灭顶之灾,然而由其造成的裂隙发育、岩石碎化,地面以下岩溶增强甚至地下管道连接起来,导致地表水转入地下,终将破坏现在水循环的系统甚至影响景点景观。从最近的观测数据分析,接下来的几年是中国地震的高发期。特别要注意漳扎镇因大修土木建筑(宾馆、饭店等)而诱导地震的发生。 6 结论 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区,由于非常特殊的地质条件等原因,以及剧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规模宏伟的北西西向、北北东向的活动断裂带,正因为其地质条件因素非常奇异,所以在使九寨沟成为人间仙境的同时,也让九寨沟也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常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四种类型。 因为其复杂的地质背景和气候特征,九寨沟实质上是处在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的脆弱风景名胜区。所以分析研究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地质灾害论文:地质灾害的评估以及防治策略探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地质灾害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就能够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正确的评估地质灾害的类型、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能够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文章探讨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估内容、原则、方法,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质灾害的评估原则 地质灾害的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的损失评估。为了达到更好的评估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从全局出发原则。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估的作用,在进行评估工作之前,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做好评估的每一项工作,使评估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2、突出重点原则。在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分清楚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对于重点区域应该加强评估工作,全面掌握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正确的采取防治策略提供合理依据,更好的发挥评估工作的作用。 3、注重科技创新原则。地质灾害的评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所以,在评估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以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评估工作更好的发展。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力度,全面掌握这些地区的地质信息。同时,为了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以更好的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发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 1、调查野外地质环境。这是进行评估最基础性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的调查。在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遗漏任何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疑点。同时,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也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进行调查。例如,评估地区如果要建住宅小区,应该将重点放在工程地质条件上,重点调查该地区是否有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条件,例如,是否存在软弱夹层,是否存在溶洞,降落柱等不良地质问题。此外,还要评估周围的地形地貌,重点在地形高差和能形成不良地质作用的地貌类型上。又如,如果评估地区将要修建公路或铁路,那么重点工作应该放在线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上面,对其进行全面仔细的调查。为正确评估地质灾害和开展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收集地质环境资料。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评估,就得掌握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资料,具体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物探、地震、构造等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可能的详细和全面,并力求准确。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还应该进行鉴别,提高资料的准确性,确保地质灾害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水平。 3、划分地质灾害类型。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完成后,应该对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认真分析,并根据相关的资料,对地质灾害进行正确的分类,确定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灾害种类进行正确的划分,包括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水文条件、建设规划等内容。例如,如果评估区的高差比较大,采取建设措施的时候容易形成高边坡,并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这样的区域容易出现滑坡、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而如果评估区的地貌比较复杂,沟壑比较多,沟壑的坡面或者沟中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并且当地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当地的降水比较集中,那么该地区则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区的地势比较平坦,本身已经形成人工深基坑,高边坡,并且基坑边坡存在着松散的岩层,那么该区域容易发生基坑边坡滑塌、滑坡等现象。总而言之,在类型划分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以便为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策略的采取提供依据。 4、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之后,正确评估其危害性是选择恰当防治策略的关键内容,因此,一定要正确评估出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的时候,要综合和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性、发生时可能给人、财、物带来的损失等,做到评估适中,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如果危害性偏高的话,容易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浪费,而如果偏低的话,可能会使相应的防治工程安全性不足,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不能发挥相应的防治效果。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当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具体来说,为了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应该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落实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当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选择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主次有别的原则,并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2、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原则,既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还保证防治方案的科学合理,尽量降低成本,以提高防治的综合效益。主次有别是指在采取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危害的大小,应该将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防治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上面,不能主次不分。在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上面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尽量降低其危害性,对于危害性较小的地质灾害,应该做到投入适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应该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对于需要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应该建立永久防治措施,保证周围的安全,避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而对于无需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临时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既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还能够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 3、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理,应该优先考虑预防措施,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则,提高评估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评估质量,也能够防治地质灾害。 五、结束语 总之,地质灾害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对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评估原则,按照评估方法,做好评估的每一项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以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地质灾害论文:浅谈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摘要:在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兰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滑坡类型以混合式、中层、小型黄土滑坡为主,崩塌类型以人为黄土崩塌为主。区内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多在特定的岩土体中,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而且分布因地貌而异。兰卅『市泥石流以小型、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其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 关键词: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 兰州市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一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一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4。经调查统计,自1949年以来,兰州市地质灾害已造成660多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7.56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兰州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境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009年5月16日下午,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的2万余方黄土将小区内4号楼2个单元的楼体全部摧毁,30余户居民受灾,8人被埋压,除成功救援生还1人外,其余7人遇难。因此,深入研究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迫切任务。 国内学者在兰州市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在兰州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配合下,开展完成了全市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结合城市建设进行了境内十余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和设计工作。本文在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兰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以对兰州市科学防治地质灾害起到指导作用。 1、地质灾害概况 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754处,其中滑坡181处、崩塌102处、不稳定斜坡236处、泥石流沟218处、地面塌陷17处(图1)。由此可见,兰州市的地质灾害以斜坡变形破坏为主。即以崩塌、滑坡灾害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泥石流灾害,也与崩塌、滑坡的关系较为密切。 在地域分布上,在兰州市所辖的8个县区中,永登县的地质灾害数量位居首位,这主要与该县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分散居住的村庄一致,小规模的崩塌、滑坡为主;城关区、七里河区的地质灾害数量也较高,这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相对于地质环境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的皋兰县而言,地质灾害相对发育程度较低。 2、滑坡、崩塌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1 滑坡、崩塌类型 2.1.1 滑坡类型 兰州市滑坡分布面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各类滑坡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统计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市的滑坡在物质组成上以黄土滑坡为主,在力学性质上以混合式为主,牵引式滑坡次之,在滑面埋深上以中层滑坡为主,在滑体规模上以小型为主。下面以滑坡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滑坡进行分别阐述。 ①黄土滑坡。黄土滑坡,其滑坡体主要由各类成因的黄土及次生黄土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南、北部河谷ⅳ级阶地前缘(图3)及各沟谷台地前缘和黄土丘陵区。 该类滑坡平面形态多呈半椭圆形或簸箕状,规模一般较小,滑坡体滑动面较陡,多呈规则的圆弧形。滑动面往往位于黄土层内或者位于黄土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其中部、后部由黄土的垂直节理演化而成。滑坡后壁高差悬殊,小者仅数米,大者超过15 m,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多以浅层滑坡居多。 ②黄土一红层滑坡。黄土一红层滑坡,其滑体由各种成因的黄土和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岩、砂岩、泥岩共同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西固南山和西柳沟以西地带,多为切层滑坡,主要发育在具有高陡临空面的斜坡地段,平面上呈舌形或半圆形,其形态较为完整,具有“圈椅状”地形和双沟同源现象,并保留有滑坡平台。滑动面多为较陡的弧形。滑坡规模以巨型、大型为主,并以深层滑坡居多。 ③堆积层滑坡。堆积层滑坡,其滑坡体由各种成因的残积、坡积物组成。主要形成于基岩出露地带。该区域山体坡度较陡,残坡积物厚度较小,一般2-5 m,若遇大雨或暴雨,堆积层即可突然发生滑动,滑坡前兆特征不明显。该类滑坡规模较小,多为浅层滑坡。如发育于老狼沟老滑坡体上的三号滑坡系滑坡堆积体的再次滑动。 ④基岩滑坡。基岩滑坡,其滑坡体由较坚硬的层状、层块状岩石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基岩分布地带,大多发生在古近系砂砾岩、砂岩和前新近系地层。滑坡往往分布在斜坡临空条件好,冲沟发育,地形陡峻的地段。滑坡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皋兰山南部、八盘峡西南侧、阿干镇、窑街一带。 2.1.2 崩塌类型 兰州市崩塌共有78处,按物质组成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两者分别为66和12处;按动力成因分为自然崩塌和人为崩塌,分别为21处和57处;按运动形式分为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分别为58和20处。下面以崩塌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崩塌进行分别阐述。 ①黄土崩塌。黄土崩塌主要发生于河谷阶地前缘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黄土崩塌的起始运动形式为倾倒式或滑移式。兰州市高陡斜坡坡脚往往有人居住,一旦崩塌发生,便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八里镇陆家台潜在崩塌(图4)。 ②基岩崩塌。基岩崩塌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基岩出露的南北两山红层出露地带和基岩出露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至砂井驿、七里河区、西固区南部山区、红古区窑街一带,如阿郎公路崩塌、红古崖崩塌及享堂峡潜在崩塌等(图5)。 区内基岩构造节理和卸荷裂隙非常发育,在外动力作用和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岩体在中下部被剪断,发生倾倒式崩塌,其最初的运动形式多为滑移式,如享堂峡崩塌。部分崩塌发育在人烟稀少的基岩山区,成灾几率较低,但大量的崩塌体堆放于沟道及山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威胁沟道下游及沟口城镇、村庄、厂矿、重要交通干线及市政工程设施等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滑坡、崩塌分布规律 ①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兰州市滑坡、崩塌分布呈带、成片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伏龙坪、皋兰山北侧山坡、靖远路的王宝宝城、五一山、徐家坪、阿干镇、徐家湾、扎马台、达家台、八盘峡两岸、享堂峡和七山地区。如皋兰山滑坡群、五一山滑坡群、伏龙坪滑坡群、华林坪滑坡群、阿干镇滑坡群、窑街滑坡群等。 ②滑坡、崩塌体在特定的岩土体中分布。兰州市崩塌、 滑坡主要发育在黄土状粉土、新近系砂泥岩、砂砾岩地层中,其它地层中较为少见。在本次调查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上述地层中,皋兰山群变质岩地区分布较少,主要为风化的残坡积层形成的滑坡,数量很少,约占滑坡数量的2%。 ③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兰州市各类地质灾害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经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削坡建房活动极为强烈,该区由于削坡、排水等人为因素引发的滑坡、崩塌密集;另外兰州市中南部西果园、达川、青白石一带由于人类采砂及阿干镇、窑街采煤塌陷区引发的山体滑坡极为强烈。 ④滑坡、崩塌的分布因地貌而异。地形地貌是滑坡、崩塌发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地形平坦宽阔,即使其它因素存在,滑坡崩塌灾害也不会发生,但如地形陡峭、破碎,沟壑密度大,滑坡崩塌则容易产生。斜坡坡度和坡高是滑坡、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斜坡坡度在30°左右,坡高在100-200 m,容易产生滑坡灾害。另外黄土斜坡上大量发育的串珠状落水洞、陷穴等黄土溶蚀地貌,有利于降水人渗,增加坡体自重,降低抗滑力,引发滑坡崩塌发生。 3、泥石流类型及分布规律 3.1 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兰州市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共发育218条泥石流沟。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流和泥石流,以泥石流为主,达139条;按流域形态分为沟谷型和山坡型,以沟谷型为主,达168条;按规模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以小型为主,共108条,其次为中型,为86条。下面以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泥石流进行分别阐述。 3.1.1 泥流 泥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流,其固体物质主要由0.05 mm以下的黏粒和粉粒组成,偶夹石块和圆砾,其含量一般不超过固体物质总量的10%。 兰州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黄土广泛分布,重力侵蚀及面蚀作用较强,地形切割较强,泥流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兰州市中北部及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这些区域植被稀疏,泥流灾害较为发育。各泥流沟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谷平面形态多呈扇状或长条状,泥流规模为中型和小型。按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分为以中、低易发居多,沟口洪积扇相对不发育,主要以下切为主,危害方式主要为冲蚀和淤埋。 3.1.2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兰州市中部的南北两山基岩出露地带,如雷坛河、城关区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至砂井驿(图6)、西固、红古区的大部分地段。各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型,流域平面形态多呈长条状或树冠状。泥石流规模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巨、大型次之。泥石流暴发频率约每年2-3次至几十年1次。泥石流以冲毁危害为主,淤埋危害次之。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岸崩塌、滑坡、沟道松散堆积物及开矿、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弃土废渣。泥石流搬运巨石的能力较强,巨石粒径一般1-4 m,最大粒经可达6 m。区内泥石流以沟谷型为主,易发程度以中易发为主。 3.2 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兰州市泥石流的分布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制约,显示出以下的分布规律。 3.2.1 泥石流沿河岸呈线状分布 兰州市处于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雷坛河流域内,泥石流沿黄河及其支流呈线状分布,沿南部分布有阳洼沟、黄峪沟、大金沟、元托冒沟等30多条泥石流,类型以泥流为主,泥石流次之;沿北部分布有大砂沟、咸水沟和西峡口沟等50多条泥石流沟,以泥流为主,泥石流次之。其次在雷坛河上游两岸泥石流呈带状分布,尤其是阿干镇一带的发育密度达到3条/km,类型以泥石流为主。另外在湟水河北岸和大通河两侧也分布有泥石流沟道。 经统计,兰州市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密集,使整个兰州市处于地质灾害包围之中,在市区内汇水面积大于0.3km2的252条沟道中,有94条沟道就是灾害较严重的泥石流沟道,每2-5年就会暴发一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灾害,若降雨量充沛每年甚至发生数次。近40年来,兰州市泥石流累计带来的泥沙约有数百万吨,平均每年冲积到市区内的泥沙就有数万吨。 3.2.2 泥石流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 兰州市城区建设、修建公路、采煤、采砂、采石等人类活动日趋活跃,在建设活动中的弃土、废渣直堆积于沟道中,遇大雨或暴雨,促发泥石流暴发。区内表现明显的主要有两个区域,其一是阿干镇一带采煤造成地面沉陷,滑坡、崩塌频发,加剧了该区的泥石流;另外在修建兰临高速公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弃土,给西果园沟增加了充分的固体物质。在修建柳忠高速公路和土地开发利用中,大量弃土堵塞大浪沟,引发泥石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发生在2006年6月16日临晨3点的老虎沟泥石流,就是一次典型的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当时,位于老虎沟沟道内的煤炭北山林场蓄水池决开一个大口,400多m3的水瞬时沿沟道下泻,推动沟道内的泥沙,形成泥石流。由于排导渠被堵塞,泥石流未能及时排泄到黄河中,致使大量的泥沙堆积在北滨河路上。 4、地面塌陷类型及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如东岗街道小街住宅区、范家湾、咬家沟等3处地面塌陷均属于人防工程在地下水、地表水作用下,引发形成的地面塌陷,其暴发周期不明显,但是最近几年,暴发频率有增加趋势。而煤矿矿区地面塌陷则与采矿强度、回填力度等有直接关系。 境内窑街煤矿、阿干镇煤矿是历史采矿和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老矿业基地,历史上的乱采乱挖、无序开采及建国后的大规模开采,使矿区地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窑街煤矿已经大面积采空造成地表严重沉陷,已形成长1780m、宽1050m、面积达1.76 km2的椭圆状沉陷区,大部分地段整体塌陷幅度达5-20 m,地表裂缝纵横交错,陷坑、陷槽大量分布,山体严重破碎,同时塌陷造成区内4个村4000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变形,大部分房屋已成为危房而不能居住,一些企事业单位因此而被迫拆迁。阿干矿区陷坑、裂缝也不断发展,滑坡、崩塌不断形成,加之大量堆积的弃土、渣石,为沟谷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大量泥沙的输入,造成矿区段雷坛河10余km河床不断淤高,其淤积速率每年达0.1-0.25 m,阿干镇防洪堤高已由六十年代4.0-4.5m降低至目前不足2.0m,而大量泥沙向下游推移,不断淤积下游河床,不仅使矿山存在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也加大了雷坛河泥石流暴发频率,对其下游乡镇、公路、农用设施及兰州市七里河区部分城区构成严重危害、威胁;矿区陷坑、裂缝不断发展,2005年2月18日新增塌陷面积1025 m2,使185户200多间房屋受到影响,变形开裂。地面塌陷也成为煤矿企业与当地政府、群众的矛盾焦点,冲突不为发生。 另外,早期采砂、开挖窑洞、防空洞等隐蔽工程、工程遗留物分布地带,规模均属于小型,最大不足0.1 km2。 5、结 论 ①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②兰州市的滑坡在物质组成上以黄土滑坡为主,在力学性质上以混合式为主,牵引式滑坡次之,在滑面埋深上以中层滑坡为主,在滑体规模上以小型为主。兰州市崩塌按物质组成分以黄土崩塌为主,按动力成因以人为崩塌为主,按运动形式以倾倒式崩塌为主。区内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多在特定的岩土体中,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而且分布因地貌而异。 ③兰州市泥石流按物质组成以泥石流为主,按流域形态分以沟谷型为主,按规模以小型为主。泥石流沿河岸呈线状分布,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 ④兰州市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而煤矿矿区地面塌陷则与采矿强度、回填力度等有直接关系。 地质灾害论文:喷播植草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水库库区 地质灾害 灾害治理 喷播植草 防护技术 三峡水利枢纽 论文摘要: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的特点,结合实例对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主要功能、方案选择、施工工序进行介绍,并对其效果及 经济 、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1 概 述 岩土边坡工程改变了 自然 边坡现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今天,边坡工程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强制性的。其中边坡植被防护作为岩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圬工护坡。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类技术:①阶梯植被;②框格植被;③穴播或沟播;④喷播植草;⑤植生带;⑥绿化网;⑦土工网垫等。 本文将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经验,重点论述喷播植草防护技术在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 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 喷播植草是利用液态播种原理,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和色素等按一定比例配水混合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后喷射到边坡坡面的防护技术。由于其施工简单、速度快,造价低且草籽成活率高,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喷播植草防护边坡的主要功能 喷播植草作为边坡防护措施,将极大地改善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要功能是对岩土边坡浅表层进行防护,通过对浅表层边坡的加固从而达到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的作用。 3.1 边坡加固作用 (1)深根的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填土,锚固到深处较稳定的土层上,能起到锚杆的作用。乔本科、豆科植物在地下0.75~1.50 m深处有明显的土壤加强作用。 (2)浅根的加筋作用。植物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草根的复合材料,稳定边坡表层土体,起到护坡的作用。 3.2 植被的水文效应 (1)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植物通过吸收和蒸发边坡土体内的水分,降低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有利于边坡土体稳定。 (2)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降雨是坡面冲刷的重要原因,降雨时植草对边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抑制面蚀及沟蚀,减小边坡土体的流失。 3.3 改善和美化环境 植草可使被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并能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净化空气;植草形成的绿化带,与周边环境更协调,与自然更接近,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 (1)三峡库区在蓄水及运行过程中水位变化频繁,水位变幅大; (2)受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沿江地质灾害治理区域大多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3)采用喷播植草防护的边坡坡比为1∶2~1∶ 3.5,坡度能满足喷播植草的要求,无需采用网垫等其他额外加固措施; (4)施工工期短,时间要求严格; (5)要求边坡尽快形成抗冲刷能力; (6)工程位于城镇,对景观、绿化要求高; (7)成坪后不需要专门的养护,形成稳定生物群落并自然生长; (8)边坡面积较大,应尽量降低成本,节约投资。 5 符合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的喷播方案针对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采用了以下的喷播方案。 (1)选用在三峡库区能广泛生长的草种。采用豆科和乔本科草种混播,提高耐贫瘠能力。根据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及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以小冠花为主,以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等为辅的4种草种混播。 草种以小冠花为主是因为小冠花具有以下特点:①生长年限长,其寿命可达50 a以上;②根系发达,持久性强;③覆盖速度快,覆盖度大,每株当年覆盖面积平均0.7~0.9 m2;④绿色期长,枯草期短,在南方为四季常绿草种;⑤耐贫瘠、耐寒、耐高温、高抗病虫害;⑥水土保持效果显著;⑦对不同气候及土壤的适应性强。 由于小冠花耐水性较差,在水位变幅区降低小冠花草种的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辅助草种比例,以提高植草的耐水性。 (2)增加黏合剂、木质纤维素、保水剂、复合肥等喷播材料用量,并覆盖无纺布,使草籽在喷播后立即在土壤表面形成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较多采用土石方回填,边坡为碎石土质边坡,为确保草籽在初期能顺利成活并生长,增加了黏合剂、木质纤维素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边坡上可稳定附着;增加保水剂、复合肥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生长初期的养分及水分的充足供应。 (3)采用多草种混播,提高耐水性、增强抗病、抗虫害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化配方,降低成本。 (5)在边坡满足喷播植草要求后立即施工,边坡清理与喷播植草同时进行,清理一块喷一块,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满足工期的要求。 6 喷播施工 6.1 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及人员组成 (1)喷播机:容器容量为50加仑; (2)草籽:为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小冠花4种混播; (3)添加剂:黏合剂、饱水剂、木质纤维素、复合肥; (4)无纺布; (5)便携式汽油泵及连接汽油泵与喷播机容器的水管; (6)施工人员组成:清理边坡2人,喷播技工4人。 6.2 喷播工序及技术要求 喷播工序为: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养护。其中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3道工序可同时交叉进行,以缩短工期。 各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1)清理并平整边坡。在防护范围内要清除杂物,并对边坡进行平整,使边坡达到喷播的要求。根据喷播机喷播面积对坡面进行划分并做好标记,防止混喷及漏喷。 (2)混合草籽并喷播。将草籽及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依次加入并混合搅拌30 min,然后均匀喷至坡面,为保证喷播均匀,在坡面上先喷2/3的混合液,余下部分重新加满水后复喷一次至附着均匀即可。 (3)铺盖无纺布。覆盖无纺布是对喷播植草的初期养护,在草籽未萌发前可起到防冲刷、保水、保温的作用。无纺布应采用铁丝或竹钉固定,四边用土压好,防止风吹开。 (4)养护。在草籽萌发前期,应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多浇水,保证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在种子发芽后,根据发芽情况适当浇水至其 自然 生长,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至此,养护工作基本完成,只需定期清除杂草即可。 7 工程效果及 经济 、社会效益 (1)由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边坡的喷播植草可迅速完成,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仅为圬工护坡的10%~20%。 (2)喷播植草所用附加材料大多数为易分解材料,对环境无污染;且植草边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能美化城镇景观。这是传统圬工护坡所不及的。 (3)喷播植草在坡面平整后即可进行,且多种工序可混合一次完成,施工简便、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所需施工人员较传统的圬工护坡大大降低。 (4)喷播植草在施工后3~5 d即可陆续发芽,在良好的保湿条件下,两周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植株高可达5~15 cm,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工期,且后期维护工作量小。 综上所述,喷播植草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边坡防护方法,在堤防工程、塌岸防护工程、滑坡治理工程等的浅表层边坡防护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论文: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1针对煤矿地质灾害危害与类型的研究 1.1针对煤矿地质灾害危害的研究 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煤矿区采空区的上方出现地面塌陷或沉陷,极有可能造成地面裂缝、房屋倒塌、公路与桥梁断裂、地面的建筑物出现斑裂,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再生使用,而且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二是由于煤系地层的破坏,大量地下水深入到矿井内部,这些矿井水中含有大量岩粉、煤粉等,经过水解与氧化等反应处理,矿井水具有较高的酸性,这种类型的矿井水渗入到地下水中,不仅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影响矿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1.2针对煤矿地质灾害类型的研究 煤矿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泥石流、瓦斯突出、地面沉陷、地面塌陷、滑坡、突水、矿山水土流失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着煤矿生产活动的进展,而且严重危害着矿山群众的正常生活。 2针对煤炭地质灾害的特征研究 煤炭地质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物探方法应用到煤矿地质灾害的勘查中,主要利用地下介质层的密度、电性、弹性、放射性等一系列物性差异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对于没有开发的煤层,地层一般呈现出完整性与成层性,在小区域中同一个地层的电性差异较小,且顶底板与煤层的岩性差异为稳定波阻抗界面,其弹性波的反射条件较好;二是对于被开发的煤层,其煤层在空间中的连续性被突破,当采空区被空气与坍塌物质填充且地下水含量较少时,采空空间中的电阻率高于围岩区,当采空区被谁与坍塌物质填充时,采空空间中的电阻率低于围岩区;三是煤矿采空区为段系发育时,有助于氡气的聚集,因此在采空区的上方覆盖层里可以轻松检测到氡值异常,氡值的不一致,不仅有效反映了地下地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且有效指示煤矿采空区的塌陷等发生地质灾害的范围、区域、强度、性质。 3针对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瞬变电磁法,即以电磁感应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物探方法之一,主要运用接地线源或者不接地回线向着地下发送一次场,在发送一次场的间歇阶段里科学测量地下介质感应电磁场的电压伴随着时间产生的变化,进而根据感应电磁场的衰减曲线的特点,合理判断地下地质体的性质、电性、产状与规模,进而有效解决采空区、陷落柱、断层等一系列地址问题。 二是高密度电法,即直流电阻率法。其依据是地下介质里的导电性存在差异,通过向地下提供直流电,运用点阵式方法布置电极,采样观察与研究电场空间的分布规律,根据实际测量的视电阻率的断面状况进行处理、计算、分析,进而有效圈闭异常、划分地层、明确冒裂带。 三是三维与二维式的地震方法,即凭借自身的高分辨率、高信息量、精确的空间归位以及信噪比。并有效结合勘查对象的地球物理特质、煤矿极为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以最少的经济投入获得最精确的地质灾害勘察结果。 四是由于煤矿开采使得地下地质体所具有的横向连续性特征遭到破坏,岩层中包含的氡元素的聚集与运移作用出现异变,运用相应的技术设备可在地表测量氡值是否异常。氡射气元素向煤炭采空区运移并在采空区聚集,使得地表与采空区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氡异常区。所以通过科学测量地表中氡元素的含量,有助于明确并圈定煤炭采空区的范围与位置。依据氡气异常情况下的峰值状态,同时可以明确岩溶陷落柱的范围与位置。这是因为地下氡气经过裂隙、构造、地下水的搬运逐渐由深部向着地表迁移,因此科学测量氡气的含量可以间接性地反映地下地质体中裂隙系统的真实状况,同时可以科学观察与分析并研究裂隙系统的连通性、开启度、破碎度,对于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且随着地下温度的逐渐升高,煤矿岩层中的氡元素析出量出现规则性的增加。所以,在新时期通过地面同位素的测氡技术,有助于科学推算地下火源的温度与明确地下火源的位置。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探方法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但由于采矿方法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再加上管理模式与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因此,强化对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有助于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论文:基于气象因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原则、目标及工作流程,并针对基于webgis的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气象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webgis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风险预报,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自动生成等模块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信息后,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警报信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采集和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组件、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及对象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信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地质灾害论文:浅谈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另外提出了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集成的基础和优化原则。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一、概述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为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当前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多是围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的。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技术现状 (一)常规监测方法技术趋于成熟,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水平 目前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以进行毫米级监测,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 (二)监测方法多样化、三维立体化 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校核,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促进了地质灾害评价、预测能力的提高。 三、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激光扫描、光纤应变分析等技术相继不同程度的应用于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中。而光纤应变分析技术之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处于刚刚起步阶段。botdr是目前国际上近几年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项尖端技术。起初应用于航天领域,发达国家相继应用于电力、通讯、工程等领域的应变检测和监控。工程领域主要应用于桥梁、大坝、隧道等大型基础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并取得了很多成功应用的经验;在日本,开始将botdr技术应用于边坡工程的变形监测中;我国工程领域引入botdr技术相对较晚,目前主要应用于桥梁、隧道等构筑工程的变形监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三峡水库区巫山开始将botdr应用于滑坡监测。与常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相比,botdr技术具有多路复用分布式、长距离、实时性、精度高和长期耐久等特点,通过合理的布设,可以方便的对目标体的各个部位进行监测;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技术应用前景,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竞相研发的课题。 四、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发展趋势 (一)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 光学、电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给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研究开发带来勃勃生机;能够监测的信息种类和监测手段将越来越丰富,同时某些监测方法的监测精度、采集信息的直观性和操作简便性有所提高;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远距离监测数据信息传输的速度、准确性、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同时提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为地质灾害的经济型监测打下基础。 监测预测预报信息的公众化和政府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国家政府的地质灾害管理职能的加强,灾害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学习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所信息,了解灾情的发展,及时做出决策。 (二)新技术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的融合: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资料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通过加大测试频次,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低造价的地质灾害监测智能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空间布设模式;由于可以采用网式布设模式,且每个单元均可以采集多种信息,最终可以实现近似连续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采集。 五、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监测方法的适应性:对于各种监测方法所使用的监测仪器设施,均有各自的应用方向和使用技术要求;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灾种、类型其使用技术要求(包括测点布设模式、安装使用技术要求等)不同。 地质灾害发展阶段:对于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同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施各异,监测数据采集周期频度不同。 监测参数与监测部位:实践证明,一方面,不同的监测参数(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应力、地下水动态、地声等)在不同类型的灾害体监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优势;另一方面,同一灾害体不同部位的监测参数随时间变化趋势特点并不相同,即存在反映灾害体关键部位特征的监测点,又存在仅反映局部单元(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甚至是孤立的)特征的监测点。因此,监测参数和监测部位的优化选择,是整个监测设计工作的基础。 自动化程度:决定于设备的集成度、控制模式、数据标准化 程度和信息方式。 经济效益:决定于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监测技术组合、设备选型等因素。 (二)优化原则 监测技术优化原则:针对某一类型地质灾害,确定优势监测参数和监测部位,进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优化组合,使监测工作高效、实用。经济优化原则:首先,不过于追求高、精、尖的监测技术,而应选择发展最为成熟、应用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其次,对于危害程度较大的大型地质灾害体,可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方法,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对于危害程度低,规模小的灾害体,可选择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的宏观监测技术,由群测群防级人员进行操作。 六、结束语 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只有充分把握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正确把握技术开发的方向,只有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的物质组成、动力成因类型、变形破坏特征、外形特征、发育阶段等因素,依据不同监测技术方法的应用特点,做好监测技术的优化工作,才能保证监测效果,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地质灾害监测和技术开发。
运输论文:基于信息系统的运输公司管理论文 一、系统分析 1.现状弊端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非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等情况制约,使得企业受历史影响很大,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这直接导致公司近几年的小额亏损。比如说车辆驾驶与工资核算,车辆分配依然沿用计划时期的方法,由领导指派,由于工资受车型影响很大,导致了大多数驾驶人员对这种分配方法极为不满。此外工资核算方法也令驾驶员产生很大不满,不是驾驶员不愿出车,而是因为运输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不同,导致有的驾驶员出车频繁,效益工资很高,有的却每月基本无事可作,月月亏损,得不到效益工资。所以这种不合理现象缘于不合理的车辆驾驶与工资核算,因此要想调动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从根本做起,改变这种固定的驾车关系,并探讨一条切实可行的工资核算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彻底扭亏为盈。后勤集团和运输公司正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改革工作,我相信不久就可初见成效。 2.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对任何一个组织、单位或企业,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使其为组织发展提供最大支持,就必须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组织可行性分析、人员可行性分析等四个方面。运输公司已配备了电脑,如果建立一个内部管理系统管理其日常事务和工作,只需辅之以必要的软件即可。由于运输公司可以依靠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软件开发。除此之外,此项目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支持,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费用。因此,从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的角度综合考虑,该系统花费少,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运输公司采用典型的直线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简单,责权清晰,适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不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而且公司领导对该项目极为重视和支持,所以该系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组织可行性。运输公司的管理人员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关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再加之,该软件从设计之初就定位为操作简便明了。因此,该系统实施后,不会存在因人机配合不当造成的错误。所以,该系统在人员分析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代码设计 系统代码设计主要是根据系统的信息模型,利用文件与数据库设计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等,确定信息系统的编码原则,定义数据项,设计数据库结构和某些临时文件。对信息实行分类编码要达到标准化。这样可以统一协调各项信息的收集工作,使之既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又满足部门需要,减少对信息进行重复采集、加工、存储的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分类、描述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会和分歧。做到使事物称和术语含义统一化、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概念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信息进行编码后,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编码组合成复合码,用于作为将多对多关系分解成一对多关系的依据,这样利于关系模式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2.数据库结构设计 依据系统中各部分功能的不同,为该系统建立三个数据库。(1)基本信息库:用于存储整个系统人员、车辆等原始信息及其配置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数据:驾驶员登记表、车辆登记表、驾车登记表。驾驶员登记表,车辆登记表,驾车登记表之间的关系。(2)出车库:用于存储出车记录。主要包括出车登记表,其中存储了每次出车的信息。(3)工资核算库:用于存储按月核算的人员的各项工资汇总信息。主要包括驾驶员效益工资核算表、驾驶员工资核算表、管理员总工资核算表、财务处回执表等。 3.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系统软件结构的优化准则:(1)建立高内聚性低耦合度的模块集合。(2)避免模块具有高的扇出、扇入系数。(3)系统具有适当的深度和宽度。(4)模块内条件判断的作用范围保持在模块的控制范围内。(5)尽量使模块具有单入口和单出口。(6)控制需要优化处理或修改的模块的个数。软件结构设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的依据,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在系统分析阶段建立功能模型时使用的IDEFO图,是严格按照自顶向下的功能分解方法描述系统逻辑功能的。并且对系统每一功能的输入、输出、结束、机制都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同时,各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十分清晰的。因此,可以由IDEFO图直接导出系统的初始软件结构。 4.输入输出及界面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是形界面,其界面友好。而且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为管理人员提供最大方便。举例来说,在整个系统中大量采用了系统默认生成和组合框技术,以提高输入数据的速度和规范化。例如:整个系统中,输入时间,由系统默认当前年份、月份和日期。输入均采用组合框,可以任意选择输入条件。在常用的出车登记单中,当输入车号时自动查找驾驶员姓名由系统自动填写。当需要改动时,可通过驾驶员姓名组合框进行选择输入;用车部门也是组合框选择输入。这些都极大的方便了管理人员进行数据输入和系统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过程是指模块的处理流程或算法流程。为保证在系统实施阶段能编写出结构良好、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的程序,在模块内部设计时,必须采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结构合理、清晰流畅的算法流程。 6.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开发成功的重要一环。设计上完美无缺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开发人员与用户只间交流存在的问题,由于程序员的疏忽或时间太紧造成的各种错误等,这些错误必须在用户对系统验收测试以前纠正过来人。在系统交付使用以前,还要对系统的响应速度,事务处理吞吐量,载荷情况,失效的恢复以及系统的实用性等等进行测试。测试的真正目的是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证明系统是有效和正确的。 7.系统试运行 系统试运行也可以说是系统测试的一个环节,但它又因为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独立出来。上面的系统测试主要是检查系统的错误,侧重于系统自身,而系统试运行主要是检查系统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侧重人机结合。此系统正在试运行中,我将积极配合运输公司管理人员,继续改进,完善系统。本文从运输公司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描述了分析、设计和实施,及其量身定制FRPTC-MIS的全过程。本次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性,同时也有较高的难度。系统的建成不仅大幅度地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还提高工作效率和核算的准确性,解决了运输公司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 作者:穆怀全 单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运输论文:交通运输低碳经济论文 一、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一)加强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重视 各项数据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航空等单位平均能耗数据显示铁路平均能耗最少。近年来铁路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线下降,与15年前相比已下降22%,而公路则仅下降了8%,航空单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铁路的交通运输量占全国交通运输的50%,能源消耗却仅为交通行业的10%。不管在二氧化碳产生量、对环境的污染强度还是在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环境成本方面,铁路运输都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低很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铁路的发展不仅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落后于其他运输方式。基于低碳经济视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应与其他国家看齐,以铁路交通为主体。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铁路交通的重视,控制能耗和排放,在现有大通道和大枢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高速铁路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对内河水运和管道运输重点发展,以促进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主框架,公路和航空为辅助运输的低碳交通运输模式的尽快形成,环节交通运输施加于环境的影响。 (二)合理规划交通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交通运输业30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产业内部结构矛盾却日渐凸显。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目前仍然较大,这一现象与不合理的综合运输系统内部结构是分不开的。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的时间内我国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迅速发展,而这些运输方式正是交通运输产业中能耗最大的几大运输方式之一,能耗相对较小的的铁路和管道运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发展。我国交通产业目前的内部综合结构与低碳经济无疑是相悖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就必须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针对越来越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分别独立规划和建设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大力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通过综合竞争和组合促进能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能效。 (三)增加清洁能源应用,改变城市出行方式 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等在降低能耗及碳排放方面,比传统燃油型汽车有明显优势。在全混合动力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可减少56%;在压缩天然气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则可减少55%。众多数据都已证明,清洁能源的应用可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所以,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应向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向重点倾斜,增加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比重,促进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其次,我国现有交通运输方式还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能力,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智能化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运输效率最大化及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此外,在城市出行交通方面,应加大电能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对轻轨和地铁路线交通网络合理规划,促进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城市新型、立体、低碳化交通网络的实现。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要实现低碳模式,除技术和规划外,一定的政策限制和引导也十分必要。 (一)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可以在依托知名交通品牌的基础上,对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公共研发平台加以构建,估计公众积极消费新能源产品,对优先采用新能源交通运输产品的个人或单位,政府应给予一定鼓励,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或奖励政策等,以真正推动新能源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早日实现低碳化,降低无效碳排放。 (二)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加大铁路投资 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在立足“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加强国家财政对铁路的支持,加大对铁路的投资。也可以通过向国内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和铁路经营权等方式,拓宽铁路交通运输建设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入铁路建设之中,以改善铁路交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低碳模式的早日建成。 (三)集中管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在对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我国应对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集中管理水、陆、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实现各个交通领域的市场信息和运输资源信息等的统一和准确对接,以使各种运输资源的整合更加协调、合理,与客货流实现实时的完美匹配,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低碳、高效发展。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种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必须立足生态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武明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运输管理处 运输论文:市场经济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一、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改革的重点就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住这个核心进行改革,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公路运输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公路运输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对公路运输行业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也同样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促进运输发展,相反运输的发展同样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有各成系统。所以说,强化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输和经济的内在联系 想要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公路作为基础。公路不仅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在“地球村”的实现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公路的身影。运输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在西部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公路运输为基础,“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公路运输是整个交通运输的基础,我国虽然存在着多种运输模式,如:海运、空运、铁路运输等,但是在整个运输系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仍然是公路运输,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运行后,公路运输的霸主地位就已经确定。所以说,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公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对公路周边的城市及区域的经济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东部发达,西北欠佳的情况,如何实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公路的建设。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文化和人才的交流,还能使公路沿路形成特有的经济区,以点带面,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交流。 3.公路的建设发展,使地区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原来不被关注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成为引进外资的重点项目,能够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持。公路运输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公路建设作为基础项目建设,是人们基本生活服务项目,能够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转移和供给。同时,公路运输能够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区域性交流,加强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我国交通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办法 在公路交通运输中运用经济管理是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路交通的改革要结合其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是公路部门自己改革,是需要上级管理部门、合作部门等相关机构部门共同参与,以期达到科学发展有效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改革,使其符合市场化经济的要求: (一)对运输管理进行完善 对运输管理进行重新的构建完善,是实现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应该以科学的理念,严谨的制度,合理的方案为基础,重新构建完善运输管理模式。 (二)强化对成本的管控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强化对成本的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成本及所有投入进行科学的预算,有效减少投入的成本,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发现总结以前预算的不足和优点,结合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预算项目必须全面完整,为实现科学合理准确的成本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在预算过程中应实现由专业人员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二)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肯定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在公路运输部门的改革中,计算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今是个信息的时代,很多电子设备已经被运用到了公路的管理中,例如GPS等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公路管理的传统模式,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而且使管理质量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工作迈开了发展的步伐,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期等等的费用,在这些方面任何工作出现拖延或纰漏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另外,公路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非营利性的项目,决定了其的管理模式与别的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公路的建设投资一般都是国家进行统一支付,而后期的保养和人工等费用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就造成了很多公路在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养护资金。所以要求政府应该在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把经营权给相关的特定企业,让其通过自己的合法方式进行资金筹措,担负起后期养护的职责,由政府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具市场化的特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管路运输行业的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满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为前提,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利用市场经济管理这一手段,实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董奇 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高速公路管理处 运输论文:企业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论文 1系统主要功能 很多企业拥有自有车队,系统能够在这方面提供自有车队和车辆的管理功能,通过系统运算匹配运输需求和运输资源(包括车辆和司机),自动配载车辆与货物。TMS还能够提供线路优化功能,当一条线路有很多送货点时,可以根据顺路、道路情况进行自动优化运算。而对于没有自有运输资源的企业,通常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运输业务,这时就需要系统帮助优选承运商。货运方式一般有铁路、公路、航空几种货运方式,把不同的承运商的货运方式、运输时效、价格费率、附加服务等基础信息输入到系统,在TMS系统中建立优选承运商的规则,就可以通过系统运算提供给用户建议选择的承运商。例如,有的公司在选择承运商时,考虑运时和服务满足的前提下成本最低的原则。而对于一个功能足够灵活的TMS系统应提供优选承运商规则的自定义功能,以满足用户对系统需求的多样性的要求。TMS支持不同货运方式的多级联运,计划运输线路时可以使用陆-陆、陆-空、陆-海多种联运方式。 运输计划完成后生成运输单,这时可以下达运输单给有关的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承运商或者承运车队根据运输委托任务到企业的仓库提取运输货物,安排运输任务,系统进入运输执行的流程。在实际的物流运输情景中,应用条码化管理是现代化物流运输的重要手段。在运输的各个节点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对货物作扫描,记录货物的运输状态。运输节点一般包括出库节点、中转节点、最终到货节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运作情况设置需要监控的运输节点,对于无法实现条码扫描的节点可通过其他方式作节点跟踪,如与承运商的信息系统进行EDI对接或者要求承运商人工登录到系统反馈运输节点状态。 对于自有车队的运输过程的在途跟踪可以与GPS地图系统对接使用,根据GPS终端设备返回的经度纬度坐标信息接入到地图系统(如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就可以显示运输的实际线路与当前位置。如果承运商也有TMS系统,可以通过EDI数据接口向本企业的TMS系统传送运输节点到货信息,但这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两个系统的运输节点设置相同而且能够对应上。如果两个系统的运输节点无法对应,这大概就需要人工干预,由人工登录到本企业的TMS系统中维护节点到货信息。为了能够让节点到货信息能够及时维护,可以在TMS系统中启用警讯管理功能,设定承运商应维护节点信息的时间,当承运商到这个时间还没有维护节点到货信息,系统就会调度邮件系统、短信网关或者短信终端机给相关的用户发提醒邮件和短信。货物到达最终收货地点后,用户在货物签收单上签收,承运方应带回POD签收单或者通过终端设备拍照上传POD签收单给委托运输方的企业。委托企业如果收到纸制的POD签收单,可以安排人员利用速拍仪等设备把POD信息输入到TMS系统作为电子存档。 POD回单在很多委托方企业中作为运输完成的费用结算条件,如果有些承运商因为其他原因无法提供POD回单,这就需要委托方和承运方双方谈好处理条件。运输途中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则要填写质量事故单据,对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处理。TMS系统应对每一个需求订单的运输在途节点情况通过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呈现给业务管理部门和委托方的用户,这种呈现方式与目前一些电商企业的在途节点状态显示相似(如淘宝网、京东网)。 运输结算管理在TMS系统中是企业与客户和承运商结算费用的模块。如果是委托运输的企业,企业首先就要先与承运商进行费用结算。结算的基础数据就是企业与承运方签订的运输合同。如果是企业长期的承运商,一般会签订一个较长时间区间的运输合同。承运商有几种计费方式。如航空、铁路按照重量计费,盛辉物流按照体积或者重量计费,EMS按照首重续重计费并考虑重量和体积重量(体积除以一个变量参数)的比较后计费。计费因素中还考虑到件数、包装、保险费、大单计费、特殊服务费等。TMS系统考虑以上各种计费情况建立各家承运商的合同与计费模型。结算时系统自动运算出各个承运商的运输费用,企业用户对运算出来的费用核对调整后生成对承运商的应付账单。承运商可以登录到系统进行对账,对应付账款的差异作标注,企业用户再与承运商沟通确认最后的应付账单结果。企业的物流部门往往还需要把这些运输费用分摊到委托运输的单位,形成应收账款账单。应收账单和应付账单可以通过电子数据接口传给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处理。最后,TMS系统还提供灵活的报表功能,通过系统输出各种KPI考核的报表。企业用户也可以通过报表配置工具定义自己需要的报表。 2技术架构 系统通常采用B/S架构的三层结构。包括Web界面呈现层、业务逻辑应用层、数据库持久层。Web界面层有的应用AJAX技术,增强用户界面友好体验。业务逻辑应用层可运用Hibernate/Spring技术或者Framework及WCF技术。数据库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如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Java平台技术架构示意图如图1。 3系统特点 系统集中部署,所有功能通过标准浏览器访问,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地方访问系统;作为一个物流运输的协同操作软件平台,供应商、客户、承运商、商都可以登录到系统使用业务功能。例如,供应商通过系统传递订单,承运商承接和管理发运单,客户可查看其订单的交付状态;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即能应用于小规模的应用范围,也能随着业务数量的增长,保持足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通过通用的接口协议和其它信息系统交换数据;系统对集团化的多组织结构的业务的支持,除了业务数据处理上能够划分集团公司中不同分支机构、不同承运商、不同客户的数据,还能让不同类型的用户在权限范围内只能访问自己的业务数据;企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与当前的先进的通讯技术相结合,例如,自动化发送短信、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与GPS/GIS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在百度地图上跟踪运输在途的实时位置信息,手机拍照实现物流运输的电子签收等。 4总结 总之,企业应用TMS系统能够给物流管理带来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运输物流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其次,在物流成本降低和运输质量的提高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运用TMS系统也需要企业具备一些基本的基础条件,如物品基础信息数据定义要求规范完整,运输的流程要求规范化等。在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下,企业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景是非常的广阔的。 作者:王昌照 单位: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运输论文: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一、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风险评估缺失与经验决策导致的投资风险 从近十年铁路投资失败的案例看,在对外投资和内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运输企业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缺乏科学的分析,没有对投资方案的实施时机、潜在风险、预期收益等指标进行评估,在决策时凭借主观经验,造成投资损失,多元化战略下涉及的行业和项目多、规模大,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 (二)发展战略缺失与规模扩张导致的资金回收风险 非运输企业普遍存在功利化、短期化行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在以营业收入作为工效工资计提基数的绩效考核体制下,企业必须进行规模扩张,但苦于无经济实体,唯有开展商贸和建筑等业务。例如,××铁路局2013年非运输业230亿元的收入构成中,商贸业占48%,利润率0.3%;建筑业占10%,利润率1.2%。占用大量资金开展毛利极低的商贸和建筑业,收入结构严重失调,导致资金链断裂,坏账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增加。 (三)负债与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债务风险 非运输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五年前的60%普遍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而产权比率由40%降至20%以下。××铁路局非运输业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84%,产权比率为16%,负债率上升,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个别非运输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债务风险急剧加大。 (四)乱设账户与资金松散管理导致的资金管理风险 近年来,非运输企业虽然开展了大规模撤销、合并法人企业和撤销乱设银行账户工作,但资金分散现象仍较严重,各企业开户行涉及多家不同的银行,平均每个法人企业开设账户均在3个以上,资金严重分散,沉淀、使用效益差,安全隐患大。多头开设账户与资金分散管理导致企业一方面资金闲置,另一方面靠贷款解决资金需求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 (五)企业整体创效不强导致抗风险能力弱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非运输企业经历了创立、与站段脱钩和多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小企业发展到大集团,但国有铁路非运输业仍未摆脱“多杂粗”(企业多、业务杂、粗放经营)的困局,企业整体创效力不强,年收入超10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比例小;合资铁路由于未统筹发展非运输业,普遍存在“小散弱”(规模小、分散经营、创效弱)的局面,盈利能力差,抗财务风险能力弱。 二、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的整体策略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非运输企业只重视生产安全风险防范,忽视财务风险防控。从近十年铁路投资、担保失败案例看,风险意识淡薄是主因,如长达20年仍未结案的“铁城虚假担保案”,从形式看是企业被外商蒙骗,实际上风险管理缺失才是真正原因。二是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在已实施风险管理的部分企业中,也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管理状态,没有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非运输企业从运输站段脱钩后,虽按《公司法》注册为公司并相应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其法人治理结构、议事决策规则等形同虚设。二是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铁路局内部产权层级除一、二、三级法人企业外,还普遍存在四、五级法人企业,如××铁路局有200多家非运输企业,层级交叉,行业种类多,风险管控难度大。三是产权关系模糊,风险管理职责不清。虽然经过多轮重组整合,但非运输企业产权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总部对所属企业按投资渠道建立的产权管理不紧密,特别是原站段托管的非运输企业与站段长期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总部对其产权纽带连接更加脆弱,造成总部、站段占用所属企业资金、掏空企业资产的问题时有发生。风险管理职责普遍散落于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缺乏对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层表述。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风险决策评估缺失 一是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非运输企业大多是从运输站段脱钩分离而来,主业不突出,企业负责人由铁路局委任且相当部分是因运输站段安全管理犯错而转任,缺乏经营和财务管理经验,对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考虑,存在急于做大规模、盲目多元化的问题。二是风险决策评估缺失。企业在迅速扩张时缺少对风险的考量,导致规模扩张后资金链断裂。三是凭经验决策。过渡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考虑财务风险,导致投融资决策失误。 (四)财务管理粗放,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刚性不足 因法人结构治理、产权纽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仍然较粗放。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处在起步阶段,停留在年初下达收入、利润目标的层次上,只强调规模扩张,无资金预算,风险管理内容欠缺。二是资金未实施集中管理,资金分散,管理成本高。三是违规借贷、担保现象时有发生,资金安全隐患多。四是创新力和成本控制力不强,无成本竞争优势。五是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刚性不足。目前,财务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少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五)内控制度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一是未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非运输企业普遍未建立起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如××铁路局所属200多家非运输企业中没有一家设立内控专职机构,绝大部分企业未按国家五部委《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起完整的内控制度。二是即使部分企业已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甚至将制度当作摆设,风险管理措施如同一纸空文。三是没有建立起财务风险信息的预警制度,影响决策的效率效果。四是人员素质低、胆子大,存在“没有不敢造的表、没有不敢花的钱”的乱象,甚至弄虚作假,内控运作失控。五是缺乏会计监督和控制,如不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控制等,缺少从上到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组织架构,实施专业化重组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按资源集中调配、缩短管控链条原则,建立以总分公司为主、母子公司为辅的组织架构,将非运输企业整合为集团公司、专业化公司、分公司三级管理模式,不再设四级公司,减少法人数量和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实施专业化重组。按照经营专业化、组织结构偏平化的原则,将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公司按从事行业组建为商贸、制造、房地产等10多家专业子公司,发挥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优势,避免同业竞争,减少财务风险。三是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行使股东会职权,防止经理职权扩大化,发挥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四是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按照分级的原则设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办公室和风险管理专岗构成的风险管理机构,发挥其风险防控作用。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谨慎进行投融资决策 一是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战略失误是最大的风险,非运输企业必须理顺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系,在制订战略目标时,既要考虑收益,更要评估风险。规模扩张应坚持相关多元化,选择与运输业密切相关的业务为发展模块,减少风险。二是正确优化投资决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尽量选择中短期投资以便尽快回收资本,重大投资决策需聘请专家论证。三是合理制定筹资决策。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坚持适度的负债率,利用金融市场融资,改变单一融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基于风险意识的内控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度基本规范建立健全包括发展战略、投资和筹资等18项企业内控制度,将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到内控系统中,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理顺财务关系,健全财务运作机制,分散财务风险,阻隔全局性风险向高级管理层积累。三是加强审计和纪检部门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紧盯“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事项的决策。四是加强诚信建设,塑造财务品牌,建立信用褒扬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五是建立内控责任追究制度。 (四)实施全面预算治理,构造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实行预算法人负责制。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第一管理者负责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员的“三全”预算管理。将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等全部纳入预算体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机制,杜绝资金“体外循环”,防止资金风险。三是完善量化指标体系。侧重对投资回报率、现金流量等指标的考核,把指标导向有利于提高企业增长质量、降低财务风险上来。四是健全预算分析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链条。 (五)实施“三集中”管理,构筑资金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资金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筹措、统一调度的集中式管理,解决所属企业资金贫富不均、存贷交叉、账户林立的矛盾,提高总部对资金的控制力,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债务集中管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债务成本,控制成员企业多头借款带来的债务风险。三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缩短财务报告生成时间、减少会计信息加工环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六)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凝聚力促使全体成员齐心合力抵御财务风险。二是建立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机制。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图,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快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共享。三是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四、总结 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灵魂是战略,核心是财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管控,避免其转化为财务危机,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因此,非运输企业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刘雄 单位: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运输论文:交通运输行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中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输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进行统一集中到交通运输部,便于宏观调控以及财务的监控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一般财务信息管理会集中财务信息建设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分为财务活动与业务信息的子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的子系统以及行业的财务决策信息管理子系统。收集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与加工,传输到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信息安全的保护。 2.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重要行业部门,在发展与建设中国家政府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与规范。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规范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与保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运输行业的采购进行管理;对于运输行业的资产进行规范与统一化管理,对资产的构建与使用进行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规范;完善行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运输行业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安排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财务监控与管理,便于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的态势分析与监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部门预算的编制进行质量的监控以及执行状况的考核。 二、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具体的财会管理工作是由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来具体执行相关的事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财会人员具体实施到工作项目中。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的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例如,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针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制动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的培养计划,为财务管理部门培养一种稳定的财会队伍以及财会人才奠定基础,也促使交通运输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代交通行业的发展要求。财会专家总结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定期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行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相关资料输入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管理部门的财会人员的工作开展以及专业水平等进行跟踪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详细了解财会人员的成长情况以及工作能力,这样子在人员培训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财会人员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培训,进而提高相关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财会人员的信息建设以及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应用到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例如,我国某省的交通运输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紧密结合该省的交通运输运营实际情况以及该省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该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财务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建设水平,将该省的交通运输在财务管理上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该省的财务预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流动等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收集,并存储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在财务实践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处理措施等要及时收集并集中处理,及时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处理,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性,促进财务工作有效开展与进行。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需要将交通运输行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上信息的集中化,逐步形成财务结算、财务的核算、财务运转的监控、财务信息的分析与管理等一体化,建立财务信息的分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信息上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行业的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安全性。另外,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对行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及时记录与分析,为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决策水平。 3.优化内部监控与管理,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与管理中进行财务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财会部门的内部监控与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在交通运输财务管理部门中会建立专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财会部门的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报表的制定。在报表中主要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与运营中的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公示与报告,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会仔细收集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收支情况、资金的流动情况、核算、固定资产的信息等,尽心内部信息的收集与集中,完善财会信息,促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内部财会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部门的成本支出,节省运营资金。如可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采购项目进行集中化管理,将采购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及时监控信息,对采购项目进行专业的财会评估后再进行相关采购项目可以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尤其在是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与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促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管理上获得发展与进步。 作者:徐林达 单位:郑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运输论文:交通运输一体化铁路运输论文 一、交通运输一体化内涵 交通一体化,实际上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主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念,对当下各个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办法进行统一的规划,实现集中的管理。交通一体化改变了单一传统的运输方式,建立了具有综合性质的交通运输方式,实现了对资源的更大程度利用和对各种运输方式的科学衔接,全面发挥了交通运输的组合优势,更好的实现了交通运输的整体化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对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交通一体化是一个新的交通发展系统,体现了综合运输理念。就一个完善的系统而言,交通一体化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多的,既要实现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还要实现整体性的交通运输规划以及统一性的交通运输管理,更要实现交通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全面的交通控制,并需要整合各项交通需求和交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服务。 二、铁路运输之于交通一体化定位 在一体化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就是铁路运输。而且,铁路运输还在一体化交通运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主要是铁路运输独特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公路运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航空运输也逐渐显现出发展优势,这就使得铁路运输的核心地位有所动摇。虽然是这样,铁路运输仍然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占据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在今后的铁路运输发展中,伴随着交通一体化的强烈发展势头,铁路运输的服务功能也有了更为具体的定位:一是继续发挥中长距离运输的独特优势,承担起煤炭、金属等类似的大宗货物运输以及如谷物等一些其他的散装货物运输;二是紧随当前的快递发展潮流,承担快运行包运输,同时还承担中长距离的集装箱运输;三是承担客流运输;四是承担通勤运输,主要是围绕都市区与外围组团之间展开的。 三、交通运输一体化背景下强化铁路运输发展 (一)加强铁路运输枢纽建设 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此中转,旅客和货物在此换乘,对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就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而言,一般都只重视自身运转作业中心的建设,没有过多关注综合运输枢纽,在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中显得力度不足,造成综合交通枢纽没有科学的设施布局,不能很好的衔接城市交通,客流及货物运转极为不便。因此,在今后的铁路运输发展中,有必要过多关注综合运输枢纽,做到合理布局:一是就铁路网而言,实现合理的枢纽布局;二是就交通衔接而言,做好科学布局,实现铁路枢纽和各个城市交通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更要在交通布局上做好全面性的规划,在整体上加强铁路运输枢纽建设。 (二)强化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 要想全面实施交通运输一体化,强化信息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就我国现阶段的铁路网络来看,已经能够实现铁路信息的共享,但也只是局限于铁路内部,当前的铁路运输网络并没有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组成有效的网络连接。因此,在一体化交通的发展背景下,铁路运输有必要及时纠正这一不足,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将铁路信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组成一体化的网络,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的联网化共享。即便就现在的水平不能达到这一目标,也应该为将来的联网工作实施预备一定的接口。与此同时,为了提升铁路运输的信息管理能力,还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在财务及统计等方面实现自动化操作。同时,各个铁路部门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及时进行财务清算。并且,还有必要向广大旅客和货主及时的公布运输服务信息,以便其查询。而且,为了更好的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有必要对旅客和货主的意见做好反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三)深化高速客运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交通增长数据来看,仅在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间就实现了7.6%的客运量增长以及8.77%的旅客周转量增长,远远超出了年均速度下的货运增长。从这个数据就可以表明,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旅客运输的需求就在不断上升,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延续。由此,对于交通运输的质量和速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此发展背景下,深化高速客运体系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且,从国内外的交通运输发展来看,旅客运输实现高速化,不仅仅能够提高客运能力,还有利于增加客流量,更是满足旅客要求、缩短旅客在途时间的重要手段。就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而言,客运高速化显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而且,自从推出了铁路提速服务,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所以,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更要继续规划并建设高速客运体系,以便更好的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建设和实施,能够更加充分的对现有运输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推动交通服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更能够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新标准。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铁路运输发展必须紧紧跟随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强铁路运输枢纽的各方面建设,做好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的独特优势,提高服务效率。 作者:徐荣阳 步志松 单位: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 运输论文:企业内部控制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不良 内部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内部控制整体的好坏的基础,是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行的保证。内部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时间下的所有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内部环境的好坏主要反映在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同时还反映在管理者的经营作风和管理理念上。如今,我国铁路的运输企业的内部,大多数的管理者的思想都相对陈旧,缺少全面企业管理的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在经营上,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将利润作为了主要目的,从而忽略了运输也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形象。同时,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外部环境具有垄断性和不正当竞争性,不利于完善我国的铁路运输业的内部控制。外部环境和管理层间的缺陷使我国的铁路运输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实施的具有一定的隐患。 (二)企业缺乏一定的风险评估意识和防范意识 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在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的方针的过程中,识别内部和外部的风险,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我国的铁路运输业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铁路运输业的风险都是由铁道部门承担,铁路运输的企业缺乏一定的风险评估意识和方法意识,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同时在铁路运输业在进行风险应对上也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的机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没有专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因此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工作都是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散进行的,不利于管理。同时这样的管理方式就是缺少一定的风险识别和应对措施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面对风险控制的能力降低,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 (三)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中的具体方法,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常见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包括授权审批的控制、调节和复核、会计系统控制、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的控制、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具体的内部控制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够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果。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经验,采用的内部控制的方式基本都是按照过完的经验,这样在进行内部控制中,我们就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运输企业的控制活动,从而导致我国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进行。同时,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中的内部控制活动的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采用制度解决问题,缺少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沟通不顺畅 企业的内部控制想要有效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支持,有效地信息和沟通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内部控制是连续的动态的管理,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也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的下属部门过多,从而导致管理的层级较多,降低了行政的效率。这样路局、站段、站段所述的车间和职工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降低传递的速度,甚至会出现信息失真、失控、遗漏等现象,从而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的效率,信息反馈不及,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效率。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在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对系统构建的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进行具体的考核,影响到内部控制的实施。 (五)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不健全 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能够更好的促进内部控制的进行,在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时,企业应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多数都只是单独的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忽略了企业的监督系统和评价体系,导致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到整个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健全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一)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加强内部环境的控制 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控制:1.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明确好企业的各个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的人员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2.加强对各个企业的内部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有关宣传。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加强对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3.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及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内部控制的原则。比保证领导能够以身作则,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只有企业的文化体系逐渐成熟,管理层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诚信才能保证能不控制的制度能够有效执行。 (二)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 风险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以及风险的评估。提高风险的管理意识,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分析、设计以及实施等过程,降低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风险控制的部门,通过相关人才的引入来进行风险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力度。通过对企业运输企业的部门的各种控制和整体风险的评估,确定各个层面内的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的制度,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同时企业部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意识和经营风险的意识。对今年铁路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巨额负债的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建立好风险预警的机制,根据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发展势态、紧急程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制定一定的应对方案。当风险发生的时候,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的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到影响。 (三)设定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评定指标,进行自我评估 较大的内部控制的缺陷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根据企业的内控制制定的缺陷评价指标,定期的对企业内部的缺陷进行自我评估。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业务循环和内部控制的要素、相关业务的引导,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标准,构建好企业内部的自我诊断的机制,分别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如果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就应该及时的对缺陷进行补救和应对。 (四)完善内部控制的控制制度,提高人员的执行能力 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制度也许会存在重叠的制度。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流程就会比较长。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通过企业的自身的业务特点,对现有的企业的内部制度进行设计和树立,简化业务流程,从而建立好相应的责权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在进行制度的执行的过程中,有关的监督机制应对其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的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的考核和评估。在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时候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和对相应职责的意识。随着铁路运输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应结合有关的政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及时的修订及补充,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五)注重信息交流的安全 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有关信息的沟通对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明确信息收集的程序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及传递的过程。按照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目标和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建立。信息系统也是内部控制中控制的对象,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访问和变更、网络安全的控制、文件的储存和保管进行控制,重要资料采用备份制度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结束语 健全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的主要方式,对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性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良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作者:武树艳 单位:河北建投铁路有限公司 运输论文:绿色物流铁路运输论文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与特点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 依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二)绿色物流特点分析 绿色物流是依据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广阔性,使得绿色物流必须遵循多种理论基础,比如,生态与经济学理论、生态与伦理学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要求:在发展物流行业与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受力与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前提,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物流运输实施规划,进行商品的储藏、包装、运输、配送等工作。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增加了许多,除了专业性质的物流企业(如大家所熟知的申通、圆通等)外,产品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等也被规划在内,另外,等级不同的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也包括在内。绿色物流要求整个物流系统都必须遵循“绿色”的原则。首先,商品在生产上必须是绿色化的,生产企业必须控制商品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是“可接受”的,对资源的利用是充分地。当产品进入流通流域后,其运输造成的污染是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最严重的,同样资源的消耗也是最多的。此时,必须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控制,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采用合理的运输工具,采用清洁的车辆燃料,减少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以达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小和对资源的利用最少的目的。在商品进行运输前所进行的产品包装也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到绿色包装,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对包装的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避免包装材料进入环境,久久不能降解,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物流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考虑到了环境的承受力、资源的利用率及社会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利益,并且实现这些利益的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优势分析 现代社会物流的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运输设备及运输线路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及联合运输等。相比较而言,铁路运输最符合绿色运输理念,公路运输中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大因素;水路运输相对速度较慢,相对缺乏安全性;航空运输成本较高,主要用于一些高价、急需物资的运输,不适合推广。铁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铁路运输也更符合绿色运输的理念,在将来的运输系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优点分析。节省能量是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陆上运输方式,是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车,铁轨提供给火车的是一种极光滑又坚硬的媒介,可以使火车以最小的摩擦力在上面行驶,相比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极大地节约了火车所消耗的能量。相关研究发现,如果配置得当,同一重量的货物用铁路运输要比路面运输节省5~7成的能量,这就意味着铁路运输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铁路运输对环境污染小。无论是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对于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交通运输工具所带来的尾气污染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个污染气体包括CO2、SO2、CO等有害气体是造成现代社会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源。另外,交通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噪音也是社会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交通运输工具尾气形成固体颗粒物还会造成飞尘污染等。相比公路运输而言,铁路运输产生的废气污染比公路小得多。相关研究表明,每完成单位运输量公路排放的CO、CO2、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分别是铁路的155倍、4倍、2.5倍、36.7倍。另外,铁路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装载量大,运输能力强,匀速速度快,相比其他运输方式在成本上占据了优势。铁路运输承运的各种商品几乎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铁路运输相比其他运输方式是最符合绿色物流发展理念的一种物流运输方式,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最主要的缺点便是铁路运输不能向消费者提供上门服务,货物滞留时间相对较长,不适合紧急物资运输。针对以上情况,应考虑铁路与公路相结合的联合运输方式,即可以克服铁路运输的缺点,也可以相对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是绿色物流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者:龚飞 单位:成都铁路局调度所 全面预算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总思路 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所以其管理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延伸至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全面性。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之前,需要对盈亏目标进行构建。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市场对接、运输营销目标与各项收入的机制,注重发挥收支的双重功效,尤其是注重企业开拓市场和各项收入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总思路即:将管理贯穿于运输全过程,乃至各个营销环节,对运输成本进行预算。 二、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铁路运输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依据企业实际而编制运输、营销的预算,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成立预算委员会,选取专门的人员担任职务,加强对企业运输营销的收支管理。第二,编制收入预算,根据铁路运输的实际而做好收入预算管理。第三,做好设备检修方面预算,铁路运输过程中,难免有设备出现故障,因而需要企业做好设备检修预算。第四,做好企业员工的薪资预算。第五,以月为时间单位,做好各阶段预算编制;第六,做好财务预算。 三、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全面预算管理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铁路运输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莫测,如果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则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失效,为企业带来较多的问题。所以,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要适应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对预算管理有重要影响,包括企业的生产水平、技能能力等。只有在适应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而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促使企业预算管理更为有效。 (二)全面预算管理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特点 一种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相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与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业务的经营预算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对象、营销范围、营销数量都较为稳定,因而铁路运输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而编制,以充分体现企业特点,为企业而服务。 (三)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做好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流动状况较多,具有动态性,因而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做好财务预算。首先,编制财务预算时,必须依据企业经营情况而定,进而制定长期计划,促进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避免财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其次,进行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财务预算的编制要与各个预算相衔接,使其构成协调的整体,进而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促进作用。 (四)全面预算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监督 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因而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要加大监管力度。首先,企业成立内审小组,以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其次,大型的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直接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采用动态监控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增强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有效落实。最后,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使之在监管预算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五)全面预算管理要有完善的考评体系 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能够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使员工明确权责,做好本职工作;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人员进行有效考核,既检查相关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情况,又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再次,考评必须具有客观性,在考评体系实施过程中,客观对企业人员进行评价,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最后,考评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采用多样化策略而开展考评工作,将企业各种预算工作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考评,提高企业各部门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铁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还不够成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为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更好发展发挥着积极影响。 作者:许雯霞 单位: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 运输论文:内部控制制度铁路运输论文 一、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出与实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以及铁路局直管站段,使基层的管理模式逐渐增大。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只有不断地调整、发展,制定出一套属于自身的内部控制模式,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们将探讨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健全的内部控制是铁路运输企业在新形势下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架构,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管理权限,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撤销铁路分局,路局直管站段;落实路局市场主体地位,实行多元化经营,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使企业的运行纳入良性循环,成为一个完整、坚固又充满生命力的整体,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铁路运输企业中,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经营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做支撑,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科学的经营方针,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规范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三)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包括企业的资金、企业所购置的设备以及材料等相关的物资,这些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互相监督的体系,从而确保没有人以权谋私,牺牲企业的利益满足自身的利益。(四)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规范的作用在当前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若想长远的发展,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个企业的发展,仅依靠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约束是不现实的,只有道德约束和制度共存的情况下,才能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约束,更是对企业的领导进行约束,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前进的带领者,若是企业领导随心所欲,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领导进行约束,让企业领导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领导的责任心,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就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不顺利,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企业中,领导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企业的员工在对待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态度不端正,工作不严谨,这样就导致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不明显。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对此就不重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内部控制需要企业的领导以及员工一起执行,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这样就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的发展与风险是并存的,企业想要长远的发展,就应该针对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规避风险的策略,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铁路运输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不全面,仅局限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忽视了其他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目前,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资风险,企业内部针对投资风险并没有制定出恰当的解决措施,这就使得铁路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 (三)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开展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需要进行预算,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企业中开展的经营活动进行预算,可以了解企业中所拥有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使用,可以推动铁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铁路运输企业都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虽然在企业中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但是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使得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发挥作用,预算的标准也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没有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成本的现象。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不断的增多,各项管理工作也逐渐变得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更是使企业的经营缺乏科学性,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企业领导以及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势在必行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相关知识讲座的方式,让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深入的了解内部控制工作,清楚地知道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这样内部控制工作才可以顺利地开展下去,发挥它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推动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风险,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以顺利的度过风险,不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则会遇到阻碍,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组建专业的风险评估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发现企业财务中潜在的风险,如债权债务不明晰、导致资产流失以及对投资管理不重视致使投资失误等问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风险,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为统筹配置企业资源、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各单位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取得的各项收入、各种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统一安排,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的控制约束机制,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责任,科学合理地确定铁路局与站段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责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大全面预算的编制、审核、分析与考核。铁路运输企业的预算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生产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人力资源和劳动工资预算等。预算编制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序,预算编制遵循全面性、目标一致、分级分类、量入为出、实事求是、保证重点、效率优先的原则,利于控制和考核。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与平衡、预算指标的调整和分解、预算的执行与分析、预算结果的考评与奖惩,全面加强内部控制,而且对推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范、协调、高效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具有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 铁路运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就意味着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体系的保证下,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我国铁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实力与长远发展的共识。 作者:周冰 单位:福建福平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运输论文:企业存货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大。 铁路企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系统。为保证每一生产部门的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而每一企业所需储备的存货种类、数量动辄上万,这势必造成存货管理的难度增加。 2.配件供应周期长,造成存货储存量增加。 新型设备的投入,部分配件需由国外进口。配件的供应时间长,势必增加物资的储备量。如一般配件从计划提报到实际收到约为60天,而部分专用件的供应期更长,达到120天甚至255天。 3.存货内控执行不严,各环节控制需强化。 存货管理作为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需要有健全的内控。现阶段,多数企业制定了存货内控管理制度,但存在执行力度不强、各相关部门责任不落实、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督办机制等问题,致使存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配件的价格昂贵,造成占用资金增加。 以机车上常用的受电工滑板为例,HX车进口材质碳滑板单价达到几千元,其他机车的各钟接触器、继电器、机车仪表、传感器等因车型种类多,各种型号均需备,加上价格较高,必然造成库存占用资金增加。 5.设备的更新改造,造成积压呆滞料增多。 由于设备不断升级改造,部分储备物资对改造后设备不再适用。尤其是部分价值较高的配件,升级后原储备物资不再使用造成积压。另外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对物资存储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设备已调拨至其他站段甚至外局,但相应的配件未相应调拨,造成积压呆滞存货增多。6.管理人员结构老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尤其是各运输站段人员结构相对老化。计划员、管库员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不足,对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不够,造成不考虑存货采购成本、储存成本甚至积压呆滞风险,盲目采购等问题。 二、强化存货管理的几点认识 1.完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的种类多、数量大,必然要求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现有铁路运输企业一般采用统一推广的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物资采购、收入、发出、库存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控制。铁路物资的相对专业性和管理的集中性,决定了物资采购以集中采购为主,这就要求路局物资处与站段材料科、站段材料科与物资供应段、物资供应商与经销商等单位、部门间在信息传递、共享等问题上得到有效控制,使存货的使用者可准确提报进货数量,存货的采购方可依据采购量、采购成本、供货期等决定最佳采购数量与时点,存货的供货方可及时配送至使用地点,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各相关方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的管理效率。 2.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ABC管理法或主次因素分析法在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广泛推广。尤其对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的种类繁杂,数量繁多,库存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在此情况下,既要将存货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又要确保存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短缺。因此,企业应将ABC管理法等先进思想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ABC管理法的分类标准,企业对各类存货的需求量与占用资金进行分析,按一定标准对存货进行分类。可按金额或需求量大小进行排序,区分主要或重要物资,作为重点管控对象,施以个别分析或逐项管理,并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全过程;其他存货不是不重要,只是可以相对放在次要位置。这样不会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有效减轻管理者的负担,提高存货管理效率。 3.建立有效的存货内控制度。 建立完善的存货内控管理制度。一是要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机制。要明确存货的收、发、存等各环节权限及职责,确保各岗位、各职责部门的责任得到落实。二是要建立存货定期清查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抽查,年末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性,在采购渠道、计划审批、采购方式、验收、入库、实物保管、出库、存储定额等各环节均有相应的控制机制。对内控的执行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除要有必要的事后监督外,必须强化存货的过程控制,实施动态监督机制,发挥存货控制管理的效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4.强化存货的计划管理。 存货的管理不只是材料的收、发、存,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如存货的采购需要依据生产预算提报采购计划,依据财务预算编制采购预算,确保需求计划的准确与及时。计划人员应从生产实际出发,全面掌握物资消耗规律,掌握生产安排、修程修制要求,掌握各项存货的库存状况和进货周期情况,掌握材料费用的预算额度,合理安排物资采购的时间、数量。以生产用煤为例,燃煤的消耗主要集中于供暖期,其他时间只消耗少量燃煤。因此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采购的时点应以供暖期前为最佳,这样可使全年的平均存货占用最小。而考虑燃煤在供暖期结束后可能会有较大的价格折扣,这样就应将生产预算与财务预算相结合,综合考虑采购的时点与批次。 5.合理确定存货的经济订货量。 经济订货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订货费用、储存成本、数量折扣等因素,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特点,可结合自身特点,忽略某些因素,考虑存货特性确定订货量。以机车用燃油为例,燃油的采购由铁路局物资管理部门统一采购。采购价格已在合同中相对固定。在确定采购量时,可按照燃油安全储备周期确定。站段应针对储备柴油的实际情况、运输任务变化情况,与具备采购权的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及时提出采购建议。具体库存定额的确定应根据日常用量、安全储备周期等确定。按照原铁道部《铁路机车燃料管理办法》,机务段燃油的储存能力一般应保有15~20天的周转量。因此,在采购成本、供货周期、燃油存储能力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在确定经济订货量时,可按15~20天安全储备用量确定,从而做到既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又做到低储高效,提高存货的周转率。 6.积极推行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不等于无库存,而是要使存货处于周转状态,不以仓储形式存在。零库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数量,减少实物资产占用资金,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对铁路运输企业而言,要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和本单位用量及时调整存货储备结构,对市场供应充足且采购时间短的物资实行零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对时间性、季节性强的防洪、防暑、防寒物资及劳动保护用品,在非季节中或非规定时限内可以实行零库存管理。对非行车关键物资可根据消耗量情况和物资计划供应周期减少库存储备,使储备结构适应生产需求。 7.及时处理积压呆滞存货。 生产变化或采购计划编制不当都可造成存货的积压闲置。因此必须定期对一定时间无动态的物资进行全面清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金占用。对淘汰设备配件要严格把关,坚持采购与需求相当,防止产生新的超储积压,保证库存结构合理。对超储积压物资要及时调整需求计划,除在本单位各区域内调拨使用外,积极与其他单位联系利用和调剂,最大限度降低呆滞损失,使库存储备控制在最优定额指标内。 8.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存货管理的先进性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存货的计划、仓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相对较少,单位在这方面的培训较为欠缺。因此,除了要引进具有相应理论知识的人才外,对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物资消耗规律的人员也应安排到物资管理岗位,同时单位要经常组织具备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对存货管理进行指导,加强对计划、仓储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让管理人员能够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科学控制存货结构与数量,提高存货的管理水平。 作者:王彦峰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力机务段 运输论文: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输论文 1线网基本形态和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要把多线换乘衔接的便捷性和合理性当做首要条件,在运营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以方便旅客换乘和等待时间最少的网络化运营模型。科学协调列车到站发车时刻、换乘节点内部衔接、网络换乘节点间外部协调等环节,营造出了分层协调、统一管理的优化运营方式,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平移线路列车运行图,完成实现网络列车运行的综合优化局面。可以说,我国城市地质构造的差异化,使城市功能、区位、用地布局、人口分布等存在差异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轨道交通线路规模大小、线路走向,致使最终形成的轨道交通线网整体结构形态也有所差别。 2线网整体形态结构类型 轨道交通多以距离最短的几何形态进行规划设计,这也是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线、面组合特征。如果把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抽象化理解,那么就可以看到最常见、最基本的轨道交通线网整体形态,其结构类型如下: (1)放射性网线。这种形态结构是线网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辐射周边呈放射性伸展,平面几何形态为“米”字形。具备多种特点,主要是一点多向的特征,交叉点以外的个点要想换乘,就需要向中心聚集,造成中心换乘压力较大,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把中心点进行分散,形成几个链接点。 (2)网格型线网。这种线网形态结构是线网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平行线正交而成,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交叉点,平面几何形态呈“井”字形。这种线网形态的特点主要就是多点四方向,不论从哪个点出发,都能够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路径转移,砟于平行线之间的点,必须得有二次换乘才能到达,任意两点之间最多也仅需二次换乘完成交通出行。 (3)增加换线线网。上面两种形态都有各自的不足和弊端,任意两条线路最远的中心之间路径,一定是必须通过迂回路径才能到达的,这就极大的增加了运程。要想有效解决这些不足,全面提高线网便捷、快速交通目标,只需要在这两种基本形态上增加弧线或环线即可。在轨道交通建立初期,许多原中心端往往位于城市最边缘区域,这就需要把握好原中心端之间的客流,当确认客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增加相应弧线或环线,把各个区域有效连接起来,适应这些地区之间的交叉交通实际。 3换乘设计遵循的原则 轨道交通换乘站是轨道交通线网中各条线路相交产生的节点,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各个点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乘客要想到达一个目的地,就需要多次换乘,换乘次数对于路径选择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也就对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组织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一般情况下,应遵循如下原则: (1)要有合理的科学调研,掌握不巾站区间客流情况,制定出的方案必须要与换乘客流量相适应,满足乘客换乘需求。 (2)通过不同线路的组成式连接,合理规划线路衔接方式,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节省乘客出行时间。 (3)以科学的设计规划,不断缩短乘客的换乘步行距离,节省换乘时间,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服务能力的提升。 (4)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站突发事件,通过预设方案,能够紧急应对意外事件,设计合理的换乘设施,保证乘客出行安全。 4建立健全应急处理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工种的协调,在技术上要求较高,针对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复杂、客流密集、空间有限、运营故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大型社会活动等情况,会对各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对整体系统、网络局部造成瞬间拥堵或瘫痪,这就需要合理设置应急措施,建立健全各种应急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的业务子系统包括:SCADA(数据采集带那里监控系统)、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FAS(防灾报警系统)、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系统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也比最初设计有了更多的功能,由原来各自独立运转向综合监控系统不断发展,改管如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线路间的综合监控信息互通不足、资源共享较差,这样就会导致许多有用的信息传导实效弱、应急机制不足、应急手段相对落后、应急网络缺失等问题的产生,也就很难形成快速反应的预警分析和快速协调处理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其运营的复杂性,一旦出现地铁事故,其影响范围将十分广泛。城市轨道交通越是复杂的,故障应急响应机制就显得越重要,一个良好的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降低预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故障、突发事件,在发生故障时,通过预警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能够保证交通运营秩序尽快恢复。可以说,在应急响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轨道应急响应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政府机构中没有常设地铁应急机构,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一对一的联系模式,不足是信息通道短、指挥效力差。 (2)政府中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解决紧急事态,形成中枢式的指挥机构,承揽协调组织、保障的职能,通过行使政府职能,强有力的保障应急措施快速落实,特点是信息通道长、指挥效力高。 (3)常设机构是一个虚拟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地点,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协调等项具体工作,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则由地铁公司与公交集团自行处置联络,特点是信息通道和指挥效力均等适当。 5应急处置过程遵循的原则 应急响应机制由应急事件反应和处理两个方面构成,反应机制主要是指相关管理协调部门对事故故障预先探测和判断、信息传递和决策、对乘客及外界信息功能、技术手段及相互关系等项工作;而处理机制是指相关职能协调部门对事故现场处理、乘客疏散,以及外界对处理提供支持的功能、技术手段和相互关系的工作。要想科学的建立反应机制,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运营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通过相关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事故发生后快速处理,最大范围的挽回损失和社会影响。那么,应急处置机制部门对应急事故的处置要遵循如下原则: (1)有效性原则。如果发生应急事件,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平台,保证应急系统快速启动,及时进行工作状态。 (2)安全性原则。做为公共客运交通工具,在发生故障时,应把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出发点,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3)协调性原则。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部门,要根据各部门职责协调合作,并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主动配合,形成高效有序的组织结构。 6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全面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环境的全新交通模式。 作者:杜鹏 单位: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一、在铁路运输企业开发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它既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会计管理的内容,它的主要目标是给相关企业和外界的有关个人提供企业的人力资源变化信息,使用会计的工作方法,计算和统计企业的人力资源人数,是一种用来计量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在铁路运输企业开发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实现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掌握对人力资源投资和变更的有关情况,把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及时地纳入统计,满足人力资源对信息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 2、铁路运输企业财务信息运用者的需要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企业的运营成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影响,企业的运营者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这就使得人力资源会计能够长期的发展。 二、对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资产的确认 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能不能对资产进行确认,以及采用怎样的确认方式,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时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问题。一个企业的资产是指企业本身拥有和能够自由控制和支配的资源,铁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多方面支出都是企业付出的,这些付出都是能够通过货币来计量的,也是能够获取企业预期的效益和收益的,是企业可以自由支配和控制的资源,因此能够被认为是企业的资产。那么,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资产管理都是在管理哪部分人群,使其成为企业的可控制资产。当前来看,铁路运输企业的职工里,高学历、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低学历、专业度不高、从事熟练工种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企业把那一部分高学历科技型人才纳入到铁路运输企业的人才库,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和管理,因此,企业就要支付大额的管理和培训费用,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如何在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会计 (一)铁路运输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铁路运输企业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支出费用统计到了当期费用中,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会导致企业的运行过程出现错乱,领导层的管理出现不当。 2、铁路运输企业把人力资源的支出进行费用化,这样很容易导致人力资源会计完成的财务报告盈亏不实,给企业决策者提供虚假的信息,导致管理层的决策出现错误。 (二)在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开发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1、能够促进企业每个部门更合理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在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中,实行的是不利于企业各部门领导层和管理者关注其企业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作法,也就是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直接划为费用的支出。如果引进人力资源会计后,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观,管理者在考核各部门的经济效益时就会加入各部门人力资源的因素,这样就使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最大化。 2、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方法。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可以提供给企业管理者可靠的人力资源资产以及它的发展变化信息,企业管理者就有了准确的依据可以做出正确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铁路运输企业职工的工资由人力资源会计来管理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存在缺陷的,它把人力资源的价值和职工领取的工资关系有所颠倒,认为工资的折现价值代表了人力资源的价值,企业主要采取工资加奖金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其实质也就是认为铁路运输企业的职工从最开始直到退休或者从企业离职时间的工资总和进行折现后,它的价值就是人力资源的价值。随着现代铁路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来强化企业的运营管理。那么,在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信息的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怎样能够吸引顶尖人才的加入,同时又能够合理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机制来管理职工的工资,实行工资由人力资源价值决定的投入法,这种计量方式可以正确地反应人力资源价值和工资的关系。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在形成其当前的知识技能水平时,前期投入的生活物质,健康保险、培训管理等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大小。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公式:多种投资额分别除以相对应的回收期之和就是等于年薪。例如,一位年龄50岁的铁路高级管理人员,能够获得企业对他的预计健康保险和各种生活物资投资各20万,知识培训管理的支出18万元。在退休之前这些生活物资、健康保险的支出会继续发挥效应,所以把回收期定为10年,而专业知识的管理培训支出,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其周期也是随着变化的,假定3年为回收期。根据公式计算,这位铁路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年薪为(20/10)+(20/10)+(18/3)=10万元。 2、铁路运输企业职工的人员流失由人力资源会计来管理 许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人才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前途,他们会选择从铁路运输企业离职,这就导致企业员工人员数量的严重流失,可是企业又缺少一种固定的标准去衡量这种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之铁路运输企业有没有其他的制约措施用来规定,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方式,一方面能够给管理者提供人员大量流失带来的经济,另一方面提供的这些可靠信息,便于管理者借鉴参考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制约和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比如,一名高校的本科学生,在一个铁路运输企业已经工作有五年的时间,因为不太满意现在的福利待遇而已经离职,而该大学生因为离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能够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资料表现出来。假设这个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余额为5万元,他相应地就给企业造成了5万元的经济损失,该学生在离职的时候应向企业做出赔偿,否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拒绝办理其离职手续。由此可看出,人员流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的控制。 四、如何进行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一)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行核算 把“人力资产”科目设置在一级科目中,用来主要核算各类人力资产的原价,这和工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有些相似。用该科目综合把人力资源的投资增减变动情况表现出来。因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带来的人力资产价值,主要包括新增员工的投资成本,这些人力资源的增加由借方由反映出来;而职工因为离职、退休、调离、发生意外事故减少的人力资产主要由贷方来反映;人力资产的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通过余额来表现。运用人力资产的项目,可以把“科技型人力资产”、“管理型人力资产”具体的子科目设置在里面。 (二)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核算 把“人力资源成本”科目设置在一级科目中,主要用来核算铁路运输企业在新增职工开发方面所投资的实际费用支出,以及各项结转成本,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工资计算”等子科目。 (三)对人力资产摊销进行核算 1、设置人力资产摊销年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合同年限,就是指员工在铁路运输企业准备服务的预期年限,也称为取得成本的摊销年限。二是开发成本的摊销年限,根据企业员工在培训后预期准备的服务期限来确定。 2、结算人力资源摊销率:可以运用一个公式:1/预计摊销年限100%,人力资产摊销额=人力资产原始成本人力资产摊销率;用这个公式能够简洁计算人力资源摊销额。铁路运输企业可通过比对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办法,对人力资产的个别、分类、综合摊销率进行确定。 3、分录企业人力资产摊销:借方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售出费用),贷方包括(人力资产累计摊销)。 (四)对人力资源的权效力分配进行核算 铁路运输企业的职工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有其相应享有的权益,这称为人力资源权益。主要有:国家规定的人力资源权益,就是国家明确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如职工工资、培训经费、保险费等的人力资源权益。把“应付职工利润”设置在一级科目“应付利润”中。 (五)人力资源会计进行的报告 1、对内报告。一方面是货币信息,指铁路运输企业各负责中心的人力资源价值,另一方面是非货币信息,就是指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构成、运用、分配。 2、对外报告。一部分内容是把企业的人力资产情况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下单独列出来。另一部分是。把从动态和静态方面详细揭示的人力资源状况列在附注中。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尤其是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会计问题不管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处于不完善的起步阶段。由于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人们观念的转换更新,运行机制的改进,人力资源会计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 作者:周焕 单位:广东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三水机务段 运输论文: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低碳经济论文 一我国公共交通运输现有不足 公共交通一直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交通,但在前几年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购买了私家车,公共交通一度衰退。私家车剧增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最直观的便是交通拥堵,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北京交通几乎陷入瘫痪,其他中小城市情况略微好点,却也不乐观。在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提出后,公共交通运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缺陷。 1交通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 国家对公共交通投入大量资金,但交通管理不当会致使资金浪费,如果交通管理有碍城市规划,反而会使公共交通达不到交通便捷的目的。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息息相关,公共交通则是大部分人的出行工具,如果交通管理安排不当,在人口少的地区投入过多的交通设备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样的,如果城镇居民密集区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不足,必将造成居民出行不便,起不到公共交通的作用。从哪种情况来看,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相符都将导致能源浪费,有违低碳经济的初衷。 2交通工具不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 交通设施迟到现象在公共汽车上表现比较明显。公共汽车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公交晚点情况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公路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是公路拥堵的主要原因,公交运行期间赶上交通阻塞必然致使到站晚点。交通阻塞只是公交晚点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资金不足,公交车辆不够,如果有车辆出现突发状况,没有其他车辆补充,会致使公交短期瘫痪。资金不足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公交车不能及时报废更新,老旧的车辆在运行速度及尾气排放方面都存在问题。 3信息系统有漏洞由于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在很多城市完备的信息系统还没有确立,这就导致公共交通管制不完善,在交通运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入21世纪后,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第一手信息就占据的先锋地位。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信息同等重要。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会导致管理方针的制定有偏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定地区投放公共运输设备,信息系统不完备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二针对现今不足 提供以下管理方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正问题才能优化体制改革,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不例外。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公共运输包含于城市规划 但又有其独立发展的趋势。由于公共运输在近几年才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致使管理方针制定不是很完备,有些运输途径还会与城市规划相冲突,为避免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投入的资金浪费,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交通运输要考虑人口密集程度,在商业繁华区、校园所在地、旅游景点等地加大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保证人们出行便捷。除了考虑人口问题,公共交通运输还应注意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地铁的建设应避开地下运输管道。为保障煤气、天然气等运输安全,地下运输管道会定期检查,如果地铁与运输管道相近,管道检查期间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营运,为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发生煤气、天然气泄漏,地铁里人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合理的管理方针不仅能提高人们出行率,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从根本上节约成本。 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公共交通运输日益壮大,现有资金不足以使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很多现有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吸引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此便可减少私家车上道率,不仅有利于道路通畅,更能实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在车辆更新上也投入大量资金。以前的车辆在速度方面不及现在的车辆,而且排放量大,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投入资金购买排放量小、对环境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设备,从而达到绿色公交的目的。增加新型公交车能在提高乘车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3落实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的完备性是公共交通运输事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信息就是金钱的时代,公共交通运输也需完备的信息系统。信息是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资源,它不同于汽油柴油等可见的能源,但在公共交通事业中的地位不容质疑。车辆信息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降低在运行途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道路信息能保证车辆畅通,在经过交通拥堵的地段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应对措施。人口信息能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得当,交通设备分布合理。政策信息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也很重要。政策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直接决定公共交通事业能否开展。由此可见,信息的完备和畅通是公共交通运输过程中正确决策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综合运用。 三结束语 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这一大环境下,公共交通运输事业如火如荼的展开。公共交通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碳的排放。完备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在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经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理念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因此公共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这种形式下,相信我国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会越发完善。 作者:卢微单位:穆棱市道路运输管理站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思维方式管理系统工程项目成本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其不足;定额控制法存在的问题;企业定额的编制;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成本目标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成本目标来源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一般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制度控制、定额控制、合同控制、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的计划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偏差、企业定额是工程项目成本测算的核心、企业定额章节的划分、确定企业定额编制的方法、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指标的确定、建立项目部与企业局域网络办公一体化网络系统、实现预算软件与企业定额库的共享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通过对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目前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指出企业定额编制的失真是导致动态成本控制不能实现的关键,介绍了企业定额编制的具体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管理;动态成本控制;企业定额 1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五大环节,即成木的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而成本的控制是五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工程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使工程项目成本获得好的效果。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控制与纠正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实施成本的动态控制。成本目标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成本目标来源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 2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其不足 一般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制度控制、定额控制、合同控制。 (1)制度控制。主要是建立健全项目各种责任制度的实施办法、项目成本管理实施细则、材料进出管理实施细则、项目结算审计细则、机械及周转性材料租赁管理细则等等,是企业实施成本动态控制的前提和保障。虽然各种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齐全了,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按章办事,在很多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型及私有企业,以包代管、不重视管理的现象是建设领域中依然存在的弊端。 (2)合同控制。主要是签订好项目经理部与公司管理部门、公司智能部门、项目部管理班组成员之间的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限、考核与奖罚等细则,解决双方之间监督与被监督、指导与被指导、协调与被协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问题,实现效益共享、风险共担。 (3)定额控制。是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定额进行人、材、机消耗指标的计划、核算、和控制。企业应当编制的定额与费用指标主要有:施工定额(含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直接费定额、现场经费定额、周转材料维修保养定额及其它定额等。 在这三种控制方法中,制度与合同控制法,主要是管理手法上的控制,定额控制法与项目成本测算大小密切相关,定额控制法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核心,直接关系到项目成本控制的实际效益。 3定额控制法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建筑业企业对成本控制采用的基本做法是:工程开工前,按照施工图预算制定成本计划;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经验概算值对成本进行控制;工程完工后,汇总完成的数据。具体表现为:采用计划报表、统计报表的形式作为未发生及以完成工程成本的计划控制数据和核算控制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周期一般为一个月,由于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的计划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偏差,成本动态控制的意义丧失;其次成本计划值的编制大多数企业没有按照自己的企业定额来编制,而是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下浮若干百分点,这样编制的成本控制指标从一开始就已失真,那么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动态控制就成为空话;再者,计划成本与统计成本报表的编制均为项目的预算员、成本核算员、会计员等完成的,而实际的施工管理人员参与的过少,对于每天完成的工程量和工程资源的消耗几乎没有详细的日志记录,造成报表中工程成本信息严重失真。 成本动态控制中之所以出现这些缺陷,其根源在于项目管理者对企业定额的认识不够,对成本控制只看表面,控制的深度不够,控制的周期过长,缺乏将企业定额运作在项目管理的意识,不能将本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用定额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推行“市场形成价格,企业自主报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企业自主报价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成本测算,没有成本测算就没有自主报价,所以企业定额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测算的先决条件。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部107号令)第三条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发包和承包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竞争形成”。这种指导思想与美国计价模式基本接近:即以大型承包商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建筑工程费用文件》(定额、指标、费用标准等),并提供给各承包商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承包商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报价,然后再竞标。美国的工程价格是自由市场价格。而英国则是承包商根据政府颁发的标准工程量计算办法及其定期的各种价格指数,结合企业内部的估价标准和对风险的预测进行报价,英国没有统一的定额。 总之,企业定额是工程项目成本测算的核心,成本测算的精确与否对项目成本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初期的成本真实的测算,项目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动态控制的关键问题是:编制属于本企业自己的企业定额。 4企业定额的编制 4.1企业定额章节的划分 可参考地方预算定额章节,结合本企业常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手段等进行适当增减。划分的原则:一定要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企业施工技术的特色、管理的特色,这步的关键是:除了划分出一般大众章节外,还要能列出和企业自己管理水平相符合的特殊章节,要能真正为项目成本动态控制服务。 4.2确定企业定额编制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经验估计法、比较类推法和计算法是定额编制的常用方法。在编制定额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定额进行研究,摸清企业定额编制原则、方法,包含的内容和定额水平;二是对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劳动定额、预算定额进行比较,确定之间的水平相差幅度,然后根据企业历年已完工程的成本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确定各个分项子目企业定额消耗水平;三是以初步确定的企业定额框架和内容,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试点运行,验证定额水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时收集整理,逐步形成定额系统和完善定额子目内容。 4.3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指标的确定 4.3.1人工消耗量的标准确定 (1)计时测定法。从研究时间消耗的基本工作开始,以研究工时消耗为对象,以观察测试为手段,通过密集抽样和粗放抽样等技术进行直接的时间研究,确定人工消耗量。首先确定企业实际和正常施工条件,确定施工过程每一工序的工时消耗,然后再综合工作过程的工时消耗。对所得数据与现场工时消耗情况和施工组织设计条件联合起来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以获得可靠的、有技术根据的基础资料。这是一种准确程度较高、比较科学的方法。 (2)经验统计法。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把过去一段时期内企业同类工程实际消耗的统计资料(如施工任务书、考勤表等与之相关的资料)和原始记录,经过整理,结合当前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所需的数据。此方法包括常规标准和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两个面层,主要对项目工程现场进行实际测定,对已完工程可以参考结算资料,将收集到的各种类型工程相关的消耗指标数据,进行必要的数理统计处理,条件允许时可以建立一些主要消耗指标的数学模型以便为成本动态控制所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根据这种方法编制的定额消耗量接近实际的消耗水平,但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工程结算资料,所选项目要有代表性,并且要其资料齐全。对于还不存在企业定额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条编制企业定额的捷径。转贴4.3.2材料消耗量的标准确定常规材料消耗量按实际消耗测定,并测定其损耗系数;对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因素的材料,可以调查其他专业施工队伍的含量作为标准,待完工核算盈亏,调整含量标准。 (1)观察法。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在施工技术、组织及产品质量均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材料的品种型号、质量也符合设计要求,操作工人能合理使用材料和保证产品质量时,测定完成某一合格单位产品的施工过程所需的材料消耗量。在该方法中,所选定的观察对象须符合下列要求:建筑结构典型、施工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材料品种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被测定工人应节约使用材料并保证产品质量。 观测成果中包括必要的材料消耗量和不可避免的材料消耗量,但是只有必要的材料消耗量才可以用于定额的编制中,并且要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以确定较为准确的材料消耗量。 (2)试验法。在实验室通过专门的仪器设备确定材料消耗量比施工现场测定的数据要精确,这是因为实验室的条件比施工现场的工作设备条件好。但是对于从实验室取得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用于定额的编制,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实验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此所取得的数据要与施工现场的条件相结合,考虑在施工现场的影响因素。 (3)统计法。指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发、退料数量和完成产品数量以及本企业已完工程的历史材料进行统计和计算来编制材料消耗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组织专人测定或试验。但是这种方法依赖于公司的历史数据和在建工程,因此,对于常见的项目准确性可能会较高,对于不常见的项目或是变化较多的项目,因为样本数据有限,其准确性程度可能会较低。 4.3.3机械台班消耗量的标准确定 首先应该区分开是自有机械还是租赁机械。在施工中确定采用哪些机械方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历史资料测定临界值,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定机械台班的小时生产率是测定机械台班消耗量的基础.首先根据企业机械装备实际和正常施工条件,在施工现场测定机械的小时生产率,再根据小时生产率和利用系数确定出机械台班消耗量。个别项目由于机械和操作方法不同水平出入较大时,可以经过测定进行调整,缺项部分进行补充。这种现场测定的方法是我国多年来专业测定定额的方法,技术简便,应用面比较广。 4.3.4其他费用的确定 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措施费的确定可参考已完工程历史资料确定其临界值,再定出不同规模工程的取定系数,采用宏观计划指标控制和完工后核算相结合模式。项目部管理费的确定,按配备人员工资、保险、办公及招待费等子目消耗内容进行测定。其他相关税费按当地收取标准计算。 4.3.5企业定额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定额作为企业的内部资料,在其编制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来自企业自身条件和招标人要求以及工程现场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1)工程项目质量要求的影响,不同的工程项目质量对消耗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项目部应根据招标人的要求调整企业定额水平进行报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控制。 (2)施工方案的影响。 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对人工、机械的配置、进场先后顺序、工作时间、使用数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导致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可能会有不同的资源配置要求,不同的资源配置可能引起企业定额相应部分的消耗量的变化。项目部因根据本项目的施工方案的特点及时将企业定额的相关消耗做一调整,然后再进行报价和成本测算。 (3)施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 企业等级的差距、员工素质的差距、企业机械装备的差距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影响到企业定额编制水平,影响到企业定额消耗量的多少,这些来自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会直接关联到企业定额的编制水平和准确度上。 (4)施工季节、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施工季节不同对施工过程的要求不同。比如在北方进行冬季施工时,就要考虑防冻保温的问题,混凝土中要加防冻剂,现浇混凝土构件外要加草袋等。雨季施工时要考虑从施工现场抽排水的问题。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条件对人工、机械、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资源调配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施工环境与条件也会引起企业定额相应部分消耗量的变化,每个项目应充分考虑季节、环境、施工条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5)工程项目特征的影响。 建筑物的高低、外形形状的复杂性、项目的大小都会对产生不同的消耗水平,项目报价时应考虑这些差异在项目成本中的影响,对企业定额做及时的调整,完善本项目成本测算工作。 编制企业定额时要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企业定额中的变化,消耗量是为编制企业定额服务的,所以消耗量的变化会引起投标报价时综合单价的变化。但每个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反映到定额中,所以在编制企业定额时应留出一定的空间,允许项目管理者随时根据实际的影响调整企业定额的消耗,使项目上能及时进行成本测算和投标报价。 5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动态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变化多端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快速的成本信息传输和成本决策机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并管理未来的经营目标,促使企业保持经营成本与风险成本的相对优势、战略地位相对提高的一种创新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 (1)建立项目部与企业局域网络办公一体化网络系统。网络时代给当今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对建设工程而言,应抛弃其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精细管理迈进,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立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获取效益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建筑企业公司一级网络管理基本都能部署,但到项目一级,企业的管理基本局限于一般文件的下载和传递,与项目成本控制的衔接还停留在数据的查看,功能的延伸性缺乏,应该开发适合本企业的项目管理软件,使之与企业管理软件能有机衔接,达到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融合,实现全部管理信息的动态化。 (2)实现预算软件与企业定额库的共享。目前各种概预算、投标报价均实现了计算机化,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概预算软件,将本企业定额库与概预算软件实现共享,同时建立企业自己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即时价格系统,各项目部可随时对当天完成的工程进行成本计算,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核算,及时进行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成本的控制实现真正的动态化。 (3)实现项目管理资料网络化。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每天记录的施工日志,除了记录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质量安全隐患与事故、检查验收等内容外,应将每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与之对应的资源消耗量准确记录,并将其日志发于企业局域网上,供成本核算人员使用,解决施工管理人员不参与成本控制的弊端,使收集到的实际工程数据不再失真。 (4)配备专职网络数据维护人员,配备专职企业定额修订人员。动态成本控制就在于其及时性,只有成本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能做到及时采集、及时更新、及时修订、及时增减,才能保证动态成本控制的实现。因此专职的网络数据维护人员和企业定额修订人员的配备是必要的,这些工作人员必须要懂相关的技术知识。 6结语 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按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去抓落实,特别是企业定额的编制,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依托,而编制过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是整个编制过程的不能忽视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企业一把手挂帅,层层落实、层层核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万事开头难,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就会有收获,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与优化控制 摘 要: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变,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从原来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模式转变为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模式,高校为应对这一变化,构建出了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结构模型,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同时对其优化控制措施进行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就业管理;大学生;结构模型;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要敏锐洞察该变化,然后对大学生就业做出正确的规划。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引入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如图1,通过设计该系统模型,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可以通过该模型可以对学校的就业工作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做准备。 一、本系统的功能设计 (一)系统管理员管理。该功能设计主要是对学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比如审添加、查询、修改、查看等;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比如毕业生成绩排名、奖惩情况等;就业协议管理,比如备案、单位名称、工作岗位等;毕业生推荐管理,如通过对系统中统计到的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进行推荐等,还有文件管理、就业指导管理、统计与分析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等功能。 (二)学生用户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专业、籍贯、等;就业信息管理,其包含浏览和查询相关工作职位信息和在线简历状态浏览与管理;就业指导信息管理、留言信息管理等。 (三)企业用户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包括企业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简介、企业logo、联系人、联系传真、邮政编码、URL等;招聘信息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招聘信息;在线简历管理是对学生提交的简历进行筛选、回复是否面试、简历保存或者删除等相关管理,留言信息管理是对相关用户留言或者回复相关用户的留言等。 二、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优化控制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就业。要提高对国内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项就业政策和措施方案的梳理剖析的准确性,系统开展整体可行性研究。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现状下,要努力拓宽就业供给,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发展经济,增大市场体量,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挖掘潜力,如鼓励培育“互联网+”等新经济增长点、支持发展咨询、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等措施,扩宽就业渠道,增辟和释放就业岗位。 (二)改善服务管理,分流就业需求。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各方要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不同地区、生源、水平等层次性差别,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拓宽思路,设法分流就业需求,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开辟境外就业市场、支持出国留学等,减缓国内就业压力。同时区分并把握住不同大学生就业的“同”与“不同”,找到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采取因类而异、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管理措施。因此,各方既要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改善横向的条件,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纵向的服务与管理。同时,要规范、完善好就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友善的就业环境。 (三)重视评价反馈,发挥优化功能。首先,促使高校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自觉性,而在评价过程中则需要各方参与和积极配合。针对考核评价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邀请和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进行设计,并根据各个要素及子系统的不同功能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诸绩效评估法、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切实形成一套客观、公正、合理、及时、高效的评价机制,获取客观准确的评价信息;最后,建立就业管理系统内各组分的反馈机制,将反馈意见及对反映到政府的规划设计、政策方案、服务管理、协调控制等决策过程中,保证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运行的有序与稳定。 (四)从结构性和稳定性出发,鼓励柔性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在于缓和及优化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关系,政府要把握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结构性特征,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结构和不同就业阶段的学生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集思广益,建议积极探索弹性就业、带薪休假、四天半工作制等柔性就业政策,确保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各项工作能够平稳、高效、有序地运行并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结语 C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设计,是高校了解就业信息和管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用人单位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以便确定是否录用该生,虽然该系统还存在待完善的地方,但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完善会使该系统的功能更全面、操作更简便。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系统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针对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系统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该方法的内涵,并通过实例提出该方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管理系统工程;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1 前言 管理系统工程是陆军军官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评价及系统决策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部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课程讲授中容易产生内容枯燥、互动匮乏和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授课情况,依托学院的泛雅无线教学网络平台,选取课程中的系统建模、系统评价等重难点章节,探索案例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 2 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源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的[1]。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来完成的,而知识内化则是学员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2-3]。翻转课堂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是指学员在课前观看教员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视频或者其他的相关学习材料;而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员的帮助和学员的协助共同释疑解惑,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员课前通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特定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导、组织学员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开展讨论、争论或者是辩论,形成反复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以及思想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启迪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2]。 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系统建模、系统预测、系统评价等部分章节,在学员已经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布置案例作业,让学员以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汇报交流材料,课堂上实施“翻转”,各小组和教员互相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课堂学习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人数:5人左右。 划分原则:根据学员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认知能力、性格特征、知识结构以及相关案例问题等进行划分。 实施原则: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小组成员则主要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学习模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种相互交流模式不仅有利于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共同按照案例的要求完成任务,还有助于促进学员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这种模式加强了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学习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课前学习环节。 ①确定案例。教员综合以下两方面,确定相关案例,设计课堂; 一是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和学员在课下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情况,以及在互动交流中未解Q的难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员比较熟悉的案例。 ②查找资料。根据教员布置的相关案例任务,学员自主地选择课程资源,可以是教员录制的微课、精品课程等,也可以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其他资源。 ③讨论交流。学员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源后,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相互讨论,或者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员开展交流等方式,收集知识信息,并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处理。 ④制作交流内容。学员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信息,按照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组内分工情况,确定学员制作PPT,将获取的信息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课堂上和教员以及其他学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选其他的展示方式。 2)课堂学习环节。翻转课堂学习小组在完成规定的案例任务后,可以通过成果演示、报告、演讲等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完成成果“展示与交流”。 教员则根据学员的案例汇报、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回答问题等情况,对学员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员掌握知识的薄弱点,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环节。依据课堂情况以及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管理系统工程中的学习记录情况以及学习报告和案例作业报告等内容,教员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评价。 3 翻转课堂组织举例 对象 陆军军官学院2013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员40名。 章节 系统评价。 已掌握的理论知识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关理论知识。 课下 案例作业,以陆军军官学院“行管工作量化考核评估系统”指标体系中的生活秩序指标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员1连和2连的生活秩序进行评价。分为8组,每组5名学员,课后完成案例作业,并制作PPT,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讨论。 课上 1)汇报交流。由于时间关系,选取两组学员汇报。 2)交流讨论。教员事先要准备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进而有目的地引导学员互相质疑,层层深入,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3)教员讲解。通过学员互相质疑,教员层层深入,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模糊合成因子的选择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员重点讲解。结合课堂案例,分别讲解四个因子的特点以及适合情况。 4)课堂总结。从课堂的氛围、学员的参与度、知识难点等角度进行总结。 4 实施效果 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案例式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课后,为了检测这种课内基于案例式的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对该班级学员进行知识点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学员已经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员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广泛提高。 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注重教员的“教”向注重学员的“学”的转变,从填鸭式的“教”向教员引导式的“教”的转变,从被动式的“学”向自主探究式的“学”的转变。这种模式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个性化学习、开放式教学,突出教员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 当然,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员来说,课前功课难度较大,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员对整个过程的掌控难度较大,对教员的要求比较高。对这些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管理系统工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理清了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石油特色,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本课程中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去,形成基础扎实,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管理系统工程;教学模式;改革 0引言 管理系统工程属于应用科学层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管理系统工程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想体系,特别针对行业性发展的院校,重点造就学生基于行业问题导向的管理类的创新能力。该课程所提供的思维方法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提高,所提供的技术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能较为长远的发挥作用。 1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管理系统工程是基于系统思想指导下研究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在石油工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门现代管理决策技术,是研究实际运作过程中系统思想如何实现定量表示的技术方法,为培养学生在针对石油行业特色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支撑的方法论课程。主要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在石油行业中应用,是一种对行业系统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我院开设的管理系统工程相关课程群,本着”能经营、善管理、懂石油、外向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一个中心、六个依靠、两个坚持”的工作基本准则,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和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并养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在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石油发展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学会各种计算工具的使用,为正确地解决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奠定基础,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该课程理论教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思维方法和系统工程处理问题的思路,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模型化等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服务。第二部分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供定量分析的技术措施。通过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缜密清晰的逻辑思维,甚至于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考虑到我院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笔者从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出发,制定本实施方案。 2教学改革的形成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按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确定学生素质要求,再按学生素质要求提出学生学习的一体化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体系分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为培养石油管理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满足石油生产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论,尤其是正确思路和数学方法与现代计算工具的支撑。 依据培养目标,我们重新确定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依托运筹学的方法方式,将系统工程与石油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学生在管理系统工程之前学习过运筹学课程,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多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但运筹学会产生方法导向误导和理论太深,学生掌握比较困难,不利于行业应用类院校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就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按新大纲组织教学;充实师资力量,组建教学梯队,成立了以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组为核心的,由相关教师参加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小组,教学中使用Lingo、Matlab、Project等软件;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探讨考试方式的改革,为向理论考试加上机操作相结合方式转变做准备。 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多年的建设,该课程已基本成熟,突出了行业特色,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系统思考奠定了基础。 3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考虑到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优势做大、做强的原则。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3.1以管理系统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为改革主线,理顺教学改革思路抓好经典管理定量方法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强化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合经典管理定量方法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突出石油管理的特色,将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对现实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分析力、综合力、预测力和决策力的案例、模型方法吸纳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在突出管理系统工程模型方法特色的同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定量模型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注重开发和设计与本课程教学、科研相关的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2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强化课程组的团队学习能力,将系统工程课程的所有参与人员组成一个以负责人为核心的学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优化教学的学习与创新团队,经常性的参与石油企业的科研任务,把生产实际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形成良好学习互动环境。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主要以主讲教师自行把关,系课程小组集体备课把关、课程负责人总体把关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考试考核问题,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对于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影响举足轻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课程小组非常重视考试方法的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科学的、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例如针对函授、远程教育学生以思维方法为主,本科生以应用为主,研究生以方法论为主。实现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的努力程度、本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多项内容结合,并且强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以石油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和生活各方面的典型模型、预测与决策等方面定量方法案例为背景,运用论坛、讨论、讲座、测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强化不同教学对象对课程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将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丰富,这些能够改善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取得的良好效果,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相关案例教学讨论室、实验室的建设。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编写相应的实习教学指导书。主要用于培养不同的受教体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完成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 3.4将创新落到实处,重点抓好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针对行业发展的特色,建成一种更加符合实际、人性化的,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环境,运用网络教学,方便教学对象的学习;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教学设计的强大、实验与仿真功能,这些能够方便教师的教学准备和科学研究,为科研工作和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4.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学习通过强化课程教师的团队学习能力,课程组就会组成一个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优化教学的优秀团队,有利于形成良好教学环境。 4.2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为保证良好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设计实行主讲教师自行决定、系课程组集体讨论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4.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渠道在管理系统工程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数量化、概念化的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4.4强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定性分析指导下,应用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和对求解结果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管理决策能力服务。 5结束语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学院、教师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按照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来进行建设。经济管理学院和参与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专业建设的各位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目前该专业更新比较快、发展迅速、师资队伍比较年轻等现实情况,难以使该专业得以快速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学校和学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定能使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管理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该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且难于理解,而实践部分学生接触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都有较大难度。文章认为,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师生“教”与“学”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性有密切的关系,本着系统工程培育T型人才的主要指导思想,文章提出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系统工程;路径依赖;课程体系;重构 管理系统工程是以各层次的管理活动为对象,遵循系统科学的思想,运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为管理活动提供最优规划和计划,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并使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组织管理方法。[1]管理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是系统工程在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系统工程来源于系统科学,作为一项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可应用于一切具有大规模复杂系统的领域,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由于系统工程与管理活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同源共生性[2],《管理系统工程》也已成为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且一些学校还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也安排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因此为适宜当前形势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对《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管理系统工程》的课程性质 系统工程是为处理各种日益错综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应运而生。作为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工程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源自哲学思想体系的系统论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运筹学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建模的方法;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求解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运算的工具。在我国系统工程及系统工程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管理系统工程就是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于1979年率先将《管理系统工程》列入教学课目,并出版了相应教材。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涵盖内容丰富,多数教材都是按理论概述、系统思想的发展、管理系统结构、管理系统分析建模、管理系统控制、管理系统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内容组织。该课程知识面宽泛,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定性或定量数学方法对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优化与决策、评价与控制。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树立系统观点和全局优化的思想;掌握管理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了解对管理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熟悉对管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常用基本模型,能够针对现实管理问题建立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最优化,为管理系统的预测与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应了解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及管理系统优化控制的方法。 2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性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即社会经济生活的事件与物理世界中的一样,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地自我强化,并且轻易走不出去。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师生“教”与“学”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21教师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组织管理技术为主线,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实践部分学生接触也相对较少,要教好这门课程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对授课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前教学中,多数任课教师沿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核心内容的教学主要侧重经典理论和算法讲授,教学内容更新少,也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碰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时仍感觉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虽然近些年各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教学改革,但多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短时间内要改变很难。而且现在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科研压力也比较大,更新教学内容或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都会占用很多时间精力,却不见得能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因此依赖原有路径,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成本最低的理性选择。 22学生沿袭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管理系统工程》是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但该课程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性学科,更多地偏向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类型。虽然现在《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在侧重优化方法时,重点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然而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仍是解决管理系统工程问题的关键钥匙。因此《管理系统工程》的学习方法体系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异。要学好《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不断地参与建模和定量分析的练习。现在一些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在招生时多数是文理科兼收,以文科考生为主。这些数学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多数专业课程都属于人文社科类,较少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同学们也就逐步养成和习惯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因而在进入《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学习时,多数学生不自觉地沿袭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任课教师短时间内也无法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定量分析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对《管理系统工程》内容的掌握。 3《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 本着进行素质教育,按照系统工程培育T型人才的主要指导思想,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环境下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管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本文提出如下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31吸收学科领域内新成果,注重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也是师生“教”和“学”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周期相对较长,部分内容会有滞后,新的分析方法并不能够及时被教材收录。因此,教师应在仔细研读课程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体系与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结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管理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在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始终与管理系统工程领域的前沿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与时俱进,能够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32以大案例为引导,提升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的能力 《管理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方法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虽然《管理系统工程》的课程性质更多地偏向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类型,然而为了能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本课程仍然强调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在研究解决管理系统工程案例时,首先要对决策对象进行建模,而在思考建模的过程中,必须理清决策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结合实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使用模型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在模型形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也有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以案例为引导,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案例,尤其能体现系统工程解决大型复杂系统问题的优势。基于大案例,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PPT展示自己的分析见解,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点评。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内涵和运用进行充分挖掘;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实践中案例教学活动常常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强化对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定量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虽然现在很多管理系统工程的定量分析模型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求解,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相应的求解软件。如果只列出模型,却不能通过计算即时求得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教会学生必要的定量求解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课程中的定量模型,上课时在教师讲过例题之后,都应结合一些随堂性的计算练习,让学生们能及时消化吸收知识,提升定量分析能力。课后也应布置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完成,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4进一步丰富电子课件 《管理系统工程》涉及较多的定量化演算过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看到像板书一样的逐步演算过程,电子课件的制作十分重要。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但要将管理系统工程中包含各类符号、公式的烦琐建模及定量模型求解过程逐步展示在PPT中的确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的事情。现在有些学校的教师直接采用图片的格式将整个定量化演算过程直接放到PPT中,由于缺乏逐步的演算,对学生定量分析能力训练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优势,将管理系统工程中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定量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向学生展示演算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 35探索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系统工程》是一门以系统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综合交叉性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管理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管理系统工程的分析和决策的方法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求解模型或验证其方案。因此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主要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有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训练和开发,提升本学科知识的机会。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定量化分析模型有:相关数分析、总体结构等级分析、层次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库存管理、简单线性规划、产品搭配、合理下料、计划安排、物资调运、系统调整与开发分析、风险型决策和多指标排序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基于Excel制作教学配套软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方法,让学生在电脑上独立操作,完成课程安排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与课程教学配套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还有外出参观和课外实践环节。外出参观能引领学生直接深入实践,直观地了解生产、管理的现实情况,很受学生欢迎。 36丰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应丰富课程考核方法,才能有效检验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传统依靠死记硬背,以书本上记忆性知识为考核重点的考试方法,《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考试考核应鼓励创造性思维。加大对学生课外和课堂参与对课程成绩的贡献比重,把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分数都记入最终成绩。通过对考试内容和题型设计,确保学生无法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是必须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计算才能完成。增加情境案例题和计算题比重。在对案例分析题的阅卷中重点依据学生分析过程和思路的清晰程度及运用系统思想方法的能力评定成绩,不单纯拘泥于结论的一致性。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明显的贡献。 37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课程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中涉及较多逻辑推导和复杂定量数学计算,对教师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管理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掌握管理中的各类定量、定性模型的构建和求解。因此除选择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外,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确保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前沿。 4结论 解决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性。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重构思路,相信这样的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不仅有利于促进该门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而且也可供其他类似课程参考借鉴。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网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农电相关体制的不断改革,形成了相关供电企业产权分界点和农村用电户的变更,随着国有电力资产的快速增加,使得供电企业的相关安全责任不断的加重,那么在这个过程这如何有效的抓好农村配电网有效的运行管理,切实提高农村配电网的健康水平,保证人们的人生财产安全是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牛就将对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网;管控系统;安全;设计 1、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1.1、安全管理文档管理业务分析 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安全管理文档管理业务包括年度安全策划方案管理、项目安全标准管理以及安全策划文档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的增加是每年年初,县公司安全责任遵循省、市公司下发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根据县公司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公司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并在县公司范围内,最后归档存储。 1.2、月度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的对于月度检查管理业务,其主要包括对工作月度安全检查计划的编制、月度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相关检查报告的形成、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整改意见进行的具体整改、对相关整改情况的复查的管理。 1.3、专项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为了保证农村配电网工作农网管控系统工程的整体安全,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相关的工程进行多方式的检查工作。在这其中,对于相关的专项检查管理主要是实现省级公司、市级公司或者是县级公司相关安全专责对各个项目进行的相关专项抽查、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整改意见进行的具体整改、对相关整改情况的复查等工作实现有效的管理。 1.4、一般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一般安全管理业务主要是在实际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省公司、市公司或县公司相关安全专责对各个项目进行随机的抽查、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针对整改意见进行整改、整改情况复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1.5、安全违章管理业务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违章业务是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不可缺少的一个业务。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传统业务中的安全违章管理,其主要包括有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安全违章记录的管理以及相关安全违章工作处理情况的管理。在这其中对于安全违章记录的管理主要是在工作中对项目施工工程中发生的相关安全违章事件实现统一的管理工作,对相关的安全记录进行最后的归档进档案保管工作,以此为以后需要查看时可以及时的去档案保管部门查看做保证。 1.6、安全专业评价业务分析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来说,其安全专业评价是在项目工程验收后,对相关项目进行安全专业评价管理的功能,其主要包括安全专业评价标准文档管理、评价结果文档查看、安全管理专业评价文档等。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1、安全管理文档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作为系统的核心模块,安全管理文档管理模块的设计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在这其中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管理,主要是指在每年的年初,县级公司的安全部门在遵循省、市公司关于年度安全策划的方案,按照县级公司相关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出本县公司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并实施;对于安全策划,需要遵循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农村配电网工作中的项目安全标准。对于相关项目安全标准的制定在整个农村配电网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由于其关系到农村配电网安全策划的制定。再说实际工作中在制定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前,要注意先制定相关的项目安全标准并交给上级领导审核,在通过审核后方可使用;安全策划文件管理主要是是对所有的安全策划文件进行一个统一的管理,这样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安全管理文档管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而安全策划文件管理则是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的主要功能。当需要制定一个安全策划文件时,先选择策划文件类别,然后录入策划文件相关信息,进行添加。当然还可以对策划文档进行多条件查找功能和删除功能。 2.2、月度检查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月度检查管理功能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实际工作中的月度安全检查计划编制、月度安全检查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中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以及各环节工作的复查等等几个重要步骤,在这其中,工作中阅读计划编制首先是在相关的系统中生成,然后对其验证是否存在一定的和正确性,然后再将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保存。 2.3、专项检查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专项检查管理功能的处理工作,其主要的流程包括有:工作中对相关专项检查计划的编制、相关专项检查的实际开展、在工作中形成合理的检查报告、对相关工作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相关工作的整改意见进行具体工作的整改以及相关工作整改后情况的复查等等这几个步骤。在实际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提供相关的安全专项检查计划的新增、修改以及删除、审核的功能设计,与此同时根据此而提供相关的EXCEL导出功能设计。 2.4、一般检查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 安全随机检是在安全计划之外的随机性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县公司进行随机检查后,编制检查记录;是对安全随机检查的记录实现按检查时间、检查人、检查结论等查询条件对工会检查记录、外部检查记录等进行查询的功能,并实现按项目批次、项目名称、检查年月等统计条件进行分组统计的功能;安全违章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对农村配电网工作中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违章事件进行统一管理的功能;对于相关安全事故的管理,其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用于上报各项目安全方面的相关事故数据,与此同时实现对相关安全事故的快报、对相关报告的处理以及相关事故通报等文档的上载工作。主要是对安全事故事件的修改功能、删除功能、归档功能、查询功能、相关文档附件上传功能和记录EXCEL导出功能的处理流程设计;系统维护对药品销售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维护涉及到数据库的备份、修改、删除和日常操作日志的备份和删除等。这些功能都是维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保障,需要特别重视。由于论文的篇幅关系,这里只给出数据库备份的算法流程图。 3、数据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库中的表格来设计有关的数据图。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以及联系的方法,以此用来在工作中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它所提供的面向用户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受DBMS约束的,在数据库设计中被广泛用作数据建模的工具。然后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按照上面所述的相关工作业务流程,以此得出相关系统的数据流图。按照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数据流图,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得到相关用户的安全事故、检查的记录以及农网工程项目的安全专业评价等等数据字典。以此可以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字典,最终得到各个实体的属性图。以此完成工作。 总言之,近年来,我国农村配电网工作发展迅速。我们知道,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优化相关电源以及电网的关系,努力提升用电供需管理水平,带来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最终有效的推动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将对钢铁以及相关施工行业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其更是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以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关键措施,将针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城乡统筹产生重大政治、经济和综合效益。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从管理系统工程看城市排水建设问题 摘 要:由于极端天气的增加,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积水和洪涝现象。围绕目前的情况,文章从造成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的方面阐述了一定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 积水 对策 1 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近几年,不断有网民发帖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暴露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 2 造成积水的原因 2.1 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不系统 首先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兴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就是单一排水管网系统建设,而不是系统的从蓄水、养水、导水和排水的综合功能来设计。比如地面硬化等人类活动使原本可以依靠土壤、沟渠、湖泊、地下河等吸纳的水现在只能依靠管网收集,而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又使城市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少。许多城市原有的河流和湖泊被填平,大面积的树木、草地被铲平,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样城市蓄水、养水的功能大大降低。 其次,城市排水管网支网不完善,很多支路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妨碍系统排水能力的发挥。大多城市只重视主管网的建设,对支管网往往重视不够,因而往往是主街道没事,但居民区水淹成河。 2.2 设施更新改造投入的不足 城市排水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往往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导致排水管网的不足,这样,定期的管网更新就成为城市建设的必做工作。目前我国城市管网改造不力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资金投入不够。而投入资金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最近几年,由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很多老城市以前设计排水管网依靠的数据难以跟上灾害天气的变化,没能及时改造。 二是我国城市建设者往往注重地上标准,而轻视地下建设。导致把大量的资金使用在城市发展的短期项目上,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成为一种“繁荣”和“政绩”的直接表现。而对城市长期发展的低下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2.3 标准设计要求偏低 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北京一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与此相反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 2.4 工程质量低 很多城市施工方和管理者为了赶工期,往往会造成偷工省料和降低标准。导致大多数排水工程设计时标准较高,实施时标准降低很多,给城市的防涝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 解决积水的对策 管理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性的把系统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引入管理系统工程的理念,显得十分必要。从管理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衡量从政者的政绩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减少从政者的短视行为,就必须从考核领导的体系标准上作适当的调整。尽量减少硬性指标,适当增加软性指标,使从政者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来建设城市的“心脏”,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生活指数,让老百姓生活顺畅安全。 3.2 注重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结合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也就是主管网和支管网的协调。不要一味的突出主管网,重视主管网的投资和建设,其实更要关注支管网的建设和投资。目前大多数城市主干道和主要街道通常不会积水,但支道和居民区往往积水成河。因此,只有做好二者的协调,才能使城市真正地成为人民生活的保证。 3.3 保持地上与地下的平衡 目前大多数城市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展,导致城市土地的紧张。于是城市的湖泊、河流,大片的草地、树木被破坏。缺少了蓄水功能的湖泊、草地,城市旱涝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地下水网的设计很重要,但地面上的蓄水和养水功能的草地和湖泊就显得更为重要。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城市扩建和改建过程中,应该重视城市绿化,协调好生态环境。尽量的调节人口密度,使城市人口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以便让出应用的土地,来蓄水和养水。 3.4 防洪与排泄二者并重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排水系统不仅仅是排泄,更重要的还要以防洪为主。只有有机的做到防与泄的结合,才能发挥排水系统的作用。因而,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时,站在更高的位置设计出最有效的防洪方案,就可避免积水成河的尴尬境界。 3.5 分别处理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和雨水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中,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使用,或由于长时间维修不够,导致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的网管内排泄,造成排水不畅。因此,要加大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管理,避免造成混合堵网的现象发生。同时要花时间进行经常网管维修。 3.6 加大法律建设和惩处 造成当前的许多城市洪涝问题的原因,比如标准低、工程质量低、维修费用投入不够,都是因为法律不够健全造成的。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才能保证设计标准、维修费用的投入、工程质量的保证。 4 结语 城市排水系统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更是千秋后代的好事。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须把排水系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系统的理念来建设规划,花大力气来投入。这样,我们的城市就会更美好。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社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础:电子政务 基于云计算的新型信息系统,代表了这样一种系统组织机制:能够让信息系统的结构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和服务场景,快速做出调整,自组织,自适应,从而最大可能发挥信息系统资源和能力的价值 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发展电子政务对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近二、三十年来,全球电子政务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是定量的科学技术,基本的工具和手段是计算机的应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和社会管理系统交叉、融合,从技术层面来说,必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并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方面,发展电子政务。 相关技术 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网络的发展,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完善,人们意识到“网络即计算机”的理念,即可以把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集中起来放在网络中,按需使用。云计算服务的出现,就带来了这种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收费的资源使用方式。 从目前来看,要完整地认知云计算,应该从“服务”和“平台”两个方面去理解。 云计算服务代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要面向海量用户提供永远在线、随时访问的可用服务、支持多用户按需获取服务资源并保证服务的可靠性。 云计算平台在本质上类似一个操作系统,它管理着一个“可扩展的网络超级计算机”。它通过一些特定技术将大量分布于各地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之在逻辑上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在不同的应用需求出现时,系统可以快速调动各种软、硬件资源协同工作,完成计算、存储和沟通任务,而用户无需关注实现的细节。网络超级计算机具有“可扩展性”,就是指根据需要可以对计算资源进行添加或者删减,同时此虚拟计算机所展现的性能会相应呈现近似线形的变化。 云计算的基本思想,简而言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大事,就是“大用户”、“大数据”和“大系统”。反映在技术层面,对于成百上千台设备要维护,数据存储量达到PB级,或者网页的同时访问并发量达到超过万次每秒的企业来说,选择云计算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决定。 对于上层多变的应用需求而言,云计算平台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支撑环境,并实现了IT自动管理,即“以机器管理机器”。 云计算在技术上的革命性,一是给出了一种资源组织的方法,使整个IT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创新性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组合起来,完成了一件系统工程的工作。 基于云计算的新型信息系统,代表了这样一种系统组织机制,能够让信息系统的结构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和服务场景,快速做出调整,自组织,自适应,从而最大可能发挥信息系统资源和能力的价值。 云计算推动了企业变革,提供了IT资源使用的新方式,成为了业务整合的新平台,提供了向“服务”转型的新思路和创新增长的新动力。 云计算的出现,以“分布式集中”的方式将分散的计算机资源变成资源池,提高了整体计算能力,并以极为廉价、易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贡献,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以及产品的获取成本极大降低,获取方式极为方便。不同在于,云计算带来的工业革命,将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也使知识的产生变得更加容易、分享变得更加方便。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云计算服务,可以在几乎没有预付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即时使用计算资源,无需提前规划就可以按需获取看似无限大的计算资源并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用户来说,云计算服务将对资源的占有方式从唯我所有变成为我所用;将对资源的使用方式从特定环境变成随时随地;将对资源的消费模式从固定支出变成按需付费。 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连接范围远大于互联网,扩大连接到物品,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和数亿人的庞大无比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是一个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的庞大社会信息化系统。 物联网的重点与切入点是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重视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使其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大数据 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已经成为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方式、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处理及其应用变得更加方便,政府或公众的决策行为将逐渐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电子政务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目前,中国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总体而言,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利用系统仍局限在小部分的政府业务范围,而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大致分为大数据的管理和大数据的应用两大方面。大数据的管理相对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与方法,目前正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而大数据的分析和其价值的充分利用,尽管已经有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和前景,其深入发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移动技术 移动电子政务是政部门利用无线信息通讯技术,通过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的联合应用,实现政府管理及其政府服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技术在政府各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并逐步成为现在生活、工作的流行方式。实施移动政务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整合了资源,提高了社会监督力量,缩短了政府与社会的距离。移动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除了移动电话以外,还可以通过PDA、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已经其他手持设备获得各种政府支持与服务。国际上和国内移动政务服务正在兴起并不断发展。 移动电子政务较传统电子政务的优势有:1)改善政府办公环境,简化机构之间的沟通,实现移动办公;2)加快现有办公流程,节省政府运营成本;3)提高政府和领导的决策能力;4)方便企业、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让政府办公真正面向社会;5)无线网络更加灵活并可扩充,具备强大的备灾能力和安全性能;6)塑造更富有弹性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电子政务平台 在云时代,平台即服务,架构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服务可以购买,不需要重新建设和部署。云计算能让用户敏捷、低廉、科学和动态地全面共享资源能。 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平台,鉴于云计算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建设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是比较理想的服务模式。有关资料表明,云计算使数据中心计算成本便宜30倍。此外,采用诸如虚拟化、自然冷却等若干新技术,云计算还能降低运维成本。世界多国已经逐步将云计算作为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策略之一。 2011年2月,美国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旨在解决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系统重复建设严重、工程建设难于管理以及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以提高政府公信力。联邦政府认为,云计算可以优化政府服务提供方式,改善以上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云计算模型能够极大地帮助联邦政府快速提供高度可靠的创新服务。联邦政府2011年花费200亿美元用于向云计算方案迁移,占到了联邦政府IT总花销(80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政府效能,联邦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项“云优先”政策。要求政府机构在进行任何新投资之前先对安全可靠的云计算方案进行评估,从而了解云计算的价值,加快向云服务迁移的步伐。联邦政府云战略要实现以下目标,明确度量云计算产生的效益、注意事项和选择条件;提供决策框架和应用案例,指导各部门向云平台迁移;进一步加强云计算设施的部署力度;制定联邦政府的行动计划,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责,以推动云计算的部署。利用云计算,联邦政府提高IT项目的收益具体体现在:1)提高资源使用效率;2)提升资产利用率;3)整合需求;4)加速数据中心重组;5)简化IT项目;6)提高服务灵活性;7)改善服务可扩展性;8)增加创新提升服务效率;9)降低风险。随着公共服务向云计算迁移,联邦政府领导机构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进云计划,并尽量避免随之带来的风险。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将极大降低国家财政支出。 中国的行政单位除上百个中央一级单位外,还包括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58个、大约几百万家公共机构。几乎所有的政府单位都需要使用电子政务业务,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有的还在计划建设。从中央到各部门、各地区基本上都各自规划、各自实施。如果仅按硬件、软件投资(不包括运维费用人力成本等其他因素),建成一个基本全面、完备、成熟、高性能、安全的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总投入非常惊人。而使用云计算技术,将计算资源统一配置,合理规划,提供集中服务,将极大提高系统效率,极大地降低开发和运行成本。 2012年10月,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的试点工作。 北京、上海、深圳推出“祥云计划”、“云海计划”和“鲲云计划”,明确表示将通过建设云计算中心服务于电子政务。上海市将云计算作为重大专项列入《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行动计划》,并设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外,南京、成都等地的“政务云”相关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展望未来 作为社会管理系统工程基础的电子政务,在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以人为主、人机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将在开发电子政务的基础上,融合进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把电子政务系统发展成“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建成有系统科学与工程特色的“计算机集成社会管理系统”。 多年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传感技术、计算网格、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业务、物联社会网等技术的发展,即将扩展成为复合空间(Cyberspace)。其应用将使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得到新的解决方案,进而为设计、构建、分析、控制、管理各类复杂系统指明崭新的途径。根据其引申得来的基于信息空间的社会智能工程与信息空间的综合研讨体系,对于计算机集成社会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构建,将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实现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的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实现其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全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作为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从当前来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缺乏创新理念与思想、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并根据其问题提出针对的建议,加快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模式创新的步伐。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创新理念与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诸多弊病,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存在严重的小富即安等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其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还缺乏创新理念与思想,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给予财务管理及其制度创新充分的重视,而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生产和销售等方面。不注重学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经验,因此其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从根本上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全面的创新。 (二)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 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人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全面推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人才。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知识理念相对陈旧,尤其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更是缺乏基本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较大的问题,更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从外部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型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与方法难以顺利流入到中小企业中,使其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面临人才匮乏的严重问题。 (三) 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中小企业制定和实施任何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制度具有强有力的保障性作用,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中小企业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难以全面服务于其财务管理各项工作,因此创新的步伐缓慢,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在内部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其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核算层面,因此在创新方面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保障中小企业顺利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模式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理念与思想 中小企业要想全面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要首先创新理念与思想,使其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与理念,对比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并逐步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向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推进。同时,要促使企业管理者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完善财务预算与决算,不断进行自主学习,规范财务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逐步实施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二)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其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并提升其财务管理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随时接受到最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方法,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对其进行实践和改进,为中小企业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薪酬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创新人才,为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三)完善制度层面的保障 制度层面的保障是中小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新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唯一的保障。完善制度层面的保障,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根据其内部管理的现状,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有效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制定出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模式,供中小企业参考和学习,并给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指导,使其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此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总结 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其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来看,应该要从创新理念与思想、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完善制度层面的保障等方面出发,全面实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新趋势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社会理念以及企业发展理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文化的原则、企业财务制度文化特征、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以及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新趋势,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新经济 企业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 原则 特征 趋势 一、前言 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而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目前来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无论在理念方面,还是在模式方面均相对落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针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企业财务管理文化的原则 (一)自然进化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依附于企业发展的。在我国,企业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私营企业管理,另外一种则是国有企业管理,两种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同,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也会有很大差别。另外,在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但此方面主要是跟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例如,企业发展规模变大后,企业的财务管理无论在设备方面,还是人才方面均会有所优化。[1] (二)演变的相关原则 演变原则依然与企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如企业在发展中必须适应市场变化,以及经济市场、社会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企业在管理方面就必须作出改变。另外,企业的经营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具有风险性,尤其在经历失败的项目投资后,企业往往会出现危机,为了解决此危机,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方向和策略,企业财务管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然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不足也会渐渐地体现出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宏达公司在我国已经存在多年,其发展的过程也曾经历坎坷,但都能够准确抓住机遇,跟随社会的发展来调整自身发展的步伐,其中以更新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最为突出,宏达公司将以往的财务经验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情况融合到一起,使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优化。 (三)示范促进发展的原则 我国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其类型以及所经营的主要产品、方向等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当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发展较好时,可以对其他相同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我国邯郸市的一个钢铁厂,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创新出了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和企业发展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此种现象出现后也引起了同行业的关注和学习。如今,邯郸市很多钢铁厂均采用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国金蝶软件公司在这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效,公司成立不久就遭遇了财务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取了出让股控权的措施,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方式,最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之后很多公司也纷纷效仿此做法。 三、企业财务制度文化特征 通过对企业财务制度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财务物质文化在此方面的影响最大。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企业财务制度文化出现了多种特征,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以时代的经济形态为核心;二是具有继承性;三是具有先导性;四是具有改革性;五是具有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性。可见,企业财务制度文化特征多,这与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有很大关系,只有当企业认识到财务制度文化的特征后,才能够为其发展和优化提供更多便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2] 四、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 (一)财产制度文化 一般而言,不同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应用的模式不同,所制定的制度也不同,而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个企业之间不同的财产制度文化。我国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类型,如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等,不同的企业对于自身的发展均有不同的考量,企业制度文化也大有不同。例如,在独资企业方面,其所应用的财产制度相对老旧,另外,也有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出全新的财产管理文化,并应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 (二)组织制度文化 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制度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企业对财务进行管理的体系文化。在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伊始,财务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就在不断变化,而此种变化不仅能够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也是优化整个企业发展、企业组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体现出了诸多特征,如开放性、动态性以及综合性等,根据这些特征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避免传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为创新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提供保障。[3] (三)人事制度文化 人事制度在任何企业管理中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管理质量会受到企业财产制度、财务管理组织制度以及企业制度文化的多重影响,但并不影响其把企业整体的发展观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在人事制度文化中与之较为接近的当属财务人员方面,财务人员个人的素质以及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今后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针对人才方面采取措施,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更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技能,以此来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五、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新趋势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多样化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新经济形势下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很好地平衡企业、员工、股东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权益,使得财务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公开的契约,可以使企业中其他管理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更大,如企业会有很多的约束机制或是奖励机制,但很多员工无法真正意识到此种机制的存在,但若是能够与财务方面挂钩,则可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在新经济形势下,财务管理制度应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这也是激发企业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另外,企业在发展中很容易产生财务危机,多样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管理组织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在企业保证基本的运行条件时,应针对财务管理组织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其所暴露出的问题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方面建设,企业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完善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从而使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能够趋于扁平化。在全新的财务管理组织中,企业领导应做到权力下放,调动员工创造业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企业还应建立起高素质、高能力的财务队伍,这类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完全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4]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如今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因此,今后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时也要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平台,将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分析、结果传递以及财务审核均集中到一处。如此一来,不仅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也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更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时间的纬度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均处于实时监督控制之下,甚至可以完成实时汇报,这对于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十分有利。 (四)创新财务管理评价系统 财务管理评价系统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整个体系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第二,增加对于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的比重。近年来,我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如经济附加值指标,或是自由现金流量等,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并存,可以有效完善财务管理的评价系统。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认知与能力均需要提升,因此今后各个企业在发展中也要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 (五)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若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同时改变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方面亦然。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尤为重要,这能够改变以往企业员工对于财务管理的认知,也能够积极调动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要达到此种效果,企业应积极为财务人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甚至可以鼓励企业员工参与财政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财务管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均不可深入参与。另外,企业要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层次,针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方面也要作出改变。 (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就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创新企业的融资活动。新经济形势下,知识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企业应不断提高晋升门槛,迫使企业人员不断丰富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量,加强企I的知识和治理资本,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二,创新企业的财务分配方式,公平公正的财务分配方式是提高企业员工满意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可以积极引用。 (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均有自身的管理制度,但其中很多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将市场机制应用到其中,市场机制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约束作用,此种制度不是指向某一类员工,而是针对整个企业的所有员工,若员工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则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若其在工作中犯错,也要依据制度进行适当的处罚。 六、结语 研究关于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新趋势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情况,甚至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息息相关。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若要提升竞争力,不仅要不断优化发展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然而很明显,我国企业在此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4会计B班)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略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摘 要】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基本上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安全状况等都要求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管理者带来更加真实客观的采取信息数据,更好的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应如何有效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确立,财务管理工作也表现出日益重要的地位。过去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要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来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首先,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企业财务纲领性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准则与操作规范,建立相对全面的财务工作管理机制,建立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以及相对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等。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 其次,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借助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借助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所需的各项成本目标实施科学的分析,同时和具体责任进行挂钩,以便于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奖惩。借助于企业目标成本的科学制定,明确相关成本指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确定各项成本费用的实际目标,同时和费用预算结合起来,如此便能够依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借助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建立财务信息通报机制,对企业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实施通报,利用财务管理方式实施监督。借助于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开展监督工作,对企业各项物资的采购、验收、记录、保存、领用等各个流程予以管控,确保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还需要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借助于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监督,让财务与会计工作人员互相监督制约,避免其利用自身职务便利来实施违规操作。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1.建立财务决策制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为进一步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企业必须要建立对应的财务决策制度。从本质上而言,财务决策不单单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就应当制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资料,实施科学的财务决策。其一是财务决策制度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规划性与前瞻性,从而确保企业内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外财务决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还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利益分配问题;其二是企业必须要按照决策规律来制定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以便于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指导。 2.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得以贯彻落实,企业必须要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第一,企业必须要推进落实职务分离制度,详细来说,即是把财务活动内的管理责任真正区分开来,同时让财务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才可以真正对自己的工作引起重视,从而真正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开展工作;第二,企业必须要推进落实授权批准制度,即是按照财务活动过程中业务的重要级别实施授权批准,如果没有通过合法授权,则相关人员便不能够执行相关的业务,企业内部各部门也必须要坚持分级负责与相互制约,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对企业而言,唯有确保内部资金的科学使用,才可以应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来帮助企业获取最多的利益,因此企业必须要健全财务资金管理机制,从而强化对资金的管理。一是应当对财务工作中的资金需求量实施科学的核算,一般来说便是借助于资金预算编制实施资金的流出管理,从而确保其科学配置;二是必须要开展好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同时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责贯彻落实,从而强化现金管理。同时,企业还应当完善资金审批制度,确保支付款项流程与权限清晰明确,让内部资金安全得以充分保障。 4.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为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第一,企业应当利用财务风险管控制度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予以有效识别,从而确保财务工作中的风险得以准确判定;第二,企业必须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借助于风险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对发现的风险财务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企业还应当定期针对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让其能够主动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5.加强企业投资管理 在企业实施投资之前需要制定出科学全面的投资计划,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国内很大一部分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都存在盲目性的问题,当市场出现波动后企业往往会立即变更投资计划。然而市场波动是常常出现的,如果投资计划处于时刻的变动中,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应当具备敏锐的嗅觉,可以准确的了解市场发展脉搏,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需要对投资项目以及投资活动予以充分考察,降低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属于企业内部管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意义重大。所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完善,严格落实,以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摘要:管理工作在任何企业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做好管理工作关系着一个企业能否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使施工企业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使施工企业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的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属于一项短板,换句话说,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的问题需要被解决,这对企业实力的增强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从根源上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与经济效益,使自身能够更加长远的发展下去。 一、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代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虽然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了解,如若不然,任其发展下去,则会导致整个施工企业出现财务方面的困难,从而使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长远的发展下去,总的来说,我国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足够的资金控制能力、缺乏足够的资金管理能力及企业的经营成本过大等问题,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文章主要就施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缺乏足够的资金控制能力,且不能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 拥有资金控制能力,且能够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是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职责,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代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在这两方面均存在不足,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均拥有较多子公司,因此其资金便较为分散,如果想使施工企业总公司能够纵览大局,就一定要提高其资金控制能力,而现如今,很多施工企业非常缺乏这种能力,甚至根本无法及时的了解子公司资金的动态,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总公司的资金风险,使企业无法更好的控制资金的来源及流向,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一旦总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控制能力,那么相应的,也就无法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施工企业无法很好地对应收账款进行控制;其次,一般在工程完成之后,施工企业通常需要立即对需要结算的账目进行结算,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带来了结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再次,在应收账款方面,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控制其期限,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期限都已经超过了三年,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足够的资金管理能力,且无法有效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除了资金管理能力之外,施工企业在财务方面还需要具有足够的资金管理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不能有效的管理自身的资金,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企业也就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资金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同时,施工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那么同时也将会导致其失去对资金的监督能力,而企业的资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则很容易发生长期大额预提费用的状况,久而久之,企业则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走向灭亡。 (三)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过于巨大 经营成本是一个企业在经营之初需要投入的时间及资金内容,而一个企业如果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就不得不面临经营成本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营成本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本越高,那么相应的,其经济效益也就不会特别显著,反之,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本越低,其经济效益便会越高,因此,节约经营成本已经成为了当今企业十分重视的一项问题。当今社会,企业想要在某一领域立足,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在经营之初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中标到签订施工合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一期间,施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才能中标,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即使企业获取了较高的利益,从整体上讲,其经济效益还不是非常乐观的。 二、使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我国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因此,想要使施工企业能够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一定要提出相关的措施以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使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一)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工作 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流动性强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企业所在的地点与项目部都会存在很远的距离,这就为管理方面带来了困难,因此,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都是需要企业总部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监督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只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财务人员实施其监督工作时,如果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提出的某些要求不符合财务制度,那么财务人员便会对其进行阻止,这便很容易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同时,由于没有会计委派制的保证,财务人员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因此项目部便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保证是非常不利的。实施会计委派制是监督工作的一部分,当实施会计委派制以后,会计人员的地位就会有所提高,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做好领导相关工作,这样就会使得会计人员能克服领导要求和制度制约之间左右为难的现象,这样有利于使得会计人员按照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从而使得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性得到有效地提高,对财务的监督要加强力度,防止国有财产的流失,从而使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中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想要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大力度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同时,还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财产清查、内部稽核、内部牵制、以及岗位交接和原始记录管理等诸多工作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施工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从而使其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对企业中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依靠。一个施工企业若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要建立企业内部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作。 (三)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项工作能否被更好地完成,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想要使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得到改善,首先就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果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那么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对企业的整体运营产生影响。一个施工企业若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就要先制定适合该企业发展的经营发展财务制度,随后还要带动一批财务人员积极贯彻执行财务制度,保证制度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同时培养一批具备良好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使其遵守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的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同时可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培训,使得其核算能力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作为施工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对财务人员要求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能力,才能从根源上保证企业财务的整体工作质量。 三、结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不难看出,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想要使施工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完善其中的财务制度。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或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的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分析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摘要】:管理工作在任何企业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做好管理工作关系着一个企业能否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使施工企业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使施工企业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当今一些施工企业的现状来看,财务管理是众多企业管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对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加大力度,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核算水平,扩大资金集中的管理范围。 一、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1、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施工企业一定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财产清查、内部稽核、内部牵制、岗位交接、原始记录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组织等一系列的财务制度,为施工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奠定比较好的基础,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有值得遵循的章程和制度。一个施工企业若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要建立企业内部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作。 3.加强企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质。一个施工企业若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就要先制定适合该企业发展的经营发展财务制度,随后还要带动一批财务人员积极贯彻执行财务制度,保证制度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同时培养一批具备良好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使其遵守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的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同时可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培训,使得其核算能力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作为施工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对财务人员要求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越来越高。 二、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资金控制能力,且不能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拥有资金控制能力,且能够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是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职责,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代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在这两方面均存在不足,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均拥有较多子公司,因此其资金便较为分散,如果想使施工企业总公司能够纵览大局,就一定要提高其资金控制能力,而现如今,很多施工企业非常缺乏这种能力,甚至根本无法及时的了解子公司资金的动态,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总公司的资金风险,使企业无法更好的控制资金的来源及流向,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一旦总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控制能力,那么相应的,也就无法有效的处理债券债务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施工企业无法很好地对应收账款进行控制;其次,一般在工程完成之后,施工企业通常需要立即对需要结算的账目进行结算,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带来了结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再次,在应收账款方面,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控制其期限,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期限都已经超过了三年,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2.缺乏足够的资金管理能力,且无法有效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除了资金管理能力之外,施工企业在财务方面还需要具有足够的资金管理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不能有效的管理自身的资金,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企业也就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资金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同时,施工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那么同时也将会导致其失去对资金的监督能力,而企业的资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则很容易发生长期大额预提费用的状况,久而久之,企业则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走向灭亡。 四、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不明,资产的管理不当。目前,许多的施工企业都不能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因此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当期损益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还会是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失去了原有的监督。在施工企业中存在着长期大额预提费用。其一,建筑单位提供原料结算效率特别低,造成结算账目严重滞后,施工企业为平衡材料成本便依靠预提费用来维持。其二,对于分包工程,一些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结算的,都是依靠预提费用来将分包成本平衡。受到资金和核算的影响,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奖金未能及时的下发,这样以来,企业就会依靠预提的费用来平衡人工成本。这样长期以来就会使得企业当期的损益出现不实的现象。 3.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过大。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取得工程信息到中标和合同的签订,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是越来越大,而一些未能中标的工程项目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总和一定是高不可估,这样对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施工企业内的业务招待费也存在着失控的现象,而业务招待费超支现象也是非常常见的,因为施工企业的下属部门存在很多,地域分散,而且流动性很强,这样以来就睡使得业务招待费用超支现象的发生。 总之,通过文章的论述不难看出,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同样如此,想要使施工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完善其中的财务制度。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或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的一席之地。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小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如今如何完善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小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已经成为了有关部门及业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从阐述财务管理及制度的定义、重要性等方面出发,着重分析了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并相应的总结出了小企业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财务管理及制度概述 (一)财务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定义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行为和企业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今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家的普遍认可。财务管理主要是指以会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筹资、投资和管理活动的经营增长、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和综合性分析的管理活动。其不仅可以为企业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以及相关人士提供了解企业过去和现状的客观财务数据,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为企业决策者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有力参考。 (二)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1.企业经营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企业以取得盈利为最终目标,追求自身盈利是企业的根本宗旨。只要企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要求,依法纳税,那么企业盈利的越多,就说明了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因此,企业必须要改善财务管理,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后算账转变成为事前预测,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2.财务管理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事实上,财务管理不仅是一种价值管理,也是一种综合性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资金运动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货币表现。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会有资金运动,而这一切都属于财务管理范畴。既然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企业就需要将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反馈工作和目标实现程度考核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 (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务管理原则和财经法规制度演变而来的,其在企业处理财务关系,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起着规范、约束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范围要涵盖资金投放、筹集、耗费、分配以及回收五个方面。资金投放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耗费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成本;资金分配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积累和消费,也决定着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各方利益能否实现;资金回收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和偿债信誉度问题。因此,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对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显著效果。 2.财务管理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可以全面和系统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体现着错综复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企业经营是否得当,产销是否通畅,资金周转是否健康等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使企业决策者可以根据财务信息迅速的调整经营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 二、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上可知,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制度往往并不完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截止2012年,我国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近4000万家,以个人独资形式的企业大约为1200万家,总和来看共计有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小企业占比为70%左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其经营模式灵活、生产规模小,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经济竞争、法律以及制度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其生存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尤其是资金缺乏、资金链薄弱的问题更是阻碍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状况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短期利益和产品销量问题,从而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第二,经营资金不充裕,融资渠道过窄。一般小企业想要获取资金大多会选择向银行贷款,但是小企业由于经营信用较低,想要获取贷款较为困难。加之一些小企业会计水平有限会计账目较为混乱,企业管理者无法通过会计信息获取有用的财务信息,从而影响了企业未来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目前小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往往存在领导层影响下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出现不良行为的问题。一般小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从属于管理层(或者说企业所有者),财会人员的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所在单位的领导人影响,目前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与企业所有者通常处于直接从属关系,这就使得企业所有者对财务会计工作有较高的领导和管理权,所有者的要求将高于会计职业道德,导致在所有者为某些不当目的向财会人员施压时,可能出现职业道德缺失、配合舞弊等行为,并造成中小企业会计独立性不足,缺乏对财务会计工作严谨和信息独立的彻底贯彻,丧失财会工作的客观性要求,并导致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退步。 2.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记录,较少的在事前进行预算管理,这也就导致整体的财务会计工作形成被动工作模式。在出纳、会计和主任的分工中,本就不多的业务量被分散到不同的人员之上,出现工作内容轻松,工作压力极低,不注重提升业务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导致财会部门内部出现松散工作状态。当前松散的工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地位逐渐下降,不能够全面发挥对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导致小企业财会部门只能沦为管理层的附属部门,这些问题对于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根据最近一权威部门对“我国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总体建设及具体内容市场调查”(表1.)分析显示,我国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前我国小企业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36%),而且即使有建立这一制度,也大多并不完整(30%),甚至这些制度的确立只是依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并没有参照专门的制度准则。由此可见,我国小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的完善。 3.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目前我国小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每年在财务报告上都会出现一定的错误,例如账务不一致、凭证不清楚等虚假信息的存在,说明小企业财会部门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在小企业财会部门的工资主要采取岗位工资制,对于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其在稳定工作中丧失工作积极性,并且缺乏主动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倾向,导致其从业人员素质降低的问题更加严重。加之内部监督工作的匮乏,其受到领导层影响的程度加深,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日常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贯彻不足,从而对财会部门的发展形成严重不利影响。 人是决定内部控制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一旦企业财务人员无法诚实工作或者不胜任这个工作,那么再好的控制程序也无法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出于种种原因,部分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尤其是小企业相关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化的教育,对国家的财经法规、方针制度等都还不能够准确进行把握,对本行业的财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掌握和业务特点等方面无法熟练掌握,整体素质有待加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会人员只是盲目的顺从领导安排,并没有保持财会的独立性,致使一部分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影响到本单位财务核算的工作质量。鉴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财会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公正、严谨的态度,与贪污腐败作斗争。 三、小企业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小企业想要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就必须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一)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及管理层的认识 事实上,统一财务人员及管理层的认识是实现财务管理中心地位的关键。小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财务基本工作的规范化。只有规范会计工作才能够随时给小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以便于更好的发号施令。然而,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代表了以财务人员为中心,只是财务管理的工作任务加重了,财务人员的责任增加了。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要针对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扎扎实实工作,并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绩来证明工作的成效。具体来说,小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认识有三个方面:其一,加强信息观念。财务人员工作性质要求了其一定要关注企业一切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确保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其二,加强发展观念。企业需要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要立足企业长期发展,克服企业财务决策中的短期倾向;其三,加强风险观念。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说明了企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财务人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测体系,以防范和化解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 (二)实行财务管理部门团队化 财务部门如果想要切实的发挥财务管理在小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需要针对该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预测、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监控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么庞大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是如同当前一些小企业财务部门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将部门团队化才能真正的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凝聚在一起。具体来说,财务管理部门要对部门人员进行会计从业资格教育培训、内部控制制度培训、财务岗位职责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各类税收知识培训等多项培训内容,并要针对团队内部不同岗位实行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团队人员各专所长。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只有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才能保证小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推进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因此,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促使小企业财会人员能够主动的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体来说:第一,完整的岗位职责。相对于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小企业在财务部门设置方面并不完善,甚至人员配置也并不多,这就导致财务部门大多沦为了从属部门,也让财会人员无法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小企业需要针对财务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财会人员素质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以让他们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有所侧重;第二,有效的培训制度。此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第三,合理的工资晋级制度。相对来说小企业财务人员的晋升空间有限,因此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抓住财会人员的任职心理,以周期性调整薪资来激励财会人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小企业财务资金安全到位、财务核算的准确高效。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及完善是企业实现改革的必然要求,其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形势。我国小企业要紧密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从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及管理层认识、实行财务管理部门团队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小企业财务会计监督机制等五个方面来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关于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的探讨 摘 要:本文在认真分析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制度1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普遍素质偏 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新要求的不断涌现,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现财观念和手段,然而仍有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是市场的元素,而市场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是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财务人员观念滞后、理财知识缺失、创新能力和主动性欠缺,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阻力。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基层财务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国家为了解决人员素质问题,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然而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关心不够。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管理。在工作中,企业往往将财务工作放在会计上,对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作及财务状况的预测分析等工作做得很少,尽管企业已面向市场经济环境,但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各层理财权责不明,如企业管理层设置与总会计师职责不明晰,常出现业务交叉的现象。此外,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财会机构往往将会计与财务混二为一,在实际工作中,财会机构常常将重点放在会计上,对企业的资金运作、筹资、投资、财务状况的预测分析等工作做得较少。正因为如此,企业就难以重视先进的理财方法和管理手段。 内部监督机制是企业进行正常财务管理活动的保障。然而在实际中并非如此,难以发挥规范和监督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内部监督机制中相关制度和规定缺乏必要的改进与创新,不能对其有效监督和控制,使问题常常向负面扩大。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督制度和规定需要有强制力的配合才能充分履行其功能和作用,就现阶段大多企业而言,其执行的不严格性与随意性比制度本身还要严重得多,因此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二、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21世纪强调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因此企业必须转变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管理观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以人处于管理的中心与主导地位,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要素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讲,培训亦是投资且其收益远大于投入。因此落实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需要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培训内容应当涵盖价值观、企业文化、知识、技能、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还应因地制宜,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特色化培训。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面对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找到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因此应当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把财务的战略运筹和决策职能落到实处,突出超前性、有用性,强化执行力、影响力。公司财务部门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将经营核算管理、财务计划的编制、财务纪律监督等工作落实到位。其次,企业可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更加正规,严谨。再次,应当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健全适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企业应当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来确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找出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采取更可靠的措施,真正将财务工作提高到现代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企业财务分析与控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首先,应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企业应当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好资金筹划,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其次,强化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得到更大的利益。在当前企业会计控制仍然很薄弱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政府相关法规,依靠会计中介机构,加大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审计监督,争取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遏制在开始的阶段,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创新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保障。第四,要注重跟进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和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事前预测和动态分析,善于洞悉市场先机,不断提高财务决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学习并运用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财务制度。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面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找到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企业必须努力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剖析,健全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探索财务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 【摘 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保证企业有一个好的监管机制。本文分析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创新路径与方法,希望能够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建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其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结果最终集中反映到财务管理制度这一综合部门上来,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利。但建筑企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财务管理上要涉及多个机构和部门,因此只有不断的发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体系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实现对建筑企业施工成本的控制,再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流程,确保建筑企业的顺利进行。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不足的状况 1.忽视财务监督管理 某些建筑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财务管理的流程、目的、工作要求等缺乏完善的规定,即使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却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日常工作中未能有效落实各项规定,存在执行力较差的情况。例如,预算编制不规范、开支计划不明确、成本费用控制随意性较大、会计核算不规范等,由此便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不重视财务预算控制 一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忽视资产控制、成本控制、费用控制,某些项目施工无预算、无计划,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影响建筑企业资产有效运转。当下,建筑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重视进度控制的前提下,也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促进建筑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3.资金使用控制力度不够 工程施工中,业主通常会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而建筑企业施工时往往需要先行垫付资金,从而增大企业资金风险,给建筑企业管理和掌控资金带来不便,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建筑企业信誉度,降低其社会影响力,还会损坏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制约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力。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业务技能不熟练,其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让他们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提高建筑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调动财务工作部门积极性,协调好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部门工作,确保各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建筑企业生产实际,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相关制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还应该涵盖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物资采购、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做法,改进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控制水平 预算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包括销售、管理费用、目标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通过对各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一方面,建筑企业制定预算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编制销售、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将优质资源向利润高的项目倾斜,严格控制建筑项目材料、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各项支出,促进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完成后, 要严格遵循各项规定,按照量入为出原则,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统筹与合理安排;最后,加强预算分析和预算结果利用,建筑企业要重视对预算结果完成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全面分析和掌握预算执行的影响因素。 3.加强资金使用控制工作,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重视存货管理,健全建筑企业材料、物资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库存物资数量,降低存储成本。做好物资采购,采用招投标或多家询价方式,节约物资采购成本,严格执行材料出库制度,材料使用定额管理制度,从而实现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承包工程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促进工作水平提高,调查和评价项目资金来源、甲方资金和信用情况,降低投资风险。工程完工后要核对账款,及时催收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坏账、呆账。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对丢失、破损的财产应追究相关人员职责,尽量减少企业损失,实现提高建筑企业效益的目的。 4.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有效预防财务风险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签订、资金回笼、资金筹集、经营亏损风险等方面。建筑企业要对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实现降低和分解风险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对财务指标设置预警值,识别、评估财务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5.重视工作人员管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引进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懂财务管理工作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储备人才力量,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培训,促进专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工作,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企业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应该把握新情况和新趋势,明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策略,推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促进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建筑企业综合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浅析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 摘 要:建筑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制度的要求是较高的,因此财务管理制度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本文中主要是探究建筑企业构建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适应现代化竞争环境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也获得飞速发展,随着现代建筑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面对的竞争压力越开越大,因此企业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筑企业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在财务制度上构建与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并在建筑行业中形成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建筑企业的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一、建筑企业中实施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企业在行业发展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大。建筑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建筑施工的过程也比较漫长,建设经营阶段会面对多种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企业去解决。企业生产建设的建筑是不具有可逆性的,因此建设生产中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问题,企业承担的风险也是相对较大的。另外,建筑企业在购置地皮、承接建设项目以及施工过程中都需要极大的资金量,而且这些巨额资金是需要企业先行垫付的。在建设完工后将建筑销售出去以及售后服务上需要资金管理。建筑企业本身的日常运营也需要资金,企业日常运营中面临多种多样的财务问题,因此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构建起来,完善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建筑企业构建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 (一)对建筑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的强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途径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全面强化,因为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有一个很好地把握,尤其是将建筑企业近一年的发展方向以及中长远的发展方向确定好,这样企业的发展在宏观的发展方向上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预算进行全面的强化管理,可以使得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调动与使用资金,在使用与调动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资金的分配也会比较合理,这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变的那么被动。预算方面的管理是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先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重视预算制度的构建,进而强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在预算制度构建方法中,主要是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与合理配置,对于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会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构建起并完善起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构建与完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筑企业的有效运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取,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构建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需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改变现状,并且将这些方法以及措施进行规范,制定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经过验证与实践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改进,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构建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制度的优化,促使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接着是进行具体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针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经费领取制度、审核报销制度、账目公开制度、现金的保管制度以及实物验收方便的管理制度分类别构建起来。最后,在实践应用中针对这些构建的制度制定一些与之相互配套的实行制度,促使财务管理制度获得有效的实行,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就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这样构建起来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才会具有较高的实效性,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构建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在运营中需要很大的资金量,施工项目也不具有可逆性,在企业施工建设以及日常的运行中都存在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对许多的财务风险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构建起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构建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需要对建筑企业在各个方面中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企业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让相关人员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构建并完善我国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可靠性。例如,针对企业资金链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风险过高则会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因为很多的建筑企业在筹措资金、项目承建、项目施工、建筑物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从资金的筹措开始到建筑企业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中构建起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如,在项目施工阶段,对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资格进行审查,因为很多的施工企业没有专业资质或者是挂靠在具有资质的企业中。选用与不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会促使建筑企业承包的工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其中也充满的风险性。如果构建起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话,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对相关的承建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降低风险,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构建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1)财务管理机制的精细化。在构建财务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精细化设计与优化,让财务管理更加具有实施可能性。针对建筑企业的地皮竞标、项目承建、施工建设、企业的人员调动、物资的分配以及现金流等进行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让建筑企业的各项经营与建设活动在财务管理上都有精细化的制度可以遵循,为财务管理者提供详细科学的数据作为管理者决策的参考。(2)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数据,针对庞杂的财务数据需要统计与分类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建筑企业的预算财务信息、会计出纳的资金信息、企业的应收账款信息等都是建筑企业的常规信息。针对多样复杂的财务信息,构建起精细化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收集、分析与整体财务信息的人员依据信息精细化管理制度来管理这些信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例如,针对会计账目方面的财务管理,会计人员需要真实客观的记录账目信息,记录信息前严格依照账目核对记录制度来对账目进行核对与记录,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这样企业的会计人员制作的企业财务信息账目才会具有参考性,也为财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依据,促进决策的正确率提高。(3)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构建财务管理制度时不可忽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构建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依据不同的财务管理者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制度构建中明确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职责范围,每一个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精细化管理。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结束语:在企业中构建适宜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让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下有效运行,进而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试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难点和相关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在面对变化市场环境的同时需要重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施难点;解决措施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难点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企业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财务管理者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大部分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强,自身管理素养低,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施。企业对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周期、资金结构、资金来源等缺少合理的规划与部署,对于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问题缺乏预判。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将会造成企业建设资金难以如期到位,企业将面临两难的尴尬处境,甚至使得企业发生巨大经济损失。 2.财务会计流程不规范 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不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比如财务人员就并在办公室,将财务管理等同于出纳、会计,权责不清,财务管理完全由最高领导层说了算,缺乏监管。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对于原始凭证、科目应用、会计分录、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工作未有严格制度对此进行规范。编制好的会计报表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还未能完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开展,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对于材料与工时的消耗未能制定严格的定额管理与健全的核算制度。企业未能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少与之相应的财务监督机制。 3.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未进行规划,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思考,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当下“热门”产业,无视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发展规划,只为谋取眼前利益,而忽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对市场信息变动不够敏感,导致投资方向偏离。还有的企业甚至不顾成本与代价,不考虑企业自身偿还能力,以各种方式从银行获取贷款,认为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就是企业所获利润。只注重获取贷款,而未真正考虑将有限企业资金实现最佳效益,更未想过如何偿还贷款。当借入资金得不到有效发挥时,企业将以贷款来维持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债台高筑,企业所含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4.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企业只重视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忽略了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对于会计人员也是重应用轻培养,使得会计人员在众多工作压力下只能被动地处理日常财务工作,而对财务的管理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难点的措施 1.强化企业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领导者必须意识到好的理财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要不定期培训企业领导者的理财知识,为他们开创更多学习方法,将企业领导是否会理财作为考核领导者的标准。让企业领导者充分认识到,对于企业理财的重要性;不会理财的领导者不是合格领导者;不会理财的企业是难以发展的企业。 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明确各自职能,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核算的管理,合理运用企业资金,分配公司收入。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部门,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将出纳、会计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起到相互稽核、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相独立的原则,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审再监督作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如现金与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工资与福利制度、成本分析制度等。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会计报告要按期及时以书面的形式编制和提供。同时应当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确保财务规划与战略的实施。 3.开拓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资本,若企业缺乏资金将寸步难行,因此最关键的就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政府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利于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以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当从财政支出、税收、贷款援助等方面完善我国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为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还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来增强自身改革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还应诚实守信,积极参与信用保险与信用担保,为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打下优良的内部环境基础,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全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服务。 4.提升财务人员素养 加强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支具有高意识性、良好职业素养、熟悉专业技能、精通业务知识的财务管理团队是实施财务管理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以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拔任用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同时还要建立与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实现奖罚分明,做到有错必查,能够激发财务人员的竞争意识,依法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企业管理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现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会计流程不规范、企业风险意识薄弱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如提高企业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培养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开拓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财务人员素养职业素养等措施。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对完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 【摘要】 本文基于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性策略,结合原有财务管理内控管理制度的缺失、机制设计缺位、软硬件信息系统使用不足等有可能造成的电力企业利益损失的问题,进行财务管理策略实施的对策研究,旨在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绩效的提高与优化准备充分的财务管理活动,实现电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制度 企业价值 一、引言 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电力行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型产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大,电能的生产与供给事关各个行业的生产,更事关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国家应不断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越大产出水平相应提高,就要求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与财务活动能够被有效地反映,由此,对电力企业过去与现在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进行记录,并为企业的经营者与债权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是,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一是财务分析方法局限,未切身实地的根据电力企业行业特征进行分析指标设计与改进;二是会计处理规范性不足,不利于正确核算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三是具体财务制度的不完善与不灵活,僵化的制度模式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未能及时反映出体现供电企业特征的会计指标和内控制度;四是基于财务活动的资金管理意识淡漠,管理力度不够,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缺乏效率。 本文基于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逐层剖析,认为供电企业存在原有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机制设计缺位、软硬件信息系统使用不足与内外管理法规的忽视有可能造成电力企业的利益损失,针对性地为完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的实施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绩效的提高与优化准备充分的财务管理活动,实现电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般说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范畴相对较广,企业为了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以及措施都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它是基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记录、预算并基于此对财务活动信息的使用者如企业管理决策层、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的论据。财务管理是名副其实的企业核心,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记录载体,由于其预算、计划的各种功能,更能够影响企业的盈亏经营。显然,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防止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对于经营规模大,管理体系层次复杂的供电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制度更为重要,供电企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改善内部相对呆板的会计制度,通过会计软硬环境的改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会计控制环节。 对于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以其供电主营业务为主,一方面为围绕供电业务的经营与投资财务活动工作范围,在规范相应的会计分录与财务指标的同时,结合供电业务进行一定的灵活创新设计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注重财务筹资活动制度的创新,供电企业隶属于电力行业,其电力设施、设备的投入颇大,财务费用的开支巨大。因此,建立健全规范的筹融资制度,对于多元化其融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的浪费,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完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策略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关键,是立足于行业特征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对其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财务管理体系重构、会计处理规范性问题、僵化的内部制度条款问题与资金管理主动性缺乏等问题进行逐一改善。 1、完善切实体现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电力企业,由于前期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且能源产出需求大而要满足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多种需求,其盈利的实现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受到国家调控的背景下周期长且存在规模效应,因此,短期生产存在资产负债率高“支不抵债”的流动性缺乏的特征。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的同时又在扩大对供电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与建设,这是不可避免的生产经营流程与环节,因此,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管理活动需要特别关注建设投资中的财务管理。但是,与一般建设性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有较大差别的是,电网建设与供电经营的同时进行,电网建设工程人员与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分离,容易存在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承担建设项目的企业或单位的施工情况进行质量监督以及进度的控制,重点关注电网在建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尤为重要。 另外,电力行业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市、县级电力企业的会计非独立核算,长期经营的账目不在电力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呈现,单独的财务报表无法核算供电企业的盈利状况,更无法实现税收项目的实际核算。由此,上级供电企业需要构建资金集中式管理系统平台,为下级电力企业提供来自财务管理活动的经营论据,以便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而下级部门的电力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统一的供电系统资金管理与结算平台,以便诚实反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并为其投资与筹资活动的资金需求,获取来自内部资金平台基于财务经营活动的有效评估与审批。 2、建立健全供电企业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如前所述,下级电力企业因缺乏独立的会计核算地位而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活动与投、筹资需求,因此,规范的切合了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记录是忠实反映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例如,企业与居民对电能的消耗在与日俱增,如何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的消耗进行约束与控制,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活动上来看,电力企业需要执行国家制定的用电“阶梯”定价规则,因此,在会计分录的设计上,不仅仅有来自不同主体(企业、居民)的用电结构设计,也需要有不同时间段用电的阶梯电价记录的售电收入设计,这样就能够从电力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现出供电企业自身的行业经营特色。 3、建立以财务系统为核心的资金信息化系统 电力企业由于行业特点,决定了上级供电企业集团要坚持集中、均衡、权变与效益的资金管理原则,实现对下级企业的资金管理绩效,需要在下级电力企业缺乏独立会计核算的条件下建立有效可控的资金信息一体化系统,即供电集团公司或上级企业通过财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资金信息化系统软件。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的建设投资项目过程中,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发、供、用电同时进行,必须随时保持平衡。由此,在建工程的资金筹措并不能完全依靠电力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通过资金信息化系统对其供电基础设施与固定资产建设过程所需资金信息向上反馈,是及时获取建设资金的有效渠道;电力企业通过资金系统性平台将日常经营活动有效反馈给上级企业,作为其筹资过程中获取资金审验过程的有效评估论据。可见,建立在信息技术与平台基础上的电力企业财务信息资金管理系统,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筹资活动所需的资金链打造了完善的通道,即使在下级企业缺乏独立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也能够真实反映供电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投、筹资需求,并及时实现其正常的供电设备、设施在建,保证了电能无法储存却能平衡的发、供、建、用的物理平衡。 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建立健全供电企业的资金信息化系统,需要注意培养具有合格资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部门的核心是会计工作人员,由此,从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工作积极性方面全方位提升会计工作人员能力非常重要。财务人员的再培训对于供电企业实施财务管理能力强化有重要作用。结合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经营特点,加强对供电企业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而以财务活动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平台的建设更需要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会计人员,不仅仅对于供电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胜任能力,还需要培养具有结合信息技术系统管理与开发的财务系统人员,这将极大地提高供电企业深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有效的资金管理信息,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诚然,需要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岗位认证,以此来改善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如不切合供电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措施,会计处理欠缺规范性以及内部财务管控制度的呆板等问题,进一步剖析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出了供电企业因经济转轨与经营体制改革延续下来,不可避免的财务制度弊端造成的资金管理困境难题,需要通过有效健全制度来予以解决与改善。研究分析出完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般性策略,即结合原有财务管理内控管理制度的缺失、机制设计缺位、软硬件信息系统使用不足与内外管理法规的忽视有可能造成的电力企业的利益损失,进行财务管理策略实施的对策研究,并指出通过设计出体现电力企业主营业务活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辅之以基于财务管理活动的资金系统性管理凭条,才能从财务管理方面实现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绩效的提高与优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浅谈如何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只有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发展优势。本定分析了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引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现代化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这无论是针对企业本身的经营发展,还是针对企业市场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监督管理、决策管理、风险管理、预算管理、法制法规以及基础管理等多个层次的内容,财务管理体系中每一个环节分别代表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种要素,将企业全部的经济资源整合成一个有序循环、有机发展的整体。企业要想经营顺利、管理地位,就必须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体系,全面掌握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规范制度,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架构的正规性和合理性。 创新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企业法人的财务经济行为,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和投资隐患,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采取管理机制。财务管理制度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组织经营规则和企业法人制度最重要的基础。 2当前企业财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制度失衡 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仍然很落后,完全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创新观念和经济思想,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仅停留在书面文件上,企业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财务运作存在问题,使得企业的法人结构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状态,失去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财务管理制度缺少实用性。 2.2财务管理体制缺陷,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的生产运营内部架构不完善,审计管理、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流程名存实亡,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决策能力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足,世道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的缺陷和漏洞,使得企业财务资产和资金的执行程序也存在很多问题,财务审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效率较低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人工核算的管理阶段,一些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有限,难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在线交易管理、计算机网络办公等感到很陌生,导致在财务决策、财务审核、财务预测、财务计划等环节中应用的现代科学技术较少,使得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也难以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4财务管理队伍薄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现代法律知识的了解,缺乏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不足,使得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很难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同时,企业忽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力度不足,使得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队伍难以满足当前的时展和社会需求,最终影响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建设期间企业的融资问题与财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越发的彰显。 3.1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我公司属于大型的国有企业,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依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符合现行市场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促进的作用,保证企业经济水平的提升。 3.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则能够对企业发展形成规范作用。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财务管理更是关乎企业的日常运营,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又与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密切相关。 3.3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带动的企业一般科技含量高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大,因此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进行有效引导,以促进企业健康的有序发展和进步。通过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这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4.1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的人力分配、组织架构以及生产经营模式等情况,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整改,构建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结构,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财务管理新模式、新制度和新理念,要以坚决的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深化落实,摒除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4.2优化财务管理体系 (1)健全企业法人结构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以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为核心的财务控制管理机制,健全企业法人结构,在企业的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控制管理机制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企业生产经营形象,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将各种经济政策和财务决策真正落实到位。 (2加强监督体系 制定规范的若无、审计、财政等环节的监督标准,统一财务管理中的各项经济指标,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功能效用。在企业内部,管理者要自觉进行互监、自监行为,充分发挥企业广大的员工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财务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要将财务职业道德规范真正纳人到财务管理体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这些规范来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实财务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效力和监督效力。同时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自律精神和道德素质,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需求,形成柔性的财务管理规范体制。 4.3技术手段创新 (1)宏观方面 企业要积极调整财务组织架构,尝试虚拟组织财务管理、放射型财务管理、扁平化财务管理等模式,重组和再造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渠道,精简层次,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微观方面 积极引进授权批准、资产计量评估、复式记账等方法,充分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发出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不断提高财务效率。 结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冲击,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上市、贷款、运转、投资等有着一系列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莫过于对企业的管理。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像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造成很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使得一些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出现欠缺现象,以致于出现了一些账外账或者造假账的现象。因此,一个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当今一些施工企业的现状来看,财务管理是众多企业管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对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加大力度,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核算水平,扩大资金集中的管理范围。 一、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清理债权债务关系 就目前形式来看,不同的施工企业的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子公司,而且各子公司的资金又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上,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整体资金的情况,对动态的资金信息无法进行调控和掌握。于此同时也为施工企业带来了资金成本与资金安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债权债务存在着管理的问题。第一,施工企业确认收入的依据不够充分,导致应收账款不确定,从而会发生施工企业的应收贷款存在管理不力的问题;其次,在竣工工程之后,很少立即结算账目,结算效率很低;再有,在施工企业中,有许多的应收账款都是三年以上的,这对企业损益的真实性和资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大量预付分包工程款长期挂账,许多企业的资产存在着潜亏和虚增现象。 2.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不明,资产的管理不当 目前,许多的施工企业都不能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因此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当期损益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还会是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失去了原有的监督。在施工企业中存在着长期大额预提费用。其一,建筑单位提供原料结算效率特别低,造成结算账目严重滞后,施工企业为平衡材料成本便依靠预提费用来维持。其二,对于分包工程,一些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结算的,都是依靠预提费用来将分包成本平衡。受到资金和核算的影响,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奖金未能及时的下发,这样以来,企业就会依靠预提的费用来平衡人工成本。这样长期以来就会使得企业当期的损益出现不实的现象。 3.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过大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取得工程信息到中标和合同的签订,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是越来越大,而一些未能中标的工程项目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总和一定是高不可估,这样对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施工企业内的业务招待费也存在着失控的现象,而业务招待费超支现象也是非常常见的,因为施工企业的下属部门存在很多,地域分散,而且流动性很强,这样以来就睡使得业务招待费用超支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1.实施会计委派制,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流动性强,很多的时候项目部都会和企业的驻地距离很远,通常情况下都是只有财务人员到现场实施管理,经常有项目经理要求处理的业务而会计人员认为是违反财务制度不能办理等现象的发生,作为财务人员,面临制度的约束和领导的要求通常会难以抉择。当实施会计委派制以后,会计人员的地位就会有所提高,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做好领导相关工作,这样就会使得会计人员能克服领导要求和制度制约之间左右为难的现象,这样有利于使得会计人员按照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从而使得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性得到有效地提高,对财务的监督要加强力度,防止国有财产的流失,从而使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的到保障,这样能有效的防范经济犯罪,抑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为施工企业增加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2.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一定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财产清查、内部稽核、内部牵制、岗位交接、原始记录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组织等一系列的财务制度,为施工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奠定比较好的基础,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有值得遵循的章程和制度。一个施工企业若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要建立企业内部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作。 3.加强企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质 一个施工企业若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就要先制定适合该企业发展的经营发展财务制度,随后还要带动一批财务人员积极贯彻执行财务制度,保证制度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同时培养一批具备良好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使其遵守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的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同时可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培训,使得其核算能力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作为施工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对财务人员要求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综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需要有与其想匹配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但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大形势看来,目前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的设计、完善和操作还有待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还不能适应当今整个社会法制、理财观念的逐渐增强以及内部财务控制思想的确立。施工企业务必要对财务的管理提起重视,制定出来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坚决严格执行,引到企业向更好更高的管理方向努力和发展,才能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论组织系统性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关系的重要原则与规范性指导,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需要适应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即要符合整体战略目标规划,与其它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又要在内部建立奖励与和惩罚体制,实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概述、财务管理的职能与必要性及如何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描述,从而推进具有现代化特色企业。 关键词:组织系统性 企业财务管理 制度建设用 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经济改革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仍然不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举步为艰,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盈利能力,科学的进行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从组织系统视角下窥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化解运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使企业可以良性循环具有实践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财务管理是保证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回收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等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与监督,同时又协调各部门之间财务关系,是各种财务管理的活动总称,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财务规划、经营过程中成本核算、项目预算管理等,其工作重点是协调、配合资产预算,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核算体系。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广,关系企业的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在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受企业财务部门的监督与控制,相反,财务部门也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经营所需的必要资产信息;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及强,它通过资金收入与支付的情况,全面反映企业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综合管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经营过程中各经营要素的突破口,运用价值管理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灵敏性,它可以迅速反映企业产销是否顺畅、资金周转是否合理等情况,通过财务部门的及时通报指标的变化,使企业步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与必要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 组织系统性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限制,不能解决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作为重点内容,围绕企业资产、成本控制等管理问题,改变原有思想中以投资与融资为决策重点的错误,将财务管理问题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将财务管理的传统职能进一步延伸,把财务管理工作分为决策与执行两项权利,将其纳入战略、经营结构中,对企业组织结构、财务流程进行再拓展。根据信息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激励,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机率,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去,财务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其他部门,促使企业业务更加规范发展,减少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漏洞,增加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完成对新业务开拓的大力支持。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化企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企业内部实现统一的财务制度,对企业经济进一步归类,在各部门之间理顺组织方式与财务制度,建立明晰的产权资本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根据资本保全原则改革企业内部核算方法,有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应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对企业的业务费实行按标准列支,采取国际化会计报表,编写财务状况说明书,从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方面评价企业财务、经营成果,实现各行业之间信息可比性,满足国内、外商业经营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行,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作为企业经济利益的调整体,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的适用性与系统性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体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财务管理无论是在资本及财务监控上,还是在战略问题、资金管理及费用控制上,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样即不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又能做好企业战略目标管理。做好系统性的财务管理体系,需要设立财务制度目标及内容,并保证其在企业内部、外部安全、有效的实施,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主体地位,强化其在企业各部门间的执行力度。 三、如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组织系统性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制度是统一企业财务政策、法规、评价指标体系的经济管理框架,其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的交易进行确认与计量。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面临了许多问题。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产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定位不准确,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为了减少经济损失,企业往往会侧重于从事短期行为及扩大市场份额,如果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管理工作就很难做出及时的反映;其次,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工作人员没有规范的指导思想,企业的各项工作出现漏洞,将企业的发展受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企业财务监控力度差,产生企业资金过于闲置或者企业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影响企业资金运营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不同企业需要“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效的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约束及评价功能,使企业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改变原有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使财务人员能够主动更新知识及业务水平,将责权利相结合激励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注重企业各种资源的积累,这种资源较外部筹资具有资金占用成本低的特点,会降低企业开支,增加企业收益而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后劲作用,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控制企业利润分配的去向,避免企业利润用于非生产经营领域,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更加科学与完善。 (三)构建企业财务制度管理体系 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联系企业各部门的重要纽带,它的建立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资本性支出预算、销售预算、产品的采购预算,通过对各部门的预算及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达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考核,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有效管理。构建企业财务制度管理体系,要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制定合理的全面预算,将预算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建立内部控制体制,对今后的绩效进行评定,发现并及时纠正偏差,控制资产运行、耗用情况,抓好资金流量管理,挖掘企业可运用资金的潜力,避免费用超支现象。研究企业资本市场与融资渠道,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财务形象。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为达到相关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使企业不但承担着社会责任,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各方利益的要求,最终增加社会总体财富,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关注财务管理的约束与引导作用,高度满足并平衡各方利益主体要求,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结合组织系统视角下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引导企业高速、可持续发展。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防腐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需求也日益明显,我国的是石化行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在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设备腐蚀问题,也成了困扰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石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应对设备腐蚀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设备腐蚀 石油化工 因对措施 现阶段,石化设备的腐蚀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需要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相关设备的抗腐蚀性能。这些机械设备一旦受到腐蚀后,不仅会在物理性能方面出现问题,还在适应设备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性能方面的变化。如果机械设备的腐蚀比较轻,会在一定程度上设备的美观程度;如果机械设备的腐蚀比较严重,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机械使用寿命,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石油化工行业设备腐蚀的影响因素与种类分析 首先,影响石油化工行业设备腐蚀的因素在整体上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与内在因素这两个大的方面。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石油化工行业多处的外在环境对其设备多造成的影响,现阶段,大气污染就是比较严重的影响因素,在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再加上工业粉尘等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对机械设备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导致机械设备表面的破坏与腐蚀。这些酸性介质主要是通过雨水等潮湿环境,进一步形成无机酸(腐蚀性非常强),对机械设备造成更大的破坏,进一步导致设备腐蚀受损。影响石化企业机械设备腐蚀的内在影响因素与在外原因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设备都是金属等制造而成的,金属制品一般都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这是因为化工等产品中的导电介质与金属机械表面发生多种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化工机械的表面,进一步导致机械腐蚀。从整体上来说就是石油化工行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硫化物、盐雾、卤化物、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物在,在潮湿或者高温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影响机械设备,发生各种物理反应预计化学反应,导致腐蚀的发生或加剧。 其次,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腐蚀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化学腐蚀指的是机械设备的表面与周围环境的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势必会产生新的物质,这种新生成的氧化物就对设备表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损坏,这种腐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腐蚀介质与高温环境的接触。电化学腐蚀则使得机械设备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作用,通过电反应而发生的设备腐蚀,发生这种腐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比较潮湿所导致的。 按照导致机械设备腐蚀的影响因素以及设备腐蚀的表面想象,可以把石化企业的设备腐蚀分为以下几种:①机械设备的高温氧化腐蚀,②机械设备的点状腐蚀,③机械设备的剥层腐蚀,④机械设备的晶间腐蚀,⑤缝隙腐蚀,六机械设备的应力焊接腐蚀,⑦机械设备的疲劳腐蚀,⑧机械设备的电化学腐蚀,⑨工业大气污染对设备所造成的腐蚀。 二、石油化工行业积极预防设备腐蚀的应对措施分析 1.关于机械设备防腐结构的设计 机械设备防腐结构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到设备腐蚀的问题,再设计阶段就需要贯彻防腐意识,通过多种措施提高相关设备的防腐性能。一方面需要提高单个设备的防腐设计,一方面还需要提高系统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管道系统布置和设备安装问题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第一,防止死角问题的出现,在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固体物质或局部液体的沉降堆积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导致操作设备过程中局部聚集或浓缩,导致机械设备的腐蚀,一方面在机械设备停止操作时还会继续引发机械设备的腐蚀。因此,在机械设备的设计阶段,就应该注意排液不尽和设备死角等情况,进行机械设备的合理设计,预防上述问题的出现。第二,预防设备间隙的发生。石油化工行业的机械设备很容易有缝隙产生,在液体流通不通畅的地方很容易发生缝隙的腐蚀。比如说,碳钢设备、铝设备、不锈钢设备、低合金钢设备等相关材料的机械设备就很容易发生间隙腐蚀的现象。一旦发生设备的间隙腐蚀就会进一步导致应力腐蚀和孔腐蚀现象的出现,对机械设备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在设备结构设计时解决,通过良好的设计结构解决这个问题,是预防间隙腐蚀发生的最好方法。通常情况下,连接部位和密封面容易发生这种腐蚀问题。相比螺栓连接来说,焊接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连接部位产生缝隙。 2.全面贯彻适应“一脱四注”等相关措施 从十九世纪开始就已经发明了一脱四注技术,发展到现阶段,这项技术仍然是国内外石化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防腐工艺措施,对机械设备的防腐做出了极大贡献。一脱四注主要是指的脱盐技术,注碱技术,注氨技术,注水技术以及注缓冲剂技术。一脱四注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蒸馏设备的轻油低温系统的腐蚀,究其原因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物盐类,会引发机械设备冷凝冷却系统发生严重的腐蚀,因此,要想预防设备系统的腐蚀,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氯化物盐类的排放,通过对化工石油原材料的深度脱盐等措施,进一步达到最小化的腐蚀介质数量,从而进一步延长机械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周期。 3.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腐工作意识 要想全面提高机械设备的防腐,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腐工作意识。在进一步强化石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人员重视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的防腐意识,积极建立相关的机制。在进行正常的生产安排和生产指导的同时,企业上下加强对机械设备防腐工作的落实、安排与检查。一方面,从思想意识方面提高全体职工的防腐意义,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更需要重视机械防腐问题,进一步强化企业上下人员的防腐工作意识;另一方面将防腐工作真正的贯彻落实,做好组织上的落实和执行,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去,只有两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源头上消灭设备腐蚀的存在。 4.防腐涂料的合理使用 石化企业在进行正常的设备使用中,使用防腐涂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设备腐蚀的方法,这是因为:第一,防腐涂料具有很好的评比作用,可以在机械设备与腐蚀介质之间形成有效保护膜,对两者进行有效阻隔,防止两者的相互骨作用。第二,防腐涂料具有缓解腐蚀的作用,可以有效患者机械设备的腐蚀。第三,防腐涂料具有保护阴极的作用,有效预防电化学反应,因此,需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石油化工行业机械设备防腐的现状以及防腐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针对石油化工行业设备腐蚀的影响因素与种类,从四个方面:关于机械设备防腐结构的设计,全面贯彻适应“一脱四注”等相关措施,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腐工作意识,防腐涂料的合理使用,详细分析了石油化工行业积极预防设备腐蚀的应对措施。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在湿硫化氢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在湿硫化氢环境中经常被腐蚀,这种腐蚀现象对设备的危害极大。本文对硫化氢腐蚀产生的原因,腐蚀的几种形式,影响腐蚀的因素以及解决腐蚀的措施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了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湿硫化氢 原因 机理 影响 措施 一、前言 2006年8月,中石油某分公司在本市的某特种设备检验所全面检验了压力容器。发现三年前刚刚投入使用的液态烃沉降罐,其罐体内部出现了多处氢致鼓包,最大鼓包的直径居然有200mm。其他出现鼓包的地方是富气水洗罐、储存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异构化装置、换热器。这些地方不但出现了鼓包,还出现了分层和微裂纹现象。如果不改变原工艺条件,有些设备的缺陷还会不断产生,已有的缺陷还会继续发展。这些缺陷虽然多,但大部分的缺陷具有相同点,因此,对这些缺陷可以进行集中研究,研究意义重大。 二、产生的原因 中石化某分公司用的原油,有些含硫量比较高。使用设备的单位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知,出现问题的设备都含有硫,只不过有些含硫量大,有些含硫量小而已。原油在提炼时,固然有脱硫处理这一环节,但脱硫后的效果并不稳定。湿硫化氢环境是指一种硫化氢加水的腐蚀环境。因此,湿硫化氢环境广泛存在于炼油工序中,主要存在于以下部位: (一) 第一道工序的全部部位; (二) 二次加工中储存液化石油气的储罐; (三) 二次加工中催化装置; (四) 二次加工中轻油部位。 根据对该分公司实际情况的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出设备被腐蚀的根本原因是:设备介质中些许硫化氢的存在。 此外,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别的因素导致的局部高应力,这些因素包括:化学损伤、力学损伤、缝隙腐蚀、浓差电池腐蚀、晶间腐蚀、点蚀、磨蚀、磨损、温差应力(构件各部分的环境温度不同导致)、残存应力的存在等还有就是氧、氮、氢、碳等气态碳化物进入金属构件的内部。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局部高应力。设备处在腐蚀环境中,再加上高应力的作用,腐蚀和损坏就在所难免了。 三、腐蚀的机理 在湿硫化氢的腐蚀环境中,碳钢设备容易发生两种腐蚀:一是应力腐蚀开裂;二是均匀腐蚀。开裂的形式有以下四种: (一)应力导向氢导致的开裂: 这种开裂方式是:夹杂物和缺陷处存在一排排的小裂纹(因为氢聚集而形成),这些小裂纹的发展方向和应力的方向垂直,由应力引导着发展。这种开裂一般发生在高应力集中区和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如应力腐蚀开裂的地方、裂纹状缺陷的地方、突变呈几何形状的地方和接管处。 (二)硫化物、应力导致的腐蚀开裂: 湿硫化氢会产生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会渗透到钢内部,溶解在晶格中,最终导致氢脆,在残余应力或外加应力的影响下,形成开裂。这种开裂一般发生在高硬度区如焊缝、热影响区等。 (三)氢致开裂: 在钢材内部有氢气泡存在的区域,当这些区域氢的压力不断增高时,小的鼓泡裂纹就会逐渐互相连接,这些具有阶梯状特点的氢致开裂,分布方向平行于表面。钢中的MnS如果含有带状组织分布,会使氢致开裂更加敏感。 (四)氢鼓泡: 含硫化合物在腐蚀碳钢的过程中,会析出一些氢原子,这些原子向钢中渗透,最终在缺陷、夹渣、裂纹等处聚集而形成分子,从而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分子不断聚集,对晶格界面的压力也就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界面裂开而形成氢鼓泡。这种开裂形式主要分布在设备的内壁浅表面。 四、影响因素 当pH值接近弱碱性或中性时,钢中氢的溶解量最低,当pH值接近强酸性或强碱性时,也就是过高或过低时,钢中氢的溶解量都会很高。空气中的氨离子,会使硫化氢的应力腐蚀更加敏感。当pH值接近强酸性时,也就是比较低时,二氧化碳会使硫化氢的应力腐蚀更加敏感。当pH值接近强碱性,也就是比较高时,二氧化碳起的作用则相反。 介质中硫的质量分数越高,就越容易发生硫化氢腐蚀。原油中的硫化物经过裂化或催化,形成硫化氢,同时原油中还含有氰化物,氰化物会对硫化氢的腐蚀起明显的促进作用。氰化物在呈碱性的湿硫化氢溶液中,会起两种作用: (一)将溶液中的缓蚀剂去掉; (二)将硫化铁的保护膜溶解掉,使硫化氢腐蚀的速度更加快,而且还会使金属的表面更容易被氢渗透。 钢中硫元素、磷元素、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钢的硬度也就越高,就越容易被硫化氢腐蚀。 温度对腐蚀也有影响,但对不同类型的腐蚀影响程度也不一样,硫化氢在20℃的环境下,应力腐蚀最强,温度无论升高还是降低,应力腐蚀的敏感性都会随之降低。 应力包括:薄膜应力、焊接残余应力和强行装配组焊导致的附加应力等。较高的局部应力、高浓度的硫化氢和水、高强度的钢焊缝区存在的淬硬组织都很容易导致硫化氢应力腐蚀的发生。 五、解决措施 (一)合理选择用材 如果只是硫化氢的浓度大于50mg/L,那么在这种环境中,壳体材质最好选用抗拉强度小于或等于414MPa的碳锰钢或碳钢。如果不但硫化氢的浓度大于50mg/L,而且氰化物的浓度也在20mg/L以上,那么在这种腐蚀环境中,壳体材质最好选用碳锰钢或碳钢,而且要加上0Cr13钢,组成复合钢板,内件最好用0Cr13钢,而且,所有的钢都要用真空脱气法来制造。此外,努力提高钢材的纯度,将钢中的磷、硫、锰的质量分数降到最低,也是降低腐蚀的不错措施。 (二)制造环节的措施 第一、将焊缝硬度控制在200HB以下;第二、尽量降低焊缝中合金的含量;第三、设备焊后要进行热处理,这样做可以消除焊接的残余应力;第四、在设备制造过程中,要用射线和超声波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查;第五、设备的几何尺寸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标准规定;第六、竭力避免进行强力组装。 (三)检验环节的措施 在检验压力容器时,要完成以下检测:第一、X射线探伤;第二、超声波探伤;第三、内表面溶剂去除渗透检测(或内表面荧光磁粉渗透检测);第四、锂氏硬度检测;第五、测厚;第六、认真观察设备的结构和表面状况。 如果发现缺陷,应该根据缺陷的数量、缺陷的发生部位、缺陷的形态,再加上上面六种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必要时还可以再结合硬度检测、强度检测、无损探伤的结果,最终确认缺陷的性质,消除隐患,保证设备在使用时的安全。全相检验和一些其他的检验手段也可以确认缺陷的性质。 (四)使用环节的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工艺操作的规程进行有关防腐的测试,同时及时添加碱和缓蚀剂等,设备的高位部位,要做好日常的腐蚀监控,并加强防护力度。 六、结语 上文通过对中石油某分公司出现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在湿硫化氢环境中被腐蚀的原因很多,加速腐蚀的因素也很多。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含硫化氢石油的装置大部分由碳钢组成,因此,腐蚀问题可以说是全行业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意义重大。如果想解决此类问题,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避免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必须从维护、使用、检验、制造甚至是设计等环节找到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解决设备的腐蚀问题。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浅谈加强石油化工设备检修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条件苛刻,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其物料还具有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腐蚀性等特点,并且设备具有大型化、自动化、工作周期长等特点,很容易发生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泄漏、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本文对化工设备检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化工设备 检修 因素 措施 维修 一、化工设备检修存在不安全 大规模化、自动化和连续化是石油化工生产具备的特点的特点,因此,化工设备的检修存在时间紧迫、任务重、危险性高的问题,石油化工设备造成大型的事故是在高危险性下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化工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特别是动火作业、设备内作业和不停车带压密闭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这几个方面必须严格进行。 1.化工设备动火作业 在禁火区进行焊接与切割作业及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被称为动火作业。石油、天然气是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完成的。它的生产工艺操作繁杂、连续性强,原料和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毒害和腐蚀性,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深冷的特点。为此在设备检修的动火作业时候,很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主要不安全因素有: 1.1动火人员无证操作,动火手续不齐全,不执行动火证规定,安全技能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和野蛮施工等。动火项目负责人监督失控:危险源辨识不充分、安全交底不清、安全措施未认真落实以及动火结束后没有组织确认现场无遗留火种等。 1.2动火前,监火人员未对动火点周围及下水道存在的易燃物品进行清除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消防器材短缺不足,动火时监护不到位,导致火花落到周围的空洞、阴井、地沟以及取样点、排污点和泄漏点等处,引燃易燃易爆气体等物质,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动火作业前所需工具设备未经认真检查确认:有的机器设备未有效接地,导线金属芯外露或接地线连接处松动造成与设备发生打火现象,氧气瓶、乙炔瓶存在缺陷或摆放间距不足或摆放在热源或不通风的地方,氧气瓶沾染油脂、乙炔瓶横卧滚动后即刻使用等。 2.设备内作业 进入化工生产区域内的各类塔、球、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阴井、地坑、下水道或其它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在设备容器内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2.1设备内的氧含量不合标或通风不好,致使作业人员窒息; 2.2设备内有毒有害气体未经清洗置换及分析,可能造成中毒、爆炸事故发生,或因作业时间间隔太长,在停复工时未再次进行气体置换、分析,很可能会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等事故; 2.3检修时,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或防护用具不合格等造成中毒事故; 2.4设备内使用的电源不符合有关要求,或电线破损裸露等,都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2.5进入高深容器作业时,安全措施不完善,可能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二、不安全因素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发现,应对措施应主要对人员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三方面进行,针对这些不安整改。首先,人员管理。要求属于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对于参与设备检修的作业人员,应全面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能,并通过单位近代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以上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制度管理。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加强考核。检修前,单位应制定施工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在检修作业期间,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检修内容、方案,凡是动火作业、设备内作业、高处作业、吊装、破土、探伤、用电作业一律办理相应作业票证,检修现场应悬挂明显的禁动标志牌,停车检修等醒目标记,检修负责人应密切注意检修现场周围情况的变化。并落实安全检查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督查,及时发现与纠正不安全行为。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违章、图省事、怕麻烦的现象,应采用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方法来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最后,技术管理。在开始检修前,对要检修的设备及检修过程中应用的工具应进行仔细的分析清查,加强检修的技术管理,如:电焊机应有效接地、脚手架搭建要符合规范、吊具要合格、备品备件的质量要合格等。检修结束后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做到工完料清。认真落实设备停运、置换、清洗和隔离措施。 三、设备故障预防与维修 预防及维修的技术基础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的诊断。运用此项技术在机器运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状态监测,掌握机器运行状态。重点对诸如机械状态量的监测,状态特征参数变化的辨识,机器发生振动进行检测。同时要在机械损伤时做好原因分析、振源判断,机械零部件使用期间的可靠性分析和剩余寿命的估计等。选择设备维修策略的一般原则是:通过维修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或者消除设备维修前存在的缺陷,并充分利用零部件的有效寿命。 根据不同的故障要采取不同的维修对策,以达到经济适用、有效安全的目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定期维修与状态维修。定期维修也称计划检修,它是根据设备磨损的统计规律或经验,事先确定检修类别、周期、检修内容、检修备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定期检修适合于已知设备磨损规律的设备,以及难以随时停车进行检修的流程工业、自动生产设备。 事后维修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在现代管理设备要求下,事后维修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采用其它检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有时候需要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应用新产品或部件,更换旧产品或部件,保障产品或部件的可靠性。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设备管理 摘 要:石油化工企业在继承和发扬设备管理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不断汲取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石化行业特点的设备管理模式。设备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实施及由计划维修向状态维修、预知维修的迈进,为工厂的长期连续运转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培育了新一代设备管理人才。本文对化工设备管理的现状以及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信息 企业要进行生产,首先要有设备,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企业进行生产,要有各个方面的管理。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且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设备一旦发生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装置停产、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因而,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化工设备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一、石油化工设备管理的现状 由于许多石油化工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都是设备管理的问题,所以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新装置、新设备不断增加,设备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设备的长周期、高负荷运行,也给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企业的需求发展,存在着许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以下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设备的投资管理。目前主要根据生产的需求和设备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投资方式,对设备投产后所需油耗、维修保养、环境污染、安全保障等运营费的高低并没有予以考虑。 设备技术管理。在预算设备修理资金时,只是按照以前的管理经验进行预算,而没有根据科学的预算方法。由于设备的折旧统一采用直线法计提,使得一部分设备虽已提满折旧,但设备仍然完好,另一部分设备虽未提满折旧,但设备技术状况老化,甚至丧失使用价值。没有按照设备的实际状况进行折旧的计提。 设备的管理范围。设备管理所涉及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各种专业技术向纵深发展,且横向综合。目前的设备管理机制仅按专业和职能进行划分,经济管理、组织人员及质量管理相对落后,造成设备管理各环节脱节。 二、石油化工设备管理采用的管理系统 随着企业设备水平的日益提高,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设备、系统和设施正朝着大型化、连续化、复杂化、精密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并力求满足特殊环境下的苛刻要求,这为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提出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如由于设备突发故障,或因更换工装和模具等造成停机损失,由此打乱了生产计划,不能按期交货、造成机会损失;设备空闲或速度下降,导致设备性能损失;因设备精度降低,生产出不合格品;设备严重磨损、腐蚀,使维修量和费用提高;设备本身设计、制造的缺陷,或因维修、操作者的差错而造成事故和公害。为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无故障、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各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管理的新理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和手段。 1.通过高度重视管理系统模式化设计的定位工作,信息系统从模式建立、目标确定和管理理念上达到以下功能要求: 1.1实现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管理体系。 1.2实现设备固定资产动态的流程化管理,建立信息共享体系,准确掌握设备的分布和变动情况,提高设备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现代化程度。 1.3系统能够提供具有良好计划性的工作体系,能够使设备管理活动花费更少的时间。 1.4通过对日常设备运行、点检、故障、维护保养记录等信息的记录,分析设备运行状况,明确设备维护、保养的重点、周期、易损件的使用等,对管理者相应工作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依据,有效地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减少维护成本,保证生产的正常运作,这在未使用该系统前是较难实现的工作。 1.5具备业务限时提醒功能(如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系统可自定义这些必要工作节点的工作任务处理时间,到达规定时间未处理的任务,将自动在系统中给予工作提醒,系统将自动发出提醒通知,并生成提醒记录。 1.6系统具有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实现多级化管理模式,可分为管理与控制级、执行与调度级、作业与事务处理级,使用户各自执行权限范围内的操作,避免互相干扰,权责混乱。 2.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下所示: 2.1设备管理数字化工作平台通过工作流程仿真,实现工作组织、工作管理的网络化进程监控。 2.2通过工作计划完成率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发现设备管理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对设备管理的业务过程进行优化和持续优化。 2.3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是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的,系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4通过管理优化预案的实施、工作过程监控和管理、设备档案与十大标准信息库的建立,形成知识管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深化技术管理、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 2.5系统提供菜单驱动、工作流程驱动之外的第三种工作驱动方式:图形化工作驱动。 2.6专业的报表调整和设计工具可自由定义(设计)报表统计与数据分析对象。 2.7业务功能生成器可使系统的工作界面乃至数据库表按照企业的新要求进行调整,并支持对系统进行自行维护和系统升级工作。 化工设备管理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是化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设备管理数据处理量大,时效性要求高,为便于管理,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一个很好方案。 三、总结 通过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与可靠性、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设备资产的运行、检查、维修等各项工作与相关资源的配置,大大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优化、提高设备资产对企业高效、安全生产运行的保障能力这一核心效益目标。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 摘?要 在石油的开采和冶炼的工程中我们需要用到很多的机械加工辅助设备,由于这些设备所处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保养不周等原因,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会经常发生腐蚀现象。这些腐蚀现象会对石油化工设备造成损坏,导致石油开采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石油的生产率降低,更有可能威胁到周围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工业污染。本文旨在对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问题进行分析,以预防与监控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设备腐蚀问题,提出良好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防护;监测 要探究出更有效的防护与监测腐蚀的措施,必须先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源头出发,根据理论与实例,浅析与罗列可能造成设备腐蚀的途径。并且针对这些可能发生腐蚀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防护与监测措施,以达到一定的防护效果。当应力和腐蚀环境组合时,很容易造成设备的腐蚀与损坏。 1 原油中存在的腐蚀介质 1.1 无机盐的腐蚀 原油在开采中,原油中的水分经过脱水处理,已大大减少。但仍然不能完全去除水分,这部分水分中带有一定成分的无机盐,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当这部分水分与原油产生乳化结合,之后由于炼制原油过程中的加热处理,该类无机盐便会因为受热而发生水解。之后便会形成某些强腐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水蒸气共同从塔顶排出,在塔顶冷却时,强腐蚀性气体会形成酸性溶液,对塔顶附近的机械系统造成酸性腐蚀,破坏其冷却功能。 1.2 硫化物的腐蚀 众所周知,原油中含有一些硫化物,常温常压下,或温度并不很高的条件下,硫化物并不会对设备产生明显的腐蚀与损害。但是,当温度接近或高于三百五十摄氏度时,电化学腐蚀情况便尤为严重。并且,其腐蚀能力会随着温度的增高而持续加强,例如在设备减压等条件下,该类情况下的高温对硫化物的活性起到了强有力的催化,腐蚀程度较高。 1.3 氮化物的腐蚀 除了上述几种物质以外,原油中还存在着某些氮化物。在石油的加工过程中,该类氮化物会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氨气等。该类气体或物质在石油的蒸馏过程中与水结合,也会生成腐蚀性物质,促使设备发生又一种电化学腐蚀。并且,硫化氢与氨水共同反应,会使电化学腐蚀加重,对储存罐或管道内壁涂料造成腐蚀,在石油产品生产中造成设备的故障和一些事故的发生。 1.4 水分造成的腐蚀 在无机盐腐蚀中我们可知,是由于水分中存在的无机盐对石油化工设备造成了一种腐蚀,然而,石油开采过程中,或者石油分馏、冷却过程中所产生及引进的水分,也会给设备制造了一个适宜的腐蚀环境,同时,水分也未化学反应的顺利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冷却器中的水分与石油分馏中产生的部分物质进行溶解反应,使设备构造或分馏、冷却系统造成损毁或破坏。并且,该类情况在易腐蚀部位时有发生,例如储油罐底部等。再次,系统中堆积的水分会在管道及机械系统中形成水垢或造成金属管道的生锈堵塞。这在冷却装置中最为常见,会造成石油产品泄露或污染的可能。 2 外界环境中存在的腐蚀介质 现阶段我们发现,大多数石油化工厂的设备是存在于露天的情况下,或者大部分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因此,外界中主要的腐蚀介质来源于大气中,这些大气腐蚀会对设备造成不同成对的侵蚀与破坏,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与石油的正常生产。 2.1 水蒸气 在自然环境中,空气里存在一定量的水蒸气,其大多情况下以气态形式出现在大气中,因此并不会对石油化工设备带来任何影响。然而在温度较高或温差较大的天气下,热的水蒸气碰到金属设备表面,冷却凝结成为液态水。而由于设备金属表面不完全光滑,因此在设备表面凹陷处会存在液态水的累积,累积较厚的水膜与空气中酸性或碱性气体杂质产生相应物理或化学反应,形成腐蚀性溶液,导致该类设备产生电化学腐蚀。 2.2 氧气以及其他气体 金属设备所具有的化学活性强,在长期与空气接触下,空气中的氧气会与其作用形成氧化膜。虽然这层氧化膜会对设备表面形成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工业环境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大量存在,其会对设备表面的氧化膜造成破坏,导致其与设备金属表面接触产生化学反应,加重对金属设备的腐蚀。 3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3.1 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 要注重腐蚀的防护,首先要从石油化工设备的合理设计开始。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腐蚀产生的原因及腐蚀介质源头,使设备的设计体现出腐蚀控制措施。这个设计包括设备的选择,设备的构造与结构设置,在设备易腐蚀部位,加强保护措施的设计与布置,例如添加保护罩等,使设备易腐蚀部位减少与外界接触等等措施。 3.2 石油化工设备的材质选择 石油化学设备的材质选择,也是其防护腐蚀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石油产品的生产中,设备材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等。在石油产品生产中,合金与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广泛运用,然而该类金属材料由于其本身特性,总是容易被酸碱溶液等腐蚀。非金属材料相对之下,具有更良好的耐腐蚀性,并且其种类繁多,在石油化工设备中逐渐运用,如玻璃纤维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型材料也正被广泛研制,种类不断增加,为之后的设备腐蚀的防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电化学腐蚀防护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主要由阴极与阳极防护组成。其中,对于阴极防护,一般做法是,将一定量的阴极电流通入金属设备表面,抑制金属离子的溶解,防止金属的腐蚀。同时,对于阳极,方法是通入阳极电流,以使电位提高,有效抑制金属的腐蚀。 3.4 石油化工设备表面的防护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表面,增加防护层十分重要。在外可防止金属设备表面与外界大气中的腐蚀介质的接触,在内可防止原油中腐蚀介质对设备内部装置的腐蚀,避免不良腐蚀反应的发生。 现阶段,石油化工设备中常采用的添加防护涂料的方法进行防护。在金属表面增加金属或非金属层,隔绝外界或原油内部的腐蚀。同时也要根据物质的特性和所使用环境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涂料或 镀层。 4 设备正常运转的监测 为了保证石油化工设备的长期正常工作运转,除了进行相应防护操作,例如改进设备易腐蚀部分的材质,合理使用相应防腐蚀涂料等,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实时监测设备状况。 石油化工设备运转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故障可分为工艺和设备故障两类。两种故障在一定情况下会交织发生,造成设备部分温度过高,致使设备部分异常受热变形、开裂等损坏情况,进而造成石油产品泄漏或与外界不良接触,导致污染发生。需要建立起有效监控系统,采用先进仪器对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情况实时监测,尽早发现和预防腐蚀造成的危害,避免更大危害的产生。 同时也要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检修其出现的日常问题,保证该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正常监测,及时预防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带来的生产上的危害。 5 结论 随着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也不断增加,其导致的设备损毁及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通过以上对设备腐蚀原因的全面分析,归纳总结出了相应的防护与监测方法。当然,上述分析的也只是常见的腐蚀状况,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其他的腐蚀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与补救方法及对策,同时,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状态监测仪器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腐蚀状态监测, 为预测维修打好基础 。防护与监测并重,将腐蚀的危害降到最低,将腐蚀的破坏程度大大降低。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石油化工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在社会主义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让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相应的提高,是我国每一个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要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就应该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只有在设备的稳定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运行速度才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本文就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技术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维修技术;石油化工设备;经济效益 一、设备维修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意义 近几年来,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运行速度不足所导致的。而运行设备是主导着石油化工企业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运行速度,就应该从其运行设备抓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运行速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对设备的维修工作,则是保证设备运行的最主要工作。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技术问题分析 1、设备维修方法的问题 1.1盲目开展维修工作 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工作是一项极具系统性、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的工作,是影响着整个企业运行速度的一项重要工作,设备维修人员在进行这一项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能够在维修工作中体现出这四个性质。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部分企业的维修工作仍不理想,在开展维修工作的时候,往往没有把维修工作具体到位,甚至出现还没有确定维修内容就开展维修工作的现象。这不仅仅会让维修工作流于形式,甚至还会引生出维修内容以外的诸如设备瘫痪等重大问题,在没有达到维修目的的前提下,还严重地加大了后续维修工作的难度。 因此,设备维修人员在发现设备运行过程出现故障之后,决不能盲目地开展维修工作,其首要工作应该是对维修内容进行确立。维修内容的确立主要是倚靠故障检测工具,对设备存在的故障进行检测,进而确定维修的内容。在这一阶段,维修人员借助故障检测工具对设备进行检测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细致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故障点,从根本上把检测工作落实到位。在确定维修内容之后,设备维修人员就应该对设备的主要故障进行分析,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维修方案,从实际出发,把维修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因维修工作流于形式而对设备造成二次损害的现象发生。 1.2盲目更换设备零件 在设备维修工作中,常常会出现需要更换设备零件的现象。这也是维修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但设备维修人员在开展维修工作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零件是设备的主体结构,就如人类的骨骼,设备运行人员是不能够随意更换设备零件的。 因此,设备维修人员在更换设备零件的时候,应该对零件更换工作做一个可行性分析,假如确实需要更换设备零件,就应该对设备做一个更换试验,确保设备零件更换工作的切实可行。其实,像发电机、燃烧器、鼓风机等零部件出现故障时完全可以通过修理来恢复其技术性能的。因而,这种维修方法不当不能排除故障,且更有可能随意更换了本不该更换的零部件,增加企业维修成本。因此,维修人员在维修设备时应认真分析并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及发生部位,对某些技术性能可以修复的零部件尽量要采取修理的方法,切忌不可盲目通过更换零部件的做法来维修设备。 1.3未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 在实际设备维修工作中,部分维修人员未对零部件配合问隙进行测量,以致机器在投入使用时会出现漏油、漏气、轴承早期磨损或烧蚀、柴油发电机启动困难或爆燃、柴油发电机烧机油、机件撞击、活塞环折断等事故。 因此,为避免因零部件配合间隙不当引起的机械轻微损坏或严重损坏事故的发生,维修人员在柴油机维修过程中应遵循各类机型的要求,对气门杆与气门导管配合间隙、轴承轴向和径向间隙、主从动齿轮啮合间隙、柱塞余隙、气门间隙、活塞与缸套配合间隙、活塞顶隙等零部件配合间隙进行测量,并及时调整或更换不符合间隙要求的零部件。 1.4盲目安装零部件 在维修设备时,一些维修人员在未完全了解和掌握一些零部件的结构和安装注意事项时就按个人主观意见进行安装,因此常常出现零部件装反的情况。而有些零部件的装配都有着严格的方向要求,只有安装正确才能保证零部件的工作正常。当零部件装反时,将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零件早期磨损,设备损坏等。因而,维修人员在装配零部件时,一定要掌握发动机气缸衬垫、传动轴万向节、离合器摩擦片盘毅、喷油泵柱塞、挡油圈、止推轴承、止推垫圈、止推垫片、风扇叶片、活塞环、不等距气门弹簧、发动机活塞等等零部件的结构及安装方向要求,切忌不可盲目安装。 1.5维修观念不正确 维修观念不正确主要是指一些设备维修人员在维修设备时认为应急措施是万能的,以“应急”替代“维修”,如人为调动喷油泵的供油量或调高喷油器的喷油压力等应急方案来促使柴油发电机“有劲”;以“焊死”的方法代替维修等等现象。然而这些不正确的维修方法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不可长期使用。因此,维修人员应引起自身注意,采取正确的维修方法查处故障发生部位并排除故障。 2、设备维修材料与配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未检查新零件的质量 在维修设备时,一些维修人员未在更换配件前对新配件进行技术检查就直接安装在设备上,由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零部件有些可能存在假冒伪劣或因库存时间过长而性能发生变化等现象,以致装配未经检测的零部件的设备在使用时常常发生故障。因此,维修人员在更换新配件前一定要对其外观及性能进行检查测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2配件型号不对称 在设备维修过程中,有些维修人员普遍存在零件只要可以安装就行的观念,在未全面了解机械结构和原理的情况下就选取一些与设备型号不符的零配件,如用残次品代替合格品、用钢筋或旧螺栓代替圆柱销、用铁丝或铁钉代替开口销等等,这些配件代用的现象应急是可以的,但不可长时间使用,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还会影响设备的安全和技术性能。因此,维修人员在更换零配件时应尽量选用原装型号的配件,切忌不可错用或代用其他型号的配件。 2.3垫片使用不规范 设备零部件配合面问使用的垫片种类有很多,而且每种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功能,如有些可防止零部件配合面间漏油、水、气、电,有些可起紧固防松作用。而在维修设备时,维修人员随意使用垫片的现象普遍存在。垫片的不规范使用将导致零部件配合面间发生漏油、漏水、漏电、漏气:螺栓、螺母等自行松动、脱落等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的现象的发生。因此,维修人员应按使用时机和场合来选择相应的垫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化工设备维修行业在维修方法、维修观念、维修使用的零部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维修人员应加强自身技能的提高,并规范自己,在维修设备时要根据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及部位,切忌不可盲目大拆大卸,盲目更换零部件;而在更换零部件时要先检查所要更换的零部件,尽量使用与原装型号相配的零部件,并注意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及零部件的装配方向。另外,为保证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企业应定期维护并保养设备,定期清除零部件表明的油污及杂质等。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加大,然而,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不仅影响到石油的日常输送,还给相关化工石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的重要性,加大研究和总结了不同介质、不同环境的工况条件下,设备腐蚀的规律,切实地防护与检测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本文主要是对我国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与检测措施。 关键字:石油化工 设备腐蚀 防护与监测 策略 腐蚀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并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由于在石油的开采和冶炼的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加上这些设备所处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保养不周等原因,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腐蚀现象,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行业的正常运作,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伤亡、资源浪费、阻碍新技术的发展等后果。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研究,不断探索化工设备腐蚀的原因和规律,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正确选择与使用材料,并选择最佳的腐蚀预防措施,对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原因探讨 1.造成腐蚀破坏的外在因素 1.1介质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石油化工设备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压力越高,温度越高,腐蚀越快,由于腐蚀现象的产生是一种电化学反应行为,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越其扩散速度增大,电解液电阻下降,越利于其反应,每升温10℃,腐蚀速度增加1-3倍。 1.2应力及疲劳的影响。应力及疲劳是产生腐蚀现象的重要因素。石油化工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应力与疲劳,尤其是热加工的组织应力和冷加工的变形应力。在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应力和疲劳的产生,在一些综合因素下将会引起金属内部的扭曲,加剧微电池腐蚀,从而降低了该部位的电极电位,形成腐蚀破裂,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 1.3腐蚀性介质的影响。在石油化工设备使用中,其周围存在许多如酸、碱、盐、水、氧等腐蚀性介质,将与设备接触面进行反应,或者加速了设备表面的腐蚀反应,这是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造成腐蚀破坏的内在因素 2.1零部件的表面越粗糙,越易腐蚀。通常情况下,零部件的表面越粗糙,越易腐蚀,粗糙的表面使得设备与外界的接触面增大,有利于如氯离子等的渗入,为石油化工设备部件产生点蚀提供先决条件。 2.2金属的晶粒越尺寸大,腐蚀越快。金属的晶粒越尺越大,越容易产生晶间腐蚀,并且其各项力学性能较低。 二、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策略 1.正确选用材料 对于石油化工设备的防护材料的选择,必须正确地选用材料,从源头上提高设备的防腐能力,因为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关系着石油化工设备装置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由此可见,合理选材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耐腐蚀材料主要涉及到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这两类。对于非金属材料的选择,大多是用于黑色金属的防腐措施,通过喷漆、涂层等方式涂在设备表面,防止设备与外界的接触而起到防腐效果;而对于耐腐蚀金属材料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石油化工设备的结构与类型,根据这些参数来选择防腐蚀金属材料,同时,还应该根据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以及产品的要求和材料的价格与来源等,选择最优的金属防腐材料。 2.金属化工设备表面的防护 设备表面的防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化工石油设备腐蚀防护措施,这种方法是在采用牺牲阴极保护法,采用电极电位高的金属在石油化工设备表面上覆盖,如热浸镀锌、镀铝等,从而有效地避免金属与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避免了基体与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这些表面的覆盖层可有效的防止金属的腐蚀,这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常用的防止腐蚀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在金属表面添加金属镀层或者非金属涂层,但是要根据覆盖层物质的特性以及使用的环境有效的选择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蚀。 3.设计石油化工设备时要考虑到防腐蚀 对于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要从设计石油化工设备开始,将防腐蚀贯穿于整个石油化工设备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有关腐蚀和腐蚀控制的问题,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最优化设计,从而设计出性能好的石油加工储藏设备。一般情况下,防腐蚀设计主要包括化工设备的结构与布局,石油化工设备的选择,设计防腐蚀保护措施等,这些不仅仅与设计技术相关,还应与设计者的考虑问题有关,所以在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安装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腐蚀的问题,切实地防止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运转的监测方法 1.装置故障的诊断方法 对于石油化工设备故障的监测和诊断,必须重视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和停工状态下进行的监测和诊断。例如,对于石油化工设备出现全面腐蚀的情况,由于其腐蚀产物——锈层,具有抑制腐蚀的作用,腐蚀速率逐渐下降,在在酸性环境腐蚀中,膜不稳定,宜采用腐蚀减薄遵循抛物线法则,即采用超声波探伤测定板厚,从而到达监测腐蚀的目的。但是,现有的许多腐蚀监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且检测精度也相差较远,需要慎重选用,甚至有的尚未工业化应用。例如,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若要精确测量其开裂深度是十分困难的,有时只好等到发现泄漏才停工检修,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运作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对石油化工设备安全运转的监测中,导致故障的发生常常是材料变质和腐蚀等的化学现象与机械现象(疲劳和破坏)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监测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综合地考虑。 2.影响安全运转的故障分类 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将石油化工装置运转过程导致的故障大体上分为设备故障和工艺故障这两大类。其中,工艺故障将会使得石油化工设备的整体性能下降。由于其在运作过程中由于传热管结垢,甚至堵塞管道,使得液体流量下降。例如硬度高的循环冷却水只要接触到60℃的传热管,分离性能下降,便会析出碳酸钙垢塔板结垢,产品收率降低;而设备故障,如泄漏现象,由于酸液对不锈钢全面腐蚀,疲劳开裂,应力腐蚀开裂等。发生全面腐蚀的pH值界限:如SUS304的PH约为2,SUS316的pH约为1.5。当然,大多情况下是由这两种故障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常反应而造成局部过热的情况,从而导致设备管线变形,甚至破裂,使得设备的泄漏也会导致产品的污染。因此,在进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运转的监测时,必须深入探讨影响安全运转的故障种类,根据不同的故障种类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监测模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的监测水平。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化工安装工程施工作为石油化工工程的基础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并系统地研究了石油化工工程的造价管理问题。 关键词:石油 化工 质量监控 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高,生产连续性很强,呈现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腐蚀、易中毒等诸多特点。如果设备发生了安全问题,就会出现装置运转不灵,甚至导致停产和火灾爆炸或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必须引起广大石油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 1.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发展现状 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摸索和总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1 设备的可靠性能大大提高,有效延长了装置的运行周期 近些年,石化企业把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工作放在企业工作的重点,摒弃了长期沿用的“一年一大修,大修保一年”的旧式做法,逐渐转变为“两年一修”,努力缩小和国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运行周期的差距。伴随装置运行周期大大延长,由此也使装置的有效生产时间显著增加,这样一来,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延长装置运行周期,努力提高装置的运行水平,增强与国家重要石油公司的竞争能力。 1.2 既能展现行业特点,又能博采众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大量引进成套装置及设备,还包括大量工业发达国家在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上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比如美国的“后勤学”、“PM”,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和欧洲的“设备综合工程学”,还有瑞典的以状态检测为基础的“状态维修”等,都为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经验。在努力学习国外现代设备维修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中国石化企业也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博采众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 1.3 设备维修方式得到丰富、设备管理的内涵获得深化 目前,大多石化企业的装置仍然实行以时间为基础的计划维修,但是为了降低过剩维修造成的损失,单机设备多是实行状态维修。维修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维修转变为计划维修和状态维修相结合,逐渐向状态维修和预知维修发展。这一方面源于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归功于维修工具和仪器的丰富和完善。这些工具和仪器为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和掌握设备的劣化程度提供了条件,管理人员才能预先采取预防和排除故障的措施。 2.有关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重视设备开箱检验工作 设备的检验工作是安装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工厂验收与商检用户验收两方面。其中工厂验收是在厂家制造时即完成,主要检查设备的制造及装配情况,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现场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问题,需作好记录,并与制造商沟通解决,但是不能以此作为买方验收认可的依据。工厂验收的目的在于了解设备的制造质量,避免在现场使用时发现重大问题,难以弥补。一般开箱检验与商检应合并进行,当设备到位后,买方联系设备厂家、商检局及保险公司共同验收。首先,检查设备的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有问题的箱子应先开箱检查,查看设备是否被损坏,然后再检查其他箱子;在开箱验收时,应根据装箱清单对数量、实物等进行核对,检查外观质量,并做好记录,再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 2.2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工作是对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方案的具体化,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施工方法、检验标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遇到问题需采取的措施或者应急方案等。在技术交底过程中,应明确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谁来做等具体内容。例如,在某个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中,系统中存在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区别,由于交底工作不彻底,造成高压系统中的大量法兰连接垫片,本应使用高承压度的钢制垫片,结果使用了低承压的石棉垫片,造成打压试验中连续失败,只好返工更换大量的法兰垫片,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 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石油化工建设的不断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若想做好设备的安装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应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来说,作为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人员,应掌握基本的设备技术与工程经济等方面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可对设备的安装工作实现有效监督管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帮助工程各方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工程顺利开展。 