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类型,基于农业,将农业科学作为休闲农业开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史,已经有上下五年前的历史积淀,数次推进农业文明,总是将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此,精准把握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方向,将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发现应用在农业科学新常态中。农业进入到现代化发展阶段以来,大量使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模式,尤其是机械化、化学化等模式的融入,使其一度成为“石油农业”生产线。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但是随之出现的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金属残留、土壤退化等问题,使得农业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进而使得绿色生态转型成为农业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农业旅游主要是农村景观,其中涉及农村聚落景观、农家娱乐、农事活动和生态景观等,按照农业资源的发展形式,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与策划,采用主题形式的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整合一体的旅游活动形式。农业旅游在规划发展时,需要按照农业资源和旅游活动,为广大的游客提供富有休闲农业特色的旅游服务,其是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和旅游常态相融合的新型形式,逐渐向旅游大众化时代不断迈进,人们的心理意愿逐渐倾向于自然化生态环境,开始注重个性化、品质化与体验化,这无疑是旅游行业扩充市场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促进多元化旅游形式的潮流,但是在其融合发展中仍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 1.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融合度较低 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旅游,具有复合性特点,其既包含渔、牧、林等特色,还包含满足游客对传统旅游产品的需求。但是,目前,农业旅游融合度问题,集体体现在各融合要素与功能延展上,农业产业集群没有充分带动产业发展,即为手工艺品、农副产品、涉及衣食住行或娱乐休闲等产业,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业融合结构。由于融合度较低,一个产业链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结构。 2.农业旅游产品的单一化问题 农业旅游产品销售于观光客的一种带有地域性特色的产品内容,其也是宣传与推广当地旅游资源、塑造形象的关键手段。但是,目前,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的产品内容与产品形式的单一化问题较为严重,同质产品较多,展现农业旅游产品较为单薄,副线农业旅游产品出现发反复循环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特色也较不明显。在洗选农业与特色旅游融合空间上存在一定发展局限性,游客对当地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产品印象不深刻,游客在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的体验上没有形成较为强烈的冲击力,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3.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现有农业旅游经营模式主要是家庭自然型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形式,住农家院、看农家风景、吃有机饭、做农家活以及到当地的旅游景点逛一逛,这种传统且普遍的农业旅游活动形式,规模较小,对于休闲农业自身来讲,尚未形成特色的、大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再加上很多农业旅游的经营涉及的生活设备设施、特色旅游服务和经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法律对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农业旅游经营规范与约束标准尚未建立健全,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导致游客对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生的认同度不高。 4.缺少资本与资金保障 资金与资本保障,直接影响休闲农业和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村道路,道路不通畅,致使旅游班车无法到达农业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进程缓慢,甚至一些当地极具竞争力和特色旅游产品融合元素尚未充分开发出来,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后,进一步挖掘与开发。例如:某地区广泛旅游产业,在体验项目上存在缺失,农业旅游的淡旺季非常明显,甚至无游客团队前来。村民在特色旅游景点附近乱搭建房屋,与当地农业旅游景观大相径庭,游客没有感受到当地的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品。再加上一些地区特色旅游景区卫生条件,公共区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旅游生态环境整体评价不高,自然会影响当地的游客资源。 二、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1.构建农业旅游业态 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应整合利用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资源,彻底改革传统单一农业旅游模式,建立地域性特色休闲农业小镇、休闲农业综合体等旅游发展平台。相对赋予的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建设基地,当地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以农村合作社作为参与载体,使得农民积极参与到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的融合发展行列中,例如: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的田园综合旅游,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开放建设,打造地域性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针对特色产业与地域环境,定位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方向,从地域性文化内涵、旅游功能、旅游特征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形成消费产业群、特色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城镇化合一模式。 2.建设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园区 多元化类型的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园区在经营模式、功能特色与游客资源市场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类型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园区,选址也根据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田园观光型特色旅游园区规模较大,其地理位置选择在景区或乡村附近,注重休闲农业和特色资源,借助周边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作用。乡土风情园区,此特色旅游园区对地域性条件有较弱的依赖性,但是对当地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资源的依赖性较高,在选址上一般为少数民居的聚居地或者是特色乡村,结合当地风俗营造特色文化风情。乡野娱乐型的休闲特色旅游园区,地址选取相对灵活,但是产业化经济效应不是很明显,其由投资决策、政府主导、农民配合。农庄型特色旅游度假园区,地址选在自然生态、交通较为便捷、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偏重地域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存在潜在消费能力的地域。科技科普型特色旅游园区,主要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对水电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地址选取上应靠近中小学、专业院校或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农事体验型特色旅游园区,地址选取范围较大,可以按照客流量和交通便利情况而定。农产交易型特色旅游园区,以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品的销售为主导,在地址选取双遵循特色休闲农业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同时注重休闲农业产品的交通运输。在具体的开发建设中,选址的决定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经营方、设计方、开发上、政府部分等,通过长期调研实证分析,做出最优判断与决策。 3.打造地域性品牌,构建“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 对于一些具有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城市或乡村地区,根据休闲农业规模和知名度,以及特色旅游发展进展,实现地理标志商标,通过于此,推动当地农业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业链规模。根据生态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提升地域特色旅游产品价值,充分挖掘品牌市场的升值空间与潜力。与此同时,善于使用文化市场的引导作用,建设文化建筑群,使得休闲农业成为当地特色旅游标志。民营资本可作为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主体形式,倡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此发展建设中,服从融合发展的管理,同时为当地农民创造致富机会与条件,全力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的发展进程。通过组建专业融合和发展建设团队,使得休农业与省级和区级旅游公司展开合作,成立“旅游合作社+农户”、“农户+公司”的融合形式,以点带面地开发当地经济资源。 4.开发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项目 具有特色农产品开发条件与资源的生态园区,应主要围绕休闲农业为中心,根据一种或多种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展“辐射”性发展,并充分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生态资源项目,例如:农耕或采摘等当地旅游项目。而传统农业资源,虽然在地域性或特色性上不明显,但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程度,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将良好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借以观光旅游形式承包给旅行社,为当地农民创作更多的经济效益与职业发展机会,精心建设花卉苗圃、农田果园、动植物饲养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自然乡村的朴实与惬意。 5.网络化休闲农业旅游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休闲农业旅游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不仅是做商品与服装网络买卖,同时也是挖局当地旅游业的商业价值。休闲农业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其观光与生产逐渐褪去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开始转型到新型服务化发展方向上,从基本服务,包括农业、住宿、餐饮和交通以及特色旅游业等角度,展开全方位的生态旅游开发,不完全摒弃农业资源的地方优势,而是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休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产业链,从深加工和销售等关键节点上,充分发挥出网络的快捷与高校优势,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价值,进而为地域性经济发展服务。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为特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信息,为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变化做好战略调整准备,不断迎合广大游客的需求。通过延长旅游产品的生产周期,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充分调动当地特色旅游发展要素和休闲农业的优势性,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全时空和全过程的生态化体验产品。在此过程中,注重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服务,切实满足游客对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提升地域性旅游产品认同感,这是改善当地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问题的重要经济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谢秋香.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武鸣区为例[J].市场论坛,2017(1). [2]陈燕.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 [3]李娴.纵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J].云南农业,2018(3). 作者:单薪洁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大学生互联网文化的教育途径 一、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文化的即时性与开放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互联网文化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研究成果、信息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图、文、声等并茂,大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先进的科研理念,享受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大大充实了文化生活。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的难题也不在局限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领悟。在互联网文化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与自己专业相同、相近以及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互联网站进行网上论坛、发表博客、创作作品、享受艺术、谈古论今、吟诗对词等人际交往和文化学习娱乐活动。文化信息传播和接收快捷而即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全面积累,培养了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能够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不良的互联网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互联网文化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阶级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技术上的优势,向全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现为消极、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尤其是大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一些存有不良用心的西方国家宣传的论调和文化思想。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具备自我辨别能力,造成大学生以个人幸福为总目标,自我欲望不断地膨胀,甚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和自己亲人的痛苦之上,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这种不良的互联网文化,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 (三)不良的互联网文化使大学生荒废了学业,造成他们人格道德的缺失 互联网文化丰富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知和学习的园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科学研究,查阅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料等。然而,由于互联网文化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常会在网上获取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一些不良信息,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反而会使他们的智能退化,久而久之,造成大学生思维水平下滑,敏捷性迟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互联网学习、娱乐的尺度,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各种社区之中,有的甚至沉迷于淫秽色情、黄色电脑游戏、反动暴力凶杀等不能自拔,最终不仅荒废了学业,更是出现了人格滑坡、道德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互联网文化道德教育是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要求的新课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正确引导。高校要建立起大学生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减少并消除校园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现象,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文化的主体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感,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文化自主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规范和控制他们的网络行为,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网上信息,强化互联网文化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强互联网文化监控,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文化环境 互联网文化四通八达,具有很强的自由与流动性,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展现出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些信息中夹带着大量负面的和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因此,必须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净化互联网文化环境。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不良信息内容的非法网站进行监控、过滤,对不健康的黄色信息、宣传反动暴力文化的网站要坚决、彻底地删除。二是设置网络“防火墙”,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互联网文化信息进行监督审查,对那些明显带有伪科学与迷信色彩的垃圾文化要予以及时清除。三是加强网站立法,完善网站的管理制度,运用法律手段震慑网络犯罪行为,扬善除恶、扶正驱邪,用强有力的手段封堵不良信息,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对于违背网络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的网站要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促进良好的互联网文化、高尚的网络道德环境的形成,保证互联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络文化素质 要运用校园新闻资源、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以及各种广告宣传板报,为大学生搭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学习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即时地沟通、学习和交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增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如开设“马列主义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开心辞典”等文化娱乐学习栏目,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思想品质。要建立各种形式的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用大量健康向上的正面信息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同时,要号召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规范做起,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处处讲文明、树正气,加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断提高互联网文化素质,以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本文作者:李居英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摘要: 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及其他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和服务正逐渐被互联网改变。在教育领域里,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大量市场资本不断进入,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规模庞大且井喷式发展的在线教育产业,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平台得到了充分发展与重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发展和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是“互联网+”模式的最直接体现,国家战略行动中要求应结合“互联网+”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定义为:“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入融合,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结构和运作方式,实现多维度、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二、依托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的发展形势及当前任务 2011年开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引入中国,随后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课程和资源涌现在网络上,在线教育已发展成为覆盖早期教育、K12教育、大学教育、出国留学、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等全口径的教育系统。[1]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在2014年底移动端教育类APP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万个,在应用商店中所占比例超过10%,[2]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到空前火热的发展状态。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2012年起全国多省市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改造工程,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开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吸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上传的视频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评优等,三年时间累计上传课程超过800万节,全国参与教师人数达到数百万人。[3]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以辽宁省为例,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打造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将优质的成体系的教育资源不断开放和共享,为促进辽宁省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依托智慧教育完善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辽宁多个城市分别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各自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中去,以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推动移动终端进入校园,整合升级基础网络,建设IDC数据服务并提供租用,打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提供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支撑,搭建未来数据共享和存储运算基础环境。 (二)联合企业一同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很多城市选择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通信运营商已经成形的通信系统、宽带网络和媒体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沈阳市从2013年开始与省内多家IT企业联合开发沈阳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500万余份教育资源,每周更新资源1000余份;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利用校企联合方式优化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功能;铁岭市在2015年与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联合完成辽宁首家“三通两平台”项目。辽宁其他城市也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签约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平台。 (三)已建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公办资源丰富,平台开发广泛。许多城市及其区县很早就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或者资源库,这些平台上收录了许多精品课、微课、教案、课件等资源,很多已经有10多年的使用历史,一直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服务。第二,社会资源丰富,平台利用广泛。在辽宁支撑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应用软件、网站和教育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调研中所记录到的相关软件及网站就有19种,经估算累计资源量就有数千万例。第三,自身资源丰富,平台基础广泛。辽宁省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凝结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储备,有大量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字档案、案例材料、课程资源被录入到数据库和案例库中,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动态延伸。 (四)结合新媒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 第一,依托国家平台,参与资源开发。从2014年教育部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始,辽宁城市及农村教师每年都在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许多区县和学校更是为此大力投入建设现代化录播教室,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第二,依托互联网络,利用社交媒体。一些学校和班级开设公众号,并在师生间、家校间建立媒体群,定期校园动态、班级学习学习成果。 (五)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部分学校现有发展需求,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二,与社会在线教育平台相比,辽宁已投入使用的资源平台的运行模式还略显缺乏创新开放的思路。第三,辽宁建设资源平台的整体规划稍显不足,目前还没有落实省级层面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项目。第四,教育资源平台实践应用的内部驱动力还不够强,学校重视力度、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家庭对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的认识程度影响着教育资源平台的推广与普及。第五,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地方监管意识不够、后续维护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缺失等问题值得重视。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建设 (一)积极指导与监督,推动均衡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要积极督促合作企业与各单位及学校加强沟通,指导工程建设要从整体布局和设施可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严格监督把控细小环节,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杜绝改造不分等级层次和设备上线仍然落后的现象发生。第二,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改造工程的力度,注重农村学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施工标准,保障建设资金的投入,优先解决网络环境差和硬件设施老旧等影响平台日后应用普及的问题。第三,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创新优化,合理利用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引进先进发展理念,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标准,尝试启用智能设备优化教学并逐步向移动端转型,加快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推动建设现代化影音录播教室,为后续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硬件基础。 (二)进一步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平台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课程体系化的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符合教材课程体系的资源库,建立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依照标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与上传,注重版权注册,同时打造课程资源开发的名师专家团队,树立品牌形象。第二,打造资源多元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整合已建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并对平台尝试开源化设计,建立资源审核机制,让人人都能成为资源的贡献者和享有者,平台不再单一地面向教师或者学生,公办平台要由有偿服务努力向免费共享的无偿服务转型。第三,打造功能智能化的教育服务平台,开设个性化的展示窗口,提供交互模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及学习生活,开发在线教育教学评估系统,通过平台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方式来评估教师或学生的在线应用及学习情况。 (三)打造服务教育教学和区域民生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区别于各地方平台,特点在于资源建设要从成品走向精品,资源引进要从全国转向世界,实现基层教育信息及相关数据共享,为区域发展和社会民生提供服务与支持。第一,从每年全省的“优课”中遴选精品资源,并聘请、邀请省内外基础教育名师和专家完善专家库建设,定期推出专家专题资源和专家服务,塑造省级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第二,与在线市场上优秀的教育平台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内最前沿的在线教育资源充实资源库和素材库,同时,放眼世界在线教育市场,引进切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国际教育资源,吸引国外专家教师走进平台参与互动和建设,开设交流合作的窗口进一步提升资源贡献力和平台影响力。第三,实现“信息”和“数据公开”两大重要功能的开发,将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信息动态和政策及时公布在资源平台上,同时公开共享对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数据信息,使社会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和社会民生服务贡献力量。 (四)培养教师和学生互联网意识,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参与程度 第一,要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鼓励有关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走进课堂传递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教会学生在参与、操作、实践中领会信息化思想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倡导教师和学生结合课程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教学和学习任务,加强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注重家庭互联网教育和家长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第二,要为教师搭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国家及省市的“优课”“精品课”“微课”制作,同时要让教育资源平台更多地面向学生开放,开发贴近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资源模块,倡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 (五)构建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推动平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避免过去平台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分离的情况,避免责任不清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要建立一站式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要求运营商承担上线后整个中心平台及各个服务点、终端点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整体运维服务,做到出现问题统一咨询、统一解决。第二,平台上线后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对平台进行日常监控与维护,要明确安全责任的主体、分工到人,建立信息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的应急机制,明确出现问题后的响应等级和技术支持方式。第三,政府可以适当开发商业模块、允许广告投放,与市场上其他在线平台合作承担教育资源开发及子平台的建设或租用,设立教育资源建设公益基金等,这样既可以保障平台日后自身运维的资金供应,又可以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第四,政府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和引进高端人才的决心,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阻碍信息化人才走进政府、走进校园的客观限制,深化加强教师培训,为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积累人才基础,推动平台长久发展。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触角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互联网思维已成为当前主流思维方式之一,它不仅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赢得引导、服务、教育学生的主动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引导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性与科学性,让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展的要求,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不仅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且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维也进行了巨大革新。由于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普遍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和发展契机,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取建设性的指导,探究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互联网思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和运用的一种全新思维。因此,如何顺应时展的要求和满足时展的需要,让高校思政工作和“互联网+”实现有机结合,培育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就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广泛关注与探析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模式,更为凸显的是简约极致的服务、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快捷便利、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信息技术从工具属性到社会生活的普及、应用,进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在思维和价值层面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1]。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教育的对象、理念、方式、内容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化的思考。所以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主体间性转向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 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主体平等性逐步在教育者心目中树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居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2]。而互联网思维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角色地位的根本转变,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在不断增强,即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主———客”到“主———主”关系转向,从而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3]。所以说,互联网思维下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却在不断增强,传统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正在向主体间性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重视主体平等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向互动性是互联网思维的要求 互联网信息的多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特性和社交化特点,打破内容生产者与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4]。互联网思维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向互动性实现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协同[5]。互联网思维下多向互动的实质,是教育者运用网络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交流方式之长,补传统交流模式之短,构建具有网络时代特征的交流体系,加强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他们能理性客观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和行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开放性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征 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使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汇集交织于此、频繁交流碰撞,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这些价值观共存于互联网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位网络参与者。信息传播无边界使互联网一诞生就自然成为汇聚和分享的平台,它不仅是网络参与者表达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平台,也是诉求群体利益的途径和渠道。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对人们的表达发声有着更低限度的约束,人们不再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舌尖给予表态和附和式的意见表达,人们在网络空间往往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自主表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6]。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正视社会日益多元开放的实际,根据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多元多样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受教育者在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时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行为模式、心理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在教育范围、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有很大创新和包容度;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了挑战,如教育者主体权威与地位的削弱,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过于单一薄弱,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传统思维和大学生学习思维等等。 (一)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多元性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一味生硬的灌输教学内容、空洞说教,这就容易引起主体化与个性化特征明显的教育对像的排斥,从而也弱化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发生根本改变,教育主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双方地位日渐平等。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被打破,知识的获取模式更契合时展与学生认知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去挖掘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7]。同时,互联网信息共享为其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和充实,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敏感度。 (二)互联网思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 才队伍素养和满足学生需求多元化的重要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大学生品格的重要工作,它是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立场、方法等根本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思政队伍中经常是跨学科的人在从事相关工作,缺乏拥有思政与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渠道的增多,大学生不再单方面被动的全盘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他们更倾向于自己主动获取信息以及与教育者平等交换意见。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免会受到一些消极、错误的垃圾信息的不良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俱备一定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就难以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大学生。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改进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在创新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将教学实践工作与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做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良好信息素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三)互联网思维重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信息掺杂着多元价值观念,其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不再类似于传统媒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取向地选择与编辑,因而充斥着各种价值观念,其中也不乏扭曲与错位的价值观念,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一方面会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目的去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受一定信息影响来调整甚至改变既定的价值取向。因为对于尚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来说,一旦轻信某些不良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是被一些乱转乱造新闻、散布政治谎言的论坛网站所蒙蔽,则会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与政治观点的正确选择。当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者面对面的传授和主流媒体单方面的报道,他们更习惯于自己上网进行搜索,并借助网络自主地参与信息的创造和,自由地进行交流或发表评论,处理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所以说,信息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三、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的思维素养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熟悉网络操作技术、善于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教育者应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主动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平等的与他们交换意见,尊重他们在信息选择、反馈、方面的权利,实现对他们思想的“教导者”到“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加强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信息甄别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拓展综合技能,提高信息网络素质,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给受教育者以新的思想力量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创造条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中的思想信息结合起来,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时代,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的特征,选取社会热点、新闻实事与受教育者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实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这样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认同教育者所要传达的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正确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网络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受教育者实现客体地位到主体地位的转变,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课堂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也显著提升。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顺应时展要求、满足时展需要以及符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特点。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教育者要主动高效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率先抢占新阵地,不断更新教育新理念,拓宽教育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8]。高校可以建立专题校园网站,定期在校园网站相关的专题文章,开设专栏大力宣传与主流价值观相关的事件,及时更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建设网上交流论坛,大学生在论坛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意见与建议。教育者通过这些意见建议及时与学生交流谈话以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觉悟。在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各种想法与需求,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大学生实际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平台目前,高校中各种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如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被广大师生下载和使用,其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深受欢迎。可以说,借助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支持。首先,树立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在方法上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拓展教育新空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育平台的监管水平,高效调动教育平台的接收者的监督作用,使之能自由的评论和指出新媒体平台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新媒体平台以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形象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在线教育研究 摘要:英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随着网络普及,英语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较大改善,在线教育就是其中一种,它对英语学习者能力提升作用十分明显。本文以某英语在线学习平台为例,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与优势,期待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提升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英语;在线教育;分析 通过网络与各种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线教育的方式得到了较好发展。在英语教育中,在线教育作为新型模式,吸引许多学习者。因为在线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同时对学习的时间、地点、频率等都没有严格限制,人们可以有效地接受英语教学,所以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外教真人视频教学和互动等,无论是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教育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一、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 当前国内出现了许多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型,主要以APP应用为主,帮助学习者推动英语碎片化学习材料、推广课程或者免费查词等,主要有字典类型的应用,如有道;新闻类型,如BBC新闻;口语类型,如口语达人。这些不同英语的APP主要满足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英语知识。另一种是盈利型,如沪江网校、VIPABC,它们通过构建在线平台,以付费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相关课程,接受学习资源。国内当前发展较好的营利性某在线教育英语平台通过技术团队研究和开发,凭借独家DCGS课程系统,和全球60个国家的70位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与精准匹配,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材。此外,某英语在线平台拥有首个全年无休型真人教育机构,满足全球学习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要求。这个在线学习的平台主要特征是:视频互动、24小时真人在线、小班课堂、优质资源以及课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尽管其费用较高,但学习者能受优质的学习服务。 二、在线教育的优势 某在线学习平台属于营利性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本文结合某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势。 1.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者参加在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这与教育的本质结合在一起。在线教学针对每一个报名的学习者进行英语情况分析,然后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课程以及计划。例如,了解学习者可以参加学习的时间、心理特征、初始水平、学习风格等,由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测试与分析,根据这个结果定制属于学习者的课程。同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平台会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课程等级,促进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 2.学习时间自由与真人互动某学习平台设计了24小时的真人在线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课程,学习时间较为自由。上课前,平台要求学习者预习学习内容,然后在上课模式中顺利地与真人进行互动交流,如双向语音交流,教师和对应的学习者进行全英文谈话,为学习者提供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丰富英语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语能力。此外,平台可以进行单向视频,即学习者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教师,但是教师却看不见学习者,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害怕被嘲笑而不会开口说英语的情况。在单向视频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口说英文,实现英语语言沟通、交流的目的。 3.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某在线平台通过教师评价、测试,学习者自评的方式,通过听力、说话、阅读、写作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者掌握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平台。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提升英语水平。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得到较好创新,如在线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成果。人们通过在线平台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一方面便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接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线教育从学习者的角度创新了英语教学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作者:王聃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的舞蹈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由于“长尾效应”的存在,“互联网+”舞蹈艺术教育将能够更好的满足小众需求,很多冷门的舞蹈门类重新焕发光彩。本文分析了传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互联网+”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互联网+”对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推动全方位的。 关键词:“互联网+”;舞蹈艺术教育;长尾效应 1互联网+的介绍 互联网19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军方,1994年我国开始连入国际互联网,半个世纪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互联网+”的概念则出现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率先提出。2015年出现在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发展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821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联系起来,实现传统行业的新生。它有几个内涵:①行业交融,也就是通过互联网将传统行业与关联行业有机结合;②以创新为动力,它是一种模式变革,需要通过创新来进行推动;③注重人本,互联网导致了“长尾效应”,更加注重小众化、个性化需求,人本被市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④行业开放性,产业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孤岛,连环性的生态已经构成;⑤变革产业层次,过去的产业层次将得到提升,例如,制造业本质上被转变成服务业,产品实际上也是一种服务。 2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舞蹈艺术教育体制是基于市场需要的,市场上哪种舞蹈艺术需求多,院校就设立哪种专业。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种类型的舞蹈艺术培训在互联网大数据系统上层出不穷,原来的地域分隔、信息阻塞依然消失,以往的低技术的舞蹈培训没有了地域阻隔的支撑,逐渐被淘汰下去。因此,要求更加专门、个性化服务更到位的舞蹈艺术教育体系。传统舞蹈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传统的舞蹈艺术科目过于“纯粹”,单一化。也就是舞蹈艺术教育往往只传授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识,缺少人文熏陶,学生只能学到表,而摸不到里。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各类科目都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值得重新探讨科目设置上的问题。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通常有方法但无激情,难以做好做优。专注是造就专业的基础,而个人专注则逃不掉个人的兴趣和激情,它是教育的垫脚石。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远,方法也充足,但是往往受限于封闭性的圈子,很容易造成学生激情减退等主观问题。因而应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来实现人际沟通和交流,人的相互交流,知识的共通对于人的大脑来说是一项硬需求。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评价模式僵化,考评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很难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难以做到目标始终一致。在学生水平考评上,通常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只能简单地依赖于老师的个人评定,很难做到综合性的评价,从而很难准确理解自身的练习程度,影响到学习进程。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成本过高,设备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成本高的难题,尤其在舞蹈艺术教育上,更是被当做“贵族教育”。因为成本过高,许多人甚至从未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更不应如此,状态即将被扭转。即使是在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地区,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设备落后的问题,这也是由于资源难以做到共享的原因造成的。 3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舞蹈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结合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看到“互联网+”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3.1重塑交叉学科观念 舞蹈艺术是一门囊括广泛内容的科目,可分做艺术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项目。虽然舞蹈艺术是独立学科,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学科互相融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例如数字音乐、动画舞蹈、艺术管理等都可以进行学科交叉,开拓出新的教育高地,充实舞蹈艺术教育的内涵。3.2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大量新型案例,它可以将学生纳入舞蹈名师圈子,提升互动性和开放性。比如互联网在线平台上,能够吸引大量学生慕课,对学生人数、地点、时间并无限制,而且增加了自主性和个性化选择。 3.3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互联网+”也推动了舞蹈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转变,例如国际一流大学提供了慕课,在每10分钟的教学后都有作业小问题,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课,到了结业后还有认证证书。以往都是难进宽出模式,在现今则朝着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倡导“宽进严出”。 3.4提倡“共享经济”式的舞蹈艺术教育 在线转播、同步讲堂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应用到舞蹈艺术教育,将能够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使得它不再是“贵族教育”,不再限制具有舞蹈潜能但承受不了经费的人。而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它通过低成本的传播来将自己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按照“长尾效应”理论教育工作者将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回报。 4总结 舞蹈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出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精神文明的,具备人文精神,通过舞蹈艺术这一载体来影响他人,共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因此,舞蹈艺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更要进一步开拓进取,成为交叉化、开放式的学科。“互联网+”推动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它对于市场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长尾效应”,也就是能够满足小众化的需求。舞蹈艺术教育由众多小众化的分支构成,一定能够基于“互联网+”发展得更快、更好。在快速进步的网络科技面前,舞蹈艺术教育应当进一步求索,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作者:陈沿铮 单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文章将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顺应新时展趋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思政政治 如今,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高度普及,我们已经正式步入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巨大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如何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改革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生活和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详细来说,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开放性、便利性,促使很多学生都能够即时获取外部信息,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怀疑,影响教师权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且与教师保持平等关系。而教师受到家庭、工作压力的影响,对互联网接受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外,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交互快等特点,促使大学生更为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由于缺少科学评判标准和理论指导,极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革新传统观念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要接受新媒体,及时适应新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经过严格的筛选后,按照教学计划传输给大学生,内化学生思想当中,逐渐影响学生行为。而新时期下,学生自主学习占据主流趋势,且在网络平等意识影响下,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及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3G工具图文并茂等特点,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内涵,激发高校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随时随地掌握学生们心理要求,采取主动式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内心产生的疑惑,帮助学生科学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各类信息。 2.学习新技术 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明确自身具有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中,重新审视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还应坚持合理原则,明确教育目标,以此提高工作有效性。实践过程中,高校领导应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与内容,占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顺应时展趋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3.强化网络管理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给自身带来的便利。但是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构建,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和沟通,形成合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高校还应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确保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开放的思维方式,促使自身能够在良莠不齐的数据海洋当中,能够明辨是非,进而更好落实对高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特点 如今,互联网环境中,各类论坛为大家畅所欲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这其中不乏包括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应将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特点,吸引学生利用理性客观思维对待事物,分析社会各类事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倾听,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和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另外,高校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的相关性研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积极创新不同的工作方法。如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掌握学生经济状况,并针对一些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生活补助及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解决学生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对近年来人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明确认识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树立数据意识,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加大对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加快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及进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作者:张海莹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进步和发展面临着未知的新挑战。“互联网+”的提出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就学校教育在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了梳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引言 “互联网+”是目前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关于“互联网+”战略行动的全面计划,该计划将加快推动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有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能够保持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过程中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所对应的英语是“InternetPlus”,这里的Plus指的不是加号或加法的意思,而是应该把它翻译成“化”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把“互联网+”说成是“互联网化”,“互联网+”强调对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化、联接化、要素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并不只是把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和其内部组织进行联接,而是要在“+”的联接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和反馈进而实现在融合中实现行业的增值。目前,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思考本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教育行业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体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互联网+教育”应当是我们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实践、变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梳理探究。 一、“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新篇章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互联网+”校园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把学习、科研和生活作为中心,深度且广泛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为学习者构建学习环境的过程。“互联网+”校园将会让我们看到解决传统教育面临问题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新阶段。 (一)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型数据形态 从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为IT,信息技术)向DataTechnology(简称为DT,数据技术)的快速转变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不是仅仅只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多数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数据技术时代,透明性与流动性等特点是数据的鲜明特点,而注重责任和体验也是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意味着以被动的管和教为中心转向以主动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主动的学为中心更加强调人与系统的个性化交互过程。在“互联网+”校园中各类校园资讯将以动态的、碎片化等形式传给用户使用,用户可持续的使用高能和高效的数据资源。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为中心,将校园教学,生活和管理集为一体的智能化校园方式。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校园生活、教学体验。 (二)以“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的技术形态 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将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新型技术形态的建立。其中“云”包括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它既可以为“互联网+”提供内容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对内容和数据提供计算和服务功能;“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关联、延伸和拓展,也可将其理解为它是“云和端”之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和交互道路;“端”指的是各种终端(既包括传统的桌面设备,也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及其设备中能安装的具体应用,如各类APP等)。在“互联网+”校园中,学习、科研和生活将不再受到校园这一物理界限的制约,信息技术将延伸到校园外,与学习、科研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进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大学校园的时空格局———智慧校园。 二、“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的国情、世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故我国的教育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当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变化需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选择。 (一)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也逐步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自然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下,人们读网的时间远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很大一部分信息是源于网络而不是书刊。由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书刊中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中也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以线性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再是知识的主流形式,其中包括的期、章、节、页等结构都将微化。尽管网络上也存在着和纸质媒体相似形式的媒体(如电子书和文库等),这也只是知识存储的某种形式以供学习者在学习时查阅使用。网络阅读多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在网络中可以根据阅读者的需要生成多种形式,每一个网页可视为一个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可按照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将这些碎片重构出不同的整体。比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全图片、全视频、全音频、电子杂志、RSS订阅、其他自动推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微博、微信、公开课、慕课、游戏体验、资源库、专题网站和其他数据库等形式。总之,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是碎片与重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知识,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 (二)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 未来的教与学活动都将会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学生都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在互联网中获取,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步进行,未来主流的教育和教学形式将会是翻转学习。这一设想的实现将是围绕着“互联网+”教育进行的。当下,我们可以目睹很多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例子:如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选择多所学校的慕课课程;在微信朋友圈中联系家长,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倾听并采纳对学习者有益的发展建议;老师汇总学生的每次每一科目的考试成绩,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对科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辅导和评价的依据。“互联网+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应用都已跳出传统的限制,不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来辅助教学的阶段,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带来全新的教育新面貌。 (三)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其主要特征包括:(1)认知工具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或环境,互联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的工具;(2)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学习者的智能伙伴,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3)互联网是认知扩充与重组工具,促使学习者超越思维瓶颈,反思对信息内容与概念的理解以创造新的知识,而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师所呈现的知识;(4)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认知工具理论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领域,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而且是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课堂将引领教学改革新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针对课程教学采取改革与创新对策,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进课堂 “互联网+”不应该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而是应该让互联网走进课堂,多鼓励学生在上课时带着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且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自由上网。因为老师们还没有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做充分的准备,且缺少对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发挥优势的思考和实践,故很可能部分老师将会强烈抵制这种大胆的提议。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学习者通过网络去查找和补充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定期留出时间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在网络中学习的经验。在课上,把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等设备变换为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而不是让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玩具”。 (二)生活实践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很少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有时讲授,有时研讨;有时翻转,有时实践;有时让学生主讲,有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总之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常常有即兴之举。但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是以问题、兴趣为中心,以思考与探索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很少采用考试的方法,而是结合作业与日常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当今时代互联网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得知,移动互联网为我们获取信息与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和课堂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从今天起,课堂教学应该多从现实生活中素材与内容入手并且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育进课堂 在网络时代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将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应用并加以创新才是关键。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不再是记忆,学会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形式的一种。“Maker”是“创客”的英文单词,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可以把各种创新的观念和想法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并且激发学生创造力,融合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知识,通过创客空间的平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创客教育仍处于开始的阶段。 目前和创客教育还没有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结合。如何将创客教育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创客教育中受益,是今后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课题。移动互联网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校园和课堂乃至社会。今天,老师将不可以再像从前那样固守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继续忽视或反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也是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融合的行为。如何把课堂的系统化学习的内容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下教师们所面临一项新的挑战。未来学校课改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打破教纲限制、连接课堂和网络、消除学科边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四、结语 “互联网+”是把信息技术与行业进行深度整合,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的脉络中,并不是把互联网附加到传统产业上。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不要只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涌现出来的新特征,使互联网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融合。总之,“互联网+”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又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互联网+”课堂是当下教育勇于进行转变所创设的一种新姿态。未来的学校将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可以打破时、空间界限并且能够真正实现无边界的学习智慧校园,“互联网+”在教育改革和校园转型的道路上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者:姚琨,李娟,张景生 单位:聊城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但网络上的信息海量繁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应深入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媒介,加强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姻”产生的一种信息传送方式,它不仅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还具有互联网开放、分享和互动的优势,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等特征。但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因其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和价值观上的迷茫,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6.20亿。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新增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青年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倡导者和时尚的体验者,其成长发展更易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络教育阵地,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首先,移动互联网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特点,能涵盖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平台,还能凭借其灵活性和移动性特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者掌握第一手教学资料开展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其次,移动互联网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移动互联网即时强大的交互性,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便能发起视频和对话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和受众的广谱性决定了其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实现信息的发散式传播,同时也能降低教育成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新的优势。 2.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域中,教学信息经由教育工作者筛选、整理、过滤后传达给学生。教育内容的预先设计、教育资源的独占性、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平等交流和传播,彻底打破了教育信息分层分级传达的传统方式。学生不仅能和教师同步获取教育信息,甚至可能知道得更早、更多,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教育资源接受者,也有可能是教育资源的传播者。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及时性,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体意识。移动互联网具有的瞬时性、便捷性优势,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上网查询、核实,有利于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二是大学生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当下大学生往往独立但易以自我为中心,有担当但稍显功利,有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荣誉感强但吃苦精神欠缺,知识面广但理性甄别能力不足。他们具备激情,但往往行事冲动,无法冷静客观地思考和甄辨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面对着海量庞杂的信息,很多事情大学生无法主动切身了解,主要接受媒体和舆论的导向。面对大量良莠不齐难辨真伪的网络信息,青年大学生容易混淆是非判断,甚至做出一时冲动和不顾后果的举动,对高校、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都具有平等性,学生可以获得和教师同等甚至更多的教育资源。传统的“居高临下”式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单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应当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正确、合理地运用移动互联网资源,科学地看待青年学生的特点,清醒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从多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综合素养的人才工作队伍。综合素养高的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综合素质较高的团队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由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舆论作用的导向性、信息传达的特殊性,更应该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和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潮流,不断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软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媒介。 工作的平台与形式是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全时性。 3.紧跟形势发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从教学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时代思潮与前沿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最新实际相结合。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不断丰富更新。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就教学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思政课堂教学“微课”式改革、新媒体平台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程“慕课”化等尝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热点、理论前沿,融入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既贴近学生、又贴近实际的内容。 4.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青年学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对自身学习、生活有所助益的知识与信息,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甚至有害信息的侵蚀。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者队伍,并运用多种手段与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的全天候、全方位覆盖监察。 5.加强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与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合青年学生特点,设立符合其发展的相关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提升他们的相关素养与能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作者:刘斯文 单位:扬州大学校团委 互联网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思维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合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由此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已经在文化营造和价值推广方面体现出强大的行动力和影响力。因此,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问题定位,继而大力推动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工作载体创新,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核心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思想独立开放,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继续贴近学生身边,深入学生内心和融入学生思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和制度进行改进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思维是人类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不同的内容。”[1]这说明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间接反映,必然依赖于现实而存在,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融合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促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出现。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具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是各种解读中都包含了开放、高效和用户驱动的基本特点: 1.开放: 互联网思维重视不同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重视不同人群的互动交流,体现出多文化相融共存的特点,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的包容性。 2.高效: 由于网络热点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思维要求参与者根据用户需求和关注点快速进行迭代开发,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行动力,以期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用户群体不断扩张,进而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 3.用户驱动: 用户驱动思想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体现了产品或信息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在信息来源广泛的网络中,用户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因此只有充分满足用户实际需要,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以小米手机等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均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获得了大量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青年“粉丝”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这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价值和实际影响。其在文化营造和价值推广方面体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学生占比达到24.6%,是占比最高的职业[2],这说明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不足: (一)传统教育模式针对性弱 从互联网思维开放的特点分析,传统教育中教师对知识具有垄断性,是主要的信息输出者,信息沿着“教师学生”的途径单向流动,教师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但是在网络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各种价值观兼容并包,信息来源极其丰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流动,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已然不复存在[3],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和信息的来源,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工作的针对性较弱。 (二)传统教育模式时效性差 从互联网思维高效的特点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由于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层级分明,信息主要按照“学校学工部门院系辅导员学生”途径单向传播,而由学生向上传递的信息大多滞留在辅导员层面,导致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获得信息较为滞后。由于辅导员层面的工作资源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虽然掌握大量资源,但是难以针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出快速响应,导致工作时效性差。 (三)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 从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特点分析,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的缺陷: 1.新的教育载体运用不足。 目前课堂教育和会议讲座还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部分教师虽然采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开展教育,但多以转发和个人感悟为主,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和动漫等新媒体形式,目前的工作中还少有涉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2.语言运用不够通俗灵活,不能够深入学生的话语体系。 部分网络用语以简单风趣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做到理论术语与现实生活用语的有机结合,理论的阐述难免晦涩抽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对工作的理念、机制和载体进行创新,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的应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应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充分结合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思想,打破传统工作中信息单向流动的桎梏,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辅导员应树立开放的意识,主动寻找网络当中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转发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深入了解网络用语体系,将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灵活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在现有学校学生工作部门、院系、辅导员三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建立以辅导员为指导教师、以学生为工作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以此做为传统工作机制的有机补充。工作室可以由新媒体制作小组,网络信息小组和舆情监控小组等部分组成,通过学生骨干获取学生关注热点,并根据指导教师要求围绕热点开展博文书写,视频制作等引导工作,提高工作响应能力和实际效果。工作室制度的引入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快速捕捉热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骨干能够真正走入学生身边,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也能够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信息和推广,增强工作的效果。 2.加强信息交互,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工作室能够打破信息的单向流动,普通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反馈到学校,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同时学生工作室可以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工作队伍,与现有工作体系形成了有机补充,通过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对网络热点快速做出响应。 3.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组成工作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和工作锻炼,学生可以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和骨干。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 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不仅有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成果的可复制性[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将传统的教育理论、方法同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博文课件、视频动漫等数字化教育载体,注重引入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元素,加强作品的设计和色彩搭配,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注重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面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面对的思想问题,做到线上资源和线下工作的融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四、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站在思想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王飞 李海涛 鲁帅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思维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当代大学生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所凸显出的问题,我们应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思维,挖掘网络环境道德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话语体系,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互联网思维 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规划,再到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日臻成熟,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道德教育的能量改善人类的环境道德认知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我们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将提升其综合道德素质,并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人与社会进步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努力克服负面效应带来的发展阻力,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序平稳的环境运行机制,进而取得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的意识形态总和。201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具体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指出了当前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意识工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也可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规范社会成员遵守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而对每个成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道德教育从探索人的本质出发,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文明的心灵启迪。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从而构建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1.开展基础自然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水平。 基础自然知识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提高环保素质的理论前提。大学生应从学习基本的自然知识开始,真正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环境、资源和动力。广阔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大海、美好壮丽的山河带给人们心灵的启迪,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精神文明过程中,一代代画家、文人就此诞生,这就是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的造就。因此,在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无穷动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融入到环境保护当中。基础自然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然界一员的身份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大自然,摆正自己的位置,用实际行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高校应通过运用自然知识的引导和灌输,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提高大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素养,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道德教育的潜在意义。 2.开展日常生态环境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使命感。 当前环境的恶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紧迫的日程,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峻的环境问题影响,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雾霾天气的来袭加重了细菌对人类的威胁,清洁的水源被浑浊的污染物取而代之。人类在享受突飞猛进的先进技术的同时,承受着环境危机带来的沉重后果。环境问题关乎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的存留,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为此,对生态环境态势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掌握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并将其践行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去,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加强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为文明社会、绿色生态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树立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其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环境灾难的摧毁性,深入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和全球环境状况,强化其危机意识,进而增强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借鉴生态环境伦理的教育内容,将哲人的一些伦理观念贯穿于大学生的实际环保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 3.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环保实践能力。 所谓“绿色科技”是指有益于保护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其宗旨是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其促进科技发展的导向作用,解决保护环境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绿色科技承载着遏制环境破坏、促进永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既是科研单位,也是教育机构,一方面必须肩负起推进绿色科技发展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绿色科技的认识水平,使大学生参与到绿色科技产品的研发中。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环境道德教育不仅要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社会学科,而且应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中去,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绿色科技产品,提高对绿色科技发展的认识水平,使大学生尽可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绿色科技产品研发的进程中;同时以高校的实验室、研究所为依托,增设更多的有关绿色科技方面的实践课程,为高校绿色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执行力和实践力。 二、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责无旁贷,理应成为社会的表率。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缺乏明显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在高校中并不鲜见;大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自然的尊敬与热爱之情,使用一次性餐具较为普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仍是社会道德教育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教育重视度不够,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目前大部分高校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高校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责任认识模糊不清,没有意识到高校是培养具有环境道德素养大学生的主阵地,肩负着开展国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往往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这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而是分散在大学生政治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程中,出现课程较为分散的现象,使得环境道德教育在许多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无法体现其重要性和指导性。同时,大多数高校未开设环境保护公共必修课程,即使有些高校会开设公共课程,但其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环境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平日的宣传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并不能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和课程全方位的辅导和讲授中,缺乏生态文明教育,整个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处于涣散无序状态。 2.教育普及成果不佳,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高校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方面有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大批的课题、著作、论文等,其中不乏一些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但是高校在普及和转化这些成果方面实效性较差。学者马桂新在《环境道德建设》一书中指出,“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在愉快学习和健康成长中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技能,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人类内部的资源分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为在全世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发挥潜能、做出贡献的一种新型教育科学。”但是从环境道德教育的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时,习惯于一味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环境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没有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环境道德践行能力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没有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部分大学生尚未养成环保、自然、绿色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没有充分发挥诸如大学生环保协会等大学生自组织的作用,一些高校有时也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开展一些主题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道德教育,虽然主题突出、场面壮观,但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专门聘请的教师进行教授,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能得到切实发挥,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其中,有的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喊口号、走过场”等形式主义,消解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弱化,使教育的作用和成效有所降低。 3.大学生环境道德自我教育薄弱,环境道德意识缺乏。 受到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社会环境道德建设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滋生了诸如“道德良心麻痹症”等许多消极思想和行为,放松或忽视了环境道德的自我教育和内在学习提升,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最终使得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难以转化成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素质和品格。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缺乏真正的责任感、危机感和急迫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较为被动,尚未形成环境道德的自我陶冶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缺乏必要的认知,很难用实际行动去尊重大自然,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本质很难领悟和掌握,生态道德规范意识模糊。另外,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环境知识无法与环境保护行动相匹配,有时候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缺乏行动力,甚至会将环境保护仅作为一句口号,难以付诸于实际生活的点滴,随地乱扔纸屑、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水电资源等行为时有发生,反映出大学生自身环境道德意识的缺乏。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问题不断显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浮在表面,起不到真正的实效。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不断消解着传统社会的信息垄断状态,并突破了信息传播时空上的线性逻辑秩序,以信息的透明化、主体的平等化和参与的无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崛起,成为互联网技术手段在人类价值领域的现实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促进人们在趋于扁平化的组织样态下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项事务中。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我们应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强化资源意识,挖掘网络环境道德教育资源。 互联网思维发端于互联网商业活动,其核心观念是在互联网这个数据平台之上,在海量信息背景下,以用户至上的观念,实现对用户简约极致的服务,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实现对客户的吸引和利润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资源意识,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对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实现资源为我所用。而在现实的网络活动中,尽管存在着大量、开放、免费的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资源意识,有关环境道德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在当前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有关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将形式和理念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内容融入教育过程中。因此,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利用新兴媒体挖掘环境道德教育资源的能力,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大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之中,引导大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环保理念。因此,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资源意识,就要求在新兴信息传播平台上,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目标,对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展开战略性整合,从而提升环境道德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在改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模式过程中,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并不断发挥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 2.增强“话题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话语体系。 在互联网这个海量信息存储空间中,如何能博得眼球、脱颖而出,就必须制造话题,获得受众的青睐。因此,“话题意识”是互联网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等教育主体在课堂或其他场合传播主流价值观,这种教育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大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渠道而不能形成应有的互动,从而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失去兴趣,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也不断被弱化。以互联网为契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环境道德教育模式,在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融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增强了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互动机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信息场域中,每个网络参与者都是信息的主体,造成了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特征,网络信息难免良莠不齐。因此,为了增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凝聚力和环境保护价值的舆论场,环境道德教育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就必须勇于发声,制造“话题”,创造积极健康的主题和主流价值议题,创作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红段子”,将环保价值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不断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保氛围和话语体系。 3.巩固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创造了极好的参与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公众独立、平等、互动、交流观念。因此,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巩固其参与意识,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去。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鼓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参加一些类似植树造林、“地球一小时”节水节电的主题活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大学生参观农林、环保、水利等机构,开展能源、资源调查实践活动,深入到环保工作中去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素养,而且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校内各团体组织可以举办一些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日,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其中,鼓励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些主题演讲或小组讨论,以一种轻松而有序的形式进行环境道德自我教育和思考,给予大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机会,在集体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够成长为新一代的真正的环保卫士。 作者:孙六平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措施 一是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机制。 制定出台《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下发了《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召开,我市教育信息化驶上了快车道,“互联网+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是完善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 全面实施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大力推进“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全市互联网光纤接入学校达95%,“班班通”覆盖率达70%。 三是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 基本实现了中心校以上每所中小学均拥有多媒体教室,全市95%以上教师和5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市三中、大河中学、市二中成功自办校园电视台;市建筑工程学校、市旅游学校、市二中已建成自动录播教室;市直属学校校园监控全部建成,县(区)中心校以上校园监控建成率超过了60%。 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市外国语学校、、市实验学校与七中联盟,开展远程互动教学教研,学习名校的优秀管理模式,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市二中、市十九中小开展了“云班”教学试点,利用数字化教材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1传统网络远程教育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为网校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网校也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学员的能力。 作者:夏强单位: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的远程教育系统教学 一、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的不足 相对于校园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比较松懈,学生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远远没有校园浓烈。其次,第一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和第二代远程教育(电大远程教育)的远程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与自身的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外,远程教育的考核体系比较模糊,教学管理系统漏洞较多,学生容易作弊,比如课件播放时长与学分挂钩,学生是否在学习教师并不知道,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微乎其微,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资源建设也不够标准和规范,教学的质量上不去,因此给大众一个教学质量差、管理不严,只是混文凭的不良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远程教育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精英教师队伍,开拓丰富教育资源,科学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突破远程教育的难点。 二、如何完善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 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考试与测评、课件开发、师生交流教学资源管理等系统功能。具体来说,这一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网上备课、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测试、教学管理、教学讨论和答疑等多种教学和管理功能,还能在校园网上实时互动的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 (1)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目前,网络上常用的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并不能满足教育领域的特殊需求,并且这种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对用户的限制十分多,因此,远程教育设计一个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软件使用难度、缩短教师设计课程和网上备课的时间,还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对教师完成网上课程内容设计提供方便,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是远程教育的大势所趋。 (2)网上教学支持系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应包括课件学习、在线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践实训安排、网上交互、期末考试等环节。首先,网络开放远程教育学校和机构要加大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的力度,如建立多个独立的IP地址,实现教学平台24小时为学生提供数字图书、教学视频、网上交互等支持服务功能。另外,学校应增加学生与教师视频交流,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最后,远程教育应通过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成人教育的秩序,严格控制学生入校和毕业资格,强化学生学籍管理来解决自身管理的诸多缺陷,从而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落后呆板的教学内容不仅让人提不起兴趣,还与时代的发展脱轨。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资源,建立以各种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网络课程为知识仓库,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盲目追求高新媒体的运用,而要抓住成人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成人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立足于高质量、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一体化教学。 三、结语 要让远程教育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远程教育教学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精英教师队伍,开拓丰富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抢抓历史机遇,在注重办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并且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网络教学与服务体系,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以育人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 作者:陈明卉单位:天津市建筑工程职工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素养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培训、讲座等为主要方式,以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是未来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大数据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社会生产环境新业态、新形态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数据、互联网成为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两大社会发展驱动元素,进而促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深刻了解、熟练掌握、深度利用大数据就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寻求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的最佳途径。而随着总理于2015年初继2012年易观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联网+”至此一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引发了社会特别关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调控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热潮,“互联网+”因此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与讨论的高频词。学术界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这一未来改变学术研究视野的全新领域,如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互联网+”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经人工筛选后发现在短短半年期间就有215篇涉及到农业、教育、能源、创业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研究成果,笔者研读了这些文献中下载频次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发现尽管“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论证资料与论述视角与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小差距,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及“互联网+”未来将带给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建设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图书馆不仅是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最佳选择场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个人信息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场所,其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技能、网络搜索等活动时常在图书馆举办,并得到包括在校师生、社会民众、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机构,为信息社会的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显得不足以概括民众的所需技能素养,也因此在认识与措施上均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于是,一种强调数据的辩证认识与分析应用的新的素养概念———数据素养便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数据课程设置中得到多方体现。本文在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相关概念、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教育方式。 2“互联网+”与数据素养概述 2.1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1],但从业界如马化腾、雷军、阿里研究院等对“互联网+”的不同内涵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领域从业者、不同的未来发展视察视角,决定了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表述有着千差万别,如以信息、数据为业务流的腾讯、阿里巴巴侧重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扩散”属性特征,以互联网搜索、数据整合为主要业务的百度、则更强调“互联网+”的“产业渗透”“跨界连接”属性,但以实体商品手机为业务产出的小米则更看重“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与“实体融合”与“经济增值增效”。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基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业务重组,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Learning、第四科研环境的到来而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必备元素,如: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Librarians,AAS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中提及了辨认、利用数据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均提到了“确认数据的价值、类型和格式的能力”[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将“数据管理计划”列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资助项目的科学数据存储、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等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MiloSchield[3]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具备统计素养就难以提升信息素养或数据素养;RenéSchneider[4]认为研究数据素养(ResearchDataLiteracy)就是由“ResearchData”和“InformationLiteracy”两词合成而来。国内学者也自2011年以来开始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并出现了如何海地、缪其浩、孟祥保等数据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数据概念与内涵、数据素养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主题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数据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权威表述,大多是从其所包含的层次方面给予内涵划分。其实早在2005年,Hunt就对数据素养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他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一种能够理解数据内涵、能够准确读取图表、能够从处理数据过程中得出有效结论、能够鉴别数据误用和滥用情况的能力[5]。笔者结合Hunt的概念表述与澳大利亚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素养指标1,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能够辩证、科学、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进而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够通过分析、挖掘等操作应用或长久保存以备再次应用来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方式 3.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结构更为复杂、传递更为明显,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信息甄别、选择、分析与利用挑战,这就要求民众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处理能力也随之调整,并随着"“互联网+”建设进程的深化与加快、多个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专业化、多元化特征,这也就同时要求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还要紧跟时展而要有所创新,及时调整,才能够与之相对应。综合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需求:首先,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用户主要由到馆读者、在校师生、网络用户等三大部分组成,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用户既包括线上线下、空间内外等多种群体,还包括图书馆+其它行业融合链上的用户,如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对象、“互联网+”环境下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对象等。其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讲座、培训,而是基于数据管理规定、信息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多个形式。 3.2“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 在国务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6]中对互联网+发展的保障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要求,并从加强应用能力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利用全球智力资源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素养教育发展对策也应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融入这些智力建设保障方式,扩展教育途径与思路,形成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等为主,以图书馆+服务如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与分析等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1)以传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MOOC、网络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已成为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对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现状,显然已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以及新兴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民众数据素养要求的提高,学校特别是高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数据素养培养,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办了数据分析专业硕士,除了注重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能力培育外,其所培养的学生还要接受一系列与数据有关的训练,像数据挖掘、优化,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客户分析、财务分析等[7]。 (2)以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必定是一个图书馆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互联互动、驱动创新的信息转化、知识流动过程,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也可能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而并未进入到图书馆服务空间,如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提交、与关联等服务,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用户-图书馆二元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就需要别出心裁,如通过数据管理政策和流程实现互联网与数据处理工具的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数据应用态度与辨别素养培养、通过跨界数据(如跨学科、跨媒体、跨平台、跨文化)的整合与应用来实现数据辨别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对用户的数据敏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数据批判能力即数据素养的教育培养。 4结语 数据素养如信息素养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8],以致有人将其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9]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10]。图书馆作为民众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一直担负着提供素养教育的重任,但“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继续担负这种责任增加了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交友需求与特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晓菲 单位:大连市委党校图书馆 互联网教育论文:终身学习与互联网继续教育发展思考 20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交流、数据的分享、知识的传递已打破时空的限制。而终身学习理念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新形态,网络教育、在线教育转型升级,使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终身学习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创新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互联网改变了继续教育发展形态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尤其在教育模式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跨越时空的学习交流成为现实,把原来单纯的联系平台发展到浏览平台,上升到交互平台,更实现了成为工作平台的转变。比如现在国内外开始大量使用并推广的慕课、翻转式课堂、微课。“慕课”,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的开放课程相比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慕课的尝试和探索,越来越多的大学可以为任何人敞开学习的大门,使继续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慕课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问题。另一种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也被广泛应用。这个新教学模式的一个典型的流程是:线上学习、线上练习、学习系统分析学习数据、老师辅导。其中,线上学习部分相当于是慕课的课程。从教学的角度,这个模式在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同时,在更高的一个层面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教学。不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还是微课,都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符合继续教育主群体的学习特点: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易于使用、适合自主学习、教育资源丰富、免费等。因此,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改变继续教育的发展形态:它促使我们变革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形态;革新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同时,对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把我们束缚在一个框框里,一谈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教育,其次才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但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继续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突破。新时期,继续教育不仅具有帮助在岗、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专业技术的学习的功能,更具有为社会成员不同阶段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供学习保障的功能。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学习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成为一段历史,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出现了,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里,生活在一个闭环的链条上,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交叉、思想交汇、文化碰撞、经济互通、继续教育的学习是跨学科、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融合。对于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来说,不仅仅是具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就可以解决问题,更需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快速学习并应用到继续教育领域。快速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的视野、综合型的教育人才是新时代继续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给了继续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纵观国内外的在线教学实践,其实施有很鲜明的技术特征,需要基于平台的部署、网络环境、云服务方式的支撑,要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学习效果的把握、课程的考核,更要求校际资源的共享。因此,互联网时代同样也给我们继续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二、终身学习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理念于1965年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由此终身教育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时隔3年,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出版了《学习型社会》一书,他强调,构成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是持续一生的学习,由此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的内罗毕召开总会,在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中,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后期的完善后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到1996年,终身教育思想更在国际组织中得到共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教育观、学习观、生活观、工作观。终身学习思潮更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于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继续教育来说,更肩负着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帮助全社会学会学习的重大历史责任。帮助全社会学习,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只有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所以互联网为终生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而终身学习又促使互联网技术更快地发展。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继续教育来说,正是互联网技术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才使继续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继续教育的主体学习者是成人,他们特点鲜明。由于工作岗位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能、新技术、新知识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所属区域不同、跨国界、跨省市,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也完全不同。如何在他们方便的时间、适合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互联网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MOOC(慕课)形成的强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老师跟学生有互动,学生跟学生之间也有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种疑问都可以把问题提上去,老师、学生都可以回答,甚至中国的学生提的问题很可能是美国、日本的同学来回答。 三、互联网与终身学习高度融合下继续教育的创新思路 虽然中国继续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与终身学习的高度融合,继续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于多元化社会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继续教育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的重新思考 继续教育的创新需要我们首先从顶层设计、战略定位,从我们的继续教育规划入手,要把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样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更要探索继续教育作为打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连接方式。首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要协调发展,继续教育为学历教育提供服务,完成学历教育之后把一位毕业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很快从学习者的单纯角色转变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社会工作者。除了与学历教育对接,继续教育更要承担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伟大使命,使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才成为国家持续发展和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第一资源。数据统计,近几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年参与率已达到50%以上。 (二)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的再造 要建立资源共享体制,提高服务效率。现在很多学校自己建立服务平台,资源得不到利用的最大化。“联盟”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方式,2014年在5月12日,地方高校UOOC(代课)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目前已有56所高校加盟并签署了协议,一年内争取达到100所。2012年在教育部领导和推动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校企联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联盟的执行机构。校企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进校企精品课程、师资、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交流。“联盟”的形式使资源得到整合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利用,打破了传统的资源浪费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校企网状合作,推动了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地发展。总之,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机制下,服务水平大大提高。2014年12月18日,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暨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工作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42所高校和49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总结经验、分享智慧、共谋发展。会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技部中国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共同了《全球企业大学评价与评级标准》。联盟工作的推进,不仅实现了更好地为企业人才培养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更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开放思维、共享机制下,在多终端知识传输模式的支持下,新的教学模式:互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扁平式学习还有翻转式学习,都可以作为成年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7月1日《人民日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最近做出了耸人听闻的预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理由是:在线教育的发展会使上机模式取代上学模式。“云端上的大学来了?”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学习驱动力问题。通过学分制、积分制等手段,把员工的学习、绩效和职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营造乐学乐教的学习型组织氛围,让学习和分享自发地产生、自主地转换、有序地传播,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生态圈。采用行动学习,实现知识管理到知识运营:让知识的沉淀、转化和传播过程不再通过职能方式驱动,而是通过实际工作实践,来检验知识的价值,彰显知识的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同时也帮助企业培训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化,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将对组织最有价值的知识从专家的头脑里挖掘出来!学习社区让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结起来!员工不再是为学而学,会基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去搜索、去提问,去分享,还可与社区里的同行交流、分享。 (四)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继续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党政干部学习人数约占60%,而企业学习人数约占40%,传统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针对这两类学习群体设计了通用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大类课程。目前,企业学习需求虽然越来越大,而高校继续教育却与大中型企业培训学习内容渐行渐远,有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加强与企业联系,有效、深层次地介入到企业中去,服务于企业战略,是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关键。从企业培训顶层设计的主逻辑来看,从企业的战略思考(主要是使命价值观、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到组织能力(人才规划、岗位发展体系)到岗位能力建设体系这个逻辑来看,只讲外部案例,不结合企业业务挑战甚至不与企业实际呼应的学习内容是不科学的。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企业战略部署、内部流程、业务上下游客户等帮助企业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助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仅解决企业内部问题更要解决企业员工和渠道商、商、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的能力提升和发展需求,解决企业战略落地的能力支撑。学习内容是基于工作实际问题出发,不是为了学而学。 (五)继续教育人才队伍的新功能定位 随着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继续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继续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定位在一个传播者的角色上,更要把自己的功能扩展到学习者加传播者,因为学习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对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不停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继续教育工作者这个岗位。继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层出不穷,我们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话题会一直延续,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精神文明高度丰富的时代,继续教育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不懈追求。 作者:玉石 张华 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篇1 绿色节能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绿色节能施工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近年来,绿色节能施工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1.1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成本非常低。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支持下,建筑企业能够对施工材料进行多次利用,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目前,建筑施工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施工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会破坏生态环境;建筑能耗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短缺。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主要是应用一些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建筑施工,不仅能有效减少建筑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污染物,还能够解决不可再生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要积极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满足社会和群众对节能环保的需求,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1.2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通过科学合理地解决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转换传统建筑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建筑企业应用这项技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与其他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节能环保技术能够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这项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3提高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建筑美观性和舒适度等方面。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中运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门窗外墙建设中应用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外墙保温效果,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另外,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整个建筑的美观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为人们营造非常舒适的居住环境。 2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2.1节水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会用到非常多的水资源,用过后的水都会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当中,经过处理后再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中。这种废水处理方式既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节能理念。因此,建筑企业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施工人员不能将基坑降水过程中抽取的地下水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当中,而是应将其收集起来,用于搅拌混凝土。施工人员还可以利用收集的雨水来对施工现场进行喷洒降尘或者冲洗建筑设备。此外,钻孔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在经过沉淀、过滤后,可直接用于其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施工作业中。 2.2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墙体保温效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墙体保温材料的材质为聚氨酯泡沫类型的塑料,则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喷涂技术。在实际喷涂前,施工人员要全面了解保温材料的特性,并做好墙体表面清洁工作,确保墙体表面平整且没有任何杂物,避免因墙体和塑料之间出现空隙而影响墙体的保温效果或降低墙体保温材料的使用年限。在墙体保温工作中,干挂工艺在规模较大的商业建筑墙体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这种工艺有着良好的防水功能。但是,干挂工艺的施工成本比较高,且容易受到施工现场各方面因素(如易燃易爆物品等)的影响,在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般都会对墙壁进行加厚处理,以此保证建筑物内部温度。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原来建筑墙壁厚度的基础上,保证建筑温度不会降低,减少建筑施工成本以及外界因素对施工的干扰。施工人员在墙体保温工作中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墙体温度,降低室内渗漏水问题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建筑实际使用寿命。 2.3节材技术 建筑材料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总成本中的占比较大,其也是工程项目施工中最重要的开支。所以,在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关注建筑材料费用,合理应用更科学的节材技术,尽可能节约施工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施工成本。绿色节能型施工材料的使用是节约建筑材料的关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加大对绿色节能型施工材料的使用,不断对相应的施工工艺以及技术进行改进,对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施工材料进行整理和保存,从而减少建筑垃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施工人员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模板,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再对其进行拆除。这些建筑模板在经过一定处理后再保存起来,以供下次使用,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模板材料。 2.4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无污染、安全的优点。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建筑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逐渐成为绿色节能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太阳能技术,是指把太阳的光能和热能收集起来,并且将其转化成其他能量的一种高新科技,这项技术实际上是利用太阳能来完成储存热能和供暖的。太阳能的储存设备安装简单,操作便捷,所以建筑企业经常会利用太阳能技术开展施工工作。目前,国内的太阳能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建筑企业开始用太阳能来代替传统能源,这能够降低传统能源的损耗,减少资源的浪费,解决燃料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对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楼层顶部是建筑结构当中最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如光照、雨水、积雪等)影响的部位,所以顶部对防水、保温以及隔热性能的要求较高。如果建筑楼层顶部的隔热性能较差,那么顶部住房就会出现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的情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可以考虑在顶部应用导热性好的建筑材料,或者在顶部的保温层以及防潮层之间增加一层保温防潮复合材料,以有效提高顶部的保温防潮功能。建筑企业还可以在建筑顶层安装太阳能板,这样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楼栋内部的空调制冷或采暖。 3优化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对策 3.1不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现阶段,太阳能是最具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这种自然资源除了具备无污染、开发空间大的优点以外,还具有投资效益高的优点。我国很多住宅楼都已经开始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为住宅楼提供所需的能源。风能作为国内近几年来不断开发利用的一种资源,其潜能非常大。但风能在应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在一些常年风力很强的沿海区域,风能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一些风力非常强的山区也逐渐开始应用风能。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风能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加大对风能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落实绿色节能施工理念。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强水能的利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因为国内的人口数量较多,所以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需要对施工用水进行反复利用,或者将雨水作为施工用水,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 3.2加强景观结构设计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景观结构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其对群众居住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建筑企业在景观结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景观的美观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使其能跟附近建筑融为一体。所以,工程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的外观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在开展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期间,设计师要按照道路功能要求来设计景观;在人行道两边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植被,对附近环境进行美化,也可在人行道两边种植草坪,降低植被对人们视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3构建节能建筑信息机制 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施工单位通常以预防为主,很少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的忧患意识不足,风险监测以及评估工作没有做到位,服务和反馈机制的落实力度不足。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实现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目标。建筑企业要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成功案例,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组织行业专家以及优秀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信息机制。 3.4建立循环水泵供暖系统 采暖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建筑企业通常都会选用集中采暖或地热供暖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使用热电系统。这不仅会增加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循环水泵供暖技术是通过设置循环水池来把雨水和地下水或者废水储存在循环水池中,并将这些水作为热源,对建筑物进行供暖。这样除了能够提高室内取暖效率以外,还能有效控制污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 3.5持续开发建筑幕墙以及门窗节能技术 施工人员在建筑幕墙中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提升幕墙保温效果,降低保温材料的损耗,减少幕墙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流失。建筑幕墙的保温效果与保温材料的导热度以及可见光投影比例等都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保温材料,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在门窗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主动使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制订有效的施工计划,优化设计方案,应用节能环保型的门窗材料,这样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材料的损耗。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节能成为国家、建筑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建筑企业要大力发展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使建筑施工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琳 单位:甘肃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篇2 1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意义 1.1降低施工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建筑工程领域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是行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绿色节能施工要求下,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尽量要通过先进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减少施工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通过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帮助建筑工程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的目标。从资源能源利用的角度,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体的施工成本得以降低,从根本上避免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能耗,最大程度上实现工程现场环境的保护。此外,因为可持续背景下建设单位最好能够实现各种材料的循环利用,也就节约了部分的材料费用,对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极为重要。 1.2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在工程领域,绿色节能技术属于新的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可以促进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发挥各种的技术优势。绿色节能技术是在传统施工技术基础上的改良和创新,因为从节能性和绿色性的角度进行了技术创新,也就克服了传统施工技术下的诸多限制,从根本上转变工程理念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结构的质量,兼具多方面的工程效益。因为绿色施工中非常强调施工的细节处理,也就保障了项目实施的规范化,在整个建筑工程领域,建设单位保持着较大的竞争力。 1.3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美观性和舒适度 绿色节能施工要求下非常强调门窗、屋面等的节能环保性,因此,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在满足基本美观性和舒适度的基础上,也需要重视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不同主体和部门之间的配合性和协调性有所增强,更是使得工程项目的功能效益得以提升,整个建筑工程可以与周边的环境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现阶段绿色节能施工存在的问题 2.1资源不合理消耗 虽然当前的建筑工程市场上,人们对绿色节能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部分工程企业由于缺乏对建筑节能环保性的关注,在一些施工作业开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并未完全消除。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要保障工程项目实施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需根据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全面的资源规划,确定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资源利用指标,在后续的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资源规划中的相关规定。但就当下的工程项目来看,建设单位并未就工程资源开展全面的规划,项目实施中常常会将一些钢材、设备设施等随意堆放在工程现场,导致整个现场的布置混乱,施工作业无法高效开展。 2.2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视,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准则和评价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的出台给项目实施中的绿色节能技术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切实的指导[4]。虽然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与其他主体就节能绿色施工达成了一致性意见,但在绿色节能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和约束,有关的标准和准则缺乏有效的考核,影响了建设单位绿色化目标的实现。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规模庞大,涉及的施工流程和要素繁多,项目实施中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各个工程部门的绿色节能施工缺乏制度约束,常常存在着不规范的施工行为。 3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3.1门窗节能 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门窗施工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门窗处于建筑结构中的特殊部位,保温施工相对困难,尤其是对外窗而言,如果建设单位没有就热交换进行相应的意见交换和处理,可能会导致过多的热量从外窗散失。门窗热量损耗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多以传热系数、气密性、窗墙面积比为主,为提高门窗节能环保性,建设单位需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门前的隔热能力和气密性都有所增强,减小对流作用下的热损耗。根据开启方式的不同,门窗包含了推拉窗、平开窗和固定窗,三者相比较,推拉窗和平开窗的对流交换现象非常明显,如果从节能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固定窗是直接在墙体中进行窗框设置的,也就可以使得其节能效果可以达到预期。但如果要从传热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窗户传热系统要远远超过外墙传热系统,如果要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在满足室内通风和采光的要求下,建设单位需注重对窗墙比例的科学控制。整个建筑的节能性还与窗墙面积比、朝向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时,需加强对窗户朝向的规划。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建筑节能环保性关注的提高,市场上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节能材料,断热铝材、塑料型材等均是门窗施工时可选择的节能材料,其中,断热铝材因为其节能性非常好,在当下的建筑市场上应用最多。 3.2光照节能 太阳能资源属于清洁能源,是当前节能环保领域应用最多的能源,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太阳能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除了可以给建筑提供足够的热量外,还可以为室内提供一定的自然光源,在利用太阳能实现节能时,要将太阳光伏组件设置在屋顶,通过该组件可以将太阳能向电能转化,满足了人们的用电需求。此外,太阳能资源利用中,还表现为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装,可以给人们的热水使用提供便捷。 3.3墙体保温节能 建筑工程结构中的墙体面积非常大,墙体的能耗非常高,因此,绿色节能施工要求下,墙体保温节能也尤为重要。传统的墙体保温下,主要是通过抹灰、涂抹保温材料、贴合保温材料等方式来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这些保温处理方式下,随着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的日渐延长,保温材料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袭,出现了开裂、老化等问题,整体的保温性能大大降低。而在当下的节能施工下,墙体保温节能技术不仅有了一定的发展,可选择的墙体保温材料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外墙保温性能的提升使得人们在室内对空调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节约了空调使用时的能耗。近年来,随着建材市场的快速发展,内外墙节能材料的出现克服了传统保温处理的限制,尤其是空心砖在承重墙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结构可靠性,更是使得整体的保温性能得以增强,能耗大大降低。 3.4屋盖保温节能 屋盖同样是建筑工程结构中的重要构成,这一结构相对特殊,因为屋盖是光照时间最长的,且受到了雨水的严重侵蚀,因此,无法的节能设计尤为重要。在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人们往往会将屋盖设计出一定的角度或者圆形,这些特殊形状的屋盖可以有效对部分的太阳辐射光起到一定的遮盖作用,实现对室内温度的科学调节。为提升屋盖节能性,屋盖设计时最好选用导热系数偏小的环保材料。在建设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屋盖上种植一定的绿植,绿植种植不仅提升了屋盖的美观性,更可以发挥绿植生长的作用,使得太阳光对屋面的辐射度大大降低,提供更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3.5水资源节约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水资源需求量相对较大,再加上给排水同样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水资源的节约。首先,从项目建设中的水资源消耗来看,材料稀释、工程养护和冲洗都存在着较大的水资源消耗,如果要减少项目实施中不必要的水资源使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从水资源节约的角度,注重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有严格水质要求的环节,使用特定的水质,但对于一些没有水质要求的环节,就可以使用污水回用等,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或者雨水收集装置,实现污水和雨水的高效利用。其次,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来看,应从节水角度来开展设计,从源头上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传统的建筑工程中多以一次性排水系统为主,系统运行时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如果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多层次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设计来实现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的区分,将这些污水、废水完全收集并存储以后,经由过滤等净化处理的中水可被应用植物灌溉、公厕用水,水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 3.6地面节能 随着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轻量化成为了建筑工程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部分工程项目在体量减小的同时却面临着严重的能耗问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建设单位在混凝土施工中通过保温层的增设,有效控制了地面的热量损失。传统的工程领域,多使用的是复合硅酸盐板等材料,这种保温材料的性质特殊,呈现出明显的遇水膨胀特性,耐久性相对较差,随着时间的延长,该种保温材料出现了明显的地面开裂问题,难以持续发挥其保温作用。近年来,随着建材市场上材料种类的增多,泡沫玻璃等成为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的地面保温材料,这种保温材料的生产是将废旧玻璃作为原料的,在其中添加了一定的发泡剂和改性剂以后置于高温环境下烘焙获得的,这种泡沫玻璃的导热系数小、密度小且耐久性好,在地面保温中的应用优势突出。 3.7固体废料利用 施工现场一系列施工作业的进行伴随着大量固体废料的产生,在当下的发展条件下,因为人们对节能环保性的关注度日渐提升,为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应强调混凝土、钢筋等固体材料的循环利用,根据现场所产生的固体废料做好相应的分类,经由再次加工来实现废料的循环利用。 4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各个建设单位在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将绿色节能的理念渗透到全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环保材料和节能工艺的应用,提升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 作者:陈业 单位:重庆市城市建设土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篇3 1阐述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长时间发展期间,却存在很多能源耗损的情况,建筑企业要加大对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合理把控,把控建设全过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所谓的绿色建设,则表示工程项目施工期间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施工方案,保证每一项资源都能得到有效运用,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险,满足长远稳定发展的预期目的。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宣传和推广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将企业在当今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而且还能达到当今环保的有关需求,还能满足每项资源高效率以及合理的运用,更有利于工程项目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建筑工程中运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2.1屋顶节能技术运用在工程中 由于节能减排的大力推广和运用,目前,在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种节能技术之一就是屋顶节能技术,这种技术的设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由于屋顶建筑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原因是风吹日晒,先进的环境保护节能技术的设计能够从最佳科学层面对屋顶坡度进行设计,选择的材料可以运用最新的环境保护材料。因为国内南方地区夏季降水量非常大,因此研发了屋顶积水以及储水系统,在雨水非常大的情况下,雨水就会自动进入到蓄水系统,在此之前,需要先通过屋顶的排水系统。日常用水过程中会优先选择使用续集到的雨水,如用这些雨水可以冲刷卫生间等,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水费,并且也充分利用了雨水,同样是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的最优方式。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由于需要用到的电能很高,电费占据整个工程项目费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环保节能技术更有利于建筑有关部门处理和设施建设环节的电费有关问题。近几年,由于我国开始大量运用太阳能技术,住宅楼屋顶的高效太阳能收集系统也是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从而为建筑物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2.2科学使用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对于建筑物而言,墙体保温功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对其室内的温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设方在开展墙体绿色节能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墙体保温施工环节当中的重视度。科学解析保温系统的安装过程,能够将其规划为建筑墙体保温内外侧区域,实际建设期间,若运用墙体外安装保温层的方法,除了在一些方面拓展了建筑物室内的面积,还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使用率提高。在此期间有可能会被外界环境等各项因素所影响,造成墙体保温系统功能的作用在发挥过程中还会被各类问题所影响,若建筑方在室内安置保温系统,尽管可以避免这种系统不会被外界因素影响,但保温效果却很差。由此建筑企业在安置建筑保温系统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有关标准和各个区域的实际状况,考虑各个方面内容,采用科学并且满足当地气候和所在地理区域等有关标准的保温系统设置方法。 2.3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系统是其中能源耗损的重要阶段,因此电气系统的节能技术同样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减少建筑物能源耗损的重要环节。设计电气系统过程中牵涉到变压器、照明系统以及线路这几个方面。其中,变压器在设计期间一定要选择高导磁的优质设备,运用这种设备的功能将其中能源耗损降低,这样可以减少密闭连接等过程中能源耗损。针对线路设计来说,在此期间的线损是造成能源损耗非常高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建筑物的层数越来越高,间接将电阻和线损加强,造成线路能源耗损情况有所提高。对线路设计过程中,需要挑选一些电阻值很小的导线,并且要尽量将其线路长度缩短,减少线路损失。对照明系统进行节能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有以下对策:①使用自然光开展照明。设计过程中电气设计员工需要跟建筑专业进行相互配合以及协调,尽量使用自然光,有利于室内人工照明和自然光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降低人工照明的各项投入。②使用节能灯具。使用高效的电子镇流器以及电子变压器等,当做公共场所的照明设备,同时还要运用无功补偿的灯具,从而减少能源的耗损情况。此外,还要适量的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这种能源能够有效将建筑电气当中的能源耗损情况降低。 2.4门窗施工 对建筑门窗开展节能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门窗的紧密性好坏直接会对热损耗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将这项工作的有关设计做好。对门窗进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选择材料。目前,在快速发展的高功能材料和新型材料,在这个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①选择门窗材料期间,需要合理把控热传导系数,内容比较低的导热系数的材料,更有利于开展隔热和保温操作。因此对材料进行选择期间,需要对这方面进行性能测试,选择最适合的材料,这样才可以将其性能提高。②所选择的门窗玻璃材料也会对建筑物的采光以及透光功能等造成一定影响,这就要求节能设计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现阶段住宅楼内里使用最多的就是真空玻璃,这种玻璃在隔热系数和透光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跟住宅楼的整体融合性也非常强。其次,设计门窗期间,具体的参数还要开展更加准确的测量和设计,在尺寸方面的误差会造成门窗的结构缝隙之间无法把控,同样会对后面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对门窗开展节能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全过程,根据其位置,通风采光等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将整体的能源损耗情况降低。 2.5在房建施工中积极应用水循环绿色技术 房屋建筑工程当中运用绿色施工水循环技术,这种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达到房屋建筑绿色环保目标。施工方需要严格根据设计标准开展排水管和水落管的铺设建设,从而满足对雨水和污水集中处理,然后运用循环系统对其分别采取对应处理技术运用,处理好之后的水资源为房建绿化进行灌溉,以及道路清洁等提供用水,这样可以将水资源使用率提高,缓解水资源缺乏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用这种技术可以达到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绿色发展。 3结语 总之,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支柱,绿色节能技术是建筑行业将来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工程项目发展期间,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探寻人和社会、自然等这些元素之间的统一和谐。科学把控建筑工程施工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而言,不仅可以将其建设期间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降低,而且还能满足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的目的,将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且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推动当今现代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辰龙.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9):288. [2]郭延庆.房屋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J].消费导刊,2020(4):31. [3]温楚光.刍议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中的节能环保技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9(16):28. 作者:潘传龙 单位:秀山县西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环保方面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方面论文:遵循5R原则 多方面做环保 自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也成了众多IT厂商的共识。近日,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尹炳新就向记者表示:“我认为环保不是口号,也不是流行时尚,环保应该是自发的,长期坚持的实际行动。兄弟公司今后推出的新品会继续秉承环保、低碳的理念,而且也会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 严格遵循5R原则做环保 尹炳新说的环保、低碳的理念其实就是指兄弟公司从2002年开始推行的5R原则,这一原则确立了兄弟未来在产品环保方面的发展方针。5R包括: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orm(再加工)、Recycle(再循环)。“拒绝”是指公司在采购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时候不购买会对环境造成负担的产品,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再利用”是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包括在制造机身外壳时产生的下脚料、污水等,通过再利用可以把下脚料重新用于生产,让污水变成中水。“再加工”是指通过改变废物的形状,把它用在其他的环节,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再循环”就是指资源的再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 在兄弟公司成立100周年(2008年)的时候,兄弟公司重新修订了集团全球宪章,把环境正式列为兄弟公司的相关利益方。兄弟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包括顾客、员工、商业合作伙伴、股东、驻地及环境。在“环境”这一项中明确规定:“兄弟集团以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方向,在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积极不断地致力于关爱地球环境的活动”。 兄弟公司还在日本给自己设立了减排的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目标要求到2020年削减排放量30%;海外工厂以2006年为基准,目标要求到2020年单位销售额消减排放20%,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这个削减量是很大的。 环保从身边事做起 兄弟公司在其网页上开辟单独的环保专栏,宣传公司的环保目标和措施,包括: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削减有害化学物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主题,号召员工和网友能够理解并共同行动。兄弟公司的海外工厂和销售公司,都积极参与ISO:14000的认证,在生产办公环节贯彻环保节能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兄弟中国2009年获得了ISO:14000的认证。 在中国,兄弟公司也积极展开环保方面的活动,号召大家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做起,包括回收塑料瓶和使用环保袋等。在公司内部,兄弟开展环保积分活动,倡导员工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的东西,瓶子使用之后不能乱扔,要放到固定的回收点,在年终还会对在这方面做得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 到目前为止,兄弟公司在上海、北京、珠海认领了多块绿地,比如上海的虹桥公园、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等。这几年兄弟还一直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尽量把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等活动进行冲减。兄弟去年还在北京永定河畔的“企业林”和“CEO林”认养了20亩的“兄弟林”。 产品设计充分考虑环保 在产品方面,兄弟公司的多款产品标配了双面打印单元,可直接打印、复印、传真双面文件,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纸张,从而减少造纸业树木砍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兄弟打印机独特的节墨模式,可以在不影响打印效果的情况下,减少墨粉的使用量。兄弟打印机还内置了自动休眠功能,当用户暂时不使用打印机时,打印机就可以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减少打印机在非工作状态下的能源消耗。此外,兄弟所有激光打印机产品均采用了鼓粉分离的设计,这样墨粉用尽后只需更换墨粉,而不用更换硒鼓。这样就在为客户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环保方面论文: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潜力分析 摘要:电能在生产、传输以及送达过程中对环境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电网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在做好自身环保工作的同时,对上下游产业环保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文章从电网企业自身、电源侧以及用户侧三个方面分析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潜力,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前做好风险控制,注重电网与环境的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电网企业;节能环保;环保潜力;电能生产;电能传输;电力系统 电力行业既是优质清洁能源的创造者,又是一次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大户,因而也是国家实施节能环保的重点领域。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电网企业作为连接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的纽带,在做好自身节能环保工作的同时,对上下游产业节能环保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本文从电网自身出发,同时从促进电源侧和引导用户侧等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环保潜力,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前做好风险控制,注重电网与环境的协调的发展。 1 电网自身环保潜力分析 电网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电网工程前期建设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都尽量降低其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影响,协调好城市建设、电网建设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电网自身的环保潜力主要从电网前期阶段、基建阶段以及运行阶段等分别进行分析。 1.1 电网前期阶段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电网规划环评工作在电网前期阶段开展的幅度相对有限,尚未在生态敏感区预留输电线路通道,导致电网项目前期选址选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据统计,广州地区220kV输变电项目平均建设周期为5~6年,最长的超过9年;110kV输变电项目平均建设周期为4~5年,最长的超过8年。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可考虑逐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对环境敏感的区段进行先期避让、调整,减少电网工程建设整体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落实相关项目环评批复,在项目前期阶段促进电网环保。 1.2 电网基建阶段 电网建设过程现场施工会产生粉尘扬灰、噪声污染、基建废料、生态破坏等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必要的土石开挖,可能发生较大量的弃土,若不妥善处理,将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施工阶段涉及的林木砍伐、植被破坏、线路施工中土地临时占用、施工便道等,都会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在电网基建过程中,对施工现场做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考虑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也可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3 电网运行阶段 输变电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工频电场、磁场与电磁场、噪声、无线电干扰、废油、六氟化硫、多氯联苯、固体废弃物等因素均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1.3.1 六氟化硫气体。六氟化硫气体,主要在电气开关设备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其温室效益是等量二氧化碳的2.4万倍,在大气中可以稳定存在3200年不分解,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类型。 以南方电网为例,其已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建立了六氟化硫回收处理中心,且制定了电网六氟化硫管理相关规定。2014年各省均完成六氟化硫气体计划回收目标,四个省份(除海南外)回收六氟化硫共计20.77吨,其中广东省完成回收18.4吨。但是,对于六氟化硫气体尚未进行台账登记,其在网总量尚未明确。六氟化硫管理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点是建立六氟化硫台账管理。 1.3.2 电磁环境。电磁环境方面,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当输变电工程与周边建筑物直接距离低于安全距离时,工频电场便超标存在一定的隐患。 以广州500kV北花甲乙同塔双回架空线为例,其工频电磁和磁场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500kV双回架空线路边相导线对地投影处至投影外50m范围,离地1.5m处的工频电场为 趋势。 从大量已运行的110kV、220kV、500kV变电站的验收结果来看,变电站外产生的工频电、磁感应强度数值均小于推荐标准限值。虽然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在国标允许范围内,但仍有部分输电线路、变电站存在因电磁环境受居民投诉的现象,因此,在做好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防护的同时,在引导消除公众误解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空间。 1.3.3 噪声。噪声环境方面,主要来自变电站运行期间的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噪声和机械噪声,一般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高压电抗器、直流换流、整流器等。 根据统计,目前部分交流变电站存在噪声超标现象。其中,一部分在运老变电站由于设备老化,由风机噪声偏大造成;一部分变电站由于附近迁入居民,声场控制等级由原先3~4类,提升至2类造成。直流换流站的噪声对环境影响也较为突出,设备噪声源主要为换流站变压器产生的电磁噪声,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电磁噪声基频一般为100Hz,低频噪声因波长较长,有很强的绕射和透射能力,在空气中随距离衰减慢,对周围环境影响大。电网企业可通过积极主动进行噪声监测,加强对噪声源的控制,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3.4 废油、固体废弃物。废油主要指变压器在进行设备检修或事故时产生的油类,废油对外排放将对周围环境的水、土壤造成的污染。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变电站生活垃圾、蓄电池、电容器和废旧电缆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或物理的转化,对周围环境的空气、水、土壤等造成恶劣影响。废油及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回收将其泄漏风险降至最低,可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2 促进电源侧环保潜力分析 电网企业环保潜力除了体现在其自身,同时也体现在其对上下游专业的影响方面。发电侧是电力行业主要的污染排放源。电网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有效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发电侧环保工作:通过优化电网结构、加装储能装置和建设调峰电源等措施,提高电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促进新能源电源并网和消纳;通过加强西电东送通道建设、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等措施来保障清洁水电的接入与消纳;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保障核电机组安全运行和可靠送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少排放。 3 引导用户侧环保潜力分析 在能源革命及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电网公司在用户侧同样存在环保潜力。在继续推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同时,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着重挖掘电能替代工作节能环保潜力,充分发挥电能作为优质能源的优势,促进优化社会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高全社会用能效率。 3.1 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电动汽车作为国家的重点新兴战略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动汽车将在全社会节能环保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电网企业可对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系统、电池分拣技术、无轨电车、换电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为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电动汽车仍存在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技术标准不完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发展。 通过加强统筹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重要区域城际充电网络互通,拉动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电网企业在电动汽车投资、运营模式研究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应通过进一步优化相关机制,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在优化负荷特性、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挖掘电能替代技术发展空间 积极探索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动向,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及环境升级。以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为例,靠港船舶的供电一般由自身柴油机提供,其辅机发电产生的碳排量占港口总碳排量的40%~70%,是港口及城市空气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船舶柴油发电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强度明显高于集中发电相应强度,靠港船舶供电效率提升空间较大,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将大幅度降低燃油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绿色发展的环境下,在能源革命的要求下,电网企业环保工作重要性逐步凸显,通过分析电网企业的环保潜力,有助于其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电网企业需注重电网与环境相协调发展,建立并完善电网企业的环保体系,配合政府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努力践行社会责任。 环保方面论文: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摘 要: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提高的不断发展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同时提高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为了保护水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污水的监测。本文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化学分析仪水质的分类及其主要应用技术。 关键词:水质;检测;过程型 1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早期的高速发展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膨胀式发展模式,江河、湖泊、水源地的水质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或威胁,水质的监测已经成为环保监测的重要部分,各类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2 化学水质分析仪分类 根据化学水分析仪器使用不同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各类分析仪器和监测程序,分析仪器类。 监测和分析主要用于纯水质监测,以确定是否水质法规,和环境质量警告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并在水处理过程饮用水质量不涉及控制;对于水质标准或环保法规,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和一些常规参数主要污染物的5个指标主要水质参数的监控要求;水质相对简单;应用处理技术和设备集成技术主要是前水样的技术要求。 在所使用的主要过程的水处理过程监测和分析设备,测量将参与在治疗过程中控制和质量的水的工艺参数的优化和提高下水处理效率,水的质量标准在末尾,以确保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水处理工艺的目标。程序分析器可以通过几十个参与更关键的工艺参数不同的水处理工艺的测量水质参数是不一样的。饮用水处理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以参与浊度和含氯消毒剂;市政污水处理,溶解氧,pH,COD,BOD,氨,污泥浓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还原电位(ORP),磷酸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控制参数;火力发电,核电站需要水,二氧化硅,钠,电导率,pH值,溶解氧是关键的控制参数;软化水,硬度可能是最重要的水质量参数;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水质。 3 化学水质分析仪的应用领域 水质为不同类型的化学分析仪器,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较高的显示器分析的调查数据要求仪器的精度,数据可被用作相关执法管理的基础;和程序分析仪的可靠性和仪器的稳定性所需要的仪器的一个更高水质的要求能够可靠趋势反应,以提供用于水处理过程控制的基础。 4 化学水质分析仪的应用技术 4.1 监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相关的应用技术 (1)系统集成技术是目前最广泛的在线监测水质分析仪器应用技术。化学分析仪系统集成指的是一个或多个线或单线水质分析仪器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房屋线路分析系统或设备,主要由水,预处理单元,二次分析器单元,监测和分析时的的单元,所述系统控制单元,一个通信单元,所述操作环境的一个支撑单元,如远程监控中心。实时分析或更具体的参数信息能水水质,水质和及时的样本将被发送到的环境调节器或相关单位。 (2)抽样和样品预处理技术也是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质分析仪器在线监测常常面临多种类型的源水,废水和其他类型的水样,以确保试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何有效去除泥沙的水样,悬浮物,串扰样品材料在不影响要测量的测量参数的准确度,前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水是更有效的早期预警,一种“自我学习”和应用“蓝色”水的警告创新技术监护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蓝水卫报预警技术已经改变了水质监测的指标传统的只显示一个级别,警告“软调控”的概念首次提出。有限的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以监测基本指标的所有变化,利用预警模型,实现水质全面预警。该系统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机基本指标体现整体质量,水质量,水质量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事故之间变化的日期之间的差异;该系统可以使用内置的质量矢量警告流模型和分析模型来计算向量幅度和警告模式的角度,所述警报可以,如果矢量被超过。水质突然变化,此功能是有效预警。 4.2 过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相关的应用技术 (1)根据权利要求的在线水质分析仪的正确选择设备及水处理工艺特点:当在线水质分析仪可以在没有手动调节,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的特点和要求,可以稳定地提供水反应质量数据的实时状态。它要求测量原理,测量范围,响应时间,安装,维护和不同需求的其他业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在线水质分析仪表。 (2)在线水质“参数替换”分析仪器应用:水质替代参数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水质参数,水质污染和污水处理工艺用水类别的综合反映不能成为在线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的一些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水质参数。目前,在水中的合成的有机物质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在水中处理方法被去除以除去有机物它是在水处理技术的实时监测有害合成有机化合物,实现保证整个过程的自动控制。我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科学的水处理工艺控制要求的水质量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在线水质分析仪“参数替换”,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 (3)水处理工艺在线水质分析仪“专家”:在线水质分析仪是解决水的问题,水的处理工艺优化的主要目的,实现自动控制的过程。近日,在污水处理控制策略,先进的数学建模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的“WTOS污水处理厂优化控制系统,”最优化理论的结合已经开始推动在欧洲的使用和技术的应用;该系统使用特殊的数学模型,操作通过复杂的过程,结果,已经直接从一组固定的调整值的前端结合的溶解氧,硝酸盐,氨数据在线水质分析仪,COD和污泥,污水处理,从而减少通风和施用的量,降低了能耗。该系统的软件和控制模块在文书的形式固化,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可以预计,这样的专家“WTOS污水处理厂优化控制系统”可以给予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将成为在线水质分析仪水处理行业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环保方面论文:融资模式在河北省水生态环保方面应用探索 摘要:近几年来,河北省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这对国家加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河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实现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正确面对治理水生态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全方位掌握河北水生态的具体情况,利用统筹方法,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要更新理念,选择科学的融资方式,建设全新的河北省“人水和谐”的水生态。 关键词:河北省;水生态;环保;融资模式;探索 面对河北省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合理治理是很显然的,治理就面对资金的投入,那么,采用何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呢?这是我们首当其冲需要解救的突出问题。针对理论上的20多种融资方式,在治理河北水生方面还要采取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 1河北省水生态面临的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居民用水都曾遇到过难题,地下水过度开采,部分地上建筑物沉降严重,沿海一些区域存在大量水土流失现象,生活废水处理不当,一些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很多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源继续使用。 2常见的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项目融资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模式,有了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运转的困难。综合来看,具体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2.1BT模式 BT模式主要是指政府事先你定好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有关内容,将拟要建设的某个项目指定相关的企业法人进行投资,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由企业法人直接掌控该项目的各项资金分配和建设,当兴建结束,建设期满时,政府给予企业法人一定的等价补偿,并按照协议收购项目的一种商业活动。这种方式可以面对比较广泛的融资服务对象,也可以提供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在实践中,这种融资方式成功概率比较大。操作手续简便,融资款项到账时间快捷,能加快工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2.2BOT模式 这是一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投资人来源广泛,国内外均可以作为投资人成为项目的发起人,从一国地方政府那里得到项目的建设施工权,并有一定的特许经营权。BOT这种方式是允许私营企业加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施工中,是面对社会来提供一种公共服务。 2.3TOT融资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主要针对对象就是政府和投资者两方,两方签订合理的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入使用的可收益公共设施项目移交给那些民间投资者经营,那么,该设施在未来几年内的收益,要一次性地从投资者手中融得这笔资金,并把融资来的钱用在新项目建设上;协议期满后,投资者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进行管理。 2.4PPP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发生主体鼓励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双方的合作,能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效果。政府也要为项目承担一定的责任,一般来说,政府和私方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在国外有非常好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对我国公共基础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2.5ABS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方式,它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目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将这种融资方式主要用于三大能源部门的基本设施建设项目、交通运输部门的航空、公路、铁路、码头、桥梁、隧道建设项目;供水、供电和电信网络等一些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取得良好的反馈效果。 3BOT、PPP两种融资模式在治理水生态中的应用 结合河北水生态的现状及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项目融资各种模式的特点分析,下面主要介绍在河北省治理水生态,解决融资问题,主要可以考虑BOT、PPP两种模式的应用。 3.1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水生态的治理工作确实是一项举步维艰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水是生命之源,它和阳光、空气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我们要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传播水文化,增强全省人民节水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在社会上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让人水和谐发展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水生态面临的突出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才能产生积极、健康的实际行动,实现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BOT融资模式 多年来,省内水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的处理问题,BOT模式可以考虑在污水处理中加强应用,可以将全省范围内的污水处理项目整合成一个特许经营协议框架,再将项目进行打包成一个大项目,由制定的投资人负责投融资和建设的全面运行管理。