2.4 加强与外商专家的协调管理 对于进口的石油化工设备,根据合同约定,应该在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由外商技术专家亲临现场指导,这就需要现场工作与外商指导相结合,主要做到如下几点:①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装进度规划与安装方案,并协调好外商专家的入场指导时间,将经过翻译的技术资料交付相关部门,做好安装准备工作;②当外商专家进场后,应首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再由双方协商决定设备的安装时间、调试时间等。定期在现场召开工作会议,总结设备的运行状况,探讨安装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确保安装进度。对于每天工作中的具体内容、质量情况、进度及存在的问题、处理方法等应做好中英文记录,并由双方代表签字认可;③与外商专家建立和谐关系,加强配合,充分调度外商专家的工作积极性,以便顺利完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任务,遇到问题也可妥善解决,提高安装进度与安装质量;④加强吸收外来设备的使用技术,为了更好的对设备进行操作与维护,在设备的安装调试期间,应组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参加外商专家的现场培训,如果存在疑问及时提出,共同完成设备的操作手册与维修手册,确保今后设备的稳定运行。 2.5 建立科学的设备维修制度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预防与维修工作中,制度是其重要保障,其中包括设备的安装管理、设备开动及相关维护人员的管理等。通过建立科学的设备维修制度,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的基础。由于当前石油化工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在设备管理中应树立全面管理观念。在设备综合工程学中,将设备从设计到使用、再到淘汰、再设计的过程作为系统性的研究管理对象,运用运筹学、管理学、工程学、价值工程、质量控制及信息反馈等相关理论,建立与设备管理相关的各种有机系统。尤其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中,提高操作者对设备的日常检查与保养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很多故障的发生都是人为因素所致,因此有关设备的故障预防与维修工作,应提高对设备开动及维修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其中包括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对设备操作者与设备维修者的工作要求,完善考核制度等。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工作及制度约束,才能对设备的安装使用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而通过有效的考核与奖惩政策,可极大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自觉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中RCM的应用分析 对于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来说,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RCM维护技术更是走在了应用的尖端。我们可以在技术引用中看到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一、RCM的有关内容及其作用 RCM是建立在风险和可靠性方法的基础上,并应用系统化的方法和原理,系统地对装置中设备的失效模式及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量化地确定出设备每一失效模式的风险及失效原因和失效根本原因,识别出装置中故友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出针对失效原因的、适当的降低风险的维护策略。 1.RCM的产生与研究过程 RCM的中文意思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航空研究领域已经开始了对RCM维护模式的探索。直到1991年,英国的Aladon维护咨询有限公司才以RCM研究成果为基础,为RCM重新定义,亦是今天RCM的定义——一种用于确保任一设施在现行使用环境下报出实现其设计功能状态所必须的活动的方法。 2.RCM与传统设备维护的分别 2.1 在设备故障方面上,传统维护认为设备的故障与设备的使用时长是有关联的,定时维护能减少故障的发生;RCM模式认为故障与设备使用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定时维护也不一定能有效阻止故障发生。 2.2 故障问题上,传统模式认为设备是没有故障潜伏期的;而RCM模式则认为设备都有故障潜伏期,能通过检测手段来预防故障。 2.3 预防性维护问题上,传统观念认为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诊断维护能提高设备的性能,降低设备的故障风险,能做预防性维护的都做;RCM观念则反对传统观念的说法。 2.4 维修人员选定上,传统模式认为制定维修方案的应该由专业的维护人员制定;RCM模式则认为,维修方案应该由维修人员和操作使用人员共同研究制定。 3.RCM在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中的应用 RCM的应用广泛,开始主要应用在航空、军事、核设施、铁路等领域上。随着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上升,以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更是得到了关注。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引进RCM维护技术,能有效地对石化设备进行风险分析,对不同的设备制定出高效率的维护策略,大大减少了传统模式中耗费预防性维修的费用,提高了设备的运作性能,记录了设备的维修情况和问题解决程度,使石油化工产业更具科技化。 二、RCM在石油化工设备维护工作中的应用 石油化工的设备需要日常的维护和管理,RCM维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石油化工的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有效率、有步骤。而石油化工设备中,涉及到动置设备和静置设备两种,现就动置设备展开论述。 1.石油化工中的动置设备 动置设备指的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用于运送液体后提供所需压力与流量的泵里和运送气体时提供压力与流量的压缩机类。按照泵类和压缩机类的工作原理,又能将两者分为速度式和容积式。速度式又能分为叶片式和喷射式。叶片式之下还可以再分为离心式、混流式和轴流式,以离心式为最常见的模式。而容积式也可以分为回转式和往复式。 2.操作动置设备时常见误区及处理方法 石油化工的设备都是先进设备,但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设备故障和操作问题。常见问题有五: 2.1 离心泵抽空。对于离心泵抽空的处理方法,可以尝试排净泵内的气体;开大入口阀或疏通管线;提高入口压头;降低介质温度;适当降低介质粘度和联系钳工打开清理。 2.2 离心泵轴承温度升高。处理方法有:加注润滑油;更换润滑油和根据要求适当减低负荷。 2.3 离心泵震动。处理的方法如下:排净泵内气体;提高吸入压力;检查叶轮并紧固;消除杂物;修正动平衡;更换转动轴;更换轴承或调整间隙;消除共振。 2.4 泵出口压力超标。方法:开大出口阀或检查修理出口阀;查找原因减轻出口阀压力;更换出口压力表; 2.5 密封泄漏。处理的方法如下:联系钳工修理机械密封;更换填料或压紧压盖。 3.动置设备的日常维护 石油化工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对于石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有关部门应对应制定操作和维护设备的要求与程序,力求做到保护设备,积极工作的形势。而对石油化工的设备,日常保养有以下几点:检查好各封面有否泄漏情况;冷却系统和密封润滑系统是否在通畅的情况下运作;设备的压力、温度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运转是否震动;安全性能是否无碍;排净系统中有否清洁;联轴器、安全罩有否松动等等。 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处于上升时期,在进步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一些能提高效率的生产方法。RCM维护模式在石油化工中的运用,无疑是开创了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新的时代,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就是一个真理,运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创新思想的新潮流。在发展新产业和巩固旧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打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化学清洗系统工艺设计 石油化工设备所制成的污垢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些污垢直接影响了生产效果,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因此化学设备的清洗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本文结合石油化工设备污垢的清洗问题进行探讨,明确指出设备污垢给整个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化学清洗的重要性,并为其制定了合理而又完整的清洗方案,进一步探讨了化学清洗系统实施的工艺流程。 一、化学清洗技术的概述 1.化学清洗技术的内容 石油化工设备的清洗技术目前有两大类,一种是化学清洗,另一种是高压水射流清洗。目前市场上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发展的最快,国内外对工业设备的清洗主要采用固体清洗剂,尤其是有色金属设备的清洗。这种固体清洗剂主要以氨基磺酸为主要原料,加上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配制而成,再使用时需要兑水。这种固体清洗剂具有使用方便、存储安全腐蚀性小等特点。 2.化学清洗的重要性 长时间的污垢积存,直接会影响设备的生产,更会导致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化工设备的清洗有利于生产效果的提高,可以提高生产量,更有利于设备的维护,经常为设备进行化学清洗,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技术水平,更能解决经济问题。 二、化学清洗的具体方法 1.化学清洗的主要原理 化学清洗是用一种或多种化学药剂与水溶液,按照清洗结果总结的工艺条件、配比和程序,通过清洗泵、管道等与各清洗装置组成临时的清洗系统,从而消除附着在装置内侧的各种污垢。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污垢的溶解作用,生成可溶性盐后随着清洗液流出,同时反应生成的污垢可以起到疏松作用,进而加速污垢的清除。 2.清洗方案的制定 每一个设备在进行化学清洗之前,要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更要制定适合该设备的清洗方案。对设备的检查主要包括:材质与规格、所生产的物料性质、所使用的年限以及日常水温状况等。对污垢的检查主要包括:污垢的种类、污垢的化学成分、污垢形成的速度等。对清洗的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做具体的清洗方案。 3.清洗工艺的选择 明确所使用的清洗剂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清洗工艺,清洗工艺主要包括浸泡式和循环式两种。浸泡式主要就是将所要清洗的装置或设备,放入清洗槽中用清洗液浸泡,达到清洗要求后,再用冲洗的方法将其冲洗一遍;循环式主要指用清洗泵将清洗槽内的清洗液注入清洗设备内,进行循环清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清洗方法,就是喷射清洗,它适用于较大设备的清洗中,如:罐车、船舱等等大型设备,具有清洗效率高、质量好等特点,而且清洗剂用的相对较少,这样既节省资源又安全可靠。 三、各类设备的清洗方法 1.空气冷却器 空气冷却器是石油化工企业中最常见的设备,该设备的表面多为翘片状,污垢也是常见的。该设备的翘片材料多为铝,在清洗的时候要注意缝隙的腐蚀;如果不采用有机清洗剂,除污时最好用硝酸,除油时不要用强碱;由于空气冷却器的特殊结构,不能对清洗液进行循环利用,需要制定特殊的设备,在清洗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清洗剂对人员造成损伤。针对使用多年的设备我们制定了化学清洗方案:水冲洗碱洗水冲洗酸洗中和水冲洗。其中碱洗阶段所用的清洗剂主要为碳酸钠、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及活性剂;酸洗阶段的清洗剂主要为硝酸和缓蚀剂;中和阶段采用碳酸钠。空气冷却器在清洗时,要连接好循环路线,严格按照清洗方案进行操作。 2.冷凝器 冷凝器可以使汽轮机排汽冷却凝结成水,并在其中形成真空的热交换器。它主要应用于发电厂、石油化工厂的凝汽器、换热器的钛管、铜管的快速清洗。该产品采用先进的PIG清洗技术,用户无需购置高压泵,采用发电厂常用的6~8kg/cm2的压缩空气和水,即可对管子进行快速、彻底的清洗,清洗子弹又可重复使用。 3.换热器在线清洗 各石化公司的循环水系统换热器数目很多,按惯例在清洗时要将这些换热器进行拆卸,对其体内的附着物进行清洗,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又浪费精力。然而,在1990年,辽化公司化工一厂在对换热器进行清洗时,采取了不停车在线清洗,主要针对附着物采用新洁尔灭、过氧化氢等化学药剂进行处理。通过对清洗过程中的浊度、总铁以及清洗前后换热器出入口水温变化等的监测,各项指标明显好转。经过层层实验,通过杀菌效果,清洗除垢等工艺流程,有效地清洗了大量污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大型装置使用前的清洗 新的装置在使用前都要进行系统清洗,主要就是清洗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杂质。主要的清洗流程为:水冲洗脱脂酸洗漂洗钝化最终漂洗。脱脂阶段采用碳酸钠、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洗涤剂,高温运作;主要在于酸洗阶段,采用柠檬酸及缓蚀剂。清洗过程中要严格监控,使清洗达到最终效果。 四、结束语 石油化工设备化学清洗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工艺是纵观全局,着眼整体的,利用所学的科学技术,从而使运作系统得到协调并相互配合。而化学清洗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及系统工程等方法,进行优化分析,从中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使清洗工程达到有效完善。在化学清洗的领域中,一些清除油垢、污垢等有机清洗方案正在试验中,我们相信,新的方案在新的世纪一定会取得快速发展。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防火策略探讨 石油化工行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序复杂、设备种类繁多、工艺操作要求严格,产品涉及面广,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其生产控制参数多且苛刻,包括运输、生产等。石油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生产过程中涉及易燃易爆,易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事故的几率较高,那么如何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安全隐患,是石油化工企业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我们从石油化工设备的安全探讨防火防爆策略。 一、石油化工设备 石油化工设备具有能承受高温和高压、低温和高真空度以及存放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毒性等物质的性能,其设备大型化,生产作业具有连续性,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因此,一个很小的安全隐患就可能酿成大事故,个别事故影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这是因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火防爆的检查、设备正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对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安全意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石油化工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比较大。石油化工设备,按其形态通常分为静设备和动设备两类。 1.静设备 静设备主要是指容器类设备及所有管道系统。石油化工装置的容器设备大都是压力容器,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作用原理可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反应釜、分解塔、合成塔等属于反应压力容器,原油在这些设备当中被进行脱硫、分解等处理。热交换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属于换热压力容器,在这里被进行裂解、深冷分离等。 2.动设备 动设备是指有机件进行连续的有规律运动的设备。动设备种类多,包括介质的输送,流体的加压或减压,介质的机械分离及混合,固体的粉碎及造粒。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防火策略简述 1.加强防火安全管理 管理就是效益。防火安全管理是一个石油化工企业保证生产安全最基本的管理机制,这是整个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明确责任的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就在于石油化工企业在选择石油化工设备的时候要注意其设备的性能、质量,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消防管理机制,要落实到个人各岗位职责,对各岗位要设置消防安全责任人,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将石油化工设备易出现安全隐患和需要经常进行维护的地方作为防火安全的重点部位。这使用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区要有一定的消防装置,并且还有贴有警告语或加防警示牌。 2.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检查,并且要在企业内部明确分工和人员配置情况 要消除石油化工设备的火灾隐患,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明确个人分工和人员配置,对整个套系的石油化工生产设备分部分加派人员进行检查和维护。石油化工设备的防火检查和设备清洗维护等都应由石油化工企业内部配备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这样有利于及时准确发现火灾隐患,还要不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技术和防火培训。其次因为很多安全隐患不是肉眼就能发现的,很多都是石油化工设备内部出现问题,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察觉。最好多运用高科技产品对石油化工设备定期检查,例如可燃气体检测仪、红外线测温仪等,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再结合日常的防火检查,就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很小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火灾爆炸事故,要在发现火灾隐患的第一时间内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整顿,并再次做好防范工作。 3.要制定一系列机制,明确石油化工设备的重点防火处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和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明确其防火重点和检查内容。首先是对石油化工设备的检查,再每次石油化工设备使用后,对其静设备和动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质量大排查,看其装置是否有变动,周围防火灭火设置是否完好,是否可以随拿随用,例如石油化工设备的各个运输管道是否存在跑跑、冒、滴、漏现象,若发现有此现象要及时处理,之后还要对其安全隐患进行记录和再次调查。还要观察在石油化工设备整个生产过程中,操作工艺的改变以及改变后其安全隐患是否存在。应急情况下,石油化工设备的紧急阀门或者紧急开关是否便于连接,其本身的损坏程度如何,是否完好可以随时投入使用。还要对所有参加石油化工设备生产作业的人员进行检查,看他们是否有违反安全规定的现象。还有一项要特别说明,就是在工作车间等地点的消防安全设备和消防安全措施的存在情况和使用情况。对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反应、不良流程和生产条件的安全技术措施药不断的完善,保证其健全合适。当装置产生异常反应或反应设备压力突然升高时,所预留的应急处理措施要得当,使用的各种降压降温的设备能正常运转,保证石油化工设备安全有效的进行生产。在存放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原料的地方要放置符合规定的灭火装置,还要经常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查,看数量是否复合记录,是否有破损。最后要做好检查记录,多多总结。 4.定期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增强火灾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防火应急疏散演戏,不仅仅是做表面上的工作,减少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设备以及所使用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决定石油化工设备火灾的条件多种多样,其爆炸危险性严重、灭火难度大易造成人员伤亡等特点。因此从自我做起,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火灾防范意识也是有效控制其安全隐患的措施。 三、总结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以及石油化工设备、生产原料等特性,分析了几项防火措施,不能看出,石油化工企业中防火防爆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石油化工企业应十分重视的安全问题。石油化工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石油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转往往就能决定整个生产的安全,这不仅仅关系到财产安全,更关联了企业内部成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这一内容在各企业间应加强完善,当成重中之重来看待,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防止火灾。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有效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石油化工;化工设备;防腐对策 引言 现阶段,石化设备的腐蚀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需要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相关设备的抗腐蚀性能。这些机械设备一旦受到腐蚀后,不仅会在物理性能方面出现问题,还在适应设备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性能方面的变化。如果机械设备的腐蚀比较轻,会在一定程度上设备的美观程度;如果机械设备的腐蚀比较严重,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机械使用寿命,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腐蚀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物体与化学物质接触,而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该物体被损的情况。机械化工设备是一种较易被腐蚀的物体,发生腐蚀现象后,设备的外表和性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的腐蚀原理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设备被腐蚀的程度,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1、设备腐蚀原因 由于机械设备是由金属制成的,金属的结构使其在外界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蚀,这是机械设备发生腐蚀的根本原因。在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充斥着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加上工作车间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使得金属机械设备更容易和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腐蚀。 2、腐蚀的分类 根据腐蚀发生机制分类,腐蚀被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主要是由于金属所处环境的温度过高且较为干燥引起的,使金属表层与环境中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被损坏。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较为潮湿引起的,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出现了电极反应,导致金属遭到破坏。 在工业环境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含量较高,还存在着一些挥发物质和一些粉尘,这些介质都会导致环境中金属被腐蚀。如果周围的环境比较潮湿,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就会在水的作用下合成无机酸,这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物质。在工业气体环境中,机械设备的腐蚀主要是由于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两种化学腐蚀都是一种氧化过程,只是发生的背景有异,化学腐蚀在高温且干燥的环境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在超市的环境中发生。 二、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机械设备防腐结构的设计 机械设备防腐结构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到设备腐蚀的问题,再设计阶段就需要贯彻防腐意识,通过多种措施提高相关设备的防腐性能。一方面需要提高单个设备的防腐设计,一方面还需要提高系统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管道系统布置和设备安装问题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第一,防止死角问题的出现,在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固体物质或局部液体的沉降堆积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导致操作设备过程中局部聚集或浓缩,导致机械设备的腐蚀,一方面在机械设备停止操作时还会继续引发机械设备的腐蚀。因此,在机械设备的设计阶段,就应该注意排液不尽和设备死角等情况,进行机械设备的合理设计,预防上述问题的出现。第二,预防设备间隙的发生。石油化工行业的机械设备很容易有缝隙产生,在液体流通不通畅的地方很容易发生缝隙的腐蚀。比如说,碳钢设备、铝设备、不锈钢设备、低合金钢设备等相关材料的机械设备就很容易发生间隙腐蚀的现象。一旦发生设备的间隙腐蚀就会进一步导致应力腐蚀和孔腐蚀现象的出现,对机械设备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在设备结构设计时解决,通过良好的设计结构解决这个问题,是预防间隙腐蚀发生的最好方法。通常情况下,连接部位和密封面容易发生这种腐蚀问题。相比螺栓连接来说,焊接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连接部位产生缝隙。 2、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3、全面贯彻适应“一脱四注”等相关措施 从十九世纪开始就已经发明了一脱四注技术,发展到现阶段,这项技术仍然是国内外石化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防腐工艺措施,对机械设备的防腐做出了极大贡献。一脱四注主要是指的脱盐技术,注碱技术,注氨技术,注水技术以及注缓冲剂技术。一脱四注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蒸馏设备的轻油低温系统的腐蚀,究其原因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物盐类,会引发机械设备冷凝冷却系统发生严重的腐蚀,因此,要想预防设备系统的腐蚀,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氯化物盐类的排放,通过对化工石油原材料的深度脱盐等措施,进一步达到最小化的腐蚀介质数量,从而进一步延长机械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周期。 三、化工机械设备防腐蚀设计 1、机械结构与工艺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机械设备结构设计太过复杂或者设计不合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积尘和积液等,从而设备的某些接合部位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对机械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以下要求:机械部件的形状应该尽量简单;机械部件表面不能有缺陷或损坏;机械部件尽量使用一样的金属材料;机械部件中尽量不要有缝隙;机械表面要使用较好的防锈漆,这样可以避免机械部件和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起隔离作用。在对焊缝涂漆时一定要注意,要保证机械部件的每一个部位,包括接缝处,都要涂漆;在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避免凹形状的出现,或者在设备上设计排水孔,预防水分在设备上滞留所导致的金属腐蚀;在焊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连续焊接技术,且对焊接处的夹缝要进行合理设计。 2、设备防腐蚀方法 机械设备的防腐蚀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都是从金属本身特质方面考虑,尽量减少金属和具有腐蚀性的介质的接触,或者是在金属的表面涂上防腐蚀的材料等。电化学保护法主要是利用电化学机理,对设备进行改进,使金属设备变为腐蚀电极中的阴极,从而对设备进行防腐蚀保护,一般主要采用外加电流法和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是指,将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一极,将另一种附加电极作为电池另一极,而且把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然后外加电流,对作为阴极的金属进行保护。牺牲阳极保护法,是指将与被保护的金属材质相同的金属作为阳极,固定在被保护的金属上,作为腐蚀电池,被保护的金属则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且效果很好。 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相比较,其生产设备的腐蚀速度相对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经济的防腐方法,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才是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 摘 要:石油化工对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近现代以来,石油化工在社会的发展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了。企业生产中设备是一个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企业发展中就更需要一个先进可靠的设备了(和强有力的设备管理、诊断、检修系统)。本文主要是就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进行一系列的简单分析,为生产的高效安全和稳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运行 可靠性 一、石油化工设备运行 设备的安全是石油化工中最重要的管理,设备的管理又是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完善,有利于企业整体的生产管理水平质量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社会每一个行业都在往正规化的方向踏步,这其中,石油化工也不例外,设备的持续运行可靠性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设备运行可靠性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安全的生产是相当的重要的,由于设备的不同因而作用也就不同,安全性能也就各有不同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是安全生产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又会涉及到很多的生产设备。可靠性的意思是说,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其中所说的产品,可以是任何的系统设备与元器件。产品的可靠性原则上主要分为三个,首先是,规定条件;其次是,规定时间;最后是,规定功能[1]。 先来说说什么可以判断设备的可靠性吧。首先是,规定条件。它想表达的是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维护保养条件、使用条件等等。其次是,规定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的时间越长,可靠性就越低了。尽管设备的可靠性一再的强调了时间原因,可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并不包括这一原因。因此,设备可靠性和它的技术性能指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规定时间内的评价好坏。最后是,规定功能。它的意思是设备应该要有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一个综合评价。 2.怎样提高设备可靠性 在大众的意识里面,普遍的认为是,维修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方式。维修就是对产品设备的一种修理与维护。维修设备和设备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可以保障系统的有效度。提高可靠性,可以更好的延长系统的使用时间,完善提高维修性,能缩短停留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要求 第一,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必须要适应其行业持续性发展生产的需要,保证每一项生产设备的正常顺利运行,严格按照设备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进行运转。第二,尽量去降低石油化工设备和腐蚀性材料的基础,保证设备的运行介质,看看其是不是与材质相匹配的满足的,还有关于备品备件的质量保证及时的去清理干净设备表层的脏污物(做到三光)。让石油化工设备得以健康的运行,保持设备运行的清洁度。第三,尽量的去减少因为物料的泄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在泄露过程中造成的爆炸等等重大事件事故的发生。还要注意的是,建立健全一些安全保障的措施方法,比如说紧急预案、事故预案等,完善管理,在管理的连接处要进行严密的控制,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争取把危害降到最小的可能。第四,及时发现各种隐患,问题,要及早的采取措施处理得当,尽量减少避免发生石油化工设备的问题事故,必须要立即进行维修,尽量让设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恢复正常使用[2]。 二、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和重要性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比较复杂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设备是一个企业生产和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将会是直接影响着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因为设备的不足(或者操作不当)会直接或者是间接造成一系列的事故发生,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会因为设备的缺陷,造成装置停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这样一来,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举例说明一下吧,比如说,在2000年12月12日零时四十分,宁夏石化分公司某化肥空分装置冷箱内发生了一起关于设备自身问题的爆炸事故。其原因就是因为该化肥装置氮气压缩机(4111---K2)因为高压缸止推轴承受的温度高联锁(4111---TAZ---2025)错误的动作,致使了联锁跳车,随后气化炉等后续工段联锁停车。最后才导致了空分装置冷箱内的氮气液化气(411---E3)和连接管线发生了爆炸[3]。合成了氨素和尿素装置停车。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告诉大家,因为设备的不足缺陷是会直接导致一系列不可挽回的重大的事故的,有的时候由于这些设备自身的原因,还会在处理的过程中再次发生一些次生事故,这一切都会给企业带去超级大的经济损失。 设备的缺陷不足不但会造成一系列的事故发生,还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设备存在的缺陷装置得不到正常的运行,长时间不能在限定的负荷下运行或者是长时间的停止工作,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长时间的停止工作的话,会让企业不但没有产出,还有大量的投入进去能源;长时间的不能在限定的负荷下运转的话,会让企业产品的各种消耗增加,各项相关费用也增加,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最初的成本。 三、结束语 因此,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就是必须要去减少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因素,及时查找问题缺陷不足,积极改进完善措施。在现代化的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必须要在提高操作水平的基础上,重视搞好管理工作,让设备可以长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效益,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技术管理的要点分析 【摘要】: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施工难度较大,如不加强施工管理,将会对整个化工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分析了我国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准备工作,对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 1、化工设备的安装要点 1.1 技术含量高 现代化工产品有三万余种,各种产品的生产设备千差万别,构造各异,耐高温高压、耐腐蚀设备比比皆是,制造技术含量高;而在化工设备中,超高、超大、超重、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造成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复杂化,安装的好坏对建设项目能否按期投运及安全运行影响很大。 1.2 风险因素多 化工设备采购合同牵涉金额大,加工周期长;超大、超重、超高设备运输过程风险多,发现问题返修不容易,处理时间长,会影响整个建设项目进度,因此,抓好设备各阶段的过程验收是重中之重。 1.3 综合性较强 每套化工生产设备系统安装都少不了设备、工艺、土建、电气、仪表、防腐等专业协调,同时需要设计、制造、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参与,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2、制定整体施工方案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及各专业工种交叉配合等特点, 给排水、电气、智能建筑、通风设施安装施工方案如下: 2.1 准备阶段: 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认真阅读图纸,进行图纸自会审、安全及技术交底, 学习各分部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以及工程的质量通病, 并组织机具进驻现场。 2.2 基础结构预埋阶段: 采用与土建同时施工, 穿插作业, 密切配合, 确保工程进度。 2.3墙体装修阶段: 以土建总进度计划为依据, 采用分段超前, 交叉配合, 流水作业施工, 变结构的被动配合为装修的主动配合, 科学安排工艺搭接。 2.4主要重点项目, 进行重点施工, 质量跟踪管理, 如消防管道、箱体、盒及通风管道等有配合工艺要求的, 均应相应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法作业计划、操作方案, 以确保工程如期按质完成。 2.5 以土建施工网络图为基础, 制定安装施工网络图, 以指导控制工程施工总进度。 2.6 建立和加强现场管理制度。每日制定和下达施工计划; 工地下达任务书同时进行安全交底, 加强现场质检制度, 禁止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 加强安全管 理。 3、化工设备安装管理要点 3. 1 做好队伍管理 化工设备的安装施工, 对施工队伍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要有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经验, 拥有先进、精密的安装设备, 安装人员要有适应化工设备安装的知识和技能, 看得懂施工图纸并能够按照施工图进行操作, 同时施工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并健全对施工队伍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切实地加以执行, 确保施工队伍在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以一流的技术、认真负责的态度、谨守操作规程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 3. 2 抓好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包括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以及应急方案。技术交底要找到质量控制点, 设置质量控制点是保证安装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前提,例如在拱顶油罐焊接组装过程中, 底板焊缝的密封检验手段较多, 针对焊缝质量检验方法有渗透法、磁粉探伤、真空箱法等, 在罐底加工完成后, 与壁板组焊前, 以真空箱法检验罐底焊缝的密封性较为经济合理, 如果焊接壁板后, 真空箱法对罐底焊缝检验不全, 极易造成隐患; 故而在罐底加工完成后及时检验罐底各检验项目就成为一个质量控制点。同时在整个安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 隐蔽工程必须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工序, 同时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自检、交检、专检同步进行, 做到严谨有序; 在安装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的材料, 备件有合格证明及检测合格报告等。 3. 3 加强安装施工 放线是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最基础的工作, 放线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整个设备安装施工的进程, 因此, 要挑选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担任放线员, 严格按施工图标明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基准线, 一般将偏差控制在+-20 mm以内。对有垫铁安装, 要切实做到合理布局垫铁位置, 确保垫铁表面无飞边、没有氧化层、平整光滑、垫铁的面积适宜设备的安装并配对使用, 垫铁在放置时, 要与基础接触良好, 放置方法要符合操作规范, 在化工设备通过垫铁找平、找正后, 要认真检查有无松动、垫铁与基础的缝隙是否符合安装标准, 在此基础上进行焊牢处理。加强对地脚螺栓放置的管理。在放置前, 要认真检查地脚螺栓是否符合无氧化层或者油污的标准, 在放置到预留孔中是否与地面垂直等, 切不可因为小部件的放置而疏忽大意。化工设备的就位、找平和找正是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必须加强管理, 切实控制误差。在施工过程中, 还应当加强对灌浆、轴对中、装配、清洗、试运转等工作的管理, 确保化工设备安装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 3. 4 加强基础验收 化工设备安装前一定要做好安装基础验收工作, 主要从检查基础的位置、外形尺寸入手, 预留孔洞是否位置正确, 对大型设备基础更应慎重, 应审核基础预压及沉降观测记录, 以免造成在设备安装后出现基础下沉和倾覆。化工设备及其附属装置, 管路等全部安装完毕后, 各项记录资料齐全, 水、电、气、润滑等按系统检验结束, 符合试运行的要求后,在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检测仪器到位, 能源、介质、材料准备妥当情况下, 按照准备、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和试生产这个顺序来进行。化工设备性能验收是整个工程项目达标的基础。在验收前必须制定验收方案, 验收小组严格按要求做好验收工作。试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先无负荷到负荷, 由单机到机组, 先主动系统后从动系统, 先低速逐级升至高速。先手控、后遥控运转, 最后进行自控。在保修期内加强运行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 4、结语 总而言之,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 石油和化工设备论文:型石油化工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吊装施工探讨 摘要:在石油化工装置的建设、维修及改造中,设备的起重吊装是一个比较重要施工程序。在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将一些设备吊人或吊出框架,由于受框架、周围设备及管线的限制,往往使吊装难度增大。本文主要从石油化工设备吊装工艺研究和大件吊装的工程管理方面对吊装施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工程建设 吊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化工装置朝着规模化、大型化发展,装置中的各类设备如塔设备、反应器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大。以往塔类设备质量大于五、六百吨和反应器质量大于七、八百吨的非常少见,几乎没有质量超过千吨的。而现在反应器的质量超过千吨的比比皆是,质量超过千吨的塔类设备在很多项目里也有出现。 一、大型设备吊装工艺 1.整体吊装 石油化工装置中的塔设备、反应器等设备一般来说都是采用整体吊装,而设备上的附件安装都尽可能地在地面完成,包括附塔管道、电气仪表、防腐保温结构以及梯子、平台、 栏杆等。对于大型塔类设备的吊装基本采用分段吊装、空中组焊的方法。虽然采用分段吊装工艺也能解决大型设备吊装的问题,但这两种工艺相比较,采用整体吊装有如下优点: 1.1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设备组对和焊接的质量。设备在地面上组焊可以使用滚胎、自动焊等机具,其组焊条件与制造厂内的条件差不多,与在空中组对和焊接相比,设备在地面上组对的尺寸容易控制,焊接的质量及焊后热处理的质量也容易保证。 1.2 有利于施工的安全。设备如果分段吊装,除了需要在空中组对焊接塔本体之外,还有附塔管道、 梯子、平台、防腐保温结构、电气仪表等大量的工作需要在高空作业,这不利于施工的安全。如果在地面上将设备组成整体,就可以大量地减少高空作业,保证设备吊装的安全。 1.3 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安装工期。设备如果分段吊装,在空中组对和焊接,则只有一个工作面,且夜间不允许进行高空作业。而设备如果在地面上组对、焊接,就可以有很多个工作面和工作时间甚至连续作业,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设备组对和焊接的时间,缩短设备安装的工期。 2.换热器的吊装 框架层间距较大,换热器就位后上方空间较大时石油化工装置的换热器的整体重量大多在8~20t,在一组基础上,换热器的安装有单台的,有两台重叠的,也有三台重叠的。最常用且安全的吊装方法是在设备基础正上方的框架上设置两套滑车组,用卷扬机牵引,分几次将换热器接进框架内,在基础上就位。技术要点如下: 2.1为使换热器直接穿进框架的长度最大,从地面上起吊时,采用单吊点捆绑换热器较为适宜,且使换热器的轴线与地面夹角大约45。。 2.2在捆绑点采取防滑措施,避免设备与捆绑绳之间滑动。 2.3换热器穿进框架的过程是通过滑车组l,滑车组2及吊车相互配合,分次倒换绑绳位置来实现的。若设备基础是钢结构,在每次倒换绑绳位置时,可将换热器临时放置在基础上。而如果设备基础是混凝土结构,为防止损坏基础,在倒换绑绳位置时,不能将换热器l临时放在基础上,这时可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可以在基础旁安放临时钢支架;另一种是如果换热器基础旁有足够空间,当换热器穿人框架时,先用滑车组吊到基础旁边然后用滑车组提起,用手拉葫芦张拉就位。 3.带脱水包的罐的吊装 该类型设备的吊装与换热器吊装方法、机具设置类似,需注意以下两点: 3.1在吊装过程中,在设备基础前后放置临时钢支架,用于在倒换绑绳位置时临时放置罐体。 3.2脱水包凸出部分往往超出罐体的鞍式支座,在吊装过程中,为避免脱水包及其附带的接管与基础相互碰挂,在罐体穿入框架时,先使脱水包朝向水平方向,待罐体放在基础上后,再翻转90。安装就位。 二、大件吊装的工程管理 对于大件吊装的工程管理目标是做到吊装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以确保大件吊装万无一失。在大件吊装工程管理的内容就是对参与的人员要有相应的资质要求, 对吊装机具要经过专业机构检验合格, 对吊索具要有有效的质量证明文件等。 1.对吊索具的管理 对大件设备吊装索具的安全要求,要经过以下程序方可使用: 首先, 检查索具的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时的试验报告;第二, 检查索具 (尤其是钢丝绳) 的出厂时间, 对索具出厂时间不到一年的可不进行第三方检验, 对于索具出厂时间超过一年的, 要求每年由第三方对索具进行一次检验; 第三, 索具的现场外观检查。以上三方面全合格方可以进入现场使用。 2.对吊装现场的管理 起吊令是施工单位内部对吊装前准备工作的检查确认, 而作业许可证是业主、 总包商在经过审查吊装方案, 核算受力结果及地基承载能力, 复核所使用的吊装机具及索具的支持文件、 参与吊装的人员资质, 并且确认现场作业条件符合吊装方案要求、 安全质量措施已落实之后, 给予签发。 三、液压技术在石油化工设备吊装的应用 国内的石油化工设备吊装,早期主要以桅杆为吊装机具,形成了双桅杆滑移提升吊装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吊装经验,这是一项具有我国特点的设备吊装技术,在当时的炼油、 石油化工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明显的缺陷就是需要大量机索具,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施工周期长,影响施工平面范围大。后来随着大吨位吊车的普及,逐渐以单机提升滑移法和双机抬吊滑移法的吊装工艺来替代桅杆吊装,采用吊车进行石油化工设备吊装作业应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对于一些超大、超重的石油化工设备整体吊装而言,吊车的吊装能力远远不足,解决这类设备吊装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液压吊装技术。 国内较早用于如大跨度建筑结构、路桥工程、 特种结构等的吊装,在石油化工设备吊装方面应用液压技术还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而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应用, 至今早已是成熟的技术了。目前国外液压系统吊装石油化工大型设备已朝着无缆绳方向发展,据了解已经可以吊装质量3000t、吊装高度120m 以内的设备。 四、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中,设备形式各异,环境特点不同,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石化装置框架内设备的吊装技术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众所周知,现在的一些石油化工施工都已经趋于大型化、规模化,以前的建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施工要求,这就使大型吊装的作用愈来愈凸显。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涂鸦元素的应用 一、涂鸦的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1.鸦图形按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法分为手绘涂鸦、喷绘涂鸦、纸模涂鸦、贴纸涂鸦、网络涂鸦。徒手绘是涂鸦最传统的制作手法,有炭笔、粉笔,甚至油画笔都可以使用,绘制需要较长时间,手绘涂鸦的视觉效果远比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令人感到亲切和感动。喷漆罐和马克笔也传统涂鸦的主要创作工具,涂鸦艺术家用马克笔书写自己的签名,用喷漆罐制作大型的文本(tag)或图画(bumer)。各种颜色的喷漆和不同粗细的喷嘴使涂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纸模涂鸦(Steneil),主要利用割版技术,先在纸板上起稿,再将绘制的图案的轮廓镂空,最后用自喷漆将镂空部分喷漆,这种技术可以使图案、文字重复使用,不但可以制作漂亮简洁的图形,在街上复制速度较快,从80年代开始,纸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层和颜色创造出复杂的图像。贴纸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图样手绘或是纸模喷制在纸张面,然后剪出图像的外型,再用胶将作品贴到街上。网络涂鸦即运用电脑屏幕,虚拟画板、鼠标或手写板代替喷枪画笔,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数位板进行涂画,在电脑上制作涂鸦图像的这种方式拓展涂鸦的势力范围。 2.涂鸦图形按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半具象图形、抽象图形、装饰图形等。具象图形包括动物、人物、风景等;半具象图形则主要以卡通人物、宗教与神怪形象及抽象处理的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抽象主义的创作手法产生的图形往往具有幽默、夸张、抽象的特点;抽象图形包括各种线条、箭头、对话气泡、烟缕等;装饰图形则包括王冠、镶条、斜纹、星形、圆点花样或西洋棋盘等装饰元素符号,这些图形装饰在文字或图形上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其中各种线条和箭头的运用是涂鸦的突出特点。比如直线代表着单调而坚定的情感,曲线代表着变化、运动的思维,无节奏的波浪线或经常处于改变状态的线条,则是警觉性、弹性和敏捷的象征等等。线条的虚实、强弱、流畅、抑扬等都体现了涂鸦的随意性,给人轻松的视觉感受。涂鸦中大量使用具有方向感和运动倾向的三角形箭头,多是弯曲、旋转、互相纠缠的形态,营造一种“爆炸”的视觉效果,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摄人的气势,对人的感观造成强烈刺激。 二、涂鸦的色彩 TAG和THROW-Up是最早出现的涂鸦风格,是一种不填色或者上单色调的简单涂鸦。两者的用色方式都比较单纯。白色和黑色最为常见。从色相的角度来说,黑色和白色都属于无色系。无彩色的黑色和白色是调和其它颜色的良方,能在众多鲜亮的颜色搭配中起到缓冲和隔离的作用。黑色常运用于涂鸦字体或图像的描边,在黑色的衬托下,有彩色的纯度和明度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烈。此外涂鸦作品中大量运用色相对比较强的纯色搭配,特别是补色或三原色的纯色搭配,具有跳跃、绚丽的效果。运用对比强烈的高纯度的颜色,不考虑色彩的调和关系,不用按照传统绘画所谓的“技巧”去考虑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以及背景色等外在的因素,这种对色彩绝对自由发挥的作风与后现代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三、涂鸦的肌理 涂鸦使用的工具不同,被涂鸦的介质不同,产生的肌理效果也不同,不同肌理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与情趣。如在城市建筑、桥梁、高速公路的护墙或是地铁车辆等介质绘制的涂鸦,肌理也略有区别。涂鸦艺术家粗糙的、未经开垦的朴实笔法以及华丽眩目的萤光色彩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中原始主义的最新展现,它看上去也许是原始的、幼稚的、草就的、褶皱的、褴褛的、猥亵的、无意识的、废话一样的,但是只是外表看上去,也是以往美术界的艺术家们未曾提供的。涂鸦肌理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常常作为背景与上面的色块组合在一起,达到多与少、简与繁、深与浅的对比、烘托的效果。 四、涂鸦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演绎 1.整体运用 这种方法指将涂鸦字体、图形或肌理完整地运用于包装上,如图2限量珍藏版人头马VSOP涂鸦酒瓶礼盒的设计完美结合涂鸦手法与元素,外盒保留人头马VSOP的黑色元素作为底色,白色涂鸦字母吸引目光,经典黑白配尽显简约之时尚,纵身而起的潮流达人,正手持喷漆尽情挥洒,架势欲将引领时尚涂鸦潮流,动感无比。传统的经典与现代的潮流,和谐地展现于礼盒包装上。这种手法具有整体、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 2.局部运用 局部运用一层含义指包装中局部选用一些涂鸦的图形、字体、肌理,增强了画面的活跃感,不至于使画面显得过于呆板和严肃;一层含义指将涂鸦文字或肌理的某些局部运用到包装上。由德国的包装设计师AxelPeemoeller设计的YSL新的香水包装设计,用油漆随意地涂鸦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随意之余更彰显了个性。 3.混合运用(组合运用) 混合运用指不同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涂鸦肌理与涂鸦文字相混合,复杂涂鸦图形和简单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有时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混合,有时不同作画方式创作的的图形相混合,或者是涂鸦与摄影照片相结合等。涂鸦元素的混合运用在轻松、随意、对比中拉近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现代消费者渴望个性和具有艺术魅力商品包装,包装在满足基本的保护功能外,人们更希望通过包装彰显自己的个性,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超越国界能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和设计的个性化、丰富性,增强商品包装的设计感,为包装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及技巧。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一定要和我国文化结合起来,找寻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使商品包装更好的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作者:窦桂丽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趣味性包装设计论文 一、趣味性包装设计的种类 为了更好地设计出更好的趣味包装设计方案,就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设计种类。在多种多样的设计方案中,这种包装形式一直是包装设计中的热门领域,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也颇受人们的青睐。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这种包装设计的种类,并对这些种类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设计师能够更加了解这种设计理念,更好地进行包装设计。具体说来,这种包装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新奇型。很多商品在包装时往往采取突破常规的设计收费,具有反常态的特征,利用新颖的表现方式,来达到趣味的效果。很多包装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滑稽的感觉。总之,这种设计理念体现的是出乎意料,让人们体验超乎寻常的视觉体验,增强商品的吸引力,带给人们以惊喜,从而让人们内心萌生奇趣的情感。 第二,滑稽型。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利用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享受愉悦,从而减轻人们的压力,自然而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好感,让他们获得趣味体验。这种诙谐的表现形式更能体现出商品的人情味,向人们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快。另外,很多滑稽型的包装设计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喜剧因素,或者利用人们常见的游戏形式,来使人们的心理放松,进而使他们陶醉其中。 第三,生动型。这种类型的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各种诙谐的动物造型,或者是幽默的卡通形象,让人们感受到生动有趣的视觉图案带来的冲击。生动才能勾起人们的趣味心理,他们才能在商品包装设计上找到趣味所在,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很多巧克力商品会将巧克力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如鲜花、动物、卡通人物等造型,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也似乎让这些商品焕发了生命力,更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 第四,情感型。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人们对情感非常渴望,希望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情感需求是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这方面,很多趣味性的设计方案从人们的情感体验出发,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和谐和温暖的感觉。例如,在很多副食品的包装上,很多设计师利用了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让人们产生一种爱慕的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 二、趣味性包装设计的要求 1.充分了解目前的趣味需求 每个时代对趣味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包装设计上也应当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要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更加开放的设计理念出发去设计商品包装,实现趣味性包装设计方案的推陈出新。此外,目前的趣味需求还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抓住时机才能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包装设计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师应充分了解目前人们对趣味的需求,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使商品设计能够符合当今的发展潮流,使这一设计方案能够在新时期彰显出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2.应把握消费者的心理 在趣味性的需求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要求,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对待趣味性的商品方面,每个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体现着个人情感的主观性。因此,商品包装的设计应当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群体,设计出相应的趣味性设计方案,因为很多商品都是面对主要的消费年龄段的。例如,如果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年轻人,那么就应当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思维活跃、善于幻想的特点,另外还要表现出敏锐的感觉和冒险的精神,要满足这一消费群体对时尚和美的追求,使商品设计方案更能表现出时代特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样就能激发出他们的购买欲。 3.应利用反常规的设计手法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看重第一感觉,消费心理具有时效性,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顾客,就容易被人们忽视,不能达到表达趣味性设计的目的。为此,在趣味性包装设计中必须在第一时间打动顾客,让产品与众不同。因此,包装设计就不能运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实现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超越,要利用反常规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设计,让顾客产生一种意外惊喜的感受,这样才能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三、结语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趣味性的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共鸣,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消费的欲望。趣味性的包装设计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产生一种视觉效应,让他们对这一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及时传达商品信息,更好地对商品进行宣传,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作者:高立燕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绿色包装设计研讨 1如何判断绿色包装设计 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材料而砍伐自然林的报道屡见于报端,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砍伐的结果是地球沙漠化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当造纸企业没有自建林木资源时,所谓从“第三方”购买原材料带来的将是异地森林资源的砍伐。政府相关部门在致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应该兼顾相应的监督、监管措施。纸包装材料加工制造过程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在纸制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最近南方某城市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反映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加剧。 其次在国内一些地方造纸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问题往往只是摆设,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的时候使用,造纸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污染大户。而我国制定的一次性餐具标准,舍弃塑料餐盒而选择纸餐盒作为一次性餐盒,表面上看是使用了可回收绿色材料,但纸餐盒加工过程污染量大,而且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作为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比塑料餐盒大得多。近期已经有相关专家对塑料包装与纸包装的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从加工过程中水电消耗、加工环境的友好性、以及后期包装运输储存综合来看,塑料包装都优于纸包装。可见,所谓纸包装的环保性只是从其材料本身来说。无论纸包装和塑料包装都要综合生产、使用、回收环节才能体现其是否绿色。合理利用包装材料,保证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环保问题,实现绿色包装的关键。 2无包装设计 “无包装设计”是绿色设计浪潮中一项有力措施,我们谈起无包装设计,往往有人片面认为是不给商品进行任何包装。但是在实际设计案例中,完全的无包装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可以把采用天然环保无能耗的包装材料认为是无包装设计,这样的包装基本不耗费额外的能源、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比如现在只能在边远地区看到捆扎碗碟等瓷器的粗麻绳、包装糕点的草纸,包装熟食的晾干荷叶,草编的菜筐等。但是这样的无包装设计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容易运输和贮存,主要还是用在短途运输和速食快餐业。此外还有个缺点是外观缺乏现代感,很难提高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建议大型商场可以推广在糕点专柜用草纸袋包装,把包装袋设计得古典怀旧一些,能激起年龄层次偏大的消费者的购买欲,而年轻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其环保方便而去选择它。特色餐馆可以考虑用竹杯、竹碗、竹筷来取代传统的玻璃、陶瓷、木制品。快餐业鼓励消费者使用和自带重复使用餐具,对自带餐具客户给予打折优惠。推广使用可以吃的以糯米或土豆为原材料制作的餐盘作为食物包装等。这就给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新材料的运用和设计的新任务,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要通过设计师之手转化成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品包装。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制定的限塑令已经在2008年6月开始实施,中国境内所有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家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来鼓励顾客自带多次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先不说这些规定能否得到商家配合落到实处,但这也终究是无包装设计的一次胜利。 3再循环利用包装设计 “再循环利用包装”也是绿色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绿色设计的包装不会象发泡塑料餐盒那样,不易回收、不易自认分解而造成环境的白色污染。当前我国的包装回收率是很低的,以利乐为例,该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提高利乐包装的回收率,曾在2008年争取把回收率提高至26%;但在国内目前回收率还是极低的,更多的要看乳品企业的态度和消费者的相关环保意识的提升,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国内专门从事乳业包装回收的上海彩乐公司,该公司98%的原料来自利乐等公司的边角废料;其次是与部分学校挂钩,将“学生奶”的包装回收;或到废品回收站,一家一家讨价还价地购买。他们还开通了一条利乐包回收热线,但每天接到的电话不过三四个。还有杭州富伦纸厂,该公司可以将利乐包装环保处理生产优质再生纸浆和铝塑颗粒,处理回收乳品包装的能力为每月300吨,但目前每月只能回收10吨左右,剩余的产能只好用来处理常规废纸。 按照国内一年的乳品实际消耗量达到11万吨来计算,目前中国市场乳业包装的回收恐怕1%-2%也难以达到。这样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利乐包如果按照普通纸制品回收,会给回收设备造成伤害;如果深埋,它基本不能自然降解。现在欧洲的环保研究者发掘50年前的垃圾填埋场,连普通报纸都还没有自然降解。如果对利乐包进行焚烧处理,它的内层铝箔是不燃物。如此就形成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专门企业的专业回收设备闲置;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散落包装无法回收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给回收中转机构和回收企业一定比例的税收补贴,提高回收率;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素质,国民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将可用废品送到回收站。这样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问题,设计商品包装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美观性,还要考虑它是否方便再循环利用,绿色设计不能走形式主义。 4大力推广绿色包装设计 近年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再设计”观念,宗旨是使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鲜明个性和活力的有效武器。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了数次再设计展览,他们推出的所谓“优良设计”应该是低能耗、省人力、无污染的设计;推广使用的材料是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英国政府甚至在进出口方面推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减少非绿色产品的配额并课以重税。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国民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奥运会被认为是当今人类最为盛大的公共活动之一,也是各东道主国家展示自己综合实力的舞台,但是赛后大量废弃的一次性用品往往令东道主头疼不已。 在1988年首尔奥运会上,就使用了玉米塑料可自然降解的水杯;1994年冬奥会则使用了生物降解塑料托盘;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也使用了新型的包装材料,较成功地解决了垃圾回收问题。“绿色奥运”是北京自申办之日起就提出的重要理念,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已充分体现到奥运的各个环节,在充分展示我们的设计软实力的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绿色包装设计是每一个设计公司和一线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师不但要从客户的要求出发,还要自觉地将绿色设计的要素贯穿到整个包装设计的每个环节。伴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类要携手为共同栖息的地球谋求生态平衡与新的发展。可以比较乐观地断言,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包装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这也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真谛。 作者:李景顺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茶叶的包装设计初探 一、茶叶的绿色包装——材料的运用 (一)减少茶叶包装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当今市面上的茶叶包装所选用的包装材料,大多以聚乙烯薄膜、复合薄膜袋等化学合成材料居多,而这些材料显然是不环保的,加之包装用料质量过高、装饰奢华过度,包装过剩,不利于回收。所以,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减少包装材料的种类,强调材料的实用性,摒弃无用功能样式和纯装饰的样式,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努力实现包装减量化,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品质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这样更有利于节约能源,以及包装的回收再利用。 (二)使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茶叶包装材料 茶叶绿色包装设计的前提和关键是采用绿色包装材料。所谓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环境兼容性的材料。在完成使用寿命之后,通过阳光中紫外光的作用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在大部分茶叶包装中,聚乙烯薄膜袋和复合薄膜袋应用较多,这种材料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降解,回收难度很大,已逐渐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如果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直接使用天然材料,例如纸制品、竹盒等天然纤维材料,使用植物材料一般不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不但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且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用后易于回收或自行分解回归大自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的负担。广东有一种葫芦茶,就是直接应用天然植物竹叶为包装材料,把茶叶一节一节地以细草绳捆扎起来,颇似一个个葫芦,故名为葫芦茶。竹叶可以保留茶叶的香味,在饮用时将草绳解开,取出一部分后,剩下的仍然可以继续保存,是一个既方便、环保,又节能的设计。 (三)茶叶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在考虑减少包装材料种类及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同时,通过对包装材料的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瓷罐就是很好的茶叶保存器皿。我国的陶器制品自古就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陶器取材于自然泥沙,质地坚硬易于盛装,便于使用与回归自然,并且可以长期使用,不但节省了材料,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好的绿色包装材料。将包装与工艺品相结合,将瓷器用作茶叶的包装,既是容器,又是一件工艺品,使用后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减少了材料的回收再生程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竹编材料包装是我国从古代传下来的传统包装形式,以小型精致竹篓作为包装器皿至今为人们所沿用。将竹材料制作成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茶叶的包装,又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摆放欣赏,可以二次利用及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也极易分解,废物在焚烧后可以用作植物肥料。在作为茶叶包装的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件工艺品欣赏。整个包装上面没有多余的琐碎细节,有一种自然材料特有的质朴美感。 二、茶叶的绿色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 合理的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是实施茶叶绿色包装的前提和条件,而不同的包装造型使用的包装材料也不同,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的,不同的包装造型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优化包装结构,合理的包装造型结构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茶叶包装的结构设计应避免过度包装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还要避免不合理的结构对茶叶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包装造型和结构上尽量运用圆柱形结构,可减少材料的使用,并避免了包装功能重复、层次过多的现象,使整个包装看上去简约、大方,同时避免使用高档包装材料,选用天然的纸制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能源,而且使用方便。俄罗斯贝瑞绿茶的包装运用最简单的纸、麻等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在包装的造型上也别具一格,将茶叶包设计成鸟的形状,有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更加贴近自然,提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贝瑞绿茶的包装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造型来强调产品的视觉感受,同时强调生活与生态的和谐,使人们印象十分深刻。 三、茶叶的绿色包装——装潢设计 包装装潢是指包装的平面设计,是包装上采用的以商品为命题使用的装饰艺术,通过装潢设计来达到宣传产品、美化产品的目的。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标志或文字,提醒人们不要乱丢废弃物,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包装的色彩和图形听上去对环保没有很大作用,但是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运用一些大自然中的色彩,通过自然的色彩来刺激人们的视觉,使人们联想到要保护环境。如果作为一系列茶叶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整体应大致相同,但由于茶叶的种类不同,应匹配以不同的颜色设计,如浪漫的紫色代表薰衣草茶、清爽的墨绿色代表薄荷茶、热情的橙色代表野生橘子茶、清淡的绿色代表绿茶,在色彩上让人感觉到自然、花草的气息,体现生活与生态的和谐,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在整个包装的色彩设计上,不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眼球,包装色彩的区分也使人们较容易辨认茶叶种类,让人一目了然。包装中的图形图案占据包装画面的大部分甚至于整个画面。所以,图形图案在包装画面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优秀的图形图案能传达产品信息,吸引人们的视线,更能表达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和主题。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来说,图形图案设计可以采用简洁明了的图形,从而表现出茶叶的自然特色。茶叶的图形图案设计则应以体现茶文化及绿色饮品的特征为主。包装盒上的图形图案就是茶叶本身,使人一目了然,整个包装透出一股自然的气息,提醒人们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大量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相当严重的危害。绿色包装设计早已显现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茶叶包装的现状让人意识到,绿色包装设计已经刻不容缓。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而言,合理选择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关键的一步,而材料的无污染、易回收、易分解和循环再利用、再制造极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结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浪费,避免产生大量包装丢弃物,从而使茶叶的包装设计达到绿色包装设计的要求,最终实现茶叶绿色包装的目标。 作者:尹杰 单位:德州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服饰品包装设计的创新 一、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 如,国外有一款短裤,其款式造型非常普通,但其面料图案被设计为新鲜的肥牛肉,于是其包装设计也极具趣味性地采用了状如超市包装冷鲜肉的形式,将短裤折叠后装入保鲜盒,并覆盖保鲜膜,这样的包装看起来就像一盒逼真的肥牛肉。它被摆放在服装店内的促销台上,引起了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受众的强烈兴趣,从而使他们趋之若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对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受,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是一个特殊的视觉组织结构,它是由常识理性向超常理性的飞跃,是在诸如此类的正常与反常、正经与荒唐、现实与理想、有序与无序、真实与虚假的强烈对照中,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造成喜剧性意境,带有浓烈的情趣性,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能量,使之内涵深化,外延扩大,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天地,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奇的审美追求。 二、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就是“为人考虑,与人合为一体,成为正是人们所想所需的设计。设计应该有亲切感、有情感、有生命和有利于自然环境,关爱所有的人。它包含人情化设计、个性化设计、人文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还很滞后,如果设计师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多在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做文章,也不失为服饰品设计的一条创新之路。下面笔者就从不同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 1.以人为本的服饰品包装设计 一般鞋子的包装都是采用不透明的纸质的鞋盒,人们在居家收纳整理时经常会为找一双鞋而翻箱倒柜,现在有人发明了透明抽屉式鞋盒,透明的塑料材质使人对里面的鞋子一目了然,而且鞋盒之间有锁扣可以连接,使若干鞋盒可以连为一体,这样人们在取用时只需要抽出其中一层即可,非常方便实用。透明的塑料材质也可以有许多的创意和改良的空间,可供厂家传达相关产品信息。 2.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即更加注重品牌内涵的个性表达,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对人的行为和本质需求进行研究,从而产生特定的设计形式。设计师应明确服饰品包装设计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为基础,实现有个性、有特点和有品位的服饰品包装设计。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透露出个性意识和文化观念。如Society27的鞋子包装一反常态地不使用纸质材质,而采用了木质材料,同时还把品牌标志镂刻其上,这样的鞋盒既彰显了品牌内涵,而且可以作为储物箱使用。 3.服饰品包装的绿色设计 安全和环保是一切设计都应重视的首要元素,服饰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如最近问世的根据从纸制鸡蛋盒包装得到的灵感而设计的鞋盒,其材质以廉价的纸浆为原材料,根据所装鞋子的摆放形状,做出完全吻合其形状的异型鞋盒,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由于材料可以再生,非常环保。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诸如月饼之类的食品包装设计、香水之类的化妆品包装设计而言,服饰品包装设计的确有些落后。如果设计师在服饰品包装设计上多下功夫,在服饰自身差异性愈来愈小的今天,谁说不可以有买椟还珠的神话出现呢? 作者:李泽静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木雕纹样的应用 一、立体化的应用 徽州木雕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具有较强质感的艺术形态。作为建筑部件,它可以是撑拱,可以是雀替;作为附属部件,它可以是门板和窗户,它的不同形态都向人们展示着它在不同用途上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与徽州木雕纹样的结合中,更应该考虑的是纹样在实用包装环节上的使用。在对地域性较强的商品进行包装时,根据商品特性选择木雕的纹样与结构,使设计更趋于针对性和艺术性。如茶具包装设计,可以运用木质包装,在上面施以徽州木雕纹样中读书诗文的题材内容,暗示茶具的古朴品质和购买人高雅的情趣,体现了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商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国际包装设计大赛中,往往崭露头角的就是这种将本民族文化巧妙融入包装设计的作品。这类作品都是在寻找古老与时尚,传统与创新上的一个平衡点。基于这个平衡点所诞生的作品,既是新时代的风向标,又是传承文明所依托的载体。 二、材料的借鉴 包装材料的应用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徽州木雕纹样的范畴,但材料对包装设计来说是必须要谈的因素。徽州木雕是以木材为原材料的艺术形态,只有木质材料与其纹样的结合才是这门古老艺术最理想的方式。而运用木雕纹样作为设计元素的包装,其产品绝大多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利用木质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会更加增添产品原生态的气息。这种气息的传达,正好符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消费理念,使产品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内心。一般说来,地域性较强的产品包装的原材料均会就地取材,这样既强调了产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又减少了包装的成本。包装材料的使用,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很多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客观上来说可以更好地为包装设计服务,但是材料毕竟只是手段,设计师的权衡主导了整个包装设计的产生。因此,这就更需要设计师既要了解文化传统,还要关注新型材料的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三、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 艺术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实事物的创造和改造,更好地完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艺术的意义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设计的意义更倾向于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一个所谓“好”的设计,首先它是向着美学的高度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消逝,一些次要的因素被剥离掉,而设计初衷所表达的精神意义被人们所铭记。所以,对于徽州木雕纹样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要将其内在思想放在首位。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中,强调整体意识,将人的情感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注重以情表意、以景抒情,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而是强调气韵与意境。在将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结合的道路上,只有真正体会和领悟到徽州文化所蕴含的深层的内涵,才能抛开木雕纹样外在的、表面的形式,把握其内在的意义世界,将徽州木雕纹样的文化内涵了然于心,自如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 四、改造与创新 徽州木雕在历史沧桑的洗涤中不断地沉积,成为一门融入生命精神的艺术样式,在古老的年代里,它存在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意义。而在今天,人们更加强调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那么一个现实就是古老艺术在丧失了实用价值之后,就不再具有生命的强动力,而仅仅作为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出现。因此,这些古老的艺术门类每天面临的都会是不可抑制的衰老与消逝。徽州木雕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对此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叹,而应是将这门艺术样式的文化内涵融入时代商品中去或转化为商业产品。只有改造和创新徽州木雕的实际用途,参与市场流通,才会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消费。徽州木雕纹样属于视知觉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练中,其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丧失,而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这就为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嫁接提供了可能。其实,前辈设计师在对民间文化的探索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古老纹样的解读和重构,裨益良多,诞生了一大批与传统纹样完美结合的包装产品。在借鉴徽州木雕纹样的过程中,本着大胆创新和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在古老与时尚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在吸收和阐释的过程中,熟知徽州木雕的历史与技法,以便在包装设计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开发应用,使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整体上达到和谐与统一。 五、徽州木雕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徽州木雕纹样是否可以和现代包装设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一直热力不减的“中国风”设计,其实就是中国设计在深刻化历程上的一次很好的探寻。热衷徽州木雕设计元素的设计师也在默默地耕耘并汲取着这块沃土中蕴含的养分。徽州木雕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使其作为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选用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所以这类产品的包装大多是徽州特产。徽州特产的包装不仅在设计上突出当地文化,更要体现地域性,这就要求产品的包装运用应在木雕纹样和当地特产之间,找寻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纹样不仅仅是点缀,还有可能是整个设计的主要元素或核心元素。 1.茶叶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徽州茶叶久负盛名,据《中国名茶志》收录的安徽名优茶有89种之多,主要集中于以黄山为主的周边各山脉。茶叶的品质决定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茶叶的包装也是茶叶畅销的客观因素。优质的名茶,加上雅致的包装,对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徽府茶行”为代表的一些茶商,在包装设计上加大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产品美观大方富有徽州地域文化色彩,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确立了自己产品与众不同的包装风格,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徽府茶行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主要生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皖南茗茶。徽府茶行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一个包装设计改变企业命运的典型案例。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运用了恰当的包装手法和材料,以徽州木雕纹样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将徽州文化中独有的美学特征加以放大,强调徽州的文化底蕴,与茶叶本身所传达的气质产生了呼应。 在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中,大概可以总结出四个特点。第一,包装形式的变化统一。在应用方式上采取了多重概念的串联,亦或是形式上的创新,使得产品的精神更容易通过包装手段传达出来,且整个产品包装又统一于徽州文化。第二,包装材料的多样化。依据茶叶包装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改进了包装的材料,采用金属听、纸盒、瓷瓶、铝箔复合袋、竹筒、木盒等对茶叶进行包装。材料的革新使木雕纹样的运用空间进一步加大,使之在不同材质上,所传达的质感和生命力得以升华。第三,包装色彩选择的针对性。色彩着力表现各类茶叶的特点与个性,同时依据汤色所反映出的特点,在包装色彩上加以巧妙的利用。第四,包装纹样的内涵性。茶的包装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强调慢节奏,自然和品味等。徽府茶行的产品包装中注重一个“品”字,多方位、多角度的选用一些内涵深邃、耐人寻味的纹样元素。 2.酒类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安徽拥有很多知名的白酒品牌,从其包装上分析,高炉家酒的一系列白酒包装很有徽州特色。高炉家酒包装中注重刻画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风貌,将马头墙等徽州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融入包装,增添了包装的层次感与美感。酒瓶采用了“陶”这种古朴的材质和以木雕的方式在瓶身上做的点缀,不仅突出制作酒的悠久历史和考究工艺,而且实现了整体包装呼应关系,不经意间透漏出酒产品的清新古朴,并暗示着饮酒人的文化品味和高雅情趣。设计师在色彩和形态的把握上展现了较为高超的设计水平。从包装盒到瓶身,将主要色调限定为灰色。这正是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州所拥有的颜色,使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包装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另外,徽州木雕莲花门窗在包装中的运用,更凸显了设计的特色。此类包装从色彩到形态都与木雕纹样代表性的图形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和融合,把握了徽州的风情雅韵。在酒类的包装中,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突出本土特色,强调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诉求。白酒,因其年代越久远,其口感就越上乘。因此,突出其文化性和沧桑感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徽州木雕艺术是一个较好的载体,它形式雅致,内容积极,而且富有文化意味和儒学特征。第二,讲究意境的传达。在包装中选用图形元素时,应考虑所做的借鉴是否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其意境能否通过包装本身得以体现,这些在高炉家酒类的设计中都得以解决。 3.食品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素饼食品包装”为虚拟项目,笔者尝试设计制作了徽州传统点心素饼的包装。素饼是徽州本土的特色点心,故此选用木雕纹样作为包装的设计元素是适合的。在材料上选用纸质,在造型上为长方体翻盖式结构,配色以中国红为主,深红作为辅助色。在元素的挑选上,除纹样外,还将徽州特色的莲花窗作为设计元素,凸显徽州意味。顶面的中间部分以书法“素饼”二字标明产品名称,文字的底纹施以木雕纹样作为依托与整体格调相契合。 六、结语 包装设计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大舞台,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自己特有的。将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视觉语言融入世界大文化的范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木雕纹样是传统艺术形态的一部分,在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结合中,要跟进时展的潮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兼具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的作品。强调文化因素使设计在艺术和商业中驰骋,在传统与现代中游弋,并完美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样既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创作手法,又使徽州木雕纹样的符号体系重新具备了生命力,这才是保护地域文明、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现代设计的最好方式。 作者:杨成立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研讨 一、字体形态的形式美 字体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字体做为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部分,其形式美感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对称美是字体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严谨、整齐和高度概括的美学特征。这种美感意识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开始萌发,尤其在后来的小篆中应用的较为明显。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仍常见具备那种左右笔画在实际数量和感观力量上相等的对称美变体字。韵律美是通过字体的笔画结构来表现的。重复的、流动的、扭转的线条是构成字体形态韵律美的基本元素。视觉上的律动使字体形态具备了独特的装饰性,方直和流转的不同线条形式所构成的字体形态具备不同的形式语言。字体形态设计同其他的设计相同,都讲究“空间、平衡、韵律”等因素,应用在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设计,不应局限于字体本身的美感设计,还要注重文字的构成设计。 二、字体形态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就是指通过客观物体的“象”表达主观思想的“意”,使人从客观物体的形象上,感受到除物体形象以外的特定象征意义。在具体的字体形态设计中。“象”是“意”的具体表现,“意”是“象”的情感升华,“意”决定了“象”的最终呈现形态。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因为“意”赋予的特殊情感,因此“象”便有了丰富的含义,在提升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与人们的认识产生情感共鸣。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意象美的重要性。包装中字体形态的意象美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文化内涵的体现 每个国家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发展,都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性。文字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载体,在设计中富含的文化意象不但体现了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人们的兴趣。如今的包装设计中,赋有文化性格的字体形态设计更能体现产品的文化身份。例如,汉字的意象表达既追求神韵的表现,对于表现中国色彩的文化性情和审美意识具有非凡的意义。区域文化的字体意象表达主要表现在对各地文化形式的利用上。如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风格,每个地区也会因为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等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具有区域文化色彩的字形具有全新的面貌和更强的视觉表现力,更能展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如今的字体形象设计更注重表现性,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设计包含了流行文化的因素,流行文化具有快速、时尚、大众化的特点。现代文字设计多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追求简单协调的平衡关系,展现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2.信息符号的体现 符号是在人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代表信息和实物的记号。意象性、简单性、快速传播是它的主要特征。文字自古就是一种特殊符号的代表,他具有庞大的组成系统。符号对于在节奏快速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我们快速理解信息,节省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从而提高生活效率。无论是生活中的哪种符号,都可以说是是信息的简洁化,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就会有危险警惕性的感觉。人们也在思想意识中对一些符号有了固定性的认识,比如,我们看到“+、-、×、÷”这样的符号时,自然就会想到数学符号。可以说符号就是事物或信息的抽象图形象征。文字图形化的高度重视和应用,使字义的表达具备了视觉呈现的效果,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通过视觉和心理的交流过程达到信息交流和情感认知的双重功效。 三、总结 总的来说,字体的形态设计作为视觉感知的最直接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较高的地位。根据文字的不同的属性特征,包装设计中的文字魅力主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美化加工,使其在具备自身属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包装中的文字不是商品的附属品,而是带有惊艳视觉效果的信息传递员。 作者:陈曦 王默根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增强课堂中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一种积极、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机会和设计空间,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多合作,在互动中提出、接纳和整合不同的观点,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颠覆以往的设计形式,引导其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主动创作,用新颖的理念和形式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创新力。当一件满意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成功的喜悦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地钻研,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凸显包装设计教学的内涵,着力渗透环保理念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讲解知识、布置主题、完成草图、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成作品这条主线,学生一般都不太注重作品的内涵,从而导致教学与社会完全脱节,学生也会养成抄袭、模仿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包装的内涵部分是包装设计的核心,包装设计就是要反映出产品的不同内涵,从而折射出企业或品牌的文化形象。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领会包装设计的内涵表现,找准这个核心再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如,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完成茶叶的包装设计这个主题时,就需要学生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凸显出我国特有的茶文化特色,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产品战略的包装。 此外,教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特别是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或者天然材料。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材料做到物尽其用,甚至是循环再利用,从而将环保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注重包装设计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现如今,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能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如何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包装设计兼具原创性与创造性,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作品时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要让学生把设计创意与市场、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让独创的设计被消费者注意和接受,在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转变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的评价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如,在评价学生包装设计的作业时,教师应从作品定位、结构图案、色彩、文字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于有新意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只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包装设计教学必将焕发生机与活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必然高涨。 四、结语 包装设计教学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越发突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大胆创新,才能在积极探索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不断产生出更好的包装设计成果。 作者:唐亮 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一、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食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表达商品最直接有力的设计语言。由于视觉感受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色彩较其他设计语言更具影响力。食品包装上的色彩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企业间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色彩平衡 光的不同波段反射在不同的材质上所呈现的现象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色彩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此做出视觉生理平衡反应。人脑对色彩的视觉要求是协调舒适性,即没有尖锐的刺激需求。人的大脑在视觉上对色彩的这种反应,称之为色彩的平衡。色彩平衡有三种形式。 ①色彩对称:对称是形式美的一种构成形态,有上下对称、放射对称、旋转对称等等。色彩的对称形式常常给人以端庄、大方、稳重、安宁、平静等感受。如:“一茗茶业”是一款国际顶级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成年人多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成年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使他们更偏爱一些端庄、沉稳、不张扬的色彩。“一茗茶业”在色彩上选用的是白色、灰色,运用色彩对称中的上下对称形式进行包装设计,营造出复古、厚重的氛围和岁月的沧桑感,同时彰显出“一茗茶业”的悠久历史。 ②色彩均衡:均衡是形态美学的另一种构成形式。虽然不是对称状态,但是由于力学支点周围显示同量异形的状态以及由于色彩的深浅度、明度等差异,显示视觉生理和心理感受相对稳定。这种形式是活泼、丰富的,同时给人以多样化、自由、生动有趣的感觉,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平衡形态。如:“芳临沙棘汁”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饮料。沙棘属于胡颓子科的一种落叶性灌木,果实颜色主要呈橘黄色。该产品的制作者在设计“芳临沙棘汁”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沙棘本身的色彩属性和色彩均衡性。包装上半部分采用橘黄色的曲线画面,下半部分采用浅橘色的沙棘图案。果汁饮料包装的整体色调为黄色,图案的色彩由深橘黄色向浅橘黄色自然过渡,突出沙棘汁饮料纯天然的特点,。两部分橘黄色虽形状不同,但颜色面积基本相同,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产品的色彩在视觉感受上达到了均衡及视觉的舒适性,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成就了该产品的销量和企业的盈利。 ③色彩不均衡:在色彩空间布局中通过设计手段刻意使色彩达到一种不均衡状态的构成形式,称之为色彩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上下显示色彩的强度、重量、大小而存在鲜明的反差,表现出视觉心理的不稳定性和视觉的刺激性。由于其独特、新颖、极富运动感同时又趣味性十足的功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产品中被人们接受、认同并使用。如:“海达屋”的海苔包装首先被一种颜色大面积的覆盖,其次绿色的海苔以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出现。产品包装颜色明快、绚丽,整体趣味性十足,正好迎合了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儿童的活泼、灵动的特点,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数量。 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将整个产品的色彩按照面积、纯度、明度等一定比例关系进行搭配。图案、纹样形态的变化、空间位置的转变使色彩比例应运而生,对包装风格和形式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色彩比例分为黄金比例和非黄金比例。由于色彩面积的大小、主次从属关系的不同,在不遵循黄金分割面积比例时,也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分割方法,统称为非黄金色彩比例。食品包装色彩比例大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对比效果,比例较大的色彩控制整个色调,有明快、稳定的色彩感受;比例相对小的色彩则成为整个色调中的点缀,这样在整体上产生“大统一,小对比”,既有强烈的整体感又能在细节上产生相对突出的视觉冲击力。 3色彩节奏 色彩的节奏是指色彩在视觉上的运动性和体验上的时间性,视觉刺激的强度和体验、感受时间的长短可以像乐曲一样存在节奏的变化,是一种秩序上的美感。通过不同色彩间的重叠、分离、转换,在色彩的变化、交叉重叠中形成节奏的韵律美。例如:意大利香浓红烩味乐事薯片包装中用冷色调作为背景色,在点缀色上采用不同暖色调,通过跳跃带有节奏的暖色块联想到薯片的清脆可口,同时感受到商品画面上的视觉韵律之美。 4色彩呼应 色彩呼应是指通过设计手段,使整个产品的色彩达到整体和谐统一又能够在局部之间相互呼应,避免颜色间冲突。运用联系、重复的手法,充分发挥色谱上互补色、同类色间的丰富关系,从而获得趣味十足、和谐统一的呼应感。例如:2009年夏季版的可口可乐包装赢得2009Pentawards包装设计铂金奖。在其系列包装中有一款以红色作为主题色,白色星星以重复的形式分布在不同位置,既让可口可乐品牌既保持一贯企业形象,也表达了该款产品所要表达的快乐夏天的主题。 5色彩重点 色彩重点是指在色彩设计过程中,为了增强产品的活力感,去掉设计中单一、平庸、枯燥的感觉,突出活跃、力量等所要表达的特点的方式方法。通常做法是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计出强烈的色彩,突出其主体地位。为了抓住观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画面中心或主要位置是重点色的地方。例如:2009Pentawards大赛中OkologiskeNorgarden品牌大胆的采用大量留白的设计,很好的突出了食品的口味同时又在视觉上达到充满力量的整体感。因此食品的颜色成为色彩重点,直观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该食品的信息。 二、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象征 色彩象征,指通过产品色彩与人们生活经验和个人记忆中对事物印象的契合和呼应,从而达到象征感,唤起产品使用者和消费者记忆、感受的方法。例如金色、黄色、淡黄色象征香甜、味美的可口之感,一般用于面包、糕点、糖果、饼干等食品的包装上。如Tipo饼干包装设计,将产品饼干的主要颜色应用于产品的外包装,同时把产品的图片设计放在包装上,使消费者产生直接购买的冲动。红色象征太阳、温暖、热情奔放。例如可口可乐的包装,在使用红色的同时与白色组合,搭配具有韵律感的曲线,意喻青春无敌、活力四射的企业形象,其产品在行业里独树一帜。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包装色彩,也是以中国红作为基调,象征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充满生命力,依云矿物质水就是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清凉,纯净的感觉。棕色象征温暖、沉稳、朴实。多用于咖啡、巧克力、碳酸饮料等的包装中。可见,色彩在设计中运用得当与否对食品和它的销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要充分表现出色彩的和谐、舒适及美感,以此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强品牌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于莹 蔡晟滢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与色彩分析 一、色彩的注目性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对比能引起人们的注目。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色彩的象征性和感情特征表现商品的各类特性,商品的华丽、高雅等。这种表现的关键在于色彩的确定,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通过它们形成明度、色相、纯度关系的对比。注目性是视觉传达的关键,没有关注度,信息就无法传递,设计师设计一个小的立方体包装时,会选一面作为包装设计的主页,在上面放上品牌标志和产品的名称以及商品的图案,在另外的面放上一些次要信息和说明文案,如果没有主色调,它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吗?当一个人从一块灰色的墙前走过时,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人在墙壁刷上一块鲜色,像柠檬黄或粉红,这块墙壁很快会引起过路人的注意,也可能引起一些情绪的变化。在包装设计时,要利用色彩的注目性进行设计。色彩的注目性与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有直接关系,比较纯正的色相的关注度往往很高,明度高的,色彩倾向明确,比如粉红、粉绿、钴兰、群青关注度都很高,这些色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 二、色彩的选择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选择必须根据商品的内容及商品的属性来决定,使色彩具有针对性,能表现商品。用色彩的注目性传递商品的信息。食品类的商品常以鲜明的、丰富的色调,如红色、黄色和橙色,强调食品的美味与营养,绿色强调安全健康及蔬菜,白色强调与奶味有关的食品,咖啡色强调与巧克力、咖啡、可乐有关的食品,冷冻食品常用白色和蓝色进行设计。药品类包装常以单纯的色彩或冷色与暖色表现。冷色适合于消炎退热,暖色用于营养兴奋强心类药品,大面积使用黑色、红色表示有剧毒药品。表现女性商品常用红灰、黄灰、绿灰等中性色彩。这类色彩纯度不高,有明显的色彩倾向,能表现女性的高贵和温柔。男性较多用黑色或纯度饱和的色彩表现男性的庄重与大方,低纯度的色彩不能表现男性的刚毅和力量。儿童用品常用鲜艳色或对比色、冷暖色、补色对比度强烈,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活泼。五金机械仪器类商品,常用单色,如蓝色和黑色,表示沉着坚实、精密或耐用的特点。 三、色彩的情感与包装设计 由于色彩的联想可以产生情感,也就可以用色彩表现商品的品质,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引导人们对包装商品产生兴趣,最后选择商品。一般的商品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为提高商品的档次,利用色彩的华丽感觉来充分表现商品的形象。感觉比同等产品高一个档次。另外要准确地表示商品的内容,也可以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设计包装,用冷色表示寒冷凉爽,如电风扇的包装可以选用蓝色,取暖器的包装可以用橙色,也可用冷色表现高科技的小家电和手机、相机等,因为冷色还能表示出科技、冷静和安全。不同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有不同,中年人和儿童,男人和女人,设计包装要针对人群,这样更能引起该人群的兴趣。 四、色彩的识别性与包装设计 每一次的调色都可能出现色相的差异,色彩之间出现微弱的变化。一个管理不善的公司,它的企业用色、品牌用色都有可能出现每一次印刷的色彩不一致,每一次使用在不同的材料上的色彩都会有不同。要统一企业的色彩,实际上还要统一企业的色彩使用。企业每次的用色不统一,让消费者不能确定你的品牌,导致怀疑你的品牌真假和质量。可口可乐的标准色是红色,看到这种色彩就想起可口可乐,看到绿色的饮料就想起雪碧,这就是企业的色彩识别性。 设计包装时要注意色彩的识别性。如果要设计一个红色的饮料包装一定要区别可口可乐的红色,要有差异,让色彩巩固消费者记忆,识别你的包装产品。相同商品使用同一色的情况很多,别人能用,你也能用,在短时间里可能有一定效果。比如,大奇山矿泉水用红色包装与农夫山泉相近,但时间一久,消费者心知肚明,还是去买农夫山泉。从外观看本质,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信心,这样的品牌让人可笑,自己都不肯相信自己,消费者敢买吗?色彩代表企业的形象与文化。 包装设计能体现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包装设计要充分展示商品给消费者,色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不仅能突出表现商品,还能充分表达色彩与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各种联系。 作者:朱伟忠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农产品销售中包装设计的影响 1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包装设计要把吉林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包装,及早注入国际化品牌包装内涵,以便更快地达到产品先入为主的市场地位。农产品在相同的质量前提下如何打造品牌包装设计至关重要,包装设计在品牌推广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 近年来高端农产品消费日渐升温,要把高档的农产品推向消费者,就要抓好品牌建设。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礼品经济中的不少高端农产品销售萧条,如何让高端农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就要贴近生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设计和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获得更多的高端农产品。 2解决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认识上的差距 吉林省大部分农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通常是低档商品,一些农产品生产销售者也这样认为,所以有的地方农产品包装没有被列入农业增收的主要内容来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民通过种植农产品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村干部对于农产品包装重要性的认识在逐年提升,但还没有落到实际生产中,这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比如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没有被列入科技下乡内容,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很少等。要引导农民和经营者提高农产品包装意识,通过更多途径获得适合自己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作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包装。 3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要满足农产品包装需求 吉林省有明显的四季更替,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品种多,品质优良,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设计落后于社会需求,包装设计缺乏创意,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瓶颈已成为农产品包装的重要因素。农产品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根据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差,价格低等,可以选择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从种植、加工过程、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等角度拍摄专题片,结合包装设计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使用吉林省的农产品。 针对农产品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可以在大专院校开设农产品包装设计课程,为农产品包装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以服务农业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在一年一届的长春农业博览会上应有一席之地,让农产品种植生产经营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品和现状。 加强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档次,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农产品进行合理科学包装,能提升农产品的消费档次,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便于对农产品储存运输,能保护产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其品质和营养。应正视我省农产品包装的优势和不足,围绕品牌建设努力打造高效农业,从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质量标准、市场需求等方面研究农产品包装的思路和改进措施,经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吉林省更多的农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冯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礼品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浅析 一、民俗文化影响之下,当代礼品包装设计的误区 1.外形结构过大 纵览中国的消费市场,商家为了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过度追求“大”这一形式成为了包装结构设计上的主要误区之一。拿某高档茶叶来说,首先,在其最外层是一个皮质的手提袋,接着第二层是一个雕花木盒,掀开木盒盖子,里面是两个铁质密封盒“镶嵌”在红色的绸缎上面,而绸缎下面是用以固定商品位置的塑料泡沫。最后,揭开两个密封盒之后,里边分别仅放着6袋小包装的茶叶。同样,在近些年的月饼包装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繁杂的包装一层又一层的打开之后看到寥寥无几的月饼。由此不难看出:包装体积和产品含量的强烈反差,不仅为礼品带来了名不副实的负面影响,而且过于厚重的“铺垫”,也犯了“功能过剩、包装过度”的设计错误。而通观中国的礼品市场,诸如此类这番“层层叠叠”“、保护过甚”的礼品包装设计,可谓上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高档材质大肆使用 除了包装结构上的“假、大、空”现象,包装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现象便是大肆使用高档材质。例如,在琳琅满目的酒礼品中,实木、陶瓷、银帛等高成本材质已经成为了诸多高档酒的外衣。此外,在诸如工艺品、酒、茶等礼品的包装中,为了体现产品的尊荣品质,也不乏金银玉帛等材质的装饰性应用。 3.资源浪费 从消费心理和馈赠角度出发,强调精美的包装设计不为过错。然而,礼品结构过大以及高档材质的大肆应用,致使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成反比也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从宏观角度出发,此种行为既不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总形势,也为社会带来了重重负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过度追求奢华的礼品包装设计,不仅会降低礼品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同时它也不利于节约社会的建设。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恶性蔓延,2007年年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在这一法则的“保驾护航”之下,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内仁外礼”的文化理念,同样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二、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不难看出,“馈赠”这一民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和规范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和谐”离不开绿色、低碳、可循环等字眼。所以,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摒弃“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传统奢侈式包装设计才是顺应这个时代的礼品包装设计。而为了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就应当从美学角度去寻求突破口(包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美学),并结合包装设计的表现技法去探索创新性的礼品包装视觉元素,同时还应当加强无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材质使用。在这一系列的设计流程之中,配合不同的馈赠环境、节日以及对象,加入民俗文化理念,将其适当地融合其中。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而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同样如此。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谈民俗文化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 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二、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白酒包装设计体现出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的艺术特征 1、色彩的设计特征在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风格运用,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中色彩的运用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比较注重对天然材料自身纹理和色彩的运用,不会添加任何装饰,表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风韵。 2、图形的设计特征传统图形在白酒包装中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多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或图腾等,并在这种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艺术再加工,从而形成一种寓意深厚的图形艺术,也形成了我国白酒文化所独具的民族特征。 二、传统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比较广泛。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作为边饰,都具有优雅、古朴与清新的“味道”。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图形来加以运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图形纹样取自于民间文化,具有朴实、粗犷、乡土的气息,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构图严谨且想象丰富;同时,也不乏以诗词书画为题材和图形的设计。我们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一定要意识到,对于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想,将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形与意完美搭配。 2、传统书画艺术的运用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白酒包装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中演变而来的。酒可以说是很多诗词、书画大师的创造源泉,酒与书法的关系就好像诗人与酒的关系一样,包含了设计者无尽的感慨和情思。我国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很多书法大师,都对酒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使白酒包装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境。将书法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当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使用的,应该结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历史、酿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将书法的形与意完美的呈现在包装上,不仅要为包装增添艺术气息,还要体现出白酒的品质特征。 3、传统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白酒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白酒品牌与形象的重要标志。在白酒包装设计时,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工艺性质,对色彩的规律及信息进行加工与巧妙运用,便会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我国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而白酒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使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方面。我国的传统色彩大主要以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为主色调。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结合色彩的传统审美思想,合理的运用与融合现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包装作品。 4、传统器物造型的运用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对“美食美器”的追求从未间断。尤其是饮酒之时更加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因此,酒器与酒文化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情缘。在我国古代,酒器的造型丰富多姿。从材质上讲有木、骨、陶瓷、青铜以金银、玉器等。其中对于青铜器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在造型设计上可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利用现代造型的工艺及技术手法,将这些传统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现代白酒包装造型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不仅拓展了白酒包装设计的思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凝聚着几千年来人们的聪明智慧与审美精华,而我国的传统酒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倾向,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当然不能摒弃我们古老的文化力量,而应该积极的去接纳这种文化,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使白酒的内在品质与外在气质相得益彰,使白酒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作者:刘杰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色彩语言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无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包装设计色彩的运用中,经常运用到无彩色、黑、白、灰、金银色称为中性色。相对于有彩色而言,其没有明显的色相偏向,所以也称之为无彩色,它们中的任何一色与有彩色当中的任何色配合都是调和的。所以,在包装设计配色中,如两色发生矛盾冲突时,经常采用无彩色来使之达到互相连接,调和的效果。在无彩色中,黑和白是两个极色,黑色给人感觉庄重、肃穆,具有内向的积极作用,多数人对黑色保留着特殊的感情,它在包装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一般不宜大面积使用,但又是色彩组合中几乎难以缺少的一套色。白色具有发射、扩张感,给人以明朗、透气的感觉,具有清静、纯洁、轻快的象征性,同时白色也存在着双重性。而灰色作为中性色,具有柔和多变的特点,平凡、温和的象征,有虚无、空灵、中庸等内在含义的暗示,还能起到互补、缓冲、强力、调和的作用。尽管灰调的处理比黑白处理复杂得多,但它从浅灰到深灰色调变化中,能增加画面的层次,使包装画面更加丰富,更具装饰效果。 二、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众多的商品包装设计中,大部分以亮丽、醒目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因为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趣,展示着不同的品质风格和装饰魅力。但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造型活动,追求设计语言的纯粹是设计师孜孜以求的,他们想以独特的视角,去摆脱设计流行中的喧闹、繁杂、缤纷艳丽的手法,去积极寻找色彩设计的理性与单纯,而现代包装设计讲究用色在巧不在多,用色也日趋简炼,以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设计师在掌握习惯用色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破格用色,在画面上追求简洁、追求艺术性,是设计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从其他绘画、染织、陶瓷等工艺中提炼单纯的中性配色,从社会、宇宙存在的灵感下面得到色彩的创新启示来打破常规用色。充分利用色彩的属性,来体现出设计的卓而不凡。色彩的选择与组合在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决定包装设计优劣的关键,追求包装色彩的调和、精炼、单纯,实质上就是要避免包装上的用色过多的累赘,五颜六色的艳丽繁华未必引人喜爱,反倒给人们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使人产生眼花潦乱之感[3]。单纯的提炼与运用无彩色,有助于强化商品特征,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品质与档次,增强商品的时代感与个性魅力。无彩色与有彩色的相互作用,对丰富商品包装的色彩效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三、色彩的营销功能 商品包装不仅是商品不可缺少的外衣,起着保护商品,便于商品运输、销售和消费者购买的作用,而且也是商品制造企业的形象缩影。色彩作为商品包装的一大视觉元素,不仅起着美化商品包装的作用,而且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营销功能。商品包装的色彩,在企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迅速拓开销售市场方面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色彩具有宣传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广告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人的视觉感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其造型只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造型占40%;五分钟后,各占一半,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中继续保持。好的商品包装的主色调会格外引人注目,诱导消费者通过色彩和谐的商品包装,从而产生购买欲,精明的商品包装设计师会针对商品自身特点,在商品包装上设计出在市场上能迅速抓住消费者视线的个性化色彩,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精美的设计有利于销售,包装设计要想获得成功,设计不仅要好,而且要超凡脱俗,简单易行,非常特别。也许设计的抢眼之处在于传统的典雅高贵,也许成功之处在于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比较幽静、简洁、素雅一点的东西,也许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全新的样式,有很多方面需要设计师来考虑。而包装设计,就在于孜孜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情怀。色彩是极具价值的,它对我们表达思想、情趣、爱好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把握色彩感受设计,创造美好包装,丰富了生活,更为时代所需。无彩色设计的包装犹如尘世喧闹中的一丝宁静,它的高雅、质朴、沉静使人在享受酸、甜、苦、辣、咸后,回味着另一种的清爽、淡雅的幽香,他们不显不争的属性将会在包装设计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作者:张文婧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实施分析 【摘 要】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的质量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控制至为关键。本文笔者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实施 前言: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机构,有些不法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综合利益,大大减少了成本的投入,从而造工程质量低下,这种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鉴于公路工程具有协作性高、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所以,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要不断地完善其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 一直以来,公路工程的为题一直是人们诟病的地方,接二连三的“豆腐渣工程”迫使工程队伍拆整重修,而对于施工的严格是必然前提,因为公路质量的提高对于技术需求只是一方面需要满足的,现场监管的力度也要加强,国家严格强调指出必须符合建筑道路施工的质量标准,而首要的三点是:技术的考核,实施的速度以及监管质量的力度,只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公路工程的有效完成,而在这其中,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和培养才是这万里工程的第一步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引进先进设备,更需要强化施工全过程特别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2、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 1)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准备工作 进行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并不是需要我们随着公路工程的现场施工开始而开始,如果我们在公路工程具体施工之前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而在施工进行时再进行管理的话必然会产生管理的混乱,不利于施工现场管理的进行,可见,在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在施工现场管理的准备工作中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对于具体的施工操作单位而言,他们主要应该做好的就是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尤其是要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操作做好具体的规划和章程,有利于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我们进行施工现场管理:(2)针对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充分分析和掌握,了解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意图和施工方式,把握后期施工现场操作的流程和内容,便于我们把握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控制点:(3)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勘察,尤其是要注意在施工现场周围存在的一些可能会影响到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对于这此因素我们应该做到提前掌握、提前预防,避免后期施工过程中因为这此因素的出现导致施工混乱,甚至影响施工质量:(4)严格审查施工合同,对于施工之前签订的相关合同内容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于其中关于施工现场中的一些责任的明确规定进行认真核实,以便作为我们施工现场管理的依据:(5)在施工现场建立完善的试验室,以便在具体的施工执行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检测或者测量工作,在施工之前提前做好这此准备工作就能够有利于我们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游刃有余的尽心管理和控制工作。 2)规范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程序 在施工管理制度制定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需要我们规范施工现场管理的程序,在施工管理中严格遵循程序办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对于施工现场中存在的一些极为复杂的施工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尤其是要随着施工进度的进行对于这此资源进行及时的登记,保障材料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也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2)加强施工过程中备类资源的协调配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较多的单位工程的施工建设,在这此单位工程施工建设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产生混乱,所以我们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协调和配置工作,确保整个公路工程施工有序进行。 3)做好通病防治管理 在公路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备种备样的质量通病,这此质量通病的出现不仅仅影响着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还对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工期和成本等,所以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通病,加强对于这此通病的预防和管理,在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中经常会遇到的质量通病主要是水害和具体的施工技术失误:其中水害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的,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而对于施工技术失误就需要我们严格操作程序,做好施工技术的执行工作。 4)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 材料管理是公路工程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是公路工程现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在材料的采购中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测算需要的材料数量,与供应商签合同时要明确材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还应当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体系。为了保证施工计划顺利进行,有些材料需要一次性采购到位其次,材料的保管工作材料进场后,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分类保管,要合理安排场地,可参考原设计施工平面图,也可根据现场实际占地情况科学安排场地,有些材料要求堆放场地必须硬化,如砂石等,有些材料不能露天放置,如自灰、水泥等这些问题都要注意最后,为了节约材料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材料管理中还应当加强监督工作,库存材料应明确建立台帐登记制度,严格材料使用制度,对偷盗、浪费材料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使用中的材料加强追踪,对库存的材料,材料员必须定期按时整理盘点,责任落实到人。 5)公路施工现场的进度管理 公路的进度与工程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进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在现场管理中一定要充分的重视,为了有效地进行进度管理,公路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采取相关的进度管理措施。首先,要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专门的管理,进行合理的组织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人,其次要合理安排施工,提前掌握天气情况,例如冬季温度太低,施工难度大,施工速度大大地降低,因此施工单位要尽量避开不利于施工的天气,及时做好不利条件施工的防范措施,再次,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机械的养护和维修,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进度。 6)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安全是公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首先,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公路施工要加大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让施工单位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其不仅关乎公路工程质量和国家财产安全,更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与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要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仅自己具备安全意识,还要对不规范的施工行为及时反映或者制止,防止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其次,施工单位要建立安全施工的奖惩制度和安全作业规章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施工人员的具体行为,对遵守安全操作流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不认真履行安全职责,违反安全操作流程的进行批评,对于违章作业、野蛮施工并造成一定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惩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首先要注重以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措施来辅助,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是注重材料选购方面的管理,加强过程监管。总之,既要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正确的处理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又要加强项目质量的审核,在高质量的标准下,让公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公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够有效对公路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管理进行保障,在公路工程项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质量 引 言: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施工顺利进行,提高工程质量是我们的不断追求。同时,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受到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水平等影响,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的作用,并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为车辆安全通行提供有利条件。 1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1.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联系紧密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促进施工顺利进行,避免质量事故发生,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够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如果忽视现场管理,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往往需要返工,进而延缓了施工进度,增加了施工成本。而如果加强现场管理,能够确保每道施工工序质量合格,避免返工现象发生,促进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能够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施工要素最大效能发挥,减少不必要浪费,节约施工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公路工程质量。 1.3 工程质量受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影响 公路工程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施工人员、材料质量、施工管理等等,其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在施工中忽视现场管理,违规违章操作时有发生,质量事故不断发生,必然会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因此,公路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2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为提高工程质量,加强材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施工单位往往对材料管理不重视,不合格材料被运到施工现场,影响公路工程质量。例如,从质量不合格生产厂家采购材料,缺乏产品合格证和质量检验证书。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忽视材料检测,不合格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此外,对施工现场的材料施工单位也忽视检测工作,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不知道材料不合格,运行这些不合格材料施工,严重影响了公路工程质量。 2.2 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单位忽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忽视加强施工队伍建设工作。另外,管理团队建设被忽视,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现场管理。忽视施工检查和检测工作,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公路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2.3 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规范现场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缺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忽视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排除,往往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工程质量也带来不利影响。 2.4质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公路工程质量,采用技术手段按照规定做好质量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但施工单位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质检管理不到位,质检手段不完善,质检人员配备不足,在检测的时候又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存在的质量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对公路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3 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在现场管理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并且以相关的法律规范为标准,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体系,是加强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现场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该坚持总体协调原则、基体与分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机和,从而构建具有灵活性与组织性的管理结构。而且应该在管理结构的基础上,实行责任管理制度,树立工程建设的安全责任人、监理人员的相关责任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责任管理。而且一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规定可以作为安全责任的法律规范,对于相关责任人以及相关的职责进行分析,从而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2 做好组织施工 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复杂,需要涉及到多项工程、设计、人员以及多种不同材料的处理,这就要求现场管理人员务必须做好组织施工,首先是对施工图纸的熟悉,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每道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施工技术,做好技术创新,并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公路施工的管理.在技术上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水平,并且结合我国的公路发展现状,得到符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同时采用整体的管理观念,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将公路施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管理,最大程度的去发挥整体工程管理专家而且的一系列咨询作用。因为公路施工的标准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施工特点进行优化施工设计。 3.3 确保施工材料供应 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中,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因此需要做好材料管理,在材料管理中,首先必须根据图纸进行材料数目与质量的确定,并且根据市场价格与例会讨论,选定材料的种类与供应商,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对于进场的材料,需要进行整理分类。 3.4 强化施工合同管理 合同规范是施工管理的基础,通过合同约束参建各方的行为以及办理价款支付,合同管理已与工程建设密不可分,施工合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促使施双方在相互平等;(2)有利于双方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顺利实施;(3)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同管理确保合同双方严格执行。通过合同管理,能够增调动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3.5 严格控制进度和质量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现代公路工程施工中,由于事前规划不合理或对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估计不足常会造成工期紧张的情况.企业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减少企业工期延误造成的成本增加,其在工程施工中会相应缩短各个工序的施工时间。例如:水泥混凝土浇筑速度提高、 浇筑后固结时间缩短、养护时间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 甚至导致混凝土工程的开裂,其严重的影响了公路使用安全。进度控制的内容应该包括进度计划的制定、完善例会制度、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 3.6 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工程建设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而且施工者素质不高,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1)贯彻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劳动保护政策;(2)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管理首先必须以预防为主,在规定中已经对于安全预防进行说明,因此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定施工风险手册并且进行预防;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现场施工检查,对于安全隐患进行积极整改,在安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处理;(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动态安全管理;(4)做好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5)做好工伤事故的处理工作;(6)加强安全教育管理。 4 结束语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认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才能全面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为车辆安全顺利通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研究 公路工程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受外界干扰明显、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强、协作性高等特点。对公路施工工程加强现场管理是必要的,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可以提高项目效益,加快项目进度,同时还可以保证项目质量。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各要素,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工程建设,是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详细探讨。 一、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使工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施工现场这个施工的“枢纽站”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分包管理等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要合理分工分头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各专业管理的技术经济效益。工程施工现场是施工单位的精神面貌、管理面貌、施工面貌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反映。一个文明的施工现场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也会赢得很好的社会信誉。 二、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由于公路施工易受外界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施工现场管理者在施工前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而没有仔细研究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就开始进行施工,当工程一旦受外界的影响就会造成停工或返工,影响了工程原本的工期也使得物力资源造成浪费。 2.施工计划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制定施工计划的编制人员往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较多的现场经验。一般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施工企业可以按时按质按量的把制定的较短时间的施工计划完成,但对于较长期的施工计划,尤其是对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很理解的,施工企业完成的就不是很理想。另外,对于那些做得差的施工企业,基本上都无法按计划完成所有的施工计划,就等于把每个阶段的所报的施工计划当作了废纸,而施工企业也没有根据总体工期应该完成的工作量来制定施工计划,只是估计施工人员有可能完成的工作量制定施工计划,从而导致总工期的大大延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逐渐加强,业主对工期的长短进行限制,使得这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3.材料管理观念存在偏差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公路施工现场堆积着大量的施工材料,公路施工所需的材料尽管种类不是很多但是用量却很大,材料该如何管理?材料是不是一次采购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材料管理需要考虑的。然而,当前部分公路施工单位的做法却是材料买了就堆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等用的时候拿来用便是了;不够的话就再去采办。这种材料管理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因为这样的无规章的材料采购、保管以及领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额外费用。 三、改进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方法 1.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现场施工管理的好坏是建立在充分的施工准备基础上。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保障施工工程的协调、连续、均衡和经济。为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现场施工前,认真做好调查和研究,找出可能影响到施工的因素,在平面位置图上作出标记,经反复分析论证编写调查报告,为后期方案的修订和施工控制预算的编制提供有效的依据;二是对于施工图纸要反复仔细的论证分析,吃透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对于不明白不清晰的地方要提出来,施工者再把图纸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严谨、周密,对所有涉及的控制点进行记录、保护和加密;三是重视业务培训和技术交底,它是公路工程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主体的核心,有关人员必须对其有全面的了解,要把施工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专业技术扎实,操作规范,能严格控制质量、具体而全面整理资料的过硬团队。四是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专门的技术参数的实验数据库,用以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对于临时物资的申请也要到位,对于工程中会用到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掌握核心技术。五是对施工工艺流程、试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测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重要部分实行绘图上墙。六是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确定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编制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 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 3.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机械组合,使人力、物力(材料、机械)处在动态变化中,在配置施工资源应力求均衡。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确定材料储备量。配置与主导机械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并随时依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境协调统一,避免资源浪费,谋求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进度、天气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性会被打破,当机械使用数量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必须适时改变机械组合。机械组合要注意做到:根据进度计划、质量要求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余地;根据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情况做好机械的统一调配,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组织维护、抢修小组,随时排除故障并做定期维修,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4.做好公路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在施工建筑行业材料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在公路施工管理中要重视对材料的管理。首先,材料采购阶段一方面要充分调查市场,搜集材料供应商的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资金的情况和以往施工经验需要制定完善的材料采购计划要一次将材料采购数量、规格、品牌、产地等信息详细清楚的罗列出来,尽量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其次,材料入库阶段要委派至少2人分别负责材料的保管及入库登记。然后根据公路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好材料的进场工作,及时检查和验收入场材料并进行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布置图将材料堆放于指定位置;最后,材料发放阶段要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发放材料,并且要对后期材料的具体使用做跟进调查,避免材料的浪费和丢失。 四、结束语 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不但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而且也为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做出贡献。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制定自己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科学管理,制度化管理,才能保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为露天作业现场,大多需要多重工种联合作业,且施工人员流动频繁,是事故隐患的多发地段,为了进一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减小事故隐患发生的频率,必须针对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加强现场管理工作,使工程操作趋于流程化、系统化。另外,还应当普及安全生产的理念,使安全生产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既可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的资金利用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路这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经济活动,公路施工建设还具有: 流动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等特 点,同是涉及众多社会主体及多变自然因素。因此,根据公路施工的具体特点,加强施工现场控制管理,合理、科学安排施工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公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变更多,浪费严重 公路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气候、地质等原因影响,最终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正常执行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被迫修改,方案修改往往会带来一些非必要开支。比如2005 年12 月通车的姜眉公路是西安通过陕南汉中的要道,连接310、316 等国道的重要通道,起于汉中市姜窝子、途径太白县与眉县,该工程大部分施工段地质结构复杂,施工路线沿龟川河、红沿河逆流而上,翻山越岭的桥、涵、隧道等工程项目较多,在工程 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逐渐发现由于暴雨冲刷作用致使原工程设计在一些地方显得不够科学合理,有待改善的地方诸多,只有改变原设计方案才能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1]。 (二) 施工难度偏大 随着各地经济不断繁荣发展,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区域经济外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大大地缩短了公路建设的工期,公路建设面临工期短,任务繁重的现实问题,这样便出现了正在建设的公路施工项目面临昼夜施工,等待开工的公路建设项目在焦急等待的现象。截至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中,这种管理模式不能准确的计算土石方费,也不能严格控制工程进度。 (三)内部管理、外部监督不够严格 (1) 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薄 领导层的素质是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首先,我国公路工程一线施工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总包方与承包方缺乏有效的连接,施工单位技术交底不彻底,竣工后检查局限于形式等都会留下无法彻底解决的安全隐患,这就给公路施工 现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但我国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管理意识,在施工前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技术交底不完全,管理意识不全等致使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也是造成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外部监管缺失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公路监管由于责任心不强,监理的质检工作在承包人提出质量检测申请前便已开展,这就出现了先检验,后提检验申请的不好现象,同时这也是违背施工监理工作正常程序的。例如,在填筑路堤施工作业过程中,严格意义上应当按照规定厚度及压实度进行分层填筑,每填筑完一层后,工程承包人首先应当展开自检,待合格后再由工程监理进行抽查,确定压实度合格后才可继续填筑。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承包人片面强调工程施工进度,并未严格参照规定频率进行自检,监理也没有按照规定频率进行抽查检验,这一做法明显违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要求与程序。 (四)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安全意识,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重点与关键,工程现场施工是否安全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但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人员大多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施工方案如同虚设,仅停留在体系及制度上,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只注重施工进度,忽视公路施工安全生产。近年来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增多,参建单位众多,总包、分包单位间的管理存在一定脱节,致使部分管理不到位,责任分工不明确,工程现场施工部分安全管理制度无法落实,施工人员对国家公路施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学习不深入、不透彻等都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 在公路工程开始施工前,如不及时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那么从业人的素质便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虽然施工技术好,但没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因此缺乏必须的自我保护意识,施工中违规 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二、解决当前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 建立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坚持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即要保证生产进度,又要确保施工安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以项目部领导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负责工程建筑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为公路工程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氛围。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针对生产特点,对生产要素采取必要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影响安全生产因素的发展与扩大,将能够让安全事故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 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是实现生产效益的前提条件,是利益之本,它直接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一线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正所谓施工安全无小事。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应该将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最主要的工作。 (三)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首先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培训记录,培训人及被培训人在培训后都需要在培训记录上签字并存档。每个参与工程施工的人员在施工前都应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其次应将安全教育分为三个等级,即班组教育、项目部教育、企业安全管理教育的三等级。不同等级安全教育的开展侧重点有所不同。班组教育应侧重于对施工人员展开施工技术安全的培训、检查、监督,每天在工程正式施工开始前,各个施工班组长应对本施工小组的成员进行一次细致、全面、有重点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对施工当天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讲解,特别是隧道作业,要求每个施工人员都佩戴整齐的安全防护用品,了解每个施工人员的情绪、状态,严禁情绪或心理状态欠佳的施工人员参与危险作业[3]。项目部教育应侧重于对施工班组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在公路项目的总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与日常安全生产相关的培训、学习。安全活动定时定点开展,切不可懈怠。 综上所述, 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同的工程项目, 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 作为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 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 通过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 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对于公路工程来说,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会直接影响工期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现场进行科学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 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公路工程现场施工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因为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1.2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 1.3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 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 1.4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 1.5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 2.提高公路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对策 2.1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达到最佳组合,完成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 2.2认真做好试验段 开工后,施工二单位对自然条件、施工下艺、质量控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通过试验段施工,可以初步掌握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技术参数、施工进度、机械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情况,故它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试验段施工之前要编制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方法、技术要求、试验检测内容以及达到的质量标准。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分析、总结,为大面积施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3对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1)公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软路基路段进行彻底处理,以确保其整体的稳定性。路面开裂,路基塌陷都是因为路基不均匀所导致的,所以在公路现场质量控制中必须做好地表的清淤和路基的压实工作,尤其是路基挖方交界处和施工分段处等不连续路段要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去重视。 2)严格处理路基与桥涵的接头,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桥涵与路基的施工往往不能同时进行,需在路基与桥涵之间形成接口 ,如果工程质量不过关,就会容易造成跳车,这给今后公路投入使用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这方面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一般都是在桥头设置搭板,科学合理的铺设土工板等。这些措施也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保证。 3)保证施工便道的畅通,施工现场的畅通与否,决定了施工时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人员能否正常的开展工作。如果不能保证施工便道的畅通可能会打乱施工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以问题和经济损失。 2.4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机械化施工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进度,是当前公路建设发展的主流。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由于受进度、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机械的使用数量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必须适时改变机械组合。组织机械施工应注意:根据进度计划、质量要求和机械的生产能力选择主导机械,并留有适当的余量;全套机械的生产能力是由其中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决定的,因此。加强机械的统一调配.始终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提高机械的使用率;要组织维护、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随时排除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2.5搞好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计划和控制经济活动。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工程进度、质量的控制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计成本,不搞核算的粗放型管理只能导致工程干的越多亏得越大。 2.6加强进度控制 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进行调整,并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2)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2.7做好施工保通工作 1)要按照施工规模及机械通过量合理确定便道、便桥的通行能力和承载标准。加强养护,使便道、便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对于施工便道的临时用地征用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避免经济及法律纠纷影响工程施工。2)地方道路作便道时,要与道路所有者签订使用维护协议,对承载能力低的桥涵进行加固。3)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要设立安全标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堵车现象。 2.8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公路工程中的质最通病有:桥头涵顶跳车,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平整度差等。加强现场质肇管理,要以治理质最通病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路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路面开裂、路基失稳。危及行车安全。主要原因是路基未充分压实。为此,现场质量控制要抓好地表清淤和路基分层填筑及压实;在路基填挖方交界处、施工分段接头等非连续地段要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加强控制。现场质量控制要抓好地表清淤和路基分层填筑及压实;在路基填挖方交界处、施工分段接头等非连续地段要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加强控制。 2.9加强安全管理 制定相应安全措施,经常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做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严格安全技术管理,在进行各项试验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加以实施。 3结束语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必须将施工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子电气论文:谈电力电子技术中电气控制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力技术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并在电气控制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有效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究了其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 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便利的同时,也得到了电气控制领域的高度关注。作为电气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有效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其中,对于提高整个电力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以发展历程 1.1概念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指应用于电力领域的技术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对电力系统中的原件配件实施有效的控制,以此来实现提升整个系统工作效率的目标。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器件研制技术以及变流技术。在电气控制领域,电力电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结合电子学、电工学以及控制技术三大专业学科,对处于运行状态的电气设备实施有效地控制,同时也可实现对系统内部线路的信息监测、数据记录以及故障警报等功能,并对不同性质的电气设备实施实时监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力电子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其中包括有操作的便捷性以及强大的适应性,不仅能够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更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作环境,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技术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一般认为1957年美国所研发的第一个晶闸管为第一个电力电子器件。1974年,美国学者将其描述为由电力学、电子学以及控制学三门学科所组成的全新科学领域。7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了以GTO、BJT以及Power-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80年代后期又研发了以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现阶段,为了减小电力电子设备的体积,将控制、功率、驱动以及保护电路等器件一体化形成了PIC,虽然目前PIC应用效果较差,但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在这一领域,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探究 2.1PWM控制技术的应用 PulseWidthModulation技术,即PWM控制技术,指的是通过调整对脉冲宽度的设置,以获取相对应波形的技术手段。这一控制技术的应用理论基础就是面积等效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窄脉冲作用于拥有惯性的环节之上时能保证所导出的响应波保持一致性。现阶段,随着MOSFET以及IGBT技术的发展,PW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流电路之中,其中逆变电路在PWM技术应用上效果最佳,目前,除了特大功率的逆变设备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逆变电路都应用了PWM技术。 2.2软开关控制装置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倾向于小型化和便捷化,因此,其对于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度和运作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电力系统之中,往往应用开关控制来压缩变压器、滤波电感以及电容器配件的所占空间,但应用这种方式会造成极大的设备损耗,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运作,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额外的电磁干扰现象,而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备损耗以及电磁干扰等情况的出现。当开关频率大于1Mhz时,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能将系统内的各类简单电路进行并联,以形成工作质量和效率更佳的组合电路,进而进一步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性能。现阶段,软开关控制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这一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IT行业,拓扑数量将不断增大;(2)谐振电路在开关频率大于1Mhz的工作环境中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其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3)将更多地应用各种电路组合方式,如串联、并联等,以此来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2.3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应用 在电力电子电力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故障便会引发过电流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传统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及时中断熔断器、电流继电器以及直流快速断路器等设备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维护电力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电路。但目前,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再加上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往的电路保护装置已难以适应当下的保护需求。因此,驱动控制信号去除自动化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安装专门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对过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对电路进行调整和驱动。例如,桥臂互锁保护法。当出现信号反复或开关延时过长等问题时,桥式逆变短路就会产生桥臂短路现象,通过应用桥臂互锁保护法,使其能在故障发生使迅速进行驱动信号的切除处理,应用联锁手段,通过连接桥臂上的部件来避免短路现象的出现。 2.4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腾飞,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电网功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电网中的运作功率出现较为频繁的变动或内部遭受部分负荷的强烈冲击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会使得电网线路难以实现对低频振荡的有效控制。而基于电力电力技术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则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承载力以及相关性能,同时也能规避电力系统中的功率损耗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性能的稳定性,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电量的需求。 2.5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分析和检测电力系统补偿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而从中获取相对应的等分量谱波电流,其后利用补偿装置生成与谱波电流的相反等分量电流,从而实现谱波电流与生成电流的相互抵消作用。通过应用该种方法,可以在根本上规避电网系统中谱波电流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基波电流。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应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诸多优势,这一设备主要由补偿装置以及具有指令功能的运算电流电路两部分构成。通过应用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及时对电力系统中的补偿电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时获取电网系统中的谱波电流以及无功电流的数量,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发电厂所传输的基本上都是交流电压,但在交流电压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的大量损耗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难以有效把控所消耗的能源,并且管控消耗能源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也较高。针对该种情况,目前已有众多发电厂开始改用直流电输电方式,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交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工作。一般情况下,直流输电方式应用于电压容量较大且所隔距离较远的输电装置之上,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交流电压无损耗地转变为直流电压,其后在经过直流电逆变过程转变为直流电,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用电服务。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持续进步,其在电气控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相关科研人员必须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需求,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 作者:卫昱含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下电气工程的应用初探 摘要: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着,电气工程行业也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为了促进行业的大发展,电气工程需要进行不断地自我提升,使用先进的电气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电子产品的质量等等。在电气工程行业引入电子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与整体质量,为电气行业的发展注入无尽的动力。文章将会对电子技术的特点进行介绍,再将电子技术与电气行业现状结合起来探讨两者的互补优势。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现状 1电子技术所具备的优点 1.1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 任何一项工程的功能都是十分完备的,其结构通常也是十分复杂的,电子电气系统虽然是最基础的结构,但是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电气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仪器设备若是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决,就会延误工期,严重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运行着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监督。为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从电气工程开工至工程竣工,它都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及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 1.2对指令的输送进行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指令的输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出现指令输送错误的现象,避免对工程带来不良的影响。系统在发送指令的时候,会经过一遍验证,在指令确认无误以后,才可以将指令传送出去[2]。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前,设计人员要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要点要突出智能化与电子化。 1.3拥有智能化的操控系统 旧式的电气工程操作系统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要是工作人员离开一会儿,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使用电子技术,无需专人对操作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运行,定时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发出警报,确保系统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工作。 1.4拥有强大的操作性能 电子技术的操作性能极其强大,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其基本的操作要领,且系统的仪器表盘简单明了,不同的操作键控制不同的部件,分工明确。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检测故障原因,工作人员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是哪一部分部件出现了故障,缩短检验的时间,省时省力。 2电气工程中电子技术的使用现状 2.1电子技术在变电站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变电站有着广泛的应用。自从变电站使用了电子技术之后,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工人的工作量也在逐步减少。人工作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技术的使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作业,有效地降低这类安全隐患,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3]。由于电子技术自身的种种优点,可以对变电站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把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2电子技术在发电厂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发电厂有着广泛的应用。发电厂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发电厂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旧式的监控系统由人工进行24h不间断的操作,有时监管不到位还是会发生问题,而且工人的工作压力较大,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进而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使用电子技术就能够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控,无死角、不间断,有效地的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有效地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发电厂的各类工作能够顺利、正常的进行。 2.3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使用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主要发挥着监控与管理的作用,代替人工操作,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状态,并且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减少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而提升工作的整体质量。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不过随着电子技术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配电系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率。 结束语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现如今电子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市场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电气行业,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加快电气行业整体的发展步伐,为电气工程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为工程的质量与工程的效率带来巨大的提升。在发电厂、变电站,电子技术是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为两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保障,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专业人员要充分考虑电气工程的发展现状,让不断发展着的电子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其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电气行业的稳步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王胜佳 单位:吉林化纤集团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科学技术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电子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多,极大的促进了电气工程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电力电子技术,将其作用发展得更好,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多方便,获得人民的满意度与认可度。 1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将电子器件与技术应用其中,以此控制电能变化情况,在这一技术中涵盖了电力、电子以及控制等三个领域的内容,通过三者的结合有效实现了通过弱电子完成了对强电力的控制能力,同时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国防等。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发电机中,明显提高了电能生产,强化了电能利用,尤其是对能源节约与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语(于)电气工程以后,电力系统操作更加灵活,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 2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的意义 2.1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随着人们用电量需求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在应用中存在较多弊病,导致电力系统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将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得知,电力电子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简化操作步骤,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 2.2电力电子技术自身性能相对较好 电力电子技术更具优越性,技术构造也更带有科学性,性能也十分良好,因其具有这些优点在电子技术被应用以后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享有盛誉。现阶段,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更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电气工程发展。 2.3强化电子技术系统适应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便于操作,并不像传统电气技术一样操作困难、适应范围狭小,影响工作人员工作进程。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以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压力显著减少,很少出现电气运行故障,也为电力企业获得了良好口碑。 3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数量,更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工作。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变电站工作人员开展监管工作,及早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将问题解决,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电力电子技术也得以完善,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帮助变电站实现了科学化管理[1]。所以,变电站应注重电力电力技术的应用,并进行创新与完善,减少变电站安全事故的发展,将电力电子技术作用全部发挥出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也被应用到变电站中,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无功率补偿可以提升电力系统与负载的功率因数,降低功率损耗,确保电压安全稳定运行,这样也就提高了供电质量。一般来讲,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于晶匣管控制电控器来说主要有两部分构成:a.反并联晶匣管;b.电抗器。它们之间是串联关系,只要改变晶匣管的延迟角就可以控制电抗器电流,这样就可以不断调节电抗器基波。②对于晶匣管投切电容器来说,它属于一种单相结构,存在于结构中的小电感主要是抑制电容器在投网时发生的冲击电流,这种装置鲜有磨损发生,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平滑投切,同时可以实现综合补偿。③对于静止同步补偿器来说,主要是利用电力半导体桥式变流器完成补偿,但这种无功补偿以动态补偿为主,它具有快速调节、适用于多种范畴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静止同步补偿器还具有多重性,并拥有PWM技术,也正是由于其具有该技术使其能够将电流中存在的谐波消除,减少其对装置的损害。静止同步补偿器基本原理是在并联的作用下,将自换相桥式电流与电网连接在一起,以便完成电压调节等共走,实现无功补偿目标。④对于可控串联补偿装置来说,主要控制者是晶匣管,将电容器和电控门器并联在一起,而晶匣管主要是引导与改变电抗器电流,进而完成补偿装置的等效电抗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装置可以实现参数补偿,并通过阻尼控制环境,以此来改善阻尼实际情况,这样也可以减少低频振荡的情况,确保系统在运行上更具安全性与稳定性。 3.2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还具有全面监控的能力,将其应用到发电厂中可以保障发电厂工作顺利进行。电力电力技术能够构成完整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面监测,在确保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同时,也便于其操作,这样就可以提升电气工程工作效率。发电厂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发电厂安全运行,还可以使供电工作更加安全[2]。如在发电厂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典型代表。高压直流输电是将发电厂输送出来的交流电在换流器的帮助下转化为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在输电线路的作用下送至受电终端,经过受电终端后将直流电会逆变成交流电,然后再将这部分电能送到用电用户手中,供其使用。对于高压直流输电来说,其传输功率相对较大,在电能传输中所用到的线路造价也很低,十分便于控制,它是现阶段最常用的输电方法。同时,直流输电的架空线路具有成本小,损耗小的特点,将直流输电方法应用其中可以保证输电更加安全稳定。 3.3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现阶段,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未实现普及目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配电系统中得以广泛使用。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主要用于监控与管理,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情况,使配电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工作。通过监控管理者就能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在工作中是否有不正确操作的存在,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当即指出与纠正,因此,需要应大力推行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普及目标。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电力电子技术也将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使配电系统呈现智能化,为用电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4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并成为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高电气工程工作效率,还能提高电气工程工作质量,推动电力工程进一步向前发展,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发电厂中的应用更是为其发展增添了动力,尽管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还未在配电系统中普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将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为电气工程发展增添新型动力。因此,应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李敏 单位:国网江西石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与完善,加强项目化教学研究,推陈出新,开发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教学项目,通过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水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断创新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作者:张斌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1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是当下电气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而通过相关教学,增强的主要是每个学生对于专业技能、装备以及实验用具的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对于设备的维修能力。所以电气工程训练课程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特别重点突出了实践应用的关键性。对于相关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需要通过专业介绍强化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度,其次了解实践学习的内容,即用电安全须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以及实践动手内容等。然后进行多阶段训练: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与电子器件特性。②拓展阶段,强化相关知识的进阶,同时进行相应的创新,创新训练可以在学生了解完成基础阶段后就开展;最后需要对训练课程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和理论的整合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不够,甚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对此,教师主要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进行拓展,从而保证与学生能够通过理论配合实践学习。教材选择上适宜较为基础的,应用较强的以及较为先进的教材,其中基础主要是指教材包含课程的基础理念、规则以及思想等等讲解;应用则是指所学知识能够与实际相联系,同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而先进则是教材设计的知识要与目前时代以及主流技术相联系,保证知识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方面,大部分设置80个学时,划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是对基本电气控制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完成一些基础的操作教学;其二则是学会照明电路的安装以及调整,同时能够了解一般的电工技术知识。 2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缺陷 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而言,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教学设计方面的欠缺科学性,也让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具体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教学配置欠缺科学性。很多学生课程安排往往不规律,特别是整个课程趋于前松后紧的趋势,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出现脱节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电工训练,一般课程设置都是一周,而每次训练周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前三日,主要运用的是一般理论以及实践操作。其余两日主要是以创新为主,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出现问题,即前三日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到了后期突然的放松,会导致学习出现懈怠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行为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学习效率问题;其二,实践操作意义不大,特别是对于实际工作而言,所训练的项目的技术性和专业水平都比较低,例如电气工程训练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学习交流电动机控制线路,照明电路的配置等等,虽然表面看来具有较强的实用效果,但是教学内容所运用的电路已经落后于时代,缺乏与时俱进,急需要更新。 3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措施 (1)教材方面的改革。对于教材来说,主要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即一方面,主要是对于目前训练实践的教材进行调整,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首先四个阶段,含理论阶段、实践阶段、创新阶段以及制作阶段,此外,六大模块,可以包含初步认识、仪表运用、电路分析、线路板定制、组成以及配置、修理。而对于实践教材而言,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教材的科学性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教材知识的难度以及实践计划的变动,而变动过程尤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即两者互相参考,在理论教学中,着重于安全用电须知、元器件介绍、检查维修知识普及入手,同时提出与实践关联不大的内容,并且通过理论的巩固了解,让学生后期实践能够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指导;第二个原则,主要是推行因材施教,例如一些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因为差异导致学习存在困难,则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相应的调整,另外,即便是一些同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阶段的差异,也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同时选择正常的教学侧重点。 (2)教学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学方面的改革主要在于趣味性,即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传统的理论知识得以趣味化,生动化,最后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念能力。例如:理论方面的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模型教学对传统的“一粉笔一节课”教学进行取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开展演示以及启示进阶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践动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示范教学,即手把手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持续对学生进行鼓舞和引导,强化他们的思想,从而让他们能够养成自我思考与自我拓展的习惯,同时保证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形成。此外,教学方面还需要遵循层次感,即可以将教学流程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以及巩固教学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教学,即通过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质变,让学生通过技能的运用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方面的缺陷,同时了解理论学习的方向;其次是进阶学习,进阶学习的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特别是社会实践,例如进入企业定岗实习、校内实习基地实践等等;最后是巩固教学,巩固教学主要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拓展,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内部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即属于开放性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关注焦点也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实训课程,还可以是校外的一些科研计划,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作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3)考核方面的改革。对于考核评估方面,同样需要遵循多样性,同时还根据学生能力和专业的差异,进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实践的目的以及方法进行调整,即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安排不同的评估标准,从而让学生在许可范围之内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满足与自身相匹配的目标需求,然后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累计成就感,同时教师不断提升他们的目标标准,从而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同时具备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综合人才。 (4)激励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要提升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变动和奖励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激励,特别是在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多样性,配合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配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具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奖励激励,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活动中加入激励措施,例如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竞赛中了解相关的奖励方案,同时通过多角度进行落实,对于奖励的内容也进行丰富化,即包含证书奖励、奖品奖励以及奖金奖励等等,同时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落实“人人有奖励”的思想,从而保证学生的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意识都能在此刻形成,最终有效促进他们未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4结语 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而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四个改革”入手,即教材方面的改革、教学方面的改革、考核方面的改革,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获得足够的能力和素质,以利于未来的发展。 作者:程小卫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电气与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应该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慢慢推进,训练的内容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并掌握多种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基础知识。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涵盖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可以安排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各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间的时序关系,还能够掌握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综合技能。不同的专业对电子设计的需求各不相同,致使传统的电子设计不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对于电子与电气综合设计,可以开设在三年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已经结课,最需要的是如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自己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学生在三年期间已经具备了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一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等等,已经能够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搭建电路、排除故障等方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电子与电气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岗,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予以延伸,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为走上岗位打好夯实的基础。3)专业技能。强电是电气工程的专业特征,强化弱电是电气专业的发展方向。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要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因此在这个设计阶段,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与前两个阶段的内容有重复,可以选择大规模集成器件,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所设计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参数检测、传输处理、计算机控制等等。 二、课程设计方法 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展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整个课题设计中,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等方面必须要以理论设计为基础,之后选择正确的的测试方法,元件采用以及搭建电路。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选择多种实现方法。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电子产品陆续推陈出新,缩短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增长的是新元件、器件的出现,它们也不断带来新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在电子与电气综合课程设计中,要摒弃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成套的开发装置。实验在保留必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到与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设具有灵活性的设计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信息时候扑面而来,电子信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在巩固理论知道的同时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蕊 单位:开滦高级技工学校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现在高校中,工科院系的教学方式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子电气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主要是结合现如今有关电气电子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在进行高校学生电子电气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相关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高校来讲如何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现如今的关键 一、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科技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现在高校有关电子电气教学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重视理论性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教学,在进行有关电子电气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理论的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进行验证。实验课中,实验步骤以及内容都是根据老师来决定,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往往是“复制”老师的动作,按部就班来进行实验来得到所谓的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的环节,缺乏创新的环节,整个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无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是起不到作用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高校老师在进行电子电气试验的授课过程中,跟每个学生所布置的实验内容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一些实验内容不能够充分调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讲实验的完成时十分困难的,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很多的高校实验内容来讲,整个的实验内容是陈旧单一的,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实验的性质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比较少,有关的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过脱节。 (三)实验教师力量比较薄弱 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力量分配中,理论课老师以及实验老师是分开的。理论老师一般很少进实验室,实验课主要由实验老师来教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并且在实验课老师中,年轻的教师占据的比例比较多,经验不足。 二、电气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现如今高校有关教学的现状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发展情况而言,对于电子电气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电子电气专业在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必须要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由不同的模块构成。在进行课内实验的时候,课内实验主要是包括基础性的实验,创新性的实验以及综合性的实验;课外的实验包括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以及科研项目两种。在整个的实验内容中,必须要涵盖电力,电子,仿真以及控制等相关的技术,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需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的寻求实验课题,不仅给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环境,还要鼓励学生有相对自由的实验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增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1、授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实验进行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来进行,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自主进行连线,调试知道能够自主账务整个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老师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基础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及本地实验技能。2、引导式教学。现如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然后引导式的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框架的搭建,积极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寻找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不断去尝试不一样的想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在高校中,有很多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奥赛的机会,这些大赛的实行是为了不断的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基本能力。参加这些大赛,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技能和创造性的精神。 (四)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素质的教学力量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的挂件,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理论教师可以与实验教师一起来进行学生实验的教学。相关的实验老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现如今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就现如今高校对于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希望读者对其有简单的了解。 作者:汪科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引与动力学 电子电气论文:资源管理下的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研究 【摘要】随着初期的殖民掠夺与工业革命浪潮在后发国家的发展,世界资源能源遭到了极大、极快速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各个国家面对这种生存危机与困局正在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也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发明了诸多关于废旧资源的加收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以下就针对日益增多的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及回收处理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 【关键词】资源管理;电子电气;设备处理;探析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力发展电子电气技术以来,因其研发速度与产品转化率越来越高,在更新换代的模式驱动之下,产生了数量庞大的WEEE-废弃电子电气设备,通常也称为电子垃圾,它是自城市化、工业产业发展以来,除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之后的最大污染源,既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也因其毒害作用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因此,近来来基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提出了关于资源管理的新思维,希望借助这种回收利用方法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与处理。 一、电子电气设备特征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需要抓住其中的“废旧”属性,然后,按照种类、数量进行分析。以我国的环保局相关规定电子电气设备可以分为十大类。比如,在家电方面,就包括大型、小型两种;而在设备方面,则包括远程通讯设备、用户设备、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休闲运动设备;工具层面的电子电气工具、监视或控制工具工具玩具,医用设备装置以及电子玩具等。大类下设的小类也因其产品型号、体积、结构、功能、材料、元器件等不同而存有诸多差别。因此,从这种基本的分类分析,要实现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相应的困难。从其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性、污染性并存。比如,以电脑、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废弃物材料组成为例,其中既包括金属、塑料橡胶,也含有玻璃、气体,加上配套安装应用还涉及到纸类、布类、砂土以及其它材料等。而且目前运用罗多的电路板、显示器、灯管、电池等也因其存在诸多危害性金属因素,如铅、汞、砷、铬等会引起多样化污染。 二、处理现状 以当前的处理为现状观察,发达国家优于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德国就根据小型工业、大中型工业设置了诸多加收处理公司,针对线路板、电池、显示器、机壳、电线等废旧电子电气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自动识别、拆分、熔炼等,由此也产生了以废旧垃圾处理为经济收益的相关产业。再如,日本在这个方面就以其《家用电器收回法》令其在电子电气方面针对废旧设备的处理率达到了80%到90%;从其采用的方法分析,包括对制造商进行勒令回收,对消费者进行废物投放管理,同时开发了针对WEEE的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效的在投资后获得了收益。与此类电子电气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在WEEE的资源管理方面相对较弱,其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不重视,也存在技术瓶颈与环保问题较为严重的事实。现行的处理方法中基本上以个体有偿回收为主;其中包括人工拆解、低水平处理这种初级实践。而且,既使居住者能够提前做好分类,一旦投入到垃圾回收站,也会产生进一步的混合,从而造成分类的无效性。从主要的回收利用材料分析,以金属类回收较多,如铜、铁、铝、塑料等;但在毒害大、价值低的WEEE类型中,往往以丢弃、焚烧、酸浸处理居多。但是经过多年的初级发展,当前的中国在沿海一些国家,如广东、浙江等大省出现了一些大型WEEE回收处理中心,分布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化,而且聚烯烃的热解油化技术目前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管理分析,其从回收处理到获得经济效益依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 三、关键技术 公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与自主性的环保分类与习惯养成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完善;但由于中国发展速度快、使用电子电气设备数量大,产生的垃圾较多;因此当务之急是面对WEEE在关键技术方面做一些努力。比如,在拆卸技术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并依此为据进行拆卸手段的选择;如根据连接方式、拆卸手段、拆卸对象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主要部件的拆卸问题。具体如在焊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采用机械力切割手段,针对金属外壳、密封件等实施拆卸;而在粘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借助化学方法或机械力对不同类型的标签、涂层加以处理;若是铅锡焊接宜通过机械力、加热,实现电子元件、电线之类材料的拆卸处理;至于焊接或插头、铆接等,则可以运用相适用的加热、剪割、机械力、切割等手段,完成设备外壳、电子元件及电线之类的拆卸等。再如,针对塑料材料、有毒金属则应该从回收处理、分离技术层面进行实践。以塑料材料回收为例,可以在拆卸的基础上,对其中占据30%左右的塑料材料进行种类细分,然后再利用填埋、焚烧、简单物再生等回收利用技术加以处理。但对于含有卤素阻燃剂、溴系阻燃剂依然缺少较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法,因而建议这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至于有害、有毒金属的分离处理要求做到无害化;由于常规的利益取向往往很难达到目标,建议借鉴德国ACCUREC集团的真空熔炼技术处理方法,并加强热化学处理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分离回收率与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匮乏,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有有义务为其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恶果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联合国在几届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报告可以了解到电子电气设备作为一种废弃垃圾产生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因而面对当前的处境,既需要对这类垃圾的特点进行分析,也需要根据其中的材料组成、污染程度、危害等级等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如拆分、分类、分离、回收利用、深度掩埋处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处理需要采取综合方法,从管理、垃圾分类、技术处理多个方面开展。因此建议制定一项符合公共卫生章程的综合型资源管理方案。 作者:吴浩湧 蒋其跃 陈冯进 单位: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无害化技术分析 摘要:电子电气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世界信息化的进步,而且现在生活中处处是电子产品的身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电子电气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许多弊端,反过来给社会及人民带来不利的影响。经过电子电气设备长时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为了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侵害,各国开始了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和重新利用的技术研究。本文通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现状,介绍几种处理技术,希望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电子电气设备;现状;技术 随着电子电气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随之产生了电子设备的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且大多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中都含有很多危害严重的物质,给环境及社会生活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能够更加资源化与无害化,各国已加大对废旧电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本文通过提出一些废旧电子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技术,希望为改变其不利影响出一份力。 1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现状 由于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太快,加上其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电子电气设备被淘汰,而且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所以造成了现在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处理现状。首先,电子产品的焚烧和填埋。因为现在电子电气设备都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很多时候就通过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来减少废旧电器占用的空间。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会使电子设备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排放出来,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电子设备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地表土壤和水源等等都是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安全和健康。同时电子设备的焚烧会产生很多含有有毒物质的烟尘,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是国家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现行的相关法律条例及国家政策对电子设备处理的管理并不专业,无法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标准。加上现在使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并不规范,所以还是减少不了对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不利危害。 2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2.1废旧设备的集中拆卸分类技术 大多数的电子产品都是按照产品种类型号进行批量生产的,所以拆卸起来并不麻烦。电子电气设备的拆卸和分类对其以后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为随后的处理阶段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过快,所以其种类众多,而且有的产品结构在设计时并没有留下拆卸的余地。所以就需要将各地产生的废旧电子设备集中统一起来。通过使用通用多用途的工具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拆卸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中间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灵活的使用不同种类电子废品的拆卸方法,提高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规模化和资源化的拆卸分类效率。 2.2废旧设备回收再利用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生产中,塑料的使用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电子产品的外壳、屏幕,装饰等等都是使用的塑料材料构成的。所以现在的热解反应技术应运而生,既避免了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大大提高了热解反应之后材料的利用价值。真空热解技术现已在废旧的轮胎等橡胶类产品中应用起来。真空热解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减少一些有害物质的产生而且在真空状态下操作不会收到外界气体的干扰,所以使其处理起来更加容易。在真空热解技术下的塑料回收物品可以分解生成高利用价值的材料,整个过程操作简单,产物清洁,极大的改善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再利用过程中也产生污染的缺陷。 2.3废旧设备中有毒成分的剥离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的内部材料使用中,通常采用的是各种金属材料。比如一些电路板、二极管和电池等等,都是使用了对环境危害极大的金属材料。而在这些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很难将其中的有毒物质剥离出来,而且一般的冶炼方法很容易使有毒物质的外泄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所以采用真空熔炼技术来处理这些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真空条件下,根据不同的温度可以剥离不用的金属有害物质,还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3结论 在面对当今电子电气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废旧电子设备数量剧增的形势下,通过利用行之有效的处理技术对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严峻的形势下,更要加快技术创新的节奏以减少废旧电子设备给环境和人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国家需要根据具体的废旧资源再利用的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来保证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顺利进行。另外电子生产企业放缓更新换代频率,广大消费者改变和控制自己的消费观念,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生活。 作者:刘彬 电子电气论文: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架中,设备的安装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对电子信息系统和电气设备进行糅合设计,同时,还要提升设备安装的精密度。这样做,就能全方位提高电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简要分析了设备安装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设计,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备安装;民用航空;电气设备架;冷却系统 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科学设计十分关键,它关系到航机的出行安全。在现在的电气设备架中,通常会采用多功能的设计方式完善其电气设备。同时,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上,要保证其实用性和可靠性。而设备安装设计能够优化其性能,所以,在设备安装设计中,全面分析电子电气设备架是十分关键的。 1设备安装的主要技术要求 1.1维护可达性在早期的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考虑设备维护初期的可达性。在安装了设备后,更容易更换,且容易接近。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标识,保证设备的外形尺寸、电气连接等各种相似的连接器不会轻易发生错误。对于设备架的各种设计,需要考虑为维修中可能用到的东西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维护人员能够更换设备。因为在与设备相连接的各线束的连接点都有可能会发生故障,比如分里面上的转接插头和设备后部安装的插头。对于设备的安装设计,要想在排除故障时方便各连接点之间的相互接近,就要充分考虑电气各连接部分的内容,以实现可达性。1.2设备的电气连接设备中插头和线束的安装都被包含在设备的电气连接中。设备的安装、拆卸和插入的感应能力、连接器、接触器、电缆的连接关系和设备附件的安装要求等都是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插头的安装位置,在安装线束时,需要考虑电缆的可维护性、设备的各项搭接的要求、维护工具的相关的使用标准等。1.3设备的冷却要求电子设备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超过所规定的极限时会完全失效。所以,对于电子的安装问题,要考虑到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对于电子设备来说,强迫风冷是比较常用的冷却方式,通过气流将设备中的热量由下而上的转移至周围环境中,最后由周围的环境将热量吸走。一般情况下,单独冷却每个设备比在一个规定的环境中为所有的设备设计冷却系统要难得多。1.4振动和冲击考虑当机载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设备或架子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安装托架、设备层架、设备架等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和振动。飞机与设备在连接中的冲击和振动位于设备的后部与底部以及设备连接处的前端紧固装置上。当设备加速运行时,会受到一个对于设备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保持设备的平衡。一般情况下,设备架不是作为一个机身结构的放大器存在的,而是一个传递振动荷载的衰减装置。 2航空电子中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安装设备时使用的设备架用于将某些机械电子设备安装在飞机的相应特定位置上。一般情况下,装配设备的平台可用于设备架的设计,对于设备和设备中相关的机上线束,飞机上其他设备的连接平台和设备的冷却系统都可在这一平台上操作。设备架所占空间可以直接影响设备架的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相关的安装要求也可作为影响因素。设备架应设计为易接近、开放式的结构,使航空公司能比较方便地维修、维护架子上的设备,比如环境控制装置、机械部件、电连接器、线束和电缆等。在设计架子时,也要考虑维修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进而为设备后部电连接器的维护、拆卸留有足够的空间。2.1设备架层架设计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可在所有设备中安装可容纳的基本构型,增加设备架的层架空间设备。通常情况下,应预留20%~30%的空间。因此,在设计各个夹层时,要按照设备架的超负荷状态来设计。当各类承受件的强度达到设备的全负荷状态时,将设备舱调至最大的向下加速度加载,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架层中最远处的最大弯曲度不会干涉安装设备的下层。安装在设备质量之上的20%预留空间的状态是全负荷状态。同样,设备中的各类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位置都应该被考虑到。根据电连接器的形态来判定线束的长度,估算线束的直径和弯曲半径等,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位置。一般情况下,电连接器中会有2种不同的安装办法,即架子后部的安装支撑板配合安装的方法、托架安装的导轨和方法。设备中冷却空气的装置系统为层架,冷却系统中管路数的设置位置也应在设计时被考虑进去。在各个层架中将孔打开,可以调节各个架层上设备的气流。一般情况下,各个托架上的设备都有相似的开孔。对于所有的开孔,一般情况下,都需用盖子将其盖住,在需要使用时将盖子去掉,调节设备的气流即可。2.2设备架的电搭接设计空调管路的电搭接要求与安装位置、设备架的设计有关。设备、设备架的结构之间都可在电搭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导电性措施,保证飞机系统结构的电气湿度,避免发生电击、静电释放、雷击等危害。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磁干扰,并提供适当的回路给电源系统。另外,在设计电搭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通常会采用静电安装方式来设计。而且其电压也会采用安全电压,从而有效保障乘客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规划电路的走向和集成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搭接设计效果。2.3设备的线束安装在安装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系统时,线束的连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安装设备时,可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也可从设备背部安装。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而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时,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①正面安装时,插头会承载设备在震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负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②虽然机场人员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插头和电缆,但是,插头和电缆很容易被损坏,给同轴电缆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③电缆安装在设备的前部,不利于电缆的固定和绑扎。 3结束语 设备安装设计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分析十分关键,它能够使航机的运行更加可靠。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设备的特性,让设备的安装技术更加成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架层设计和电搭接设计。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装线束,让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设备安装设计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姚尧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全面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这样使得了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出现在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电气工程来说,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电气工程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其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确保电气工程的施工以及运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这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建筑工程具有更高的质量保证。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1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 1.1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对于比较大型的建筑工程来说,它虽然建筑功能非常的丰富,但是其内部结构也非常的复杂,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电气系统,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程度还在不断增加,从而就促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造成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对故障问题进行排除,进而造成管理质量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因为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监控,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也可以将控制机下达的指令传输到子系统中,以保证电气工程更好的运行。 1.2能及时有效控制输出指令 电子技术的运用,还能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输出指令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防出现指令输出错误的现象出现,进而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更加高效的运行。不过在开始设计建筑的时候,要对整体性功能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尽量将智能化理念与设计相结合。 1.3能实现无人化操控 以前在对电气工程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经过人工操作来进行,这样往往会因为人为方面的因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而电子技术的运用,能够对电气工程实行无人化的控制,并且能够对影响电气工程运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度的控制,进而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 2电子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自动化控制 电子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因此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就一定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对电气工程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精准的定位,目前的电子技术中一般都是采用GPS技术来进行定位的。之后,需要将这些定位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控制计算机,从而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好的分享,一般所采用的传递方法是通过利用传感技术来实现的。最后,当控制计算机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之后,会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同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将分析的结果与工程开始设置的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将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自动化控制。 2.2诊断机器设备故障 电气设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应用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故障诊断准确率。但是,当电气自动化运行时,电气设备会有一定的故障产生,如处理不当,也会引发其他故障,由此,不应该只依靠电子技术支持设备运行,还应该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便在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电气自动化的正常运行。例如,借助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变压器渗漏气体,并及时找到变压器故障位置的大致范围,再利用智能化技术做好详细检测,将检查的范围缩至最小,加快故障诊断。此外,在对电动机以及发电机故障检修时,利用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故障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3实现无功补偿 (1)要想更好的实现无功补偿,需要在选择相应的设备时,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例如,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如果是运用电容器设备来完成,不仅首先需要弄清楚电网中的电压容量,同时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其实际的负荷,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出来的电容器的电容量最佳(2)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补偿方式以供选择:第一种补偿方式是进行动态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主要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大的情况来实现补偿的。还有一种补偿方式叫做静态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小的情况来实施补偿的。具体选择哪种补偿方式,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3)要想使无功补偿的补偿效果更好,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切方法。经过相应的研究表明,最为合适的投切方法就是模糊投切法,这种方法不仅安装非常的方便,而且补偿效果也非常的好。 2.4电气设备优化设计 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能够更好地运行,往往还需要对相应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使得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工作做得更好,其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电子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优势就是智能化算法,不仅能够使得相应的计算工作更加便捷,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计算方法主要通过总结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原理来实现的。在实际的应用和计算中,可以运用该规律进行搜索,并且对这种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2)电子技术专家系统能够检测出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和缺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分析,尽可能的保证该系统能正常稳定的运行。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将电子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将两种方法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从而促使电气设备能够得到很好的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气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对电子技术进行合理地利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使电子技术永远保持相应的先进性,需要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电气工程运行服务,推动我国电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翟玉明 电子电气论文:机械电子设备中电气干扰的措施 1电气干扰产生原因及其传播途径 1.1电源干扰和电磁干扰 机械电子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主要有电源和电磁干扰两种。电源干扰的种类有很多,变化性也较强。电源干扰从干扰原理上进行区分,可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是指由于干扰电压在信号线和信号地线上的幅度相同,导致干扰电流在导线与参考物体中构成的回路中流动,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差模干扰则是指干扰电压存在与信号线及信号地线之间,并形成干扰电流回路,对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电源干扰会导致机械电子设备产生较大的运行波动,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精度和运行稳定性。电磁干扰是指由于电磁辐射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完好性的电子噪音干扰。电磁干扰是机械电子设备应用中面临的常见干扰源。电磁干扰会以传导和辐射两种形式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而在这两种干扰形式中,辐射又是最为常见的干扰模式。在进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安装使用中,必须要对电磁干扰进行预防,避免电磁干扰给设备运营带来影响[1]。 1.2干扰的传播途径 电源干扰是由于电压产生电流干扰机械设备的运行,因此其传播是需要通过导线进行的。由于电源干扰发电压较小,因此电源干扰会随着导线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但是,电源干扰发生过程中由于电流具有波动性,由于电磁感应原理,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一定的波动性电磁干扰,这种电磁干扰也会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稳定性。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导线传播与空间场传播两种。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经常会处于电磁干扰场中。干扰信号会以波的形式在设备空间内传播,因此空间场传播是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 2排除电气干扰的措施 2.1滤波器抗干扰 在受电源干扰严重的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一般会在电源端安装滤波器,减弱电源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滤波器是一种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组成的滤波电路,使用滤波器可以有效的滤除电源线中的某频率的干扰信号,从而保证电源信号的稳定性,降低电源对机械电子设备的电气干扰。 2.2电气隔离抗干扰 导线是电源和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在以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对机械电子设备的干扰影响了机械电子设备的平稳运营时,可以采用电气隔离的方式,将电子设备的导线与设备进行隔离,避免电气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一般在应用电气隔离抗干扰时用到的主要设备有脉冲变压器或光电器件,对于模拟输入信号干扰的隔离则可使用隔离放大器对主、回路信号进行处理。 2.3屏蔽抗干扰 屏蔽抗干扰是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方法,屏蔽抗干扰就是在机械电子设备周围设计一个全封闭壳体,限制设备的电磁能力对周围设备的干扰,同时防止外界的干扰对壳体内部的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影响。由于电子设备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屏蔽抗干扰已经成为对抗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随着不同干扰环境对屏蔽抗干扰的需要,这种抗干扰的方法还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抗干扰措施。例如静电屏蔽、双层屏蔽、编制屏蔽、金属隔网屏蔽等。屏蔽抗干扰能够有效的排除各种电磁干扰,对低频磁场干扰的排除效果尤为显著。为了能够将干扰信号控制在磁阻相当小的屏蔽体内,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在抗干扰工程中,高导磁材料通常会被用来制作复合屏蔽电缆,这种复合屏蔽电缆通常包含3层:最里层是铜质电磁屏蔽层,内层是磁导率高的铁磁材料,最外层则是高饱和低磁导率的铁磁材料。这样一来,干扰信号就会被一层一层地消耗掉,最终能够传输到设备的干扰磁场就十分微弱了[2]。 2.4接地抗干扰 有效的接地是保证机械电子设备工作稳定性和设备安全的重要因素,接地抗干扰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电源干扰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影响,还能够避免偶发电压冲击给机电设备带来的冲击危害。接地抗干扰系统包含系统第、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如果接地系统比较混乱,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威胁到机械电子设备的安全。机械电子设备的地线一般应包含3条不同种类,其中一条用于连接机壳,它应该与交流电源的地线相连接;一条用于与电动机及继电器等设备相连,它又叫做噪声地线;第三条用于与信号设备和数字接收器相连接,它也被叫做信号地线。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交流电源为供电电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公共地线电位不均而产生干扰源,应该将保护地线与电源地线进行连接。 3结语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机械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普遍。为了保证机械电子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使用机械电子设备时,一定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排除机械电子设备受电气干扰的影响。在选择机械电子设备抗干扰措施时,要根据现场机械电子设备受到干扰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并采用多种抗干扰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机械电子设备所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保证机械电子设备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铭宇 单位:成都七中2013级5班 电子电气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实践教学 1现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应试性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 尽管目前大多数航海类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船上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显增加一些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但是很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很多院校存在着侧重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的训练方面薄弱,侧重固定的评估考试题卡、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故障、排除故障能力的系统规划。加之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船舶上强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很多航海类院校需要根据公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培养的要求改变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被进一步被动改变,很多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无法做到和船上实际情况相符。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海事局评估实训要求脱节,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分析解决实际故障能力不强[2]。 1.2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 目前国内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在实训授课中,教师首先会把与实训题卡相关的理论知识讲给大家,以此来做铺垫,然后授课教师会将题卡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再给大家实际操作进行演示,最后把完成题卡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估考点,甚至包括每一评估题卡评估考官可能提问的问题都讲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完全是在教师指定的情况下,机械地完成题卡内容,学生缺少或者说根本不需要主动积极的思考。然而评估考试时一旦考官提出与题卡相关但教师上课并没有涉及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被日渐消蚀,动手能力较差。 1.3主管机关对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学难度大 从海事局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来看,很多评估项目不注重营造实训创新的环境,没有制定新的针对性强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而航海类院校现在采用的评估体系,是一种以评估成绩合格认定为满足岗位适任要求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借鉴电子电气员IMO示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中的薄弱环节 IMO示范课程实训部分更侧重电气控制、电子技术的应用与修理,对通信导航技术在实训中对设备的维护修理提了要求,而实训大纲中对通信导航系统的要求偏高偏多。IMO的规定与实际船公司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更贴近一些。传统实训方式下电子电气员所掌握的实际解决故障能力已经难以满足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因此了解当前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具体技能要求并针对要求更改实训内容是电子电气员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适当修改实训大纲,加强电子电气、电力电子、船舶电站、甲板电控设备的实训、船舶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的教学和培训,适当减少通信导航设备的课程。加强中压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适当调整通讯导航的原理实训,使之更侧重维修与保养操作。 2.2合理规划认识性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把握 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计划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拓展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认识性实习应主要了解船舶总体结构、各主要电气设备和系统及相互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到实船上进行认识实习,所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认识实习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认识性实习前应该根据实纲编制实习任务书,使学生了解需要重点进行的一些基本电气设备维修和设备操作技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认识实习兴趣,并布置学生每天写实习日记,最后完成认识实习报告,通过实操训练了解作为一个电子电气员在船上大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指明方向[3]。 2.3划分实操训练功能模块,采取项目化模拟情景教学 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船舶轮机模拟器及驾驶台模拟器的组成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关的功能模块,如主机工作站、辅机工作站、船舶电站、架机联系与集中报警工作站、通讯导航工作站等训练模块。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块的训练,对比模块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提高对该模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训授课过程中,将实训题卡进行“项目化”教学,进行情景模拟,使实训更真实。如在船舶电站模块的实训中,通过设置“自动电站的手动操作”和“常规电站发电柴油机机械故障导致全船失电的应急处理”等具体项目现实工作情境的模拟训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是由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实现,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 总之,船舶电气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既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的要求,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要重视硬件的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建设,还要兼顾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实训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工作。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是综合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航运应用型人才。 作者:刘洋 王波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 一、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 现在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零件的标准化,同时也满足一些配置的特殊化功能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些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对汽车总装方面的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首先应该将电控单元硬件标准化,再者就是可以按照订单上的一些要求来进行现场软件植入,在这些软件植入之后,可以对电控单元之中的参数进行设置,以此来让每一辆车在配置上达到提样的标准。 二、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 首先就是设备型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与一些其他工业设备派和起来使用的,它是由工艺设计人员在工艺编程系统当中来完成的。这个设备是工业设备系统的一个辅助设备,它是一个接收主机信息,进而反应信息的一个设备。还有一个就是进化型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在这个模式中,工艺人员需要采取上面所说的辅助设备,来获取车辆的信息的,然后进行操作的。还有就是最后一个返修性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针对的是电子电气返修工艺上,对电子电气故障的返修处理。 三、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 1、在整个车辆叫进行装配完成后,在电气系统第一次通电之后,要对车载系统电子电气进行初始化操作,只有在完成了初始化操作之后才能对车进行首次启动。在进行初始化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到几个方面,就是要注意一些对电控单元的一个激活,还有就是对防盗安全系统在进行初始化之后,要检查一下防盗安全系统是否处于一个激活状态,是否有效。 2、四轮定位仪和前束调整台,四轮定位仪是用来对汽车方向性检测调整的一种设备,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会减少轮胎的磨损,对车辆有一定的操控性。这个主要是检测前后车轮的一个前束和外倾,校正方向盘。前速调整台是对汽车前轮侧滑检测的一个保障,它是动态检测调整车辆前束的。对于有些车型上是配备了车胜电子稳定系统的。这要利用车辆的前束调整台在完成前束调整时的一个标准的几何领围状态。然后记录下这个零位值,以此来保证电子电气系统的稳定,在车载系统电子电气初始化操作没有完成前,因为这个系统还没有正常的运行,所一中间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会被记录下来。对于这些错误的信息,为了以后的检测的准确性,这些错误是要删除的。 3、电检是对车辆进行电子电气故障检查的一个重要工序,这道工序做得好坏,对车辆的质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对生产装好要出场的的车辆都要进行电检,不能遗漏任何一辆。在对硬件和电控单元检验室要保持其统一性,再者就是还要对点检结果进行一个总体上的分析,方便以后工作上的进一步改进。接下来的这一步就是车辆的入库了。因为车辆一旦入库之后,可能会长时间不用,这样就必须把车辆调到省电模式,对于这些比较简单的操作,采用的是简化型的工艺设计模式的方案。 4、最后一个就是电子电气的返修。车辆在生产中出现一些故障是很正常的,对于各个故障都要进行返修。返修是要利用一些诊断工具来进行故障处理的。在完成最后的装配工作之后,一定要对一些工序在电子电气上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检查。如果有什么故障,立即进行返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笔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望能够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能够开发出更好的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作者:卢从娟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电子技术的应用 1我国电气工程实训的现状和目标 电气工程训练的开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等。高等院校开展电气工程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电气工程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过程。安全用电常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是电气工程训练的基本内容。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应该拥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具备电气应用的实际技能与加工工艺。学院应该重视对学生电子电气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的技能。 2电工电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科目,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也是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思维,观察,学习,探索能力等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等,这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开展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为电子电工类的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打下基础,二是,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要与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3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方式和内容 3.1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电路基础知识与分析方式,主要是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等的分析,二是电机和控制部分,主要是电磁学基础知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等,三是电子技术部分,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3.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三个层次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又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基础实训内容重要性的强调。基础实训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实践具体化,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二是加强对工程应用与设计的实践。技能的掌握是具有长期性,学生需要自主创新,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想结合。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三是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倡共同合作,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参与到电工电子实践中。 4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的明确,实训的目的是实用性,使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了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学习的开始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2)观念转变,课程体系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不够完善的,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依据教材的理论知识框架开展的,虽然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是却不能突出重点,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要转变观念,构建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课程体系。 5电子电气工程的实践方法 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设计性实验、分析检测实验、综合实验、工艺操作性实践。其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化,对每个项目的产品都要求具有通用和简单的特点,还应该具有直观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6电子电气工程实践的原则 (1)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在进行课程安排时,主要应该包括现代电气电子工程技术的方方面面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2)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具有时代性,其内容,结构、功能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要与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才能保证电子电气工程得到很好的开展。(3)电子工艺、电气装配实习等是训练的项目,实践项目的重点主要包括检测,控制、设计、制作、调试等,通过对这些综合性内容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4)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可以参加科技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的开展提供条件。 7结语 目前的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综合性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在这里笔者对电气工程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推广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出满足国家电气电工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闫曼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关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石油化工装置产品的单套产量不断提高,大型塔器作为石油化工装置中完成汽提、精馏、萃取、吸收、闪蒸等单元操作的核心设备,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 超高、超重、超长设备的安装要求和难度较高,必须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以石化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流程和要素。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 前言 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设备的安装特点 在石油化工重点建设项目中,一些关键设备在交货验收、安装调试过程中组织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或不及时进行验收和解决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甚至有些设备质量问题在开箱检验交接时没有发现,失去索赔证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现就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要点谈一些看法。 2.1设备安装周期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大型关键设备安装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多个专业协作配合,多项作业交叉。 2.2涉及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多个专业,需要建设单位、监理方、施工单位以及设备生产厂家和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综合性强。 2.3设备技术含量高,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复杂,安装质量对建设项目能否按时投用及装置平稳运行影响大。 2.4设备采购合同一旦涉及对外贸易,金额较大。由于合同争议的解决不同于国内买卖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处理时间长,会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因此,要重视合同管理和设备检验验收工作。 3 熟悉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 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是设备验收和组织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处理合同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参与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仔细阅读技术协议等有关资料,熟悉供货范围、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以及合同条款等。为设备进场验收和安装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4 认真做好设备检验工作 设备的检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工厂验收、商检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是厂家制造完成时进行,主要检查验收设备制造质量和装配质量,了解制造质量控制等情况,有条件试车的设备必须进行性能测试。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记录,并要求制造商解决,但不能作为买方验收认可的依据,也不能替代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设备制造质量等情况,预防现场验收发现重大问题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例如,乙烯扩建项目部选派技术人员依据技术协议鉴证了裂解气压缩机组等重要进口设备的出厂性能测试试验,只做相应的记录,不能成为接受的条件。开箱检验和商检通常合并进行,是在设备到货后,买方应立即联系设备厂商、保险公司和商检局共同验收。首先,共同对设备外包装箱检查,发现包装有问题的箱子要先开箱验收,及时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坏,接着检查其他箱子。开箱验收要严格按装箱清单核对实物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要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并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检查发现的缺件、错供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要通过商检局出具正式的商检证书,作为索赔依据要求外商尽快解决,以免影响现场安装及整个工程施工进度。 如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两聚装置挤压造粒机组等设备由厂商代表、保险公司和商检局、海关(对于进口设备)、报关(对于进口设备)、项目部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箱验收,检查设备及配件的外包装、外观,核对包装上的唛头、件数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是否相符,包装方法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开箱检查包装内部如发现残损,造成设备零部件损坏、锈蚀,尽量保持原样,对残缺部分照相进行取证。设备开箱后根据装箱单逐一清点数量是否缺少,件号是否相符,设备有无缺陷、损环、锈蚀、弄错等现象,检验记录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汇总检查发现的缺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通过商检局出具证书,及时向外商索赔。因索赔及时、证据充分,外商采取了较快的补救措施,没有影响工程质量进度。 5、做好设备安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裂解气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等进口设备安装质量,参与乙烯扩建项目关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各方在实施前设立了统一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管理,周密组织,制定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检查、协调各方工作,实行动态控制。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5.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督促安装单位建立健全项目部、施工队、作业班组由专职和兼职质量人员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上述保证体系实现对安装质量的管理,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5.2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监理工程师要以规范、规程为依据,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质量控制,每一单项工程均要提出具体监理职责,深入现场、严格把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3做好工序质量检查,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各工序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6、做好与外商专家的协调工作 如果是进口设备,则按合同约定,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外商技术专家应到现场指导。因为涉及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的时间天数限制,所以安装管理任务复杂而繁重。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并遵循以下原则。 6.1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安装方案、安装进度控制计划和外商技术人员现场安装指导时间计划。翻译好技术资料交给有关单位,提前做好安装准备。 6.2双方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充分调动外商现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以顺利完成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例如,安装调试裂解气压缩机组,中外双方技术人员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双方态度诚恳,协商解决争议,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促使了设备安装的质量提高、进度加快。 7、结语 总而言之,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尤其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有效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基本要点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在生产时会遇到高温、高压、强腐蚀性等特点,为了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全面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在加工工艺时对材料的要求,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能,研究它的耐腐蚀性、可焊接性以及常用金属的牌号及意义,对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高温 高压 钢材的各种性能 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多样性,使其用材种类繁多,既有金属材料又有非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是设计石油化工设备的重要环节,根据设备的具体操作条件,本文专门对石油化工设备用材中的金属材料做专门研究。 1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要求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的特性,合理选用石油化工设备材料,一般选材的基本原则是,材质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一定的塑性和韧性,耐腐蚀,具备良好的加工制造性能和焊接性能;保证其使用寿命;经济合理;供货及时。对于特殊的设备还有特殊的要求,要具有较高的室温强度,足够的蠕变强度、持久强度;组织的稳定性、较低的敏感性、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等。 2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及性能参数 2.1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 钢材做为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按元素组成可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碳素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按含碳量多少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另外一类按有害杂技含量分为普通碳素钢、优质碳素钢、高级优质碳素钢。合金钢按照含合金量的多少分为低合金钢、中合金刚、高合金钢。 2.2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 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弹性、塑性、韧性、强度、硬度等。以及了解伸长率(6)、断面收缩率(φ)、冲击韧性值(ak),硬度: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等。 3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分析 常用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具有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物理性能、加工工艺性能等。耐腐蚀材料一般认为腐蚀速率在0.1mm/a以下的材料。 金属被腐蚀破坏后的形态有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造成腐蚀的原因有两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例如金属的高温氧化、钢的脱碳、氢脆、氢腐蚀、腐蚀原电池、微电池等都是造成钢材腐蚀的原因。所以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要选用具有耐腐蚀性能的钢材。18―8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对于浓度为65%以下,温度70℃以下的硝酸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硫化氢等化学物质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氢、氮的腐蚀。但在盐酸、稀硫酸、氯离子溶液中易受耐蚀。为了防止晶间腐蚀,采取的办法:对钢材重新进行淬火处理,以便于cr、c溶入奥氏体中,这样减少了钢中的含碳量,还可以加入Ti、Ni等元素。 4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式 将固态钢、铁高温下加热,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保温,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将其降温,从而改变金相组织,来满足石油仪器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被称为热处理。生产中的热处理主要有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热处理的技术。 退火:将金属材料缓慢加热,当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时,保温,过一段时间以后,缓慢冷却。这样可以提高力学性能;硬度降低,提高塑性,便于进行冷加工;同时还可以消除内应力,防止仪器变形。 正火:将金属置于空气中进行冷却。使晶粒变细,提高金属韧性。锻件、铸件切削加工前都要进行退火或者正火。 淬火:对金属加热至30℃―50℃时,为淬火温度,将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剂中使其冷却。得到马氏体,增加了家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空气、油、盐水、水都属于淬火剂,冷却能力在盐水中最强。 回火:淬火后,进行的一种更低温度的加热和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有效降低零件在淬火后的内应力。在150℃―2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可使马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内应力和脆性。量具、刃具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在300℃―4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中温回火”,轴类、轴套、刀杆等工具需进行中温回火。在500℃―68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后综合性能较好。如果淬火和“高温回火”一起进行被称为“调质处理”。可用于轴类零件、齿轮、连杆、螺栓等的加工。 表面淬火:对金属进行快速加热后立即进行淬火冷却,热量还未传至中心时,迅速予以冷却,表层被淬硬变为马氏体,而中心仍是未淬火的组织。 化学热处理后,渗碳可提高零件的硬度;渗铝可提高金属的耐热、抗氧化性;渗硅可提高金属的耐酸性。 5石油化工设备以压力容器为例进行选材分析 根据压力容器的特性选用不同的钢材,常温下压力容器要求其材料的冲击韧性值不得低于50J/cm;低温操作时,要求其材料的冲击值不得低于30J/cm。根据这一特性,压力容器选用的钢材有:09MnNiDR、15MnNiDR、16MnDR、09Mn2VDR等钢板;16Mn、09MnD、16MnD、20MnMo、09MnNiD等钢管。压力容器和多层高压容器一般选用16MnR钢材;低温压力容器选用16MnDR、 15MnNiDR、09MnNiDR钢材;15MnMoR用于制造壁温不超过560℃的压力容器;20MnMo用于制造-40℃―470℃的重要锻件;09MnNiD用于制造-40℃―-60℃的低温容器;12CrMoV用于制造高压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选用高合金钢:压力容器和它的内件钢号有0Cr13、1Cr13、2Cr13、0Cr18Ni9、00Cr19Ni10、0Crl8Ni10Ti、0Cr17Ni12M02等。如制造轴、活塞杆、螺栓、阀件一般选用0Cr13、1Cr13、2Cr13等钢材;抗腐蚀性较强的设备一般选用0Cr18Ni9、00Cr19Ni10、0Cr18Ni10Ti、0Cr17Ni12M02等钢材。 6小结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时的多样性,结合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能及其应用范围,合理选用化工设备材质,值得研究。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如何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石油化工企业其设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其硬件设备配置向着精密化、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提升设备管理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接下来,该文将站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上,以设备管理、运行为研究对象,对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运行 可靠性 企业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良好的设备运行,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站在生产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以生产设备为中心的对象管理,对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行业,一旦生产设备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安全事故。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性、高质量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运营特点分析 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遍布石油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机械制造使用的机械材料,在服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划线原料,运输过程中需要的燃料等等,几乎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在本质上来说,石油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的生产行业,具有下面几个重要特性:第一,石油化工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性人才。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技术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多使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技术,属于高危行业。第二,石油化工行业所需要的介质非常复杂,这些介质的毒性比较强,易腐蚀、易燃易爆。第三,生产设备的规模种类繁多,生产条件比较苛刻,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需要不同的生产设备。另外,大部分的作业都是在密封的系统中,进行高温高压作业。第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复杂的设备以及复杂的生产工艺环境中,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运行。第五,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投资巨大的生产行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 1.2 石油化工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性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包括固有可靠性以及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使用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运输以及保管作用下,使固有可靠性更加充分、切实的发挥。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工艺,其对于生产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生产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与运行的前提条件;设备运行质量无法保障,石油化工就无法安全运行,更何谈经济效益的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的安全运行。由设备缺陷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生产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进而导致企业停工,影响其正行的生产、运营。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通过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以及设备选型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健康运营。 1.3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的基本要求 第一,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管理,必须适应该行业连续性生产的需要。从而保障各项生产设备的顺利、正常运行,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制度。第二,尽可能降低石油化工设备与腐蚀性材料的基础,及时清除设备表层的污物。保持设备运行的清洁性,为石油化工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尽可能降低物料损失以及能源消耗,尽可能减少物料泄露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爆炸等重大事故。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管理连接处进行严加控制,积极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小。第四,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发生故障,必须进行及时维修,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设备的正常恢复。与此同时,完善设备管理与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石油化工行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安全、有效管理,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企业的生产实际来看,设备投入在石油化工企业投入中的比重非常大。为了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与连续,必须对设备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主要涉及到设备的运行与保障,设备的剪修,设备的技术创新等环节。进行设备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优化配置设备要素、人力要素等相关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要素协同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设备管理的加强,还能在环境恶劣的前提下,保障生产设备的稳定、高效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率。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近年来,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设备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这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的技术、生产设备积极投入运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设备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设备故障与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幅度上升。具体来说,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站在设备投资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来说,在选取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的过程中,主要以设备的价格以及生产的需求来决定的,对于指标的考虑不完善。也就是说,在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的保障费用、维护费用以及生产消费费用,导致实际的企业生产与设备性能、指标等出现脱节现象。 第二,在设备的管理角度来分析,在选择、确定预算设备维修资金的过程中,对于预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往年的经验与数据,缺乏完善、标准的设备预算方式。另外,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经常采用折旧计提的方式,这会导致部分设备虽然提满折旧,但是,仍然可以持续且完好的运行。而部分老化的生产设备虽然没有折旧计提,但是,在不良技术性能的影响下,会严重影响其使用价值,进而出现多种问题。从整体上来分析,设备实际状态与折旧计提不相吻合。 第三,站在设备管理范围立场上分析,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与内容,涉及单位非常广。专业的横向性发展与纵向性发展继续深化。目前来说,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过程中,经常采取专业化、职能化的目标进行划分。在质量管理措施以及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具体生产过程中,设备管理环节的脱节。 3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3.1 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1)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 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产生情况,制定比较合理、完善的设备维护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每班操作工人必须对设备的各个环节、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是否需要加注润滑油、能否正确使用。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处理不了的故障必须上报相关解决部门备案。 (2)技术改造 综合利用先进经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的设备结构进行变化,更换或装上新附件、新装置,从而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补偿。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能够进一步优化设备的使用性能,使设备达到更优的水平与标准。技术改造的针对性比较强,现实性强、经济实惠,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整体功效。 3.2 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 (1)制定完善的维修计划 首先,定期维护。结合设备的固定使用周期进行维修。通过固定维修,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等优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维修效率。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适合无时间规律的故障以及复杂成套的故障。 其次,视情维修。结合设备的检测状态,来决定故障处理模式的一定维修策略。 再次,机会维修。实际上,机会维修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是建立在定期维修、视情维修基础上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费用有效度。需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掌握维修时机。若频繁发生,则必须定期维修,视情况选择后两种维修方式。 另外,还有一定比较笨的维修方式就是时候维修。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等到一切条件准备完备后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的成本较低,是最后考虑的维修方式。 (2)加强维修机构的改革力度 一方面,积极提高所有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打造一只团队合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维修团队。比如说,理化检测团队、冷却设备清洗队伍、机组检修团队等等。与此同时,在化工系统中,还应该积极成立备检中心、预防中心、维护中心等专业化队伍。 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检修机构也必须进行深入变革。尤其是对企业依靠性较强的维修机构,必须积极转变思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更好的面对市场进行独立核算与经营,进一步提升维修团队的市场竞争意识与独立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传统的依靠经验、感官方式进行的设备检查方式,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工作环境的需求。所以说,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维修团队,是进一步提升维修质量的关键。必须积极引入高技术维修人才,为维修团队积极引入新鲜血液。对在职维修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培训,积极打造一批能够及时排除故障、准确判断设备异常、掌握新型检测方式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训方案的实施,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增加磨损规律与设备操作等相关知识,提高维修人员的设备保养、维护技能。维修人员必须懂得设备正确操作规程,懂得设备性能以及结构原理。快速、准确的判断设备故障,并做出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采取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障设备运行质量。 (3)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维修水平,必须提高团队工作人员的现代化知识水平,在加强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与借鉴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维修技术。比如说,氩弧焊技术、热喷涂技术、粘接技术、离子焊接技术等先进的修复性技术。比如说,高压清洗、液压吊装等自动化、机械化的维修机具等。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大幅度降低人工劳动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了维修的质量与水平。 3.3 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 设备的点检主要分为定期点检与日常点检两种方式。日常点检应用比较广泛,利用人的感官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与判断。现阶段的设备状态监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在人工检查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通过计算机以及现代化监测仪器进行精细检查。通过计算机接受检测信号,会定期显示设备的压力、震动等参数,大幅度提升了设备状态监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要进行设备在线监测,必须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在线监测软件以及状态监测项目的开展。上述准备工作充分完成之后,进行故障诊断与设备监测,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果。 基本的设备诊断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测技术、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检测技术等等。在实际的运营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决定了其定量检测的信息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在设备使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应用诊断技术,与此同时,加强各种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而提升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问题,不能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疏忽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谈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分析和寿命评价 【摘要】在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长周期运行的一个重要难题。因腐蚀所导致的石油化工设备跑油、漏油、冒油以及设备的非计划性停工,我们应当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蚀管理,并通过做好石化设备的腐蚀分析及相关寿命评价,使设备的腐蚀问题能真正处于可控状态,以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就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和探讨了设备寿命评价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析;寿命评价 石油本身对设备并不产生腐蚀作用,而导致设备出现腐蚀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油中含有少量杂质,如硫化物、无机盐类、环烷酸、氮化合物等,这些介质在化学作用或者电化学作用下对石油化工设备产生腐蚀;另一方面则是在石油的炼制工艺中,所添加的溶剂、氨以及酸碱类化学药品所形成的腐蚀性介质,加速了设备的腐蚀进程。对近年来不同石油化工设备类型及泄漏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其中管道泄漏占据总故障问题的61%,其次为冷换设备占据了16%。 一、石油化工设备中常见腐蚀问题分析 1、湿硫化氢腐蚀 加工含硫原油的所有装置和设备系统均存在着此类型的腐蚀。湿硫化氢腐蚀包括了减薄腐蚀和应力腐蚀这两种形态,硫化物腐蚀过程中生成氢并渗入金属中,造成氢致开裂和使钢材分层、鼓泡。其中,氢致开裂有多种形态,包括了氢致开裂(HI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以及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湿硫化氢腐蚀问题的机理是由于硫化氢与液相水共存时,由硫化氢所引起的设备腐蚀,当设备容器承装的介质含有H2S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即为湿硫化氢应力腐蚀环境:当H2S分压≥345Pa;介质中含有液相水或操作温度处于露点以下;介质pH值 2、氯离子腐蚀 氯离子腐蚀主要发生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初馏、常压塔顶冷凝冷却器中,容易导致冷凝冷却器的管束出现堵塞,不仅影响管束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影响到装置的满负荷生产。其腐蚀机理是由于原油中含有氯盐组分,其中的氯化镁和氯化钙容易在原油的加工过程中受热水解,并生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氯化氢。而在脱盐装置中无法去除的有机氯化物在高温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分解产生出HCI,并随之进入分馏塔顶部,再进入冷凝冷却系统中。且由于初凝区的水量极少,导致盐酸的浓度可达到1%~2%,成为一个腐蚀性非常强烈的稀盐酸腐蚀环境,引发塔顶系统出现严重的腐蚀。对于氯离子腐蚀问题的防治,其重点应当是控制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含量。一方面可采用低含硫原油与高含硫原油混炼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应强化装置的“一脱三注”管理,即深度脱盐、注水、注缓蚀剂和注氨。 3、胺腐蚀 胺处理装置中,包括气体与烃脱硫装置、酸性水处理装置等均存在胺腐蚀。其腐蚀的机理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酸气(H2S、CO2)、胺的降解产物、热稳定胺盐(HSAS)以及其他杂质作引起的。由于胺处理中含有H2S、CO2、氰化物等腐蚀介质,也带来了应力腐蚀问题。胺腐蚀的情况和胺类型、腐蚀介质浓度、温度、流速等相关。对于胺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通过选用耐腐蚀材料以及对设备结构进行重新合理设计等方式进行。 4、高温硫腐蚀 对近年来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调查表明,高温硫腐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在重油高温部位的腐蚀平均速率为0.5~1mm/年,而在流速流态交变的部位,腐蚀速率甚至达到1~3mm/年。高温硫腐蚀的机理是:在使用温度大于240℃和工业介质中含有活性硫化物,例如单质硫、硫醇、硫醚、二硫醚、H2S等时,能形成高温硫腐蚀环境,并可直接与金属设备发生反应,对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均匀腐蚀。其中,在240℃以上时,H2S与硫醇可直接与铁发生反应;在340~430℃之间时,H2S的腐蚀率最大,在340~460℃之间时,单质硫可直接与铁反应;当温度在430℃以上时,高温硫腐蚀有所减轻,在480℃以上时,H2S几乎完全分解,高温硫的腐蚀率下降。对高温硫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如含有Al、Cr、Si等元素的合金钢材料。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寿命评价 本文以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为例,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在腐蚀寿命评价时的方法及相关内容。 1、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 对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主要是基于可靠性理论和腐蚀理论,以给定管道的目标可靠度,并评估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 2、影响输油管道寿命的因素 根据历年来输油管道失效原因的统计分析,腐蚀问题是引发的管道失效的最主要因素,并约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管道输送液体所引发的内腐蚀,其次是土壤等因素引发的外腐蚀。 3、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方法 总结 本文首先就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主要腐蚀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系统阐述了石油化工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及具体应用方法。随着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高硫、高酸原油总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升,都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技术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而做好对石油化工设备腐蚀问题的分析及设备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工作,不仅可使得设备腐蚀问题的防治与修复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综合性的提升石化企业在设备防腐中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取得更好的防腐效果。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摘要]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它可谓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的发展、能源的发展、交通业的发展、还有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它都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同时为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服务与方便。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璀璨光辉的业绩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它的负面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产业,一不小心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造成的人民的健康伤害还有财产安全问题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爆炸还有火灾,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甚至说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本文通过一些常见的化工安全隐患还有引发的原因来探讨如何的有效的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出现。 [关键词]石油工业 化工设备 安全 防火措施 1石油化工安全隐患的特点 在石油化工中最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爆炸问题,并且爆炸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一般石油化工设备容易在发生火灾后受热从而引起爆炸,而且伴随着一些可燃性的气体的泄漏极易出现化学爆炸,这种爆炸造成的危害是十分的巨大的,轻者建筑物倒塌设备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尤其在化工厂这种特殊地方,由于一些可燃性燃料的泄漏使得事故现场十分的难以处理,对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二个方面便是燃烧的面积十分的大,大家都知道,燃烧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容易串燃,当一些化工设备内部泄放的时候,可燃气体便会瞬间向着四周不断蔓延,一旦遇到一丁点的火源便会产生燃烧,并且立刻大面积蔓延。化工设备还有一些化工容器容易会爆炸,明火四散,这也会造成大面积的火灾情况的出现。再加上化工设备中经常有可燃物或者可燃液体的存在,这就十分的容易出现立体火灾,火势一旦向着四面蔓延,十分的难以控制。 特点三就是化工业中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快速蔓延,燃烧的速度比较的快,令人防不胜防。因为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容易爆炸,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形成一些高温的燃烧区域,加上一般的化工物质的热值都比较的大,这样一旦燃烧起来,产生的热辐射将会把周围的物体等迅速的加热,这样就会造成化工设备的内部压力迅速的增加,一些化工物质迅速产生分解反应,这就会造成二次爆炸,使得大火得到更有利的蔓延助力。 特点四便是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火灾,它的救援成功率比较的低,及时参加救援的消防人员十分的多,但是带来的救援效果却不是十分的明显,因为火灾的扑救难度系数太大。首先是石油化工火灾中十分的容易产生爆炸,这样的火灾救援人员如果稍有不当,便也会陷身与危险之中;还有就是一般的化工设备中的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这样一旦化工设备损坏的话,有毒气体的扩散就会提高救援人员的扑救难度系数,加上化工设备中的可燃物质的不同类型,就需要使用各种对应类型的灭火剂,这增加了扑救的难度系数,而且当遇到化工火灾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需要专业人员的巧妙配合,这样的话也会增加救援难度,并且由于化工火灾十分的容易蔓延,所以如果在前期救援工作做不到位的话,那么火势一旦加大,就会更加的不容易控制住。 2引发石油化工设备火灾的原因 (1)首当其冲的便是化工设备的隐患问题,化工设备中才能在的化工物质都有着腐蚀性和可燃性,十分的危险,在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有温度压力的参与,一旦化工设备的气密性和完好性有任何的纰漏,都会造成火灾或者是爆炸现象的出现。 (2)其次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现象的出现,比如说温度或者加压拿捏不准或者失误,就会使得化学反应出现不正常化,当反应产生的后果使得化工设备不能够承受,也就是说超出了化工设备的承受范围,那么就会出现爆炸或者火灾问题。 (3)第三点便是一些电器设备引发的问题,由于化工生产离不开电气设备的支持,所以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电弧等都会使得一些可燃性气体或者是可燃性的粉尘等可燃物燃烧,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 (4)还有就是静电引发的火灾事故,由于大多数的化工物料都具有带电性,在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固体物料产生摩擦,这样就会产生静电,进而引发火灾爆炸现象。 此外就是主观的原因了,化工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过低,还有安全消防素质过低,违章操作等,都会引起火灾或者爆炸危险现象的出现。 3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1)必须要做好防雷设施,由于雷电而其发的化工厂的火灾事故十分的频繁,所以在设计化工设备的时候应做好防雷设施的设计问题,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要做适当的接地措施。 (2)防止静电的产生,油品与固体或者油品与气体等之间不断相对运动的时候都会产生静电,所以化工设备都要做好静电接地,接地点必须要牢固,如果丝扣连接的部分电阻值过于大的时候,那么就要利用跨接,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设备和管线接地的店主只不小于规范的要求。 (3)对于电气设备还有电器防爆设备都必须慎重选择,一定要注重质量,合理的使用电气设备,并且要按照说明规定使用,这样是减少火灾的危险现象的有效途径。 (4)对于化工设备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的减少热辐射对化工设备的损害,在一些必要化工设备上图上防火的隔热涂层,这样就会形成一层隔绝热辐射的保护膜,这样便会十分有效的增加了化工设备的寿命,减少了灾害的出现。 (5)对于一些必要的设备一定有良好的水冷却系统,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而言,它是十分的必要的,它可以对着火的设备立刻进行冷却,这样的话可以减少产生爆炸危险的系数。 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对于化工设备一定定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一些有问题的设备,进行仔细的观测实验,消除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时刻谨记安全第一,杜绝操作不当或者违章操作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化工设备火灾的出现。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宗旨,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化工设备一定要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加强设备的保养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可用性可安全性,操作人员一定要有职业责任心,有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只有安全达到了,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设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型、超大型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越来越多,标准不断更新,施工技术、施工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原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的管理者也要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建造出一个优质工程。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机械设备正式运作前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石油化工设备通常都是大型的重工设备,不论运输还是安装,工程量都很庞大,技术人员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和工具,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施工,安装程序,将石油化工设备正确的安装到预定的位置上,安装完毕后,技术人员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使其能够正常运转。设备安装工程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企业生产运行质量的好坏,就在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石油化工企业所用到的大多数机械设备都是承压设备,此类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备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温度居高不低,空气中易燃易爆的气体含量很高,稍有不注意,就会引起爆炸与火灾,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发展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一、石化设备安装的特点 石油化工行业有其特殊性存在,石化设备往往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这就要求石化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规范和独特性。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得出石化设备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特点: 石化设备大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造成了它们的操作程序和安装调试都比较繁琐和复杂,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设备的投入使用和具体功能的实现;石化设备的安装要涉及到很多相关环节,实施周期长,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还涉及到了仪表、电器、土木建筑、工艺安装和机械等不同工种专业之间的交叉,需要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的石化设备具有很大的重量,这些笨重设备安装不仅关系到石化技术的实施成果,更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安全。 二、PDCA循环理论 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计划P (Plan)包括质量管理指挥系统制定的工程质量目标,例如某石化工程的质量目标是单位工程交验合格率100%,设备试车一次合格率100%,工程材料正确使用率100%,焊缝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100%。 实施D (Do) 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例如,某石化工程 项目800t重反应器的安装需要1000t履带吊车的进场到位,需要吊装道路的压实和索具的准备,这些具体的事项的实施都直接关系到反应器的安装质量,这些步骤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为这台反应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给予了严密的关注,抓住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重点设备反应器的安装质量。 检C (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査,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例如,反应器安装的检查,索具是否符合方案的要求,吊车性能是否良好,吊装前是否进行交底,所有这些检查都是确保反应器的安装质量,保证一次吊装成功。 处置A(Action)是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例如反应器安装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发现地脚螺栓距离有一定偏差,安装时要出现干涉现象,在安装前进行处置,将地脚螺栓调整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保证顺利安装。 三、石化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对于石化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按照安装的工序流程从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设备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设备安装工程实施中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要在现场时刻观察安装情况,并对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请教专家予以解决,对于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实施,一定要在专家的监管下进行,保证一次到位,避免隐患。同时还要做好各安装工序之间的衔接,保证衔接部位的安全可靠。另外,要采用测量评价、技术例会等有效手段对安装现场给予质量控制。 (二)、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制定合理的设备安装计划和质量规范,确保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便后期有统一的标准对设备安装进行检测。另外,也要做好安装技术的交底、待安装设备的检验和复查、所用材料的质检、相关人员的分配及培训等直接影响石化设备安装质量的工作。 四、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要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施工质量,化工企业就必须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挑选技术过关、责任心较强的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意识。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在设备安装工程开始之前,必须对施工单位设备安装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安装。 (二)、加强对安装材料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技术人员必须对机械设备的组件材料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设备组件的质量完好,而对于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组件,必须给予特别处理。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材料的监检工作是现场进行,而安装现场环境十分凌乱,因此,技术人员应当加位小心对材料实物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证,注意证明资料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具有相应有效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或压力元件产品安全注册证,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加强材料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用于特种设备工程的材料质量,对不合格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应坚决清除出施工现场,确保工程的质量。 五、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 (一)、设备调运 这一阶段,要先安装好车间的桥式吊车,再利用桥式吊车来安装其它的设备。在吊运设备时,应保证绳索固定在设备适应受力的部位,并且要在绳索与设备表面接触部位垫上木垫板,进而防止损坏设备油漆表面以及已经加工过的表面。 (二)、设备找正 所谓设备找正,就是指使设备的纵横中心线与基础上的纵横中心线相互之间对正。在安装之前,要综合考虑设计、安装以及将来进行设备检修的需要,并结合设备布置图,绘制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和永久中心标板,并且要在图中标明永久二者的编号和设置位置。埋设永久性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以供设备安装调整使用,与此同时,还要在整个机组的基础和主要设备附近埋设基础沉降观测点,以便于观测设备基础的沉降情况。在进行埋设时,要注意在同一块基础的四周至少埋设四个基准点,以检查同一块基础的沉降情况。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定位基准会在设计规范或说明书中加以规定。如果未对其进行规定,通常要采用几何作图法在设备的加工面上确定设备的中心点。 (三)、设备的定位与调整 为了保证设备在基础上准确就位,在设备吊装就位后,需要根据已设置的中心标板挂设基准线。挂设基准线必须要满足设备安装精度要求,挂设跨距选用直径为0.3 mm~0.75 mm的整根钢线 ,其拉紧力一般为钢线破断拉力的40%,80%,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宜超40 m。基准线一般要挂设在便于调整的线架上,用线锤对正中心点,当对正中心后用调整螺母锁定钢线,保证其在使用时不发生位移,但是要注意在使用期间要定期进行复检。 结束语 石化设备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进度控制中要预留出质量控制的时间,二者又都涉及到成本控制,进度快、质量好,那么成本就低。另外,质量控制中强调了工序衔接时的质量检测,而进度控制也是按照衔接部位来合理控制各工序的起始和终止时间的。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化工的不断发展,对于化工设备安装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石油化工业的大力发展更加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所在。那么如何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则是关键。本文主要就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石油化工生产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倘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出现问题就会给后期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设备安装工作则有利于石油化工的生产,促进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机械安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运行。 一、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重要性 1、设备安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物美价廉。产品的优劣受生产设备的影响,生产设备工作不良,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还浪费了时间,从而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 2、设备安装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产前设备安装质量差是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也是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消除事故、净化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坚持按照标准安装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减少人身伤害、伤亡事件的重要一点。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特点 1、工种交叉频繁 石化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很多很复杂,如设备、管道、土建、仪器等等,几乎每一个石油化工生产设备与其设备安装系统是分不开的,在安装的过程中,仪器、电器、管道、设备、土建等专业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彼此之间是需要相互协调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生产、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努力,所以,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处于一个更复杂的集成项目中,由于其涉及的设计专业诸多,那么各个工种相互交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技术含量高 不同的产品,它的生产设备有很大的区别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大多数能够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等等,从而使技术含量增加。石油化工设备具有超级大、超量以及高自动化的特点,使安装和调试和操作程序都变得非常复杂,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建设项目是否能够如期投入运营,并对其安全运行有很大影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过程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设备的各个组件的定位误差,替代材料和设备偏差的大小不合格,而且这些问题没有有效的控制,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更多的麻烦。 3、风险大 石化设备具有加工周期长,设备的采购和合同涉及的金额大的特点,所以,在测试的过程中,施工和调试人员的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一些超级高,超质量和大型设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较大,如果在发现问题时,维修很困难,处理时间长,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建设项目进展,因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过程中各阶段验收的设备。 三、有关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的几点建议 1、石油化工设备装置的安装要符合一个厂的总体的规划要求和步骤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符合厂子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步骤主要体现在全厂的整体建设规划上,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设备都有它适当的安装时间,不能本末倒置,安装要有阶段性,不可无顺序地安装;另外,为了设备安装更合理化,这一过程还应遵循一个厂的总体的流程设计,可以根据设备的用途及性质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时期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在安装时也应符合一个厂的平面的设计风格,设备的安装位置不能毫无规划,应将它们按一定的风格布置,从而彰显规划内涵。 2、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能够满足方便之后的维修,检查和施工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设备的安装要为以后的检查提供方便,这样有利于设备的更好工作;其次,在检查出问题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维修和施工,因此,在安装的环节就应注意这一方面,确保安全施工,做到这些才能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从安装到使用整个环节的合理,提高总体效率。 3、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充分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进行安装。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安装石油化工设备,这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没有进行实地的研究,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地区到底适不适合呢?当地的气候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设备安装。如果当地风沙很大或者雨水较多,这些设备就应该安装在厂房里面。现在比较流行设备露天安装,但要进行设备的露天安装就需要考虑当地的雨水量、温度、地形以及地质情况。做到符合实际,进行有效安装。 4、设备的安装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普遍要求 每个用户都会因为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提出符合他们利益的要求,所以设备的安装就应该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合用户的安装计划,对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率的安装,充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得到充足的发展和进步。 5、设备的安装要经济合理 经济合理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还有资源方面。在资金方面,安装设备之前就需要做好计划,做出预算,以最节约但也符合设备安装需要的预算对设备进行安装。在资源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要减少占地面积,最好能做预估,对设备进行整体安装,又能使占地面积减少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利用能源。在我们国家,能源虽多,但是人口所占比重大,能源分到每个人时,已经没有多少了能源是珍贵的,用了就不会再有,所以在安装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能源。 6、设备的安装要有一定的外观美 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外观美,这将是设计人员、设计部门实实在在的广告。在这个经济社会中,任何一样事物都需要打广告。有的大公司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请到大牌明星为他们的产品公司代言,因为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广告的力量是强大的,有广告效果的外观更能引人注意。安装的设备具有外观美,是很重要,如果安装的设备内在的质量也不错,这个设备将是值得人们信赖的产品。所以,外观美在设备安装的时候需要注意。 7、在安装设备过程中要根据工艺设计及流程进行,对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与之对应的流程图和设计图,分门别类,但又要适应总体要求。对于性质相当的设备或是性质特殊的设备要考虑集中在一起另行考虑安装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对于有毒的设备要采取必要的手段,比如设置围堰就是一个见效的方法。总之,在安装这些设备时遵照工艺流程图是进行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对于石油化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石油化工设备运行的效率,从而促进石油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因此,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作,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各种设备安装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要结合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在不断的对化工设备安装的技术经验的总结中,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的效率以及质量。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措施探讨 摘要: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设备自身就需要维护保养,这是不变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过程进行剖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剖析,以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提供简单的理论借鉴与指导,为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修理与维护保养 相应措施 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动力来源。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设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以及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因素产生了影响,最终对企业的竞争以及生存产生影响。化工设备的分类很多,简单的可以分为反应、传热、混合、以及干燥等设备,这些设备对于精确度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对于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措施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石油化工设备故障原因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是:设备在设计、制造、装配过程中存在先天缺陷;不合格的原材料因为实验以及化验环节把关不严被使用在了设备上;操作的不规范,当设备出现磨损、变形以及疲劳等状况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设备受损的现象出现;设备维修的方式不正确,存在失误;设备的保养没有按时进行,长时间的却反保养。设备初期故障期和偶然发生故障期组成了设备故障。石油化工设备初期故障期的时候,往往是由于设备存在缺陷、安装时未按照要求进行或者操作者操作不当造成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偶然发生故障期,设备在进行磨合之后,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设备的零部件磨损严重或者老化所导致机械故障。 二、石油化工设备故障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 化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要通过全面检查及时掌握,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为了保证设备能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应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消除设备的故障或者隐患,进而有效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大幅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期限。 2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内容 2.1为了减少故障停工率以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以保持设备清洁、整齐及良好的润滑状态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运行,维修费用减少,产品质量提高,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设备运行过程中如磨损规律,故障规律等技术规律,运用先进的检测、维修手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维修方法和措施来维修保养所用的设备,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按生产特点和要求,实行设备包机制,作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专人负责,严格按化工工艺操作规程正确合理使用设备,按维护保养规程精心维护设备,使设备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率; 2.2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及时的巡回检查可以有效及时的的发现生产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巡回检查可以采用古老的人工巡查手段;或者是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精密仪器的监测对生产设备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依据,发现设备存在的某些局部问题和细微的异常状况; 2.3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设备正常运行状况,然后再对实际设备进行充分观察,最后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异常状况并且予以调节和修理,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设备未进入磨损期时提前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质的维修,设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维修工作应正确判断设备技术状况和吃透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这应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的维修保养措施。无论是定期的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的,还是故障发生后安排的设备维修,维修人员都必须做好维修记录,特别是设备重要参数的测量和调整记录,作为设备以后检维修的重要依据。 三、化工设备在投产前和使用中一般的维护保养 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和化学腐蚀作用,必然带来设备零部件的机械磨损、腐蚀磨损和性能的不断减退。设备劣化,并不单纯指发生故障而使设备停止工作,即使设备仍在工作,然而产量、质量和收率下降,或者效率过低,消耗增大等均应看成是设备劣化。化工设备维护保养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各种因素对设备使用中的影响。根据设备劣化现象的分类,我们分析了设备劣化的具体原因和技术对策。对设备要作到以“维护与保养为主”的原则,努力对再用设备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与保养,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安全运行,基本做法: 1.设备在投产前必须作好维护保养的管理准备工作 编写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规程;绘制设备润滑示意图;对工人进行培训,指导工人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可操作该设备;准备维护设备的工具和设备用的润滑油、脂;准备设备易损件;对设备安装精度、性能、安全装置、控制和报警装置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所有附件进行核对,一切就绪后,操作者方能使用设备。 2.在设备使用中,必须严格执行岗位工作标准,认真执行巡回检查,并填写记录。使偶发故障苗头及不正常状态及早发现并处理。尽快使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及安全运行。认真搞好设备润滑,执行润滑标准和规程,严格按“五定”“、三级过滤”的要求又引没备进行润滑;贯彻维护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为了保证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任务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还需制定了各类人员的维护保养责任制,通过制度加强管理。 3.化工产品的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生产上的连续的多系统协调运作的过程,不同的生产设备或者不同操作系统间子系统、子设备构成的完整系统设备通过管道的形式进行连接,生产的系统化和一体化进行了有效实现,这是批量化生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求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同步的维修护养的同时,对于某一设备中子系统或者子设备存在的异常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该种维修护养的实现要根据化工产品生产运作周期及设备运行特点,充分利用设备的停车机会等,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生产的持续性。 结语 要提高化工设备维护保养水平,提高有关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石油化工设备日益现代化,日常化工生产中维修和保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延长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技术,以保证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从而提高石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不断使操作工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保养设备,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设备防腐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 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石油化工 化工设备 防腐对策 化工机械设备在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存在着易腐蚀的问题,这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实地研究,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预防机械设备腐蚀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的选用和生产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不但可以增强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而且对延长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有重要的帮助。 一、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腐蚀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物体与化学物质接触,而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该物体被损的情况。机械化工设备是一种较易被腐蚀的物体,发生腐蚀现象后,设备的外表和性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的腐蚀原理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设备被腐蚀的程度,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1、设备腐蚀原因及分类 ①设备腐蚀原因。由于机械设备是由金属制成的,金属的结构使其在外界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蚀,这是机械设备发生腐蚀的根本原因。在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充斥着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加上工作车间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使得金属机械设备更容易和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腐蚀。②腐蚀的分类。根据腐蚀发生机制分类,腐蚀被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主要是由于金属所处环境的温度过高且较为干燥引起的,使金属表层与环境中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被损坏。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较为潮湿引起的,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出现了电极反应,导致金属遭到破坏。 在工业环境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含量较高,还存在着一些挥发物质和一些粉尘,这些介质都会导致环境中金属被腐蚀。如果周围的环境比较潮湿,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就会在水的作用下合成无机酸,这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物质。在工业气体环境中,机械设备的腐蚀主要是由于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两种化学腐蚀都是一种氧化过程,只是发生的背景有异,化学腐蚀在高温且干燥的环境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在超市的环境中发生。 二、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防腐蚀结构设计指的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如何防止设备的腐蚀,它不仅包括单个设备的设计,还包括设备间安装情况以及管道系统的布置,也就是系统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避免间隙的产生,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避免死角的出现,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3、“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可延长设备的运行的周期。同时要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三、化工机械设备防腐蚀设计 1、材料选择 碳素钢是机械制造业使用较为普遍的设备材料,其价格较同类材料较低,而且购买较为方便,同时具有易加工的特点。此类材料在普通的环境中不容易发生腐蚀,如果机械设备采用这种材料,也较能满足设备的防腐蚀需求。但是在化工行业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这种材料则不能满足设备防腐蚀要求,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腐蚀现象。因此,在化工企业中,需要选择耐腐蚀的材料才能保护机械设备免受强烈的腐蚀,普通低合金钢则是一种合适的制造基材。 2、机械结构与工艺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机械设备结构设计太过复杂或者设计不合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积尘和积液等,从而设备的某些接合部位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对机械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以下要求:①机械部件的形状应该尽量简单。②机械部件表面不能有缺陷或损坏。③机械部件尽量使用一样的金属材料。④机械部件中尽量不要有缝隙。⑤机械表面要使用较好的防锈漆,这样可以避免机械部件和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起隔离作用。在对焊缝涂漆时一定要注意,要保证机械部件的每一个部位,包括接缝处,都要涂漆。⑥在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避免凹形状的出现,或者在设备上设计排水孔,预防水分在设备上滞留所导致的金属腐蚀。⑦在焊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连续焊接技术,且对焊接处的夹缝要进行合理设计。 3、设备防腐蚀方法 机械设备的防腐蚀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都是从金属本身特质方面考虑,尽量减少金属和具有腐蚀性的介质的接触,或者是在金属的表面涂上防腐蚀的材料等。电化学保护法主要是利用电化学机理,对设备进行改进,使金属设备变为腐蚀电极中的阴极,从而对设备进行防腐蚀保护,一般主要采用外加电流法和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是指,将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一极,将另一种附加电极作为电池另一极,而且把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然后外加电流,对作为阴极的金属进行保护。牺牲阳极保护法,是指将与被保护的金属材质相同的金属作为阳极,固定在被保护的金属上,作为腐蚀电池,被保护的金属则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且效果很好。 腐蚀现象的存在给化工企业造成了困扰,因此,防腐蚀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设备发生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腐蚀产生的化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选择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防腐蚀的两种有效的方法,对化工企业解决机械腐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机电一体化的进步,各行业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依赖与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在市场需求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化工设备的构造与运行也逐渐变得复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及其作用以及设备安装现场管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影响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安装 现场管理 化工设备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将原料进行多次加工,经过各种工序最终形成成品,所使用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化工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发挥应用功能的能力被称为化工设备的可靠性。 一、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石油化工设备的科学安装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的使用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大量的基础设施在社会上得到建设。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设备构造越加复杂,石油化工生产对于设备的依赖性及设备的可靠性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有利于产品的产量与效率的提升。设备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可高效率的发挥设备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二是可有效的避免停产问题。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能够使其长时间的正常运行,进行生产,降低设备闲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正确的安装石油设备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反之,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维修资金进行设备保养维修等不必要的支出[1]。 2.使施工人员与环境得到良好的安全保障 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规章,并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断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要求,特别对于化工行业更为重视。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可能具备一些危险的性质,若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对社会对人民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了有效的进行安全生产,应从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阶段加以重视。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并运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设备问题导致的爆炸或火灾事故,也能降低工作人员患职业病的机率。企业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全管理应重视的环节,应提高设备安装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二、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制定标准,扎实基础,构建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应从基础做起,首先应将设备的安装及保养的标准进行量化。其次应合理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怎样进行设备保养指标的量化,应致力于做好设备安装管理的“四率”,即保证设备安装的完好率、运行率、泄露率以及保养率。安装管理以设备运行率为核心内容,确定各项考核指标,以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投入生产。在指标进行量化后,结合设备的安装及维修制定后续的保养措施,采取工作责任制,制定谁操作谁负责的体制,并建立班组、车间及企业的多级考核体系[2]。 2.安装细致化,管理日常化,保养固定化 在进行制定体系的基础上,把设备维修保养落实到设备的管理活动中去,做好的安装、管理、保养等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进行施工,并经常性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可在车间采取责任范围的方式进行“机组承包活动”根据生产岗位与维修人员的分配情况,对设备的维修责任区进行划分,可成立以“机、仪、电、操”等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三包”策略,即“包保养”“包检验”“包整改”等机组承包活动。合理的分配小组的职责,使职责明确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定期举行设备故障检测分析活动,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的了解设备的相关技术性能。 设备的完好率是直接体现石油化工设备技术素质优劣的指标,也直接反映了设备安装与维修保养的质量。对此,可在车间定期举行设备状态故障检查活动,由车间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成立设备状态故障检查小组,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设备的运行与故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致力于加强“三级四检”从根本上降低设备故障。“三级”是指班组、车间及企业对设备的三重检查。“四检”是指企业机动部的月检、车间的周检、专业管理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日检、施工人员的巡检等。机动部的专业管理人员应每日到车间,对专业管理人员等的日检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正确引导员工按照操作规章等进行作业。在施工人员的巡检时,主要采取人体的感官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分析,着重对重点部位与易故障部位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及时上报。用这些方式来判断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正确性,并分析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等,将化工设备的隐患在安装过程中就做好防护。此外还应做好设备的润滑,并满足“五定”与“三过滤”。润滑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保养的重要步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其中三点:一是将施工人员职责细化并制定详细润滑标准,做到定时、定人、定量、定点、定质等“五定”。使施工人员对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油类别得到明确的认识,并采取图表的形式做好记录,使石油化工设备每个安装工序都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监管;二是针对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多个润滑点,配置适当的润滑工具,做好过滤工作;三是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巩固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3.加强人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 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中,认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使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取得优秀的结果。因此,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中,应始终把更新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提高综合素质为重要工作进行狠抓。并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时举行“降低设备故障,便是获取效益”的主题讨论会议。使员工在进行设备安装时从被动做好安装转变为主动做好安装。对于设备安装现场的管理,不仅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理念,也应不断加强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维修技术,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员工在设备安装与保养的工作上具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设备的安装现场的管理中,领导层的重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各级领导应共同协作,将设备的安装列入企业重要的工作日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现场的管理工作,做到最好[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对设备后期的正常运行及企业的盈利,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现场管理中应重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以加强设备的效率重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管理思路。结合石油化工设备的实际情况与上诉观点,了解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制定合适的标准,构建完善的体系,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列为工作日程,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使石油化工设备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强化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以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针对设备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管理;维修;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离不开设备,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且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设备一旦发生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装置停产、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因而,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化工设备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化工设备的管理概述 1.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 (1)设备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化工生产工艺复杂多样,生产条件苛刻,化工生产大部分是在高温、高压及密封系统中进行。必须由各种各样的设备来适应。 (2)石油化工装置的介质复杂。石油化工生产接触到的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 (3)石油化工行业属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需要多学科合作,集中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工业更多的利用催化、高温、高压等技术。 1.2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 化工企业复杂而又苛刻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设备是一个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的连续稳性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如果由于设备的缺陷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从整个设备管理过程来看,设备选型可靠性和维修可靠性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中是相当重要的。可靠性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这两部分带来的费用投入。 2、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强化设备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寻找新新思路,探讨新方法,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管理,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全年检修时懂得取舍,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 2.1全员参与管理。设备真正的使用者是一线的操作人员,因此,要想强化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设备管理部门的任务,也要让全体的工作人员参与。一线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石油化工装置一般要求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构造;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防护和消防器材,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2.2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化工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为了提升设备的利用率,我们不能等设备处理问题才进行维修维护,要做到提前预知,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工作。例如,石油化工企业里面的仪器仪表要定期进行检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要严格按照规程由专业队伍进行定期检验。这样提前对设备进行保养,对于设备和安全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2.3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石油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危的生产行业,其设备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明,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实效。设备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来的,制度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技术改进而不断的革新,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对制度进行相关的改动,以期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设备使用人员一定要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用,不能只对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同样,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也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对于那些不按照制度违规使用设备的人员,要予以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2.4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培养良好的管理人员是非常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挖掘人才潜力,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在管理中学会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比如在线监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等。同时,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个人来说,一定要不断的利用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寻找相关资料补充最新的设备管理工作,这对于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相关部门的设备管理专业的人员要多加强交流,通过相关的交流,学习更多的设备管理知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 3、石油化工企业维修措施 3.1制定维修策略的维修方式 定期维修。通常也称计划维修,是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维修的传统体制。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是可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空隙离线操作,人力、备件均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故障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可利用的方式。但对于复杂成套、故障无时间规律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就不适合;视情维修。通常也称状态维修,是根据状态检测出的故障模式决定维修策略;事后维修。是无需任何计划的维修。但必须在人力、备件、工具上有一定的准备和保障。成本较低,可以当作最后考虑的一种维修策略。 3.2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先进的维修技术,诸如氩弧焊、等离子焊、电刷镀、热喷涂、镶嵌、粘接等修复技术已在石油化工企业得到应用;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维修机具,诸如各种液压吊装、 高压清洗,机械抽芯等维修施工机具广泛得到应用,既提高了效率又 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维修施工质量。另外,X射线、γ射线、超声波、磁粉、涡流、表面着色渗透等探伤及金属光谱鉴别和现场快速分析等手段也在设备维修施工中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加热炉内衬耐火纤维喷涂及油罐表面刷涂隔热降温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维修中广泛得到应用,获得了节能的突出效果。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维修的现代化水平。 4、总结 通过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与可靠性、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设备资产的运行、检查、维修等各项工作与相关资源的配置,大大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优化、提高设备资产对企业高效、安全生产运行的保障能力这一核心效益目标。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和方法技术的分析 摘要:由于石油化工装置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性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 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石化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以实现系统安全目标。本文说明了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检测提供了方法和具体的技术防范措施。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有效措施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可是腐蚀问题在石油化工中造成的损失越发严重,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设备防腐蚀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方面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和减少石油化工行业内由于腐蚀产生的巨大损失。本文旨在讨论石油化工行业中设备腐蚀现状及各种腐蚀原因还有对化工企业如何做好防腐蚀管理工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管理措施 一、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的机械设备在受到的腐蚀之后,不管是这些设备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能,还是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性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腐蚀较轻的情况下,这些设备的美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腐蚀严重的则会影响到设备正常使用寿命,这些都将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关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问题,就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腐措施,进一步提升这些设备的抗腐蚀能力。 二、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1.腐蚀的定义 广义的腐蚀指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狭义的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或物理溶解作用而导致金属损坏。最直接来讲就是,材料的自身功能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损伤,而这种损伤的直接原因就是腐蚀,其产生原因往往是环境和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电化学和化学作用。这种损伤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化工企业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其机械设备产生损耗之后,在机械性能、色泽、 外形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化工机械设备的损坏,进而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增加,负担加重。所以现今化工及化工相关的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采用有效的积极防腐举措才能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 2.设备腐蚀的原因 设备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含有较多的SO2、H2S、CO2、卤化物、硫化物以及盐雾等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高温或者是阴潮的环境中发生了相互反应,这些设备本身结构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发生了化学以及物理的反应,最终导致发生腐蚀的结果。 3.设备腐蚀的分类 从腐蚀的外观形态看,金属腐蚀可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全面腐蚀一般表面均匀覆盖着腐蚀产物膜,在不同程度上能使腐蚀减缓,如高温氧化和易钝化金属(如不锈钢、钛、铝等)在氧化环境中形成的钝化膜,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性,甚至能使腐蚀过程几乎停止。全面腐蚀分布较均匀,危害较小。局部腐蚀的腐蚀反应集中在局部表面上,又可分为电偶腐蚀、应力腐蚀破裂、缝隙腐蚀、小孔腐蚀、磨损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在化工生产系统中,由于局部腐蚀造成的化工机械的腐蚀损坏事故要比全面腐蚀引起的事故多的多,因此,对于局部腐蚀的研究与控制愈益受到重视。 金属腐蚀按机理可分为物理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等。物理腐蚀是指金属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作用所引起的破坏。许多金属在高温熔盐、熔碱及液态金属中可发生这类腐蚀。例如用来盛放熔融锌的钢容器,由于铁被液态锌所溶解,钢容器逐渐被腐蚀而变薄。化学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直接发生纯化学反应引起的损坏。通常在一些干燥气体及非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反应过程的特点是金属表面的原子与非电解质中的氧化剂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无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的电解质溶液相接触时产生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腐蚀。它的特点是在腐蚀过程中有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很普遍的,为人们所常见,其腐蚀原理与原电池一样。 笔者按照腐蚀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表面现象等,将腐蚀现象有效的总结划分成为以下几点:①高温氧化腐蚀;②剥层腐蚀;③点状腐蚀;④晶间腐蚀;⑤缝隙腐蚀;⑥焊接应力腐蚀;⑦疲劳腐蚀;⑧电化学腐蚀;⑨工业大气腐蚀。 三、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化工设备的防腐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在设备的设计阶段,要充分运用有关腐蚀和腐蚀控制的全部经验和知识,设计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既经济又安全的设备和装置。这样的设备既能符合工艺过程的需要,又能保证使用寿命长和降低生产成本。具体说来,防腐蚀设计从设计到运转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设计时的防腐措施、制造施工时的防腐措施、设备安装时的防腐蚀措施以及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 首先,防腐设计包括强度设计、正确的防腐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防腐保护方法的选择;其次,制造质量对设备腐蚀影响极大,某些材料从耐蚀性来说是好的,但制造质量达不到要求,设备也不会达到预期的防腐效果。制造时应充分考虑包括防治腐蚀在内的加厂、装配及制造过程中的管理;再者,安装质量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安装不正确,会导致改变流体流动状态和流速,在一定环境下还会导致应力腐蚀破裂。安装时的防腐措施主要包括包装、运输、施工、装配时的防腐问题,而在安装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非金属材料质脆、强度低的特点;最后,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包括正常运转时的防腐管理,异常运转时的早期排除、维修、保养、监控、开车及停车时的防腐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避免死角的出现。 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避免间隙的产生。 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2.“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技术自19世纪初发展至今,一直是被国内外的石油化工企业普遍采用的工艺防腐措施,“一脱四注”主要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为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所以,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进而可以延长设备的运行周期。 3.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在注重企业生产同时,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防腐蚀工作的有效机制,使他们在安排生产、指导生产的同时要对企业所属设备防腐蚀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落实,防腐蚀才能真正从源头抓起,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 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四、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相比较,其生产设备的腐蚀速度相对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经济的防腐方法,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才是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关于材料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随时石油化工业的不断飞速发展,石油化工的最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设备制造。制造石油化工的设备的过程需要协同多个专业,是一个需要很多技术的复杂过程,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器材设备,而且检验的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因为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到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所以其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质量的检验也必须要严格控制。制造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也需要很多品种、较高的质量和高标准的检验,因此在制造设备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是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材料;质量控制 1.常见的材料质量问题 1.1设计选材的设计考虑不够周全 例如某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动力中心单元使用两个月之后,该单元中2#分汽缸套在温度计表面的保护管表面被腐蚀,腐蚀坑深达1.2mm。 分汽缸为12Cr1MoV材质。因为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周全,忽略了该温度计具体的使用环境以及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外在环境和自身材质的变化,因此便使Cr-Mo系列低合金钢很容易产生腐蚀。因此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保护套管。 1.2没有落实材料订货的技术要求 在某设备安装中,按《技术要求规格书》的设计规定,要对所需的不锈钢管配件进行相关试验。但是随机抽检设备资料时发现厂家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中没有相关的试验结果。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设备制造厂没有完全了解并且掌握所提出的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没有向供货商提出具体的质量和技术的相关要求。 1.3材料的质量审核重视度不够 检查某动力设备档案文件时发现这些问题:螺栓、螺母的质量检验报告中,螺母的化学成分中Mo 元素质量分数不符合相关标准中4 级螺母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螺栓的质量也存在一定欠缺。 材料的质量检测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检验人员不熟悉标准对工作不负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重视度也不够。产品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材料质量证明书,它是满足产品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的重要保证,如果质量证明书出现了问题那么相关的材料的质量一定也会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 1.4焊接材料选择不恰当 在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的具体工程实践中,主要是使用焊接方式连接钢制设备,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焊接质量问题引起的。石化设备制造的难点之一就是控制焊接的质量,同时也是整个石化设备最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所以要对焊接的实际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这需要不断地完善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 2.设备制造中的材料质量控制 根据上文分析,具体制造过程中控制材料质量的几个关键点,随着石化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材料工程的复杂化,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检验方式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2.1设计环节的材料质量控制 使用设备的单位的设计任务应该交由和其水平相当的设计单位来完成项目所需的相关设计任务。通过设计图详细了解设计意图并分析其技术要点的设计的可行性。重点是关注设备的\质量和其安全性。 选用设备材料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任务,应该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用材料,选定合理的材质。所以,设计人员在选择材料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选出最为合理经济的选材方案。要完全掌握和理解相关标准以避免因误解产生的一些质量事故和矛盾。为了防止因选材失误造成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要严格审核判断产品的质量。 2.2对设备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要强化 制造设备的单位要根据设计和工程技术要求编制好采购文件,做好彩果过程中的相关调查和评审工作。因为焊接材料和相关消耗材料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如果货源或材质发生变化就必须和原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已得到材料变更手续。 单位制造设备时,质量体系的运行应该被相关监管部分严格监管,可以采用抽样方式对采购部门的进行实时的质量监控活动。但是要对材料计划材料质量和材料制造单位的选择等等要警醒重点抽样调查,以掌握质量标准的落实和转化情况。 2.3材料的验收和检验要强化管理 材料入库时质量控制夫人关键点是材料检验和验收的整个过程,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陆续出现,这就一者需要检验部门要对工作程序和检验制度做好相应的完整和调整工作,从制度和程序等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的保障工作。同时还要对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及时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以尽可能快地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提高质检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质量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检验部门的制度落实和完善情况。 2.4对材料的保管、发放和使用要严格管理 报关材料必须具备合格的堆积场地和厂房,要满足材料存放的相关必备条件。从材料入库开始在后续的一系列过程中要做好最重要的标记管理工作。每一种材料都要尤其固定可辨别的标志,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标记方法制度。如库场的待检材料、合格材料和不合格材料的分区隔离标识,材料标识及其检验试验状态标识等。监管人员应抽查材料标识程序的实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3.结语 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质量问题涉及到形成设备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控制设备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备制造时所用材料的质量,这个设备能够安全运行最为关键的保证因素。选用了不合适的材料,不仅仅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留下事故隐患。所以,材料关一定要严把,材料的选择要合理材料的订购要正确合适,质量检查过程更要严格细致。只有整个制造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才能使设备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以满足发展石油化工工程的具体要求。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 石油化工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因此,责任主体单位必须要通力合作,降低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1]。以某石油化工企业为例,该石油化工企业拥有化工、石油工程、房屋建筑、机电安装、市政公用等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还有化工设计甲级等资质,可以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员工有4500人,相关机械设备3400余台,拥有电气、仪表调校、无损检测、理化试验、土建试验等,具有承担多个大中型化工工程项目的施工实力。 1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官方己经公布的安全事故报告中得知:石油化工建筑施工行业2013年共发生安全事故505起,死亡653人;2014年共发生安全事故482起,死亡619人。由此可见,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必须要从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入手,目前石油化工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安全意识 石油化工施工项目高危险性施工作业比较多,主要有:重型吊装作业、高处作业、临边和洞口作业、脚手架作业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当或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等事故。实践证明,石油化工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分不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即使是总部安排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履行到位,没有落到实处,这是致使石油化工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因素。 1.2管理方法 由于在化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使用到许多危险化学品,已建成的化工厂在生产运营中也要使用到很多化学品原材料等,所有这些化学品都对人体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甚至是剧毒腐蚀性物质,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生命损失。如果化学品发生泄漏,则极易造成火灾爆炸和对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对动植物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大灾难事故。我国石油工业起步比较晚,石油化工施工现场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导,一般都是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化工建设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而我们借鉴这些理论时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没有充分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与管理需求来进行调整,过于依赖借鉴国外经验,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管理制度 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施工过程中的高危险性作业,具体如重型吊装、受限空间作业等,以及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等,都极易导致施工人员群死群伤事故。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大部分如同一盘散沙,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对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片混乱[2]。 1.4技术问题 安全要靠各种各样的安全技术措施来保证,离开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就无从谈起。目前的国内化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较多,主要原因如下:工程技术人员中的新进人员,他们的安全施工经验少,不能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施工中存在较强的侥幸、冒险心理,不愿意采取措施;另外,由于安全措施费用不能及时足额投入,也影响到安全措施的落实。 2加强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明确安全目标 例如:某石油化工企业现有员工4500人,其中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部分从技术工人经培训转岗成为专职安全人员的,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措施的理解不深刻,思考问题时往往站在工人的角度,有的人甚至从事了几年的安全管理工作后,思想上仍然没有从工人转变为管理人员。基于此,石油化工施工现场必须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树立良好的施工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石油化工现场施工之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与安全注意事项告知等工作,力求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确自己的施工任务与人身安全问题,要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指数有一定的了解。从承包商方面来看,要对自己承包的部分负责,对承包部分的施工性质进行分析,掌握此施工部分与其他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施工计划与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并且需要在施工初期就对相关人员做好宣传,落实完成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与考核。 2.2建立安全网络 建立监督管理网络并且不断完善,整个安全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规范,进一步做好项目的设计工作与规范工作。安全环保部门要对工程项目立项进行重点组织与规范。涉及审查工作与施工环节监督工作,基建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将建设项目合同、安全生产合同以及两书一表的审查管理工作做好规划,物资部门要最大限度保障建设物资。公司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系统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目前正在使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有:NC协同-OA办公系统、EAS金碟管理系统和国内项目工作任务指导监督执行管理系统。公司目前正在完善和大力推广国内项目工作任务指导监督执行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全面推行,将对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它对公司安全管理部对各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全面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现场施工设备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设计部门、安全环保部门、基建部门要共同协商项目竣工验收的工作。对各级管理组织进行规范与完善,要保障分工必须明确,责任要落实到人头上,最大限度的协调运转工作,进而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与责任保障体系。落实以上环节之后,接下来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3]。 2.3强化监督 例如:某石油化工企业承建了许多化工工程,尤其在合成氨尿素、聚甲酸等方面更是行业领先。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司目前国内化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外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损失、人员受伤甚至生命损失。石油化工项目施工之后,需要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设计以及材料等方面,对施工项目进度进行合理规划。对石油化工项目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必须重视其整体性原则,首先施工设计图纸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从施工数据到施工信息,要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将设计效能的发挥考量进去,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保障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控制,真正做到资源的整合与控制。通过重视石油化工项目结构设计的效能,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石油化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2.4完善制度 在实际施工中,相关工程监管人员对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应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对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而言,随着施工作业的逐步细化,其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相关监管人员不仅要重视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监管,而且也应重视监管施工技术、施工工艺,让各项监管工作逐步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施工安全。此外,应重视工程的HSE管理,对石油化工工程的管理应全面,应涵盖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相关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石油化工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属于动态系统化工程,其实施的主体涉及多个单位,各个单位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大型化工项目建设的特点,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安全。 作者:叶茂 贺凤 单位:新疆独山子天利实业总公司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橡胶联合车间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摘要:在石油化工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企业 安全生产是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石油安全事故事件,每一件损失都极其惨重,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的BP石油泄漏事件;中国大连油库爆炸事件;中海油惠州炼厂发生的爆炸起火事件;雪佛龙公司的巴西海域泄油事件等等,关于石油企业的事件发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事件都是因为管理方面的漏洞而出现的,这些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敲响了警钟。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安全方面的科学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过于形式化,很多管理条款都是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看到效果。并且,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只是个形式,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标准和体系,这对安全管理的落实产生了很大的阻碍。(2)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疏于对安全方面的重视管理,很多管理制度都是一种形式而已,在施工现场关于安全方面的警示标语也都是流于形式,导致员工对安全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自我安全的保护,并且没有正确按照要求配戴安全防护设备,不能主动配合企业的安全管理,这样也使得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3)宣传教育不够现阶段,我国关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不到位,企业领导精力大多都放在了提高经济效益上,疏于对安全的管理,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轻视安全宣传,很多宣传都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这样也促使了工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常常会发生违章的事故。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具体措施 (1)科学使用和维护设备随着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在石油企业的应用,不仅给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石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单位违反设备管理维修的规定,加班加点进行运作,导致设备出现运行不正常、仪表指示不准确等现象。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维修保养台账,对于设备的维修要进行记录,随时了解设备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还要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定期检查维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想保证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才是关键所在。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正常生产,还关系到每一个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发展和存亡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安全保障,那么在市场经济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要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改进自身的安全方面不足,实现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3)提高企业的危险评估水平企业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也是有效应对危险的前提。只有认识到危险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性,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为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关的安全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危险进行评估,找到薄弱的环节,才能对现行的状况进行综合的判断,然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对企业的危险源起到一个提前预防的作用。(4)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此,要全面的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向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报备,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把相关的报告和数据内容提供出来。安全管理部门要通过数据建立科学的模型,然后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安全形势的分析,准确的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通过数据内容将安全信息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的、动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让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5)开展标准化作业在进行作业中,要按照标准进行,不能图一时的省力而省略很多步骤,否则没有办法控制事故的发生。一切工作要以安全为重点,要总结作业中容易出现的危险源,从根本上剔除违章作业的行为,一线施工人员要以自身安全为重,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作业要求,这样才是最佳的工作方式。 3结语 总之,现代石油化工企业要把安全管理贯彻到整个企业管理之中,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督,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将情感融入到安全管理之中,做到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只有督促企业进行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做到在安全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曹乃夫 单位:中国航油集团浙江石油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类似企业废气处理的技术方案,减少其对提高环境空气的污染。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企业运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针对类似化工企业废气排放进行科学的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是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废气处理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为类似企业的废气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江苏某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专业从事液化石油气(碳四)加工企业的原料及下游产品的供应销售,现已形成年产9万吨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生产规模。项目主要以异丁烷和丁烯(包括1-丁烯、异丁烯、反-2-丁烯、顺-2-丁烯)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烷基化反应等过程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其生产工艺包括水洗、脱水、脱轻烃、烷基化反应、闪蒸、产品精制(酸洗、碱洗、水洗)、异丁烷精馏、正丁烷精馏等流程。生产过程中a生废气中主要含有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醚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仍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进一步治理。 1 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企业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异辛烷生产车间、罐区、污水处理区等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废气特点,采用不同的废气治理方案及措施。 异辛烷生产车间主要废气为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等)。针对不凝气的性质及其资源利用价值,对废气污染物治理方案及措施见图1: 企业罐区主要由各种原料罐、中间产物罐、废水脱气罐、中和酸罐、中和碱罐、酸雾碱洗分液罐等组成。针对正常工况下各类储罐蒸发损耗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企业采取使用浮顶罐、安装呼吸阀挡板、高温时采取水喷淋以及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使罐区内物料蒸发的损耗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当储罐发生故障,罐内的可燃气体通过风管输送至地面火炬焚烧处理。 污水处理区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会有硫化氢等污染物产生,但企业目前对这部分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很差,存在没有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没有废气处理设施等问题。 2 废气整治方案 通过对企业现有废气处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对工艺有组织废气处理工艺合理、处理设施完备,废气能得到有效处理。但对无组织废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区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处理措施并不完善,需要加以改善。 结合企业污水处理区内无组织废气的现状,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1)对污水处理区厌氧池池顶、气浮装置应该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量;(2)根据实际收集风量采用合适管径风管输送废气至处理装置中;(3)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 由于污水处理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等废气,采用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过滤等易受到温度、pH值、设备占地面积、调试时间等限制而不适合采用。因此,针对废气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措施为在污水处理站厌氧池顶、气浮设备加盖密闭,臭气通过引风机使加盖密封空间形成负压,把密封空间内挥发出的臭气(硫化氢等)通过主风管进入活性碳吸附塔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 污水处理区废气改造项目所需的主体设备参数见表1。 通过对污水处理区废气处理设施的改善,污水处理区无组织硫化氢废气的排放浓度从初始的0.625mg/m3下降到0.27mg/m3,去除率达到56.8%,达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 结束语 经过上述废气治理工程改造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大减少,处理后废气能达标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变小。在后续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需重视废气处理装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向,优先采用环保型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装备,当有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出现,及时对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控制污染废气的产生,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废气污染治理和控制技术的改造,使得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采用能够对类似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气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做好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物流系统的优化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石化产业普遍存在的销售预测系统不健全、中间仓库配置不合理、调运成本高、客户服务及快速反应能力弱等问题,以合理预测企业销售趋势为前提,探讨更经济的干线运输、仓储布局的方案研究方法和步骤。以求实现为分散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相关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物流系统、扩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供合理可行的物流系统优化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 销售物流 优化 我国的石化产业“以产定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机制,采用契约式管理,物流链较长,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销售企业的调运效率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适应“以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缩短石化产品库存周期,降低销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比例,也使得重建与优化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销售预测方法 合理预测未来石化产品的销售趋势,提供对石化产品合理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是保证石化产品零售端处于合理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的前提。其关键在于选取最科学的销售预测方法分析零售端得销售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预测法和神经智能网络预测法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依据企业运营特点和数据状况,依次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企业销售趋势进行预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更合理的预测方法和结果。 (1)灰色预测法。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2)三次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用于中短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部加以同等利用;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 (3)将两种方法预测做比较发现灰色预测法预测结果增长过大,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结果则较符合增长规律,结合考虑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影响各大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得出结论: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的结果更为可靠,因此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石化产品销售需求情况。 二、干线运输优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运输环节。客户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完成作业,并能够时时掌握货物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适应中国运输管理领域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设计了高科技含量、高质量、高实用性的专业运输管理软件.对实现物流运输信息管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干线运输是利用铁路,公路的干线,大型船舶的固定航线进行的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是进行远距离空间位置转移的重要运输形式。 (1)方法研究。优化干线主要有运输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以及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等等。运输方式上,在我国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和公路运输方式,因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客货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要运用运输问题来优化干线运输。 (2)物流模型求解软件。因运输问题模型的规模往往很大,需随时间的变化对模型进行多次求解,必须应用计算机求解。适应于这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可采用LINGO来求解运输问题。LINGO是用来求解线性和非线性优化问题的简易工具,内置了一种建立最优化模型的语言,可以简便地表达大规模问题,快速求解并分析结果。 三、配送优化研究 先进的物流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垂直化管理,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资源,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1)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优化了公司的运输组织,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统一组织配送,优化配送线路,合理调剂运力,实施主动、就近和及时的配送,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配送体系,增强了终端销售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销售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发挥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近年来,销售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推行了“模块管理”和配送车辆的“规定动作”,强化了化工产品配送的服务和细节管理,完善了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找到了公司的发展依托,凸显了运输主业。发挥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迅速进入了全国石化产品公路配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保障能力和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公司的规模实力得到增强,竞争力和专业化优势明显提升,不仅有效地推进了运输生产要素的集中,促进了集团公司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体化工产品,产、炼、运、销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形成,资源依托更加明显,为我国石化产品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落实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安全意识也有所提高。尤其石油化工产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易燃易爆炸,它平常使用或生产的物质都是存在爆炸危险性。所以在这里防爆安全问题便成为了电气设计的重中之重。只有安全有了保障,企业才可以安全的生产,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防爆技术;电气设计;安全 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作为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些石油化工产品大部分都属于易燃烧易爆炸的物品,如果所在环境有一点火花,那后果不堪设想。而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就特别容易产生火花,例如:漏电、短路、静电、电火花等等,都特别容易产生火花。而这些火花的产生就很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这样不仅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更重要的是会让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电气安全方面要比普通场所的电气设计要求高得多,爆炸和火灾这么危险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警惕,注意安全,注意防范。我们必须把防爆安全放在首位,然后再去考虑设计方案。 1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区域划分 我们不能因为石油化工企业里有易燃易爆品,就把整个企业整个工厂就都划分为爆炸危险区域,这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做法。我们要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来划分爆炸危险区域。根据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在进行下一步的安排。只有充分了解电气防爆区域等级,我们才可以作出合理的防爆设计。 1.1 根据危险源进行划分 查看生产工厂中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炸的危险物品,这是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前提条件。如果有这些易燃易爆炸的危险物品的话,我们就要对这个区域进行保障,加大监管防范力度,来确保安全。如果没有,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我们也应当做好防备,以防万一。 1.2 根据性质和级别进行划分 爆炸危险区域按爆炸物的性质进行分类,一般来说我们会分为气体类、液体类、粉尘类三大种类,当然也会出现混合物。至于分级,一般会按爆炸物持续的时间、出现的次数、危险的程度来分为三个等级。 1.3 根据危害程度进行划分 仔细查看爆炸危险区域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及条件,看它周围都是怎样的建筑物,是否存在另一个爆炸危险厂房。它的通风条件如何,周围所处环境是否允许通风,通风是对爆炸危险区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如果爆炸燃烧时会释放有毒气体,那么是否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如何通风,通风的条件怎样,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方向。它周围是否有阻碍物,又或者周围是否有其它危险的厂房。 2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 2.1 电气防爆设计及设备选型 在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电弧或电火花的外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努力降低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石油化工企业防爆厂房的选择一般分为三种,隔爆型、增安型、还有正压型。还有在电气设备选型前,我们一定要正确的查看和分析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还有爆炸危险物品的种类和分级。通过这些条件限制,我们尽量选择相对合适,符合生产环境的电气设备。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选择的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能低于石油化工生产环境以及爆炸危险品的级别和组别,如果爆炸危险物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那么我们就该选择的电气设备的防爆级别较高的。 2.2 电气防爆设计的细节 电气防爆设计就必然会有配线设计,所以配线的质量一定要采用特别好的,可以采用阻燃的或者防爆的电缆,来确保以后的安全生产。由于配线的放置特别隐蔽,又不容易检查,所以这个步骤往往让人忽略。假设我们有好的电气设备,但我们却没有好的配线来配合启动运用它,那么再好的电气设备也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确保配线的型号,选择合适的尤为重要,其次是电线入口的处理,电气的线路应该直接埋地或者放置在较高处,当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危险爆炸物的状态。最后所有电气配线中间都不要有接头,以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 3 爆炸危险区域加强通风设计 有时有效的通风可以降低爆炸危险物的物质浓度,从而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自然通风是基于建筑物的设计而产生的,事后是无法靠人工改变的,而人工通风和局部人工通风可以靠专业的通风设计人员来改变的。有效的通风方法无疑是以上总结的三点。防爆设计不仅仅要靠电气防爆设备,有时也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 4 静电处理设计 在石油化工厂房里有很多的电气设备、金属容器、金属管道、操作设备等等,都特别容易产生静电。为了预防不产生静电,首先工作人员都要穿防静电服,先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然后整个厂房都要采取静电接地的措施,防爆厂房内各种设备都可以直接与静电接地的线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尽量避免静电的产生。 5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企业要举办一些活动和课程,来让自己的工作员工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万一发生危险事故后的做法和对应措施。电气设备维保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检测水平,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良好的开头很重要,日后的维护更重要。所以加强对自身员工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6 结束语 石油化工产业确实是一个特殊行业,它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生产环境也是处于危险之中的,因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为他人的安全着想,更是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尤其是电气设计人员,必须熟悉相关设计,了解所有设备产品性能,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设计,既要降低成本发展经济,又要有所成效。而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的施工,必须遵守相关规定,认真严格的完成。石油化工产业在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大地位,它的安全问题自然不能小觑,毕竟只有安全的生产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这些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把电气防爆设计做好,这才是写本文的最终目的。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研究与实践探讨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尤为重要。其中石油化工码头项目位于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中间运输环节,具有风险系数高,极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特点。基于此,确立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安全评价研究和实践探讨,辨识危险有害因素,选择评价方法、划分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安全对策措施十分必要。 关键词: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实践 前言 石油化工产业每年能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是我国高危产业。资料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多起石油化工安全事故;特别是处于中间运输环节的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石油化工码头项目迫切需要完善安全评价机制,通过安全评价实践,研究探讨安全评价方法,引导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保障生产安全。 一、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石油化工码头项目作为水陆运输的枢纽,是石油化工产品的中转集散地,工作环节多,作业环节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日常生产以装卸作业为主体,是多工种、多环节的联合作业,具有作业点多、线长、分散、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的特点,加上生产连续性和复杂性较大,致使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着比一般行业更大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下面就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如下:第一,石油化工码头项目进行装卸作业的石油化工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易积聚静电荷、易蒸发、易扩散、强腐蚀和高毒的特点,一旦装卸作业操作不当,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电气伤害、化学灼伤等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m。第二,影响石油化工码头项目日常作业的因素较多,如:设备缺陷、人员操作不当、安全管理不严、恶劣的自然条件,均会对石油化工码头项目日常作业造成影响,乃至出现安全事故。第三,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地处海域或河道,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水资源污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 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多样,不同的项目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亦不一样。通常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简称PHA,指在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开展之前,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因素,事故发生条件等进行预先分析,以此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步骤如下: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法简称EAT,主要以统筹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通^辨析事件演变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测事故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安全评价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用率高,操作容易,方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第二,一目了然,观察效果清晰,方便理解,结果明确。第三,呈动态性,根据演变程度不同,不仅可以做出定性分析,还可以做出定量分析,保证分析的有效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事件树分析法作为有效的安全评价分析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进行有效预测,降低危害性。 (三)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简称FMEA,是在可靠性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其主要任务是评估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在安全项目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进行评价时,主要考察项目内部各个部分,找出子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故障产生的严重后果,对故障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做好预防工作,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总之,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评价效果显著。 三、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性的建议 (一)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管,是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的主要措施。完善安全管理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进行法制建设,为安全管理提供法律支撑,可以通过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明确责任人,明确分工,对相关责任人起到强化作用,为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创造条件。第三,加强宣传安全教育,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可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等各级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使各级人员意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通过安全评价加强引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开展安全评价工作,通过做好安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引导,可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加强引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使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变为目标管理,从而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第二,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确保事故的减少,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而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和隐患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由此可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评价的引导尤为重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探讨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性的措施十分重要,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评价机制时,更应注重实践探讨,注重自主创新,结合各家所长,才能做好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和探讨 摘 要: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指为确保项目建设的投资收益,围绕工程造价所进行的全部行为和组织活动。本论文旨在探讨新常态下,施工企业在石油化工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从做好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成本计划 石油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经历黄金期后的石化产业开始步入成熟和转型的新阶段,需求放缓、产能过剩、节能环保政策趋严、市场激烈竞争等成为其主要特征。“十三五”国内石化行业新建项目将大幅缩水,工程建设领域迎来“寒冬期”。在这种时期,石化工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就必在已近饱和的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加强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做到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一般包括土建、钢结构和设备制安、管道焊接及热处理、电气和仪表安装、暖通和给排水安装及防腐保温等专业,具有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工程质量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工程实施阶段是以施工企业为主体的建设阶段,据估计,投资额中约60%发生在这一阶段,且此阶段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因素很多,施工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市场波动、返工、监管不到位、安全质量问题等都可能在施工阶段对成本造成影响[1],故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流程 为了实现工程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施工单位必须完善工程技术服务收入流程、工程结算流程和工程分包流程。 (一)工程技术服务收入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工程投标报价的组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与变更、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的控制要点,投标项目的参与要经过预审,中标项目的合同谈判要精心组织,一份好的合同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工程结算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合同分析、进度预算及进度款、现场变更、竣工结算、财务结算、价款回收、分析与考核等管理控制要点,责任明确到人,使每位员工都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明白自己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工程分包管理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分包商资源的管理、工程分包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批、工程分包招标与合同管理、分包现场管理、工程款审定与结算、考核与评价等控制要点。 二、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 施工企业要想很好的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从源头――市场开发、投标、合同谈判、工程分包及成本计划等环节上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利用。 (一)注重投标策略 投标是一种激烈的竞争,由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市场的不断饱和,施工企业为了有饭吃,把标价越压越低。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显得尤为重要。 据对我公司2013-2015年的调查,共发生的投标费用,相当于当年完成产值的0.5-1%,其中未中标工程的费用占三分之一,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因此,提高中标率、节约投标费用开支,成为降低成本开支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有标就投,而是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有一定把握的才能够投。同时,对投标费用,要进行总额控制,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要想提高中标率,首先要参照以往同类型项目的成本价格,其次要细心研读招标文件,弄清楚哪些应在投标报价时考虑,哪些有变更或索赔的可能,再利用不均衡报价的技巧进行投标报价,为中标后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中产生的变更签证索赔打好基础。 (二)降低合同风险 签订承包合同一定要慎重。在合同签订前,要仔细分析合同文件条款,区分开明显的工程价款条款、可转化为经济责任的条款和隐含的经济责任条款。对于明显工程价款条款中的施工合同价款,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对于规模小、工期短的项目可采用固定价款;对于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可采取可调合同价款,以预防不可预计风险因素。对于可转化经济责任条款,由于该类条款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因此在确定该类条款时我们要协商合理比例。对于隐含的经济责任条款,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合理规避风险,防范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和索赔。 (三)提高分包效益 石油化工工程规模大、专业多,企业一般都将部分非主体安装工程进行分包,以降低施工成本。工程分包合同的签订要慎重,要合理转化施工单位承包风险,规避分包合同风险。 分包单位的选择,要严格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确定。首先由投标参与人员及合同签订的相关人员对石油化工工程施工的市场成本进行测算,结合市场行情,编制合理的招标控制价。确定好招标控制价后,邀请在公司备案的有实力的合格分包单位进行投标报价。在对分包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综合评标后,选择合理低价的分承包商为中标单位。这样,便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较高的分包效益。 (四)做好目标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项目部可应用目标管理法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根据合同价格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结合一些可预见的实际情况,编排成本预算,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形成项目总成本计划,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编制成本计划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成本计划中都应做不同程度的考虑。目标管理的关键是要将责任和绩效奖惩挂钩,否则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工程造价过程中控制 从施工企业的性质、特点来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此过程中将发生整个项目80―90%的成本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等,其中任何一项费用控制不好,都将会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层层合同交底,掌握结算要点 项目中标后,合同工程师向项目部进行合同交底,经营部门组织项目员工进行合同二次交底,合同中明确的工程计费方式、材料供应划分、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方式等条款,要让全体管理人员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将合同履约各环节上与经营结算索赔有关的条款逐条分析整理,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归纳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同结算要点》,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能及时根据合同条款做出合理判断,写出有效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现场签证和技术性方案。 (二)确保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经济性 编制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实际制定保证质量、安全、进度等的技术措施,编制方案时应详细测算计划投入的人力及所需特殊的手段材料以及机具机械等,以便今后作为指导施工和办理签证的依据。经营部门虽然懂经济但却对技术外行。为了让技术和经济很好的结合起来,找到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点,我们提倡经营部门参与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过程,开展经济性评审,对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确保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三)从材料管理中挤“效益” 材料在整个工程费用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造价工程师对材料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材料预算―计划―采购―签收―领用―使用―监督―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责任落实。从投标报价到实际采购等过程要有效控制、准确定价,以降低材料成本,增加项目效益;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资金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三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安排用料,限额领用,并对材料使用量上进行监督,及时核销,防止浪费,合理使用资源。 (四)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成本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真实反应工程量,杜绝浪费,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在土建施工方面,要把混凝土浇筑的工作量计算详细,在施工过程中杜绝浪费、抛洒、跑膜现象,每次浇筑时应抽查混凝土量,以确保混凝土满足供应。在安装施工方面,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材料,尽可能的降低材料损耗,避免浪费。例如非标设备材料现场要画出详细排版图,申报材料时要注明按规定尺寸供货,塔类平台的板材损耗量相对要比定额规定的大,要求经营人员深入现场,计算出实际损耗并及时与业主沟通协调,争取按实际损耗量进行结算,防止材料亏损。在防腐工程方面,要重点跟踪和确认材料的除锈方式及等级。施工图纸上一般只提出采用哪种除锈方式,没有注明等级,采用喷砂除锈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材料都是进场后直接到喷砂场地喷砂、抛丸、刷底漆后开始下料施工,材料的损耗量也经过喷砂、抛丸刷底漆,这部分费用是不能忽视的,以某项目为例,共有钢结构3000吨,按定额平均损耗6%计算,损耗量达到180吨,造价约70万元。特殊技术措施方案如大型设备吊装、地基处理等也要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跟进,积极与业主沟通各项费用,取得一致意见并及时回收资金。[2] (五)及时做好签证索赔工作 现场签证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量或费用的增减,它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动态的施工费用,必须及时办理。任何工程在实际施工中,都会遇到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合同差异等问题,如何才能保证签证的时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首先,仔细研究施工合同,争取发现漏洞,在合理的范围内钻合同的空子,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第二,熟悉施工图纸,准确对照图纸与投标时的工程量及内容;第三,对现场发生的经济签证要及时编写,并跟踪每个环节的进展,尽快完善手续,避免拖沓延误,出现节外生枝增加签证难度;第四,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索赔提供充分依据。[3] (六)提高结算书编制效率和技巧 大型项目的整套结算编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但事实上,工艺、设备、钢结构等专业的工程量统计工作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项目成立初期,经营人员就可以把各专业的工作量统计表格设计好,当然表格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项目一定要考虑周全,这样我们在后期的汇总工作中才能很顺利。 比如,在工艺管线的工程量统计中,管外径、壁厚、材质、设计压力、介质、设计温度、保温形式、保温厚度、保温材料、标高、数量这些信息一个都不能少。管外径算防腐量时要用到,拍片定额是按管双壁厚划分子目的,因此壁厚信息必不可少而且算材料重量时也要用到。材质更是不可缺少,套定额、计材料费、焊口是否充氩保护及热处理都要用。定额里管道的压力等级是按设计压力划分的,因此要输入设计压力信息。输入介质信息的目是为了区分拍片焊口的等级,从而确定拍片比例,算出拍片数。管道具体刷何种油漆和涂料,往往和温度有关,因此要输入温度信息。保温的工程量计算要用到保温厚度、长度、管外径。管道定额是按20米操作高度考虑的,但保温防腐的工作量,操作高度超过6米就要计取超高费,因此标高的信息也不可少。 四、工程造价事后控制 事后考核、分析不是马后炮,而是下一个循环周期――事前科学预测的开始,是造价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月每季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回头看的方法,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一)合同关闭与权益维护 企业依据工程结算书和材料核销清单,与甲方、分包方分别进行材料的核对结算,包括材料量差、价差的计算和最终结算。合同工程师对合同所有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逐项清理,财会部门依据合同约定及时收取甲方工程款和支付分包工程余款,确认无未完事项后关闭对外承包合同和对内分包合同。 因甲方原因,未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企业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重视项目后评价 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认识到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工程造价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行为管理,而项目后评价是增强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项目后评价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项目结束后,通过对项目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通过项目后评价发现的问题,企业应认真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案,建立成本构成模型,为今后同类型项目的投标积累经验数据。 五、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集经济、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只有做好各方面协调,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中,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项目造价采取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做好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必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常见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应用研究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它容易受到腐蚀,这不仅降低了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对化工产品的质量产生了影响,甚至威胁石油化工企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尽可能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文章对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类型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腐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原因;防腐措施;石油提炼;化工产品 腐蚀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化工企业,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存在腐蚀现象,必然会对它的功能、使用周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是工业发展的难题,要想对其进行解决,必须深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进行控制。防腐措施的提出需要相关石油化工企业不断总结经验、研发技术,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危险系数。 1 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意义 腐蚀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介质,会使得设备的形状、大小、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转。腐蚀的本质是一种破坏,尤其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腐蚀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化工设备的使用周期,还将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腐蚀发生在管道,将会发生泄漏现象,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会引发一些灾难性事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出现的最为严重的事故为爆炸事故,由腐蚀引起的爆炸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石油化工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掌握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原理和规律,逐步优化材料结构,并提出相应的防腐措施,以使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保持良性发展。 2 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类型 石油化工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力,它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作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石油化工设备很容易受到化学溶液的侵蚀,从而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功能,不利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并非是单一的,它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机理。从腐蚀发生的类型来说,它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前者主要是与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后者主要是与电解质溶液产生了电荷交换。这两种腐蚀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且有其各自的特点,化学腐蚀不会有电流的产生,而电化学腐蚀则会产生电流。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其部位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将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顾名思义,全面腐蚀即是整个设备的表面都参与了腐蚀,由于石油化工设备主要由金属组成,当发生了全面腐蚀后,会造成管壁变薄的现象,如果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施加压力,可能会发生管道爆破的现象,严重时引发爆炸事故。而对于局部腐蚀来说,仅仅是某一部位与腐蚀介质发生反应,它具有腐蚀速度快的特点,其危害性远远大于全面腐蚀。由于腐蚀的危害较大,防腐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3 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原因 3.1 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工艺要求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其中具有腐蚀特性的试剂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原料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在石油化工产品加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中间产物,某些中间产物也含有腐蚀性成分。由于石油化工过程具有特殊性,某些腐蚀性成分会逸散到空气中,这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与腐蚀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改变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特性,也会进一步影响它的正常运转。此外,当石油化工设备发生电化学腐蚀时,会改变金属的表面特性,从而改变了石油化工设备的某些功能。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是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它们是由金属与腐蚀性介质发生反应后而产生的,无论是哪一种腐蚀现象,均会对石油化工生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该杜绝金属与腐蚀性介质的接触。 3.2 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存在缺陷 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材料不同,其性能也存在差异。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抗腐蚀性,这与金属自身的结构息息相关。从金属的微观结构来看,晶粒的直径与抗腐蚀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铸铁和不锈钢是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原料,但由于铸铁的晶粒较小,其抗腐蚀性能也优于不锈钢。另外,金属材料的另一特性也与抗腐蚀性密切相关,即是金属材料的粗糙程度,越粗糙的金属材料,其抗腐蚀性也相对越差。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通常采用晶粒直径较大的金属材料,从而导致抗腐蚀效果不佳。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如果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影响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也使石油化工设备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3.3 石油化工产品生产中气、液流动速度 通过研究调查表明,腐蚀气体、液体的流动速度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石油化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相接触,从而造成腐蚀。腐蚀的程度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的流动速度有关,流速越大,腐蚀现象越严重,腐蚀的程度越深,反之,如果在静止的腐蚀性气体环境中,它的腐g速度相对缓慢。针对这一现象,石油化工企业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气体、液体流动的速度,从而达到抗腐蚀的效果。 3.4 石油化工设备自身的原因 石油化工设备自身的因素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材料方面的问题。如果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选用不当,将会额外增加维修费用。在材料选用方面,通常包括两个误区:以低价的材料代替高价的材料,价格越高的材料抗腐蚀性越高。这两种观点均会提高材料腐蚀的几率,严重损害着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较多,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原材料之间的交叉,从而产生一定的腐蚀;第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不合理,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它的结构,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其各项指标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第三,石油化工设备的加工处理存在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与加工往往存在着偏差。对于一些特殊的操作如焊接,其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是腐蚀容易发生的部位。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及研究 前言 石油化工在世界大范围开采和应用,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侧重于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主要由浮油、分散油、乳化油、肢体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等一系列物质构成,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对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重的石油化工废水排放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石油工业废水排放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石油化工废水排出来的时候,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今日到减压的装置中去,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每次的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a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因而其用水量与石油化工加工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石油化工的加工实际用水量也与石油的加工数量有关。当加工的石油比较少时,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量就比较少。当石油加工比较大量时,石油加工过程中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石油废水也就多;当石油严重需要时,企业内石油加工设施不能满足石油量的需求时,需要动用企业外部石油加工设施,此时产生的石废水就特别的多。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石油化工发生的不同位置的泄漏时,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石油化工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时候化工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二、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时才会产生;其二,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才会产生。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也就会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首先,石油化工废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危害影响特别的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废水的清除及分流的处理措施,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所以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对石油的需要,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也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一些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也应该十分的注意,石油化工废水在被送入到污水处理厂之前,必须进行废水的检测工作,查看被污染的程度。石油化工的废水池也是有一定的容积量的,如果石油化工废水能够被回收利用时,必须考虑回收利用。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会被污染。 另外,含油污水的产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如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和石油的化工、油品的储运。邮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石油化工的废水。在当今现代,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过滤在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过滤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是当前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种类油的性质和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上各种处理单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因为废水中的油粒多数同时存在集中状态,很少以单一状态存在,所以含油废水处理采用多级处理工艺,经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方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三、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的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些废水的收集及处理问题,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厂及过滤重复在利用,发展适合石油化工废水特点的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如用空气悬浮法等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应该重视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及回收在利用,这样才能保护我国的生态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行各业也加强了对石油的重要需求。在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所以对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笔者针对石油化工股企业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能源类型,石油资源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目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使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也有效的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化工将是有作为原料进行化学生产,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且毒性比较大,对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当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石油资源已经呈为重要的能源类型。石油化工产业是对石油资源进行有效的提炼,并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不过,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排除大量的污水,这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并对水资源污染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已经采取了多种技术来进行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也有效的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利润,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目前世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严格制定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有效的提高工业废水的排放质量,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2.1 石油化工企业对隔断浮油技术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工业生产之后的废水中,一般都会漂浮着活性颗粒状的污垢,且这些物理也会将浮油吸附在表面,这样就使得水中的生物洋气不足,降解作用严重降低。那么,水中的生物的活性也就严重的降低了,这就对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隔断浮油技术的好似用,能够将工业废水中的油污金习惯沉降处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颗粒状的污垢进行有效的清除。在实施隔断浮油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选择隔油池,这样才能够使得浮油不容易聚集,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废水中的含油量,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污水的效果,为水下生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中的粘附悬浮物技术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工业废水的斜面隔油池能够使得废水中的浮下沉,进而有效的隔断浮油,但是,想要对浮油进行有效的分散和降解,还需要用到粘附悬浮物技术。在这技术的具体操作就是能够将一些体积比较小的悬浮物粘附到石化工业废水的表面,这样就能够将浮油与浮化油进行有效的分离,也就实现了对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处理。现阶段,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内陆地区的石化企业中,对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对粘附悬浮物技术的使用比较多,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中,且容易操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年付效果。与此同时,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粘附,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对硫化物进行粘附。 2.3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化学技术 2.3.1 光氧化技术 光氧化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工作特水处理中进行应用,主要是使用催化剂或者氧化剂来让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光照条件。这种污水处理技术效果比较好,且会在短时间内见效,可以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现阶段,利用光氧化技术来对石油化工企进行废水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氧化和光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在处理工业废水的过程中,不需要充足的反应条件,且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现象,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光催化氧化技术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提高了石化企业的利润,并促进了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絮凝技术 在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会用到一种化学技术,就是絮凝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废水中投入化学物质,并利用化学物质的聚集作用,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物质进行聚积,这样就起到了良好的废水处理效果。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有机絮凝物与无机絮凝物进行同时使用,否则就会对废水处理效果造成影响。由于这项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的降解,且应用起来比较清洁和方便,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过程中。 2.4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生物技术 2.4.1 厌氧方法 厌氧是一种成本比较低的废水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法属于生物处理技术的范畴。厌氧法主要是在废水当中对厌氧生物进行培养,厌氧生物能够在废水中进行成长,并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进而能够转化成一种新型的能源,由于厌氧法的成本比较低,这种处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对高浓度石油化工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方便操作,且对废水的处理质量也相对比较高。 2.4.2 好氧方法 现阶段,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还有一项比较济实用的生物技术,就是好氧法。好氧法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厌氧法进行有效的联合,并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相应特点来选择污水处理方式,有效的提高废水处理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染程度也会显著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了石化企业的清洁生产。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生a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安全,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息息相关。石油化工生产企业作为一个高危险的经济行业,其事故的发生概率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为了保障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本文将对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管理 随着近年来因为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而导致的加油站爆炸、泄漏事故越来越多。这些事故发生后给我国社会的治安管理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障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罐区安全,保证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盈利,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 1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进行安全管理的意义 1.1 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重视罐区的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网络数据统计,2015年石油和化工的经济总产值高达14万亿元,全行业经济总量仍在稳步的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左右。由此可见,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2 罐区管理意外事故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 根据已经发生的罐区安全意外案例来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发生意外后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事故发生后,不仅会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自身的品牌效益和经营形象。同时还有些特大意外事故能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周边的居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治安。 2 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罐区安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较低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者对罐区管理工作的安全意识较低。在管理工作当中非常不注重对安全措施的实施,很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层布置下来的安全任务缺乏行动力,总是敷衍的走过场了事,甚至有些罐区的管理工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2.2 罐区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关于罐区安全管理的技术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目前的罐区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生产的工作需求。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技术,我国的罐区安全生产技术仍有待提高。 2.3 罐区安全管理不科学,缺乏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如今,有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方式过于简单,人工操作的部分较多,导致罐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而且,管理的方式也不够使用,员工操作起来较为麻烦,程序也比较复杂,致使罐区安全管理者无法严格贯彻国家油罐安全生产规范。大部分的石油化工企业油罐管理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事后责任追究机制。 3 石油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管理体制 建立其权责分明又相互制约的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管理体制。首先由公司管理层来明确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的工作方向和安全管理标准,以及具体的安全操作规范,提出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的明确要求。其次是由各职能监管部门对企业罐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实施监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管理行为进行限制和督促。而罐区安全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自身管理模式来提高本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对全国其他地区和以往的罐区安全事故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符合自己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并通过对事故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罐区安全管理的方向,为上级领导提供罐区安全管理工作革新的信息依据。只有在三个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下才能不断提高罐区安全管理水平。 3.2 加强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不能落后,应该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罐区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罐区安全管理者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应该将自己所掌握的安全管理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当中,对安全管理工作遇到的新信息也应该录入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 3.3 增强罐区管理工作的安全认识 罐区安全意识不强是引发罐区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要依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严格遵守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制度来执行工作行为,必须依据我国有关的安全标准来实施管理行为。 3.4 加强罐区日常安全管理 在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时,罐区工作人员应该要强化罐区日常安全管理措施,对油罐液位、温度、机泵设备系统进行检查和实时监控,杜绝罐区管理的安全隐患存在。对罐区的设备检查、维修也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针对维修过程中需要用电的情况,罐区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要求修理者使用罐区提供的制定用电端口和设备,避免在维修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4 结语 综上,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安全生产方面,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作为一个优秀的石油化工企业罐区管理者,应该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手段,依照我国有关规定严格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石油化工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在石油化工工程中,蒸汽管道配管技术对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不同用途和不同压力等级的蒸汽管道存在于石油化工的装置内,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本文主要围绕石油化工工艺概述,重点分析了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以及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以期能为相关设计需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石油化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将石油作为天然原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化工产品。蒸汽管道作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公用工程管道中起到了枢纽作用,蒸汽管道包括两大重要部分,一部分是蒸汽管道,另一部分是蒸汽凝液管道,其同时具有高温和汽液两相流,促进了蒸汽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想要使蒸汽管道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不仅需要对蒸汽凝液管道配管和蒸汽管道的匹配设计进行充分考虑,而且还要对蒸汽管道的总体美观程度和经济效益有所兼顾。另外,需要按照蒸汽管道的应力计算要求,将与之相匹配的蒸汽管道科学设计出来。根据以上的要求,想要使生产效率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得到有效提高,要求技术人员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熟悉掌握,从而确保设计出安全、节能、环保和经济的蒸汽管道。 1 石油化工工艺概述 所谓的石油化工工艺,一般是指将自然界天然原料如天然气、石油等材料通过物理化学的相关方法提纯制取,从而形成化工产品、石油产品以及相关的工业产品。在石化企业发展中,蒸汽管道配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其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逐渐凸显,不断攀升的工业事故和交通事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同时存在各种各样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中,研究和处理蒸汽管道就显得极其重要。 2 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 通过对1000kt/a乙烯装置进行研究分析得知,该装置有五条管廊,两纵三横排布。其中三个横管廊配置的管廊为四层,与管廊配管设计要求相结合,物料管道设置在管廊一、二层,公用工程管道设置在第三层,仪表电缆槽板、电气以及火炬设置在第四层。一般情况下第三层布置的蒸汽管道。1000kt/a乙烯装置具有较大超高压力蒸汽管道、压力蒸汽管道、低级压力蒸汽管道和中等压力蒸汽管道四种压力等级蒸汽管道。按照布置的要求和材质特点,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的压力等级布局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管廊上的蒸汽管道,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管道结构、所处地势环境以及蒸汽管道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可能的靠近管廊的一侧安装蒸汽管道,合理安装使用“π”形补偿器,能够使管道内出现的高温膨胀情况达到很好的吸收。由于在高温下波纹管膨胀节可能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波纹管膨胀节禁止在蒸汽管道的设计中使用,在安装设计“∏”形补偿器时,需要按照管廊的建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将安装设计切实做好。在“π”形补偿器安装时,如果管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排热需求,则要求管道的直径变大,需要设置在管廊的外侧,靠近管廊支柱分担荷载;相反,管径如果具有较小的排热量,则需要设置在靠近管廊的内侧。 (2)将蒸汽管道设计安装在多层管廊空间时,需要综合布局,与蒸汽管道的空间布局特点相结合,可以在对管道进行设计时通过三层结构进行,分别为“上中下”。在石油化工工业生产制备中,大量可排放的高温蒸汽会在此过程产生于蒸汽管道中,进而造成管道出F管道内凝液的情况。想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设计蒸汽管道时需要对管道设计安装的位置进行充分考虑,将排液装置安装在管道的一侧。不过由于在管道内蒸汽凝液处于流动状态,当管道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蒸汽会因为压力的降低而再次出现,当出现汽液混流时,假如无法通过排液设施将液体及时排出,则可能会再次出现管道裂缝,严重时出现会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出现。 (3)如果在布局设计蒸汽管道时,其与相关的仪表电缆线或电器在同一侧布局,则需要对蒸汽管道中的最大温度进行有针对性地掌握,同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通过长期实践能够看出,如果使用将蒸汽管道与其他公用管道隔开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管道与管道之间保持分离状态,而且各自运行互不干扰正常工作,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有利,能够使每种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这样的管道布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不但确保在生产和生活中蒸汽管道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而且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 蒸汽支管设计安装在蒸汽管道上时,需要将支管部分从蒸汽管道主管顶部接出,就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而言,将切断阀设置在支管上时,需要从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位置出发,使用切断阀在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上方连接蒸汽管道主管和蒸汽支管。为了使设计安装工作者操作及安装的实用性得到满足,在安装时尽可能的简化工艺,需要在设计布局切断阀时,在合适的位置安装切断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消防、吹扫以及灭火等用途的综合考虑,石油化工工业需要从安全排气的角度出发制定蒸汽支管的设计要求,蒸汽支管不允许连接蒸汽透平、再沸器等发热装置的排气管道。在设计安装蒸汽支管时,支管的安装位置应靠近“π”形补偿器的两侧,而在移动过程中, 蒸汽支管不应限制主管。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能够看出,在对蒸汽管道进行施工时,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安装,不但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而且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安全性不断加强,进而推动蒸汽管道的作用正常的发挥,使其能够长久优良地运行。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摘 要:由于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所经营的产品的特殊性,在进行HSE管理的时候要求必须要保证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必要的人员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辨识、评估和控制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还要利用HSE认证的方式将具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最终能够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对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优化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风险管理 HSE管理体系通过对系统分析方法的利用能够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风险,并且将可能会发生的危害和后果确定下来,集中利用系统化的预防机制将各种安全事故的隐患消除掉,从而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可能会发生的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等。立足于整体框架,建立与优化与石油化工销售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HSE 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完善制度、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一般都涉及到了化学产品的技术、服务、销售、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也有一些安全环保方面的制度并未将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完全涵盖起来。在石油化工公司不断发展的今天,其经营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再加上不断提升的复杂程度和进一步细化的业务,因此出现了不断累积和扩大的健康安全环境风险。要想使这一情况得以解决,必须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应的制度,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具体的人员,较为理想的是配备与培训富有经验、石油化工安全环保专业方面的人员队伍,从而能够有效的识别危害因素、防范各种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按照国家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及集团公司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了“一岗双责、管行业管安全、管工作管安全”的安全环保责任体系,明确了各层级单位和岗位的安全环保责任制、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所有有关人员特别是各部门领导的安全环保责任书签订,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同时与副职签订,然后分管领导再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通过严格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等各项制度,优化了各项制度建设,最终有效的保证了HSE管理体系的顺利执行[1]。 2 在HSE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HSE管理的核心,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是开展HSE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HSE管理中需要对来自于环境、社会、组织、员工、顾客等各方面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顾客和员工来说,必须要对人的安全和健康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特别是在面对顾客的时候还要对丧失信任、市场索赔、对产品的不满等各种风险予以兼顾;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必须要对重大危害事故或者有缺陷的产品可能会造成的企业在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产品责任、索赔、丧失市场、在信誉和形象方面的损失予以兼顾。在社会和环境层面,必须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各种破坏进行考虑,一般来说突发事件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四种类型[2]。具体到石油化工销售企业而言主要是道路交通运输风险、办公场所着火风险以及仓储产品及仓储场所的风险。 首先是产品的运输风险:一部分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承担了运输石油化工产品的任务,在具体的运输过程中是否恰当的操作汽车、槽车、蓬车、叉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会对产品和物料的安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3]。特别是在对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害性的产品进行运输的时候,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侧翻刮碰等事故就很容易导致石油化工产品发生爆炸、燃烧、泄露等一系列的事故,最终会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植被、毒害附近生物、污染水源、人民群众中毒伤亡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为此,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别加强危险化学品在人员资质、运输、销售、仓储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强化道路交通运输风险管理,检查从业人员的资质有效性和车辆的维护保养情况,检查车辆电路设备以及灭火器、应急用品配备和保管情况,保证车辆处于完好状态,杜绝车辆带“病”运行;加强行车安全管理,针对异常天气出车执行了升级管理;加强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确保班车及其他车辆出行的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4]。 其次是产品仓储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严格的保证各仓储库房具有良好的总体情况,逐渐落实标准化管理,在所有仓储库中实行丙级库房达标管理,做到了应急物资到位,消防器材齐全,消防通道畅通,通风设施良好;监控摄像头要能够实现正常工作,保证门窗、锁具的完好性;建立库房日常巡检和检查制度,及时的查处各种拉扯电线及违规使用电器情况;建立健全具备完善库房安全防火、保卫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正常。 再次是办公场所用电与着火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在办公区域认真贯彻和落实“防火、防盗、防抢、防破坏”四防措施,确保技防设施效用,公司监控设备24小时开启运行。实行单位内部巡检制度,每天都安排专门值班人员,从晚6点开始对公司整个区域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开展隐患排查。严格电器设备管理,及时更新旧电源插座,使用符合国标的防爆电源插座,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每位员工在下班时对自己岗位进行电源关闭检查,保证各种电器不带电过夜。严格吸烟管理,严禁在办公区域内吸烟。吸烟人员要到指定场所吸烟,并做到人走烟灭。 3 结语 石油化工销售企业通过HSE 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能够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预防各种灾难事故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地确保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严格的落实HSE 管理,持续地加强和改进,才能够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且使资源的使用率得以提升,有效地降低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终保证企业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绿色和节能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在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石油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石油化工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因此在时代要求下,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石油化工泵的结构、水力性能等方面进行节能技术研究,为石油化工泵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结构 水力 节能技术 在“十二五”中节能减排发展计划的推动下,对于石油化工技术的更新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从石油化工泵的结构、水力性能等方面进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研究。 1 石油化工泵结构节能研究 1.1合适叶轮直径研究 通过对化工石油泵扬程和叶轮大小的研究发现,叶轮的直径大小能够调节泵的扬程、流量等化工石油泵的特性。 所以,在表1的数据记录中,叶轮的切割量应该保证在有效范围内,在出口安装角和流动状况固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当比转数小于60时,叶轮的切割效率最高,且随着比转数的增加,最大切割量逐渐降低,当比转数超过300以后,叶轮最大切割量降到了7%以下。因此在比转数超过300的泵,不应切割叶轮,避免效率的减小。 而且,在叶轮的切割研究中,应该注意叶轮的类型,根据是否已经切割选择其切割量。通过对导叶泵、蜗壳泵等轮叶片的车削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调整其特性曲线,保证效率的提高。如果扬程要求较高,可以根据表1数据以及实际的要求换用较小的叶轮,降低损耗,提高部分性能。 1.2合理叶轮数量 在泵的扬程和泵的流量调节中,要根据要求进行叶轮数量的合理规划,以及叶轮间距的科学安排。但是在进口处,应该注意其叶轮的防护,防止气蚀现象的出现。 1.3减少备用装置 石油化工泵在设计中进行合理规划和分析,尽量减少备用装置。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泵以及其结构的最大效率。 2 石油化工泵水力节能研究 2.1出口控制 虽然出口的控制比较简单,但是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却十分重要,决定着流量和扬程的大小。例如,在设计中如果设计的出口阀调节范围不合理,在后期出口阀的调节过小就会造成水压过大,流量减小,造成扬程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出口控制的设计,后期投入使用也应该注意出口的节流调节。 2.2入口控制 在入口的设计和控制中,由于其扬程损失较小,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节流。 但是在入口会出现气蚀等现象所以一般不采用节流,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其相关操作,避免失误造成泵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旁路调节 在化工石油泵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旁路来辅助出口线路,通过对于旁路的调节防止气蚀、振动等现象的出现。如果采用旋涡泵,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等措施,增加流量,减小功率。 3 合适调整策略 本文将对变频调速策略进行初步探究和简单介绍,为化工石油泵的节能提供全新研究方向。 变频调速主要通过变频系统完成,通过变频器中对供电频率的改变来控制转速。通过调整电机的磁通恒定来维持电机的最大转矩。 变频调速系统通过对电机的调节能够低速在线启动,具有电流低、调控简便等优点。而且在变频调速系统中,还能够通过调节,起到过欠电压、过电流以及短路等保护的作用。 4 结语 在本文对各种泵相关的节能技术研究基础上,得到图1的改造后的简易模拟图。 希望通过本文对于石油化工泵的研究能够为石油化工业化工泵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方向,推动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和节能减排计划的顺利进行,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我国建设海岛型石油化工园区的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国外成熟的经验,利用我国沿海地区丰富的海岛资源,依托岛屿建设大型石化园区,可以充分利用海岛的岸线资源,建设自备港口设施减少物流成本,通过填海造地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优势十分明显。建设海岛型石化园区可以作为我国石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海岛型石化园区 拓展区 策略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石化企业原料和产品很多都属于易燃易爆品,加之目前石化行业发展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产品链条越来越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会非常严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工业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石化企业安全事故,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石化企业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化工项目所在区域居民社会心理层面很强的“邻避效应”使得很多化工基地改扩建项目受到严重的抵制,巨大的负面舆情给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干扰了政府的决策,这直接导致宁波和茂名等国内许多已经规划好的石化项目先后下马。 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工产业园区布局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选择沿海地区或者以岛屿为依托建设石化园区。其中之一就是以靠近海岸的无人或者少人居住的岛屿为依托,建立海岛型石化基地。 一、国外的经验 国外的化工园区建设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沿海石化基地开始出现,以美国墨西哥湾沿海地区石化基地为代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在石油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率先采取基地化模式发展石油化学产业,先后形成了一批大型沿海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区。二战过后,日本与西欧发达国家效仿美国在沿海沿江地区建立了石油化工产业带,如日本东京湾沿岸地区、伊势湾与濑户内海等石油化工产业带,比利时安特卫普、德国路德维希港等石油化工产业带。 第二个阶段,海岛型石化基地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亚洲新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化工园区经验的基础上,新加坡等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集中化、规模化与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其中以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发展最为成功,其代表就是世界级规模、产业集聚程度更高的裕廊化工岛,该岛是新加坡以新加坡本岛南部的小群岛为依托,采用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方式,把七个小岛进行连接,形成的一个仅30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屿。借助周边水深12米的天然良港和临近马六甲主航道的物流便利优势,大力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建设世界级化工园区,国际化工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埃克森美孚、住友化学、三井化学等纷纷在这里落户建厂,最终形成了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化工产业集群。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裕廊岛已形成完整的石油和化工体系,炼油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2/5以上。原油炼制能力为67.4Mt/a,相当于东南亚地区总炼油能力的1/3左右。 炼油装置的热加工能力达11.2Mt/a,催化裂化能力达4.0Mt/a催化重整能力达7.22Mt/a,加氢裂化能力达6.47Mt/a,加氢处理能力达33.21Mt/a,润滑油生产能力达2.41Mt/a。裕廊岛炼油能力已达6500万吨,乙烯产能近7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600亿新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目前,裕廊岛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全球最大的石油精炼中心之一。 二、建设海岛型石化基地的优势 依据对国外海岛型石化基地的经济、安全、环境以及社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依托海岛建设石化基地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优势: (一)拓展空间巨大 以居民较少的岛屿或者无人岛为依托建立海岛型石化基地,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用地成本,减少舆论压力,还可以通过填海造地不断的拓展发展空间,为石化基地的发展提供不断的土地支撑,以规划中的舟山群岛大小鱼山化工园区为例,该岛面积达14,岛上仅有居民1000人,搬迁成本远远小于同等面积的大陆地区,该岛周边有大面积的浅水滩涂在做过充分的环保论证之后,很多都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填海造地成为化工基地发展的预留空间。 (二)物流成本大大减少 石化基地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巨大,在生产成本中,物流陈本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国沿海岛屿特别是岩基岛往往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5],有可以利用的大型原料及产品码头,能够实现化工物质流与能量流综合利用,有效降低化工产品成本; 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也是重要的石化产品的需求市场。 (三)有助于污染处理 对于石化基地而言,三废处理是布局的关键一环,海岛型石化基地通过污染物处理机构集中化建设,有利于“三废”的集中[6]、综合治理;还可以充分利用洋流和海风快速稀释事故污染,减少污染物的灾害性富集。 三、我国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的优势 我国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沿海岛屿众多 中国的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为6536个,总面积72800多平方公里,其中具有岸线优势、可以作为石化基地的岩基岛屿,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浙闽沿海、华南沿海以及台湾附近海域。 (二)沿海地区石化园区比较集中 目前,沿海地区是我国化工园区的主要聚集区,其中在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等地分布着大连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同时,这些区域附近也是我国沿海岛屿重要的分布区,在这些岛屿上建设石化基地,可以作为原有石化企业的拓展区域。 (三)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沿海岛屿很多都靠近石化产业聚集区。比如大连近海、宁波近海的岛屿,它们靠近大连石化、镇海炼化这些中国大型企业,这些沿海岛屿可以很方便地作为石化企业的拓展区,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可以有效地利用大型石化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等的储备,实现高速高效的发展。 目前,我国石化产品尤其是PX的需求有增无减,进口数量越来越多,建设新的石化产业基地势在必行,利用我国沿海丰富的岛屿资源,依托临近的成熟石化企业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是破解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园区选址难、建设难、拓展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海岛型石化基地,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石化产业的集中度,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可以作为我国建设大型石化企业的优先选择方向。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Solidworks软件在高职机械类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个高职机械类学生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毕业设计的实例,说明了Solidworks软件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Solidworks;毕业设计;三维造型 现代制造业日趋国际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新产品投资风险,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1]制造企业运用先进的设计模式,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具有现代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重任。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的重要总结,是最重要的一次集中性实践环节,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结合实际课题进行设计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2]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设计了多个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实际课题,由学生选作,要求采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的主流产品Solidworks完成。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①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已经学习了Pro/E软件的应用。有一定三维CAD软件应用经验者都知道,各三维CAD软件的应用思路大体相同,学习一种三维CAD软件作为基础,再学习其它三维CAD软件将很容易上手。但学生在学习阶段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希望他们在校学习阶段即积累一定的三维CAD软件应用的经验。②通过企业调研,我们发现目前Solidworks软件在国内外中小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欢迎,为了使学生免除进入企业后,缩短适应期,减少再培训等环节,在校学习阶段即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学习Solidworks软件,为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举一反三,拓展思路 大部分的高职机械类专业都开有机械基础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有两周左右的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条件完成一个减速器的设计,包括设计计算、二维装配图绘制及部分零件图绘制。但在两周的时间里,学生并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完成减速器三维造型。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选择减速器设计课题的学生,第一个任务就是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减速器的三维造型,由此学习Solidworks软件的零件造型、装配、工程图及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上述减速器作为经典的案例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其设计过程已经程序化,有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综合应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独立完成其它类型减速器的设计。例如下图所示的同向三螺杆挤出机减速器、异向三螺杆挤出机减速器等。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计算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三维图及工程图的绘制,使他们懂得怎样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设计到加工,体验真实的生产过程 在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工艺越来越精细,产品的成品品质越来越精致、优良。[3]机械制造类工作岗位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的应用。Solidworks是一款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利用它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产品。下图是利用Solidwork软件设计的玩具小车,可以实现其精美的造型,如同真实的产品一样。在完成造型后,进一步制定各零件的数控加工方案,利用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刀路,生成NC程序,并在数控机床上实际加工出产品。 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完成机械制造业中的设计、工艺、编程、机床操作等典型工作任务,体验设计员、工艺员、编程员、操作工、检验员等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整个过程,掌握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与数控加工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与扩充以前所学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学生要利用三维软件实现自己的构想,必须钻研Solidworks软件的各种造型功能,从而提高软件应用能力。通过反复的交流与修改,设计并最终加工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了创新意识,加强了实际操作技能。 三、整机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该课题要求学生利用Solidworks设计和装配一种单螺杆膨化机。首先由教师提供设计指导书,包括膨化机原理、产量计算方法、螺杆设计方法等等资料,在充分熟悉基本资料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扩散思维,采用不同的结构实现所需要的功能,学生综合运用以往知识,先拟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最后集中进行各种方案展示、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通过比较、筛选和组合,确定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膨化机的功能入手,通过产量、功率等要求确定基本尺寸,还要考虑密封、润滑、加热、定位、拆装及标准件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并进行强度验算。最终完成三维装配图和二维零件图。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以独立的主体身份从事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工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以往的毕业设计中,二维图纸的绘制和修改工作量很大,占用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可将毕业设计的重点由二维图纸的绘制转化到不同方案的设计和创新上,突出了设计创新,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机械设计的整体思维大有帮助。 四、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顺利对接 传统的毕业设计中设计出的产品由于没有得到制造、装配以至样机试验的验证,许多不合理的设计,甚至是错误的设计很难被发现。输送机设计课题即来自真实的产品。该课题是与输送机生产厂家合作设计制造一台计量输送机,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参与到该项目中。首先由用户提出使用要求,包括输送材料、输送能力、输送距离等基本要求,然后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讨论结构设计、基本尺寸的确定、电机的选择等。确定方案后,由学生利用Solidworks完成该输送机的三维绘制,再交给用户确认。由于SolidWorks软件可以完成复杂零件的三维造型,并可根据需要生成各种剖视图,有助于了解产品复杂的内部结构,对设计方案的表达更加简单明了,与用户的交流也更加顺畅。同时,由于界面友好、造型方便、图形质量好等特点,也使得产品设计和造型的时间缩短,效率大大提高。 用户确认后,由学生输出二维工程图交由工厂进行生产。由于设计、生产、用户各方都没有该种物料计量输送机的经验,生产后出现物料架桥等问题,需要对原方案进行改进。每次改进都是首先在三维图上修改,再在实物上完成。经过不断改进,最终满足了用户的要求。整个过程由于SolidWorks软件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试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了该计量输送机的设计与生产,参与了各种问题的解决,其在毕业设计中所做的工作即是实际工作岗位上一名结构设计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真正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顺利对接。 实践证明,将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引入毕业设计,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提高了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学在毕业设计中应用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使用工程化的方法、步骤统筹安排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软件工程学是指导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类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将毕业生设计过程、文档书写与软件工程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软件类学生毕业设计过程存在的常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应用软件工程学去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毕业设计 0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应届类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型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锻炼机会。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过程,抓好高校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软件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施合适的软件设计具有重的指导意义。 1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将总结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成果,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软件相关专业组织毕业设计应该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即将毕业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无疑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结合的途径之一。 通过毕业设计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1)实践软件工程的相关原理能力。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课题小组从接到开发任务到提交产品和文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程序打包、编写文档等软件工程具体的各个方面。经过锻炼,学生们对软件工程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2)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平时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碰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而克服这些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软件技术和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 (3)团结协作的意识、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思想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用系统化、规范化、数量化等工程原则和方法去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的学科,包括两方面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其中,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 3高职类学生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以分析、解决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选题的盲目性 只是把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大学生活的必经环节, 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去做毕业设计, 造成选题的盲目性、有的选题则是陈旧。 3.2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后,几乎不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就立即投入到整个系统的设计中, 一旦遇到了与实际不符的地方, 又重新返回, 对已经做好的设计进行修改。最终导致设计的系统杂乱无章, 甚至到了最后只能马马虎虎地仓促交工。 3.3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文档不够正规,不够完备 完整的设计不仅包括所完成的可操作的系统,一般的操作帮助,还包括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文档等一些文字的东西,比如解释清晰、内容全面的数据字典和使用手册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用户会感到使用起来不方便,觉得难于操作。 3.4模糊的评价标准 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精确细致的评价体系。 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且使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必要的锻炼。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个软件过程框架,这个框架主要从需求、测试、集成这3个方面给出工作要点和规范。 4利用软件工程学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本身是个工程,要用工程的方法去处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按软件工程学思想展开工作。 图1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各阶段之间的映射 4.1以可行性研究指导选题目 可行性研究,应该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三个方面去研究,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过程中,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开发创新的能力。选题原则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①毕业设计的课题应该能使计算机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深化,也就是说,毕业设计应尽可能包括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并且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训练;②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 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③课题要适合于各个模块独立进行,并便于最后统一调试;④课题规模应大小适合,难易程度适中。 4.2需求分析是关键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 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系统分析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获取用户需求,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其中要实现系统的功能。对需求划分优先等级,找出核心需求和重要需求,以保证系统构建的正确性。 在进行软件类毕业设计时,为了保证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让项目组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用户需求的获取的工作中来,发挥集体的能力,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最终的确认。 4.3规范设计过程 需求分析完成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系统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深入每个函数内部,以伪代码或注释的形式实现整个函数,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 从系统设计开始,学生要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画出DFD图,对输入、输出数据流进行详细的说明,建立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数据字典,根据DFD 图设计出模块结构图。 4.4重视文档写作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软件文档的思想,记载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完成了哪些设计,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及技术手段,这样,把文档作为整个设计的指挥棒,使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 4.5重视测试工作、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软件测试工作也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和测试数据,毕业设计的成效就可一目了然。 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是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设计过程,总结劳动成果,这时学生就会对软件开发及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都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进行系统的总结,写出毕业论文。 5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的练习,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地设置软、硬件的毕业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流行技术、工具的差距,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必须达到培养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目的。 5.1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选题的逻辑重心和学术思路,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处理,具有严谨的理论思辨过程,以锻炼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学术探讨价值。 5.2书写和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数是技术开发型的,其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及性能分析。这些内容根据任务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5.3创新能力 提出创新要求后,带领学生认真复习或补学过去没学过、没有学好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孕育出一些新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推上一个新台阶的方式,与为每个人专门分配某一特定的作业来锻炼学生基本技能的方式相比,更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5.4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集体活动和成员沟通培养成员的团体情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毕业设计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初到毕业前的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实现了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达到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毕业设计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6结束语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之后,学生在软件设计的文档书写规范化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将软件工程应用于毕业设计中不仅仅完成了一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且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完成了前导后续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因此,软件工程学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概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全面的总结、应用和提高。由于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学生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里,避重就轻,能简就简,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则只重视找工作而轻视毕业设计,不愿在毕业设计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还以找工作为由,完全依赖于导师,向导师索要源代码,甚至花钱在网上购买来交差。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认为毕业设计做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对待毕业设计也更加心不在焉。导师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致使有些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太重视,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者是直接将相关源代码发给学生,以“简化”指导工作。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导师指导工作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效果较差,使得学生白白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刚好是学生求职和考研的黄金时间段,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求职和考研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都会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求职和考研上,有些还要去外地求职、应聘考试、面试等,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而且,学校方面,为了保证就业率,往往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题目设置上不够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中是最具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相对于常规课程而言,对指导教师要求也就更高,尤其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比较强,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小,很多题目都是虚构出来的,导致有些题目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缺乏具体需求的支撑,使学生很难从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真实的软件工程方法。而有些指导教师自己都没参与过实际的工程项目,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遇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搬往届毕业生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但由于题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题量太少,层次不清,导致选题匹配效果差。在选题时,部分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太大,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而有些能力强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过小,达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4)过程监管上不够到位众所周知,对于软件工程项目而言,过程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执行的关注点,毕业设计也当如此。虽然学校也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组织对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但执行检查工作的不一定是专业教师,使得这种检查大多只是对指导老师所填写的各种表格和文档等表面内容进行检查,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起不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再加之有些学生在校外求职或实习等原因造成指导教师与学生无法定期见面和沟通不畅等问题,使得指导教师难以用软件工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设计虽然启动较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前期在毕业设计上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是在答辩前为了完成任务而赶工应付,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也就不佳。 5)量化考核上不够严格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自行把握,论文成绩则由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阅,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老师按照相关评分标准打分并取平均分,这样虽然基本可以保证成绩的公正性,但成绩构成太简单,未显示地将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分析和设计过程以及总结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和中期工作没有约束力。在成绩评定时,有些导师要求不严,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答辩时,通过门槛较低,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以答辩及格为目标,在思想上不重视,答辩准备工作不扎实。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在最终答辩时,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放松,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采取的对策 时间安排上,可以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将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六学期中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课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学生都在校,可以随时与导师见面,指导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对毕业设计项目随时跟进,随时指导。导师资格审查上,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应该由长期从事实际工程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双师型”(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教师来担任,也可以聘请校外科研单位或企业中水平较高的工程师来担任企业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也能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元化模式的形成。题目设置上,要求题量要充分,使得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且要有一定的创意,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在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有课题的指导教师要尽量结合自己的课题来设计题目,没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从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获取有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就业取向自拟题目,允许学生到实习企业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选题和实施毕业设计,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可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上,首先要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和问题讨论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督导,加强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检查,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实施。量化考核上,要对毕业设计从前期的开题、文献查阅,到中期的分析、设计、实现,再到后期的总结等各个阶段的进行量化考核,前一阶段的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必须加以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对于未能按要求如期完成毕业设计的可以推迟答辩,对于首次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可以缓发毕业证。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对学生有约束力,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前仅有的一次大检验,它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作者:张华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一、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设置与选题方面 题目设置不合理,类别与层次不清晰,选题匹配效果差[2]。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都按照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实际工程项目提供,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工程实践题目比例较少。部分题目理论性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理解;部分题目开发工具复杂,占用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时间。在选题时可能导致学生想选的题目选不上,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效果差,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方面 毕业设计监控工作实施困难,效果较差。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包含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程序测试、撰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但对这些环节的监控有时候会形成空白带,毕业设计不在实验室进行,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生在外地找工作,老师不能定时与学生见面,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且学生提交的各阶段文档流于形式,只有指导教师在进行监控,未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导致监控不到位,监控效果较差[3]。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面 答辩考核方法单一,答辩仅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考核准确度低。答辩通过门槛较低,答辩只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排名,一般排名在最后的学生才可能不及格,不利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造成大部分同学仅以答辩及格为目标,思想上不重视,答辩准备工作不扎实。再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特点,毕业设计软件作品评分标准难于量化,考核具有一定难度,也造成答辩效果不好。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毕业答辩的质量控制有所放松,直接导致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障。 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各项实际问题,主要进行的相关工作具体如下: (一)合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动态选题 依照软件工程专业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环节,紧紧围绕工程实际型、创新项目型、竞赛题目型、科研项目型等类型进行题目设置,以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同时着力避免在毕业设计题目中设置虚拟型题目、理论研究型题目、综述型题目、分析设计型题目等。在选题过程中,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进行多轮双向动态选择,动态调整题目各项技术参数以保证学生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且能有利于自己以后工作的题目[4]。这样,在选题之后,每个指导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进行分别指导,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运用其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都能够通过毕业设计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四学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各类题目汇总。 (二)毕业设计过程实行三级监控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宏观调控,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协调与监控工作,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落实并实施毕业设计各环节具体工作[2]。具体参见下图2。在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三级管理机制的同时,为保障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软件工程专业要求所有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且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师德良好,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在每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开始前都对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择优任用,且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人,以保证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充分指导[5]。 (三)毕业设计过程量化考核 以往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指导老师把握;二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专业其他指导老师进行评阅;三是现场答辩成绩。由所在组的指导教师按照相关评分标准打分并取平均分。这样基本能够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但是由于只有毕业答辩环节具有约束力即答辩未通过则总成绩不及格,其他环节不具约束力,因此造成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工作流于形式,前期、中期阶段提交的文档趋于应付、质量不高,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低[6,7]。为此,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量化考核法即各个阶段量化考核,且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行下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必须加以整改,整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考核方法切实可行,能够保证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提高毕业设计总体质量。 (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辽宁工业大学于2011年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团队机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机制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每年都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各级比赛[8]。随着学校和学院创新教育活动多年持续深入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超过1/4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能够独立主持创新性项目,并以该项目为原型申报毕业设计题目[9],同时参加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奖项。通过主持校级及省级创新项目既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与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持参加创新项目既毕业设计题目情况见表3。 三、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一个极具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后面向社会与企业前的有且仅有的一次大检验,它不仅检验了学生所学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还检验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体系等相关环节[10]。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软件工程专业所做的系列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有利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虽然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认可度逐年稳步提高,但如何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以跟进市场需求变化;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增强更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力;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效率等问题仍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所面临的严肃课题[11]。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也一定会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作者:佟玉军谢文阁王恩喜刘鸿沈姜悦岭工作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敏捷软件技术的应用 摘 要:提出了在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采用敏捷技术进行过程控制的方法,从实际效果中可以看出,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毕业设计;敏捷软件开发;极限编程;软件质量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总结,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习;并且,它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考核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 软件开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开发的软件质量直接反映出毕业设计质量,而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对学生开发软件的质量高低有很大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件类毕业设计的特点、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然后将敏捷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指导和监控软件类毕业设计,最后通过具体的实践对其进行总结。 1 目前状况及问题 1.1 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的特点 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软件开发占很大比重。而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与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及商业化软件开发又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 (1)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生成可运行的、实现一定功能的、错误率较低的实际软件产品,而不仅仅是提交一份文档报告。 (2)设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要将各人的成果整合,形成完整的软件;小组每个成员不是完全孤立的,每个人的工作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 (3)项目小组一般只包括一个人或几个人,人数较少,远少于一般商业化软件开发项目小组的人数。 (4)小组成员没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没有足够的软件工程经验,一般没有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共同开发过软件产品。 (5)项目开发过程不完全,编码的结束即意味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不要求有完整的工程化的分析和设计文档。 (6)有些软件开发没有与商业项目挂钩,也就没有真实客户的需求对其进行功能和性能上的监控。 1.2 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的特点可以看出,普通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式或是工程化的控制手段,并不能适应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最终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低下,学生得不到真正锻炼。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组成员各人任务不明确,能力参差不齐,并且有时没有充分地交流设计思想,最后导致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无法有效整合。 (2)项目需求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改变,软件不断修改,最终完成的软件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 (3)编码开始后,软件的错误和缺陷不断涌现、不断累积,最终无法控制。 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设计选题、学生能力、实验环境以及教师的指导力度分不开,最重要的还是与教师的指导和监控方式有关。应当采用恰当的指导和监控方式,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最有效地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推动学生逐步达到毕业设计软件质量和功能的要求。 2 敏捷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 采用适当的指导和监控方式,实际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适当的软件过程模型,也就是软件开发的工程化控制手段。 2.1 敏捷软件开发简介 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的架构设计与程序开发在时间上是先后分离的,这种分离常常导致一些脱离实际的设计和脱离设计构想的编程,导致最终软件开发的不理想甚至是失败。鉴于以上问题,敏捷软件开发技术应运而生。 敏捷软件开发以交付而不是以构造为核心,它强调的是交付对客户有价值的软件,而不是用户需求中所描述的软件。简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提倡采用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小型团队,并辅以人性化的管理,充分发挥软件开发者的才华,建立畅通的交流机制,使软件开发团队水平和软件质量共同提高。 敏捷式开发采用适应性方法,而传统的软件工程学采用的是预测性方法。敏捷式开发是以人为主的,而传统的工程学是以过程为主的。二者的主要区别存在于它们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描述中,也就是说,敏捷开发实现当前最需要的功能,然后根据变化来修正和改进;而传统软件工程学一开始就将软件的各种架构预测好,然后采用固定的过程来实现这种架构。软件开发中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传统软件开发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适应这种不可预知的变化),因此就要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变化,这其实也就是敏捷式开发方法所要达到的效果。 可以看出,上述的敏捷软件开发的许多特点正是与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的许多特点不谋而合,例如,小型的开发小组,适应性(适应不可预测变化)的开发机制,短期的交付(毕业设计一般都在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软件的交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特点,建立畅通的交流机制等等。因此,将敏捷开发思想引入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不失为解决后者诸多问题的很好尝试。 2.2 敏捷软件开发应用 敏捷软件开发技术包含若干的价值观、原则和实践方法。将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监控,主要应包含如下原则的应用: 2.2.1 增量式开发 传统软件类毕业设计采用传统软件工程学指导方法,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接着开始编程。如果最初阶段不能很好地完成分析和设计任务,后面的软件开发将出现严重问题。 而在敏捷软件中,采用的是增量式开发,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设计,不是一步吃透功能,而是逐步添加功能,在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笔者指导的一项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用Java编制网络实时通讯软件。采用增量式开发方法,先要求学生实现基本功能,即发送字符串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使用Windows的超级终端作为接收机进行测试;接下来要求学生实现程序互相发送和接收字符信息;然后,实现聊天室的多人聊天的线程控制;进一步可以实现数据库存储登录用户信息,并进行验证;最后,实现其他功能,例如网络硬盘,文件传输等等。在开发过程中,增量式设计能够让学生逐步进入高层次的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高难度的开发。并且,通过逐步修改代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代码和优化代码的能力,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好的提高。 2.2.2 可持续的开发速度 敏捷开发技术不要求团队一开始就尽全力完成任务,而是尽量保持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开发速度;团队的成员必须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警觉的思想。 在很多毕业设计中,一开始学生就以极高的热情和全力以赴的状态去工作,然而随着进度的延缓,错误不断增多,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需求变化,学生的热情迅速减退,最终影响设计成果。因此,指导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让学生 的精力过早地消耗,要保持一个稳定的进度。 2.2.3 简单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当前最需要的功能。在毕业设计中,针对某一个功能,采用尽量简单的方式去实现,不需要考虑为了将来的功能而进行“提前的准备”。因为这种“提前的准备”往往会让学生考虑问题过多,反而忽略了当前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简单并不代表着功能的缩减,当某些功能的实现成为必须的时候,敏捷软件开发方法采用在代码上改进的方式来完成,并且以此为机遇,充分进行反省,让学生在改进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2.2.4 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是敏捷开发和极限编程(XP)的重要实践,它是指两个程序员结对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完成编码――其中一位控制键盘并输入代码,另一位观察输入的代码并寻找着代码中的错误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方式能极大地促进知识在团队中的传播,并有效降低代码的错误率。 在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结对编程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互补所短,互用所长,互相学习。例如,在网页制作类的软件开发中,ASP脚本编程人员和界面设计人员结对,能够充分利用二者的特点,将脚本程序和网页界面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功能完善,界面美观的动态网页。 2.2.5 适应改变 敏捷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改变,并且欢迎改变。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功能需求方面的改变。而敏捷开发对改变的适应,主要是通过增量开发,持续交付以及不断地改进与反省来实现的。 在毕业设计中,设计题目一经给出,主要方向不能变。然而选择题目的学生是变化的,个体能力有时候有很大差别,并且在开发中会碰到很多不能预知的技术问题。采用敏捷开发中的过程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让毕业设计小组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不会因为突发因素导致软件开发的失败。 2.2.6 个体激励和交流 毕业设计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采用的手段可以有很多。在敏捷设计中,强调个人能力在团队中的充分展示。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毕业设计指导中,可以采取定期召开小型交流会议的方式,让每一个组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系统当前状态和改进方式进行畅所欲言的交谈。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能够充分调动整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发现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增强整个小组的凝聚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2.7 反省 好的团队并不只是埋头工作,他们会思考如何工作和为什么工作。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机提醒学生对开发工作中各项内容进行反省,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辨别可能或已经发生的错误。反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考过程,反省的后面应该紧跟着行动,学习是反省的行为,要能够将错误造成的危害尽早地阻止,并从中学习,以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2.2.8 其他原则 敏捷软件开发技术还包含其他一些原则,在设计中包含了面向对象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单一职责原则(SRP)、开放一封闭原则(OCP)等等。要将这些设计原则应用到具体的软件开发中,需要学生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技术。 将敏捷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到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本身对它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勇于进行大胆的尝试一毕竟敏捷开发的很多实践是与传统软件工程学方法相悖的。指导教师可以先在某一门程序设计课的课程设计中采用这种思想,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再将其应用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 结束语 将敏捷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指导毕业设计,能够充分适应软件类毕业设计的特点。在实际采用这种方法对我校的两组毕业设计小组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两组同学在对语言工具和相关知识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设计要求的功能,并且不断对代码进行改进,软件完成的质量比其他小组明显要高。毕业答辩中,小组成员能够很清晰地阐述其软件开发进程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且,小组成员通过毕业设计加深了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小组成员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思想在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软件类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提出利用软件工程思想对计算机软件类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以提高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毕业设计;应用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实践和综合实训阶段,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拓展、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是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和提升[1]。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需求,深入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毕业设计就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不同于毕业论文,它的组成部分不只是一篇学术论文。应用型高校的毕业设计注重的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自己动手动脑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开发项目的基本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学生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的过程中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有个别同学没有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大多数毕业设计的水平不高,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现状 最近几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自进入大四秋季学期开始,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也进入了毕业设计准备阶段:毕业设计选题,虽然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各级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态度是都很重视,但是在选题时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选题不够准确。部分学生选题未经深思熟虑,所选毕业设计题目要实现的功能太多,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独立完成,而最终只能实现部分功能,或部分模块。 2.题目相似或重复雷同。学生选题存在浑水摸鱼的思想,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学习情况等确定研究选题,而是选择与他人类似或雷同的选题,甚至同一批毕业的许多学生选题一致。比如:“XX管理系统”等,除了可能冠以的系统名称不同之外,其余基本相同。 3.应用价值低。部分学生的选题是当前十分成熟的项目,没有研究的必要;有些选题已经被淘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多大用途。 (二)毕业设计需求分析阶段现状 通过调查,许多学生选题完成后,没有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选题进行仔细了解、分析,他们认为在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编程,其他方面一带而过[2],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过程中主题经常进行修改,最终使得整个系统杂乱无章,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选题后未进行实际调查研究,甚至未查找相应的参考文献。 2.需求分析进行得不彻底、不准确,即使选题后查找了参考文献和资料的,也未做充分了解和分析。 3.在需求分析阶段没有写出需求规格说明书或系统分析报告就匆忙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导致随着系统设计的逐步深入,原来确定的需求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需要,正在进行的设计与开始的期望和设想又不相符。 (三)毕业设计系统设计阶段现状 在系统设计阶段,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由于需求的不明确,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修改随意,没有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步骤进行。好多学生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并没有建出相应的功能模型,不管是用例图还是DFD图都没有,而且系统设计过程中功能随意变换,并且各功能模块的层次结构不清晰,使得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凌乱,不符合软件设计中“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2.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不先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模块设计,没有软件的过程性描述,直接进行编码,存在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走到哪儿算哪儿的随意思想[3],当前内容没有做完便开始其他内容,使得整个系统设计杂乱无章。在这样的一种研究状态下,即使完成了设计,效率也非常低下,软件结构混乱,功能实现不完全,降低了软件设计的质量。 (四)毕业设计实现阶段现状 通常把编码和测试统称为实现。在进行软件设计后,就可以根据设计结果来实现,将软件的过程性描述编码,得到计算机可以运行的源代码。在实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编码随意。学生在编码的过程中,不注意编程风格的把握,导致程序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等较差,在答辨的过程中,要求指出某个功能模块的代码时,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才找得到。 2.测试和调试可有可无。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软件编码完成以后,从没有想过进行完整的系统测试,或者只对个别功能进行测试或是随意测试,没有按照测试步骤逐步进行;基本没有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一般只是最终随便输入几个数据简单检测一下,如果有错,修改了就算完了;也没有进行回归测试,没有测试计划,没有想过用什么测试技术来检测某一类型的错识,没有相应的测试用例,也没有测试结果分析。由于学生毕业设计都是一人一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完成所有步骤,就算有测试,在测试阶段也是自己进行测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对自己开发的软件进行测试是不可取的。 由于前面阶段的文档不完善,也不重视测试过程,不清楚是否实现了系统最初设计的功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性能要求,总以为程序做出来后毕业设计就完成了,使得毕业设计经常在更换运行环境或答辩时发生错误和问题,从而使得设计得不到好评甚至无法通过。 (五)毕业设计应用现状 最近几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设计投入使用数量接近于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完全,未进行测试和调试,存在的错误和缺陷较多,文档和数据不完整,导致所开发的系统或软件不能方便地转让、变更、修正、扩充和使用,也没有为后期培训、维护留下完备的资料;因此,不能投入到真正的使用过程中,也不能实现系统或软件产品的效益。 三、软件工程思想的应用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为SE)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生命周期是一个软件从软件定义、开发、运行和维护,直到最终被废弃的整个过程[2]。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开发一些中、小型应用系统或软件,因此,学生毕业设计也要经历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严格遵守软件工程的各个原则,这样有助于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软件工程的观点、技术和方法来指导毕业设计,这样既节约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的精力,也能做出最优质的毕业设计。 1.选题过程中的应用。毕业设计选题就是软件生命周期的问题定义中的问题提出阶段,选好题目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写出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前提。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在对选题做了充分调查、分析,对检索的参考文献、资料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出。(2)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3)以选择工程性较强的课题为主,确保有足够的工程性训练。(4)要有明确的设计成果,对于较大型任务的课题要明确阶段性成果。(5)要达到规定的工作量,难易度适中,确保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题工作。(6)要围绕生产生活实际,所选题目一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价值。(7)原则上一人一题,对于较大型任务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有独立子课题。结合以上几点,分别从专业基础、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取舍,最终得出选题。 2.开题过程中的应用。在毕业设计的开题过程中,需要明确所选题目的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而这些就是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阶段应该做的事情。 需求分析指的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或改变一个现存的电脑系统时描写新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时所要做的所有的工作[3]。因此开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求分析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软件开发的质量。开题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毕业设计的研究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毕业设计的具体方向,写出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得到相应的设计提纲,解决好设计什么,如何设计的问题。因此,应用好软件工程的思想来指导毕业设计的开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报告中,要求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相应内容,而软件工程中的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是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它是描述系统中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标识了一个系统的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以及把逻辑输入转换为逻辑输出所需的加工处理[3]。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指导学生按照DFD图的要求,确定设计的功能,然后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写出分析报告,就得出毕业论文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初始文档。 3.在实践研究环节的应用。根据需求分析(开题阶段)的结果进行软件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注意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对于设计阶段的指导原则来进行设计。将概要设计阶段需求分析得到的DFD转换为软件结构和数据结构,即是根据需求确定软件和数据的总体框架,设计出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然后再进行详细设计,设计出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所需的局部数据结构,并且对每个模块写出过程性描述;为每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在进行测试时就以此测试用例来进行测试。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还不是具体地编写程序,而是要设计出程序的“蓝图”,以后将根据这个“蓝图”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因此,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止学生盲目的进行编码。 4.在实现阶段的应用。在编码的过程中,要注意编程风格的把握,编程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程序的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在测试阶段,可以进行交叉测试,即学生之间可以两两交叉,相互测试,以更好的达到测试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软件工程的测试原则和测试思想,严格按照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的测试步骤进行,利用白盒测试技术进行单元测试,黑盒测试技术进行其他测试,并且在找出错误并修改后要进行相应的回归测试,确认修改了错误并且没有引入新的错误,这样有利于找到软件中的各类错误,提高软件的质量。因此,在软件的测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软件工程中的测试原则来进行,不可随意进行测试,并且要注意测试文档资料的收集整理,要有相应的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和想法,指导教师要给予支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要求学生,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的完成。 5.在毕业论文(设计)报告方面的应用。对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而言,不单单是完成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还要有相应的设计报告,而设计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的现象,为了完成报告,就有可能会抄袭,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文档材料不全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因此,在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都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观点来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在各个阶段都完成相应的文档。这样在毕业设计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只要将各个阶段的文档进行合并、整理就得到相应的设计报告,并且是一篇重复率不高的高质量的设计报告。 6.在毕业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应用。因为学生在整个系统或软件过程中均按软件设计规范准备了文档和进行了完整的系统测试,从而为系统或软件的专利申请提供了充分必要的资料,并为毕业设计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对软件工程思想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及方法中的应用研究,逐步实现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际成果转化,从而为应用型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借鉴。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采用Protel软件提高高职应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毕业设计,对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中,引入Protel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高职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质量 电子线路CAD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阶段[1]。它既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术与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2]。它既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做好毕业设计,对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以培养面向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及组织管理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来说,在毕业设计中引入Protel软件开展“基于产品研发过程”的课题研究,意义重大。本人在指导应电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中积极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Protel软件引入应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Protel软件最早是Altium公司在80年代末推出的,经过了Protel DOS版,Protel 98,Protel 99 SE,Protel DXP等多个版本,目前最高版本是altium designer。在电子行业众多的CAD软件中,它当之无愧地排在众多EDA软件的前面,是电子设计者的首选软件。该软件具有电路原理图SCH绘制、原理图元件制作、电路仿真、PCB印制电路板设计、元件封装制作、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图表生成、电子表格生成等强大的电子产品开发的功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涉及电子电路的设计,包括运用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同时还要在万能电路板上进行元器件的安装和电路板的焊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加一个面包板的环节,就是学生要先在面包板上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验证,若电路验证成功,则再到万能电路板上进行。在毕业设计中运用Protel软件,将极大缩减电路验证的流程,并大幅提高电路的可靠性。Protel软件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有效衔接了电路设计与电子工艺制作,电路设计的合理性与否得以较可靠验证,而PCB板的制作使得电路连接简单轻松,焊接的工作也简便了不少。对学生来说,毕业设计的过程,成为检验和巩固并提高其系统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还锻炼了逻辑思维、整体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2.引入Protel软件后应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步骤 学生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后,一般需经过以下七个步骤完成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品。 2.1 确定电路设计方案 根据所选课题的设计要求,结合专业已学的电子线路、单片机、PLC技术、CPLD可编程技术等相关知识,确定可实现的几个方案,通过在经济上、电路可靠性上、电路性能方面等比较各方案,选择出最佳的电路设计方案。 2.2 绘制电路原理图 根据电路设计方案,打开Protel软件,进入原理图编辑器,先设置图纸参数,后查找或制作所需元件,并把它有序放置到原理图上来,调整元器件之间的位置和间隔,再放置接插件、电源、接地符号等。然后,对电路进行连线,连线完毕放置网络标号。生成材料清单,检验所用元器件的Designator、Value、Footprint、Simulation等重要参数是否设置合理;生成网络表,检查电路信息,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最后,对整个电路进行编译ERC校验,确保电路正确。 2.3 电路仿真及方案修正 Protel DXP提供了10 种分析仿真方式,包括直流工作点、直流扫描、交流小信号、瞬态过程、Fourier、噪声、传输函数、温度扫描、参数扫描以及蒙特卡罗分析等。电路原理图绘制完毕后,设置仿真方式并指定要显示的数据节点,系统进行电路仿真,生成sdf 文件,同时打开窗口显示分析结果。观察电路仿真结果,分析仿真波形是否符合电路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则重新调整电路参数进行仿真,直到满意为止。 2.4 设计PCB板并打印图纸 电路仿真达到满意结果后,就可以进入PCB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了。一般的步骤是先进入PCB编辑环境,定义PCB印制电路板,可自定义板框大小,也可以采用软件自带的PCB板制板向导来实现;接着从原理图导入网络表信息;再是对元件封装进行合理美观布局;然后进行布线规则的设置,线宽大小建议在12mil以上;最后是自动布线,布线成功后就可以使用热转印纸按1:1的比例依次选择不同层进行打印。 2.5 制作PCB板 PCB图纸打印好后,分五步完成。第一步是曝光,选择合适大小的曝光覆铜板,打开多功能制板系统抽屉式曝光机,将图和覆铜板放入,曝光约90秒左右后完成;第二步是显影,调制好一定浓度的溶液,并加热到50摄氏度左右,将线路板放入显影槽进行显影;第三步是蚀刻,蚀刻时间一般需要十几分钟;第四步是钻孔,根据焊盘大小选择不同的钻头进行钻孔;第五步是表面处理;若为双面板,还要进行第六步,过孔。线路板经过以上步骤后,可用万用表检测电路是否均连通,以保证后面的步骤顺畅进行。 2.6 元器件接插并焊接 把选用好的元器件接插到合适的位置,用电烙铁、松香等对元器件进行焊接,这里要注意不要出现虚焊、假焊和漏焊现象,要尽可能做到焊点表面完整、连续和圆滑。 2.7 电路调试 电路焊接完毕,则需要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对电路进行调试,发现故障,进行电路分析并排故,直到电路功能正常为止。一般来说,毕业设计的电路相对简单,在前面几个步骤都顺利的情况下,电路调试基本都能成功。有出现问题的,往往都是电路设计方案本身存在问题,并在仿真阶段也是含含糊糊过去的。 3.引入Protel软件后应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效 将Protel软件引入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后,总体来讲,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加强了。毕业设计系统地考验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引入Protel软件后的毕业设计里,学生既有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取、运用和消化,又有基于产品研发过程的专业实践的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专业自信明显提升。 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碰到的可能是对某个元器件用法和功能的不熟悉,也有可能是对电路参数大小比较模糊,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查找文献,提高自学能力;另外,在电路设计、电路仿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参数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正和调整,这个过程可能是反复的,考验的是学生对某项任务的坚持不懈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此外,还培养学生的严谨和细致。 三是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充实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和笔录的内容就可构成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了。学生经过毕业设计的亲身实践,有过程,有感触,必然言之有物。 四是学生毕业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高了。引入Protel软件后毕业设计,不仅让学生对专业更有自信,同时学生对Protel软件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制板的流程也熟悉了,在就业过程中,Protel绘图员工、制板工等相关岗位的工作也能承担了。 4.结束语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中引人Protel软件,改变了过去毕业设计只注重理论设计的纯教学性的做法,采取理论设计与实践制作相结合,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相结合[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方式相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本科毕业设计中FLUENT软件相关课题可行性及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加入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分析的相关课题的可行性。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夯实了理论基础,增强了解决本领域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专业竞争力。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FLUENT 计算流体力学 计算传热学 毕业设计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进行的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应当综合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对所需解决的课题进行思考、分析、设计和研究,从而全面、系统地完成课题交给的任务。可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质量的全面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起到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 计算传热学又称数值传热学,是研究用数值方法求解传热问题的一门科学。它可以理解为:根据所需求解的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离散化处理的数值方法,再通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制的程序,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来求解传热问题的、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1]。而市场占有率高达40%[2]的数值计算软件FLUENT是解决传热领域数值计算问题的较好的通用软件之一[3]。 运用FLUENT等CFD软件,可以在不具备实验条件或暂不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的情况下,借助计算的方法进行相关工程分析,从而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因此,在本科学习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若能让部分学生学习并基本掌握FLUENT软件对本领域问题的计算过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今后对相关问题的建模和分析等工作。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FLUENT软件的专业性,在指导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选择 要能较好地掌握FLUENT软件相关计算过程,首先需要具有较为过硬的微积分、流体力学、传热学、计算传热学(也称数值传热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课堂所讲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课内外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相对较弱,并不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距离较远,或者对相关的数值计算兴趣不大,因此缺乏从事相关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的原动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对于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联的毕业设计课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来做。为了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在学生的选择上往往优先推荐让学习相对努力的、有兴趣和求知欲的以及未来将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进行。 (2)课题的选择 在本科教学阶段,由于受限于书本和教学大纲的安排,教师在对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的讲授中往往较少涉及数值计算相关知识,书本上只有一章内容与之相关,课堂上一般只传授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简单情况下的离散方法、离散方程的建立等较为浅显的知识,这与FLUENT软件中对相应问题处理方法的深度和难度相去甚远;然而,在毕业设计的短短一学期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是比较牵强的。因此,在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选择上,应选择相对基础性的、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具有科研应用前景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可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使学生在软件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后续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计算时,较为注重结果的可视化,而恰恰对计算中关键参数的设置、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较为忽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论在软件中设置怎样的参数、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总能通过软件的计算得到一个可视化的结果,即使参数设置或计算方法的选择欠妥或有误,只要计算过程没有脱离现实太远,计算结果看上去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再加上学生对具体计算过程的“不求甚解”、不仔细推敲,往往易使人误认为该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应对学生使用软件的具体计算过程进行仔细地把关,确保计算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3.毕业设计算例 算例一:建筑空心砌块传热问题 图1a为所需计算的典型建筑空心砌块的尺寸标注图。该砌块是某典型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三排孔结构,每排均由大小相等的两个孔组成,孔厚30mm。热量由室外侧(左侧)传向室内侧(右侧),室外侧为稳态或非稳态热边界条件,室内侧为稳态热边界条件。 图1b为数值计算得到的该砌块传热的某时刻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到,温度从左到右大体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分布状况。由于空心砌块为非均质构件,砌块材料的热导率与空气层的当量热导率不相等,造成了内部等温线的非均匀分布。 (a)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单位:mm) (b)典型砌块温度分布图 图1 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 算例二:加气混凝土墙体结露问题判断 待计算的房屋的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结构类型如图2所示,图中的B05表示型号为B05的加气混凝土砌块。计算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可以认为是热均质结构,这样导热系数相对较高的混凝土柱或梁便成为了结构体系中的热桥。由图3、图4可以看到,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内表面温度最低点均发生在热桥部位室内表面宽度的中心处或阴角处。将该处的温度与当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相比较,既可判断是否会产生结露现象。 图2 框架结构房屋自保温墙体结构 图3 B05厚度为50 mm墙体的温度场 图4 B05厚度为100 mm墙体的温度场 4.总结 利用FLUENT软件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大大节约了经济开支和时间成本,也为学生对本领域的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从事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学生的交流得知,学习FLUENT软件的工程计算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竞争力。由于兴趣的作用,采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得分总体较进行其它课题的学生的得分高约15%。由此可见,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毕业设计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题质量不高、学生在校外实习、课题与就业方向不符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进而导致设计质量下滑。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的视角,对毕业设计制、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且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不重视 改进 1 前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导师基本由校内教师担任。但最后一年学生把重心放到对自己未来更有影响的就业上,或是参加专升本寻求深造机会,校内导师被迫远程指导,缺乏监督力度。同时,设计课题内涵良莠不齐,部分课题不符合社会需求,让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学生不重视,进而质量下滑,降低了教学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 现状调查 对重庆5所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及所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中包含200名毕业生、50名指导教师。数据如下: 3 调研问题分析 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不重视,学生不能在校设计。需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会不重视,并剖析其不能在校设计的原因。 3.1 课题内涵与需求有偏差 如表1所示,课题与学生工作方向是否吻合,以及是否一志愿选题,对成绩影响较大。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Java开发,而选题时选了C#开发(选题先于实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非IT工作,从而对所选课题丧失兴趣;部分学生单位实习后技能提升,回过头发现课题内涵与商业开发存在差距。此外,部分学生未能选中一志愿课题,调配课题与期望不一致,所以就抱着对付一下的心态。综上,课题本身质量是影响学生最后设计成绩的重要因素。 3.2 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表1及表2的数据充分证明,不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期,在就业压力下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找到工作后,用人单位往往还要求到岗实习。同时,最后一学期也是专升本的关键期,寻求深造的学生亦会忙于复习参考;另有学生为提高竞争力,会选择参加推荐工作的技能培训;这都是造成学生不重视以及不能在校实习的重要原因。 3.3 自拟课题质量偏低 表3数据分证明,对外承接工程,或教师科研需要课题,具有充分驱动力可让教师在课题建设中投入更多精力,进而提高了课题与社会生产的适应性,提升课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自拟课题往往是为了毕业设计而设定的课题,教师缺乏动力对课题进行改进,易与社会脱节。表3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选择自拟题目的学生,其优良成绩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3.4 其他因素 沟通不畅:师生双方无法面对面地沟通,存在着教师因工作忙碌疏于督促,或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1)教师经验缺乏,高校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近年又引入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更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在指导中明显表现出不足。(2)优秀教师任务重,优秀指导教师既要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又要进行繁重的教学任务,容易顾此失彼。 4 问题整改建议 4.1 加强课题库建设 课题分为对外承接工程、科研需要、自拟等几个类别。对自拟课题,须经学校专家组评审及指导,以增强与生产实践的联动性。增大来自对外承接工程及科研需要类课题,这类课题具有较强实践性,教师出于自身利益,也会对课题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的要求也会严格,这必然提高设计质量。另外,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不同,宜对课题难度适当分档。对不同档次的课题,设置起评成绩;有志于投身IT行业的,可选中高难度;其他学生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4.2 改进设计模式,消除时间冲突 在设置课题时,要确定本专业所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所需技能,再结合实际选择对应实训项目,作为本专业学生大学期间不同实践课程教学项目。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系统指导下,逐渐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里,再根据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予以整合,就成为了一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设计。如此,不仅降低了最后一个学期的工作压力,还提升了学生在校期间教学质量。 4.3 加强指导教师能力建设 在毕业设计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可采用如定期开见面会、网上探讨等方式,学生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等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指导。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招聘教师时,倾向于在企业从事过一线工作、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更好地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相结合。 5 总结与展望 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注重课题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技术岗位相一致。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的机制建设,让设计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减少最后一学期压力。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升指导技巧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应用型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工程和创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卓越计划”的“3+1”的“1”的实施,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通过2级毕业设计的实践,毕业设计的改革效果较好。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卓越工程师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分析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介绍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与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对应关系、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的训练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学生急于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设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需求分析不到位,设计成果不符合实际需求;软件开发流程混乱;缺乏文档写作训练,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应当从管理角度严格进行过程监控外,还应当使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过程的对应关系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退役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时期与阶段,它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主要完成问题的定义、可行性论证以及初步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完成需求调查,进行功能、性能与环境约束分析;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制定软件系统的确认测试准则和用户手册概要。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课题论证、选题、调研、查资料,通过对设计题目的深刻理解,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2.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定义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编制概要设计文档等工作;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模块详细设计及编制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工作。包括模块的详细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块间的接口信息等设计,拟定模块测试方案;把模块详细设计的结果汇总,形成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 3.实现阶段与组装测试阶段 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及单元测试工作。根据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将详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对模块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模块功能及接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一致性,并形成单元测试报告;组装测试阶段主要完成模块程序组装与测试及组装测试报告的编写。 4.确认测试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确认测试文档编制及软件评审工作。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软件确认测试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总测试;向用户提供以确认测试报告为主的有关文档,包括系统操作手册、源程序清单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由专家、用户、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对软件确认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并将得到确认的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阶段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论文)中的论文评审、结题验收及毕业设计的答辨准备阶段。 5.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 主要进入软件的使用阶段,并完成软件的维护工作。它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中的答辩阶段。 四、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精、短、完整。以几十字至三百字左右为宜。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从摘要中即应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只能使用第三人称;要客观如实地反应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最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不进行自我评价。 2.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它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宜。 3.结论 结论写作的内容应主要考虑本文研究结果是什么?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等。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4.需求分析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往往不能对所做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需求不明确,随意想象的成分较多。特别是在数据表的建立上,大部分同学随意设置字段的类型,而字段长度基本上采用默认置。而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数据项的设置应主要注意以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系统要求为准,而不应设计冗余的字段;数据的类型要依据实际需求,当某些字段可以是选择某几种类型之一,应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本系统或哪种更易于用户操作和维护。 5.详细设计 许多同学把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理解为代码实现,因此,在概要设计之后就着手进行代码的编写而忽略了算法的表达及测试用例的编写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随意编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的修改和调试上。 6.软件测试 测试做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同学只选择了有效的测试用例,而没有进行无效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因此所做的软件BUG较多。 7.团队合作 在毕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题目,然后由4~5名同学共同协作,每人完成一个子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摘要: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提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措施,强调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立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01年批准成立的。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应用、遵循标准、适应团队、把握技术、熟知领域、外语优良”的软件工程人才。10年来,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改革,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该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国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使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因此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又能迅速适应业界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型软件人才,是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不够规范,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毕业设计的一些主要环节疏于检查和监督,因此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如选题陈旧、重复率高、与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合等。 教师指导水平有限且精力投入不足,同时没有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有效绩效考核,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某些学生由于有就业压力,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后只能通过拼凑和抄袭完成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阶段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毕业设计工作持续时间长,涉及所有毕业生和教师,如果没有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能够让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流程、论文规范化格式、质量评价标准、成绩考核等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整个毕业设计流程对自身承担工作的质量要求,那么很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管理。 毕业设计成果是学校的重要知识和信息资源,完善的文档资料管理有助于毕业设计工作的传承和创新。长久以来,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学生答辩后提交资料袋,资料袋中包括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和设计作品的刻录光盘,但由于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或人员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资料管理不善,出现查询困难、答辩记录丢失等情况,为以后查阅、成果展示及下届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带来不便。 3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改革措施 1)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 为了加强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软件学院专门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正副系主任及学生助管组成,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监督工作,包括从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到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推优的全过程。 2)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学院的具体工作规范和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加强毕业设计制度建设,使得从选题、下达任务书到学生的开题报告,从每周汇报、中期检查到设计文档撰写、论文撰写、论文重复率监测、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都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及管理规章制度;构建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周报提交、外出请假、抄袭检测、讲座出勤等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完善从平时表现、系统设计实现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水平等多方面衡量的客观、公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和推优程序。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中,力求做到有章可循及有据可查。 3)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软件学院对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毕业设计形式包括传统方式和新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由指导老师负责。 传统方式是指毕业生完成开题报告并翻译一篇相关课题的英文文献,然后对软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实现,或者对相应算法进行研究、分析和编码实现,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为了面向软件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新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文档编写能力。毕业生前期仍然要完成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系统分析设计和编码,最后提交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由以下文档构成:①项目开发计划;②软件需求说明;③系统设计说明;④数据库设计说明;⑤用户手册;⑥测试分析报告;⑦项目开发总结。根据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软件设计文档国家标准,软件学院制定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文档规范。 为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报告的演讲能力,软件学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所有应届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阶段开设8学时的“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研究报告演讲技巧”讲座,强调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可读性,锻炼学生演讲研究报告的能力。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软件学院毕业学生做毕业设计有不同情况,如有在校外软件公司做毕业设计的,更多的是在校内做毕业设计,因此需要有相应的不同管理模式。为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降低指导教师管理难度,软件学院提供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方式。 集中管理是指学院设置固定机房和机位并安排助教作为管理人员,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安排机房,由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需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若有事必须请假。跟踪管理主要针对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要求这类学生完成校外毕业设计申请,由管理小组协助指导教师对校外学生进行跟踪,为这些学生提供及时的毕业设计信息服务。这类学生必须每周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以便教师详细了解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这种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对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和赴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监控。 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小组采用不定期检查和周报提交的方式。毕业设计规范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2小时,指导教师需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与指导,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不定期检查指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登记的指导时间和地点,不定期对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周报提交是指学院建立的毕业设计定期报告制度,教师和学生每周均需要将周报提交到系统上,教师主要汇报每周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学生主要汇报每周的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等。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周报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了解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5)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毕业设计管理水平,使毕业设计管理更加规范化。软件学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管理系统包括: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系统、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系统用来上传和管理毕业设计相关文档。系统涵盖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选题提交、课题双向选择、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包括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和毕业论文)的提交与管理、文档模板的上传和下载、毕业答辩的自动分组、指导教师和交叉教师评分、答辩记录和成绩的上传、成绩册的打印、毕业成绩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用于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主要进行信息、周报收集、校外学生实习申请、过程检查情况公告、问卷调查、学生成果提交和查询等。 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是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提供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实践案例资源库与实践教学管理功能。利用该平台可以举办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展示软件学院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对下一届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平台实践案例资源库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参考资源,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案例素材。 6)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要求所有 一学生和指导老师每周都要将周报提交到EOL(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检查情况告知所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周提交周报次数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挂钩;学生考勤情况、周报提交情况、平时检查情况会被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合格将被取消答辩资格。 软件学院强调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一定要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毕业答辩包括系统演示、用PPT讲解毕业设计主要工作、答辩教师提问等多环节,答辩老师根据学生工作量、完成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成绩、交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构成,以保证评分的公平性。 7)加强诚信机制建设 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软件学院使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检测。抽检比例为应届毕业论文的50%,抽检名单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随机抽取。另外,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为必检对象。 软件学院制定论文抄袭的认定标准(建议文字复制比不超过25%)和处理办法,对有问题的论文,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测结果予以认定和说明或督促学生修改,取消被认定抄袭论文学生的答辩资格;对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不合格的论文取消优秀。 4 结语 培养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2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证明,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建立合理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加强诚信机制建设,能极大地促进师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热情和精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有效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Ant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结合实际指导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如何利用Ant工具软件来为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Ant 计算机 毕业设计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性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 二、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分为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和基础研究型毕业设计两种类型,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类型。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设计实现来讲述设计实现思路及过程,这要求学生需提前部署好自己的软件作品,而答辩时所用计算机一般而言是由答辩单位提供的,只具备软件的运行环境并不负责安装相应的集成开发工具,而学生平时主要是利用集成开发工具来进行开发,一旦脱离了开发工具往往不知所措,这就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宗旨。 三、Ant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Ant是一款软件项目构建工具软件,能够让我们采用定制的方式对开发出来的项目进行编译、打包和测试,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可以脱离具体的开发工具来进行,这非常适合在毕业答辩时缺少开发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下面利用一个Java类毕业设计项目为例简述Ant的具体应用。 1.安装Ant软件 到Ant的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Ant二进制版本,它是一个扩展名为zip的文件,本文使用的是Ant 1.8版。下载后解压到某个文件夹中,例如c:\\ant_1.8,并创建一个名为ANT_HOME的环境变量,变量值设为刚才解压到的目的文件夹名,本例中即为c:\\ant_1.8(后面用%ANT_HOME%指代该文件夹),同时将%ANT_HOME%/bin文件夹加入到Path环境变量中。以上步骤需要提前安装配置好JDK环境后再进行,JDK环境安装配置在这里略过。 2.创建构建文件 构建文件相当于一个计划书,整个构建活动是严格按照构建文件的内容来进行的,所以构建文件的创建是整个构建活动的核心。构建文件是XML类型的,这不仅是因为该类型是一种通用的描述语言,更主要的是Java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操作XML类型文件的API。创建的构建文件最好命名为build.xml,并将该文件放入工程所在文件夹中。下面阐述一下构建文件的书写规则。 首先,在构建文件中创建一个工程标签用来标识该构建项目,例如本文中构建的项目名称是TankWar ,则创建标签,其中name属性代表的就是项目名称;default指的是要执行的目标名称,所谓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的任务,在这里任务名为compile,这个任务的定义在后面会有说明;basedir代表工程的根文件夹,一般设为.即当前文件夹即可。 其次,定义属性标签,定义属性其实就是定义在构建文件中要使用的变量,例如该项目要构建的项目源码位于src文件夹中,构建后的文件保存到build/class文件夹中,这时我们就可以定义“src.dir”和“build.class”两个属性变量来指代这两个文件夹,以后假设更改了文件夹名只需修改属性名即可,对应的标签如下所示: 上面${ }中括起来的是已定义的属性名,该使用方式相当于引用变量。 然后创建目标标签,目标即我们要执行的具体任务,一个工程中可以包含多个任务。假设我们执行三项任务分别是创建文件夹、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及编译源代码,则定义的标签如下所示: 创建文件夹 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 编译源代码 //name属性所指明的任务即是前面工程标签中default属性的设定值,depends属性指明一种依赖关系,表示此任务必须等待第一个任务完成后才能进行。 3.运行Ant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ant,系统将自动执行build.xml构建文件并完成构建文件中所定义的任务。 四、总结 以上是利用Ant工具软件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实例,除了在Java开发平台中有Ant工具外,另一个重要的开发平台,Net平台也有相应Ant工具。由于学生在利用Ant进行软件构建时是脱离了软件开发工具的帮助,所以需要了解更多深层的知识,这无形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的理解,同时在配置Ant环境时需要自己不断地尝试,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将Ant应用到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软件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设计探析 提要毕业设计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就业型高技能“蓝领”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就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管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把握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软件开发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由在校学习到参加工作之间的、十分关键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的系统实践训练,也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和检验。这个环节把握得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之一。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同时吸取他人经验,对毕业设计工作有如下的认识。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包括教师选题和学生自选题两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现毕业设计的途径和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研究开发的环境即可。可以在学校内部组织开展,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中去完成。例如,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有效途径。一是学生到企业、公司实际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和单位的短期培养,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毕业论文,或在参与实际项目设计中完成设计,采取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我院的软件专业这种形式的设计占到了近1/3;二是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寻求多种途径开展毕业设计。例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部分任务;主动与学校各部门联系,帮助设计各种中小型信息管理系统,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后勤水电管理系统、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等,由各部门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选题时的原则主要有:(1)符合专业或大类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要尽可能进行有软件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2)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进行选题。也可是模拟真实的软件项目课题;(3)应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工作量饱满,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并鼓励学生有所创造;(4)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面对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资源和人力资源,力求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符合。 二、毕业设计的管理 要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除了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适合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的外,还必须要有严格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相匹配。 1、学生毕业前的上一个学期末,确定指导教师,并进行毕业设计动员。有关教师提供指定格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自选题目申请书”、“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等表格供学生填写或参考,其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要实施的技术方案、要完成的研究工作、需配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需要的资金等。其中,还给出近三届本专业学生做过的论文题目,防止重复或抄袭。表格填写后交由教研室集体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计算机系部与有关指导教师统一审批。再将所有选题和指导教师名单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有关部门根据选择情况做适当调整后公布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对应名单。 2、经统一审查后,指导教师给每一个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时,要针对任务书向学生讲解课题目标、实施方案、需要收集的参考书目、需要自学的内容及应做社会实践活动等,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有关预备知识。 3、指导教师根据系部的统一安排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工作进程安排表”。该表包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安排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需补充的专业知识讲座的内容与时间、上机时间、教师辅导时间、检查时间、完成每一设计步骤的进度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答辩的时间等。学生应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一周内写出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情况、设计的思路与期望成果、目标任务的分解、各阶段完成的内容计划等,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后,再按计划开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在12周左右。 三、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点环节 1、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任何一个课题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开始,通过进行资料查询,可以了解本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然后准备与该题目相关的参考资料。通过与对资料研究成果的比较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或是否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以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毕业设计,必须阅读一定量的近期中、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设计的先进性。高职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是了解和加深题目理解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企业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题目为例,学生可以到实习工厂、中小企业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通过系统现象的感性认识,逆向推测如何进行模块设计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另外,网络查询也是学习、资料查询的重要方式。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深入地了解本毕业设计课题,准备资料,写出文献综述并完成初步的外文翻译任务。 2、制定和论证技术方案。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包括一般的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应选定编程语言、根据目标提出总体模块设计图、流程草图等,通过比较表明自己方案的价值、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该方案,如何进一步优化数据,不足之处如何得到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性能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3、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引导、辅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应该起到引导、辅导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鼓励学生突破旧系统,展开思维的翅膀,尝试别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做过的工作,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后,要进行具体指导和及时检查。指导教师要注重针对性与适用性,力争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技术岗位对口,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4、毕业设计的先期总结和答辩准备。在毕业设计的后期,指导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针对每个成员指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改进之处,提出后期需要进行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发放统一格式的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有关文档,如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装订顺序、目录和正文的格式要求及正文基本结构及毕业答辩应当做的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检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程序运行有无缺陷及答辩时要注意的问题等,然后做最后的答辩准备。毕业设计答辩开始前三天,学生需上交毕业设计的相关文档和程序资料。文档部分按规定格式装订成册,供答辩委员评阅。 5、毕业答辩、成绩评定。毕业答辩评分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人员除本院教师外还聘请企业项目开发人员参与评阅和答辩工作。答辩分数可分为自述、回答问题、论文内容三部分。最后,通过答辩委员会及各位指导教师统一讨论,得出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及时总结答辩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部分同学参加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反馈意见,以备下一届进行设计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弱,但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差。毕业设计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提升能力的机会。毕业 设计多选择一些项目单位的实际软件项目,让学生到公司、企业这些项目实际场合进行毕业设计,最好是在生产实际中选择那些真刀真枪的设计题目。经过我院近四届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采取以上方法和环节进行毕业设计实践,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适应性和实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总结和改进方法,不断地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为培养出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做贡献。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浅谈 摘要: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业务素质,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远的更好地发展下去。鉴于此,笔者浅谈下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1.1质量目标 所谓质量目标,指的是承建方为了达到自己的品牌效应,或是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工程在质量方面的目标,然后再分层确定质量目标,每个分部的工程难易度和工程本身要求的技术指标都不同,然后再综合考虑本分部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把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细分开来,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1.2质量控制 所谓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在工程施工时使用全面全程监管质量的方法,实时监管,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事先预防、建设中实时管控、事后管控。 (1)事先预防,主要指的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把以往工作中积攒的好的管理经验、领先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好的建议,因时制宜的应用到施工的项目中,充分考虑影响到质量控制的条件和原因,找出质量控制在实际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更改相关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2)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管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地自我约束或是受他人约束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严控相关质量意外事故的发生。施工时,质量控制是必须的,工作人员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检讨的方式,然后再通过他人监管补充自己意识不到的地方。 (3)事后管控,这一最后一到关口,它的任务是,对已经完工的项目进行质量最后的管控,包括,质量验收、不达标地方该如何处置,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验收不过关的分项工程,或者是产品,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或是流入市场。事后质量管控的责任就是验收工程的质量,有质量错误地地方及时更正,不达标的地方应及时处置。上述的这三个步骤,不是单个作用的,它们互相结合,形成一个质量管控系统,达到良性循环,让工程质量在循环中不断得到提升,不间断地改善工程的整体质量。 1.3影响质量的几个原因 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指的是建设项目的前期计划和后期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来自人为技术、质量管控、环境气候、社会政策等很多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干涉。 (1)人为技术因素。一方面指的是承建单位从上级决策者到基层施工人员每个人的质量意识及管理质量的能力,另一方面指的是承建方、第三监理方、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公司等合作单位的质量意识和相关能力。技术方面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工程的技术,直接的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间接的涉及到后期验收的技术等等。 (2)质量管控涉及到决策、组织两个方面。决策指的是业主的建设决策,组织指的是承建单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关于技术、日常管理的决策。实践得出,没有经过可靠论证,没做市场调查,建设的项目是盲目的重复的,完工后不能发挥工程的价值,合格但是没有实用价值的项目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建设的项目不考虑实际经济状况,只是单纯追求高标准,也不利于质量的管控。 (3)环境气候因素,环境一方面指的是施工现场的照明、通风、安全防护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工程质量的管理环境,这一环境是由多个管理单位、多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 (4)社会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工程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和具体落实的力度;业主或是承建方的建设理念、管理理念等等;工程相关的建材、设备市场的规模是否达标,交易的行为是否标准;政府质量管控部门的成熟与否;咨询单位的发展状况,提供的咨询是否科学合理等等。综上,人与技术、管理、环境这些因素的可控性是很高的;但是社会因素,处于整个工程之外,不受工程管理人员的控制,只是尽可能地利用有利之处,回避不利的地方。 2监理在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时的用处 2.1测量放线和试验的安全监理 (1)复测设计单位的基准点、导线点,如果在工程施工时,数据出现误差,会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成本上升,所以,工程监理人员要严格对待。 (2)施工单位出具的相关实验的数据必须正确、符合实际,没有正确的数据,质量保证无从谈起。 (3)监理在进行重要的实验时,要亲自参与,施工方的实验数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 2.2质量验收不达标的项目该如何处置 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以检验某一单位施工质量为单元。检验不达标,考虑到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使用的基础材料不达标;二是具体施工作业不符合标准;三是质量监控不及时等等,处置的具体措施如下: (1)验收不合格,对于较为严重的不足,要推倒重建,一般情况下的不足,要及时翻修或是换一换部件等,再进行复检; (2)个别检验批,有的试块,强度等指数不达标时,不能确定能否进行验收的时候,要请有资质的或是法定的单位,进行更细的检测,如果达标合格,就予以通过; (3)检测或是鉴定的结果不达标时,但是设计单位计算得出,能满足工程的相关需求时,予以通过; (4)当有很严重的质量缺陷,或是超出检测范围的质量缺陷,法定单位验收仍然不合格,达不到工程关于安全、使用的相关要求,要进行额外加固处置,虽然外形不达标,但是仍能使用,可以通过协商的结果,进行验收,相关责任方,要承担具体的经济损失责任; (5)返修、加固后仍然不能使用的分项工程、子工程,不能通过验收。 2.3材料检查要仔细、认真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的材料检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要求生产厂家提供合格证、相关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承建方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安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出具报告,监理人员核准检测的项目和检测时间周期,根据承建方自己的检测结果,决定水泥是否合格; (2)钢筋:按照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承建方进行自检、抽检。工地上钢筋的码放要整齐、分类要清晰、下铺上盖;容易受到腐蚀的钢筋,腐蚀程度严重的,要拒绝接收;监理要检查焊接工的专业证件,到现场去看看他们的实际操作的水平,无证者或是技术差者,不能任用。 3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项目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需要监理和施工单位一起,展开全面的贯穿全程的质量监管,以求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人员素质。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业务素质,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远的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明忠 单位:青海省宏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摘要:市政工程的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环境的改善与市政工程的建设也是息息相关的,但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的污染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文章就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做出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1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市政建设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大。与其他项目相比,市政的建设项目和其有着很大的不同,市政的建设项目关乎到城市中居民的工作以及日常的生活,这就使得城市四周的环境受到市政建设项目施工的影响,迫使相关的施工企业对于市政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还是所有的建设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直观体现方式,也是建设现代社会专业施工企业的有力保障。 2市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市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的建设囊括了公路建设、排水系统的建设等等方面,因为其不确定性以及长期性等特殊的原因,时常会对绿地以及树木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的还会对城市中的公园,对绿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挖掘或者是填土,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地下的人工构筑物还有表面的硬化等施工还会使得土壤以及地下水源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是这种环境污染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治理,长期积累之下,将会对生态系统以及各种植物,还有生物等造成极大的污染。 2.2市政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一项市政建设项目,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最后的竣工,所需要的时间通常都很长,而在该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设备还有工人宿舍等实际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例如,工程中的机械大多都是以柴油作为动力,柴油如果燃烧的不够充分,其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就会非常的严重;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颗粒等都会飘散到大气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对环境造成影响。 2.3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 一个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通常场地都会过于狭窄或者处在露天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线路非常长等,进而使得工程施工时所产生的噪音很难处理。而施工时的各种机械噪音都会产生噪音上的污染,给附近的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4市政工程对水源的污染 市政工程的施工条件通常都比较艰苦,对于废水的排放并没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很难被处理,通常都会直接排放到市政的雨水管道或者是一些天然的水域。而各种各样的机械所排放的一些报废的机油等也会对施工附近的水源造成污染,而工人宿舍中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也会对附近的水源造成持续性的破坏。 3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对策 3.1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对策 作者认为想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随意的砍伐树木等务必禁止,对工人以及车辆的活动范围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施工的范围、宿舍的选择和大型机械的设立地点等,在选择上尽量远离树林以及耕地等地点,做到最大化的保护原有的绿化场地。对项目合同当中,一些规定之外的树木以及植被等尽量维护不去破坏,对超范围砍伐必须禁掉。在市政工程竣工的阶段必须对施工的现场进行相应的清理或者是绿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对现有的临时道路进行修建的过程中,对于比较大的挖填类施工尽可能的避免,减少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次数;有效地利用施工现场或者是已经存在的道路或者是没有植被等地段进行部署,最大化的减少附近环境的污染还有对现场植被的破坏。市政工程施工中,工人的生活地区也就是宿舍等地区,其生活的污水应该排放到附近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如果确实无法接到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就必须对排水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生活的垃圾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垃圾必须要储存在地表硬化处理且有防雨棚存在的临时垃圾场内,并定时进行清理。 3.2防止大气污染的对策 想要对市政项目施工时对大气污染进行缓解,就必须在临时的运输道路上经常性地泼洒水雾进行湿润,有效地减少道路的浮尘飘散;对容易产生尘埃的运输车辆或者是有石灰或水泥等容易飘起颗粒的材料加以覆盖,有效地减少空气的污染;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料坚决禁止焚烧,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和生活的垃圾必须要定点储存并且定期清理;对于一些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就不要使用了。 3.3噪音污染的对策 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几乎很难杜绝,所以说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只能去缓解。例如,施工现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采取安装消音的设备或者是安装隔音的挡板等等;在市政工程施工之前,对噪音的污染问题与项目附近的居民做好协商。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噪音着实比较大且即使进行消音处理也没有效果的设备,尽量选择在白天工作并且避免清晨作业,对于一些必须在晚上进行施工的设备,应该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协商,依靠大型隔音板进行作业。如果在最近边界线处对设备噪音的测量超过了七十五分贝,这时就必须立刻停止施工;与此同时应立刻联系厂家进行设备的维修或者是采取减少噪音的方法,直到噪音达到允许的范围之内才可以继续施工。市政项目的噪音大多都是施工的现场机械以及场外机械还有车辆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为了有效地降低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机械设备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优先考虑噪音较小的设备,尽量采取液压设备或者是摩擦设备来代替老旧的振动设备,并利用消声器或者是安装防震底座等来减少噪音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经常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确保机械的良好性能,力求设备的噪音达到环境保护相应的标准。对于市政项目施工材料的运输车来讲,应该尽量地避免鸣笛或者是急刹车的出现,坚决不能使用故障车辆,防止噪音无端增加。 3.4对水源污染的保护对策 市政工程泥浆的排放以及废水的排放必须要按照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制度进行排放,对环保措施必须要严格地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手段将对周围人们生活所用的水源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泥浆在经过沉淀的处理之后必须要进行定点的排放,禁止排入市政水沟当中,施工作业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沉淀池中,经过三级沉淀,并且在经过净化的处理之后,符合了相关的要求才可以进行排放。施工废水和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在排放时必须遵守清污和雨污的分流的原则,对于各种施工的废油、废液等进行储存,在统一处理之后才可以排放。而废弃物当中不可以含有有毒物质,以免在雨水冲刷过后对整个地表或者是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结束语 市政工程的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生态、大气、水域等等,如何控制并减少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而保护社会和生态环境,是目前市政工程施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较低的资源代价以及环境代价来换取高回报以及良性的工程建设速度,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政工程施工的目标所在。 作者:吴丽雅 单位:友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1市政工程的特点及现状 1)施工环境复杂,交叉施工普遍。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位于闹市交通要道,工程要求周期短、时间紧,各工种人员立体施工、交叉施工现象普遍。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各种类型的机械同时进行操作,工作人员较多。尤其是在大型场馆、高架桥工程中需要高空作业,这种情况下的施工安全管理是比较难于控制的。 2)市政工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市政工程绝大多数是露天作业,受雨雪、大风等自然环境影响严重。在施工时,如果对天气的预测准备不够,又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不良天气就会很容易给施工带来严重的破坏,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原材料的质量在施工工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厂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而施工单位如果在采购时不慎购买了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会给工程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工程的质量带来不良后果。 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最初的市政工程项目以道路为主,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对较少。而有些市政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效益,恶意竞争,低价中标后又分包、转包给其他施工队伍。这些施工队伍人员并不稳定,拿到工程后开始招收民工,不经过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就匆忙上岗,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再加上防护意识淡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不能有效处理,最终往往造成安全事故。 2安全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根据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工作环境、施工技术等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施工安全体系,来避免和减少一般安全事故,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单位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组织方面 要做好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首先施工单位公司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安全和行业规定,内容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项目经理为项目安全责任人,对工程及工地安全负全责。工地现场设置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合各班组的技术特点,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使操作工人明白自身岗位的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技术方面 市政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施工现场复杂,交叉施工。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施工要求和进度需要,通过分析、协调,合理布置各工种各班组的人、机、物的现场工作安排,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因素(如高空作业、重型机械使用等等),建立起符合安全生产使用要求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建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对于结构较复杂、安全隐患较大的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说明之外,还应该编制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说明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 3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对于防范安全事故意义重大。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该定期组织企业相关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安全防护知识,并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在一些特殊施工项目,如高空作业、深基坑及桥梁隧道工程中,要在工地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识,让施工工作人员随时注意安全,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护好自己。 3.2保证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 安全防护设施是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的保障,如果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正常安全的使用,会给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损失。很多市政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操作和管理不当,没有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所以安全防护设施的养护保养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应当设立安全设施专项资金,用来购买和养护安全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设置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养护负责,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的大型机械较多,包括各类起重机械、土方开挖机械、混凝土运输机械等等,尤其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进行多层次立体式施工,所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要结合施工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有效的对机械设备进行分配,进行资源共享。保证各机械资源的充分应用,强化机械的保养维护,出现异常及时进行修理,不能出现机械带病工作。对机械设备的零配件集中采购,保证质量,在减少使用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责任制 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依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改正的理念开展安全管理生产工作。强化对施工现场人、机、物的管理。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列举出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做到安全问题层层把关、相互监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责相应的安全责任人,每个环节必须落实到人,使用签字负责制度。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除了经济处罚,还要进行通报批评,使大家引以为戒。 4结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求施工单位领导层和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国家财产、企业的信誉和职工的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将安全生产贯彻到市政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建设环境。 作者:李海元 单位:大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浅谈 1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遭破坏的原因 分析考察以往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遭破坏的情况,不难发现接头断裂、脱节、错位等很多原因。这各种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 1.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是造成施工中管线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这主要是他们对地下管线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在施工中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导致了管线的意外破损等问题。二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达不到要求,有不少施工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不娴熟,甚至有人连相关的标识符号都不认识,专业技术素质严重不达标、不过关,这容易造成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故障的出现。三是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建议,但由于很多建议尚未完全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或体系,因此在实际中很难落实执行下去。四是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保护方案,管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某些施工要求而改变,因此,对管道管线的保护很重要,但由于具体实践中缺少一定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导致保护不当,管线易遭到破坏。 1.2规划的不合理 由于对地下硬件设施布局和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到位,致使管线设计与实际不符,在铺设施工中难免出现状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地下情况掌握得到位准确,但却没有严格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格标准进行设计,而且施工工作规划也没有达到相应标准,这样不达标的施工难免造成管道的损坏。此外,城市规划因循守旧,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性,导致市政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特别是技术的升级换代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生产建设出来的管道存在不少质量问题,而且管线的布局设计也很滞后,对市政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1.3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很多因素对地下管线的保护产生着影响。首先是管线铺设的时间久远,这会使管道本身易发生腐蚀,再加上其他的外力作用,就容易出现破损。其次是施工过程的不严格,很多情况下,施工人员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图标进行施工,有时施工图纸对具体的位置标注不准确,导致不能按预埋管线进行施工。另外,土体的性质也是影响管道破坏的重要因素,有些土体具有腐蚀性,容易造成管道的破裂。最后其他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会对管道管线造成破坏,例如高温天气或大雨天气极易对管道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出现裂缝或断裂现象。 2市政工程施工地下管线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应对地下管线遭破坏的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地下管道管线的正常运作。 2.1完善市政工程信息管理制度 既然地下管线属于市政工程建设的一部分,那么就要加强对市政工程工作的管理。从工程的前期规划到具体的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的维护等,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前后。少了管理,整个工程将会出现很多差错。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工程朝着安全、科学的方向发展。管理工作看似是简单易行,实则要求严格,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才能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管理要有效地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譬如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程序,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上海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开发出的集信息采集、处理与以及事务处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管理系统能准确完整地反应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运行状况等,不仅有助于地下管线的保护,也为其他市政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用的资料。 2.2规范市政工程综合设计 市政工程综合设计直接关系到地下管线施工质量的好坏,在整个工程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在充分搜集掌握原有地下管线情况、土质气候情况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尽量避免新旧规中管线设计的冲突。如果冲突事件不可避免,应当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案,争取将地下管线遭破坏的机率降到最低。 2.3采用探测技术进行管线保护 探测技术在很多行业都已得到广泛使用,然而由于市政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探测技术的使用尚未在该领域得到普及。为了增强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在管线勘测及其故障原因的排查中应当广泛采用探测技术,以减少失误。目前,管线勘测技术已经臻于成熟,主要应用于对地埋金属管线及非金属管线的勘测,常见的金属管线勘测主要有压线法、直接法、夹钳法等,非金属管线探测主要有探地雷达法等。地下管线探测法能准确地确定旧管线的具体位置,对整个施工过程大有裨益。 3结语 市政工程工作关系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关涉到各行各业的利益,而地下管线的维护工作在整个市政工程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为了降低地下管线的破坏坏率,为了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也为了不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加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力度。 作者:周文春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院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低碳经济市政工程施工浅析 0引言 日益升高的全球气温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及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低碳经济”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前,低碳城市已经逐渐变成理论研究及政策实践当中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市政工程能够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其形象反映出来,然而,一般情况下,市政工程施工区域都位于一些比较繁华的闹市区域,经常会出现一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对低碳经济的市政工程施工展开探讨是对于城市及经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1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于低碳经济理念不符的现象 1.1没有减少施工中的排碳量 在推进“刚性碳排放”的进程中,目前主要将城市化、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建筑业等作为重点领域。低碳经济主要强调的是要减少碳排放的总量,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市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有效的减少碳排量,反而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施工碳排不仅包括施工现场的碳排放,同时也把其他与施工相关作业的碳排放包括在内。因为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市政施工企业没有对施工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遵守,同时也没有规划和衔接好和施工相关的一些辅助性工作,以至于在现场办公、生活服务、施工机械作业、处置废弃物、运输材料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多多余的碳排放量。很明显,这种现象是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初衷的。 1.2没有切实提高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除了对减少用能加以强调之外,更加重视以节能为前提来促使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就当前情况来看,建筑耗能就在我国总耗能之中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比重,在未来二十年内可能会达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比重。市政工程的施工也同样被包含在这一领域之内,所以说,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及提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促使市政工程施工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点当中的主要节点。一部分市政工程所设计出来的图纸存在诸多缺陷,如说明简单且模糊、没有清晰的标注,因此,施工单位就会对组织管理及经济管理加以忽视,难以有效地贯彻规程、规范及质量标准,最终导致在施工中不仅没有节能,也没有促使能源效率得到提高。 1.3没有有效推广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最终还是得依赖于相关技术,利用不断发展及进步的科技来促使能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最终促使清洁能源技术实现创新,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好的服务。现阶段,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都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水平,并且研究相关技术的能力比较有限,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及快速发展国家经济之余,并没有对低碳技术形成重视。根据大部分市政施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施工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对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再生、地热系统、高效冷却、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小型风力发电等一些低碳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也没有对一些低碳材料加以广泛运用,这样一来不仅难以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同时也难以使能源的生产率得到提升。 2促使市政工程实现低碳施工的相关措施 2.1推广绿色施工方式 对于建筑全寿命周期而言,绿色施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以及资源节约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坚持绿色施工的理念,那么就能够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材料及设备的进场进行严格把关,有效防止技术出现耗能高、效率低以及性能不良等现象,对于一些会造成严重污染、与环保不相符或者是淘汰性的机械设备及工程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当中。开展封闭性施工,以免出现噪声或扬尘污染;在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健康环保型的施工工艺,以使废弃物的填埋数量得到有效减少;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各种设备及机械要进行合理调配及使用,对高能耗的设备进行改造或直接淘汰,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减少物耗及能耗,减少施工对环境形成的影响。 2.2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制度促使能源效率提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任何过程都应该有效地落实精细管理制度。首先,在进行施工之前,精细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要精细的编制好计划方案、检查开工的先决条件、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控制好原材料的进场;其次,在进行施工中,一定要管理好现场安全、工程质量以及工序等,并安排好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及计量支付等事项;最后,在工程完工后,一定要做好项目的审计与决算、交工文件的规范化及标准化、零故障交付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施工的整个过程,通过实施这种精细管理制度,与低碳经济的要求相符合,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2.3对低碳施工技术加以采用 对于低碳施工来说,低碳技术是核心。有效运用低碳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施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具体而言,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水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再生技术、地热系统、高效冷却技术、生物质能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等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对于低碳施工来说都是其所需的核心技术;在施工中,尽量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材料来替代原来的设备、工艺和材料。借助新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能够提高能源生产率,最终促使市政工程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是我国,乃至于全球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强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特别是市政工程,其作为建筑行业当中的标杆,更应该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低碳材料及低碳设备,对社会环境加以保护,最终使人类社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顾明 单位:江苏业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0引言 施工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工程质量,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实现人们行为上的规范,以及技术上的进步。在市政工程项目中技术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企业内部应该构建更为多元化,立体式的技术责任制,从而实现企业的统一管理与领导。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领导以及管理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以科技求发展,以技术促进步。 1市政工程施工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原则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施工技术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工程施工的前提基础,从工程设计的要求出发,科学选择技术类型,技术工艺以及操作方法等等,坚持科学性原则是实现工程高质,高效的前提条件。 1.2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所谓经济性原则,指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力、时间以及空间等消耗方面都降到最低,经济性原则的落实,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管理部门应该从节约,高效的角度,进行技术管理,尤其是强化消耗大的环节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环保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一起,都是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在进行技术管理的时候坚持环保性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水能、电能、土地资源的节约,还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提高了机械化,现代化施工的进程,也是保障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2当下我国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政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手段不够健全。 从我国现阶段市政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一部分的管理部门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管理手段的不健全,实际上在工程项目真正开始施工之前就应该进行管理,否则,很多前提管理都无法得到落实,但是很多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是针对施工阶段的管理,管理人员并没有立足于施工流程、施工材料以及操作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把关,从而导致了各种材料的极大浪费,施工成本不断增加。最后,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落实到位,工程质量无法得到实际保障。 2)施工技术较为落后。 我国在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力度加大,城乡差距缩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市政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增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市政工程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美化城市的手段,市政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高新科技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工程项目施工中,技术科学水平并不高,一部分的工程依旧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与现有的市场需求相符合,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施工要求,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3)没有健全的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管理手段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企业管理手段以及水平并不高,并且出现了管理混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管理人员行为得不到约束,缺乏纪律性,规范性,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职。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建设工程在施工中并没有严格的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管理工作不够规范,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十分严重。 3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的要点 上文针对目前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能够发现我国目前的技术管理任务十分紧迫,下面针对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3.1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提供技术管理的力度,确保管理职能的发挥,首先要从施工的准备阶段开始,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工程项目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明确各级各环节负责人的职能,将责任自上而下贯彻落实下去,同时要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各级技术负责人员,比如:总技术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以及专职工程师等各个级别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人头。 2)建立健全各阶段技术管理制度。 a.建立图纸审核技术制度。市政工程是一项极其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才可以有条不紊。图纸审核是工程的指导性工作,必须严谨一丝不苟。在图纸审核过程中要有步骤的开展,图纸的审核和更改要经过技术负责人签字和相关各方领导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开展。对图纸的审核主要包括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设计材料选用和相关建议等。 b.竣工和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在工程技术管理的最后阶段,验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共有四个部分,分别为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实施全方面实验检查;组织预验收工作,并进行竣工报告的填写;提交报告并总结;将相关档案进行整理归档。c.建立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包括施工图纸,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和施工标准四大方面,技术人员之间必须要充分明确这四大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1)在技术管理中图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工程开展的科学依据,因此针对图纸部分需要进行全面的审核,一旦发现图纸出现问题,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进行修改。 2)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实现施工方案的优化,最大限度的保障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人员的合理分配。 3)执行力度是对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贯彻程度,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检查工作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能够确保工程养护效果,相关的负责人必须要严格依据图纸,将各部分材料使用度,成品的合格度等进行一一检查,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也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成本节约。 5)在养护工程施工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各部分的管理检查进行准确的记录,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而记录工作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必须要确保记录数据的准确性,现场技术管理的工作记录主要针对施工的开始、结束日期,以及施工中的各项突发实践,质量安全以及设备事故等情况记录,是技术管理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项目的重要档案。 3.3竣工阶段的技术管理 实验检查在市政工程完工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不出现误差。对工作现场的技术管理进行重要的监督之外,也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在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对工程进度各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成完整的资料。交工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办理竣工验收相关交工技术文件并归档;作业层和项目经理部必须在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将交工技术资料和竣工图送项目监理工程师审查并与业主办理手续。 4结语 本文针对市政工程的技术要点进行了三方面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市政工程的建设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张夏威 单位: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 对于该条道路的施工,需要保证以技术无障碍为基础,对道路施工所具有的技术协调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需要施工人员能够对道路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熟悉,并做好设计的交底工作,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管理人员方面,也需要能够对自身协调功能进行良好的发挥,通过对设计人员的组织使其同道路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此保证班组以及施工队能够对设计意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避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道路中涉及到不同工种结合施工的部位,更是需要设计、施工以及建立几方能够做好相关的研究与讨论工作。此外,还需要针对该工程明确项目领导与责任人,根据实际需求做好监理方以及施工方的管理工作,对重要的岗位提前指派人员进行现场管理。 2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工程进度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着长期特征的工作,需要施工方能够通过工程进度会议的开展对工程施工中对工程进展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良好协调与解决,并通过针对性方式的应用对本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个更好的施工环境。同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能够通过对现场人员跟踪的方式对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进场情况、是否严格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开展工作等情况进行监督与把握,如果发现问题存在,就应当及时的将该问题提交到监理方,并由各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3施工合同管理 对于施工合同管理这项工作来说,主要由三方面所组成:业主方面,需要对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对于合同的执行情况做好检查工作,并对审查符合支付等报表工作进行审查,看对于合同的履行情况是否及时,保证合同执行情况的及时、正确。 4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对于施工材料来说,可以说是市政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砂石、水泥以及沥青等等,将直接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对此,就需要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需求对相关材料进行采购,保证所选择材料的规格、性能以及型号等等都能够满足施工需求。而在实际采购环节中,则应当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对其所具有的经济性做好控制,保证材料的各项质量证书的齐全性,在材料进场时,也需要做好材料质量的检查,如果经过检查不合格,则坚决不得进场。而在材料进场之后,则需要指派专人对其做好管理工作,通过对材料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5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 本市政道路的施工中,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压路机以及碾压设备等,以此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提升工程质量。而在具体对设备进行选择时,也需要避免对设备进行盲目的选择,而是要通过对工程性质以及规模进行良好掌握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设备的种类以及型号进行选择。 6现场施工管理 6.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整个市政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对于在城市密集地区进行施工的道路工程来说,更是需要施工企业能够严格树立起安全施工的理念,对安全管理各类制度做好完善工作,进而在整个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都能够对该安全管理理念进行贯彻执行。此外,市政宣传部门也应当能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和施工的宣传工作进行加强,并通过强化施工人员操作技术、安全意识的方式和夜间施工作业注意事项保证该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6.2成本管理 对于成本管理来说,其则要求在市政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以成本为基础的观念,通过对自身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来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而在现场施工作业中,也需要能够将成本管理工作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工作人员心中,避免在施工环节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施工中能够把握重点,更好的完成该项工作。 作者:蔡世江 单位:厦门市房屋修建工程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下面的几个方面:第一,市政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安全管理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当前的安全管理依然是凭借经验进行,沿用传统的机制和方案,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的步伐是跳跃式的,很多领域很多事物都在不断发展之中,拿市政工程来说,工程的规模就在不断地扩大,而施工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安全管理的要求更高,沿用过去的标准的话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二,没有针对不同的施工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管理。市政工程的涉及面是极广的,像桥梁施工和地下管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和要点就是截然不同的。当前的施工安全管理活动中,往往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案,没有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对工程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然后设定安全管理目标和流程,这样的安全管理必定存在着隐患。第三,施工人员对此不注意。施工人员一般都是农民工,他们首先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再者他们一般都是熟练工,习惯地认为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往往忽视安全问题。即便工程管理者极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但是具体的施工人员不能执行的话,还是会出现问题。第四,市政工程较为复杂,各种机械设备较多,原材料也不仅相同,很可能因此出现安全隐患。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选用的机械设备是不同的,但是现实中一些农民工往往什么工程都做,在某些情况下工程缺乏专业的机械操作者时,临时顶替的人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确保安全。另外,原材料的问题也会导致施工不符合标准,这就给施工安全留下了隐患。 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第一,充分发挥施工活动中人的作用。关于人的作用,还分为下面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自上而下要有安全责任意识。这里不仅包括了管理者,还包括了政府和施工人员。具体来说,工程的管理者应当做好各种细节上的准备,在安全管理上树立确定的目标,设定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当严格要求和监督施工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安全管理的要求。施工人员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第二,对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充分的调试和检查,确保其能够完全发挥作用;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工序和流程进行,操作机械设备的施工人员必须对该设备有较好的了解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避免外行来操作;操作后一是要注意检查,在使用后有没有出现故障,二是要充分地擦洗和保养,因为施工工地往往灰尘就多,灰尘对机械设备的伤害作用是极大的。第三,要在管理体系上确保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要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设置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形成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将安全工作当做最重要的工作去做,做好安全的防范措施;在施工人员内部进行多次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安全的投入一分也不能少。第四,要加强监督。监督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包括施工单位本身的自检、监理单位对安全施工的监理活动、政府的行政监督、老百姓的监督和施工人员的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监理各方参与的日常监督体制,每天对施工安全情况进行量化的打分,不合格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部门的责任。 三、结语 市政工程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工地一定是处于城市之中甚至是繁华闹市区,相比较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其对城市道路交通、居民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更大。在城市里施工,扬尘、噪声、气味等污染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施工的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市政工程虽然都预备了一定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未来政府在主持市政工程建设时,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作用,切实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城市的稳定,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者:陆宇杰单位:太仓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1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任何一项工程施工质量的达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与参与其中的管理者是密切相关的,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也是如此,加强并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时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满足要求。市政工程虽然是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也可以说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繁琐,有的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那么一旦某个工序出现质量问题,将可能永久性的存在,甚至影响到其他工序施工无法满足质量要求,而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其工序的施工质量,就能及时避免这些质量隐患的出现或永久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程质量达标。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许多工序都存在隐蔽工程,由于这些隐蔽工程的存在,加上有的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疏忽或责任心不强,时常会出现由于上道工序质量不达标而影响到下道工序的质量达标,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的部位进行返工处理,这样一来,不仅对工期造成了浪费,同时在成本控制中还额外增加了由于质量不达标而出现返工处理的成本费用,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或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处理,对成本费用造成额外支付。 3)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是因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对质量意识薄弱的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的施工质量培训,具体明确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让管理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培训及实践,无形中使得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提高,为更好地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从管理者本身出发,对管理者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是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的施工进行合理管理,来确保施工质量合格。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这个方面主要是以人作为主要核心控制内容,做好质量意识的宣贯,是做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管理者进行质量控制相关培训,让他们在后续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认知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将这种质量意识灌输到施工作业人员的身上,通过层层宣贯进行质量意识的不断传递,达到提高质量意识的目的,从而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达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第二方面重点内容是与具体的施工过程密切联系的,也就是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一方面是对市政工程施工中使用到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这是施工质量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要是市政工程施工,就必然涉及到原材料的使用,那么原材料的合格达标与否,直接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与否,所以原材料质量控制中就需要对原材料合格证明,从质量标准以及后续试验检测等方面着手,来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标准进行质量的判定与评定,是确保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到位的重要因素;但光从原材料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控制远远不够,这就引出了质量管理另一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对工序施工进行质量控制,重点管理内容是监控工序施工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作,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是否合理,施工程序流程是否恰当,某些关键工序采取的施工质量措施是否到位,比如某市政工程桥梁承台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序中,其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对混凝土一次浇筑厚度、混凝土浇筑下落高度、混凝土振捣质量等进行重点监控,这样才能从质量管理的目的上确保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最终质量满足相关要求。 3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如何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市政工程施工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质量管理的到位与否,确切地说就是在质量管理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具体如下: 1)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这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首要措施,也就是说,从人的主导作用来出发,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对管理者进行质量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市政工程本身的特点来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以往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从内容的本质上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的质量监控中时刻以质量标准来严格要求施工。自然,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来对质量管理者加以限制与巩固,是很有必要性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支持性文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组成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性文件,也是在具体施工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行为准则;另外,质量管理体系中还包含了对质量责任的相关说明,也就是质量责任制的存在,这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考核措施,在质量责任体系文件中,应将质量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对各个层次的质量管理者制定不同的质量奖罚制度,这样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将依照质量责任体系文件来进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质量管理者提高质量意识,严格监控质量起到了限制与促进作用。现以某市政工程桥梁施工为实例,某企业承建的某市政工程中包含了一座桥梁,但在桥梁基础施工的初期,时常在施工现场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诸如基础尺寸不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出现钢筋数量不足,施工管理者对质量检查也存在许多弊病,后来该项目部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多次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该工程的实际特点作为基础对质量管理的方法与侧重点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在培训之后,该项目对质量管理责任人及责任进一步进行了明确与落实,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奖罚制度,通过考核办法来约束施工质量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手段,该桥梁在后续的施工中很少出现质量问题,不仅提高了质量管理者的质量意识,还增强了管理者的责任心以及对质量监控的积极性。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第二大措施。因为任何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控制,都离不开对施工过程的监控,那么市政工程施工也不例外。具体来说,主要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中工序以及工序与工序之间衔接施工的质量监控,市政工程施工中,许多工序都是密切关联的,上道工序的质量不合格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下道工序的正常施工,另外,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蔽工程,这些隐蔽工程的质量监控就是对施工全过程尽可能全面的监控。例如市政工程桥梁桩基础的施工中,在打桩中我们就要通过巡查等方式来对孔径、孔深、泥浆性能指标以及孔垂直率等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即可随时进行整改处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最终的质量满足要求。 4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到位与否,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还有很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才能从本质上使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 作者:单晔林单位:太原市筑鑫市政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 1.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要素分析 1.1人员目前为止我国的市政建设工程的施工主体仍然是人,各种人为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工作人员的素质甚至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一样,其素质将对其他受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起直接的影响作用,从而间接地决定工程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因素对路桥工程的质量影响。 1.2原材料在这里的施工材料不仅仅指原材料,其还包括一些施工中会使用到了成品和半成品。这些在施工中会涉及到的材料,如果没有达到建筑强度的要求却被加入到施工中,就必然降低工程的质量。因此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障市政路桥工程质量的前提。而又因为路桥工程的特殊性,如果其中一部分出现问题,就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对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1.3环境在市政路桥工程的施工中,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如工作氛围、员工素质水平、技术等。当这些环境同时对施工产生影响时,相对出现的情况也会更难控制。所以在施工前,建筑企业就要针对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找出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并设置预防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因素对市政路桥施工产生的影响。2.4技术施工技术是否科学、进度安排是否合理、人员操作是否正确、组织工作是否严谨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产生影响。现代路桥工程建设中大量使用机械,因此,设备质量、先进性、工作效率、稳定性以及操作难度等都需要施工单位重视并积极提升。综合以上,为了更好的进行路桥工程的施工,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工艺选择和设备调置,争取发挥最大效果。 2.如何保证路桥施工呈现高质量的施工效果 2.1科学选择施工原料,保证原料的性能达到施工要求施工原料的选择是准备工作中关键的一环,因此要委派专业人员来完成此项前期施工任务。选择供应厂商时要核实其行业从业资质,对于不同型号不同质量的原料要根据具体施工要求来选择,路桥关键部位的原料和部件选择要用优质的产品,要落实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避免使用劣质原料和部件。 2.2加强人员资质考核和培训人是路桥施工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充分发挥人员的工作效率能推动施工顺利进展。施工过程中,人员可以分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两大类。针对管理人员,企业要重视其个人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并考量其对工程的掌控能力,杜绝外行指挥内行的行为;针对施工人员,要注重其个人技术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尽量安排人员做恰当的岗位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日常施工中,要定期进行人员安全施工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人员的先进性。 2.3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路桥建设中往往要采用许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中合理的使用新技术可以加快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施工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然而新技术的使用不当也同样会造成相反的效果甚至酿成事故。因此,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单位要注意对人员进行新技能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充分熟练的掌握的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规范,防止出现人员操作和技术的脱节。企业在技术引进时难免要加大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的预期收益要远远大于其引进成本。 2.4对施工程序要严格管理路桥施工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如工程测量、主体结构设计、混凝土和钢筋铺设、路面施工等。在施工中要对每一道程序都严格把关,尽最大努力消灭施工中的质量漏洞。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从施工原料准备工作入手,妥善的完成前期的每一项准备工作,并保证其质量没有问题。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施工操作,监督施工人员的操作严谨性,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另外,市政建设部门要重视路桥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养护处理不当不仅无法达成原来的目标,更有可能对路桥造成不良影响,减少路桥的使用寿命,所以要合理把控路面养护时间,使用科学的养护方法。 2.5落实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施工质量与工程使用的安全性息息相关,对于施工质量的把控应该覆盖施工的各个领域。建设单位要建立监察机制,明确规定施工细则和交工标准,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质量,并通过各种手段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标准操作,确保施工操作质量。同时,对施工中使用的原料要进行严格检查,符合标准后才能进场,其后还要不定期的进行质量抽查,复杂成分的原料可以送由专业质检机构进行检测。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完工的部分,施工单位也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质量评估,路桥的关键结构部位的设计和完工质量要尤其重视。针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源上提升施工的安全意思,将质量检测的知识普及到基层工人中去,让质量检测不再只是专业检查人员的专利,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参与到保障施工质量的队伍中去。另外在工程交接环节要尤为注意,避免出现质量疏漏。 3.结束语 路桥建设对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转速率有重要意义,而只有高质量的工程才能充分的发挥市政建设的作用。以此,施工企业要从根源上杜绝施工人员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将施工安全、质量安全落实到实处,通过制定系统、有效的管控机制,督促全体施工人员自觉的维护施工质量安全,提高施工质量。 作者:孙家寅单位: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1、市政工程与施工项目成本的定义 1.1施工项目成本。通常来说,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在施工过程中把所损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施工项目的制造成本,该成本主要由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构成。 1.2施工项目产生的费用类型。施工项目成本就是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费用类型:第一,购买材料的费用。它是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最基本费用;第二,工人费用。是指从事项目实施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补贴以及保险等费用;第三,综合管理费用。是指施工过程中,任何与管理有关的费用总和;第四,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购买机械、租用机械以及机械设备的安装等相关费用;第五,一些特殊费用支出。在工程预算中都会留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支付一些特殊费用,比如,意外事件,人员工伤,自然灾害等费用。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2.1控制的内容。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其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按照成本计划施工。施工单位会在施工之前对项目成本做出计划,之后对其进行分解,在计划中确定好各种费用的额度限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第二,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比如材料和办公用品的采购,人工福利等;同时各种费用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报批,支付款项之前,监督管理部门要确定好项目是否已经完成,并做好实际成本的相关报告;第三,对成本加强分析。做好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是控制成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笔项目支出都要做好详细的分析;第四,有效的调整成本计划。在与相关部门合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时刻考虑成本因素;要做好节约费用的可行性分析,要从总成本的目标出发。 2.2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必要性。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项目整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该项目的成败和盈利与否,同时也影响着承包单位未来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政府和企业都在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企业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控制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尽量最大化,从而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创造了条件。 2.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第一,开源节流。每一笔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去审查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在日常各个项目的核算过程中,必须对预算和实际的成本进行分析,总结出成本节省和超支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降低成本。第二,实行全面控制。该项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的成本需要全员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指标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可见,项目成本控制是很多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人员或部门来共同努力实现。另一方面,对项目成本的控制要贯穿到项目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项目确定下来后,经过施工准备、施工、竣工,一直到保修期,每一比费用,都要进行成本控制。第三,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对于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来说,应该特别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因为对于施工准备期的成本控制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成本控制方案,为后期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工程过程中,由于盈亏没有确定下来,如果出现差异,可以有时间调整,因此把成本控制的关注点放在施工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第四,推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执行计划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把大目标进行分解,并对每个小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要求,之后落实到各个部门、单位以及个人。第五,节约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控制开支的范围,按照财务制度对各项费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浪费。 3、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方法 3.1完善各种责任制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划的顺利完成,必须要完善各种责任制度。投资人、经营企业、与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从企业内部来说,只有完善和健全各种责任制度,项目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化。 3.2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各级政府,各施工企业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宣传,让每一个与项目有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因为成本控制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3.3制定计划书。在项目正式开始前,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关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计划书”,并利用各种会议分析和讨论,突出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按照该计划书严格执行。 3.4建立成本控制监督管理部门。该部门的建立,有利于项目成本控制的顺利进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每一比成本费用都要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是否与实际发生相符。 4、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化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以控制项目的成本作为目标。从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盈利,并且能否得到更好发展的关键;从各级政府来讲,有效的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可以给社会以及老百姓减轻很多的负担,从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所以,对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应该引起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高度关注。 作者:张锡财单位:中铁航空港集团辽宁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污染环境保护措施探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主要环境污染及其特征;环保工作内容;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噪声、振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市政工程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如何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衡量一个施工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本文简要概述了市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施工污染环境保护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工地前,针对工程施工期间面临的敏感环境问题、敏感点和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要做出具体的环保工作安排,使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减少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有关地方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二、主要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1)噪声 施工噪声包括现场施工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 施工过程将动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产生噪声,成为对临近敏感点有较大影响的噪声源。这些噪声源有的是固定源,有的是现场区域内的流动源。此外,一些施工作业如搬卸、安装、拆除等也产生噪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2)振动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施工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碾压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 (3)大气污染 挖土、拆除、装卸、运输、回填、夯实等施工过程和开挖面、露天堆场等区域会产生大量扬尘,扬尘在大风天气和旱季较为严重,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此外,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4)水污染 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地下水、雨水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5)固体废弃物 主要有工程弃碴、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三、环保工作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 ①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②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③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 ④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⑤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人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⑥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阶段《施工方案》时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施工特点,围绕敏感点,制定的噪声、振动控制方案;制定预防扬尘和大气污染工作方案和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方案;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案;保护城市绿化的具体工作内容;管线迁移和防护方案;施工范围内已有的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名称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等。 ⑦在《施工计划》中安排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方案、措施、设施、工艺、设计、培训、监测、检查等,计算环保工作的工作量并作出经费预算。 ⑧做好施工现场开工前的环保准备工作,对开工前必须完成的环保工作列出明细表,明确要求,逐项完成。 (2)施工阶段 ①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 ②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 ④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⑤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计划的执行,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状态时,要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业主。 ⑥在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对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编写事故或紧急状态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订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的措施,报送业主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根据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有关的应急计划进行评审、修订。 四、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重大环境因素主要为:施工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施工产生的废水、扬尘和固定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1)噪声 ①噪声超标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降声措施。 ②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作方法。 ③施工场地合理布局、优化作业方案和运输方案,保证施工安排和场地布局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噪声的强度和敏感点受噪声干扰的时间,超标严重的施工场地安设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 ④自备发电机做隔声处理,有电力供应时不许使用自备发电机。 (2)振动 ①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90要求。 ②对临近建(构)筑物事先详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③其余控制措施与噪声基本相同。 (3)城市生态 控制措施: 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法规执行。砍伐或拆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某市对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规定。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以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为原则。施工筹划选用减少施工占地的措施和方法。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在施工场地周围出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4)水污染 ①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400mg/L;废水排水自然水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150mg/L。 ②根据排水网的走向和承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③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5)大气污染 ①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 ②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运输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室外多人群活动的时段)。 ③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熔融沥青等有毒物质要使用封闭和带有烟气处理装置的设备。 ④选择合格的运输单位,做到运输过程不散落。 ⑤车辆出场冲洗车轮,减少车辆携土。 ⑥拆除构筑物时有防尘遮挡,在旱季适量洒水。 ⑦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 (6)固体废弃物 Ⅰ.工程弃碴、建筑废料污染控制措施 ①减少回填土方的堆放时间和堆放量。 ②制定废渣的处理、处置方案,及时清运施工弃土和渣土,建立登记制度,防止中途倾倒事件发生并做到运输途中不撒落。 ③选择对外环境影响小的出土口、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 ④剩余料具、包装及时回收、清退。对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各类垃圾及时清扫、清运,不随意倾倒,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Ⅱ.生活垃圾污染源控制措施 ①教育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垃圾、杂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 ②严禁垃圾乱倒、乱卸或用于回填。施工现场设垃圾站,各类生活垃圾按规定集中收集,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摘要:文中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几方面总结了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市政施工;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掌握控制。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二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三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中,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四是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几方面总结了市政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 一、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 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令项目经理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部。其次,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首先要看项目部领导核心—项目经理。选择什么样的人选担任项目经理,看施工项目的需要,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 二、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二)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三)控制施工环境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原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作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严格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前提,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三、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随着施工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式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能够体现施工项目管理本质特征,能够反映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效绩的客观尺码。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一)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 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二)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如:单方面强调质量,忽视了成本,单方做到供货及时,但忽视昂贵的价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三)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 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四、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二)文明施工管理 如何做好文明施工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评比结果公布于众。 总之,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程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一般来说,市政施工要求比其他的施工要求都要高因此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市政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加快,许多城市不断崛起,造成市政工程项目的增多,城市房屋朝着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于市政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有足够的资金的支持,还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保障项目的质量以及其良好的性能。各类型的工程项目活动都在城市中开展,而市政工程的施工与周围环境更为密切,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以适应高标准的要求。市政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新工艺的涌现对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也要提高施工技术的优化程度。同时,市政施工建设大量新工种的出现以及新型施工设备的不断应用都促使着市政工程一系列的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现象及问题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现象。市政工程建设的本质是在项目实施中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协调控制、计划组织,高效利用限定额度的资源,实施全面统筹协调管理,并能在过程中实现安全生产和高质量时光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从而推进工程施工符合施工进度计划标准。市政工程建设的程序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配套的建设项目繁多。存在一些项目因为参建单位较多时,多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施工队伍素质又参差不齐,常有违反规范要求的现象出现。此外,由于市政工程中有较多的隐蔽工程,很多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投入使用的初期不容易暴露,易为管理人员忽视。市政工程还会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政绩以及当地的外部投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紧、任务重,而市政工程建设队伍往往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复杂,这些都给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2)施工管理问题:①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大量施工企业内部的生产责任制未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管理方面的协调性不足,导致在企业进行施工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企业安全管理准则,导致大量事故的发生,致使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另外,一些建筑工程中,还存在一人兼顾多职务的问题,导致出现规章、违规的生产操作,导致个人违法行为的不到制止和纠正。施工工程的建设需要现场的施工,会受到多重影响,从而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受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制约。最终,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管理的实际操作将导致建筑寿命缩短,更有甚者会出现安全问题;②奖惩制度不完善。因为奖惩工作做的不到位,从企业的奖惩制度来看,在奖励方面的条款较少,惩罚方面的则较多,对于管理者来讲,部分企业内在奖惩上面时效性不强,奖惩不及时,造成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把奖惩不当做一回事,导致安全监管的实行没有起到目的,而很多企业内在安全管理方面都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不足。新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相当大,企业之间的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很严重。而施工人员数量较多,人员的构成复杂,就一线工人而言,绝大部分为农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文化知识较低,安全知识认识掌握不足,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好坏不均匀。在一定程度可能由于一个细小方面的误差造成整个工程质量的面目全非,在竣工之后的修补工作也陷入艰难以及难以重新改变的地步,致使施工质量得不到全面的评价,从而使安全隐患增大。 3加强施工管理的策略,提高施工质量 (1)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对施工场地的安全管理问题加以重视。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这需要监管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多方面的检查。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小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推动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要及时的调整和解决检查出来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在每次检查之后,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汇报,以便给施工人员进行是供参考以及作为安全管理的参考依据。(2)优化管理模式。要保证施工安全且高质的完成就需要从施工基础的每一个环节入手,选择施工团队时就需要从管理水平、修建质量以及专业化水平出发,在初次合作后,可同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施工方以及企业来说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施工团队的稳定便于管理,经过长期合作,双方相互进行磨合,使得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较为被对方接受,对彼此的运营以及管理模式相对熟悉。其次,长期合作后,工程合作相对稳定。双方的合作也将整体的投入,保证了工程安全施工的良好条件。还用给施工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对彼此的义务以及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话费,在提升施工企业安全意识和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对施工团队的优化和完善。(3)提升企业管理各部门的管理意识。安全管理理念属于施工企业展开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提升也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对施工人员的的技术水平要求进行提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合理的确定每天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因工作人员的疲劳工作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可根据色人的体力、情绪、治理等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以起到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工程施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严格规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4)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施工人员参与施工单位的技术培训工作,并检查培训结果。对施工人员的的技术水平要求进行提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合理的确定每天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因工作人员的疲劳工作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可根据不同人的体力、情绪、治理等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工程施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单位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验收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查。在管理施工的时,都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安全管理措施,完善操作流程。从各个方面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所有和施工有关的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并在管理中承担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市政建设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量大等特点,而且市政建设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我们给与市政建设过程足够的重视,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会影 单位:河北信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只有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市政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文章立足于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主要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创新管理;管理策略;主要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城市建设基础性设施的安全问题。因此,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工程和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体现了安全管理水平,更是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关乎着社会安定和民生问题。 1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教育意识较淡薄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管理问题,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迫在眉睫。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许多企业已经陆续开展了安全教育,但仍有部分企业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切实开展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地比较迟缓。也有部分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流于形式,此项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导致一些施工人员在开展市政工作时缺乏一定的安全知识,只是单纯的具备一些基础性安全概念,缺乏应对安全事件的经验,长期以往,必然会给市政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市政工程质量和效率,使得市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换句话说,就是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来指导施工人员更好的进行工程施工。特别是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很多施工人员的临时应变能力较差,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影响事故后期的发展,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清晰明确的流程,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选用那些便宜的材料,这些材料的选用是否达标也未经检测,导致在市政工程施工完工之后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如一些安全施工人员的装备很是简陋,为了节省资源,特别是一些大型机械都较为陈旧,没有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为后期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1.3施工管理水平较落后 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发现很多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多为敞开式施工,现场一片混乱,各种施工道路凹凸不平,严重影响交通。同时很多施工现场有很大的噪音,相应的建筑垃圾也随处摆放,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导致各种因市政施工而引发的投诉。这种管理水平无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市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不可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应该要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变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市民留下好印象。 1.4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 随着市政工程施工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单位没有明确好安全生产责任,甚至是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都未明确好,更谈不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导致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无法真正追究到责任人,使得整个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虚有其名,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到位,严重制约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可见,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确立好目标责任人,才能有序开展各种工作,才能积极应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免影响市政工程的施工进程,影响施工管理的水平提升。 2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2.1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 要想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就需要贯彻落实责任人制度,提高管理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这时就需要施工单位将施工项目的安全责任与管理责任人联系起来,对其安全管理工作加以制度约束和监督,要求其认清自己的职责安全责任,真正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施工,特别是关系到安全问题的配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隐患,解决相应的安全问题,将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失误降到最低,切实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安全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重点岗位的责任制,对市政工程管理的重点环节,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市政施工安全系数,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对施工人员培训 解决市政工程管理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施工人员的伤亡,进一步保证市政工程按质按量如期竣工,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机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和稳定。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在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会施工人员在应对安全事件的准确做法,也只有施工单位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安全知识,掌握施工人员应具备的基础性安全意识,才能正常上岗工作。 2.3完善施工管理的制度 在完善施工管理制度的要求中,需要工程施工单位结合内部机构的需要,设置出专业的组织机构,进而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并考核到相应负责人,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在实际行动中也不忘安全管理的重任,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4提高安全教育的意识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对于市政工程施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施工在聘用施工人员时,不仅需要加强专业培训,还需要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意识,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并参加相应考试,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行施工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教育,真正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努力合作,为解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奋斗,确保工程施工作业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时竣工。 3结束语 总之,为了降低市政工程施工的风险,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在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前提下,明确好安全责任人职责,全面提升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真正保证市政施工工程的质量,降低施工风险,处理好安全责任与利益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有效完成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作者:王苗 单位:洛阳市市政设施监管处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包装壁垒及包装业发展策略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需求的多样化,消费者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只关注商品的质量,商品包装也成了他们选购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尤其是在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的贸易也日益频繁,商品包装在提升我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回顾包装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绿色包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了目前我国的包装业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就其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出口包装;绿色包装;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包装业发展势头很足,一些新型、环保的材料正被用于包装上,包装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照顾了顾客的消费心理。但在国际的大环境下,绿色贸易壁垒对商品包装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年我国的出口商品因为包装不合格而产生的损失不可忽视。因此,在绿色包装这一整体的要求下,我国的包装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1绿色包装的含义 绿色包装指可循环利用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的包装,又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它具有用料生、废弃物少、无毒无害、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即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又顺应了国际环境保护的要求,是未来包装业发展的新趋势。 1.2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1.2.1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1)刺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与传统包装相比,绿色包装对产品包装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都会积极采用一些创新方法,开发出新型的环保材料和环保工艺来制作产品的包装,这样一来,不仅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还能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2)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任何产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产业是息息相关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包装行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环保的包装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其他的商品,带动手工业的发展;包装机械的发展完善可以带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等等。(3)合理利用绿色壁垒,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绿色壁垒,提高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防止污染重、质量差的垃圾产品进入我国,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保护民族企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4)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绿色包装采用环保、无毒无害的原材料,易回收利用,废弃物易分解,对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1.2.2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1)出口贸易量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很多出口商品的包装都达不到绿色包装的要求,据统计,每年我国因包装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的要求而造成的损失近240亿美元。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花卉、新鲜水果、肉类和蔬菜占很大比例,而这些商品对包装保鲜水平的要求很高,由于包装粗糙,使运输成本增大,商品毁坏率增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我国的灯具、冰箱、电视机等一些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在1996年,欧盟各国海关就制定了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境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2)出口市场缩小。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技术含量较低,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美国等一些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对包装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会设置一些绿色包装壁垒。由于我国的包装业发展在短时间内还达不到这些发达国家的要求,很多商品就很难进入这些国家销售,使我国出口市场占有率相对降低。(3)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国际竞争优势。为了达到绿色包装的要求,符合进口国的包装法规,我国必须加大在新型包装材料开发上的支出,革新包装制作工艺,引进创新型人才,并对包装重新进行定位、设计,以达到绿色包装的要求。而中国的出口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因而我国的出口商品具有价格低廉的相对优势,但这一优势随着这些费用的支出而消失了,我国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经营积极性受到影响。当出口企业无法达到别国的包装要求,或者为达到要求成本增加到无利可图时,有可能不再进入国际市场,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4)绿色包装壁垒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目前,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都利用绿色包装壁垒来抵制外国产品入境。各国也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包装的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2000年,欧盟规定市场内不能再使用无法服用或无法再生的包装用品;法国还规定,生产商和进口商的废旧包装回收率至少得达到70%。虽然制定了国际环保法规标准和国际环保公约,由于各国所处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它们的环保技术水平、环保材料开发所投入的资金也不一样尤其是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一些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如检验费、更新原材料、认证费、技术改进等,所以导致很多国际贸易摩擦。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包装技术、包装资金投入和包装标准制定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绿色包装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2我国包装业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包装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包装大国的行列,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装业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包装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引进先进设备,一些接近国际规模和水平的包装企业不断涌现,国际市场已经出现中国的包装机械产品,包装材料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我国的包装业近几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2.1对包装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今社会,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只关注商品的质量,而是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份好的商品包装,往往能给产品销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我国的许多企业对商品包装不够重视,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看重商品质量,质量固然重要,但包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国许多包装企业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沿用老旧的经营模式,忽略了包装人才的培养。除了企业之外,有包装类专业的学校也是少之又少。包装人才培养跟不上,人们的包装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我国包装业的发展。 2.2包装中能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大量产品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被消耗,而这些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包装都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另外,由于包装技术落后和过度包装等原因,导致物质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我国制造的瓦楞纸板用的材料中,草浆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我国生产的瓦楞纸箱中,五层和七层的瓦楞纸板使用率达到了85%以上。而在西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主要以木浆为原料制作瓦楞纸板,物理机械性能较好,89%都使用三层瓦楞纸板来生产包装箱。假设每年同样生产200亿平方米的纸箱,我国将比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多浪费掉至少0.44亿吨瓦楞纸板。 2.3包装不当造成的损失严重 许多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经常由于包装不合格与国外企业产生经济纠纷,招致索赔,损失巨大。此外,包装不善还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声誉。1986年的时候,我国有一批化工原料出口到了德国,由于包装破损,造成了原料泄露。严重损坏了我国的声誉和国际形象。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压力。我国的商品也由于包装差,从而失去了很大的一片市场。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就必须要让包装优质化,不然中国商品就只能忍受商品、包装、价格三者不在同一层面上的被动局面。好的商品由于包装问题,也只能归类于低档商品,也没有了竞争的机会,从而致使我们好的商品被淹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4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包装大国,但在创新水平和包装技术上,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一些位于技术前沿的中高端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仍然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一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包装创新和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技术水平上还是不能和发达国家同日而语。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都比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依靠知识产权发展壮大,并且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和经营权,控制着其他企业进入市场,收取昂贵的“入场费”,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2.5包装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不完善 在包装立法方面,欧洲国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他们制定了有关包装的法律,而且非常细致,主要包括:法国的《包装法》、英国《包装废弃物条例》、荷兰《包装盟约》和奥地利的《包装法规》等。在欧洲国家的带领下,美国、日本、巴西、韩国等国家也先后制定出了一些关于包装的法律法规,比如日本的《包装容器回收法》和《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而我国涉及包装的法律法规非常少,包装法规难以制定和执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我国的包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的标准更新速度慢,很难与国际接轨,而且我国的标准实用性差,难以进行实际操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甚至各个标准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和不相匹配等问题。一些企业只注重商品利润,做表面的形式工作,为了标准而制定标准;学习国外包装标准时,也只是生搬硬套,不顾企业实际情况,只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 3我国包装业的发展对策 面对近几年包装业快速发展的雄厚基础以及绿色包装壁垒的挑战,我国的包装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1强化包装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包装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商品包装伴随着商品交易的产生而出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显得日趋重要。并且它的功能重心也逐渐改变,以前包装的功能仅仅是保护商品以便于储藏和运输。而现在一个好的包装不但能促进商品的销售,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包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转变企业观念,增强包装意识。(1)政府增大在包装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对包装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和优惠政策。(2)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包装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包装标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做到与国际接轨。(3)重视包装教育,鼓励高校开设有关包装的专业,注重包装人才的培养,为未来包装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3.2提高创新能力,研制新型包装材料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包装业在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只要我们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奋起直追,我国的包装业就有希望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几年绿色包装的兴起,对包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开发出新型的环保材料,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3.3改进包装技术 我国的包装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比较落后,提高包装水平首先要从改进包装技术入手,应加大包装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强包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市场调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研究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同时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但不生搬硬套,要根据国内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大型包装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包装技术部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我国包装业的整体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加强绿色包装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还很低,随处可见白色污染,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推行绿色包装的工作迫在眉睫。此外,实施绿色包装能让我们更顺利地进行国际经济往来,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产品达到国际化的绿色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而且,绿色包装也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呼应,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同时,还能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赵虎林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思潮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摘要:伴随生产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购买消费品的包装水准要求也相应提升。产品包装对产品销量和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会经过多方考量,从绿色环保的角度综合提升产品包装的品质,同时综合考虑美观、实用、安全及成本因素等,那么产品包装设计的材质在其中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以绿色设计思潮作为基础,首先对包装材质及包装设计进行了一番概述,其次深入分析了绿色设计理念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和具体运用,最后从绿色环保材料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会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绿色设计;产品包装;包装设计 前言 包装需要在创新上进行其价值的体现,不能在一个局限性的包装领域进行其应用的发展。因而产品在包装上更考究,对其包装工艺的提升成为了产品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产品包装设计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沟通消费群体潜意识中的情感,并与之交流融合,才能全面反映消费大众的感觉和渴望。通过在绿色设计思潮的引导下,对产品包装的设计进行研究,可以对产品包装向着更多功能属性的转变以及改善环境效益作为现实参考价值进行分析。 1绿色设计思潮 在绿色设计思潮的影响下,针对产品包装方面上更加主张利用绿色环保材料运用和设计。绿色设计思潮对产品的包装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塑料等非环保包装材料里面有有害物质,对于产品的整体环保性以及安全方面都存在很大消极影响,大致来自下述几点内容:树脂毒性;在生产过程当中添加增塑剂、稳定剂、其他添加物与着色剂等带来危害;油墨污染;复合薄膜用黏合剂对于食品安全影响;回收塑料针对食品安全影响;塑料包装的表面污染等。以上这些产品包装用料都是绿色设计思潮和绿色设计理念严格抵制和杜绝的,该理念更加推崇采取可重复利用、低碳环保无污染的材料进行产品的包装设计。 2绿色设计思潮引导下绿色创新材料对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在绿色设计思潮的引领下,绿色环保材料为最为广泛应用的食品包装材质。例如,纸质品包装。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纸制品生产量上涨比例明显,从2000年600万吨整张至2015年1200多万吨,是100%再生纸材料、可再生和生物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但在纸的生产上会产生水污染等等,并将燃烧木头,纸材料被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环境层面上,应该采取措施早日实现纸生产无污染;在资源层面上,应优先选择可回收的纸。例如,石头纸技术作为一种时尚的概念,绿色设计技术的诞生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环境污染和浪费森林资源的过程中传统造纸;第二,大量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和浪费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在传统的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水量较大,需要添加漂白剂和其他辅助添加剂和辅助添加剂等。而与传统的包装材料相比,绿色设计思潮追求的绿色设计材料不会造成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污染,并且制作成本远低于传统材料制造成本。总的来说,绿色设计思潮下引领的绿色环保产品保障材质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很好。 3绿色设计思潮下产品包装的关键之处 3.1在包装设计中如何凸显包装盒的特点 在绿色设计理念和思潮的影响下,产品包装更加注重充分利用的色彩对人们的视觉冲击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了完美的经典形象,为产品的包装提供了灵感。中国相关产品的包装在当今社会中不乏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但是就总体包装与产品的外观包装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基本大同小异。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包装比较复杂多样,存在很多局限性。然而我国产品的包装与国外相比,产品包装色彩比较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意识理念比较薄弱。基于此,就更需要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利用绿色设计理念进行包装盒的整改与装扮,让产品与包装盒融为一体,实现共同营销的价值增长。 3.2设计包装特点如何与市场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带给人们的享受已经日新月异,设计师基于绿色设计思潮,对产品包装的创新在不停地探索。对我国产品包装的创新中,需要将传统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相结合,真正做到可回收利用的创新工艺。产品从单纯的商业意义上来说,更加具有明显的市场性和推销性。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可以通过突出一个民族的地域风情,使好的品牌经久不衰。世界上有很多不用的民族,一种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发展的灵魂,世界各地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外包装是自身的立足点,树立产品的品牌价值,把个性鲜明的外包装设计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4绿色设计思潮下产品包装的原则 4.1产品包装设计要可持续发展 产品的包装结构承载着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外观形象上承载着情感内涵、文化底蕴,促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注意,引起购买欲望,同时在外观包装上的设计也给每种产品带来了传奇的色彩。绿色设计思潮推崇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把每种产品自身特殊的造型和不同的色彩等形象作为切入点,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世界,促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在消费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审美的心理需求。产品之所以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是由于每种产品的独特包装与外观标志让人一眼认出,是因为其不仅风格纯真,更在其外观设计上融合各种文化艺术色彩。产品包装盒的造型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演绎着多元的地域文化色彩,使人们过目不忘,让人们对于世界各地文物、城市、文化如身临其境般触手可及。 4.2适当使用天然包装材料 绿色设计理念更加讲求天然材料的运用,能让包装体现出良好的艺术和环保特点。由最初的类似古老药盒的简单的造型,容易倾倒的容器缺点,对外观形象不断创新和对品牌名称的特殊设计,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产品作为产品,需要逐渐广为流传,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对每种产品都情有独钟,为其作画,制作平面广告。在设计中延续了波普艺术风格,强调新奇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反对现代社会主义的自命清高,体现清新脱俗的艺术的风格,从而赋予了产品的时尚与个性的文化品牌。在绿色思潮的引导下,设计者通过对盒子在各种情况下的摆设,拼接出不同艺术风格的抽象造型,使得产品与任何事物相结合都能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设计风格巧妙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自身由于独特的风格逐渐涉足于艺术领域,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对其的创作,被每个产品自身的特殊魅力所倾倒。 4.3环保公益在包装盒上的体现 环保公益元素可以在产品包装中进行整体到细节的展现。包装设计与艺术的创意离不开对生活的完美感悟,艺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如稻香村明月系列高端产品的包装,设计者在包装上从传统的产品盒入手,通过对周边事物的一座小屋、一条河流、一片云彩都做到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对产品的外形包装有着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传播着以产品盒为招牌的基本元素,旁边配有插图与幽默的旁白,把完全透明的水晶玻璃材质盒身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对此,以绿色设计思潮和理念为线索,特加的产品包装盒也被世界各收藏家作为收藏对象。设计者也抓住了广大女性的消费心理,从女性性感的本质出发满足她们对优雅生活的追求。产品的各种演变都体现了设计师设计产品的理念和艺术的结晶,吸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艺术创造者的灵感,为产品成功建立了经典的品牌形象,创造出了很多艺术设计品的精品佳作。 5基于绿色设计思潮进行产品包装设计 5.1产品包装礼盒重复使用 产品包装在功能上的设计要体现多功能性和艺术性。产品在销售出去以后,要让盒子可以有其他的用处。例如,稻香村的亲情系列包装盒就把很多产品盒设计成一个个木质的小盒,在食用食品之后,其包装可以作为一个精致的储物盒。因而产品在实际中需要对其使用后的盒子的其他功能进行考虑,可以把盒子设计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也可以把盒子设计成为一个储物盒等等。 5.2产品包装的绿色材料运用 产品包装总是尝试新的技术与设计理念,不脱离传统的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不断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产品包装的各种演变都体现了设计师设计产品的理念和艺术的结晶,为产品成功建立了经典的品牌形象。产品在材质上的设计要体现环保的理念核心,在回收上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虑,因而设计元素在材质上的选择都是偏向木制品等环保材质,避免用到合成材质的材料。 5.3绿色印刷油墨的运用 人们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从最初欣赏一件精美的产品,在短短时间内,首先会被产品的油墨所吸引,然后才会注意到产品的外观。油墨是人类情感的传播媒介,会让人们在第一时间对其注意。所以,产品的绝对油墨设计抓住了人们对油墨敏感的特点,融合了颜色、图像和文字的技巧,注意冷暖色的搭配,油墨的分配和文字的独特设计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油墨是产品的重要视觉语言,一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在油墨要素上体现产品包装设计象征意义的内涵,融合民俗气息和传统风俗的风土气息,同时也要在包装设计中体现产品的流行性,把握好与时俱进的油墨创新,这是人们对时尚追求的反映。产品包装的油墨包装没有像其他的物品按照常规的属性配色,而是利用独特的反常线油墨并融合民族地域特色,使每种产品自身的独特风格脱颖而出,其油墨元素的使用将产品与市场上的其他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为了让平面的设计体现出不同于产品设计的价值,通过对产品完美地摄影,为产品自身树立了完美的品牌形象。 6结语 本文认为产品的包装设计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研究,从其研究中,更加透露出对于产品包装艺术的美好表达。针对以上文献研究,总结本次研究的方向与中心,并得出在绿色设计思潮的引导下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对于包装设计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促进作用,将其应用在产品包装中,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绿色设计思潮和绿色包装创意具有的促进消费的作用,还能够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实际数据支持。继而在现有绿色设计理念及思维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背景下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使绿色包装与绿色设计思潮更好地结合,推动相关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包装设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出应有的努力及贡献。但本次研究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绿色设计思潮下的产品包装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借助本次研究,以期不断提升自身研究水平。 作者:耿雪莉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经济发展中被进一步落实,绿色设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绿色包装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的包装设计的主流。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注重利用已积累的绿色包装设计经验,并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外观材质使用的角度践行绿色设计理念。文章对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在选择商品时,除了关注商品本身的品质,对商品的包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一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然而,这种包装设计往往资源消耗较大。绿色设计是一种生态设计理念,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全球。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将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回收乃至选材、设计和包装、运输等环节纳入绿色设计的评价体系。绿色设计由于其简洁、时尚的设计理念和对资源环境的低依赖、低消耗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绿色包装设计同时也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绿色包装设计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对绿色生产的不懈追求。 一、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的必要性 1.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设计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行为会对人类生活中的细节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依赖环境而生存,环境也需要人类的保护。绿色设计是从人和产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寻求三方和谐发展的一种设计方法,是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关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等环保议题都在绿色设计中有所体现。绿色包装设计首先要求产品满足商品包装的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原本普通的设计,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具体设计。 2.资源问题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体验。随着消费品种类的进一步增加,人们对于资源也更加依赖。设计师如果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不注重节约资源,资源的浪费将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枯竭。因此,绿色设计这一理念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资源消耗问题。绿色设计可以节约资源,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绿色包装设计的由来及其内涵 包装设计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活动,包装设计的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趋向。绿色设计这一创新的环保理念正是人们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发展趋势。因此,绿色包装设计代表了包装设计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绿色设计理念最初主要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然后又从平面设计领域扩展到了商品包装设计领域。绿色设计是对于包装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设计,在包装材料的选取上也一般采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绿色生态包装概念的提出使包装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绿色生态包装在设计、使用过程中更加强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色包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并且缩短了包装的生命周期,这一特点使得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小。而且一些包装的设计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突显了生态包装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绿色包装设计理念还具有特定的内涵,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其一,绿色包装设计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使包装材料用量适度,避免因过度包装而消耗不必要的资源。其二,绿色包装要具有可再利用的特点。绿色包装不应该是一种一次性的包装,在使用后还应该可以再利用,要保证在包装完全废弃之后,其能够被再次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其三,要有一定的可降解性。一些不能被回收再利用的包装在环境中应能充分降解,防止包装材料无法降解而造成环境污染。 三、绿色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与应用 绿色设计可以使整个设计和生产、消费过程处于绿色循环的状态中,绿色消费意识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发的行为。 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包装 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包装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设计原则,从设计原材料的选择到包装的设计生产以及使用过后的回收利用等,都要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在包装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价值和废弃之后的可降解性。包装设计材料是否可回收再利用是包装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设计初期就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包装设计要尽量精简化,避免过度包装。绿色设计除了在色彩上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外,在设计中还要将绿色概念不露痕迹地融入包装设计。如,手机包装盒可以使用暖黄色的色调增加包装的温馨感,并且使用可再生的生态环保纸作为包装材料,从而践行绿色设计理念。 2.简化包装结构,优化包装效果 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尽可能简化包装的结构,以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为前提,兼顾人机工程学和美学标准,使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包装效果,避免在设计中对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和浪费。包装在使用后也应被有效地回收,这样即使包装在废弃之后也可以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设计师在包装设计中采用可拆卸的包装设计结构,能够获得延长包装使用寿命的效果,还可以使包装得到循环利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包装的造型和结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包装设计应和商品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样的包装设计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包装的外观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状况。绿色包装的图形设计可以采用具象或者抽象的风格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效果。具有创新性的绿色包装设计能给人以新颖的使用体验,可增强包装外观的形象设计水平,商业效果较好。 3.选择绿色可再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 包装材料的选用在绿色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包装的绿色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包装的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和包装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包装的材料应该选取绿色可再生的材料,并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可以在环境中直接降解。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使用绿色材料。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使用绿色环保材料能够提高产品的形象,并且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绿色材料对环境伤害小,并且对人体健康没有损害。一些企业已经加入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行列,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其次,设计师还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可再生的材料或能够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减少或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纯天然无污染的材料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因其可避免一些有害物质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具有环保意义。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在包装设计行业中流行起来,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设计师应该从包装的材料、结构等方面践行绿色设计理念,从而取得更好的绿色设计效果。 作者:胡娅静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生态设计对包装设计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设计对于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主要原则就是结合自然和文明这两个概念,最终目的是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将形成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社会形态作为基本奋斗目标。设计艺术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生产活动都根据先进的设计艺术而展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包装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内涵,还要考虑设计材料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在资源储备量越来越少的现代社会,怎样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已经成了时代对各个领域的要求,包装领域尤为明显。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生产的产品越多,需要包装的材料也会越多。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外观设计形象,更注重选择一些包装较为时尚的产品,因势所驱,商家对产品包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得产品在出售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例如过度包装、包装不到位等问题,产品包装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对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所以,就更迫切地需要树立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将产品包装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资料表明,每年我国会消耗大约三千多吨的包装材料,在消耗的这些包装材料之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材料都变成了废弃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大多数包装很少考虑商品的类别和种类,很多都是为了包装而包装,花费大量的包装材料,最后变成垃圾,最终导致对环境造成破坏。根据产品特点设计绿色环保的包装是方便运输,减少废弃物和垃圾的根本措施。 二、绿色生态包装设计 1、设计由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而存在,由于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代社会的消费者消费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体现。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反映出了人类对于社会,对于未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范围不是特别大,但是在商品包装方面、平面设计方面的应用比较多,以减量化作为设计宗旨,把再利用,再循环、作为设计基础,把可降解作为设计目标是这种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需要做好处理的位置通常是将包装进行循环使用的处理位置,这种做法很难将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结合,达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以前生态设计在室内装修、室内设计上体现的较为突出,也被广泛利用在这两个方面,将增大能源利用率,增强环境承受率作为设计目标,将材料的可持续利用作为了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是生态包装设计的基本理念来源。目的是实现生态保护。 2、设计内涵 绿色生态包装设计有五个基本内涵,第一个基本内涵是消耗低,包装要适度、合理,这样才能减少对材料的消耗,必须禁止过度包装。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实现对资源的再利用,即使用过的包装还可以经过一些处理步骤进行再次利用。第三个基本内涵是包装必须可回收。即对已经重复利用过的包装要进行再一次的回收,争取处理好,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第四个基本内涵,即包装要尽量能进行循环利用,被回收处理的包装材料可以在其他不同的领域进行再次使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第五个基本内涵即包装材料必须可降解,一些无法进行再利用或者无法回收的材料必须可降解,可以通过自然地过程迅速进行分化、腐烂,使其无法成为永久垃圾,持续污染环境。 3、设计理念 生态、环保的包装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设计理念,首先要尽量做好对材料的节约。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华丽地、包装结构更加完整的产品更受人们的青睐,因为这会让消费者产生包装越华丽,产品越高档的非正常消费观念。节约型设计理念是时代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这种理念既保留了包装产品的包装功能,又减少了对产品包装材料的浪费,在节约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适度包装的理念是必须得到鼓励与发展的,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数量才能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使材料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将包装产品的废弃物的产量降到最低。这种设计既简单朴实又美观大方,值得推广和应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做到了对外包装进行环保化的设计。第二个设计理念就是在选择包装材料之时尽量多使用、有效使用天然生物,天然植物不仅仅指木头、竹子、农作物茎秆,好包括一些树木的茎叶,这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地、与大自然相处和谐的感觉,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种设计理念即,把对可降解和可再生材料的利用率进行有效提高。 三、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主旨 以人为本是绿色包装的集中体现,绿色包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不仅要在外形上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还要在色彩上、与产品的搭配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大量吸引消费者的消费目光。在设计中大量注入生态、环保的理念才能体现出绿色设计的初衷。绿色包装设计不仅要结合自身理念和相对应的产品特点,还要在设计过程中将绿色消费理念实施的不露痕迹。现在很多的手机包装的色调都比较暖,旨在给人们带去温馨的感觉,在包装上都注明包装材料的使用内容,这是吸引手机消费者的一大途径。 2、包装潮流 就现在来看,很多消费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自然地颜色即绿色元素的偏爱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设计师选择颜色和选择方案造成相应影响,促使他们设计绿色元素,更进一步推广绿色元素。包装潮流不仅体现在手机的包装上,电脑包装、保健品包装、日用品的包装都体现着人们对包装潮流的推崇。 3、包装图形 包装图形设计是设计者对当代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在社会中有什么需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需求都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师会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和时代影响的理解去展现自中国电影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的文化身份,要守护中国电影的文化阵地,首先就要找到中国电影可资挖掘的创作资源与艺术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这句话尤其值得我们深思。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电影产业也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以独特的审美特色、民族意蕴、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成绩。同时,在这种蓬勃发展的文化产品、民族情怀环境的“滋养”下,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理性的、丰富的受众群体。正是在这样的相互影响和关照下,我国的文化产品才能够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而文化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提升使我们有实力和底气与世界电影对话交流。当然在今天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单靠发展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抵挡好莱坞洪水般的侵袭,在对外政策中我们也要高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的大旗,竭力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以依靠的保障。我们也应该积极地与亚洲、等国际上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交流,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国际市场既有的某些规则的摆布。运用所有的力量保护自身的传统价值、文化形象,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作者:尹青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理念包装设计论文 一、绿色包装设计理念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包装设计理念,其与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不仅考虑到了包装的功能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包装应用完成后的处理问题。具体来说现在应用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是合理的进行材料的选择,这是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保障应用的材料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危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能盲目的追求绿色环保而过分增加企业的经济支出,要在控制企业成本的前提下选取最优的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应用。第二方面则是要在外观上对绿色环保的概念有所展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突出绿色环保的信息,让消费者可以选择绿色环保的商品。另一个则是,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商品包装有多个部分构成,并且不同的商品包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将绿色设计理念高效的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应从包装的不同部分入手,全面的对包装设计进行改革。 (一)包装规格。就传统的包装而言,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实惠的心理,经常会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一些小心机,将包装设计向着大且重的方向进行发展。使得消费者受到视觉的影响,对商品进行购买。而随着现代环保理念的推广,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包装设计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浪费现象,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还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因此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影响,商家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对产品包装的规格有所改变,从大且重的方向转化为小且轻,进而降低商品占有的空间,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二)包装结构。通过对商品包装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商品的包装内部过于繁复,经常会对每一个部件都进行分别包装,并且增加了许多附件,使得商品包装内容物过多,这不仅为消费者处理商品包装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理念后,商家应对包装内部附件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的内部附件,并且对内部附件的材质、大小等进行更改,使得商品包装内部结构复杂性降低,并且减少包装内的附件内容,进而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试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张雯芳(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山西太原030021)摘要:环保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落实到了我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生产方面更是大力倡导企业向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就绿色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对绿色理念有所了解,并将其应用到包装设计之中,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包装材料。材料的选择关系着包装是否具有环保性,因此在进行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是关键。 1.材料的选择。在绿色设计理念下,商品包装的选择应遵循两大原则,那就是绿色、健康。所以商家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尽量选择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材料进行包装的生产,这样可以降低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没有绿色材料可以应用的情况下,应避免对原材料的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要选用健康无毒的材料,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2.回收利用。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包装被应用后将被当做废弃物进行处理,属于一次性产品。而在现代环保的视角下,包装应被归属于可回收的资源中,如果善加利用一样可以重新创造出价值。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包装的可回收性进行了考虑。目前包装回收效果最好的是瓶装的饮料包装,和纸质的电器包装等,而其它轻薄的塑料包装,在回收方面效果不佳。因此,商家在进行包装设计过程中,应在可回收的方面下工夫,提升包装材料的再次利用率。(四)包装外观。包装的外观是产品的门面,因此企业一直强调包装外观的精美性以及宣传性。而随着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后,部分商家在进行包装外观设计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首先,注重包装对绿色环保理念的体现,增加具有环保色彩的元素。使得企业的环保意识从包装上得以体现。其次,更换包装的颜色,注重色彩的自然清新,与实际的自然风光联系到一起。这种设计不仅可以突出绿色环保精神,同时还可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迎合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求。最后,在包装上以文字或者图形的方式对绿色环保进行注明,让消费者可以更好的对绿色产品进行判断,突出绿色环保的特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效益,也要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绿色包装的设计对于企业商品的销售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积极的引进绿色设计理念,对传统包装设计理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予完善,使得企业的包装可以向着绿色、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作者:张雯芳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渗透分析 一、绿色包装设计理念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包装设计理念,其与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不仅考虑到了包装的功能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包装应用完成后的处理问题。具体来说现在应用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是合理的进行材料的选择,这是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保障应用的材料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危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能盲目的追求绿色环保而过分增加企业的经济支出,要在控制企业成本的前提下选取最优的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应用。第二方面则是要在外观上对绿色环保的概念有所展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突出绿色环保的信息,让消费者可以选择绿色环保的商品。另一个则是,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商品包装有多个部分构成,并且不同的商品包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将绿色设计理念高效的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应从包装的不同部分入手,全面的对包装设计进行改革。 (一)包装规格。就传统的包装而言,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实惠的心理,经常会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一些小心机,将包装设计向着大且重的方向进行发展。使得消费者受到视觉的影响,对商品进行购买。而随着现代环保理念的推广,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包装设计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浪费现象,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还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因此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影响,商家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对产品包装的规格有所改变,从大且重的方向转化为小且轻,进而降低商品占有的空间,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二)包装结构。通过对商品包装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商品的包装内部过于繁复,经常会对每一个部件都进行分别包装,并且增加了许多附件,使得商品包装内容物过多,这不仅为消费者处理商品包装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理念后,商家应对包装内部附件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的内部附件,并且对内部附件的材质、大小等进行更改,使得商品包装内部结构复杂性降低,并且减少包装内的附件内容,进而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三)包装材料。材料的选择关系着包装是否具有环保性,因此在进行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是关键。1.材料的选择。在绿色设计理念下,商品包装的选择应遵循两大原则,那就是绿色、健康。所以商家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尽量选择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材料进行包装的生产,这样可以降低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没有绿色材料可以应用的情况下,应避免对原材料的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要选用健康无毒的材料,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2.回收利用。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包装被应用后将被当做废弃物进行处理,属于一次性产品。而在现代环保的视角下,包装应被归属于可回收的资源中,如果善加利用一样可以重新创造出价值。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包装的可回收性进行了考虑。目前包装回收效果最好的是瓶装的饮料包装,和纸质的电器包装等,而其它轻薄的塑料包装,在回收方面效果不佳。因此,商家在进行包装设计过程中,应在可回收的方面下工夫,提升包装材料的再次利用率。 (四)包装外观。包装的外观是产品的门面,因此企业一直强调包装外观的精美性以及宣传性。而随着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后,部分商家在进行包装外观设计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首先,注重包装对绿色环保理念的体现,增加具有环保色彩的元素。使得企业的环保意识从包装上得以体现。其次,更换包装的颜色,注重色彩的自然清新,与实际的自然风光联系到一起。这种设计不仅可以突出绿色环保精神,同时还可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迎合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求。最后,在包装上以文字或者图形的方式对绿色环保进行注明,让消费者可以更好的对绿色产品进行判断,突出绿色环保的特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效益,也要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绿色包装的设计对于企业商品的销售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积极的引进绿色设计理念,对传统包装设计理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予完善,使得企业的包装可以向着绿色、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作者:张雯芳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绿色包装论文:食品绿色包装包装设计论文 一、现代材料的发展 产品的拆卸、回收、维修、再利用是绿色食品包装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纸包装容器,成本较低,现代造纸技术和纸张处理的浸渍、涂层、层压和真空镀膜方法使得加工和包装在遮荫、耐油、甜的保护等方面的性能提升,而且使用后可以回收。有一家日本公司生产出一种能够长时间防止食物霉变并且不破坏食品原味的新型包装纸,还可以保持蔬果新鲜,包装各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包装材料的透明化,可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看到产品的质量、外观。金属包装材料的气体阻隔性、防潮性、遮光性、保香性也是非常强大的,它能长时间地保持货物的质量,保质期可达三年。 二、食品绿色包装与绿色设计 包装设计师的创意设计必须契合商品,随着食品包装的技术更新换代,新的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包装设计精巧又别致的绿色食品会逐渐增多。个性化的销售模式已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追求个性的消费者开始对食品包装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在商品高度相似化的今天,商品的包装也出现相似化的现象。消费者所看重的食品包装是显现出人性化设计,具有实用性,在设计中体现消费者品位和生活品质,而不是简单图画。那些拥有别致的设计、材料质感高级的包装,自然饱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深思熟虑、仔细比较,这就体现设计师在平时的积累,对生活细节的体会。 三、建立绿色包装系统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课题 “绿色”包装技术,需要解决在使用前和生态环境破坏后,“绿色”包装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研究发展绿色包装产品并应用于不同的产品。提倡绿色包装的实际意义,是促进包装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回收制度的完善,使包装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安全、更舒适。 四、印刷色彩设计“绿色化” 随着商品包装设计的发展,简洁、明了的风格是印刷色彩设计“绿色化”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包装设计的产品,关键在于色彩搭配和组合的合理性。包装的颜色比图形、字体和其他元素产生更多的视觉冲击。色彩可以唤醒人们的情感,其情感倾向必须充分照顾公众。消费者的需求才是设计师研究的焦点,因为颜色柔和不会给大多数观众产生过度审美疲劳,而且不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争议。平和的颜色的正确使用,也可以提高包装的艺术魅力。运用色彩合理的对比,使包装颜色醒目而不繁杂,带给人舒适感,从侧面印证了绿色包装的另一个设计原则。包装色彩的表达离不开印刷。“绿色化”包装印刷是包装产业的一部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印刷”是近几年印刷业遵循世界环保新概念的趋势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总之,建立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一个良好的食品包装,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我们必须把包装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让人们花费更少消耗更少,而拥有更多。我们未来的设计方向,应以人为本,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添砖添瓦。 作者:李变变 绿色包装论文:现代包装绿色设计理念论文 商业包装设计是一门集营销、实用技术、心理和审美等诸要素为一体的设计科学,它曾经历了最初的手工时代、工业革命时期,而现在包装设计发展到了现代商品经济时代,面对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它更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产品宣传方式。然而,凡事总有利与鄙,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大量浪费及环境严重破坏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关注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使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减少,绿色设计理念在设计界应运而生,这也正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一、绿色设计理念反对过度包装 过度的包装材料使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高档纸板和合成木材是常看到的包装材料,对我国来说,木材和能源的消耗用在这些方面实在可惜。过度的包装还增加了制作、运输和储存的物资、能源和人力成本,对节能减排很是不利。而过度包装也造成片面追求外观,有时采用的包装材料并不符合健康环保的要求,甚至背离了保护商品的初衷,例如一些月饼包装、茶叶包装等,一些商家和设计者为了牟取暴利,把包装做得越来越奢侈,体积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繁复,导致在商品单价中,包装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商品本身。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包装容器的再充填使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循环使用及包装材料具有可降解性,但如何将其基本思想贯彻到常规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以便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绿色包装设计过程的整体格局,则是绿色包装设计得以普遍接受与应用的关键,规范绿色包装产品设计过程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从功能上考虑绿色包装设计,主要是为了使产品的使用目的更加合理,其基本的思想是详细地分析产品的功能以确定什么是最基本的功能特性,进一步评估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否消耗了比较少的材料和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最小的负荷。第二、从产品的形态结构上分析绿色包装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包装结构更加科学实用、美观。在这个层面上,首先认真确定基本的产品属性概念,并在其构架下考虑如何改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分析产品的功能结构,也要分析产品的材料结构。第三、从包装产品的循环周期上考虑绿色产品设计,便于在整个产品循环周期内对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作总体描述。第四、评价产品的构成要素及社会生态要素是绿色包装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二、运用包装广告倡导环保理念 包装赋予了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而这种视觉形象的成功打造具有优越的视觉传播效应。在这个商业超级繁荣的时代里,商业空间环境的建设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类别之一,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商业环境里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商品包装广告也属于其中,而包装广告的更新换代,商业品牌形象的重复设计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材料,由此,我们看到,商业包装很少去联系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来展开设计,而如今资源环境的浪费与破坏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着一个重要的事件,那就是节能环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节能减排的队伍,他们更愿意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购买过度包装产品有悖于倡导环保消费,那相反,如果我们在设计产品包装以及产品本身时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推广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商业包装设计中,也许能够更加顺应人们对低碳环保生活的诉求,也顺应了商家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愿望实现。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品牌文化传播、商业环境的设计等系列行为,从而构成一个对品牌完整的塑造体系,品牌是商标、名称、商业包装价格、历史、声誉、符号、包装风格的无形总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现代商业包装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一个无声的销售员,商品的商标、标志性图案、独特的视觉语言使消费者易于产生联想,使他们产生重复购买的冲动。利用包装广告去倡导环保理念可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包装广告要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比较同类产品找出异同点,设计的人群具有针对性,有些商品定位在活泼、开朗、喜欢追求时尚的青年一族;有些商品定位在沉着、理性、高雅的高收入群体;有的商品定位在民族、文化、历史的层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绝大多数的商品都可以都可以走倡导环保的路线,从包装设计的元素上、色彩上、表现上、风格上、形式上、材料上等强化环保设计理念,必定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另外,商品包装所具有节能、环保功能也是利用包装广告倡导环保理念的有效方式,包装是商品的外衣,在使用材料上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保的需求,节能的包装设计,即满足了商品的保护和审美功能,又达到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反,一些高资源消费的商品,产生了严重过度包装的效果,商品使用后的包装盒还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某些月饼包装行业就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求大、求奢华、求多工艺,资源大都耗费在包装盒上,造成巨大浪费,这是值得消费者和生产者思考的问题。 三、绿色设计的环保材料选择 节能环保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材料的节约;材料的可回收率,再生率的提高,提倡对材料的多次利用,再生性材料;材料在销毁上的便易,不破坏环境。 1、抛弃有污染材料,倡导可再生材料与利用 有些商品的外包装采用了有污染的化学材料和原料,尤其是食品包装或日用品包装材料或印刷油墨等,对人身体造成了巨大伤害,这些都是非环保的包装。绿色包装材料应选用低能耗,低成本、少污染的材料,同时所选用的材料是易于加工的,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设计同类包装产品时尽量利用同一的包装材料,便于回收。充分考虑材料的再生利用,这不仅节约了原材料,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设计时应考虑材料的降解性。设计生产可周转重复使用的包装用品。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或易于回收再生,通过多次重复使用,或通过回收废弃物,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既不污染环境,又可充分利用资源。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2、原始材料的回归 绿色设计理念不但注重新型环保材料的运用,同时也倡导对传统自然包装材料的再认识与回归研究,这不但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继承并发扬下去,也能体现出包装设计中回归自然的环保理念。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直接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对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所使用的东西进行了包装,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绿色包装品质内涵和民族包装风格,其着纯朴的自然价值和环保意蕴至今仍然不失其夺目的光彩。具体有植物叶片包装很有反朴归真的原始气息,这些材料包括竹叶、荷叶、苇叶等;草纤维包装,这是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包装形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种植稻米和饲养家禽,过着原始的民居生活,原始的植物叶片作为现代食品包装使长期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有一种再回自然的感觉,这样的利用既环保又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都市人品味到古老的民族情结;竹编包装,我们的祖先在世代劳动生活中与竹木结成了不解之缘,以竹篓作为包装器具至今为人们所沿用。篓是由韧性很强且结实的竹条简洁编织,上面无多余的琐碎细节,除自然材料特有的质朴美感,各类食品放置其中,细竹条的间隙通透、自然,食品不易变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并掌握具有环保功能又回归自然的包装材料,并应用于绿色包装设计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也推进包装产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由消耗型向循环再生型的转化。 四、结论 因此,把绿色包装设计作为一个策略提出来,是十分必要迫切的,它将促使我国艺术设计和包装产业更好、更快地向人性化生存方向发展。把绿色包装设计引入包装工程领域,也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作为包装设计师,更需要在这一领域技术体系、美学思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深信提倡绿色包装设计,创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人性化包装空间,必将成为包装设计的主流。 作者:高品 霍凯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东北大学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生态设计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与应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各自商品充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也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本身,其包装也成为考量因素之一。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现代包装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在不断升级,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产生了大量垃圾污染环境。因此,商家在对包装设计方面除了要考虑到审美外,绿色生态的理念也渐渐成为包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本文在分析绿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就该理念对于包装设计的影响和启示加以阐述。 关键词: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启示 目前,产品的包装设计日益成为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时所关注的条件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各式各样的包装品开始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包装废弃物。由于我国在包装物材料选择上未能做很好的把关,导致包装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与日俱增,仅次于水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为了改变此种情况,绿色生态设计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对环境污染的重视越来越高,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成为包装设计的新潮流。 1绿色生态设计与包装设计 1.1绿色生态设计的内涵 第一,低消耗,指在满足产品包装的使用要求且适度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禁止过度包装;第二,再利用,指包装在初次使用后能够通过一些处理被再次利用;第三,可回收,指包装废弃物再利用后可以被回收处理,可避免其产生二次污染;第四,可循环,指包装材料回收处理后可以用于新的用途,避免在循环过程中产生污染;第五,可降解,指对于无法被回收循环的包装物,其自身可以自然降解腐化而不产生永久污染。 1.2绿色生态设计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产品包装设计的新的设计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已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由此带动了社会对产品包装循环周期内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包装设计产品工程。因此,对绿色生态设计的透彻了解是必要的,它将引领包装设计的新潮,也将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包装设计师,在行业领域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审美和技术方面精益求精,也要在思想层次注入绿色生态的灵魂。 2绿色生态包装设计的原则与启示 在绿色生态设计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是3R1D原则,即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包装容器的再填充使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循环使用以及包装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如何将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切实贯彻到常规包装设计的开发过程中,切实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绿色生态包装设计格局,则是绿色生态设计应用的关键。笔者在自身对于绿色生态设计的理解上提出如下方法以规范设计过程。 2.1功能 目前,市场中不乏过于奢华而无用的包装,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感,却也造成了浪费和污染。而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则是要从功能上考虑,主要使得包装的使用目的更加合理。基本的应用思路是对于产品功能作详细分析,确定其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这些功能需要消耗的材料和能源,旨在寻找一个对环境造成最小负荷的设计方法。这一设计过程是:第一,对产品的功能价值加以量化,并标识出其对应于功能价值的基本参数;第二,根据包装产品的具体功能针对性地列出其目标、理论、时间上的测量参数;第三,评估每项功能单位上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对比理论和实际上的测量参数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用更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方法;第四,比较新的包装产品与参考产品,不断优化新产品设计开发策略。 2.2结构 从结构角度分析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其目的是使包装的结构更加科学、美观、实用,避免浪费。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要确定的是产品属性概念,并基于此考虑改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分析产品的功能结构,还要分析产品的材料结构。在功能结构方面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包装商品的形态、重量、体积、品类、属性、运输范围等方面,确定包装产品主体结构功能及附件功能,进一步确定包装产品的使用目的;第二,分析包装设计的整体结构功能,推敲在当前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合并相关功能或减少附件数量,目前所使用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最合理的应用;第三,在目前的基础上,是否还可以节省材料和减少体积、重量。在材料结构方面应注意:第一,包装材料的属性与包装用途相契合;第二,整体分析产品的材料构成、使用实效、可拆卸性;第三,尽量在同一包装产品中降低材料种类,以便回收。 2.3循环周期 从包装产品的循环周期的角度去考量产品设计,其目的是在整个产品循环周期内明确包装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其具体设计方法是:第一,构建包装产品循环周期的整体运行构架;第二,明确包装材料消耗总数,评估在原材料状态下的能源消耗;第三,确定包装产品于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确定包装产品中再生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第四,测定包装产品最终不可回收的废弃物的数量。 2.4评价 对绿色生态包装设计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包装产品的构成要素和社会生态要素。对产品的构成要素的评价:第一,将包装产品拆解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并描述各个部分的制造过程;第二,对每一部分的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和人身健康可能产生的状况进行量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定;第三,如其中某些部分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要运用特殊的制造工艺,或者通过合理化的产品功能和结构代替出现污染的部分。对生态要素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环境污染指标、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 3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在包装图形中的应用 在图形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采用具象图形、抽象图形与概念图形进行设计。具象图形是在自然形态元素基础上加以艺术处理,抽象图形多以点、线、面的组合构成,概念图形是将两者相结合为有机一体来表现。而绿色包装设计在图形上则是根据商品特性所采用自然形态或者与绿色生态环保图片相关元素设计。这不仅在视觉上加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而且还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 3.2在包装设计主旨中的应用 绿色生态包装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满足消费者审美的同时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此外还要更多地在设计中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绿色生态包装设计是结合了自身理念、产品特点后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不露痕迹地体现在包装设计中,并在消费者注意到产品的同时接收绿色生态的信息。 3.3在包装潮流中的应用 目前,绿色元素不仅受到了大多消费者的偏爱,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绿色元素作为设计包装的基调,甚至一些商家也积极推出绿色生态的设计。这就表明绿色生态设计已经在包装设计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4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同时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问题也时刻警醒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时刻关注生态。因此,绿色生态设计是这个时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生态包装设计是绿色生态设计中的一员,在这个领域中,在绿色包装设计的道路上,设计师的理念和思维是关键。生态环保的理念是当今设计师都应具备的,同时还要将这一理念切实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将绿色生态与当代审美有机结合,将包装用途与材料考量落到实处,让越来越多的商家采用绿色设计,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绿色生态包装,让绿色生态的理念传递下去。 作者:秦成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绿色生态设计对包装设计中的影响展开了探讨,最后分析了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设计;包装设计;应用 1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内涵 ①降低能耗。在保证包装的合理性和舒适度的基础上,尽量节约包装材料,更杜绝过度包装; ②可重复利用。使用包装后,能够经过回收、处理,进行二次利用; ③可循环使用。使用后的包装,经过回收和特殊处理,可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挥使用功能,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负担; ④可降解。这是绿色生态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涵,相关包装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污染。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腐化和降解等处理[1]。 2绿色生态设计对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2.1对包装设计主旨的影响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融入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即确保环境污染现象不会在包装的整个使用周期内产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传统的包装设计结构以及应用于包装中的材料进行转变,应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对保障的使用、处理以及再生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在最初展开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对相关材料的绿化功能、环保性能、可回收性、回收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思考,从而在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包装材料的应用价值,促使其充分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2]。同时,在对减量化设计方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无用包装以及过度包装现象发生的概率,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在实现包装基本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环保的目标。 2.2对包装材料的影响 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以可回收利用以及可再生的材料资源为主。食品、服装等不同的商品对包装拥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存在差异。针对食品包装来讲,可食性包装材料应被应用于内包装中,这样一来,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在包装液体产品的过程中,玻璃瓶作为可回收的主要材料,应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减少处理废弃物的流程,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材料是否可降解应作为设计师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最佳材料为纸,这一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降解,同时回收利用率较大,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3]。 2.3对包装设计结构的体现 简化包装结构的提升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后期处理使用过的包装材料时,也能够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因此,可拆卸组装应为绿色生态包装的结构特点,这不仅可以促使包装材料的使用时间更长,同时还能够高效回收、循环利用[4]。设计师应从运输便利、节省材料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包装结构进行设计,同时还应提升包装的吸引力,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努力。例如,彪马作为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在鞋盒包装上进行了创新,即将鞋盒与购物袋进行连接,内部支撑纸团以及外部包裹棉纸在运动鞋中得到了省略,同传统的包装相比,这一包装占据的空间更小,二者相差35%,是资源节约的典型。 3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在包装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图形不仅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品牌的文化,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们的需求。包装图形设计应努力应用概念、抽象和具象的图形。①具象图形。主要构成元素为自然形态,在对商品的特点进行真实性展现的过程中,通常以摄影和绘画的方式为主,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②抽象图形。通常包含多种元素,如点、线、面等,拥有较强的冲击力,是从人们的审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③概念图形。表达中综合应用了具象图形与抽象概念,包装设计通常会同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并努力将企业的文化、发展历史以及背景进行体现,从而给予消费者特定的意向。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应从商品的特点出发,将自然形态应用于包装图形设计中,也可以综合应用多种绿色元素,如手绘环保插图、绿色生态环保图片等。例如,西湖龙井茶包装中,主色为绿色,主题背景为手绘插图,整个设计效果给予人们一种较强的舒适感,不仅完美的呈现出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更将茶的本质体现了出来。 3.2在包装设计主旨中的应用 产品包装设计,必须达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目标,新时期,产品包装设计还必须充分体现另一主旨,及环保和生态保护。因此,设计师在展开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从产品本身的价值和特点出发,并将其同绿色和环保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确保绿色生态信息可以被消费者所接收。例如,三星GalaxyS4手机在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将黄色作为主色,充分给予人们一种舒适感,同时还将“100%可再生生态环保纸”的字样标注在了包装侧面,是传递绿色环保理念的成功经验,同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产品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3.3在包装潮流性中的应用 近年来,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多数消费者都产生了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为了迎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多数生产厂家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都应用绿色作为了主色,从而实现了生态环保设计的目标。例如,在Gartner公司的手机推广广告中,将生态环保材料作为手机的主要包装材料,有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该公司的手机销售量也有所提升。小米手机应用了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充分体现了环保和绿色理念,符合现代设计潮流的发展方向,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3.4在包装创新性中的应用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设计、技术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而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例如,在圣诞树茶包包装中,以简单的白色和绿色作为茶包的主色,图形以树形剪裁为主,简单的将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同时又能够体现环保的理念,绿色吊牌在茶包上的应用,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是绿色理念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一设计深得人们的喜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都开始进行绿色生态设计,包装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同绿色生态设计进行有效融合的。通过合理的绿色生态设计,相关产品的包装实现了可降解、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不仅能够高效满足人们对商品包装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李远欣;田宜彩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分析 摘要: 基于国内外绿色包装设计研究的优秀成果和生态文明理论,探讨了绿色包装的设计系统,并对绿色包装设计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和结构建模。从系统性的设计视角分析了绿色包装从设计到废弃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友好问题,为解决包装所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系统模型参考,以期改善商品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划分;结构模型 1概述 包装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过度包装以及无节制地使用商品包装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减少包装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包装生态环境的友好性,对包装物的绿色设计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全面。包装设计不再是传统设计模式下以保护内装物、方便流通、促进销售、提升商品附加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外观设计,而是成为了与人的消费观念、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包装设计系统。因此,本文试图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破解当前包装所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系统性视角思考包装的材料选用、工艺制造、零售陈列、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和周转流通等问题,构建“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包装设计系统,从理论模型上破解包装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矛盾。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以绿色设计创新为主导,统筹人、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等要素,组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包装设计系统。商品包装的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都离不开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包装设计系统的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系统研究绿色设计不仅可以从设计理论、方法和手段上改善这种状况。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模式。”[1]建立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就是要破解包装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创新包装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考方式,处理好与包装的造型形态、流通、材料工艺和废弃物等有关的绿色环保问题。通过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建立,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推崇绿色消费,并最终推动绿色包装法规的构建,从而更深层次地创建持续良性的包装体系,改善当前包装垃圾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其他社会问题。 1.1绿色包装的发展阶段绿色包装又称环境友好包装或生态包装,这个概念最早源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其核心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具体表述为“3R1D”(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降解,degradable)。总体说来,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1)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兴起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各国政府机构为了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直接从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上进行管理的绿色包装实施办法。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在包装使用后末端的局部性绿色环保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但在包装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等前中端缺乏绿色环保措施,因而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绿色包装发展要求。2)“3R1D”阶段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拉德瑞尔女士组织专家研究并提出清洁生产的“3R1D”原则,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素。“3R1D”作为当今世界比较普及的绿色包装发展要求,在包装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R1D”原则从根本上丰富了包装的绿色性内涵,促进了包装业的绿色发展。3)“从摇篮到坟墓”阶段“从摇篮到坟墓”的提法源于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analysis,LCA)。它注重包装从选用原材料,到加工、制造、使用、再使用,直至再循环和最终废物处置的整个过程绿色化,这是一种全面、系统、科学的绿色包装分析研究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了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但是,生命周期分析的线性的绿色包装模式,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无法真正做到彻底地安全环保,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包装的环境保护问题。4)“从摇篮到摇篮”阶段美国著名生态建筑师麦克唐纳与环境研究专家迈克尔•布朗嘉特根据自然物质不断循环的现象,提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设计理念,从而将设计理念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从摇篮到坟墓”),提升到“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如果人类想要实现真正的繁荣,我们将必须会模仿自然界高效应的、含有养分流和新陈代谢的‘从摇篮到摇篮’系统,这个系统不存在废弃物的概念。根除废弃物的概念意味着,产品、包装和系统从设计开始,就理解废物不存在的观念。”[2]95绿色生态包装产品设计要求在策划阶段就仔细考虑其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为废弃物设计好循环回收的方式和路径,并将“废物即养分”“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倡多样性”的“从摇篮到摇篮”设计原则应用到绿色包装的原材料开采、产品制造和使用、循环利用的所有环节中,减少包装对生态环境的冲击[3]。 1.2我国应有的绿色包装设计思想随着对绿色包装设计的倡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注重推行绿色包装设计。我国为了减少包装浪费、环境污染和克服西方发达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全面推广了绿色包装设计,并取得了不少成效[4]。但我国的绿色包装设计还不够普及,层次上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方面,绿色包装设计只在少数品牌及产品上进行推广,全面系统的执行非常欠缺,“垃圾围城”和垃圾处理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绿色包装设计主要关注包装物本身的“绿色”与否,而忽视了消费者对推动绿色包装设计的重要作用。应当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绿色包装设计的系统中,从而彻底有效地推进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设计理念,创建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以梳理各包装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对未来进行系统化的绿色包装设计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商品包装引起的白色垃圾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消耗等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普及和推广绿色包装设计思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已有的国内外推广绿色包装的经验来看,对绿色包装设计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调控是必不可少和卓有成效的。“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按照单个机器,而是按照‘系统’去思考”[5]1。我国包装应当加强系统的绿色设计,要从“废弃物回收处理”“3R1D”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发展理念转向基于系统论和模块化观点的“从摇篮到摇篮”生态化理念,把绿色包装设计各环节的基本要素作为整体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块加以综合考虑和评价。这种设计思想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整体、系统的绿色环保包装的实际效果优于个别包装。当前,我国的绿色包装在个别地区、个别企业、个别品牌和个别产品得到了推广,但从整个社会而言,包装对环境的冲击仍在不断加剧。包装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整体地、系统地加以解决。 包装的绿色化不能以个别子系统的最优为目标,而是要以整个系统各要素间的协调达到整体最佳为目标。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5]31,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51,有机整体的绿色包装系统优于个别绿色包装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的绿色环保措施。因此,包装的绿色化发展首先要建立绿色包装设计系统。2)将绿色包装进行模块化的综合分析,并以包装设计模块的形式优化整体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建立与实施,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包装器物的单体,而是针对由该器物所需要的材料、加工工艺、废弃物处理和相关物流仓储、销售、使用等系统性的包装环节所构成的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所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那么就可能从组成部分的行为推导出这个系统的行为。”[5]51可见,庞杂的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可以通过模块划分的方式,使之形成简单的模块结构,其能清晰显现包装绿色环保的措施及路径,从而有助于包装实现“从摇篮到摇篮”全过程的绿色环保。3)“从摇篮到摇篮”的全过程生态环保包装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就是要突破现有单体包装绿色化的局限,构建关联包装物之间及其过程的集合体。“放下‘生产—废弃’的陈旧模式和由它衍生的固执的‘生态效率’理念,让我们迎接不是单纯追求效率,而是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和人类需求的效应的全新挑战吧!”[2]66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既要解决包装本身的绿色环保,又要引导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更要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从而实现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3个方面的设计思想,借助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模块与结构的形式加以表述,简明扼要地呈现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包装设计师感性直观地掌控包装设计方案的绿色性。这种“系统思考”不是要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更复杂,再去解决,而是要求看到问题背后的那些模式,那些模式一旦清晰呈现,其反倒更贴近直觉,更容易把握[6]。模块结构式的设计系统思考能够简化包装设计系统的复杂性,同时让抽象的包装设计思考变得更加直观。将绿色设计思想与模块化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属性和环境属性:一方面可以缩短产品研发与制造周期,增加产品系列,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便重用、升级、维修和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和处理[7]。 2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 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用倒三角的形态由低到高呈现模块构成要素的最佳比例关系。高一级的构成要素要比低一级的更绿色环保,而同一级的本地化构成要素要比非本地化的更绿色环保。模块用级别高低与比例大小直观地反映各模块构成要素在绿色环保性方面的优劣。同时,倒三角的形态示意包装设计时尽可能缩小低级而扩大高级的绿色包装措施。从业者可简洁明了地了解和认识绿色包装各个要素和环节的绿色环保要求。笔者将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分成七大主要模块。 2.1监测与评估模块该模块如图1所示,其把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监测与评估的主要参考指标做了分级处理,从高到低分别为预防、减量化、重复利用、回收再生、能源回收和废弃处理等。预防是绿色包装设计最好、最高级的包装绿色化措施,是从业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指标要素,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减少包装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其次是运用减量化的方法控制包装各个环节的资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从而达到包装绿色化的指标。以此类推,重复利用和回收再生利用也具有较好绿色环保性,其中包装的直接重复利用比回收再利用更减少能耗。能源回收和废弃处理是相对低级的包装绿色环保指标,两者都存在二次污染环境的风险。包装直接废弃处理不仅会造成材料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因包装降解和不可降解物污染土壤、水体和空气,是包装设计需要彻底避免的指标。 2.2材料选用模块该模块如图2所示,其为针对包装设计方案中材料选用提出的指标性分类。根据包装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友好性从高到低分别为原生态可再生材料、回收非再生利用材料、回收再生利用材料、可降解新材料、可再生新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等。原生态可再生的绿色包装材料源于自然,更能友好地回归自然,符合“废物即养分”的“从摇篮到摇篮”生态环保要求。原生态包装不需要繁杂的工艺,也不会产生太多的能耗,但能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和人文蕴涵。“生物圈是我们财富的来源,我们维持我们生活的资本来源,只要我们用毒素和废物污染去破坏这个系统,我们就是在破坏我们的天然资本,降低我们将文明延续下去的能力。”[8]36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和选择能回归自然的原生态包装材料和工艺,尽可能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不必去争论该把我们的废物放在哪儿,谁为此付钱,多长时间以后毒素会渗入地下,而是应该努力设计出能够精美地模仿自然界中的顶峰生态系统的系统。”[8]67让包装的材料选用、加工制造、使用消费、废弃物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符合生态规律,使包装生产能够融入自然生态体系中,形成良好的绿色包装生态体系。波兰设计师MajaSzczypek设计的一款由原生态干草压制塑形而成的鸡蛋包装盒 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款包装除了其外包装上有一圈颜色亮丽的标签纸外,整体使用廉价的干草压制塑形,无其他不可降解的辅助材料,使用后的包装可通过自然的方式回归到生态环境中。该包装简单、自然又不失趣味,让消费者从干草材质的包装盒上感受到内装物的自然品质。由于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材料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加之非再生的回收材料在加工环节上更具绿色环保性,因此在新材料领域,应尽可能地选用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这样可以在废弃物处理环节上节省大量的能耗和成本。在同类材料中,首选本地材料更能提高包装的绿色环保性。如美国设计师JimWarner设计的360纸水瓶就是由100%可再生的竹或棕榈叶组成的纸基材料制成。该包装在满足包装功能性需求下由可回收材料制成,减少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能耗,与传统的塑料水瓶相比,可以减少90%~95%的聚合物。360纸水瓶无需额外的包装材料就可以组装集约储运,减少了在流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绿色环保性能。由于包装材料的选用能够直接影响包装的绿色环保性能,因此,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做好包装材料的选用工作可有效提升包装的绿色环保水平。 2.3工艺制造模块该模块如图5所示。要从器物结构上体现其绿色环保性能,就要选用绿色的制造工艺。简化包装器物的工艺制造过程是从业者需要遵循的核心理念。如美国Plastipak公司的创新型包装,其在印刷技术方面就是将商品的图形标贴直接印刷在硬质容器上。不需要标贴基材,减少了标贴和胶水的使用及废弃回收,节省了标签、胶水和原材料组件的生产和运输,简化了包装印刷生产的环节,提升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就现阶段而言,可重复组装、可拆卸组装和标准化工艺是绿色包装器物工艺制造的主要指标。 2.4流通仓储模块该模块如图7所示。包装在流通和仓储环节上的绿色化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除了包装本身减量化可以减少包装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外,适当的包装流通仓储也可有效地提高包装的环保性。例如,LeCreuset易折叠包装盒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打破原有包装盒不可折叠的局限,在同等包装材料、制作成本和功能需求情况下,可有效减少空包装在流通仓储过程中的空间占有量和能耗,为消费使用带来便利。选用本地的集约化储运是相对优化的包装流通方案,最理想的当属零储运的包装设计方案。 2.5零售陈列模块该模块如图9所示。零售陈列作为商业包装必不可少的呈现方式,其器物结构的绿色环保性不可忽视。虽然零售陈列环节的环保比重相对较少,但也是需要关注的设计细节。企业应当在进行本地零售陈列的同时,考虑包装组合堆码的方便性和展示空间的利用率。例如可本诺(Coppeneur)巧克力包装通过抽拉折叠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展示出产品与品牌的文化韵味。设计者在追求包装在零售陈列中的独特形式的同时,应考虑在这期间包装堆码和周转的空间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在满足内装物属性需求的前提下,使包装具有可拆卸性、可折叠性,这更能彰显其优秀的绿色环保性能。 2.6消费使用模块消费使用模块如图11所示。消费者是推动绿色包装设计的原动力,消费大众的生态文明观对绿色包装的发展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某一角度看,消费大众是推动绿色包装的主力军,让消费者参与推广绿色包装是提升包装整体绿色水平的重要环节。如巴西的CicloVerdeTaeq白茶包装就是一个闭环回收系统:先收集可回收利用材料,然后将其捐献给由巴西660户低收入家庭组成的合作社,合作社经过筛选,将纤维素材料卖给纸板制造商,纸板制造商再将材料销售,最后生产出CicloVerdeTaeq产品的包装。CicloVerdeTaeq使废弃的包装材料得到重新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浪费,让消费者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收益,增强了消费大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本模块从消费者的视角将包装按环保性能的高低分为零包装、原生态包装、可再生包装、适度包装、一般包装和奢华包装。奢华包装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充斥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包装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避免。除了一般性的包装,适度包装和可再生包装是当下包装的发展主流,原生态包装和零包装是未来绿色包装努力发展的方向。 2.7废弃物处理模块该模块如图13所示。包装废弃物的生态化处理是绿色包装设计的一个关键指标,也是包装整个生命周期最末端的环保措施。根据现有包装废弃物处理措施,按环保性能的高低可分为自然堆肥、重复利用、回收再生、能源回收、填埋处理和其他处理方式。自然堆肥是最理想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方式,但很少有包装能达到这样的环保指标。自然堆肥处理包装要求包装的材料本身具有原生态特征,并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非环保的辅助材料。此类包装的大量使用可从根本问题上解决包装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美国EcoCradle蘑菇材质包装为用可完全再生的菌丝(蘑菇的“根”)和区域性农副产品所制造的产品缓冲包装,是理想的可持续、高效益、原生态包装解决方案,其废弃物可直接作为农业堆肥回归生态系统。戴尔电脑公司为实现2020年包装零废弃的目标,推出了以竹、麦梗、稻草和蘑菇等生物材料为基材的新型电脑包装。目前戴尔已推出了笔记本用的竹包装和服务器用的蘑菇包装,并准备全面启动用麦梗和稻草作为包装材料的项目。利用这些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既可解决麦梗和稻草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蘑菇废弃物利用问题,也可通过自然降解的方式实现最佳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新一代的戴尔电脑蘑菇“活包装”,用模具将棉花、谷壳、小麦皮等普通农业废弃物压制成包装物,并将蘑菇种子植入其中,蘑菇菌利用包装物中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长成蘑菇菌丝,可轻松地将废弃的包装物降解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上述包装废弃物自然降解是目前最理想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包装废弃物都被填埋处理,只有少量的包装被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弃物的填埋,增加其回收利用,是今后绿色包装设计的必然趋势。在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中,直接重复利用最具环保性,回收再生利用和能源回收利用次之,其他包装废弃物处理方式则应当尽可能少采用。如Lee牛仔裤品牌推出由印度Happy工作室设计的“NeverWasted”多功能变形包装袋,不仅选用环保的再生纸作为原材料,而且还设计成拆分后变成笔筒、告示贴、书签等可再利用的小物件,从而使包装废弃物能够物尽其用,增加其重复利用率。 3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结构 上述七大主要模块从理论上架构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复合体系。从绿色包装结构设计、绿色包装外观设计和绿色包装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维度定义了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如图17所示)。该系统以绿色包装设计的监测和评估为主要结构平台,将材料选用、工艺制造、零售陈列、消费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五大模块通过流通仓储模块实现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外观设计和包装废弃物处理的绿色环保。模块结构关系表明,理想状态的绿色包装,是在设计之初就采用各模块最高一级绿色环保指标的包装要素构成目标包装设计方案。“任何时候任何体系生产出来的副产品,如果是危害而不是促进生命,那么它就是一种形式的浪费,从定义上来讲,就是不经济的。一个持久的、真正的经济不会产生废物。”[8]49好的包装设计方案应该尽可能使包装及其副产品都具有较高的绿色化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局部绿色化造成的假绿色环保包装。 4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与结构的国际环境研究机构专家 MichaelBraungart认为“从摇篮到摇篮”设计理念背后的意图是“设计出高利润的产品,它的成分能够实现生态周期循环和技术周期循环。同时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积极的影响”[9]。从系统论的角度将“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包装设计以模块化的系统结构呈现各个环节和构成要素,对于包装设计师和相关从业者来说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价值:1)理清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实施的主要模块与结构。“从某一角度看是一个系统,到了另一角度就成了分支系统。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不同分支组成部分的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式的堆积或随意的、可以分离的关系。”[10]13认识和理解包装“从摇篮到摇篮”全程的绿色设计系统,需要对模块划分和结构建模的方法进行梳理,并建立起各个设计要素之间的有序联系,从而为包装设计师提供全方位的绿色设计参考。2)直观地呈现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中各种包装构成要素的绿色环保性能指标。设计师在包装创意时大多运用感性而直观的方式进行思考,因而直观性的绿色包装设计指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倒三角的模块图浅显地反映出各模块构成要素的绿色环保水平,从而使包装设计师比较简明地把握绿色包装设计的各项指标,整体提升包装的绿色化水平。3)为当前包装所面临的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以及绿色包装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要真正解决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必须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观点,从包装设计源头上入手,以确保包装能够“从摇篮到摇篮”。“一个循环的和恢复型的经济是摇篮到摇篮的全程思考,因为每个产品或副产品甚至在被生产出来以前就想好了它随后的形态。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把这一产品将来的用途和避免废物考虑在内。”[8]67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保证构成包装的要素和环节都能够做到高级别的绿色环保,才能富有实效地改善当前包装不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4)明确设计和设计师在包装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责任。包装设计师肩负着协调包装与环境关系的使命,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冲击,促进包装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包装设计和包装设计师的职责。时至今日,不负责任的包装设计制造了大量冲击环境的包装物,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维克多•帕博尼科甚至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认为:“是他们创造了各种新的不可分解的垃圾而使我们的环境杂乱不堪,是他们选择的材料和制作过程使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种群。”[10]16因此,提高包装设计师的绿色修养迫在眉睫。设计师需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并通过绿色包装设计系统模块结构看清绿色包装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提升包装的绿色环保性,使包装产业的发展促进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5结语 绿色包装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较长一段历史,相关的绿色包装研究和技术应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包装与环境的冲突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包装类垃圾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已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系统性问题。要实现包装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不能局限在个别包装环节采取绿色环保措施,而是要从“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包装设计系统入手,整体提升包装的绿色环保水平。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绿色包装设计系统的模块与结构,简化包装设计系统的复杂性,简明地呈现出绿色包装各要素之间的有序联系,让抽象的包装设计思考变得更加直观,帮助从业者突破局部与表象的绿色包装推广和应用,更加系统地思考绿色包装设计,真正意义上实现包装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陈金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经济发展中被进一步落实,绿色设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绿色包装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的包装设计的主流。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注重利用已积累的绿色包装设计经验,并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外观材质使用的角度践行绿色设计理念。文章对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 绿色设计;理念;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在选择商品时,除了关注商品本身的品质,对商品的包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一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然而,这种包装设计往往资源消耗较大。绿色设计是一种生态设计理念,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全球。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将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回收乃至选材、设计和包装、运输等环节纳入绿色设计的评价体系。绿色设计由于其简洁、时尚的设计理念和对资源环境的低依赖、低消耗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绿色包装设计同时也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绿色包装设计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对绿色生产的不懈追求。 一、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的必要性 1.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设计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行为会对人类生活中的细节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依赖环境而生存,环境也需要人类的保护。绿色设计是从人和产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寻求三方和谐发展的一种设计方法,是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关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等环保议题都在绿色设计中有所体现。绿色包装设计首先要求产品满足商品包装的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原本普通的设计,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具体设计。 2.资源问题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体验。随着消费品种类的进一步增加,人们对于资源也更加依赖。设计师如果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不注重节约资源,资源的浪费将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枯竭。因此,绿色设计这一理念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资源消耗问题。绿色设计可以节约资源,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绿色包装设计的由来及其内涵 包装设计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活动,包装设计的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趋向。绿色设计这一创新的环保理念正是人们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发展趋势。因此,绿色包装设计代表了包装设计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绿色设计理念最初主要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然后又从平面设计领域扩展到了商品包装设计领域。绿色设计是对于包装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设计,在包装材料的选取上也一般采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绿色生态包装概念的提出使包装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绿色生态包装在设计、使用过程中更加强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色包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并且缩短了包装的生命周期,这一特点使得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小。而且一些包装的设计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突显了生态包装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绿色包装设计理念还具有特定的内涵,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其一,绿色包装设计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使包装材料用量适度,避免因过度包装而消耗不必要的资源。其二,绿色包装要具有可再利用的特点。绿色包装不应该是一种一次性的包装,在使用后还应该可以再利用,要保证在包装完全废弃之后,其能够被再次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其三,要有一定的可降解性。一些不能被回收再利用的包装在环境中应能充分降解,防止包装材料无法降解而造成环境污染。 三、绿色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与应用 绿色设计可以使整个设计和生产、消费过程处于绿色循环的状态中,绿色消费意识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发的行为。 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包装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包装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设计原则,从设计原材料的选择到包装的设计生产以及使用过后的回收利用等,都要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在包装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价值和废弃之后的可降解性。包装设计材料是否可回收再利用是包装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设计初期就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包装设计要尽量精简化,避免过度包装。绿色设计除了在色彩上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外,在设计中还要将绿色概念不露痕迹地融入包装设计。如,手机包装盒可以使用暖黄色的色调增加包装的温馨感,并且使用可再生的生态环保纸作为包装材料,从而践行绿色设计理念。 2.简化包装结构,优化包装效果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尽可能简化包装的结构,以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为前提,兼顾人机工程学和美学标准,使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包装效果,避免在设计中对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和浪费。包装在使用后也应被有效地回收,这样即使包装在废弃之后也可以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设计师在包装设计中采用可拆卸的包装设计结构,能够获得延长包装使用寿命的效果,还可以使包装得到循环利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包装的造型和结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包装设计应和商品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样的包装设计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包装的外观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状况。绿色包装的图形设计可以采用具象或者抽象的风格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效果。具有创新性的绿色包装设计能给人以新颖的使用体验,可增强包装外观的形象设计水平,商业效果较好。 3.选择绿色可再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包装材料的选用在绿色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包装的绿色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包装的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和包装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包装的材料应该选取绿色可再生的材料,并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可以在环境中直接降解。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使用绿色材料。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使用绿色环保材料能够提高产品的形象,并且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绿色材料对环境伤害小,并且对人体健康没有损害。一些企业已经加入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行列,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其次,设计师还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可再生的材料或能够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减少或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纯天然无污染的材料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因其可避免一些有害物质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具有环保意义。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在包装设计行业中流行起来,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设计师应该从包装的材料、结构等方面践行绿色设计理念,从而取得更好的绿色设计效果。 作者:胡娅静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 绿色环保已成为当前全球包装设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杜邦包装奖获奖作品为案例,从生态文明视阈探究绿色包装设计教学,提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理念,并在具体的包装设计教学中加以实践,为推进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态、绿色、少即多、包装、教学 “少即多”概念最早由德国包豪斯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在设计时追求“极简主义”风格。崇尚“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哲学,不仅可以设计出出色的外观和性能,而且可以凭借显著的成本效应赢得市场青睐。它既可以为企业增加商业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的生态文明价值。近几年杜邦创新包装获奖作品的创新研究表明,包装设计形态和成型工艺崇尚“少即多”是未来绿色包装设计的必然趋向。 一、“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研究背景 包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纵观包装的发展历程,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从古至今,包装伴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从盛装物品的包装、促销商品的包装到环境友好的绿色包装,无不彰显包装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装为人类减少浪费、保护商品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包装废弃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伤害。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包装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生物圈是我们财富的来源,我们维持我们的生活的资本来源,只要我们用毒素和废物污染或破坏这个系统,就是在破坏我们的天然资本,降低文明延续下去的能力”。[1]绿色包装已是生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当前,有效控制和减少包装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从绿色包装产业最前端做起——提倡绿色包装消费和重视“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及其教学,从源头上减少包装性垃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广绿色包装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实践安排 根据“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理念和特点,笔者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案例选择三方面阐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安排。 1.教学目标设定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通过具体“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案例的赏析融入包装设计教学中,使未来的包装设计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理念,并借助包装媒介性进行广泛的宣传践行,引导消费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何谓“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了解当今“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的各种观点学说,尽可能拓宽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绿色包装生态文明观,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视野的未来包装设计师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少即多”绿色包装及其设计,建立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念,通过对“少即多”绿色包装生态价值的理解和思考,进而认识包装与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文关怀。三是通过教学引导与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思辨能力。通过恰当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实践教学,有效地实现生态文明视野下“少即多”绿色包装创新设计。 2.教学内容的安排(1)理论研习(12课时):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对绿色包装在国内外发展的背景、特征和趋势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了解“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命周期,具体包括基本要素与特点、基本样式和策略、材料与工艺、结构与形态、市场属性、循环利用、创新设计系统等。全面掌握“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现状。(2)案例分析(12课时):以近几年的杜邦包装奖获奖作品为主要教学案例,结合当前市面上的包装设计实例分析,比较其中的生态环境友好性。从案例中寻找到“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成败之处,积累感性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经验。(3)田野调研(24课时):田野调研作为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程区别于一般包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除了常规的包装设计市场调查,特别强调包装与生态环境友好性问题的全方位田野调研。具体包括包装原材料、结构工艺、流通消费和废弃回收与周边环境的影响,找到“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解决的突破口。(4)方案设计(24课时):主要侧重于纸材料的绿色包装设计教学。通过典型产品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模型制作或相关主题性课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设计实践的能力,使之具备创造性、科学性地进行“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创意、设计分析、设计深化等方面的设计实践能力,并对相关的绿色包装设计法规有较好认知。(5)驻厂试样(24课时):带着设计方案进驻包装生产厂进行“少即多”绿色包装的量产材料与工艺、量产品质要求的设定和试样,体验“少即多”绿色包装从方案到量产的具体设计要求和实施环节。 3.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案例选择是本课程教学实践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教学案例是学生理解“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的感性认知,也是学生创设“少即多”的绿色包装需要超越的标杆。因此,选择的教学案例应是真实而又典型。本课程则以杜邦创新包装获奖作品为案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是在包装材料结构上体现“少即多”的绿色理念。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工艺,以最恰当的结构和形态达到产品所需要的包装要求。如美国和加拿大THECUBE包装系统(图1),通过零售和工业包装的整合设计,使商品从制造商生产线直达零售商销售现场,达到减少包装周转环节和包装材料的使用,节省包装成本的同时又提高商品的附加值。美国卡夫食品包装是一种新型的1加仑装酱料软包装。(图2)创造性地设计出带有精准导出口和便携式的双层提手的结构,产出效率高达99%。与普通刚性1加仑瓶子相比,卡夫1加仑装酱料软包装的生产可节省50%能耗、减少60%塑料使用和减少70%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这两款包装都从包装的材料结构上追求“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为“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创建了蓝本。二是在包装的印制上体现“少即多”的绿色理念。通过尽可能少地印刷表现包装物产品与品牌不可或缺的传播信息,减少包装印刷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德国和美国宝洁的AllDaysPads包装(图3)即是以减量化的“少即多”理念,整体设计了产品包装的托盘和纸箱罩,在增加产品视觉吸引力的同时,减少了包装材料、印刷耗材和包装储运人力成本。减少印制材料与工艺意味着降低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 三、“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指导 在设计中,最大最难的绿色包装问题,只要细分开来思考,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具体、实际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学习和设计调研,启发学生研究、思考,形成对“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实施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展开:一是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包装设计关系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二是从国内外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法规和案例中寻找已有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优缺点分析,拟出具有原创性、更优化的生态文明价值传播观点和方法。三是将上述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方案加以表现,形成设计提案参加课堂讨论。四是综合反馈意见,对“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方案进行深化和优化,制作出最终的设计样品。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课题加以个别指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减量化“少即多”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态化包装设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包装生态问题能力,增强对“少即多”绿色包装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实际经验。 四、“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成果展示 “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自始至终强调用最少的材料、工艺和体量实现符合产品属性的最佳包装方案。减少作品功能结构的繁复性和外观设计的装饰性,回归包装的本质达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整个教学实践收获了以下两方面的成果: 1.优秀作品的创设作品一,盆栽包装(图4,张兴强设计)是“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课程作品,该作品已获得德国2015红点奖。设计者在充分调研了包装与环境、包装与产品、包装与使用的相互关系后,用较少的环保材料、少量的印制工艺,通过本身的纸板材料的折叠形成带有固定支撑结构的可提携盆栽包装。包装直接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瓦楞纸板,并以折叠结构成型,可以有效减少包装的储运能耗和回收利用成本。同时,包装省去了大面积的外观图形印刷,减少了包装印制的材料与工艺,降低了包装回收处理过程中污染环境的风险。包装少了些奢华,多了些朴实,增加了包装与环境的友好。作品二,肖邦夜曲CD包装(图5,王晓雪设计)是另一款具有文化产品属性的“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教学课程作品。设计者将“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和产品所反映的文化意境进行巧妙的创意设计,直接选用回收再生的黑卡作为包装的基材,通过精心的结构设计和极简的图文表现营造肖邦夜曲的文化意境。包装整体简约而富有意味。 2.生态文明修养的提升“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既要强调包装原有的保护性和促销性,更要凸显包装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其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绿色生态设计的热情,增强了具有生态伦理观念的设计创新能力,唤醒了未来设计师对自然的热爱,引起未来设计师对自己设计创新行为的反思,让当代设计教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五、结语 当下,我国广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与探索,更重要的是进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传播与实践。包装作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容器和信息媒介,既要承担包装造物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又要通过包装的媒介性传播正确生态文明观。大量的包装消费,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大量的包装废弃物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人类在自然共同体中所享有的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所赋予他的,不是掠夺的权利,而是保护的责任”。[2]从“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实践做起,可以从绿色包装产业的最前端开始有效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包装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陈金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一、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商品包装有多个部分构成,并且不同的商品包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将绿色设计理念高效的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应从包装的不同部分入手,全面的对包装设计进行改革。 (一)包装规格。就传统的包装而言,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实惠的心理,经常会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一些小心机,将包装设计向着大且重的方向进行发展。使得消费者受到视觉的影响,对商品进行购买。而随着现代环保理念的推广,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包装设计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浪费现象,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还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因此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影响,商家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对产品包装的规格有所改变,从大且重的方向转化为小且轻,进而降低商品占有的空间,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二)包装结构。通过对商品包装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商品的包装内部过于繁复,经常会对每一个部件都进行分别包装,并且增加了许多附件,使得商品包装内容物过多,这不仅为消费者处理商品包装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理念后,商家应对包装内部附件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的内部附件,并且对内部附件的材质、大小等进行更改,使得商品包装内部结构复杂性降低,并且减少包装内的附件内容,进而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三)包装材料。材料的选择关系着包装是否具有环保性,因此在进行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是关键。1.材料的选择。在绿色设计理念下,商品包装的选择应遵循两大原则,那就是绿色、健康。所以商家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尽量选择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材料进行包装的生产,这样可以降低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没有绿色材料可以应用的情况下,应避免对原材料的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后,要选用健康无毒的材料,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健康。2.回收利用。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包装被应用后将被当做废弃物进行处理,属于一次性产品。而在现代环保的视角下,包装应被归属于可回收的资源中,如果善加利用一样可以重新创造出价值。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包装的可回收性进行了考虑。目前包装回收效果最好的是瓶装的饮料包装,和纸质的电器包装等,而其它轻薄的塑料包装,在回收方面效果不佳。因此,商家在进行包装设计过程中,应在可回收的方面下工夫,提升包装材料的再次利用率。 (四)包装外观。包装的外观是产品的门面,因此企业一直强调包装外观的精美性以及宣传性。而随着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后,部分商家在进行包装外观设计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首先,注重包装对绿色环保理念的体现,增加具有环保色彩的元素。使得企业的环保意识从包装上得以体现。其次,更换包装的颜色,注重色彩的自然清新,与实际的自然风光联系到一起。这种设计不仅可以突出绿色环保精神,同时还可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迎合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求。最后,在包装上以文字或者图形的方式对绿色环保进行注明,让消费者可以更好的对绿色产品进行判断,突出绿色环保的特质。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效益,也要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绿色包装的设计对于企业商品的销售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积极的引进绿色设计理念,对传统包装设计理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予完善,使得企业的包装可以向着绿色、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作者:张雯芳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绿色包装论文:绿色生态设计对食品包装的影响 一、衡阳食品包装设计中引入绿色生态设计的迫切性 随着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引入到包装设计中变得尤为重要,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首先,随着中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过度包装与劣质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可达3000余万吨,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这些与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相悖。目前,衡阳的一些特色食品的包装设计过于潦草,无论材料的选择还是印刷工艺的使用都缺乏环保绿色的理念,有些材料具有很严重的污染性,大多数的包装在食品食用后被丢弃,有些包装产生的垃圾无法降解,造成不可循环使用,严重地污染环境以及浪费破坏资源。其次,衡阳的食品包装在自身的运输及储存方面,增加了物流的的包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产生了巨量的固体废弃物。 二、绿色生态设计在衡阳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在衡阳食品包装设计主旨中的体现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的主旨,即绿色可回收循环利用的材料使用。在食品包装的设计初期,设计师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可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性,从而考虑最适合食品的最佳材料。实现对包装材料的最大利用价值,同时也避免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与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 (二)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体现在衡阳的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食品包装的内包装上,应采用可食性包装,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避免环境的污染;其次,如果是液体的包装,尽量地采用玻璃材料的容器,这样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对废弃物的处理;最后,在多数食品包装的材料选择上,尽量采用可降解性的材料,例如纸,这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便再利用。 (三)在食品包装设计结构中的体现在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结构中,设计师应具有绿色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注意食品包装的结构及造型的设计,做到包装的合理化、方便性、环保性及经济性,应根据食品的特性或者容器造型采用合理适度的包装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空间及材料的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三、绿色生态设计在衡阳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食品包装图形设计中的应用绿色理念在衡阳食品包装设计中要注意体现在其图形设计中。食品包装图形的设计手法分为三种,分别是具象型,抽象型以及意象型。具象型图形的益处在于能够直观地向消费者展现产品相关的信息,表达方式非常直接、具体;抽象型图形的特点是画面很简洁、生动,利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来构造对象,能够把对象物的精神特征表现出来,适合于文化程度偏高的消费群体;意象型通常讲究象征性,提倡理念以及寓意,通过对产品的定位,设定能够象征该食品品牌的理念性的元素,给予象征表现,特别注重意义的表现,有助于品牌的推广与识别。[3]在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中,绿色的理念无论是通过具象、抽象及意象的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加以表现。 (二)在食品包装设计主旨中的应用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应处处体现绿色环保的主旨。在一些特色食品的内包装方面,应尽量使用可食性的材料,这样对食品的安全性得以保护,另外也可以被消费者食用。食品包装材料尽量的适度,不要过度浪费,要尽量地节约空间。[4]例如,月饼的包装,过去曾经月饼包装作为奢侈的包装,很多商家为了提高月饼的档次,就在包装上下了大功夫,实际上是让月饼的包装采用了很多非天然的材料,无论从包装的空间还是从包装的造价,都是非常的浪费奢侈。近几年,衡阳的月饼包装都尽量减少无用的装饰与浪费,采用的都是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在包装的空间上也非常适度。这些都是得益于绿色环保理念。 (三)在包装潮流性与应用性中的应用近年来,生态化环保理念已经成为设计的潮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商家也都积极推出生态环保的食品包装设计。很多的食品包装开始大量采用环保材料,这样一方面对大自然进行了保护,另外也节省了经济成本。绿色理念的大面积地应用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商家在内,多了一份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衡阳的食品包装设计应顺应这种潮流,更加广泛地推广及应用可降解性的环保材料以及可食性的包装材料,让人们更加健康地食用,将生态环保理念更加广泛地传播与发扬。 作者:周芬芬黄信初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EDA技术对电子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技术又称为ED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计中并得到了全面的认可。EDA技术成为了传统的电子设计发展上的新机遇,为电子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对电子设计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EDA技术在电子设计的发展中凭借着独特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着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本文将针对以EDA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对EDA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根据技术的优势对设计流程进行了步骤和环节的分析,在EDA技术的应用中分析了它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对电子行业中更深层次的利用提供帮助,为之后的电子设计系统化和现代化的工作提供技术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设计;EDA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引言 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是基于网络、计算机和众多科技中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将EDA这种先进的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电子设计中,从在效率、速度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EDA技术已经全面的引领了电子设计发展的方向,所以,想要有效的利用EDA技术发展电子设计就要全面的去认识它,正确的以EDA技术的含义为基础了解它的优势,并熟练的掌握EDA技术的设计应用流程。注意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它的技术价值,这样才能在电子设计的发展中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才能全面的提升我国电子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 1.EDA技术概述 EDA(ElectricDesignAutomation)又被称为电子设计自动化[1],EDA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和仿真模拟工作的技术基础引领着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EDA技术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为电子设计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技术依靠。当前,EDA技术的应用领域正不断地得到扩展,许多电子设计行业发达的国家对EDA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应该在电子行业中以EDA技术为发展的突破口提高电子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让电子设计工作在更加系统和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发展应用。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是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技术在数字系统上的应用发展而来的。EDA技术通过计算机在PLD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itionLanguage)来实现目标逻辑[2]。设计者可以在EDA技术的支持下完成软件描述硬件的功能,然后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或者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来完成所要设计得结果。这个技术的应用为电子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EDA技术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2.1EDA技术的基本特征 EDA技术的设计流程与传统的电子设计流程恰好相反,它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流程[3]。在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它是先确定了集成电路的芯片后再根据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局部的设计,然后再完成整个的系统设计。这种电子设计的方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的器件太多,容易出现故障,对元件的消耗很大,设计的效率很低。而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采用相反的电子设计流程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它在设计之前就从电子设计的整体角度考虑将系统中的各部分结构规划好,在对方的框图进行划分时对相关的工作进行仿真和纠错,利用HDL进行描述高层次逻辑并结合综合优化的方法来完成所有的工作,在EDA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对任意一项硬件功能进行系统描述。最后通过FPGA和CPLD来实现电子设计的结果。这样的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电子设计中会出现的问题,降低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几率,极大的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2.2EDA技术的优势 1)应用广泛EDA技术具有应用广泛的优点。现阶段,在电子设计中比较常用的编程方式酒红色无线编程和在线编程,而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可以很好的适应并实现无障碍编程,同时让编程更加具有保密性的特征引领着电子设计的发展潮流。2)可靠性高EDA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具有复位障碍和跑飞缺陷,EDA技术不仅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个缺陷还可以将电子产品中的各系统通过集成和压缩在一个芯片中,在电子设计中便于被管理并有效的控制了风险,提高了电子设计的可靠性。3)普适性好EDA技术具有普适性好的优点。在电子设计的升级和创新环节中,EDA技术可以凭借其容量大、速度快和效率高的特征被得到有效的应用[4],这对于通信类的电子设计具有很大的优势。4)效率高EDA技术具有效率高的优点。EDA技术在多种模块的功能化下可以实现多任务的并行,大大的提高了电子设计中的速度和效率。超越了传统的电子设计,满足了电子设计对信息化和市场化适应的需求。 3.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流程 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流程(如图1EDA电子设计流程图)首先是将设计的意图通过EDA工具的文本或图形编辑器用文本方式或图形方式表达出来。在通过设计意图完成设计的描述之后就可以进行编译,编译主要是转换格式和对一般性的语法及电路进行排错。为接下来的逻辑综合和优化做准备。逻辑综合是综合器针对于FPGA/CPLD供应商的具体产品对源文件进行综合,综合后得结果具有硬件可实现性,这也是硬件电路从软件转化过来的关键一步。综合的同时,还将设计中冗余逻辑进行去除优化,从而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一般是对资源优先或是速度优先两种方式进行优化。综合优化就是对软件的设计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进行结合,也就是对具体型号的芯片进行布局、布线和适配。之后进行功能的仿真和时序的仿真,在这个阶段如果仿真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通过编程器或者是下载电缆将适配器产生的配置文件下载到目标芯片中。然后针对FPGA/CPLD直接应用于系统中通过硬件测试进行检测[5]。4.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在电力的系统设计中,电力线主要是通过采用滤波器的低通功能进行载波通讯,它是通过滤波器将高频的信息过滤掉,使得工频电流可以接地,阻抗可以变换。由于常见的数字滤波器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计算速度低等缺陷常常使用模拟滤波器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但是模拟的滤波器在应用中还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模拟的滤波器很难调试、系统的级数低、参数漂移等。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电子设计中采用EDA技术。在EDA技术中的A/D转换和滤波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的滤波器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就是在电子设计中应用EDA技术进行设计的被递归型滤波器的模拟图[6]。在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的内容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是以时序控制器为核心的非递归型滤波器的设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是由时序控制器为其余的五个模块进行控制信号的输送。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A/D转换器将转换结束的信号EOC上升沿发送给时在这个阶段如果仿真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通过编程器或者是下载电缆将适配器产生的配置文件下载到目标芯片中。然后针对FPGA/CPLD直接应用于系统中通过硬件测试进行检测[5]。 4.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在电力的系统设计中,电力线主要是通过采用滤波器的低通功能进行载波通讯,它是通过滤波器将高频的信息过滤掉,使得工频电流可以接地,阻抗可以变换。由于常见的数字滤波器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计算速度低等缺陷常常使用模拟滤波器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但是模拟的滤波器在应用中还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模拟的滤波器很难调试、系统的级数低、参数漂移等。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电子设计中采用EDA技术。在EDA技术中的A/D转换和滤波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的滤波器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就是在电子设计中应用EDA技术进行设计的被递归型滤波器的模拟图[6]。在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的内容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是以时序控制器为核心的非递归型滤波器的设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是由时序控制器为其余的五个模块进行控制信号的输送。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A/D转换器将转换结束的信号EOC上升沿发送给时序控制器,然后时序控制器接收到信号之后向并串转换、串行延时、系数查表、位移相加、锁存输出五个模块发送并串转换信号、串行延时信号、系数查表信号、位移相加信号、锁存输出信号。2)并串转换模块、串行延时模块、系数查表模块、位移相加模块、锁存输出模块这五个模块在按照到时序控制器发送来的信号依次进行运行[7]。对各个模块的描述语言采用的是VHDL语言,系数查表模块在设计时元件使用的是ROM元件,把查找的内容写入MIF文件中,采样的频率要比截止的频率小一级,芯片结构在通过对算法的改进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匹配[8]。从而运算的效率被提高,5.结论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子产品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如今EDA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俨然已经成为电子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成为电子产品研发应用的源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EDA技术也将电子设计的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电子设计的工程师要熟练的运用和掌握EDA技术,将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得以凸显出来,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有效的解决传统电子设计中的弊端,减少实际中的故障几率,使得设计效率大幅度的提高,让EDA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前景,提高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电子产业的发展。 作者:陈卫东 单位: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科技活动之一。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总结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以项目化为核心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革新了以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的成绩。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项目化;电子技术;仿真 电子设计竞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推动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另外,大赛组委会还增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专题邀请赛,命题以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为主题,内容涉及模拟信号获取、处理、转换、产生以及变换技术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模拟电子技术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模拟电子电路不再重要的错误认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重分析轻设计,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等问题,加上课程学时数的不断减少,使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尽理想。综上所述,进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总结学生多年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以项目化为核心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以电子竞赛题目为依托,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是在广泛开展赛区征题的基础上由专家统一进行命题,具有较高的前瞻性。通过分析大赛命题所包含的知识点,结合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建立项目化教学任务,实现该课程由重理论到重实践的转变[1~3]。电气工程学院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电子竞赛中用到的知识点,建立了若干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现模块化教学[4~6]。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很轻松得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里以其中的一个实验项目“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设计和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是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调理电路原理框图。图中正弦波或方波产生电路的功能是产生一定频率的正弦波或方波,用来激励传感器的初级线圈;检波电路的功能是将差动变压器次级线圈输出的电压转换成一个既能反映位移大小,又能反映位移方向的电压信号;放大电路的功能是将检波电路得到的小信号放大成合适的大信号;滤波电路的功能是将放大信号的高频分量滤掉,获得一个纯净的直流电压信号;转换电路的功能是将电压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以便适应信号的远距离传输;直流电源电路的功能是对整个电路进行供电,一般情况下供电电压为24VDC。该电路通常用来检测物件移动的位移量,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同时整个调理电路基本上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表1为调理电路包含的单元电路和教学大纲的对应关系。 2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互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计算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提高[7~8]。仿真计算已经与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在电路板制作之前未能发现设计缺陷可能延迟计划,从而显著增加成本,仿真则有助于这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支持“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验证”的完整流程。目前,在计算机上搭建仿真计算的平台非常容易,这就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考查参赛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设计并制作电路板。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师生结合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先用PSpice软件进行仿真,然后自行设计制作了多套实验装置,并用于实验教学。其中,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要求利用综合测试板上的555芯片和四运放324芯片,设计制作一个频率可变的同时输出脉冲波、锯齿波、正弦波I、正弦波II的波形产生电路。图2是其中一个单元电路即方波和锯齿波产生电路的仿真计算,(a)图为方波和锯齿波产生的电路原理图,(b)图为uo1端输出的方波波形,(c)图为uo2端输出为锯齿波波形。同样,可以利用PSpice软件对其它单元电路进行仿真计算。图3为自制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的PCB图和实物图。 3教学改革的效果 以项目化教学任务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化了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1学生理论基础明显扎实 以前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电路时,很多概念学得不是很扎实,自从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仿真计算后,特别是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开设了仿真软件学习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学习的每一个电路都进行仿真计算,这样可以很好地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 3.2学生竞赛成绩显著提高 自从教学改革以来,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人数大幅度提高,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截止到2017年,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个,国家级二等奖2个,2014年和2015年蝉联安徽省TI杯,成绩喜人。 