据了解,目前在珠三角一带的地区中,有大量利用BOT的融资模式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然后再融合经济状况优越的银行集团、上市公司等社一些会资金参与建设,政府主要负责投资配套设施的建设,市财政最终将还利润给社会资本。所以,河北省水生态在解决融资问题时可以有选择行的借鉴这些优秀的做法,推进河北省水生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3创新PPP融资模式 3.3.1PPP融资模式的实施背景 回顾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PPP这种模式也开始逐渐得到更多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管理办法》,国家明确了鼓励和引导实施特许经营五大领域: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国家重视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PPP融资模式是有其背景和渊源的。中国多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象,如何建立有弹性的、可持续性的资金保障机制?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在PPP模式下,能有效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缓解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由此可见,PPP这种融资模式将来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将会逐步进行应用。 3.3.2PPP融资模式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PPP模式的推广受观念影响比较大。 在全省水生态治理过程中,仍然面临政府观念过于保守和陈旧、项目盈利空间小、民营资本没有充分的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央强推之下,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对PPP的正确认识,不少人认为PPP就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通过PPP利用社会资金解决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PPP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方式,严格来说是一种政府新型管理模式,政府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为公众提供更高效和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要解决好特许协议内容的问题。 特许协议是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契约基础,是确认双方合作关系的基本要件,协议中要对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保护双方利益,确立好双方合作“双赢”、“共赢”的合作关系。 (3)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必要的。 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双方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会随项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的总体角色和责任基本是不变的――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稳定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无论环境发生怎么样的改变,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组织招标,理顺各参与机构之间的权限和关系,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等。 (4)需要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大力配合。 PPP的运作模式广泛采用项目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这需要机构内人才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特别是比较精通于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主体与参与方的有关规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能够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具体专业化的服务。 总之,在治理河北省水生态方面,我们要采取方方面面的多种措施,融资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体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环保方面论文: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意识。这不仅单单体现在生活品质环保的追求上,还体现在建筑施工设计中。绿色环保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与倡导,它不仅能提高建筑施工的品质,还能提高其效率。文章将结合我国建筑施工现状的特点,从而来说明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环保;建筑施工;节能环保;经济效益 1 我国建筑施工设计的现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绿色建筑也随之得到认可与重视。它将会是人们逐渐追求的对象。因此,如何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将是建筑的一大亮点,这会提高建筑的竞争优势,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我国国内,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仍得不到普遍的重视,一般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施工环境的现状也日益严重,时刻遭受着威胁与挑战。 1.1 片刻追求市场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建筑市场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投资者主要投资一般建筑,这只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好好地遵循“以人为本”与“人和环境”的建筑设计理念,他们只考虑到了市场的短期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供应正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增加。当建筑量超过需求时,一般建筑的优势不再满足需求者的要求。只有真正绿色环保的建筑大楼才能被推崇。 1.2 能耗厉害 对一般建筑而言,建筑施工中的能耗量是庞大的。它不仅降低资源的利用率,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我国,施工者更多的是注重利益结果,希望短期创造巨大的财富。可与此同时忘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忘却了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建筑中还是主要以煤为主要原料,大量使用煤使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1.3 缺乏专业的绿色环保建筑队伍 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复杂化、系统化、综合化。它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实地勘察,对施工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绿色经验认知。而当前的建筑队伍缺乏相关的知识,不具有绿色建筑经验,对新型材料的掌握也不够成熟。即使建筑队伍有绿色环保的意识,也无法准确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 1.4 建筑施工中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建筑施工过程中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电、资金以及人员的安排等没有有效地分配。管理人员散漫、管理制度的落后往往导致施工工期的延迟。 2 误区――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不意味着高价与高成本 绿色建筑像是一个新宠儿被开发商宠着,它被开发商用很多的新词捧着,并且轰炸式的广告让人不得不觉得绿色建筑是高档建筑。其实不然。绿色建筑不是一定要用大量的金钱堆积而成的。它可以是一个在山林中的农家住宅,贴近自然,惬意舒适;可以是一个窑洞,靠着它的地理特征,冬暖夏凉。只要建筑中或在施工过程中透着绿色环保的理念,给人舒适安逸感觉,安全性能高的建筑,都能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环保理念的体现不是用钱体现的,而是用智慧表现的。在施工中小小的注意细节就能为建筑平添一份绿色。 3 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绿色建筑施工设计需要设计者以“绿色环保”为理念,“可持续发展”为远见,“节能环保”为目标,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优化,争取规划的合理,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以下就是绿色环保意识具体对施工的应用。 3.1 总体规划与布局 建筑施工的规划与布局,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勘察施工现场,对其进行测量与分析,然后制定合理的施工图。在制定完施工图后,不能直接对施工地区进行施工,施工开始前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划分,划分可根据区域的性质(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等)。然后在作业区附近做好隔离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与财产的伤亡与损失。同时,有效及时地隔离能够减少对作业区外围的环境破坏。 3.2 科学规划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土地的开发日益频繁。可在这背后,土地资源也随着不合理的开发大量流失。因此,绿色环保施工的方面之一就是土地的合理规划。 做到土地资源的节约,首先第一步就是科学地规划土地,这样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土地的不重视,从而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影响。对总体的施工环境的土地进行功能性划分,提高施工过程中土地的使用目的。对作业区的土地要减少用地死角,杜绝过度占地,合理科学地依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勘测情况进行土地利用。在此基础上,不能大规模地破坏原土地上的绿色植被,破坏其生态系统,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保护,并在施工后对其进行一定地复原与修复。对施工外的生活区,应及时隔离,减少对外的占地面积,减小对施工周围环境的影响。 3.3 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施工区内,可以通过设置太阳能装置来进行发电、取暖等,这样可以减少施工中的用电量,科学环保。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太阳能理念积极地落实到建筑中去。例如,当前空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无疑使得氟利昂的使用对环境遭受巨大的压力,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我们将太阳能的结合到建筑本身中,可以减少空调的取暖使用量。再者,我们可以在建筑时注重建筑自己的通风原理,从而设置通风系统,也可以减少空调使用率。积极合理使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会让建筑充满魅力。 3.4 积极使用节能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对于材料的使用,应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根据资金的现状来积极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材料的购买情况,并且对其认真做好入库情况。当材料出库时,应对材料量及用途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记录,对材料的使用进行限额管理,避免其在中途的大量浪费。对于材料的保管,不应只注重钢筋、水泥等重要材料的保管,还应包括周转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情况。有效地保管周转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中的材料的累积折旧,不影响建筑施工的进度。积极使用节能材料则要求有一支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他们有长远科学的眼光,在施工中会引进科学的施工技术(例如闪电对焊等),而且他们注重的是品质与效率的追求,追求的是绿色建筑,会凭着施工的总预算等积极采用节能材料,使得建筑更加追求绿色环保。 3.5 注重施工中的节水与节电 建筑施工中用水量和用电量是十分大的。对于施工中的用水、用电都要节约,若能循环利用应该要进行二次利用。用水节约体现在施工生活区的用水限量,合理分配用水单位,减少水的浪费,例如采用腹膜保护在平面结构上等;用电节约指的是对电量进行限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用电节省的机器设备,减少大功率、高耗电的机器设备的使用。二次循环则主要体现在用水上,对于一些已用过水进行循环使用,例如可以废水利用――洒水除尘等。 3.6 回归自然,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建筑的建造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人的居住,它们带来地是更多的生活享受。真正的绿色环保建筑是将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建筑施工中,用天然无刺激的建筑材料,居住区的功能分工明确,环境舒适,室内空气清新,室外绿意盎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建筑将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它能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对建筑施工有着非凡的意义。 环保方面论文:浅谈城镇污水处理厂竣工环保验收监测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摘 要:污水处理厂验收监测是污水治污减排的重要工作,监测人员须掌握正确规范的验收监测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现场监测和环境保护检查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为更好的做好验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关注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治污减排力度的加大,青岛市采取政府投资、BOT等模式,不断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市目前国控污水处理厂22家,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0余万方,同时,我市农村也建成了多家小型污水处理厂。笔者从事多年污水处理厂验收监测工作,本文重点对青岛市污水处理厂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验收监测工况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长期稳定运行,同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现场验收监测期间,生产负荷须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应确认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量与设计量是否吻合,设施应正常运行,废水处理量达到工况要求。确实无法满足工况的,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应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对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尚无污染负荷部分的环保设施,验收监测采取注明实际监测工况与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采用分期验收方式。 2 监测工作 2.1 废水监测 2.1.1监测点位的设置 通常主要是对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进行检验,监测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以及主要污染物进水和出水浓度等。因此,在污水处理工艺进水口和末端排放口均应布点采样,以确定各污染物的源强和出口浓度,评价进水浓度和污染物去除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出水浓度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2.1.2监测项目的选择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列出了19项水污染物基本控制项目和43项选择控制项目。对末端排放口而言,19项基本控制项目均应进行测定;同时根据汇水范围污水特点以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可以加做选测项目。 2.1.3监测频次的确定 对污水处理工艺末端排放口,标准中规定采样频次为至少2h一次,取24h混合样,以日均值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PH、水温、氨氮、悬浮物、石油类等项目取混合样测定不尽合理。因此,对污水处理工艺进口和末端排放口一般每天取样4-6次,采样2-3天。 2.2废气监测 废气主要为未封闭的污水管道,进水泵房、隔栅、沉砂池、厌氧或好氧设备、污泥池和污泥脱水等散发的恶臭物质,主要污染物有氨、硫化氢、臭气浓度和甲烷等。 废气主要为无组织排放,布点时一般在下风向或浓度最高点处设3-4个监测点位。其中氨、硫化氢和臭气浓度在监测点设于厂界或防护带,甲烷的监测点设于厂区内。如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建议在厂界周边设置参照点,尽可能说清企业排放情况。现场监测时,应注意风向、风速的变化,一般每天采样4次,每2小时采样一次,采样两天。 2.3噪声监测 噪声源主要为鼓风机、提升泵和污泥脱水机等。验收监测时,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相关要求进行布点,一般只对厂界噪声进行监测,主要考核该建设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当厂界周围有敏感目标时,厂界应加密或在敏感处布点。厂界噪声的测试一般为2天,昼夜各2次。 2.4固体废物监测 初沉污泥采用重力浓缩、剩余污泥采用机械浓缩,二者混和后进行中温消化,消化后的污泥脱水后存放至厂内污泥堆场内。污泥监测时应测定有机物降解率,以判断是否满足稳定化的要求,此外还要测定含水率、粪大肠菌群等项目。污泥的处置方式,采用较为广泛的是农用和卫生填埋。污泥作农用处理时,应测定总镉、总汞、总铅、总铬等金属元素和砷、硼等非金属元素以及石油类,苯并芘,AOX,PCB,PCDD,PCDF等有机物,污染物含量应满足GB18918-2002中表6的要求。采样时采用多点采样法,样品应有代表性,样品质量不小于1KG,采样次数不应少于6次。 3 环境管理检查 环境管理检查由现场勘察开始,到监测实施结束后完成,贯穿于整个验收监测的过程。 3.1 建设项目落实环保要求 主要检查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保主管部门批复,初步设是否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意见的要求,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照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并投产使用,项目试生产是否按规定申报并经批准。 3.2 建设项目自身环境管理建设 主要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了环保管理网络和环保规章制度,是否有专职环境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正常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及运行记录管理,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及运行记录是否齐全。 3.3 排污口规范化 主要检查污水处理工艺末端排放口是否安装了污水水量自动计量装置、自动比例采样装置,PH、COD、氨氮等主要水质指标是否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流量计和在线监测仪是否有计量部门的质量认证证书和环保部门的推荐证书,自动监控设备是否与环保部门监控中心联网,固废暂存场所是否按规范要求采取了防雨淋、防渗漏等措施,各排污口是否设置了环保图形标志牌,排污口的数量,位置是否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意见的要求设置。 3.4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此类项目的环境风险因素反映在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状况可能发生事故,对周围环境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均可能造成影响的污染应急预案以及相应配置,调查试生产期间是否发生过污染。 3.5公众参与调查和扰民现象调查 我市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处于海、河边,相对偏僻的地方,个别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化推进,也距离居民区较近。对距离敏感点较近的企业,要对当地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进行调查问卷、走访、询问,了解日常有无扰民现象、如有扰民、违法等现象,调查清楚,尤其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环境管理部门报告。 3.6固废处置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固废主要是污泥,现在我市主要是进行填埋、农肥和制砖等综合利用。 3.7总量控制 污水处理厂是一个辖区或全市的主要的废水减排工程,对当地的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处理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减排质量,所以必须将总量控制放在首位,根据监测结果合理核算总量控制效果。 4结语 验收监测的核心工作旨在对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转效果、“三废”综合利用以及处理、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综合测试和检查。只有强化环保设施规范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同时,验收监测过程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才可以确保污水处理厂竣工验收监测科学、严谨、正确的进行,为环境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撑。 环保方面论文:美国环保署希望汽车制造商在油耗方面引入道路测试 整车厂的标称油耗往往与消费者体验并不一致,买车时以为买了一只吃草的“小绵羊”,实际上可能是一只整日饥肠辘辘的“油老虎” 消费者的要求 近十日美国一个消费者联盟和环境保护群体正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打击使用非官方油耗数据的汽车广告,这里“官方”是指来自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 由于汽车制造商广告里的数据与消费者实际使用中有较大的出入,他们给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所有油耗参数只能采用EPA的评价,禁止汽车广告中采用非EPA的油耗估计数据。 ・允许使用EPA的所有三种评价指标(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两者混合),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使用组合的数据。禁止广告中只使用高速公路数据,因为这种工况一般很难完全实现,有一定的不可靠性。 ・要求公布销量较大的配置车型而不是某些在油耗数据上比较优秀的配置车型的数据。 ・要求电动汽车广告中换算所得的油耗数据。 汽车广告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一个很大的因素,精准清楚的油耗数据将对消费者购车和对在提高燃油效率方面有投入的厂商有帮助。美国消费者协会公共事务主管、《The Car Book》的作者杰克・吉利斯(Jack Gillis)说。 油耗的不同标准 在中国,评价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般采用百公里油耗(L/100km),即车辆行驶100公里所消耗汽油的体积;美国的燃油经济性则采用每加仑汽油所能行驶的英里数,即Mile per Gallon(MPG)来衡量。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政策保护法,确立了美国新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法案(CAFE)标准,根据此法案,燃油经济性的标准由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制定,而美国环保署(EPA)负责对汽车制造商的新车燃油经济性数据进行统计,数据由制造商提供,EPA对提供的数据随机进行验证。违反CAFE标准的后果非常严重。与标准相差0.1(MPG),则将受到每辆车5美元的罚款。戴姆勒-克莱斯勒就曾受到3030万美元的罚款。 汽车制造商一般按照有关的标准,在特定的温度、风速等环境条件下,在实验室底盘测功机上对汽车进行等速油耗测试;或者在平坦路面上,进行等速油耗测试。最终选取最低的油耗数据,称作“理想油耗”,这也是很多汽车厂商在广告中所采用的参数。 EPA的打算 尽管消费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而且说的头头是道,EPA却有自己的打算。EPA建议汽车制造商在公布油耗参数之前对他们生产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现在一些汽车制造商使用风洞测试和工程计算的方法来计算油耗参数。 这个建议是在福特、现代和起亚之前在油耗方面出现了备受关注的错误之后提出的,由于这些错误这些生产商不得不重新油耗参数并对之前买了相应车型的消费者进行补偿。 “一些制造商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我们正在制定一个管理办法来要求所有的汽车制造商来这么做。”交通和空气质量办公室的主管克里斯・格伦德勒(Chris Grundler)说,用实际道路测试取代风洞测试会使操控试验结果变得困难。 EPA于2008年推出了现行的油耗测试方法,并用以评价所有在美销售车型的燃油经济性。2007年以前,EPA的测试只包括城市和高速公路,但在2008年的标准中,增加了高速\加速、空调和低温三种测试工况,这使汽车油耗的测量变得更加全面和准确。 EPA油耗测试流程是根据联邦法律细化的标准化办法,并根据此法在实验室的可控条件下对车辆进行测试。在测试平台上,会有专业的驾驶者根据测试标准或者程序来模拟城市或高速路况下的驾驶情况。测试的标准非常详细,对发动机的状态和整车的工况都有详细的要求。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测试也不能完全的反映实际的驾驶状况。但是相比汽车制造商的“理想油耗”,EPA的结果还是更加接近实际状况,这大概也是消费者们为何要求汽车广告中采用EPA油耗数据的原因。 环保方面论文:从四个方面开展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是指“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华现代汉语词典》)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但包括世界各国政府、各类生产企业,而且包括社会各界和每个家庭成员。我们不妨把关涉青少年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的立体教育合力形象地称为“四羊方尊”。中国正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上好“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这一课,尤为责任重大。 一.政府行动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产质量与生存质量。目前,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百姓生活造成很大不利。因此,重视环境问题并把治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已是政府间的共识。 1、面向国际。中国在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划的制定。从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日本京都的《京都协议》,从2007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巴厘路线图”到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哥本哈根协议》,从2010年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再到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始终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承担着全球责任,在国际和平与安全、《千年发展计划》、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关键的全球事务中,始终愿意承担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能以及所应担负的责任。 2、面向国内。中国“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语)。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制定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作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颁布。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即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并要求在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同时,中国还将制定出台《低碳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有速度走向低碳生活! 二.学校教育 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要过既有尊严、又有幸福的低碳生活的期限会越来越远,甚至会成为一种奢望。中国人的生命权、生活权、生存权、幸福权、尊严权还要奋斗很长时间。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在面对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学术科研和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1、居安思危。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从环保的角度讲,幸福是更优美、更安全的环境,更便利、更和谐的氛围。看社会环保幸福指数,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要更关注社会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增长状况。 学校教育要关注教育的幸福感,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幸福理想和幸福观。高碳经济生活已经严重污染了人类生存的地球,人们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甚至生存危机。在每个人的身边,就存在着不环保、不绿色、不低碳的环境问题。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培养驾驭未来国家命脉的接班人,包括环保卫士和志愿者。环抱之木,起于小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宜从娃娃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 2、痛改前非。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CCTV-10有一条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这里(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可以改变环境。一个小小的习惯,带来的效应,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所有的所有,都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低碳生活,从现在开始。”要减少碳排放,就要改变生活习惯,如骑自行车,开混合动力的车,使用节能灯泡,植一株草,养一盆花等,都是低碳、绿色、环保的行动。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条广告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反复重申改变不良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就一定会达到。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时有淡薄了责任、模糊了视野、不辨了是非的时候,这是非常痛心的。痛心的事要痛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的理由! 三.家庭素养 家庭的环境氛围和生存质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高碳生活,还是低碳生活,其印迹总会烙在孩子的记忆里。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把“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问题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修的素养来抓,我们还愁低碳生活不成吗? 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孩子的家庭生活,“家庭环保”这一课题谁来补上?家长的素养和眼光,决定着孩子的生活质量。 1、节约是家庭的美德。铺张浪费也是高碳生活。一粒米、一滴水,吃穿住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靠消费能源才得来的。居家需勤俭节约,持家要细水长流。古人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顺手关灯关机,不浪费纸张和粮食,将垃圾分类处置等等,这些环保理念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因为好习惯形成好自然,好自然就是好品德。 2、幸福是家庭的追求。居有所住,住有所安,安宁才有家庭幸福可言。出门青山碧水蓝天,进门放心安心舒心;绿色低碳居家,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现代家庭的理想生命线。“安全无污染,低碳不高碳,环保可持续”,这是家庭教育不得不研究的课题。家庭是孩子最亲近的学校,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家长务必天天向上。 四.社会责任 社会是一所生活实践大学。现在的惯性生活模式把我们已经惯坏了,我们很难轻易改变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然而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低碳文明生活。我们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树立低碳理念和持之以恒地转变行为方式,以达到推行低碳生活的目的。 1、低碳生活是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对普通人来说,低碳是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是一种态度不是能力。由于中国公民(特别是西部公民)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节奏生活中,电气化、自动化使日常生活能源消耗越来越高,发展中的碳排放,已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数量看似微小,但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碳排放总量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所以,严格控制碳排放量,过低碳生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只是国家命题,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 2、减少碳足迹是培养低碳责任。《低碳经济与幸福指数》的编者以一个平凡人的一天为例来说明“碳足迹”:清早起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面包喝牛奶,然后穿好外套,下电梯,开车或乘车去上班。紧接着乘电梯上楼,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没有摄像机随身拍摄,但温室气体却记录下了全过程。从电视机搜索信号和播放节目,到电梯上下,电脑工作都要用电。在中国,一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85克。面包和牛奶离不开作坊,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衣服生产,车辆行驶,无一不和能源打交道。像这样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个工厂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碳足迹”维基百科解释为:一个人、一个产品或装置在整个生命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概念以“足迹”为喻,说明我们的每个人都在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所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开车上班、乘飞机旅行,还是欣赏轻音乐、使用电脑,都将直接或间接地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以,“碳足迹”也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环保方面论文:港口在低碳与环保方面的举措 物流是碳排放的“大户”,港口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国外港口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国内港口制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战略。 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以来,低碳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所关心的重要,而物流(运输、仓储、包装等)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是低碳发展所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作为港口而言,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据我国港口行业管理部门在港口能源消耗方面的约束指标显示,港口综合能源单耗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5年要下降8%,“十一五”期间完成了4%,“十二五”期间还要完成4%,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国外港口出台强制性措施 全球港口发展均不同程度面临气候变化、港口周边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问题,鉴于港口企业通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难以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性的强制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发达国家通过对港区周边环境质量实施严格管理,促使港口为适应相关控制要求不断采取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减少排放以及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措施,从而推动了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缓解了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港口因此得以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低碳港口的建设,一些机构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 美国加州实施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法规,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定期委托评估机构年度港口空气排放情况。洛杉矶港分析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排放的分布和来源,以便引导港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洛杉矶港还逐年提高使用减排技术装卸设备的数量份额,通过相关管理规定,实施逐步限制老、旧、残破卡车进入港区,减少更多的车辆尾气排放。 为了进一步改善港口环境,针对船舶在靠港期间会产生大量燃油废弃排放,对港口地区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洛杉矶港实施AMP计划,强制要求船舶靠泊之后停止使用船用柴油机供电,改用由码头配备的岸电设施提供电力,大力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同时鼓励使用低硫燃料,该项措施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船舶利用岸电最初主要是滚装和邮轮码头,现在已经扩展到油码头、集装箱码头等。在推进岸电使用的过程中,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的,国外码头船用岸电设施一般都由港口、码头运营商、船公司、货主、地方市政部门中的一方或几方出资建设,既要在码头上建设供电设施,又要在船上设置岸电受电设施。随着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岸电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哥德堡港开始为3艘客滚船供应岸电以来,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港口在其特定的泊位上配备了为船舶供应岸电的设施。 美国洛杉矶港是岸电使用的先行者和代表,为减少港区及其附近区域的空气污染,洛杉矶港实施靠泊船舶使用岸电替代船舶柴油机动力(简称AMP)计划。荷兰鹿特丹在2007年底展开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计划,为默兹港口流域的内陆趸船供应岸电。鹿特丹港口安装了120个接驳点向趸船供应足够的电力,该计划现已解决供电系统的缴费和接驳问题,并会在2012年前后,在公众船舶停泊处完成加装更多接驳点。美国长滩港、日本名古屋、德国波罗的海吕贝克港、欧共体等一些国外港口及机构开始在每个码头均提供大船用岸电设施。 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早期码头上提供的岸电多为低压,现在有高压电上船后再由船上的变压器变成低压供船舶使用,还有高压供电直接与船舶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靠泊船型不同,选择相应的技术方式。美国洛杉矶港方案是将岸电设备安装在驳船上,通过多根低压供电电缆连接到靠港船舶上为其供电。瑞典的哥德堡港则采用高压上船,船上变低压的方式。而美国长滩港的某些集装箱码头则采用高压电缆直接与船上的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供电方式。 同时,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国外港口通过调整港口作业方式、改善运行调度等方法,致力于节能减排在港口的实施。美国长滩港开始对其码头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工程,将铁路集疏运方式引入港内,用来替换原来的有货运卡车集疏运方式,旨在减少卡车在港内行驶的几率,减少排放。 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韩国釜山港口局则通过太阳能、地热能降低港口能源消耗和成本。到2013年,港口局将投资50亿韩元建立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应用系统。并且追加30亿韩元建立海浪发电系统,预计于2016年投入使用。美国海军除了在太阳能、海浪能以及在港口应用岸电技术以外,仍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甚至计划利用海藻能帮助船舶获得动能。 并且,在局部地区采取一些政策性调控措施,也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例如:美国长滩港采用白天和夜晚收费差异,调控货车流量,减少了港区道路的拥堵,避免了能源浪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法案2006/339/EC,提出欧盟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要求成员国提高认识,与IMO(国际海事组织)合作制订岸电连结的国际标准,制订促进实施此法案的经济政策,交流各港口船舶供电和服务的经验,在港口推广岸电设施应用。 国内港口低碳物流成效果显著 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也将长期面临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以及来自于国际的减排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潜力。港口是交通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为标志的低碳港口是推动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抓手。 近年来,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开始船舶靠港时应用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青岛港、上海港、连云港港等在此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船舶应用岸电方面相关政策缺失的问题,如:船舶使用岸电服务许可、计价计费等方面。在港口环境保护方面,特别是散货码头防尘、抑尘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煤炭、矿石在装卸和堆存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正着手制定粉尘控制规范标准。 在船舶应用岸电方面,青岛港招商局码头2009年首先完成了5000t级支线集装箱船舶接岸电的改造任务,进行了初步尝试,其岸电改造项目也被确定为交通运输行业第二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的有益尝试。2010年上海港务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联合宣布,中国首个港口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正式应用。该系统将由港口岸基供电取代船舶油料发电,有效减轻港口地区的空气污染,实现低碳水运。2010年,连云港港采用 “高压上船”的方式,通过在港口测试,获得了交通运输部、船公司、口岸单位专家的一致好评,各项技术参数已达到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宁波港、蛇口港等还有正在实施的岸电项目。 在以电代油方面,针对集装箱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在我国应用广泛,但是存在油耗高,噪声大、污染物排放多收到问题,在沿海港口广泛开展“油改电”工作,即将原来完全依赖燃油的RTG增加电力驱动功能,减少RTG在作业中燃油类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提高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的应用比重,降低煤炭、燃油等高排放的能源消费比重,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天津港通过对太阳能、土壤能、海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利用,在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累计节约能源2.7万吨标准煤,节约价值400万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吨左右;大连港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海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交换,达到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的目的。连云港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展风光互补照明技术的探索应用。国内很多港口企业都开展了清洁能源的利用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港口根据自身运行特点和需求,对其工艺流程、生产调度过程进行优化和技术改造,使港口的运行能耗成本降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根据装卸作业特点,优化作业调度系统,实现集装箱“满进满出”,减少了集装箱起重机空载运行的时间,节省了能源。秦皇岛港根据其煤炭散货储运的特点,针对输送流程空载运转进行研究,提出顺料流启动流程的设想,以减少输送皮带机在流程启动过程中的空转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粉尘污染治理主要是“以防为主,以除为辅”。港口传统除尘抑尘系统主要通过喷洒水、干式除尘等技术实现,存在效果差、能耗大、水量需求大等弊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除尘技术和设备,如:干雾除尘、新型防风网等。京唐港3000万吨煤码头煤堆场应用了防风抑尘网技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畜产品的生产总量以及生产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且发展势头逐渐由粗放型和技术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化。 1畜牧业产值的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发展情况看,其在基础设施、机械化程度以及劳动力投入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饲养规模、饲料的生产消耗等各个方面的生产成本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畜牧业产值。畜禽品种优良化、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各方面的水平都还比较低,与此同时,饲料的生产结构又体现出不合理的状态,并且经营和生产的水平比较低,基层服务缺位,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超前,在畜禽的疫病防控、监测、诊断和防治以及兽医的卫生监督体系方面的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较差,造成畜牧业生产途中的资源浪费较严重,从而导致畜禽的出生率明显降低,出栏率也呈现偏低的态势,同时劳动生产率相对也低,又因为饲料转化率低而造成畜禽养殖成本不断增加,阻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1)有效控制投入要素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对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影响是生产投入的成本,有效合理的控制投入能使效益达到最大。一方面基础设施进行及时调整和整修,使得其损耗能降到最低,从而使其使用寿命能够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促进劳动力知识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和减少生产力方面的投入,以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使饲养规模与规范饲养模式相适应,饲养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扩大和提高,这样一来畜禽的饲养成本就会降低。此外,科学的管控和使用秸秆饲料,使其能够充分利用,以达到减少饲料消耗的目的。 2)合理规划养殖场地。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协商合理化规划畜牧用地,考虑交通、水源、电路、防疫等方面因素,既不影响环境,也能正常生产,同时在畜种的品种、规模以及标准水平方面尽可能保证最优、最好、最大化标准。畜禽培育规模比较大以及资源集中化的生产企业,要尽可能地推进饲料行业生产产业化,推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及生产水平,促使其生产成本有效降低。除此以外,又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基层化的服务体系,提高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畜禽疫病监测、诊断以及防治和兽医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最终经过各个环节和细节促使养殖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3)合理优化种植养殖结构。种植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致使饲料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和合理的利用,从而导致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结合科学的管理观念来保护及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草源的生态建设,可以试图以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和围栏种草以及改良草地和毒、杂草的危害治理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可利用草资源的范围,使得比较优质的牧草种植资源受到有效保护。除此以外,在草地的动态监测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要加强建设退耕还林的后续工程以及农田种草工作。从养殖方面来讲,需要把重点放在生猪家禽养殖工作的强化上,因为这一产业的规模化养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另外,还要注意积极促进向耗粮少的草食家畜牛羊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将着眼点放在打造行业的龙头标杆企业以及增强资源和优势要素的保障力度上面,提升我国现有养殖龙头企业的畜禽品种的优化和规模化生产程度,加强生产过程的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等,从而促使标杆企业能够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带动作用。 4)妥善配置畜禽内部结构。伴随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畜牧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于数量的满足上,对于风味口感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档次,这就使得特色畜产品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有利的市场环境。结合特有的畜禽遗传资源和人们对口感及质量的要求,使比较有特色的畜禽养殖进一步得到发展。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措施,使畜产品的加工以及畜禽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畜禽产品的生产安全质量,达到增强人们消费欲望从而增加畜产品效益的目的。 3小结 尽管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畜牧业生产投入要素,畜牧业产值受影响的突发因素还是比较复杂,如近年来发生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使人们对所有乳制品的质量都产生了怀疑,这样会在短时间内影响畜牧业市场需求。另外,近年发生的畜禽养殖疫病问题,也给养殖行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如遇疫情,大面积扑杀活禽,关闭活禽交易市场,这些都对畜牧业经济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比如三峡水库,建在两大平原之间,这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两大区域,三峡水库建成后,水的面积增大,导致水的流速减缓,以至于在水库的上游或者下游向水库移动并繁殖。还有其他一些将陆地变成湿地也会带来一些流行病,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 1.2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三峡水库的建立对库区内的文物以及景观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及对周边地区文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水库的建立会淹没原有的原始森林,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会对库区及周边的植被造成破坏,新建的交通系统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这些都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2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变成人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水利建设进行过程中,作为水利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牢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社会各界关于水利建设的看法,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并采纳各方意见。但是对于否定的,偏激的看法我们应该予以否定。在水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地貌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应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建设进行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可预计的,但是只要没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就会有解决的办法。水利工程带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否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需要重点进行以下工作:(1)在能源开发上,首先应该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着眼于长远利益,不可只顾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要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2)我国现在对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必须加以完善。在风景名胜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区等禁止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不论大小,不论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都要对其重新评估。(3)对移民的影响,三峡水库的建成将占用大量的陆地面积,并且有大量的人口需要转移。这就需要对移民政策做了一些调整:①将三峡库区内的农村人民迁到较为发达地区。②一些在库区的企业,对其进行破产保护或关闭或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修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且有些还具有长期性。现在必须积极努力寻求相应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在今后的水电项目中,应首先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测量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应用的作用 1.测量在水利水电建设前的作用 在水利水电开工建设之前,测量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单位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设计,并且进行初步的规模呈现,按照自然条件和客观条件,还要符合最初建设的目标,测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检测,按照等比计算的方法,把图像和地形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并且,还要为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水利测验等相关的工作进行测量,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检测,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2.测量在建设中的作用 每个建筑物都是平地而起,它靠的不是我们的臆想,靠的也不是上帝的恩赐,它靠的是无数人民的双手,同时也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每项工程都是经过细心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审批和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到施工阶段,在开工的时候,通过设计的图纸,在现场将施工建筑物规划出来,这个所谓的规划出来就是需要用测量来进行的"通过不同的方法,采用精准的测量放样方法,把图纸上的内容移交到实地现场中,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测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这个测量的准确性也是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测量失误的差错,那么将会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并且,在经济上将会带来无法估计的后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于建筑物坍塌,水利工程倒塌的现象,事故不但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可见,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精准的测量来对每个标的物进行精细的计算测量,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不能有错误,建设工程的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上一道工序留存的问题要马上解决,不能耽误下一道工序,如果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问题叠加的现象,累积起来的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3.测量在水利水电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建筑物竣工之后,都不可能马上就会投入到利用上,因为建设工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检测,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在竣工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测大坝的运行情况,并且验证大坝工作的正确性以及它运行的合理性,需要定期的对大坝进行不同隋况的测量,这样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数据资料,通过这些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状态和变化"如果通过测量,发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要做及时的原因分析及讨论,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防止事故的发生。精准无误的检测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正确的保障,同时也是保障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于这些,我们就要努力的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检测工作,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二、全面做好与测量相关的工作 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正确施工,也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里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测量的管理和应用,采取正确并且有效的方法,做好与施工测量有关的一切工作,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全面提高施工单位测量放线人员的综合素质,身为一个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要有专业过硬的测量放线的知识理论,同时,也要精通于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与各种工作进行协调,要时刻的保持测量放线人员的先进性,不定期的为测量人员进行培训,这样保证测量人员知识的丰富性和长久性。其次,要选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对于一些已经使用了很久的仪器设备,采取推陈出新的方式,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也是测量放线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定要注意对测量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定期做维护,为测量工作做准备。再次,提高工作人员对测量放线的高度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反复对工作进行检查与排查,并且能够及时的纠正错误。最后,要合理的安排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要为了效率而降低了工程的质量,为测量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并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了解到测量的工作是贯穿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始和结束,而且,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仪器设备,让测量的工作能够顺利并且正确的进行,让测量更好的为水利水电工程服务,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保障,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现介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特点,探讨了有关“质量控制”条款进一步完善问题,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 引言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的同时,在相关专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建设条件也日趋复杂,还需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1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概述 建设项目的质量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也是建设项目三大控制目标的重点。 1.1建设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是指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进行的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可动用的资源、质量要求、进度要求、合同中的其它要求等),达到建设项目的最优目标,即质量、工期和投资控制目标得以最优实现。 由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独有的复杂特点,从而其具有几大共性,即实践性、复杂性、多样性、风险性和不连续性等特点;同时,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还具备其自身特点,例如:严格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较广的监督范围和较深的监督程度;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等。 1.2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质量是指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主体是实体。而工程项目质量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工程项目实体质量;(2)功能和使用价值;(3)工作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有关问题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特点,包括:主体的复杂性、影响质量的因素多、质量隐蔽性、质量波动大、终检局限大、质量要受投资、进度的制约等。质量控制的任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全面实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由于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不同,各阶段具有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和任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经由对投资人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质量控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2.1事前质量控制。监理工程师事前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1)对施工承包商的准备工作质量的控制,即对施工人员、施工所用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措施、施工所必备的环境条件等的审核;(2)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的事前质量保证工作,即为了有效地进行预控,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承包商提交的各种文件,依照本工程的合同文件及相关规范、规程,建立监理工程师质量预控计划。另外,还需做好施工图纸的审查和发放。 首先,是对承包商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包括五个方面:(1)承包商人员的质量控制。按照规定,承包商在投标时应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及《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有关条款的规定提交详细的《拟投人合同工作的主要人员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承包商的主要人员符合投标的承诺。(2)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质量控制。(3)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4)施工方法和措施的控制。(5)环境因素的质量控制。 其次,是对监理工程师的事前质量控制。程序有:(1)监理工程师事前质量控制计划;(2)施工图纸的审查和发放。 2.2事中质量控制。工程实体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多,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施工工序所组成,它们的质量是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必须落实到每项具体的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即对投入到每道工序的4M1E进行控制;二是对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即对工序活动的产品采取一定的检测手段,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析、判断该工序活动的质量(效果)。 监理工程师的工序质量控制包括:(1)工序质量控制计划;(2)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3)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 2.3事后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完成施工过程而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竣工资料;审核承包商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整理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技术文件,并编目、建档;评价工程项目质量状况及水平;组织联动试车等。 工程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是进行事后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工程质量评定,即依据某一质量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照施工质量具体情况,确定其质量等级的过程。对水利水电工程,要求按照水利部1996年颁发的SL176—9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进行质量评定。工程验收是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上,依据一个既定的验收标准,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检验工程产品的特性是否满足验收标准的过程。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的应用软件,国内开发已比较成熟,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在系统开发时,可将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作为独立的子系统,直接借用国内已成熟的软件的内容。 3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利部令第7号)规定: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特点,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通过资质审查招标选择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合同参与招标工作,从保证工程质量全面履行工程承建合同出发,签发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指导监督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实施;参加工程质量检查、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和工程验收工作。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是我国监理工程师进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2000年颁发的《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有关“质量控制”的条款仍有差别,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4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任务既复杂又繁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条款与国际广泛采用的条款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去完善。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造成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参与的建设单位较多,作业场地较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如果再加上交通联系不畅,那么势必会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大大 提升。 第二,水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很多,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爆破工程涉及到炸药管理问题。有些则涉及到在汛期的安全施工问题,还有些涉及到基坑的支护与开挖等。 第三,有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上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一些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施工图或者是施工顺序进行正确施工,技术措施也没有保障。 第四,有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短期的利益,快速赶超工期。甚至连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到位,导致其安全意识较差。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严重后果。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加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第一,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第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全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岗位负责制、逐级负责制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特殊性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等制度。常规性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特殊性检查是对某一特定时段、区域进行的检查,涉及范围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单位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具有突击性的特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预先通知,有利于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施工安全管理应抓住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大坝围堰筑堤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硅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第二,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按标准化要求和规定执行,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木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讲一步加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我国在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安全责任制度,使得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要重点看护,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之路。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影响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生产要素 11劳动十体的控制。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会苜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思想意识、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条件上整体提高劳动名的综合素质。 1 2劳动主 题的控制。劳动对象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其控制重点是加强材料使用时的检验利试验,检查材料设备性能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对于工程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所给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性能进行采购,并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1 3施工设备的控制。主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而加以控制,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施工设备,应履行安装方案的审理手续,启动前还应经相关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 4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正确分析特征,明确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制定合理可行的施上技术方案和施上组织设计,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还应编制技术和质量管珲方案,作为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 5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搞好地方干群关系,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和有关政策。 2.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 1旋工阶段的事前 预控。事前预控主要对开工前施工单位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钉严密的审核,对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开工前对每道工序班组进行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交底,对工程质量控制对象进行周密分析,提前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理对策。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应采取核准制度,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入工地现场,不得投入工程实体。 2 2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对施工的作业工序进行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报验制”。第一级是对已完工序或单元工程,采取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丁单位质枪机构终检的质检制度。第二级是在第一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临理上程师进行检验,并由临理工程师核签评定意见和评定等级,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三不放过”原则。运用因果分析图和排列图等质量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向自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 3施工阶段的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按照有关规范的统一标准。及时组织验收,并对试运行的工程进行时时观测,收集运行中的基础数据,并对已完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施工质量检验 施工质量检验数据作为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工程质量计定结论客观、准确与否的关键,对检测数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原则,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 1质量检验构要求。工程质量检验的项目、数量、方法应符合SDJ249-88, SL38-92《水利水电基木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规定,遇到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其质量评定标准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水利部有笑规定进行编制,并报质量临督机构批准后执行。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见证取样,并送检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见证取样资料应由施工单位进行制备,参与见证取样的有关人员在工相关文件上签字盖章。 3 2质量检验的职责设定。施工单位应按照SDJ249-88,SL38 -92等评定标准要求,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及检测数量进行自检,检验结果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182号)的要求进行填写。 监理单位应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力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平行的检测数量应按照混凝土试样小应少于施工中值检测数最的3%,土方试样不虑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5%;跟踪 监测的检涮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10%的检测点数进行取样。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按照质量监督机构确定的检测数量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抽样检测,做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3 3产品检验不合格的处理方 式。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取样检验,如仍不合格,应立即撤离工程现场,不得使用。 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修,直至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工程完工的质量抽检不合格,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或验收 4.施工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评定是对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核心,水利工璀项目应根据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质量评定工作。 4 工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方式。 单元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r,报监理机构进行复核,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最终对质量等级进行认可;分部工程质量同样是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并将工程验收质量结沦撮质量监督机构核各,对于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的质量结论应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审核,建设单位认定,其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机构统计工程质量等级,经建没单位认定后,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 4 2施工质量评定。 SL176--2007《水利水电上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计定规程》将质量分为两个等级。合格等级与旧规范(SL176- 1996)基本相同 ,优良等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所评定工程包含的了项目优良率南原来的50%提高到70%,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优良率由原来的100%变为9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事故由原来的重大调整到较大质量事故,并增加了对试运行期观测资料分析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里要强调在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完成的最小综合体,也是日常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客观考核质量等级,科学分析质量缺陷,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从思想上、技水上、资金上、施工环境工都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质量要素的制定、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以及质量检测和质量评定,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对它们的识别过程实质不足对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具体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确保整体工程最终达到预期的质量日标,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步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作为一项多专业的、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作,组织施工是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实现工程的预期目标,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推动工程进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进施工企业的进步。本文拟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水利水电施工存在的问题以及水利水电施工的对策等几个方面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在施工形式和施工方法上,和土木工程施工有很多类似,甚至部分施工机械都是通用的,在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两者也可以相互借鉴。当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也有自身特点。一是水利水电工程就施工环境来看,多为河道、沿海等水域。工作时需要依据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导流截流以及水下作业是坏境工作特点。二是地基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很重要,因为工程经常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地区进行,一旦地基处理不好就很可能留下隐患。这种隐患往往是很难补救的,因此需要针对地基采取专门的处理。三是水利水电工程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因为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都由水利水电工程承担。在施工时要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来采用专业施工方法和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首先,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缺乏创新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其次,施工单位工作量不足。最近几年,水利水电基建项目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工程在众多企业或个人的眼中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自铲蛋糕、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竞争的激烈,最终导致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不足。为了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可能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从而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最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以适应市场竞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策略 其一,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施工企业要想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因为合同不仅仅对工程具有指引作用,更会威胁到施工企业的利益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严格做好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以及审查等等工 作,必须确保工作的公平性、公开性;第二,合同双方必须在签订之前看清每一条合同条款,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做好衡量;第三,严格做好合同的签订程序,必须是双方都统一并且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第四,完成合同签订之后,合同双方都必须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办事。 其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所有管理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质量不仅仅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更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形象、声誉以及经济利益,所以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第二,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业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第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规范。 其三,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灵魂所在,不仅仅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安全问题,所以施工成本管理宏观地控制着整个工程的建设。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工作,必须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的采购、保管以及使用,既要保障材料的质量,也要做到采购的合理、科学,这样才能够既确保施工的质量,又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设备引进,比如说一些设备、机械可以采用租用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其四,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推行实物量法。一是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市场实际以及施工企业水平直接挂钩,编制更切合每个工程具体情况的合理造价。二是建立企业定额。企业定额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验收规范、施工方法的资料。根据自身的机械装备状况、生产工人技术操作水平、企业施工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机构的设置形式以及可能挖掘的潜力,自行编制的供企业内部进行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和投标报价的企业内部文件。三是建立高效畅通的询价、采购体系。这一体系能体现一个水电企业信息渠道通畅程度和对外界反映的灵敏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做出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和预测。这对于规避企业报价风险非常重要。 其五,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出优质水利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一是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规程。二是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三是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旅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其六,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成本核算与管理。工程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认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入入账。二是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可带入下一项目使用,或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无法处理的也由项目成本承担,不能以账面数移交。三是允许分包的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个合同完成总价、已付款、欠付款。对超合同付款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欠付款要制订还款计划原则上由项目经理负责清还。四是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生质进行处理,内部单位和人员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其七,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重视工程投标。作为成本控制的前期工作,工程投标往往被我国企业所忽视。而工程中标的前提是对工程信息的准确掌握,只有在对相关信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参与招投标的下一步工作。二是成本预测确定控制目标。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M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三是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编制方面,应该积极推行“实物量法”。在实物量法成为国际惯例的形势下,与相关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的接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不断增加。加强相应的施工管理是我国水利水电施工行业谋求发展与进步重要途径。当然,良好施工管理的技巧与策略仍需要长期的摸索与研究,需要整个行业的不断努力。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如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影响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生产要素 11劳动十体的控制。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会苜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思想意识、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条件上整体提高劳动名的综合素质。 1 2劳动主 题的控制。劳动对象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其控制重点是加强材料使用时的检验利试验,检查材料设备性能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对于工程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所给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性能进行采购,并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1 3施工设备的控制。主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而加以控制,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施工设备,应履行安装方案的审理手续,启动前还应经相关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 4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正确分析特征,明确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制定合理可行的施上技术方案和施上组织:请记住我站域名设计,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还应编制技术和质量管珲方案,作为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 5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搞好地方干群关系,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和有关政策。 2.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 1旋工阶段的事前 预控。事前预控主要对开工前施工单位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钉严密的审核,对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开工前对每道工序班组进行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交底,对工程质量控制对象进行周密分析,提前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理对策。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应采取核准制度,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入工地现场,不得投入工程实体。 2 2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对施工的作业工序进行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报验制”。第一级是对已完工序或单元工程,采取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丁单位质枪机构终检的质检制度。第二级是在第一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临理上程师进行检验,并由临理工程师核签评定意见和评定等级,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三不放过”原则。运用因果分析图和排列图等质量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向自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 3施工阶段的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按照有关规范的统一标准。及时组织验收,并对试运行的工程进行时时观测,收集运行中的基础数据,并对已完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施工质量检验 施工质量检验数据作为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工程质量计定结论客观、准确与否的关键,对检测数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原则,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 1质量检验构要求。工程质量检验的项目、数量、方法应符合SDJ249-88, SL38-92《水利水电基木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规定,遇到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其质量评定标准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水利部有笑规定进行编制,并报质量临督机构批准后执行。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见证取样,并送检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见证取样资料应由施工单位进行制备,参与见证取样的有关人员在工相关文件上签字盖章。 3 2质量检验的职责设定。施工单位应按照SDJ249-88,SL38 -92等评定标准要求,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及检测数量进行自检,检验结果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182号)的要求进行填写。 监理单位应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力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平行的检测数量应按照混凝土试样小应少于施工中值检测数最的3%,土方试样不虑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5%;跟踪监测的检涮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10%的检测点数进行取样。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按照质量监督机构确定的检测数量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抽样检测,做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3 3产品检验不合格的处理方 式。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取样检验,如仍不合格,应立即撤离工程现场,不得使用。 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修,直至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工程完工的质量抽检不合格,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或验收 4.施工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评定是对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核心,水利工璀项目应根据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质量评定工作。 4 工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方式。 单元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r,报监理机构进行复核,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最终对质量等级进行认可;分部工程质量同样是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并将工程验收质量结沦撮质量监督机构核各,对于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的质量结论应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审核,建设单位认定,其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机构统计工程质量等级,经建没单位认定后,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 4 2施工质量评定。 SL176--200 7《水利水电上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计定规程》将质量分为两个等级。合格等级与旧规范(SL176- 1996)基本相同,优良等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所评定工程包含的了项目优良率南原来的50%提高到70%,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优良率由原来的100%变为9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事故由原来的重大调整到较大质量事故,并增加了对试运行期观测资料分析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里要强调在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完成的最小综合体,也是日常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客观考核质量等级,科学分析质量缺陷,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从思想上、技水上、资金上、施工环境工都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质量要素的制定、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以及质量检测和质量评定,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对它们的识别过程实质不足对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具体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确保整体工程最终达到预期的质量日标,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步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讨论 摘要:兴水之利,谓之水利;利水之力,建二次能源,称水电;坝、渠道、隧洞、水电站等为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开发水利水电的水工建筑物。 关键词:水利 水电 水工建筑物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变得如此的稀缺性。从发现资源到开发资源到资源的枯竭。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是这样子?”,答案很明确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要寻找循环的、清洁的、环保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指南针。 水,作为万物之源是如此的珍贵。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事实证明,人类的力量是弱小的,但人类的智慧是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从古到今在水利水电世界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及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等;水电有葛洲坝、刘家峡、小浪底、二滩、三峡等。 中国,作为一个地形地质复杂(几乎包括世界所有种类的地形地质)。同样中国也是一个灾难重重的国度——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旱、涝、泥石流、地震等。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此时同时,神州大地将崛起体现人类意志的标志性上午建筑。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作为属水电工程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挑战(自然、地形、地质、气候更加的复杂,交通不便,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然而,我们有信心有进步才有发展,有发展才可以让我们腾飞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上。 作为普通人接触的水电工程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实际上它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本质的灵魂的东西才是它本身最伟大的世界。 萌芽篇 我是一点,小小的一点。何为“海”,海纳百川,分开则为水与每。也就是我要每天与水接触;“长”则表示为时间的概念。我出生于一个交通不发达,电力紧张的地方。人们对水的需求变得怨天尤人。大自然是无情的是随机的不会依照人类的意志来执行每一次命令。 我只相信一点,聚点成线,聚线成面,聚面成体。 理论篇 我是于2000年进入四川电力学院的,当时我的选择是水工。从小我对水利水电方面就产生很大的兴趣,我有时感觉我应该属于这个世界的一样。我愿用一生来在这个世界行走飞翔。 在这里,我真正的寻找到了自己的天堂,这里条件很好。有很多实验室,里面有许多的仪器、模型,了解到水工历史的具体体验。 那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关心和机会,我非常的感谢我的父亲及所有关心我的人,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了我,给我勇气面对任何困难,并战胜它。 本人以施工放来对水电工程的一点理解。 第一章 土石坝施工 土石坝包括各种碾压式土坝、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坝。土石坝具有就地取材,对坝基地质条件要求不高,结构简单节约三材和易于施工等优点。随着大型高效机具的采用,坝体防渗结构和材料的改进,施工人数的大量减少,施工工期的进一步缩短以及施工费用的显着降低等,为土石坝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当今国内外不仅中低坝广泛采用土石坝,而且兴建的高土石坝也也来也多。砼面板堆石坝的经济性和快速施工,已成为坝工建设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种新坝性,更是使土石坝“锦上添花”。 第一节 料场规划 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 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 选用料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满足坝体设计施工质量要求,勘探中的可供开采量不少于设计需要量的2倍。在储量集中繁荣主要料区,布置大型开采设备,避免经常性的转移;保留一定的备用料场(为主要料场总储量的20%~30%)和近料场,作为坝体合龙以及抢筑拦洪高程用。 在料场的使用时间及程序上,应考虑施工期河水位的变化及施工导流使上游水位抬高的影响。供料规划上要近料、上游易淹料先用;远料,下游不淹料后用。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雨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 充分合理地利用开挖弃渣料,对降低工程造价和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到弃渣无隐患,不影响环保。在料场规划中应考虑到挖、填各种坝料的综合平衡,作好土石方的调度规划,合理用料。料场的覆盖剥离层薄,有效料层厚,便于开采,获得率高。减少料物堆存、倒运,作好料场的防洪、排水、防止料物污染和分离。不占或少占农业耕地,作到占地还地、占田还田。 总之,在;料场的规划和开采,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又很灵活。对拟定的规划、供料方案,在施工中不合适的即使进行调整,以取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 第二节 土石料开挖运输 土石坝施工中,从料场的开挖、运输,到坝面的平料和压实等各项工序,都可由互相配套的工程机械来完成,构成“一条龙”式的施工工艺流程,即综合 机械化施工。在大中型土石坝,尤其在高土石坝中,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对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快土石坝工程建设速度,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挖运输方案 坝料的开挖与运输,是保证上坝强度的重要环节之一。开挖运输方案,主要具坝体结构布置特点、坝料性质、填筑强度、料场特性、运距远近、可供选择的机械型号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土石坝施工中开挖运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向铲开挖,自卸汽车运输上坝 正向铲开挖、装载,自卸汽车运输直接上坝,通常运距小于10km。自卸汽车可运各种坝料,运输能力高,设备通用,能直接铺料,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较强,管理方便,设备易于获得,在国内外的高土石坝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挖运机械朝着大斗容量、大吨位方向发展。在施工布置上,正向铲一般都采用立面开挖,汽车运输道路可布置成循环路,装料时停在挖掘机一侧的同一平面上,既汽车鱼贯式地装料与行驶。这种布置形式,可避免或减少汽车的倒车时间,正向铲采用60°~90°的转角侧向卸料,回转角度小,生产率高,能充分发挥正向铲与汽车的效率。 2.正向铲开挖、胶带机运输 国内外很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了胶带机运输土、砂石料。国内的大伙房、岳城、石头河等土石坝施工,胶带机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胶带机的爬坡能力大,架设简易,运输费用较低,比自卸汽车可降低运输费用1 /3~1/2,运输能力也较高,胶带机合理运距小于10km,胶带机可直接从料场运输上坝;也可与自卸汽车配合,作长距离运输,在坝前经漏斗由汽车转运上坝;与有轨机车配合,用胶带机转运上坝做短距离运输。目前,国外已发展到可用胶带机运输块径为400~500mm的石料,甚至向运输块径达700~1000mm的更大堆石料发展。 3.斗轮式挖掘机开挖,胶带机运输,转自卸汽车上坝 当填筑方量大,上坝强度高的土石坝,料场储量大而集中,可采用斗轮式挖掘机开挖,它的生产率高,具有连续挖掘、装载的特点,斗轮式挖掘将料转入移动式胶带机,其后接长距离的固定式胶带机至坝面或坝面附近经自卸汽车运至填筑面。这种布置方案,可使挖、装、运连续进行,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石头河土石坝采用DW-200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土料,用宽1000mm、长1200余m、带速150m/min胶带上坝,经双翼卸料机于坝面用12t自卸汽车转运卸料,日强度平均达4000~5000m^3,最高达10000m^3(压实方)。美国圣路易土石坝施工中,采用特大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的土料经两个卸料口轮流直接装入100t的底卸汽车运输,21个工作小时装车1000车,取土高度12m,前沿开挖宽度18.3m。 4.采砂船开挖,有轨机车运输,转胶带机(或自卸汽车)上坝 国内一些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采砂船开采水下的砂砾料,配合有轨机车运输。在我国大型载重汽车尚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有轨机车仍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运输工具,它具有机械结构简单修配容易的优点。当料场集中,运输量大,运距较远(大于10km),可用有轨机车进行水平运输。有轨机车运输的临建工程量大,设备投资较高,对线路坡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也较高。有轨机车不能直接上坝,在坝脚经卸料装置至胶带机或自卸汽车转运上坝。 坝料的开挖运输方案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组织好挖、装、运、卸的机械化联合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减少坝料的转运次数;各种坝料铺填方法及设备应尽量一致,减少辅助设施;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统筹规划和布置;运输道路的质量标准,对提高工效,降低车辆设备损耗,具有重要作用。 二.开挖运输机械设备容量确定 分期施工的土石坝,应根据坝体分期施工的填筑强度和开挖强度来确定相应的机械设备容量,可按qd=K*K1*Vd/T*N 式中qd——坝体分期填筑强度,m^3/h;Vd——坝体分期填筑方量,m^3;K——施工不均匀系数,可取1.2~1.3;K1——考虑沉降,削坡、损失等影响系数,可取1.15~1.2;T——分期时段的有效工作日数,d;按分期时段的总日数,扣除节假日、降雨及气温影响可能的停工日数,即为有效工作日数;N——每日的工作小时数,以20h计。坝体分期施工的开挖强度qc(m^3/h)为 qc=K2*qd*rd/rn 式中 K2——开挖及运输中的损失系数,可取1.05~1.10;rd——土料的设计干表观密度,t/m^3;rn——土料的天然干表观密度,t/m^3。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挖掘机数量Nc为 Nc=qc/Pc 式中 Pc——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m^3/h。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汽车总数量Na为 Na=qc/Pa 式中 Pa——一辆汽车的生产率,m^3/h 。配合一台挖掘机所需的汽车数量n,其总的生产率应略大于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因此应满足nPa Pc。 为了充分发挥自卸汽车的运输效能,应根据挖掘机械的斗容选择具有适当斗容量(或载重量)的汽车。挖掘机装满一车斗数的合理范围应为3~5斗,通常要求装满一车时间不超过3.5~4min,卸车是不超过2min。 第三节 土料压实 土石料的压实,是土石坝施工质量的关键。维持土石坝自身稳定的土料内部主力(粘结力和摩擦力)、土料的防渗性能等,都是随土料密实度的增加而提高。例如,干表观密度为1.4t/m^3的砂壤土,压实后若提高到1.7t/m^3,其抗压强度可提高4倍,渗透系数将降低至1/2000。由于土料压实结果,可使坝坡加陡,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 一.土料压实特性 土料压实特性,与土料自身的性质,颗粒组成情况、级配特点、含水量大小以及压实功能等有关。 对于粘性土和非粘性土的压实有显着的差别。一般粘性土的粘结力较大,摩擦力较小,具有较大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小,排水困难,压缩过程慢,所以很难达到固结压实。而非粘性土料则相反,它的粘结力小,摩擦力大,具有较小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缩过程快,能很快达到压实。 土料颗粒粗细作成也影响压实效果。颗粒愈细,空隙比就愈大,所以含矿物分散度愈大,就愈不容易压实。所以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低于非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颗粒不均匀的砂砾料,比颗粒均匀的细砂可能达到的干表观密度要大一些。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压实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用原南京水利实验处击实仪(南实仪)对粘性土的击实试验,得到一组击实次数、干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非粘性土料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实过程快,能够很快达到压实,不存在最优含水量,含水量不做专门控制。这是非粘性土料与粘性土料压实特性的根本区别。压实功能大小,也影响着土料干表观密度的大小,击实次数增加,干表观密度也随之增大而最优含水量则随之减小。说明同一种土料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表观密度并不是一个恒定值,而是随压实功能的不同而异。 一般说来,增加压实功能可增加干表观密度,这种特性,对于含水量较低(小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比对于含水量较高(大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更为显着。 二.土石料的压实标准 土料压实得越好,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就越高,坝体填筑质量就越有保证。但土料的过分压实,不仅提高了压实费用,而且会产生剪力破坏,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经济效果。可见对坝料的压实应有一定的标准,由于坝料性质不同,因而压实的标准也各异。 (一)粘性土料(防渗体) 粘性土的压实标准,主要以压实干表观密度和施工含水量这两指标来控制。1.用击实试验来确定压实标准;2.用最优饱和度于塑限的关系;计算最大干表观密度;3.施工含水量确定。 (二)砂土及砂砾石 砂土及砂砾石是填筑坝体或坝壳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其填筑密度也应有严格要求。它的压实程度与粒径级配和压实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用相对密度Dr来表示:Dr=(emax-e )/(emax-emin) 式中emax——砂石料的最大空隙比;emin——砂石料的最小空隙比;e——设计空隙比。 在施工现场,对相对密度进行控制仍不方便,通常将相对密度换算成相应的干表观密度rp(t/m^3),作为控制的依据.rp=rmax*rmin/[rmax-Dr(rmax-rmin)] 式中rmax——砂石料最大干表观密度, t/m^3; rmin——砂石料最小干表观密度, t/m^3,设计的相对密度,于地震等级、坝高等有关。一般土石坝,或地震烈度在5读以下的地区, Dr不宜低于0.67;对高坝,或地震烈度为8~9度时, Dr应不小于0.75。对砂性土,还要求颗粒不能大小和过于均匀,级配要适当,并有较高的密实度,防止产生液化。 (三)石渣及堆石体(坝壳料) 石渣或堆石体作为坝壳材料,可用空隙率作为压实指标。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经验,碾压式堆石体空隙率应小于30%,控制空隙率在适当范围内,有利于防止过大的沉陷和湿陷裂缝。一般规定其压实空隙率为22%~28%左右(压实平均干表观密度为2.04~2.24t/m^3)以及相应的碾压参数。 三.压实机械及压实参变数 压实机械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压实机械的选择原则:应根据筑坝材料的性质、原状土的结构状态、填筑方法、施工强度及作业面积的大小等,选择性能能达到设计施工质量标准的碾压设备类型。如按不同材料分别配置不同的压实机械,就会出现机械闲置的情况。所以确定机械种类和台数时,还应从填筑整体出发,考虑互相配合使用的可能。 1.羊脚碾 羊脚碾的羊脚插入土中,不仅使羊脚底部的土料受到压实,而且使侧向上午土料也受到挤压,从而达到均匀的压实效果。羊脚碾仅适用于压实粘性土料和粘土,不适合压非粘性土。土料压实层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但土体的干表观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不均匀。羊脚碾的独特优点是能够翻松表面土层,可省去刨毛工序,保证了上下土层的结合质量。此外,羊脚碾还能起到混合土料的作用,可以使土料级配和含水量比较均匀。羊脚顶端接触应力的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碾压效果。 2.气胎碾 气胎碾适用于压实粘土料,也适合于压实非粘性土料,如粘性土、粘土、砂质土和沙砾料等,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气胎碾的充气轮胎,在压实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和压实的土料同时发生变形,轮胎与土料的接触应力,主要取决于轮胎的充气压力,与轮胎的荷载大小无关。 3.振动碾 振动碾是一种以碾重静压和振动力共同作用的压实机械,较之没有振动的压实机械,土中应力可提高4~5倍,因而它能有效地压实堆石体、砂砾料和砾质土;也可用与压实粘性土和粘土。 4.夯实机械(重锤) 夯板使用于压实沙砾料、砾质土和粘性土,也可用于压实粘土。 第四节 坝体填筑 土石坝的坝基开挖、基础处理及隐蔽工程等验收合格后,就可以全面展开坝体填筑。坝体填筑包括基本作业(卸料、平料、压实及质检)和辅助作业(洒水、刨毛]清理坝面和接触缝处理)。 一.坝面流水作业 土石坝填筑必须严密组织,保证各工序的衔接,通常采用分段流水作业。分段流水作业,是根据施工工序数目,将坝面分段,组织各工种的专业队伍,依次进入各工段施工。对同一工段来讲,各专业队按工序依次连续施工;对各专业队来讲,依次连续地在各工段完成固定的专业工作。进行流水作业,有利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施工过程中人、地和机具的充分利用,避免施工干扰,有利于坝面连续有序的施工。 1.组织流水作业原则 1)流水作业方向和工作段大小的划分,要与相应高程的坝面面积相适应,并满足施工机械正常作业要求。宽度应大于碾压机械能错车与压实的最小宽度,或卸料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的2倍,一般为10~20m;长度主要考虑碾压机械的作业要求,一般为40~100m。其布置形式(A.垂直坝轴线流水;B.平行坝轴线流水;C.交叉流水)。 2)坝体填筑工序,按基本作业内容进行划分(辅助作业可穿插进行,不过多占用基本作业时间),其数目与填筑面积大小,铺料方式、施工强度和季节等有关。一般多划分为铺料和压实2个工序;也有划分为铺料、压实、质检3个工序或铺料、平料、压实、质检4个工序。为保证个工序能同时施工,坝面划分的工作段数目至少应等于相应的工序数目;在坝面较大或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工作段数可大于工序数。 3)完成填筑土料的作业时间,应控制在一个班以内,最多不超过一个半班,冬夏季施工为防止热量和水分散失,应尽量缩短作业循环时间。 4)应将反滤料和防渗料的施工紧密配合,统一安排。 2.拟定流水作业程序 1)拟定工序数目n. 2)拟定流水作业单位时间t(h):t=a*T/n式中T--一个班内有效工作时间,h/班;n-- 工序数目;a-- 同一段各工序循环一次所用的班数,一般取1~1.5. 3)计算工作段面积w(m^2):w=q/h*t/T式中q-- 坝体填筑相应高程的松土上坝强度,m^3/班;h-- 每层铺松土厚度,m;T--一个班内有效时间,h/班;t-- 单位时间(h). 4)计算工作段数目m,即:m=S/w 式中S--坝体相应高程的填筑面积,m^2;w--工作段面积,m^2。 若m 二.卸料及平料 通常采用自卸汽车、胶带机直接进入坝面卸料,由推土机平铺成要求的厚度。自卸汽车倒土的间距应使后面的平料工作减少,而且便于铺成要求的厚度。在坝面各料区的边界处,铺料会有出入,通常规定其它材料不准进入防渗区边界线的内侧,边界外侧铺土距边界线的距离不能超过5cm。 为配合碾压施工,防渗体土料铺筑应平行于坝轴线方向进行。 1.自卸汽车卸料 自卸汽车可分为后卸、底卸和侧卸三种。底卸式汽车可边行驶边卸料,但不能运输大粒径的块石或漂石;侧卸式汽车适用运输反滤料及有固定卸料点的运输。自卸汽车上坝的运输线路布置,取决于坝址两岸地形条件,枢纽布置,坝的高低,上坝强度等因素。主要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为汽车自两岸(或一岸)岸坡上坝公路上坝,因此采用由两岸向中央(或一岸想另一岸)进占方式;另一种为汽车沿坝坡“之”字形公路上坝。 (1)土料 当用自卸汽车防渗土料时,为了避免重型汽车多次反复在已压实的填筑土层上行驶,会使土层产生弹簧土、光面与剪力破坏,严重影响结合层的质量,应采取进占法卸料与平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向前进展,一边卸料,推土机也随即平料,交替作业,汽车在刚平好的松土上行驶,重车行驶坝面路线应尽量不重复。 (2)砂砾料,一般粒径较小,推土机很容易在料堆上平土,因此,可采用常规的后退法卸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后退扩展。 (3)堆石料 堆石料往往含大量的大块径石料,不仅影响推土机、汽车在卸料上行驶,还容易损坏推土机履带和汽车的轮胎;而且也难以将堆石料散开。可采用进占法卸料,推土机随即平料,这样大粒径块石易推至铺料前沿的下部,细部粒料填入堆石体上部的空隙,使表面平整,便于车辆通行。 2.胶带机上坝布置及卸料 (1)上坝布置 上坝胶带机应根据地形、坝长、施工场地具体条件、运输强度以及施工分期等因素进行布置。布置方式主要有:①岸坡式布置;②坝坡式布置。 (2)胶带机坝面卸料 与铺土厚度或压实工具有关,可适用于粘性土、砂砾料、砂质土。其优点是可利用坝坡直接上坝,不需专门道路,但要配合专门机械或人工散料,随着坝体升高,将经常移动胶带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卸、散料方式:①摇臂胶带机卸料、推土机散料;②摇臂胶带机卸料,人工——手推车散料。 三.碾压方法 坝面的填筑压实,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避免发生漏压与超压。防渗体土料的碾压方向,应平行 坝轴线方向进行,不得垂直于坝轴线方向碾压,避免局部漏压形成横穿坝体的集中渗流带。碾压机械行驶的行与行之间必须重叠20~30cm左右,以免产生漏压。此外,坝料分区之间的边界也容易成为漏压的薄弱带,必须特别注意要互相重叠碾压。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碾压机械行驶速度大小,对坝料(如粘性土)压实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各种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自行式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以1~2档为宜。羊脚碾、气胎碾可采用进退错距法或转圈套压法两种。 四.结合部位施工 土石坝施工中,坝体的防渗土料不可避免地与地基、岸坡、周围其他建筑的边界相结合;由于施工导流、施工方法、分期分段分层填筑等的要求,还必须设置纵横向的接坡、接缝。所以这些结合部位,都是影响坝体整体性和质量的关键部位,也是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处理工序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多系手工操作,质量不易控制。接坡、接缝过多,还会影响到坝体填筑速度,特别是影响机械化施工。对结合部位的施工,必须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坝体的填筑质量满足设计要求。1.坝基结合面;2.与岸坡及砼建筑物结合;3.坝体纵横向接坡及接缝。 五.反滤层施工 反滤层的填筑方法,大体可分为削坡体、档板法及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三类。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能适应机械化施工,填筑强度高,可做到防渗体、反滤料与坝壳料平起填筑,均衡施工,被广泛采用。根据防渗体土料和反滤层填筑的次序,搭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先土后砂法和先砂后土法。 无论是先砂后土法或先土后砂法,土砂之间必然出现犬牙交错的现象。反滤料的设计厚度,不应将犬牙厚度计算在内,不允许过多削弱防渗体的有效断面,反滤料一般不应伸入心墙内,犬牙大小由各种材料的休止角所决定,且犬牙交错带不得大于其每层铺土厚度的1.5~2倍。 第五节 砼面板堆石坝垫层与面板的施工 一.垫层施工 垫层为堆石体坡面上最上游部分,可用人工碎料或级配良好的砂砾料填筑。垫层须与其他堆石体平起施工,要求垫层坡面必须平整密实,坡面偏离设计坡面线最大不应超过3~5cm,以避免面板厚薄不均,有利于面板应力分布。施工程序:①先沿坡面上下无振碾压数遍,随即将突出及凹陷处加以平整;②然后用振动碾沿坡面自下而上用振动碾压数遍,再次对凹突处进行平整;③在坡面上涂抹三次阳离子沥青乳胶,每涂抹一次用手或机械喷撒一些粒径小于3mm的砂子,并再在坡面上自下向上用振动碾碾压。涂抹沥青乳胶的目的是:用以粘结垫层坡面的松散材料不被振动滚落,可防止雨水对垫层坡面的冲刷,提高垫层的阻水性和使面板易于沿垫层坡面滑移,避免开裂。 二.砼面板的分缝止水及施工 砼防渗面板包括主面板及砼底座。面板砼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强度、抗渗、抗侵蚀、抗冻及温度控制的要求。1.面板的分缝止水;2.砼面板施工,底座的基坑开挖、处理、锚筋及灌浆等项目,应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并在坝体填筑前施工。砼面板,是面板堆石坝挡水防渗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影响进度与工程造价的关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快速经济的施工技术,如施工机具的研制、砼输送和浇筑方案的选择、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质量检查控制及事故处理 土石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及时地认真处理,确保坝体的安全运用。 一.质量检查控制 施工质量是直接影响坝体土料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影响到大坝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土坝中,因施工质量差而滑坡溃坝的有73座,占68%。土石坝施工中,质量检查控制的项目较多,从坝基的开挖及处理、直到坝体的填筑,都应按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定进行。 二.事故处理 最常见的事故是土石坝的防渗土体发生裂缝、滑坡、坝体及坝基漏水等。 1.干缩、冻融裂缝 干缩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上下游坝坡或坝顶的填筑面上,其特征是规律性差,呈龟裂状。如不及时处理,将加速水力劈裂或不均匀沉陷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其防止方法是及时做好护坡和保护层。对已出现的裂缝,可视深浅的不同,采用开挖回填或将裂缝全部铲除重新回填处理。 2.沉陷裂缝 由于岸坡过陡或坡率变差大,地基不均匀沉降,黄土湿陷变形,坝体施工期填筑高度过大及坝体压实不够等原因而产生沉陷裂缝。这种裂缝有横向和纵向两种,而以横向裂缝危害更大。对横向裂缝,不论其大小,都应进行严格的处理,防止贯穿坝体漏水失事。如裂缝深度在1.5m以内,可沿缝开挖成梯形断面,应挖至裂缝尖灭后再加深0.2~0.5m。以防止遗漏“多”字形成或“纺锤形”裂缝的存在;在裂缝水平方向的开挖宽度,应延伸裂缝尖灭后再加长1~2m。裂缝开挖后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雨水渗入缝内,回填时要注意新老土料的结合。 3.滑坡裂缝 土坝的滑坡多出现在均质土坝的施工期或初期运行中,据裂缝的不同特点,可分成滑弧形式和塑流滑动两大类。 第七节 雨季和冬季施工 受外界气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防渗土料影响更大。雨季会给土料增大含水量;而冬季土料又会冻结成块,都会影响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坝体的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也需要解决好雨季和冬季中的施工措施问题。 一.雨季施工 土石坝防渗体土料,在雨季施工总的原则是“避开、适应和保护”。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土料施工;选择对含水量不敏感的非粘性土料适应雨季施工,争取小雨日施工,以增加施工天数;在雨日不太多,降低强度大,花费不大的情况下,采取一般性的防护措施也常能奏效。 运输道路也是雨季施工的关键之一。一般的泥结碎石路面,当遇雨水侵泡时,路面容易破坏,即使天晴坝面可复工,但因道路影响了运输而不能即时复工,不少工程有过此教训。所以应加强雨季路面维护和排水措施,在多雨地区的主要运输道路,可考虑采用砼路面。 二.冬季施工 寒冷地区,当日平均气温低于0°C时,粘性土料按低温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低于-10°C时,一般不宜填筑土料,否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冬季施工的主要问题在于;土的冻结使土体强度增高,不易压实;而冻土的融化却使土体的强度和土坡的强度和土坡的稳定性降低;处理不好,将使土体产生渗漏或塑流滑动。外界气温降低时,土料中水份开始结冰的温度低于0°C,即所谓过冷现象。1.负温下的土料填筑;2.负温下的沙砾料填筑;3.架设暖棚。 第二章 水工隧洞施工 水工隧洞施工的主要内容是开挖、出渣、衬砌或支护、灌浆工作等。常用的开挖掘进方法为钻孔爆破法,也有采用掘进机直接开挖的。衬砌和支护的型式,常用现浇钢筋砼以及喷锚支护。隧洞灌浆的目的是为了加固围岩或充填衬砌与围岩之间的空隙。 钻爆法开挖掘进的施工过程为测量放线、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散烟、安全检查与处理、装渣运输、洞室临时支护、洞室衬砌或支护、灌浆及质量检查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排水、照明、通风、供水、动力供电等辅助作业,以保证隧洞施工的顺利进行。 上述各项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下,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干扰大,劳动条件差,施工组织复杂,安全问题突出。如果遇到不良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如大的断层和破碎带、大的溶洞和地下暗河、高压含水层等,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正确处理安全、质量、进度和经济的关系,采用有效的机械设备与新的施工技术,加强安全措施,严密组织施工。 第一节 隧洞开挖 一.开挖方式 隧洞开挖方式有全断面开挖法和导洞开挖法两种。开挖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隧洞围岩的类别、断面尺寸、施工机械化程度和施工水平、合理选择开挖方式对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投资,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断面开挖法 是在整个断面上一次钻爆开挖成型。在 隧洞断面不大,围岩稳定性好,不需要临时支护或局部支护,又有完善的机械设备时,可采用这种开挖方式。全断面开挖上午净空面积大,个工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施工组织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但这种方式受到机械设备、地质条件和断面尺寸的限制。全断面开挖又分为垂直掌子面掘进和台阶掌子面掘进两种。 (二)导洞开挖法 导洞开挖法就是先开挖断面的一部分,称为导洞,然后开挖至整个设计断面。这种开挖方式,可利用导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质情况,并在扩大开挖时增大爆破临空面,提高爆破效果。根据导洞与扩大部分的开挖次序,有导洞专进法和并进法两种。 根据导洞在横断面位置的不同有下导洞、上导洞、中导洞、双导洞等;1.下导洞开挖法,导洞布置在断面的下部,又称漏斗棚架法;2.上导洞开挖法,对称顶拱掘进法,常用的“上导洞边挖边衬,先拱后墙衬砌法”。 二.导洞的形状和尺寸 导洞一般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断面,这样的断面受力条件较好,也便于利用断面底角,布置风、水、电等管线。 三.炮孔布置和装药量计算 (一)炮孔布置 布置在开挖面上的炮孔,按其作用不同为掏槽孔、崩落孔和周边孔等三种。 1.掏槽孔 布置在开挖面中心部位,首先炮出一个小的槽穴,其作用是增加爆破临空面,提高周围炮孔的爆破效果。 2.崩落孔 均匀布置在掏槽孔与周边孔之间,爆破顺序次于掏槽孔,其作用是爆落岩体。崩落孔通常与开挖面垂直,要求孔底落在同一平面上,以保证掘进后的开挖面平整。 3.周边孔 布置在开挖面的四周,一般最后起爆(采用预裂爆破例外),其作用是控制开挖轮廓线。 (二)炮孔数目和深度 隧洞开挖断面上的炮孔总数N,常用下面经验公式估算,即N=k1*(f*S)^1/2式中k1--系数,一个临空面用2.0;f--岩石的坚固系数;S--开挖断面面积,m^2. (三)装药量 隧洞爆破中,炸药用量多少直接影响开挖断面的轮廓、掘进速度、围岩稳定和爆破安全。此外,爆落石块的大小还影响装渣运输。由于岩性质和岩层的构造差别甚大,断面大小、爆落块度及炸药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装药辆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确定。开工前,可按下式估算 Q=K*S*L 式中Q--一次掘进中的炸药用量,kg;K--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S--开挖断面面积;L--崩落孔炮孔深度,m。 四.钻孔作业 钻孔作用在掘进循环时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钻孔的机具有风钻和钻孔台车。 五.装渣运输作业 隧洞装渣和出渣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约占循环时间的50~60%,也是影响掘进速度的关键。包括装渣和运输两项工作。 六.隧洞临时支护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分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 七.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 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有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供水、排水、供电、照明等。很明显,这些辅助工作是改善洞内劳动条件和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八.隧洞开挖循环作业 指在一定时间内,使开挖面掘进一定的深度(即循环进尺)所完成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 隧洞衬砌与灌浆 在现浇砼或钢筋砼衬砌、砼预制块或拱石衬砌、喷锚支护等。 一.隧洞衬砌 现浇衬砌的施工程序与一般水工基本相同,也需要分缝(段)、分块、立模、扎筋、砼运输入仓、振捣密实。 二.隧洞灌浆 隧洞灌浆有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两种。 第三节 隧洞喷锚支护 是采用喷射砼、钢筋锚杆、钢筋网对洞室围岩进行单独或联合支护的统称。 钢筋砂浆锚杆,可在钻孔内先注入砂浆后插入锚杆,或先插锚杆后注入砂浆,待砂浆凝结硬化后即形成钢筋砂浆锚杆。 喷射砼水泥用量较大,而且又掺有速凝剂,所以凝结硬化快,必须加强养护。一般在喷射砼后1~2小时即开始洒水养护,洒水次数一保持砼有足够的湿润状态为宜,养护时间不小于7~14天。 实践篇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进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较好。在地下水位以下,统筹安排化整为零,以新奥法为依据,喷锚支护按期完成任务。 就云鹏电站引水隧洞最乐观的安排是采用隧洞掘进机。其原因为:①在条件适合情况下,掘进速度快,本电站引水隧洞沿线地表自然坡度30~40°,有零星基岩出露,大部分坡表被第四系覆盖,厚度约5m,被5#冲沟口切割,但深度不大,除进、出口段外,隧洞埋深多在15~45m间。 引水隧洞沿线穿过三叠系上统鸟格组上段T3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薄~中厚层状结构岩层产状N60°~70°W,SW∠70~80°,以弱、微风化岩石为主。沿线穿过1条Ⅱ级结构面(F13),3条Ⅲ级结构面(F14、F15、F16),此外层间挤压面较为发育。 隧洞进水口段,地形相对较为平缓,表面坡积层2~4m,全风化底界埋深34.24m,强风化底界埋深60.4m,弱风化底界埋深80.14m,全、强风化层较厚。进水口最大开挖深度约40m,基础地基为强风化岩体,该地段岩层陡倾角向坡外,且强风化岩体结构面松弛,节理连通性好,抗剪强度较底,洞脸边坡稳定条件差,需加强支护处理,除引水隧洞进、出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洞段岩体完整性一般较好。所有洞段均在地下水位以下。 采用掘进机开挖隧洞的速度可比钻爆法快50%以上。 ②开挖洞壁光滑,糙率低,其曼宁糙率系数约在0.0154~0.016之间,更相当于钻爆法不加衬砌洞室糙率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水头损失也比钻爆法所需断面的70%左右。 ③减少支护及衬砌工程量。洞型多为光滑圆形,有利于围岩稳定,对围岩的破坏远小于钻爆法。 ④掘进机采用电力驱动,无爆破后的烟尘废气,而且多数可用电瓶车牵引出渣,无内燃机废气。一般单头掘进可达10~12km,节省施工支洞及进路,缩短了工期。 ⑤对围岩及地面建筑物施工影响较小,不产生爆破需动,对多洞近距离开挖有利。本电站三条隧洞间距仅11m左右。 此起彼伏,尽管掘进机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但对于现实社会及特殊地区、经济将出现如下缺点:①设备比较复杂,价格较贵,安装费时,对于洞长较短时,采用掘进机并不经济。当洞径为3~4m时,使用掘进机的洞长不宜短于2~3km;洞径若为4~7m,则不宜短于4~5km。而本电站最长引水随洞为272.332m,开挖洞径6~7m;②采用掘进机要求较大的曲率半径,因为整套掘进机机身长度较大,一般达16~20m,加之机后联接的辅助设备限制了转弯半径不能小于150~450m;③采用掘进机施工,洞径变化不能太大,掘进机直径目前可由1.2m到12m,对于一定的掘进机设备,其洞径变化不能大于+-10%;④岩石条件合适时才能发挥掘进机的效能。实践证明,坚硬多节理的岩体对掘进机工作不利,速度减慢,刀具磨损严重。在这方面,本工程满足要求;⑤运输及维修工作较复杂,其设备大、长、重,对运输及维修有特殊要求;⑥初期设备投资大,国外开挖洞径为2.4m隧洞,掘进机施工费用为钻爆法的88%,但设备费为钻爆法的3~4倍左右。 据本工程地形、交通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本工程放弃了掘进机,而采用钻爆法。 第一章 钻爆开挖 通过钻孔、装药、引爆炸药而破碎岩土介质的地下隧洞的开挖方法,称钻爆法。 地下隧洞钻爆开挖施工前一般须作好以下工作:1.详细了解、分析地质情况,作出洞线方向岩体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掌握洞线方向岩体结构产状,如断层节理、破碎带等地质缺陷的性质;2.据凿岩机械、爆破器材性能条件选择开挖方法;3.开挖断面上(工程界称掌子面)的钻孔布置,包括孔数、深度、方位,不同类型钻孔参数的设计;4.装药量、装药结构的设计。 本电站引水隧洞分上平段、下平段、中间斜井段,其钻爆开挖方法亦有不同。 一.平洞段开挖 其开挖方法的选定,主要是 依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施工机械的作业高度和范围。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就是在整个设计断面上一次钻爆实现一个进尺的开挖方法。特点是施工净空大,可布置大型高效施工机械,便于机械化施工,施工组织比较简单。对于一个进尺深度的岩体爆破而言,炸药用量多于分部开挖的用量,因此爆破震动的相对也较大,但完成一个进尺深度的开挖需要多次钻爆,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增多。 全断面开挖之后,如支护不及时,则围岩变位往往较大,因此对中软质且裂隙发育的岩体的围岩稳定不利;若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严格遵循开挖与支护协调进行,在中软质岩体中进行较大断面的全断面开挖,也是可行的。 全断面开挖对洞轴线方向岩体性状的预见性较差,这就要求事先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二.斜井开挖 斜井的开挖一般分为两类:正挖法(即自上而下开挖法)和反挖法(即自下而上开挖法) 第二章 支护 我们进行开挖破坏了岩体,使围岩的应力集中。唯一的办法用更强的强度、稳定性、刚度的材料去抗消这种应力,使它达到新的平衡。 事实证明,除了围岩的表层支护,还需要深入岩体(内部)如:锚杆、灌浆等。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临时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可分为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两类。出特殊情况外,应优先选用喷锚支护。本工程用的是钢支撑,钢支撑适用于破碎而不稳定的岩层,它能承受很大的山岩压力、耐久性好、所占空间小。钢支撑可以多次,也可以留住永久性衬砌中不再撤除。(本工程采用后者) 第三章 总结 物质世界是灵活多变的东西,隧洞的开挖与支护同样如此。不断的探索和寻找新的、安全、经济、快捷的施工方案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的优化策略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周期内进行的有效规划、有组织的协调、管理控制活动,其目的是在工期、质量、投资总额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的项目建设,达到预定的目标[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受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施工现场偏远、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内蒙古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全区地势较高,属于高原型的地貌区,这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管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展开,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及气候环境影响较大,不同地质及气候条件其施工难度不同,因此,做好勘察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目标尤为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一般以河流为主,通过导流、围堰填筑和基坑的排水等方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而内蒙古河流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受雨量影响较大,给水利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出调整,选出最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施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一些地方交通不发达,且处于偏远的山谷地区,与施工建设基地有一定距离,这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及机械设备的调用和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施工成本出现不同程度波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上、水下、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对设备和器械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1 施工质量管理 2.1.1 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的管理,就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因素,建立高效、优质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对施工总体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打造交流互动平台,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避免暴雨、大雪、冰冻等季节性环境的突变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降水量且不匀,风大,沙尘多,寒暑变化剧烈,如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资料及河流的汛期进行了解和整体把握,缺乏相应保障及应急措施,那么施工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 2.1.2 施工中合同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也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因而相关施工单位要面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签订相关承包合同,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须严格履行合同中各项条款,并按期按质交工,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工程项目施工方式,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3 施工中人员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的管理是基础,而施工中人员的管理是保障。要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要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再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成立施工项目各部,从而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施工项目,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降低安全系数,保证施工的质量。 2.1.4 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期限的保障,施工材料的选择应与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设计的规范要求相符合。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采购计划,做好预算,应与高信誉、大规模、强抗风险的企业合作,在进一步确定施工材料规格和数量后,签订相应合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采购完成后,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验收,排除不符合规格和标准的材料,与此同时,对重要施工材料建立跟踪的调查制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2]。 2.1.5 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以水上、水下、高空作业为主,难度系数大,危险指数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特点,并建立相关管理和使用体系,建全安全、可靠的设备运转模式,保障相应机械设备的使用良好状态及效率。同时,还要规范具体设备的操作规范,建立机械的档案管理和使用记录,做好日常保养,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 施工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引进先进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 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为施工项目节约建设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应重视新技术与专业人才,积极研究及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安全、可靠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3 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合同中已明确了项目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标准,而整体施工目标是根据施工项目各分部分项目工程的进度来制定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施工进度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施工人员、原材料、工程造价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率施工。同时,做好各工序和施工管理的进度记录和统计,从而与预计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实现工程项目的进度调整,保证在工期时间内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 2.4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党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良好企业信誉的强有力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水上、水下、高空作业较多,且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建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其中包括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成立的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奖罚制度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环节多、内容复杂、受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抓关键,重视细节,从而保障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高效展开。只有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跨度大,地势复杂多变,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及管理增加了难度,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应不断的探索,积极创新,同时借鉴国内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协作部门多,受自然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其他资源市场条件的影响,其个性非常突出。在计价方面,具有单件性、多次性、方法的多样性及依据的复杂性等特征。目前,由于全过程、全方位投资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投资管理的各个层面不够完善,导致工程投资中损失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1“二分式”管理模式受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造价管理涉及的过程复杂,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咨询、政府部门等多方建设主体,这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同时给全过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实际工作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一般通过几个单位来完成,实行“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即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由设计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承发包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自行招标能力的项目业主或具有招标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则由监理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竣工与后评价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审价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 这种管理模式产生许多弊端: ①不利于投资的有效控制。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环节是否做好,需要下一个环节来验证,客观上要求每一个环节之间应该紧密联系,统一管理。 ②不利于造价咨询单位的发展。“二分式”管理必然造成造价咨询单位经营业务狭窄,业务量偏小,总体规模偏小。 ③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造价专业人员。按照国际惯例,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兼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二分式”管理,造价从业人员接触面窄,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2采用“单位估价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目前,世界上通行的预测建设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单位估价法”和“实物量法”。我国采用单位估价法,单位估价法所采用的定额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由行政部门编制颁发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行业或这个地域的“共性”,与某个具体工程项目“个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特别是水利、水电、交通工程与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个性”,往往与全国(或全省)通用定额“共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再采用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颁发的费率计算,很难体现企业的真实水平和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这种缺陷就越来越突出。 2、国外的做法 2.1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过程造价管理,它的基本概念: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国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般为委托方提供以工程造价为龙头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咨询服务,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服务手段也更先进,一般均有强大的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系统软件支持,能为委托方提供详尽的工程进展以及支付资料,并能提出分析意见和控制措施,从而协助业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进行监控并最终实现投资目标。 2.2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国际上目前通用的计价办法是采用“实物量法”,它克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编制概预算所惯用的“定额法”计价的弊端,能够按照各项目的具体特点,与设计、施工紧密结合,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其最大特点是联系单个工程实际情况,依据设计方案、施工布置与进度、施工方法与技术,总工程量和劳动生产率、施工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等来测算实际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相应的费用,工程的个性能充分显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真正能做到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咨询机构数量极少,多数咨询机构规模偏小,基础较差,在社会上的根基还不稳固。满足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业务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编制工程造价的方法还需要改革和完善。 3.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建立 3.1.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以建设项目造价为对象的项目管理工作。从造价确定的方法来看,传统造价管理是基于标准定额,而全过程造价管理,是基于项目活动。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形成,都是由于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资源所造成。而任何这种资源的消耗和占用,都是由于开展项目活动所造成。所以,要准确地确定项目造价,首先应该确定项目的活动,然后确定项目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再确定项目活动的造价。从造价控制的方法来看,传统的造价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工程结算价的控制来实现。而全过程造价管理,则是通过项目活动和过程的优化来实现。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节约,是由于项目资源的消耗及占用的减少而形成。项目资源消耗及占用的减少,是通过消除或减少无效、低效的项目活动来实现。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对人类有巨大功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便捷程度就可以看出。但是随着现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现在出现的重污染型垃圾更是超出了自然所能够承受的净化水平。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关注,水利水电工程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垃圾,从而影响环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关于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曾经有无数的环境研究者人工创造出一片模拟的地球环境生态系统,他们期望能够从其中得到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模拟的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纵然有了人类认为的所有的必须物质,例如:光、水、绿色植物等,还是不堪一击。可见,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对此,我们更加要好好地保护地球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努力地将各种生活垃圾破坏降至环境自净化的能力之下。 1 生态环境的介绍 1.1 生态环境的定义 当年的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人们很期待工业化的社会,很向往那种全自动化的社会。对此,当人类热衷于工业技术的开发时,却忽略了周边环境的保护。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因自然报复而造成惨剧的现象。当人类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达到自然所能够忍耐的极限时,人类所受到的伤害也越大。对此,人们开始关注于自身环境的保护,开始期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这一概念也就被随之提出。生态指的就是地球上的有机体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分享地球的一切。生态的概念随着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理解有些偏差。但是总体来说,人们的美好愿望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人类社会能够和谐地进步、发展。 1.2 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功用,身处其境的人们都感受到。对于如今的一些人来说,年岁将他们变老、变丑,但是他们也感受到了,我们人类自己将自身的环境变脏、变臭。当他们感叹在河水中嬉戏、吵闹的日子不再时,也在无奈清幽见底地河水也不再了。2013年闹的纷纷攘攘的雾霾天气,着实让大家吃了不少环境的亏。一些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以阻挡环境恶化的进程。生活的许多垃圾,许多废物,需要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将其清理干净。 1.3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 国内研究现状 要说我们国内的研究现象之前,不得不提下,我们国家研究环境的背景环境是怎么样的。对于那些生活于大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沙尘暴、四季温差、雾霾、酸雨等天气原因已经告诉了他们现今的生活环境现状。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水土流失现象,还是在不断地日益加重。对于这些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很重的区域,如果没有我们人工的干涉,是很难让其得到恢复的。黄河区域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会影响到生活其中的水生生物、陆地生物的生活的。建设一个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调节当地的环境系统,还大家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中国以外的世界,还存在着许多不知道的奇迹。国外的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民。而且国外一些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比我们更细、更精准。特别是在现今的卫星技术发达,我们很容易从卫星所提供的数据中,了解更全面的地球环境信息。并且已经是有很多的学者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在现今的环境分支中,还存在着一种景观环境学,新生的环境学科也没有降低对于保护标准。利用现今发达技术所建造的水利水电工程将会考虑到陆生、水生生物的生长,不再单单地局限于植物、动物。 2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的保护 既然要想保护好水电工程的环境,那么就得知道其环境破坏因子存在于哪些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兴修之后,毫无疑问地是,下游的河水流量将会大大地减少,这些河水流量的减少,会不会影响下游生物的生存?我国现在的地震灾害也不容忽视。我国现在的地震灾害诱因中,其中有一项就是水库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也许会发生文物、生命、名胜古迹的破坏。对此,我们需要格外的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建成后的环境变化。 2.1 水利水电工程所牵扯的环境因素 一个水利工程兴修之后,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居住问题。例如我们的三峡水利工程兴修时,就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起居。另外,还有可能因为水库蓄水 者防水等潮水影响,而导致河水周边的生物活动情况。因为水库蓄水而导致的环境因素可能会有:导致一些区域的河水稀释能力下降,进而富营养化;导致水温发生变化,也许会影响下游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因为蓄水而带来的水位差,也会使得土地盐碱化。因为水库放水而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可能会导致水库末端出现淤泥,对下游的河道冲刷力道过大。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的内容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 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 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2.2 制定可靠的水利水电环境因素评价系统 要正确地对水利水电工程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必须首先弄清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明确工程性质、规模及地理位置等,考虑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工程直接影响的区域,还要包括一定范围的邻近地区,甚至全流域。不同的工程性质,由于工程目的、作用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同,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参数之前,必须在弄清全部工程设计的同时,要对环境现状作全面调查,摸清家底,从而选择主要评价参数,一般应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分析计算,明确工程对环境参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并分析不同设计方案间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区别,从而提出选择方案建议。 2.3 加强后期的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为对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中提出的对策措施的作用与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对工程有利影响进行评估,有必要在工程运行若干年后,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工程,将其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部分同时验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工程,可在工程总投资中扣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影响后评价,这样既可复核工程环境评价的正确性、客观性,又能为以后的环境评价积累经验,有利于水利水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进行回顾评价时,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对工程建设后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前后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对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3 结束语 如今的大坝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类与水进行交流的一种不能缺少的工具。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它的出现最为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人类服务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的各种垃圾、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都会造成环境的一定破坏。关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需要考究的地方。究竟要利用什么方案来进行修整,来进行保护,还是需要下一场很大的功夫的。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浅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中的贫困风险控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工程移民管理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管理进行论述,对工程移民管理中的贫困风险进行总结,并探讨出降低工程移民贫困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移民管理;贫困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移民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的一个社会问题,包括水利、水电、交通、桥梁等工程建设引发的工程移民。保障工程移民在进行搬迁后有效降低贫困风险,保证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1 浅析工程移民管理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讲,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面积,会产生大量的工程移民,因此,对于工程移民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 1.1 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移民准备工作 对于工程施工占用的土地、建筑以及其他个人私有财产做好科学详细的评估工作,以保证对工程移民补偿的公平公正,避免工程移民因补偿问题而逗留,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 工程建设固然重要,但工程移民问题不容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移民财产的准确评估,保障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是工程移民管理的首要环节。 1.2 工程移民过程中政府科学管理 政府有效调控和管理是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工程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政府要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安置好搬迁的移民。但政府的控制资源有限,且与移民的安置意愿不能达到完全吻合,容易造成政府与移民之间矛盾的产生。 进行工程移民安置过程中,为了进行有序的管理,政府通过强制性规划对工程移民进行安置,在这过程中移民会出现对政策安排不满的现象,使移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升级。就贵州某市的水利工程移民过程而言,由于政府调控文件的实施措施没有达到移民最初的期望值,造成了政府和移民之间的矛盾。 工程移民资金的管理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工程移民高度重视的环节。工程移民的过程中,移民最重视的则是最终利益的分配。目前,较为适用的资金授权管理形式为行政授权式。 在工程移民搬迁结束后,对移民的安置问题成为政府干预的重要环节。对于移民的扶持问题,我国的针对性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使搬迁安置问题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妥善解决,给移民群众生活带来某些不便。 2 工程移民风险总结 工程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移民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人口流动,对移民群众自身产生众多的风险。 2.1 丧失住所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对于当地房屋的拆迁是工程建设的需要。由于工程的拆迁,使工程移民丧失了长期居住的住所。尽管政府会实施相应的措施,但部分工程移民还是会被安置到暂时性居住地,这种临时性居住地会成为工程移民的巨大问题。 2.2 丧失耕地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工程建设、交通工程建设或是其他公益性工程的建筑,都会征用大量耕地。耕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是当地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耕地被占用,农民的生产会受到重大影响,也会造成诸多产业链的紊乱,使当地的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3 丧失工作 工程建设对土地的占用会使诸多移民丧失谋生技能,失去工作。如果是农业用地被工程建设占用,那么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工作者就会失去工作的空间区域,而自身缺乏其他技能的掌握,这样的情况只能待业在家。工程建设也会占用到其他建筑区域,如商业区,那么则会导致从事商业活动的工作人员失去工作。 2.4 健康受到影响 工程移民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移民漫长混乱的过程中,容易引发诸多的健康问题。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由于突然离开生活了很久的地方,突然没有了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移民群众会对诸多方面产生排斥反应,导致健康受到威胁;由于搬迁和安置的过程使移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的不稳定也增加了健康问题的发生。 2.5 谋生手段的改变 在工程移民安置好以后,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重新寻找谋生的技能。在搬迁以前,大多数工程移民属于农业活动的从事者,由于搬迁环境的改变,失去从前的劳动环境,自身原本的谋生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要改变自己的谋生手段,以求得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6 社 福利的改变 工程移民在搬迁之前,会享受国家政策实施下相应的福利待遇,共享某些公共资源。对于新的居住环境而言,部分地区因为后期安置工作没能及时有效的落实,造成福利待遇或共享资源的不完善。 2.7 生活环境的不稳定 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工程移民的迁入会带来诸多问题。移民群众对于地区的陌生性和人员的复杂性都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各种移民群众和原居住地群众的排异性,常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居住环境不和谐因素增多,不稳定性明显。 3 降低工程移民贫困风险的措施 3.1 树立全面的成本收益观念 以培育移民自身能力的角度探索水利工程的移民安置模式,需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一个全面的成本收益概念,避免单纯把移民安置当作成本,费用估算越低越好的倾向,而应该全面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3.2 鼓励移民参与 移民参与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让移民了解自身应享有的权益和保护自身权益的方法;参与制订有关可选择的搬迁、安置方案或至少对它们的具体情形有所了解。 3.3 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按评估价或者市场价予以补偿的办法。在补偿费确定的程序上,要更多地听取移民或者土地承包者的意见。在补偿费用的分配和使用上,要更加有利于土地承包者利益的保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应当减少或者取消,使征地费用能更多的用于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4 结语 工程移民管理是工程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安置工作,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维护移民群众的利益,使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前,水利水电能源已逐渐发展为我国一项不可或缺的优势能源。随着水利水电能源的需求量大增,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项课题。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实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划与要求,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必须与国家的改革相适应,符合各项规定。在以往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许多例如权责不明确、监管不牢靠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严重损害了使用者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复杂、要求高的特点,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加强工程施工内部的责任制度建设,深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意识淡薄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在社会上很明显的存在一些建设队伍的管理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施工安全。就国内而言,有不少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或投入使用后,发生事故,给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乃至国家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究其原因,多是由于施工队伍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不能严格把关,急于追求工程的进度,刻意压缩工期,忽视了质量问题,或者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了人身伤害事故。因此,这要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上入手,提高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时刻谨记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为之后的工程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1.2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队伍中,应该有着明确的责任制度。这有利于在工程施工中合理分工,落实责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没有明确的项目法人,或者责任不够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脱,难以追究到真正的负责人。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该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即使一个项目的施工队伍是临时组建的,也要选出各方面的负责人,对各部门进行责任的再强调,保证工程的各部分有秩序、有条理。 1.3招投标管理不规范 在前期进行招投标管理中,许多工程的没有进行规范的招投标工作,存在不正规发包或者直接虚假招标的情况,这样就加大了违法转包的情况,导致工程建设质量无法保证,还可能会因为层层的转包,而需要支付多次管理费,加大了工程建设的成本。除此之外,很有可能因为不规范操作而将工程委托给了较低资质的单位,这些低资质单位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上因为无法达到要求,而严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其中的监理队伍素质较低,无法做到到位的监理工作,甚至有可能不进行核实就签单,制作假账,弄虚作假。 1.4监督机制失灵 一个合理高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队伍,监督机制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现今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在监督过程中,监督机构对于其监督的责任所在并不明确,监督人员素质不高,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体系,总体震慑能力较小。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验收过程中,走马观花,或监督人员收受好处,进而对工程的监督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法做到严格正规的验收。 1.5施工队伍能力不足 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中,队伍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与科技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会随之而改革,将会出现更加复杂和高技术含量的水利水电工程,这显然会有一部分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新的工程建设要求,也会有一部分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不足。一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管人员不能转换新的管理理念,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不合理,都将会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 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要从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起,作为整个施工企业的 管理者,就应该从思想上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国家的改革变化,及时纠正自己落后的管理理念,创新企业运行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意识到高质量、安全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不应该只追求速度,而是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速度,这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市场,进而争取到更广阔的市场。 2.2建立责任落实制度 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队伍,不可能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进行。在工程建设队伍中,应该根据建设的需要,合理分配责任,落实责任到个人。这是约束和规范整个队伍合理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举措。从施工队伍的最高领导者到每一个施工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定期对每一层的责任人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奖惩。杜绝出现推脱责任、挂名工作的现象。 2.3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工作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做好了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口碑。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加大监管力度,无论是从监管的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应该做到最好。当然这需要一批专业的责任心强的监管人员,对于监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应该做到严格进行。这样才可以从每一个环节上保证建设的质量与安全,防患于未然。 3.结语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管理虽然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弥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 侯骥(1981—),男,贵州盘县人,工程师,从事计划经营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方法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治理说的是在水利水电项目建立的整个过程里,全方面、多阶级地使用经济、技能、法规等方式,对投资作为、工程价值做预计、解析、核算、监管、管制、掌控,而获得最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使用取得最大利益的一连串作为。本人解析了工程造价管理带有的不足,简述了信息技能在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中的使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项目造价 管理 使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国家借助法规、经济、行事方式对工程建筑的构建本钱与项目承包方价钱价格实行管理,它包括了整个项目的各环节,即可用性解析到完工决算,也包含了工程的主方、授予方、工作方等各个部门与企业。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是经过合理的办法与方式决定项目造价。价格体制问题是它的中心问题,它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问题。 1.信息技术在造价管制角度的使用情况 1.1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是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最成功的一面,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也来于定额套价软件, 现今的使用技能已很熟练。 1.2 项目造价信息站 各省和地市项目造价管理部门都对应构建了各自的项目造价网站, 因为技能水准、消息源始、金钱等层面缘由各有特征,但方式大体相同,关键内容有: 政策法律、公告告示、新闻、构建准则、造价软件、材料价钱消息、指数消息、造价监管、咨询部门、专业人员。可是已存的文件内容不按时更改,消息数少,更改内容过少等问题。网站的使用未展现它的现实影响,仅限于日常的管理,通常是发公告、查人数等,而且维护资费很多,不同行业网站独自运转,很程度上导致了很大的资源耗费。 1.3 定额管理软件 这种软件常使用数据技能帮助造价机构维护定额库, 且在制度定额时直接形成要用的样版样式,从而降低制度定额的工作量,减少排版时间, 降低人为失误,是管制管理信息体系的范围。 1.4 指标采集和解析体系 此体系用来采集完工项目的数据, 且从多个方面上进行解析,它的结果被用在投资核算等方面。 1.5 工程量核算软件 在用施工图核算工程量时,主要借助于自动核算软件,它是一种带有高技术和良好使用进展的造价软件。 2.信息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把电脑辅助管理系统作为基本,构建现代化管理 在保证原本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增强预(决)算体制的准却性,给出多样、准时、正确的建材价钱,且要全面扩及到项目造价管理的整个阶段,也就是造价管理可包括构建的决策、实行于运做的每个阶段,把每个阶段的造价管理的统计按照计价方式改善变成一个全面的系统。中国的改革力度慢慢增强、市场竞争模式也逐渐全面话,还有建筑业规模更是在不断扩建,建筑项目实行全阶段、全角度的变化式管理是项目造价管理工作逐渐进步的趋势。全面使用准时的消息、先进化的软件、现代性的网络来管制反应工程造价每个阶段的工作,提高投资确定过程、策划过程、招投标过程、动工过程、完工检收及后评过程的全面掌控,提高真个过程的监管与变动管制,切实地达到信息技能对项目造价管理全阶段、全方面、全风险、全组队的综合管制管理,切实的达到决算低于预算,预算低于概算,概算低于估算这一成效。 2.2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是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管理中使用的重点。它的部门构成一定要由国家组建各行、各部、各省市的项目造价层面的管理人与相关电脑专业者一起建成专业组,总结当今研发的各个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解析它们的好与坏,使用很潮流与共用性很多的软件开发体系,确定软件的使用条件。构建一套共用的网络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详细路线为:第一,保证现行的工程量详单计价方式下的软件研发;第二,项目造价管理机构带头把不同的软件(包含纯管理软件、造价管理软件及别的配套软件) 研发单位做出资源合拢,一起分配;第三,按照一致的信息号码分种类、分阶层实行计价、管制、网络操作等策划研发;第四,对研发完的各种类、各阶层软件实行合并,反复证明,最终得出国一致的网络版造价管理软件,且按时变更信息。 2.3 构建 一套完整的水利水电项目程造价管理信息体系 若想提高宏观控制水平, 完善项目造价管理的体制与方法;提速章程设立,调整建筑市场, 保证整个市场的合法权益。清楚了解各个项目造价管制主管机构的关联,构建和每个机构、每个项目造价管理信息体系间的按时调整关联章程,让水利水电工项目价管理的准线与指标可以完美地和别的建筑项目造价体系的连接、配套。由府组织管管制慢慢转换到行业协会管制,需要鼓舞建立专门的项目造价询问中介部门,国家机构对政府与非政府投资各自管制。 2.4 设立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方面使用平台 借助信息技能构建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市场交易界面, 在网络上构建简陋的水利水电材料市场,网络管制, 公放网上买下等电子商务应用。使水利水电建筑业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与综合信息共用。在这个使用平台上, 能实行出去当前只下达水利水电项目招标通告外、还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行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网上资格初审、网上随机选取专家评审、网上交上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 网上做好合同保管。这不仅提高了水利水电项目管制的公正性、公平性、透视性,更方便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地方的良好进步。 总的来说,水利水电大多是建立国民经济进步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 95年至今,中国水利基建投资年年都超过200亿。每年大约提高20%。把这笔巨额资金合理分配好后,展示出它的巨大的经济成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信息技术使用在水电项目造价监管中,可以在水利水电构建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管理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档案特点、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和责任、电子文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和格式、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以及电子文件利用及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水电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和移交;管理与利用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档案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除与建筑、电力、机械、水文、气象等专业联系紧密外还牵涉到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市政、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导致了归档的水利档案在种类上的多样性,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声像档案、设备档案等。水利水电工程按其建设过程包括工程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设计、决策、招(投)标、施工、质检、监理到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全过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件材料主要由设计单位提供给管理单位归档,工程投产运行管理阶段的文件材料由管理单位归档,施工建设阶段涉及的文件材料比较多,有设计文件、建设管理文件、监理管理文件、施工管理文件、设备文件等。 工程项目档案包括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单位的文书档案包括党群、人劳、工会、审计等文件,这些档案包括了纸质和电子两种文件,其中有些文件只有纸质形式,如收到外单位的来文,验收签证等,有些文件只有电子形式,如邮件、外界报道、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文件、声像、照片等,也有些文件同时以两种形式存在,两种文件归档形成了两种介质的一套档案。对于纸质文件按照传统的做法将其归档保存,对于各种电子文件则根据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规范管理外,为了保证有效的利用,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通过实践经验,对电子文件采用两种格式归档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和责任 首先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各机关部门正式发文的文件及各类工程项目在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纳入归档范围,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验报告、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文件、施工图阶段、设计修改等有关文件。二是明确各部门兼职档案管理员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和归档时间,保证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及完整性。 三、电子文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和格式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电子文件实现了快速检索查询,提供重复利用,减少档案利用人员工作时间,提高生产,同时减少对纸质档案造成的磨损,有利于保护纸质档案。减轻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但电子文件具有不稳定性,1、所依赖的软硬件不稳定性。现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快,尤其是软件系统。几年的时间就出现新的电子文件存储的数据结构变化而需要转换的问题。2、载体的不稳定性。从磁带到磁盘、光盘电子文件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有的载体寿命短,不易长久保存。3、电子文件具有可改性,经更改后除与原文对照,否则不能确定是否更改,其真实可靠性远不如纸质档案。4、容易被损坏。如碰撞、电磁干扰等都容易造成全部数据的不可用。 (二)电子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格式 水利水电工程的电子档案包括文书文件、工程文件、音像文件、照片文件、设备文件等。文书文件主要有来往文函、会议、简报、经营管理、人劳、审计、技术、监察、党群、工会等,工程文件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科研试验、设备等文件,所形成的文件为微软办公系统的word、excel文件,图像文件主要为以前实物照片的扫描文件及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形成文件为jpeg格式,图形文件主要为工程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等,为autocad软件所产生的dwg文件格式,影像文件记录工程开工到完工所产生的所有影像资料,有国家领导人、上级部门、国际友人的视察、工程建设的重要施工过程等。 数据文件为工程项目的内外观变形监测、地震观测数据等,其保存格式有sqlserve、oracl、access、dbf等数据文件。实物电子文件档案为对实物照相后形成jpeg格式文件。 四、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 在电子文件归档过程中,各归档单位要按电子文件移交目录及有关说明归档(移交),填写电子文件登记表、电子文件元数据表,主要内容有:工程名称、文件编号、题名、形成时间、计算机型号、操作系统名称、应用软件名称及版本号。电子文件载体要求为光盘,并刻录为一次性只读。这是因为光盘既具备大容量和低成本的优点,又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存储介质,并且不能被修改。 要求各归档单位归档时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盘。即一个项目应刻录在一张或多张光盘上,但不能1张光盘刻录2个及以上的项目电子文件。光盘刻录后,应在每张光盘上贴上标签作好标识。存储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中除存有归档的电子文件外,还应同时存有相应的的说明文件和电子文件目录,说明文件为纯文本文件,其内容包括对工程概况和电子文件归档说明等。说明文件内容包括案卷名称、档号、形成时间、电子档案份数、归档时间等。 五、电子文件利用及管理 (一)电子文件的保管和转换 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为了更好的使用,我们采用一档三存的办法管理电子文件,即一种电子文件三种保存办法,即保存了原始文件的原始性,又使使用者能正常使用。由于光盘多次使用易磨损,易造成无法读取数据,因此,我们只要求归档单位交两套光盘保存,为查阅及管理方便,我们使用了大容量移动硬盘,考虑到兼用性问题,硬盘格式化为fat32格式,然后将光盘的数据拷贝到硬盘中,按档案编号建立文件夹,这样,减少了光盘的磨损,也不用从大量的光盘中寻找,而且硬盘容易组织数据,体积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由于所移交的文件材料都是原始形成的文件,需要相应的软件才能打开,尤其是专业性强的软件,价格昂贵,软件不可能保存在档案馆,有些软件因其他原因造成原格式不再支持等,为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我们使用了第二个移动硬盘,对第一个移动硬盘数据的进行转化,使其在没有专门软件的情况下能被所有的人察看,转化如下:doc和xls文件格式转为tiff或pdf文件,cad图纸转为jepg图形文件,将所有的录像带转为avi格式电子文件,文件命名由三位阿拉伯数字加录像内容组成。对于观测等数据资料,我们要求移交单位对重要的数据资料转化为dbf数据文件,并使用纯文本文件对dbf文件的格式进行说明并保存在同一目录下。 (二)电子文件的借出 由于电子文件的易更改、可复制性。电子文件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之间相互复制。对一些不适合流转的电子文件,在借出后容易造成在网上流传,而且不能找到源头,而且损害了本单位的产权和利益,为使每个借出的人员提高保护本单位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借出电子文件时,除填写表格和单位领导签字外,对重要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形成图片后加水印处理,写上借阅单位及时间,这样,提高了借阅人员对电子档案的保护意识,维护本单位的利益。 六、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利用的建议 (一)国家应制定处理电子文件的格式标准。为了使电子公文文件能够超越操作平台、超越软件系统而被准确地识读,就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格式,使其不依赖于原来的设备和软件更新的影响,降低对设备的依赖性。从目前看应制定以xml语言为基础的字处理文件的格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特殊格式的电子文件,应在存储载体中同时存有相应的查看软件。这样会造成软件一起归档,使用者怎么使用,软件所依赖的操作系统、硬件设备又如何归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从目前看adobe pdf格式文件是很好的文件保存格式,pdf 文件具有跨平台、高压缩、适合屏幕阅览及网络传输,pdf格式已得到公认,适于在不同计算机平台之间传送和共享文件的一种开放式电子文件格式,因此也可作为电子公文归档的一种选择格式。