4结语 在总结电子竞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仿真软件进行项目化教学,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该体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最近几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同时,教学改革的各项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王冠凌 柏受军 王正刚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新时期下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此次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新时期;实践教学;创新 1前言 电子设计竞赛是有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学科型竞赛,它是一项面向学生开展的科技型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高校的电子信息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的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它还对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时期下组织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 由于当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协作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也正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即使做实验也是仅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验证,从而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全方位的社会型人才,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是很有必要的。电子设计大赛是国家相关协会和一些知名企业联合组织起来的学科型竞赛,它不仅对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提出了要求,还要求参赛的学生能熟练完成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论证、选择器件、设备调试、撰写报告等具体过程,而且竞赛的题目涉及到的内容还多、专业性强、理论技术新,这就促进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参赛的学生还要进行竞赛前的专业培训,通过相关培训不仅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到了提升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不管能否在设计大赛中取得名次,只要是参加过专业培训和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都能在系统设计、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能表现出较好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有效提升了就业能力。 3举例说明新时期下电子设计竞赛的收获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子技术学校将电子设计竞赛当做重点任务来抓,在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电子设计竞赛在近几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说陕西省的一所电子技术学校曾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在2012年,在全国举办的技能大赛中,获得陕西省一等奖的学生就有8名,二等奖的有15名,三等奖的21名;国家级二等奖的有3名,在2014年的专业人才技能大赛中,这所电子技术学校获得陕西省比赛一等奖的有4名,二等奖的有8名,三等奖的15名;获得国家一等奖的有2名,二等奖的有5名。这些成绩为该校的师生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 4电子设计竞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 电子设计大赛的特点是努力让课程内容和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相结合,并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不仅要求参赛的学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以电子技术的设计为主,同时还涉及到可编程器件、微机等专业,尤其要注意关于新技术、新仪器等应用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将电子设计竞赛中的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渗透到实践教学中,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电子设计竞赛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5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方法 通过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阶段的整合,对应到相关的实践教学中。即:基础阶段对应感性的认知、验证原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对应电子设计、创新研究阶段。 5.1基础训练阶段 首先要求熟悉掌握电子设计课程内容的常用仪器,使用的方法以及测试的方法,接下来进行专业的配套电子系统训练,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系统实验、创新实验等主要训练环节。紧接着进行电子设计实践环节训练,即电子知识相关复习、电子设计课程从而进一步完善数字电路、电子线路、通信系统、单片机数据搜集系统等相关内容的制作与设计。在此过程中增加了高频线路、EDA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这种基础训练法,需要采购统一的器件、集体训练,从而进行相关的设计与制作,师生间加强交流来一起解决遇到的难题。 5.2专题训练阶段 通过对以往的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了解和深层次的研究,及时掌握同行业之间电子技术发展情况的动态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关注各种有关的信息,并将电子设计竞赛的范围总结归纳为信号源、放大器、先进仪器、数据信息采集、接受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六大类型;此项竞赛涉及到的课程有通信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单片机的理论原理和实际应用、逻辑器件、辅助设计工具、电子测量等;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电路设计与应用、最新电路的设计方法、电子仿真电路、以及灵活应用设计工具。并由电子行业专家和相关老师进行讨论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结合每期情况从而设计出与之相关的训练题目。但是这些题目不仅要有理论计算,关键是还要有实际操作的环节,例如对电子仪器的调试、测试等;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不仅有基础知识,还应该有专业知识,同样要有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 5.3对实践教学改革测试与考核的分析 根据电子设计体系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参考电子设计竞赛评分的标准和流程,并按照竞赛题目基本功能指标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考核。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题目从相关工艺、制作水平、功能价格等方面写出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并进行答辩。并由教师组对学生的总结报告、制作的水平、学生演讲、应变的能力等作出客观的评定并打分。在这个过程中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设计竞赛为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开展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实践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通过在实践中增加系统设计和制作的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耐根 单位:新余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大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本文以电子设计大赛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从教师辅导与学生教育两个方面,细致探讨具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案,期望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推动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发展,实现教育处创新与实践能力更为出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辅导 高校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提供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发展带来相应的人才资源与作用。近年来国家为培养具备相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组织、创办了多项工作活动。这其中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就是专门面向高校学生所举办的科技活动,为促进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相应课程的改革发展,并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提升锻炼。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社会的高效发展建设。 一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做好学生参赛的准备工作 要提升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热情与力度,不仅需对其做教育引导,还应积极调动教师的力量,发挥出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与表率、辅导作用,将电子设计的参赛题目划分为多项专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做专题教育与辅导。通过开设专题辅导课程等方式,令学生能接受系统的电子设计赛前辅导与各专题的讲解教育。以便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力量,在提升学生参赛水平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进步。赛前的辅导、指引工作是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极为关键的阶段。绝大部分参与竞赛的大学生只有两到三年的高校学习经验,对于电子设计大赛的相应题目进行理解与探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本身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总结与囊括,相应会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与成果。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作也是存在差异的,许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熟练,但对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实践题目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对此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赛前为学生做系统、具体的专业辅导工作,经由各专题环节的讲解教育,帮助学生有效理清题目的考查思路与范围,明确自身工作重点,在教师的指引下正确进行相关实验操作与研究,以尽可能降低学生出现思维误区与“走弯路”等情况的概率。并且也能在赛前辅导进程中,相应培养强化高校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能基于自身所学知识,在题目的要求与引导之下,懂得从哪方面入手,怎样操作实践。以此发展学生将自身思维、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成果的能力。此外高校也应高度重视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辅导工作,制定每一年度的赛前辅导、培训规划与具体工作安排,确保大学生能在参与竞赛之前得到各专业教师具体、系统的知识辅导与实践教育。以此在保证高校学生参赛成绩的同时,高效推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学生素质能力发展方案 (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方案 电子设计大赛相比其他的大学生专业竞赛活动,在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也更为强调其创新意识的运用。创新本身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能力之一,而电子设计大赛的每一道题目都含有基本题与发挥题两部分,以此即完成对高校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检验工作过,又能相应考查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以及实践训练过程中,也能相应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本身具备多种实现手段,以此指引学生从题目不同角度、方向与思路上寻求更为全面与多样的实现方法,进而带动高校学生思维的开拓延伸,并进而培养其主动进行创新探究的思维习惯,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发展的同时,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对此高校在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辅导以及平时训练进程中,也应重视相应的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注意在训练试题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自由与实施空间。令其脱离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充分展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出、实践不同角度与层次的题目实现手段,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进步发展。 (二)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培养锻炼方案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存在差异又互为结合的关系,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所学,并需经由相应的实践操作才能转化为学习成果,其实践能力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电子设计大赛作为注重实践运用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就是专门考查学生将题目理论转化为实际实验、设计成果的能力水平。整个竞赛活动从赛前训练到最终参赛,都需要学生全程进行动手实践,以此验证、检查自身实验设计的进度、成果以及测试情况,可以说电子设计大赛中学生就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停歇的“实践竞赛”。在整个参与动手进程中,学生需要基于大赛题目的要求,将自身要实现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作为研究操作的核心目标。以此进行实物的设计制作,并在整个操作进程中相应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水平,其也会在不断的研究、操作中逐渐掌握到发现问题本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学生将从一开始参加竞赛时满腹经纶,但是理论与实践却相脱离窘境,到最后发展为参赛阶段高效进行动手操作的状态,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实践运用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也能在自主动手实践中培养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与对实践工作的参与热情,在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同时,也能相应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岗位的实践运用工作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三)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创建方案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合作发展的社会,人在社会中进行工作都离不开与集体和团队成员的协作活动。团队精神也是当今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重要能力要求之一,也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设置,是以三人为一组组队参赛,进行小组间的对抗竞赛,同时其大赛还规定了时间限制,这就要求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进行电子设计的合作分工,并能默契配合。否则不但难以与其他小组做竞争,本小组的设计任务也较难完成。因此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重点,就在于小组团队的合作效率高低,具备竞争力的小组团队一定是团队精神优异,并且善于配合分工的队伍,以此才能有效克服电子设计中的各类问题困难以及时间限制。可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团队中三个人之间的团队协作与分工情况,小组的设计成果也是三人集体合作的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与赛前训练进程中,就应针对性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在保证学生个性发挥的同时,令组内成员之间做充分的沟通交流,并彼此建立互信关系。以此强化组内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协作水平,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进程中,推动高校学生自身团队协作水平的发展提高。 (四)对学生求真务实作风的培养引导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参与、训练进程中,高校学生也能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与实践中,了解到务实作风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缺乏务实精神,凡事眼高手低、不踏实努力,所设计的作品不但难以符合大赛题目要求,更难以解决实践运用中的各类突发问题与困境。由于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囊括了多方面的专业学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学生对此进行学习、参赛,若缺乏相应严谨务实的作风精神,不能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打下知识基础,就无法设计出合格的产品成果,同时电子设计大赛仅有四天的竞争期限,也必须要求学生放弃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能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出高质量的成果。因此也需要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强化对学生求真务实作风的培养力度,令其及时认知到,只有平时的努力积累与严谨学习,所打下的能力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取得好的竞赛成绩。任何投机、浮躁的心理与想法都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竞赛成绩,反而会对其设计水平与应用型能力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结语 让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这类竞赛活动,能在高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极大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的成长发展。各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也应结合电子设计大赛做专门的培养方案设计,以促进参赛学生在学习、培训进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素质的高效发展培养。以此带动整个院校学风的转变优化,推动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 作者:朱洪杰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根据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合理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合理,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效果较差,所以,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现状,合理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活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1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主要以学科本位为指导,按照教材的章节结构,依次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EDA开发工具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内容,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很低[1]。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只是单独地学习工具、器件和语言等理论知识,没有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和检测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1.2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讲解硬件的特点和用途,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展示相关的器件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一直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讲解教材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足。 1.3没有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 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上,没有给学生留够实践的机会,难以让学生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导致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不高[2]。另外,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实践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场地,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有限,不能为师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条件,使得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1.4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另外,进行评价时,很多高职院校主要通过理论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适当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合理策略 2.1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主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把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且把使用设计软件设计电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工具,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对电路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技能性和应用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合理选择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现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不断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4]。高职院校可以适当省略一些理论知识,详细讲解PCB知识、封装知识、原理图元器件知识和制版知识,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引入典型性的项目,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电路的设计流程,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践制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制作,掌握电路设计的技能,了解工作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3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合理安排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目标。高职院校可以把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与综合实训、模拟、数字、毕业设计等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物,以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按照设计主题,自行设计电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习任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4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制定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职院校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虽然书面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评价方式,不断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设计、制作电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考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书面考试与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考试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3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课程,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刘薇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模型套装设计分析 摘要:模型套装主要以单片机等智能芯片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可以实现使用者搭建外围框架结构。模型套装所使用的模块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由组合,构造出不同结构,并配以专用模块连接固定大小的元器件,完成整体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设计性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电学的初学者学习和使用。 关键词:模型套装;单片机;结构模块 现在许多电子设计爱好者和单片机初学者,在学习的初期都需要购买单片机类开发板。对于这种类型的开发板仅仅适合前期的学习,而不适合后期的进阶学习及做实际的工程项目,当学有所成后真正需要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时,又会对外围的结构框架不知所措。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模型都适合小学生和DIY爱好者,为了解决这种中后期的学习和设计的难题,特此设计了万用模型套装,此套装不仅可以搭建几十种模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项目需要任意搭建自己的模型,对后期学习和项目的制作有重要的意义。 1总体的设计方案 此设计主要是将现有的大部分模型模块化,通过改变其外形,使其能更好的和其他模块以及主控搭配,完成整体的设计。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主控模块。主控模块采用的主控芯片是15单片机和stm32芯片。针对两种芯片设计对应的基本电路,将电路最小化,引出IO口,并将外形设计成适合拼接的形状。第二部分为专用模块。专用模块主要用于固定直流电机、舵机、各种传感器等固定大小和形状的器件。第三部分为连接板。连接板主要用于搭建主框架和分支结构等起到支撑作用的部分。连接板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形状版,例如:六边形板、机械手等,用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构造。 2模块设计 2.1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将主控芯片设计在固定的PCB板上,PCB板集成主控工作时需要的最小系统器件。同时将主控制芯片的所有IO口全部引出,方便设计者使用,再用模型将主控制芯片固定,方便和外围器件进行连接,主控的固定板如图1所示。主控固定板尺寸:宽40mm,小孔孔径3mm,打孔孔径5mm,厚度2mm。2.2专用模块2.2.1舵机模块。根据舵机的大小确定舵机模块尺寸,使其能牢牢固定舵机,同时可以和不同的零件从上下侧面都能和其他零件的拼接,并进行传动,舵机模块分为凹槽和直角两种结构,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凹槽模块具体尺寸:孔直径3mm,长32mm,宽14.5mm,高23mm,厚度2mm。直角模块尺寸:宽23mm,高20.5mm,宽18mm,厚度2mm,大孔径3mm,小孔径1mm。2.2.2直流电机模块。由于直流电机的使用没有舵机灵活,所有直流电机的连接板只设计了与舵机模块同尺寸的直角模块,如图4所示,效果图如图5所示。直角连接板具体尺寸:宽度20mm,长度24.5mm,高度19.5mm,厚度2mm。2.3连接板模块2.3.1雪糕板模块。雪糕板的主要功能就是搭建模型需要的主体框架,需要能方便固定,能随意连接。雪糕板有两种尺寸,使用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尺寸。雪糕板模块如图6所示。雪糕板的两边采用三孔一组的设计,主要功能是连接其它功能模块,中间采用多个五孔的组合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在多个雪糕板连的接稳定。连接板模块具体尺寸:长250mm,宽18mm,小孔孔径3mm,大孔孔径5mm。2.3.2特殊用板。在设计模型时,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设计模型,在设计一些常用但是特殊的器件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模型,比如一个简单的机械手、蜘蛛六角模型等一些基本的但特殊的模型,如图7和图8所示。2.4设计展示。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Φ5mm的螺丝相互连接,连接位置可以根据设计者的需要而改变,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套装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比如仿生六脚蜘蛛、两足机器人、四轮小车等模型,如图9、图10、图11所示。结束语万用模型套装可以让使用者拼凑出自己想要的各种结构模型,为初学者在学习单片机和STM32智能芯片时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此套装系统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具有启发使用者想象力的作用,充分突出了其实用性,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陈浩 张劲松 王艳春 张婷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索 摘要:电子设计竞赛有助于优化信息与电子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的理论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实践中做到理论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培养出能力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现状分析、电子设计竞赛的重要性,提出培养学生相应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一、引言 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广大高等学校在校生举办的具有群众性质的科技活动,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学科竞赛。其目的从学校层面上讲,有利于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及其内容的丰富,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加快在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步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竞赛往往围绕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通过全国或者指定区域内的高校相互竞争比赛,大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领域的应用问题或者完成主办方设定的比赛项目。电子设计竞赛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尤其对参赛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现状 1.基础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仍采用基础实验教学的方法,以讲授为主,辅助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发展中需要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的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2.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不会写设计报告,报告格式不规范,计算机应用不熟练,对系统电路缺乏逻辑性,不能对系统电路进行周密分析,调试中很难准确判断故障点并独立解决问题,仪器使用、焊接等操作不熟练,缺乏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去的能力。3.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不够成熟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很多高校缺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第二课堂提高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4.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对于很多普通高校来讲,开放创新性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有待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实验和普通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学生在创新实验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实验室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三、电子设计竞赛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中的重要性 1.电子设计竞赛能深入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电子设计竞赛能深入优化信息与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深层次地改革教学的基本方法。电子设计竞赛的举行为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供机会。很多参赛高校在总结分析了相关的参赛经验后都不同程度地优化了自己的课程结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原理等基本理论课程,提前安排学习;将以往单纯地验证性实验逐渐转换成分析、系统验证等综合性实验,在整合以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相继开设电子设计相关的选修课、专门的综合实验课。电子设计竞赛的任务所涉及技术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不仅检验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综合能力,同时对参赛队伍的指导教师,更是提出高层次的要求。2.电子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的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其积极作用是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模式无法相提并论的。电子设计大赛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实验考核,它更要求参赛选手们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深奥程度、涉及学科的广泛程度、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电子设计竞赛对参赛学生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思想灵活、独具创造能力的,电子设计竞赛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等能力,使他们养成更科学、更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他们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更强,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参加竞赛并且获得奖项的选手,因为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动手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他们被很多用人单位看好,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能更早地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四、培养学生相应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还能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针对目前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信息与电子类学生相应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1.切实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电子设计竞赛对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很高要求。在当今信息、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的师资建设要与时俱进,教师的知识面要不断扩展、不断更新,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完成实践课程、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课外活动。因此,学校要求指导教师阅读大量文献,拥有清晰的思路,能为学生指明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各种困难;拥有奉献精神,在学生遇到失败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学校应合理安排指导教师进修,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2.建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设计辅导和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场地,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为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随着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完善,学校可以依托实验室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等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成创新小组、发明小组等,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展现自己的才能。校内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国家级、省级竞赛提供技术支持,人才选拔。3.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指导教师通过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EDA软件系统训练、综合系统训练与检验几个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专业指导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比赛,学校能发现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对学校进行课程结构、课程具体内容的调整与改革。4.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弥补教学实验设备的严重不足,又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扩大学院的知名度,为毕业生就业增加新的渠道,同时对于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设计竞赛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在校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是非常符合我国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的。竞赛可以让教学更有实效,教学的实效性又使竞赛层次更深入,涉及学科更广泛,这一良性互动的方法值得我们长久地发展下去。 作者:严茜 孙丽娜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 【文章摘要】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以强大的计算机功能为基础,通过与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与计算机辅助工程结合而研究发展过来的,主要是采取计算机工具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结合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电子设计的性能与效率。因此,本文将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出发,浅谈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有针对性地概括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电子工程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电子工程新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合理应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电子设计开始向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程度促进了电子设计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因此,关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必须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电子设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电子的自动化设计,让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中发挥着作用,切实促进电子设计向现代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当然,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强大的功能系统为工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充分发挥各技术的优势资源作用,形成了电子设计的自动化技术。一般来说,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采取和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通过电子工程师的构图与设计,将电子产品设计纳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战略性任务研究中,从而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合理分析电子各性能,从而借助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和完成电子工程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1.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概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简称EDA技术,是由“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简化而来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将计算机科学与微电子技术有机结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发展先导,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电子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拓扑逻辑学、微电子结构学等,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提高计算机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电子设计过程中的自动化,以引进和创新电子设计过程中的先进技术,以计算机工作平台为基础,专门用于电子工程而开发出的电子系统软件设计工具,极大范围内融入了强大的计算机功能。 2.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2.1初期阶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初期阶段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与绘图设计,逐渐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电子设计的IC图进行相关的编辑和PCB布局布线。这个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还在探索阶段,初步形成了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工艺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子制图的设计与印刷,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功能与电路板和集成电路的方法,不断增大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效率,切实降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花费成本,适当减少整个设计与制造周期,这样利用二维平面图形,通过计算机加强电子设计的编辑与分析,形成电子版图设计、布局布线等一系列基础的自动化技术。 2.2发展阶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时也是在纯粹的图形绘制以外,加强了计算机功能中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从而加强计算机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等一系列的功能发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通过逐渐扩大集成电路规模,坚持以电子系统为背景、以生产工艺为要求开发和设计各类软件,促使电子设计工具形成巨大的电路功能和结构设计,以编程半导体芯片提高电子设计的自动化。 2.3成熟阶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成熟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加强了电子设计过程中的高级语言描述,切实进行电子系统级仿真,综合作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力争把人们从繁重的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这个阶段电子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界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其技术的学习与使用的难度,甚至严重影响到电子设计环节间各项工作的衔接,因此,必须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促进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为电子设计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增大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语言描述范围,切实促进电子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结合,整体性、系统性地进行编程,从而在电子设计过程中促进了自动化技术语言的交流、保存与修改;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电子设计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切实避免设计者及时发现并改正在电子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为电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从而充分发挥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功能,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计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合理加强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EDA技术自身为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框架工作环境,通过不断发展,切实应用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结论 总而言之,从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切实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为人们生活与工作需求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颜海燕 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在虚拟角色动画的应用 【文章摘要】虚拟场景中角色的三维模型,是用来描模型内部的几何性质的抽象模型,这些模型被计算机以特定的信息格式将模型存储起来,这种存储过程被称为三维建模。三维建模主要处理角色的三维信息和拓扑结构。三维信息是指角色在三维空间中的形体、方位和尺寸,拓扑结构是物体各分量方向的数值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当今,常用的三维建模系统一般常用三种建模方式,即线框建模,表皮建模和实物建模。 【关键词】三维建模;骨骼动画;人物模型 1引言 三维建模的过程涉及到表示三维信息的数据结构以及操纵该数据结构。三模型的建模,需要从描述角色的形状和外观两方面开始入手。角色的形状由构造角色的N边形、圆和顶点等来确定,角色的外观由角色表面纹理、色彩、照明等因素来确定。同时,还要满足建模技术的三个指标:即交互显示能力、交互操做能力、容易建构的能力对虚拟角色模型的需要。通过对平台的环境以及虚拟人物进行归类,把平台中的模型归为两类:静态对象和虚拟人物。静态对象是指三维模型中不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不动的对象,平台中主要指没有运动的实体,例如模型中的大楼、矿井、树木等;动态对象是虚拟人物通过行走模拟真实矿工的动作,是虚拟矿井通风环境构建的基础,也是虚拟矿井创建的一项重要步骤。 2人物建模 虚拟人物的构建,第一步,要作的是对骨骼系统模型的三维建模。三维人物建模工作是整个平台的基础工作,制作的人物模型不但要真实逼真,还要满足平台浏览即时性的特点。下面是整个平台设计中虚拟人物建模的实现过程。在3D中,人物模型的建模是很困难的,要求用户熟练掌握常用的建模方法和步骤,为了省去复杂的建模过程,也可通过其他人物模型来建模,随后再将改建好的人物模型导入到3D场景中,例如提供角色建模软件Poser,如下图1所示。图2是POSER软件的起始界面截图。它是弗朗科公司出品的一个三维人物生成模型工具,可辅助设计者生成各类角色的图像、视频和角色模型。该软件提供了各类男模类型、女模类型和小孩模型和木偶形状的骨骼。如对自有的骨骼特征不满足,还可利用工具栏中的修改工具进行重组。(1)在POSER软件中建立人物模型人物模型的创建是本平台的重要技术,人物模型可以表现整个人物的形象程度及特色。笔者采用POSER5.0版本对人物进行模型的创建。在人物模型库中找到适合本平台的人物身体模型,再找到恰当的脸部和毛发模型,将每个模型进行整体的拼接。利用缩放,拼接,删除等工具改变模型的原始状态。因为POSER人物模型库三维资源有限,需要通过适当调整才能获得合适的模型。在该软件中调整比在3D中调整要简单一些,也为后面的蒙皮操作提供了方便。将调好的人物模型导出为3DMAX格式,导入到3D软件中进行调节,为了适用于特定的场合,从蒙皮插件中建好的人物模型需要在3D软件中进行模型单位的调节。本模型不必做单位缩放,随后要用在VT软件中可直接进行模型的缩放操作。从蒙皮插件中导出的人物模型是以材质而不是贴图的格式进行导出的。因此从蒙皮插件中导出的模型在3D软件中不能进行贴图展开,因此本设计用到了两个模型,如图3所示:一个是脸部比较清晰的人脸模型,第二个是衣服毛发完整的人物模型。在3D中将一个人物模型的下半身删除,只留下头部模型,与第二个模型进行附加,就可以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模型。如图4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在VIRTOOLS中不能导入高级模型,即模型面数多的模型。因此要减少模型面数,笔者在这里用到两类方法。一类是利用3D自带的编辑器进行自动面数修改,该功能可减少的面数百分比为:40%。参数设置下图5所示。另一类减少面数的途径就是手动调节,对模型的顶点与线条的删除合并操作。(2)在3D中建立人物骨骼人物的骨骼是利用3D的插件CAT建立的。该插件比3D自带的骨骼系统相比,能更好的模仿人体的行动。 只要直接拖动就可建立人体骨骼。若想要增减人物骨骼的数量,可直接删除或复制原有的骨骼部分,改变其数量即可,骨骼建模如图6所示。为设计人物骨骼动作与人物蒙皮,要将人物骨骼与已建好的模型进行匹配调整,为以后的蒙皮操作做好准备。主要步骤是将人物骨骼大小调整,使其与人物模型对齐。(3)对人物骨骼进行蒙皮对人物骨骼蒙皮用到的是3D的编辑器。选择工具面板上的图标,选择人物骨骼的根节点。对人物骨骼上的封套进行调节。封套调整是人物骨骼蒙皮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的环节,调节时要把整个封套包裹到自身骨骼而又不涉及其他骨骼,否则人物模型在行走过程中就会发生破面或粘连现象。在调整好之后,给骨骼设置一个大幅度的动作,看模型能否露骨,系统平台中的骨骼蒙皮出现错误的机率多。在使用3D中自带的修改器后,找出发生错误的骨骼,进行细心调整,终因为露骨点过多调整频繁而放弃使用。经多次试验,选用了3D技术的另一蒙皮插件进行蒙皮。见图7。打开此蒙皮插件,在修改器菜单中出现此修改器。选择面板上的将人物骨骼全部选中,细心调整。(4)骨骼动画在三维建模的基础上引入人物的运动建模,可以增加虚拟场景中三维模型动作表现的多样性。笔者平常立足于通过控制人物模型来完成虚拟教学的任务,因此骨骼动作是核心技术。在人物模型动画中,三维模型的动作路径由运动计算模型来控制。在平台中运用关键帧手段来生成人物的动画。第一步,确定人物角色的动作,第二步,根据需求确定关键帧数,第三步,调节关键帧的每一帧姿势,动画模块根据关键帧,生成动画图像序列。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实体。用生理解剖的医学角度来分类:人体可以分为骨骼、肌肉和皮肤三部分。人体骨骼是由关节链联接而成,骨骼相对动作来说,变形小。人体骨骼的运动主要是由人的肌肉收缩并拉动附骨骼产生的。骨骼决定了角色的姿态。这里面只需要对人体骨骼制作关键帧动画即可。见图8。 由于人体运动复杂且虚拟角色是较常见的二足动物,笔者运用3D插件CAT进行骨骼的建构。直接通过参数的调节来确定人体骨骼的基本形状。动作生成运用“关键帧”技术。打开人体骨骼模型的时间轴,调节每一帧骨骼的关键动作。通过此方法建立虚拟角色的动作是比较耗费时间的,需要逐帧来调节人体骨骼模型的每一个动作,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人体模型的运动过程。这样才能使虚拟人物的骨骼模型动画在场景中始终保持一致,看起来更加真实美观。为了让人体骨骼模型的动作看起来更加的稳定和流畅,笔者利用了3D中提供的拷贝工具对对称的动作进行拷贝。此方式减少了人体骨骼模型动画的制作工作量。笔者用到手动设置关键帧的行为,逐帧动画的制作是本平台里面最耗时最难控制的模块。具体步骤,就是在时间轴关键帧打开的前提下,调整骨骼关键帧的位置,此步骤全凭个人经验来做。技巧是在还没完成帧数时,建立一层保存帧,保证层与层的动作不冲突,相互独立。动画中具体动作效果如图9所示。 作者:吕闯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俱乐部建设研究 为让学员更好的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夯实学员的实践能力基础。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设置了“第二课堂”———“电工电子俱乐部”。经过两期活动的开展,我们总结了经验,也引发了对俱乐部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1电子设计俱乐部的实施与收益 1.1俱乐部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员培训阶段。学员队抽选电工电子技术实践基础较好的学员(约20%),参加由学院统一计划安排的培训课程(设mutilsim10和protel99软件以及电子装配设计课程)。培训场地为电工电子实验室与学院机房,时间三个月。第二阶段:学院组织竞赛阶段。对所有经过培训的学员进行测试,测试题目由教员参考全国电子技术竞赛与山东电工技能考试试题进行出题,在电工电子实验室与学院机房进行考试。根据成绩推荐进入参加全国电子技术竞赛的名单。 1.2俱乐部活动收益 课题组成员积极地将本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归纳起来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2.1充分调动了学员主动性,促进其实践能力素养的提高俱乐部的实训项目要求三人一组、合作完成,注重培养学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细致、沉着有序的工作作风及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员从每个实验项目的细小处做起,认真对待每个问题,记录每个实验数据或指标改进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得学员的认真、细致和耐心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俱乐部培训活动,给学员带来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与自信,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理论知识,促进了学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科研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学员的成才。1.2.2充分提升教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了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任课教员通过与俱乐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践,促进了电工电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任课教员在俱乐部创新实训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借助实验创新、虚拟仿真探究等手段促进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于2014至2015年度,俱乐部相关教员分别取得了教学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另一方面,俱乐部电子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教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句话,教员是精英,学员才能成才。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使教员能够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学习电子产品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技术,包括仿真、电子设计等软件的运用,从而加强了教员实践能力提升。另外,根据学院要求,课题组有计划的组织调研及培训活动,并对教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定期组织考核,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教员人才队伍建设。 2俱乐部建设思考 2.1应重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在俱乐部活动中,我们发现俱乐部的高效运行必然离不开有力的实训保障条件与科学的管理模式,所以也必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2014年10月建成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现拥有4个实验室,占地320平方米。实验室共配备了新研制的一体化实验台80台。实验台装有LDS21010数字存储示波器、YB32020任意波形发生器、YB1732A直流稳压电源、UT803数字万用表以及晶体管特性测试仪等设备。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适用,广大教员反映实验教学设备功能强大,数据精确,能够提高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2.2实验应科学管理 一方面,将学员的实验完成情况、实训报告提交及教员评阅情况以及进入实训室的时间等分类归档管理,既方便教员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又方便学员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在网上建立试题库,供学员对照实训内容进行检查并调整学习进度。教员也可定期在网上测试题,及时发现学员学习中的问题,适时举办讲座答疑。 2.3鼓励探究实验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 俱乐部活动虽然规定的项目和培训、竞赛进程,但只有将探究实训活动和俱乐部的相关培训活动有机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效益。学员可根据自己的俱乐部讲授内容或理论课的学习情况、以及感兴趣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时间从事创新探索和设计。也就是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准备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在实施过程中,实训室只是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安排实验教员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管理。总之,俱乐部建设应在人力、物力以及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上加大投入,是一个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需要师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学员在“宽松、和谐、给力”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愿的提高自己,从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高明 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士官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学生队伍培养模式 摘要:该文以笔者多年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和竞赛指导工作为背景,根据每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总结经验,从学生选拔、赛前培训、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竞赛队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选拔;创新性 实验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电子、电气等专业必参加的学生专业竞赛。大赛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与学校和人数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出其他省市级、地区级以及企业赞助等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此类电子设计竞赛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广泛,电子、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要求学生即要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又要具备程序的编写能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协助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的能力。笔者作为学生参加了2005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同时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2009年以后的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现结合该院电子设计竞赛情况谈谈学生队伍培养方面的几点改革。 1该院电子设计竞赛学生队伍现状 目前该院参加的市级以上电子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重庆市“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从历年参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来参与培训和竞赛的学员不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认为考研更重要,参加培训和比赛会占用大部分时间;还有一个是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同学认为自己理论知识没有学好,电子竞赛相关的知识也学不好。(2)学生储备竞赛相关知识不够。目前该院参与培训的学生主要来自二年级和三年级,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DSP、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且二年级同学还有部分课程没有开设,常用仪器仪表操作不熟悉,电路焊接基本功不扎实,没有亲自制作过PCB电路板,更缺少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3)赛前集中培训时间过短。电子设计竞赛是在8月中旬开始,该院对选拔出来的二、三年级的学员一般是从7月放假开始,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学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电子设计竞赛的电源类、仪表类、控制类、飞行类题目都进行练习,掌握各类题目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法,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老师都不容易做到。(4)学生队伍没有延续性。由于学校目前对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只在创新学分上给与了一定学分的认定,导致部分同学参加完比赛拿到创新学分后就不再参与相关电子设计竞赛,从而导致部分优秀的参赛队员流失。 2多渠道、多元化培养电子设计人才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参赛学员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体现参赛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协助能力,提高学员电子设计的综合能力,一个优秀的学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电子设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针对该院学员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2.1以学院电子科协为载体,广泛宣传 学院电子科技协会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都会招收一年级新生为会员,然后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协会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宣传,将高年级学长制作的一些电子作品,如:光立方、遥控小车、智能台灯、无线话筒等有一定科学趣味的作品进行逐一展示,并对其相关功能进行讲解,现场解答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很多新同学对电子专业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愿意加入到电子科协这个团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2.2合理选拔,分散基础培训 学生作为比赛的主体,那么他的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学习态度就成为了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选拔出优秀的学员参与比赛环节呢。可以通过先培训再考核,分阶段逐步挑选。在这一阶段,由于全是一年级新生,在培训的时候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将培训集中在常用电子元件认知和电路板焊接基本功上,学生通过焊接实验,学习和了解常用电阻,电容,二极管,集成电路正确使用方法,以及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的一般方法,逐步掌握焊接技能。同时,还应该注重培训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很多同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兴趣浓厚、满腔热情,但是随着培训的强调和难道增加,部分学生开始失去心情,严重影响整个培训队伍的稳定。因此,选拔队员时除了要考虑学员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毅力和精神。 2.3分年级,开展暑假集中培训 通过前期选拔,将集训队伍分为二、三年级正式参赛组,以及一年级预备组。针对不同组别,合理安排,统筹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一年级作为下一届比赛的预备队,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电路原理图与PCB电路板制作设计;常用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编程设计;通过这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学员能掌握用Altiumde-signer进行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掌握用分立元件设计基本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熟悉常用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单片机内部资源,掌握单片机开发技术,能应用单片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二、三年级作为参赛队伍,培训前期先进行PID编程技术、EDA技术、DSP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然后按照大赛统一模式,三人为一小组,针对大赛题目命题规则,按照电源类、信号类、仪器仪表类、控制类进行分组,以4天3晚为时间段做针对性的模拟实战。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电路设计、程序编写、电路搭建、系统调试、指标测试以及报告撰写全部任务。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能够很快地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掌握每个学生的长处,为正式比赛打下坚实基础。 2.4依托校级比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培训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校级单片机设计竞赛,采用与“合泰”杯单片机设计大赛相同的模式。即首先要求参赛学生提交作品创意书;其次专业教师根据作品创意书确定公布参赛名单,并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作品设计和报告撰写;最后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评审出奖项。通过这个比赛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赛发现优秀学生,达到以赛促赛的目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以3~5名本科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要求申请项目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设计基础。学院要求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同学必须申请,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达到了50多项。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为电子设计竞赛积累的大量的知识。 2.5建设创学生科技新实验室,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便优秀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活动,学院建设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整个实验室包括一个元器件室、一个电子设计室以及一个实训室,并购置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并为实验室配置了示波器、电源、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及计算机。创新实验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主要成员是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高年级学生。整个创新实验室制定了详细的开放计划和开放项目,低年级同学只需要申请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填写元器件申请表,便可以在开发时间进行项目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有高年级的学长进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电子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是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出具备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优秀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学员选拔、培训、自主学习以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邱刚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设计论文:大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学生电子设计制作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与提升,较强的动手能力会使学生在就业与考研升学过程中占有较大优势。为此,希望建立一种比较完备的零起点电子动手能力的实训过程,时间上力求调动学生的课外时间,形式上似于一种电子手作虚拟工作室的形式。基于若干难度阶梯式过渡训练项目,使得工科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培养出电子手作热情,并随着专业课与理论课的不断丰富,循序渐进地提高。 [关键词]电子手作;虚拟工作室;阶梯式训练 理工类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电子类手工制作的能力,通过亲力亲为的实际制作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电子类手工制作还会涉及许多课堂上理论知识学习不到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加入到电子类手作中来。 一、学生在学习电子设计制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首先,多数喜欢电子制作的初学者,没有一个快速高效的学习渠道,学生们彼此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导致初学者无法很快的入门学习。其次,电子手作中使用的工具元件类繁多,初学者不清楚应该买什么、用什么,一个人也无法购买齐全,这也限制了学生们在电子手作方面的学习热情。最后,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时,往往是比赛前临时组队,这导致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队友配合不够默契,选题方向不明确,对学校整体参赛水平有很大影响。因此,现阶段急需一套完备的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实训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应赛能力。 二、培养方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意义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给喜爱电子设计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完善的交流平台;2.初学者如何快速入门;3.如何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手作中来。本文详细阐述了阶梯式的大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注意事项,并在实际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积极实践。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喜爱电子设计的学生一个更广阔更完善的交流平台,对喜欢电子手作的学生在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上给予指导,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手作中来,达到从快速入门到自我提高再到互动交流的步步提升。同时,也为各类电子设计类比赛提供后备人才,让整个专业的参赛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过程 (一)具体实施步骤 1.建立移动互联交流平台通过组建虚拟工作室的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在线实时交流平台。主要是基于微信、微信订阅号、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使学生能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便定期的集体活动召集、日常比赛章程等工作的进行。2.零起点实训项目方案通过多年的教学与竞赛经验总结,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电子设计动手能力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训练过程培养出来的,没有办法一步到位,需要一个系统体系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零起点学生电子手作能力培养流程,具体方案见表1.3.定期展开活动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活动:(1)开展团做活动,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手作作品,并一起演示讲解,以达到培养团队合作,加强学习热情,分享经验的目的;(2)定期进行分享,通过PPT等方式讲解自己擅长的某方面,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3)制作PPT,flash等作品需要演示自己的手作作品过程,在实物演示中发现自己作品需要改进的地方。4.培养电子设计大赛预备团队对学生进行团队配合训练,定期布置制作内容,学生们自行组织制作,在日常的制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伙伴,并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增强默契程度,形成优势互补,有理性、有知识、有竞争力的参赛团队。电子大赛预备团队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日常没有预备团队的赛前准备,遇到比赛就临时突击组队参赛的话,有可能遇到以下问题:第一就是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度不好,第二是团队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第三是团队成员对大赛过程不了解。这一系列问题会导致团员参赛过程盲目而没有效果,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也失去了利用比赛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初衷。5.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水平,不定期地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从多年来组织学生比赛的经验来看,学生能否顺利参加省级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需要具有一定指导比赛经验的教师给予足够的赛前指导。专业知识是参赛之前必须打好的基础,除了这一块内容外,参赛的流程、制作作品的时间安排、参赛过程的心理调适、参赛学生的整体协作分工也是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有了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学生才有可能在4到5天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顺利完成比赛。为此,我们会依据不同类型比赛的时间节点,分批次、分重点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1.如何利用并扩大网络沟通平台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平台的实时性、便捷性,给电子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力争带动更多学生加入电子设计学习的团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主要的网络平台有QQ群、微信群、微信订阅号等。新兴的订阅号的好处主要是让对电子手作、电子竞赛感兴趣的学生主动关注订阅号。订阅号就可以依据各类比赛的比赛时间节点统一关于比赛的相关内容。QQ群的应用主要是便于集中的对参赛学生的管理,方便传达比赛的相关信息。同时QQ群强大的文件上传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与资料,对于新加入的学生,可以由群成员以老带新引领其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互动交流。2.如何合理构建训练项目通过对已经掌握电子手作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形成一套健全科学、有效的电子手作学习步骤,帮助学生们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打破以往参赛的匆忙,在课余学习中形成参赛团队,提高团队整体竞赛水平。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来帮助学生完成从零基础到基本运用再到实际项目提高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合理的训练项目可以使学生快速入门与提高,实战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带队参赛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多年来的实际实践积累,本专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不同年龄梯度的学生参与的学习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宣讲与讲座,团队学生也已经参加过若干不同类型的电子类设计比赛,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团队中的学生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面也比较积极,获得过多个省级及校级大创项目。以后还要继续完善团队成员招新、日常活动、电子手作学习的系统规程,形成一套规范体系,使每年新生入学后都有比较顺畅的参与流程,并且让学生通过我们制订的能力训练流程高效率的参与学习,快速提升能力,以应对各种大赛的考验以及社会企业的需求。 作者:杨慧英 高宏伟 于洋 赵亚威 宋建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研究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培养目标,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软件训练平台的建设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从软件训练平台的设计组织,实施到考核机制的安排都做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于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培养人才模式乃至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是电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届学生开展软件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照猫画虎、不求甚解大多指导老师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演示方法或相关步骤进行电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素质必然会受到扼制和打击。(2)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从过往题目设置来看,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譬如:学生在电路设计中,依据任务书绘制电路图,对元器件的相关原理不求甚解,在实施软件设计时,大部分内容借鉴了网上查阅的资料,并未深入理解。单纯为了完成软件训练而敷衍应付。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实践平台的设计相信会有效克服这些困难,为我院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软件训练实践平台”将有效整合软件训练实践内容、软件训练电子资源以及训练考核模式。 二、电子设计软件训练平台实施方案 开展“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设计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主要任务描述如下:(1)软件训练环境及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性综合实验室为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基于校园网的“电子设计软件训练”教学资源将通过大量多媒体资源的呈现为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反映软件训练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对软件训练项目的兴趣。(2)电子设计软件训练指导教师队伍配备软件训练的主导是教师,成立教师指导小组,在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各有长处,这无疑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技术及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有较为广泛的涉猎。(3)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的题目甄选软件训练题目既要体现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特点,又能反映目前这一领域前沿发展方向,并具备一定的实际价值。题目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线路、单片机、微机原理等,涉及的仿真设计工具不仅局限于Protel,Proteus,DXP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4)网络成为辅助软件训练的主要利器鼓励他们在相关网络资源中找到灵感,浏览电子网站及相关的学习论坛,如21IC网、电子工程师网等。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查阅芯片资料,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5)资源整合的“流程化”实施体系以基本素质培养为根本,创新研究能力拓展为外延,有层次的设置软件训练题目,并力求使题目覆盖主要知识点,并与实际需求衔接。 三、考核体系的设计 随着软件训练平台的不断完善,基于软件训练平台的考评与以往的考核标准相比更为高效、科学。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的层次,提交不同形式的训练报告。以综合设计性题目为例,设计完成后,各组除应提交分析报告、可运行的源程序或电路原理图还要有完备的仿真结果,都可以在训练平台上通过不同的ID,上传到相应入口,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此外,考核机制还需逐步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其中,软件训练报告的格式要求思路清晰,内容上针对项目的核心原理及实现步骤作简要说明,包括硬件及软件部分的结构图、流程图、电路原理,各电路元器件的参数设置等,突出创新发挥及收获体会等部分,为学术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四、结语 电子设计软件训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软件训练的模式,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而且促进了学生软件技能方面的发展。目前,我院与中兴通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建立与企业的紧密交流,对实现我院课程、实训内容和教学平台紧跟行业应用技术发展都大有裨益。从学科的教学改革及发展上着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能力、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工程化”、“应用化”教育,把创新教育渗透在软件训练中,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 作者:赵晨光 张丽丽 白玉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航天电子设计课堂及翻转教学设计 摘要:SPOC将优质MOOCs资源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有机融合,具有小规模、私有定制、线上MOOC、线下课堂上接受导师辅导的特点。针对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明建设该门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逐步建设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提出实现课堂翻转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借鉴SPOC,能够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赋予学生完整、深度和有效地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SPOC;MOOC;航天电子设计;教学模式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为我校空间工程专业专门设立的、基于小班教学(人数在30人左右)的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随着学校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颁布,该课程的学时进一步压缩。为了保证学生在更短的学时内更好地掌握航天电子设计的技能,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不足,考虑将SPOC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提高教师讲授和学员听课的效果[1]。 一、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性质地位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的任务是培养空间工程专业学员航天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使学员熟悉航天器电子系统的组成、常用单元设计、电路开发流程,初步具备开展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为从事航天工程实践打下基础。课程以航天电子系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航天电子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流程,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星载计算机、航天电源系统等内容。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采用以实践引导课程教学,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随课堂安排作业和专题实验模块,利用实验加深课程理解,并衔接后续课程设计,让学员在基于理论和动手实验的转换中体会航天电子设计的乐趣,充分调动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在有限课时内使学员对航天电子设计既有全面认识,又熟练掌握实践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为理论讲授、现场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同步穿插进行。理论讲授环节包括电子设计基础、PCB设计制作技术和航天电子系统等基本内容;现场实验环节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依托,主要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等应用实验;课程设计环节需要完成航天器电子系统的几个专题实验任务,拓展学员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设立已有三年,教材为授课组集中编写,内容根据授课效果在逐年更新。在课程教学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主体“以教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教学过程中,主体为老师,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效率高,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环节,老师讲授时间超过15分钟,部分学生注意力就会发散,影响授课效果;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老师示范,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许多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不求甚解,一段时间不用,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种单一的“以教为主”、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效果不佳。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连续几年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往往是学生们兴趣高、意犹未尽,但是实验时间已经用完,经常是老师联系学生补课,因此实践环节仍然显得薄弱。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授课占据了60%的时间,主要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仅限于几次课内实验,并且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使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过程的作用。这种实验仅能使学生掌握比较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难以形成航天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三)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得不到保障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课内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开发板和系统开发软件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实验过程中,学生只需按老师的操作规范要求来接线,再在软件中输入既定程序,然后下载到实验板就可以从中观察到实验结果。课堂上如果部分操作不熟悉,课后没有条件来补课。部分学生希望完成复杂的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因此,完全依赖课堂的实验教学教学效果就不能得到保障。 (四)以考代评,缺乏对实践教学真实考核与评价的环节 目前,对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采用“4+6”的模式,即平时的课程实验成绩是40分,期末考试的成绩占60分。实验成绩多是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的,而老师不能一一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和实践水平。可以看出,此种考核与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 只有便捷、舒适、高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实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促使我们积极寻求有效提升实际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授课模式。当今MOOC的兴起,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2]。然而,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巨量增长,数量的急剧加速引发了质量危机。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缺乏面授,互动性差,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教学模式不具普遍性等,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成为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3]。MOOC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出路就是:转变为课堂教学工具,进入SPOC时代,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堂上讨论线上学习”。SPOC是英文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简称,顾名思义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4-5]。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其基本形式是线上MOOC、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在传统校园课堂上则可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6-7]。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有一定基础,其必要性在于:1.人数规模合适:学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符合小班制教学,即Small的标准;2.学生层次差异不大:作为校内同专业学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上课时间等基本相同,符合限制性、私有的和定制的教学模式,即Private的标准;3.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每周一次课,每次3个学时,充分保证了理论教学、分组实验的开展;4.课程专题性强,知识点突出:前期课件基础积累丰富,知识点容易索引,章节高度有序,适合MOOC课程专题建设;5.学校教学网平台可以利用:现有教学网较为成熟,适合在线课程资料(电子书、短视频、练习题等)的上传和下载,论坛维护便利;6.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丰富,容易实现课堂翻转:先后有多名骨干教员参与课程建设、理论授课和实验辅助教学,对课程流程熟悉,同时亲身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特别是对卫星电子系统研制经验丰富,具备翻转课堂的能力。 四、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内容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现有的教学模式虽有SPOC教育模式的理念,却离SPOC之实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应用MOOC的成果和SPOC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改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是当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需要完成以下工作[8]:1.制作高度有序的PPT课件,按照章、节、点、条,精确编号。2.录制讲解精炼、透彻的视频,建立与知识点同名的视频文件,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3.提供与知识点同名的电子文档,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4.编写典型的练习题,客观性要强,题目与知识点同名,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5.完成课程设计题目、典型实验代码编写,对初学者在关键代码段预留中文注释,学生进行补充和调试。6.借助教学网等网站,完成上述资料的上传。7.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及时回答线上学生提问,能够随时观察学生学情。这样,围绕一个知识单元,就囊括了短视频、电子书、练习题和讨论题等重要元素,为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条件。图1为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示例。 五、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步骤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对于航天电子设计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翻转课堂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程序代码编写环节,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在屏幕上实时掌控每位学员的调试过程,随时让某位学员进行屏幕共享、课堂示范讲解,老师及时引导并解答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效果非常好。课堂翻转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陆续释放相关知识点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提前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例如:授课视频和参考资料课前全部放在网上,24小时随时可以在线读取;精确到知识点的视频和电子书;教师根据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内容和期限;学生自主决定在这个期限内如何自由完成。2.课前学生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学习时,可浏览个人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间;掌握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了解论坛热点信息;自建同步笔记和讨论等。3.课堂上实行小班化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讲解,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具体操作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完成翻转任务书;课堂上各组担任教师角色,向其他组教授相应内容;教师点评、提问、参与讨论;其他组同学一并参与即时讨论。4.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全程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可以定时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看到各章节任务总体完成情况,个人完成情况;看到各个知识点完成情况,耗时情况;看到学生总耗时,视频耗时;看到学生个人各个知识点耗时等;看到个人学习日志;把握课程重点和改进难点讲授方式等。图2为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过程示意图。SPOC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把MOOC的丰富视频材料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9]。 六、基于SP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的案例实践 按照上述理念,选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部分专题进行课堂翻转的实践。这里,以《星载计算机串行通信》专题进行示例,这节课的特点是素材准备比较充分、知识点突出、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课前两周:通过校内局域网邮箱、教学网向学生投送视频、设计实例、虚拟开发软件。包括串行通信基本概念、星载计算机通信接口等。视频8分钟左右,实例演示7分钟,可重复播放。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视频、观摩实例;安装虚拟开发软件,参考设计实例完成模拟环境下的开发;在教学网或邮箱提出遇到的问题,等待课堂解决。老师在课前一天关注学生在概念理解、程序开发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重点做好备课。课堂翻转时间:课堂上,设置不同的翻转任务,包括基本概念讲解、常用通信接口介绍、实例演示等。随机抽取不同小组进行课堂翻转,由学生讲解,老师或学生随时发问。讲解完毕,老师进行点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该环节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课堂练习时间:布置随堂实验任务,进行单机串行通信接口实验。这不同于课前模拟环境下的开发,而是基于星载计算机的程序开发。为突出知识点,提高学生成就感,提供特定波特率下的串行通信参考程序,而对要完成的程序段进行留白,学生课堂完成编写、调试。该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随堂完成。课堂验收时间:验收的整个过程可通过专用电子课堂软件,对待验收的学生屏幕同步投影到教室大屏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待验收同学的演示过程。首先,待验收同学通过单机和模拟通讯软件进行自发自收,对程序质量进行演示;然后,通过第一步演示的两个同学进行双机通讯,确保互联互通;最后,大家对每个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一起解决,共同做出评价。该环节前两步学生主导,最后一步教师主持。课后:根据课堂授课效果,进一步把握课程重点,改进难点讲授方式。整理教学素材,使得知识点讲解更简明扼要,演示更清晰到位,预留问题更有启发性。 七、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 程课堂翻转效果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利用校园教学网,对来自四个专业三个班,学习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76名学员进行了在线邮件问卷调查。调查执行时间是2015年9月至10月。共收回有效样本75个,回收率为98.6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积极评价了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方式,采用SPOC方式学习效果更好”(88%)、“知识点集中,重点突出”(92%)、“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程度加强”(76%)、“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预习,可反复学习,效率提高”(96%)、“学生自控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提升”(92%)、“习题与测验量少、精确、高效”(80%)。影响课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时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61%)、“缺乏自控力和毅力”(43%)、“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19%)、“很难找到学习伙伴交流”(21%)、“课前视频或电子书选用不好用或网络不畅”(24%)、“课程难度太高”(16%)、“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13%)、“老师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11%)、“不习惯考试方式”(8%)、“不喜欢在线学习的方式”(3%)。因此,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模式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自己建设课程,管理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课堂研讨的工作量加大,指导学生的力度增强,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知识面有了更高要求;定期布置阶段性面授任务,使得学生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简而言之,教师少讲、精讲,努力节约讲授的时间,重点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路,重点解决共性难题方面。八、结束语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是线上MOOC(对应传统的课堂下)、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对应传统的课堂上)。要保证SPOC有效实施,不仅要完成MOOC所需要的优质视频、知识单元化、学习管理规范化等条件,还要有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相当的教学团队,即:既要有内容可翻转,还要有能力翻得动。因此,从理论上说SPOC可有效解决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现有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加快改革步伐。前期积累越充分,后续全面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效果越好。 作者:张志洲 刘昆 肖凯 谢燕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的思考 1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关注的重点[9].因此我国各部门,社团、企业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比赛,以此锻炼、培养和选拔人才.各种比赛层次参差不平,而独立学院对各类比赛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了电子设计大赛不被学生和教师重视.往往都是在接到比赛报名通知后,才开始组织部分尖子生进行集训,而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赛事,临时的集训,往往效果非常差,也不符合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获益的目的[8]. 1.2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不足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9],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任然依赖大校,没有一只属于本院的的高水平,教学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本校的年轻专业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对电子类学科的知识掌握任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和模拟电路教学水平[10],导致的电赛集训期间教师还需要和参赛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没办法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验设备更是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所有的实验设备任然是“老三样”,示波器,万用表和信号源,而这些传统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对电路系统的设计要求. 1.3激励不到位 电子设计大赛通常在每年的9月举行,其培训主要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行,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的比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每年参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而大三的学生往课业压力比较大,寒暑假期间又面临考研复习的问题,无法做到学业,考研,比赛三种兼顾,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考研和学业压力往往放弃比赛.另外担任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科研压力,往往需要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手头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完成电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所花的精力远比普通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大得多,但得到的认可和激励往往还不如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比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即使参加了竞赛指导工作也存在不好好干以及干不好的问题. 2赛前培训的思路与举措 2.1整合人才资源 打破身份限制,吸引已毕业并从事相关电子类产品研发的学生参与到电赛的培训中来,这些学生对培训工作有兴趣,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时更了解参赛学生的情况;打破学科限制,吸引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培训,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往往仅掌握自己专业学科的系统知识,因此吸引不同专业领域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参与竞赛的培训,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挑战,可以进一步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组织往届参加电赛并获奖的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和参赛学生一起分析历年电赛题目,分享心得经验,帮助参赛学生. 2.2项目带动培训 项目可以是教师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已毕业学生承接的特定的工业产品.教师首先将项目细分成许多的具体任务,参加电赛培训的学生可以从中任意的选择一两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一个任务可以由多个学生选择,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实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商量的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2.3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参加电赛并顺利提交作品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对培训期间的表现和竞赛的获奖情况加以评定,作为素质教育学分,代替实践环节的一些课程,像电子工艺实训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等;若参加电赛并获省级以上项目奖项的学生,除了可以申请学校的学术科技奖之外,还可以申请用其参赛作品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加以修改作为毕业设计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获益,带动电类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制度或在现有奖项中单设名额,对于参加电赛培训的教师,可以按照竞赛的层次奖励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对于参加电赛培训,其指导的参赛队若获得省级以上项目奖励,另外奖励相应的工作量,同时在当年岗位评级时进行适当的倾斜,使得竞赛指导教师所做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竞赛的工作,并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引入教学,进一步提高电类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电子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尽可能多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11],进而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电子类实践教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我们将继续逐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作者:方淼 李双东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系
输变电论文: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1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110kV输变电工程的一些基础管理内容,是通过项目相关负责人及项目部门进行自我管理的,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导致项目施工的规范性不强,无法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不能动态的展示给管理人员。同时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时,管理人员无法对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进行同步管理,当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施工进度,导致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在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以往的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中也出现过安全事故,造成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技能水平不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施工出现安全事故。因此,要想保证110kV输变电工程能顺利的完成施工,必须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力度不足,在正式施工前,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从而对施工带来安全风险。在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采用安全、科学的技术进行施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安全漏洞,工程管理人员要经常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发现有安全隐患后,要及时的纠正过来,从而避免出现施工安全事故。 2提高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施工质量管理。 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时,首先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只有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才能为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前,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审查,发现施工图纸不合理后,要及时的对施工图纸进行调整,确保施工图纸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施工机械设备能安全、稳定的进行;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施工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从而为110kV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在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的监督,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施工单位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期对施工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后,要及时的停止施工,对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对整个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时,施工单位要安装专门的检查人员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进行认真的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后,要及时将这些原材料退回,重新选购质量优越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要严禁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只有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才能为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首先要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合格后再交由监理单位及承包单位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的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工程验收完毕后,施工单位才能进行工程交接。 2.2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是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才能保证工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才能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管理人员要时刻去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员身上,从而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对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对达到安全施工目标的施工人员进行奖励,这样不仅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有效地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系统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110kV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进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为110kV输变电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朱维娅 单位:国网福建省晋江市供电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500kV输变电工程设计论文 1500kV输变电所雷电侵入波保护 1.1雷击点 在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把近区雷击看作输变电所侵入波的考查目标。我国对于500kV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雷电过电压做过大量的研究,也都是以近区雷击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的近区雷击比远区雷击的侵入波过电压高。 1.2雷电侵入波的计算方法 以前在进行测试时会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防雷分析仪来判断侵入波过电压假设在2km处的地方设置一个相当于幅值的U50%直角波绝缘子串雷电放电电压,对于测量变电所设备上的过电压,现改用计算机来计算。有人曾提出了仍然使用防雷分析仪的方式。这样方式理论的基本是绝缘子串放电电压U50%要大于侵入波过电压的幅值,而且它与2km以外的雷击相关。在考虑近区雷击的情况下,入侵导体形成的雷电流波过电压幅值就有超过过绝缘子串的临界放电电压U50%的可能。一是这个过电压的波头较为峻峭,因此放点的电压较强;二是耐张塔放电电压较高,因此该方法的基础条件不成立。 1.3最大雷电流计算值 如果使用防雷分析仪法,则不需要判断雷电流的最大值,此方式不合适。如果使用国际通用法,则需要判断雷电流的最大值。我国在规程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此值太高,会造成一定的浪费。若是,此值太低,就会降低安全性。在日本所统计的雷电流幅值相较来说较低。在500kV输变电系统中,其最大雷电流在计算时取150kA。但是在西欧等国家,其最大雷电流在计算时取250KA。在选取此值时要结合国情,依据具体的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在选取最大雷电流计算值时建议为210~220kA。 1.4绝缘裕度 在使用惯用法计算时,在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影响下,变电所内设备绝缘应该留的裕度有多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在规程中各单位对此的要求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相似的要求。建议可以参考IEC71-2标准,而对于内绝缘裕度则取1.15,外绝缘取1.05~1.0。 1.5变电所内的雷电平均无故障时间 当使用传统的方法来计算最大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时,没有考虑不同变电站运行方式的出现几率,也没有计及各种雷电流幅值、变电所内不同的过电压、进线段杆塔绝缘子串闪络的出现几率。这是采用惯用法的缺点,但是若是采用统计法却可以避免这些缺点。但是我国对于使用统计法来计算变电所的耐雷指标时没有同意的相关规定。CIGRE的工作组认为,目前可以接受的事故率的典型值为0.1~0.3%,设计的失败率应该在这个范围内。我国500kV的电网结构不是很强,而且运行的水平比较低,因此主张MTBF取值为800-1000a,这也是我国一些电力运行部门希望的结果。 2500kV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的计算方式 2.1反击 2.1.1雷击塔顶时计算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按照我国规定的规程内容定感应过电压U,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Ui=ahc(1-(hg/hc)k0)式中,hc是导线对地的平均高度;hg是避雷线对地的平均高度;k0是避雷线和导线之间的藕合系数;a是雷电流陡度。当hc=50m,hg=60m,k0=0.3,a=57.69kA,则Ui=1846kV,感应过电压占86%的临界放电电压绝缘子串。再加上杆塔横担电压,不管多么小的杆塔接地电阻,绝缘子串必须闪缘。而此计算电压一定远远大于实际的电压。以上所叙述的计算公式是在前苏联半个世纪以前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因此对于现代这颗科技发展过快的时代较为落后,所以在运用时不太合适,尤其是对于大跨越线路、同杆双回线路、山区线路等。在欧洲、美洲、日本等地区都认同有感应过电压,并且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但是Ui的计算比我国规程法规定的计算要小很多。他们在防雷计算时是不考虑感应过电压这项因素的,因此与中国、前苏联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异。 2.1.2工作电压的影响 500kV线路的工作电压较高,在反击时,在绝缘子串中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两端电压比例。在计算时忽略耐雷水平影响的工频电压,则会导致出现更大的错误。在日本、美国、欧洲等诸多国家都已经考虑到工作电压的影响,当时我国还没有注意到,因此建议对此进行修改。 2.2高杆塔绕击的计算方式 按照我国规定的规程内容对高杆塔绕击的计算方式为:对平原线路:lgP=(αht姨/86)-39对山区线路:lgP=(αht姨/86)-335式中,α为避雷线边缘导线的保护角。但是此式在运用时也有一定的条件,α条件为15°:必大于15°小于40°和ht小于50米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此公式,若是不符合此前提标准则不可以。 3500kV线路的防雷设计 同杆双回线路的好处是可以减小走廊的宽度、增大单位走廊宽度内的输电容量、节约成本。日本的500kV的线路几乎都是采用同杆双回线路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欧美等国家非常盛行,现今在我国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其中有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就是耐雷性能变差,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我国现有规程内关于防雷计算方法的内容都只适用于单回路。同杆双回线路的特点有两点,第一是杆塔高,容易发生绕击和反击的现象,第二是在发生雷击杆塔的同时导致双回同时跳闸的状况发生。如果使用规程法内的计算方法同杆双回线路的总跳闸率较高,而且基本上都是双回同时跳闸,这同实际情况是不吻合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防雷计算方法,以方便相关的使用。 4结束语 由于我国的发展日益完善,不断的与国际接轨,因此在500kV输变电工程设计中雷电过电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改与补充。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提高此项工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作者:王晓伟 单位: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1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1)涉及内容广泛。 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不仅仅只是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管理的内容还要涉及到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施工场地,应急预案,施工质量,施工计划,施工安全等等多个方面,施工管理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 (2)信息量大。 在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各种信息的处理是工程施工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输变电工程施工来说,各项管理过程都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任何一个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处理好信息问题是现代工程管理工作中特点。 (3)受制约性强。 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施工既要符合国家要求和施工项目规定的相关要求,还要考虑到施工中各种突发的情况,环境制约,资源制约,技术制约,资金制约等等各个方面。 2信息化的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模式 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将信息化的方式应用到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转变上去,在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 2.1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路 (1)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要区分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信息化的系统,在管理方式上也要遵循精细化的管理,特别是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技术融合起来,产生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的、可操作的和具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逐步地解决其施管理中的问题。 (2)在对于施工信息的处理上,要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工程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对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了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 (3)建立分布式模型管理系统体系,通过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让整个施工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科学,通过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带动施工管理。 2.2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 (1)以信息化管理控制施工成本。 输变电工程施工要保证施工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要合理控制各项施工成本,输变电工程的施工涉及材料技术等因素较多,施工的成本控制一直是施工管理中贯穿始终的工作,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对于成本的控制往往靠人为的经验预算,而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成本,具体如:首先,在施工前就可以进行成本预算,估算的参照可以近期完成的施工也可以是同类输变电工程的施工的最终成本,在信息化的时代中,这种同类参考最为普遍,对于个别无可以参照对象的分部或者分项工程,这是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施工方案选择上的便利;避免了盲目,无参照,还能具有预见性;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具体的成本控制,利用信息技术编制成本计划要更全面科学,最后在对进行施工时候的成本控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能及时控制,便于分析。 (2)以信息化管理控制施工进度。 输变电工程施工进度是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进度能否跟上要求,会不会出现施工时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现象,都是施工进度控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转变工程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技术控制施工进度,在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系统有效的施工进度控制措施,形成健全的进度报告采集制度并以此来收集数据,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来发现问题,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进度调整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施工进度手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必须信息流通,科学合理,合理的施工程序,合理的检查制度,合理的阶段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在其中全程调控。 (3)以信息化管理保障施工质量。 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质量必须要引起施工方的高度重视,在施工管理中要注意影响施工质量的各方面因素,以信息化的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目标,策划,体系,运行,改进,评审等多个方面来完善质量的体系;在施工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的管理上,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优势;在对于施工设备的选择和使用上,要着重注意配套,选型和人为操作,保证设备的质量,做好施工质量的基础工作;同时,施工设备的质量和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输变电工程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还有施工检查,施工技术,同样是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重点,最后是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影响施工质量,所以信息化的管理应该复杂的施工质量问题更为高效。 (4)以信息化管理保障施工安全。 施工安全是施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涉及220kV输变电工程来说,安全工作就更为重要,施工安全体系的制订,施工安全措施的实施,施工安全生产的检查,隐患整改以及工程事故处理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与施工安全管理相结合,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体系,安全隐患的排查,健全安全改善措施,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利用信息数据来规范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3总结 通过对信息背景下22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转变探讨,可以看到我国的电力行业由于受发展水平和行业自身问题的影响,输变电工程施工项目一直是规模很大,但管理效率和最终效益很低,电力行业是我国支柱行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也对我国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输变电程项目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 作者:任剑 单位:江西省水电工程局 输变电论文: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要点 一、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预防到位 所有的工程项目在实际的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特征,要想避免发生事故自然也就要能预防到位,并且能够监督到相应事件的发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永远都在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者心头悬着。因此要为可能发生的工程危险做好准备,辨识好工程危险点,并进行合理分析,并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出来,供所有人员学习,将安全隐患扼杀于未然。 2.完善规章制度 一是要建立完备的安全责任机制,使得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动员、全程操控,达到杜绝隐患的目标。二是采用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分月、分季度地考核施工人员和部门的安全意识,并做到考核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按时公布考核结果,提高考核的公正性。三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达不到安全生产目标的责任人应该进行公示,并给予相应惩罚,乃至扣取绩效或重点考察的措施;对于达到目标的人员则宣传夸奖,并给予奖励。四是对于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一定要将责任追究到底,对于发生的安全事故,对事故进行认真分析和调查,并确定主要责任人和直接部门的责任。 二、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非常重要,关系到110kV施变电工程是否能够顺利交工,因此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控制好每一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整体的质量。 1.施工之前 在正式施工之前,首先对施工图的设计进行重点检查,这是能否正常施工的前提,因为一旦施工图不正确,无论怎样,都不能确保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对施工图纸执行严格审查,并且对施工图纸进行统一管理,由专门的制图人员对图纸进行审查,才能避免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合作时出现误差,能够带来项目整体高水平的设计,并且能够保证不同专业的图纸都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标准的规范。 2.施工期间 第一、在开工之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需要组织技术交流会来交流技术,或者设计单位派遣专业人员到施工现场配合施工,对于在设计图纸上的问题,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更改设计,来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第二、施工单位拿到设计单位给的图纸之后,应该组织施工单位的具体负责人员对图纸进行审核,对于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交流解决。第三、保证所购买建设材料的品质,才能确保建设的施变电工程达到要求,因此必须对基础材料环节严格把关,所有购买的材料都应由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管理控制,材料商应当具备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证三证俱全,并满足设计指标,决不允许质量上不达标的物资进入施工现场,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绝对不能允许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从源头上保证施工品质,否则就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 3.工程验收 施工完毕,施工单位首先自己检测,合格后再交由监理工程师与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应该立即解决,在保证项目合格后才可签署质量验收书。验收完毕,才能交接工程,交接应通过正规的质检机构进行验收,并且进行工程质量的评定,以交付使用。 三、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势必将开启更多的110kV输变电项目,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符合设计要求,才能确保输变电工程有最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我国的电力事业稳固前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王磊 单位:连云港供电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1输变电工程概述 输变电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除了具有一般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经济、可靠、寿命等质量特性外,还必须具备其独特的内涵。输变电工程质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后要确保使用中能够安全运行,避免环境和人身受到伤害的程度。可靠性。在设定的条件和时间范围内输变电工程能够完成其所应具备功能的能力。同环境的协调性。是指输变电工程建成后能够与周围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协调、与周围其他建筑工程相协调、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实现其长远发展需求。适用性。是指输变电工程建成后能够符合电力生产中的多种性能要求。经济性。是指输变电工程在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过程中及使用寿命周期内产生的费用消耗和成本投入。使用寿命。是指在标准的条件下,输变电工程在保证各项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应有的使用年限,即工程竣工后输变电工程的规定使用寿命期限。输变电工程的各项质量特点间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特点的缺失都会引起输变电工程质量出现缺陷,因此,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要严格保证各个特点所需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以尽可能提高输变电工程质量。 2输变电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输变电工程主要包括不同等级电压输变电项目的施工与测试、远距离大吨位起重运输、材料试验、铁塔及各种构件加工、土木建筑施工、电网维护等过程。其工艺流程相对复杂、材料使用类别较多、专业技术要求广泛、施工人员数量庞大,因此其现场施工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有: 2.1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组织构成不恰当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和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引导工程施工的规范、有效进行。由于输变电工程涉及到多种专业技术的使用,其现场施工中应当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相当缺乏,以致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严重时会导致工程的返工,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且耽误施工进度。此外,部分技术人员责任意识不明确或技术素质不过关,也会对工程施工造成错误的引导。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组织构成不恰当、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是输变电工程管理部门暴露出的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2.2施工图纸的保存 施工图纸是施工单位进行正常和顺利施工的主要依据,其直接关系着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图纸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然而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施工图纸一般为纸质,其非常容易被损坏且保存比较困难,一旦图纸出现不同程度的毁损,就会引发施工的暂停或对施工的错误引导,进而造成施工中的错误操作而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因此在实际施工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意施工图纸的保存,确保图纸拥有多项备份。 2.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进度、成本投入和工程质量。若重要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技术水平较低或缺乏实践经验,很可能会在现场施工中引发操作失误,继而造成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尤其在输变电工程中,由于线路中经常会有超越人体承受极限的高频电压通过,如果操作错误造成线路漏电,不仅会引发人员伤亡,还会导致大量电量资源的浪费。另外,因为施工人员素质低而造成的质量问题还会加重后期工程维护和使用的困难。 2.4图纸与实际施工不符 如果图纸与实际施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或不相符合,就可能引发整体工程的全面停工,严重时会造成前期施工的失效。引起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不相符合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在施工前对于现场的勘探和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进而造成测量数据的失准。此外,如果设计人员仅凭主观经验而忽视实地考察进行方案制定和图纸设计,也会造成图纸与实际施工的偏离。还有就是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的影响造成施工环境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变。 3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方案 3.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前,应当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管理人员要提前确定施工图纸设计是否与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所需的功能使用要求等向符合,确定施工图纸能否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要检查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的各项条件是否满足,然后再确定施工单位能否进场;要先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交有关输变电工程的资料;要检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形地质勘查报告是否齐全;要配合其他部门组织开展施工场地的路通、电通、水通和场地平整工作;要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要完善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安全管理登记和施工质量监督等工作。 3.2合理开展现场施工管理 (1)加强施工过程的协调管理。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要注意对各方关系的协调,加工施工进度、成本消耗等环节的统计处理,及时对材料使用、工人工资发放等过程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做到专款专用;要按照施工合同及材料设备采购方案全过程管理施工中的项目建设,注意协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政府主管部门等的关系,尽可能将不稳定因素和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范围内,减少工程的变更;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规范、标准和图纸进行正确施工,并加强日常管理日志的整理和记录。 (2)恰当开展施工进度管理。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要恰当预测和评估各部分工程的工作时间,,以汇总整体工程时间计划;要对施工单位指定的工程分解结构和工程分解清单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要配合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进度的调整和控制;要仔细区分和审查各分工程的工作流程和工作顺序,并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提供相应的优化策略。 (3)正确开展施工安全和环境管理。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相关管理人员要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采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具体责任、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仔细审查和监管施工单位中指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设施,对于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工程、模板工程等要制定专项施工方案;要重点检查各项安全风险部位和薄弱部位,对于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3控制工程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输变电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业单位及时进行工程验收和审核;要对工程前期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并分析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做好补救措施;要重视检修和调试工作的安全进行,确保操纵人员按照相关检修方案开展配电路等位置的检修。 4结束语 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输变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场施工管理问题的分析,并注意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进,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场施工管理质量。 作者:徐立峰 王明 单位:浙江全富达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建设 摘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发展,近些年矿物能源的储备量日益枯竭,所以现在全世界加强了对电力的开发和使用,对发电系统、电力输送系统、电网规模、电力系统容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输变电设备;设备检修;检修系统;电网系统;建设方向 电力行业技术要求很高,这造成了电力行业的设备的修理技术要求变高,复杂和高昂的维修费用对电力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为了节省开支就需要摒弃以前那种传统的按照时间规律,定时定点的检修策略,而是应该运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先进理念,帮助企业节省资金。输变电设备状态的检修是日常设备运行过程中,对于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出不同的判断,并制定出是否需要设备停电检修计划的一种检修方式。这种新型的检修方式对于原始的检修方式有着较大提升,帮助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停电时间,为企业和用电单位都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1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概述 1.1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概念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是在输变电设备运行的状态进行一种判断。根据判定结果在考虑是否需要对输变电设备进行检修,如果需要检修又应该运用哪种检修手段。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检修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对设备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效果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于设备的工作质量时间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使检修的费用和人工成本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和控制。这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下带来的新模式,电力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和接触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利用到现有的设备网路,帮助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体系和技术的完善。现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非常安全可靠,我们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接收到输电设备运行过程实时传输回来的各种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汇总。保证企业提早发现故障问题和可能发生故障隐患,让企业可以早做准备,做好后期维修或者更换的计划准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2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现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电力的使用。在民用和工业上对于电力的使用只会越来越多,所以这对于我国的供电网络的挑战是严峻的。更多的供电设备的使用也给老旧的定期检查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水平的落后和不断增加的电气设备数量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不能按照传统规章对于供电设备定期检测和修理,这样会造成整个供电网络体系的破坏和损失,让某些设备因为长时间得不到修理而报废或者某些设备的多次返修。在这疲于抢修的时候就使真正需要修理的和维护的设备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没有时间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检修体系帮助检修工人可以检修到所有的设备,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企业需要认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和人员制定出符合企业情况的流程化作业。保持不断学习调整的状态,对于检修的数据需要留底汇总找出其规律,在机器出现明显的事故或异常问题前,就做好预防和预备机制,并研究和建立好后期需要的修理和保养方案。如果可以长时间地实行真正高效率的方案对于整个供电体系的使用寿命和状态都是有非常多好处的,主要体现在这四点上:(1)在日常设备的设备状态检修,可以通过状态了解设备需要检修的必要性,从而减少停电检修次数;(2)在运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过程中,为供电系统降低了停电检修对于设备和用电户的损失和伤害,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3)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使用整个供电系统保质稳定的运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口碑提供了助力;(4)减少了供电技术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增加安全系数。高压电是高危行业,减少了检修次数对于供电修理的技术人员也是一种帮助。 2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核心 保持设备状态检测的核心关键在于建立核心制度。从制度上完善和保证好设备状态检修的规范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设备状态的检测保证设备的安全。对于日常监控到的数据,需要对设备状态的各项指标进行规范化认定。仔细研究各项数据指标对应设备的问题,然后统一规划好,并做好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给出专业的处理意见。帮助供电企业发现潜在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事故的发生。这是设备状态检测的最终目标,所以设备状态检测的数据是否正确和全面,将会直接影响设备的修理和预备设备更换的重要问题。如何更快更好地了解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就是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合理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保证运行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共同参与,在利用输变电设备的决策系统帮助快速准确地分析那些技术传回来的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个决策系统的运用需要前期长时间对于信息的识别和收集,需要企业在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做好收集工作,这样在真正运行的时候有相关的历史数据参考,为检修工作提供便利。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实时网络监控系统已经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设备状态检修的工作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运用好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对于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是有帮助的。 3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建设 3.1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特点针对输变电设备的多层管理推广,它的编程语言运用的是JAVA、WEB信息的查询方式,为了实现多层管理需要单接线图,即二次屏图、电气元件的多层管理变电一次系统、图即二次屏位图、设备的结构图、部件的结构图。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的作用是将机械设备工作过程中关于电的状况通过图形表达出来,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会帮助维修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在短时间内做出计划。整理好施工的方法和配置,保证了线路的总体的完好运行。随时随地地了解整个供电网络的所有情报,为抢修做好准备,避免整个供电网络的瘫痪,使企业免遭重大的经济损失。 3.2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关键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点对点的跨平台登录系统,系统的优化完成帮助了系统的相互兼容。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的,这种模式是革命性的,能够更新各个地方单位的连接,不再担心使用不同的编程手法的麻烦,需要相互转换修改。现在共用一个平台对于平台上的编程和数据都可以共享,可以在多渠道同时汇总存在的问题和故障。数据是一切的根本,有了大量的数据才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现在设备运行的状态。 3.3实施效果(1)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建立后,对于输变电设备的演变获得了立体多层的体系管理。让原本简单单一的直线管理模式,进化演变成现如今的立体行多层管理体系。在各个单位和设备的相互协作和制约过程中把整个流程凝结在一起,为整个企业的生产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未来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2)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系统的建立,帮助企业对于员工绩效量化的参考数据的有效规范化。在公司的管理条例下,对于劳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保证了底层员工的工资水平,并对于优秀能力强的同志进行奖励,对于能力差、思想懒惰的同志进行惩罚,对于公司运行生产中的相关工作进行量化。并且可以对企业员工的工作量完成有效的统计,保证了公司的福利奖金可以切实与员工的自身工作绩效挂钩。可以通过这种数据收集和整理中发现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不断强化保证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4结语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汇总,不难看到输变电设备状态检测系统工作对于整个检修工作的帮助,并且对于电网的养护和设备的使用都有好处。通过严密的监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和损失,在安全和使用年限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利益和维修费用上也有显著的功效。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完成好这一套制度,认真需要科学技术,了解现在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真实的情况,不断提升设备的能力和输变电设备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为中国电力行业做出贡献,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数据积累才能保持,所以前期数据的收集工作要做好。 作者:刘建峰 单位:国网河南延津县供电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管理项目浅析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出了电力不断增长和电能使用安全的两方面的需要,要想使电力系统实现高效化和稳定化运行,需要有效的、全面的创新和改造传统的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技术。 一、输变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输变电工程的通信网络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我国处于发展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运行的初始级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和电力的各个部门已经不断的认可和接受了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运行的各方面特点和优势,只是在计算机、通信的生产化和商业化的方面的应用水平尚且不完善的这个时候,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网络中还存在着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电力系统的统一的自动化的网络的设置里面,存在着系统的设置太过简单,管理的方式太过粗放,模式的设计也太过单调乏味等更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电力系统的通信的网络的可靠性不断下降,网络的稳定性也不是太高的实际性的问题。到现在为止,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存在,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优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很难发挥出来,有时候还会出现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促使生产的成本太过于高,这样很难体现出来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有意义的价值和优势。 2、输变电工程施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实现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功能,我们就必须通过高效率和完整的结构来大力支持和支撑。我们只有不断地建立起来与电力系统的各种不同功能的真是的需要的通信方面的高度自动化发展的网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电力系统的通信系统得到更为有效和稳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电力系统的通信的网络中,我们需要去采取一定技术的数据的处理方式、科学精密的运算和信号综合加工方面的结构和装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按照电力系统不同时段和不同情况的运行情况,努力做到不断地加强对系统的完善记录、计算与通信,只有做到以上方面的工作我们才能确保全部电力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稳定的运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着很多的电力系统的通信的网络,仍然没有按照规定配置和设计相应的结构与装置,这就容易造成电力系统的通信的网络数据的交换特别困难、计算的能力明显不足、信号的加工明显过慢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功能的实现程度,同时也会不断地带来电力系统方面正常运行的许多多余的信息,噪声的不断干扰,从而造成了对电力的全部系统不好的影响。 3、输变电工程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力系统通信的网络技术需要网络、计算机和监控等等一些基础技术的应用,如果其中的一项中的技术出现一点问题的话,就会特别容易导致对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功能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网络、监控设施和计算机,还有通信的技术又都处在迅速发展和高速度更新的新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技术方面的更新,那么很容易就会给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整体水平带来极大地影响。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社会化市场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软件和硬件的开发时候的基础大不相同,对与应用自动化的技术方面的使用的层次同样也相差了很大一大截,如果长此以往下去的话会不断地导致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过程里面网络的基础方面的技术存在许多方面不能兼容,同时也会造成使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的功能得到制约,从而严重的影响到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效结果。 二、解决输变电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输变电工程发展管理中的技术支撑 输变电工程不断地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今天,在输变电工程的结构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要加强对输变电工程结构布局的设计从根本上解决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我们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技术和精密仪器,通过科学的研究来布局结构,防止由于结构布局的不合理,给我们带来电力系工程的危险性和成本的浪费。我们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方面应用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地推进输变电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在整个电力工程的网络发展中,每一个电子化的设备在运行和运用的过程中,每一个都要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化技术去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化的监控方面的功能。在这种状况的影响下,我们需要不断地利用计算机发展技术来实现分析和不断排查。通过对技术运用的加强,不断地培养科技技术人才,加大技术的支撑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技术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对电力工程高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我国电力工程安全、高速、智能化的发展进程。 2、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技术方面的应用 对于电力工程的技术在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不断应用、在线的状态监测的关键技术不断地在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使用、专家的系统通过在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使用过程中,都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加大对技术的应用,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把技术工人运用到电力工程的前线,是电力工程通信的自动化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时根据电力系统的通信的网络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网络的设置,采用精确,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化,和技术化的方法相结合。我们应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密的设计,使电力工程的施工更加方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3、输变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结构布局和合理设置的应用 由于人们对电力的数量的需要不断的增加,输变电工程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从原则上一定要从结构上、规模上和功能上做出很大的改变,这样才能应对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对电力的有效需求的适应。在输变电工程的系统当中,通信的网络是功能和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信的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利用,从结构和体系、软件与硬件方面大大的使电力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得到丰富,使得电力的系统在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下能够实现中心化的运行、自动化的办公、信息的不断更新和远程的控制等等各方面的功能,不断的成为电力系统的改造和新建工作中不得不重视的系统和网络。在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在通信的网络的结构、设置还有应用的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当以电力系统的通信自动化的发展作为基础出发,把握住电力系统的通信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的关键,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不断的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方面技术的应用,更好的去完成输变电工程系统的更多的价值和更远大的未来。 结束语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经验并探究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以及电力技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电力人员。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高的技能水准和更多的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保障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作者:陈思恩 单位:江西省送变电建设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输变电工程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电力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输变电工程的投入成本,还可以通过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在输变电施工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不仅是降低电力施工公司运行成本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中很多问题,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成效不明显。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数量显著增加,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概述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求,大型输变电项目的数量显著增加。输变电项目往往都是国家级的大型项目,具有投入资金量很大、施工周期较长、资金收支项目较多等特点,采用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和管理十分必要。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以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作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对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细节化、精细化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成本最低化”的战略目标。首先,输变电施工线路的分支较多,工作量较大、分散性较强,与之相适应,资金支出项目的数量很大,成本控制的难度和工作量还是极大的,因此,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首先应该强调精细化管理,即成本控制管理人员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可行性较高的成本控制制度,制定简化的成本控制工作流程,才能使各项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从而真正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最后,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趋势。将新兴技术融入成本控制体系中,有助于成本控制战略目标高效保质地达成。 二、加强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国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成本控制主动意识较差、信息化成本控制体系缺乏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对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深入探析。近些年来,电力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资源的应用,与之相适应,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息息相关,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强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不仅是降低电力公司运行成本、维护国家资产安全的现实需求,更是提升输变电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维护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客观需求。因此,深入探析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降低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运行成本十分必要。 三、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强化策略 (一)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的应用 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是导致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结合成本控制需求完善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是改善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效果的首要途径。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施工人员的精细化成本控制意识,让施工相关人员都意识到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将精细化成本控制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在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的发展背景下,施工管理人员更应该深入反思输变电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的细节性漏洞,强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意识;另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坚持创新与发展,结合施工现状改进精细化成本控制体系。首先,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所涉及的经济收支环节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其中,施工原材料的采购、施工设备的配备以及施工人员的工资是主要的资金支出环节,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应该从宏观出发,对各环节的成本进行宏观控制;其次,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应该对各资金支出环节的各项支出项目进行进一步细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控制系统,对各项收支活动进行控制与管理,确保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最后,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应该设置成本控制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定期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科技化成本控制体系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革。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工作量较大、工作流程复杂,采用科技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可以获得较好的工作效果。一方面,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之前,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相关的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施工线路的分布、空间布局、施工以及后期的维修进行设计模拟,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输变电工程的成本预算,在成本预算合理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开发专业化的成本控制工作平台,通过智能化的工作平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收支活动进行透明化的管理,在减少人为因素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影响的同时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是成本控制体系的必然发展方向,在各种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控制管理人员更应该把握机遇,将新兴技术融入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科技化成本控制体系。 (三)提升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软实力 在企业建立了精细化、科技化成本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成本控制与管理软实力的提升。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储备高级管理人才、提升财务管理软实力也是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策略。首先,输变电工程施工环境往往是较为恶劣的,管理人员在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很难避免实地考察,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还是较为辛苦的。因此,领导人员应该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人员选拔制度,选拔出更加适合输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财会人才,储备人才力量;其次,领导人员应该制定更加具有活力的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将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绩效考核的成绩合理地关联起来,完善奖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有助于员工最大工作潜能的发掘,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将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细化分配,建立完善的责任分配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都能落实到位。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输变电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完善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体系,采用系统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细节化地控制,坚持创新与发展,才能在确保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焕鹏 单位: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线路工程管理优化研究 一、引言 输变电线路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大多在数亿元以上,不但工程意义重大,且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多项专业领域,多家协调单位,也设计多种物资供应。随着我国能源新形势的发展,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电网企业长期按照国有企业的管理及运用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在项目管理上有很多弊端,虽然近几年进行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改制,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在大部分的电建工程中仍然表现出了项目成本管理混乱、组织体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要采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方法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按照工期完成项目,通过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实现项目建设的低成本和低消耗,发挥工程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输变电线路工程管理现状及问题 输变电工程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建设工作,通过建设输电线路、变电站及相关电气设施,形成主网架。因此,输变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包含了各种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路、变电站的施工、测试、运行、维护过程,是一项技术性强,且需要科学设计、严密施工,并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完成的项目工程。基于以上要求,输变电工程有投资金额高,技术复杂、工程牵涉的相关单位多、建设过程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系统的可靠性决定项目投资的必要性的基本特点,因此,输变电行业和其它施工企业相比较为特殊,使其管理难度大,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管理,而且还关系到企业对外关系方面的管理,涉及面广,且业务比较复杂,更加大了管理难度。虽然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具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也不断进行理论、实践的研究和创新,但是与国际上的大型电力集体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力不足、质量监督能力不足、成本目标难以协调管理、工程安全管理意识不高。通过进度目标制定方法的完善,质量目标控制管理策略的优化,成本管理环节及考核指标的建设,以及安全目标的明确及管理制度加强来完善和修正,逐步解决以上问题,有针对性的克服以上管理问题。 三、输变电线路工程目标管理优化措施 1.工程进度目标优化 输变电线路工程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建设两个部分,通过建设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形成电网主网架,因此,在输变电线路工程中,会出现一些关键的工程阶段和重要的工程事件,变电站是这个系统的各个关键节点,输电线路则是将这些关键节点连接起来,可以采用常见的横道图法,安排输变电线路工程中常见的主要活动,如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土建、设备材料制造、装运、安装、调试、送电、试运行、培训、质保期及移交等工序和环节进行标注和规划,以保证施工进程满足前期设计需求,也便于安排各个时期的工作量。 2.工程质量目标优化 我国输变电线路工程的质量目标优化主要分为施工前质量目标优化、施工中质量目标优化和竣工后质量目标优化。项目建设前的预防控制是一种主动控制,指的是,在提前分析风险因素,以及各种风险将会导致项目如何偏离工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风险控制的预防性措施。根据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现场经验,可以总结并提炼出施工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环节,并针对各危险点编写预防控制预案。对于预防控制,可以采用薄弱环节预测法,即针对我国现有建设技术,总结输变电工程施工进程中的质量问题,结合项目的设计思路,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针对电缆铺设、架线、弯曲半径、电缆穿管等问题,提出预防和管控措施。 3.工程成本目标优化 对输变电线路工程进行成本目标优化,首先要根据输变电线路工程的建设规模、计划工期、施工工艺、材料和价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设计、评价方法,通过以往工程建设经验,或者成熟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数理统计模型,评估并推算新建工程项目的计划成本,根据成本预测进行成本计划。 3.1据工程的施工图纸,采用统计计算方法,计算工程项目的工作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具体施工方案。从而,能确定细节问题,并进一步确定项目工程的质量目标、计划工程进度,所需人力成本以及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 3.2收集项目建设需要的主要材料、机械、设备的市场价格、租赁价格,编制设备使用或者建材购买价格表。 3.3为工程项目申请并设立独立帐户,根据工程预估成本申请资金,对工程成本预算计划进行批准、成本细分及控制。 3.4深入施工建设现场,收集工程项目场地材料、运输费用等详细价格,检查水源、电源及周边交通情况,对不便捷的现场问题进行修复,或者采用应对措施解决场地及驻地布置问题。 3.5根据工程预算书划分详细的成本费用,对运输、基建、杆塔架设、高空架线等工程展开全面且细致的成本规划,针对项目制定人力成本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机械租赁、配置计划,上报投资公司,进行审核和批复。 4.工程安全目标优化 在输变电线路工程的施工场地,管理单位必须设定安全目标,具体来看,需要要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工具等物品的摆放规则,从生活环境安全施工的角度来看,项目施工不能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过大困扰,施工场地的安全通道需要用较为醒目的标志线划定,施工现场与人行通道之间距离的宽度需要大于等于1米,通道的宽度需要大于1.8米。除此之外,还需要为施工现场的坑、洞设置防护栏,夜间配备照明设施,作业现场产生生产垃圾的时候,要及时整理和清理,防尘和防毒的设备应完好,能正常运转、排尘排毒效果好;施工不产生严重的二次扬尘。 四、结语 论文梳理并总结了输变电线路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以目标管理为基本方法,提出针对输变电线路项目的管理优化方法,针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力不足、质量监督能力不足、成本目标难以协调管理、工程安全管理意识不高等普适性问题,通过分析目标管理为基础理论的优化管理模式,提出进度目标优化方法、质量目标优化方法、成本目标优化方法及安全目标优化的具体方法,为成本目标优化提供可操作的实际方法。 作者:张栋 吴尚远 王小滨 单位:北京国电通网路技术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1.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1.1相关概念 在输变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非常复杂。为避免相互之间产生歧义,有必要理清几个概念。首先,质量指的是固有特效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一直都由特性来反映,特性指的是产品特有性质,并能够满足实体需要能力。产品质量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对质量作用的影响不相同。其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指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最后,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指的是质量方面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以及质量目标等活动。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想是想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就应当有序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而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依据就是管理体系,针对此将该体系称作为质量管理体系。 1.2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在生产的过程中,质量关于其他管理具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此进行简单论述。首先,与进度管理的关系。在经济市场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管理逐渐被应用。但是进度、成本与质量管理是影响项目管理的三大约束目标。为提高企业管理中经济效益的提高,就需要对着三大目标进行有效地整合,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进度管理作为实现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式,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与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一样,都属于项目管理的内容,也是实现项目管老爹重要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的进度进行有效管理,有助于保证项目质量与成本管理,并且实行进度管理,有助于工程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其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在项目管理实行的过程中,成本管理属于其中的核心内容,与各个项目管理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成本对项目的影响要么是促进,要么是制约。但是无论是哪种影响,必然会耗费劳动力与物化劳动力的小号,对成本产生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同时在三大管理项目中成本管理最能够体现项目管理的本质特质。最后,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质量与安全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既可以相互影响,又会互相制约。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现场监管、安全标砖工地建设、安全一票否决以及安全监察技术等。企业领导人采用项目管理局必须具备安全监督的相关知识,同时安全监督人员具有质量管理方面的能力。 1.3质量管理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在想施工中具有总要的影响。而要想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应当掌握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需要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来实行。第一,增值化。从价值理论的观点来看,过程的输出价值超过输出价值,就属于增值活动,这也是产品策划过程中所期待的目的。过程的增值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实现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而增值过程产生的辅助过程则属于间接过程。由此可见,在过程策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当策划好实现产品的过程。第二,分合化。通常情况下,过程具有大小之分,可已经打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具有关联性的小过程有可以组合成一个大过程。依据这样的特点,在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将过程进行适度的分合,但是在细分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划分的过粗或者过细。第三,网络化。一个过程的产生其实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完成,产生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过程的挖成同样可以有多种方式。因此,组织在运用多种过程的时候,不仅纵向的过程,还是横向的过程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过程网络。第四,黑箱性。在控制论中具有很多种术语,其中黑箱、灰箱与白箱就属于其中的一类术语,这三类通常是通过过程的了解程度来进行划分。黑箱值得事完全不了解过程。灰箱是了解一部分过程,白箱是完全了解。根据黑箱性原理可以知道,组织或者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过程,而是应该有选择性的了解所关心的过程。同时,针对基本了解过程的应用,应当加强对它的了解与认识。从这就可以看出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输变电工程质量特点及其管理内容 目前我国电网正处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电网建设,实现智能电网是国家电力建设实行的重要方针政策。在电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是提高我国电网质量的重要措施。输变电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规律性与可控性,同时由于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致使在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为项目的陈宫事实提供有力保障。 2.1输变电工程质量特点 戍边工程项目书特殊的产品,在具有所有产品共有的特性之外,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极其属性,还具特殊的含义。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第一,适用性。也就是戍边工程的功能,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应当满足电力生产的各种性能。第二,可靠性。指的是输变电工程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第三,耐久性,也就寿命。输变电在特殊规定的条件下,在各项基本功能都正常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使用年限的相关要求,就是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后合理使用的寿命周期。第四,经济性。工程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勘察以及施工到工程建设完成的寿命周期内成本消耗的所有费用。第五,安全性。在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均能够保证运行安全,可以保证人身安全与环境安全,避免遭受到危害。第六,与环境的协调性。输变电工程必须宇宙环境保持协调,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经济水平,同时还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这几项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输变电工程建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缺少任何一项都会对工程质量建设产生影响。 2.2输变电工程管理内容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输变电工程项目特点决定了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内容,即项开工前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和总结阶段。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管理内容。首先,开工准备阶段管理内容。在开工建设之前需要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图纸准备。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审查施工图是否满足施工需要。第二,现场准备。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施工的现场实行相应的管理,促使现场准备符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第三,监理招标。根据招标文件展开该项准备工作。第四,施工招标。随后就有申报并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进场准备,确认各个施工单位施工之前的准备。最后第一次工地会议:具备开工条件后,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第一次工地监理会议,检查落实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各方工作内容和程序。其次,项目施工阶段。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关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效果与工程的顺利实施。针对其中各个容易出现事故的地方予以重点管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中,应当充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并促使其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最后,竣工验收和总结。在实施该阶段的过程中,就说明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完成,质量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全部应用于其中,进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3.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要点及方法 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施工阶段非常多,在此过程中重点讲解图鉴阶段的工程质量相关问题,并可以总结出管理方法。 3.1变电站土建施工 再涂建变电站施工质量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掌握刚进工程质量的管理。首先,审查钢筋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是确保钢筋工程质量第一道关键性的预控措施,审查方案编制的规范性及针对性,除了体现在结构设计施工图中对钢筋工程的具体要求外,还体现在钢筋绑扎安装中与模板,硷分项工程的施工配合上,审查内容应侧重于梁、板、墙、柱、基础,外檐等主要构件配筋及其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与质量要求上。其次,抽检主要受力构件的钢筋原材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原材出厂证明、检验报告及复验报告等)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钢筋,应按规定进行钢筋实际抗拉试验,并按要求实际强度高于屈服强度125倍,屈服强度低于标准强度1.3倍。在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有与设计或者钢筋的品种发生替换的时候,应当在钢筋的加工之前做好工程变换工作。最后,针对钢筋连接的施工质量。在此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纵向受拉钢筋的链接施工质量。对确保钢筋硅结构工程的受力性能,确保整个结构体系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为此对钢筋连接的质量控制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当然,钢筋加工阶段是钢筋接头施工的一个质量控制要点。特别是在机械链接接头以及电渣压力焊接接头的钢筋端部加工质量,尺寸控制等"在运入作业面之前,应以钢筋半成品方式作好钢筋接头加工的预检验收工作。另外,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 3.2质量的事后控制 在事后控制方面应重点掌握安全防护。在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做好质量控制的同时应做好安全工作"安全与质量是相辅相成,安全防护控制也是确保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阶段应密切关注季节,气候的变化,认真对待因此带来的安全风险,当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暴风雪及暴风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在施工阶段进行安全防护控制,对于不同的施工环节应采用不同控制措施,如在进行临边高处施工作业时,必须设置可靠的防护措施:在进行洞1000kv时,为防止高空坠物或危及人身安全,应设置防护设施;在模板支撑和拆卸、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悬空女装大模板、吊装第一块预制构件、吊装单独的大中型预制构件等悬空作业时,必须搭设脚手架和马道,必要时应搭设操作台架和张挂安全网,并月必须站在支架或操作平台上操作等等。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种电器各种电器设备均采取接零或接地保护,不在同一系统中接零接地两种保护同时混用,每台机械和电器设备采用单独开关和熔断保险,严格“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严禁一闸多用。 4.结语 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其所耗费的人工、材料、能源都是非常大的。在投资方付出巨大投资的时候,必须具备高质量工程,以期在工程投入使用后收回投资成本,并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其工程建设不仅观其运行安全,还关系电器运行人员的安全。因此,在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 作者:苏剑文 单位:国网福建德化县供电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1输变电可靠性管理意义 加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电能的需求日渐增大,需求的激增加快了电网的建设步伐,提高了电网的水平和结构,保障了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例如:负荷快速增长导致电荒或者跳闸情况出现,从而损坏设备,经济受到损失。因此提高输变电的可靠性,保障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维护用户用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迫在眉睫。 2提高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的策略分析 2.1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网格体系电力工程的输变电可靠性管理是一项技术复杂且含量较高的管理,涉及到的知识面也较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当大,单一的操作每项工作,导致无法保证整体的管理质量,因此建立并且完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对提高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的质量十分重要。在输变电运行的过程中,供电局的各个车间和班组必须指派专业的负责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高尚职业情操的人员才能胜任和很好的完成工作。在输变电管理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的事件,因此要求从业人员熟练的掌握操作生产环节中的关系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以便加强和完善电力工程管理体系。 2.2完善可靠性目标责任管理电力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可靠性管理办法和可靠性管理目标,首先依据上级部门的可靠性目标管理指示,其次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变化等,制定好相关目标后,要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切记成为形式产物。可靠性管理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首先分解到各生产基层单位,然后分散到各个操作班组,最后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检查,以便将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工资挂钩,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奖励或者处罚,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管理目标意识和管理指标,并且在行动上执行目标管理。 2.3提高生产人员的可靠性管理知识落实可靠性管理,使之不成为一纸空文,首先在各阶管理人员和所有生产人员中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优化可靠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授课培训、竞赛辩论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普及可靠性管理内容、方法、管理目的以及可靠性管理重要性,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牢记目标,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将企业整体的可靠性管理意识和基本知识技能提高一个层次,满足现代化企业竞争模式。最重要的一项可靠性管理考核指标是检修设备时间(工作票的开工和终结时间),员工的管理知识水平可以使其更加紧凑的工作,可靠性指标随之提高。 2.4控制设备非计划停电事件定时定期的对用电设备进行认真的安全大检查,一般都是根据季节特点而定时间,及时发现运行中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设备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按需定制相关制度,企业分派负责人员巡视督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企业还应该安排一定的设备检修和维护保养人员,实行专人专项负责制,排查早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征兆,不忽视任何小节问题,不放过任何小缺陷。另外制定相应的负荷转供方案,依据是运行监测、调整运行方式管理重载、满载设备等,目的是完善电网构架等措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供电。 2.5加强设备检修管理计划编制年度检修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可靠性管理目标和指标,可以参照设备的检修评价结果和修改项目,同时激励广大员工积极广泛参与,协调运行过程中的停电计划,实现统筹管理停电计划,以便使得编制的年度检修计划科学合理有效。上交的月季度计划报表的编制和会审检修的文件中,关于设备停电检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给出详细的列表,以便应对突发情况。按照“先算后停,无计划不停”的规则执行并控制检修项目,全方位的管控各项生产活动的进行,将环境、天气等不确定因素考虑到各项活动的进行之中,当调度下达生产计划命令后,基层单位、生产班组要保质、保量、按时按需的严格执行,保证任务的完成。 2.6充分认识事前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事前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看三个方面:事前组织、事前查勘、工作准备,这三个方面是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的有力影响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已发生的可靠性管理事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归纳,查找原因并且做好记录,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避免因为同样的原因如:查勘没有到位,组织、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发生影响可靠性指标的事件。充分认识生产活动事前组织的重要性,防止发生幼稚型的错误,认真检查生产设备,充分准备事前工作,尽量避免发生致命性的错误,从而影响设备停电时间、检修时间和送电时间。 2.7用绩效管理手段促进可靠性管理一切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人是完成事件的主体,绩效管理与个人息息相关,而绩效管理与实际的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等又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常常采用绩效管理的手段来评价可靠性管理的进程。生产过程中的设备需要转入检修状态,务必做到“三快”即快速许可、快速开工、快速完成,当然前提必须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质量。将责任细化到个人,明确责任主体,用绩效管理体现多做事,多得分,少做事,少得分,做不好事,倒扣分的原则,促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的优劣关键看输变电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做的好坏,协调输变电工程中的各项工作,及时做好检修,各个部门充分沟通,有效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输变电体系,保证可靠性指标的实现。大力分析归纳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的大量工作,从每次的事故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电力系统的生产安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费用,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晋芳单位: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工程的监理公司管理方法 1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在输变电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我国的输变电工程的技术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没有及时的发现和上报,同时还存在工作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因此当部分缺陷发生时,缺乏判断能力,就造成了事故的发生。(2)目前我国在处理缺陷管理问题的时间很长,其中部分严重的缺陷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故而造成事故的发生。(3)我国目前对输变电工程的检修质量不高、设备材料不过关,某些已经验收合格的缺陷,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会再次出现同样的缺陷,无法做到根除。(4)施工缺陷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因此不能在施工之前发现问题。预防得不到控制,会影响整体施工过程。 2监理公司基于“零缺陷管理”对输变电安全质量的控制 为了确保输变电工程的质量安全,我们倡导零缺陷管理。监理公司对实现零缺陷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监理公司要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确保“零缺陷”投产发电。 2.1零缺陷管理简介 零缺陷管理(ZeroDefectManagement,ZDM)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经营管理,所有的生产者以及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没有缺点,并且朝着高质量高标准的目标奋斗。菲利浦•克劳斯比(PhilipCrosbyism)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零缺陷”的管理思想,并开始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之后,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传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制造业工厂中得到了全面地推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能够领先于世界水平就归功于“零缺陷管理”。“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陷,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大体可概括为:基于宗旨和目标,通过对经营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零”。 2.2实行输变电工程零缺陷管理的意义 零缺陷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恢复性能,而且可以促进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提高整体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输变电工程中实行零缺陷管理,就是用严格的标准处理缺陷的发现、上报、处理以及验收等环节,对过程进行强化控制,实行闭环管理,科学地管理、检修、验收和维护方面,对发现的缺陷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2.3监理公司与零缺陷管理 监理公司能够有限控制工程施工过程,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估。要实现零缺陷管理,监理公司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实行完善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质量管控机制。监理公司在管控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环境因素对生产工序的影响。监理公司可以以电网建设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工艺监督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以施工和检修作业现场的危险点分析、作业指导书等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把好安全质量关,减少因施工和检修安全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监理公司是确保零缺陷管理的把关者,只有监理公司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职责,输变电工程才能够实现零缺陷管理。 2.4监理公司采用零缺陷管理的办法 (1)零缺陷施工监理。零缺陷施工是零缺陷管理的中心内容。监理公司应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采取零缺陷的管理办法。监理公司将施工以及检验标准和零缺陷施工融合在一起,通过程序文件和岗位责任,将零缺陷施工落实到实处。具体可以总结为:①监理公司要求设计公司立足于高起点进行工程设计,力图精益求精。②要求所有的工序都要保证一次成功。③要求下道工序必须在上道工序检验合格后再进行。④监理公司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通过设置若干控制点使工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⑤监理公司组织全体人员参与质量教育和培训,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主动求精、细、零缺陷,让每个员工都有“零缺陷”的意识,不断追求完美。(2)采用零缺陷供应的基本要求。①供应作为生产环节的“第一道工序”,如果供应环节就出现了缺陷,那么整体工程必然不可以顺利进行,所以监理公司要监督工程组不可以接受有缺陷的原材料和外部零部件。②工程组需要与供应方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保证供应的稳定和可靠性,力求营造本企业与协作配套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将供应商与工程组的利益绑定到一起,这样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供应水平。监理公司与供应商进行合作,从供应商就开始实施“零缺陷管理”。(3)采用零缺陷决策。基于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理公司管理方法研究张印虎郑季伟金伟赵褀(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区供电公司上海200000)摘要:输变电工程的安全关系到日常生活,工作。要确保输变电工程的安全质量,只有通过监理公司开展监理职能,才可以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的控制,推进工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针对输变电工程的特点介绍了监理公司管理的两种方法——“零缺陷管理”和危险源管理,并提出应把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以便更好的实现监理公司职责。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监理公司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67-02零缺陷决策就是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管理的根本就是决策,所以决策零缺陷也就是管理零缺陷。为此应该对决策实施有效控制,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零缺陷决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监理公司要监督工程组决策过程中的规范和程序,决策要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如没有充分的信息依据,不得提出决策方案;没有经过分析论证不得做出任何决策;没有足够的分析资料和完善的研究结论不得做出决策等等。②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监督和控制。包括给出绩效标准、监督检查、反馈和校正等。 3监理公司对输变电工程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3.1安全危险辨识的含义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具有破坏能力是基本条件。同时,作为危险源,它还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存在条件。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或其它条件,包括储存条件、理化性能、防护条件、操作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这些条件将是危险源被存放、产生破坏或被防护处理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2)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管理因素等。(3)潜在危险性。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危险源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一旦触发条件形成,就可能释放能量,产生或带来的危害。 3.2输变电工程的危险源 输变电工程是一项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项目。流动性包括人员的流动和变换、施工环境的流动和变换。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电力施工企业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输变电工程的复杂性。不同的输变电工程内容不同,规模、条件也不同,形成了工程的独自性。输变电工程的危险源主要可以分为十类:施工人员违章作业、材料低劣机具失效、防护用品漏缺损失、施工过程方法不当、作业环境杂乱无章、制度规程职责不明、安全措施缺乏时效、防火防盗流于形式、安全费用不到位、监管人员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监理公司的管控进行消除。所以提高监理人员水平,建立公司认真履行职责是进行危险源控制的重要保证措施。 3.3输变电工程危险源控制方式 按照控制事故的方式,危险源的控制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事前控制;二是事中控制;三是应急控制。(1)事前控制。危险源事前控制是指在一项施工活动正式开始前所进行的管理控制工作。它主要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前,通过对工程项目危险源的预先分析与判断,来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危险源类别、数量、危害程度、影响范围、触发条件等因素。(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进行过程指导和监督,防止危险源在施工中产生偏差,以保证施工活动按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在采用事中控制方式时,最主要的是要从危险源活动进行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安全信息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3)应急控制。应急控制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应急控制标准和应急程序(预案)对已发生事故的危险源进行控制,一以便把事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或先确定的或希望的水平。 3.4监理公司对危险源的管理方法 为了从源头上管理工程,监理公司在工程中,从项目实施状态的信息入手,加强对工程施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特别是应该对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进行重点的观察和处理。(1)要求施工方建立实物工程量统计数据,按月统计计划完成进度。监理公司对工程进度进行计划与实际的经常性对比,并分析和检查进度中是否存在危险冒进的问题,然后将问题反馈给施工方。(2)要求施工方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互检和他检三种检查,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检查结果与预期要求进行对比,防止由于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重大安全隐患。(3)要求施工方建立工器具领用台帐,建立工程材料使用情况与实物工程量比较分析透视表,监理公司定期检查台账,分析是否存在工器具超期使用问题。(4)监理公司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明确设备检查人和检查后的登记制度,以此来督促检查人对所检查的设备进行负责,确保设备安全运行。(5)监理公司对项目消耗的费用与预期计划投资进行对比,以发现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而影响质量、安全费用是否按规定使用、设备工具是否按时更换等问题。(6)监理公司对施工人员和施工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如若发现施工人员特别是高空作业人员存在不良精神状态或施工环境存在危险隐患,则立即进行修整和完善。(7)要求施工方建立工程材料质量检查制度,对所使用的工程材料要按照预先制定的检查流程进行检查,防止材料不合格而带来的安全隐患。(8)对工程施工的方法和工艺进行预先交底和明确,使施工人员能够对即将进行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施工安全措施有效和到位。在对以上方面进行重点监控的同时,监理公司还应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监理部与各施工部门保持联系,及时、准确的将施工的有关状态发送给监理人员,以便他们对工程安全进行监督。 4结语 本文针对输变电工程的特点介绍了监理公司管理的两种方法——“零缺陷管理”和危险源管理。输变电工程监理是实现工程建设管理高效化、公司投资效益最优化的关键,是确保公司标准化设计得到切实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监理公司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输变电工程的安全质量。在本文中提出监理公司应运用“零缺陷管理”的办法对输变电工程进行全程监管控制,“零缺陷管理”的办法有助于监理公司在源头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监理公司采用危险源管理的办法,可以在不确定性因素未发生之前,寻找工程中可能埋藏的安全隐患,帮助项目管理者在新形势下实现如何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的以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进行安全管理的模式转变,从过去基本的常规化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结合,监理公司可以在危险源的控制中采取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从源头中就不允许缺陷的发生,对危险源进行“零缺陷”管理更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监理公司要做到对危险源的“零缺陷”管理,就要充分提高监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监理人员有充分的责任心、监理完整的监理制度体系。监理公司是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监理公司的职责才能确保输变电工程的安全。 作者:张印虎郑季伟金伟赵褀单位: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区供电公司 输变电论文:输变电站工程进展状况工作通报 7月26日220KV、110KV及田村110KV输变电站建设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后,相关乡镇和单位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明确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工程建设有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1、责任落实到位。相关乡镇和单位能高度重视,按照7月26日现场办公会的有关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快推进输变电站工程建设,田村镇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镇村干部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输变电站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县供电公司指定专人负责输变电站工程有关工作,及时跟进各乡镇的工作进度,并积极收集林地、土地报批等有关材料。 2、措施扎实有效。相关乡镇和单位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推进工作。如镇政府组织拆迁小分队,抽调3-5位年富力强、有责任心、有工作经验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并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采取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做好拆迁户的工作,强力推进拆迁工作。田村镇在征地的同时,启动了场地平整工作,加快了总体工作进度。 通过以上措施,110KV输变电站工程目前已完成征地,并已进入场地平整阶段,正在开展挡土墙及护坡的设计工作;220KV输变电站工程已完成征地调查工作;县供电公司已完成工程施工和部分设备的招投标工作;田村110KV变电站已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的91%,现正在埋设地下涵管,并将于近日正式开始场地平整工作;县供电公司已完成变电站初步设计,环评资料已上报省厅审批,土地、林地报批工作正在加紧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杆线迁移进度慢。110KV变电站涉及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的杆线尚未迁移,影响了施工进度。 2、资金到位情况不理想。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影响了部分征地拆迁报批进度。 3、工程进度偏慢。征地拆迁未按时点要求进行,影响了下一步的场地平整工作。截止目前,220KV输变电工程征地只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田村110KV输变电工程也还有部分征地拆迁任务未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快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进度。各有关乡镇要严格按照现场办公会的时间要求,尽快完成220KV和田村110KV输变电工程的征地拆迁任务,并做好工作衔接,落实好施工队伍,征地完成后要立即着手进行场地平整工作。 2、加快资金拨付。县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拨付力度,尽快将三个输变电工程的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和贷款贴息资金拨付到位。 3、加快土地报批和杆线迁移。县供电公司要组织专人搜集好林地、土地报批资料;县林业局和国土局要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好土地、林地报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报批手续办理速度;县联通、移动、电信等部门要按照要求,尽快将杆线迁移到位,进度要和征地拆迁同步、先于场地平整迁移到位。 输变电论文:信息技术中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电力行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中,输变电工程系统尤为关键,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管理结构和管理措施展开深度整合,从而保证管理效果符合预期。本文以WebGIS信息技术为例,对其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技术实现方式和SuperMapIS的开发过程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输变电工程;优势;应用;路径 1信息技术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优势 WebGIS信息技术是一种借助Internet网络平台以及客户端软件的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扩展和完善,核心主要是在GIS系统中嵌入HTTPHTTP以及TCP/IP标准应用结构,从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收集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要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输变电工程项目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因此,应用网络和远程协同管理具有实效性价值。(1)发挥WebGIS信息技术的网络拓扑分析能力,确保线路管理的可视化和准确化。(2)应用WebGIS信息技术合理化规划重要的施工位置。(3)利用WebGIS信息技术查询实际进度、项目资金以及使用计划等。第四,能实现城市地下输电线路的可视化以及三维空间。 2信息技术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路径 2.1信息技术原理 在应用WebGIS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浏览器支持矢量图像,一方面从客户端入手,利用插件或者是控件扩展浏览器功能,提供有效的应用措施和属性改变整个系统的应用状态,从而为项目管理水平的升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服务器提供具体的软件,利用矢量图形对Web浏览器的图像格式进行处理,确保公共网关接口有效升级。 2.2信息技术实现方式 目前,主要的实现方式分为两种,被动式WebGIS信息技术和主动式WebGIS信息技术。2.2.1被动式WebGIS信息技术一方面是CGI方式,尽管在HTML中能有效显示图像,但是,图像处于静态,并不能放大或者是缩小。因此,借助CGI方式,能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的互动,客户发送情况后,服务器将其转到后台应用程序上,应用软件会将结果交予服务器,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并且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提高管理效果。CGI方式不仅灵活性较高,且能满足VB语言环境、C++语言环境等,无需插件不会对服务器造成负担。另一方面是ServerARI方式,能有效克服CGI效率低的问题,是基于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实现的全面运行。2.2.2主动式WebGIS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插件PlugIn的方式,显示出服务器传送的矢量和格栅形式,能将服务器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一部分,能在优化客户操作的同时,减少交互网流量和服务器形成的负载问题。另一方面是Java方式,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编程体系,利用Java编写的WebGIS信息技术能内嵌在HTML中,借助 applet 标签予以全面启动,从而保证漫游操作等。 2.3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要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整合和升级,将SuperMapIS组件技术作为WebGIS信息技术的开发平台,创建空间信息分析和网络服务系统,具有高度伸缩性以及扩充性,相关部门能借助浏览器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商业网点的分布情况,并且对实时信息进行整合。第一,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基本结构,系统响应HTTP的具体请求,能优化实现地图搜索功能,借助COM技术对系统进行研发,构建客户端、服务器端的互通环境,确保大数据库集成效果,也能保证业务处理水,采取PlugIn或者是Java开发平台。能采取多实例服务器处理开发用户请求的方式,网络应答传输,SuperMapIS组件技术能优化提供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服务项目,配置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就能启动多个实例,确保数据请求处理的同步性。第二,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组件式结构,将组件应用在服务器端,保证管理和配置效果符合预期,主要是采取HTML以及Java开发环境,无需使用任何其他插件。(1)网络组件处理网络请求,保证交互通信有效完成。(2)WebGIS组件,保证地图操作、空间查找以及数据收集等功能的有效性。(3)格式转换和处理组件。(4)服务器群集结构和分派组件,能实现调度管理以及负载优化。(5)管理组件应用在管理和配置工具方面。第三,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开发过程,准备WebGIS信息技术的工具软件和地图数据,实现运行模式的优化目的,安装配置服务器后查看地图,确保客户端功能和业务系统改造能满足综合调试运行的要求,系统化部署检验机制,实现优化调试。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软件硬件分别为Web服务器、Windows系统、FrontPage编辑软件、软件以及数据库,同时配置WebGIS信息技术和SuperMapIS组件平台,将业务在地图上有效地定位,提高管理效果和整体处理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WebGIS信息技术平台的SuperMapIS组件结构,能对系统主界面和工程进度进行可视化管理,尤其是地下输电管网、输变电工程信息等项目的可视化。正是基于这种技术的融合,能减少交互流量和服务器负载问题,确保数据可视化质量符合标准。提升输变电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也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关绍兴 单位:国网四平供电公司 输变电论文: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监理工作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生产力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工业、农业、服务业时时刻刻离不开电力提供能源,居民用电安全也成为输变电工程迫切关注的问题。电力能源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监理工作至关重要,笔者站在新形势下,分析了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监理工作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变电工程;监理工作;问题与对策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难度大、复杂性较高的工程。其在施工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的质量都必须予以保证,才能让输变电工程成为一项惠民的正能量工程,也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因此,对各个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坚强后盾,也是工程质量可靠的有力监督措施,没有工程监理工作的实施,输变电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预期的程度,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极大的用电安全隐患,尤其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其监理的作用更为重要,此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监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签署中监理不到位 合同在签署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手续,合同对于工程的内容、施工要求、责任承担等方面应当制定明细的规定,以保证合同在执行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因为合同而产生的纠纷,使建立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来说,监理难以参与到合同的制定与签订中,只能对合同进行事后审查,这就增加了合同在签订过程中的风险程度,并且让监理对合同的审查工作难以做到实质性的监督审查,给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埋下了隐患。同时,合同签订的不规范性也极容易让监理单位陷于被动状态,使监理的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2.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监理工程师是一份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从而使自身具备专业的监控工程质量的技能。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部分监理工程师的质量还没有达到过硬的程度,其数量上远远无法达到工程的需要,其中具有先进监理理念、丰富监理经验的监理工程师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给工程的监理工作带来困难,甚至部分企业存在“证在人不在”的现象,人证分离的情况使监理工作的发展出现瓶颈。 3.监理的管理权限未全面落实 监理单位是代表业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监理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监理工作更是一项责任艰巨、任务繁重的工作。监理工程师权限需要相关单位予以全面授权,以便于监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很多监理单位并没有对工程师做到真正放手,反而是对其在工作中制定各种制度进行限制,使监理无法真正展开自己的工作。在责任的落实上,也没有做到明确、具体,出现事故均推卸责任,无法找到真正的责任人。同时,监理工作的艰苦也让很多高技术、高学历人员望而却步,造成监理工作停滞不前。 4.输变电监理对法律法规执行有难度 目前输变电监理工作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国家现有监理行业的政策法规以及其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建筑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明确规定了监理在工程质量管控的工作中所做的具体工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监理在工作中难以将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到实处,监理单位在工作中要受到来自政府各级地方的制约,受到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的限制,加之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使法律法规的落实存在漏洞,阻碍了监理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监理工作质量的策略 为保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质量,保证输变电的安全性,保证电力行业的发展,提高监理工作的质量则成为监理单位的工作重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促进监理工作在输变电工程中的积极作用。 1.做好“四个控制” 做好监理工作,则需要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四个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控制。一个输变电工程,从投入建设开始,其质量就应当纳入到监控范围之内,可以说,监理工作应当贯穿于工程的整个过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投资,确保工程的投入公平合理;跟进工程进度,确保工程依照进度准时完成;在工程整个过程做好安全防范,保障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这就需要监理单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工作的组织管理,保证整个监理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保证监理工作的组织成为一整套体系。第二,在质量与安全上严格把关,运用专业知识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控,依照领导的要求对其进行积极改进,避免隐患的发生。第三,做好工程的现场勘测,监理工作需要不断的到现场进行现场检验,只有做好现场的勘验工作,才能保证监理工作的可靠。 2.做好“二个管理” “两个管理”指的是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做好监理工作需要对合同和相关的信息进行监管与把控,做好这两方面的管理工作,才能让监理的工作卓有成效。监理对合同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合同的制定、内容的细化、责任的承担方面进行监管,协助相关人员规范合同的签订程序及完整有效。其次,在相关人员的授权下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进行检查。第三,对合同内容进行跟进,定期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信息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各种测量信息、工地会议记录、报表等做好管理与归档,妥善保存。第二,建立项目中信息系统,将所收集的信息均纳入系统进行管理。第三,审查各相关单位的信息,并进行整理汇总,根据汇总结果对相关单位进行。 3.做好“一个协调” 对于一个大型输变电站而言,其需要多个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将工程建造起来,每一个单位在工程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而做好各个单位间的协调工作,则成为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监理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其中包括项目法人与政府部门、项目法人与承包商、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监理组与承包商、监理组与施工单位等。监理要在工作中掌握沟通技巧,学习交流策略,运用最为科学、恰当的方式与各个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既要做到坚持原则,也要进行适当变通,同时对于规范要予以正确的理解,并对相关部门进行准确的传达。让输变电的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监理作用的推动下高质高效地运行。 三、结语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监理在施工阶段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对策。监理工作对于工程质量来说是最后的防线,也是其质量保证最后的检验者,只有将监理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让工程的质量更加可靠,才能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安全风险,才能让百姓切实享受到输变电所带来的便利,才能让人类真正过上“输变电的日子”。 作者:张丽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公路工程论文:论公路工程成本监管的研究 1材料费用的控制 (1)材料用量的控制 实际施工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一般为70%,因此材料费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工程建设完成后,一般都有材料费的结余,这对整个工程的结余影响很大。在实际施工中,施工队并不注意材料的合理使用,许多施工环节都出现了材料浪费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企业可将通过理论计算出来的材料用量及损害情况定量、限额购买钢材、水泥,施工队若能够节约材料成本,那么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有施工队承担多出来的那部分成本,让施工队意识到这是关乎自己的利益,在以后的施工中必然会更有效的利用好材料成本。 (2)材料价格的控制 材料价格的高低也显着影响着总成本的变化。企业在确定材料价格时,应积极收集各销售材料企业的资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货比三家,找出货源充足、价格优惠、服务最好的企业。然而价格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而是必须在保证达标的基础上讨论价格问题。要把好材料质量关,就必须要把握好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所有的材料必须经过质量检验。 (3)材料的管理控制 优化材料管理环节,减少材料采购、运输、保管等方面的损耗,从而节约采购费用;现场材料的合理堆放能够避免和减少二次倒运,从而减低成本。材料进场时应先验货,保证材料合格才能进场,并规定进场材料的数量;采用新技术,使得材料物尽其用,防止浪费。 2机械费的控制 (1)机械的科学选用,能够降低机械费用。先科学制定好施工所需的机械,然后合理规划好机械设备及进出常次序,保证机械发挥最大的效能。 (2)要落实单机单车核算制度。施工人员应制定科学的施工任务,通过人机结合实现机械的最大化利用。在日常施工中,相关人员应做好机械的保养工作,防止出现大修、大检现象;此外,严格控制油消耗也是施工人员必须做好的工作,把机械维修、消耗控制在合理的指标范围内。 3目前成本管理有待完善的地方 随着公路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要求我们公路人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保证工程的开工及完工后的质量,成本管理就急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成本考核、奖励、处罚机制。企业应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作出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对整个成本控制的优劣进行评分,根据考核评分高低来决定奖励、处罚,这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努力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每一道工序的责任制必须具体落实,不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找不到责任人。成本考核可分多次进行,每月、分项工程及竣工考核都可作为考核的周期,在施工中进行考核评分,能够提高员工的斗志,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竣工后进行考核,能够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检查总结,对于做不好的地方加以注意、改正。 (2)完善工程成本管理制度,规范预结算格式从制度上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明确,将项目部每个岗位、工程中每道工序的责任制度进行详细制定,并按要求进行落实。 (3)将成本管理工作在公司各部门和各个环节进行推广,培养节约的意识,防止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提高成本。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成本的有效管理需要全体人员的主动参与、协调合作,不能忽略微小的费用,须知“积少成多”的道理。在成本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项目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只有深入、全面、细致的成本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公路工程论文:分析公路工程施工要点 1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第一,软土路基在路堤填土施工完成之后和路堤填筑施工过程,公路的路基就会产生一定的路基沉降,以及剩余沉降。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路基沉降进行控制,并保证其沉降控制在预期的设定目标,同时还要保证公路路基不同结构结合处的平稳以及公路路基高度预留高度保障道路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路基施工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软土路基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路堤滑坡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的造成路基基础的失稳,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软土路基中固结速度过慢,路基强度较低。怎样才能有效的对地基进行稳定性的保护,以及对施工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进行保证,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提高填土速率,也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2.1排水法 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砂井排水固结法,二是挤密砂桩法,三是振冲碎石桩。这种直排水法在软土层较厚的软土地基比较适用。一般情况下,为增强软土的强度,常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清楚表层淤泥,二是砂井排水固结,砂井排水,即通过预压砂井法先使排水固结,地基提前沉降。此方法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需注意的是,软土地基要想完全固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2换填管理法 换填管理法就是将基底下的软土挖出来,换一些材料进行填补,再加以夯实,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这些填补的材料必须满足低压缩性、无腐蚀性的要求;第二,挖出的软土必须在基底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此方法有一定的限制,需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具体操作。换填的材料有相应的垫层,如砂和砂垫层,碎石与矿渣垫层。底层的材料不一样,相应的垫层也随之变化,垫层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但也有共同点,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代替软土来承载基础压力,填筑的材料要具备较高的抗剪度,其压缩性要小。在填充的同时,会有一些空隙出现,通过此刻发挥其透水性能,提高排水速度,使软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固结,避免出现低温冻胀的情况。在水利施工中,利用此方法进行软基处理时,上部软土朝下施加的应力很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考虑工程的规模和稳定性等问题。 2.3化学固结法 即通过一些化学手段对地基进行固结,以加强其强度,提升其稳定性。经常用的处理手段通常有三种:一是深层搅拌法。二是灌浆法,三是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即在软土中掺加固化剂,经搅拌机搅拌,软土和固化剂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稳定性,将软土硬化,加强其整体性。固化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是水泥石灰等,搅拌机为特质搅拌机,另外,软土和固化剂的黏合尽量在地基深处就开始进行。利用此方法,主要就是为了增强软土的强度,提升承载力,以达到减少沉降量的目的,从而为边坡的稳定性提供必要保证。此外,之所以要用搅拌机加固,主要是为了让软土和固化剂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它与混凝土的硬化有着很大区别,混凝土的凝固速度比较快,因为其进行的是水解水化作用。 2.4旋喷法 为加强地基的强度,常采用旋喷机制造旋喷桩,这就是旋喷法。将带有特制喷嘴的注浆管放在土层预定的深度,提升其高度,喷嘴会按照设定的速度开始旋转,同时喷射出水泥固化浆液,与软土合并并发生作用,进行凝固硬化,形成的桩就是旋喷桩,旋喷桩压缩性小,强度高,主要用于对粉细砂和软粘土地基的加固,但是对有机成分较高的地基加固效果较差。 2.5灰土挤密桩 当软土地层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时,应选择灰土挤密桩,含水量过小,需先将加固范围内的土层浸湿,接着按先外后内的间隔进行成孔的顺序;含水量过大,需利用干土粉或石灰粉吸收部分水分,或者快速成孔浇灌。在进行孔填料之前,先对孔底夯打大约三锤,夯锤形状以梨形和枣核形为佳,重量要在100公斤以上,然后以所测出的密实度为标准,对夯击次数和下料速度实行严格控制。对于已出现疏松、断裂或夹层的情况,应先将其取出,再依据设计要求填夯灰土,按照规范进行施工。此外,还有预压砂井法、加筋法、爆炸排淤法以及强夯法、井点降水发等许多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交通量和公路路面工程技术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顺应发展,某些级别较高的公路的路基面通常会采用科学化、规范化和定性化的施工技术。其中软路基施工技术对路基施工有严重的影响,要解决公路软路基施工的技术问题,就必须在准备阶段就给予重视,强化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正确分析影响施工的原因,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公路工程论文:浅论业主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公路工程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对投资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进行全过程控制,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要实施投资控制,力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项目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主要在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业主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规划,国家及地方的公路网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对拟建的公路项目的总体轮廓提出设想。是政府选择建设项目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前期工作阶段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议书应该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应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可能性分析应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必备的基本条件及其获得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做好外业调查工作,编制好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决策的前期工作阶段,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论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市场分析、项目规模选择、项目实施条件分析、技术选择、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人员应积极配合设计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程量情况,合理选用估算指标和各种费率,准确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3、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要确保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2)、做好市场分析工作,对拟建公路项目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做好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计更合理,投资最少;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二、在设计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1、在工程设计阶段吸收工程造价人员参与全过程设计,从设计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在做出重大设计变更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注重设计的经济性。 2、重视设计多方案比选,引人设计竞争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3、在设计阶段采用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限定条件下,经济技术上的改进和方案优化,提高项目标准水平。 4、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监理、设计市场化管理。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要满足项目的该了功能要求。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必须完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投标的组织管理。 2、业主必须掌握与项目有关的工程造价的基本情况,确定合理的招标工程上限价,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允许中标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3、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合同形式,如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建商来承担。 4、选择有资金实力、有施工能力的施工队伍。 四、业主在施工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是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时期。业主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1、业主应该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进行综合评审,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 2,业主应该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3、业主应该严格审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4、正确处理与防范施工索赔,并积极做好反索赔工作。 5、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切实落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进度、质量会反作用与费用,进度控制不好,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五、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根据合同、图纸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替换、甲供材等进行审核。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工程变更,同时要对施工签证单 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定额套用的审查 定额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发现定额套错、高套、定额替换等情况。 3、合同外项目结算单价的审核 工程量清单中原有项目的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外的,及工程量清单遗漏或设计变更引起的新工程项目,对承包商上报的单价,业主要严格审核。 六、结束语 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加强对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和审查,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投资效益。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方式 处理公路工程软土地基表层的方法 1表层排水法 软土地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通常一些土质很好的地基之所以成为软土地基多是含水量过多引起的。针对这样的软土地基,工程作业人员在开展填土工作前,要先在地的表层开挖出来一道沟槽,排掉地面和软土地基表面的水分,从而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为了使开挖沟槽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程度,工程作业人员常会选择透水性极佳的沙砾或者碎石来进行回填。 2砂垫层法 1)施工中进行砂垫层操作时要把机械设备自身的厚度、机械轮胎跟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压力以及机械的偏心程度和地基表层的承载强度都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制定出准确的砂垫层厚度。针对极软地基的施工,施工单位常把表层排水法、敷垫材料和砂垫层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促使大型施工机械正常运行,还节省了成本,既经济又实用。2)在进行砂垫层施工时要预先安置样板。对路面进行摊铺时通常会将自卸汽车和推土机联合起来进行操作,并保持二者进度同步。另要妥善处理砂垫层的端部位置,以免侧面排水不便。 3敷垫材料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层分布不均匀的地基,可以避免出现部分区域沉降不均匀或者出现侧向变位的情况。敷垫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剪和拉抗力,有利于施工机械通行的增强,促使地支承填土荷载量能够均匀分布,从而提升地基的承载力。 4添加剂法 在路基表层粘性土里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升地基的强度、改善压缩性能,还可以稳定填土,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添加材料通常由生石灰、熟石灰以及水泥三种原料组合而成,这种石灰类添加材料一般都是现场进行搅拌或者厂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减少土壤里的含水量、产生团粒,更是从根本上固结粘性土壤使其发生质变,从而巩固整个土体。 实施粉喷桩加固措施 1)粉喷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室内配比试验报告、粉喷桩设计桩位图、原地面高程数据表、加固深度与停灰面高程以及测量资料等。2)开展平整场地、清理障碍物的工作。3)所有的机械在使用前要先组装,再试运转,确保无问题时方可正常投入使用。4)粉喷桩的施工方案主要是依据工程设计要求的配比以及实际测量所得的各种参数,试桩稳定之后再行确定的。 竖向排水固结法 施工过程中对于粘性土的地基常常会安置垂直的排水柱,从而减少排水的面积,固结住地基排水,进而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垂直排水柱一般会采用沙井和纸板两种材料。砂井排水法因为施工方案不同,方式也就不同,常有打入式、水射式等,多与加载法和缓速填土法结合使用,用于层厚大的均质粘土的地质使用效果最为明显,但不太适用于泥炭质地基。在对排水砂井进行设计时要预先制定施工方案,再测量砂井直径和排水的距离,并预估改良的范围;最后计算地基的稳定和沉降率。 处理方案评价 1)处理公路工程软土地基一般采用排水固结措施,这种方法非常经济适用,效果也很好。2)在国内对轻质路堤施工时常用的材料是粉煤灰,这种路堤常见的三种类型是:①单一型;②粉煤灰;③粉煤灰和土互层形成土砂等混合。这种路堤成本低,效果好,很受欢迎。3)施工时采用土工布以及塑料加劲格栅等一些简单实用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提高地基整体的稳固性能,也避免了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同时,还能减少滑移,促进工程早日竣工。 公路工程论文: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公路也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人们对公路行车安全、舒适性及行车速度等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公路工程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路工程就要不断加强施工技术提高及质量控制,以确保公路工程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 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里的重要组成,路面施工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舒适、速度及运输成本,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强度高、噪音小、行车舒适及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受到广泛欢迎,可是随着车流量、车载不断增加及车速提高,沥青路面容易出现早期损坏现象,这与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为确保路面质量,应加强沥青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 1沥青路面施工准备 1.1材料来源确定与进场控制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关材料检查工作,尤其是沥青、砂、矿粉、石屑及石料等有关材料检查及验证,要从源头上就加强质量控制,同时,还应该从质量及经济方面进行材料合理选择,通常应该选择正规及大型沥青厂商或石料场。当原材料进行施工现场时,要有专门监督人员进行原材料数量、质检报告、日期及厂商等方面检查及审核,特别是填料及粗细集料质量要格外注意,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还应依据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每批材料的抽样检查,当检验合格后才能够放入施工现场进行使用。 1.2机械检查 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给予全面检查,确保施工机械及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尤其是路面施工过程所需要的运输设备、拌和设备、矿料撒布车、洒油车、压路机及摊铺机等有关设备进行全方面的性能检查,以确定设备配件齐全,并且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调试及养护工作,防止施工时候出现故障,耽误路面施工时间,减少了路面施工的效率。 2混合料配比控制及质量控制 2.1混合料配比控制 沥青混合料在生产之前,要试拌试铺,对拌和时间、拌和温度及矿料的加热温度进行确定,拌和机操作工艺也要进行确定,计算机的打印装置可信度进行考察,还应对配合比设计与混合料压实性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混合料配合比及沥青用量的最佳点进行确定。在混合料拌和过程里,有待料及溢料就表示冷料仓供料比是不相配的,应依据待料及溢料集料粒径对冷料仓转速作出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后让冷料仓的供料比达到平衡,拌和机在调整稳定后,应该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及抽屉试验,对生产配合比的试验结果及取样实验结果给予对比,其沥青含量及混合料配比与马歇尔的设计及特性是否一致,进行钻孔取芯,主要是通过压实度及压实的孔隙率来检验混合料压实的效果。 2.2混合料质量控制 在生产过程里,要对各进场材料依照相关规定进行项目检查或者抽样试验,保证材料质量与相关技术要求相符,在平常质量检验里,其检验频率应依据质量及材料波动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质量稳定性。在混合料的温度控制里,沥青路面的施工温度主要包含沥青材料的出场、到场、摊铺及辗压等温度的具体参数,在这些温度参数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其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到场、摊铺与辗压温度,造成出场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稳定性、集料的干湿度及出场温度的设定值等具有很大关系。在沥青含量的控制方面,其含量变化对沥青混合料性质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稳定度、孔隙率及流值指标等,沥青含量比较少的时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会变差,会对沥青路面耐久性产生影响,特别是沥青用量较少的情况下,路面的孔隙率增大,其沥青膜会变薄,当公路沥青路面在空气及阳光影响下,就会发生较快老化,降低沥青含量的变异性,要保证沥青拌和的楼计量系统能够稳定,混合料的取样均匀,设定温度也要保持恒定,另外还要对沥青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时刻掌握,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给予解决。 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及辗压的施工技术 摊铺机运行速度要依据搅拌机产量、摊铺宽度及厚度、相关施工设备情况等来确定,通常按照2-6m/min进行预先设定,路面施工过程要均匀、缓慢及一次摊铺,不能够随便改变摊铺速度,在摊铺过程一般不用人整修,当遇到交叉口及十字路口等特殊情况时,可在专业的人员指挥下,进行混合料更换或者人工找补,当摊铺缺陷较多时,要铲除重新摊铺;摊铺所应用钢丝是扭绕式,其直径要控制在6mm以下,每5m设置一钢丝支架,并且拉力要在800N以上,在摊铺机前面左侧可设立钢丝,安装横坡仪进行控制,摊铺机后面的右侧也设立钢丝,其左侧可在摊铺完层面之上走雪橇。辗压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最主要步骤及施工最后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提高沥青路面压实度,这需要增加压路机压实功能,并且对压实机速度给予密切关注及控制,有效保证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辗压过程里,辗压次数及速度是互相作用及制约的,当辗压速度快的时候,为确保质量,辗压次数会相应增加,这样压实效率就会降低,辗压速度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速度控制在2-4km/h之内,如果是轮胎压路机的话,可以适当提高压路机速度,可也要控制在5km/h以下;压路机速度过慢的话,也会对压实度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在压实及摊铺间产生孔隙,从而对施工质量产生了影响,为确保沥青辗压质量对压路机速度给予合理控制是很有必要的。通常在沥青路面的辗压过程里,会出现辗压不明、漏压及重复辗压的现象,还有辗压间隔时间较长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辗压方式进行改善,使用黄红绿对辗压区段进行初压、复压及终压等标明,防止重压及漏压现象发生,还可以运用排压方式进行作业,使其成为流水形式,环节紧密,在辗压的过程里,还应注意辗压车道变换问题,要在已辗压路段,及压路机停止振动情况下进行变道;变道的时候,方向变换要缓慢进行,防止沥青路面破坏。 3.2接缝施工及压实技术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混合料配合比及压实是很重要的两步骤,当配合比比较合理科学时,沥青路面没充分压实,路面使用功能就会降低,进行路面压实主要是为了降低混合料缝隙,增加路面密实性,从而提高公路路面耐久性。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经常会见到纵向及横向的施工缝,对于纵向施工缝可运用两台摊铺机共同作业,使用梯队联合的摊铺方式进行纵向接缝,先在已摊铺混合料中,留下1-2dm位置,这位置不进行压实,这样就会有5-10cm的摊铺层发生重叠,可以运用热接缝方法进行跨接辗压,从而消除缝隙;对于横向的施工缝,应该运用平接缝,在3m直尺的纵向延伸位置,其端部直尺要呈悬臂状,把直尺脱落及摊铺层地方当做裂缝处理位置,使用锯缝机进行切割铲除,在摊铺之前,要把接缝部位的粉尘进行清理,再添加一些沥青进行摊铺,进行辗压的时候,要用钢筒式的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跨缝向新铺的层面逐渐进行压实。 4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及评定 在公路工程里,对沥青路面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沥青混合料温度、原材料及沥青面层给予检测的,原材料检测是为了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为混合料拌和、辗压及压实提供基础保证,沥青路面检测,能够改善不合格路面施工质量,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的动态管理,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及检验,对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质量评定作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重要依据,应该给予仔细认真检查,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科学路面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公路建设质量。 5结语 沥青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重要组成,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是个系统的工程,可由于各地施工手段、气候条件及原材料不同,使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加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提 高及质量控制,需要对所需原材料、混合料及施工工艺等进行全面控制及管理,规范施工技术要求、方法及完善施工工艺,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公路工程论文:关于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思路建议 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在建里程、通车里程都不断增加。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数量上快速增长的同时,公里造价也出现递增趋势,并且出现不少项目实际建设费用突破概算的情况,究其原因除工程内容增加,材料价格上涨,各项税、费增加等因素外,造价监督管理模式滞后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这就要求交通造价管理监督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造价管理监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造价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创造价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以下谈谈我们对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监督管理体制和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项目是否突破概算的评判方法 概算作为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是我国基本建设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已经实行了许多年。评价一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如何,包括优良工程的评定都与是否突破概算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决算一旦突破了概算,往往会对项目管理的水平评价大打折扣,且失去了评选优良工程的资格。 对于项目决算是否超概算的问题,我们认为还需要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评判方法。从这几年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现行以批准的概算控制投资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因为批准的工程概算实际上是一个静态的投资水平,也就是概算批准时期的造价水平,当市场长期稳定状态下,其价格水平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时,则工程建设以概算控制投资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基本可以作到,但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下已不相适用。 当然,这并非要否定概算控制作用,毕竟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控制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把批准的概算由一个纯静态的投资控制变为动态的投资控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评价项目是否超概算的评判方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1、在批准的概算中,应将建设项目工程实体消耗的主要材料用量,如钢筋、水泥、沥青、汽柴油等,一同审批作为控制因素。当一个项目决算投资费用突破了概算,而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总量并未突破批准概算用量时,不应简单作为超概来对待,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引起的。由于材料价格原因引起超概,造成对项目管理的负面评价是不公正的,甚至导致管理较好的工程不能参加评优,则更不能体现出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辛勤劳动。 2、目前的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以钢材为例,从今年年初的4500元/吨飚升到6200元/吨,又从6200元/吨暴跌到3500元/吨,整个一个过山车走势,变化幅度相当大。由此我们认为在项目概算编制时期应重新计列价差预备费,以应对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总体造价的影响。 一个公路建设项目概算的确定一般以批复时期的价格为基础,按照目前的材料市场情况,同样的项目如果在不同时间段实施就有可能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在概算编制办法中没有必要的调控措施,那么批准概算作为最高投资控制很难实现。 目前国家公路工程概算编制办法中对于价差预备费已经作了规定,提出了以年工程造价增长率计算项目建设期的价差预备费,且年工程造价增长率是有关部门公布的工程投资价格指数。但目前我们编制概算时,仍然按照1999年国家计委的文件不计取价差预备费,与当前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在工程概算编制中的考虑造价上涨的因素。 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公布投资价格指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将概算总金额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国际大宗工业商品指数挂钩,可由省交通主管部门根据上年度的上述指数的情况综合一个本年度的公路建设投资价格指数作为价差预备费的计算依据,从而将价差预备费计入工程概算中。 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价差预备费的使用,应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手段,当工程实体消耗主要材料数量在批准概算主要数量范围之内时,建设期内由于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导致增加的材料价格差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要严格按照合同及有关文件履行材料价格调差程序调整材料差价。首先要考虑在招标结余中列支,如招标结余不足,经省厅批准方可动用价差预备费。 二、项目设计变更的管理 总结这几年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实际建设投资超概算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设计变更过多,且大多为增加投资的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发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方面的原因等等,具体原因不再一一列举和分析。 交通部、省交通厅对于高速公路设计变更的管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文件规定设计变更分为一般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等三类。对于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实行审批制,业主在申报设计变更时需要将设计变更理由和论证材料一同上报;一般设计变更由业主自行审批,但每半年应将汇总情况上报省交通厅备案。 从目前对于文件的执行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一是较大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申报不及时。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往往在较大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已经实施以后,形成了既成事实,才将有关材料上报审批,造成此类设计变更的审批仅仅成为了完善建设程序的过程,不能起到控制变更的目的,而且此类变更往往引起投资的较大增加,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 二是一般设计变更不能做到及时汇总备案。文件已经下发了近三年时间,尚没有一家项目建设单位将一般设计变更台帐资料报送备案,使得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变更情况不了解,对其存在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为了使设计变更的管理切实落实到位,应加强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的管理,在程序上应坚持未经批准的重大、较大设计变更一律不能实施,已经实施的要追究有关责任,引起的投资增加不能纳入到决算中。同时,加强对项目自行审批的一般设计变更情 况的管理,落实定期备案制,组织定期检查或抽查,核查变更及其费用变化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加以落实。三、合理预测我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 我省高速公路经省政府批准的总体规划是6280公里,20__年底我们已经建成了4556公里,目前在建项目里程大约900公里(含加宽项目380公里)。我们已经积累了近几年建成的近50条高速公路项目的概算、预算和部分项目的工程决算数据,应该对以往建设项目的造价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我省豫西、豫北、豫南、豫东等不同区域,山区、平原区、丘陵区等不同地形条件的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叉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等各分部工程的典型造价情况。以此典型造价为衡量的标准,计入物价水平变化修正因素后,作为新建项目的勘察设计限额,一项设计的工程预计造价应控制在限额的一定范围之内,如超出过多,则应优化设计,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在设计阶段就预先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我们根据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成本资料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除了综合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各分部工程造价情况外,还以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方便、快捷预测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模型方法,使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预测更科学,可以为项目前期宏观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提供参考。 四、工程决算的管理 概算、预算仅仅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预测值,工程决算却是对建设项目实际造价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工程决算的管理工作。交通部20__年印发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决算编制办法,从目前我省高速公路的执行情况来看,正在逐步走向正轨。但从当前项目工程决算编制情况来看,部颁编制办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工程或费用名称”各分部工程中的项目不全面,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按照部编制办法的要求,工程决算应在进行竣工验收前向交通主管部门报送,并未要求是否审核,我们认为应对工程决算采用核备的方法,特别是对那些超概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要对计量支付资料、变更台帐、财务支付凭证、各种支出合同协议、设备购置合同及清单等详细对照,审核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真实性是工程决算的各项费用与实际发生是否吻合;合理性是指各项费用支出与一般情况下的费用标准是否有较大出入。对于没有超概的项目则可采用抽查的方法进行核备或仅备而不核。 公路工程论文: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国的交通事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网日渐普遍,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也逐渐受到重视,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了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有关内容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探析关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建设安全 公路建设事业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积极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至2008年为止,我国的高速公路的里程为6万km,在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排名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仅为经济的全面腾飞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而且在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加强国内交通运输,工业产业化布局等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挥作用的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日渐在工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自身的范围广的特点,在工程施工中需要人员数量过大,因此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对工程施工的安全也更加关注。 一、现阶段我国告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综合素质差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安全管理起步较建筑业晚,从规范性的管理上也要落后于建筑业,再加上公路工程最初的建设项目多以道路为主,涉及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类别相对较少,使得长期以来在工程现场形成了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加上安全管理人员对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也不了解,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检查起不到有效作用,使得安全事故隐患不能立即消除或制止,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项目在机构设置上比较薄弱。 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许多项目已经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也存在个别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追求资金投入的最小值,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忽视安全生产,没有按要求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是没有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必须的资金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持,使得安全管理部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从而项目内部的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执行,根本起不到安全管理的作用。 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的意识匮乏 专职安全员的设置是对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一种保证。一些工程项目安全员多是临时上岗,既不具备上岗证,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专业技能知识,所凭借的仅仅是以往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汇报和排除安全隐患。施工企业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培养的考虑,忽视上岗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外聘民工更是招之即来,来之即用,无从谈起持证上岗和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作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在整个施工的程序及工程管理内容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整个施工程序不仅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标准和当地交通部门的项目要求,而且还要在内容上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且要从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规划施工的相关内容,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1、工程建设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依法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对施工中使用的危险性物品及措施要确保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而且要明确各岗位及部门之间的安全配合与责任分工,做到安全问题,人人有责。 2、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要进行培训 加强建筑安全工作培训,确保参与工程建设人员在技术上和安全观念上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技术上的保障,做到安全管理,安全施工。 3、对工程中重点环节的施工的安全问题要重点管理 例如隧道、桥梁施工和高坡施工等危险系数比较大的施工,工程施工部门应对其指定具体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审查和认真落实。 4、建立完善的紧急救援体系和奖惩制度 不仅要有完善的救援方案和相应的救援器械,而且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救援演练,加强施工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掌握,确保在施工中出现紧急事故的时候,能迅速做出救援,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方式事故扩大化,将损失降到最小。另外,对安全问题管理较好的组织部门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形成有效地奖惩体制,按时考评。 三、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形成。最好依法监督、安全管理,在当前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落实参建各方安全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在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管理中,要贯彻落实参建各方的安全责任问题,完善工程安全监管的体系。从建设单位开始,包括项目业主、监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对工程安全负责,参建各方要建立完善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做到安全和生产,两手抓,两手硬,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防治为主”的总方针,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公路工程论文:谈高速公路工程中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1该土壤的独特点。 根据名字我们也可以大体的推算出它的特性,所谓的膨胀土,自然是当遇到水分之后会自动变大,而一旦水分供应不充足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收缩现象,它的亲水能力非常强大,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性能,总之在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非常的不具有稳定性能的。 2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各种弊端。 在进行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该土壤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工程。因为它一旦碰到水源之后就会变大,而远离之后又会非常明显的出现收缩的现象,会给我们的各类工程项目以非常不利的作用。在这几年,我们国家相关的机构组织针对上述的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认真地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现了它易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3如何对其进行判定 我们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第一要做的是对土壤进行区分,要分清施工的突然是不是我们上述的这种土质,如果是再具体的对其性能特征的强弱进行总结,之后我们才能够根据问题合理的进行分析,然后寻找最有力的方法。通过过去的实践活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土壤虽然性能对我们的施工不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来降低这种不利因素,不过最应该担心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判断不合理的情况,常常会因为判断出现误差而导致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影响到我们的工程。针对上述的这个状况,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展开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调查,而且也获得了很多成就。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此土壤的判定给出严格的规定,不过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是现场定性和室内简易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即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及土的自由膨胀率指标来综合判定: 第一,裂缝,我们在施工中最常遇到的裂缝有两大类,一类是表面比较光滑的情况下出现的裂缝,另一中国你是表面有痕迹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缝隙里存在粘土,而且一般多是灰色或者绿色等,当外在条件一定的情况喜爱是一种塑性形式呈现的。 第二,最常见的区域是丘陵地区以及盆地的四周地区,通常地势比较平躺,不会出现非常显着的坡度问题。 第三,项目的中的缝隙常常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当气温比较高的时候,缝隙就会自然扩张,而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又会自然的收缩等。 第四,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种难以辨别的土壤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这些要素进行判断,如果该土完全的符合上面的各项标注,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定位为上述的土壤,当初步断定之后,我们在具体的分析它的指标性能等特点。 4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4.1路基断面。我们在确定路基的断面尺寸的时候,应该尽量的保证坡度问题,要对坡度进行合理的设置,如果工程需要最好对其进行防渗处理。而且在设置路肩的时候,要尽量的将其设置的较宽点,这样可以确保道路下的水分维持稳定,如果过于窄小,就会影响到这种性能,我们通常将这种宽度设置为两米到二点五米之间。 路肩横坡要尽可能大一些,以利于排水;路肩与路面结构层用相同的材料铺砌,以利于保持路幅内土基水分的均匀性,并铺较薄的不透水面层或做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边沟适当加宽、加深,沟底应在土基顶面以下至少20—30cm,并尽可能离路面结构层远一些;路侧不应种树,特别是不应种生长快、吸水和蒸发量大的树种,如桉树等;若成排种树,其距离应在边沟外侧1.4—1.5倍成长后的树高以外,至少也得是成长后的树高以外,但不得小于5m。 4.2路基排水。路基排水设施对膨胀土路基的稳定尤为重要,所有排水设施均应精心设计,要做好路基地面排水工程,使排水通畅,防止地表水下渗,浸润土质。所有地面排水沟渠,尤其是近路沟渠均应铺砌和加固,防止冲刷渗漏。边沟应比一般地区适当加宽加深,路堑边沟外侧应设平台,保护坡脚免遭水浸,并防止剥落物堵塞边沟。堑顶设截水沟,以防水流冲蚀坡面和渗人坡体,截水沟纵坡应利于排水。对于台阶形高边坡应在每一级台阶内设截水沟以截排上部坡面水,且在截水沟与坡脚之间设一定宽度的平台以利坡脚稳定。另外还要注意防止基底蒸发失水引起膨胀土干裂收缩。 5施工注意事项 第一,使用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时,要求掺灰处理后的膨胀土其涨缩总率接近零为佳。 第二,路基两边边坡部分和路基顶部要用非膨胀土作为封层,必要时需铺一层土工布,从而形成包心填方。 第三,膨胀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3%以内。 第四,填挖交接处2米范围内挖方地基表面上的土应挖台阶,翻松并检查其含水量与填土含水量是否接近,同时选择适宜的压实机具,使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 第五,开展工作的时候最好是躲避开阴雨天气,如果必须要在这种天气进行工作,要认真地做好排水工作。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该土壤是一种对我们的道路或者倍的项目有非常不利影响的一种物质,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要想合理的解决这种弊端,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它的性能特征等,只有将它的不利性能进行更改之后我们才可以合理的使用到我们的工程之中,为经济建设服务更多更有效的力量。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应加强危机管理 摘要:危机管理是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在目前的公路建设市场中,建设企业竞争比较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进行危机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企业;持续发展;危机管理;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近年来对公路的投资逐年增加,规模逐年扩大,这给公路建设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在公路建设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其它行业的有关企业也涌入了公路市场,造成目前公路建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中,各施工企业要把握好企业利润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将危机管理纳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桥梁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技术较复杂,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工程,一旦发生危机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危机管理。 一、危机存在的必然性 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业过程中危机存在的必然性,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公路施工生产中,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机械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施工还处在试验阶段的情况下,潜伏的危机因素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1、危机因素的来源: 公路工程施工环节较多、工序复杂,涉及的部门、范围很广。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影响,不可阻挡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内部,企业机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人事资源环境、技术发展水平、财务状况、机械设备性能、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公司文化因素等部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2、公路工程及危机的特点: 公路工程是一个产品较单一,形体比较庞大,其组成部分(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相互组合建成一个整体,施工周期较长。在其投资建设期间占用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的上涨下跌,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危及企业的生存。 公路施工建设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造成施工人员、设备、设施及机具等流动的频率大大增加,使得在人员机具设备流动过程中,隐藏了更多的不充分的信息,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提高。 施工工序环节较多,技术环境条件公开,一般施工地理位置较偏,施工环境较差,施工现场机具设备较多,高空作业量较大,生命危险比较突出,施工过程中若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带来很大的破坏与损失。 随着机械施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组织采用更先进更经济的机械施工,机械是否完好,检修保养是否准确到位,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及责任心如何,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潜在的危机因素无时无刻不在。 公路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地势高低、天气冷暖、暴雨雪的突发事件,这些都是人不可阻挡的,都会给作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危机的本身具有突发性,再加上危机处理时间的迫切性,造成处理危机的资源严重缺乏。 二、加强危机管理的意义 危机因素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巨大潜伏性,应引起各建设企业对危机的重视,应加强危机管理。加强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施工质量,防止工程意外事故的发生,减少施工时间的延误,使工程进度得以加快,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危机管理得到加强,工作人员危机意识提高,这就使其在作业过程中重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创新,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企业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加强危机管理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由吴炳新创建的三株公司不就是由于一场“人命诉讼”而打倒了“三株神话”的旗帜吗?尽管公司最后胜诉,但其形象地位都一落千丈。正如巴顿(Barton)所说的“一个引起潜在的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荣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可见在公路建设企业中加强危机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如何进行危机管理 既然危机存在于企业每一项工作中,那么就要对危机进行全面管理,尤其要加强公司在建的工程项目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决不能将危机和管理停留在危机发生时才采取行动上,一定要将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进行的管理统一起来,达到系统而连续全面的管理,这才能使管理更加有效,不致使由于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信息不充分性及资源严重缺乏性而手足无措。也就是说要强调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日常危机管理及危机事件管理。 1、重视危机基础管理。 危机管理基础工作是贯穿于危机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是危机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必须成立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其次健全危机管理规章制度,再次健全危机管理工作的内外沟通机制,要加强在建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及沟通机制的建立。 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危机进行管理,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小组设计了一个CMSS结构。 对规模不是很大的公司或者小的工程项目来说,危机发生的概率小,可不专门设立危机管理部门进行危机管理,可在公司或项目进行全局规划部门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行使危机管理部分的职能,但一定要完善危机的沟通机制。将媒体管理纳入危机管理工作,处理好与媒体的关 系将有利于危机管理和组织的长远发展。 2、加强危机日常管理。 危机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性的,有其产生、爆发及持续阶段。在日常工作中对潜在的危机进行管理,预防危机的发生并采取措施消灭或减少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以减少危机发生时带来的损失和提高公司及项目对危机的恢复能力。 日常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危机风险的识别:掌握公司危机的来源(内部和外部),辨认可能发生的危机有哪些,辨识影响危机发生的因素,并确认其所具有的性质。 第二,危机风险分析与评估:根据危机风险的识别情况,对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各种危机将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衡量,为危机预防提供依据。 第三,危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了解危机发生的环节,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少引起危机发生的因素,采取预先的措施降低危机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对危机风险可进行回避、转移、接受等方式处理。 第四,制定危机反应计划和恢复计划,根据衡量的潜在危机破坏性的大小,配备适当的人力、财力、物力,有利于指导组织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反应和恢复措施。 3、进行高效的危机事件管理: 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的基础管理及日常危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危机事件能否进行高效的管理,以尽快控制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并尽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使公司或个人保持持续的发展,甚至使组织或者个人获得新的发展。 危机事件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危机萌芽阶段:即指危机的第一个征兆出现到危机爆发造成的可知的损失的这段时间。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都会对此不够重视,甚至视而不见。此时,若要尽早的发现危机的到来,必须提高危机意识,提高对危机的可能认识,并利用开发危机识别的辅助手段,然后采取阻止、延迟、危机爆发,降低损失的有效行动。 在水上、高空作业时,更要加强对危机信号的收集整理,并及时采取相关的行动,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二,危机爆发后的反应管理:危机爆发后迅速成立危机反应小组,危机反应小组必须有统一的指挥中心,协调地全面展开危机反应工作。阻止或减少人、财、物的继续损失、损害,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蔓延,防止危机的连续反应,减少避免人员的伤亡。有重点、分主次地采取行动隔离危机,做好危机反应的信息沟通,危机反应经验总结,着重做好对人的管理工作。 第三,危机发生的恢复管理:危机发生后,进行恢复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包括各组织各部门的主管、所需的技术人员和部分反应人员,了解危机的破坏性和严重程度,确定危机恢复的目的,危机恢复的资源,危机恢复的对策及其重要性排序,制定危机恢复的计划策略,确保做好对人员的恢复,以维持公司的生存和连续性,使公司获得新的发展。 总论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同世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体制都不是很完善。全面了解公司建设的特点,深入对公路建设中的危机的认识,应是现代公路建设企业组织管理者,技术人员必须储备的知识之一。面对我国目前公路建设的巨大效益,经营管理者绝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其背后巨大的危机。 “事未有不存于微而见于着”,引起危机的每个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待其着而后救之。治其微,用力寡而功高;救其着,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工程的某一环节出现危机,直接对此分项工程造成损失,进而将会影响危机整个工程,甚至危及到企业。因此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危机,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危机的管理。将危机管理落实到实际组织管理的工作中,绝不能是防火措施只是拨打119,急救措施只是拨打120.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及管理的几个策略 0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交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呈现出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公路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开工项目之多、投资数量之大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瞩目。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12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23.7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11万公里。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军,公路建设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就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十一五”末,省内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5万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江苏省公路密度已经由“十一五”末的120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至1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占省内公路里程的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已经基本形成一种结构合理、总量充分、密度适当的公路网络。但是,在道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频发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控制好公路的质量也成为道路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时刻关注的重要问题。 1 公路承建中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实现了稳步的提升,但是在整体质量的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一些工程项目缺乏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拍案定板、一些工程项目在未调查好地质水文情况前就仓促施工、一些工程还存在无图施工、无证设计以及任意修改图纸的情况,在工程施工完成后未经过验收就匆匆交付,这都会给公路的后续使用带来安全隐患。总结而言,导致公路建设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问题 在现阶段下,我国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是分开运作的,在这种运作方式下,很多设计人员没有深入的调查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也未与施工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就“闭门造车”,一些设计人员也没有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性的论证,这就直接导致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设计不合理的情况,甚至留下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1.2 施工质量问题 目前,由于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实施的均是一种经营责任制,对于工程项目的承包都是自负盈亏,有些单位为了取得承包权,在竞标时故意压低价格,在中标后,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暗中将工程分包,分包的单位缺乏施工经验,就导致偷工减料的情况频发,整个工程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1.3 政府监管问题的影响 公路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征,且公路的建设也往往关系着当地政府的形象,因此,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也会对工程的进度进行干涉和监管,少数施工单位为了迎合政府要求,没有客观的分析实际情况就急于开工、验收,这就给安全事故的发生铺设了条件。 2 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策略和管理措施 2.1 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 质量是公路建设的生命,想要提升公路的质量,必须要增强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当然,质量意识的提升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的任务,也是政府的任务,为此,政府机构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在企业内部强化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工作,保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种意识能够深入员工的内心。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考虑,公路工程质量的保障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全面降低公路工程的安全隐患;站在施工企业的角度上考虑,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才能够保障企业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2.2 做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 为了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做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制定好相关的技术标准,保证质量监管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还要做好工程的质量检查工作,质量检查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政府与施工企业的共同配合,施工企业内部也要设!置好相关的质量检查部门,定期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从根本上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此外,还要以数据来指导施工,精确的质量数据能够保证企业和政府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也能够帮助企业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最后,施工企业要在内部实行施工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充分的发挥好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深化细节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2.3.1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坚决禁止不达标的工程设备、不合格的工程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要严把材料的“审查关”,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与供货商联系,做好材料的退换工作。 2.3.2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的方式,严格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进行施工,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实现工序标准化、作业流水化、工地工厂化和程序规范化,及时的检查好工程的质量情况,按照时间将其记录在案,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必须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以便全面实现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2.3.3 在施工时要开展精细化的管理活动,对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工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对水泥、钢绞线、钢筋、锚具,沥青等材料的检测,并加大对混凝土配合比、路基压实度、路面平整度等指标的检测,对沥青拌合设备、沥青加工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及时的公布检测报告,确保重点部位、隐蔽工程和关键环节能够符合技术标准。 2.4 规范检 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应该严格遵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配置好相应的试验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并严格的选择实验室的位置和设备安放区域,为数据的检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全面调动起检测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施工企业需要在内部推广一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试验管理制度,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好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性高的检测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此外,为了保证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应该通过室内试验、现场检测、工地巡查等方式及时的对施工过程、工程实体以及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 2.5 开展专项整治,防止质量通病 在公路工程施工完成后,可以通过召开施工现场会、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开展公路质量通病的治理活动。为此,需要组建专业的专家委员会,发挥好专家的咨询作用,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引进第三方检测单位,加强对混凝土强度、预应力压浆饱满度、桥梁桩基等重点部位的检查力度,为日后的公路工程施工提供有力的借鉴。 2.6 规范项目管控,实现全面发展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管控,协调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定期汇总工作进度,召开专题会议,创新管理,为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其质量的控制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提高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实现公路建设的稳步发展。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探讨了在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合同管理的建议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施工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是建设项目在完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招标后进行公路产品生产的最后实施阶段,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签订好公路施工合同,无论对发包人(建设单位)还是对承包人(施工单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和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明确相互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协议。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把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它是订立合同当事人在工程建设中的最高行为准则,经济活动的依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协调工作关系,以及解决合同纠纷的依据,达到顺利完成工程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规范、完善工程合同,做到管理依法,运作有序,有利于在工程建设中,做好公路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三大控制,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扯皮、纠纷和经济损失,确保按期完成公路工程目标和任务。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一、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路工程合同发包人不遵守合同约定,随意调整合同单价或提高公路验收标准。目前在广西的路网工程中,发包人(业主)系公路行政主管部门,而承包人(施工单位)则多数系该公路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下属单位。行政干预过多,往往在签订合同后,开始进场施工时,业主开始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对原来施工单位投标的单价进行调整,并且抬高公路中间验收标准。(如原设计是三级路标准的公路要求施工单位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施工),致使承包人(施工单位)要用建低等级公路的造价来建设比原设计高一个等级的公路。 2.“阴阳合同”充斥市场。 “阴阳合同”是指发包人在有形建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承包人,并按照招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要求,与中标承包人签订施工合同,俗称“阳合同”;在有形建筑市场以外,另行与承包人签订一份合同书或补充协议,该合同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但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即所谓的“阴合同”。各种“阴阳合同”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归纳起来“阴合同”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与“阳合同”存在明显差异:发包人利用自己在建设工程发包中的主导地位,将自身的一些风险转移到承包人身上。 3.施工企业合同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 主要表现在: (1)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出现问题后不能按依照合同办事,而是习惯于找领导协调,即便是正当的索赔也不能理直气壮的提出。 (2)不设立合同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大多数项目管理机构都未设立合同管理部门,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流程,不能对工程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高智力型的,涉及全局的,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强、极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管理人才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4.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 由于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公路业是一个索赔多发的行业。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者的权利,也是合同缺陷的补充,其实质是承发包双方承担工程风险比例的再分配。对于承包人来讲工程索赔是一种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弥补工程损失的有效手段。而由于公路市场行政干预过多,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承包人往往是受损害者。 二、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的建议 本文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1.做好公路工程合同的谈判与签约工作 签订公路工程施工合同,应充分注意并处理好下列问题:仔细阅读使用的合同文本,掌握有关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规规定。细心研究合同条款,要结合项目特点和当事人自身情况,设想在履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出解决的措施。合同条款用词要准确,发包人和承包人的义务责任、权利要写清楚,切不要因准备不足或疏忽而使合同条款留下漏洞,给合同履行带来困难,使施工单位合法权益蒙受损失。 2.在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中规范管理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公路工程签订后,合同双方就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效力。合同规定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权力和义务,双方就必须严格遵守,严格履行,不应违反。但从根本来说,合同双方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容易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造成在工程施工和管理中双方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和矛盾。合同履行作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管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学习合同条文,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工程范围,责任、权力与义务,分析各种违约行为,按照工程施工合同规定的全部条款内容完全履行。 (1)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相关的合同和合同规定的各工程活动之间不相矛盾,以保证工程有秩序,按计划地实施。 (2)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监督和跟踪,按专用条款约定的时间做好增减、变更项目工程量的确认签证工作,特别是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涉及工期、费用记录要记录清楚,减少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纠纷,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3)严格遵守工程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期限、价格,进行保修条款的履行管理。 (4)做好工程签证,记录、协议、补充合同、备忘录、函件、图表等整理保存工作。 (5)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和利用计算机网络,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运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投资、工期、安全按计划实现。 3.承包人应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意识,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 构,重视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建立严格的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组织机构。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在签订施工合同过程中,承包人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使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签订前后和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4.承包人应积极开展施工合同风险管理,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强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工作。在激烈竞争的公路市场上做好风险预测、控制与转移工作可使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合同中引入工程担保制度,可适当转移合同当事人的风险。施工合同是索赔的依据,索赔则是合同管理的延续,是解决承发包双方合同纠纷的特殊方法,也是制约合同双方认真履约的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合同管理索赔要求承包商人: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为合同履行时制造索赔机会;明确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预测合同风险,分析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采取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策略;在合同整个履行过程中,要随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以合理履行合同,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5.营造良好的合同管理法律氛围。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保证公路市场正常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法律机制作后盾。目前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已有了可喜的变化。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拟出台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搞)中倾向于确认“阳合同”的法律效力。 6.对工程施工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公路工程施工合同内容多,涉及法律法规也多,工程较大,履行时间较长,工程施工合同是一种丰富的文字信息资料,也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真实反馈,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应认真做好工程施工合同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分类、登记、编号、装订、归档备案工作,保证合同档案齐全,使工程施工合同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通过对公路工程施工合同履行的情况与实施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或教训,找出差异和干扰因素,分析原因,指导今后工作,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合同谈判成交率、合同履行率,提高公路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管理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公路工程管理由于模式的多样性和管理层次的复杂,在工程试验检测、工程监理及后期工程维护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管理乱象,诸如监管不力,偷工减料,关系标、人情标,采购混乱等,这都给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隐患,出现了人们热议的“走路死”等工程质量话题和许多重大安全事故,这都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制度创新。安全事故频发的背后也暴露出工程档案管理的滞后,与建设管理的发展步调不协调。一些工程事故发生以后责任难以追查。在工程建设中,工程负责人的档案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普通存在着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不重视工程前期文件收集工作,档案资料收集工作没有和项目建设进程工作同时开展。项目管理相关部门没有给予现场工作监督和各项工作的审查足够的重视,监管不到位,档案质量难以保障。 公路工程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完善的人员培训机制是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必经之路。培训中既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也要有发展的眼光,建立长效机制,注意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多层次、系统的学习活动;既要补充新生力量,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也要注意培养现有人员的素质;既要组织选派骨干人员去先进地区学习,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也要注重团体内部的传帮带;既要对年轻人员强化学习指导,也要让年老员工加大学习力度。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要积极地推广、大胆地试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建成一支学习型队伍。既要学习业务技术知识,也要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培训,提高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等水平,努力学习新时期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良好的管理者形象。 2建立有效机制,强化公路工程各个环节管理 有效的公路工程管理必须在勘查、试验检测、招标、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建立有效的机制。在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严格的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勘察设计水平,使管理人员明确目标和责任,既保证工程的质量,又保证工程的进度。始终坚持把工程试验检测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不能一味盲目凭借旧有的经验施工,要始终让试验数据把关。在试验检测工作中要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工程进度,推进施工技术的进步。必须加强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群策群力,严把质量关,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质量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必须使公路项目招投标工作透明廉洁,坚决遏制关系标、人情标等歪风邪气。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办事。 3坚决贯彻工程监理制度 工程监理程序必须进一步完善,要细化监理实施细则,做到监理项目的“四化管理”,即程序化管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协调好,力争把工程建设为品牌工程、精品工程。对于工程监理制度,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要足够重视,督促和监管其认真执行。必须大力推进监理制度,这样既能使工期缩短,又能节省造价,而且质量也能得以保证。 综上所述,现代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新形势下,我省公路建设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管理组织与管理体系,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工程人员素质的培养,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结构,促使工程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从而实现管理水平的高效、高质、规范、严谨。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公路工程建设,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作者:苗彩虹 单位:吕梁公路分局临县公路段)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 经济承包责任制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方式 工程质量管理 公路建设 技术美学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盆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五、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当前,要想建立科学、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如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论文: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也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态势,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一定要重视公路工程建设。公路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具有流动性大、协作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和天气干扰的影响大等特点,同时涉及到众多的社会群体的利益的制约。所以,如何根据公路施工的特点,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展施工,实现工程项目快速、优质、低耗,已经成为建设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1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1.1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公路施工的过程复杂的技术和经济活动,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建设成本,怎样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中。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使施工现场的人和物更好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整个施工项目增收节支。 1.2是衡量施工企业好坏的关键性要素 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的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质量、安全、成本、工期。而这些环节恰恰在施工现场体现出来。因此说,一个施工企业能够对施工现场能够很好的管理和控制,这个企业就成功了一半。 1.3是建设优质路、放心路的根本保障 公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作用决定其建设质量一定要过关,否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建设出优质路、放心路是国家和百姓的要求,其根本保障就在于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环节。 2 当前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现状 2.1安全意识淡薄 很多施工企业尽管意识到安全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程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视程度却不够,也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没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2施工现场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但是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的并不健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部门负责人在管理,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这样就造成人浮于事,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例如:现场建筑材料管理的混乱、技术资料的缺失等等。 2.3施工程序混乱 好多企业存在施工程序混乱的情况,不严格的按照工程建设的程序执行,例如:没打报告就开工等。 2.4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 质量数公路施工项目验收的关键,高质量的施工企业可以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在质量监管方面可以追求降低成本,将工程质量置之不理,有时会酿成严重的质量事故,从这一点看,部分企业的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 3 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3.1科学合理原则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办事,以其达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2经济性原则 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例如:降低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尽量对工农业废弃物材料进行再利用。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产生循环经济效益。材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 3.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公路施工工作是一项协作性较强的工作,施工现场设计的人员多、部门杂。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标准化、规范化现场管理的前提。它可以高效低协调施工生产活动,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克服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4 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每个企业应当重点抓的工作之一。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做到任何施工环节不出现安全事故。同时,还要定期的排查安全隐患,做到不留死角。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督促工作人员时刻注意安全问题。 4.2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组织管理机构 在施工现场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来统一指挥协调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避免建设材料和资金的浪费,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 4.3加强进度控制 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组织中的月、旬作业计划以及材料、机械使用计划都要服从进度计划的要求。进度计划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旗实施,既体现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也体现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到: (1)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2) 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 (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3S技术对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的应用 【摘要】“3S”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当进行电力线路工程的勘测设计时,将“3S”技术应用其中,不仅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全面采集,而且还能实现数据库的构建,以便于通过电力线路应用平台的创建,对电力线路工程进行勘测与设计,从而降低电力线路的整体投资,同时缩短工程勘测设计的工期。对此,本文首先分析“3S”技术,然后对其作用进行阐述,最后研究“3S”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与其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3S技术;应用 在3S技术中,其中GIS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析,GPS技术是对数据的收集,而RS技术则能够进行数据存储。因此,在信息与测绘方面,3S技术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诸多行业。现阶段,结合3S技术的应用现状发现,由于3S技术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将其应用于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或者民用测量等方面,每项技术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应用,使其呈现良好发展前景。 1“3S”技术的分析 1.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所谓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主要是指:将地球作为中心,由地球表面、二十四颗卫星所组合而成,即主控站与数据站等。由于接收联络卫星数量与定位精准性存在直接联系,该系统可以对用户位置、海拔高度予以准确定位。通常情况下,GPS信号可以分为两种,即民用与军用,主要是以精密定位、标准定位两种服务为主,前者误差10m以下,后者误差100m左右,在2000年以后两者差异得到明显控制,其中民用型更是具有较高精准性。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包含地图学与地理学等,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使其成为新型技术手段。由于该系统具有存储和集中等作用,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此,在对GIS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此项技术可以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结合,具有大数据综合管理等作用,能够在处理数据前提下,对地图进行有效绘制,从而构建数字模式,以实现图形和数据的有效整合。 1.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RS)通常是以人造卫星或飞机等方式进行电磁辐射数据的收集,以便于对地球资源、环境进行判断。基于光学原理,任何物体均具备光谱特点,即呈现反射与辐射光谱等功能。与此同时,同光谱区内物体反应状况各不相同,且相同物体会呈现不同光谱反应。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按照此类原理进行物体的判断,一般情况下,遥感技术会以三种光谱的波段进行探测,即绿光段能对地下水和岩石等进行探测;红光段可以对植物生长和变化等进行探测;红外光段则是对土地与矿产、资源进行探测。除此之外,还包括微波段,主要是以气象云层和海底鱼群的探测为主。 2“3S”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作用 2.1基础信息的收集 在电力线路工程中,当进行勘测设计时可以利用“3S”技术进行获取:①交通系统中,可以利用卫星照片进行分析,以便于掌握其分布位置。②能够对地质灾害频繁区域予以全面了解,通过遥感数据、实地勘测等进行数据收集,以便于进行准确推测,从而保证自然灾害区域得到科学规避。③设计区域如果存在电力线路与变电站等,则可以利用“3S”技术进行信息判断,同时对其定位和标注,以便于进行电力线路的规划。 2.2三维立体管理 基于“3S”技术构建电力线路的信息平台,能够对线路系统进行三维立体管理,此项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通过卫星图像对区域地形进行掌握。②地理信息的汇总与分析等处理。③对现有电力线路与电网系统有关信息进行录入,通常会造成信息量的持续增加,但为了保证建设信息可以提供准确、真实数据,可以利用GPS高程数据与卫星数据予以比较,以此提升数据精确度。因此,在对GPS的控制点进行布点时,需要保证其均匀分布,确保整个区域均在管辖范围内。 3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3S”技术具体应用 由于电力线路属于电能输送过程,通常遍布整个陆地表面,使其成为巨大工程,工程质量更是和国民生活、生产存在直接联系。因此,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前期,认真做好路径选择和勘测等相关工作极其重要,在传统测量工作中,通常会消耗巨大人力、物力,需要对其科技手段进行勘测设计及施工。基于此,电力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构建专业测绘团队,通过“3S”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全面勘察,同时根据地形图的相关比例标准进行绘制。当前,电力系统应以精准性为中心,并将数字化作为基础条件,以便于实现电力线路网络的构建,从而为系统后期维护、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最终达到信息管理的目的。 3.1GPS技术的应用 电力线路工程进行勘测设计时,对于GPS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更好构建地理信息的控制系统,与此同时,针对获取数据予以汇总和分析,则能防止建设过程出现障碍物、地质灾害等。在进行工程勘测设计时,对于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在简化整个工作流程的同时,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线路建设得到有效测量和监督管控。当进行GPS技术的应用时,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少,如间隔距离、通视条件等,因此,将GPS应用于地理信息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各控制点予以全面监控,确保测量结果符合精度要求。而进行检查与核算时,各测控点间隔距离的核查属于重中之重,一般会将其分为两种,即GPS相关观测值进行计算、对现有控制点区域予以准确计算,最终得出GPS观测结果。 3.2GIS技术的应用 对电力线路工程予以勘测设计时,将GIS技术应用其中,首先应该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利用数据库的反馈,以便于掌握电力线路具体情况,同时进行线路科学设计,保证电力线路分布具有合理性特点。而GIS技术的利用,还可以实现平面像素地图的创建,同时对其予以观测和相应调整,通过放大、缩小等方式进行实时观测。对于地理标志而言,利用不同符号进行相应模型元素的明确,能够使其模型更加精确。另外,GIS技术还能够对地图分层提供数据支持,若是地图生成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则很难对电力线路进行全面呈现,对此,在进行重要信息的全面筛选后,及时发现地图内各杆塔位置、线路分布。而GIS技术应用于电力选线时,还应对某区域内建筑和水域等进行相应标注,将其作为限制点,以便于对物体、电力线路间距离进行真实反馈。3.3RS技术的应用电力线路的勘测过程,RS技术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为:可以解决原有勘测设计存在的问题,使其不再受时空限制,在提升勘测质量的同时,保证整体信息具有较高准确度。因此,RS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地形地图顺利绘制,在保证地图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使其整体画质更加清晰,从而更好进行观察。对勘测方案进行制定前,还可以通过RS技术进行勘测区域的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地理信息和交通路线等相关内容,同时判断是否会出现地质灾害,以便于判断该区域电力线路工程施工的可行性。方案设计过程,对收集信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确保线路规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特点,RS技术应用还能保证电力线路的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对数据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使其信息得到直观呈现。 4结束语 在诸多领域内,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尤其是电力线路工程中的应用。因为电力线路工程具有工作繁重等特点,通过3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精确定位,使相关数据得到科学计算,而且还能及时弥补原有勘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在降低人力与物力投入的同时,提升电力线路工程整体建设效率。所以,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过程,将3S技术合理应用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从而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吏军平 单位: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 【摘要】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企业的持续增加,都增加了对电力的需求。电力线路在生活、工作、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电力线路建设极为重要。而当前,占地面积较大、效率较低、稳定性缺乏是当前电力线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利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输电质量。 【关键词】同杆架设 10kV电力线路 设计技术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为电力系统打搭建建设、施工提供了指导,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施工质量。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的设计往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导线选择设计,其次是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最后是导线防雷设计,本文针对这三个设计方面进行了着重论述,以期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有效借鉴。 一、导线选择设计 相比较传统的电力线路架设的特点,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有着较强的优势,其对环境的要求较小,即使是地理条件不好的环境,其也可以进行架设,很大程度上节约占地空间,同时施工难度也较小。但同时,同杆架设10kV设计对导线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导线无法满足架设要求,那么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的优势则会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导致线路故障产生。基于此,导线选择设计极为重要。从当前实际来看,普通型导线和轻型导线是主要的两种绝缘架空线类型。相比较之下,前者的绝缘层比较后,可以与树术有较多次的接触,而后者的绝缘层相对较薄,不允许与树术有频繁的接触。在遭到雷击后,绝缘线会轻易断线,其对档距有着很低的要求,风荷与弧垂比较大。基于以上特点,其在市区更加适用,而郊区用裸钢芯铝绞线则更为合适。 二、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 如前面所述,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行业企业的兴起都对电力有着更大的需求。T接新增设备的带电作业工程数量会在10kV供电馈线的档中补立电杆之后随之增加,而之前的利用小三角左右同杆架设10kV双回线路的导线布设方式,不仅影响了施工效率的提升,也影响了施工安全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产生,在进行线路设计时要利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导线撑杆、布线和线路移动,提高施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 在对双回路导线进行撑杆设计时,为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性以及使用长期性,要使用全绝缘10kV导线,一般而言,10kV单回路和双回路的横担平均长度分别约为1.6米、2.5米,基于此,如果导线撑杆装置如果配置有上下两根撑杆、调节丝杠和可调节的吊带,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效率,并增加施工的安全度。 (二)导线布设方式设计 为了提高10kV双回线路的有效性,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保证,因此,需要对导线进行加以固定,而撞击式夹头设计方案是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操作如下:在进行实际布设之前,设计人员要提前进行勘察,对勘察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定布线排列的形式、需要布线的数量和人员,然后与施工人员进行方案探讨,将导线布设的方式加以确定。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确保作业安全性,另一方面便于后续导线撑杆的拆卸。 (三)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设计 在对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双回线路架设导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就10kV双回线路而言,其上层和下层分别有两条导线和四条导线,并且每层的导线都是以平行的方式加以排列,就载荷而言,上层比下层要小。所以,为了实现水平开撑方案的有效设计,需要考虑其载荷力,结合实际的载荷水平,上层和下层分别用抽拉式结构和z杆结构进行调节,实现开撑移动。 三、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 在10kV双回线路进行设计时,最为重要且难度最大的是防雷设计,如果防雷设计不合理,双回线路的使用寿命将会大打折扣,并且安全隐患非常大,所以,防雷设计极为重要。在进行设计之前,要提前对双回线路架设的位置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方案,以提高防雷设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主要方式如下: (一)使用线路避雷器 避雷器和线路绝缘子之间是并联安装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避雷器收到雷击打,闪络现象也可以避免,雷击停止,系统也可以以较快的速度重回正常。如果遭到雷击的是双回线路,避雷器可以把电荷导入地面,而此时,雷击相导线的作用与耦合地线类似,这就使得塔间相邻倒显得耦合系数得以增加,从而有助于降低导线横担电位。可是,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产生,如果电压较低,由于导线横担电位的作用,不同线路上的避雷器可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样的后果是可能会出现跳闸现象。 (二)全线架设避雷针 避雷线和避雷器之间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差异,将雷电流进行分流,对导线产生耦合作用,是避雷线的工作原理,从而将雷电波陡度加以降低,这样的作用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的抗雷电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这种方式,则会增加施工压力,且增加造价。 四、结论 当前,我国电力传输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意味着我国电力传输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架设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断提高10kV电力线路的架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测量LIDAR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传统测量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获得的勘测成品精度较低,内、外业工作量大,勘测设计工期长,不利于勘测设计优化,不利于降低工程投资,该文以LIDAR在电力线路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实例,证明了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技术上是可行的,精度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可方便地进行电力线路工程优化选线,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 关键词:LIDAR 电力 线路 测量 精度 LIDAR技术可获取各种地表数据。它发射的激光能穿透地面的植被,在剔除地面植被和地物的数据后,就可以生成地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DEM数据及通过差分GPS和INS得到的航空数码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对航空数码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可以生成正射影像图。还可以对地面的地物、道路、植被等信息进行分类提取。LIDAR技术测量只需要做少量的地面控制点和少量的外业调绘工作。LIDAR技术不需要做航测外控点测量,只需在利用LIDAR技术进行测量时,在地面做少量的基站。LIDAR技术能获取地物、植被的数据,还可以直接提取所需要的交叉跨越(道路、河流、电力线、通信线等)、房屋、独立地物等信息。LIDAR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主动式遥感系统:它由机载激光扫描仪发射激光,接收地面反射回来的激光。激光脉冲信号能部分穿透植被,可以同时获取地面和地物数据。(2)高效率:LIDAR技术采集高程点的密度大,能够迅速采集大量的高程数据。LIDAR数据后处理工作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将LIDAR点云数据转换为GIS数据。(3)高精度:激光脉冲不易受阴影、太阳光角度的影响,高程精度不受航高的限制,它的平面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高程精度可以达到10 cm左右。(4)采集的信息丰富:LIDAR技术可以获得地面和地物三维坐标,通过滤波处理,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地面、地物、植被的数据。 1 传统测量技术应用 在传统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多采取工程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工程测量方法测量的地面信息精度高,但外业工作量大,测量的工期长,而且不利于勘测设计的一体化与优化设计。而利用传统航空摄影测量进行电力线路勘测设计,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GPS外控点测量,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绘工作,航测的内业时间长,勘测设计的成本很高,工期偏长。而且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在测量植被厚的隐秘地区时,测量的高程精度很低,影响电气专业人员准确排杆;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也不能生成准确的塔基断面图。所以,采用传统测量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获得的勘测成品精度较低,内、外业工作量大,勘测设计工期长,不利于勘测设计优化,不利于降低工程投资。 2 LIDAR技术应用方法及流程探讨 利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LIDAR技术只要做少量的GPS控制点和少量的调绘工作,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工期,减少了勘测设计的成本。LIDAR技术的激光能穿透植被,得到地面数据,这样就能进行隐秘地带的测量。对LIDAR数据进行处理后,可生成正射影像图,进而生成带电力线路路径的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图,可以方便在上面进行线路路径选择。确定了线路路径后,可以生成线路平断面图,再生成塔基断面图,便可进行一次性勘测设计,能让勘测设计一体化,大大地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周期,减少了勘测设计成本,并且能进行优化设计,节省工程投资。 (1)LIDAR技术外业航飞。 首先做基站点,基站点要分布合理,保证航飞时飞机30km内至少有一个基站。基站需要选在开阔、交通便利的地方,没有树木、房屋等挡住卫星信号,周围无电子干扰源,不能有大片水面或其他反射面。基站最好事先进行高程、坐标的联系测量,便于以后进行坐标转换。在进行外业测量的时候,应注意航带是要有一定的重叠度,要注意LIDAR系统的以下参数的选用如激光波长、最大重复脉冲频率、脉冲回波录模式、功率、光斑尺寸、扫描角、扫描模式等。 (2)LIDAR数据内业处理。 先进行异常点的剔除,在LIDAR数据中有些数据明显不合理,要将它剔除,例如:经过多重反射回来的数据、空中飞行物反射的数据等。再进行坐标转换,GPS接收、解算的均是WGS84坐标,而我们常用的一般为1954北京坐标,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北京坐标,一般要联测3个以上的54坐标控制点,进行七参数坐标转换。高程系统一般与平面坐标同时处理,将大地高转换成正高。再进行航带合并,进行航飞时经常有多条航带,这些航带必须有(10%~20%)的重叠度,要将不同航带的LIDAR原始数据进行合并,按一定的顺序合并成一个整体。 内业数据处理最重要的步骤是LIDAR数据的滤波。目前可采用芬兰公司的TerraSolid商业软件来实现LIDAR数据的滤波,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提取。TerraSolid在MicroStation平台上运行,利用瑞典Axelsson等人提出的分类和提取算法,包括TerraScan(用于数据分类提取)、TerraModeler(用于生成和处理各种面)、TerraPhoto(用于处理原始影像)等多个模块。此软件是目前比较成熟的LIDAR数据处理软件,但对复杂建筑,还需要人工手动处理。此软件可以进行机载激光扫描数据的滤波,将地面数据和地物数据进行分层,再将机载激光扫描数据进行无缝拼接(在这里要消除航带间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生成DEM数据,并将DEM数据进行分层或合并输出。接着进行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数据的生成,将已有的电力线数据、协议区数据、与电力线路路径有关的拟建、在建项目等相关数据输入,一起生成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数据。 (3)电力线路路径优化。 以线路电气专业人员为主,在结构、测量、地质、水文等专业人员的配合下,进行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和优化。在LIDAR数据生成的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图中,设计人员可以在图上看到全局的真实情况,能很容易地避开不利的因素,得到合理的线路路径。由于LIDAR技术能对隐秘地带进行测量,能比较准确地获得每个塔位的位置和高程,设计人员在选择路径时,可考虑塔位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时能做到线中有位、线位结合,能得到最优的线路路径。 (4)确定线路杆塔位置。 在线路的路径基本确定以后,就可以生成线路的平断面图,也可以生成风偏点。美国的海拉瓦平台和我国的适普软件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功能。由于LIDAR技术能穿透植被,建立的地面、地物高程模型比较准确,生成的平断面图也比较准确,线路设计人员可准确地确定杆塔位置。 (5)生成塔基断面图及三维立体模型。 在杆塔位置确定以后,可以生成较准确的塔基断面图。设计人员可以检查每一个塔位的地理情况,如果不合适,还可以进行塔位的调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塔位,还可以将线路路径进行调整。接着可制作带塔位的线路路径三维立体模型。 (6)外业定位放样。 确定了线路路径、杆塔位置以后,就可以利用RTK(实时动态)GPS进行外业定位放样。此阶段,要注意检核危险断面点、高等级电力线、通讯线、重要跨越、隐秘地带的高程、塔基断面等,如,有出入的地方,要及r改正,并反馈给设计人员。 3 应用实例 在某500 kV线路工程中,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优化选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初设相比,缩短了线路长度1 km,减少了交叉跨越3处,减少了占用森林、农田面积56亩,减少了房屋的拆迁4 000 m2,节约了工程投资555万元,切实达到了线路路径优化的目的。 4 LIDAR技术的误差分析 进行了LIDAR系统的完善校正以后,机载LIDAR的定位精度是由GPS的定位精度、姿态测量装置的量测精度、激光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和扫描角的测量精度决定的。系统中任何一种传感器精度的降低,都会导致系统定位精度的下降。误差公式如下。 在飞行高度小于600 m、地面坡度小于30°的情况下,INS的姿态测量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程度要低于GPS的定位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程度。随着飞行高度、地面坡度的增加,姿态测量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也就逐渐增加而超过GPS定位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因此,在低空飞行时主要是要设法提高GPS的定位精度,而高空飞行时则必须有一个高精度的姿态测量装置。 在某高压线路工程中,使用4台天宝GPS 5700,用运五飞机进行航飞,利用芬兰公司的TerraSolid商业软件进行LIDAR数据处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结论: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技术上是可行的,精度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平地可控制在±0.3 m左右,山区可控制在±0.6 m左右)。 5 结语 利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只需做少量的地面控制点和少量的外业调绘工作,能提高隐秘地带测量的高程精度,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周期,并且可以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可方便地进行电力线路工程优化选线,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利用LIDAR技术生成的三维场景,可以进行全线漫游及多视角观察,设计人员能更好地进行优化设计,对地物的判断、空间位置的确定更准确、便捷,能更好地避让重要地物,更合理地选择线路路径和杆塔位置。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急剧增加,电力线路网络在解决区域电力资源短缺,保障国家和人民用电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电力线路建设工程存在着占地面积较大、电力输送效率低以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传统电力传输系统的缺点对于提升电力系统输电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设计技术 同U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是后续电力系统架设施工的蓝图,好的工程设计不仅能够在工程施工中给予施工人员明确的施工方向,还能确保电力线路在投入使用后的工作质量。本文从导线选择设计、导线撑杆设计以及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三个环节入手,对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过程作了详细的阐述,旨在提升我国电力传输质量。 1导线选择设计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建设可以在过分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节省的地面空间、降低导线架设难度,但同杆架设电力线路工程与传统电力线路架设工程相比,对于导线的性能要求更加苛刻,如果在同杆架设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使用的导线性能不能满足线路的实际工作要求,就会从很大程度上导致电力线路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急剧增加,因此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中首先应当作好导线的设计选择工作。目前我国绝缘架空线分为普通型和轻型两种普通型绝缘层较厚,允许与树术频繁接触,轻型绝缘层较薄,允许与树术不频繁接触,绝缘线需击后易断线,风荷较大,弧垂较大,档距要求较小,适用市区选用,郊区可选裸钢芯铝绞线。 2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以及居民对于电力的需求逐渐增大,在10kV供电馈线的档中补立电杆后T接新增设备的带电作业工程数量急剧增加,但使用传统的小三角左右同杆架设10kV双回线路的导线布设方式进行工程设计,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对下层的4条导线进行稳定的支撑以及提拉,极大的降低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 因此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时,应当采取科学的导线撑杆、导线布线以及水平开撑移动设计方案。 2.1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 采用全绝缘10kV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通常情况下,10kV单回路的横担长度为1.6m左右,同杆双回线路的横担平均长度可以达到2.5m以上,所以可以使用上下两根撑杆、下层撑杆调节丝杠和具有可调节性的吊带等部件组成导线撑杆装置,以此来提升同杆架设的工作效率,并确保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 2.2导线布设方式设计 为确保10kV双回路线路的稳定性,固定导线通常采用撞击式夹头设计方案,具体来讲,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实地勘察,确定所要固定的上下层导线的排列方式、数量等情况,并根据勘察的情况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在此基础上确定上下导线撑杆具体的布设方式,以便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后续撑杆的便捷拆除。 2.3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设计 10kV双回线路架设导线的排列特点表现为:上层两条导线水平排列,下层由四条导线水平排列组成,且上层导线间水平负载和下层水平荷载相比较小。因此在进行水平开撑方案设计时应当根据上下两层不同的导线数量以及荷载能力分别设计,上层两条导线荷载较小,故采用抽拉式结构实现水平开撑。而下层四条导线则采用丝杆调节结构实现无级调节开撑 3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 防雷设计是10kV双回线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双回线路防雷设备的设计质量,关系到线路的寿命、工作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做好双回线路防雷设计需要根据线路架设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方案选择,从而实现防雷设计性能的最大化。目前应用于10kV双回线路防防雷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3.1使用线路避雷器 一般情况下,双回线路避雷器与线路的绝缘子并联安装,一旦在雷雨天气,双回线路避雷器遭遇雷击时,线路避雷器的残压低于冲击放电电压的一半,从而避免了绝缘串产生闪络现象。当雷击结束后,双回线路上残留的电流仅仅为毫安级别,并在一定时间内熄灭,系统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当双回网络线路遭遇雷击时,避雷器可以通过向杆塔接地装置将大量电荷导入地面,将雷击相导线等效为耦合地线,从而增大塔间相邻倒显得耦合系数,实现降低导线横担电位的目的。 但使用避雷器进行防雷设计时,双回线路电压等级偏低,导线横担的电位有可能使得两相以上的线路避雷器同时动作,线路出现跳闸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 3.2全线架设避雷针 和避雷器的工作原理不同,避雷线通过分流雷电流以及对于导线的耦合作用,降低雷电波的陡度可以有效地提升双回线路的抗雷电能力。但使用该方案进行雷电防护时,对接地电阻要求加高,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相应会比较昂贵。 4结论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在提升我国电力传输质量,缓解区域用电压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相关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掌握电力线路同杆架设技术,并结合施工场所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我国10kV电力线路的架设水平。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析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 摘 要 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电力工程施工当中我们应当做好施工技术管理。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的意义和重要性,解析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力工程是现在及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在电力线路当中10kV电力线路不仅在城市广泛运用,还扩展到了乡镇,它是否能正常运作,关系着供电速度、电力系统及安全用电等方面,它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进程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成败。现在,我国不断加强电网建设,电力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迫切需要以前的电力线路施工技术能够跟着发展而进行改良。下面我们对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做出详尽的概述,给电力线路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1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测量方法 它通常用仪器测量方法和标杆测量方法来定测架空线路。其中标杆测量方法适用于各类标准的线路,它的经纬仪测量有着效率较高、杆位精准和路径偏差小以及容易操作的优点,在线路转折处和较长线路时经常被用到。针对于仪器测量定测线路来说,它程序比较繁杂,首先得选好直线线路的中心位置,对准直线一头控制点上标杆,得到水平盘的数据,做出相应的记录,之后还要测量线路的中心。特别注意水平转角测量时,必须采用两次测量正倒镜盘左盘,得到两次数据的平均数,以确保它的准确。对于定杆位的方法,要测量好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使用经纬仪把中心线上的全部标杆成为一条一直线,在标杆处做好标记以及订上杆位标桩,除了这些还要做好辅助标桩,了解电杆的型号和规格,如果线路要越过别的架空线路,要掌握好高仪测量交叉的距离的高低,才能选择相应的标杆型号。 2 10kV电力线路工程开挖的施工工艺 2.1 基坑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进行开挖之前,要仔细核实杆位标桩有未达到设计标准确,采用三点一线的测量方法,最后确认标桩是不是在正确的位置上,各标桩之间的水平距离要用皮尺进行检查,达到要求后,方能进行标杆画线。同时为了杜绝坑壁塌陷,除了要考虑坑口的大小和坡度问题,还要做好土质调查工作,尤其是直线H型杆杆坑、转角H型杆杆坑和转角单杆杆坑等。 2.2 开挖土石质基层要注意哪些方面 对于土质基坑的开挖,可用普通的镐和铁锹等,依照它的画线和定位,首先把中间挖好,之后把坑壁修理平整,坑位与土堆之间的距离要超过0.5m以上;如果在挖坑时,土质有了别的变化,要对坑口大小和坡度进行合理修整。如果开挖时遇到土质非常松散,或者地下水位过高时,要采取板桩方法固定好坑壁,在放置电杆一侧的拉线坑和杆坑中挖出通道,用标杆测定坑的深度,让H型杆坑底保持在一个直线上,把多余的土清理掉,保持坑壁和坑底平整。 对于石质基坑的开挖,因为它是需要爆破技术的。在进行爆破前可先用人工或机械做打孔作业,选好炮孔的位置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可选用约束爆破的办法来装好相应数量的炸药,在爆炸区域内必采须做好安全措施,要有专人放岗,做好警戒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爆破完成后,要把残存在坑里的小石块清理干净,测量好坑的深度的大小,如果达不到标准,还要二次操作。 3 10kV电力线路工程撑杆和立杆安装工艺 首先是关于撑杆施工工艺,它需要先做好施工准备,之后开挖杆坑,最后组合撑杆。它的前期环节跟立杆方法类同,在最后的撑杆环节时,先组合好撑杆的支架,测量好杆顶到全部支架的组合位置,做出好记录,之后把撑杆的支架吊起来,连接在杆顶区域。在立杆的时候,如果支架低于撑杆高度,就要调节好吊绳,将撑杆放到支架内合适的位置,稳固好吊绳,保持撑杆平衡,之后要对撑杆进行加固,可以选用钢钎对撑杆的底盘和底部调节好,运用撑杆支架稳固好撑杆,必须让电杆和撑杆夹角达到要求。 关于立杆的施工工艺,它也需要做好施工准备,之后进行立杆和调节杆身,最后进行填土和防护工作。在立杆时必须做好准备,工艺可以选取人字型抱杆,特别要留意地锚,以及地锚与起吊机器的相接地方,起吊钢丝绳要用U型环稳固在电线杆的合适位置,还要穿越单滑轮,吊绳和抱杆要联接单滑轮,受地锚作用的经滑轮组要联接好抱杆起始地方,做到动滑轮拉出牵引绳,再经由导向滑轮联接绞磨,使牵引绳和U型环吊绳稳固在抱杆位置,另外如果立杆选取的位置地势不平,就要用晃绳捆绑在抱杆的起始地方,让抱杆保持平衡,加强它的稳固性,如果立杆的地方长期积水或有淤泥,要在抱杆下面安装木头固定好,为了一防万一还要放石头,保证抱杆不会下降。最后要对电杆进行起吊时,要做好填土和防护工作,调节好杆身,在整个工艺完工后,要考核质量是不是过关,杜绝有电杆不平和电杆有裂缝等等现象发生。 4 接线安装类型的具体环节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接线安装分为普通接线安装、水平拉线安装和弓型拉线安装3部分。 首先讲下普通接线安装在准备工作时,要选好合适的拉线杆方位和拉线坑的具体方位及复测拉线位置,拉线盘和挖坑时,要留意拉线盘和拉线棒,以及挖拉线坑的连接部分,还要注意填土。在进行预制拉线要算好需要多长的钢绞线,用尺子测量好再做好记号,要捆好主线和尾线,连接好线夹和拉线的抱箍,抱箍在安装时,要依据情况测量出它的位置做出记号,并安装在合适地方,在这时要留意线棒和线夹要放在合适的地方,保证安装方法正确。对于UT型线的安装,先要把紧线器拆除,调节好线夹,之后拉紧线夹和线棒及钢绞线。 对于安装水平拉线,在做好全部准备,按照普通接线安装方法一样,进行下拉线盘和挖好坑。预制拉线时要注意,测量好坠线和实际水平线,要在这基础上加上0.8m,另外,它也必须要预制坠线和水平线,还要打好钢钎,抱箍也要安在合适的地方,工作人员在拉线杆上安水平拉线时,必须要注意安全防护,工作人员拉好水平拉线,线夹安装好就可以了。 对于弓型拉线安装,它的安装方法与普通拉线安装工艺工序类同。 5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导线架设施工工艺及其余工艺 导线架设施工工艺的步骤先放线让线紧绷,捆好绝缘子,接好引下线和过引线。在放线的时候,架好线轴,把导线拉到线路的起始位置,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放线,其一把滑轮安装在横担上,在放线过程中慢慢把导线放在滑轮里面;其二在电杆下面放出一定长度的导线,然后把它起吊在电杆上。之后把倒链绑在地锚上或紧线器挂在首端杆上,在电线尾处,把导线卡安装在绝缘子或线夹上,这才能安装绝缘子。进行捆扎绝缘子时,要留意直线杆导线的捆扎位置,它是需要两次捆扎的。之后再接好引下线和过引线,耐张杆,转角杆等特殊位置一定得接好引线。 10kV电力线路工程除了以上所说的工艺外,还有些其它施工工艺如:越级变台安装工艺、杆上变压器安装工艺、杆上设备接地施工安装工艺等,这些就不多加叙述了。 6 结论 10kV电力线路工程关系城市和乡镇用电的稳定和安全,这就要求它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对于电力部门要做好和监督好施工过程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容易出错的部分更是要仔细,以保证它更加规范和标准。运用好各类施工工艺,让10kV电力线路工程更好的服务于民。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析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高压输电线路逐渐呈现呈现距离长,容量大的特点。配电线路用 10kV 电缆环网供电到各配电变压器,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据施工图设计,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是 10kV 输电线路施工中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就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质量;方案 一、施工方案与重点 (一)施工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进行停电操作;如条件不允许,应该让施工人员与高压线或者带电的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也必须和高压电绝缘,确保施工人员不会受到生命危险。规范这些注意事项也能够使管理技术得到有效的提高。制定好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而减少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繁琐或问题的发生,这对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输电线路的勘测施工 输电线路的勘测是整个工程的首要关键点,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 运行条件起到主要作用。因为要做到既合理的编短路径长度、降低线路投资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方便,所以线路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的综合考验。因此,要严格对其质量进行控制。10kV 输电线路测量中平距高差和转角这些关键的数据测绘时一定要注意,提高测绘的精度及效率。 (三)输电线路架线工程施工 在 10kV 输电线路施工中,常常遇到跨越各种障碍物的跨越架线施工。架线施工的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施工的安全性。另外要考虑到架线施工的经济性,架线施工从展放方法来讲,分为拖地展放、张力展放。在放线过程中,保持对交叉物始终有一定安全距离的展放方法。一方面,要检查各器具设备工况是否良好等工器具问题,为施工提供工具设备保证。 另一方面,组织侧绘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勘察现场,做好施工前保障计划,凡参加安装施工的所有人员,必须学习本施工方案并进行安全措施交底。各施工小组应根据本施工进度、事先周密地考虑好组织人力、落实任务、施工进度及准备好施工所需的材料、工器具。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按规定办理工作票、安全施工作业票等手续,尤其对辅助工交底清楚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带电部位注意事项及危险点,并做好加强监护。 (四)输电线路杆塔工程施工 基础优化对于减少基面开挖,保护环境尤为重要。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方式,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使线路走廊杆塔基础的开挖量不断增加,这不仅破坏了塔位原有的天然植被,而且使原稳定土体受到扰动。 为配合杆塔高低脚的使用,塔位降基应考虑基础保护范围内将基础降为同一作业面,保护范围的高差采用深埋主柱,这样降基可大幅度减小,而且杆塔高程相应地提高了。 (五)塔脚的优化 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在杆塔位于陡峭山顶控制铁塔的正侧面根开,减少施工基面挖方量。如果地形坡度较大,一般的方法是采用长脚对应基础主柱升高的办法来平衡过多的高差,万一不能满足要求,可做特殊基础,或者对短脚所在基面适当挖方。 (六)环状排水沟,为防止上山坡侧汇水面的雨水、山洪及其他地表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保证有通畅良好的基面排水时工程质量保证的一个关键。依山势设置环状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周围山坡汇水面内的地表水,有利于基面挖方边坡及基础保护范围外临空面的土体稳定。 (七)基面处理 施工作业后要及时进行基面处理, 消除安全隐患。 一般情况下基面土石方的开挖会使原稳定土体受到扰动, 而且, 挖方弃土堆积在基面边坡上会增加了边坡附加压力, 在雨水侵蚀下,容易产生塌方和滑坡。 (八)排水沟护壁 为了避免排水直接冲刷塔位基面,工程竣工前排水沟都要求采取护壁措施,应根据路径塔位附近的地质情况区别对待,对少数风化和冲刷特别严重的塔位,整个基面表层全部作护面护面宜在线路施工后期进行,有岩石剥落或风化物坍塌时,往往需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护面。护面应依基面排水坡度作为斜面,以利基面排水。 二、施工注意事项 (一)攀登被跨越的 10 kV 电力线路铁塔,人工翻越经绝缘测试合格的丙绝绝缘绳的施工人员,应经过带电作业培训,并持有带电作业证,作业时要穿屏蔽服。 (二)迪尼玛承力绳要避免直接与尖锐物体、粗燥表面、热源体等接触,并注意牵引时的摩擦力不能大,尤其不允许产生集中摩擦发热。在施工中绝对不允许系扣进行锚固,只可利用原绳的回头套用金具进行锚固,收绳时绳盘直径不得小于 400mm。 (三)不停电张力架线防护设施的施工要选择天气晴好、 风力小的日期, 避免雨天等恶劣天气,要随时注意天气预报。 (四)施工前,施工所用的机具设备和工器具规格在使用前都必须检查机械性能的完好性,确保万无一失。 (五)为预防万一,确保安全起见,在搭设、拆除防护设施和架线施工时,在施工期间应闭锁被跨越电力线路的重合闸装置。 (六)输电线路检修施工工作结束后, 必须查明所有参加线路检修施工的工作人员及材料工具等确认已全部从杆塔、导线及绝缘子上撤下,然后才能拆除接地线,拆除接地线后,检修施工人员不得再登上杆塔在导线安全距离范围内做任何工作。 三、结语 线路施工是一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野外工作, 而且受天气、 环境、地理状况等的影响较大,在施工中注意安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电力线路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是建设前期、工程实施、工程竣工的全过程控制,虽然每个阶段的造价控制都很重要,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和管理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本文对电力线路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1、推行限额设计。 推行限额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对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意识,有利于经济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为设计人员提供信息,使勘测设计小组内部形成有机整体,克服设计深度不够及勘测设计相互脱节的现象,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见分晓的现象,使投资达到动态控制的目的。同时,推行限额设计还可以促使设计和造价人员进行项目全寿命费用的分析,使他们不仅要考虑项目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施工阶段和运行后的经济费用。比如:在电力线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主变容量选择、主接线方案的确定和线路选线定位以及在雷区的防雷、冰区的避冰、抗冰、防冰、融冰等对运行成本影响较大设计方案的优化时,就有利于设计人员进行全面分析、仔细考虑,认真权衡,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在投资限额内控制好工程造价。 2、实行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近几年来我国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引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勘测设计单位全面实行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很多优势:通过第三方认证,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勘测设计人员可在第三方的监督和内部审核管理约束下自觉按照体系文件中的勘测和设计过程控制程序以及后评价程序进行项目的勘测设计和后评价分析,对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有良好的效果;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提升勘测设计单位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勘测设计单位在设计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督促勘测设计单位申报和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将勘测设计单位是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视为进入勘测设计市场的准入条件之一。 3、健全设计单位经济责任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提高竞争意识。设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对于设计节约和浪费应制定明确的奖罚标准,促使设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相互间竞争能力,增强为业主控制投资成本的意识。 4、提高工程设计、造价人员的素质和加强设计、造价人员的管理。 电力线路工程的新工艺、新方法发展和运用很快,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设计、造价人员,除必须懂得和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外,还需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建设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事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工作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造价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现在从事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受过培训就上岗;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素质水平低;不能真正掌握工作方法,只会照搬公式;责任心差;没有熟练地掌握施工技术;报价不可行。提高报价准确度的具体措施提高报价准确度的方法。对预算中所涉及的内容要准确且熟练地掌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所涉及的定额子目数量特别多,所使用的数据数量也极为庞大,所以要想掌握这些内容不是非常容易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定期参加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这些基本功,明确各个定额之间存在的差别。施工技术是报价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报价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施工技术。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设计、造价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不定期的对设计、造价人员进行考核。同时,要加强工程设计、造价人员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和造价人员要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既要克服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又要反对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等现象。特别是造价人员应该及时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比较,反馈造价信息,能动地指导设计,使设计方案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投资。 5、切实全面推行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制。 工程项目的进度,不仅受施工进度的影响,而且设计阶段的工作,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如土建与设备各专业之间因缺乏协调而出现矛盾时,施工单位很难按图施工,只得催业主找设计单位几经周折才能解决,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工序的正常开展。还有设计变更,设计质量的好坏也对工程进度有重要影响。此外,由于业主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积累,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设计任务书,影响设计质量,在施工过程还需经常修改设计,给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控制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 因此,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监理时,应落实专门人员对设计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应由监理工程师审查设计单位所编制的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定期检查设计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一旦发现偏差,就应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以加快设计工作进度,同时控制设计质量,使设计错误和变更不发生或少发生,尽可能使设计图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规定时间提供,从而使工程项目在拟定的进度目标内实现。到如今,虽然工程监理制在工程建设领域内已实行多年了,但从目前的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现状来看,设计监理的推广还不广泛。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二是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人才缺乏。因此,主管单位一方面应尽快建立电力线路设计监理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应通过行政手段保证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广度,为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的全面社会化提供条件。 6、建立专业的电力部门造价信息网。 及时准确的向造价人员传递国家与电力建设投资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定额标准、政策文件、价格水平及与造价有关的指数。广辟信息来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处理,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7、定期公布各项造价指数。 建议各地和相关部门根据地方实际经济发展和生活指数的变化情况,定期公布各项造价指数,及时提供设备材料价格信息、以便减少工程造价人员对市场规律的变化不清而增加的造价控制难度,从而使工程造价比较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 各级主管部门、建设和勘测设计单位要及时转变观念;在造价控制各环节上加快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造价管理体系接轨,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实例分析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对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某电力线路工程,全线长度为31.817公里,全线均为双回路架设,新建铁塔76基,其中双回路直线塔为42基,双回路耐张转角塔为34基。本工程基础形式主要是板式斜柱式基础、台阶式现浇基础。本工程全线为双回路架设。导线型式采用双分裂2×LGJ -400/35型钢芯铝绞线;两种地线型号不同,一根复合光纤地线(OPGW),另一根地线为LGJ-95/55型钢芯吕绞线和GJ-80钢绞线。下面谈谈质量保证措施。 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本工程质量管理实行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制;项目总工程师制定工程《质量计划》,负责监督工程质量的控制、实施、落实情况;专职质检员(即质量工程师)为工程质量的具体负责人;基础工程施工队队长为本队基础施工质量负责人,也是当然的质量监督员;施工队配备质量监督员,均为一级质量监督员,在上岗前,经项目部培训考试,取得资质认定后,签订《质量监督员协议》,挂牌上岗。施工队质量监督员对施工组施工现场的基础施工质量进行把关,严格监督、控制、检查其职责范围内的施工程序的实施;施工组组长为本施工组基础施工质量负责人;施工组质检员为本组施工质量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负责对本组基础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协助施工队质量监督员和施工组组长搞好本组的质量工作。 项目部在基础工程期间实施的质量监督体系是对《施工组织设计》中质量检查网络的细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由施工队队长、施工队质检员及配备到各施工组的质量监督员完成一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而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工程部技术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100%的检查完成二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最后通过公司安质部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完成质量监督检查的过程。 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通过各质量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通过质量监督检查流程图的正常实施,最终确保实现本工程的质量目标。 2 完善项目部质量监督检查网络 各施工队、组应按上述质量监督检查网络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确保项目部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组应配备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得到有效的执行,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各施工队、组应完成100%的一级质检工作,项目部的质量安全监察部完成100%的二级质检工作,公司安质部完成30%的三级质量检查。 3 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在施工程序的两个关键点(停工待检点):支模完成后浇制前24小时内和拆模完成后回填养护前24小时内。施工组组长要向项目部工程部汇报,在接到汇报24小时内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会同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检查基础支模、扎筋、根开尺寸、砼浇制表面工艺质量等,若工艺质量满足要求,则专职质检员和监理人员签字认可,施工程序可继续下一步。 本工程按照规范要求制作试块,试块的制作要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从试块的取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养护等各方面进行控制,质量监督员应监督好试块制作的过程,试块制作好后签字认可。并负责将试块在做好养护一星期后及时送项目部,通过正常手续填写《试块交接表》后移交给项目部专职质检员。然后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负责送试验室进行试验,并取试验报告。 基础回填也是一个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质量监督员应负责监督施工组的回填施工,回填前将基坑内水抽干,回填时按《规范》、《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分层夯实。使得基础回填土满足规范密实度要求。 4 强化专职质检员职责 认真贯彻执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上级领导部门有关质量方面的指示与要求,在项目部的领导下,做好本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 参加开工前的技术、安全交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 负责监督、检查本项目施工段的施工质量情况,具体负责《作业指导书》和《质量保证措施》在施工中的实施,对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督促队(组)整改,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 强化质量监督员职责 质量监督员是施工组的具体质量负责人,是经项目部培训考试合格后认定的质量监督员,隶属施工队管理,在工作上受施工队长分派,但在质量上对施工组负责人、测工和施工人员均有监督指导权责,对施工组在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具有一票否决权,可立即停止施工组的施工,重大质量问题有权力和责任向项目部汇报。质量监督员在工作中的具体工作职责有: 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掌握和了解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模式,服从施工队队长和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努力搞好本职工作;质量监督员应对所管辖范围的基础质量负全部的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认真、仔细、负责的填写《施工程序把关卡》,对每道工序实行把关、签字。质量监督员对工序实行监控,在对每道工序签字后施工组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若项目部专职质检员在巡查中发现质量监督员在施工过程中未履行质量监督程序和在施工质量检查评定中填写方面有不符实际、敷衍了事的现象(如:填写情况不实、填写内容不完善等),则视质量监督员失职,将予以处罚。 施工前检查复核施工队测量情况,在认为没有问题后,才能同意测工分坑,如有问题应通知测工继续复测,直至准确为止。 挖坑后,应复核坑深是否满足要求,如不合格则继续挖坑程序,直至合格后方可同意施工组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支好模后,施工组负责人要认真填写《分坑开挖检查记录表》、《隐蔽工程签证单》、及评级记录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交质量监督员检查、复核,检验钢筋规格、数量,保护层,地脚螺栓规格,偏心,大小根开尺寸,模板拼制等是否都满足质量要求,如都满足,在监理人员和专职质检员签字认可后,可转入下道工序施工,否则应重新回到支模工序。 浇制前检查原材料质量、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认真填写《材料跟踪表》;检查配电盘、搅拌机、震动棒是否齐全完好;并检查施工负责人是否熟悉施工配合比、塌落度,上料数量是否正确;浇制过程中复核配合比,塌落度及支模尺寸;督促施工人员按作业指导书和本措施要求制作试块,并标明砼标号、级配、制作日期。 浇制后检查养护措施是否得当,养护条件(如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拆模后检查复核根开尺寸、外表质量情况,并做好记录。在监理人员和专职质检员签字认可后,方可回填养护。 检查回填土是否符合施工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要求,如不满足则继续监督回填,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监督施工组负责人、测工填写施工记录卡,汇总后在回填后5天内移交项目部。 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严格公正。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指导、监督,不得擅离岗位。 及时向施工队长反映施工情况、质量问题,接受施工队队长、项目部质检员、项目部技术员和总工的业务指导。 配合监理工作,及时提供现场资料交监理审查、签字,及时移交现场资料。 在基础工程结束后,对各施工队、组进行经济考核时,工程质量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本工程质量目标,达到达标投产标准,争创国家优质工程,达到优良级标准的将给予奖励,对没有实现本工程质量目标的将予以重罚。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关于电力线路工程接地线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为保证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我们要重点做好电路的接地线工作,这是关系到电力稳定运行的基础。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力线路;接地;问题;施工 一、前言 当前,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尤其是线路接地问题更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电力线路施工的构成和发展 为了保障电力线路的正常施工和线路后期的施工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电力线路往往采用架空的方式分布在高空中。这样不仅可减少复杂线路对陆地交通的影响,还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触电事故。我国电力线路主要是由杆塔、导线、拉线和相应的避雷设备组成。杆塔为架空线路的地下支撑;导线可安全、损耗较小地传送电力;拉线可保障杆塔的稳定性,使杆塔在恶劣的暴风、雷雨等天气仍能顺利传送电力;避雷设备可避免因雷击而造成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线路在输电线的材质上、电力支撑的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我国的电力传送损耗更小,电力设备更加稳固、耐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我国的电力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三、电力线路接地注意问题 1、悬挂接地线的地点和数量的控制 在对整个线路进行检查修理的时候,虽然整个线路是停电的,但是如果接地线的悬挂地点没有选择正确,也会发生触电的危险。常常出现的错误做法有:仅仅在工作的电杆塔上挂接地线;仅仅在工作相上接地线;在大规模的检修中,只对整个线路的两端接地线,这是远远不够的。悬挂接地线的正确做法是不仅仅要在工作线路的两端接地线,同时还要在附近的电杆塔上使用保安线,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和两端的接地线一起使用使用保安线,否则会引起一万的环流的出现。多个工作小组同时进行工作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悬挂接地线。接地线的悬挂必须要保证正确,不会掉落,同时附近必须把要有人监督,并且放置明显的标识牌,在所有的工作结束后,还要查验接地线的数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出现,未经过相关人员许可,不可以进入工作区,原理电杆塔,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2、验电器和接地线的保管问题 在我们平常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将验电器和接地线随地乱放的现象,甚至是和其他的材料混在一起。这就导致了接地线的绝缘部分严重的损坏,这种接电线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必须要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先关部门在这放弥漫的意识不强,甚至是对于库房里的材料从来不进行检查,也没有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定期的查验。我国的相关制度规定,验电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上的判断,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不的使用;其额定电压必须要和被淹的设备的电压相近才能够使用。对于接电线,也应进行使用前的外观检验,对于松股和绝缘层损坏的接地线禁止使用。对于这两种设备要有专门的库房,取出使用时也要用专门的箱子存放,不可以将其和其他材料一起混放,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检查,使得我们的每个工作人员东能够养成这样的良好的操作习惯。 3、制定相应的的接电线的正确操作流程制度 现在大部分的电力部门都有比较完善的停电检修的操作流程制度,但是对于验电和接地线的工作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很多单位对于这一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是按照《安规》中所规定的去做的。但是对于怎样正确的悬挂接地线,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给出的大难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那些新来的操作人员也只是告诉在哪里悬挂而已,并不告诉他们为什要这样悬挂,这就使得我们的年轻的操作人员产生了一种不重视的情绪,忽视了接地线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的操作,极易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由此,为了操作人员的安全着想,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挂接地线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让这种出成为每一个人操作的培训教材,使得他们在学会正确的操作的同时,也明白这对于安全操作的重大意义。 4、智能监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本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存在,时常会出现不悬挂接地线,不按照标准流程来安装接地线,或者是在拆卸接地线时有遗漏,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安全隐患。而我们只能监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监管,比如说对于接地线的位置以及数量是否正确进行远程管理,悬挂接地线的时机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检查是否有遗漏的接地线未进行拆除等等。运用这种现代的智能管理技术,会对以上情况的解决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提高管理方面的科技化。智能监管系统实质就是将接地线工作和管理系统利用卫星信号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对整个检修线路进行监控。在接地线时,利用其自身的感应装置向外发射信号,并且传回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接到这种信号后,就可以确定接地线是否已经被悬挂,或者是悬挂是否正确,以此达到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实时反馈,也会对整个工作进行监督,确保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四、线路路径的选择技术 1、野外选线技术 野外选线是根据初步电力线路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核意见进行的电力线路路径勘察选线,该技术是对初设电力线路路径的实践,为定位、定线工作确定线路的最终走向。野外选线对电力线路的运行条件、施工和技术指标、经济条件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线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野外选线通常在终勘之间进行,需要与定线工作结合进行。因此,应根据线路的具体状况开展。在野外选线工作中,应坚持“以线为主、线中有位”的原则,即在选线的过程中,既应考虑线路中杆位架设的可靠性,又应考虑杆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对于特殊点位,应比较、分析各种线路后,再确定经过特殊点位线路的最优路径。工作人员应始终遵循野外选线的基本原则,不违背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利益;同时,选线时应该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方便和安全性等因素,通过多方面的比较选择最佳路径。 此外,在提倡环保的今天,选线时还应重视环境保护,尽可能地避开防护林带、公园、绿化区和原始森林等地区,从而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推进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图上选线技术 图上选线是先拟定数个电力线路路径方案,再进行野外勘探、资料收集和技术比较等,并在相关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相应的协议书,最终确定电力线路路径。图上选线采用的比例通常为 1∶10 000 和 1∶5 000。图上选线能将电力线路的地形图放在图版上,标出电力架空线路的起始点,再用不同颜色的线将转角点连接起来,从而构成多个初步路径设计方案。可根据这些初步设计方案收集线路设计的相关资料,再根据采集资料,去除明显不合理的数据和线路方案,计算、比较剩下的设计方案,确定两三个较为合理的方案等待实践。通过野外勘察获得相应数据后,最终确定电力线路设计的最佳路径。电力线路路径的比较点主要包括以下 4 方面:①交通运输条件。②大跨越、不良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比较。③线路沿线地段的地物条件、地势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其他建筑和农作物的影响程度。④线路路径的长短。如果线路沿途的地质条件较好,则可进入不良、拥堵的地段勘察重要跨越地点。对于协议单位具有特殊要求的地段,例如建筑物密集区、地下采空区和大跨越地带等,应采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全面、严格地勘察线路,获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从而为电路线路路径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线路接地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耐心解决,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按照流程操作,才能有效保证安全。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的安全与风险 摘要:电气线路是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供电可靠性之外,必须满足相关的安全要求。文章分析安全问题,探讨其危险控制。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安全;风险 引言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讲,安全生产更是至关重要,通过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一、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一)坚持法治约束施工原则 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控制要结合安全法治管理的高度来硬性规范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同样作为项目负责人务必掌握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国家电网、省市区域等相关安全技术生产文件,并严格贯彻其文件精神并加以落实。同时要正确权衡好安全质量生产与工程工期进度、效益三者的关系,对违规以及跨越安全生产行为底线的人员要加以严格处理。 (二)遵循依法施工原则 应用法律手段可从根本上保障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合理应用法律手段控制电力线路的施工过程,全方位掌控施工安全、进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同时,为了增强运行风险的预控能力,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展开反事故演习,提高解决复杂电力线路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严格遵循责任和权利相结合原则,在管理中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电网、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人工控制施工行为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以保证安全施工。 (四)维护人员安全施工 电力线路安全控制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作为电力线路安全管理负责人员,则需要在有效的掌握施工现场人、事物等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 (五)狠抓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 在电力线路安全管理工作中,工程负责人需要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对各级安全责任进行明确,建立施工责任制度,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人头,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各项预防措施及控制手段,从而将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排除,确保安全施工。 二、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领导往往过于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相关部门也没有认识到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重要性,难以保证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施工人员无法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漏洞,难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在承载线路架设工程施工中,大多采取分包的方式进行劳务作业操作,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全面掌握各种先进设备的管理知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设备隐患,且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降低了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性。 (三)工期和组织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由于过于追求自身利益,部分电力线路工程的建设单位盲目缩短工期,导致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管理难度不断增加,引发各项安全隐患。由于施工组织的设计缺乏合理性,各种施工资源利用率较低,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难以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质量。 (四)征地拆迁纠纷的影响 电力线路施工路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增加了征地拆迁的建设项目。在征地拆迁中,出现了很多纠纷事件,严重拖延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安全施工的工作效率。 三、电力线路的运行与维护 (一)减少人为破坏的情况 减少人为破坏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电力部门及政府执法部门的管理力度,对电路铺设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电力安全教育,对破坏电力线路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而使人为破坏的情况减少。同时电力部门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向电力范围内的居民群众宣传相关的电力知识与法律保护知识,让沿线居民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与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好电力线路与电路器材。对于在沿线范围内施工的工程与人员,电力电路相关管理人要及时制止大型工程器械在线路保护区中活动,并且向工程施工的单位与负责人提出安全施工的要求。如果有不听从劝阻的就要下发及时的整改工程通知单,立刻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报告,对违法的行为依法查处。倘若电力线路杆塔或拉线基础与行车道路有着很近距离,就要成立电力线路设备保护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向各个电力部门分工电力保护职责,从而让电力线路能够在各种保护中正常运行。 (二)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措施加强维护 在进行电力线路维护工作时,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时发现电力线路存在的故障,及时运用相应的技术修复故障或者更换新的设备,防止由于电力线路本身的设备缺陷而导致损坏,从而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有效运行。 (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电力线路的损坏是不可估计的。在遭受雷电破坏比较频繁的地方要安装好避雷线或者避雷器,从而有效地减轻或防止雷电的侵害。同时还要有效地对风暴与冰雪带来的电力线路的侵害进行维护,根据天气的情况对相应地区的电力线路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上减少自然环境对电力线路所造成的破坏,维护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 四、施工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一)编制施工方案和危险点控制措施卡 一般性检修作业项目,由工作负责人或班组长组织全体作业人员,作业前分析查找作业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然后再对照规程和该作业项目的危险点数据库中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由工作负责人编制“危险点预控措施卡”,经工作票签发人审核批准并签名后执行。复杂的检修、施工作业项目,大(小)修、技术改造工程及多班组作业等,应事先编制检修文件包,其文件包中的危险点控措施,由工区(车间)专业组长针对本项工程全过程各个环节按专业制订。各作业班组根据制订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对本作业班组承担的作业项目进行具体的危险因素分析,然后再对照规程和该作业项目的危险点数据库中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编制“危险点预控措施卡”,交专业组长审核,经工区领导批准并分别签名后执行。如果作业现场有跨部门的多专业班组同时交叉作业,还应经企业生技部门批准。复杂的电气倒闸操作、重大特殊的操作,在操作前应分别由站长和工区技术员组织进行危险点分析和制订危险点控制措施,由运行值长编制“危险点措施预控卡”,经工区运行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二)作业中危险因素的控制 (1)维修时危险点的防范措施 配电线路带电维修时,因工具使用、运输等引起的安全事故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要着重这一方面危险点控制措施的落实。首先,施工中所需的绝缘工具应当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一个新进的工具都应做到认真的登记,并将登记过的工具放置于干燥且利于通风的工具间内。同时对绝缘工具进行定期的检修,对检修中出现问题的工具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对施工要使用到的绝缘工具,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大小进行工具的分配,以免因工具不适合而造成绝缘工具的损坏。 (2)天气原因产生的危险点的防范措施 如果在施工中忽然遇到大雨天气,应及时停止作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忽遇大风天气,且风力在5级以上的,应立刻停止作业。如风力小于5级而大于3级的,在必须作业的情况下,应对作业设备加以固定,以确保施工人员与线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应严格遵循电力线路的施工原则、制订安全责任制、编制安全管理计划、增强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才能充分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提高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谈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管理工作 摘要:电力线路施工作为电力工程改造的主要内容,其施工效率将直接决定工程的收益,尤其是在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方面,其对整体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管理工作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线路施工;施工管理 引言 作为我国发展的先行军,电力线路施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必须加强电力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进度管理。将施工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将实际工程特点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进而从总体上提高电力线路施工的管理控制水平。 1、电力线路施工管理概述 1.1、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目的 电力线路施工管理是为了保障电力工程顺利进行、施工质量达标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其施工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协调组织施工现场各环节,使施工过程高效运行;其二,保障输电线路工程质量;其三,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减少事故发生;其四,缩短施工周期;其五,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质量、效益、节约”这三大原则,以更好地达到施工管理的目标。 1.2、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特点 复杂性;专业性;可控程度低。 1.3、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内容 (1)现场施工管理 电力线路施工现场范围较广,并且是工程管理的主要地区,对于架设输电线路现场的管理应该着重对基础浇灌、杆塔组立、加线工程等进行重点管理。线路架设需要地面的高度配合,从地基到地面设施的搭建到现场施工单元的相互配合与协调,都必须纳入现场施工管理的范畴之内,尤其是现场作业机械设备、施工人员配置、建筑材料储放加工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等等,这是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所在。 (2)施工质量管理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对电力使用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不达标就很可能造成输电过程中的大量损耗,引发漏电、火灾、触电等事故。电线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质量管理、设计负荷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内容。 (3)施工安全管理 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将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尤其在地形复杂、高度较高或者线路改造施工过程中,任何纰漏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施工管理必须重视对安全的管理,包括对人员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材料、防火、环境、电气设备使用等安全管理内容,做出全面考量。 2、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2.1、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电力线路施工人员主要是采用雇佣临时施工人员的传统劳务分包施工方式,准入门槛较低,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不高,各作业流程间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工作和施工控制的难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临时工没有进行专门的电力线路施工培训,施工人员严重缺乏安全施工意识,这也导致随时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2.2、电力线路施工控制严重受到征地问题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线路施工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施工管理上有所进步,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造成承包单位与工程建设单位对征地利益划分难以界定,电力线路的施工难度加大,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工程进度严重受阻。 2.3、电力线路施工周期提前,导致各种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各个地区的电网建设迅速发展起来,电力线路施工工程也随之增加。甚至出现在同一地区多个电力线路施工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这种成项目过于集中,任务达到饱和状态,造成电力线路施工压力不断增加。同时,部分发电企业为追求利益,缩减工程工期,这些都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急剧上升。 3、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的核心 由于电力线路工程大多是在野外环境作业,很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而且电力工程本身人员的流动较大,工期较长,相比其他工程来说,电力工程难度较大技术含量也有一定要求,尤其是需要带电工作,这给其从事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制度。 制定施工工作票与安全检查等制度,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实行安全制度,并随时进行抽检,做到持票工作,保证随时有人督查工作流程,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对于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要有相应的施工技术的安全措施,且在施工前进行交底工作。 3.2、电力线路施工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坚持依法施工的原则 从法律的角度来对电力线路进行施工,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因此,要求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的依据相关的法律规范来对电力线路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对施工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解。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就运用法律途径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建立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作为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主体,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影响。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电力线路进行施工。另外,还要注重对电网、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进行考虑。此外,对人的施工行为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 3.3、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 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考核要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要公布于众,接受监督。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爱护职工,避免事故发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事先考核如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目的是为了增强安全意识。 3.4、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严把验收关 施工质量同样也是电力线路重要的一环,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出科学实际的质量管理控制制定,根据电力线路建设的施工工艺,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保证电力线路施工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科学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将工程质量责任制划分为三个层面:基层(施工队伍),中层(项目部),高层(公司)。作为高层质量管理部门,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统一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是中层质量管理的关键,中层管理者必须对高层的质量管理决策有充分的了解,熟悉业务流程,并制定出可施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施工方案,认真落实好每一项质量管理工作。 3.5、加强电力线路施工的成本控制 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前要根据施工设计资料,项目承包合同,设计图纸等进行成本的控制,算出整个项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以此来制度成本的控制目标,进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的同时,必须对各个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进而实现电力线路经济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量也越来越大,那么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就越来越多,对其管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技术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调节。要在管理过程中遵从自然规律,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施工。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水平在经过这20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输电线的管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的电力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工期保障的主要措施 摘 要:输电环节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负荷的日益增长,电力线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必须实施。电力线路工程相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难度大、跨度大和受外界因素限制较多的特点,必须保证人力配置和工程管理的合理化才能使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文章结合电力系统特点,分析了电力线路工程中影响工期的因素,从主要问题着手,同时考虑重要的细节,并提出了确保线路工程工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期;主要措施 无论是工程建设单位还是具体施工单位,都追求高质量、低造价以及短工期,电力线路工程也不例外。在整个电力线路工程中,会受到诸如征地、拆迁、变更方案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如何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期不延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工程延期,很可能带来电力供应不足,给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下文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综合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保证电力线路工程工期的主要措施。 1 工期保证的基础措施 1.1 工程前期准备 ①根据电力线路的实际情况,组织工程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核。对于施工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正,避免其在实际施工工程中造成延误工期的情况。另外,还应该在施工前组织试点,根据现场反馈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对于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做到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②准备完备工程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在购买材料时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达标。严格贯彻材料采购和交接制度,保证材料能根据工程需要按计划供应。 ③电力线路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对招标公司提供的器械、材料等工器具进行验收和清点。指派专人负责,做到科学管理、灵活配合,按照计划进度及时提供相关工器具到施工现场。 ④选拨和招募技能专业、有相关工程经验的职工和施工队伍,确保人力投入充足并制定管理措施达到人力的科学分配和使用。 ⑤在开工前组织宣传动员大会,确保各岗位人员明确职责及进度安排。做好安全教育与防范措施,避免施工工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1.2 一般性措施 ①充分发挥各个施工单位的现场经验以及软硬件实力,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组织专业、高效和运转灵活的项目部,全面负责电力线路工程工期的把控,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组织安排相关事项。 ②根据施工要求配置具有优良性能的各种工程器械,包括重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等,确保设备数量足够并能灵活调度使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机组织全自动机械化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应该做好零配件的供应、日常保养维护等工作,减小设备故障率,保证整个工期过程中机械化操作的顺利进行。 ③加强各方面管理,在综合施工方案的指导下,做到周密安排、统筹规划与施工有序;加强计划管理措施,做好网络管理和目标管理以及成本把控;紧抓核心工序,把控好施工作业进度,缩短工程对接时间。 ④制定完成总体施工方案后,应该组织一支施工经验丰富、工程技术力量雄厚、安全意义强并且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的工程队伍开展具体工作。在开工前工程人员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第一,必须做好技术准备。工程人员要做到熟悉设计图纸,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搞好工程材料的取样鉴定以及科学合理的技术交底。 第二,必须做好相关物资准备。工程人员应该根据施工计划以及现场的情况,制定好材料物资计划表并进行相关供应疏通工作,确保施工物资和材料的及时到位。 第三,必须办理全套的土地征(租)手续,配置充足的临时房舍和现场水电供应方案,确保相关施工工作人员的进场快、安家快和开工快。 ⑤建立良好的技术沟通与交接工作。在设计资料到手后,应该立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纸学习与会审。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积极筹备与安排具体工程计划,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失误。施工子任务完成后,应该及时交接,确保工程进度的连贯性。另外,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和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前做好雨季等恶劣天气状况下施工方案的准备工作。 ⑥科学调度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结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配设专用账号做到按计划专款专用,杜绝施工过程中的出现资金断链的情况。 ⑦制定规范的管理计划,确保施工进度的分段管控。各部门根据电力线路工程全段的工程计划,结合施工方案与现场施工情况,编制月度和季度以及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均衡施工生产。 ⑧运用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严格把控施工质量,避免不合格返工情况的出现。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大大提高工程合格率,确保工期的快速稳步进行。 ⑨通过标准化施工作业方案的确定,提高施工速度、加快工期。在施工的过程中,适时组织召开进度汇报与工程分析讨论会议,加强工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并把工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处理、合理调控,最大可能加快施工进程。 ⑩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做好相关分包工作,确保任务及时完成、工程质量优良、安全事故率低以及工期不延误。设置奖惩制度,大力调动工程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组织和管理保证措施 为了达到良好的工期进度控制效果,电力线路工程的实施需要有系统的组织保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①健全管理机制,做到各部门职责的具体分配。配置各类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工程实施期间,构建以计划合同部门为核心,设备物资部、工程技术部和质量检查部协同合作的工程进度实施体制。建立健全施工进度协调机制,保证各项工程进度的全局调整,加快总体进度速度。 ②招募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经验充足和富有责任心的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形成项目综合经理部门,同时选拨工作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进行现场工作指导与监管。按照项目法进行工程过程的管理,实现一级核算,并做到工作组织、计划协调以及工程现场管理和资金收付、物资供应的高度统一。 ③充分发挥个单位的强项,有机调配出水平一流的施工队伍。为了最大可能地加快工程工期进度,在施工合同签订之后,确保两天之内项目具体负责人和前期施工队伍进驻到现场。 3 技术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合理分配各种技工到具体的岗位。电力系统工程按照技术工种可以分为电工、高空作业工、普工、焊接工、测量工、起重工以及压接工等。在杆塔组立、架线工程、变电所工程和验收调试环节中都需要有充分的技术保证措施才能使得工程如期进行。具体保证措施如下: ①实施技术责任制,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控体系。 ②根据前期实地调查搜集的工程地质以及气象情况等环境条件,制定出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系数的技术方案,同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技术措施。将工程各个阶级的技术档案建档管理,切实做到资料保存与查阅的科学有序。 ③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组织技术难题攻克小组,制定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做到提前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④当原定技术方案和现场施工情况出入较大时,应通过技术责任小组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避免盲目施工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⑤使用最新且成熟完备工程技术,通过这种高质高效技术的广泛应用来缩短施工周期,从而缩短整个电力线路工程的工期。 4 工期调整措施 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计划工期和实际工期出现偏差时,应该分析工程滞后或者超前的原因,并采取调整措施来保证总体施工进度的稳步前进。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和监理工程师的反馈,三天内分析出工期偏差原因并提出初步解决计划,一周内制定出完整的工程工期调整方案并完成绘制总体进度的调整计划图。完成调整方案后,需要重新改进和制定月度计划以及周计划,确保施工进度的细节管理。当出现物资及人力供应不足的情况时,就需要重新分配资源,实施工程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总工程工期的按时完成。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对工期进行控制,对提前完成分配任何和工程队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5 结 语 总体来讲,电力线路工程的工期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施工安全为前提,通过制定有效的工期保证措施确保工程按期完成。文章从电力系统工程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对路、科学严谨的工期保证措施,对于电力系统扩张以及改造过程中的线路工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对于其它类似工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试析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若干因素 摘要:做好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承建单位控制工程成本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运用分类归纳法对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的各项所用费用进行了归类;之后结合架空线路结构组成、电气参数、技术经济人员预算标准等指标,进行了深度细分;其次,借助计算机并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所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终确定出了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架空电力线路 工程造价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用电需求量急速增加,原有的电力设施和数量已经满足不了高用电量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一个经济、可靠、安全、放心的电力网络刻不容缓。担负着电能输送任务的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耸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地质地貌类型众多,加上经济建设又改变了原有的生成环境,给输电线路的架设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因素,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存在多变性,且伴随着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架空线路的施工方案也越来越复杂,以往业内多认为架空线路长度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但是通过观察图1所示的线路长度与投资金额分布图,其离散性较大,便说明了仅考虑线路长度这一单一因素无法有效反映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组成。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为此,本文在分析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时,将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因素。 图1 线路长度与投资金额散点图 二、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费用构成 (一)工程造价 具体指用于建设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的资产投资。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所需投资的地方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因最近几年内贷款利率和市场物价变化较为平稳,动态投资没有太大波动。因此,将静态投资中的主要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作为主要研究部分。 (二)静态投资 参照目前较为主流的定义,静态投资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本体费用和其他费用,根据其用途再将本体费用具体细分为五点,分别是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基础施工成本、附件安装和运输成本;将其他费用细分为土地相关成本、本体关联费用和其他费用。 以国内某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信息为例,对其静态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参照上述本体费用和其他费用细分规则,在图2中绘制出各项成本按照其占静态投资比重,在这些成本中,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在静态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八成,属于主要成本类,附件工程成本、基础工程成本在静态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一成,属于次要成本类,其余部分属于一般成本类。因此,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成本主要受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影响。 图2 分类归纳图 三、造价影响因素指标 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与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有关,那么可以结合架空线路结构组成、电气参数、技术经济人员预算标准等指标,继续细分上述三项费用。进而初步确定出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具体包括:电网输送容量、架空线路长度、输送电压等级、导线横截面、导线分裂数、回路数、紧凑型结构与否、线材量、风速、覆冰、地形、塔材量、耐张塔比例等技术参数,以及塔材价格、线材价格技经参数。因上述部分影响造价的因素具有很强相关性,造价受其影响敏感性较差,为了有利于进行敏感性分析,应对上述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拆解出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之后再针对影响工程造价的独立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得到真正影响造价的因素。 (一)剔除紧凑型结构与否、导线横截面、导线分裂根数、回路数和电压等级五因素 作为电力线路架设方式中涉及到的参数,前四个因素不但受电网输送容量影响,而且还受输送电压等级影响,所以,通过电网输送容量和输送电压等级便可以体现出前四个参数对架空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但是,因本文以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为重点评估对象,并且对于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研究多在同一输送电压等级层面下进行,不同的是重点研究各个因素对于不同电力线路工程的造价成本的影响,因此,输送电压等级因其具备统一性,可以将其剔除。那么,仅保留电网输送容量这一因素。 (二)剔除线材量、塔材量两因素 由于上述两个因素主要受架空线路长度影响,因此,通过架空线路长度便可以体现出线材量、塔材量对于造价的影响。所以,仅保留架空线路长度这一因素。 (三)地形因素 在对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地形是必不可少需要考虑的因素,电网公司下发的《典型造价》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成五类,分别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有起伏的丘陵、一般山地、河网泥沼、峻岭。虽然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受不同地形影响较大,但是因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遇地形类别众多,在不影响造价系统有效性分析的前提下,为了方便进行工程造价的成本分析,将《典型造价》中列举的八种典型施工方案的地形基准均划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并作为计算调整系数,从而有助于掌握地形综合系数对于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最终体现出多样化的地形对于工程造价的实际影响。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定性分析,拆解出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将成本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的因素剔除出去,将影响工程造价相对独立的因素保留下来,其中技术参数分别为电网输送容量、架设线路长度、地形综合系数、风速、覆冰、耐张塔比例等,技经参数主要为塔杆材料价格和线材价格。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检验 (一)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其定义为在众多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中,若某一因素发生一个细微的变动便能引起工程造价出现明显波动,那么其便是工程造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来说,敏感性是指某因素以其单位值变化后所能引起每单位造价成本的变化程度。例如,表1中所示的敏感性分析中,架设线路长度的敏感系数为0.773,那么则意味着其他因素恒定的条件下,架设线路长度每增加或缩短一千米,造价就相应增加或减少 0.773万元。 收集并总结过去三年内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已经竣工并投产的58条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数据,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借助计算机并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计算独立影响造价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工程造价受架空电线长度和电网输送容量影响较大,即其敏感性最强。地形综合系数、电线材料价格、风速、塔杆材料价格、覆冰等因素的敏感性次之。耐张塔比例的敏感性最低,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耐张塔比例所带来的造价变化。因此,最终确定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为: 架设线路长度、电网输送容量、地形综合系数、电线材料价格、风速、塔杆材料价格、覆冰。 表1 敏感性分析 (二)样本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敏感性分析结果正确与否,再次收集并选用近一年内电网公司18条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数据,其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再次证实了本研究的结论的准确性。 表2 敏感性验证 五、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在经济建设中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线路,通过掌握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的进行成本预算,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单位控制工程成本而言至关重要。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之我见 摘要:输电建设工程每项都有各自特点,若电力线路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 关键词:电力线路设计 一、合理选择线路路径 线路路径的选择影响本体工程的多个单位工程,线路路径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线路曲折系数越小,线路越短,造价自然就低。但路径的选择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片面强调曲折系数的大小,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反而使造价升高,路径的选择不仅要衡量经济性,还要从社会效益的高度看待路径走向的影响。在工程的路径方案选择中综合各方因素,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路径方案的选择:按照已掌握的沿线路径资料。对全选出各有特点的两、三个路径方案进行比较,在大的方案中也可选出不同的小方案参加比较。各路径方案要从路径长度,可利用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条件,沿线路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情况。特殊气象,污秽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跨越河流。各种障碍物,选用的线路转角及线路曲折系数等情况.来说明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经过对各路径方案的选择,除从技术上看出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程度外,还要从安全运行、方便施工、降低造价、经济运行、障碍物的处理及大跨越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后,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 二、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的l/2,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占整个工程的20%一35%。因此,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分为电杆基础和铁塔基础,其型式应根据杆塔型式、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施工、运输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基础类型.按其承载力的特性大致可分为“大开挖”基础、掏挖扩底基础、爆扩桩基础、岩石锚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倾覆基础等。在选择基础型式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并符合经济技术的要求。 三、同塔多回路在电力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同塔多回路由于通常深入到人口密集地区,线路附近的房屋、通信等设施众多,因此要着重研究多同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和危险影响:对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干扰影响;可听噪声的影响:高压静电场的环境影响;接地装置的地电位升高影响。 近年来由于光缆通信的发展,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已经逐步降低。并且采用良导体地线或加装耦合线的措施,通常能使沿线的通信线路的危险影响水平满足要求。同塔多回路由于铁塔的外部荷载及塔身风压与单回线路相比,将成倍增加,铁塔的自重、基础作用力均将大幅度增加。为保证可靠性要求,多回路铁塔和基础设计可参照大跨越工程的重要工程乘重要系数的做法,对多回路结构设计的安全系数适当加强。 对500kv或220kV大截面导线的同塔多网路.为降低材料的体形系数和塔身风压.可考虑采用钢管桁架结构,对跨越塔等特殊型式也可采用高强度钢材。由于多同路塔的导地线很多,因此,设计中可能很多结构材料受安装工况控制,在设计中如适当限制施工作业工序,采用合理的施工手段。甚至加大施工临时拉线的平衡张力.则可以有效降低塔重,同塔多同路的铁塔和基础设计还应该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塔犁选择时,尽量采用结构传递清晰、简单的型式.以防止计算误差:基础选择则应该选择同类地区运行经验丰富及可靠性高的型式,在地质条件差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灌注桩基础。同塔多回路在国内一些地区已得到关注和运用,目前建成或在建的220kV同塔四同路(等压或混压)就有6条,设计、施工和运行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已建成的同塔多同路的运行情况分析.省内、省外的大量同塔多线路均未发生安全事故.包括雷击跳闸、绝缘闪络等线路故障也没有比常规线路明显增加的迹象。 四、杆塔的定位 1、杆塔的室内定位 室内定位是用最大弧垂模板在平断面图上排定杆塔位置的;室外定位是把室内排定的杆塔位置到野外现场复核校正,并用标桩固定下来。杆塔位置排定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杆塔定位的主要要求是导线的任一点在各种气象情况下均须保证对地面的安全距离(即限距),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定位时,为了满足限距要求,必须用最大弧垂模板确定定位档距。终端、转角、跨越、耐张等特种杆塔先行定位后,再分段用最大弧垂模板沿平断面图排定各耐张段的直线杆塔的位置。 根据所排出的直线杆塔位置,计算出该耐张段的代表用以计算或查取导线应力,再算出K值,看此K值是否与模板的K值相符(相等或相近),如果相符,则表明该段杆位正确。否则,应按实算的K值重选模板重新排定杆位,直到两次的K值相符时为止,排完一个耐张段以后,再排下一个耐张段,直到排完线路全部杆塔为止.定位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应尽量避免孤立档距,尤其是档距较小的孤立档,它易使杆塔受力情况变坏,造成施工困难,给检修带来不便。 2)山地定位时,除应考虑边坡的稳固外,尚须保证电杆的焊接、排杆、立杆、临时打拉线紧线等条件是否具备。 3)立于陡坡的杆塔,应考虑其基础有无被冲刷的可能。 4)引拉线杆塔应注意拉线的位置,平地应注意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池塘洼地,山地应注意避免顺坡打拉线使拉线过长。 总之,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线路路径方案的选定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施工和运行以及维护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方便与安全。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质量、安全问题。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关于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的探讨 输电建设工程每项都有各自特点,若电力线路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 线路路径 基础设计 杆塔定位 同塔多回路 一、合理选择线路路径 线路路径的选择影响本体工程的多个单位工程,线路路径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线路曲折系数越小,线路越短,造价自然就低。但路径的选择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片面强调曲折系数的大小,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反而使造价升高,路径的选择不仅要衡量经济性,还要从社会效益的高度看待路径走向的影响。在工程的路径方案选择中综合各方因素,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路径方案的选择:按照已掌握的沿线路径资料。对全选出各有特点的两、三个路径方案进行比较,在大的方案中也可选出不同的小方案参加比较。各路径方案要从路径长度,可利用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条件,沿线路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情况。特殊气象,污秽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跨越河流。各种障碍物,选用的线路转角及线路曲折系数等情况.来说明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经过对各路径方案的选择,除从技术上看出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程度外,还要从安全运行、方便施工、降低造价、经济运行、障碍物的处理及大跨越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后,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 二、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的l/2,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占整个工程的20%一35%。因此,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分为电杆基础和铁塔基础,其型式应根据杆塔型式、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施工、运输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基础类型.按其承载力的特性大致可分为“大开挖”基础、掏挖扩底基础、爆扩桩基础、岩石锚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倾覆基础等。在选择基础型式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并符合经济技术的要求。 三、同塔多回路在电力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同塔多回路由于通常深入到人口密集地区,线路附近的房屋、通信等设施众多,因此要着重研究多同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和危险影响:对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干扰影响;可听噪声的影响:高压静电场的环境影响;接地装置的地电位升高影响。 近年来由于光缆通信的发展,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已经逐步降低。并且采用良导体地线或加装耦合线的措施,通常能使沿线的通信线路的危险影响水平满足要求。同塔多回路由于铁塔的外部荷载及塔身风压与单回线路相比,将成倍增加,铁塔的自重、基础作用力均将大幅度增加。为保证可靠性要求,多回路铁塔和基础设计可参照大跨越工程的重要工程乘重要系数的做法,对多回路结构设计的安全系数适当加强。 对500kv或220kV大截面导线的同塔多网路.为降低材料的体形系数和塔身风压.可考虑采用钢管桁架结构,对跨越塔等特殊型式也可采用高强度钢材。由于多同路塔的导地线很多,因此,设计中可能很多结构材料受安装工况控制,在设计中如适当限制施工作业工序,采用合理的施工手段。甚至加大施工临时拉线的平衡张力.则可以有效降低塔重,同塔多同路的铁塔和基础设计还应该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塔犁选择时,尽量采用结构传递清晰、简单的型式.以防止计算误差:基础选择则应该选择同类地区运行经验丰富及可靠性高的型式,在地质条件差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灌注桩基础。同塔多回路在国内一些地区已得到关注和运用,目前建成或在建的220kV同塔四同路(等压或混压)就有6条,设计、施工和运行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已建成的同塔多同路的运行情况分析.省内、省外的大量同塔多线路均未发生安全事故.包括雷击跳闸、绝缘闪络等线路故障也没有比常规线路明显增加的迹象。 四、杆塔的室内定位 室内定位是用最大弧垂模板在平断面图上排定杆塔位置的;室外定位是把室内排定的杆塔位置到野外现场复核校正,并用标桩固定下来。杆塔位置排定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杆塔定位的主要要求是导线的任一点在各种气象情况下均须保证对地面的安全距离(即限距),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定位时,为了满足限距要求,必须用最大弧垂模板确定定位档距。终端、转角、跨越、耐张等特种杆塔先行定位后,再分段用最大弧垂模板沿平断面图排定各耐张段的直线杆塔的位置。 根据所排出的直线杆塔位置,计算出该耐张段的代表用以计算或查取导线应力,再算出K值,看此K值是否与模板的K值相符(相等或相近),如果相符,则表明该段杆位正确。否则,应按实算的K值重选模板重新排定杆位,直到两次的K值相符时为止,排完一个耐张段以后,再排下一个耐张段,直到排完线路全部杆塔为止.定位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应尽量避免孤立档距,尤其是档距较小的孤立档,它易使杆塔受力情况变坏,造成施工困难,给检修带来不便。 2)山地定位时,除应考虑边坡的稳固外,尚须保证电杆的焊接、排杆、立杆、临时打拉线紧线等条件是否具备。 3)立于陡坡的杆塔,应考虑其基础有无被冲刷的可能。 4)引拉线杆塔应注意拉线的位置,平地应注意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池塘洼地,山地应注意避免顺坡打拉线使拉线过长。 总之,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线路路径方案的选定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施工和运行以及维护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方便与安全。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质量、安全问题。
电子小制作论文:鉴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制作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业规范、公正严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索。我国政府也把构建电子政府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加以实施。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利用GIS建立电子政务已日趋成熟。电子政务与GIS的关系突出体现在:GIS是电子政务的地理空间定位平台;GIS赋予了电子政务以空间辅助决策的功能;GIS为电子政务提供清晰易读的可视化工具;电子政务的建设为GIS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1电子政务的内涵。在西方国家,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被称作“电子政府”。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与国外有很大差别,除政府首脑机关国务院之外,还有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为了反映我国政府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将“电子政府”称作“电子政务”。电子政府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西方学者的一般定义是:所谓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这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就是电子政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电子政务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政务包括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府、电子政协等;而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指国务院、国务院所属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综合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政府部门通过信息网络与企业(事业)以及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 1.2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开展政务活动的全新的政府工作模式,具有五项基本功能。1.2.1实现协同办公。也就是通常说的办公自动化,这是电子政务应用中最基本的功能。1.2.2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前的政务信息基本上是在各单位内部,利用效率太低,实施电子政务,就是要通过网站和数据交换系统,使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共享政务信息资源。1.2.3实现政务公开。推行政务公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府都要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1.2.4提供网上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对社会进行管理,更主要的还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审批办证、查询政策资料,与百姓交流等等。1.2.5提供安全保障。在电子政务的平台上,集中了所有的政务信息,是政务信息流通的主要通道,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因此,还要为电子政务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1.3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电子政务的建设以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政务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和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从政府信息、政府网上服务到政府部门间及政府部门内的信息共享和网络办公都需要持续地研究和开发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从而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与高效应用。电子政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多源海量数据的融合与管理技术、全文信息检索技术、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空间决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等。 2GIS的基本概念 GIS(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融合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用来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居民生活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功能,进行各种辅助决策。GIS作为一种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应用和分析技术,随着其技术自身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开始融入信息技术的主流。政府拥有80%以上地理信息资源,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GIS应用的主战场,GIS在电子政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的共享、交换与整合问题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是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烟窗”,构建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互操作形成的信息系统体系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网络、数据、应用、流程和服务的五个统一集成,数据的集成是应用和服务集成的基础。 3GIS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必须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为支撑,GIS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的方面如环境监测、土地规划、防灾减灾、城市交通、通讯指挥、道路建设、医疗卫生,以及突发应急事件等;小的方面如车辆导航和定位、物流配送等。基于GIS的电子政务赋予电子政务新的特色和内容,丰富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为其以后的发展拓宽了空问。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和以GIS为代表的“3S”技术的支撑。 4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与政府管理和GIS技术的改进相适应。政府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的过程,同时GIS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4.2整合各种政府信息资源,数据源要稳定可靠。通过相应的GIS技术把现存的海量、分散的地理空间数据、统计数据和专题数据等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提取和集成,为政府部门的各项决策做支持。4.3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以及GIS相关组织的合作、指导下,制定和完善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现有的标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用数据、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不够,一些通用的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标准难以确定,标准未反映应用业务的共性和基础性等;4.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由于现有执法水平的不足,这方面光靠立法解决是不够的,要考虑和承认数据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并帮助掌握这些数据资源的政府部门增加其所拥有数据资源的信息价值,增强其信息共享的积极性;4.5加强和完善基于GIS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处理好信息保密和利用的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大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专题数据属于保密范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所攫取的目标,影响和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信息安全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瓶颈”,阻碍其向前和深入发展。 5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的方针、法规和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17号文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政策措施,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进入统一的轨道。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为政府领导进行宏观分析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摘要: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电子娱乐等5个部分。电子政务多时态的空间型信息,同时还能提供科学的分析、预测、规划和决策等技术手段。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GIS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空间定位基础平台,GIS特有的空间分析能力,给电子政务辅助决策赋予了空间化的手段和方法,各种与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的信息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各种组合叠加分析,进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GIS对空间数据的综合处理和操作能力,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可视化工具,可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实施工作与GIS是密不可分的。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服务系统的结构制作与技术创新 1电子服务系统发展概述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1]。这种趋势性的转变,直接推动了电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服务系统[2]作为新兴的服务技术手段,其特点是快速、方便、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个性化服务的实现。随着互联网从Web1.0、Web2.0发展到Web3.0时代,电子服务系统已从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发展到了强调互动、交互的电子服务系统。 1.1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1.0时代,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信息[3]。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3大门户。在Web1•0时代的电子服务系统以信息系统[4]为主,如新闻系统、电子公告板系统、广告系统等等,它们都是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系统,不同系统间的区别主要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字段设置及操作这些字段的权限不同。这个时期电子服务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从系统单向流动给用户,用户与系统间没有交互,用户被动接受系统提供的信息。 1.2强调互动、交互的第二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2.0时代,网站实现了用户的交流与参与[3],典型的电子服务系统有blog(博客)[5]、wiki(维基百科)[6]、sns(社会网络)[7]等。这个时期电子服务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用户的交流与参与,强调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 1.3可直接进行信息交换、互动和信息整合分类的第三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3.0.时代,网站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3]。Web3.0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8]。目前,Web3.0正处于概念阶段,还未有Web3.0网站及系统出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电子服务系统,都是围绕着信息的、互动、交换、整合、分类来开展信息服务,但信息服务仅是传统服务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传统服务是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服务等。比如医疗服务就是传统服务的一种,医疗指令、病况信息、生命体征都是一种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然而怎么通过互联网将医疗指令转换为服务,直接为病人服务?解决这一问题是建立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互联网要突破“最后一米”,将传统服务传递给用户。依据这一思路,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丰富外设、具备强大服务能力的,可将控制指令、服务指令直接转换为用户服务的电子服务系统。 2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从系统目的出发,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元素的集合。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包括服务机构、服务者、服务对象、服务信息、服务指令、控制指令、互联网及相关实体或服务环节。其体系结构由服务提供层、服务协作层、服务传输层、服务解释层共4层构成,是呈喇叭形状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服务提供层 服务提供层由提供传统服务的服务提供者或服务设备等组成。服务提供层接受服务协作层的服务指令,通过传输控制指令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广播服务信息。服务提供层中每个服务者/设备,可单独为用户提供服务,也可通过基于某种机制形成服务网络,联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如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中的专家会诊服务,可把每个专家看成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者,多个专家之间通过专家会诊的形式,联合专家智慧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另外,服务提供层接纳服务提供者或服务设备接入的机制是动态、开放的。各位服务提供者或各台服务设备只要遵循服务提供层的接入协议,即可加入到服务提供层为用户提供服务;相反,如果不遵循协议,按照一定的退出机制,即可退出服务层。 2.2服务协作层 服务协作层由多个服务Agent组成。服务协作层接受服务提供层向用户传输的控制指令,代替服务提供层与用户交互。每个服务Agent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服务者/设备,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特定的服务Agent。通过服务Agent,服务者/设备能够从操作员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由服务A-gent直接跟用户进行协作。服务协作层通过一个平台把各种传统服务集成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对传统服务进行语义查找,并绑定其需要的服务。而服务提供商则通过这个平台来注册、、监控和管理其不同的服务应用。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3服务传输层 服务传输层由互联网或者专用网络组成,传输服务指令、控制指令、服务信息等。 2.4服务解释层 服务解释层由多台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组成,它将服务提供层的服务直接传递给用户,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这些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主要由软件系统、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2.4.1软件系统 在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中,软件系统是设备的核心。软件系统负责服务请求传递、接受服务/控制指令、解释用户请求、解释服务/控制指令等任务。当多个外设间出现请求、响应等冲突时,或各种服务间出现服务冲突时,软件系统负责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使整个系统能够以有序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软件系统将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等各种元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服务者可以通过系统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使整个系统能够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存在。 2.4.2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 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设备不仅仅包括常用的键盘、鼠标等设备,它还包括摄像机、数位仪、传感器、RFID读写器等信息采集设备。当这些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时,计算机就具备了采集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就可以感知服务对象的形状、位置、动作等变化,就可以感知服务对象发出的各种各样信号。这些信号均是模拟信号,在通过输入转换器进行输入转换后,这些信号将可转换为对应的数字信号,然后传递给服务者。 2.4.3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 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的输出设备包括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语音输出系统、磁记录设备等丰富多样的输出设备。未来,输出设备将朝着可精确响应服务指令、控制指令的方向发展。如数据手套是虚拟现实应用中主要的交互设备[9],它作为一只虚拟的手或控件用于3D虚拟现实场景的模拟交互,可进行物体抓取、移动、装配、操纵、控制等操作。利用输出设备精确响应的特性,当前许多传统服务将可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递,可直接服务于用户。这样一来,互联网“最后一米”的问题,就能得以解决。 3新型电子服务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从逻辑结构来看,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既包含有一定的物质成分,又包含一些非物质成分,它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不同的系统元素协调作用,通过互联网传输传统服务的控制指令、服务指令,并反馈用户需求信息,最终协调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机整体(如图4所示)。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元素间逻辑关系如下: a.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联系各元素的核心是用户需求,集中表现为对某种传统服务的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至31.8%。手机网民2010年上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10]。日益增多的上网用户为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驱动力。用户需求将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各层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用户需求相对应的需求信息流,它的流向与用户反馈信息流正好相反,从用户需求开始,用户反馈后,再回到输入端。 b.用户需求从输入端开始,经过需求识别、业务处理、输出等环节,通过传递、解释、表达等动作处理后反馈给用户。此时用户的反馈又形成新的需求源,这新的需求源又从输入端输入到系统中,再通过传递、解释、表达等动作后反馈给用户,这样就不断形成循环,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c.输入、需求识别、业务处理、输出这4层都对应不同系统设备或者软件系统,并且一层可能对应几个不同的设备。尽管输入层与需求识别层之间,或者需求识别层与业务处理层之间的联系介质可能是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系统,但从逻辑上看相邻层级之间的元素联系还是非常紧密,上层级某个元素可以对下层级中多个元素任意选择,下层级元素也可以被上层级多个元素选择。这多种多样的选择,让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可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中。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这种维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在处理用户需求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迅速建立起新的“需求”与“反馈”对应关系,以使系统正常运行。 d.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同层次元素之间也存在竞争,就输入层多个输入设备之间而言,键盘、鼠标、摄像机、数位仪、传感器、RFID读写器这些输入设备适应不同的输入要求,对应着不同输入场景,输入信号也不相同,输入信号对信号处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几种不同输入同时进行时就会产生资源共享冲突或者资源需求协调的问题。当然,这些冲突或者协调,不一定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竞争,但它们都是资源需求的竞争,需要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进行协调或者控制。 4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虽然在电子医疗、汽车电子、现代物流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还不能够真正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众多传统服务,如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服务等。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要广泛投入应用,就要提高信号采集过程中采集信号的准确度,就要避免信号处理或数据传输过程中损失信号信息,特别是要研制出能够将输出信号准确地转换为相应动作或操作的精确响应设备。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4.1高速度、高精度的模数转换技术 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模数转换器的精度、速度以及系统的成本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实用性。因此,模数转换器的高精度、高速和系统的低成本是衡量系统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标准。一般来说,想提高模数转换器的精度、速度,势必会引起成本的增加,而且精度与速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在精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就要牺牲一定的转换速度。反过来,追求高转换速度,就要容许一定的精度损失[11]。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要根据输入信号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模数转换器,如人体的脉搏和血压等微弱信号,就与货物位置、电网电流等信号的转换要求不同。 4.2超大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技术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要处理大量的模拟信号,必然要求系统具有高效的处理能力及稳定的数据承载能力。随着系统处理数据量不断增加,以及系统实时处理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当面对高质量信号传输要求时,普通的视频基带、一线通、双绞线、微波等传输方式均无法适应传输要求。目前只有2种传输方式在高质量信号传输中得到了认可,一种是采用光纤专线传输,另一种则是网络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干扰和设备故障常使数据传输产生错误。为了检测通信错误,传输数据中设有冗余的错误检测码,这些冗余的错误检测码和传输的数据按一定的数学关系组合。数据在传输中产生错误而不满足预定的数学关系时就能被检测出来。 4.3小信号采集抗干扰技术 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要想实现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智能控制等完整的控制过程,必须使用系统现场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电压、电流等),信号采集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元件将其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经过数据传输通路进入计算机外部数据采集器,将其转换成数字量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按照相应控制程序,进行实时控制。计算机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信号既包含真实的现场信号,也包括一些外界通过传输线路传入的干扰信号。如果现场信号转换成相应电信号数值较大,相对来说其抗干扰容限较大。对于小信号,其抗干扰容限较小,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12]。现场信号源一般与数据采集器有一定距离,现场数据通过传输线路传到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外界很多因素会通过传输线路形成干扰,使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小信号的干扰可能使传输失败。因此,信号采集质量的提高对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意义十分重大。 4.4精确响应设备制造技术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响应设备是指接受系统的输出信号,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动作或操作的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响应设备通常是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这些设备都仅是将计算机的输出信号进行输出,并没有根据这些输出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或者操作。相对比普通计算机系统对响应设备的要求,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对响应设备的要求更为精确和更为严格。 5结束语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是传统电子服务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虽然制约电子服务系统快速发展的因素仍存在,但相信随着传感器技术、精确响应设备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指日可待。本文对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逻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丰富外设的电子服务系统是传统电子服务系统的发展方向这一论断,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成果无疑可以为电子服务领域研究者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电子小制作论文:鉴于GIS定位与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地图已经从纸上走进了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甚至移动设备里面。如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电子地图里面搜索感兴趣的地点、行车线路和公交线路等,大大方便了地图使用者,电子地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一个常用工具。现有的电子地图可表示的范围大者如亚洲或者中国平面图,小者如学校平面图或一个社区的平面图,表示的都是室外区域,尤其对于定位导航应用,电子地图与GPS定位技术广泛结合,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物联网感知定位技术也逐渐由宏观向微观演进,定位导航技术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随着十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与导航显得越来越重要[1]。 本文正是利用电子地图的特性,结合室内定位与导航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用于室内定位导航的电子地图。在进行室内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开发时,本系统是在AutoCAD开发的基础上,采用GIS的二次开发方式,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定位导航终端的位置,对某一指定的方位,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导航路径,该电子地图操作方便简单、显示直观清晰,符合室内定位导航的功能需求。 1室内定位导航地图模型 1.1室内定位导航地图模型的应用 1.1.1室内场景模拟 快速调度数据、绘制虚拟场景是室内场景模拟的关键问题。将整个室内空间中的房间、走廊、门窗等建立合适的关联,这便可以有效缩短数据查询调度的时间。于是用代表门窗的线将室内的房间和过道连接起来,建立起单个楼层上的门窗与房间、室内物体与房间的拓扑关系,实现对空间的剖分,从而提高查询效率,加快浏览速度[2]。 1.1.2室内路径发现与空间可达性 室内空间路径发现问题在认知学领域多有研究,侧重点在探索人对整个室内环境不断完善认识,自身行动不断判断调整的这一路径发现过程。在地理学领域,人们多是将现有的理论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在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混合空间模型。明确划分了各个结点和各条边的建筑功能,用于辅助建筑物空间内部路径的描述[3-4]。空间句法理论[5]应用时,将移动过程的代价和阻抗因素纳入空间可达性问题的计算过程,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室内定位导航结果。 1.1.3室内应急管理 大型建筑物内部结构复杂,人员流动大,这些都为室内应急管理增加了难度。将GIS技术应用于室内环境,一方面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有效地对楼宇内部实时监控,疏散人群。在一般室内监控系统上辅助以GIS和定位手段,可以解决目前视频监控系统面对目标移动速度快、多个摄像头频繁切换等情况,从而解决快速定位的问题[6]。另一方面,可以在室内空间中模拟灾害蔓延如有毒气体泄漏的状况,从而评估该室内空间构造的安全性。 1.2室内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同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差异性比较 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可以说已经成为传统应用,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所接受。而相比于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电子地图虽然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但也有其自身特点,下面表1列出了本系统设计的室内电子地图同当前室外电子地图的比较。 2定位导航电子地图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创新点 2.1电子地图设计到应用的基本流程 本地图的应用场景为10万平米以上的室内大型场馆,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为例,结合GIS软件,对室内定位导航地图进行专门制作。室内定位导航地图制作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2.2电子地图设计阶段创新的关键技术 2.2.1地理数据库 地理数据库的开放式结构将空间数据及其对应的属性数据统一存放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7]。本系统采集使用的地物要素作为地理数据库中的空间要素类(FeatureClass),如网格、线等,对应存储在DBMS中的一个表中,每一个具体的要素(Feature)则对应于表中的一条记录,其空间几何特性存储在长二进制字段中。为便于数据的组织和使用,可以按习惯和需要将相关的一组具有相同空间参考的要素类(FeatureClass)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大的结构,称为要素数据集(FeatureDataset)。除存储空间要素类外,地理数据库中还可以建立关系类(RelationshipClass)、几何网络、注记要素,定义要素子类型(SubType)、属性域(Domain)及有效性规则等。所有的要素类均可以通过通用的CASE工具(如Visio、RationalRose等)建模来进行定义与扩展。地理数据库以要素为对象的存储结构提示我们,以地理数据库为目标的数据转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象间的对应转换[8]。 由于手持终端其本身硬件的限制,其存储空间不可能与电脑相比,当前大部分电子地图设计都是采用B/S架构,把大量的地理数据库信息放到本地服务器上,通过远程调用服务来实现对地理数据库信息的存取,但是过分依赖无线网络会限制数据加载的速度。本系统开发的地图是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与导航地图,手持终端存储空间足以存储大型场馆地理数据库信息,因此,可以在手持终端直接保存地理数据库信息,不必再从服务器端下载,而是直接调用缓存中的数据,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数据显示和加载的速度,而且就算中断网络连接也不会影响手持终端的操作。 2.2.2网格要素图层 图层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3种:点类型(Point)、折线类型(Polyline)和多边形类型(Polygon)[9]。每一层(Layer)是某一类元素(Feature)组成的集合,每一个图层表示一类地图信息,如房间、走廊、楼梯、出口、设备等等,还有一些扩展应用类型如导航路径层、导航连接点层,以及标注层等,而这些图层(Layer)相互叠加(但不覆盖)形成一个图层组(LayerGroup)。网格要素图层就是其中一个多边形类型(Polygon)图层,它是为数据采集阶段专门添加的图层,该网格图层每个网格存储了当前网格的坐标、网格号等属性,用于在数据采集时提供给采集者每个网格的属性信息。 该网格要素图层具有下述优势: 1)避免了人为手动的输入网格信息,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使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2)可以对每一个网格实现颜色的填充,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网格的不同作用。3)准确计算每个网格的间距,可以提高手持终端定位精度。通过GIS软件制作出加入网格要素图层之后的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四层电子采集地图,如图2所示(圆点代表网格要素)。 2.2.3导航路径规划 室内电子地图相对于室外电子地图来说,包含的地理信息比较少,可以直接在GIS软件上直接规划出所有的路径信息,因此,要做导航电子地图,只需在现有图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折线类型(Polyline)的道路(road)图层,它是为路径导航专门添加的图层,在该道路图层上会规划出所有的路径信息,实现每个房间、每个所要达到的地方都是通路状态。道路图层建立完毕后,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Catalog生成网络数据集(NetworkDataset)[10],ArcCatalog提供的网络数据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能获得两张图层,一张是点图层,存储road图层上每个线段终点的集合;另一张是线图层,存储road图层上每个线段的集合。通过这两张图层,可以给每个点和线段添加属性信息,把每个逻辑上不相关的路径信息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路径之间有关联的网。每个点按照出生的前后,都存储了该点的序号;每条线段存储了当前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及编号等属性,这样每个线段就有了关系,在两个相邻的线段中,前一个线段的终点肯定是下一个线段的起点,用于在路径导航时提供给导航者属性信息,从而把每条线段连成一条线,实现导航。最后,为了能在程序中调用GIS服务接口,需要再次利用ArcCatalog软件生成地址定位器(AddressLocator)[11],把road图层信息加入到指定的地图中,这样在程序中直接可以调用ArcGIS提供的导航接口。通过GIS软件制作出加入道路图层之后的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四层电子导航地图,如图3所示。 3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应用 3.1终端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采集是实现定位技术的前提条件,之前添加了网格要素图层就是为实现定位技术所做的准备。终端会加载本地缓存数据,把数据采集地图加载到手持终端,实现采集无线信号(wifi)。加载地图完毕后,在手持终端点击所要采集的网格要素点,此时,手持终端会搜集周围的无线信号(wifi)并与该网格属性信息进行绑定。当采集完毕后,在手持终端的数据库中会存储每个终端所对应的无线信号的信息,并把该网格的颜色置换成深色,表示该网格已经采集完毕,此网格信息就是实时定位时所用到的比对数据,如图4所示(浅色网格为未采集网格,深色网格为已采集网格)。 3.2终端定位应用 数据采集阶段完毕后,可以进入到定位功能界面,开始进行终端定位。在定位时,手持终端实时接收周围的无线信息,并且结合定位算法与采集阶段所采得的指纹数据进行对比,得到最匹配网格,通过读取该网格的属性信息得到未知位置的信号采集终端的坐标信息,此时定位电子地图的作用就是把终端当前位置准确及时地显示在我们的电子地图上,并且能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下图5展示了在手持终端的定位及对地图的操作。 3.3终端导航应用 终端载入本地缓存数据后,可以直接进入导航功能界面进行导航。因为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所有导航路径信息已经规划在电子地图上,当加入缓存地图后,可以在终端直接调用所需路径信息。起始位置是终端定位的坐标,目的地位置是某个房间区域号。导航时,只需输入目的地的区域号便可以导航,程序会找到这两个点的所有相关线段,逐一排查,找到距离最短的一条线段,然后输出,并且能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下图6展示了一幅具有导航路径信息的电子地图。 4结束语 本文根据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导航的需求,引入了室内GIS矢量电子地图模型的概念和设计方法。室内GIS矢量电子地图的开发充分利用了GIS软件,结合地理数据库、网络数据集等技术,实现了在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定位导航功能,该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在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成功应用,对同类室内定位和导航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电子地图虽然在定位导航上取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整个电子地图制作都是用线框图画出来的,虽然也能够清楚展示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结构设计图,但没有侧重视觉效果的体现,不太人性化,也不太美观,这是该电子地图在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系统实施中元数据方案制作 1研究背景 1.1国际范围内元数据标准颁布情况 作为描述文件(records)背景、内容、结构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元数据(metadata)对于文件(包括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上个世纪末以来,澳大利亚[1]、英国[2]、加拿大[3]等国家纷纷推出了不同适用范围、使用目的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而相关国际标准的颁布,与各国、地方的标准形成良性的互动,[4]推动元数据标准不断走向成熟。ISO14721:2003《空间数据与信息移交系统———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参考模型》的,引发了数字保存(digitalpreservation)领域基于OAIS的信息模型开发元数据方案的热潮。在文件管理元数据(recordkeepingmetadata,recordsman-agementmetadata)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也有一些档案部门据此模型开展了元数据标准的探索和实践。[5]ISO23081-1:2006《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原则》和ISO/TR23081-2:2007《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概念与实施》[6]则开辟了面向文件形成机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的疆土,其提出的多实体、多属性的元数据框架结构,则被此后很多国家、地区、单位制定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方案所采纳。文件管理元数据和长期保存元数据的区别和联系也日益为大家所重视。[7]ISO/TR23081-3:201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自我评价方法》则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现有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方法。国际上对于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探索焦点从原则、概念逐步走向实施、应用。 1.2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建设 2002年底,青岛市档案局颁布的规范性文件《青岛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试行)》以“附录A电子文件著录项目”的方式规定了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项目;2005年底,天津市档案局制定了《天津市电子公文元数据表》;2008年3月,我国核行业标准《核电电子文件元数据》(EJ/T1224-2008)颁布;同年7月,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电子文件档案资源管理规范第4部分:元数据》(DBJ440100/T10.4—2008)出台;2009年底,档案行业标准《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问世;2011年1月,ISO23081-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原则》被正式采纳为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26163.1-2010;国家档案局承担的国家标准《通用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研究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建设、石油等行业的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正在酝酿出台。这些行动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管理从自由探索步入了标准引导、从地方规范和行业规范走向国家规范的发展阶段,且标准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8] 1.3元数据标准的实施问题 随着诸多标准规范的出台,文件形成单位和保存单位如何贯彻实施有关标准,在相关系统中产生、管理和利用元数据,日益成为关系到系统建设质量乃至最终文件管理状况的关键。本文所指元数据方案(metadataschema),是文件形成单位或保存单位对电子文件元数据元素语义、语法、赋值及其相互关系(结构)的系统性规定。本文根据电子文件元数据形成和积累的规律,结合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例,围绕着一类单位———文件形成单位在建设一类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lectronicRecordsManagementSystem,ERMS)过程中的元数据方案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2电子文件元数据形成、积累的规律 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随着文件形成和管理过程而不断产生、累积,而这样的产生、累积是要通过系统实现的。探究元数据形成、积累的规律,首先要辨析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系统类型。 2.1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系统类型 从系统的功能来看,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系统通常包括三类:[9]支持文件形成单位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形成合格、完整的电子文件的“业务系统”(BusinessSystem,BS);[10]从业务系统中将信息以文件的方式加以捕获、维护、利用和处置的ERMS,捕获和处置分别是该系统文件管理功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也可以将ERMS理解为立档单位档案辅助管理系统在数字世界中的功能拓展;长期保管各类电子文件,保证其真实、准确、可理解的“文件保存系统”(RecordsPreservationSystem),国际上也将此类系统归入“可信任数字仓储”(TrustedDigitalRepository,TDR)。 2.2元数据在各类系统中形成、积累的过程 电子文件不同生命阶段的元数据依次在BS,ERMS,TDR中形成,前一阶段形成的关键元数据将随着文件一起进入下一个系统。但是,不同系统管理文件的目的不同,管理成本亦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元数据都保留下来。也就是说,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是动态增加的,但并非所有的元数据都会和文件同步积累、转移,某些元数据只存在于产生它的系统中,不会进入下一个系统。当一份文件从BS进入ERMS,或者ERMS进入TDR的时候,部分元数据会与之同行,部分则会与之分离,这样的过程如图1所示。 2.3电子文件元数据的运动规律 通过图1可以看出,电子文件元数据的行程好比一条不断汇聚的河流,沿途会消耗掉一部分水分,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河水注入其中。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在这个平缓向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ERMS和TDR的运转过程中,可能因为文件管理的某种需要临时性地增加元数据。这样的需要至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移交的需要,为便于TDR长期保存文件,ERMS在向TDR移交文件的时候可能需要临时增加元数据。比如全宗名、全宗号原本只是全宗级的元数据,文件级元数据可不包含此项,在移交时为了让每份文件具有自我说明的能力,需要给每份文件重复记录同样的全宗名、全宗号。再如为TDR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文件保存规划,可能需要大量补充电子文件的技术环境元数据,除了文件格式外,还注明软件产品、版本号、压缩类型,字符编码方案、软件商信息等。第二,利用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信息服务、知识挖掘等,可以通过元数据自动抽取工具临时挖掘文件的主题信息,并加以标注。应需临时增加的部分,通常借助特定的插件、工具完成。正如ISO23081-2:2009所言:“优质的元数据体系是动态的,能够在必要时随时增加文件管理元数据”。[11]因此,我们认为电子文件元数据具备持续形成、选择积累、应需增加的特点。 3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准备 为设计出适用的元数据方案,除了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明确ERMS的系统功能定位,了解相关标准及其实施路径,掌握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以便最终逐一确定元数据元素及其规则。 3.1系统功能定位的确定 上述BS,ERMS,TDR只是概念划分的结果,各单位需要购置的系统既可能与之对应,也可能具备其中一类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其中两类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需要根据系统实际的功能定位来制定元数据方案。比如西方国家所称的ElectronicDocuments RecordsManagementSystem(EDRMS)即为一类从电子邮件系统、桌面办公软件、工作流系统、扫描系统等办公类系统中捕获非结构化文档,并实施集中存储、统一利用和文件管理(档案化管理)的系统,有些EDRMS本身也提供工作流、扫描等功能。提供工作流并支持文件形成业务的EDRMS元数据方案,通常要单纯的ERMS包含更多的业务类元数据。类似地,如果我国有单位要实现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集成的电子公文一体化管理系统,或者工程项目文档协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集成的项目文件管理系统,也要设计更为丰富的业务类元数据。此外,一些大型企业面临建设ERMS和TDR的双重任务,在系统选型的时候,也倾向于将两者集成在一起,对此类系统的元数据方案,则要在文件管理元数据之余,更多地考虑长期保存元数据。本文以独立的ERMS实施为假设前提展开讨论。 3.2标准环境 任何单位在设计ERMS元数据方案的时候,都要寻求标准的支持。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不少相关元数据标准,不过,标准实施还是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 3.2.1标准适用性不够 早期出台的电子公文元数据规范在适用范围上规定得很明确,区分了文件形成单位和文件保存单位的需要,比如《青岛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指出面向青岛市市直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文件形成单位,《天津市电子公文元数据表》分别对电子政务系统归档电子文件和档案室向档案馆移交的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加以规定,后者比前者多出5个元数据元素,同时还有各自配套的数据结构规范。但是这些标准大多为经验性总结,缺乏元数据顶层框架的支持,在与文件形成系统的互操作性方面的支持力稍弱。2008年之后出台的《电子文件档案资源管理规范第4部分:元数据》(DBJ440100/T10.4—2008)和《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则分别依据OAIS和ISO23081的概念模型,元数据元素的设计相对严谨,但是其内容较全面,同时包含文件管理元数据和长期保存元数据,适用范围较广,同时面向文件形成单位和文件保存单位,导致这两种具有不同文件管理职责的单位,面临实施同一个标准的境况,这就需要其根据各自的功能目标加以选择、拓展、改造、具体化的实际问题。 3.2.2标准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从国际范围的实践经验来看,ERMS元数据标准实施路径有两种:第一,将系统功能要求标准和元数据标准衔接,通过系统测试的方式强化合规性要求,使得元数据标准由书面的规定变成市场通用软件内嵌的事实标准。这样的系统功能要求标准包括:1997年开始颁布、并且每隔5年更新一次美国国防部标准DoD5015.2-STD《文件管理软件设计标准》,其中具体规定了文件、文件夹的元数据;[12]2002年英国公共文件局推出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系列标准,元数据标准是其中第2部分;欧盟《文件系统通用要求》(MoReq)的2008年版本MoReq2,元数据方案是其重要的一个附录[13];在MoReq2基础上推出的改进版本MoReq2010,则将元数据方案和功能要求条款密切融合,即在功能要求条款中明确具体的元数据要求。[14]第二,制定元数据标准的实施指南,指导各单位具体应用。比如加拿大国家图书与档案馆(LAC)在颁布《加拿大政府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同时,颁布了《加拿大政府文件元数据应用方案》,阐明了元数据元素的应用规则和方法。[15]据笔者了解,已经完成起草任务的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规范》和《通用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以及《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相对独立;亦未见有关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实施指南。作为文件形成单位,应该牢牢立足于文件形成单位ERMS的基本定位及其元数据的构成特点参考既有标准。鉴于ISO23081提出的元数据模型以及实施建议已经成为国际最佳实践经验,本文将此标准为基础展开探讨。 3.3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设计 ERMS元数据方案,就是选择元数据元素并建立其相互关系。根据ISO23081-2:2009的规定,元数据元素的选择路径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基于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等五类实体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模型,依次定义和标识实体及其级次;按照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类属性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描述实体及其级次所必须的元数据,建立相关实体/级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16]根据ERMS需要管理的文件的特点,以及系统实施单位业务和文件管理的情况,建立元数据赋值规则(如赋值范围、赋值格式、赋值方式等),建立元数据管理规则(如存取权限、导出格式)等。一个元数据方案,只有具体定义到每个元数据何时由谁如何产生、修改、利用、删除的程度,方可实施。本文主要聚焦于实体、实体级次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上,这是元数据方案设计的根基。 4实体的确定 4.1基本实体模型 ISO23081:2009确定的元数据模型,包含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等五大实体,如图2所示,这是ERMS实体实施的顶层框架。[17]其中的业务实体分为形成文件的业务和文件管理业务两部分,这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图1所揭示的元数据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区分实体的意义在于准确定位元数据描述的对象,理解构成文件管理整体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分实体的元数据描述,有助于实现系统功能的模块化设计,以及跨系统的互操作。 4.2实体的实施方式 ISO23081标准申明并不要求直接实施五大实体,而是可以采取非常灵活的策略,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实体,也可以在上述五大实体之外,扩展新的实体。实体的实施方式取决于不同实体描述保持持续链接的能力,也和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有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4.2.1单实体实施 采用以“文件为中心”的实施方式“简化”实体模型,即在文件实体中包含了其它实体的信息。早期时候出台的元数据标准多采用这种模式,如1999年1.0版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机关文件保管元数据标准。早期的档案辅助管理系统也多采用这种实施方式。 4.2.2多实体直接实施 在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实体中选择2-5种实体实施。比如我国《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采用了文件、责任主体、业务和关系4类实体;MoReq2将文件保管期限与处置表理解为特定的法规标准,采用了文件、文件保管期限与处置表(法规标准)、责任主体三类实体,而业务、关系实体则作为其他实体的属性。[18] 4.2.3多实体扩展实施 即除了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这五大实体之外,还拓展应用其他实体类型。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这四个实体都是多层级的,每个层级都可能包括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个方面的属性元数据,而且实体的元数据本身还要靠元数据来描述,如此形成多实体、多层次、多属性的循环、关联,由此可以将实体层级、属性、元数据定义等也作为实体来实施。MoReq2010是多实体扩展实施的典范,其规定已经细致到可以在系统中直接应用的程度。MoReq2010共定义了文件聚合(aggregation)、类(class)、组件(component)、背景元数据元素定义(ContextualMetadataElementDefinition)、处置保留(DisposalHold)、保管期限与处置表(DisposalSchedule)、实体类型(EntityType)、事件(Event)、功能定义(FunctionDefinition)、组(Group)、元数据元素定义(MetadataElementDefinition)、文件(Record)、角色(Role)、服务(Service)、模板(Tem-plate)、用户(User)共16个实体类型。[19]这16个实体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如表1所示。其中聚合、类别、文件、组件属于文件实体的不同层级,处置保留、保管期限与处置表属于法规标准实体的三个具体类型,组、角色、用户属于责任主体实体的不同层级;其余8个实体类型分别从属性、元数据定义(元数据的元数据)、系统这三个角度作的拓展:事件乃属性元数据实体,背景元数据元素定义、元数据元素定义、模板、实体类型属于元数据定义实体,而功能定义、服务这两个实体类型属于ERMS系统本身的元数据。 4.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元数据实体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项目是由杭州市档案局承担的系统建设项目,其主要任务是为杭州市党政机关统一建设ERMS,即在全市范围统一采购、部署和维护ERMS,杭州市档案局为各ERMS使用单位提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软件的服务,但不代替其完成本单位内部的文件管理业务。这也是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一种新定位,不同于永久保管文件、文件中转站、现行文件查询服务、文件备份等其他各地电子文件中心的功能定位。[20]该项目计划分四期开展,一期已经于2010年完成,实现了杭州市政府机关统一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元数据改造,使其产生合乎文件管理要求的元数据;二期于2011年10月完成,完成了ERMS的选型、研发和试点,可以接收管理OA中的电子文件;三、四期的建设将逐步扩大ERMS的使用范围,逐步和其他系统衔接,以捕获更多类型的电子文件。本文简单介绍二期项目设计完成的元数据方案。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元数据方案采用多实体实施模式,包含文件、责任主体、文件形成业务、保管与处置、权限管理五大实体。其中保管与处置、权限管理属于法规标准类的实体。文件实体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实体相互链接。关系实体作为文件实体的属性加以实施。本项目并未采用完整的业务实体,仅将文件形成业务作为一个实体,这跟整个系统的实施方式有关。描述文件形成业务,即收发文处理过程的业务元数据,并非在ERMS中产生,而是在OA中产生、被ERMS接收管理。这些元数据在OA中被固化为一个XML文档,作为文件的有机组成(可以视为文件的一个特殊的组件———笔者注)随同文件内容一起进入ERMS。这个XML文档相对独立,目前暂不进入文件元数据库中,日后若普遍存在查询文件形成业务数据的需要,可比较方便地将其中元数据导入文件元数据库中。至于文件进入ERMS之后产生的文件管理业务元数据,则作为文件实体的一个属性存在,其中大多被包括在“事件历史元数据”中。本项目借鉴了MoReq2和MoReq2010,将保管与处置作为独立实体加以实施,系统将将该实体中包含的保管期限、ERMS保存期限、触发条件、处置行为等元数据作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加以实施,定义好的保管与处置规则可直接应用在类、案卷或文件上。权限管理实体实施的思路与此类似。 5实体级次的确定 5.1实体的级次 ISO23081的概念模型中,文件、责任主体、法规标准、业务等4个实体都具有多个层次,其中文件实体涉及全宗、系列、案卷、文件等层级,责任主体实体包括机构、部门、工作组、个人等层级,业务实体包括联合职能、职能、活动、事务等层级,法规标准实体包括法律、政策、业务规则等层级。区分层级的意义在于精确地定义各层次的元数据,同一实体不同层级的元数据,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而对于每个层级都有的元数据,下位层次则可以通过链接继承上位层级实体的元数据,而不一定要全部重复描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简元数据方案及其实施成本。 5.2文件实体级次模型及其实施 文件实体是各种实体实施方式中必备的实体类型,因此在各种层次体系中,文件实体的层级最为关键。笔者综合考察了MoReq2,MoReq2010,I-CAREQ以及我国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研究成果中所规定的信息模型,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文件实体级次模型,该模型包括聚合(aggregation)、文件(record)、组件(component)三个层次。聚合是由文件组成的,文件是由组件组成的。这三个级次是任何一个ERMS元数据方案都要描述的对象,缺一不可。 5.2.1聚合 聚合即按照机构职能、业务或者文件的性质形成的文件集合体。在ERMS中,聚合通常表现为文件夹(folder)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文件类型(recordstype)的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传统,聚合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全宗、类目和案卷。其中,全宗(fond)是最高的文件聚合层次,在ERMS中,它表现为根文件夹(rootfolder)。类目(class)一般指全宗下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集合体,在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分类体系中,类目的设定一般比较稳定。类目可以有多级,在ERMS中,可以建立多个父文件夹(parentfolder)和子文件夹(childfolder);也可以根据多个维度建立不同的类目结构。案卷(file)是最低的文件聚合层次,可以在类目下根据需要灵活地增加案卷。在ERMS元数据方案中,既可以将全宗、类目和案卷设定为聚合(文件夹)这一个级次,也可以区分为全宗(根文件夹)、聚合(子文件夹)这两个层次,或者保留全宗(根文件夹)、类目(中间层次文件夹)、案卷(最低层次文件夹)这三个级次。一个实体级次的好处是系统设计更为简单、统一;三个实体级次的好处在于更便于区别化对待不同的聚合层次,比如不同级次聚合的编号规则不同,且与档案管理传统有效衔接;两个实体级次则综合了一个实体级次和三个实体级次的好处。值得一提的是,在MoReq2010的实体模型中,对等使用了聚合、类两个实体级次,前者指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夹,通常是为了文件形成者对文件归类而设置;后者则是指产生于同一业务活动因而具有相同保管期限的文件集合,通常是为了文件管理员(可以理解为文件形成单位的档案管理员)鉴定处置文件而设置。在实际单位,聚合和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样的设置照顾到了有些单位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不衔接的情况。 5.2.2文件 文件是能够独立记录业务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对象。文件是文件管理业务意义上而非技术意义上的最小单元。在数字环境中,文件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容器,其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组件(component)。包含单个组件的文件为单文件(singlerecord),包含多个组件的情况则又两种:第一,组成文件的组件之间具有技术上的紧密关联,如网页文件中的HTML、CSS、JPEG图片,或一份嵌入外部音频、视频的年度报告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份复合文件(compoundrecord)。第二,组成文件的组件之间具有管理意义上的紧密关联,如请示和批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档,但二者需要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这样的文件被称为组合文件(combinedrecord)。只有理解了复合文件和组合文件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到ERMS管理到组件级次的必要性。 5.2.3组件 组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组数字信息流,是技术意义上的最小管理单元,如一个图片,一个word文档,数据库的一个视图等。识别哪个(些)组件构成一份文件,主要看这个(些)组件能否独立地反映业务活动。组件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单组件和复合组件,后者本身是有多个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组件组成。比如就一个问题产生的一问一答两封电子邮件共同构成一个组合文件,其中一封电子邮件带着附件,这封邮件及其附件共同构成复合组件。对于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在的组件,IT领域也称之为文档(document)。 5.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元数据实体级次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元数据方案中,文件实体包含全宗、类、案卷、文件、组件五个级次;责任主体实体包含单位、部门、角色、人员四个级次,其中角色是一定数量操作权限的集合,部门可以按需改变,人员也可以流动,而角色是相对稳定的;文件形成业务实体目前只有一个级次,随着三期、四期ERMS管理对象由OA公文向行政审批系统中业务文件的扩大,该实体的级次可能增加;保管与处置包括保管与处置规范、保管与处置规则两个级次,前者描述国家档案局及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电子文件保管期限和处置要求的法规规范,后者描述具体的处置规则;权限管理实体只有一个级次。 6元数据的确定 6.1元数据的模块化设计 确定了实体及其级次之后,需要确定每个实体级次的元数据元素。ISO23081—2:2009推荐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即每个实体,尤其是文件实体,包含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类元数据,这样的元数据,被张正强教授称为“属性元数据”。[21]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思路吸收借鉴了戴维?比尔曼提出的“可为业务活动接受的通信的元数据参照模式”的成果,该模式将文件管理元数据分为登记、期限和条件、结构、背景、内容、利用史六个层次。[22] 6.2属性元数据的实施 具体的ERMS项目,可根据六类属性元数据模型灵活变通,设计出可在系统中实施的元数据。比如MoReq2010将实体的属性信息区分为元数据、事件历史、权限控制列表三类,如图4所示。其实这三类信息都是元数据,只不过因为事件历史、权限控制列表(使用类属元数据)这两类元数据非常重要,MoReq将之凸显出来。因为实体是有级次的,故需要根据实体及其级次的特点,选择实施上述六类元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对于文件实体而言,这六类属性元数据都是必须的,但是实施的方式有别,不同级次同类属性元数据包含的具体元素亦有别。下面分别阐述文件实体中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元数据的一般实施要求: 6.2.1标识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于标识文件实体,是每个文件实体级次都必备的属性元数据,如全宗号、类号、案卷号、文件号、组件号等。 6.2.2描述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文件的内容,以方便检索,是每个文件实体级次都必备的属性元数据。如全宗名、类名、案卷标题、文件题名、摘要、主题词等。 6.2.3使用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和文件利用、权限有关的信息,至少可以细分为三类:技术环境、秘密程度、访问权限等。技术环境元数据描述文件的软件、硬件、格式等方面的信息,如存储格式信息、计算机文件名、计算机文件大小、完整性等。秘密程度元数据用来标识文件实体内容的保密要求,如密级、开放等级等。访问权限元数据用来记录文件利用的详细信息,一般要定义何文件能够由谁执行什么操作,通常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元数据组成。虽然都属于使用类元数据,但是技术环境、秘密程度、访问权限这三类元数据的实施层次及其方式有所区别。技术环境元数据需要在最低文件实体级次———组件上精确定义,只有组件才是ERMS切实管理的内容对象,才具备存储格式信息、完整性等属性信息。其他高层次的文件实体级次则并没有此类属性信息。秘密程度元数据需要在文件、聚合级别实施,下级实体可继承上级实体的秘密程度元数据,原则上组件不具备独立的秘密程度元数据,虽然让同一文件的不同组件具备不同的秘密程度在信息系统中毫无问题,但是这样设置会增加管理的复杂度。访问权限元数据可在各个文件级次上都要实施,下级实体可继承上级实体的访问权限元数据,不过在组件级别上定义的情况较为罕见。也可以将访问权限元数据单独作为一个实体来实施,与文件实体进行链接。 6.2.4事件计划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文件进入ERMS后将要发生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对于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事前计划和控制,比较典型的事件包括创建、捕获、处置、调整开放程度、调整密级等。这类元数据通常包括事件时间、类型、描述等一组相互关联的元数据,可能由ERMS根据其他元数据自动产生,比如某类文件的处置计划元数据可以根据其应用的“保管期限与处置”规则自动产生。事件计划类元数据是传统档案辅助管理软件相对缺失的部分。 6.2.5事件历史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ERMS已经发生了的管理行为,通常即执行了的事件计划。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同步记录,可以支持对于ERMS管理过程的事后监督和审计。事件历史类元数据也由ERMS自动记录。6.2.6关系类元数据虽然关系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实体来实施,不过目前大部分的ERMS规范和项目都是将关系作为文件实体的属性。 6.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文件实体元数据除了将使用类元数据中的访问权限元数据单独作为一个实体之外,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文件实体元数据包括其他所有属性元数据。此外,在设计文件实体的元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处理不同文件类型、组件类型的元数据设置问题。所谓文件类型,是指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对若干具有共性的文件的抽象表示。文件类型可以为一个单位的分类方案所直接体现,也可能无法在分类方案中直接体现。典型的文件类型如发文、合同、工程图纸、发票、订单等,不同的文件类型在文件级次往往具备一些不同的元数据,如合同的发文的签发者,合同的甲方、乙方、合同金额等。对于这种情况,本项目设置了一个通用的文件级次元数据集,未来随着ERMS管理范围的拓展,将在此基础上再逐一明确各文件类型个性化的元数据。除了多文件类型外,ERMS还要管理不同类型的组件(即计算机意义上的文件),一般根据技术属性划分组件类型,比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组件的技术环境元数据(可能还包括其他属性元数据)并不相同,这类元数据也被黄玉明局长称为“编码元数据”或“技术元数据”,国内外也有很多标准支持。[23]对于这种情况,仍然可以借鉴对于不同文件类型元数据的处理方法,即先设置一个通用的组件级次元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再逐一明确各媒体类型组件个性化的元数据。 7小结 元数据是ERMS的血脉,元数据方案与其所有功能都存在关联,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复杂而细致。本文只对实体、实体关系的确定以及元数据模块化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未涉及到更为细致的语法、语义规则、赋值要求和系统实现方式,更未涉及多元化的元数据管理规则。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深觉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不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ISO23081为ERMS元数据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概念框架,国内相关标准则为ERMS元数据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元素。然而,任何的标准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每个单位,系统实施者需要根据系统使用单位文件及文件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软件产品本身的基础加以变通。与此同时,任何一个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本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初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日后的变化,保证方案的可持续性。 本文建立的文件实体级次模型,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钱毅副教授的启发,本文关于文件类型的定义,得到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谢丽的指点;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台研发及制作 电子膨胀阀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流元件,既可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又可节流饱和液态制冷剂,已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和低温冷冻系统。它具有调节速度快、流量调节范围宽、节能效果好、温度控制精度高等特点[1]。电子膨胀阀在不同的开度下的流量是其重要特性,直接关系着制冷系统的质量,因此,流量测试是电子膨胀阀合格与否的一个关键测试指标[2]。而由于目前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测试方法不合理、测试件安装困难、替换工装夹具费时等,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一致性差,准确的流量测试成为了电子膨胀阀生产企业的技术瓶颈[3]。因此,设计开发测试结果准确、操作快捷的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设备,满足电子膨胀阀生产企业的需求,是提高电子膨胀阀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该产品在空调等制冷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测试台的设计与开发 以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研究机械行业标准为基础,遵照JB/T10386—2002[4]标准的测试方法,对流量测试精度要求为1.5%,压力测试精度为0.1%,流量检测压力为1.5MPa。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测试方法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调节阀口进气压力,锁定电子膨胀阀前后压差在0.1MPa,然后在流量计出气端排空的条件下测量规定脉冲数下的空气体积流量。气路部分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机、储气罐、过滤器、精密减压阀、电磁阀、软管等。软件部分则由VB开发,该软件可以直接控制电子膨胀阀各项检测内容,实时显示工作状态和测试参数,将测试结果以报表、图形的方式显示,还可以将报表保存或打印。 1.1电器单元 测试台主控机采用研华IPC610工业控制计算机(P42.4G,内存256M,硬盘40G)实现界面操作和过程控制。人机交互由一个带触摸屏的研华液晶显示器实现,测试台提供了3种操作方式:触摸屏、鼠标键盘、功能按键和提示灯,操作方便。利用高性能电子膨胀阀驱动器实现电子膨胀阀的控制,采用研华数据采集卡PCI—1711进行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驱动器与计算机之间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电子膨胀阀驱动器在测试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来驱动和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与工控机实现双向通信。它是由PIC24单片机、电源模块、最小系统、通信模块和驱动模块组成。其中驱动器主控芯片使用PIC24FJGB110,它是PIC单片机系列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单片机,有着高性能的CPU[5]。测试台系统框图如图1。 1.2气路单元 依据标准JB/T10386—2002[3]设计了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的气路系统(如图2所示)。空压机和钢瓶构成的气源部分提供稳定的高/低压气体。电子膨胀阀前后安装NS501压力传感器用来测定前后压差。气源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器、精密减压阀再通过被测电子膨胀阀,最后由流量传感器测出气体流量。流量传感器前设置过滤器,用来过滤气源气体中的杂质,以防空气中的杂质损害流量传感器。用精密调压阀来调节被测电子膨胀阀上游的气体压力,根据显示值与需要的压力调节电控比例阀保证电子膨胀阀两端的压差。考虑到流量测量的准确性,在过滤器后分别设置三条分支,每条分支上安装有不同量程的流量传感器,分别用来测试三路气体的流量,其量程分别为0.05~0.5,0.1~10,2~200L/min,精度为1.5%FS。系统可以根据被测流量,自动选择某一支路流量传感器实现测量,以防止大流量通过时破坏小量程流量计。 2测试台的操作控制界面 测试台的软件由VB来实现的,为操作者提供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整个系统的现场控制,方便地对测试台进行监控、数据采集处理、调试实验。系统首先完成各硬件的初始化,通过显示屏,针对不同的测试目标进行设置、电气检测和仪表修正。上位机以流程图、表格等形式显示工作状态和各类过程参数,在检测时,把采集到的数据实时处理,一方面图形显示或数据显示,另一方面实时存储以备存档或后续处理,最后判断电子膨胀阀合格与否,自动统计生产数和不合格数。在测试的过程中可以更改各项参数,并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比如:设定曲线参数,包括测试点数和各点测试值,最多测试点数可以达到100点(默认测试20点)。该测试台还能将本机的数据输出为EXCEL格式,供用户分析,同时具备条码输入功能,能按照条码信息进行数据存储。另外,系统亦可通过以太网络或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 3实验结果分析 被测样品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DPF(N型)电子膨胀阀,阀口径为6.35mm,采用弯管的形式。 3.1不同开度下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 将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测试装置上,开启驱动电源,保持电子膨胀阀进口温度为常温,调节电子膨胀阀前后压差为0.1MPa,根据工况规定进行参数设置,待工况稳定后,然后使电子膨胀阀从全闭逐渐增大到全开即从0~500脉冲(正行程),每隔50个脉冲驱动一次。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从全开到全闭(反行程),测定数值如表1。到全开的状态,各个开度下流量基本与标准阀相对应,最大引用误差为1.5%,在要求的范围内,上下行程误差也符合要求。 3.2流量计的前后位置对流量测量的影响 在上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的后端,分别在正行程和反行程测试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数据。改变流量计的位置于电子膨胀阀的前端,分别在正行程和反行程测试电子膨胀阀的流量。得到流量特性曲线如图3。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与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前端时相比,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后面时的流量明显较大,这是因为流量计位于被测阀后面时有备压,整个气路内的压强就变大,电子膨胀阀两端的压力就增大,压缩空气的进气流量变大,所以,测得的流量数据就变的偏大。实验证明:流量计放在电子膨胀阀前面测得的流量相对更精确,经计算,精度维持在0.11%以内。 4结论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是电子膨胀阀的主要性能指标,针对这个性能指标的测试,自行设计开发了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测试台。该测试装置结构简单,基本完成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压力测试精度达到0.1%FS,流量测试精度小于1.5%FS,测量参数指标达到技术要求,并且具有方便的计算机控制操作界面。以采集卡PCI—1711为核心硬件,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用VisualBasic6.0编写同时把采集处理过的数据用图形和列表显示,完全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电子小制作论文: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制作及创新 1引言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基础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电子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校园电子商务带给在校师生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效率和满足。当他们急用某些东西而又没有时间去购物时,只需用鼠标轻轻在网上一点,用不多久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在面前,还可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另外,当有东西长期闲置但仍有价值舍不得扔时,去二手交易市场商品出售信息是他们最佳的选择。所以这一切,使得电子商务进入了大学校园,走近了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 2功能模块 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比较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和学校管理事务的各个方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现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己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如何将电子商务与高等学校校园中广大师生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当前广大师生员工有一些对校园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需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网上商城,网上自由市场,网上支付,后勤服务,社区服务,娱乐活动等。 2.1网上商城(B2C) 学校内有很多便利店、超市,师生员工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基本上都有售。可是,学习的压力、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压力使得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如果每次所需物品都要到商店购买,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师生普遍对网上购物的呼声较高。目前,学校内外的商业实体很多,但都没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如果能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将这些商业信息都都网络上,师生员工就可以足不出户地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由而方便。只要是学校授予经营权的商家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商品销售,提升商家的影响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快捷高效公平,透明程度也高。 2.2网上自由市场(C2C) 在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公告栏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购信息和出售信息,在学生毕业期,校园内也可看到许多学生在摆摊出售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些信息一般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而且注意到的学生也不一定有购买意向,因此,这种交易方式效率很低。网上自由市场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双方都到这个自由市场里进行商品交易,采取撮合成交的形式,可以是进行网上拍卖的形式交易或者二手交易市场,学生只要是有物品需要出售,都可以信息到这个平台,进行交易。高校的二手交易市场是一个大市场,学生们的消费水平本来也不高,都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候,网上二手交易市场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2.3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资讯、通知、在线申请、招聘信息等。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服务效率都很低,比如学生公寓报修,一个简单的日光灯的修理,从报修到最后修理可能要等上好几天。如果将维修消息到网络上,修理工在家就可查看,准备好器材即可上门修理,方便快捷。因此,校园后勤的很多服务可以放到网络上进行,方便大家获得快捷的后勤服务。比如报修维修、订火车飞机票、买电影或节目门票、包车租车、汽车驾驶培训等服务,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使得在校园内的生活工作的师生更方便地获得后勤服务,并且可以整合学院管理业务,降低管理成本。 2.4网上教育 学校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众多,大家在进行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会有很多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需求,学校有能力提供教学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出教学服务和各类培训的广告。这些服务可以是免费也可以是收费的,可以进行网下教学服务,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提供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视频、音频、课件等多种形式,这样一方面能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大众,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补充教育培训体系。 2.5在线娱乐 学校师生有许多电子娱乐资源,比如视频节目、音乐、图片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大家可以下载或在线享用这些娱乐资源,还可以推荐上传好的娱乐资源供大家欣赏。综合这些需求以及挖掘师生的潜在需求,这些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的全面性、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时效性、支付的安全性、操作的方便性等几个方面,根据这些需求,建设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的主要目标如下:内容丰富多彩,为师生提供及时获取日常信息的快速平台,将师生日常交易活动电子化和信息化,提供全24小时的服务,提高交易效率。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给师生提供实际的方便,让师生满意。师生对系统的掌握与控制,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系统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更新速度快,操作与使用方便,才能产生黏性。 3电子商务的模式 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决定了校园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的特性。通常而言,校园电子商务包含普通电子商务的两种模式,即B2C,C2C模式。 3.1校内B2C 校内B2C是指企业或部门对个人(师生员工)的电子商务业务,其网络流程如图2所示。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提供个人服务为主,主要借助于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服务活动。譬如网上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购买书籍等。 3.2校内C2C 校内C2C是指校内个人与个人(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易行为,其网络流程如图3所示。目前校园电子商务C2C模式为双方搭建拍卖平台,或是提供平台方便个人在上面开设店铺进行交易。校园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业务系统。校园内的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发挥网上银行的作用。财务中心(结算中心)与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之间通过支付网关进行数据通信。用户包括个人、部门或企业,通过平台发出需求请求,电子商务平台把不同的需求发往不同的目标,譬如拍卖商户、相应部门等。需求订单确认后交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审核监督,当业务流程完毕后进行费用的结算处理。 4影响 4.1方便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师生员工的很多日常事情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来完成,例如在线购物、学校缴费、网上订票、教室申请等等,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一件事情跑好几个部门、盖好几个章、办很多手续才能完成。学校或部门只需在网上公布相应的信息就可以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达,保证了信息传递效率。 4.2降低了交易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 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大大减少了交易环节,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师生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对于校内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减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及时了解商品销售情况,从而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库存。对学校来说,采用电子商务系统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4.3实现了资源共享 高校内师生员工众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数量巨大。通过校园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汇集大家的智慧,即使互相不认识的同学之间都可以共享一些学习资料,教师之间也可以共享科研和教学资料,相互联系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文件资料,有利于学习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存在问题 显然,校园电子商务带给在校师生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效率和满足。当他们急用某些东西而又没有时间去购物时,只需用鼠标轻轻在网上一点,用不多久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在面前,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另外,当有东西长期闲置但仍有价值舍不得扔时,去二手交易市场商品出售信息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的。一些高校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只是设立教学平台或鼓励学生创业的平台,是以非盈利为目的,但是没有盈利,也就没有能让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继续运作的资金,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更进一步的就是为了方便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但其经营状况也都不容乐观。鉴于目前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目前阻碍校园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的问题。 5.1信用、物流 淘宝网总裁马云曾说:“中国电子商务存在信用、支付、物流3大瓶颈。”信用问题不容忽视。物流配送方面,一个小型校园电子商务B2C系统,需要自己进货、存储、送货一条龙,这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物流系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做保证,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还有兼顾学习,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5.2市场规划 在Google和百度搜索校园电子商务,所搜索出来的大多是学校为教学所需设立的教学平台,或教育、鼓励学生创业而把校园电子商务作为创业教育试验课题来搞。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资金投入较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性大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的高风险,学校毕竟不是金融投资公司,对待投资项目的管理上也不是那么完善,这些问题也构成了阻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5.3安全支付 网络安全和支付风险是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障碍。一方面,学校师生一般以电话线或宽带等方式接入校园网,由于网络传输的可靠性,网络的硬件或软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交易信息传递的丢失与错误;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在校园网传播快,影响了正常的网络运行。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下载或自编的黑客程序对校园网进行攻击,破坏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控性。 6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校园电子商务也日趋重视,而决定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成功与否的校园电子商务模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如何使各高校的校园电子商务能走出去,摆脱本校的局限,逐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这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重点。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策划创新 自从互联网进入商业应用以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网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在众多的网络行为中,电子商务应用占据了很大部分。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让众多网民们在互联网上流连忘返的一个重要去处就是——网站。同样的,中国网站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11年12月底达到了230万个。这个数字似乎显示了网站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CNNIC数据显示,中国网站的使用率却非常低,其中近八成网站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 1.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 网站的浏览量及使用率过低便滋生了另一个行业,那就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和利用,在注重网站内容提高的同时,大多数企业加大网络营销的推广力度,不惜砸以重金采用名目繁多的网络推广手段。这样有可能网站排名和网站访问量都不错,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转化率、回报率,这时就应该思考网站自身的原因。所以,网站重构及网站重构策划日益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属于电子商务的一个部分,是网络营销策划中的一个方面,是网站策划人员的工作范围之一。由于网站工作内容不断细分,用户对网站专业化程度、网站易用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因而诞生的一个工作类别。网站重构策划归根到底就是网站架构的梳理、优化、整合与框架布局的重新搭建,应该说,网站重构属于一种理念。这里我们思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重构网站,从电子商务应用的角度,它包括网站目标定位、网站用户访谈、网站的结构梳理、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网站框架设计、网站交互设计等内容。 1.2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原因 分析网站重构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1)企业原因。网站比比皆是,也许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网站排名也靠前,但是企业网站的收益不理想,也是企业投资所得到的回报率(ROI)不理想。衡量企业投资收益的度量标准最常用的是“转化率”,通过跟踪用户在网站浏览的过程中有多少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可以衡量网站达到企业“商业目的”的效率有多高,通常需要重构的网站在这方面是不尽人意的。所以通过网站重构,不仅可以提高用户访问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2)用户原因。用户访问网站,是希望网站能够给自己带来效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网站访问的可用性和方便性,从而能主动地访问网站,这直接带来网站访问量和企业的网站收益。 (3)网站自身原因。在研究网站的过程中,发现网站自身也存在许多隐患因素,常见的因素是由下列构成的: ①网站程序安全性不高。 ②网站结构不系统。 ③网站不符合W3C等国家通行标准。 ④网站可扩展性差。 ⑤网站色彩丰富,但栏目布局杂乱。 在网站重构策划中,考虑了这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得网站的“存活”的更久。 2“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设计理念 2.1“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要求必须具备认知科学知识,才能构想适当的网站界面和用法;要具备营销知识才能对网站的整体市场策略和定位进行深入思考;要善于与客户(即用户)交流沟通才能洞悉客户在网站上的真实动机;要有战略的思维才能对网站的整体架构和布局作出有正见的决策;要有美图设计的眼光才能使得网站排版赏心悦目;当然还要能够编程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因此,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又因为它是纯主观的,所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个体差异也就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不过设计者可以界定一个明确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是AJAX之父的JesseJamesGarrett提出来的。用UCD来进行网站设计关注的是网站的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他灌输了关于“网站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即从战略和信息架构需求到视觉设计。这种方法有助于任何一个网站开发团队去创建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 2.2“以用户为中心”的五个要素及网站设计思路 用户体验的整个流程开发,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个行动的每种可能,并且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的期望值。因此,可以把设计用户体验的工作分解成五个要素。将用户在网站中的浏览过程看作是用户对整个网站的体验,将这个过程自下而上地设计成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见图1所示。在最低的战略层只关心网站如何满足我们的战略(同时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最高的表现层只关心网站所呈现的最具体的细节,这样,随着层面的上升,网站的决策就一点点地变得具体,并关系到越来越精细的细节中,同时,每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的层面来决定的。所以,表现层由框架层来决定,框架层则建立在结构层的基础上,结构层的设计基于范围层,范围层则是根据战略层来制定的。这种依赖性具有“连锁反应”,层层制约,共同保障着整体网站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1)战略层。战略层关注用户的需求,也就是用户希望从网站上得到什么,这对应的就是企业的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明确这些因素就知道:企业为什么建这个网站;企业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用户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 (2)范围层。进入范围层,网站建设关注网站的内容需求和功能,要弄清楚如何去满足战略目标,也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即网站要建设什么。用户的需求会有优先级别之分,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采用一些方法去收集需求和确定需求优先级。 (3)结构层。战略层的决策和范围层都有些抽象,进入结构层,要转移到用户体验的具体因素,实质是范围层的内容建设的具体化。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优先排序,综合多个学科内容,用户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 (4)框架层。充满概念的结构层中开始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来自战略目标的需求),在框架层,需要更进一步提炼这些结构,确定很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这样能使晦涩的结构变得更直观实在,逐步将下层的抽象过渡到了具体。 (5)表现层。五层模型的顶端,实质就是用户会首先注意到的:视觉设计。在表现层,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产生出网站的最终设计,这就是最终的网站设计效果。表现层将满足其他四个层面的所有目标。 3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及内容 3.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去重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从用户需求层、管理战略层、编辑运营层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重新诠释、并定位包装,使网站在既有基础之上,更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符合管理层的战略定位、更便于运营人员的编辑使用。 3.2网站重构的内容 用UCD进行网站重构,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按照UCD五要素从下至上进行分析和构建。首先进行网站目标的定位,从战略高度确定网站目标;为了实现网站目标,进行网站用户访谈,分析得出用户的需求;将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别排序后,梳理网站的结构;进行网站框架设计,进一步提炼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构层次,用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等诠释网站的内容;最后,考虑到用户的感官活动,通过视觉设计和网站交互设计,将网站的内容、功能、和美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最后是一气呵成,整体网站展示在用户眼前。 4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的策划流程 根据UCD的思路,网站重构策划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网站目标定位(战略层设计,确定网站目标)——用户访谈(范围层设计,了解用户需求及其优先级别)——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结构层设计,通过流程体验确定用户界面的友好)——网站框架设计(框架层设计,确定网站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网站交互设计/交互菜单(表现层设计,网站内容、外观和视觉元素融为一体)——网站策划原型展示。 5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电子商务网站的重构策划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承前启后。应该尽量对原有的网站体系进行形式或内容上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深化。 (2)标准化开发。网站开发时贴近最新技术形势,使用标准化开发,从而可以促进多平台模块的互通,也强化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 (3)建立完整的用户体验流程,设计完善的交互菜单。 电子小制作论文:基于Ajax和CULT3D电子商务系统制作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三维世界成为可能。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网络虚拟商店如雨后春笋,应当采用的技术也众说纷纭。但由于受到软硬件及网络带宽等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做到完全地展示网络三维世界。 针对B2C的电子商务模式,从购物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大多数顾客在网上购物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购物的快捷方便,提出了基于CULT3D与Ajax技术的网络购物系统的设计方案。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设置,并且通过互动的操作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通过更加完善的网上购物模式,让用户在网络购物中既放心又省时,提高顾客对商品的满意度,同时也促进商家产品的销售。 1CULT3D技术 1.1三维显示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实现网络三维显示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先后出现了VRML和X3D虚拟现实行业国际标准。当前比较主流的三维显示技术还有Shockwave3D,Java3D和Cult3D等。Cult3D是Cycore公司的一个面向电子商务的交互三维软件,是一种崭新3D网络技术,主要应用于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交互三维渲染软件。使用Cult3D技术,用户可以在线浏览、观察可交互的三维产品模型。Cult3D三维的交互展示可以通过Cult3D对象和JavaScript之间的通信来实现。Cult3D的文件量非常小,在低带宽的连接上提供了高品质的渲染技术。采用Cult3D技术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的开发环境比较人性化,开发效率高。 1.2CULT3D的应用及开发流程 使用Cult3D,必须安装Cult3DDesigner、Cult3DExporter插件和Cult3DPlayer插件。Cult3DDesigner是Cult3D的核心技术,通过它可以让已有的三维模型实现交互。Cult3DExporter插件是给3D建模软件(如,3DSMAX或者Maya)使用的导出插件,通过它可以从3DSMAX或者Maya中导出Cult3DDesigner可以接受的.C3D文件格式。Cult3DPlayer插件是给浏览器(如,IE或者Netscape)使用的显示插件,安装了Cult3DPlayer的IE或者Netscape才可以播放Cult3D对象并展示其交互性能。以3DSMAX为例,Cult3D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在3DSMAX进行建立模型,放置场景中的对象,如摄像机等。接着,将所建立好的模型导出成.C3D格式的文件。再将.C3D文件导入到Cult3DDesigner中,对三维模型对象设计交互,并导出成.co文件。生成的.co文件可以看成网页中的一个对象,最后将它加入到网页中,网页。安装了相应版本的Cult3DPlayer的浏览器打开网页就可以看到三维交互对象。如果使用Dreamweaver来制作网页,可以再安装Cult3DforDreamweaver插件,安装了该插件的Dreamweaver很容易就可以将.co文件放入网页中。 2Ajax技术 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指一组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组合。Ajax提供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能力,从而使用户从请求/响应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如图2所示,与传统的Web应用不同的是,在浏览器客户端和Web服务器之间添加Ajax引擎。借助于Ajax,可以在用户单击按钮时,使用JavaScript和DHTML立即更新用户界面,并向服务器发出异步请求。这时用户不需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而能够继续浏览和交互。当请求返回时,就可以使用JavaScript和CSS来相应地更新网页数据,而不是刷新整个页面。这样以异步的方式得到所需的请求数据,大大提高了网页的响应速度,提高了网站的交易效率。Ajax的核心是Xml格式的,嵌入对象的代码也一样。 objectclassid="clsid:31B7EB4E-8B4B-11D1-A789-00A0CC6651A8"width="300"height="300"codebase="///download/cult.cab#version=5,2,0,99" paramname="SRC"value="file.co" embedpluginspage="///download/"width="300"height="300"src="file.co"type="application/x-cult3d-object" /embed /object 如果有的商品需要观看其内部结构,没办法通过旋转看到,那么在建模的时候应该放置几个摄像机以获取多个视角,再通过编程来实现触发更换摄像机事件。实现方法类似更换商品材质。 4.1.2商品材质更换 对于有些商品,可以有不同的材质或者颜色选择,那么客户可以通过点击网页上的按钮来更改材质或者颜色。以更换材质为例,解决的办法是当客户点击按钮时,通过JavaScript脚本来调用JAS脚本或Java程序,以触发更换材质的动作。具体要更换什么材质,由JavaScript脚本中传递进来的参数决定,如果使用JAS,那么该参数决定了应该执行JAS脚本中的哪一个动作块。如下是更换桌子材质的具体实现代码。 首先,在Cult3DDesigner中,放置可供更换的材质图片,同时在JavaActionScript.txt添加如下代码: javaActionsScript(1,0,0){}//场景初始化actionsList(“table1”){setTexture(“table”,“table1.jpg”);}//更换材质为table1.jpg样式actionsList(“table2”){setTexture(“table”,“table2.jpg”);}//更换材质为table2.jpg样式同时还需要在网页上添加JavaScript代码。在的开发环境中,需要在.aspx页面中加入如下代码。 %@PageLanguage="C#"% scripttype="text/jscript" functionchangeMaterial(pra){if(CultObject.triggerAction(“JASExecuteBlock”,pra))returnture;elsereturnfalse;} /script scriptrunat="server" protectedvoidPageLoad(objectsender,EventArgse) {//如下对服务器端控件添加JavaScript事件属性Button1.Attributes.Add("onclick","returnchangeMaterial(‘table1’);");Button2.Attributes.Add("onclick","returnchangeMaterial(‘table2’);");} /script 在.aspx页面中,按钮控件脚本如下: asp:ButtonID="Button1"runat="server"Text="Button"OnClick="Button1Click1"/ asp:ButtonID="Button2"runat="server"Text="Button"OnClick="Button2Click1"/ 同样的功能也可以使用Java语言来实现。Java语言实现相对比较复杂,开发效率不如使用JAS脚本,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交互控制,使用Java语言实现起来会比较灵活。 AJAX技术的应用 使用AJAX技术,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web开发技术。可以根据实际功能模块的应用特点选择性地使用AJAX,以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点。以论坛模块模块为例:在论坛模块中,可以采用AJAX技术。当许多人参与交流讨论时,每次有新的回复,点击提交时向服务器发送异步请求,这样服务器只要将新提交的回复信息显示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刷新了部分网页信息,避免了整个网页的刷新带来的等待。 4.3网站效果图 如下截取网站的部分效果图,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实践证明,对于同样的一个模型,保存为.C3D格式的文件大小远远小于把它存为.WRL格式,甚至连后者的一半大小都不到,cult3d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系统,使用cult3d进行产品3D制作有它独特的优势,模型的精细度较高,3D产品互动操作也比较流畅,产品3D交互文件小提高了网站总体响应速度。同时,对于特殊的一些模块,AJAX技术的图5产品展示应用优化了网站的运作,使得B2C网站更加的人性化。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军务中T-RBAC访问控制组件的制作及尝试 1引言 近年来,军队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指挥自动化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以数字证书管理中心为代表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也已投入使用。同时,军队各业务部门构建了大量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部队作战、政工、后勤等业务数据的网络传递、存储、远程查询和管理,有效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整体防卫作战能力。网络时代的电子军务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单机版系统,而是基于开放网络协议标准,运行于军队内联网上的分布式、综合性、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扩展性导致系统安全漏洞增多,使电子军务系统面临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 因此,研究和应用符合军队特殊工作环境的安全机制,确保系统、人员编制、业务数据的安全,已成为构建电子军务系统时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电子军务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中,破坏认证和会话管理、破坏访问控制两种安全漏洞威胁最大。一方面,一些军务系统仅采用了简单的口令鉴别机制;另一方面,尽管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如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AccessControl,M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AccessControl,RBAC)、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askBasedAccessControl,TBAC)机制已经广泛使用,并且有一些适应性改进[1-2],但都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的特殊需要。针对军用访问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3-4]在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方面有所不足。 针对上述两种主要的安全威胁,本文探讨了将权限控制与业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任务分工和工作流程相结合保护系统与数据安全的方法,并利用公开密钥基础设施[5](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6](LightweightDirectoryAccessProtocol,LDAP)实现了基于数字证书的统一认证以及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ask-RoleBasedAccessControl,T-RBAC)安全组件。在司政后多种军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结果显示,安全组件能够对用户访问和操作权限进行严格、规范和灵活地控制,有效保证系统、工作流和数据的安全。 2电子军务系统的安全需求及对策 部队作战、政工、后勤业务系统运行于内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既可能来自于非授权用户的各种恶意渗透行为,也可能是授权用户的故意或者误操作[7]。其中,政工业务系统由于既要向普通用户开放,又要保护关键数据,因此安全风险最大。现以人民武警报社投稿和编审系统为例,分析电子军务系统安全需求。 (1)各级官兵均可通过内联网访问该系统投稿、查稿,用户的复杂性导致可能存在恶意攻击行为,因此需要依托指挥自动化网安全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用户认证机制。 (2)编审人员处理稿件的流程比较规范,稿件按编、审、定、发的工作模式流转,一般不允许编者有跨越编审步骤和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更不允许稿件作者介入编审流程。 (3)业务人员编制级别不同,各司其职,下级只对直接上级负责,上级对下级有监督管理权,这使得系统含有多类具有不同角色和等级的用户。 (4)业务部门希望部分工作流程能够人为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灵活性,以便能应对突发事件。 可见,《人民武警报》编审系统的需求涉及到用户群、人员编制、任务分工、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其面对的安全问题可以推广到网络环境下的多种电子军务系统。因此,需要将权限控制与业务工作流、部门编制、人员职务和角色分工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以角色为基础的访问控制模型和以任务为基础的授权控制模型结合在一起,实现以任务为中心的认证与访问控制,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3T-RBAC访问控制策略基本原理 3.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包括对处理功能的使用权和对数据的读写、搜索、比较等操作权,进行分组、归类或建立层次性关系,抽象为“角色”,再根据安全策略为用户指派角色,从而实现用户和权限之间的灵活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角色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概念,它在实际中可以映射为一个主体的集合,同时角色又对应为一个权限的集合,因此,角色表现为一个将主体和权限联系起来的纽带。RBAC[8]访问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本质上属于强制访问控制的扩展,其用户与访问权限隔离的特性减少了授权管理的负担。RBAC允许灵活地定义角色之间的关系,容易实现最小权限分配,能够适应范围广泛的安全策略,极大地简化权限管理,因此是目前最流行的访问控制策略。 3.2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TBAC[9]有两点含义:首先,它在工作流的环境中考虑对信息的保护问题,是一种上下文相关的访问控制模型。在工作流环境中,每一步对数据的处理都与以前的处理相关,相应的访问控制也是这样。因而TBAC中的许可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授权和许可等行为都在被不断地监控,许可状态也随着不断地变化。其次,它不仅能对不同工作流实行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而且还能对同一工作流的不同任务实例实行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它能抽象出任务之间的一些访问/授权关联关系,包括顺序依赖、失败依赖、分权依赖和依赖等。比如,顺序依赖表示只有当任务A被授权访问后,任务B才能被授权访问。TBAC授权模型[10]如图2所示。TBAC采用“面向任务”的观点,从任务角度来建立安全模型和实现安全机制,在任务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动态实时的安全管理。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流、分布式处理以及交易管理等系统中的分布式计算和多点访问、控制和决策的信息处理任务。 3.3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RBAC根据任务职责设置角色,可以在人员职务变动的时候方便地分配新角色,然而RBAC在权限的动态管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仍然无法胜任对分布性、协作性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解决方法就是在RBAC的框架下再加入任务的概念,结合基于角色和基于任务策略的优点,利用任务来动态管理权限,这就是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11]在RBAC的角色和权限之间加入了任务层,模型的核心已经不是角色而是任务。模型将权限直接与任务连接起来,角色只有通过执行任务才能获得权限,实际上,角色只是用来限制可执行任务的一个途径。任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产生,动态分配权限,这样就实现了动态授权和最小权限限制。T-RBAC模型如图3所示。T-RBAC具有RBAC和TBAC两者的优点。在T-RBAC中,工作流中的每一步操作在执行之前都会检查操作者是否具有权限,这样就能在任务级别上免除军务系统受恶意操作和非授权使用数据的威胁。同时,每个任务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因此任务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并根据上下文环境控制任务的各种状态,解决了RBAC在灵活性以及实时性应用环境中的不足。 4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将RBAC访问控制策略与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RBAC的安全控制组件。以《人民武警报》投稿编审系统为例,在嵌入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机制后,系统能够在确保数据与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用户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审稿、稿件管理等功能。本节介绍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基于RABC的访问控制以及它们与报社编审工作流绑定的实现方法。 4.1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 由于LDAP服务器可以用于存储各种不同的数据类型,本文采用LDAP数据库服务器作为认证系统的核心,将其与PKI结合起来,使用LDAP作为数字证书库的存储和备份系统,实现了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构件[12]。LDAP用于存储当前网络环境中所有资源的信息,包括基本的个人账户信息和各种系统服务。如图4所示,在LDAP目录树中设定了以下组织单元,分别是用户person、用户组group、应用系统对象ser-vice、角色role、数字证书Certificate。这样,每个用户的安全信息,包括PKI提供的数字证书、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都被保存在活动目录中。编审系统通过活动目录控制用户的登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也受到活动目录控制。 4.2基于RBAC的访问控制 系统基于RBAC模型对用户访问和操作数据的权限进行控制[13-14]。 (1)用户 根据武警部队的编制,在LDAP中建立一个全局的部门目录树,所有投稿和编审用户都可表示为目录树上的结点。例如,从结点的区别名(Distin-guishedName,DN)“userUid=llx,ou=newspaper,dc=apf,dc=cn”可唯一定位到报社编审用户llx。利用JNDI(JavaNamingDirectoryInterface),能够对目录树进行AUID(add/update/insert/delete)操作,这样就同时实现了对用户和部门的管理。(2)角色系统中的用户根据功能被分为8类角色,即通信员、管理员、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主编,这些角色与编审工作流相关联,具有不同的职务和职责。在T-RBAC模型定义中,表现为他们所拥有的对文稿(OBS)和操作(OPS)的权限各不相同。 (3)文稿 首先根据报纸的结构定义一个版面与栏目树,文稿被划分到相应栏目分支下。用户通过角色与许可的绑定,能够获得对文稿的访问权。目录结构树允许通过AUID进行操作,这使系统具有了针对突发事件增加临时版或专版的灵活性。 (4)许可 许可用于限定一个角色可以访问报纸哪些版面和文稿,以及可以执行哪些操作。用户首先被赋予角色,然后再与文稿类型以及删除、提交、返修、录用等各种操作相关联。在将用户、角色和许可进行绑定之后,用户就获得了在系统中访问文稿、进行操作的权限。用户登录时,系统首先访问LDAP验证用户身份,然后根据用户的角色显示不同的操作功能列表,包括公共操作和由角色控制的操作。用户的操作权限如图5所示。可见,在同一应用环境下,不同角色的用户除具有公共操作项目外,还可得到特殊的操作权限。例如,编辑可将误投给自己的稿件转投其他编辑;主任享有查看本处所有稿件、对稿件进行重分配的权限;主编有录用稿件、安排版面、查看所有稿件的权限;社长则监督全局、处置突发事件。 4.3基于T-RBAC的工作流控制 工作流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它是整体或部分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其间文档、信息或者任务按照一套程序规则,从一个参与者到另一参与者进行处理。在报社编审系统中,首先将编审流程分解为由多个操作任务构成的具有时间约束的任务集合,再将任务集关联到用户角色集和许可集,就实现了基于任务-角色相结合的工作流控制。系统对业务工作流的管理任务主要体现在如何控制报社人员对稿件的访问、编审、管理等工作。报社编审流程实行四审制,即编辑初审、主任复审、社长审定、主编组版。因此,可将与编审相关的用户划分为6类角色: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主编,每种角色在工作流程中可以对稿件执行不同权限的操作(OPS),每个操作动作都会改变稿件的状态。编审过程的状态转换过程如图6所示,审稿工作是由多个并发的编审任务构成的。一个稿件的编审过程,是一个稿件由新稿到编辑、审定、终审、录用等各个状态的转换过程。每个用户的角色将他限制于四审制流程的某一个位置。当具有不同角色和权限的用户登录时,系统筛选出的稿件将会因用户的工作职责(编辑、主任等角色)的不同,对数据的访问权(所负责的栏目)不同而不同。当用户完成所负责的编审任务并“提交”稿件时,会改变该稿件的状态,使稿件进入流程的下一阶段,并显示在流程中具有更高层次角色用户的任务列表中。通过这样逐步的编审和提交,就能完成对稿件的编审工作。同时,在稿件编审过程中,可以选择“返修”、“淘汰”等提交动作,使该稿件的状态转换回退或终止,支持更复杂和灵活的编审任务。 4.4系统测试与改进 我们对所实现的《人民武警报》投稿编审系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了测试。以2011年3月数据为例,系统管理报社编审用户47人,各类通信员773人;处理文稿5328件,录用稿件1484篇,平均状态转换4?2次,无恶意操作与数据安全问题发生。应用测试结果显示,在嵌入安全组件后,系统能够实现对用户权限和编审业务流程严格、规范和灵活地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报刊信息处理的集成度、网络化和自动化。在测试中发现,编审系统中的访问控制组件与业务功能关联比较紧密,不利于组件的移植。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实现安全组件对多种电子军务系统的适用性,对组件进行了两方面改进:首先,对代码进行了封装和优化,将组件与业务流程进行了分离,减小了安全机制与业务功能之间的耦合度;其次,为用户提供了业务流程编制接口和权限配置管理接口,使操作和访问权限与业务流的结合变得更加灵活。我们将改进后的安全组件分别嵌入到作战公文处理系统和后勤经费管理系统中。在用户和角色管理方面,只需经过少量编程和设置即可完成。而在操作权限、工作流程管理方面,通过分析作战系统中公文的撰写、提交、审核、签发等流转过程,以及经费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申请、审批、核算等执行流程,并将操作权限与流程进行编程绑定后,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整体来看,该安全组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5结束语 针对电子军务系统的数据与操作安全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业务工作流,结合部门编制、人员职务和角色分工,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认证与访问控制,从而保护系统操作和数据安全的思想。本文实现的基于PKI和LADP的统一认证以及任务与角色结合的T-RBAC访问控制组件适用于司、政、后多种业务系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示,基于PKI和LADP的认证组件严格限定只有合法用户才能登录系统,防止了非授权用户的恶意渗透攻击;基于T-RBAC的工作流控制组件确保了业务流程中的操作和数据安全。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安全组件的完备性和易用性。 电子小制作论文:多重数字签名的电子签章制作及实现 在电子政务中,公文流转系统极大推进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不仅突破了时间与地域限制,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传统书面信息传递中保证有效性的签字、盖章不同,公文流转中电子签章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提供有效性、完整性的安全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实用的电子签章方案已经出现,如文献[1-6]中提到的系统。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下,某些重要文件需要经过多方签署确认才可生效。根据该需求,电子公文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签章认证,共同认可公文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并且需要用户对多个签章认可。但是,目前现有电子签章系统全部面向单用户,不能解决多签章问题,即使可以改造,原有系统在印章管理及计算量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电子公文系统中引入多重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一种新的签章系统,使得公文流转系统能够方便的解决多用户签章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多重数字签名与多重电子签章方案 1.1多重数字签名 多重数字签名[7-10]是由多个签名者对同一份文件进行签名的特殊数字签名,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有序多重签名(sequentialmultisignature)和广播多重签名(broad-castingmultisignature)。有序多重签名是按照一定顺序将电子文件依次发送给签名者,除第一位签名者外,每一位签名者收到文件后需要验证之前签名的有效性。签名有效的情况下继续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文件继续传递,并最终将签名传给签名收集者。如果签名过程中出现无效签名,签名过程立即中止。广播多重签名是将电子文件同时发送每一位签名者独立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文件发送给签名收集者,由签名收集者对签名文件进行整理并发送给签名验证者,签名验证者验证多重签名的有效性。多重签名的过程一般分为系统建立、签名和验证3个阶段。其中,系统建立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签名系统,同时各成员生成自己的密钥与公钥;而签名阶段则是对消息进行签名的过程。验证阶段所做的工作是对各个成员的签名进行验证,判断签名是否合法。 1.2多重电子签章方案 自多重数字签名提出以来,专家学者已经提出很多的多重签名方案,参见文献[8-13]。在众多的数字签名算法中,RSA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签名算法之一。在1989年,Harn和Kiesler给出基于RSA的多重签名模型,允许任意个数的人对同一文档签名,但需要多次处理且认证效率依赖于签名者的个数。2003年,张键红等基于RSA和Hash函数求逆的困难性提出了一种有序多重数字签名方案,王天银等在文献[13]中给出张键红等提出的签名方案和计算过程。文献[13]同时指出,该签名方案存在伪造攻击,并在分析其原因后给出对隐患的改进方案。因为张键红等所提出签名方案具有签名的长度不随签名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计算量少、通信量低、速度快等特点,同时考虑到多用户签章的应用及签名方案的实用性,本文仍以张键红等给出的签名方案为原型,对已知安全隐患进行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多用户电子签章方案设计,主要包括颁发印章、用户签章、验证签章3个过程。 (1)颁发印章:基于RSA公钥密码算法,服务器为每位用户生成一个签名密钥对;服务器在印章图像库中为用户选择一个印章图像,并按照用户名制作电子印章;同时,服务器为用户及电子印章分别产生唯一身份标识:用户标识UID和印章标识SID,并将标识信息写入服务器端的印章数据库。另一方面,服务器按照既定算法,将用户标识与印章标识作为水印信息嵌入到印章图像中;并将嵌入水印信息的印章图像、用户签名私钥、用户标识、服务器公钥等相关信息写入用户的eKey中。 (2)用户签章:根据系统提供的待签章人员列表,服务器将待签章用户的印章标识SID生成一个待签章序列,并按照印章标识SID将待签章电子文档及待签章序列发送给签章用户。用户完成签章操作后,按照待签章序列中的顺序依次将签章后的电子文档发送给下一位签章用户。所有用户签章完毕后将电子文档上传到服务器。用户所执行的签章操作包括两个过程:计算签名和加盖印章。计算签名:提取待签章电子文档中的内容信息M,并按照签名方案计算签名信息S。加盖印章:按照系统设定的脆弱性强的数字水印算法,将包含电子文档指纹的签名信息S作为数字水印嵌入印章图像,同时将印章图像添加到待签章电子文档中。 (3)验证签章:对于待签章人员列表中的第一个签章用户而言,只需要完成自己的签章操作即可。其他签章用户在进行签章操作之前首先需要验证上一个签章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电子文档的完整性,验证通过后才可以继续进行签章操作。当电子文档的最终用户在打开文档进行访问时,同样需要验证所有用户的签章合法性。验证签章过程包括3个部分:提取水印、验证印章和验证签名。提取水印:按照系统设定的数字水印算法,从印章图像中提取两层水印信息W1、W2。验证印章:从W1中取得用户标识UID和印章标识SID,并通过比对UID和SID检验印章的合法性与真实性。验证签名:从W2中取得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并按照签名方案验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电子签章系统组成 电子签章系统包括印章服务器、密钥服务器、客户端控件3部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印章服务器负责对用户电子印章申请进行审核,按照用户要求制作和颁发电子印章;密钥服务器承担部分CA功能,即为用户生成签名密钥对,并制作与颁发数字证书;客户端控件提供电子印章的盖章与验证功能。在实现中,电子签章系统分为应用层、密码服务层和设备层,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应用层:包含客户端印章控件和服务器端管理程序。印章控件是电子签章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模块,主要负责对电子文档进行盖章以及对已经签章的电子文档进行验证,保证电子文档在公文流转系统中的完整性,同时保证签名的不可抵赖性。服务器端管理程序负责生成电子印章,并对电子印章的相关信息进行维护,如申请人信息的审核,制作电子印章,为用户生成签名密钥对等。密码服务层:应用层在进行摘要计算、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密钥对生成等操作时,需要进行大量密码方面的计算。密码服务层采用OpenSSL提供的密码算法库,并将与密码相关的操作进行二次封装,以函数接口的形式为应用层提供相关密码服务。设备层:应用层产生的密钥对、电子印章等信息,需要写入安全载体中保存和使用。考虑到eKey的功能和性能,印章服务器将电子印章和用户标识SID等进行签名后与印章图像一起写入eKey。并且,当使用电子印章进行签章操作时,eKey是用户身份认证的要素之一。eKey设备的加密、认证、安全存储一体化的功能,为密码服务层提供有力支撑。 3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3.1两层数字水印 在电子签章系统中,用户标识UID与印章标识SID建立起用户与印章之间的关联,而印章图像是将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持有印章用户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这些紧密的关联,电子印章可以被任意伪造和盗用,进而丧失印章原有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同时,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是文档的指纹,而印章图像作为指纹的载体与电子文档紧密结合。所以,签章后的电子文档正是因为印章使得其完整性、合法性得以保障。在数字水印技术[14]中,鲁棒性数字水印可以实现鉴别,脆弱性数字水印用于完整性保护。多重水印的设计思想可以在不影响载体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嵌入不同类型的水印信息,实现资料真伪的鉴别。电子签章系统将用户标识UID发送给印章服务器,与印章标识SID一起进行数字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数据采用不可见的、鲁棒性强的变换域水印算法嵌入印章图像DCT(discretecosinetransform)域的中频分量中。当印章图像遭到篡改时,电子签章系统仍然能够提取到完整的UID和SID信息,从而确定印章的真正拥有者,保证验证印章的可靠性与唯一性。这里标识信息与鲁棒性水印起到印章防伪的效果。同时,将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采用脆弱性空间域水印算法嵌入印章图像的最低有效位LSB(leastsignificantbit)。考虑到该脆弱性水印的易碎性,当电子文档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比如内容被篡改、被删除等,在感观上可以通过印章图像直接验证。当电子印章非法复制、使用时,由于其内嵌有原始文档的签名信息,在与当前文档的签名信息进行比较时,电子签章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这种非法操作,保证印章图像的真实性。考虑到两种水印算法的不同特点,必须先嵌入鲁棒性水印再嵌入脆弱性水印。 3.2eKey技术 eKey是一种将USB读卡器与智能卡两者相结合的硬件设备,主要由USB接口(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卡芯片(智能卡模块)构成。数据传输模块负责PC机与智能卡模块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模块与PC机之间按照USB协议进行数据传输,而数据传输模块与智能卡模块之间的通信遵循ISO7816规范。eKey对安全问题在设计上有针对性考虑。①由于eKey在硬件电路中采用了安全存储介质,任何试图对安全区域内容的访问操作都经过COS(chipoperatingsystem)处理,外部用户无法绕过COS直接通过eKey的接口读取数据。②一般情况下eKey中都固化一些密码算法,如随机数生成算法、对称密码DES算法、公钥密码RSA算法,这些算法为加密、签名等操作提供支持。③eKey通过自身提供的硬件PIN码保护机制和文件安全属性机制,对用户访问文件进行限制。只有知道PIN码的用户才能达到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访问操作;对于不知道PIN码的用户,即使其获得eKey硬件也无法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eKey为用户身份识别、数据加密和签名等操作提供了安全可信的硬件平台。eKey作为用户身份认证的有效方式和安全存储的重要部件[15],在电子签章系统中也承担认证与存储的功能。作为签章用户,必须通过eKey的身份认证后才可以进行签章的操作,并且用户的电子印章、服务器公钥、用户私钥等信息全部存储于eKey中,只有取得eKey的使用权才可以进行后续的验证、签名等操作。设计中,将eKey的存储空间分为两种类型:公开空间和私有空间,并通过口令将空间的访问进行区分。公开空间中存储任何用户都可以访问的eKey标识、用途、公钥等信息,私有空间中存储需要保护的电子印章、用户私钥等信息。当用户进行签章时,检测eKey与系统是否连接;在连接的情况下读取eKey公开空间中的标识信息,检测是否是电子签章eKey;向eKey认证命令。在此过程中,应用系统通过密码服务接口与eKey交互,能够保障交互过程中的安全。 3.3ActiveX控件 电子签章系统中,电子印章利用ActiveX控件嵌入文档,并提供两种功能:验证签章和存储数据。ActiveX控件设计有更新对象数据IUpdataObjectData和读取对象数据IGetObjectData两种接口,并设计多个存储数据对象,包括印章图像、印章标识、数据、状态信息等。同时,控件定义有两种状态:激活(Active)与非激活(NoActive)。由于同一电子文档中存在多个用户签章,按照签章方案,只需要验证最后的签章便可以完成对所有签章的验证。所以将最后一个有效签章设置为激活状态,其余签章为非激活状态。 打开电子文档时,处于激活状态的控件通过印章标识SID遍历文档中所有印章控件,并从每个印章图像中提取分量值。按照电子签章方案,从激活状态的控件中读取印章图像数据,并从中提取嵌入的水印信息,进行电子印章真实性和签名信息正确性的验证。当进行签章操作时,在确认用户身份后,系统使用eKey中的私钥对电子文档进行签名运算;从eKey中读出印章图像,并将签名信息嵌入印章图像;通过IUpdataOb-jectData接口更新控件中印章图像数据,更新印章控件中分量值;通过调用AddOLEControl方法将印章控件嵌入到电子文档中。最后,更新原控件状态为非激活状态,并设置新印章控件的状态为激活状态。当电子文档加载时,只有具有激活状态的印章控件进行运算,其他控件保持休眠。这样,即使在没有安装电子签章系统的平台上在控件的作用下用户也能正常的打开文档,极大的提高了易用性和透明性。 4实验测试 电子签章系统客户端完成多用户的签章和验证操作,同时,也最容易遭受电子文档篡改、电子印章伪造和盗用等方面的攻击。正常情况下,用户可以按照流程进行顺序签章,签章后的电子文档片段如图3所示。由于电子印章图像及用户私钥存储在eKey中,如果缺少eKey和eKey的认证口令,攻击者无法进行签章操作。如果攻击者模仿合法电子印章图像伪造非法印章,并将伪造后的印章图像插入电子文档中。由于电子文档中处于激活状态的控件中保存有合法签章,并且电子文档中增加了伪造印章图像数据,相当于对文档内容进行了修改。 所以,当用户打开文档时,其结果与图4所示类似。如果伪造发生在多用户签章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则后续签章操作中止。如果电子文档已经具有完整的签章,则当前电子文档不可信。假设攻击者截获一份已签章电子文档,从中成功提取出电子印章。当攻击者试图对电子文档进行签章操作时,由于缺少保存在eKey中的用户私钥,攻击者仍然无法真正完成签章操作。并且由于盗用的电子印章中嵌入有原文档的指纹签名信息,在插入盗用印章的新文档打开时,同样会出现验证失败的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以上实验表明:由于电子签章系统对电子文档内容进行了摘要运算,并利用eKey中存储的用户私钥进行数字签名,攻击者无法获得私钥时也就无法伪造签名信息,系统很容易检测出文档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由于伪造的电子印章图像缺少嵌入的水印信息,并且缺少控件的功能,无法通过系统的验证;虽然盗用的电子印章仍然嵌有水印信息,但是水印是基于原文档产生,与当前文档内容无关,仍然无法通过验证。综上,无论是对电子文档内容的攻击还是针对电子印章的攻击,电子签章系统都能很好检测出这种攻击行为,满足电子签章系统对文档的安全性要求。 5结束语 本文根据电子公文进行多用户签章的需求特点,结合基于RSA的有序多重签名算法,应用数字水印、eKey、ActiveX等技术,设计出一个多用户电子签章方案。方案中,每个签名者都验证上一个签章者所进行签章的合法性、真实性后才进行后续签章操作;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保证电子印章的完整性与唯一性、文档的完整性;使用eKey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并安全存储电子印章图像;利用ActiveX控件技术存储签章后的电子印章,在不改变原始电子文档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多用户签章。多用户电子签章系统实现多个用户顺序签章,并且可以由公文流转系统灵活控制签章顺序,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电子小制作论文:小型电子气象站研发及制作 由于成套自动气象站价格昂贵,对于校园或高塔可采用成本较低的简易电子气象站,实现需要的功能。本文设计了一套小型气象站,采用飞思卡尔MC9S08AW60单片机采集温湿度、气压、风力风向及雨量传感器的信号,经串口通迅RS232转RS485后,可传至千米以外的PC机,PC机端采用LabVIEW接收和显示来自串口的数据,同时可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送至其它计算机。 1系统设计原理 系统总原理如图1所示。 2硬件选型 2.1单片机 本系统单片机选用MC9S08AW60,为Freescale的08系列产品之一,该产品因其稳定性高、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型号多、兼容性好而被广泛应用。同时MC9S08AW60的高可靠电磁兼容性EMC与EDC让其可在各类恶劣环境中使用,适用温度范围很广,适用于本文的室外工作环境。 2.2传感器选型 2.2.1风速传感器 采用RY-FS01风杯式风速传感器,用于实现对环境风速的测量,其输出信号为标准4-20mA的电流信号,可广泛用于智能温室、风力发电、船舶、码头、索道、气象站等环境的风速测量。其量程:0-60m/s,供电电压:DC12V,精度:±5%,环境温度:-40-80℃,传输距离:>300m,响应时间:<1s。 2.2.2风向传感器 RY-FX01风向传感器可测量室外环境中的风向,测量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工作电压:DC5-12V,其中棕线输出高电平风向为北,红线为东北风。黄线为东风,绿线东南风,蓝线南为,紫线西南风,黑线为西风,白线为西北风。 2.2.3雨量传感器介绍 RX-YL型雨量计是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用以测量地面降雨量。其原理为承水口收集雨水经注水口注入计量翻斗,当注入水容积达到3.14ml时翻斗翻转,在翻转过程中磁钢经过霍尔元件开关一次,送出一个脉冲信号,代表0.1mm降水,脉冲信号输入单片机计数,获取每分钟降雨量。 2.2.4气压传感器 MOTOROLA的MPX4115A系列集成压阻式气压传感器具有较大的输出信号并可进行自温度补偿。这种芯片可靠性高,经济性和适用性均符合要求,其输出与外加压力成正比。MPX4115A测量范围是气压15-115kPa,输出电压范围是0.2-4.8V。由于MPX4115A气压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为模拟量,需进行A/D转换,并换算为大气气压值。MPX4115A的输出电压公式为:Vout=Vs(0.009×P-0.095)±(Pe×Tf×0.009Vs)式中,Vs为电源电压;P为被测压力;Pe为压力误差,TF为温度误差系数。可见,MPX4115A的输出电压Vout不仅正比与压力测量值,而且正比于电源电压Vs。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实时测量电源电压;二是采用稳定电压供应。本文采用后者。同时可见,测量的压力值还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进行压力测量的同时还应测量温度,以便进行温度补偿。由于当地气温都处于0-85°之间,因此Tf=1.0。 压力误差Pe=±1.5KPa在此可忽略不计。因此公式可简化为:Vout=Vs(0.009P-0.095) 2.2.5温湿度传感器 本文采用的SHT11是一款集成温湿度传感器芯片,该芯片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信号调理、模/数转换器、标定参数及I2C总线接口全部集成到传感器内部,提供了全标定的数字输出,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及100%的互换性。SHT11供电电压为2.4-5.5V,SCK用于微处理器与SHT11之间的通讯同步。DATA三态门用于数据的读取,需要采用外部的上拉电阻。 SHT11温度值输出特性非常好,故可用直接采用下式将温度数字输出转换成实际温度值:T=d1+d2SOT[2]当电源电压为5V,且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4位时,d1=-40,d2=0.01;当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2位时,d1=-40,d2=0.04。SHT11的湿度输出值为相对湿度,其输出特性曲线呈一定的非线性,为了补偿湿度传感器的非线性,可按如下公式修正湿度值:RHlinear=c1+c2×SORH+c3×SORH2式中,SORH为传感器相对湿度测量值,系数取值如下:对于12位输出SORH:c1=-4,c2=0.0405,c3=-2.8×10-6对于8位输出SORH:c1=-4,c2=0.648,c3=-7.2×10-4除去温度对湿度值的影响的实际湿度值:[3]RH=(T-25)(t1+t2×SORH)+RHlinear式中当SORH为12位时,t1=0.01,t2=0.00008;当SORH为8位时,t1=0.01,t2=0.00128;2.3A/D转换芯片A/D转换芯片采用12位模数转换器TCL2543,与具有SPI接口能力的MC908GP32可直接连接。TCL2543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推出的一种性价比较优的芯片,具有转换快、稳定性好、与微处理器接口简捷、偏程价格低等优点。 2.4电源 电源选用太阳能电池,功率为20W,蓄电池额定电压12V,额定容量:7.0AH,采用LM7805将12V转5V为单片机及各传感器供电。 2.5串口通讯RS232转RS485转换器 本文所设计小型气象站一般安装在高层建筑顶楼或高塔,通过通讯电缆与PC机进行串行通迅,由于PC机RS232串口的电平标准和单片机的TTL电平不一致,因此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串口通讯必须要有一个RS232/TTL电平转换电路,但RS-232信号传输长度最长只能达到15米,故采用232-485转换器,将信号转换成RS-485电平来通迅,RS-485采用差分的信号传输方式,最长距离可以达到1200米。由于PC机上都不带RS-485的接口,因此在接入PC机时需要通过485-232转换器再次进行电平转换。这样可以将信号传输至距离一千米以上的PC机中。本文选用武汉鸿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E485CRS-232/RS-485/422无源转换器。 3软硬件设计 3.1硬件电路[4] 3.2软件设计 3.2.1信号采集 雨量传感器输出为脉冲信号,接外部中断引脚IRQ,在外部中断服务程序中对脉冲个数进行计数。定时计数器程序定时五分钟,当五分钟时间到时,对雨量计数值先备份后清零,重新计数,把备份值从串口传送。同时,当五分钟时间到时,调用AD转换程序,采集气压和风速传感器输出值。调用IIC程序读入温湿度值,读入风向传感器输出,并根据高电平所在的输出线号判断风向。数据采集完毕,从串口传送至PC机。PC端实时显示相应的风向、风速、温湿度、气压、雨量值,同时对雨量值以24小时为单位进行统计,并统计累计全年总降雨量。 3.2.2基于LabVIEW的串口数据采集与显示 LabVIEW是一种用图标代替文本行创建应用程序的图形化编程语言,广泛地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接受,是一种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LabVIEW集成了GPIB、VXI、RS-232和RS-485协议的硬件及数据采集卡通讯的全部功能。用户可十分方便地找到各种适用于测试测量领域的LabVIEW工具包,这些工具包几乎覆盖了用户所需的所有功能,包括大量的信号处理函数及通信功能函数。 本文中单片机MC9S08AW60与PC机进行串口通信,采用通用的仪器驱动器VISA标准编程,VISA即虚拟仪器体系结构是一种标准,确保不同厂商、不同接口标准的仪器能相互兼容、通讯和数据交换,并且提供给用户方便易用的驱动程序。如VISA配置串口函数、VISA写入函数、VISA读取函数等。 3.2.3PC端LabVIEW程序 串口通迅程序框图如图7,VISAConfigureSerialPort函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设置串口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VISA读取函数从指定的串口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按指定字节读取到计算机内存中。匹配模式及截取字符串函数,根据与单片机的通迅协议,提取从单片机送入的气象数据,字符串至字节数组转换函数及索引数组函数用于将传送的数据按字节截取,将截取的字节数据送入相应的气象数据算法子VI,运算结果显示于输出控件。 4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简易型电子气象站成本低,能实现相当的功能,可用于高楼及高塔的气象监测,所测气象数据对安全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电子小制作论文:高频电子技术的收音机制作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念通常是教师台上讲授课程,学生坐在下面听。此外,由于通信学科隶属于工科的范畴,对于学生接受并掌握课程的学习精髓难度较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总是无法将理论的知识点与实践的电路问题融合在一起。而以往的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往往是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的孤立的存在进行验证性的教学,由于知识点其整体框架结构性不足,因而学生不能通过传统验证性实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对于以后的专业学习有了相当大的困难。 信息与控制分院通信工程教学团队摒弃了以传统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我院开展了以收音机为载体的教学工厂项目,不仅可以把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而且针对收音机电路图讲解相应的章节。讲解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以前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相应的进行融会贯通。为同学们以后学习课程奠定基础。此外,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领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下面分别从项目教学的意义、实施过程和效果三方面对高频实践教学来展开分析。 1项目教学的意义 收音机教学项目以全方位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多角度理解电路原理图、力求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为目标。该教学项目可以达到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1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工科的课程难度系数较大,针对于工科的课程学习,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一方面与学生的自身素质偏差有关。由于高中采取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了自我创新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学习知识时过于理论化,不注重实际动手操作。导致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处理和解决。不但使学生丧失了动脑思考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也不能十分透彻的理解。更给老师在教学上增加了难度。前后课程无法达到相互贯通。由于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我院本着“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决定从实际出发,直指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增加实践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专门针对通信电子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厂项目。 1.2对于就业形势的影响 现如今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对于本科的录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导致每年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工科类学生在严酷的就业环境下,缺乏实践能力意味着缺乏了就业竞争能力。本专业在全院开展项目教学的要求下,对于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关注度。此外,对于学生的培养即使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也不能解决在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一定的困扰。收音机教学项目可以用一个整体的实践项目结合一门课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所有理论,大大的提高了项目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目前危机的就业形势下增加了竞争筹码。 2教学工厂实施过程 2.1确定方案内容 开展项目之出初,首先针对如何合理的开展教学工厂进行了讨论,并且制定阶段布置工作。然后根据各阶段布置的任务融入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加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及掌握学习办法。这个项目开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摆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通过亲自动手做一个跟课程理论一一对应的实物来提高对于课程的掌握能力。开展项目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选取收音机的型号。讨论发现如果选取直放式的收音机的话会很容易产生振荡,结果发现超外差式收音机采用的本机振荡频率和接收频率之差形成了中频,具有灵敏度高、工作稳定、选择性好及失真度小等优点,因此该项目最终选择了EDT———2901型号的收音机。 2.2项目开展过程的收获 首先,开展该项目是以高频实验室作为实验基地。在实验正是开始前,老师会对收音机的基本部件和电路原理图通过PPT的形式在实验课上进行讲解。在实验课上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会着重讲解,以便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率。此外,对于本次教学项目,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在实物的电路原理图中理解各部分的实际作用。然后就是焊接的过程,因为在大一的时候,本院对于通信专业就开设了电装实验。让同学们了解电烙铁、焊锡丝等电装的工具。然后就是对于焊点的练习。还有就是可以识别出焊接的电路板上虚焊的部位,为以后再实际的大型项目中不会因为这个小的方面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在整个实验教学改革中,最值得说的就是维修的部分。因为前期的准备,基本上都差不多,焊机的过程可以根据说明书理解电路图进行实物到电路板上的焊接。但是在焊接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生们开始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是不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 并且也发现不了问题出现的具体位置。正是不能解决问题,激发发了同学们学习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开展该项目也是希望可以促进工科学生的学习乐趣,不要因为课程的难度大,而降低了学习知识的决心和勇气。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开始遇到的问题如:收音机焊接后无声、实际的波段范围达不到说明书的要求、器件焊接的位置等。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学生们对于高频电子线路与电路原理图的分析,仔细分析了电路的芯片作者简介:陈勇,男,沈阳,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教研室,助教。针脚,对于不同的针脚管的是什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应相应的针脚及周围相连的电路进行维修。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解决一部分出现的问题,正是学生们自己焊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至于,后来又有一部分学生的加入进行谈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在适当的时候对于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汇总和讨论。更加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工科课程的兴趣,也把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不在是在大课堂坐着听老师讲课而是实际参与到教学工厂中,亲自体验、动手操作。更值得说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越来越浓、互帮互助,以至于该项目的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2.3以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工厂 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对于大一学习的专业基础为以后的专业基础课有了相当大的一部分铺垫。尽管已经学习了一部分知识,对于本专业的课程也有了一定了解对于抽象的知识点还是理解起来有难度,就会发现学习的难度加大,而且学习的科目逐渐增多。就不能让我们十分系统的梳理学习的知识点。学校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工科学生的我们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校课程计划的改革下,不在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习,如果只是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就只能掌握的是理论知识的皮毛,因为没有器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就不能把知识学习的连贯以及深入。也就达不到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会对期末的复习造成一定负担。自从,开设了教学工厂,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清晰化、明了化。同时,书本的知识点和实际的器件电路原理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对于了解实际的电子产品有相当大的帮助,对于今后就业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都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因为项目的开展,不但是加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教学工厂对于学生是利大于弊的。 3结论 总得来说,项目教学工厂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大的放面来说现今各大的高校都面临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结毕业生工作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发现大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十分扎实,但是针对特定的电子产品却无法与学习的理论知识相联系。我院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让本院学生在社会工作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了项目教学。学校的改革趋势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发展中比其他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好的项目得到相应的发展,并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说,项目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润滑油,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老师还可以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加强专业课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在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拓展课外知识的学习。针对以上方面,我院开展了项目教学工厂。目前,我院开展的项目进展顺利,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互帮的精神。在此以后,我院会陆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扩展和创新学习。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制作运用 1、虚拟数字化包装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供产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而言是否是狼来了?事实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反而在更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传统商业市场的经济活力。它仿佛是一种强效润滑剂,使得整个经济链条以更为顺畅的方式运转起来。同理,虚拟数字化包装也不能够取代实体包装而代之,实体包装在结构、容器造型、安全保护、实物展示等方面是虚拟数字化包装所无法替代的;而虚拟数字化包装的便利、迅速、成本低廉、全方位细节特写、数字化网络传输等有些也是传统实体包装所无法实现的。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虚拟数字化包装为商品的线上交易过程提供宣传与导购的功能,实体包装为线下的运输、投递提供安全保障和更为真实的形象展示,实体包装和虚拟包装二者互为补充,因此,两种包装形态必然长期共存下去。这种长期共存的现状必然导致包装设计师的分化,设计师必须在实体包装和虚拟包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进行选择、融合。这也就进一步推进了包装设计专业学科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的设计手段不断涌现。传统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消费市场的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设计流程和科学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品的虚拟包装上着力研究,从而打开局面,确立我们的优势。面对目标消费群体发生的变化,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在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表现方法、设计原则、制作技术等等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连包装的审美原则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制定虚拟数字化包装在网络世界中应遵循的“游戏规则”,才能进一步适应整个电子商务虚拟市场的变化。只有恰当传递产品信息,才能坚定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虚拟概念性包装上要重点研究其表现技法,使其成为提升网民产生购买动机、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有利武器。 电子小制作论文: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教材设计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与需求。当前,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下,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是《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理念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一、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主要以企业真实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为载体,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线路板生产、电子生产工艺管理、产品研发助理等岗位设置的课程。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目标和校内外教学条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中教学、分组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以及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实现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适合于高职教育。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1]。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项目的同时,应用相关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而是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完成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的项目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项目教学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理念 (一)开发校企合作的项目化课程 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是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方式是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一定要能够坚持基于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本课程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的调研,整合了电子行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通过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等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共同开发了适合学生学习,满足企业职业技能需求的六个学习情境,形成了完整的项目化课程。 (二)构建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内容都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用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布置以及任务分解。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然后通过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分析,对设计的任务进行直观的理解,根据设计产品的特征进行产品设计的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任务实施,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完成的产品通过自查、互查以及教师查阅的方式进行产品功能的检查与分析,最后进行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分析,总结本次项目设计的得失以及完成情况等。实践证明,其构建了完整的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推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分析,进行设计流程以及设计工艺的指导。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对设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等。 (四)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实际产品,如通过脉冲点火器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进行单面板绘制的专业能力,通过欧式电烤箱的线路板设计,培养学生进行双面线路板设计所需要具备的工艺理念,而相对比较复杂电子产品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电路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业产品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内容 为了保证学生今后就业时能够很快胜任应用电子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为导向,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校企合作的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合作企业实际的6个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项目教学规划如表1所示。设计6个学习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如表2所示。四、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效果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一方面由于教学情境内容都是采用企业的实际产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学生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实际的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生产工艺以及设计技巧等,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研究,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成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毕业生工作所在的电子类企业的一致好评。 电子小制作论文:村田制作所加大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攻势 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也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几十到近百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可多达二百余只。汽车传感器在汽车上主要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中。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电子化的程度,增加了汽车驾驶的安全系数。村田制作所是提供汽车传感器的大厂之一,近来,该公司继其村田顽童登陆中国之后,对汽车传感器产品着力推广,对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展开积极攻势。 村田传感器产品事业部部长宫崎二郎告诉记者,根据村田制作所的统计数字,中国生产的汽车台数在2005年是580万台,在2006年达到650万台,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量达到1000万台。中国汽车本身市场的扩大,必然会带动电装产品的扩大,这对村田的传感器事业部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和重视的市场。 村田的传感器几乎存在于整个汽车电子系统中。从发动机控制系统所用到的温度传感器到底盘控制、车身控制传感器,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在汽车电装设备中,超声波传感器、冲击传感器、安全气囊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旋转位置传感器以及振动传感器都会被用到。 村田的很多产品很有特点。例如用于胎压显示系统的加速传感器(TPMS),一般来说,这种传感器是用来检测加速度的。但村田的TPMS传感器既不是检测加速度,也不是检测压力,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TPMS系统靠电池来驱动,使用时间通常非常长。利用冲击传感器,村田让整个汽车系统在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处于睡眠状态,在汽车行驶起来时,TPMS传感器输送一个正弦波形,系统检测到这个波形才开始工作,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用于停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传感器也很特别,比如倒车用传感器和靠边停车传感器。倒车用超声波传感器通常安装于车的尾部,在倒车时,超声波碰到车后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系统通过测算传感器(车体后部)与障碍物的距离,并发出报警信号,告诉驾驶员障碍物可能已经非常接近。宫崎二郎指出,普通的倒车用传感器发射出去的声波是圆筒状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种形状的声波在垂直方向角度太大,如果碰到地面一个不会影响停车的障碍物,声波信号也会马上被汽车系统感知,会造成错误的报警信号。相比之下,村田的传感器在垂直方向角度非常小,水平方向高度合理,能够提高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在美国和欧洲,靠边停车的情况相对比较多,利用这个原理,超声波倒车雷达系统可以检查车位空隙是否满足停车条件。 在汽车导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汽车和电子地图中的位置吻合,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GPS信号在汽车行驶到隧道或者有建筑物屏蔽的情况下就接收不到GPS信号,系统就无法正确定位车身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角速度传感器转换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找到准确的位置,保证地图和行驶位置的吻合。宫崎二郎介绍,村田的陀螺仪传感器使用硅加工工艺,稳定性较好。 环保是村田一直关注的问题,并致力于废弃物削减工作。村田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主要是金属陶瓷,目前,利用其开发技术,村田开发出了多种陶瓷材料,其中包括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热电陶瓷和绝缘陶瓷等。村田制作所发现,原材料为钛酸钡(BaTiO3)的原钛酸钡(Ba2TiO4)在550℃以上高温条件下具有高效吸收CO2的性能。宫崎二郎告诉记者,介电陶瓷的主要成分就是钛酸钡。同时,村田还持续进行产品的小型化,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环境负荷。与2000年相比,村田产品废弃物排放量降低了30%。他说,目前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正蓬勃发展,这一市场给村田带来很多商机,因此未来村田会继续为汽车安全与舒适性添砖加瓦,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电子小制作论文:浅谈电子书制作过程中PS处理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媒体会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制作成电子书的形式用于网上信息利用。本文将从图片处理应用最普遍的应用的PS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图片式电子书的制作。 关键词:电子书制作;photoshop处理技术 传统信息载体中的信息、资料都是以纸张文本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将这些纸张上信息制作成电子版形式的电子书将成为现代及未来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那么,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图片的处理,PS作为图片处理的主流手段,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扫描资料标准图片制作 电子书合成程序有很多种,图片修正程序也有很多种,本文采用Photoshop cs4为例,对图片处理的具体步骤进行说明。对于制作图片式电子书来说,PS扫描资料图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图片经过PS扫描,可以使图片的尺寸更为适用,页边有适当的减小,特别是图片的尺寸都是一致的;二是图片经过PS扫描后,图片数据的亮度以及对比度等主要参数更为一致且适用;三是图片经过PS扫描后,上面的污垢、阴影或者印记等缺陷都可以处理掉。 (一) 用PS创建标准资料图 在PS修图中,一定要有一张图作为处理其它图片的标准。设计人员要选择一张在图片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但是要注意选择图片时,要选择版面内疗图片和文字内容比较丰富的,并且有相应公式。这样标准图片经过处理,其幅面可以不用做缩放就可以将其它图片的内容容纳进去。要特别注意的是,标准图片的基本值一定要准确――即对比度、亮度、饱和度等都要能为其他图片处理提供参照。 在PS中打开文件,首先去掉幅面多余的部分:用剪切工具(C)在副本上选择需要的幅面。将鼠标放在剪切框线的四边和四角,当出现双箭头,再拖动该箭头对区域的位置或者大小进行变动。选择指定区域,做剪切。将对比度和亮度做出适当调整。拖动亮度、对比度滑块,观察屏幕,确定图片背景颜色。为了获得好的效果,一般需要增大亮度值和对比度值。根据文稿、扫描仪的具体配置情况,调整资料的亮度值和对比度值。注意一定要处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印记。处理完毕后,再添加一个背景为白色的图层,合并存储以备后用。 (二) 批量处理资料图片 标准图片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其余资料进行PS处理。视电脑性能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而定,确定每批次10-20个资料文件。把选定的文件加至PS编辑窗口,依次自动打开。 1. 打开前面制作的“标准”资料图片 首先拖拽副本标准资料图到批量图的旁边,进而对标准资料图全选:(Ctrl+A),对该批量资料图片中最顶层的幅面进行修整。第一步是在标准图中选取虚线幅面框,具体做法为:选中矩型选框工具,把标准图中的虎线幅面框,拖曳至要修整的资料图片中,将位置调整好,不要改变选框大小,从而保证全部图片有一致的幅面。第二步,剪裁幅面选区,具体做法为:将虚线框外的区域去除。经过剪裁可以将资料周边诸如扫描阴影等缺陷有效去除。在对待修图片资料顶层幅面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调整时,可以采用上述提到的方法,利用Alt+I+A+C快捷键操作。利用快捷键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弹出标准图片资料参数窗口,此时就能保证该批待修图片有一致的亮度。 2. 资料图片的进一步处理 擦除扫描资料图片PB上的和污垢,方法如上文讲述。初始化时,对存储修改好的作为标准的资料捷键操作:Ctrl+S+W。重复上面的剪裁、对比度、亮度处理等程序,直到每一张资料图片全部处理完成。当稍微熟练剪裁和相应的快捷键操作后,将资料文件合并为:Al上存盘、关闭的快捷键操作。这样,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快捷操作,可以将资料文件成批的处理成质量高的成型资料,其也是高效扫描图片电子书的素材。 二、结语: 上文我们主要研究了PS技术在扫描图片式电子书中的应用,本文探讨的是扫描图片式电子书PS处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较为使用,尤其运用了快捷键的技术,不仅保证了图片资料素材高度一致的亮度、对比值以及幅面尺寸,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电子版文件。可以说,快捷键的应用成倍地提高了PS处理资料图片的工作实效,为下一步进行上传和其他的处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税务风险与筹划探究 一、移动通信行业“营改增”后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一)增值税发票管理的风险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是增值税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应将增值税专票视同现金进行规范管理,专柜存放、专人保管、开具,各层级应确定专人负责发票管理工作。建国以来出现了不少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造假行为,实现偷税、漏税、骗税的大案要案。因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当,可能受到刑法处置,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应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关注滞留票与失控票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手段避免获取此类发票。 (二)视同销售业务识别 根据增值税相关税法要求,在货物调拨、对外投资及无常赠送等9种情况下会涉及视同销售,需要计算缴纳增值税。对运营商而言,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对视同销售业务进行合理判断、识别。捆绑电信业务,赠送SIM卡、终端不视同销售。首次入网免SIM卡费的,不缴纳增值税。未捆绑任何电信业务,无偿赠送SIM卡、终端或电信服务,视同销售。赠送其他实物:赠送实物或增值税应税服务,视同销售。只有对通信行业的“营改增”政策充分理解,才能对视同销售业务进行完整识别,避免漏税行为。 (三)混合销售的划分 电信业普遍存在此类业务,如为政府单位提供一项视频监控服务,既包括提供整套视频监控设备,包括服务器、摄像头等,又包括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如果合同未明确区分设备款、服务费金额,则可能从高计税。假设一份1000万的合同,设备款和服务费分别500万,若未分别列明合同款,按17%税率从高缴纳销项税170万,若分别列明,销项税为115万,可节约30%的税款。 (四)超范围抵扣的风险 代维费用外包是电信业较为通行的做法,在进项抵扣时需对各类代维费进行合理分类,否则存在超范围抵扣的风险。如对属于建筑安装业性质的代维支出不可进行进项税抵扣;对方提供硬件设备等有形动产故障维修,适用17%税率;对方提供对系统软件的升级技术服务,适用6%税率;对方进提供机房设备巡检或驻点服务,在没有提供故障处理的情况下,属营业税范畴,不应抵扣。 (五)跨期抵扣的风险 对于“营改增”前后结算的业务,要以业务发生时点进行划分,如业务发生在“营改增”之前,即使在“营改增”以后进行结算,也不能进行抵扣。对于无法区分业务发生时点的,不能进行进项抵扣。 二、税收筹划的含义及必要性 (一)税收筹划的含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手段,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和周密的安排,以达到少缴、缓缴税款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和所谓的偷税漏税是不相同的,偷税漏税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合法的。除此之外,税收筹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预见性。这个可预见性指的是在整个经济活动和税务规划的过程中,对其有着提前的预见能力。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避免税负大起大落的风险。最后,税收筹划还具有针对性,目的就是为使企业减少税收成本,使得企业盈利。 (二)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首先,税收筹划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盈利目标。因此企业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例如延缓支付税金,合理规划一些边际成本,从而减轻企业税负,提高利润。其次,税收筹划能有效提高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根据适用的税基、税率,通过国家的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降低纳税额,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后,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税务筹划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国家对财务账目有严格的监管机制,从而使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避免采用不合法手段带来的偷税漏税行为。 三、移动通信行业税收筹划措施 (一)合理利用财税优惠政策 “营改增”后,福建、上海、江西等十余个省市都针对“营改增”了财政扶持政策,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由于“营改增”而增加的税负,有利于企业在“营改增”期间的平稳过渡。笔者所在的深圳也出台了财政扶持政策,据了解深圳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均申请了财政扶持资金,根据政策要求,在14年已经实现了部分扶持资金的到账。再如国际业务免税、销售自己使用的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增值税,都是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的税收政策,税务管理人员应加强研读,做好筹划。 (二)对供应商的合理选择 企业只有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进行进项抵扣。因此在“营改增”以后,对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非常必要。在企业采购招标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企业作为供应商,如果无法选择一般纳税人,则应在评标环节考虑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营改增”以后,还需在合同中增加相关条款,明确税率及发票类型,保障企业获取真实、合理的发票用于抵扣。 (三)对现有业务的优化 移动通信业务中,基础电信服务适用税率11%,增值电信服务适用税率6%。运营商应进一步进行收入结构的优化,充分把握流量发展的时间窗口,创新产品类别,持续提高增值业务占比。“营改增”后预存话费送手机被视同销售,因此现有捆绑业务需要进行优化。如先确认终端销售价格,其余则计入通信服务收入,同时在给客户的发票上明确终端销售和通信服务的金额。企业还应尽量减少一些实物赠送,而改为赠送电信服务,从而通过折扣来进行处理,以此减少企业的增值税。 (四)加强进项管理,尽量获取专票 在“营改增”初期,业务部门对于尽量获取专票尚未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财务部门需做好前期的培训,确保“营改增”政策宣贯到位。同时应建立配套的报账考核通报机制,对增值税抵扣凭据的流转时限予以限定,避免造成超180天无法抵扣进项的损失。财务部门及早获取专票,也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开展税务筹划,达到少缴、缓缴税款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后移动通信行业的税务风险与税务筹划对通信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对“营改增”后移动通信行业的税务风险与税务筹划进行了探析,包括:“营改增”的含义、“营改增”后移动通讯行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的分析,税务筹划的含义与其必要性和在“营改增”后移动通信行业的税务筹划进行了详细的探析。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我国“营改增”后的移动通信行业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作者:廖海燕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通信行业论文:论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通信行业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贡献 1.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在上文中,我们对2006年到2011年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业务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组数据中,分别对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的指标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同时也表示我国通信行业的业务总量在逐年快速的上升,且业务总量的增长速度比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收入与总量不匹配,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国通信行业中的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2008年12月12日工信部3G牌照以来,各运营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运营商之间相互降价而导致。因此,通信行业中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与增加值给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直接的贡献。 2.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贡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正是由于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与同行行业发展相关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两大通信行业的发展又间接性的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主要表现在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1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基点分析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就目前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网络型、无线型和终端型通信产品。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贡献主要是其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从2006年到2011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9%、2.73%、2.55%、2.23%、2.04%、2.27%。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通信设备制造业给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出稳中略下的趋势。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通信企业的重组以及3G业务的拓展,尤其是重组后的通信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开创和开发一些新的品牌和业务,而这就为通讯设备制作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系统方案解决提供商等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而通信运营商是主要的投资者,通信设备行业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由于一些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还十分有限,因此能保证销售收入在GDP中的贡献率稳中略下的趋势已经十分难能可贵。 2.2以通信服务业为基点分析通信行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间接贡献。就目前来看,我国通信服务业类型主要有信息系统集成型、信息技术咨询、运营和数据处理等服务。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带来的贡献主要是其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1年间,我国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02%、1.29%、1.5%、1.87%。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通信服务业给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信息服务行业属于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全球信心花时代的到来,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通信服务业的销售收入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目前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尤其是4G牌照发放后,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必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二、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述 第一,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6-2011年,综合通信行业业务收入对GDP的直接贡献、通信设备制造销售产值对GDP的贡献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对GDP的贡献得到的通信行业对GDP增长的总贡献率平均达到约6.2%。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通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的降幅趋势逐年减小。当电信业进入转型末期,通信行业的发展与GDP的增幅差距将明显收窄,伴随信息运营阶段的到来,二者的增速或重新趋于一致。 第三,由于全国通信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它对GDP的贡献呈稳中略有下降趋势。其中,通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对GDP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下降,但在2011年3G业务的大力发展下,通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对GDP的贡献趋势有所回升;近几年兴起的信息服务业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对GDP的贡献逐年上升。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2006年到2011年,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但我国通信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通过对通信行业发展给经济增长的贡献,希望我国通信行业下的各大企业继续再接再厉,抓住4G时代的大好发展机遇,争取为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周莉鹃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一、通信行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严造成账实不符 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然而在通信行业中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仍然存在着账实不符的想象,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项资产采购计划缺少一定的监督,许多资产采购计划并没有得到有效进行,许多固定资产出现账面虚列。通信企业的设备使用和线路铺设范围较大,很难对这些资产进行实地的勘察核实,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财务核算带来困难。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不完善,对于己经安装或己拆卸的设备,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通知财务人员进行登帐,造成会计信息的滞后。另外,由于对固定资产的事前监管不严,许多设备的投入和运营没有与厂家进行及时的交接确认,造成许多设备未登帐或己登帐设备还没有到相关部门手中。 (二)会计核算监管不严,核算办法不合理 通信行业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一般是由企业指定的项目总监负责,固定资产的新增项目报由项目总监审批,由项目总监审批通过之后再申请公司管理层审批。虽然从形式上看,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是经过层层审批,但是在实际运作中,项目的决策权都是集中在项目总监手中,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加之并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固定资产的审批程度进行严格监督,这就很难避免某些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中获取利益,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另外,目前通信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并不合理。由于目前通信设备和网络升级速度加快,人们的通讯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通信企业往往要对现有的各种设备进行升级和扩充,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按《准则》规定如果这些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将该支出(即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否则,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三)对于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在目前通信行业的固定资产中,闲置资产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源于通信企业的行业发展特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通信行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才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因此,当企业新技术研发成功,以往一些落后还没有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被淘汰。从过去的有限网络到现在的无线网络以及3G网络,由过去简单的通讯连接到现在的智能化全新体验,通信行业的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伴随着其企业闲置资产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合理地处置这些闲置资源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资金流量,也可以进一步服务整个社会。而目前我国许多通信行业对于闲置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较为死板,许多闲置资产缺乏灵活性管理,甚至变成了电子垃圾。 (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混乱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岗位变动频繁,企业对于各种业务和账目交接手续的规定并不明确,造成资产管理混乱。其次,许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出于自身的业务工作考虑,只对自己工作之后固定资产变动加以管理,而对于以往遗留的固定资产账目缺乏梳理,严重影响企业固定资产的准确性。 二、加强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贯彻资产管理电算化工作 通信企业的资产管理项目较大,固定资产的总规模较大,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的。为了应对这些困难,我国己经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将固定资产标上条形码,通过计算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为企业资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起计划、实施、核算、监督等一系列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核算、处置等各方面的全面管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通信企业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把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和实物的定位跟踪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树立年度计划权威,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会通过建立年度计划对未来固定资产状况进行了解。因而企业必须建立年度计划的权威性,保证年度计划的彻底实施,避免其成为一纸空谈。在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都应严格按照年度计划中的各项要求开展工作,对于超额需求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同时,应当建立起相关的监督监管机制: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彻底执行年度计划中的各项资产预算。同时应当建立独立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于计划执行的实际状况和出现的各种违规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预算计划的正常实施。 (三)合理有效地处理闲置资产 目前,通信企业中的闲置资产比例较大,许多通信企业将闲置资产等同于“报废资产”,并没有积极地进行闲置资产处置盘活。在以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要重视闲置资产的灵活管理,及时对闲置资产进行盘活。对于某些由于设备更新替换下来的旧设备应遵照资产评估的程序,首先对资产的残值进行评估,然后公开进行竞价拍卖。而对于那些己经被行业所淘汰的闲置资产要及时进行抛售,以求增加资金回流,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加强信息沟通,提高资产的准确性 通信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该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对于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各个部门都应该及时通知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改、扩建固定资产,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对其后续支出属于资本化支出,上级部门可直级与下级联系,找出该项固定资产资产编号,在改、扩建资产下拨时直接注明原资产编号计入该项资产价值。避免一物多号现象,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 (五)加强人事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相应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身上,因此企业要加强人事管理,从制度上不断约束和激励管理人员,从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上增强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地来说:第一,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政策。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实行竞争上岗,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同时,对于资产管理的责任划分要具体明确,保证“一岗一责”。第二,企业要加强对于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学习和落实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新规定新方法。对于管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要进行具体规定,减少错账和糊涂账。 作者:邱慧珍 单位: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通信行业论文: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通信行业正不断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从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特点出发,并主要就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通信行业中更好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信行业;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的数字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都使得两个技术之间在多层次、多领域应用上呈现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并促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信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传输能力与存储能力,使得其成为了公共通信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另一方面,基于计算机网络所构筑的现代通信网络,也使得各种通信数据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变得空前的便捷,使通信双方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方便的利用电话、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通话,打破了传统通信业务(如电报、信件等)中时间与内容的限制。 1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特点 1.1信息传输的抗干扰性强 以计算机数据编码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通信,其信号传输采用的是数字脉冲信号,可以有效保证数据接收端不会因外界信号干扰、噪声干扰,出现错判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接收,因此具备了很强的抗干扰性,可实现高质量、远距离的通信。 1.2可满足各类通信业务 基于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通信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信息,如电话信息、图像信息、电报信息、视频信息等,均被统一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脉冲信号进行传输,然后再由接收端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的转换处理与输出,这都使得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能满足更多用户对不同类型通信业务的需求。 1.3提高通信业务的保密性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在通信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以对数字脉冲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信息存储、信息加密、信息转发、信息纠错等功能。尤其是现代通信业务中,用户对通信的保密性普遍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通信数据实现复杂、长周期的信号加密,从而使得通信数据不容易被窃取或破坏,保证了通信业务的高度保密性。 2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策略 2.1采用先进设备,提高通信数据的交换与处理效率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数字电话、数字传真和数字电视等通信业务中,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都大量增加。而这些数字通信业务,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与处理,迫切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通信数据的处理和传输,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而计算机先进设备的应用,关键是做好大型程控交换机的选择与应用,这是因为:2.1.1为满足大量通信数据的信息交换的需求通信数据的信息交换是由计算机控制的,这类终端计算机设备也普遍被称为程序控制交换机,它是计算机通过软件控制着交换机的硬件,使设备接通两个用户之间的链路,以实现两用户间的通信数据传输。在大型程控交换机中,计算机除了接通链路外,还要完成很多其他的丁作,如计费、统计(统计网络运行参数、流量等多项运行数据)、诊断(如硬件或软件发生故障需及时诊断原因并报告给维护台)和执行维护操作台发出的各种指令等。可以说,一台大型程控交换机,就是大量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复合计算机系统。2.1.2因为大型程控交换机普遍包含了多个数据库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为例,其实际上就是实时数据库,通常要求一个HLR可容纳30万~300万个用户的数据,而每个用户的数据量约有2KB,其中包括号码、资费、业务授权、漫游地址等数据,而且其中的部分数据是不断更新的,如用户的漫游地址数据,就是通过7号信令网不断将HLR中各用户的数据进行改写。因此,要求通信系统中选择的大型程控交换机,应包含多个数据库,以更好的满足通信业务对数据信息存储、处理与更新的要求。2.1.3因为程控交换机对操作系统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型程控交换机,普遍要求操作系统应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这是因为通信系统设计规范中要求程控交换机从用户拨完电话号码到接通有最长时间限制,如果测试超过该时间限制,则产品不合格,不能入网。因此,这都需要选择与应用技术先进、成熟的操作系统,以满足大型程控交换机的需求。 2.2构建安全体系,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 各类通信业务的运营服务,是依托于互联网所开展的。尽管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已较为发达,但病毒、木马程序、黑客攻击对系统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一旦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或漏洞,都可能导致通信信息被窃取,或者用户的敏感信息被泄露。因此,还必须积极应用多种计算机安全技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以切实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2.2.1采用多种安全监控与隔离技术如采用防火墙技术以实现通信网络内网、外网之间的安全隔离;采用病毒防护技术以避免通信数据受到人为破坏或修改;采用入侵检测技术,以加强对系统漏洞的检测,加强对入侵危险的及时发现与报告;采用虚拟网络技术,使通信网络能被分割成各子网段,以实现访问控制,并有效避免受到外界攻击。2.2.2采用数据加密与识别技术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各种外来入侵病毒、技术的威胁。因此,为保障通信系统的运营安全,还应采用多种数据加密与识别技术,并与安全监控技术相配合,以构建出全面、可行的安全架构方案。例如,通过综合采用数据包标识技术、数据存储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等,从而为通信网络的运营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可信、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 3结论 现代化的通信业务,不仅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在通信标准协议的框架下,对各类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有机结合。笔者提出了采用先进设备、构建安全体系这两种策略,以期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通信行业中的更好应用,在提高通信数据交换与处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切实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 作者:季靖邦 通信行业论文:信息工程监理在通信行业的应用 摘要:在当前信息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之下,信息工程监理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对于监督管理信息工程进度、保障工程质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信息工程监理也因此逐渐运用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与行业当中通信行业便是其中之一,而文章将以此为背景,简要分析研究信息工程监理及其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对信息工程监理形成一个正确良好的认知。 关键词:信息工程;通信监理;通信行业 1信息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 简单来说,信息工程监理指的就是受业主监理委托,采用公正客观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监理技术手段,在始终遵循信息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之下,对信息工程项目设计与建设环节、验收环节等进行认真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其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1]。具体来说,信息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也可以被分为成本、质量、进度、合同关系协调的监理。在成本监理当中监理人员主要负责对信息工程项目中的软硬件成本、附属设备成本、工程成本等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超预算的问题。在质量监理当中其主要负责监管设备材料的采买、具体的施工情况以及软件的开发测试等内容。另外,监理方还需要负责完成信息工程各环节的合同管理、整体工程进度的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协调好业主、施工方以及监理方之间的关系。 2信息工程监理在通信行业中的有效应用 2.1明确监理内容 为有效落实通信工程监管工作,在本次笔者参与的工程项目当中,企业对通信监理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项目负责人员在充分结合本通信工程的实际情况、自身特征之后,积极与监理人员展开讨论研究,制定出详细的监理准则,对通信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监理范围及流程等进行统一明确。一般情况下,信息工程监理采用的是“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总结”的监理思路,因此依照通信工程的建设流程,监理人员首选选择从审核通信工程建设方案、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入手,在此基础之上认真监督管理通信工程中的软件和硬件安装工作并对最终的项目成果进行验收。而为有效防止监理机构与通信企业之间出现职责交叉、责任推诿等问题,同时也为监理单位给予相应的独立权,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依照合约内容逐项完成通信工程监理工作[2]。企业和监理方就通信工程监理签订了合约,要求监理机构能够严格依照合约中的规定要求以及信息工程监理流程实施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例如四川某高校为了能够提升校园网的高效性与高可用性,设计了如下的校园网平台建设的存储方案来对校园网升级项目的具体监理内容、范围、责任以及流程进行明确,以便于减少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资金损失。 2.2人员相互配合 虽然在近些年的通信工程当中,信息工程监理为通其顺利施工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但不断增长的通信工程监理需求与有限的优质监理人才之间的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也日益明显。当前信息工程监理人员总数看似众多,但具有多年监理经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监理能力的高素质优秀监理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将信息工程监理有效应用在通信行业的过程中,除了监理人员有意识地主动提升自我,学习更多的监理手段和技能、掌握更多的监理知识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庞大的通信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由监理人员和通信工程施工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譬如说在本次项目中,监理通信工程进度以及资金和使用情况时,参与通信工程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应监理人员要求,认真填写了工程准备清单,包括需要的设备材料数量、使用的技术工艺、人员安排情况等,并依照实际情况制定出通信工程的建设进度计划表。此后由监理人员依照工程建设目标、要求以及工程所面对的实际环境情况等,全方位地审核工程项目人员所提交的进度计划、资金使用计划,通过积极和项目人员进行讨论交流,以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计划方案。而在正式进入通信工程施工时也采用了施工人员自检和监理人员复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程验收,在由施工人员向监理人员一一汇报检查结果之后,由监理人员进行最后的工程验收,并根据实际的验收情况填写验收单,最后将其上报至通信企业领导处。此次通信工程监理当中,由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分担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即有效提高了通信工程监理效率,使得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在监管工程质量等方面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也有效保障了通信工程的监理成效。例如针对四川某高校的校园网平台建设,监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网络性能需求进行了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的数据搜集能够让通信监理人员对现阶段此图书馆校园网平台建设所面临的实际环境及可能的功能需求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为监理人员对校园网平台建设的进度、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2.3规范监理收费 信息工程监理在运用于通信行业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监理收费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监理单位以通信企业支付的监理费用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3]。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之下,市场上的许多监理单位选择采用盲目压价的方式,增强自身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招投标中的竞争优势,但盲目打“价格战”势必将影响到通信工程监理效果。目前我国推行的通信工程监理收费标准主要以工程费和总投资为基准,但这两个收费基准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而监理方在前期整理通信工程项目信息资料等当中所产生的费用,在监理收费标准当中也未进行明确规范。因此笔者所参与的通信项目工程监理当中,选择将工程量和工程总投资作为工程监理的收费基准,并且由监理单位和通信企业之间相互协商,共同讨论监理单位参与前期工作中产生的费用分配方案。另外,笔者认为积极整合现有的信息工程监理结构,构建起一个信息工程监理协会,由协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监理收费标准也可以使得信息工程监理及其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得以更加规范。 3结语 总而言之,监理方通过接受业主委托,根据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要求认真监督管理信息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避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技术失误与安全问题,使得信息工程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而将其运用在通信行业当中,通过对监理内容进行有效明确,在监理人员和通信工程人员的相互配合之下,共同完成对通信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有效推动通信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李旭 单位:四川公众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论述 【摘要】本文主要就通信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思想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困境和技术措施实施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通信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关键词】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现状 1前言 通信已经是当前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但由于一些电站差质量的电网接入,就会对通信的可控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能源的消耗上也比较严重。所以这就要能够加强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优化。 2通信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思想 2.1通信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通信行业在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就是在能耗上的增长速度愈来愈快。在通信行业的CO2的排放量逐年增长,并且在速度上也不断的加快。从我国的通信行业在CO2的排放情况来看,每消耗1度电,就会产生两斤的CO2,在能源的消耗上,通信行业就占到了50%左右,并且在速度上也是逐年加快的[1]。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对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已经开始,并有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实施。 2.2通信行业在节能减排的主要思想分析 当前对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要能和当地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要能有系统的思想加以支持。在具体的工作思想上,要从网络的运营和综合管理以及营销服务几个层面着手。从网络运营当面就要在机房的维度以及业务维度等层面进行实施。而在综合管理的节能减排方面,就要能够从采购以及办公综合管理层面进行着手。而在营销服务方面就要在电子渠道以及信息化服务等层面进行着手[2]。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并能建立系统的解决思路,这样就能在节能减排的效果上得以良好呈现。 3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困境和技术措施探究 3.1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困境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对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有的一些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就没有充分顾及节能减排这一问题,在工作意识上不是很强。从而就造成了在能源消耗上比较严重的问题出现。还有是在创新的能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由于创新能力比较缺乏,就不能将通信行业的技能减排效果得到良好呈现。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创新方面相对比较差,就是在二次创新的能力上也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在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比较多[3]。除此之外,对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最大困境就是法律层面的支持力度不强,一些相应的法律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短时期内的节能减排和一些企业的利益就会存在着冲突,而不通过法律层面的加强,就很难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所以在这些发展困境当中,就要能够找准自身的发展瓶颈,并结合具体的原因来加以突破,这样才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2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实施 对于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实施,要能从多方面加以重视,在各个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例如在通信网络的设计以及机房的环境和电源设备等方面。都要能得到详细分析,对于当前三大运营商在节能标准上没有统一的问题,就要能充分的认识。加强在通讯设备上的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良好有效实施,信号传输通信设备是通信工作的核心功能,也是其耗能的主要来源,所以这就需要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上加以充分重视,保证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进行[4]。再者,要能在节能减排的技术层面得到充分重视,在通信机房的主设备层面要进行优化,对网络实施改造以及网络演进,将一些老设备进行及时的替换和缩容量等,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加以实施,例如虚拟化管理技术。还有是对基站主设备要能进行优化,将硬件节能技术以及软件节能技术等进行应用。从技术层面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从而就能在能耗上得到有效降低。对通信机房的技术应用层面,精确送风节能技术的应用在作用上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能够实现定点以及定量的送冷气,这就对冷气的浪费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能源上节约百分之三十上下[5]。还有是智能同等节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热交换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这些节能技术的应用下,都能够将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另外,对电子废弃物要能得到合理化的处理,通信行业的排放量虽然在当前还不是最高,但是在增长的速度上是比较快的。随着电子产品的应用更新频率的不断加快,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有着增长,其中就有着诸多的有害物质,这就要对这些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如此才能对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打下基础。不仅如此,也要能够对通信行业的税收政策上进行优惠,引导以及鼓励电子信息行业在节能技术上的运用,促进对传统技术的转型,这样才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过程中,要能将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能灵活的呈现,并要能和实际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能源消耗的矛盾在当前日益的严重,所以要能从多个方面进行技术措施的实施,充分保证能源消耗率的降低。此次主要从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思想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我国的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有所裨益。 作者:周媛媛 单位: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通信规划设计院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探索 1呼叫中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目标用户定位不清晰 电话营销传统意义就是打电话与用户沟通,而现在的电话营销已经不仅停留在传统层面,产品在电话营销与客户沟通中,用户对产品本身不了解,易产生抵触不接收的状态。产品的市场需求定位的目标用户不清楚,往往是一个业务任务下来,几乎没有对业务进行详细分析与目标用户定位,开始电话营销,导致用户拒绝率升高。在电话营销前,要对电话营销的数据进行分析再筛选,针对业务提取有效的营销数据。由于电话营销中许多增值业务消费高端用户易接受,所以在提取数据前会较多地考虑用户的AURP值(月消费水平),而忽略对用户的细分,导致许多没有这项业务需求的用户接到营销电话,产生厌恶感,认为自己经常被打扰。 1.2数据库没有建立 目前,电话营销提取数据是由运营商提供,但提取数据越来越难,数据的质量越来越差,运营商提取数据也不能随意按呼叫中心要求提取数据,对用户分析受到限制。呼叫中心每月至少要使用60万~80万的营销数据,通过系统进行记录,可以很快建立自己的用户数据库。据工信部确认,现在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1.46亿,实际3G用户数量为2.7亿。所以,在电话营销中有很多是空号,直接影响电话营销的效率。如果建立数据库,可以根据提取的营销数据找到营销号码,可以对该批数据进行有价值的筛选,提高营销分析水平。 1.3设备管理混乱 在呼叫中心的设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营销现场的语音呼叫设备,一部分是机房系统设备。对于语音呼叫设备,每个月都会出现很多呼叫器损坏,营销人员对设备的爱惜程度不够,营销后经常性将呼叫器随处一放,掉在地上摔坏。机房管理不严格,机房门很少关闭,无关人等可以随意进出,致使存在较大的生产安全隐患。 2完善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的方案 2.1数据库管理 在近几年的电话营销中,电话营销的数据一直由运营给予,每个月的营销都是有计划的。在提取营销数据时,根据市场部的业务安排制定业务营销计划,报相关部门,在上月中下旬由运营商根据数据要求进行提取。在当前的数据库工作管理中,没有对该数据库进行专业管理,更没有精细化管理数据库的概念。对于TZ公司下一步的经营发展方向,建立除运营商之外的业务营销体系,就需要精细化的数据库建设。根据目前良好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建立精确的用户需求数据库。对开展电话营销的用户,不论用户是否成功注册或已是在网用户,对每一次电话营销的内容与需求资料都需要进行保存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记录,这些用户资料在下次营销或其他业务营销时就成为第一手资料,与用户之间形成老朋友关系,为下次的回访奠定了沟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次的精准营销做好铺垫。 2.2设施管理 呼叫中心的设备有自建机房设备、IDC机房设备、营销中心电话营销设备、客服部服务系统设备、质检部门工作设备以及办公区域办公设备。机房设备由技术部技术专员管理与维护,非技术工作人员不得汝内。IDC机房由运营商机房管理,技术工作人员进入必须有介绍信或指定工作人员可以进入。呼叫中心的营销设备由营销人员落实到人,专人管理维护保养,如出问题由管理者负责。办公设备由行政管理为主,指定专门人员看管维护。办公期间尽可能做到办公用品节约的状态,办公文具妥善保管,电脑以及资料要做到安全、保密,不能将电脑密码泄露,不能给相关人员以外的人使用,一旦出现泄密情况由设备管理者负责。 2.3完善客户管理数据库 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是按照客户管理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来管理和收集客户信息,客户的管理要关注用户的价值,通常会关注用户话费消费金额,合作的周期长度,以及今后业务的潜在力。客户在网时间以及使用业务的活跃度决定了用户的生命周期。在用户管理中结合用户话务量、消费水平,对用户进行分类,可分为潜在销售机会客户、待识别客户、订单客户及在网用户等。 3结语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电话营销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高额利润。这种方式在很多电信行业中也在不断推广。伴随着目前电话营销模式逐渐规范,大部分运营商只建立一小部分自己的呼叫中心,很多情况下还是安排给外部的呼叫中心,从而运营商在管理合作的外呼中心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强。外呼中心在运营商的督促下,电话营销管理也逐渐走向规范。 作者:胡守国 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通信行业论文: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和运营过程中的成本,使企业能够快速对周围环境变化进行反应,做出更加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同时,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变革,人们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约束,实现了远程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各种资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电子通信技术还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并且,我国缺乏一定数量的创新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在软件开发、科研方面能力较弱,成为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中的薄弱环节。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通信技术和硬件设备都与他们有着很大的距离,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并且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使得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面临阻碍,竞争能力较弱。同时,整个电子通信行业的产业链竞争能力较弱,使电子通信技术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阻碍。这种种问题,都限制着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二、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途径 1.最大限度地保护技术知识产权为了能够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注重对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一部分企业在电子通信行业中对技术的垄断现象,促使企业间对于创新技术的合作使用。在进行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将产权保护作为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实现技术产业化,为未来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对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为电子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加贴近的保障,使科研人员能够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下进行科研工作,从而促进电子通信技术得到长远发展。 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当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为了能够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我们应积极对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和支持。首先,我们应重视对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创建,使电子通信人才的专业技术性得到提升,根据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在技术人才中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实现对人才的激励。同时,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并树立正确的态度,跟踪人才的发展情况,积极对科研成果进行讨论,并为人才提供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上的保障,保障科研成果创新。对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了使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性,应注重在高校开设电子通信技术课程,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掌握通信工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型、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能熟练掌握通信设备及相关设备的维护应用、安装、调试和维修人员。通过对高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对对电子通信技术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3.推动电子通信产品的进步电子通信技术是在产品上得到实现的,唯有进一步推广电子通信产品,使其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在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例如,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基于社会对苹果手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够使研发部门实现对苹果手机的技术创新。因此,在电子通信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应实现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为电子通信产品寻找商机,并通过实践中的反馈,来实现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与电子通信技术相关的行业包括开发商、业务商以及运行商,其将电子通信技术运用到不同的行业领域,很容易发现投入运营后,电子通信技术存在的缺陷,反馈给科研工作者,为科研人员提供产品创新的方向,明确创新思路。 4.加强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电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础,不论是电子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是辅助技术,都具备实质创新的价值。因此,我国为支持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研究,可适当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如:可针对电子通信技术中最为基础的技术做创新实验,制定科学发展计划,如发现创新的技术点,通过科研人员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以便推动整个电子通信行业的创新发展。可见电子通信行业中的技术创新,在整体电子通信技术中,具备较高的技术关键性和社会重视度。 三、结语 电子通信技术对于时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实现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我们应重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从而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行业能够向着更加创新、可持续、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孔繁茂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通信行业论文: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论文 1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子通信工业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逐步发展变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支柱,创新能力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特别是一些行业产品生产产量位列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基于电子通信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底子不足,因此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水平仍旧有限,较多产品采用的核心技术需要借助进口完成。另外,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由于欠缺核心技术,在该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使行业发展进程中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困难。需要面对处理的知识产权纠纷事件越来越多,进而使生产成本投入大幅提升。伴随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生产制造工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结构规模的不断扩充,使得在核心技术上面临的瓶颈问题越发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越发注重技术创新,因此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连年增加,然而同国际领域相比,仍旧同大型跨国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出投资规模不足的问题。在低研究开发投入的影响下令我国电子通信单位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较难稳步提升,无法支持自身开发形成更丰富的专利技术。技术创新最为重要的资源在于人才,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之中的精英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仍旧较为欠缺,这一现象在软件以及集成电路之中更加明显。集成电路领域,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时间里是其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由于专项人才的欠缺则对集成电路行业的更新发展步伐形成了阻碍影响。 2提升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纵观世界范围内电子通信工业的建设发展,始终是以发达国家为先导,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该趋势方向仍旧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在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快速更新发展起来,当前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创新实力,然而在突破核心技术环节仍旧面临着艰辛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始终明确,任何一个产业在其发展初期阶段,透过引进技术始终能够快速创建期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力结构,并可汲取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研发经验,然而我国当前电子通信行业已逐步发展至急需产业升级的地步,因此只有真正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方能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实现全面升华。 3.1扩充关键技术领域支撑 当前,我国各企业单位对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单凭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方能提升创新实力,互相弥补不足,快速解决实际问题。我国仍旧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不断更新转变的时期,由于企业长久报以的依靠政府发展观念较难得到快速的转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渡时期,因此对于一些电子通信行业的关键技术尤其是标准创新,仍需要政府机构、国家部门的全面支撑。为此,应继续扩充关键技术领域扶持,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引导各企业单位共同开发研究,当然对于具体的技术研究应明确以企业作为核心主体。而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也应引导企业积极充分的参与其中。 3.2拓宽产业合作,强化中小企业支持 科研成果只有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为获取持久的发展与生存,还需要产业链之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多方配合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当前,世界范围内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更加快速,倘若电子产品科研成果无法快速的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并辅助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投向市场,那么他将很快变为过时且落后的技术。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目前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仅有百分之十五,为预防成果长久搁置,面临等待甚至是淘汰的命运,应真正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水平技术不断的壮大起来,预防其在萌芽时期便出现夭折。应进一步加紧产业之中的积极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进而赢得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针对电子通信行业发展的支持以及关注通常多停留在大企业层面,制定的各类优惠制度政策多为面向大企业。然而创新技术尤其是面向市场的新型技术手段通常来自于中小企业。现实状况下,恰恰中小企业没有获取到更大的经费支持。事实上,只有在选择项目过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中小企业最终走向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并不比大规模企业低。再者,还应创建其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单位,深化同中小企业的积极合作。例如,应制定有关的法规制度,明确我国科研单位需要将一部分研究经费按照配比投入到中小企业开展组织的创新活动之中,令科研项目由起始阶段的立项便符合市场需求,找准定位,避免走弯路,进而真正符合既定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我们只有继续扩充投入,增加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重视关键技术领域支撑,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真正推动电子通信行业领域实现技术全面创新,实现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作者:袁满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分公司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营业厅设计策略 一、通信行业台席现状因素分析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我们于2012年4月———7月,通过营业厅拦访、问卷发放及蹲点观察、实时记录等方式进行了相关调研。我们发现制约台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部分通信企业采用旧式台席。经测量,这种旧式台席高度在一米二左右。这样的高度导致工作台面采光差,客户通常是站着与客服人员交流。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客户,这一高度显然有些不妥。作为通信企业的形象窗口,团队精神面貌也难以捕捉。无法创造有效沟通环境,客户也无法了解新的业务信息及体验运营商提供的更多增值服务,也较难实现客服人员倾听客户的真实需求,制约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在营业厅调研过程中,我们记录了每一时段不同客户办理业务的所需时间。发现业务处理时间较久,但营业员业务操作流程却不失规范,后经观察主要集中在仪器多,操作流程繁琐,致使等候时间较久。作为台席基础的硬件设施,其用处在于将客户数据资料输入终端,通过终端输出数据,打印纸质,复印相关证件,核实协议,客户签字,数据的再导入等等。这一系列流程目的在于确保资料输入无误且保护客户与企业双方的利益。但对于正在办理业务的客户也好,排队等候的客户也罢,都极易造成客户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台席所摆放的协议单种类较多,比较杂乱。从视觉整体来看,不利于服务场所舒适度的提升。也难于实现业务量增长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利于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及打造行业口碑服务。互动营销平台作为台席基础设施之一是企业为体现公平公正,绿色营销的创新之举。各种资费标准与收费情况清楚呈现实质上是一种客户核实交易机制。其在避免金额纠纷及充分调动客户被动等候时间,有较大应用价值。但因营业厅管理不到位或台席设施自身技术原因使其在投放过程中较难发挥其功效。在营业厅中,台席的受用对象不仅仅是处理业务的前台人员,还有办理业务的客户。在多数营业厅中,我们发现,营业员在操作流程中因无暇顾及一旁的客户,使得正在办理业务的客户总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等待,使得企业在增长营业利润上错失良机。这一空隙原本可以借助最新优惠政策的宣传,来发展额外营销。作为数字时代的领军行业,通信企业已经被多数人戴上“高科技”的花环,但一成不变的台席格局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认知,这对企业新思想的推广起到一定制约。市场经济中,三分格局的通信领域竞争本就激烈,无法正常开展与实施培养忠实客户的长远战略,新的品牌认识更无法深入人心。渠道是各运营商加快业务发展,改善客户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各运营商的重点关注,运营商现有的主要实体渠道如下图所示:运营商的各级实体渠道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营业厅的台席设施也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偏远地区的实体渠道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技术力量更不上时展,管理层面也存在着各项漏洞,造成客户对运营商产生企业集约化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管理的认知度。 二、通信行业与同行之间台席的比较 针对以上通信行业台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走访了部分邮政、银行、售票点、大型超市等营业场所。对这些营业场所的营业台席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了一些可借鉴之处。作为与通信行业营业场所格局最为相似的银行,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资金的聚集,在台席设计上也有其明显体现。首先高度上比一般服务类性质场所的台席高度要高。其次出于金融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考虑,多以封闭或半封闭式的高强度防弹玻璃为主。与此同时,为确保对话的正常进行,设置了对讲设施。台席设置数量也与通信行业的数量相近。台席摆放仪器虽然也比较多,但由于台面设计面积较为宽敞,整体视觉也较为整洁大方,交易双方易于接受。作为客流量集中的主要场所,大型超市的营业平台舍去了银行宽敞的营业台席,充分体现了对营业场所更为有效利用的商业化考虑。于此同时,台席设置在数量上也更为明显。操作仪器较为单一,台席台面整洁,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开放式台席设计极具人性化,使服务人员与顾客交流沟通更加畅通无阻。如今酒店行业竞争激烈,面临挑战。优胜劣汰的社会准则也让我们看到,一些极具特色的酒店企业,在发展长远计划的同时,更注重企业自身文化的打造。酒店前台作为酒店形象的门面,在设计方面更是倾力打造,为让住客记住酒店,记住酒店的文化。应运而生,更多艺术性建筑格局成为了酒店台席的主流文化。同为服务行业的营业场所,在行业职能上虽然大相径庭,但因消费主体及消费习惯的差异,仍然存在着行业自身的本质特色,这对通信行业营业台席的设计有着意义深远的借鉴之处。 三、台席优化设计的建议措施及利弊分析 通过前期系列工作的开展,对市场的调研及数据的分析,我们对通信行业的台席设计有了初步的看法。1、一机双端,服务透明化台席职能从单一化交易演变为多层次服务营销是市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台席在保留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拓宽使用范围。保留原有平台技术同时,与服务终端技术加以契合,以实现一机双屏互动的技术支持。可运用虚拟桌面化(桌面虚拟化是指将计算机的桌面进行虚拟化,以达到桌面使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技术,增设屏幕手写功能与视频功能,实现客户数据自行导出。客户端可采用in-cel(l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触屏技术,通过指纹或有效证件进行身份验证以此导出数据。屏幕可清楚呈现当前该客户享有的业务及相关资费信息,客户可以“对症问医”。客服也将更好“对症下药”。同时也能做好此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确保调查输入的严谨。终端作为业务辅助设备,增设视频功能,具有其法律保护意义。同时实现交易透明化,利于协议保存,节约资源,减少台面设施过多造成的拥挤。但企业也得通过横栏的设施设计、增加台席间距等细节加以措施避免客户信息的泄露。除此之外,内部数据库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一机双端设备定期进行的维护以及做好营业人员终端投入使用的各项在职培训都需要企业一笔可观的开销支撑。2、放低“身段“,沟通更无阻由劳动卫生部门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某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从2008年到2011年,连续3年对电信行业、电视台电脑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调查,45%左右调查者不同程度地患有颈肓腕综合症,视力普遍下降。通过我国劳动部门对办公用具的研究分析,台席高度制定可参考70~72厘米,台席可用面积适度加大。屏幕应旋转在营业员双目俯角的15度为好。光源则应置于上方,以避免反射光直接进入眼球。此外,电脑与环境中的光线对比不宜太大,这样较为适宜。这也是企业在做好对外的同时,对长期奔赴一线工作人员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现。创造舒适、健康的工作坏境,不仅是出于对客户的考虑,也是企业对工作者心理上的肯定与鼓励,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员工负面情绪对工作的影响。利于客户、客服与企业三方平等沟通,增强客服亲切感,沟通更无阻。从长远战略出发,利于企业内部文化构建,利于企业发展长远计划。3、增设功能化专席,管理更高效针对营业厅办理业务种类的日统计、周统计或月统计,对功能台席的开设进行有效管理。值班班长可根据业务量的统计进行功能席位的增减,不仅仅停留在当前的投诉专席、政企客户专席及英语专席,可向业务多品牌,多层次进行有效划分。这就要求台席对各项业务办理具备成熟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为支撑,在专席设计之初就要植入综合业务的理念,硬件及软件技术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以功能台席为主、专席流动机制为辅来开展相应服务,其也依赖于营业厅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有效分流,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浪费。对专席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提高客服人员对该项业务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也能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高企业运作率。4、注入文化新理念,品牌意识入人心培养内部文化氛围,加强企业对外宣传,可通过一些企业有代表的吉祥物或图标设计来进行渗透。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台席摆设上植入企业文化。哪怕一支笔、一张纸,也可在细节处让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标致。在主流文化传播的同时,通过信息平台,集思广益,将主打文化加以宣传,扩大企业社会效应。也会带动发展企业辐射的商品经济。将台席摆设形象化当做常规工作来抓,致力于打造人文和谐,舒适的服务标杆场所。这一做法,运营商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较大,成效显现过程较为缓慢,但随之孕育的品牌效应也将深入人心,利于发展长远大计。 四、结语 自然,我们也不能苛求通信运营商在短期内将如上意见全部采纳。全面的服务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信运营商在台席设计上的进步可以是千姿百态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地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则是不变的。这样,企业致力于通信行业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能不失自身本色。 作者:王姝 姜沁 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行业论文:北京市通信行业高级技术职评政策 各区县人力社保局,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高等院校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力资源(干部)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市通信产业发展,加强通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我市自2012年起,成立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在北京地区从事通信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评审。 二、评审原则 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纳入全市职称社会化评审体系,按照“自主申报、科学评价、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社会化评审原则,开展相关工作。 三、评价办法 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即工程技术人员需参加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再进入评审环节,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 (一)考试办法 考试科目为《通信技术》,考试时长为180分钟,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法规,从事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参加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核发《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该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二)评审办法 评审工作分为评议组评议和评委会评审表决两个部分。评议组由与申报人员同专业的专家组成,采取面试答辩的方式,根据评价标准对申报人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议。评审委员会在评议组评议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审,并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组织管理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对北京市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考试和评审工作的管理,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心)负责实施考试工作,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办公室负责组建评审委员会并实施评审工作。 五、考试报名条件 申请参加《通信技术》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二)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3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专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参加编写省(部)级及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或生产操作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3、持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4、获得本专业技术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 5、公开出版专业著作,且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四)取得专科毕业学历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满10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8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五)已取得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以上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指讲授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指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研究人员。 专业工作年限计算到考试当年年底。 六、评价程序 (一)参加考试: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完成报名,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 (二)参评申报:取得合格考试成绩人员可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提交申报信息,并向评委会提交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合格证书、《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书,以及评审所要求的其它材料。 (三)评议评审:专业评议组对申报人员进行面试评议,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审,并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验收公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对评审结果进行验收,并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进行为期15天的社会公示。 (五)证书发放:公示期满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人员,颁发《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证书生效日期自评审委员会表决通过之日起计算。 七、资格使用 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人员,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对于通信行业来讲不仅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同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通信行业是一种支柱型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通信行业提供了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服务,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本文将针对通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通信行业;经济增长;影响;具体措施 一、通信行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通信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我国通信行业处于转型以及加速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我国通信行业收入逐渐增高,最高已达到11700亿元。 二、通信行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直接影响 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近些年来,不管是增长规模以及产值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进而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相对而言通信运营商的发展促进了通信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通信行业的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在2006年至今,我国通信运营商的实际业务收入以及相关总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些数据中,针对业务收入以及业务总量进行了明确性的分析,同时也表明通信行业业务总量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异,是因为收入与总量之间存在着差异。追溯根源是因为通信行业运营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2008年3G牌照后,一些运营商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客户资源,进而运用降价这样的方式最终导致局面的发生。因此,在通信行业中通信运营商的实际业务收入以及增加值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从2006年至今在通信行业中运营商实际业务收入在GDP中的贡献率呈现着下降的趋势,而通信运营商的实际增加值对其GDP的贡献率也呈现着下降的趋势。相对而言不管是通信行业业务收入或者是增加值,在经济增长中都呈现着下降的趋势发展。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这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越为激烈,进而导致资费下降。第二,随着牌照的不断发放,一些运营商在投资中更加慎重。在当前4G牌照发放的情况下,虽然一些运营商开始逐渐降低运行资费,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还是难以接受的。相对而言这也是运营商投资更加理性的重要原因。 三、通信行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间接影响 由于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通信设备以及制造业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其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定的间接性贡献,其主要表现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贡献。3.1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网络型以及无线型和终端型这样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讲,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主要贡献体现销售收入在GDP中占有的比例。从2006年到2013年销售收入在GDP中占有比例不断下降。从这样的数据能够看出,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通信企业自身的重组以及3G业务的积极拓展。在重组后,企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进行网络规划以及建设,同时还应将一些新品牌以及业务进行开发。这样的方式为通讯设备制作商以及相关的提供商带来了机遇。相对而言通信运营商是最为主要的投资者,同时在通信设备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因为一些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因而能够保证销售收入在GDP中占有这样的比例是十分不容易的。3.2以通讯服务业为主导,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通信服务业主要分为信息系统集成型以及信息技术咨询和运营以及数据处理等相关服务。就整体而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销售收入在GDP中占有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通信服务业销售收入在GDP中占有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相对而言通信服务在GDP中占有比例还较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国信息服务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的时代到来,其带动了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服务业销售收入在GDP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主要得益于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中做出一些扶持政策。尤其是4G牌照的发行,进而我国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通信行业的发挥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通信行业在经济增长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支柱,因此对于通信行业下的一些企业来讲,应抓住4G时代的机遇,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真正意义上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肖文杰 单位:长沙市一中1519班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节能减排思考 移动通信已经是人们的主要通信方式。由于部分电站的差质量电网接入,使得通信的可靠信大大降低。从整个的能源消耗来看,基站设备的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而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量却不足百分之十。因此,基站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并且,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这是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通信行业来说,促进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已经是势在必行。 1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1能耗增长越来越快近几年,通信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在不断增加,预测在2020年将会达到1.43Gt。以我国为例,我国生产消耗一度电,就要排放出大约两斤二氧化碳。在我国每年的能量消耗中,IT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并且,IT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意每年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 1.2节能减排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的一些政府部门、企业等已经认识到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制定了合适的节能减排目标。比如说,2006年底,欧盟为期6年的能效行动计划就出台了;美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在2010年时,全国的能源消耗比1985年低百分之三十五。 2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 2.1.1建筑节能减排技术 2.1.2建筑标准化建筑标准化包括局方标准化和杆塔建设标准化。局方标准化就是在要坚守标准化机房建设模式的同时,降低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将机房面积标准化,降低建设成本以及运行成本;标准化设备布局,降低维护成本。杆塔建设标准化就是标准化地形、区域设置;引进新的杆塔,减低建设成本;共建共享,降低建设成本。 2.1.3建筑保温建筑保温包括外墙保温(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反射涂料等)、屋面保温(架空屋面、种植屋面、加保温材料等)、楼地面保温(保温砂浆、新型保温涂料)、外门窗保温(高效节能玻璃、外部内部遮阳措施等)。 2.2通信主设备节能减排技术 2.2.1通信机房主设备通信机房主设备包括网络改造、网络演进。网络改进主要是老设备的改造以及替换缩容。网络演进包括核心网网络架构的扁平化,业务网由垂直向水平演进,虚拟化管理技术,采用多种新技术传输。 2.2.2基站主设备基站主设备包括硬件节能技术(机架结构设计、设备板件设计、分布式基站)、软件节能技术(话务优先分配技术、载频智能下电技术、时隙级功效关断技术)、天馈线技术(天线技术、馈线节材)。 3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3.1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改进是发展绿色通信的基础。我国信息技术的创新里很差,即便是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也不足。现在高端技术都是受到知识产权、专利等的保护、限制的,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目前都是在很多国外的企业手里。我国通信行业能源消耗量很大的关键性原因就是我国没有核心的技术。由于没有核心的技术,我国与国外拥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所以,我国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提升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3.2缺乏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在通信行业中,有少数企业,尤其是那些忙于扩大和发展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达到目的,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节能减排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去冲业绩,想要得到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企业的人员就是缺乏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没有能够很好地将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放入自己的眼里考虑。这样就会使得我国的通信行业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高,同时,由于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就没有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使生产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最终就导致环境受到污染。因此,要想有行动,首先就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思想,增强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识。 3.3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完善因为节能减排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相应的“外部性”,而不是说完全去靠市场来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说,在一段时间之内,节能减排的动因就会跟某些企业的部分利益产生一些冲突。因此,这就需要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制约。法律、规章制度、条例,这些都是促进调整和发展的关键措施,加强法律政策的干预,做到有法可依,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才能够更加顺利。 4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 4.1合理处理电子废弃物环境保护部的相关发言人表示,通信行业在排放量的排行榜上不算是很高,但是,它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更新频率加快,电子产品的废弃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电子产品的废弃物里面,存在着很多有用的、值得回收的物质,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就能够将废物重新再次利用,节约能源,但是如若处理得不合理,有害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就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合理地去处理电子废弃物,推动节能减排的进行。 4.2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运司司长周子学指出,他们正在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准备运用这些政策将电子发展基金等作为手段,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行业的节能技术以及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减排技术,促进传统技术向先进技术的转型,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5总结 本文通过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技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分析,最后提出几点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但是,本文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由于本人的理论知识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明确;其次,由于本人实践经验缺乏,对于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存在个人观点,比较狭隘。 作者:黄春子 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吉林分公司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一、企业竞争优势 根据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划分,企业的竞争优势一般可以分为几下几种: 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通过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使得企业产品的成本优于其它行业内相关企业,形成自身销售的有利条件。 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企业产品上的某种增值功能的累加,使产品产生出有别于行业内相似产品的更多的功能,吸引消费者更多的关注。 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通过特定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分析,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对特定群体生产专有产品,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快速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快速进行产品功能的开发、快速进行市场推广,达到抢先占领市场,最先获得市场和客户认可。 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企业提高对市场的预测和反应能力,加强客户关系,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获取相关市场信息,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一个企业如何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长久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通信行业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世界电信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信是诞生较晚的一个行业,但是它在现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却有目共睹,它从诞生到目前的发展速度也是传统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其发展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导致该行业成为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力。按照本人在通信企业从业10多年来的经验来看,通信企业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后,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由局部转向全面,由简单转向多元化。目前,行业整体已经进入到了持续平稳的发展阶段,虽然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但是整个行业在大规模地集中建设期内的整体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不容小觑。由此给企业带来了大规模的利益增长点及市场机遇,吸引了大量企业集中优势兵力挤身进入到该行业,随着通信市场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行业内的调整和企业的洗牌都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行业内企业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不断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才可以在不断的行业洗牌中生存下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通信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三、通讯行业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措施 针对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行业内稳定地位: 1.成本优势。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移动通信的网络可以说“人人必需,人人必用”。通信产品在广大普通市场也越来越普遍,一些常规性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明显。随着常规化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客户价格敏感度偏高,各种产品功能基本类似、产品质量接近、产品同质化严重时,以及客户采购方被方要求降低整体采购成本时,产品价格往往就成为客户用以选型的一个重要的评判手段。各企业若能在这么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保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必将获取更大的销售额和更好的利润空间。而要想保持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控制成本,实现产品成本优势。控制成本的主要方式有:(1)控制产品生产成本;(2)控制产品物流成本;(3)控制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2.对于市场响应速度的优势。通信市场的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想要产品在市场上吸引眼球获得众多青睐就需要“先人一步”,紧跟行业内对于产品需求的脚步,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的每一步都要同速度赛跑,同竞争企业赛跑。首先,针对于自身的需求积极收集相应产品的市场信息,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善于扑捉新市场机会,对于市场需求要积极响应并提早进行产品需求分析和开发,对于市场客户的需求要即时做出响应并尽快满足。其次,产品进入市场后应快速进行大面积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活动,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辨识度,迅速占领市场和客户,抢占市场先机,先入为主,最先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第三,对于老客户的新的需求和反馈应该及时响应,快速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与客户的黏合度,在原有市场基础之上挖掘新的机会,不断巩固企业在客户中的有力地位,确保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发展和更新的通信市场的今天,速度有着决定性的因素,快速响应市场中的最新变化并将其实施可以最先进入市场,占领最大市场份额、获得超额利润和品牌知名度。在通信行业中,因对市场的准备把握和快速切入实现企业大规模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因为错失市场良机造成企业长期发展受阻甚至退出行业市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可以说速度也是决定通信企业能够长期快速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3.产品本身的增值优势。通信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行业内一半以上企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可以吸引客户的关注、优先进入市场,填补市场空白,使企业更容易获取超额利润和回报。对于通信产品来说,快速推出新功能、新创意、新设计的产品能够跳出行业产品同质化的圈子,让自身产品与众不同受人关注,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不断的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依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研发出具体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来迎合市场,这种产品的功能和附加值对客户的吸引力才会更大,从而也会降低客户对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容易产生比较好的产品利润。含有新功能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率先占领市场,为客户的选型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最先获得高端客户,保证公司产品的利润。因此,各个通信企业都在加大企业产品研发的占比,期望可以在产品功能和特点上有所突破,同时,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产品的不断创新能够使企业摆脱“红海”,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不断提升自身在业内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持久。除了以上三类竞争优势以外,虽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客户对于企业的要求不仅仅是货物的供应商同时还是服务的提供商,他们希望企业能够为其开辟专门通道,有针对性的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这就要求通信企业要实施积极的市场发展战略,建立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本,继续完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根据用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积极推行业务与营销策略服务集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信息通信需求。 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分类产品开发、对不同客户提供全方位产品支持服务、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客户使用感受等各种手段来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快、更好、更便捷、更实惠应该是企业想要展现给消费者的理念,也是自身长久发展的方向。当然,一个企业若想获取竞争优势,除了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竞争战略外,还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具体实施步骤,二者缺一不可。将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紧密的联系起来,才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繁荣和发展。 作者:张欣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通信行业论文:通信行业节能减排探究 移动通信已经是人们的主要通信方式。由于部分电站的差质量电网接入,使得通信的可靠信大大降低。从整个的能源消耗来看,基站设备的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而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量却不足百分之十。因此,基站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并且,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这是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通信行业来说,促进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已经是势在必行。 1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1能耗增长越来越快近几年,通信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在不断增加,预测在2020年将会达到1.43Gt。以我国为例,我国生产消耗一度电,就要排放出大约两斤二氧化碳。在我国每年的能量消耗中,IT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并且,IT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意每年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 1.2节能减排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的一些政府部门、企业等已经认识到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制定了合适的节能减排目标。比如说,2006年底,欧盟为期6年的能效行动计划就出台了;美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在2010年时,全国的能源消耗比1985年低百分之三十五。 2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 2.1.1建筑节能减排技术 2.1.2建筑标准化建筑标准化包括局方标准化和杆塔建设标准化。局方标准化就是在要坚守标准化机房建设模式的同时,降低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将机房面积标准化,降低建设成本以及运行成本;标准化设备布局,降低维护成本。杆塔建设标准化就是标准化地形、区域设置;引进新的杆塔,减低建设成本;共建共享,降低建设成本。 2.1.3建筑保温建筑保温包括外墙保温(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反射涂料等)、屋面保温(架空屋面、种植屋面、加保温材料等)、楼地面保温(保温砂浆、新型保温涂料)、外门窗保温(高效节能玻璃、外部内部遮阳措施等)。 2.2通信主设备节能减排技术 2.2.1通信机房主设备通信机房主设备包括网络改造、网络演进。网络改进主要是老设备的改造以及替换缩容。网络演进包括核心网网络架构的扁平化,业务网由垂直向水平演进,虚拟化管理技术,采用多种新技术传输。 2.2.2基站主设备基站主设备包括硬件节能技术(机架结构设计、设备板件设计、分布式基站)、软件节能技术(话务优先分配技术、载频智能下电技术、时隙级功效关断技术)、天馈线技术(天线技术、馈线节材)。 3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3.1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改进是发展绿色通信的基础。我国信息技术的创新里很差,即便是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也不足。现在高端技术都是受到知识产权、专利等的保护、限制的,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目前都是在很多国外的企业手里。我国通信行业能源消耗量很大的关键性原因就是我国没有核心的技术。由于没有核心的技术,我国与国外拥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所以,我国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提升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3.2缺乏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在通信行业中,有少数企业,尤其是那些忙于扩大和发展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达到目的,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节能减排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去冲业绩,想要得到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企业的人员就是缺乏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没有能够很好地将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放入自己的眼里考虑。这样就会使得我国的通信行业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高,同时,由于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就没有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使生产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最终就导致环境受到污染。因此,要想有行动,首先就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思想,增强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识。 3.3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完善因为节能减排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相应的“外部性”,而不是说完全去靠市场来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说,在一段时间之内,节能减排的动因就会跟某些企业的部分利益产生一些冲突。因此,这就需要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制约。法律、规章制度、条例,这些都是促进调整和发展的关键措施,加强法律政策的干预,做到有法可依,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才能够更加顺利。 4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 4.1合理处理电子废弃物环境保护部的相关发言人表示,通信行业在排放量的排行榜上不算是很高,但是,它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更新频率加快,电子产品的废弃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电子产品的废弃物里面,存在着很多有用的、值得回收的物质,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就能够将废物重新再次利用,节约能源,但是如若处理得不合理,有害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就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合理地去处理电子废弃物,推动节能减排的进行。 4.2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运司司长周子学指出,他们正在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准备运用这些政策将电子发展基金等作为手段,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行业的节能技术以及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减排技术,促进传统技术向先进技术的转型,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5总结 本文通过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技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分析,最后提出几点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但是,本文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由于本人的理论知识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明确;其次,由于本人实践经验缺乏,对于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存在个人观点,比较狭隘。 作者:黄春子 单位: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吉林分公司
环境科技论文: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 摘要:生态科技以生态保护为理念和原则,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渗透于其设计创作的每一阶段,并遵循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独特性、生态与艺术兼顾等原则,在自然环境整治、材料运用、后期维护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生态科技;环境陶艺;应用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造就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然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必须要正视生态问题,要具有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环境陶艺发展很快,在各大中城市中建有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与生态融合的范例,但是也有的作品则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除了应用美学原理和陶瓷工艺以外,还应当关注于生态科技的应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是环境陶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科技内涵及其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态科技是相对于传统科技而言的,传统科技往往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因此,近年来,科技人员致力于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吸收生态性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科技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科技指的是以生态保护为理念,运用生态学原则的科学技术,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污染较小,消耗能源较少。生态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保护自然,既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在生态科技的原则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既满足于当前需求,更着眼于长远未来需求。环境陶艺作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在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开发建设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在其设计创作的各个阶段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引入尽可能先进的现有生态科技,成为生态友好型艺术产业。环境陶艺建设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真正的城市环境美化应是城市中的经济、文化、自然、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因此,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环境陶艺最重要的设计创作原则之一,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创作就必须采取生态科技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好周围自然环境,平衡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陶艺的特征决定了环境陶艺应当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环境陶艺采取的是经高温烧制的陶瓷材质,已经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异质化物体,不少作品体形巨大,许多依附于自然地形之上,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已经被打破,还有的环境陶艺作品采用了各种含有较多重金属的材料,对土壤、水体都可能形成影响与危害,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运用生态科技手段对自然进行修复和整治,研制新型无害陶瓷材料,恢复和建立自然生态平衡关系。生态性设计已经成为当代环境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环境陶艺也必须紧跟时代,建立起环境陶艺的生态性设计体系,而要实现生态性设计,就必须引入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仅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呈现出新奇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生态意味的艺术氛围。 二、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途径与原则 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面对着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的具有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生态环境则已经被破坏,同时,还面对着状况不同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科技要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必须在设计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因地制宜,使生态科技渗透于设计创作的全过程当中。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规划阶段,其二是设计阶段,其三是创作阶段,最后是维护阶段。在环境陶艺的规划阶段,需要对环境陶艺设置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了解其植被、土壤、水源以及地形、气候等状况,从而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制定可行的开发方案;在设计阶段,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建设,从而为环境陶艺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然后再综合运用各种陶瓷及非陶瓷材料设计出具体的环境陶艺作品图纸;在创作阶段,创作者首先需要将场地中有害物质和垃圾处理掉,确保环境安全,然后再结合生态科技手段,尽可能地将作品需要传达的理念融合生态理念完整呈现;在维护阶段,环境陶艺在完成之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后期维护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生态科技进行长期的管理与维护。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生态保护的原则。环境陶艺大多设置于城市中的各类场所,其自然环境往往已经被破坏,而环境陶艺的设置则可能造成二次破坏,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旨在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应用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环境陶艺可以设置在城市中的各种不同的场所,包括公园、广场以及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办公区等,其自然生态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绝不可以一概而论,必须从实地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科技。第三是独特性原则。环境陶艺作品在设计创作中大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面貌,而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与环境陶艺作品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艺术景观。因而,相应地,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也应以营造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原则。最后是生态与文化艺术兼顾的原则。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不仅应当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特点,而不能单纯地以体现生态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的协调发展,而不应厚此薄彼,在强调生态的同时忽略了对作品文化艺术性的关注。 三、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从土壤、植被及水体的整治恢复入手。土壤是自然生态的载体,也是环境陶艺设置的基础条件之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应当应用生态科技对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土壤环境。最科学的治理土壤的方式是生物化方式,主要是植被方式,一方面能发挥植被的造景功能,为环境陶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背景氛围;另一方面则能够吸收和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可以多种植一些超积累植物,如向日葵、紫花苜蓿等,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水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景观因素,环境陶艺可以因适当的水体分布而显得更有灵气。水体可分为静止水体和流动水体两部分,针对环境陶艺所处环境中原有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溪流等,应对其进行检测,如有污染应采取有效的生态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如种植水草、营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方法,还可以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现水体的循环使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整治和修复土壤与水体之后,为环境陶艺的制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环境陶艺本身也应当是以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的,从而避免其对土壤与水体等形成污染。传统陶瓷材料中包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存在,铅、汞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较大,而近年来随着陶瓷生态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毒无害的陶瓷新材料越来越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有害陶瓷材料。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生态环保型的新材料,以使作品对自然环境不造成破坏。另外,有不少设计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陶瓷企业废弃或残破的日用陶瓷或艺术陶瓷来制作环境陶艺作品,如有的设计创作者利用各种破碎的瓷片粘结成环境陶艺作品,既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目的。除注重材料的环保性以外,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还应当关注陶瓷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环境陶艺作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应当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融洽地结合为一体,避免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更是巧妙地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种植植被,如在陶艺墙体上种植藤蔓植物,从而使作品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并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历史沧桑感。在环境陶艺景观的后期维护中,也应注重于生态科技的运用,其中,环境陶艺景观的照明会消耗大量能源,应当倡导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从而营造出既生态又美观的夜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设置风车、水车等进行发电照明,既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够与环境陶艺景观相结合,构成更为丰富独特的景观。 四、结语 生态科技在我国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认知上的不足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生态科技的发展水平,环境陶艺的制作建设应当在进行客观细致地评估以后进行,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应当将环境陶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规划当中。而在未来,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将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与空间,相信随着生态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环境陶艺将更加注重生态,更加人性化,生态科学与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新景观。 作者:徐三强 徐望 杨科朋 单位:景德镇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在众所周知的全球气温逐渐升高造成温室效应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已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层次。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科技本身不存在道德与善恶,科学的里程碑中还没有办法结决人类意识问题和道德本身。 关键词:科学发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一、科技发展是双刃剑 邓小平同志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的这个时代,划时代的提高生产力,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缔造了完美的前提。因为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感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利弊,例如:计算机的使用被普及,黑客已经成了普通用户的最大公敌、账户信息被网络高手盗取导致个人信息无限的泄露等现代化犯罪;转基因技术、太空技术、克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有人为作为新兴产业的他们的出现感到非常高兴,有人却为之担忧着———人们认为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得人类生活方式大为改变,战胜自然,一方面也打破生态平衡,自然也开始报复人类———是喜是忧谁能断?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其实也有它害的一面。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科学家们发现科技有诱人的结果发展到今天,任何情况下的科技都造福于人类且也暴露出科技对社会与生态也有极大的危害: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H1N1病毒);光污染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大量砍伐绿被植物导致沙尘暴频发等等。显然,对生态圈的大肆伤害使得全世界变成资源短缺的大沙漠以及水资源的减少,因此,从工业文明以来,科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人类的野心,人类已然在控制自然和改造然的方向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用腿的时代变成汽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无穷尽,对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对动植物的大量开荒和捕杀。在人类面前,自然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保持着威力和神秘,无论对人类动用多大的力量、发挥怎样的威风,人类总能找到如何应对他们的手段。人类的完整进化也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小的威胁,强化着人们向大自然宣战的信心。人类不应该忘记自然界本身的强大的能量与威胁,一切的未知灾难都是自然界过度开发的结果,很难有人在正视暂且俘获自然界和对局部改造成功的成就。其实这是人类给人类本身种下了复杂的生存挑战的苦果,同样的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二、什么是科技进步造成的真正危害 科学和技术的矛盾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肯定的,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由于科学技术只能尽力避免和约束负作用,但是它所有的特性基本上是不可能彻底消除它的。若是我们静静的想想,为什么科学技术会产生我们掌控之外的负面作用,其实它不在于科学技术自身,是因为受贪欲的操纵对科学技术本身不合理使用产生的。当人们看到科学技术负面有利可图时———捕杀和过度开发等等。在人类社会越发成熟的今天,你会越来越发现人类具有的本领越大,改造自然的风险就越大。如果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造成重大失误,就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预见性并且遗憾的损失。人类在利益面前是丑陋的,为了达到自己利益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道德底线,所以,人类历史上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人们开始故意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危害功能去对付毫无还手之力的生态环境,使得环境恶化难以自愈,制造核武器导致国际形势变得紧张,战争期间毒气弹的使用,所有负面都是利益集团无法推卸的责任。没有人认为地球毁灭是件开心的事,当我们发现地球母亲很生气,我们将不复存在。 三、科学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依然要付出努力去解决我们所能遇见的困难,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正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大自然该如何友好共存,要求各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差异,齐心协力,促进社会积极,和谐,生态自然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证是要我们积极广泛的参与,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细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伟大的有着历史里程碑式的科学家和科学壮举,在他们这些在历史长河流域中所留下物质精神文明,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人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在做创新的工作的同时,要从数千年前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吸取养分,不走错误的老路,也不会错过伟大的科学成果研究,找到突破,完成创新,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四、启示和建议 科技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保持水土,减少垃圾盲目分类,减少对动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大量捕杀;对解决化学企业的废气排放减少对空气的危害,然后要极力倡导用绿色产物来减少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这样水流可望净化,空气也再能清新。环境这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是我们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基于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开发自然,根据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呵护自然,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对自然界本身的毁灭性伤害,从而实现当代人追求的“环境优化增长”目标。纵然如斯,若是制度文化尚有明显缺陷、精神文化还未更正,环境这个大问题还将持续恶化。人类习惯性依赖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精神文明逐渐成熟的前提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使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我们看来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漫长历史中自然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人定胜天也一直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但我们从来没想过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处,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想着如何与自然相互联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一旦毁灭了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以“天人合一”为根本要求和特征的天—地—人一体的生态整体关怀的价值追求首先在于维持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它要求国家的统治者顺天应人,行仁政、促和谐,通过对“天”的畏惧来规范统治者的各种行为,从而达到维护政权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新世纪。我们所面对的生态文明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科技是协调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存必然条件和核心力量,但非根本力量,在人类生存的今天,建设我们所处的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由价值多元向价值自觉的转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构建以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及保持生态环境完整、稳定、美丽为价值自觉特征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之中制度文化是最重要中心力量、最根本的力量。如果政策制度(政绩审核、人口政策、经济政策、发展方略、法律法规)等、价值观念(消费观念、财富欲望、公共意识、环保理念等)无法朝着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做出基础根本的改变或切实执行,纵然科技如何创新立异,也无法根本改变资源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作者:景浩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信息网络环境及构建探究 摘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对科技信息服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环境进行分析,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方法。 关键词:科技信息;网络环境;构建 引言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新媒体技术迅速应用并普及,这些新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为文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和使用都产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期科技信息服务如何适应更多使用者的需要,是信息服务的重要研究课题。 1科技信息的网络环境内容 1.1科技信息网络的一体化 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纸质文献为用户提供各类文献查询、检索服务等。但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馆除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和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外,还能够将所需数据文件下载,并直接进行信息传递,还能够利用咨询系统向线上专家进行咨询。这种全新的科技信息服务,让图书查阅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从技术应用上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1.2科技信息网络的社会化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周围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信息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社会各个行业对信息的需求量都在稳步增加,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科技信息服务主要面对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科研人员,但在现代社会,对科技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逐渐扩大,传统服务系统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而且科技信息本身属于社会资源,应该服务更多社会成员,因此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够实现科技信息的更大的社会覆盖面,为更多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向整个社会输出广度和深度都更大的信息服务。 1.3科技信息网络的共享化 网络传播的速度优势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的网络共享,可以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文明体系下的人群联系到一起,让所有用户都能查阅各种类型、各个阶段的科技信息,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环境下,帮助科技信息脱离时空、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高效收集、和利用,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精准度,从而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质量。 2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信息服务 2.1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建设 要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就必须要将网络技术与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紧密结合,从构建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并保证实施,强化区域性科技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2.1.1树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为指导,国家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依托,树立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目标。对科技文献数据库、科技信息化动力基地、信息咨询与管理、科技信息技术与系统研究、科技情报研究、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进行协调和规范,并与国家信息技术建设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网络服务与国家科技信息基础建设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优化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浏览方式上,建立以服务、网络、用户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使现代科技信息服务能够跟上科技创新的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的大众化。 2.1.2加快科技信息的网络共享速度。 对科技信息进行网络资源构建,本身就需要对社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需求范围和程度进行调查,使网络资源共享真正为科技信息资源的普及和跨时空交互提供基础条件。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对各项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连接,为用户提供规模更大、包含内容更丰富、时效性更强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提供实时共享和全方位信息共享的服务,为信息传递、各类科技知识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科技信息的整合和网络共享,是优化科技信息服务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降低网络模式的风险程度,提高行业间信息的关联度,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技信息交流,实现更大程度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2.1.3合理整合科技信息资源。 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整合,主要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各类非文献信息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垃圾信息的辨识等。对科技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整合,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尤为重要,实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功能上的查漏补缺、覆盖程度上的全面高效。科技网络信息整合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采集、筛选、整合和时网络化过程中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的全面整合,还要对网络服务、信息增值、智能化建设以及应用系统维护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化管理。 2.1.4各类科技信息网络环境的协同构建。 协同构建各类科技信息,主要目的是为更多科研人员提供更全面和广泛的信息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地域和学科的信息资源共享,更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团队协作研究的进行。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为知识信息交流、交叉学科互补性交流、科技网络平台构建等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共享,还能够为在线交流、远程教育、网络会议、信息、模拟演示等工作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和方式。 2.2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 2.2.1科技成果查新。 对科技信息进行及时查询和共享,实现科技信息的更新,是保证科技项目立项和完成成果鉴定的重要内容。科技查新为我国各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背景信息,避免了重复的科学劳动,降低了科研成本,加快了科研速度。将科技查新作为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服务数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2.2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 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库、新技术或新项目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主要包括研究各类高新技术、新开发产品的重要文献;新技术或新项目数据库则仅仅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建立的专题数据库,用以指导和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2.2.3完善专家数据库。对科研院所、企业科技部门等涉及到新技术开发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调查和整合,建立专门的专家数据库,为各科学研究决策者提供更多数据支持,为各类新项目的论证提供更便捷和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2.3坚持科技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联合及协调发展 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确保科技信息资源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科技信息整合与共享过程中实现方式上的创新与范围上的联合。以创新促发展,促进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共同发展,重视特色发展,实现协同发展;以联合促发展,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提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着重发展具有体色的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2.4建立网上科技信息资源传递服务体系 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便捷的传播方式,是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传播的显著特点。邮件、传真、实时会议、电子公告等形式,可以将科技信息迅速传递到全球范围内网络覆盖到的各个地区,为更多用户提供全面的科技信息服务。基于网络环境和数字技术的现代电子查询系统,相较传统的文献查阅方式,更为方便省事,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针对目前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现状,可以从指定合理收费标准,提高信息用户获取能力方面,真正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作者:刘欣亮 单位:青田县科技信息中心 环境科技论文: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协调我们的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正是从生态文明角度,探索环境工程与科技之间的发展模式,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模式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生活。但是,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重建。人类文明史从实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创造的历史,而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让这种实质状况得到了延伸和推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方法,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当前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让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的模式,如何让两者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需要考虑,也必将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1.1战略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一对相互矛盾又彼此依存的两个元素,只有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让两者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对两者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将视线局限于两者之中,而是要放眼于更宏观的方面,对两者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准确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已经两者在经济环境中所处的态势,密切关注当前阶段尚未显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1.2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并非其外在所显现出来的简单性和单一性,其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面的。因此,在进行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的是胡要注重其系统性的构建,从生命周期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 1.3自主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当注重其自主性的发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方式,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让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让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环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和创造。 2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对环境保护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带动环境工程的建设,环境工程建设激发科技领域的创新,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有序发展。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经济 从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阶段,我国在倡导经济发展时,不再一味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倡导绿色经济的构建。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让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健康环境构建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领域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学术理论讨论的难点,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全球气候变化 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方面。我国同样遭受到了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伤害。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此领域发展的重点,运用科技创新的方式减少企业、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找最佳的适应气候发展变化的科技发展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策略,也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3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环境风险预测,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财产损失和环境灾害的时候,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方法予以应对。因此,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方面的发展应当注重对我国环境特点的研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积极探索解决此情况的有力对策,提高环境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工程,其关系到我们自身生活的长治久安,更加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因此,创建良好的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让科学技术促进环境工程建设,让环境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过得环保道路越走越好,让我国的生态发展获得一个安全的环境。 作者:赵莉 单位:鹰潭市环境保护科研设计所 环境科技论文: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摘要:目前,很多行业采用了数字科技技术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借助数字科技的数据分析功能,可调节设计方案的参数,还可借助新原材料的模型搭建来保证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因此,就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科技;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3D软件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作者:胡颖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加强环境保护,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尤其是环保局等机关单位,更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和使用,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进行记录。本文将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科技档案管理的重点和要点。 关键词: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要点 所谓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指国家及其下属的环保部门记录的环境保护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机关单位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科技档案的载体进行保护和对内容进行填充。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管理是我国机关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见证了我国地方对环境保护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文件收集,不注重文件归档 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人都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比较重视档案本身的真实性,在收集过程中要求对原件进行验证,防止档案存在不真实的现象。在满足了档案工作真实性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归档,甚至过分要求原件,使得一些重要的科技档案无法收入其中,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参考价值。 2.没有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正确开发和建设,就很容易使科技档案信息不完善,影响科技档案的权威性。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归档工作中无法切实反应其中的技术完整性,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没有得到全面反映。 二、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1.加强归档管理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归档管理就是资料的交接工作,为了使归档管理更加科学,要制定符合机关单位实际情况的归档管理制度,使所有部门的人员严格按照归档制度履行自身职责,从而使归档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前,应由部门负责人对项目中的内容、范围、进度等进行密切关注和记录,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归档范围、期限和密级划分表,对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归档。在归档过程中,要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审查,使其符合归档的基本眼球,并对同一项目的相关材料都统一管理,防止丢失,以便于日后查询。对于一些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要将材料退回到原本部门,待整理合格之后才能再度接收。 2.科学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进行分类 科技档案分类就是指根据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和形成特点,把一定范围内的科技档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层次,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科技档案库藏系统,包括农业科技档案、基本建设档案、设备档案、自然科学研究档案、医药卫生档案和自然现象观测档案等。科技档案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具体应根据机关单位的性质和专业特征来划分。环境保护涉及到大气、地理、生态、植物和群落等多个专业,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专业的性质和特征非常熟悉,根据环境保护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科技档案的划分规范,来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进行分类。 3.加强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储存 当科技档案归档、收集之后,就应对其进行细致统计和储存。对机关单位来说,档案的储存和统计是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档案进行保管的过程中,应根据机关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优化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储存场所,按照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数量进行存放,并选择质量好、防潮的地点,以使科学技术档案得到妥善保存。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档案的具体情况,将其进行整理,并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方便其他部门的人查阅和使用。 4.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手段 随着科技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和电子文献不断发展,在当前的科技档案管理中,应积极采用创新技术,实现对科技档案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的管理,使科技档案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转变储存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各种文件、信息、资源的远程传递。例如,传统的纸质文件可以制作成为word、excel等格式,也可以扫描成为图片格式,储存在计算机、光盘或网络资源库中,实现快速查阅、传递和检索,从而使科技档案在此基础上获得延续发展。电子文献具有载体稳定性、多样性,信息可控制性、易变性、占有体积小等特性,因此,我们应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文献保存和管理方法,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将与科技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 三、结语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对国家级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成果的展示,作为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落实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使我国整体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慧吉 单位:吉林公主岭市环境保护局科技科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 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 1、科技发展政策不配套 科技政策的不匹配及缺乏科技政策实施监督机制和执行反馈机制,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不高、政策无法及时修缮和完善等现象。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和信息公布的渠道不通畅,许多政策是少数人掌握,一方面政府有文件规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得知相关的政策,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的有效指导。 2、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既是技术成果的交换场所,也是技术成果交换关系的综合。缺乏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应该给企业提供技术需求、成果、企业合作等信息,为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信息支持。政府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的信息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无法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三大研发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缺位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外部信息的不及时和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结构简单,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补贴、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方面。大多数的企业资金来源的主体是自筹资金。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风险投资,企业无法获取科技创新充足的资金,也无法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性高,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要求,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素和主要依托。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普遍问题,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尤为严重。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性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方面的影响,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又缺乏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激励乎段,使这些企业吸收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1、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让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方面的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面的法律保护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让政府的政策制度能够传递到企业。 2、强化和完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政府建立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提供网络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涉及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3、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协调好银企关系,加大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集合性债权融资方式,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另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另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4、人才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根本,政府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政策,针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缺口,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应该出台更有力、更务实的实施办法。设置一些激励政策比如成果转化、奖金提成等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快对企业管理者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管理素质。 三、总结 健全的地方科技立法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保障,服务平台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摇篮,合理的资金基础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优秀的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创造的核心。 作者:何春 王玉华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传播环境研究论文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与科学管理水平,很难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市环境治理与垃圾污染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第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缓慢,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比如,城市生态绿化的总量还很是不足;一些城市盲目地削山、平沟、填河等等,严重破坏原有自然地貌,加剧了生物物种、古树名木和湿地资源的丧失。第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科技应用水平有待全面提高,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和绿地不足等问题成为生态城市的顽疾,脏、乱、差的恶劣环境还大量存在。第四,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观念还很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自然界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如塑料制品、电池以及其它化学合成制品等,常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装,给处理工作造成困难,从而带来严重污染的环境污染。 2发挥科技传播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1多方联动,整体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加大生态环境科技传播力度,建立起政府全力主导、市场逐步推进、公众积极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全力主导,就是政府要科学有效地引导、规范和维护、激励全社会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为。市场逐步推进,就是将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引入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与推广市场机制。公众积极参与,就是要让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与环境保护监督,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等。 2.2科学规划,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规划与体系规划,要把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合理布局城市与区域内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有效安排建设用地,切实保障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园林绿地等项目的建设需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协调管理,发挥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3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强力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整治,下大力气创建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要以建设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4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下大力气减少城市污染是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要以创建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积极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指导城市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要加强生态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加快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切实提高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 2.5提升宣传,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积极提升科技传播力度,切实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增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高质量运行。要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入手,通过各种教育以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广大公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城市现在还发展到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微博。教师可以使用博客或微博平台知识与教学思想,与学生交互。4)BBS。教师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英文缩写BBS)教学内容,师生可以通过BBS进行丰富全面的交互教学,可以讨论问题,也可以通知,新知识点,也可以提交作业。5)微信。做为一款实用的个人通讯软件在近年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手机都支持微信,通过二维扫码,加公众号等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添加微信。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发到微信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与老师实时交互,当然更成熟和得到最广泛应用的还有实时通讯软件QQ。6)YY语音。YY语音是一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即时通讯软件。由于YY语音的高清晰、操作简便、分享性好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行业已经使用YY开展网络教育,比较著名的有外语教学频道、平面设计教学频道、心理学教育频道、注册会计师教学频道等等,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安装后即可进行视频学习与交流。7)飞信。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基于真实的移动手机号码运行,可免费无限制地向飞信上好友信息,在近几年得到较好的发展。它融合了免费短信、语音、文件传输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移动用户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飞信和移动手机组建一个实时的到达手机终端或PC机端的信息收发系统,方便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可以基于班级或校级组建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类似的有中国联通的超信,中国电信的班级云等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尤其是基于移动手机终端的大量应用也可方便地应用于现在教育教学应用,如掌中英语、有道词典、超级课程表、沪江英语、金山背单词、考试100、驾考宝典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3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就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实时性与便捷性来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无疑有极为巨大的应用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还不熟练,主观上还不愿意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而另一个极端是有些教师对新媒体技术依赖性过强。另外,有些学生自制性差,虽然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但也容易沉溺于更为吸引人的娱乐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教学有益的补充,两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作者:曹丁睿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科技 1开发板Linux运行环境简介 一般来说,Linux环境主要包括windows工作坪外、Linux服务器以及开发板平台。上述三者均处在同一个网络体系中。软件开发人员在Linux服务器上设计编译环境,然后通过windows工作坪外以及仿真器与开发平台相互连接。在这种运行环境下,软件设计人员能够直接通过远程或者windows运行程序进行Linux服务器开发。笔者建议,选择Linux发行版本搭建Linux服务器,从而有利于收集各种有效资源。鉴于本文篇幅问题,在此不详细讲解Linux环境下的PC机安装事项。 2以无线点餐系统为例探究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过程 无线点菜系统软件部分分为系统服务器软件和手持终端点菜软件,这两部分的软件均采用Qt开发,点菜系统服务器端需要对许多系统数据进行处理,而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款小型数据库。 2.1无线点菜终端机的硬件、软件平台手持点餐系统的硬件平台直接采用ARM9核心S3C2410X处理器的S3C2410开发板,主频为203MHz。这款嵌入式处理器,其具有成本低、功能低、性能高等优势。同时,准备TL—WN321G+USB网卡,与开发板的USB接口相连接,进而有效实现无线点餐的通讯功能。手持点餐系统的软件平台是基于Linux2.6操作系统基础之上的,在内核配置中设置无线网卡支持项目,结合系统添加库文件、终端系统、无线网卡驱动以及相关的配置管理工具和启动脚本等项目。终端餐桌点餐系统直接利用ARM9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终端机在Linux2.6系统上进行操作,结合文件系统合理添加库文件、点餐中断程序等管理工具。终端点餐系统使用QT进行开发,其遵守QT/Embedded的一般程序,进而有效实现各种点餐功能。另外,鉴于餐桌终端的各种优势,充分开发了点餐娱乐系统化功能,在点餐的同时还能进行音乐、游戏、上网等功能。 2.2无线通信系统远程服务器介绍在远程服务器上设计的点餐系统可以说是整个无线点菜系统的核心,通过该系统提供点餐初始信息选择,餐台信息选择,点餐终端机处理等数据,所有的餐台选择、点菜信息以及提交选单以及信息处理都是在这个服务器上实现的。在本软件设计中,充分利用Linux2.6系统操作系统的P机作为远端服务器,TOMCAT在服务器上建立JSP网站,使用DREAMWEAVER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和MYSQL数据库进行网页设计开发,进一步实现数据库操作以及用户登录认证的各项功能。 2.3运行与程序在开发板原配内核及文件平台之上,在内核配置中设计无线网卡支持,综合考虑文件系统中添加库文件、点餐终端程序、无线网卡驱动以及相应的环境和启动设置脚本,烧写入开发板,最后运行程序。 3Linux环境下的关键技术分析 3.1网络通信系统使用WIFI通信系统进行手持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联系,这是无线局域网的一项标准,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其可以以无线方式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PC端进行连接,具有传输距离远、速度快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WIFI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通信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满足系统网络的通讯需求。相比于ZigBee、蓝牙等技术来说,WIFI的信号发射率显著较低,因此,该技术的应用也最为健康。在达到网络通信功能前,必须积极构建无线局域网系统。现阶段,创建WIFI网络主要是通过无线路由以及Window7进行创建的,在无线路由其的支持下,完成无线点餐系统的WIFI网络搭建。在这种环境中就能有效应用设计程序。 3.2NetlinkNetlink是一种数据双向传输工具,能有效时间内核数据与用户进程的特殊通信。另外,netlink也是连接内核与网络应用程序的常用接口。应用netlink接口,用户只需要在内核源码文件中新添加netlink协议即可。然后,用户态与内核态就能直接通过相关协议进行数据共享。Netlink应用标准的网络接口,内核态与API相类似,比较容易上手。另外,netlink属于异步通信方式,其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得以有效保障。在发送信息过程中,主需要将信息保存在接受列队中,无需等待对方接受。因此,cpu开销比较小。需注意,netlink系统调用属于同步通信机制,若进行传输的数据过大,将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实时性。 3.3Hrtimer计时器是操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机制有很多种。在嵌入式系统中,往往需要Hrtimer高精度定时器。Hrtimer的实现机制完全独立于定时器API,是建立在per-CPU时钟事件设备上基础上的,由于其实现需要硬件支持,故可以达到纳秒级的精度,且不会增加额外系统开销。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无线点餐系统为例详细探究了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过程,并针对Linux环境下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王佳宝单位: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环境科技论文:大数据环境科技论文 1大数据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通过数据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通常认为它具有下述“四V”特征: 1.1数量大(Volume)。大数据的数据量级已发展至PB(1000T)、EB(100万个T)乃至ZB(10亿个T),可称为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1.2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往往表现为高速实时数据流,时效性非常高。因此对处理工具的要求很苛刻,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都应引入。这是区别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1.3多样化(Variety)。数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各种信息及其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图像与位置等存在方式。 1.4价值高(Value)。大数据数量越庞大,价值越高,真实性、可靠性越强。但同时无效信息也越多,需要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对数据迅速地“去粗取精”,否则也只能望洋兴叹。 2大数据对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影响 2.1拓展业务空间大数据信息对应的是高速实时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往往能产生难以想象的作用,其能量也将被层层放大,还有可能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咨询就将具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业务范围和服务空间都将得到迅速拓展。科技咨询各相关要素,如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创新需求、创新环境、创新成果等的疆界,将受到大数据浪潮的冲击。同时,落后地区和难以涉猎领域的业务也将在其带动下快速提升。 2.2规范咨询决策大数据将改变科技咨询决策方式,使其进入“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因为面对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决策者不仅要使用新的技术,还要改变目前的决策过程,政府也将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负责。因为引导政府决策的是基于实证的事实,而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利益集团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施加的影响。 3大数据环境下科技咨询业发展道路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大数据将给科技咨询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科技咨询业应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走规模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挖掘大数据,促进规模化发展我国科技咨询业规模较小,究其原因,一是咨询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主导地位没有显现,资本缺乏信心。二是科技咨询价值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潜在需求得不到释放。三是现有机构没有形成专业分工和自主品牌,无法带来规模效应。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将自由地流动起来,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体制机制对科技咨询业的束缚将大大减轻,“得数据者得天下”将成为共识,市场将发挥主导作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促使机构快速升级。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咨询质量、咨询价值必将得到提高和认同,潜在的需求必将迸发。 3.2利用大数据,加快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科技咨询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计算机初步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将掀起新一轮信息化革命。科技咨询业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咨询信息平台,实现在虚拟空间中不同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对接,提高咨询要素使用效率和运行主体工作效率。 3.3凭借大数据,提高科学化水平大数据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存。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提高科技咨询科学化水平。首先,基于大数据,科技咨询信息的真实性有了更大的保障。其次,依据大数据特征,可帮助制定更为科学的咨询战略、方案和计划,同时降低过时咨询、无效咨询的风险。再次,基于大数据,科技咨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咨询师可以深度分析、挖掘最高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创业经历、行为习惯等信息,准确把握其管理理念。最后,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利用,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数据不全而带来的负面作用。 3.4依托大数据,实现现代化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咨询工具、内容、形式、速度、效率等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大数据,可以实现科技咨询向现代化转型。首先,大数据环境促使科技咨询必须运用现代化咨询工具。如,大数据的超大量级迫切要求科技咨询设备现代化、信息数字化。其次,大数据促使科技咨询内容、形式现代化。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很快,简洁实用、形式新颖是对科技咨询工作的新要求。形式多样的大数据正好为科技咨询提供了便利。再次,快速、高效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高速实时的大数据则要求科技咨询处理工具快速演进、高效运行。最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科技咨询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紧跟现代化发展步伐。大、多、真、快、稍纵即逝的大数据要求科技咨询必须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高智能科技咨询协作平台,向科技咨询现代化迈进。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时代,科技咨询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必胜的信心和实际的行动迎接大数据风暴的到来,紧紧把握大数据特征,努力提高数据挖掘、分析、处理和应用技术水平,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浩唐小龙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环境科技论文: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与投稿方式的宣传 1投稿方式的获取及其潜在问题 1.1传统的纸质期刊翻阅 在数字出版尚未普遍使用之前,读者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途径是通过邮局订阅,或从图书馆查阅纸质期刊。该途径安全、无风险,但由于邮局订阅资金和图书馆期刊藏书数量限制,无法满足读者对所关注的多种同类期刊的需求。现在仅有极少数读者还保留这种信息获取习惯。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络环境下的投稿方式获取途径上。 1.2百度搜索 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投稿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使用搜索引擎。谷歌、搜搜或必应等搜索引擎由于某些原因,或是尚未成熟,无法与百度竞争,因此,百度成为中国读者搜索期刊投稿方式的最主要途径,除了特别的说明外,本文均以百度代表各种搜索引擎。一些期刊官方网站由于期刊的知名度较高,访问量较大,或网络宣传比较充分,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稳居第一位;另一类期刊,知名度不高,虽然已建起官方网站,但网站访问量少,网络优化也做得不好,关键词设置不合理,在百度中搜索结果排名中严重滞后;还有一类期刊,至今尚未建立起官方网站。读者的惯性思维认为:百度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就是期刊的官方投稿方式。当期刊在百度中搜索结果排名严重滞后时,读者对排名在前面的各种投稿方式无法辨认真伪。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读者512出于评职称、毕业、项目结题等目的心切,在互联网上架设起伪官方网站、网站等,并利用百度竞价排名方式或搜索引擎优化,将伪投稿方式操作在百度搜索结果排名第一,引诱读者上当。例如《护理学报》的官方在线投稿网址是(//www.hlxb.com.cn),然而笔者在百度中输入“护理学报”进行搜索,排名第一位是个伪官方投稿网站,并且翻遍了百度搜索的前10页,找不到该学报官方网址。此情况对期刊的投稿量造成严重影响,读者利益也受潜在的安全威胁。 1.3期刊数据库检索 读者获得投稿方式的另一途径是期刊数据库检索。当前比较出名的期刊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以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然而,由于各种期刊数据库都将单篇文章制成单独的PDF文档(或CAJ文档)供读者下载阅读,导致单篇文章的PDF文档(或CAJ文档)与期刊信息页面相分离,读者无从获取期刊信息页面的内容。在信息割裂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期刊忽视在单篇PDF文档(或CAJ文档)的内文版面设计上添加一些期刊投稿信息,以达到自我宣传目的;另一方面,期刊也不重视在每期出版的目次表中以单独标题的形式期刊投稿方式,并在正文中以单篇文章形式存在,使得读者不容易在数据库检索中获得投稿方式的PDF文档(或CAJ文档);再者,中国知网中提供的期刊投稿方式并不准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检索项中选择“刊名”或“文献来源”,输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后,点击“编辑部邮箱”,出现JYKQ@chinajournal.net.cn,这显然不是正确的邮箱,《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官方邮箱是cjstp@mail.las.ac.cn,其投稿网址是//cjstp.ijournals.cn。因此,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难以检索到该刊正确的投稿方式。能够准确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是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简称“超市”)(网址://mall.cnki.net)。在“超市”网站中输入精确的期刊名,下载阅读器,就能在线阅读该刊每期的完整电子版,从期刊电子版的版权页中获得官方投稿方式。虽然在“超市”里获得的期刊投稿方式绝对权威、可靠,但很多期刊还未在“超市”上架,无法满足读者在线阅读,必须寻求其他的方式获取期刊信息。总之,期刊数据库检索所获得的投稿方式相对安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刊数据库检索程序复杂,检索速度缓慢,特别是信息割裂的存在,无法确保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其次,一些期刊数据库上的投稿方式由于某些非故意因素导致其不准确;再次,期刊数据库检索所需的技术性高,要求读者掌握一定检索技巧,并且熟悉期刊数据库导航结构,如很少人知道中国知网有“超市”这一期刊汇集地;最后,期刊数据库是仅供付费用户使用,一般读者无法享受这一检索方式。 1.4网络百科搜索 在互联网上,存在多种网络百科,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维基百科、搜搜百科以及360百科等。百科的最根本原则就是权威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百科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以百度百科为例,虽然以“提倡有可靠依据、权威可信的内容,鼓励客观、中立、严谨的表达观点,不欢迎恶意破坏、自我或商业宣传”为内容方针,然而,百度百科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词条创建初时,由于审核不严格,很多刊名词条被恶意抢注;其次,由于缺少专人管理,词条信息内容没有经过严格核验,直接从网络上复制过去,存在大量错误;再次,词条信息更新周期落后,信息过期现象严重影响作者投稿;最后,出于某种目的,词条创建者在“期刊投稿方式”一项中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读者,使读者受骗的现象时常存在。笔者打开百度百科“广东商学院学报”词条,点击“参考资料”中“广东商学院学报投须知”和“广东商学院稿约”链接,发现其留下的投稿邮箱和QQ投稿咨询号码都是非官方的。 2期刊宣传对策 读者难以从网络上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期刊编辑部没有重视网络环境下投稿方式的研究;没有很好的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并且运用传播手段进行投稿方式宣传;也没有跟随着数字出版的步伐,在内文版面设计上以及单篇电子文档标题上的自我宣传。针对以上网络检索和期刊数据库检索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期刊的对策。 2.1百度搜索对策 (1)通过百度推广和网站优化,置顶期刊投稿方式百度推广,即以竞价的方式,将期刊的投稿方式搜索排名置于第一。与纸报、电视的“企业遍地找客户”推广不一样,百度推广是“客户自主找上门”,即读者每天自动上百度网,搜索相关期刊的信息。因此,对于在百度搜索排名中严重滞后的期刊,有必要与百度联合,采取推广的方法,将不法分子打压下去,既维护了读者的利益,也给期刊带来投稿量的增加,又最大程度宣传自我。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EngineOptimization)是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来提高目标网站在搜索引擎内排名的技术。对于期刊来说,在建设官方网站时,要主动适应百度的搜索规则,并根据规则进行优化。特别是在网站首页上,必须将投稿方式作为重要的关键词进行设置。 (2)通过期刊发函,清理网络上虚假信息和快照针对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期刊虚假信息,一方面,期刊编辑部要搜集有关本刊虚假信息的网络信息和链接,首先发函伪网站,表明本刊态度,严正要求对方撤下伪信息,并保证停止伤害本刊声誉行为。如果对方侵害行为继续,则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利用权威报刊、网站等媒体手段对非法信息进行揭露和澄清。另一方面,由期刊发函百度,提供编辑部营业执照复印件,以证明编辑部真实身份,从维护期刊的权益出发,要求百度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链接和快照(缓存)删掉。一般来说,百度收到期刊的公函后,根据期刊提供的官方信息,对链接中的虚假信息进行一一核对,并对被证明是虚假的信息进行处理,包括链接删除和清理快照(缓存)等。因此,期刊要重视本刊信息情报搜集,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正当措拖,保证期刊在网络上和百度搜索引擎数据库中信息的“纯洁性”。 (3)期刊可采取多种官方认证宣传方式读者经常对从网络检索获得的信息无法辩认真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期刊可采取多种官方认证的宣传手段。QQ空间、微博、微信等,都有官方认证的方式。如QQ认证空间是腾讯公司针对知名品牌、机构、电子商务、应用商、网站媒体、名人等推出的拥有专属功能的腾讯专页,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也能申请官方认证。官方认证方式的空间、微博等都有明显能与非官方认证区分开来的“标识”,如QQ认证空间标识为图1,新浪企业认证标识为图2。期刊要善于建立各种当前流行的社区、博客、微博等,并加以认证,以达到利用社交网络宣传投稿方式,增加读者的信任。利用认证方式,还能更容易被读者“关注”,因为官方认证一般有提供“关注”服务模块,只要读者点击“关注”,则期刊空间的信息一有更新,就会显示在读者的空间里。图1QQ空间认证标识图2新浪微博认证标识另一种流行的认证宣传方式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由于其集成各种社交工具于单一移动平台,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通讯诉求;二维码功能模块的加入使微信成为强大的宣传工具。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区别于非认证帐号的“标识”,如果期刊申请该平台,读者则从认证标识中确定该微信帐号是官方帐号,对该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所宣传的投稿方式信息确信无疑;对期刊来说,则是一种品牌的自我宣传。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由期刊提供证明文件,向腾讯公司申请认证的公共帐号,生成二维码[10]之后,通过公众号的二维码,供读者使用移动终端微信软件扫描订阅。期刊可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期刊精准的消息,而读者移动终端的微信将及时提示期刊的更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期刊投稿方式以及期刊各种动态信息,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尚未得到期刊的关注。 2.2期刊数据库检索对策 (1)内文版式设计中的自我宣传数字出版中单篇文章PDF文档(或CAJ文档)在期刊数据库中与期刊信息页割裂问题至今还没引起期刊编辑人员的重视。笔者认为,期刊数据库检索和论文公开获取已成为论文阅读的主要方式,信息割裂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读者获取期刊投稿方式,还影响了期刊的转引率。因此,期刊在内文版面设计中必须注意利用页眉,页脚、文后等地方,添加一些期刊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从期刊数据库中的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中获得安全可靠的投稿方式。如《生态学报》,将其官方网站//www.ecologica.cn置放于正文中下角。这种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对于没有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可参考《生态学报》的内文版面设计方式,将在线投稿网址改成投稿邮箱。 (2)正文及目次表中以独立标题投稿方式期刊数据库中,一方面,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与期刊信息页割裂;另一方面,期刊数据库在制作电子文档时,根据期刊提供的目次表中的标题数量而制作成相应数量的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以中国知网为例,如果投稿方式声明在正文中不以独立标题形式出现,并出现在目次表中,则中国知网在制作该期各单篇电子文档时,不将该声明作为单独的PDF文档(或CAJ文档),这导致在检索中国知网时,无法检索出该声明文档。因此,在每期的正文中单独以“本刊投稿方式”,或是“本刊稿约”等标题对本刊的投稿方式进行宣传,在目次表中也加入对应的“本刊投稿方式”或“本刊稿约”和相应的页码,则中国知网在制作时就形成了单个PDF文档(或CAJ文档),方便读者检索时获取投稿方式。另外,可以通过独立标题的方式,在宣传期刊投稿方式的同时,提醒读者警惕网上常见的投稿方式陷阱。 (3)重视中国知网投稿方式的更正如前所述,以@chinajournal.net.cn为后缀邮箱,是中国知网最初研发“期刊协同采编平台”时默认给每个期刊开通的一个邮箱。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并没有使用期刊协同采编平台,但用户一点击“编辑部邮箱”,微软的OutlookExpress就自动弹出来,附上@chinajournal.net.cn为后缀邮箱,误导了读者。中国知网在读者心目的中权威性越高,一旦读者发现受骗,对期刊的伤害程度越严重。期刊必须重视中国知网这个投稿陷阱,联系中国知网,将投稿邮箱改成编辑部官方邮箱。 (4)重视中国知网“超市”的建设中国知网“超市”是由期刊编辑部提供每期排版电子文件,由中国知网制作成一本可翻页的期刊,读者阅读的体验就像在翻阅真实的期刊一样,其期刊信息页内容齐全、权威、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宣传方式,特别是在移动APP阅读中的应用。当前,很多期刊尚未在“超市”里上市,或是已上架,但没有及时发送电子文件给知网,造成“缺货”现象。期刊可与中国知网联系,要求在“超市”上架,并注意及时将整期电子文件发送到知网指定的邮箱。 2.3通过发函百科,接手百科词条的编辑管理 客观、权威期刊百科词条能对期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然而,因早期抢注词条的行为,或是疏于管理等因素,其留下的伪投稿方式一旦给读者用来投稿,潜在的风险较大。因此,期刊必须向相关的百科提供商出示编辑部证明文件,取得本刊词条的编辑权限,将百科词条中期刊投稿方式修改成编辑部的官方投稿方式,将期刊信息更新到最新的状态,并由编辑部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期刊信息。 3结语 网络的虚拟环境、的强大需求、期刊管理者的现代传播意识和手段落后等因素催生了各种投稿方式陷阱,损害了读者和期刊的利益。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投稿方式的宣传。本文针对各种投稿方式陷阱,研究出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各种对策,达到期刊投稿方式的宣传目的。所给出的策略可操作性强,可供期刊管理者参考实施。 作者:谢文亮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环境科技论文: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的缺陷和完善对策 一、科技进步对提高环境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科技进步有助于克服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科技的发展和利用,通过实施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一方面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资源代换,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有了新的代替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人口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类能够在更长的期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科技进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减少环境污染。科技进步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清洁发展的观念问题,而且还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明,使人们能修复和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从清洁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们需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进步,淘汰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直接目标;另一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等。但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生产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带来间接的环境效应,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些环境友好型的科技进步。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环境科技事业起步于1972年第一届全国环境大会,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1992年,国务院制定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中明确指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的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了《国家环保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为环境科技确定了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和16个重大专项。我国的环境科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从单纯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扩展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由工业“三废”治理技术扩展到综合防治技术;由点源的治理技术,扩展到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并研究开发了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管理研究方面,从基础的污染调查登记与监测,扩展到环境预测、规划、标准、法规的研究制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科技开发发展迅速。1996年设立科研课题只有887项,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466项,随后几年环境科技研究课题有所减少,2010年设立课题1133项。在2003年取得重大成果的33项科技计划中,涉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7项。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经费总额约90亿元,支持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约1.5万多项,其中包括一批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科技项目。①一大批环境科学技术成果和环保实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环境科技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中国的污染防治技术,目前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有关的设备制造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成套化、标准化、自动化、电气化,而中国的环保设备制造,从加工质量、可靠性、有效性、先进性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有一段时期,国际上把除尘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平均除尘效率在95%左右,这个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30%②。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国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还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环保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基本处于国际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即使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大多也为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③。环境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下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尽管绝对数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160.69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2744.52亿元,但与财政总支出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由1991年的4.74%降至2009年的3.6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支出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通过研究与开发(R D)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一衡量不同国家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如下图2所示,发达国家该比重一般为2—3%,而我国2000年之前比重不足1%,2008年之前比重不足1.5%。近些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却比较低,若再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社会总产出中的贡献率,随着我国资源的耗竭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减缓。我国用于整个科研的经费如此,用于环保科技的经费也大抵如此。可以说,财政投入的差距悬殊应是导致环境科技差距的关键性原因。从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各地区间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差异很大。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以2009年我国各省市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度及其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经济比较指标,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最高的上海是西藏的近80倍;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的差距也不小,最高的北京为5.45%,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57%。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还是其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绝对额和比例都较低的省份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处于中游,这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是基本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大科技进步水平高经济实力更强财政收入更高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大……;经济实力弱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小科技进步水平低经济实力更弱财政收入更低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小……”这样两个循环体,从而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 三、完善环境友好型财政科技支出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增加财政环境投入 环境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发展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从科技发展的软件还是硬件来看,都需要有不断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科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科技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以及国内外的捐赠等,其中财政拨款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直接拨款以财力支持科技进步,是市场机制国家近十几年来普遍采用的公共政策方式。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的发展,促进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有充分或较多的资金投入。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或3%。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继续增加财政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使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使环境科技资金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科技总投入的增长速度,实现环境科技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计划课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二)运用财政间接支出,推动环境科技发展 政府财政除了以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对环境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支出的手段来达成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目的。 1、财政担保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政府为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环保技术企业,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给企业提供担保,保证企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环境科技创新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间接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这种财政支持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减少因监管不严而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现象。 2、实行财政补贴将国家财政的环境科技直接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科技投资的助推剂。政府财政可以通过银行信贷的资助方式,间接推动环境科技发展。一是通过建立科研开发投资银行,对高新环境技术产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环境科研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因开发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这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功能相类似,其启动资金需由中央财政提供。二是对于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鼓励其对高新环境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低息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在环境科技的推广上,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例如对运用先进环境科技造成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或者企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这样可以加大先进环境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以上这些政府补贴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以产业基金和环境税收等方式筹措到的资金。政府补贴的投入应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确立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避免主观随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通过有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政府补贴的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环境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3、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是很困难的,政府的预算压力会有增无减。可以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财政资金的投向结构上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改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从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投入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科技进步,消除“短板效应”,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科技专项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应开源节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将财政资金投入环境科技和教育事业上,为积累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4、完善中央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体系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体系的组成部分,地方环境科技的发展及地方环境科技计划实施都要依赖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财政支出定位不同,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到环境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科技领域;而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科技领域。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的客观现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对各地区环境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由此形成中央地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环境科技论文:改善人文环境促进科技发展 1、我国人文环境及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从现实社会来看,跟欧美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有所落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非理性开明的态势使这种所需的“人化环境”不容易形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应试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亚洲文化不是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失败不起。其实亚洲的年轻人并不比美国的年轻人怕失败,但社会因素和文化环境,总是会让这些科技创新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多,在亚洲失败付出的代价要比在美国的高,美国人失败几次都没关系,且引以为荣。所以对科技创新来说,我们需要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对各种思想进行讨论,打破常规追求科技方面的进步。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科技成果方面,从2008—2010年的数据来看,在全国四大区域经济中:环渤海地区在这三年内登记成果数占登记成果总数比例最大,但成果数增幅不大,且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长三角经济地带登记成果数每年都呈递增状态;东北地区登记的成果数位居第三位,其数值远低于环渤海及长三角;而珠三角地区登记成果在登记成果总数所占比重最少,近几年来所占比例都不足5%。在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上,技术成果仍然主要分布在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占27.63%,农业占16.18%,光机电一体化占13.58%,新材料占12.21%,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合计占69.60%。 2、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但我们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于自然和社会时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有的科技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转基因及克隆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之所以伟大,但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我们需要做的是确保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任务;所以在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要注重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科技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效应”。这个话说明了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到社会财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文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及谁做决策,以及如何销售、如何分配利润等方面问题;都需要人文环境为之做铺垫。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人文环境在创新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没有当今世界多项有用的发明;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间接的。所以我们应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人类社会能长期受益[2]。 3、创造环境,整合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人文因素 (1)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行科技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文环境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整合人文环境的初步思想;那么中国的人文环境特点是什么呢?在我国,人本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3]。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做起,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不是把其看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应该把人才看做一种资源,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使更好地学习及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注入先进的生产力。培养科技人才应该像华为所崇尚的“狼性文化”,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即发展一群科技领域的狼,因为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奋不顾身、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敏锐地觉察社会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行列,寻找社会需求的科技点,加强团队合作互助,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所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及国家的快速向前发展。 (2)营造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文化环境 创新是自由思想流动的产物,而能够使思想自由流动则离不开所谓的“文化环境”,任何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自由的文化环境;使一整套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潜力最大化的优化机制得以发挥。我们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都为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及成果方面的转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形成创新文化环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二是科研人员的大量储备;三是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环境,会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也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创造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的系统,大力提倡敢于创造、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全社会一片创新的良好局面。 (3)努力建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社会组织 有创新活力的组织,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科研院所机构,都对使用、扩散新技术发挥很大的作用,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应该鼓励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能更多的进入大型集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重大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杰出人才为团队带头人,具有共同目标、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以及分工又合作的创新研究群体。建立虚拟科技创新团队(VTIT),它不仅能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而且能提高参与者的技术创新能力。VTIT是基于科技创新性任务,具有共同目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障碍,面向重大机遇整合优势力量的创新研究群体[4]。科技创新是一种组织和社会行为。要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组织,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调节各种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机制等。以科技政策、制度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4)建设科技创新型文化 以企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IBM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市场状况,确立了技术领先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型文化建设围绕技术领先战略目标,其特点是重视创新,强调“人”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出“三个注重”:注重顾客利益、注重员工利益、注重股东利益,将员工利益放在较高位置。着力营造和谐融洽、锐意创新的文化环境:将办公室小型化;创造大公司的小型经营,设立员工意见箱,鼓励争论、竞争:激励员工间进行专业讨论,深入思考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及产品创新[5]。 总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投入市场,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关键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国家,在我国的发展中,应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型道路,以优化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环境为首,人文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为了有效对这些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渐开始推广。地理信息系统汇集了遥感技术、地图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查询、存储、输入和采集,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还可以使用编码的方式进行数据标记,方便信息的搜索。 关键词: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均土地资源还是很紧缺,再加上土地污染,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如果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不仅影响城市人民的生活空间,还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安全,因此各方部门要予以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管理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还可以进行信息的编辑、采集、处理和存储。 1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分析 和其他信息系统对比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标记,对信息进行属性编码,和地理信息有关系的信息都成为检索内容。该系统可以在一般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对需要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信息中存在的错误情况进行修改,除此之外,其对图文的修改能力也很强。还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按照具体需求,对所需信息、图文等进行管理,还可以和其他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数据交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该功能满足了自身数据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最新的数据资料,让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地理信息系统在图形处理、制作图表上也很强,可以把地理信息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对已经存在的图像进行定向编辑,装饰和修改,除此之外,还能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绘制不同的图像,无论是专题地图还是要素地图,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该系统还有很强的架构分析能力,对空间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最终制作出独具一格的地理分析图。最后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数据结果的输出和转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在这方面提供便利,方便客户对数据结果进行编辑、修改、评价和分析,除此之外,该系统的输出功能还可以输出不同形式的地理数据和地理图形,因此其功能非常强大。 2土地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2.1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进行地籍管理时,基本上就是在第一次土地权属变更和登记时,进行有效管理和记录,这是我国土地开发管理中的重要一项,在地籍管理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还可以提高管理地籍登记的质量,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由于该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重视地籍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让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2进行测绘数据的存储和更新 如果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测绘,不仅有很多需要测绘的数据,而且进行该城市数据的统一储存也有很大困难。使用的软件中没有拓扑分析功能、缺少查询检索统计功能,与此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录入和更新时,功能有限,达不到理想要求,没有网络化共享查询功能,想要建立基础测绘子地理系统,智能依靠服务器建立云端工作室,通过辨别数据的属性和空间,进而统一分类和整理。按照固定格式输入进去,按照属性不同存储路径也不同。但是基础测绘子地理系统却不同,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对新测量出的地形数据进行批量导入,还可以进行多功能的复合查询,该系统能够存储表格、图片等文件,还可以分析、查询统计的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在内部进行展示,为各个部门提供最新的数据,工作效率非常高。 2.3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在对市政工程进行的规划、管理中,主要是进行管线工程的规划和管理,交通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对于管线工程而言,主要包括城市雨水管、燃气管、给水管、电力线、供热管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也不为过,对于城市交通规划而言,包括轨道交通、高架桥、公路和市政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监控、应急、指挥、管理、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市政规划管理服务平台,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可视化管理,而这些管理的数据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让管理手段走向现代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 2.4进行土地定级评估的分析 对土地进行定级评估,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土地,当进行定级操作时,先要建立一个图件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够可以反映出具体的地形图,还可以利用比例地图作为底图,然后使用仪器进行扫描,最后利用图片处理技术对底图进行合理的修整,这样就能制作出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为了确保地形图的准确性,可以先在地形图中输入有关坐标,最后再进行精确的位置描述。对土地定级属性数据库进行建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国家的土地管理办法,在定级前对当地的土地进行评估,不仅可以确定土地的位置,还可以收集到一些影响土地的因素,还可以表现出不同土地的差异性,对于土地的定级评估因素而言,其有具有几何定义和性质,当完成上述工作后,就可以形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的管理,还很好的规定了土地定级的属性信息和属性指标,把已经得知的数据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更好的对土地信息进行处理和划分。 2.5在对管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时,可以对城市中每一个地下管线进行空间方面的定位,结合实际的空间信息,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字地图,管线在地下都是呈现空间分布的,该技术可以让管线图进行叠加,因此在数字地图上反映的非常真切,将不同的管线在同一个地图中准确的标注,与此同时,还可以把管线的属性数据输入到管网图形信息中,进而建立一个管道属性信息数据库,保证二者的一致性,利用图形的信息查询功能,就可以得到其属性信息,同时还可以收索到属性数据,直观的找到管线图形的位置。在城市规划测绘中,工作人员直接就能查清建设项目所在位置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避免由于不了解施工地下情况,而对这些管线造成破坏,影响施工质量。还能建立对应的管理系统,对这些已经测绘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如果施工中有位置变化,还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6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查询方法分析 进行有关的逻辑查询工作中,主要会涉及到坐落定位、交叉路口定位、输入坐标定位、道路名的定位、以及图幅号的定位等[1]。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查询失误,对以后的工作将会是很大的影响,下面就根据有关情况,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当进行交叉路口的定位时,先要把区号输入进去[2],然后依次输入街道号、宗地号、街坊号等五个条件定位,这样就可以准备查找到路口了,其和传统方法相比,操作灵活简单,工作效率高。进行坐落定位时[3],可以利用目标地址定位的方式进行寻找,就能寻找到坐标。对道路的名称进行定位时,就是输入道路名然后定位即能得到相应的道路坐标。对交叉路口进行定位时,主要是利用相互穿插的两条道路进行定位。输入坐标定位方式比较简单,在XY轴线上输入具体坐标,然后就能准确定位,该系统有很高的准确性,而且数据是动态更新,不会出现偏差。 3总结 通过以上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地籍管理、数据测绘、收集储存,以及土地规划中、土地定级评估、地下管线管理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其功能非常强大。随着信息量的成倍增加,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基础设施管理也更加复杂,要求有更好的城市规划管理手段,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施信息综合管理,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该技术还会有很大的创新。 作者:郭晓静 单位:池州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 土地资源管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培育研究 “知识-能力-素质”阶梯型培养模式 阶梯型培养模式结构设计 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习特征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习惯,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模式划分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和提高阶段(图1)。在这3个阶段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理念贯穿其中,但不同阶段强化内容又有差异,以实现阶梯型培养模式。在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知识体系为中心,强化对知识的学习,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培养阶段,除继续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应用的能力训练;在提高阶段,在前期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对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培养。 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主要是大学一年级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以第一课堂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体系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如开设管理学、地图学与测量学、西方经济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土地管理学、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概论、遥感基础与应用、地籍测量、土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地产开发与管理、土地经济学作为专业主干课,以土地科学概论、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制图、土地景观设计、土地信息系统作为专业选修课。三类课程很好地将理论、技术和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理论体系,使其更符合社会各界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需要。 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指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在经过大一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该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强化培养。可以通过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进行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进入到学校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平台后,能够系统地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3S”技术等进行学习,对ArcGis、MapGis、Workstation、Arcview、Erdas、Envi、Skyline、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熟练操作。并且通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能够熟悉了解基础数据的生成过程,从整体上了解该项目或课题的目的意义及技术方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主要是大学三、四年级阶段。经过大二阶段专业能力的锻炼后,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时除了继续学习以外,强化对管理、组织能力的锻炼。例如,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就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处理数据,而是组织安排整个项目的相关工作,包括项目工作的前期安排准备、数据的前期处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分配、整个技术路线方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以及项目完成后归纳、总结和升华科研项目中的技术方法、思路和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训练撰写科研报告、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技术上能力上进行培训和指导。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每个阶段的培养重点会有所差异,但在宏观上总是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模式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阶梯型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注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就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社会岗位的竞争中具备较大的优势。 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很多的高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若本科生的学习培养模式也采用这种模式,就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具备研究的思维或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后续的学习,或是更好地更进一步开拓、发展自身的潜力,更进一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殊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让优秀的本科生进入科研实践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促进,对整个团队乃至学校的创新能力也有所贡献。同时,他们的加入也为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 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硬件设施保障 阶梯型培养模式对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建立以专业软件及其他硬件为基础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师资队伍保障 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的保障。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培养模式,要求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保障。①需要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在第一课堂能让学生接受“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教育,并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体系;②需要全面的实践教学的教师团队,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能全面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习实践;③需要高水平的教师研究团队,让学生能大量参与科研实践课题,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的环境。 注重学生后续能力的培养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注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模式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不够的,可能一部分学生参加完项目,就认为已经完成任务,而不善于归纳、总结和升华项目中的技术方法和思路,难点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等缺乏总结。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后续能力进行培养。 本文作者:周启刚张晓媛陈倩陈丹王福海杨霏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类实习组织管理探讨 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为学生按时保质地完成实习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当实习任务圆满结束后实习单位就会在全疆范围内为学校做一次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种实习方式。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外实习工作的开展,从最初的实习单位与学校有了初次的合作意向、达成协议、前期准备工作、实习工作在实习地点的具体开展到最后的实习结束,往往具有历时较长、涉及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等特点,同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为了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辅助实习单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科学合理的校外实习组织管理可以辅助实习单位按时完成本单位的工作。新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具有工作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欠缺工作量大等特点。近年来新疆各地州的土地管理业务较多,而且工作覆盖面大、涉及人员多,如城镇地籍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等工作重、任务紧,单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有的工作人员,要想按时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但可以解决在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同时还可以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外实习组织管理阶段的划分 结合实习单位工作业务的需要安排在校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实习,而是一次带任务的实习,它不但要求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还要求实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因此,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的前提。为了顺利地推进实习工作,将校外专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并且针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开展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 校外实习组织管理各个阶段的内容 1.实习前: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周全,直接关系到以后实习工作是否能按计划推进以及实习效果的好坏。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两个单位在实习中的内容、责、权、利,然后按照各自在实习中承担的角色开展前期工作。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关系的协调主要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的。由其中一方起草合同,在合同中要尽量明确实习的内容、时间、组织结构建设、实习经费及落实以及双方在实习中的责、权、利等内容。合同是保证实习顺利开展、确定实习双方各自角色以及各角色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规约。在合同签订之后,学校和实习单位就要根据合同中相关条款的规定,着手进行实习前期的组织管理工作。(1)校方需要做的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应做好以下工作:制定详细的实习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范围、技术依据、技术路线、进度安排、经费使用、实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等;编制实习手册,为学生实习提供技术依据和保障;制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从实习工作管理、生活管理、考勤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各个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制定教师实习管理规定,并落实、安排实习过程中的带队教师,明确带队教师在实习中的工作内容、主要责任等;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工作,通过聘请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技术专家、实习单位指派技术指导人员等方式,对参与实习的全体师生进行技术培训,以让实习人员进入实习角色,熟悉实习的技术要求及技术环节;划分实习小组,落实学生组长,加强实习小组成员的沟通,以便在实习中能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其他工作,如做好实习前动员,提高实习师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督促对方做好实习过程中的住宿、伙食、安全等工作;落实往返实习地点与学校的车辆,为参加实习的全体师生购买实习过程中的保险。(2)实习单位需要做的工作。对于实习单位而言(主要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前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本次工作任务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好与工作任务相关单位的沟通工作,尤其是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沟通;确定工作任务的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技术文件,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依据;加强实习区域的宣传工作,确保与实习工作开展期间所涉及到的调查对象配合良好;加强与校方的沟通工作,为实习师生进入实习区域前提供各种基础保障,如落实好工作费用及本单位的参与人员等,并为每个学生实习小组配备一名工作组长,以保证工作任务的接受和分配,保证实习中学生的安全等。 2.实习中: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及实习安全 这一阶段是学生校外实习的具体实施阶段,其组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习师生是否能够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是否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实习任务。由于这一个阶段存在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因此校方和实习单位更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积极应对及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1)校方需要做的工作。这一阶段,校方主要是通过带队教师来做好实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带队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既是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又要按照实习单位的技术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因此,带队教师首先要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性质,协助实习单位有序地对整体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做好工作任务在实习小组之间的分配和实施。2)加强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督促学生按照基层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督促其按照实习要求保证每天的出勤,并负责检查内业工作完成情况。3)在这一阶段的前期,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实习任务,无论是技术还是方法都不是很明确,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因此要做到每天工作结束后组织组长开会,对一天工作的内容、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汇总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中期,当学生对实习任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后,应及时开展一个工作阶段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工作,及时让每一个实习学生都知晓自己小组以及其他小组的工作情况,对做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做不到位的小组进行整改;后期,学生已经可以很熟练地完成分配的实习任务且实习即将结束,这时带队教师要督促学生戒骄戒躁,保质保量完成后期的收尾工作。4)带队教师要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和学生遇到的困难等,尽量做到在业务上与学生保持师生关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校方及实习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在生活上与学生保持朋友关系,关心、关怀、关爱实习学生。5)做好实习结束后与实习单位的各项实习成果的交接工作。(2)实习单位需要做的工作。这一阶段,实习单位需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保证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与实习学生共同开展工作;保证实习期间的车辆安排;协助处理实习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及突发事件等。 3.实习后:做好实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这一阶段的实习工作都已结束,全体实习师生顺利返校,校方还要及时督促实习师生做好实结,及时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习学生要做好实习报告,实习教师要根据实习学生的表现、完成的工作任务为每个学生评定实习成绩;由校方召开实结大会,进行全过程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结合实习单位工作业务的需要安排在校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对学校、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实习机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是顺利开展、推进各项实习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充分重视校外实习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以实现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作者:赵俊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探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耕地规定 第一条为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法管理和使用土地,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村场、部门单位必须把国土资源管理、耕地保护纳入日常工作,明确支部书记为村级国土资源管理第一责任人,村委主任为村级国土资源管理直接责任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土资源管理,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申报的具体工作,乡政府将其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第三条各农业村场必须跟乡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并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组、到户、到丘块。土地承包者将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耕种,必须经村内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或村委会研究同意,并报乡人民政府备案,村委会必须及时协调好承包地的权属纠纷。积极主动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国家建设征地的拆迁安置工作和补偿协调工作。严禁村级组织非法出让、转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流转。因国家建设和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需要,可以对集体土地依法进行征收和征用。 第四条切实做好农民建房的申报工作 ㈠所有村民居民建房都必须向集镇、村庄规划的居民点集中,不符合规划的住宅拆除后不允许再在原地重建。无论是新建、扩建、改建,都必须由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签署意见并组织申报,经乡人民政府审核,国土所具体调查核实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 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每个宅基地的用地标准是:占用农用地130平方米以下,占用原宅基地210平方米以下,占用其他土地180平方米以下。 ㈢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只能申请国有建设用地建住宅。 第五条集体和个人办企业,原则上要向建乡和规划的小集镇集中,但因特殊情况要在其他地方兴办的,必须优先使用村内闲置的建设用地和荒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第六条严禁在沟渠、防汛大堤控制区、公路控制区修建示久性建筑物。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临时搭工棚等,必须经相关部门同意,在不影响水利、交通的前提下,经规划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使用。对历年来已经修建的建筑物,因故拆除了,不允许再原地重建。公路旁建房的间距为:国道20米,省道15米,县道10米,乡村公路5米。防汛大堤禁脚50米内不允许建房。 第七条严禁在基本农田上建坟、建窑、挖沙、取土、栽树、挖塘养渔、建畜禽养殖的建筑物。否则,依法责令改正并处耕地开垦费二倍以下罚款。 第八条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非法建筑物,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非法建筑物并处非法占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罚款。村民和居民依法批准建房超过批准面积多占的土地按非法占地论处。 第九条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款。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条违反以上规定和构成规定土地违法行为处罚的,对直接负责人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主管责任人在本辖区年内发生一起土地违法行为不及时举报和制止,不积极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同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处罚,直接责任人是部门干部职工的参照本规定进行处分和处罚,或者建议其县级主管部门进行处分。主管责任人乱作为或者因工作失职至使本辖区内土地违法事实特别严重,土地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主管责任人不是支部书记的,其所在党支部书记同主管责任一同处罚。 土地资源管理探讨: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发展 摘要: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不严、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国土资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国土资资源优势在团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保护保障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是国土资源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保护资源、不保障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同样只保障发展、不保护资源,也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均不可偏废。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不严、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国土资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国土资资源优势在团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惜地”与“用地”的关系,即守住耕地底线与经济建设占用土地之间的关系;二是“占地”与“补地”的关系,即各类建设项目占一块耕地与补一块耕地之间的矛盾;三是“管地者”与“用地者”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地带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地秩序的良性循环,是规范用地者的用地行为,也是依法保护用地者合法权益;四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等,促进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创新举措,着力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建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着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见成效、出成果,以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化、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敏锐地把握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土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用地观,始终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发展的重点。树立以发展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的理念,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举措,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力度: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安排兵团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将有限的用地指标用于团场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及时排出大项目、好项目,多头多路想办法向上争取兵团“点供”用地。二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在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及投入产出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合理调整各类建设用地空间。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团场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四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五是实行定额管理。确定工业项目容积率一般不低于0.7,建筑系数不低于30%,绿地率不得高于2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六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集中建设一定比例的多层标准厂房。七是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坚持建设用地许可公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强化用地合同管理。 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从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看,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形势严峻。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国情、省情,是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土资源大量耗用,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二是护地惜地意识淡薄。当前,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粗放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重用地、轻保护,重项目征用、轻复垦开发,重新增新占良田、轻存量土地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土地的粗放廉价使用作为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每年违法违规用地都时有发生。违法违规用地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部分闲置土地、征而不用等。同时违法违规用地往往坑害职工利益,引起涉地信访投诉增多。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自身能力和方式不能适应需要。“一家管、大家用”,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执法力度不够,参与和配合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管理方式、机制、措施、效果以及队伍的素质、作风和服务水平等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要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障科学发展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六项任务: (一)加大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增强全民土地基本国策意识。继续加大土地法制宣传力度。抓住“土地日”、“地球日”等,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当前新形势下的土地新政策、新法规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典型,曝光违法用地案件,特别要加大对师、团级级主要领导的宣传,进一步转变团场干部群众的用地观念,营造更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个不准”。将各团行政一把手列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目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列入团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到位。进一步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落实基本农田管护有效措施。 (三)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一是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有保有压”的供地方针,重点保证团场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以及好的大的项目用地。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浪费土地的现象。有效控制项目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水平。三是继续开展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再次配置利用。不断加大整合资源、挖掘存量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好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再配置工作,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土地闲置不满两年的,按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土地闲置满两年的,该收回的收回,该追加投资的限期追加投资,未按期追加投资的实行分割收回,重新配置。努力排解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 (四)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努力开展争创“土地 执法模范团场”和“土地执法模范连队”,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巩固“百日行动”成果;以基层国土管理机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构筑预防土地违法的长效机制,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加强对区域内涉嫌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坚持共同监管,启动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遏制新增违法用地的发生。 (五)创新国土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创新创优地政地籍管理工作,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每个团每一块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位置和保护情况,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缓解人地矛盾创造条件,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窗口、档案管理服务等其他基础业务工作都要创新创优,使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六)加强国土干部队伍建设。要在成立中心团场国土资源分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重新设置和调整机构职能,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岁月匆匆,风雨兼程。20年多年来,新兴的土地管理不断走向成熟,但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不容乐观,当前后备资源稀缺、人多地少、土地粗放利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更为严峻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继续减少。“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唱响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要求,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坚持依法依规、从严从紧、有保有压、节约集约的方针,大力实施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努力开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工程机械类论文:正确认识和开展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施工企业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机械 管理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工程机械装备落后与施工要求逐步提高之间不配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机械装备技术先进之间不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低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之间不适应等。而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2)其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严重的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2、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1)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工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1.4、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5、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2、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1)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 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1)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随者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结 语 总结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问题的浅议 摘要:由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95%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销售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销售模式的路越走越窄,并一直困惑着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一种边缘产业,将融资与贸易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它不专属某一特定行业的边缘性,可以组合成若干种灵活的结构,降低对信用的过渡依赖,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解决工程机械企业销售困境的难题。 关键词: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厂商 1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现状分析 1.1业务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激烈竞争,制造企业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采用了“分期付款”、“以租代购”或“先租后购”等灵活销售手段,有点类似融资租赁,但还不是具体的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进入我(文秘站:)国虽然时间不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一直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就更少。对目前具体业务的开展更是很少,基本上处于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阶段。除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依托其全球融资租赁经验在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外,国内现有的融资租赁公司涉足工程机械融资领域的并不多,而国内制造厂商开展融资租赁的更是很少。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融资租赁发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租赁公司中的大部分是有银行或厂商背景的。 1.2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前景广阔 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需要的大量的设备投资,单靠银行贷 款、直接购买,既行不通也不现实。通过融资租赁,即可满足上述地区、工程的投资需要,又能盘活东部发达地区的闲置设备、存量资产,促进中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贷 款的相对困难,对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对库存商品和闲置资产的租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当下,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贷 款、上市这两条融资渠道尚难走通,融资租赁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现实选择。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的租赁需求量仅占全国工程机械设备需求量的10%左右,与高达80%的相应的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4年,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接近2%,而我国仅为0.17%。比例低正说明市场空间大。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共性,对比发达国家,面对全国供、求市场都非常巨大的工程机械设备,工程机械租赁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比较分析 2.1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 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指融资租赁公司和厂商达成合作销售产品总意向,当用户需要租赁设备时,融资租赁公司则向厂商直接购买设备,然后租给用户,用户再分期向租赁公司缴付租金的租赁形式。 一般情况,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中的承租人大都对其自身承担的责权利有清楚了解,采用租赁形式也是以解决分期付款的融资需求为主,而金融租赁公司则以收取租赁手续费或租金价差为主要目的。这种模式虽然具有参与各方角色明确、操作程序简单的优点,但是已经不适应租赁业“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若不予以操作模式创新,不适合融资租赁公司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需要。 2.2转租赁 转融资租赁是由出租人从另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或厂商租进设备,然后租给下一个承租人使用。转融资租赁与其他融资租赁的主要区别在于转融资租赁是从租赁公司或开发商取得融资便利,其他是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融资便利。转融资租赁的关键在于多了一个第三人充当转租人,其功能可以通过最终承租人和转租人两方面以体现。对转租人而言,当租赁公司在其借贷能力较弱,融资技术也不发达,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别家租赁公司条件优厚的融资便利,往往会采用转租赁的方式。 转融资租赁在租赁中引进了转租人这样一个中间人,解决了承租人信用额度不足的缺陷和贸易壁垒的障碍,使承租人通过转租人完成融资,使承租人在直接融资租赁成本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转租人的成本利息、转租人承办租赁业务的费用、转租人向承租人提供租赁服务所赚取的利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租金,使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融资租赁方式。 2.3委托租赁 委托型租赁指厂商作为委托人,将产品委托租赁公司分别给其指定用户达到销售目的的租赁形式,而租金额等租赁款项则由厂商与用户事先约定。 在委托型厂商租赁中,融资租赁公司一般不承担风险,只是担当租赁中介角色,以收取委托租赁手续费为目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厂商。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拥有较多闲置资产的工程机械厂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设备制造厂商、能控制用户租金归还风险的厂商等。在当前租赁市场,该模式的创新现实意义也很大,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打破常规,在承担部分租赁风险、代为寻求承租客户、增加中介经纪或二手设备供应商参与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构想。 2.4杠杆租赁 对于建设和运营中所需的一些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的融资,利用直接融资租赁的方式难以实现,杠杆租赁则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杠杆租赁指租赁公司以现金投资设备成本费的20%~40%,其余购置费用通过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借款获得,然后把购得的设备出租给承租人。租赁公司要把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合同的担保受益权、租赁物的保险受益权及融资租赁合同的收益权转让或抵押给贷 款人。对于隧道挖掘的专用机械设备等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采取杠杆租赁方式可以分担资金风险、解决融资困难。 在杠杆租赁中,对于出租方而言主要体现在债务杠杆作用。出租方自有资金投资利润率的提高,出租方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权益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负债资金所获得的收益负债对权益资金收益能力的放大效应,称为 财务杠杆正效应,财务杠杆正效应的条件是: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的利息率;税收的屏障效益,负债筹资可以给出租方带来税收上的优惠,因为按照规定,生产经营期间的负债利息作为出租方的财务费用可以在当期或以后若干期内的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表现为国家财政少收了税款而给出租方带来价值的增加。企业的负债越多。利息抵税效用就越大。 3工程机 械企业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分析 3.1融资租赁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功能优势 工程机械制造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有着企业长远的战略考虑。因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制造商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外部力量牵制,随时会有来自银行的不确定因素。尽管有了银行的介入,其风险控制的专业手段和给客户的心理压力确实有助于项目的风险控制;但当银行亦要求厂商、商提供回购担保时,信用风险的最终落脚点仍然落在了厂商和商身上。因此,当工程机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用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改善销售产品的风险控制、降低销售门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更为有效直接。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在法律上明确地界定了所有权问题。银行按揭是一个抵押担保问题,但是如果涉及到承租人破产及三角债问题,从法律上来讲没有清晰地界定物权。而融资租赁过程中,法律已经十分清晰地界定了物权,只有当承租人缴纳完全部租金,并付清最后的设备残值费之后,设备的所有权才转移到承租人手中。融资租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一旦承租人不还租金,一可以收回物件;二可以保留债权,避免三角债;三可以处置担保资产。法律上,租赁物件不参与承租企业的破产清算,一旦承租人经营不善、企业破产,租赁物件不会灭失,债权不会全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促销租赁创新模式的探寻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租赁公司和厂商之间不断寻求共同创利方法的过程,厂商租赁创新必须服从于获取利润的需要,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3.2应对国外厂商的冲击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2004年世界租赁年报——中国分报告》)。从2000年以来,外国工程机械厂商、外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纷纷抢滩进入中国工程机械金融租赁市场。近年来,一些欧美大的跨国公司及其工程机械厂商开始进入中国租赁业。这些大公司介入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推销他们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必须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制造商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经验,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抢占先机。 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拥有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将面临整个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一直采用厂商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工程机械厂商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修理方式的研究 摘 要:工程机械现场修理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高度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车辆和设备。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维修保养任务绝大部分应在现场予以解决。现场修理能力强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 现场修理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它的能力强弱首先取决于它使用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一般情况下,工程机械作业现场高度分散,机械的使用强度大,发生故障的突发性高,施工时间紧迫,因此,现场修理现代化首先是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现代化,并要求能将这些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各种材料等成套装车,形成不同功能机动灵活的修理车系列,便于及时、迅速靠近作业机械,组织实施紧急抢修和预防性检修。有些施工单位也曾因陋就简地设计改装过若干修理车,但皆因配套设备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车载要求、功能不全、故障率高加之机动能力差等原因,逐渐被淘汰。 我们长期从事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并要求经常不断地到工地上去对大量的工程机械组织维护保养和修理。其中有不少修理项目,如各种机械的修复;电气电子设备的修复;柴油机的修复;液压部件的修复等等,在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和工具方面,都已获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尤其是在工程机械的维修中,可汲取的内容很多。如能将这些成果加以修改、组合,就不难推广到工程机械修理的广阔领域里来。因此,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开发新颖的工程机械修理车系列,目前条件比较成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军用修理车制造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各种专为修理车车载配套设计的设备、仪器和工具的相继研制成功,都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将能缩短其开发周期,节省开发的费用。 1、现场修理手段现代化的内容 对修理现代化手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在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净化处理、修复工艺和组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性能能满足维修质量的要求;其次,要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性;第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人体健康。 1.1大力推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在维修设备、仪器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维修手段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检测设备中,大量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传感器,可使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达到不解体、快速和准确的目的,使维修工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测试技术和提高故障诊断能力。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检测喷油泵试验台的主轴转速,其瞬时稳定度极高,转速可以预先设定;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高性能传感器,可使试验台的集油、量油数字化,且快速、直观,测量精度大为提高,量油的准确率可达10-5L以至更高,操作实现了半自动化并十分可靠。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还可将直流弧焊机的质量从200多千克降到20几千克,它的焊弧稳定,焊接质量极好,工作可靠,尤其适合在野外机动使用。将焊机的外特性稍加改变,再配上自动送丝机和电弧喷涂枪等,即可变成一套轻便的高速电弧喷涂设备,就可在现场对各种零件的磨损、腐蚀部位进行修复和保护。 采用超声电子技术,可在液压系统油管外测其流量,判断故障部位;超声波清洗机配上高效、无毒、无磷的常温水基金属洗涤剂,就可以快速、安全、低成本地清洗许多手工难以清洗的零部件;超声电子技术还可进行无损探伤、测厚等。 1.2大力发展各种表面工程技术。表面技术是维修工程中的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和实用技术,是现代化维修手段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可以提高在现场修复各种零部件的能力,还可根据需要改变零件的表面性能状态和消除其缺陷。 电刷镀和高速电弧喷涂是在野外容易进行的表面维修工艺。广泛引入先进的化学材料和处理工艺,可以弥补在表面工程技术中一般物理、机械方法的不足。 采用各种性能优异的有机和无机粘接剂,能较好地解决各种强度要求的零部件的粘接修复。克服螺栓连接和铆接的一些致命弱点;采用一种新型的常温下固化的粘接剂,能快速修补轮胎和橡胶零件;采用多种性能的化学密封剂,可解决在复杂条件下使用的油、水、气的密封和堵漏;采用一些高抗腐涂料,可解决南方湿热和沿海盐雾地区工程机械使用过程中的防腐问题。 采用一种特殊的清洗剂,通过自动循环装置,对发动机的燃油系、冷却系、润滑系进行不解体清洗,净化程度高,不腐蚀机体,不污染环境。和分解机体后清洗的办法相比,工时仅为其几十分之一,发动机的功率、油耗、排放也随之大幅度改善。按期清洗,对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有明显的好处。 发动机和用油液润滑的各种机械部件,如果所用润滑油管理不善或者盲目换油,都将造成浪费;如果更换不及时,将使机器严重磨损。一种新型的鉴别润滑油质量好坏的成套化学试剂,能在野外快速、准确地辨别润滑油的质量状况。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检测,十分方便。 引进一系列新型的用于发动机的化学养护材料,能自动提高其机件表面润滑能力,使机件减少磨损;或能使发动机气缸内燃烧充分,提高功率输出,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值得在现代维修工程中加以推广。 1.3采用多功能、轻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多功能小型设备可以在野外独立无援的情况下,临时加工仿制部分急需的零部件。这是在现场修理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十分必要。如一种重量较轻、功能很强、专为修理车设计制造的多功能小型机床,利用变换多种功能附件,便能实现车、铣、磨、钻等多种功能,尤其适合在现场修理时使用。 要大力发展各种高效、多功能、适用的电动、液压和手动的工具,以便快速、安全地拆装零部件。 2、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 应根据实际需要组装成一系列不同用途的多功能工程机械修理车,按照不同的性能价格比供用户选用。如有的以检测为主;有的以通用机械修理为主;有的以发动机、液压系统修理为主;也可以是单项功能的,如专门调修喷油泵或专门用于不解体清洗发动机等等。当然如有用户需要,也可生产功能较全的综合型的修理车或车组(即由几辆车组成的一套修理车)。 3、人才队伍建设和观念的转变 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只为维修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能否使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掌握现代化修理能力的队伍,两者缺一不可。 3.1业精于勤。这支队伍应能刻苦学习,有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潜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修设备现代化后,操作使用往往更加简单可靠、容易掌握,训练的周期将相应缩短,但仍需要努力钻研,要想得到预期的好效果,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行的。 3.2要转变观念。维修工作尤其是现场修理,长期不被真正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修修补补、辅助性的工作,它的建设和投入被放 在次要的地位。现在提出手段现代化问题,和现实情况相比反差很大。不少人抱观望态度,或者“敬而远之”,觉得这些要求太“超前”了。仔细分析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长期受经济条件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实际情况怎样呢?当我们大胆地采用一系列新的维修技术和工艺后,不但能使那些陈旧、落后的修理手段得到更新,变为高效、准确、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能给工程机械现场技术保障带来一片新的气象。 3.3现代化的设备坏了怎么办?设备现代化的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仅要求设备有很高的可靠性而且还要有很高的可维修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不会出故障的,万一出了故障就要尽可能地缩短故障的现场修复时间。这是设计开始时就必须考虑的事,也是设备研制最着力的地方。许多新型设备十分复杂,其设计制造的难度很大,没有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是做不出来的,但它的操作使用却十分简单、可靠,修理也不困难;对操作者不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训,但对维修设备的制造厂,则应要求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工程机械类论文:谈在工程机械中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在我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使用的重型机械比较多,但是由于管理上或使用中存在不足,经常会出现丢失或者被损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停工,对工程工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工程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出现一些提供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将故障及时的传送给售后,尽早解决问题,也方便了用户的统一管理,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 一、系统基本功能 ①机械紧急保护。在机械长期的运行中会出现老化、磨损等,引起的机器的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在操作人员采取措施之前,就会停止系统的运行,进入保护模式,避免机器出现其他的故障。这样就降低了机械损坏的程度,不仅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而且降低了维修的费用。②统一管理。在GPS定位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重型移动机械动态位置的确定,然后传输给用户中心,就实现了对机械的运行状况的实时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管理能力。③提高售后的质量。在机械出现故障时,通过GSM网络将故障的原因传送给生产厂家的数据中心,然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的措施反馈给用户,减短了维修的时间。④性能参数的反馈。在系统的设定中在定期内就会将机械的运行参数通过网络传送到生产厂家,然后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如果出现潜在的隐患,就能够及时的解决,为改进机器和创新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工程机械监控系统的主要的结构是集散型分布式处理结构,其组成部分包括主要由地面中心站、井下监控分站、传感器、控制执行器、图形工作站、集线器及远程终端等组成。其中监控中心站是整个工程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核心,该部分的监控软件能够实现系统任务调度、设备组态、定义配置、数据通信、数据处理以及网络数据共享任务。而监控分站主要是具备各类数据实时采集、预处理、报警、控制以及与监控中心站间的数据通信等功能。其中监控系统中心站的设计主要有通信协议与交互连接设计。 配置接口提供了请求数据和更新数据两个方法实现外界与动态数据库间得交互连接。配置接口能够设计各种配置程序,来满足用户对系统的各种需要。该配置接口的程序配置的过程主要,首先通过传递一个参数向动态数据库进行请求数据,然后动态数据库对传递的参数进行相关的处理,并将核实的数据传回给请求者。当配置程序对配置修改以后, 可以通过数据更新方法把新的配置更新到动态数据库。所以在煤矿安全远程监控系统中,配置接口能够实现设计了数据库配置、分站类型配置、模拟量类型(传感器类型) 配置等配置程序的功能。 二、可满足的技术指标参数 在设计的指标上要满足以下几种参数的范围:工作温度:—20℃——50℃之间;存储温度:—25℃——70℃之间;系统电源功率不能超过60W;交变湿热保持在95%以上,(30℃——60℃);部件的重量不能超过12KG;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要大于2000小时。通过子系统的作用下,对智能仪表的所有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GPRS无线网络的运输上要满足:使用三级网络控制系统。传输的过程为:首先是操作人员,然后传送到用户控制中心,最后传达到生产制造厂的网络控制中心。 三、具体的技术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采用了三层网络结构,在底层网络上使用了CAN总线技术;上层网络采用GPRS传输技术,在底层系统中能够将各种参数通过传感器的作用传递给CAN总线,然后再传送给监测分析嵌入系统,经过系统的处理,将数据通过上层的GPRS网络传输给生产厂商。 1、移动机械性能检测分析综合系统的应用 主要是将智能仪表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然后对机械的整体运行情况做出评测,使操作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的使用性能,如果在检测中性能参数出现问题,在应急系统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机械的快速保护。监测分析主要的性能参数包括:机械发动机的转速、工作时间、总计时间、冷却液的流出、机油的温度、液压油的温度以及输出电流电压等。只有对这些参数及时的评测,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GPRS的网络传输,能够将所检测到的机械运行的性能参数传送到用户中心的上位机处理系统中,这样用户就能够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同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系统来监测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后服务。在GPS定位模块上能够准确的定位到机械的位置,主要是通过在通信模块的基础上,将地理位置信息传送到用户中心,然后在嵌入式系统的作用下,将机械的位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当中,为用户查询机械位置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操作人员在操作上出现失误,会导致机械的性能的改变,如果程度不严重,在报警后会提醒操作人员及时的修复;如果对机械的损害非常的大,就会强行的采取保护措施,比如自动切断电源、停止机械运行。 2、人机页面的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使用了移动机械车载操作监控界面,操作人员能够直观的在液晶显示器上看到机械运行的状态,该界面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能够满足重型机械生产环境的使用要求。在用户中心监控界面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机械型号的形式来查询机械的性能参数,同时接收远程系统传送来的报警信息,在这个界面上,能够对报警信息、机械的损坏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都能及时的掌握。 总而言之,目前在我国的重型机械越来越多,通过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使用户及时的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当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快速的给用户提供解决措施,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的发展,提升了系统自身的性能,所以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讨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规划 系统由手持式智能工业终端(PDA)模块、专家故障诊断模块、数据录入模块、工作原理结构检测装配与调整模块、维修方案生成模块、训教模块、帮助模块和打印输出模块等组成,图1为程序流程。 1.2专家故障诊断软件 故障专家诊断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使用维修人员提供的现场故障信息,综合系统所融合的维修保障领域专家有关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识别、总成或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分解、检修、装配与调整等方面的经验、技能信息,对工程装备的故障进行系统的诊断与分析解剖,并能根据故障原因的不同给出故障维修方案,包括维修方法、维修时间、维修编组、维修器材与工具等技术方案。另外,专家诊断模块也可用来进行维修操作人员的维修保障训练、实习等工作。该模块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1.3数据录入软件 为防止初学者输入无效数据,破坏故障数据库内容,所以数据录入模块面向高级用户,在进入数据录入功能时要求输入高级用户密码,只有正确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数据录入界面。数据录入界面除下拉式操作菜单外,也提供了方便的操作命令按钮,如“插入节点”、“插入子节点”、“更改节点名称”等,用户可以利用菜单或命令按钮,方便地进行新型工程机械故障的数据录入工作。各个故障数据节点均由自身编号(ID)和父编号(parent)组成,如图3所示。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由par-ent链接,下级节点的父编号(parent)与上级节点的ID号相同,形成从上级节点到下级节点的单向链接关系。故障树的层次结构成为动态扩展的树形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大数据量存储与数据库结构的固定分配空间约束这一难题。 1.4维修方案生成软件 维修方案主要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分析、故障的排除和调整方法、故障零部件的更换与修理时间、零部件维修的编组、机具设备、工具材料及辅料等内容。维修方案和排除步骤是在专家诊断并确定故障原因后,提供的给维修人员的维修方案和维修操作步骤。维修方案数据的存储方式与故障数据存储方式相似,也是采用单向链表的形式,不再赘述。 2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1故障层次结构数据库与检索方案的设计 由于新型工程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复杂性,在设计故障信息数据库时面临极大的困难。实际工程应用中,同一故障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而每种故障原因又可能由不同的零部件引起。同一零部件又会产生多种故障原因。因此,故障零部件、系统、故障原因、故障现象等元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领域专家的相关的经验知识,这些元素在数据库的存储时很难处理。在设计数据库时,合理的融合了链表式结构与层次化结构,构建了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过程数据表,满足了专家推理的需求和程序的高效运行的要求。 2.2工作原理、结构、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数据信息高效存储与显示 每一个新型工程机械,其组成零部件至少上万,考虑到其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等信息数据,其数据量几乎是海量的。如何存储这些数据,并恰当地显示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对当前所能见到的帮助系统和工程装备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应用了Word文档格式转换为Html格式,将相应的主题信息存储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开发了编译软件,对转换后的html文件和数据库进行编译链接,较好地处理了数据库信息检索、html文档数据存储和可执行文件数据查询三者联合作用的工作原理等数据存储与显示模式。程序执行效果与人机界面都是比较优秀的。 3结论 新型工程机械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在研制开发过程中,认真贯彻了有关设计标准、规范,主要性能指标满足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所采用的嵌入式工业级移动数据终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具有先进、成熟、可靠等优点。系统的开发设计充分贯彻了模块化、一体化、结构化、面向对象和面向应用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的软件稳定、可靠,达到了使用要求。 工程机械类论文:谈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我国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功能 在机械工程中,有效利用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工程中的生产效率、减小能量的损失、节约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广泛使用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使机械工程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技术价格比,而且可以使操作更加简单、轻便,在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具有以下功能: 1.1自动报警、电子监控以及故障自检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电子监控就是对其传动系统、工作配件、制动系统、发动机以及液压系统等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了异常现象,自动报警系统就会对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准确地定位,然后便能有效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迅速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还可以使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使停机维修的时间减少,降低维修使用的费用,尽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1.2有效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有效利用电子油门的控制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自动升温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调速器等机械设备可以真正实现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1.3使作业精度提高的功能 在沥青以及水泥混凝土搅拌的现代设备中,为了能够提高成品料的作业精度,都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而且实现了称量过程的自动化。因为应用了自动化的找平系统,所以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施工质量。