农作物论文:对农作物多样性锐减探索 1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可能后果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坏是进化的结果,人为的破坏会改变自然的安排,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危机。作物品种多样性是一种资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的基础可能就会造成破坏。农作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我们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及多种工业原材料均来自于这种多样性,多样性的维持有助于我们获取食物,会丰富我们的营养,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一旦这种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我们遭受的首要危机就是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不断发出警告,现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食物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种,一旦遇到气候变化或地质变化就可能会减产,而其他的作物我们已很少种植,甚至已经没有种植了,若干年后人类的食物必然匮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专家也断言,作物多样性的减少除了引发粮食危机外,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危机,如导致药物原材料、工业材料的减少,严重的则会引发疾病无药医治的局面;人类的食物过于集中几种食物,导致人类饮食出现均质化的倾向,可能助长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的患病率。农作物的多样性在保持土壤、水资源品质及气候调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物种丰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长期战乱与过度开发,现在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已基本丧失,土地贫瘠,土地荒漠化严重。作物多样性对于大气成分调节、地球温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知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是千万年来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作物多样性还像今天一样在减少,有科学家预测,大气层中的氧气总有一天会由于氧化反应而消耗殆尽。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会影响生物链,最终会导致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难以再生。尤其是现在的一些濒危作物种类,如果消失了,我们将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对于子孙后代、对于社会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 2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作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探寻其原因,才能够寻找到保护良策。从整体上来看,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也可能会出现变异,在变异中如果能够胜出,有利变异才可以将遗传信息延续下去,有利变异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慢慢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就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也会形成多样化的生物样态。生物如果出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将会被淘汰,直到生存环境改变而消失。当然自然选择过程缓慢,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看出影响。另外,气候的变化、地质条件的改变、降雨量的减少或增多都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人为因素是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虽然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样化的发展。比如,美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农业及耕作技术,大规模发展基因作物及产业化经营,其作物品种正在不断减少,多样性在丧失,有95%的蔬菜品种已经没有在美国出现过。人类活动对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负有直接责任,具体表现在:第一,作物品种改良、外来品种的引进或遗传物质的杂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的多样性,但是也使得作物类型简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品种的丧失。比如,在印尼,过去20年来,已经有1000多个水稻品种丧失,现在75%的水稻来自单一母体,导致了水稻遗传基因的丧失。第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导致了农户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必然会出现单一品种独大的局面,而忽视来对其他品种到培育与种植。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人类的开发,过度的开垦、放牧,不合理的开采,土壤污染及水质污染等,导致了作物品种的减少或没绝。第四,城市化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可能会消失。 3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农作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任务。首先,应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对立,农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矛盾,现代科技可以用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没有一个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所有区域,在一个地域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农作物本地品种,这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种是在长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轻易放弃。当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也需要培育种植,需要用现代科技来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废弃传统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需要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上保持高产品种与本地品种的平衡,需要保持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的协调。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持续与传统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强基本农田和农家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依赖于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就是要恢复退化的农田生态,恢复农作物多样性生存的环境。可以运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强化对基本农业耕地的恢复与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强化农田区域内生态系统建设,可以将农田基本布局、水利设施、水资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资源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农田格局。如果说农田保护是一种宏观格局的农业保护,那么农家保护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保护,是农民在种植生产与管理中进行的就地保护。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与管理在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某一作物品种的去留,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在生态系统继续进化发展,使得该资源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同时,在生态系统内,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可以与其他生物发生基因交流,能够提供该资源栽培品种的变异机率,从而最大丰富该品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农家保护值得重视,不仅能够为育种、选种及留种提供方法,还可以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办法。再次,优化耕作种植模式。当前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单一式的种植及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所导致的。在耕作种植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农田作物的资源及种类,将现在的单一作物种植改为复合立体式种植,强化农林牧渔的优化搭配,实现不同作物之间的轮换耕作。尽量采用绿色耕作模式,少用化肥农药,采用生物防虫手段,增强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持。复次,加强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技术及监测手段。现代科技为农作物多样性保持提供了条件,需要大力发展物种保护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种质资源监测技术及水土保持技术等。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基因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区。 2010年我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 计划(2011~2030)》,这是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持方面重要的官方计划,其中提到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全天候监测技术,并不断强化这些技术的落实与实施能力。最后,需要加强立法与宣传教育。农作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需要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同时,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供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尤其是向农民加强宣传,传授新型立体式耕作方式与农业生产技术。在政策上,要将农民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积极性与各种税费减免相结合,发挥农民保护的能动性。保护农作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种技术、政策、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但是我们也须注意在农作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几个偏差。其一,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物种基因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物种资源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用科技毁灭物种。现在的转基因工程,通过基因逃逸制造转基因新物种,从生物多样性保持的角度看,这是反自然、反人类的行为。物种是长期以来天然进化或长期驯化的结果,其基因自有其合理性,人类在没有弄清转基因风险的情况下制造转基因作物,实际上会造成物种消失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其二,我们过度重视种子库、基因库的形式建设,有可能会忽视物种的实质保护。如前所述,就地保护是一种比较妥当的办法,既能够保持作物远离干扰,也能够使得一些濒危作物种子获得人工救助。现在建立的各种种子库、基因库是属于迁地保护。由于迁地保护是一种静态保护,一旦离开原居地,种子可能会丧失进化的机会;一些靠营养器官繁殖的种质资源在种质库中难以存活;另外迁地保护有时候难以获得原来种群的认同等。 农作物论文:古代农作物种植技术综述 一、耕作制度 河西走廊地区因地势高燥,气候寒冷,水田极少,有清一代对于该区土地的利用尚不充分,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上一年仅种一季,“山田川田仅一熟,水田岁有再熟”[8]568,“种广而易荒,一岁不两获,十岁不五收。”[9]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轮作[10]38。清代河西地区的耕作方式多是指土地的休耕与换茬。即今春为小麦,秋收后泡水耕耙,“每岁白露前后泡来年麦地”[11],来春种粟(或黍),再来春种亚麻(或大麻),习惯上无冬作,无论何种作物一年只一作,此为换茬;如某地因种植年数稍多,地力渐减,或因耕作不便,往往令其休闲,而另垦其他荒地,此为休耕。清代河西地区由于土地肥力低,因此土地的休耕与换茬较为普遍,“岁惟一获,且多间年歇种者”[2]63。如永昌县每年冬季要对“间年歇地”浇泡冬水,以便于来年耕作[11]。武威县,因边壤沙碛过半、土脉肤浅,“往往间年轮种。”[2]32安西县“亦有开种地亩二三年后,地力寖薄势需停耕者,仅可听民另觅可垦之地补种,非官法所能督”[12]375。古浪县亦多休耕垦种,“古邑山田间岁而耕,周礼所谓一易再易也”[13]463。即垦种一年后休耕一年,来年再行垦种。清代镇番县将此种歇地垦种方法称之为“歇沙”:“耕东息西,俗谓之“歇沙”,广有土地,始可为之”[14]卷八,高宗乾隆元年丙辰,293。镇番县的耕作方式包括歇沙与换茬两种,歇沙时需将地土深翻后休耕,歇沙时间长短不一,一二年不等。换茬相较歇沙为易,只需每年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即可。若土地肥力丧失过快,则可改种苜蓿,二三年后地力即可恢复。故清代河西走廊一带在农事耕作中多注意采用歇沙、换茬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肥力,但受制于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该区的轮作制度并不典型,自身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二、垦种 垦种的方式方法及流程是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地的自然种植条件,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自有的垦种方式。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又兼碱性较重,普通杂草及灌木生长也受限制,土层中杂草及树根蔓延很少,故其开垦方法亦较简单,主要包括渠道修治、泡水排碱、耕耙、掘草、撒种等。因河西“终岁雨泽颇少”[12]375,所有水田皆恃祁连山雪水灌溉,水源紧张,所以在耕种中田埂之修治及渠道的开凿是必不可少的,即所谓“浇水灌浆,挑挖界沟,迭起坝墙。镶平坪口,栽植闸桩”[14]372-373。同时,由于土性燥烈,“若当春遇雨,鹻气上蒸,土皮凝结,需重复笆犁”[12]375。故需先行泡水,如表面生有杂草,冬季即将杂草掘起,堆而焚烧,等来年春天再行泡水。一般而言,垦种时先开水渠,并略作田埂,即行泡水,耕后即撒播荞麦、豌豆,往往不掘杂草即泡水,继而耕耙,再泡水。来春耕耙,即行播种[10]39。河西开荒动力普通多为牛、骡、驴等畜力,即所谓“养马当差,种地上粮”;“骡马单挑,牛驴一双;一牛不支,连套一双。犍牛力大,乳牛乖双;脬牛难使,犏牛毛长”[14]372-373,用畜力曳犁前行,翻土后即耙平,工作粗放。因河西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境尽刚土,田家作苦倍他处,耕必壮牛曳大铧,有触铧立折”[8]611。故清代该区亦较重视浇水的时机与区分土地的碱性高低。乾隆《甘州府志》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首先,由于一田之内土壤盐碱度含量不同,所以同时播种者,往往会形成两种局面,即有的生长正常,而有的作物则无法正常生长。“故同时播种而其间有发不发之分,发者高大穗实,收获倍于他处,不发者毁腐成灰”。其次,在耕作中,除了一般的叠埂、犁田、锄草外,河西垦种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浇水法。浇水法主要在于验苗察土,苗、土秉性各不相同,要按照其性质确定浇水时间的迟早及浇水的多少。稍不经意,则会导致黍禾受伤,秀而不实。所以开垦新地时皆先要泡水,将碱气排出,在地土将干之时,摆篱播种,亦可用手撒种。待苗长出四五寸,地土已完全干燥时,方开始浇水,名曰头水。由此渐次浇灌,到收获时统共浇水不过五六次。而至浇秋水、冬水时尤其不可耽误,“盖碱气性熟、雪水性寒,经此可以消降。8月至9月中,名浇秋水。9月半后至10月初旬,名浇冬水。水入地冻,春和融化,即可耕种。过此,水凝冰厚,人力难施矣”[15]1518。所以河西作物种植与土壤的碱气轻重、浇水的时机等关系紧密。从上引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代镇番县之农作方式大致为:春天和暖时节开始耕作,首先修理水渠、整治田埂与均分水利。其次即对地土浇水灌浆,播种之前先将地中之莠麦择尽,并且要区分地土的肥瘠泡水播种,其播种方法为扬种。扬种后要泡种、撒粪,耕土时要深犁细盖,并用直耱横耙,将土打散。待苗长出不久即要注意拔去野草、锄去莠秧与谷莠稗子等。这样苗秧出穗露芒,吐花结籽,丰收有望。整个农耕过程较为简单,没有中耕、培土等程序,工作粗放。镇番县的垦种方式可以反映清代河西走廊垦耕的大致过程。 三、农时 依照农时进行垦种是保证收成的先决条件。清代河西地区因气候、土壤等条件雷同,其农作物耕作与栽收时间等多大同小异。“次年惊蛰后,土面稍松,犁锄可施。春分前后,播夏禾种,立夏前后播秋禾种。时届立秋收割夏禾,一逢霜降即割秋禾,迟则苗穗经霜,望脆籽落”[15]1518。由播种起至收获止,除少数受极端气候影响者外(例如荞麦、棉花等),其余各种作物大都略同。大体而言播种期由3月初旬起,陆续播种,麦类最先(3月),麻类、马铃薯、豆菽类次之(4月),粟黍又次之(5月),荞麦最迟(6月有时)。 四、农具 农具的品种、质地及用途等是体现一地农作物种植技术高低的重要标识。关于清代河西地区的农具问题,(乾隆)《五凉全志》曾记载河西地区无耕耘之具,即“布种稠密禾深,以手去莠,无耕耘之具”[24]255,而事实上清代河西地区凡举必要的简单农具皆具备。 五、用肥 农业种植技术的高低往往与是否重视施肥、合理施肥以及施肥的数量、品种等密切相关。由于“地土硗薄”,清代河西各县较为重视土地施肥,农人亦多有施肥的意识,即所谓“耕深粪足,虽硗亦肥”[11]。清代河西一带农业所用肥料一般为人粪尿、厩肥及堆肥,此外尚有油饼(俗称油渣或麻渣)及草木灰等植矿物质之肥料。牲畜较多之处草木盛茂,农田所施之肥大部为厩肥及灰肥,如山丹县畜牧业较为发达,肥料主要有牛马羊之粪,及荒地所生之苦豆二种[26]。而对于既无 畜牧又无植被的地方,肥料则主要为人畜鸟粪,如镇番,“全县农业耕耘收获均系人工工作,肥料以人畜鸟粪为主”[27]。此外距城市较近者,畜牧既不适宜,肥料来源每感缺乏,故往往出资购买城市之人粪尿或油饼[28]胶片号26428。根据清代河西各地方志记载,草木灰等植物肥主要包括蒿、[22]苦蒿[29]76、荒地所生之苦豆[26]、骆驼刺[18]55等。油渣或麻渣制成的油饼主要由胡麻[20]684和棉子压油[30]189而剩的油粕制成。 农作物论文: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意见 为切实杜绝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全面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快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__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和《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140 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县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制定本实施意见。 按照“建设美丽__、创造美好生活”和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杜绝露天焚烧为基本目标,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行政推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以日常巡查和监控为手段,以秸秆还田和秸秆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重点利用方向,注重政策引导、强化监管、科技支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作物秸秆综合治理机制。自本实施意见之日起,以县城周边、村庄周边、公路沿线、景区沿线为重点,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力争2017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走出一条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1.落实责任主体。乡镇(街道)是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和推进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建立乡镇(街道)、村(居)和村民小组三级组成的秸秆禁烧工作网络,确保明确分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行动迅速、运转高效。领导班子成员要分片包干、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干部要包干到村,指导、督促各村全面落实秸秆露天禁烧举措,确保责任区域内不发生露天焚烧秸秆现象;村班子成员要包干到村民小组,村民小组要包干到农户,建立秸杆露天禁烧告知和承诺制度,通过与种植大户、合作社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将露天秸秆禁烧责任逐田逐地落实,防止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发生。 2.强化巡查执法。夏秋两季农作物收割期间(夏季5月中旬到6月中旬,秋季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各乡镇(街道)要以村、村民小组为重点成立巡查、应急处置队伍进行日常巡查,一旦出现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第一时间处置。县环保局要加大对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的查处力度,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罚;造成经济损失或安全事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从而有效打击秸秆露天焚烧的行为。 3.严格督查考核。强化对乡镇(街道)秸秆露天禁烧工作的督查考核,把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列入年度县政府综合考核和生态县建设考核,制定和出台考核办法,按照强化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进行管理。对卫星遥感查到的秸秆露天焚烧点所在乡镇(街道),县政府给予严厉的扣分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对农业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发生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的,减少直至取消有关涉农补贴,并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乡镇(街道)及下辖村、居、社区作为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二)强化合力推进。县级机关各部门与联系乡镇(街道)实行秸秆露天禁烧挂钩包干,在夏秋两季农作物收割期间,到联系乡镇(街道)指导、督促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同时结合部门职责,发改、经济商务部门要加强秸秆工业化利用的研究,农业部门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环保部门要加强秸秆露天禁烧的执法监管,公安、安监部门要及时处置秸秆露天焚烧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交通部门要配合查处交通沿线的秸秆露天焚烧行为,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秸秆露天禁烧的宣传工作,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教育。 (三)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对秸秆收集、粉碎、多元化利用等环节予以扶持,每年安排农作物秸秆利用专项资金,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制定扶持方案并负责实施。从实际出发引 导农作物综合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实施相应的配套项目;对列入购机补贴范围的秸秆捡拾打捆以及秸秆还田、收集相关的机械,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县级补贴,以全面推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四)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各乡镇(街道)、村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相关法律法规和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的方式普及知识和技术,宣传政策,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农作物论文: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法 1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现实情况 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略减,在这样一个资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农民主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国家政策、市场为导向,注重调整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食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农作物的整体种植结构向优质、高收益型转化[1]。随着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色泽、味道、外观、营养价值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健高效地建设农村经济,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内容。 2 关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几个办法讨论分析情况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遵照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循序渐进、综合发展。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核心,做到三方兼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最大化,禁止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错误行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适应农民技术和素质的逐渐提高,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同时围绕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带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种、养、加、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获得可观的整体效益。 不断地改善农作物资源条件,可更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农业资源条件,一是充分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支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避免使更多的农药、化肥随着土壤中的水分而渗入田地,污染环境[2];二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作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放宽对农民贷款额度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三是把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各地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优势,重点发展本地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作物,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应该多种植水稻,江淮地区应该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两广丘陵山区应该以种植水果、高收益型经济作物为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价格波动性,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及时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由于种植业很容易受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容易产生波动,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比较长,从价格产生、信息回馈到农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阶段的经济情况,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按照农民的短期收益来进行,政府颁布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目前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关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并完善发展[3]。怎样提高农民组织性,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否能与改善生态环境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证明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正确的优化组合。 3 结语 由于农村信息滞后,缺乏必要的前瞻性、长远性、宏观性的技术指导,农民对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往往存在着跟风现象,比较盲目,结果造成了“去年的信息,今年的庄稼,人家中啥,我家也中啥”的局面[4]。从多年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各地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结构及趋势大体上都差不多,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什么挣钱就多种什么的问题。确切地说,是要搞清楚市场供求的状况,针对本地种植农作物的特色,要优化本地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面对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指导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结构的调整,使农作物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有正确合理的方向,从而保护农民利益。 农作物论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1防治效果 据调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提高防治效果10个百分点,农作物生长每季可减少防治次数1~2次,每667m2节约投入成本35元左右,平均可减少粮食损失30kg,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00元左右。同时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净化农药市场,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户增收。自2010年以来合作社累计防治农作物面积1.93万hm2,为农民增收3532.2万元,每个防治员每天作业收入130~140元。 2发挥的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合作社成立是服务“三农”工作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服务效益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专业化工作,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成本,用药量、用药次数减少,防治效果提高,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气造成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2解决实际问题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①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城镇附近农民进城务工后,农作物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控,甚至不防不治,以及想防想治没时间实施,或者常常错过防控机会造成了病虫为害,粮食作物减产减收。②合作社将不便进城务工,或者留守在农村妇女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即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种粮的后顾之优,又增加留守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2.3桥梁纽带作用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专业服务,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有效组织留守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一家一户种田,你防他不防的问题,实现统防统治目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农村剩余劳动组织起来,全身心投入粮食生产,有效保障粮食、蔬菜等作物免受病虫害为害。 2.4科技二传手 统防统治专业组织是农业科技转化二传手。①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②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一站式服务,直接到户到田间,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及时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技术问题。③避免了农民在化学防治有病有虫没病没虫都喷保险药,不认识病虫害,别人喷啥药自己喷就喷啥药;有效防治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④科学种田,防病治虫有人管,能抓住防治关键,达到增收节支目标。 3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难点。①粮食生产与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病虫草害防治投入不足。②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不利于统防统治工作,或者增加防治成本。③防治器械落后,部分施药器械尚停留在60~70年代的水平,防治工作劳动强度大,防治功效低。④统防统治工作社会缺乏认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政策资金扶持。 3.2建议 1)加强对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专业服务工作指导。各级政府要给统防统治提供优惠政策,给予物资和资金方面扶持,把植保器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配合协调统防统治工作开展,把统防统治作为农业丰收重要措施来抓。2)提高防治队伍素质。对防治队员进行培训,具备农作物病、虫、草害识别、农药和药械使用技术,提高服务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注重防治效果。3)积极研发先进、引进、推广新的植保器械,减少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4)扩大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机构内部制度,增加防治队员工资和福利待遇。5)把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纳入政府支持农民种植补贴范围。 农作物论文:谈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量大而广的副产物占农作物生物地上部分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为追求作物高产量,人们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并且更加依赖于化肥,而作物秸秆还田或施有机肥料的量很少。农作物连续种植会使土壤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出路不畅,再加上传统家庭耕地小规模经营的原因,使面大量广的农作物秸秆一时还难以完全集中综合利用,而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被废弃在田间地头、路边或露天焚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环境。秸秆的综合利用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问题。采用秸秆还田或有效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一)秸秆还田技术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先用秸秆切碎机或收割机将秸秆粉碎,用旋耕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秸秆还田、掩埋、覆盖等多道工序的作业。 2、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整株还田技术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 3、秸秆堆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高温堆肥技术和秸秆自然发酵堆肥技术。 (二)秸秆饲料技术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牲畜的粗饲料,其可消化的干物质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秆中含有腊质、硅质和木质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秆直接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进食量均较低,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以改变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牲畜对秸秆的适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机械化秸秆微储饲料技术。秸秆微储技术是将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属于厌氧菌)加入到秸秆中,使其密封储藏,经过发酵,增加秸秆的酸香味,变成草食牲畜喜欢食用的主饲料。其特点: (1)秸秆微储饲料成本低,效益高。在微储饲料生产中,每吨秸秆干物只需要3克秸秆发酵活干菌,其生产成本只有氨化秸秆成本的17%,并且饲喂效果好于氨化秸秆。 (2)秸秆微储饲料消化率高。秸秆微储后的消化率提高了24.14-43.77%,有机物消化率提高了29.4%。 (3)秸秆较软,且有酸香味,可增加家畜的食欲,提高采食速度40%,食量增加20—40%。 2、秸秆热处理技术。 秸秆热处理技术是采用热喷技术和膨化技术,对秸秆进行热处理。 (1)热喷技术是由锅炉(包括配套辅机)、压力罐、卸料罐等组成的热喷设备对饲料进行热、喷处理。经过热处理的秸秆饲料,其采食量和利用率有所提高,秸秆的有机物消化率将提高至30—100%,其中,湿热喷精饲料比干热喷粗饲料的消化率能提高10-14%。如果用尿素等多种非蛋白氮作为热喷秸秆的添加剂,其粗蛋白水平和有机物消化率将有所提高,氨在瘤胃中的释放速度将降低。 (2)膨化技术是将原料经过连续的调湿、加热、捏合后进入制粒机主体,由于螺杆、物料、脱气模与套筒间不断地产生挤压、摩擦作用,使机内的工作压力与温度逐渐提高(一般情况下机内温度为150-200℃,工作压力为2942.0-9806.6Kpa)。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物料经模孔射出时,因机内压力和温度与大气压力和温度相差很大,物料水分迅速蒸发,体积膨胀,使之形成膨化饲料。 (3)秸秆青贮技术。将青绿秸秆切碎成长度为1-3厘米的碎块后,放入窖中(形状不限,但窖内均应用50%的石灰水消毒,并在窖内铺好塑料薄膜),当装至20-25厘米厚时,人工踏实(此时添加食盐和尿素各0.3-0.5%),以此类推,直至装满(高出窖面0.5-1米),然后严密封顶。 其要求:切碎长度要严格一致,添加尿素和食盐要拌均匀,踏实不留空隙,封顶不许有渗漏现象。一般经过50-60天便可饲喂。 其优点:秸秆营养成分合量较高,秸秆软化效果好,其含水量一般在70%左右,质地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是反刍动物在冬春季理想的青饲料。 (4)秸秆氨化技术。即利用氨的水溶液对秸秆进行处理。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使细胞壁膨胀,结构松散。秸秆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饲料粗蛋白增加,其含氮量增加了1倍。氨化时,预先将含水量在35-40%的秸秆切成2厘米左右,均匀地喷洒氨水或尿素溶液,然后用无毒塑料膜盖严密。 (三)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具有清洁、经济实惠的特点。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含有丰富的腐质酸、氮、磷、钾及农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沼液可作为鱼饵料和牲畜饲料添加剂,有免疫、增重的作用;沼液还可以浸种、防虫,生产蘑菇做菇床培养基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果用沼气保鲜水果,成本低,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将秸秆切成0.5厘米左右的碎块,然后放入沼气池中,这样,不但解决了秸秆进出沼气池难的问题,也为沼气池内残留物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据统计,每公斤秸秆可生产沼气0.25立方米,甲烷含量55%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关生物利用、环境无害、农民增收等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多年来迫切希望破解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农民也不愿意秸秆焚烧。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在于: (一)得不偿失观。目前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是还田培肥、饲料转化、菌菇栽培、燃料利用等等。从生物转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角度看,这些利用方法和途径都是有益和可取的。但是从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的角度分析,农民是不愿意的。一般的家庭还因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没有能力搞食用菌栽培。因此对赔本赚吆喝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取消极态度。 (二)急功近利观。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经济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非立竿见影的。如:秸秆还田培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地力。但是这些好处不是突现的,而是渐进的。在秸秆还田的当季由于生物夺氮,还需要适当增施化肥,促进有机质纤维的分解。有些农民因为文化素质限制,秸秆还田水层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秸秆分解硫化氢、甲烷等有害 气体对秧苗的伤害,把好事办成坏事。秸秆直接旋耕还田,油耗成本加大,由于燃料补贴直接一卡通发放给农民,拖拉机手只能自己消化成本,因此也没有积极性。 (三)劳动力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时期正处于农村大忙,劳动力比较紧张,加之文化型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技术落后,年老体弱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留守族”大多数也没有能力将这些秸秆打捆。加之近年来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技术,农民为了抢时间季节腾茬口播种,就采取了秸秆处理的简化措施:“一把火”了事。 (四)技术较滞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较多,但是技术滞后而且不够成熟。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问题也相对滞后,如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菌菇栽培等等的技术培训、设备运用等等急需配套跟上。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以疏为主。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为政府决策范围。在制定、规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正确引导农民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单纯依靠法律约束只会加大行政成本,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是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对比核算,让农民在周边人和事的影响带动下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使农民能够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交叉利用科技入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新型机具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自发行为。 (二)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政府应当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建立以国家、集体、农民共同投资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鼓励企业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鼓励个人投资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购买秸秆综合利用先进设备。在资金补助投入方面要以效果为第一原则,充分调动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 (三)改进技术,抓实措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向应该着眼于低成本就地利用的原则,突出重点在秸秆还田、能量转换、饲料转化方面下功夫。同时有计划地开发秸秆板材、电(气)能转化等工业项目。在目前技术水平低、综合利用率差的现实条件下,秸秆还田是现实的低成本利用的捷径,也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秸秆还田要改进和完善机械直接还田、生物发酵还田、菌菇栽培还田等技术环节,农机、农艺配套,努力实现秸秆全量还田。配套秸秆氨化饲料技术,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形成农业技术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典型示范户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 农作物论文: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策略 1育种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国外种子公司的强势登陆使得种子市场竞争转为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对育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育种家、先进的育种技术、优质的育种资源和更快的品种选育进程皆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虽然天津市黄瓜现代育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国外种子公司提供的待遇优厚,导致科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其他农作物的现代育种技术发展缓慢,仍以常规育种为主,生物技术应用不广泛,大多数企业缺乏育种领军人才和优质团队,育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成果转化速度比较慢,还不具备生物育种能力。 2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还较大 由于种子市场无序化、育繁种基地分散管理等原因,高价套购、盗版包装、掺杂使假、换用类似或雷同包装等侵权现象仍然较多,导致种子科研机构自主品种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黄瓜所新育成的市场主打品种“津优35”为例,许多国内种子公司通过不法途径均拥有该品种的亲本,并擅自进行繁种与销售,严重损害了品种权拥有者的权益。此外,受全国种业大环境及国外种子公司加入的影响,育种科研人员流失严重,间接导致了育种单位品种资源的流失。 3天津种业科技的发展对策及保障措施 3.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所设定的发展思路,结合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以黄瓜、花椰菜、杂交粳稻等为主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服务国内外种业企业、科教机构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环渤海地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中心,努力提高天津市种业的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和吸引力,服务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3.2重点任务 以科技支撑种业发展为切入点,围绕“2个中心”的建设,建议重点实施以下任务。 3.2.1构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为基础,集中优势力量,以天津市具有种业研发优势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及相关高校为依托,搭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立开放的蔬菜、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创新育种资源材料,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提高育种效率,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1种质资源创新与共享体系建设立足天津市农业生产与种业产业发展需要,追踪国内外育种发展方向,重点解决特异、优异种质资源缺乏及优良种质资源创新手段落后等问题,不断丰富种质资源,构建具有遗传性状多样的核心种质群或优异种质群。提高新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真实性和特异性的测试、鉴定、评价能力,在国内外广泛征集特异性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和交流利用机制,丰富特色资源,围绕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现代育种目标,以抗病、抗逆和高品质等为重点,建立种质资源的高通量筛选与评价体系。 3.2.1.2构建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结合当前新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通过农作物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诱变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和快速纯化优异种质资源,开展规模化、精确化育种,提高育种研究的精度与效率;建立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将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现代细胞工程及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研究,选育优质、多抗、专用系列蔬菜和大田作物新品种,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3开展优势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以天津市的优势作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种质资源的收集处理与创新,从中发掘具有高产、抗病、耐高温低温、耐盐碱等优异基因的资源,开展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等的研究,从中发掘和克隆新基因,并创制一批转基因作物,为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3.2.2建立区域良种培育中心通过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重点推进天津市种业龙头企业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等进行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区域良种培育中心,将科研单位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引入良种培育中心,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建立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规模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高效开展新品种选育,促进以企业为主的应用性研究发展和品种的商业化进程,使企业真正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建立起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3.2.3提高种子生产质量开展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究,建立高产高效杂交制种的技术体系,提高单位面积的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清洗、加工、包衣、包装、检测设备和技术,并使其实现本地化,重点加强玉米种子的果穗烘干和分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针对不同作物种子包衣剂配方及包衣技术开展研发;可将有关烘干、包衣、精选等种子制种和加工设备纳入天津市农机购置补贴的目录;完善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建立种子DNA指纹库,开展转基因作物鉴定、品种纯度鉴定、农作物种子健康和活力检测等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种子的加工和检测水平,抗衡国外种业企业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冲击。 3.2.4强化繁种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安全可靠稳定的原种和杂交种子繁育基地,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优化天津市种子产业发展布局的同时,在全国优势作物主产区建设区域性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完善海南、云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完善优势作物区域育种试验站建设,改善种子基地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选育速度,实现种子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3.2.5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建设围绕蔬菜(黄瓜、花椰菜、芹菜、西甜瓜)、作物(玉米、杂交粳稻、小麦)等重点研究领域,瞄准科技创新的主体目标,培养造就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具有国际国内大视野的种业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优秀经营人才的延揽,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良、遵从职业操守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转化推广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吸引、留住用好高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尊重和保护种业基础性研究人才,在成果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先倾斜。同时,通过技术的有偿转让或入股等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为种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3.2.6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抓住农业日益市场化、国际化及国家大力推进种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天津市的区位、资源与人力优势,鼓励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与国外的农业科研、 教育机构和经济组织广泛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关键设备,加快育种水平与国际接轨;支持优势种业企业率先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市场竞争;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外资在天津市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3.2.7创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平台发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在转基因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农作物种子快速检测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种子质量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标准。完善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育种攻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搭建优良品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流动和转化速度。建设天津种业对外宣传交流的中英文信息网站,支持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加入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同时发挥天津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筹办或承担国际性的种业交易会,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种业发展论坛,在种业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3.2.8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与良种产业化依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武清创新基地,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可进行国际交流的大型市级现代化综合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结合基地建设的优化布局,在有关区县,建立特色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同时可承担国内外引种筛选、鉴定试验以及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形成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新成果的熟化与集成;针对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重点对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玉米、小麦、杂交粳稻等的育繁推等关键环节与技术进行研究,推进天津市良种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天津市种子产业的竞争力。 3.3保障措施 3.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单位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并通过联席会制度的建立,研究解决推进天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并拟定重大政策;在责任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强化对重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的督查,合力推进天津市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3.3.2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级财政种业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种业,大力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创新保护及开发利用、种业基础公益研究、商业化育种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等。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针对种业生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加速银企合作,优先安排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种业企业给予扶持;依据种子生产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保险方案,建立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加大财政投保补贴力度,提高理赔标准,简化理赔程序。培育种业名优品牌,不断完善种业市场准入机制,强化种子生产、加工等标准;建立种业名优名牌认证和骨干企业评选与奖励制度,着力种业名优品牌的扶植培养。优化种业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多功能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于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用地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企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3.3.3加强机制创新引导企业与具有育种优势的科研院所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借力所搭建的种业科技资源与研发平台,建立起分工明确、利益链贯通的研发机制,实现研发资源与创新人才的共享共用;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平台,探索品种权收益与推广销售业绩相关联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增加种业创新项目投资,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强化种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创造尊重、应用知识产权的发展氛围,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农作物论文: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直补的探讨 在农作物的生长时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是非常多的,并且所发生的阶段也不固定,由于我国的农民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比较差,不能有效的识别病虫害的特征,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也不够准确,所以防治效果比较差。为了促进我国农作物的种植质量,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我国在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对农作物实行了病虫害防治直补的措施,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制/!/定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1.2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测报 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合理药剂配方,指导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植保站从种子处理开始,根据田间病虫发生量,结合气象预报,编发有关病虫害防治手册,对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赤斑黑沫蝉、螟虫、蓟马、赤枯病、稻纵卷叶螟、黏虫等10多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做出预报,并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发生期、发生量,通过科学合理药剂配方,及时施药防治,全面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 1.3宣传培训 关于直补方面的政策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技术上和方法上都要制定详细的策略。关于宣传的方式可以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农村的现有状态进行全面的宣传覆盖工作。可以利用宣传车和小喇叭进行造势宣传,也可以利用村部的黑板报宣传。在进行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定期的组织培训工作,加强技术上的指导工作。首先要对乡镇负责农业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在专业业务知识和思维意识上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方面有效的管理。然后是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可以在农村进行划片宣传,向农民讲授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并且印发技术资料,使农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防治技术。此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工作,通过建立农业专业网站,将这种防治技术进行广泛的宣传,扩大宣传力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4备足农药、药械等防治工具 对农民实行的防治直补工作不是以现金发放的形式来执行的,而是根据直补的金额通过农药和药械的发放来进行补贴。农药和药械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最为基础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将这些准备充足。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病害的防治工作落实到位,防治直补资金的流失,有效的保证防治资金的合理使用。 1.5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直补工作,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严格执行,确保直补资金全部应用到农作物病害防治上,防治资金的流失。首先基层单位要对农户的实际稻田面积进行测量,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后上报给乡镇,乡镇根据汇报的数据到正规的农药部门进行购置,再根据报表的数据配送到基层村、社,在农民确认签字后配发农药。在农药的施用上,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施药策略。对于药量的补发是按照实际的土地面积来分配的,对于不足的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承担。 2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必须注意的问题 2.1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离不开农业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工作,要认真实施好,农业部门是联系财政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只有农业部门从病虫发生种类、面积和防治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防治技术指导,才能正确地做好病虫防治直补工作。 2.2农民自行防治使用的药品、药械不规范,导致少部分防治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加强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保证农药、药械的质量,同时加强对农民防治作物病虫知识和施药方式的技术培训。 2.3直补防治实施过程工作很繁琐,涉及到千家万户,操作起来很困难,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农户各自的想法不一致,组织实施的部门工作量大。今后操作实施要简单化,可由各区、县申报应补贴的病虫防治面积、农药品种及数量,上级部门及财政部门核准后统一采购发放给各乡(镇),各乡(镇)在认可的代销门市供应给农民,农民凭票购买。针对出现病虫发生种类多、而直补经费少的现象,必须提高农药和药械使用效率。 2.4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进行宣传,相互促进,增添农业科技宣传的活力。植保专业队需要发展、完善,以保证大面积使用。只有利用植保专业队在病虫防治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农户自行防治,采用植保专业队机防与群防相结合的统防统治办法,才能保证大面积的实施完成。 结语 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保障,所以发展农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将农业建设科学有效的发展。在农业建设方面,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现阶段,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还不够,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对于有些虫害的特征还不能够确认,在防治方面就没有效果。由于缺乏技术性,所以在农药的选择使用上也不够科学,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够到位。国家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实施了直补工作,根据农民的实际耕地面积配发农药和药械 ,对于药物的选择比较科学,并且对农民进行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保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农作物论文:分析农田景观对农作物单产影响 现行农业统计 报表制度是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计算单产(曹利剑,1997),即:农作物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总面积。其中,农作物总产量为10种农作物的产量总和,农作物总面积为10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总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所谓面板数据,是指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组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它有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使参数的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农作物产量涉及农田景观格局变化、投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具有时空变异特征,适宜于构造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它们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且在引入多个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有效地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很多,在这方面也已有较多研究,邵晓梅[13]指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即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均对农作物单产有影响;周四军[14]认为影响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化肥、农机动力、农业劳动力;肖海峰和王姣[15]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等变量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谢杰[16]认为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包括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等,并使用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选取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制度变迁为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对我国1978~200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了涵盖上述这些因素,本文在选择要研究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选择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作为控制变量,它们是非研究变量,但也是影响被解释变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入回归方程,从而可以避免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被高估或者低估。本文以农作物单产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分析县城农作物单产与农业景观多样性指数关系的模型,为消除量纲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的原始值做了取对数运算,将模型参数线性化,因此,本文采用以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及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数据以及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农田景观数据有全国多县的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棉花、油料、麻类、糖类和水果的面积和产量。这些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包括总播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这些数据以及人口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文所采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间不存见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结果和分析 从拟合优度来看,R2=0.401对于统计量为19970的数量来说拟合优度较好,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及各控制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从模型的总体显着性来看,该模型中各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共同影响是显着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268,在1%水平上显着,说明在县城水平上,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于农作物单产有显着的正面影响。ey/ex为0.058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时,农作物单产增加0.058个单位,且表[:请记住我站域名/]现为强弹性。本文以中国1996年至2005年的县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以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解释变量,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为控制变量来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县城农作物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县级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对于农作物单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农田景观格局多样化,避免农田景观格局破碎化。本文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农田景观多样化将对农作物产量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农田景观多样性的提高使得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化、多样化,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促使农作物单产增加。然而,过高的景观多样性将使得景观格局破碎化,它会削弱生态系统天敌和害虫自我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张保华等,2007),造成农作物减产。(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采取灾害应对机制。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产值有很大的贡献[18]。通过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作物单产有促进作用,而成灾面积对农作物单产有反向作用,因此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同时应提高灾害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因发生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作物论文:农作物绿色防控及对策 一、在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方面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茶叶、赶黄草、黄花菜、紫薯被打造成了特色和亮点。其中古蔺绿茶以其优良品质和全程无公害化管理远销全国各地。古蔺是四川省规划的32个优质绿茶生产重点县之一,目前已建有各类基地近2万亩,年总产量650t。其中“建新春露”、“景胜春”、“森山素茶”、“牛皮茶毛峰”、“牛皮茶特级”等茶叶品牌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多年来古蔺县委政府都很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早在2004年,古蔺牛皮茶生产基地就被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5年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目前正在建设的马嘶乡万亩绿茶基地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无公害化管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达到最大化,古蔺茶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正不断得到提升。 二、我县推广绿色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意识形态的障碍我县属于山区农业县,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质普遍偏低,旧意识形态和落后的农业管理方式还未彻底根除,加上绿色防控技术属于新生事物,在理论和操作上还较为复杂,群众一时无法对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推广出现较大阻力。 2.宣传工作的滞后绿色防控属于新生事物,技术更新较快,宣传工作的严重滞后导致广大群众对绿色防控缺乏必要的了解,乡镇一级政府对绿色防控宣传重视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配合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工作。 3.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绿色防控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前期的投入较高。如太阳能杀虫灯每盏灯安装好需成本6000元左右,按每盏覆盖50亩计算,亩需成本120元。如果不是政府投入,普通农户恐难以承受。稻田养鸭项目需要购置鸭苗、修建鸭棚、购买饲料等,每亩需资金300左右,对家庭收入偏低的农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部分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缺陷如杀虫灯在诱杀农业害虫的同时,对于趋光性的益虫也会一网打尽,客观上造成害虫天敌的大量减少。性诱剂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效果会大幅度减弱。实施稻田养鸭的地区不能随意施用农药,造成部分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治而出现减产等等。 5.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影响有些绿色防控技术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力,如安插黄板、挂捕食螨、饲养天敌、安装性诱剂等。目前我县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家里多剩老弱病残,如果额外请人工费用较高不划算,这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 6.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的影响由于我县农业生产能力还较为薄弱,常年的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威胁较大,民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某些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又需要较高的投入和与采用以往不同的相应的配套措施,这就让农民群众有不安全感和对产出的不确定性,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7.部分基地防控管理体系较为混乱绿色防控整个体系管理是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目前我县情况来看是重投入,轻管理,甚至有些地方没有管理,导致推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如甜橙基地防控设施被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水稻田性诱器具无人定期换水和换诱芯,造成诱虫效果差;田间黄板没有人定期撤换,失去粘虫效果.这些都直接影响最终的生态效益。 8.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绿色防控投入少,效果差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面积大,病虫害种类多而复杂,山区农业基础薄弱,粮食价格较低,政府对绿色防控资金投入较少,造成绿色防控技术在大宗农作物上推广严重滞后。 三、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我县的绿色防控工作一直是政府主导,农业推广部门负责的工作局面。由于资金有限,落实面积较小,涉及农作物品种和病虫种类还不多,达不到预期效果。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受到上级配套经费的影响较大,有时经费短缺就会造成了推广不到位,出现断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效果。政府长期主导使农户对政府行为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工作高效开展。要让政府工作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农户的防控观念,增强防控互利合作意识,充分利用各级财政绿色防控经费进行补贴,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还需要建立以县乡两级农业推广部门为主体,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涉农企业和农民带头人广泛参与的绿色防控多元化推广机制,做到谁推广谁受益,最终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2.加大绿色防控理念的宣传和灌输,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和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广告牌、印发资料、科技赶集等形式大力宣传“绿色植保”理念和绿色防控技术,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支持。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阳光培训等宣传讲解绿色防控技术,做到学习和实践结合,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支持。 3.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落实岗位职责要建立县乡两级农业推广部门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和农民带头人广泛参与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级植保专业组织和产业协会的作用,落实绿色防控体系中的各项任务及防控物资的管理。乡镇一级政府要成了领导机制,加强对绿色防控工作的领导和与县级农业推广部门的沟通协作,使防控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4.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绿色防控体系绿色防控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农民群众在推广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产业才能得到高效发展。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完善整个绿色防控体系,才能更好的搞好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才能更好推动我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5.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绿色防控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保障机制各级农业 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绿色防控技术的技术集成、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和宣传培训等工作。要积极创新机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合理利用相关病虫防治经费,探索绿色防控技术补贴和物化补贴模式,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收益分配,建立政企共建、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作物论文:分析紫藤瘤对农作物病原的实用性 方法样品的制备:药材95%乙醇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别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分别将其减压浓缩,得到各部位干浸膏备用。分别取适量紫藤瘤不同部位浸膏放入容量瓶中,加入少量DMSO溶解,无菌水定容,配制成5mg?mL-1的供试液。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试验抑菌试验方法 菌落生长速率法(江茂生等,2007):取1mL供试药液,与9mL的PDA培养基于无菌试管中混匀,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带药的培养基平板,DMSO作空白对照。将病原真菌菌种接种在PDA平板培养基上活化3~5d后,用无菌打孔器在活化后的作物病原真菌菌落边缘切下直径6mm生长一致的菌饼。将打好的菌饼菌丝面向下,接于培养基平板中心,使菌丝与新鲜培养基充分接触,防止感染其它杂菌,封口膜封口,然后于26℃恒温培养箱培养3~5d。每个试验做3个重复。抑菌结果测量 采用十字交叉法,待空白对照菌落长至平板边缘时,测量各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直径,以3次重复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I)=(空白对照菌落生长直径(C)-处理菌落生长直径(T))/(空白对照菌落生长直径(C)-6)×100%,即I(%)=(C-T)/(C-6)×100%。其中,6是菌饼直径,单位为mm。 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通过体外抗作物病原真菌活性试验,得到的结果如图版Ⅰ所示。图版Ⅰ结果显示,紫藤瘤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在5mg?mL-1浓度下对油菜菌核菌、小麦赤霉菌、棉花枯萎菌、辣椒枯萎菌等4种病原真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对油菜菌核菌、辣椒枯萎菌、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显着。不同部位对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直径,以三次重复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表略)。可以看出,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三个部位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率仅50%,对油菜菌核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本实验首次对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开展抑菌活性研究,以上实验结果发现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除了水相部位几乎无抑制作用,其它3个提取部位对4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正丁醇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和石油醚提取部位在5mg?mL-1浓度下抑制率均能达到100%。以上结果提示我们,紫藤瘤的抑菌活性物质分散在各个部位,非单一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为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紫藤瘤对棉花枯萎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其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部位在5mg?mL-1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33.30%,33.30%和28.20%。本次试验除了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辣椒枯萎菌的抑菌率相差相对较大外,其它3种真菌对紫藤瘤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部位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抑菌率差异均在8%以内。通过实验发现紫藤瘤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对4种供试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提示紫藤瘤在生物农药开发领域应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及研究价值(齐岩等,2010,招衡,2010)。下一步应开展紫藤瘤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工作,明确其化学结构,并深入开展其抑菌机理的研究,从而为紫藤瘤在生物农药方面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农作物论文:分析山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一、总趋势 根据山西省各地冬前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和省气候中心2013年气候趋势预测,结合近年病虫发生态势,并组织有关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3年山西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呈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接近2012年。全省病虫草鼠发生面积1.8亿亩次以上。偏重发生的病虫有:地下害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穗蚜、玉米蓟马、玉米大斑病、粟叶甲、保护地蔬菜霜霉病、露地蔬菜病毒病和小菜蛾、马铃薯晚疫病以及南部的棉蚜、棉盲蝽、苹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等。 二、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 1、小麦病虫害 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其中小麦红蜘蛛在晋南、晋东南麦区旱垣、向阳坡地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90万亩;小麦穗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50万亩;小麦吸浆虫偏轻发生,运城、临汾局部高水肥麦田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地下害虫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持平,发生面积480万亩;白粉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10万亩;纹枯病在南部高水肥麦田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0万亩;小麦黑穗病偏轻发生,程度轻于上年,发生面积45万亩;叶锈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0万亩;小麦条锈病在运城南部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 2、玉米病虫害 总体中等发生。其中玉米螟在晋南及晋中甜糯玉米种植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50万亩次;玉米蓟马在运城、朔州春玉米苗期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0万亩;玉米叶螨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发生面积600万亩;以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在各玉米种植区的沿河下湿地普遍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0万亩;玉米大(小)斑病中等,忻定盆地、大同盆地、晋中东山以及太行山等冷凉山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00万亩;玉米丝黑穗病在大同、太原、吕梁、长治等地中等发生,局部早播重茬低洼下湿地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玉米矮花叶病在运城春玉米田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以上;二点委夜蛾在运城、临汾、晋城、长治复播玉米田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0万亩。 3、暴发性病虫害 东亚飞蝗(夏蝗)偏轻发生,局部可能会出现高密度蝗点,发生面积25万亩,需防治面积15万亩;土蝗在北部常发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50万亩左右;粘虫偏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将重于近年,发生面积200万亩次。 4、杂粮病虫害 粟叶甲在忻州、长治、吕梁、晋中、太原、晋城等谷子主产区偏重发生,程度重于常年,发生面积150万亩;粟灰螟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30万亩;谷子白发病呈上升态势,在晋城、长治、忻州等地偏轻发生,发生程度重于近年,发生面积70万亩。高粱蚜在高粱集中产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 5、马铃薯病虫害 马铃薯28星瓢虫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80万亩;马铃薯豆芫菁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0万亩;马铃薯病毒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0万亩。 6、棉花病虫害 棉花苗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棉铃虫在抗虫棉田偏轻发生,在抗性差或非抗虫棉田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0万亩次;棉盲蝽二代中等发生,三代、四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0万亩次;棉蓟马、棉叶螨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5万亩、40万亩;烟粉虱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棉花苗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棉枯萎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8万亩;棉黄萎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5万亩。 7、果树病虫害 苹果树腐烂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50万亩;苹果褐斑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斑点落叶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果树白粉病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0万亩;果树叶螨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次;金纹细蛾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次;果树蚧壳虫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90万亩、100万亩;梨小食心虫在桃树和梨树上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0万亩。 8、蔬菜病虫害 保护地蔬菜苗期病害、枯萎病、茎基腐病、土传病害、瓜类白粉病、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叶霉病偏重发生;保护地蔬菜蚜虫、美洲斑潜蝇、粉虱等小型害虫以及野蛞蝓中等至偏重发生;露地蔬菜田小菜蛾、蚜虫、甘蓝夜蛾、烟青虫、菜青虫偏重发生;露地蔬菜病毒病、茄子黄萎病、番茄早疫病、大白菜霜霉病等中等,局部偏重发生。蔬菜病虫发生面积1400万亩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作用和手法 摘要: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为了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美;生态价值 1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1.1 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 1.3 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棕榈、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营造的是一派热带风光;雪松、悬铃木与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现的是欧陆风情;而竹径通幽、梅影疏斜表现的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清雅。 2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兴)、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3.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 园林绿化树种以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 对于冬季寒冷,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5 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析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摘要:园林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原生态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园林设计中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关键词:园林设计;病虫害;园林原生态植物保护;树种配置 1 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现状 1.1 盲目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导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发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也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地从野生环境移植特大乔木(老树),不仅成活率低,难以恢复原貌,且大部分树林由于生长不良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发生。 1.2 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核桃能造成周围松、苹果等树种受害或致死;核桃和刺槐对周围果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栾树与木槿在一起栽植容易生蚜虫;红叶小檗和竹子在一起栽植容易产生锈病),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如马褂木、玉兰等植物栽植在低洼积水处易生病害),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阴处(如大法桐树下栽植石楠绿篱及模纹)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1.3 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 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 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 近年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大量单一种植无伴生植物庇护, 极易感染腐烂病和溃疡病, 严重的出现成批死亡。 1.4 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另外,不通风、不透光、湿度大等问题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如目前部分城市地段应用栽植的金叶女贞、海桐、石楠等苗木上,由于密度过大已经出现了蚧壳虫、白粉病、小袋蛾等病虫害。 2 园林设计中有效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 2.1 园林设计要注重种苗本地化、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植物, 虽然在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但新引入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 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较弱等性状。有时一些病虫害亦会随之传入,在引入地爆发流行。 2.2 设计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 要根据绿地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或阴性树种,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选择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建筑群的性质、高度和朝向,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2.3 设计树木种植结构要复层化,品种要多样化 结构复层化与品种多样化密切相关, 是指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时要注意植物层间的混配与结合, 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 园林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不同的病虫危害不同的树种。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选用不同类型的树种,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要进行乔、灌、藤、地被多树种的合理配植,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复层结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色,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 2.4 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 空间,从体内分泌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有些树木由于习性互补,体内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谐共处,称为相生。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5 设计栽植密度要适中 不适宜的栽植密度是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比如草坪铺种中常采用组团模式, 这对于提高绿化质量和艺术造型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手法, 但是为了“立竿见影”而盲目将栽植株距加密, 不仅浪费苗木,而且植物生长空间拥挤狭窄, 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 互相争光、争水、争肥, 极易滋生病虫害, 缩短植物更新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试论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艺术技巧,其次重点介绍了乡土树种的应用,然后分析了在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后根据个人经验探讨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艺术技巧;展望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并且随着当前环境质量的降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所占的比重也正在逐步增加。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合理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设计理念能够给园林造景设计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进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时必须首先确保有科学的理念。 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技术技巧原则 1.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与植物周围的生长环境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植物周围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造景植物所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生存和生长条件。我们都知道职务的生长环境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大的影响,无论是阳光的充足程度、温度、湿度、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的充足程度,还是植物生长周围的一切条件都会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选择造景的物种时就需要考虑到远景周围的温度是否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1.2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技巧原则 就目前的园林规划设计现状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技巧来看,最为主要的原则有四点: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下面我就来逐一介绍下。 1.2.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统一原则 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布局的合理性上,园林规划设计的布局比较合理,那么整体感觉就比较的统一,层次感和美感也较强,反之,布局不合理那么整体的统一性就较差,显得园林比较的呆板单调。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就要注意综合考虑各个不同植物的高低状态和层次感,从而按照植物的生长姿态、颜色以及生长之后的形状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除此之外,这里的统一性还要注意是立体上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统一不单单是园林平面上的合理布局,还应该是从最地面的草皮植被到高层次的高大乔木的立体性的统一,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在任何方位看都是统一的。 1.2.2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调和原则 这里所说的调和原则主要是指造景植物之间的三大性质:近似性、一致性和特殊性,只有把园林中的各个植物按照这三种性质搭配着进行种植才能有效的避免整个园林看起来比较单一的现状,达到调和的目的。当然在搭配时还应该注意到这里的搭配种植不是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胡乱种植,还要综合性的考虑植物的颜色、高度、浓密度等进行合理的统一的搭配。 1.2.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均衡原则 均衡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植物的种植时合理的安排植株的数量和植株之间的距离,这里首先要考虑到园林环境的承载力来确定整个园林中所需要种植的植株数量,然后再经过考察园林内土质因素和与阳光照射等因素来确定植株间的间距,当然期间也要考虑到园林的美观程度。 1.2.4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韵律原则 韵律一般是音乐学上的词汇,主要是指一种节奏感,音调的高低和层次变化,在园林植物造景上主要是指植物搭配之间的节奏感,只有把植株种植出一种节奏感才能最佳的体现出一种变化的美感和动感的层次变化。 2乡土树种的应用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大量的应用乡土树种主要具备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乡土树种最为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不管是光照时间还是温度湿度,亦或是土壤质地都能够给植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因此乡土植株的生长能够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对于本土地方特色的表现上。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园林植物造景中乡土物种的使用还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本土的一些植株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因此在园林的植株生长上具备着强大的竞争力,假使把乡土植株和其他的一些植被种植在一切,那么也是乡土植株的竞争力大一些,存活率也高,也就是说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大量的选用乡土物种是最佳的选择,当然这里的选择也并不是无条件的,也需要我们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还应该考虑到园林的美观程度和协调性、统一性等。 最后,乡土物种的大量种植还能够在吸引其他的一些鸟类等生物物种上展现出强大的优势,进而使得园林在整体的生态水平上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到相应的作用。 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因为园林规划设计毕竟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设计规划,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时需要我们考虑的内容就有很多,一般说来,我们主要需要考虑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六点:1)在进行规划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比如园林周围的建筑群结构、颜色和形状等,使得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2)规划设计前需要事先考察园林内土壤的结构和土质问题,其中包括土壤的酸碱度、营养成分等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物种的选择和种植;3)还应该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湿度、气温变化等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考察为植株的选择做准备;4)具体来说,还应该实际考察到园林内的地形、地理走势的高低变化等因素来为植株的搭配做准备;5)还应该事先想好水源的问题,因为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水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在种植期间还是在之中后期的养护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设计好如何获取大量的水源以供后期施工时使用;6)此外,因为园林植物造景施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挖掘等操作,这时就需要我们事先调查好园林地下是否有我们进行挖掘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管线,进而确定好施工的具体方位和施工图纸,从而避免了一些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 4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植物造景园林存在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园林植物造景必须随着城市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换而变化,具体来说,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科学性必须逐渐增强,也就是说在进行植株的选择和栽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发展着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只有植物造景的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才能够使得园林长期的存在下去并且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今后的植物造景设计还需要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就是指当地的本土植株的栽植使用,要体现出本土的一些特色来;多样化是指要不断的引入一些外来的物种使其不断的适应当地的环境来增加园林的美感和舒适度。 3)植物造景的园林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在造景形式上的多样性,也就是说要多注意植物造景艺术设计上的美感和原则。 结语 综上所述,再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乡土树种、和谐统一的进行植株的栽培设计已达到园林景观的最佳效果还需要我们相关的人员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做好园林规划设计提高园林绿化建设质量 摘要:在多年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工作实践,认识到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前提是认真做好园林规划设计,而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不仅是在电脑前画好图,是要创新设计理念,遵守设计规范,遵循设计程序,深入勘察现状,深入沟通,深入施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建造节约型、生态型、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关键词: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提高工程质量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走向高品位、高水准和希望皈依自然的精神享受层面。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需求,我们在进行建设前都会作一个构想、制一个蓝图,对即将产生的美景进行设计,这正是我们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在园林绿化建设前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何做好园林规划设计,又又是我们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和努力总结提高的课题。笔者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十余年,从针管笔、硫酸纸手工制图到电脑软件制作、激光打印出图,伴随着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一起成长,在经历学习和实践积累过程中,觉得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若做到“一创二遵三深入”,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方向,为提高规划蓝图的可操作性和建设精品工程创造条件。 “一个创新”:创新园林设计理念,追求自然精神境界 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情与景合,则景常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高度发挥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景观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这种在作品构思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了规划设计成果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是规划设计关键之所在,而且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创新是方案理念上的创新,需要设计师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创造出和谐完善、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设计师在拿到任务时要做好与上位规划部门的对接,吃透总规的各项内容指标,通过自我专业素养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紧密结合业方预期效果,摆脱传统条框的束缚,创新立意构思,赋予所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品质,升华设计理念,并切实考虑实施后的未来效果,才能最终创造出经典的具有自然境界的园林作品。 “二个遵循”: 一、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突出特色 园林规划设计师所进行的工作大部分内容是和“水、山、植物”打交道。由于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稳定系统,我们在做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生态表土,防止流失,又要做好微地形地貌,营造出人类向往的亲近自然界的表象起伏地形。因此,在所需规划设计的宗地,需全面熟悉其自然属性,尊重自然规律,多做生态恢复,少做破坏改造,使建筑、人、生物和谐共存,并达到三者互动共赢。 植物是园林运用的主要材料,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进行的植物配置好比中国传统中医的药材配伍,我们不但要将各种植物搭配得相得益彰,还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季节植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植物在所立地环境的各种因素,如阳光、水、温度、土壤、微生物环境,以及植物之间的互生排斥关系,这样才能让我们规划的园林景观能够和谐共存、长久保持,而且通过植物后期的生长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 二.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程序,科学规划,高效出图 一个园林规划设计成果的成熟,就像是工厂生产一样,也需要一个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流水线生产过程,逐步严格把关,把握好了每个环节,才能水到渠成,最终保证园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下去。常规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分为:1、接受任务、实地踏勘;2、初步总体构思;3、业主的信息反馈; 4、方案的一次修改;5、方案评审,二次修改;6、扩初设计、评审;7、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设计;8、施工图交底;9、施工配合。 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内容,涵盖了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规划设计工作量,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项目时间紧,设计方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整套程序,所以有些园林工程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有的甚至在方案的修改过程中就迫不及待的付诸施工了,使项目建设成了“三边”工程,造成了施工组织的混乱,由于返工造成施工方人力、材料的浪费,甚至延误了工期,有的园林项目即使施工完成了,还不知道究竟是想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绿地,没能充分地发挥好规划设计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准备时要充分重视规划设计工作,预留时间进行规划设计的完成和审定工作,设计方也要根据项目建设的时间要求,加班加点,按照规划设计步骤,严格实施到位,科学高效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才能为后期的施工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前期保证。 “三个深入”: 一.深入现场勘查 、因山就势、因地制宜 绿地地貌是园林的骨架,自然山水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貌,因此进行园林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在原有的地貌基础上,结合预期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利用和改造,就低掘池、因势掇山,“宜亭则亭,宜榭则榭”,使之“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改造地貌,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挖湖堆山,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常大,所以设计时更要考虑到财力等条件,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起伏,自由布局,引造出溪涧池湾、山峦平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等。城市和郊区园林绿地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因随各自的性质、功能要求以及选地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在能尽量利用原地貌的基础上,还需有一定的改造,以满足功能使用和营造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而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休疗养地等在较大程度上是追求自然景观,在选址上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及植被而确立用地,所以它不必大兴土木,应偏重于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做到因山就势,因地制宜。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关于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简单阐述了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真正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园林规划,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优化植物的分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园林灌溉;规划设计 1 园林规划设计要注意新观念 园林设计中节水不受重视。以前我们园林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很少考虑利用非常规水来完成园林绿化用水的需求,很多的人都是用洁净水源来维持各种各样人工水景用水,这样就会造成居民用水与绿化用水的矛盾。我们在设计中应该采用的灌溉方式以传统的灌溉方式为主,节水型灌溉方式采用比例并不高,所以节水型灌溉方式还有待于大力推广,这样就会导致园林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在近几年来,草坪在园林使用比重每年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这样就导致园林绿化的用水量不断的增加。在园林设计中模仿现象普遍存在。在园林作品设计上,模仿以及攀比的现象到处都是,这样就会使园林作品没有了本身的风格特点以及地方特色。在园林行业中,大部分的设计者都不搞研究调查,不顾当地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最后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像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广场风,大都是低头草地铺装,平视喷泉旗杆,给人大同小异之感。很多广场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个性,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又如目前社会上刮起了一种大树移植的风气,从我国东南沿海逐步刮向内地,致使许多大树,甚至千年古树因为被移植而死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节水的理念应贯穿于园林规划的每个阶段。 当前,是否真正能做到节水型园林,成为每一个园林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园林设计者一定要有节水的理念,并贯穿于项目的总体规划之中。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修改错误的环节是图纸上的修改,所需成本低,当项目建成以后,建筑、管线和植物种植等均成现实,如果要是改动难度是非常大的,并且还会影响工期以及计划等,更会使成本不断地增加。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当前,在我国的园林灌溉工作还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园林节水灌溉领域也没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认证。我国水利部只管理农业灌溉,并不负责园林灌溉,并且我国主管城市园林的建设部也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园林灌溉领域的协会遍布各个城市,组织非常完善,政府监管也比较严格,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采用智能化的城市园林灌溉系统,也可以根据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采用经济灌溉方式,只有改变了以水车拉水的传统灌溉手段,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从而实现适时、适量灌溉。采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这样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3 优化植物配置 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耐旱植物因为在水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成活,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低耗水量植物的优势在于植物的水分散发少,抗病能力强,而且外形美观,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合推广种植。最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的植物,在抵抗病虫害、减少施肥、保护环境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目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尚未意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在园林设计中,喷头喷洒的喷灌灌水法日渐流行起来。但管阀控制大部分仍采用手动法。这种方法随意性大,常常发生该灌水时无人开阀,草坪绿地因灌水不足枯萎以及一边下雨一边喷水,灌水过多以及淹没,还有渗漏,马路变成排水渠的情况屡见不鲜。 5 结语 我国园林设计者普遍缺少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建设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和交流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实现多人合作,这样,才能够在节水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上,积极探索我国生态园林建设之路,为我国节水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建设中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发展中,加强园林规划设计,提高绿化面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认同的课题,而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章研究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况,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分析,以及园林艺术美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关键词:园林规划;城市建设 0引言 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它有着美化城市、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通过园林建设,能合理划分城市自然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必然产物和结果,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经济的发展除了要提高收入外,关键是要改革经济结构,城市建设中的园林规划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我们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加以辅助,促进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园林城市的建设促进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经济的拉动作用反过来促进园林城市的建设,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需要加强园林规划设计质量,提高城市建设成效。 1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1.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植物的多样性给景观带来了多种效果,园林内植物的搭配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混搭中带有层次感。园林设计中,要自然的引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实现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的结合,体现人性化造诣。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绿地在静态的园林地图中,要呈现出季节的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地形造诣要与自然结合,悬着适合本地种植和季节性自然生长的植物,体现植物的生态型,同时完善园林内的养护管理措施,提高园林设计的质量与观赏效果。 1.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园林绿地地形要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配合,这样既节省建设成本,还能体现层次效果,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目前的各地的绿化地在逐渐减少,加上财政有限,园林规划不能过于奢侈,或者盲目追求西方国家的园林规划模式,考虑到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应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注意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城市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扩大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的多级绿化格局。 1.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园林设计要符合生态自然要求,也要体现景观观赏效益。设计中要科学的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实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全力追求价值与艺术的统一。 1.4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习惯迥异,各地均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园林设计也要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规划,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体现城市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展现积极向上,用于全进的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应积极维持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使用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同的植物,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2园林绿地规划中道路设计的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园林道路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就像桥梁一样集合中园林中的各个脉络,它在园林绿化 的建设中尤为重要,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城市在园林设计中并没有对这一项目引起重视,甚至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例如:一些设计师并不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将本身自然优美的地形变得一马平川,园林道路失去了自然地风貌,也有的设计师将平坦的路面设计成蜿蜒的丘陵,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还费时费工费资金;道路的设计应考虑到其实际的承载能力,但一些设计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缺少对人流的正确估算,结果导致道路比例不适应,出现交通不便,人车挤道的现象,这些设计的缺陷就是不关注细节处理,设计师没有实际好道路夹角,也不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虽然在园林道路设计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只要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就能科学的解决各种问题。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我们应时刻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原则,考虑到道路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切实体现出道路的疏通引导、空间划分、丰富景观等功能。 3居住区中园林绿地的设计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要满足遮荫、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气候等多种功能和需求外,还应起到美化空间,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作用,通过园林设计,应让居民有一种对城市的归属感,并是这些园林成为城市不是缺少的一部分。但许多规划绿更重视园林绿地结构和功能的规划,而忽视了一些细节的和更为人性的东西,在论证和研究方面不足,比如在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的结合上,在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的设计上,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上,是否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上,植物与建筑景观的协调上,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人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着一系列工作,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全面而细致的专业设计,并非常关注长期规划管理细则的制定的实施,而在国内,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反生态种植的模式一直存在,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实际上我们应积极发挥植物本身的自然性能,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4结语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它结合了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设计中实现知识的交叉,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摘要】 园林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城市开发的越来越完善,绿化土地益来益少,水资源越发紧张,如何建设节水型园林就成为了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须要提高重视的地方。当前我国在园林规划上未着重涉及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本文就此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节水型园林规划建设的意见,以期对促进我国节水型园林规划有所帮助。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 园林规划设计 措施 引言: 水资源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必备物质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是资源大国,服员辽阔,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够均匀,尤其是水资源南北东西差距大,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河流干涸、地下水被透支等现象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作为净化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的园林也日益面临着缺水的状况,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各地绿化工程用水巨大,但绿化用水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少城市绿化植被出现了枯死的现象。发展城市绿化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日显突出,因而,加强节约意识教育,推广节水园林灌溉技术等,环节绿化用水缺口问题是当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节水型园林规划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节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节水设施更是极少得到重用。在园林工程的设计环节设计师往往忽视了节水意识,重点放在了如何体现园林的美观与舒适度上;在园林的施工和保养环节大都采用洁净水或者自来水来进行灌溉以保障绿化植被的水分所需而没有考虑到使用非常规水来进行维护,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还可能造成了居民用水的紧缺。从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灌溉方式中可以发现依旧采用的传统的灌溉手段,尤其是挂与马路围栏植物的洒水上,大部分水流向了路面,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增加了园林事业对城市用水的消耗量。 在园林设计与规划环节上,不少设计师通过模仿乃至抄袭,复制出了类似的园林工程,虽达到了美化城市的效果,但却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为严重的是在诸多园林工程当中,未切实考虑到当地的风情和植被特点,盲目的引进欣赏度、美观度高的植物,而并没有考到其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的喜好,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一些缺水城市引进南方物种,却因水分给养不足而出现大量枯死现象,不得不重新种植新植被,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害,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二、促进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措施 (一)推广节水灌溉 我国城市化发展虽然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园林规划与建设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在园林绿化灌溉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认证与考核其工作状况,存在监管的漏洞。当前我国水利管理部门紧紧负责农业用水的灌溉管理,不负责管理景观灌溉用水,而城市园林建设和主管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与此相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园林管理协会组织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发展节水灌溉不仅仅要在农业用水上进行大力推广,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上也同样极其重要。在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仅求美观不顾生态效益以及节约资源的理念。在设计环节中可增加使用集成,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按时定量供给水分;根据不同的植被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选择经济合理,费用适当的供水方法,尽快替换原始的水车水枪供水,减少水源浪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灌水等先进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能、节水、节约人力与物里的目的,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植被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所需水分量进行灌溉。 同时在园林绿工程当中应合理选择使用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换,从当前来看会带来资金的压力,但从长远利益而言利大于弊。 (二)加强非常规水的利用 水资源不仅包括可饮水的水还包括各种生活污水,当前城市非常规水量巨大,未进行二次使用或多次循环使用在当今时代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生活污水经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完成可以进行二次使用,如洗车,浇花等,更可以用以灌溉城市绿化工程,雨水经过收集其贮存量也是惊人,海水、苦咸水等经过处理也同样可以达到灌溉的标准甚至是引用的标准。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在于发展节水设备,还应在用水上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集水,建设贮存池以收集雨水;增加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提高渗水率,以达到开源节流的双重目标。其一,通过可增加的非常规用水量,提升水的循环利用率;其二,降低园林绿化工程水资源的消耗量,降低灌溉水在运输,灌溉环节中浪费量;其三,因地制宜,选种适合气候与环境的耐旱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而且还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三)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建设节水型园林工程在植被的选种上应当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从当前园林绿化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得出,乔灌木对水分的需求远远低于绿化中常见的草坪,且其生态效益也较之高出许多,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平米左右的树木。因而,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在植被的选种不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种适宜的植被,且应从生态效益进行衡量,选种以树木为主体,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减少或杜绝建设以草坪为主的园林现象。此外,在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应从加强本土植物的应用,减少外来物种的种植,这样不仅利于降低园林工程的成本,在抵抗病虫害、节省杀虫剂、减少施肥、保护环境等方面与外来引入植物品种相比本土植物更具优势。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为。在发展节水型园林绿化工程过程中加强对从业人员节水理念的教育不可忽视,从我国目前园林灌溉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上分析,其综合素质还较低,大学学历者寥寥无几,在环保节能意识上较为薄弱。不少绿化行业从业人员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不甚了解,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节水意识不强。使用喷头喷灌操作简单,但是未做到控制水量,精准灌溉的目的导致灌溉不均匀与不全面,使得部分植被因缺少而枯死,部分因灌水过多而被淹死等现象。从党的十七大中可以看出,节能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发展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的环节,建设节水型园林必将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节约用水意识,发展节水型园林理念赢是当务之急。 三、总结 发展节水型园林利国利民,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跟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保留了生命延续的“源泉”。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持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投入到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当中,因而,我们过不仅要大力提成节能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宣传节水意识,提升全民节能思想,还应加大培养专业的,合格的园林绿化设计人才。同过加强与国外成功的,先进的节能型园林建设大师们的交流与合作,改变我国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达到美学与环保与节能的目的,增强对园林事业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逐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积累经验,不断开拓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节水型园林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生态园林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谈目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对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作以下探讨,供其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 园林设计 1 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园林设计被经济利益驱动 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设计中不顾科学,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这是产生园林观赏效果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们这里很多单位及街道的绿化都中了这个圈套。到处都是塔柏、雪松、广玉兰、桂花等少数常绿树木,花少,色暗,四季无变化,覆盖率低,且许多植株的规划密度过大,不利于植物生长,一定年限后相互拥挤,不是不易移植就是移植无地方栽,造成浪费。一些人不是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方面的才能,而是不顾科学规律,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领导的意图,或完全成为当官者思想的执行者,换一位领导换一种设计方案,麻城市金桥大道的绿化规划就是这样:前任领导决定建设路中用花坛分隔的双向车道,两边有雪松作行道树,换了领导又取消分隔花坛,雪松也被换成了香樟,前后折腾造成了一百多万元的损失。现在还有整条街道用棕榈或香樟作行道树的一块板模式。如果设计人员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论证,坚持原则,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1.2 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者要改变设计方案或是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如花坛确实漂亮但与环境不一定协调,有的雕塑艺术性不强,费用高,或设计在某处的景点多年仍无定论,有的地方假山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或植物配置不当导致绿化覆盖率低或其他功能不能达到。所有这些如果在设计完成后及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项绿化指标,分析论证,即可避免。 2 林规划设计论证的内容 2.1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2.2 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3 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2.4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2.5 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2.6 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 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4 对园林设计论证的管理 4.1 园林设计的论证应作为该项设计审查的必要条件 园林设计必需附有对设计的论证,至少对设计的指导思想、各项指标、建设成本有详细的分析,否则设计的审查就通不过,审查时各项指标未达到也不能通过,直到真正满足各项园林要求为止,这样就能保证设计的可行性。 4.2 园林设计论证应作为实施和将来对该项设计评价的重要依据 由于园林建设水平的评价没有统一评价标准,很多单位的园林建设效果不理想。至于经济负担的提高,有的是设计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建设方面的原因,但很难将责任明确。设计的论证能作为有效的依据,你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等都可以作为评判责任的标准。不负责任的设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应予以赔偿。这样使园林设计逐步规范,以保护绿化单位的合法权益。 5 结 语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环保节能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不但能美化城市环境,也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有效地为城市储存水资源。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实现园林的环保节能和节水的功能,所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环保;节能节水;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地的建设面积、人均绿地占有面积也将越来越大。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景观,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已为人们所认同。但是,伴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绿地面积的日益增加,环保节能节水型园林是当今研究的重点。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推广节水灌溉 目前, 我国的园林灌溉工作还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园林节水灌溉领域也没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认证、考核等具体工作。我国水利部只管理农业灌溉,且主要管理国产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并不负责园林灌溉,而主管城市园林的建设部也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相比之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园林灌溉领域的协会遍布各个城市,组织非常完善,政府监管也比较严格,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有必要改变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考虑采用综合的、智能化的城市园林灌溉系统。可根据不同园林植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采用经济、适宜的灌溉方式,尽快改变以水车拉水、人工喷淋为主的传统灌溉手段,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微灌、滴灌、根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并尽可能应用智能化、精准化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而且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根据不同植物群落的需水特性采用不同的灌水方式和不同灌水量,从而实现适时、适量灌溉。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选择园林专用的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不仅设备使用寿命短,而且也达不到园林喷灌的标准。由于园林设计者在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对灌溉设备性能了解不够,时常表现为喷头布置随意性大。因而日常生活中常出现漏喷、超界喷、过量喷等现象,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影响了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因此,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多了解灌溉设备性能,多选用节水效果好的园林专用的灌溉器材,从而真正实现节水型园林的目标。 三、合理应用雨水资源 雨水也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雨水本身可以作为生态用水和其它杂用水源的补充,还可采用回灌或渗透补充地下水,充分发挥地表水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结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群增加,密集度加大,混凝土、沥青等硬化路面面积也在加大,雨水自然渗透地面减少,同时由于排水系统的改进,使市区降雨的绝大部分以地面径流形式排除,回补的地下水量已经很少,把那些白白流失的雨水资源充分地收集并适当处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还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缓解排水管道负担、减少污染负荷。因此,应用雨水作为非饮用生活用水将越来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雨水的回收、净化处理也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未经过处理的雨水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视。降雨过程中,空气中含有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等会随雨水径流运动,因此雨水中的COD、SS、N、P、细菌等比较高,再加上和城市化相伴随的人口集中、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加速,造成城市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把具有污染与资源的双重属性的雨水资源重新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势在必行。 雨水的工程规划设计利用应该与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防洪、生态景观改善相结合。雨水利用方案设计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并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城市雨水利用涉及污水处理、景观园林、生态等多专业内容,在选择合理方案时,要因势利导,根据现场的气候、降雨、水文地质、水环境、水资源、给水排水系统、建筑布局、园林道路、地形地貌等各种具体条件,充分考虑水量平衡、水力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力求使城市环境、美学、人和自然生态和谐统一。 四、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的综合环境,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都市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再好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都应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减排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大政方针相一致。所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和节水的要求,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考 摘要: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风景园林学核心技术问题等,探讨了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建议,以促进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新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出现了有市中心转向城市边缘的发展趋势,群众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程度不断加深,其工作领域也要随之扩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因此,任务的艰巨程度不断上升。但是具体实践过程中,符合大众要求并同时得到专家认同,还能成为城市经典之作的作品很少,对此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一、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现如今开始模式化、量产化的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空洞的规划设计理念,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也就导致理念与方案失去了必要的连贯性;地方传统特色的缺乏,形式的肤浅花哨;盲目加深设名品精品意识,形式上的美得以体现却忽略功能的重要性,也就失去对人性的关怀,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再实现,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工程作品方案的理念不能如实体现,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未落实,更有甚者具体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没有;作品缺少科技应用元素,两者毫无直接联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没有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实际结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二、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实践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1)设计者和策划者专业素养、水平的局限性 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显然与设计者的素质的局限性和综合能力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存在必然关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质量受到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2)由行政管理造成的非专业化干预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几乎是由非专业人士领导专业人员是行政管理的非专业性干预的主要表现;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在行政管理中被忽视,随意改变设计作品的延续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现如今盛行模仿和抄袭他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社会各方面相对较薄弱,个人作品容易被模仿、抄袭。虽然我国已制定的知识产权法比较完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对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因此,“似曾相识”成为我国从南到北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一大特点。 (4)风景园林中的传统和现代认识和处理不得当 现在大量靠模仿、复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致命性问题,一批批毫无竞争力的园林景观利用相同的空间来制造,而不在设计思维的基础和继承传统的艺术手法上,挖掘其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规划设计运用到现实当中的限制 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这类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通常是政府主持的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所以这些工程往往处在实间限制当中,并且这也是最大的限制更是底线,较少的工程总时间必然缩短设计方面的时间段来敷衍了事。 (6)科技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影响 规划设计者面对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所给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多不同的选择,如以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在实现程度、实施速度等很多地方产生广泛影响;以GIS为代表的应用开发,可以帮助规划设计者们选择更合理的决策。现代生活方式的满足对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高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规划设计者为了凸显其水平的高档而应用科学技术进行虚拟假设,实质上并没有把分析的成果落实到设计的实践当中去,不仅做了无用功而且使得前后联系全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三、几点建议 (1)行政管理的科学合理 决策者应该具有专业素养,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体现人文关怀性和独特创新性,这些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把准确的设计立意,确定准确的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环境建设中,对其形式、性质、功能等准确定位。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知识产权保护既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所有参与者与受益者都应树立保护意识,还涉及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保护,如图、模型、文字等作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有效地防止经济利益的外泄;唯有充分认识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侵权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能维护作者利益、鼓励创作积极性、推动创新。 (3) 群众参与设计方式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是使用者,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群众生活质量。当前设计者、决策者、受益者三者之间存在一条狭隙,园林设计应该摆脱这条狭隙,前两者都应倾听公众的期许,满足群众需要。群众会有效地对两大主体进行制约,形成较为合理的大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的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制约,平衡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能够尽量克服片面性。并且促进人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监督,减少暗箱操作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推动风景园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4)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结合 传统园林的长期演变与其之后的不断发展,已被社会认可,而园林的发展方向则由现代园林则代表,现代园林是时代的产物。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各方面都相距较远,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选择中,只是单方面的选择任意一方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设计方式时应该灵活运用两种设计方式,促进现代园林和传统园林的有效融合。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到现在的科学世界是相容相通的,也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所以说,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科学都应结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继续更快更好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 四、结语 对于现今的中国而言,中国风景园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中国风景园林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苗木与材料供应商、管护单位、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与生态两大核心技术的相互交融,形成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并将其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动我国社会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它的发展时期正是山水画,从开始出现到具有卓越成就的时期。山水画对园林有巨大的影响,山水画的风格是形成园林风格的基础,它的无灭点的运动的透视法,以及它的无限的,流动的空间意识,决定了中国造园的方法和路线。山水画论中的一些内容实际是用于造园的,园林布置是山水画内容题材在真正空间中的实现。它实际就是一副立体画卷,许多造园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山水画家。我是一个建筑规划设计专业工作者,青年时代曾跟河北著名画家李根顺先生学过美术,对山水画构图艺术略知一二,今阐述一下中国山水画对园林影响的粗浅认识,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的联系,取其精华,对进一步研究、探讨,继承园林遗产并在新的园林中加以运用,无疑是一种启示。 关键词:山水画 园林规划设计 一、 追求意境 凡山水画,意在笔先。山水画最讲究意境,画家和欣赏者通过作品,而感情融合地互相了解和互相合作产生丰富的想象。所谓绘景,是手段,写情才是目的,这是山水画的精髓。画家作画历来是重视立意的,古人说:“作画先立意”,不赞成那种拘泥于形似的画风。由于山水画影响着园林,所以意境成了检验绘画和园林的一条重要标准,好象是做文章,先有一个好的主题。园林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形式的堆砌,所以立意的好坏,对整个园林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园林传统史上,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却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按照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景的方法,比如,通过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则活,曲径小桥使人心旷神怡,亭谢楼阁使人浮想联翩,在人心灵中的感受,不需要用文字说明,全由自己去理解,领悟。虽然在尺度上与真山真水不相同,但创造的意境是一致的,可使人们联想到大自然而恍若置身于真山真水之中,可见,山水画的主题是通过人工对自然大与小,真于假,虚与实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刻意安排,经过对各种景象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再现出典型化的自然山水,给人一种特有的感受而体会出意境,所以每个公园设几个景区,哪个建筑是全园的制高点,哪个景点是全园的高潮或趣乐中心,都要围绕主题一一推敲,取舍加工。园林的组景建筑和景区命名大多属某种艺术意境的概括,常常通过匾额,楹联点染出建筑主题。比如,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圆明园的“平湖秋月”“西峰秀色”“别有洞天”“曲院荷风”等等,反观我们今天在进行公园规划和园林建筑的实践中,设计人或者忽视对艺术意境的创作,致使设计平庸。但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意境,但在建筑命名上,下功夫不够,消弱了造景效果,经常看到,诸如:“水上餐厅”“东大门”“西大门”“山顶游廊”等一般的称号,与我国优秀的园林建筑传统大相径庭。 二、布局设计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家探索出一系列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对于正确处理构图上的种种矛盾,丰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园林布局设计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主宾。主是主体,是景点中心。宾是副体,起陪衬作用。有主无宾,则孤独,有宾无主,则散漫。一副画须根据内容需要,先定宾主,主体必须突出,不能喧宾夺主,宾主要互相照应,避免平庸散漫,但主体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那样太呆板,也不能放得太偏,那样不显眼,影响到园林就往往以哪一个景点为中心,还是以建筑物为中心。比如,北海的白塔,颐和园的佛香阁,其他建筑都处于从属地位,烘托主景,显示出君臣或主仆关系,突出了主题。 2呼应。画中和园林中的一切物象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山与水,树与树,山石、房舍、云水一切物象都要互相照应,它们既是独立的物象,又是互相关联的统一体。这样才诗情画意,生动有趣。 3虚实。在画面上和园林构图,物象是实。空白、水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补充。山水画中,还有一种“以虚破实”的表现方法,由于画面太实,空白中画些房子或人物作为画面的主点,因为这个主点周围都是空白,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比如,影响到园林在大片湖面上的小船和湖心亭等都可成为虚中的实,形成主点,十分突出和动人。 4疏密。园林设计受山水画的影响,忌平、忌齐、忌均。园林建设要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均齐。疏与密是互相依存的,没有疏就没有密,没有密也就没有疏,而且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样才能变化多姿,韵味无穷。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要大胆地拉开疏与密的距离,才能打破均齐呆板局面,使画面生动活泼。但“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所有,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感到窒息。这是说不能光从形式上去追求疏与密,要着眼于全园的意境与气韵,才能是疏处有景,密处有韵,形成很多生动活泼,形式各异的空间。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职学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为了适应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该文在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即实施多学科穿插式教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正激励法教学等;并提出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其中,课堂互动式教学包括理论与案例、实践互动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正激励法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和成果展示正激励法。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操作技能、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基本概念,明确设计的实质和要点,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手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设计、园林管理、绿化施工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力图将基本原理“讲易、讲透”,并结合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欣赏古今中外的园林,进而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掌握园林艺术的有关知识。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多学科穿插式教学 由于园林专业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所以很多学生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甚至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重点;要鼓励学生注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方面的知识是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提,没有相关的植物知识体系,所有的园林设计就没有了活力。因此,我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课程的穿插式教学,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历史、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关注各种媒体对相关行业的报道,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多了解个人为人处事的礼仪常识、待人接物的哲学理念,重视培养与人沟通、协作、处理事务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修养。 (二)、课堂互动式教学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1、理论与案例、实践互动式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设计艺术原理等理论知识是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要将这些原理清晰、系统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由于园林规划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方面地讲授设计艺术原理显得过于空泛,所以要结合实际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的讲授,使理论与案例互动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既能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可将理论知识讲解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即在每一次课程理论讲解之后都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如植物配植、道路两旁绿化、单位绿地设计实习等。在每次设计实践之后,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设计做出点评,将有利于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两方面同时得到提高。 2、师生互动式 师生互动式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鉴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采用“讲课-讨论-讲评”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讲评学生课程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要进行讲评以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讲评。在讲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将设计作业转换成电子文档,然后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安排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做设计方案汇报。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方案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每个学生既可以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设计作品,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正激励法教学 激励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使之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它包括了信仰和目标激励、精神和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3种类型。正激励法就是通过奖赏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目的是鼓励这种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学校教育借鉴。在中职学校,使激励极富科学性和艺术性地贯穿于学校文化,以长久地提高学生的士气,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正激励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自由灵活的设计思维。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信任,可以激发他们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所以,即便学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并且详细指出每一次的设计作品好在哪里、不足之处是什么、还需要做哪些改进等。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观念创新在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尽管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中,是景观设计人员考虑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现代园林设计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观念创新应用于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创新观念的具体应用,以使我国园林规划建设更能满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创新观念;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应用;作用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三大主要园林体系中东方体系的创始国和继承国,尤其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园林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西方现代园林共同成为中国景观行业的两大山脉。为了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能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作用,成为排在景观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现代园林设计建设现状 (一)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处于起步阶段 在国际上,景观规划设计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专业学科存在。但是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正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以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并满足其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典型代表,历经千百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却逐渐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脱节,日渐不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需求。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出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求,我国景观规划设计正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使得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中蕴含的精髓文化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因而,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应充分结合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优势,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风格。 (二)缺少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目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上具有一定问题。全国各地有着诸多园林景观建筑,但是从南到北鲜少有个性化突出、耐人寻味的景观建筑,照搬模仿的现象尤为严重。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建筑物,由于缺少创新理念,以至于限制了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场地意识淡薄 由于人口众多,千百年来我国城市户外环境一直十分匮乏,以至于尽管设计中缺少场地设计意识,园林中往往没有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的游憩需要。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有着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视觉形象,二是具有优美自然的绿化环境,三是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活动健身的适当场地。这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重视“硬质景观”,轻视“软质景观” 我国大多园林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轻视绿地、林荫这一类“软质景观”,导致园路、园林建筑、石料、金属材料等硬质景观所占比例过大,人工营造的气氛过于明显,有的项目硬质景观工程造价甚至超过65%;而绿地、林荫、水系等经常处于从属地位,自然的气氛被大大弱化,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二、观念创新应用于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可是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仍然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许多领域还须相关专业人士一一进行钻研与探索,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日渐完善。环境生态、景观形态与游憩行为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三大理念,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对其理解不甚相同。为此,人们应该跳出学科、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限制,以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检验、城市现代化需求为出发点,使古典园林设计理念与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规划设计观念的创新。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本质要求 规划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人居环境质量有着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乡二元化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日益严重;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上述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园林设计能独立够解决的,也不是西方景观设计能够独立解决的,它需要园林设计师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超越城市的限制,以跨学科的视野来考虑新时代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唯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可能解决这一系列的宗错复杂的难题。 创新能够为其来到更大的价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园林景观建设也是如此。园林规划设计除了要打破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的局限。优秀园林规划设计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规划设计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二是,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应变、始终创新,真正做到独具匠心、别树一帜。 (三)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兴起与发展的必然条件 与国际百年学科专业历程相比,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仅有十几年历史,但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使得园林景观建设项目日渐增加、市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如今,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类型、规模和深度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比如,城市绿地系统已经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脱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规划设计项目。还有新兴的滨河区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居民区规划设计等都是景观规划设计扩展的具体表现。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析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绿化环境意识的增强,地被植物也被广泛运用到园林规划中来。本文就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它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地被植物;园林规划;配制应用 前言 在植物学中,通常所说的地被植物指的是比较低矮密集的覆盖在地表层的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一般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可以代替草坪。当然,草坪也是地被植物的其中一种,它们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尘土以及美化环境等作用,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地被植物一般被铺设在广阔的裸露坡地、平地以及林间空隙等比较适宜的环境。通常我们都用低矮来形容地被植物的特征,植物学家们一般把地被植物的高度控制在一米左右。地被植物有很多的独特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园林规划中:因为它有特别强的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而且净化空气的能力也特别强;有些地被植物的种植时间比较长,可利用和供人们欣赏的时间也较长;还有些地被植物的隔音和降低噪音的效果也比较明显;有个别地被植物还可以当成药材来用,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以上地被植物的种种优点表明,对地被植物恰到好处地充分利用,让地被植物的功能得以发挥出来,还可以体现出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因为地被植物独有的特性,在园林规划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它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比较随意,可以种植在树木底下、河溪边、石头边以及草坪上等,让它们根据环境不同进行随意种植,,都可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但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些方法需要注意并值得推荐: 1.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地被植物的性质不同它所需要的环境和气候也不尽相同。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大国,不同地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会有差别。在园林规划中,要根据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的地本植物。 (1)选用本地植物来进行园林规划,不用把气候和环境条件考虑在内,本土植物对本地土壤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随便把它移植到哪个位置,它都能够茁壮成长。选择本土植物进行园林规划,还可以省财省力,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形成本地的独具特色,显示地区的标志和风格。 (2)本地野生地被植物品种很多样,因此可以根据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需要做不同的安排。对本土地被植物的整合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规划中,可以避免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带来的侵袭和负面影响,让本土植物能保持协调稳定。因此,选择本土植被是园林规划的首要选择。 2.实行生态配置 对园林的植物规划并不是可以随便搭配,对它们的配置都要根据环境的不同来进行合理搭配。对所选择的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速度等长成后可以覆盖的面积都要全面了解,要与旁边的乔、草、灌等相互映衬,让它们之间构成一个整体的植物群,才能达到最佳的搭配效果。 3.对植物的高低也要合理配搭 按照一般情况来讲,地被植物都是被种植在乔灌木的下面,不仅可以起到填充作用,还达到了衬托的作用,这就是地被植物对高度的合理搭配显现出来的效果。如果乔灌木的树杈分支点比较高时,可以对应选择一些比较高的地被植物;如果树杈分支点处于比较矮的状态,就可以选择贴地型的地被植物。这也就说明,对植物间高度的协调搭配也很重要,也属于植物生态搭配其中的一种。 4.对搭配的色彩要进行协调 地被植物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颜色也五彩缤纷。在设计园林方案时,对乔木灌合理配搭除外,对它们的颜色也要讲究相互呼应,让它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呈现出相互辉映的效果。 二.怎样让地被植物在不同园林中的景观规划得以发挥 时代经济的发展,园林规划也随着发生改变。随着人们对绿化环境问题的重视,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绿化环境达到的效果都很讲究。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可以表现在下面几点: 1、绿化公园和游览区 现在的城市公园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花草美景的好地方。草本花卉和草坪经常被应用到公园或者游览区,还可以适当栽些鸢尾和美人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植些季节性的植物,比如到了春天的时候可以在柳树底下植些二月兰,阳光洒在柳树上面,会让人流连忘返。 2.绿化街道和广场 当前阶段我国的街道和广场绿化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公共场所过往车辆非常多,带来了很大的灰尘,而且日照当头,缺少灌溉设施,导致它们的成长受到影响。针对这些情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生长对环境要求不太高的地被植物,并要注意上下层的合理搭配,还要选对花期进行栽植,让这些公共场所生机盎然,四季如春。 3.在比较宽广的街道的分隔带花坛的绿化 有些城市的道路分隔已经用花草树木来替用栏杆,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思想。在划分界限时,可以种植美丽的树木供人观赏,还可以采用地被植物例如杜鹃、桅子花等。根据它们的格局合理布置,不仅维护了交通,还可以美化环境,供路人观赏。 三.结束语 近几年在对园林规划时,地被植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每种植物都有它们的独特性质,要对每种植物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它们在绿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绿化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对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它们的生长环境都要全面了解并掌握,才能对它们合理配置,让它们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以供人们观赏,还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在“双碳”背景下,制造业作为阜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如何抓住“双碳”目标发展的机遇,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一个全新命题。 一、“双碳”背景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一)重塑行业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要 当前,制造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要素成本所带来的优势逐渐减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部分行业还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外加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阜阳制造业来说,绿色低碳转型是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更是主动作为、重塑行业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要。绿色低碳转型后,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高质量,装备、工艺、产品等实现创新升级,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提升,行业竞争新优势将得到重塑。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会促进制造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又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满足市场需求的低碳产品必将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显著提高,从而有助于重塑行业竞争新优势。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短期来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会带动绿色技术的创新,从而可以降低碳的排放,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这将使制造业在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实现新的增长,有助于率先抢占低碳产品市场,助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阜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从长远来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可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有助于协同治理温室气体排放和传统污染物,这不仅可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改善环境的质量,从而可以降低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效应,减少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从而推动阜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保持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由于工业化发展依然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方向,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所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大。为此,中央指出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首先是制造业转型,因为制造业大量消耗能源,从而会产生严重污染。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中心,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资源能源使用率,保护了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强调不仅要顾及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要兼顾下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双碳”背景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绿色低碳意识较欠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如今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很多行业纷纷抢抓机遇,采取措施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相比之下,阜阳多数制造业企业家的目光未放长远,长期以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未意识到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性和潜在效益,仅局限于短期效益。他们舍不得关闭当下已经落后的产能,舍不得投入资金用于环保。对于短期效益不显著、也许会有投资风险的绿色产业,他们更不愿予以扶持。这些就会产生很多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导致资源大量浪费。有些企业即使规划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只是把绿色低碳增长作为宣传和显示成绩的口号,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意识较欠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二)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高,资金支持力度薄弱 由于我国绿色低碳技术起步晚、技术发展不成熟、生产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阜阳制造业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时,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绿色生产设备和技术,绿色低碳转型成本很高。然而,目前阜阳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所获得的利润偏低,外加上生产要素和环境成本的上涨,制造业的利润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不得不依赖于外部融资。但是,由于阜阳多数制造业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且抗风险能力弱,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借贷,而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太高,阜阳制造业企业承受不起,这就导致融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所以,资金支持力度薄弱的问题制约了阜阳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绿色低碳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阜阳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才刚刚起步,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所以绿色低碳技术与其他制造业同行相比差距较大。再加上大部分产品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影响了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进程,所以整体上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水平较低,阜阳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总体上看,阜阳制造业仍然进行的是低层次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当下的生产需要,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外部,部分产品的开发和改进是建立在所引进的外部技术之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阜阳制造业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导致其所生产的产品仅能在低端的市场流通,仅凭低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一旦丧失低成本优势,就很难立足于市场。 (四)绿色低碳制度不完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 对标“双碳”目标,阜阳现有的制度、政策体系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对于阜阳来说,绿色低碳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规范的行业、技术及产品检验的标准,发展绿色低碳的制度还不完善,所以绿色低碳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这就导致阜阳制造业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时,没有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做支撑。比如,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由于缺乏清晰的监督和考核标准,政府在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进行征税时,缺乏执行力度。所以,阜阳政府应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谋划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三、“双碳”背景下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一)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人们绿色低碳意识的普及和提高,绿色消费正快速增长,那些还未施行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就阜阳制造业而言,越早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其发展越有利。所以,阜阳制造业企业要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将绿色低碳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理念和使命。从生产工艺、技术,到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完成低碳、零碳;在重视使命指引的同时,更要重视微观行动,企业必须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落实好“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为了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企业必须加强节能提效,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使现有的生产设备可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和消耗;同时,不断引进节能新设备,从而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量重复利用。这可以逐步淘汰高能耗、高碳排产业,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展技术能力建设,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绿色低碳项目和技术中,仅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显然远远不够,更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手段,将更多低成本的社会资金用于绿色低碳节能项目和技术创新。这不仅可以提升绿色低碳节能项目和技术的融资水平,还可以使绿色低碳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推动生产的绿色低碳化。这就需要发挥金融所具备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金融资源通过绿色化的渠道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从而完善融资服务体系。要实施绿色金融业务专业化,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提供多种服务类型,解决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投资者的绿色投资意识,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并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项目。 (三)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可以助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因此,要把技术创新作为阜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容,扩大企业内外合作。在企业内部组织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团队,了解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的需求,然后有计划地对企业的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或替代。在企业外部,围绕阜阳制造业技术发展需要,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对碳减排、碳中和相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力度,系统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研究。 (四)建立碳排放监督机制,健全低碳政策法规 政府应根据阜阳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低碳政策来促进其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应该建立碳排放监督机制,监督阜阳制造业对低碳战略和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且要监督各生产经营环节碳排放总量及减排达标情况。此外,政府要逐步建立奖惩制度,对阜阳制造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奖罚,从而激励其采用先进的低碳减排技术和措施来完成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健全低碳政策法规,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保驾护航。对高耗能、低效率的制造业企业征收碳税,使生产者承担破坏自然环境、滥用社会资源的成本,迫使其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对开展新的低碳技术的企业,根据其需求予以政策的重点扶持,不断探索和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支持政策体系。 作者:李文娟 马疏影 马疏影 单位:中共临泉县委党校 阜阳市临泉县生态环境分局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对环艺设计的影响思考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撑下用以采集、存储、处理、传递、显示那些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正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与速度,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做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做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CAD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者设计图形的效率、设计图形的规范性及其美观性。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用到的功能有放大、缩小、全图、刷新、图层控制以及面积量算、距离量算。这一基本操作功能适用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 3.网络技术(Internet)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主要使用电子邮件(E-mail)来进行设计上的沟通与交流;查找设计所需图文信息;文件传输(FTP)能发送或接收非常大的影视、图片、文字等信息。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设计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反应,是人类治理世界的反映。在漫长的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人类自身的丰富的感情、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人类从适应自然环境到改造自然环境再到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地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用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艺术设计的方法,来解决自然、人、社会三者环境之间的关系。 1.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 环境艺术设计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的绘制完成需要CAD以多种方式创建直线、圆、椭圆、多边形、样条曲线等基本图形来完成。CAD提供了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捕捉追踪等绘图辅助工具。正交功能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绘制水平、竖直直线,对象捕捉可帮助拾取几何对象上的特殊点,而追踪功能使画斜线及沿不同方向定位点变得更加容易,能够确保绘图的精确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图可以用CAD创建3D实体及表面模型,能对实体本身进行编辑。城市规划设计,用GIS对绿地、高层建筑物、车流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把各种信息(影像、图件,相应的数据及文字资料等)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分析和重新编辑,可屏幕显示,也可打印成图。这就为综合的、多层次的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GIS由于其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分析能力,弥补了原来城市规划纯图形、纯文字的缺陷,使空间数据的图形表达与属性数据的空间分析有了很大的提高。 2.环境艺术的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对环境艺术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环境艺术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环境艺术管理部门与艺术设计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申报,申报单位只要在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申报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环境艺术管理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紧密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地反馈给艺术设计部门,而艺术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环境艺术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环境艺术管理部门与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GIS进行资料信息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透视和不同的表现技巧,描绘了不同的视觉的空间,环境空间是可以让人接触的造型空间。将真实地址的人口、交通流量、建筑实体、构筑物、附属设施、空间环境、地形、水土、气候、植被的相关信息输入程序;将这些信息存贮、分析后进行重新编辑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使城市规划资料管理方便。设计者可以将GIS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比对,设计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用GIS建立环境艺术资料库,用网络技术做平台传输环境艺术管理者和设计者所需的数据信息、影像文件。 3.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在我国环境艺术方面设计的绘图软件大多是CAD平台开发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加大了用图量,伴随着GIS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艺术设计信息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许多数字测图的后期工作都要求建立GIS数据库。CAD和GIS都是空间信息处理的技术和系统,但侧重面不同。CAD主要是绘图工具。与CAD相比,GIS一般具有更为强大图形数据管理功能,能适应对大量地图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所以我们要把CAD数据转为GIS数据,便于浏览、查询、更改。通过CAD绘制的环境艺术设计图作为GIS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据源,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及二次开发功能,建立GIS空间及属性数据库。不但从技术方法上,而且在工作思路上,都将会对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全局带来重大的影响。在CAD与GIS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CAD中图形数据结构与GIS不同使得它们不能直接转换;CAD与GIS图层使用的功能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一些类似物、符号无法识别。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如何将CAD与GIS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是现阶段努力的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满足某种实用功能为前提的,而实体是实用功能的载体。这些实体包括了建筑体、构筑物、附属设施、空间环境、地形等,我们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实体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功能性、时空性、民族性及地域性的特征。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室内环艺设计 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发展需求)。在人居环境设计中,从空间环境到家具设计,到装饰品装饰设计等,设计师都要运用大量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构成具有视觉意义的空间艺术形体,为人们的视觉、触觉、感觉提供了能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的对象,也就是审美感知对象。这种意趣我们称之为“人文意趣”。 一、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 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是没有生命,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更新和居住周期的更新促使了人们追求风格时尚的激烈性。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人们盲目的时尚,便会使室内设计成了庸俗的作品。那种在新的形式一出现便群起而效仿的艺术早已被人唾弃。在室内设计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是更要走在实在时代的前面,创造出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时尚。 二、人文意趣的感觉背景 1.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换速度惊人,更替周期缩短,时尚性体现得更加激烈,价值观念使人们不容易长期保持一种想法。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人居环境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审美意识。“美感有种种特征,但其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自然美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习惯、社会倾向、时代精神,又总是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有个体审美和社会审美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设计上的更新、创新是向某些传统审美规范发出挑战,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们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新需要,这种符合了时代追求的设计,能使设计在物质及精神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主题差异。人文意趣的主题是当地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趣事。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主题其差异性是明显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意趣主题,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蒙古包的人居环境是对付北方严寒的天气,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羊头、棉袄、蓝天、白云等;吊脚楼是适应南方炎热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竹篱帽、葵蒲扇、牧童和水牛等。由此可见,人文意趣题材多趋向乡土化、民族民俗化。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为生存而生活所体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审美在现代人的生活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生活方式的情趣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有。其实,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物资充裕的背景的人居生活中,远古的穴居人就有很古朴真挚的人文意趣体现:石器发明人山顶洞人和阳源的虎头梁人都分别采用赤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就足以证明先民们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就是审美意趣活动。 三、人文意趣感觉形式的要素 1.材料材质。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别强调对装饰材料质感的研究和应用。材料质地对视觉的刺激因其表面机理的不同而影响审美机理。形状、疏密、粗细、大小会造成不同的美感,如精细美、粗犷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加工美、自然美等。装饰材料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质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寻求的是有个性、有人情味的高情感的生活环境,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装饰材料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不同色彩、图案、质地的运用,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将其作为人文意趣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来加以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色彩。造型的视觉机能大于心理机能,而色彩则是心理机能大于视觉机能。色彩的视觉机能是对不同颜色的反映。暖色给人以扩张感,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反射强。暖色产生热、厚之感,冷色产生凉、薄之感。色彩的心理机能是指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偏爱。但若过分强调色彩本身而忽略了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色彩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如凡高长着一头红发,他把上帝的头发也画成红色;美国黑人画家詹姆琼斯则把上帝的头发画成黑色。中国人是喜红丧白。色彩对人有许多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暖色容易创造富丽、热烈、喜庆的气氛;冷色调适于创造清净、凉爽的感觉。色彩最能体现人文意趣,它能体现出居住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修养。不同年龄段、不同修养、不同职业的人其居住环境色彩也不同。老年人群的喜好则比较纷繁复杂:有的喜欢明快简洁,有的喜欢庄严隆重,有的喜好耐人寻味,体现题材为名贵珍品或旅游健身品;年轻人群则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情感分明,色彩倾向独特、时尚。 3.形态。形态是指形状和状态。形状是指平面的形态,形:造型的物形(形影)、人形(体形)、样子(形态);态是指体态、姿态、动态、神态。形体和形态是不同的,形体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无关;而形态与视角有关,所以说它有主观性。形态是人的视觉机能对形的大小、曲直和粗细最敏感,形体大而粗的最先吸引视线,在视觉上有靠近的感觉,而形体小的则有后退的感觉。同一物体不同造型会有不同的人文意趣:垂直线,稳定、庄严、庄重;水平线,平定、安详、和平、现代感;斜线,紧张、激动、灵活;折线,惊愕、狂乱;放射形曲线,愉快、希望;柔和曲线,优美、韵律、愉悦、亲密;上升曲线,振奋;下降曲线,压抑、悲哀。总之,人文意趣的形态美可以是朦胧的,又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设计教学改革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逐渐有更多的人关注于环境的艺术发展,如此一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就需要对其教学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设计人才。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展需求。因此,高校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才能满足时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环境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阐述,接着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新时期环艺设计教学改革途径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接受教育之后,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周边的环境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环境设计的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为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求稳定、快速发展,就需要结合新时期社会的需求,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但是在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高校有必要对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从而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鉴于此,本文对“新时期环艺设计教学改革途径”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阐述 我国环境艺术行业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还不够成熟,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在1980年才正式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相对其它学科较为复杂,主要是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服务的。对于环境技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以及设计[1]。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其它专业教学具有本质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实用性以及艺术性诸多特点。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教学时,不仅仅需要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功的训练,还需要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状 在现阶段环境技术设计教学中,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还是采取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此外,高校教师在实际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讲解十分重视,常常忽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与此同时,现阶段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环境艺术教学的不足,并且对教学改革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3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3.1转变教学理念 对于环境艺术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才能有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往的教学只是在课堂中进行,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必要与社会以及企业相结合;第二,教学手段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需要向实践教学转变;第三,转变对学生的培养观念,即由过去的重理论知识教学转变成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如此一来,环境艺术教学才能进行有效创新改革。 3.2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执教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拥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设计以及开发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较强鉴赏力。如此一来,高校选拔教师需要进行各方面考查,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修或者培训。 3.3高校环境设计应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有较多的科学技术设备应用在教学中,对于环境技术设计教学而言,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科学技术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才能使得教学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将抽象的艺术通过现代技术直观形象展示出来[3]。为此,高校需要对网络设备以及高质量的设计软件的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提高软件操作能力,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有必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时提高软件操作能力,有效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设计人才。 作者:陈德胜 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环境下环艺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在网络时代,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使用网络环境已经成为趋势。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依托网络技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今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环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如今,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更需要研究如何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环艺教学,对于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也较为重大。依托网络技术发展的环艺教学模式也必将是新型的、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独立学院;环艺设计教学 一、结合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环艺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环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较多时间来板书,特别是上课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如,大学二年级的环艺制图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示意图,以此找位置关系,如果全部板书,教师累,学生也觉得繁杂。如果运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图形表达和识读就很清楚,教师只需要展示课前制作好的文本、图片等资料,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缓慢演示,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看,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特别是设计作品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将其展示出来,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既可以利用校园网观看原件、欣赏作品,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的欣赏,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设计案例;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设计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首先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由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的课程组成。网络教学平台应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教学资源库、空中互动交流平台、资源管理库(图1)。 1.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由教师准备并上传,如授课主要内容、课件、知识点总结、微视频、经典案例分析与参考,并精选网络和书籍资料等。这个平台主要供学生课前预习、自学和课后学习使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上网学习如同大海捞针。教学资源库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避免学生在上网学习过程中被无效信息干扰而浪费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图2)。 2.空中互动交流平台 环艺设计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多地来源于课程作业实践。作图水平的提高、设计能力的提升,都是对一次又一次设计方案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积累的结果,这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指导。然而,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资源不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于环艺设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方案图纸是环艺专业学生的常规作业,是他们绘图软件操作技能的反映,也是他们自身艺术潜能在具体作品中的发挥和表达。设计方案没有统一公式,更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学生最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这就需要教师逐一地、仔细地审读学生的设计图纸,通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引导,让设计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图3)。当下,这个过程完成起来较为困难,空中互动交流平台恰恰能弥补这个缺憾。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学生可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及时上传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到平台上,教师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查看信息并获得反馈。学生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平台,教师可以一对一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并进行指导。同时,这个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并定期聘请行业中的一线设计师、专家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图4)。 3.资源管理库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云技术应运而生,云技术直接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网络云空间在环艺设计教学中作为数据存储、传输的快速通道,缩短了师生相互理解的时间,甚至可以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效果。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每一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完成过程都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于云空间,其不仅反映了一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形成每名学生设计水平和能力成长的数据链,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教师还能掌握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情况,这将为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其重要性在环艺设计专业显得更为突出。并且,这些特质对于学生就业岗位的匹配也是比较可信的参考依据,在他们未来的设计生涯中对于项目的选择也大有裨益。伴随着他们的设计工作历程,图纸数据在云空间数据库中不断积累,数据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后,保留的大量的改图痕迹与修改意见的学生作品也将成为表征其设计教学水平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将不断得到客观的、动态的评价,形成珍贵的教学资料,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图5)。 三、灵活运用“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以往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点改为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上传的视频和课件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学生往往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教师负责答疑解惑。或者由教师围绕知识点抛出一个议题,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这也将教师从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时间和学生讨论、交流。如果把“教”理解为知识传授,把“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所带来的,就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教学的基本要义。环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面广、更新快、实践性强。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在“室外设计材料”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将材料类型的分类,基础材料的品种、特性等内容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进行自学,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安排一次户外材料的调研,参观建材市场和经典设计案例实景,让学生对各种材料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分组整理一份调研报告,再回到课堂进行汇报,并对周围的学习、生活空间中材料使用的合理性、丰富性、改造意向进行讨论。接下来由教师提供一个室外空间,让学生进行材料设计,学生可将自己的构想、方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交流,经过几轮网络方案修改交流,最终完成设计作品。最后回到课堂上,师生对作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良好的设计创意等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室外设计材料知识的内化。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展览,供所有平台用户参观、浏览。 四、结语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功能十分强大,文章中所阐述的对其的运用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未来,充分运用这种互联网思维思考设计教育,一定可以挖掘更多的功能,向更高层次、更多方面进行拓展,为培养更优秀的环艺专业学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管理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也必将走向变革与创新。 作者:李莉 车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室内环艺设计分析论文 一、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 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是没有生命,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更新和居住周期的更新促使了人们追求风格时尚的激烈性。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人们盲目的时尚,便会使室内设计成了庸俗的作品。那种在新的形式一出现便群起而效仿的艺术早已被人唾弃。在室内设计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是更要走在实在时代的前面,创造出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时尚。 二、人文意趣的感觉背景 1.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换速度惊人,更替周期缩短,时尚性体现得更加激烈,价值观念使人们不容易长期保持一种想法。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人居环境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审美意识。“美感有种种特征,但其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自然美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习惯、社会倾向、时代精神,又总是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有个体审美和社会审美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设计上的更新、创新是向某些传统审美规范发出挑战,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们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新需要,这种符合了时代追求的设计,能使设计在物质及精神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主题差异。人文意趣的主题是当地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趣事。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主题其差异性是明显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意趣主题,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蒙古包的人居环境是对付北方严寒的天气,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羊头、棉袄、蓝天、白云等;吊脚楼是适应南方炎热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竹篱帽、葵蒲扇、牧童和水牛等。由此可见,人文意趣题材多趋向乡土化、民族民俗化。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为生存而生活所体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审美在现代人的生活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生活方式的情趣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有。其实,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物资充裕的背景的人居生活中,远古的穴居人就有很古朴真挚的人文意趣体现:石器发明人山顶洞人和阳源的虎头梁人都分别采用赤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就足以证明先民们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就是审美意趣活动。 三、人文意趣感觉形式的要素 1.材料材质。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别强调对装饰材料质感的研究和应用。材料质地对视觉的刺激因其表面机理的不同而影响审美机理。形状、疏密、粗细、大小会造成不同的美感,如精细美、粗犷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加工美、自然美等。装饰材料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质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寻求的是有个性、有人情味的高情感的生活环境,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装饰材料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不同色彩、图案、质地的运用,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将其作为人文意趣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来加以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色彩。造型的视觉机能大于心理机能,而色彩则是心理机能大于视觉机能。色彩的视觉机能是对不同颜色的反映。暖色给人以扩张感,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反射强。暖色产生热、厚之感,冷色产生凉、薄之感。色彩的心理机能是指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偏爱。但若过分强调色彩本身而忽略了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色彩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如凡高长着一头红发,他把上帝的头发也画成红色;美国黑人画家詹姆琼斯则把上帝的头发画成黑色。中国人是喜红丧白。色彩对人有许多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暖色容易创造富丽、热烈、喜庆的气氛;冷色调适于创造清净、凉爽的感觉。色彩最能体现人文意趣,它能体现出居住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修养。不同年龄段、不同修养、不同职业的人其居住环境色彩也不同。老年人群的喜好则比较纷繁复杂:有的喜欢明快简洁,有的喜欢庄严隆重,有的喜好耐人寻味,体现题材为名贵珍品或旅游健身品;年轻人群则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情感分明,色彩倾向独特、时尚。 3.形态。形态是指形状和状态。形状是指平面的形态,形:造型的物形(形影)、人形(体形)、样子(形态);态是指体态、姿态、动态、神态。形体和形态是不同的,形体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无关;而形态与视角有关,所以说它有主观性。形态是人的视觉机能对形的大小、曲直和粗细最敏感,形体大而粗的最先吸引视线,在视觉上有靠近的感觉,而形体小的则有后退的感觉。同一物体不同造型会有不同的人文意趣:垂直线,稳定、庄严、庄重;水平线,平定、安详、和平、现代感;斜线,紧张、激动、灵活;折线,惊愕、狂乱;放射形曲线,愉快、希望;柔和曲线,优美、韵律、愉悦、亲密;上升曲线,振奋;下降曲线,压抑、悲哀。总之,人文意趣的形态美可以是朦胧的,又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室内环艺设计论文 一、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 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是没有生命,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更新和居住周期的更新促使了人们追求风格时尚的激烈性。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人们盲目的时尚,便会使室内设计成了庸俗的作品。那种在新的形式一出现便群起而效仿的艺术早已被人唾弃。在室内设计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是更要走在实在时代的前面,创造出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时尚。 二、人文意趣的感觉背景 1.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换速度惊人,更替周期缩短,时尚性体现得更加激烈,价值观念使人们不容易长期保持一种想法。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人居环境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审美意识。“美感有种种特征,但其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自然美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习惯、社会倾向、时代精神,又总是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有个体审美和社会审美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设计上的更新、创新是向某些传统审美规范发出挑战,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们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新需要,这种符合了时代追求的设计,能使设计在物质及精神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主题差异。人文意趣的主题是当地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趣事。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主题其差异性是明显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意趣主题,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蒙古包的人居环境是对付北方严寒的天气,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羊头、棉袄、蓝天、白云等;吊脚楼是适应南方炎热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竹篱帽、葵蒲扇、牧童和水牛等。由此可见,人文意趣题材多趋向乡土化、民族民俗化。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为生存而生活所体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审美在现代人的生活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生活方式的情趣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有。其实,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物资充裕的背景的人居生活中,远古的穴居人就有很古朴真挚的人文意趣体现:石器发明人山顶洞人和阳源的虎头梁人都分别采用赤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就足以证明先民们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就是审美意趣活动。 三、人文意趣感觉形式的要素 1.材料材质。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别强调对装饰材料质感的研究和应用。材料质地对视觉的刺激因其表面机理的不同而影响审美机理。形状、疏密、粗细、大小会造成不同的美感,如精细美、粗犷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加工美、自然美等。装饰材料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质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寻求的是有个性、有人情味的高情感的生活环境,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装饰材料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不同色彩、图案、质地的运用,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将其作为人文意趣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来加以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色彩。造型的视觉机能大于心理机能,而色彩则是心理机能大于视觉机能。色彩的视觉机能是对不同颜色的反映。暖色给人以扩张感,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反射强。暖色产生热、厚之感,冷色产生凉、薄之感。色彩的心理机能是指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偏爱。但若过分强调色彩本身而忽略了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色彩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如凡高长着一头红发,他把上帝的头发也画成红色;美国黑人画家詹姆琼斯则把上帝的头发画成黑色。中国人是喜红丧白。色彩对人有许多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暖色容易创造富丽、热烈、喜庆的气氛;冷色调适于创造清净、凉爽的感觉。色彩最能体现人文意趣,它能体现出居住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修养。不同年龄段、不同修养、不同职业的人其居住环境色彩也不同。老年人群的喜好则比较纷繁复杂:有的喜欢明快简洁,有的喜欢庄严隆重,有的喜好耐人寻味,体现题材为名贵珍品或旅游健身品;年轻人群则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情感分明,色彩倾向独特、时尚。 3.形态。形态是指形状和状态。形状是指平面的形态,形:造型的物形(形影)、人形(体形)、样子(形态);态是指体态、姿态、动态、神态。形体和形态是不同的,形体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无关;而形态与视角有关,所以说它有主观性。形态是人的视觉机能对形的大小、曲直和粗细最敏感,形体大而粗的最先吸引视线,在视觉上有靠近的感觉,而形体小的则有后退的感觉。同一物体不同造型会有不同的人文意趣:垂直线,稳定、庄严、庄重;水平线,平定、安详、和平、现代感;斜线,紧张、激动、灵活;折线,惊愕、狂乱;放射形曲线,愉快、希望;柔和曲线,优美、韵律、愉悦、亲密;上升曲线,振奋;下降曲线,压抑、悲哀。总之,人文意趣的形态美可以是朦胧的,又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设计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初探 水彩风景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室内外建筑空间设计表现的重要科目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来展开,旨在解决学生的色彩空间建构、形体空间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等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环艺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重视水彩语言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的色彩训练中都是画水粉画,很少有人画水彩画,更别说水彩风景画了。他们的水彩作业根本不够理想,除了存在画面结构松散,色彩关系不正确等造型基础问题外,还出现画面脏、焦、粉、燥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熟练掌握水彩画的技法,难以驾驭水彩风景写生语言的表达,这对于以后手绘效果图的训练将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环艺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保持水彩语言是基本要求。 1、保持水彩艺术本体语言 所谓水彩画,并不单单指用水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它充分利用水色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水彩工具自身所体现的水色交融的意味,也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首要因素。其表现方法主要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淡彩法、沉淀法、接染法、重迭法等等。掌握这些水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手绘效果图和环境艺术表现之中,是水彩风景画在环艺设计专业中的主要目的所在。 当我们开始画一幅水彩风景画时,整个作画过程要控制好水分和时间,完成一幅画胜似打一场仗。取好景后开始构图,要求底稿图形准确、清晰,忌擦伤纸面,如有大的改动最好另用纸起稿。上色时要注意水分的把握,即画面色彩的浓淡、空间的虚实、笔触的趣味都有赖于对水分的把握。上色程序一般是由浅到深,由远及近,亮部与高光要预先留出。大面积的铺色时,最好一次性多调颜料,一次成形,少修改。由于水彩颜料的透明性,多次重复容易变脏、变焦,那么画面就会失去水彩独有的水润、明快的效果。 2、拓展水彩艺术语言新形式 水彩语言的突破,离不开技法创新。具体到水彩风景画课程的教学中,平时除了强调运用传统的干、湿技法,使画面保持水彩本体语言表现特征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材料、新技巧,利用综合材料,这样可以加强画面视觉感受和肌理效果,实践创新和变革。目前室内外表现图中钢笔淡彩的效果图较为普遍,它是将水彩技法与钢笔技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颇具简捷、明快、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钢笔淡彩的教学,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速写能力,又能使学生以快速的方法感受水彩语言的表现;其次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弥补水彩难以驾驭、不够厚重等弱点,如给纸做底,吸收国画和油画的长处等。在技法使用中,“干画法”和“湿画法”交替使用,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建立新的技法表现与创造。但是,无论怎么变革和创新,都不能丢掉水彩画应有的严格的造型感、色彩感、厚实感、空间感和透明感等技法要求,不能失去水彩画巨大的形式魅力,不能背离对该画种背后文化规定性、媒材、技法所组成的本体语言。 如何在保持水彩风景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又能开拓创新,展示出舒畅宜人的形式魅力,是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注重画面形式的构成 当学生逐渐了解、重视水彩语言所独有的表现魅力,相对熟练水彩技法,掌握了水彩风景写生的特点之后,解决其画面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成为环艺设计水彩风景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强调画面分割和色块对比 在取景构图时,首先要端正观察方法,不能照搬景物及场景,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莫奈说过:当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颗树,一片田野……这是一小块蓝色,那是一块黄色,远处是一长条粉红色,然后准确地画下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最深的印象为止。也就是说可以把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省略掉物象生理的小细节及凹凸,用点线面来概括成平面图形和色块。这样我们就会从关注物象的具体结构变为关注造型元素和色块结构,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构成画面基本图形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造型上再注意主观调整画面点线面的布局,把握画面的虚实变化,锻炼学生对画面形式及构成的能力。 如:以水彩风景画享誉世界的华裔水彩大师曾景文先生,在画面形式及色彩构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他善于主观归纳,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写生对象,用点线面等抽象的绘画元素来组织画面,将明快、鲜艳的色块用并置法平涂,轻松地表达他内心的大自然美景。《黄色天空的香港》(图1),是他描绘儿时学习居住的故乡美景,他用平面归纳的手法把天空、远山、高低错落建筑群以及海面穿梭不停的船只,概括成点线面等抽象造型元素,画面主题突出,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而清新,赏心悦目,仿佛看到了画家儿时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以线造型 以线造型为骨架的水彩画,其线的运用可以吸收中国画用线的特点,突出用线来标示物象的轮廓,注意线的粗细、虚实变化,强调色彩冷暖、明暗、远近透视层次,高光留白,亮部稀薄透明,暗部色彩的重叠亦不混淆线条的痕迹,画面结构紧凑。王维新就是善于用线表现水彩风景画的画家之一,他把中国传线描与西方艺术巧妙结合,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每当在生活中发现令他激动的感人景物时,他总能迅捷地以速写形式随心勾勒下来,之后再敷上轻快的色彩,于是便创造了他自己的“随形赋彩”的画法(如图2)。 3、重视画面黑白灰关系 画面构成因素还与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息息相关。在动手作画前,应该思考一下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结构,甚至可以画出小的黑白灰分关系分布图。虽然水彩风景画是由不同色相的色彩组成的画面,但是实质上它的素描关系,也就是画面整体的明度关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幅水彩风景作品无论画面色彩多么斑斓丰富,形式多么跳跃复杂,但是只要大的黑白灰关系明确,层次分明,画面就会乱中有序。 4、注重空间意识培养 水彩风景画写生是面对空间景物直接将空间形式表现在画面中,它在空间描述上给人以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感受,这一特性正好符合环艺设计对空间训练的要求(如图3)。把握好透视和色彩规律,是组织画面空间的有力手段。写实风格的写生作品,要求通过形体的大小、虚实,色彩的冷暖等变化来表达景物深远的空间感,如近、中、远景等,一旦出现透视错误,就会导致画面空间的失真。平面抽象风格的作品,可以通过画面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虚实等关系来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也许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关系,但仍然能够表达出相应的心理空间,也就是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即“精神空间”,如 马蒂斯的色块前进后退空间。我们还可以从色彩大师的多种空间效果学习经验,如杜飞的透明空间、籍里柯的冷漠深渊空间、达利的幻觉空间、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等。 康定斯基说过: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而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因此,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在符合风景写生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好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的节奏和韵律,注重画面的色块明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意识,就能形成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画面构成形式。 总之,水彩风景画是一门有针对性加强手绘能力,提高设计者的表现能力,锻炼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及色彩感觉的课程。我们要想学好该课程,为环艺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要重视和加强水彩语言的表现,打破传统的对景写生的照相式教学,注重画面形式构成、空间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本文为湖南工程学院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制图表现技法》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必修课。现阶段有手绘及电脑软件两大主要表现方法。有学者从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环艺专业表现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体系,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从修养和意识的角度表明电脑技术是无法取代手绘能力的,强调要重视视觉训练。 制图表现技法课程时间安排较短,一些老师教学经验不足,许多综合类或是艺术类的院校现在的课程安排仍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过分地依赖电脑制作而忽略了对徒手表现能力的训练,把整个设计程序简单地理解为电脑效果图制作,这种思想和做法对于未来的设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设计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一切表现手段都应为其设计内容服务,而手绘表现方法应是贯彻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方法。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出现了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建筑思潮,其制图表现技法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与包豪斯(Bauhaus)的建筑教育注重模型、贬低制图表现技法不同的是,表现主义对制图表现技法情有独钟。他们的画注重装饰风格而不顾建筑本身的内容。环艺设计被视为外表和内空间两部分,画面表现凝重的建筑体积感。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n,1887-1953)用粗而黑的线条体现建筑中的运动感和力量感。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画家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则贡献了这一时期最精彩的建筑制图渲染作品,他用铅笔和石灰笔加淡彩,渲染建筑和环境气氛。 20世纪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画家,如加克布(Hellnut Jacoby),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和路易斯・康(louis Kahn)。以画为职的建筑师加克布表现了一种与建筑大师,如阿尔托和康等完全不同的风格。加克布的画清晰严谨,但稍嫌机械,全部天才仅体现在构图和布局上。阿尔托大量的绘画则体现完全的个人风格,他往往用软铅笔不停顿地在纸上画,目的是寻找建筑设计的问题和答案。同佯,路易斯・康在旅行中画的大量建筑制图直接与其建筑设计相联系,他落笔之重好像要穿入画纸,和阿尔托一样,他的画不是对建筑和结构的记录,而是一个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图式化表现。将加克布和康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画师和建筑师对建筑画的不同目的、不同方法和不同心态。前者是把环镜艺术向社会推销,而后者才真正反映了环镜艺术设计师的自我交流,心绪过程和环镜艺术真谛。 实际上,在20世纪。环艺制图,特别是以描绘建筑形象为目的的制图表现技法已受到来自其他媒体的冲击,如摄影、模型、计算机制图等。环艺建筑师往往并不擅长干这些新媒体。即使在传统绘画领域,建筑师的纯绘画技术也早已远逊干专业画师。建筑师的建筑画的艺术魅力已不在干“形”,而在于与建筑艺术之间相关的“情”。这一点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后现代建筑师的环镜艺术制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丘里(Venturi),格雷夫斯(Michale Graves)和林克利尔(Leon Krier)等人都是当代环镜艺术制图代表者。他们不仅在建筑上加入传统语汇,在绘画方法上也力求有传统遗韵,如格雷夫斯用的是莱特用过的彩色铅笔。由干这些人在刚出道之际没有多少工程可做,环镜艺术制图成了表达建筑思想的工具,他们的建筑画表现的是建筑概念,而不仅是“形”。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画成了艺术收藏品,同时为当代的建筑画开辟了新路。 一、提高环艺设计创新能力,制图表现技法先行 环艺设计过程中设计图的表现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从想象到具体,将思维物化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流畅、快速的设计表现技法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最直接的、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表现技法作为设计创新思维表达的工具,要先行一步。由于环艺设计是一个多次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利用设计表现图将设计构思迅速、清晰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是记录设计过程、思考的重点,供设计师自己推敲之用,另一方面是作为展示给有关客户、生产、销售等各类人员,进行协调沟通,从而实现设计构思之用。因此,环艺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不仅要强调技法的实践性、更应和环艺设计创新结合起来。 二、如何改变和加强环艺设计制图表现技法 设计表现技法凭借于绘画的表现规律和原理来描绘想象中的环艺设计形象。设计表现技法要靠长期的实践、体会和磨炼才能水到渠成,才能充分、自如地表达设计构思,临摹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表现技法是要通过训练来获得的技能,反复地模仿和练习能迅速提高画面效果,但绝不单纯是“唯手熟尔”。设计表现技法以透视图法为基础,对产品的形态、材质、色彩、光影以及环境气氛等预想效果进行综合地客观表现,和传统纯绘画强调作者主观感受相比,多了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如果忽略了对规律的掌握,在后续的设计意念的表达中会遇到明显的障碍。对产品设计师而言,绘图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手段,和纯绘画不同,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快速而有效地在产品和设计表现图之间建立联系的练习方法就是“临绘”照片。这种“临绘”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临摹”,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对照片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取舍、提炼和加工,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因素的表现方式。与临摹相比,临绘多了分析理解的过程。理解是再创的基础,通过临绘照片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徒手画的技巧,把握设计表现的基本构图原理,还可以收集、分析资料,研究、记录他人的设计作品,为实际环艺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表现技法、模型制作等动手能力。掌握几种常用的设计表现技法,最终达到熟练运用设计表现技法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目的。从业者还必须针对手绘表现工具的变化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逐步淡化不合时宜的工具与技法,如喷绘技法等,逐步渗透吸纳马克笔、色粉和彩色铅笔等快速表现技法;引入了手绘板等计算机辅助绘图手段等,在不断完备手绘课程系统延续性的过程中。在手绘实践中,不能单纯就技法论技法。如果你上完表现技法课后在产品设计时常常无从着手或不能充分表达设计构思,就会造成困扰并影响设计的自信心。表现技法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快速草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 思想的形成必然影响着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主观意识,而风格与个性又决定了表现形式。思想决定内容,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手段来体现。任何一个具有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其作品都有独特的风格。风格分作品的风格及艺术家和设计师风格。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风格体现在他某一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在创作设计中驾驭体裁、处理题材、塑造形象、安排情节和运用语言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思想倾向,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艺术再现的结果,作品风格与艺术家、设计师的风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常很多设计师重电脑效果图表现而轻手绘效果表现,然而在现实的工作谈单技巧中,手绘效果图表现的作用远远大于电脑效果图,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学习效果图混合表现技法,本人从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作品分析三部分出发,理论联系实践操作,在讲授混合技法课时应着重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塑造能力,并锻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来推敲分析形体能力,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不同光环境及特殊质感的表现能力。由于探索研究的时间较长,应分阶段训练采取循环渐进的教学方式,每个阶段的训练有不同侧重点,并根据学生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效率的提升。正确认识环艺设计与制图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使设计师更加深刻理解“空间造型”之含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上善若水――环艺设计中的水景艺术 摘要:水景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发挥,使室内空间内涵更加丰富,空间造型更加多元化。本论文通过列举并分析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阐述了水景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水景艺术 环艺设计 室内设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说明了水的谦虚,灵动的品格。而水景,正是通过以水为主的造型手段把水这种品格融汇到室内环境当中。水景艺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造型手段,主要通过利用,巧借,引入,模仿水的形态进行造型,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段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水景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发挥,使室内空间内涵更加丰富,视觉形态效果的更加多元化。 一、水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早在周代,水景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主要内容。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到了明清,私家园林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文人士大夫的意趣与造园结合更紧密,为追求自然,一方面,利用天然水面与泉水成景;另一方面,巧于因借、以小喻大,以简喻繁的手法丰富起来,其极至是缸荷、碗莲的出现,真可以说集天地自然于一壶。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景在中国宅邸的艺术审美越来越重要。 而在西方,早期的水装饰也多体现在园林水景中。如意大利园的水法注重动势,并且其特有的山地为这种做法提供了势能。法国园林多用静水,面积大,以气魄与宁静取胜,形成典雅、从容的风格。 随着居住的环境对于人们的越来越重要,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外观,更多的在于设计的实际,在于人的居住感受。可见;水景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上具有不可或缺性。它可以赋予环境空间更多的精神需求和人文的关怀。 二、水景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应用 现代水景有很多种形式,大概可以归为四大类;模拟式、点缀式、自然式、主题式。而在表现形态上则有水池、池塘、喷泉、瀑布、流水等。其中,水池、池塘为静态水体,是位于人造的容器环境内的水景,对视觉有扩大的作用,对环境有降温和生态作用;而喷泉、瀑布和流水为动态水体,是水由高处往下流落所形成的景象,这对观者有引导和暗示的作用。 (一)模拟式水景 模拟式水景是模拟自然水景的各种形态而设计出的,其形式有瀑布、喷泉、流水配合水池。如大多数的酒店或一些大型点的室内公共空间都会放置模拟式水景。每个空间的水景风格是根据其室内设计整体风格而定,有大的瀑布水池,也有小的流水溪涧,其水景都赋予了酒店或当地的人文文化和精神思想;如广州的白天鹅宾馆,中庭的大型水景是运用了岭南园林的风格设计而成。小亭瀑布和小桥流水的景象既蕴涵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表达出乡土情结的中国传统思想。 (二)点缀式水景 这类水景实则是一个微型的小景观,在家居空间有限的占地面积中画龙点睛般地做些小景,或荷花状喷泉、或层叠形小瀑布、或浅至脚背的水溪等。这类水景点缀的形式相当普遍。 (三)自然式水景 自然式水景多以自然住宅区为主:此类住宅区有一定小区规模,在建筑覆盖率相对较低的状况下,利用天然小河、小湖、进行改造。 (四)主题式水景 主题式水景主要是为表达某种主题和文化。它是科学技术和艺术造型的结合,造型多样,随着需求的不同而形式不同。其式多为喷水和水池,利用机器抽水喷水,并配搭灯光照射。水池中按一定的形状分布放置喷水管,随着播放的音乐作出各种变化的喷水表演。 三、水景艺术的未来展望 (一)从水景艺术的形式美上 当代技术不断,水景艺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形式和艺术方面必有很大发展,如公共场所的水景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道亮丽风景,融入更多未来设计手法及理念,注重创意与构思,蕴涵了更多人性的、自然的思索。而未来水景的设计利用高端科技手段如光纤照明,智能控制的喷泉造雾等对现代水景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突破现有的形式及内涵。 (二)从生态环境和精神层面上 我们的生活用水都是淡水,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缺乏,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大面积的水景会使用到更多的淡水。如果在一些非亲水性的水景中应用海水,这样一来则可以大大减少淡水的支出。还有人口的不段增长,我们居住的陆地面积有限,如果可以在海岸旁多建些浅滩式、小岛式或海底式的住宅或其他用途的建筑,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们对陆地的需求量,又可以直接运用海水来制造水景。对于一些公共场所的水景可以推广水幕电影,夜晚再在水幕上投放影视供观众观赏影视节目。我们还可以设计些多功能结合的水景,如既可观赏游玩,又可使人的身体得到理疗的亲水性水景,使水景的功能多样化。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推广应用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对水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四、结语 水景在我们居住环境中一直处于重要的角色。水景艺术不论在形式美上还是生态环境和精神需求上,都要有所新发展,才会更好地应用结合在室内设计中。某种程度上水景是以各种设计及技术手段去体现水的特性,每种水的营造都和建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通过对水的形式美创新, 水景艺术的发展是室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继承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法,把环境艺术开拓到更大的领域。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试论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体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满足以外,对美的渴望不断增大,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主观看法,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在环艺设计中,要想抓住受众眼球,就必须体现设计的美感,但需建立在对美学与环艺设计的深刻理解上。本文将对环艺设计中美学特征体现具体分析,以为环艺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环艺设计;美学特征;美感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形式,即,环艺设计。环艺设计在很多领域应用颇广,涵盖了人文、地理、社科等各个领域,且与人们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其在推进社会进步、引导艺术设计走向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艺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形态,综合了外界环境与人的审美,将美学体征应用在环艺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设计艺术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双重意义。 一、环境艺术概述 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是环艺设计包含的两个部分,主体部分是环境设计,突出环境的价值,设计对象本身与周围的事物均是包含的内容,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艺设计中的环境设计主要指人工创造的环境,同时也是核心职能。 而艺术设计则是一种衬托与辅助手段,就是指利用大众的审美需求,依据设计人员的能力与文化内涵调整设计对象,M而统一环艺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二、环境设计中美学特征体现 (一)环艺设计整体美的体现 整体环境意识是环艺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指对整体环境关系的表达与感悟,在当今社会,城市不断发展使一个城市的美感不断减少,且城市美感并非某个区域所能决定的,而是透过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由内而外体现出的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想象,由此,在对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比如公园的特点、广场特点、建筑特点等,要整体上把握,单从某个要素入手容易出现偏执的设计之感。比如,环艺设计时,需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由众多的单独建筑可以组合成建筑群,这时候,建筑就是一个整体,美感也就自然产生。环艺设计的灵活是自然体关系的综合表现,《释名》中称:“美者,和异类共成也”。单一的局部形态共同形成了城市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对于一个单独的艺术品也需要从整体上评价,体现一种整体环境的协调之感。 (二)人为性与自然美 对自然的改造是环艺设计的一个根本手段,可以表现出环艺设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且环艺设计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对自然的尊重表现的最多,由此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亲近的感觉,烘托出自然色彩,很多环艺设计中都充分运用了自然因素,且体现出了自然规律,与美学体征互为影响。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是人为行,在设计环境中,不仅需要与自然规律契合,同时需要善于改造自然,这也是人为美学设计的一个必要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设计者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体现出来,在环艺设计中有人为因素,就有人的思想与审美,显示出人文特征。 (三)审美性与实用性 美学在环艺设计中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满足人视觉上对美的需求,不是一种观看艺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欣赏价值与设计实用性的结合,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环艺设计审美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才能更好的体现环艺设计人与自然统一的初衷。 (四)绿色生态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综合体现出科学的生态观与普遍性的伦理观,是一种更加倾向于绿色的设计。与过去的仅在乎形式设计与风格设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绿色生态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上,对如何更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环境有重点的考虑。城市建设中,在环境理念下,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认同,设计者需要对人工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把控,协调好两者间关系,借助自然之景营造生态景观;在广场、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可以将绿色景观保留;也可以在城市周边保留大面积的生态景观,努力达到生态平衡。 三、结语 总之,环艺设计中审美体征体现在整体美、人文与自然美结合、绿色美等方面,把握好这些审美体征可更好的推进环艺设计发展与进步。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设计中功能适用性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质量尽早达到国际水平,城市环境已成为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性主题。越来越多的事实不断地说明一个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环艺设计中功能适用性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环艺设计;功能适用性 【前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地以异彩纷呈的姿态呈现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其固有的环境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艺术作为一门适用性工具学科,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它应以人为中心,并能综合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及其功能与审美几个方面,以反映出城市环境特色。 1、环境艺术设计及功能适用性 1.1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环境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环境合理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空间的一种规划方法。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适用性 (1)环境艺术设计综合了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设计美学、社会 学、文化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城市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建设与审美等方面相互结合的一种艺术,是人造艺术与自然环境艺术的综合体现,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和谐,推动人类探索城市环境的持续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边缘综合艺术学科出现在设计舞台上,综合了人文、地理、科技、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造就了缤纷绚烂的空间效果。中国城市在多元社会的推动下,其发展形式也越发现代化,功能与形式多样化,专业化,城市环境艺术集城市功能先进性与文化悠久性,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沟通社会,自然的大众艺术,通过生活环境艺术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 (3)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尊重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物理诸方面的因素,要充分依托自然条件,结合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山水,道路,植被等因素,创造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4)环境艺术的发展原则应坚持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地域性、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中的“人”,“环境”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文化建设也迈向更高的层次,环境建设向城市多元化道路发展,城市环境艺术化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5)从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而言,环境艺术设计把自然,人文,艺术协调相融,w现城市大环境发展的特点,满足人类生活与精神上的需求,重视环境艺术的个性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起到丰富城市空间的作用,使之既跟上时展,又提高文化层次,创造富有地区特色和精神文明的环境艺术,保证城市环境有良好的持续性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点 2.1环境艺术设计要尊重自然 自然,即天地万物之道。人们生于自然,养于自然,应遵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这个认识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才获得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一定要释放自然,尊重自然。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决策的理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最贴近人的一种综合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学科,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相对其它学科更为突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它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位置,而环境艺术设计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基本方法就是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状态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是创建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 2.2环境艺术设计适当 设计不足指的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系统复用性差,扩展性不强,不能灵活地应对变化,也就是说设计没到位。过度设计则指设计出来的系统比恰到好处要复杂臃肿的多,过度的封装、一堆继承、接口和无用的方法,超复杂的配置。中庸的思想告诉我们过犹不及,适当的设计才是最有效、最合适的设计,尤其是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古希腊语言中自然最初的意思是生长、生成、自我展现,一个本真的设计不是僭越式的创造,而是基于形势,如其所是的生长。设计的任务不是为了炫耀人类的理念,而是要以诗一般的形象语言去召唤,让空间里遮蔽着的一面敞开。 2.3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内涵 没有内涵的设计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意义。环境艺术有着其自身的内涵,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以材质肌理、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而言的表现,使作品融于环境的氛围之中。以人为中心、以文化要素为核心,倡导人文关怀、生理体验、心理感觉,强调舒适性和人情味与文化内涵的设计是当前的主流趋势。设计品要求存在内涵是为了使产品能够更适合人,方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轻松,使其具有亲和力,并且注重内涵的设计更会注重在材料使用时的简约与环保。内涵设计的色彩应用可以通过设计理念与色彩感觉的融合,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心理的平衡,留给人美的视觉享受。通过色彩感觉来传达设计思想,看到产品的功能品质,体味到产品的文化内涵。 结语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市民的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发现城市建设的问题,帮助市民环节各种压力,使市民更够在新型的环境艺术的园地生活得更加美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人文的环境艺术,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措施 摘要:环艺专业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对技术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受到了各高校的青睐;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操作繁琐,也存在些许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环艺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改革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带来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环艺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及规划如火如荼地展开,计算机辅助设计也在目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也成为高校相关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有限,教材单一。目前就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情况而言,多数软件教材是以讲授菜单、命令为主。这样的教材与传统课堂教学是几乎无差别的,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还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节奏,亦步亦趋地学习基本的案例。另外统一的教材也没有考虑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所以整体呈现出的教学情况就是教学缺乏创新和主动性,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热情。 2.教学资源有限,造成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学生介绍软件的组成、界面的O置,以及这些软件是如何被运用的。所以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听课、记笔记的状态。不能动手实践,这对知识的巩固会大打折扣。这样的上课方式也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对这些软件在实例中运用的情况也很少说明。所以学生对各种工具和命令的掌握不是很好,最终学习效果也是马马虎虎。 3.独立开课的各种软件,致使软件与软件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高校对学生文化课的管理主要采用学分制。结合这种情况,园艺专业学生的3门计算机辅助课主要安排在大三、大四独立开展。各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与软件的实践内容有重复的现象,从而造成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浪费,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环艺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适应市场需求,完善教学目标。现状是许多高校开设了风景园艺专业。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所以各高校的计算机辅助课程在教学方法、内容上都存在差异,但是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有效调整教学目标,培养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软件的使用,从而有效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其二,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手绘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不仅便捷、高效,还能表述设计者想要达到的设计效果;其三,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学习,做到了内在联系、逐层递进,为学好更有难度的软件做铺垫,减少了繁琐、重复的内容;最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利用BIM、GIS等软件,逐步适应环艺专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 2.合理的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首先学校要结合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改善教学方法。如教师要一改往日的纯理论教学,加强软件与实例的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便学生了解其流程,解决绘图方法问题,从而制作出满意的设计图。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留下难度适中的课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在课堂外可以组织绘图比赛,既延伸了课堂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绘图软件的能力。另外,听取专门的权威报告、内部交流,等等,都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3.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利用知识进行整合,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借助互联网模式,学校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网站平台,其一,收集优秀案例,如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相关的优秀视频、图像等资料投放于平台上,方便学生查阅,从而到达资源的共享;其二,优秀教师可以就擅长的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布置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供学生解答,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延伸课堂空间。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发展,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新的高度和要求,既需要生活便捷舒适,又需要健康美化有质感,因此对住宅的室内设计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在环艺设计中家居配饰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家居配饰,什么是环艺设计,然后分别讲述了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独特的功能性作用,最后又落到实处,指出了家居配饰需要在室内陈设颜色搭配,家具风格搭配,软装设计搭配,绿化植物搭配和其他个性家居配饰几个方面的实际运用和效果分析,体现了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居配饰;环艺设计;运用 近年来,随着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逐渐受到广大民众的重视,尤其是个人住房,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人们对其环境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设计这个概念的出现,各种设计风格也随之出现,各种家居配饰也层出不穷,并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以前的建筑物也就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现在各个业主更加注重建筑物的艺术美和风格美,于是环艺设计便应时而生,其中家居配饰作为环艺设计的主要设计内容之一,对环艺设计的整体艺术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家居配饰和环艺设计的具体概念 环艺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简称,而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室外设计指的就是建筑物外的设计,比如f街道美化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化设计,建筑物外观设计等等;而室内设计则指的是建筑物内部的设计,比如家装设计等等。 家居配饰指的是室内设计,也就是说室内装修完之后,通过对一些装饰物,家具,纺织品,工艺品,甚至是挂饰,色调搭配,绿色植物来对室内进行二次设计。因为家居配饰本身的灵活性和自由行,更能体现业主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对环艺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弥补环艺设计中的单调,又能方便主人的生活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家居配饰的搭配和设计。 2 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功能作用 2.1 家居配饰可以起到美化室内设计的作用 家居配饰可以根据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区域进行搭配和设计,可以弥补硬装修中的一些遗憾或者不足,还可以美化整体室内的设计。美是设计的灵魂,家居配饰也是环艺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既可以将居住环境温和化,也可以协调人在建筑物中的舒适度,既美化了建筑物,也美化了生活。 2.2 家居配饰可以增强建筑物独特的设计风格 随着人类的喜好,形成了几大设计风格:欧洲古典风,现代简约风,简欧风,田园风,中式风,美式风,还有混搭风。不同的家居配饰则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搭配,配饰自身的颜色,形状,材质,甚至是体积大小,造型图案都会影响建筑物的设计风格,而且位置摆放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设计风格就要搭配相对应的家居配饰。 2.3 家居配饰可以方便业主的生活需要 家居配饰除了设计方面的需要以外,还可以方便业务的生活需要,比如说家具设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收纳需要,既可以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还可以收纳衣物,让房间干净整洁,满足业务衣物收纳的需要。又比如绿化植物不仅仅可以起到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净化空气,满足主人绿色健康生活的需要,因此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是现代环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3.1 室内陈设颜色搭配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色彩对环艺设计起到了非同小可的协调作用,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衬托,比如白色系可以增加室内的亮度,绿色可以增加空间的活泼型,适用于有儿童等活泼的场所,而黄色则彰显富贵,适用于金碧辉煌的富贵场所,因此室内陈设颜色的搭配在环艺设计中至关重要。 3.2 室内家具风格搭配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室内家具是家居配饰的主要部分,具有一定的收纳价值和装饰价值,家具的风格也需要根据环艺设计的风格进行搭配,既要考虑家具的设计,也要考虑颜色,空间,材质,线型等等,不同的设计风格则显示了主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现代市场中家具风格各异,样式繁多,既要考虑生活实用,也要考虑艺术设计的美感。 3.3 室内软装设计搭配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室内软装设计主要是指灯具,挂饰,布艺,画饰等等各种装饰设计,也包括一些纺织物装饰,比如窗帘,地毯,沙发靠枕等等纺织物类的装饰品。这类软装设计既代表了生活的质感,也软化了室内的环境,软装硬装的完美搭配是环艺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4 室内绿化植物搭配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健康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家居绿化也作为环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减少甲醛等毒性气体对人体的伤害,还带来了绿色的生机,为生活环境增添了许多乐趣。 3.5 室内其他个性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其他个性家居配饰则是指依据个人爱好搭配的一些个性化的配饰,比如说插花装饰,个人色调装饰,灯光强度装饰,或者灯具装饰等等非必须但又非常彰显个人特色和个人爱好的配饰,给生活环境平添了几分艺术色彩。 家居配饰是一种艺术设计和艺术搭配的综合体现,既需要考虑配饰个体的代表意义,还要考虑搭配之后呈现的意境,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家居配饰是艺术的一种综合体现,也是生活风格和生活态度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只有将家居配饰搭配得当才能给整体设计加分添彩。 4 结论 综上所述,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可以美化建筑物室内的坏境,增强环艺设计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方便了业务的生活所需,家居配饰的正确搭配和运用对室内装修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环艺设计的审美取向与价值 摘 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通过自身的感知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边的设施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设计师如何把握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环艺设计 审美取向 审美价值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度也存在不同,对环艺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实际的情况出发,阐述当代设计师应如何加强对美的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探索与发掘。 1 环艺设计 1.1 环艺设计的基本内涵 环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所谓环艺是指规划一个区域的具体样子,如公园、室内、地铁站等,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公共场所设计和展示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室外有园林设计、建筑外观设计、景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和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等。室内有家装设计、建筑内部设计等,还有附属的管道、灯光、花卉设计等。 1.2 环艺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环境设计学科独立性的不断加强,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显著。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除建筑设计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也不断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 教育力度的加大,使得环艺设计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而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环艺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在空间上的精神需要和对环境的文化内涵要求。 2 环艺设计的审美因素 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独立存在的,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对于美的感受,没有办法用一个具体标准来衡量,它是基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基础,受人的综合素质所影响。 2.1 受美感的影响 美是一种对事物爱慕和欣赏的感知过程,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审美行为包括主动和被动,而美感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知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设计者们对环艺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呈现的美感也不同。 2.2 受美学与人的欲望的影响 受美学的影响,环艺设计者的能力也有高有低,设计出来的作品的实用价值和美观度也不相同。每一个环艺设计者所设计的作品都是为满足自己或是他人的一种欲望,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社会发展的组成因素。 3 环艺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 审美是一种人类的精神产物,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阶段、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环艺设计的能力和人们的审美水平,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竞争力。 3.1 环艺设计的审美现状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会对审美产生一定的有利或是不利的因素,我国一些现存的古代建筑,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现代环艺设计者的学习与研究。而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在美感上需要大幅度的提高,近几年全球对最丑的建筑会进行排名,我国就有好几处的建筑设计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不知道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与周围的组成部分毫无协调感。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向老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为,美的形态是难以创造的,它的规律也是无法准确把握的。这就要求环艺设计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把握好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从古至今,人们对政治和经济地位的追求远远超过对审美的追求,所以,在一些政府建筑的兴建上,常是外观周正、颜色暗淡,为了营造一种庄严、高大的感觉,进而体现它的地位,却缺少生气,忽略艺术上的美感。有些时候,设计者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制约了自身的审美取向,束缚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也降低了我们的审美水平。 3.2 环艺设计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误区,认为奢华就是品位、就是一种美,然而,这完全偏离了正确的审美取向,也无法体现审美的价值,特别是环艺设计工作者决不能有此陋习。在环艺设计中,需要专业的设计能力和对美的不断追求,有时也需要一些相关的天赋。 作为一个环艺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在设计前期与使用者(或是客户)做好沟通,将设计理念与实地情况相结合,做到风格、形式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如果是室内设计,在装修的风格、样式、色彩和环境等方面做好沟通交流,同时也要结合使用者的身份、喜好和心理特点等情况。在做设计时,也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西化模式,要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客户的生活环境及建筑内的空间感等因素,要将两者相融合,提高生活的品味,美化生活环境。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同时又使其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进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发展。 4 结语 作为环艺设计工作者,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魄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去改进人们的审美取向,加强审美的价值体现。要认真对待环艺设计的审美取向,积极探索和发扬美的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环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环艺毕业设计论文:城市环艺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应用思考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熟,城市软实力的凸显愈发重要。城市环艺设计是展示城市品位与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城市环艺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西方艺术为主的拿来主义盛行,造成了许多新建公共设施、建筑“千城一面”。地域性文化是千百年来城市所在地区文化的精髓,发掘地域性文化,并将其与现代设计融合,在城市环艺设计中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一张王牌。本文对地域性文化、城市环艺设计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探讨出地域文化在撑死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过程中的策略。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便于生产生活的集中化场所,与村落不同,城市往往有着明确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区域的使用范畴也有明确的规划。古往今来,在城市中诞生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科学的先进思想,而这些先进思想也在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其功能与发展都是多元化的,其居民的需求层次也是多元化的。城市环境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居民对于城市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改良提升在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同时城市环境设计还符合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善城市“热岛生态”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居民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新兴的艺术设计领域。如何正确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应用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域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的特征 地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外在和内涵,首先山川、自然环境造就了 个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周围的山河湖泊、森林草原则是地域文化的自然符号,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例,该城市的地理环境标志位胡杨林和大沙漠,因此城市的广场设计有着大漠特有的粗犷感。其次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以青岛为例,该城市有着多年的租借历史,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也有着浓厚的异国风情,城市的雕塑小品往往有着浓厚的异国风情,再如洛阳,因历唐朝历史传说,自古有着牡丹之都的称呼,因此洛阳的城市环境艺术规划中牡丹花成为了重点的标志性观赏焦点。再次,现代城市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西安市确定的市花为石榴花,在西安的城市环境艺术规划中,将石榴花广泛应用在各种可应用的环境。 城市环境艺术是时展的精华,当前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多种发展元素的要领,包括标志性、观赏性、绿化与蓝化以及动感倾向。标志性和观赏性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元素,标志性能够准确点出城市地域性的标志,而观赏性则需要在设计中将美学与地域元素融合在起。城市绿化是环境艺术设计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当下则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了“蓝化”的概念,即在城市中以自然引入或人工挖掘的形式增加城市艺术设计中的水元素的应用,而水元素则可以很好地展现一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沙漠城市的水元素可以以绿洲为主题进行设计,海边城市的水元素则可以强调交融与汇通。随着智能城市的推进,城市环艺设计的动态化也是一个趋势,动态化来自于流水动态的蓝化理念,智能城市则是将城市灯光、车体、智能建筑等纳入环境艺术设计所应用主体的范畴,让城市焕发动态与活力。 地域性文化在城市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在城市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本文总结出来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有着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许多文化名人都在此出生、居住,而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就成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元素,西安市将名人雕塑设计为环境艺术设计直接应用的元素,应用于各大广场、景区、道路绿化带当中。第二个方向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变形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传统意味,而变形应用则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尊重地域性文化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例如成都市将熊猫元素应用于城市的垃圾箱设计当中,造型憨厚可爱又富有地域特色。第三个方向则是复合化倾向,现代城市是综合性的城市,因此城市环艺设计的方向也是综合性的,环艺设计所应用的地域性文化元素也通常可以发挥复合化的效果,例如首尔汉江的河滨观景台将汉江这元素作为城市环艺设计的背景,观景台以较高的数级阶梯状延入汉江边,复合了观景、道路、座椅等多个功能。 小结 城市环境艺术是基于城市地域文化之上,综合了经济元素、科技元索、艺术元素、地理元素、历史元素的综合艺术,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性文化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时代分发展,地域性文化必然能够为城市环艺设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增添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灵感与成果。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探讨图示思维的理论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图示思维的理论,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理念并且总结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思维作用,并且应用实例分析,说明运用图示思维的理论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充分的讲解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路,仔细描述了图示思维在实际建筑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示思维;建筑设计;作用 图是建筑师的沟通灵魂,也可以说建筑师用来表达语言的方法。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经常用草图进行构思记录,所以图示思维一直都受到了建筑师的重视,图示思维的表达方法在我国早期设计史中就出现了,经过大量的实践与尝试,并且通过科学性的分析方法使图示思维达到另一个新的水准,以下结合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图示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建筑师通常在创造过程中通常是这样的,信息搜集可以形成直观的对比,然后在脑海中针对建筑物的基本信息进行拼接组装,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建筑体系。在进行各种图示处理时,中途会出现多种模糊的并且抽离的想法,虽然不能及时给设计初步阶段带来什么意义,但是可以以用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时刻带着笔和纸,遇到比较好的思维就立刻勾画出来。这种以草图的形式记录来就是图示思维的基本核心。通常图示思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来表示。 (1)客观表示:对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即是建筑师在思维创作中对事物的搜集原理,也是最初累积信息的阶段。 (2)知觉表示: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主观的反映后,也是建筑师在搜集资料时的主观分析和判定阶段。 (3)理性表示:对客观事物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建筑学的原理规律,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新的建筑体系阶段。 (4)表达新型形象:将理性的建筑学词语表达出来,要利用抽象的思维进行转变阶段。总体来讲,图示思维过程总就是靠不确定的基础,从不断模糊中摸索到情绪,从保密到公开的过程,使建筑师的整体思维在草图中得以充分的展示,通俗易懂。同时还可以提高建筑师对建筑的整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意义 在建筑设计当中图示思维对设计人员来讲通常具有两个意义:①视觉冲击思考;②视觉交流方式。现代的建筑设计通常都讲究视觉给予的冲击,具有能够瞬间激发的特征和现象。视觉交流的意义中都包括对内或对外的交流,在建筑师进行初级阶段的设计时可以利用图示思维的草图进行自我交流。在交谈的当中,设计师可以通过纸、笔将藏在脑海中的残碎记忆在草图上进行勾画,然后反复的更改,循环次数越多,脑海中出现的创意就会越多。 二、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成六种阶段:即是表现、抽离、手法、发现和检验以及鼓励六个阶段。 1、表现 图示思维的形象即是建筑设计的表现。手工绘制草图模型,在细节部分中的造型,是建筑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的图示思维表现方法。其表现与设计是密切关联的,在建筑整个设计之前,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勾画和交待,是不能缺少表现的。在建筑物创造之前,必须先用草图画出其大概的形象,要让规划师清楚的看到其具体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要让建筑师知道在设计时是否需要注意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求等等。也可以说是,在使用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之前要事先想到最后的结果和发展的程度。例如:在制作一个箱子时意味着容易,并且在操作当中也比较简单,但是,要想制造出一个金箱子就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因此,在准备动工时,必须要做好箱子的设计图和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以图为主要思想,不仅能够准确了解最后的施工结果,还能有计划的使用人和材料的合理分配。当然,在设计草图时各个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自身有着非凡的技巧经验,图纸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建筑中的整体环境效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图示思维的草图一定要包含着建筑中出现的实际内容。 目前运用常见的手段有四种: ①制作模型。模型是为了能更好的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更直观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设计方案达到更加完美,其目的是为了能观察到周围的地理环境,可以给建筑师更加准确直接并且切实际的效果感觉,有些草图反应出的效果可能就是表面的,而模型可以之间反映出建筑的整体形象,其模型制作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 ②计算机系统能够辅助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快速的做草图,可以直观的快捷全面性的反映出建筑外观的形体。 ③手工草图。把大脑中所想到的想法都用笔来画出阿里,从而制出一个比较简单的草图,通过研究分析综合探讨,逐步形成建筑设计的方案。它还可以更加形象的对图解进行分段分析。 2、抽象 将建筑设计制定出来的方案进行抽象化的理解,使建筑设计的图示思维转变成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即是语言那一定会出现于语法相关的词语,切记,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时要用统一的语言来标注,最图纸和建筑的本身否存在着一定的美感。要与各种装修材料的色彩和质量进行对比,最后确认方案。 3、手法 图示思维在对建筑设计中通常用以下几种手段处理:①敞开的形象,用不完整的草图进行下面方案设计构思,这种手段通常是建筑师思维比较敏捷的做法,其要确保图形在不受局限的情况下可以实施。②转化的形象,在不更改图示思维的条件下,通过对某种常见的物理进行分析并创造出全新的图案。③要在有调序的形象下,采取各种规律去分析并将其具有逻辑性的组合拓宽思路。 4、发现 通过对建筑物的周围进行客观的分析观察,并找出内部存在的规律为上升的科学依据。许多设计师在创作设计中会发现工作的要点,因此,发现是建筑师创作的重要作用。从图示思维中发现,可以寻找不同的灵感,从以往的建筑设计中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和研究,从中寻找做好的设计方案。其中,对于比较相似的方法,是根据自然界内部的规律吸收灵感,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5、检验 在建筑师对设计方案进行揣摩推敲的过程中,检验也可以用图示思维的方法技能型解说,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更加的明确清晰。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应用,而图示思维恰好是实现创作的好方法。在建筑设计创造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方法和可行性的操作,同时,随着我国的时代科学不断的发展进步,在建筑设计实际施工当中可以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从而提高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创作能力。 6、激励 草图经常是建筑师手中不可缺失的意象图,是激励因素可以使设计方案达到更具有吸引化。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师经过会受到附近或周围人或事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设计师的草图发生改变,包括草图的整体风格和思路方向以及创新的思路都会出现不同。 三、总结 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社会设计出更具有标注性的建筑物,要想创造出新型的空间就要有一些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熟练的运用可以对建筑设计实践操作达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要不断的继续推广并发扬这个留下来的思维法宝,为日后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思考价值。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浅谈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 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现代建筑热在西方建筑界中不断兴起,给世界建筑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后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和一些局限性进行分析。在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进行充分的考虑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后现代建筑的精神,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影响 引 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形式也在不同的变化着,但是在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的基本观念去没有多大的变化。世界建筑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现代建筑就随之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是现代建筑建造的主要依靠,比如水泥和钢筋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材料的依赖。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的提高了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对人们的生活和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建筑中应运而生。 1 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产生 就现代建筑来讲,对材料和结构的准确性、单纯性、功能性都有所讲究,而到七十年代以后,人们追求的是建筑的多元化的无统一目标,因而建筑理论因此而产生,建筑的意义开始被来自不同的建筑家、理论家从美学角度、政治角度、伦理学角度、语言学角度、现象学角度进行讨论。那些曾经仅仅受到形式、功能、经济三方面制约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多学科的建筑理论的时代到来了。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改变对对象、主体的研究,而逐渐的加大了对建筑的规范、过程的重视,认为建筑不是单独的存在的,而是和社会环境、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密切相连的。 2 后现代建筑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2.1 过度强调建筑的装饰性 设计师在对后现代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过度的强调建筑的装饰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建筑师对古典主义进行折中处理以及过度融入通俗文化。这些运用具有比较强的装饰性,这能够让更多的人欣悦接受,但也会造成一些分无所适从。现代建筑能够快速的发展最主要原因便不在于其装饰,而在于建筑的实用性,然而后现代建筑太过注重装饰,随之时间的流逝这必然会遭到大量的反对。 2.2 装饰细节和既定符号的使用,容易过时 在建筑的装饰中,最容易体现时代特征的就是建筑的装饰细节以及一些既定的符号,就建筑而言,若是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过于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很容易过时,就会被时代的潮流给掩盖。当今社会,随之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都趋向于追求时髦,而真正被人们关注的是那些经典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较少的装饰符号,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现代建筑的衰落,其优点也是其致命的弱点。 2.3 过度的滥用通俗文化符号以及历史符号 后现代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就可以分出高低,在那个时代这足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然而后现代建筑却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设计时依然采用古老的手法,折中通俗文化符号和历史符号的使用,对那些比较珍惜古典文化的人很难接受,于是后现代建筑的衰退是理所当然的。 2.4 商业过度推广 当形成国际式风格以后,建筑发展和商业推广密不可分,建筑商业为了更大程度的吸引客户,获取利润,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然而那些前卫特征非常明显的建筑通常不适合进行商业的推广,然而后现代建筑却遭到过度的推广,其建筑风格寿命大大饿缩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很少于建筑商再对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推广了,他们认为这种风格已经远远的落后于时代的潮流,直至被淘汰。 3 后现代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后现代建筑理论对我国复古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对历史与复古主义的追求,这同样也是后现代建筑反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后现代建筑为了到达视觉上的观赏效果主张采用装饰的手法,进而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丰富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只追求单调的功能主义。后现代建筑最为关注的就是现代建筑在设计上全然抛弃“古典主义”,后现代建筑不追求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不同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素材以及设计中的一些细节和手法,作为一种隐含的方式,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历史和复古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建筑设计中包含的历史和复古主义风格,极大的体现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包容性,这里不但包括了传统文化,而且现行通俗的文化也包含在内。 3.2 后现代建筑的符号拼贴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将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些传统构件通过将其变形、抽象和裂解称为符号拼贴,然后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典型意义传统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加以拼贴运用,继而使新建筑和传统建筑在某种方式中有一定的联系。该手法和装饰点缀法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此手法更强调对建筑抽象的提炼,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俗成习惯。近年来,该手法广泛的应用在传统商业街的重建中。 3.3 后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建筑设计深层含义的演绎 相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建筑形式势必向更深层次的建筑文化内核转变,试图从美学、哲学的某些内涵进行诠释。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通常选择若干给概念入手,发掘蕴藏在里面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如西安的阿房宫宾馆,再设计中就掘弃“仿形”而着重对“表质”的设计,以简洁的立面、夸张的尺度,表现出现代建筑的古朴、雄浑和粗放的西北文化的内在气质。下斜上直,使体现出古城的文化,又暗含出歇山屋顶之意;宽大舒展的裙房设计,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秦汉高台风,菱形饰块的反复出现,使建筑的地方性得到很大的体现,汉陶式样的人口门斗,不但蕴涵这传统文化的气质,而且还能表达时代的精神。传统的深层含义的演绎,通过都带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的特征,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4 在中国建筑行业中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反思 当后现代建筑理论传入到中国以后,我国建筑设计出现了很多复古主义泛滥的现象,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增添一些没有一点实际用途的小亭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建筑单调的局面,但是这也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由于建筑师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当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趣味,而缺乏一定的创新,滥用复古主义。很多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用钢筋混凝土来模仿木头的本身,实际上这根本就不符合传统精神,长此以往,会对传统精神的研究和发挥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在融合传统精神的时候,必须将传统理念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完美的结合,深入的挖掘传统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才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5 结 语 虽然后现代建筑的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常出现,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所谓的“后现代建筑”都不是真正意思上的建筑而是在现代建筑上进行了一些表面的修饰而成的,并没有将后现代建筑的理念真正地将运用在建设设计中。因此,我们国家在发展建筑行业的时候,应该深入的挖掘传统文化,找出适合我国建筑的发展形式,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合到现代建设中,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童辉(1982-),男,2007年研究生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这将大大增加项目各环节的控制难度。设计阶段是提升项目的价值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目前在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控制体系。造价控制作为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在项目设计阶段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优化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理论方法;应用 引言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指设计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密切配合,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依据批准的造价限额,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对于实现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极其重要,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中心思想是事前控制,起到事半功倍地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如何利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房屋建筑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问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房屋建筑设计存在的造价控制问题 1、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缺乏应有的监控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2、业主自身缺乏认识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义;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扰,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3、建筑造价与设计单位利益联系不紧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4、建筑设计机制不合理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二、房屋建筑设计中造价控制的理论方法研究 1、基于系统工程原理,构建了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系统的三维结构。 按照系统的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对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系统的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原理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造价控制的限额设计思路与系统的方法过程。应用项目WBS方法,对房屋建筑设计造价以示例方式进行了系统分解性探讨,根据房屋建筑设计阶段及其程序规定提出了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系统流程及其相应的控制方法。 2、基于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系统流程,分析了房屋建筑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因素。 根据有关规定,探讨了评价设计经济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在方案设计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综合评判设计方案中的作用以及价值工程法在方案优选与优化中的应用。在方案设计阶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解决项目的使用性、美观性、安全性等的量化以及多指标比较下的优劣排序。在初步设计阶段,通过运用价值工程法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整体优化,可以使项目的功能结构更加合理。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运用WBS费用分解,结合价值工程法,将设计限额总值分配到各组成部分,可以形成成本与功能水平的匹配。 三、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方法应用的研究 1、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 由于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因素较多,这些影响因素便促使了项目决策风险环境的形成。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工程的项目决策技术里却经常忽略这一点。决策者不得不从大量可选方案中确定选择哪一个,而每一个方案都可能带来事先无法预知的结果,这种情况就是风险环境。不同的决策者在同一种风险环境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有些决策者是天生的风险喜好者,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类人决策者则是风险中立者,除非计算出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否则不会去承担风险。而还有一些决策者则是风险厌恶者,宁愿放弃可能的较高收益也不愿承担一点风险。 总体来说,我们都有各自的喜好,这种喜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对某事的直接喜好,例如当房地产商在两个房地产投资项目中进行选择时,他选择A而不是B是因为房地产商对建设写字楼非常熟悉,对于他来说,房地产项目A在操作盈利方面更为可靠。第二种则为一种用态度表示的喜好,一个房地产商可能希望经营风险降低,因此他在其拥有的土地上开发建设了5幢住宅,这种情况下,他有90%的可能盈利200万元,相对应的他放弃了在该地块开发建设2幢办公楼,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有60%的可能盈利400万元,但同时也有40%可能亏损200万元。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投资决策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上述两种因素。任何决策理论都需要满足直接喜好与风险态度的要求。 实际上,个人或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可以通过概率分布来对所遇到的风险情况进行量度。比较成熟的效用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被决策者广泛使用。因此采用效用理论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能够在项目造价的高低成为决策者必须面临的风险时,可以通过利用效用理论控制项目造价,帮助决策者规避风险。 2、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期望效用是对个体在风险环境下对每项政策的隐含价值或喜好的一种量度,这种量度通过价值来表现出来,这个价值与每项政策的收益亏损值相联系,以表明这些收益和亏损值对决策者的效用。效用值也可用来度量不涉及金钱的结果,例如名声、品牌、社会效应等。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收益和金钱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此仅研究收益涉及金钱的情况。效用值应是保持不变的,以反映决策者的喜好,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2.1 决策者对某种结果越满意,其效用值就越高。例如,没有任何风险赢取50万元比同样情况下赢取5万元的效用值高。 2.2 效用值结果具有传递性。例如决策者在结果A和B中喜欢结果A,在结果B和C中喜欢B,那么结果A优于结果C。 2.3 如果两种结果对决策者是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效用值相同。 结束语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于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设计阶段影响造价的因素较多,因此对造价的控制应根据业主及项目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不应该将造价控制孤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项目有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进行最适合的投资决策。因此大力提倡在设计阶段中应用科学的造价控制方法,对于提高建筑产品价值,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用科学的工程造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效益。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及时学习行业内的先进造价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房屋建筑造价的合理性,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控制;控制方法 一、房屋建筑设计阶段采用工程造价的重要性 1、采用工程造价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的控制效率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是基于设计概核算完成的,经过核算可以剖析整个项目的各个部分,合理的分配资金在项目各个组成部分,调整资金在整个项目的运转,充分发挥资金的功用,让出资成本运用更加合理。进行核算剖析之后就可以把握出项目的要点,做出各个项目的出资份额,充分进步出资的利用率和控制率。 2、增加控制的主动性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的成熟,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重在事前控制,即增强控制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够非常好的完成投资方针,使工程造价的实践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完成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假如公司的实践值与方针值脱离的话,就需求对发生区别的缘由进行及时的剖析,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的牢靠性。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实际上单个项目都具有单件性的特色,这就决议了咱们需求可以及时发现区别,运用必要的方法对其进行消除,关于解决问题来说,也起不到一劳永逸的作用,为了可以完成这个目的,咱们需求在建筑规划阶段进行细致的研讨剖析,拟定一个固定的规范,经过拟定规范咱们就能更快捷的对整个进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发现了区别也能经过规范化的规划来进行补偿,这样就会使规划愈加经济愈加牢靠。 二、当前工程造价在房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程造价预算和编制过程中,任何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业务素养,这些是保证投资控制的基本前提。在工程施工中,特别是有关经济责任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相关经济责任未充分落实,这就造成相关人员没有项目整体以及相关的逻辑思维结构。这种设计认识准备的不充分,很难造就有科学的造价金额标准.从而,资金标准的随意性很强,上下波动很大,最终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决策.最终对工程进度造成更大影响.还会因为准备工作不够,没有必要的图纸,造成后续工作中很多工作的失误。直接损害了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财务浪费。其实质是给房屋正常的施工造价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管理过多的是强调预算和结算两方面的工作。全盘统筹规划工作不到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造价方面的重要问题就是:在工程造价设计环节上未能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相应的管理工作。所以,我们的施工企业在整个承接项目施工中,要将相关的分析、管理和控制工作得到很好的贯穿.真正做到对工程的前期控制与现场管控和完工后的反馈工作控制,最终实现有效的管控工作。 三、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成本控制理论探讨 1、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设计是指整个建筑的平面布置和调配,它包含建筑施工方位、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运输的道路、主要是建筑物与公用设施的衔接、水、电、气等外部施工条件,这些都会影响建筑物的成本。比方,占地的方位既会影响征地的费用,场地土开挖与回填的合理调配,也会影响施工中运输的成本。 目前我们正在设计的准东商业街项目就是由于场地原土情况太差,挖方填方量也很大,如果不能用原土回填,重新找戈壁土仅仅在这方面的造价就很高了,所以我们采取了下部用原土,地基上部更换戈壁料的方式减去了一部分造价。 1.1功能设计 建筑设计要能满足其功能需求,因此,不同的房屋建筑对设计、建筑材料等要求都不一样,恰到好处的针对功能进行设计,才有有效的对成本进行控制。 1.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越简单,它的造价就越低,建筑物周长越大,单位面积的造价越低,但是复杂的平面设计会影响室外施工、排水工程、屋面工程等其它工程的施工难度,会使成本增加,通常来说,建筑物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值越低,成本越低。 建筑概念设计中框架结构合理地布置柱网对造价也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指标。柱距太大或者太小都会造成造价的偏差,所以设计中要用合理实用的柱网为核心,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使设计真正实现安全适用与经济合理地完美结合。 1.3面积使用 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交通联系的部分与结构、围护分隔构件也会影响施工的整个面积,建筑物面积越大,那么单位面积的成本就降低,这是由于面积越大,建筑物外的周长、围护结构也都会增加, 2、竖向设计 2.1建筑层高 在达到建筑功能的情况且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筑物越高,费用越高,影响建筑层高造价的一般是外墙、内墙、墙体等材料与施工,建筑层数越高,与墙体有关的粉刷、装修的成本增高,供暖空间需求增多,卫生设备增多、管道施工难度加大、楼梯费用、电梯费用都将影响造价成本,经过统计,层高每降低10厘米,工层造价降低1-3%,墙体的资料也将削减10%。 2.2建筑层数 尽管建筑层高会使造价成本上升,然后建筑层数越多,那么建筑面积需求运用的空间费用越低,因此,在规划平面方案不变的前提下,层数越多,成本则越低,然而当层数过多时,建筑即将改动构造方式,成本造价也会得到改动。建筑物越多,楼梯及电梯的成本也随之添加,保护成本随之添加,而采暖费用却下降。整体来说,只要控制一定的楼层规模,楼数越多造价越低。 3、建筑结构 3.1建筑标准 建筑标准是指对支承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适应性与漂亮程度进行的计划与组织,它包含墙体的承重构造、骨架构造与空间构造系统,因为构造规划不一样,所需求运用的建筑材料不一样、力学特征也不一样,因而,在对建筑进行规划时,要让构造与整栋建筑规划、功用需求等进行对比,达到最既满意建筑的功用需求、又满意建筑的施工规划,同时又能经过合理的构造对成本进行控制。 3.2建筑材料 在建筑规范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资料的运用,也能影响成本的控制,比方运用稀缺的资料,或许品牌资料都会使成本上升,墙面的涂料、墙纸也都影响成本的控制,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建筑资料既能满意规划的需求,又能控制成本。 四、工程造价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1、使建筑物设计更加简单 相对来说,形状越规则,面积越小,造价也相应的就比较低。当建筑物的外型所需求的平面时候多,形状又不规矩的情况时,其所需求的资料费用、人工费用、工期等都会相应的进步,这样关于工程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工程控制就会对这样的建筑物设计在经济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否决,这即是工程造价在房子建筑设计中的使用作用。 2、优化建筑的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所包括的楼层数越多其所需求的工程造价也就越大,可是单位面积的费用相对就降低了,依照工程造价的控制来说,这需求依据详细的状况来进行详细的剖析,不能一概而论,咱们需求对这个建筑的位置、交通等一系列杂乱的要素做出均衡剖析。假如是在昌盛的城市中间的话,那么相对来说高层建筑就更有利,因为这个当地的地价比较高,太低的楼层单位面积的建筑所承担的费用就要高,在这种状况下,依据造价的控制理论来说是不合理的。而关于那些地价不是很贵的当地来说,假如也缔造高层的话,一是高层的技术需求更高,加固成本也越大,缔造高层就等所以加大了单位面积建筑的成本,这样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工程造价在必定程度上对建筑的高度起着很大的影响。 3、能够促进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即是为了可以完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以确保出资目的完成,可是这就需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挑选,当咱们在挑选建筑材料的时分,一些新技术通常伴随着很大的科技含量,其虽然在报价上有一些贵,可是其在原料、运用年限、运送等方面的优势通常比以往的那些商品具有更大的优势,归纳其总成本咱们就会发现其实运用一些新技术的商品关于整体的工程造价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这实际上即是工程造价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常常会发生各种问题,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要有创新的思维,大胆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进行灵活的设计,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顾小丽(1985-),女,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分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有关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理论观点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繁荣。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现阶段建筑设计单位在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单位需要深入研究典型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关系理论,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运用,进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人们实际建筑需求。本文就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理论观点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理论;探讨 引言 建筑设计是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建筑质量,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采用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计划。通过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建筑设计人员可以体会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差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改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现象学 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让城市塑造出了居民的种种意识以及生活需要,如社交活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材料资源、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以及地方和民族的思想观点与意识形态,这样下来,城市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力争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中得到体现,用自身的设计经验和先进意识,把隐藏在建筑实体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空间的组成上刻上城市生活的烙印,让人们的思想、理念及情感得到发挥空间。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建筑现象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实体构造,还要结合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作用,将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体现场所精神。场所这一术语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实体建筑,还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如何让建筑的外部空间同内部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二、行为建筑学 行为建筑学主要是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的,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将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相结合,从而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人们行为规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建筑实际需求。行为建筑学研究建筑设计人员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空间行为,更多的考虑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与规律,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符合人们的实际行为需求,满足人们社会文化习惯需要。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效果,行为建筑学要求建筑设计更加的体现出建筑的功能与私密性,更多的追求个人空间以及领域感。为了提高行为建筑学的科学以及合理性,需涉及认知地图的概念。认知地图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城市建筑空间中的认知能力,它与城市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密切相关。认知地图的出发点在于人们心理状态,满足人们实际心理需求,处理好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使其更加的符合人们的行为规律。 三、建筑类型学 任何建筑形式的规律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它必然能够在原先的建筑形体和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而建筑类型学作为城市形态研究过程中重要理论依据,需要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建筑类型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方法上加以改进,才能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形态。 在建筑类型学理论中,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有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理念,建筑法则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体系以及城市构造之中,建筑类型学从根本上揭示了建筑的统一性和变化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主要有类型选择、类型处理、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三大部分。类型选择就是建筑设计人员创造和设计的过程,类型处理是对已有的建筑模型进行详细改造,并且挑选合适的模型进行下一步建设;从类型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市作为建筑集合的场所,也是新建筑形式的发源地,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片段区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建筑物包含了人类生活需要的含义以及价值理念,城市是建筑的集合体,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建筑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在时间和场所上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的形态,体现着人文主义价值观;类型的选择和处理方面,最终要达到城市形态的良好延续,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建筑以及建筑组群,要想处理好建筑和建筑组群之间的关系,就要通过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完成。 四、新陈代谢与共生论 新陈代谢与共生论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论植人到建筑设计中,力争做到技术、自然、人类三者协调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新陈代谢与共生论采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认为城市和建筑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提议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时间概念,并且设置相应周期,以生物学作为该观念的基础,将城市和建筑视为有组织的形体。该理论重视关系而不是实体自身,着重体现建筑的整体性,并且强调历史性以及共时性。 新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生理论”具有以下儿种发展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共生、传统理念与新科技的共生、局部与全体的共生、人类与环境的共生、文化差异共生、个例与群体地共生等等。 五、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与其他以上的建筑学理论类型不用,它更多的是关注建筑所在环境以及气候,将生态学理念深入到建筑空间设计当中,从而使得建筑空间变为高品质的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态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人们可以满足自身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善,尊重自然、尊重环境,考虑到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重要关系。生态建筑学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对于建筑生态以及城市环境的基础之上,处理好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提高人类的生活品味,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对于生态建筑学的的理解与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建筑理论研究专家麦克哈格,他要求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使用再生材料、保护资源平衡、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科学化,保证建筑环境的生态化。 六、新城市主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也在有序进行,旧时的城市中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针对类似情况,恢复旧市中心的核心功能,进而恢复旧城市的面貌是建筑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新城市主义致力于恢复旧城区的面貌和功能,用现代化建筑理念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要保留旧建筑的尺度以及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新城市主义下的改造活动,城市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中心地带。对于旧城市的改造,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新建和修饰,保留其传统构造,还要为其注入新时展的标志。新城市主义这一理念对于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程有着极大的参考家住,为相关设计人员处理城市发展问题以及建筑和城市相互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持,是一项全新的发展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与其外部空间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带有人类特色的空间。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建筑与其外部空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全面地思考,努力提高建筑质量。通过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设法建设出一种独特的生物圈空间,让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注重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观点研究 摘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外部空间作为人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二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本文针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建筑设计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理论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带有人类特色的空间。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建筑与其外部空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就是要设法建设出一种独特的生物圈空间,让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下面介绍几种有关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理论,促进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努力提高建筑质量。 1建筑现象学 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让城市塑造出了居民的种种意识以及生活需要,如社交活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材料资源、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以及地方和民族的思想观点与意识形态,这样下来,城市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关设计师要力争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中得到体现,用自身的设计经验和先进意识,把隐藏在建筑实体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空间的组成上刻上城市生活的烙印,让人们的思想、理念及情感得到发挥空间。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建筑现象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实体构造,还要结合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作用,将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体现场所精神。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现象学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或人居环境现象学;从狭义上来说,建筑现象学是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提出的一种建筑理论。舒尔茨把建筑现象作为环境现象的反映形式,而环境现象则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场所。舒尔茨建筑现象学将“场所精神”定为其理论核心。场所这一术语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实体建筑,还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场所的精神内涵相比空间和特征而言,有着更为深远的精神意义,如何让建筑的外部空间同内部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场所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和延续场所精神是我们需要做的,但同时注意不能照搬原有的结构及思路,要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性设计,既可以体现历史价值,也符合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2行为建筑学 行为建筑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活动与建筑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方法,从而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活动行为规律。只有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空间行为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同时符合社会文化习惯。在建筑设计中,要努力培养认知地图的能力和私人空间的构造意识,以及掌握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协调方式。认知地图的能力是指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能力,建筑设计与城市构造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方位以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建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手法,并深入群众中展开调查,了解人们的认知水平后,建立起合理的城市构造框架。人们对环境产生的意识由三部分构成: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是指环境中的建筑实体在其背景中具有图的性质,结构是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彼此联系,意义则是指实体或者空间的本源性质。影响建筑与城市识别性强弱的三个因素有:形式、显著性、意义。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感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努力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些观点,才能促进建筑事业的长久发展。 3建筑类型学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建筑形式也随之产生。任何建筑形式的规律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它必然能够在原先的建筑形体和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建筑类型学理论中,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有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理念,建筑法则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体系以及城市构造之中,建筑类型学从根本上揭示了建筑的统一性和变化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类型选择、类型处理、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类型选择就是建筑设计人员创造和设计的过程,类型处理是对已有的建筑模型进行详细改造,并且挑选合适的模型进行下一步建设。从类型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市作为建筑集合的场所,也是新建筑形式的发源地,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片段区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建筑设计大师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类型,是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所在。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建筑物包含了人类生活需要的含义以及价值理念,城市是建筑的集合体,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建筑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在时间和场所上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的形态,体现着人文主义价值观。类型的选择和处理方面,最终要达到城市形态的良好延续,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建筑以及建筑组群,要想处理好建筑和建筑组群之间的关系,就要通过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完成。因此,建筑类型学是城市形态研究过程中重要理论依据,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类型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方法上加以改进,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形态。 4新陈代谢与共生论 新陈代谢与共生论的提出,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论植入到建筑设计中,力争做到技术、自然、人类三者协调发展。新陈代谢与共生论采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不是把城市和建筑看得一成不变,认为城市和建筑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提议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时间概念,并且设置相应周期,以生物学作为该观念的基础,将城市和建筑视为有组织的形体。该理论重视关系而不是实体自身,着重体现建筑的整体性,并且强调历史性以及共时性。历时性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存关系,共时性是融合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相关建筑学家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理论,比如过渡空间、模糊性、矛盾心理以及多价性理论,为实现“共生城市”的建造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共生城市”是体现生命原理的一种城市观和建筑观,其涉及的理念有:新陈代谢、循环发展、信息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新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生理论”具有以下几种发展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共生、传统理念与新科技的共生、局部与全体的共生、人类与环境的共生、文化差异共生、个例与群体地共生等等。 5生态建筑学 将生态理念植入到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将环境和气候因素掺杂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优化建筑空间构造,给人们带来更舒心的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生态观念,主动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站在整体布局的角度上看待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人文关怀的相互发展和共存,既要强调整体的合理性,也要注意局部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生态建筑学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旨在发现更完善的建筑理念以及方法,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对于建筑和环境这两个重要因素,生态建筑学提出了相应原则:整体有序和循环再生。在整体构造上,建筑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整合,制定出详细的建筑规划;同时,建筑设计人员要怀着循环再生的理念,对于建筑材料的挑选和使用要进行系统规划,以保护资源利用的平衡模式,尽量使用可再生、有循环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6新城市主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也在有序进行,旧时的城市中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针对类似情况,恢复旧市中心的核心功能,进而恢复旧城市的面貌是建筑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新城市主义致力于恢复旧城区的面貌和功能,用现代化建筑理念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要保留旧建筑的尺度以及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新城市主义下的改造活动,城市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中心地带。对于旧城市的改造,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新建和修饰,保留其传统构造,还要为其注入新时展的标志。新城市主义这一理念对于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程有着极大的参考家住,为相关设计人员处理城市发展问题以及建筑和城市相互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持,是一项全新的发展模式。 7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建筑质量,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采用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计划。通过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建筑设计人员可以体会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差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改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舒心的场所,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浅谈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 摘要: 20世纪的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运动是立体主义。它是1908 年起源于法国的一个绘画和雕塑运动流派。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立体主义。它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影响巨大。本文将回望立体主义的产生和演变。将其和建筑美学联系,分析它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产生的影响。了解了立体主义对于当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立体主义;建筑建筑设计;理论;影响意义 0.引言:立体主义是富有思想和观念的艺术流派。立体主义最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 追求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自身的发展和对建筑设计的发展都是具有很大的影响意义。 1.立体主义的产生与演变 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一场来势凶猛,影响广大,思想深邃的突变席卷西方文化,在视角方面进行了革命,形成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可见其波涛汹涌,但是它的背后是绝对的反对权威和传统遗旧。不难看出一时间人们的种种传统艺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形式受到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从主旨想法,创作手法、表达方式多个方面影响建筑设计和它的理论产生。立体主义的产生,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经历与突破。光学和色彩学对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在19世纪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光和色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所传达的媒介,它描绘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变现形式与动态,使得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发生转变,而且成为了西方绘画史上一个特殊的艺术流派。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画坛出现了各种各样活跃的场面,在迅速变革的工业社会中,如何革新形式是艺术家们主要关注的问题,他们想要表达出当时人们内心的心理变化以及情绪起落。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后期立体主义是立体主义运动的三个阶段。1912 年之前的分析立体主义是第一个阶段。根据对塞尚的绘画结构进行的理性分析的传统,他们通过多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成他们想要地那种绘画性的空间和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 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综合立体主义的第二阶段。用报纸、墙纸、木纹纸等等一些材料来拼接成不同的形状。以基本元素开始,而不是以现实物象为起点,来将主观的现实转化为客观的物象。立体绘画的主义标志就是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1913 年,立体派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俄耳甫斯主义以其抽象化结构以及对色彩效果的强调, 而与立体派的主流趋向拉开了距离。 2.立体主义与建筑设计的发展 说起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再生动不过了。犹如春风作用于梨花,设计师们打开了心灵的枷锁,冲破了内心的陈旧。在美术、雕塑、建筑、装饰、陈设、视觉艺术和电影等艺术上,立体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立体主义也影响了城市建设 。杜桑的巴黎秋季沙龙中设计的建筑立面,体现立体主义的造型化,把平常的方锥体、菱形、直线、斜线和斜面这些简单的立体图形,构造于这个尺寸足够的模型中。同时,在捷克一些新时期的家具业有了多种类型的斜面和尖角。这种模糊抽象的装饰,主要包含了立体主义的主旨,但是与建筑物本社没有产生实际操作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这种矫揉造作也是加快立体主义在建筑物实际性的步子。在上诉例子中可以观察到立体主义也是把简单几何立体美表达出来的形式。把它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引发人们对于美得认识的新浪潮,从而让立体主义建筑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在具体的建筑物设计中可以分析出,一些重新建构和综合加工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家也努力让这一发展更加理性化。把简单几何立体的组合体统整理,突出它的规律性、表现性。研究的过程中,把荷兰风格派的运动,俄国构成派的运动都拉入了研究例子,特别注意德国设计教育中心- 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由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创立包豪斯设计学院,他希望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让建筑的美学更实用。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几何组合, 给建筑很大的影响, 打乱本身形态, 再重新组合几何立体图案是立体主义的特点。而包豪斯设计学院也实践了这一重大特点。迪索的新校区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标志性范例,它将立体主义充分显现,首先以校区功能性作为主导,再开始对这些有功能的立体组合空间加以外观设计,是依靠功能确定其外观设计。设计中多使用不规则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多渠道。这样形成一种简单抽象但是生动的外观。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特色的地方, 对于空间的加工设计有着其妙笔生花的功能。这些建筑成为了一种无声音但是十分标志的宣言。德国的第三世界纪念碑是一种构成派的建筑,表达的也是对其的追求,它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方式,但是也讲未来主义纳入其中。20世纪初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思想都是收到了尼采的影响,他们有区别但是也互相影响、学习、共同进步。 立体主义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它的理论中,立体主义影响最深的是理性立体化,和追求纯粹主题的脚步。1918年勒. 柯布西耶与画家奥占方一起发表了一则立体主义的宣言,立体主义不是一个光鲜的饰品,而是要被系统性,操作化,达到理性的立体。这一理论实际就是立体主义的又一深化层次,主旨是需要注重立体主义的框架,遗弃复杂繁琐的细节,让建筑设计回复到原始简单的几何图构建。20世纪的现代风建筑中建筑的造型体现住了立体主义的风范,这是该时期的标志性特点。由此可以理解为立体主义为现代建筑还有其设计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奠基石。20世纪时抽象和非抽象绘画流派带动了立体主义新的构图和雕塑运动。对于传统的表现手法, 立体主义无疑带来了很多重大的启示: 完全不同于真实可观世界中的物质,它仅独立于自己。画家蒙德里安也受立体主义得影响, 尽力简化他的绘画,将绘画线条简化为垂直和水平线, 创造操作性原型。 柯布西耶提出了著名的机器美学理论,这一论断主要是在他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体现出来的,房屋只是人们居住的机器。他的系列建筑作品都体现了建筑物的造型立体主义化,这对整个西方的建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毕加索提过,立体主义是一种理智游戏的结果。虽然它只是绘画上的一种画风,但是在建筑机器设计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几代的建筑设计师作品都有着其影子,这些也成为了建筑设计的经典之作,给现代以很好的原型,吸引着跟多爱慕者去发现和研究。这种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和理论中崛起,他本身也得到了完善和进步。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类型的理性立体化范例,观察出立体主义的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进一步完善和加固立体主义的意义,解构主义的发展了构成派, 也深化了其影响。在莱因哈特大楼模型中可以看到解构主义的迅速进步,这是彼得 艾森曼在1995年为德国柏林的马克斯设计的。对其研究,不难发现解构主义是立体的延伸和新时代产物,虽然有着两者在形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处,但是解构主义不是立体主义的盗版。又上诉观点,壮大的立体主义运动已经是过去式,但是在当代它对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还是长久存在的。 总结 立体主义运动早已散去, 认真分析和整理之后,可以观察到立体主义艺术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推动性。建筑设计和其理论也在其相互借鉴中受到启发追求更多的发展。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理论观点分析 摘要: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随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技术、自然、人三者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设计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在美国,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的概念,他使浪漫的英国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近年来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功能与分区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 一、功能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及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而要获得舒适的人的逗留空间,就需要以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一定的封闭感,如芦原义信所谓的积极空间。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作为外部空间,它不同于内部空间,它应该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的福特希乐学院的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采取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强调了不同的功能分区:(1)边界区即与邻近土地相连的界区;(2)停车场道路系统区;(3)步行区;(4)建筑群中的开敞空间;(5)小区庭院。 二、规模与尺度 建筑外部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受城市规划,日照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其尺度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建筑师应该利用这种尺度的差异来创造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也可以弥补原有空间的先天不足。 三、空间分类 建筑外部空间按使用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休憩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间为多,一般规模较小,尺度也较小。 2、活动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较大,能容纳多人活动,其形式以下沉式广场与抬起式台地居多。如合肥市的明珠广场,其为下沉式广场。而北京天坛的园丘却是抬起式的园台。不同的围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3、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体育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如合肥市的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和花园街,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即可穿越,也可休息,也可活动,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 四、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注重空间行为及建筑设计的关系,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空间行为的规律,才能符合人们生活和社会文化习惯的需要。为了在设计中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应注意认知地图的功能和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处理等两方面因素。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1、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2、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正如芦原义信所提的第二次质感一样。建筑本身需要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去适应其所处的大环境,又要以一个较小的尺度去满足其本身的外部环境。建筑物应该具有多层次的尺度关系。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类已能主动地创造高层次的人类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尊重环境的自然属性,并整体地考虑生态、社会、文化等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3、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4、其他 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如合肥市和平广场上的主题雕塑等等。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不能脱离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城市形态之中。每座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城市居民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如社会礼仪、生活习俗、自然条件、材料资源、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技术特长乃至地方和民族的思想、情感、意识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因此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成要体现这种内在的文化涵义,建筑师应当把握隐藏于建筑形象背后的文化涵义,只有如此才能在建筑环境构成上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 五、结语 随道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的繁荣高速公路、卫星城市、高速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而产生的“非城市化主义”浪潮,导致城市越来越庞大,原来的旧市中心逐步荒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恢复旧市中心的功能,恢复旧城市的面貌、重新给予人们以真正的城市生活品质和内容,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旧的城市面貌和功能,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具有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它不同于历史上的私家园林,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视也应象对建筑内部空间一样,让人们能感受到内外一致的贴切关怀。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论文:注重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理论观点分析 摘要: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人造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典型的理论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建筑设计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建筑设计过程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 外部空间; 环境 建筑与其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人类特有的生物圈,在联系人类生产生活与原生自然环境的纽带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建筑设计与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分析就是创造这种特有生物圈意义的空间技术,本文着重分析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典型的理论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建筑设计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建筑设计过程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1建筑现象学 每座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城市居民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如社会礼仪、生活习俗、自然条件、材料资源、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技术特长乃至地方和民族的思想、情感、意识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因此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成要体现这种内在的文化涵义,建筑师应当把握隐藏于建筑形象背后的文化涵义,只有如此才能在建筑环境构成上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在研究外部空间的意义方面,建筑现象学(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不仅重视建筑的物质属性,而且重视建筑的文化与精神作用,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或人居环境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1]舒尔茨认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而环境现象应该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场所三个方面。“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还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的精神比空间和特征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形式是否能获得有意义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场所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固守和重复原有的具体结构和特征,而是一种对历史的积极参与,这是场所精神的根本意义。 2行为建筑学 在体现人们活动行为规律方面,行为建筑学(Behavioral Architecture)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关系的学科,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符合行为规律的科学设计程序及理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注重空间行为及建筑设计的关系,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空间行为的规律,才能符合人们生活和社会文化习惯的需要。为了在设计中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应注意认知地图的功能和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处理等两方面因素。认知地图是指人们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认知能力,建筑与城市布局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程度,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而建立起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参考框架。凯文・林奇也系统地提出了认知地图的内容与功能,人们对环境的意向由三部分组成: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是指环境中的实体在背景中的关系中具有图的性质,结构指物体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意义指实体或空间的本质,林奇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前两部分。D・阿波利亚斯(1969年)也曾提出关于建筑与城市识别性强弱的三个因素:即形式、显著性、意义。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心上述行为特征,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3建筑类型学 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不能脱离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城市形态之中。建筑类型学(Typology of Architecture)认为,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不能脱离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城市形态之中,建筑类型学从根本上解释建筑的统一性与变化性相结合的规律,类型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即类型选择(创造的过程就是类型选择的过程)、类型处理(对已选取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类型与城市形态关系看,罗西把城市当作建筑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建筑则构成城市的片断,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他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型,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他曾说:“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性,城市是他的聚合体、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2]类型的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延续,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组群,而建筑和建筑组群之间的关系则要由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联系,所以类型学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通过研究建筑类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探索城市形态学的科学方法论。 4新陈代谢与共生论 在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方面,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论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使技术、自然、人三者和谐地发展。新陈代谢论共同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反对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的、自然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认为建筑如同科技发展循环不止,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她们以生物学说作为其技术观念的基础,把建筑和城市看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系统。就像有生命组织一样。并强调重视关系胜过重视实体本身,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部分、子系统、亚文化的存在与自主,还强调历时性(过去、现在、将来的共生)和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黑川纪章还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过渡空间、模糊性、矛盾心理和多价性理论,并逐渐将其思想发展为更成熟的“共生城市”理论,“共生城市”理论,是基于“生命原理”的一种城市观和建筑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新陈代谢、循环、信息、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共生(Symbiosis)和遗传基因(Gene)。[3]他认为21世纪是生命原理时代,在生命时代担当主角的是信息传递、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其他隐形技术。“共生理论”包含许多不同的范畴:历史与现在的共生、传统与最新技术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自然与人的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地域性与普遍性的共生、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等。 5生态建筑学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生态观念的引入不仅使建筑设计综合考虑环境和气候因素,也使建筑转化为高品质空间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类已能主动地创造高层次的人类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尊重环境的自然属性,并整体地考虑生态、社会、文化等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强调设计每一局部、每一层次同各级环境整体的不少分割性,生态建筑学(Arcology)就是在这一形式下产生的,探讨立足于生态学原理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为的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其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目标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其有关于建筑与环境主要内容为确立生态平衡观点及两个原则:整体有序和循环再生原则。麦克哈格(Ian L.MCHarg)所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表明生态学和建筑学经各自的发展走向结合,在更高层次上给建筑及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上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界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烈,产生了强调建筑应该具有包含自然环境生态功能的所谓“环境派”,比较典型和突出的环境派建筑设计集团是美国的“赛特(Site)设计事务所”,还有一些西方建筑家在设计上提倡使用资源最丰富的木材,以保护资源平衡,主张使用再生材料、循环使用的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和玻璃材料,拒绝使用很难自然分解的塑料建筑材料,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净化。美国建筑家彼得・福布斯(Peter Fordes)等人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这批人也是环境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6新城市主义 自从50年代以来,随着高速公路、卫星城市、高速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而产生的“非城市化主义”浪潮,导致城市越来越庞大,原来的旧市中心逐步荒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恢复旧市中心的功能,恢复旧城市的面貌、重新给予人们以真正的城市生活品质和内容,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旧的城市面貌和功能,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具有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要保持旧的面貌、旧城市的尺度、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城市重新成为人们集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中心,建筑设计的方式是基本不进行新建,而采用在旧建筑基础上的重建、改建、修饰的方法、保留旧建筑、旧城市的完整面貌,并赋予它新的功能内容。新城市主义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及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的模式。
煤矿采矿工程篇1 引言 煤炭资源从古至今就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资源,是我国能源的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煤矿开采技术还不完善,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开采工程的安全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对煤炭资源采矿工艺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有利于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能保证煤炭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促进我国煤炭行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现阶段煤矿开采的主要技术手段 (1)空场采矿 煤炭开采过后,在整体的矿体中会留下大面积的空区,将周围岩体与矿柱对空场进行支撑,这种方法叫做空场采矿法。这种方法进行采矿时,所暴露出来的煤矿面积很大、采矿工程的各项工序可以十分全面的展开,这是空场采矿的优点,但是他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在采矿工程完成之后,必须要及时的对空场区域进行填充,以防止危险发生。在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填充空场区域的主要方法有:分段填充法、浅孔填充法、矿柱法等等。 (2)崩落式采矿法 在使用崩落式采矿法前,必须要先在矿体的四周挖掘出一些巷道进行运输使用,在从矿体的上方或者是下方对巷道进行深度挖掘进行一定的扇形空间,但扇形空间挖掘结束之后,需要主要对这些扇形空间进行爆破,将爆破后的煤炭进行开采收集。使用崩落式采矿法采矿挖掘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而且进行采矿的现场结构也十分简单明了,这大大的降低了采矿工程的成本,又提高了煤炭采集的工作效率。但是也有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不能够随意使用。 (3)露天开采 这种开采方法属于我国现阶段最常用的一种开采方法,我国有的煤炭矿层埋深并不是很深,有的甚至在地表层的下方,所以只要移除了煤矿的表层土壤,下方煤矿自然而然的就裸露在空气当中。我国现阶段煤矿发生危险主要都是由于矿井坍塌而引发的,所以对煤矿进行露天开采可以大大的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性,也可以使采矿工程的成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主要的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先将工程使用的炸药安置在地表土壤与煤矿之间,主要目的是炸开表面土层;第二步将炸开的土层进行清理,这一步主要是用机器进行的,在使用钻头等工具将裸露出来的煤矿打碎,碎煤块进行加工处理收集就完成了开采工作。 (4)地下开采 可以使用地下开采的煤层主要是处在距离地表层较远,埋深较深的煤矿。由于埋深较深,想要清除煤矿表面的土壤所需要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强行开采的话会使得工程成本大大增加,为了减少工程成本,提高采矿开采效率就必须要对这些类型的煤矿进行地下开采。地下开采是十分危险的,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地形地质因素,在进行开采之前要先对煤矿周围的地质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在开采时周围地质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避免出现煤炭矿井坍塌的情况,保障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改进完善煤矿开采工艺的主要方法 (1)完善各级的管理规章制度 任何工作、行业想要十分有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明确的规章制度的管理。采矿工程采矿工艺想要获得有效的进步发展,就必须对采矿工程做出十分明确的规范化管理。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我国现阶段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哪几个方面,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业的规范管理。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是帮助采矿工程能够有效的发扬自身的优点,避免自身的缺点,通过整体的协调,来达到提升煤矿开采工作效率,保障煤炭工程开采安全性的主要目的。首先,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动态监测,了解其经营和生产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煤矿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其次,定期对企业的设备情况和生产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如果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技术过时,需要督促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优化,防止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人才是实现行业发展和国家昌盛的基础保障,其在煤矿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为了提升开采效率、确保生产安全,煤矿企业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以及技能化的工作团队。首先,企业需要从社会中和高校中积极引进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待遇和宽阔的发展空间,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工作,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用于采矿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和创新中;其次,企业要对现有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建立以及完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上岗,否则就需要继续学习,尤其针对存在安全隐患、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操作岗位,必须坚持持证上岗原则,并且定期加强专业技术考试;最后,安全是生产的首要任务,企业需要给予安全培训以高度重视,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安全教育,提升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 3.煤矿开采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 (1)工艺的科技智能化 我国施行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各方面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其中在煤矿开采工程中最常使用的高科技技术主要有:无线电通讯技术、自动化采矿技术、GPS对煤矿进行定位等等这几种。煤炭开采工艺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突破,深度矿井进行无人开采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这种方法不仅仅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整体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发生危险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伤害,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 (2)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由于煤炭资源是一种短时间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开采时不加以节制,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小的影响,虽然就目前来看国民的经济生产总值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过多的对煤矿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随着新阶段人们的环保理念不断的上升,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煤炭开采工艺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向着环保的方向改进。 4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的讨论,我国现阶段的煤炭开采工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煤矿行业发展进步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采矿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整个行业有效的进步发展,对于开采手段的不完善还应该彻底的贯彻落实。 作者:张奋勤 单位:太原东山五龙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采矿工程篇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同时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阶段随着煤炭资源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本国煤炭资源开采合理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应用于煤炭资源开采的一系列工艺和技术都缺乏先进性,所以不仅煤炭工程的开采效率无法提高,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限制了煤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由于煤炭资源的利用关系到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提升煤矿采矿工程的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煤炭产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针对现阶段煤矿开采工艺和技术,煤炭产业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创新,并将其与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1煤矿采矿中工艺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煤炭资源是由动植物尸体在地表下长期与空气隔绝,进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力化学变化演变而来。由于煤层气的存在,导致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炭企业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开采计划,这样才能够提升煤矿采矿工程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保障煤炭开采工人的人身安全,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渐提升,所以很多规模较小的煤矿企业跻身于煤炭资源开采领域进行煤矿的开采,但这些小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采工作时,由于其安全设施不合理,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地质结构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提高。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那些开采难度小的煤矿数量明显减少,所以以后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工作难度将不可避免的升高。如果现阶段应用于煤炭资源开采工作的采矿工艺和技术先进性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那么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同时采矿工作人员的工作危险性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煤炭企业应该不断改善和创新煤炭资源开采的工艺和技术,并切实提高采矿工艺与技术的选择合理性。 2现阶段煤矿开采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有着非常多的采矿工艺和技术,所以在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有着非常高的选择性。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规律,不同区域的地质结构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选择合理的采矿工艺和技术就变得尤为关键。合理采矿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障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以及降低煤矿开采对于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将煤矿开采工作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由于开采技术的问题给煤炭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对采矿工艺与技术进行合理选择的同时,还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 3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探讨 3.1露天煤矿技术的应用 在采矿中露天煤矿是我国一项比较常见的采矿技术,此技术的安全系数在开采时会较高一些,采矿的方式便是通过煤矿上层的遮挡物进行有效的转移工作,然后便能够建立出一个完整的露天采矿基地。这种露天的采矿技术如果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生极特殊的情况便不会发生上层矿石塌方情况。这种露天煤矿技术能够很好的避免采矿人员在施工中出现危险的事故,同时露天采矿技术还可以通过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高效的施工,在机器的充分帮助下可以使露天开采的建设水平得到极大效率的提升。合理的应用露天煤矿技术,能够使采矿工程能够准时的完成交工,但是虽然露天煤矿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质量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煤矿产区都会适合此技术。因此在使用露天煤矿技术时,应当充分勘测煤矿产区,露天采矿技术一般使用在煤矿层较浅的地区[1]。 3.2空场采矿 煤矿开采后,整个矿体上会有较大的矿石间隙而周围的岩石柱和矿柱将支撑着整个空场,这称为空场开采矿法。当这种方法用于采矿时,煤矿的裸露面积非常大可以充分开发各种采矿工程流程,这就是采矿的优点。但是确实有一些缺点,例如完成采矿工程之后为了可以有效的避免危险必须及时填充空白区域。现阶段,我国在空旷地区进行填埋的主要方法有分段填埋法、浅井填埋法、矿柱法等。 3.3地下开采工艺 在对煤矿进行开采时,需要由浅层向煤矿深部进行开采。由于浅层的煤矿日益减少,开始向深部挖掘。地下开采工艺相对较为危险,在开采时会出现地压较大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煤矿中的原岩应力、煤矿岩体塑性大、在进行煤矿的地下深部开采时对矿石的作用导致矿山的整体压力变大,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压,为煤矿的地下深部开采造成一定难度,需要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安全有序的进行相应开采工作。 4采矿工艺与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4.1重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责任 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定期对煤矿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够逐渐使工人培养起安全生产的意识,以及逐渐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而且为了开展好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煤炭企业需要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很高的队伍。首先煤炭企业应该注重采矿和技术创新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随后不断提高采矿和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能力。另外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的相关制度,切实落实相应的责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员工的责任心得到有效的激发。 4.2改善煤矿生产行业的管理制度 改善煤炭开采技术的最好方法是分析具体问题并制定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将煤矿开采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管理体系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对采矿技术的审查,还应包括对煤矿公司的惩罚从而进一步使煤炭行业能够找到其缺点和解决方案,并清楚地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的改善可以使煤炭行业有意识地自我调节,从而有助于提高煤炭效率[2]。 5煤矿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5.1煤矿采矿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的很多领域中都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给采矿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然而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中还主要依赖于机电自动化技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煤炭资源开采中应用的不断深化,煤矿采矿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将会实现大幅提高。甚至随着煤矿采矿工程智能化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实现煤矿开采无人化的目标。相较于传统的煤矿采矿工程,信息化技术主导的新型煤矿采矿工程不仅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保障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5.2煤矿采矿的生态化趋势 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随着绿色煤矿观念的提出,改善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问题及对矿山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煤炭企业的重要目标,同样这也关乎到煤炭资源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利用,所以说这就是未来煤矿采矿的生态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煤炭企业不断创新煤矿开采技术,并提高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环境的环境友好性。 6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利用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业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可见煤炭资源与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应用于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一系列工艺技术缺乏足够的先进性,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的提升。 作者:马云龙 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采矿工程篇3 前言 煤矿资源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生产生活必须的重要资源,而开采煤矿一直以来都是风险性较高的工作,在采矿过程中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采矿工艺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让从业者对采矿工艺和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在工作当中尽可能的保障效率和安全,使煤矿开采工作保持健康发展。 1.分析煤矿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具备的重要性 目前在煤矿开采行业当中,很多煤矿施工采用的安全措施,对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不能提供充分地保障,尤其是开采环境较为复杂,地质结构复杂的煤矿开采区域,会由于地质原因,造成人身安全威胁进一步增大,如果没有合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很容易诱发煤矿开采事故。因此,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针对开采环境调整开采工艺和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需要管理人员对采矿工艺和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选择过程中做出最好的选择,保障开采工作的安全性[1]。 2.分析采矿技术具备的基本特征 采矿技术首要的一个特点是明确的针对性,我国在多年的矿产开采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发现了许多的煤矿采矿技术,这些技术针对不同的矿区特点,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尽可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和开采效率。其次,煤矿开采技术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煤矿开采环境本身的复杂性限制,采矿技术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因此技术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负载型。同时,采矿技术的应用只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性,不能完全避免,当技术工艺应用不到位时,则容易产生风险,使技术本身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2]。 3.分析煤矿采矿工程技术种类 (1)采用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 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是煤矿采集工作当中常用的采矿技术,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会使用滑移支架放顶采煤的方式,使用支柱以及顶梁作为滑移顶梁的重要结构,在进行采矿的过程中,后梁和前梁会充分连接,将支架支柱作为液压单体柱。煤矿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会根据煤矿开采的实际需求,调整支架的使用数量[3]。 (2)合理应用充填式采矿技术 充填式采矿技术在煤矿开采工程的应用当中,一般作为常用的支护方式,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作人员会将一部分填充材料安置在采空区当中,通过填充材料给予的支护作用,控制煤矿地表的松动,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回采工作。一般,充填式采矿技术会应用在开采高品位矿石、稀缺矿石、贵重矿石等重要矿体当中,其对地表强大的保护作用、应用后给予工作人员强大的安全保障,对废料的高效利用、强大的场地适应效果以及高回采率和低贫化率的特点是其应用的主要优势,但是本身由于技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充填材料带来的较高成本、生产效率不足且工艺复杂等缺点,该技术还有待完善[4]。 (3)科学运用机械化采矿技术 现阶段下,机械化的采矿技术十分常用,工作人员会针对不同的工作模式,以露天开采的形式和地下开采的形式,应用机械化采矿技术。在露天条件下,机械化采矿技术需要将杂质和废料从矿体上分离。在开采过程中,机械化采矿技术的应用需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并且,开采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5]。 (4)分析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技术 目前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技术随着科技发展,开始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在应用到实际煤矿开采工作当中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表现出了对采煤环境的强大优化效果,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煤矿开采发生的损失,保障开采工作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并且能够使煤矿采矿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施工工人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是目前在煤矿开采技术方面发展较快、前景较好的技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补充的不足[6]。 (5)煤矿地下开采方式 当煤矿层处于地下时,就必须应用地下开采技术。煤矿层处于地下的情况较为常见,煤矿在地表下方,并且和地表存在较远的距离,只有地下开采技术才能够满足开采工作的要求。不过,目前应用于实际开采工作的地下开采技术,需要相对较好的混进条件,并且开采过程中安全系数不足,工作人员在开采准备阶段和开采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优化采矿层的划分,并且通过专业的探测设备分析矿层物质,才能够为地下开采工作提供科学的帮助,在效率、质量、安全性上都还有着较大的完善空间[7]。 4.分析煤矿采矿工程中采矿工艺具体方法 (1)构建塌陷预警系统 在现如今的时代发展中,人们能有着发达便利的生活,煤炭行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在煤炭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所以说,如何把握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能否与煤矿生产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现如今所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8]。在开展煤矿开采过程中,危险性是长期存在并且程度不同的,在现如今的煤矿开采工作当中,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会导致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系数不足,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很长时间内都是重要的消耗性资源,并且广泛利用于各种领域,由于煤炭作为矿物资源天生具备高价值耐储存等特性使得煤炭挖掘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极为重要的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煤炭的挖掘工作中,挖掘煤炭工作的安全性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对煤矿采煤工作中,需要构建塌陷预警系统作为必须的安全保障。煤矿企业通过科学化的技术对煤矿进行开发生产,不仅保障了煤矿开发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性,还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给生产工作人员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力度。 (2)提高采矿技术研究力度 提升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是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工艺和技术进行完善和优化,加大科研发展的力度,提升发展速度。煤矿生产重点省市的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企业有更强的创新动力,使技术研发和工艺更新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3)完善前期勘查工作 在进行对矿山的正式开采工作之前,首先要对矿山的地质构造做好了解和勘察工作,对于其中容易影响到稳固性的地质条件,要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5]。其次,开采单位要选择专业的勘测设备,对矿山地区的整体地质结构进行精确详细的勘探,做好地质条件的记录,并分析矿井内部,在岩石结构上存在的区别[6]。对于矿井下的地下水情况勘查好具体的分布状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地震雷达探测技术,对开采区域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构成状况进行判断,重点针对褶皱、断层以及岩层空隙等分布状况来进行分析,有效保证煤矿开采工作可以避开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不安全区域,提高煤矿开采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在矿山的开采工作当中,矿山开采的线路规划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考虑到线路推进过程中稳固性问题,做好开采路线的设计,同时,对路线中下的地质结构做好实时的勘测,思考稳固性和地质结构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好加固工作。在正式的矿山开采过程中,应该应用更加尖端的科技设备,保障勘测数据的精确性,同时通过高端设备,更好的进行对地质结构数据的分析和了解,针对性的制定安全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借助尖端设备,做好矿山开采过程中稳固性的参数监测,动态的对其进行维护和固定,保障了高稳固性,避免出现矿山事故或是影响工作效率。通过对矿山的具体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定期采集地质结构信息,将其绘制成剖面图,帮助开采单位进行分析和规划调整。另外,在开采过程中,对于开采规划要实现动态的调整,对于开采过程中,当发现后续的规划存在不足之处时,尽快的进行调整,避免影响到后续的开采工作。 5.结语 在未来科技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之下,煤矿行业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开采工艺会不断提高,所以各种开采技术对于整个煤矿挖掘工作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应该进一步的进行推广,同时相关从业人员要对煤矿挖掘工作本身进行管理优化,尽量避免危险发生,排查细节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程度,同时也是为企业提升收益,助力我国的煤矿挖掘事业有着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康康.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探讨[J].石化技术,2020,27(06):281+283. [2]刘键.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简述[J].石化技术,2020,27(04):30+35. [3]安清彪.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煤工艺与技术分析[J].江西化工,2020(02):223-224. [4]刘财.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6):181. [5]王智慧.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探讨[J].矿业装备,2020(01):32-33. [6]张克群.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2):34-35. [7]赵军华.浅谈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23):65-66. [8]张奋勤.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07):158-159. 作者:张海明 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南庄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庄分公司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篇1 1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价值和要求 根据我国的工程施工相关管理规定,要求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要求和规划内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对于相关的环保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从而有效的降低对于能源的浪费。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出现,为实现节约型环保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运用多种高科技技术来对于施工装备进行优化,从而逐步完善市政工程施工的管理结构,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已经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发展成为了主流,并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通常情况下,市政工程施工中对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水、节电、扬尘控制和建材节约等方面,从而实现节约绿色环保的目的。因此,施工企业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施工图纸的特征以及建筑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防范,从而确保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有效性。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流程来进行。不但要对质量进行保障,同时也要对施工的周期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对于施工人员要实施相关的技术考核,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为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建筑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实施节能建筑材料的购买,不但要做好采购记录,同时也要对采购资料进行检验和查看,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实验,从而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市政工程施工的要求。 2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 2.1工程创新的重要基础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中包括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能源的回收等理念。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2.2促进市政建筑的发展 通过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市政工程施工周期,通过节约成本来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降低工程施工中的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环境效益的提升,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2.3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其中市政工程施工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不但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想要建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对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通过使用节能材料进行绿色施工,在用材方面和施工阶段都进行了有效的污染控制,从而提升建筑节能效果,达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绿色的发展。 2.4提升市政工程质量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愈发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不但能够显著提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能够节约施工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出现在市政工程施工当中,从而有效的节约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减少施工中的困难。 3市政工程施工中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时存在的问题 3.1节能环保意识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会采用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不足。因为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没能够充分重视关于节能、环保以及质量方面的控制工作,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面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如果仅仅进行表层的分析,那么将很难真正解决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对于市政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3.2节能环保机制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正在持续的进行发展并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在这个过程中缺少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合理的管理监督机制。具体来看,首先,在施工工程施工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环保标准,因此无法有效的实施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次,因为很多建筑企业都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在建立节能绿色环保机制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最后,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一些建筑企业即便违反相关制度,那么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止和处罚,从而使得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无法得到顺利的应用。 3.3建材能耗损失严重 节能包括了水资源节约和电能节约等等,同时也包括建筑材料的回收。为了避免高性能材料会增加市政工程的整体能耗,应注意增强建筑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很多材料生产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会选择忽视材料的质量,从而形成数据上的偏差,最终形成能源浪费,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4.1扬尘控制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污染有着很大的危害。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尽可能的避免在施工过程出现大量的扬尘。从目前来看,很多施工企业都在施工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应用扬尘控制技术,但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并未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节能环保意识。通常情况下对于扬尘污染的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建筑材料运输的过程中对于扬尘污染进行控制,具体可应用覆盖或者绑扎等方式来控制扬尘的出现,同时也要尽量的避免运输过程中发生材料外泄的情况。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装车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密封工作。其次,在建筑材料运输结束后,很多砂土材料会附着在运输车辆的底部,从而造成二次的扬尘污染。因此在完成材料运输工序后,应对车辆进行认真的清洗,确保车俩的洁净。最后,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对于建筑材料运输通道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该通道与施工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2节水技术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会运用到大量的水资源,所以非常容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市政常规用水,施工过程中用水量最多的工序为混凝土结构预制阶段,所以应该重点在这个阶段进行水资源的控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通过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来增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在市政工程施工前,应对市政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进行合理规划,并对各个阶段的用水量进行确定。只有根据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用水量的精确计算,才能够真正实现施工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在进行混凝土养护的工作中,可以采用草袋覆盖加上喷水的方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4.3节电技术 市政工程属于高电能消耗的工程,所以有着较大的建筑成本。如果通过某种措施来对于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电能资源进行控制,那么将会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节电技术在很多市政工程中已经十分常用。例如很多施工工程中的白炽灯已经变为LED节能灯,并在安装的过程中搭配了限流装置。另外,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操控室中通常会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同时也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从而有效起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4.4建材节约技术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属于一种创新技术,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的科学性进行了重点的强调。在应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建筑节能的基本原则,来实施对建筑材料的有效改造,从而达到节约建筑材料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深基坑作业的时候,可以对原有的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改变,通过合理的改变,不但能够有效节约建筑材料,同时也实现了控制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效果。通过对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不断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因为市政工程施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浪费,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关注。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有着比以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例如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情况而造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在市政工程中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实践结果表明,合理应用绿色施工技术,不仅可以给予生态环境应有的保护,还能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环节进行精简与优化,使有关单位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雷响 单位:莱芜荣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篇2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环保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节能、绿色和环保是施工工艺的技术改革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对市政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也是企业保持长久的旺盛生命力的前提。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是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硬性要求,对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需要得到解决的。从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出发,结合节能、绿色和环保的具体要求,探索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环保发展之路,是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1市政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在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运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改善施工技术和设备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性能,以设备和技术革新为依托,支撑施工管理的发展。目前,节能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是市政工程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现阶段在施工阶段,主要以节约水资源和电力能源为主,追求低能耗高性能。其次,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以环保节能材料为主。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安装有关的工序要求进行施工;对于施工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考核。从根本上来说,要树立施工人员的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意识,从技术到用料都需要有所控制、有所监督。节能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除了包括能源的控制节约和环保材料的选择,还涵盖资源的回收利用。科学合理地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中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技术的进步。对于工程施工过程的节能绿色环保要求,与目前市政工程的工程建设环境也有关系。目前诸多市政工程建设环境是在城市内部,要做到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的同时进行工程建设,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噪声、粉尘和废渣、废水等就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合理地使用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从长远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收益来看,是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术的节能环保化,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企业的持久竞争力来说,这种改变是富有生命力的。在具体的工程施工阶段,对污染材料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手段实现的,实现对于污染材料和环境污染的管控,不仅对于工程施工和工程建设来说是有益的,从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角度出发,环保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也是非常制度普及的。 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2.1扬尘控制技术 对于任何工程建设来说,施工阶段的扬尘都是严重的,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无法忽略的。对于市政工程来说,由于施工环境的限制性,有效应对扬尘问题是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技术的必要内容。工程的扬尘控制技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是需要对于工程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扬尘进行控制,这种运输过程的扬尘控制手段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也较低。一般是通过绑扎和覆盖的方式进行预防,同时,还需要着重注意材料在运输途中的泄漏问题。在材料运输的过程中,运载车辆的密封措施是监督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其次,对于运输车辆的清洁,是减少二次扬尘产生的有效方法,运输完成后,需要对车辆进行清洗,避免在下一次运输的过程中由于砂土附着产生扬尘;第三,场内运输路线的设计,在进行施工平面设计时就需要对运输需要的条件和应避免的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在不影响运输工作便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材料的运输距离。 2.2节水节电技术 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大量能源消耗的过程,场地平整的要求就包括施工场地水电的供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节电技术,主要是对节能照明设备和节能装置的使用,以及对于电路的监控和保护,对漏电保护装置的使用等。施工现场的水资源一般是使用市政供水,施工的各个工序、各工种都需要用水。所以,对于节水措施,需要做统一的管理。首先,要对水资源进行使用的控制,进行水资源的二次循环和利用。例如冲洗模板和浇筑设备的水,沉淀后可以用来湿润场地等;其次,对施工工序进行控水计算,结合用工实际,利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对水资源进行有效控制。还有一些具体的施工工序,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设施实现减少水的用量。 2.3降噪技术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较大,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住人群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工地的噪声污染问题,目前通常会采用一系列的噪音控制措施。可以通过进行封闭空间施工控制噪声,或者调节施工时间,在休息时间内暂停施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无法彻底消除噪声的影响,但能够大大降低噪声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选择一些柔性材料和静音设备、机械等方式进行施工。通过柔性材料的覆盖,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噪音。使用一些噪音较小的施工技术,降低噪声对操作人员的损害。除此以外,一些容易产生噪音,或者噪音过大的安装和制作过程,可以在场外安装制备后入场,以此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 2.4建筑材料节约 从施工过程入手,可以从使用资源的角度进行环保的控制。从工程建设的本身来说,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是巨大的。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建设过程对于材料用量的计划、管理和控制都比较粗放,采购材料的总量大大超过工程实际材料的用量。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是巨大的。节能绿色环保施工,需要在高水平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需要对材料的使用和具体用量的计算统筹化考虑。合理化的材料使用规划,和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规范,需要制度和标准的制约,也需要管理和规定的限制。 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现状 3.1施工企业的环保意识不足 目前,由于环境和管理条件的限制,一些企业在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对于环保和节能的相关措施使用的还很少。节能效果好、环保性能高的材料和技术使用少,节能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掌握水平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节能环保理念的认识不足,在管理习惯和制度的惯性下,没有积极地做出有效改变。对于环保节能并没有重视,也没有真正意识到材料和能源的浪费。节能绿色环保的意识不够,很难将有关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节能绿色环保的内容并不包含或者包含非常有限,对于具体的节能绿色环保施工管理无法给予足够的指导作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仅仅注意三大目标的平衡和管理。不健全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是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技术无法广泛使用的关键。 3.2施工人员节能意识淡薄 制度和观念的落实最终是要具体的操作人员执行的,目前的施工人员全体对于节能环保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也由于企业培训的缺乏,导致施工人员在自主意识层面对于节能环保措施的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工程的整体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思维,工程建设周期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常比较紧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经验的不足和管理水平的局限,限制了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具体使用。在快速完成工程的前提下,节能环保施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3.3工程材料环保性能差,浪费严重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对于管理目标的设定还是停留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上,这就导致对于环保材料的投入不足,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不够。在工程材料供应关系中,对于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的需求较少,导致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和发展。许多市政工程的建设中依旧沿用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对于环保和节能的贡献非常小,也不利于建成后工程后期运营的环保管理,这些都影响着市政工程建设的环保效果和节能效果。除了上述工程材料本身的环保性能有限以外,工程材料的节约和回收水平还很不够。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耗材,很多都是一次性材料。可以从改变材料的材质,从一次性变为两次或者多次使用的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材料用量。 3.4施工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有限 我国目前的施工管理水平虽然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施工管理的水平仍旧不高,施工技术的水平也非常有限。诸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先的管理特点,以造价控制为第一要义,材料的采购就存在一些问题。环保和节能性材料的采购有限,传统、低性能材料采购较多,对市政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质量有根本性的影响。施工管理方案时施工工作的准则,没有有效方案作为指导,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市政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施工必须在方案和制度上得到深化和改革,需要以施工工作为依托,才能一步一步逐渐推进。3.5节能环保机制不完善从行业的整体环境和我国的市政工程管理环境来说,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各方面发展条件并不够完善,缺少各方面的联合和配合,也缺少监督管理机制。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在开始阶段需要一些正向的刺激手段。在运用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环保标准,难以统一技术的实施标准,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困难也因为相关的标准没有全面建立,所以对于违反环保技术落实的行为也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划分和处罚。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从意识的培养到技术的学习,到节能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形成具有统一标准的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使用循环。从实际效果出发,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制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是建筑工程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得到发展的有效方法。 作者:崔荣建 单位:广饶县水利工程公司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篇3 引言 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愈发关注,市政工程具体开展施工期间,相关部门及人员也开始探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经由充分发挥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实效性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市政工程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更好地保护周边环境,优化工程整体经济性均存在积极影响。 1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价值和要求 根据我国的工程施工相关管理规定,要求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要求和规划内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对于相关的环保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从而有效地降低对于能源的浪费。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出现,为实现节约型环保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运用多种高科技技术来对于施工装备进行优化,从而逐步完善市政工程施工的管理结构,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已经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发展成为了主流,并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通常情况下,市政工程施工中对于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水、节电、扬尘控制和建材节约等方面,从而实现节约绿色环保的目的。因此,施工企业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施工图纸的特征以及建筑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防范,从而确保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有效性。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流程来进行。不但要对质量进行保障,同时也要对施工的周期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对于施工人员要实施相关的技术考核,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为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建筑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实施节能建筑材料的购买,不但要做好采购记录,同时也要对采购资料进行检验和查看,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实验,从而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市政工程施工的要求。 2技术优势分析 其一,有助于推动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发挥该技术实效性的方式,可大幅降低各类资源浪费问题产生几率,减少建筑的具体施工时间以及总体成本投入,进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其二,有助于优化工程质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市政工程规模也开始逐渐趋于扩大化,在具体施工期间实现对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有效应用,既可以实现有效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且有助于促进整体的成本控制质量提升,降低各类能源、资源的多余消耗,进而实现对施工整体效果的优化。具体施工期间,经由有效控制污染材料使用,通过各类环保、节能手段、材料的应用,实现对施工材料有效控制等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且能够实现对现场施工环境的优化,对于更好地维护施工人员健康及施工质量均存在积极影响[1]。 3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3.1建材节约技术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产生的新型技术之一,对技术科学性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应用过程中,需完全依照建筑节能基础性要求和原则,针对所应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开展合理优化,进而实现建材节约的目标。如,针对市政工程深基坑施工来讲,可考量在对传统技术加以优化和改良后,对其开展二次应用,既可从大幅降低建材的实际应用量,也可以有效避免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此外,在进行建材采购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应明确市政工程施工目标及相关要求,重视分析和比对各类建材的性能、质量等,同时,结合工程现实情况科学开展节能材料的选购操作,并应注重对材料的规格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保证所采购的各类建材均可以满足规定要求[2]。 3.2扬尘控制技术 通常来讲,针对市政工程来讲,具体施工期间,形成的扬尘危害较为严重。所以,站在施工企业角度,有必要积极探寻有效的积极措施,有效降低扬尘的产生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实践分析,多数企业在施工期间都会涉及到扬尘控制技术的应用,但基于总体的应用效果,并没有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究其原因,多数施工人员尚未树立起优良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并未实现理念的优化。一般来讲,在具体开展技术应用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如下内容。其一,需要针对建材运输期间产生扬尘开展有效控制,一般可通过绑扎或覆盖等方法,抑制扬尘的形成,同时,也需重视尽可能的防止运输期间出现材料外泄等问题,由此,在实际开展建材装载相关操作时,应重视开展对应的密封工作。其二,建材运输相关操作完成以后,运输车辆的底部会附着一些砂土类的材料(如图1),会再次导致扬尘污染产生。所以,在技术运输以后,需要彻底的清洗车辆,以保证其底部不会存在砂土材料附着。其三,具体施工期间,还需要对运输材料的通道开展科学地设计,保证相应通道能够和施工的目标间存在合理的间距。 3.3节电节水技术 市政工程施工通常会伴随大量的电能消耗,所以,和其他成本对比而言,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作为支撑。倘若可通过一些手段实现对具体施工阶段消耗电能的有效控制,势必能够大幅降低相关资金成本的投入。现下很多市政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都会应用到节电技术,例如,利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并设置相应的节能装置。此外,在操控中心内部设置漏电保护装置。这些手段均可以实现达到有效节约电能的效果。市政工程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对较高,现场施工开展过程中,出现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具体施工期间,应用到的水资源多为政府常规用水,其中水资源需求较大的施工环节为混凝土预制,针对相关施工开展有效的水资源控制与节约十分重要,可对工程水资源浪费情况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各环节施工来讲,想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控制,需要对如下几点加以重点考量。其一,充分发挥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实效性,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化控制及应用,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其二,科学设置工程各阶段施工规划,针对各环节施工期间的实际用水量开展准确预算,并需要结合工程现实状况,科学计算和设计对水资源的使用,只有如此,才可以促使节水技术的实效性良好的发挥出来。具体施工期间,尤其是针对混凝土养护相关工作,可考量在用草袋覆盖的基础上进行喷水的形式,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不仅有助于提升施工环保性和经济性,且可以大幅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4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建筑设计阶段,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加以充分考量,并将其和具体施工进行有效融合,对于推动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减少整体成本投入均存在积极影响。结合市政工程特点,具体施工通常具有较大的能源消耗需求,所以,针对能源结构的科学规划,以能够实现再生的资源取代以往应用的无法实现再生的资源,促使相关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大幅提升,推动节能技术的实效性发挥及未来发展,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合理优化。积极、科学地应用可再生资源,有助于大幅降低各类施工污染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具体应用过程中,倘若相应施工区域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便可以考量应用风能发电技术(如图2),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倘若相应区域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则可通过太阳能设施设备建设、应用等方式,实现节能目的。如可通过太阳能发电等方式,实现对天然气的节约,不仅可满足人们日常应用需求,且有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上述能源的应用既符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需求,对于减少资金成本、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都存在积极影响[3]。 3.5噪声控制技术 具体施工阶段,会导致多种形式的噪声污染问题产生,具体可通过封闭式施工的方式进行控制,避免噪声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可以应用日间施工、夜晚停工的方式,可大幅降低施工噪声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选用低噪音、静音施工设备和器械的方式,从源头杜绝噪声的形成,并引导和要求各施工人员根据规定标准和要求开展设备应用,以降低一些无法规避的噪音对相关人员和建筑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站在建材选择的层面加以考量,尽可能地应用一些无需现场安装和制作的建筑材料,有助于降低相关噪声污染问题产生可能性。 4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污染问题较多,不论是对周边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生活来讲,均造成难以忽视的影响。由此,应将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和具体施工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建筑节能、环保,并在绿色施工的基础上,保证工程的经济性、环保性以及整体质量,对推动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超.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6):202-203. [2]米秋东.浅谈基于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如何创新市政工程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1):16. [3]张秀涛.关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环保型施工措施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86-87. [4]吴怡林.小议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2):3353. [5]杨保宇.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研究[J].砖瓦,2020(4):68-69+71. [6]张勇.市政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3):19-20. [7]张仲秋.市政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4):34-35. 作者:陈倩 单位:青岛百顺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虽然说我们在物资财富方面已经显得很优越,但是就着物质财富越来越卓越的条件下,我国对于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越来越明显,英国对于这种情况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受英国低碳经济的影响,世界各国也开始逐步的实行低碳排放,从而更好保护环境。本文就低碳经济形势下环境保护评价进行了探讨,并给与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毯效应 经济 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情况,从其弊端、问题、优势、挑战、威胁等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最终,依照我国目前发展的模型和形式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对于加强碳源的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推动低碳技术,从而能够使得更好地进行低碳保护和强化国际合作有着很大的作用。 1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就目前我国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物质经济的增长都是以投入资源为代价的。我国目前的能源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这些高碳的化石能源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耗,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摆脱化石能源的束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否能够降低,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此利用数量分析法来检验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之后,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会带动消费的增长,然而对于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目前一高碳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一定会带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就是说会形成一定的温室效应。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不是带动GPD增加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带动能源消费增加的情况下并不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不是建立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的。 2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进入了21世纪以后,温室效应显得越来越明显,其气候的极端性极具增加。比如说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减产、生物种类逐渐灭亡等。极端的气候已经从经济还有生态上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对于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温室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伴随着大气吸收了地表反色太阳短波辐射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从而使地表和低层大气温度的增加,因为和农作物的温室差不多,所以就被成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扮演着一个玻璃的角色,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房子。主要是因为现代生产工业当中过多的使用化石燃料,而排除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而造成的。伴随着气候变化、气温上升的现象、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加,随着海洋气候变暖而逐渐使得温度升高。无论是从农业、能源还是工业角度温室效应都是非常不利的。使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性气候,比如说07年的高温热量现象,10年的冬季北半球几乎是被极端的寒冷而笼罩着,不断地最低气温被美国刷新,欧洲也相应的出现了暴风雪的状况,海平面不断地上升使得陆地水源盐化,造成了水质下降的现象。面对种种的特殊情况,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开始了降低二氧化碳的行动,各国也开始就研究低碳能源而代替目前各个国家所用的高碳化石能源。 3低碳环境下的评价指标 这里所指出的指标评价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说明研究对象各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只有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方式对其发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很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环境优化等。和以往的环境保护不同的是,其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同时,能够满足经济、产业低碳化的发展,为了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坚持科学、系统、可行性、政策原则。从环境角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相对应性法律体系,综合的反映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进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从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科技角度出发反映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还有环境的共同发展 08年,我国的低碳型环境保护评价还不是很完善,我国面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压力以及考虑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一个约束条件,其相关的国家部门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的国家节能减排的行动规划,并且进一步的细化节能减排的目标。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其国家在发展低碳型环境保护方面在快速的提高。2004年到2008年我国的低碳型环境保护综合评价的指数呈现出了一个逐渐递增的趋势,伴随着2004年的-0.68到08年的0.80说明国家在发展低碳型环境保护方面在不断的提高着。我国要实行低碳型环保,就要保证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双赢状态,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发展低碳型和环境保护程度进行评估。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稳定性以及政策性原则进行选择。从经济、科技、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反映地区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 对于低碳农业来讲,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隶属于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的一种产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一种农业作业,在这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包括了爆炸西瓜、绝育黄瓜、瘦肉精等问题,这种情况下逐渐的显示出我国对于天然、绿色、有机等低碳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从上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了监督手段,增加了低碳农产品的低碳、有机效应,并进行了深加工工作,延长了低碳农产品的产业链。 4小结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经济模式,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也变得日益恶化,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发展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本文所提出来的建议和策略希望能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帮助。真正的实现低碳减排,能够还我们一个健康的地球。 浅谈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显突出,国家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环保指标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而反映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最终体现形式就是环境统计数据。因此,环境统计工作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环境统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就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1 环境统计领域的不足 环境统计是环保系统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一直以来,环境统计在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污染减排计划、中长期环保工作规划和年度环保工作规划等各项重大环保工作都离不开环境统计数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在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污染减排指标和考核体系的大背景下,环境统计作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内容,对于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变化趋势显得空前重要。 环境统计指标产生于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同时也随着不同阶段环保工作形式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一般每五年进行一次较大调整,每年做适当的局部微调。目前,我国初步建立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工业污染及其防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环境统计制度。现行环境统计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污染及防治,包括工农业环保基本情况、“三废”(废水、废气、废物)排放、三废污染治理、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染事故;第二部分是环境管理,包括环境法规标准、征收排污费、环境科研、宣传教育和环保档案等;第三部分是自然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农业生态试点;第四部分是环保自身建设情况。 虽然,我国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统计范围不断扩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统计在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下低碳口号的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社会的建设等要求,都凸显出现行坏境统计制度的局限性。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主要是反映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变化趋势,侧重于污染减排工作,但是低碳经济不等同于节能减排,虽然节能减排与控制碳排放在内容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但节能减排只是当前低碳经济转型的一项具体行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包括碳汇和碳排放两个方面,而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只能反映污染减排情况,不能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此外,我国现有的环境统计制度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目前许多环境监测资料基础不牢,时效性不强,质量不高,许多统计数据缺乏环境监测等必要的技术,估算成分多、准确度差。其次,目前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不能全面反映环境状况。环境统计综合年报指标体系中,只有对工业企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进行的调查,而缺少生态、环境质量、农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农村环境污染具有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等特点,己成为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相当严重,需要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从各环节入手减少污染物排放,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评价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而且还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来确定,要反映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具体来说,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科学性与创新性原则 评价结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和把握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和实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指标要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同时低碳经济是最近新起的热点话题,其目标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3R原则,即REDUCE(减少)、REUSE(再使用)、RECYCLE(循环)。 2.2 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 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取指标必须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含义的明确性,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这样有利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导、监督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每项指标都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 2.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建设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不仅表现在指标权重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指标体系内容应有所调整。同时,为了比较和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兼顾指标的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又反映其动态变化的趋势。 