另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因为使用了有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而完全实现了调节的自动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摊铺的质量。对铲运机铲斗刀刃、平地机刮刀以及土机铲刀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机械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真正提高了工程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1.4使生产率提高、降耗节能的功能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中,一般能量利用率比较低,比如液压挖掘机的燃料能量的利用率在30%左右,这样低的能量利用率使得工程机械必须注重节能发展。在发达国家,他们的挖掘机都已经采用新型的节能控制器,这种控制器不但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而且采用卡特电子效率的控制系统,通过综合控制泵和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 1.5工程机械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功能 为了真正减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大量的企业在工程机械中开始实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控制。这种功能还减少了由于工作者的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先进的企业中,其挖掘机都设有特殊的轨迹控制系统,即挖掘轨迹控制系统。在控制板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只要把挖掘机运动轨迹的路线设计好,就可以依照各种角度传感器的信号利用微机控制系统对动臂、铲刀和斗杆进行自动控制,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工程机械作业进行自动化控制,而且还能够精确挖掘各种特定开口与断面的斜面、沟槽。 2我国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前景 由于控制、电子、计算机、光学等多种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模块化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精细,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应该加快实现机械产品的动力接口、机械接口和电器接口的标准化,虽然这项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困难,但是却尤为重要,因此说,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变成模块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实现了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就可以有效匹配各单元和部件,比如:具备视觉、识别以及图像处理等功能的控制单元、减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等等。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进一步分工,新产品才能更快被研发,工程机械才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2.2智能化 在21世纪的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将会把智能化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应用上。一般所说的智能化就是指在有关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模糊数学、心理学、运筹学等新思想、新手段在工程机械上中进行应用和分析,让工程机械通过自己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进行运作,这样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满足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必然。 2.3网络化 机电一体化之所以在工程机械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新型的机电一体化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强大的功能,而且有相当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只要借助网络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畅销。与此同时,在工程机械中监视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也已经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逐渐趋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2.4可持续化 不可否认,工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然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公民也一直在不断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绿色产品的概念和设计制造越来越受到欢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造、使用、设计以及销毁工程机械产品时都注重环保的要求,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所以,在工程机械中,可持续化的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3结语 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而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因为大量企业对机电一体化都很重视,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工程机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就应该及时顺应时展的潮流,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快速地了解、掌握和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去,为我国的工程机械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管理 1各等级技术保养时机的计算 无论是制订季度保养计划还是月保养计划,都必须计算出各台工程机械的各级保养时机,这样才能进行各种工程机械的保养次数统计,才能确定具体的保养日期。为便于计算,现以工程机械运行时间(h)为矢量坐标,得出如图1所示的某型号工程机械运行时间与各等级保养的关系,其中TD表示大修间隔期(h),TZ表示中修间隔期(h),TⅢ表示三级保养间隔期(h),TⅡ表示二级保养间隔期(h),TⅠ表示一级保养间隔期(h);同时,设某台该型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了T0小时,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T1小时,即该机至下月底总的运行小时数为T=T0+T1;并假设:本月的保养项目已按计划实施完毕,没有推迟到下月进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按照保养规程的规定,在做高等级保养时,应完成低级保养的内容;2)由于中修的停修时间比较长(1个月左右),所以某型工程机械若在某月需进行中修,则在之后至本月底基本上不能承担施工作业任务。 2当0 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Ⅲ,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其中:n为保养间隔期的倍数,正整数。如果T0n×TⅡ,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二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Ⅰ,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否则,该机在下月可以不进行任何等级的保养。 3当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Z-T1 4当2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2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3)如果TZ-T1 5实例说明 下面以某型机械为例作简要说明。该机的相关定额参数分别为:TD=4800h,TZ=2400h,TⅢ=1200h,TⅡ=400h,TⅠ=100h;同时,该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小时数为T0=1090h,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小时数为T1=230h。那么根据以上方法,可推算出该机下月的保养时机为:该机在本月运行到1000h已完成了一级保养之后,又运行了90h,那么在下月运行10h(即总运行时间达1100h)时,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之后再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到1200h)时,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之后继续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1300h)时,还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因此该机在下月总共应进行2次一级保养1次三级保养,分别在其总运行时间达到1100h、1200h和1300h之时进行。 6执行技术保养计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果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因受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而调整,则保养计划的保养日期也将随之变化。保养计划在执行中,可依据工程机械实际运转小时数,视完成任务的需要和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等情况,允许适当提前或推迟,但提前或推迟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各级保养间隔期定额的10%。(2)下达保养计划时,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应与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同时下达,技术保养计划应同时下达给工程机械使用单位和保修单位,月保养计划还应抄送通知工程机械使用操作人员,以确保技术保养计划的落实。(3)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与施工或培训任务发生矛盾时,不可因施工或培训任务重而挤掉保养工作,应本着既要坚持定期保养制度,又要满足施工或培训需要的原则处理。(4)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确实较差,不能延期保养,而施工作业任务重,可利用施工作业的空闲时间,分时分段进行保养,即将规定的保养项目分几次进行,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保养内容,又不影响施工或培训任务的完成。 7结论 根据文中给出的关系图和计算方法,可准确地推算出各种类工程机械的等级保养时机,为科学制订技术保养计划提供了依据。把握好文中所提出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可有效解决保养计划与施工任务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确保技术保养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工程机械类论文: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广大朋友们,关于“几种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 市场上的需求已发展到目前高质量全方位的竞争, 迫使厂商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 改变经营方式,各个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方式不尽相同。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立足于市场,除了要重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外,还要重视营销。 一、不同营销模式特点 工程机械企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营销模式:直销、一般销售、授权销售、区域独家( 专营)销售、融资销售和租赁销售。 1.直销。直销方式就是企业自身建立营销机构、设置办事处,在所属区域内开展营销工作,与终端客户面对面交流沟通,由企业与终端客户直接签订最终的合同。由于工程机械产品的专业性、复杂性及工程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国内,对于经营规模较小且产品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程机械产品适合采用直销方式营销。 2.授权销售。授权销售被定义为“ 执行联系生产者和用户,以完成营销任务的活动的组织机构网络”。工程机械产品的终端客户较为分散,产品价值较高,销售过程需要特别的服务,销售周期较长。一般来讲,授权商无权独立制定销售政策,如价格、折扣等。 3.区域独家(专营)销售。区域独家(专营)(以下简称区域总)销售是企业在一个界定的营销区域内仅仅授权一个商,这种制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区域总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在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融资销售。融资销售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销售的一种运作方式,也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有力措施之一。融资销售的主要优点是:较好解决了终端客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终端客户在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仅仅需要支付部分货款,就可以取得设备的使用权,降低了终端客户资金运营成本,解决了客户资金短缺而又急需设备的难题;制造企业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避免了其他营销方式中的经营风险;商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利润,完成资本积累;有利于企业、商拓展市场。 5.租赁销售。租赁营销是生产企业或商为了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将新产品尽快推向市场,为用户提供的具有金融服务性质的销售。租赁销售建立在高度诚信基础之上的分期付款销售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液比例阀 负载感应 压力补偿 先导控制 遥控 1 引言 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2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种类和形式 电液比例阀包括比例流量阀、比例压力阀、比例换向阀。根据工程机械液压操作的特点,以结构形式划分电液比例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螺旋插装式比例阀(screwin cartridge proportional valve),另一类是滑阀式比例阀(spool proportional valve)。 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是通过螺纹将电磁比例插装件固定在油路集成块上的元件,螺旋插装阀具有应用灵活、节省管路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年来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有二通、三通、四通和多通等形式,二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节流阀,它常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复合阀,对流量、压力进行控制;三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减压阀,也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比例阀,它主要是对液动操作多路阀的先导油路进行操作。利用三通式比例减压阀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动减压式先导阀,它比手动的先导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可以制成如图1所示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减压阀使输出活塞具有不同的压力或流量进而实现对多路阀阀芯的位移进行比例控制。四通或多通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可以对工作装置实现单独的控制。 滑阀式比例阀又称分配阀,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最基本的元件之一,是能实现方向与流量调节的复合阀。电液滑阀式比例多路阀是比较理想的电液转换控制元件,它不仅保留了手动多路阀的基本功能,还增加了位置电反馈的比例伺服操作和负载传感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所以它是工程机械分配阀的更新换代产品。 出于制造成本的考虑和工程机械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特点,一般比例多路阀内不配置位移感应传感器,也不具有电子检测和纠错功能。所以,阀芯位移量容易受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的影响,操作过程中要靠视觉观察来保证作业的完成。在电控、遥控操作时更应注意外界干涉的影响。近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内装的差动变压器(LDVT)等位移传感器构成阀芯位置移动的检测,实现阀芯位移闭环控制。这种由电磁比例阀、位置反馈传感器、驱动放大器和其它电子电路组成的高度集成的比例阀,具有一定的校正功能,可以有效地克服一般比例阀的缺点,使控制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3 电液比例多路阀的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 为了节约能量、降低油温和提高控制精度,同时也使同步动作的几个执行元件在运动时互不干扰,现在较先进的工程机械都采用了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是一个很相似的概念,都是利用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去调节泵或阀的压力与流量以适应系统的工作需求。负载传感对定量泵系统来讲是将负载压力通过负载感应油路引至远程调压的溢流阀上,当负载较小时,溢流阀调定压力也较小;负载较大,调定压力也较大,但也始终存在一定的溢流损失。对于变量泵系统是将负载传感油路引入到泵的变量机构,使泵的输出压力随负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始终为较小的固定压差),使泵的输出流量与系统的实际需要流量相等,无溢流损失,实现了节能。 压力补偿是为了提高阀的控制性能而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将阀口后的负载压力引入压力补偿阀,压力补偿阀对阀口前的压力进行调整使阀口前后的压差为常值,这样根据节流口的流量调节特性流经阀口的流量大小就只与该阀口的开度有关,而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 4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先导控制与遥控 电液比例阀和其它专用器件的技术进步使工程车辆挡位、转向、制动和工作装置等各种系统的电气控制成为现实。对于一般需要位移输出的机构可采用类似于图1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驱动器完成。电气操作具有响应快、布线灵活、可实现集成控制和与计算机接口容易等优点,所以现代工程机械液压阀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电控先导控制的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代替手动直接操作或液压先导控制的多路阀。采用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在工程车辆上可以大大减少操作手柄的个数,这不但使驾驶室布置简洁,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对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2是TECNORD公司JMF型控制摇杆(joystick),利用一个摇杆就可以对如图2中的多片电液比例阀和开关阀进行有效控制。该摇杆在X轴和Y轴方向都可以实现比例控制或开关控制,应用十分方便。 随着数字式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性能稳定、工作可靠、适用于工程机械的无线遥控系统,布置在移动机械上的遥控接收装置可以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换为控制电液比例阀的比例信号和控制电液开关阀的开关信号,以及控制其它装置的相应信号,使得原来手动操作的各个元件都能接受遥控电信号的指令并进行相应动作,此时的工程机械实际上已成为遥控型的工程机械。 无线遥控发射与接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的遥控改造。从安全角度考虑,它发射的每条数字数据指令都具有一组特别的系统地址码,这种地址码厂家只使用一次。每个接收机只对有相同地址码的发射信号有反应,其它无线信号即使是同频率信号也不会对接收装置产生影响。加上其它安全措施的采用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装载机、凿岩机、混凝土泵车、高空作业车和桥梁检修车等多种移动式机械的遥控改造中获得成功。工业遥控装置与电液比例阀相得益彰,电液比例阀为工程机械的遥控化提供了可行的接口,遥控装置又使电液比例阀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电液比例阀在工程机械上应用实例 图3所示为某型汽车起重机的液压系统简图,图中仅画出了与电液比例阀有关的部分。该机采用了3片TECNORD TDV-4/3 LM-LS/PC型比例多路阀,负载传感油路中的3个梭阀将3个工作负载中的最大压力选出来送至远程调压溢流阀的远控口,调整溢流阀的溢流压力,使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恰好符合系统负载的需要即可,从而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压力补偿油路使得通过每一片阀的流量仅与该阀的开度有关,而与其所承受的负载无关,与其它阀片所承受的负载也没有关系,从而达到在任一负载下均可随意控制负载速度的目的。 图4 是某推土机推土铲手动与电液比例先导控制实例。当二位三通电磁阀不通电时,先导压力与手动减压式先导阀相通,梭阀选择来自手动先导阀的压力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当二位三通电磁阀通电时,先导控制压力油通向三通比例减压式先导阀,通过梭阀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 6 小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电液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工作特点,对比例阀的负载感应和压力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电液比例阀的不同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的先导控制和遥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电液比例阀对简化工程机械操作、提高效率和作业精度以及实现智能化作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拓宽必将使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现场的应急维修 摘要:在工程机械工作中,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因此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文章从寻找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原因、掌握几种应急维修技巧、使用日用品应急代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工程机械应急维修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机械;应急维修 在工程机械工作中,现场环境往往是不佳的,例如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加之工程施工经费偏紧、机械设备的品种多且型号杂,因此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在机动车维修中,机动车行驶突然出现故障,一时买不到标准配件时。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样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某些容易得到的日常用品应急代用,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里,本文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应急维修方法。 一、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及现场如何解决 1.零部件的安装失误 例如有些工程机械中液压缸密封件中的支撑环(主要由充填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弹性较差,因此在安装前应先将其在100oC的油中浸泡10~20分钟,使其变软,然后乘其弹性较大时安装上。 2.零部件操作上的问题 这方面引起的问题较多,尤其时在工程车运行中,新驾驶员不熟悉机器性能的情况下。例如,有台工程车的半轴的花键经常磨损,后来发现是驾驶员使差速锁一直未脱开,导致使用时加重了传动部位的负荷,使其磨损严重,因此要改善操作。 3.相关部位的故障引起零件的损坏 例如,一台挖掘机上的两个行走液压马达同时坏了,经检查,是多路回转接头上的油封损坏而堵塞了回路所致,因此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日后液压马达还会损坏。 4.零件的质量问题 例如有台挖掘机,其液压马达、液压泵、减速器的轴承都损坏过,更换了原厂的轴承后还是坏,最后安装了进口轴承就解决了问题。同样,这台挖掘机动臂缸的油封在夏天也经常损坏,后来发现是原厂的活塞与缸筒的配合的间隙太大之故。现场重新加工活塞后,油封就没再坏过。 二、几种应急维修技巧 1、巧用扳手拧螺栓 有时由于缺少合适的扳手导致拆装零部件困难,特别是进口工程机械的有些螺栓,拆装时用国产扳手非大即小。另外,有时由于随机携带的扳手不全,拆装也会出现问题。此时采用下面的办法可解燃眉之急(主要针对梅花扳手、开口扳手(呆扳手)和内六角扳手而言,尽可能少使用活动扳手和管钳等工具,否则易损坏部件),如果所使用的梅花或开口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或螺母)大,内六角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小,可在扳手内(梅花、开口扳手)或扳手外(内六角扳手)垫一些铜皮、铁丝或螺丝刀等物,而后慢慢加力拆、装;而当开口扳手比螺栓头(或螺母)小、内六角扳手比螺栓头大时,可分别用锉刀将开口扳手开口锉大、将内六角扳手的六方尺寸锉小。通过以上处理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应急拆、装工作,而且经改制的扳手可以留作以后使用。 2.巧拆轴承座圈 W4一60挖掘机打气泵(SKI一82型)的连杆轴承常易损坏,损坏后轴承外圈仍镶在连杆孔内很难取下,因外圈坚硬用钢锯锯时易打滑,而硬打硬敲又易使连杆损坏。这时,可将连杆夹于台钳上,选用重型套筒扳手中的套头,一侧使用比轴承外圈稍小的套头顶住轴承外圈,另一侧用比连杆轴承孔尺寸稍大的套头顶住连杆孔侧面,然后逐渐加力夹紧台钳,这样轴承外圈就会慢慢被压出来。如有气割工具,则可直接用气割割断轴承外圈。 3.巧拆轮胎 在拆卸大型轮式装载机、推土机的轮胎时,分离轮胎和轮辋是一件较困难的事,由于长时间使用而未拆卸过,轮辋可能发生锈蚀,使轮胎和轮辋粘得很紧。采用放气、来回行走碾压的方法拆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用下述方法则能取得较好效果:即在取下锁圈后(有些进口工程机械如WD140推土机其轮胎装有外边环),在轮胎和轮辋之间加水以利润滑,用两台推土机铲刀分别压轮胎两边,中间用长短合适的一根铁棒横在轮惘上,而后穿上钢丝绳用起重机或装载机等起吊,这样轮胎和轮辋就很容易分开。 4.巧换销套 W4一60C挖掘机各销轴处销套因长时间使用,缺乏润滑而损坏,更换时如不注意方法,常使销套安装不到位,造成端部损坏。对此,可将销套套在对应的销轴上,再将销轴穿人销套座孔对中定位,而后用手锤锤打销轴端头,使销轴头部将销套压入销套座孔内。此法不损坏销套、不产生歪斜,简单可靠。 三、使用日常用品进行应急代用 使用日常用品应急代用是不得己时的应急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简便易行,制作时间短;二是要保证行车安全;三是要不损坏原有装置,不造成其它零件的损坏;四是应急之后,要及时调换正规的配件。 1.使用自行车零件应急 1.1如果柴油机喷油器顶杆内孔的小钢球丢失,可以用自行车飞轮滚珠代替,也可以用报废的黄油嘴内的小钢珠代替。 1.2当农用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回位弹簧断裂,可以用自行车车座下的拉伸弹簧代用。 1.3东风一12型手扶拖拉机上固定转向拨叉与转向臂的销子若磨损,可以用自行车曲拐销代替。 1.4在给轮胎充、放气时,经常需要把气门芯拧出来,有时因用力不当,或经长期使用后气门芯的螺纹下部折断在气门嘴内,而断头部分较难取出。这时,可取一根自行车辐条,将其带螺纹一端强行向断芯的气门嘴内拧入,使辐条螺纹攻人断芯内,而后用力猛地将辐条向外拔出,即可将残留在气门嘴内的断芯取出。此法简便易行,屡试不爽。 2.使用生活用品应急 2.1清洗发动机油底壳或者机体内表面时,如果铁屑和杂质太多难以洗净,可以用适量的面团粘吸。 2.2当汽油机化油器的浮子破损时,可以用热水瓶的软木塞改制代替。 2.3如果机动车的制动液泄漏流失,可以用白酒或一定浓度的肥皂水代替。 2.4牙膏中含有研磨材料,可以用牙膏研磨气门与气门座、柴油机三副精密偶件以及机动车车灯玻璃上的经微划痕。 2.5家庭用的洗洁精等,可以用来清洗机械零部件,尤其适合清洗橡胶零件,洗后不会发生溶胀和变形现象。 2.6用洗衣粉加锯末清洗沾有润滑油的零件。 2.7如果发现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为防止极板硫化,可以购买市场的纯水、太空水倒入蓄电池内。 2.8剪开易拉罐壳,可以很方便地制作机动车上的铝垫圈或者加油、加水的漏斗。 2.9当发现水箱、机油冷却器和液压油散热器等多管(芯)部件损坏导致漏油、漏水和漏气时,为迅速判断损坏部位,可利用香烟吹气法找到泄漏处。即点燃一支香烟,深吸几口,含烟于口中,将怀疑有故障管(芯子)的一端堵死,对准另一端吹烟,则管(芯)上冒烟处即为故障部位,然后再查找下一个部位。此法简便易行,有效可靠,但要注意安全。 3.使用电器用品应急 3.1如果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台肩处漏油,剪一段16号电工保险丝绕在紧固螺母下面。 3.2如果拆卸磁电机时不慎丢失高压触点炭棒,造成磁电机不能产生高压电,可以用干电池的炭芯磨短一段代用。如果汽车分电器盖中心电极碳棒损坏或丢失,可以用5号干电池中的碳棒稍磨后代用。 4.其它应急方法 4.1如果高压油管乳头处漏油,可以用塑料片或软金属片剪成一个小环形,垫在接头凹穴内。 4.2当发电机碳刷磨损过度或弹簧力不足影响发电时,可以用木块或树皮削成炭刷长宽一致的小块,垫在弹簧与炭刷之间,以增加炭刷与整流子的接触压力。 4.3可以用洗净的丝瓜络代替空气滤清器的铁丝滤芯。 4.4如果橡胶油封的自紧弹簧过松,可以用加添橡皮筋的方法予以弥补。 4.5零件的接合表面常用密封垫片密封,并在垫片上涂一层耐油密封胶以增加密封效果,但如一时没有密封胶,也可使用油漆代替;油漆的粘性较大并干后变硬,使密封可靠,效果较好。如一台日产WD140-4型推土机打气泵出现故障,修理后安装时由于没有密封胶而在泵盖密封垫上涂上一层油漆,经使用证明效果很好。 工程机械类论文:论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不当而对其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如何适当维护液压系统。 就液压传动的工程机械而言,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其良好技术状况的一个主要标志。合格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正确的维护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根本。为此,本人根据工作实践,就一般作业环境中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作一粗略的探讨。 1选择适合的液压油 液压油在液压系统中起着传递压力、润滑、冷却、密封的作用,液压油选择不恰当是液压系统早期故障和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按随机《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牌号选择液压油,特殊情况需要使用代用油时,应力求其性能与原牌号性能相同。不同牌号的液压油不能混合使用,以防液压油产生化学反应、性能发生变化。 深褐色、乳白色、有异味的液压油是变质油,不能使用。 2防止固体杂质混入液压系统 清洁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的生命。 液压系统中有许多精密偶件,有的有阻尼小孔、有的有缝隙等。若固体杂质入侵将造成精密偶件拉伤、发卡、油道堵塞等,危及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一般固体杂质入侵液压系统的途径有:液压油不洁;加油工具不洁;加油和维修、保养不慎;液压元件脱屑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固体杂质入侵系统: 2.1加油时 液压油必须过滤加注,加油工具应可靠清洁。不能为了提高加油速度而去掉油箱加油口处的过滤器。加油人员应使用干净的手套和工作服,以防固体杂质和纤维杂质掉入油中。 2.2保养时 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滤清器盖、检测孔、液压油管等部位,造成系统油道暴露时要避开扬尘,拆卸部位要先彻底清洁后才能打开。如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时,先除去油箱盖四周的泥土,拧松油箱盖后,清除残留在接合部位的杂物(不能用水冲洗以免水渗入油箱),确认清洁后才能打开油箱盖。如需使用擦拭材料和铁锤时,应选择不掉纤维杂质的擦拭材料和击打面附着橡胶的专用铁锤。液压元件、液压胶管要认真清洗,用高压风吹干后组装。选用包装完好的正品滤芯(内包装损坏,虽然滤芯完好,也可能不洁)。换油时同时清洗滤清器,安装滤芯前应用擦拭材料认真清洁滤清器壳内底部污物。 2.3液压系统的清洗 清洗油必须使用与系统所用牌号相同的液压油,油温在45~80℃之间,用大流量尽可能将系统中杂质带走。液压系统要反复清洗三次以上,每次清洗完后,趁油热时将其全部放出系统。清洗完毕再清洗滤清器、更换 新滤芯后加注新油。 3防止空气和水入侵液压系统 3.1防止空气入侵液压系统 在常压常温下液压油中含有容积比为6~8%的空气,当压力降低时空气会从油中游离出来,气泡破裂使液压元件"气蚀",产生噪声。大量的空气进入油中将使"气蚀"现象加剧,液压油压缩性增大,工作不稳定,降低工作效率,执行元件出现工作"爬行"等不良后果。另外,空气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加速油的变质。防止空气入侵应注意以下几点: 维修和换油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排除系统中的空气,才能正常作业。液压油泵的吸油管口不得露出油面,吸油管路必须密封良好。油泵驱动轴的密封应良好,要注意更换该处油封时应使用"双唇"正品油封,不能用"单唇"油封代替,因为"单唇"油封只能单向封油,不具备封气的功能。 3.2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 油中含有过量水分,会使液压元件锈蚀、油液乳化变质、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磨损。除了维修保养时要防止水分入侵外,还要注意储油桶不用时,要拧紧盖子,最好倒置放置;含水量大的油要经多次过滤,每过滤一次要更换一次烘干的滤纸,在没有专用仪器检测时,可将油滴到烧热的铁板上,没有蒸气冒出并立即燃烧方能加注。 4作业中注意事项 4.1机械作业要柔和平顺 机械作业应避免粗暴,否则必然产生冲击负荷,使机械故障频发,大大缩短使用寿命。作业时产生的冲击负荷,一方面使机械结构件早期磨损、断裂、破碎,一方面使液压系统中产生冲击压力,冲击压力又会使液压元件损坏、油封和高压油管接头与胶管的压合处过早失效漏油或爆管、溢流阀频繁动作油温上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操作手要保持稳定。因为每台设备操纵系统的自由间隙都有一定差异,连接部位的磨损程度不同因而其间隙也不同,发动机及液压系统出力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赋予了设备的个性。只有使用该设备的操作手认真摸索,修正自己的操纵动作以适应设备的个性,经过长期作业后,才能养成符合设备个性的良好操作习惯。一般机械行业坚持定人定机制度,这也是因素之一。 4.2要注意气蚀和溢流噪声 作业中要时刻注意液压泵和溢流阀的声音,如果液压泵出现"气蚀"噪声,经排气后不能消除,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使用。如果某执行元件在没有负荷时动作缓慢,并伴有溢流阀溢流声响,应立即停机检修。 4.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班司机停放机械时,要保证接班司机检查时的安全和检查到准确的油位。系统是否渗漏、连接是否松动、活塞杆和液压胶管是否撞伤、液压泵的低压进油管连接是否可靠、油箱油位是否正确等,是接班司机对液压系统检查的重点。常压式油箱还要检查并清洁油箱通气孔,保持其畅通,以防气孔堵塞造成油箱真空,致使液压油泵吸油困难而损坏。 4.4保持适宜的油温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30~80℃之间为宜(危险温度≥100℃)。液压系统的油温过高会导致:油的粘度降低,容易引起泄漏,效率下降;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的磨损;生成碳化物和淤碴;油液氧化加速油质恶化;油封、高压胶管过早老化等。为了避免温度过高:不要长期过载;注意散热器散热片不要被油污染,以防尘土附着影响散热效果;保持足够的油量以利于油的循环散热;炎热的夏季不要全天作业,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油温过低时,油的粘度大,流动性差,阻力大,工作效率低;当油温低于20℃时,急转弯易损坏液压马达、阀、管道等。此时需要进行暖机运转,起动发动机,空载怠速运转3~5min后,以中速油门提高发动机转速,操纵手柄使工作装置的任何一个动作(如挖掘机张斗)至极限位置,保持3~5min使液压油通过溢流升温。如果油温更低则需要适当增加暖机运转时间。 4.5液压油箱气压和油量的控制 压力式油箱在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油箱气压,其压力必须保持在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压力过低,油泵吸油不足易损坏,压力过高,会使液压系统漏油,容易造成低压油路爆管。对维修和换油后的设备,排尽系统中的空气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检查油位状态,将机器停在平整的地方,发动机熄火15min后重新检查油位,必要时予以补充。 4.6其他注意事项 作业中要防止飞落石块打击液压油缸、活塞杆、液压油管等部件。活塞杆上如果有小点击伤,要及时用油石将小点周围棱边磨去,以防破坏活塞杆的密封装置,在不漏油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连续停机在24h以上的设备,在启动前,要向液压泵中注油,以防液压泵干磨而损坏。 5定期保养注意事项 目前有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置了智能装置,该装置对液压系统某些隐患有警示功能,但其监测范围和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液压系统的检查保养应将智能装置监测结果与定期检查保养相结合。 5.1250h检查保养 检查滤清器滤网上的附着物,如金属粉末过多,往往标志着油泵磨损或油缸拉缸,对此,必须确诊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才能开机。如发现滤网损坏、污垢积聚,要及时更换,必要时同时换油。 5.2500h检查保养 不管滤芯状况如何均应更换,因为凭肉眼难以察觉滤芯的细小损坏情况,如果长时间高温作业还应适当提前更换滤芯。 5.31000h检查保养 清洗滤清器,更换滤芯,清洗液压油箱,更换液压油。长期高温作业换油时间要适当提前。当然,如能通过油质检测分析来指导换油是最经济的,但要注意延长使用的油,每隔100h应检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并更换变质油。 5.47000h和10000h检查维护 液压系统需由专业人员检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根据实践,进口液压泵、液压马达工作10000h后必须大修,否则液压泵、马达因失修可能损坏,对液压系统是至命性的破坏。 工程机械类论文:环保节能工程机械产品设计与趋势 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保护人类十分宝贵且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及工作舒适性,努力达到人、机和环境的亲和,很有必要按照汽车行业的环保标准来设计工程机械产品。尽管目前工程机械尚未归并入限制排放的机动车行列,但随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用烟度、噪声等指标的限制愈来愈严格;特别是随着装载机等数量大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市政建设中的使用量不断加大以及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可以预见开发研制环保节能型产品是今后工程机械发展的趋势。鉴于此,徐工科技在装载机行业中率先推出了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 本文以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为例,就机械材料的选用与设计、所要遵循的要点和所需考虑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 1、环保型材料的利用 1)尽量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在各系统及部件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尽量是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而且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提高工程机械材料的再生率。 2)长寿命、低能耗及减轻重量的设计原则 通常来说,延长产品寿命就等于减少了机械的生产量和降低其报废量,降低产品能耗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减轻产品重量即可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要从减少环境负荷的角度尽可以考虑各系列产品同类零部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为此应在保持主机各项性能参数前提下,尽量减少主机和附属作业装置或机具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实现液压系统的轻量化和高效率。 3)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 工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中应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如装载机驾驶室和内饰上使用难以自然分解且对环境有害的工程塑料及其它一些非金属材料都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仪表、散热器及蓄能电池等采购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或替代铅的使用量。因此在主机设计中一些附属零部件选用新型环保型材料很重要。 4)废弃零部件处理的污染最小化及综合成本最优化 工程机械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报废件处理简单、费用低和污染小,零部件要解体方便、破碎容易,能焚烧处理或可作为燃料回收。 2、环保型工程机械产品设计 1)选用低公害发动机 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效率的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负荷。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通过采用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措施或应用新型的环保燃料来进一步降低排放、噪声等,努力适应第三次排放法规要求。 2)降低整机振动与噪声 减振与降噪应该是产品设计中最需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在装载机设计中,动力装置采用双向减振悬挂系统就能克服整机动力传动系统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噪声及对动力系统的疲劳破坏;后桥设计成中心摆动结构能使后桥摆动中心与动力输入中心重合,很好地减少附加力矩对传动系统不停冲击所产生的振动与噪音,避免在崎岖不平道路上整机各部件相互冲击所产生的噪声。除选择低噪声的发动机外,主机的结构布置或系统的结构设计也可以进行某些针对性的改进。如冷却风扇可不再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而可单独由液压马达带动,这便于将风扇与发动机隔开并将整个发动机密封起来,从而使噪声不能通过风扇出风口传到外部,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液压管路排列来降低液压油泵振动、阀节流和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可在机罩等覆盖件处设计粘贴吸音隔音材料;可设计全密封整体式驾驶室,密封减震,隔音降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3)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渗漏 保持传动液压油的清洁度对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非常重要,因此精心设计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如采用高效高精度过滤装置)十分必要,这样就可去除油液中微尘垃圾、机械磨损物等杂质,减少液压元件故障与磨损、延长常用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液压油的更换频率;同时可有效避免液压油在工作中温度升得过高过快,延长换油间隔时间,减少对周边作业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改善泵的吸油效果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能很好地防止外界灰尘和水分进入油箱,提高整个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液压系统的渗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目前部分工程机械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液压管路采用耐腐蚀、防老化、具备优良密封性能的进口优质胶管很有必要;为了减少损坏软管的废弃量,设计时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硬管;对设计过程中只能采用软管并且容易破裂时油液流出而污染环境。 4)系统高效节能的设计 工程机械的高效节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减少能源消耗即意味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选用电控高性能长寿命节能型发动机是研制环保型机械最基本的一环;另外在设计时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静液驱动技术等都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工程机械产品人性化的设计 1)环保安全关怀型驾驶室的设计 如采用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的全密封整体式、经减震降噪处理的“安全环保型”驾驶室,室内配置无氟环保型冷暖空调,并设计FOPS及POPS驾驶室以确保驾驶员的安全;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如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功能集成的单操纵手柄、可调式转向驱动器、全自动换挡装置、电子监控与故障自诊断系统,再辅以合理美观的颜色搭配,可大大改善司机的工作环境,缓解疲劳,提高作业效率。 2)自动加脂装置或集中润滑系统的配置 传统的手动加注润滑脂费时费力,而且通常有多余的油液溢出来污染周边环境。因此研制环保型工程机械就能自动定时加注润滑脂的设备,如集中润滑系统就能自动定时给各铰销加注黄油,其加油量经过仔细计算后设定,可很好地保证各销轴得到足够的润滑而又没有多余的油溢出,既环保又方便。另外对于小型机械,鉴于降低设计成本,可采用密封的销轴或使用新型材料的特殊轴套、或设计二级防尘结构等防止外部异物的进入和内部油脂的排出,从而延长加注润滑油的间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外观美学设计 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一直是外形粗放、笨重的形象,环保型产品更应注重外观美学和车身的流线型设计,达到机器的环境的谐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发动机机罩就可进行造型别致美观的流线型设计,整机的标识标牌应精心布置、设计,良好地体现环保特色。 4)人性化设计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电子化代表了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微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各种工况下自动判断、挖掘机器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达到发动机的最佳功率匹配,减少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并自动诊断机器状态,使机器使始终能保持良好状态,因此控制和操纵的人性化能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系统可靠性设计 尽量运用高可靠性的成熟技术和借用经市场考验后的成熟系列零部件可延长各关键系统或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例如降低制动元件的更换频率就相当于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工程机械类论文: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探究 摘要:伴随电气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高,电气工程机械已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而电气工程机械的普及不但缩短了工程工期,同时从根本深化了工程品质。但是,电气工程机械在使用环节会因很多外在因素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气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因此,怎样完善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以试论电气工程机械管理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关键词:电气;工程机械;管理 一、影响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工作的因素 在工程环节,电气工程项目通常存在涉及面大的特性,机械装置、工作者调动频繁。管理系统若无目的的精简机械设备及管理工作者,或将工作人员整合至其他系统予以兼管,那么就可能造成管理层和操作层断档,进而导致工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有效性下滑。同时还有一些工程企业未构建健全的机械管理体系,对机械设备的台帐与相关档案缺乏有效且明确的管理,致使机械管理工作毫无章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一些工作者只是侧重于使用,对所存在的问题无法第一时间予以有效的处理;同时,在机械发生故障需维修时,一些维修者无法从实质处理故障,因此导致机械故障变得更为严重。这但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及工期,同时还提高了维修资金与运转费用。因为个别工作者对工程技术与设备使用并未完全掌握,特别是短期聘用人员,专业能力层次不齐,通常不会侧重于工程条件与作业方法的适应性,进而造成机械设备始终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更有甚者会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这从根本加剧了机械的磨损度。现阶段一些工程企业对电气工程机械的故障与老化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电气工程机械无法匹配于现代工程的需求。个别管理工作者仅侧重于短期收益,并没有顾及电气工程机械的有效性,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举措使用已经淘汰的设备,造成电气工程机械故障率骤增。这不但为相关工作者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还会导致施工效率降低的问题。 二、电气工程机械管理的有效举措及建议 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即为电气工程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为:从电气工程机械的使用周期掌握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深入了解电气工程机械系统的最优管理机制。电气工程管理的侧重点即为分析保障系统的有效性,以保证维修能力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电气工程机械的稳定性与维修保障方面的参数,和过去积累的使用维修分析参数予以对比,分析其保障的有效性,因此对电气工程机械使用及维修情况予以评价及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改进建议同时反馈至维修设计以及设计制造阶段,以深化此阶段内的工作,同时为设计新机型的维修规划及维修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依附于运行费用统计参数予以经济评价。构建现场电气工程机械的保养及维修工作,第一时间处理现场电气工程机械故障;依附于电气工程机械的使用状态,设计维修计划,安排好现场电气工程机械的保修,从根本减少机械维修对工程的不利影响。现场修理的侧重点是对电气工程机械突发故障的现场抢修。而抢修即在工程现场上通过应急诊断与修复举措,以恢复工程所需的基本功能为先决条件,第一时间对电气工程机械的损坏区域予以修复,让电气工程机械可以完成预定的工作并撤离现场,其特点为:时间紧迫、恢复状态存在多元化特性。现场抢修的特性直接影响了修理的模式,其既可以是现有规程上制定的修理手段,举例说明:总成互换修理、原件修复,同样也可以是临时性的修理模式,举例说明:配用、粘接、焊接、捆绑以及拆拼修理。众所周知,电气工程机械具有更新换代较快的特性,而更新换代也会从根本影响企业的工程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不要仅为眼前的效益,我们要遵循机械报废原则,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换代。经合理的检测,把高能耗、效率低且无法适用于工程的机械换掉,用以保障工程品质及稳定运行。同时隶属明令禁止淘汰的电气工程机械,予以报废处理。要让电气工程机械时刻保障良好的工作效率,因此为工程项目建设铺平道路,从根本深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气工程企业若想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那么就要遵循下述几项基本管理原则:第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的体系即为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定岗到人,予以整体管理;第二,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统计机制,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整体管理,同时要设立明确的设备档案,同时做到按时检查;第三,拟定绩效机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电气工程机械管理者要遵循保养使用说明,拟定有指向性的保养计划,同时和操作者予以技术交底,阶段性抽查保养工作。构建明确的奖惩制度,将电气工程机械的保养以及运行等归类于奖惩制度,以深化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心,进而确保电气工程机械的稳定运行。伴随现代科技的全面进程,电气工程机械也在持续的更新,其技术含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加强学习,了解前沿的技术知识。工程企业要深化培训力度,挑选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定期组织工作者参加电气工程机械操作竞赛,构建一个技术交流、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同时依附于工程的实际情况,利用技术知识讲座等举措,第一时间推广有效的经验,因此去深化工程机械操作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我们需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定岗到人,在此基础上予以整体管理。构建机械设备统计机制,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整体管理。同时要拟定绩效机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对企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侧重于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有效性会从根本影响企业利益。所以,要有指向性的完善电气工程机械管理,相互制衡,以科学为基点,探索并择取前沿的管理举措,让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张勇 单位: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研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工程建设领域当中,工程机械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机械研发的过程当中,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关键词: 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环保节能;生态环境 自从商业世纪90年代开始,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大量的工程机械被投入到建设领域当中,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建设的力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建设的力度也将不断加深。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工程机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效率的有力保证,因此工程机械被大范围的使用。但是工程机械的大范围使用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机械研发的工程当中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环境污染。 一、国内外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一)国外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目前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工程机械领域当中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同时也非常重视节能环保的问题,同时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例如,在德国的工程机械领域当中大部分的发动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与管理,可以随时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动力损失的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大幅度的节省了燃料,同时也使得发动机的寿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年当中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都逐渐被运用到工程机械的研发过程当中,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的水平。一般来说国外在进行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的过程当中都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同时最近几年当中也逐渐开始向着混合动力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我国在工程机械领域方面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拓展,一大批工程机械公司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例如,三一重工、徐州重工等都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工程机械公司。但是目前阶段我国在工程机械的环保节能研发方面的起步较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指标与法律法规。例如,目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机械都存在着噪音大、尾气排放量大的特点,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此外,目前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领域在节能多路阀以及液压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从而无法与发动机实现有效的匹配,限制了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程机械研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研究 在上文当中笔者对当前阶段工程机械研发过程当中环保节能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目前阶段国内外市场当中在工程机械环保节能方面的基本情况,在下文当中笔者将介绍在工程机械研发当中的几种环保节能技术。 (一)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目前阶段,全电子控制的柴油发动机在工程机械研发中的使用力度已经逐渐越来越大,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的柴油喷射量以及喷射时间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其实现动态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工况下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曲线,从而使得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还可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以及排放量。目前阶段我国潍柴发动机已经开始研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技术,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电子插装结构多路阀 电子插装结构多路阀与传统的多路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是通过电子液压系统来实现对产品不同功能的实际控制,同时还采用了CAN总线控制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双平行阀功能,此外还需要采用整体式结构,最终使得电子控制有效实现,能量损失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达到节能的根本目的。 (三)新型传动系统 目前阶段许多企业对传动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也表明改进传动系统可以有效节省能源。新型传动系统主要包括液压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以及电传动系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多种系统共同组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的效率,从而使得极大的提高了节能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系统当中,静液压传动装置是以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为主组成,附加各种变量控制单元和传动元件成为一种无级变速的传动装置。与传统的液压传动系统相比其效率更高,布局也更加的灵活,同时对于功率的利用也更加的合理。 (四)人性化设计 在现阶段的工程设计当中,人性化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工程机械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使得产品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得操作人员操作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工程机械研发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以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驾驶室的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设计的加热空气悬浮式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的透明天窗。 三、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强工程机械研发的环保技能技术的研究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工程机械研发环保节能方面的基本现状,并总结了具体的环保节能技术,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研发有所帮助。 作者:舒龙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程机械类论文:公路工程机械配置与维护 摘要: 公路施工为社会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于公路建筑设备和机械管理十分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机械设备,文章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并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分析了公路机械设备的管理科学化策略,希望能够为公路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管理起到作用。 关键词: 机械设备;公路施工;配置与维护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和维护在公路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加深对公路机械设备配置与维护的了解,本文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中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在选配机械设备注重效率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对机械设备维护提出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检查和科学合理维护机械设备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公路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的配置和维护起到作用。 1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 在公路的管理过程中,要能够针对公路机械设备进行优化配置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机械设备的优化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进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建设工作效率,从而能够缓解管理建设劳动强度,有助于达到节约人力物力,增加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强管理效率,取得更加优秀的经济效益。 1.1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 在公路施工建设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不同的施工设备选择,要能够根据施工量的大小进行机械设备的选择,要能够根据施工量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施工设备,同时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机械来选择不同的型号和数量,同时要能够提前规定好不同的进出场时间,以保证施工设备和技术能够应用在公路的施工建设中来,同时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建设标准来选择不同大小的设备和机械。比如针对一些建设工程量较大的公路工程,要能够选取数量较多和型号较大的施工机械和设备,以保证公路施工工程有序进行。针对一些公路施工量小的工程,要能够选取数量较少同时型号也是较小的施工设备,以保证公路施工工程有序进行。但是在进行设备选择方面,不能够简单的依据施工工程量的大小来进行选择,同时要能够考虑到不同的施工工程量,采用科学分析的态度,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和设施。以保证公路施工设备之间能够科学高效配合,保证整个公路施工科学高效进展。要能够根据公路施工的条件和手段来进行选择更加适宜的公路建设设备,保证整个公路施工经济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在公路施工方面,不仅仅要选择科学适宜的施工设备,同时要能够选用科学高效的施工技术,以施工技术作为主导,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更为合理的施工工程建设。比如针对公路的土方施工,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土方的运输情况,在进行施工设备选择方面,多选用推土车和运输车等设备,以保证整个土方施工工程合理进展。在针对公路路面建设方面,要能够针对性的选用混凝土拌和设备与摊铺机,同时要注意对路面的夯实机的选择,通过对不同施工设备的选择,保证每个工程建设能够各司其职,每个设备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独特的功能效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建设迈向新台阶。 1.2选配机械设备应注重效率 在进行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能够科学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设备来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要能够将整个公路施工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条件及基础综合分析。机械设备本身制作的条件和实际的工作条件略有差异,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去进行选择合适的工作设备,在进行施工设备选择时,要避免设备选择的盲目性。在实际的工作期间,机械设备的使用条件主要指的是机械设备所发挥出的自身效益和工作效率。所以在整个公路工程建设期间,要能够从根本上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避免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出现相关问题,阻碍公路工程建设的进展。对于整个公路设备机械要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1)进行设备机械选择的过程中,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公路建设工程后续工作,尽量避免选择功能单一的施工设备,尽量选择一些有相对搭配的施工设备,保证机械设备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益。(2)在进行机械设备选择的同时,除了选择有可搭配的设备,还要能够选取相关综合性能的机械设备,以缩小建筑设备配套环节,保证整个公路施工过程中简单便捷,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个公路建设的工作效率,为后续的工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3)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相关的主力设备和设施,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薄弱环节,比如在进行道路路面施工过程中,运输车的效用要比在土方施工中发挥效用低,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对土方运输车的使用,可以安排土方运输车进行输送其他与公路建设相关的物品,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科学高效,从而能够达到局部施工机械设备之并列实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维护 在公路工程建设期间,机械设备很容易存在相关障碍,机械设备一旦出现障碍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的工程设备是主力施工机械,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公路建设停滞。而对于一些重大的机械故障,主要是因为一些小故障没有得到重视造成的,由于忽略了一些设备中的小障碍,久而久之,才可能引起整个机械设备出现大障碍的情况,机械设备一旦出现大障碍,不仅会导致工程的建设进度减缓,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整个机械设备报废。为整个公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会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在施工工作进行中,要能够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护工作,保证整个公路建设设备处于健康平稳的状态。 2.1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检查 众多实践表明,在整个机械出现故障过程中,多数都是由于不重视日常出现的小毛病而导致的,如果在故障发生最初时间内,对机械设备进行相应预防检查,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机械设备出现更大故障。所以对于机械设备,要能够实现日常检查工作。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要能够从日常维护和巡检两个方面进行,在日常维护方面,可以借助相关的技术来达到对机械设备的检查效果,可以对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和中途休息内进行检查,对此可以利用“十字作业法”来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保证检查的高效率性。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巡查人员,进行对设备机械的检查工作,每日进行检查,做好记录,然后每周进行汇总,将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能够看出机械设备的使用特征和潜在故障,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以鼓励每个工作人员的检查意识。 2.2科学合理维护机械设备 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和科学技术的检查工作,能够发现机械设备之中存在的相关障碍,对此要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维修措施,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力度。针对不同的故障要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盲目修理。比如针对机械设备缺乏润滑油的情况,要能够针对性添加润滑剂,同时要做好工作记录,为后续工作进展提供数据支持,千万不可随意进行维护,必须合理选择润滑剂维护机械设备。 3结束语 总体来说,公路工程施工与建筑设施和机械的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此我们要能够在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在选配机械设备时注重工作效率,同时要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科学检测,针对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采取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 作者:许伟芳 单位:云南第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教学改进下的网站设计论文 1《网站设计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方面 选用教材一般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由从事此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组成,普遍不在公司一线工作,技能和技术上已经到不到目前公司的要求。另外,从开始编写教材到印刷出版,再到学生使用,往往已经过了好几年。由于WEB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再加上网站设计开发工作的特殊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前几年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对于网站设计人员的要求。 1.2教学内容方面 一本教材中前面章节的教学内容往往以知识点为主,后面章节加上几个WEB系统设计与实现,知识点非常分散,没有完整的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教学内容没有紧紧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学生学完之后总感觉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1.3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教学都是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入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教学条件方面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室+机房来保障教学,虽然能满足教学条件要求,但是学生在学校感受不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没有动力。 1.5教学团队方面 教师往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就来到职业院校当老师,不了解社会上对于本门课程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企业对于本门课程的人才需求。 2《网站设计开发》课程设计改革 2.1课程设计思路 依托各个网站设计公司及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联合开发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基于网站架构设计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设计来进行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真实产品开发、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将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项目开发中,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将网站设计开发知识和技能贯通于实践项目,以真实项目为核心整合网站设计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内容的选取上坚持够用、实用、新颖的原则,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准。同时,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知识,加强知识的实用性。密切结合行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注重知识连贯性和实效性。 2.2课程内容改革 《网站设计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以培养WEB应用开发程序员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和前后课程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基于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项目----新闻系统开发的工作过程,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WEB应用开发程序员岗位上每一工作环节的专项职业能力。(1)课程内容设计将实际项目转换为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非常非常松散,没有明确主线,因此我们选取真实的项目“新闻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为教学内容,根据开发流程将工作领域分成9个典型的工作情境,分别为搭建新闻系统项目开发环境、撰写新闻系统项目系统文档、新闻系统数据库设计、新闻系统数据库访问层设计与实现、新闻系统后台用户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系统后台栏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系统后台文章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系统前台页面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新闻系统安全控制与部署。(2)教学内容(表1) 2.3教学方法改进 2.3.1逆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摒弃原来那种先讲后练习的方式,而采用先简单给学生说明具体任务完成的思路和步骤,学生对照任务的思路和步骤自行完成,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后,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讲解任务的实现过程,并进行理论的提升。2.3.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大型项目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最终实现一个大型项目。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中,教师只是辅助指导,真正做到了讲、学、练一体化。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3.3项目实训教学方法:在综合练习之后,结合所学知识,给同学分组进行项目实训。通过具体的项目,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软件开发研究的经历,充分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在工作中特别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与实际工作衔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2.3.4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BT(Problem-BasedTeaching)[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4教学条件改进 2.4.1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建立仿真教学环境,由教师扮演企业代表,学生扮演软件开发团队成员,完成客户与项目组的交互过程。教师提出需求,学生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调试、提交作品”的各个过程,模拟企业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2.4.2在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由学生从校外接一些真实项目开发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参加到真实项目的制作开发工作中去,这样,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2.5教学团队改进 2.5.1走出去,给一线教师提供到网站设计公司挂职和下企业实践的机会。2.5.2请进来,邀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网站开发人员,在本课程中担任外聘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发具体项目、综合实训指导等工作。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一项重要且紧迫的改革,通过对《网站设计开发》教学上述方面的改革,一定能够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李茂林卫培培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1.WEB/WAP技术概述 1.1无线应用协议WAP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是用于解决无线移动接入技术的全球性开放标准。主要是为移动电话、Internet、其他的个人数字助理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无线通信提供接入标准。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 1.2无限标记语言WMLWML(WirelessMarkupLanguage)是专门为手持式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语言。与HTML相比,WML消耗的内存和CPU时间更少,更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2]。目前一些智能手机直接支持HTTP访问方式,但一部分中低端手机受系统及版本限制,对HTTP以及WMLScript等不能正常访问,因此从适用性角度考虑,建议采用最基础的WML语言开发,才能支持任意移动终端完美访问。 1.3WAP网络服务方案WAP网络架构由三部分组成:WAP网关、WAP无线终端、WAP内容服务器。Wap网关起着协议的翻译和转换作用,是联系无线通信网络与Internet的桥梁。WAP架构如图1所示。当用户从手机等无线终端键入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URL,信号经过无线网络以WAP协议方式发送请求至WAP网关“翻译”,再以HTTP协议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交互,最后WAP网关将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二进制流返回到客户的手机等无线终端屏幕上。WAP网站与WEB网站建设,可分别设服务器独立使用,也可共用同一台服务器。WAP网页可用WML、WMLScript实现,也可用XHTML实现,还可将WEB页面通过HTML过滤或直接当WAP页面来用。从成本和建设速度角度上考虑,普遍采用的是最后一种,通过程序实现HTML到WML的自动过滤转换。 2.系统设计 2.1架构设计网站采用典型MVC模式,B/S架构。网站设计在逻辑上可以划分为WEB网站和WAP网站,二者共享同一台服务器,从而实现WEB与WAP网站信息的交互。 2.2功能模块设计农业信息网站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农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同时为区域农业电子商务提供支持。 3.实现方案 网站使用技术开发,利用VisualStudio2008开发工具,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IISWeb服务器实现。MVC框架提供一个基于MVC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项目更加容易维护。 3.1WEB网站通过首页导航可链接至相应页面;用户访问首页可直接浏览农业新闻、政策、已通过审核的供求信息,查询信息;用户登陆后可供求信息;管理员登陆后台进行维护、管理及信息审核。 3.2WAP网站由于手机等无线终端的诸多限制,如网络宽带窄、屏幕小、存储空间小等,WAP部分网站减少了一些动态交互功能,以浏览网页和下载为主要功能。在用户管理模块增加了WAPPUSH功能,即服务器通过推服务器,将内容以短信的形式发至用户手中的一种业务。通过该业务能够将以前被动式的访问,变成主动式的推销,适合发送通知,用户也能够利用该业务定制信息。 4.总结 能否及时准确、方便全面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和便捷性。信息再多再好,如果农民不能及时有效获取,就无法产生应有的价值。因此信息服务平台质量是农业信息服务优劣的关键。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服务融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站设计与实现方案,采用成熟的+MicrosoftSQLServer+IIS技术开发,系统稳定性好、操作方便、检索速度快。由于沿用现有WEB架构,可以快速移植到WAP网站,即节约建站成本,又提高建站效率。这为农业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提供借鉴,各区域依据自身特色及发展的需要,增强和完善相关功能,相信基于WEB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站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柳萍冯朝一陈星豪罗宁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站设计论文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 1.1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教学主要讲解PHP语法知识、技术运用及数据库的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独立设计开发网页时不知如何下手,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网站开发看似简单实则繁杂,而计算思维采用抽象和分解来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这正好可运用到网站的开发设计中。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很好地解决当前教学遇到的问题。 1.2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应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淡化基本语法的讲解,着力设计问题,促使使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强化语法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知识理论篇和案例篇。知识理论篇主要包括计算思维概述、HTTP协议、基本语法、数组、字符、函数、文件、日期、类和对象、Cookie、Session、MySQL等;案例篇以设计一个网站为例讲解如何使用计算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师可以在组织具体教学内容时以问题为切入点,安排相应语法知识的讲解,同时涉及某些计算思维能力的使用。那么什么样的能力是计算思维能力呢?我们可把计算思维分解为一些特征点,这些特征点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概念:规约、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系统恢复、启发式、规划、学习、调度、折中、优化等[3]。在设计问题时可尽量包括这些计算思维能力,如设计阶乘的问题来介绍函数,采用递归的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设计实现加减乘除的简单计算器问题介绍类和对象,采用抽象的计算思维求解问题。教学内容的组织难在问题的设计,而设计的问题要尽量涵盖上述计算思维能力,这在短期内很难完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1.3教学手段多样化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学,该教学方式重在教,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启发式教学,即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下引入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考虑采用如下教学手段。(1)MOOC教学。国内外顶尖大学设立了许多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仔细讲解某些知识点,可让学生在课外通过MOOC学习。(2)课堂讨论。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课上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点评并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可采用的计算思维能力。(3)视频教学。任课教师可收集制作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可在课后观看学习。(4)课程论坛。教师可建立课程论坛,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下载,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发起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授课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改变传统的知识点灌输式教学方式,以问题求解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答问题并归纳解答问题时运用的计算思维。 2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师布置一定的上机习题让学生完成,这些上机习题与教学中讲授的知识点有关,如循环语句、数组、函数等。这样的实践教学只是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没有进行思维的训练。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学习的某门计算机语言或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淘汰,学生不应只掌握某门计算机语言或技术,而应掌握求解问题的思维,有了思维可以采用新的计算机语言或技术求解出答案。思维的特性决定了它能给人以启迪和创造想象的空间。思维具有普适性,知识和技能具有时间性的局限,而思维则可跨越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和技能可能被遗忘,但思维却可潜移默化地融入未来的创新活动中[4]。计算思维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创新[5]。 2.1围绕计算思维设计上机内容实践操作是强化学习的一种有力手段。教师应该围绕计算思维精心设计每一道上机习题,如在设计有关循环的上机习题时,可设计采用穷举思维解答的习题:百钱买百鸡[6]。在每次上机实验后,教师可设计一些类似解题思路的习题让学生课后自己练习,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上机实验在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上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放之任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上机实验,可以建立上机实验考评机制,对每位学生每次上机实验情况打分,期末结束后给出上机实验总分并记入期末总评中,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会讲解一个案例(一个实际的网站)的实现。这个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抽象成多个小而简单的问题并实现。与此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会布置一个项目让学生完成,如分项目小组(3~4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网站,项目时间规定在期末前一个月内;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分配任务和进度;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实施项目,要求撰写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相互配合和团结协作,他们会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分析求解问题,明白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项目完成后,每个项目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以PPT的形式介绍他们的项目并演示网站。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项目的优劣,教师应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并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建立基于计算思维的练习系统 3.1练习的重要性网站设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并不难,难在实践操作。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实际动手设计开发网页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笔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课后练习较少,课堂上虽然听懂了,但课后没有进一步的巩固,很快又忘记了。根据上面的描述可知练习对于掌握一门课程知识很重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是必要的。然而,由于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众多,批改作业会占用教师的大量时间,建立一个在线的练习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2练习系统设计构思采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更快地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展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面前,一些计算机技术会过时,但计算思维能力仍能适用问题的求解,因此练习系统的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初步构思是对专家学者提出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哪些能力是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每种计算思维能力设计一些习题并加入到练习系统中,随着授课进度布置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做,如讲授到函数这一节时可布置与递归有关的练习,练习系统可自动批改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结语 计算思维是现今的研究热点,众多专家学者都希望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然而解决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艰苦与细致的研究工作[7]。笔者以网站设计课程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在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学内容及手段进行研究,设想建立一个练习系统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后还希望能建立一个计算思维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从而得到有效的反馈,改进教学。 作者:胡珍新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家居网站设计论文 一、视觉设计定位:一目了然 主题内容一目了然是宜家家居网站给用户的第一感觉,这也是“访客至上”网站的重要特征。宜家家居网站能让用户快速了解该网站的主题内容,并让用户快速知道如何使用它,这主要体现在其主页的视觉设计上。主页是一个网站必备的重点要素,其视觉第一印象能否令人心动,直接影响着网站的整体形象。因此,追求“访客至上”的宜家家居网站把主页的设计看得至关重要。从宜家家居的主页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页面一目了然的视觉设计定位清晰明确。显然,其页面设计是为一目了然的“扫描”而设计,而非为理性思考的阅读而设计。因为从整体上看,其内容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规范有序,并具备“站点标识”“站点层次”“功能推介”“快捷方式”“内容简介”“内容更新”“友情链接”(宜家家居网页导引标题)等适合快速浏览的内容,且图文面积搭配也适宜快速识别。其中,大图片的使用不仅使页面形成了视觉焦点,也凸显了其经营家居产品的主题。整个主页设计风格简约明快、干净利落,而且内容完善,重点内容突出,尤其是“绿色调”色彩设计,可谓独特高雅、清新明朗,并且体现了瑞典绿色植被丰盛的国家特征。同时,当用户领略和欣赏此主页时,不仅会立刻感受到网站“为家注入新活力”的经营主旨,也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网站的向心力和用户的使用信心。 根据宜家家居网站主页的设计,我们可以从用户的角度“体验”一下操作过程。当用户打开宜家家居网站的主页时,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如果是想了解宜家家居近期的产品动态,用户可以直观地看到网站在页面中间第一时间更新的近期产品信息;若要注册会员,用户可以点击位于页面右下角的“宜家俱乐部”;或者还想查找需要了解的其他相关信息,则可以直接“咨询”网页左侧别具特色的“问问安娜”等,因为这些项目及其点击方位的设计都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也就是说,无论用户浏览宜家家居网页是出于什么目的,都能在这个页面上轻而易举地实现,其过程为:“浏览—定位—点击—获取—满足体验”。相反,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其他网站的页面却大多是大片零碎的文字信息,用户的视觉往往被淹没其中而找不到浏览的起点或方向,其原因多是设计者缺少一目了然的设计意识。虽然这些信息也都是网站设计者花了很大的心思设置的,他们或许认为这些东西都有用或都很精彩,却没有意识到其主题和内容因为这些内容的存在而变得凌乱不堪,用户在浏览时也会眼花缭乱。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里用户在浏览网站时不会盯着每个网页仔细阅读设计者精心编制的文字,并通过它们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是像在高速公路上坐车看窗外的高架广告一样,只是粗略地感受,不会用心阅读或思考。这就要求网站设计者在设计页面时要省略不必要的文字信息,如欢迎词、非实质性的广告语、类似的指示说明等,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视觉噪声,从而保持页面的整洁和明晰。因为在用户看来,重要的并不是设计者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少,而是设计者能否给他们提供明晰可辨的阅读秩序。可见,站在用户的角度,网页的设计做到一目了然、主题鲜明有多么重要。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网站,一目了然的主题和清爽明确的视觉布局总能让用户的体验过程轻松愉快。因为这样的网页设计会让用户的浏览更有实效性与享受感,也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一个网站的各种视觉元素都鲜明地围绕特定主题清晰地展现出来时,这样的网站就能够满足用户对其功能的体验需求,进而满足其情感的体验需求。宜家家居网站一目了然的视觉设计定位即展示了这种特性,其迅速吸引用户并快速传达信息的设计效能,也体现了网站“访客至上”的优秀品质。 二、创新设计定位:新意迭出 一个网站想要真正做到实效的持续性,除了要有实在的内容和一目了然的视觉设计之外,还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设计定位,并切实做到在设计实践上不断创新。宜家家居网页的设计策划就有其独到和精妙之处,总是新意迭出,让用户在浏览其网页时不断处于惊喜状态。应该说,这也是对“访客至上”诚挚追求的一种体现。人们对第一次看到或接触的事物常常印象特别深刻,宜家家居网站的设计者似乎深谙其道,总是不断为用户制造美好的“第一印象”。其中,宜家家居网站不断花心思让用户听网站讲新“故事”就是明显的一例。新“故事”常常是伴随着新产品出现的,在其网站中,当用户点开其中一项内容时,网站所呈现的方式和内容往往会让用户眼前一亮,新鲜感扑面而来,此时用户会不自觉地意识到新产品又上市了。如,当用户点开“PS2012系列产品背后的设计故事”想深入了解2012年的新产品时,网站就会选择用一种别开生面且生动有趣的方式向用户传达产品的最新信息。 其场景是由2012年的新产品构成,画面轻松幽默、颜色艳丽时尚、氛围生动感人,场景中的三个人物即是这些产品的设计师,他们不断重复着表演性的动作,与用户“互动”,引导用户点击“这里”,这种场景的设计本身就具有十足的创新性。当用户点击其中一个设计师时,会直接链接相关视频,让用户观看他们构思、设计和制作这些产品的过程以及设计这些产品时所经历的有趣故事。这种方式打破了常规的互动模式,更大限度地缩短了用户与网站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度,并且使用户通过设计者提供的视频对原本不了解的产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以此增强了用户的购买欲望。正如宜家家居广告语所言:“我们始终秉承一贯的理念。好设计属于每个家庭,我们将继续不断提供大众买得起的好品质和好设计。”正是这种创新意识与创新举措,使宜家家居网站不断产生新“故事”,并吸引着无数用户期待着新的美好体验。 “视频胜过千言万语”④,这种方式已经被很多网站掌握并利用。而宜家家居的网站设计则是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求新求异的体验需要,通过不断讲新“故事“的方式进行突破,而且获得了优异、持续的成效,这是其他类似网站所不具有的优势。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感性因素和符号意义的今天,以互动方式给用户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其获得虚拟的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自动开放自己的思维,进而接受设计者的引导,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我们都有这种经验,若网页只是“说教式”地展示产品,点击率非常低,而创造性地把讲“故事”与产品捆绑在一起,营造一个特殊、美妙的用户体验过程,点击的流失率则会大大降低。因为在网站这样的开放平台上,虽然用户的口味和喜好千奇百怪,个性和诉求都不一样,但求新求异的心态是相同的。从表达形式上评价,一方面,宜家家居网站以讲“故事”的方式为网站和用户创造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表达风格也显得尤为时尚、亲切和独特,因而深受用户喜爱并为宜家家居培养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可以说,这是其网站创新设计定位的结果。对于用户来说,宜家家居网站的创新设计定位不仅仅是一种体验的诱惑,更为重要的是其通过这种新体验能及时了解到最新产品的上市信息和销售状况,从而方便消费者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这种“访客至上”的诚恳之心,不仅带动了宜家家居网站成为一个新意迭出的网站,也因此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网站特色。 三、服务设计定位:贴心周到 在一目了然、新意迭出的基础上,宜家家居网站贴心周到的服务更让广大用户心悦诚服,这是其服务设计定位的体现。我们知道,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客观上已为服务用户提供了各种可能,但宜家家居网站为进一步方便用户,选择了更加细致、体贴、周到的服务,并为之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设计和实施,这种服务上的设计的确能让用户带着轻松的心情体验并享受贴心周到的服务。同时,这种“访客至上”的精神也让宜家家居网站的众多用户不得不为之叹服。凡浏览过宜家家居网站的用户都可能会有同样的体会,即网站会告诉用户想知道的有关宜家家居的一切。如果用户带着问题进入其网站页面,可点击主页右上角的“问问安娜”。“安娜”宜家家居的虚拟在线助理,用户输入简单的字词或单句,即可获取有关宜家家居的产品信息或服务信息。这种既方便、快捷,又时尚、高端并充满温情的“人工”服务,在很多网站里还是少有的,她以其亲和的姿态改写了僵化的问答方式,既有功能性又有人情味。 与此同时,宜家家居网站一旦知道用户有哪些疑问就会及时解答。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是宜家家居网站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用户只要在主页上点击“宜家服务”中的“问与答”,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答案,因为宜家家居网站已经把常规问题以及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准备,其内容涉及产品、服务、公益活动、经营理念甚至是一些远离其经营范围的问题,如宜家家居卖场四周的交通问题、家居装饰问题、有关瑞典人的爱好及生活观念问题等。如,通过“问与答”想了解一下特定尺寸的室内空间如何选择家居产品,用户即刻就能获得三种建议:一是依据类似尺寸的“样板间”选择配套产品;二是通过卖场“自助设计区”提供的电脑,选择自己喜爱的产品模拟组合家居空间;三是以付费方式由宜家家居的室内设计师有针对性地为消费者设计。这种细心的解答、贴心的关怀及周到的服务,不仅让用户倍感亲切,也使宜家家居网站扩大了点击率和影响力,并以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网站与用户的互动中,服务设计的介入对于用户而言比网站展示的信息本身更有吸引力。因为服务丰富了产品的信息传达,强化了用户对产品信息的认知,使产品产生了连带的品牌价值。很明显,优质的服务方便和激励了用户的体验过程,使用户形成积极的情绪,从而增强了产品的关注度以及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我们知道,品牌竞争的核心是争夺心理资源,但服务本身也是品牌,是企业的隐性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态度,其内涵、故事、情感等都能在服务中体现出来。这种软性促销除了能传达企业信息之外,在支配人的情感深度上也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因为服务承载了心理功能,诚心的服务是需要动情的,而情感的交流能达成心理共鸣和心理满足感,提升信息交流的内涵,带给人以心理上的正面影响,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从而促进用户的心理认同,并使其多一份期盼,这些对一个品牌或一个企业而言无疑都是有利因素。宜家家居网站的服务设计与服务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服务传递的产品信息要比刻意地通过广告宣传所传达的信息更有说服力,更能促使用户对产品和企业的认可。相反,那些缺少服务的网站信息互动则会显得过于功利和肤浅,根本无法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诱惑力,而且用户对那些过分功利的广告行为常常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反感。用户是流动的,其忠诚度也是变化的,一个网站如何持久下去,赢得长期而稳定的点击量?实例说明,企业网站经营持久度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周到、称心的服务设计。也就是说,在网站运营中将服务贯穿于每个细节中,并注重在细节中表现人性的体贴和关怀,以一种充满体恤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才有可能与用户的心理期盼达成对接,才可能使企业保持持久的利益。的确,服务的滋润更利于网站的进步和形成自身的面貌及优势,更利于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关注度和喜爱度,并最终使产品凝固于消费者心中且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 虽然网站设计包含很多方面,如文字和图片的分布、页面的形态与色彩、网站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等,但其中的服务设计更能触及用户的心灵,一旦这些服务内容与真诚服务的情感联结在一起,即会产生难以抗拒的感染力。应该说,宜家家居网站的服务设计做到了这一点,用户在其完善、贴心的服务下,体验着一种亲和、自在以及“访客至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让用户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美好的心情,并在美好的心情中从普通用户转变为忠实的消费者。 四、结语 宜家家居网站凭借其内容一目了然、传达新意迭出、服务体贴周到的设计定位和设计实践,让用户经历了美好的体验,不仅有效实施了“访客至上”的追求目标,也为其网站实现效能最大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互联网中的网站成千上万,尽管每一个网站的设计者都千方百计地设法吸引浏览者的目光,盼望其深入解读,但大多数浏览者在观看页面时还是走马观花。而宜家家居网站的页面之所以能成功留住浏览者的目光,是因为其设计努力落实了以用户为中心、一切替用户着想、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站服务定位,这一点也是最能判断一个网站是否优秀的关键。每一个网站都是为了用户而诞生的,宜家家居网站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其设计定位抓住了用户至上这一网站服务的核心与实质。也可以说,是对“访客至上”明确而卓越地追求与实践,使宜家家居网站拥有了大量的访客,也因此为宜家家居争取了大量忠实的消费者。 作者:曲涵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图书馆民航特色馆网站设计论文 1信息构建的含义及内容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IA)最早由美国建筑师沃尔曼提出。国内有学者将它引入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信息构建的两个原则(“信息可获取”与“信息可理解”),论述了信息构建理论中“内容、环境与用户”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构建的本质是信息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信息构建的目标是使人们在Internet中简易、高效地发现、组织信息,有效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一般来说,通常的网站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 1.1组织系统组织系统的内容一般是指数据实体,这些数据实体一般包括内容数据、组织数据、使用数据和用户的信息数据。所谓组织,就是对原来那些看似无序的信息资料进行大范畴的粗略的分类,创建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信息等级结构,从而方便用户从中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组织系统通常使用的方式是利用字母的先后顺序或信息资源的地理位置的构成来表示。 1.2标志系统标志系统主要用来标识和调用相应的分组内容,主要包括网站主页上的页标题、索引入口、链接等。标志系统应位于网站上的显著位置,创建一致的标识方案。 1.3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用以提示说明内容组织结构,能使用户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这在用户通过主页面进入深层页面时尤其重要。导航系统决定用户浏览和检索网站分组内容的方式,应制作不同的导航路径,方便用户浏览和阅读网站内容。导航系统分为全局导航和页面导航,通过全局导航,用户可以顺利链接到网站内任何一个资源;而页面导航,则呈现给用户相似的主题网页。 1.4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帮助人们制定与相关文档匹配的检索表达式,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在信息构建中,检索界面和检索结果是我们最为关注和最重要的。检索界面和检索结果不能过于多而乱,并应给用户提供进行自我修正检索机制的途径、标识。 2基于信息构建的滨州学院民航特色馆网站设计 民航特色馆藏的信息构建以民航图书资料信息源的采集、编目、分类、索引、检索和提供利用为主要对象,其中信息组织、主题分析、元数据和信息建模等问题同样是信息构建所要考虑的问题。 2.1组织系统滨州学院民航特色馆网站的信息组织就是根据馆藏信息的服务民航类专业师生的属性和受众对象为飞行学员及相关专业师生等特征,将馆藏信息分门别类地列出。组织系统设计采用混合型组织方式进行组织,也就是按照主题型与任务型结合。主题型以某些主题为依据进行信息组织;任务型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也就是某个小人物进行信息的组织,通过设置个人登录账户的方式完成用户与信息的衔接。信息组织结构上采取层次结构,减少内容分类,尽量减少三级子目录的数量,使得内容不显得过于混乱,且信息的查找按照时序法和字序法来进行组织。增加个性化服务,比如Text版本、页面颜色更换等项目。 2.2导航系统建设的滨州学院民航特色馆网站的全局导航系统位于民航特色馆网站页面的最上端。内容主要包括首页、资源介绍、读者服务、电子资源系统、特色资源导航、在线咨询等。采用页面导航系统作为全局导航的补充形式,主要设置了诸如数据库导航、信息服务导航、导航咨询、个性化导航等方式。其中的个性化导航主要根据登录用户的访问历史记录,系统为用户生成一份本专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目录。为便于用户对民航特色馆网站信息内容、结构以及访问网站的路径的理解和运用,每个导航选项下都设置了下弹出式的二级导航目录,可为读者提供明确、详细的导航指引。为增加读者用户的新鲜感,导航设置方面拟采用文本导航和图像导航相结合且以图像导航为主,并较多的运用动画演示导航,增加用户对导航系统的深入理解。 2.3标识系统滨州学院民航特色馆网站的标识系统主要运用文本标识的形式,内容及风格体现网站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底蕴,符合设计规范、页面一致的原则。为方便用户浏览和查阅资料,主要通过设置不同颜色、大小的字体来简洁明确的标识出网站页面各组成部分。标识系统的内容标识符合网络用户对信息的理解;某些特殊标识添加详细相关注解文字,不使用户产生疑问,影响这类信息的点击和浏览。标识系统使用导航系统标识、索引标识、标题标识和链接标识,有该校特色栏目。 2.4检索系统滨州学院民航特色馆网站的检索系统设置在主页的正上方,所设置的搜索框提供“所有信息搜索”、“图书馆网页搜索”、“馆藏目录搜索”及“核心馆藏目录搜索”这4种分类搜索形式。每种分类搜索形式还通过标注的方式给予了相关的介绍和说明。读者可以通过标题、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等相关内容进行搜索,并支持简单搜索、多字段搜索、组合搜索等多种搜索方式,帮助用户有效的获取所需信息。用户通过个人账户登录时,检索系统还支持查看个人检索记录,点击“检索记录”标示框即可查阅,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简化检索程序。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和机遇。特色馆藏系统建设中,需要加强信息构建的理论研究,根据读者的需求,从多方面整合资源,提供完善、快捷的检索服务,不断完善特色馆藏的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图书馆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并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通过互联网获取电子图书、期刊日益便利的背景下,传统的民航特色馆藏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今后在民航特色馆藏系统建设中仍需要努力探索,加强信息构建的理论研究,完善民航特色馆藏的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齐珊单位:滨州学院图书馆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JSP下社交网站设计探讨 1需求分析 1.1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该网站是基于用户之间的交流而设计的。所以在设计一些单独的功能模块要想清楚单独的模块功能和整体系统中存在的兼容性和整体完整性,主要的设计宗旨是: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单独的功能之中。因为这样设计有利于将来需求增多时系统整体的扩充。在具体的系统实现上,我们要基于有关用户间的交流的需求上开始,也就是所有用户之间会产生,还有可能产生的交流需求来制作单独的模块功能。从而就可以研究出本系统中所有单独模块需要做到的功能。 1.2功能需求分析 一个系统最主要的开发基础是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因此在本系统的所有开发设计中,我们要从满足用户需求的方面开始,要有系统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用户这种理念,要在分析与构造本系统的初期,为了使系统的功能可以更完美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经常出去寻找用户,多与用户交流,从而知道她们对这样的交流系统有什么样的要求,本着功能齐全,界面华丽,用户使用起来却很简单的原则而进行本系统的制作。经过长期与用户的交流,得出结论是本系统至少要做到以下: 1)用户使用起来方便:界面设计要华丽大气,并且重要信息的显示,以及操作时的按纽要在用户很容易就能看到的地方,并且比如说像有关文章的操作,查询好友最新的文章,查找文章中的关键词等等最好可以做到只需用户点几下鼠标就能实现的地步;还有,网站要能显示动态信息,因为这样就可以使用户任何时候都能知道自己的帐号的情况以及所有好友的动态。并且最好能把本系统制作成让用户觉得这个网站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可以随意更改布局。 2)及时更新:假如好友新照片或者新文章后,系统会及时在用户的操作页面中提示。而像好友对用户空间的留言,访问,对照片以及文章的评论则自动加载到用户的空间中。 3)最主要的就是系统运行方面,要以更快,更稳定为原则。 4)系统要有可扩展性,便于将来需求增加时对该系统功能的扩展以及日后的维护工作。 5)本系统,用户要有登陆,注册和查看其他用户资料的权限。 1.3数据库方面 数据库的制作要遵循一些原则,因为一个好的数据库要做到一些约束和要求。尽量不要将个体的表格之间产生数据变动的关联,最好是实体与表格一一对应,明白实体所具有的性质,以及实体所对应的字段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实体、性质与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在初步系统制作时要首先想到的问题,就像本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一样,功能表与实体类一定要做到一一对应。 2结束语 社交网络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像QQ空间,天涯论坛,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等,通过这些,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进行即时的交流,信息的共享,以及社交,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网络通信系统必将越来越娱乐化,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 作者:胡涛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系统化的网站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 实践表明,个体的发展主要是靠能力、具体的知识、技能,教育过程必须逐步使学生获得这种无形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化的、人本的、个性的能力。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排序。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选择的课程内容要以职业资格为标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融合为一体。高职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设计和一定的环境和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过程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为辅助。 (二)课程内容的排序 课程内容的排序包括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序化结构。这要求对课程内容排序时,要从“3+6+6”这三方面考虑:一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维度描述工作过程;二是从“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6个要素描述;三是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强调工作过程。 二、学习情境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通过分析岗位群和职业技能确定课程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依据对岗位群和对应的职业技能的分析,培养出适应于各行业移动应用的前端开发工程师、UI设计师、网站开发工程师、交互设计工程师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学习情境的挑选依据 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移动互联网站设计》课程,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的时代大背景,结合广东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趋势下造成的人才缺口,认真解剖案例,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1)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 (2)增强学生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通过典型移动互联网页的案例来设计与制作,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 (三)面向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分析 从2011年起,我们就开始通过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回访、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反馈信息、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形成和完善“移动互联网站设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网页为载体,重构了体现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更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形成了课程的学习情境。在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时,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考虑: 1.专业能力 全面了解移动互联网站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知识,掌握移动互联网站方案策划、设计、实现,根据产品需求和设计图完成网站前端页面制作,保证页面的浏览器兼容性,优化前端页面体验和页面响应速度,维护网站整体结构。 2.方法能力 掌握网站页面的JS等交互原型的制作,CSS、模板的维护,策划、设计各种网站专题页面,设计合适的网页风格设计;掌握静态HTML页面制作,网站皮肤整体设计,界面设计、CSS高级使用、动态网站的简单应用,能够做出独出心裁的页面设计及实用性高的作品。 3.社会能力 具备不断探索新技术发展方向,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的能力,工作主动热情,有恒心和责任心,逻辑性强,注重细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够胜任移动互联网站及移动互联应用界面的各类工作。 (四)课程学习情境的设置思路 经过在原有课程的几年探索和积累,依据当前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的6个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1.从就业岗位的趋势需要出发 按照以技能为核心、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网页设计、网站前端开发,网站建设的综合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一个基础,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并按教学内容划分五大模块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2.以培养岗位综合技能为主线 这种基层岗位综合技能,是为了适应企事业单位在构建网站平台时对具有实践性人才的复合能力的要求。既区别于单独的网站建设的战略规划能力,又区别于以单独使用网站从事生产、营销、财务等职业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3.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包括够用的网页美术设计基础、网页语言基础、交互设计基础,以及网站规划、管理、基础维护等,且知识贯穿在实际应用中讲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原理,并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网页设计趋势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 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即网页设计能力、网站建设、创新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项目组内成员的合作能力。这五大能力是一个网站开发人员的获得成功的必备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围绕网站设计工作过程所需的实用技能上,并把这五种能力的培养贯穿本课程的始终。 5.符合形象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出题法、项目模拟法、合作法、问调法、冲浪法、岗位法这6种与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背景和环境。 (1)项目出题法。 请企业人士或社区人员按照实际需求出题,或者教师从现存的实际网站或APP中挑选,根据当时讲授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加工后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所做的作业与企业相适应,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项目模拟法。 建立模拟网站、网页,开发实际软件项目。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让学生在网上个人主页,学生全员参与评估;与此同时,把网上PC版的网页(网站)改为移动版本,传送到智能终端以检查效果。部分同学参与实际计算机软件项目的开发。 (3)合作法。 要求学生在课上课下以组为单位组成项目组,进行讨论、研究、设计本组的项目,形成本组的方案。这种方式既挖掘了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又能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4)问调法。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社区、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一线人员,组织学生与企业人员的对话活动。 (5)网络冲浪法。 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收集并整理素材资料,了解行业企业状况,学习最新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问题。 (6)岗位法。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的情景教学。 (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 根据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的主要应用和当前设计趋势,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情境。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要从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陆远蓉李晓婷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数字测图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 1精品课程网站架构设计 本精品课程网站根据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的内容与特点,选用B/S结构,基于OracleADF多层框架进行网站体系结构设计,利用该框架提供的技术支持,对各层逐一实现。OracleADF是符合JavaEE的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它将应用系统架构划分为业务服务层、模型层、控制层和视图层等四层,并在各层提供了不同的开发技术供编程人员选择,利用内嵌的数据绑定、可视用户界面设计及团队协作开发等工具,简化了代码编写工作量,加速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因此,参照并对应ADF四层框架,本精品课程网站架构也按四层结构体系设计,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层,各层独立开发和维护。 1.1表示层 该层构建网站的用户界面,帮助用户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并针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界面,这些界面与用户的类型和权限有关。系统管理员经认证后,登录到管理员界面,可以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如站点模板定制、栏目创建、栏目内容添加与更新等;任课教师经认证登录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上传和删除教学资源;学生用户只能看到经管理员定制的课程网站界面。 1.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该层用来控制Web应用的网页执行流程,设置了各种业务规则,对用户不同的并发请求作出及时响应,按业务需求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组合,网站系统大部分业务逻辑功能均通过该层实现。 1.3数据访问层 该层可借助ADF数据控制和数据绑定机制,访问与存取数据层的各种数据服务,并提供了Web应用与不同数据源之间的访问存取机制,实现了与数据库交互功能。 1.4数据层 数据层存储了网站所有的基础数据,并将常用的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进行封装,如数据库连接与断开,字符串转换,加解密保护等。数据层要清晰地表现数据库中的所有细节,如表结构、字段名、存储过程和视图等,以便用户成功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功能,如数据的查询、更新、插入和删除。 2精品课程网站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2.1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主要分为三个用户群:学生(游客)、教师、网络管理员,因此网站应为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针对课程特色,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功能及应用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在该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建设中,着重考虑学生用户群的各种学习需求。 (1)学生模块。 该模块除基本的用户注册/登录功能外,学生可以直接查看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概述、教师队伍、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集、试题库等内容,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包括在线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电子课件以及其它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资料下载,下载网站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离线学习;可以进行在线答疑,提问并实时查看自己问题的解答情况,也可以查阅其他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业上传,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并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上传作业,实现在线作业批改。 (2)教师模块。 除包含学生模块的全部功能外,任课教师通过认证登录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上传和删除教学资源;教师可查看编辑作业列表,给作业评分,并提交已批改好的作业;在线答疑管理,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线指导学生学习政。 (3)网络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进行用户管理、课程管理、互动管理、和扩展管理等。其中用户管理可以添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注册信息,设置不同用户的权限。课程管理包括课程简介、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教学录像等和精品课程内容相关的子模块的管理,管理员可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这些模块,也可以轻松地更新每一个子模块的内容,方便地设置添加内容的格式。互动管理用于教师进行论坛管理、作业管理、在线答疑管理。扩展管理中可对站点的界面风格设置,可以自由选择,轻松给精品课程“变脸”,也可以对站点首页的新闻公告进行更新。 2.2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 网站布局设计决定着网站的整体外观,也决定着网站给用户的友好感受。界面布局设计是对页面的空间进行分割的设计,包括网站的logo(标志,色彩,字体,标语)、导航设计、检索设计、浏览方式、交互性等诸多内容的位置进行设计,需要借助艺术平面设计手段,根据“布局艺术,重要内容突出,信息浏览便捷,表单操作友好”原则展开设计。本精品课程网站按照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风格。 2.2.1网站页面设计 页面布局是网站各部分内容呈现给用户的位置关系。为保持页面简洁、操作方便,本网站采用较为简单的上下框架型布局,上方是网站Logo以及一级导航,下侧显示对应的具体内容。为确保网站有统一的风格,给用户一个整体、规范的感觉,更符合本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主题。首页是整个网站的灵魂,通过首页可以映射出网站的全部内容,首页最先进入访问者的视线,留给访问者第一印象,因此网站首页设计至关重要。首页内容应丰富与饱满,适当安排动静结合画面,并要设计出让用户赏心悦目的感觉,其界面采取与内容页面不同的版面布局设计。 2.2.2导航栏设计 导航栏的设计目的是将网站的全部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并在页面固定位置设置导航链接,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查找到所需信息。导航栏是通往网站的每一个角落的路径,因此它的设置要简单清晰,层次不宜过多,尽量避免使用下拉式或者弹出式二级菜单,因此,采用全局导航,在网站的每个页面都会显示,以通栏的形式置于网站顶端,包括首页、课程概述、教师队伍、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实验指导、教学资源、习题集、试题库等主要版块。 2.2.3应用flashpaper检索 检索系统的目的用来帮助用户快速方便地完成信息查找,是对导航系统的有效补充。面对网站内大量信息,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检索”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本网站对课件、教案、习题集等采用flash-paper检索技术提供了关键词检索和页码定位检索。 2.2.4在线交流平台设置 网站应该设置教学交流平台,如课程论坛、在线答疑等,这些将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学生可以把课程学习遇到的问题留下来,也可以对老师上课提出意见或建议。任课教师每天应该抽时间到网站上查看留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校园BBS一样,师生之间也可以讨论彼此感兴趣的当代时政话题,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关注度。 3结语 本文基于OracleADF多层框架设计开发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充分整合并共享教学资源,促进了测绘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必将扩大本门课程的受众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充分使用到更好、更丰富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了教与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起到良好的精品课程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作者:刘峰牟乃夏田茂义刘宇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改革研究 一、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知识点分散,应用性目标不强 课程教学没有明确的主线,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设计,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感觉学到了许多知识,但实际应用起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以教师、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传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其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传统,无法体现工学结合 实践方式主要通过布置课后习题、作业或开发虚拟的网站实现,而开发的网站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企业真实性,学生感受不到企业的氛围。学生接受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学习内容与工程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导致毕业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及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研发基本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定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参照商务网站管理员岗位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掌握商务网站规划、设计和开发与维护管理等技能,能实际动手设计、开发商务网站。根据市场调研,商务网站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着重培养学生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的职业能力,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将“职业的任务”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实现“人才的培养”,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虚实结合、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为此,课程根据教学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企业工作任务为B2C网上书店,以完成B2C网上书店过程为主线,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B2C网上书店建设过程为主线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将项目分成六个子项目,再把每个小项目分成若干任务,内容包括了商务网站规则与设计、网站运行环境配置、网站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如表2所示;将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每个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外,在每个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设置了相似的拓展项目,拓展项目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此达到巩固知识和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课程定位及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课程网站平台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在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课程学习内容与网上书店项目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模拟成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教师只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及引导,学生采用2人一组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完成B2C网上书店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获取形成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等能力。课程考核以学生能否完成B2C网上书店及课后拓展项目为评价标准,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40%)+期未成绩(60%)。其中,平时考核以B2C网上书店完成情况为主,成绩由教师评定。期末考核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方式,根据各小组拓展项目完成情况,以是否达到从事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标准进行打分,教师评定分数与各小组互评平均分数各占期末成绩的50%。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衔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该教学模式经过学校2010级及2011级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两个教学班的教学改革试验,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B2C网上书店任务,并且在课程拓展项目中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工学结合作品,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实现了职业学习的锻炼,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有效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适应期,为其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绣瑶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系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网站设计的研究 1实验室网站的整体设计和分析 1.1网站功能和内容 1)用户管理 所谓用户管理,所指的就是用户管理员,针对全部的用户开展系统管理,按照用户的不同,会在一定意义上包含:学生权限和管理员权限,计算机实验室网站设计当中的首要操作程序,就是注册登录流程,若不进行注册登录的状态下,只可以利用游客的身份在网站中浏览,根据身份的不同性质进行网站的登录之后,能够看到不同形式的界面。该系统能够利用用户权限的设置,对网络安全中的安全访问系统以及防火墙进行有效的安装,会对整体的系统安全进行维护。 2)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中,所进行的查询流程,是对课程的安排时间进行查询,具体会使用SQL查询语句。在安排实验方面,主要是对该学期的实验安排进行整合,一方面可以让进行实验的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将实验的时间有所掌握,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实验的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在高峰期进行实验,在利用实验中心方面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在开展实验记录的过程中,需要在计算机当中将学生的实验状况仔细的记录,有助于对学生开展细致的统计,对于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掌握度能够充分掌握。此外,在课程管理方面还包含信息栏方面,信息栏能够给予相应的新型信息,教师和学生的关键通知和告示能够真实的。 1.2网站技术和结构 实验室网站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实现具备用户信息管理以及实验课程查询的功能,以便将教学的实验水平提升。通过网络以及多媒体的应用环境,要保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整体的发展为关键,将实验安排合理开展,同时分步骤的对其实现,要让整体的系统架构能够在局域网中体现,力求实现WEB的三层结构技术形式。在WEB三层结构当中,具体所具备的逻辑是实现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中的。 2系统的实现 2.1网站安全的设计 在B/S模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B/S对应用程序的编写越来越广泛。可是因为大多数程序员所具备的经验水平尚浅,促使程序员在对代码进行编写的过程中,不能够明确的判定用户输入的数据是否拥有合法性,造成安全隐患的频繁出现。用户需要将数据库当中的查询代码正确提交,按照程序所回应的结果,获取想要查找的数据信息,就是所谓的SQLInjection,简称为SQL注入。 2.2前台的系统实现 前台的系统主要包含的功能模块有两个,其一为主页的功能块,其二为实验室的简介模块。两者分别拥有着不同的设计功能和设计思想。其中的主页功能块,显著的要点为主页,用户在第一眼所能够看到的网页就是主页,可以直接影响用户看待网站的印象是怎样的,会和网站访问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需要重点设计网站的图片以及色调等美化层面。 3后台的系统实现 3.1系统的管理模块 普通用户在登陆之后,能够查看、修改自己的信息。管理员在登陆之后能够修改、删除全部用户的信息,能够编辑文章发表栏和公告栏。此外,还能够编辑、查询课程表,拥有的权限较高。所设计的计算机实验室网站,能够将课程的管理功能充分实现,主要包含:课程表录入编辑以及课程查询等功能。在查询课程表时,能够将较多条件的查询有所实现,比如:利用输入专业的关键词情况下,对任课的教师和相应课程进行查询;利用输入教师的姓名内容,可以对课程时间进行查询等等的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有效办公。在修改课程表的过程中,需要将查询放在首位,在查询之后需要修改或者删除查询结果,在修改阶段,网站系统会将限制性的语句有所设置,利用SQL对语句查询,从而对输入的信息能够和课程安排发生的冲突,进行相应的判断,如果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会将输入有误的对话框弹出给予提示,让其重新输入。 3.2用户所注册的登陆模块 在首页中的登陆框中需要有两个主要按钮的设置,分别为注册按钮和登陆按钮。其中需要将用户名与密码输入在登陆框中,对登陆按钮按下能够登陆到用户的信息页面当中,对注册按钮按下就能够与管理员的登陆界面相应连接,也就是要在网页的界面当中设置登陆框,要对管理员密码的输入有所提示。管理员在登陆之后,就能够将学生注册的操作流程予以实现,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对于该设计只需要管理员对注册操作相应开展。学生在登陆之后,只能够进入到自身的学生页面当中,能够将自己的留言板留言以及一小部分的信息有权利修改,管理员在登陆之后,能够做修改、删除以及插入等有关操作流程。 4总结 设计计算机实验室网站,主要是对实验室以及有关的人员开展细致的分析后,与明确的网站进行关联的领域,包含:系统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所设计出的管理网站拥有着一定的应用意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计算机实验室网站设计实现,从而实现课程管理以及学生信息编辑的便利条件。 作者:孔祥勇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信息构建的网站设计探讨 1信息构建概述 1.1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 1.1.1信息组织系统。 作为信息构建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对网站所有信息进行有序分类。组织系统通过确定网站结构和信息的组织方案,对网站信息进行逻辑分组,并确定组与组之间的关系。设计组织系统充分体现了网站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可使用户更容易对网站信息进行浏览,更方便快捷地查找定位信息,达到浏览的目的。 1.1.2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是对网站信息内容的精确概括,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为内容确定名称、标签或描述等,用它代表大量信息内容。用户进入网站都需要引导、指示、说明、提醒或介绍,以便用户能够很快熟悉网站信息组织。 1.1.3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的设计最能体现出网站是否以用户为中心的,好的导航系统能使用户访问网站的时候,不管浏览到哪个页面,都不会迷失方向。导航系统的设计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让用户时刻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网站的哪个位置。 1.1.4检索系统。 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站检索系统设计要符合结构清晰、容易理解、操作方便的特点,要能够实现查询和帮助功能,方便用户获取和使用网站信息,强调系统的可操作性。检索系统能有效地引导用户做出下一步的行为,是网站建设的必备功能。 1.2信息构建对优化网站设计的作用 组织系统有利于网站信息的分类及呈现,导航系统规范网站信息访问路径,标识系统加强网站信息的表征意义,检索系统方便用户快速获取网站信息,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获取信息,加强系统信息之间的关系,规范网站的整体结构布局。 2基于信息构建的《蒙古族民俗》蒙古文网站设计 《蒙古族民俗》蒙古文网站,主要提供蒙古族民俗主题的资源,类型包括蒙古文文字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动画和视频资源。目标访客为懂蒙古文的学生、教师、民俗研究者和民俗爱好者等四类人员。 2.1组织系统的设计 本网站是一个资讯类教育主题网站,所以要保证蒙古族民俗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为此,笔者参考民俗学分类法,将网站内的信息分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祭祀民俗和娱乐游戏民俗等五大类。大类下面又分了若干小类。在不影响知识体系前提下,依据用户感兴趣的主题顺序呈现信息。调研发现,大部分人对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更感兴趣。所以,把这几项内容放在前面。在信息组织结构的选择上,以自上而下的树形层次结构为主,以超文本结构为辅。设计层级时平衡了广度和深度,严格遵循信息组织在广度上不超过10项,信息深度不超过5层的原则。 2.2标识系统的设计 标识系统主要负责网站信息类目的标识,为信息资源确定名称、标签或图标。网站的标识是向浏览者展示信息组织和信息导航的手段,使用户更能清晰地理解信息的含义,网站标识是对信息组织和信息导航的良好补充。设计有效的标识对于一个网站清楚地表达信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1:菜单导航中添加恰当的图标、帮助用户快速定位。例2:全局导航中使用用户熟悉的win-dows资源管理器和大部分教育资源通用的结构导航标识图标,方便用户使用结构导航。例3:由于蒙古文计算机术语未统一,所以一定要借鉴中文网站中常用的图标标识,文本和图标结合使用。例4:通过给关键词加底纹、标题文字加粗、增加动态效果等方法标识重要内容。 2.3导航系统的设计 本网站主要提供系统的、专业性的知识,因而参考教学资源数据库,提供树型导航,使得信息层次明显。为给用户提供多种浏览方式,还设计了菜单式的导航,提供了网站地图(可利用导航),有了它网站结构一目了然,把它与全局导航分开放置,用户按需使用。设置“当前位置”(路径导航)可以使访问者在网站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节省访问者的时间,避免发生信息迷航。 2.4检索系统的设计 本网站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简单搜索和高级搜索两种检索方式。由于当前蒙古族教育信息化水平低导致大部分蒙古族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低,简单搜索的利用率较高,所以在主页上只设置了一个关键词搜索项,而在另一个页面上设置了高级搜索。高级搜索可以根据主题、标题、著作者、全文、资源类型等多种途径进行检索。搜索资源类型选择界面,设计成复选框的形式,提示用户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内容选择和主题选择的界面设计成下拉列表框形式,便于用户操作。 3结束语 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用户。建设网站之前一定要做好用户需求分析,进行总体规划,保证网站信息是用户需要的,用户能够快速找到的,用户能够理解的。蒙古文网站的用户是蒙古族,蒙古族阅读蒙古文的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种,蒙古族有自己喜爱的颜色,蒙古族有很多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设计网站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提高网站的服务水平。 作者:萨茹拉邹策千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网上产品真假检测网站设计探讨 1功能模块的设计 1)各模块间的关系设计 各个模块的功能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认真调查分析,可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单独模块。而较难也较关键的环节在于对系统架构的把握,把零散的功能模块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系统。一般根据系统的入口不同,可将系统分为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本网站前台系统包括产品宣传与推广模块、真伪检测模块、在线客服模块,反馈意见模块;后台包括管理用户模块、管理板块模块。至此,网站系统的架构部分设计完成了下一步需要设计具体的数据库结构,确定系统的数据基础。 2)产品宣传与推广模块设计 此模块功能为公布本网站正在宣传推广的产品。本模块设计简单明了,进入页面便可直接浏览产品,为了使浏览者在一个网页上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对网页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分配,并在网页上部插入滚动条以增加网页空间的利用率。色彩搭配也以浅色调为主,避免华丽的页面对宣传的产品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该模块设计围绕“宣传”这个主题,将产品的展示放在第一位,将更好的表现产品作为设计页面的主旨。 3)真伪检测模块设计 模块实现网上产品的真伪检测,围绕这一功能,网页的设计突出重点。页面的主要位置清晰的罗列出可进行网上产品真伪检测的五种方法,使用户能迅速找到合适的真伪检测方法进行产品检测,操作简单、高效。色彩搭配和首页保持风格一致,没有过多的进行画面设计。本模块的主干内容是真伪检测技术的插入,现已插入五种技术,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真伪检测的要求,不能对所有的网上产品进行便捷有效的检测,后期还会不断的插入真伪检测技术,本页面现有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插入内容,操作起来方便,即使插入内容也不用重新布置页面结构。 4)在线客服模块设计 本模块是用户与网站服务人员进行在线互动的平台,是一个出现在所打开页面左上方的小提示框,可通过点击小提示框进入到客服界面进行互动交流。为了使用户方便地进行互动,在其所打开的任何页面中都显示客服小提示框,小提示框的文字使用橙色和页面的主色调蓝色形成鲜明对比,使用户容易找到。本模块的设计以更好地实现在线交流,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出发点,不论是从位置安排还是色彩搭配上都尽量表现网站的“以人为本”,注重用户的感受。 5)反馈意见模块设计 本模块功能是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为网站的不断完善收集意见。用户的意见是网站不断完善的重要参考,所以在收集意见时要表达出真诚的谢意,让用户愿意表达出真实的感受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模块在设计时参考了传统反馈意见界面的布局设计,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将表格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加入了恰当的互动语言,使用户体会到网站的用心与诚意。 6)网站设置模块设计 该模块的功能是设置网站参数,这是网站后台管理的一个重要模块,控制着网站的整体效果。因为是面向管理员的模块,所以在设计本模块时更多的是考虑让管理员操作起来方便,将控制各部分的参数写好注释,位置排列上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即使是新手也能很快的熟悉该模块的各部分的内容及操作方法。 7)管理板块模块设计 该模块的功能是创建、修改和删除板块,是后台管理的一个部分。该模块在布局方面采用表格形式,注释说明也标注的清楚,每个板块的创建、修改和删除都是由明显的按钮提示,管理人员只要进入本页面就可以根据网站的需要进行简单的版块修改。 8)管理用户模块设计 该模块的功能是添加,删除和设置权限,是后台管理的一个部分。通过本模块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和设置权限,是管理用户信息的模块。对于一个网站来说用户信息非常重要,合理有效的管理用户能让网站不断的符合用户的要求不断的完善。用户信息种类多,数量也多,所以该模块将用户的信息根据要求进行分类、设置权限,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为了减少网站的负担,定期删除用户信息。 2网站实现 根据的前面的分析设计可以得到网站具体需要实现的功能。前期的工作已经完成,网站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下面介绍的就是实现的大致方法及具体实现后的页面截图。 1)主页动态Flash的实现 运用Photoshop图片处理制作软件完成了一个简单的LOGO。此过程要求能够熟练的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图片制作流程。 2)数据结构实现 数据库是根据网站的功能进行设计的,所以针对实现网站功能的需求,通过对网站管理过程中内容和流程的分析,制定了数据库建设的大致内容。 3)数据库表实现 首先将网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概念结构转化为SQL2000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实际数据模型,即: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4)产品宣传与推广模块实现 通过点击网站导航条中的【产品宣传与推广】导航按钮进入产品宣传与推广模块,本模块主要包括商品图片、名称、各项指标信息。该模块包含大量的内容,切实为网上购物者提供实用的购物指南。 5)产品真伪检测模块实现 通过点击网站导航条中的【真伪检测】导航按钮进入产品真伪检测模块,在该页面中提供五种产品检测途径:1)在线检测一2)购物网站安全度3)在线检测二4)常识检测5)专家专人检测 6)在线客服模块实现 在线客服提示框在所打开网页的左侧边沿处,单击即可展开实现在线客服。 7)反馈意见模块实现 用户单击网站导航条中的【反馈意见】,将进入到反馈意见页面。 8)网站、浏览、调试的实现 :将网站的所有文件夹和文件保存到设定的主目录中。设置主目录:选择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服务管理器右击默认站点选择属性设置主目录。浏览:在IIS中选择默认Web站点中的首页default文档,右键选择浏览。 9)网站调试实现 一个站点制作好后,在细节上肯定还有一些值得调节的地方,比如无效链接,Java、Cookie错误等等,所以网站调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利用浏览器对已建成的网站进行了调试并根据调试结果进行有目标的修改完善。 3网站效果分析 本网站主要突出网上产品宣传与真假检测的功能,网站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功能。本网站总体上有如下风格: 1)将LOGO放在了醒目的位置,起到突出网站标志的作用。 2)网页采用浅色调,不会喧宾夺主影响到网页的主题。 3)网页足够长,能让浏览者在一个页面中得到足够的信息。 作者:杨平王燕星王通陶争光李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药理学精品网站设计研究 1网站设计思想与原则 我校作为陕西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在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首先要保证具有示范性、辐射性,达到资源共享。在网站设计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调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方向。我们整合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课程网站这个网络平台,展示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成果,实行网络教学。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更新课程信息,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建立了药理学试题库和教师在线答疑),定期地对网站维护更新保持学生对网站的兴趣。 2网站设计规划 精品课程的网站内容包括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申报网站作用是向专家评审介绍课程的建设情况,课程网站作用是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场所。我们在建设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时将两部分内容结合在同一网站上。课程申报方面,围绕六个评审一级指标展开,分别为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通过药理学精品课程申报表、教学理念、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的展示实践了精品课程的内涵。课程网站方面,因为网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着这个观点网站除了给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课件、视频、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试题)外还建有互动平台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教师在线答疑。 3网站界面设计 药理学精品课程的栏目内容是向专家评审介绍建设成果和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所以共有如下11个一级栏目,课程首页、学科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内容、科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精品课程申报表、互动平台。下面就课程申报内容进行介绍。 3.1课程首页 作为一个课程网站,首页内容应该简单清晰,让师生能直观地了解网站的功能和网站的性质。本网站首页打开后,展现在眼前的是网站名称和学校图片风貌,根据精品课程评审指标11个一级导航栏目横向一字排开清晰可见。下方通过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和课程的基本信息,使专家评审了解学校的历史、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课程的性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基本信息。 3.2学科介绍 学科性质的介绍能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在学科中的定位,了解课程重要性。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其他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后续课程因专业不同课程不同。 3.3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包括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主讲教师:我们树立名师,介绍主讲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教学队伍:我们侧重教师的学缘结构、教师的梯队建设、双师型教师。 3.4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下有四个二级评审指标分别为课程信息、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开设比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理论教学展现了学科的特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多学科的交叉。实践教学展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原则。 3.5科学研究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团队的水平和实力。所以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十分重要,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展现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成果,也可以展示一些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自然科学项目。 3.6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栏目针对药理学讲述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作用机制理论性强,需要掌握生理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等特点,介绍了一些药理学教学方法,同时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 3.7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建设和使用、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教材建设和使用方面:展示我校教师教案、讲义的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情况,以及由我校教师参编的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一是通过实验设备目录和实验设备图片直观展示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每年药学专业实验设备的采购经费和生均实验经费,从经费保证在校生实验课和仿真实训要求;三是校外实训基地均为二甲级以上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能够保证实习生的学习要求,带教老师均为医院高年资高职称的药师。 3.8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我们邀请了几位外校的专家进行评价,结果为良好,我们还根据学生09、10两个学年度的考试成绩进行了学生评价。最后运用现场教学视频充分展示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网站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通过对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设计规划、界面设计三部分内容的介绍力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网站、使用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诚然我们的网站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在看后能提出各自宝贵的意见,我们也会不断地更新完善,保持网站的活力。最后让我们来共同维护网站,真正发挥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的示范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作者:杨薪正单位: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课程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突出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实训企业资料,均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真实业务为基础,经过校企双方精心组织挑选。要求学生完成网站调研、网站建设方案书的撰写、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与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地反映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 3.“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业务操作与管理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功地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搬上了课堂,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树立企业网络形象观念,掌握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基本流程、步骤、内容及操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小型企业的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调研、仿真学习和作品展示法开展教学活动。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典型的网站设计与制作案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相互解答和自由互辩,再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引导,由此掌握不同类型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我们组织学生每6人成立一个虚拟的网站建设公司,设置各工作岗位,包括美工、程序等真实岗位,并在内部实现轮岗交替,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真实工作任务的要求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3)角色扮演法 学生在虚拟网站企业中分别扮演网站设计师、程序员、网站美工、汇报人等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情境模拟、循环和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理解,提升操作与管理能力。 (4)现场调研 根据学习的需要我们安排学生分小组进入真实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或者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讲解分析,学生根据调研得出网站建设的目标,完成网站建设方案书,设计并制作网站,提升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素质。 (5)仿真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配有仿真实训室和创业实训室,实训室配以公司真实的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组成公司,以轮岗分流、小组间对抗等方式,获得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宝贵经验。每个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实现仿真训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均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6)作品展示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作品,激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任务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举办班上同学的作品展示,让班上同学相互欣赏、由企业兼职教师讨论并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作品展示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加强了网站评估的能力。 2.教学手段 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我们采用了校企联合授课、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组织教学和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教学。 (1)校企联合授课 课程实行“双课程组负责人”制,企业专家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担任课程开发的负责人。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并承担学习任务设计工作,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践学习,学时比例达50%以上,课程组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此外,由于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涉及到Photoshop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本课程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采取校企联合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受到学生好评。 (2)举办专题讲座 教学中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中的精彩案例,通过分享经验、带来新鲜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的了解和热爱。 (3)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 教学中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中实践。同时,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网站,上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1)完备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任务单、实训教材、电子教案等。2)教材中配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理论及实务考试样题、参考答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3)辅助教学资源,包括与本课程有关的以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表现的教学辅助资料,如网站设计与制作、网页特效技能操作的示范录像、电子商务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的近期考试信息等。4)课程剖析,包括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5)教学展示,包括主讲教师的相关资料、各界对课程评价、工学结合的项目作品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实地调研之后,利用网络辅助查找未了解的资料,完成资讯、计划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 (4)技能竞赛 将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纳入素质拓展平台,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举办主题网站设计等比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熟练度的操作,另外,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中的反思和总结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很多课程都在提倡或是已经在教学中使用,但不同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课程特色,同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具体实施手段,让其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例如: 1.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 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对课程改革成果的冲击是巨大的和显著的。以笔者的亲身感受来讲,与企业共同编订的校本教材,加上配套使用的任务单,是针对学校现状、学生实际情况编订出来的,因此工作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加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色。通过任务单来引导工作过程,配合校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2.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相互配合使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进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小组学习讨论法的缺点便是不能完全做到点对点交流,个别人容易产生怠倦的情绪,甚至有人“滥竽充数”。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笔者发现,课程因为需要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大量的代码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许多学生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眼酸、眼疲劳等情况,加之程序代码枯燥无味、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另外小组长个人工作压力大,很难督促全组人员的学习进度,不能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单纯的小组学习讨论法并不能有效地推动全班的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让每位同学都在另一个小组寻找一位搭档,两人相互共同学习和检查。学习过程中,每个小任务在指定的时间内,先由自已独立思考和完成,然后搭档双方都交换位置,由搭档来检查对方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纠错,这种方法一方面学生让起立活动了筋骨,另一方面由他人的视角来检查问题往往更加能够一针见血,效果加倍。同时,一对一的搭档学习即保证了学习质量,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外,这种搭档学习方法能够减轻小组长的工作压力,不论是学习、检查和评价,两人的双向交流都是及时的、认真的和有成效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是卓有成效的。 3.合理的设计知识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每个情境都设计了对应的小任务,每次任务在检查和评价之后,由教师或是小组长带领同学先进行本次任务的知识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再进行本次任务的感受总结,例如任务中是因为粗心打错字符而导致程序调试失败等原因,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在本次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每次任务都进行相应的知识归纳和总结,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做了系统化整理,并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四、结语 笔者经过这几年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和配套任务单的编订,并且逐步摸索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意识到,教师课堂气氛的驾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并且自身诙谐风趣,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气氛。因此,除了寻找更加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也需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加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 作者:郝静杨波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机械专业论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教学的论文 一、构建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战略上基本达成共识: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摁住底线,即通过一个核心样板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来示范辐射,带动专业群(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建设,实现整合资源、提高绩效、分层分类教学。 (一)“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组建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 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众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借助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周期,同时催生了大量综合性强的技术型产品,促进了工业4.0时代的正式到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产业集群的需要,走专业群路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涵盖从原材料组织搬运、产品设计、机构设计、数控加工、夹具制造、模具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气动技术、光感技术、工业视觉、产品装配等一系列技术技能要求,并结合目前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升级,涵盖高端技术集成等技术领域。整合后组建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侧重流程控制、装调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侧重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数控技术(侧重工艺、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侧重模具设计与成型)、检测技术及应用(侧重产品检测、品质管理)以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侧重现代焊接与装配)等。 (二)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设定专业培养层次与目标时,离不开国家强调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总的思路。核心牵头专业设计时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在辐射、带头功能的指引下,以培养技术能人、素质国人(生活+技能)来匹配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规划专业群发展版图。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密切依托机械装备产业,跟踪光机电气综合性前沿技术,提升人才技术技能含金量。通过多次下企业观摩和学习,结合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按照工作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最终形成“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与实训手段 (一)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适应专业群各专业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资源体系,通过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降低实训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放共享专业建设全部资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企业培训需求,提高资源开放共享效益, (二)深化校企共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内涵 在专业群实践实施方面,通过校企资源互补,夯实企业职工培训、职教师资培训以及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使得专业群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维修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全面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兄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依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题库,真刀真枪开展项目训练 针对职业院校来说,规范与优化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以“贴近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引导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湖南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工作,反响强烈。构建并优化与高职日常教学相辅相成、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抽查制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 (四)构建“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为适应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开展跨专业实践,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在专业群实践平台基础上,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以“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三、逐步健全专业群教学体系保障发展机制 (一)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专业群 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整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国内知名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校企双主体”建立以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主导的专业建设组织运行构架。建立专业群校企共建制度、教师企业顶岗制度、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以及培训中心运行管理制度等。通过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群中典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强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的集约化管理,建立校内、外共享机制,对实训基地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逐步实现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 (二)完善教学评价,改进质量监控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融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注重能力评价,建立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强化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负责人为主导,协调各专业相关管理资源,制定了柔性模块课程选修办法。在专业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设置质量监控要素和指标,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质量情况,实行教学全过程动态控制。 机械专业论文: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机械的销售重在产品结构、性能的专家型介绍、销售流程的熟悉和给买家的服务,因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得到从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所需的营销常识,建立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的理念,熟悉工程机械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获得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的抓好实训教学的改革,全面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 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的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角色,明确自己的实训任务,对实训环境的布置尽量能够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环境布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环境,也就是实训地点的空间布置和设施配置;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企业化,学生是某个单位某个岗位的职员,教师则是该岗位的上级主管。 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岗位化模拟实训的内容更加贴近工程机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因此,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以拉近与工程机械企业工作岗位的距离,加强与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拓展专业“产、学、研”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专业“产、学、研”建设。 机械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研究 一、构建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必要性 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必须付诸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和措施才能予以落实。正因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直接影响高职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应当充分体现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监控、评价主体到位;二是监控、评价客体覆盖全面;三是监控、评价机制行之有效;四是监控、评价体系完善合理;五是监控、评价标准科学公正;六是监控、评价结果准确可信;七是监控、评价办法易于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八是监控、评价结果达到奖优罚劣、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积极效应。 传统的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教学系部、教研室的有关负责人承担的。监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平时的教学工作检查、听课、了解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反映以及考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似乎只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只有教学管理部门才说了算。这就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的单一或严重缺位。二是监控、评价内容单纯,似乎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全部,而体现高职重要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质特征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之外的其他素质和能力、所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被排斥在监控、评价的范围之外。这造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客体狭隘且覆盖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监控评价主体基本是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这就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很容易受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监控评价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更新以及变化更快的要求,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构成监控评价的常规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指挥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从这里抓起。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决不是要削弱或替代这些部门的监控、评价功能,而是要明确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监控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直接责任者。他们的任务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动态要求,开发并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负责对教学的组织,进行教学管理与监督;负责组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教学检查;负责学生对任课教师意见的收集、反馈;负责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测评活动;负责组织考试和成绩分析;教学系部还要负责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做出每个教师工作态度、表现、业绩(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结论,确定考核等级及奖惩等。教务处还要履行对各系部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和评价。 (二)成立教学督导组,形成对教学过程日常巡视检查的督查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忙于冗杂的教学事务性工作,教学监控、评价工作基本上是阶段性、有重点地安排,并非天天进行。为了强化并提高教务处对全校日常教学工作监督与检查的权威性,有必要成立由教务处长、教学系部主任及教学总支书记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保持每天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巡视检查。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教学纪律日常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对当天发生的教学责任事故进行认定,提出处理意见并通报各系部;向教务处提出改进教学监督、管理方面的意见。 (三)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 学生质量本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客体,同时又可以成为重要的监控评价主体。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师德水平等了解得最详细、感受最深刻,因而也最有发言权。 学生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各班级学生干部如实填写“班级教学周报表”,对教师课及实习教学的教学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课后辅导等常规性教学环节进行记录,使教务处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各种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二是通过学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动走出校园,接受社会有关课程的统一水平考试,通过学生的“过关”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检验理论教学水平,并且作为教学奖励的依据。目前全国性的课程水平统一测试科目逐渐增多,如公共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全国计算应用技术等级考试、机械绘图员等级考试等。这些属于全国性的测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得到全国各行各业的认可。 2.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引进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测试,作为实践教学水平、成绩的检验标准。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拿到毕业文凭,还须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就自然引入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水平的测定有了更客观、更权威的检验标准,推动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我校以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是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在教学上以传统的经验型手工设计为目标,老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僵硬地模仿,课程设计被误解为仅仅是翻手册、套公式,甚至有的学生一味参看其他的减速器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设计说明书照葫芦画瓢,对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具体由哪些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的参数和形状如何,这些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如何等了解很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同时,在课程设计期间,往往是很多班级同时或相继展开,造成设计教室、手册紧张,不仅严重影响了设计进程,而且影响了设计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为赶进度,胡编设计数据。这些现状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适应,与当前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知识要更新,设计手段要先进,因此,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研究 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并完成2008级机制班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教学实践。同时,考虑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方向的不同,选择适合不同方向的综合设计题目,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构运动演示,要求学生用计算机仿真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合理性[4],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动方案进行模型拼装创新实验,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机械基础设计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范围加大,同时增加设计时间,激励学生对这类题目产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差不多每人都提出一到几种运动方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挑出最佳方案后,由各组确定自己的最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通过这些创意设计活动,可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综合设计手段,加强CAD、CAM、CAE等技术应用[5]。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因而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改革设计手段,将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的实践及应用 1改革设计题目,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机械CAD能力、综合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新世纪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训练主线则是以典型机械系统设计为内容,并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从而形成一条加强机械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训练主线[6]。使学生经过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设计合在一起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还很少见[7]。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于本科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方向教学班次选用设计题目。 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指导时,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有所区别。在选题方面,提倡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选择指导书以外的题目。在指导方面,对这些同学应适当增加设计的难度和深度。方案设计时重点是要把握创新点[8]。在方案分析过程中,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设计目标,要求学生至少提出3种可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其优点与不足。然后确定出设计者认为最优方案作为本次课程设计方案。最后对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其运动过程和运动尺寸的确定,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直至计算。 3引入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机构分析 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基于贯彻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思想,在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中引入ADAMS软件对插床导杆机构、冲压机构、摆动式运输机机构、牛头刨床摆动导杆机构等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自动绘制刀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自动绘制曲柄受到的平衡力矩曲线图等,能通过后期处理绘制最大动态剩余功曲线图,使曲线结果清晰、精确。导杆机构动态仿真时,观察在各位置时所对应曲线含义,加深对课本关于机构有关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解。ADAMS软件还能对机构采取参数化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机构不同原始参数,进一步比较不同结果。与过去用图解法或自编程序法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比,利用计算机对机械进行辅助设计,实现了教学创新,学生普遍反映用ADAM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快捷、方便、直观,课程设计能达到满意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修改设计对象 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中,推荐采用的大多数齿轮减速器都是采用硬齿面。随着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齿轮行业,特别是随着硬齿面齿轮加工技术的成熟,加工设备的完善,硬齿面齿轮减速器已经成为齿轮减速装置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而软齿面齿轮减速装置有被逐步淘汰的趋势。因此,应结合实际,采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由于硬齿面齿轮减速器的设 计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9]。与此同时,有关硬齿面齿轮设计的资料无法从现有资料中直接利用,这迫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询问老师,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从改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结果来看,整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使用材料大幅减少,相应的造价也随之下降。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给生产实际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 5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教授传统的经验型设计为目的,学生总习惯于照搬指导书,一般是教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的设计中,教师应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并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去查资料、翻手册,培养他们对信息及数据的归纳和整理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草图设计和装配图设计即机构设计阶段是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困难,失误较多的阶段。在《机械设计》课堂上重点讲解的都是基础理论,很少涉及结构方面的知识,而影响结构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此阶段,指导教师应悉心指导,多进行正确和错误结构的分析比较,另外要引导学生抓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整体设计的概念。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试析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专业课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 机械专业课 论文摘要:在机械专业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摩擦”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详细分析、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流程.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 N,手指最多能出400 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 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 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 N,F=400 N,uz=0. 3,c=0. 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4评价标准 完成任务后,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机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叫.本文仅介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部分,笔者建议采用“三评原则”,即教师评价、组内评价(或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给出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三者比例可以灵活掌握.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局面,能够准确的、客观的实现对学生全面质量的考查,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它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重在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机械专业论文: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校;机械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中职机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通过加大实验环境比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定培养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与企业合作等策略来完善中职机械教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2005年3月国家主席在北京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 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 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 学效果。 5.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也尽快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尽快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中职机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 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中职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 确定正确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数控技术应用;(3)机械电力电子;(4)模具设计与制造。 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 与企业合作,利益双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推广意味着收益。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员及场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学院在实验室的建设上提供帮助。院校与企业由此联姻将利益双赢。 机械专业论文:试析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专业课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 机械专业课 论文摘要:在机械专业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摩擦”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详细分析、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流程.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 N,手指最多能出400 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 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 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 N,F=400 N,uz=0. 3,c=0. 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4评价标准 完成任务后,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机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叫.本文仅介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部分,笔者建议采用“三评原则”,即教师评价、组内评价(或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给出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三者比例可以灵活掌握.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局面,能够准确的、客观的实现对学生全面质量的考查,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它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重在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校;机械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中职机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通过加大实验环境比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定培养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与企业合作等策略来完善中职机械教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2005年3月国家主席在北京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 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 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 学效果。 5.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也尽快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尽快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中职机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 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中职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 确定正确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数控技术应用;(3)机械电力电子;(4)模具设计与制造。 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 与企业合作,利益双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推广意味着收益。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员及场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学院在实验室的建设上提供帮助。院校与企业由此联姻将利益双赢。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逐渐实行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导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虽然正在逐渐实现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定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不足 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要提出的,同时也是提升学校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比较短,学校对于这一模式并不十分重视,一些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向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定向人才培养缺少市场调查 定向人才培养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缺少对市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调查,所开设的专业内容还是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仅仅调查了当前一阶段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忽视了将来一段时间内容人才的发展需要,这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 (三)定向人才培养教师素质有待于提高 定向人才培养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定向人才培养中还需要进行相对完善的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讲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并不完善,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定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虽然一些学校实现了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十分完善,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素质。 (一)加强市场调查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需要及时全面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于这一人才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电子工程定向人才培养是面向整个行业需要,不仅仅需要了解这一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还需要了解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只有做好这些市场调查,才能对人才培养提出合理的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健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将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一个考察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根据这些调查信息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选择。 (三)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 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要息息相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或者是参观学习,另外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进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不断向企业学习,了解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 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人才素质的需要。今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健全人才跟踪调查机制,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研究 摆在工科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是如何培养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这就需要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强调实践和社会需要,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介入。其中,必须改变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进行改革。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嫁接到高等工程教育中,形成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笔者所在的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借鉴管理科学中的知识集成思想,将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专业知识集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知识集成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先进技术及系统集成方法的使用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以知识集成为核心。知识集成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利用,提高创新能力。知识集成是grant在1996年正式提出的,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集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其内涵越来越深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一般认为知识集成的内涵是:知识集成的对象包括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组织内部各类人员、各协作单位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集成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集成,也是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的集成;知识集成活动包括识别、获取、共享、综合组织内外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集成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利用知识的集成成果进行自主创新,是螺旋上升的知识集成过程;知识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集成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是机电一体化,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这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有要求。目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其他工程专业一样,一般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和信息类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外科技活动、集中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参加文体活动和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少数几门课(如笔者所在专业开设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和申报专利等提高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由于学习环境、传统文化、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转化。[1]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中就曾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异质性强,学生对异质性强的知识理解和转换不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是相对封闭的,如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技术的知识相对封闭,学生对知识源的沟通不畅;对学生学习而言,知识源存在时间差等问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对教师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失、割裂和不畅等问题。 为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所在的专业借鉴知识集成的方法和原理,将专业建设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概念,重新审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改变师生的知识源时空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知识集成的实践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视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分析组织的师生共同的愿景、个体差别、实现不断学习的方式,如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等,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方法,保证师生沟通快捷和通畅,实现师生自主管理的途径。专业教师对学习型组织这些特性统一了认识,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等。这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的构成 专业组织教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挖掘,总结了它们的特点,确定了知识源在组织中教师、学生间的流动和吸收的方式、途径,评估了它们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集成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编码型知识)和隐性知识(意会性知识)。由计算机处理的、可以度量的知识一般是显性知识,如“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那部分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它可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在专业这个组织中,这些知识源异质性强,相对封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等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有: (1)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等,如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信息类和专业类课程,如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2)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3)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调研等。 (4)其他。如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同学和外界交流与意会的知识等。 从教师层面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除上述外还包括科研转化的知识等。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组织特点和知识源构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专业知识的集成: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沟通交流、资源分配等方面实现知识的集成。这里所说的知识源的时空是指按传统安排的知识源学习进程和地点,如课程学习的不同学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在不同地方进行。通过有效方法集成知识源并进行实施,可以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借鉴triz理论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汇编成册,按“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对复杂机电系统所涉知识源解构,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2,3] 三、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和反思 1.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自实现以来效果明显。 首先,改变了师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教师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明确了所教课程的教学地位和所教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就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内容,学生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不同知识源,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对毕业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入学时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形成系统概念,对知识的掌握更快、更全面、理解更深。在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更开阔。如本专业已毕业的07机电2班37位同学中,获得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项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4项。09机电2班35位同学,有11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10机电1班共有38位同学,截至第6学期为止共获得12项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明专利2项。 2.专业知识集成的反思 当然,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实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建立更有柔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的专业集成组织形式,如虚拟学习团队和网络学习团队等,使师生有效地沟通、协调和共享知识。从管理层面要研究专业知识集成的有效措施,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 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 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 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初探 论文摘要: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在分析研究型教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摆脱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合机械专业的特质,以研究型教学的知识观、研究型教学的师生观、研究型教学的测试观为依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机械专业;创新意识 研究型教学从18世纪开始就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初在杜威、施瓦布等人的推动下,研究型教学得到了广泛实施。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近年来,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受到高度重视,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1年4月24日,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也谈到:“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研究型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始建于1984年,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域内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达1190人,硕士研究生26人,高职生128人,毕业生就业率在黑龙江省本科高校工科专业中名列前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为指导,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有本事、能力强、善合作、适应快”的良好状态。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明显与本专业现今对学生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这使得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体现明显。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多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实习教学内容、模式和体系的改革,这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一、机械专业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1.研究型教学利于“教学相长” 研究型教学本质上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使教学的深度得到加深,教学使研究的广度得到延伸,并更有活力和动力。研究型教学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可以说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良多。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观念中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传授课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未来问题,并带领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特别指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教学所需要的某些生死攸关的财富,只有科研工作才能提供给它”,而“教学工作本身经常,甚至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科研工作的促动因素”。 2.研究型教学利于机械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44个本科专业课程对比研究,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难度大,领域广,且每名学生都要参加金工实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完成本专业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通过机加工工种的轮换实习,使学生具有1~2种主要机械设备的初步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机械专业课程安排密度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研究型教学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缓解学生课业繁重问题。研究型教学依据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模块式、cbe等,大量利用直观演示、双边教学、快速联想、小组讨论、作业练习、启发式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加深各门课程的理解,完全摆脱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岗位需要脱轨的现象。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人才,同时,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质的飞跃,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一直以“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研究型教学的内容突出“必需、适用、实用”的原则,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各课程、单元之间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品质、意志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各项能力达到社会工作所需的要求和标准。必须大力加强实践,使学生对我国现实社会和企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机械专业学生将来工作主要面向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机械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企业需求?研究型教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 二、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框架 1.研究型教学的实质 研究型教学的主导由教师转化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探知未知和新领域问题,目的不是让学生牢记一些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观念和全面能力(简称pha教育模式)。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获得更多地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研究型教学通常情况下均以研究项目驱动教学,以教师所申请课题或项目为提纲,把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内讲授与金工实习的课外实践、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进行思考,强调授学生以“鱼”与“渔”结合的这样一种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2.研究型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完善 研究型教学将“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重在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1)课堂上要有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善于从那些“没有问题”的命题中设计可以激励学生思维的问题。(2)课外要让学生有问题可以研究。精心设计与课程要求密切相关的、超越书本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开放式思维案例和学习研究问题。(3)实验教学课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地位。精心设计一些自主性和设计型的实验项目,打破思想、思维的禁锢,激发学生动脑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4)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做跨学科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5)教学内容要基于课本,超越课本。注重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内涵。 3.研究型教学科研实例分析 研究型教学把科学研究当作教育的结合点,机械专业近几年的科研项目重视吸收本科生参与,真正意义上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clark)教授也提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 以机械专业2010级2个班级为研究型教学对象。笔者参与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免耕播种机破茬刀激光表面强化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e201132)。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两个小组参加本课题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决定着材料的性能,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主动查阅相关资料:(1)涂层材料组织及性能的研究;(2)涂层材料耐磨性的研究;(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耐磨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关系,研究新材料的性能变化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均反映在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期间是他们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最多、收获最大、最难忘、反思最多的一段时间,从图书馆—实验室—小组讨论—实验室—实验报告的一系列科研活动让他们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在小组团队协作过程中,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事实上,以班级为单位的2个小组,都提出了较完善的研究报告,2个小组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起浓厚的科研兴趣,这种兴趣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对待科学研究。这个过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 4.研究型教学的现代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考试的方式方法往往影响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积极性。目前传统的课程成绩多是以一次或几次闭卷考试成绩而定,学生考试方式是以背笔记、背课件为主,学生背得越多,则成绩越好,这种考试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在研究型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考核采用了全新方法,不再是传统考试决定成绩的方法,学生的成绩由三个部分考核成绩组成:(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扎实掌握该专业课程,提高查阅文献能力的良好方法。课程设计由本专业教师规定范围,学生自己开题,最后由教师评定成绩,并针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2)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充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是学生加深了解本专业的重要途径。(3)期末考试的考核。最后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系统掌握情况评定成绩。试题采用多样化题型,有实例分析、实验仪器使用、图表分析、理论阐述和综合计算等,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结论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型教学的初步实施,提高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落实,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素质、人文情操、创新意识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发展到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还非常丰富,可以加强的方面也很多,尤其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科研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更新学习观、改变学习方式,深化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机械专业论文:浅谈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机械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专业英语要求,强调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当前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 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的要求 专业英语是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基础英语,实现对英语的实际应用。根据我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其基本要求如下:(1)词汇,掌握800个左右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词组,掌握构词法,具备按构词法识别一定生词的能力。(2)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英文原文文章及其他相关资料,能掌握其基本大意及主要情节。(3)译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能将本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4)听的能力, 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课堂与对话,能正确理解大意抓住要点。(5)写的能力,在借助相关工具书及网站,能撰写论文摘要与简介。(6)说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以上大纲是我院数控与模具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但针对喜欢英语并且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实施起来较容易。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我们的实施仅此停留在前三个要求。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需合理实施专业英语课程的配置,因材实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专业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及教育教学水平差异极大,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存在相对下降较快的现状,高职院校配套专业英语教材可读性较差,学校及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较差,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2 语言障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 不仅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囿于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们的英文表达存在困难,要想用正确的英文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非容易。因此,我们的课程也仅此在讲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适当地进行拓展或分析相关专业问题时,我们无法自如地应用英语。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英语能力一般,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锐减。 2.3 教学观念、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大部分人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属于选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等观念的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当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大力推进时,专业英语课程始终都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讲词汇,分析文章,学生爱听不听,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认为专业英语不属专业核心课程,无需耗费过多时间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2.4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投入不够 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此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课程大都是由刚毕业的新教师接课,无课程团队,很难进行教学探讨。其次,全国针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开发与研究培训不多,学校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课程开发。导致专业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实施对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不予以过高期望。 3 关于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专业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简单的交流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3.1 提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今社会全球竞争相当激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较大范围与外资企业或国外先进设备打交道,应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多。其次,机械类女生从事一线机械加工岗位不太适应,需要将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以此在就业时能谋求更好的岗位。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是基础英语的延伸,是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地扩展和应用英语。我们需改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切实联系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导性,处理好阅读、翻译与听说之间的关系,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实现从传统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充分备好课,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有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软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应用机械类相关软件autocad、mastercam及pro/e时,所涉及到英文菜单及对话框设置,我们可将其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中。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如课堂实施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提前设计好难易相当的多个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有机会展示自己。 第四、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案,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可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 3.3 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针对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投入和积极性都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孤军奋战”,无课程团队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最终是有关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想法都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应加强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提供教师进修机会。以我院为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承担,此类教师只是在英语成绩方面略具优势,但自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还显不胜。 4 总结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国迫切需求一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我们应认识到培养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在教学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机械专业论文: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合理选择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宜选择难度较复杂的项目,应选择那些使学生容易理解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机械知识项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添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主动参与。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适度增加项目实施的难度,教师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如根据机械专业要求掌握的技能或者与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关联,以此增加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做项目实验的时候感受机械劳动的艰辛,获得知识后的快乐。 二、分析并细化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是项目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操作、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好项目后,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分析项目、细化项目,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思想意识才能共同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分析项目,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三、自主探究,促进学习应用一体化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师不单只是把书本知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边操作边学习,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跟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探究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之后再进行阶段任务的探索,最后大家齐心合力完成“总任务”。这个分组学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难等待着大家,教师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适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个师生间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提供一个专门用于学习的实验基地,实施学习应用一体化格局。另外,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其他设施,如,在教学楼墙面或宣传栏上张贴学习图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如,播放器、多媒体器材、实验设备等。这样使教师改变了中职机械专业传统的老师讲解、示范,再提出重点、最后学生练习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重心向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上转移,促进学习应用一体化的形成。 四、完善课程教学程序,实施有效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在项目教学法中也同样起着决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结果的关键作用。为了让项目教学法能够帮助中职机械专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研究机械专业的教学特点,思考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完善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程序。而学生则要改变以往被动、落后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构建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师生同心同德为有效教学共同努力。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学生的技术程度是否有进步、知识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良好等必须作为基本标准。同时,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及时做出检测和评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能帮助学生,要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提高。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决定是否要对某些环节重新做出讲解和示范。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的形成对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来讲是一次质的飞跃。项目教学法对中职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从单一的教授理论转变为双师型。我们教师应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充分地参与实践,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实践技术培养的“一体化”转变。 作者:徐燕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专业论文: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1立足农林类机械专业特色,完善教学准备工作 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充分考虑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之间的辅助关系,合理安排专业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学时间顺序,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学期放在公共课《大学英语》之后,而将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授课时间进行穿插或者放在其后面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英语学习的阶段连续性,在课程设置准备工作上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同时可以循序渐进的开设具有农林特色的双语课程,为农林类机械双语教学的实现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件准备工作中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高校机械专业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件内容,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系统,使教师能更加生动形象的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2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高校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传统性”很重,长期沿用传统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教师以翻译加语法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强调英语教学的现代特点,因此急需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培养,将类似于普通英语的语法教学摆到次要地位。针对授课学时不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任务,让学生精读英文原版专业材料并撰写读后感等,并培养学生课堂外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也为后续双语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应具有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能力,并不断提高综合教学素质,学科应进行长期的师资建设,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外企或者欧美国家进修深造,持续提升师资力量。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认知水平,在不同授课阶段采用相应的授课方式,在课程前期采用较少的英语讲授比例,建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课堂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慢慢适应语言环境和英语授课方式。在后期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重,循序渐进的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氛围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机械学科本身知识结构较复杂,而高校机械专业学生英语听力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专业英语的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专业水平,难度要适中,可结合机械零件、模具、机床等实物进行形象教学或者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要调整教学态度,营造轻松的有益于互动的英语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浓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结合课件内容播放一些专业方面的外语短片和介绍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视频,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我们引入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课程形式,适当选择一些网络专业视频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慕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在线课程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重复多听直到最终理解,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慕课课程还包括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等互动学习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和完成专业知识更新。慕课的引入也为机械专业其它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还可以在传统专业英语课堂中加入一些新鲜元素以提升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要求学生在授课前查阅和准备与授课主题相关的短篇英语材料,在课堂进行翻译和交流讨论,表达对专业内容的心得、疑问及创新思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加入专业英语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训练,包括英文简历、自我介绍、学术报告、科技论文撰写等;授课过程中穿插内容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 4考核方式的完善 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区分于普通英语教学的考核,要着重考核学生在解决相关机械专业问题过程中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而不能简单的通过笔试形式来考核学生对专业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和专业知识的翻译水平。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应突出其实用性,对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后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2个部分。平时成绩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占10%)、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20%)和平时测试(占1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专业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和分组讨论表现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平时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词汇、常用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和专业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期末考核占50%,主要着眼于专业资料的翻译和书写,同时也涉及听力和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考察了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水平,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最终考核结果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高校农林类机械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同时促进了其它机械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仍应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材建设,突出农林类机械专业英语的学科性特点,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和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人才。 作者:刘达列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
航空新技术论文:“福特级”航空母舰新技术 一提起航空母舰,映入人眼帘的往往是其海上巨无霸的形象。作为现代海上作战体积最大的移动堡垒,航空母舰不仅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象征,更拥有极为强大的战斗力,是一国海上军事威慑的重要战略力量。美国是当前拥有航空母舰数量最多的国家。载有大量战机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无疑是美国强大军事实力的招牌。在各国的武器库中,还找不出一款比航空母舰战斗群更具有惊人战力的进攻性武器。航空母舰能够在远离路基支援的战场条件下,驰骋于占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之中,并可在数个月的时间内对特定目标展开持续攻击。战力如此卓越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显然早已成为美国各战区指挥官的“宠儿”。这也导致美国航空母舰在海外的战备值班周期不断延长。除了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攻击实力外,航空母舰上所配备的各类高科技武器与装备,也是支撑其得以驰骋深蓝的重要利器。 从“尼米兹级”到“福特级”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4月9日,全球第一艘“福特级”航空母舰福特号进行了海上测试。当天,“福特号”航空母舰被拖船从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内拖出进行出海测试。作为“福特级”的首舰,“福特号”航空母舰的设计、施工和制造前后耗时十余年,总造价高达130亿美元。“福特号”航空母舰原计划于2015年正式在美国海军服役。不过,核反应推、发电机等部件的故障问题,导致“福特号”的出海测试时间一拖再拖。美国海军称,“福特号”航空母舰在出海测试期间,将进行飞行甲板测试验证等事项。待“福特号”航空母舰正式服役后,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将拥有11艘。作为新一代的航空母舰,美军计划最迟于2058年建造十艘同级航空母舰,以取代当前承担主力任务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在“福特级”正式服役前,“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乃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航空母舰,且在数十年间中均为美军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军舰。“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首舰“尼米兹号”自1975年正式服役后,美先后共建造了10艘同型航空母舰。“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均采用核动力推进,属于大甲板弹射型航空母舰。其设计长度为330米,宽度为40米,吃水11米,满载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可以搭载一支约70架战机的舰载机联队。根据作战任务以及性质的不同,航空母舰上搭载的作战飞机类型也有所区别,通常包括了战斗机、预警机、固定翼反潜机以及电子战飞机等。每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装载有四台蒸汽弹射器、四条拦阻索以及四座升降机,平均每20秒钟时间即可弹射出一架舰载作战飞机。 可以说,“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战斗群能够控制的海域面积大、攻击性能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作战能力最为顶尖的海上机动作战编队。不过,航空母舰战斗群并非仅仅只有一艘航空母舰所组成。航空母舰自身除配备少量用于自卫的武器外,其主要的武器装备即为所搭载的各类舰载作战飞机。这些作为重要武器装备的作战飞机可以对敌方的舰船、潜艇、飞机以及陆地目标等进行攻击,直接将敌方消灭于航空母舰数千米以外的区域,并对海上舰队进行保卫。除航空母舰所搭载的战机外,以其为核心的战斗群通常会由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补给舰等混编而成。 尽管“尼米兹级”仍是现役航空母舰中无人能匹敌的佼佼者,但其设计与制造毕竟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舰上的各项技术已显得较为老旧。譬如,“尼米兹级”所使用的弹射系统、推进系统等基本均采用机械结构,不仅极为复杂可靠性较低,且需要大量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在此背景下,新一代“福特级”航空母舰应运而生。 “福特级”航空母舰的新技术 “福特级”航空母舰从外表来看,与“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并没有较大的差异,两者在飞行甲板上也极为接近。从数据上而言,“福特级”首舰“福特号”航空母舰长度为330米,宽度为41米,设计的满载排水量为10万吨,这些数据与“尼米兹级”亦相差无几。“福特级”在吨位和尺寸等方面较之“尼米兹级”并未有多少提升,但在舰船的电力容量、舰载机的数量、舰船故障率等诸多关键性指标上,“福特级”航空母舰与“尼米兹级”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譬如,“福特级”航空母舰搭载的舰载机联队数量可达到75架,大大提升了作战飞机的出动率。通过采用全新的电磁弹射系统、电磁阻拦系统等所使用的各类前沿技术,“福特级”航空母舰真正成为了一艘适应未来战争环境下作战的超级航空母舰。 电磁弹射技术的应用 航空母舰诞生之初,舰载机均是依靠自身发动机带动螺旋桨产生拉力,进而使轰炸机或战斗机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起飞。彼时,这种起飞方式对于以轻金属和木质为主的螺旋桨飞机而言并非难事。不过,随着喷气式飞机的普及,其在短短一百多米的航空母舰甲板上的起飞,需要借助于外界的推力帮助,这也使得弹射系统随之产生。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所使用的是蒸汽弹射系统。其由核动力装置生成的热能来产生蒸汽,进而推动舰载机非短距离起飞。蒸汽弹射装置从结构而言较为复杂,包括了蒸汽系统、液压系统、起飞系统、归位系统、润滑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 舰载飞机在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前,需要由位持器钢圈把尾部扣在一处坚固点上。当蒸汽弹射系统运作时,蒸汽由航空母舰上的锅炉输出,经增压后输入弹射装置唯一露在飞行甲板之上的滑梭中。被位持器扣住的飞机在起飞时需要开足马力,当蒸汽弹射系统一启动,飞机引擎的动力加之蒸汽的压力,令钢圈断开,飞机立即向前冲去,在短短数十米的距离内即可将时速提升至250公里每小时。当舰载机被弹射起飞并脱离滑梭后,滑梭回到原位,并继续推动下一架舰载机起飞。 从数量上来说,“福特级”航空母舰与“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一样,都装载有四部弹射器。但两者在设计理念和技术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由于舰载机在“尼米兹级” 航空母舰第四号弹射器时,其机翼已接近甲板边缘,这也导致该级航空母舰的四号弹射器无法弹射满载起飞的作战飞机。为了提升舰载作战飞机的出动能力,“福特级”航空母舰对飞行甲板的构造进行了改进,从而令其第四号弹射器能够弹射满载起飞的作战飞机。 “尼米兹级”航空母上所用的蒸汽弹射系统,其体积和重量均较大,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海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维护和更换,这显然不利于长时间的海上持续作战。此外,由于在弹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连续弹射出几架满载起飞的作战及飞机后,其航速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下一个攻击波中能够出动的战机的数量。蒸汽弹射系统的最大局限性,还在于其输出功率有限。“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采用的蒸汽弹射方式,决定其只能弹射载重30吨以下的舰载飞机,难以满足舰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加之蒸汽弹射系统存在功率无法调节的限制,只能有效弹射重量较轻的无人机。若要进行强行弹射,很可能会造成飞机受力过大,从而影响其服役时限。 在此情形下,美军在其最新型的“福特级”航空母舰采用了前沿的电磁弹射技术,以规避和完善当前“尼米兹级” 航空母舰蒸汽弹射系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所谓电磁弹射技术,即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进行运动。电磁弹射技术的主要应用是大载荷物体的短程加速,其起步与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在航空母舰的舰载飞机起飞弹射上已得到高度重视和应用。相较于蒸汽弹射系统,电磁弹射系统不需要使用蒸汽来驱动活塞,而是使用电来驱动。同时,电磁弹射技术的容积小、效率高、质量轻,对航空母舰上的辅助系统相对要求较低,且运行和维护的费用较为低廉。在功率损耗方面,电磁弹射系统要远小于蒸汽弹射系统。其可控性能也优于蒸汽弹射系统。当蒸汽弹射系统的蒸汽阀门打开后,飞机起飞的弹射过程中基本无法控制。但电磁弹射的全过程均可以有效掌握,并可根据不同机型、飞机速度与负载变化等进行调整。这也使得电磁弹射技术成为了未来航空母舰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电磁阻拦技术的应用 除了将重型飞机送上天空外,如何能够令舰载机顺利降落在航空母舰甲板上也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舰载飞机在运动的航空母舰上降落,其风险之大、难度之高,被全世界公认为“刀尖上的跳舞”!通常情况下,陆地机场的跑道会长达数千米,而航空母舰上的甲板长度不会大于300米,可供利用的降落距离仅有100米。然而,舰载机降落的速度却高达300公里每小时。在如此高的速度、如此短的距离,再加之随时处于颠簸中的航空母舰,如果没有航空母舰阻拦系统,现代喷气式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的安全着落显然是一项难以实现的“天方夜谭”。航空母舰上安装的阻拦系统,能够有效帮助舰载机在极短的距离内强制制动。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所使用的是液压式阻拦系统。其由液压缓冲系统、制动器具以及冷却系统共同组成。当舰载机降落时,其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阻拦索一边利用滑轮阻尼器来减缓飞机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持续将动能转化为压缩空气罐,从而令飞机趋于平稳并有效制动。不过,液压式阻拦系统的阻拦能力较为有效,但缺乏灵活机动性。面对不同的机型降落,航空母舰上的海军航空兵需要依靠人工对配重物进行更换,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舰载机的出动频率。如果不对液压式阻拦系统予以适当的配重,在阻拦过程中产生的过大峰值拉力甚至可能造成飞机损坏。 为此,在全新的“福特级”航空母舰上,设计者采用了前沿的电磁阻拦技术。在这一技术中,阻拦机和电脑控制系统是最为核心的两部分。阻拦机的构成较为简单,包括了水力涡轮、感应电机、旋转轴以及机械制动装置等,在阻拦系统中起到吸能的作用。电子控制系统则包括了操作人员工作平台、维护人员工作平台以及动态子系统。该系统可以精准地对飞机阻拦着舰的即时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和控制,并反馈给电动机后施予阻拦索合适的拉力,从而令舰载机在阻拦着舰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平稳的力,进而也可控制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制动的距离。作为电磁阻拦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阻拦索采用了新型轻质合成缆索,这不仅可以减少结构载荷,降低系统惯性,并可由此缩小滑轮减震装置的尺寸。 电磁阻拦技术的工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初始接触阶段时,舰载机的机尾钩一旦与阻拦索相接触后,其就会牵动阻拦索,进而带动换轮索牵出,并令旋转轴转动。这一工作的关键,是为了令舰载机和阻拦索之间得以平稳接触。在实现了第一环节的既定目标后,第二环节则是如何对于舰载机的动能吸收。舰载机在降落时,其自身带有极大的动能。电磁阻拦系统中的水力涡轮、感应电机和摩擦制动器就是为了吸收舰载机的动能。通常情况下,水力涡轮和感应电机正常工作,即可吸收舰载机的动能,并实现飞机的安全着舰。可是一旦发生水力涡轮或感应电机不能正常工作,阻拦机的摩擦制动器就作为备用的吸能装置,以保障电磁阻拦系统的安全、可靠。较之液压式阻拦系统,电磁阻拦系统更为简洁、可靠,且无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令其维护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无论是电磁弹射技术,还是电磁阻拦技术,都是用于提升航空母舰战斗力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考虑到航空母舰在未来会搭载有各类无人飞机,前述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为未来航空母舰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航空新技术论文:遥感及航空摄影测量中的新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当前生产的发展需求,大比例尺航测成图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各城市测绘单位快速得到推广应用;同时一些与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相关的测绘高新技术也在不断的投入。本文首先对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进而分析遥感及航空摄影测量中的新技术以及应用。 关键词:遥感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应用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来看,在近三十年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了测绘、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资源环境、城市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各个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程起,摄影测量已经开始从模拟摄影中跨越出来,已经进入了数字摄影阶段,摄影测量正在经过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有利于推动测绘技术的进步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摄影测量经过了一个系统的转变。摄影测量逐渐从模拟摄影测量转化到解析摄影测量,并最终进入到了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解体,新的数字化的测绘技术体系的兴起。 首先,从数字影像的类型来说,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数字正射影像(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线划图(DLG,Digital Line Graphic)、数字栅格图(DRG,Digital Raster Graphic),同时还有其他相应的地名数据库与土地利用数据库,多样化的数据库与模型为摄影测量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其次,国家利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绘制了大量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大量的全国级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例如1:1000000、1:250000、1:50000比例尺级别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除了国家级外,省一级的1:10000比例尺级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市县级1:500至1: 2000比例尺级别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等。 另外,我国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中巴卫星数据等,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和末期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并建立了业务运行系统,具有每年耕地数据动态更新和每五年土地利用数据全面更新的能力。现正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工作。我国还利用彩色红外遥感数据开展地质找矿应用研究,并成功地在新疆博罗霍乐北山地区发现矿藏。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有利于提升 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在空间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处理系统,并开展了定量遥感反演研究,为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信息处理与分发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首先,从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来看,在国家973与863计划的支持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传感器,发射了5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包括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返回式陆地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组成了风云、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四大民用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体系,从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上实现了对地球的多平台、多传感器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不同分辨率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并将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于气候、大气成分、水循环、植被变迁、海洋现象、自然灾害等地球空间环境变化的监测。 其次,在数据储备方面,已经积累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数据。 二、几种测量新技术的应用探讨 (一)GPS在航空摄影中的应用 (1)GPS用于航摄飞机导航 在航空摄影测量获取航片的过程中,航空摄影飞行必须按航摄计划中的要求,在一定的高度沿设计的航线飞行,以保证所得影像具有一定的摄影比例尺、航向重叠度及旁向重叠度。随着GPS的广泛应用,已普遍使用GPS对航空摄影飞机进行导航。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导航与定位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目的是利用GPS精确测定的摄影曝光瞬间航摄仪物镜中心的位置,将所测数据应用于摄影测量内业加密,以便尽可能减少对地面控制点的数量要求。用于确定摄影曝光瞬间航摄仪物镜中心的位置时需采用高精度相位差分的GPS动态定位方法,其实时差分定位可用于摄影导航,而确定航摄仪物镜中心的位置则利用布设在地面的2~3台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目前已采用QPS/IMU。 (二)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的应用 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利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可以减少地面控制点,缩短作业周期,降低成本,可以真正应用于困难地区、无图区及边境区的基础测量。利用该种测量技术,在有地面控制点的四角带,完全可以满足1∶10000比例尺的地图精度要求;在地面特征丰富、影像较好时,可以达到1∶50000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这种测量技术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国家基本地形图有重要意义。 (三)机载侧视雷达技术的应用 机载侧视雷达是利用装于飞机机身两侧或下方的天线,随着飞机向前飞行而扫描飞机下方两侧的带状地面,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绘的雷达。飞行器上的侧视雷达包括发射机、接收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处理装置等部分。侧视雷达具有下列特点: (1)具有全天候工作性能; (2)分辨率高,所摄照片清晰; (3)覆盖面积大,提供信息快,把飞行中连续拍摄的照片拼接起来可构成大面积的地形图; (4)不易受干扰 航空新技术论文:浅析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形图测绘中,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本文针对我国航空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从而推动我国航空测绘的发展。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应用;发展 航空摄影测量即是在飞机上利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进行连续拍摄,绘制地形图的过程,其原理是利用航摄仪器的摄影光束相交而确定地面点的位置。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建设中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并推动了航测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航空测绘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各大城市开始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对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便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以及生产的需要中,大比例尺城市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城市测绘企业单位。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起来,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上,涌现出数字航摄仪DMC、IMU/DGPS新技术、LIDAR 激光测高扫描系统、雷达等先进技术设备,为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创造了更多的技术条件,不断推动着航测行业的发展。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其测绘精确度仍有待落实,航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新技术的应用 1、对数字航摄仪DMC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呢,无论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数字航摄仪DMC也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创造的航测产品,它是一种用于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航空摄影测量的数字相机系统。这一航空相机摒弃了传统胶片相机的设计思想,由四个全色传感器及四个多波段传感器组成。其四个全色传感器用于捕捉每一个设想的特定区域,从而确定一个大的镶嵌影像;四个多波段传感器则主要用于捕捉红、蓝、绿色及进红外数据。因此,航摄仪DMC能满足小比例尺和高分辨率大比例尺航摄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低空进行测绘时,DMC能够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实现机动、快速的摄影测量,其测量精度高。 2、对IMU/DGPS新技术的应用 IMU技术是惯性测量单元的简写,主要是由陀螺、加速度、电路构成,它能够独立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参数,同时具有抗电子干扰、隐蔽性好等特点。但这一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长时间单独飞行,否则容易造成导航位置参数的误差。而大家熟知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强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工程测量等诸多领域。因此,将IMU与GPS集成起来构成组合导航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导航精度与其测绘性能,就是目前的IMU/DGPS航空摄影测量系统。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地面控制的工作,提高了测绘效率,并降低了在高山荒漠等区域测绘的危险性,推动了航测事业的发展。 3、对LIDAR 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的应用 对LIDAR 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困难地区、无图区及边界区而实施的新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技术,从而减少地面控制点,完成对外空难度大的测绘区高精度及大比例尺的测绘工作,这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缩短作业周期,减低生产成本而提高生产效率。这一技术对于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国家地形图有深远的意义。 4、SAR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系统 SAR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不受客观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便能获取空间数据,大大改善了对困难地区地形图绘制的困境。这一成像系统的使用原理是将合成孔径雷达安置于飞机上,利用孔径雷达发射微波对地面目标扫描,从而经过对空间坐标的计算,记录回波特性得出地面目标的空间特性,再经过数据处理成像。这一系统的运行主要由天线系统、数据记录系统、监控系统、发射与接收系统协调运行而完成。 三、对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的和主要注意事项 1、落实测绘区选点工作 航测人员在开展航空摄影测量工作过程中,运用IMU/DGPS作业的前提必须对测绘区做好现场踏勘的选点工作,这一选点工作要按照前期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GPS定位测量范围的选点要求进行实地选点定位。选点的点位要位于交通方便、便于安置设备便于埋石操作的区域;点位还要在视野开阔的地方,避开建筑物及水域便于信号及电磁波的传输。同时,点位之间还要做好加密与联测工作,以便测量工作的连续开展。 2、确定航摄仪、比例尺及航高 在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做好航摄仪、比例尺及航高的选择与确定工作。在选择航摄仪时要优先考虑其性能质量,进而保证航摄资料的准确性。在确定比例尺时,首先要按照国家对大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标准并根据当地地形实际与相应的精度要求,以及配套仪器的利用,综合确定航摄比例尺与航高数据。 3、策划检校场的布设方案 检校场的布设方案主要针对IMU /DGPS 系统设备生产商而言的,这些生产商在从事 IMU /DGPS 系统设备生产过程中对于检校场的布设方案的策划,一般要考虑达到如下工作的因素:检校场要根据比例尺大小设置相邻的平行航线;检校场要能保证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都是60%;采用直接定向法,使航测高度与摄区高度一致;对于检校场的位置可以选择在离摄区较远的区域或摄取中任意两条航线位置等。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实现了岁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完善,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应用方面较西方先进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我国的航测领域应该在认识航摄新技术优点的同时,找寻并探索其对于该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航摄工作,提高航摄效率,保证影像质量,进而推动整个数字摄影测量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摄影测量中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测绘、复杂地形及国界等测绘区域。目前,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迅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转变,出现了数字航摄仪DMC、IMU/DGPS新技术、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等摄影测量新技术。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航空摄影测绘技术的意义与研究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数字航摄仪DMC、IMU/DGPS新技术、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等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航空航摄仪;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陆续应用于我国各个大城市测绘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城市测绘单位,在航测机构增添航空摄影测量业务,大比例尺航测成图技术在国内各城市测绘单位得以快速的应用推广。目前,随着数字航摄仪DMC、IMU/DGPS新技术、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等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逐渐成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主要测绘方法。但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籍测绘领域时间短,加之航测本身的技术缺陷以及测绘精度问题,有时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一、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 (一)按处理方法分 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中按处理方法可分为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模拟摄影测量通过模拟测量的方式,使测量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同时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出错率,用模拟的方式实现了对实际的掌控能力,使技术取得最好的实用效果。解析摄影测量是指通过对形状、大小、和数据进行解析达到对综合数据的了解,使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得到改善,并增加对具体内容的了解,让数据达到还原效果,增加图像的准确率,并通过分析和应用提供最真实的影像和数据,更好的为地形摄影和非地形摄影的发展服务。数字摄影测量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于对数字的掌控,通过对数字摄影的掌握加强测量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对数字及影像的综合处理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使摄影测量达到数字化和科学化,使数据更加准确,更加接近测量的实际。 (二)按研究对象分 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中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技术和非地形摄影测量技术。地形测量是指对地形图的测绘过程,通过对地表和地形在水平面的投影中显现的数据,把数据按比例尺进行缩放来实现摄影和测量的目地。地形的测量一般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上就可以拍摄和掌握各种测量数据,实现数据和图像的高标准。非地形测量不以地形测量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精确测量使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它为生物领域、军事领域、建筑领域、矿山工程领域、文物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使各领域的技术得到发展,并通过摄影和测量使这些领域得到实际的发展,使非地形测量应用到这些领域中,取得更长远和丰富的发展。 (三)按摄影的位置分 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中,按摄影位置进行分类,包括航天摄影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和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其中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通过航天摄影来完成整体测量,要根据具体的测量对象进行不同的研究。航天测量的测量距离相对更远,技术水平也更难达到标准,对摄影及测量人员的要求也更严格,并且环境造成的干扰对摄影的影响也更大。工作人员需要更精细的测量,并对地形进行精准的勘测,来保证摄影测量技术符合测量和勘测的规定。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指在空中进行摄影并根据比例尺对具体的距离进行计算的过程,航空摄影测量一般是在飞机上。而地面摄影测量技术一般需要对摄影进行处理,使形状、大小等综合数据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采用地面测摄影测量技术使很多难以测量、难以勘测、难以计算的地形得到勘测,很多大坝和地形复杂铁路的测量就采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它攻克了地形勘测带来的危险,为地域勘测服务。 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任务 (一)非地形测量 在非地形测量中不以地形测量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测量促使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达到为各种领域服务的目的。非地形测量的发展促进了生物领域的发展,使生物医学领域可以通过对地形的利用,取得更多的生物医学资源,带动更长领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通过对非地形的勘测,了解罪犯的藏身之处,和犯罪窝藏点,使案件得到侦破。在文物和建筑领域也得到了发展,很多文物就存放在复杂的领域内,通过测量可以找到它们的位置,开垦出更多的古文物。非地形测量也有利于军事侦查,通过非地形测量检查各军事地点,保证军事地域内没有军火和其它领域的军事人员。 (二)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指加强对地形图的了解,通过对地表和地形在水平面投影来掌握数据,按比例尺进行准确的缩放,以此达到测量的目的。在测量中第一点要掌握具体的数据和具体的图像,按照比例尺来还原真实的指标,要建立专题的图片,对各种地图要进行了解,掌握各种硬件条件,要了解具体的摄影影像,对各种图形要分类型掌握。第二点,要建立相关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掌握,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来了解各种数据的不同,了解测量的变化,使数据可以互相参考、互相借鉴,达到为测量服务的效果,达到测量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内容要系统化,方便管理人员查阅和掌控。 三、航空摄影测量的要点和作业方式应用 (一)质量检查准确,成果提交合理 在航摄摄影测量的最后阶段要对质量进行高标准的检查,对整体的过程进行准确核实和分析,达到整体质量的准确性,在最后的检查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针对作业方式要加强各步骤的联系,区别各步骤的不同,对内容进行整体计算,并对结果进行重复的分析,使结果符合真实的效果。要对数字精度、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检查的单位是质量检查机构,对检查和验收工作要合乎规定,以合同为根据。在检查合格后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当检查资料不合格时验收单位可以拒绝验收。当核实无异议后要把成果提交给相关部门,提交过程中要把内容标记的详细些,确保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数据开展以后的工作,作业方式也要列出相关数据和相关表格,使内容清晰易懂。 (二)空中采集准确,数据处理合理 在航空摄影测量中要对控制采集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准确的处理,采集过程要正确,作业方式要符合标准,通过找准正确的距离和采用正确的拍摄方式,使效果更真实、更具准确性。拍摄人员也要掌握合理的拍摄方法,针对不同的高度,拍摄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对数据的处理也要合理,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重复计算,实现对不同数据的合理分析和比较,使航空摄影测量任务完美的完成。要在飞机上安装摄影仪,对地面垂直拍摄,获取相片或影像,使数据采集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据处理过程中用绘制比例尺进行空中测量,用模拟法和解析法测绘,使精度和质量达到高标准。要用正确的采集方式取得最优异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数据处理,达到整体测量的准确性。 (三)航摄准确,航摄设计合理 在航空摄影测量中要对航摄进行精准的计算,促使其它指标合理发展,并且要加强对航摄的设计。作业方式要通过找准目标和进行合理角度的拍摄实现精准化计算。拍摄过程一定要符合实际,通过合理的比例来还原数据和图像 , 要加入大比例尺的数字图,提高航摄的精度要素,提高航高、比例尺、焦距和影像质量,通过上述要素加深设计的合理性。还原的方式一定要合理,数据和图像设计也要有根据,要根据具体影像来开展数据和图像设计,测量不要局限在绘画图上,需要信息性的影像图件。要用科学的方式和科学的设计达到预期标准,实现测量的目的,实现测量的高标准,使作业方式合理的完成。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通信技术的发展,航测技术由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转变,由计算机代替“人眼”,迈向信息化测绘时代。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当前大比例尺地图绘制技术中的热门话题,各种航空摄影新技术一定会逐步完善。根据航摄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获取影像,极大地提高航摄效率,缩短获取影像周期,提高影像质量。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通信相关的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航空摄影测绘技术已经从模式测量朝着数字化测量转化,从而做到了运用高科技技术来代替人进行测绘,令摄影测绘全面地走进数字信息化的测绘阶段。本文对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数字航摄仪;DMC IMU/D GPS;激光测高扫描系统 引言 航空摄影测量就是在航空器中安装摄影仪器,进而在空中对需要测量的地形进行摄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形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同时由于我国地形结构复杂,依靠传统的测量技术很难对特殊地形进行实地测量,因此借助航空摄影技术可以实现对复杂地形的测量,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可以缩短测量工作周期,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 一、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任务 目前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任务主要包括对地形面貌的测量和非地形测量两种: 1、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是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任务,它是通过对测量地形的摄影,加强对地形的了解,并且按照比例尺寸对摄影的对象进行准确的浓放,以此实现测量的目的。在地形测量中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一是要保证摄影图形的具体数据和图形,并且按照预定的尺寸比例对航空摄影的图片进行数据还原,并且根据还原的数据图像,建立相应的图片库;二是要建立数据库,航空摄影要根据对地形的数据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掌握数据的不同分类以及数据之间参数的变化情况,以此实现在航空摄影时实现测量的数字化;三是积极掌握测量地形的相关数据,并且根据掌握的数据情况完成对地形的整体测量,最后实现摄影图像的真实还原。总之在航空摄影测量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保证摄影的图像数据真实、准确,使测量数据更加符合标准。 2、非地形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不仅仅应用在地形测量领域,其还应用在许多其它领域。非地形测量不是以测量地形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地形的摄影观察地形的变化,以此更加地形变化发现其中的问题,比如航空摄影技术应用在军事领域中,就可以通过航空摄影技术对某一区域内进行军事侦察,以此观察该地形是否存在军事设备以及该地区的变化情况;航空摄影技术应用在工程领域,通过航空摄影技术可以对地形进行勘测,分析该区域是否存在矿物质等,以此实现对该区域的合理开发利用。航空摄影技术的非地形测量功能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应用,其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 二、航空摄影操作的关键和方式应用 1、摄影精确,设计科学 在航空摄影测绘的过程当中需要先对摄影实施准确的计算,从而令别的相关要求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优化航拍的设计。摄影办法是要先确定好摄影的地点以及实施一个适合的角度摄影从而能够进行准确的设计计算。进行摄影测绘必须要切合现实情况,利用适合的比例来对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图像进行还原,此外还需要添加一个大比例尺的数字图,增加摄影的准确因子,增强摄影高度、比例尺、以及摄影的焦距以及图像的清晰度,经过以上的因素从而对摄影设计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图像进行还原的方案必须要是科学合适的,图片以及数据的收集设计需要有根有据,需要依据实际的图像从而进行数据以及图片的收集相关设计,测绘不能仅仅关注在绘制图像上,应当具有数据性的图像视频。 2、收集精确,处理科学 在航空摄影测绘过程当中需要对摄影器械摄影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图片实施精确的计算分析,收集的方式要合理,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利用精确的定位以及摄影的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从而使摄影的结果更加的切合实际情况、更加的精确。另一方面实施摄影的相关作业人员也需要对于摄影的方法有个准确的认识,根据摄影的高度不同,所采用的摄影办法都要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相关数据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需要通过反复的分析探究以及相关人员的反复推算,从而可以完成对于各种数据的科学统计分析,因此令航空摄影测绘工作能够很好的被执行。航空摄影首先要在使用的飞机外体组装好测绘过程当中所需要使用到的相关装置,因此能够对地面实施竖直摄影,从而得到有关的图像视频,指导数据的采集朝着自主化以及数字化方面进行开发。 3、质量检测精确,结果提交科学有效 在实施航拍测绘的最终阶段需要针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实施高要求的检测,对于摄影的整个过程实施精确审核以及研究,从而达到整体的质量准确性标准,此外在最终阶段的检测作业中必须要把控好质量的这个标准。针对摄影的方式要增加每个操作单元智联的相互联系,能够分辨出各个操作单元之间的异同点,对于摄影的具体项目实施整体的计算,同时对于计算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多次推导验证,验证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真实性。此外对于数字的准确度、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精确性都要实施验证,而进行验证的部门都是相关的质量检测部门,对于检测和验证的过程都需要依照相关的要求,将合同中的规定作为依据。在检测合格之后再实施相关的验证,如果出现检测资料不达标则验证部门能够拒绝验证。 三、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1、数字航摄仪DMC DMC航空摄影相机是利用四个多频率的接收器分别接收红、蓝、绿三色光以及近红外数据;而四个全色传感器分别捕捉的影像,依靠少量的重叠区域生成一个大的768013824镶嵌影像。此系统能够在各种光线环境中,通过调整相机的曝光时间,保证图片的质量,该系统对于地面的分辨率能够达到5cm。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以2000万像素以上的小像幅数码相机为传感器,采用无人飞机进行低空航摄,具有机动、快速、经济等优势。此种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部门地区较为准确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另外对于天气以及机场的依靠性较小,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应急保证、防灾减灾、图形测绘等方面。 2、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GPS,即是全球定位系统,运用在航空摄影测绘后,利用空三素的办法得到角元素,从而完成了部分直接得到投影光束。IMU/DGPS,即是惯性测量单元/差分GPS,运用在航拍之后,能够直接取得三个线元素以及三个角元素,极少需要甚至不需要地面控制点就能够实施航空摄影测绘,从而大大的简化了摄影测绘工作。IMU/DGPS协助航空摄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IMU、DGPS两种新技术的综合分析验算,从而得到了具有十分高的准确度的航空摄影测绘相关的概念、技术以及方案。 这种摄影方法的工作方式是首先利用组装在飞机外体上的GPS接收装置或是地面站点的GPS接收装置,进行持续的并且同步的检测太空中的GPS卫星信号,接下来是利用GPS载波相位测绘差分定位技术的协助从而得到了航空摄影仪的有关定位数值。IMU/DGPS技术能够直接的得到每一张摄影到的图片外方位元素,把其当作加权检测值参加到摄影测绘区域网的平差,因此得到了准确度更加高的图片外方位元素结果,这种测绘的方法叫做IMU/DGPS协助航空三角测绘方法。高准度的差分GPS与惯性测绘部分得到航拍的曝光时间的图像定位期空间位置,之后再针对去实施变差的更正,因此得到个各张图片的高准度外方位元素的方法称作直接定向法。 3、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 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通过GPS辅助空中三角测绘技术,能够减小地表的控制点,减短测绘时间,降低成本,可以真正应用于困难地区、无图区及边境区的基础测量。 结束语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带动了测量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地形复杂、摄影周期长等一些弊端,促进了我国测量事业的发展。 航空新技术论文:“地沟油”华丽转身新技术助其成为航空用油原料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痛恨“地沟油”危害食品安全,却每天制造出成千上万吨的餐饮废油。如今能源技术的进步,给中国人带来了福音――“地沟油”转换成航空生物燃料。每多一千克“地沟油”转化成航空油,也就意味着餐桌上少了一份用“地沟油”回收做出来的“口水菜”! 2014年8月14日,波音中国公司在北京召开航空生物燃料油研讨会,并在会上宣布,波音与中国商飞合作的“废气油脂”(包括地沟油、食用油边角料、餐饮废油等)研究项目正式进入到了筹建“中试车间”阶段,最早于八月底开通一条日产500千克航空生物燃料的生产示范线。 2012年8月16日,波音公司正式与商飞合作成立了节能减排技术中心,中心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研究如何将“地沟油”转化成航空燃油。该项目在此前的一年当中均处于试验阶段,试验目的是为了打通“地沟油”转变成航空油的技术路线。然而餐饮废油变航油,波音-商飞并非首例,国外有荷兰航空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中石油1号生物航煤的技术先例,波音与商飞之所以耗费一年多时间打通技术路线,是因为中国的“地沟油”与其他生物油脂存在不同的特性。 荷兰航空旗下SkyNRG与中石油1号生物航煤采用的多为石油化工技术路线,比较适用于结构较稳定,成份较纯的餐饮废油,如肯德基,麦当劳炸鸡剩下的油。而波音与商飞此次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沟油“采用油脂化工技术路线,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八大菜系,蒸煮炒爆涮等各式各样烹饪手法所遗留下来废油。如全国闻名的重庆火锅,最地道的做法就是用一锅被重复利用的老油涮食,试想火锅废油的成份会何其复杂! 解决这些“成份复杂”难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去除杂质”。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对此已研发出相适应的解决技术路线:“我们将首先对其进行去杂质处理,得到成份较纯的中间产品,之后再利用优化过的催化剂工艺对其进行转换。” 目前,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已成功利用“地沟油”转换出了一定量的航空油,转换比例在40%左右,即100万千克“地沟油”可转化成40万千克航空油。但不得不承认,该转换技术在成本上仍需进一步优化,因为相对普通航油,“地沟油”转换航油的成本是其2倍左右。 在大多数人眼中,那些脏乱差的“地沟油”应该是一文不值,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目前“地沟油”的收购并不容易,价格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廉价。从食堂、餐馆回收的泔水价格很低,但现在并没有形成行业性的集中回收,而是被一些不法商贩零散回收炼制成泔水毛油获利,转手又卖回餐馆,扰乱食品安全环境。 对于民众一直期盼的“地沟油”转航油,其成熟商业化运作仍需要企业技术研发,社会自觉回收,政府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持续努力。但好消息是通过诸如波音中国,中国商飞与中石油这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不懈努力,该事业离商业投产又更进了一步。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摄影测量中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要:随着测绘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其空间数据获取已从单一的野外测量发展到内外业综合以内业为主的采集方式。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航空摄影测绘技术的意义与研究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数字航摄仪DMC、IMU/DGPS新技术、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等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DMC;LIDAR 引言 摄影测量指的是通过影像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信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用于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建立数字地面模型,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陆续应用于我国各个大城市测绘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伴随生产的不断发展,各航测机构都开始增添航空摄影测量业务,在我国个城市测绘单位中,大比例尺航测成图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最新进展与应用领域 从本世纪初数字航空相机问世开始,ADS40、DMC、UCD、SWDC等航空摄影仪相继出现,近些年,GPS技术、惯导技术、数码扫描、激光扫描、雷达等高精端技术跟航空摄影联系紧密,产生了很多新的航空摄影技术,比如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IMLJ(POS)/D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运用高解像率的CCD阵列将胶片替换,获取地面的地物地貌光谱数字信息的数字航摄仪、SAR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系统、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良性发展。 二、数字航摄仪DMC 数字航摄仪(DigitalMappingCamera)简称DMC,是用于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摄影测量的数字相机系统(如图1)。基于替代胶片相机的设计思想,DMC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突破。DMC数字航空相机由8个内部传感器组成:4个全色传感器与4个多波段传感器。4个多波段传感器一个捕获红色数据,一个捕获蓝色数据,一个捕获绿色数据,一个捕获近红外数据。4个全色传感器每个捕获一个影像的某个特定区域,区域之间有少量重叠以便形成大的7680×13824镶嵌的影像。所有传感器的动态辐射分辨率均为12比特。 一次飞行中由4个全色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产品:全色、真彩色与彩红外。还有由4个多波段传感器获取的分辨率为2048×3072数据产品:真彩色、彩红外、四波段和近红外。通过获取相机影像数据,可利用PPS软件得到各类影像输出。DMC兼顾小比例尺与高分辨率大比例尺航摄业务的具体需求,其地面分辨率为5cm。这一系统可光线不同的条件下,用多种曝光时间来曝光,保证影像的质量。 (一)1:20000比例尺摄影的试验 为了对DMC数字航摄仪1:20000比例尺摄影的成图精度情况进行研究,在某处选取一个Ⅱ地形测段进行航摄,共30个像对。控制点的布设采取双五点法,基线数16条,运用GPS对控制点进行观测。用VirtuoZo进行内业加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量测,采用PATBNT光束法软件来平差,加密精度统计如表1。 表1 1:20000比例尺摄影的加密精度统计 从统计的加密精度看,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运用JX4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恢复立体模型来测图,之后跟该区域GPSRTK实地量测的72个显著地物点进行精度统计,平面误差是0.167m,高程误差是0.15m。 (二)试验主要成果 1、DMC航空摄影分辨率高,影像清晰,加密自动选点成功率较好,连接差小,碎玉提升加密精度十分有利,且测图地物判读精度高。 2、运用DMC相机进行航空摄影,可放宽其摄影比例尺到传统摄影比例尺的115~ 2倍。 3、可在传统布设方法基础上将控制点的布设降一个地形等级。 4、通过现有设备,完全可完成DMC摄影的成图作业。 二、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运用装在飞机上的GPS接收机与设在地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基站上的GPS接收机同步而连续地观测GPS卫星信号,通过GPS载波相位测量差分对技术获取航摄仪的位置参数进行定位,应用和航摄仪联系紧密的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IMU,InertialMeasurementUnit)对航摄仪的姿态参数直接测定,通过联合IMU,DGPS数据后的处理技术获取测图所需的每张像片高精度外方位元素的航空摄影测量理论、技术与方法。 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定向法与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一)直接定向法 运用高精度差分GP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获得航空摄影曝光时刻影像的空间方位,通过校正系统误差,获取每张像片的高精度外方位元素。该方法就是直接定向法。 (二)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把基于IMU/DGPS技术直接获取的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作为带权观测值参和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获取精度更高的像片外方位元素成果。该方法称为IMU/D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四、LIDAR激光测高扫描系统 LiDAR(LightLaserDeteetionand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结合了激光技术和雷达技术的产物。主要是发射机、天线、接收机、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构成的。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通过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与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和外差探测。 激光自身的测距能力就非常精确,其测距精度可达几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不仅仅取决于激光自身因素,还由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所决定。伴随商用GPS和IMU的不断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取高精度的数据已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从而被接收器接收。接收器准确地对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进行测量。由于光脉冲以光速传播,因此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因为光速为已知,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能够对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准确进行计算。激光束发射的频率能够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来说,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通常情况下,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为2-4m不等。 激光雷达是一种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工作的雷达系统,其原理与构造和激光测距仪非常相似。科学家将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作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可以对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进行精确测量,对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在多年的努力之后,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结语 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起步较晚,它用计算机代替“人眼”,在理论和实践中使数字摄影测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三维可视化、GIS数据更新、数学近景摄影测量等方面它将会被应用的更加广泛。其发展使得胶片摄影被数字摄影所取代成为必然趋势,而新型数字航空摄影机的应用必将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带来一次变革,并把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推向数字航空摄影时代。 航空新技术论文:探索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文章摘要】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航空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民航空管新技术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带领下,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民航空管局也在尝试着改变发展模式,提高运行的安全性,以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此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应用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 空管新技术;必要性;发展;问题 1 空管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1 运输量逐渐提高为航空事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空运输领域有了很大突破,与往年相比,不管是安全性能还是技术层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中航空总运输量排名第二的国家。根据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推测,到二零一五年,我国的机队规模将超过两千六百架,全国的机场总数将增加到大约二百五十个,而每年的飞行次数将达到1143万,与二零一零年相比,将提高一倍。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机场位于华北、华东、中南以及西南这些地势相对优越的地区,随着技术条件的提高,西部等地质环境恶劣的这些地方,也将会感受到便捷航空带来的好处。正是这些运输需求的增加,对我国航空事业带来很大压力,这对于航空事业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新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空管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 1.2 航空运行环境复杂,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国的大部分机场,在建设过程中以及航线制定中,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机场建设地区是经济较为发达,或者具有非常显著政治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或者作为中转站而建设的,在机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放射圈,其中具有非常复杂的电磁波、地形特点等,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再加上人民群众对航空运输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就增加了航空建设的难度。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一些机场的运行中,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流量有限,再加上地区环境十分恶劣,就需要在航空运行中,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进行维护和检修工作,不仅仅没有实现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传统空管技术的落后,使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空管新技术的应用就势在必得,也是确保航空运输实现精确性的重要手段。 1.3 是实现航空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航空领域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资源供应不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航空行业的发展宗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民航空管系统就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航天领域的飞行效率,但是其前提条件是要确保飞行安全以及容裕度。我们要在科学统筹规划的基础下,对空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缩短飞行距离、提高飞行准确率,尽可能的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降低飞行成本,以实现经济最大化。 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在效率、服务、安全、容量等方面进行重点提高,这就对新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更大挑战,同时也表现了提高飞行系统综合能力的迫切性,使新技术应用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2 空管新技术的发展和问题研究 2.1 我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发展 我国民航局是在一九九四年成立的,在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还开设了相应的技术研究部门,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督促下,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将一系列先进技术投入研究实验中,如卫星导航、自动监视等;200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投入使用的FANS航路,即L888航路,这一成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到如今,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在民航局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并成立了一系列科研基地,取得很大的科研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在新技术研发应用中,所凸显的问题,要重视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并对航空领域的发展做进一步的贡献。现如今 2.2 空管新技术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空管系统从构成上来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不管是哪一种的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对目前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上确保飞行安全,在新技术投入使用时,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工作,包括整体评估、工程验证、数据分析以及安全性考察等等,在新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需要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重点掌握。 首先是就是空管技术的软件功能,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空管设备的价值已经由原来的硬件主体转变成软件主体,并且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操作系统;对于软件功能来讲,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系统性、兼容性以及验证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严格的管理中,提高运行效率,这些特征在间接说明了对新技术及逆行那个测试的必要性。 其次就是在系统验证方面,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最后的推广,需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验证工作,任何一种技术都是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或者操作技能来配合完成的,而是在一遍遍的实验中,不断整理相关数据,而明确其是否能够达到可靠、可用的效果,是否能够与我国的飞行条件和外界环境相适应,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运行效果。所以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要对评估、验证等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在新技术的测试中引进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为新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然后就是在新技术应用中的过渡性,从多年工作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新技术的投入使用,都需要进行非常长的一段时期的过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对外界环境进行准确的测量,对技术的成熟度进行精确测定,在多种综合因素的考虑下,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以确保新技术的顺利使用。 最后就是在空管新技术的掌握上,我们要进行重点把握;纵观整个世界中的民航技术发展情况来看,每个国家之间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合作互助,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进一步保存实力,并不会将一些关键技术进行共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在技术上保持着绝对优势,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要在技术上加大投资力度,将技术研发作为我们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步实现国产化,并要逐渐提高航空管理的有效性。 3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在其中我们对民航空管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概况和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希望能够为同行业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航空新技术论文:改变航空工业的制造新技术 引言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制作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认为这次革命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工业革命,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机器人、新的网络协同制造服务,生产会更加经济、高效、灵活、精简。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契机,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3D打印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先导性的新兴技术,正在使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发生深刻变革。3D打印技术将以其革命性的“制造灵活性”和“大幅节省原材料”在制造业掀起一场革命,它最适合应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结构复杂、原材料价值量高的结构制造领域,因此有望在航空制造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是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的一种,也叫做增材制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基本原理是把一个通过设计或者扫描等方式做好的3D模型按照某一坐标轴切成无限多个剖面,然后一层一层打印出来并按原来的位置堆积到一起,形成一个实体的立体模型。3D打印技术使用的方法有很多种,表1给出了美国科技政策研究所对3D打印技术按过程、主要厂商、所用材料和典型市场进行的分类。 国内外3D打印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 世界主要国家竞相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3D打印 3D打印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1986年,美国3D System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工业化的“3D打印”设备,1990年开始销售,短短几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近年来,美国以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半政府半民间的组织为主导力量,明显加大加快了对3D打印技术研发的组织力度。2009年,以美国相关大学为主的“增材制造路线(RAM)研讨会”就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发表了较有影响的路线图研讨报告。根据这一报告的建议,由爱迪生焊接研究所(EWI)牵头于2010年成立“增材制造共同体AMC(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nsortium)”,试图将相关的制造商与供应商同大学与研究机构联结成为一个互动良性促进发展的生态组织,共同解决3D打印技术中还存在着的大量问题。AMC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研究所、大学、军方和政府等机构成员,以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为主,每季度活动一次。目前,AMC整合EWI及其成员的设备、技术和专业知识,初步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网络化的增材制造“国家实验平台中心NTBC(National Test Bed Center)”。AMC和NTBC的使命就是提高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的成熟度,促进相应的产业投资,在全美范围内将这一新兴的制造方式早日转化为主流的制造方式。自2011年起,AMC每年都向其会员增材制造的现状报告。此外,近3年来美国政府、军方及企业还多次组织3D打印技术的有奖挑战大赛,希望以此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 尽管美国在3D打印的整体技术上领先全球,但在基础研究设施、研发组织和政府支持上,欧盟明显领先。首先,欧盟在政府研发方面的投入要大于美国(不计不公开的国防军事投入),著名的大型合作项目包括英国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欧盟第六框架项目大航空航天组件快速生产Rapolac(Rapid Production of Large Aerospace Components),全程专注航空航天的SMD(Shaped Metal Deposition)技术等。其次,欧洲工业界也主动组织形成3D打印产业群,开发增材制造的市场。一度形成原始创新技术源于美国,但其后的研发和应用及商业化却是由欧盟等国家完成的局面。此外其他一些国家也都竞相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增材制造业,澳大利亚近期制定了金属堆积制造路线,南非正在扶持基于激光的大型堆积制造机器的开发,日本也在着力推动堆积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3D打印行业处于迅速兼并与整合过程中,专利成为竞争的重要武器 2011年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市场应用份额如图1所示,其中航空航天约占8%。目前,全球有两家3D打印机制造巨头,分别为3D System 和Stratasys,均在美国上市,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亿美元和1.6亿美元。3D Systems公司自2009以来已连续收购了25家公司,并于2011年11月收购了3D打印技术的最早发明者和最初专利拥有者Z Corporation公司之后,一举奠定了在3D打印领域的龙头地位。Stratasys公司继2011年5月收购Solidscape公司之后,又于2012年4月与以色列著名3D打印系统提供商Objet宣布合并。当前,国际3D打印行业正处于迅速兼并与整合过程中,行业巨头正在加速崛起。 3D打印行业巨头积极展开收购行动,在扩大公司规模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相关专利,并以此专利优势,在专利上限制对手的发展。目前全球拥有3D打印专利前5名的公司见图2、表2。 从2005年开始,3D Systems利用自己的专利优势成功狙击了纳博特斯克的7项专利申请。2012年底,3D Systems又控告Formlabs公司推出的初级3D打印机涉嫌侵犯其专利技术。 我国3D打印的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在产业化方面严重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进增材制造设备,即3D打印机的研发,在快速成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隆源公司、中航重机激光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于上世纪90 年代初率先开发快速成型设备,以及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其中,清华大学成功开发了无木模铸造工艺 (Patternless Casting Manufacturing),即采用逐点喷洒粘结剂和催化剂的方法来实现铸造沙粒间的粘结。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使得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了激光快速成型设备LPS、SPS 系列成型机,并成功推向国内外市场。在国家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先后成立了近10家旨在推广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863/CIMS 主题专家组还将快速成形技术纳入目标产品发展项目。可以说我国在典型的快速成形设备、软件、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工作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在快速成形技术新设备研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则落后于国外。国外快速成形技术在航空领域有超过8%的应用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量则非常低。据估计,3D打印设备在我国企业级装机量在400台左右,2010年以来年增速均为70%左右,市场规模超过1亿元。 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情况 欧美已将3D打印技术视为提升航空航天领域水平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类:1)外形验证,整机和零部件外形评估和测试、验证;2) 直接产品制造,例如无人机的机翼、云台、油箱、保护罩等,美国一些大飞机中也有多个零部件采用3D打印直接制造;3) 精密熔模铸造的原型制造,采用精密浇铸工艺来制作部件前的原型等。 国外应用情况 波音公司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大约300种不同的飞机零部件,包括将冷空气导入电子设备的形状复杂导管。目前波音公司和霍尼韦尔正在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机翼等更大型的产品。 空客在A380客舱里使用3D打印的行李架,“台风”战斗机中也使用了3D打印的空调系统。空客公司最近提出“透明飞机概念”计划,制定了一张“路线图”,从打印飞机的小部件开始,一步一步发展,最终在2050年左右用3D打印机打印出整架飞机。“概念飞机”本身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系统,比如仿生的弯曲机身,能让乘客看到周围蓝天白云的透明机壳等,传统制造手段难以使用,3D打印或许是一条捷径。 GE航空2012年11月20日收购了一家名为Morris Technologies的3D打印企业,计划利用后者3D打印技术打印LEAP发动机组件。GE把这次收购看作是对新制造技术的投资,认为具备处理新兴材料与复杂设计的工艺制造开发能力,对GE的未来至关重要。 美国空军对3D打印也报以厚望,近日与3D Systems签约,投资29.5亿美元用于其开发打印F-35战机部件和其他武器系统的3D打印系统。 国内应用情况 中航重机激光技术团队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目前,中航重机激光产品已经应用于我国多款新型飞机上,并起到关键作用。除了军用飞机,中航重机激光还在开拓世界最先进四代航空发动机最核心技术之一——整体叶盘应用市场,以及大型水面水下舰艇市场。 北航同我国主要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产学研”紧密合作,瞄准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历经17年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成形工艺、成套装备和应用关键技术,并已在飞机大型构件生产中研发出五代、10余型装备系统,已经受近十年的工程实际应用考验,使我国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大型整体钛合金关键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并成功实现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2013年1月18日,王华明联合研发团队凭“3D激光快速成型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3D打印对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比较传统制造业,3D打印在制造模式、流程、供应链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1)定制成为新标准。制造模式上,过去是生产线规模化生产,今后则可能更多的是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的定制生产,不再需要库存大量零部件,也不需要大量生产。2)缩短上市时间。3D打印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3)更优越的产品性能。3D打印的产品是自然无缝连接,结构之间的稳固性和连接强度要高于焊接等传统方法。4)开放式的产品设计。3D打印产品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互动改进产品,这个互动是双向的,消费者也可以自己设计产品。5)改变离岸经济模式。3D打印对产品供应链有重大影响,选择生产地时,劳动力成本不再那么重要,而是考虑如何接近消费者,传统过程的供应链就变得短了,使得传统的离岸经济模式得以改变。 3D打印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对于3D打印未来的发展前景,业界普遍看好。作为全国工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准备组织研究制订3D打印技术路线图、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完善3D打印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研究制定支持3D打印产业发展的专项财税政策。据报道科技部的3D打印相关战略规划也正在研究制定中,近期即将公布。高德纳( Gartner )公司2012年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判断:3D打印技术目前正在进入概念炒作的高峰阶段,在5~10年的时间内将迎来发展高峰(见图3)。 据Wohlers Associates报告分析,全球3D打印产业产值在1988~2010年间保持着26.2%的年均增速。2011年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到2016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1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52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制造将占80%。而对于快速成型应用领域,则市场更为广阔。2012年,全世界快速成型制造的产值估计为230亿美元,2015年产值将会达到350亿美元。 不过3D打印技术要进一步扩展其产业应用空间,目前仍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一是成本方面,现有3D打印机造价仍普遍较为昂贵,给其进一步普及应用带来了困难。二是打印材料方面,目前3D打印的成型材料多采用化学聚合物,选择的局限性较大,成型品的物理特性较差,而且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三是精度、速度和效率方面,目前3D打印成品的精度还不尽如人意,打印效率还远不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而且受打印机工作原理的限制,打印精度与速度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四是产业环境方面,3D打印技术的普及将使产品更容易被复制和扩散,制造业面对的盗版风险大增,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难以适应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3D打印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新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被广泛应用到制造领域,3D打印技术也将被推向更高的层面。未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体现出精密化、智能化、通用化以及便捷化等主要趋势。 提升3D打印的速度、效率和精度,开拓并行打印、连续打印、大件打印、多材料打印的工艺方法,提高成品的表面质量、力学和物理性能,以实现直接面向产品的制造;开发更为多样的3D打印材料,如智能材料、功能梯度材料、纳米材料、非均质材料及复合材料等,特别是金属材料直接成型技术有可能成为今后研究与应用的又一个热点;3D打印机的体积小型化、桌面化,成本更低廉,操作更简便,更加适应分布化生产、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需求以及家庭日常应用的需求;软件集成化,实现CAD/CAPP/RP的一体化,使设计软件和生产控制软件能够无缝对接,实现设计者直接联网控制的远程在线制造。 航空制造业整合3D打印技术的建议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3D打印技术对中国诸多企业将是颠覆性的变革。我国航空制造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为迎接此技术革命做好准备。 (1)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拓展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程度。 (2)改变产品,如研发现有产品的数字版及3D打印所需相应的硬软件。 (3)改变制造过程和方法,将现有制造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引入3D制造系统,形成复合体系。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相辅相成,复合制造体系在今后将成为主流。 (4)改变商业模式。这一次新工业革命要求完全不同的价值获取与盈利模式,及相关的流程设计,资源配置和组织机构的形式。 (5)提前专利布局,在发展初期就要将目光放长远,不能满足于现有已经被国外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而是要更多的走自己的专利之路,努力发展创新技术,抢占技术先机,积极进行合理的专利布局,包括国际市场专利布局,同时摆脱对国外3D打印耗材的依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专利泥潭,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5)GE收购3D打印企业,某种程度上给航空企业提供了借鉴:通过一些资本化运作手段,兼并收购一些具有核心技术的3D打印企业,以核心制造能力为重点,打造航空企业自身的价值元宝曲线,或许是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快速赶超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系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新技术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的功能是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热能。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上燃烧室分为主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主燃烧室是发动机核心机的三大高压部件之一,加力燃烧室主要用在战斗机发动机上以短时间增加发动机推力,使飞机加速,在除战斗机以外的其他飞机发动机上一般不设加力燃烧室。主燃烧室将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涡轮做功带动压缩部件,除去带动压缩部件所消耗的功之外,剩余的高温高压燃气的能量通过喷管排气产生推进力推动飞机前进,或通过动力涡轮带动螺旋桨、桨扇、旋翼产生拉力及升力。发动机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在主燃烧室燃烧过程中并未全部消耗,因此在涡轮后可以设置加力燃烧室,再次喷入燃料燃烧加热燃气,进一步提高燃气能量以增加发动机的推力,主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在发动机上的位置见图1。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工作压力和涡轮前温度越来越高,燃烧室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苛刻,突出的技术矛盾是在燃烧室负荷越来高的情况下,满足高的燃烧性能和轻的重量要求,在传统燃烧技术基础上必须采用新的原理和技术方案以提高发动机总体性能指标。 主燃烧室新技术 航空燃气轮机主燃烧室的传统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管燃烧室、环管燃烧室、环形燃烧室,这基本与航空燃气轮机的发展历程相对应。早期的燃烧室多为单管燃烧室,后来发展为环管燃烧室,上世纪60年代,环形燃烧室出现并成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必然选择,随着燃烧技术的发展,短环形燃烧室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图2)。在采用离心式压气机的燃气轮机中为了缩短轴距并利用离心压气机径向尺寸较大的特点,发展了环形回流燃烧室或环形折流燃烧室。 现代高性能发动机对主燃烧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军用发动机主燃烧室而言,要求其具有更高的温升工作能力和更宽的工作范围;而民用发动机对燃烧室污染排放指标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以满足发动机适航取证。因此主燃烧室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高性能军用发动机使用的高温升燃烧室及民用发动机需要的低排放燃烧室;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出了以下燃烧室新技术方案。 旋流器阵列多点喷射燃烧室(图3)。此类燃烧室是将常规燃烧室头部的旋流器和喷嘴的尺寸缩小,在传统燃烧室单个头部大小的空间内布置多个喷射点,每个喷射点的燃料和空气快速均匀的混合,每个喷射点有自己的回流区和燃烧区,燃烧时有多个火焰,由于每个喷射点的回流区长度短,燃烧驻留时间短,在降低污染物的生成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同时该类型燃烧室由于有多个喷射点的存在,可以将喷射区域进行分区燃烧,兼顾燃烧室在低工况下的稳定工作及高工况下的高效燃烧,适合于工作范围宽广的高温升燃烧室;还可以对喷射点进行控制,具有温度场主动调节能力,能够满足高性能军用发动机高品质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的需求。 驻涡燃烧室(图4)。驻涡燃烧室是一种采用独立凹腔进行稳焰的燃烧室,其原理是由超声速燃烧的背风台阶稳定火焰原理演变而来,最早在美国的IHPTET计划中提出。驻涡燃烧室由产生值班火焰的凹腔结构和钝体稳焰主燃区组成,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实现分区分级燃烧,发动机在点火、慢车等小工况状态时,燃烧室只驻涡区工作,保证了燃烧室低工况稳定性;而在起飞等大功率状态下燃烧室驻涡区和主燃区同时工作,保证高工况下的高效燃烧性能;驻涡燃烧室其点火器位于驻涡区内,不易被吹熄,点火性能相对其他燃烧室更加优越。由于实现分级燃烧,能够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物的生成。美国GE公司在驻涡燃烧室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四代驻涡燃烧室,并开展了相关的试验,GE公司在2007年完成了全环形驻涡燃烧室设计和试验验证,拟应用在高推重比发动机上。 涡轮级间燃烧室及超紧凑燃烧室。涡轮内燃烧最初的目的是采用涡轮内燃烧取代主燃烧室建立定温循环, 定温循环的效率比常规燃烧室的定压循环高30%~40%,但定温循环超出了常规发动机的设计参数与运行参数,只能用于理论研究。在本世纪初,由Sirignano等人提出了在高低压涡轮之间的补燃燃烧形式,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发展了涡轮级间燃烧室(Inter-stage Turbine Burner,ITB)及超紧凑燃烧室(Ultra-Compact Combustor,UCC)。 涡轮级间燃烧室(图5)是在高低压涡轮之间再布置一个小型燃烧室,由于有涡轮级间燃烧室的存在,可以拓展压气机总增压比的设计范围,适当降低涡轮前温度提高涡轮寿命,实现高飞行马赫数下发动机推力更大耗油率更低的目标。涡轮级间燃烧室由于受到结构布局的影响,需要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稳焰、燃烧等过程,所以一般采用驻涡凹腔稳焰燃烧的方案。 超紧凑燃烧室(图6)是涡轮间燃烧室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燃烧室与高、低压涡轮导叶整合,实现在涡轮导叶内燃烧,实现近似等温燃烧循环,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此方案对发动机性能参数及结构的改变较多。超紧凑燃烧室是目前几种先进燃烧技术如:凹腔稳焰、多点喷射组织燃烧,周向燃烧、旋流燃烧、补气射流、驻涡燃烧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的集成。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针对超紧凑燃烧室开展了四个阶段的研究。阶段一:以替代主燃烧室为目标的研究;阶段二、阶段三:以替代涡轮级间燃烧室为目标的研究工作;阶段四:以实现涡轮内燃烧替代加力燃烧室为目标的研究工作,最终实施定温循环燃烧。超紧凑燃烧技术目前已经在涡轮间燃烧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图7),其贫油熄火油气比只有目前系统的25%~50%,同时在应用时可以和涡轮叶片整合一体,实现涡轮内燃烧构想,并且已经开始实施,更设想用以取代主燃烧室,实施定温循环,实现高效率动力输出,并且作为下一代燃烧室技术,减小发动机重量和尺寸。 低排放燃烧技术。其中包括: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技术;富油燃烧技术。 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技术燃烧室的污染排放物包括:一氧化碳(CO)、未燃碳氢(UHC)、氮氧化物(NOx)和冒烟等4种燃烧产物,目前除氮氧化物以外,其他排放物指标已相当低,低排放技术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直接的措施是缩短燃料的燃烧时间,降低燃烧区的燃烧温度。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是通过在燃烧区加入大量空气,并使燃油和空气预先混合并完成部分蒸发再进行燃烧,相对于传统的旋流扩散燃烧,燃烧均匀,燃烧温度低,因此燃烧产物中的污染排放特别是氮氧化物(NOx)显著降低,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技术有很多种方案,目前取得成功的是GE公司研制的双环预混旋流(TAPS)燃烧技术(图8),燃烧室结合了分级分区燃烧和贫油预混燃烧的思想。由值班级(预燃级)和主燃级组成。值班级为扩散火焰模式,保证发动机启动点火可靠和较为宽广的燃烧边界;主燃级为贫油预混燃烧模式,主要工作于大工况,以减少NOx的生成。 目前,TAPS燃烧室已发展了三代,分别为TAPS1、TAPS2和TAPS3。TAPS1技术目标是要比传统富油头部设计的燃烧室或CAEP2标准降低NOx排放50%,成功用于GEnx发动机上;TAPS2的目标是在TAPS1的基础上再降50%,主要是针对总增压比大于40的发动机,比CAEP2标准NOx排放降低70%,首先用于我国大飞机C919的启动发动机LEAP-X上;TAPS3目标是比CAEP/6降低NOx排放75%,比CAEP/2降低85%。 富油燃烧技术。富油燃烧的基本特点是主燃区空气量低于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当燃烧区为富油燃烧时,因燃烧不完全,燃气温度较低,NOx生成量也较低,但是经过富油燃烧后,有大部分燃油未燃烧完全,随着燃气向下游流动,必定要在化学恰当比附近燃烧,此时,燃气温度很高,是NOx大量产生的区域,为了跳过该区域,通过在富油燃烧区末端加入大量空气瞬时降低燃气温度,此后未完全燃烧的可燃成分在贫油状态继续燃烧,从而整个燃烧过程的温度降低。典型的富油燃烧技术是PW公司研制的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图9)技术。PW公司将RQL燃烧技术用在V2500发动机扇形试验段上试验,其结果比当时的排放标准低50%。之后,PW公司进行一系列的低排放燃烧室的研发,他的低排放燃烧室称为TALON燃烧室,分别发展了TALONⅠ、TALONⅡ和TALONⅩ等一系列低排放燃烧室,已在PW4084、PW6000、PW8000等发动机上成功应用。 加力燃烧室新技术 战斗机在起飞、爬升、规避导弹或机型作战机动飞行等状态需要更大的推力以实现短时间加速飞行,发动机使用加力是短时间内增加推力的最好办法。加力燃烧室是实现发动机加力的部件,它能保持发动机最大转速和涡轮前燃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燃油喷入气流中让剩余氧气再次燃烧,产生额外推力。现在军用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图10),大都采用V型稳定器来稳定火焰,这种加力燃烧室通过气流在钝体后形成的尾迹旋涡和回流区产生一个油气混合均匀的低速区,从而具备了火焰稳定的必备条件。 现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性能要求更高,主要特征表现在内涵进口温度更高、氧含量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加力温度和燃烧效率,降低流体阻力,缩短长度,加力重量超轻。传统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很难实现上述要求,未来加力燃烧室的发展必然将某些部件进行一体化设计,变得更加紧凑,以减少长度和降低重量,提高发动机推重比。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旋流加力燃烧室、外涵加力燃烧室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案。 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主要特征是取消传统加力燃烧室的混合扩压器,将喷油杆和钝体稳定器整合到涡轮后支撑框架的支板上,形成超级紧凑的一体化结构,加力燃油从支板内的喷嘴孔喷入并进入支板后形成的回流区内稳定燃烧,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与传统加力燃烧室对比如图11所示。这种加力燃烧室的设计关键在于:合理的安排燃油喷射,既保证加力燃油浓度分布与氧浓度分布主动匹配,又避免燃油的自燃与结焦,还能保证燃油在支板后的回流区内形成稳定燃烧点火源,同时保证加力燃烧室较低的流阻损失;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能适用于更高的加力热负荷,具有更简单的结构以及更高的喷杆和稳定器工作可靠性,在高推重比发动机研制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研究。采用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典型代表为美国PW公司研制的F119发动机,其推重比在10左右。 旋流加力燃烧室。旋流加力燃烧室是采用类似主燃烧室的旋流燃烧原理组织燃烧,以涡轮后承力框架作为旋流加力的叶片,燃油喷杆内置在叶片内,形成旋流器的流场结构,取消了喷油杆和钝体稳定器。该方案可大幅度强化油气混合,提高燃烧强度和燃烧稳定性,缩短燃烧段长度,降低尾喷流火焰辐射强度,从而缩短加力燃烧室的长度、减轻重量,提高发动机隐身性能,但旋流加力燃烧室出口气流存在较大的余旋,会引起发动机推力损失。 外涵加力燃烧室。 常规加力燃烧室是采用内外涵燃气和空气混合后再点火燃烧,外涵加力燃烧室是直接在外涵道贫油组织燃烧。与传统方案相比,外涵加力燃烧室结构尺寸更紧凑,有利于发动机减重设计;外涵空气含氧量高,有利于组织燃烧,但由于进气温度和压力较低,燃油蒸发困难,不利于油气混合,影响点火性能和燃烧效率。外涵加力燃烧室工作与常规加力燃烧室组织燃烧方式基本相同,采用喷油杆喷油与空气混合,钝体稳定器稳定火焰,原理图如图12所示。 外涵加力技术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垂直/短距起降(STOVL)发动机技术和变循环发动机(VCE)技术。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新技术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部件的功能是将从燃烧室流出的高温燃气的热能和压力能转换成机械功,驱动风扇、压气机和附件工作。在涡桨或涡轴发动机中,涡轮还用于驱动螺旋桨或直升机的旋翼。按燃气流动方向,涡轮可分为轴流式和径流式。现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几乎都采用轴流式。在轴流式涡轮中,根据转子驱动的对象又可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涡轮。 涡轮部件是发动机中单位重量最大、最复杂、成本最高的部件,所以,涡轮的设计目标是保证其应用所需的耐久性前提下,在高性能和经济可承受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为此,设计者们通过采用先进的气动、结构、冷却、强度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多种技术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涡轮CFD技术 (1)非定常仿真技术 非定常仿真技术是对一个时间周期内离散瞬间的涡轮动静域流场进行求解,动静域之间采用直接数据传递的方式,能够真实详细描述瞬态的涡轮内流场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计算设备已能开展非定常仿真技术的大量研究工作。部分国外发动机公司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此项先进设计技术,如美国的IHPTET(综合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计划中将非定常仿真技术用于解决转子和静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械激振,并将此技术用于F119发动机设计。近年来国外开展了凹槽顶部间隙、轴向气封间隙、热斑、尾迹、气膜冷却等气动和传热非定常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涡轮叶片设计水平。 (2)气膜冷却仿真技术 目前,工程设计中广泛采用气膜冷却方式对涡轮叶片进行冷却。如何准确模拟冷气与主流的掺混流动是准确评估冷却涡轮性能的关键所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气膜冷却数值模拟。第一种是冷气喷射源项法,它在叶片表面和端壁给定质量、动量和能量源分布来考虑气膜冷却流动;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的工作量和计算时间较少、易于实现。第二种是真实气膜孔仿真方法,生成气膜孔甚至内腔网格,并对每个气膜孔甚至内腔流动均进行数值模拟;此方法划分网格复杂、时间长、计算量大,但优点是可以获得非常详细的流动信息,实现气热耦合计算,对温度场的求解更加准确。国外实现了基于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网格的真实气膜孔仿真,例如:霍尼韦尔公司的Paul Vitt等(如图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动力中心的Ron Ho Ni等(如图2)、俄罗斯OJSC的Victoria Krivonosova等。 三维设计技术 (1)超高载荷叶片全三维设计 随着对发动机性能、重量、可靠性、经济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涡轮叶片数量越来越少,涡轮叶片载荷也越来越高,涡轮处于跨声流动甚至超声流动状态,需开展超高载荷叶片的全三维设计技术研发。其中,包括了叶片复合倾斜技术、叶片端弯技术、叶片端壁融合技术、宽弦叶片技术、支板与叶片融合设计技术、跨声叶型设计技术、超声叶型设计技术等。 (2)非轴对称端壁技术 非轴对称端壁技术将端壁造型从二维发展到三维,通过调整端壁的三维曲面形状,能够有效减小涡轮二次流损失,从而提高涡轮效率。罗罗公司是第一个开始研究和应用非轴对称端壁技术的发动机公司,并申请相关专利,采用非轴对称端壁设计技术可提高涡轮效率1.0%左右。空客A380遄达900航空发动机的低压涡轮部件(如图3)和先进中等推力E3E发动机核心机的高压涡轮导叶及工作叶片端壁(如图4)均采用了该技术。MTU公司构建了一套非轴对称端壁设计体系。PW公司是首个进行非轴对称端壁设计对冷却效率影响研究的公司。 高效冷却叶片设计 (1)铸冷叶片技术 铸冷叶片源于艾利逊公司的“Castcool”概念,它是一种可以一次铸造出内部复杂形状的加工方法。利用Castcool可以将十分复杂的冷却结构一次铸成在单晶部件(如涡轮叶片)之内,同时,在IHPTET计划中Allison公司研发了一种Lamilloy冷却方案,此方案为多孔层板材料叶片。在IHPTET计划第二阶段,Castcool技术与Lamilloy冷却方案结合,研制出了铸冷高低压叶片(如图5,叶片前缘和尾缘采用气膜冷却,而叶片其余部分则采用双层壁Lamilloy冷却),并在CAESAR验证机中进行了强度和冷却试验验证。 (2)超冷叶片技术 超冷叶片源于普惠公司的“super cooling”概念。超冷叶片有几百个铸造的或激光打的小孔,外形与常规冷却叶片一样,但其内部是用CFD方法设计的。在IHPTET计划第二阶段,在CAESAR核心机中对超冷叶片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如图6),并将此技术成功转化至F119核心机中验证。同时,惠普公司在F135发动机的高压涡轮上采用超冷技术,冷却效率提高20%。此技术已在F136、PW8000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得到了应用。 先进结构设计 (1)高低压涡轮对转技术 高低压对转涡轮结构是高负荷单级高压涡轮后接对转无导叶低压涡轮。IHPTET计划中的GE公司COPE涡轮方案验证了这一技术。F136发动机就采用了此结构。F119发动机虽然也使用了高低压涡轮反转技术,但其高压涡轮和低压涡轮之间仍带有导叶。无导叶对转涡轮技术不仅可用在军用涡扇发动机上,也可用于民用涡扇发动机。 (2)双幅板涡轮盘 采用当前的镍基合金制造的常规(单辐板)高压涡轮盘其AN2值已达到极限,面临的局面是,提高AN2值必须有突破性技术的支持。因此,双辐板盘(图7)成为提高AN2的研究重点。双辐板盘在结构传力路线和AN2方面比常规高压涡轮盘有明显的优势。普惠公司在先进涡轮发动机燃气发生器XTC67/1上试验了焊接的双辐板高压涡轮盘技术,验证了涡轮盘重量减轻17%,同时转速提高9%。 (3)可变面积涡轮导向器 GE发展了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在第二代变循环发动机(GE21)的研制中实现了可调面积低压涡轮导向器技术突破;在第三代变循环发动机(F120)的研制中实现了可调面积高压涡轮导向器技术突破,并实现了发动机空中试飞验证;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是COPE方案,在GE与艾利逊公司(AADC)(罗罗公司参与)联合研究的COPE方案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高效可调面积高压涡轮导向器,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凸轮驱动结构解决过去变面积导向器的冷却漏气引起的性能损失问题,能使部分推力状态下SFC降低10%~25%。日本在高超声速运输机推进系统研究计划下研究的组合循环发动机,其低速推进系统选用变循环涡扇发动机,低压涡轮采用了可变面积导向器,用于控制发动机的涵道比和调整高/低压涡轮的功率分配。 先进耐高温材料与工艺 (1)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不带冷却的条件下耐温能力高达1650K以上,密度却是传统叶片材料的三分之一,热膨胀系数是传统镍基合金的四分之一。在大型军用涡扇发动机中,目前已经得到成功验证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部件主要有:涡轮间过渡段机匣部件,使冷却空气减少了100%,重量减轻50%;低压涡轮导叶,减重的同时减少了冷却气流;高压涡轮空心导叶,与典型的镍基合金导叶相比,重量减轻50%,冷却空气量减少20%。美国在IHPTET计划下开发了无冷却陶瓷基低压涡轮和端壁(如图8),并已用于F136发动机未来发展型。 (2)高温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重量轻、耐高温、提高部件效率等优点,在涡轮部件中的应用主要是低压涡轮后面几级的叶片。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有:钛铝、铌铝、二硅化钼、二硅化铌。涡轮叶片历来用铸造,为了减轻重量而采用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使涡轮部件结构和设计复杂化,从而改变了涡轮叶片的加工技术。 (3)热障涂层 热障涂层应用对象是工作温度超过1250℃的涡轮工作叶片表面。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疲劳特性,可用于高压涡轮叶片。微层压(Micro-Laminate)热障涂层可用于涡轮导向叶片和工作叶片。这些先进热障涂层的导热率和重量都大大降低,能有效提高涡轮叶片的工作温度,保证叶片寿命。目前,国外正在研制耐温水平1500℃以上的热障涂层。 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技术 涡轮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技术是一项通过控制涡轮叶尖间隙的变化来降低发动机耗油率、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措施。高压涡轮叶尖间隙减小0.254毫米可减小1%的耗油率,排气温度减低10℃。主动间隙控制的目标就是让涡轮叶尖间隙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巡航状态下保持一个最小值,同时又能保证在整个发动机飞行包线内叶尖和涡轮外环不会发生碰磨。在高压涡轮采用主动间隙控制比压气机和低压涡轮有更加突出的好处,减小高压涡轮叶尖间隙所得的效益是低压涡轮的4倍,高压压气机的2倍,而在运输机上获得的效益又是战斗机的2倍。在大涵道比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上广泛采用主动间隙控制技术。目前,热控制方法的主动间隙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CFM56、PW4000、V2500、GE90等都采用的是主动热控制方法。但由于主动热控制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且无反馈信息,而无法精确控制间隙的原因,国外正在大力开展机械控制、压力控制等研究和验证,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的主动间隙控制方法会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和航改燃机上得到广泛应用。 先进刷式封严技术 刷式封严技术最初是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罗罗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密封技术。这种新型密封结构可大大降低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的气流量损失,增加推力,降低耗油率,显著提高发动机性能。刷式封严是一种接触式密封,与传统的篦齿封严相比,重量轻、易于更换。GE公司的试验表明刷式密封的泄漏量只有篦齿密封的5%~10%。德国MTU公司的研究也发现,用刷式封严代替压气机和涡轮处的篦齿封严,则发动机的泄漏量可减少80%,相应的发动机耗油量能减小至少1%。1989年V2500-A1发动机成为以刷式密封取得执照的第一台生产型航空发动机。英国牛津大学于1990年提出了“压力平衡型低滞后效应的刷式封严”的专利设计,这种结构已经在GE90发动机的试验中通过了验证。在高密封压力、高环境温度和高表面速度的环境下,刷式封严存在刷丝掉毛现象,同时也存在密封的滞后效应,MTU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刷式封严结构以解决此问题。 航空新技术论文: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新技术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部件的功能是将从燃烧室流出的高温燃气的热能和压力能转换成机械功,驱动风扇、压气机和附件工作。在涡桨或涡轴发动机中,涡轮还用于驱动螺旋桨或直升机的旋翼。按燃气流动方向,涡轮可分为轴流式和径流式。现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几乎都采用轴流式。在轴流式涡轮中,根据转子驱动的对象又可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涡轮。 涡轮部件是发动机中单位重量最大、最复杂、成本最高的部件,所以,涡轮的设计目标是保证其应用所需的耐久性前提下,在高性能和经济可承受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为此,设计者们通过采用先进的气动、结构、冷却、强度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多种技术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涡轮CFD技术 (1)非定常仿真技术 非定常仿真技术是对一个时间周期内离散瞬间的涡轮动静域流场进行求解,动静域之间采用直接数据传递的方式,能够真实详细描述瞬态的涡轮内流场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计算设备已能开展非定常仿真技术的大量研究工作。部分国外发动机公司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此项先进设计技术,如美国的IHPTET(综合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计划中将非定常仿真技术用于解决转子和静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械激振,并将此技术用于F119发动机设计。近年来国外开展了凹槽顶部间隙、轴向气封间隙、热斑、尾迹、气膜冷却等气动和传热非定常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涡轮叶片设计水平。 (2)气膜冷却仿真技术 目前,工程设计中广泛采用气膜冷却方式对涡轮叶片进行冷却。如何准确模拟冷气与主流的掺混流动是准确评估冷却涡轮性能的关键所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气膜冷却数值模拟。第一种是冷气喷射源项法,它在叶片表面和端壁给定质量、动量和能量源分布来考虑气膜冷却流动;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的工作量和计算时间较少、易于实现。第二种是真实气膜孔仿真方法,生成气膜孔甚至内腔网格,并对每个气膜孔甚至内腔流动均进行数值模拟;此方法划分网格复杂、时间长、计算量大,但优点是可以获得非常详细的流动信息,实现气热耦合计算,对温度场的求解更加准确。国外实现了基于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网格的真实气膜孔仿真,例如:霍尼韦尔公司的Paul Vitt等(如图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动力中心的Ron Ho Ni等(如图2)、俄罗斯OJSC的Victoria Krivonosova等。 三维设计技术 (1)超高载荷叶片全三维设计 随着对发动机性能、重量、可靠性、经济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涡轮叶片数量越来越少,涡轮叶片载荷也越来越高,涡轮处于跨声流动甚至超声流动状态,需开展超高载荷叶片的全三维设计技术研发。其中,包括了叶片复合倾斜技术、叶片端弯技术、叶片端壁融合技术、宽弦叶片技术、支板与叶片融合设计技术、跨声叶型设计技术、超声叶型设计技术等。 (2)非轴对称端壁技术 非轴对称端壁技术将端壁造型从二维发展到三维,通过调整端壁的三维曲面形状,能够有效减小涡轮二次流损失,从而提高涡轮效率。罗罗公司是第一个开始研究和应用非轴对称端壁技术的发动机公司,并申请相关专利,采用非轴对称端壁设计技术可提高涡轮效率1.0%左右。空客A380遄达900航空发动机的低压涡轮部件(如图3)和先进中等推力E3E发动机核心机的高压涡轮导叶及工作叶片端壁(如图4)均采用了该技术。MTU公司构建了一套非轴对称端壁设计体系。P W公司是首个进行非轴对称端壁设计对冷却效率影响研究的公司。 高效冷却叶片设计 (1)铸冷叶片技术 铸冷叶片源于艾利逊公司的“Castcool”概念,它是一种可以一次铸造出内部复杂形状的加工方法。利用Castcool可以将十分复杂的冷却结构一次铸成在单晶部件(如涡轮叶片)之内,同时,在IHPTET计划中Allison公司研发了一种Lamilloy冷却方案,此方案为多孔层板材料叶片。在IHPTET计划第二阶段,Castcool技术与Lamilloy冷却方案结合,研制出了铸冷高低压叶片(如图5,叶片前缘和尾缘采用气膜冷却,而叶片其余部分则采用双层壁Lamilloy冷却),并在CAESAR验证机中进行了强度和冷却试验验证。 (2)超冷叶片技术 超冷叶片源于普惠公司的“super cooling”概念。超冷叶片有几百个铸造的或激光打的小孔,外形与常规冷却叶片一样,但其内部是用CFD方法设计的。在IHPTET计划第二阶段,在CAESAR核心机中对超冷叶片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如图6),并将此技术成功转化至F119核心机中验证。同时,惠普公司在F135发动机的高压涡轮上采用超冷技术,冷却效率提高20%。此技术已在F136、PW8000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得到了应用。 先进结构设计 (1)高低压涡轮对转技术 高低压对转涡轮结构是高负荷单级高压涡轮后接对转无导叶低压涡轮。IHPTET计划中的GE公司COPE涡轮方案验证了这一技术。F136发动机就采用了此结构。F119发动机虽然也使用了高低压涡轮反转技术,但其高压涡轮和低压涡轮之间仍带有导叶。无导叶对转涡轮技术不仅可用在军用涡扇发动机上,也可用于民用涡扇发动机。 (2)双幅板涡轮盘 采用当前的镍基合金制造的常规(单辐板)高压涡轮盘其AN2值已达到极限,面临的局面是,提高AN2值必须有突破性技术的支持。因此,双辐板盘(图7)成为提高AN2的研究重点。双辐板盘在结构传力路线和AN2方面比常规高压涡轮盘有明显的优势。普惠公司在先进涡轮发动机燃气发生器XTC67/1上试验了焊接的双辐板高压涡轮盘技术,验证了涡轮盘重量减轻17%,同时转速提高9%。 (3)可变面积涡轮导向器 GE发展了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在第二代变循环发动机(GE21)的研制中实现了可调面积低压涡轮导向器技术突破;在第三代变循环发动机(F120)的研制中实现了可调面积高压涡轮导向器技术突破,并实现了发动机空中试飞验证;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是COPE方案,在GE与艾利逊公司(AADC)(RR参与)联合研究的COPE方案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高效可调面积高压涡轮导向器,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凸轮驱动结构解决过去变面积导向器的冷却漏气引起的性能损失问题,能使部分推力状态下SFC降低10%~25%。日本在高超声速运输机推进系统研究计划下研究的组合循环发动机,其低速推进系统选用变循环涡扇发动机,低压涡轮采用了可变面积导向器,用于控制发动机的涵道比和调整高/低压涡轮的功率分配。 先进耐高温材料与工艺 (1)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不带冷却的条件下耐温能力高达1650K以上,密度却是传统叶片材料的三分之一,热膨胀系数是传统镍基合金的四分之一。在大型军用涡扇发动机中,目前已经得到成功验证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部件主要有:涡轮间过渡段机匣部件,使冷却空气减少了100%,重量减轻50%;低压涡轮导叶,减重的同时减少了冷却气流;高压涡轮空心导叶,与典型的镍基合金导叶相比,重量减轻50%,冷却空气量减少20%。美国在IHPTET计划下开发了无冷却陶瓷基低压涡轮和端壁(如图8),并已用于F136发动机未来发展型。 (2)高温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重量轻、耐高温、提高部件效率等优点,在涡轮部件中的应用主要是低压涡轮后面几级的叶片。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有:钛铝、铌铝、二硅化钼、二硅化铌。涡轮叶片历来用铸造,为了减轻重量而采用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使涡轮部件结构和设计复杂化,从而改变了涡轮叶片的加工技术。 (3)热障涂层 热障涂层应用对象是工作温度超过1250℃的涡轮工作叶片表面。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疲劳特性,可用于高压涡轮叶片。微层压(Micro-Laminate)热障涂层可用于涡轮导向叶片和工作叶片。这些先进热障涂层的导热率和重量都大大降低,能有效提高涡轮叶片的工作温度,保证叶片寿命。目前,国外正在研制耐温水平150度以上的热障涂层。 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技术 涡轮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技术是一项通过控制涡轮叶尖间隙的变化来降低发动机耗油率、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措施。高压涡轮叶尖间隙减小0.254毫米可减小1%的耗油率,排气温度减低10°C。主动间隙控制的目标就是让涡轮叶尖间隙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巡航状态下保持一个最小值,同时又能保证在整个发动机飞行包线内叶尖和涡轮外环不会发生碰磨。在高压涡轮采用主动间隙控制比压气机和低压涡轮有更加突出的好处,减小高压涡轮叶尖间隙所得的效益是低压涡轮的4倍,高压压气机的2倍,而在运输机上获得的效益又是战斗机的2倍。在大涵道比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上广泛采用主动间隙控制技术。目前,热控制方法的主动间隙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CFM56、PW4000、V2500、GE90等都采用的是主动热控制方法。但由于主动热控制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且无反馈信息,而无法精确控制间隙的原因,国外正在大力开展机械控制、压力控制等研究和验证,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的主动间隙控制方法会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和航改燃机上得到广泛应用。 先进刷式封严技术 刷式封严技术最初是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罗罗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密封技术。这种新型密封结构可大大降低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的气流量损失,增加推力,降低耗油率,显著提高发动机性能。刷式封严是一种接触式密封,与传统的篦齿封严相比,重量轻、易于更换。GE公司的试验表明刷式密封的泄漏量只有篦齿密封的5%~10%。德国MTU公司的研究也发现,用刷式封严代替压气机和涡轮处的篦齿封严,则发动机的泄漏量可减少80%,相应的发动机耗油量能减小至少1%。1989年V2500-A1发动机成为以刷式密封取得执照的第一台生产型航空发动机。英国牛津大学于1990年提出了“压力平衡型低滞后效应的刷式封严”的专利设计,这种结构已经在GE90发动机的试验中通过了验证。在高密封压力、高环境温度和高表面速度的环境下,刷式封严存在刷丝掉毛现象,同时也存在密封的滞后效应,MTU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刷式封严结构以解决此问题。 航空新技术论文:浅谈新技术下的航空维修人员培训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制造水平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大量使用,以及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等对于航空维修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设备的更新、新装备的操作难度、技术含量等问题,对航空维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航空维修;人员培训 随着INTERNET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复合材料等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加快了飞机设计、制造和服务的速度。航空公司的飞机一旦发生故障和失效问题,不仅会增加企业维修成本,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但由于飞机故障的不可预知性,航空公司无法预先制定完美的维修和航班计划。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航空产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形下维修方式已由传统模式下民航飞机维修,发展为数字化的维修,这种数字化维修方式对航空维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飞机维修新技术 1.维护手册的数字化 2.维修信息系统与飞机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对接 目前,新一代的飞机都已经能够实现由空中向地面传送飞机参数、故障和维护信息。这种技术就是目前为人们所熟知的远程传递技术,即应用飞机的通讯寻址和报告系统(ACARS)实时下载飞机系统故障(CFD)和飞机性能参数(DFD)报文,把它们传递到地面信息站点上。然后这些飞机的信息先经过分析、过滤和处理,形成与维修信息系统格式一致,可以相互交联对话的数据,再由维修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用以形成维修决策,生成维修方案。同时自动生成维修调度报告送达各个相关部门,在飞机落地前就可做好维护准备。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飞机维修停场时间,降低飞机航班延误率,减少维修费用开支,提高维修效率和飞机运营周转率。 3.智能化维护系统(IMS) 二、国内外航空维修队伍分析 1.我国航空维修人员存在以下问题 ①维修人才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飞机维修人员队伍尚待成熟,缺乏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②飞机维修人员队伍维修类别结构失调:据统计2009年5年以下维修人员占人数的54%,小龄化现象造成维修经验严重不足,不能进行深度维修等工作,深度维修人才严重不足。 ③维修人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飞机维修人才储备不足,飞机维修人员的培训不够,机务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 2.国际航空维修人员存在以下问题 在西方国家,加入飞机维修队伍的年轻人的数量比离开的要少。此外,一些高技能和有经验的人员离开航空到其他行业寻找高薪职位;在世界各地均存在飞机维修工程师、技术员和机械师短缺的问题;航空运输业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利于社交。飞机工程师可能会突然转行到金融或者IT 行业。 三、新技术新形势维修人员要求 由上可以看出,国内外维修市场新技术都对我国航空维修人员的培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发展和变化都在要求航空维修人员的培训将由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常规经验维修向高技术科学维修转化。尤其是空客A380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维修人员有了较大的需求。 因此,新的工程与维修课程应包括更多的结构和复合材料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等有了很高的要求。多数新的技术人员都将是IT实用专家,易于了解新的航电设备。机务维修领域的变革决定了机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将向着:工程化、系统化、综合化、 信息化、集成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形势对航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出以下要求: 1.多学科开展,由基本的结构课程为主,发展集结构、计算机、网络、电子于一体的多学科教学。 2.增强与MRO间的交流,及时与先进技术接轨,倾听企业对维修人员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办学,学习最新的维修方法。 3.加强国际国内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到与世界同步,学习最新的世界维修方法。 4.开设专门的复合材料修理培训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5.引进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可以及时更新维修信息并缩短人员的培训时间,降低耗材成本。 6.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工作后的再学习;加强动手实际工程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 7.培养严谨独立的工作作风和较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航空新技术论文: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转让的航空技术探微 [摘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规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19歼击机和图-16轰炸机,就其技术水平来说,两者都是苏联当时最新装备或最新型号之一。苏联向中国转让新技术最基本的原因是为巩固其国内与国际政治地位并寻求中国的支持。除此之外,苏联的导弹威慑观使其认为图-16作为轰炸机已无实际意义,歼击机也将被导弹所取代,因而同意进行转让;在转让最新装备的同时,苏联在科学研究上对中国严格保密,以便限制中国超越苏联;航空技术转让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苏联手中,重要的技术资料、特殊材料、特殊部件设备都可以成为限制中国发展、控制技术转让进程的手段。 [关键词]航空技术转让 飞机 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或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目前,学术界对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关注集中于原子弹或导弹部分的技术转让,鲜有关于转让航空技术的内容。本文将综合各种史料,厘清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航空技术转让的内容、执行过程中实际转让的飞机型号以及在当时的技术水平,进而分析苏联转让的原因。 一、转让飞机的具体型号与内容 《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明确指出:“议定转让制造权的航空产品有米格-19歼击机、图-16轰炸机和四种战术导弹。” 由于米格-19有多种改型,按规定转让给中国仿制的具体型号是什么呢?《沈阳市志-军事工业》称:徐昌裕、112厂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等人随中国工业代表团谈判购买米格19埃斯(米格-19C)、米格19坡(米格-19л)和米格19坡埃母(米格-19лM)飞机,并选定米格19坡(米格-19л),于10月15日签订购买全套技术资料和样品的协议。由此可以确定转让仿制的歼击机型号是米格-19л。 《当代中国空军》记载:20世纪50年代,中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有米格-19C、米格-19л。1959年4月,沈阳飞机制造厂仿制米格-19л成功,未正式生产。根据空军需要,转而仿制米格-19C,1963年12月仿制成功,命名为歼-6。不过,中国最后大规模仿制的是米格-19C而非协定中规定的米格-19л。这是因为1958年7月,中国空军在进驻福建前线通过与台湾当局空军的实战检验后,认为米格-19л机动性差,提出需要大量灵活机动的前线歼击机(即米格-19C)。但当时中国并没有就c型飞机向苏联订货。于是从1958年12月起,112厂在米格-19л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综合米格-19C和米格-19л的特点,利用米格-19л的后半部,并对米格-19c的机头稍作改进以提高机动性,自行设计了一个新型号,命名为东风-102。1959年2月投入试制,9月30日首次试飞。但后来由于东风-102质量不过关,于1960年停产整顿。从1961年起,重新选择原样仿制苏联米格-19c,1963年,飞机仿制成功,即后来有大量改型的歼-6。 事实上,转让图一16的时间比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的时间有所提前。1958年9月16日,赫鲁晓夫在雅尔塔接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主动提出苏联可派一批带有导弹的图一16轰炸机到中国,由苏联飞行员驾驶,以便为炮击金门时提供打击力量。10月12日,拒绝了此建议,但同时表示:中国决定提前制造图-16。10月,就提前试制图-16问题致电赫鲁晓夫。随即派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赴苏进行具体谈判。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23人于11月赴苏,主要落实各项技术资料和物资供应安排,经过谈判,苏方同意加班生产,备齐物资和资料,及时发货。1959年4月,中苏签订补充协议,苏方承诺1960年上半年供应中国20架份飞机本体、40台份P-3M发动机、96项仪表等机载成品及相应毛坯材料。 因此,根据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规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的飞机型号是米格一19歼击机和图一16轰炸机,包括提供样机、零部件、图纸资料以及指导仿制的苏联专家。 二、转让飞机机型的技术性能 苏联方面普遍认为,对中国国防新技术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赫鲁晓夫甚至声称:“我们给了他们坦克、大炮、火箭、飞机、海军武器和陆军武器。事实上,我们的整个国防工业都是向他们敞开的。”而中方资料则通常指出,苏联转让的飞机大都是落后的型号。那么,苏联转让的航空技术水平究竟如何? 关于米格-19的技术性能 就当时而言,一般认为是很先进的:“以爬升快,加速性和机动性好,能全天候超音速作战、火力强和易于操纵等优势装备于苏联空军部队……米格一19为一件成功的设计”;“米格-19的机动性能极其出色”;“米格-19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歼击机……主要用于空战,争夺制空权,也可实施对地攻击”。 苏联于1951年开始研制米格-19,1953年首次试飞,1955年开始装备部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1956年,米格-19首次公开亮相,由于其在爬升率、加速性、机动性、操纵性等方面的良好性能,先后有多种改型:c型(昼间型)、CФ型(高空型)、п型(加装雷达的全天候型)、YIM型(发射导弹的全天候型),1961年停产。米格-19C没有雷达,于1956年投产、服役,中国大量仿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改型。苏联向中国转让的米格-19п于1955年投产并装备部队,加装了雷达;而米格-19пM则由米格-19п改来,从携带火炮改为可发射导弹,由于采用了米格-17пM上的RP-2U雷达和APU-4导弹发射轨等成熟技术,该型很快于1957年底生产。 由于米格-19п与米格-19пM都装备了雷达,但这两种雷达都存在不少问题,有时甚至因雷达故障使战机无法升空,而且加装雷达的米格-19п机动性较差。通过实战检验后,中国最后选择了不能发射导弹、没有雷达的米格-19C,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改型。在实战中,歼-6表现良好,曾击落多架美制RF-101,并以负速度差击落过RF-104,还创造过平流层击落战机(无人高空侦察机BQM-147G)的世界纪录。
公路技术论文: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工程设计与技术特点 一、桥位概况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沪蓉国道主干线在宜昌长江河段跨越长江经湖北省西段进入重庆市的特大型一级公路桥梁,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桥址位于宜昌市虎牙滩,距城区约15km,上游距葛洲坝22km、三峡大坝40km,下游距枝城长江大桥约45km。二、主要设计标准 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2.荷载等级:汽-超20,挂-120;人群:3.5kN/平方米。 3.大桥设计时速:80km/h。 4.大桥桥面宽度:钢箱梁全宽30m,按四车道布置,两侧风嘴上各设一人行道,桥面净宽26m。 5.接线路基宽:24.5m,四车道。 6.地震烈度: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设防。 7.温度:桥位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一14.6℃,极端最高温度43.9℃,年平均气温16.5℃。 8.风况:设计基准风速为29m/s,成桥颤振检验风速为44m/s。 三、工程设计 1.主桥总体布置 悬索桥主跨跨度为960m,主梁简支在两侧桥塔横梁或交界墩承台上。主桥南岸通过三孔30m简支梁桥同南岸互通工程相接,北岸通过跨度为16,20,25(m)空心板组合的引桥跨318国道、接北岸接线工程。主桥桥梁全长1206m。 2.悬索桥主要设计参数 结构型式:单跨双绞悬索桥; 主缆跨径(m):246.255+960+246.255,主缆矢跨比:1/10; 主缆直径(mm):655(索夹外,空隙率20%),647(索夹内,空隙率18%); 主缆中心距(m):24.4吊索直径(mm):45; 吊索间距(m):12.06(边吊索距桥塔中心15.69); 桥塔高度(m):北塔112.415(承台顶面以上),南塔142.227(承台顶面以上); 加劲梁全宽(m):30.00加劲梁中心高(m):3.0。 3.结构设计 (l)桥塔结构 由于南北两岸地势条件及地质情况不尽相同,南北两桥塔结构上略有区别:南塔承台以上塔高142.227m,有三道横梁,行车道主梁及南岸引桥支承在下横梁上;北塔承台以上塔高112.415m,设上、中两道横梁,行车道主梁及北引桥支承在交界墩上。南北两塔均采用分离式承台,每一承台长19.1m、宽9.1m、高7m,其下设8根直径2.5m的桩基础。北塔上游塔 柱下桩基长18.6m;下游塔柱下桩基长14.6m。南岸桥塔16根桩基长度均为27m。 两塔身塔柱均为空心矩形箱结构。塔顶顺桥向6m宽,并按1:100的坡度分别加宽至塔脚8.40m(北塔)、8.84m(南塔)。塔顶横桥向等宽5m。塔柱壁厚度按上、中、下三道横梁分为三种,壁厚分别为0.7m、0.8m、1.0m。为有效地扩散塔顶主鞍传递的巨大压力,塔顶设有12.8高渐变段。塔冠设有3.4m高实体段。上横梁高5.4m、宽5.08m;中横梁高7.5m、 宽6.08m,壁厚均为0.8m。南岸下横梁高6.8m,宽7.19m,壁厚为1.0m。 为改善桥塔外观效果,在塔柱的四角及外侧中央设有0.3m*0.5m,3m*0.15m的凹槽。 塔柱竖向主筋采用φ32,间距15cm。水平箍筋采用φ16,除桥塔根部变化段间距15cm外,其余均为20cm。同时在间距20cm的水平箍筋之间设置了两根φ6.5防裂分布箍筋。横梁主筋采用φ25,间距15cm;箍筋采用φ16,间距15cm。在各道横梁上设有根数不等的钢绞线预应力束。 塔身及横梁为50号混凝土,承台为30号混凝土,桩基为25号混凝土。全桥桥塔50号混凝土10554立方米,30号混凝土4867立方米,25号混凝土4768立方米。 (2)加劲梁 加劲行车道主梁为类似鱼鳍形扁平钢箱梁结构。主梁结构全宽为30.0m,中心梁高3m,高宽比为1:10。顶板宽度为22m,设2%的双向横坡。上斜腹板水平宽度为1.2m。悬臂人行道宽度为2.8m,设1.5%的向内单向横坡。 桥面为正交异性板,顶板及上斜腹板厚12mm,行车道U形加劲肋中心间距0.59m,板厚6mm。底板及下斜腹板板厚10mm。底板、斜腹板球扁钢加劲肋中心间距一般为0.4m,球扁钢规格为16a。 加劲梁横隔板间距4.02m,无吊索处板厚为10mm,有吊杆处板厚为12mm。为有效改善桥面板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在每两道横梁之间没有一道矮加劲肋。矮肋高0.45m,板厚16mm。人行道顶板板厚12mm,其下横向设有间距为2.01m一道、板厚12mm的横肋板。顶板纵向设有球扁钢加劲肋,间距0.3m。 加劲梁上的锚箱是钢箱梁重要的传力结构,本设计进行了特殊设计处理。锚箱主要由三块承力板、一块承锚板组成。三块承力板门距为50cm,中间一块板厚32mm,另两块板厚20mm。三块承力板均穿过加劲梁斜腹板,其中间一块与横隔板相连接。承力锚板厚50mm,其上设有多道板厚20mm的加劲板。 为适应加劲梁端部结构的复杂受力的需要,对长7.33m的端节段进行了特殊加强设计。端节段设有6道横隔板,横隔板板厚为16mm或20mm,并结合支座系统连接的需要进行局部加劲处理。 加劲梁钢材材质为Q345-E,结构钢材共用10390t。 加劲梁顶板上铺设7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人行道上铺设3cm厚的沥青砂。 (3)锚碇 南北锚碇所处的地质情况不尽相同。北锚碇基坑基岩在高程54.8m以下整体性较好,无明显的夹层及破碎带,基岩为泥钙质胶结砾岩;高程54.8m以上基岩破碎,且多为红色粉砂岩。南岸整个岩体整体性差,基岩破碎,有多条夹层及断层,岩体以泥钙质为主,夹有粉砂岩或红砂岩的砾岩。南北基岩均为强度较低的软质岩。故南北两锚碇均设计为重力式钢筋混凝土锚碇。 为保证锚碇上方行车道的宽度,锚碇采用埋置式,利用其上方回填路基上压重,以减少锚碇混凝土的数量。锚碇结构最大长度为65m、宽39m,前缘高42m,后部高22.8m。每一锚碇混凝土为42584立方米,锚固体及前支承墙为40号混凝土,其他各部分均采用25号混凝土。 本锚碇为少筋结构,仅在锚碇内外表面设置直径22cm间距20cm的分布钢筋网。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有害的裂纹,在锚碇内外表面及每一施工层面上设置了规格为BQ3030(间距75*150)的金属扩张网。 后锚室在锚固体系张拉完成以后用低标号混凝土回填密封,前锚室设有通风除潮设备。在锚碇支承墙前缘,结合保护路面以下主缆的需要,设有地下展览室。 (4)主缆及吊索 主缆为预制平行钢丝束,每根为104束127φ5.1平行镀锌钢丝集结成束、定型包扎带绑扎、两端嵌固热铸锚头而成。钢丝为强度1600MPa普通松弛镀锌钢丝。为方便施工,在热铸锚上设有与锚固体系连接为一体的连接器。 主缆防护层由防护油漆、φ4软质镀锌钢丝、表面防锈腻子构成。 吊索为中心配合绳芯(CFRC)钢丝绳,单根钢丝绳直径45mm。每侧每一个吊点有4根吊索。主缆钢丝共6670t,吊索钢丝绳约195t。 (5)主索鞍及散索鞍 主索鞍和散索鞍由鞍头、鞍体、底座组成。鞍头、鞍体分开浇铸、焊结成一体的铸焊组合结构。为方便加工、运输、主鞍吊装施工,主鞍分左右两半制造,吊装就位后用高强螺栓联接为一体。主鞍鞍体与底座之间,主鞍施工期间设有聚四氟乙稀滑板。散索鞍鞍体采用摆式结构,以适应施工期间及成桥后的微量位移。主鞍最大吊装重量为32t,散鞍最大吊装重量为43t。 为使主缆在鞍内能保证相对固定、不滑动,在鞍槽内设有竖向镀锌隔板,并在主缆调股到位后顶部用锌质填块填平、压紧。主索鞍及散索鞍鞍体铸钢材质采用ZG275-485H,底座铸钢材质采用ZG230-450,槽盖等材质采用Q 235-A。 (6)锚固体系 锚碇内锚固系统是由64根预应力锚固体系组成,其中单锚24个,双锚40个。单锚采用16根公称直径15.24mm的低松弛高强钢丝锚固,双锚采用五根公称直径15.24mm的低松弛高强钢丝锚固。在锚碇结构中,设有型钢骨架以便锚固预应力管道的精确定位施工。前锚面设有锚固连接器与主缆相连接。 (7)主桥伸缩缝 为适应主跨加劲梁在活载作用下的大变形,加劲梁两端各设一道最大伸缩量为1360mm的大位移伸缩缝。 (8)支座 为传递主梁端节段受力、约束主梁端节段的变形、保证梁端伸缩缝正常工作,在主梁每一端节段设有两个竖向支座、两个梁侧辅助支撑、两个风支座。竖向支座能适应加劲梁在温度及荷载作用下的纵向位移及面内梁端转动,能承受一定的竖向拉压反力。风支座主要承受横向风载。梁侧辅助支撑主要用于控制由于风载或活载偏载作用下的梁端扭转,能适应梁端纵向位移及转动,承受结构扭转倾覆拉力,不能承受压力。支座系统均为材质要求较高的铸焊结构。 四、设计、施工及科研的技术特点 1.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特点 (1)加劲梁采用鱼鳍式断面,并在两道横隔板之间增设了一道矮肋,改善了加劲梁受力及气动性能,同时减少了钢材用量。 (2)对加劲梁母材及焊材的S,P等有害的杂质进行严格的控制,为提高加劲梁焊接质量创造了条件,使焊接工艺控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桥塔采用大块整体钢模板(9m高)进行施工,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结构表面的平整度;采用钢管支承进行桥塔横梁施工,消除了支架非弹性变形,同时提高了工效。 (4)桥塔塔上设有直径6.5mm的防裂分布钢筋,成功地克服了桥塔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收缩裂纹的通病。 (5)锚碇基坑的开挖广泛采用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使锚碇高(高88m)、陡(边坡率0.75~0.8)的基坑开挖成功,并保证了高陡边坡的稳定。 (6)采用埋置式锚碇,既确保了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又极大地减少了锚碇混凝土数量,并为成功解决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采用综合的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和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技术,使得浇注两锚碇10万多方混凝土均未发现一条裂纹,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浇注的质量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具体的措施为:调整混凝土的设计龄期为60d,降低水泥用量;采用低热微膨胀水泥;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分块分层浇注,并在每层混凝土中加一层防裂金属扩张网;采用循环水,对大体 积混凝土进行降温等。 (8)国内第一次采用强度高、弹性模量高且稳定的中心配合绳芯(CFRC)钢丝绳作为吊索钢丝绳;同时,吊索锚头设计为可适当调节的锚杯,克服了吊索不能调节长度的缺点。 (9)采用构造简单、受力明确、造价经济的滑转支座系统,满足结构受力及变形需要。 (10)桥面铺装采用7cm厚的双层SAM结构,人行道采用彩色沥青砂结构铺设。 (11)在施工猫道的设计施工中,采取增加适当数量的猫道横向天桥的道数而不设风缆的办法,来提高猫道的抗风稳定性。这样既保证猫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又简化了设计与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造价。 2.科研试验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关键技术研究是交通部"九五"行业联合攻关项目。在部、省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下,该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开展了有关科研试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成功地指导宜昌大桥的建设工作。 (1)基岩原位测试进行了大型的现场基岩原位测试,获取岩石与岩石、混凝土与岩石之间抗剪、抗滑等力学参数,为锚碇、桥塔等的设计提供依据。参加研究的单位:长委三峡勘察研究院、长江科学研究院。 (2)风洞试验进行了悬索桥全桥及节段模型试验,验证结构的抗风能力,并以此结论指导主梁吊装施工;进行了猫道节段模型试验,研究有效提高猫道抗风稳定性的措施,并以此成果指导了猎道设计。参加研究的单位: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3)仿真分析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计算技术,对主梁、锚碇、桥塔等结构关键受力部位进行分析,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参加研究的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4)主桥桥面铺装模拟试验根据大桥结构设计构造、荷载条件、气候条件等,进行模拟直道、环道试验,以选择最优的桥面铺装结构方案。参加研究的单位:重庆公路科研所、长沙交通学院。 (5)锚碇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的研究对锚碇合理的结构形式及分层、分块进行研究;对锚碇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研究;对锚碇建筑材料选用的研究;对锚碇施工及水化热控制技术的研究。参加研究的单位:武汉港湾设计研究院。 公路技术论文: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路基路面 压实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共道路事业是运输事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事业发展的载体,因此公共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是确保交通运输业畅通的重要保证。将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和基底处理技术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提出几项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质量的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1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运输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道路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证公路的质量安全问题,道路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是首要的关键因素,如果公路路基压实工作没有做好,会在后期的公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产生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公共道路运输安全,就必须加强公路路基的基础施工问题,做好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工作。 2 路基基底处理压实技术 公路路基基底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质量和后期使用问题,目前我国的公路施工中会因为施工路段的存在软土路基、湿土路基和黄土路基等不良的地质环境情况影响到道路的质量问题,进而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路基基底施工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路段的地质、类型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原因。 2.1 施工前的材料、技术和设备准备 在进行路基基底施工前,要做好一切填土和压实施工的前期准备。对施工现场周边的杂草、妨碍物彻底清理;材料员要选择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沙土和粘土作为路基的填充材料;施工技术人员要在施工前进行土液塑试验及击实试验,从而确保填充土质可以用于本路段的施工要求;准备好一切施工设备例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 2.2 路基的填土压实施工技术 2.2.1 过湿的土质的压实要求 对于过湿的土质来说,应该按照设计的压实度的标准,根据设计提供的数据,进行2%~3%的实际降低压实;将其土层的天然稠度降低到1.1以下,液限控制在40以上,进行下路床的填料施工作业时,应使用轻型的压实标准;进行填料性质的改善,于土中增加对生石灰的使用量,也可以采取对新型的吸水材料的加固。 2.2.2 黄土路基的压实要求 对于黄土路基的压实施工技术,应该尽量使土中的水分不断进行扩散固结来进行挤密压实土体的功效,使黄土土质不断进行加固,保证黄土路基的压实效果能够达到最好,其中对于冲压的遍数的要求是30遍左右,要保证含水量达到最佳水平,进行路堤的边沿压实时应该保持较慢的速度,防止施工机车滑下路堤,对于掉头出现的褶皱现象应该注意二次返压。 2.3 不同横坡的基底处理技术 (1)在横面坡度低于1比5时,可以直接进行路堤的填筑,并且利用沁水挡墙或者浆砌片石对路基进行防护。 (2)在横面坡度介于1比5到2比2.5之间时,要在自然地面上挖不小于2米的台阶,如果基底面的覆盖层较薄必须要先做好覆盖层的清除工作再挖台阶。 (3)在横面坡度大于1比2.5时,就要先做好路堤整体基底和下层滑动的稳定性检算,确保抗滑动系数不小于规范要求中的规定值。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基底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支档防护如下: 植物对于土壤具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路基边坡防护设计时,经常采用种植植物作为防护设计。在植物防护设计中还分为:骨架植物防护、空心块植物防护和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 ①骨架植物防护:常用于地质较为松软且风化较为严重的岩石边坡,通过骨架植物防护可以有效的防止边坡因遭受雨淋的侵蚀而形成沟槽,这种防护设计对边坡的风化地质层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 ②空心块植物防护:通常用于全被风化了的岩石路基边坡,这种防护设计通常采用六边形的混凝土预制空心块把边坡分割成小块儿进行支撑防护,这种设计方法更具有抵抗雨水的侵蚀能力,对于边坡的支撑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这种防护设计具有既美观又易施工,防护效果更佳的优点。 ③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这种防护设计通常用于没有不良结构面和没有经过风化破碎的岩石边坡,这种方法既避免了边坡因开挖卸荷造成的楔形破坏,又兼顾了骨架植草防护,具有便于造型、绿化美观等优点。 2.4 进行有效夯实工作 进行夯实,必须用技术较高的夯实机,将8~40吨位的夯锤吊到6~25米的高度,使其自由下落,将地基进行有效的冲击夯实,使土层和内部的空隙能够不断结合,防止气体、水的溢出,使路基能够达到结实紧密,加强其地基的承载能力,使路基的土粒更加紧凑,保证路基的结实程度能够达到最好水平。 3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控制工作 3.1 加强相关人员技术及各项素质的培养 对于公路压实施工中的相关人员的技术要求应该进行不断提升,帮助他们进行系统性的技术学习,技术操作人员应该对相关养护技术的全面知识的学习,在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进行有效的改正。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员工各项素质的培养,使员工在进行相关的养护施工中,能够勇于面对各项困难,把公路路基压实工作真正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并且通过自身的素质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带动其他员工的发展,使大家在养护过程中能够承担起自己的一部分责任来,使养护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下去。 另外,管理者和技术施工人员都应该有创新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施工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进行纠正,并能进行相应的技术革新,帮助自己在进行施工过程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进步,并且在进行技术的革新创造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学习当前最新的公路养护技术,帮助自己在进行施工的同时发现积极有效的改善措施。 3.2 管理者拓展资金筹资路线 管理者应该把技术施工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严格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并且能够保证技术施工的资金筹资及时到位。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将资金的筹集进行有效细化分析,使公路养护重要性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 管理者应该加大对公路路基压实施工技术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政府清楚公路路基建设的重要性,在进行施工作业中保证技术资金的及时到位。如果技术施工作业进行一半,就因为资金的缺失,而被延误,车辆就不能够正常行驶,会耽误更多的工作开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管理者应该站在大局来考虑问题,将施工延误的严重性 报告给政府,使政府也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3.3 施工中进行有效监督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按照技术的开展实施,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有效的管理。施工之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对员工的技术进行现场演练,并且开展技术比武活动,使员工能够精通各项施工技术。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使员工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各个环节的细节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不当的技术施工工作进行严厉的惩罚,促进施工队伍的技术进步。并且对施工中的材料和施工工具进行严格地看管,保证员工不浪费工程中的一丝一毫。明确发展目标,帮助员工改善施工环境,给员工提供一个优良的作业环境。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员工,在进行严格员工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严于律己,保证员工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做好公路路基路面压实的施工工作,需要施工单位从技术上、人员培训上和设备操作上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其中的路基填土压实、路基高度施工和边坡的防护工作,使公路路基的建设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我国公路道路事业的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公路技术论文:公路路基加宽的施工技术 公路在经多年的通车后,路基沉降基本完成,路基加宽段由于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必然产生以纵向裂缝为代表的裂缝,从而对公路产生破坏。为此,必须加强公路路基加宽时设计优化及施工质量,使沉降量减为最少,以保证公路的质量。 1 施工准备 旧路路基加宽,首先要对旧路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原路基的病害进行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旧路路基的填筑材料、使用和损坏等病害情况,分析病害的种类、规模、状态、原因等,并在施工前或施工期间,对路基不同类型的病害要进行彻底地处理。其次,路基施工前应完成击实试验和土的液塑限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路基施工检测压实度提供参照依据;通过液塑限试验取得路基填料的塑性指数,以确定该土样能否用于路基施工。 2 基底处理 旧路两侧一般为排水边沟和碎落台,边沟经长期的雨水侵蚀,其下部已基本变得相当软弱;平台由于绿化其底部实际也为腐质土。对于上述情况地基必须作彻底清除,对于地下水丰富区域,须铺设透水性材料。基底压实度一般比规范要求高出1~2%;减少地基沉降,选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筑路基,不但可以降低地基沉降,还能节省材料。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基底承载力,减少新老路基剪切变形。 3 路基加宽 3.1 台阶 由于原路基边坡坡率一般为1:1.5,必须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台阶使新旧路基有效得交错结合,是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台阶宽度应满足摊铺和压实设备操作的需要,以便有利于机械施工,一般不少于2.0m,如受环境限制可适当放窄,但宽度不得小于1m,并作成2%~4%的内倾斜坡。由于原路基边坡部分填土由于原来施工的忽视、现施工的挠动及其他原因,填土压实度实际上一般都未达到设计要求。 3.2 填筑材料 填筑材料经自重、路面和车辆等荷载的作用,老路基已经基本被压实,而新路基的填料虽经严格压实,仍存在后期变形。为此,填筑材料的选择将很大程度影响路基的有效沉降。所有填料宜与旧路堤相同或选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相关单位在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和施工实施的问题上,尽量使用碎石土或石渣等沉降量较少的材料进行填筑,并控制好填筑材料的液塑限、承载比(CBR)和击实试验等各项指标。 3.3 路基碾压 路基填筑前,须根据规范要求做好试验段,必须严格控制材料的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压实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等,使各项指标达到最优状态,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加宽渐变部分,必须严格控制其碾压宽度,如旧路基挖台阶受限制时,可通过铺设护道等方式满足其要求,使路基压实度均满足要求。 在施工时分层碾压,控制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提高压实标准。碾压应采用重型压路机( 20t)进行,双驱双振。碾压虚方厚度不得大于30cm,压实度必须达到新标准的压实度要求,且重点应放在新老路基的结合部,每层压完后应平整光滑。 路基填筑时应控制路堤填筑速率。当填土速率较快时,地基强度来不及增长,易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在施工时按照慢速填土标准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地面沉降率每昼夜不大于10mm,坡角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5mm。 3.4 加强路基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在进行施工时要集中排水,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以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流水,每隔20—50m间距设一泄水口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衔接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设超高路段的排水通过设在中央带的园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进行排除。 4 补强措施及其他 4.1 铺设土工积物 土工格栅具有抗拉强度高、伸长率低,不易变形等特点,其全面与土体接,大大增加了与土体的摩擦,有力约束土体的侧向位移,土工格栅网格与粗颗粒填料结合,其最优的镶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加宽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加宽路段中的铺设,可以增加新旧路基的结合,增大结合部抗剪能力,防止新路基的沉降对老路基的破坏,从而达到稳定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效果。 土工格栅设置可根据路填土高度进行设置,当路基填筑小于1.5m时,可在底部进行设置3层;填土高度在1.5m~8m(10m)时,在路基底部和顶部各设置3层;填土高度大于8m(10m)时,在路基底部和顶部各设置3层,中部平台设置3层,其中底部铺设在基底平整碾压后铺设1层,每2层填土铺设1层,上部铺设位置为上路床顶部和底部、下路床底部各1层。土工格栅铺设宽度根据加宽宽度进行,但新旧路基铺设宽度不应少于1.5m。条件许可情况下可采用长60cm¢12钢筋进行锚固,并进行注浆,钢筋穿越新旧路基土层,对抗剪起积极作用。土工格栅可优先考虑使用钢塑双向土工格栅,但其伸长率应小于4%抗拉强度应大于45kN/m,锚固间距及搭接宽度与普通施工同。 4.2 冲击夯实 路基的本体沉降主要与路基本身的压实度有很大关系,进行充分冲击,使其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路基本体和地基的沉降都达到最小,以减小路基的沉降,减少或避免新老路基结合部纵向裂缝的产生。由此,可选择冲击碾压(夯实)的方法,对路基进去补强。冲击碾压施工可提高加宽路基的压实度,使新旧路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增加其极限抗,使路基本体沉降减到最小以便使其沉降系数减小;冲击碾压另可避免结合部因碾压不足出现软弱的滑动层。 路基施工的机械碾压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96%的压实度已相当的困难,根据在梅河高速公路及粤赣高速公路的施工经验,使用冲击夯实可使压使度达到98%。目前在我省高速公路中使用较多,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蓝派压路机(强夯机)。机械作业时牵引机带动压实机压实轮滚动,压实轮轮廓非圆曲线对地表施以揉压—碾压—冲击的综合作用,使土体从上部至下部深层随着压力波的传递得到压实。 在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验,对机械的行走速度、影响深度、沉降量、行走篇数等进行总结。以往经验为:采用25t对深度为1.0m(4层)填方段路基冲碾补压,5~7遍是合适的,补压效果也是明显的;通过采用冲击式压路机对路基进行冲碾补压施工,使路基压实度得到提高,加速路基沉降,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路基自然沉降的时间,有效地减少了路基的沉降变形,对新老路基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3 跨年度施工 为降低加宽路基的沉降量,尽可能做到路基跨年度施工,使路基能够经历雨季的考验,并且在路基完成后尽量开放交通,在路上采取一些措施,使车辆尽可能的在加宽处行驶,加大行车荷载作用,把沉降量降到最小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汽车拥有量也不断的增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完善道路的经济社会功能。 公路技术论文: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路基路面 压实施工 技术措施 【论文摘 要】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中好的压实效果,可以提高路面强度,减少塑性形变、渗透系数、饱水量及可能产生的形变并增加稳定性。本文介绍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并强调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压实度控制的有效措施。 公路压实是公路工程施工中重要一环,对公路的整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好的压实效果,可以提高路面强度,减少塑性形变、渗透系数、饱水量及可能产生的形变并增加稳定性,对进一步改善公路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关键因素 1.含水量 在压实过程中,路基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含水量,对所能达到的密实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的内摩阻力和粘结力是随密实度而增加的。土的含水量较小时,土颗粒间的内摩阻力大,压实到一定密度后,某一压实功不能再克服土的抗力,压实所得的干容重小。当土的含水量逐渐增加时,水在颗粒间起润滑作用,使土的内摩阻力减小,因此同样的压实功可以得到较大的干容重。在这个过程中,单位的土体中空气的体积逐渐减小,而固体体积和水的体积逐渐增加。当土的含水量继续增加到超过某一限度后,虽然土的内摩阻力还在减小,但单位土体中的空气体积已减到最小限度,而水的体积却在不断增加。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在同样的压实功下,土的干容重反而逐渐减小,土的干容重和含水量的这种紧密关系,在全标纸上就形成了驼峰形式水实曲线。因此,细颗粒土、天然砂砾、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石灰和水泥稳定土等多种材料,都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下才能压实到最大干容重。此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但是,某一种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最大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压实的功能而变化。在室内进行击实实验时,它随所用的击实功而变。在工作碾压时,它随所用压路机的重量或功能而变。 2.压实功能 如果我们保持压路机重量不变,而增加碾压变数,或增加压路机重量,不改变碾压通数,都可以得出与室内击实试验相同的含水量密度关系。因此,随着压路机重量的增加,土或路面材料的最佳含水量要降低,而最大干容重都要增大。但是,这种现象是有一定限度的,假如超过这个限度,即使继续增加压路机重量或增加碾压遍数也不会明显降低最佳含水量和增加最大干容重。保持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以保证所要求的压实度。此外,压实机械的选择应用、碾压层的厚度和碾压遍数应与使用的碾压机械相适应。 2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 1.做好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的压实作业 第一、进行压实作业时要保证摊铺速度与压路机碾压段长度之间的协调,并保持二者的大体稳定。其中在气温比较高,而且风速比较小的时候,碾压段的长度不宜过短,而在气温低,风速比较大时,碾压段的长度可以短一些。 第二、进行压实作业的过程中,如果在碾压过程中出现沥青混合料牯轮现象,可以通过向碾压轮上洒少量水。 第三、在尚未冷却的路面沥青混合料面层上,不允许放置任何重型的机械设备等其他较重的物体,并且不能向其上方撤落矿料以及油料等杂物。 第四、对于压路机无法压实的公路路基路面部分应采用振动夯板来完成压实作业。 第五、碾压段的长度要依据路面沥青的出场温度、混合料的性质以及当天的温度和风速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设定。 2.做好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后的压实质量的检测 (1)核子密度仪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沥青混合料路基路面压实质量的测定,该测量方法要求测定层的厚度在20cm的范围内,其中沥青表面层的压实密度利用散射法测定,而土基层材料的压实质量的测量采用直接透射的方法。该试验方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位置的确定和仪器的预热。首先按照随机取样的方法来确定测试位置,然后预热仪器,并将核子仪平稳的放置在测试位置上,准备测试。 第二、进行仪器测量和测量数据的读取。打开测量设备,按照测量方案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读取测量结果,关闭测量仪器。 第三、测量结束后要将核子密度仪仪器放置在专用的且符合核辐射安全规定的仪器箱里,确保仪器和人员的安全。 (2)灌砂法,灌砂法是路基路面压实质量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那些具有填石路堤的路基路面的压实质量的测量,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选用相应规格要求的均匀砂,并将其按一定高度以自由落体的形式下落到测试的洞里,结合单位重不变的原理以及集料的含水量等数据来进行路基路面压实质量的检测。 3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压实度控制的有效措施 1.对路基填土或路面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用来填筑路基的土,应满足公路路基用土的要求,从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土中有机质的含量出发,制定土的类别、性质,看是否适合填筑路基,应根据所修建公路的地理位置,选择既经济、性质又好的土来填筑路基。用于路面结构层的材料,碎石、砾石集料除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外,还要有良好的级配,这样才能保证修筑的结构层有足够的密实度,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2.对地基和下基层的要求 在填筑路堤之前,必须先碾压地基,使其达到足够的强度,如地基本身比较湿软,直接在其上填筑路堤,往往会发生困难,路堤的第一层(每层以压实厚度20cm考虑),甚至第二层上重型压路机也无法进行碾压,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土层就会发生“弹簧”现象,碾压遍数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湿软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通常,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方法:一是换填土层法;二是强夯法;三是振冲法;四是挤密桩法。 3.对含水量的要求 (1)含水量试验。在公路施工中,常用的方法有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 烘干法。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粘性土、砂性土和有机质土类。 酒精燃烧法。本试验方法适用快速简易测定土(含有机质土除外)的含水量,工地施工中常采用此法。 (2)标准击实试验,本试验可分轻型和重型两种试验方法,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或工程科学试验的实际需要选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干法,即加水法,土允许重复使用,但容易击碎的试料不宜重复使用。对于高含水量土,试料的干燥处理会影响试验结果,宜采用湿法,即减水法,让采集的至少5个试样分别风干至不同的含水量状态。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由线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若曲线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计算或重做(应给出技术指标)。 4.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和采用正确的压实方法 (1)采用的压实机具应先轻后重,以便能适应土体强度的增长。 (2)碾压速度应先慢后快,以免样土被机械推走。 (3)组织压实机具合理的工作路线,直线段一般先两侧后中间,以便保持路拱;在弯道部分没有超高时,由低的一侧开始逐渐向高的一侧碾压。相邻的两次轮迹应重叠轮宽的三分之一,保证压实均匀不得漏压,对于压不到的边角,应辅以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 (4)应注意检查土的含水量和密实度,并视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达到规定压实度的要求。 总之,在公路施工中,必须采取充分必要的技术措施,对路基填土和路面结构层材料进行压实,使其达到规定的密实度,这样才能保证路基、路面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路面的使用品质。 公路技术论文:以融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谈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现状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现状,我国,谈,技术,为基础,融资理论, 一、企业融资理论与技术介绍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采用长短期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形式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企业融资技术就是采用上述几种融资形式筹集资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手段。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借贷融资、项目融资。具体内容如下: (一)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企业筹集资本的重要方式,需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在一定期限内偿还本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是工期长、投资大、资金回笼慢,因此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可以筹资大量资金进行长期使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债券融资因其利息成本要比银行贷款低,因此非常受企业青睐,是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方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行债券应该是我国企业未来筹资的重要渠道。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企业在股票市场公开发售有价证券进行筹资的经济活动。高速公路股票的业绩一直保持良性态势向前发展,具有股本总额大、融资金额大等特点,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于高速公路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银行借贷融资 银行借贷融资是指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融资的活动,它是高速公路融资模式中最主要的方式。我国高速公路银行借贷融资的种类主要有四种,即国内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政策性信贷、国际政府间信贷。 (四)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企业进行大规模项目建设时为筹措大量建设资金而进行的融通活动。进行项目融资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结构、融资战略等因素。这一融资方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目前高速公路项目融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即BOT(建设—经营—转移)、TOT(转移—经营—转移)、ABS 融资(资产证券化)。 二、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逐渐拓宽,已经从原来单纯由国家投资发展为向地方政府、民营资本、银行和外资等筹资的多种形式发展。但是,高速公路建设因建设周期长、资金使用量大、经济见效慢等突出特点,造成目前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融资结构不合理,渠道单一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结构中央财政投入和省市级地方投入的比例仅占到公路建设资金的13%左右,其他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这种融资结构明显单一且不合理,对于企业来说,政府投资少,企业融资多,这种情况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融资风险,严重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高速公路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东西部地区资金分配状况,促进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民间融资和项目融资发展不成熟 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方式也将更加趋于多元化。近年来,民间资本的引进和项目融资的发展虽有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受高速公路建设工期长、收益慢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时摇摆不定。项目融资发展不成熟则主要表现在,债权方只能拥有建设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而没有项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四)管理和运营体制存在风险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同属于高速公路企业,这就容易给高速公路建设埋下风险隐患。当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与经营管理者发生分歧时,很有可能引发经营管理者的消极怠工或建设劣质工程等现象。对于高速公路的经营,政府掌控着通行费用的定价权,当定价严重影响高速公路企业的收益时,必然给企业带来负债危机,出现融资风险。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通过有效协调企业与建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文秘站:]府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三、总结 高速公路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加快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在采用银行贷款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采用信托、融资租赁、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到低成本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最大程度发挥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融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高速公路融资体系。 公路技术论文:浅谈公路交通信息技术 摘要:当今是高速的信息时代,社会对公路交通信息的精确、快速和多方位应用的要求,使得我们现有的技术方式难以适应,开发新的公路交通信息技术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新的车辆信息采集设备开发并成熟,开发新的公路交通信息系统软件技术上可行。 关键词:公路交通;自动检测;信息技术 1.概述 公路交通量调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其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是公路规划、设计、大中修和养护管理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是评估、决策公路交通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的科学依据,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规划一个经济区域时,往往离不开交通资料。 我省是交通量调查和数据计算机处理在全国走得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有干线公路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5个,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241个,县乡道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1746个,总观测里程27677.4公里,其中,国道1779.3公里,省道5095.5公里。二十年来,公路部门为收集公路交通量资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公路交通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观测手段从原始的手工记数到机械计数器,发展到目前的自动观测仪器。 2.公路交通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我省公路交通量调查是从82年开始的,当时车流量不大,国道上日平均最多不过1300~1400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交通流量逐年快速上升,使得人工记数难以招架。有资料表明,我省的几条国道从1982年到2000年交通流量增长了7~9倍,如果当初的车流量用人工记数不会有问题,那么,上了5000~6000单个人记数就比较困难了(除了记数,还得整理每小时的合计数)。上了1万辆就得两人一个班,一天24小时分三班要6个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非常辛苦。每一个连续式观测站是常年累月天天如此,由此可见投入人力财力之多。90年代中期我省引进北京有线电厂率先开发的TAM自动观测设备,并开发和完善了交通量数据处理软件,这就是我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次飞跃。TAM自动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计算机处理,解放了烦琐、枯燥的人工劳作方式,也使得交通量数据处理真正走上计算机化。这是一种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的装置,路面下埋设探头,当汽车从探头上驶过,切割磁力线,产出感应电流,经放大后输入触发器记数并保存。它的工作过程如下: 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到目前为止,我省干线公路上的交通量观测站基本上安装了这种仪器。如今,车流量继续上升,社会对公路交通信息精确、快速和多方位应用的要求,使得我们现有的技术相形见劣。具体来说,有以下不足: 1.精度不够高,不能分车型,难以满足2个95%精度要求(数量精度和车型分类精度) 2.稳定性差(受气候影响较大) 3.路面深开挖也是一大不足,况且经常出故障经常挖 4.不能检测轴载 5.数据难以迅速汇总 综上所述,我们又一次陷入困境、面临危机,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势在必行。 3.公路交通信息技术一定要有新的飞跃 发展大交通,要有大信息。笔者以为,公路交通信息的内容要更丰富,应用的范围应拓宽,手段要计算机化。公路交通信息的综合应用,除原有交通流量数据统计外,至少,应包括超限运输管理,养护管理(包括大中修),规划、预测等。就车辆数据收集来讲,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并趋于成熟,这是十分可喜的,使得我们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能。有一种压电感应设备,具有高灵敏度和精确度,稳定性也好,检测车辆的工作原理如下: 设压电板a、b,它们之间距离为s,当车前右轮触a时,打开计时器并设时间为t1,当车前左轮触b时,记下时间为t2,这时可求得车速为 V=S/(t2—t1);同理,当车后左轮触b时,记时间为t2‘,这时,可测得车辆前后轴距L=V*(t2’—t2);对于多轴车辆或带挂车辆,可分别测得各轴与第一轴之间轴距,然后给予一一保存。由于车型的轴距是限定的,它的轴载也是有限制的,根据这些规定可编制一张信号对照表,存入处理器内部,当车轮压板时,产生电流信号,电流的大小与轴载重量成正比,与车速有关(可以通过试验测定)。记录车辆的左、右、前、后各轴的压电信号,经A/D转换和放大,并与对照表进行对比,车辆的总轴载为各轴载的总和,还可换算成标准轴载。车辆经过这样处理后可得到一张检测报告单: 这些信息保存在处理器内存,通过电缆随时可传送到中心计算机。在此技术上开发公路交通信息系统,可采用Windows操作平台,MSSQLSERVER.7.0数据库,保持历年数据便于查询、对比。其优势: 1.全自动检测,无须人员值守 2.自动分车型,自动检测轴载 3.不需路面深开挖 4.精度高、稳定性好 5.数据汇总迅速 系统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 系统功能层次图 这个系统应当留有扩展功能的空间。 4.超限运输管理简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和桥梁数量少,承载能力较低,国家尚缺资金进行大规摸新建和改建。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公路运输需求的推动,大吨位汽车逐年增多。由于大型车以及货车超载导致的高轴载质量的破坏作用,一些地区的水泥路面破损相当严重,油路严重龟裂网裂,一些桥梁严重损坏,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运输部门由于超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补偿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桥梁养护和改造方面多支出的费用,这种偏面追求运输效益,反而损坏了社会的总体效益,同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超限运输对路面的影响主要通过轴载来反映,许多国家的公路部门,对汽车轴载质量与路面强度及使用寿命的关系,作了许多专门研究和试验,提出了着名的“四次方法则”,用公式表示K=(P/P.) 4式中:P任一 轴载质量 P.标准轴载质量(100KN或60KN) KP对路面的作用次数换算成P.对路面的作用次数,也可称为破坏系数 根据交通部2号令、《公路法》和有关对超限运输的处罚规定,自2000年4月起,在全省范围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点,对超限车辆进行卸货、收取赔(补)偿费等,对情节恶劣的进行罚款处理。目前使用的是一种人工操作的称重的仪器,整个工作流程如下: 其特点: 1.干预公路正常通行较多 2.动用人员多,效率低 3.慢速称重(小于5公里/小时) 采用新的压电感应设备后,自动判定超限和测定超限数额,对于超限车辆,系统自动打开摄像机,摄入超限车辆图像并通知前方做好超限处理准备。工作流程如下: 该系统优势: 1.不干预公路车辆正常行驶 2.称重迅速、准确 3.人工介入少,效率高 5.交通流量统计简述 本功能对公路交通量的日报、月报、年报、车型分类、混合折算、高峰小时排列等等进行统计处理,内容与现在使用的软件处理报表相似,这些报表报送交通部或提供给有关部门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6.公路养护简述 公路养护计划、经费安排的主要依据是在现有道路条件下交通流量的状况,特别是汽车轴载量,汽车流量大、吨位大的道路,要求更多的经费用于养护。 7.规划预测简述 通过对历年交通量的对比,可以得出它的增长率,以此,又可预测几年后的交通流量。它的数学模型: xn=x1(1+a)n a=n√xn/x1—1 式中:a某阶段年平均交通量增长率 xn某阶段最末年年平均日交通量(辆/d) x1某阶段第一年年平均日交通量(辆/d) n某阶段的计算年度 交通量的预测对规划一条公路的可行性研究或设计它的技术等级时非常重要。对于超限严重的情况,在设计道路等级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一般来说,等级要高一些,否则,由于超限车辆对路面的破坏,使得新建公路很快就损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公路技术论文:公路建设中“生态技术”方案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公路建设中应用“生态技术”治理边坡的工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跨专业、无规范化标准的原因,使得建设单位、设计部门在具体方案的选择上受到较大限制,造成大量人、财、物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力求在方案的选择和成本与功能的对比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相关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边坡治理 生态环境 香根草技术 普通绿化 挂网喷播 功能与造价 1. 前言 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因开挖或填方所形成的边坡,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的丘陵地带,形成的边坡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治理这些边坡,成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工艺多是采用浆砌石挡墙、砼拱杆、锚杆(桩)或喷浆固坡等硬性的土工工程措施以及少量的路树绿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已不仅仅只是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绿色景观的社会效益,更需要考虑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因此,“生态技术”方案成为公路建设中一项新兴的应用学科得到规划设计者的重视。然而,由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因素,许多设计误将普通绿化当做水土保持应用,因而出现更多的重复投资,从而导致工程预算误差过大,更为后期的公路养护管理带来较多的麻烦和维护费用。 笔者从植物学的角度介绍“生态技术”中的几种不同方案,以供规划设计者参考。 2. 生态技术的概念 “生态技术”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相关的生态植物(如不同的乔、灌、草、藤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混合配置后,对开挖或填筑所形成的边坡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综合技术应用方案,它包含了绿化景观、固土保水、防止浅层滑坡、塌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3 生态技术的种类 在目前的公路建设中,可供选择的生态技术方案大体有“普通绿化”、“普通喷播”、“挂网喷播”、“香根草技术”和“干根网状护坡”等五种,以下分别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3.1 普通绿化(铺贴草皮) 3.1.1 内容 指在相对平缓和规整的土质边坡上铺贴草皮,使之快速达到绿色景观的一种绿化技术方案。 3.1.2 实用范围 土质边坡稳定、平缓、规整,土壤营养成分中等水平,无特殊要求的普通绿化带。如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公路土质下边坡等地方。 3.1.3 主要材料 冷季型草坪或暖季型草坪,如北方地区的混合型草坪草、南方地区的台湾草、马尼拉草等。 3.1.4 特点 ① 施工方法简单、快速; ② 成坪时间快、景观效果明显; ③ 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6~12元/m2。 3.1.5 不足 ① 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被雨水冲走; ② 铺贴时与土壤接触不紧密,易干枯死亡; ③ 在坡度较大或岩石较多的地方不能使用。 3.2 普通喷播 3.2.1 内容 指在不易铺贴草皮、有一定坡度比或强风化岩石地区,采用草种、粘合剂、营养液、纤维质等物质混合后喷播植草的一种技术方案。 3.2.2 实用范围 土质边坡稳定、有一定坡度、但不规则,土壤和强风化岩石成分较多,土质营养成分要求不严。如公路两则未经平整的普通边坡等地方。 3.2.3 主要材料 冷季型草种或暖季型草种(如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百三叶、百幕大草、百喜草、弯叶画眉草等)、粘合剂、纤维质、保水剂及营养液等。 3.2.4 特点 ① 施工工艺简单、对施工区土壤的平整要求不高; ② 景观效果整齐、统一; ③ 根据业主的要求,成坪时间快慢和功能可以选择和调整; ④ 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5~10元/m2。 3.2.5 不足 ① 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形成径流沟和侵蚀; ② 施工单位容易偷工减料做假,形成表面现象; ③ 因品种选择不当和混合材料不够,后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冲沟。 3.3 挂网喷播 3.3.1 内容 指在弱风化的岩石地区,且工程面大于70°的高陡边坡上采用挂网(土工网、铁丝网等),再将草种、纤维质、营养基质、保水剂等物质混合后高压喷植草坪的一种技术方案。 3.3.2 实用范围 弱风化岩石边坡、坡度陡峭大于70°以上,土壤和营养成分极少。如开挖的岩石边坡等地方。 3.3.3 主要材料 铁丝网、土工格、固钉、草种(同普通喷播)、粘合剂、纤维质、保水剂、营养液及泥碳土等。 3.3.4 特点 ① 施工技术相对较难,工程量较大; ② 解决了普通绿化达不到的施工工艺效果; ③ 不受地质条件的限制。 3.3.5 不足 ① 喷播的基质材料厚度较薄,被太阳照晒后容易“崩壳”脱落; ② 喷播的基质材料厚度较厚,重量过大,则挂网容易下掉; ③ 工程造价较高、投资较大,单位造价约为60~110元/m2。 3.4 香根草技术[1] 3.4.1 内容 指由香根草与其他根系相对发达的辅助草混合配置后,按正确的规划和设计种植,再通过约60天专业化的养护管理后,很快形成高密度的地上绿篱和地下高强度生物墙体的一种综合应用技术。国内外简称“VGT”(Vetiver Grass Technology)方案。 3.4.2 实用范围 不稳定边坡,坡度较大介于20°~70°之间,表层土易形成冲沟和侵蚀、容易发生浅层滑坡和塌方的地方。如山区、丘陵地带开挖或填方所形成的上、下高陡边坡。 3.4.3 主要材料 香根草、百喜草、百幕大草、土壤改良剂、香根草专用肥等。 3.4.4 特点 ① 根系发达、高强,抗拉和抗剪强度分别为80Mpa和25Mpa[2],能防止浅层护坡与塌方; ② 生长速度快、拦截能力强,能减少裸露表土73%的地表径流,拦截98%的泥沙[2]; ③ 极耐水淹(完全淹没120天不会死亡)、固土保水能力强; ④ 叶面具有巨大的“蒸腾”作用,能尽快排除土壤中的饱和水; ⑤ 无性繁殖特点、不会形成杂草;施工不受季节影响; ⑥ 工程造价适中,比传统浆砌石略低,单位造价约为30~40元/m2。 3.4.5 不足 ① 地上绿篱较高、缺少草坪的景观效果; ② 不耐阴、不能与乔木套种; ③ 只适合长江以南的地区应用。 3.5 干根网状护坡[3] 3.5.1 内容 指将适宜的树干材料呈网状间断横卧埋入边坡土中,入土部分干材两侧生根,暴露部分萌芽成林,以起到边坡防护效果的一种技术方案。 3.5.2 实用范围 干旱、少雨、缺水的土质边坡,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不受坡度大小影响,但受施工季节影响。如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公路土质边坡。 3.5.3 主要材料 适合当地物种的乔、灌木。如柳树、杨树、榕树类或沙棘、红树等,以及相应的营养肥料。 3.5.4 特点 ① 施工方法简单、网眼大小易控制; ② 材料存活率较高、生长发育快; ③ 造价适中,单位造价约为15~20元/m2。 3.5.5 不足 ① 材料选择和贮存较麻烦,基本技术要求高; ② 固土护坡效果体现的时间相对上述VGT方案较长; ③ 施工受季节的影响较大。 4 生态技术方案的选择[4] 上述五种生态技术方案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方案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不同。同时,由于这五种方案的选材不同、施工工艺不同,其产生的生态功能效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种方案是普通的绿化景观方案,仅具有美观的价值,而第三种方案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使得其施工工艺相对较难,因而其施工成本远大于第一、第二种方案。 第四、第五种方案则是抗滑护坡和水土保持方案,其不仅具备恢复植被和绿色景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具有固土保水和防止浅层滑坡与塌方的功能。 在公路建设中下列三点是选择具体方案的基本要素。 4.1 地质地形条件选择 4.1.1 地质条件良好、地形不复杂、坡度比较平缓、土壤成分较多的地方,通常可选用第一、第二种生态技术方案(铺贴草皮与喷播绿化)。 4.1.2 地质条件差、弱风化或未风化岩石多、坡度大于70°以上的地方,常采用第三种生态技术方案(挂网喷播)。 4.1.3 介于上面两者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可选用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与干根网状护坡)。 4.1.4 地质条件不稳定、容易出现浅层滑坡或塌方的地方,可以选择第四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以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传统的浆砌石挡墙、菱型水泥拱杆或固体喷浆护坡工艺。 4.2 生态功能条件选择 4.2.1 绿化景观效果:通常选用第一、第二、第三种生态技术方案。 4.2.2 水土保持效果:可以选择第二、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其中第二种方案中主要是调整植物品种,选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草种。 4.2.3 固土护坡效果:可选择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但,其中第四种方案常用于长江以南的地区,而第五种方案则常用于北方或西北地区。 4.2.4 防治浅层滑坡与塌方:只能采用第四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 4.3 工程造价选择 前面第三章节中几种生态技术方案的工程造价是保质保量的基础价格,它包含了基本的材料、人工、税费和利润成本以及施工难度与设计调整的幅度范围(但未包含植物材料的死亡损耗和远程施工的费用)。因此,可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设计和预算时参考。若施工单位在投标报价时低于该幅度范围,则必然在施工中发生偷工减料的行为(后面施工监理中详论),生态技术方案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因此,工程造价的选择,也是生态技术方案选择和应用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5 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 5.1 工程造价确定 当生态技术方案选定以后,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施工点的工程情况(如气候、季节、土质、营养、边坡比、施工难度、附近水源及交通等)确定工程造价,个别地质地形条件较差、施工难度太大的地方,其工程造价会超过前面的基础分析价。 5.2 施工单位选择 目前,应用生态技术方案的施工单位比较杂乱,许多都是园林绿化单位,虽拥有绿化资质和一定的绿化工程经验,但由于公路建设中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应用生态技术的学科交叉性,普通的园林绿化单位对工程建设中开挖和填方所形成的不稳定边坡,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施工工艺和兼顾技术方面很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在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建议适当放宽条件,不要过度重视资质,应以经验和业绩为主,同时考察其技术理论的依据和原理,并重点审核其提供的施工方案与质量标准的保证。 5.3 施工方案审核 因设计部门、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暂时对生态技术方案的完整理解不深,因此,提出的质量技术标准还不完善,这对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与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沟通,对该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加强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和了解,可以协助业主和监理单位正确应用生态技术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施工方案,在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技术检定时,提供有利依据。因此,施工方案的审核是目前在公路建设中选择施工单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5.4 专业养护管理要求 同样,生态技术方案中施工后的专业养护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植物学界的一句专业俗语“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生态技术的特殊性。普通的种植技术,任何一个农民或民工都可以完成(更不用说园林绿化公司了),然而,生态技术方案的整体功能实现,则必须有专业化的养护管理过程。过去许多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失败,既不是技术方案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方案中的品种选择问题,而更多的是专业养护管理问题(同时,该过程也恰恰是许多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过程)。因此,专业养护管理要求也是生态技术方案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6 生态技术工程施工监理 在目前的公路建设中,并没有生态技术的专业施工监理单位,一般都是由土工建设的工程监理单位代为监理。由于跨专业的原因,的确使监理单位很难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为个别不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提供了方便,以至于表面上生态技术方案的投资大大降低成本,而实质上则造成生态技术方案的不可行或工程建设中多次出现重复投资的不良现象。 但是,非专业的施工监理工程师只要注意以下几点,仍然可以保证生态技术方案的成功应用。 6.1 施工工艺监理 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技术背景和提供的施工工艺方案,并在其实际施工过程中随时抽查和核对其施工的方式方法,以及其施工的具体步骤与相应的技术指标。 6.2 工程材料监理 该监理是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喷播技术应用中最容易出现材料短缺的现象,个别不良施工单位往往在喷播液中少放、甚至不放足粘合剂、保水剂、营养物质等,仅用水和种子就喷播在施工面上。因此,在监理时应在其喷播前检查其配制的喷播液,施工后则在工程面上检查其喷播的材料种类和材料比例。而在其它的生态技术方案中主要是检查其材料的种类问题。 6.3 材料用量监理 这理主要是指在施工前和施工后,检查其工程材料用量是否达到其设计中的数量,当然,由于植物具有生命现象,移植后需要相应的生长过程。因此,应结合专业养护管理过程进行观测,在专业养护管理结束后,基本可以观测到材料的准确用量。 6.4 材料质量监理 该监理有一定程度的难点,非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很难了解和掌握植物材料的质量。但是,一般情况下,因植物都具有生命特征的特殊原因,施工单位不敢、也不会明显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植物品种和营养物质。这与土工工程的材料质量监理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监理的重点是植物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辅助材料(如挂网喷播中的网材)的规格、型号及强度等。 7 生态技术工程质量标准 生态技术工程是近年来在公路建设(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新兴的一项边缘学科技术,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关的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这的确为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鉴定工程质量方面带来许多困难。也为个别不良施工单位投机取巧提供了方便条件。为此,笔者就植物学范畴和多年在工程建设中应用“生态技术”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的几个指标,暂时作为企业的质量标准,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其中的时间和指标均表示是在春、夏、秋季施工,而冬季施工其指标体现顺延30~90天)。 7.1 普通绿化 7.1.1 植物存活率:施工20~30天后,植物返青率达到80%,存活率达到90%;养护管理期结束,植物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98%。 7.1.2 植物覆盖率: 施工结束覆盖率为98%,养护管理期结束无死亡现象。 7.1.3 植物营养状况: 植物叶片色泽鲜艳亮丽、叶体保满,无枯黄或异色,生长发育茂盛。 7.1.4 植物根系要求: 草皮与土壤完全相贴,无中空现象。 7.1.5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 7.2 普通喷播 7.2.1 植物存活率:施工10~15天后,种子开始发芽,30天后存活率达到90%,养护管理期结束,存活率为100%(冬季施工混播冷季型草种同理)。 7.2.2 植物覆盖率: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100%,无遗漏现象。 7.2.3 植物营养状况:草坪生长发育茂盛,整齐有序、叶片色泽均匀,无高低不等的凸凹现象和颜色不同的现象。 7.2.4 植物根系要求:无 7.2.5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无径流沟和冲沟出现。 7.3 挂网喷播 7.3.1 植物存活率:与普通喷播相同。 7.3.2 植物覆盖率:同上 7.3.3 植物营养状况:同上 7.3.4 植物根系要求:同上 7.3.5 挂网材料要求:固钉坚实、网体不能松动,营养层厚度不能低于3cm。 7.3.6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无径流沟和冲沟出现,网体无“崩壳”现象。 7.4 香根草技术 7.4.1植物存活率:施工30天后,植物返青率达到70%,存活率达到85%,专业养护管理结束后,植物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95%。 7.4.2 植物覆盖率:专业养护管理期结束,技术体系内的植物覆盖率平均为80%(主要品种香根草是垂直生长、其功能是护坡)。 7.4.3 植物营养状况:体系内的植物生长发育茂盛,叶色鲜艳、根系发达粗壮,香根草分蘖量多,平均为5~7个以上。 7.4.4 植物根系要求:专业养护管理期结束,香根草根系平均深度为50cm,叶片高度平均为80cm,体系内百喜草的根系长度平均为25cm,百幕大草的根系平均为30cm。 7.4.5 应用功能要求:初步具备浅层抗滑护坡的功能,无冲沟和径流沟出现,能抵抗40mm以下降雨量和水流速度为2.57m/s以下的冲刷与浸泡[5]。 7.5 干根网状护坡 7.5.1 植物存活率:施工15天后,新芽开始出现,存活率100%,养护管理期结束,其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100%。但在冬季不能施工。 7.5.2 植物覆盖率:因工艺和材料不同,故在养护管理期结束后,植物覆盖率较低为50%,但干梢已萌发30cm以上。六个月后,干梢平均高度212.6cm,平均地径2.9cm。 7.5.3 植物营养状况:植物嫩芽萌发快,新芽萌发多,干根有明显的复苏状,干根平均长出4.3棵数。 7.5.4 植物根系要求:侧枝开始生长发育,养护管理期结束平均达到3cm。 7.5.5 应用功能要求:初步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能防止表层土壤的流失和径流沟出现。 8 结束语 由于“生态技术”的生物性和学科边缘的交叉性,使得该技术在公路建设(包含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方案选择不当,必然会导致应用效果适得其反,而施工的专业队伍选择不准,也会使方案的应用发生变形。因此,值得设计者重视的是“功能选择”才是方案选择的首要条件;而业主单位重视的应该是施工队伍的选择;监理单位重视的是质量标准鉴定。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达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目的。也才能使整个工程建设达到降低投资、提高功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公路技术论文:江西省公路旧桥加固技术研究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公路桥梁都将成为旧桥,都会因各种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病害需要维修、加固和改造。江西省大部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计荷载标准较低的公路桥梁仍在服役,截止2000年底,江西的危桥有427座, 13849延米, 旧危桥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全部推倒重来的思想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更不应该。因此,我省在八十年代初,在不断提升技术等级的公路改造、改建过程中,即开始公路旧桥加固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先后针对不同桥型、不同的加固技术和方法,完成了多项旧桥加固改造方面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其中两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由于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是一项既综合复杂又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技术,也是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下面简要介绍江西省在公路旧桥加固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实桥情况。 二、主要开展的科研项目介绍 1、我省于1983年完成“提高小型梁板桥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定性地衡量改建前后桥梁刚度及承载能力提高程度,提出了“刚度提高度”和“承载能力提高度”两个指标,以及计算方法。两者反映的是全桥状况,前者指全桥刚度提高了的倍数,后者指全桥承载能力提高了的倍数。该项成果多次被外省引用。 2、1988年~1991年完成的“锚喷砼加固双曲拱桥的研究”,使一座五孔跨径45米的双曲拱桥由原设计荷载:汽-13,拖-60,提高到汽-超20,挂-120,并安全通过总重134吨的超重车。该项成果,经交通部科技情报所检索查新证实,在当时属全国采用锚喷砼加固桥梁中,跨径最大、提高桥梁荷载等级最多。 3、1994年成功完成全国首座梁底侧采用体外预应力直索加固提载梁式桥的研究,并同时采用锚喷技术,解决了体外预应力索锈蚀和受温度变化失效的技术难题。 4、1996年完成了“带挂孔普通钢筋砼双悬臂梁桥加固研究”课题,成功地应用钢纤维砼解决了桥面负弯矩区砼开裂、致使钢筋锈蚀的问题。 5、成功完成悬臂式拓宽梁式桥和拱式桥桥面的研究,使净-7的桥面拓宽至净-9+2×1.5米人行道,总宽12.5米。 6、成功完成碳纤维布加固梁式桥的研究,并通过加固前后鉴定性静载试验证实了提高抗弯能力的加固效果。 7、先后成功应用粘贴钢板、粘贴钢筋、外包砼和套拱法等加固桥梁上部结构;以及多种方法加固桥梁下部结构。 三、典型桥梁的加固方案介绍 1、德兴香屯大桥(锚喷法、双曲拱桥) 1.1 大桥设计简况 香屯大桥是通往德兴铜矿公路上的一座大桥,1969年8月竣工通车。 大桥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桥面净宽为净-7+2×0.25m。上部构造为5孔45m(矢跨比1/6)的双曲拱,横向6肋5波。下部构造为重力式实体桥墩和加后座的U型桥台。除德兴台奠基于密实卵石层以外,其余墩台均建于千枚岩基岩上。 1.2 香屯大桥病害状况 (1)主拱圈裂缝 ①主拱圈中波纵向裂缝,检查时发现各孔中波波顶均存在纵向裂缝。 ②肋、波连接处裂缝。各孔拱波与拱肋连接处大部分均发生裂缝。 ③拱肋裂缝。各孔拱肋均有横向裂缝,有不少是U形裂缝,这些裂缝多发生在拱顶前后10m左右范围内。 ④横系梁裂缝。为数较少但除第1、4孔外均有发现。 (2)主拱圈轴线下降 主拱轴线普遍下降,拱顶下降5~18cm,L/4点下降0~9cm,而且上下水下降值很不一致。 (3)桥面变形及破碎 桥面纵向变形已呈波浪形,但高差尚不很大。而桥面破碎现象甚为严重,且集中在3、4、5孔及两台后座上,在墩顶附近伸缩缝处裂缝尤其发达,以致破碎露筋。 (4)腹拱、立墙病害 腹拱及立墙均为浆砌片石材料,由于防水层质量差,许多腹孔及立墙上均有渗水痕迹,以致发现不少因长年流水侵溶悬挂着的“石笋”。腹拱圈及立墙上也发现有裂缝。 (5)桥台后座变形严重 两桥台后座挡墙与桥台连接处沉降缝均增大至8~10cm(设计为2cm),且从外部可见内部填料中的空洞。在横向、后座两挡墙均偏出桥台外缘5~8cm。后座上桥面沉陷多次,修补时发现其填料在上层2m左右为煤渣,车辆通过时,煤渣则由沉降缝处外泄,因而其上路面不能稳定。 ⑤墩台身裂缝 各桥墩上均存在竖向裂缝,反映了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及水泥、骨料质量的一定问题,但裂缝多般为早期出现的许多裂缝,因年代较久,沿缝出现白色晶体析出物。 浆砌片石桥台上亦发现不少竖向、斜向裂缝,但较细微。 1.3 香屯大桥加固设计要点 通过对该桥进行检查及分析的情况来看,尚未发现墩台基础出现病害的反映,即使是置于非岩石基底上的德兴岸桥台亦未发现位移的迹象,所以大桥的加固主要针对上部构造和桥台后座。 1.3.1 主拱圈加固 原横系梁尺寸偏小,横向联系差,属薄弱构件,针对这一病害,将原横系梁由116×15×18cm加大截面尺寸至116×15×50cm,把拱顶部分三根横系梁改为横隔板116×30×84cm,以加强横向整体性,使全拱宽共同受力。除端系梁外,其它横系梁原定用喷锚技术施工,后改为预制安装。 由于主拱圈受力大,裂缝多,采用拱肋及拱波部分外包钢筋网并喷射25#厚6cm砼加固拱圈截面,以提高各孔的整体刚度和承载力,为使拱脚应力减小,在每跨拱脚至第二腹孔的拱圈顶现浇30#钢筋砼, 厚10cm,其设计图如下: 1.3.2 桥面 原桥面缺乏稳定而坚实的基层,整体性差,有必要将原桥面彻底清除,并挖除部分砂砾垫层(如是非砂砾填料,必须挖除,换上砂砾填料,夯实),再加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厚15cm,其上浇筑20cm厚钢筋砼桥面。 1.3.3 桥台后座加固 将桥台后座上路面除去,改成30#钢筋砼单向简支预制板,厚35cm,支承于两侧墙上。用Φ24mm的锚固钢筋使之与侧墙相接,其上铺装15cm厚30#砼桥面,钢筋砼板与后座填料间留有空隙,以使活载压力直接作用在侧墙上,从而减去了活载引起的对侧墙的土压力,并增加侧墙抗剪能力和基底摩阻力。 1.4 加固后承载能力评定 (1)在汽—超20主要组合荷载,挂—120附加组合荷载和特挂—150附加组合荷载作用下,预测各测点应力,变形和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规定的容许限值,因此本桥能承受汽—超20,挂—120和特挂—150。 (2)本桥采用喷锚混凝土补强提高旧桥承载能力达到预期效果。 (3)本桥喷锚混凝土补强层与旧桥共同作用是不完全的。由于喷锚混凝土中存在空穴,结合粘结强度不高等原因,共同作用程度仅达65.6%。建议今后采用“湿喷法”进行锚喷施工,提高新旧砼共同作用程度,使喷锚混凝土层与旧桥起到完全的整体作用,提高加固效果。 (4)由于老桥收缩、徐变已基本完成,所以喷锚混凝土不承受原桥及自身恒载,在工作阶段仅承受活载,故喷锚混凝土强度不控制。 2、320国道灵溪大桥(体外预应力直索加锚喷法、梁式桥) 2.1 灵溪大桥概况 灵溪大桥位于320国道上,原是一座年代已久的老式桥。该桥于1970年10月由七孔不等跨八字撑架木梁桥改建成七孔不等跨简支钢筋混凝土梁桥,全长119.99m,上部构造为四梁式T梁。下部构造均为重力式墩台、八字墙。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桥面净宽为净-7+2×0.5m人行道。320国道改建成二级公路后,该桥通过的交通量较大,并常有200—300KN左右载货重车经过,且来往行人及自行车、板车亦较多。因此该桥成为全线缩颈段,时有交通事故发生。为确保交通畅通,与行人和车辆交通安全,经上级批准,将此桥加固和拓宽为荷载标准汽—20,挂—100,桥面净宽为净-9+2×1.5m人行道。 2.2 灵溪大桥拓宽加固方案 2.2.1 拓宽加固 灵溪大桥两端引道已改建为二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亦已修建完成。另改桥位新建已属不可能。故仅就地改建或拓宽加固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 (1)就地改建方案。为了不中断交通,就地改建就必须搭便桥,由于桥下水深常年在3~4m左右(因下游建坝),搭便桥费用较高;且改建需拆除原有上、下部结构物,又需一笔可观费用。但改建后,各桥孔跨径标准全部结构都是“新”的,在心理上感觉更美观、耐用、可靠。 (2)拓宽加固方案。此方案可不需搭便桥,只需适当控制交通,边通车边拓宽加固。由于可以利用原有墩台,拓宽加固主要在上部构造上进行,因而可节约更多投资。只要拓宽加固方案得当,亦可满足设计荷载要求。但桥孔尺寸长短不一,原桥混凝土标号低,又有一定的病害,虽经拓宽加固,似乎总感觉不如新桥。 经过研究讨论,认为按照江西现时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能节省的建设费用应尽量节约、以投入到其它必需的建设项目中去,故应选择拓宽加固方案。 2.2.2 原桥主梁加固增强方案 加固增强方法很多,如:①以锚喷或现浇混凝土方法增加T梁受拉区钢筋及加大梁身断面;②以钢板粘贴加固增强;③以体外预应力加固增强等。据计算,原主梁增强至能承担汽车-20级,挂车-100的设计荷载需增加较多钢筋,费用较高,故不选用①法;②法因钢板外露,需经常养护且粘贴钢板不易使其紧密与梁身结合,故亦未采用。③法所需钢材较少,且施加预应力可使梁裂缝减少或闭合,施工也简便,但也存在预应力钢材防锈蚀问题及加强经常养护问题,同时预应力钢材直接受大气温度影响较大。经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先用体外预应力加固增强,再以喷射混凝土将其覆盖的方案。此方方案既可解决预应力钢材防锈蚀问题,又可避免其直接受大气温度影响,同时喷射混凝土后尚可增加梁身抗剪能力。 (1)利用墩顶上两孔梁端空间设置现浇横向悬臂挑梁,其上安装预制的微弯板。 (2)在挑梁悬臂部分架设预制的π形人行道梁。两边桥孔人行道梁较主梁长,一端支承在边墩挑梁上一端支承在路堤上特设的支墩上,此举系为了避免加宽桥台。 (3)在人行道梁内侧的凸缘与旧桥面板间,用25号混凝土浇筑桥面加宽部分,桥面铺装层混凝土同时浇筑形成净-9m行车道,在桥面铺装层及桥面加宽部分,均设置了钢筋网,使整体性能加强。 (4)桥面伸缩缝设置在挑梁顶中心,将行车道铺装延伸搭架在挑梁上形成。挑梁上桥面铺装层下垫设二层油毡,使其能随温度收缩。伸缩缝中充填聚氨脂材料。 墩上悬臂梁及微弯板构造图 2.3 加固后试验结论 (1)从挠度测试结果表明,试验荷载下人行道梁和T梁挠度均很小。推算得的汽—20荷载(已考虑冲击系数)作用下T梁挠度仅为3.607mm,其f/L=1/4574;人行道梁挠度为4.142mm,其f/L=1/4104,均远小于L/600,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从第二加载阶段挠度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表可看出,实测值大大小于相应荷载的计算值,其校验系数仅为0.329~0.369,说明人行道梁和T梁的实际刚度比理论计算用的刚度大很多,如T梁计算开裂惯性矩为0.0978m4,返算的实际惯性矩为0.14135m4,而梁的计算换算惯性矩为0.23197m4。 (2)由测试资料可知,加固拓宽前后跨中加载弯矩增大1.631倍时,实测的边T梁挠度和梁底受拉区钢筋应力仅分别增大1.071倍及1.063倍,可见该桥在加固拓宽后上部结构承载能力大,安全可靠。 (3)由测试资料推测的汽—20荷载作用下梁的应变、应力值与行人荷载、恒载作用下梁的应变、应力值均较容许值为小,可见加固拓宽后桥梁结构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2.4 大桥加固效果评价 (1)灵溪大桥采用先以体外预应力加固T梁,后用锚喷混凝土使预应力钢束与梁体粘合的加固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此法在国内尚系第一次使用,它不仅使梁的抗弯、抗剪强度及刚度得以增大,且能有效地防止预应力钢束因暴露在大气中引起锈蚀,也使其不直接受大气温度影响,即可使预应力钢束工作安全可靠,也减少了今后养护工作和费用。该方法具有施工设备简单、施工操作容易、施工速度快和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不中断交交通等优点。尤其通过施加预应力,主梁将会产生上拱,这对改善旧桥的下挠状况是十分有利的,且可使裂缝减小或闭合。施加体外预应力与喷射砼加固旧桥的组合体根治了原结构由于裂缝等原因产生的应力集中并恢复了原结构变形的协调性,使其能抵御更大的外荷载。喷射砼包裹着预应力钢筋,既发挥了预应力的作用,又发挥了喷锚砼优越性,也解决了体外预应力钢材养护难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类似桥梁的加固改造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好途径。 (2)灵溪大桥采用在墩上浇制的悬臂梁上架设人行道梁以加宽桥面的方法,使人行道梁除承受人行荷载外,还分担了部分行车荷载,充分利用其承载能力,节约了建造新的深水墩台的费用,可供类似梁桥拓宽桥面参考。 (3)浮动式工作平台对加固梁桥是一种很经济的方法,本身安装拆散均简单,使用稳定安全。值得在桥下常年有水且不很高的梁桥加固时采用。 (4)该桥加固拓宽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设备少,加固费用仅95万元,如就地建新桥还需搭深水便桥,费用较大,总需要费用250万元,加固拓宽费用仅为其4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5)该桥加固拓宽施工除部分项目系在半幅通车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余均是让车辆双向通车,社会效益明显。 (6)本桥设计的重点是巧妙地利用了墩上悬臂梁来加宽桥面,避免加宽墩台,即节省了经费,又大大加快了进度,同时施工操作又简单。 (7)不同的桥梁具备不同的特点,但同类型的桥梁有着相同的特性,其加固方法可以借鉴,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妙地利用其特性,则许多难点就可迎刃而解。如灵溪大桥墩上悬臂梁、边孔人行道梁的设置。 (8)该桥加固拓宽后营运至今,经跟踪观察使用情况良好。 3、赣州西河大桥(钢纤维砼加固负弯矩区、双悬臂梁桥) 3.1 西河大桥概况 赣州市西河大桥位于市区内,跨越章江,为该市联络东西城区及由105国道进入市区的跨江通道。该桥桥长256.2m,为9孔双悬臂钢筋砼梁桥,孔径为12.6+7×33+12.6m。悬臂孔挂梁计算跨径为14m。原设计荷载为汽—10、拖—60,桥面宽度为净-7+2×1.5m人行道。该桥于1955年按苏联标准图并参照洛河桥施工图设计,1956年建成通车。 由于大桥建成后交通量日益增多,汽车载重愈来愈大,致使该桥已在主梁正、负弯矩区、牛腿上出现众多裂缝,桥面铺装及伸缩缝亦出现破碎及其它损坏现象。由于该桥病害严重,故被禁止稍重车辆通过。1992年以来,赣州公路分局曾先后三次组织对该桥进行检查,拍摄录像。1993年在对大桥进行加固设计前,亦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检查。 3.2 大桥病害检查情况 西河大桥病害主要表现在: (1)主梁裂缝及主梁变形 主梁裂缝主要发生在锚跨中部(正弯矩区)梁的下缘及悬臂梁根部(负弯矩区)上缘,后者大都贯穿整个车行道翼板。各裂缝宽约在0.1~0.5mm之间。此类裂缝显然是由于大量重车通过使梁的受拉区开裂,属正常现象。但由于负变矩区裂缝在上面,雨水易从裂缝渗入梁内,引起钢筋锈蚀及砼强度降低。 主梁永久性变形严重,从桥栏杆柱变化,可明显看到这种波浪起伏状态,墩台处与墩中桥面高差大者已达6cm左右。 (2)牛腿裂缝 牛腿裂缝大都发生在悬臂孔赣州方向的主梁牛腿上。裂缝大者达21mm之多,为支座附近竖直裂缝。第七孔处下水南昌方向牛腿砼在支座处脱落一块,支座钢板外移,钢筋外露,支撑其上挂梁,锈蚀严重。挂梁上牛腿裂缝较少,大多是(嵌固端)转角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 在后来凿开牛腿原砼时,发现由于钢筋较密,砼有浇筑不实之处,有空洞存在。 (3)桥面及伸缩缝 桥面呈波浪状。桥面铺装层裂缝及破碎现象甚为严重,在墩顶处及挂孔牛腿上伸缩缝处裂缝尤其发达,以致破碎脱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桥面铺装层下是较软的油毛毡防水层,在重车及冲击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这种破裂现象。 悬臂孔上伸缩缝全部破坏,缝壁破碎。 3.3 西河大桥加固方案 在进行加固前静载试验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对该桥主要部件结构强度的验算。计算表明,对该桥单纯采取修补的方法,只能恢复到满足汽—10荷载的要求,而不能满足汽—20荷载运行的要求。 按容许应力法计算,悬臂孔支点截面受压区砼最大应力达13.5Mpa,超出实际砼容许压应力值;而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跨中截面正截面强度不足,梁所能承受之最大弯矩为11839.87KN.m,不能满足所需承受的弯矩13184.81KN.m。根据现场检查、试验及计算分析资料,要使西河大桥通过加固达到承受汽—20、挂—100荷载等级的要求,就必须对主挂梁牛腿、主梁及其上桥面铺装进行加固补强,并对牛腿支座及伸缩缝加以改造。 3.3.1 悬臂孔主梁及挂梁牛腿的加固 (1)经计算,牛腿最弱截面为θ=28.86°或θ=41.19°(不计H)的斜截面,按偏心受拉构件验算,拉应力分别为2.0及2.2Mpa,按对牛腿截面尺寸能否符合裂缝控制要求验算,发现牛腿截面尺寸不足,公式Fvk≤β(1-0.5(Fhk/Fvk))(ftk/(0.5+a/ho))中系数β需≥1.39方能满足,而承受静力荷载的牛腿抗裂度取值至少应是β=0.80。依上可见,加固前牛腿状况显然不安全。加以牛腿伸缩缝处不平顺、不平整引起的跳车、冲击,可使垂直荷载实际上增大很多。因而牛腿砼内部微裂缝不断发展,最后引起严重开裂而破坏。 (2)由于牛腿是悬臂梁桥的一个关键部位,它是否牢固可靠对桥梁能否维持安全通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牛腿又是悬臂梁的薄弱环节,牛腿处梁高突变减小,截面凹折转角多,而要传递的集中力数值非常大,且频繁承受车辆冲击力作用,所以是受力非常复杂的部位。现有各种验算方法带有相当的近似性,还不能完全反映受力情况。为此,对牛腿加固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凿除原牛腿的低标号砼(旧170号砼),改为浇筑30号钢纤维砼。浇筑钢纤维砼时,在新老砼结合面上涂以环氧砂浆以增进两者粘结。 方案二:将挂梁从两个支点搁在主梁上改为以多支点搁在端横梁上。此种方案,可使原牛腿上受力减少,但牛腿的砼则因破碎开裂,仍需凿除后重浇新砼;端横梁也因原宽度不足及标号过低,也需凿除重浇加宽,这就增大了工程量。该方案另一缺点是传力情况不明确。 实桥加固时采用了第一方案。 3.3.2 主梁负弯矩的加固 根据检查、测试资料及计算成果,主梁负弯矩区在一般荷载下即产生大量裂缝,其上桥面铺装层亦产生大量网裂。此种裂缝不仅不美观,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在实际上也会因雨水渗入主梁和翼缘板中,导致锈蚀受力钢筋,影响桥梁使用寿命。 在考虑加固方案时,根据计算资料增加了纵向受拉钢筋,置于原铺装层范围内,计算结果还表明,由于新设计标准的荷载负弯矩作用,桥面砼的拉应力将达到3.96Mpa,采用现桥涵设计规范中所列各标号普通砼均仍会因抗拉设计强度无法满足而使梁顶开裂;只有采用钢纤维砼,其抗拉设计强度有可能大于此拉应力,从而保证桥面不出现裂缝。故我们在加固方案中对负弯矩区桥面铺装层采用浇筑钢纤维砼,要求其与梁顶翼缘板真正牢固连成整体。所以在将梁顶翼缘板顶打毛外,还要在其上设锚筋和在顶面上刷粘层剂使新老砼紧密结合。在浇筑钢纤维砼铺装层前,尚需用高分子化学材料压入梁顶的裂缝内,使裂缝粘合。 对此负弯矩区加固提出的另一种方案是在桥面铺装层范围内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加固。此措施旨在使桥面原裂缝进一步闭合,同时可因悬臂负弯矩减小而减小悬臂端挠度,并减轻主梁和挂梁衔接处冲击。该方案因施工工期短、施工技术较新,且需一定设备,一般施工队伍不一定具备条件而放弃。 3.3.3 主梁锚跨及挂梁正弯矩区加固 在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在汽—20、挂—100荷载作用下主梁截面强度不满足,故需补强。补强的措施是在凿去原桥面铺装层及油毛毡后,将原桥面打毛,用锚杆在原铺装层厚度范围内加一层钢筋网,然后浇筑30号UEA补偿收缩自防水砼。采用UEA补偿收缩自防水砼的目的是因为UEA补偿收缩是一种适度膨胀的砼,在钢筋和邻位约束下,可在砼中建立0.2~0.7Mpa预压应力,使结构达到抗裂防渗的目的,即解决防水问题。挂梁则除在原铺装层厚度范围内不增钢筋网外,其余均与主梁加固方法相同。 3.3.4 主梁裂缝粘合 为改善主梁负弯矩区受力情况,并增加梁板耐久性能及刚度,同时为了在加固施工中需要将导梁移孔时,主梁及挂梁能安全承受在上通过的导梁设备重,本桥加固设计采用了以高分子化学材料对主梁及挂梁裂缝以压灌的方法,使裂缝予以粘合。 3.4 试验结果 (1)赣州西河大桥加固前后采用两辆黄河牌重车加载时,尽管加固后试验荷载的内力较加固前大9%左右,但在相同位置上实测的应力值,仍见明显减小,说明加固效果是较好的。 (2)在黄河车及大交通车作用下,考虑了冲击系数实测活载应力值,与恒载应力计算值合计值,均小于砼轴心抗压强度和钢筋抗拉设计强度值。说明该桥承载能力完全满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 (3)由实测最大挠度值可见,锚跨跨中挠度为计算跨径的1/4583,远小于规范的1/600。悬臂跨悬臂端在两列大交通作用下的挠度为悬臂长度的1/788,小于规范的1/300。说明加固后桥梁刚度是较好的。 3.5 加固效果与跟踪观察 赣州西河大桥通过在桥面铺装层内增设纵向钢筋,用钢纤维砼重新浇筑牛腿和浇筑负弯矩区桥面铺装层,用GJK-1高分子化学材料粘合梁体裂缝等措施,将西河大桥原仅能承受汽—10、拖—60的承载能力提高到汽—20、挂—100标准,说明此种加固方法是有效的。施工期限也较短,经费也较少,完全可以应用到同类的双悬臂钢筋砼梁桥加固上。该桥经加固后开放交通至今,使用情况一直良好,经跟踪观察未发现新的病害。 4、320国道黄花大桥(悬臂拓宽桥面、双曲拱桥) 4.1 黄花大桥概况 黄花大桥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改建后的320国道K1127至K1128段,是萍乡市湘东镇于1974年建成的、跨越萍水河下游的一座钢筋砼双曲拱桥,全长188m,主桥三跨,每跨净距28.5m,两岸引桥各为六孔,跨径4~6m不等。主桥设计荷载:汽-13,拖-60,桥面净宽7.3m,无人行道,矢跨比1/6,设计拱轴系数M=2.20,主拱圈宽度为8m,拱圈厚0.88m,立柱式腹拱墩。下部构造为:15#片石砼实体墩和桥台,桥墩顶宽2.5m,基础均为明挖扩大基础。 1987年320国道改线测设时经与新桥方案反复比较后决定利用该桥。为判定黄花大桥既有结构状况和承载能力及进行加固的可行性,1992年元月对该桥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检查和静载试验,以期对大桥上下部构造的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进行鉴定,为加固拓宽利用该桥提供科学依据。 4.2 加固技术及采用方案 4.2.1 上部构造 由于设计荷载增大,桥面拓宽,车辆横向不利位置较原桥面净宽不利位置外移(原桥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桥面净宽:净-7.3+2×0.25m安全带),增加了人行道活载,故对主拱圈,腹拱圈、拱上立柱等均采用锚喷砼加固,边肋亦予以加宽,拱背现浇砼加固。 4.2.2 下部构造 根据结构检查和静载试验结果,证明主桥墩台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现设计荷载要求,地基也坚实可靠,故对主桥墩台不予加固。 4.2.3 大桥拓宽技术的研究 (1)拓宽原则 由于原桥面净宽7.3m,无人行道,为配合二级路的宽度要求,需将桥面拓宽至12m,即净-9+2×1.5m人行道。而主桥两岸引桥(引道)均铺筑好砼路面,故主桥拓宽必须沿桥中心线对称地在上下游加宽。 (2)拓宽方案拟定与比选 ①拓宽方案一 于墩台上挑出悬臂梁,然后增设边拱肋,修建拱上构造,拓宽桥面至净-9+2×1.5m,重修桥面铺装。 优点:拓宽部分直接传力到墩台上,受力明确,对原桥各拱肋受力影响不很大。 缺点:墩台上挑出的悬臂梁,因要承受增设的拱肋,故必须做得较强劲,造价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②拓宽方案二 在桥的两侧和重修的桥面一道现浇车行道悬臂板和人行道悬臂梁,再在人行道悬臂梁上搁置微弯板。 优点:采用悬臂梁(板)加微弯板结构,构件轻巧,并充分利用了重建砼桥面作为悬臂梁(板)的锚固端,造价比方案一低,施工(安装)也方便。 缺点:悬出部分主要依靠边肋承受,故受力不如方案一有利,因此应对拱肋予以加固加强。 经对方案一、二的经济技术比选,最后采用拓宽方案二作为本桥拓宽方案。 (3)拓宽设计要点 ①由于该桥为空腹式双曲拱桥,现采用悬臂梁结构来拓宽大桥桥面,所以应尽量使悬臂梁处于拱上立柱或附近,使得尽量通过立柱来传力给主拱圈和墩台上。 ②车行道桥面悬臂板和人行道悬臂梁根部支于原拱桥侧墙上,悬臂板和悬臂梁相交处亦浇成一个整体。人行道板采用轻巧的少筋微弯板。 ③为加强主桥的整体性,减少桥面接缝,桥面铺装采取全桥连续续,仅在桥面两头各设置一道伸缩缝,桥面在跨墩(柱)部分底层设置钢筋网。 4.3 黄花大桥加固效果与社会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好。 黄花大桥于1993年10月完成加固与拓宽施工并通车,营运至今,大桥状况良好,现该桥通行的交通量达8000余辆/日。 (2)本桥梁采用锚喷钢筋砼加固和悬臂式拓宽的技术方法改造,不仅便于施工,确保质量,而且施工期间可不中断交通,因而社会效益显著。 (3)本桥采用加固拓宽方法改造,不仅在总体上具有上、下部构造配合恰当之优点,而且给人们以轻巧、优美、安全之感,施工亦安全简便,质量易于保证,工期短。从而说明该桥加固拓宽设计新颖、美观、实用,结构合理,便于施工。 (4)该桥梁改造工程费用低。经加固拓宽后的黄花大桥,不仅满足了汽-20,挂-100,净-9+2×1.5m人行道的二级公路桥梁设计要求,而且比新修桥梁节约经费150多万元。同时节约了大量的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 (5)黄花大桥的加固与拓宽设计被江西省交通厅授以优秀设计二等奖。 5、进贤北门桥(外包砼加大截面、刚架拱桥) 5.1 北门桥的概况 进贤北门桥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县城,于1984年竣工通车。北门桥桥梁总长55.6m,主孔为1孔净跨36m的刚架拱,矢跨比为1/6,南北副孔为跨径6.0m的微弯板组合梁。基础及下部结构为组合式L形桥台与桩基础,桥面净空为净-7+2×1.0m人行道,原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 北门桥通车后,在对该桥进行验收时,部分拱腿拱脚断面上缘即出现裂缝。1987年抚州供电局运输一台主变压器时,上海城建学院曾对该桥进行检测,上述裂缝深达450mm左右,裂缝宽度为0.6-0.8mm。检测后所附《进贤北门桥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中指出:“刚架拱与副孔简支梁的伸缩缝北边拉开12mm,南边拉开20mm,说明桥台有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和转动,北边桥台沉降较南岸桥台多一些,以上变位主要是由于台后高填土沉降引起,桥台变位是引起拱腿根部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拱腿系刚架拱桥的主要受力杆件,考虑到安全问题,南昌公路分局将该桥列为危桥,对通行车辆采取限载100KN通过。 5.2 病害检查 (1)拱腿病害 拱腿根部拱脚处有7处出现由上自下裂缝,拱腿拱脚处上缘裂缝宽度南岸桥台2-5mm,北岸桥台2-3mm。 (2)桥台病害 桥台立墙出现全断面横向裂缝,南、北桥台八字墙受土压力作用向外突出。 (3)部分微弯板组合横梁出现由下自上裂缝,缝宽0.2~0.4mm。 (4)行车道主要发现横向裂缝,主孔与南、北副孔伸缩缝均向两侧滑动,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 5.3 加固方案及其内容 通过对老桥的计算分析,我们认为应对老桥进行全面加固,并依靠加固后老桥本身的结构来达到满足通行超重平板车是一个最为安全和兼顾长远利益。 (1)加固的具体范围及内容 ①拱脚断面 拱脚断面由于开裂严重,且经常处于水位之下,所以必须重点加固。可采用以下办法:将拱腿断面保护层凿开,在原主筋旁焊接新的主筋,并增加新的箍筋。钢筋数量由电算得出,钢筋长度在裂缝位置左右3m内可满足锚固的要求。裂缝用环氧树脂填死闭合。然后浇筑新的混凝土,再在其外拱腿四周用粘贴钢板并打栓钉的办法来特别加强。 ②上弦杆下缘 主孔方面:由于每片上弦杆的下缘仅宽30cm,按照计算最不利截面将对应配13Φ22,所以加固还必须采用加大断面法,凿开下缘保护层,露出主筋和箍筋,将箍筋接长,焊上新的主筋。然后浇筑新的混凝土,再在局部几个断面的下缘用粘贴钢板并打栓钉的办法来特别加强。 ③副孔方面:采用满堂脚手来加固。 ④桥面全面加固 因为施工质量良好的桥面,将会提高微弯桥面板的承载力,并且顶层钢筋将参与抵抗弦杆断面负弯矩,所以决定凿除原有破损桥面,除配常规的构造钢筋外,在负弯矩区加设受力钢筋,纵向可设在弦杆计算的负弯矩区起抗拉作用,横向全桥布置,并保证截面的厚度,以提高微弯桥面板的承载力。 ⑤桥台立墙等 5.4 荷载试验结果评定 (1)静载试验荷载效率各控制载面已达到0.823、0.783、0.838,满足有关规程要求。 (2)静载试验结果表明:经加固后的2#、3#拱肋在弹性范围内工作,桥台基础在次重车加载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位移,整体结构刚度和强度满足重车通行。 公路技术论文:喷混植生技术在孝襄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形式已由传统的圬工防护向生态防护发展。湖北省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优质、生态、绿色、环保”的防护理念,引进了喷混植生防护技术。通过在该公路中的应用,介绍喷混植生防护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喷混植生 边坡防护 近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公路建设部门对于生态防护越来越重视。土质边坡已普遍采用了湿法喷播、三维网植草等技术来建植植被、固土护坡。土质情况较差的边坡和岩石边坡,由于缺乏植物生长的基础,则往往采取浆砌片石、挂网喷锚等工程防护措施,不仅被破坏的植被得不到恢复,而且也影响了公路的生态环境及景观。因此,如何既保证石质边坡的稳定又能实现长久绿化,已成为公路环境保护和公路建设部门的焦点和难点。 孝(感)-襄(樊)高速公路跨越湖北省孝感、随州、襄樊3个地区,全长243.51km,有大量高路堤边坡和深路堑边坡,挖方路基多为强~中等风化花岗岩和泥质砂岩,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根据孝襄高速公路项目特点,湖北省孝襄高速公路经营有限公司提出“建设一条国内领先的优质生态环保高速公路”,即“优质、生态、绿色、环保”的建设目标。为了解决石质边坡的稳定和绿化问题,公司引进了日本喷混植生防护技术,结合我省公路特点对喷混植生材料、施工工艺以及配套土木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试验,在广泛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我省喷混植生的方式和方法。 1 喷混植生防护技术优点 喷混植生防护技术是将客土(生育基础材料)、纤维(生育基础材料)、侵蚀防止剂、缓效性肥料和种子等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专用设备中充分混合后,通过泵、压缩空气喷射到坡面上形成所需的基层厚度,从而实现绿化的目的。该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 (1)以土壤结构改良为突破口,力求简化公路植被养护管理。它是以经处理加工的树皮、纤维、养生材料、植物种子与少量当地优质土混合,添加营养剂、粘结剂和土壤稳定剂制成客土,借助喷播机均匀涂喷于坡面上。 (2)由于客土的应用,为灌木和树木根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基础,能够实现草、灌木合理的植物群落配比,达到建设后路域植被与自然植被融为一体的效果。 (3)喷播设备性能优良,使岩石坡面及不具植物生长条件的高大边坡完全可能实现绿化。 (4)灌木根系可扎入岩石缝隙,固土护坡效果比草本植物更可靠,可较大程度地减少边坡坍塌,节省维护费用,提高交通安全。 2 喷混植生防护技术在孝襄公路的应用情况 2.1 地区气候特征 孝感、随州、襄樊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2.2 孝襄高速公路边坡条件 (1)边坡形态特征 孝襄高速公路有相当一部分石质挖方边坡,其坡高从4m至35m不等;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石质路堑边坡,允许坡率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取值,根据实际经验,在工程中多采用1∶0.75~1∶1.0;当挖方边坡高度大于6m时,自坡脚往上按每个6m高度将边坡分成几级,在每一6m高度处设一宽2m的减重台。 (2)边坡地质条件 大部分石质边坡属软质岩边坡,出露地层为砂岩、砂砾岩、变质岩、灰绿岩,风化程度不一,全风化~强风化,风化界线起伏较大。 2.3 主要施工设备与材料 (1)主要施工设备 喷混植生机、普通卡车、抽水泵、发电机、空压机各1台。 (2)主要材料 种子 BPR混和植被种子,按冷暖结合、草灌结合、四季常绿的原则进行配种。 客土 采用天然有机型培养土,由多种新型微生物菌群发酵而成,含有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生长激素,pH值6.0~7.0,饱和容重0.5~0.6t/m3。 稳定剂 无污染粘结剂,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及天然植物加工而成,能将客土、养生材料、肥料、种子等紧密连接,形成一定厚度的喷播层,并与坡面粘接在一起而不下滑流失。 养生材料 采用木质纤维,增加连接的强度,使喷播层稳定性增强,孝襄高速公路主要采用了无纺布。 肥料 采用速效化肥及缓效有机肥,增加贫瘠边坡肥力,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 水 喷播用水,选择无污染水源,就近吸取。 金属网 采用直径16mm,网孔为5cm×5cm的金属网。 锚杆 挂镀锌网的锚杆采用直径16mm,长度80cm的钢筋。 2.4 施工工艺 (1)清理边坡 将容易滑落、影响边坡稳定的岩石处理掉,使坡面尽可能平整以利于喷混植生施工,同时增加坡面绿化效果;对于光滑岩面要通过挖掘横沟等措施进行加糙处理,以免客土下滑。 (2)打设锚杆 锚杆为直径16mm以上的螺纹钢,长80cm。锚杆数量为25根/100m2。锚杆用水泥砂浆加固。 (3)挂网施工 挂网施工时采用自上而下放卷,相邻两卷镀锌网分别用绑扎铁丝连接固定,两网交接处要求有20cm的重叠。 (4)钢筋辅助固定 根据铁丝网与坡面的接触情况,对坡面不平整处,适当打入长20~30cm、直径12mm的辅助锚杆,以使镀锌网贴近坡面。 (5)配制客土材料 将粘土打碎过筛,然后将粘土、锯末、谷壳、水泥、肥料、植物生长剂、土壤稳定剂等充分混和,搅拌均匀。 (6)喷混植生 选用专用喷混植生机,设备就位后,调节输送泵压力、出风量,使混合料均匀喷射至坡面,自上而下分两次实施喷播,第一次喷播厚3cm,待客土稳定后(10~20min)再喷播第二次至设计厚度,喷播时在岩性破碎、岩质坚硬坡段喷层厚度可适当增加。 (7)养护管理 初期养护需加盖无纺布,30~45d后待草苗长到一定高度时揭布;后期养护时若天气长期持续干旱则应适当予以浇水养护。 3 应用效果 3.1 绿化效果 孝襄高速公路的喷混植生施工完成后,通过对未成活的进行补喷,边坡绿色植被覆盖率与可绿化面积之比达到90%以上,基本可以达到1年中8个月以上的常绿效果。 3.2 抗雨水冲刷效果 在孝襄高速公路第8合同段喷混植生坡面上进行的试验表明,在草坪植被与基材的共同作用下,基材的抗侵蚀性进一步增强。从施工2个月后测试的基材在雨强为100、150及250mm/h时的基材累积流失量,可以看出随着雨强的减小,基材的累积流失量显著降低,由于草坪植被的作用,雨强小于100mm/h后基材就不会出现流失。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草坪植物的根系会纵横交错,起到增加土体内聚力,提高土体的强度,稳固边坡体的作用。 4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讨的问题 4.1 基质配比问题 喷射基材的配比是喷混植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所有工序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使植物度过漫长的旱季,除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外,基质的配比十分重要。 在工程实践中,在基质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基质板结(施工1~2年后)导致植物持续生长困难,覆盖率降低;二是基质剥离、脱落。如何选择适应本地区(气温、年降雨量)基质原材料的配合比,解决基质的稳定性与通透性这一对矛盾是目前喷混植生生态防护的重要课题。 4.2 植物的选择和配比问题 (1)若选择单一的草本植物,绿化效果很好,但固坡效果不理想;若选择灌木植物,短期内绿化效果不理想,且基质初期养护时间过长。为了达到绿化和边坡稳固的双重效果,一是要选择不同季节的草本植物,二是植入一定数量的灌木植物,这就提出了各类草籽混播的问题,即各类草籽的比例是多少,也就是说,单位面积内各类草籽撒布量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2)本地野生草种应用较少,目前边坡绿化施工中主要采用外来草种,然而外来草种在本地的抗逆性、适应性和危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若能利用本地野生植物品种特别是本地的野生藤本植物,不仅解决了外来草种的不足之处,而且对边坡的景观及其稳定性都有积极的效果。 5 结语 喷混植生技术在孝襄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绿化及防护效果,但植物生长情况,如成活率、地上地下生物量、植物群落的优势度、客土厚度、基质材料的配比等有待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喷混植生施工方法的适用条件、植物种类选择及用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公路技术论文:浅谈GIS技术在公路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GIS技术目前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尤其在公路管理中,它与传统的交通分析和处理技术紧密结合延伸出公路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对公路规划、设计和养护管理等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公路管理 一、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现代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测绘科学为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等最新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处理,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修改和更新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可视化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突破了常规关系式数据库管理的概念,集图形管理与数据管理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它将空间数据处理、属性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通过数据准备、系统建立、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产生对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管理决策、灾害防治等有用的信息。目前GIS技术在很多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公路管理中, GIS与传统的交通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紧密结合,延伸出了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的规划与设计、养护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二、GIS技术在公路管理中的应用 1.GIS 在公路地图中的应用 GIS的制图方法比传统的人工或自动绘图方法要灵活得多,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GIS地图辅助进行公路管理。 (1)基本地图管理 公路图除包括行政区划、村庄、铁路及水系等一般信息外,特别包括与公路有关的信息如:公路编码、公路名称、等级、里程等。GIS电子地图与普通地图不同,它将表示不同物理内容的地图分别进行存储、管理。每一部分为一个图层,通常一个图层只表示单一的内容,如水域、行政区划、村镇、公路等。GIS显示地理数据时,采用图层叠加的方法显示所需的信息。应用GIS独具特色的地图表现能力,可以将公路及公路相关信息可视化。 基本地图管理操作包括地图的数字化及修改、放大、缩小、漫游(浏览) 、图层控制、在地图上计算距离、显示全图及地图的输出等功能。公路信息是变化的信息。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建、改建的公路,利用GIS可以方便、迅速地将这些变化及时地反映到地图上,形成新的公路图。 (2)专题地图管理 专题地图是在基本地图上,以不同的方式显示信息所形成的地图,包括具有各种公路属性特点的专题地图、公共交通图等。GIS还可以根据公路管理需要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路面状况指数、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路面强度指数、路面技术等级分布、路面等级、交通量等图,利用专题地图可直观地了解公路的各项基本情况,为各项决策提供辅助性依据。 2.GIS在公路统计管理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信息系统中,数据主要保存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中的数据仅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形式呆板,而且可能将一些重要的信息隐藏在文字背后,在实际公路管理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借助地图来解决,利用GIS提供的数据的地理属性,就可以将这些数据分层、分类叠加在电子地图上,并且地图对象与数据库属性数据建立连接关系,这样通过GIS就可以轻松实现地图与数据库的双向查询。统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公路地理分布,按公路不同属性进行里程统计、构造物统计等,将数据进行直观的、可视化的分析和查询。基本上实现了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路,这是GIS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可视化功能。GIS的查询功能按照使用方法可以分为数据查询、空间查询两种: (1)数据查询 GIS的数据查询功能是公路管理中常用的查询方法,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查询,了解数据所在的空间位置,如选择纵坡大于7%的路段, GIS就会显示出这些路段在路网中的正确位置。 (2)空间查询 与数据查询相反,空间查询是通过空间范围的选定查询在此范围内所选相关信息的属性数据。如确定距离公路处在30km范围以内的涵洞,只要在屏幕上公路某处为圆心画一个30km半径的圆, GIS就会显示这一范围内的所有涵洞在地图上的位置及相关信息。 (3)GIS在公路规划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地进行养护、改建、扩建现有的公路运输网。以前,GIS没有应用在公路规划中,公路的规划主要依靠对现况的定性了解和工程师的经验来进行,缺少系统的检测、评价和科学的决策。在规划过程中,常常由于经验限制及缺乏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使规划方案不尽合理,由此造成资金浪费,路网的使用效率下降。而GIS公路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编码、存储、查询,而且可以在数据库和相关知识库的基础上能够定义和生成各种专用预测分析模型。如需求分析模型、新建改建公路投资效益分析等模型,通过模型经济分析与预测,评估现有路网的使用性能,了解路网状况,预测路网性能变化趋势,为编制中长期路网规划及年度养护计划提供依据,以确定最佳的大中修养护方案。在公路前期规划中通过GIS可以方便地进行路网的规划、选址、分析与最佳路线的决策,同时还可以对公路沿线的环境进行分析。 4.GIS 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着手尝试把GIS技术引入到初设和施工图设计中去,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选线设计中,可以通过鼠标在数字化地形图选取控制点,控制点连线后,路线的大致走向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在纵断面设计中, 利用GIS可以很方便地采用各种方法(如格网、TIN)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由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存在,在平面选线完成后,公路软件就能自动沿平面选线生成地形纵剖面图。通过绘图仪拉出拉坡图,设计好纵断面设计线,也可以在屏幕上交互完成纵断面设计。在横断面设计上,在完成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后,公路软件就可以自动生成横断面图。并同时利用DEM数据对工程土石量和填挖范围进行计算,最后自动完成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出占地而积,估算出占地线范围内各项工程的分项拆迁工作量。 5.GIS在公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发,运力、运量迅猛增加,营业运输车辆、客货集散地、中转换装、装卸储存量也日益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满足不了当前运输事业的发展,为此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GIS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为公路运输管理提供形象直观的查询手段。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理、地形等数据的查询、分析统计功能,所以在运输企业的运营管理当中,可以利用建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管理部门或用户提供各种查询和分析方法。例如:区段、站点、车次等的查询。提供直通图、管内图、站间交流图、客流密度图等专题地图,以及统计图的分析方法等,为公路客运主管部门分析客流情况、制定行车计划等。同时,利用现有图形上的交通线路结点信息,任意输人两点的地址,便可查询出两点之间所经过的交通线路、公里数、各站站点及名称。当改变线路时,可在图上实时进行修改,并输人新的站名,这些信息也可上载到中央数据库中 三、结束语 随着GIS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深入,GIS在公路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进一步开发和推广GIS技术在公路勘测设计、公路管理等方而的创新和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推进公路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全而发展。 公路技术论文: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探讨 摘 要:目前,隧道施工是三道工序;本文介绍周二道工序建设隧道工程,以科技进步改进传统的工艺技术,力求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质量,提高工效。 关键词:锚喷治水支护 泵送自防水混凝土 承载 耐久性。 近来,由于工作之便,找到三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工地考察,实地参观了施工现场,对于现行的施工技术和程序有些思考。今撰文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现行的施工技术程序为三道工序: 1、爆破后,在裸体岩巷中采用锚喷技术进行支护,封住裸岩; 2、喷展表面铺贴一层有机板材; 3、在有机板上浇筑自防水混凝土。 这种工艺为刚柔结合的防水衬砌技术。 当参观现场作业后,第一层是喷射混凝土,效果仅是支护,喷层无抗渗性能。而对于隧道工程各种复杂的地质情况,尤其是含水层串通微细裂隙给工作面造成淋渗水时,这种支护的质量抵挡不住岩体渗漏水的浸入。当工程第一道工序结束时,仍有部分区段照旧淋水。仅是把原来在基岩的渗水,现位移到喷层表面,喷层根本没有封住淋渗水,因喷层无抗渗效果。 针对淋水问题询问施工人员,答复为;他们一旦铺设有机板材后,淋水即抵挡在有机板外顺板材流入盲沟排出,浇筑混凝土时不会受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道至关重要的防水屏障,在铺设了有机板材时必须与支护层贴实,而喷层表面是凹凸状不平整的工作面,在这样基础上铺设有机板材,留有许多小空间却无法贴实。 有机板材的应用位置,是两层混凝土间的夹层,喷层不平,混凝土浇筑时粗骨料石子锋芒容易刺破有机板材。那么,一旦有机板材被人为破损,何谈防水功效?是弊病之一。另外,喷层与浇筑混凝土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把一个实施30cm的混凝土工程人为分成两层,并且不能粘结为一体,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性,损失其承载功效是沿弊病之二。再说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与有机板不能同步,混凝土服务年限大于70年,而有机板小于70年,也小于工程的服务年限。夹层有机板材客观存在自然老化,因此说,一旦有机板材老化即丧失了防水功效,是弊病之三。这种技术的关键是被动防水,因第一层支护不防水,仅依靠有机板材和衬砌混凝土的防水功能,这样,工艺多而没有达到主动防治水的效果,值得研究。 针对上述技术现状,现提供用二道工序完成隧道防水与承载的施工技术方案: 1、锚喷治水支护 2、内衬自防水泵送混凝土本项目的特点:锚喷治水支护、迎水封堵渗水点,达到主动治水的目的。第二道衬砌工序与前道喷射混凝土粘结密实。形成整体的自防水高强度构件。 1、粘结力作用,BR防水剂与水泥水化时,反应生成物——无机硅胶,在喷射作业时,喷射物在胶体粘结力的作用下,呈团状喷出,在岩体上粘结牢固,迎水喷射能有效地封住淋渗水点、微细裂隙等。形成的喷层达到治理淋水目的。 2、在速凝前提下,喷层抗压强度提高10——35%,改变了掺速凝型产品而损失喷层程度的通病。 3、降低回弹率,本技术回弹率低于15%,而其它产品回弹率为35%,对于提高工效、降低原料消耗是十分显著的。 4、喷层内在质量有所改变,因本技术喷射混凝土是团状,在岩体上因喷射物粘结力大于3MPa,利于粘结。作业时,后续喷射物呈嵌入式粘着成型,提高了喷层的密实性,抗压程度提高10——30%。喷层不仅是提高强度,抗渗指标大于S20,级配喷射混凝土最佳时抗渗可达S30以上。本发明的锚喷治水支护把原锚喷支护的技术改进为以治水为主,并达到自防水功能的双重效果。 5、喷层的耐久性,BR锚喷治水支护把常规的顶板淋水问题迎刃而解。广大用户对BR喷层治水与支护耐久性是非常关注的。因本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喷射物粒子粘结力和粘结附着力,经检测粘结力大于3.4MPa,在常规的喷射混凝土工程中,这样的质量是极为少见的。所施工程无剥离,不起鼓,粘着牢固。喷层厚度8——12cm,抗渗大于S20的自防水质量,封闭了岩体渗漏水的通道,达到主动治水的目的。 另外,BR水化物——无机硅胶体对混凝土体内钠离子拆出有抑制作用,杜绝化学腐蚀。对于喷层提高耐久性。抗渗自防水的性能是非常有利的。 本项技术对支撑的钢拱架和钢筋无锈蚀危害。 本项技术是用BR速凝型增强防水剂喷射混凝土工艺,顶林水作业,在顶板每平方面积淋水量1m3/h的条件下,用本技术可治水封闭岩体,治理淋水,喷层抗渗大于S30的抗渗性能。 1、凝固时间:BR速凝型增强防水剂喷射混凝土凝固时间30s一7min; 2、喷层厚度10cm,喷射混凝土配制C20的级别,喷层抗渗大于S20; 3、提高抗压强度10——30%,粘结力大于3.4MPa; 4.适用地质条件:表土层渗淋水,砂层涌水封治,泥质角砾者普淋普渗,各种基岩淋水和冶金矿硫酸根离子含量448mg/L,均可预水治理。目前,己实施治水工程四万延米,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锚喷治水支护层的表面,干燥无淋水的条件下,浇筑BR泵进自防水混凝土为第二道工艺,混凝土抗修大于S32,抗压提高10—20%以上,耐久性稳定。 在隧道工程技术要求中,一般抗渗约在S12左右,因本技术两层混凝土抗沙值大于S32,不仅满足工程需要,有S40的自防水保障的质量,这一点即是提高耐久性稳定的重要一环。本项目不受地质条件及渗淋水的制约,可全天候施工,极大地方便了施工单位。 一项技术创新关键是科技进步。因本厂长期在封治地下工程水害的工程中探索了20年,这项发明已经过大量的煤矿深层井巷淋水考验。特别是大秦线景钟山铁道隧道试用段,每平方米淋水点174个,淋水量大于2m3/h,治理取得成功。另外,在新疆库尔勒泥质角研岩普淋普惨的特殊地质条件下,完成了治理每平方米1.8m3/h淋水的封治任务。今给予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提出本项技术发明,目的是为广大地下工程施工者提效降耗提出技术方案,如有此类工程的单位愿意合作,本厂愿全力配合在实际工程中再攀新高峰,为加速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有不同见解的专家学者,请来函磋商,以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公路技术论文:公路建设中“生态技术”方案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公路建设中应用“生态技术”治理边坡的工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跨专业、无规范化标准的原因,使得建设单位、设计部门在具体方案的选择上受到较大限制,造成大量人、财、物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力求在方案的选择和成本与功能的对比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相关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边坡治理 生态环境 香根草技术 普通绿化 挂网喷播 功能与造价 1. 前言 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因开挖或填方所形成的边坡,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的丘陵地带,形成的边坡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治理这些边坡,成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工艺多是采用浆砌石挡墙、砼拱杆、锚杆(桩)或喷浆固坡等硬性的土工工程措施以及少量的路树绿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已不仅仅只是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绿色景观的社会效益,更需要考虑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因此,“生态技术”方案成为公路建设中一项新兴的应用学科得到规划设计者的重视。然而,由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因素,许多设计误将普通绿化当做水土保持应用,因而出现更多的重复投资,从而导致工程预算误差过大,更为后期的公路养护管理带来较多的麻烦和维护费用。 笔者从植物学的角度介绍“生态技术”中的几种不同方案,以供规划设计者参考。 2. 生态技术的概念 “生态技术”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相关的生态植物(如不同的乔、灌、草、藤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混合配置后,对开挖或填筑所形成的边坡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综合技术应用方案,它包含了绿化景观、固土保水、防止浅层滑坡、塌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3 生态技术的种类 在目前的公路建设中,可供选择的生态技术方案大体有“普通绿化”、“普通喷播”、“挂网喷播”、“香根草技术”和“干根网状护坡”等五种,以下分别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3.1 普通绿化(铺贴草皮) 3.1.1 内容 指在相对平缓和规整的土质边坡上铺贴草皮,使之快速达到绿色景观的一种绿化技术方案。 3.1.2 实用范围 土质边坡稳定、平缓、规整,土壤营养成分中等水平,无特殊要求的普通绿化带。如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公路土质下边坡等地方。 3.1.3 主要材料 冷季型草坪或暖季型草坪,如北方地区的混合型草坪草、南方地区的台湾草、马尼拉草等。 3.1.4 特点 ① 施工方法简单、快速; ② 成坪时间快、景观效果明显; ③ 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6~12元/m2。 3.1.5 不足 ① 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被雨水冲走; ② 铺贴时与土壤接触不紧密,易干枯死亡; ③ 在坡度较大或岩石较多的地方不能使用。 3.2 普通喷播 3.2.1 内容 指在不易铺贴草皮、有一定坡度比或强风化岩石地区,采用草种、粘合剂、营养液、纤维质等物质混合后喷播植草的一种技术方案。 3.2.2 实用范围 土质边坡稳定、有一定坡度、但不规则,土壤和强风化岩石成分较多,土质营养成分要求不严。如公路两则未经平整的普通边坡等地方。 3.2.3 主要材料 冷季型草种或暖季型草种(如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百三叶、百幕大草、百喜草、弯叶画眉草等)、粘合剂、纤维质、保水剂及营养液等。 3.2.4 特点 ① 施工工艺简单、对施工区土壤的平整要求不高; ② 景观效果整齐、统一; ③ 根据业主的要求,成坪时间快慢和功能可以选择和调整; ④ 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5~10元/m2。 3.2.5 不足 ① 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形成径流沟和侵蚀; ② 施工单位容易偷工减料做假,形成表面现象; ③ 因品种选择不当和混合材料不够,后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冲沟。 3.3 挂网喷播 3.3.1 内容 指在弱风化的岩石地区,且工程面大于70°的高陡边坡上采用挂网(土工网、铁丝网等),再将草种、纤维质、营养基质、保水剂等物质混合后高压喷植草坪的一种技术方案。 3.3.2 实用范围 弱风化岩石边坡、坡度陡峭大于70°以上,土壤和营养成分极少。如开挖的岩石边坡等地方。 3.3.3 主要材料 铁丝网、土工格、固钉、草种(同普通喷播)、粘合剂、纤维质、保水剂、营养液及泥碳土等。 3.3.4 特点 ① 施工技术相对较难,工程量较大; ② 解决了普通绿化达不到的施工工艺效果; ③ 不受地质条件的限制。 3.3.5 不足 ① 喷播的基质材料厚度较薄,被太阳照晒后容易“崩壳”脱落; ② 喷播的基质材料厚度较厚,重量过大,则挂网容易下掉; ③ 工程造价较高、投资较大,单位造价约为60~110元/m2。 3.4 香根草技术 3.4.1 内容 指由香根草与其他根系相对发达的辅助草混合配置后,按正确的规划和设计种植,再通过约60天专业化的养护管理后,很快形成高密度的地上绿篱和地下高强度生物墙体的一种综合应用技术。国内外简称“VGT”(Vetiver Grass Technology)方案。 3.4.2 实用范围 不稳定边坡,坡度较大介于20°~70°之间,表层土易形成冲沟和侵蚀、容易发生浅层滑坡和塌方的地方。如山区、丘陵地带开挖或填方所形成的上、下高陡边坡。 3.4.3 主要材料 香根草、百喜草、百幕大草、土壤改良剂、香根草专用肥等。 3.4.4 特点 ① 根系发达、高强,抗拉和抗剪强度分别为80Mpa和25Mpa,能防止浅层护坡与塌方; ② 生长速度快、拦截能力强,能减少裸露表土73%的地表径流,拦截98%的泥沙; ③ 极耐水淹(完全淹没120天不会死亡)、固土保水能力强; ④ 叶面具有巨大的“蒸腾”作用,能尽快排除土壤中的饱和水; ⑤ 无性繁殖特点、不会形成杂草;施工不受季节影响; ⑥ 工程造价适中,比传统浆砌石略低,单位造价约为30~40元/m2。 3.4.5 不足 ① 地上绿篱较高、缺少草坪的景观效果; ② 不耐阴、不能与乔木套种; ③ 只适合长江以南的地区应用。 3.5 干根网状护坡 3.5.1 内容 指将适宜的树干材料呈网状间断横卧埋入边坡土中,入土部分干材两侧生根,暴露部分萌芽成林,以起到边坡防护效果的一种技术方案。 3.5.2 实用范围 干旱、少雨、缺水的土质边坡,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不受坡度大小影响,但受施工季节影响。如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公路土质边坡。 3.5.3 主要材料 适合当地物种的乔、灌木。如柳树、杨树、榕树类或沙棘、红树等,以及相应的营养肥料。 3.5.4 特点 ① 施工方法简单、网眼大小易控制; ② 材料存活率较高、生长发育快; ③ 造价适中,单位造价约为15~20元/m2。 3.5.5 不足 ① 材料选择和贮存较麻烦,基本技术要求高; ② 固土护坡效果体现的时间相对上述VGT方案较长; ③ 施工受季节的影响较大。 4 生态技术方案的选择 上述五种生态技术方案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方案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不同。同时,由于这五种方案的选材不同、施工工艺不同,其产生的生态功能效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种方案是普通的绿化景观方案,仅具有美观的价值,而第三种方案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使得其施工工艺相对较难,因而其施工成本远大于第一、第二种方案。 第四、第五种方案则是抗滑护坡和水土保持方案,其不仅具备恢复植被和绿色景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具有固土保水和防止浅层滑坡与塌方的功能。 在公路建设中下列三点是选择具体方案的基本要素。 4.1 地质地形条件选择 4.1.1 地质条件良好、地形不复杂、坡度比较平缓、土壤成分较多的地方,通常可选用第一、第二种生态技术方案(铺贴草皮与喷播绿化)。 4.1.2 地质条件差、弱风化或未风化岩石多、坡度大于70°以上的地方,常采用第三种生态技术方案(挂网喷播)。 4.1.3 介于上面两者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可选用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与干根网状护坡)。 4.1.4 地质条件不稳定、容易出现浅层滑坡或塌方的地方,可以选择第四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以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传统的浆砌石挡墙、菱型水泥拱杆或固体喷浆护坡工艺。 4.2 生态功能条件选择 4.2.1 绿化景观效果:通常选用第一、第二、第三种生态技术方案。 4.2.2 水土保持效果:可以选择第二、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其中第二种方案中主要是调整植物品种,选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草种。 4.2.3 固土护坡效果:可选择第四、第五种生态技术方案,但,其中第四种方案常用于长江以南的地区,而第五种方案则常用于北方或西北地区。 4.2.4 防治浅层滑坡与塌方:只能采用第四种生态技术方案——香根草技术。 4.3 工程造价选择 前面第三章节中几种生态技术方案的工程造价是保质保量的基础价格,它包含了基本的材料、人工、税费和利润成本以及施工难度与设计调整的幅度范围(但未包含植物材料的死亡损耗和远程施工的费用)。因此,可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设计和预算时参考。若施工单位在投标报价时低于该幅度范围,则必然在施工中发生偷工减料的行为(后面施工监理中详论),生态技术方案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因此,工程造价的选择,也是生态技术方案选择和应用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5 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 5.1 工程造价确定 当生态技术方案选定以后,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施工点的工程情况(如气候、季节、土质、营养、边坡比、施工难度、附近水源及交通等)确定工程造价,个别地质地形条件较差、施工难度太大的地方,其工程造价会超过前面的基础分析价。 5.2 施工单位选择 目前,应用生态技术方案的施工单位比较杂乱,许多都是园林绿化单位,虽拥有绿化资质和一定的绿化工程经验,但由于公路建设中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应用生态技术的学科交叉性,普通的园林绿化单位对工程建设中开挖和填方所形成的不稳定边坡,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施工工艺和兼顾技术方面很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在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建议适当放宽条件,不要过度重视资质,应以经验和业绩为主,同时考察其技术理论的依据和原理,并重点审核其提供的施工方案与质量标准的保证。 5.3 施工方案审核 因设计部门、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暂时对生态技术方案的完整理解不深,因此,提出的质量技术标准还不完善,这对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与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沟通,对该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加强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和了解,可以协助业主和监理单位正确应用生态技术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施工方案,在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技术检定时,提供有利依据。因此,施工方案的审核是目前在公路建设中选择施工单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5.4 专业养护管理要求 同样,生态技术方案中施工后的专业养护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植物学界的一句专业俗语“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生态技术的特殊性。普通的种植技术,任何一个农民或民工都可以完成(更不用说园林绿化公司了),然而,生态技术方案的整体功能实现,则必须有专业化的养护管理过程。过去许多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失败,既不是技术方案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方案中的品种选择问题,而更多的是专业养护管理问题(同时,该过程也恰恰是许多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过程)。因此,专业养护管理要求也是生态技术方案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6 生态技术工程施工监理 在目前的公路建设中,并没有生态技术的专业施工监理单位,一般都是由土工建设的工程监理单位代为监理。由于跨专业的原因,的确使监理单位很难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为个别不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提供了方便,以至于表面上生态技术方案的投资大大降低成本,而实质上则造成生态技术方案的不可行或工程建设中多次出现重复投资的不良现象。 但是,非专业的施工监理工程师只要注意以下几点,仍然可以保证生态技术方案的成功应用。 6.1 施工工艺监理 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技术背景和提供的施工工艺方案,并在其实际施工过程中随时抽查和核对其施工的方式方法,以及其施工的具体步骤与相应的技术指标。 6.2 工程材料监理 该监理是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喷播技术应用中最容易出现材料短缺的现象,个别不良施工单位往往在喷播液中少放、甚至不放足粘合剂、保水剂、营养物质等,仅用水和种子就喷播在施工面上。因此,在监理时应在其喷播前检查其配制的喷播液,施工后则在工程面上检查其喷播的材料种类和材料比例。而在其它的生态技术方案中主要是检查其材料的种类问题。 6.3 材料用量监理 这理主要是指在施工前和施工后,检查其工程材料用量是否达到其设计中的数量,当然,由于植物具有生命现象,移植后需要相应的生长过程。因此,应结合专业养护管理过程进行观测,在专业养护管理结束后,基本可以观测到材料的准确用量。 6.4 材料质量监理 该监理有一定程度的难点,非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很难了解和掌握植物材料的质量。但是,一般情况下,因植物都具有生命特征的特殊原因,施工单位不敢、也不会明显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植物品种和营养物质。这与土工工程的材料质量监理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监理的重点是植物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辅助材料(如挂网喷播中的网材)的规格、型号及强度等。 7 生态技术工程质量标准 生态技术工程是近年来在公路建设(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新兴的一项边缘学科技术,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关的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这的确为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鉴定工程质量方面带来许多困难。也为个别不良施工单位投机取巧提供了方便条件。为此,笔者就植物学范畴和多年在工程建设中应用“生态技术”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的几个指标,暂时作为企业的质量标准,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其中的时间和指标均表示是在春、夏、秋季施工,而冬季施工其指标体现顺延30~90天)。 7.1 普通绿化 7.1.1 植物存活率:施工20~30天后,植物返青率达到80%,存活率达到90%;养护管理期结束,植物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98%。 7.1.2 植物覆盖率: 施工结束覆盖率为98%,养护管理期结束无死亡现象。 7.1.3 植物营养状况: 植物叶片色泽鲜艳亮丽、叶体保满,无枯黄或异色,生长发育茂盛。 7.1.4 植物根系要求: 草皮与土壤完全相贴,无中空现象。 7.1.5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 7.2 普通喷播 7.2.1 植物存活率:施工10~15天后,种子开始发芽,30天后存活率达到90%,养护管理期结束,存活率为100%(冬季施工混播冷季型草种同理)。 7.2.2 植物覆盖率: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100%,无遗漏现象。 7.2.3 植物营养状况:草坪生长发育茂盛,整齐有序、叶片色泽均匀,无高低不等的凸凹现象和颜色不同的现象。 7.2.4 植物根系要求:无 7.2.5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无径流沟和冲沟出现。 7.3 挂网喷播 7.3.1 植物存活率:与普通喷播相同。 7.3.2 植物覆盖率:同上 7.3.3 植物营养状况:同上 7.3.4 植物根系要求:同上 7.3.5 挂网材料要求:固钉坚实、网体不能松动,营养层厚度不能低于3cm。 7.3.6 应用功能要求:养护管理结束后达到绿色景观效果,无径流沟和冲沟出现,网体无“崩壳”现象。 7.4 香根草技术 7.4.1植物存活率:施工30天后,植物返青率达到70%,存活率达到85%,专业养护管理结束后,植物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95%。 7.4.2 植物覆盖率:专业养护管理期结束,技术体系内的植物覆盖率平均为80%(主要品种香根草是垂直生长、其功能是护坡)。 7.4.3 植物营养状况:体系内的植物生长发育茂盛,叶色鲜艳、根系发达粗壮,香根草分蘖量多,平均为5~7个以上。 7.4.4 植物根系要求:专业养护管理期结束,香根草根系平均深度为50cm,叶片高度平均为80cm,体系内百喜草的根系长度平均为25cm,百幕大草的根系平均为30cm。 7.4.5 应用功能要求:初步具备浅层抗滑护坡的功能,无冲沟和径流沟出现,能抵抗40mm以下降雨量和水流速度为2.57m/s以下的冲刷与浸泡[5]。 7.5 干根网状护坡 7.5.1 植物存活率:施工15天后,新芽开始出现,存活率100%,养护管理期结束,其返青率为90%,存活率为100%。但在冬季不能施工。 7.5.2 植物覆盖率:因工艺和材料不同,故在养护管理期结束后,植物覆盖率较低为50%,但干梢已萌发30cm以上。六个月后,干梢平均高度212.6cm,平均地径2.9cm。 7.5.3 植物营养状况:植物嫩芽萌发快,新芽萌发多,干根有明显的复苏状,干根平均长出4.3棵数。 7.5.4 植物根系要求:侧枝开始生长发育,养护管理期结束平均达到3cm。 7.5.5 应用功能要求:初步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能防止表层土壤的流失和径流沟出现。 8 结束语 由于“生态技术”的生物性和学科边缘的交叉性,使得该技术在公路建设(包含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方案选择不当,必然会导致应用效果适得其反,而施工的专业队伍选择不准,也会使方案的应用发生变形。因此,值得设计者重视的是“功能选择”才是方案选择的首要条件;而业主单位重视的应该是施工队伍的选择;监理单位重视的是质量标准鉴定。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技术”方案的应用达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目的。也才能使整个工程建设达到降低投资、提高功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谈如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通用技术这门课,更是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融入。如何实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与学更加轻松呢?基于这一基础,“体验感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被引入课堂。结合教学实际,从简要分析“体验感悟学习”的内涵入手,分析“体验感悟学习”式学习的原则及具体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体验感悟学习;内涵;原则;方法 从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特点来看,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另外,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样更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把握好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发现,体验感悟学习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有缓和作用,颇受学生欢迎。 体验感悟学习是一种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让学生“隔岸观火”“雾里看花”,而是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通用技术的教学进行反思,促进自身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自身教学技能的专业化。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体验感悟学习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并就如何实施体验感悟学习合作分析。 一、w验感悟学习的内涵 体验感悟学习从字眼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种重视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方法,它的重点是“体验”和“感悟”,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获取经验和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思考,不仅要记忆知识,而且要理解知识,学会反思、应用。可以说体验感悟学习既符合“做中学”的要求,也符合“强调学生实践应用”的课程标准。 二、体验感悟学习的原则 体验感悟学习的优点必须和通用技术教学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要坚持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原则 提升学生技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体验感悟教学法也必须明确这一原则,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 2.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通用技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感悟学习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最大深度地进行体验。 3.重视学习交流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开展体验感悟活动时,应该鼓励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火花,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体验感悟学习的实施 1.创设情境激体验 情境创设是课堂开展情境体验教学的必须,通过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所学课程的重难点,在情境中激发学生体验、感悟和思索,实现知识的学习和牵引。 例如,“设计中如何发现问题”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问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哪些物件满意或不满意,然后把学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学生反映了很多问题:课桌椅、教室的形状、笔盒、黑板、书包、教学楼的楼梯、学校门口的红绿灯等。这样一来,我就利用这些素材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劲头很足。又如:在讲到“如何制定设计方案”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问题:给年轻的妈妈设计便于观察温度的小汤匙,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触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谈论,这样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2.多种媒体促感悟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拓宽课堂,刺激感官,令枯燥的课本知识“变身”为生活知识,能贴近生活,指导生活。例如,我在高一通用技术第五章第一节《怎样实现创新设计》教学公开课中,课前搜集、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创新思维及创新设计的材料,制作成《怎样实现创新设计》学习网页,指导学生知道创新思维的几个特征和了解创新设计的三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教师博客、在线BBS讨论等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地说:“通过这个网页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感到既有意思又有趣。”这一过程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3.科学课堂利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管得太严,学生缺乏自主性,新课改后又出现教师过渡放任学生的现象,让学生无从下手。体验感悟学习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科学布局,采取“抓大放小”的态度,既让学生遵守课堂秩序,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重视学生体验和学习。例如,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将《技术与设计1》中的3个有关技术主题――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融会贯通进行整合,编排成一个教学单元内容。以“用竹筷打造的迷你桌椅”这个制作活动作为载体,介绍了设计方案的确定与表达、原型或模型制作、设计方法的评价与优化等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阶段。将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渗透在每个阶段。将主要的交流语言在识图、三视图制作中穿插介绍;工具、材料、工艺穿插于制作中介绍。通过这样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线索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爱学会学,学有成效。 四、体验感悟学习的注意事项 1.教师是促进课堂体验感悟学习的原动力 体验感悟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感悟”上,把技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 通用技术的教学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一堂课中不应也不能只用到一种教学方法。体验感悟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不排斥和否定传统教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必需的,比如讲授法,其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下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体验感悟学习为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提供一种良好参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体验感悟学习还需要通用技术一线教师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体验感悟学习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不断促进通用技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当前,在普通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以来,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 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本文首选分析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我们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普通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以来,受到诸多学生的喜爱,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特别是这门课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样就更加得到学生的认同。从总体来看,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非常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这门课程的实际目标和价值很难实现。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就实施过程中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没有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实验室;又比如没有相关的软件,这样就很难开展该课程教学;如没有一支更为专业的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分配不合理,使教学很难开展,导致这门课程成为一种摆设,课程目标很难实现等等,但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只能慢慢解决。本文从教学与评价这两方面进行探讨[1]。 一般情况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都是成正比关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等。而新课改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动手实践等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技术素养方面进行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技术平台。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通用技术课和物理、化学等教学基本上相同,教师在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难点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肯定是不能够应用的。 课程评价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也影响了课程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2]。 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一般都是采取考试、设计作品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比较单一化的期末考试评价来说,这样多元化的考察方式更注重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将学生平常的表现也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这样就能快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解决措施 2.1 创设良好的课程氛围,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相关课程资源配备肯定没有其他课程完善,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小,无论是在哪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不是很大,而且对该课程的投入又比较小,很难开展教学,因此,创设良好的通用技术课程氛围就必须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在实施中要全方面建立。 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也需要难易适中,这也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接。其教材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一门技术,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树立这种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库的建设[3]。 2.2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师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当前大多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代替,这些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专业素养较低,导致教学水平较差。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不断的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只有把培训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教师基本素养,还应该对教师引导自我学习和提高。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要借助专业的职前培训。但由于当前教师教育与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着比较落后的现象,而且也没有正规师范类学校来承担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任务,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在师范类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开设通用技术专业或课程;在比较相近的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结构中也可以设置通用技术教育类专业,@样就可以满足高中新课程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需求。 2.3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都是通过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来进行描述的。然而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不能将一次考核或者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技术的学习是需要经过实践、不断的体验和反思才能成功,在技术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是每一次的设计活动都会成功的,只要是学生用心来设计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都给予肯定。将评价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的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功能多元化等等。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在实施通用技术教学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教学与评价这两方面进行探讨,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和价值。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它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就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进行一些尝试。 【关键词】通用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创新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问题情景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成为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主体,以此来增长探究创造的能力。 1.创设富有生活性的问题 教师在讲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探究式活动的能动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材料,以此作为出发点,引发新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学生们马上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因为这是来自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同时也能够从这个问题中受到很好的启发,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2.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为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知识、渴望能解决问题。将问题置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去探究和思考。例如在上完“简单的结构设计”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小组提供6张扑克牌,不限定扑克牌的组合方式,做成结构,以承重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同学参与热情很高,比赛场面异常热烈,承重记录也不断地被打破,课堂学习氛围很好。这样使学生在学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动手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增加他们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提高把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使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课堂学习,创建探究平台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我们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学习空间,才能使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体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努力构建民主的、双向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尽量排除教材定论和教师权威对学生的束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思维上M量发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合作和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流程设计,有一个女生列举了做一道菜前期准备工作的流程设计。她把做一道菜前准备工作的整个流程讲得头头是道。非常顺畅,也很有道理。原来她父亲是个高级厨师,在平时做饭时,她经常帮父亲做些做饭前的准备工作,感到流程设计的很重要,同学们听了也很受启发。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1.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助推器。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探究者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控制与设计》的教学中,笔者引入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怎样才能达到白天即使有声音灯也不会亮的目的呢?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当学生比较困惑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加以提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控灯,满足了设计要求。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分组协作,促进探究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现在往往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参与,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等被动的学习环境下,长此以往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分组合作,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讲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时,笔者采用6―8人为一小组,模拟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自由畅想,对老师提出的课题进行设计。如小黑板擦的改造,有的小组就设计了静电除尘装置,用来减轻粉笔尘,甚至还有的同学建议安上小滑轮,减轻老师的用力等等,达到了集体开发智力的目的。课中由于各小组有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兴趣就更加的浓厚了,效果就自然要好的多了。在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汇报了自己探究成果,整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特别是部分成绩中下的学生由于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目标,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是否能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是否能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析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措施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无法正常的开展。本文论述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现状;措施 一、引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之上,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用技术课程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视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与联系、重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强调技术,并且注重技术的练习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当前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将通用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科目,而大多数省份已经将通用技术课程列为了会考的必考科目,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程已经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部分较为偏远的地区,通用技术课程常常会被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使得通用技术课程无法正常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高考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硬件设施条件、通用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通用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开设的课时较少、通用技术与硬件条件设施缺乏、师资问题缺乏等制约因素,使得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学生的通用信息技能难以提高。具体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影响,使得重学轻术的教学理论长期存在于高中很多教师思想之中,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以高考为重的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及其他的副科常常被忽视或者被许多主课教师占用,甚至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上不上都无所谓,应该将不作为高考学科的课程都用来上高考的学科,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开展,降低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提升。 其次,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硬件条件的支持。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课程,因此对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通用技术课程不仅需要专门的教室,而且需要先进的设备器材工具等等,这需要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很多学校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通用技术设施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合作学习的开展。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也没有条件进行实践锻炼,教学犹如纸上谈兵。总之,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通用技术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当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广泛,课程内容涉及到了历史,化学,物理等其他的学科领域,不仅要求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要具备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学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整合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然而,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通用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专一的限制,使得他们未能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整合,导致当前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专业技术教师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与学校领导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新时期高中学校领导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应该从思想上提高紧迫感与责任感。不仅要建设一支专业庞大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而且还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理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将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高中学校质量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全校教职工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从而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合理规划和设计出通用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并且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一是提高对现有设施的利用率,二是鼓励师生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三是学校应该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根据学生的比例争取资金的支持,从而一步一步加大对通用技术课程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 最后,完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平台,从而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的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落实者,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该课程落实的效果。针对当前很多高中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而教通用技术课程的现象,笔者认为,高中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应该定期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教师在教学技能与职业理想方面都得到提升。或者可以通过以从师范院校直接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输送人才,建立校校合作的关系,为高中定向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从而推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更有效地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小议高中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 【摘 要】课程改革后,每一学科都有了不同的要求,高中通用技术这一学科亦是如此。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便成为当下教师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阶段 通用技术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后对课堂教学的首要要求,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落实其要求,最后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经过课程改革后,通用技术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更加严峻,也更为复杂,所以通用技术课堂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要通读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要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之一,以下是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进行的相关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后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如何判断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有效,如何判断学生获得知识,如何分辨学生得到发展?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实践性让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多方面学习目标,比如在学习中的目标,对自己所欠缺学科的目标,对自己所爱好的目标,对自己课外活动的目标等。因为通用技术的高度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学习,而是要兼顾所有。 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成绩也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前提,不能仅凭自己标准而判定学生所学,只有这样,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首先,实施有效教学有助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展开,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教学是基于教材的教学,一切知识都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而通用技术教师大多都是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所以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把教材作为主要工具,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如意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细读课改标准,准确恰当地分解标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其次,实施有效教学可以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定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成就感,对教师以后发展方向就有了指引。教师的专业知识能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和自身反思获得,通过有效教学教师的理念才能转化为对学生有帮助的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才会更强。通过有效教学,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就可以确定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坚硬的理论基础。一个人也只有思想端正,技术素养好才能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正途上。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但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动手操作,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自己掌握得有多熟练。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技g素养,而不能一味的让学生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自身的教学目标,不要偏离教学方向。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熟练性,因为这门学科注重的是实践性,所以评价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就容易偏离当初的教学方向,把学生的操作熟练性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没有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放弃学习。所以教师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让他们培养自身的技术素养,让他们感受到课程的魅力。 三、建立多维学习目标 通用技术学科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它需要教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解。另外,它也是在生活中可以广泛运用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的意义。在制定其目标的时候不仅应该有学时目标、学期目标,还应该有学年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这些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学生形成通用技术的思想及观念。 各层次的目标必须是有联系的,教师制定的目标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整体,小目标是大目标的组成部分,大目标是小目标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要注重每一课时的教学,严格按照已定的目标执行,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抑制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压制他们的想法,要把学生的发展融合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中来,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课堂转,关注教学课堂的动态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 四、注意学生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发展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通用技术课程的多样性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多样性。因为个体发展的差异,所以课程必须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之处,重视对他们的指导,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某一类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某一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那么教师就应该相应的放慢教学脚步,让学生理解后再进行以后的教学。对于少数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教师应该抽时间让那一部分的学生补起来,但不能因为一小部分的学生而停下教学进程,要照顾整体,不然这样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有效教学是学生学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反思,然后找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更多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应该不要害怕失败,因为通用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勇敢的面对,及时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广西农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本文从文本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探索广西农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农村高中 通用技术 教学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内容,以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主要特征,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用技术是新课改中新增的一门课程,目前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文本资源方面,除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材(苏教版)和教参(苏教版)外,目前无其他教学资料;物质资源方面,仪器配备还没有到位,农村高中更是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实验设施设备匮乏;人力资源方面,专业教师缺乏,专任教师不足,现有通用技术教师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急需充实配备和培训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技术背景所需要的资源量大,只有尽可能地结合身边的资源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怎样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已经成为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文本资源是指教科书,以及相关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记载相关信息的文字课本材料。它指导着课程的开展,为课程的实施开展提供依据和标准。 (一)紧扣文本。不是完全地局限在照搬文本,而是在正确解读和深刻领会文本的同时,结合周边的资源,力求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教学资源。例如,在“稳固结构的探析”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的小视频,深入分析这一案例。随后设计教学环节:调查学校(例如秀林书院)及周边的典型建筑结构按Y构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实验(验证各种结构类型的受力情况)总结归纳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实践(设计制作):胡萝卜搭高塔。通过这一系列教学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拓展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有限,尤其是在编者“去粗取精”“去繁求简”的编写思想指导下,教材更显得简练、精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实际生活环境,对教材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和加工,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批进入新课改的地区,需要向其他地区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特别是农村地区,应该以文本为依据,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 二、挖掘物质资源,以生活化为主 物质资源包括学校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周边社区或兄弟学校的资源、老师动手制作的相关教具、老师收集或发动学生利用易于收集的材料展开设计和制作的资源等。通用技术实验室的规划和建立以及周边社区或兄弟学校资源的利用的实现都尤为困难。这需要我们积极投入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展开设计和制作,弥补没有实验室或教学资源的不足。物质资源要生活化,项目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他学科知识。 (一)利用身边素材开发资源。在“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中,以制作宫灯为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宫灯的调查和研究,课堂教学时,与学生学习和分析宫灯的设计和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出宫灯模型。这一系列的安排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的同时,也感悟到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从生活中来。 (二)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资源。在“方案的构思”教学中,以横县中学正在建设新校区为契机,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为新校区的建设设计具体的方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在“系统的优化”教学中,让学生研究探讨横县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和各年级的课程表,并进行分享交流,提出优化方案。 (三)利用正在发生的事件开发资源。有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利用一些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讲解“结构的稳定性”时,刚好有一位电工师傅拿着“A 型铝梯”从教室外的走廊经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观察“A 型铝梯”的结构,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其稳定性的原理。这样,突然发生的事件就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利用易于收集的材料展开设计和制作,开发资源。例如,利用收集的水瓶加橡皮胶塞,用学生容易找到的打气筒制作水火箭;收集易拉罐的拉环,一个个环扣连在一起做成灯罩,加上灯座制作台灯。 (五)自制教具,开发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具,教师大多采用“照本宣科式”教学、“放映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自习式”教学和“传统式”注入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进入实验室实践。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室,但通用技术实验室不同于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有固定的器材,不同的设计项目需要不同的器材,而且器材无法固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者,实验室中的部分器材教师不会用或不愿用,例如激光雕刻机、各种类型的钻床、电焊工具等,而且给学生用的话又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往往不高,大部分的学校甚至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针对以上情况,通用技术教师要有自制教具的意识。 自制教具能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可以将生活中能很好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小制作、小发明搬上讲台。采用实物呈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具,也可以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收集材料仿制教具或将学生成功的设计发明当作教具,例如在“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分组按教材 12 页的“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稳定性示意图”做出相应的模型,并在课堂中分组进行相应的演示。尽管类似这样的实践不是特别规范,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体验了快乐,同时开发和应用了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技术素养。 (六)挖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教学资源。每一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内容和项目种类繁多,展示出来的作品琳琅满目,如果能将这些作品融入课程教学中去,将能大大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其作品可为课程教学所使用。例如,参加大赛各个项目的作品可用在“技术的性质”教学中,它们具有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两面性,而且有的作品还申请了专利;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作品可用在“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中,它们一般都符合设计的7 个原则,个别不符合的项目,可作为反例;项目和作品所阐述的发明背景,可用在“发现问题”教学中;横县横州镇一中学生做出来的“快速摘茉莉花机”可用在“技术的价值”教学中……除了上述讲到的应用,其项目、作品还可以在结构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方面使用,大大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 三、挖掘人才资源 (一)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现阶段,多数通用技术课程任课教师是从其他学科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过来,可以让其发挥原有课程的特点,鼓励其结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更多的项目。同时也可以在校内,甚至是县内、市内组成一个通用技术教师团队,团结一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教学与实践。例如,在台灯的设计制作中,可以请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制作台灯时考虑结构的稳固、结构的连接(电线、开关、插头等);请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造型美观的台灯模型;通用技术课程任课教师则引导学生从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角度去设计制作。又如,在鸡蛋实验时,可请物理老师指导设计相关的缓冲装置,与化学教师或生物教师探讨如何抽取鸡蛋蛋液。 (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怀疑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和制作,也是挖掘人才资源的一方面。例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中,我们结合“书香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设计校园书签。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兴趣,给学生创设了设计情境,并进行认真和多样的指导,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让老师和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更多的作品,供课程教学使用。 (四)对在岗的通用技术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开设有通用技术专业。在广西,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多是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而来的,没有通用技术课程平台实践经验,这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不断地学习,完善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1.可以邀请“课标组”的专家对全体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本区、市、县的通用技术学科成绩优秀的教师作教学经验报告或进行教学优质课展示,以实现全员培训,增强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2.对层次不同的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可以先考察他们欠缺的方面,针对他们的欠缺进行相应培训,考取相关的技术证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用技术素养水平较差的教师,我们的侧重点应在课程的基础,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否则他们会失去信心。 3.自我培训。在哪方面有欠缺,技术素养水平如何,哪种培训方式最适合,可以用哪个时间段来培训等,这些都只有自己最了解,因此教师应加强自我培训。 四、实现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缺乏,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充实与开发,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开发与共享两手齐抓,课程资源建设才能逐步完善。资源的共享有:共享网络资源和本土教师资源。 (一)共享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视频、图片、课件、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对其有所认识、了解。例如,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中,笔者播放《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行走 3D 模拟动画》《神七宇航员出舱高清模拟动画》《宇航员失重模拟训练》等视频,从而掌握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 (二)共享本土教师资源。教学的背景、内容、进度、考核、项目设计、技术活动或比赛等,都几乎一样,这使得本土教师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形式可以有集体备课、示范性观摩、创建本土教师 QQ 群和微信群、创建本土教师课程网站等。这样既可以共享开课成果,又可以了解探讨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有利于课程的健康开展。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广西广大农村地区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仍在起步摸索阶段,教学资源匮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通用技术教师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努力改善课程教学条件,提高课程教学师资水平,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这样才能使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断步入正轨,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真正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的合作学习形势能够实现高中生们的学习目标,不断地促进高中生学习的进步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加强高中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知识多样化的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懂得团队合作意识的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如此,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发展的还是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浅析一下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前言 高中通用技术教育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教育方法,更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必经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在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的诠释 1.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创造出很大的教学价值,应用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是在外国教育家帕克等人的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的。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广泛的用在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当中。其中学习是学生必做的事情,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是教学的主要形势,这三种因素共同组建成了合作学习的框架,是影响高中数学合作教学的重要因素,更加全面和透彻的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了新课改下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高中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每天都埋头在书山题海当中,记忆知识点,做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真谛,与我国现今教育目标不符合。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补长取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让高中生更好的运用通用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二、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 1.通用技术的理解 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包括技术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再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想学好通用技术,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要有积极进取和不断探索的卓越精神。这就要求在学习通用技术的时候,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学习,在动手操作中,相互配合,来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有趣学习情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主抓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根据通用技术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里特点,创设出独特有趣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不断提高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老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给高中生不断地贯彻合作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意识,才能够让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将高中生的自主行为不断的融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并且进行深化研究与探讨,培养高中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通用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具体到明确每个人责任的分配 在分配小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通用技术基础、爱好和学习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和评定。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就必须培养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能够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悉心的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等。一定要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辅导,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进行。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是不容易出来结果的内容,让学生去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与进步。在此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标。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时间,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实施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应用中,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通用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出高中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对团队合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以技术教育为主。通用技术教学与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针对性的教学场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通用技术;技术教育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方法限制,我认为只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我们都可以称其为情境教学法。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多年,在这十多年当中不断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法呢?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难题 1.通用技术教学真实性有限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对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将通用技术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关注方法与手段的传授,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目前,许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都做好情境教学尝试,但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学空间的影响,情境的真实性不足,无法给学生代入感,教学效率并没有因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而提高。 2.通用技术内容理解有偏差 教师与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不同,影响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教师认为情境与意境相同,营造场景与氛围,让学生通过想象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即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然而,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并不是营造意境那么简单,反而更加重视情境的真实性。教师要利用真实的物品去创设情境,而非借助抽象的想象去营造意境。对很多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很难真正地走入情境,并利用情境进行学习。 3.通用技术评价机制不合理 应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通用技术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正确的评价引导情境教学活动得以实施。在当前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不科学的评价机制随处可见。很多教师没有针对通用技术教学需求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这些教师依然利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实施教学评价。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能力形成的过程。这就使得情境学习中,学生只会关注自身能力的短期提升,忽视长久的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建议 1.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加强同学间合作学习 要想将情境教学应用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教学场景的创建外,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内容放在首位,认真分析和挖掘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筛选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保持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技术原理方面,教师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通过对原理的深度分析,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和研究,时刻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间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2.结合生活实际践行情境教学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通用技术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喜欢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的。为了有效的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践行趣味教学法,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拉近通用技术与生活的距离。 3.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 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是情境教学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情境的创建要坚持有机生成的原则,即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通用技术中的理论和概念,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一定要结合教学设施,并且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把握住教学重点,达到理想的创建效果。 4.科学评价学习活动,实施情境教学 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摒弃原有的评价方法,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最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通用技术教学所注重的是知识理论与技术能力的结合,教学评价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开展,而不能够过度偏重理论或者偏重实践,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不能够以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堂观察和未来表现作为学习评价的基本要素,进而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此外,发展性评价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予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认识,进而不断丰富和优化发展性评价组成。这样将有利于教师通用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最为理想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动手操作,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合作学习,践行情境教学法。除了上述几种情境教学法的践行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角色扮演,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社会调查,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践行情境教学法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做过多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更多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以教学经验上的启示,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的践行方式,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融合的研究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自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研究基于课程实施一线,立足于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大课程观的视角将教师、学生、社会、生活等融合进课程,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以项目教学、社团课程、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可。 【关键词】通用技术 课程融合 课程理念 项目教学 “课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一位知名中学校长在他的博文中这样写到。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重构课程链、课程融合”已成为时下中学教育的一个风向标。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以教科书所代表的狭义范畴,大课程观涵盖了社会、知识、经验、教师、学生、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国家世界的一切内容,是一切与学生成长有关的,能够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教育教学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其培养目标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有感触,原有的课程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课程融合已经成为势在必行。 一、课程融合动因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多年来我们一直是黑板上讲实践,做题取代动手,只有设计没有制作,加之课时限制、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因素制约,原有的通用技术课陷入背离课程实质,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沉闷的僵局。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需要以课程融合入手,构建更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融合目标 先期,我们在学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学科的教育信仰、培养目标等课程理念。通过课程融合将进一步实践、丰富课程理念,使之满足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由此,将课程融合的目标定位为:“依托国家课标,实践昌乐二中通用技术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适合我校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学科育人理念,实现通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 3.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项目教学设计,使各项目趋向于合理,适合学生需求。 4.通过系统的项目学习,以提高技术素养为根本目标,培养懂生活、有品位、会创造的社会人。 三、课程融合的整体原则 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技术实践能力为原则: 1.以项目教学(课堂教学)、学校社团课程、活动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种兴趣需求和成长需要。 2.课程融合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依托国家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融合有指导价值的操作依据。 3.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成长需求,制定每个学段的实施方案,包括: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学校社团课程方案、活动课程方案等。 4.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主线,合理借鉴各种版本的教材,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合进教学项目。 5.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技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必修1、必修2以及建筑及其设计等选修内容,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机融合。 6.要注意技术学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要将相互衔接的技术知识、技术技能融合到一起,如: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相关项目有适当侧重,但不可硬性剥离。 7.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合理编排教学项目开设顺序,由技术技能―技术方法―技术能力―技术思想,逐级、阶梯化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8.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科本位出发,组织项目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先做后教,给学生充足的技术探究时间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提升。 9.密切关注现代技术设计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引入技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技术设计交流和表达语言。 10.注意教学项目的层级性,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织教学项目实施。 四、课程融合实施的反思 1.课程融合的过程是项周期性、系统性工作,其中教学项目的开发和完善更是一项细致化的工作,需要参与每一轮次教学实践的教师投入足够多精力细心研究,用心教学实践,解决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切不可原封不动的照搬使用。同时,根据学校要求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如:动态学习目标设计、项目计划、辅助材料的编写或录制等。 2.教学项目要丰富,要跟上时展的节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新项目的开发或已有教学项目完善要周全考虑细节,如:所需材料(所需材料一定要经过验证和测算,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有作品呈现,并且要控制成本在合适范围内)、软件(教师)、学习场所等等,避免因为准备不充分给教学带来被动。 3.教学实践要避免陷入两个低端:简单技能训练和低层次技术试验活动。要以提高学科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使之具备一定的设计品味、技术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4.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抓严常规,注意学生良好技术行为的培养,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技术学习习惯,如:设计、规划、图样等;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塑造,如:学习秩序、工具摆放整齐、课前课后清点和整理、注意工具保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融合研究和实践,最大化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师形成对课程的宏观理解,有能力审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课程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反复实践验证。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力学”的实践思考 摘 要: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重难点,“结构与力学”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力学;实践思考 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重难点,“结构与力学”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对高中生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结构与力学”为例,探讨实践教学对策。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这除了可以应用于医学临床护理治疗,可以应用于教育事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准,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以便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显著提升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开展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为学生合理创设课堂学习氛围,使他们充分意识到通用技术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有用性。而问题情境创设则是众多情境创设法中常用的一种,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际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提升自主学习效果,也可以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在讲解“结构与力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是由一块一块石头搭接而成,没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你们猜想一下该建筑是如何搭建的?”通过这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有的可能会说当时借助了杠杆原理搬运石块,也有的说借助水压来搬运,学习氛围非常活跃,效果远比被动听课好。为了使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结构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结构最稳定,此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三角形结构”。此时教师继续问学生结构稳定的判定条件是什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通过一连串的趣味性知识问答将“结构与力学”部分知识潜移默化地贯穿到课程学习中来,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二、重视技术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所以教师除了需要侧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需要重视技术实验的开展,以便借助技术实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技术实验开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或者验证性实验,是技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开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技术试验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深化学生对于有关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趣味性技术试验中体会探究实验的乐趣,这远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要好。 例如,在讲解“结构与力学”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详细地了解结构稳定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并引导各实验小组充分利用周边的饮料瓶等废旧物品构建一个比较稳定的建筑。通过这种小实验,可以充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小型的技术实验意识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养成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技术试验,以便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通用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高中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组织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删改和替换教材中的某些过难理解的教学例题,替换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通用技术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技术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采用探究性方式开展教学。本文针对教学的现状分析,简要探讨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高中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通用技术 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阶段,想要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通用技术课程是开展在高中的一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并列。其更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点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开展教学,进而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现阶段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阶段多采用班级为单位授课。这种授课的模式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班级中的人员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每组8人左右的小组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冷眼旁观的问题。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畅谈想法,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够恰当的引导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巧妙地给学生布置好学习的任务,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合学习平台创设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入的了解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留下学生自主研究的平台,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开放新发的资源和内容,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如在讲解结构与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建设自己心中最为美丽、最为神往的桥梁。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成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解决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解决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而且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活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 四、结合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创设生活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激烈的讨论氛围所影响,并得到显著的发展。结合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心理,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时只要老师能够稍加鼓励,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得。 五、及时反思和分析 为更好的开展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深入反思和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要勇于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基本表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反思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制定周全的教学计划,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期能够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概述,立足学生长远发展,论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构建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究 1 前言 随着时展,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其中,吉林省依据国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要求,综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新课程改革浪潮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亮点和难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概述 课程结构及选修课数量增加的变化要求教师从自身特长出发,通过分析教学实际开设选修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对学生加强选修指导,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兴趣所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需不断完善通用技术课程,从而为地方建设与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及选修科目两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一,高二第一学期必修1的技术和设计1按36学时进行安排,第二学期必修2的技术和设计2按36学时进行安排;其二,高三第一学期选修I与第二学期选修II按共36学时进行安排,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安排与调整。具体针对高二学生必修课程,可采用这两种排课方式,其一,采用每周二学时,占用四个学段的方式进行排课;其二,采用每周四学时,分别占用一个学段的方式进行排课。高三学生各阶段选修课程具体排课方式也可进行参照,因为通用技术课堂要求学生有较多动手操作时间。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每周课时量超过两节,应采用连上方法。 3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构建策略 1)为更好完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首先应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接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创设更多设计方法。并加强设计过程的过程评价,规范操作行为,为实现情感价值观体验做准备。其次应精选案例,给予技术思想与方法学习指导足够重视,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带来的实际效用与意义,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术操作方法。最后应重视技术实验教学,倡导学习方法多元化,加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力度,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化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积极探寻不同差异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注重课程内容载体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这也是综合吉林省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和建议。 2)应以通用技术教育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当下很多普通高中为开设通用技术新课程,存在物理、劳技、计算机等专业学科教师“挪用”现象,不同学科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从自身专业视角来思考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片面注重理论或技能等负面影响。结合教师本专业特点原本很好,但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包含多学科门类知识,而且具有较强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及方式方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工程师、设计师或技术特工,而是激发学生思维内部存在的设计意识、技术素养及创新能力。因为教师自身专业技术与思维存在的必然局限性,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必然会带有很大倾向性,很容易导致普通高中通用课程教学变相为简化版的物理课、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等,所以要加大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力度,不断完善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强大的知识面来胜任教学实际需求。减弱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功利目的性,把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立足于在校学生长远发展。 3)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产、增强动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技术普及等教学模式是主要内容。通用技术与生活联系紧密相关,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需要被挖掘得淋漓尽致,教师不断设问激发学生好奇,就是学习兴趣的开始。这门课程带有鲜明时代性,与时俱进的教学案例是教师课堂的有效法宝。结合身边技术实例与经验,综合工农业生产或国防建设等,将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持续进步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一种引导者姿态,创设一种民主课堂,全体学生的参与才能被称作是成功的教学模式。观察、设计、制作、实验,围绕某一设计理念或问题进行实践探讨,通过调查访谈等途径引导学生明白设计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学生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尤其是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效果,间接为学生步入社会锻炼其独立自主性格。另外,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吉林省仍旧属于一门较新课程,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必然要伴随诸多阻碍,总结其他学校开展经验,在校园营造一种积极的技术文化氛围,普及国际最新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根本性驱动作用。 4)建立通用技术实训室,技术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亲手体验、设计制作来获得技术性感悟。建立通用技术实训室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技术活动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巩固课堂知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让一个实训室可以开展木工、电子、金工等多项实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训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可提升教学效率与课堂质量。“岛屿”形式下大约5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实训室的建立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未来教学的最终目的。 实训项目的选取应从学生已知知识出发,比如可选取机械传动装置组合、电工电子实训或微型木工机械应用等,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达到推陈出新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对吉林省而言,还是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北上广深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与时俱进的,更好的实验方法有待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挖掘。通过借鉴国外课程成熟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实现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并通过相关从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基于其他课程教学方法与理论背景,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本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就金工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在其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程;金工工具;多媒体 1 前言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程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如果所采用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当,加之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将影响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对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开展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欣赏制品,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很少为学生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加上高中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缺乏学习兴趣,那么课程学习的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实际上,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不可以单纯地采用理论方面的讲解,而更应该合理运用常见的金工工具和设备来开展教学,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知识的兴趣,增强课程学习的效果。通常而言,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金工工具和设备比较多,具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械工具以及自动控制工具等设备类型。其中手工工具主要包括台虎钳、锉刀和手工钢锯等;机械工具主要包括钻床、磨床和车床等。金工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还包括电烙铁和万用电表等。 上述这些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均可以成为高中教师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同时该方式学习的效果也要显著优于一般教材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中为学生展示这些比较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这些常用金工工具的特征及其应用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3 示范操作,深化学生理解 在学生对于通用技术课程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应因势利导,采用示范操作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具体构造及其应用方法,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于这些实用知识的记忆。比如台虎钳作为一种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主要包括底座、摇柄以及固定和活动钳身等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对应台虎钳实物来为学生展示各个具体的组成部分,讲解台虎钳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如台虎钳可以用于导轨的调对以及各工件的夹持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台虎钳。同时要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如只可以借助手板来对其手柄进行松紧操作,不可借助其他加力工具;要对螺母和丝杠等活动表面进行定期的润滑和清洗操作,以避免其出现生锈问题。 另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合理借助多媒体等来为学生详细地展示金工常用工具和设备的具体细节,使每一个学生均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演示操作。如在讲解电烙铁及其应用的时候,由于电烙铁主要用于解决线路板上有关线路的连接问题,该部分的线路显示可能不太容易直接进行观察,因此,学生观察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投影功能,则可以将那些细小的细节放大,从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有关的现象,增强学习效果。 4 自主探究,提升动手能力 在教师为学生演示各种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很多中学配备了数控机床和激光雕刻机等设备,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设备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利用,闲置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使用数控机床和激光雕刻机等加工工具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或者竞赛来充分提升学生的能动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体验金工工具和设备应用的整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在学生进行自主应用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适时地指导那些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具体应用方式,克服学习障碍。如在讲解万用电表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万用电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将其应用于电阻、晶体二极管及电容器等的测量中,提升应用万用电表的熟练度,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问题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或者课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5 回顾总结,增强学习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注意及时进行回顾总结,以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完善已有的学习结构,优化学习效果。实际上,由于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教师将课下时间分配给学生的高考科目学习,很少鼓励学生在课下回顾和总结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知识,那么相应的学习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重视改变这一状况,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下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方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1]。 金工工具和设备应用方面的回顾总结需要建立在教学模拟训练或者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能力。如针对高中通用技术中“螺母螺栓的加工与连接”这一实践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将铁钉改造成螺丝、将铝板制作成螺母,进行螺母和螺丝二者的连接工作。而就该实践活动项目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划线、顿挫、钻孔以及连接等部分。学生通过在课下的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2]。 6 结语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其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技术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开展通技术课程教学。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 从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两个方面并结合自身实践,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1 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通用技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课堂模板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不仅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身技能,因此失去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意义。同时,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得不到重视,有些实验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实验教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就无法使实验教学法更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实验教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内容、设备较为陈旧 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出现两大问题:1)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因而造成现阶段的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使“所学未必能解所问”的情况出现;2)实验教学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陈旧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实践教学,造成“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出现。因此,若实验教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必定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成为一门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 部分教师存在实验教学经验匮乏、实施过程不规范的问题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样能引起学校的重视,所以配备的教师较少,而且大多数年轻教师或者是没有从事过相关教学的教师,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匮乏,甚至有些教师对实验部分都没有亲自做过。因此,实施实验教学时出现不能正确把握实验要点、实施过程不规范等问题,以至于通用技术实验教学部分尚不成熟,无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2 针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所提出的对策 要提高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教学若想要赢得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展现出实验教学可以赢得重视的资本:1)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通用技术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手脑协调能力。通过不断地宣传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此外,在采用实验教学时,也要注重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也是解决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的方法。如搭建桥梁实验采用虚拟实验法,再生纸的制作流程设计采用模拟实验法,纸质桥梁模型称重实验采用性能实验法,木方的变形性能实验及其选择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多样的实验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及设备,注重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 由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实验教学具有时效性较强、内容变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因此要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设备,并且适时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如已经成为当下热点的雾霾、噪音污染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这些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通过实验进行不断探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去通过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一举两得。 更新实验室教学设备方面,如引进更先进的、运算速度更快的计算机、投影清晰度更高的投影仪以及随教学内容更新的一些教学模型、计量工具、金工工具、木工工具等,以更好地配合实验的使用。关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如在进行透视图、三视图练习实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进行绘图,使学生学会跟随时代的脚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降低学生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成果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理想状态。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自身应该有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通过一些专业培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会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规范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做到凡是教授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不断钻研考究过的,凡是组织的实验课程也是自身经过反复训练的。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才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对于如何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这一问题,以“台灯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准备阶段。在进行实验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亲身实验,求证实验的可行性;其次,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手锯、台钳、电工(套具)、砂纸、锉刀、胶布等;再次,明确实验的任务和设计制作的方案流程;最后,对学生强调安全方面的问题,如用电安全,同时做好防护措施。 2)方案实施阶段。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分工合作制作台灯罩、底座,安装台灯的线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插座电线要打安全结;使用CD―DC线路要注意接线方法,正,负极不要接反;在接电源前一定要使用万用电表检查是否存在短路等情况,接线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3)做好实验的评价反馈。在台灯制作完成以后,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教师要及时对于学生的作品以及报告内容进行多角度评价,对于有创意的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完整规范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细心的做事方式都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教师只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要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通用技术知识。 3 结语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相关技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分析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做到实验教学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及设备,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作为一名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钻研,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活动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学科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较多,起步相对较晚,高等师范院校又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因此,由其他学科教师临时顶课的现象十分普遍。生活工作在边疆地区的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由于整体环境欠发达,普遍缺乏学习实践的机会;而且学校的技术力量、设备条件和经费困难等问题往往又比较突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边疆地区的通用技术教学活动,问题不少,困难更多。在如此情形下,如何开展通用技术课堂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技术和素养是相互关联的,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技术”介质的。我们不可能把技术素养的培养完全脱离开技术,没有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我们让学生怎么去管理技术、使用技术?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学生整体普遍动手能力不强,技术技能水平不高时。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去坚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加入技术素养和创新的理念。教育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技术,明确学会用技术来做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他们的通用技术素养。 二、敢于对教材重新整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 1.根据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使理论部分和相对应的动手实践部分相结合。 2.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可以是必修模块中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也可以是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3.通用技术学科应立足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应结合本地实际,从生活中挑选合适实例或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并最终获得对生活的重新解读。譬如教材中出现的小凳子、笔筒、纸袋等设计、制作和分析,以及对生活流程的安排、结构与设计等案例中,都有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的整合,必须充分体现其课程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要不断探究通用技术课的特点,针对性地改进提高,让学生喜欢通用技术,让学生从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乐趣。 三、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繁杂,全面掌握难度很大。要顺利有效地开展好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既需要我们大胆开拓学习,敢于探索进取;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摸索和积累,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同时,还要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本地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等,采取多元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试验(操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综合起来,都是不错的选择。 譬如案例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有效的好方法。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那么,案例教学法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呢? 1.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阅读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取舍合适案例。 2.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3.案例最好来自学生熟知的生活领域,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 4.案例可适当加入地方特色,可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及当地教学资源情况,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感觉技术就在身边。 5.教师还要及时观察技术发明、市场技术产品的新动向,为课堂教学积累参考资料。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通用技术必修教材“技术与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课本中的许多实例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为了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自制通用技术课的教具,借助模型制作、创新制作及作品展示,形象直观,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近两年来,我们指导学生参加新疆博州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生创新制作竞赛等活动,取得州一等奖;自治区二等、三等奖等较好的成绩。这些参赛作品以教具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在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反响。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论再议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训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视觉艺术 平面设计技术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快感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快感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的意义人手,探讨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并分别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等角度总结了课程目标的定位。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讲就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I而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塑造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力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并且目前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中把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等等混为一谈。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始终是指向人发展的,课程从中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课程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组学科群有机的结合;从微观上看,课程是依据理论框架构建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开发性作用。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具有独特的先行性,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确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就我们现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指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这种课程目标过分注重课程的延续,过分注重内容的单一完整性,过分注重结论的积累训练与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结合,这种片面性急待改变。 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符合我国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要求的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研究。 1、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了解、设计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者所具有把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通识教育的要求 所谓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就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课程结构而言,属于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的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通识色彩;专业基础课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义的、不是特别针对某方向的基础内容。所以,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性的色彩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厚基础”的要求相合。 3、现代设计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认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使知识创新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而且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大学创造的知识在质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艮多学者提出“当今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的口号,这足已说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变化也必然产生。因此,依据这多元化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发生影响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要有体现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社会变化特征的认知体系。 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技能、方法及价值观的概念及外延,可以当作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系,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在此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意识与方法的目标、多元化价值观的目标三个方面,即从培养熟练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匠”目标模式,转变为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识培养、方法体验及价值观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1、主要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如果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促成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将会尽早地促进学生在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中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了解和尝试为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提供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与技能创新变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社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性学习及技能的传授培养,而是学习并学会学习。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再发展环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再改变、再创新的、灵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发展性学习,不断地获取运用所需要知识与技能。 2、核心目标: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目标 设计意识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是积极进行设计思维活 动的意识。培养设计意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趣与情感及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鉴别。设计方法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设计的初步体验,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设计中把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汇聚与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和富于想象。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应该是一种具有思维创新的、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设计体验。 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该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就有意灌输创新体验意识。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没有抓住学生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实际环节。然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锐而坚定的设计意识及创作方法是进入设计师“角色”的一个起始的根本性标志,“设计师不能失去设计意识的支撑,失去设计意识的设计师,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径选手一样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发展目标: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设计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是一种单纯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设计价值观教育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课的,这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设计价值观的不道德性,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违反社会伦理的恶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广告中屡禁不止的欺骗性宣传、商品包装中的过度消耗乃至儿童读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会舆论严正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多元化设计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许多角度人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全球等微观、宏观比较的设计价值观,又如设计伦理、设计责任感等等角度。树立多元化价值观念,懂得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是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开始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设计的责任,这对整个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这些也都是必须从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也是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基础课题和作品中。 四、结束语 其实,任何学科任何层次的课程目标都不能简单配制成一个“大拼盘”。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研究同样如此,目的在于为了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素质,构建一个教学相长的有效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可能,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也正如前言,从目标研究的结果来看,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研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许多教育人士的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之后,才能找到更为合理的目标体系,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台理的途径,在此仅抛砖引玉罢了。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智能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服装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服装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服装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服装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关乎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主动应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文章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对实践教学模块比重、项目教学、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截至2009年4月14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18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但是,由于近几年的高考生源大幅下滑,仅湖南省2009年高考生就减少了六万之多,致使许多独立学院面临着生源危机,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之中求生存,在办学之中求发展,需要根据市场要求,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社会需求是目标”的办学思想。①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技术性与职业性特征,与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所以,有很多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或略作变动而来,其结果是专业设置、开课计划、课程体系等都与母体院校相雷同,实践教学体系亦不例外,这就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强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相悖。 (二)“营利”不是独立学院制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但在该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营利”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制度能够得以运作的重要动力基础。②因此,低成本办学是独立学院特有的性质,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实验室、工作室建设资金匮乏;在实际操作中,或者完全利用母体院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或者是使用设备落后的实验室和工作室进行教学。 (三)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教与学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因此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变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使设计教育只能培养半成品。 (四)独立学院是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办学,其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院校,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独立院校任教时,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沿用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很不利于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这都是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的结果。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 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的,其实践环节设置与课时量基本与母体院校的一致,或略作改动,力度不大。经调查,基本上是占总学分的15%左右,这与国外类似院校相比,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还很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形成有别于母体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习,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定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减少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5%左右增加到20%-25%;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 (二)倡导项目教学 参考国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侧重于战略或项目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欧洲大部分设计院校,学生用在项目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用在课题有关课程上的时间占20%-30%,选修课占20%-25%。③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6-7个课题的工作,纵向上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穿各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积极倡导项目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具体的实践性课程中,由于有了针对性,学生所获的知识远比单纯读书、做笔记要多,且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运用知识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建自身的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 独立学院低成本办学的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对母体院校的依赖和共享。对于初期或者规模较小的独立院校,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是,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方式就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母体院校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仅仅是与其本身的教学要求相配套,当独立学院与其共享共用时,往往会发生严重冲突,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因此,独立学院应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相继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各类艺术设计实验室,并投重金增添一流的设备,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承接业务。实验室和工作室都可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紧密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合作教学,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者指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转第153页)(接第134页)合作双赢的机制,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最好选择。其次,学校内的实习并不能替代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打通学校到就业的道路,需要有相应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机构作为前提。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离开了与企业密切的联系,学校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也是无源之水。如柏林艺术学院的合作伙伴来自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领域,在其公私合作伙伴计划运行中,与很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德国银行等及一些基金会,都有不同项目和形式的合作。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要与大企业建立联系,尤其是与国际大企业建立联系,走国际化的开放道路,这是现代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④ (五)健全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场地,还应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如可以同时构建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支是由学院院长为首,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院长全面负责,监督保证各项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支是由资深教师、教学骨干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并形成意见反馈结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评价主体,即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第二层为评价分项,覆盖教学工作面;第三层次设有若干个评价要素,这是实测实评的具体指标。根据三个层面可评出四个等级:优为A级,一般为B级,差为C级,极差为D级。在评估与监控的基础上,结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建立教学激励和竞争机制。在薪酬待遇上向 20%的核心、骨干人员倾斜,拉开收入差距,以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坚持“在赛马中选马”,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锻炼和培养人才。⑤同时,对于不负责任的老师,进行解聘或不再续用,以保证优质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长时间积极地探索,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更需要我们去不断改革与创新。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教授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总结了十六字方针,即探索模式、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关注生存。独立学院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之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的形态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形态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分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多措并举,实施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绪 论 在1998-2008年期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行业间和地区间人才流动更加畅通,就业率却与之出现了强烈反差,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截至2010年1月底,‘有专业相关实习’者和‘既有专业相关也有无关实习’者签约率相对较高,本科为40%;而无实习经历的本科生签约率为20%。”(《有实习经历者签约率高两成》,载于《楚天金报》2010年02月04日)“根据麦可思网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背景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薪资水平明显高于从未实习者。从薪资来看,有实习经历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高于无实习经历者。”(《实习能让毕业生“加薪”》,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07月22日) 以上数据表明,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与薪资相对较高。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状况上表现较好,可能是实习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较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渐加强实践教学,并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共同培养当今创意产业所需之人才,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校企合作。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来探讨校企合作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目标及具体实践方案,进而揭示出:为使校企合作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收益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必须从创意产业的需求出发,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明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从对校企合作的诸多环节进行改进。 一、校企合作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要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对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人才标准的关注。只有分析当下的创意产业特征,了解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所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所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创意产业而言,所谓的人才资源,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有诸多问题,而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终极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应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深入产业、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到高校大学生而言:一是创新能力,能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二是人文素质,一方面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指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三是技术素质,掌握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四是综合素质,一专多能,做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必需性。 其次,校企合作是沟通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一座有效桥梁,通过专业实习能使高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体系;学生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和扩散者。 因此,就校企合作而言,企业拥有生产必须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高校拥有大批用于开拓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二、校企合作为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调整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拟依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与普什集团普拉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艺术博士点的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基础,将重庆大学艺术人才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相结合,以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批,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申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就此实验区而言,其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即: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均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确保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抓住综合性大学校企合作办学的机遇,学院内设立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通过校内工作室团队合作完成;通过新模式的建立逐步开展多层次、多跨度的教学与合作,创新实验教学机制;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师生四方共同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吸取先进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每学期都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实习的机会,使其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在连续两年高校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实验区的各位同学却不同程度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工作签约率竟达100%。 事实证明,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综合类高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根据创意产业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模式将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再思考 综合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整合学校多学科资源并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艺术设计人才归根究底是社会的人才,应当是学校、企业和国家共同培养的结果,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校方明确培养目的,积极走进企业。在校内可建立工作室,确定适当的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讨论,团队合作完成,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点评;同时校外联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实习计划,走进企业,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讲座与艺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进行学术交流;完善管理以及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师生三方共同确定适合专业发展的实习计划,其包括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汇报等;强化实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落实到细节,落实到具体;学校需建设反馈机制,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实习单位反馈表,进一步跟踪,进行二次反馈,以寻找建设性意见,改进学校的实习工作,从而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形成共享型实训基地打下前期基础;建立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二)企业与校方共同培养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担起育人职责。市场主体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望在上岗之初就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的新情况。但实习经验不可能完全在学校完成,企业需要改变自身观念,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树立提前育人、选人意识。在实习环节中,企业管理者可以着重考察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度,此外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今后储备人才。其次,企业是大学生专业实践中的第二课堂,因此企业应与校方加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一方面,应安排学生在相关专业带岗实习,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融入公司团队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还应考察其在规定实习周期内的任务完成。 (三)政府措施保障。大学生实践不是校方或是校、企双方的责任,而是社会共同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机制,营造环境,做好校企双向沟通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方主动性,不断深入合作层次。通过为高校大学生推荐实习岗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进而缓解就业难题;同时给予实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建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的再创新,为中国的创意产业添砖加瓦。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就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仅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而且为综合类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综合类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上,须始终顺应创意产业发展并且依托市场需求,同时明确交叉型、复合型、具备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校方、企业方与政府也应多方面共同努力,树立育人的责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使综合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后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设计人才,应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互补结构的办学思路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具备这些专业素养也是学生更好就业的前提。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并提升设计专业自身实力。 [论文关键词]双师互补结构 工作室制 校企联合 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中国目前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艺术设计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这些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是学生毕业时从学校进入企业公司的敲门砖。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各个高校都在争先创办,发展规模及速度在短短数年内不可估量,势必带来办学的情况参差不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专业做强做大。 一、高校艺术设计实践环节的现状 (一)传统型教学对接市场时所体现的不适应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用传统型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形成一言堂,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学生则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将逐渐失去教与学的兴趣及耐性。而设计专业市场情况更迭迅速,教材的选取经常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速度,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知识更新往往也非常滞后,特别是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一个从业背景,甚至从未参与过实际项目,这样就给实践型人才培养带来了相当大的制约性。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是常常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大量时间都待在教室里,而缺少其他环节的辅助。 (二)单师教学实践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兴起较晚,大多不如老专业师资力量发展雄厚,所以很多数院校开设课程都是单师型教学为主,部分实力较强院校率先实行了“单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单师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教学方式单一,教授过程基本上在课堂上完成,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情况不可把控,有时作业大量占用学生时间,辅导往往无法跟上。实行导师工作室制之后,情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即使有些学院实行了工作室制也基本属于一个或一组导师负责管理的单师教学实践模式。其次,单师工作室容易形成学术权威,整个运行往往只有导师一人把控,很多工作室虽然挂牌运行,导师却带领学生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用在项目实践教学,加之内部各种机制容易出现不健全,学生实践效果根据工作室情况各有优劣。最后,单师工作室制在进行项目教学时,项目选择往往成为关键前提,并非所有工作室项目运转都很正常,项目类型、复杂难易程度也不可预期,所以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是不一样的,受益程度也不尽相同,从工作室进入企业并不见得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胜任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实践的制约性 根据调查,全国很多高校开办艺术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四年中设置了一整套课程体系,每个学期都分布着不同的课程。但其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利于实践学习的地方。问题较大的方面之一就是每门专业设计课程理论学时及实践学时比值大致在1?4或1?5上下,考核大多为作业形式,这样导致实践学时基本都是在为完成作业而设置,大量的实践学时并没有细化分配到应有的环节,没有真正达到学习实践经验的目的。其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地点往往设置在旅游区,此类课名为考察课,实际操作起来常沦为“旅游课”。再者,就是毕业实习设置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按正常程序学生刚进入公司没多久就要回校进行毕业设计。 目前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不能满足直接与职场岗位的对接,进入公司后仍需要一个夹生的再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择业及从业都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情形。 二、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实现的前提及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即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师资力量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内部师资建设主要是专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室制,外部则是引入企业或公司,将成熟的技术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入校园,使其与内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一)参与各方实现共赢是实现双师型教学结构的前提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三个参与主体是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关系相互依存,只有在使三方都获益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与学校联合,最主要看中的是学校新生力量的培养、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人员培养方面,学校应积极引入企业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能与企业良好对接的培训,当好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方面则可依靠校内工作室或实验室提供,以此来吸引企业的参与。由于企业的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制会迎来机遇和挑战。市场机遇会随之增加,合作交流机会也会增多。同时,教师会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环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参与企业一些实训活动,补充完善自身专业本领。当然,学生仍然是本位,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实践能力,选择项目的机会增多,同时,也为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有很多,总结起来大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更多引入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量引入实际项目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路,这样做可避免照本宣科、死套教材的情况出现。项目的前期调研、信息收集、洽谈沟通、设计流程、实施过程及方案评价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让企业导师参与其中,起到更好的引导及把控效果。 2.专业人才的储备。校企联合对在校生进行中长期培训,使其逐渐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本领,时机一旦成熟,可与企业商议,将学校转化成企业的设计分部,企业拿出一部分项目,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监控的情况下,由培训后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制作,更好地运用实际项目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一两年实际项目经验后的学生,毕业可直接为企业所用,加速了企业的人才流动和内部环境竞争机制,学校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及储备。 3.学生就业更好地与公司对接。经过双师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整体素养较高,就业情况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对三百个不同学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就业质量呈金字塔分布。经过双师培养的学生就业职位的水准相对处于塔尖,单师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处于中段,传统单师教育的学生处于底端。 4.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与企业联合后,教师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企业进行的培训、实践活动或直接进入企业供职,将自身所学融入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受益。 5.互补模式降低风险,协调发展。简单依靠单师型无论是校内工作室还是企业导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都会出现局限性和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不如老专业发展时间长,实力不够强的时候,学校选择企业,实力强的企业不一定愿意和学校进行合作。如果引入的是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的小企业,一旦企业出现问题,校内的教学实践过程势必受到影响,这时校内培育的工作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来,化解风险。同时,还应注意在校内培育多个工作室并引入多个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的出现,使教学实践活动协调发展。 三、实行双师型互补结构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双师型教学体系 双师型结构教学模式可以分布于多个课程部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专业课程部分,牵扯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可适量外聘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授课,形成校内教师为主体,企业导师为辅的教学团队。也可在同一门课程中,讲授部分由校内教师完成,辅导部分由校内和企业老师共同分担。教学大纲中设计课程应安排评讲作业环节,可同时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评图。实践课程部分可与企业联合设置企业实习实训课程,实习效果由企业出具证明,校内可承认学分。毕业实习学生可出现双重选择,或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或进入企业。另外,有长期实习意愿的学生,校内工作室和企业应在学生学习之余或寒暑假提供实习机会。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和企业导师可联合指导,切实让学生的设计既充满创造性又贴合实战。同时作为辅助教学,学校应根据需要让企业进入学校开办工作室或培训机构,多开展论坛、讲座进行交流。 (二)联合企业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首先应把好关,选择实力较强、有共同目标、拥有较好资源项目、愿意积极投身实践教学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积极引入校园。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实验设备。合理利用好课堂之外时间,为学生开办培训、讲座,时机成熟时可开办校内设计研究机构,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进行制作,使学校也能从中得到收益。 (三)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 由于参与人员群体及数量增多、责任和利益划分变得趋于复杂,因此应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从而使教学事务正常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利益—效能最大化。这其中包括管理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首先应完善的是管理机制,应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把控和监督。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应明确校企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并受到法规保护,以保证教学实践活动正常进行。很多事情双方应齐抓共管,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学生真正具有上进心和紧迫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强迫学习到自觉学习的局面。通过竞争进入工作室,竞争拿到设计项目机会,竞争就业上岗,竞争选择优秀导师等方法措施在校园营造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引入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充满动力,包括设立奖项和专项基金用以奖励实践成绩突出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优先进入企业,帮助导师和企业完成项目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报酬等。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实用性决定了专业想做强做大必须加紧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建设。校内工作室和校企联合两项工作互为补充,要采取两手抓措施抓紧建设,在学校及学院政策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多向国内外具有较多相关经验的老学科专业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新路。只有抓紧建设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才能使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关于技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发展探索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技工学校 论文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一是邀请毕业生回校举办艺术设计作品汇报展,让在校学牛参观、学习,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提供一个艺术设计与创作的交流平台, 二是在校师生举办展示观摩,如期中教学成果汇报展,阶段式课程学习汇报展,整体课程结束汇报展,单元课程结束汇报展,书法、摄影、设计作品等。展出作品应形式多样,涵盖艺术设计专业所有课程,如广告设计、编排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素描、速写、色彩、装饰艺术、摄影、制冈、家具设计、Photoshop、CorelDraw等多个领域,学科所有课程内容均可作为展示交流的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论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 电脑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探索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和高科技网络信息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电脑艺术设计行业也迎来了行业极速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如何着眼于培养具有极佳综合素质和全新专业设计理念并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设计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总结介绍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提供现实参考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以来沿袭学科式的课程教学所呈现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学院于2010年全面启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具体思路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改革实践以来,我们在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分别论述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与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和首要任务。为了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院教学办公室组织本教研室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学习有关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并反复开展讨论,从而实现了以下转变:在教育理念上,由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理论教学上,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智能培养转变;在实践教学上,由理论向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转变;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教学转变;在培养途径上,由单纯的学校培养向产学研结合、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转变;在成绩考核目的上,由检验知识掌握向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我们深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这一系列转变,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着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原则,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相对发达的城市,对电脑艺术设计行业进行了考察。考察中了解到电脑艺术设计业将走向自然与科学的发展趋势,在电脑艺术设计中突出地方性及民族性,因此电脑艺术设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将成为未来设计师全方位考虑的问题。这些最直接,最感性的市场信息,为更合理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根据。 通过专业考察我们懂得必须使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更协调,市场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培养人才指出明确的方向;同时教育的明晰方向与培养业绩,又能为市场提供更切合实际的人才,特别是能起较好导向作用的优秀电脑艺术设计工作群体,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市场良好的互动,为电脑艺术设计事业和电脑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协作和开阔的发展空间。[1] 在考察中我们先后在电脑艺术设计公司、动画设计等公司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学习,老师们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我系把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带到所考察的企业单位,就课程设置、授课时数、实践实习活动等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这为顺应市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地调整了课时分配。重新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2]可以说,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更加切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几年的教改方案实施并综合市场调研所反馈的信息,我系改革了原有陈旧的课程和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种全新的体系,打破了学科上的限制,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强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的新内容,并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开发了新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基本完成了从旧的教学体系向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体系的转变。变从前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为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证课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及课程的设置都根据了需要进行了调整。此外,我们对一些原有知识结构较复杂的课程进行了拆分,拆分后的课程,避免了以前教师教学广而不全和学生学习杂而不精的弊端。拆分之前的课程,教师往往难以在单元教学中突出课程的重点与特点,容易忽视课程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普遍感觉理论知识吸收不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拆分后的课程无论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能力培养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完全符合市场对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型教学内容体系。 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学院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则是产学结合,即学校和企业、和生产单位、和社会合作培养人才。基于这一认识,我系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以市场为依托,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平台放到了企业、放到了生产现场。[3]通过实践教学手段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紧密与社会接触,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为今后毕业无需岗前培训、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途径的改革,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设计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理论,完成了使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改良性发展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应用培养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进程的有目的进行,有利于教改工作的正常开展,完全符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最后的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发扬艺术设计教学的特色,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的人才为目标,改革原有脱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主动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自身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除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依据实践教学手段要求,我系组织电脑艺术设计各班级进行了全面的实践课程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毕业,无需经过任何岗前培训即可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工作单位直接创造社会价值,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据教育厅毕业统计反馈结果,本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并且逐步地发展成为各单位业务骨干。这说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在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精专业技能、重个性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完善教学条件 完善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专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在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院加大了资金投入,保证了教学改革经费的及时到位,增大了正常教学投入和设备投入的比例,并安排了专项的建设经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和建设系统、配套、高效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技能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教学平台。一年来,我院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完成了两个计算机实验机房的建设。为加强直观教学,建设了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画室、四间多媒体演示教室、计算机设计中心、摄影工作室、喷绘实验室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场所基本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建设校内实训场所的同时,我系与省内外一些有影响力的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毕加索艺术设计工作室、江西南昌巅峰设计有限公司、江西美华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江西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江艺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教学。 另外,我院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健全了教材和教具使用制度,在解决一些新设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上,实行选用和自编相结合,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化配套的、高质量的、具有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材体系,完全符合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和省教委教学改革要求。一年以来,我院根据市场需要,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教师自编了一系列的专业实训教材,其中有《标志设计》、《CIS设计》、《3DSMAX》、《AUTOCAD》、《室内装饰设计与工程》等,通过自编教材的使用,教师能够更符合实际地进行教学,学生也普遍反映教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教学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既满足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保证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且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一年来,我们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我们从企业与院校共引进专业教师3名,委派在职教师进修培训5人次,并不断地要求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量的实体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实体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使其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目前我系全部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另外从企业柔性引进教师5人。聘请校外副高职称教师8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在师资力量雄厚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点鲜明的高水平“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4]并且改革了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方式,机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程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在省教育厅大力开展教研教改方针的指导下,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比较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根本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上,深入而全面地开展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发现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传统的说教式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院为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组建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通过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场所,一改传统课堂内所完成的教学,让学生参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制作。全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作坊式教学结合,既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也能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一系列实践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动手能力。另外利用“电脑艺术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内充分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对电脑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几年来,本专业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基本形成了一套有明显专业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使之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综合能力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我系在教改科研上优先试点、专业立项,学院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措施,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使专业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应有的成绩,同时在教学研究上也有巨大的成果。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模式探究 摘 要 随着艺术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创新创业型教育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打破常规的教育新模式,它旨在于:灌输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意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增加创业途径,提高创业能力,培养顺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拓型艺术设计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 教育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 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 1 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出现了学生的基本设计功底薄弱,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原先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专业的教学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等问题。因此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课程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它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着重培养艺术设计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培养能设计、善制图、精工艺的设计等不同层面的人才,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首先,把艺术设计的就业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挖掘创业途径,它的课程设置要看准艺术设计专业从业职业的具体岗位,要直接与就业方向、有效的创业途径直接挂钩,这些内容都要在课程中清晰呈现。其次,应该根据职业本身,以及创业过程所具备的态度、知识、能力等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职业本身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都必须依据在具体行业中分析熟练程度和职业标准的具体结果来下定论,这样使得教学更贴近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创业的要求。再次,要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自由选择就业、创业的灵活性合理设置课程。 1.2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设置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将所要完成的设计项目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重新整合,开发任务,引领课程,制定专业课程的新标准,引入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与训练为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专业与职业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素质与业界要求对接。 1.3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技能训练为本位设置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围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本位,系统地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专业分析,此专业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力要求。艺术设计课程要以该专业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到的岗位能创造的价值为主线进行设置,尤其要围绕核心的专业能力来合理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该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技能的改进,及时补充最新的技术,工艺,一改以往的内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与现代企业发展脱节等 象,使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跟上企业、公司的发展的步伐。① 2 创建创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有所提高,这就对教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到实践基地捕捉创作灵感,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进行艺术创作。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与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艺术设计专业与设计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 创业实践是一种最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下转第105页)(上接第59页)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方式,其关键点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艺术设计行业具有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可拓展面较广,市场运作更加简便,发展潜力比较大等行业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进行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支持,以及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从中学到创业的真本领。 学校是创业教育的实践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学生接触具体行业创业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1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客观的市场条件下,依据企业的运作方式完成具体项目的设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市场环境的真实性,了解市场具体、真实的需求。通过亲自体验实践项目,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与学校互相配合,实现双赢。 2.2 加强学生实战训练 在平时的艺术专业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用一些公司、企业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2.3 学校组织开展“创业论坛” 论坛主要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交流的平台,论坛主要以创业信息为主,包括创业讨论、创业经历、创业项目等相关内容。学生积极在创业论坛发言,老师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 改进论坛的建设。学校可以聘请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介绍创业成功的经验,与学生们近距离交流,使得学生收益更大。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论坛成员外出实习,切身体验创业过程,可以培养他们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4 积极参加各种创业竞赛 学生在各种创业竞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实践能力。这个过程要不断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学到新的实战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为今后的创业打好扎实的基础。③ 3 结语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培养学生要一改以往的培养模式,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识来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尤其需要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加上教学创业模式的正确引导,将会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以及优秀创业型人才,这将会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现状及改革 【内容摘要】民俗采风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要的艺术实践课程,此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在目前的民俗采风教学中,存在着如授课内容与学科性质脱节、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教学效率偏低等问题,文章就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方案。 【关键词】民俗采风 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第一门具有“游学”性质的艺术实践课程,最直接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最易使学生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感受。其包含有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美学、民俗等众多内容,因此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强调培养学生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与体会以及表达的能力,但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了应试型的高考模式,并未有更深刻而敏锐的艺术感觉,尤其缺乏这种游学方式的学习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会出现盲目学习的现象。另外,由于现在艺术教育中师生配比率低,在民俗采风中往往一个教师需要带10—20多个学生,而在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特征的表达,每个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点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能以一种“大锅饭”的模式来教学,要在阐述艺术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关注和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和扩展。任课教师要有效地安排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注重环环相扣,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有序的思路独立思考,深入研究。 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民俗采风教学而言,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授课内容与学科性质脱节,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大量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在民俗采风课程教学中重心偏向写生,甚至于将民俗采风课程等同于风景写生课程,这种完全倾向于绘画的教学内容与国油版等纯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差无几,丝毫不能凸显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非常不利于学生在采风过程中理解本专业性质和建构未来专业学习目标,完全处于纯技巧的盲目练习状态中。笔者教授民俗采风课多年,每次在民俗采风基地都会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艺术院校,发现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写生基地的训练内容都是以速写、素描、色彩建筑或风景习作为主,很难发现具有设计性表达的训练内容,即便是绘画习作,也不注重形式感和设计意味。所以常常会出现满目皆是常规意义的写生习作,根本分辨不出那些学生是学什么专业的。 其次,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教学效率偏低。由于民俗采风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浓郁的地方进行实地和现场考察和学习,这远比书本上和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更具直观性。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别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讲授方式是不足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现场的经验的。而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仅限于绘画原理和技巧的范畴,还要注重在美学、民俗学、工艺美术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民俗采风课程实地考察的价值。另外,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多反映为不能合理安排好整个授课计划,教学目的不明确。民俗采风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长一般为三周,在百余课时内如何让学生掌握上述的综合性内容是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整体课程解决什么问题、课程的阶段性训练的分配、阶段之间的衔接,都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相关改革方案。 一、做好前期课程的衔接工作 首先,作为造型基础内容的课程,可以在民俗采风课之前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景写生课程,让学生提早进入能熟练表达风景对象的状态,避免占用采风过程中大量时间解决造型基础问题。大部分院校将民俗采风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甚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这些经历着应试高考学习模式成长起来的学生少有涉及风景写生的经验,很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无法适应风景写生的训练模式,甚至于出现采风过程中学生用大量时间临摹的方法解决写生技巧和方法的现象,这实在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且学生因为技巧的不熟练必然占用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技巧,根本无暇顾及这门课所涵盖的其他内容和知识点,最终就会将一门多彩的民俗采风课学成了一门风景写生课。如果前期开设一些风景写生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且使学生保持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也有利 激发兴趣,更好地发挥细致观察研究的能力和创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安排相关地域的工艺美术史论课程和相应地域的民间艺术理论课程。作为民俗采风,民间文化和艺术形态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如果不做足相关的功课,对当地文化和艺术形态一无所知,无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形成巨大的障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民俗采风前穿插民间艺术类课程或者工艺美术史论课程,这样既能解决民俗采风课的理论背景缺失问题,又能避免民间美术和工艺史论课程中学生无法获得直观感受而导致纸上谈兵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二、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工作 首先,一定要改变和扩宽教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教学思路要改革必须打破“采风等于写生”的观念。这是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通病。长久以来,这种“白天学生画,晚上教师讲,从头画到尾”的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开设的初衷。作为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收获绘画技巧,或是完成一幅好的风景作品,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民间艺术形态,如何挖掘民间艺术语言,如何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研究工艺美术,以及如何从传统民间的艺术形态中来了解设计、感知设计,这门课程最终是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素材储备和灵感之源,绝不是枯燥无味的技巧训练。 其次,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游学”的优势。民俗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置身于美之中,这是游学式的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防止“学而不游”和“游而不学”的现象。所谓“学而不游”是学生单纯依赖既有的书本知识,不进行实践性的细致考察。“游而不学”指学生缺乏对考察内容和目标的了解,不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白这门课最终要完成什么,重点是什么;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形象、深刻地接受知识点;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共性教学和个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理论讲授之后适当安排实践性的小课题,让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深入考察地点进行各自兴趣点的研究。 再次,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力。民俗采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更要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 三、将民俗采风后期的展览汇报作为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大部分院校在民俗采风课程完毕之后会进行相关的作品展示和汇报工作,大家都是以橱窗展示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这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意训练的一个大好机会。众所周知,作品最终效果的呈现与展示的效果息息相关,且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才真正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的结束。所以在民俗采风过程中,应该将自主设计作品展示形式作为课程的内容之一,而不应该将这部分内容割裂出去。在展示形式上,应该鼓励学生以新颖且具有设计感的展示方式来进行,避免常规传统的橱窗展示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将更深化自己对于课程的认知理解和表达,并能综合运用形式与构成、材料与施工工艺、展示设计、版式设计等诸多知识点进行综合型的创造,而且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设计专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中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 伴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意产业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艺术设计人才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完善, 更要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因为这些正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基础课 一、引言 中国目前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就一定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国策。那么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适合人才,将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做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根基的美术基础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创意产业概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器。在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区域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力。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之后的学术领域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短短几年时间里,创意产业就从新概念的整合到付诸实践,又从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到发展中国家。创意产业是以科技、文化和智慧的结合为前提,再通过知识产权手段生成产业,以创造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为目的的新经济形式。21 世纪的竞争将不仅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也是文化创意的竞争; 市场竞争也从以产品竞争为主转为文化创意之争。 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目前要发展创意产业,最关键的困难就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一个方面是人才过剩,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资料显示:2011 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约660 万左右。另一个方面却是创意市场人才非常缺乏,供需比严重的失衡。 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教育的宏观政策有关,也反映了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大规模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比如设计艺术基础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与日标没有与时代同步发展。也需要建立一种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 另外大多数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的情况大多是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学生轻视基础课,对基础绘画课缺乏主动性。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目前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教学模式还较传统、,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四、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以建设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定位,目的就是要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的人才,所以就要以前瞻性意识为教育理念,才能构建出“应用、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育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也应该深化教学改革,把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加快从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换,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很多学校实行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在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培养的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大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工作室制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积极借鉴国外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积累经验,来把创新的观念贯彻在基础课的训练中。具体方法可以在基础训练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表达想法,让学生寻求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利用逆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素描和色彩的训练,让学生能想,敢想,培养创造性地思维方式,多观察自然中的形态,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思考,去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和色彩两个部分,是每个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都要经历的重要学习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和创意性思维表现,着重加强符合艺术设计各专业特征的“美术基础”艺术规律以及表现技法,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教育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调整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关系,才能使美术基础课真正的地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改革原有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减少单纯技巧与经验的讲解,多去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能更好的纠正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状况,比如改光影素描改革为设计素描;将传统绘画色彩改革为装饰性色彩,在此基础上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五、结论 艺术设计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思维方式上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敢于求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通过分析点评学生的作品来找到优劣点。正确的引领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尝试新材料,运用不同的工具,通过美术基础课的训练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思维观。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艺术基础课教学模式,方能使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浅谈煤矿井下应急广播系统 【摘 要】文章简单明了的介绍了应急广播系统的总体概要、系统组成、系统的功能特点。详细的阐述了应急广播系统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应急广播;矿井;安全 1、引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客观条件下,国家安监总局了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规范和建设时间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六大系统”建设的煤矿将被关停。[1]为保证煤矿企业遭遇突发性事件时,能以最简捷、最快的途径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并指导相关人员紧急疏散或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做到及时并有效的应急救援,通过结合语音广播现状与发展方向,采用数字技术、单片机编解码技术、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等开发了数字化可寻址矿用智能应急救援语音系统。该系统集安全播报、调度指挥、安全监测、公共语音为一体,是新一代的数字化语音系统。矿用智能应急救援语音系统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安全监测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原始数据为依据,以各种应急预案为基础,开发出智能语音告警及应急救援模块。日常可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指定区域播放安全规章、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还可共享安全监控系统有关数据,经过定制,当出现瓦斯超限、风机不能正常工作等情况时,自动在特定区域发出安全告警,指挥相关人员撤离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检测到安全监控系统告警,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也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材料,播放给指定区域,并可以通过麦克风,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根据需要,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结合数字视频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工况直观图像,做到数据、语音、视频的真正联动。 2、系统结构组成 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由井上设备和井下设备两部分组成。 2.1 井上设备 井上设备由语音通讯服务器、数字中继网关、管理调度电脑、核心交换机、井上基站等组成。 2.1.1语音通讯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为系统提供各种网络和应用程序等服务。实现井上井下通讯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调度通讯行政通讯一体化,用户井上、井下漫游。 2.1.2数字中继网关。数字语音网关一侧连接传统程控交换机,一侧与IP网连接,实现IP网与PSTN的互连互通,将IP网络与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网络结合,从而实现对于公网、专网有线、无线用户的综合指挥调度。 2.1.3管理调度电脑 2.1.4核心交换机。将井下光纤网络设备、语音服务器、数字中继网关、管理调度电脑、井上基站等设备接入到统一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 2.1.5井上基站。满足语音通讯的同时还能够为井上管理办公提供无线上网、中短途数据传输等应用提供服务。 2.2 井下设备 井下设备主要由矿用本安型交换机、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矿用本安型手机等组成。 2.2.1矿用本安型交换机。连接井下工业以太网环网。 2.2.2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基站是整个系统无线信号接入点,实现与终端的数据交互。基站采用WIFI通信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扩展性。基站连接可采用光缆、网线、电缆方式,可根据实际环境进行配置。 2.2.3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电源采用三路交流电源输入(AC127V、AC380V、AC660V) ,提供稳定的DC 输出,输出电压为12V、24V,提供给基站和交换机工作。采用不间断供电设计,后备电池可保证井下断电后设备仍能工作不低于2小时。 2.2.4矿用本安型手机。系统语音终端,采用矿用本安设计,轻便小巧,便于携带。 3、系统功能特点 多路广播功能:系统可以实现多套节目同时传输。 音源种类丰富:音源种类丰富,可以是麦克风、话筒、DVD/VCD等传统音响设备,也可以是电脑、MP3等现代数字设备;同时,系统内置FM调频收音机,接收当地公共电台广播节目。[2]当使用电脑进行播放时,可以播放电脑支持的全部数字语音文件,另外可支持网络播放,矿领导可在本办公室内通过电脑对井下广播讲话。 可分区功能:可自动或手动进行按区域或逻辑分组广播、分区域广播(如办公区、井下候车室、食堂),做到单独控制,如单独对办公区播放通知;也可进行全矿广播。 远程控制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单台音箱的开停控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可寻址到点控制。 与安全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有机融合:共享安全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关数据,经过定制,当出现瓦斯超限、风机不能正常工作等情况时,系统自动在特定区域发出安全告警,指挥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 结合应急预案,进行自动或人工应急救援:当系统监测到安全监控系统告警,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也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播放给指定区域;还可以通过麦克风,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 开关量输入:硬件上支持4路开关量信息输入,配合矿业现场其他设备,进行语音告警提示,避免事故的发生。可根据需要设置启动警报点附近的音箱或全部音箱。 传输距离长:可以采用全光缆方式传输,抗冲击、无干扰、高保真、传输距离可以达到60公里,特别适合煤矿井下恶劣环境。 高品质的语音:专业的语音芯片设计,独特的机械、工艺设计,做到声音洪亮,不失真,改变了过去煤矿井下扩音电话音质差的根本问题。 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RF弱信号传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系统传输网络中无功率信号,单只音箱的故障不影响系统工作,整机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自动处于关闭状态,待有启动信号或接收到开机指令后音箱自动启动,无需人员的控制。[3] 传输方式可通过工业以太网:目前煤矿井下工业以太网越来越普及,本系统支持在工业以太网传输,避免了重复布线,节约资源。 数字视频联动:可以和数字视频系统相结合,达到数据、语音、视频联动。 4、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相继应用到原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粗矿的煤矿生产中来,为煤矿生产这个昔日多数人眼中的低水平行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所介绍的应急广播系统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井下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更大程度的保证每一个矿工的生命安全。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强排系统配电及控制设计体会 摘要:矿井透水事故是危害面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矿难事故。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加透水情况下人员逃生的机会,国家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的策略。潜水泵对于一定流量范围的突水事故可有效控制,为避免淹井或延缓淹井争取时间,保证人员安全撤离和设备拆除;由于该系统采用地面控制,即使排水泵房被淹,潜水泵也能正常运行,为淹井后抢险救灾赢得时间。鉴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诸多优点,矿井在现有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配电及控制 0、前言 矿井透水事故是危害面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矿难事故。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加透水情况下人员逃生的机会,国家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的策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受水威胁严重的矿井,应当实现井下泵房无人值守和地面远程监控,推广使用地面操控的潜水泵排水系统;《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第二百七十三条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应当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或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另外安设具有独立供电系统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泵。 1、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常用的防突措施主要为设置防水闸门和建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防水闸门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特点如下: 防水闸门是为预防矿井突然涌水造成淹井而安设的闸门。砌筑在通往水灾威胁地区巷道的总汇合处、井底车场和井下水泵房。防水闸门笨重,开启与关闭不方便,虽可利用液压系统进行远程操纵,但防水闸门安装处带压一般较大,大压力等级的防水闸门设置难度大且关闭非常困难,很难保证关闭质量和把握关闭时间,尤其在人员没有安全撤出之前,不能关闭。关闭闸门后,人员及设备不能出入,且水对被淹没区域内设备和巷道影响较大,恢复生产难度较大。防水闸门建成后,可能会对巷道通风、电缆布置,轨道运输、皮带运输存在一定影响;特别需考虑安装地段的通风系统的风流调解,防止在关闭防水闸门后,造成该段巷道通风不畅或盲巷,出现新的隐患问题。另外,防水闸门在地压较大矿井不适用。 防水闸门是带压开采矿井中常用的防治水安全措施,主要作用在一个“堵”字。防水闸门为被动堵水,而潜水泵为主动排水,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矿井的防治水工作。而潜水泵对于一定流量范围的突水事故可有效控制,为避免淹井或延缓淹井争取时间,保证人员安全撤离和设备拆除;由于该系统采用地面控制,即使排水泵房被淹,潜水泵也能正常运行,为淹井后抢险救灾赢得时间。 鉴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诸多优点,矿井在现有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组成 1)系统的组成 一般情况下,将多级泵和电动机采用固定连接方式组成一体潜水电泵,安装在吸罩内。被输送液体由吸罩吸入经过电动机表面进入泵的吸水口,通过多级叶轮传送,经出水口、逆止阀或多功能阀、电动阀和扬水管排出。当采用水泵控制自动化时,选用电动闸阀或电液动闸阀。目前已有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为潜水泵的自动控制提供了保证。地面或井下控制系统实现多种监控。 综上所述,潜水电泵、阀门、管路、配电及控制装置等组成潜水电泵排水系统。 2)潜水电泵安装方式 潜水电泵安装方式可分为立式、卧(斜)式两大类。 立式安装方式:潜水电泵悬吊在矿井水仓内,水仓的深度应大于潜水电泵的整体高度。优点是受力方式合理,运行寿命长,维修时可以整体取出。缺点是对起重设备要求较高,对水仓内的支撑大梁要求较高,排水井一次性投资大。 卧(斜)式安装方式:安装灵活,随着水位和水源位置的变化,机组的位置可很快的做出调整,缩短排水时间。优点是对起重设备要求不高,对水仓内的支撑大梁要求不高。 3)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 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是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其可靠性是潜水泵的自动控制的保证。传统闸阀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差、控制复杂、故障率高、遇见突水现象电动闸阀打不开,不能长时间在水下工作。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克服了以上缺点,选配防爆潜水电机作为动力源,采用高压液压缸执行装置作为闸阀的开启和关闭装置,可使闸阀长时间在水下使用。该潜水电液闸阀能在地面或井下控制闸阀的开启,能有效控制闸阀的开关速度和关闭力。具有手动、电动液控两种操作方式。 3、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配电及控制 《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推广使用地面操控的潜水泵排水系统,在条件具备时,采用地面控制,即配电及控制设备放置于地面,动力及控制电缆直接下井接至潜水泵电机及其辅助设备或传感器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沿井筒敷设或沿电缆钻孔敷设)。只有在受条件限制时(配电能力、工农关系等),才采用井下适当位置控制,潜水泵配电室位置应置于高于潜水泵的安装位置,且留出足够的储水余量,使其不致淹至潜水泵配电室位置,而影响潜水泵的工作。 1)地面配电系统 在地面合适位置设应急强排配电室,两回10kV(6kV)电源分别引自矿井35kV(110kV、220kV)变电站10kV(6kV)不同母线段,两回~380/220V电源引自场地动照网。应急强排配电室内设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采用高压开关设备或软启动装置分别向井下潜水泵供电。 潜水电泵可以全压(直接)起动,也可降压起动。原则上,在全压起动条件满足时,要采用全压起动,因为全压起动是最简单、最可靠、最经济的起动方式。但全压起动起动电流大,在配电母线上引起的电压下降大。 当全压起动条件不满足时,可考虑采用降压起动方式。降压起动的方式有:电抗器降压起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软起动(可控硅固态软起动、水电阻软起动)、星三角降压起动。目前多采用固态软起动,优点是可提供平滑无极的加速和可控制的减速,起动时避免过冲,停车时避免水锤现象。 2)井下配电系统 从井下变配电所引两回~660V低压电源,采用阀门电控装置分别向电动阀门供电。变配电所及阀门电控装置安装位置应高于电动阀门的安装位置。目前设计的电动阀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常开的,在检修时关闭。 3)控制系统 地面潜水泵配电室内设应急排水泵站控制装置,完成信号传输、监测和应急排水泵站设备控制等功能。由低压配电装置、智能控制器、检测传感器及信号控制电缆等部分组成。具有“自动”、“手动”和“检修”三种工作方式,特殊情况下可以退出自动化运行,转为地面手动操作,确保潜水泵可靠起动;具有远程启动、停止、复位和测试功能;并实时显示系统监测的所有信息具备完善的报警功能,对所有被测参数超限、保护动作及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进行声、光报警;能够通过工业以太网向上一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传送生产数据和图形信息。另外可以增加工业电视系统,通信系统等为应急强排系统提供声像信息。 4、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的问题 1)影响电动机起动有线路压降、配电母线压降、电动机端子压降等的几个因素。 《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中规定:35kV及以上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3.3 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10%。 《GB 50055-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中规定:电动机起动时,其端子电压应能保证机械要求的起动转矩,且在配电系统中引起的电压波动不应妨碍其他用电设备的工作。 交流电动机起动时,配电母线上的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配电母线上接有照明或其他对电压波动较敏感的负荷,电动机频繁起动时,不宜低于额定电压的90%;电动机不频繁起动,不宜低于额定电压的85%。配电母线上未接照明或其他对电压波动较敏感的负荷,不应低于额定电压的80%;配电母线上未接其他用电设备时,可按保证电动机起动转矩的条件决定;对于低压电动机,尚应保证接触器线圈的电压不低于释放电压。关于压降的计算这里不再赘述。 2)控制信号的传输 对于控制信号能否在长的距离工况下稳定工作,一直困扰着设计人员,于是与太原博世通机电液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针对长距离(1—2km)信号传输及水下潜水闸阀控制做了一系列试验。 (1)长距离PT100温度传感器信号衰减试验结论:三线制传输的信号与实际的温度差值恒定,利用软件可消除误差;四线制传输的信号衰减很小。 (2)长距离接近开关信号衰减试验(加直流24V电源)结论:信号衰减不大,能够驱动中间继电器,并使PLC能够得到反馈信号。 (3)信号长距离控制潜水闸阀水下动作试验(动力电压660V,控制电压24V)结论:很好的实现了长距离远程起动电机和长距离信号传输控制。 以上试验证明,2km以内潜水泵相关控制及监测信号的传输可满足地面自动控制的要求。若超过2km的信号传输,没有相应的试验或应用实例,建议采用井下加隔爆PLC分站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5结束语 我公司开展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在同行业领先,目前设计完成的有单侯矿井、东欢坨矿井、梧桐庄矿井、宣东矿二号井、九龙矿等,另李雅庄、曹村、干河、庞庞塔、马营等矿处在设计阶段。以上设计除东欢坨矿井、曹村矿为井下控制外,其他均为地面控制。以开滦单候矿井为例,原设计采用防水闸门,后经过专家论证改为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后,避免了一次重大淹井事故。 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从国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煤矿防治水规定》到许多煤业集团逐步增设应急强排系统充分体现国家到地方对矿井消除透水事故隐患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探究 摘要: 针对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的问题,设计了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该系统采用应急变频装置替代故障的原始变频器来控制电动机:当原始变频器发生故障时,PLC主控单元根据电动机和变频器的故障状态实时控制应急变频装置;当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达到电动机的运行条件时,切换装置立即动作,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转速的稳定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原始变频器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接入应急变频装置,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 关键词: 电动机;应急调速;应急变频装置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变频器控制的电动机调速系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电动机调速系统。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具有快速、稳定的特点,在工业应用中得到了普及,成为主流的调速设备[1-4]。但是,变频器的主电路是由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组成,当发生故障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所以一旦故障就会导致电动机非正常运行,影响煤矿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该系统由应急变频装置、PLC主控单元和切换装置等组成,PLC主控单元根据电动机和变频器的故障状态,采用模糊PID算法实时控制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7-8],一旦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达到电动机运行条件,切换装置立即动作,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的稳定控制。 1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应急变频装置参数与原始变频器控制参数相同。PLC主控单元采集并处理电动机和原始变频器的运行信息,用于判断是否出现故障,一旦检测到原始变频器发生故障,即对切换装置和应急变频装置实施控制。切换装置根据PLC主控单元的信号,将应急变频装置与故障变频器进行切换。应急变频装置在PLC的指令下立即启动,并根据PLC的输入信号来控制输出频率,从而控制电动机转速。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若电动机在原始变频器故障后处于转动状态,则切换系统中的锁相环同步控制器。当锁相环同步控制器检测到应急变频装置与电动机同频同相时,将应急变频装置与电动机的接触器闭合,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转速的稳定控制;若电动机在原始变频器故障后处于停止状态,则采用应急变频装置重新启动电动机。 2系统硬件设计 2.1应急变频装置 应急变频装置为交-直-交结构,其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该装置主要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其中主电路包括整流器、直流侧滤波器、逆变器。整流器用于将三相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直流侧滤波器用于吸收整流侧和逆变侧的脉动电压,逆变器则用于将直流信号转换成交流信号。控制电路由转速检测电路、运算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等组成。检测电路主要用于检测系统的电压、频率等信息。运算电路主要负责处理反馈信号,得到输出信号的参考值。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保护电路用于保护变频器和电动机。 3系统软件设计 要使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快速、稳定地投入运行,应急变频装置必须具有较快的启动速度,以便及时代替原故障变频器。 3.1主程序 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6所示。当PLC主控单元检测到原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实时启动应急变频装置。应急变频装置导入原变频器的参数和工作频率参数,然后将模糊PID子程序导入其控制系统。 3.2PLC主控单元切换程序 PLC主控单元切换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首先判断原变频器故障后电动机是否停机,若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则切换程序重新启动电动机;若电动机没有停机,在故障变频器停止工作后,延时2s,启动应急变频装置并封锁其输出,通过锁相环同步控制器检测应急变频装置相位和频率是否与电动机一致,一旦检测到同频同相,则切换程序通过控制接触开关控制电动机继续工作。 4仿真验证 为验证煤矿电动机应急变频调速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系统模型,如图8所示。具体参数如下:额定功率PN=200kW,额定电压UN=380V,频率f=50Hz,定子电感L=20mH,定子电阻R=0.03Ω,转子电感Lr=19mH,转子电阻Rr=0.026Ω,转动惯量J=2.56kg•m2,直流电压Udc=900V,电磁常数T=0.016。原变频器在0.5s时发生故障情况下的电动机输出电流i和转速n曲线如图9所示。从图9可看出,原变频器故障前,电动机的电流和转速都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发生故障时,电动机电流降为0,转速也逐渐下降,直至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以图9所示的电动机停机状态为例,在该状态下投入应急变频装置后的电动机输出电流和转速曲线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看出,应急变频装置开始时处于封锁状态,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输出电流为0;0.5s时开始启动电动机并接入应急变频装置,电动机转速缓慢上升,直至达到额定转速;电动机输出电流由开始较大的启动电流过渡到稳定运行状态下的电流,说明煤矿电动机应急变频调速系统具有快速响应能力。 5结语 介绍了一种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的整体设计,在Matlab/Simulink平台对系统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原始变频器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接入应急变频装置,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 作者:阮文韬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对通信系统的思考 摘要: 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矿井的头等大事,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灾害预警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如此,矿井突发事件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在逐年加大,通信保障在煤矿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对煤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通讯系统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事件 应急预案 通信系统 预警 保障 0引言 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生产的安全事关重大。矿山救护是矿山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员移动频繁、话务量集中、又由于煤矿井下复杂的、特殊的工作环境,固定电话及公众移动电话在救护调度中往往显得无能为力。通讯不畅严重影响了矿山安全救护工作。 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在逐年加大,而应急通信保障也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通信平台服务于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因此,通信保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矿生产及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生产对通信畅通、方便、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地面要高,井下通信的实施较地面难度要大得多,且煤矿灾害频发,发展应急通信是当务之急。建立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1通信现状 目前,矿井的地面大都有固话基站,有互联网及内部局域网;有直通上级部门的无线电台;井下工作地点都装有有线调度电话,直通矿生产调度室;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要求下,矿井也都安装了人员定位监测系统,而该系统大部分是不能直接与地面进行通话的,只有和小灵通一起y梆才能实现通话,但由于价格昂贵,还不能得到普及。另外,现部分矿井正在做矿井监控或矿井自动化建设,井下工业环网已在推广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灾害预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井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会造成整个盘区甚至全井下停电,这些系统将全部瘫痪,只能获取停电瞬间前的信息。 由于煤矿井下是一个复杂的、特别的工作环境,井下的通信不同于地面上现有的通信。电磁波在巷道中传播信号衰减严重,整机功耗受到易燃易爆环境的制约,且价格昂贵,因此,无线通信在煤矿井下的普及应用还存在困难。目前,在救灾过程中只有小范围的无线对讲机在使用,与地面调度指挥系统难以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 2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安全为天,预防为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线,一份的预防胜过百倍的努力,早期的预防可杜绝许多事故的发生,可避免人民生命与国家财产的遭受损失,所以,一直以来国家对煤矿的安全投入了相当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煤矿安全状况全面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煤矿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各种监测监控系统正在投入使用或功能正在完善,无线通讯系统也正在发展,这些为灾害的预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尽管如此,矿井突发事件偶有发生。如何迅速组建有效的救灾应急指挥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职工人身安全,通讯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保证通信系统畅通、高效为救灾争取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通讯系统的传输方式多种,不是某个企业能够单独完成或所拥有的,要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在当地通信公司的配合下,成立矿井突发事件通讯应急指挥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3通讯应急指挥机构职责 3.1 全体人员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通讯系统在抢险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抢险抢修队伍;并且对所有人员要进行操作、维修的培训,熟练其通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能。 3.2 救灾的设备、材料备件、抢修工具各项细节落实到人,定期查看和测试,不能有损坏或失效,不得擅自挪做它用,抢险救灾后及时补充。 3.3 督促并检查各基站的设备及线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通讯网络系统运行状态正常。 3.4 负责组织定期对相关人员开展预案演练,可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职责落实和能力提升。确保人员在抢险救灾时头脑清醒、技术熟练。 3.5 配合矿方做好预警工作,如:利用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双向通讯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向发射卡发送人员撤离信息;负责督促对各种预警系统的功能完善与系统升级;利用井下防爆对讲机实现井上下通讯(正常情况井下重要地点已放置的防爆对讲机);做好人员的避灾演练工作,提高实战能力。 3.6 在政府的支持下,负责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公众网与专用网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并进行强化管理。 3.7 当矿井发生紧急情况时,在指挥部的组织下通知相关人员立刻到达指定地点,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入预案状态,快速到达事故现场,确保矿井的通讯高效畅通,为事故救援争取时间。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的建立研究 摘 要:从当前实践来看,国内煤矿井下系统中的救援设备比较落后、不齐全,而且应急通信技术、系统比较落后,工具设备布设不合理,以致于煤矿井下安全事故频发。其中,信息通信受阻,是造成救援不利、威胁井下人员生命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严重影响煤矿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当前煤矿井下应急通信技术及其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井下开采强度、深度等均有所增加,生产安全问题相伴而生。据调查发现,煤矿井下安全事故防治、救援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持通信畅通,以便于及时地联系、准确地找到受困者的位置。 一、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及其技术现状 从当前煤矿井下的情况来看,无线应急通信技术多应用在井下事故问题出现时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为井下人员营救准备了条件。同时,该系统和技术与地面救援系统、指挥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个临时性的无线通信路线和网络系统。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一旦发生矿井事故,则供电系统就会完全切断电力系统。在该种情况下,煤矿井下救援过程中,难以使用原井下通信系统保持联络。当救援人员下井后获得信息以后,难以给地面人员、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在该种情况下,地上救援时,工作人员难以获得井下的现状信息资料,或者不及时或者不准确,不利于及时救援。井下救援过程中,无法有效了解相关信息,而且救援人员可能会置身于险境。煤矿井下通信系统,关系着井上、井下人员的安全和联系畅通行,保持井下应急系统通信畅通,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切实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能够在救援过程中起到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既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国内煤矿井下作业实践中,井下应急通信以有线通信为主,虽然部分设备配备了先进的井下无线通信装置,但因系统不配套等而难以发挥其作用。对于传统的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而言,其中有线通信主要采用的是调度电话及联络系统。从应用实践来看,该系统属于无源传输,在发生井下事故以后,即便没有电源供电,也可保持正常通信,而且通话质量能够有所保障。实践中,因上述通信模式和手段实际布设成本较其他模式下的布设方案经济成本要高一些,加之井下环境特别的复杂,很难全面把握,而且容易出现变动,所以所用的话机可能无法覆盖整个巷道。一旦发生故障,则造成井下通信出现严重的中断现象。有线通信系统作为一种矿井应急通信系统,虽然可靠、灵活,但是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客观需求。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已经逐步引入无线通信系统,虽然技术水平较之于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或瑕疵。比如,通信过程中容量相对较小一些,而且部分区域的通信受限以及通信距离短和对基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等,甚至无法支持煤矿井下救援任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已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Mesh网络系统和技术手段,将其引入到井下用于应急救援通信,并重新设计了新的无线应急通信体系,以此来有效满足煤矿井下作业和应急救援通信需求。 二、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构建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煤矿井下作业和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基本需求 对于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其与地面系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通信环境复杂性 煤矿巷道多存在着一些转角,这就导致无线信号传播受阻,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信号强度影响因素,比如反射、多径衰落以及折射等。 2.线行受限分析 井下巷道一般采用封闭式,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内部分支、弯道和上下坡位置,会出现巷道内景复杂多变等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则可能会形成非视距信号通信场景。 3.环境恶劣 当发生煤矿井下事故时,可能会产生易爆、燃气体,而且量比较大;同时,还可以出现渗水现象,对巷道结构造成破坏。基于此,在应急通信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有强扩展性以及鲁棒性,以便于能够有效适应特殊的场景需求。 4.无电源供电 井下事故发生以后,就会将原供电系统切断,整个系统中的所有需电设备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可能会造成供电设备损坏。由此可见,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解决好自我安全供电问题。煤矿井下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使用环境、场景等都非常的特殊,要求系统质量更高。根据实况,我们结合已掌握的情况,建立切实可靠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第一,系统载频不宜过低。因煤矿井下信号通道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和特殊,如果系统载频过低,则收发信号过程中可能更加依赖于感应线路来实现传输之目的。 第二,多跳结构以及自组织。煤矿井下空间有较多的转折,通信信号受阻概率也非常大,无线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应当有多跳结构,基于中介转发来放大信号,以确保点对点的通信良好性。在此过程中,还应当设计自组织性,以便于形成网络,并与煤矿井下部署。 第三,体积小、能耗低。煤矿井下救援设备,应当在井下空间内优化布设,而且要严格控制体积,方便携带。整个通信系统的能耗不能太大,可自行解决安全供电问题,确保能够在井下持续供电。 (二)优化设计系统架构 基于上文对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需求分析,以下将对Mesh网络系统应用基础上的应急通信系统架构进行设计。 从整体架构来看,该系统采用了分级无线网络模式,具体由MC以及MR组成。实践中,如果出现了煤矿井事故或者人员受到了威胁,则救援人员只需携带MC和MR进入受难井下巷道,即可展开及时搜救工作。不同的MR之间连接以后,又形成了一个骨干网络系统,此时搜救人员可携带MC,只需与其中一个MR正常连接,即可与地面保持正常通信。对于不同的MC而言,彼此之间的相互通信可基于MR实现转发之目的,由此便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应急通信系统。 (三)优化设计系统硬件 1.器件优选 从功能层面来讲,MR主要用于信号转发及其放大等,对于硬件设备而言,其主要包括控制器、电源模块、存储器件以及无线通信模块和外围电路等。 第一,维控制器。维控制器对整个通信系统、性能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对芯片性能可以有效满足利用场景的考虑,具有一定的运算、逻辑判断等能力,确保外部接口更加的丰富,本文选用的是S3C2440A型芯片,令其作为MR之MCU,实际上是一种精简指令集处理设备,缓存16K、主频400MHz,并且可实现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二,无线模块。对于无线模块来讲,其主要功能是数据信息接收以及发送,无线通信芯片采用nRF24L01,在ISM频段集成的数据链路协议非常完整,而且速度能够达到2Mbps,只需简单的进行外围电路布设即可利用。 2.硬件架构 元器件选定以后,再优化设计硬件整体架构,对于MR整体架构而言,模块核心是MCU,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总线等进行通信、传输命令和数据。较之于MR而言,MC架构有相似之处,只是增加了一些语音通话功能,在整体架构上二者均可利用。 3.接口电路 第一,对存储单元接口进行电路优化设计。本文所研究的通信系统存储单元,主要利用了FLASH以及SDRAM存储器。对于SDRAM而言,主要作为系统内存应用,其频率与总线之间保持一致,能够有效进行快速擦写。然而,实践中应当不断进行刷新,以确保数据的客观有效性。对于FLASH而言,其作为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掉电以后数据信息也不丢失,而且能够随意擦写,一般作为固态存储装置,可存储代码以及相关信息数据。 第二,优化设计电源电路。该系统中的无线网卡需供电电源5V,存储器电源3.3V,MCU电源需1.3V。实践中,为了确保电压的统一需求,供电采用5V电源,利用芯片对电压处理以后,电压3.3V。 结语 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得以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本文结合井下实际情况和需求,将无线Mesh网络系统和技术设备引入井下,并且设计了Mesh网络应用基础上的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其成本非常的低,而且部署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效率的提高。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开发 摘 要: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管理系统是一套集指挥调度、灾害演示、预警预测、快速反应、恢复重建、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于一体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同时,系统将信息管理与GIS平台相结合,实现了重大危险源、重要工作地点的可视化监测监控。系统在信息管理、风险分析、决策支持、协调指挥等方面为集团公司提供了一套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应急管理 救援指挥 信息管理 系统开发 1 开发背景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煤矿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高效、协调、统一的应急救援和救援指挥管理机制。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特研发了该系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产品及技术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管理、风险分析、决策支持和协调指挥等应急管理技术在煤矿应急救援中的研究与应用。美国在“9.11”事件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建立综合性、一体化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方案,提供全国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标准与规范,并从2005年开始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政府都采用NIMS来处理突发事件。德国内政部门在2001年着手建立了“危机预防信息系统”,构造了一个联邦和地方政府的事件响应和公众信息网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提供信息服务。英国RobshawL教授提出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采掘工作面的活力能力。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煤矿信息系统,该系统给企业经理提供了关于煤矿采掘工作面性能的及时、准确地信息。 2.2 国内相关产品及技术现状 北京大学毛善君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平台LongRuan GIS,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煤矿使用。LongRuan GIS作为完全从底层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引领了我国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1];重庆大学程平等研究设计了煤矿应急救援指挥通信平台[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金城设计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3],为我国煤矿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做出了贡献。 3 系统功能 (1)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可快速、准确地为决策者提供救援预案,以辅助决策者对事故救援作出决策,为救援工作节省宝贵时间。 (2)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按照扁平化、准确性、以人为本等五大原则,分为应急值守、应急救援和事故管理。应急值守实现在三维模型上动态监控安全、人员定位数据,发现危险,及时报警,启动应急救援程序。事故管理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汇总管理。 (3)监测监控系统可实现实时在线的检测监控数据展示、在线查看和危险指标报警,为灾害预警提供决策依据。其人员定位功能更能在救援活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4)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可完成救援人员、物资的综合管理,实现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全面部署的战略规划。 4 系统开发的目标 (1)通过预先设计的综合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其发展,并努力使灾害损失将至最低。 (2)通过研究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对煤矿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全方位服务,使煤矿能及时更新安全信息,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事故的救援效率,有效减少事故损失。 (3)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借助GIS平台,利用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技术[4],实现对井下工作环境的三维展示,在灾害发生时,可直观显示井下实际条件,为决策者对事故救援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4)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 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整体技术实施路线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阶段。 (2)前端开发工具用C#来实现,后端数据库管理工具使用SQL Sreverse2008来实现,数据库系统采用的借口,使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具有异构多源数据访问的能力。 (3)建立煤矿应急救援指挥与管理信息平台,把监测监控预警子系统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煤矿救援的安全、快速、高效和有序,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根据系统详细设计编码并调试所有的功能模块,并利用实际资料检验程序的正确性与容错性。在调试程序过程中,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检验功能模块的实用性,并及时加以修改。 6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煤矿井下监测专用软件平台,完成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了系统与监测设备及其他软件系统信息共享。 (2)基于Longruan 3DGIS平台,实现了避灾路线的与救灾路线的可变化。 (3)系统对应急预案在数据库进行拆分,实现了和应急救援流程的无缝集成,实现了应急救援程序的可视化。 (4)把矿山应急救援支护管理数字化,把大多数煤矿依托的纸质预案和传统通信手段提升到应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狂三应急救援指挥的高效、科学和智能化管理。 (5)建立了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集成数据平台,实现危险源三维动态数据的显示及三维可视化救援与值守。当灾害发生时,能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的巷道、硐室、工作面等三维模型上动态地生成事故报告,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灾害发生的类型,自动生成最短的救灾路线,在三维模型上动态地显示,为救援工作提供建设性建议。 7 社会效益分析 矿山应急救援指挥管理是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矿山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对预防和应对矿山突发安全生产事件,减少矿山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系统有助于煤矿的日常管理,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强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人员应急反应和逃生能力。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在煤矿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提供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摘 要]本文简述了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的实现、区域划分、设点数量及救灾功能,详细分析了系统具体技术要求及系统设计原则,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广播系统;设计原则;技术要求;系统功能 1.概况 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以下简称广播系统)以井下工业以太环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使用光纤或通信电缆连接主、副音箱等设备,实现应急数字广播。该系统覆盖区域总计安装应急数字广播作业地点50处,主要分布在3个采煤工作面上、下两巷,8个掘进工作面,6个人行车场,大泵房,运输调度室,猴车上、下人位置,主要变电所及轨道甩道口处。该系统以各种应急预案为基础,具有智能语音告警及应急救援功能,日常在指定区域可以播放背景音乐、播放安全宣传教育音频。当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材料,播放给指定区域,也可以地面调度室终端设备实现直接喊话,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 2.设计原则 广播系统的建设是煤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设施,是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将系统建设成一个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管理和使用的广播通信系统。主要设计原则包括: 高可靠性:稳定可靠运行是矿用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目标的关键,保证在系统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的产品设备,充分考虑冗余、容错和备份能力,同时合理设计系统架构,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的可靠运行。 安全性:煤炭系统作为国家的基础能源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防止内部及外部非法访问的措施,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传输。因此需要制订统一的系统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系统平台的安全性。 网络可扩展性: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网络可以平滑地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 可实施性:本次工程将充分分析现有的工业以太环网及既有的调度通信系统环境,充分考虑网络的可实施性。 技术先进性:在保证满足基本业务应用的同时,又要体现网络的先进性。在网络设计中要把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标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网络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高性能:骨干通信节点的性能是整个网络良好运行的基础,在设计中必须保障设备的高吞吐能力,保证各类型信息的高质量传输,使系统成为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辅助设施。 经济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的总体投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保证网络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充分整合矿区现有的各类型通信广播系统。 开放性:相关产品的选择要以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基础。广播系统采用通讯协议应为国际通用协议,并免费向用户开放通信协议,使该系统能与综合自动化系统融合。系统具备二次开发接口,满足维护、开发应用软件的需求。 3. 广播系统具体技术要求 3.1 广播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广播系统以井下工业以太环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上、下人行车场、各甩道口和无人值守猴车(处于静止状态)等主要巷道可使用光纤或通信电缆连接主、副音箱等设备,实现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应满足井下采掘工作面使用通信电缆通信的需要,且数据传输距离不小于2000米。系统建成后应达到井下应急广播的需要,声音清晰、无杂音、单个音箱声音单方向覆盖范围不小于150米。 广播系统应实现双向通信功能,井下人员听到音箱声音后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与矿调度的信息传递。 采掘工作面应满足2种方式广播:即可采用环网实现应急数字广播,也可采用现有调度电话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应急通信或广播。 3.2 广播系统的覆盖区域要求 广播系统总共设计安装应急数字广播作业地点53处,主要分布在3个采煤工作面上、下两巷,8个掘进工作面,人行车场,猴车上、下人位置、避灾硐室,主要变电所及轨道甩道口处。 3.3 广播系统的架构要求 ⑴. 广播系统主要设备包括系统管理软件及应急广播服务器、信号传输部分、矿用本安型音箱等。由地面和井下两部分组成:地面部分由麦克风、应急广播服务器、应急广播客户端、中继网关通信设备及相关附件组成。井下部分由矿用隔爆本安型主、副音箱、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及相关附件组成。 ⑵. 以井下工业环网作为系统的传输通道,易于系统的建设。 3.4 广播系统的管理软件要求 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向线路通话,播放音频文件等功能,也可以接收井下线路的声音并将通话声音保存。同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权限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整合现有的语音通信系统,统一界面,统一管理。 调度室直接对扩播、调度电话各点进行紧急呼叫或广播各分机点、在线状态显示。 一键通紧急广播(通过设置好的语音报警源直接传输到井下话站音响)。 丰富灵活的软件接口,支持定制开发。 支持软件远程操作运行环境:支持WINXP、WIN7、WIN 2003、 WIN 2008操作系统。 同时具有与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相互联动的功能。 3.5 广播系统的环境要求 ⑴.安装地点:大屯煤电姚桥煤矿 ⑵.海拔高度:地面不大于1000m,井下不小于 -1000m。 ⑶.安装环境:煤炭矿山工业环境。 ⑷.环境温度:地面-18℃~45℃,井下2℃~40℃。 ⑸.环境湿度:井底约95%,井口60%~85%。 ⑹.耐震能力:按8度烈度设防。 ⑺.运行方式:24小时连续工作制。 3.6 广播系统的主要材料设备如下表 4. 广播系统的功能 4.1 支持双重调度管理功能 通过广播系统可组成全矿区广播通信管理系统:当发现井下某个地点有异常情况,通过公司总调度室,即可实现各煤矿的调度通话,也可通过公司局域网访问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对煤矿井下某个工作面直接讲话或播音,从而真正实现公司总调度室和矿调度室双重调度管理功能。 4.2 设备状态显示及故障检测功能 广播系统设备都可显示具体工作状态,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处理。由于终端为网络或通信设备,具备灵活的IP地址或电话号码设置,因此通过管理软件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设备的IP或电话号码,以达到控制音箱及实时显示工作状态的效果。 4.3 广播系统呼叫功能 当井上管理人员要通过广播系统通知井下工作人员时,在调度室操作台上输入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音箱的IP编码或电话号码,系统自动接通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音箱。 4.4 双向通信功能 调度中心可以通过操作台或访问应急广播服务器对井下音箱进行讲话,井下人员也可以通过井下设备终端与矿调度进行对话。 4.5 广播分区不受限制 根据矿区广播系统需要,可以对矿区广播进行无限制分区,使得使用效率最大化。 4.6 音箱音量任意控制 根据井下区域不同,在调度室可以任意控制网络音箱的音量大小。每个音箱具有单独调节音量功能,并且可以任意选择各个网络音箱播放的不同背景音乐和宣传语音广播等内容。 4.7 远程广播系统管理 广播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职守,能够通过广播系统软件实现对整个系统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与监控。可以通过计算机发送语音对井下进行应急广播。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可寻址到点控制。 5. 结语 姚桥煤矿广播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职守,能够通过系统软件实现对整个系统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与监控。可以通过计算机发送语音对井下进行应急广播。界面清晰,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寻址到点控制。通过本系统可组成全矿区广播通信管理,当发现井下某个地点有异常情况,通过公司总调度室,即可实现各煤矿的调度通话,也可通过公司局域网访问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对煤矿井下某个工作面直接讲话或播音,从而真正实现公司总调度室和矿调度室双重调度管理功能。经过姚桥煤矿井下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生产安全不断重视,尤其是对生产一线的工作者生命安全的不断重视并且国家安全生产政策的不断提出,但事故发生不断并且高频,面对突然煤矿事故尤其是大型事故,怎样有效的处理紧急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建立煤矿事故应急系统,通过各种软件建立效果分析,并且构建该系统框架图,该系统的建立为煤矿事故救援提供了最优处理方案。 关键词:煤矿;事故;比较;系统 1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意义 加强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保证事故应急响应及时、抢救迅速有效,提高应急预案的启动速度、执行效率以及执行的准确程度,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建立一套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自我国煤炭资源得到很好地发展,矿井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相应人员的配备比以前更多,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提高矿井各项工作效率也是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事故应急信息系统能提供完善的应急救援程序,促进煤矿重特大事故的防范工作,提高煤矿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做到处变不惊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与配合,充分调动生产单位应急救援的各种资源,临危不惧,从而使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损失降到最低。 2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存在的问题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配备多学科人才,包括矿产资源学、采矿学、应用化学、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学、材料学、工程力学、安全科学、计算机、流体力学、管理学、系统学等;另外,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一门集采矿学与现代管理技术系统的交叉学科,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煤矿开采领域,这样的人才是很稀缺的,随着国发〔2010〕30文件的,安全生产,但煤矿事故在我国高发,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很有必要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3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步骤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煤矿事故救援的领导,保证事故应急响应及时、抢救迅速有效,提高应急启动速度、执行效率以及执行的准确程度,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3.1 收集整理数据、网络设计 在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之前,就要对该煤矿的人员信息(年龄、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和专业研究深度等)、地理位置、交通要道、设备、本地管理协调机构等信息的综合评价和掌握。这些数据对后面本矿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实现组织、成员及其职责的管理,实现用户管理,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可以对用户设定密码安全认证与操作权限,拥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以进入系统,高级别的用户可以抢夺低级别的用户的控制权,确保控制唯一性;拥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地对系统配置进行查询和修改,并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可进行系统设置、数据整理、备份、恢复等功能。调查本矿所有机构设置,对于管理职能重叠、人员配备不足、人员分管工作不明进行整顿,综合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3.2 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数据库的选择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一般可以应用Excel、Access、Microsoft office Infopath、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J++、Visual InterDev、Visual SourceSafe 、FoxPro等软件开发数据库,Excel、Access、Microsoft office Infopath 软件建立数据库前期工作量少,所建数据库直观明确,但是随着数据的膨胀,后面查询会带来工作量增加。考虑到软件普遍、易操作、效率高、快速等特点,采用Visual FoxPro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较高的处理速度、利于后面的开发。 该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危险源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数据库及其他应急救援数据库的数据输入、编辑和输出。 数据库的设计决定着该系统的性能的高低甚至成败,所以在设计数据库时,按照事故类型进行数据库设计,事故类型分为瓦斯、地质水文、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和通风安全,分类的优势在于事故发生时,按照事故类型进行数据查询,找到处理事故的最佳人员配置和管理结果,把事故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减到最低。 3.3 数据查询及事故汇报子系统的嵌入 该数据库主要是通过该矿的具体情况(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本矿地质条件等因素)建立的,通过矿上事故处理各领域专家综合考虑然后建立的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方案,在进行事故类别查询,得到最优事故处理方案。例如,当本矿出现水淹井事故,在该系统查询栏里面输入地质水文,系统查询处理水害事故的最优方案,查询结果里面出现处理水害专家,也及相应的人员、设备配备,还有先前该类事故经验和教训。同时还有出现事故汇报流程,做到事情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运行。 4 结束语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的结果,是一个经济、安全生产的综合项目的研究。同时这个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项目,将随着新技术、新理念、新型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效的、更深层次的稳定系统。但同时也要注意该系统为事故发生提供了很优化的救援方案,与实际发生事故时,系统内部各块能否真正得到顺利,还要定期进行实际演练,各单位达到最佳磨合状况。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浅析 摘要:在煤矿灾害发生过程中,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将其应用于应急救援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煤矿灾害 应急救援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地质条件也将会愈加的复杂,各种事故会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可以控制矿山发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及矿井灾害,保护现场人员及场外人员的安全,将矿井灾害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大量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已被广泛用于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有: 1、标准的信息存储、查询功能。GIS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数据转化成利于计算机存储的内部格式。GIS不但包括各种要素分布的空间位置,也包括其实体特征的属性数据,同时还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而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是一种密切的对应关系,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检索空间数据可查询相应属性信息;通过检索属性数据也可以查询相应的空间信息。避免了图形与相应的属性数据分离的现象,给企业资源的全面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图形学的角度来看,GIS实质上是一种便于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的数字化地图或图纸,可以方便地对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编辑、显示、查询、空间分析和输出打印,也可以利用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对各种要素实现仿真模拟,构造一个符合实际的模拟空间,展现各种地物之间复杂的时空关系。 2、便捷的的数据管理功能。一些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公司,如Oracle,Microsoft和SAS等,已扩展了其产品容纳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另一方面,许多GIS软件也包含空间数据库引擎数据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可将空间数据加入到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这样使得大规模的GIS系统与空间数据技术一体化成为可能,便于各种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 3、优秀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特色。GIS系统可以利用其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结合高效的算法进行空间分析。如对距离某一事故地点一定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搜索,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事故处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等。这种空间分析的功能是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实现的。 三、煤矿灾害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和开发目标,煤矿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由矿井相关的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物属性分布组成。基础信息包括矿井基本情况数据库、井下主要设备信息数据库、安全设备数据库、地质条件数据库、主要灾害信息数据库以及实时的采掘工作面分布等。它具有实时维护、更新和管理煤矿基础信息所需的基本功能。? 2、应急预案模块。主要包括矿井灾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救灾设备数据库、救灾专家数据库以及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分布等内容。在矿井灾害应急预案中可以查询到通用的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局制定的矿山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也可以查询到针对本矿井实际的自行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它具有维护和管理整个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功能。 3、灾害处理模块。囊括了矿井灾害从预测预报到控制处理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矿井灾害预测方法、矿井灾害控制方法、矿井灾害处理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矿升灾害案例库这一功能,方便查找相关的矿井灾害案例,以期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 4、法律法规模块。此模块提供了矿井生产适用的各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包括国家级及省级煤矿安全规程。能够按照目录、索引和关键字进行查询、打印,同时预留了扩展接口,用户可以随实际变化增减法律法规条文,有效地减少了检索规章制度文件的时间,为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 四、煤矿灾害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矿井灾害救援制约因素多、情况复杂多变,与其他行业的抢险救灾工作相比,具备更强的技术性、时效性和更大的危险性,要求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一旦事故发生,需要多支救援队伍密切配合、集中指挥展开救援工作。 建立矿井应急救援系统的目的:一是发生事故后控制危险源,避免事故扩大,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消除;二是尽可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不仅要包括危险源空间布局、矿井环境状况、关键设施状况、应急救援力量等实体空间,而且还应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非实体因素,如人员分布、财产分布等。?矿井应急救援作为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其复杂的灾害生成机制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分析工具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系统主要利用GIS开发软件,将煤矿生产工作范围内的电子地图、属性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相结合,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生产工作范围内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和各种机械、安全设备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全面整合,达到数据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同时在此基础上提供灾害预测、控制和应对方案,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灾害处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 五、结束语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矿井基本情况、主要灾害信息、危险源分布及救灾力量等信息的查询、图形编辑、属性更新,确定特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大致预测灾害损失。在灾害应急响应与快速救援指挥中显示最佳避灾路线,调度与管理抗灾力量,对应急预案数据库进行决策支持和数据更新,从而方便生产单位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辅助领导全面掌握灾情并进行救灾指挥决策,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在近几年来已经有所下降。然而由于煤矿工作的环境复杂,目前我国仍然无法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所以,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通信保障和人员救助成了国家的关注重点。由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对于挽救旷工生命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了解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的同时,也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未来应用做出了概括。 关键词 煤矿事故;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研究 煤炭的开采是我国重要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是煤矿事故的发生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事故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对安抚被困人员情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该通信保障系统受困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给煤矿事故的救援带来了一定困难。 1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当一场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通信的中断会导致救援部队无法确定井下情况,因此无法完成制定人员救援的措施,严重影响了救援时间。而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了适应井下的复杂环境,存在着设备小、布设快速、可移动、简单操作等优点,使得井下的通信系统灵活性较高。 目前矿井的主要通信方式有中频感应通信、VHF泄漏通信、矿井蜂窝无线通信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等。矿井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属于有线和无线技术为一体的信息设备,需要建立有线、无线相结合的通信保障系统。目前我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事故发生后,通信设备可以保证井下人员与救援人员的联络,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根据通信数据对受困人员进行定位,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因此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2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1)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 一方面就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的几种主要通信方式来说,其中的中频感应通信利用专用的感应线和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其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VHF泄漏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电辐射泄漏原理实现通信,但是有布线的局限性且费用较高。矿井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虽然在救援时较为可靠,但是其初期规划较麻烦,并且设备较为昂贵。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是利用现在的WIFI网络技术的通信系统,支持多媒体的通信,且拥有成本较低、部署灵活等特点。但是由于目前该技术发展的较晚,所以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急求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求救信息的处理仍然以人对计算机的使用为主。即使安装了应急自动化报警装置,也由于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功能缺乏而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无法使应急通信系统及时发挥其作用。再者,由于井下事故发生的比较突然,人员受困的地点往往有多处,在进行一个地点人员救援时,如果不能及时同步的将救援消息传达,可能导致其他地点的人员伤亡。但是由于目前的井下作业员的通信设备有限,通信同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目前在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的数量统计仍然是以现场调查的方法为主,根本无法让全部矿工的安全得到保障。 2)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 基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做一个大致的总结。一是大力发展煤矿应急信息系统的有线无线技术,降低煤矿通信系统的建设成本,保证先进技术在全国多处矿井的普及。二是建立多个煤矿应急信息系统,防止某处煤矿应急信息系统失灵的状况发生。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立一个集求救、通信、指挥、调度为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高度智能化的系统提高救援的效率。四是通过增设扩音设备或增添多处的通讯线路和设备,保证矿下每处位置都能及时收听到救援的相关信息。五是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增添矿下监控的系统环节,可以实时的掌握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等情况。总之,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不断的确立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新的研究方向,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2]。 3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未来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也会越加完善,在煤矿事故的应用上也会实现更多的功能。监控系统的完善首先可以使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在事故发生前掌握矿下人员的位置信息及人数和活动情况。而在矿难发生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可以通过对求救信号的捕捉,及时做出应急措施,通过广播等通讯措施对矿下其他区域人员做出疏散警告,防止更多人员受困。同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将求救信号通过网络共享给救援部队,并将之前掌握的人员数据提交给赶来救援的队伍,便于救援部队及时部署救援计划。在救援部队赶到后就可以利用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多途径的通信设备联络到每一个井下的受困人员,掌握井下的基本情况。在执行救援措施时又可以通过这些有线和无线的通信设备对其他等待救援的人员做出安排。如此,通过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可以给煤矿救援提供更大的贡献,完成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使命[3]。 4 结论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是完善其应用效果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现状的了解,掌握其存在的问题,才能确定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完成对其各方面的研究。总之,做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才能提高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用效果,为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一份贡献。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基于GIS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 要] 煤矿井下救援工作因为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目前已有的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其他国家的救援系统无法直接应用。本文根据对象分析法, 结合了GIS信息化技术对煤矿井下区域性救援进行了分析,认为分析井下区域性救援系统信息化设计的关键在于对煤矿井下GIS救援的表达,应用数据分析技术,最后GIS救援系统数据模型,利用煤炭井下区域性救援及分布联系建立了井下信息可视化系统。 [关键词] GIS; 煤矿; 事故应急救援; 信息管理系统 1 GIS技术应用在煤矿领域的意义 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软/硬件开发工具的不断更新,GIS 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从最早的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发展到现在的差分定位和广域差分定位;从原先的数据后处理到现在的实时数据处理;从单 GIS 接收机时展到现在的多星座 GNSS 接收机时代。另外,GIS 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更加快速,如汽车导航,大坝、桥梁、高层建筑变形救援,灾害救援及各种工程施工中的定位服务。如今,GIS产业已发展为一项全球化、规模化和大众化产业,因此,大力开展对 GIS 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上世纪 90 年代 GIS 产品引进我国后经过 20 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 2005 到 2010 年上半年就创造了超过 1000 亿元的产值。近年来,卫星导航产业的迅猛发展受到我国高度的重视,在国家 “十二五”规划中,卫星导航被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将在政策、法规、资金上大力支撑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技术,而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将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也成为促进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GIS 接收机是 GIS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实现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核心部分。GIS 信号救援作为接收机内基带信号处理的第一个环节,是跟踪、导航电文提取和定位解算等后续处理过程的基础和前提。GIS 接收机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与救援算法的性能有关,如 TTFF 和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研究性能优越的救援处理技术对于开发高性能 GIS 接收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正是基于此展开对煤矿区域 GIS 信号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 2 GIS技术在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智能化救援模式下利用GIS救援系统技术和双缓存技术可建立救援系统实用模型。 2.1 几何数据模型设计 简单来说,系统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开关进入每个手机分配一个IP地址,并存储在GIS中的数据,在管理软件中自动注册到的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在GIS救援系统系统中的煤,不仅要生产数据管理的固有特性,分布的各种数据整理清楚之间的层次关系。因此,生产管理系统模型包括两个属性信息,还包括空间格局信息。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由于GIS救援系统技术系统中各地物设备都是根据点、线、面的几何集合构成,对象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复杂地物类的属性特征和几何特征作出详细的分类与定义。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具备集合特征的数据分类为层次数据与几何数据。层次数据可以带有属性,是把各采集到的图形按照各自的特征、需求归类分层,最终得到的结果,同时也是属性与图形的关键结合点。几何数据则是对地物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进行描述表达的基础数据。 2.2 属性数据模型设计 GIS救援系统信息属性同图形信息关系极其密切。实体对象与图层信息都拥有单向的属性数据。这里首先介绍属性数据与客观数据间的联系。基本属性数据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属性、独享属性、共名或共值属性、可否传播属性、传值属性和传名属性,共计八种类型。本文简要概括了煤炭管理系统中属性特征模型的逻辑结构,因为各数据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映射关系,如需要提取某种设备状态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查找,并根据确定的地理位置,最终获得该的属性信息与图形信息,一举找到和该相关的所有信息,很好地满足了GIS救援系统技术系统的快捷性和简便性。注册后的手持机即可正常通话,并将其调制打包后通过矿用网络交换机送到地面管理主机,呼叫目标手持机接收信号后经过振铃提示并调制成语音给与持机者,完成一次多媒体通话。 2.3 系统交互组件设计 所谓的业务交互的组件,即能够维护和更新信息查询的功能组件,该组件可根据生产设施,设备和管理的运行时间,和其他类型的财产及时的警告信息,设备信息的变化可以更新和维护数据。相关参数,业务交互组件还具有一个设置管理系统GIS维护系统,权限管理和维护功能。缓存管理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服务器访问的地理空间数据检索,空间数据缓存在客户端,消除和更新缓存数据。在使用矢量栅格混合地图服务,空间数据环境的严格划分,并实施管理层,并用矢量网格划分方式存储数据,这是因为空间数据格式存储在系统端口缓存的关键作用。高速缓存管理模块可以结合地图显示模块,用户操作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的要求,经过筛选的几何形状,端口缓存的属性数据,筛选有效的数据提供给管理员。 2.4 服务器端口设计 GIS技术下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不但和桌面应用程序结合应用功能特性极强,而且拥有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交互性强且反应敏捷等优点,同时优化了Web程序交互能力差的功能,通过信息索引客户端,可以获取地图、报表、属性等数据的相应索引号,然后进行请求、缓存操作等。比如在安全操作触及到与原显示区相关范围内时,缓存中已存数据即刻可以提取使用,使用同时还可以把下次要用的数据一并存储。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地克服系统运行的缺陷显示速度太慢。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缓冲区,大的存储数据,提高运作效率,增强服务器GIS性能。 2.5 GIS应急救援的构成与优化 在解决GIS问题的过程中应用GIS应急救援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根据GIS的问题组织学习样本,根据样本来构造与训练GIS应急救援,进行GIS应急救援测试。本节将使用上述算法的改进,GIS计算机系统的煤矿救援的研究和分析。具有较大的离散性的样本数据,并进入了GIS的监测数据也有较大的离散性。基于网络将函数作为传递函数,输出范围为0-1,归一化的数据。通过仿真试验,运用MATLAB软件、GIS监视器来确定隐层节点数和获得优秀的GIS。设定允许误差限度,用改进型的GIS应急救援算来研究三层GIS应急救援结构和学习样本的网络节点数、算法和结构对学习速度的影响,最终达到优化效果。在一些煤矿工程质量观中的不安全因素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通风救援系统的远程检测,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有很好的工程操作,校准程序使用的测试数据,对采矿作业质量指导;也可以事故风险预测,采取一系列预先采取措施,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信息,事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 2.6 GIS应急救援的诊断结果测试 建立良好的预测一直是GIS救援与数据的研究,以及是否与经验值的协议;在采用一套新的数据测试,是否符合照顾的规范化;另一组样本数据测试GIS救援,验证其有效性的奇怪的数据处理。如果诊断实验或输出误差很小,满足规范的要求,然后显示GIS显示器可以正确的执行,与实际的可用性。煤炭领域的人员和并发,结合相关的要求,提出了利用煤的综合质量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改进算法训练GIS煤炭铁路计算机救援系统进行救援和基于综合判断仿真。 3 应用效果 3.1 实现导线点的计算、绘图、制表一体化 救援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除了三维形状的模拟,它还可以根据救援数据,坐标,导线点的高程和自主计算的实现,计算快速准确,并可直接对高自动标记的屋顶,并将标记存储在GIS中的数据,避免人体必需的转录错误。最后结果表的输出线,表格的格式规范,信息的完整性,并可以直接打印导线点的计算、绘图、制表一体化。 3.2 实现图形数据和数据线救援的有效管理 分段地图管理不仅简单快速,而且通过数据更新维护,形成线名称检索目录和管理方法,煤矿综合自动化救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自动救援 通过原始数据的输入,可以有效地反映电力系统的真实状态,它模拟了煤矿救援系统的整个过程,在建模计算每个节点的相对位置,在实际的结构和关系,并在基础和方向的道路上标记线,绘制简单的固定环境的轮廓,提高了煤矿综合自动化救援的工作效率。 3.4 可视化界面 系统的可视化界面,可操作性强,救援人员没有特殊的学习或培训,操作很简单。 4 结语 GIS技术作为一种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新方法,以新的救援方式应用在中国煤炭安全生产中,智能化救援应用接口远程计算机服务技术为基础的视频救援,救援对煤炭救援三维可视化的每个阶段的实施,了解各个节点在现实环境救援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它有利于我的中国煤炭行业的技术经济效益,也将为煤炭安全生产做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煤炭安全生产中,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使其必备安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无线网络发展的空白。基于WIFI网络系统将新技术提供给煤矿应急救援工作,有助于灾后紧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对伤亡人员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IFI技术可靠而先进,同时具备综合性功能,具有鲜明特色,而且在煤矿市场上竞争能力非常强。本文就对其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WiFi技术;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 一、引言 一直以来,国内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煤矿法发生意外事故,必须全部切断井下煤矿电力供应,无法正常使用煤矿个通讯设备,以对二次事故的发生进行避免。此外,煤矿灾害区环境和条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恶劣性,因此也就导致在事故发生时,救护队员不能技术和地面救灾指挥部、井下救护基地,取得及时有效的联系,无法对煤矿事故现场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也就对救援指挥工作造成影响。 二、煤矿井下应急救援灾害事故分析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急救援煤矿灾害事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生事故后,紧急救援就成为一项降低损失、减少事故伤亡人数的重要举措。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局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救援人员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抢救,获救100多名煤矿工作人员。2009年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因为抢救及时,所以多人获救。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局在近些年将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提上关键议事日程,并先后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矿山救援指挥部、煤矿事故急救基地、煤矿医疗急救中心以及煤矿急救研究所等煤矿应急救援与安全生产研究和执行体系。 在发生煤矿灾害事故后,救援人员一定要深入井下,并且直面矿井中危险环境,尤其是矿井中环境比较模糊的状况下,这就更加剧了救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严重威胁着救护者的生命及安全。因此,为提高煤矿救护者生命安全性,避免发生救护工作者伤亡事故,在具体救护工作中,让救护工作人员更加便捷的获取煤矿灾害环境及其个体体征参数等非常有必要,能够帮助救护队员与地面指挥人员采取针对性救护措施,保证安全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我国煤矿紧急救援工作依旧存在通信信息不畅及救援设备落后等问题,无法与煤矿整体救援需要相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是改善与加强煤矿安全的有效措施。因此,煤矿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煤矿应急救援安全检测与通讯指挥系统的研发刻不容缓。无线通信技术一方面直接关系着我国煤矿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与前提。 三、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所谓WiFi,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化短距离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电信号,也属于一种无线相容认证。WiFi其实是由WECA(无线以太网相容联盟)宣传的业界术语。在迅猛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尤其是相继出现的IEEE802,11g,IEEE802.11A等标准,WiFi逐渐成为IEEE802.11标准系统称谓。其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其无线通信信道,通过计算机上的WIFI链路中心节点FFD1,就可以把救援人员的控制命令进行发送,直接发送到小车上的RFD采集终端。借助于WIFI技术的自组网功能,其新投放的节点会在其2个节点通信距离大于通信范围之后,直接在WIFI网络中加入,并成为其中间路由节点,通常对其通信链路产生延伸作用,对其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证。之后会继续将一些其他节点进行投放,在对其链路进行建立过程中,其救援前端的各种参数也会通过采集终端进行传送,救援中心就可以依照这些参数,对其具体的救援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 在煤矿井下发生灾害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将井下电力供应全部切断,其灾害现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就结构而言,救援通信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井下指挥中心、无线救援通信系统以及地面指挥中心3部分。具体救援系统结构见图1,个人终端、井下指挥中心与中继台共同组成煤矿井下无线救援通信系统。就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而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属于无线与有线通信共同结合的紧急救援系统。因为煤矿井下有着非常特殊的巷道结构,在具有局限性空间中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传输的距离接近地面。所以在进行个人终端设计时,通过功放模块的增加来加大无线网络传输距离。此外,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间,依照现场需要,添置中继台。 (二)井下个人终端设计 在煤矿井下,语音模块、环境参数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液晶显示模块、WiFi模块、键盘输入模块、MCU处理模块以及无线功放模块等共同组成个人终端硬件。而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图像采集模块、语音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键盘输入模块等都部件都比较成熟,无需独立性研究与开发;我院已研发出环境参数采集模块,而且在设计时,不必对MCU进行单独性使用。 WIFi模块以串口方式对煤矿井下环境采集参数信息进行读取,采用G-SPI,即SPI方式与凸显采集、语音模块进行通信。采用GPIO中的IO接口与液晶显示模块、键盘输入模块进行连接,采用RX、TX管脚与无线功放模块进行连接。具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三)中继台设计 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之间进行中继通道的构建是中继台的主要作用,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中继台通过双WIFI芯片,定向天线与双功放方案,通过定向天线能够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具体中继台设计图如图3所示。 (四)监测监控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所采用的传感器,例如CH4、O2、温度以及CO等,其目前所采用的全部都是频率信号输出,通常是在200~1000Hz,其系统均需要先把各种传感器全部都接入到监控分站,随后通过监控分站向地面中心站进行传送,其不但会对设备成本进行增加,同时在其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距离超过2KM,就会受到电磁干扰,增加系统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在其传感器之中加上WIFI模块,将之中的数据在WIFI网络中进行接入,这样其数据就可以采用WIFI的形式进行发送,同时也能够通过光纤环网进行发送。 (五)移动数字视频设计 目前在煤矿井下其监控系统即为在特定位置所安装的摄像仪,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是采用WIFI方式则可以对其有效性进行切实提高。比如说胶带巡检摄像仪的应用,就必须要借助于移动视频视频进行实现。其视频图像传输无线化对传统同轴电缆、光纤图像监视受限制等等进行了突破,其灵活性以及便利性更高。其中WIFI宽带最高能够达到300Mbit/s,其在高码流、高宽带以及高画质的音视频中非常适用,同时还具有超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其可以对视频传输链路进行有效满足。 四、结语 在WIFI技术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此设计方案,能够保证通信距离在5KM。而且此系统在目前依旧处于安标送审状态。基于WIFI技术可用于各类型的煤矿井下灾害救援工作。研究与开发煤矿安全监控始终受到国家鼓励与支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与规程中明确提出煤矿一定要有充足安全装备。所以,基于WIFI技术必会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根据煤矿救灾应急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结构、主要功能和软硬件设计,重点阐述了系统发送端与接收端两个子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音频播放流畅,能够满足矿井现场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煤矿;矿井安全;数字广播系统;网络广播;工业以太网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国家增加了煤炭的开采量;与此同时,煤矿事故突发概率也随之增加。煤矿井下多发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突发事故,危害性大,易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其中, 一些煤矿的井下通信设备的不完善是影响事故营救的主要因素。通常,当井下发生重大事故时,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紧急撤离,显然这时候需要在第一时间通报到井下全部人员;而现有的调度电话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因而会造成部分需要撤离人员收不到应急通知,延误救灾脱险的时机,或是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撤离、避险的指挥引导而发生意外。为确保矿井突发灾害情况下,井下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实现撤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员和财税损失,研发一套适用于现场实际情况,实用、便捷的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本系统中,通过广播发送端和接受端,利用井下工业以太网作为传播介质,实现了井下语音广播终端实现了双工音频服务;系统以标准IP 包的形式传送音频数据,可以较好地利用以太网解决语音信号远距离传输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广播和双向通话功能。 1 系统设计原理与目标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潮湿,噪音较大;同时,区域分布广,环境安全要求特殊,传统的广播技术难以满足矿井要求。因此,煤矿井下语音应急扩播系统基于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的设计原理进行构建与设计[1-2]。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公共广播系统,采用 IP 局域网或 Internet 广域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网络好,可实现Internet传输;音质好,系统支持音频码率8Kbps-320Kbps自适应,支持全部MP3格式文件的播放;稳定性好,系统支持TCP、IP、UDP网络协议,支持组播接收音频数据。 在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中,是将经数字化的音频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压缩、编码、打包等处理。在本系统中,将模拟音频信号经过采集、量化、编码、压缩后形成的MP3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以数据包形式按照自定义的MP3_Phone传输协议将音频文件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送到井下语音广播终端,然后在广播终端进行D/A转换成还原成音频信号,经放大后驱动喇叭工作。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为: 1) 分区广播:可以同时对单点、多点或全部区域进行广播。 2) 全体广播:可以对所有终端进行广播。 3) 定时广播:可以按作息时间定制广播节目,定时播放。 4) 应急广播:拿起麦克风即可广播。 5) 宣传广播:可以播放背景音乐、领导讲话、语音宣传等。 2 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基于TCP/IP、UDP协议,通过矿井的工业以太网在井上和井下之间传递数字音频数据,实现数字网络广播功能。系统主要由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井下广播终端、井下广播音箱、光缆、电缆等组成。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煤矿安全标准进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完全符合井下使用的设备防爆本安安全要求。 该系统采用C/S结构,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1)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是本系统的核心,包含工控主机、基于ARM架构的语音采集终端、广播话筒、警告接口等。在工控机上上,安装自主开发的服务器软件,可以对各个广播终端实现应急广播、实时广播、宣传广播、定时广播、分区广播、双向对讲等功能实施管理与控制。通过语音采集终端对音频数据进行采集,对将传输到井下各广播终端的音频流数据,按照自定义的MP3_Phone传输协议进行数字音频数据的打包处理。 2)井下广播终端,主要包括矿用本安型广播通信主机和矿用本安型广播分站两部分,此两部分设备同样基于ARM架构进行设计。矿用本安型广播通信主机可安装至井下工作面、大巷、迎头等高危地区,对广播控制工控机发送来的音频信号进行解析处理、解码并播放,并可对井下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还可通过广播终端实现双向对讲功能,将该区域异常情况向控制室实现即时汇报。矿用本安型广播分站可安装至井下工作面、大巷等高危区域沿线,对广播通信主机解析处理后的音频信号进行广播,还可通过广播分站进行紧急呼叫,可实现和控制室的双向对讲功能,将该区域情况即时汇报。 3 关键技术及实现 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由3个子系统所组成,分别是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以太网传输子系统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3]。其中,以太网传输子系统主要是指支持TCP/IP、UDP协议的矿井以太网网络。在此,传输子系统不作为系统研究的重点,重点讨论的是广播发送端子系统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两方面。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主要负责语音数据的采集、压缩及实时发送,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则主要负责语音数据的接收、解压缩以及广播。 3.1 广播发送端子系统设计 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主要由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和ARM语音采集终端构成,发送终端与接受终端的硬件与软件结构基本相似。其主要任务包括语音数据的采集与压缩,以及以利用UDP协议组播方式发送经压缩的语音数据。要实现实时语音组播的功能,就必须使上述的3个任务并发执行。为了实现此目的,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需采用边采集、边压缩、边发送的并发执行方式。具体而言,一边通过ARM语音采集终端对下一个时间片的语音数据进行采集,形成N + 1块数据块;同时,广播控制工控机开始对上一个时间片的语音数据进行压缩,并把压缩后的数据,所形成N块数据块,以组播方式发送至矿井工业以太网上。在此,将每一个时间片采样的数据划分为一个数据块,则可以用图2来描述发送端子系统的工作流程。 3.2 接收端子系统设计 接受端的硬件CPU采用LuminaryMicro公司Cortex-M3内核的LM3S8962,内部集成10/100M以太网接口和SD/MMC读卡接口,语音的编码与解码芯片采用AMBE1000+CSP1027,MP3文件的解码采用VS1003芯片,接受端的软件架构采用国内RT-Thread开源的实时操作系统。与发送端子系统的工作任务相对应,接收端子系统并发处理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同样包括3个任务,一是从以矿井太网络上接收数据,二是对接收得到的数据进行解压缩操作,最后是把已解压缩后的语音数据进行广播。其工作流程如下所述,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包之后就拆包和解码,然后播放声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首尾相衔接流水式过程,实现多任务并发处理,可解决系统传输的间隙时间,避免播放过程中的卡音、停顿、卡死等现象的出现。接收端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3 MP3_Phone传输协议 在本系统中,通过Socket的数据传输方式,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物理连接,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Socket处于网络协议的传输层。Socket 传输具有以下的优点: 传输数据为字节级,传输数据可自定义;传输数据时间短,性能高;适合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可以加密,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为了合理、有序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的Socket传输,在系统中,自定义了MP3_Phone传输协议,用于传送音频数据块。该传输协议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数据块第1至4个字节为数据块的帧头校验位;音频数据块为传输的音频数据;数据块第8005和8806个字节为数据块的帧尾校验位。 4 结束语 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利用井下工业以太网作为传播介质,实现了发送端与井下广播终端长距离的双工音频服务和双向通话功能。系统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起到指引遇险的井下人员及时撤离避险的作用;同时,通过宣传广播、播放音乐的方式,在日常生产管理、舒缓井下人员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现场应用表明:系统数据传输距离长、音频播放流畅、安全稳定性强。
高职体育教育篇1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主意识进行激发,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保证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与现阶段学生自身实际接受能力更加贴合。 一、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来看,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况依然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归根结底,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把控,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专业资格。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这与高职院校学习氛围较差有直接关系,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容易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尽职尽责,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没有任何创新因素,这也使得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学习较为枯燥,很难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所转变,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负面情绪有所消除,从而更加主动融入体育课程学习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化、平等化。 (二)提升了体育教育水平 当体验式教学方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之后,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体育知识的实践性得到凸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更高。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进一步规范学生动作组合能力以及动作细节掌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情境构建 对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获得更加真实的体育课程认知体验,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不断完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与现阶段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情感表达能力较为贴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出理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亚洲杯以及世界杯等大型足球赛事,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员的动作特点进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的足球学习意识得到激发。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足球赛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主要是讲解球员的动作以及足球竞技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战术布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球赛的代入感,教学氛围也更加活跃,有助于多角度对学生足球运动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二)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三维教学目标设定成为很多体育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式,要保证目标设定的一致性以及协调性。高职体育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其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目标制订阶段、课堂教学结构设计阶段以及教学方案实施阶段。通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的贯彻落实,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知识目标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体育课程学习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田径运动动作要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短跑以及长跑、接力跑等竞技运动的要领进行掌握,使学生理解每种田径运动的动作要领存在较大差别。短跑强调学生的爆发力;长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而接力赛不仅需要学生在爆发力以及耐力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注意对各赛段的参与人员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接力赛的成绩更加理想。 (三)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进行扭转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深入了解。很多时候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已经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转变,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教师应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新的认知,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观念的扭转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观念的扭转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有一定耐心,不断完善以及优化体育教育理念。 (四)注重突出职业导向 教师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职业导向进行突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发掘。体育属于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身肩上的重要责任,应该积极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的体育人才,进一步突出职业导向,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迈向社会之后的社会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作为着力点,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对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小肌肉群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肌肉灵活程度以及敏捷性。可以尝试设定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小臂肌肉群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更加符合;而对于数控、汽车制造以及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对其下肢协调性进行锻炼以及提升,可以为学生设定铅球、标枪以及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体态、腰腿力量的训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积极创新,积极认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多种课堂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结合,为学生合理设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提升,要注意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作者:赵媛媛 单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教育篇2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国家和社会大众开始加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如何提高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强化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模块式教学改革措施,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模块式教学内涵 顾名思义,模块式教学就是对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式处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按照不同模块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教学标准,构建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形成整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果[1]。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模块式教学来说,基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入压缩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工作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构建以教学模块作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教学互动体系,确保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元素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在突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针对性和与学生发展契合度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不同模块体育教学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中心体育运动理念,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坚实的保障。 2模块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在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践行模块式教学理念,系统发挥出模块式教学的重要作用,首要工作是对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实施原则加以明确,保障体育教学活动顺利组织开展。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模块式教学,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特色,按照针对性教学理念能够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对模块进行划分,使岗位技能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按照多模块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和差异化教育,使学生能按照自身需求获取知识、强化身体素质,增强体育课程学习综合效果。其次,主体性原则。在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按照新时代学生成长需要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确保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得到充分激发,促进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得到有效培养[2]。最后,发展性原则。在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和规划,确保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模块式教学的导入策略 3.1基于模块式教学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和开发 按照模块式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开发和设置,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导入模块式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将模块式教学理念下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作为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做出多元化的探索[3]。在具体结合课程情况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对开发要点加以明确,基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疾病预防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等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并尝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按照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模块加以划分,进而确保教学模块能够与不同专业教学核心需求相适应,保障体育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的效果。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体育教学的需求与现实情况,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方案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进行设计,即按照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可以将课程按照岗位职业技能情况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金融、人文、工商、软件等专业在模块划分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情况,对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加以培养,训练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建筑、机械、汽车、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风貌、具备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工作能力[4]。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设置课程模块,可以基本划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模块、特色体育运动训练模块等,并且特色体育运动训练模块可以按照办公型模块、站立型模块、运动型模块及流动交往型模块加以开发,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能与新时代背景相适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基于模块式教学调整和优化体育课程组织形式 按照模块式教学理念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模块式教学的顺利导入,应该遵循特定的教学程序,按照不同教学模块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和指导。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将已经完成模块式设计的体育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然后结合具体的模块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以休闲体育类模块教学的设计为例,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前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学生实施协调性肌肉练习,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运动理念的养成,保障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得到逐步强化[5]。其次,按照学生准备情况制定课程组织程序,并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和计划性。在休闲类体育模块教学中,可以将轻杠铃练习、健美操练习、踏板操练习、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走跑交替运动、健身走运动等作为重要内容,并结合不同类型运动的教学需求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规划,如在乒乓球运动训练中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训练的方式、在健美操练习中可以选择集体音乐训练的方式,保障课程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6]。最后,综合分析教学情况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在组织开展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在不同模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等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对模块式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群众健康意识的强化,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新时期高职院校在组织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进而争取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使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为我国健康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作者:袁云华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教育篇3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将实际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及就业职业指导方面,思政教育没受到较多关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需要重点加强“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 一、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着重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这容易导致忽视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学。高职院校由于院校自身性质的特殊性,重技能培养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对于体育及思政课程都没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与重视,这不完全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就业率。虽然教育部门将思政课程列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部分高职院校并不能将此项要求贯彻落实,甚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严重忽视思政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思政课程在学生实际学习中逐渐地被边缘化。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师也往往是在大合班课中进行思政课教学。这样的思政课程教学只是在机械地完成教育部下达的硬性任务,并不能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巨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触及“体育锻炼”的领域,开始关注体育锻炼与体育健身。在此过程中,一部分人看中了体育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开始进入体育市场,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由此,高职院校就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政课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引导与塑造,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防止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被现阶段功利性以及竞争性较强的市场冲昏头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相关的思政课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内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这部分学生自身本来就缺乏自信心,这就更需要高职院校教学中,在思想层面做出正确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好都处于容易激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风气以及不良思想所带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实际的思政课程来引导学生确立成熟的、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兴趣相对不大,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就要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体育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实际性格特点与学习特点,对于体育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较为容易地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相关的思政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就业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思政意识较为薄弱 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很容易发现当前许多教师的思政意识都较为薄弱,存在着相关素养以及水平都较为不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专业教师的招聘时,重点要求其拥有一定程度的体育专业教学水平,并没有刻意要求其接受过较为系统且专业的思政教育培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部分体育专业教师对于思政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形式、教学技巧、教训内容等方面都较为陌生,同时也不会拥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与较为深厚的思政知识的实际储备。虽然各高职院校都纷纷在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但是相关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相关的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甚至会有一部分体育专业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育并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理解,认为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的事情。体育专业教师的这种思想与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给高职院校内部思政教育的实际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与困扰,这也是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2.针对实际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有待优化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体育专业的教学所设定的相关教学目标往往都会比较具体,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掉其中进行思政教学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期待。与此同时,体育专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化思维,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开展。尤其是在进行教学总目标的设定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的大部分体育专业的教师都没能切实地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以及思想方面的培养,严重忽视了体育“道德育人”以及“思想育人”的实际教学效果,这也就成为了体育专业教师很难在制定教学总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思政教育方向做出一定程度的设计及把控的重要原因。 3.课程思政在高职体育专业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会逊色于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教学评价是保证相关课程能够达成相关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没能制定出较为完整与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就连体育专业的教师也没能制定出较为良好的针对团队、集体与个人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阻碍“课程思政”这一教学实践的贯彻落实,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学以及思政教学的趣味性,进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以及思政课的学习都丧失掉积极性与热情,学生无法通过乐学、好学的形式来进行体育与思政课程的实际学习。除此之外,许多体育专业的教师在进行相关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也有失偏颇,并且以较为传统与陈旧的目光来看待当前实行的“课程思政”,以十分陈旧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价。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也不能提出一些针对性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意见与建议,只是一直在围绕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考核以及相关的体制考核展开相应的评价,完全没有从学生的思政以及道德方面开展必要的考核。这都为当前“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 三、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1.在实际体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标准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地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融合在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大框架当中,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价值观的培养都充分地融入到体育专业教学的大框架当中,并且要针对体育专业各个阶段教学的不同性质与特点来融合不同方面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在进行相关的体育竞赛的锻炼时,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针对学生拼搏精神以及体育精神的切实培养,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体育专业相关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地认识比赛的输赢来正确地认识生活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以一种正确、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当中的成功与失败。除了相关的竞赛,体育专业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大规模的体育赛事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历程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取得的成绩,进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要对与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设计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主要指在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当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不是要将体育专业课程改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师要想对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较为合理的设计,首先就需要对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做出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要能够把握住体育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特殊问题。除此之外,体育专业的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时刻注意体育思想精神的普及,可以通过讲解有关体育人物或是体育项目的小故事来激发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体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同时,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开始正式的体育教学前还有向学生介绍清楚相关的体育规则,这样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也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3.高职院校需要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敏感度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提高学校内部教师的思想政治敏感度,只有做到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并且要不断地探索在体育专业的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手段,并且准确地找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朱家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J].灌篮,2020,(10):74-75,78. [2]解玺,孙增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20,(34):172-173. [3]陶文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46-147. 作者:刘宇晶 赵宁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社会资本和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整村“公害病”的现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向我们提出严肃思考: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保护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必不可少,但完全依赖政府管理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目前农村呈面源污染状况,政府管理难以应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大多数农村环保管理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而且农村社区距离城市越远,政府管理的辐射作用就越弱。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而言,环境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下文就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1)的有关问题加以缕析。 一、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张文宏,2003)。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 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两个囚徒被分开审讯,选择不认罪是二者的最优选择,每人将得到最轻的惩罚。但由于彼此缺乏信息,加之不信任心理,每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优选择:认罪,结果放弃了整体最优选择,每个人得到了较重的惩罚。“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社会资本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首先,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信任,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不可能,就是成本很高。其次,规范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区长远利益的方向演进。尽管社区的规范大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正式性,但正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代代相传,沉淀到成员的心理,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再次,农村社区联系人们的纽带是血缘以及地缘,社区人际网络重叠率很高,人际网络具有全面性与实名性特点,不像城市社会中那样片面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易于合作,这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二)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我国当前,不少污染企业都和政府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白天冒白烟,黑天冒黑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是被发现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遵守规则的激励不足。与市场机制相比,农村社区中由于饱含社会资本,在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很多情况下,监督只是一种“顺便”的事情,就像奥斯特罗姆所引案例那样,在旱年取水,每人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当一人在取水时,下一个人就在他后面排队,多取水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工作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并且成本极低,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极高,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奥斯特罗姆,2000)。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资本牵涉其中,违规成本是很重的。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违规者所受到的惩罚很少涉及法律与物质利益层面,大多涉及道德与精神层面,这种成本看起来似乎很轻,实则不然。因为在乡土社会,信用与声望等是“社会货币”,失去了信用与声望,也就失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利益受损。在互动性强的乡土社会,违规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也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三)社会资本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问题表象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本质特征不在人与自然之间,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针对自然环境的利益博弈问题。人与人之间关于自然环境利用、分配以及成本摊派等的博弈构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旋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冲突与摩擦无处不在,由此需付出巨大的摩擦成本与磨合成本。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社会资本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社会资本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四)社会资本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这里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在外来经济诱惑的情况下,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碧水青山。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城乡之间生态不平等,社区遭受外界污染转移之苦。无论哪种情况,破解的关键都在于社会资本。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社区资源环境是社区所有人共同的“命根子”,而且子孙后代的福利都与此息息相关,同时由于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机制的存在,使社区成员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可能。这使得不少社区能够抵制市场机制的诱惑,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共同的利益,以及固有的信任格局,使社区成员面临外界污染转嫁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呼百应,予以反抗,极少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在我国一些农村社区集体反抗外界污染的环境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里没有发生。 二、社会资本流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除 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甚至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演变成“超级村庄”,社区群体规模的增大,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二,社区历史沿革的影响日见微弱。随着国家政权向社区的渗透,冲击了社区历史沿革的传承性,尤其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如、等,对社区历史沿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现代教育造成农村社区中“代沟”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社区历史沿革的延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其三,人员流动性加快。目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尤其在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个缺乏人员稳定的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贴现率是非常高的。“我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于我替别人作了牺牲”,信任机制在这里将大打折扣,而且外来人口不一定认同社区生成的规则,规范开始失效,人际网络也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松动,社会资本易于丧失。其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社会分化,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传统农村社区人们有着利益一致性,这是建立在人口相对同质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三、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囿,目前就我国大多农村社区而言,我们难以复制传统的社会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农村社区的过渡阶段,社会资本的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可以得到重构与再生(当然在一些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并没有失去),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路径。我们详细解读与缕析其中的路径,大体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雄厚。第二阶段是过渡农村社区阶段,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尚未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特征是社会资本衰弱。第三阶段是现代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重构。第四阶段是未来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并日益雄厚。 现代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奥斯特罗姆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八点。一是清晰界定边界;二是占用和供应规则和当地条件保持一致;三是集体选择的安排;四是监督;五是分级制裁;六是冲突解决机制;七是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八是分权制企业。而阿科瑟尔罗德以及沃塔纳波等人以计算机模拟环境“博弈”,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私的理性人之间也可以合作。在重复进行的无数次“博弈”中,首先违规不合作的人总是被淘汰,“一报还一报”(你不合作,我也不合作;你合作,我就合作)的人获利最大。 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应是人们合作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社会资本能够得以培育与再生,从而使人们的合作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即人们在环保中的合作,一是处于私利,二是本身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价值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人们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反映(信任与交流),之后这种情感上的反映又固化了原有的合作,社会资本由此得以重生。在之后的合作中,社会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积累,在社区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也随之升华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理性)。 当然,以上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制度设计、组织建设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生成与积累规范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为社会网络的扩大提供了保障。组织建设是现代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土壤与基石。社区中各种组织(尤其是基于共同利益建构起来的组织),为社区居民交流提供了平台,大量的互动与情感付出,孕育了信任、强化了规范以及丰富扩大了人际网络,使社会资本得以积累与增值。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新时期,将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入手,重点对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城镇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内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为我国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破坏,所以只有对国内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提出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2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问题 2.1水土资源流失严重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消耗最大的资源,而这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建设以及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的水土资源往往都是不可再生的,加上前期没有科学的规划方案作为指导,很容易造成水土资源的大量流失,给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影响。 2.2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问题严重 城镇化发展,增加大量城市人口,无形中增加了城市供水系统以及环卫系统的压力,导致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城市垃圾污染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2.3工业污染问题严重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批中小企业因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工业污染治理,导致工业污染严重,给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原因 3.1环保意识淡薄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城镇化设计及建设单位,其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存在为谋求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的企业,导致企业竞争后劲不足,逐步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法治建设落后 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尚没有一部具有指导意义、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得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极易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从谈起。 3.3资金投入不足 因农村乡镇的市政建设资金不足,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绝大多数乡镇而言,难度较大,因此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均处于直接排放状态。加上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的乡镇企业无力购买污染处理设备,其产生的污染物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4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4.1科学进行城镇规划 严格依据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对环保标准及绿化标准予以进一步明确。同时,对不合理的工业及产业布局予以积极调整,具体来说包括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城镇发展进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依据当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来部署小城镇工业及产业布局;二是在对工业进行布局时要力求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建设新工厂时要向城镇规划的工业区集中,企业要远离住宅区和商业区,同时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还需要建立较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 4.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城镇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的总投资不断增加,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予以巨大投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优秀的科研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区。此外,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阻碍作用的企业或者个人,需要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及收费标准予以清理,对于一些行政收费项目需要保留的,则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重新核定。同时,企业还需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步伐,增强危机意识,走集约化发展战略,确保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此,只有对人口当前过快的增长局面予以合理控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通过电视、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予以普及,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自觉行为。 4.4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央相关部门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固然重要,地方性配套法案及制度也必不可少,当地政府需要有效运用法律武器对地方环境部门的工作予以监督。同时,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进一步完善,适当填补当前生态环境法律的空白,为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5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纳入规划中,实际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互为依靠,互相补充,城镇化建设可以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实的社会及经济基础,而生态保护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前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作者:彭文财 单位:丰顺县环境保护局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 一、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现状 首先是发展速度较快,贵州省从2010年以后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期,此点具体表现在贵州省城镇化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明显增多,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贵州省城镇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发展速度快也不足为奇,在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妥善的处理好环境生态的保护问题,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其次是对城镇量的追求要多于质的追求,由于贵州历史上处于边远山区,欠开发欠发展,使得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文教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比较突出。现阶段贵州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和遵义周边,其他地区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使是贵阳、遵义、兴义等在全省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基础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然不够雄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足与薄弱使得贵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到城市中来,成为制约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正是工业体系存在的不足导致贵州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追求量而忽略对质的追求,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治安问题严重、老旧危房成为一大隐患等等。第三是集中力量发展中大型城市,对小县城、小城镇投入和建设力度不够。由于贵州绝大部分地形以山地为主,蕴含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地形的多样化造就了奇妙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质结构。为此贵州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引进工业以外,不仅仅应该只是致力于对外,更应该注重对内部资源的充分挖掘,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开发新型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以新技术新科技运用到农业之中激发农业创新活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在搞好小城镇的基础助推大城市发展。 二、贵州现阶段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经验 贵州省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特别是新一届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农村推广绿色产业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在搞好农业基础的同时,对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经验笔者以黔西南地区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依托本地富集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通过产城互动,壮大地方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方式,将农村人口向城镇周边集中进行安置,大部分不适宜耕种的山区和水土保持差的陡坡地带采取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封山育林,严禁人畜活动,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在房价、生活成本和交通状况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对大城镇职能和角色的分担,避免在工业实力不雄厚的情况下因过度城镇引发社会问题,例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和教育问题等等。黔西南州辖八县市,均属于中小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工业带动,城市规模扩展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义龙试验区”的设立,对推动城市化,产城联动,一体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黔西南地区的兴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市,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各自特色,兴仁、安龙、贞丰县城毗邻兴义市,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兴(兴义)兴(兴仁)安(安龙)贞(贞丰)”四县市一体发展的城市集群,通过园区规划建设,修建标准厂房,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外企入住,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充实完善,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农业基础牢固,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兴旺”的结构特点,以工业反哺农业,共同推动三产发展。现阶段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需要改进策略研究首先是仍然要打好扶贫攻坚战,贵州地区按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国家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0多万人,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阶段。打好扶贫攻坚战是促进贵州地区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贫困人口主要涉及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贵州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一直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扶贫工作开展的力度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由于大部分上述三个地区是生态环境最脆弱、城镇化起步较晚的地区,因而加大对上述三个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事关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其次是仍然要矢志不渝的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开发特色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投入以及引入大数据产业。贵州地区气候终年适宜人类居住,气候温和,贵州省要利用自身的气候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外交通与运输,加大宣传力度,开拓省外旅游市场,走新型清洁发展之路。最后是加大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让教育为贵州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贵州人民对改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贵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 作者:曾捷 单位:中共安龙县委党校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安益露天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摘要:根据安益露天矿开采规划和矿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结合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分析了安益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四个方面。提出了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思路转变和技术支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安益;露天矿;环境危害;保护对策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1]。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2],是影响未来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急需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等日夜严重的环境问题。安益露天矿地处云南牟定县境内,周围自然条件好,气候宜人,是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规划地区。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云南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特殊情况,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研究可以为安益露天矿开发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该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借鉴。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1.2开采方式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14年,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2.1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3]。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环境保护对策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 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 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 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 3.2.2资金扶持 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 3.2.3奖励机制 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 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 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 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作者:赵天彪 汤继磊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 本文在充分结合笔者研究与工作经验情况下,重点就生态环境保护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探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缺陷;政策建议 一、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政策缺陷 (一)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财政不足 从实际来看,如果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总额为1%-1.5%GDP时,则能够将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有效遏制;如若其投资总额为2%-3%GDP时,则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九五”前我国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约0.8%GDP,“九五”期间其投入亦没有达到1%GDP,就算在“十五期间”再将投资力度增加,估计能达1.2%,环保财政投资过低则难以将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遏制。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不够系统 就目前看来,我国并未设置专门的环境税种,而只有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消费税以及耕地占用税等和环保相关的税种。虽然设置该类税种给污染治理以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资金然而由于其自身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化”程度尚显不足。其次,缺乏完善的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规定。目前在我国实行的资源税常常用作于调节极差,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极为不利。盐和矿产品是其征收范围,范围过于狭小,无法有效保护全部资源。而且单位税额偏小,难以发挥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此外,从实际情况分析,受到诸如税收优惠单一、范围小以及种类少等因素所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所取得效果差强人意,这就在不小程度上削弱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三)排污收费政策存在不足 第一,缺乏科学的排污收费管理以及运行机制。就整体来看,我国并未严格属地征收排污费,这无疑和环境管理的“属地”要求相悖。因为排污收费的“属地”性质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省市其排污收费的“属地”性质亦有所差别,其在选择管理模式时通常会根据其实际利益来进行选择。当前我国还未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排污费管理混乱的现象。第二,排污收费对象不全。就目前我国所出台的政策中,排污费用的征收对象通常为排污超标企业,但这其中还存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超标收费上没有把污染排放总量纳入其中。并且一旦出现污染物排放种类较为多样的情况下,只是对超标较多的进行收费,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排污单位只是对重要污染物进行治理。第三,缺乏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一方面表现在收费标准偏低,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收费项目。 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有效应用财税手段来优化配置环境资源 第一,应当要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环境资源的能力。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环境保护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要由政府介入。第二,应当要对环保投资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对各级政府的环保投资职责予以明确,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对其环保投资所占GDP的比例进行明确,以提高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环保基础产业的投资,形成环保投资的社会性、开发性和保护性。 (二)调整现行税制中的有关税种,提高“绿色化”程度 第一,调整资源税。首先,结合有关水资源全成本价格来对其价格体系捋清。其次,合理扩增相关税目,详细应当结合实际区域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具体经济水准来确定其税额。如若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可以对其免税或是低税额征收。再者,扩增征税范围,将草原,森林以及土地等税目列入其中。此外,高硫煤应当采取高税额征收,以达到降低开采和消耗硫煤作用。最后,建立环境容量是稀缺资源概念,将“环境资源税”来替代以往“资源税”。第二,对消费税进行调整。首先,于未来可能出现税收改革背景下,增加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其中其税额应当依据煤炭污染程度来确定,采用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针征收煤炭消费税。对清洁煤免征消费税。其次,对于含铅汽油以及低标号汽油征收消费税附加,通过税收间的不同来让人们更多选择无铅汽油以及高标号汽油。再者,对污染环境以及对健康有危害的应适当提升其征收税额,或是征收消费税附加。最后,对小轿车、摩托车和助动自行车征收消费税。 (三)对现有排污收费制度进行革新 受排污水费所具有的特殊性所影响,目前其撤销与转税均无法实现。而当前重要任务在于革新当前排污收费制度。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工作,为此我们除了要做好其相关装备配备外,还应将他们执法活动预约严格规范,从而为确保环境执法良好成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把以前超标征收予以改变而使其成为以总量征收,之后浓度标准也要因此进行适当转变。第三,将收费范围扩大,例如,对居民生活废水收费,对倒放大量固体废物污染地表环境征收垃圾费等。第四,设置专门的资金账户,加大排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将环保资金使用率提升。 作者:董海林 单位: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1水利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24内蒙古水利2016年第7期(总第167期)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观念要深入到每一个建设人员的思想中,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要对工地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优选出对生态环境最小的区域进行开发,在完成工程建设的前提下,兼顾周边生态的有效保护,为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高峰鸣 单位:呼和浩特市和林县水务局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探析 摘要:2003年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支持,阿克塞县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逐渐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近几年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阿克塞草原的管理资料和信息资源种类也逐渐增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利用GIS技术构建新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开发草原资源的目的,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草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全球变暖和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阿克塞现今草原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巨大考验。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大规模采取“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政策使得草原生态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明显。因此利用GIS技术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1区域生态环境介绍 阿克塞县隶属于甘肃酒泉,其不仅处于甘、青、新3省交汇处,同时还被柴达木盆地荒漠和河西走廊荒漠包围。但它本身并没有过多荒漠环境,与之相反阿克塞的草场面积多达106.67万hm2,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全民的努力,阿克塞的草原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恶化趋势仍然明显,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成为现今非常重要的工作。 2GIS介绍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其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从而对整个空间进行分析和处理。目前已经在我国多处领域中得到应用,随着GIS的不断发展进步,GIS在草原保护中的应用也比较成熟。GIS可以提前探测到草原是否存在灾情、草畜是否处于平衡,这样就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为当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功能实现 3.1系统概述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且难度较高的信息系统。为了满足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发展性,通过对国内外GIS软件进行分析,笔者选择SuperMapobjects6作为对GIS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这样就会使整个系统功能更加强大,针对性更强。同时为了减小开发难度,开发人员可以利用便捷的C#、Java等目前的主流程序语言进行系统开发。 3.2系统功能概述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生态工程规划建设子系统。通过C#和SuperMapobjects6组件进行组合,使系统具有图像编辑能力。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地图的不同图层的叠加使用完成生态环境的规划保障。将自己完成的生态工程与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就能及时掌握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例如禁牧就可以通过草原保护数据和遥感影像对比,从而表现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前后差距,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 (2)生态监测子系统。生态监测子系统是有效监测草原退化和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遥感影像与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既能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了解,同时还能为后期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能够对阿克塞草原的所有生态保护信息进行查询,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获取信息。 (4)系统维护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是对信息进行保护,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和删除无用信息。 3.3系统的总体目标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下面几点:①开发一个功能性强、操作简单的草原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能有效的为生态保护提供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②利用GIS技术能够有效的对阿克塞草原进行监控,同时对草原隐患进行反馈,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治理。③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响能力,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从而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4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间距控制管理和输入、输出同时又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及时制定完善策略的空间型信息系统。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将遥感影像信息和多媒体信息进行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还要将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纳入其中。 3.5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建立 3.5.1基础功能 GIS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图层数据进行放大或者缩小,地理要素的添加和删除都可以利用其它组件来实现。例如SuperMapObjects6这个核心控件就能对环境进行很好的添加。首先要对GIS和SuperMapObjects6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选择需要使用的控件,然后掌握其相应的接口和应用方法。同时在C#程序中将要添加的功能和控件进行编程,最后编写代码。这样就能使系统得到完善,从而实现系统设计的目标。 3.5.2信息查询和数据分析 输出SuperMapObjects6主要通过2个方法应用到空间查询中,分别是QueryByDistance和QueryEx。通过这2种方法能很好的对空间查询进行编程,从而实现所有的空间查询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将所选的数据进行定位,形成完整的几何图像。这样管理人员就能通过观察从而得到直观的分析数据。输出由布局组件来完成,通过C#编程语言完成地图的布局。 3.5.3数据库连接 由系统结构图可以看出,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主要由气象、土壤、草场等数据组成。而空间数据库主要是由图像和图形组成,例如:植被分布图、地形图、土地利用专题图、遥感影像等。数据库的信息往往非常复杂且种类繁多,所以一定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且将其放到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就能分层次的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的空间信息主要是在SDC源中存储,同时通过SDX引擎和数据库SQL进行连接。系统主要用ADO技术访问SQL,同时在ADO使用前必须要在C#中建立#import库文件,并且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同时还要通过ADO库的ConnectionPtr接口和RecordsetPtr接口,编写代码创建基于DSN的数据连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访问和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管理者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当某一地方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就能对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利益,为当地的发展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结束语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所有人的切实利益,它是防止沙漠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当地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利用SuperMapObjects6对GIS进行二次开发从而构建阿克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从宏观上保障当地生态稳定规划的建设全局,这对阿克塞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葛怀贵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草原站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1水利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观念要深入到每一个建设人员的思想中,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要对工地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优选出对生态环境最小的区域进行开发,在完成工程建设的前提下,兼顾周边生态的有效保护,为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高峰鸣 单位:呼和浩特市和林县水务局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农业是基础产业,是立国之本。然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有所忽视,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提高粮食的质量、产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分析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随后,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出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要素组成的生态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1.1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 和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是直接将自然环境再生产与经济相结合,而其产品(即农作物)的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离开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从农业的这一特性,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 1.2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产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搭建了通道。换言之,农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不断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态圈。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表现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增加;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导致耕地贫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严重;同时,不科学的施肥、喷洒农药,导致农田出现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违背。 2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增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变得贫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导致洪涝灾害以及旱灾频发。如果不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农业受灾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2.2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耕地发生大范围的板结,这些原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乱喷洒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部分农作物可能携带微量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2.3农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过度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营养成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3.1预防环境污染 首先,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对于病虫害及早预防,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积极开发容易分解、对人体危害小、对消除病虫害效果明显的农药,同时,采用喷雾技术,充分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措施,从根源减少农药污染。 3.2预防重金属污染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田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其次,在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农田,应选用恰当的农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差,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残留较少,这些都可以有选择的种植。当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引导重金属迁移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危害。 3.3预防化肥污染 首先,应科学施肥,重视施肥的时间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确的施肥方式如分层施肥等,减少肥料的扩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从根源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 3.4预防碱以及无机盐污染 土壤中的碱以及无机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预防这一类污染,就必须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在农业灌溉过程中,不能用废水进行灌溉。 作者:颜泽辉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公路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结合某公路项目设计实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提出本项目特点和总体设计原则,确定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设计指导思想,争取将本项目修建成为一条安全适用、生态环保、技术先进的一级公路。 关键词:公路设计;生态环保;路线设计 某一级公路设计速度100km/h,采用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26.00m。本项目路线涉及到农田区、饲草基地,路线布设时除在路线起点处占压部分规划中的万亩良田外,其余均进行了避让。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海拔900~160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势大致由西向东降低。西部山峦重叠,多见悬崖峭壁和峡谷地貌。松林茂密,溪流、瀑布多见。东部则成孤峰耸立,岩石裸露,切割微弱、缺少常年性水流。 从本项目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分析来看,本段路线全线基本为草场,局部段落分布有农田和林地。从K2+300至K4+600段,所占用土地为耕地、林地等,K12+700~K15+400段经过万亩良田区,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K17+800~终点段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其余段落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草地。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贯彻保护耕地、林地的原则,在保证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切割。 1项目特点 本公路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路网较发达;沿线除个别段落穿越耕地和林地外,其余均为草场。鉴于路线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车辆组成、环境气候特点及本项目新建公路的性质,决定了本项目与自然环境要能够协调配合,同时应重视公路建设与农(牧)业生产的协调。 (1)项目所处地区 冬季严寒,自然降雪大,冬春冻融循环剧烈,应针对寒冷地区的道路安全、使用寿命等,加强相关设计。一级公路的整体功能应通过科学的道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组织、流畅连续的路线平纵面指标、完善的、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总体的优化来实现。 (2)本项目路线 穿越较多的农田,路基排水、桥涵的设计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紧密结合。区域交通组织对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很大,主线、老路、通道及分离式立交的布设形式和位置是研究设计方案的重点。起点互通式与G30吐乌大高速公路衔接,立交跨线桥的位置、型式、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是研究的重点。 2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本段项目特点,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贯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贯彻“快捷、顺畅、安全、环保、美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和谐、环保”“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在本次勘察设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设计原则。 (1)服务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经过农垦区路段,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发生征地、拆迁,必然会对沿线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影响。将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贯彻于路线、路基、桥涵、路线交叉及机耕道、取弃土等的设计和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严格控制取弃土,降低路基填挖高度,减少拆迁和占用耕地,采取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公益林地、减少临时用地等多种保护耕地的措施。设计以人为本,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优,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 (2)处理好规划与总体方案的关系,保证方案完善、合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勘察设计过程中,路线应充分考虑与沿线城镇规划区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城镇规划区的影响,注意与其它重要设施的协调配合,并应充分考虑地方交通出行方便,使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农田区、饲草基地、旅游等主要交通源之间实现有效连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国家、地方规划与本项目建设的关系,合理设置立交、通道等,方便区域内的交通出行,促进地方经济与公路建设协调发展。 (3)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合理利用地形,提高平、纵指标;配置系统和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运行车辆行驶安全;保证公路路基稳定,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安全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以人为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的舒适度和服务水平。 (4)建设与环境相和谐,处理好各种和谐关系。本项目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区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要把设计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实现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和谐。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项目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公路使用者能欣赏到特有的自然景观,领略地区特有的风貌。 (5)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不良地质处治方案研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统筹考虑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抗疲劳性,人车行驶的安全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等问题,实现公路使用寿命更长、环境更美、行车更舒适、投资更节省的总体目标。 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1)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为便于管理,减少工程管护成本,沿线建议仅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区进行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应以当地品种为主,选择耐盐碱性强的物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设计应结合公路沿线生态条件,以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以维护生态平衡、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为宗旨。 (2)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本项目社会环境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但由于工程建设施工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减缓措施,发挥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针对项目建设施工特点,设计期合理确定选线方案,减少占地和拆迁;尽可能避开居民区、农田。做好占地拆迁调查,协调地方政府修改沿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补偿,采取措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以补偿由于耕地减少而造成的人口压力。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段主线和连接线不可避免占耕地和林地,设计对路基高度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低指标,减少用地。 (4)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结合拟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情况,预制厂、拌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500m以外。 (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为了减缓环境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优化调整路线设计方案,控制路线与声环境敏感点的距离。本段路线在乌拉泊村和灯草沟村附近路线靠近居民区,对影响公路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进行搬迁,对公路建设用地以外声环境敏感点的居民房屋安装隔音窗户。 (6)水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农田排灌设施的施工必须在路基施工前完成,要求设计规模不低于目前水平,泄洪区应满足其最大泄洪标准。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农田灌渠在农田灌溉期以前完成;泄洪渠系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同时,本项目穿越了乌鲁木齐二级水源地,为了防止对水源地的污染,在水源地的路基两侧分别设置应急沟和储污池,在路面边缘设置陶瓷拦水带,在桥上设置综合排水系统,避免营运期间的污染水体、油渍、危险品等渗入地下,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4结语 文章基于某公路设计实例,鉴于项目区域为绿洲荒漠地段,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公路设计时结合项目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研究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保护沿线自然环境,适度改善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公路建设、景观绿化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作者:李磊单位: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途径探讨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的环保政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才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对生态环境破坏现象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宣传工作,积极发动全体民众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并且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公众监督。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等要严格管理,一定要符合工业排放标准,并且加强对工业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1进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应该发动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能量,提高环保意识,从而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效率。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向广大人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在思想意识上强化环保意识。通过环保知识宣传,人们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自我做起,进而影响到周边的人,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的生态意识,为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国家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在宏观方面制定规范标准,并且进行相应的法律监管。为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应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制,将具体问题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出现问题不得推诿,从而切实提高环境污染的防范效率。为了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将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并且做好上下级之间的监督管理。为提升监管体系的水平,国家要督促地方,地方政府等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能,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各个企业以及环境污染现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严重的情况下,责令停业整顿。完善企业自检机制,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严禁不经处理就向大自然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加强社会民众的监督,发动全民力量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监督,一经发现及时举报。只有全面实行管理机制,才能够切实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确保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保证资金的充足性,才能够维持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并且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和谐发展。环保部门应该妥善利用环保资金,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保监管方面的投入。但是在资金的运用方面,环保部门应该对现有状况进行合理规划,将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中,争取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效。除了政府投资外,还应该广泛的募集社会公益基金或者企业投资等,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环保监管的工作效能。 4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6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点管理内容。为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需要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并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环境污染责任制,确保资金支持到位,在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并且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聂鑫 单位:哈尔滨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积极拓展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都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都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正在逐步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并惩治各种农业污染,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进行监测和风险分析,定期对污染区或土壤监测,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马上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零污染,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要扎起农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势互补,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的。 5结语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对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宇 单位:盘锦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资源,过去农民总是将秸秆焚烧,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环保。自从禁烧之后,虽然这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秆还是给农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研究 摘要:林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生产的重任。但是,当前的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关系,难以在满足林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1引言 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以及防风固沙,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许多林业资源都被过度开发,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发展林业,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够维持林业资源使用与发展的平衡。 2生态林业的内涵及功能 2.1生态林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林业,指的是以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律作为基础原理,同时充分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并且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的状态环境,构成完整的林业生产体系。生态林业的建设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的,同时也是具备合理组合、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有良好动态平衡能力的巨大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2.2林业生态保护的发展 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功能。在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经济利益的发展,保证林业生态环境同时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支持,发挥林业经济自身的优势,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将天然林业与人工林业分开治理,保证天然林业原有的状态,同时发挥人工林业的经济效益; ②提升林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林木的砍伐,所得的利益直接归林农所有,同时企业根据采伐规定,定期进行林木的回收加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生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提升林农的植树积极性; ③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的林地流转,激活林地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林地的生长周期长,兑现利益慢的问题。 3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应以不影响或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前提,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伤害。此外,生态采伐还应以维持生态原有的物种多样性,将森林功能、景观等因素作为生态采伐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林分水平上,应全面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让森林被采伐后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②在景观水平上,应尽可能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的特征;③在模仿自然干扰的水平上,则是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风倒或自燃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 3.2改善生态应用技术 各级政府和相应单位要提高合作,共同研究生态系统,对当地的林业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认真执行当地的林木苗种的培育工作,协调当地林业结构,通过高科技来提升林木质量。通过高科技技术转变林木加工的产业构造,将发展木材工业总体水平作为主线,持续开发林木资源和相应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竞争环境。提高当地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优良的、适合当地生态系统的林业资源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步。 3.3增加生态林地造林面积 林业资源保护应当注意“两手抓”,也就是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具体来说,抓造林主要是利用对于宜林荒地的开发利用,实施造林活动,从而增加森林总体面积;而抓保护即要求严格执行森林相关限伐政策,执行征林占地的审批制度与补偿制度,同时通过大力提倡退耕还林政策,营造生态林,达到推广混交栽培技术,实行封山育林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林地资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保护与造林的并行,取得发展的良机。 3.4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政策 林业生态环境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完善,通过建立林业生态保护区,有效的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的利用行政手段来更好的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之前,需要科学合理进行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出发,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有效的提高林业的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5加强执法管理,维持资源保护秩序 为了实现对林地资源的持久保护,法制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相对健全,包括《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都从法制角度,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在进行森林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执法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并查处无证采伐、无证收购、非法运输等不良行为,同时加强森林的防火工作、强化苗木检疫程序,全面执行林业法律规定标准。 4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4.1实施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管理 要想实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至关重要。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①转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将以往按行政区域划分改为依据资源的自然特征予以划分,使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能够划分到同一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同时有助于提升林业管理的效率; ②制定出一个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及长期性的林业计划体系。该计划体系中不但要包含保障林业生产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指导内容,还应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用材与生态利用二者兼顾,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发展能够在该体系指导下,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确保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共同发展; ③为了保障林业计划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严格落实,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4.2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产生回归自然的愿望,而生态旅游更是逐渐成为人们业余休闲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森林资源来开发生态旅游行业。现阶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是有效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扩大内需的最佳举措,因此需要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和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还能提升林业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效率,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林区特色的副产品,或成立副产品加工厂,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4.3制定多种经营策略,提高林地生产经营效率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不单单是被动的看护管理,需要充分的利用林业生产能力更好的实现林业资源效益。严格根据林业的实现发展情况,选择合理的林地经营方式,进一步搞活林下经济,利用林下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利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从而建立起适合的经营运行模式,以便于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林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通过林业资源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需要结合林业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协调发展的方式,有节制地运用林业资源并推动林业经济,最终在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作者:廖丽娜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栖凤街道办事处农林牧管理与技术服务中心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路径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工业化的进程迅速提升,乡镇工业园区不断涌现,招商引资、集团化扩展、民营企业、私营经济等不同经济实体的落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议事日程,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措施落实十分必要。针对仪征市实际,近期开展了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技术集成路径的调研探讨活动。 1基本概况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几何三角中心,宁启铁路、江六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文昌公路西延,333省道、长江黄金水道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改革开放以来,仪征经济突飞猛进,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区域经济形成了沿江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区、化学工业园、船船制造工业园等一大批经济实体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全市拥有耕地面积75多万亩,人口60多万,粮食产量31万多吨,年产秸秆30万吨左右;新建规模养殖场46家,年产生畜禽粪便17.62万吨,年生猪出栏量4万头。随着工矿企业的数量增多、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加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农业种植不够重视,农田有机肥料缺乏,水稻、小麦种植大部分施用化肥,加之农田植物发病率时有发生,病虫害危害加大,如水稻生长从秧苗到收割,要治病虫2-3次,有的田块病虫害防治5次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二是养殖场规模加大。发展规模化养殖,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等规模新增量逐渐加大,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养殖带来粪水较多,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三是农业废弃物逐年增多。目前,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等三大类,而农作物秸秆难以处置,主要是夏季麦秸秆由于收割时间紧、赶季节、忙插秧,秸秆难以收集,出现少数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大量秸秆切割粉碎还田。秋季稻秸秆面积大、收集时间长,也容易就地焚烧,或者放置沟渠,造成水体污染,大部分被用于切割粉碎还田。四是少数工矿企业排污不达标。有些工矿企业只重视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乱排乱放,可能造成农产品产地土壤不同程度污染。 2主要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一种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针对上述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考核机制。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由农业植保部门总负责,制定年初规划目标,在农业种植方面采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广泛动员农户农田种植多施用有机肥料、复合肥,少施用化肥,控制在用肥量的30%以下。少使用农药,使用一些农作物残留量少、对人体健康无妨碍的环保类生物农药,特别提出水稻生长全过程使用农药不得超过3次。 2.2规模畜禽场推行环保养殖。 针对规模养殖场,特别是饲养生猪,从源头抓起。一是抓好环保准入。在新建养殖场时,就实行环境评价机制,对养殖规模、地址、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等进行环境评估,做好环评工作,只有通过环境综合评估,才能有新建养殖场的可能。二是抓好治理工程。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套与养殖场规模相适应的种植土地来吸纳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建设废弃物沼气治理工程、干清堆积场,畜禽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入农田、生态园作为肥料。三是抓好后续管理。新建养殖场需要配套相应的种植面积,吸纳治理过的养殖废弃物如:沼液、沼渣。或与养殖场周边农户、蔬菜种植园区、花木场、茶叶园等单位,签订用肥合同,养殖场还需登记肥料运输销售量的记录。四是抓好农业减排。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认真抓好养殖场减排工作。首先,签订减排合同。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减排量,主动深入到规模养殖场,调查养殖规模,年存栏、出栏,废弃物处置采取措施,和养殖场主要负责人签订减排合同,明确提出养殖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减排工作。其次,督查减排措施。养殖场建立雨污分流系统,污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处理;畜禽干清粪搭棚收集堆放场,及时清运销售。再次,深入田头调研。按照养殖场提供的养殖废弃物销售渠道,及时走访农户、生态园,深入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核实畜禽粪便使用量,吸纳土地量,了解使用养殖场肥料后农作物的长势情况、病虫害抑制以及增产结果。 2.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增加效益。 仪征市水稻种植面积38.5万亩,产生秸秆21.17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8.4万亩,产生秸秆9.94万吨。全年秸秆产生量31.1175万吨。面对农业生产大量的秸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环保部门负责秸秆禁烧工作。