3 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环境保护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它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这一方面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投入、治污力度和减排效果等情况,使其能衡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否达到降低污染产生量的要求、是否实现污染无害化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这里,主要选取5个指标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水平:①工业废水达标率,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④工业烟尘去除率,⑤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4 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几点建议 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承的过程,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拥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应时刻紧抓环境建设,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政府应推动清洁能源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使用,比如太阳能广告牌、太阳能路灯和电力出租车等,从而达到城市日常运行中的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应加大对太阳能、地热能和风力等的使用,从而达到缓解资源匮乏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最后,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适应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需求、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和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还需尽快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依法推行节能减排的标准、加强对超污染排放行为的法律惩戒。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5 结语 现行环境统计制度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从低碳经济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结合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从整体上来衡量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浅谈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导致环境问题的几大因素 1.1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一下几种:第一、工厂的各种生产需要工厂的生产必须要有动力支持,那么这样就需要消耗能源。我们在这里讲一个钢铁生产的例子。在我们国家普遍的现象就是,钢铁生产量大的地方污染比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就是因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在这个过程就会生产大量的二氧化碳。当然,能源消耗的过程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还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第二、车辆燃油在最近几年里,我们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各种车辆的增多。车辆增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达当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之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车辆的行驶都是靠燃油支持,燃油势必会造成二氧化碳以及含铅化合物等的大量排放。而且,我们国家发展速度比较快,基础设施跟不上也是一个问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堵车,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燃油量要超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燃油量。第三、火力发电随着现代化的生产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任何一家工厂、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更需要高电压电力的支持。其次,在每家每户的生活中也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在现在社会中,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用电量可以代表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国家依然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燃煤也是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来源。 1.2pm2.5 在最近几年里,有出现了一个新名词,pm2.5。最近几年里,它的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并不像二氧化碳一样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多种有害物质结合、反应而形成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的出现与上述文章中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相同,是多种工业产生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结合体。 1.3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可以说是一种生产成本低,但是运用方便的一种产品。但是,在现在还是颁布了限速令。因为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品。大量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出现在空中,势必会成为环境污染。人们不满这种污染的出现会对其进行燃烧处理,这样并不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反而会增加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也会加剧上述文章中提到的二氧化碳、pm2.5的污染程度。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的利用,尤其是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但是,塑料制品作为现代产物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对人们的影响 2.1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人们在近几年里接二连三的遭受着自然灾害的惩罚。这些自然灾害出现的原因很多都来自环境污染。我们利用的煤、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基本都是深埋在地下的,大量开采这些资源就会减轻山体的重量。那么,当地震时山体越轻,运动就会越剧烈。而且,地下资源被开采后地面塌陷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出现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对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变暖,一些生活在南北极寒冷地区的生物就会失去气息的环境,从而灭绝。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珍贵药材的丧失,这样又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 2.2有害物质倾入人体 现在,出现在人们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气质量问题。空气是人们生活不可以缺少的东西,但是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那么,人们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就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产生,进而导致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最终导致死亡。 2.3全球变暖对人们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都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出现了温度升高的现象。首先,全球变暖导致了大量的中年积冰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这样就会导致沿海地区的居民丧失生活的环境。其次,在我们国家的北方最忌讳暖冬的出现。但是,在最进几年里,由于全球升温,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很少会出现寒冬,取而代之的是暖冬。 3根据上述问题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3.1限塑令 在出现塑料制品问题之后,我们国家果断颁布了“限塑令”。很显然,在最近几年里,“限塑令”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空中漂浮的塑料制品也逐渐减少。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塑料制品使用的管理。因为“限塑令”只是对塑料袋的使用起到了作用。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决塑料制品的使用问题,例如一些塑料器皿的使用。 3.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生产。那么,我们想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要从工厂入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关闭不合格的工厂。当然,我们更应该注重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将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有害物质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的有用物质。 3.3找到新能源 从上述文章中的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尤其是煤、石油等。那么。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出新的能源代替这些化石能源。而且,新的能源不能像之前我们使用的化石能源一样产生大量的污染。 3.4用风力、水利发电代替火力发展 在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风力或者水利发电。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在大部分地区推广开。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风力、水力发电等一系列情节能源发电的方式。当然,太阳能发电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 作者:刘睿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学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转换金融支持探新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一)信贷供给不足,信贷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差距。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对信贷需求较大,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可动员的金融信贷规模却十分有限。 (二)信贷集中度高,结构调整困难。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投向能源及与之相应的行业和企业。 (三)金融管制过严,金融支持力削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力度逐步加大,授权授信愈加谨慎,贷款审批权限逐级上收。工行、建行、中行贷款全部集中在市级以上分行办理,县级以下的机构仅负责营销和推荐。农行部分县级支行只能审批发放小额农户货款,市级分行对总行确定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客户在上级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可自主放贷,对其他类客户的贷款权限则全部在省级分行。农村信用社虽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但省级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包括人事、财务、信贷、安全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县级农村信用社难以自主经营。 (四)政策性金融缺失,对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投入不足。由于产业单一,其他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型城市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缺乏前瞻性认识,存在对投资风险的审慎和担忧,故商业性金融很难对其做大规模支持,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进行先导性支持。可考虑政策性金融对处在成长期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先导性投入,待产业和市场成熟后,吸引商业性金融进入,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而目前的现状是,如同商业性金融缺失一样,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政策性金融缺失问题。 (五)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滞后经济发展。一是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全融支持的产品和业务类型有较高要求,而这方面目前银行业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产品较少,产品种类不足,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层次低,难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二是金融覆盖率不均衡。由于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服务能力低、竞争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个别乡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改革仍未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六)社会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转型资金,资金瓶颈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用资基本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产品较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利用外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高;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投融资规模较小而散,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涉及的金融支持问题十分复杂,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作为经济转型的引导者和最终责任者应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支配者应保证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两个主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鉴于此,关于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洼地”效应,提升资源型城市经济竞争力。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来改善经济金融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铁路网络和公路主干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在软环境的改善方面,要树立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一个地方信用缺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信用”品牌,将信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的企业曝计中国乡镇企业光力度,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推行“失信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二是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奖惩制度。政府、工商、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应按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三是督促各级法院加快立案结案速度,条件成熟的可设立专门的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障银行债权,增强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明确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信贷方向 1.培植区域主导产业。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培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市场潜力的后备主导产业,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促使资源型城市产业基本框架的形成。要在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并对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通过信贷支持,巩固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和相应的拳头产品。 2.有效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三有”中小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对内通过基地联系着广大的群众、对外通过市场联系着国内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骨干力量。因而金融机构应把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支持转型的重点。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应占有较大比例,而平顶山作为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且发展较慢。因此,银行业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发展机遇,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增加值,推进平顶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资源性城市传统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要大力发展最具潜力的“三农”经济,加大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手段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信货投入 1.适当放开信贷授信权限。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分支机构要给予适当授权,按一定比例将存款运用和投放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存款与贷款权责对称。商业银行要顺应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要求,积极调整信贷策略,拓展基础设施和重点基础产业领域,不断开拓市政建设和社会事业市场,大力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不断开拓新的信贷领域。 2.要加大市场营销和金融创新力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适当简化贷款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3.要推进银行管理,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应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考虑,抓住契机,引入激励机制,着重解决银行管理僵化和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免于责任追究,同时提高对贷款收益高的奖励金额。 4.多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力度。引进、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一是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大力兴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落户平顶山,并逐步运作引进外资银行。促使银行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平顶山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推动平顶山市发展。二是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具有发展潜力、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鉴于中小企业融资兼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性质,可以考虑将现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改制成小企业银行,国家对小企业银行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如财政上拨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在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等。 5.发行地方债券,扩大融资规模。允许地方发行经济振兴债券。考虑到平顶山市政府财力问题,应允许平顶山市发行地方经济振兴债券。建议票面利率应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由中央财政贴息,平顶山市政府还本;国家认可发债总规模、平顶山市政府自定发债种类、时间、期限和发债方式;债券资金的使用要高度透明,并实行定期审计监督;债券可流通转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不得用于生产投资。 6.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一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在农村信用社的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可允许民间资本适度参与,作为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建立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新型机构设立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单一法人和自然人的入股比例,允许单一法人和自然人入股比例不超过15-20%。把民间资本引入正常的渠道,这样不仅有利于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解决资源型城市融资难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媛媛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事处 城市经济论文:科创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增长极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区域,但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约型,也就会表现为拥有兴盛的主导产业的城市或城市群,而这种代表增长极的城市经济体对整个区域经济有扩散和回流的作用。扩散作用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这种效应可以表现为中心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巨型城市,或者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形成新兴城市群。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兴旺与周边地区的萧条并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是回流作用。城市在利用自身的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发挥扩散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 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宏观政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但均为外生因素,即对于既定的城市,上述因素也是外部给定的,并非能为城市本身所主动影响的。首先,区位及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京杭大运河时的杭州、现代海运交通背景下的香港,不同时代的不同主流商贸交通方式造就了不同区位城市的兴衰成败。现代城市是否在当前经济版图上占据有利的辐射区位,关键在于城市能否在现代交通格局中成为关键性节点,这对城市经济长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城市资源禀赋对城市发展的类型影响显著。丰腴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城市经济发展可坐享资源红利,实现短期快速增长,形成相关资源产业布局。但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对资源产业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从而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逐渐消耗,产业效益将下降,城市产业转型的危机将逐步显现。国家从2008年开始分三批公布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这种危机的真实写照。 再次,城市对已有的产业基础有路径依赖。城市已有的主导产业会在当地形成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配套环境:资源、人才、企业家群体、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产业配套环境能吸引对应企业的聚集,形成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发展已有的主导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已有产业在其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是值得注意的,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主导产业格局,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最显著的部分,也容易成为宏观政策实验区和展示窗口。深圳等一批沿海城市从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改革开放“样板间”的发展历程就说明,把握和利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 经济学对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资本、资源(土地)、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逐一分析。约翰•穆勒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和人口的增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终社会将进入一种物质上无增长的“静止状态”。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索罗等学者将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归结于技术的进步,但对技术进步的生成机理,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没有进一步阐释,只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外生技术进步的速率,从而保证经济不断持续增长,这就是增长理论中“索罗之谜”。 为了破解“索罗之谜”,由罗默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理。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也是一种需要耗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或投资,其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与一般性生产活动或投资一样,也受到资源约束和收益率变化的制约。同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内容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品种数的扩大、人力资本增长、“干中学”带来的自然增长、投资或生产带来的增长、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成本下降等。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足以抵消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从而保证经济能够在不依赖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所有的关键性因素中,唯有科技创新是经济体可以自我掌控的环节,也是唯一能成为经济发展长期驱动引擎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内容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价值实现,它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知识创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知识创造与产品的生产虽然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但知识属于公共物品,即在知识的学习和利用上是不具有排他性的,而有形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其使用具有排他性。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只需要借助较少的成本就可得到传播,人们同时利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解决问题相互不受任何影响。正是由于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促进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知识的创新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其克服了其他生产资源(资本、资源、劳动)不可避免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保证城市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城市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仅用蒸汽机、电灯、电脑、互联网四种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就可以代表四个不同的产业革命时代。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就城市经济而言,只有持续地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主导产业具有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持续发展;对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城市,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寻找、培育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雏形,成功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管理的创新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实体化,保持城市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广义的管理创新就是制度的创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思研究发现,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没有发生显著的技术进步,但此期间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究其原因,这期间航海及运输技术没变,但船运制度和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同样地,中国在1978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可能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仅1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从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跃升为400元。 诺斯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甚至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因此,管理的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绝对不能忽略,可以认为管理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可以巩固甚至于引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将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经济的内生化的持续发展。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就很好地诠释了科技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高校出现大批回流学生。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并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长弗雷德•特曼的建议下,斯坦福大学开辟工业园,招揽高科技企业进驻办公。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成立成为硅谷的发端,高校知识创新和产业的技术创新在园区里得到很好地结合。同时,特曼校长进行管理创新,为入驻民用技术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孵化作用。之后,更多地风险投资进入硅谷,成为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制度保证。在科技创新有力的内生支持下,硅谷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2011年硅谷GDP约为0.73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 小结 作为“增长极”的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城市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受城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显著。然而,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因,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城市经济获得高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邹丹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煤炭城市经济转变人才支持策略探微 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途径,煤炭城市要制定并实施以下几个人才培养政策: 1.强化党政人才的在职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党政人才是经济转型的领导人才。党政人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转型事业的成败。党政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经济转型能力为目标,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阵地,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带有强制性,规定其任期必须完成的学习课时和培训科目,并建立考学制度,与提拔使用挂钩。要注重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采取进党校、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素质,为城市储备人才。要把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作为党政人才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一条重要措施,采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上级机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多岗位锻炼干部,增强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企业是主战场,需要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企业家,更要有一大批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经济转型要重视造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有关部门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现代管理技术讲座、论坛等学习培训活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开拓能力。要围绕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和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如工程技术、决策咨询、研究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组织或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学会、协会的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支持和鼓励在岗的大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促进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3.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加大投入,整合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结构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配套建设好实习基地。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作为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在申请办学、办学力量评估、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联合,实行定单培养,办出专业特色。第四,建立职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师资格的考评任用制度,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择的配套机制。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引进对策 引进人才是煤矿城市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引进人才可以解决应急问题。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适应规律制定政策,创造对人才的吸引力。 煤炭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第一,建立人才储备库,敞开接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对于自愿来煤矿城市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以进入人才库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政府财政保证其工资待遇;第二,对于有工作实践经验,经济转型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以高工资,提供住房等优厚福利待遇或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为其解决具体问题,吸引其到煤矿城市工作;第三,有技术发明、专利,或特殊技能专长的人才,允许其以发明、专利和技术入股,参加企业分配。第四,在精神追求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给荣誉、给地位、实现其自身价值等方式吸引人才。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吸引党政领导人才;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才。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激励对策 人才激励政策是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的重要政策措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的有效手段。人才激励的核心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人才的激励政策要以促进人才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 1.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人才的价值是靠发挥作用对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推动煤矿城市转型中发挥聪明才智。所以,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唯年龄、性别用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允许人才的自由发展,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2.要给予人才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回报。人才发挥作用体现的价值是人才的能量价值,它衡量的是人才能量的付出。而人才得到回报所体现的价值则是人才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尺度,因而是人才激励政策的基本作用点,社会价值要与能量价值相对称,才能使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否则,就可能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受到限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人才的激励措施与吸引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目标单一,只在于把人才吸引进来,而激励政策的目标在于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与人才的贡献挂钩,具有效益性,有效的激励措施也能收到吸引人才的效果,所以,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发展人才。 作者:王艳红单位:七台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城市经济论文:信息化在城市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往往占一个城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如何减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是中小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信息化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减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减低了市场营销和交易成本,开拓了产品销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高了应收帐款回款率。 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影响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发展。而信息化是破解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对车间工人的需求明显减少。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产能。例如,宁波继明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之后,节省劳动力100人以上。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精减了35%,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全员的14.2%降低到全员的6.4%。 信息要素对资源能源要素的替代作用 2011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原材料损耗,促进节能减排。例如,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通过地上衡和电子称接入系统,织毯过程实现了自动进行半成品检斤,同时,自动和原材料出库数、产成品定额数对比,控制了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损耗就从每平方米0.2公斤降低到现在的0.03公斤,年节省原材料消耗170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采用电脑自动化恒温控制的辊道窑,单位产品能耗比以前下降了20-30%,而且产品烧成质量更好、报废率更低。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化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德国政府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对鲁尔工业区进行改造,取得了成功,使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信息化对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八个重点领域中,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就有三个: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在餐饮、酒店、商贸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点菜单、网上预订酒店、网上购物等。世界500强第一名的沃尔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商贸零售业的典范。信息技术在金融、物流、会展、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支付、货物网上追踪、在线展览、专利信息检索、数字化设计等。信息化不仅对服务业有改造、提升的作用,而且还催生出信息化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物流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业等。信息化服务内容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项目监理等。 3.信息化对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城市信息化排名靠前的往往都是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可以带动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而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以软件产业为例,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边际成本递减而非递增。 4.信息化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可以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过程仿真和虚拟装配等,把计算机运算的快速性、准确性同研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和研发风险。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各个领域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需求。四、结语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城市”,并把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金江军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对城商行运营绩效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从清华大学BankScope数据库中可获得包括包商银行、北京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大连银行、东莞银行、贵阳银行、哈尔滨银行、汉口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莱商银行、洛阳银行、南昌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宁夏银行、日照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浙稠州银行、重庆银行等27家城商行2007~2010年的经营数据,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的部分省级统计年鉴可得到有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我们利用生产法进行指标选择,把城商行看作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构,城商行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是它们产出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城商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考虑到城商行的盈利性质,税前利润可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末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税前利润作为模型中的产出指标,分别记为;理论上可选择银行职工人数、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银行的投入指标,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未能得到有关银行的职工人数方面的数据,而职工工资支出可以作为职工人数的替代性指标,在获得的资料中,职工工资支出被包含在了营业费用中了,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度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模型中的投入指标,分别记为。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包括总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两个方面,我们使用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能够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其计算方法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估计 1数据调整 考虑到数据有4年的跨度,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单位人民币“元”的价值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利用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所有以当年人民币“元”为单位计量的指标值进行了调整。 2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当把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设为、、和时,通过计算包括在内的5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2,而其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526之下,对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为0.6643,由此认为,与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只有与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和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为(0.7071,0.7071),占到实际总变差的90.71%,为了减少多重共线的影响,我们使用作为模型中的,这也降低了模型自变量的维度。 3模型估计方法与估计结果 估计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线性部分的系数和非参数部分,第二步利用残差采用伪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中的两个分布参数。在第一步中需计算,对的非参数估计,我们采用了局部线性估计法,使用高斯核函数,并利用交错鉴定法选择窗宽(6个估计的最佳窗宽分别为:0.47,0.42,0.34,0.42,0.47,0.52)。上述估计具有渐进无偏性。 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回归模型分析 分布参数和的估计值分别为0.2993和0.6259,的估计值分别为1.6202和3.3762,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表明模型在残差分布的设计上是合理的。的估计值分别为0.2750、0.1847和0.1703,与其被解释变量的的平均值10.91、10.28和6.80相比,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非常高的解释能力。 2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9939,0.9002和0.8991,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这几个系数分别是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的估计值,即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所以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0609、和0.0335,并且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不产生影响。模型(4)中的系数为,这也表明了某种特殊性。考察2007年到2010年的实际情况发现,这期间正处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银行缩小贷款规模甚至惜贷,很可能是这一作用的结果导致回归系数的负值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在其他情况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绝不会导致社会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萎缩,所以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没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将经济总量转换为经济发展质量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来实现,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商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如果国家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银行一定会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3经济发展影响的贡献分析 利用模型(3)、(4)和(5)可以计算出2007年到2010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分别为2.88%,3.54%和2.67%,可见2007年到2010年期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贷款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其次是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再次是对存款的贡献份额。这一结果也说明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 4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是如何从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赚取利润的?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通过推高其生产边界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并以此进行建模。模型(3)、(4)和(5)的随机误差的估计值很小,表明模型对实际数据有极高的解释力,由此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从这种需求中获得利益。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并伴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的更大需求,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银行的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当然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是银行总是处在最优利润生产规模。 结语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问题,我们利用27家城商行2007年到2010年的经营数据构建了银行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银行所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银行营业费用和固定值产净值之间的随机边界生产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商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同时也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银行经营绩效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又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 作者:孙秋艳刘迎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 坚持科学理念,搞好布局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合理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在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上下功夫,按照“一城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进度完成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旧城区在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热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实现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目标。要建设一批彰显河套文化内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要形成几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和餐饮文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一条街”;要加强绿地、广场、水系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和宜居程度。 切实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结合 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就要进行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集中力量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解房屋征收瓶颈,抓好重点区域的征收改造进度,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以改观。要有效、合理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大开发、销售、入住的力度,使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产业贡献率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升级换代,构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中心城市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建设过程中,要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园区、信息中心、购物休闲区和特色街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把服务业培育成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与周边地区紧密沟通和对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重点连通相互间的机场、车站、道路,规划建设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金融网和商贸流通网,壮大城市经济。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明伟马福林胡智谦单位:巴彦淖尔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矿业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保的融合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1998—2010年唐山市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呈现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军印秦延芬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增长格局探索 在计算相关系数距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明,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前3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它们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93.534%,说明使用这些成份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标准化后数据的复杂性,且仅丢失6.466%的信息。 由表4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1项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主成份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三主成份与人口密度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河南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状况;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等农业方面的状况,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城市在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民,因此受农业状况因子的影响;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人口密度等人口状况因子。 由表4中的主成份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分别计算出各城市3个因子得分并形成新的变量:F1-第1主成份、F2-第2主成份、F3-第3主成份(下同)。结合表3,可以得到2009年河南各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变量-Z(2009),其计算公式为:Z(2009)=65.907*F1+19.78*F2+7.847*F3同理可以得到2004年河南各城市3个主成份得分、综合得分及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情况,见表5。 根据三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我们认为2004年和2009年河南区域经济18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可划分为四个梯度,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各类城市之间相互补充,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5年来,河南区域经济梯度格局稳定,虽然第二、第三梯度梯度内部分城市位置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跨梯度层次的变化。 为了说明河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最新的梯度情况,根据2009年河南各城市第1、第2主成份及总体得分,这里描绘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然,第一、二梯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特别是第一梯度的郑州。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统计描述及均值检验 (一)统计描述 根据表5,我们进一步对2004年与2009年三主要成份及总得分情况进行进一步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见下表7。表7可知,河南各城市在第一主成份上全距、标准差、方差最大,说明河南市级城市在第一主成份方面差距较大。2009年综合得分均值较2004年综合得分均值由负值转正,且接近0,偏度和峰度均为正数且增大。 为进一步认识2009年河南城市经济状况,使用2009年3个主要成份变量作散点图,得到下图2。由图2看以看出,第一梯度的郑州在第一象限,与其他梯度的城市相距甚远,说明其第一的地位和作用明显;第二梯度第一象限的洛阳、第二象限的南阳也距离第三、四梯度的城市有一定距离;而第三梯度的城市位居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在零值以上,且在零值附近;第四梯度的城市位居第四象限,其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都在零值以下。因此河南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格局是以郑州为龙头,经济梯度逐步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河南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的观点,同时也有效验证了中心-外围学说的理论观点。 (二)均值检验 由表5中2004年、2009年综合得分Z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均值检验,得到河南各城市2004年与2009年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结果的独立样本检验,如表8。表8知,方差方程齐性检验结果,F值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957>0.05,因此2004年与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均值方程的t检验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例的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t=0.000,双侧概率为0.999>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没有改变,经济梯度的差异性格局没有较大变化。 结论说明 河南区域经济中18个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存在梯度分布,这种梯度分布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首先,河南18个市级城市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各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其次,各市级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也不尽相同。由于各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需要城市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并充分合理利用,以满足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促进河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得到如下结论: (一)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且等级逐渐降低。从2004年、2009年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及2009年散点图分析可知,在河南区域经济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郑州综合得分最高,位居第一象限,第四梯度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位居第四象限,而第二、第三梯度城市介于两者之间,且位于第一、二、三象限。 (二)区域经济整体梯度格局稳定,无较大变化。表6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总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没有出现跨层级的变化,经济梯度格局稳定。同时,均值检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河南区域经济整体梯度发展格局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稳定。这反映了河南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稳定格局,这种格局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从梯度格局看,河南城市经济形成了以郑州为内在核心区,其外围有着工业优势的洛阳、南阳等中心区,最外围为其它第三、第四类城市区域(多依靠农业为主)。位居河南区域经济核心的是第一梯度的郑州,其优势地位非常明显,且随着发展其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处在核心区外围的是第二梯度的洛阳、南阳,它们虽相对于郑州有较大差距,但比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仍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稳居第二梯度,且两个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处在最外围的是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受国家“大梯度”和河南“小梯度”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梯度内位次有所变化,但其没有出现跨梯度的现象。这再次验证了普雷维什(1996)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等经典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作者:任方军单位:西南交通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经济论文:口岸物流与城市经济的整合 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一)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是边境口岸物流存在的基础,决定着边境口岸物流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边境口岸物流是其载体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载体城市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也就是说,推动效应是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所推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增长;拉动效应是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增长所引致的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构成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是对立统一关系。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小。反之,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大。 (二)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在经济学原理中,弹性分析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率。在这里,拉动效应和推动效应的关系可以用弹性系数来反映。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是指载体城市经济(用GDP表示)增长率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增长率之比,可表示为:(1)式反映了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所拉动载体城市经济(GDP)的增长率。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大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小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即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此时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是边境口岸物流建设追求的目标。 (三)滇越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 滇越各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情况如表2所示。利用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GDP值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值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2000至2010年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值,如表3、4所示。根据表3、表4的弹性E作出滇越各边境口岸E~t的时间趋势图如图2、3、4、5所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口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河口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2来看,2000-2003、2005、2008、2010年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其它年份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小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2010年的弹性系数为0.38,这表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其载体城市的GDP增长0.38%,这说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需求明显小于供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其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小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充分证实了河口口岸的物流对象主要体现为“两头在外”的情景,即进出口的商口主要在外地,使得边境口岸仅仅作为通道,而没有成为企业集聚点,更不能形成增长极,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 (2)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3来看,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的发展弹性波动较大,尤其是2003年金平县GDP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时造成边境口岸物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弹性波动较大,表明二者互相促进能力较强。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不断提高金水河边境口岸通货能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边境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是该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4来看,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的发展在2007年以前,弹性E 1,处于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后,弹性系数E 1,表现为载体城市对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作用;从弹性均值来看,为负数,说明二者之间呈现出异向变动状态,这表明天保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没有带动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08年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两年来天保至麻栗坡公路的修建等因素所致辞。因此,对该边境口岸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的连接,能促使载体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5来看,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的发展弹性除2003-2004年波动较大外,其它年份的弹性系数E 1,说明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对于该边境口岸来说,应该选择加大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边境口岸物流,应是该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建议 为了促使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使其载体城市经济与边境口岸物流进入良性互动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其边境口岸的通关量及通关能力。不断完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边境口岸物流规模,提升边境口岸物流货物堆场面积与档次,提高其装卸设备水平,建设集疏口岸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增强边境口岸的集疏运能力。建立一种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客户只需一次报关,就可以完成包括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部门在内的整个进出口通关程序,真正实现边境口岸“大通关”带来的“大物流”。 (2)边境口岸物流功能升级。长期以来,边境口岸功能较为单一,导致边境口岸产业延伸面较窄,边境口岸主要以传统的装卸运输作业为主,其综合贸易、保税仓储等功能相对薄弱,载体城市难以形成利用边境口岸开发临岸经济的良好态势。在云南“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应该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改善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综合能力; (3)发展临岸产业。发展临岸产业是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协调发展最统一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沿海发达港口城市相比,边境口岸城市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也缺乏龙头企业和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条。在国家层面支持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政策支持下,滇越各边境口岸要依托资源、区位等方面的条件,抓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边境口岸及口岸群的优势,以临岸工业建设为基础,以高附加值物流产业为重点,建成临岸工业集聚区,形成临岸产业与边境口岸互为支撑的格局。 (4)加快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把载体城市城市化建设作为外向经济发展的重点。边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边境城市城市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带动资源要素在边境口岸地区集聚,促进边境口岸地区分工不断深化,逐步完善边境市场制度,进而突破边境效应,形成毗邻中外边境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带动边境贸易的大发展,从而促进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必清李琼芬代明单位: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浅析地方特色促进小城市经济增长 突出特色领域,培育和发展重点优势行业协会是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门峡市是1957年建设的一座新兴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辖三县两市一区,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优秀模范城市之一。三门峡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薄弱。但“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本市实际,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着重发展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特色行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以三门峡灵宝的苹果产业为例,在全国性的鉴评中,灵宝市的红富士、新红星等10多个品种多次夺魁,并且是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予以原产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品生产成为地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多年来,三门峡的苹果产业一直是农户单独生产经营,对外运输销售能力、对外宣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抵御风险能力都很低,使得三门峡的苹果产业常年都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因此,2008年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三门峡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苹果产业行业协会———三门峡市绿色果品协会。 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又称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依法在工商部门取得法人资格,该协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全方位为社员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协会下设绿色农业生产资料购销部、产品市场开发部、绿色技术传播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自营运之日起,已吸收会员101个,辐射带动9000名果农。其主要任务是:传播先进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实施实验示范;统一品牌,实施团购,为成员筛选生产资料;组建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组织开展社员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吸引高档果商,外联大型超市,为社员搭建销售平台,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四年的时间,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形成了覆盖整个生产链条的运作模式,首先,帮助果农筛选、采购了大量质量高、价格廉的种子、种苗和农药,保证苹果的优质生产。 组织会员果农学习科学生产,派协会技术员亲赴山东取经,对果园的栽培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远赴日本学习亩产过万斤、果树结果枝组的配置技术。其次,做好对果农的培训,通过先进的科普及手段,全面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接着在苹果成熟之后做好产品的收购、筛选、分级包装工作,为产品销售做准备,帮助社员把苹果卖个好价钱。最后环节,吸引高档果商和大型企业来市选购,或将我们的产品推荐到全国大型的展销会上,将品牌推出去,提高三门峡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三门峡市的苹果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有了一定的固定市场,高档特色产品SOD苹果更是远销国内外,其中自有品牌“二仙坡”苹果在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批准的著名认证机构万泰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标志着二仙坡苹果达到了国际食品质量的最高级———有机食品,获得了跨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三门峡市的苹果产业每年产苹果14亿公斤,基本上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还拉动相关产业链条,除了卖鲜果之外,还把苹果加工成果汁、果酱、香精、果胶等,将原来小小的苹果产业做成了大产业。 引导地方特色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行业协会。中小城市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建设管理加强的时代需要,抓住城市的重点和特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在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起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运转机制灵活、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协会。 2.淡化行政边际,加强周边中小城市群合作发展。中小城市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比较松散,行业协会时有重复建设、不规范管理和乱序竞争情况出现,影响行业发展。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用长远眼光看行业协会发展问题,淡化地区行政边际,成立区域性协会,加强区域优势补,联动发展,形成中小城市合作群。 3.突破双重管理,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国对行业协会管理主要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给行业协会带来登记难、政府干预多、行政依附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自由发展。因此,当中小城市行业协会履行某些行业治理功能具有比较优势时,政府就可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来履行,通过依法转移职能和有偿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逐渐解除协会对政府主管单位的依附关系,还原行业协会的民间角色,并提高行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真正为会员办会、自主发展的行业组织,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为协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自身组织,打造行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保障。中小城市行业协会要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自身建设,理顺各机构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要保证民主决策,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如表2所示,中小城市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会员大会。它是由自愿加入行业协会的全体成员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二是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推选出来的执行机构,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监督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领导;三是监事会。监督检查本社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监督理事会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负责本社财务审核监察;四是经理。主持本社的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四、小结行业协会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势必将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业协会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现有基础较好的行业,可以在城市中先行试点,成为地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起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季琳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各地城市经济增长的对比 蚌埠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蚌埠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从以上比较看,在某些方面,蚌埠市与其他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任务比较艰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上半年,蚌埠市三项产业结构比例为15.1∶50.3∶34.6,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和三产下降0.8%和0.5%,二产上升1.3%。但与淮南、淮北相比,蚌埠市二产比重相对较低,比淮南少15.5%,比淮北少17.0%,二产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蚌埠市第三产业增幅居皖北首位,但传统的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较高,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服务业活力不强。 2.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投资效果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数量。上半年,蚌埠市投资效率系数为12.6(即投资100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增加GDP12.6元),为皖北六市最低,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皖北第1位,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的1.53、2.34、1.74、1.80、1.89倍,但投资效率系数最低制约着经济更好的增长。 3.工业相对比较偏弱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不高。上半年为179.2亿元,比淮北少64.8亿元,居皖北第3位。二是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蚌埠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1%,居皖北第4位,比淮南、淮北低18.9%和9%。三是主营业务收入为588.39亿元,比淮北少206.3亿元,增速25.2%,居皖北第4位。四是利润总额为20.15亿元,比淮北少16.8亿元,增长11.8%,居皖北第4位。五是利税总额为56.24亿元,比淮北少19.7亿元,增长17.1%,居皖北第3位。六是工业投资不高。上半年,蚌埠市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45.0,居皖北第3位,比淮北、宿州少25.4%和13.6%。 4.主要指标总量在皖北处于领先 位置,但增速靠后从总量指标看,上半年,蚌埠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部财政收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皖北首位。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比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慢7.9%、6.2%、5.7%、4.2%;全部财政收入比亳州、宿州慢22.2%、6.9%;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阜阳、淮北、宿州、亳州慢40.2%、37.3%、12.1%、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淮北、淮南、宿州、阜阳慢0.4%、0.3%、0.2%和0.1%。 几点建议 虽然与皖北各市相比,蚌埠市在某些方面优势不足,但应发挥投资优势、财政优势、外贸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抓住蚌埠作为合芜蚌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一机遇,找准着力点,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1.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突破是蚌埠市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点和关键,也是蚌埠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半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淮北少64.8亿元,比淮南少57.8亿元,差额几乎是蚌埠市上半年总量的1/3。因此,若要成为皖北中心城市,关键要在工业经济上下功夫。一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快速壮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工业经济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形成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区域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关联协作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三是加速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坚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与培育支柱型大集团并重,全力以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在量的扩张中实现质的提升。 2.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 蚌埠市投资规模已超400亿元,居皖北第1位,但投资效率居皖北末位,因此要从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着手:一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产出低,必将制约投资效益增长。二是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从今后的发展看,在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要加大产业投资,壮大实体经济。二是要加大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主导产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投资。三是立足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光伏、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化投入、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蚌埠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皖北首位,但总量居皖北第二位,因此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应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总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个体和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提升,实现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延揽各方面人才,提高待遇,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4.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各市差距不是太明显,虽然蚌埠市进出口总额与增速居皖北第1位,但由于基数太小对经济增长暂时不明显。因此蚌埠市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拉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将逐步弱化,而技术进步能弥补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规模效应递减问题。因此,强化创新驱动,充分利用蚌埠作为合芜蚌综合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蚌埠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竺琪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财经局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关联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结束语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更注重质量安全。这促使畜禽养殖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畜禽产品的生产方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自动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更高,环境控制技术更先进,生物安全水平更高,发展机械化,等等。这些是畜牧业的未来趋势,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是保证畜禽肉类产出率,提升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和提高养殖业收入的重要手段,推广应用畜牧机械代替人力操作成为广东省肇庆市畜牧业“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方向。笔者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浅析基层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破解之道。 1畜牧业和畜牧业机械化现状 广东省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近年来肇庆市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升级,畜牧业平稳发展。据统计,2016年,肇庆市出栏生猪407万头、家禽7384万羽、肉牛4.3万头、肉羊8.2万只;存栏生猪226万头、家禽2057万羽、牛22.2万头、羊4.5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2.79万吨,禽蛋产量2.6万吨、牛奶产量达1.1万吨;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646家,年出栏1万羽的肉鸡饲养场545家,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7家,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08家,存栏1万羽的蛋鸡养殖场21家。2016年末,肇庆市农业机械(不含农用运输车)总动力为160.02万千瓦,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16815台,畜牧饲养机械4360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151台,其他畜牧养殖机械66台,畜牧养殖机械动力11.196万千瓦。在种植业机械化已走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加快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将成为肇庆市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然而,肇庆市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大市,畜禽养殖基数大,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这些与人民群众“盼环保”、“盼生态”的美好生活需求极不相符。因此,肇庆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无穷机遇。 2目前肇庆市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 2.1农村农业发展的空心化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发展畜牧业必需的技术、经营、管理所需的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了农村发展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脱节。因为缺乏足够的智力和人力支持,最终让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变得脆弱,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难以提升,严重制约了畜牧业发展。 2.2畜禽养殖场规模较小 肇庆市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大市,畜禽养殖基数大,而大部分畜禽养殖场规模较小。同时,在畜禽养殖场建设中未充分考虑机械饲喂、清粪等作业的需要,导致饲喂、清粪等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大多畜禽养殖户无力购买,制约着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2.3畜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 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相对种植业机械化滞后,畜牧机械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机械品种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作业水平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的生产需求。 2.4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与畜牧业发展需要不相符 肇庆市畜牧业机械科研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大,市、县、镇畜牧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专业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方向与广大畜禽养殖场户实际需要的畜牧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存大很大的差距。 2.5畜牧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宣传不到位 广大畜禽养殖场户对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关要求、内容、补贴范围、补贴程序、步骤还不了解,致使畜牧业机械在全市畜牧养殖的推广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对策 贯彻落实农业部确定的“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规范引领、项目示范带动、培训交流促进”,提升畜牧业装备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促进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是推动肇庆市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1发展规模化养殖 发展规模养殖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在增加农民收改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对畜禽舍环境控制设备、畜禽疫病防治机械、粪污处理机械的迫切需求。因此,引进新型畜禽疫病防治机械、粪污处理机械,解决规模畜禽养殖场空气优化、自动防疫、除臭等问题,促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已然成为加快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2加大投入,积极推广畜牧业机械化 强化地方政府和畜禽养殖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适应农业结构性调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敞开补贴相匹配的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确定机制,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市、县等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大补贴比例,发展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畜牧业投入,加快畜牧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各级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建立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基金,把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利用政府部门与银行建立的“畜牧贷”、“政银农”等融资渠道,破解畜牧养殖场户融资难题,促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畜牧机械化应用水平。 3.3加大畜牧业机械推广示范力度 肇庆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结合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实际需求,举办畜禽养殖、粪污全程机械化处理利用现场推介会,展示畜禽养殖、粪污全程机械化处理利用解决方案,推广畜禽养殖方式改变和畜禽粪污源头减排、清粪、场内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3.4加强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畜牧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现有的大中专学校农机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开设农业机械化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教育,培养急需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加大规模养殖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全市每年可举办相应的学习培训班,邀请高校学者、协会技术能手对农机维修、农机操作等开展专题讲解,促使畜禽养殖场储备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机专业人才。 3.5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社会服务 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购买先进畜牧机械,提高装备水平。从事畜牧机械经营服务者,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指导,提升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开展畜牧业机械经营服务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服务管理,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开展服务作业,推进畜牧机械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畜牧机械产业,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不足及策略探析 摘要: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下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及体会,针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自我理解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 绿色施工 施工管理 1、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使用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共同面临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缺乏等严峻挑战。进入本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也提出了一种绿色施工的管理模式,考虑到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资源需求量大,产生的废物也相对较多,所以绿色施工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是依靠绿色施工技术是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施工。现今,为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行业急需摒弃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全新的绿色施工方法,把节能环保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把节能环保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新的方向和目标。 2、绿色施工的提出 绿色施工就是在工程建设和实施中,不仅仅只是保证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在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建设中在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材料的消耗,同时又与环境和谐发展。在使用绿色施工技术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项目单一性、技术与管理先进性、实施风险性、统筹复杂性、信息全面性、目标统一性等特点。实施绿色施工,不仅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且要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等这些内容,它还涉及到资源与能源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当前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由于绿色施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在实现绿色工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常都是只注重表面现象,并未真正理解绿色工程的内在含义。因为实施绿色施工对施工企业并没有带有实质性的回报,所以导致大多数施工企业不愿意加入到绿色施工的行列不愿意在绿色施工上投资过多,进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绿色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3.1管理人员并形成绿色施工意识 对于大多数管理工作者,绿色施工只是一个专有名词,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不知道如何在具体的生产建设中,并且加上实际生产建设中的员工大多是农民工,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完全理解绿色施工的准确含义,所以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能耗等方面还缺少一定的意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绿色施工的实现。 3.2建筑施工的设备以及技术的落后 当前中小企业相对较多,工作人员不集中,有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同时一些建筑工地部分设备缺乏,很多工作都是靠手工来完成,而使用那些设备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参加过高水平的培训和深造。致使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并没有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的意识,只会使用一些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未能及时引进既环保有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因此,不够科学合理的管理、平均文化水品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够完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对应的绿色施工措施都导致现实生产建设质量难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3.3政府以及社会欠缺监管力度 任何一项利国利民的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管,绿色施工同样如此,在全面实施贯彻绿色施工中,社会以及政府的监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的、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以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绿色施工的保障,才能增强绿色施工的监管力度。但是当前以上几个条件均不满足,致使所谓的监管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甚至已经到了有名无实的地步。虽然很多工程建设企业在起初都通过了国际环保认证,但是他们大多都没有把绿色施工的技术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建设过程中,而政府与社会没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和法律保障,只能对那些高能 、浪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现象置之不理,使绿色施工不能顺利实现。 4、对当前绿色施工提出的完善意见 绿色施工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方法,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环保型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把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建筑施工上,从而有利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员工的绿色施工意识 要顺利实现绿色生产必须提高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绿色施工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宣传和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普遍的宣传和培训,才能整体提高所有工作者的绿色施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不仅加深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和内涵,深刻认识绿色施工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对绿色生产的监管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益,自觉的实施绿色施工,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筑施工的能源管理 首先在技术和设备的选取上,主要采取先进的成熟的并且是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对设备进行有规律的保养和维修,保障所有设备能正常运转,从而降低能耗。有条件的尽可能把高能耗的设备淘汰并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低能耗的设备进行替换。同时再生产过程中关掉那些未使用的设备以节省能源。 4.3建筑施工的资源管理 各种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是建筑工地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施工现场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资源;在施工现场组建一个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把废弃材料收集统一处理;尽量使用节水设备以减少施工期间水资源的使用量;在施工现场建设污水雨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水用于降尘,洗车等)。 4.4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 在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施工泥浆、施工扬尘、光污染、施工噪声、固体废物。基础和土方工程是导致泥浆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具体的施工技术进行控制避免也可以通过人工参与使其及时凝结避免污染;扬尘主要在干旱和大风的天气产生可以采用具体的淋水降尘道路硬化等方法避免和治理扬尘现象;通过施工的维护可以避免施工中的光污染;建筑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中的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可以通过禁止夜间施工、选取低噪音的设备等方式对噪声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噪声对公众的影响;由于建筑工地上的固体垃圾大部分都是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因此回收重复利用是解决固体垃圾污染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所以绿色施工管理方式将是施工企业发展以及未来施工管理创新的方向。总之,绿色施工管理可以看做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施工现场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通过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从人员管理培训、节约施工能耗、节省施工水资源以及建材资源的消耗、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建筑施工进行绿色管理全程控制,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节能的环保理念,尤其是现如今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我们目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节能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一些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还总结了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装饰 节能环保 绿色装饰材料 应用 1引言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这也使得人们对居家环境和装饰材料的要求和选择也越来越挑剔。为此,要求现代建筑装饰企业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以便能够追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和人们的需求。在依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尽量运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来进行建筑装饰的施工,以便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装饰的节能功效。现如今,随着各种各样的节能环保绿色装饰的应用,使得建筑装饰的效果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意义 就建筑耗能来说,它包括有建筑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多个领域和环节,它所需的能源在全球中占到了30%,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建筑行业中还存在着不具备完善的围护结构保温、效率极低的供热系统和采暖空调设备、能量消耗严重的输配环节、效率不达标的末端换热等众多问题。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使得节能环保问题逐渐成为所有行业想要维持发展所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建筑装饰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该环节所需的材料是否能够有效节能是直接关系着建筑的装饰效果、节能效果,以及保护能力的强弱,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建筑装饰业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为此,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确保在建筑物的整个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都能够尽量做到节能减排,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3现代新型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3.1低辐射镀膜玻璃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建筑装饰中的装饰材料而言,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要属玻璃了。现如今的低辐射镀膜玻璃突破了传统玻璃各种缺点和弊端的禁锢,具备着自身的诸多优点。所谓的低辐射镀膜玻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在玻璃的表面多层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并且该玻璃具有辐射较低的特点。另外,该玻璃还具有着采光好的特点,再加上玻璃表面有一层镀膜的原因,使得低辐射镀膜玻璃能够在冬天的时候把室内的温度还传回室内,保持温度的稳定,在夏天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的抵挡外界紫外线的照射。所以,总的来说新型的玻璃具备着可见光高透过及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 具体来说低辐射镀膜玻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玻璃的内表面一般是通过60%的辐射进行传热的,而与热量损失关系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只有在有效抑制表面辐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降低热量的损失。通过在玻璃上镀一层银的措施,可以把辐射率从0.84降低到0.1以下,也就达到了降低由辐射引起的室内热量散失的能力。通常建筑在采暖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大量有害气体的排除,而这种玻璃的应用降低了热量的损失,也就间接的抑制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二是对于低辐射镀膜玻璃而言,它不但比普通的玻璃反射的低,而且对可见光的透射比也高,能够达到80%,这两方面特性极大的增强了玻璃的光学性能,使得其从室外向室内看的时候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采光效果。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大面积中空玻璃门窗、玻璃幕墙等来说,它还还极好的避免了光污染现象的产生。 3.2光触媒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光触媒来说,它指的是全部的、以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该材料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使其自身具备超强的催化和降解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达到降解有害有毒气体、最大程度的分解和处理细菌所产生的一些毒素的目的,还增强了除臭及抗污的效果。虽然在目前情况下,该装饰材料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应用,只在一些大型的医院中才能见到,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逐渐带领着该装饰材料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3软膜天花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通过软膜天花材料在 建筑装饰中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材料的要使用大量小块进行拼装的难题,还使得产品具备了更好地立体化的特点,这使得装饰出来的效果更加完美,能够达到现如今人们对装饰高品质的要求。具体的来说,软膜天花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具备着以下多个优点:首先,是能够加强建筑的声学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隔音效果;其次,是通过仿效电影屏幕的制作原理,该材料在其表面有较多凹凸纹的存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灯光的折射度、减少灯源的数量,还能够增强其自身的绝缘性并降低室内热量的散失;最后,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功效,如:防菌防水防潮、不凝水露不脱落不变色、安装较简单方便、色彩极为丰富多样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软膜天花材料对提高建筑装饰节能环保功能起到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3.4其他几种节能环保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一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合成石的功能,就合成石而言,它是由废渣、荒料和尾矿组成的,对比起昂贵的天然石材来说,它不但价格较低,还能克服天然石材的各种缺点,达到低辐射、高防火、外观优美,以及耐使用的完美要求。合成石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得到了众多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建筑装饰材料领域中占据着一个关键的位置。二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光导照明系统的功能,就光导照明系统而言,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对自然光线采集的采光罩,并联合导光管和漫射设备的使用,能够达到合理、均匀、按需分配光线的目的,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照明效果的需要。 4环保节能型建材未来发展 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装饰材料所存在的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及高污染等众多问题。通过资源节约型、污染最低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现代方式的运用,使得建材与各种环境能够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现如今我国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节能环保型材料、应用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产技术、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关注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最终,开拓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建筑装饰企业来说,研究和探讨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极其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在遵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使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措施,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并最终达到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做贡献的目的。 绿色建筑论文:漫谈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的诠释。 1 绿色建筑的追求与古代诗词绘画 当今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困扰着世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发现建筑活动对环保影响很大(在美国,建筑物占了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高比例:14%的自来水用量;30%的废弃物产量;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原料使用;24%~50%的能源使用;以及72%的用电量),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什么是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它是指用建筑寿命周期最低环境代价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建筑也是反映世界与环保时代要求的建筑,它倡导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项借助设计、施工和运营手段,综合地改造建筑环境的方式(从单个楼宇到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绿色建筑基于整个寿命周期,即从最初规划阶段到结构体的寿命结束。它关联着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项目的生产要素和每一种物品。绿色建筑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绿色建筑是现实世界中最能够体现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举措,它所倡导人、建筑和环境和谐相处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承载着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承载着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而幸福地生活繁衍的美好愿望,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建筑,代表人类建筑发展方向。 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的先人早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诗词绘画”。所谓绿色诗词绘画是以地球大自然为本体,个人在地球大自然中,由于身心与地球大自然的统一与共融,从而使自我精神得到安宁,并因此体会与觉悟到大地自然(之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美及其内涵的精神能动信息,于是产生歌咏、赞美地球大自然创作动力,或表达自我在地球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或表达对地球大自然内在精神本体之真实感受。 例举绿色诗词两首。其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所作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绿色绘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绘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也是先人倡导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完美境界。 用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中国当今的现实和追求的未来,是贴切不过的。 如果当今的社会最崇拜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歌颂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社会生活繁荣的一幅壮丽画卷。她代表中国现在在追求的是一种繁华的物质文明,因为中国人真的穷太久了,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并没有错。那么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每一个人都得活到一个像黄公望先生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在想这幅画应该到北欧去,它应该到欧洲去,它更应该到一个非常需要那种平静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强烈认可,成为他们生命价值一部分的人,他们可能会最强烈的对这样一幅画有最高的一项共鸣。所以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她本身已经是跨过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文明的领域,她甚至在一个情境里头去感受黄公望那个年代它的雷雨、它的风雨,它那个地方跟大自然的一个完全的结合,然后那个时候地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气候的暖化问题,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当然这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她可能中国的绘画里是最具备世界语言的。 2 绿色建筑设计与《易经》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管道、结构)、景观设计师、建筑承包商和其它工种相对独立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然后按照程序把工作成果交给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建筑承包商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只能在这一传统进程接近结束时才参与,这一学科的分离和一般流水线的设计过程可能失去整合与协同的机会。 一体化(整合)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强调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建筑物的业主、经营者、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所有学科的人员走到一起,开始讨论该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观察和分析交替工作,一个清晰详述可持续性和绩效的目标让建筑项目团队跨越传统的障碍并做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进展,通过设计阶段,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审查,以确认它符合原始目标和业主意图。这样,项目团队得以更优化、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协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选址要有可持续的建筑绩效和确定建筑如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可步行到达公共交通或商店和服务设施,可以减少运输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②建筑物的方位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可用于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和机械加热和冷却的需要。③建筑物和场址的设计和方位可以改变的空地数量和质量、雨洪管理。 一体化(整合)设计也提供了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例如在传统设计,水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都是相互分开地考虑水(食用水供应、污水处理、雨洪径流、灌溉需求)的问题。但在一体化(整合)设计过程中,允许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水当做一种资源来考虑。这种协作方式能引领系统设计来收集雨水和可利用的废水来以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 通过一体化途径,可持续建筑的整体效益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战略规划关注于可持续发展,开始于设计之初并且贯穿整个项目,能提供许多机会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者不增加因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纵观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层层解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来是一个巨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到全局;反之亦然。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了人类无止境的惩罚(轰动世界的《第三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便主要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发身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大系统统一机制的次序)。“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创举,他们的创举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之中:一种辩证的、整体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易经》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论和辩证法。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方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当然,《易经》并非百科全书。中西方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经》便是一例。《易经》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发,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将当今之科学去等同于古老的《易经》,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易经》源于中国先人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天学习《易经》,并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收益,并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 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与“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评价标准里的“四节一环保”深入人心,这与我们古代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明堂四神空间”有点相似,不妨做个对照: 明堂(生态环保空间)——室内环境质量(环保)——木 左青龙——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水 右白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金 前朱雀——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火 后玄武——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土 其中:明堂四神空间五行生克 1.五行相克 木(明堂)克土(玄武)——高舒适度耗用资源多令室外环境恶化 土(玄武)克水(青龙)——滥用土地会破坏自然水系,造成污染 水(青龙)克火(朱雀)——含水率高的空气会高耗能 火(朱雀)克金(白虎)——能源多耗令材料枯竭 金(白虎)克木(明堂)——含有甲醛的材料会污染室内环境 2.五行相生 木(明堂)生火(朱雀)——采用自然通风和日照可以节约能源 火(朱雀)生土(玄武)——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改善室外环境 土(玄武)生金(白虎)——节约土地能使自然材料资源积蓄丰盈 金(白虎)生水(青龙)——节约木材能减少水土流失,节约钢材可减少制造用水 水(青龙)生木(明堂)——污水净化和中水回用能使环境质量提高 以上的诠释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的量化和科普化,这是说得过去的。 对曾予中国古代数千年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的风水理论,不应在采取盲目的排斥的态度,不应毫无分析研究就简单武断的视之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应当正视他的历史存在的价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的研究,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那样:“风水理论包括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对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部分尝试性的做出诠释,是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评指正。 绿色建筑论文:试分析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在当前是备受重视的两个话题,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稳定,所以,笔者就近几年的所见所闻在本文中对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因素 建筑施工管理中有许多环节,各个环节在实际生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有些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会影响全局的,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一)建筑施工的进程管理因素 1、制定相应的建筑施工进程规划。承包商在竞标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会制定一份详细的建筑施工进程计划表,然后在竞标成功后的建筑施工中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这份建筑施工京城规划表都包括:在建筑施工前的预先准备工作安排、选择最优施工策略和方法、安排实地施工人员在工地上的建筑施工工作、建筑材料的选择分配、确定具体每项小工程的时间段以及交工验收期和帮助组件新的建筑施工合作团队等。在这一系列规划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并在实际是施工工程中不断做出调整和修补。 2、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进程规划进行施工。建筑施工进程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而要在实际情况中加以利用,将想象转化为实践,承包商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监理和业主报告建筑施工进度和完成质量等,并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采纳和实施。在整个施工工程中并不会只有一个施工点,这就要求承包商统筹好整个建筑施工团队,协调各建筑施工点的材料、设备等因素,不断加大建筑施工团队的合力。 3、加强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人为因素最多的莫过于监督和管理问题。而以下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进程: 第一,管理不当,导致组织涣散。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遵守建筑施工规划,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领导管理不到位,致使在组织工作做的不到位,是整个施工团队工作散漫。 第二,监督不当,导致技术应用不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督不当会使得新技术在施工的工程中出现问题。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本来就不如传统技术那样纯熟,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还出现监督不当的问题,就极有可能在使得新技术运用不到位,甚至出现乱用的现象。 (二)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因素 1、在施工前按照经验和教训以及实地情况制定好建筑施工规划章程。在施工开始前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将本建设施工的目的、精神和计划详细的报告一次,具体分配任务建筑施工任务,将时段验收时期公布,确保每个人对于本次施工计划都能了如指掌。这些对于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是有极大好处的。 2、在施工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施工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些准备包括:建筑施工相关材料的挑选和储备、计划的详细制定和研改、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安排等。做好预备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手忙脚乱,这无异于是在帮助建筑施工提高质量、保证效率。 3、按部就班,跟着计划走。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计划走,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计划原封不动的施工,而是在计划的基础上有弹性的施工。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也要能够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4、做好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验收和检查工作。在建筑施工工程的前期,建筑施工团队已经做好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在这个计划表中有详细的交工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以高质量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施工团队,在验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的返工和整改。与此同时,在平常的建筑施工工程中,也要做到严格检查,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二、关于绿色建筑管理的探讨和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在看到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能正视它不利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 们之前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样的发展路子是不对的,所以,党和国家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一)关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着“绿色生产”的思想,将施工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最优化利用。这种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节约使用,另一个是高效使用。要做好这两点有如下要求; 第一,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的选材程序时,我们要尽量选择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建筑施工材料。 第二,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对一些设备定期维修和检查,确保他们的正常运转和排放量。并逐步将一些大排耗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机器的节能减排目的。 第三,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尽量节省消耗。例如及时关闭不常用的电力设备等。 (二)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管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污染问题,而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防范和治理的。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出现的最为严重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泥浆问题。在一些挖掘施工过程中会泥浆问题,泥浆常常留出施工场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泥浆凝固,二是将泥浆留在施工场地,车辆在出入时尽量将车轮上的泥浆清洗掉,以此来保证市容的整洁。 第二,扬尘问题。扬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里,扬尘会有明显的增多。如果再加上大风,无异于一次沙尘暴。控制这个的方法主要就是洒水,在施工工地上利用水来降尘。及时的清运会制造扬尘的垃圾也是办法之一。 第三,无形污染。无形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污染问题,还有一种是噪音污染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两种:一是在源头处杜绝,二是在传播中消除。 第三,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从诱因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造成,一种是自然无意识造成的。人为造成的主要就是肆意排污问题,为了逃避责任一些承包商将施工废水偷偷排入江河湖海之中,造成严重的污染。自然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在施工地区总会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下雨的时候雨水将其冲刷,带入江河湖海之中,形成水污染。解决前者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惩罚力度以及提高承包商们的职业素养;而解决后者的方法主要是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将有害物质第一时间清理。 结束语: 一个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这些环节在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想链条一样,一环套这一环,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这些链条主要包括:项目预设、审核章程、施工管理、成本预算、成果验收等。这些环节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环节,这个环节在整个建筑施工链条中占据的是核心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实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尽一切可能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 绿色建筑论文: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探讨 摘要: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频繁,对生存环境资源的掠夺愈演愈烈,其中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何保持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是21世纪以及未来社会必须密切关注的课题,由此可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对人类生存来说所起到的长远意义重大,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关乎的地球命运。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发展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用途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对资源的利用也越拉越大。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2005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且对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控制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规范。世界范围现在正在组建全球联合性质的低碳减排工程,希望各国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建筑行业要能正在做到节能减排,就必须从能源根本上着手,降低能源消耗,研究并选用可再生、无公害能源。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应用实例的同时,也搭建了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协同开发的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 一、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其核心图示如下: 图一:绿色建筑的核心概念示意图 绿色建筑要求两个全面性,空间上的全面性: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时间上的全面性: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对自然资源的最少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最少影响,从价值上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关注整体的平衡:既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又须兼顾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不能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2、适宜性原则。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使用对象、建设时间等均不同。必须对具体建筑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个案处理。 3、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是由多层次的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集成,以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与统一。 三、绿色建筑技术中的各方面 1、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在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建筑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和放射性材料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近年来,智能化和生态化建筑材料慢慢的融入到现在建筑应用之中,这必将是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生态建筑材料也在研究之中,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绿 建筑在设计方案的因素包括,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回应、结构体系的选择,外围护结构设计,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的选择等,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创造节材、节能、环保、高效、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会造成建筑能耗的巨大差别,因此建筑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居住性、环保性、经济性方面找到有机的结合点。 3、建筑绿色节能设备的选择。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一直为绿色建筑所青睐,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电能将极大地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能源系统采用无污染的太阳能设备,可以在建筑物顶部或者外围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将其作为建筑物外围护墙的一部分,从而一举双得,比如一个每年可输送电能10万度的太阳能能源设备,按照寿命25年计算,期间可提供260度左右的电能,替代火力发电设备,相当于累计节约标准煤960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0顿。由此可见利用太阳能设备的巨大优越性,目前虽然太阳能设备在建筑行业正在加大应用范围,但是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在对设备的技术研发和成本降低上仍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人类千秋万代的战略发展策略上。 总结 绿色建筑技术在最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一项长久工程,要体现出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发展对于物质、能源、信息、文化的需求,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得人类文明能够长久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浅析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新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学者甚至断言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即低碳革命,它与全球各个国家息息相关,没有谁可以独善起身。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就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工程;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二、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提高绿色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工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低碳经济在给全球建筑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已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点。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将同“十一五”规划一样,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接受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保证承诺的实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可见,建筑节能是我们国家节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潜力非常大。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排放领域,一旦现在建造的建筑不节能,今后再修正难以改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都刻不容缓! 四、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消费模式预计,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研究及绿色环保差距研究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环保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屏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品质和热声光环境,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因此,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②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③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③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绿色建筑在我国及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4.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1994年我国发表“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材料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在国内外的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比较,指出传统建筑材料能耗高、污染大等缺点,突出绿色建筑材料能耗低、无污染的环保特征。并通过比较,展示出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建材;资源 绿色建材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早在1978年德国就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并且还开发以“蓝天使”为标志的建材产品。现在,德国所有大城市中,都有专门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 丹麦为了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标准,规定所出售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1992年制定的建筑材料室内空气浓度(dicl)指标值,提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残留度含量小于0.2mg/m3时,为无刺激或无不适;0.2~0.3 mg/m3时,和其它因素联合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刺激和不适;在3~25mg/m3,出现刺激和不适,并可能出现头痛。并先后制定了地毯、地毯衬垫石膏板、矿棉、玻璃棉、金属板等建材制品有机化合物室内空气浓度标准。丹麦早在1984年底,就在哥本哈根市建成了“非过敏住宅建筑”示范工程。 日本于1988年开展环境标志工作,至今环境标志产品已有2,500多种。日本科技厅于1993年制定并实施了“环境调和材料研究计划”。并于1997年,在兵库县建成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无害于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建筑费用只比普通住宅增加2成左右。 我国开始研究绿色建筑材料比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并且在1996年11月~1997年10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健康指标。该研究课题通过审定将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内墙涂料的档次、促进低毒建筑涂料发展、规范生产、保护人体健康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指城市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等,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材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绿色建材”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自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不仅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身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除臭、隔热、防火、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物。 绿色建材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建材而言的,相比较绿色建材而言传统建材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的缺点。 传统建筑材料的弊病 迄今为止的传统建材,其由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从大量资源中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论文: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摘要:在当今社会上,科学技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在逐渐发展,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建筑工程中融入绿色施工理念是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发展阶段超高层建筑在绿色施工管理上出现的阻碍,并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解决措施,以保证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不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超高层建筑;阻碍;解决措施 1前言 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建设超高层建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当前的发展中,仅仅提出建设超高层建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可持续化发展席卷全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在超高层建筑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是有效解决多项问题的主要措施。 2当前阻碍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施工方管理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中缺乏对环保意识的灌输 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中,最为基本因素是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基础的环保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约束其行为,保证其不断遵照绿色施工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施工。然而,根据当前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分析,其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对环保观念一知半解,而且,许多施工单位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绿色施工意识,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落实。事实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期的施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不高,第二,许多施工人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影响其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垃圾,随意乱扔,对于一些基础的施工设施,也不注意保管,随意损坏,如上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方式研究解决方案,以保证其在施工中有效实现绿色施工。 2.2针对绿色施工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存在形式化主义 在当前的超高层建筑过程中,管理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绿色施工管理仅仅存在于制度中,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当前许多施工单位,都把绿色施工管理当成是一种形式,目的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另外,因为当前的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不能有效贯穿施工中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上环保材料并未得到重用,第三,施工结束后,没有针对被破坏的环境做出相关的修复。 2.3绿色施工管理中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制度落实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绿色施工管监督机制。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上,缺乏对绿色施工的有效监督,这样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让施工单位有机可乘,例如使用品质低劣的建筑材料,这样会让超高层建筑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将出现极坏的影响[3]。 3实现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思想,使其进行规范化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人员中对环保意识的理解程度,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课程,保证其深入理解和认识环保意识,通过意识上的改变,促使其自主落实绿色施工管理,为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推进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扫清绿色施工管理推进过程中的思想阻碍。 3.2完善绿色施工管理系统,保证绿色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 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环保意识作为基础的绿色施工管理依据,还必须针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使其有效贯穿施工的各个阶段,是让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阶段,在工程施工之前对区域环境以及地形地势进行有效的查探和研究,以保证绿色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这阶段,要针对当前区域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水污染的状况发生,这是在工程施工前进行的绿色施工管理;第二,明确超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之间的差别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在超高层施工管理中,实现绿色施工,必须对地下工程做出有效的管理,通过运用逆作法,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扬尘以及强大的噪音,保证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进行;[2]第三,在超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其中有效推行绿色施工管理,可以采用液压爬模体系以及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各种资源,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绿色施工管理[1]。并且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整个施工环节中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不断落实,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有效发展。另外,在不断完善管理系统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监督机制,提升监督的力度,保证对绿色施工管理有效监督,以弥补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过程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等问题。但是,在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关于其中的施工管理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当前的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中各个阶段进行了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模式,保证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以在建筑行业促进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推进。 作者:龚燕平 单位:深圳市物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建筑越来越重视绿色设计,其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建筑设计会慢慢地向绿色建筑设计靠拢,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的生活,通过将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融入建筑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现在我过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既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案。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1概念及原则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为促进建筑物、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进步,这也是绿色建筑一直追寻的目标,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原有天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善,尽可能的做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如今,绿色建筑又被称作为“显学”,之所以这么称是因为绿色建筑包含很多内容,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地设计,此过程包括很多复杂的技术和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高的工程。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的影响,更好地为环境服务,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并改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将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改造作为基本目标,建筑设计学院将目标放在为人类提供更好生活空间方面,兄弟是建筑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在建筑施工时严禁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施工材料,保证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其次,绿色建筑设计要做到舒适和健康,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运用科学性较高的结构,保证人类生活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健康,对太阳能进行充分的利用,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绿色建筑设计还要以节约资源能源为基本原则,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应该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运行,详细考察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的灵活性,促进建筑施工高效运行。 2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基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应该具备统一的组织管理形式,首先需要对建筑设计的基础环境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人工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建筑优势渠道,自然雨水收集,通过处理和回收。植物生态水系统,有效地实现生态绿色的周期,减少人工的使用成本和浪费。 2.2采光和通风 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劣与采光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在采光照明设计方面的投入内容较多。采光最大化体现了低碳资源建筑设计,通过扩大采光面积不仅能够使得室内显得宽敞明亮,同时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增大采光面积,减少了人工照明的成本支出,电力资源消耗有所降低,比如说,对于会议室的设计,可以使用圆形会议大厅的设计结构,增加采光面积,保持会议室的明亮,还能减少人工照明,这样做节能环保,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理念。360度的盖板也具有一定的保温值,当夜晚或者是天气较冷时,可以借助于盖板有效降低冷气流,提高室内的温度,减少空调和暖气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也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通风,不仅能够为室内增加新鲜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还能够吹到凉爽的自然风,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节约电能,减少了废物排放。 2.3顶部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在整体设计过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特的顶部设计能够增强整体设计的新鲜感,增强自身的独特性,更好的与其他建筑设计进行区分。比如说可以将建筑设计的顶部设计成蓝色天空的样子,等到晚上可以变成一个明亮的灯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并不可以单纯了为了博得大家的关注而使用过多的建筑材料,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顶部设计的独特性应该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以绿色化设计为基础。 2.4建筑物的门窗系统和玻璃幕墙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改善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能源消耗比较高的建筑门窗系统,对其进行改善与优化,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对建筑门窗系统的改善也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因此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选择性能较高、效果较好的门窗系统,提高玻璃幕墙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得建筑的保温性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减少玻璃辐射,保证居住者的健康。 2.5合理运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施工所需求的能源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为了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应该选择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提高建筑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比如说可以使用自然界当中的太阳能、风能等,这样可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危机,降低资源损耗,使用可再生资源,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的绿色化。 2.6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 BIM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具有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周期的重要作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设计的整体流程与设计思路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改善绿色建筑的质量。由此可见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可以对建筑的物理环境进行提前预测,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监测,在后期还可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BIM技术并结合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技术,可以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后续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当前建筑行业被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中会加入更多地绿色设计思路,建筑绿色型建筑,为人们创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作者:李勋 单位: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让我国能源消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开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建筑也可称之为生态建筑,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让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且其设计理念的应用比较广泛,应用效果也非常的显著,它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展,降低能源的耗损量,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因此建筑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重点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基本设计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新型的设计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绿色建筑具体指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施工,它是建筑业施工的全新模式,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绿色建筑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个是能源,另一个是资源,想要更好的去实现建筑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就需要对建筑物所处方位的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将绿色建筑物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绿色建筑的中心内容就是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所以不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还是在进行建筑拆除,都需要把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让建筑与自然保持一致;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也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善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并对应用新产品进行积极的推广,重视建造过程的环境保护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去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措施 3.1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原则,指的是绿色建筑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上应当实施集约化利用,并对建筑附近的配套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在不添加或是少量添加土地使用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的去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让目前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发展和现在的地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地下资源应当先从地下车库和地下贮库等方面的工程入手;并对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材料进行使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得到提升,还可以让荒废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提高节源减耗有着积极的作用。 3.2重视对建筑实用性的体现 我国建筑的主要中心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以舒适为主,进而让建筑的使用价值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例如建筑所处的地质、环境、天气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自然能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发挥自然能源的优势,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还应当把居民的意见考虑进去,从采光、通风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去满足住户的需求,彻底的将建筑的实用性突显出来。 3.3重视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 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情况直接影响着用户的居住质量,尤其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的生活居住条件成为了人们现在追求的主要目标;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绿化这个重点要素考虑进去,绿化不但可以起到扩大生活空间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提高人们居住质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可以忽视对建筑周边进行环境绿化的工作,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环境,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绿地的铺设面积,让居民仿佛生活在大自然当中。 3.4善于利用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应当在建筑施工方面进行体现,在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同时还要应用比较先进的节能技术来降低能源耗损;除了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考量以外,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的适用性进行考量,尽可能的选择那些耐用性比较高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 3.5善于利用新型能源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它的涌现很好的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对楼顶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应用进去,这种发电系统所带来的电力能源是持续不间断的,可以满足建筑整体的电能需求,而且电能的储存和供给的操作方法也比较便捷,因此应用的比较广泛;此外,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建筑整体的采暖和供热,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能源降耗的效果,还可以满足建筑的整体热能供给;太阳能还可以改善室内的采光问题,有利于提高建筑整体内部的舒适性。 3.6选择绿色建材进行使用 传统建筑所使用的建材性质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这种建材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绿化;想要更好的建设绿色建筑,首先就要对建材行业进行大力的绿化改造;积极的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尽可能的去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把建筑外形设计得比较简约化,不要加入过多的装饰性元素;建筑内部应当选择那种比较灵活的隔断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能源降耗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减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4结束语 结合上述可知,我国想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就必须将节能环保落实下来,建筑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可以让能源、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资源能源耗费的情况。 作者:张冬梅 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出现资源浪费以及建筑污染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而且这一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环保、生态、绿色、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主要追求。合理应用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水平,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而且能够确保用户生活与工作的环境质量。本文首先阐述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然后从四个角度详细探究了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要点;核心内容;主要任务 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水资源以及建筑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构建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第二,减少有害物质(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的排放,同时要保护原有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第三,不断提高建筑环境的质量。第四,在建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自然界可再生资源等,并要充分考虑日照、交通等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核心内容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是建设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1.2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筑的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基石,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通风性、隔音效果以及较少辐射等。绿色建筑通过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减少对人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绿色建筑通过设计合适的通风口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扩大采光的范围。从而减少灯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2.1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建筑可以选择青钢网架结构、张拉膜结构、壳结构等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除了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这种结构形式具有灵活性较强、耐用的特点。采用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的建筑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建筑改造的频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偏好和风格也是不断改变的。而这种结构形式为建筑今后的改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由此可见,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2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2.2.1清洁能源的利用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损耗。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使用铅、镉等金属以及化合物的颜料添加剂。同时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利用风能。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的环境。 2.2.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对旧建筑改建或重建时,要注意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将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可以节省材料,大大降低建筑的成本,同时还能较少污染物排放,为绿化环境做出贡献。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2.2.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产品更替过快造成了各能源及材料的浪费,吃时间下去,便意识到浪费浪费带来的危害,能源的减缩、废弃物的堆积以及大量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比如纤维保温材料等,尽量避免不可再生材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这也是构架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3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2.3.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首先要在生产运输环节控制能耗。在建筑设计中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能源和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减少消耗。为此,可以选择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浪费的现象。同时为了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消耗,可以选择较近的材料产地。不但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且还节约了运输的成本,实现了合理配置资源。 2.3.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建筑材料的消耗主要在施工环节,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要从施工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结构,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同时还要根据建筑的朝向充分考虑建筑采光因素,尽可能的加大采光的范围,较少电能的使用。此外,建筑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屋顶,增强建筑保温和隔热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2.4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为了减少施工过程造成的污染,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设备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为施工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优越性是其他建筑设计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当今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提升建筑的水平和质量。为此,当代设计师要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温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作者:凌亚春 单位:江苏铭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当今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在这时人们选择建筑不只是为了住它,还要求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让人们达到视觉上浓浓的满足感。由于环境问题如今迫在眉睫,如何将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并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当今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1绿色绿色建筑的特点 1.1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中对全寿命周期的应用非常广泛,全寿命周期不仅是绿色建筑周期内,还需要在绿色建筑施工前也要体现出来,这是因为施工之前准备阶段与垃圾处理阶段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要保证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始终贯彻,也只有在绿色建筑施工阶段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达到绿色节能环保,必须要重视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1.2绿色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是健康 绿色建筑是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必能在施工中减少沙尘颗粒,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人身健康的情况。但是不能盲目的将节能作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必须选择对身体没有影响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并体现合适的消费观念。为了能够更好的节能,需要我们最大化的利用当地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1.3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 绿色建筑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原本人们就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绿色建筑的最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过程中需要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尽可能多的使用一些可再生的天然能源,例如白天施工时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这样可以节约电能还达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2绿色建筑设计要素 2.1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在南边设计一些独立式的住宅,将一些小体量的住宅设计在中间位置,高层建筑设置于北边,而且要注意保持楼间距,同时楼与楼之间要合理规划一些绿化植被。而且建筑物之间的布局,要将建筑物错开,不能出现垂直水平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得自然风通过回旋区,使得建筑物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另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在的地区,例如在我国的南方,气候多是东暖夏热,所以在进行节能设计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合理设计,使得建筑物在夏季能够有效利用自然通风,而且可以防止太阳辐射,冬季要可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时间,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主导风向。 2.2绿色建筑节约用地设计 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及降低建筑的密度,可以多设计一些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了增加城市的容量,可以尽可能多的开发地下空间,同时在住宅区,合理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3绿色建筑追求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就尽可能的降低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对建筑地进行选择时,要最大的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还要考虑到通风,日照以及交通等因素,最大化的减少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在室内装修中,尽可能的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减少化学污染。 2.4绿色建筑节约材料设计 ①其外层要能够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以最大化的减缓甚至消除外部气候的波动,保持是室内的气候稳定;②能够收集并转换一些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防止能源的流失。在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上,比如外墙的材料,可以选择新型的外墙保温材料,通过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率,可以实现节能达50~80%。 3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因地制宜 设计绿色建筑,因地制宜,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有必要。在设计规划当中,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要使用不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和方式。综合上述因素,最大限度上利用通风、集热方式,降低因为这些原因给建筑设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充足光照的地方加装太阳能设施,能够很好的使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常年温度比较低的地方,选择保温性能的墙体材料,在常年高温炎热的地方要对怎样将遮阳板进行仔细勘察和研究安装,达到降低太阳辐射的目标。 3.2优化群落,保护自然 建立绿色空间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可以依赖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功效的关系,构建单位空间内最大的生态功能、将维护最低成本的最佳植物群落。城市绿色空间要模拟真实的自然植物群落,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关注不同地方的多种树种,综合各种草木花卉,这样搭配好的景观才更加美观、结构科学合理、物种丰富多样、表现了非常好的层次感。遵循自然设计的规模需要将城市的特定地理山脉作为实际的前提条件,重视山水地貌以及自然风景使用到建筑景观设计当中来,保证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可以完美融合,保证城市绿化设计空间更加开阔。 3.3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同样也是促使其最终节能效果提升的重要模式,这种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主要就是针对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进行建筑物的匹配性研究,将这些技术手段较好引入到建筑物中,促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电力能源的消耗,并且在清洁性方面也能够发挥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尤其是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创新,更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效果,但是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需要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以及建筑物的需求进行有效布置,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推进相应绿色建筑的布置和优化,提升其整体水平。 4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行业随着近些年经济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现代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经济,需要对环境造成很小的影响,所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绿色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时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伟强 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专业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摘要: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全方位学习。体验式教学能够解决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保证教学效果。总结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性服务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作者:杨振 于欣宁 秦鑫 汪静姝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它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建筑绿色施工,做好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建筑领域的必然趋势。文章就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关键词: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也随之有了大的提高,不在仅仅满足于居住,对居住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引起消费理念和环保观念的较大转变。与之相关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大,工程量越大,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环也越严重,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建筑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只有全面推进绿色施工,才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绿色施工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可循环利用,促进基本建设领域的经济转型,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生活的需求。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内涵 绿色施工管理,是指工程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以及工期的前提下,经过科学化管理,让工程项目的所有参与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四节一环保”的目标,以最大的限度节约资源,减少环境破环,从而达到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和传统施工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上说,绿色施工是根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传统的施工进行提升与创新,但是二者有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施工所控制的目标是质量、安全、成本以及工期,然而绿色施工则还要把环保和节约资源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绿色施工强调环境保护与高效资源利用,重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人们生活影响和自然环境破环最小、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施工模式。但传统项目施工模式的经济利益和环保、资源节约出现冲突时,往往会以破环环境与浪费资源为代价,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传统施工这种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推进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监督管理需加强 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必须具备强有力监督管理,并配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科学、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但是,目前我们这两个方面仍不具备,致使监管无力、有名无实。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也只是注重现场安全与文明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环不够重视。 (二)推进过程中施工成本增加 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的主要目标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工期完成工程,然而如果进行绿色施工必然会增加自身成本,这导致与施工单位的价值目标存在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施工的向前推进。 (三)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持 目前,建筑相关行业的大多企业不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工过程中仍然使用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我们知道无论是设计、施工或者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较早,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要设立专门的技术研究队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交流,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只是听说“绿色施工”这个名词,但对具体所涵盖的内容和相应的职责分工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另外项目施工的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较差,更是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模糊,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环境破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相关企业没有组织有关绿色施工的知识宣传与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教育制度流程。 三、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发展措施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 法律法规的制定需以绿色施工项目作为基础,以绿色建筑、ISO14000认证标准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绿色项目侧重一些非强制性措施与指标,并给予各相关参与方优惠政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将部分非强制性指标转化为强制性指标。行政监督管理方面,要完善绿色项目的审批制度和流程,采取综合考量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方式,加强行政监管。我们可以在工程招投标文件中融入绿色施工的有关要求,去引导项目各参与方(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等)积极推动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二)建立多种激励政策,鼓励推进绿色施工 通过调节政府税收等经济手段,激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抓好绿色施工。对于绿色施工做的好的企业,通过降低税收比例以补偿因此增加的绿色施工措施费。对于不合格企业则要增收税费,迫使其转变管理方式。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考量达标企业,做的好的,给予给多的公建项目和减免优惠条件,从而激励企业推进绿色施工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建筑各种奖项的评比内容涉及绿色施工的少之又少,可见绿色施工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影响不大,只有一些重要的奖项与绿色施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和有效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三)提升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真正落实绿色施工,必须针对项目管理人员,加大绿色施工的宣传、学习力度,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并对项目管理人员和现场劳务作业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要设置专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定科学、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落实绿色施工管理方案。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方案须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以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的内容。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入手:首先是设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划分工作职责,制定“四节一环保”相关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其次,采用合理的绿色施工组织措施,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扬尘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污染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防治措施。最后,在材料管理方面,要选择绿色环保性材料。对于材料采购与使用上,不仅要考虑成本与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内在成分,选择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投入使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更有效地替代人员的管理,它可以实现项目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以最小的消耗实现高效、环保的目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绿色施工形成了有效控制,然而我们国家在信息化的实际运用上还比较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迅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强化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全员范围覆盖绿色施工管理意识 企业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工进行绿色施工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快速提高人员的绿色施工认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能够大大加强项目人员对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有利于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项目人员集中培训,使人们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与意义,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绿色施工对当今建筑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这样项目管理人员就会积极主动进行绿色施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实施绿色施工行为,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建筑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建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强化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大大促进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建筑单位更加规范和制度化。建筑企业也通过管理创新,提升施工技术,满足绿色施工要求,真正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作者:陈亮 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方法 摘要:通过研究绿色建筑策划与普通建筑策划在工作时间节点、工作范围和流程方面的异同,针对现有绿色建筑首先确定目标由上而下的策划方法,提出了优选技术措施再确定建筑目标的由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方法,可供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策划;方法 引言 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不仅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和规范,而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采用方法和途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量身定做形成可为总体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和逻辑的设计依据的任务书[1]。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对普通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策划也在建筑策划体系上应运而生。但与普通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也有其独特性。 1绿色建筑策划实施的时间节点 建筑策划是为编制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建筑策划始于总体规划阶段,终于建筑方案完成之前。是介于总体规划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图1),为了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需要设计师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3]。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具体评价条文来看,绿色建筑始于选址,从理论上讲,绿色建筑的策划也应始于项目选址之前,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绿色建筑策划对于选址的确定显然是乏力的,即使有些地区的用地指标中已经包含了绿色建筑等级要求[4],但是对于基地的基本情况也只能被动式接受。理论上绿色建筑策划开始时时间节点也只能始于方案之前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之一是指导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绿色性能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特别是建筑形体、朝向和平面布局对建筑性能影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40%的节能潜力来自于方案设计阶段[6]。绿色建筑策划的时间节点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绿色建筑的策划应尽量早,如果建筑方案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策划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2绿色建筑策划的工作范围和流程 随着建筑策划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策划逐渐走向多学科融合[7]。从工作流程和策划阶段的内容来看,建筑策划衔接规划和建筑设计阶段(图1),策划阶段侧重于项目定位、设计方案等较大尺度的内容,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上而下,由大而小,几乎不设计具体的某项技术措施。但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各专业配合的更紧密(图2),并且各专业从细节入手,按照绿色建筑条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最后汇总而成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等大目标。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下而上,由小到大。并且技术措施的确定对于策划和方案阶段至关重要,据美国能源署的一项针对67栋绿色建筑的调研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303项技术中,有57%的技术措施需要在方案阶段落实[8],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在绿色建筑策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建筑策划的工作流程也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给出“如何建设”的方法。由此顺承,相关国家设计规范[9]也给出了由上而下的绿色建筑策划的流程(图3)。现有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采用由上而下策划步骤,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然后根据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的需求进一步确定节能、节水等分项目标,进而确定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然后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总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由上而下的策划步骤,在未分析各项技术措施适宜性的前提下确定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是不客观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涉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暖通空调、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等专业,计有28项控制项和108项得分项的技术措施[10]。先确定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确定技术措施与根据建筑技术措施的适宜性选择后根据总体得分情况再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具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偏主观,很“官僚”,后者客观,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正如无包治百病的良药,绿色建筑技术也各具有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同一个技术在不同项目中采用可能具有“绿色”和“非绿色”的特性,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选择也就成为绿色建筑的关键[11]。换言之,绿色建筑策划阶段首先要对单项技术进行适宜性的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适宜于本项目。根据选用适宜的各单项技术应用效果、范围和规模,最终确定绿色建筑等级和总体目标,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更符合绿色建筑的需求(图4)。与之相比,自上而下的策划流程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时得到的总体结论可能会掩盖某项技术的技术经济不合理性,与绿色建筑理想相悖。先确定等级和总体目标而后进行分项技术的确定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当然,绿色建筑策划在设计过程中是个动态的过程,美国建筑策划先驱威廉•佩纳研究指出,对于建筑师的日常工作,设计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策划研究[12]。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在一段时间内是交互的,策划和设计不断遇到和提出新问题,并逐步解决和落实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绿色建筑策划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策划面向工种不止建筑专业,还要直接面对建筑结构、建筑水暖电、建筑物理等专业,所研究的对象也具体到针对每项具体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落实。 3绿色建筑策划内容和实施 如果说建筑策划通过以理性精细的方式形成详细设计任务书,那么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确定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要求,并细化到各专业分项适宜的实施。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条件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技术的适宜性。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特点[13],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条件和与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性的技术,综合评判后确定合理的等级和目标。而不应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主观确定为高星级或者低星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筑策划的前期外部条件着重关注社会、人文和地域等外部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强调相关社会因素对建筑性格的决定作用[1]。绿色建筑策划关注的重点在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9]。并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是需要规划、景观、建筑、结构、机电、建筑环境各专业之间综合考虑,整体协调落实后才能得以实现。国家和各地地方标准对于建筑策划的内容编排采用了不同方式,文献[9、14、15]采用了按照各分项实施目标编排方式,各内容对应与各专业多有穿插。文献[16]采用了按照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等专业划分编排方式,便于设计阶段各项内容的便于沟通和落实,值得借鉴。图5给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内容鱼骨图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策划内容各实施的先后的关系,限于篇幅,未列出各技术策略。 4结论与展望 绿色建筑策划是在可持续背景下建筑策划内容的拓展,与注重社会因素的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更侧重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具体技术措施的确定,目标以及绿色建筑等级的合理确定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通过分析,给出了绿色建筑策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随着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策划工具也在逐渐整体,现有的绿色建筑设计软件以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与绿色建筑策划、设计和评价的整合应用也在进行中。 作者:高庆龙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建文 单位:晋城市晋方圆建筑检测有限公司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如何去把握,或者说有意识地去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一句话,对应于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概念设计。 首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坚持结构设计没有惟一解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协助建筑师以达到令业主满意的建筑。例如,美国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建设之初,银行业主追求和向往能在他们银行大楼的整个底部有一个4层~5层楼高的无柱大空间,以充分满足他们银行业务在使用功能和形象功能上的需要。在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方案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合作开拓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将电梯井筒与设备井筒分别设置在建筑物的纵向两侧,作为巨型柱,并将第一道设备层设置在第6层,往上每隔18层再各自设置一道,作为承载力和刚度很大的巨型水平构件,并与周边的巨型柱有机地刚性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种巨型框架体系的结构功能与受力特征,不但能有效地抵抗重力荷载和水平荷载,还在整个大楼底部5110m2的面积内无一根柱子,实现了业主梦寐以求的大空间。同时,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所构思的结构总体系应有一个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理想刚度目标。即具有一定大的刚度和承载力抵御风荷载和规范设防烈度水准的地震作用,以及在第一道防线的有意识屈服后,在结构变柔的同时仍具有足够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延性耗能能力来抵御可能遇到的罕遇大地震。 其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掌握各种结构体系的近似计算方法。英国工程师A.L.L.Baker讲过:工程师所掌握的最佳计算方法,应该是运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计算方法。而近似的计算方法就是对一个结构工程师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对于框架结构体系,必须掌握的近似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直接弯矩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法。同时,结构工程师还必须了解抗侧力构件的变形近似计算,通过获取不同抗侧力结构(或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比较概念,来大致估算建筑物的变形,以便于提出或比较各种可行的结构总体方案。 最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仍然要注意把握和运用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超过了规范的限值,我们要结合具体设计综合判断。众所周知,规范控制轴压比限值的目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达到具有较好延性功能的大偏心受压破坏状态,以防止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脆性破坏。同时我们知道,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延性功能的因素除轴压比外,还有框架柱的配箍特征、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纵向钢筋承担截面轴压的能力、框架柱的截面形状等因素,轴压比限值的大小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综合所有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调整。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既不盲目照搬规范,也不盲从于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任其随意摆布;只有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才可能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思想,而其结构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创造力才会随年龄与实践的增长而越来越充实,其设计成果才能不断创新。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的应用 摘要:针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生态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充分融合建筑环保节能理念,提升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生态环境和节能的一致性,采用生态表皮设计,以打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节能性;环保性 湖南省将森林覆盖率、绿色建筑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中,加大生态建筑建设力度。在构建可持续化发展城市形态时,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有效连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生态控制线规划,明确禁止开发区域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对生态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生态建筑学概述 生态建筑学设计理念提倡节能效应与环保效应,将生态环境和建筑相互融合,利用自然生态理念与模式,开展高层建设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技与生态等的优势,融合各类因素,形成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高层建筑建设资源消耗量较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较大,引入生态建筑学,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确保高层建筑建设的效益。 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最优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坚持结构方案最优原则,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明确建筑区域情况。以建筑选址为例,要明确地质条件,了解建筑区域的经纬度与气候条件等,以合理设计建筑朝向,进而保障自然通风技术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要明确建筑区域周围的绿化情况,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做好后期规划设计,确保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2.2合理化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注重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为确保建筑设计的安全可靠,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结构参数,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化、数字化处理。因为基于生态建筑学的高层建筑,多应用各类节能技术与材料等,设计人员若能将节能理念,有机的融合到高层建筑设计,做好建筑设计的把控,则能够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1]。 2.3环境互动性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需求,采取人性化设计,坚持舒适性与方便性,使得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设计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节能技术,实现环境与建筑友好相处。譬如:高层建筑水资源消耗量较大,若将污水全部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会污染环境,因此要加强水资源回收利用,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利用处理技术,用作厕所冲水与景观水体。可以设置分质排水系统,例如图1所示,实现水循环利用。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1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 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吸取环境资源,譬如:高层建筑采光设计,需要制定多种方案,做好方案评选,以确保建筑能够获得较多的光照,减少电能的使用;对于高层建筑空间格局以及朝向设计,增加通风面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消耗。高层建筑自然通风形式,主要包括幕墙开窗、双层通风幕墙。其中幕墙窗开启方式主要包括固定窗、平行外推窗等。双层通风幕墙主要包括内循环、外循环、开放式双层幕墙。双层幕墙和传统幕墙相比,能够实现节能50%,可以达到较高的性能[2]。 3.2采用生态表皮设计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指的是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楼板等,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能量消耗较大,可以占据整个建筑能源消耗的1/4左右,因此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建筑装饰功能,还需要注重建筑表皮的支撑功能,从人的生理舒适度与辐射热等因素考虑,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譬如:某建筑表皮覆盖系统设计,采取了双层结构,包括隔热玻璃与多孔通风层,利用双层表皮,确保建筑内部气流保持正常,避免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外部空气可以通过建筑外皮进入到通风层,建筑内部设置控制板,来控制自然通风系统,形成缓冲气流,输送到建筑主体,以减弱外部风的影响,制造出自然风。 3.3融合舒适化理念 高层建筑是常见建筑物,人们对高层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建筑结构与功能的要求较高。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需要合理选择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材料,影响居住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质量把控,合理选择建筑原材料。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需要做好空间组合的设计,确保空间生态性,保障辅助空间能够达到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要求[3]。 3.4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在开展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坚持再评价、更新、重复利用、减少消耗、循环利用基本原则。建筑设计原则,提倡不仅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美观程度,还需要做好周围环境评价工作,包括城市气候与植被覆盖,以打造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构样式,实现高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共存。譬如:某节能环保大厦,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水资源与地热资源优势,构建了水循环利用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同时采取分区设计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河水和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提升建筑水源热泵系统的性能,除此之外,在屋顶还设置了光伏发电机组,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性与环保性。从建筑到室内外装修材料上都大量采用具有环保与高科技含量的可循环使用材料,如有机涂料、中空夹层玻璃等环保材料,大厦建成后将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4结束语 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日益短缺,高层建筑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加强对生态建筑学的运用,减少高层建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节约,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明 单位:郴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问题与方法 摘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能与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该对高层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详细的分析承载力,重点部位应该加强技术的关注。为了满足高层建筑设计的规范与标准,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该关注每一个构件。设计人员应该不断的提升高层建筑设计的水平,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高层建筑严重影响着建筑的施工可行性与稳定性,在施工之前应该做好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为了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不断的优化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设计人员应该不断的优化高层建筑设计,不断的学习新理念的知识与技术,并结合设计经验,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第一,混凝土设计重点。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混凝土与钢筋是主要的施工材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承载力较好,并且性价比高,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被广泛的使用。在设计混凝土时,如果设计不合理,施工时建筑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裂缝,从而严重影响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设计好混凝土,在初期设计时应该全面的考虑问题及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并详细的记录数据,从而避免混凝土在施工后期出现不稳定性现象的产生。第二,基础设计重点。基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基础不仅包含地基,还包含其它的基础构件。基础是建筑工程中的隐藏工程,并且还得承担起整个建筑工程的负荷,因此基础的设计非常重要。在设计基础时,设计人员应该实地考察施工现场的情况与施工地质的情况,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并仔细的研究施工场地的土质,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建筑的施工打下稳定的基础。第三,砌体设计重点。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砌体较为常见,并且砌体的种类非常多,对于不同类型的砌体,设计的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的砌体。对于混合性的承重,砌体在建筑中主要是作为底层框架,由于砌体的组织体系动力性能不好,这使得建筑的不具备良好的抗震性。砌体应用到横墙时,主要承受墙体的压力,从而保证墙体受到砌体的承载力,提升墙体的刚度与强度。砌体应用到纵墙时,能够保证纵墙的抗弯性能。以上是砌体应用到不同的建筑部门中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重点。为了提升建筑的设计水平,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等都满足国家设计规范与标准,从而提升设计企业的业务能力。 2高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注重地基的建设。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中地基的建设都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但是在设计建筑时没有实地考察从而缺乏地质勘查的资料与数据。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地基的建设。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足够的重视地基设计,会导致建筑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提升建筑中地基的稳定性,保证地基建设的质量,相关人员应该实地考察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设计符合建筑工程的地基。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应该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地基建设中填入沙石,这不仅不能够提升地基的稳固性,还会减小建筑的承受力,让建筑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第二,楼板出现裂缝。建筑的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是混凝土中的楼板出现大量的裂缝。目前,在建设建筑时一般使用楼板,分析楼板的受力也仅仅分析楼板平面受力情况,这是导致楼板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楼板的承受力时应该考虑三维空间上的受力情况,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楼板受到的承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时不应该使用单向的楼板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不应该使用分离式的钢筋作为支撑,这样计算出的楼板实际受力数据与计算的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混凝土使用楼板时会出现大量的裂缝。第三,选择错误的梁高。建筑设计中梁高的设计尤为重要。设计人员为了简化计算与设计过程,通常会把梁的设计作为单梁,这使得梁的数量显著减少,不能承受住整个建筑的符合,留下安全隐患。在设计梁时设计人员应该全面的考虑梁的承载力,选择合适的梁,避免梁由于超负荷出现损坏的情况。 3高层建筑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建筑,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高层建筑物承受住自身的重力,不会出现超负荷现象。建筑的承受力达到设计标准,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得到保障。要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建设面积与功能进行仔细的考虑,设计人员需要注意不同的建筑,建筑所需的空间与高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二,提升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结合美术、力学及地质知识,并且对于理论的要求较高。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应该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设计人员应该严格的控制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建筑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施工。除此之外,更要重视建筑的安全性能,要考虑应该具备的抗震性与抗风性。第三,提倡概念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提供的舒适性,而是更侧重建筑展现的个性化。为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设计人员可以使用概念设计。通过对施工场地的实地考察与分析,将获取的数据进行不断的优化之后,设计适合建筑设计,然后制作建筑的模型。目前,科技飞速的发展,设计人员可使用先进的技术模拟模型,不断的优化模型,最终实现模型,这对于建筑设计具有非凡的意义。 4设计高层建筑的方法 第一,控制回填土的质量。完成基本的建筑工程之后,在空余的部分需要进行回填土工作。回填土应该选择粒径大的材料,回填土施工应该满足施工规范并达到设计要求。在进行回填土工作时应该控制一些施工条件,根据施工的特点及回填土的种类确定回填土的参数。为了保证前期工程的建设质量,在进行回填土工作之前应该做好验收工作。在施行回填土工作时,应该设定好施工水平的标准,从而确定回填土施工的程度。第二,地梁建设。地梁建设主要分析地梁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首先,将地梁作为框架计算,此时不用考虑地基情况,虽然这种处理方式与实际的计算数据存在着差异,但是可以作为设计与施工的参考依据,从而让建筑避免自然灾害对自身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只计算框架整体而不计算梁,并忽略梁弯矩的影响,这种方式也十分的合理。并且此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地梁建设问题,还能够完善与优化建筑的施工。第三,钢筋锚固。钢筋锚固主要是为了提升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连接,提升建筑的稳固性。钢筋锚固与剪力墙的施工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需要将剪力墙与钢筋锚固结合在一起,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出有利于两者的施工条件与施工工艺。钢筋锚固能够让剪力墙与钢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避免钢筋出现任何问题。钢筋锚固应该具备适当的长度与强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关注高层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为了设计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并对必要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能,保证建筑工程顺利的竣工。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超高层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节约用地面积,超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尤其是一些人员密集、功能复杂的城市。超高层建筑尺度宏伟、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投资庞大、容纳性强,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环节会有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存在问题 超高层建筑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象征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但是超高层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设计和维护,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较大,与建筑在设计时节约的原则相违背。 1、抗震设计方面的问题 抗震问题也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短柱问题较突出。 1.1结构平面设计 超高层建筑设计时结构平面设计常存在外形不规则、上下不对称、形心、质心偏心大、凹凸变化尺度大、结构平面刚度与现状不均匀、长度长等一系列问题。1.2抗震构造柱抗震构造柱在设计中通常存在大厅的四角、外墙的转角缺乏构造柱,即使有构造柱但不是成对存在,在一些纵墙和山墙的交接处也缺乏抗震构造柱,甚至在一些建筑中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等问题。 2、消防问题 超高层建筑功能多元化、设备较复杂,存在很多引起火灾的因素,例如如果对超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维护和管理不当、或者是明火处理不妥善就有可能引发火灾[2]。相对于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如果发生火灾引起的危害更大,常见的超高层建筑消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火势蔓延较迅速,疏散困难 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存在很多可燃物导致形成纵向烟筒,这些烟囱的拔风抽力效应在发生火灾时会促进火焰和烟气迅速蔓延,而这种效应随着高度的增高和抽力的增大而强烈。超高层建筑工作、生活人员较多,通常情况下,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可容纳数万人以上,如果发生火灾,客货电梯不能使用,只有消防专用电梯才能使用,而消防电梯的时间和运载人数有限,大量的人员需要借助楼梯疏散。人数越多、楼层越高,疏散的时间越长,潜在危险越大。 2.2火灾扑灭困难 如果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那么因为建筑周围的场地较小、登高高度受限,而火势蔓延迅速,增加了扑救难度。因此超高层建筑试析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蔡云峰1郝虹琳21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42北京紫玉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12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消防问题,全方位考虑,尽最大可能消除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预期目标[3]。 3、设计中一般的实际问题 3.1防排烟系统 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投资,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设计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防烟设施,缺乏有关机械防烟的设计,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排烟的方式在超高层建筑中是不合理的。尤其针对于一些大型的商场,中间设有封闭楼梯,很多开发商为了扩大商场的使用面积,节省投资,并没有按照规范设计正压送风,也没有增加前室。 3.2建筑消防设计方面 由于超高层建筑自身特殊作用,工程设计实际建筑中,加强超高层建筑设施消防工作变得很重要。由于超高层建筑物楼层很高,超高层建筑容纳人员很多、很集中,实际设计工作中,需适当提高在建筑内安全通道的质量和数量,这样做避免有火灾事故时人员拥挤出逃踩踏;超高层建筑设置的消防通道必须设计到密封性,一旦火灾事故发生,事故造成的烟尘扩散迅速,火势会蔓延迅速,在设计中、后期维护使用中一定要保证消防通道自身密封性能,防止即使有火灾事故发生,消防通道依旧安全使用。超高层建筑规定的消防设备必须准备完全。 3.3电梯设计 超高层建筑中电梯被视为其生命线。设计实例如纽约世贸中心:建筑物高541.3米,共有246个电梯,如果电梯在高速运行期间大楼出现15.24CM以上的晃动,电梯钢缆会因为受力不均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危险,因此开发商设置了电梯钢缆的随动跟踪机构并设计了相应的报警系统,以便于及时调整钢缆的长度使其受力均匀。由此可见超高层建筑高度较高、结构复杂,使得设计和维护相对较困难[1]。3.4设备与设备系统的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从设备和设备系统角度出发比普通的建筑要复杂的多,不是将普通的建筑进行简单的拉伸和叠加,必须对普通建筑中较简单的问题特殊对待,相关的人员要特别关注、及时处理,如提高建筑的侧向风力承受能力。 4、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探索 4.1设计采取基础隔震相关措施 传统的设计抗震方法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消减地震破坏能量,来保护建筑物,却存在许多短板。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发生的破坏能量多出自于地面,通过建筑物基础向上部层层传递。在对地震经验总结归纳后得出: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结构底部相对越小的滑动,较大幅度减轻高层结构的破坏烈度。基于可动这一概念的基础隔震方案多种多样,主要方式有:软垫式隔震、滑移式隔震、摆动式隔震、悬吊式隔震。例如软垫式隔震就是是在建筑物基础上设置一定带铅芯的钢板橡胶这样的隔震装置,使整个房屋坐落在软垫层上,遭遇地震时,底面与地面相对水平位移小,建筑物自振周期加长,致使主要的变形都集中在软垫块处,建筑物上部间侧移却变得很小,这样做就保护结构一定程度免遭破坏。 4.2合理设计提高结构阻尼 提高高层建筑物结构阻尼,建筑物结构上设计布置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变形。在实际设计实例中;台北101大楼设计时在87-92楼规划安装了一个体积巨大特殊的钢球风阻尼器,球体直径达5.5m,它由四十一块12.5cm厚钢板焊接为球形,其中重量可达660t,这样的规划设计有效减轻了由于飓风和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震动和侧移。为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附加阻尼这一新途径,是利用主体结构连接刚性挂板中间特殊装置所具备的非弹性性能、摩擦性能来实现。建筑物设计采取这一措施过后,使阻尼比仅为2%的抗弯钢框架,发生地震时有效的粘滞阻尼≥8%,使得底部地震剪力和顶点侧移降低50%左右。此外,通过设计采用高延性构件,设计时附加耗能装置的做法也有效消减高层建筑物地震反应。 5、关于我国超高层建筑中节能设计的思考 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度变化导致相关的参数有所变化,影响建筑的能耗,超过100米的建筑只有太阳辐射保持不变,其余的气象参数均变化较大。而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所用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都不能反映出气象参数与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又不能反映出表面的热交换能力,不能准确计算出相关的能耗,不能科学合理地配备相应的节能设备。 6、超高层建筑中配体设施和装修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完善,集中供应空调和冷热水,但是增加了建筑的负担,也引起了燃气、锅炉、燃油等安全隐患。为了美观几乎全部的消防柜直接镶嵌在墙体里,导致墙体的耐火极限不达标。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消火栓为环状结构,保证建筑物的配件耐火性好,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符合要求,在发生火灾时不会短时间损坏,减少火灾损失[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旦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将会对人员、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和损失,因此,为了尽量减小损失,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注意一些普通楼层一般但对超高层建筑较危险的影响因素及重大火灾等安全隐患问题,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减少经济损失。 作者:蔡云峰 郝虹琳 单位: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紫玉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绿色建筑理念超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介绍了绿色建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从仿生形态、建筑基底、建筑自遮阳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优化策略,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保护城市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仿生形态,光照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土地资源供应的紧张,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很好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的地标,体现着现代技术、材料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是形式美,结构技术,地域文化等综合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建筑层高,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隔绝,建筑微环境较差等等,这开始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化,如何减少建筑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超高层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于比较完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了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及专著,其中《设计结合自然》《绿色摩天大厦》等专著都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其设计要点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念。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绿建评价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瑞典能源署自助机构(FEBY)颁布低能耗方面法规文件;日本建筑无综合环境评价体系等。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较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类的法规、评价体系、标准以及经营模式,但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并陆续的出台了适应于我国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评价体形,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等。另外我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也进行了研究,2010年沈驰发表的《“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策略》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的概括了5种绿色设计策略。刘煜发表的《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通过对青海气候、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索了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绿建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周期之内,在能源、用地、用水、用材等方面进行节约处理,建造出对于环境污染较少、利于人健康以及高效使用,并且能可持续与自然共处的建筑。设计出来的绿色建筑更符合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减少了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使得使用者更贴近自然。 4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4.1仿生形态优化策略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许多设计师已经将仿生形态理论实践于许多造型以及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对于那些复杂扭曲的建筑形态以及对于常规结构的挑战,他们能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态以及如何更加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从而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绿色生态以及造型新颖的建筑出来。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名古屋Mode学园螺旋塔楼,造型借鉴了DNA双螺旋结构,配合螺旋上升的自然形态,建筑高度达到了170m。考虑到整体造型要求,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并采用三维的构架拼接,同时其通流系统为双开方式。三维构架利用了2000多块造型、角度各异的玻璃,并且在风洞中进行周密的实验,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玻璃构建角度,针对曲面的玻璃设计师采用了可滑动的窗格,以对应不同形态的玻璃幕墙。双开放式空气流通系统,外窗框和内窗进行组合,在提升空调能耗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还明显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4.2建筑基底以及场地优化策略 建筑所在场地是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与城市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区域,只要将外部城市的各种交通空间通过建筑的场地基底与建筑内部发生联系,就能部分缓解城市与建筑空间联系的拥挤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可以分为裙房以及地下室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交叉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基地与场地的使用效率,从而让城市以及建筑更为高效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一座118层高的绿色综合式大楼。其可持续性表现在它是与我国香港最大的交通系统之一的九龙地铁站一起进行设计的,该建筑很好的与周围场地以及城市空间进行了联系以及回应,与周围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空间联系了起来。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拥有庞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以及精确地计算将整个交通网络内部的商业空间和周围的城市空间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整个立体交通网络以环球贸易广场为中心,周围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们都能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4.3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 建筑遮阳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起源到古希腊的作家赞诺芬,他的著作里描述了如何通过柱廊的设计来遮挡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的相关研究。现代建筑的遮阳主要可以分为窗口遮阳、墙面遮阳、屋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在这些遮阳措施当中,窗口遮阳是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AlHamra塔是科威特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向内部进行折叠的空间形式,在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野范围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太阳对于不同楼层的热辐射。为了使太阳的光照辐射对建筑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师采用了清晰的材料句法,南面的墙被设计得高大而厚重,在开口的设计上,遵循建筑的光照情况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这面墙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还能将建筑与当地恶劣的环境所隔绝开来,极大的降低了太阳对于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并通过石材装饰的处理,让阳光与墙面产生坚实和厚重的安全感。 5结语 要实现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必须针对建筑的能耗损失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选取了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仿生形态优化策略、融合场地的基底优化策略、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三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将新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为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王力 颜舒婷 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南大学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建筑形式。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大规模兴起,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而且改善了城市自身的环境。在当前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做到城市空间构造之间的协调性,增加建筑的人性化,因此需要做好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作,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规划;设计;主体结构;绿色生态;节能设计 前言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造型新颖,而且具有丰富的功能,这也使其在当前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出来。不仅增添了城市现代化的信息,而且也对整个城市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对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合理布局,确保其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协调性。高层建筑由于垂直高度较大,因此需要合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1高层建筑规划分析 高层建筑修建过程中,其规划和布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工作,会对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城市氛围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遵循美化城市结构和丰富城市空间的原则来进行高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避免高层建筑的出现影响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性。 1.1超高层建筑数量 城市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但超高层建筑体系会对城市带来带来较大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主导性,特别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采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掌握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减少其可能会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 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但高层建筑如果密集在一个区域内,则会对交通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合理对高层建筑进行布局,掌握其密集程度,确保其布局的合理性。 1.3建筑与街道 当前城市中高层建筑多集中于商业发达及繁华区域,但高层建筑较大的容积量必然会增加该区域的交通荷载,对该区域的交通带来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时,需要结合街道及其他建筑的情况,做到协调统一,对繁华地段的高层建筑层数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需要扩大街道的通行能力。 2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2.1高层建筑主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前,城市高层建筑结构更为新颖和复杂,特别是高层建筑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之间的布置和衔接更具复杂化,这也使大量不规则和非常规形式的建筑平面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高层建筑各种形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再加之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有效的促进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破坏现象十分突出,这也使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绿色、经济、节约和环保。因此在当前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来减少高层建筑可能会对城市环境和周围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从长远发展眼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高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充分了解,针对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建筑风格和类型,有效的执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2.3建筑尺度设计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不同于人,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各部分相互的协调统一。要做到尺度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尺度关系入手:第一是与城市尺度的关系,高层建筑体积大,建筑高度高,是城市的重要组成,也直接影响城市的景观,因此,建筑的尺度离不开城市的尺度,要与城市尺度协调统一;第二是建筑尺度,即建筑本身的尺度,设计师做到均衡,需要从建筑的组成来调节,高层建筑由主体、裙房和顶部组成,这三部分的尺寸需要一定的比例来均衡建筑的整体尺度,然后就是各个组成的细部尺度,层次、等级划分要细致、协调;第三是近人尺度,这是容易被人们所观察和直接看到的,比如出入口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尺度要适宜;第四是道路尺度,也是近距离的感知,需要考虑行人的舒适度来确定尺度。 2.4重视节能设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密集度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旦在高层建设设计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则会造成高耗能和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将节能设计放在主要位置。在具体设计时,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位置,使其能够有效的满足日照要求,尽可能的增加南向开窗的面积,减少北向和东向开窗的面积,更好的利用日光。同时选择具有较好隔热性能和导热系数低的窗体材料,避免热量从窗户位置消耗掉。墙体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层,利用较强保温性能的材料做成复合墙体,增强墙体的保温性能。以此来全面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低能耗、高效益目标。 2.5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还需要注意防火、抗风、配电、电梯和防雷等诸多的问题。高层建筑具有较大的垂直高度,这也需要设计时要注重水平区域,因此要做好防风设计。同时还要设计两套供配电系统,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正常的供电需求。对于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建筑总体布局时需要确保具有较好的畅通性和安全性,所设计的楼道要能够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性,配备有采光设施及应急照明装置,使人员能够快速疏散。同时还要合理进行防火分区设计,高层建筑楼道内消防器械和疏散通道要做到合理分区,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采用灭火措施,并同时对人员进行疏散。在各楼层设置消防栓时,需要保证消防栓所处位置能够到达同层的任何部位。另外,就是在设计时需要重视高层建筑防雷击问题,合理设计高层建筑防雷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及多层防护的原则,在防雷措施上要充分的利用高层建筑物自身的结构,即在高层建筑顶端及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利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将其上端与顶端避雷网有效连接,下端与基础接地位置进行连接,从而形成良好的防雷系统,有效的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高层建筑作为当前城市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体规划需要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效结合,确保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具体设计时还要遵循生态、绿色和节能的理念,打造绿色建筑。而且高层建筑设计需要与规划有效配合,使城市空间布局更为科学和合理,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廖三生 曾微 单位:江西坤巽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进步,其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类型中最普遍的一种。但是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大,改变了生态结构形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建筑设计则能够很好地改变这种情况。文章就针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进程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设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方面。绿色建筑设计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例都比较少,所以我国相关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1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当前,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始大力宣传绿色建设,节能环保思想,国家也根据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们知识水平逐渐提高,环保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些方面都已经证明了绿色建筑设计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程建设中,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能够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护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不破坏环境,除了带给企业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从长远角度促进我国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的建筑事业具有很大帮助。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调节好自然和人的关系,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把整个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尽可能地全面掌握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自我调节功能对废水等污染物进行净化,并实现对温度、湿度等的调节,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人们在高层建筑中工作、生活,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通风,这不仅会浪费人的精力,同时还不能节省能源,人们也感受不到来自自然的阳光和风,给人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节省资源还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然气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高层建筑必然会成为最普遍的建筑形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必须必备一定的舒适性。而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使用环保工程材料,保证建筑物的舒适程度符合人们的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3.1.1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上。高层建筑的朝向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够接受到的阳光、流动风量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好朝向设计。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区域的方向、太阳辐射度、经纬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资料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设计方案。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城市,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采光以及开窗的面积等方面。3.1.2高层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当前出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高层建筑,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进行高层建筑形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散热比,因为建筑物外表面积越大,散热就越快。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外型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以及用途进行全方位考虑,比如,在设计电梯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在建筑物的西向或者是南向,这能够减少阳光的直射,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空中庭院的方式来保证通风。3.1.3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周围的绿化。高层建筑的绿化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够对所在区域的空气进行净化。 3.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3.2.1高层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外墙体可以用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仔细的挑选和设计,保证保温的效果。3.2.2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3.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3.3.1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整体耗能的1/4,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来说,主要就是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结合数学的知识和建筑学理论,高层建筑的外形最好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3.3.2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比较高,所以受到风力的影响比较大,会给建筑物造成损耗,尤其是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风力太大的话会带走建筑物表面的热能。所以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3.3.3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玻璃窗具有传热大的特点,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的舒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窗户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其次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不要让冷风进入到室内,对窗子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对窗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窗子自身的保温能力,减少因窗子造成的热损失。 4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主要方向,而高层建筑往往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破坏,需要在高层建筑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高层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还能节约资源,为创建节能型城市奠定基础,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作者:孙小平 单位:淮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低碳设计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应用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大的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低碳设计理念包括节能环保以及低碳特点,与我国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设计理念,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破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低碳设计理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高层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理念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高层建筑;设计;应用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导致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环境破坏,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设计理念的出现,加大了对环境生态因素的重视与保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加强对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低碳设计理念概述 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进一步紧迫的形势下,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先进的节能产品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低碳设计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展开,其中节能、减排是低碳理念下的两大要素。 2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逐年增加,使能源危机加剧,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与之相比,我国的建筑能耗远远超出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将低碳的设计理念大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层建筑的推行能够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利润。然而,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扩大高层建筑的经济效益,常常缩小两栋建筑之间的差距,影响建筑光照,造成热损失。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了建筑使用效率。基于此,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3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高层建筑设计中树立低碳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大力推广隔热保温的节能型材料,制冷系统以及取暖系统都选用节能型,同时在采光设计、通风设计等方面都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高层建筑设计人员在选择建筑材料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其对人体是否有害,选用能够降低资源浪费与消耗的替代建筑材料,目前,很多复合型材料都具有节能性,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首选。 3.2充分应用低碳技术 高层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要求充分使用清洁能源,包括光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其中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系统等都是低碳设计理念中的代表产品。太阳能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光伏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就是利用太阳光产生的热量,将水加热,不仅节约了电能的使用,同时也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的热水服务。光伏发电是一种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新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在楼板、墙面、窗户等位置设置光伏电池板,将其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不仅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性,也能为建筑使用提供电量。风能使用也是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体现。简单来说,可以通过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利用自然风对建筑室内空气记性流通与转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同时在建筑屋顶可以设计无动力通风设备,对风速、风流等进行调节,通过对风能的使用,能够减少空调使用,不仅节约电能,也能减少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建筑采光设计方面,特别是高层建筑底层或地下室采光设计,在低碳设计理念下,可以利用玻璃纤维等高科技材料,这种天然的导光技术,能够将自然光顺利的引入到地下室中,实现建筑用电的节省。总之,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高层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性,还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经济实惠。 3.3传统建筑技术与新型技术结合发展 传统的建筑设计与建设技术中也包括很多节能环保型技术,包括木结构填充岩棉技术、陶土夹心墙技术、苯板保温技术等等,这些传统的建筑技术,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节约能源,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节能建筑技术,开发新型的节能型能源,将这些清洁能源融入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实现低碳设计理念。高层建筑在夏季,内风场气流流动不畅,会使室外活动的居住者处于闷热的状态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冬季时如果高层建筑物前面有低层住宅时,会受到风旋的影响,风速会增大,造成热能的损失。因此,应该选用保温效果好的环保材料并且在建筑构造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化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探索新旧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发挥传统建筑设计技术的成熟性,借助新型设计理念与技术的高科技特点,为高层建筑设计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促进高层建筑设计全面实现节能环保。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建筑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压力。然而,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对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低碳设计理念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特点,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符合我国建筑领域发展基本理念,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相吻合。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同时选用更加清洁的建筑材料,创新建筑建设技术与设计理念,促进建筑与人类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郭灏 闫冰 单位:平顶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政府和人民都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全世界各个国家和社会环保人士在最近几年也在大力宣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思想,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环保的政策和规定。现在,环保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人民的心中,进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现象说明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工程的能耗、减少对工程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工程的环境质量,还能顺应现代化市场的发展,为施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也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可以帮助建筑行业健康、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对高层建筑设计有很重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具有便于调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体系和舒适化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尽量把建筑中每个部分的特点展现出来,所以高层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对废气、污水和其他的污染源进行净化,对温度、湿度和采光等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对自然体系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目前高层建筑都是依靠人工通风,这不仅会造成能源上的浪费,还没办法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光和风,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的对自然体系进行利用,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自然环境。在未来,高层建筑会作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所以应该具备舒适性的特点。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整体性能,尽量不要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材料,多使用一些舒适、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 三、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可以发现,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上高层建筑的朝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会受到太阳辐射和经纬度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建筑物的朝向时,设计师一定要对施工周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资料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如果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满足采光的要求,增大南向开窗的面积,减小北向和东向的开窗面积。②高层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在高层建筑形状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散热比值进行研究。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建筑物的体型越大,散失的热量就越多。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时,一定要对建筑的结构和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例如,把电梯、管道、机房等设施设计在建筑物的南向或西向位置,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挡日射。也可以通过设置空中庭院的方式增加自然通风。这些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③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周围的绿化对于高层建筑周边的绿化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对气温和水分进行调节。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①高层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外墙体可以用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仔细的挑选和设计,保证保温的效果。②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设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①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整体耗能的1/4,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来说,主要就是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结合数学的知识和建筑学理论,高层建筑的外形最好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②建筑物外部的风力情况也会影响建筑物的耗能,特别是在冬天和气温比较低的地域,过大的风力可以带走建筑物很大一部分的热能。所以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③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玻璃窗具有传热大的特点,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的舒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窗户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其次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不要让冷风进入到室内,对窗子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对窗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窗子自身的保温能力,减少因窗子造成的热损失。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的主流。为了减少高层建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必须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让高层建筑既具有时尚感,又不破坏环境,为创建绿色城市、节能城市、环保城市奠定基础。 作者:邓文俊 罗雨 郭海丽 单位:山东铭远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青岛城投燕岛酒店有限公司 山东华烨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我国高层建筑设计理念论文 一般情况下,高层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很多种,但对于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则运用的比较广泛。高层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通常都要耗费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因此控制好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抗震效果至关重要。但如何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却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自身特征以及相关的外部因素。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关于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作出提升和创新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关建议。 1、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以及相关设计要点 1.1重力荷载迅速增大,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成为主要矛盾 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性,使得其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高层建筑在高度上具有其他建筑所不可比拟的特性。因此,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不断上升,其重力荷载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作用在竖向构件柱以及墙上的轴压力也随之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基础的承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也成为了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一方面,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使得风作用效应加大;而风力的加大也就使得合力作用点的位置变高,从而使其对于建筑物产生的作用效应也就变得更大。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高度过高使得其自身的重心位置也相应的被升高,建筑的结构自重也相应的加大,此时在地震作用下就将导致薄弱部位加速破坏。 1.2竖向构件产生的缩短变形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增大 受力变形、干缩变形以及徐变变形都是竖向构件总压缩量的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受力变形都会在瞬时间完成,并且变形量能够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大致的测量。而干缩变形所需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通过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一般条件下干缩变形量大致占总压缩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耗时最长的就是徐变变形量,线性徐变能够通过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而受到构件的总压缩量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而增大的影响,使得在高层建筑中竖向构件产生的缩短变形差对于结构内力的影响也逐渐变大。 1.3倾覆力矩增大,整体稳定性要求提高 高层建筑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高度不断上升使得侧向风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也会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抗倾覆力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许多具体的工程施工中都会采用增加基础埋深以及加大基础宽度或者是采取抗拔桩基等手段来达到保证整体稳定性的需求,来强化整体的稳定性。 1.4防火防灾的重要性显现,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升高 与此同时,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防火防灾的功效,凸显出防火放防灾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一些建筑材料虽然具有耐热的特性,但是耐火的功效却不甚理想,一旦放生火灾的话极易造成重大的损失。并且由于高层建筑与地面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高层中的人们很难找到有效的逃生途径也容易造成大的人员伤亡。此外,在出现地震等坍塌性事故时,需要较长的疏散时间,但高层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时间的疏散过程中极易发生其他的安全事故。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巨大,并且在所属区域一般都应是当做代表性建筑来建造的。所以高层建筑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乃至政治上都具有较强的影响。为此,在进行高层结构的设计时务必要强化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强化建筑的整体性能质量。 1.5控制风振加速度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风力的作用效果都会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强,在高层建筑中风力的作用效果尤为明显。但是风振作用过于显著会影响到人们的舒适度,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处理好风振及速度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平衡成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控制好顶层的最大加速度,使其满足规定的限值。此外还要掌控好由风振带来的扭转加速度,通常情况下不应该超过标定的限值。与此同时,鉴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使得垂直于围护结构表面上的风载标准也迅速增大,所以围护结构必须进行抗风设计。 2、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 对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来说不仅要掌握好相关的要点,了解相关的结构特征,还要在具体的设计上合理的利用设计方法。首先,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就要做到减轻自重,减少地震作用。在这方面通常可以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全钢结构以及轻质隔断等都能够起到很明显的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的效果。其次,就要降低风作用的水平力。降低风作用水平力的主要手段可以从减小迎风面积、降低风力形心以及选用体型系数较小的建筑平面形状来实现。其中为了减小迎风面积可以采用正方形的平面形式,如果计算对角线方向的迎风面宽则可以采用圆形的平面形式。而降低风力形心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采用下大上小的立面体型来实现,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小高风压在高处的迎风面积,也可以通过降低风作用的重心来使建筑物底部的倾覆总弯矩减小。与此同时,还应做到减少振动耗散输入能量。在这方面主要可以采取阻尼装置或者加大阻尼比的方式来实现。还要选择耗能、减振的结构体系,像利用偏心支撑的钢结构具有耗能的水平段,使用橡胶支座都能够做到有效的减振。最后需要完成的就是加强抗震措施。为了强化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就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首先就要为建筑配有明确合理的计算简图,科学的分析地震作用以及相关的受力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圆形、正多边形以及正方形等平面形状能够做到避免强弱轴的抗力不同和变性差异。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相应的问题。例如,要注意到结构平面形状是否做到对称,是否设置了多道抗震防线以及是否在满足了强度等方面的需求后采用了延性更好的结构材料等。此外,为了保证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还应利用多个权威程序进行核算对比,使计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并且在设计上应当尽量向智能化方向偏转,增强对于结构设计的可控性。 作者:朱炳耀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1.设计流程及图面表达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即为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流程与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的设计过程仍然是“野路子”的:从某些图书杂志或网络资料中东拼西凑出的资料图纸或是效果图片就是“超脱”于基地的“灵感来源”,由此发端出的设计成果有多大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图面表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重视觉效果,轻逻辑表达”的误区,学生往往把精力用在如何使图纸描绘得更炫丽,而忽视了表达的深度和技术规范性。如最常见的剖面图表达,就很少有同学能够完全画对,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今后的职业成长。 2.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立足于时展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解决途径和方法,以便可以切实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1打破设计教学长周期模式 中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周期一般为九周,在这样的长周期中,容易出现学生“前松后紧”的散漫状态和教师“放羊式”低效管理以及只重视最终图纸成果等弊端。故可以将九周的设计长周期拆解为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模式,如在高层综合办公楼课题设计中:第一、二周为学生实地调研、查找文献及教师理论教学,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多人成组调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调研,“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采访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式为后续设计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使调研成果真正能为后续设计服务;在第二周穿插一次与课题相关的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状态,并在快速设计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反映到正式设计环节中;第三周至第八周即展开正常的高层建筑设计课题,变传统的师生“一对一”坐诊式交流为调研小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督促学生提高效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成果,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的表达方法进行成果汇报;在第八周时再次穿插一次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对学生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和回顾;第九周提交正图并进行公开的答辩评图。由此可以看到,这种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贴近了设计院实际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巩固的内在规律。 2.2理论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高层建筑的诞生本是技术革新与飞跃的产物,对其技术问题的钻研应是本设计课程教学中必然包含的内容。由于设计教学时间有限,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理论为设计实践服务。以高层建筑设备部分为例,在四年级同时进行的建筑设备课教学中可开设专门的研究环节,针对建筑设备对于高层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的影响及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讲解。如通过图示说明建筑设备管线对于高层建筑剖面设计的制约,总结出了剖面净高的设计数据,让学生既知其然,又了解了其所以然。同样的,诸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防火设计等专业理论课均以类似的形式同课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其最优的教学效果。 2.3注重设计过程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全过程的积极引导可视作教学工作的核心,具体则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设计上。如在设计展开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地基特点估算出建筑基底面积、层数等数据并划定出可建范围,并在可建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形体组织模式进行多样性、可行性的组合;随后在结构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时代的美学要素、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的个性与标志性等方面来塑造高层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在上述引导式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向导的角色,学生则是互动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即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展开设计,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不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意识,也增进了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结语 今天,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学生在职业生涯开始后必将大量接触高层建筑的设计任务,其知识积累只有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才能不断丰满起来。课程设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预演性的设计中使学生构建积极、可持续的设计观念,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种种现实的挑战,这是学生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最大的期许,也是作为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大责任。 作者:朱兆阳 夏晓敏 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特点及优化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具有较高的抗震设计要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于其抗震性能有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充分的考虑竖向荷载和风荷载,同时还需要保证结构性能的良好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能力,使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和安全性。1.2减轻高层建筑自重比。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对于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比要比多层建筑的自重比减轻具有更直接的影响。高层建筑如果自身的自重减轻了,在相同的基础上就可以多建层数,更有益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高层建筑的重量与地震效应是成正比的关系的,高层建筑的重量越大,在地震发生时其作用于结构上的剪力则会越大,而所产生的倾覆力矩也会增加,这就导致作用于竖向结构的除加轴力增加,从而导致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可能,所以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可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1.3重视轴向变形。采用框架体系和框架———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中,框架中柱的轴压应力往往大于边柱的轴压应力,中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大于边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当房屋很高时,此种轴向变形的差异将会达到较大的数值,其后果相当于连续梁中间支座沉陷,从而使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值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1.4概念设计与理论计算同样重要。在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通常分为计算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近几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无论是分析手段还是分析原则都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但在设计计算时是在一定假想条件下进行的,但由于实际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样就导致结构进入到弹塑性之后,极易导致局部开裂及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策略 目前高层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最常采用的结构,由于其具有框架结构,所以其平面布置可以很灵活的进行布置,以获得较大的空间,整体性较好,而且抗震能力也较强,由于其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多的优点,因此在水平荷载下,框架剪力墙具有单纯的框架或是单纯的剪力墙更为水利的水平变形曲线。但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一个具有双重承载体系的非常复杂的空间受力体系,力学分析难度较大,其优化设计就更为复杂和难以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分部优化设计,即是在结构整体内力分析完成后,根据梁柱各构件的控制内力进行截面优化设计,确定满足荷载效应水平要求的各结构构件的几何特征和配筋量的优化结果,由此导致原结构的几何特征和荷载特征发生变化。优化结构在现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各构件控制截面上的控制内力也发生相应变化,据此再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设计。2.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1)初始选型:根据结构平面、立面布置及建筑物设计使用功能,分析结构所受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及其传力路线,并考虑施工因素,归并框架梁、柱的类型,初选梁柱的几何尺寸。2)结构分析:按照结构的实际几何构造特征,计算结构所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空间内力分析。根据结构分析结果,将截面尺寸相同的构件来控制截面内力,根据其大小进行分类,并确定每一类构件的设计控制内力。3)截面优化设计:针对每一种梁柱构件的控制内力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优化约束条件下的结构几何构造特征和配筋特征的优化设计结果,从而构成新的优化意义上的设计结构。4)收敛性判断:在工程精度意义上选取一个较小的数值,作为检验结构收敛性的条件,进行收敛性判断,若优化结构与原结构基本一致,则认为优化结构是收敛的,可以转入下一步的可行性判断,否则转回第2)步重新进行结构分析、优化设计。5)可行性判断:对优化设计结果进行一次内力分析,检验其可用性,若整体分析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则可按此方案进行配筋和构造处理,作为最终的优化设计结果。否则需根据工程经验和结构内力分析结果进行局部调整,直到方案可用为止。2.2框-剪结构的设计优化。在对框架-剪力墙设计优化时,其涉及的问题较多,主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对结构最优设防水平进行决策,其次,还要对框架和剪力墙结构的协同性、承载力、刚度及变形能力进行匹配设计,最后需要对结构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使高层建筑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对于高层建筑经济效益的实现及新型结构形式具有更广泛的研究和推广意义。(本文来自于《工程科技》杂志。《工程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滕宝权 单位:黑龙江省新建监狱工程设计科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及趋势 1现代高层建筑设计要点的几个问题 1.1防火 高层建筑整体布局结构繁琐复杂,而且高层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因此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问题应充分考虑到。防火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防烟,烟雾窒息导致的伤害远大于明火的伤害,因此在高层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烟雾的排放,楼梯设置位置考虑通风条件,设计阳台、窗户、凹廊等增加排烟保证通风。首先是人群疏散通道的设计要求,走廊、楼梯通道要保证畅通安全便于疏散。有采光、照明设备要保证正常工作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并且要注意进行防火区的划分。其次是消防设施的配备,设计时要将建筑物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到位,灭火器、消火栓的位置安排要科学合理。 1.2抗风 高层建筑因为其高度比较高,不稳定性很大,很容易受环境气流的影响。在设计高层建筑轮廓时要考虑风向、风流的作用力。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尽量保护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牢固。将抗风设计考虑到高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去充分分析和研究这一重要课题。 1.3电气 高层建筑的用电包括楼层配电、消防电源、应急照明以及电梯的用电。其中楼层配电是基本的设计要求,要保证配电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消防电源作为紧急情况下必要的设施,应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作为紧急电源要与基础供电电源分属两个不同区域的供电所,保证基础用电停止时消防用电正常使用;应急照明系统用电包括楼梯通道路线指示牌电源的供给、消防照明设备的使用等,要保证应急照明系统的科学合理设置,便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电梯的用电,高层建筑设计电梯的设置是基本配备,要根据楼层居民人口数量来选择相对荷载量的电梯,电梯的安装也要选择便捷、安全的位置,为了保证停电时电梯的运转正常,电梯的电源也要相对独立便于居民生活。 1.4防雷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结构集中度较高,容易受到雷击。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防雷的设计要求比较重要,常见的避雷设施有在易受雷击的部位和建筑的顶端位置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注意接地装置的设置。建筑物结构中含有的金属物体和阁楼等部位带有的金属物体都要进行接地处理,从而防止高层建筑受到雷击灾害。 1.5生活垃圾处理 高层建筑居住人口多,生活垃圾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生活垃圾的产生成为高层建筑设计应该考虑的一大民生因素。如在指定地方设置垃圾收集区域,及时清理垃圾并做好清洁措施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优美。 2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实用性 智能化高层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其具备以下特点:1)生活舒适性。绿化、除噪、自然光及其他生活环境条件达到高质量,使人们在生活中感觉更为舒适。2)便捷高效性。智能化的生活网络控制,不仅提高了生活便捷性,也为都市化办公手段节省人力、物力、空间、时间、支出等,提供了便于管理的通信、决策等一系列高效化工作水平。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都成为高层建筑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要求,利用高科技设计更为便捷的智能化控制的家居工作空间成为时代趋势。对生活空间和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以及办公资源、网络功能、办公设备的变化和改革更具有时代性。3)安全性。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生活、办公,利用智能网络控制,便于人身、财产的安全保护更为可靠。 2.2节能环保性 高层建筑设计规划中,对节能环保元素的应用也应予以重视。一方面,选择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都较为优秀的位置建设,例如考虑交通便捷性、空气环境质量好、采光照明好等条件来规划。另一方面建筑节能设计要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合理应用环保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设计、雨水回收系统等先进技术,以便形成系统的高层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空间的利用也要把握节能环保,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空间占用,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杂志简介详见 2.3欣赏价值性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审美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高层建筑不再应该是一栋栋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应该给人们提供使用便捷的同时带来相对应的视觉享受。设计既实用又环保并有欣赏价值的高层建筑,其实也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点缀。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深圳的小蛮腰、台北的101大厦这样的地标性建筑,不仅能为城市带来旅游资源,而且还能推动城市的全方位发展。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度越来越高,高层建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设计者所重视,一般情况下大多会被人们忽视,引起能源损耗,对企业的收入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的支出。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平衡性和质量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以创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为依托,从而将高层建筑的设计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对无功功率因数补偿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到了无功补偿对于供配电系统的重要性,所以在电气设计中一定要对设备与系统进行有意识无功补偿,相信这也是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作者:邢涛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方案论述 如果总的建筑造型与结构体系是经过优化的,附加的材料用量就会更加合理,可以比上述用量减少1/2或2/3。从抗震的角度,通过对震害的分析,结果表明,平面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不易被破坏,比较容易通过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提高抗震性能。所以建筑的平面及立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出现突变,在立面的造型上不要过分追求新奇特,从而增加建筑成本。在建筑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就应与结构设计师紧密配合,依照抗震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作出经济合理的建筑方案。 结构设计一般都是在建筑专业已经确定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先假定好构件的尺寸,通过计算机,运用专业软件计算后,如果有个别构件超筋或控制指标超限,则对局部构件进行调整,直至没有超筋或超限后,就开始画施工图。至于建筑方案是否完善;是否还可以再优化;虽然控制指标没有超限,但是不是余量较多;构件虽然没有超筋,但是不是假定尺寸太大等情况,则心中无数,盲目设计。作为结构设计者,在接到建筑方案后,应按照抗震规范的各项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合理性评价及方案优化,然后再进行结构方案的确定,并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确定出最佳结构方案。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是目前采用较多的结构形式。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中规定,在抗震设计时,截面厚度小于等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为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所在建筑物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计算。 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在墙肢的平面布置上应减少采用短肢剪力墙的数量或避免采用短肢剪力墙。从而降低构造钢筋的用量。通过计算判断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是否可行的标准主要有: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的振型曲线﹑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建筑物的刚度过大,则周期就短,导致地震效应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过小,结构的变形就会加大,影响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的要求。合理的刚度应该如何确定,笔者经过查阅有关资料,结论是:结构按弹性计算的顶点位移与总高度之比(两方向取大值),建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取1/2000~1/2500;对于剪力墙结构取1/2500~1/3000。同时也要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高层建筑通过计算后,有许多构件都是构造配筋,对于大多数构件,规范只规定了一个极限值,如柱子的轴压比和最小配筋率等。有些限值又在很大的范围内波动,有些规范没有规定,如剪力墙的最大配筋率等。但在设计时具体应取多少合适还与设计人员的经验﹑习惯﹑对规范和计算机专业软件中个别参数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设计者设计,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结果。对于一些计算指标和构造要求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取值,统一构造做法,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予以重视。如果设计院或有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标准的设计参考图和各种构造做法,让设计人员,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设计人员作为参考,就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浪费。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土建费用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高层住宅及办公楼结构造价的百分比约为总工程造价的30%~35%。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表明,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及优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这项工作做得好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和优化的过程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还应创造性的结合,从建筑的整体性、功能性及实用性出发,综合考虑问题,为用户设计出更安全、经济、适用的作品。 作者:孟晶 单位: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摘要:生态林业建设是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生态林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推动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林业管理;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1林业资源管理内涵概述 (1)林木管理。林业资源作为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同属于自然资源范畴,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生态作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于调节自然生态平衡、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林业管理而言,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砍伐过度问题,需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控制和管理。此外,我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区林业资源实际状况不同,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影响,以提高管理有效性和效率。(2)林地管理。科学的林地管理是林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直接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工作质量,因此加强林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增加了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量,部分林业经营者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通常会产生过度开垦或侵占林地行为,致使林地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林业经营者需积极探索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平衡,在保护林业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强林地管理,从而科学提高林业经济收益。(3)林权管理。林权管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林业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集体林权改革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但后续制度更新较为缓慢。因此,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林权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林权管理行为,切实发挥林权管理的实际作用,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中,全面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且在党章中加入了本方面的内容。我国也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等领域提出了相关战略思想,其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民生是林业核心功能,而林业的本质属性则是改善生态,因此,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健康发展,既可以促进林业资源转型升级,又能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步伐。 3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遵循利益当先原则。部分部门在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目光短浅,一味考虑利益,不注重保护林业资源,导致林业资源越来越少。没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存在着严重的滥砍滥伐现象,不仅破坏林业资源,水土流失等灾害也很容易出现,林业资源的防洪抗涝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真正落实林业资源管理。(2)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及规范。人治状况依然存在于制度、法律及规范等领域,没有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法规,部分不法分子很容易钻法律的漏洞,且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的问题;部分地区没有对责权利三者关系科学处理,无法均匀分配国家、集体及个人之间的利益。(3)管理不够科学。现阶段在各个环节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考查不够全面、计算不够明确、策划不够整体等,动态监察制度没有完善构建,开采砍伐管理条例没有合理制定,减弱了管理功能的发挥。 4林业资源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1)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队伍建设。①强化基层林业资源工作站建设,并交付于专职人员监管,同时面向社会选拔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管理人才,科学强化林业资源日常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一切违法的林业资源破坏行为。②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林业经营者应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林业资源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林业健康发展。③全面建设林业资源与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完善管理机构。林业生态建设基层区域需要将基层的林业工作站构建起来,大力监督宣传资源保护、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科技推广等工作,将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林政部门要积极关注乡镇林业站,做好流动巡查,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以便对当前林业资源管理行为有机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要积极传播林政资源观念,拓展资金渠道,稳定林政工作。此外,要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注意吸收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优秀人才,优化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2)推动信息化管理发展。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实际情况不同,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林业经营者应充分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推动信息化林业资源管理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管理理念,规范林业管理操作,科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一方面,现代信息化管理可有效减轻林业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使其工作经历放在林业管理方面;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积极应用先进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现代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深入改革林业生态建设,提升了工作成效;在未来的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制定民主的林业生态管理目标,规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运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建设决策。要积极引进先进管理设备,选择科学的管理技术,促使林政资源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加强林业生态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在现代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提升林业生态管理的现代化程度。(4)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制定出来了较多的法律法规,涵盖了丰富的行业与领域。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目前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而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够准确指导林权管理、湿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建设,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实践状况,结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法律法规角度给予科学引导,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只有构建了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工作人员方可根据各项法律来规范管理林业活动,更加高效地利用林业资源。(5)大力宣传现代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帮助更多人重视现代生态建设,以便更加顺利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基层的林业资源管理机构需要积极传播生态建设意识,增强林业居民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加有效的组织管理林业资源管理活动。同时,林政部门要积极联系媒体,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加深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在全社会营造林业生态建设良好舆论,加快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结合现阶段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创新理念思维,革新工作方法,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宣传力度等,提升林业资源管理水平,推动生态林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明确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是全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其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杨辉 单位:贵州省大方县对江镇林业环保站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森林是整个林业系统的主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林业资源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林业资源的现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意见,以期对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预防管理矛盾产生起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可行性建议 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巨大的生物能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木材与产品,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旨在解决林业资源管理问题,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不同温度带,因此我国具有多样的树种,由国家第六次与第七次的森林资源普查对比可知,我国森林资源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森林覆盖率上升了2.15%,而国家投入的天然森林保护工程也不断增多,人工林木种植力度不断加强,都说明我国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我国森林资源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但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的面积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我国林业产业总值高达5860亿元,出口家具13亿件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业产品也已达7000多万t。目前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林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但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着很多劣势,因此要重视林业建设与林业的资源管理,保证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传统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往往将林业发展建立在森林的无偿使用上,不利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可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降低对林业资源的破坏,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变传统林业木材垄断收购的局面,培育多方收购的竞争力量,调动森林资源的培育的积极性,促进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林业资源物种丰富性,是林业发展的制度保证,组织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天然保护林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林业资源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可以调节水土资源的平衡和对气候的调节,林木的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林木的种植对噪声也有有效的隔离作用。因此,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自身的净化、防风固沙功能对环境的改善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面积非常低,管理难度大,破坏严重,林业资源的损失给国家林业产业资源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具体来说,我国林业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对于林业开发者来说,林业损失、征占面积严重,由于工程建设、耕地占用、矿石开采等因素的影响,每年有近56.2万hm2的林地被占用为非林业用地,使得每年的新增人工林地中很大一部分付之流水,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增长缓慢;林业资源的质量逐年下降,由于人工破坏,天然林向次生林转化,林业功能明显下降,我国现有的1.0亿hm2的天然林只有不足20%为原始林,树龄结构的低龄化对后备资源造成浪费,林木的单位面积储集量降低;同时,企业开采林业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序开采造成林业资源的严重破坏,只开采不种植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展开,而政府的管理工作往往忽略林业资源的保护,不重视经济利益少的林业管理,同时对于企业泛滥开采林木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管理与惩罚机制,也没有林业资源监督的健全、有效机制,使得林业资源管理陷入困境。 四、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企业及政府部门对林业资源的不重视,只为谋取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灾难。同时,缺乏林业资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资源破坏的行为得不到制止,而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趋于形式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林业资源管理民众意识薄弱,参与度低,很大程度浪费了民众监督的参与力量。其中,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是导致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 五、解决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规范 森林采伐管理标准严格规范森林资源的采伐标准是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资源的高利用率与森林资源的合理的结构调整,严格遵循“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管理标准,同时提高林业单位面积的林业产量,对天然林业资源保护的同时加强人工林业的种植,保证林业资源的质量,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建立统一管理系统,认真监督核查林业资源的采伐量,对于过度开采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与惩罚。 (二)管理维护 林地权要保证林业资源的持续供给就必须保证林地的资源面积,对林地的占用额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林业发展的空间,对于林业占用情况进行合理保护,对林业占用进行登记制度,做好林业的规划工作;同时,对于林业占用严重地区采取退耕还林,严格限制占用林业土地的行为,协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可对某些地区林业使用地进行试点分析,对林业地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林地产出量,保证林业资源的质量,促进林业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资源的监督及惩罚制度的完善 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对于林业资源的监督,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林业资源监督工作队,保证林业资源监督工作的落实,定期进行各部门的监督报告,规范监督工作的实施,对于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汇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并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严惩,同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民众积极举报林业采伐违反行为,做到全面监督、严格执法;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压,政府应加大惩罚制度,完善林业资源的法律体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林业资源管理,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采取公众曝光,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四)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意识与宣传林业资源的管理 同时也需要民众的参与,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才能积极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强林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教材,从小培养民众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可建立专门的保护森林资源的社会团体,集合环境保护自愿者,组织形成有制度、有目标、有活动的社团,对有破坏资源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以团体的力量进行制止,或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资源的保护。此外,林业资源的管理还需要宣传与舆论的引导,林业管理部门设立网上宣传公众号或微博,对地区林业动态进行及时公开,让民众意识到林业资源情况,还可以林业资源保护为主题开展网上宣传视频、摄影等活动,使民众参与并认识到资源浪费的严重性,对于林业资源破坏情节严重的进行舆论曝光,对破坏行为进行舆论谴责并起到警示作用。 六、小结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管理,推动林业资源的资产化改革,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角度,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林木资源的多样性,加强资源管理,保证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林业资源管理的问题,推进林业工作的发展。 作者:郭明智 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新形势下林业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新形势下,从当今林业资源管理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措施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搞好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管理 林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启动了生态红线保护行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底线,全面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动力,对新形势下林业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1.1资源破坏现象严重 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破坏严重、增长缓慢的矛盾十分突出。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破坏林业资源现象屡禁不止[1]。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常有建设项目、农房、农家乐、乡村道路建设等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就占等蚕蚀林地现象,同时,无证运输木材和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 1.2思想认识淡薄 过去人们都认为林业资源森林为再生资源,砍伐后再造即可,便对其的开采毫无节制,殊不知再造成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更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辅助才能长成森林。一般树木成林需要5~10年。同时,一些生活在国有、集体林周边的农户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对其加以利用,导致滥砍滥伐现象频生[3],裸露的土地则进行建房、开发,从而导致林业资源的大量流失。 1.3权属复杂管理困难 2009年,我国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集体林权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国有林、集体林交界处往往存在林权界限不清,难以确权,特别是涉及到林地占用导致价值提升时,相互争夺林地现象更为突出。另外,一些森林资源归属复杂,非林部门和单位占有相当数量的森林资源,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林地和农地犬牙交错,插花地较多,人地矛盾突出,监管困难。 2林业资源管理措施 2.1依法做好林地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国家开展了“绿剑”、“绿盾”、“非法侵占林地”等专项清理行动,对林业资源实行“定目标定机制定人员”管护模式,通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违法侵占林地、破坏林地等行为,及时制止,确保林业资源安全。另外,通过新闻媒体、专题座谈、送法律下乡、送科技下乡、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林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尤其是工程建设单位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升林地管理效率。 2.2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对非法占用林地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遭到破坏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在惩处不合法问题的同时,适当开展保护资源奖励性工作,用正反两个实例对广大林业工作者和其他人员进行教育,树立正确认识,最终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目标。 2.3加大采伐管理力度 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加强林木采伐分类管理,建立差别化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科学分配采伐指标,实行限额管理;规范采伐审批制度,对取得征地许可证或符合条件的项目依法办理采伐,并严格执行采伐上网审批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强化监管,做好采伐前公示、过程中监督以及采伐后的验收等,对于违规的采伐要严厉处罚,对采伐后露出的“天窗”,要及时组织造林,维持生态平衡。 2.4提高林业资源监测管理能力 在林业资源管理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使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转变,利用ARCGIS技术进行林地资源管理,林业行政审批实行上网录入、审批,森林防火采用视频监控系统等现代林业技术,真正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监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 3结语 林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提高新形势下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自觉维护生态建设,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现代林业生态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彭承霞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委员会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认定已经不断的渗透在人们的心中。但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为了促进经济的发现,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的破坏,使得植被的覆盖率严重降低。面对这些情况,人们开始保护自然植被,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仅仅的保护植被和加强人工造林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林业资源的管理和林业造林的方法出发,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科学造林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造林方法应用分析 引言 林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可以通过对森林的保护和培育来获取木材以及其它的林木产品,将林木的自然属性发挥出来。林业建设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造林、护林、育林以及树木的砍伐和木材的加工等。林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林业资源主要指的是森林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对于木材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来促进林业的发展。 一、林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林业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5800亿元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产业的年产量越来越高,林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为农民朋友们带来了大量的福利,并且,林业的发展也为很多农民朋友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不过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积极的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造林方法进行研究,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林木资源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人民开始注意保护环境,政府也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渐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森林的年增长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超过了我国对林木资源的使用量,这就缓解了我国森林资源不断短缺的情况,这使我国可以使用的林木在数量上不断的增长,我国森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我们来说,想要促进林业的生产和发展,就要增加我国的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还是林业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的首要原材料,对林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由于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增加,我国的林业的发展前景很可观。 (三)我国的竹资源丰富 我国的竹产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我国竹子的种类也非常的多,目前来看,我国的竹类资源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竹子中性能最优良、利用价值最高的毛竹约90%分布在我国。除此之外,我国的竹业副品竹笋的出口率也非常高,促进了农民的收益。 二、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数量少,质量较低 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在总面积上看比较多,但是我国的人口非常多,我国的森林资源人均面积就非常少了。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森林资源数量缺少、质量较低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匀、林业资源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使得我国很难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木材的使用需求,而且,我国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以及我国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不当,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比较低,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木材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的人造板相关产业发展落后 我国的木材加工工业尤其是人造板加工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工业规模小、工厂设备陈旧以及在技术方面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人造板产业在对人造板的生产质量,也使得我国人造板技术一直很难提高,再加上人造板产业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着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 三、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的方法 (一)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就是用把已经培育树苗进行移植的办法,植苗造林的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很好的对新的环境进行适应,生长比较稳定。这种种植方式所受到的条件限制很少,是最值得广泛推广的造林方法,在植苗这种方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的时候最好将生长一年以上的播种苗、移植苗、营养繁殖苗来进行造林,这样更加有利于植苗造林的成功。 (二)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主要是将树木的种子直接种植在需要造林的地方,这种方法是造林的所有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风险也很大。这种方法施工容易,也节省了对树苗进行培育再移植的时间和精力,更加利于我们大面积的进行植树造林。但是,为了保证造林的成功率,这种造林方法对土地、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除此之外,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造林,对播种后树木幼苗的抚育管理要求也非常严格。想要采用这种造林方式,就要在造林的土地上种植颗粒大、发芽容易的树种,在造林地的选择上,要选择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自然灾害少的土地来进行造林,这样更加有利于树苗的成长,增加树苗的成活率,从而促进造林工作的发展。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是将树木的干、跟、枝等其它的营养充足的部位直接进行造林。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造林,不仅简单方便、成本低,而且树木还非常容易成活。但是,这种造林方式对于造林地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采用这种造林方式在选择造林地的时候要选择条件比较好的造林地,在树木的选择上,要选择比较容易成活的。 总结: 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林业资源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森林资源相对数量少、质量较低以及资源管理不当的问题,这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的缺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总结出了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以及分殖造林法更加有利于造林成功所具备的条件,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作者:苏蕻 单位:吉林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 摘要:指出了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中,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进行林业资源的管理中要注意总结方法。对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造林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中结合相应的实际经验进行了分析,造林是林业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造林工作中,要注意相关的规程和管理职责,就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方法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管理;造林;应用 1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状况 1.1森林资源开发空间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发展状况良好,在我国的林业资源发展中,随着森林的面积逐渐增加,林业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从而对林业资源的增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森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以每年200万hm2生长速度进行生长,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中逐渐走出“低谷”,森林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双生长。在林业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元素。加入世贸组织后,森林资源的工作得以广泛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林业资源的焦点在于林产品,林产品的主要材料则依附于森林资源。 1.2丰富的竹资源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竹类资源,是栽培和加工的竹子最多的国家。竹林的面积达到700万hm2,占据世界竹林面积的1/3,木材总体积约9700万t。在出口以及竹产品生产的产量上,我国都占有第一位。竹笋和竹子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也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资源。 1.3森林资源及人造板工业现状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管理的水平较低,树木的生长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利的森林环境。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以及资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林木供应不足。高质量木材短缺直接影响着我国林木的市场竞争率。在我国的人造板工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人造板的工业中的不足使得我国很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人造板的加工中,我国存在着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人造板的工业中,由于我国的国产水平落后从而导致了在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进行人造板的加工时,我国还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在突出的问题上体现了我国人造板工业的不足之处。导致我国人造板的制造和生产离世界平均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加上我国整体人工造板结构上的低水平,很难使得我国人造板工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维持稳定。 2造林方法 2.1播种造林方法 播种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栽种在地上进行种植。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不需考虑育苗程序,一定程度上能使得施工的难度降低。在播种造林中,对造林场地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而在造林的抚育工作中,也较为严格。进行播种造林中,适用于对种子较大的树种进行种植,种植的过程中要求水分充足,水分充足能充分保证种植的成活性。进行种植时,要求对各种灾害因素进行考虑,对边缘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2分支营造的方法 在分支营造法中,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茎、枝、根等)和土地的竹子下干直接作为的造林材料进行造林。在造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造林中,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足够的时间和苗圃的费用,在进行绿色技术的造林中,其主要的特点是简单,易于操作。在分支营造方法中,幼苗的存活率很高,且幼苗在早期的生长中,能保持本身的遗传性能。在进行分支营造方法中,需要较高的条件和平台,分支营造方法受到母树的分布情况以及数量的限制。该方法主要用于对树种的实施,如松树,杨树等。 2.3进行植苗造林方法 进行播种造林法和接木造林法的同时,大多数采用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也是主要的造林方法。 2.4因地制宜造林 进行造林时,要选择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造林,在造林时,要重视森林建设技术。在进行造林技术的同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对不同的树木进行不同的植树造林选择,对造林工作,进行合理安全的布施,在种植植物或对块体混配原则进行选择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进行环境结构与森林质量的改良工作中,进行对阔叶林的大量种植,阔叶林能保持土壤水分湿润,在落叶的同时,由于落叶的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土壤的肥沃能力。从而使得树木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的汲取营养,加强土壤的营养元素。 2.5选择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机 在进行造林时,大多以种植时间主要是在春季。近年来,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在引进和推广技术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在进行植树造林的相关工作中,主要的选择地点分布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造林时间主要选取十二月到次年二月造林,不迟于3月(桉树可以推迟到6月)。在此间进行造林,能对造林的效果达到很好的成效,并且在此期间内进行种植,能使得林木的生存率普遍得到提高。在冬季结束时,气温较低,在这种气候中容易导致部分幼苗呈休眠状态。在种植中要控制部分幼苗的休眠,使得其在载苗后易成活。进行树苗根系活动的保护过程中,要使其先扎根,后长叶,从而使得抗寒能力增强。幼苗的根系在种植中活力相对较强(冬季造林后,先经过根系、长叶、抗旱处理),春季能达到20%的增长率。在进行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由于冬播时间较充裕,有利于对其劳动的相关安排,同时能充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推广。在进行植树的选择上,要选择在阴雨天或者在晴天雨后进行,从而使得种植的效率大大增加,对种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遇到冷风气或者对流的过程中,不适合种树。 2.6造林方法以及混交林的栽种 无论是栽植纯种植物还是混交植物,长度和宽度都不小40cm~60cm,在种植中要先挖30cm~50cm深的坑,坑底部是平的。珊株行距规格是1.7m×2m,密度达到180~200/亩。阔松间距为2m×2m,密度达到160/170m2。在栽种木材时,要保证其端正性,根要向横向延伸,要适当的浅载并注意适当的栽种方法。同时一定程度上进行种植混交林能促进林业的发展。 2.7养护管理 在进行养护管理时,要科学调整林业结构并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 3结语 在林业的发展中,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技术是管理中主要的因素。在进行林业的管理中,相关的人员要加强对林业的相关的管理工作。对于造林,要根据相关的地理条件进行栽种。冬末夏初的气候比较温和,在此种情形下进行造林对林木的成活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行造林时,要注意科学的调整林业结构,同时要注重林业生态的综合效益,从而使得林业造林工作能够有效的发展。 作者:周辉 黄小林 陈颜颜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林业局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分析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及进展趋势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500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899kg/hm2[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及进展趋势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500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899kg/hm2[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11-12]。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小议植物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前景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育种学家合作,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植株和相关专利,育成的众多品种已在全国各个棉区普遍种植。农业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分别对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病番茄、甜椒等授予了安全证书,但后两者由于无明显商业价值,并未应用于生产。按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经过5个阶段严格的安全评价后,农业部于2009年11月向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在湖北省的生产应用,以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在山东省生产应用发放了安全证书,但这些品种仍须通过品种审定方可进入种子销售市场。 作为植物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产品(品种)的研发,并经由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部门、环保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等生物技术产品监管机构根据产品对人类或动物食用、对环境安全影响的全面评价而确定能否进入市场。表2列出了1990—2012年美国已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及所改造的性状。表中列出的10种植物中,马铃薯和番茄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应用价值不高,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苜蓿、水稻等为较近期开发的产品。改造的性状已从早期单纯集中于耐除草剂(大豆、油菜)、抗虫(玉米、棉花)发展到通过基因改造与常规杂交等手段结合,同时改造多个性状,包括改良营养性状(如提高大豆、油菜种子油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改进油营养成分),提高对非生物胁迫抗性(如抗旱玉米的培育)等。而复合2种或3种性状的生物技术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明显的增长,已有不少商用品种是既耐除草剂又抗虫的,近年来复合性状的范围更有所扩大,如,应用大豆遗传图谱定位和转基因技术结合,美国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简称孟山都)2009年推出了既耐除草剂又可增产7%~11%的大豆新品种RReady2Yield。 植物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前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为保证全球人口增长的需求,在2005—2050年期间,全球食品生产的增加要达到70%。在增加农业产品的同时,还须面对减少资源耗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等问题,这些都对植物育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当代育种重要手段之一的生物技术育种,近年来也把育种目标更多地转向高产、抗逆(非生物胁迫)、高品质等,即所谓第2代转基因育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的金稻米和抗旱玉米MON87460是其中2个成功的例子。 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夜盲、干眼病、角膜软化,甚至与儿童腹泻等有关,估计全球有过亿儿童处于维生素A缺乏状态。2000年,瑞士和德国的科学家领导的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他们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把来自植物黄水仙和细菌的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CRT1)、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带转运肽),用3个质粒共转化水稻未成熟胚,潮霉素筛选,获得了种子胚乳为黄色、干种子中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为1?6μg/g的转基因水稻株系,开创了这一通过转基因赋予稻米新营养成分的新领域,因其黄色的胚乳而被命名为金稻米。然而,由于产生的胡萝卜素含量太低,缺乏实用上的意义。随后的数年,这2位科学家与先正达公司合作,从导入的基因、启动子来源、筛选标记以及载体的选择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变[2],如用以糖为筛选基础的标记代替了抗生素抗性的筛选系统,选用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不同水稻品种用于转化等;而关键的突破来自PSY来源的改变,先正达公司的科学家经大量的比较、分析,发现导入来自玉米的PSY,可明显把转基因水稻干种子胚乳中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提高到最高可达36?7μg/g的水平,其中维生素A的前体β-胡萝卜素占80%以上,获得了GR1/GR2等株系。β-胡萝卜素被人吸收后,可经历酶解过程而转化为维生素A,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推荐的儿童每天所需维生素A的摄入量,如以金稻米中胡萝卜素质量分数的保守估计为24μg/g计算,只需食用72g大米即可提供儿童每天维生素A需求的50%。成人的自愿食用试验结果表明,食用量为65~98g即可明显提高血液中维生素A的含量,可见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能有效地转化为维生素A。 金稻米的开发是学术机构(公共部门)和生物技术企业(私人部门)合作完成的,为保证其使用达到减少世界上贫困人口、特别是儿童中的维生素A缺乏症的研发目标,享有发明权和专利权的科学家和公司已达成协议,无偿授予发展中国家对相关品种的使用权。2005—2010年,通过一系列育种项目,这一性状已转育到世界各地多个地方品种中,近期已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菲律宾水稻研究所完成田间试验,后者拟在2013年向菲律宾政府监管当局申报,争取2014年开始交给农民种植。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水资源的短缺使耐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孟山都的科学家发现把来自细菌的冷击蛋白CSP转入植物,能赋予受体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如寒冷(拟南芥),冷、热和缺水(水稻),干旱(玉米)等。初步研究显示,CSP为一类RNA伴侣蛋白,存在于细菌和植物中,可能通过在转录和翻译中起作用而调节生物对胁迫的反应。鉴于美国中西部玉米种植区常有旱情,他们的进一步研究集中于玉米的抗旱性,在对多个基因和转化事件的表型和表达分析比较后,选定了产量、叶片生长、光合效率均表现良好的CspB?Zm事件1株系,并与生产品种配成3个杂交组合,进行控制给水条件下的田间试验,与非转基因对照比较,主要表现在籽粒数和带籽粒的穗数增加,平均可增产0?5t/hm2(10?5%);随后在美国中西部干旱地区田间种植,增产达0?75t/hm2(15%)。该品系内转入的目标基因CspB来自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MON87460,2010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已承认该产品的食用安全评价,2011年12月美国农业部解除对其监管,成为全球第1个可供生产应用的抗旱转基因作物品种。其与常规品种杂交获得的杂交种Drought?GardHybrid已作为孟山都公司的重要新产品在美国推出,以图提高干旱地区的玉米产量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及环境。 此外,通过不同途径的改变,以提高产量、抗逆性、品质等为目标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如Kebeish等[6]用细菌的乙醇酸分解途径作为叶绿体光呼吸的旁路,把相关基因引入到拟南芥,以增加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发现转基因植株生物量增加、光呼吸作用减少、光合作用有所改进;Mao等、Baum等[8]利用近年迅速发展的RNA干涉(RNAi)技术,开发全新的抗虫作物品种培育途径。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晓亚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发现,棉花的一种代谢物———棉酚可抑制棉铃虫幼虫的生长,他们从虫中肠分离了棉酚诱导表达的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E14),研究了其在幼虫对棉酚耐受性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根据CYP6AE14编码序列构建RNA干涉载体,转化植物(拟南芥、烟草),用这些表达特异双链RNA的叶子喂饲棉铃虫幼虫,其中肠CYP6AE14转录水平下降,生长缓慢,在饲料中加入棉酚后生长抑制大大增加;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介导CYP6AE14基因的RNA干涉可有效增大棉酚对棉铃虫的毒性。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通过植物表达双链RNA,喂饲昆虫可成为启动昆虫RNA干涉的新策略,未来可应用于昆虫研究和田间害虫的控制中。 第3代的生物技术育种常指用植物生产各种重组蛋白,包括药用蛋白、工业用蛋白,也有报道称之为“植物分子农业(Plantmolecularfarming,PMF)”,它包括了从植物种植(或细胞培养)、收获、运输、储藏到蛋白质抽提、纯化的下游过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植物转基因技术日渐成熟时,由于转基因植物具有成本低、容易规模化、可避免人源和动物源病原物污染等优点,被认为可以作为生物药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系统;早期的设想多是拟在植物果实中表达疫苗,通过食用即可赋予使用者对该种传染病的预防能力。1992年,首个植物生产重组蛋白的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科学家在植物成功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文章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随后,类似研究也申请获得美国专利。然而,由于蛋白表达量低、稳定性差、食用难以控制疫苗剂量等问题,这类疫苗从未达到商业生产、投放市场的水平。十多年后,美国陶氏农业科学公司于2006年初宣布,其应用烟草细胞悬浮培养系统生产的禽类新城疫病毒疫苗已得到美国农业部批准,为全球第1个获批使用的植物生产疫苗。表3总结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或批准使用的植物生产药物,包括疫苗、抗体、治疗用蛋白和保健用蛋白。应用不同的植物生产体系,如瞬时表达系统等生产的、针对乙型肝炎、狂犬病、H5N1流感的疫苗已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由于植物病毒介导的瞬时表达系统可迅速、高量在植物中生产重组蛋白,在抗体生产中有较佳的应用前景,第1个获欧盟作为医学建议并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新药应用观察的植物生产抗体是美国植物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CaroRxTM,该产品用烟草生产,功效为保护牙齿免受细菌的侵害。抗体外的一些治疗用蛋白质,如Biolex治疗公司研制的用于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α-干扰素(商品名Locferon)已完成临床Ⅱ期试验,而Pro?talix生物治疗公司研制,用转基因胡萝卜细胞培养生产,用于高歇氏病治疗的人葡糖脑苷脂酶(prGCD)于2009年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结果。此外,把编码重组蛋白基因转化谷类作物,在其种子胚乳表达,作为保健型产品,也已有数个成功的例子,如美国Ventria公司用水稻生产的人乳铁蛋白、人溶菌酶等,已被批准作为精细化学产品投放市场。 用生物技术手段,在植物生产药物的发展中,所用的植物体系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为基础的生物反应器;用农杆菌渗透或病毒感染植物组织而导入重组蛋白基因并在其内瞬时表达的体系;以及通过常规遗传转化获得稳定的、在特定部位(如籽粒的胚乳)高效表达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株系等。这些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如细胞培养体系的生产全过程均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生产系统和产品质量可达到医药工业的标准,且易于通过安全监管,但其生产成本高、可用细胞类型少、蛋白表达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仍有待解决;瞬时表达最大的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急需产品,如疫苗等,但其运输、储存难度大;常规遗传转化获得的转基因籽粒易于运输、储存以及生产规模化,但也存在产品开发耗时长、田间生产受环境影响大以及对环境安全监管要求高等问题。 过去2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植物为基础的体系确实可以生产各种类型的人体蛋白,近年来处于领头地位的新药物开发已到达临床研究的后期阶段,即将进入市场。作为一个低成本、高产的生物药物生产系统,各国政府、各种基金会、企业公司纷纷投放资金支持相关研究,以取得领先地位。如欧盟的PharmaPlanta联盟,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项目,美国的BlueAngel项目,巴西的PMP计划等。 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的成果是生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商业性生产三者结合的结果。30年来,它已从实验室走到了大田,证明了在增加粮食和饲料生产中发挥的作用。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技术的出现,这一新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在基因来源方面,更多的来源于植物自身的基因正在取代第1代转基因作物中的细菌来源或人工合成基因;在目标方面,更多转向产量乃至总生物量的增加,如在高二氧化碳强度的世界中,通过修饰Rubisco大单位,改变其热稳定活性,增加叶片中淀粉的合成,进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在影响新产品的关键技术———外源基因导入方法方面,新一代的技术———TALEN,即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effectornucleases)已被证明可以在植物中定点引起高频率的基因敲除、插入和取代,可成为一个把外源DNA定点插入受体植物基因组的重要平台,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将能克服多年来各种方法引入的外源基因均为随机插入而致的不良效应,按设计获得所需的转基因产品;在应用的范围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使植物已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和饲料,还将提供药品、工业用品(如生物活性化合物)和能源产品,如增加可能的能源植物的生物量等,有助于减少人类对石化燃料的依赖。随着植物生物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日渐成熟的监管体系以及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认识的增加,其应用将逐步为公众所接受,以在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梅曼彤 单位: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先进的技术也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了增强本国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姿态。本文简略分析了全球和我国医药生物技术所取得的进步,阐述了我国目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措施 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不仅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也使得其成为相对活跃的产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才能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1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着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就占去了60%,实际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着。 2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外的发展情况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生物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更好发展。 3.1自主研发产品能力有限,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少数部分是自主研发,拥有产品的自主产权,而绝大部分则是依靠国外的医药生物技术进行产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其实很少,以至于出现药品研制上的重复,药品生产的过量等多种问题,再加上国内缺乏对医药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部分的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严重的出现亏损现象,最终血本无归。有的药品生产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选择企业着重于仿制药品的生产,因为仿制药品可以减少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费用较少,而且盈利较快,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这种思想的循环使得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3.2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医药产品 这些年经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努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在研究方面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现实是很难将这种研究上的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 3.3在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不足 从我国在医药技术研究中的投入资金来看,是远少于国外在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难有创新性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本就是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医药生物产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势必会阻碍其研发过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我国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这显然对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解决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每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要加快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主研究与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态度,客观认识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摆正态度的同时,总结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积极吸取、引进国外的先进医药生物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医药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 4.2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可以看出,想要实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扶持医药生物技术项目,提高我们的医药生物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实现上下游技术的完美衔接。 在加强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好高校的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实现双方的完美衔接。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势不可挡,相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创新性飞跃。 作者:刘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促进新时期食品工业向前发展。在现代生物技术作用下,提高了食品资源利用率,改良了食品的品质,食品包装实现了产业化,有效解决了食品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环保与健康问题,不断促进食品工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食品工业;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生物技术是一种对生命有机体进行加工改造、利用的重要技术,也是新时期国际上食品领域的最具前沿的关键性技术。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客观要求,不断推动食品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向前发展,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发展壮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技术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是分子遗传学、工程技术作用下的产物,可以有效改良微生物、动物的基因,为食品工业提供多样化的动植物原材料,价格低廉的酶制剂,增加食品功能,不断促进新功能食品的开发。以改善食品原材料品质、加工性能为例,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动、植物都是重要的基本原料。在生产植物食品原材料方面,基因工程能够改良品种,促进新品种的开发,促使原材料增产,比如,耐除草剂植物。基因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食品原料的种类,优化了食品资源的品质特性,大大增加了食用以及营养价值。比如,充分利用反义RNA技术,把不同类型的基因结构顺利转移到番茄植株上面,延缓了番茄的后熟、老化,具有更长的架货期,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基因工程的应用促使谷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比例发生变化,提高了谷类物质的营养价值。就细胞工程而言,以细胞为基点,按照相关规定,有计划地改造生物的生产性能、遗传特性,来获取所需的新生物体、细胞成品的一种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细胞工程的应用和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技术紧密相连。在植物细胞作用下,生产出各种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比如,天然香料。就我国而言,充分利用胡萝卜细胞,生产出大量的胡萝卜素,其繁殖速度相当快,周期也非常短,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食品保鲜: 从某种角度来说,酵属于生物催化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高的催化剂率,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在食品保鲜方面,生物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物质中酶的种类,选用适宜的生物酶,有效抑制食品中不利于保质的酶或者减慢其发展速度,实现食品保鲜。比如,在瓶装饮料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氧化酶,能够有效吸取瓶隙存在的氧气,适当延长食品的保鲜期,避免食品坏掉,增加生产运营成本。对于溶菌酶来说,能够有效溶解革兰氏阳性菌,主要用于这些食品的保鲜,比如,干酪、水产品;而对于细胞壁溶解酶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取代了有毒化学防腐剂的地位,食品具有非常好的保鲜贮藏效果。 2.2食品加工: 在酶工程作用下,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质的转变,比如,玉米在酶作用下实现液化、糖化等,能够生产大量的果葡萄浆,取代了蔗糖的地位,作为饮料、食品重要的甜味剂。就日本而言,推出了谷氨酞胺转胺酶,具有催化蛋白质分子的特点,转移分子内部的酞基,能够改变低档次面粉中的蛋白质,具有较好的口感,面食具有较好的弹性、持水能力。对于玉米面来说,它的口感比较粗糙,运营效益并不理想,在酶工程作用下,改良后的玉米面深受社会大众喜爱,具有很好的销量。 3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在食品领域中,发酵工程技术是应用最早的生物技术,在该技术作用下,能够有效改造传统发酵食品,不断加快现酵产品的研发,涉及到不同食品工业领域,比如,食品加工催化剂、饮料稳定剂。以“开发功能性食品”为例,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很多真菌中都含有多糖成分,比如,冬虫夏草、猴头菇,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更好地抵抗各类疾病。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的真菌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能力、抗衰老作用。而这为发展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关键性的原料。就传统生产方法来说,主要是依靠人工,采摘或者种植,但其规模大都比较小,产量较少极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无法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在发酵条件下,可以实现真菌多糖的工业化连续生产,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还提高了真菌的质量,为更好地研制功能性食品做好了铺垫。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自主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优化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寻求新的发展出路。而生物技术企业也需要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自身规模。以此,在促使现代生物技术优化利用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新时期食品加工业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作者:陈家禄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及进展趋势 本文作者:王训博、熊路、黄海兵、王定兴、李昊旻、许永立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500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899kg/hm2[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11-12]。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生物技术生产甲硫氨酸研究进展 1甲硫氨酸生产国内外发展近况 甲硫氨酸是继谷氨酸之后产量第二大的氨基酸,2011年,针对动物饲料的甲硫氨酸市场年销售额约28.5亿美元,销量85万吨,年增长率5%。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球甲硫氨酸需求量约100万吨,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甲硫氨酸三大主要生产商为赢创(原德固赛)公司,安迪苏(原普朗克)公司和日本曹达(原孟山都)公司[6]。2006年,中国蓝星有限公司收购安迪苏子公司,并于2010年在江苏南京开始建厂,将最初年产能7万吨的计划翻倍至14万吨。该厂的建成投产将结束中国重要动物饲料添加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势。赢创公司2011年12月决议,在新加坡建立产能15万吨的甲硫氨酸加工厂,将在2014年第三季度投入生产。韩国杰希公司和法国阿科玛公司于2012年宣布将在东南亚建立产能8万吨的甲硫氨酸加工厂,该厂将采用全新的发酵-化学法联合生产线。德国巴斯夫公司虽然于2007年申请了发酵生产甲硫氨酸的专利,但至今仍不适用于商业生产。法国迈陀保利克公司和罗盖特公司合作致力于L-甲硫氨酸发酵产品的研发[6]。 2生物技术生产甲硫氨酸研究进展 2.1微生物发酵路线的相关研究 2.1.1甲硫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为构建甲硫氨酸生产菌,首先需要了解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最基本的氨基酸生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如图1,细菌中甲硫氨酸合成途径以天冬氨酸为起点,经天冬氨酸激酶(aspartokinase,AK)和高丝氨酸脱氢酶(homoserinedehydrogenase,HSD)两个限速酶催化,生成高丝氨酸,进而分别合成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合成存在两个途径:巯基转移途径以胱硫醚为中间体,以半胱氨酸为硫源,而直接巯基化途径则可利用无机硫源。大肠杆菌只通过巯基转移途径合成甲硫氨酸,谷氨酸帮杆菌可同时利用两个途径。2002年Hwang等[14]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发现了甲硫氨酸生物合成的直接巯基化途径,并对metY或metB进行突变,比较突变株生长参数。两种酶在序列上存在相似性,但微生物优先选择巯基转移途径。因此它们在进化上可能来自同一种酶,而MetY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存在受甲硫氨酸反馈抑制、与底物亲和性低的缺陷。2007年,该课题组[15]对MetB和MetY进行纯化,比较了二者的生化参数。发现MetB和MetY对O-乙酰高丝氨酸催化作用的Km值分别为3.9和6.4mmol/L,与之前的推测吻合。同时,MetY对硫化物离子的Km也过高,证明其与硫化物离子的结合也很微弱,温度和pH耐受性也较MetB差。至此,MetY存在的生理意义和利用价值尚不明晰。2006年,Krmer等[16]在对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杆菌甲硫氨酸代谢途径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时发现,以甲硫醇为硫源时,NADPH的消耗减少,可使甲硫氨酸理论产量得到提高。以甲硫醇或其二聚体二甲基二硫为硫源的原理是将其-S-CH3基团完整地插入甲硫氨酸的R基而直接生成甲硫氨酸。这一理论在2010年被Bolten等[17]证实,并通过基因敲除和14C同位素示踪实验证明,催化这一反应的酶正是MetY。至此,MetY这一独特功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2.1.2甲硫氨酸生产菌选育的相关研究 除发酵常用的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之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百合棒杆菌(Corynebacteriumlilium)也常用作改造的出发菌株。2012年,Dike等[3]从不同土样中筛选出三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RS-16,DS-13,和AS-9,其中最优菌株RS-16经96h发酵产甲硫氨酸1.84mg/mL。但野生型菌株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受到严格的代谢调控,一般不能满足大量生产氨基酸的需要。因此,需要人为打破微生物对甲硫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筛选抗结构类似物菌株和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最常用的育种方法。2003年,Kumar等[18]采用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技术处理百合属棒杆菌,筛选获得M-128菌株,其甲硫氨酸产量为2.3g/L;2009年,闵伟红等[19-20]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的筛选获得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pekinense)突变株E31,其甲硫氨酸产量达1.479g/L。2011年,该课题组以E31为出发菌株,采用复合诱变和青霉素浓缩法筛选获得12株赖氨酸和苏氨酸双重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其中突变株GE37的甲硫氨酸产量达3.55g/L。这些传统的改造方法机理难以阐明,工作量大,但突变全面、有效。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2007年,Park等[1]解除了苏氨酸对HSD的反馈抑制,同时敲除了thrB基因,阻止苏氨酸合成。分批发酵过程中甲硫氨酸产量达2.9g/L。2011年,Chen等[21]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统计耦合分析相结合鉴别出30个关键氨基酸残基,并证明这些残基的突变可在不同程度上解除大肠杆菌AKⅢ的反馈抑制。至此,对于两大限速酶的研究逐渐趋于半理性,能在代谢和进化水平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改造目标更明确。在菌种选育过程中,一些新发现也给研究人员以启示。2005年,Mampel等[22]对谷氨酸棒杆菌进行转座子诱变,得到7000个具有乙硫氨酸抗性的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为ORFNCgl2640,NCl2640失活会导致甲硫氨酸产量增加,证明该位点与L-甲硫氨酸合成途径中某种抑制的解除密切相关。其结构和具体功能有待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2010年,Bolten等[17]发现了MetY的独特功能后,试图对MetY进行过表达以增加甲硫氨酸产量,结果MetY酶活力提高近30倍,但发酵液中并无甲硫氨酸,胞内甲硫氨酸产量也只提高2倍。胞内组分分析发现其底物O-乙酰高丝氨酸已完全耗尽。这说明半理性的单基因修饰难以保证整个代谢网络的平衡,以途径中各代谢物和酶的功能性质及代谢流分布信息为基础,更加理性化的多基因修饰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2002年BiranD发现大肠杆菌[23]中MetA极易被四种依赖ATP催化的蛋白酶水解,且该基因受热转录休克调控。2013年,Dike等[24]对根癌土壤杆菌中MetA进行表征时发现了相同的不稳定性和极端不耐热特性。这极有可能也是赖氨酸和苏氨酸易发酵生产,在同一途径下游的甲硫氨酸却一直难以实现发酵生产的重要原因。 2.1.3甲硫氨酸向胞外输出的研究 发酵法生产甲硫氨酸在合成水平上不易达到增产目标,即便细胞质内甲硫氨酸产量得到提高,释放至培养液中的量却极少。总结有以下两方面原因:①微生物自身调控严格,为趋利避害,甲硫氨酸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过量积累,即使经改造的菌株,甲硫氨酸的产量与微生物细胞适应性之间的平衡也难把握。②即使细胞质内甲硫氨酸过量积累,但其输出体系不完善,产物被微生物自身再利用或直接伤害细胞。2005年,Trtschel等[25]在已经提高了胞内甲硫氨酸浓度的条件下,利用DNA微阵列技术识别出过量表达的膜蛋白基因brnF(编码BrnFE中较大的亚基),之前研究表明其与异亮氨酸输出体系有关。当BrnFE的合成被氯霉素关闭时,仍能观察到大量甲硫氨酸输出,只有极大提高氯霉素水平,其输出才会减弱。这说明甲硫氨酸输出体系不止一个,还存在不易被识别、但输出能力高的其它体系。发掘并扩增输出通道既可增加发酵液中甲硫氨酸产量,又能避免代谢物积累对微生物的损伤。 2.1.4发酵条件的相关研究 对于甲硫氨酸发酵,最特殊的培养基成分即硫和甲基。以谷氨酸棒杆菌为例,2006年,Krmer等[16]用计算机模拟了不同硫源在甲硫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应用。以硫酸盐为硫源通过直接巯基化途径生成1mol甲硫氨酸消耗8molNADPH,巯基转移途径消耗9molNADPH,而以硫代硫酸盐为硫源,整个代谢过程只需要5.5molNADPH,以硫化物为硫源,NADPH消耗量仅为硫酸盐的一半。但PPP途径和TCA循环所能提供的NADPH是固定的,因此不同硫源的利用效率有待在实践中考证。硫与甲基来源的结合可以考虑比较硫代硫酸盐与甲酸盐、硫化物与甲酸盐及甲硫醇的利用情况。除了这两种关键组分,2014年,Anakwenze等[26]从发酵的油豆种子中分离出甲硫氨酸产量为1.89mg/ml的赤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EC1,对发酵总体积、接种量、碳源及氮源浓度、促生长物质均进行探索优化,最终赤云金芽孢杆菌EC1甲硫氨酸的产量可以达到3.18mg/mL。对于发酵工艺的探索一直是实际生产中的关键。Sharma等[27]研究了百合棒杆菌产甲硫氨酸中稀释速率与溶解氧对甲硫氨酸产量的影响。最终确定当稀释速率为0.16、溶氧为42%时,甲硫氨酸生产速率最大值为160mg/(L•h)。2012年,贾翠英等[28]研究了不同破壁方法对细菌甲硫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碱破壁、溶菌酶破壁,超声波破壁、碱与超声波复合破壁、溶菌酶与超声波复合破壁后,甲硫氨酸产量分别提高10.9%、12%、18.3%、19.6%、22.2%。这种工艺可以将胞内甲硫氨酸释放出来,增加收率,复合破壁比单一破壁效果更显著。 2.2酶法生产路线的相关研究 2.2.1外消旋混合物拆分生产甲硫氨酸 酶法拆分又分为两种思路,传统的拆分是消除外消旋混合物中的D-甲硫氨酸,另一种路线将D型转化为L型,纯化的同时也增加了产量无疑是更理想的选择。2007年,Findrik等[29]利用原玻璃蝇节杆菌(Arthrobacterprotophormiae)中D-氨基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红球菌(Rhodococcus)中L-苯丙氨酸脱氢酶、博伊丁假丝酵母(Candidaboidinii)中甲酸脱氢酶串联实现D-甲硫氨酸向L-甲硫氨酸的完全转化。更具意义的是,D-氨基酸氧化酶和L-苯丙氨酸脱氢酶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因此,该体系也适用于其它D型氨基酸及某种氨基酸外消旋体向L型的转化合成。 2.2.2化合物酶解生产甲硫氨酸 2014年,Jin等[30]对大肠杆菌中经密码子优化的腈水解酶基因进行重新合成和表达,从而有效利用2-氨基-4-甲硫基丁腈水解生产甲硫氨酸。并在催化剂充足的情况下,以固定的底物/催化剂比值探索底物最佳浓度。该课题组也对在填充床反应器中利用固定化静息细胞生产甲硫氨酸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固定化腈水解酶100h后活性仍大于80%,甲硫氨酸总回收率达97%。该项研究表明,重组腈水解酶应用于甲硫氨酸生产具有巨大潜力,酶在微生物体内的过表达与酶的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可能实现产量突破。 2.3发酵与体外酶催化路线相结合 发酵法即以培养基组分为原料,利用微生物自身体内代谢反应,将低成本原料转化为高价值产品,是最经济环保的氨基酸生产方式。发酵法之所以至今无法应用于甲硫氨酸生产,关键在于其合成途径的每一步均受到严格地反馈抑制,经本课题组改造后的菌株GE37的甲硫氨酸发酵产量也仅为3.55g/L[20]。因此发酵法生产甲硫氨酸仍处于科研阶段。体外酶催化反应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独立生产体系,而是作为化学生产方法的辅助手段,2000年之前即用于DL-同型半胱氨酸向L-甲硫氨酸的合成及DL-甲硫氨酸的分离[31]。近年的研究也多属于化学合成法的下游,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的L-甲硫氨酸。酶催化与发酵法相比,反应过程较短,反应体系及条件易灵活操控。因此,发酵与体外酶催化路线相结合可以回避微生物的部分反馈抑制,缩短发酵过程以得到产量较大的中间体,进而以此为底物合成L-甲硫氨酸。韩国杰希公司采用的发酵/化学法联合生产工艺即为两种路线结合的实例,并于2012年宣布在东南亚建立产能80000吨的甲硫氨酸加工厂。该路线以葡萄糖为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琥珀酰高丝氨酸,随后用酶将这一中间产物转化成甲硫氨酸和琥珀酸。如图3所示,经计算,这种全新的发酵/化学法联合工艺生产的L-甲硫氨酸成本略高于化学合成法[6]。 3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3.1发酵法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甲硫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相比至今难以实现发酵法生产,综合上文所述,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和建议: 3.1.1硫源的利用效率 甲硫氨酸与其他氨基酸最大的不同即对硫源的需求,而发酵法应用最普遍的硫源为硫酸盐,需消耗大量NADPH,但生物体能提供的NADPH有限;硫化物对NADPH需求量虽少,但因多有毒且稳定性差,不适用于培养基;硫代硫酸盐兼具氧化性与还原性,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选择和研究。甲硫醇作为硫和甲基的综合供体,可以缩短代谢途径并为最后一步提供更多甲基。因此,应该对硫代硫酸盐与甲硫醇或二甲基二硫的复合使用进行新的尝试。提高NADPH的供应量也是菌株改造的策略之一。 3.1.2代谢途径调控的改造硫和甲基的参与已经使代谢途径增长,而合成途径中涉及到诸多反馈抑制性酶,进一步削弱了代谢流。如何确定关键酶、发现酶的活性中心及抑制剂结合位点,并进一步识别关键残基成为一个艰巨的课题。通过半理性设计,本课题组已找出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pekinense)天冬氨酸激酶与抑制剂结合位点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所有关键氨基酸残基,并通过突变解除反馈抑制得到高活力菌株。2013年,李慧颖[32]得到突变体R169H,酶活较突变前提高2.3倍;同年,郭永玲[33]得到突变体T361N、A362I,酶活分别提高47.99倍、34.60倍;2014年,任军等[34]得到突变体G277K,酶活提高9.48倍;同年,朱运明等[35]得到突变体G377F,酶活提高9.3倍。此外,类似的单基因修饰研究缺少全面性和持续性,还应对改造前后的代谢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尝试针对改造后的缺陷进行多基因修饰,继续对甲硫氨酸产量是否提高进行试验。较成功的理性设计在甲硫氨酸同族氨基酸——赖氨酸生产中有成功的先例。2013年,SKind等人[36]根据TCA循环和赖氨酸合成途径相关知识,通过敲除sucCD在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水平上有目的性地阻断TCA循环,使其与赖氨酸合成途径相结合,增加目的产物合成途径代谢流,产量提高60%。由于理性设计需要大量全面准确的生物学信息,直接针对代谢流的整合在甲硫氨酸研究领域还需要尝试和突破。 3.1.3关键酶在代谢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大肠杆菌和根癌土壤杆菌中均证实了高丝氨酸酰基转移酶(homoserinetranssuccinylase,HTS)的不稳定性,这可能也是赖氨酸和苏氨酸易发酵生产,而同一途径下游的甲硫氨酸却一直难以实现发酵生产的重要原因。其极端不耐热和易被蛋白酶分解这两大特性,是发酵法面临的难题。对Biran等人发现的四种可能分解HTS的蛋白酶进行修饰,或与嗜热菌关键基因整合都是菌株改造可以尝试的方向。此外,甲硫氨酸向胞外输出的研究尚不成熟,可在菌株改造后,对胞内组分进行量化分析,以探索胞内甲硫氨酸产量最大时的条件,以及能分泌到胞外营养缺陷型菌种选育。 3.2酶法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酶法合成一般不作为单独的生产路线,传统的酶法是与石化生产路线相结合,以石化生产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化学合成后,对外消旋混合物进行拆分以得到高纯度的L-甲硫氨酸,其中Findrik等人[29]将D型转化为L型的试验是更具意义的研究。韩国杰希公司首次采用发酵法与体外酶催化的联合生产工艺,先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琥珀酰高丝氨酸,随后用酶法在微生物体外将这一中间产物转化成甲硫氨酸和琥珀酸。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污染。2010年,Bolten等人[17]对谷氨酸棒杆菌MetY进行过表达使酶活力大幅提高,但由于胞内底物耗尽,甲硫氨酸产量未仍不理想。参考杰希公司,可尝试由发酵法获得大量O-乙酰高丝氨酸,并利用过表达的酶在体外催化甲硫醇与O-乙酰高丝氨酸生成甲硫氨酸。目前,对酪氨酸、半胱氨酸和脯氨酸的生产,从蛋白中分离仍是最经济的方法。由于植物可以合成甲硫氨酸,因此通过酶解方法利用稻草等农作物的废弃物生产甲硫氨酸是最经济的模式。2015年,Sanders等[6]对这种方法的成本进行了核算,证明了其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该法不适用于获得高纯度的L-甲硫氨酸,因为产物组成复杂,分离纯化难度大。甲硫氨酸的生物技术生产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证明,此项研究具有广阔的进步空间,对微生物发酵、酶法分解等多方面的探索仍有待深入研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甲硫氨酸仍将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隆洋 闵伟红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 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生物技术进展探究 1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别 铁皮石斛苗期与石斛属有些品种在形态特征上有相似性,特别是涉及到种内遗传差异时,利用传统的鉴别方法往往不易区分。RAPD[12]、AFLP[13-14]、SSR[15]、ISSR[16-17]等分子标记技术目前被广泛用于铁皮石斛不同野生居群、不同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采用RAPD技术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能从石斛属内26个种当中方便快捷地鉴别出铁皮石斛[12]。Ding等[18]利用SRAP标记分析铁皮石斛9个居群共8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原位保存是保证铁皮石斛遗传多样性的首选方法;采用RAPD和ISSR分析9个铁皮石斛自然居群,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ISSR的多样性检测优于RAPD[19]。谢明璐等[15]利用开发的SSR标记成功对铁皮石斛种质纯度进行鉴定。金波等[20]将扩增获得的铁皮石斛特异RAPD分子标记片段,经克隆、测序,重新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转化成稳定的SCAR标记,能特异性地在铁皮石斛中扩增出300bp的片段,实现铁皮石斛的快速有效鉴定。Hou等[21]利用15个新的三核苷酸微卫星标记能够简便快捷地对铁皮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鉴定和分析。建立DNA指纹图谱,有利于鉴定和筛选铁皮石斛优良品种。虞泓等[22]用AFLP技术对石斛属内4个品种和1个外类群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构建了药用石斛的DNA分子指纹图谱。为更准确地进行铁皮石斛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赵瑞强等[23]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和优化铁皮石斛SCoT-PCR反应体系,在32份铁皮石斛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基因芯片从遗传的角度鉴别铁皮石斛品种真伪,进一步推动了铁皮石斛的遗传分析和鉴别。Sze等[24]利用5SrDNA的基因间隔区的不同,建立了高通量鉴定商业石斛(枫斗石斛)的基因芯片,可以对铁皮石斛与其他种类的石斛进行有效区分。基因芯片与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等的鉴定相结合,能确定铁皮石斛药用价值的优劣,发挥最佳作用[25]。 2组织培养 铁皮石斛种子自然状态下萌发率极低,利用组织培养进行铁皮石斛人工快繁是解决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已有大量石斛组织培养条件的研究报道,目前铁皮石斛试管苗已进入商品化生产。2.1外植体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外植体来源广泛,一般采用野生铁皮石斛种子[26-29]、根尖[30-31]、茎段[32-34]、腋芽[35]等作为外植体。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外植体是无菌种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种子萌发后形成原球茎,原球茎可以直接发育形成幼苗,也可以诱导原球茎产生大量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成幼苗[36-37]。唐桂香等[26]以成熟的铁皮石斛种子为材料,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并添加20%马铃薯液,种胚萌发率达到79.35%,并能成功诱导出原球茎。杜刚等[27]以铁皮石斛种子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大量种苗。秦廷豪等[31]用铁皮石斛茎段、带顶芽的茎段和根蔸3类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发现仅根蔸能诱导出原球茎。王丽萍等[32]和李泽生等[34]分别以MS和1/2MS为基本培养基,选用铁皮石斛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能够高效诱导出原球茎。张红梅等[33]以铁皮石斛茎段为外植体材料,经历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养3个阶段,获得大量的试管苗,芽诱导率达到86.7%。2.2基本培养基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组织培养最关键的一步,针对培养目的、培养途径、培养阶段的不同,所使用的培养基也不同。铁皮石斛组织培养采用的基本培养基包括MS,1/2MS,N6以及相应的改良培养基等[37]。最适培养基的选择主要根据不同外植体来源和不同生长阶段决定。以铁皮石斛种胚作为培养材料,研究发现未经改良的N6培养基对胚的萌发和生长最好,以茎尖作为培养材料,N6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能力明显不如MS[38-39]。以铁皮石斛茎段为材料诱导丛生芽,1/2MS诱导的效果最好,生成的苗粗壮[40]。鲍腾飞等[41]的研究表明1/2MS最有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增殖。王春等[42]以1/2MS+1.0mg·L-1BA+0.5mg·L-1NAA培养基诱导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率达到58%。铁皮石斛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培养基也有较大差异。1/2MS、MS和Kc等培养基都适合原球茎的增殖,而B5和1/2MS较适宜铁皮石斛的壮苗培养[43]。2.3培养条件除基本培养基之外,包括外源激素、附加物、蔗糖、pH值、温度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对不同阶段铁皮石斛生长分化均有影响。铁皮石斛组织培养中常使用的外源激素主要是生长素类(如IAA、IBA、NAA)和细胞分裂素类(如BA、ZT和KT)[44]。苏钛等[45]的研究表明,BA相对于其他激素对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效果最好,以2.0mg·L-1BA诱导率最高。洪森荣等[46]探讨6-BA和2,4-D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时发现,添加1mg·L-16-BA和0.1mg·L-12,4-D对原球茎增殖效果较好。唐桂香等[26]的研究表明,0.5mg·L-1NAA对铁皮石斛的生根效果最好。李璐等[47]比较了6-BA和TDZ对铁皮石斛花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0.2mg·L-1TDZ最适宜诱导其开花。宋顺等[48]以MS为基本培养基,发现添加0.5mg·L-16-BA和1.5mg·L-1NAA最适合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其诱导率为95%;而添加1mg·L-16-BA和1mg·L-1NAA最适合原球茎增殖;添加5mg·L-16-BA+1mg·L-1NAA最适合原球茎分化,其分化率达80%;而在根诱导的培养基中添加1.5mg·L-1IBA+100g·L-1香蕉泥,其生根率能达到100%。一些有机添加物对铁皮石斛种子萌发、芽增殖、组培苗壮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已报道的有马铃薯泥[49-50]、香蕉泥[49]、苹果汁[51]等,使用浓度一般在10%~20%。培养基的pH值、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均对铁皮石斛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陈青青等[52]研究表明,pH对铁皮石斛的苗鲜重和生根率影响显著,以pH值5.4为宜,其原因可能是pH影响细胞的透性、代谢和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在25℃、光照强度为1500lx时,最适宜铁皮石斛生长。鲍顺淑等[53]的研究表明,在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的可控环境条件下,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一定时,光照时间控制在12h/d,铁皮石斛组培苗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较高,干重和腋芽数增加较多,表现出良好的生长与繁殖能力。 3诱变育种 铁皮石斛生长相对缓慢,一般2~3年才能采收,对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培育生长迅速、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及质量的有效途径。诱变育种突变频率高,诱发变异较易稳定,可有效改良作物性状,缩短育种年限[54]。物理及化学诱变是常采用的方法,辐射诱变结合组织培养,能加速变异性状的稳定和新品种的育成。詹忠根等[55]利用137Csγ射线辐照铁皮石斛种胚原球茎,针对形态变异的试管苗,采用流式细胞分析DNA的倍性变化,结果发现大部分外部形态发生改变的植株其细胞内DNA的倍性发生了改变。洪萨丽等[56]利用60Co-γ辐照霍山石斛原球茎,研究诱变对石斛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60Co-γ辐照处理可促进POD、SOD、CAT和PAL酶活性,抑制PPO酶活性,从而能促进石斛原球茎生长,提高悬浮培养原球茎生物碱含量。张青华等[57]采用0.09%秋水仙碱处理24h诱导铁皮石斛丛生芽变异率达到48%,对叶、气孔、染色体的检测,证明变异芽为四倍体或嵌合体。2.5g·L-1植酸能促进石斛多糖的合成,还能促进石斛对碳、氮、磷的吸收[58]。太空诱变育种在中药材品种培育和改良中应用广泛,目前已有数十个审(认)定的中药材品种是通过太空诱变获得的。经航天诱变的仙斛1号铁皮石斛已经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太空诱变技术在有效创造特异突变基因资源和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已经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59]。利用太空诱变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今后获得更多优良铁皮石斛新品种成为可能。 4基因工程 4.1基因克隆铁皮石斛的药用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石斛多糖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需要经过复杂的代谢途径最终合成,并受代谢的关键酶与限速酶调控,如转移酶、合成酶、环化酶等。对关键酶基因进行克隆和分析,是研究铁皮石斛药用有效成分代谢途径及相关分子机制的重点,也是培养优质铁皮石斛新品种的基础。樊洪泓[60]克隆了石斛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PS)的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为研究铁皮石斛多糖合成与蔗糖合成酶活性关系及表达调控,孟衡玲等[61]成功克隆了铁皮石斛蔗糖合成酶基因(DOSS1)并对其表达分析。曾淑华等[62]对克隆的铁皮石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进行表达分析发现,pepc基因在F型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为H型的5.55倍。植物凝集素如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植物抗病虫害密切相关。铁皮石斛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病虫害,为探究其病虫害抗性与兰科植物凝集素之间的内在关系,Chen等[63]提取铁皮石斛叶片的RNA,根据兰科植物凝集素保守序列区设计引物,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全长768bp的铁皮石斛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DOA),包含1个498bp的开放阅读框,其编码的165个氨基酸为凝集素前体。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DOA基因是一个组成型表达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可能与铁皮石斛茎的病虫害抗性密切相关。铁皮石斛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需要真菌共生,生长阶段也常伴有共生真菌。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proteinkinases,CDPKs)以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及其级联途径在从枝菌根、根瘤菌-宿主植物共生体系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张岗等[64-65]从小菇真菌(Mycenasp.)侵染的铁皮石斛根中分别克隆了一个受菌根真菌诱导的铁皮石斛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DoCPK1)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DoMPK1),在小菇真菌侵染30d的石斛根中,DoCPK1和DoMPK1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分别达到对照根中的5.16倍和7.91倍,表明DoCPK1和DoMPK1基因参与小菇真菌和铁皮石斛菌根早期互作,可能在该共生体系中起作用。4.2遗传转化目前,铁皮石斛的遗传转化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遗传转化关键时期为共培养阶段。Yu等[66]构建了含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的表达载体,以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筛选标记,将类原球茎与农杆菌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共培养3d,光照16h·d-1,再转移至添加50mg·L-1羧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3~4周,之后在含200mg·L-1卡拉霉素的培养基上选择培养6~8周得到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检测和Southern杂交证明GUS基因成功表达。基因枪法在石斛转基因中应用更多。Kuchnle等[67]采用微粒轰击法将Nos-NPTII基因和番木瓜病毒(PRV)外壳蛋白基因(CP)一起导入杂种石斛的原球茎。经过卡那霉素选择培养,PCR分析表明,13株抗性植株带有NosNPT基因,其中有1株带有PRVCP基因。Chia等[68]成功将荧光素酶基因(Luc)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石斛类原球茎并获得再生植株。Yu等[66]进一步发展了一个高频再生、高效而稳定表达的转化体系。以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为筛选标记,50mg·L-1浓度下就能完全抑制非转化的杂种石斛原球茎生长。杨雪飞等[71]利用基因枪法将来源于大麦(HordeumvulgareL.)的抗旱耐盐基因lea3导入铁皮石斛的类原球茎中,经PPT筛选和生根壮苗培养获得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除草剂PPT叶片涂抹检测和lea3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lea3基因已整合到6个株系7株铁皮石斛转化植株基因组中,转化频率为1.05%。与对照相比,获得的转lea3基因植株的耐盐胁迫能力明显增强。铁皮石斛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特性可以稳定表达,这为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铁皮石斛优良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5展望 铁皮石斛药用价值极高,但由于较长时期缺乏保护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铁皮石斛行业标准已于2012年制定,但是,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不够,铁皮石斛产业和市场仍然比较混乱。不少研究者对铁皮石斛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克隆铁皮石斛代谢途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对其遗传转化技术作了探索,但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整体相对滞后。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应该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贯彻落实。其次,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建立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图谱和可追溯的原始档案,为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创新和优化组织培养技术,缩短培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建立标准化培养和生产技术体系,为其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此外,加强铁皮石斛的基础研究工作,发掘特异和优良基因资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为育种提供新的途径,为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探求新的道路。 作者:张志勇 齐泽民 黄作喜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省高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业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技术是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广泛的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解决人类生活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等重大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粮食储藏、粮油食品加工、粮油食品检测、粮油副产物利用和饲料工业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物技术 粮油食品工业 生物技术又可称之为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系统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并和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内容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其中基因工程是其主要的核心技术,该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植物、医学、食品、动物等领域。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创造出人们想要的物种,或者是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是改造原有的功能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产量更高,并有一定的抵御虫害的作物品种,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作物品种,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进行无性繁殖,从而获得高产量的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制造出无毒生物农药从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生物技术培育出的作物主要有三代,第一代是通过培育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农作物抗虫害的能力,目前种植面积比较多的是抗除草剂的农作物。第二代是通过转基因来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为主要特征。第三代是通过转基因作物提高食品的免疫功能,即可以利用转基因的作物来生产一些具有新功能的食品以及药物。 二、生物技术在粮油加工中的应用 我国的粮油加工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在食品的精深加工方面比较落后,资源的深层次利用率比较低,而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产品原料加工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对农产品的二次开发以此形成新的产品。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快速的提高粮油加工的能力并提升水平,使我国的粮油加工生产能力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了食品加工的各个方面,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的改良发酵工业中的微生物菌种,对食品加工原料进行改造,提高氨基酸在食品加工中的含量,此外,利用基因工程还可以改进其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利用蛋白质工程可以创造出人类需求的不同功能的蛋白质新产品,可以更改酶的特性。在食品工程中酶技术的应用比较成熟,在粮油食品加工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酶制剂的应用,主要有酿造酶、蛋白酶、果品酶等。这些酶主要应用在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等方面。 四、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主要是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任何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都会经历自然选择或者是人工选择,他们能够幸存的物种都是这两种选择的结果,不过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其实质都是遗传变异选择,在物种进化中遗传是基础,变异一定会存在。任何物种都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进化发展而来的,对遗传变异进行人工选择就是常规育种,而转基因育种在本质上和常规育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其它新出现的技术一样,只是在人类科学进步进程中新出现的科学问题而已,应该对以抱有正确的态度,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转基因技术作为发展最快的新技术,正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常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为了让人们吃到更为安全的食品,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提上日程,而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食品安全检测中比较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芯片、免疫技术等生物技术,通过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食品安全的检测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灵敏度也比较高,人们对食品安全也更加放心。 六、粮油深加工生物技术的进展 在粮油深加工方面,美国主要利用酶以及发酵工程来进行粮油资源的开发,同时还利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来改良农作物的性能,改善农作物所含的营养价值。生物技术在粮油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为农作物的生产寻找更好地的农业技术。通过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另外,还有利用农作物、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生产工业制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 七、结语 生物技术在食品粮油领域,在食品生产、粮油食品加工以及副产品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随着基因组技术在农作物的成功实施以及深入开展,新一轮的农业技术革命将会展开。为此,要认识在粮油食品安全领域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并不断在粮油食品加工中引入生物技术,以更好的促进粮油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环境保护工程中生物技术与重要进展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工程的广泛展开,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拓展到各个方面,从单个环境目标治理,发展为全系统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阐述环境保护工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及重要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程;生物技术;进展 1 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关系概述 环境保护的涉及面很广,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土地保护、森林保护等内容。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激化,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科技手段,对解决环境问题有着积极地作用。在当今资源保护过程中,生物技术已经占有主要的地位,生物净化技术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 生物技术方向潜力巨大,有很多领域都有新发现,继续挖掘生物技术的潜能,是未来环境治理的主流方法。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但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必须是严谨的,并遵守既定的原则,否则可能会再次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应该以高效率、低耗能、投入少的方式发展经济。生物技术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深入研究生物技术,符合我国环境发展的国情。 2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无数种生物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依靠这些生物完成了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过程。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就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被证明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手段,这一技术的独特功能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充分体现出它是一个纯生态的过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物技术对处理环境污染具有很好地作用,同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消耗低等优点。因为生物技术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所以具有无二次污染、反应条件温等显著特点。环境生物技术明显的优势以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环境保护对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微生物及其衍生物,少部分生物技术利用植物控制环境污染。目前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技术,其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 3.1 在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中的应用 雾霾是2014年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整个冬天它都纠缠着我国大部分城市,这样大规的雾霾天气说明我们的空气质量正在急速下滑,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它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我国对治理大气污染、空气污染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已经应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生物的吸附、生物的洗涤和生物的过滤等方法[2。生物技术虽然仍需要更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传统的废气治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转化废气效果更加明显,而且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生物技术对能源的净化和转化更加安全可靠,经过处理的气体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可以达到二次利用的效果。 3.2 在改善水体质量,治理水源污染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是在改善水体质量方面,生物处理是目前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手段,世界范围内大多都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污水的处理。我国在污水处理上也会遵循这一趋势,不断研究发展并提升生物处理污水的能力。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处理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系统法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等[1]。生物技术应用突出表现在微生物水处理剂、废水处理、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 3.3 在治理土地污染中的作用 我国针对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出台了较多政策进行治理。目前我国通常采用物理治理的方法解决土地污染,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启动土壤森林净化循环的作用,避免发生大范围的水土污染和流失。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以洗脱、吸附)为主 ,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极易造成二次污染[1]。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附性很大,如果不注意土地污染问题的治理,后果不堪设想。但传统方法修复周期过长,治理速度远远不及污染速度,因此必须运用生物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同时保护土壤的有机成分,挽救每况愈下的土地。 3.4 生物技术的其他应用方向 生物转化过程是以酶为反应介质进行的,因为酶是一种活性蛋白,极易受到酸、碱及高温的破坏,所以生物反应的过程必须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进行。生物反应的条件相对比较好达到,因而其投资少、耗能低、速度快好、效果好、操作简便、设备简单。 生物转化代替化学处理可以大大降低反应过程的污染水平,更有利于实现生态化生产或无废生产,从而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此外,生物反应的产品及副产品大多都是可以加快生物降解,有的甚至是下一次反应的催化剂,且反应产物大多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源加以利用。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生物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挖掘生物技术的潜力,环境治理和技术革新的探索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未来生物技术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环境生物技术及其进展 【摘 要】对于大多数的国家来说,有机质为主的水污染是水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有机质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包括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农业等有机废水的排放。生物环境技术成为了当前处理有机废水最主要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其效率高、能耗地、处理速度快、适用性好及安全性好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环境技术中的好氧与厌氧处理工艺、人工池塘和湿地的方法与应用。 【关键词】有机废水;生物环境技术;综述 在世界五大环境问题中水资源方面的问题显得非常的突出与紧要。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但是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的原因,人均淡水资源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所面临的水质污染与水生态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威胁这人们的饮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而在全球范围的水质与水生态污染中有机污染的影响最为严重,主要的有机废水来源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农业、养殖业的废水排放。 1 生化处理技术 生化处理就是通过微生物来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消化和分解,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碳和能源。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以将生化处理技术分为好氧与厌氧两种。好氧降解中,有机物质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降解比较彻底,效率也高,是生化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厌氧降解中是改变有机物质的化学结构,反应需要的时间较长,但能够降低有机废水中有机物质的浓度,也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因此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 1.1 好氧降解 1.1.1 活性污泥降解方法 这种方法属于好氧降解技术中最传统的,其中的活性污泥实际上是微生物生长于繁殖之后形成的絮凝体,这种物质有着非常强的吸附于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而且自身的凝聚性较好。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有机废水中曝气供氧来使微生物形成活性污泥,从而降解有机物质。 1.1.2 生物膜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有机废水中添加微生物附着的介质来进行有机物质分解,微生物在介质表面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就会形成膜,这些膜对污水进行净化。随着生物膜不断地分解有机物质,微生物会不断的生长,因此生物膜也会越来越厚,在着过过程中在生物膜的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兼氧与厌氧的环境,因此生物膜法中其实也有着一部分厌氧降解的作用[2]。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自动脱落成为污泥,介质的表面会重新生长微生物从而形成新的生物膜来净化污水。 1.2 厌氧降解技术 在酿酒、制酱等领域中,厌氧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1881年才得以在水环境保护中得到应用。随着技术不断的完善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厌氧降解技术产能高、能耗小的优点,研发出了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等厌氧反应器。这些厌氧反应器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有机负荷比较大、反应时间有所缩短。近几年来,厌氧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工业、农业、养殖业等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但是厌氧降解技术产出的水质不能够达到排放标准,“后处理”成为了技术最重要的缺陷。 2 生物自然净化技术 2.1 生物塘 在水中培植大量的生长快速的水生植物就形成了生物塘,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和收获来讲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带走,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3]。在生物塘中增加曝氧系统就会形成氧化塘,能够在生物塘中兼具好氧降解的功能。传统的生物塘存在面积大、处理时间长、出水不合格等缺陷,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总结出了解决这些缺陷的几点措施:高效水生植物的培育、实现生物塘综合处理等。 2.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发展的基础是污染灌溉,这种方法投资与能耗都非常低,而且还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肥力。将污水经过一级和二级处理之后就用于灌溉系统。沼泽、泥潭与水域边缘地带等都属于湿地,水体、这种条件之下发育的土壤、适应这种环境的动植物就组成了整个的湿地环境。人工湿地就是指通过人工建造于湿地功能相似的系统,由于保护水资源与改善水生态环境。人工湿地包括表面流型、潜流型、垂直流型三种,其中垂直流型应用最为广泛。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展望 生物环境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与目的都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技术应用成本。难降解有机物质、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去氮除磷问题是当前有机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和方向,是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实现的工艺优化组合 不同的工艺通过优化组合就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生物降解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例如好氧降解与厌氧降解实现组合能够克服好氧负荷率小于去氮除磷效果差的缺点,克服厌氧处理时间较长与出水水质不高的缺点。 3.2 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他科学技术的配合,要将环境生物技术与其他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处理的效果。高效生物技术与光、电的结合能够由于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例如如光催化氧化-生物处理新技术、电化学高级氧化-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等。环境生物技术不断地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的结合,逐渐实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自动化与模块化。 3.3 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处理 在微生物群体中占优势的与降解力较高的菌种都属于优势菌。可以通过自然筛选驯化、混合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式来培养优势菌种。这些优势高效菌种能够用来对难降解的有机物质进行处理,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热点之一。 3.4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自动连续监测,能够判断污染的发展趋势、探索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规律、检测污染物突变的原因、分析污染的来源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对生物环境污染的监测有着积极地作用,使其更加的方便、快捷、灵敏、全面,而且还具有廉价、简单、快速等优点。 4 总结 水领域中应用的技术种类有很多种,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的范围。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或者去其产物来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微生物和植物是生物主体,微生物主要是发挥降解功能来净化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而植物主要是通过吸收功能来实现治理有机污水。这种技术效率较高、投入较大、安全性好、适用范围广,应该在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积极推广。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环境保护工程中生物技术与重要进展 【摘 要】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此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进一步部署,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生物技术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程;生物技术;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工程的广泛展开,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拓展到各个方面,从单个环境目标治理,发展为全系统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阐述环境保护工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及重要进展进行论述。 1 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关系概述 环境保护的涉及面很广,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土地保护、森林保护等内容。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激化,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科技手段,对解决环境问题有着积极地作用。在当今资源保护过程中,生物技术已经占有主要的地位,生物净化技术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给生活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却忽视了环境对人类发出的警告。经济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清醒的认识到环境必须要好好治理了。国人环境治理的意识正在不断的加深,生物技术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并应用到实际治理污染中[1]。虽然生物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无法高效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对生物技术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有效地实现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使之成为成熟的技术并推向市场。 