市里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行任务承包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环保部门每年稻麦收割季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和乡镇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状,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在乡村拉宣传横幅,刷写宣传标语,开动循环宣传车,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等项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好处。二是农业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统一思想,秸秆禁烧工作重点要坚持“以堵为疏”的原则,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求突破,市农委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工作。一抓机械化插秧。抓好秸秆还田机械化插秧,明确乡镇每年购买插秧机数量,督查商品秧培育数量,满足机械插秧需求,列入农业考核指标,重点督查,提倡“百、千、万”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抓秸秆机械化还田。每年收割季节组织秸秆禁烧小分队,日夜巡视。全力打造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力度,凡是在仪征区域稻麦收割机械必须安装秸秆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秸秆切碎,留高茬控制在15公分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秸秆机械化还田量70-80%以上。年初制定秸秆机械化面积,按照还田面积实行一定经济补助。三抓农田深翻。要求农机手购买10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农田作业深耕挖耕,尽可能将秸秆进行深埋,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措施。大力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创造经济价值。①秸秆固化。积极发展秸秆固化技术,在扬州鼎盛炭业、扬州金鼎秸秆固化等地,利用固化机械加工成型燃料棒,年收集加工消耗秸秆3000多吨,其中扬州鼎盛炭业生产的秸秆成型燃料棒还远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用于家庭壁炉取暖,为国家创造了外汇。②食用菌基料。结合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作基料培植食用菌,在月塘镇天润吴记高效农业生态园、刘集镇君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城镇三茅翔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地大力推进秸秆基料,年消耗秸秆约3000吨左右,近两年月塘镇金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结合做康能公司冬虫夏草生产的基料试验,生产的食用菌基料远销上海、苏州以及本地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碧阳菌业。③秸秆饲料化。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物质,粉碎后和玉米、豆粕混合作为生猪饲料,营养丰富,促进生猪生长,改变生猪肉质。在扬州市港湾养殖场生猪养殖中,每天每头生猪消耗秸秆加工的饲料2-3公斤,生猪肯吃肯睡肯长肉,生猪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④秸秆能源化。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星级庄台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全市已经新建集中小区48处,集中居住人口3.5万人,占农村人口10%,新型农民集中小区的涌现,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供清洁能源十分必要,改变传统用能习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⑤秸秆收集的方法。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秸秆难以收集,人工费用高,机械化作业不适用。发展经纪人队伍,秸秆利用主体,将秸秆收集事宜,交有1个或几个人负责,这些人员,组织拖拉机运输队伍,动员10-30人,到农户或种粮大户地头,打捆,有的用草绳,有的用无纺布边角料布条,每人每天打捆150-160个,重量在15斤左右,农田在2亩地,一般工作时间早晨8:00到晚上6:00,轮留做饭,大约一小时,同时负责搬运上拖拉机,每个平均价格0.8元,拖拉机运输每次运费20元,但是柴油费用由秸秆收集主体负担。同时,拖拉机采用自动卸货装置,拖拉机手负责把草堆积好。拖拉机运输秸秆重量在0.8-1.0吨左右。收集秸秆每吨260元左右,但是有一点,现在秸秆提倡机械化全量还田,每个村要利用片长负责的生产队,再通过生产队队长向各家各户宣传秸秆有人收集,在收割季节不要切割秸秆。秋季要收集秸秆大约35-40天,收入每人每天200元,总收入在7000-8000元。四是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工矿企业、一般农区等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工作,①研究部署。传达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方案,讲解表格填写注意事项,实际调查技术路线与操作步骤等,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做细做实,数字填写有根有据。②狠抓落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乡镇对重点区域重点把关,指导调查,做到数据填报正确、坐标定位准确无误,按照要求拍摄采样照片,注明时间、地点。③查阅资料。根据省市要求,确保数字提供准确性、完整性,先后走访市农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科室,翻阅资料,全面掌握仪征国土面积、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等相关指标,作为调查依据。 3体会和认识 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是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保持经济增长,在今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要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要广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建设养殖、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报告和建立“三同时制度”,要做到养殖场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时刻不忘,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两个不误。二是强化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氛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增强。在以后的农业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中,农委、发改、国土,统计、环保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及早谋划、相互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培训,形成技术支撑的氛围。要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相应技术培训班、业务辅导班,将环保知识、农业减排知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纳入培训范围,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力度,在项目落户的同时要做好前期调研,从源头抓起,对环境有危害的,即使经济附加值再高也不能建设。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经费。 4对策和思考 新的时期,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要增强顺应新常态的新要求,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克难攻坚的责任意识,抓牢抓实。 4.1加强领导,突出宣传,营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各级领导要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全面动员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编印宣传小册子,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处,利用墙报横幅、宣传车、报刊、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加强引领,制定标准,科学编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标。 建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示范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等各项指标。各地按照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用于指导各行业开展防治工作。 4.3加强管理,突出重点,狠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实施。 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思考,要加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环境保护的检测和监测,发挥行政调控职能作用。参与重大项目落户的前期调研,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要适时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4加大投入,突出质量,顺利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本着先治理后生产的原则,如:畜禽养殖场,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治理养殖环境,要增强治污投入,建造科学治污工程,落实减排措施。要提高治污工程质量,对国家投资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工程管理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建设内容合同制、建设工程监理制等,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常态化、处理效果高效化。 4.5加大创新,突出效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脉搏,增大科技含量,注重管理效果。一是坚持学习。要组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做到走出去、学回来、用起来,把先进的技术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创新。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联合科研单位,运用科技成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三是坚持效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是关系到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好工程项目运行管理效果十分必要,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建立目标考核制,实行绩效挂钩,和利益相结合;建立奖惩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工作不力、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完善等相关工作,必须限令整改,不达标准坚决停产、关闭。 作者:王德山 单位:仪征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证劵公司客户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基于JSP技术的证券客户系统的开发过程。该系统使用在j2ee环境下,使用java编程语言并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开发的一套证券客户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具体实现。文中首先根据证券业务流程,对证券系统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系统的逻辑建构模型,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系统实现了证券行业需的基本功能,包括发展中客户、已有客户等三大功能模块,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基本实现了证券客户系统的开发目标。 关键词: 客户; 管理 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自动化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已基本完成,而在国内这也是目前政府倡导的发展方向。证券公司的竞争,不仅包括资金和智慧的搏击,而且还渗透着技术、信息的角逐。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广大证券公司决策层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对证券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迫在眉睫。中国已经加入WTO,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各行各业已经制定了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中国的证券公司与成熟、强大的国外投资银行实力相差悬殊,必须尽快优化和变革业务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和消化国外券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高水平、集中式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和促进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变革。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1信息处理这一功能与数据处理系统相似,包括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查询等功能,主要提供给一线业务执行人员。 2.2辅助事物处理包括辅助计划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认识管理等等,主要辅助中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定期的统计、综合分析报告。 2.3辅助决策即用一定的数据模型模拟企业动作的过程,根据大量历史业务数据描述企业经营走势、预测未来经营状况,辅助高层领导决策。 3 功能需求分析 3.1已有客户信息管理。包含客户的个人资料和其他,例如姓名,电话,住址,QQ,邮箱,职业,资产量,手中的股票或是其他的一些产品,访问时间等。 3.2发展中的客户。包括发展中客户个人信息加,包含购买品种意愿,客户观点(忧虑),是否需要参加公司活动(投资者教育活动),是否已经回访,何时回访,是否预约时间办理业务(开户或转户,或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预约何时等一些功能。 3.3为更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连接公司网站获取最新资讯,以便客户经理给客户留言。 3.4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 4 可行性分析 4.1技术可行性。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需要太高,首先,系统硬件应具备一定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例如采用Inter Pentium 4(处理器),256MB(内存),80G(硬盘)等配置的计算机;其次,系统硬件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采用原装配件以及UPS漏电保护器等。再次,系统的硬件应支持网络功能,例如配置10M/100M网卡等。以上的要求对于在线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4.2经济可行性。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可以从投入和效益两方面进行研究:系统的投入。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在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设备,只要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升级和扩充就可以了,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企业本身就有计算机专业维护人员,在硬件的升级和软件的安装上是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的。而且企业还拥有较多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在系统应用上不需要过多的培训,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培训的成本。系统的效益:系统建成后将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增加一定的消费群体,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从经济上衡量是切实可行的。 4.3营运可行性。本系统对企业的整体组织机构、现有人员、设施等没有太大的影响,只需对一部分教师进行简单的培训就会熟悉系统的操作。并且企业内各部门的人员对新建系统均表示支持和配合,给新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系统在营运方面是可行的。 5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对系统功能所做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数据库。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本节将根据上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用户信息实体、发展中客户信息实体、已有客户信息实体等。 6 开发及运行环境 计算机必须满足的条件: 硬件环境:处理器P4 2.0G以上,内存512M以上,硬盘40G以上。 本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名称为db_kehu。数据库db_kehu中包含9张表。 7 系统登录模块 系统登录分为经纪人和客户二个权限,经纪人登录后可以添加客户基本信息和查看客户留言。是在系统被访问之前,要对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安全性检查,防止非法用户进行系统破坏数据及威胁系统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只有合法的用户在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方可进入系统。 8 发展中客户信息管理 包括添加、删除功能;显示发展中客户信息,这里发展中客户信息资料包括:购买品种意愿,客户观点(忧虑),是否需要参加公司活动(投资者教育活动),是否已经回访,何时回访,是否预约时间办理业务(开户或转户,或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预约何时等一些功能。该模块是为了记录每位操作人员的业务资料的基本情况,也是本系统重要的数据之一,主要是为今后经务人对业务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的依据,要求经纪人将业务资料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9 已有客户信息管理 此模块功能和发展中客户信息管理相类似,客户基本信息包括ID、客户类型、投资喜好、资产量、所持产品等相关信息。主要是为今后经纪人对手中已有客户信息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的依据。 10 留言板设计 留言板是一个比较简单却是很直观的信息/存放系统,它提供了一个和浏览者交流、沟通的平台。现在许多网站都有留言板,它可以收集浏览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在留言板系统中,客户可以登录后可以对产品进行咨询。同时在后台管理中,经纪人登录可以对用户留言进行管理。其整个系统的功能如下: 10.1浏览者发表留言; 10.2经纪人查看留言; 10.3经纪人回复留言删除留言。 整个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可以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发表留言模块、查看留言模块、经纪人回复修改、留言设置、留言管理、退出登陆模块。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XToolsCRM在线客户管理系统 XToolsCRM系统是企业通过登录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日程任务管理、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营销日报管理等,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生成各种业务报表,通过互联网可以给客户群发短信、邮件等,是一个管理客户资料、管理销售团队、管理分支机构的企业必备工具,目前也支持移动方式,手机版CRM也已经推出。 XToolsACC在线电子账本系统 XTools推出的在线电子账本,区别于在线的财务管理软件,它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高层设计的纪录各类账务流水的电子记账本,通过记录每日收入和支出,使得现金、银行等账户明细一清二楚。 目前,该功能已经涉及企业内部管理方方面面,包括: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产品管理、库存管理、电子账本等。该产品设计紧贴中小企业主的需求,以易用性、工具化特性获得在20~300人规模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持续租用,在线使用人数接近4万。 XToolsCRM产品特色 易用性:XToolsCRM的数据展示让操作者容易使用.软件的易用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数据的展现方式。一个优秀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在人机交互上的考虑是非常成熟的,有实力的公司往往会成立一个专门的人机交互设计部门来完成产品的人机交互设计。 技术先进:XToolsCRM采取先进的Ajax技术,在用户使用B/S软件的时候实现局部页面刷新,让用户像使用C/S软件一样舒服、流畅地使用B/S软件,用户操作更加简单。 安全性:首先,XToolsCRM提供使用的协议,是https://不是//。别小看这个“s”,这表明所有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是加密的。如果不加密,网上可能有很多“嗅探器”软件能够轻松获得您的数据,甚至是您的用户名和密码。实际上网上很多聊天软件账号被盗大多数都是中了“嗅探器”的“招”了。 XToolsCRM采用多服务器增量备份,服务器之前异地备份,避免物理损伤带来的数据危险。XToolsCRM采用服务器安全证书,并且采用独有的安全技术“URL数据访问安全码”,确保数据的安全。 应用功能齐全: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日程任务管理、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营销日报管理等,所有的功能设计都建立3000家企业成熟应用的基础上。 用户应用体会 XToolsCRM以其强大的功能、易用的人机界面和及时优质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目前的正式租用客户已经涉及到互联网、化工、建筑、餐饮等40多个行业,成为3000多家中小企业用户的成熟选择。 IT企业客户管理:北京怡和佳讯的冯总最终选择了租用方式,XTools成为他的目标。选择XTools的原因是,通过1个月的试用,销售人员和管理经理达到共识:XTools所提供的功能实用,且操作简单,能满足企业需求。很快,这种月租型的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用户管理和销售管理的效率。管理着客户服务的祁先生对于操作XTools各功能非常满意,他说:“全国各地的办事机构的客户资料、合同情况我能实时掌控,解决了公司快速扩张时面临的管理问题。” 广告客户管理:铁道出版社的李总负责销售公司所有的广告产品,他觉得租用CRM非常易用,每个人每天和客户联系的情况一目了然,每天新建立的客户、每天新签署的合同、每天新增的沟通记录、每天的日程行动等,想看谁的就看谁的。李总说:“CRM系统能够在企业实施起来,是因为销售人员愿意使用,因为产品易用,不会给销售人员带来负担。” 旅游行业客户管理:开封的三毛旅行社在一年前,就开始使用起租用型的XToolsCRM。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做客户信息的录入,将行业客户按类别分开,当进行促销时,就可以在系统中查询信息后,针对这些行业客户进行有特色的服务。 在推出一些特价项目时,就可以根据在系统中查询出曾经预定过飞机票的人员,直接发送项目介绍的短信给他们,并附带机票特价信息。这样一来,既方便了老客户对旅游新项目的了解,又能带动旅游团的增加,从而为旅行社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 机械制造业客户管理:上海隆梁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是上海有名的销售物流机械装备的公司,由于自己的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销售人员也分布在各个分公司,客户的信息需要实时掌握。魏家东毫不犹豫选择租用本软件管理自己的客户。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线客户管理系统的九大利器 在线月租型的客户管理软件是企业通过登陆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销售管理工具,此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等,目前成为成长型企业优化销售体系的必备工具。主营在线CRM的Salesforce在美国非常成功,而XToolsCRM是中国最优秀的在线CRM之一。 在线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系统)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型公司的青睐,这种在线使用软件的方式使成长型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忙于应付内部管理转移到拓展新的业务增长上,真正使企业摆脱为管理而管理的局面,软件系统的每个功能都带来对原有工作的优化,甚至于优化到销售人员的每个销售行为。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业务增长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呼叫中心中间件的领导者,对不同办公场所的人员管理、众多项目的跟进等内部管理难题促使讯鸟总裁吴益民先生迫切希望通过实施月租型XToolsCRM得以快速解决。 吴总通过近一年的应用,了解到解决销售管理、客户管理问题的“九种武器”。 客户视图 吴总一直希望有一个系统可以查找任何客户完整的历史记录,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他希望在一个页面里面,能够完整看到客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史交往记录、相关销售机会、合同回款情况等,而不需要另外开启窗口查看,吴总看到XToolsCRM的界面设计,感觉非常满意,XTools符合自己的查阅习惯。 实际上,大量的销售人员的数据日常录入基本上是通过“客户视图”添加进入系统的,添加数据非常方便,并且没有脱离“客户视图”页面。而且,销售人员可以同时打开查阅很多个客户的完整数据,这对于销售人员穿插联系客户,同时处理众多客户数据提供便捷。 吴总经常通过“客户视图”页面,直接点击联系人的邮件地址、手机号码、QQ或者MSN,可以给客户发送邮件、短信息、即时信息等,同样显示出与客户沟通的快捷。 营销日报 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困扰吴总,吴总希望不定期了解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如果让销售人员每天都写述职报告,实际上也比较浪费时间。 XToolsCRM的营销日报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销售人员每天的销售日报CRM能够自动生成让吴总惊讶不已,因为系统会自动提取销售人员每天录入的数据,在一个页面分类展现出来,这些数据包括每个销售人员新增的回款、合同、新增客户名称、新的历史记录和参与任务情况等。通过这个工具,吴总随时了解到异地或者出差人员的工作情况,当然也可以看到销售人员工作量是否饱满,吴总感觉,营销日报功能对自己的日常管理确实必不可少。 热点客户管理 “热点客户管理”实际上是符合中国企业管理者习惯的CRM创新功能。 讯鸟公司呼叫中心技术优秀,潜在需求者众多,对潜在的客户需求需要更加细化的整理和管理。每个月不断有新的可能成交客户涌现出来,销售人员和管理者需要从CRM系统中上万客户里面直观查看或快速记录对这类客户的历史沟通情况,并经常把已经成为正式用户的客户和没有希望成交的客户调整下去,让那些近期可能成交客户一直动态地显示在工作台界面最显著的位置。 群发短信 群发手机短信解决的问题是快速简便的通知所有客户,包括:价格的变化,新的优惠政策,节日问候等,XToolsCRM的群发更具特色,群发可以通过条件搜索,从成千上万的客户资料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客户群进行群发。 另外,定时的短信发送也是XToolsCRM的特色功能之一,在特定的时间发送包括日程、任务的短信息提醒。 五大报表 五大报表包括企业销售状况总表、销售综合汇总表、人员签署合同明细表、客户回款明细表、人员回款明细表。这个功能对于管理者非常有用,讯鸟公司的管理者通过五大报表看到去年和今年的同期销售情况的对比,看到不同销售人员不同时间的回款情况、合同情况、费用情况等,看到不同时间客户的合同额明细、回款额明细等。以前需要财务人员花上几天统计出的数据,管理者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五大报表实际上是销售情况的俯视图,实现了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销售情况,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吴总评价:“通过五大报表,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网上线索挖掘 网上线索挖掘是一个及时获取从网站来的销售线索和客户需求的工具,通过CRM生成一个表格,把网页表格贴在讯鸟公司自己的网站上。这样通过网站客户提交的信息直接进入CRM系统里面。这样,客户提交的订单,客户提交的投诉,客户提交的销售需求都会及时看到并快速处理。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心,网上线索挖掘工具使XTools在线CRM锦上添花。 项目跟单 项目跟单一直困扰很多企业,专门的项目管理软件又过于复杂和昂贵,通过XToolsCRM里面的项目管理,使每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能够通过日程、历史记录、决策关系图等,让团队工作更容易协调和有效执行,同时让管理层及时了解每个销售人员对项目的工作情况,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会议汇报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滞后和错漏的问题。 在项目跟单过程中,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关联公司的多个联系人,涉及到公司内部的多个人员,通过项目视图,大家都可以看到谁为哪个关联公司曾经作了什么,要做什么等。 这样,讯鸟公司全国各地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进展,销售经理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已经到达了关键环节,哪些项目滞留了多天还没有进展,帮助项目经理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功能使客户可以自定义CRM系统里面的所有的下拉选择项,讯鸟公司对自己的客户有不同的行业、阶段、来源、种类划分,讯鸟公司自己修改这些下拉可选项目。 产品管理 如何让销售人员快速了解搜索到产品的型号,产品的系列,产品的价格是非常必要的,XToolsCRM设计产品功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层的产品分类,树型的分类展示和选取等方便销售人员在制作订单时一目了然。 结束语 北京讯鸟公司业务在不断增长,并进入到多个国家的呼叫中心市场。讯鸟中间件在国内多个高端大型商业呼叫中心的稳定运行,充分保障了客户的赢利基础,公司为阿里巴巴、Elong等呼叫中心提供的讯鸟中间件,创造了中国单点最大支持座席数案例。 北京讯鸟公司应用XToolsCRM近一年的时间,吴总体会到XToolsCRM不断的升级,吴总说:“CRM产品不断的频繁升级,这是租用CRM最大的好处,XTools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工商客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近年来随着各家燃气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工商客户作为燃气企业重要大客户,构建一套适合燃气工商客户自身特点的管理应用系统,更好的为工商客户提供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 1工商客户的特点 (1)通常将工业、商业、宾馆、机关、学校和部队等非居民用户统称为工商客户。户数占比不多,影响很大。工商客户的用气量所占比例很大,供销差集中。 (2)工商客户分布范围广且分散,但用气量大,部分用户的用气高峰明显,特别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对燃气调度影响显著。及时掌握这部分用户的用气情况,对调度工作意义重大。 (3)在抄表服务方面,采用人工抄表方式配以日常检查,已逐步凸显不便。特别是频繁的日常检查极易和用户发生冲突,事件处理也颇费周折。同时由于抄表周期较长,不易及时发现计量仪表故障,导致计量损失较大,对燃气企业的供销差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4)由于利益驱动,在工商客户中,一直存在很大的非正常用气。部分用户特别是个体经营者,非正常用气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事前、事中控制非常必要。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预防非正常用气的工作困难重重。 (5)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在燃气企业总营业收入和利润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客户细分的角度出发,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2CRM简介 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的英文缩写,即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CRM的目标是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企业的成本。CRM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CRM作为一套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和决策方法。利用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跟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知道什么样的客户有什么的需求,真正作到“一对一”的服务,同时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利润得到最优化。一般情况下,按照CRM系统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操作型CRM、协作型CRM和分析型CRM。 (1)操作型CRM可以帮助燃气企业实现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流程自动化,达到利用IT技术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目的。通过实施操作型CRM,企业最终将建立起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流程及管理制度,同时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销售、服务、市场开拓部门的业绩也将明显得到提升。 (2)协作型CRM又称为渠道型CRM。目前各家燃气企业与客户的接触渠道日益多样,除了传统的营业窗口、面对面的现场社区服务外,E-mail、传真、呼叫中心和互联网等其它渠道也成为燃气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将客户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接口与后台支撑系统、业务管理平台以及其它的外部系统实现互联,使客户的同一个服务请求可以在各个相关系统平台上得到统一的展示。构建“多渠道接入,全业务服务”的统一的客户接触门户是协作型CRM所要完成的任务。 (3)分析型CRM,往往叫做BI(商业智能),将包括以上两种CRM类型的功能,并同时提供商业智能的功能,最终使得企业将宝贵的客户信息转变为客户知识,将企业原有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到客户知识管理系统的高度。通过建立数据仓库、运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消费模式,并对客户进行分类(如根据客户的当前贡献与潜在贡献,寻找对企业最为重要的大客户),从而能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营销战略,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燃气企业实施CRM系统,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即:操作型CRM,协作型CRM,分析型CRM。 3应用实例 3.1系统实施背景 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现有130多万居民用户,6000多工商客户,年供应天然气超过6亿m3。工商客户用气量占全市总用气量的60%以上。公司从1997年就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2001年对原有系统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其工作流程是以“面向生产管理、帐务管理”方式来组织实施的,作用在于把公司业务流程(业务、计费、维修、投诉和客户信息管理等)实现计算机管理。2005年开始建设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期项目,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目前实施的CRM系统二期项目进行了功能升级和完善,将公司所有的业务系统整合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了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客户帐务管理系统(抄表收费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市场发展系统、呼叫中心热线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SCADA系统和GIS系统)、入户安检系统、合同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司网站等。工商客户管理系统作为CRM系统的重要业务子系统,是公司专为工商客户构建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3.2总体设计目标 系统按照以下设计目标进行构建:(1)对工商客户自申请安装、设计、施工、抄表收费、催费、安全检查、使用情况分析、增容改造和拆除等进行以客户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2)对燃气计量器具自购入、安装、使用、巡查、更换、检测和维保等以计量器具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3)与工商客户相关的管理业务(安检和稽查等)进行全过程管理。(4)以上三个方面业务为基础,对系统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生成清单、报表和图表)。能实现与公司现有GIS系统、SCADA系统、远传抄表系统、用友系统和市场发展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3.3系统网络架构 采用B/S结构设计,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端上只要有浏览器(Browser),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端,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3.4总体功能结构 3.5系统功能模块 工商用户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客户管理、抄表管理、计量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安检管理、维修管理、稽查管理和接口管理等。 3.6功能模块描述 3.6.1操作型CRM(OperationalCRM) 操作型CRM的实施,就是在已建成的客户信息资源平台上构建流畅的核心业务流程,提供可靠、平稳和快速的客户服务支撑体系。系统涉及的业务主要围绕客户服务的流程展开,包括新客户发展、气费抄收、安检、维修和稽查等各项业务受理。 3.6.1.1客户管理 实现从申请、勘察、收费、设计、施工、验收、点火通气和建档等工作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并可对重点客户和大客户及可调峰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3.6.1.2抄收收费 使用抄表机来存储用户的抄表信息,并将抄表信息与CRM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上传及下载,从而减少数据录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燃气费、工程费以及各种业务费用的实时缴费和银行托收,并对重点客户计划用量进行管理。 3.6.1.3计量管理 记录抄表可能存在故障的信息,进行故障表信息核实。对需要进行故障判断的气表清单逐个进行标记处理,生成现场维修单。故障气表现场处理,记录更换配件,更新表具信息。以气表为条件,统计数月用气量,包括机械表和电子表的累积用量和实际消耗量。 3.6.1.4工程管理 受理新工程申请,从公司设计院现场勘察和市场部审批,填写现场测估报告和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和集体拆除等全过程管理。涉及工程进度、工程材料、工程设计和工程款项等整个工作流程。 3.6.1.5维修管理 对燃气设备维护与管理,通过呼叫中心系统接受维修工单,对已接收的工单进行派工,对现场施工完成的工单,现场处理结果录入系统。 3.6.1.6财务管理 管理客户的支付账号及支付合同的合同号等相关信息,包括公共事业客户的账号信息,并独立生成结算文件。根据结算中心要求,生成结算交换信息,导入结算中心返回的结算结果,进行记账操作。对预付款登记和变更管理。 3.6.1.7稽查管理 通过抄表和计量信息分析,判断可疑偷盗气信息。已实现自动远程抄表的用户,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短信,及时获得偷气、死表等非正常用气信息,以及断电、欠费等报警信息,便于派人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现场检查。对有违章用气(偷盗气)行为的工商客户现场取证,影音电子档上传到系统,生成维修(整改)任务单,记录相关处罚信息,补气,赔偿情况。 3.6.1.8安检管理 对客户安全检查情况存档,包括客户设备的安检,管线的巡检。根据抄表本号、指定区域,编制安检计划。立管信息管理,记录无表具立管理检查,表房巡查结果。整改单信息录入,隐患整改回访管理,安检信息存档。 3.6.1.9接口管理 (1)与GIS系统接口。建立管网(立管)与客户信息的关联。每一块气表与立管建立对应关系。实现方式可采用EXCEL批量导入或界面录入。 (2)与SCADA系统接口。运用SCADA系统远程采集数据,用作抄表数据或与抄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集模式可以选用以下方式:①实时模式:通过厂家提供接口控件,直接读取远程数据;②定时模式:厂家系统定时将数据写入交换数据,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定时提取;③脱机模式:厂家系统将数据导出EXCEL格式文件,由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导入。 (3)远传抄表接口。根据实际需要,通过RTU(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对用户现场表具的累计流量、区间流量、压力、阀门状态、流量开关状态等运行参数进行采集,通常燃气计量仪表包括罗茨流量计系统、涡轮流量计、皮膜式燃气表等几大类,接口差异较大,需要对现场使用的计量仪表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接口技术方案。 (4)与用友系统接口。与财务用友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在市务发展部建档时,提取用友系统已建气表档案信息,计量管理换表后气表出入库信息写入系统。 3.6.2协作型CRM(CollaborativeCRM) 在已建成的热线呼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下述功能,建成协作型的CRM。 3.6.2.1集成短信平台 通过短信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停气通告,服务介绍等。与呼叫系统结合,实现电话、短信催费。 3.6.2.2与公司网站中的客户服务功能集成 将公司网站中的客户服务栏目和热线呼叫系统集成,实现热线呼叫系统中的停气通知在公司网站上实时的,网上的在线投诉自动传递到呼叫系统。3.6.3分析型CRM(AnalyticalCRM)分析型CRM是CRM系统的“心脏”和“大脑”。通过对客户的资料、销售数据进行采样,构建数据仓库。利用挖掘技术(DataMining),商业智能(BI)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使之成为信息。以BI技术为基础,围绕客服的话务和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中心和业务分析模型,进而提高客户服务的分析和挖掘能力,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可实现如下功能: 3.6.3.1客户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客户的历史消费数据以及客户的基本特征信息,采用预测工具和数据挖掘算法对客户的未来消费潜力进行预测,可以按不同时间段(如月、季度、年或任意时间段)、不同业务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以及不同地区等分析角度,从总体上对客户消费潜力情况进行多维分析及预测。 3.6.3.2窃气监测 随着燃气用户的不断增多,个别用户特别是个体经营者,窃气、恶意欠费等行为时常出现,给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法规之外,采取更积极的技术防范手段,通过数据挖掘对客户用气分析与预测,进行窃气行为的监测与防范。 4结语 “以客户为中心”是新一代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专门针对工商客户自身特点设计开发的工商客户管理系统正是围绕这一服务理念构建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工商客户作为燃气企业重要客户之一,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在燃气企业总营业收入和利润中占有重要比重。工商客户管理系统的投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创新,促进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为工商客户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作者:施明 单位: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供应链与客户管理系统达到整合必要性 【摘要】供应链的出现,使商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点,而是一条条线组成的整个网络结构;供应链的出现,也让我们必须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局限性为切入点,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阐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service support,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系统运用思索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的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通讯以及计算机作为核心并且日新月异,伴随着我国信息资源不断开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在这样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中,我国企业必须要面临自身经营环境日益多变复杂这一情况,特别是对网络化时代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良好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直在为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特征 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展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活动,和过去传统的企业活动相互比较,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虚拟性表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虚拟性的表现,这一表现往往是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处理这一强大功能,从而将远距离中对服务和产品查询实现,对产品和企业的设计进行了解,甚至能够使消费者自身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之中去,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虚拟性就表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使买卖的双方在远距离之外进行联系和接触,销售方也可以借助这一个渠道和方式彻底的将对于中间商依赖彻底的摆脱,节约了渠道费用这一投资。第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交易费用比较低。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自身采用了信息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方式来进行商业事务的处理,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很轻易的将信息处理实现,并且这一信息处理是按照各自需求这一形式进行的,与此同时,互联网通信的费用不是人们所臆想的按照地理位置远近的不同而进行增减的,这也就使得互联网这一领域和平台中进行各种商业的活动信息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不管是在小企业中还是在大企业中,我们都能够凭借相似成本跻身全球的电子化市场中去。第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全球性。由于互联网连通了整个世界,并且将整个世界信息进行交换和传递,所以,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展,那么,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地理区域限制,也就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全球性。第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效率高节奏快的特征。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容量很大,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的速度也很快,这些都已经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否能够将整个商务活动效率和节奏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我们都知道,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革命已经对电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多个领域发展和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于现代的企业日常经营又能够产生哪些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这已经成为了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市场营销进行研究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足够使人们将过去那些传统时空观念进行改变,以计算机作为根本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定会对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和改变,特别是那些功能相当强大的大型企业,一定会面临那些专业性强而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的各种挑战,过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的结构,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就是从企业自身最高层决策人员到企业最底层的员工,企业最高层的决策人员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最底层员工也就是金字塔的最低端,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位置上,一个金字塔形就能够将这种组织结构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而金字塔中间的层次比较多,也就是过去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一直起着下情上呈和上情下达的重要性作用,是最高决策者和最底层员工的沟通管理渠道。所以,企业自身的中层管理人员运作方式和素质都对企业管理的效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在过去那些传统的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种现象,也就是企业中层的职能得到了过分的细化,中层的管理人员也就十分复杂,再加上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企业自身的信息失真率比较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比较慢,往往会使管理人员容易进行错误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判断。伴随着我国市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我国网络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种企业的金字塔形结构已经不能够使企业以一种更灵活、更快的方式来对顾客和市场不断的需求进行满足,与此同时,这种企业结构模式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员工之间进行交流,也就妨碍了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网络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过去的传统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改变,主要以扁平式的结构将金字塔形这一模式进行了取代,扁平式结构使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的形态逐渐趋于虚拟化、扁平化和分散化,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部门自身都能够直接的面向市场,讲究柔性,进行自主管理,因为网络已经将企业的中层管理这一重要的角色进行了担当,企业自身的管理层次也就少了,所以,也就将企业信息管理反馈的速度加快了,从根本上将企业中的官僚作风消除了。扁平式的企业结构模式对横向交流的适应远远多于对纵向控制企业管理需求的适应程度。这也就使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层对于信息流高速应变性也变得有些许扁平化,互联网主要通过将通信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对企业的纵向组织结构产生了影响,扁平式的模式更像一个蜘蛛网,和金字塔形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扁平式模式上面的任何一个节点,都会发生自身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企业实行整合营销就是指因为企业的营销信息自身具有双向互动这一特性,也就使得消费者能够真正的进行企业整个营销过程的参与,消费者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加强了,那么,消费者在整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地位相对于传统的营销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企业整合市场营销中,首要策略就是企业的消费者策略,企业要进行营销,首先就是要进行目标消费者的确定,在确定了目标消费者以后,企业才能够对目标的消费群进行了解和接近,从而能够找到那些互动的、有效的传播和沟通途径,企业的营销传播过程中的终结点和出发点都是将消费者作为根本导向的。企业整合市场营销第二个策略就是方便性的策略,企业的方便性策略主要是指企业将固定分销渠道忘却,对消费者享受服务和购买商品过程中方便性进行充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己竞争能力重要的一点,同样又是企业的营销传播在自身品牌忠诚度的经济条件下,进行消费者自身就是企业自身的服务的上帝这一观念最为基本的表现。在企业整合营销的过程中,沟通策略就是第三个策略,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充分重视和应用的企业在不断地尝试各种营销手段的同时,往往会发现很多营销手段都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消费者并不会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更加不会停止关注自己的产品,其实,原因并不在于企业自身的产品上面,而是企业忽视了沟通策略,企业需要将品牌、服务以及商品信息不断地灌输给消费者,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消费者愿意将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和感受反馈给企业,这样就能够真正的形成一种企业、品牌、服务、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就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背景下企业整合营销的沟通策略,这一策略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营销和传播更高的一个层次,沟通策略的实质其实就是双向传播。 四、结语 由于互联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和普及,这也就将全球数字化进程进行了推动,在互联网这一技术上得到良好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直在各个方面都向传统的企业进行挑战,所以,传统的企业不仅要进行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重新的设计,将市场营销改变,更加需要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新环境中加强企业本身和其他的企业共同的发展,和其他企业之间必须要有合作和竞争这两种意识,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正在对我们企业进行重新的塑造。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在线客户管理系统的九大利器 在线月租型的客户管理软件是企业通过登陆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销售管理工具,此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等,目前成为成长型企业优化销售体系的必备工具。主营在线CRM的Salesforce在美国非常成功,而XToolsCRM是中国最优秀的在线CRM之一。 在线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系统)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型公司的青睐,这种在线使用软件的方式使成长型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忙于应付内部管理转移到拓展新的业务增长上,真正使企业摆脱为管理而管理的局面,软件系统的每个功能都带来对原有工作的优化,甚至于优化到销售人员的每个销售行为。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业务增长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呼叫中心中间件的领导者,对不同办公场所的人员管理、众多项目的跟进等内部管理难题促使讯鸟总裁吴益民先生迫切希望通过实施月租型XToolsCRM得以快速解决。 吴总通过近一年的应用,了解到解决销售管理、客户管理问题的“九种武器”。 客户视图 吴总一直希望有一个系统可以查找任何客户完整的历史记录,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他希望在一个页面里面,能够完整看到客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史交往记录、相关销售机会、合同回款情况等,而不需要另外开启窗口查看,吴总看到XToolsCRM的界面设计,感觉非常满意,XTools符合自己的查阅习惯。 实际上,大量的销售人员的数据日常录入基本上是通过“客户视图”添加进入系统的,添加数据非常方便,并且没有脱离“客户视图”页面。而且,销售人员可以同时打开查阅很多个客户的完整数据,这对于销售人员穿插联系客户,同时处理众多客户数据提供便捷。 吴总经常通过“客户视图”页面,直接点击联系人的邮件地址、手机号码、QQ或者MSN,可以给客户发送邮件、短信息、即时信息等,同样显示出与客户沟通的快捷。 营销日报 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困扰吴总,吴总希望不定期了解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如果让销售人员每天都写述职报告,实际上也比较浪费时间。 XToolsCRM的营销日报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销售人员每天的销售日报CRM能够自动生成让吴总惊讶不已,因为系统会自动提取销售人员每天录入的数据,在一个页面分类展现出来,这些数据包括每个销售人员新增的回款、合同、新增客户名称、新的历史记录和参与任务情况等。通过这个工具,吴总随时了解到异地或者出差人员的工作情况,当然也可以看到销售人员工作量是否饱满,吴总感觉,营销日报功能对自己的日常管理确实必不可少。 热点客户管理 “热点客户管理”实际上是符合中国企业管理者习惯的CRM创新功能。 讯鸟公司呼叫中心技术优秀,潜在需求者众多,对潜在的客户需求需要更加细化的整理和管理。每个月不断有新的可能成交客户涌现出来,销售人员和管理者需要从CRM系统中上万客户里面直观查看或快速记录对这类客户的历史沟通情况,并经常把已经成为正式用户的客户和没有希望成交的客户调整下去,让那些近期可能成交客户一直动态地显示在工作台界面最显著的位置。 群发短信 群发手机短信解决的问题是快速简便的通知所有客户,包括:价格的变化,新的优惠政策,节日问候等,XToolsCRM的群发更具特色,群发可以通过条件搜索,从成千上万的客户资料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客户群进行群发。 另外,定时的短信发送也是XToolsCRM的特色功能之一,在特定的时间发送包括日程、任务的短信息提醒。 五大报表 五大报表包括企业销售状况总表、销售综合汇总表、人员签署合同明细表、客户回款明细表、人员回款明细表。这个功能对于管理者非常有用,讯鸟公司的管理者通过五大报表看到去年和今年的同期销售情况的对比,看到不同销售人员不同时间的回款情况、合同情况、费用情况等,看到不同时间客户的合同额明细、回款额明细等。以前需要财务人员花上几天统计出的数据,管理者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五大报表实际上是销售情况的俯视图,实现了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销售情况,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吴总评价:“通过五大报表,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网上线索挖掘 网上线索挖掘是一个及时获取从网站来的销售线索和客户需求的工具,通过CRM生成一个表格,把网页表格贴在讯鸟公司自己的网站上。这样通过网站客户提交的信息直接进入CRM系统里面。这样,客户提交的订单,客户提交的投诉,客户提交的销售需求都会及时看到并快速处理。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心,网上线索挖掘工具使XTools在线CRM锦上添花。 项目跟单 项目跟单一直困扰很多企业,专门的项目管理软件又过于复杂和昂贵,通过XToolsCRM里面的项目管理,使每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能够通过日程、历史记录、决策关系图等,让团队工作更容易协调和有效执行,同时让管理层及时了解每个销售人员对项目的工作情况,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会议汇报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滞后和错漏的问题。 在项目跟单过程中,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关联公司的多个联系人,涉及到公司内部的多个人员,通过项目视图,大家都可以看到谁为哪个关联公司曾经作了什么,要做什么等。 这样,讯鸟公司全国各地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进展,销售经理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已经到达了关键环节,哪些项目滞留了多天还没有进展,帮助项目经理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功能使客户可以自定义CRM系统里面的所有的下拉选择项,讯鸟公司对自己的客户有不同的行业、阶段、来源、种类划分,讯鸟公司自己修改这些下拉可选项目。 产品管理 如何让销售人员快速了解搜索到产品的型号,产品的系列,产品的价格是非常必要的,XToolsCRM设计产品功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层的产品分类,树型的分类展示和选取等方便销售人员在制作订单时一目了然。 结束语 北京讯鸟公司业务在不断增长,并进入到多个国家的呼叫中心市场。讯鸟中间件在国内多个高端大型商业呼叫中心的稳定运行,充分保障了客户的赢利基础,公司为阿里巴巴、Elong等呼叫中心提供的讯鸟中间件,创造了中国单点最大支持座席数案例。 北京讯鸟公司应用XToolsCRM近一年的时间,吴总体会到XToolsCRM不断的升级,吴总说:“CRM产品不断的频繁升级,这是租用CRM最大的好处,XTools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结构的客户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为了提供给优质客户管理服务,本文结合当前成熟的Web服务技术,对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重点分析、讨论了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和系统模型,设计开发了客户管理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 关键词:B/S结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模型 一、引言 伴随市场激烈的竞争,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越来越细化,消费者渐渐出现了分级,开始出现了大客户的概念。尽管大客户仅占客户总数两成左右,然而其提供的业务收入或消费额却占总收入的八成左右,甚至更多些。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大客户的满意度,还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客户资源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市场价值链,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从系统角色划分出发,设计和实现了基于WEB技术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实际使用,满足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同时对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该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 B/S(Browser/Server)模式结构是采用HTTP为传输协议,以对WEB数据库访问为中心,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并连接后台的数据库。构成B/S模式的结构有三级:第一层为客户端的浏览器,通过它实现后台与客户的交互,并最终将查询结果进行输出,客户端向目标WEB服务器提交访问服务器的请求,然后WEB服务器采用HTTP协议将相关的信息传给客户,客户的客户端接收后,在WEB浏览器上进行显示;第二层WEB服务器为功能层,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客户的各种应用,即WEB服务器将客户提交的请求接受后,和后台数据库进行连接,首先处理申请,再把处理结果向WEB服务器进行返回,并最终传输到客户端;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为数据层,应客户的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单独实施各种的数据操作。 三、系统设计 (一)系统模型构建 依据项目经理制的原则,对于所有的重点客户,均要有对应于重点客户部的客户经理,维护管线中心的维护经理,客户网络服务中心的项目经理,还有和客户具体应用有关的各专业设备的技术支撑经理,其一同为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在这几种服务中,会有各种交叉,并且人员也会伴随公司调整而变动,然而客户的名称通常是稳定不变的,所以一定要确定以客户为主要的核心,实施权限的划分。权限主要划分成两个级别,即系统管理员和使用人员。所有的部门经理都是系统使用人员,对客户信息的使用和维护是不相同的;而各有关部门领导则属于具有较高权限的系统使用人员,其不受行业划分或客户地域所约束。依据上述功能需求,能把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划分成三个模块,即:系统管理员使用模块,部门领导使用模块,以及普通用户使用模块;实施参与模块的人员角色分别对应是:系统管理员,部门领导,以及普通用户。 (二)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主要担负部门领导用户、普通用户以及客户名称的创建,当完成员工账号的创建后,应授予此账号对其工作范围内实施管理客户信息的权限,如果员工工作有了新的变化,那么还需修改其权限;每次构建了一个新的客户,那就就要对全部与此客户相关的员工的账号设置相关的管理权限。此外,系统管理员还担负信息公告、管理全部客户信息以及文件上传管理等权限。部门领导能浏览全部的客户信息,同时能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批示或评价。普通用户能够对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全部客户信息进行查看,删除及修改提交的客户信息,但对系统管理员整理的客户信息不能进行删除或修改。因此,系统管理员具有最大的管理权限;部门领导具有比普通员较大的信息查看权限,无修改及上传信息的权限;普通用户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查看权限,在有限期限内可以删除或修改自己提交的信息。 四、系统实现 本客户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部门领导、普通员工、以及系统管理员这三种权限进行开展的,其在同一个登录界面进行登录,在依据所拥有的权限级别,进行相关权限功能模块的操作。(一)系统管理员。因为本系统平台涉及到多个部门、多种专业,要实现多种资源的共享,所以,系统管理员担负着比较重要的职责,其具有的权限最高。普通员工、部门领导的账号均通过系统管理员来生成,同时依据其各自的工作职责,设置不同的权限;当新增了一个的客户之后,就需为此客户设置一个虚拟团队;对于各部门普通员工提交的客户情况,系统管理员依据客户维护或营销的具体情况,进行客户阶段性信息系统的编写工作,提交至系统里,假如不需要整理,那么系统管理员就直接将资料转移至客户阶段性信息中,与此同时,系统管理员还担负上传文件、维护公告信息、交流平台等工作。(二)部门领导。相对于部门领导来讲,本系统主要发挥着监督员工工作与信息参考的作用,所以,部门领导对客户信息的查看不受限制,能够对所有客户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能够点击客户信息里的“评价或批示”按钮,有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评价或者批示。(三)普通员工。当普通员工登录后,能查看两部分的信息;一个为系统里该员工工作职责范围内全部客户的信息资料,普通员工可以对这部分的客户信息进行查看,但不可以实施任何的管理,假如需修改,那么就需要利用交流平台,把资料或修改意见提交至系统管理员;另外一个为该员工自身提交的、尚未被系统管理员处理的信息,对于这部分信息,普通员工可继续实施修改或删除操作。 结束语 本系统依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对于普通员工和部门领导来说,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等特点,各种用户能进行正常的管理和操作。伴随客户信息不断地增加,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变成了领导指导重点客户工作,维护经理实施高效维护,客户经理成功营销,以及客户和部门经理通畅交流的一个共享平台。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CRM客户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开发和应用 摘 要:本文就从CRM客户管理系统概述入手,分析了中小企业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研究了CRM系统的设计开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小企业;B/S结构 1 CRM客户管理系统概述 CRM客户管理系统包括经营理念与软件技术两大模块,其中又以用户为中心研发实施CRM客户管理系统。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了更多固定客户,企业业务优化管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CRM客户管理体系通过获取真实有效的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为客户提供最为迫切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CRM客户管理体系还可以对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相融合,优化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追求共赢。CRM应用在中小企业中主要是为了增加营销收入、减少营销周期、降低营销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增强企业竞争力。 2 中小企业应用CRM系统的两大必要性 CRM不仅是一个标识,它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具有重要作用。 2.1 提高顾客忠诚度 稳定的客户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流失一个老客户,可能需要好几个新客户才能弥补企业损失的利润,而品牌市场营销是提高顾客忠诚度最为有效的方法。中小企业通过利用CRM系统,对客户资料和消费信息进行详尽的分析,为客户提供最为切实的服务需求,逐渐建立起与客户双赢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利用顾客群的钟爱,进一步扩大市场,促进顾客忠诚度的形成。 2.2 提高产品价格稳定性 在市场上,很多产品的价格往往需要随着市场行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因素而发生很大的波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像太平鸟、红蜻蜓、阿依莲等这样的品牌店却很少见到价格波动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形成了价格区间,且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的并不是价格,而是品牌。CRM数据分析可以很好的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降低了市场调研成本,也为企业制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合理的自身定位,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可以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产品价格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企业未来经营收入的稳定性。 3 CRM系统的设计开发 CRM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管理层面,CRM都会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但是,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CRM客户管理系统更加适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就需要对其设计理念和开发过程进行不断改进,使其能够朝着更加“接地气”的方向发展。 3.1 设计理念 B/S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利用B/S结构来实现CRM系统的研发设计,以达到企业员工在内部或远程使用联网计算机的效果。通过IE进入CRM系统,对该系统的动态数据进行编辑与监察管理,并运用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对销售客户进行管理,整体提升管理绩效。 B/S结构就是指浏览器或服务器的结构,是一种基于因特网技术对C/S机构进一步的优化改进。这种结构下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WWW浏览界面,部分事物逻辑会在前台呈现,但主要的逻辑处理还是归属于后台。B/S结构主要是利用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综合浏览器衍生的多种语言模式,以通用浏览器代替专业软件达到操作目的,减少研发资金,是一种新型的系统构筑技术。 原先的C/S结构采用的是开放式结构,但是系统开发初期的开发性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端口软件,没有为客户提供真正实用的开发环境。而B/S结构建立在TCP/IP协议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的浏览器可以直接接收来自WEB浏览器终端的访问,企业内部员工通过WEB浏览器都可以实现体系内部资源的编辑与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减少了系统维护升级的费用和工作难度。 系统软件的升级改进呈现出一种频繁化趋势,B/S结构的优势逐渐凸显,不再约束于用户规模和分支机构的数量之中,弱化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区别,所有的操作只需要接入因特网就可立即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极大程度上缩减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费用。B/S结构的主要优点可概括为:降低了系统维护工作难度、降低了系统硬件匹配要求、降低了系统升级难度。 3.2 数据库架构 中小型企业的数据管理批次相对较少,数据读取少,因此,选用Accese作为中小企业CRM客户管理系统的最佳处理方式,保留SOL数据转化端口。但是,微软的Access不能采用服务器进行查询,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凸显。从安全层面来说,SQL Server要比Access的安全系数更高.但由于Access更利于系统创建和配置,可以更加便捷的对数据库进行调用查阅,因此,诸多中小企业会采用这种架构。Access作为客户关系数据库的开发投入使用,不仅有桌面数据库的功能,也延续了关系数据库的优势。 总而言之,把Access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也可以把其改为SQL Server是最佳的选择。因为ASP页面与后台并无多大联系,它的ADO是封装好的对象模型,开发人员在面对不同的数据库时工作量会减少很多。 3.3 系统模块目标设计 本文所要设计的ERP系统建立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础上,主要分为以下七个模块: (1)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块主要有: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资金的流入流出,客户投诉处理,生产、加工、发货、调度计划与清单等等。 (2)OA模块主要分为:通讯录、考核、万年历、工作日记等等。 (3)综合模块主要分为:物品购进、员工档案、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等。 (4)沟通模块主要分为:QQ、论坛、贴吧、公共微博微信、公告栏等等。 (5)邮件模块主要分为:收发邮件、删除、已发信箱、草稿箱等等。 (6)系统模块主要分为:关于系统、资料修改、重新进入或退出系统、密码重设等等。 (7)系统设置主要分为:个人资料设置、数据删除或备份、文件浏览、用户信息管理、最新通知等等。 3.4 数据安全维护 (1)MD5应用在前期登录密码中,由于目前尚未出现破解此加密的方法,因此,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登录密码的稳定安全。 (2)对Access进行加密处理,未经认证禁止数据库下载数据,并设置防盗密码。 (3)ASP被VP5 进行Dell封装,程序文件与调用代码进行分离以保证用户数据的稳定安全。 4 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融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CRM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任重道远的CRM系统需要企业内部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根本上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新时代经济竞争中居于上风!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专业贸易公司视角的客户管理系统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专业贸易公司普遍性的遇到了利润下滑、市场萎缩的经营困局,在此条件下,本文结合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特征,对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核心部分客户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提出当前我国专业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构建高效客户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贸易公司;供应商;客户管理 作为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专业贸易公司,随着近年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对贸易商服务要求的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基于信息优势的贸易中间服务其获利空间日益逼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4.拓展海外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 海外分销环节终端客户开拓能力不足,意味着海外分销网络的不稳定和利润水平的相对较低,这既不利于T公司提升竞争力与利润水平,也无法为国内客户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服务质量,T公司应该有意识的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培养,可以考虑通过海外供应商网络实现对销售网络的推广,加大终端客户订单的利润分享强度,借助于国外市场专业渠道开拓商的能力加大分销网络建设,也可以针对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通过设立外国分公司实现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作者简介:胡君杰,上海理工大学MBA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计划与组织实施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从市场角度还是技术角度,CRM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要想更快的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以客户为中心,而CRM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则可以在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下建立起企业统一、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与客户都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研究,并给出具体的组织方法,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系统实施;系统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关系的管理理念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运用。企业在运行中搞好客户关系就会提高客户对企业自身的满意度,让企业保持较高的客户群,这样在企业中客户收益与潜在收益就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企业运行CRM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失败。因此在实际中就需要对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认真地研究,为企业和客户同时创造最大的利益。 1.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首先,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指得是在实际中对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作出改变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实施主要是在市场营销中进行的,在实际中它以提供周到快速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并保持客户,同时还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管理以降低企业发生的成本。企业在运用CRM主要是通过运用CRM的技术软件与配套系统来实现的。在企业中运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有利于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手记、追踪以及分析,并且可以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另外,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还可以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优化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促使二者共同取得最大的利益。 其次,企业运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通过这个系统来协调各方的关系。这点主要体现在企业进行的售后服务、全国区域销售的产品和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同行之间出现的竞争关系,这样企业在长远的发展中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CRM在企业中既是进行管理的一套完整体系,又是一种软件技术,在企业中使用这项软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销售成本、缩短营销的周期以及加大销售收入,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开拓新的营销领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设计分析 2.1 CRM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 CRM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赢得发展、保持提升企业客户的价值。运用到企业中就可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来开发并赢得客户资源,帮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客户关系,以以提高在实际中企业客户的价值,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运营模式。而CRM的技术实现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销售营销以及客户服务这三个部分的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其次是对客户沟通时需要用到的一些手段进行集成与自动化处理,最后是对这两个部分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从而产生客户智能化,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决策支持。 2.2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 在企业中要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就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管理方面做出改进,其次是对新管理模式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在这两个方面,保证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其改进管理。而在改进管理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⑴对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业务运作的流程重新组合。因此在实际中就需要对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查调整并分析,在内外方面都来征求企业有利于企业流程的良好建议。在改进企业流程与目标流程时可以采用调查表和访谈的方法来实现。⑵对企业进行持续的改善,从而来形成企业中比较稳定的文化。在实际中发现很多企业实行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结果和预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管理上来找到这些原因而不是技术上。因此在企业中除了运用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善企业的日常管理,并为企业改善客户关系做出一定的努力。⑶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起管理制度与激励制度。以便优化理顺企业的业务流程,对流程中企业的岗位要客观地去设置,并且还要明确相应的岗位职位,完善并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也建立起来对岗位考核的指标体系。⑷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做好管理工作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当发现企业中存在一些问题时,需要鼓励员工去解决,让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来支持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鼓励员工做其中细致具体的工作,以促进企业的CRM客户管理系统。 2.3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软件的设计分析 在设计CRM时,首先需要注意这是一个应用型的产品,在实际中不能以技术为指导,因此必要要采用应用主导。这是由于CRM本身也是软件产品,因而在设计时就很容易由技术来主导了。技术上发生的任何突破变化,都会在应用上带来一定的变化,而CRM是应用型产品,在设计时就要以运用作为主导。尤其是那些通讯产品,由于技术的进步就会给企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市场竞争。 其次是需要考虑CRM客户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经济的集成发展更加有可能。因此在考虑CRM客户管理系统时就不能在仅仅从软件本身来考虑了,还要考虑到其与库存、财务等模块一起使用的可能性。否则的话在企业中就会出现企业既买了财务软件,又买了CRM软件,如果二者之间没有连接方式就不会实现连接,因此在设计CRM软件时,就需要明确知道企业的客户目标,从整体上来确定企业的目标群。之后在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来做出产品的一个基本定义,例如产品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解决以及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目标客户群来建立起产品的具体构架。然后在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并做出产品的代码和测试工作,完成产品的版本,同时软件商还要注意在此时搜集客户的意见,对产品进行升级,通过企业的销售与服务,最后把产品销售给客户。 3. 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实施要求 在设计CRM客户管理系统时,首先要注意让产品具有易用性。在现代情况下,软件的操作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还需要根据企业的特色来做出一些具体的个性化设置,根据客户的角色来分角色设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初期实施CRM客户管理系统的障碍难度。其次是要根据角色的要求来提供一定的个性化的配置,以便让每一个使用者都有能力运用软件,因此在设计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软件的功能符合角色的设置。最后是为企业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企业还没有完全转化过来一些习惯和观念的时候,就需要给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在培训和实施的过程中为企业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中建立并运用CRM客户管理系统,不仅需要企业在实际中以客户为中心,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但是还要注意CRM客户管理系统是一个应用型的软件,在实际设计时不要倾向于技术方面。这样在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使顾客获得最大的利益,符合当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 要:物流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分析潜在客户价值、制定客户策略、挖掘潜在客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现存多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对潜在客户管理的现状,结合物流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对潜在客户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系统功能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案。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潜在客户;物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市场细分之后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清晰定位,由此来扩大其市场份额,确立潜在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潜在客户需求特点的分析,极大提高了潜在客户转变为交易客户的可能性,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系统背景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目标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途径,对潜在客户价值进行科学分析是对客户持续跟进与否的重要依据。潜在客户群体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在面对这些差异性的客户时,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客户策略,以利于实现客户的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得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这样才能使得客户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2 需求分析 本系统是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了解潜在客户的特征,是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据对实际业务流程的调研分析,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需要实现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价值评估、客户策略、客户跟进、需求方案以及客户分配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功能。 3 总体设计 本系统功能设计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结合物流行业客户服务的需求特征和内容,设计了整体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3.1 功能模块 物流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如下: (1)基本信息管理:本模块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潜在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业务员基本信息的数据安全维护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本模块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制定、更新、撤销和浏览等操作。 (2)潜在客户价值评估:客户价值评估模块根据客户需求来分析客户价值。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根据前期收集的潜在客户资料对潜在客户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客户策略制定工作提供依据。并且通过报表使企业更加直观的了解客户的价值信息本模块包括按运量、地区、行业等条件分析客户价值。 (3)客户策略管理:客户策略管理模块主要对客户策略进行管理,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策略基本信息的管理,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之后,按其需求制定解决方案。 (4)客户跟进管理:客户跟进管理模块为本系统不可缺少的模块之一,通过客户跟进管理模块能够及时的获取客户的情况反馈,了解客户跟进的主题,阶段,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等,主要用于实现:客户跟进的更新、创建、搜索、撤销等功能。 (5)需求方案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需求方案的管理,根据对客户情况的深入了解,不断的与客户进行沟通,依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客户需要的方案,实现对需求方案的制定、更新、撤销、浏览等操作。 (6)客户分配管理:本模块实现对客户的分配管理,根据客户特点的不同为其分配最合适的业务人员,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7)用户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现用户信息的维护以防止被他人盗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2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管理模块、潜在客户价值评估管理模块、客户策略管理模块、客户跟进管理模块、需求方案管理模块、客户分配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协作关系,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3.3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通过潜在客户管理系统的建立,企业可以形成一套对潜在客户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以往对潜在客户管理中存在的客户跟踪盲目性、方案制定缺乏针对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潜在客户管理模块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对客户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目的是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供应商与客户管理系统的界面管理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到了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应用和管理,如何解决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的效益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系统的界面管理理论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的系统界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并用供应商管理系统SR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管理模块分别阐述了其中包含的界面管理理论与方法,以从中了解界面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系统界面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 根据管理学科的发展,原来界面由工程技术术语转向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用,形成了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界面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从工程学角度看,界面主要是指系统组件和设备的接口,当系统中的组件或者设备连接时,它们的连接部分就是界面。从管理学的视角来考虑,界面是指经济社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磨合或者相互作用情况,是针对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管理模块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管理。对应用供应商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系统的分析来看,它们的界面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模块之间连接的界面;另一种是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客户界面属于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供应商界面也属于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生产企业的上游是零部件或者原材料供应商,下游是产品客户。所以,供应商界面和客户界面是企业供应链的两个重要的外部界面。由于两个外部界面的社会分工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对于客户和供应商管理的目标不同,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各方之间的沟通不畅和效益损失。为避免界面的缺点,出现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商管理(SRM),分别管理客户界面和供应商界面。在界面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管理分别对应客户界面管理(CIM)和供应商界面管理(SIM)。在企业针对不同供应商和客户交易过程中的交流的界面管理来看,供应商关系管理目的是降低供应商界面管理的成本,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降低客户界面管理的成本,进而加强信息的沟通。供应商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加速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传递和共享,最终达到企业内外部界面的共同优化。通常来讲,很多企业大都实施了上述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系统管理界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界面模型。 一、供应商界面管理(SIM)界面分析 1.与供应商交流界面。当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大都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建立了繁杂的合作关系,并引入了日趋成熟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对供应商实行科学的管理,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如,自2004年,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强制企业遵守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这种认证的目的就是要求供应商和生产商生产符合社会责任的服务或者产品。这是随着市场机制的进步,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的表现,也是人权观念和消费者权益的体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利用供应商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原因是企业不了解对方的业务状况。很多企业过分高估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尊重甚至恶意挤压其他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埋怨,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最终导致冲突产生和资源损失。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如企业领导之间的战略讨论,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业务交流,都能促进企业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优化企业和供应商的界面。因此,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为供应链管理,为了加强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超越了单个企业的所有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实现规划和控制,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界面优化。 2.供应链上的SIM界面处理。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核心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并为供应链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供应商和主体企业的有效协调和合作。进行供应商关系管理同企业资源计划一样,都需要针对供应链的企业流程再造。最首要的是,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供应链整体思考问题。整体化观念是供应链优化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前提。在供应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加强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和服务,能够促进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性和协调性。早期供应商接入(ESI)来自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它表示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允许供应商参与。之后这种方式被引入西方国家。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并利用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人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人的组织是联合研发的关键。 二、客户界面管理(CIM)界面分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模式已成为卖方市场,消费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信息的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一个企业的了解仅限于通过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客户关系管理界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经常调查客户的需求,并听取客户的意见,对于新老客户实现科学的管理,因此客户界面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者服务过程中,保证客户的隐私安全。客户界面的良好协调,目的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客户对企业产生好的评价和印象,稳定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有利于企业的营销和开拓市场,使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了进行良好的客户界面管理,有必要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和分析客户的需求。企业的客户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应当对客户区别对待。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也存在一个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80%的利润,这些客户就是企业重点管理的领先客户,剩下的客户就是企业的一般客户。目前很多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中,便于企业对客户进行科学地了解和分类。如数据挖掘技术、信号传递技术。如在汽车行业中,如果我们已经从知识库中知道客户对零部件的需求情况,就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特点和需求频率,把一些备件储存在离批发商和零售商距离不等的仓库中,以有利于快速发运。 企业SRM系统和CRM系统都是企业的核心,SRM系统直接连接采购供应,而CRM系统与销售部门相连,这两大系统甚至与企业的生产部门的制造系统密切关联。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设备,能实现信息的搜集、传递、存储、处理等操作,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并提高企业的效益,属于一种人机系统。各个系统界面管理和无缝连接提高了企业信息沟通的速度。企业SRM系统和CRM系统是为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出发点是客户的需求,是对企业过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已达到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综上所述,现代企业以界面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应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和界面管理等工具,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了企业经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中的使用 摘 要: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CRM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一研究领域体现着越来越大的研究价值。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公司CRM中的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必然会给CRM带来更为广阔的。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 数据挖掘 燃气公司 1 数据挖掘问题的提出 对于数据挖掘来说,数据库是基础,而数据工程又在整个数据库中站了很大的地位,对一个要进行数据库营销的企业,其首要的解决目标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好的转化,从而分析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燃气企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数据,促使真正能将这些数据用于营销实践的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分析人员或业务人员越来越发现,当真正面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时,又觉得无从下手。对于燃气公司来说,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天然气原始数据普遍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使后续分析无法进行;二是随着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的落成、陕京二线的完工以及西气东输二线的动工,在我国的北方,必将以西气东输管线和陕京管线为主要干线,这些地方的差异造成分析人员的沟通障碍。 2 CRM问题的研究进展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在现阶段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商业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客户关系管理引起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客户关系管理有着广泛的市场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客户忠诚,而保持客户忠诚的关键在于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如何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这就需要对客户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但要高效地执行客户关系的管理,真正把其理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因而学界把技术、理论和实施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铁三角。在技术方面,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 3 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的使用 3.1 数据挖掘与CRM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可以做到分类、估值,预言、相关性分析或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和可视化等功能。因此,在燃气公司的营销活动中,应该把维护老客户与开发新客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维护老客户上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重“售前”与“售中”,轻“售后”的行为,尽量避免因售后问题,造成老客户大量流失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从而促进销售。 而燃气公司CRM中的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定制化,定制化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追捧,其体现的是企业的数据库营销能力。通过数据挖掘,不仅要拥有更多的数据,条目更加明晰,而且还要有数据挖掘分析的能力,从数据中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最终服务好客户。燃气公司的CRM系统把三方面统一起来,包括市场、销售和客户管理。利用数据挖掘理论和技术创建描述和预测客户行为的模型,优化燃气公司CRM流程,以实现燃气公司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3.2 数据及获取 3.2.1 客户数据 客户数据是指与客户相关的数据。传统理论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描述性数据、促销性灵气、交易性数据。燃气公司的客户数据主要通过天然气供应商和直接客户获得。当然,对于燃气公司而言,客户数据还应该增加售后类数据。 3.2.2 描述性数据 描述性数据是指燃气公司客户的静态数据。主要有客户姓名、性别、收入等基本信息以及客户消费习惯、特殊爱好等行为信息,还有燃气好肥信用等级、潜在燃气消费指数、客户类型(潜在的、现有的、流失的)等信息。 3.2.3 交易性数据 交易性数据是指与客户发生了交易行为后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燃气耗费的时间、地点、金额、产品的规格以及付款方式等。 3.2.4 售后类数据 售后类数据是指客户完成一笔交易后,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如投诉、建议、评价等。主要包括对产品的评价、对服务的看法、对工作的建议、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其他不愉快的经历、申请退货的记录,甚至投诉记录等信息。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以某一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业务需求,分析数据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数据库的结构并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验证设计,常用的设计技巧有数据完整性设计、表冗余设计等。 3.3.1 客户数据分析 根据前面对燃气客户信息的分类,就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中心数据库,采用了B/S结构图,公司所有相关人员在这里能够找到有关客户的所有信息。 (2)公司的领导、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呈现不同的视图),可以上网查询这些数据。 (3)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上传与客户的联系情况,其他相关人员也可以在网上看到这些可以时实更新的上传数据。 (4)公司所有相关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与客户相关的所有信息,这对于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保持与客户的联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具有很大的帮助。 (5)为后续的客户分析、数据挖掘等提供基础数据。 3.3.2 数据库的设计 根据前面的分析,客户具有四类数据,我们设计四个数据库,分别以客户编号作为主码,以便数据库之间建立关联。并且增加以客户姓名、编号、业务员编号、业务员姓名、联系时间、交易金额等多种关键字的布尔运算的检索功能、这样将能最快速便捷的找到相关的数据。 4 结语 面对信息社会中数据的爆炸增长、“丰富的数据与贫乏的知识”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迫切需要将海员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相知识。数据挖掘为这一迫切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CRM是适应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应用领域。数据挖掘及其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的关注领域。
期刊设计论文:封面设计原则中文摘类期刊研究 一、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一)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开展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个文摘类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外在形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看到刊物时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一个刊物质量的好坏,不仅同登载的文章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它的封面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摘类期刊一定要高度重视封面设计工作,通过优秀的封面设计来塑造自己的良好市场形象,构筑自己的读者群和社会认知。 (二)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内在品质的重要载体 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的门面,也是读者对文摘类期刊的第一观感。一个期刊的封面既可以间接表达编撰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彰显其载体的内容和风格。每个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都各有不同,这与期刊的内在品质密切相关。而文摘类期刊的内在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外在的封面设计上。因此,对于读者类型多样化的文摘类期刊而言,封面设计的风格要随着读者口味的变化而改变。 二、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封面设计对文摘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和客观上缺乏设计人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还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不能体现文摘类期刊的特色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文摘类期刊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期刊,或是情感类、益智类的文摘期刊,时政类文摘期刊所占的比重不高。不同类别的文摘期刊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差别。例如,专业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要求封面设计比较端庄大气,时政类文摘期刊的内容政治性、新闻性较强,要求封面设计要相对稳定。期刊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这类期刊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必然不如情感类、益智类期刊般灵活多变。然而,现在不少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有着向情感类、益智类期刊封面设计靠拢的态势,逐步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时政类文摘期刊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封面设计的这种新趋势并不利于充分体现期刊自身的特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期刊的视觉美没有充分体现 文摘类期刊一般是每月一期或是每周一期,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设计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对期刊的封面进行艺术设计。期刊的封面设计“要讲究均衡或对称、对比、衬托与调和、分散与呼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法则,要经得起审美推敲,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然而,目前很多文摘类期刊都没有按照上述视觉美的要求进行封面设计。例如,有的文摘类期刊封面列出了很多文章的标题和图片,但标题和图片的排列却完全没有遵循任何的艺术规律,它们像是散落的棋子,被随意的编排在封面的某一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把年份和刊期等重要信息排列在合适的位置,以至于读者要找到期刊名称以及出版年份、刊期等信息都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美感。 (三)期刊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水平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各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读者》、《特别关注》等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文摘类期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封面设计工作,他们拥有高素质的封面设计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灵活多变的设计风格。然而,我国很多文摘类期刊都存在着缺乏专业的封面设计人员、封面设计的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导致期刊封面设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文摘类期刊的正面发展。 三、文摘类期刊应坚持的封面设计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文摘类期刊非常重要的封面设计原则,也是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首要原则。“封面设计的形象又和它所办的刊物定位有关,而刊物封面的定位又受刊物内容的制约,它们各自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只有通过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反映出该刊物的独特内容,进而与其他刊物产生明显区别,读者才会由最初的好奇阅读进入到持续的兴趣阅读,最后实现对该刊物的长期阅读。具体说来,文摘类期刊个性化的封面设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明显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都应该具有地方性,而不应简单地把国外的风景或图片当作自己的封面。如果条件允许,一个文摘类期刊甚至可以选取本地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是能够体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图片作为自己的封面。这样既可以展示该期刊所在地的风景及文化特色,同时,其独特的图片展示也能够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刊物的内容。 2.可理解性。 由于文摘类期刊的读者群是非常广泛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对期刊的审美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兼顾高层次读者对该刊物较高品味的要求,也要充分注意考虑中低层次读者对刊物内容通俗易懂的需要。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能采取太过抽象的绘画等形式来展现模糊的含义。 3.针对性。 期刊封面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该期刊受众的群体特征。以《学术界》为例,由于该期刊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学术界展开,因此,它的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多来源于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或是知名人士。这种封面设计的方式就很能体现该刊物的主要特点。对于期刊的设计者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懂得和熟悉不同类别读者的心理和审美特征,才能在封面设计中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 (二)视觉美原则 视觉美原则是指期刊的封面设计让人看起来拥有审美的愉悦感,从而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和念头。具体说来,视觉美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设计的视觉美。 在一个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刊名、出版年份、刊期等需要体现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要尽可能的简练、一目了然。同时,字体的大小和色彩要与封面相协调,期刊的年份和刊期等信息的位置要突出,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找。 2.图形设计的视觉美。 文摘类期刊封面的图形设计可以利用很多要素,如绘画、摄影照片等,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写实的。但通常情况下,由于文摘类期刊所面向的读者群很广泛,因此,考虑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其封面设计多采用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图形设计美感的写实手法,促使读者对刊物产生阅读好感和兴趣。 3.封面色彩设计的视觉美。 色彩对展现一个期刊的个性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由于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封面的色彩设计一定要与文摘类期刊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心理特征,通过视觉生理、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和来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 (三)稳定性原则 在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中,保持期刊封面设计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有些期刊每一期的封面设计都在图形、颜色、风格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这让人很难记住这些期刊的符号特征。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代表着这个期刊的社会形象,要想获得读者对一个期刊的稳定认知和理解,文摘类期刊就需要保持封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基本稳定,不能轻易调整封面设计的总体框架和形式。如果一个文摘类期刊总是频繁地调整封面设计,那么读者就很容易失去对这个期刊的稳定认知,从而影响读者对该期刊的忠实度。 作者:孟圆圆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创新探讨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创新原则 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在封面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增强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表现。学术期刊的创新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这不仅是时代的特征要求,同时也是学术的科学展现。 (一)专业学术性 高校期刊是学术权威的体现,就期刊的封面设计而言就是要遵循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普通的生活休闲类杂志、文学艺术类杂志、娱乐时尚类杂志等截然不同,在封面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庄重、严肃的学术气息,整体设计要体现出大方、雅致、清新脱俗的书卷气。设计师要充分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首先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打造特有的学术氛围,再用艺术的语言表现,营造出独特书卷气息。 (二)具有时代感 科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学术论文同样要体现时代性,及时发现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最具前沿的科技信息是高校学术期刊的使命。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就是要紧抓时代脉搏,体现出现代感。封面设计中各个视觉元素要简洁、流畅,力求把积极向上、高速发达的时代感表现而出。抽象的视觉符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醒目单纯的色彩为我们带来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视觉元素。 (三)体现特色化 高校学术期刊因其研究方向不同、定位不同,所以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禁忌常常更换,每期发行的期刊在大体格局与版式设计不变的前提下,细节设计可以略有调整,以体现出发行时间不同,为读者带来新鲜感。高校学术期刊与普通期刊有许多不同之处,太过媚俗或时尚、张扬都不能体现学术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意要结合学校的特质、体现刊物的宗旨、展现地方的特色为核心,使其更具特色化。 (四)宣扬主题化 高校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会有文理版之分,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封面没有太大区别,往往只是在封面的色彩或文字内容上稍作改动,这样就很难体现出期刊的主题,从而失去特色。如哲学社会版的期刊封面,在设计中要更具文学气质与感性色彩,而自然科学版就要更加理性化,给人以客观、公正、清新、自然之感。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类别的期刊一定要统一并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书籍的主题更加突出并吸引读者。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创新 (一)字体编排 在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文字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如刊名、副标题、期刊号、编辑名称、出版社名称、学校名称等,这些文字信息都是封面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众多的信息只有精心的设计与编排才能既不失美感,又主题突出,使读者过目不忘,乃至爱不释手。如郑州大学出版的《美与时代》。《美与时代》目前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和艺术学学术期刊。封面中刊名设计独特醒目,字体干净利索,封面信息主次清晰,同时又透着一股清新时尚之美,阅读中为我们带来赏心悦目之感。在这份学术期刊的封面上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刊名的设计,字体把杂志主题与时代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副标题、刊号、出版日期、内容简介等系列文字信息编排合理、条目清晰,不仅有很好的导视作用,同时与刊名设计衔接得当,在整个封面设计中使装饰与阅读功能合二为一。这使《美与时代》在大多数直接引用学校名称字体或名人题字的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美不胜收。 (二)色彩搭配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有着优先于图形与文字的优势,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色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又可以使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对呈现期刊的风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所表达内容的合理搭配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山西大学学报》,期刊采用棕色为封面主色,色调素雅而沉稳,显示出该校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式竖向的编排,学校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建筑图片,以及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背景无不与怀旧的色调相得益彰,透露出该校的独特风格韵味。再如《陕西大学学报》的封面设计,黑白红的色彩搭配强劲有力,色块分割构成简约时尚之美,烘托出一种宽松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使其在众多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当读者第一眼看到就能够被这种强有力的色彩搭配所感染,并激发出阅读的冲动,从而使读者进入一个思考与探索的阶段。对于期刊封面来说,色彩所赋予的感染力,给阅读者带来的情绪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对色彩应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也要对该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等做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合理运用色彩语言,设计出让广大读者喜爱的期刊封面。 (三)插图应用 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走进“读图时代”。精美的插图使人们在阅读中拥有了更直观、形象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读图时代”的来临也使当代书籍设计发生改变,这种设计的变化也直接反应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插图就是一种图形元素,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如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图片等,都可以作为学术封面的插图使用。插图早于文字出现,是一种比文字更为形象的视觉语言。学术封面中的插图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亲切形象的视觉符号,使读者直观、准确、形象、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要传播的各种信息,以此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装饰》一书,生动的图形语言作为封面设计的主体,不仅使读者对每一期的内容具有准确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美化了期刊的封面,实乃一举多得的优秀设计典范。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装饰》,每一期都采用最新的资讯信息设计封面,从而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赢得读者喜爱,以此显示出该期刊的学术真实性与资讯快捷性。如本年度4月的热点话题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离世与iphone4s的成功上市,这成为《装饰》在2012年4月封面的设计主题。又如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如期而至,奥运会徽成为该月的期刊封面,同时期刊内容也会针对奥运主题事件展开评论与研究。正是准确地运用了图形语言,读者才能透过《装饰》了解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艺术评论研究,使得该期刊在其专业领域树立起学术性的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封面插图设计不仅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定位与精神面貌的展现。如果说读书能开启人们的心智,那么读图则能是视觉的享受,插图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方法与艺术形式,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复杂的信息转变成简洁的图形语言,使阅读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纸张与印刷工艺 优秀的设计要通过到位的纸张材料与高超的印刷技术才能够显现出来。纸张材料的选择不仅为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庄重性、严肃性,选择一些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能大大增强刊物的形象定位和设计水准。另外,选择与纸张材质相协调的印刷工艺,更能使封面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摈弃毫无质感的纸张材料与粗糙的印刷方式,使学术期刊的封面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原本刻板严肃的学术期刊赋予生动形象的性格色彩,使其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当然,纸张与印刷工艺的选择要以适合该期刊的学术定位为准,太过复杂或成本过高的材料和工艺要慎重选用。总之,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与其他期刊相比需要相对严谨、低调、质朴的设计风格与表现手段,切记要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过度设计产生。 三、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同样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体现。学术期刊的内容决定了其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刊物的设计又是为其内容服务的。如果完全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或忽视形式只注重内容,都不能把刊物创办成优秀的学术期刊。高校期刊作为学术的风向标,要富有创新意识,封面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与形式贴切统一、相辅相成,更好地体现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内容及学术价值,做到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容并行,使高校学术期刊不负时代的使命。 作者:王宇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探求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及发展趋势 1《核技术》封面刊登内容规范化要求 要想设计出好的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了解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国家标准的规定。《核技术》期刊在进行封面设计时,遵循了相关标准和规定。主要依据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等中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涉及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中英文刊名、出版年月、卷期号、主办者、出版单位、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等内容。与此同时,《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还遵循了以下几点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期刊不同于图书,它在出版上,具有时效性强、出版周期短、长期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这一特点;在阅读上,具有跳跃性;在携带上,具有轻便性。所以在设计封面时,要保持稳定的特色风格,不能跳跃的太厉害,体现整体的统一。(2)封面设计的风格要与期刊的内容协调一致,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果期刊的内容是严肃的、学术性的,封面就不能过分活泼;期刊内容是较活泼、轻松、色彩丰富的,封面就不能太呆板。因此,科技类期刊的封面一定要体现相关的科技内容。(3)刊名应该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字体、字号和位置都要设计得当,出现在最重要的位置,利于识别。(4)年份和卷期号的定位设计也是期刊特有的,读者都是通过年份和卷期号来判断刊物的新旧,所以应该放在突出的位置。 2国内外同类期刊封面比较 在《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本人调研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科技期刊,如NuclearInstruments&MethodsinPhysicsResearch、PhysicalReview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CellResearch、《中国科学》系列、《中国物理C》、《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动力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封面底色为单一色或者条纹渐变色,没有图片,只有刊名、卷期号等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必要信息。(2)期刊封面放些风景图片或建筑物图片,但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只是增加观赏性。(3)采用代表专业范围的图片作为封面的整体背景,或者以抽象的概念图片作为期刊的封面,它能反映学科特点,但是一年内或者几年内都一个样。(4)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突出了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笔者认为这一类型是比较好的。《核技术》封面重新设计时,借鉴了这一类的设计风格。(5)在封面上放广告,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感觉学术气氛不浓,不太适合科技类期刊,特别是学术类期刊。表1是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列出了每种类型期刊封面的优缺点。 3《核技术》2013年封面重新设计方案 通过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决定借鉴上节第4类封面设计风格,即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这能突出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这种设计打破以前传统的、习惯性的封面风格,符合现代科技期刊理念,能够代表本学科科研动态,具有个性化。重新设计后封面的优点阐述如下。 3.1色彩改善 在色彩改善上,因为本刊一直是以蓝色作为本刊的背景色,所以还是决定采用蓝色作为主基调,但是不再采用单一的颜色,而采用渐变色和不同明亮度的蓝绿色作为背景。这样,色调不致过于沉重、呆板,既能够体现学术期刊的严谨气质,又能够显得活跃、轻松、色彩丰富。 3.2排版改善 在排版改善上,将版面进行合理安排,如将版面分为页眉、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主题图片、页脚等区域;在页眉部分刊登期刊的ISSN号、CN号和CODEN号,中文刊名、英文刊名和卷期号间用细横线分隔,中文刊名也做了上下不同处理的美化效果,另外在刊名前加大写的“N”标明期刊英文的第一字母,并采用了倒立阴影的效果,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在页脚部分标注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上面用白色渐变弧线加以区分,显示出整体页面的流畅性。 3.3内容改善 在内容改善上,除了刊登国家规定的必需要素(中英文刊名、ISSN号、CN号、CODEN号、卷期年、出版时间、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外,增加与本期相关的主题图片,由主编和编辑人员依据严格的学术和审美原则共同选择,选取能够反映本期学术重点和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快的学科动态的重点文章的图片,并配上每张图片的图题和图片的出处,对封面图片进行一定的文字解释,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样使读者对本期文章的重点一目了然,吸引读者阅读内文的兴趣。2013年第1期刊登的是一幅全息成像的图片,图片非常的漂亮,与背景有很好的融合,可谓相得益彰;第2期刊登的是一个XRD曲线图,介绍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对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放电后积分得到的XRD曲线结果,为当期刊物重点报道的内容,在设计上图片背景采用透明,透出封面原来设计的背景,字体也采用白色,在蓝色背景上更加醒目自然、清晰可辨。这样每期封面背景一致、主题图片切换的封面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本刊封面风格的连续性,又突出了每期的特点和个性,见图2。 4封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革新,今后科技期刊的封面再不会是保守单调的,而是花样繁杂、琳琅满目、不断发展更新的。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设计风格上,科技期刊一定会与时尚类期刊和社科类期刊越来越接近,色彩丰富、字体美观,既能体现科技期刊的特色,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2)在内容设计上,将与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相结合,从每期的封面即可看出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轨迹。(3)在内容传播上,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由于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期刊上网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正处于传统纸质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共处的时代[9],从发展趋势看,网上电子期刊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面都是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比拟的。所以今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时,要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比如封面设计的主题和风格要与期刊网站和电子期刊的相一致,目前《核技术》期刊的网站和数据库投稿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估计在2013年7月正式对外运行,而此次网站设计的风格就是参考了《核技术》封面设计的风格制作的。(4)更多地运用现代化手段。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期刊的封面上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比如在封面上印二维码,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就可以打开对应的电子期刊的网站地址;或者封面上的主题图片可以与正文做超链接,从图片就可直接进入封面文章进行阅读,还可以显示浏览量和下载量等信息。 5结语 通过对《核技术》封面的重新设计,了解了很多国内外优秀期刊的设计风格,并且总结了本期刊之前的缺点,设计出耳目一新的封面。它既反映了本学科的重点科研成果,也显示出了本刊的个性;虽然本刊并不能像国外优秀期刊Science或Nature在科学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本刊每期刊登的封面图片串联起来也能代表核领域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进展,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并且本刊在页码上也做了改动,不再采用排序式编排页码,而是采用6位数字,以“期、栏、第几篇”的方式编排页码,为以后在线优先出版(OnlineFirst)和开放获取(OpenAccess)做准备。相信在2013年几期刊物出版后,稿源一定会有所增加,尤其是优质稿源的比例会大幅提升,并且发行量也会逐步增多,一定会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肯定。 作者:霍宏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 期刊设计论文:探索期刊封面设计办法 期刊封面是期刊的外在形象,读者看到期刊得到的第一信息就是来自封面,封面的色调、图案、文字等首先对读者产生感官的刺激。因此,期刊封面可以说是期刊“脸面”,亦是期刊的特质表现和风格体现,是吸引读者的期刊要素。因此,期刊的设计非常重要,在期刊设计中应当掌握一定的要求和技巧。 一、封面设计应要素突出,达到要求 期刊封面都有期刊名称、刊期编码、提示标题和图案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不同的组合、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面形象,能够彰显出区别于其他期刊的特质。一个特质突出、个性鲜明的期刊方面设计,需要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1.刊名和标识突出。一般来说刊名要简练、文字要少,以便于读者记忆和理解,就达到了刊名的目的;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标识相当于产品的商标,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品牌符号,它要具有便于识别、便于记忆、富含深意、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2.封面内容协调。封面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的运用应当符合美学要求,在运用中应当彼此协调,每期封面文字内容应当与本期内容一致,发挥出对期刊的导读功能。 3.封面在外在形象的体现上要具有相对稳定性。每期的封面内容虽有变化,应体现形象的稳定性,在标识、色彩、风格上应力图稳定性,防止较大变化给读者带来陌生的感觉。因此,每期封面在根据刊期文章内容变化中,其他方面的封面信息应是基本不变的。 4.刊名和标识突出。封面内容协调。封面要体现外在形象的相对稳定性。封面信息应突出艺术美感和特质。封面在表达基本的期刊的刊名、期数、标识等基本信息的同时,应力图突出期刊的文字、图标、色彩等整体信息的协调性、和谐性,努力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体验,给人以高雅、大气的视觉美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层次。 二、封面设计应构思清晰,抓住关键 期刊封面要达到基本的设计要求,首先应进行精心构思,其思路应清晰,抓住关键点进行设计。因此,这就需要做到: 1.封面构思调研应充分。期刊设计构思应首先对期刊的种类、期刊刊载主要信息方向、期刊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构思封面要表达的视觉效果,才能明确封面的表现形式和应突出的风格。 2.封面构思要以基本素材作为基础。封面构思不是凭空的想象,更不是无缘地胡乱涂鸦,而是依靠设计者对封面审美认识,需要对封面要素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设计实践的不同体验,只有设计者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素材基础,才能在调研基础上对封面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框架的描绘,这个形象框架描绘实质就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的重新组合,甚至是再创造,可以说对封面整体形象的初步描绘是封面设计的雏形。 3.封面构思中要精选有价值的要素信息。在封面构思中,有很多素材堆积而成的封面形象,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元素,这些众多的元素应当对其进行精心选择,筛选有用的、能彰显封面特性的要素,而将其中无关紧要的,甚至要对读者形成干扰的要素进行剔除。有时在封面构思中,设计者往往存在添加素材容易,而剔除已有的素材是不易做到的现象。按照“多就是少”的理念,在封面构思中,应当使要素的表达简明、清晰,集中读者对封面欣赏的注意力。 4.封面构思应立意新颖。封面设计与期刊中的文章写作一样,应有不同于俗套的新颖视角、新颖内容、新颖表达方式和新颖的渲染手段,因此,其在构思中的文字大小、字体运用、色彩选择、图案大批等应避免市场中的同质化,要不断探求,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三、封面设计应突出特质,增强感染力 在封面设计中,特质是期刊个性的表现,而检验特质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能否给读者以美好的体验,能否对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以较强的感染力。要做到这些,都需要在文字表达、图案设计、色彩表现上下功夫。 1.封面文字的表达应追求变化和审美。封面中刊名的文字是封面中最为突出的信息要素,它的字体、颜色若表现恰当,则给读者首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践设计中,使用不规则性美术字体较多,它较书法体和和美术规则字体而言,在个性表达、空间利用、艺术美感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因而应用较多。传统的印刷字体比划单调、表现风格单一,而随着电子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字体的表达也发生了较大变换,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空间技术,舒展印刷字体的笔划,表达刊名丰富个性。 2.封面图案的选择应表达鲜明与美感。图案在期刊封面中占据面积的主体,它占据了人的视觉中心,因此图案表达是否鲜明,是否具有美感,决定着是否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不同期刊的市场定位、读者面向是不同的,因此,它往往在封面设计的图案选择上也不同,或以动物为背景,或以植物为背景,或以山水为图,比如,科技类期刊,应以科技产品或科技建筑物、科技活动图片为封面,对于影视期刊则以影视人物或影视剧照、场景图片为封面,对于美术期刊则以美术作品、美术设计为封面,对于新闻期刊则以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场面为封面,以使封面与其期刊办刊方向相得益彰,从而有利于与读者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期刊的图案选择应当服务于期刊的办刊内容。 3.封面色彩的配置应协调与赋予表现。封面的色调表现也要服务于期刊的内容,应符合期刊的办刊方向和风格,一般应对期刊封面的色彩进行艺术处理,要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通过色彩的搭配、表达期刊的思想内容。期刊封面色彩的应用要考虑与刊名的色彩是协调,要突出书名的色彩,要与书名的色调协调,使背景色调成为书名色调的陪衬。一般来说,文艺期刊、美术期刊其封面的色彩表达可以以开放的视野,其表现形式可不拘一格,而其他期刊的色彩运用,则就要考虑符合期刊的办刊要求了。比如,对于儿童读物期刊,其封面的色彩可以表现为明快,但不需要强烈的对比,要体现色彩的柔和、清新和淡雅。 四、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定位,彰显审美追求 封面设计应当始终服务于期刊的办刊方向,服务期刊的发展宗旨。其中在封面设计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二是要打造期刊的审美价值。 1.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期刊发展的定位涉及市场定位、内容定位、受众定位、品质定位、营销定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封面设计中要抓准这些期刊的定位要素,使封面的设计与期刊的定位相协调。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经营中的品牌定位十分的关键,它关系到期刊的市场生存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封面设计中应当特别突出与期刊品牌打造的协调。因此,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期刊标识应符合品牌要求。标识是重要的品牌符号,封面中的图案、色彩以及用字等都应当服从于标识,要做到标识鲜明、突出,并力争做到与期刊其他要素的协调,要在要素协调中强调标识的容易识别性、便于记忆性,使在长期的标识使用中,激烈读者品牌认识,不断增强标识的品牌影响力。 (2)丰富的设计要考虑营销推介的效果。品牌的打造靠质量,而更需要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封面在其营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期刊封面图案、人物、色调是否多人眼目,期刊内容提示是否具有悬念,能够诱人去探寻,期刊在被陈列摆放时,其关键要素是否能传递给读者,都是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关注的。其中期刊内容提示、期刊名称在封面的位置、字体的大小、内容的提示对期刊的营销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期刊封面设计应追求独特的审美品质。期刊封面的审美品质,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或为期刊的文化特质、或为期刊的品质追求。因此,期刊封面中的文字、图案、色调不是简单的无含义的组合,而是追求的一种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个性品味,它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办刊的层次,彰显办刊的品味,体现办刊的发展方向,代表办刊的核心诉求。反之,一些低级、庸俗甚至是下流的图片被搬上期刊封面,则使期刊陷入粗俗、品质低等的境地,很容易招致读者的反感,从而远离。因此,在封面中追求审美品质是其最重要的要素追求。其中,在现代封面设计的审美要素中,应着重考虑文化内容、读者定位和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 (1)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文化内容对审美品质的影响。文化信息、文化成分往往是决定审美品质的重要内容。封面良好的文化信息传递,可以催人奋进,高雅的文化信息传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素质养成教育,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引导读者追求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责任,而寓意高雅的文化信息,可以激起受众美好的情感体验,给受众以精神的启迪和信念的力量,可以说封面的文化内容,可以提高期刊的审美品位,它是营造期刊美好精神家园的根本。 (2)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期刊读者定位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读者定位越来越明确,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而这就要求封面设计中要考虑面向的读者群体的文化层次、审美需求,要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进行封面的构思与设计。 (3)封面设计要重视应用现代的传媒技术。现代的传媒技术得到了发展,色彩的表现、图案的绘制、文字的变形等都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印刷技术中具有了较多的创新机会,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应用,按照市场需求性、时代潮流性与封面审美结合的观点,加强封面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品质创新,提升封面设计的审美层次。 期刊设计论文: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要求阐述 1医学期刊封面的设计要求 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和封四,具有保护、装饰、达意和广告的作用[1]223224,这里讨论的医学期刊封面系指狭义的封面,即指封一。目前,医学期刊封面设计已有改观,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仍存在创新不足、审美观念老化、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优秀的医学期刊封面设计,要迎合医学专业读者的审美心理,符合其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项要求。 1.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期刊传播的文化信息决定其封面创意的轨迹,封面是内容的表象和含量的外延[2]。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临床医学又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等,各个学科又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每一学科和专业都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因此,确立期刊封面的设计思想、主题和风格,应从期刊的专业特点和读者定位出发,设计出与之相一致的表现形式,或庄重严肃,或含蓄蕴藉,或淡雅脱俗,或明快简洁,或新颖奇特。封面的形式及风格,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办方和编辑出版者的办刊理念和学术追求,以及刊载内容的学科专业范围、属性、特点和特定的作者、读者群的定位[3]。新版《放射学实践》封面简洁和谐,朴实亲切,每期都会刊载各种不同的影像图片,配以重点论文的主题,引导读者关注数字化、微创化、远程诊断等影像医学发展趋势的最新报道,激发读者对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技术、新知识的探求,在展现医学影像学奥秘的同时,展示了科学的美丽,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4]。 1.2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医学期刊的学术属性决定其封面必须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必须有一定的格式,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要按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在封面指定的位置上依次注明刊名、刊名汉语拼音、英文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主办者,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及条码等。这些规范化的格式,有利于光盘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也反映了期刊的连续性艺术;但是,如果所有的期刊都是同一张严肃的面孔,缺乏个性,就会显得十分乏味。封面设计艺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者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对读者视觉的审美传递,也是艺术与文化通过封面作为载体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不应将其理解为各类视觉元素的简单构架,要“赋予其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以极为强化的形象展示给读者,以期达到刊物的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及全新的视觉效果”[5];因此,应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封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以突出医学期刊的个性,只有期刊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封面。《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每期封面均刊有名画,并在文中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从艺术的角度吸引读者,使本来枯燥的专业期刊变得十分活泼、高雅,让人过目不忘[6]。 1.3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结合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有其延续性和稳定性,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既能稳定基本的读者队伍,又有利于期刊品牌与风格的形成。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国际”系列,如《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等,曾是《国外医学》系列,原就采用统一、相对稳定的封面设计,更名后这类期刊封面设计方案仍保持一致,庄重大方,突出系列杂志的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封面上3个相连的花环意义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医学期刊虽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数十年不变的面孔,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读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会对专业期刊提出新的要求,而不再停留在“温饱水平”,希望在阅读期刊内容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因此,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应是一个基于基本风格,进行不断调整、创新、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还应关注市场和读者的反映,给予读者以第一时间的打动。刊名好比人的面孔,色块、图案好比人的衣服,可以在刊名字体、字号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更换色彩、图片,以增强期刊封面的新鲜感和艺术魅力。 1.4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借一定大小的纸张幅面所提供的空间而进行的,在封面的方寸之间,设计者应用均衡、统一、节奏、对比、重复、重点和动势等基本原则对文字、图形、色彩等封面视觉元素进行组织架构,使得各视觉元素整齐、连贯、映衬、呼应、严密、平衡、一致[7]。设计时要安排好封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封面各个视觉元素构筑成最终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空间,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局部呈现韵律和变化。《眼视光学杂志》在封面的右上角镶嵌着一只经过放大处理的蓝黑色眼睛,顾盼有致,眼睛的右上角嵌有一橘黄色块,封面的主基调为黄绿色,设计者用具有中国韵味的黑色书法体刊名将原本分离的色差较大的色块有机地连在一起。这样既可把握封面设计的整体性,又使局部画面充满生机活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后给人带来的那份艺术视觉冲击力。 2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阐述信息的过程,它借助于视觉图像来传达信息的设计,以文字、色彩、图形等为视觉认知语言的基础元素进行艺术表现[8]。 2.1文字语言平面设计的字体大致分为2类:一是以西方文字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如希腊语系文字;二是以东方文字为代表的独体文字,如汉字[9]。文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是点、线、面设计的综合体,如一个字可以看成一个点,一行字可以看成一条线,一段文字可以看成一个面。文字设计主要从字体的使用、字号的选用以及在封面中的位置等方面来进行。封面所用的字体主要有印刷体、手写体和美术字。印刷体可应用于所有文字;手写体可用于刊名;美术字变化多,可用于刊名和要目等。医学期刊除刊名外其余文字宜使用稍小的字号,给人以理智、冷静的感觉。文字在医学期刊封面中的位置主要有三段式、对角式和一角式[1]229等。刊名的设计是刊物的点睛之笔,是读者鉴别期刊的重要标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刊名的设计。封面的上半版比下半版更具强势,刊名通常应以横排形式固定在封面的上1/3位置,这样可以获得醒目效果。也有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采用竖排形式。刊名字体型号的选择,应与刊物性质和内容的搭配密切相关。医学期刊的中文刊名字体可以采用印刷体和书法体,书法体可以美化封面,增强艺术感染力。刊名的字号大小可以不一致,其中需要强调部分所用字号可以稍大一些。如《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其刊名为黑色、规整的印刷体与红色的书法体(“中西”)结合而成,“中西”2字比其他字要大一号,排列错落有致,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特色。刊名要与封面其他文字具有强烈的对比,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避免封面元素均衡。可以对刊名在造型、笔画和构架上进行装饰,如把刊名做成立体浮雕状,并在名字下加上投影,从而产生空间感,增强视觉冲击力;也可将字体反白,字的四周用重色烘托,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还可以借鉴英文字体编排的艺术手法,体现设计中的自由风格[10]。此外,刊名在较长周期内要保持一贯的风格,以保证其稳定性。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都具有俊秀、浑厚、奔放、飘逸等各种风格,能让读者去品味体会。字母文字比汉字更具形式感,更便于设计。例如中华医学会“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封面左侧35mm宽的深色块内均印有3个CMA(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的首字母)的字样,顶左底右,CMA这3个字母被适当地变形,并用连接的艺术手法在各个字母外围加边线,将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美观的统一体,既形象地代表了中华医学会这个品牌,又具有现代韵律感。但是,目前国内医学期刊利用英文字母的特性对封面进行设计尚较少,若能把国外字母字型艺术变化的手法应用到国内医学期刊上,将会给期刊封面带来全新的感觉。 2.2图形语言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人类视觉语言的基础,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在一瞬间便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图形的形式有黑白画、彩色插画、摄影照片等,表现方法有抽象的手法、图案的手法和写实的手法等[1]231。 2.2.1写实的手法医学期刊封面图形多采用此法:1)在封面构图中融入医学元素,期刊专业特点一目了然。可选取与期刊主题或本期专题相关的医学类图片,如《解剖学杂志》每期都选用内文中重点文章的一幅图片作为封面图形。2)融入民族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如《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选择青花陶瓷作为标志性的构图元素,恰好又符合当下流行青花瓷的时尚。3)刊登专业会议的新闻图片或本领域内的名人照片等,如《人民军医》每期封面都以一位人民军医的风采吸引读者的眼球,内文并配有封面人物简介。4)刊登广告图片,既能美化封面,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医疗卫生装备》在刊名下方刊登大幅广告,广告图不但没有抢占风头,反而将刚劲有力的红色书法体刊名托到读者眼前。 2.2.2图案的手法医学期刊的封面也可设计一种能表征期刊属性或者专业特点的图案和符号,参与封面的构图。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以2个肾、2条输尿管和1只膀胱连接起来勾勒成泌尿系统的一个剖面图作为封面图案,直观而形象地表征了期刊的专业特点。还可以根据刊物特点设计新颖而有代表性的刊徽,点缀封面,增强稳定性。如《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封面在墨绿的底色上配以黑色刊名,显得有些灰暗,但刊名下方一枚金色的白求恩头像徽章,一下子打破了这种沉闷。 2.2.3抽象的手法医学期刊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设计出能反映专业特点的艺术构图。如《沈阳医学院学报》封面的主体是一条“S”(刊名第1个字母)形路,路面则以富有医学含义的DNA双螺旋样图形铺就而成(颜色由紫到蓝渐变),由封面的左下角向上向前蜿蜒开去。整个构图抽象而富有含义,“路”由近及远寓意了学院的发展和未来,亦可理解为学院中“教师”和“学生”2大主体的共同发展,或理解为医患关系的和谐。DNA双螺旋则表明基因工程已成为医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作用是无限的,医学生任重道远,而双螺旋的向上延伸宛如升腾在科学上空的瑰丽彩带,令人神往[11]。 2.3色彩语言色彩是视觉效果中极敏感的因素,最引人注目[12]。期刊的封面色彩应该与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气质协调一致,医学期刊的内容严肃、庄重、权威,底色色彩一般不宜过浓,以淡冷或暖色为基色。任何一种彩色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3大属性,期刊封面设计的色彩处理也主要从这3大因素来进行,同时要考虑色彩的冷暖、面积、数量、调和、呼应等因素,才能使色彩协调。 (1)色相即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橘红等。医学期刊封面在配色时应以一种主要颜色集中或分散地占有相当的面积,再从中点缀小面积的其他颜色。这样主调鲜明,并能产生色彩变化,使整个设计既显得统一庄重,又不乏对比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审美乐趣。如《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的封面以蔚蓝色作为底色,封面顶部开白窗,黑色书法体刊名横排于其上,封面中下部左侧是色彩丰富的竖排风景画,右侧为本期主要论文的题名,以白色字竖排,形成一条条白色的竖线,与右侧的风景图片形成呼应的关系,左下角开白窗刊印条码,与刊名呼应,右下角黄色的刊徽和橘黄色的年份及期号与图片呼应,整个构图点、线、面协调统一,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典雅优美、清新自然、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 (2)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亦即深浅差别。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给人以变化丰富、朦胧虚幻之感;明度相差大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以响亮明快、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1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封面色彩即采用了同一色相的深浅变化,从左上角向右下角为渐变的蓝色、浅蓝、白色,使得整个封面具有立体感、空间感、轻重感和层次感,同时还能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让读者在阅读学术文章之余,获得一种轻松愉悦和安宁祥和之感。 (3)色彩的纯度又称饱和度。纯度高的色彩艳丽,而纯度低的色彩则灰暗;纯度高的色彩具有运动感和热烈感,而纯度低的色彩则具有沉稳感与平和感[13]。在封面设计时特别突出的刊名,可用较纯的颜色,而其他次要的图形作为陪衬色,则要降低其纯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封面以高纯度的红色为底色,书法体刊名反白横排于封面的上1/3,英文刊名用纯度较高的黄色分3行居中排列于封面中1/3,英文刊名下方则是一从封底、刊脊至切口的绿黄色条带,其上刊印英文年月、卷号和期号,封面的右下1/3刊印着红黄灰相间的刊标,左下角反白刊印条码。整个封面用色艳丽而不杂乱,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那一袭红色让读者能在众多期刊中一眼就能看到。期刊封面设计中常需留有一定的“空白”或“空间”,如果没有了白,不仅色彩层次显得欠缺,而且使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国内许多医学期刊常以不同明度的绿色和蓝色为封面底色,配以白色刊名,封面四角或反白字体刊印刊号、主管和主办单位等,或开一小白窗刊印条码,虽然比较简单,倒也清爽透气。 期刊设计论文:院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革新 封面设计是如今书籍装帧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人们对书籍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封面的设计,其美丑直接决定了读者对该书籍的取舍。多年来,高校学术期刊与学报的封面设计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在早年的创刊初期并没有“封面设计”这一概念。而近年来,由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兴起,电子版书籍逐渐取代实体书籍,而高校学术期刊很大程度上成为为作者服务的目的性刊物,从而忽视了学术期刊的封面,使得其不仅不具有艺术性,更谈不上“设计”之说。本文就如何更好的讲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新展开问题探讨与研究。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与内容 (一)学术期刊封面的构成元素 学术期刊的封面,从大体来说,主要以稳重、朴素、严肃等为特点,着重突出学术的理论性,不讲究花哨的风格,这与高校注重学术研究的特点相辅相成。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封面,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简单的色块和文字构成,没有太多的图案等元素,以文字的排列为主,色块与线条为辅;另一类是将本校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化处理之后放置于封面上,直接作为封面的主要元素呈现于公众眼前。 (二)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运用 为了体现学术的庄重,严肃的特点,绝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色彩采用了单色或加套色底纹[1],并运用了蓝色、绿色、暗红色、米黄色等安静沉稳的色彩。也有小部分期刊运用了渐变色,这就使得稳重中略带一点活泼,打破了整体一色的单调、沉闷。也有部分期刊使用两种不同的色块的搭配,这样就显得醒目,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三)学术期刊封面的文字安排 将本校的校名原字体照搬上期刊封面,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选择,这样便直接反应了本校的校名特点;另外还有的期刊使用手写体,如名人题字;而标准字体则是除上述两种选择之外的最佳选择了。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文字安排上,一般有标准中文名,标准英文名,国内与国际刊号,年卷期号,各方收录等信息,一目了然。 (四)学术期刊封面的构图 一般来说,期刊名称在封面上方的比例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其次的就是在侧面。在构图上来说,人们的阅读习惯为从上到下,所以首先要知道这是什么刊物,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刊物名称。而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中,英文名称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装饰性的文字,有不少学报将英文名称刻意的放大,成为装饰封面的一部分。在背景的选择上,纯色的背景占大部分,有的则以抽象的图形辅助文字。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术性 无论怎么改革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首先最基本的是不能跳脱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一般的文艺杂志,时尚杂志不同,在封面设计上要遵循庄重、严肃的规律,整个设计要文雅、大方,流露出一种书卷气[2]。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设计者把握好设计的“度”,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营造特有的学术氛围。 (二)现代感 学术论文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当下社会问题。同样,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是如此,要具有时代感,现代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比较流畅的曲线,代表飞速发达的时代元素,也可以运用类似光束的效果,或者是利落的几何体、点阵等。这类简单抽象的元素在设计中,往往代表的就是现代感。 (三)特色化 形成特色,突出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必常常更换,这是与时尚生活期刊的不同之处,所以在特色风格的形象上较之其他刊物有所削弱。而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可以给高校的学术期刊带来强烈的存在感,结合该校的特质,或地方的特色,体现刊物的宗旨,有创新,有突破。 (四)主题化 很多高校的学术期刊,有文理版之分,为了区分,往往只会在封面整体颜色上做出改动,而封面内容不变。这种区分方式只有对该期刊熟悉的读者,才会从颜色上进行分辨。社哲版在封面图案上,可以运用中国传统的图案、特有的纹样、或是篆书体等古文体作为底纹;自科版则可以将数字符号、公式等艺术化处理后作为底纹。这样就能让读者对不同的刊期进行快速的区别。 (五)艺术性 目前,在市面上的书籍装帧中,封面设计的表现手法,强烈的艺术感占据了半壁江山,各种抽象的,超现实的,简单的,强烈的手法使设计达到很好的效果。虽然强调独特的艺术性手法,但是由于学报的特殊性质,局限了很多好的设计形式,设计者在体现艺术性和形式感的同时,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艺术设计要求 (一)合理布局在众多的高校学术期刊中,封面设计的布局大多分为左右布局和上下布局。刊名作为最主要的部分,设计者往往在这方面做设计变动。由于中文刊名常常用到比较规范的字体,设计者可将英文刊名夸张艺术化,如首字母放大并占比较大的面积,在版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在一个规矩的框架中,不同的文字,词组有大有小,这就让人感觉既活泼又统一。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喧宾夺主。 (二)色彩搭配单一用色是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选择,单一用色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多色彩太过华丽的装饰性。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不宜过多,三套色以下为佳,但极小面积的使用多彩色,反而能达到醒目的作用。在用色上,尽量避免对比色的出现,多使用同色系,尽量选择温和、安静的色彩搭配。如果希望刊物的封面醒目些,可以考虑使用较亮眼的淡色系来多色搭配;如需使用灰色系,要注意灰彩色容易显“脏”的特质,并且不建议使用满黑来作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色彩。 (三)体现质感好的封面设计要搭配好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纸张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庄重性,选择一种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便大大的提高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另外,建议摈弃粗糙的印刷方式,选择相对精美的印刷,由于封面设计对于一本刊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粗糙的印刷将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对这本刊物的看法。 (四)特殊工艺如今在印刷手段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工艺能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愿,例如凹印、凸印、烫金、植绒等等手段。设计者在这些工艺的选择上,针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特点,可以小范围的应用,比如刊名使用凸印,会显得比较精美,但有些工艺却不宜大面积使用,比如烫金字,这就需要设计者把握这个度。与其他期刊相比,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需要相对低调,相对朴素,而太复杂的印刷工艺成本略高,这对于高校的编辑部来说,是一笔并不需要的开支。 (五)整体配合除了封面的设计,还有书脊、封底等部分的设计,期刊的封底有刊物的一些详细信息[3],在编排版式上也需要设计者注意美感,对字号的选择,排列的方式,都应该与封面的设计协调,整体,统一,首尾呼应。其他部分的设计,也是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四、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中比较特别的一部分。其封面设计,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更是体现高校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但往往容易遭遇忽视。封面的设计,只有确定了设计理念,才能出色的设计出既符合学术期刊的内涵,又体现艺术特色的作品。作为学术前沿的大学校园,学术刊物在一定时候可以直接反映该校的文化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不论是期刊编辑,还是从事学术刊物封面设计的业务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眼光。好的封面不仅能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并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而且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版式设计法律保护 一、版式设计权的概述 (一)版权设计权的概念。版式设计是包括对图书和期刊等刊物的版面内容的创作,包括对版心、行距、排式、标题以及符号等版面安排的综合布局。版式设计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出版者的重要的权利之一,且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根据《著作权法》第36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由于《著作权法》并没有具体对版权设计内容和保护范围的具体规定,所以在其他法律概念中,还存在容易与版式设计权相混淆的其他概念。(二)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的概念在此不再赘述,而装帧设计是指对图书期刊的外表的装潢创作,包括刊物的封面、书脊、和扉页等印刷作品直观外表的设计。二者在客观上所包含的内容就不尽相同。再从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的法律性质方面分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因此,二者在著作权法中保护的体现也是完全不同的。版式设计对于出版者而言,无论在该图书期刊是否构成作品,被著作权保护和认可,都会单独被著作权法保护,明确赋予给出版者版式设计权。而装帧设计不是著作产权法中一项被独立保护的权利,只有其依附的图书期刊的印刷物在构成作品时,才能够被当作作品的一部分被著作权法认定,否则只能作为外封装来对待,不能直接被著作权法加以认定。综上所述,从著作权法的角度分析,版式设计权是明确被著作权保护的权利,而装帧设计不是被著作权独立保护的权利内容。(三)版式设计权与外观设计权。二者法律性质及保护的范围不同,版式设计权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而外观设计权属于专利权法中的专利权。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指,出版者有权赋予或禁止除权利人外的他人应用其版式设计作品的权利。而专利法的规定外观设计权的保护的内容包括,一是设计者在图片图书等知识产权类上的外观设计作品。二是专利申请人在申请其专利时在其专利产品上使用的独特外观设计作品,该外观设计会被当作专利的一部分进行保护。此外,这两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会存在重合现象。当出现这种的情况时,根据二者权利所属法律各自保护对象的范围和特点,专利权保障的范围和强度明显高于版式设计权所设计的范围,所以当两项权利内容和性质发生竟合时,一般会通过专利法中的外观设计权来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我国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缺陷 (一)侵犯版式设计权的维权具有依附性。版式设计权是在作品传播中被产生的权利,也是从著作权中派生出的邻接权。因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伴随著作权享有人的著作权利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著作权人创作作品,也不会存在作品传播的过程,当然版式设计权也不会出现。因此,得到著作权人的允许是版式设计权在行使过程中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会被其传播作品的著作权所约束。通过司法实践也可知,因单纯侵犯版式设计权而起诉的案件很少存在,都应该当依附于著作权的侵犯而一起起诉,因此,独立且全面的保护版式设计权在目前理论和实践中都很困难。(二)版式设计权的内容缺乏明晰的界定。首先,《著作权法》对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相关规定非常笼统模糊,并没有对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作出规定。同时,仅仅明确了禁止“使用”出版社、期刊的版式设计,但没有界定“使用”的内涵和外延,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是复制的行为。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出版社的版式设计的作品高速传播,被合法以及非法“使用”的机率增加,在开放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互联网领域中,如何界定版式设计内容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使用”版权设计的认定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三)版式设计权的侵权责任追究困难。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9款规定,侵犯版式设计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首先,针对停止侵害,一般来说,版式设计部分在整部图书期刊中只占较小的比例。当侵犯版式设计发生在出版物实际出版发行过程时,如果单纯因为侵犯了版式设计权就贸然不再发行该出版物,并召回已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加以销毁,这不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保护该图书期刊的著作权者的利益。其次,关于精神赔偿方式。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还没有规定精神赔偿进行。因此如果被侵权人向法院提出由请求侵权人向自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精神赔偿的请求时,法院很难给予权利人支持,这也是极为矛盾的一点。最后,关于赔偿的计算标准,包括被侵害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以及其他相关法定赔偿部分。实践中,版式设计权实际损失一般只包括出版刊物的设计费用,但无奈的是,在刊物出版过程中不会独立计算版式设计的费用,因此想具计算出侵犯版式设计权的赔偿额度是较为困难的,版式设计权人想要得到经济赔偿或者补偿也很难落实。综上,侵犯版式设计权的后,权利人的追责是存在很多困难,根据现有侵权责任追究制度,出版人的版式设计权在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的赔偿。 三、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范围。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版式设计权并不包括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规定的范围内。但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作品在网络传播数量的激增和速度的加快,目前大多数图书期刊已经推出了数字版,因此通过网络传播侵犯版式设计等信息的侵权行为也大量涌现,如果我国立法还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中不包括版式设计权,侵权人可以通过法律漏洞畅通无阻且无后顾之忧的侵犯网络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主流思想,将版式设计权纳入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内势在必行。(二)完善版式设计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联系。由于传统出版刊物的版式设计独创性要求较低,所以法律只给予了版式设计权邻接权性质的保护。但是,版式设计受保护的条件之一是需具备独创性,但我国法律未规定其判断标准,在侵权案件中出版社也面临着取证难的问题。而通过公法性质的《反不当竞争法》可以对私法性质的《知识产权法》起到兜底性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关于出版者版式设计权的保护存在空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寻求救济和正当权利利益的维护,填补漏洞,以体现公法的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将著作权法与反不当竞争法更有效地衔接起来,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甚至能够全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三)完善版式设计权的追责机制。现有的法律规定对于侵犯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责任追究规定较为笼统,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很难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赔偿。版式设计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虽然其独创性程度的认定仍存在歧义,但此已表明版式设计汇集了版式设计人的精神以及脑力劳动和艺术创作,应当被一视同仁给予应有额保护。相信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投入热情和精力,也会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著作权法是否引入精神赔偿也值得商榷。与此同时,在其他民事责任的赔偿也应当更加符合实际,尤其在经济赔偿上,应当更细出更有针对性的赔偿标准,更好地保护出版者的合法权利,以此促进我国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著作权法》中对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理论缺陷,同时版式设计权保护在司法实践也同样的窘境。同时,图书期刊的出版者或出版社需也要提升版式设计的创新性和数字化理念,从而在源头上避免版式设计依附性的制度缺陷,借此来提高其图书期刊在传统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力。 期刊设计论文:儿童期刊封面色彩设计探究 一、大自然赋予儿童丰富的色彩世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曾于1933年夏所作不朽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中生动的描写了雨后天空中太阳折射出七色彩带壮丽自然景观。天空中雨后湿度很大,构成了极小的水雾微颗粒,彩虹就是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在空中的水雾微颗粒,形成光的散射进而反射形成美丽的七色彩带。于是,从古至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就经历了从感官到理性的升华,掌握了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冷暖互补,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绘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画图。清晨人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或在大海边就会看到硕大的红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腾,傍晚,在西方天空中烧的通红的晚霞中缓缓落山。那就是人们首先看到的激情、热烈、奔放“红”的色彩,这就是小朋友都喜欢的小红棉袄、大红苹果、红高粱的颜色。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可见光红色波长大约为约625—740nm。橙色是温馨、浪漫、辉煌、华丽、光辉的色彩,是暖色中最暖的色彩,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长波,波长大约为590~610nm。黄色给人以轻快、活波、舒畅、纯情大的感觉,黄色是一个暖色调,其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大约为565—590nm绿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凡是陆地上有绿色出现就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绿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500—565nm。青色是一种蓝色中带有少许绿色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青色色域比较狭小,其波长范围485—500nm颜色的亮度基本一致,由于人们的色彩感觉的原因,不好分辨。蓝色是最冷的色彩,也是三原色之一,为440—485nm,属于短波长。蓝色象征着刚毅、坚强、冷静和广阔,晴空万里朵朵白云衬托出广阔无垠的蓝蓝的天空。紫色是由热烈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柔和而成,自然界了有很多这种优美的紫色,如紫藤、紫罗兰、丁香花、薰衣草等,在这些这些造型各异的花卉丛中,那美丽葡萄藤架上那串串玫瑰紫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乌拉圭涵洞里的紫水晶是一种泛着非常娇艳深沉紫色最高级色调,在高温高压下大自然将那晶莹剔透的高纯度石英中掺杂了微量的锰、铁高价元素精心而调配出来的,在阳关下泛着酒红色的火光。这种紫色的波长在380—440nm范围。 二、儿童对色彩的心理感应 眼睛是打开心灵的窗口,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婴儿出生4—5天后就会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尤其是对于颜色的感知,越是纯色的单色的鲜艳的颜色对于儿童的反应越强列。当婴幼儿看到眼前红、绿、黄色气球的时候,都表现出手舞足蹈得到动作,并且嘴里发出“喔喔”声,反映了孩子对色彩的很大兴奋!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感知是不同的。儿童的色彩感应和其心理及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和性格对色彩的感应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孩子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总结了不同儿童对色彩的偏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喜好和性格。据色彩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时期的儿童对靓丽、反差、鲜明的红、绿、黄颜色显示出偏爱的倾向。从幼儿园里他们的涂鸦作品里可以看到,绿绿的草坪上点缀着点点的黄花,一轮火红的太阳公公微笑着俯视着大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全谱色彩感知越来越全面,他们逐渐喜欢一些表现力丰富的过渡色,这些感知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的情景,而且,对于以颜色的种类喜爱也有了性别之分,男孩子多喜欢强烈的冷色调,女孩多喜欢温柔的暖色调。观察和分析儿童这个时期的色彩心理,是我们设计编辑者要深入研究的。 三、儿童期刊封面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一册优秀的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成功的封面设计是首要的。瑞士画家伊顿曾说过:“色彩就是力量”,尤其是儿童期刊的封面色彩的表现,更要具有对婴幼儿心理强烈的激发、感染、共鸣的效果。所以,色彩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的设计中,达到对婴幼儿传达生动、细腻、感知、启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册婴幼儿期刊从封面到内容,要从实际、科学、自然的运用不同色彩和图案吸引孩子们的心理和视觉。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审美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对于色彩的感知有很大的差异。首先,需要我们在设计中要明确色彩的定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喜好特点进行不同色彩选择搭配,以增强孩子们看到期刊封面第一感官的视觉效果。婴幼儿时期(0-3岁)的孩子大多喜欢靓丽纯色,平铺直述的着色效果。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色彩设计采取写实夸张的手法。例如,很多年前的一幅儿童画----拔萝卜,描写老公公带着老婆婆及全家还有小花狗一起拔一颗红红的大萝卜。那个又大又红的大萝卜和那绿绿的萝卜叶子占据正个篇幅的绝大部分,多少年来当年的小朋友如今的老爷爷老奶奶仍然记忆犹新,除了生动的故事之外,其鲜亮色彩的创造给了小朋友首当其冲的直观感觉。处于萌动幻想、天真烂漫时期(3-7岁)的儿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绚丽多彩,他们慢慢认知了大自然的森林、动物、植物、水果,公园,甚至对一年四季、黑天白昼充满了天真地遐想。所以,要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感知和审美特点,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设计就要走出婴幼儿初期的那种平铺直述纯色直白的色彩选择,除了遵循选色靓丽醒目之外,对于色彩的处理要用好色彩的透明、过度、渐变手法,去创作那些令儿童们喜欢的刊物封面,使他们看到刊物封面之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期刊封面那种栩栩如生具有动画效果的风格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 作者:田少华 单位:天津市教育新闻中心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应用技巧 摘要 期刊版面色彩设计已成为突出版面内容、增强版面视觉美感的重要方式。为增强期刊版面设计的艺术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也越来越成为期刊版面设计的首选。本文拟从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入手,阐述了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运用原则 期刊版面是通过对期刊内容进行编排布局所表现出的期刊外貌形式,包括文字、图片的位置,标题的大小形式、字体的大小及其它影响期刊外貌的因素等。对期刊版面进行设计是为了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优化组合,使版面具有更好的清晰感和视觉上美感,以便读者阅读。然而,在期刊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增加期刊视觉上的美感和清晰感,以便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期刊版面设计方面,增加期刊版面色彩已成为首选方案。在期刊选择全彩色出版方式并改变传统黑白的印刷形式时,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丰富色彩给予了读者愉悦的精神享受,极大地表现出了版面的层次感和绚丽多姿,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因此,在期刊版面设计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色彩,创造出读者喜爱的优秀版面,是版面编辑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 随着期刊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期刊版面设计改革早已兴起,主要是从色彩运用方面着手,加强期刊的视觉冲击力,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期刊版面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不和谐的影响。 1.1 期刊版面色彩使用过多,缺乏统一性 期刊版面的色彩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然后,由于色彩运用的不当,没有确定主色调,使得色彩过多过杂,违背了色彩美学的初衷。这种现象普通存在,如有的期刊,封面设计上有五六种颜色,甚至还不包括彩图的颜色,这样使得版面毫无美感可言。虽然突出了色彩的多样性,可对读者造成了视觉混乱的视觉效果,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另外,在没有主色调的基本上滥用色彩,破坏了期刊版面的和谐,也影响到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 1.2 期刊版面设计缺乏艺术性,过分追求读者感官上的刺激 为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很多期刊都开始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这样虽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但无疑大大降低了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运用色彩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在于色彩的美感和艺术性。过分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必然降低了期刊的定位和市场价值。同时,色调反差过多,期刊内容也受到影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色彩为版面服务,版面为内容服务,所以,色彩是为期刊内容服务,然而,颜色强烈的颜色过分地使用,必定突出了色彩,忽视了期刊内容,最终影响了读者的阅读。 2 美学视角下全彩色期刊版面色彩的运用原则 在有限的期刊版面空间里,为使版面的构成要素得到更好的组合,表现出版面的视觉美、清晰感,以便读者更愉悦地阅读。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便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为纠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更好地使版面设计与美学理论更好的结合,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确定期刊版面主色彩,强调统一美 在编辑美学理论中,统一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为形成期刊版面的整体感,统一必须是主导,而变化是为了避免期刊版面的单调和死板采取的变通手法,属于从属地位。在体现本期刊特有的版面设计理念时,应有自己的主色彩基调,这样更能体现期刊版面的地位和风格,在读者心理也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感觉到期刊独有的神韵。在强调主色调的基础上,也可以配以相近色系的颜色,给读者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2.2 基于对比组合突出多样美 在强调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统一性时,如只使用一种色系来设计版面,势必会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读者有一种单调乏味的感受,而且采用颜色过于强烈的色彩还会让读者觉得刺眼,这是违背了美学初衷的。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若在主色调基础上采用互补的色调,在色彩的布局和亮度上适当处理下,就可以产生鲜艳丰富的视觉效果。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比组合来完成,比如,调节色彩纯度,冷暖色调对比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也符合人对色光的感官感受。在全彩色版面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彩色部分之间的色对比效果,以便更好的丰富版面。 2.3 注重简约美 全彩色期刊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黑白相间期刊更能够提高读者读者阅读兴趣,但是,如果色彩的度把握不好,便会适得其反。这要求彩版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好用色的度。全彩色期刊版面编排的优势就是版面颜色丰富,但不要把颜色丰富等同于花花绿绿,在版面设计中,所有颜色都用上,这样就没有了重心。因此,把握好色彩的度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意义重大。要强调用色恰当。比如,可以对重要的版面以颜色强烈的色彩突出,同时,对周围的区域可以采取冷色系的颜色,这要可以形成中心内容和次要内容的色彩反差。另外,在色彩的运用中,也可以灵活一些,少用纯色,这要可以更好地把握用色的度。但纯色用的好,可以更好的突出版面内容的重要性,对版面设计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便会画蛇添足。总之,一个优秀的版面要尽量少用纯色,多用复色和次纯色,注重版面的简约美。 2.4 运用搭配强调和谐美 运用色彩的目的不仅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美感,更要愉悦读者的精神世界。歌德在他的名著《色彩论》中也说道,当人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有另一种色彩与之和谐,人们也会通过自身对色彩的感觉去找寻另一种色彩。在全彩色期刊版面的设计中,版面上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整体关系,必须遵循色彩运用的美学理论。在搭配色彩的同时要注重色彩之间的和谐。一般在色彩搭配方式中,有3种搭配方式:一是同色系的搭配,在版面设计中只使用一种色系的颜色,只对这种颜色进行亮度和暗度的处理;二是对类似色彩进行搭配,使用颜色,纯度相近的色彩;三是色彩互补搭配,在版面设计上使用一种主色调,然后使用一些配色,在配色上要使用纯度低点的颜色。通过对色彩的搭配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到愉悦,而且,色彩的这种传情功能是期刊版面和谐的重要形成因素。早有心理学家就已实验证明,色彩的物理光可以直接刺激人的生理,影响人的情绪。因此,版面编辑必须先对色彩的感情因素和传情功能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了解,充分利用色彩的传情功能,赢得读者的心。 3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新思路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正朝着艺术性方面发展,设计理念早已取代传统黑白色的设计模式。在娱乐、服饰方面的期刊表现的更加明显,因其图文并茂,对读者有很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期刊版面设计还应该不断开拓设计理念上的新思路。 3.1 设计要突出“视觉冲击中心” 在读者第一眼关注到版面时,版面设计就应该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创造出视觉兴奋感,让读者不自觉的进行阅读,使其目光停留在版面上。这个能够引起视觉兴奋感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视觉冲击中心”,期刊版面设计就应该朝这个方面发展。根据不同情形,这个“视觉冲击中心”可能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张照片。强调版面设计的“视觉冲击中心”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和观点的重点在哪,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 3.2 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营造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 形式美学理论是用创作中的抽象规范指导艺术创作。期刊版面设计是多种因素的搭配和使用,包括稿件选用搭配、栏图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搭配等。为使读者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和视觉上的美感,就需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和抽象的艺术设计规范进行调整,使版面布局和谐紧凑,美观大方,而且要使整本期刊色调一致。颜色多样但不杂乱,色彩变化而又统一,这样便达到了和谐的美学效果。 期刊版面设计是一本优秀期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在提倡期刊版面全彩色设计的同时,要在遵循强调统一美、多样美、简约美、和谐美的原则上,创造出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更好地为期刊版面设计服务,为读者服务。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 摘 要 期刊封面设计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延续,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众多期刊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封面设计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然而,实践中“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钛识不是所造成的。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读图时代期刊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数字时代期刊发展的需要,同时述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封面设计;期刊封面:重要性 期刊封面是指期刊的外表部分。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脊封。狭义的封面仅指封一。本文所讲的封面仅仅取其“狭义”,即期刊与读者眼光首先接触的那一面。从视觉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是由图片、文字利色彩3大要素组成。从功能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包括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元素: 一个期刊用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图片、文字、色彩等要素组合成的封面,体现着期刊的个性和品位,体现了办刊人的办刊风格和水平。期刊封面设计不仅仅是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设计元素的简单相加。每一本期刊的封面都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封面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体现了期刊封面设计者的才气和办刊人的智慧。 在当前。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众多期刊将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业的竞争程度必将日益激烈,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期刊封面设计工作理应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在期刊出版领域,“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然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1 读圈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生存 “读图时代”即传统纸媒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在当今的报刊版面中占主导地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变为读图为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人快速阅读的时代,图片是已经成为新时代阅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传统纸质媒体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吸引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取舍,图片成为争夺读者的最好筹码。今天的读图时代是“目光向上的品质追求”,是图片对浓缩的文字信息的稀释。而图片导向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文字排斥,而只是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表达的方式更趋直观化。“视觉化并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可以使之更容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在读图时代,图片只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加表象的、更加直观的方式。因此,读图时代对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包括期刊编辑提出了一种必须具备的,能通过视觉化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达给自己受众的意识,图片是众多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的首选。 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传统纸媒面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被视为报刊的生命。对于一份期刊而言。封面无疑是这两者的融合。期刊封面在读者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份期刊,无论其内容再丰富、编写质量再高、可读性再强,如果其在封面表现上不能从众多同台亮相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它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从期刊发展的角度看,没有读者的关注,没有受众的购买,期刊的生存就会大受考验。 2 搬字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业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已经步入数字时代。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期刊出版业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传播模式,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阅读传统期刊,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数字网络轻松阅读数字期刊。特别是随着以文字、图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数字网络多媒体期刊的不断发展,网上阅读实现了{卖者通过界面与作者、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其发展壮大对传统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期刊要想在数字时代不断发展壮大,必需要有众多读者、作者、广告商等多方面的参与。一份封面设计精美,品味极佳的期刊不仅会吸引众多购买者。而且也会引起作者、广告商的注意。只有拥有设计精美的封面、拥有众多高质量的稿件和实力雄厚的广告商和众多固定读者的支持,才能会有期刊的长足发展。在数字时代,读者、作者和广告商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看到期刊的封面。期刊要想让人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发现自己,重视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必需的。如果期刊被数字网络海洋淹没。不为人所知,那么将很难得到发展。 3 信息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竞争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阐述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他指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也曾断育:“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生宰。”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每天社会产生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再优秀的期刊,如果不被读者所注意、吸引,那么它将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市场价值。一份期刊在零售市场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购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促销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期刊与读者目光首先接触的封面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忠诚读者的期刊。国内外大量的读者调查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读者在经过报刊亭时决定购买期刊的时间仅有数秒钟,而读者购买期刊的决策75%取决于封面的视觉化表现。期刊封面的视觉化表现又是靠图片(包括线条)、文字、色彩等要素实现的。利用期刊封面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当前,读者对期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广大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眼界的扩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已不再单纯地追求片面的“形式美”、“自然美”,而是把刊物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看作刊物艺术品味、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具特色的期刊封面不仅可以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而且可以体现期刊的整体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设计论文:一种基于全文检索技术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 摘 要:在分析光盘型电子期刊需求和功能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电子期刊的设计,提出借助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实现全文检索和结构查询相结合的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方法,并利用CDWeb技术实现了B/S结构,用户界面简单易用。该设计方法具有实现简单、通用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并已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电子出版物中。 关键词:全文检索;CDWeb;电子出版物;光盘型电子期刊 1 引 言 电子出版物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媒体,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与计算机程序融合,以数字信息形式存放在光盘中,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阅读,具有信息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管理、价格低廉等传统印刷型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全文检索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出版物中的运用,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使电子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 目前光盘型电子出版物一般以专门软件开发设计,灵活性较差。本文在光盘型电子出版物检索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非结构化的文本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库的模型,充分发挥数据库技术管理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的优势和全文检索技术管理及检索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优势,并且提出了一种支持超文本信息全文检索的解决方案,在《农村金融杂志》光盘型电子期刊的设计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验证。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B/S(Broswer/Server)模式的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易学易用、操作友好,适合于图文资料和数据库检索,因此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结构,采用标准的Web浏览器作为浏览检索结果的操作界面,所有的操作都在同一个窗口中通过超文本链接完成,用户可以方便地信息浏览和导航,使用简单。同时,Web浏览器支持图文混排,支持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直接播出,支持各种排版格式的WORD/PDF文件,能够方便实现原版面显示浏览。 2.2 系统功能设计与工作流程 根据期刊的内容和检索需要,系统功能分为期刊浏览和检索2部分。期刊浏览设计每一期刊物对应一个封面以及若干页目录,可以通过调用某一期刊物,打开封面、目录,进一步浏览全文。检索系统分为全文检索、分类检索、标题检索、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和时间检索等部分,同时还可以进行二次检索。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光盘Web服务技术 目前光盘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引入Web技术,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光盘Web文件方式,即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采用传统的专用程序,检索结果通过浏览器来查看,主要利用Web页面多媒体元素集成的优点,不需要任何Web服务器支持。系统扩充性差,不能发挥Web技术的优势。第二种是Java技术。浏览器嵌入Java小程序实现数据库检索,检索结果以页面方式显示,以充分利用浏览器的Java解释功能。不过操作系统需要支持Java虚拟机,由于Java小程序每次都有下载过程,而且程序运行效率较低,比较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数据库检索。一般产品说明书的全文检索多采用这种方式。第三种是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引入Web服务器功能,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技术,整个系统就是一个Web站点,界面好,功能强,需要TCP/IP协议支持,网络应用实现容易。 本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应用DynamicCD软件实现Web服务。DynamicCD可以直接从CD/DVD介质运行提供所有互联网Web服务器的各种功能,不需要安装。支持数据库访问,支持用VBScript和ASP脚本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实时生成HTML页面,还能提供数据加密的功能。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中存储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含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 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关键词对主码的倒排文件方式,进行简单的精确的或模糊的检索。 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方便查询所需期刊资料,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期刊栏目类型分类,将全文资料按HTML格式保存在Web服务器目录下,在数据库的表中记录文件路径,不同栏目的资料存放在不同的路径下。其数据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URL地址对应Web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子目录、文件名,用于超文本全文。目前入库的内容包含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出版的全部内容。 5 系统功能实现 5.1 全文检索的实现 实现全文检索主要有2种方法[1]: (1) 直接对文章进行字符匹配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建立索引库,因此所占空间较少,但同时正是因为他没有索引库,所以在进行全文匹配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 全文建立倒排索引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省检索的时间。但同时,这种方法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来建立索引库。本文通过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文件集转换成结构化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文本记录的特征字段进行标引,形成完整的全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检索引擎,实现全文文本查询的目的。 全文检索实现的核心技术是将源文档中所有基本元素的出现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在中文系统中“基本元素”可以是单个汉字字符,也可以是词,这样,就存在2种基本的索引库结构,即基于字表的索引库和基于词表的索引库。字表法是把源文档中每一个字的出现位置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索引库对每个不同的字符都保存一个字表,记录同一个字在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与此相对应,词表法以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词为基本独立单位建立索引库。 本文采用字表索引,字表结构见图3。其中字符对应的字表记录了该字符的源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出现位置通常用字符相对于文档头的偏移字节数表示。 建立字表索引时,需要扫描整个源文档,对所出现的每一个有效字符,计算其在文档中的出现位置并将该位置值加入到对应的字表中。本文使用使用SQL语言设计数据库触发器,在数据存储过程中扫描存入全文表的正文字段,定位字符的位置,写入每个字符的索引信息到索引表。 5.2 数据检索流程 检索过程如图4所示。 (1) 输入检索条件,如“农村金融”; (2) 应用程序进行分析,整理出全文检索和数据库查询,提交给数据库; (3) 检索关系型字段,并将结果存入临时表中; (4) 全文检索,见结果保存在临时表; (5) 取出两个临时表的内容,生成最后结果集; (6) 将结果返给用户。 数据库系统同时有3张临时表,用于存储关系检索结果、全文检索结果和最终处理结果。另外系统还支持二次检索的功能。在进行二次检索时,用户的检索条件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文档的时间以及作者等。通过二次检索,可以大大减少结果文档的数量,提高检索的精度,同时也节省了用户的查找时间。 5.3 检索结果显示 检索结果采用HTML语言设计页面,应用分级查看的方式显示,在检索结果界面系统列出检索条件、满足检索条件的命中记录总数、当前显示记录数、页面快速定位、排序方式设置以及命中记录的题录列表。如果想改变检索结果的输出格式,可点击通用工具栏中的“参数设置”按钮,自行设定每页输出的记录数和输出格式。检索结果列[LL]表包括题名、作者、期刊名、出版日期、年卷期页码、全文提供方式以及是否包含图片文件等相关信息。点击文献题名链接进入文献简介界面,该界面下列出了文献的详细信息,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点击“全文”链接可浏览原文。 6 结 语 通过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相结合实现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数据的检索,发挥了数据库系统管理结构化数据的优势,借助自建的全文索引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使得多媒体的电子期刊系统在检索时响应速度达到秒级,而且查询结果令人满意;并将光盘Web服务技术应用于交互式电子期刊设计中,利用ASP,VBScript和Dreamwear 8在DynamicCD3.0和Accese2003下调试通过,将全文数据库、HTML文档、联机帮助文挡、光盘封面、CDWEB服务器等进行合成,形成一个独立的Web系统,经测试后制成光盘应用。 期刊设计论文: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的中国是个出版大国,同时也是个拥有近四亿少年儿童这一世界上最大读者群的少儿读物出版大国。我国目前有少儿类期刊接近200种,其数量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仅占不到2%,但在月发行量超过百万的24种期刊中,少儿刊物占了9种。其发展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有计划的调控,期刊品种增长的步子较几年前放缓了,使办刊人更多地关注于期刊思想、文化内涵的提高和材质制作的精良等方面,使期刊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品牌期刊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由于中国期刊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期刊集团化经营发展历史短。集团化经营实体数量少,最大的期刊集团拥有12种刊物,与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80种刊物相比,差距甚远。由此而直接导致期刊品牌少,绝大多数期刊集团只拥有一个品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气候。这一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少儿类期刊的办刊经营过程中。面对眼花缭乱的、激烈竞争的期刊市场。同时面对网络介质、电子介质等的入侵,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少儿期刊,必须在信息传达多层面发展的今天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少儿类期刊设计领域的现状 期刊设计是整书装帧设计的一类。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可以被看作是刊物的包装、名片,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与智慧,其中封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期刊的购买行为。 有人用建筑艺术来比喻书刊装帧,则封面便如同建筑的外观,要能体现建筑的精神,同样期刊设计也要体现书刊的主题精神,它是刊物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期刊设计的变化必定是依托于刊物内容的发展变化。少儿类期刊的读者定位,编辑方向。栏目分类。文笔风格等,决定了设计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期刊,其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多以年龄段划分市场。婴幼儿类以卡通插画为主,中小学生类多以摆放少年摄影图片为主,如此这般。很难贴合小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设计编排、制作方法、材质选择趋同,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少儿期刊的品牌区隔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由于少儿期刊市场激烈竞争而导致的状况如下。 1.品牌定位意识缺乏 封面设计是期刊的外包装和名片,是期刊品牌形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好感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有一些少儿期刊注意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打造品牌形象。但多数少儿类期刊仍是未能重视到这一点。在策划构思、构图布局、选取图片时。不注意为期刊整体形象系统服务,影响了期刊形象的提升,不利于品牌建设。 2.分类笼统,定位重叠,设计雷同 我国少儿期刊按年龄段分。一般不小于三岁一个梯度,在当前读者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刊物分类笼统,定位不明显,许多期刊可以交叠阅读。各省少儿类期刊面对同一年龄段读者群的刊物就有好几本。更别说外省入境分割市场的同年龄段同类期刊了。内容多以辅导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其综合能力为主旨,竞争可想而知。内容的重复,装帧的模仿,使许多期刊摆在一起,如果不仔细辨别刊名,很难通过封面设计一眼认出是何种期刊。这种缺乏创意的封面设计是市场上多数少儿类期刊设计的通病。 3.审美观念滞后,制作有待改善 国画大师潘天寿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面设计的风格当随潮流、时尚而动。随着少年儿童心智的成长发展。期刊的市场细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期刊封面的设计者切忌闭门造车。为设计而设计,避免设计审美观念脱离市场,脱离读者。 我国少儿类期刊普遍采用大度32开和正度32开的开本标准,1.5个印张,价格从1.OO元至3.50元左右不等,利润不高,因而许多期刊在材质的选择上偏向低廉纸张,美术设计也因纸张印刷的限制等原因而尽量简化。 二、少儿类期刊设计品牌化发展趋势 面对国内少儿期刊同质化现状,以及国外原版引进少儿刊物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正视本身的问题,并认真汲取优秀期刊设计的长处。 期刊整体设计中,封面设计形象力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在眼花缭乱的少儿期刊货架上。封面品牌形象的吸引力和购买说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可以看看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原版引进的《米老鼠》、《兔八哥》等(见图1)。国外的期刊经营大多是以集团化的方式进行的。采取跨越多种媒体形式、跨越多个国家、多种文化的多层面立体发展方式。其中,品牌的力量是取胜的关键。以一个品牌形象带动多个形象的产生,以一本母刊细分出多本子刊,全面出击。占领市场。风靡世界的成熟的品牌形象令同品牌的期刊一样风靡全球。《米老鼠》便是一个海陆空全面出击的例子。动画片是米老鼠形象得以传播的第一个手段。随着精心设计的可爱形象、以及每个形象背后个性、经典故事的家喻户晓,为纸质平面期刊品牌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实证还有美国华纳公司出版的《兔巴哥》系列。 我国期刊界对品牌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期刊社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一定的品牌经营。但是在我国多年的媒体管理体制中,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多是单兵作战,在这个基础上,要想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系统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当前我国少儿类期刊中,《嘟嘟熊》杂志是做的比较好的(见图2)。通过有趣的内容,固定的有一定特色的“嘟嘟熊”形象的树立,带动周边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的建立。在多项活动中进行推广。比如在系列刊物《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上刊登期刊订阅广告、随刊赠送有品牌形象的小礼品、在电视动画片上出现嘟嘟熊的形象等。随着期刊知名度的提高。这一品牌形象也随之广泛铺开。 近几年,在少儿卡通类品牌形象经营方面,值得借鉴的还有“蓝猫”系列(见图3)。截至目前。《蓝猫淘气3000问》系列节目在国内外一千多个电视台播出,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蓝猫”品牌形象的成功,建立在“教育功能”的推陈出新、有效实现上。与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教育”功能是一条路线。虽然“蓝猫”以动漫为龙头,只是进军了图书、音像等媒体,并未发展延伸至期刊,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为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未来发展走向及其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前车之鉴”。实际上,期刊媒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而是将一只脚踏进了市场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诸多选择的商业社会,没有一个响当当。吸引人的品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少儿类期刊面对的受众广、忠实度高,只要抓住了小读者的心理,贴进小读者的生活,具备卓越的远见、不挠的勇气,完整的可操作性的策划等条件,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将是可行的。 三、少儿类期刊设计思维多元化发展趋势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说:“内容里的97.9%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非常常见的普遍的东西。当它们被一种新的关联体系重新组合起来,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时,就能发展成策划。”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对期刊整体形象的有组织的策划下,通过形式对内容的重构,会令同质的内容产生不一般的形态。打个通俗的比方,烹煮菜式,一样的配料,由于下锅的先后顺序的不同、分量的轻重、火候掌握的老到与否,等等原因,会令这道菜产生完全不同的口感。同样,不同的关联体系、组合方式、设计思维,会让差别不大的内容产生眩目或平淡的完全不同的效果。 同样是经营少儿类期刊,形象设计的可亲近与否是首决条件。《米老鼠》中主配角形象具备夸张、漂亮、可爱等诸多令小读者感觉可亲的因素,其行为举止中透出的调皮、滑稽、夸张、半成人化的思维令儿童觉得新奇、有趣,符合孩子探索未知成人世界、渴望了解和长大的愿望:同时又令成人感受到童真、童趣和年少的青涩滋味,从形式设计到内容定位同时讨好了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其设计形象无论哪一个年龄层次、哪一种文化程度、哪一种形态的国家都能接受并喜爱。 其次,在封面设计布局、色彩、刊名文字等的设计经营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我们仍以《米老鼠》为例,其封面设计的框架看似无划分、无界限,一种自由的组合,但其实与国内所有少儿类期刊封面一样,刊名、卷期、年号、主题形象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只是与国内期刊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隐性的开放设计,即几乎所有的划分都是无边界的。利用固定的位置、文与图的和谐配搭、对比自然的色彩、空间的和谐摆布,形象与受众有效的沟通形态等等,使整个封面设计呈现出巨大的情绪调动力,人文性与商业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与此相比,我国少儿类期刊虽不乏封面设计成功之作,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尚欠缺。首先从设计形式上来看,封面设计各要素的框架使用仍然太多,使封面表现出人为的分区,看后有一种区域封闭的感觉。其次,在图形设计上,没有相对固定、完整的品牌形象做支撑,并且,为迎合市场口味,许多期刊封面借鉴日本卡通造型,“舶来”的感觉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泱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却在当前商业大潮的压力下。表现在货架上的都是“哈日”“哈韩”的形象。令人深思。激人振奋。 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和商业化是不容回避的。同时,商业化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将会毫无生命力。毕竟,设计一定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放进设计之初的整体策划当中去。是我国少儿类期刊封面设计的趋势所在。 综上所述,少儿类期刊既是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一项文化产业,它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与市场产业的契合点,是期刊业者的责任。面对国际国内日益加强的竞争压力,本土少儿类期刊在二十一世纪要取得新的长足发展,需要重视设计形象力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创立形象品牌,并注重创新、创意。拓展多元化设计思维。这需要从传统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并结合现代的设计形式来完成。
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系统工程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要素探析 [摘 要]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社会是多元素复杂系统, 现代 公司作为 企业 运行系统,它处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复杂系统之中,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而且要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文体的关系进行考量。而系统能量交换对公司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治理模式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1],而且更需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主体的关系进行考量。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前者视公司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对该系统的建构方式进行架构;后者则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大系统通过其他子系统必然会对作为子系统之一的公司产生实质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在此理念上所构建的治理结构产生实质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子系统之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关注两者的互动与协调——我国公司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一、公司治理依存的社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 历史 与现实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与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当代世界社会环境存在着三大主要政治经济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取向资本主义,其核心强调的是自由市场竞争,追求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财富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起着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为自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公司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权责分明,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部性的 金融 市场,公司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或股东赚取利润,公司对其雇员承担的责任较少。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发展 趋向性资本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国国家机构的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但追求经济发展却是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该目标成为协调日本国各国家机构、凝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使得日本国获得了“国家公司”之名。这一特色使得日本的经济以大型商业集团(即财阀)为中心,融资主要通过关联银行进行;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内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其核心是社会整体,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强调资本、劳力和国家三者之间力量的妥协以便共同管理经济。“共同决策法则”使得劳资双方在公司治理的微观层次上享有基本相当的共同决策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公民提供福利,一般不干涉经济事务。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主要银行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又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紧密联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以上3大国家体现社会环境的宏观政治经济模式,我国的现实制度模式比较疏远于美国模式,而更加接近于日本或德国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作为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显性制度背后的更为深沉的文化基因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应该更多地 参考 德、日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演变过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其突出特征;与此不同的是, 与此同时,建立在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是民间企业与国家政府良性互动的要求。尽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 现代 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然而,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在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知识 经济 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企业的良性 发展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国公司法进行改革:一是放松管制,回归公司意思自治[3]。本此理念各国对其公司法进行更化改制的目的都在于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直接促进社会投资的基础上间接地增进社会就业;二是加强监管,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在为公司增大授权的同时本着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各主要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法律 建议,并根据这一理念,大都相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建议。从作为民间组织的现代企业来讲,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竞争愈益白热化、国际竞争愈趋明朗化的态势,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放松管制,以使自身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自主决策,参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回应愈发苛刻的消费者群体的不满,和为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潜在客户的自身需求,自己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但可以使自身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企业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导致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社会对企业进行的制裁措施。在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现代企业自下而上地表达了与国家达成良性互动的愿望,要求国家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做出回应:大力删除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同时赋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考量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切实贯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的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雇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三类利益相关法律主体系统;其中股东是委托人,公司是受托人,股东以委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是委托人,包括董事、经理和员工在内的公司雇员是受托人,雇员以受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以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第一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从法理角度来看待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将其经济业务委托给人,人根据委托人的授权为委托人的利益经营,人若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给其造成利益损失就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组织,是股东们创设出来的,但是一经创制就取得了独立于所有股东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的支持。既然是,当然须为委托人利益(范围大于利润最大化,且不限于盈利性)服务;既然是商事公司,则人为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是委托关系,当然要求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须在为股东利益服务时得负有诚信、勤勉责任,倘若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在其受托人违背这一法定的社会责任使其利益受损是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得到赔偿的。从实证的角度观察,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是“公司的经济剩余/所有者权益”,而“公司经济剩余索取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由股东承担的,其在公司中的正当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股东的正当利益——索取经济剩余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再次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表明,股东必然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之一。 第二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雇员。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类似于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特征,受雇于公司的雇员包括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的核心董事层。董事、经理、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相对方,与公司签订劳动雇佣合同:在此,公司的身份是委托人,公司的三大类雇员就是受托人。根据权利义务匹配的原则,作为委托人的公司必须对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雇员承担诸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报酬(包括但不限于股份、奖金和年薪等)、技能培训等责任。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在现代 工业 社会里,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无可替代的场所,这种组织已然获得了对其雇员“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公司制企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敌意收购的存在,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与经理)的位高权重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性;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而随时进行裁减一线员工,领取固定薪资的员工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这对个人而言,无论在经济保障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不啻为致命的打击;对追求社会稳定的国家与政府而言,人为的动荡因素剧增,社会失控的可能性随之加大。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现代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三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与公司交往的外部人。现代企业尤其是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主体,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经济性- 政治 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巨大实力,对与其交往的外部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现代巨型企业的一举一动休戚相关。当一种组织取得了能够实际控制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之时,那么其他组织就因此获得了参与其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除了只能受制于某一社会组织而别无选择之时,那么这种社会组织就必须为其他社会组织架设参与其事务管理的通道[4]。 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为我国经济建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我国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系统工程论文:工业设计系统工程 摘 要:工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论述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企业中工业设计的组织及类型,设计部门的构成与内容,以及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实务。 关键词:工业设计;管理;组织 1 设计管理及其任务 设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日益扩大。 工业设计是以企业为媒体而成立的。工业设计在今天有着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性质。设计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及其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管理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起到以设计行业为中心的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的作用。 设计管理的范围与企业决策有关,即通过设计表现企业的宗旨、文化、经营方针等。设计的实务管理则包括设计规划、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教育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等内容。 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科技、经济政策,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市场和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美观适销的新产品。 2 工业设计的组织 人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人都与一定的组织发生关系,受到各种组织的影响,并在其中生活。工业设计师希望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并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设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般是围绕着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随着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实现个人目标。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涉及领域宽,技术难度大,设计工作量重,因此要有专门设计组织从事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其理由是:①能扩大人的能力,几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就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构思,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②可以大大缩短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③容易积累知识、经验并推广;④便于有效地管理。 从中国企业情况看,工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主要有部属设计院、研究所、或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或省市地方所属研究设计部门,或大专院校所属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一些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少数中、小企业也有设计科或设计室,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无设计人员,更无设计部门。因此造成互相抄袭,无力顾及科研,产品往往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设计组织。 3 设计组织的类型 3-1 国外企业设计组织的三大类型国外设计部门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 3-1-1 传统金字塔型组织 特点是权限自上而下,无论是命令还是信息,都是从上向下传递。 3-1-2 矩阵组织 像设计中心、设计总部和事业部设计室这类系统。这种组织中除总经理不同机能的纵向的权限和责任的流程外,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的权限和责任的横向的流程,组织的成员要接受总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 3-2 几种典型的设计组织形式 3-2-1 设计部门设在技术部 如设计科、设计室的形式。这类企业重点放在技术部门,以利于设计、规划、生产各工序密切联系。 3-2-2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按车种分工作室。各小组开发内容互不了解。 3-2-3 家电行业的组织形式 由于设计领域的拓宽,家电行业的企业内设置设计总部、设计中心,下设各事业部的设计室或设计小组。 3-2-4 其它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能够对应环境变化的未来指向型的体系。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大学设计研究所。研究所分成设计教育、医院设备及福利机器开发、方法论和cad4个部门,接受委托研究,接到委托项目即组成适合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小组。组织成员中包括从外国来的研究者和留学生。设计以主设计师为核心,由工业设计师、人类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等各方面专家构成项目小组。组织内部无上下、左右从属关系。项目结束,则人员解散。新的委托项目一来,又重新组织新的成员。设计研究成员的任用采取合同制,每两年更新合同。中国的设计人员较少,借鉴这种方式设计研究比较合适。 4 设计部门的构成和业务内容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设计部门,且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均由设计的实务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 4-1 设计的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包括根据制品计划开展业务的部门和产品提案部门。 4-1-1 业务进行部门 主要根据制品计划进行新制品的设计,现有产品的改良、新造型,以及部分改良后的改型等工作,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这种机构工作。 4-1-2 制品提案部门 主要是提出新技术商品化的提案,为企业预测3~5年后(汽车为10年后)所需开发生产的商品。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商品化等。该部门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备受重视。 4-1-3 模型制作部门 设计人员在使产品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用三度空间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且决定设计的最终模型必须是1/1与生产的产品相同。以往企业的新产品模型、样机委托外单位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尤其像汽车设计,为了保密一般都在本企业内设置模型制作部门。 4-1-4 cad部门 在企业的设计部门中为工业设计服务的caid正逐步普及。 4-2 设计的服务部门设计服务部门是为设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了使设计实务部门更有效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本企业以往生产、销售的制品、产品照片或产品样本、图纸等;收集提供其它企业产品、照片或样本;收集和提供外国产品、照片或样本;提供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机种及价格的分类;新技术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新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色彩管理;设计文献的收集、整理;外国设计信息的翻译;设计记录的整理;专利、实用新案、注册登记、商标等公报的整理等。 4-3 设计管理部门这是使设计业务顺利推进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为:造年度预算(如市场调研费,设备器材、资料图书购置费等),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以及组织设计部门的会议和整理会议记录等业务。 5 企业中的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各个国家、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大致相同。 5-1 设计战略 所谓设计战略即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在经营哲学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方针,伴随企业经营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有关环节,将设计所特定的形象,以及企业统一形象等贯串起来的政策。 国外将经营哲学、经营宗旨和设计战略三位一体明确提出的企业还不多,在一体化的代表性企业中有著名的意大利的沃利贝梯公司、德国的布劳思公司和美国的ge公司。例如,布劳思公司的设计战略为:与使用者个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器具;同时代性,世界性和作为人类尺度的匀称以及新的可能性;适于实用的使用性,富于创新和独立性;一个产品要在整个产品计划中具有关连性、实用性和美的调和的相互关联等。 设计战略必须贯彻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在产品上反映出来。 5-2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不是仅由设计部门决定,而要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等交换信息,在这些部门的信息、构思、企业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的基础上,设定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经过产品开发会议和规划会议等逐步明确。 设计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提高商标形象的设计;基于社会动向、需求预测的设计;基于技术开发、技术预测的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预测的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基于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的设计等。 由于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设计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必须随时修正。在如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调整。 5-3 设计师的管理 要实现设计部门的目标,必须靠设计人员。而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到设计部门的动机都不尽相同。设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能协调管理者和整个设计部门关系,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有效地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的能力。 由于一切设计目标的具体实施都需通过设计人员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人员的管理是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造型专家的概念转向与整个企业各部门有机联系的协调师,从专业人员向企业总管理者或具备两者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为此,设计人员不仅需有造型的教育训练,而且要作为能洞察未来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规划者以及具备“经营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工业设计师来培养,进行“经营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国外的企业对刚就职的设计人员均进行职业训练,如日立、松下等大企业,培训期为一年。内容包括表现技术、企业经营宗旨、管理、车间劳动、市场销售实习及设计实务(制图、拟草图效果图、制作模型等训练)。根据成绩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一般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毕业后工作3~5年才进行独立设计,汽车等的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有10~15年以上的长期训练。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企业的设计部门还设专职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再教育。如某大公司对设计师教育的实例:对新入公司的设计人员进行3周导入教育,主要了解企业的宗旨、方针、组织,及强化训练造型表现技法;对工作3年的设计人员进行约半年的创造力开发研修,通过构思展开、模型制作,强化造型设想、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工作7年的设计人员进行3个月的骨干人员高级研究会;为工作11年的主任设计人员举办3~6个月的主任设计师研究会,以确立专业特性,扩大视野,强化综合能力。 5-4 与其它部门的协调 工业设计部门的活动已扩大至企业内各部门。工业产品不是只靠工业设计部门就能完成的,必须与其它部门协作才行。为此,设计管理工作除了设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为了能在其它部门也贯彻设计战略,达到企业的目标,与其它部门的协作、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注意搞好与人事部门、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外协单位等的协调。除了设计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设计人员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6 设计合同 一件工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需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为此,设计合同也是设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重要。 6-1 设计合同的含义和形式 设计合同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在保护设计权利及创造行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同一般有下列形式:时间制的方式,即按设计研究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报酬;长期合同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需要而长期委托自由职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单位,双方同意可延长合同时间;意匠权使用费方式,这是设计被采用,在其生产期间以设计使用费来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在设计完成时支付实际设计时所支出的费用,以后每年根据采用情况分一两次支付,不采用时由设计人员保存;定费用方式,委托者与设计师之间先确定时间和费用,然后取得设计制作及其实施权。 6-2 设计合同的内容 设计合同的内容应具体项目而异,而实际事务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标准。其基本内容列举如下:委托的设计项目名称;委托的内容和期限;合同费用(设计委托书、报酬);合同不包括的费用;支付的时间和方法;中止时的处理;决定设计的方法;有关保密规则;工业所有权的处理;关于比赛;发表的方法;合同时间及继续方法(长期合同必要项目);未尽事宜的处理。设计报酬及各种费用包括:咨询费、委托费、设计费、设计权使用费、委托研究费、保密费以及设计报酬之外的各种费用,如模型费、材料费等。合同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项目有所增减。 6-3 设计合同的特点 设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买卖及商业合同,据日本工业设计家协会的调查,书面合同约为55%,剩下的为口头合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合同事后出现问题,矛盾主要在费用及支付方法方面,以及对设计的评价及工业所有权等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对这种行为要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价是困难的,同一设计稿,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显然价值观不同,设计报酬的支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设计合同的特点,首先让委托者充分理解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同时设计合同必须以相互信赖为出发点。 系统工程论文:110KV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体会 摘要:根据创利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实践,笔者介绍了无人值守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功能特点。并阐述了在设计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监控系统的选用、组网结构的确定、间隔单元性能的选择以及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及要求。 关键词:变电站;间隔保护;无人值守;组网结构 一、引言 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设规模为2台5万千伏安三相双卷变压器,同时装设相应容量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及其它附属设备,110kv出线2回,10kv出线20回,创利变电站1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型式;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四段接线型式。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全站利用了目前国内较成熟、先进的变、配电设备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成果,在设备先进与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可靠性高之间取得较满意的平衡和统一。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成后将是江门市新会区一座较为先进的110kv无人值守变电站。 二、自动化系统 (一)系统结构 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初步选用的是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110kv变龟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两层网模式,属分层分布式系统。三层结构即站控层、通讯层和间隔层:站控层由监控工作站、继保工作站组成,完成变电站的监视、操作、控制及变电管理功能:通讯层采用rcs-9794系列通信管理装置,它具有多个通信口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控层、间隔层及gps连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信网从而实现数据共享;间隔层即继电保护、智能测控装置层,它独立完成间隔层的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等功能。通讯层分别与站控层、间隔层组成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网,全冗余配置,a、b双网结构,双网互为备用。 (二)系统组屏及布置 创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变及110kv线路的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公共设备集中布置在变电站主控室;10kv部分的保护及测控装置、电能表分散安装于各间隔开关柜,在高压室隔出一间继保小室布置一面交换机屏和一面10kv公共测控屏,专门组成10kv装置以太网通信网络和采集10ky间隔的测控及遥信信号,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既减少了主控室的屏位。又节省了控制电缆和通信线缆。 考虑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的复杂性,每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需各组一屏,每回110kv线路保护与测控共组一屏,全站公共设备的测量及信号采集插箱组一面公共测控屏,通讯控制工作站及遥控输出插箱组一面远动通信屏,双以太网通信网络需要组一面通信(交换机)屏,交、直流系统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柜也布置于主控室,另外,监控工作站及继保工作站置于专用工作台。 (三)系统主要功能特点 1、通信控制工作站 通信控制工作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层的核心,它由嵌入式pci04、网卡、智能通讯卡、调制解调器、gps及接口、电源模块等组成。它完成常规电气量、非常规电气量及微机保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传输与修改保护装置工作状态及定值;接收遥控命令,实施控制操作;接收对时命令进行对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所采集的各种信息;与通信控制单元rc8--9794、直流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多功能电能表等接口通讯等。工作站还具有必须的人机联系及维护手段。 变电站的远动信息经一路光纤通信通道和一路复用通道传送至江门地调及新会区调控制中心,通信规约为iec60870-5-103。 2、监控工作站 监控工作站采用一台最新的dell计算机构成,监控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它替代了传统变电站控制屏的信号、表计及操作等功能。由它实现的scada功能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视、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控制操作(包括vqc功能)、运行记录、人机联系、制表及打印、设各自诊断及自动恢复、数据库维护等。 3、主变保护及测控 主变保护为rcs—90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各装置通过rcs—9794通信控制单元与通讯控制工作站通信。rcs—9794的功能是完成通信转接和规约转换。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经通信口上送,也可以在保护工作站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考虑到保护装置直流电源掉电后,装置的通信功能将不能正常工作,故将能反映直流电源消失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接点用电缆引至主变综合采集插箱,作为遥信点之一。 主变本体及高低压侧间隔的测控功能,除了本体信号经主变保护转发至系统通信网外,其余测量、信号及控制功能由主变综合采集插箱及线路测控插箱实现。 4、iokv间隔保护及测控 10kv间隔的保护及测控装置选用南瑞继保公司的rcs—9000系列分散式保护测控装置。该装置是具有保护、遥测、遥控、遥信功能的“四合一”装置,但其保护功能仍具有独立性,这体现在硬件上所具有的独立的输入输出回路及操作回路,软件上保护模块与其他模块完全分开,且程序安排先启动后测量。此外保护功能也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网络工作正常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创利变电站rcs—9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继保小室的通信屏的rcs—9882交换机经其通信口组成现场总线型通信网,再与主控室rcs—9794通信管理装置通信。通过所形成的通信网实现保护及测控信息的传递,简化了二次电缆,减轻了ct、pt的负荷及施工难度。此外采用现场总线型通信网络,简化了组杰、设计和安装,提高了系统性能。 5、控制和闭锁 创利变电站的断路器、主变oltc及中性点地刀的人工控制可在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内监控主站、保护屏或间隔户外端子箱(开关柜)执行控制操作,但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实现的vqc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设定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软硬件具有闭锁逻辑判断和操作权限管理,防止误操作断路器事故的发生。至于全站所有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闭锁,则采用简单可靠的电气联锁和微机五防相结合的闭锁措施。 三、几点设计体会 (一)监控系统的选用 成熟可靠的后台监控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的关键。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性能越来越高和多样化的系统层出不穷。选择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应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尽量选用经过鉴定的、有成熟运行经验的适用产品和技术。创利站采用了交流采样技术,大大简化了二次设备配置,减轻了ct、pt负载,消除了零漂; 2、完整性和开放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数据库的开放性都是重要的选择条件。在功能完整性方面,除实现“四遥”功能和变电管理功能外,要注意考虑系统是否利用了实时数据实现电压无功控制(vqc)、小电流接地选线、防误操作、合闸同期检测、设备寿命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的开放性则便于日后升级扩容、修改运行数据及二次开发等,而使原有软硬件资源得到保护; 3、人机界面。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的界面是否简单、直观、易操作也是考察系统的重要方面。 (二)系统组网结构的确定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rs—232c、rs—422/485具有接口标准化、规范化和方便众多智能设备接口的优点,不足之处是rs—232c通信有效距离短,而rs—485总线为主从结构,主站点工作繁忙时影响系统性能。随着分散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用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场总线网是一种多点共享的广播通信信道网,较点对点通信信道网为优。当然总线型网需要有控制单元解决两个以上结点同时发送信息的冲突。创利站自动化系统是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系统,通信网络结构采用了现场总线型与一对一串行通信共存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 (三)间隔单元功能与性能选择 按一次设备为单位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有两种模式:保护独立而控制、测量、信号合一模式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模式,两种模式下保护功能都要求能独立完成。对于安装于开关柜的10kv保护及监控单元宜选择“四合一”模式,但电能计量需另设专用表计。集中布置的保护及测控装置(如主变间隔)可选择保护、测控装置分开的模式,因为可选择的现有装置较成熟可靠。 保护单元的功能要满足间隔的保护功能配置要求,并能接收与执行上位机下发的保护定值修改,发送保护装置的工作台信息、告警信息、动作信息及自检信息,与上级对时,装置复归,当地显示等。监控单元的基本功能为遥测量采集及计算,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接收与执行,与保护单元通信(当与保护单元相对独立时),定时自检及当地显示。 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要注意是否适合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磁感应、雷电流、振动等因素。 (四)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 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气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可靠的一次设各和尽量简化主接线的设计。主接线应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减少电压层次和简化,并有利于远方控制要求。一次设备除主变外宜采用无油防爆和免维护或少维护量的设各(如gis、sf6系列、免维护蓄电池组)。主变中性点地刀应采用电动刀闸以满足远方投退主变的要求。站用电源系统应完善可靠,双电源应互为自动备用投入。此外,电气布置应在满足有关规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市区变电站更是如此。而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减少占用面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本地区的110kv变电站基本已经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无人值守,工程的实践表明,该站采用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必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整体性能及总体布置效果。本文介绍的该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功能特点以及几点工程设计体会,供同行参考与商榷,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己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己经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就事论事,带有很大盲目性,经常是花费不少、收效甚微,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单凭技术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度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 1 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 score, rating, rank, essment 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 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⑥有无防雷措施计算机机房是否符合gb-1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防雷措施.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6)是否使用ups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系统工程论文:科研促进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把科研运用于教学。通过探索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以及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验证了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研;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教学;探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为核心技术,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3]。 1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识 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教学中,如果老师只停留在书本的固有知识、以自己的理论经验进行课堂的授课,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能源专业的发展需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5]。鉴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6],笔者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作为探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切入点,阐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驱动过程[7]。 2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太阳能工程》、《生物质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环境工程原理等》等,均由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任课,其中100%的教师具有博士文凭。近三年来,授课老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0余项,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木质素降解酚类衍生物苯环上常压低温加氢脱氧协同转烷基化炼制BT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等项目,项目研究内容覆盖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不同领域。我们根据各老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授课的安排,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及成果带进课堂中,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生物质能源工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带入课堂,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生物质催化重整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把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搭建的仪器设备平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2.2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学理论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支撑。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一般都安排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使得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由深入浅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实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生物质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太阳能发电实验》、《太阳能电池设计与工艺实验》、《生物质测试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为了使实践教学不落后于工程实际,必须及时更新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实践内容都有工程背景,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不脱离实际,增强其学习兴趣[8]。譬如《专业综合实习》属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一门整合实习课,课程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等众多内容,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核壳结构生物炭复合肥制备工艺及关健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产物对环境治理的应用有完整的体验和认知,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为从事新能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对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新学院等部门的主导下,华南农业大学每学年的开学初期,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立项资助。同样,材料与能源学院对部分优秀项目也给以立项资助。能源与环就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譬如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炭还田对食用木薯种植的综合效果研究”、“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等,与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以此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9]。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而且有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已经获得了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多个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太阳能空气清新机”、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孔径活性炭对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影响机理研究”、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农林废物宽适应性的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制研究”;(2)同时,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连续5届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相关专业竞赛,均获得殊荣,如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两项国家特等奖项目分别为2016年的“生物质连续热解装置设计”、2015年“滚筒式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器”,均是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基于传热过程的生物质热解模型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带动下进行科学创新获取的成果;(3)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是全国专业竞赛等,均是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可以起到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进行科研学习,达到“帮传带”的作用。 3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34人),但在新办专业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每年均处于前列,并且参加多个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0次,省级奖励10多次。这主要得益于专业教师较好地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了较多科学研究的教育与熏陶,教师也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 作者:简秀梅 蒋恩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让计算机软件设计迈向新的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和应用过程为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工程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而软件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这对于以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基本内容 主要的开展内容有:(1)全面调查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对调查过程做好充分的记录;(2)创建完善的分析方案,采取有效的定性分析方式,去逐步的研究系统技术性能;(3)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挑选出最佳的系统设计计划,然后通过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实施;(4)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而且还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基本流程 在设计方法上包含以下几种:(1)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此种方式包含结构化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而具体的运用思路就是将比较繁琐的问题进行分解,而且这种分解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这样就能够让所有阶段的问题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内;(2)简便的形式化方法,如果计算机软件使用此方法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的有关原则,并根据整体,去创建完善的工作计划,这样的话就能够加强计划的合理性。采用这种措施,其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以及设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3)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法,此方法是把繁杂结构合理的分解成为一个个子系统,运用此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任务-论证与批准-需求分析-推广应用。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确保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图1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 3运用要点 图2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流程。 3.1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要向软件开发系统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关员工根据软件开发交办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交办单位要和员工签署合同,这样的话就能够表明具体的责任,如此一来,便可以让软件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论证与批准 参与设计的员工要通过交办单位的有关规定去合理的制定设计计划,然后就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做出科学性的论证。参与设计的员工要合理的去总结这些论证内容,并在得到主管的审批后,方可全面进行实施。 3.3需求的分析 相关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客户对软件系统的要求,这里面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运行速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最好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像软件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软件工作人员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去尽量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主要是创建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去做好有关的审查。另外,对软件的设计工作,要在做好概要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模块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好代码编写工作。 3.5编码测试 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运用编码语言,把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化成客户所需要的程序语言,在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参与软件设计的员工就要对编码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让客户满意,要是还具有一定的系统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完善,以免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工作带来隐患。 3.6鉴定推广 工作人员在做好全部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后,必须要对软件做好鉴定推广,而且还要通过对客户运用环境的了解,去试着对系统软件进行安装。在对软件进行完鉴定推广以后,再把软件交给客户进行使用,而且最好委派专业人士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对系统的维护。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者就要做好论证与批准、概要设计以及鉴定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系统工程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吴瑞强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系统工程思想;汽车工程;应用 1系统工程 当前,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方法有NASASystemsEngineering、INCOSESystemsEngineering、IBMHarmony、SESAMEFramework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及适合的应用领域。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式,需求和方案遍布在数以千页的设计文档中,难以实现需求的跟踪关联及覆盖度分析,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难以评估。导致项目风险不可控,许多问题只有在实物验证阶段才能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项目正常进度。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汽车领域、在国外例如达索、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欧洲导弹集团、轨道科学,宝马、标致雪铁龙等公司以及国内的奇瑞、长城等研究机构都在使用这个理论。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结构、控制系统领域,在包含射频、微波、高速信号检测处理、结构等多专业领域的电子系统中尚未发现有成功应用案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在该类电子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案列,研究应用方法,提高电子系统开发质量与效率。 2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 2.1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发展主要目标。系统工程主要是明确了市场的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技术熊,同时制定一系列的测试规划,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个过程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记录、需求以及新需求的跟踪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后续系统的活动开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2汽车电控系统质量要求高 汽车过程的应用需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此在任何条件下都需要满足汽车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从而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系统工程的要求对于汽车工程的应用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在失效、检测、识别等多个方面,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的测试应用做出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发展。 3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1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工程师一门科学的方法,其通常情况下回采用大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对于大系统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子系统进行,这些子系统既是相互联系,同时是相互制约的。汽车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子系统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驱动单元(发动机)、能量传递单元(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支承和承载单元(车身和悬架)、控制与调节单元、冷却与润滑单元等。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应用计算进行模拟,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厂这个大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部门以及车间,其也明显表示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合市场调研情况,综合规划部门对相关产品进行规划同时作出了相应的设计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公益性都需要考虑在其中。生产准备部门则需要结合产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作流程的有效开展。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制造车间的生产能力以及装配能力等方面,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新型的汽车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其从规划到生产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3系统工程的思想在销售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建设发展,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工作,因此需要从计划、指挥、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将系统论的思想科学的应用在销售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系统规范化销售活动的各个部门,确保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确保销售活动明确分工,达到销售的目的。不仅如此,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树立良好的信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和销售管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中应用多年,虽然,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该项系统工程已经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航空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动力学 航空项目的管理会贯穿在该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当中,对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实施管理。航空的项目管理涉及的步骤非常复杂,部门众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用户部门、运营商、配套方等,该项管理的关系以及涉及面极其复杂。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机制,对项目管理的技术以及观念态度上皆决定了该项管理的成功或者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航空系统的研制成功一定要得到大规模的,复杂开放系统工程方式的全力支持。 1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 1.1逻辑维 首先,要将该项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基础之上在进行管理计划的组织架构,之后紧跟项目的进行,将制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在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后,及时取得相关问题的反馈,对制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1]从控制理论学角度思考,该项管理模式是负反馈的回路,以全力保障好该项管理的内容得到重组以及优化。 1.2知识维 该项结构包括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知识,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点为实践应用起到了详细的指导作用。 1.3时间维 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项目短期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长期管理。其中短期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项目以内的管理,中期管理是对系列项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管理,长期管理是几年内构成的全套管理形式的实践。三种时间管理形式在内容形式上不具有分割性,因为中期以及长期管理的经验是从短期管理中逐渐总结得出,是以短期为基础前提的。中期管理形式是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管理则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内容,是航空企业形成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的重要经验基础,这三种时间的管理方式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2航空项目管理中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2.1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 通常情况下,航空项目内容会非常多,并且十分复杂。从项目的策划到实际进行生产,期间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因素众多。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因素以及问题是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以遵循,不能对问题的出现进行预测是该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该项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因此要探寻出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我国航空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引进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帮助 (1)针对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到该项管理工作当中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该项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背景的,能够有效帮助技术人员应用具体数据以及模型将半结构化问题得以解决,该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作用交互系统。[2]项目中出现的半结构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形式上有目标的确定性以及可操作性。技术人员针对该问题采用的实际解决措施可以预测到,非结构化问题是不能进行预测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2)以往的该项系统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现在该项管理中已经将智能管理系统引进。该项智能系统在功能上,极大地做出了改变,不但在模型定量上具备了功能,还能对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定型分析,并且还可实现对不确定性进行推理。通过该项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流程,利用人与机器系统的充分结合,使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的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2.3建立完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地预测以及对其描述的情况非常多,其中需要有机结合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我国的航空公司研发部门,会为了迎合国际的发展和需要会进行多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建立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实时分析的重要手段,该套智能系统将模型与数据库进行结合,系统由人机交互系统与数据库、模型库与方式库以及知识库共同组成。该项智能系统将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得以实现,并且对项目流程的具体分析、支持功能以及人员服务支持等进行功能上的实现。 3系统动力学在航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系统动力学是对原因以及结果关系和反馈流位流率结构建立模型的方式,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应用动力学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系统之间的要素在作用相互的环境下构成了系统行为。[3]在该项目管理中对其进行应用,是对原因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图进行了定性分析,是一种对比较繁杂的项目系统分析的良好方式。 3.2影响项目管理的诸多因素 对该项管理工作产生的外在影响因素非常多,也有较多的研究以及说法。在众多的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得到了较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即为管理人员对系统动力学的充分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项目进度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最终完成效果问题,并且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1)项目进度: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际生产的效率、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外界的干扰因素。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项目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生产效率加之合理的决策方案,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设备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等皆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2)成本的投入:对项目投入成本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材料的成本投入、整体资金的投入、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投入。如果有效地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对项目的成本投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3)项目效果: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衡量,既要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也要对项目成果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皆是对项目最终结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工程系统在项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航空系统工程是我国较早进行发展的工程系统。该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特别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例如,航天器发射需要的系统包括:航天器、航天测控系统、回收装置、用户台站等。每一项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各有不同的复杂系统组成,最后形成了一项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完成、实验等都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部署以及协调,才能够使项目最终顺利的完成。对这些复杂项目的部署最合理的措施便是应用工程系统的方式。 4结束语 在该项目的全部周期中,有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要对项目的系统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及更新。我国众多的大型项目中,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航空科研人员要对系统工程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能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作用。 作者:郭强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交通运输的运用 【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近年来,系统工程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也开始广泛深入到交通运输工程中,对交通运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系统工程相关知识,并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 一、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人口集聚,伴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设备条件不足,各大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道路发生车辆拥堵,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情况。这拥堵情况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1]。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堵塞的交通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出行,而且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拥堵的城市交通情况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安全出行,而这个是各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安全运作前提下,如何充分将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最大道路运输利用价值并造福人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系统工程相关知识 2.1系统工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系统”是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工程”强调实践性。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和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层面上就需要运用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指导。2.2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程序和方法,去建立优化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2]。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把新研究事物的看作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判断、加工、贮存、传递,然后输出必要的信息。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同时,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运用等过程都离不开各个管理科学分支的实质内容。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它利用了许多现代数学分支的理论,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相关变量及参数,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可获得最优化方案,这就是系统的最优方案。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工程和传统工程不同,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特定的具体工程,研究的方法也不是单单的专业知识,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设计一个产品,传统的方法指强调成本,而系统工程对目标的考虑需要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即时间方面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方面(经济学、环境学、法律学)。(2)系统整体的最佳化是系统工程追求的目标。在一项工程中,从目标选择、实施过程、事后评价都是建立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思想对系统模型来调整,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结构,使之体现整体系统最优化。(3)任何系统都是人、设备和过程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参与决策活动的主导者和能动者,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的作用也要表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包含“硬件”单元,也包含“软件”要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求解。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论除一般的数学描述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外,还有工程技术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的艺术等[3]。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对系统的深入了解,进行系统识别,处理问题应注重系统整体性以及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作用等。 三、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由多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系统,如图1所示。图1城市交通系统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想着从单方面着手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好内部各要素关系后,再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用系统工程观点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相关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专用道路四个不同层次的道路组成,辅助以道路监测系统、交通信号指示系统等等,若交通信号指示发生故障,交通运输肯定发生混乱,造成更严重的道路拥挤情况。(2)动态平衡性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堵塞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很快被新产生的交通量抵消。经济发展,私人汽车购买力不断增强,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在一定的道路数量下,城市道路又出现拥堵状况,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拥堵——缓解——拥堵”的动态平衡中循环往复发展。(3)整体性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是协调于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1+1 2的作用。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必然影响道路交通量,同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规划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对于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4]。因此,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建设发展速度,交通规划更加需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1)规划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借助专家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各种信息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2)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测度作为一种概率测度,是反映运输系统的运行特征的有力工具[5]。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考虑的问题主要从费用最经济和减少拥堵情况出发,却忽略可靠性研究,这样容易导致路网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不高。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可靠性分析融入到道路交通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交通问题。 五、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问题日趋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也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现实及潜在需求,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等情况时常发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因此除了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将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设施上,缓解交通拥挤情况、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更迫切任务。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交通压力。时至今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及发展决策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建设,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路口间协调水平,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同时相应地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调整了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促进了交通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通过违法监测系统等的建设,规范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改善了交通秩序和安全水平,也相应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通过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逐步改变城市的出行结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现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交通管理控制的集成化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包括视频监控、违法监测、智能调度、信息服务、主动管理、指挥决策等功能在内的集成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当前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方向。当前我国的众多大中小城市都建设了多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系统的集成与应用。(2)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都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去实施。当路面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塞车情况时,交通参与者并不能实时得到路面信息,造成更大的塞车情况。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出现,给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通过信息共享,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实现道路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的,让道路参与者在信息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线,不仅缓解道路堵塞问题,而且节约道路参与者的时间。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的手段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滴滴打车、Uber,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的运行模式,打车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驾车出行的次数,有利于缓解道路上车辆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加,有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如公交公司)、汽车厂商、专业的交通信息服务商(如TomTom、Inrix)以及IT巨头(如Google等)等,使得出行者的选择日趋多样化,而信息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实时性的提高也使得智能交通系统在调整交通需求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3)交通安全辅助的全面化一方面通过实时的、多途径的信息服务来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决策,例如盲区监测、夜视辅助、超速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碰撞报警等技术,另一方面则通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现常态或异常情况下的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主动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从而大幅度降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也间接缓解了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氛围下,在现有科技手段支持下,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之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进入全新时代,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于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可以形成多方面的技术控制,并且能结合交通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体系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6]。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环境、费用三大综合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质量评价高度重视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城市交通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为依据。(2)环境效益评价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了改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效益评价来综合评估和衡量。这里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3)经济效益评价建设城市道路,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出行问题。按照规划建设道路,是否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是否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否降低出行成本、是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总结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全局,将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在现有的城市交通情况下融入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交通运输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交通运输更好地规划。 系统工程论文: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在水电站中也得到使用。自动化技术在水电站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技术性分不开的。新建水电站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革新,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进行水文的监控和进行基础的操作,节省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使得水电站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符合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针水电站危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设计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生活更加的便捷。因此,水电站也利用计算机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对于水电站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微机监控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电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噪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的危害,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较大的,但是在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和较强的实力,对整体的水电站技术的发展是较为有效的,应该进行一定的发扬。 一、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概述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 一般来讲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基础监控系统和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这种技术主要是用在水电站的基础技术中,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主要是起到提升水电站的计算机管理水平的运行监视、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各项工作监测等方面,基本上对于决策的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使得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便捷,将日常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更加的完整准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这种系统主要是对水电站的各项运行进行适时地监控,使得设备的使用和建设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将各项工作的设备都纳入到计算机的监督体系中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较多的因素,对本身的系统要求较高,使得这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就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水电站的各项工作都进行监控,是以后水电站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CCSC):这个系统主要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常规的工作,又可以进行水电站的实时监控,但是这两个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监控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系统中实现相互之间的备用,就会对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方便。 (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集中式的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主机的相关设备将各项指令进行输送,从而将各项工作进行维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会将电缆引入到控制主机接口的线缆接入到各个模拟的信号和处理指令中,从而控制整体的系统进行自身的本职工作,使得整个系统进行实际的工作。但是这个设备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单机进行操控的,一旦主机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监控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分散式的监控技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技术流程之间是独立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会出现一处问题就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对于水电站的计算机监督技术可以更加的完整和便捷,即使主机出现问题,各个系统之间也是独立的,也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工作,对于技术来讲更加的成熟。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职能 (一)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在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会将水电站日常工作的各项数据进一定的记录和分析,一旦数据较为频繁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超出极限值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的进行报警,并将数据及时的进行记录,便于对故障的及时识别,并为后期的维修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进行现场的问题分析,准确的将问题进行解决。 (二)对水电站的各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水电站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相互之间的运转和管理。例如,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如果发现系统中出现空载转停机和发电转调相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的通过并网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自动的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和计算机的监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体现,让系统自动的进行变压器的变压比的调节,同时在机组合理的分配无功负荷。而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通过进行溢洪闸的自动开闭的控制,进一步的监督水电站的工作。 (三)对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水电站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将问题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使得设备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恢复正常,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在传统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中,故障修复的时间是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直接的进行关联的,值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踏实,就会将故障尽快的解决,反之就会出现拖延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将专业的系统设备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技术人员解决一定的问题,将技术进一步的进行创新,节省时间。 三、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组成介绍 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采用三层分布式的监控结构,第一层的结构主要是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机组组成,担负着系统整体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将每台机组之间实现独立的进行控制,在每个中心控制中将机组中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配合的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解读,使得各分散系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指令和相关的数据参数,实现总机对各个基本系统的监控。第二层设备主要是对电站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上位主机进行的,使得水电站的基本机组和辅助机组的完成和配合,对整体的系统进行监控,了解时时的运行状况,并将各种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验证系统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系统的第三层主要是远程控制层,这个层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水电站的实际工作进行完成,即使不在水电站的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实现实际工作的监督,实现远程的监控,这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捷,而且一旦发生现场技术日人员解决不了的工作可以寻找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远程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技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还包括工程师站技术,这个技术中工程师站主要是在远程的范围内对系统中的自动发电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将数据进一步的将数据进行指导和分析。工程师站同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指令的送达,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使得系统的运行更加完整。 四、结束语 电站利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可以提升电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对电站的综合效益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新建的电站进行微机技术的投入,使得电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运行更加的安全。通过微机监控系统对电站的管理,可以保证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可以将智能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技术的进步。 作者:植坚 单位:怀集县水利水电发展总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应用 摘要:目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其设计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软件开发范围与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软件设计与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而系统工程方法指的就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然而,软件工程方法自身比较复杂,所以,应对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予以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分析 1系统工程方法 所谓系统工程方法,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决策方法。通过将所需处理的问题与情况分类,并划清边界,但是应对不同类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内部因素间的联系、完整程度予以重视,利用运动观点与措施对问题及工程过程进行分析。该方法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并且协调性、科学性及整体性特点十分突出。在系统工程方法中,科学观念指的就是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树立科学观念,并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律来开发软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问题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予以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而整体观念指的就是对系统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系统方法,将整体当作出发点,进而全面地规划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常情况下,系统由部分组成,所以,整体作用要大于部分作用。然而,整体也是所有部分功能的综合,因此,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观念,不仅要对部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观念则需要在文体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明确系统整体目标,与相关的经验及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研究出全新的系统观念,这样就能够使系统进行综合以后的功能与效益得到提升。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能够对不同因素与作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并使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简单部分,在对部分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减少软件设计的时间,并加快其设计的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软件设计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具体的交办单位需要按照软件开发系统来对其设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向其提供任务书,与此同时,还需要同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签订与其相关的合同,最终提出软件的设计任务。 2.2确保软件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设计并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地研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其中,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与数据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应提取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与了解,对软件自身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 2.3用户对于软件需求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其意见,对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及期望进行全面地熟悉与掌握,旨在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应用功能与实际运作的速度及性能。基于此,还应该全面分析客户对于软件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应该积极制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进而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4软件概要设计 所谓的软件概要设计需要按照上述准备工作对软件整体的构架与系统整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不同模块控制接口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软件简要设计的过程中,对工序进行适当地简化。 2.5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的这种详细地设计是相对于其简单设计来讲的,需要在遵循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简单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程序与模块组成分层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模块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编写源代码。 2.6软件编码和测试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具体的程序语言,并且便于数据库语言书写程序的运行与组织,就需要充分运用编程语言,将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获取的结果有效地转变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程序设计的不同模块与系统进行全面地设计,进而保证用户手册编写的更完善。 2.7鉴定并推广软件的成果 应积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可软件,进而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试安装工作,同时应积极为其提供使用方面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服务。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该软件的时候,软件的开发人员还应该实时关注软件具体的运行状况,并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地维护,确保用户对软件认可,这样就能够为其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情况的问题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对其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软件设计的时间缩短,同时还能够加快其设计的进程,使软件设计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方法使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奥博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概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则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与质量检测所用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监管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所需的成本。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避免用户难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网络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都尽量贴近生活,便于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尽量保证人的舒适度,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总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用性强,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1]。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一般表现为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由于网络信息工程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大量的投资浪费,并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将一切可能的问题予以消灭,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系统。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控制原则,遵循应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坚持分阶段控制原则,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加以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控制,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最后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后使用者,因此工程的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程规划,进而予以实现[2]。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至于如何把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首先做到对质量管理规划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层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过程,对质量控制的阶段、范围和程序予以确定。对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奖惩条例。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的制度,通过在系统目标与功能、技术方法、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个用户认可的质量标准,以及能保证此标准能够达成与保持的制度。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进行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争取目标的达成。在建立质量标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从原料检验开始,贯穿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质量标准的达成。此外,由于网络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工程的监理,从而避免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如果是工程投资大、工期时间长的网络工程,还要选择专业的公司负责工程监理,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使用质量。只有注重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分阶段的完成各个阶段质量标准的监理,才能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标准[3]。最后,还要做好一定的网络规划,包括投资预算、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包括用户的数量及位置,网络的服务范围,网络采用的体系结构,合适的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从而加以分析,进行投资预算,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做到对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 随着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关注。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坚持事前控制、标准化控制、分阶段控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制定出质量管理规划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并做好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实现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张金武 系统工程论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管理论文 一、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四、施工安全管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要做好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一是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相关部门和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四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构成 1.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就是指根据已定开发计划开发软件产品,而监理人员的工作则是有效管理软件开发的进度,最终确保工程符合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并且顺利完成。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开发优良性能的软件,最终确保软件质量。在开发软件时,并需对合同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并监督控制好软件开发的各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并很好的运行,做好软件产品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估。成本控制的出现是因为软件开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因为这些投入很难控制,所以,监理人员必须控制好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好信息系统工程软硬件的购买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人员配置和工程进程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开发造价在预计成本范围内。监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必须控制好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 1.2组织协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承建单位、业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关系协调,以便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协调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并且测试修改后的结果,在进行汇总后上报给建设单位;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投资方汇报系统测试的进度和事故的处理结果、过程。 1.3合同和信息管理 1.3.1合同管理 监理人员协调业主和相关开发人员的关系,并且有效调解合同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心态,保护参建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1.3.2信息管理 科学记录工程的整个过程,并且切实确保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开发,以便为工程的后期检查和竣工后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策 2.1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理并规范相关流程,首先是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管理。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可以同时使用咨询与监督。咨询工作做的越好,越具体,就越能为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并且在做好咨询工作基础上,让监督工作更加协调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咨询工作必须重视执行基本工作,其中也涉及到熟练掌握和理解工程技术。总结并对施工方的需求、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概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等文件做好整理归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监理人员可以在利用这些文档的时候,就了解业主的具体需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在咨询相关文档内容的同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理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给业主和施工方。一个工程项目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只是风险的程度存在差异。从参与的第三方来说,这种风险就是一个挑战,要有效避免风险需要三方的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预测导致风险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工程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规避。监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并随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那个时候的外部因素,预测和综合分析工程项目进行中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并强化整个工程对抗风险的能力。 2.2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由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独特性,并且软件系统的建立时间不长,监理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工程细节。但是,细节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是一个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第三方在其中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并仔细审核软件开发中的细节问题,做好监理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制定三方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并且规范必须得到业主的许可。3.3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很多个流程,需要将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好,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各种技术人员和多种工序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产品能满足相关要求。3.4系统初步检验软件系统的初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使得用户适应软件系统,强化软件的生命力。这是开发软件中对于测试管理的较早形态,在初验后可以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有效了解,继而做到优化处理相关软件。初验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流程,才能真正彰显初验在监理中的功能。在进行初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在集成方开发结束后;在监理人员完成了二次针对性的检验后;子系统已经处于上线试运行的过程中,并且已上线一个月的时间。 2.3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法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从打字比赛、电脑绘画、拆卸或组装电脑等,看谁打字快,看谁懂得多,看谁做得好。从个体到班组,从班组到班级搞一些成果展览会,使电脑信息技术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共推进的效果,激发学生不甘落后,互帮互学的效果。 2.4研究学习法 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开启初中学生对电脑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始。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会用,如何把一个软件做得更好,也是激起学生对某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探索奥秘的过程。若老师能够诱导学生:如果是自己去制作这个工具或软件如何去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使用小专家到电脑创新小专家。因此,研究学习法是在学习掌握好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最高层次的学习伸出新推进过程。并不是现有的硬件或软件都很完美,尤其是一些常用工具,内容庞大并不实用。因此,初中生没有先天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在学习中升腾无数个想法,虽然有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根基。研究学习法就是利用学生学到的自有知识,对某一节课程或内容进行升级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利用学到的WORD操作技能,去排版一篇文章,从字体选择,到字体颜色,到字体大小,整版布局,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与别人相比,差距在哪?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打出来的整体并不好看,也是考验学生从信息技术本身升华的到美学艺术化过程。 2.5以合同管理作为核心 监理方要做到管理合同的科学性,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在签订合同前,监理方应该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异议和疑问;监理人员还应协助业主方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认真研读每一个条款,防止歧义和纠纷的出现。在具体执行合同时,监理方必须立场公正、坚定,有条不紊的对施工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处理。一旦双方存在争端,监理方就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尽量早日解决,尽量不要延误合同的履行时间。 2.6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设信息系统工程跟制造产品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对工程质量和结果的有效衡量,监理方一定要在结合业主方的要求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再在这个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以便确保产品的质量。总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监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对工程开展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为确保建设方质量和进度的实现,提供优质服务,协助建设方构建一个优质、高性价比的信息系统,尽量做到以最少的钱找自己不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老师也不妨让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百度一下,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自然会把各自的问题,自觉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无法解决的,找同学或老师,共同去找到真正的处理方法。 3结语 总之,初中电脑信息技术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性,从激发兴趣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改背景下,让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并能在以后学习中,让学以此为开端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其他学科,为初中学生全面掌据该阶段学习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侯勇
金属矿山论文:实时变形监测系统在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GNSS技术的实时变形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在尾矿库的各种终端感应设备,实时在线全自动监测尾矿坝各种数据的变化,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将立即提出警示,评估尾矿坝结构的可靠性,为尾矿库的管理与维护等提供精确及时的数据依据,从而形成尾矿库安全监控、安全分析评价,安全预警,安全指挥管理系统,对尾矿库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与预报。 关键词:尾矿库 变形监测 预警系统 GPS 0引 言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安全关系到矿山环境以及其影响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 国务院将非煤矿山企业全面开展安全达标、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等内容列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并提出明确要求和政策措施。要求对三等以上尾矿库要在2011年底前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2013年底前,所有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要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并明确要求100万立方米以上尾矿库要安装全过程在线安全监控系统[2]。基于GNSS技术的尾矿库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于加强尾矿库的安全监管,掌握尾矿库的安全现状,减少尾矿库的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结构 高精度实时在线尾矿库变形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分析预警、综合管理等五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依托智能的软件系统,当金属矿山尾矿库监控对象出现异 常时,能及时预报预警,提醒企业尽快启动相应的处理措施及预案,保障尾矿库的安全运行[3]。 1)综合管理系统可有效进行用户管理、数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可方便进行参数设置、状态本地/远程浏览、数据本地/远程下载以及数据共享等。 2)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多星多频高精度GNSS模块,可对变形体的实际性状实施高精度、实时、连续、自动监测,运用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两种数据处理方法,为判断变形体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确保数据集准确。数据采集系统一般由基准站、监测站以及包括野外电源和防雷装置组成的保障支持系统组成。 3)数据传输系统可采用RS232、专线有线/无线Modem、TCP/IP、GPRS无线、CDMA无线、3G无线、UHF无线电台、无线网桥及其他无线网络等方式,组建方便灵活。系统不仅支持野外就地拖拽式下载,还能实现远程实时数据流传输和文件包下载。 4)数据处理系统可进行长时间连续实时数据处理,数据解算采用先进的卡尔曼滤波集成单历元整数解算法,轻松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及数据的可靠性。 5)分析预警系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强大,分析角度多、手段丰富,能计算三维位移分量及各向变形速率,自动生成变形历时曲线、变形分布图和多因素相关图;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形,并生成变形场等高图和渐变色谱图以及变形场实体任意剖面图;能综合其他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初步综合分析与简单评价;能根据预设警界值进行风险判别并能实时以网页、短信、语音电话、警报声音、大屏幕显示等形式进行多渠道状态信息和预警信息的。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功能及特点 2.1系统功能 1)系统1.5小时连续监测尾矿坝的水平精度优于±3mm、垂直精度优于±5mm,完全满足一般工程监测精度的要求; 2)系统能够进行长期、稳定、不间断运行,真正做到无人值守,操作简便,勿需进行手工重复劳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能实现最高20Hz的高速数据采集,关键时候能完美再现监控变化过程的细节; 4)具有远程数据传输、远程状态浏览、远程系统设置以及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网络通讯方式灵活,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方便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监测、远程数据下载与共享; 5)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形,能根据变形监测数据生成实体变形场等高图,并能生成变形场任意剖面图,这是传感器类、声纳类、光波类、影像类、频谱类监测手段不可比拟的; 6)能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简单评价,并可根据数据的危险程度采用短信、网页、邮件、声音、大屏幕等方式和渠道进行分级,预警信息的,方便灵活[4]。 2.2系统特点 高精度实时在线变形监测系统具有目标明确、结构简单、流程清晰、功能完备等特点。该系统数据可靠、运行稳定,既能准确表达监测点的工作状态,也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风险评价,还能多渠道多形式适时分级预警信息,为矿山随时随地掌握尾矿库安全和决策部门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信息参考,具体特点有: 1)数据采集快:轻松实现高达20Hz连续高速实时的精密数据采集; 2)变形监测精度高:算法先进,能运用小波精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单历元毫米级高精度连续解算; 3)硬件层次少:系统组成简单、结构清晰、运行稳定、维护方便; 4)分析手段多:能计算三维位移分量及各向变形速率,能自动生成变形历时曲线图、变形空间分布图、多变量相关图,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并能生成实体变形场等高图或渐变色谱图及其任意剖面图; 5)信息快:能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简单评价,并能根据预设警界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判别,及时进行多渠道多形式预警信息或状态信息的,随时随地掌握运行状态,真正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 6)应用范围广:本监控系统不仅能应用于各类尾矿库实时安全监测监控,还可以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矿山采空区沉陷监测、海涂吹填区沉陷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堤防渠道变形监测、深基坑及周边影响区变形监测、大型桥梁健康监测、高层建筑及大型场馆健康监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3 系统应用 系统由库区监测终端(GPS)、网络通讯系统、监测数据处理服务中心、预警系统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监测系统的典型配置方案可以有定期经济型、永久基站型、分体网络1型、分体网络2型、一机多天线系统等五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现场的需要。 该系统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可以不受时间、气候的影响,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控、安全分析评价,安全预警,安全指挥管理系统,对尾矿库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与预报,能确保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同时,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对尾矿库安全管理这方面的能力,有效避免尾矿库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长期以来,由于尾矿库管理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备、监测监控技术落后、专业监测人员缺乏等原因,造成许多尾矿库的运行参数检测误差较大,难以及时掌控尾矿库的各项安全技术指标,这些都极大影响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基于GNSS技术的中海达高精度实时在线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在尾矿库的实施和应用,全面提升尾矿库安全监管和日常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社会、政府对于尾矿库灾害的预警响应能力。实践证明,该系统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投资经济,应用前景广阔。 金属矿山论文:GIS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以广西大厂锡矿山矿区为范例,在VB环境下进行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建立了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方便、快速、有效的管理。解决了我国金属矿山以往普遍采用的人工记录、档案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不便、使用不便的问题。便于发现地质灾害与其他因素的内在联系,总结灾害发生的规律,对矿山的防灾、减灾以及灾害损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GIS;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1 引言 广西区南丹县的大厂锡矿是广西最大的有色金属产区,也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灾区。以往对灾害信息资料的管理都是采用人工记录,档案管理的模式[1]。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大量的灾害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中含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总结分析,可以找到地质灾害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内在联系,发现灾害发生的规律,对当前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预警和受灾损失评估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档案式管理有很多弊端,翻阅和查找都相当费时费力,使得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也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充分解决了档案式管理模式中的这些矛盾。 2 系统开发的目标 该系统的主要目标为:以广西大厂锡矿为示范矿山,以VB和组件式ArcGIS9.0为平台,开发大厂锡矿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矿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图形图像库等,有效融合航天遥感资料、地面地质调查资料、矿山开发资料和地理资料等,达到动态、多维的反应灾害地质体的现状和演变过程,判断灾害地质体发展成灾的趋势。实现快速的灾害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检索,预测灾害突发成灾的影响范围和对矿山与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略的损失评估,为矿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信息。 3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矿山属性数据管理、矿山空间信息管理、地质灾害三维模拟三大模块。 4 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性能。地质灾害的数据的物理组成包括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数据。针对矿山地质灾害数据的特点,确定使用如下几种数据结构:MXD地图文件、SXD三维场景文件、数据库文件、数据表、图层、图元。 文件是本系统管理的最高层对象,以矿点为单位,每个矿点建立一个MXD地图文档、一个SXD三维场景文件和一个Access数据库文件。 图1 系统的总体架构图 数据表是纪录同一类型信息的数据的集合,是组成数据库的基本单位。根据数据性质,本系统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设计了对应的数据表[2],见图2。 图2 数据表构成图 图层是表现同一类主体的要素集合,是构成地图文档的基本单位。不同类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表,数据操作和管理也有很大的不同。为区分不同类的主体并便于对各类主体的属性进行独立操作,需要对不同主体的数据进行分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如下图层,见图3。 图元是图形信息的最小单位,也是矢量图层的构成单位,由点、线、多边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不同地物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类型的图元来表示。图元的编码在同一个MXD文档中要唯一,不能重复。系统采用图层代号+图元代号+序号八位数字表示图元编码,前两位是图层代号,第三位是图元类型代号,后边几位表示图元序号,根据图元的数量来确定位数,并留出了一定的余地,以便系统将来进一步资料扩充。 图3 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图层构成 5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系统包括了三大功能模块,矿山地质灾害属性数据管理模块、矿山空间数据管理模块、模拟预测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数据资料及功能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数据组织和开发策略。 矿山地质灾害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矿山基础数据管理、矿山地质数据管理、矿山开采数据管理、矿山灾害数据管理。对这些属性数据主要采取数据库的形式存放管理。系统外挂了Access 数据库,将整个矿区的灾害属性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从系统中用ODBC连接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查询修改操作。这部分模块开发的主要功能有: 信息输入、数据修改等数据库管理子模块和向导式查询、SQL 查询、浏览式查询等子模块。 矿山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包括、图像数据管理、空间属性数据查询三大模块。 图形、图像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对系统中的地形图、地质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图像和地质影像数据的添加和删除。矿区提供了1∶1万的地形图、1∶1万大厂锡矿区地质图、相应区域的1∶1万DEM高程数据和行政区划图。在入库之前,要对纸质资料进行转化,用扫描仪将纸质图件扫描成能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栅格影像。为了便于在以后的查询分析中使用方便,还要将这些栅格影像进行矢量化。矢量化采用ArcGIS自带的ArcScan组件来完成,首先对影像进行坐标配准,指定其坐标系统。然后根据不同的数据主体,分层进行矢量化。矢量化完成以后,对各矢量图层的属性表字段进行修改,并对图元进行编号,丰富完善属性数据,最后根据矿点位置分别存放成MXD文件。在VB环境中添加MapControl控件,并导入相应得MXD文档,调用相应的接口进行开发,实现相应的管理和查询功能。 空间属性数据查询主要是实现对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及灾害数据库的数据查询和修改。这部分主要在VB环境下进行组件级二次开发,调用相应的接口,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定位、地图漫游、缩放等功能。利用ArcGIS Engine 中的ToolBar控件可以方便的实现部分查询、漫游等功能。 模拟预测模块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维地形模拟和尾砂库溃坝地质灾害演进动画模拟,主要实现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估功能,将地质与气象数据耦合,根据降雨量的不同,估算汇水量、溃坝淹没面积及经济损失。 图4 三维地形模拟 三维地形的模拟[3]是在ArcGIS中的ArcScene组件中完成的。首先在ArcScene中将矿区的DEM高程栅格数据导入,再将卫星遥感影像导入,将DEM栅格图像图层的属性中”Base Hight”设置为从DEM栅格数据层获得高程,这样栅格图像影像就变成了具有高程的三维地形了,在三维地形的表面再贴上遥感影像的纹理,就获得了比较逼真的三维地形模拟效果。将这个场景保存成SXD文档,在VB环境下利用SceneControl控件加载这个SXD文档,就在系统中获得了三维地形。如图4所示。 矿区尾矿库潜在的溃坝灾害,是对矿区最大的威胁。数十年来的矿山开采,形成了几十座大小不一的尾矿库,库容量最大的是车河灰岭尾矿库,设计总容量为3000多万立方米,库容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尾矿库也不鲜见,这些尾矿库一旦在雨量过多时发生溃坝,危害巨大。这也是矿区重点防护的灾种。所以在系统中利用SceneControl控件开发了溃坝灾害动画演示模块,以帮助对溃坝灾害的分析评估。 6 结束语 本系统的成功开发,实现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的无纸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的速度,也方便了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对溃坝灾害的动态三维演进模拟,为溃坝的危害提供了更直观的展示,也为矿区的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灾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决策依据,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金属矿山论文: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摘 要: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智能化发展,可以实现现代矿山的高效、安全、低污染开采,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对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智能化技术结构的基础上,探索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为矿产资源的智能化综合利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 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山开采逐步由浅地层开采转为深部开采,传统采矿方式面临着成本高、生产作业危险性高等问题,新型智能化矿产资源开采综合技术的探索,是现代社会发展资源结构逐步拓展与优化的必然性趋势,结合现代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概述,积极探索实现地下金属矿山绿色、安全、可持续开采的有效途径。 1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概述 1.1 智能化开采综合结构概述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拓展,是基于传统采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综合定位系统等多种现代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现代技术资源的综合性整合应用,依据现代金属矿山的采矿工艺,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交互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系统三部分[1]。信息采集与综合通信系统在计算机虚拟平台下实现矿山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数字化与全部开采过程相关的信息资源综合性收集整理;其次,综合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实现也借助GIS系统建立矿井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金属矿山信息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通过GIS系统一方面建立以数据库为中心和基础的信息管理新平台;另一方面,实现内外部信息、功能系统以及过程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最后,人员追踪定位、矿体模型更新、生产自动调度、自动采掘、自动运输、生产环境地下监测与控制、设备监测与监控维护等都达到智能化管理,最终实现矿山多个开采环节的智能化应用[2]。 1.2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实施因素 结合以上对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基本结构的概述,对影响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的影响因素总结,主要包括:其一,网络计算机平台的综合性应用,计算机虚拟平台和综合资源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化开采的必然基础;其二,双向性网络通信技术和通讯渠道的建立,例如:金属矿山资源的综合运用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保障地下矿产资源开采的信息准确性,确保开采技术应用的准确实现;其三,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资源的综合性实现,必须配备有相应的智能装备以及对应的自动控制技术,将收集的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操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以上对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分析可知,快速准确的信息、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以及智能装备在矿山的应用等因素缺一不可。 2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实施的原则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必须以保障生产安全为第一原则,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采用行之有效、质量可靠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此外,在实施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开采应同时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实用性原则。在设计智能化开采系统的时候,要仔细分析矿山的各个采矿工段是否具备采用智能化方式进行开采的条件,要针对不同的采矿环境采用人工采矿或智能采矿的方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寻找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2)整体性原则。智能化开采是多个开采环节的有机结合,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交互、智能设备远程控制等等组件单独使用都不能有效发挥智能化开采的功能,必须保障智能化开采各个环节的能够有效衔接,相互配合,整体联动。(3)开放性原则。随着现代智能化技术开发的发展与更新,软件、通信手段、智能装备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在实施智能化开采时必须要考虑今后的改进扩充,要预留出接口进行扩充以帮助系统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3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实施 3.1 金属资源综合评估 地下金属矿山资源智能化C合评估技术的实施基础,是基于现代采矿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三维可视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模型,对地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进行全面的信息扫描,并对地下资源进行全面的信息分析,新型智能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地下矿井资源的综合评估[3]。例如:GIS技术可以获取矿山地质结构和矿石分布情况;三维可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模型能够建立地下矿井三维仿真虚拟模型,从而大大提升了地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矿产开采的前期投资和运输损耗。 3.2 金属矿山资源信息收集 金属矿山资源信息收集也是智能化信息开采的主要分支,智能化开采系统可以将矿产开采的检测、控制以及调度等分散的矿产开采步骤结合为一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系统性操作,保障现代地下金属开采的地上信息控制与地下同步。例如:金属矿山开采的传感器通过雷达,激光,热传导等技术将地下金属矿山的开采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实现金属矿山开采信息的及时性传达;同时建立金属矿山数据监测网络虚拟信息平台,从而保障金属矿山的开采信息传输收集的稳定性[4]。 3.3 金属开采通信结构 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信息通讯是智能化综合开采技术实现的重要部分,结合我国现代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综合性信息传输、通信接收方案以及综合通讯网络结构。综合性信息传输是地上人员获得地下信息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地下金属矿山中视频、图像等信息资源的传输;而通信接收方案主要通过现代通信的数字信号保障矿产开采中信息资源的交互,保障矿产开采过程中的信息的内部接收以及外部传输的稳定性,例如: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中普遍采用普通有线通信信息传输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方式;综合通讯网络结构是基于现代网络传输中以太网为基础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服务器,终端接收网络信息的传输平台等。及时可靠的信息交互系统在地下金属矿山的建立,能够及时地监测井下状况,同时为地上操作人员提供操作依据,有效减少了盲目性开采,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5]。 3.4 智能化开采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合理性开采。一方面,智能化系统开采技术可以实现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人工管理和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例如:为了建立完善的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对开采的人工信息和设备信息进行标号信息存储,同时建立定位跟踪系统,当人工进行地下金属矿山进行采矿作业时,地上信息系统能够准确的定位人员和设备的地理位置,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人员的安全性;另一发面,地下金属矿山开采智能化的实现需要智能装备及其远程控制技术,例如:采矿技术人员通过地面上的技术操作,控制地下井矿中的凿岩车、铲运车等装备完成自动作业,自动化操作技术可以在地下金属矿产开采难度较大的工段进行作业,提升了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金属开采中的损失,同时也保障了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性。 4 结语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发展,是现代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开发趋势,结合现代智能化开采技术,通过金属矿山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管理以及智能化开采,实现现代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的逐步创新升级发展。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 摘要:推动工矿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的重灾区之一,金属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的摸索与改进,更需要一些先进成熟的经验来进行指导。而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及运用不仅能够督促工矿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管理进程,而且对于规范行业整体的安全标准、提高全行业的安全观念与安全技能,最终实现各金属矿山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去年12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给当前的国内工矿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标准,这不但是科学发展观所带来的必然选择,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发生数十万起各类安全事故、数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换来的血的教训。 一、金属矿山工矿企业与安全标准化 由于以往的安全管理经验金属矿山并不作为各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相比于危化品及煤矿而言),因此常常疏于监管。如某地在2013年之前对于金属矿渣选炼厂没有任何依据进行管理,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在没有安评报告、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合法"的生产,由此导致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然而,作为事故后果极为重大、事故影响极为恶劣、事故伤亡极为惨重的金属矿山企业而言,安全第一的理念应深入每一个管理、作业人员的内心,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作业的第一准则。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以及构建安全标准化信息平台工作方面大力推行金属矿山的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并促进各金属矿山特别是涉及高危险工艺(如爆破掘进)、高危险区域(地质断裂发育不成熟)的金属矿山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全体工矿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在当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是极为重要而且极为迫切的部分。 二、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与搭建 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实质是信息和数据的汇总与公示、共享、交流系统,或称之为局域网络。它可以是采用文件资料共享的形式或者数据流交互的形式存在。当然,在数据信息化时代,纸质文档资料共享基本被淘汰掉,除非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现在很多地区在进行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中均是借助集成交互的或者是局域网络将各移动数据终端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并在当地安全管理政府部门行政办公网络中,或是有些地方由当地安监局授权当地金属矿山协会或是安全学会对该系统进行日常的更新和维护;或者是由某企业自身单独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由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并到生产各工序及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包含安全法规、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安全措施保障、事故应急、事故信息、安全程序审批等。但不管以什么形式,一般的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都具有行政审批、安全监管、安全/事故信息共享以及安全技术交流等多重功能,当然其中的很多功能还有待于未来的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但大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雏形。 (一)企业内部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某大型金属矿山企业自主搭建的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中采用Internet Web平台综合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十四个要素,根据金属矿山实际安全生产管理实际需求将本单位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划分为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指标及各级指标分解系统,安全组织结构及安全组织保障系统,风险辨识与分析系统,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信息追踪系统,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系统,安全绩效稽核系统,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意外保险管理系统,事故报告、调查与分析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局域网各接口与下属各子公司(矿)和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移动终端的数据连接来达到整个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运行。 除此之外,该企业在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平台搭建时还额外增加了一项审批流程系统(类似于财务系统使用的NC系统),用来线上办理各种与安全相关的手续的审批,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由于该种审批还无法通过技术移植到个人移动式数据接收终端(如手机),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危险作业安全审批前必须进行现场稽核),各种现场危险作业的安全审批依然无法实现线上审批。 (二)某地区安全监管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某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各金属工矿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行为,提高各工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特建立了覆盖各金属工矿企业的局部地域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数据系统,分给各工矿企业一个独立的登录账号,凭借单独的账号和密码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数据与安全监管网络数据的接轨。 该系统整合现代计算机系统,利用GIS系统构建思路,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规范要素,并依据安全管理的系统安全原理及事故致因理论,开发出了包含安全法规要求、安全对标检查、安全标准规范、安全信息公开平台、事故信息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共享、安全审批签理以及各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分及公示等子系统。 该地政府部门将服务运营权限下放给当地非煤矿山安全学会,由专业安全技术工程师对各企业对标检查反馈的信息和本地区相关安全事故、隐患、不足的统计与分析,摸索出了一条远程调控企业安全管理,线上实现线下安全监管的行业监管道路。这一行为运用到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数据概念,但由于技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形成较为出色的成绩和轰动的反响。而且,由于大数据概念的数据容量和数据筛选本身带来的难题导致了该思路在一经使用便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难以圆满解决。 三、对未来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启迪 在未来各地主推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浪潮下,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有了以往的各种尝试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平台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做到系统科学、有的放矢。 (一)共享数据面的拓宽 在未来的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应着重注意对可能涉及的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的共享,并不断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频次和深度以及广度,从而让各种安全信息可以更快地得到分享、交互,更好地服务各矿山的生产。 (二)数据的即时更新 在当前平台建设方面,数据信息的更新过缓过慢使得信息平台作为交互专业信息网络的功能被削减过甚,甚至于单单成为了单方面的行政审批功能,丧失了大部分的意义。 (三)信息流交互面的拓宽 企业自身建立的信息管理平台应主动地与当地安全监管部门主导的信息管理平台相互对接,从而加速信息流的传递并且使得当地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当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该问题还存在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结语: 而在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最大问题存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熟知安全管理、深谙安全管理精髓,且清楚金属矿山生产管理实际的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该平台的建设始终达不到人们预想的高度,而这个问题是需要广大同仁倾尽智慧而解决的。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地温预测分析 摘 要:开采金属矿山时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较为危险,伴随着不断增加的开采深度,矿山深层次里面的高温岩体带来的高温效应渐渐变大,矿井深处的热害困扰也日益加大。该文用实际地段考核的模式来校对预测数值与现实测量数值,对于地温相关推算数值实行预估,依据文章里面的结论能了解到此方案针对矿井地温的预警检测存在比较高的真实性。 关键词:金属矿山 深部开采 地温预测 当前中国关于有色矿床资源于地面浅层几乎已然断绝了,关于深度矿床相应的开发工作便属于必然之行。为了给热害治理提供科学化的根据,针对金属矿山深处进行开采的温度实行科学化预测便是必不可免的。 1 矿井深部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1.1 传导型深部地温预测 传导型地温场指的是地球里面热能全部通过热传导的形式来传输到达地壳浅部,产生地壳浅层次地热类型的地温场。若山岩体属于均衡性质与水平层状态岩层,而且对于其他热源相关因素不作考虑,地温场温度分散便能利用一维热传导式子进行表示: 公式(4)与公式(9)里面均包含热量值所属参数,都能实行热流运算,现实运用当中需选取出一个更加有依据的方式。从公式(9)能了解到,大地热流值q属于其直线斜率,若深部地层对于其他热源相关因素不作考虑,大地热流值属于常数。不过公式(3)里面的地温梯度G属于其直线斜率,因为矿山地下都是非均质岩层,因此地温梯度便也不属于常数,相对比来说,公式(9)在进行运算时热流值以及深部温度推演过程中比较稳定,适合用在较多情况,对比公式(4)在分析现实状况时有较强的可靠性。 1.2 传导-对流型深部地温预测 2 地温预测实例分析 为检验矿区社区深处所属的预测地温模型的可靠性,此文选取了山东省大柳行所在的金矿当作探究基地,与笔者2010―2015年几年间的现实工作经验相结合,利用关于矿山深处施工期间实行钻孔检测,测量之后获得相关预测测量数值与现实测量数值之间的比较结果,由结果能了解到,预测数值与现实数值几乎可以看作是同等的,仅仅存在士0.5 ℃~1.2 ℃大小的误差,从这便能了解到此类预测方案可靠性比较好。 3 结论 在开采矿山其深度持续加深的形式之下,矿井因高温所带来的热害困扰也渐渐变得严重。该文利用关于金属矿山深处进行的开采地温预先检测实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获得如下结论。 (1)地温场于一定深度时重点还是因水文条件与地质因素实行着操控,所以针对矿山深处地温实行预先测量便应该考虑地温场及与它有关的背景因素,从浅层渐渐探究到深层对温度实行推演以及预测。 (2)依据矿山深处地温检测的模型进行测量获得的预测数值与现实数值对比而言几乎没有差别,能够把控在0.4 ℃~1.2 ℃,从这便能表明此类预测方案的确切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可以针对矿山深处开采的温度检测实行较为可靠的测量。 金属矿山论文:分析金属矿山安全培训与考核系统开发 摘要:根据我国金属矿山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矿山开采企业进行安全培训,建立考核系统,在企业内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的方式让企业员工能够识别危险,建立安全意识,减少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通过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严格规范工作行为,使企业收获最大的利润。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培训;考核系统 对于金属矿山企业来说,安全是这家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衡量这家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准。无论从企业的管理,还是企业对社会的影响,企业内部进行安全培训和开发考核系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矿山企业中进行安全培训和开发考核系统开发有助于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标志着矿山企业已经迈向了现代化企业的道路,将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1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现状 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虽然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1.1矿山企业安全培训现状 安全培训没有实际作用。现在很多矿山企业在安全培训方面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落实到实处。大多数矿山企业是为了对付相关部门的检查,设置的培训内容方面非常潦草,很多内容和矿山安全没有丝毫的关系。 参加安全培训的人员文化程度非常低。由于矿山工作的特殊性,属于高强度、高危险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偏远山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到40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农民文化程度都相对比较低,他们对于安全意识、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还有很多矿山的承包商自身素质很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安全培训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缺乏主动性。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花时间参加培训,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员工的安全意识差,没有意识到安全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企业没有条件提供安全培训,缺乏专业的培训老师,没有合适的培训地点,矿山设备非常老化。 矿山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投入资金,并且矿山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进行安全培训会影响正常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1.2矿山企业考核系统开发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矿工企业安全,专门安排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系统。虽然考核系统的内容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受到制度等关系的约束,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我国很多矿山企业属于私营企业,他们虽然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考核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策略和考核细则。在实际的考核中,如同虚设,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2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的内容 2.1金属矿山安全培训的内容 要想使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实施多种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同时,矿山企业要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金属矿山安全培训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机制、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等。 第二方面,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目标管理、危险辨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等。 第三方面,矿山开采安全技术。主要涵盖了矿山地质安全、通风安全、露天开采等等。 2.2矿山安全考核的内容 矿山的安全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责任制度法、日常考核法和隐患整改法。 责任制度法指的是矿山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为了确保年底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各个部门签署责任状,到年底的时候进行安全总结,并逐一进行考核。 日常考核法指的是矿工企业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隐患行为,及时制止,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在日常考核中,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 隐患整改法指的是在日常检查中,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才能进行生产,如果整改不合格,坚决不允许生产。 3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 3.1突破守旧的培训模式 安全培训是保证矿山企业稳定发发展的基础。要想将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突破过去的培训模式,打造全新的培训方式。第一点,将安全培训工作和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的改变理论培训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第二点,举出真实的案例。深入矿山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家庭,通过他们对事故的讲述,了解到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第三点,请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通过视频短片、照片等,让矿山员工真正的了解矿山事故发生的可怕,引起每个员工重视安全。 3.2提高矿山员工的风险防护意识 要想使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由于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的主动性差,矿山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鼓励策略,{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的风险意识进行测评,根据他们的风险意识等级安排他们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安排工作;对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岗位,要对这个岗位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员工只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才能了解危险事故的可怕,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3.3制定合理的安全培训机制 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保证矿山企业的安全培训质量。在培训课程中,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让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安排专业的人士给与现场指导,结合实际的情况,设置培训计划;将安全常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综合培训;在培训内容中,添加案例分析,让员工对安全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3.4严格执行矿山企业的考核系统 矿山企业的考核系统分为日常考核和突击考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行动态考核,消除一切危险隐患。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在考核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安全培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总结 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时,要结合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创新思路,将安全培训管理落实到实处。金属矿山企业不断注重安全管理,将使矿山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金属矿山论文: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状况及发展方向 [摘 要]新疆有色金属矿山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没有更好地进行开采,所以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状况,并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新疆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前言 进一步明确新疆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该方面的资源,目前在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明确这些不足的地方,采取更好的技术方法,明确它的发展方向,也是极为必要的工作。 1 我国有色金属矿藏总况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在华夏大地上均能找到世界上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已探明的矿种就有148种,大大小小共计一万六千多处矿产地,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铅、锌、锑、镍、锡、镁、汞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在质量、产量上有相对优势;部分有色金属矿藏则处于劣势,如铜铝资源量不足、质不好,开采出的有色金属不能满足冶炼的需要,因此我国每年的有色金属产品生产有四分之一需要依靠原材料的进口。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分布不均衡,中小型居多、大型矿少;贫矿多、富矿少;边远山区多、沿海地区少;矿产资源共生矿多、单一矿产少,这些资源的分布特征使得我国的矿业开采难度大。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八个国家接壤,地跨中亚、特提斯两大成矿域。与周边国家对比分析,在32个成矿区带中有16个延伸到新疆境内,成矿条件较为有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在天山造山带、准噶尔北缘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工作,获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矿远景区、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在铜、镍、金等有色金属矿产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并评价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锌矿、可可塔勒铅锌矿、铁木尔特铜多金属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 到2000年底,全区已发现有色金属矿产1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铜、铅、锌、铝、镍、钴、铋、钼、锡等,探明有储量的矿产地80处。铜、镍是新疆有色金属矿产中的优势矿产,其次是铅、锌、锑等。自20世纪80年代阿舍勒铜矿、喀拉通克及黄山铜镍矿床发现后,新疆铜矿产地大大增加,已发现铜矿床、矿点和矿化点271处,包括大中型矿产地8处、小型矿床30处,探明铜储量近500万t,是我国北方铜保有储量超过百万吨的三个省区之一,阿舍勒铜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富铜矿。正在进行勘查的东天山土屋、延东等地铜矿床控制资源量在700万t以上,预计全疆铜矿潜在资源量接近6000万t,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探明镍矿储量120万t,仅次于甘肃,居全国第二位,已发现矿床8处,包括超大型矿床1处,大中型矿床4处。预计全疆镍矿潜在资源量达1750ft。新疆铅锌矿自80年代中期相继发现可可塔勒铅锌矿、阿舍勒铜锌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后,目前已控制储量600多万t,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南缘、西南天山、西昆仑北缘3个成矿带上。由于新疆铅锌矿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尚未查清,从已有资料分析,铅锌矿成矿条件好,有大的找矿远景。新疆的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具有矿点多、分布广、成矿条件好,成矿类型齐全的特点,已圈出了部分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但目前探明储量只要潜在资源量极少的一部分。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广阔。 3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提升装备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大技术装备研发投入,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及资源赋存条件的采矿装备、采矿过程控制设备、安全监控检测装备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淘汰一批落后的采矿装备,使采矿装备机械化、自动化和大型化,矿山规划管理动态化、信息化、专业化,矿山安全监测监控智能化、日常化,进而提高矿山旷工劳动生产率。 3.2 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 针对我国有色矿山大型矿山少,小型矿山多的现状,建议实行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及政策。对大型矿山要尽快实行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保障资源供给;对资源禀赋较好的中型矿山,要鼓励其向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其他中小型矿山,要进一步推进整合重组步伐,实现集中化管理,同时鼓励科研单位、矿业装备研发机构,为这些矿山量身定制切实可行、投入较少的信息化、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3.3 建立完备的评价管控体系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制定相应的指标门槛。目前“三率”指标、能耗指标等标准体系正在建立,该工作非常重要,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如可补充贫化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根据矿山规模、资源禀赋进行分级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同时应与环保、安全等其他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融入到项目审批、建设、年审、后评价等全过程,实现对资源利用全过程、矿山寿命全周期的全程管控,同时建立与指标配套的奖惩机制。 3.4 进一步推动科研攻关工作 应进一步推动难采资源、特殊环境资源开采的技术装备研究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对残矿资源、低品位资源、深井资源及高海拔高寒地区资源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复杂环境下的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清洁的无废害采矿工艺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可利用资源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新疆有色金属矿产开采的技术状况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更好的技术方法,并对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参考和借鉴。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技术改造优化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于矿石等基础资源的需求,现今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中通过大量的使用过机械设备使得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效率大幅提高,为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需要确保对于整个矿场的电力供应。文章在分析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技术改造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问题;技术优化;改造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今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中机械化的水平大幅提高,为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矿井中的用电安全应当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中的原有的供电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的用电效率和用电的安全性。 1 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供电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技术要求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电力供应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相^于其他区域的供电系统,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对于供电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也越高。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电源及规范化、合理化的供电线路以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正常供电。在金属非金属矿山配电网的组成上主要包括有发电机、升压和降压变压器以及各种类型的配电线路,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配电线路的架设中,由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为保障金属非金属矿山矿井中的正常供电在配电线路的架设上对于电源部分需要使用双回独立的线路,此外在电源线的架设上要避免其他一些负载接入其中。同时金属非金属矿山矿井中恶劣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电力系统在设计和架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的是过负荷、防触电以及防爆以及过流保护等的多项保护措施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还需要确保供电电压的稳定性,供电电压的偏移应当控制在具体定制的5%的范围内,而整个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功率因数则需要高于0.9。 2 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地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已建设的趋于完善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使用。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井下供电系统的架设中多采用的是光缆联通电路的形式,但是由于井下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空气及土壤中的湿度较大从而导致漏电事故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此外,由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恶劣环境使得井下供电系统的内部元件以及开关设备的老化速度加快使得其绝缘性大幅降低,当其与空气或是土壤中的水进行接触时则极易导致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漏电事故的发生,为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在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维护及加装各种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应当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供电系统的技术升级改造,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高效的进行。 3 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优化改进的措施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电力输送质量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1)配电线路电能的输送中其输送的电压与导线截 面是影响供电线路输送电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配电线路中其输送电能的能力与配电线路的电阻及电抗呈现出反比关系而其与供电电压呈正比。(2)在供电系统中功率因数及相应的导线截面是影响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无功损耗可以通过降低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安装容量减低变压器台数等的措施以实现降低变压器损耗的目标。 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的优化改革首先应当从供电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供电元件入手尤其是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电缆的保护。供电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挤、压、砸、割等的物理性的损害,同时潮湿的地面会使得发生漏电事故的几率大幅增加。因此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电力线缆的放置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电力线缆的保护避免周边环境对于电缆的破坏,同时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供电系统中还应当加装漏电保护装置并应当做好对于可能漏电的供电设备进行封闭以降低供电系统的漏电威胁。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对于供电系统的定期检查维护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各供电元件的老化或是短接而导致供电系统事故的产生。此外,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设计、选取过程中应当选择电压低且技术先进、可靠的设备。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中应当选择各种防护能力强的设备以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爆炸事故的发生,此外,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各设备自身的极限湿度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其能够在井下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正常运行。此外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处于瓦斯或是粉尘密度较高的区域应当加强对于供电设备的改造,选用一批防护等级较高的供电设备以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入供电安全监控系统,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及一系列的杂物进行严格的监控通过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空气中的深度及各种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进行监控以便实现对于井下各设备的开关状态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优化改进过程中对于供电电网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用电系 统中的各设备配置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减少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数量,从而使得供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供电系统中的各变压器能够进入到相应的负荷中。(2)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对于用电负荷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加装电容自动跟踪补偿装置以实现对于局部用电负荷较大区域的功率进行有效的提高。(3)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中距离中心站较远的居民生活区域应当加装电容集中补偿装置以便更好的对居民区域进行供电。(4)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供电线路的优化,增减供电线路中导线的截面。在对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对井下的供电模式进行重新规划及优化。此外在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及时的将功率因数更替偏低的用电设备替换下来从而实现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设备功率因数的有效的提高。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老化、落后的设备及时的予以更换选用可靠性更高的设备。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以便对于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的电气设备应当选用防爆系列的新技术产品并对这些设备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以使得大型设备的功率因数能够得到迅速的提高,从而使得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是金属非金属矿山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供电系统的改造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常用方法及技巧 摘 要:在金属矿山行业的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是重要的阶段,也是能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在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项目与企业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关系到国家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金属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常用方法,及测量技巧,以求为我国的矿山井下测量工作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键词: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常用方法;测量技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采矿工艺以及生产技术都应用到当前的矿井测量工作中,这一方面为我国矿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却使得整个工程的建设项目大大增加,也使得开采的内容日趋的烦琐。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是为了有效地监督和指导矿井的安全生产,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意义重大。 1.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工作的主要特征 目前,在矿山生产建设的过程中矿山井下测量工作是主要的一个环节,并且也是矿产单位的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决定着矿产企业的生产建设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 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井下测量系统控制和地面测量系统控制。对地面控制系统来说,在进行测量时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制度进行严格地测量,对井下测量系统来说,监督部门对测量的每一个过程都要严格地监督。而且为生产阶段中容易出现很多有关预测的问题,因此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专业人员要绘制出合理科学的测量图,这样就能满足矿山井下的施工要求需求,因此,能够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除此之外,一定要按照金属矿山的地理条件状况,在设置进行标注,有助于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障生产的安全。 2.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观测员不认真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 通常在井下测量工作的工作中,金属矿山井下是否能正常进行开展是由测量能否正常开展观测工作人员所决定,因为他们的工作态度对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部分的工作人员的错误经常会出现在对整度的记录上。当前我国大部分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所用设备都是电子设备,虽然其准确度大为的提升,然而这些电子设备往往会受到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如矿山井下的重金属以及井下的湿度等都会对测量仪器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误差的出现。 2.2 井下工具遗漏 测量人员在开展井下工作时,个别人员会因为粗心大意导致测量工具遗漏地面的场所。如有些人员已经进入井下时才发现忘记带记录本、垂球、工具、笔等测量必需品,这就造成这些测量人员很难准确的完成测量任务,然而返回地面拿工具就会大大的耽误测量工作的进行,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延误了施工工期。 2.3 观测数据的遗漏 矿山井下测量工作需要有着非常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部分测量人员因为马虎或者是失误造成测量数据出现遗漏,这就对后期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井下测量数据的遗漏或者是丢失会造成测量的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如在进行测量前视点高时,不少测量人员因为忙着标定,却忽略了相关数据的记录,这就造成巷道的标高难以准确的计算出来。 2.4 复测不到位 一般而言,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需要有较快的施工进度,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测量工作有着较大的工作量,因此这就导致矿山井下的复测工作很难跟得上计划进度,从而出现复测的偏差和遗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鉴于上述情况,只能重新施工,开挖一条新的巷道,这就给工作面的安全和衔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使得开采工作出现了较大的难题。 3.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有效方法及技巧 3.1 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准备工作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对原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检查核对,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测量之前对测量人员分配好工作,准备好相关的仪器设备,在井下工作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不仅有质量,而且还有效益。 3.2 高程点的设置 在井下的高程点,进行设置一些固定设备,这样可以保存的时间长。自井底车场的高程基点起,应该在300m~500m之间设置一组,但是每组不能多于3个,最好的间距为30~80之间。在高程点也可以使用永久导线点。同时在高程点对标号进行统一,并且也要在点的周围做好明显的标记。 3.3 熟练掌握控制测量部分,设置高程联系测量 通常在井下开采的施工过程中,要队施工加强控制,并且认真的测量定线放样,在定线测量的阶段中,首先要根据计划来进行实行。对井下施工中控制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把两个部分进行结合再进行联系测量,这样就形成一套高程系统的控制平台。现在平面联系测量通常采用的就是运用三角形测量方式,把地面靠近矿井的控制点坐标及方向传输到井下的控制点上,从而得到井下的起算坐标与方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也不断地应用进矿井测量工作中来。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地面建筑物以及井下的掩体系统进行全面地观察、测量,从而对施工中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保证施工安全。 3.4 测点观测 前视测量工作人员。要做到统一编号、选点恰当、标记点好;监督前方车辆及人员动静;照好标记;做好前视点工作;必须等待仪器搬至前视点后方可离开。后视测量员。找准点号;注意后方来往车辆及人员;做好后视工作;携带仪器箱。观测人员观测。找准点号,安置仪器,按照规程规范规定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读数要清楚,量仪器高。 3.5 加强员工培训 单位要提高业务培训能力,培养测量人员专业知识和素质,使每个测量工作人员在实际中进行多学习多联系,加强自身对工作的责任心,是他们对工作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地面对算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对数据和检查井下测量角度进行核对,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到准确无误;在井下实行测量的过程中,测量的工作人员在测量之前对影响测量的因素进行清除,相关领导也应该亲自在实际施工中进行核实测点和前后视测点的位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用错测点。 3.6 严格执行作业准则 在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资料检核,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检查,即记录员上井后对在井下记录算出的成果重新检查计算一遍,计算者使用记录时重新算一遍,检查者再算一遍。对于井下巷道和测点位置一定要绘制草图。对于日常的测量工作,必须坚持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复测复算。 结语 总而言之,测量的工作开始到结束主要注重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主要在于测量技术人员,培养他们对工作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够通过自己所了解的理论知识,在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结合自己的想法对工作的经验总结,吸取教训,慢慢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矿产一定会安全生产,保障了矿产单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国家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得到了保障。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两井贯通误差预计与测量精度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矿山两井贯通的测量需要越来越精确,贯通测量时大型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金属矿山的生产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促进金属矿山的顺利发展,必须就两井贯通测量进行严格把控,本文首先就贯通测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对于金属矿山两井贯通误差的预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于测量精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致的分析 关键词:金属矿山 两井贯通 误差预计 测量精度 一、贯通测量概述 (一)采用两个或多个相向或同向掘进同一井巷时,为了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定地点正确接通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贯通测量 。采用贯通方式多头掘进,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改善通风状况与劳动条件。 (二) 在工作中测量人员应遵循下列原则 1.要在确定测量方案和测量方法时,保证贯通所必须的精度,即不因精度过低而使巷道不能正确贯通,也不盲目追求过高精度而增加测量工作量和成本。 2.对完成的每一项测量工作都应有客观独立的检查校核,尤其杜绝粗差。 (三)贯通测量的基本方法 测出贯通巷道两端导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通过计算求得巷道中线的坐标方位角和巷道腰线的坡度,使坐标方位角和坡度与原设计相符,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同时计算出两端点处的指向角,利用上述数据在巷道两端分别标定出巷道中线和腰线,直到贯通相遇点处相互正确接通。 (四)贯通测量的种类 井巷贯通一般分为一井认锏拦嵬ā⒘骄之间的巷道贯通和立井贯通三类型。本次的贯通为两井之间的巷道贯通。贯通长度6000米,其中地面导线1600米,平巷导线2400米,斜井导线880米,贯通导线1120米。贯通巷道断面规格为2.3×2.5米巷道坡度为-3‰。 (五)井巷贯通测量的容许误差 贯通巷道接合处的偏差值可能发生在三个方向上 1.平面内沿巷道中线方向上的长度偏差,这种偏差只对贯通在距离上有影响,而对巷道质量没有影响。 2.平面内垂直于巷道中线的左、右偏差 3.平面内垂直于巷道腰线的上、下偏差 (六)贯通方案 在地面两个近井点先用索佳250RX控制测量,依据v矿山测量规范w,v三角高程测量规范w确定贯通容许误差为:垂直方向±0.2m,水平方向±0.5m. 1.平面控制测量方案:地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保障测量工作的相对精度。施测方法:我们使用导线网,把导线网布设成闭合型,5秒复测导线,施设等级四级,使用仪器为智能型全站仪,作业限差按5秒级经纬仪导线的限差进行。 2.地下控制测量方案:由于是在井下巷道中测量,所以并不能像地面那样布置成三角或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作为井下平面控制。 (七)井下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井下高程控制分为Ⅰ级和Ⅱ级控制,Ⅰ级控制是为了建立井下高程测量的首级控制,其精度高,基本上能满足在高程方面的精度要求,Ⅱ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较低,作为Ⅰ级水准点加密控制,主要是为了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因导线点A0―x1、2X5-C22属于平巷,所以我们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X1-X3、2X1-2X5属于斜巷,测量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金属矿山论文:浅谈金属矿山采场现场安全管理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属矿山基础产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金属矿山采矿现场因受各种安全危险因素影响而降低采矿质量。文章则从多方面分析采矿场现场安全管理措施,望给予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矿山;采场;现场;安全管理 矿产资源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行业,包括采矿、地质、爆破、安全、运输等各个方面。其中采矿工作因受到采矿活动空间制约,现场安全状况十分恶劣,极大威胁矿产安全开发,因此分析金属矿山采矿现场安全管理对促进采矿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金属矿山采场危险因素 1.1 爆破伤害 从金属矿上采矿作业条件、爆破方式、从业人员安全以及该行业事故分析,对爆破事故进行预防是采石场安全管理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导致爆破的危险多为地面建筑物因爆破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共振和裂缝。露天边坡振动会让沿岩层结构弱化且出现破坏,最终造成滑坡和岩石松动等地质灾害。此外岩边坡会在重力作用下当下滚动造成边坡滚石事故。 1.2 边坡伤害 边坡结构要素由于原岩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有引发大规模滑坡并由此引发大范围采场破坏,道路损害等的可能性。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构成露天矿边坡的岩体,结构,地下水条件,以及原应力状态都很复杂,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是岩体内部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3 机械伤害 金属矿山采矿场多为露天形式,一般采用空压机、运输汽车、装载机、凿岩机、挖掘机等设备,而生产中常见的安全伤害之一即机械,会造成轧伤、卷入、撞击等机械伤害。其中空压机属于压力容器,一旦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洗维修,极有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2 加强金属矿上采场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2.1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采矿现场质量 当前金属矿山采矿重要环节之一即安全管理,整个采矿项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质量控制影响,因此采矿企业在施工中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为保证金属矿山采矿质量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金属矿山采矿在健全制度下还应将其贯彻落实到每个采矿环节当中,如采矿人员配备、材料设备选用、采矿地点选取等。必要时还应建立和采矿实际情况相符的保障机制和质量责任制度、质量控制规范及相关技术方法,为综合实现土金属矿山采矿质量控制目标声不断探索。安全是金属矿山采矿首要考虑因素,不管是在采矿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要第一时间充分考虑安全,尤其采矿行业更应将其放置重中之重。对于金属矿山采矿而言,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采矿原则,如果不能实现安全施工,除了不能保证金属矿山采矿质量,还会损害金采矿企业形象,严重会出现安全事故,出现此类情况很大程度和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所以要求企业内部应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安全意识培训,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从大层面有效避免金属矿山采矿安全事故出现。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在金属矿山采矿中十分重要,也是采矿的重点和难点,要求金属矿山采矿企业设置单独的部门制定安全体系,以此保证有良好的指导性,也符合金属矿山采矿实际情况,同时及时评价体系应用情况,做到不断完善体系。 2.2 增强安全技术保障 落实安全现场管理 金属矿山采矿质量安全管理不同于其他工程,特指采矿中安排安全生产施工的总过程,通过细化控制采矿因素降低风险和安全[患,甚至可以起到杜绝隐患的效果,进一步保障企业利益。可以说贯彻落实金属矿山采矿质量安全管理十分有必要。不断加强采矿现场技术监督与控制,这也是保障金属矿山采矿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在金属矿山采矿过程中,影响其质量因素取决于现场是否准确执行技术要求,如果没有有效监督和控制金属矿山采矿技术,会造成在具体采矿和不符合预期设计情况,最终导致金属矿山采矿技术没有准确的应用采矿施工中。所以在金属矿山采矿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和监督施工技术在施工现场应用情况,由此保证施工现场技术符合预期要求。众所周知,中国有着宽广的国土面积,以致于地区之间环境和气候有较大的差别,再加上地质条件差异明显,从而矿山采矿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的软土地基。对于上述情况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开展土地调查,通常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如其他土质,为进一步防止土质沉降不匀情况出现在施工中,因此就需要了解采矿当地环境条件和土壤条件,同时选择适合处理土质的措施,常用于软地基处理方法有化学加固和换填垫层等,必要时需和建筑施工现场软土地基类型相结合来确定处理方案,减少软土地基变形,提高金属矿山采矿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保障采矿生产安全 毫无疑问,金属矿山采矿现场主体是人,更是采矿核心,因此一切采矿现场安全管理和措施都要以人为中心,控制和规范施工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行为,增强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创造力、积极性、责任感,更培养施工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使管理者、施工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相互监督,齐心协力,共同控制金属矿山采矿质量。采矿企业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术和管理理念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在管理中能完全遵循金属矿山采矿项目要求,从而提高采矿效果。金属矿山采矿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原材料,也是采矿的基础构成,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挑选和控制原材料数量、规格、性能、质量等。必要时要前往原材料的生产地区进行考察,争取做到严格把关,同时在使用中也根据原材料规定操作。此外设备是除原材料在金属矿山采矿中另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作人员要根据采矿设计图纸和具体施工内容采购施工设备,如果以自身评判购买,十分容易买多且浪费资金,相反少了会中断施工进度,因此保证施工设备采购数量至关重要。其中价格过高的设备质量虽然较好,但如果不符合实际施工情况同样会造成资金浪费,如果价格便宜,质量也会面临考验,为金属矿山采矿造成安全隐患,后期再控制质量就较为困难,所以要严格施工设备生产厂家,尽可能挑选质量优等和性价比高的设备。 3 结束语 总之,金属矿山采矿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最为紧要,要求金属矿山采矿单位改变传统采矿质量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和工作人员、施工设备及原材料控制,同时落实安全采矿管理,进一步提高金属矿山采矿质量。 金属矿山论文: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矿山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属矿山的采矿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惯性圆锥破碎机是一款具备现代化节能效果,同时拥有独特结构和原理的超细破碎设备。在破碎过程中,该破碎机能进行选择性破碎,满足现代化工艺中“多碎少磨”的要求;另一方面,该设备同时具备破碎比例大、细度均匀、节能省电、破碎材质范围广等优点。对此,笔者将对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基本结构和相关工作原理进行叙述,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核心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参考。 关键词:惯性破碎机;多碎少磨;节能 1.惯性圆锥破碎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惯性圆锥破碎机是俄罗斯最新研制的破碎界的“领头羊”产品,其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机械结构和优良的使用性能代表了破碎设备技术的最高水平。 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机体通过隔振元件坐落在支部的支架上,其机身通过定锥和动锥组成工作机构。体上附有一层耐磨衬板,而在衬板之间的空隙就是设备的主要破碎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动锥轴插到轴套上的激振器,而激振器在旋D时产生一定的惯性力,从而迫使机身内动锥绕球面瓦的球心做旋摆运动。在动锥靠近定锥的过程中,原料受到挤压被压碎,然后在动锥离开动锥时,物料便会通过专门的排出口排出。整个过程相辅相成,最终完成物料的破碎流程。 2.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参数性能 惯性破碎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良好性能,包括选择性破碎、破碎物料硬度较大、破碎比大、产品粒度可调、技术指标稳定以及能实现“多碎少磨”等多种优势,表1是沈阳某工业生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惯性圆锥破碎机的相关技术参数。 3.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应用 3.1 概述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原料都需要进行物料的处理和破碎。惯性圆锥破碎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矿业的开采环节,例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开采、磨料磨具、玻璃、建材、冶金等工业原料生产的破碎领域。在使用过程中,其可以凸显出巨大的经济效应和商业价值,同时显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3.2 性能与效果 根据现有的破碎设备(即惯性圆锥破碎机)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表2给出采用惯性破碎机破碎产品的分粒度。 3.3 发展趋势 根据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使用设备的相关要求来看,工业技术不但需要超越以前的速度,更多的是要在提速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同时贯彻环保理念。本文研究的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正是满足了现代化工业中节能环保要求,其“多碎少磨”的工艺流程,在初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其巨大的工业性和经济性优势。 结语 本文从现代化工业的需求出发,研究了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矿山中的应用,并对产品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相信其在金属矿山中的作用会愈发重要,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推广。 金属矿山论文:测绘新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测绘技术主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摇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等技术的有效结合来完成的,在测绘过程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也给有色金属矿石的测绘带来了新的发展,在进一步应用过程中,也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山测绘水平,本文通过简明分析测绘技术的原理,进一步明确了测绘新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的应用,通过分析也旨在明确相关发展,也为国家有色金属矿山开发进有效力量。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有色金属;矿山;发展 引言 测绘技术属于综合学科,通过测绘技术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测绘是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实现的,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摇杆卫星监测、网络通讯等,这些技术直接存在一定联系,也提高了测绘技术的有效性,从测绘发展看,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相关技术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积极进行创新,从新技术的应用出发,利用有效手段,提高测绘研究的高效率,下面具体分析测绘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的应用。 1 测绘技术的原理介绍和测绘新技术方法分析 测绘学中主要是针对于大地的测量,所以可以称作大地测量学,从主要研究方面看,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对于空间以及地质表面的分析,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测绘技术发展是一个集成过程中,主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诸多方面,地质测绘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实现对地表人工设施和自然物体的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是集计算机技术、光学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测绘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技术核心,采用对地理信息特征显著点标定和位置信息计量方法,结合图像分割和特征点的信息提取,实现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测量。 2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2.1全站仪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实际的矿山测绘过程中,在使用电子全站仪方面,不但提高了对于位移、角度的测量,也提高了高度差的对比,从测距方面看,可以进行距离上的微处理,能够把坐标进行自动控制,通过这些内容最后进行计算,实现数据提取与利用。全站仪的完整名称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也可以叫做电子测速仪。策略有色金属矿山过程中实现了空间点的掌握,也可以对目标的移动变化进行实施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望远镜的视准轴、测距发射轴和接受轴之间实现了功能的连接,能够有效运行。同时,从全站仪的技术整合方面看,在矿山中能够准确的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想结合,测量的结果能够准确的表现出来,也可以用于通讯中,在操作方面也十分简单,实现了稳定性发展,尤其在有色金属矿山_发过程中,必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包括采矿业的发展,也会利用到该技术,从而以便实现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 2.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空间信息技术是集合了计算机和卫星等技术的优势,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矿山测量技术,主要由GPS、GIS以及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等技术组成,其中GPS,GIS,RS等技术统称为“3S”技术。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体现为:可以实时监测矿区地形的沉陷面积和沉陷程度,有利于合理确定矿山的开采范围和规模;对矿区的污染面积和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若是露天矿山,则可以对边坡的稳定性实现实时监测,确保安生产。GIS(地理信息技术)在矿山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数据的采集中能实现三维显示,还具备空间提示、预测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它结合了扫描矢量化技术、全数字摄影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促进矿山测量工作走向科学化、高效化、标准化。GIS技术自动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对地表环境、井下环境和生产流程等一系列的数据自动化处理,可以动态化地反映矿区土地的分布规律和开发状态。 2.3 惯性测量系统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惯性测量系统在矿山中,多数是利用加速度计与陀螺平台共同组成,在矿山测量中属于新技术,用于有色金属矿山的重力、纬度方位等控制与策略,该技术的运用不但得到发展,也是部分技术测量过程中的补充技术,可以弥补一些技术不足,优势十分明显,所以在重要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积极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以通过一定的创新,提高利用价值,也为有色金属矿山的查找与开发进有效力量,在具体矿山应用中,不但可以实现对管线检测,也可以控制地震重力等,值得有效实施与发展。 2.4 悬挂罗盘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悬挂式罗盘作为矿山测量的设备之一,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便于携带、测量点间无联系、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在地势狭小、角度大的矿井中均可运用。为了提高悬挂罗盘的测量精确度,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按照操纵步骤进行:(1)进行数据的测量、计算。利用悬挂式罗盘,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测量倾斜长度、倾斜角度和方位角,完成矿山的高差及坐标值的计算。(2)转化悬挂式罗盘的坐标数。为了便于测量计算,人们按照统一的计算公式将最初的数据转变成平面坐标数。(3)根据“磁方位角二坐标方位角+改正角”,测量最初的磁方位角。 3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发展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测绘技术越来越专业,在发展上测绘技术应该积极的运用于有色金属矿山中,这样才能够实现测绘数据的准确判断,也能够提高处理数据、输出数据,最终变成一体化,为有色金属矿山测量发展提供更有效数据,更好的促进矿山的进一步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在实际发展效率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要重视新技术的投入,以新技术创新发展为基础,明确各个技术直接的有效联系,从而找到一套符合实地有色金属矿山发展的测绘技术。此外,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入技术,从工作效率出发,明确技术是带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要积极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新技术发展,从而让其更好的引用于有色金属矿山测绘中,使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总之,本文针对测绘新技术进行了几点分析,通过分析当前测绘技术,也明确了迅速发展下新技术的具体应用,从有色金属矿山勘察与开发过程中看,要利用新技术发展,主要得益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备仪器等,这些方面在投入新技术的时候,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按实地发展出发,积极促进测绘技术的有效转型,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开发矿山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技术,不但促进了国家测量工作发展,也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山开发效率,虽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但相信,在日后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所完善,必然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尽微薄之力。 金属矿山论文:地下物探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 摘 要: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工作,隐伏矿体在寻找的过程中,是在露天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会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隐伏矿体在找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地下物探技术,这样就能够对有色金属矿山进行相应的探测,能够对隐藏的矿体进行准确的判断,提高找矿的效率,经过了相应的实践可以证明,地下物探在隐伏矿体寻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地质勘探的效果,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关键词:地下物探,有色金属矿山;隐伏矿体 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是采矿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寻找矿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地下物探技术,地下物探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地下进行接收装置的布设,这样就能够利用仪器对矿体进行探测,通过加深深度来提高找矿的准确性,利用地下物探技术对有色金属矿山进行隐伏矿体的寻找,能够降低找矿的盲目性,对矿产行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一定要重视地下物探技术的应用。 1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 1.1 在铜镍矿体中的应用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地下物探技术,这种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应用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也能够对矿山深部的矿物质进行相应的探测,对于矿体能够圈定一个较大的范围,这样就能够提高矿产勘探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需要选择比较正确的充电点,作为工作人员也要在已经圈定的范围内进行电位的测量,这一技术在隐伏矿体的寻找中可以对异常现象进行相应的分析,如果异常值出现偏移的现象,那么对于异常值就要进行反复的确定,这样就能够对整个矿体的性质进行确定。如果矿体深部有着较好的导电性,那么就可以将其判定为是Cu-Ni矿体,这种矿体在判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矿体的实际走向来对矿体和地表矿体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到两者存在的关系,也可以明确矿体的分布范围,从而获得一定的突破。 1.2 在金矿体中的应用 金矿是一种分布比较隐秘的矿体,这种矿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大功率深部多原充电法,在对金矿体的延伸方向或者是走向M行圈定之后,就可以在圈定的范围内进行充点电的设置,在充电之后就能够对相应的图像进行观察,如果图像出现了异常,就要将充电点存在异常的虚线投影到相应的矿山中,这样就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矿体出现了偏移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异常圈的走向进行相应的分析,还要对岩体长轴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对比,如果发现了岩体的走向和延伸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根据相应的特征来对矿化富集带的走向进行判断,还可以估算电位值,如果电位出现了衰减速度较快的情况,那么就说明了充电体与定位体是不符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充电体的厚度对电位等值线的分布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增加深部钻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3 在铅锌铜中多金属矿体中的应用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可以应用在铅锌铜多金属矿体的找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整个矿区进行充电点的设置,充电点在设置完毕之后就可以对整个矿区进行测量,由于铅锌铜多金属矿体的分布是十分混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深部的延伸也会比较大,尤其是在矿体相连的位置,可以对矿体尖灭的情况进行观察。多金属矿体在探测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矿区进行划分,这样就会出现最大限度的保证矿区探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矿区的规模较大,而矿靶区也会出现一定重叠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情况会比较多,尤其是在深部探测的过程中,对于多金属矿体的分布有着详细的了解,掌握较多的信息,对于矿体的开发是极为有利的。 2 井(坑)自然电位法的应用效果 2.1 在寻找铜镍矿体上的应用 某地是我国比较有名的镍矿产地,在对矿区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发现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已经对表层的矿体进行了探测,发现了一层硫化镍特富矿体,但是在经过了线管的钻孔之后并没有发现这一矿体,因此对于早期的资料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相关的编录资料进行分析,经过了进一步的勘探对于1250中段所对应的中下段进行相应的分析,使用自然电位法进行观测的过程中,获取的测量结果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自然电位Vm极大值达-418(mv),且坑道右侧的Vm值明显大于坑道左侧,表明异常体赋存于坑道右侧,与地质勘探时期提交的矿体位置相符,根据负的自然电位异常性质推测:异常体应从东往西侧伏,延伸长度达100m,又对照已施工的钻孔分析,认为施工孔深度不够,且应在1250m中段施下斜钻,进而确定了下一步钻机的方位及倾角。 2.2 在寻找铜矿体上的应用 2.2.1 测区地质概况:测区坑道平面出露地层为昆阳群,包含黑山组杂色板岩、因民组紫色板岩、泥沙质白云岩以及落雪组白色中厚层细粒至中粒硅化白云岩。测区内断裂发育。断层分EW和SN向两组。前者生成较老,后者多见破坏矿体。 2.2.2 物探成果解释:图2为测区地质物探综合平面图。物探部分为自然电位Vm曲线。曲线形态为一负一正的“波型”。即硅质层铜矿体上延头部为矿体的负极。而下延尾部为矿体的正极,正值区明显大于负值区。由于多种矿体的存在,B中段的自电Vm曲线反应不明显。为此,又利用充电电位法,在矿体上直接充电。利用充电和自电方法,推测了硅质层铜矿体的规模。经钻孔验证和坑道开拓,圈定的矿体延伸边界与推测相符。 3 结论 在应用地下物探技术对矿体进行探测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关技术人员也对地下物探技术进行了优化,使其在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工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矿体是一项专业性比较高的工作,其也具有一定危险性,只有合理应用地下物探技术,才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探析 摘 要:金属矿山是我国较为重要的能源性矿产资源,其优化发展与国民经济长远运行密不可分,在我国倡导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下,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运行本质及流程化项目,都直接决定着其系统化作用。电气节能措施的推进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矿山运行的安全系数,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不合理消耗,因此,对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措施分析 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措施的深度落实,能够对矿山中的电能消耗问题进行精准控制,这不仅是对电能的合理化节约,更能减少降低设备的电能耗损,但是节能并不是减少生产必须电能,其节能宗旨就在于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期下,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电气节能可以有效提高金属矿山的产量及产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丰富社会资源获取量。本文就从电气节能的内容入手,对其节能措施进行了探讨及分析,以期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合理化参考意见。 1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内容阐述 1.1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作用 对于金属矿山来说,电气节能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通常情况下,金属矿山中还涵盖着一些后期新建的矿山,而另外的矿山则被间接纳入到扩建改造范畴中,因此电气节能措施的x择也需要以矿山类型为依托进行合理化确认,只有从矿山类型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才能提高节能效率,减少能源损耗,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电气节能。除此之外,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作用还可以从另一层面得以凸显,由于金属矿山的需求特点,导致其用电设备的容量相对较大,但是用电分布状况又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这就说明电气节能措施的优劣性,只有通过金属矿山的特点才能够得以判断及检验。 1.2 金属矿山节能原则 由于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运行也需要以自身原则为根本,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确保节能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一般情况下,金属矿山的用电设备都会设置在固定区域,通常集中点就在选矿厂及采矿部分上,这将直接造成矿区总降压变电所的位置会选择在这一区域范围内。除此之外,在矿山节能环节工作人员还应当对变电所进出线方向进行综合考量,使其更加符合用电标准,在确认节能措施时,则需要根据线路功率的相应损耗规划具体方案;工作人员在推进金属矿山的节能工作时,要尽量避免对线路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节能方案与实际用电需求相衔接,在提高用电效率的同时,构建更为合理的供电网络中心。 2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 2.1 提高功率因数 实现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首要前提就是科学提高功率因数。首先,为了确保功率因数提升不会对用电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做出提升动作的同时,应用相关容器设备进行无功补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升效能达到既定标准,确保电能的安全稳定传输;其次,工作人员在提升功率因数的推进环节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探究更加多样化的金属矿山电气节能路径,所以在体适能功率因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精准选择电动机等设备,为调减线路感抗夯实基础,达到提高供配电系统电力运行指数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选择无功补偿电容器时,应当通过负荷计算,选择更加适合的设备完成功率因数提升工作。 2.2 减少无功损耗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核心就是最大化的降低无功消耗。工作人员在降低无功损耗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有功功率输出及补偿容量,需要以提高功率因素为连通渠道,降低无功损耗,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化变压器运行结构,提升效率,提高产能。工作人员在降低无功耗损耗的持续性节能过程中,需要将无功补偿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在降低无功率损耗时,工作人员需要借助于外部装置,对相应损耗进行吸收处理,在这一环节,技术人员需要根据金属矿山的实际情况确定节能方案,避免措施单一性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减少无功损耗、强化功率因数,确保运行安全稳定的目标。 2.3 从用电设备入手推进节能措施 由于金属矿山的用电设备多、容量大,因此电气节能的关键点也就落在了用电设备上。首先,工作人员在这一要求下开展节能工作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具有节能优势的用电设备,与此同时,噪声小、能耗低的节能变压器也可以优先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其次,工作人员在对用电设备开展节能工作时,需要以相关准则为依据,进行数据研究及优劣对比,确保同一型号的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与之前相较呈现下降趋势,使其更加符合金属矿山节能措施的优化标准。另外,用电设备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选择本身自带节能属性的设备,工作人员更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及配置数量,子啊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线路损耗问题的发生频率。 2.4 使用电动交流机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离不开电动交流机节能的支持。首先,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对于较为常用的电动交流及诸如交流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或者是绕线转子型异步电动机以及同步电动机等有着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通过控制其端电压、转矩转速、功率因数、传动效率来实现更好的电能节能效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根据负荷特性和运行要求,使之工作在经济运行的范围内。 2.5 合理谐波抑制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离不开谐波抑制的支持,工作人员在合理谐波抑制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到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主要由相位角和高次谐波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用电设备的非线性负载产生了高次谐波,并且也增加了电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因此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合理谐波抑制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到优化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上。 综上所述,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的推进,能够有效提高电气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提高矿山运行安全系数,是确保金属矿山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电气节能的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节能优势的发挥并不会影响井下的正常作业,这对促进我国矿产行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