生物技术方向潜力巨大,有很多领域都有新发现,继续挖掘生物技术的潜能,是未来环境治理的主流方法。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但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必须是严谨的,并遵守既定的原则,否则可能会再次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应该以高效率、低耗能、投入少的方式发展经济。生物技术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深入研究生物技术,符合我国环境发展的国情。 2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无数种生物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依靠这些生物完成了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过程。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就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被证明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手段,这一技术的独特功能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充分体现出它是一个纯生态的过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物技术对处理环境污染具有很好地作用,同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消耗低等优点。因为生物技术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所以具有无二次污染、反应条件温等显著特点。环境生物技术明显的优势以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环境保护对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微生物及其衍生物,少部分生物技术利用植物控制环境污染。目前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技术,其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大气污染治理、水源污染控制、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有毒有害物质降解、 废物资源化、污染环境修复、环境监测和重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生物技术的身影,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使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部分是无毒害且稳定的物质,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都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等。应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大多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再次转移,因此它可以安全而彻底的消除污染。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适可作为其他反应的底物,这些有机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变成酒精、沼气、氨基酸、多肽等有用物质。生物转化的技术因此常常作为有机污染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 3.1 在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中的应用 雾霾是2014年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整个冬天它都纠缠着我国大部分城市,这样大规的雾霾天气说明我们的空气质量正在急速下滑,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它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我国对治理大气污染、空气污染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已经应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生物的吸附、生物的洗涤和生物的过滤等方法[2。生物技术虽然仍需要更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传统的废气治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转化废气效果更加明显,而且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生物技术对能源的净化和转化更加安全可靠,经过处理的气体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可以达到二次利用的效果。 3.2 在改善水体质量,治理水源污染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是在改善水体质量方面,生物处理是目前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手段,世界范围内大多都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污水的处理。我国在污水处理上也会遵循这一趋势,不断研究发展并提升生物处理污水的能力。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处理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系统法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等[1]。生物技术应用突出表现在微生物水处理剂、废水处理、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 3.3 在治理土地污染中的作用 我国针对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出台了较多政策进行治理。目前我国通常采用物理治理的方法解决土地污染,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启动土壤森林净化循环的作用,避免发生大范围的水土污染和流失。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以洗脱、吸附)为主 ,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极易造成二次污染[1]。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附性很大,如果不注意土地污染问题的治理,后果不堪设想。但传统方法修复周期过长,治理速度远远不及污染速度,因此必须运用生物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同时保护土壤的有机成分,挽救每况愈下的土地。 3.4 生物技术的其他应用方向 生物转化过程是以酶为反应介质进行的,因为酶是一种活性蛋白,极易受到酸、碱及高温的破坏,所以生物反应的过程必须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进行。生物反应的条件相对比较好达到,因而其投资少、耗能低、速度快好、效果好、操作简便、设备简单。 生物转化代替化学处理可以大大降低反应过程的污染水平,更有利于实现生态化生产或无废生产,从而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此外,生物反应的产品及副产品大多都是可以加快生物降解,有的甚至是下一次反应的催化剂,且反应产物大多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源加以利用。用生物反应产物代替一些化学药物、人工合成物、化石能源等,能把产生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真正使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应用生物技术还可以处理其他方法无法处理的环境问题,比如生物修复技术净化环境,能使受污染的珍贵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恢复到健康的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生物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挖掘生物技术的潜力,环境治理和技术革新的探索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未来生物技术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盐碱化草地恢复技术最新进展 II 生物技术 摘要:盐碱化土地的恢复和治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解决草地盐碱化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结构。生物改良技术具有物理、化学和水利改良技术所不具有的优势,如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等。羊草、星星草、野大麦是目前进行植被重建时重点选择的品种。基因工程可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盐碱化草地;植被重建;生物改良技术 为本文通讯作者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改造盐碱地,经历了从单项措施(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改良措施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水利措施为主)到综合措施(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林、牧、水全面治理工作)、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过程,在土壤盐分的成因规律和特征、不同灌溉格局下的水盐运行机理、耐盐碱植物的筛选、盐碱地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措施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1地表覆被 地表覆被可减缓或抑制水分与大气间直接交流,对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阻隔作用,明显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积聚,防止土壤返盐,从而达到改良目的。地表覆盖物可以利用枯草层、作物秸秆等。 11枯草法 枯草混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不断释放营养元素,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使水盐运动发生改变,降低了土壤盐分。枯草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有机酸,起到了酸碱中和作用[1,2]。在枯草层实验区和光碱斑对照区内,播种了羊草和野大麦,播种量为75kg/hm2,播种时间为6月末。7月10日测得枯草层实验区羊草出苗数为66株/m2,野大麦出苗数为69株/m2;光碱斑对照区羊草出苗数为12株/m2,野大麦出苗数为16株/m2。枯草层实验区的羊草和野大麦出苗率分别为光碱斑对照区的46倍和43倍。到了9月20日枯草层实验区的羊草存留株数为17株/m2,野大麦为20株/m2;而光碱斑对照区的羊草仅存1株/m2,野大麦为3株/m2。有枯草层的羊草和野大麦的保留率分别为光碱斑的85倍和66倍[1]。维持枯草层是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12秸秆法 在裸碱地上扦插和平埋玉米秸秆,可以使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土壤表层可溶性盐分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值降低。同时,秸秆可以有效地截留一定量的耐盐碱植物的种子,尤其是虎尾草种子[3]。吴泠等(2001)在约05hm2的裸碱斑上,把直径约2cm的玉米秸秆切成25cm长的片段,进行扦插和平埋处理。扦插的行距和列距均为40cm,扦插深度为5~10cm,秸秆的施用量为350g/m2;平埋处理行距为25cm,平埋深度为1~2cm,施用量为320g/m2。实验一年后,两种处理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改良效果,其中扦插处理比平埋处理的效果更好。扦插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种子库,改良区土壤种子数量为402 010±177 316粒/m2,次生光碱斑土壤种子库为1 010±3 116粒/m2,被截留的种子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种源。虎尾草能在玉米秸秆周围存活,每个玉米秸秆周围可生长319±212株,产量可达68 164±38 172g/m2 [3,4]。使用秸秆法,不需要购买大量化学药品和大规模的机械和人力投入,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3]。 2植被重建 21羊草 羊草广布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的草原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同时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践踏,适于调制各种干草,是抗逆性最强、适应性最广的野生优良牧草之一。目前羊草已成为我国北方盐碱化草地改良的主要优良品种之一[2]。播种后羊草形成繁茂的单优群落,主要靠根茎进行营养繁殖,播种后2~3年内应禁止任何利用,以使羊草群体获得充分繁殖生息的时间,增加羊草与其他杂类草竞争的能力。羊草根茎主要分布在土层5~10cm深处,根茎纵横交错,其上又生长较多的细根,地表又被植被覆盖,使土壤深层盐碱不能上返,表层的盐碱还会被羊草的活动所中和或下移,形成新的表土层,植物群落得以稳定。 22星星草 星星草为典型盐生植物,在平原主要生长在碱湖周围和低湿的盐碱斑上,属C3植物。以星星草为优势形成的草地,分布广、数量多,可用于割草又可用于放牧,是盐碱化草地上优良的牧草之一。由于星星草分蘖多,生长郁闭,可以积累、保持土壤的腐殖质,特别是地下的须根系,改善碱土的物理结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增加,土壤全钠、全钙、全镁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土壤含盐碱量下降,从而达到改良碱斑的作用[5]。种植星星草三年的地块,0~10cm土层的pH值由1078降至875[6]。3年后可作适度放牧利用,并可作为割草场。 23野大麦 野大麦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抗逆性较强,在pH值85~9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先后在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都有栽培。野大麦草丛茂密,叶量大,较长的营养枝上可达86~134片叶。播种第2年后,每年可刈割两次,第1次在6月下旬为宜,第2次在8月下旬为宜。如果刈割后有条件施肥灌水,可大幅度提高产量[2]。 3基因工程 近年来,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与植物耐盐性有关的基因相继被克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转基因植物的耐盐能力。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的耐盐基因主要有:渗透保护性物质合成基因、与水分胁迫相关的功能蛋白编码基因、与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相关的调控基因、与细胞排毒抗氧化能力相关的酶基因等[7-9]。 4小结 盐碱化草地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理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显效的过程,经过多年攻关,该领域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物理、化学、水利等措施易受条件限制,成本高,难度大。相比之下,生物措施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地盐碱化问题,是盐碱化草地恢复技术的发展方向[10]。在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支持下,将会不断出现盐碱地恢复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生物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含油废水处理工艺中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相关流程和方法的探究,并最终提出了生物深度处理技术这一发展趋势。 【关键词】含油废水;生物技术;过程;深度处理 一、生物处理技术的概况介绍与应用实例 (一)概述 生物处理技术处理含油废水指的是利用在微生物代谢作用下,将分散到水中的原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使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最终完全无机化。近来较普遍应用且相对成熟的生物处理工艺包括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和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两大类。顾名思义,所谓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好氧微生物代谢作用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按所选材料,分为活性污泥法、SBR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AB处理法等形式;而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则是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进行含油废水处理的技术,按处理设备,分为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转盘等处理方法。这两类生物处理技术在有机物负荷、污泥产率,能耗、营养物需要量、应用范围,对水温适应性、启动时间以及处理效果各方面作用不同,相对来说,好氧生物技术在处理效果上较厌氧处理技术好,但两者各有其优缺点,单纯采用一种技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结合使用两种处理技术进行含有废水处理变得较为普遍,遵照分级处理程序,先采用厌氧技术进行初步处理,利用好氧工艺进行处理检验和再处理,以确定合理的技术过程。 (二)实例 学者对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综合研究表明,油田污水的处理方法很多,如物理法、化学法等,这两种方法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存在较多劣势,前者成本高,后者由于投入了化学药剂极易产生二次污染。相比之下,生物处理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最强,对于大规模污水处理收到较好效果。在国内许多油田得到应用,以下对应用该技术的油田及其废水处理工艺作基本介绍:1.胜利油田王家岗废水处理站,该站点建成投产于2002年,利用美国公司菌种,由油田自行设计完成占废水总量约为70%的含油废水处理工程。其技术处理过程为:含油废水—接收罐—两级大罐沉降—溶气浮选—混合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计量排放。该站经过生物处理技术的废水指标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2.大港油田东二废水处理站,该站用美国公司RBC菌种,借助容积为2700m3的接触氧化池每天处理上万立方的废水。其废水处理技术过程为:两级沉降—过滤—隔油—接触氧化池—缓冲池—氧化塘—排放。经处理后的废水符合国家要求排放标准。3.冀东油田高一联废水处理站;该站同样建成并投产于2002年,该工程采用石油大学技术每天实际处理的废水量约3600m3,仅小于设计处理能力400m3,其废水处理技术过程为:两级大罐沉降—过滤—缓冲罐—泵提升—冷却塔—均质池—厌氧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缓冲池—提升—排放。对外排水质的验收报告平均数据进行处理,表明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二、含油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方法 随着油田开采力度加大,采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后经历了天然能量动力、人工注水方式、改变注入水特性这三次采油变化。目前较普遍采用以人工注水方式保持地层压力,以及通过改变注入水的特性提高采油率的后两种采油方式。由于经电脱水、分离出来的“油田污水”成分复杂,除含原油以外,还溶有各种有害杂质,因此,选取生物处理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方法有:1.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法,该方法是在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填料及生物膜的吸附阻留作用和食物链分级捕食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相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具有生物浓度、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过程简单,成本投入低,抗温性好,菌群组成合理,耐冲击性等优点。包括:1)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法,它能够高效快速过滤超滤膜,同时有效降解高浓度活性污泥生物,且不借助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具有成本小、能耗低以及处理效果好等优点。2)超声气浮—BAF法,在羟基自由基氧化、气泡内高温热解和超临界水氧化三种因素作用下,利用声化学这一边缘科学,在大于20Hz的超声波条件下,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超声波有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的功能,但单独应用时去除废水中有毒物质的能力不高。3)A/O—BAF法,此方法模式是“隔油/气浮/二级生化”,处理效果不甚理想。2.氧化沟,氧化沟是在20世纪中期由荷兰开发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它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生成的,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可在沟渠形的曝气池中循环流动。其技术过程简单,处理效果良好,排放水达标。3.人工湿地,该方法处理污水最初是借助芦苇之类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去除其中大量有机和无机物。经过发展,演变为利用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协调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吸收和分解等一些列过程来净化废水,实现废水无害化处理目标。同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它在出水水质、营养物质去除能力、成本费用、技术含量、综合管理方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氧化塘,将各类微生物和藻类置于氧化塘中,发生氧化反应后,去除有机污染物,使其转变为无机物。研究表明,它对油、酚类有机物、硫化物等的去除效果都较好。5.特种菌类处理,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很多细菌具有特殊功能,这些菌类经过分离、培养后,对有机物处理有良好效果。 三、生物处理技术的主要问题及趋势 目前采用高效降解菌的生物深度处理技术在含油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未来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视。体现在:1.由于含油废水所含有机物复杂、繁多的特性,需要结合各种方法,优化各步处理技术,再找出一套综合工艺,满足深度处理技术高效处理废水的要求。2.提高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器中特殊菌的浓度与活性。在了解含油废水成分组成的基础上,分离、培养各筛选优势菌种,监测该菌的最佳降解条件。根据反馈信息,提高净化效率。3.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处理效果,创新技术。提高更有效处理含油废水的可能性。 国外处理采油废水的技术已经由单一利用一种方法转变为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出现了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和达标度。而国内多利用二次、三次采油工艺处理废水,相对较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为对油田中这种难降解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生物深度处理技术成为国内油田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介绍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应用方面的优点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健康,维护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因此,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关注的课题。为了实现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各类资源的永续利用,环保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努力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片面重视经济GDP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近年来虽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无法利用。全国约300个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较为短缺,成为缺水城市,占全国600个城市中的50%;而农村这一情况更加严重,约有1亿人口和2亿头牲畜饮水困难。在广大农村,由于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耕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不仅减少了有效耕地面积,而且直接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引发各类疾病[1]。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应用高新技术,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从而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优点 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一项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崛起,并成为高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是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应用生物圈的某部分使环境得以控制,或治理预定要进入生物圈的污染物的生物技术。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和显著的优越性,不仅充分体现出这项技术是一个纯生态的过程,且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环境生物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生物转化技术可以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其充分利用生物过程减少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生产中的化学过程,更有利于实现无废生产,促进了生产工艺的生态化。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强化了环境生物处理过程,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其高专一性等特性为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3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环境监测与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应用PCR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生物高新技术进行环境监测。Niedrhauser等利用PCR技术检测了食品中的单核细胞生利斯特氏菌(易导致人类脑膜炎)。传统方法至少需10 d时间,应用PCR技术大大缩短了分析周期,对该菌种的分析只需数小时。刘永军等通过设计多种肠道病原细菌的通用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实现了环境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的定量检测[2]。可以预见,PCR技术在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致病菌、指示菌及基因工程菌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日益为人们所青睐。目前,生物传感器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省时、易制作等优点,如甲烷生物传感器、氨生物传感器、乙醇生物传感器、亚硝酸盐生物传感器、BOD生物传感器等已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3]。 3.2 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的处理与净化 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例如氰化物、酚类、有机汞、重金属、蛋白质、有机酸、醇、醛、有机磷等,这些污水和废水成分构成复杂,净化难度也较大。生物净化污水的常用方法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也就是酶工程技术。国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应用经验,利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实现对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无机金属、有机污染毒物的高效处理。例如德国,以共介结合法制成农药降解酶柱,将酶固定于硅珠及多孔玻璃上,从而实现对多种农药的降解,包括对硫磷等,去除率超过95%。而在我国,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主要用于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对于含100 mg/L废水,酶活性保存率和降解率均超过90%。 (1)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应用最广的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它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来大量絮凝吸附废水中污染物,并在氧的作用下将这些物质同化为菌体本身组分。活性污泥有着很大的表面积,能够与混合液进行广泛接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吸附作用,除去废水中大量的呈悬浮状态和肢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BOD值大幅度下降。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能使运行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和泥质情况,从而掌握和控制整个工艺的运行参数,通过确定稳定的污泥沉降比值,从而达到高效污水处理的效果[4]。 (2)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又称厌氧消化,是在厌氧条件下由许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有机物分解并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其过程包括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由于厌氧处理能量需求低,污泥产量低,能分解好氧生物所不能分解的微生物,因此这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当今废水处理方面,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也是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其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土壤板结沙化、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无法利用,威胁农业生产。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通过酶促反应等生物作用,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定,由于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发生了改变,其移动性也相应降低,通过有针对性的生物对其吸收、代谢,可以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达到净化土壤和降低毒性的目的。其中应用最广的属低温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的低温微生物修复是利用低温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亲和吸附或转化为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此外,污染土壤经过生物修复过程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等[5]。 3.4 白色污染的处理和消除 我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十分巨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十分严重,城乡废弃塑料袋和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几十年都不分解,是形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分离可以降解塑料的微生物群。对塑料制品中的主要成分聚酯分子结构进行破坏,从而消除污染物质。日本及德国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利用细菌生产塑料,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细菌生产聚合物的功能基因进行分离和重组,实现多功能塑料的高效生产。英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利用微生物生产的塑料深受消费者欢迎,尤其是受到生态环境保护者的青睐。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治理白色污染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广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地膜的应用和研发,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 3.5 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据估计,我国每年大量使用农药后,仅有0.1%左右的农药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并在食物链中不断传递、迁移,对长期生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构成危害,同时也对大气、水源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致力于研制安全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一方面是利用微生物对农药的毒害残留成分进行降解,消除其不利影响。微生物通过其生化途径,分解农药成分,形成无害产物,如CO2和H2O,从而实现无副作用的农药污染治理。另一方面应全面推广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农药,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杀虫、防病、促生功能。其有效功能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英国科学家利用一种叫绿僵菌的真菌杀灭蝗虫,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国际上真菌杀虫剂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6]。 3.6 微生物脱硫治理空气污染 煤炭直接燃用时将排放出大量的SO2等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并由此引发酸雾、酸雨,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据北京环保局计算,2010年北京市仅燃煤每年排入大气的SO2就高达26万t。生物学家利用微生物脱硫,把Fe2+ 变成Fe3+,把单体硫变成硫酸,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硫杆菌,它是一种铁氧化细菌,能有效除去煤中的无机硫。目前,在美国和德国已建成2个实验室规模的连续生化脱硫试验装置。4个欧洲研究组织在意大利撒丁岛已建成一套工业规模的中试连续生化脱硫装置。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为朝着工程应用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微生物脱硫技术简单,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符合“源头防治”的环保新理念,比“末端治理”(污染产生后再治理)效益高,是很有前途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7]。 4 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发30余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物质资源过度滥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环境生物监测、污染治理、生物修复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新环保理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要加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提供了无限的希望。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将会推动环境保护理论及技术的日臻完善,为人类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更多可行、可用、有效的方法。 生物技术进展论文:环境保护工程中生物技术与重要进展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生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同样,随着环境生物技术的进展和市场开拓,其应用已从单个的环境目标治理,发展为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保护工程中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并针对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进展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已不单纯是一种污染治理技术,而已开始影响到包括其他行业的产业政策,促进各工业部门逐步以生物过程替代传统的化工过程,如利用生物酶制剂在造纸行业中,进行生物漂白,减少甚至彻底替代化学漂白,并最终在造纸工业中实现完全的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彻底解决严重污染我国水环境的造纸黑液问题,使许多污染行业的工业生产真正进入无污染的清洁生产的轨道。 1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生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主要是依靠生物过程来完成的。科技的发展也充分证明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独特功能和显著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一个纯生态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适于作为底物,一些有机污染物经生物过程处理后可转化成沼气、酒精、生物蛋白等有用物质,因此,生物处理方法也常是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生物过程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生物反应过程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因而投资省、费用少、消耗低、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同时,它还可和其他技术结合使用。生物过程代替化学过程可以降低生产活动的污染水平,有利于实现工艺过程生态化或无废生产,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另外,生物技术的产品或副产品基本上都是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且都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源加以利用。用生物制品代替一切可以取代的化学药物、化石能源、人工合成物等,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程度,使经济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可治理用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环境介质,即用生物修复技术净化环境,使受污染的宝贵资源如水资源、土壤等得以重新利用,同时还可进一步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2 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进展 环境污染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总体水平离国际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在科技发展特别是环保高科技发展上,需跟踪国际前沿,与国际同步开发未来可能应用的高新技术。以下介绍几项已接近产业化的环境生物技术。 2.1 高硫煤微生物脱硫技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发廉价的、操作简便的煤脱硫技术,将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意义。与现有的物理、化学法相比,微生物洁净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新污染,并可和现有的物理洗煤过程相结合,脱除其中的灰分,而煤基本无损失,且可提高煤的燃值等优势。 煤的微生物洁净技术主要是脱硫、脱尘。煤炭中的硫分主要包括有机硫和无机硫、无机黄铁矿硫以及少量的硫酸盐硫。其中,有机硫分、黄铁矿硫FeS2较易去除,早期的研究主要利用一些自养菌在几天时间里将黄铁矿氧化分解成铁离子和硫酸,硫酸溶于水中而排出。虽然该方法脱硫效率较高,可去除90%的无机硫,使某些煤的含硫量降至1%以下,但处理的时间较长,并要求较大的反应器容积和较细的煤炭粒径。 为提高脱硫效率,近年来研究人员把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与水混合,并将微生物加入溶液中,让微生物附着在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变成亲水性,能溶于水。在浮选中其难以附着在气泡上,下沉至底部,从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由于它仅处理黄铁矿的表面,因此脱硫时间只需数分钟即可,从而大幅度缩短了处理时间,可脱除无机硫约70%。另外,该法在把煤中的黄铁矿脱硫时,灰分也可同时沉底,所以也具有脱去灰分的优点。目前,浮选法微生物脱硫已成为国际上洁净煤技术开发的热点。 2.2 造纸工业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技术 造纸工业中的制浆和漂白工序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工序。与化学法相比,虽然机械法制浆纸浆得率高,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但能耗很大,成品纸强度等质量性能不如硫酸盐浆,因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问题,其中以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为最具优势,采用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可以有效减少蒸煮黑液和漂白废液的产生。利用微生物与微生物酶类进行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因为微生物极易生长繁殖,酶催化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并且高效无污染。 木质素是造纸工业中有效利用纤维素的最大障碍。传统的化学漂白法是采用多段的氯/二氧化氯漂白及碱提取来去掉木质素,在废水中会有大量含氯的、致癌致畸的物质,如呋喃、二恶英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生物预漂白技术引入制浆造纸工业中,用木聚糖酶对纸浆进行预漂白,至今,用于生物预漂白的木聚糖酶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目前,对第三代木聚糖酶的研究与应用正进入高峰期,采用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手段获得性质优良的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已成为各相关实验室的研究热点,期望不久的将来重组酶会更有效地应用于漂白工艺中。未来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的技术突破将使造纸工业摆脱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2.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人类的生产活动,当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造化学物质排放入环境中,对资源和环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针对严重污染的土壤,我国尚未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仅在少数地区开展了治理,并以物理化学方法(如洗脱、吸附)为主,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对全国范围的污染环境进行修复,若采用传统方法,即使考虑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因素,其投资规模将仍然非常庞大,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其投资规模大为缩小,而且还没有二次污染。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我国今后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发展的生物技术,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可预见,在21世纪,生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具有价值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大面积污染的优选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其主要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清除环境污染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生物修复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和优越的,此后该技术被不断扩大应用于环境中其他污染类型的治理。生物修复是采用诸如提高通气效率、补充营养,投加优良菌种、改善环境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和降解活性水平,以促进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环境的目的。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生物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同行及主管部门的广泛支持,大力开展以污染控制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将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将通过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环保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为环保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环境保护高技术,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生物技术开发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园林论文: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低成本风景园林研究意义 1.1借助低成本的方式使得风景园林的建设得以普及 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风景园林的发展,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区域分类1)数据,截止2009年,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绿地面积分别为115390hm2,49074hm2和27607hm2,西部省份的平均绿地面积只有东部的24%;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公园数分别为528座,206座与133座,西部每省的公园数为东部的25%。缺少足够面积的风景园林,使得疾病激生,生活环境质量低下。 1.2运用低成本风景园林营造理念加大社会关怀力度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风景园林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这五个层次需求必须的条件。然而资金匿乏、资源有限与技术落后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缺少安全舒适地室外休闲与活动空间,人们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2潜江市风景园林存在的问题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88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全市国土面积2004km2,户籍人口103万人,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管理区(农场)、16个镇(办事处)。潜江城区呈分散型、组团状,由园林(泽口)、广华(含向阳、五七),新城区(含周矶)、杨市、后湖、王场、竹根滩七个组团组成。 2.1公园绿地分局不均,绿量严重不足 城区绿地总量较高,但各组团绿化相差较大,主要的公共绿地分布在园林组团、杨市组团和广华组团,其它组团绿地较少,尚不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休闲游憩需求。根据2014年潜江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调研报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足9m2,各乡镇人均绿量更少。 2.2风景园林建设经费不足,绿化维护质量不高 纵观潜江市近几年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普遍存在建设质量不高、维护经费短缺的现象。根据2013年度潜江市城区绿化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章华南路、袁光大道宽幅带、紫月路、火车站、二支渠五个项目的绿化设计和建设施工中,每平方米总造价不超过170元。维护工作中,市园林局负责的范围包括城区25条道路行道树、10条绿化带、7处街头绿地的养护管理,总养护面积约40万m2,养护经费每年4元/m2不到,维护质量不高显而易见。 2.3政绩观明显,盲目追求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模式 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建设中,领导人的观念直接影响风景园林设计模式。实践工作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大城市建设的表象或政绩工程的影响力,使得风景园林难以维护,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3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迫切性 3.1潜江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 潜江市属于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严峻的经济形式,这为发展风景园林提出巨大挑战,要想普及风景园林,势必寻求用更低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开展风景园林工作。 3.2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 潜江市7个城区组团中,仅2个组团有公园绿化场所,不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在潜江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背景下,其他5个组团居民的生活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并借此改善地区的卫生环境,实现地区效益的增值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低成本风景园林可以作为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低成本风景园林是在针对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寻求节约的设计策略,建设满足市民生活的园林景观,这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公众对风景园林的使用需求按照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分为生态需求、美学需求、社会需求与文化需求。低成本风景园林提出的前提必须是在不降低风景园林品质的前提下,满足这四种使用需求,为公众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4.2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要以自然规律为建设准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支撑体系,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前要进行详尽的调研工作。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风景园林建设场地,使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循环;从微观层面上,熟悉场地的气候、水文等信息,合理选用各种材料。 4.3巧用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低成本风景园林即在风景园林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节约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场地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4.4减少维护成本,兼顾长远效益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园林景观的品质不仅要注重建设初期的景观效果还要注重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当前在政绩工程的影响下,投资者为了快速获得景观效果,不顾自身情况,花费巨额资金建设风景园林。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要兼顾长远效益,从节约能源资源、水资源、人工资源等各个层面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5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5.1低废弃设计———建立循环机制,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是风景园林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风景园林设计前期,要进行详细的勘察,使设计表达中的各种手法要合乎当地地域特色,选择材料要基于长远的角度思考,尽量减少材料更换成本;主张尽最大可能利用场地的现有资源、植物材料、水域资源等等,保留地域景观特色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的购买;其次要坚持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重新投入使用。如在2014年潜江市示范路工程建设中采用废弃的木材构筑树池花坛,使得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平衡。 5.2低干预设计———引导自然做功,减少人工介入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警惕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存将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低干预设计策略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设计的目的,使风景园林以展示类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以场地更新和生长为目的。同时低干预设计策略遵循对自然环境最低干扰的理念,探索通过最少的景观面积、最浅的景观深度、最小的环境影响力,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显露自然、引导自然做工”法则,如马昌湖公园综合整治工程中,采用最少设计,利用水生植物自我更新与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污染的水环境。通过较少的场地干预,较少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从而达到“低建设”和“低维护”的景观效果。 5.3低建造设计———遵循人性需求,精选实用资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不以风景园林要素价格衡量,而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不与设计成本成正比,这正好为低建造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契机。低建造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地方材料的选用,以乡土树种为准;第二,在细节处理上借助艺术的手法,提升廉价材料的美学价值,营造高品质风景园林景观;第三,运用工业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理念,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坚持以标准模数进行建造和施工,减少废气材料的产生;第四,采用宣传激励的手法,降低人工费。人工费占工程成本费用的一大部分,合理安排风景园林各工序的先后顺序,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对节省建造成本有很大帮助;第五,风险规避。社会调研是工程建设采购中风险规避最重要的环节,宜选用距离较近的采购地点来规避风险。 5.4低维护设计———以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资源规划 低维护设计强调以持续发展的理念,把风景园林的建造和维护看着是一个持续运转的过程。在建造中通过植物材料的合理选择,减少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实现低维护设计效果;利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结合养护工作的季节效应,根据植物特色合理安排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繁忙时缺乏人手,闲暇时无事可做的现象。 6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实施驱动 6.1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 低成本风景园林以较低的资金投入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环境,并且保证景观效果的长久维持,同时低成本风景园林为非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减少社会治安事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方面值得政府部门的鼓励和长期推广低成本风景园林。在宏观上主要可以通过规划调控、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来调节,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进行资金支持,同时在一些诸如利用废弃物进行生态型风景园林建设的项目可以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最终使得风景园林的实施能够顺利的开展。 6.2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 社会援助的主体有基金会、社团、学校等,援助形式主要有财务援助和人力援助,援助目的主要是奉献自己的爱心来为社会做贡献。在美国,大型基金会是居住区风景园林开发和建设的动力,大型基金会主要将居民、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结合起来开展场地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建设风景园林的方式,有利于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开发建设,应大力发展这种开发建设模式。 6.3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 低成本专业机构主要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设计师、培训学校等参与,研究低成本材料、低成本设计等技术,通过低成本技术的研发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并且提供低成本的建设与维护模式,这是低成本风景园林传承的纽带和进步的源泉。 7总结 文章主要基于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资金、维护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探寻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策略,结合潜江市风景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的设计手法,同时结合自身社会经验,提出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三种实施驱动措施,以此改善潜江市风景园林现状,并使得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得以普及。 作者:董秋燕 王生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园林局 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园林论文:BIM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BIM的概念及现状 BIM技术在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时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设计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工程量越大、复杂度越高的建筑工程体现得越明显。BIM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在虚拟的空间中对整个的建筑设计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校审”过程,并且能够发现在平常校审过程难以发现的错误,这类的错误往往与规范无关,而与专业相关,或者属于空间高度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市政设计工程中,由于市政管线较多,错综冗乱,并通过一个列表视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在三维场景视图中就会自动定位到该项所指示的碰撞位置,并且发生碰撞的物体双方会以一种“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发现管线在设计时候的错误,并及时调整布线方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景园林学概念及现状 风景园林是一门古老学科,据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东方、西亚、欧洲三大世界园林体系。风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的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作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的布置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和游憩的环境。通常所说的景观园林主要有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公共绿化景观可以调节温度,减少辐射,同时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影响气流和通风防风的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恶化,因而景观园林的生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风景园林师们一直从事的似乎是一种填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近些年来风景园林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自2011年3月8日起,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有些大型项目甚至是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 3风景园林学与BIM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风景园林学日趋上升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已疲于应对,新的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和使用变得日渐迫切。园林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办法却依然只是拘泥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两大核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已与BIM积极会师,迎来行业的数字化时代。作为核心之一的风景园林学亦应积极面对BIM这股数字化浪潮,使其可以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平台沟通、流畅的信息交换渠道、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统筹等。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将BIM为风景园林专业所用是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园林行业和建筑设计行业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除了浇灌用水之外,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与大型建筑相比要少得多,故其应用优势应该是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整体布局的应用方面。从地形塑造、水系处理、景石布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等由二维转为三维,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整体把控效果。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人为的错误或配合上的失误,工程协调困难等,最终造成的图纸的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设计师心血与时间,却还生成了不尽人意的景观效果。目前园林设计行业尚不需要与BIM技术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融合,但是确实是在设计过程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及协同作用。在设计阶段内达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前、中、后期信息无障碍交换;数据全面了解,云端计算与无限计算协作式的操作;突破固有流程与体制的约束,信息模型跨越设计、施工等阶段间的界限;并且BIM具有信息实时反馈的特性。因此,BIM技术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工程中的趋势是必然的。 4结语 作为古老学科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与BIM技术的碰撞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就学科构成上看,风景园林既需要用科学分析和建立与之相关的一切客观要素,也需要用艺术去叙述和承载特定的场所语义。所以就现阶段BIM对于风景园林在空间布局以及整体设计上面有很好的可行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人文和艺术方面,故而对于最终的选择,还得根据人的感官理想分析得出结论。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园林景观设计之塔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风景园林工程中应根据景观的特色进行应用,同时跟软件行业的努力也分不开,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与尝试。 作者:梁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园林论文:人性化理念下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1.1坚持实用性与情调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但是规划设计不能局限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品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实用性,必然会影响到设计的效果及自然环境的融入。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要将实用性与情调性结合起来,设计的作品必须满足风景园林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及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入,使其能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并将美学等融入其中,实现设计的生活,这才是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1.2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影响了设计者与群众的审美观和需要。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特征。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本地区的文化特点,还要体现出文化的现代性,将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融入其中,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起来,这样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文化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基本要求。 2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从细节上满足人的需要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细微之处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深刻体现出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入手,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比如,在灯光设计上,能够让灯光覆盖到所有的路,灯光选择柔和的黄色光源,采用太阳能照明;在道路上,设计的道路能够让人以最短的距离达到每一个景点,同时要体现出曲径幽深之美,还要建设一些基本的建设设施,比如单杠、双杠、仰卧起坐器材等。这些设施能够让群众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再比如说在水池的设计上不能太深,水池周围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人与水体的交界处,水深应该在20~30cm,周边延伸2~3m,避免游人在接触的时候出现意外事故等。可以说,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考虑到人的需求,为人的需要着想,这样才能将人性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设计之中。 2.2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作为细节上的设计之外,也应该做好风景园林的模块规划,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功能的风景园林意境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目的,对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在园林中的布局情况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比如,将健身场所放在比较接近居民区的区域,避开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将儿童活动区域与一般的成人活动区域分开,并避免主要人行道及水体等危险区域等;将自然景观小品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等设计在一起,将园林展现在更高层次人的需求面前,让这些人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在设计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必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工程的整体角度来探讨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景观设计与建筑物设计协调起来。同时,园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之间也应该相互协调,准确给予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一个定位。另一方面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各种生态节能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比如说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降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风景园林设计和建成以后能够真正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结语 总之,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求,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邓梅芬 单位:广西腾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层次是建立在初中文化基础之上的,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些初中学校忽视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美术科目,造成初中美术课有形无实,全然不顾美术教学的质量,也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导致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少,美术技能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仍需从握笔方法、观察方法等最基本的技能开始教学,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基础客观情况。 1.2课时量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课程设置72课时,素描部分20课时,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系,仅素描课一般不低于300课时,课时数量不及高等职业学校艺术系的1/10,缺乏训练量就成为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素描课的客观困难;因此,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园林美术教学目标,长期困扰着园林美术教学。运用20课时训练学生专业素描绘画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与已具有坚实素描基础的艺术系学生无可比性,园林专业的学生终究不是纯艺术专业,他们需要的是理解素描的原理,明白素描的理念,进而把素描的理念知识(形体比例、空间明暗、透视角度等)转化成园林空间的布局,把素描绘画技能转变为园林设计草图绘制和景观元素的绘图和应用。因此,在园林美术课中,可以对素描教学做一些尝试性的改变。 2改变程式教学 2.1传统素描理论教学与园林专业实践需求不符 传统素描理论教学内容有素描概念、素描分类、素描要素等,通过欣赏素描作品逐步介绍素描概念、分类及训练素描的作用等;没有把素描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也没有从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应用范围以及学习素描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的相结合,再者,缺乏园林景观方面的素描作品展示,单一欣赏素描名作会造成没有素描基础的园林专业学生望而生畏,或错误认为,素描是艺术类的学科,与园林专业没有关系,容易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依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改变思路,调整教学导入方法,利用景观元素的形体、比例和光影关系与素描作品明暗关系作比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素描的意义,以及把素描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绘制景观元素当中。采用与园林专业联系紧密的图片素材、类比分析法导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重要性,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2.2传统素描实训内容与园林设计联系不够紧密 传统素描实训包括素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两部分训练内容,通过几何体素描教学,让学生描绘立方体、圆球、棱锥等规则形体来理解物体的形体比例、结构明暗等一般素描原理;通过静物素描来培养学生描绘物体质感和形体空间的绘画技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较全面的锻炼,但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仅素描静物部分大约需要200余课时,因此,可以针对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去掉静物写生部分,改为园林景观元素,如石桌、石凳等元素的训练,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园林设计联系更加紧密,为以后园林景观设计元素绘制打下必要的基础。 2.3传统素描绘画技法不适应短期训练 传统素描教学是建立在数量之上的,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铅笔的使用技巧和素描调子的应用,以求对物体光影、空间、质感上的塑造与表现;基于园林专业教学目标,可以变数量化训练为认知、理解和转换应用的学习;素描调子表现中,传统教学是运用明暗调子多层叠加来表现物体的明暗与空间,运用线条的软硬、粗细和疏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强调“三大面,五调子”的熟练和应用,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十几个课时是无法学会的;而园林专业在明暗调子表现方面可以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点描或改用速写的形式来一次画出,如用点描的方式画石材,质感更容易表现,用波折线画物体的暗面,可以使一幅画更具有风格,因此把素描的塑造训练变为线条风格的训练;这样既可解决训练时间上的短缺,同时,园林设计表现也得到了锻炼。 2.4写生环节应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美术素描风景部分设置6课时,要画出完整的素描风景画,课时量是不允许的。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不用达到专业的风景绘画水平,而需要了解风景画的审美意趣,运用设计的方式营造风景如画的园林生境,因此,这部分课,不妨带领学生欣赏风景画,再通过实践写生,当然,该写生不同于美术学院学生专业写生,重在整体记忆和符号记录,简练勾画出整体布局,注重景观元素的比例和尺度的把握,以简单抽象的符号代替景观元素即可,旨在为下一步园林规划设计拟定草图或记录创意亮点。这样,把传统教学中写生环节变为提高审美、规划草图、激活设计亮点的活动,或许更加切合园林专业。 3教学方法成效 首先,通过素描理论教学改革,学生明确了学习素描的目的、任务,以及对园林专业绘图、园林规划设计创意的作用,由原来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投入到园林素描学习中;其次,通过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降低了原来素描涂调子难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运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或点描方式作画;其次,通过改变绘画训练题材,学生可以描绘的题材多样化了,拿着素描本,走出画室随处都是绘画素材,校园的树木、建筑,公园的桌凳、假山、置石等,随时随处可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还有效地解决了课时量不足的难题。 4结语 探索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已具有的专业基础作充分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培养的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之上,才能寻求相适应的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可行与否还需要老师审时度势,灵活应用才可奏效。 作者:刘龙 杨娟 单位:榆林林业学校 榆林苏州中学 园林论文: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一、我国园林建筑在风格和特征 1、园林建筑特点: (1)占地规模宏大 封建帝王凭借其政治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的皇家园林其规模远非私家园林所能望尘莫及的,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无不具有这个特点,先秦两汉时期的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林苑地跨长安成及周边五县境,纵横300余里,隋唐的芳华苑﹑禁苑,周长100多公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北宋的华阳宫,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元明时期的太液池,占地面积为1500亩,承德建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颐和园,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显而易见,园林建筑规模大小,基本上是一个朝代的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国力的兴衰。 (2)皇权至上 在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帝王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此相对,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园林建筑也不能例外,墙壁上的浮雕,栏杆上的石雕,门前的佛像、石人、兽等,、雕梁画栋、色彩浓艳,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显示了它的权贵地位,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3)气势宏伟富丽 承德避暑山庄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山庄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青砖灰瓦的楼宇和城墙、原木本色门窗、栏杆,淡雅庄重,简朴适度,充分体现了其雍容华贵的色彩和宏伟气势。 (4)吸取园林淡雅、朴素建筑风格 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布局精巧,色调素雅,灵活多样,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清新洒脱,在后来的园林建筑中都借鉴了南方私家园林的这些特点,比如,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摹拟江南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点,促成了南北方的园林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其我国古代在园林建筑的建造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2、建筑风格 北方园林建筑的主要代表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建筑大多营造于优美的自然的山水中,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建筑的空间结构上多采用内外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这些园林建筑尺度基本上不很高大,基本与一般民居相似。屋顶一般采用用布瓦元宝脊式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出檐深度较少,造型各不相同;勾头采用用兰花图案;院墙、宫墙依地势起伏,墙体厚重,用不规则的虎皮石砌筑或白粉墙,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造型丰富、严谨,这些都体现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特征。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碧纱橱、屏风、集锦槅子划分几个大小不一、结构富有变化的空间,使得建筑在内外空间上产生迂回、含蓄的意境。注重用色彩和装饰物对建筑构件的外在表现,例如石狮、华表等,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的不同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城市中或者近郊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多是以凿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占地面积规模较小,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主观创造,多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清高风雅,淡素脱俗,满足人们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的功能。建筑外观和细部装饰,线条跷曲,玲珑剔透。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结语 纵览我国园林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表现在园林建筑中极具中国民族形式的绝不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外在的感受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作者:钱海霞 单位:哈尔滨军辉铁军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绿化园林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1园林景观色彩应用 (1)同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一般情况下来讲,同一色相主要是指在色相环上的色相距离在15度上下的色相。这种色相对于人的视觉来讲根本区别不出来,所以通过这种色相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统一、雅致的一个氛围,但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造成过于呆板、单一的效果。所以同类色相可以在各种色相的对比中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在进行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最好使用面积较大的背景进行处理也可以用色彩较为单一的景观予以替代。例如,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绿色作为道路中绿化设计的基础颜色,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好处:①通过绿色的基调可以有效的缓解行车司机的视觉疲劳,对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有所帮助;②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可以从视觉上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在进行绿化植物选择的时候可以选用具有一定的色相变化的植物,同时在进行园林搭配时需要注意对统一色相的运用,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景观在重复出现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境界,由于其绿色的色调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综合情况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2)不同颜色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同色相的颜色变化并不明显,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这种设计方式会在一定的区域内造成绿化效果过于单一,所以需要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上加入不同的色相的颜色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将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种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不同色相的设计手法在构建丰富的色彩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道路周边的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用色相的植物进行搭配这样可以通过色彩的变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例如在对停车场等到规模的广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采用叶子的颜色与花的颜色色相不同切对比度较高的植物进行绿化带的设计,这样可以起到更加引人注意的效果。 2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1)园林景观的色彩 一般情况下来讲,对园林进行景观设计来讲,一定要注意将整个园林的设计颜色对周围的环境色彩进行统一协调,并且使色彩的设计达到主次分明的程度,这样就在园林景观颜色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配色与主色的区别。但是仅仅通过配色一项设计并不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较为协调的整体,但是一定要确保可以与周围的景观保持一种可调和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地域来讲,其色彩的调和以及配比的方式也不同,要根据周边的实际条件进行色彩的选择与配合,但是必须要围绕着一个主线来进行,就是要确保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2)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 在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色彩造型的方法,通过色彩的造型方式将建筑物突出成该区域内的标识或者是人们可以区分出的一个焦点,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确保设计所使用的色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 (3)园林景观的色彩过渡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一般都会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要经过一定的过度才能达到协调。在运用色彩时,也要对每个不同空间的色彩进行联系,使得园林景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得到色彩效果的调和和对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形式布置时,要对体、面、线、点等进行利用,这样可以对景物的刚柔、弱强以及动静进行表现,让景物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相对应的,可以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使得它们能够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区别,连接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色彩空间。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作为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转变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将园林景观中的天空、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小品等色彩设计的淋漓尽致,推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论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与环境相适应 从空间方面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与施工完成之后将具有独立特性,但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随着这些需求的提升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价值则体现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体现为对现代城市环境所发挥的优化作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环境所具有的关联决定着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环境做出判断与考虑,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完美融入。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也影响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对景观功能性的判定,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也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进行强调。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现代城市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审美需求是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景观构成要素做出组织与利用来体现出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做具有的观赏性,并利用艺术思维来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则通过“景象”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做出感性的认知,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思维,而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需要对这些固定的审美思维做出调研与总结,并在综合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形式与功能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艺术性、科学性和生活型的综合体,二者决定着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观赏性,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做出重点考虑,并认识到二者所具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强调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其中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压力中的重要表现,并且环境问题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在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方面的日益旺盛,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行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景观设计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认知,并在遵循生态型原则的基础上来合理把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布局、选材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方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仅要重视雨水等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可以使用中水来进行景观植物的浇灌。另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是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因此乡土植物以及耐旱植物应当作为主要的选取目标。同时节水灌溉方式的推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水泥铺装,从而为绿色的蔓延提供更多空间。初次之外园林景观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等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做出重点考虑。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重视突出人文性特征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人文性特征的关注能够让社会大众从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体会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受众的关爱。为了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受众需求做出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仅需要对受众生理需求做出考虑,同时有必要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做出考虑。在此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二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必要引导群众参与。设计者对受众需求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在此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可以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公示来获取社会大众意见,从而强化社会大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强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三是要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的安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呈现出了日益紧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建筑物密度的加大以及人口的过度集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所具有的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下降。而包括广场、道路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则可以在城市中发挥出救援、避乱、疏散、隔离等作用。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许多设计者对景观所具有的防灾功能欠缺考虑,这导致了城市园林景观作用的确实,因此安全性也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具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尊重,并通过作出良好的设计来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凭借城市文化而具备变迁感以及沧桑感等特征。在对城市文化作出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在此方面,园林景观可以融入城市中的民俗风情,在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来打造独特的风格,并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体现出城市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述古”功能,同时要发挥出“言今”功能,即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重视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出城市所获得的发展以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中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反应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作者:梁换艳 杨树军 单位:包头市上林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植物造景。 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植物造景是以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充分利用植物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构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等校园文化场景,反映大学精神。要针对学校的文化特征定位,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将植物造景与建筑、环境小品、雕塑、标牌、宣传栏等园林要素有机结合,营造不同的文化空间,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愉悦身心,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陶治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 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至人们一看到莲花就会联想到其清白、高洁的品质。相比说教式的灌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更好,更易让人接受,因为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而非外力所致。 3打造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营造幽静的环境,伴有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身处其中,就会如释重负,心情平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受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情绪低落,缺乏生活激情。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良好的校园园林有着情绪化解作用,这种效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平缓,不会有抵触情绪,这是说教不能代替的。学生在良好环境下思考问题,就会趋于理性,就会正确处理身边的问题。同时,良好的校园园林环境,给学生们一个静谧的空间,学生们置身其中,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与规划。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有个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幽静环境,总结自己的人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培养学生艺术涵养。 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艺术欣赏水平的圣地。艺术欣赏水平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素质。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多的是多接触艺术作品,而园林绿化就是对植物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尤其是园林小品,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生活在这样的艺术品身边,耳濡目染,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就会慢慢地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规划出更多的可供学生们参与的种植地域,建立“校友林”“毕业林”等场地供学生们劳作。 如今,现代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环境意识,只拥有良好专业技能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是与平时长期的培养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要让学生建绿爱绿,参加校园绿化的劳动,从而懂得环境需要保护、劳动需要得到尊重,感受到劳动创造美,产生热爱学校、珍惜劳动成果和增强环保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到自身融入环境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这对他们今后走出校园,成功融入社会新环境是大有帮助的。 6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园林绿化所承载的魂。要将校园文化有效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合理搭配载体与所载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适得其反。当我们走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杨柳湖畔低垂,青山与溪水相伴、鲜花与绿树相映,以及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宛如天成的景观浑然一体的场景时,会产生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的感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满池的荷花,向路人展示着其清白、高洁的品质;园林小品寓意着某种精神文明,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园林绿化不仅能给校园带来绿色和美丽,更承载校园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师生们历史传承的精神风貌。 作者:冉启华 付国瑜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后勤处 园林论文:低碳理念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低碳理念的途径 1.1增加绿植面积 园林设计不仅是古代艺术设计中的瑰宝,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低碳理念的先驱。与上世纪大多数园林设计中以人居方便为最高标准的设计作品相比,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绿植覆盖率大大提高,园林中的绿植比率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评价园林艺术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使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雅、干净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城市绿植,对废气吸收、氧气排放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这是目前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种。 1.2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 植物的生命力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因此植物本身为城市园林环境带来的“低碳”效果也随着季节变化。在北方的春天,阔叶植物尚不能发挥其绿化作用,因此,北方园林的绿植景观设计中常用大量的常绿针叶植物来进行灰尘、风沙的隔绝并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保持土壤水分、节约绿植灌溉水源等目的;而在秋天,大量的红叶植物的应用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园林、给人视觉清新感的作用,落叶也能够起到增加土壤养分,节约肥料使用的作用。可见,按照城市的季节特点进行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是实现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具有特殊绿化功效绿植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绿植,是实现低碳理念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这些绿植包括枝叶密度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发达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够做出各种创意造型,增加园林景观的设计感;后者能够营造“公园”型的景观氛围,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减轻建筑设计中的隔音压力,变相节约了建筑材料;草则以发达的根系储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点,容易养护,节约绿植的养护成本。 2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很多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效果是十分理想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倾向于选择这些更加低碳的植物,但是,有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例如,温带阔叶植物对地表水有较强的保存能力,对干燥地区的土壤水分保存作用很大,但是这些植物并不适应北方的干燥环境,过度应用导致植株死亡,反而是对低碳理念的违背,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2.2确保植株的成活率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保证植株的成活率,为了大幅度提高绿植的面积,有很多园林设计倾向于对植物进行密集种植,营造丰厚的绿化效果,体现城市园林的“绿色”感觉。但是,土壤养分对植物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和种植时,一定要以植株的成活率为基础,只有这样,低碳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中最流行的一种设计理念,而对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来说,植物的种植行为本身就是对低碳理念的表达。除了大幅度增加园林的绿植面积之外,还可以通过季节性绿植的种植以及具有特殊绿化功能的绿植种植来实现更复杂的低碳理念。只要注意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并保证绿植的存活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景观设计的低碳价值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作者:苏志国 冯艳 张凌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 园林论文:计算机制图园林设计论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发展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被广泛重视,随着城市绿化建设,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制定城市绿地规划完成城市科学化管理,都是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城市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也随之更高,实时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让城市绿色规划更合理更科学。计算机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推出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了,它的形式与应用也多元化。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动态到现在的三维动态,历经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远规划,对各企业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设计软件如:CAD软件绘制图形和规划预算等功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节省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压力和强度,CAD强大的设计功能在制图过程中可以充分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想法,CAD对设计的尺寸、大小、面积都相当准确。相比手工绘图的返工重做要省很多精力。CAD在立面、剖面、平面图上都是以线条显示,更清晰的展现出了设计的比例。Photoshop软件是有着强大的影像处理功能,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软件,它对处理效果图有两大功能,一是处理颜色的饱和度和影像的像素,二是将多组图片合成效果图。Photoshop是针对平面设计,还有一些三维软件也是具有强大的设计立体效果图功能。再以3DSMAX软件为例,3DSMAX也最常用于设计建筑、园林、动画等方面。3DSMAX的三维立体效果显示特别逼真,一些投影、反射、高光以及对物体的存在感特别强。三维立体软件设计呈现出的效果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通过3DStudioMAX软件对设计各种建筑物的三维功能较强,真实感对设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效果的逼真可以是设计人员更有设计思路。园林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强大功能,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 2园林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化设计的不断更新,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园林设计在对物体如植物、树木、建筑物等规划上要有美的概念,不仅仅是规划,要呈现出园林设计对整座城市的活力。园林设计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信息量也十分大。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相比,园林设计主要用软件绘制园林的平面效果图。园林设计是以手工绘制为基础,一张好的效果图是在设计师手工绘制后在电脑里呈现效果,园林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设计的想法上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一步完善颜色和整体效果。计算机软件制图可以解决手工绘图的很多麻烦。比如,手工绘制一处植物整体效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涂掉重新绘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软件设计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个命令操作就全部解决了,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计算机设计减少了设计中的漏洞,将设计成本降到最低。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强,在设计园林效果图时要了解实际情况,对植物生态、使用范围、气候温度各方面的了解,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3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辅助设计 现阶段计算机对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园林设计紧密相联,设计师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辅助园林设计。利用计算机来检验和修改不足,更好更高效的完成设计效果。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掌握实际生态习性,那么就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最多的设计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为规划设计出虚拟的城市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设计风格,这种形式可以多方位了解观察整体效果。将计算机虚拟技术运用在园林设计里是一种新的形式,设计者会很真实的感受到设计的环境,更加详细的了解设计的空间比例和要素。运用现有的软件功能绘制出园林虚拟作品,计算机设计虚拟的水平虽然没打到理想效果,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会更完美的呈现,可使设计者更直观的看到设计的风格和效果。利用平面软件和三维立体软件来设计,都能很好的将实物与虚拟画面紧密连接在一起,所设计的园林效果图都能逼真的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便于设计者或客户更直观的看到设计方案,也帮助设计师更鲜明地展现了实施的结果。 4结语 园林设计中有规划、绿化、设计、施工等部分组成,园林效果图的设计要建立多个模式,逐步完成立体感、场景布局、图像的后期修改等步骤,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三维立体软件3DStudioMAX,是最常用到的设计软件,而绘制施工图和植物种植则采用CAD软件设计。园林设计中用到多种软件起到不同的作用,目的是让效果更逼真。园林设计需要大量的功能和运用软件运用技巧,这就需要设计师对软件的熟练操作。但是我国设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园林,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国际领域的程度,在设计中软件的一些功能和命令还未被应用到设计中,主要是因为整体技术还没被完全开发出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邹守先 单位:苏州市政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城市施工园林设计论文 1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城市的园林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当前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空气、水质及土壤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及恶化问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要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园林整体效果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 1.2城市的园林有利于体现城市人文关怀 当前城市园林在布置上具有多样性,其通过不同主题的园林布置来确保观赏效果的不同,使人们置身于不同的观赏效果的园林中,可以陶冶情操,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这对于处于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讲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的愉悦人们的心情和心理,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从而能够更好的投身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2城市园林设计原则分析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其通过对植物、山石、水等各种元素利用科学和艺术化的形式来进行布置,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的原则来创造出优美的环境,以供人们游玩和休息。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遵循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最高原则。 2.1宏观与微观相互统一的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将整个项目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下进行,确保其与城市整体、整体功能的协调性,同时还要确保所构成园林的要素要与周围环境及其他景观具有协调统一性,从而使城市的整体布局与周期环境之间能够体现较好的主次性,同时还要将其烘托对比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 2.2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充分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城市主体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人与城市园林元素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对城市园林植物、动物等各元素的统一布置,尽量减少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作用,确保人、城市及景观之间的完美统一,更好的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园林设计,有效的确保城市居住主体能够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及情操上的追求,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和理念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中。 2.3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的设计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不仅需要与地域气候、当地居民和生存习惯相符合,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对城市园林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确保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另外在一些风沙较大的地区,还需要利用城市绿化来做好防风防尘工作。 3城市园林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工作 城市园林无论是其设计还是施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中,需要通过对山、水和树等多项元素的综合布置来营造优美的景观。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施工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工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及施工单位之间不能有效的配合,则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园林景观效果的体现。因此在城市园林项目中,需要做好施工和管理工作。 3.1要做好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一定的沟通,做好施工的具体概算,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准备。对于施工的场地、施工的材料、施工的机械以及施工的队伍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施工准备做得足够充分之后,才能够按照计划开始施工。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要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3.2注意土壤的选择与养护 城市园林建设属于城市绿化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为了城市园林效果,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壤进行科学的选择,使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需要,同时还需要采取针对性养护措施做好土壤的改造,及时补充土壤中所缺失的养分,从而确保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 3.3加强城市苗木的培育养护 在城市的园林施工和后期的管理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园林中植物的养护问题。由于植物本身是具备了可生长性的特点。所以,在施工和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苗木本身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科学的布置植物的分布层次。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将适宜套种在一起的植物种植到一个区域。在后期的养护中,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修剪工作以及浇水、固定工作。只有这样不断的精心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否则将很难达到园林设计的景观要求。 4结束语 近几年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城市园林可以说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需要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设计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设计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使城市园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王静 单位:迁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林论文: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论文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1.1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园林设计给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艺术美感不言而喻,交错之美、线条之美、色彩搭配之美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显著特征,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生产废气等,都是园林设计促进良性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表现。 1.2加强安全防护与深化艺术教育并重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在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况下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防患火灾、减缓地震震效、防止水土流失。非但如此,园林设计还能够深化美感艺术教育,园林设计艺术美的感召力、吸引力,能够加快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步伐,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1.3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够陶冶情操 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自然观赏景观的同时,能够减缓人们在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给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安逸环境。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美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享受思想与情感的放纵之感,体味大自然独有的纯真之气。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部分园林设计作品过于关注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搭配,强调园林设计的艺术美观,反而忽视了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适应性考虑不周全,没有加深安全防护意识,没有明显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少生态效益,在园林造价预算中忽视了生态价值,进而产生高昂的养护费用。与此同时,园林植物存活率低,致使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没有充分实现。再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后期维护和保养相对得不到重视。特别是许多园林设计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支持费用,导致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被损坏等现象发生时不能及时的维护保养,使得原有景观的协调性被打破。 3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积极措施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及协调性的主要解决措施是提高园林设计者的全局构建意识,在园林设计前,对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合理策划和预见。最重要的是强化构建工作、环境创设、艺术鉴赏的综合思维意识,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不能单纯追求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还要遵循土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植物生存习性的科学搭配法则,实现园林植物艺术鉴赏功效的同时,充分展现园林设计的现实功能。 4总结 总而言之,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植物园林整体的视觉效果,还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科学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者:刘巧新 单位:南京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论文:园林设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组织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外围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在详细介绍案例初步规划方案以后,教师及时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随机抽取代表在班级发言,针对景观节点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构图是否新颖、道路系统是否流畅、地域文化表现形式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针对本设计案例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案例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重点与难点。依次点评各组思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教师应将案例讨论学生表现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参考。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适合本科教育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冬梅 杨祖山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林论文: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作者:王裔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从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看保护宁夏自然风光的极端重要性 摘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夏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令人堪忧。文章总结兰州市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借鉴其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经验,继而提出宁夏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启示 一、引言 兰州市曾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被称为无法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一度成为城市开放发展的制约瓶颈。2012年以来,兰州市按照“冬治燃煤春治沙,狠抓减排强管控”的思路,以“摘掉‘黑帽子’,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必须引起宁夏各级组织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高度重视。尤其,近年宁夏环境质量屡次出现雾霾预警信号,要保住塞上江南之名,务必警觉起来,上下联动,采取措施。 二、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 为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五个专项治理方案,包括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启动工业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实现燃煤锅炉“煤改气”、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细管细分“十类土壤扬尘”、沙尘天气实行提前预警、主动应急。 兰州市最为突出的做法便是实行网格划分,建立网格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实行“定人、定位、定责”领导包抓式管理,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同时将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使网格管理信息化,便于调度、指挥和监督。网格管理执行之后一方面成立综合执法组,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跟踪督办重点工作;一方面成立督查考核组,督查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整改,对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责问。 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兰州市现已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首肯,也引来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学习者。 三、对宁夏保护“塞上江南”自然风光的启示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2008年又被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十大“新天府”之一。这里气候宜人,一直以来以良好的自然环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这也是宁夏赖以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但近年隆冬季节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石嘴山老工业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耗能发展,致使环境污染加重,如果我们不能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战略选项,必将成为宁夏今后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一)摒弃传统思维,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重视环境治理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的大事,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人宣示: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体系,这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宁夏来说,无疑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直面现实,宁夏再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自然、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塞上江南”名副其实。 (二)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巩固环境治理成果 近年来,自治区针对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断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等相继施行,为大气污染防治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其环境空气质量在总体向好的同时,出现了局地和结构性逆转的状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宁东基地的空气污染绝不能小视,今年市区冬季取暖季粉尘、雾霾连续加重,环境质量屡次报响警示信号灯。对此,银川市要借鉴兰州市坚决果断取缔燃煤锅炉的做法,不留死角,尽快拆除所有中小型燃煤锅炉,确保环境空气质量。 (三)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也是百姓幸福指数的基点。倘若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民生幸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空气污染要打全民参与的“群体战”,除了对症下药持久治理,更需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为此,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大众传媒资源,动员和发挥公众的力量,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探索环保教育的多途径宣传,让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让热爱环保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明,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塞上江南”、“新天府”的亮丽名片继续保持下去,代代相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环保投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等我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主要的体现在大气方面各种的规定的指标的不合格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增加。治理大气污染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主要讨论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对大气的治理效率,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环保投资;效率;治理效率;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环境的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多,大气的污染就是对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的重要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是不可逆的。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的逐渐的被重视,大气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近年来,环保投资的出现,对大气进行一系列的治理但是治理的效率却并没有人们原来想的那样显著,下面让我们主要的分析一下: 二、什么是环保投资 首先,我们先讲解一下环保的概念,环保,主要是针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各种污染,保证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健康与和谐,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基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产品以及在生活中所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需要或多或少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的损害在生活中要合理的注意保护。这些具体的保护手段包括各种方面,比如说行政方面,法律方面,道德方面,还有通过人们的合理宣传。而环保投资,基本的概念就是利用一系列的资金以及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上述所包括的类型。这就是环保投资的概念。 三、我国目前环保投资的现状 1、企业的审计体系不健全 随着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企业的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的扩大,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监督的保证与力度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当然内容,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要求也从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进一步的发展到对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的反应。对产物信息的反应是为了为管理者提供可以进行决策的信息。这一职能由于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的走向具有重大的影响,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单位的不健全,正规的审计的流程应该是进行一项业务或者工程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但是,很多的企业真正进行的却只有这三项的期中一项或者两项。事前审计是这些企业往往容易忽略的重要的一步。根据一些可靠的事实的反映,很多的企业的内部的审计制度是不健全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只进行事后的审计工作。 2、内部规章不完善 企业内部规章的概念是与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是由所在的企业的专门制定相关的准则与制度的部门专门的制定的。因为是只限于企业内部通用,许多的员工,甚至管理者,从思想上就很轻视这项制度,所以,企业的规章与准则在企业内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所指定的规章有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设及,并不是很完善,这种企业内部的规章与制度的不平衡与不完善与执行能力差,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力度与广度。 3、企业对审计的相关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这里对审计的内部不健全的讲述并不是针对企业的审计的制度不完善或者审计人员对企业具体的事项进行的具体的管理的流程。这里主要是指的企业的高层的管理者对待审计部门的态度,很多的企业并不是将审计的部门比较独立的看做是一个机构,而是将它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其他的相关的部门进行合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简历专门负责审计的部门,这不仅仅妨碍了企业的审计的部门发挥具体的职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审计工作的某些方面的不完善,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不能做到建立相关的审计的部门、相关的审计部门的独立、以及相关的审计的具体的工作人员的独立。 四、建立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审计制度提高环保投资效率 1、什么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一个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程序的重要性的不同,把一个问题按照这样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集中地按照顺序去解决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层次分析法层次的由来就是需要对问题进行上述的分层。 下面,我们来重点的解析一下层次分析的办法的优点,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层的依据是事物的不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不只是简单的根据领导者的意愿,而是根据一定的数据的计算,得出某个事件是否重要的结论,并且分析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的影响,由于计算拥有具体的规则并且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所以,可以很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使用的过程,并且只需要人们简单的操作计算系统就可以实现。 2、企业内部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环保投资 想要在企业内部成功的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企业的环保的投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指定一个适合企业目标。我国现如今推行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所以,指定目标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财政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是,还要切实的考虑与研究企业所制定的项目对整个社会有没有好的影响,企业评价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效率问题不能单单的局限于对企业的经济与回报率的探究,具体的环保投资对于社会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是否可以达到企业预先所设想的目标非常的重要。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对具体的投资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评析。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然后再确保企业所制定的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针对不同的投资事项进行具体的分层整理的时候,企业的每个事项的重要程度就会很轻易的得到体现,相关的审计部门的执行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指定的层次对企业进行至上而下的排查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预算与决算。这样,既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审计的效力又可以很好的促进事项的执行成度。 五、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初步的了解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环保投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的现状,环保投资是我国目前需要重点发展以及持续的进行投资的,虽然,现在我国的环保投资由于时间的发展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各种措施以及国家的支持与关注,相信我们的治理大气的效率会大大的增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基于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和“大保定”发展新纪元的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治理。文章从保定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入手,深入分析了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方面提出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建立环境审计组织体系、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学习省内外环境审计经验等措施,努力创出一条适合保定市情、改善京津冀环境的环境审计工作之路。 关键词: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审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大保定”发展新纪元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联动发展中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此进行治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惠民生”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来监督检查。保定市长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保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空气污染,力争用3~5年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城市后十位。“十三五”期间,保定市将重点实施“无燃煤区”等十大防治大气污染工程,从根本上改变雾霾天气频发的现状。这些工作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的跟踪落实。环境审计工作研究对保定大气环境得以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定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审计状况 保定作为京津保“金三角”大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现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面对特殊的区位和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保定选择了一条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保定在落实中央和河北关于环境治理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4月,保定市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2015-2017年)攻坚行动,重点开展集中供热、扬尘污染控制等“十大攻坚行动”。为尽快扭转大气环境连续重污染的被动局面,2016年2月保定在强化现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了“十查行动”,严管严查,严处严治,市县联动,防治大气污染。 针对以上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保定开展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政府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和相关专项审计调查等合规性审计, 即主要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而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政府颁布的环境政策等进行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由于保定仍存在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排污企业游离于环境保护部门有效监管之外等问题,环境治理收效不佳。总体来说, 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二、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社会媒体缺乏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宣传和关注,公众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由于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够,导致企业没有对内部环境审计引起重视,许多企业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认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落实迟缓,极大地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二)环境审计主体独立操作性有限 目前我国审计主体中国家政府审计具有很强的的独立操作性,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所审计部门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审计机构的领导人都是同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受到上一级审计机构的领导,极易受到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等外界的影响,环境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受限。内部审计由于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独立操作性很难保证。社会组织审计理论上独立操作性较强,但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若要从根本上始终保证客观公正实难做到。 (三)环境审计人员技术薄弱 随着“互联网+”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推广,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检查全部的总分类账和数据库,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检测被审计单位业务发展和风险变化的趋势,及时捕捉并揭示潜在风险,防范于未然。目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险防范等计算机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以及计算机辅助环境审计软件的开发进展,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四)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短缺 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通晓会计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环保、工程、管理、经济、统计、计算机、法学、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环境审计人员是来自会计学或者经济管理专业的非审计学专业的人才,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环境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少、年轻人员比例偏低、高学历人员明显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模式创新 (一)强化环境审计宣传,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行动。针对保定市大气污染现状,政府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上抓起,调动社会各界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培养企业和公民的环保理念,推动市民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自觉意识;其次必须依法及时通报或公布环境审计结果,真正赋予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最后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审计,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审计监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法制教育计划。 政府积极倡导公众购买环保产品,开展环保社区、环保学校、环保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全市形成政府倡导和公众参与的“人人自觉参与、共创绿色家园”的良好环保氛围,达到环境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 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合理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京津保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解到辖区内各级政府并落实到所有重点排污单位。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削减完成情况纳入环境审计,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环境保护量化考核指标,成为领导干部奖惩、升迁的主要依据。 严格规范企业准入,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明确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责任,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国土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职责的评价比重,加大对资源环境保护责任的追究力度,将生态考核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指标。建立领导离任“生态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终身制。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列为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内容,消除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控制其目光短浅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务实的政绩观;增强其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推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成为党政领导干部自发、自觉的政治责任。坚持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治理措施和考核机制,促使京津保在环境审计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创新。 (三)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 发挥三大主体审计组织的基本职能,政府审计通过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建立由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社会组织和内部环境审计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在各个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强化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的治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效。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规性和绩效性审计,对企业内部按产品生命周期,即从产品原料的获取、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产品销售与服务过程、废弃淘汰产品的回收、重复及处理过程开展内部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使企业充分了解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利益,使企业认识到在付出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收益,就能使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自愿主动实施,从而有效预防环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完善,促使企业的运作符合政府的环境标准。建立跟踪审计制度,通过对以前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的处理措施,可以提醒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改进措施,发现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踪审计措施的重要事项,帮助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巩固环境审计成果。对环保工程项目、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要全面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保证建设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资源环保工作措施得到落实,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改进、完善措施和制度。 (四)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机构,联合驻保高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研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 保定环境审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环境审计的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联合驻保高等院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成立环境审计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成立保定环境审计研究机构,针对保定市情培养环境审计人才。联合保定驻保高校研究环境审计的培养方向和工作措施,重视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他们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资格,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环境审计能力和素质,建立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真正使环境审计成为一门技术,形成一种职业,推动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经验 加强与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成熟地方的联系和合作,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聘请省内外环境工程技术专家“请进来”指导,安排专家“走出去”学习环境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环境审计技术,减少重复研究工作,进一步直接提高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促进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利用现有的环境审计技术,结合保定市情,研究具有保定特色的环境审计工作模式并迅速应用到环境审计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要提高环境审计的水平。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迫切性。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必须依托区域协同的帮扶,才能走出环境保护与发展困境,借“一带一路”契机,疏解过剩产能,扶持清洁能源产业,使京津保生态环境保护获得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民众资源支持。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保定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区位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几点探讨 摘 要: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进行了几点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燃煤的大量消耗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也被雾霭问题所困扰,而这些都给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因素。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对燃煤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变得至关重要。文章以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例,探讨了具体的治理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因燃煤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所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就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加强研究。 2.1 大气环境污染 众所周知,煤炭燃烧会生产众多的污染物,如CO2、SO2等有害气体以及一些颗粒和粉尘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正是造成大气环境下降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虽然加强了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国家也大力投建了很多大型的水电站和核电站,但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却依然没有改变。此外,煤炭燃烧排放的SO2在空气中还会形成酸雨,而酸雨则会对陆地自然环境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最后,煤炭燃烧排放的CO2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而温室效应又会造成极地温度升高和冰川融化,进而也会给海洋气候造成严重影响。总之,锅炉煤炭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不仅局限在大气环境这一个层面,而是会牵连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损害十分巨大。 2.2 雾霭影响 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许多城市都遭受着雾霭的严重困扰,而且这些雾霭的发生强度和频率还在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还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若想解决雾霭影响,就必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而燃煤锅炉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3.1 对燃煤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或单位应在不妨碍自己日常生产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除尘等设备,对锅炉实施脱硫改造以降低燃煤大气污染(如图1所示)。现实中,考虑到脱硫原理和方法比较多,如湿法、半湿法、干法等,所以在具体选用时也应以企业或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湿法脱离改造为例,可以在现有锅炉的除尘后烟道上安装脱硫装置,利用碱性金属盐溶液来对SO2进行吸收,然后再通过石灰等物质对吸收了的SO2溶液进行再生操作,最后将再生的SO2吸收液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吸收液中所具有的SO2就会以石膏以及亚硫酸钙的形式被析出来。 3.2 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实行治理责任制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应该实行治理责任制,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充分认知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掌握好对相关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对于已造成的污染也要敦促甚至是强制责任方加强治理,以确保治理后的大气质量满足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那些拥有燃煤锅炉的单位与企业,更需要切实承担起大气污染的治理责任,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就应通过技术和设备引进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3.3 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我国虽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更同时身兼着煤炭的生产大国,但我国同时也是一个煤炭资源的消耗大国,每年自产的煤炭资源数量仍然难以解决我国的煤紧张问题,这不仅会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增加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在这种背景形式下,我们有必要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现实中,寻找新能源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加强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如加强对风能、核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3.4 综合治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 对于燃煤锅炉而言,应该从源头上就加强对燃料质量的控制,优选那些燃烧过程中较少产生SO2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清洁燃料;其次,要加强对煤炭的洁净利用,可以通过洗选、加工、成型、气化、液化等方式来提高燃料的清洁程度,避免锅炉直接将高污染型的煤炭作为燃料使用;另外,对容量较小又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锅炉进行淘汰,优选那些应用了洁净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硫技术的新型锅炉;再次,对于一些当前使用中的大型燃煤锅炉,要积极进行脱硫改造;最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应该与企业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合作开发具有较高节能效益和低污染特性的新型燃煤锅炉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束语 总之,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绿色植物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建议 摘 要: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经济而有效的治理措施备受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的煤烟型城市论述了绿色植物在治理大气污染物质粉尘和二氧化硫中的应用,并在绿色植物应用中提出绿化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色植物;大气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合理能源结构的设置,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是煤烟型[1]。大部分地区,粉尘浓度和二氧化硫的浓度严重超标,对人身体健康和农副产品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防治和治理大气污染,还人类一个健康环境,不仅是提高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因此,寻求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植物净化大气被受广泛推崇。植物净化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茎和叶表面的气孔吸收并转化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或者通过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去除从大气中沉降进去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物质[2]。该方法不仅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容,具有经济、环保、生态效应多重优势。本文主要就煤烟型城市,对大气污染物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方面的植物应用进行论述,并对植物绿化提出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1.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1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粉尘污染方面的应用 粉尘是城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我国大部分城市粉尘浓度出现超标现象,沙尘暴、雾霾天气屡见不鲜。同时,粉尘上还可粘附其他污染物质,产生多重危害。绿色植物滞尘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特性和其本身的润湿性,当含尘气流经过树冠时,较大直径的粉尘被树叶阻挡而降落[3]。由于绿色植物对尘的吸附和滞留,使得空气中粉尘减少,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陈玮[4]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滞尘能力与植物的叶面积、叶面粗糙度、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及叶片倾角有关。一般而言,叶片较多、叶面积较大、表面粗糙、枝叶茂密、叶片倾角较小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有臭椿、白杨、石楠、银杏、麻栎、海桐、珊瑚树、朴树、白榆、凤凰木、广玉兰、榉树、刺槐、榕树、冬青、构骨、皂荚、樟树、厚皮香、V树、悬铃木、女贞、槐树、青钢栎、柳树、夹竹桃等。 1.2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方面的应用 二氧化硫污染也是城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利用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不但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转化,具有生态效应和环保效应的双重作用,被受广泛关注。符气浩[5]等人发现,城市中绿色植物分布多的区域SO2浓度低。此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具有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对SO2都有很强的去除能力。李一川[6]等人发现,叶片中含硫高的绿色植物,其吸收、转化SO2的能力强,净化大气中SO2的能力亦强,反之亦然。对大气中SO2吸收能力较强的植物主要有女贞、构树、棕榈、沙枣、樟树、垂柳、臭椿、梧桐、国槐、广玉兰等。 2.植物绿化的建议 2.1选择适合的绿色植物 针对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以至于让植物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其去除污染物质的优势。对于不同城市及城市不同的区域,其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同。对于粉尘含量高的区域,如道路的两侧,枢纽地区等,应以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为主,如臭椿、白杨等,对于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区域,如燃煤地区、工厂附近等,应以去除二氧化硫能力较高的植物为主,如女贞、构树、棕榈等。应考虑大气污染的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尤其是选择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的植物。 2.2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 不同植物,滞留粉尘和去除二氧化硫的能力不同,应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避免植物单一。另外,针对乔木、灌木、草本不同高度的植物去除污染的能力也不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物空间体系,增加绿色植物用量,在垂直空间形成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不仅美观,亮化城市,而且更有效地发挥生态环保效益,进行多重防治,起到更好的去除污染物质的作用。 2.3合理规划,均匀绿化 近年,各城市绿化项目逐渐增多,各种公园陆续建设,城市绿化也有所提高,但存在绿地规划不合理,绿化不均匀的现象,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绿化率而进行绿化,并未考虑城市绿化的均匀性,如,有的城市只重视公园的绿化建设,却忽略了道路两旁的绿化,甚至有的部位几乎没有种植植物或长势极差,有些立交桥下,竟被作为停车场或被商贩占据,导致环境极差,不但起不到环境的正面效应,反而负面效应明显。因此,植物绿化应合理规划布局,重视街道边角,实现城市全面、均匀、不留死角的绿化形式。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美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大气污染警报分级、油品升级、行政措施,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为我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警报 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当时人们认为导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是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此后政府关停了市内主要的化工厂,并且禁止居民在市内焚烧垃圾。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当地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就拥有二百五十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一千多吨汽油并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 治理经验: 为了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美国重点研究改善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并且开始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例如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1970年开始研究无铅汽油的技术经济问题,并制定了改善油品质量的时间表。当时美国还提出了研究无公害汽车的远期规划,如电子汽车、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等。电动汽车方面,这些都是减少汽车尾气和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大气的重要措施。此后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大气污染控制区相继制定了100多个大气污染控制规则和条例。洛杉矶地区设有大气污染物监测站十处。1953年起通过报纸、广播每天向市民烟雾预报。内容有烟雾能否发生,若能发生程度如何,发生时植物是否会受到损害,大气能见度等。当烟雾污染恶化时,则发生警报,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的浓度规定了三级警报制度,警报制度规定如下表。 除上述预警措施外,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颁行于1955年,但早在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开始了进行保护空气质量的立法尝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修订,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仅在联邦政府层次上,就经历了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后来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 另外,为治理洛杉矶地区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加州建立了控制该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通过该管理区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高到城市群治理的层面上。根据职责,该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监管、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宣传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该管理区通过制定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并借助排污许可、检查、监测、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保障了南海岸的空气质量达标。一系列的措施很快看到了成效,洛杉矶作为当时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而此时的机动车数量却是当年的4倍多。 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的法律体系 严格立法确定的环保标准,对美国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到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等,再到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通过多次规范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大气保护法律体系。 (2)能源结构改变 从美国能源结构的演变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占美国一次能源总量的近80%,后来石油天然气的占比不断增加,与煤炭一起构成美国的主要能源物质。近几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气改革的发展,天然气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煤炭及石油占比开始出现下降,与此同时,新能源占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核能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核电占美国总发电量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在2010年美国的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耗占37%,天然气占25%,煤炭占21%,而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7.6%,天然气占4.0%,煤炭占70.5%。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哦,导致我国严重雾霾天气出现是情理之中。 (3)汽车尾气治理 美国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从洛杉矶的经验来看,炼油设施的改进和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很好地治理了汽车尾气,进而使当地的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的技术十分成熟,不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技术问题不是阻碍我国油品升级的关键,其关键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有谁来承担。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的转型分析 摘 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该区域的焦点话题,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环境治理被认为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而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处在率先发展的位置,文章试图从环境保护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转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1.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2 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2.1 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2.2 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2.3 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2.4 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3 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3.1 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3.2 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3.3 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3.4 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3.5 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3.6 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环保共识。二是切实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大气环境污染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污染防控的重点,大气污染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不断加大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基于对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对大气污染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 环境评价 作用 近年来,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部分地区酸雨、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在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见,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其在环境评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 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如今实行的减排政策不重视大气质量管理,更重视控制一次污染物减排数量 1. 总量控制无法顾及到质量管理 从目前看来,大气污染的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污染物总量控制展开的,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设定为污染物减排量,并不是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主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会按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标准来进行推算和管理。 2. 大气污染物额减排不重视协同减排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一次污染物。就拿燃煤电力行业来说,其主要对环境政策的作用对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电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汞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才开始逐渐治理氮氧化物等其他的大气污染物,在前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并没有重视协同减排。 (二) 大气污染相关的排放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空气环境标准有待提高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太低 我国在1982年颁布并实施了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经过三次修订之后,在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这些标准在特定的时期中,发挥出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 大气污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1996年颁布的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沿用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综合与行业两类、国家与地方两级排放标准。可是,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运用了在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这样很难应对新型复合空气污染情况。 (三) 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强 1.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上的建设有着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2. 大气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从一方面看,地方政府缺少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和动力,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受到了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大气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也就导致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变得更弱。 (四)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空气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臭氧、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反映出当前大气污染的情况。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没有被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底数不清,现有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有待完善。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一百十三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当中,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子站数并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离要求还很远。 2. 城市空气环境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从目前看来,城市空气质量公开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知情诉求。 二、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不足 (一)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就是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及方法学研究之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的导则模式,从而使得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求。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以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为主,已经很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二)新型污染物相关研究基础较薄弱 在我国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包含了两大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标准中规定了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的限值,可是还缺少了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在排放标准当中,缺少了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从而导致很难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是没有包含PM2.5指标,所以现行各种环评技术导则和监测规范中都没有对PM2.5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提出要求,就目前,我国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当中,应用性研究比较少。 三、 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省份依旧处于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该增加前瞻性和宏观性,强化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渐凸显,这种特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显现出了压缩性的特征。应该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对区域当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提供依据,有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的关注 城市化发展提升了热岛强度和范围,城市区域风速减小,小风面积增大,也就导致了城区中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来,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显现出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大了大气污染质量的难度。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研究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开始呈现出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因为大气污染有着向外部扩散的特性,单个城市已经很难彻底解决空气质量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外源输入极有可能让区域大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目前平原的条件下,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城市的研究也有不错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工矿企业和城市都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当中,由此看出,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加强对复杂地形上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四、 结语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这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所以大气污染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气污染质量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可能需要2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摘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是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进行学术梳理。其次就国内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的领域进行述评,指出了我国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极运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只有公众真正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向这场输不起的关系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宣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公众参与含义的不同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969年,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提出了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把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梯:操纵、治疗、告知、咨询、展示、合作、权力转移、公民控制,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俞可平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贾西津认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而注重公众参与和其它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者,如蔡定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它是公众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潘岳认为它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刘红梅等认为公众参与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黄德林认为公众参与的本质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民主权利。显然,公众参与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国外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据史料记载,1837年2月伦敦爆发了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随后发生的世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五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是大气污染事件,可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速恶化使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方面 在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机制为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英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决策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之一。如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的法定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个人起诉违背环境法的行为已成为可能;1992年颁布《环境信息条例》规定,除了某些例外,任何寻求环境信息的个人都有从任何公共机构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工党执政后,公众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就,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199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渠道和形式,即是说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众监督、举报的权利,公众有权监督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德国在2002年颁布《节省能源法案》、2005年推行的《电器设备法案》等法律法规中均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情方面 在英国使环境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环保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所采用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如NGO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三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学者A.B.Bishop认为就公众参与方法而言,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在告知教育、解决问题、意见反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也又不同,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出最有效的安排选择。1964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美国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环保运动推向了高潮。 3.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方面 1951年,美国学者哈根・斯密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有一套较完备的做法。如通过新闻媒介或张贴广告,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情况;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按时参加等。美国公众不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生态和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评价环境较常用的工具。 4.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方面 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资源的重要到,提高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敬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如美国比较注重培训与推广,再加上节能减排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从而养成公民节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教育推广,对使用节能的家庭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普及节能运动。日本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会,协会举办节能减排讲座,以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用排污补偿政策来解决大气污染方面 美国联邦环保局创立的补偿政策是美国最早投入运行的排污权交易形式之一,要求新建或改建的污染源必须要安装最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同时还必须提供附近污染源的有信用的减排量作为补偿,有效减少区域污染总排放量。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方法得到欧洲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应用。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形成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38个国家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削减量。2005年1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执行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 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内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 1.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梳理 1974年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带领其团队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事件开展了课题研究。1981年―1983年,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提出了具体合理化建议:“兰州钢铁厂、兰州焦化厂陆续搬走,燃煤取暖也逐渐变成燃烧天然气,而新建的工业区更慎重选址,避开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地形。”198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讲义)明确把兰州西固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并列比较和区别。2005年,黄美元和徐华英编写的《大气环境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污染的种类、源、扩散和输送、物理和化学过程、危害、管理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吴开亚和王玲杰则应用资产价值法估算出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今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学者、名人以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行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环保的主体性研究 刘红梅、王克强等认为“没有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可以比利益相关者本身更关注和了解相关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公众是环境价值主体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田良认为承认和重视公众的环境价值主体和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与监督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价值选择,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次,公众参与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提出“空气污染预报应成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空气污染预报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接受公众监督。 3.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角度研究 唐孝炎认为“周边的污染会迁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代伟,李克国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黄岩和吴克昌从政府回应的角度来研究公众参与,他们认为听证制度是一种公众事前监督和政府事前回应,而相应的市长热线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的参与效用、降低参与成本,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 一方面,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发出《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使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化、制度化。2003年9月1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五个坚持原则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以及座谈会等形式,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直接参与的机会较少。如张洁就指出“没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且未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规定具有狭隘性和不明确性。”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从制度上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也将会逐步落实和细化,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所说:“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健全立法执法、政府履职尽责、改革环境治理、完善社会共治和强化市场机制五大制度”。 因此,综上所述,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畅通与公众沟通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完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改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河北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趋严峻,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各级政府的关键工作,并逐渐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污染治理是一项投资大、收效慢的工作,因此对于治理资金的需求非常巨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政府协同、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模式的探讨,为该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便更好地、可持续的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 资金 筹措 近年来,河北的石家庄、邢台、衡水等一些城市频繁的登上国家级媒体,不过,曝光的原因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快速等好事,而是因为雾霾严重,登上了雾霾的“黑榜”。2013至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中,河北省均占有6至7个席位。而随着不断地曝光,污染的治理工作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的企业、个人的关注。 综合分析河北省大污染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燃煤污染物排放:目前河北省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方面,而这些产业对于燃煤的需求是大量的,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SO2、NO2等,因此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第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办公用车等车辆数量逐年上升,而燃油尾气中污染物排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也不可小看。第三、城市扬尘的影响:随着近些年国家基建投资的投入,以及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改扩建的需要,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堆场等越来越多,在建筑运输及施工场地垃圾处理、材料堆放等环节产生大量的城市扬尘,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为了改善河北的空气质量,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扬尘治理、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期达到改进控制质量、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3年末,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2014年,中央财政又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0亿,比2013年的50亿又翻一倍。在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投资资金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然而,大气污染治理牵涉层面广、涉及产业及企业众多,投入资金大,因此,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成为直接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综合近年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和模式,参考河北省污染原因及牵涉的企业类型,在河北省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筹措方面,可以采取多渠道并重、企业参与、奖补结合、奖罚并济的多举措资金筹集模式,以缓解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困局。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积极争取并合理运用各级财政资金 (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京津冀一体化”布局,正在积极拟定过程中,三地一体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要在河北建设北京后花园、水土涵养地、环北京绿化带等等环境治理目标,以及未来的三地经济布局等等,都离不开河北的大力支持。从前面的污染原因分析中看出,河北经济转型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而这项举措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小资金就能解决的,因此,河北省要利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尽快转型,获取中央财政的最大支持。 (二)加大河北自身财政投资力度 毕竟环境污染治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河北人民自己,也是决定河北省自身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情况,以及未来污染治理的目标和进度,安排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治理工作之中,以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争取北京市、天津市的财政资金支持 河北省环京津,北京、天津被河北省环绕,从而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北京、天津的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只有这三个地方政府联动,联合治理,才能在空气质量提升、污染控制、产业转型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在污染治理上不能严格的划分彼此,应该在资金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投入,以保证治理效果。 二、合理运用金融机构贷款 财政资金需要按照每年的预算情况进行安排,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却刻不容缓,因此,各级政府在利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还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安排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当中。由政府主导,由金融机构向污染治理项目或污染治理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在贷款条件、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保证治理资金的充足和及时。政府及贷款企业在未来用财政预算资金或企业治理转型后的盈利资金以及政府环境补贴等资金进行偿还。 三、大气污染涉及的企业及个人资金投入 (一)污染企业治理资金的投入 污染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源头,这些企业要么按照规定直接取缔,要么按照行业规划转型生产,要么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提高,自行处理污染。这些都要求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而这些资金投入是保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对企业的管理中有要求企业留存发展资金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动用这部分资金,甚至其他资金,投入到具体的污染治理当中,从而保证企业的存续和发展。 (二)个人资金的投入 空气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必备条件,而好的空气质量可以让我们健康生活。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是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好事,因此要每个人都投入到污染治理工作之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是大气污染的制造者,比如我们驾驶的汽车产生的尾气、一日三餐过程中使用燃气、燃煤产生的排放物和油烟等。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向个人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该部分费用专项用于空气质量的提高。比如:对机动车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河北省可以尝试针对不同的机动车辆分标准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按照环保车辆、小排量、大排量、重型车等不同的环保标准,对相应种类的机动车征收不同标准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这些征收上来的费用专项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 四、建立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奖罚制度 对于企业投入的污染治理资金,在治理完成并达标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长期监控机制。在监控过程中,政府对于投入资金治理并严格执行治理后标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治理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并按照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的,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逐年进行奖励,以补偿企业前期治理中的资金投入,以达到鼓励和支持的目的;对于蒙混过关、虚假治理的企业,要进行重罚,并将罚没资金用于专项治理工作,直至取缔该企业。只有这样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治理效果,并保持治理的长效性。 通过上述各级资金的调动以及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资金的参与,可以达到多渠道筹措污染治理资金的目的,为大气污染治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从而使治理工作得以及时、快速的开展,并长期坚持下去!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 摘要 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研究并未对政府、公众行为和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予以足够重视。文章构建了一个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经验论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省际格局变化不大,中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次,全国、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即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引致的制度软化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正向影响,且公众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效率下降,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最后,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容易忽视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条件分位上具有“波特拐点”特征;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效应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但在中西部地区显著;技术进步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提升在全国范围内显著;外商投资能通过技术外溢、严格的规制标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但目前这种正向影响只存在于东部地区。故需要将环境质量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地方政府的政治考评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等。 关键词 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大气污染治理效率;SuperSBM模型;分位数回归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等新特点。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续经历多次重度大气污染事件,各项指标均严重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恶化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大气环境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明显,涵盖环境规制在内的政府制度与污染排放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2]。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意愿和动机执行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来提升环境绩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上的财政分权和政治上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激烈竞争,地方政府是否还会关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一方面,环境联邦主义认为财政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长远、全局利益而选择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4]。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是中国官员重要的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晋升博弈的存在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引致地方官员对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式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制引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互攀式竞争[5],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却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非完全执行中央环境政策的动机,使得相关制度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偏好不断下降,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李斌、彭星[6]847-855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制度软约束对技术进步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软化会使政府放松碳减排规制,是工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就环境治理中颇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而言,由于地方强势政府引致的制度软化[7]44,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势必不足,对大气污染规制的力度会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大气污染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正式制度的软化是否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来弥补。Qian Roland[8]的研究强调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推动 “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达成一致,由此体现公众意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彭星等[9]分析了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认为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针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稀缺。首先,尽管一些文献对政府制度、公众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互动机理,因而无法提出严密的研究假设;其次,学者们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对策探讨层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或行业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10],但鲜有文献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最后,在对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环境治理的有关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多数采用均值回归法,不能有效解决因变量的条件分布问题,而准确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的影响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1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第一,构建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二,采用SuperSBM方法测度在规模报酬可变下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妥善解决传统效率测度中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性问题;第三,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核心假说进行检验,弥补相关经验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借鉴李斌、彭星[6]的研究思想,假设有三类经济行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S个同质的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晋升起主导作用,但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博弈。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充分的控制力与决策权。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主要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等指标,但由于短期内中央政府不能察知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所做的努力,因而只能以地方GDP作为对地方官员考察的主要手段,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社会公众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而产生的满足感。设定全社会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总数量为D=Dv+Dz,其中政府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放数量为Dv,公众出于社会认同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数量为Dz。 首先,考虑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为。假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投资总量为1,且地方政府只存在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两个目标,其分别将份额1-λ用于经济增长和份额λ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由此构建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式(1)。 在财政分权的晋升激励模式下,地方政府认为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收益δ12是可以预期的,而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δ22收益则是不可预期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不确定性趋于无穷大即δ22∞,此时,地方政府会将所有的投资用于经济增长,而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趋于零,见式(8)。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参与激烈地竞争博弈,且大气污染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明显的,则保证经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放弃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优选。而中央政府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察觉与评估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故只好选择默认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制度软化。在制度软化下,地方政府将各类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λ=limδ22∞(κα2β2δ12+β-αβ2)κ(α2β2δ12+δ22)0(8) 如果假设地方政府自身不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收益,而是将其要求获得的污染治理投资收益以大气污染规制的形式转移给当地企业,由企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设定大气污染规制ER=ER(λ/β),且ER′ 0,即地方政府以期获得越高的大气污染治理收益,其对企业施加的规制力度就越强。当企业面临地方政府严苛的大气污染规制时,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支出增加,污染物排放减少。但由于制度软化的存在,造成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量λ不断下降,由于ER′ 0,则ER不断减小。因此,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漠不关心,从而放松环境规制标准以发展本地企业。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说1。 假说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地晋升锦标赛,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短期内不可察知,由此产生制度软化。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同时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放松大气污染规制标准,从而使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制度软化将使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其次,我们分析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并假设社会公众的劳动供给及收入水平为外生变量,得到同质社会公众的效用函数为(9)。 假说2: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感就越强,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即公众认同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制度软化造成的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供给的不足,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 指标与数据 SuperSBM是在SBM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既克服了传统包络分析的缺陷,又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单元之间的排序及差别比较问题。本文利用SuperSBM模型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准确反映大气污染治理的特征。本文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该指标间接反映了历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当年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存量;选取废气治理运行费用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人员工资以及治理废气的相关费用,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中流动要素的投入情况。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直接体现为大气污染物的去除量,因此,选择二氧化硫去除量、烟尘去除量、粉尘去除量三个指标作为该系统的产出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数据样本为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不含西藏、港澳台)。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市有关统计年鉴。 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增现象,故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我国各省份2002-2011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效率均值图1。 根据图1,从省际维度来看,2002-2011年,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川渝、北京、天津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维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东部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叠加、耦合,大气环境形势进一步恶化。而且,东部地区虽然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设备,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就中部区域而言,“十一五”以来,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由于各省市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与设备投入,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相对单一,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去除和治理较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由于近年来重视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度软约束、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3.1 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分位数回归是一种基于因变量y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回归法,是对OLS均值回归的拓展。运用分位数回归,我们能更好地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如(13)。 3.2 数据与变量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面板分位数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经验估计,西藏由于数据资料缺失严重,故未纳入样本范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 (1)大气污染治理效率(zlxl)。采用前文SuperSBM估算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作为分位数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2)制度软化(sys)。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制度软化的数据,故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综合反映各省市的制度软化现象。根据本文的数理推导,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激烈地晋升博弈,导致在大气污染治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制度软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强势程度的综合指标作为制度软化的变量,即地方政府越强势,越有可能产生制度软化[7]。鉴于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强势问题时已广泛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12],且市场化是形成地方政府“竞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使用该指数中“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减少商品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五大指数衡量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增幅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并构建反向指标与制度软化直接挂钩,最终通过熵权法将五大指数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数。 (3)公众认同(gzrt)。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行动,即如果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动机越强,履行的监督职能越多,说明公众认同感越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来信数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信,以及环境污染来访人次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访人次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公众认同的变量,同样采用熵权法构建公众认同的综合指标。 (4)控制变量。jsjl代表晋升激励,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变量;rz代表环境规制,选择各省份废气治理投资额作为变量;inr代表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测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综合系数:inr=y1・1+y2・2+y3・3,1≤inr≤3,该指数分别体现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优化;js代表技术进步,采用各省市R D研发经费来衡量;ws代表外商投资,采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变量。 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核心假说,根据分位数回归模型(13),在0.01-0.99之间设置9个主要分位点,得到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不同分位上,制度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技术,在每个分位进行回归时均进行100次重复抽样,增强估计、推断效能。由此,得到全样本、东中西部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软化的分位数系数呈负向显著,且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9个分位点上,系数绝对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稳定的负向冲击。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即在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强势政府之间进行激烈地晋升博弈,对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具有非完全执行动机,对大气污染治理持消极态度,通过放松大气污染管制和“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软化,从而既无法高效利用治污资源,又难以采取严格规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公众认同系数值在分位点上正向显著,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可见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参与感,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反馈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起到正向推动。同时,我们关注到公众认同的系数绝对值比制度软化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引起的治理效率提升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即二者相互作用的“净效益”为正,验证了研究假说2。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以下几点: ①晋升激励(jsjl)系数值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垂直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增长而竞争”,诸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投资大且见效较慢,难以实现与GDP的有效对接,因而被地方长期忽视。②环境规制(rz)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分位点上由正转负,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规制能够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减排;另一方面,在条件分布的后期环境规制的影响为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形象工程。③产业升级(inr)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效应并不明显,④技术进步(js)的系数值表现为负向冲击,并在第6个分位上转为正向冲击。说明政府、企业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刚开始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但到后期这种成本的损失将会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效率的提升所弥补。⑤外商投资(ws)系数总体而言也呈现出由负向正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先进外资企业在地方所推行的国际环保标准能够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产生污染“晕轮效应”,从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层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从表2分位数系数来看,东部地区核心变量sys、gzrt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支持研究假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位数回归结果支持研究假说。东部地区与假说相反的根源在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驱动的先行力量,财政分权体制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考核指标逐渐纳入了环境绩效等因素,因而东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在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明显落后,因而追逐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晋升锦标赛更为激烈,制度软化引致的大气污染治理供给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排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存在固有难题,加之新问题叠加,治理效果长期以来并不显著,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大都表现为“事后反馈”,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强势政府,故不能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相对单一,治理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较快地转变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行动,在政府目标和社会目标达成有效统一时,就能够较快地增加治理投入和落实治理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 (1)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省际变化格局,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其中,京津冀、上海等省市治理效率较低,而海南、江西、吉林等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不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东部地区应当更加重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东部各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过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2)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及晋升博弈下的地方强势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引致制度软化,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表现为一种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分地域而言,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规避制度软化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晋升考评体系,由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特别需要将环境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评范畴,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气环境指标更应当在政府考核奖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无法保障地方政府在晋升博弈之下有余力提供事关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同时精简财政级次,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第三,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公众认同的树立,可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联合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与披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与不足,形成公众对政府、企业履行职能的多向反馈机制。第四,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当注重利用现代的科技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固有难题,要妥善解决好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污染“回流”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中部的能源资源大省,尽管政府治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晋升锦标赛之下的制度软化问题,因此要通过政府考核模式和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减少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3)基于各控制变量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刺激企业在治污技术和生产技术中实现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合理的、动态的环境规制标准。东部地区应当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激励与规制手段,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形式,更好地诱导企业主动承担污染减排责任。中西部应当注意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行业规制标准。第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下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方法、产出目标等方面创新与升级,能有效促进污染排放的减少并实现生产与产出的高效化、清洁化、绿色化,进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注重引资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进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环保标准,并加以内化吸收,形成对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利力量。对于中西部而言,要特别注重提升引资质量,避免“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更多地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效仿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政府联盟 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合作联盟。文章运用非线性规划模型求得合作收益,利用合怍博弈Shapley值法进行分配,基于风险的角度对Shapley值法分配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合作网络化、平衡觉合关系,发挥合作网络的激励作用、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合作网络联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联盟 在土地城市化快速拓展、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已成为舆论焦点,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大气污染具有跨地区污染的特征,而且环境产权不明确;同时,当行政区划界限只起到政治权力的空问投影和分割标志的作用时,这条假象分割线却阻隔着跨区域环境治理。为此,在环境属地管理模式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模式,大力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在这一政策要求下,2014年6月江西省正式出台《昌九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规划2013-2017》,作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昌九一体化的保障,由于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保护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探索如何加强地方政府的合作网络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战略联盟博弈分析地方政府之问的环境合作网络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在污染物消减费用函数研究方面,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Dasgupta S,Wang H,Wheeler D采用污染物联合削减费用函数――简单同定弹性模型针对中国327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研究。 在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污染治理方面.Halkos建立欧洲酸雨静态博弈模型,Dinar等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合作治理费用分配研究,赖苹等建立了流域污染治理成本分摊,赵来军、曹伟建立了流域各地区污染物最优削减量模型,薛俭等利用Shapley值法S02去除成本公平分配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Shapley值法仅仅按贡献分配合作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应该考虑风险和投资来综合分配合作利益。 因此,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建立污染物消减成本函数优化模型,求得合作利益;其次,运用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设计合作利益分配方案;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设计利益分配方案对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的改进;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南昌、九江、宜春区域大气污染物去除成本优化模型 (一)模型建立 根据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Susmita Dasgup-to、曹东、郑志侠、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第k个城市的S02去除成本Ck可表达为S02年排放量W。与年去除量Pk的函数: 其中,入1、入2、入3为常量。 依照《中国环境年鉴》、《江西省环境年报》和《江西统计年鉴》关于大气污染的指标,某大气污染物的去除成本一般由废气治理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等直接成本构成,而环境损害成本和转移成本(污染物转移去除的成本)等间接成本没算入内。 由于环境损害成本难以精确计算,统计年鉴仅记载污染物治理项目投资及其设备运行费用,则假设各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在本地区环境容量内,从而不考虑各城市的环境损害成本。再者,由于大气污染物漂移性,则各自的转移去除成本视为零,则有昌九宜区域总去除成本目标函数为: 其中,Vk指某市直接治理成本,V总指三地区的总成本。 省政府作出污染物总量分配时可能是在这一假定前提进行的:各城市的环境容量可视为省政府当年分配的污染物排放定额的一定倍数,则有: 其中,Pk0是某市k的S02年工业产生量,Pkf是省政府规定S02排放的某市k年排放分配量。 从统计年鉴看,各市工业废气设施处理能力一般有一定限域;一定存在最大废气处理能力和最小废气处理能力。这是由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则假定昌九宜的年最大废气处理能力为当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年最小废气处理能力为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则有: 借鉴美国“大泡泡”环境政策,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就有类似规定。遵照这一规定,三市污染物排放量之和不超过省级政府的分配额总量,就视为三市环境达标。按照省政府规定,各市的废气排放量之和应小于或等于省政府所分配的定额之和,则有: 所以,要达到省政府的分配要求,至少要满足: 由此可得,以(2)式为目标函数,(3)~(6)式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并且采用非线性规划软件可求得各市的S02最优去除量 (二)模型求解 因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到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对不变(2010年江西省S02排放分配总量为57万吨),因此,变量W可视为常量。则有式(1)的对数简化形式: 其中,θ1、θ2为参数,k=l、2、3,代表南昌、九汀、宜春三地区。 下文结合2001-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的统计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求出2010年各市S02的去除成本函数及相关检验(见表1): 南昌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几江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宜春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借鉴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的经验、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取αk=1.3,βk=0.4,k=0.9,其他数据取三地市2010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并假设省政府按年排放量比例分配给三市的工业S02排放量(分别为37079吨、80869吨、104959吨),则有: 用Matlab6.5软件求得非线性规划的解,即各地市的最优去除量(见表2),由此可见,三市在合作治理污染物之下治理成本节约41361.59万元。 三、合作收益的分配方案设计 由上可知,合作收益的分配就是污染物治理节约成本的分配。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以公正、公平来推动效率的提高。同时,地方政府领导因竞争也会考虑“政治晋升”市场的风险:他们之间的合作同样依赖于这种市场风险大小的考量。因此,设计科学、公平的分配方案是三市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设计 一般地,夏普里值公理有: 公理1:对称性。它是指博弈的夏普里值与博弈方的排列次序无关,或者说各博弈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公理2:有效性。是指全体博弈方的夏普里值之和分割完相应联盟的价值,即特征函数。 公理3:可加性。两个独立的博弈方合并时,合并博弈的夏普里值是两个独立夏普利值之和。 如果满足夏普里值的这三个公理,则Shapley法就可求出合作博弈的唯一解: 其中,ψk是博弈方k的Shapley值,指博弈方k从联盟中分配到的利益;n是联盟博弈的总人数:m=|S|为联盟S的规模,即S包含的博弈方数量;v(S)表示联盟S的利益;v(S\{k}表示联盟中没有k参加时的利益;v(S)-v(S\{k}代表博弈方k参与或不参与联盟对联盟S特征函数值的影响,即对联盟的贡献;(n-m)!(m-l)!/n!表示博弈方k以随机方式参与联盟S的概率。 利用公式(8)对治理节约成本41361.59万元进行分配设计,方案如下(具体见表3): 南昌市可得合作收益(ψ1=3088.49+4150.7+755.07=7994.26(万元);同理,九江市合作收益(ψ2=3088.49+6516.07+5485.79=15090.35(万元);宜春市合作收益ψ3=4150.7+6516.07+7610.22=18276.98(万元)。 (二)基于风险的利益分配改进 上述Shapley值分配法是建立在合作方承担的风险均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合作方承担的风险是不相等的。对风险不同的考量,合作方会决定是否合作或者多大程度上的合作。 地方政府行政领导的晋升竞争在一定程度遵循GDP锦标赛规则,并且根据周黎安、徐现祥等、郭志仪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他们一方面是“经济参与人”:另一方面是“政治参与人”,地方经济增长与晋升、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在考虑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时候必定以某种风险系数来权衡合作利益的分配。 再者,结合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指标,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政治晋升”市场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风险(R1)、污染治理投资风险(R2)(包括治理设施投资风险R21、治理运行投资风险R22与人力资本投资R23)、治理技术风险(R3)(包括技术相关性R31、复杂性R32与成熟度R33)、治理合作风险(R4)(信任风险R4,、沟通风险R42信息质量风险R43、道德风险R44)、制度风险(R5)等。其中只有污染治理投资风险、治理技术风险不一样,其他的对各合作方来讲都是一样的。并且污染治理投资增大相对会增加经济增长的风险,进而影响晋升风险。 根据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Shap-ley值法求得的合作收益分配改进公式为: 其中,ψ(I)表示总的合作收益; ψ(i)表示各合作方实际分得的收益; Rj表示各合作方实际承担的风险: n为合作方数量,l/n表示风险均等化: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得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实际承担的风险为R(1)=0.24,R(2)=0.4,R(3)=0.36,则南昌、九江、宜春实际分得的合作收益分别为: ψ(1)'=7994.26+41361.59*(0.24-1/3)=4133.84(万元) ψ(2)'=15090.35+41361.59*(0.4-1/3)=17847.79(万元) ψ(3)'=18276.98+41361.59*(0.36-1/3)=19379.96(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合作网络治理是当前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趋势。通过规划优化模型的实证,证实了区域污染治理成本差异以及治理效益的存在,表明南昌、九江、宜春三市确实能实现环境治理成本的节约,进而说明存在形成合作网络的激励要素;同时综合以基于Shapley值的按贡献的分配和基于风险的分配方案,使得分配的策略更具客观性,为合作网络提供了科学的利益分配依据以及策略选择和制度选择,从而让合作方更易于接受,合作网络运行更顺畅。鉴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的作用和实效,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机制,作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绿色善治不仅要多方合作参与法治,而且要平衡区域发展权,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而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基础。作为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的先导,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以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支撑条件,才能实现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具体地讲,由于污染去除量大的地方政府必定支付更多的治理成本,所以采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区域污染治理基金等措施,按照区域间的“受益者支付/补偿”原则,通过成本一收益的平衡财政,促进地方政府进行区域环境合作网络化。 第二,寻求区域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平衡点,充分发挥区域间合作网络治理的激励要素作用。因此,鉴于当前我同处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阶段,引进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把进人大气污染合作网络的地方官员晋升与大气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内在合作激励,使得职务晋升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达到综合平衡。也就是说,以绿色GDP引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增强合作网络“环境竞次”效应的消解作用,统一地方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第三,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联盟。一方面,在“各个区域独立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通过区域间的非正式合作与协商解决也被证明是无效的”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特殊的合作网络治理方式,需要正式制度的保障,比如共同监管制度、信息透明共享制度等,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减少执行或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要把环保部以及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和民众代表组合起来,建立区域合作网络组织,形成网络治理中心,从而降低合作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协商或分配成本等。 第四,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治理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合作网络的前提。除了物质资源共享之外,首先要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增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其次是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共享,形成学习机制,增强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论财政投资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很严重,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治污所需的资金,其中,财政资金的环保投资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环保 一、引言 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模式一方面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由于一些炼钢、煤炭、水泥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快速膨胀,煤炭的燃烧等原因,造成了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非常严重。当地政府和国家筹措了大量资金用于雾霾的治理,总体上来说,我国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投资与现实的治污需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增加环保投资,特别是需要加大财政环保投入。私人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往往取决于政府环保投入的水平和力度。政府的环保投入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意义。在环境保护资金市场上,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强制作用,通过足够的政府投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保证各类主体履行环保投入的职责;二是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环保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保投资,重点在于平衡区域差异。 二、财政治理大气污染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治污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所占比重不高 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是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依然较低,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客观上不能满足大气治理污染巨额资金的需要。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 2.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充分有效地用到环境保护最需要支持的领域,这就造成该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 环保投资三部分。从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增长率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增长带动了整个环保投资的增长,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年均增长率最低,而且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波动较大,工业污染源和新建项目“三同时”投资均出现过负增长。 3.地方财政投入少,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 首先,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大、回收期长的项目。这就使得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投入很多但回报很少,不能立竿见影的取得收益。本来地方财政的在满足本地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就捉襟见肘,环保的巨额投入更加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经常出现赤字,入不敷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就一方面造成地方政府无暇顾及地方财政环保投资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财源,不愿意砍掉重污染项目,不愿意产业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从而加剧了地方的环境污染程度。 4.治理大气污染重过程,轻结果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存在使用不当,治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来治污资金的数量投入就不够,这无疑更使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缺乏治污投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因为诸多原因,把本该用于治理污染的资金挪作他用,即便用于污染的治理,也将治污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治污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设施方面。其二,财政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也大多存在浪费现象。如财政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植树造林以净化空气,但是很多地方植树往往是“管种不管活”,只重过程,不管结果,,从而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资金浪费十分严重。 三、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改变治污资金数量不足的状况,必须加大治污资金的财政投资力度,完善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使环境保护切实顺利推进。 1.建立健全确保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的制度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环境,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影响环境,所以我们要确保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中,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的预算体制难以保证财政环保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造成了财政环保支出缺乏必要的保证,经常被挪用,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财政环保投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固定的经费支持,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督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环保经费增长机制。 2.建立环保专项资金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可以保证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对于加强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专项资金注重节能绿色环保和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开发,从根源上杜绝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控制污染源,做好重点污染的防治,做好区域性污染的防治,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的开发。 3.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l.5%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恶化的趋势;当治理污染投资的比例达到国民生产总值2%―3%时,环境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我们要逐渐增加治污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改变过去环保范围过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局面,投资的重点放到大气污染的治理上来,打攻坚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大气质量得到提高。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现代农业建设论文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推广研究 【内容摘要】:物联网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作者:龚艳艳 单位:兰陵县矿坑镇政府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综述 1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推广新农业技术,首先要从人的工作做起。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和素质,严格做到持证上岗。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考试并且考试合格,在人事上实行聘任制度与辞退制度,激励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工作上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到推广机构工作,为农业推广事业服务。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需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 低碳是时展的号召。在农业机械新技术上引进低碳概念,势必有利于新技术得到更好更广的推广。低碳农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节约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将依靠低碳农业工程技术来完成。低碳农业工程技术主要是指节能技术。而节能技术则依靠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来实现。在发展低碳机械化装备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借助机械化提高效率,并且对田间作物进行信息化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地配建排灌水渠,搞好田间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大面积、大范围内的统一机械化作业。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基地环境保护以及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环节的设施装备建设上。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位一体化的低碳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研究、集成创新的过程。发展低碳装备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开拓以精准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为重点的土地,充分利用农业土地面积,提高资源利用率。总之,大力发展推广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可以更好地健全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3深入优化农机与农艺结合方式 解决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步。简单来说,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大量实践经验证明,确保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优越性。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二者的结合方式,需要制定科学的农艺准则与规范机械作业。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工作的各项因素,如播期、密度、施肥期以及施肥量等。然后,再制定相对应的机械化工艺规范;需要制定主要农业机械的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降低机械使用的运维成本;要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协同攻关、农机的研发力度,以提高农业系统的产量、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 4总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新技术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文章对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相关介绍,笔者坚信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及时在农业中引进并运用各种新技术,完善新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作者:陈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研究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作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的战略性产业,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技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公布,主要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到了在水资源稀缺的状况下,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水资源短缺最大约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障粮食的供给方面看,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粮增效,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从耕地的土地资源来看,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有2/3以上的中低产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而且有占耕地总面积41%的低产田,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8%。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强化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科教兴农”战略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重要论断,从“十二五规划”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向指引,盘锦农业科技发展都有长足进步。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揭晓,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将一块标有“盘锦大米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字样的牌匾首先授予盘锦;全国三千多知名品牌中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脱颖而出;大棚育苗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为农业的发展开辟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有稳定的收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促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主要方面(如粮食的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促进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率,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加强水稻工厂化育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水稻工厂化育苗起着重要作用。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降低了育苗作业劳动强度,省时、省工、省力、省地,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近年来,国家对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省农委下达水稻现代化示范区大棚育秧中心建设任务中,盘锦38个育秧中心符合建设要求。全市新建标准育秧大棚2630栋,占全省3750栋的70%;购置催芽设备22套,占全省30套的73%;硬盘1024.1万盘,占全省1309.5万盘的78%。盘锦水稻大棚育秧水平走在全省的前列。 2.认真组织水稻高产创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盘锦承担了农业部44个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任务(大洼县25个,盘山县19个)。大洼县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盘山县太平镇是整乡制推进乡镇。 盘锦市高度重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细化责任分工。一是统一良种;二是工厂化育苗;三是节水栽培技术;四是统一配方施肥技术;五是统一栽培技术;六是统一综合防控病虫草害;七是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八是落实抗灾应变技术;九是统一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全程培训、实地指导、加大投入、统防统治和科学管理,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顺利,示范展示效果明显。经省专家组统一对44个国家级示范区实测,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水稻平均产量680千克/亩,超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最高产量超过850千克/亩,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整乡推进试点的盘山县太平镇,经市、县专家组测产,产量高达724千克/亩。 3.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重点,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农业以土而立,因肥而兴”,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一项节本增效技术。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其中盘山县80万亩,大洼县60万亩,市级打捆单位10万亩),采集土壤样品1400个,获得检测数据115000项次,设立“3414”试验14个,配方校正试验22个,建立示范田和示范区159个(示范面积达109万亩),制定施肥配方5个,发放施肥建议卡60300张,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58个(其中大洼县153个,盘山县100个,市级打捆项目区5个)。重点培植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形成“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良好氛围。 4.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一块绿地、留一片蓝天”,杜绝田间地头焚烧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10%。综合考虑本区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和农民生活习惯,在西安农场、东风农场、新立农场、清水农场、沙岭镇、陈家乡等地设10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有标示牌,定点调查、监测,了解、掌握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向农民展示秸秆还田提高耕地质量的效益,方便农民参观、学习,以带动周边农户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积极性,使农民了解用地与养地的结合。 5.加强肥料新品种的研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针对当前肥料市场存在品牌多、质量杂、农民认知程度低以及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土质恶化、能源浪费、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必须把向农民推广品质好、价格廉、效果明显的肥料作为农业技术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把增施有机肥、应用叶面肥和重视中微量元素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叶面肥喷施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全市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8万亩(盘山、大洼各4.4万亩),安排两个新型肥料实验点,与盘锦鑫美日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硅酸盐新型有机肥料。 三、小结 中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盘锦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水稻工厂化育苗和实行秸秆还田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全市44个国家级示范区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平均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最高单产超过850千克/亩,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要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盘锦现代农业发展,以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作者:杨瑾 单位: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和城乡互动战略,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落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传统的“三农”问题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音乐、吃套餐、睡蚊帐——物理农业养出“贵族菜” 距离大白菜收获还有段时间,可胶州大白菜协会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前来订购大白菜的外地客户。去年冬天一度卖到100元两棵,如今又未收先卖,胶州大白菜身份缘何如此金贵?近日,笔者走进胶州大白菜的种植基地,亲眼目睹了“贵族菜”独特的种植管理方式。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告诉笔者,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目前物理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声频发生器根据植物的谐振频率、环境因子和含水量等因子的变化,选择产生相应频率波段的谐振波,这些波动能量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脉络上的穴位,与植物产生共振,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的吸收,加快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着胶州大白菜名头越来越响,胶州更加注重提升大白菜的品质。今年,该市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经过对土壤、水、大气的严格检测,对不同地块土壤取样化验,根据土壤含肥量和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肥量,合理用肥。 来到胶东镇后店口村黑增江的白菜地,老远就看见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白纱帐”。罩在菜田上的防虫网就像一顶巨型“蚊帐”,可防止害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对于菜地里繁殖的少量害虫,每个帐子里还设置了一盏中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色、味四种方式诱杀小菜蛾、菜螟等害虫,彻底杜绝蔬菜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放赤眼蜂治玉米螟,用生物天敌“收拾”害虫,在青岛地区还是第一次。人们满怀着好奇听生物学博士于毅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赤眼蜂的卵。”于博士拿出一个绿网包,里面盛满了一小包一小包的如米粒般大小的白圆球,他拿出一小包来演示说,“这一小包就是3000头赤眼蜂,用针把它别在玉米叶的背面,防风防雨又防高温。两三天以后,赤眼蜂就孵化出来了,它会找到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面,利用害虫卵的营养孵化后代。 这样,害虫还在卵的阶段就被‘吃’掉了。一般一亩地放四次赤眼蜂就够了,第一次只需要放一包,等到了玉米螟盛期,就放三包”以前,农民都用农药打害虫,今年为什么要采用生物技术呢?即墨市农业局局长胡思荣说:“用农药防治玉米螟,每亩地大约需要10元钱,而用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8块钱,并且省工省力、安全无毒,提高了玉米品质,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慢慢的,赤眼蜂逐渐繁殖多了,害虫自然就会得到控制,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呢。今年,我们即墨下大力气搞‘吨粮田’建设,所以这次先在粮食高产区内选择了2000亩秋玉米做试验,明年打算大面积推广开,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避灾农业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避灾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中,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变主要依靠地利为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及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主动型农业。避灾农业思维的基本点是:消除对抗性,走向顺和性;避免单极性,注重系统性;减少粗放性,增强科学性。 把引进推广新良种、新技术作为增强避灾能力的支撑点和避灾增收的突破口。青岛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 几年来,青岛市还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浇关键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水渠渗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干旱到来前定期喷施旱地龙、腐殖质酸等抗旱剂,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为配合“避灾农业”的发展,青岛市健全完善了农业抗灾测报防治体系。及时根据灾情需要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保护农民财产安全。“避灾农业”的兴起,为农民买上了一张保险单。 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都市农业分外耀眼 从一碧万顷的海青茶园到烟波浩渺的陡崖子水库,从古韵悠悠的藏马山到帆影点点的灵山岛,胶南处处激荡着都市休闲农业的身影。 利用农业生产场地、农产品、农业经营活动等资源,超前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农业休闲功能,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都市休闲农业已成为青岛市郊区利用休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 这几年,崂山、黄岛、城阳乃至市郊各地的都市农业已经展现出其耀眼的光芒,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展城郊旅游观光农业是大城市郊区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青岛市郊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因此,青岛市计划到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成一批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区和高标准的观光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经济带。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以上,力争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化的城郊旅游观光和都市农业区。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探索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属于我国整个农业机械化进程的P键组成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因此,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一门总论新课程,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探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意义,分析了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领域也逐步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农业经济飞速增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来说,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这一项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组成内容,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化以及智能化的核心方式之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结合当前的新的形势,进一步做好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重中之重的历史任务。 1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概念 农业机械化技术,即农业生产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现今不仅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糖料、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一定高度,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尤其是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地位,并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离开农业机械化的农艺成果都只能是“水中月”,是落后的农艺。只有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成果才能派得上用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飞速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突飞猛进。而且飞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了乡镇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基本建成了属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这也体现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其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对于培养农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数要靠畜力和人力去劳动,这种落后的方式明显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的增产以及增收。因此,要想实现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必须要做到高效、优质而且环保的基本特点。这才是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实现知识化以及智能化的最终目的。 3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探索 由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不断在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来说,由于自身对特定空间及时间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侧重点不同,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课程中的统一讲解难度。传统课程中的很多原则是被淘汰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形势以及政策这2方面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渠道越来越多,而且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课本上。因此,需要加大对学生实际机械化操作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正在快速前进,提高在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的优秀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重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农业,对机械化新技术产生兴趣是仍需努力的目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现代农业新技术 摘 要:通过对大豆重迎茬地块的对比研究,了解造成大豆减产的因素,找到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有效措施,并将有效措施应用到生产中,实现丰产丰收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重迎茬 原因 措施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很多,有以下几个综合因素: 一、大豆重迎茬使耕层土壤的理化性状恶化,耕层变浅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调。重迎茬大豆由于比玉米茬等茬口土壤耕作、施肥水平等差,而使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由高肥性的“细菌型”向低肥性的“真菌肥”转化。土壤中养分过分的单一消耗,连续几年种植大豆,每年都吸收相同养分,大豆铵态氮有所增加,磷钾过分消耗,氮、磷、钾比例失调。因而造成营养元素片面消耗,不能满足大豆生育期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从而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影响产量、效益。 二、大豆根系微生物活动中,能分泌一种呈酸性反应的物质。经常不断的分解出对大豆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使重迎茬大豆正常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由于土壤酸度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根瘤菌活动能力减弱,固氮能力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三、大豆病虫草害的发生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重要原因。重迎茬大豆可使以大豆为寄主的一些病虫害逐年加重,如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立枯病以及食心虫等危害加重,另外,也会使大豆的恶性杂草加重蔓延。 为了使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重视整地质量、增施有机肥,适时铲趟 1、推广应用秋整地技术,建立以深松为主的三年轮深耕耕作制度。深耕可打破犁底层、消灭病虫害、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抗涝防旱,增温防寒。广辟肥源,每三年轮施一次有机肥,亩施用量3立方米以上,可以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改善大豆生长环境。 2、适时深松铲趟防寒增暖。生育期内应加强中耕管理,当大豆供土后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大豆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行第一遍铲趟。第二遍铲趟在苗高10厘米左右进行,趟成张口垄。第三遍在大豆初花期进行,趟成方头垄,深趟多培土,从而实现疏松土壤、防寒增暖、消灭杂草的目的。 二、选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不同的地区在重迎茬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在产量上有很大差别。新的优良品种生长势强、抗性强。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选用熟期适宜、耐重迎茬的优良品种,可以减少大豆产量损失。2006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黑农48、黑农44、黑农50、绥农17、东农42等。 三、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疫霉病和孢囊线虫等。这三种病虫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危害不一样。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根腐病;干旱年份孢囊线虫病发生较重。2006年我市三种病虫害都发生较轻。要应用好种子包衣技术,应加强对土壤及各种病虫害的防治,选用高效农药品种及时防治。对重迎茬地块必须要加强严防。 四、适当使用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辅助其它肥料的施用 1、土壤施肥。由于长年不施氮肥,氮肥量减少,不能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在增施磷、钾肥同时,可施用适量氮肥,以促进大豆的生长。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要求进行施肥,推荐使用配方肥。 2、叶面追肥。若大豆前期生长较弱,为补充其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根际追肥要在铲后趟前进行,每公顷追施尿素45―75公斤(每亩3―5公斤),追后立即中耕培土;叶面追肥要在大豆初花期进行,每公顷用10公斤(每亩0.7公斤)尿素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每亩0.1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喷施。施用高效叶面肥可以补充养分的不足,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发育,对提高重迎茬大豆产量有很好的作用。市场上有一些大豆重迎茬调节剂、叶喷剂、专用肥的效果也很好。 五、控制杂草的繁衍 重迎茬大豆杂草危害较正茬严重,与大豆伴生的苍耳、寄生的菟丝子等恶性杂草能加速蔓延,与大豆争夺营养、水分和光照等,同时,由于长期或重复使用普施特等残效期长的豆田除草剂,使杂草增强了抗药性,又增加了土壤残毒,致使化学除草对恶性杂草的效果不好,还影响大豆和下茬敏感作物的生长,严重者可造成大豆籽粒留有残毒,降低质量,影响出口。最好做法为秋季拿大草,使草籽在未成熟时消灭掉,减少了下年的草害发生。 六、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大豆重迎茬种植,由于生长势弱而导致病虫危害加重以及营养不良容易出现死苗、病株、弱苗,减少田间绿色面积。应适当加大播种量,要保证亩播种量在4.5公斤以上。合理分布群体,可以提高大豆产量。 七、应用化控剂促进作物成熟 在大豆初花期选用审定推广优质、高效大豆叶面肥,超低容喷雾,均匀喷施于大豆叶面,促进大豆提早成熟,具有降低株高、防止倒伏、降低结荚部位、增加有效结荚数的作用,增产增收显著。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中的高新技术 农业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命脉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农业科研投资和研究开发力度,以谋求在2l世纪取得各自优势和重要地位。由此,2l世纪的高科技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人类提供的粮食及其他食品将更加丰富。 目前,高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如何呢?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德国农业专家在收割机上安装一台估产装置,同时再装一台卫星导航仪器。卫星定位系统和估产装置便会记录反映每块农田实际年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每块地产量不同的原因,比如土质不一样、使用肥料的差异等。另外,为了除杂草方便,在耕作之前,农业工人携带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在农场地里走动,接收器便会准确定位杂草多的地块,并将杂草多的地块的坐标输入手提式计算机中,再将其他有关数据输入拖拉机上的计算机内,这样当拖拉机耕作时,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便会监视拖拉机行驶方向,在到达杂草多的地块时自动喷洒除草剂,达到除草目的。 在监视虫害情况方面,卫星技术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国科学家运用卫星遥控技术监测葡萄园的虫害,取得重大突破。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葡萄生产基地,往往因葡萄蚜虫的侵害而造成巨大损失。科技人员利用飞机和卫星对加州的葡萄园进行地面扫描,然后大面积收集葡萄叶面反射的热量和光度变化两方面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葡萄是否正受到蚜虫危害。由卫星遥控技术提供的遥感分析,为葡萄蚜虫的早期防治争取宝贵时间。 卫星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很突出。2006年9月15日,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实验。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人介绍,卫星上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种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和菌种,搭载数量和种类是1987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负责人还介绍,这是我国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卫星,今后一段时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对卫星进行跟踪并按计划将其回收。中国返回式卫星将为国内外“空间微重力实验”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全面迈向卫星商业服务市场。 近4年来,航天育种增加了农作物新品种,并按计划推广了850万亩,粮食增产3.4亿公斤,创收约5亿余元。此前我国已成功进行13次航天育种实验,可以说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用适当的激光对农作物加以照射,既能提高产量,还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种。俄罗斯科学家先用波长441.6纳米、强度10瓦/平方米的蓝色氦-镉激光束照射小麦种子两小时,隔三小时再用波长632.8纳米、同样强度的红色氦-氖激光束照射两小时。经照射过的小麦种子分蘖抽穗多,穗头饱满结实,平均亩产可提高60千克,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增加了5%。 近来,日本滨松霍德尼克斯电机厂用半导体激光照射培育水稻也获得了成功。由于叶绿素容易吸收红光,他们就用以红色为主的半导体激光对稻苗进行照射,用此法培育水稻,3个月就可以收获。 美国科技人员发明的激光成像装置可以发射低能激光脉冲,并记录反射光束返回的延误时间。安装了这种装置的直升飞机起飞后,激光束能扫描飞行的垂直方向,在自动搜寻时如果发现没有树叶便会关闭喷嘴,避免在果树间的空地上喷洒农药。这样能够使得向果园喷洒的农药节约40%,既节省了资金,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利用红外扫描的方法,还可以为农作物诊断“疾病”。美国科学家派出飞机在900米高的夜空飞行,机载红外扫描仪沿途测量其下方农作物散发出来的热量,然后计算机可自动将其绘制成彩色地图。这样农作物患病或遭受虫害侵袭的情况便一目了然,一方面可以及时查出病情,有针对性地喷洒农药;另一方面可以预测庄稼的潜在疾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激光应用在我国农业中也取得很大进展,例如利用农产品对激光的吸收和反射来检测其糖酸度、质地、ph值、成熟度、干物质。应用激光诱导莹光技术来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叶绿素、成熟度、干物质量。利用激光控制光谱技术来检测农产品水分损失量、农药残留量。对于激光检测应用的未来趋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工业机器人对人们来说早已不再陌生,而如今农业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农田里,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美国研制的施肥机器人能从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适量施肥,因减少施肥总量而降低农业成本,并且有利于地下水质的改善。西班牙发明的采摘柑橘机器人由一台装有计算机的拖拉机、一套光学视觉系统和一个机械手组成,能从颜色、大小和形状判断出橘子是否成熟并决定能否采摘,平均每分钟能摘柑橘60个,是人工采摘量的7倍。另外,该机器人还能依靠装有视频箱的机械手,将采摘下来的柑橘按照大小进行分类。 英国西尔索研究所开发的采蘑菇机器人装有录像机、红外线测距仪和视觉分析软件,能确定哪些蘑菇可以采摘以及属于哪种等级,然后测出其高度以便采摘。它每分钟能摘40个,比普通的手工方法快2倍。 法国研制的分拣机器人能在潮湿肮脏的环境里工作,把大个番茄和小粒樱桃加以区别,然后分别加以装运。它还可分拣不同大小的土豆,并且不会碰坏它们。 英国推出的全自动挤奶机器人用气作为动力,韧性大,适应性强,即使奶牛踢它,两者皆不会受伤。有意思的是,它能使奶牛自己选择挤奶时间,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丰富,农业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为加速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现代化以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在“十一五・863计划”中设置了多项与农业机器人相关的科研选题,包括水果及蔬菜收获机器人、农业机器智能导航技术、自主作业农业机器人和农田自动获取技术等。 当代高新技术中,现代生物技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学科。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21世纪将有大量农业生物技术产品问世。 美国科学家利用抗除草剂基因培育出抗除草剂大豆和小麦新品种,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毒西红柿和烟草。通过转基因植物研究,使土豆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提高20%至40%。 研究人员正在研制能够代替注射疫苗的超基因蔬菜瓜果,他们用基因工程方法把微生物抗原基因植入蔬果细胞中,并在培养基中用这些细胞培植出秧苗,然后移栽到农田中,结出的种子含有异已基因。这些种子长出的蔬果能够合成细菌原始基因所控制产生的特有物质,也就是说,食用这样的胡萝卜或香蕉,就如同接种了疫苗一样。 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还可以培育出特殊牲畜,促进畜牧业发展。美国科学家给两千头种猪注入生长基因后,约有20%的卵子发育成超大型猪,生下的小猪相当于普通小猪的两倍,3个月后便可上市,省下大批饲料。预计到21世纪前期,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如牛一般大的猪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农业防旱、节水方面,发达国家也有新进展。“化控节水”是除生物育种节水之外最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之一。“化控节水”是一项用于农业生产、花卉、园林绿化、荒漠改造的先进技术,它采用一种高分子吸水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倍数更高的水份,同时还具有超强的保水性,将它放入土壤中不仅能吸收空气与土壤中的水份,而且能将大量雨水或灌溉水牢固地保存在土壤中从而形成农作物的“小水库”。它对作物无毒害、无污染,可与任何肥料农药混合使用,同时还能吸收肥料、农药和各种微量元素,使之缓慢释放,从而提高肥料、农药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利用率。 “化控节水”能抗旱保水,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推迟作物萎蔫的时间,提早作物成熟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这种技术在我国河南有些地区已试用。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商水县:以现代农业新技术 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彻底解决我县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以及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低等问题,近年来,我县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黄淮流域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攻高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起步较快 我们首先从抓宣传和示范入手,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技术标准,并印成明白纸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经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我县又组织申报5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全县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9个,涉及多个品种。在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围绕“调优调高”的原则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几大主要作物农产品的面积逐年增加。 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依托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即:黄寨镇的万亩无籽西瓜、城关乡的2000亩花卉、郝岗乡的1.2万亩烟叶、姚集乡的5000亩日光温室蔬菜、练集镇的500亩美人指葡萄,以及沿城巴公路的舒庄、白寺、农场的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紧紧围绕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截止2007年,全县成功申报了爱普饲料、佳利达纺织、福音食品、郝岗乡绿色工程、国家1439粮食储备库等11家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又筛选出固墙镇绿源精品果业、固墙宏达农科贸等企业.将申报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棉花、肉食、中药材、木材等产业链条。目前,各类龙头企业可以带动20多万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订单农业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企双赢、解放“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了有效地避开市场风险,解决农业种植的盲目性以及企业原料的不稳定性,在广泛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订单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本地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产后附加值,实现了农企双赢。2007年我们发展优质订单小麦40万亩,基本实施了未产先销,仅此一项就为我县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浅析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摘 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5)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1)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2)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 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浅析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研究 【摘 要】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且煤炭矿山重于非煤矿山,金属矿山重于非金属矿山;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矿山规模、开采方式、矿产类型及所处地域息息相关。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才能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地质灾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矿山地质灾害是广义地质灾害的一种,它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作用和社会影响正日趋严重,已不容忽视。我国是采矿大国,只有建立了全面的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才能减轻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0.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被逐渐破坏,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地质灾害其实就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其次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1.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 1.1矿坑突水 也称坑道突水,是在工程开挖和矿床采掘等过程中,大量水流突然涌入地下洞室和矿山井巷的现象。坑道突水是一种与工程和采矿活动有关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坑道突水的直接原因是掘进和采矿过程揭穿或沟通了富水和导水结构,以及暴雨、山洪等暴发水源,使地下水或地表水大量而突然地涌入坑道。影响坑道突水的因素很多,涉及补给水源、富水、含水和导水结构、突水途径和通道,以及影响突水性质和特征等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与现代地应力作用和工程作用密切相关。某一坑道是否会发生突水,由该坑道在地下(地表)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统一流场中所处部位,以及工程和采矿对围岩的影响来决定。特别是处于岩溶水处于积极交替状态,富水性极强时,更导致矿区突水次数和强度增大。究其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矿层底板隔水层太薄或断层破碎带削弱了底板隔水层强度,因而承受不了底板水头压力及矿山压力的结果,有时由于中奥陶统发育岩溶隐落柱,使上覆岩层陷溶,塌陷裂隙把岩溶水引入矿坑造成突水。此地质灾害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中最常见之一。 1.2瓦斯爆炸 是由瓦斯和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发生的热链式氧化反应,并伴有高温及压力(压强)上升的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是一定浓度的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温度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在我国煤矿中,其发生的几率较大,必须严格控制瓦斯浓度和火源才能降低其发生的几率。 1.3采空区的地面变形 采空区是由人为挖掘或者天然地质运动在地表下面产生的“空洞”,采空区的存在使得矿山的安全生产面临很大的安全问题,人员与机械设备都可能掉入采空区内部受到伤害。由于地下采空区具有隐伏性强、空间分布特征规律性差、采空区顶板冒落塌陷情况难以预测等特点。如若出现采空区的地面变形,在矿山中容易出现将井下作业人员因矿区塌陷导致的在井底被困。 1.4岩爆 也称冲击地压,它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发生条件:在硬脆岩体高地应力地区,硐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的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 1.5滑坡 边坡滑坡是露天矿山最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它也是发生频度较高、对露天矿山安全影响特别重大的灾害,凡是露天开采的矿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地质灾害。歌乐山矿从过去和已有的资料来看,开采边坡和高陡边坡滑坡规模较小,最后都是以崩塌的形式完成能量释放寻求边坡稳定,滑坡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排土场大规模的滑坡变形。 1.6泥石流 露天矿山由于开采范围大,开采高度深,无植破覆盖,排土场渣上堆积高,在雨季因边坡滑坡、崩塌都极易形成泥石流灾害,造成对采区内设备冲毁和破坏采区生产系统,也是露天矿山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下雨时地表积水就裹带大量泥沙经排水系统流向下大天池池塘,淤堵排水沟渠;同时排土场在持续降雨和大暴雨时,山水汇集对排土场渣仁冲刷形成泥浆混合体,侵蚀排土场附近土地。 2.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防治瓦斯的措施主要有:加强通风。使瓦斯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即采掘工作面的进风风流中不超过其百分之 0.5,回风风流不超过百分之一,矿井总回风流中不超过百分之0.75。加强检查工作。及时检查各用风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查明隐患进行处理,是日常进行瓦斯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进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 坑道突水防治措施很多,其原理都是尽可能地保持固有地质体及其水文地质的平衡状态,强化抗突能力,削弱突水条件。常用的基本上分为地面和地下两类针对性设施和手段,包括排水疏干、工程与水源之间保留防水矿柱、修建水闸墙、门、灌注水泥浆、堵塞可能的渗透途径和通道等。 对于采空区主要是:①建立可行化的系统,对不符合安全或设施不健全的不允许其私自采矿。在我国,小的矿井众多,有许多并不具有开采煤矿的资质,没有政府的允许就私自采矿,并对矿区的安全设施较低,内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系统,并私自采井,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②对开采人员的培训较低,没有合理的进行开采。只有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做好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应有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来进行合理的开采,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③建立系统化的防护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开采。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滑坡治理主要是指排土场的滑坡治理。通过改变排土场边坡形状,降低排土场分层高度和增加分层个数,清挖和形成安全平台,放缓排土场最终边坡角,使其小于渣土自然堆积角,永久性地改变排土场受力的应力状态。排土场排土工作面形成2%的反坡,防治雨水汇集冲刷排土场边坡;排土场顶部适当设置截洪沟和排水沟,及时将地表积水通过排水沟排出排土场外;加强对截洪沟、排水沟检查疏导,确保排水畅通;暴雨过后,及时对排土场进行检查和积水疏通,防止积水倒灌排土场。降低排土场边坡滑坡区域分层高度和增加分层个数,放缓排土场最终边坡角,使其小于渣土自然堆积角,降低排土场的重心高度,根本性的改变排土场受力状态。 矿区泥石流的治理方法:减少粘土层渣土堆排量,实施采区内部排土场堆排,自果树排土场终了部分及时绿化植树种草;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与排土场治理滑坡治水方法一致;废石、渣土剥离合理堆放;采区内禁止乱倒乱排废石和渣土,剥离按照采区统一规划、指定位置堆排;同时根据剥离开挖中岩土体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坚硬的岩块排于底部,渣土排于表层。 浅析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浅谈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防治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矿山资源开采规模越来越大,受采矿技术、管理等因素及矿山地质本身的情况的影响,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许多地质灾害,对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合理的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的治理和预防矿山地质灾害。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主要类型 措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开采矿山过程中,常常因为开采技术破坏了矿山的生态平衡,再加上矿山地质本身的自然因素,很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要仔细的分析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受人为作用和自然地质共同作用,破坏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灾害。由于矿山种类比较多,分布广泛,导致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很大,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1冒顶片帮灾害 冒顶片帮灾害在矿山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冒顶片帮灾害是指由岩层脱落、地层坍塌、采矿等因素造成的矿山垮塌,在矿山地质稳定性比较差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垮落,造成冒顶片帮事故。冒顶片帮事故发生之前没有很明显的预兆,突发性很高,不容易防范,冒顶片帮是主要的矿山地质灾害之一。 1.2井下突水灾害 开矿人员在井下违规操作、开采矿山,造成隔离层失稳,引发地下水层、暗河从采空地区中喷发出来,引起地质灾害。由于矿坑突水的地理条件比较复杂,有许多破碎带,很容易降低矿顶的稳定性,增加安全隐患。井下突水的规模比较大、破坏力强、突发性高、发生井下突水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危害性极大。 1.3地表坍塌灾害 在矿山地下采矿过程中,很容易对地表造成破坏,影响矿山地理平衡,进行地下采矿时,如果矿顶的稳定性差,受到震动后,地表会发生坍塌现象,地下采空区受到影响也容易发生垮塌,造成地质灾害。地下采空区垮塌容易引起地表给水,对采空区上方的环境造成影响,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1.4矿山崩塌、滑坡灾害 崩塌、滑坡灾害是露天矿山最常见的地质灾害,采空区山体滑坡、矿场采坡失稳、矿产尾矿坝坍塌都属于崩塌、滑坡灾害,矿山崩塌、滑坡灾害发生频率高,对矿山安全有严重的影响。 1.5深部岩爆灾害 深部岩爆是一种与地质作用力有关的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到地下1000m以后,由于承受较高的地应力,岩层很容易发生岩爆现象。深部岩爆是在高负荷开采条件下,受地应力作用,岩石的弹性应变力突然释放,造成岩石破裂,破裂的岩石很容易造成开采人员伤亡事故,深部岩爆的突发性比较强、危害性大、对矿山影响比较大。 1.6地下水位变化灾害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疏干排水,大规模的疏干排水很容易引起地下水的变化,降低地下水位,破坏地表水体系,减少地表水蓄水能力,大范围围的疏干排水很容易造成岩溶坍塌,影响矿山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1.7化学污染环境灾害 一些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会制造一些废水、废渣等废物,如果不及时的处理这些废物,长期堆积会对矿山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破坏矿山自然环境,矿山化学污染灾害很难处理,对矿山地质影响比较大,并且影响的时间比较长。 1.8其他地质灾害 矿震、矿山泥石流、矿山水土流失、瓦斯突出、地热等灾害同样会破坏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矿山地质灾害。 2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矿山开采主要在岩土层进行,要采用有效的侦查手段、建立完善的矿山开采地质灾害评估体系,加强安全开采的宣传力度,加大矿山环境的维护力度,做好矿内安全防护措施,禁止违规操作和开采,有效的防止矿山地质灾害。 2.1采用有效的侦查手段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采取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地球物理勘查手段等先进的侦查技术,严格的监视矿内情况及矿山地质情况,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严密的监控,及时的预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2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评估体系 矿山开采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评估体系,在矿山开采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客观、科学的评估矿山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确立合理的防范措施,在开采矿产的同时有效的维护矿山地质的环境平衡。 2.3加强宣传力度 矿山企业要加强采矿安全的宣传力度,积极的提高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采矿人员的操作方式,提高采矿人员的警惕心理,培训采矿人员突发灾害的应对能力,加强采矿人员生存手段的训练,通过大力宣传,让所有的矿山开采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减少人为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 2.4矿内安全防护措施 要做好矿内的安全防护工作,矿坑、矿井等矿下生产的设计要稳固,对出现地形开裂、变形的地方要做好勘察工作,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加强矿内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及时处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防止污染矿山环境,要加强矿内潜在危险的排查工作,尽量减少矿内的安全隐患,确保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3总结 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山的正常开采有重要的危害,要根据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矿山开采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浅析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初探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因矿体内部结构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重点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是矿业开发大国,设备和开采技术相对落后,由于疏于管理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些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的趋势。地质灾害在我国华北地区是多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的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与矿业开发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同时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管理不善,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对矿区环境破坏加剧。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井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隆起、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3.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 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 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3.2.1 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3.2.2 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2.3 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4. 结束语 通过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再造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有效 、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
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探讨 [摘 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其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逐渐步入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林业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和整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植树造林中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实际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几种方法,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本项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技术 管理方法 植树造林对于绿化我国国土,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对国家负责,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利益着想的集中体现。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的林业产业也不断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发展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一、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方法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又称为直播造林法,是将树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区域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地,不用进行育苗,而且施工的流程相对较为简单,便于在大面积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但是缺点是该种方法对区域的条件要求过高,造林后的后期管理花费的资金较高。播种造林适用的条件是种子发芽率高、种源充足的树种,像核桃树、茶树、梧桐树以及杏树等大粒种子,另外,属于中等类型的小种子例如马尾松、油松和云南松等也比较适合。同时,要求播种的区域土壤水分充足,出现各种病害的几率较小,比较适合人口居住较少的地区。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又称为植树造林,使用根系完整的幼苗树木做为造林的材料进行造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适应较差的环境,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强,后期生长比较稳定,因此这种方式对林地的要求相对不高,树苗种植之后树木的成活率比较高,苗木的适应性较高,后期的生长稳定。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不受树种的限制,总之,到目前为止这种方式是植树造林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被称为分生造林法,主要是利用树木的枝干等具有生殖功能的营养器官以及竹子的地下根茎作为造林的材料。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够节省很多育苗的时间和不必要的开支,培养简单、操作方便,成活率相对较高。树苗幼期生长速度快,且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患病率较低。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能够进行营养繁殖的树种,例如杨树、松树、柳树、泡桐树等树种,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材料来源广。缺点是如果母本的数量较少且分布情况受到限制时,不适宜应用分殖造林法进行大规模的造林。此外分殖造林法对林地的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林地的土壤湿润、疏松,有利于插穗生根成活。 二、植树造林的管理措施 1.幼林的抚育管理 幼林抚育通常指的是林区造林完毕之后到郁闭前的这一段时间采取的各种抚育措施和各种技术。新种植后的幼林一般要经过缓苗期、幼苗生根、成长并逐步进入生长旺盛期的过程。林木在生长过程中,这个时期是最关键的节点,对以后的产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这个时期的幼林基本处于散生状态,林木出现最主要的问题是林木与外界环境的适应问题。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苗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林木对水、空气、肥料和光热的需求,使之能够迅速的摆脱危险期并迅速成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适时郁闭,为林木后期的生长和高产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应该从土壤管理入手,通过松土、除草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排除杂草、其他高大树木对幼林的竞争。另外,对林木自身也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如对其进行间苗,修枝等,使之能够快速成长。在以前,由于管理者对幼林抚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幼林抚育管理的水平很低缺乏有效的抚育,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造林的效果。 2.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育林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者萌蘖能力的硫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进行封禁或者人工辅助,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成为森林或者灌木植被。这种造林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创造,封山育林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可以加快绿化的速度;其次,造林花费成本较低;最后,林区的生态系统完善。通过封山育林建设的林区大多是树木种类多样,林层结构完整的复合林,对于保护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十分有利。因此,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加快绿化进度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和实施。为了进一步的加快封山育林推广的进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原林业部就颁布实施了《封山育林管理暂行办法》对封山育林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封山育林必须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两者只注重哪一个方面都达不到育林的目的。封育结合,缺一不可。 3.退耕还林措施 退耕还林就是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耕地,有计划的停止农业耕作,并逐渐恢复森林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实施退耕还林是国家站在国家发展和人民长期发展的利益角度,着眼于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眼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因地制宜,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浅谈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 [摘 要]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树木植被作为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好坏,本文在简要分析了植树造林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植树造林的三种技术方法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技术 管理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等问题均与森林锐减有关系。植树造林对于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增加我国森林植被覆盖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林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对造林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最终实现森林面积和质量的双增长。 一、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目前植树造林多采用移栽造林、直播造林以及分生造林三种方法。 1.移栽造林法 移栽造林又被称为植苗造林、栽植造林、植树造林等,是指选择树龄较小、根系完整的苗木进行栽植,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造林方法。此种造林法对于树种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限制较少,几乎不受树种的限制,生长稳定,对环境的适应和综合抵抗能力强,能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移栽造林可分为两个主要程序,首先为苗木的培育,移栽造林多选用移植苗、营养繁殖苗和播种苗,只有部分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直接采用野生苗,因此,大部分苗木均需通过专业苗圃的培育,达到适栽苗龄后,经过起苗、选苗、分级、包装、运输等一系列过程进入第二个程序,即苗木的栽植。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地势平坦地区,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的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犁沟、高垄等, 块状整地的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高台等。栽植时采用明穴造林,严格执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点,做到随起苗随栽植,各环节协调一致,始终保持苗木根系处于湿润状态。苗木栽植后及时采取浇水、培土、除草等措施,提高苗木抵抗力,确保苗木成活。 2.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又被称为播种造林,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将树木的种子播种到造林地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程序简单,省去了育苗工序,便于施工,可以采用飞机进行飞播造林,很多大面积造林多选用此法。但是直播造林对树种、造林地条件以及后期幼苗抚育管理的要求较高,树种一般选择发芽容易、种粒大、种源充足的品种,如油松、华山松、马尾松等。造林地应选在气候条件适宜、土壤明显覆盖、水分充足,鸟类、老鼠等灾害性因素较轻,人烟稀少的地区。同时做好树种发芽后至幼苗期间的抚育管护工作,防止动物、病虫害等对苗木的破坏。 3.分生造林法 又被称为分殖造林法、扦插造林法,是指直接利用树木的干、枝、根等营养器官以及竹子的地下茎扦插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节省了树种育苗的时间和费用,并且操作容易、技术简单、成活率较高,幼苗在母体营养供给的基础上,初期生长较快,抵抗能力较强。这种方法对于树种以及造林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树种必须要营养繁盛,适宜扦插,如杨树、松树、泡桐、柳树和竹类等,造林环境中要求分生材料充足,即母树的数量较多、分布密集,并且立地条件较好,土壤疏松、湿润,插穗容易生根成活,在母树分布稀少或者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不宜用分生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 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气候寒冷,虽有森林资源丰富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但省内其他地区森林覆盖率偏低,且树木大多为耐寒树种,植树造林成活率也较低。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多采用移栽造林方法,在栽植前,首先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理,地势平坦地区采用全面整地,山地造林时采用割除、火烧、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清理,整地方式根据地势平坦与否有水平带状、水平沟、犁沟、带状、高垄、穴状、块状、鱼鳞坑等,整地结束后进行栽植。 二、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1.幼苗抚育管理 幼苗的前期生长过程是树木未来成长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以后树木的生长状态。新造的幼苗生命力相对脆弱,抵抗能力低下,需要进行人工的培育和保护,为幼苗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养料、光照等。幼苗管理一般从土壤管理做起,通过除草、松土、施肥等方式优化土壤性质,促进幼苗生长,同时在苗木生长过程中适当的除蘖、修剪、间苗、平茬,保证苗木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的干形。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只有对苗木进行良好的抚育管理,才能保证植树造林的成功。当前很多只注重苗木栽植,而忽略了后期抚育管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效。 2.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就是将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目前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是为了社会和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作为我国传统的造林方法,其具有绿化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森林生态效益好等特点,是指利用森林本身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从而起到保护树木植被的作用,使森林植被恢复的一种育林方式。通过封山育林建成的林区经过自然筛选具有树木种类多、高低搭配合理、生态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防治病虫害以及保护珍稀物种都十分有利。近30年来,黑龙江林业厅注重植树造林工作,不断加强苗木培育和植树造林管理,适时开展雨季和秋季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多期建设,目前已累计造林面积291.68万公顷,庇护农田6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4.3%提高到12.48%,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结语 植树造林是整治国土、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努力提高造林技术水平、增强管理措施,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有关植树造林技术几种方法与管理措施 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论述了植树造林的目标和规划,以及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分殖造林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造林方法。 关键词:植树造林 管理措施 1、植树造林的目标及规划 植树造林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是我国林业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植树造林,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并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促进和保障了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则,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2、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不同的造林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选用哪一种造林方法,既取决于造林树种的繁殖特性,又取决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因此,必须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作出正确决定。 2.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其次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又称为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而言不那么严格,能够比较稳定地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适应性强,生长稳定,是植苗造林方法的最大特点和主要优点;植苗造林方法不受树种的限制。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 2.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分殖造林的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在母树分布稀少的地区,不宜用分殖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分殖造林要求有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特别是造林地土壤湿润、疏松,以利于插穗生根成活。 3、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3.1 幼林抚育管理 幼苗抚育通常是指在造林后至郁闭前这一段时间里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新造幼林一般要经历恢复(缓苗)、扎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林木在一生中,这是个关键的转折阶段,对以后速生丰产关系极大。同时,这个阶段的幼林基本上处于散生状态,林木的主要矛盾是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林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迅速成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适时郁闭,为速生、丰产、优质奠定良好基础。幼林抚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应从土壤管理入手,通过松土、除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排除杂草、灌木对幼林的竞争。另一方面对林木本身进行必要的抑制调节,如除蘖、平茬、间苗及修枝等,使之迅速健康地成长成林。 3.2 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培育森林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硫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这种造林技术措施曾被日本人誉为"中国式的造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封山育林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加快绿化速度;二是用工少成本低;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好。通过封育建成的林区大都是多树种的混交复层林,对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土、防治病虫害、保护珍稀物种都十分有利。因此说,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加快绿化的一项战略措施,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快封山育林步伐,1998年原林业部颁布了《封山育林管理暂行办法》对封山育林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封山育林必须贯彻“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只封不育,难以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只育不封,就没有可供林木繁衍的适宜环境,达不到育林的目的。封与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3 退耕还林措施 退耕还林就是对宜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并恢复林木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内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范围、布局和重点;年限、目标和任务;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效益分析和评价;保障措施。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的具体范围;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方式;造林模式;种苗供应方式;植被管护和配套保障措施;项目和技术负责人。 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在战略布局、奋斗目标、发展步骤以及关键措施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保证造林绿化的各项任务,目标能够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得以实现。 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初探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植树造林的目标及规划 植树造林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是我国林业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植树造林,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并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促进和保障了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则,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在战略布局、奋斗目标、发展步骤以及关键措施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保证造林绿化的各项任务,目标能够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得以实现。 二、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1、播种造林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例如华山松、油松、马尾松等中小种子,但要有环境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其次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又称为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而言不那么严格,能够比较稳定地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适应性强,生长稳定,是植苗造林方法的最大特点和主要优点;植苗造林方法不受树种的限制。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3、分殖造林法。分殖造林法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 (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分殖造林的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在母树分布稀少的地区,不宜用分殖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分殖造林要求有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特别是造林地土壤湿润、疏松,以利于插穗生根成活。 三、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1、幼苗管理。新造的幼林一般要经历缓苗、生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幼苗管理是关键的转折阶段,对以后树木生长和丰产关系极大。由于在这个阶段的幼林基本上处于散生状态,幼苗生长相对困难,要为它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林对水、肥、气、光、热的需求,使之达到较高的成活率,进而达到造林的目的。幼林管理先从土壤管理入手,通过松土、除草,优化土壤性质,保证幼苗成长。同时还要对林木进行必要的生长抑制和调节,进行除蘖、平茬、间苗及修剪,全力以赴保证快速生长成林。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取得造林成果,要加强有效的管理措施,研究掌握幼林生长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取得良好效果。 2、封山育林管理。封山育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被劳动人民长期总结使用的传统造林方法,具体是对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幼林、灌木生长的硫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使其逐渐生长成林,被日本人誉为“中国式造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封山育林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加快绿化速度;二是用工少成本低;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好。通过封育建成的林区大都是多树种的混交复层林,对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土、防治病虫害、保护珍稀物种都十分有利。 3、退耕还林措施。耕还林就是对宜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并恢复林木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林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在不断的适应我国的社会总需求,林业产业也从原来的一点点发展到了如今的现状,发展是十分快速的。本文主要结合我省当地现状对植树造林的相应办法和目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管理技术,希望对于我省当地的林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植树造林 管理 技术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提留在温饱的问题之上,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提留在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之上,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使得人们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省的林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林业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省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对于当地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河南省植树造林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对于植树造林这项任务的重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目前在我省各地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对当地的发展和生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就去年我省植树造林的工作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领导对植树造林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且进行及时的部署;第二个步骤就是对于相应的法律进行完善和强化,大力宣传全民植树造林工作;第三个步骤就是对于造林的机制进行建立,对于非公有制林业进行相应的鼓励;第四个步骤就是将相关的服务工作做好并且将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成效达到最高的状态和水平;第五个步骤就是对于相应的任务进行一定的监督,保证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期限中竣工。由此可以看出,我省对于植树造林是十分重视的。 二、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就是将树木的种子直接播撒到林地之上并且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树木的生长不用经过育苗工程,相应的实际施工也是比较容易完成的,能够在林地上进行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但是这种技术方法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的,就是对选择的林地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般来说,在我省使用播种造林方法的都是种植一些种粒比较大并且容易生长容易发芽的植物。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也就是栽植造林,就是将一些根系完整的幼苗进行栽植并且进行造林的方式。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植株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抵抗力,因此这种方法对于所种植地区的环境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内保证种植存活率的。由于这种方式植株的存活率是相当高的,对于地区的选择要求也是比较低的,因此这种植苗造林法成为了现在河南省运用最广泛的造林方式,对于我省的林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被叫做分生造林法,就是利用植物的一些营养器官以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的主要材料。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节省造林的费用,是一和最节省金钱的方法。另外,这种方法的种植的成活率也是比较高的,植物在初期生长阶段也具有很快的生长速度。这种方法在河南省主要用于一些营养繁殖的树种的栽种。 三、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1.幼林抚育管理 幼苗抚育一般来说就是指在进行造林过程之后的时间内对幼林进行的一系列的措施或者技术,这些措施或者技术可以使得幼苗进入快速成长的进程。对于树木来说,这是它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对于今后的生长和发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另外,这个时段的幼林也是基本上处于一种散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使得林木和外界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幼林成长之中的主要矛盾。对于幼林的抚育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为幼林的生长建立起一个比较舒适优越的生长环境,满足幼林生长所需求的元素从而使得幼林的生长更加的快速和健康。对于幼林抚育管理,还需要对于幼林周围的土壤进行及时的松土和除草,对于一些土地性质不是很好的土壤要进行一定的改善,这样才可以使得幼林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 2.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我国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这种管理技术也被曾经被日本人叫做中国人的造林方式。经过这些年的实验,我们也可以发现封山育林对于林业来说是有着十分巨大的优势和好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使得植物快速的生长,使得绿化的面积得到巨大的提高和扩大;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应的费用,以最少的钱打到最好的状态和效果;第三个好处是可以使得森林往更好的方面和状态发展,使得生态效益得到很高的提升。这种管理大都是采用多种树木进行混合种植的,并不是和其他的造林方式采用同种植物进行种植相同,这样的混合种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保持水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以及减少虫害等,是一种效果多并且好的管理方式。可以说,封山育林是一个培养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效果。封山育林必须是封和育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如果只是进行了封的措施,那么山中的植物只能任由他们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很难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的发展状况,而只育不封就不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很好的环境从而达不到育林的目的。因此,封山育林中的封和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因素无论是缺少哪一个都是绝不可以的。 3.退耕还林措施 退耕还林的具体方法就是对于一些水土流失或者不能够很好生产粮食的土地进行一些树木的种植,对于耕地进行水土的恢复。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着眼于当下以及未来我国发展的实际考虑的结果,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总结 国家对于林业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对于林业的发展我们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的林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才能够使得我国的林业取得更多的进步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对我省地区的植树造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于我省地区的林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1露天煤矿产能特点 1)露天煤矿产煤量占煤炭开采量比重低。2013年全国煤矿数量1.2万处,原煤产量37亿t,据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我国目前生产和在建露天煤矿230多处,煤炭产量3.8亿t,约占全国煤炭产量10%。 2)露天煤矿开采比例远低于德奥印美等主要产煤国家。国外露天开采比例分别为:哈萨克斯坦90%,印尼90%,德国88%,澳大利亚89%,印度89%,美国69%,俄罗斯58.2%,南非52.9%,波兰29%,我国10%的比例远低于国外标准,井工开采仍然占绝对数量,从中也反映出我国煤矿开采事故多发、伤亡大的另一客观原因。 3)产区高度集中。露天煤矿产量超过1000万t的省区有内蒙古25246万t、山西5109万t、云南2100万t、新疆1800万t和黑龙江1000万t,占全国露天煤矿产量的97.7%。 2露天煤矿事故特点 从国家煤矿安监局网站对2000年-2013年以来的露天煤矿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特点为:14年里共发生19次事故,共死亡32人。按发生事故的煤矿类型分:10家国有大型煤矿,死亡15人;1家国有地方煤矿,死亡1人;8家乡镇煤矿,死亡16人。事故类型统计见表1。对2000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如图1,14年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33046起,死亡或失踪58159人。 3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分类辨识及致因分析 依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和《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等标准,对露天煤矿生产场所的环境和开采工艺的穿孔、采装、运输、排土4大环节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辨识分类,并对其造成各类危险事故的原因、发生场所、造成的伤害进行了分析,主要如下: 1)机械事故。露天煤矿的所有生产环节都离不开机械的运用,当现场出现人为的误操作或设备的失效失控等故障,机械设备(部件)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机械事故发生的场所:剥离过程、凿岩及凿岩台阶、设备检修场所、破碎过程、运输过程等。机械事故造成伤害:主要是造成人员伤亡,其次是对物件的损坏。 2)滑坡及坍塌事故。露天煤矿滑坡(坍塌)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常发生在排土场和边帮,直接威胁到露天矿采剥工作面、运输通道和工业广场的安全,造成设备毁坏,人员伤亡。 3)放炮(爆破)事故。露天煤矿放炮(爆破)事故是指在爆破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波及范围广,造成的伤亡程度比较严重。 4)运输事故。由于露天煤矿4大生产工艺环节决定露天煤矿运输设备多,运输车辆大,车辆作业线路长,致使运输事故成为露天矿最易发生的事故,造成的伤亡也最多。 4露天煤矿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建设 露天煤矿的危险本质上讲主要是有害物质、能量、设备的失控或超过临界值,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环境状态不利4个方面,而且一起事故的发生总是在直接因子的导致下和间接因子的诱导下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应是以致因类别划分优先级别的,优先防范直接危险因子,其次是防范间接危险因子。 5结语 任何企业生产的目的都是投资必要的成本,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露天煤矿也是如此。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今天,露天煤矿的安全投入已是必不可少的,当安全成本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障安全,否则带来的社会效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不可挽回的。今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一是要加强人员的素质,包括心理的和技能的;二是应用本质安全化的设备和技术方式,消除导致事故的直接危险因子;三是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保障,采取更科学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四是加强管理,煤矿企业应完善各类制度,尤其是考核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健全各类监管措施,把分级预控防范安全事故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 作者:丛秀枝单位: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地质勘查任务与要素 在煤的露天开采工程的各个阶段中,工程地质勘查有其各自侧重研究的内容和工作的程度.不能设想在地质勘探阶段就可以完全揭露和解决在露天矿生产开采阶段中的全部1:程地质问题,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在技术上也是难以达到的,更由于很多影响煤露天矿安全的事故,往往是由于对开采技术条件不了解.并完全依靠勘探阶段少数的工程量去进行,以至使设计、建设缺乏依据,盲目追求产量的违规操作引起的。如:新疆三道岭露天矿在总结经验时指出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1=程地质勘探。平庄西露天矿的2次边坡整治中所使用的工作手段还是钻探。有人认为专门工程地质勘探主要是利用钻探手段,也就不进行边坡勘探工作,显然是不对的,更不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依托在事故以后总结经验和处理事故上。 1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任务 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任务是为露天煤矿选择合理的开采T艺,为保证安全、正常、经济地生产,以及为此所应该采取的必要防治措施提供基础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勘查应分阶段进行,在勘查阶段,应为初步设计服务。在基建前期阶段.应为详细设计服务。而在生产阶段,则应为一个开拓段以至每一个阶段设计服务。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剥离物强度 主要研究被剥离的上覆岩石的强度,以确定开采1二艺采用单斗还是轮斗及设备选型,以及需要的爆破工程和爆破丁艺。不同的设备和开采T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将主要取决于被剥离岩石的强度。冈此,为了查明被剥离岩石中不同等级“硬岩”的厚度、分布和含量,必须进行特殊的岩石强度勘探,以决定能否选用轮斗开采工艺及设备选型。 1.2边坡的稳定性 露天开挖时,岩石的天然平衡状态将被破坏,露天的边帮及露天内各台阶能否保持稳定,是露天煤矿能否安全、正常生产的核心。经调查了解,迄今为止,中国的几乎所有的露天煤矿的边坡和排土场,都曾经出现过多次边坡滑落,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如新疆哈密的三道岭露天煤矿,设计能力150万t/a.从l967年揭露煤层顶板开始.就发生外1二作帮滑坡,至1982年使整个东区俩部区尚未开发]35km2f向外1二作帮全部滑落,其滑坡面积60万n12,体积达2163万lq[1,给生产带来困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分析原因是由于在勘探阶段缺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对边坡考虑不周;基建阶段忽视边坡疏千和边坡管理。如阜新海州露天,有1O次滑坡,一次滑坡的土石方量134100m,如此等等,足以说明边坡稳定的重要性。为了安全生产.就要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只能采取减缓坡角.或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缓坡面必将导致增加土石方的挖掘量,显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增加防治措施,也将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通过边坡勘查,研究查明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因素,研究开采中的人为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为正确合理确定各个区段,各个台阶的合理的边坡角以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提供相应的工程地质资料。 1.3排土场的选择及排土场的稳定性 排土场是露天坑废弃物料的排放场地,一般有外排和内排之分.但是在露天开发的初期总是要存放在外排土场的。外排土场的稳定性,将影响露_天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也有必要对排土场址选择和稳定性进行评价。 1.4坑内运输、设备运行及出车沟的工程地质问题 目前随着开采方式的改变.运输方式往往采用大型汽车或皮带运输方式,大型汽车将作为短距离最机动、最重要的运输设备,随之而来的是坑内煤层底板岩石和组成坑内台阶的岩石承载力,坑外至排土场的运输道路的地基承载力和特大型采掘设备的承载力,以及轴填物料的性能等,均将作为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研究其边坡的稳定性和地基的承载力。 1.5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露天坑的开挖.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也将产生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露天边帮和排土场的稳定性对临近地区的影响;疏干排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降.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塌陷:地下水资源枯竭等:河流改道对区域径流条件影响:露天开挖和排石对环境水文地质影响等。总之,由于煤的露天开发和排士,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露天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就是为选择提出经济合理的开采工艺,掌握露天开采技术经济管理及维持其高效、安全、正常生产的各种因素,预测自然状态改变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提供资料,为设计和指导生产服务。 2露天煤矿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因素 露天煤矿是在确定地质体的基础上,由人1二开挖的巨大T程。控制露天煤矿工程地质的基本因素可分为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2大类。对于工程地质勘查来说.主要是调查地质因素的作用;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石因素、岩性因素、构造因素等。 2.1岩石因素 由于成煤时代的不同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差异,所以组成的露天煤矿地质体的岩石的石化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岩石的抗压强度由几百MPa/era到几MPa/cl12,甚至更小。这就给露天煤矿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对安全正常生产带来许多问题,以及所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造成很大的区别。因此,从露天煤矿的实际出发,就岩石而言应该细分,使分类更切合实际具体分类如下: 软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5MPa/cm。以下,如二=r=程地质勘查接近尾声的朝阳露天煤矿、小龙潭、宝日两勒等。用轮斗可直接切割并能达到最佳效率,疏干条件将成为边坡稳定的重要冈素。 半胶结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5~l5MPa/cm之问,如元宝山、霍林河、伊敏等。轮斗机能否直接挖掘,需要经过详细勘查,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后.才能确定能否使用轮斗工艺。断层、裂隙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主要是软弱夹层的作用影响边坡的稳定。 )半坚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在l5~3OMP舶m艺间,如准格尔、神木、阜新海州等。已经不可能采用轮斗挖掘工艺,裂隙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它与层状软弱夹层相应在不同部位,将分别构成边坡滑落的主导因素。f41坚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大于30MPa/cm2,岩体和岩块的强度特性差异很大,岩体强度取决于结构,而发育程度和它的强度不是单块的岩石的强度。断层、裂隙对于岩体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岩性因素 在沉积岩层中.主要以粒度大小作为划分岩性的主要指标。实践证明岩石的强度与粒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半胶结或松软岩石的中、粗砂岩中,由于泥质含量低,胶结相对疏松,其强度普遍低于细粒岩石。特别是岩石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对于岩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岩石中蒙脱石矿物含量较高时,将极大地降低了岩石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也是工程地质条件最差的层位。如胜利煤田泥岩的粘土含量"~zg.5o%-8o%。其中蒙脱石矿物含量可达32%-60%,将对露天的正常生产带来网难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层面、沉积间断面、风化壳、构造破碎带、泥岩和砂岩的接触部位等.也是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必须注意查明的。 2.3构造因素 煤田中常见构造是断层和褶曲,断层对于露天煤矿来说的主要影响.是它作为一个不连续而存在于岩体之中,它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在断层带未发生重胶结时,其本身的强度要远远低于岩石的强度,因此构成了岩体的软弱带,断层破裂面的存在往往对边坡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露天边坡区中的局部构造,可能改变局部地段中岩层产状和坡面的关系,从而导致局部区段边坡不稳定现象,这也是露天工程地质勘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3结语 由于露天煤矿的开发,不同于煤矿床的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将煤层顶板以上的所有岩(土)全部剥离掉,涉及到边坡的稳定性、排土场的稳定性、剥离的强度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进行岗位价值评价浅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岗位价值;激励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本着科学、公平、透明的原则,不断对薪酬分配的模式进行改革和积极的探索,为企业员工提供合理、公平、满意、人性化,体现知识、技能和岗位价值的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薪酬,调动三道岭露天煤矿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万众一心,使露天煤矿稳定发展,不断壮大。 薪酬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难点,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关心的热点。小则关系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企业关心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露天矿薪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解决露天煤矿长期存在的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起较为完善和系统的薪酬管理制度和方法。 1三道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三道岭露天矿1959年筹建,1962年破土动工,先开采东区3.5km,待东区达产后,再行扩建西区2.Skm,规模为年产150万t。露天矿从建设初至2007年底,共完成剥离24599万m3,煤4049万to完成基建剥离量东区1915万m3,西区1849.14万mo露天矿作业场所主要分为地面和采场两大系统。采场生产作业主要有穿孔、爆破、采装、运输、排土、防灭火、防排水等。地面主要为生产辅助作业环节,有机械检修、选煤、销售等。露天煤矿员工总数3400人,其中管理人员(干部)巧9人,作业人员(工人)3241人。按员工工作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生产作业岗位和管理岗位。操作岗位有60余个工种。 2露天矿工资分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雾天煤矿员工的工资分配形式 (1)结构工资制:露采公司地面二线工人采用的分配形式。其薪酬为“年功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奖金”组成。奖金只有简单的绩效考核,由所在岗位确定。岗位工资由岗位评价确定,技能工资由定期的技能考试确定。岗技工资的显著特点是工龄长,工资高。其实质是按年资分配,反映的是历史贡献,无法反映劳动差别,从而滋生了岗位无主次,工资无差异,同工不同酬的平均主义的温床。 (2)计件工资制:露采公司坑下一线剥离与原煤生产工人采用的分配形式。其薪酬由“年功工资+计件工资+奖金”组成,其中计件工资由本人工作的数量决定,计件工资部分有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产量;奖金与其所处的岗位确定。 (3)中级管理人员(正副科级)实行职务工资制。薪酬由年功工资+职务工资+奖金构成。奖金没有考核,工资的升降主要根据集团公司核定工资额的增减。 (4)一般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岗位技能工资。在奖金的分配上在各部门和二级厂段内部作适当的调整。奖金没有考核,工资的升降主要根据集团公司核定工资额的增减。 2.2薪酬分配存在问题分析 现行的薪酬分配是一种刚性化的岗技工资制度。它与职工岗位劳动贡献,责任风险、经济效益脱节,造成了工资标准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的劳酬脱节现象,基本形成了工资终身制,大大降低了工资分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实质反映的是历史贡献,无法反映劳动差别,从而滋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平均主义温床,使工资分配这一经济杠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驱动力。主要弊端如下: (1)企业现行的分配体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分配观念需要更新,规范和科学。现行的分配制度没有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推动力,薪酬分配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分配制度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分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经营环境的变化。 (2)没有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或工作分析不到位,或虽做过了岗位评价,但岗位评价要素设置过于复杂,难以操作,评价不准确,不能够准确反映岗位的价值,不能为薪酬制度改革、绩效改进提供合理、准确的依据。 (3)缺乏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没有建立一整套分层分类的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及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和结果运用机制。 (4)等级工资在工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工资是从等到级工资套改过来的,技级不符,职级不符,技能工资在工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存在着工资与实际贡献不符的问题。 3三道岭露天煤矿岗位价值评价 3.1岗位评价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里,人们常常需要确定一个职位的价值,对不同职位之间价值进行衡量比较,这就是岗位价值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定职位级别的手段。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职位头衔称谓来划分职位等级,而不是依据职位评估,这样有失准确和公平。如在某企业内部,尽管财务经理和销售经理都是经理,但他们在企业内的价值并不相同,所以职位等级理应不同。同理,在不同企业之间,尽管都有财务经理这个职位,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该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尽相同。 (2)薪酬分配的基础。在工资结构中,一般公司都有岗位工资这个项目。职位评估解决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它使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反映了其对公司的贡献。 (3)确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岗位评价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工资结构,使员工在工作中体现的能力、辛苦程度可以在收人上得到相应的回报。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岗位间的相对价值,从而确定一套有良好激励作用的薪资方案。 如何科学、客观、精确测评岗位的相对价值,对实现组织内部公平很重要,是企业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的重要基础。 3.2岗位评价要素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为便于研究,本文只对生产作业层员工(一线生产作业层员工和二线辅助作业层员工)。具体确定岗位评价要素时,根据2类人员的不同特点,确定岗位的共同要素及要素的侧重点,并将这些因素分级、定义和配点,以建立评价标准。之后,依据评价标准,所有岗位进行评价并汇总每一岗位的总点数。 (1)生产作业层(工人)岗位评价要素的确定。根据露采公司员工构成、分布、岗位调查、岗位说明书,结合露采公司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特点,选择4个一级评价指标,巧个二级评价指标。要素指标如图1。 (2)岗位评价权重设置方法。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赋权。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利用AHP求解一般的多层次结构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岗位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图2)。 ②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的九级标度法,对评价要素进行比较,得两两比较的量化标度分,再对评分小组各成员的标度分进行平均,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如表1: 矩阵P:A为知识技能;B为劳动责任;C为劳动强度;D为工作环境 同理可构建矩阵注,B,C,D。 ③层次单排序。 计算每个矩阵的相对权重并检验。 对矩阵P: 第一步将判断矩阵尸中的元素按行相乘:即 第二步计算 第四步计算最大特征根: ④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在得到判断矩阵和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w1w2w3w4]T后,为检核判断矩阵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首先计算: 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然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见表3。 当CR 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R=0.043 0.1 同理可计算A,B,C,D矩阵的相对权重并检验。 通过上述表格的计算,得到尸指标系列的权重,以便于岗位价值评价。 4露天煤矿岗位价值评价要素层次排序及实证举例分析 4.1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而言本层次所有元素重要性的权值,这就是层次总排序。 4.2岗位评价要素点值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法 表3的岗位评价层次总排序已确定了各要素的权重,及评分小组确定的要素点值分。 确定了各要素等级的点值后,就可以对露采公司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岗位相对价值评价。评分小组确定岗位总点值分为500点。 将评价对象中的各项指标依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已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予以区别对待。各项指标的分值采用由评分小组评定。 根据各组指标的综合得分和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 4.3零天煤矿岗位评价举例 露天煤矿生产作业工人岗位评价实例: 对每个岗位通过现场调查,跟班写实等调查工作后,必须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该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项目和职责内容)和工作标准(职责标准),据此逐个进行岗位价值评价。本文以公司采掘段挖掘机司机为例说明岗位评价的过程。 (1)评分小组根据岗位价值评价表和有关资料对岗位评价要素评分。 (2)求平均值。评分结束后,对评分小组的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平均质和标准差,对得分超过2个标准差的要素得分需要重新打分。 (3)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岗位价值评价综合得分。 (4)计算过程和各要素得分情况列表。 (5)评价结果。挖掘机司机岗位评价点值分为345分。 (6)评价结果分析。对所有岗位评价结束后,需要与基准岗位进行比较,并对各个岗位进行对比,对明显不合理的评价结果要重新进行评价。分析评价要素和权重设置是否合理,等级赋值是否恰当。 露天煤矿论文:加强基础工作 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是矿区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呼唤。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安全工作历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是煤矿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势在必行。 一、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搞清什么是“本质安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矿企业属于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从而得出结论: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就是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内部的人、物、系统、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从而使各类事故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企业零事故的本质安全,通俗一点就是说,在自然的工作环境和正常的工作状态下,排除人为的因素,其工作环境中的人、设备和环境本身不会引发事故,即使有人为因素,其保护设施也能快速、可靠地发生作用,避免或降低事故的危险性,减少事故的损失,实现人机互补,人制互补,从本质上实现露天煤矿的安全,即从传统的“要人安全”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的“人、装备、环境、制度本身就安全”的本质安全型过渡。 近年来,煤矿安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自治区等上级主管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增强了抓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安全工作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提高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去认识,实现安全生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使广大干部员工摆正安全与生产、与效益、与稳定、与各项工作的关系,同时,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员工抓安全的责任心,工作就会越抓越严,越抓越细,越抓越实,使安全工作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就煤矿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是企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处理。这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此外,由于工亡事故的影响,员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至关重要。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另一方面,安全毕竟不等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摆不正两者的关系,效益一时上去了,安全出了问题,也会前功尽弃。同样,只抓安全不抓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经济实力,安全也不会搞好。 二、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双基”工作 把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班组。班组建设是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重产量轻安全,是班组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要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彻底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倾向,夯实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班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给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提高班组自身管理水平,将懂安全、会管理,创新能力强、敢于碰钉子、大胆抓的人才选拔到班组长的行列。对班组工作要多指导、多帮助、多关心,积极鼓励班组自查自纠“三违”现象。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为班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班组要有兼职安全检查员,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指示指令,在煤矿贯彻到底,要从建立标准体系、达标、考核奖惩等环节着手,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质量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标准,提高门槛;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把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广泛开展起来,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夯实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煤矿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抓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把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作为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思路,推行班前培训、现场提问,学习考试,安全演讲、安全征文、文艺演出、安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安全教育的办法,严格落实特殊工种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复训制度,使特殊工种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要坚持环境育人,努力创建安全文化,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特殊工种和广大员工的安全培训,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实行定期强制培训制度,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实处。安全监察部门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基本安全知识的抽查。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安全文化活动,向员工宣传先进的安全理念,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唱响“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旋律。以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三项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企业安全培训标准化建设。把学安全与学文化结合起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力求使培训工作科学化、人性化、多元化,增进实效性。 深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人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一是突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突出班组长的业务培训,使班组长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促使其有效地搞好现场安全管理。三是突出员工队伍的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工人应知应会教育和强制性安全轮训,提高员工的自保、互保技能,努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实用型员工队伍。凡不合格者下岗到教培中心再培训,促使全员掌握安全知识技能。 四、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企业安全工作的巨大动力。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 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是安全生产的保障。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优化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事故。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一是要重视抓好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研究。要结合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和壮大安全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围绕制约安全生产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煤矿安全科技理论水平。 二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和装备。 三是要加大煤矿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积极采用网络化、数字化、推广视频监控和远程调度指挥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深化科技兴安,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措施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安全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提升预防灾害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有力保障。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露天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拓宽资金渠道,确保“科技兴安”的必要投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科技兴安”提供坚实保证。以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露天煤矿为目标,加大对露天煤矿关键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形成一个集成、高效、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力度,增强露天煤矿防灾抗灾能力,“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五、建设“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必须深化管理、创新安全监察机制,加大监察力度 安全监察在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各级领导都要支持、配合安监人员的工作,大力支持安监部门履行监察职责。 深化监督检查,提高安全监控水平。彻底解决监督检查中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是避免应付现象、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关键。推行安全责任监控和安全信息监控,对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上岗情况和各个班组、地点的不安全隐患实行动态循环控制,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严格落实值班跟班责任制,对于发生事故采取措施不及时,延误时机或因其它失职渎职行为而影响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坚决严肃查处;对于发生事故而瞒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要严厉追究其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的严肃性。 创新监督检查是安全工作的手段。安全检查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确保动态安全的措施。坚持把创新监督检查方式作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检查的力度不断加大,检查的形式不断深化,组织员工代表安全视察、专业检查等各类检查不断,尤其是节假日、周末等特殊时期,坚持组织检查,使广大现场干部员工时刻感到在监控之中,按章作业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违章作业受到了有效的遏制,使动态安全增强了可靠性。在检查中不断创新完善检查手段,突出强调检查质量、检查效果。实行了谁检查谁负责,推行了质量标准化考核管理办法,大大增强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责任心,有效地解决检查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问题。在坚持各种有效检查形式的基础上,推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程序化检查量化考核办法,检查人员按标准,逐项检查,查出问题,突出货币化现场考核,进一步提高检查的质量,促进现场质量面貌的稳定。 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全员抓安全的能力。安全生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方针,超前管理,共同维护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积极行动,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做到合作与分工相结合,努力形成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为露天煤矿保安全、促生产营造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工作氛围。 加强员工自我保安意识。在煤炭企业这一特定的生产环境中,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对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更是无庸置疑。在现场工作中,只有工人自己才会及时维护自身的生命权,也只有工人自己才能在第一时间维护自身的生命权,因为没有人比工人自己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自身的生命处于危险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危险状况,企业安全生产不能够忽视工人的声音。基于这种情况,应把企业员工纳入企业监管主体,使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完善劳动用工机制得到有力监督,使这种监督转变为强有力的保障动力,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总之,安全生产关系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企业发展和矿区稳定,抓好安全生产是加快建设高产高效露天煤矿建设的需要。因此,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本质安全”工作理念,从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营造本质安全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本质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好本质安全型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调度管理 摘 要:通过介绍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所使用的先进设备,所采用的合理开采工艺,阐明调度管理在煤矿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调度管理;工艺;设备;遵循的原则;效能;目标 随着露天煤矿产能越来越大、采矿设备越来越先进、开采工艺越来越科学、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露天生产调度管理就成为露天煤矿生产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对调度管理的重视和对调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生产环节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调配和谐,使各部门生产能效发挥至最大。因此,加强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对于煤矿的高效率生产以及提高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阐述如何发挥露天调度管理的最大效能。 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开采范围42.36平方公里,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岩石层平均厚56米。境界内可采煤层为6#煤层,平均厚28.8米,可采储量14.98亿吨,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煤质属特低硫、低磷、中灰长焰煤,被誉为“绿色煤炭”。 设计开采工艺:轮斗―胶带连续工艺(现已停用);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新工艺)及单斗―卡车―坑边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 投入使用设备: 穿孔设备:DM-H型2台、DM-H2型4台、DM-45型钻机3台,CDM-75型2台和1190E型钻机1台;共计12台。 采掘设备:55M3WK55型 4台、35 M3WK35型3台、20 M3WK20型电铲1台,32 M3395B型电铲6台,28 M3PH2800型电铲1台,EX3600型液压反铲1台; 100 M38750-65型吊斗铲1台, 992型装载机2台、L1350型装载机1台,共计20台。 运输设备:630E卡车59台、730E卡车5台、830E卡车10台、930E卡车14台,SF33900卡车13台,共计101台。 工程设备:D475A型、D37A5型、D11T型、D10N型履带推土机32台,844H型、WD600型、834B型轮式推土机,988H、988B型轮式装载机,24M型、16G型平路机,SF31904、TR50型洒水车等工程辅助设备,共计54台。 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大、开采工艺复杂、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工程位置要求衔接顺畅,生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系统与庞大复杂的生产系统相适应,才能使所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调度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上级领导传达的指示,有效的将煤矿生产环节中的矛盾、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以此来达到科学管理煤矿的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露天煤矿在管理过程中,不管采用连续工艺,还是间断工艺,或是各个工艺的结合,其特点是:动态因素大,管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生产管理主要是由调度管理去实现。调度管理主要是以矿生产计划为依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通过对设备、人员、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动态,积极预测、预防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均衡地、有规律地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到露天煤矿调度系统效能的最大化,调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是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调度是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年初要制定年生产计划,月初要制定月计划,根据月计划制定日计划和班计划,甚至设备检修也要有计划,调度的职能就是以各项计划为依据和目标,合理组织协调生产,掌握生产动态,全面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在生产组织工程中,当生产实际与计划发生偏离时,要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及时进行二次决策,有预见性的合理组织协调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新的计划目标有序进行。 2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也是露天煤矿调度管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具备高度地统一指挥的职权,是现代化露天煤矿发展和管理的需求。随着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发展,具有规模大,设备型号增大,设备数量相对减少,对作业环境要求高,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对露天煤矿建立一套调度管理系统,可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受到统一性的指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露天矿GPS卡车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及优化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人工调度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通过采集生产设备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卡车、电铲、辅助设备等设备的运行,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现代调度控制系统和全方位的采矿生产管理控制自动化决策平台,是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数字化矿山”的目标。因此,调度管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到露天矿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使露天矿生产活动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沿着健康、快速、高效的轨道运行。 3 预见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不仅应遵循计划性、统一性原则,还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生产调度工作要有总揽全局的管理思想,因此,调度人员应有统一全局的思维与能力,在对露天煤矿进行调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露天煤矿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瞻前顾后,掌握各生产环节,抓日、旬、月、季、年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问题,尽早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及时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要准确而果断,切忌含糊其词、相互扯皮、拖拖拉拉,回避矛盾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机动灵活地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去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5 群众性原则 调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群众中,群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深入群众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经常和职工相互沟通,进而才能不断的修改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煤矿生产能力,调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调度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流程,还要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溶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妥善而果断的决定,最终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调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枢纽作用。 露天煤矿论文:针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隐患探讨防护方式 [摘 要]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中煤矿开采行业发挥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今时代下煤矿开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地位更加不容忽视。露天煤矿在整个生产中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及作业人员的安全,随着最近几年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露天煤矿中包含的电气设备安全性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针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妥善的防护方式。 [关键词]露天煤矿;电气系统;事故隐患;安全防护 1 引言 煤矿开采中的危险系数非常高,因为在实施过程中所处的环境非常的恶劣,使开采过程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所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是露天煤矿建设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更不可忽视电气系统在露天煤矿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因为,据不完全统计,露天煤矿在生产作业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一半以上都是由于电气系统设备故障造成的。这样不仅给煤矿开采进度带来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 露天煤矿电气系统存在的事故隐患 导致煤矿事故隐患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且主要的原因则是电气系统等设备及设施不合理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气事故的发生几率,以下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2.1 断路器及开关遮断容量不足 如果在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断路器及开关遮断容量不达标,那么就会影响到分段短路的电流能力,从而引发由于短路故障增大热量而发生的设备及电缆燃烧现象,轻则导致一些矿区停电停产,耽误工程进展速度,重则造成财产巨大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 2.2 雷击过电压问题 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雷雨天气,其中雷电灾害作为重大灾害之一,给煤矿开采带去的危害至关重大,当云层的电荷与其他物体或云层发生闪电或雷击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就会快速消失,电容效应也随之不见,那么聚集在物体表面的正电荷也立即流向大地,由于电流较大,会在流动的路径上由于电阻的原因产生很大的电压。如果由于雷击过电压、电流产生火花或是击穿电缆设备,出现短路问题,电流产生的火花甚至短路问题带来的火源再将油污、电缆等易燃物品点燃,会直接引起火灾,这时配电室内没有充足的灭火设备或是没有及时安装通风排烟设备,会导致火灾很难控制,甚至可能引起事故范围不断扩大,停电、停产、人员伤及在所难免。 2.3 电源线路强度及主变压器容量不足问题 目前,很多的露天煤矿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主变压器容量匮缺引起变压器供电能力不足而引发的事故。另外,由于电源线路的强度不足,一旦遇到各种恶劣天气就会很容易发生电源线率断掉或塔杆倒下等问题,不得不将开采工作暂停,不然容易给露天煤矿的施工人员带来生命危险,造成人身财产安全恶劣后果。 2.4 电气设备缺乏完善性引起的火花事故 从近几年我国各煤矿实际的发展情况了解后发现,露天煤矿中频发火花事故,其主因是电气设备缺乏完善性导致的。通常引发火花事故的原因分为:其一,电气设备在维修及安装过程中不符合标准要求,造成开关触点分合时出现电火花,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其二,露天煤矿带电电缆由于外力原因拉脱、破损、电缆绝缘下降容易造成系统短路、接地,引发电气火花;其三,露天煤矿电气设备保护失灵,当出现过流、短路、接地等电气事故时拒动,使设备、电缆过载、过热印发电气火花。 3 露天煤矿电气系统存在事故隐患的解决措施 3.1 定期检查,对不足进行及时的修复 电气设备在经历了长时间使用之后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为了不影响整体的运行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针对于开关遮断容量不足的问题并不是不能够解决,如:更换灭弧介质,重合容量不足的开关停止重合闸的使用,经过调整降低系统短路的电流,满足开关的灭弧能力或更换全新的开关。而容量严重不足时,应改为“非自动”,作为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使用。 3.2 提高对防雷工作的重视度 这就需要露天煤矿在运营过程中结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及要求配置有效的防雷装置,这一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势环境、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以此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技术先进等目标;另外,建议换成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换成相吻合的避雷器;也可以进行二次继电保护工作,在继电保护调试中模拟煤矿电站短路情况,可以靠近电站的过留速断跳开,因其对保护断电系统具有可靠性,而且在输电线路时,降低了雷电对段杆塔的袭击,提高了雷击杆塔的抗雷作用。 3.3 安装有效的视频监控系统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局面下,越来越高科技的监控系统也接连形成,可以在露天煤矿中安装相应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开采作业顺利进行树立良好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矿产量、效益及安全性的提升。因此,安装电气系统的监控设备越来越成为露天煤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露天煤矿电气系统的安全作业提供保障,为露天煤矿开采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在事故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3.4 对电气设备的维修模式不断创新 传统的维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全新的时代需求,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电气设备中的故障问题,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转,那么露天煤矿就应该对电气设备维修模式全面创新,并明确做出规定,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合理安排检修时间、检修负责人以及检修机器数量等。一些陈旧的机器设备,性能较低,出现故障率较高,因此,可以成立管理检修小组,进行深入分析其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加大检修力度,确保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机器设备的安全性。 3.5 加大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当前,很多煤矿所具备的电气系统负责人员不管是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种种原因也使得电气设备容易出现隐患。所以 应针对岗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强化他们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依照不同岗位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对技能知识的讲解与技能实际操作,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培养全能型的技术人才。 4 结束语 总之,与其他工程相比较,煤矿开采工程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尤其是露天煤矿中的电气系统故障隐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护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基于此,露天煤矿应积极应对电气系统的安全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和各方面的投入力度,结合现实状况不断改善,促进我国露天煤矿事业的健康发展。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调度管理 摘 要:通过介绍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所使用的先进设备,所采用的合理开采工艺,阐明调度管理在煤矿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调度管理;工艺;设备;遵循的原则;效能;目标 随着露天煤矿产能越来越大、采矿设备越来越先进、开采工艺越来越科学、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露天生产调度管理就成为露天煤矿生产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对调度管理的重视和对调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生产环节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调配和谐,使各部门生产能效发挥至最大。因此,加强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对于煤矿的高效率生产以及提高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阐述如何发挥露天调度管理的最大效能。 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开采范围42.36平方公里,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岩石层平均厚56米。境界内可采煤层为6#煤层,平均厚28.8米,可采储量14.98亿吨,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煤质属特低硫、低磷、中灰长焰煤,被誉为“绿色煤炭”。 设计开采工艺:轮斗―胶带连续工艺(现已停用);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新工艺)及单斗―卡车―坑边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 投入使用设备: 穿孔设备:DM-H型2台、DM-H2型4台、DM-45型钻机3台,CDM-75型2台和1190E型钻机1台;共计12台。 采掘设备:55M3WK55型 4台、35 M3WK35型3台、20 M3WK20型电铲1台,32 M3395B型电铲6台,28 M3PH2800型电铲1台,EX3600型液压反铲1台; 100 M38750-65型吊斗铲1台, 992型装载机2台、L1350型装载机1台,共计20台。 运输设备:630E卡车59台、730E卡车5台、830E卡车10台、930E卡车14台,SF33900卡车13台,共计101台。 工程设备:D475A型、D37A5型、D11T型、D10N型履带推土机32台,844H型、WD600型、834B型轮式推土机,988H、988B型轮式装载机,24M型、16G型平路机,SF31904、TR50型洒水车等工程辅助设备,共计54台。 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大、开采工艺复杂、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工程位置要求衔接顺畅,生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调度管理系统与庞大复杂的生产系统相适应,才能使所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调度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上级领导传达的指示,有效的将煤矿生产环节中的矛盾、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以此来达到科学管理煤矿的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露天煤矿在管理过程中,不管采用连续工艺,还是间断工艺,或是各个工艺的结合,其特点是:动态因素大,管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生产管理主要是由调度管理去实现。调度管理主要是以矿生产计划为依据,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通过对设备、人员、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动态,积极预测、预防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均衡地、有规律地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到露天煤矿调度系统效能的最大化,调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划性是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调度是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年初要制定年生产计划,月初要制定月计划,根据月计划制定日计划和班计划,甚至设备检修也要有计划,调度的职能就是以各项计划为依据和目标,合理组织协调生产,掌握生产动态,全面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在生产组织工程中,当生产实际与计划发生偏离时,要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及时进行二次决策,有预见性的合理组织协调生产,保证各项工作按照新的计划目标有序进行。 2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也是露天煤矿调度管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具备高度地统一指挥的职权,是现代化露天煤矿发展和管理的需求。随着现代化露天煤矿的发展,具有规模大,设备型号增大,设备数量相对减少,对作业环境要求高,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要求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对露天煤矿建立一套调度管理系统,可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受到统一性的指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露天矿GPS卡车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及优化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人工调度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通过采集生产设备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卡车、电铲、辅助设备等设备的运行,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现代调度控制系统和全方位的采矿生产管理控制自动化决策平台,是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内容之一,是实现“数字化矿山”的目标。因此,调度管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到露天矿管理的首要位置上来,使露天矿生产活动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沿着健康、快速、高效的轨道运行。 3 预见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不仅应遵循计划性、统一性原则,还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生产调度工作要有总揽全局的管理思想,因此,调度人员应有统一全局的思维与能力,在对露天煤矿进行调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对露天煤矿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瞻前顾后,掌握各生产环节,抓日、旬、月、季、年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问题,尽早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及时性原则 露天煤矿的调度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 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要准确而果断,切忌含糊其词、相互扯皮、拖拖拉拉,回避矛盾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机动灵活地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去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5 群众性原则 调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群众中,群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深入群众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经常和职工相互沟通,进而才能不断的修改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煤矿生产能力,调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矿调度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生产工艺流程,还要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溶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妥善而果断的决定,最终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调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枢纽作用。 作者简介 杨树梅(1972-)女,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工程师,1993年毕业于伊盟工业学校矿山机电专业,现在神华准能集团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 露天煤矿论文:基于露天煤矿开采的环境问题及土地复垦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果,其中工业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导致整个社会对煤的需求大量增加,露天煤矿开采工程数量大幅度上升,带来了严重的土地破坏问题,同时,对开采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露天开采,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一时,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确实长久的,生态环保理念下,笔者立足工作实践,对露天煤矿开采的环境问题以及土地复垦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社会 露天煤矿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 生态环保 前言: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煤矿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空间巨大,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前的露天煤V开采将煤矿开采量放在首位,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以及煤矿开采之后,缺乏对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的落后,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鉴于此,本文围绕这题题目展开研究,以期能够改善和减少露天煤矿开采对环境和土地的破坏。 1、露天煤矿开采和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贺兰山太西煤,因位于太原西部而得名,素有世界煤中之王的美誉,性质优良,具有“三低六高”的特性,是我国宁夏地区的主要煤资源。但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1.1 破坏土地资源 对土地而言,煤矿露天开采当中的直接挖损,以及排土场的占压两个环节,是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开采1万吨的煤矿,对土地的破坏面积高达0.24公顷,遭受破坏的土地资源,难以养育植被,荒芜一片,再无生机。 1.2 引发地质灾害 煤矿的露天开采,一般是从地面和边坡开挖,对开采地区固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变形,进而诱发崩塌,发生山体、土坡的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和弃渣,以及大量的剥离物,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积,形成排土场,这些土壤的结构松散,易被大雨冲刷,进而诱发滑坡灾害,以及泥石流灾害。 治理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要以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在对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要提高开采技术,使用先进的开采设备,进而实施有效开采,减少对山体和题面的破坏。对于剥离出的废弃物、土壤,可采取加压的方式,使土壤结构更为紧密,降低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 1.3 破坏水环境 煤矿中带有大量的有害重金属,排土场以及采矿场在大雨的冲刷下,会将这些有害物质带入当地的水资源中,除此以外,煤矿开采也会产生大量废水,并带有大量酸性物质,直接影响开采地周围的水质,严重破坏开采地的水文环境。 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对水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治理水环境问题,可以对废水进行处理,将酸性物质提炼出来,再通过化学方式将其化解。 1.4 破坏大气环境 露天煤矿开采,也为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污染源来自开采过程中,采掘场、工业场地,以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粉尘和扬尘。除此以外,排土场中煤矸石氧化自燃,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成分,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土,为酸雨的产生提供条件。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开采地实施防风固沙工程, 1.5 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 煤矿开采的直接挖损,必然剥离大面积的表层土,同时,排土场通过对土地的压占,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进而降低地表的植被覆盖率。除此以外,开采活动,以及开采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流动,也会对开采地以及开采周围地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减少生物量,最终造成生物性的减少[1]。 2、露天煤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技术 2.1 工程技术 2.1.1采矿的同时兼顾复垦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兼顾土地的复垦,一方面,让采矿的施工人员使用开采设备,对土地进行复垦,能够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减少因露天开采对开采地带来的破坏,有效提高土地复垦效率。 2.1.2做好表土的剥离和贮存 开采区植被的生长,离不开营养丰富的表层土,因此,对表土进行剥离,并进行贮存,对表土和底土进行分离处理,复垦时,将贮存的表土回放到土地上,为农田和植被的生长提供养料。 2.1.3表土覆盖和平整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同时,对采空区进行填埋,即用开采产生的废弃物填埋填补采空区,填埋时,先填埋底土,然后再填埋表土,最后,在煤矿开采结束时,只需要对填埋区采取简单的土地平整措施,就可以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恢复。此种方式,可以减少采空区填埋工作中填埋材料的运输工作,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复垦效率,并可以减少复垦时间。 2.1.4矸石排弃与场地平整 在煤矿开采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剥离矸石的排弃工作,达到排土平盘平整的要求,与此同时,台阶坡面角,要符合土地复垦中排土台阶稳定的标准,减少和避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2.1.5修建基本的水利工程 即使采取有效措施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复垦后的土地质量也难以恢复到破坏前的质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容易流失,复垦区的植被生长速度和质量也会有所降低,鉴于此,要在复垦区修建基本的水利工程,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2]。 2.2 生物技术 工程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植被,因此,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生物复垦后,要及时实施生物复垦,尽快的恢复土壤肥力,以及恢复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生物复垦依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生物复垦工作的进行,要根据所要复垦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设计,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植被,进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最终切实改善复垦区的环境。 在工程复垦的基础上,可以对复垦区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根据复垦土地的实际情况,为其选定的适宜的植被,若土地适合树木生长,则在复垦区种植树木,若是适宜种植草本植物,则在复垦区种植草类植物,同时,可以采用穴植和条植的种植技术,改良土壤,在选择种植植被时,要选择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复垦地区气候与环境的速生品种,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除此以外,使用生物技术时还应该注意结合复垦区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的将国外的复垦模式一成不变的用于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要选用最佳的复垦模式,将草、灌、乔三种类型的植被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种植,即将草类植被种植在上坡,草灌结合种植于中坡,对于下坡和坡脚,则混合种植乔木和灌木[3]。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露天煤矿开采对坏境产生的影响,然后,详细的阐述了土地复垦工作的两种复垦技术,即工程复垦技术和生物复垦技术。露天煤矿开采,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露天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 要]露天开采具有生产能力大、回采率高、生产成本低、安全程度高和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一般新建矿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采用露天开采的形式,随着最近几年露天开采的不断开发和建设,露天开采总生产能力达到了全国煤炭产量的10%左右,但是随着露天煤矿的发展,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 1 露天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露天煤矿开采主要是对岩石进行搬运的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破坏自然环境,由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煤矿是必然要进行开采的,人们只关注煤矿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露天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另外还会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1.1 露天开采会对土地原始表层造成一定影响,开采地表岩石会破坏岩石结构的稳定性,出现岩石滑落现象,另外会影响开采地表的植被,造成土地沙化,出现水土流失现象。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剥离物,剥离物一般会堆积在矿区周围,长时间的堆积会造成土地积压,另外剥离物中含有金属元素,当这些金属元素和土地产生反应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盐碱化或酸化,影响矿区植物的生长,情况严重还会使矿区耕地荒废。 1.2 露天煤矿开采的作业方式一般要进行爆破作业,煤矿爆破会产生一定的煤尘、粉尘和一些有毒气体,这些大量气体物质会污染空气,另外煤矿在进行运输、排土和采装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煤炭中含有易燃物质,煤炭在长时间的暴露中会发生自燃现象,从而产生有毒气体,粉尘、煤尘和一些有毒物质除了污染矿区的环境外,还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向矿区外扩散,影响到矿区外的环境。 1.3 露天煤矿在进行开采时要进行疏干排水,这样会改变矿区地下水的流势和排水条件,破坏了大气和地下水之间的平衡,露天开采在进行排水时,如果不进行污水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当地水资源,影响饮用水和灌溉水的使用。 1.4 露天煤矿开采会破坏矿区的地质构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煤矿开采一般采用采场边坡的形式,煤矿边坡的土质一般是软岩石质,这种类型的边坡很难进行有效防护,煤矿在进行开采中受到机械振动和水体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坍塌和泥石流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到煤矿开采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2.1 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煤炭是我国一项重要能源,在进行煤炭开采时要最大化的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减少煤炭资源浪费,提高煤炭的回采率,结合外界因素的影响,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对于开采近水平煤层时要选择倾斜分层和顶板漏煤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开采,对于倾斜和急倾斜的煤层要选用水平分层台阶式开采,根据露天煤矿现状条件选择合理的开采形式,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露天煤矿开采的生产环节主要有穿孔、爆破、采掘、运输和排土,运输把整个环节联系起来,所以优化露天矿山的运输系统有利于节约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和减低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浪费,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露天矿山的运输系统要根据矿岩的流向进行优化,选择最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通过比较运距、运输的费用、时间和方式,选择最短运距、最少费用、最短时间和最优的运输系统,从而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 2.3 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想使露天煤矿开采不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就必须要针对粉尘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进行科学的治理。第一,应在采矿区周围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并在针对煤矿资源进行运输以及卸车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大量的粉尘飞入空气中,另外,在煤矿存储的区域应加设防尘抑尘网,防止粉尘随风飘走。第二,采V企业使用的锅炉等设备应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应提高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性,从而使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被有效处理,防止大气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露天煤矿开采要减少用油设备,增加用电设备,采用连续工艺、倒堆工艺代替单斗电铲一汽车运输的间断工艺,降低原油损耗,减少机械设备产生的尾气污染。 2.4 强化水土保持。露天煤矿的水土保持布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个类型:(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工程,来保护矿区土壤的凝结力,保证结构完整,主要包括表土剥离、截排水措施、拦挡措施、土地整治、边坡防护等。其中,剥离表土时,应将剥离的表土统一存放在排土场中,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表土破坏或流失,开采结束后将这些表土重新覆盖在矿区周围,用来恢复植被和绿化。开采过程中,应该在一些重点区域设置围挡墙,以减少扬尘和空气污染等情况。拦渣墙主要用于存放废弃的矿渣,在设计时,应该注意水渣分离,避免暴雨冲刷造成泥石流。另外,拦渣墙应该采用重力坝,这样可以提高抗滑能力,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排洪设施指的是为了避免降水冲刷边坡,需要在排土场周围修剪拦洪沟,这样能够将水流汇聚在排水系统中,减少降水造成的破坏力。边坡防护指的是在山体不稳定或者垂直度较大的区域内,设置一定的护坡工程,在垂直度较小的区域可以种植一些根基较深的植物,这样能够在控制工程量的基础上,提高边坡的稳定程度。开采完成后,需要加强对土地的整治,将废料、废渣等清除出去,疏松土壤,然后种树、种草,改善工程区的地表环境。(2)植物措施。植物措施指的是通过种植乔灌木和草皮,来减少水土流失的一种保持措施。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矿区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类型,常用的模式有乔灌木、乔草、乔灌草结合、藤本护坡等。工作人员应适当增加植物的种植种类,将树木和草木合理配置,例如在边坡设置种植槽,选择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进行种植,种植密度应该在0.3m×0.3m之间。树木的栽植应注意适当培土和苗木扶正,当前抚育2―3次即可。(3)临时措施。临时措施指的是在暴雨、大风天气时通过临时遮挡、覆盖、排水等措施,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保护,待特殊天气结束后恢复原样的一种保持措施。或者在道路两旁及经常裸露的区域内进行洒水处理,避免土壤开裂,促进边坡结皮。或者在拦水沟处后处设置临时的沉砂池,避免砂土下流到农田中,影响土壤肥力。 3 结语 我国的煤矿资源非常丰富,其在工业生产以及火电厂的发电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众多煤炭企业对煤矿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露天煤矿开采方式是煤炭企业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对比其它开采方式,其具有投资低、使用设备简单、产量足等优点,但是在实际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所以,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上文中针对几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叙述,希望对煤矿开采企业在进行露天开采过程中的环保性能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使煤矿开采事业能够持续发展进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露天煤矿论文:针对露天煤矿刍议其安全管理模式 [摘 要]在露天煤矿的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露天煤矿的员工安全,关系到露天煤矿的未来发展。下面本文主要针对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近几年,露天煤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安全事故不仅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煤矿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从安全管理工作入手,提升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影响我国露天煤矿安全现状的因素 1.1 自然因素 我国的陆地大部分都是由小型地块组合而成的,不同的地块之间会发生一些积压、摩擦或者碰撞导致的陆地变形,这样就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近几年,印度板块逐渐向我国大陆靠近,造成我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度更大,容易发生瓦斯压力、地应力等问题,影响露天煤矿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煤矿开采具有直接影响,其难度系数制约煤矿的安全生产。 1.2 技术因素 我国的煤矿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煤矿资源的开采较为复杂,影响了我国煤矿的开采率。实际上,这些都是因为我国露天煤矿的开采技术比较落后,一些煤矿的机械化程度甚至不到50%,开采方式以井工开采为主,尽管生产效率较高,但开采安全无法保障。露天煤矿开采因其自身的特点导致易流失高素质人才,目前呈现人才匮乏的局面,不利于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 只有采用科学的安全管理对策才能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引发的,这类安全事故大都在责任事故的范畴内。露天煤矿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安全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人员的素质明显偏低。另外,煤矿企业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力不足,遏制不住重复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刍议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模式 2.1 完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第一,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煤矿的安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露天煤矿的开采安全。结合当前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使每个岗位和岗位人员都明确自身的职责,任务清晰,在整个煤矿企业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生产安全的环境。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交叉作业,应事先做好相关的交叉作业规程,保证交叉作业完全符合安全管理规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创建合理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都不能忽视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露天煤矿企业应该给予安全监管工作足够的关注,同时应该将一些具有责任心、勤奋、业务精湛的员工分配到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当中。健全安全管理结构,每个岗位都要配置专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员并设置相关科室。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定期对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煤矿生产环节进行抽查,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员的职能和作用,在煤矿企业内部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2 加强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 第一,不断健全安全奖惩制度。露天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健全安全奖惩制度,定期进行煤矿安全现状的检查,针对安全工作落实较好的员工给予奖励,相反做的不好的员工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将岗位责任制纳入到日常的考核当中,充分调动每个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的资格。通过多种安全约束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积极置身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 第二,创建科学的煤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以往的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革新安全管理模式。基于此,我们可以创建科学的煤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判定企业中影响安全生产的潜在因素,加强对安全生产控制点和责任岗位的监管力度。大范围地向员工普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防范措施,全面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露天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3 提升科技水平,完善安全管理模式 要想提升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还可以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需要注意,不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我们都不能忽视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挪用安全生产的资金,确保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更换老旧设备,做到专款专用,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资金管理。企业要加强科技兴安战略,加大对新科技的引入力度,提高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防护的技术含量。整改结束后,上一级部门需要检查和验收,满足生产标准后才能开展开采工作,在露天煤矿企业内部形成检查、整改、复查、考核的管理模式,切实保证开采人员处在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当中,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4 发生安全事故后的应急救援对策 露天煤矿的安全事故是无法杜绝的,只能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安全事故经验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对策,减少安全事故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首先,我们应该健全露天煤矿的应急救援组织,如果遇到突发的安全事故能够及时完成抢救工作,尽快恢复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因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加强预防和预警工作。各个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抓住露天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对应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将应急措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再次,要对安全事故进行应急响应,争取做到事故的可控性,将不同事故按级别进行分类,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启动响应的应急预案。 3 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工作难度也较大,加之一些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待提升,所以,露天煤矿的开采安全工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露天煤矿的安全生a技术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煤矿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摘 要:露天煤矿不断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设备运行管理也更加精细。设备运行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设备运行管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并要结合现场际情况,使设备运行在安全、经济、高效状态下,为露天煤矿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障。该文以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为例,从运行状况、经营成本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露天煤矿 机电设备 管理分析 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位于胜利煤田的中部,露天开采资源可采储量3 970.02 Mt,平均剥采比2.93 m3/t。该矿是“锡多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煤炭生产基地具备建设特大型露天煤矿的条件。机电设备管理是露天煤矿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对露天煤矿的生产组织、生产能力、生产安全等,在一定意义上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保障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可用率,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该矿自投产至今在露天矿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1 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1.1 生产工艺及特点分析 (1)剥离系统:单斗―卡车―推土机排土工艺;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最大的机动灵活性和适应性,初期投资不大,生产效率较高,基建量小,用人少。 (2)输煤系统:单斗―卡车―可移式破碎站―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工艺;其特点:综合了间断工艺的广泛适应性和连续工艺生产效率高的优势,缩短了卡车的运距,降低了运输费用,破碎机是这种半连续开采工艺的中心环节。 在设备选型上满足“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三者统一权衡”的原则,并符合实际情况,整体上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1.2 一期工程(10 Mt/a)投资分析 矿建投资占总投资的11%;建筑工程投资占总投资的19%;设备购置占总投资的41%;安装工程占3%;其他费用占26%。 1.3 运行状况分析 现就主采设备(20立电铲、100 t级卡车)与国内同级别的运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公司主要采运设备可用率水平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但生产能力偏低,且运行维修成本偏高。说明该矿在运行维修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继续加强设备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1.4 经营成本分析 机电设备平均单耗分析:设备大修、故障增多,维修成本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燃油、大修以及配件方面分析:占费用比例是燃油69%,大修14%,配件9%,两项合计92%。可见,有效合理控制燃油消耗,制定合理的大修计划,是降低机电设备运行成本的关键所在。 从工程械运行成本方面分析:运输设备(卡车)占整体费用的71.45%,其中TR100、220卡车所占费用比例较大;工程机械占整体费用的18.55%,其中履带类设备履推、液压反铲所占费用比例较大;掘设备(电铲、液压铲)占比5.92%,突显电动设备比燃动设备在运行成本方面的优越性。 2 组织和制度 2.1 组织机构 该单位的组织形式属于“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征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与直线部门共同工作。直线部门直接参与生产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间接参与,监督和管控,实现“他人”管理,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优点: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缺点: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为了避免这两类人员的摩擦,最高管理层应明确各自的作用,鼓励直线人员合理运用职能参谋人员所提供的服务。 2.2 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呈金子塔形式分3个层级。 最高层是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该部分是整体统领性文件,包括资产台账、购置、使用、更新、调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定。中间层是四大标准(点检、检修、操作、润滑),该部分是技术指导性文件,检修活动的科学依据。最下层是其他制度、流程、岗位责任制、安全规程等,该部分是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四大标准的具体执行。 3 检修模式分析 3.1 点检定修与传统检修模式对比 传统检修:以修为主,检修人员完成事后消缺,备件使用寿命最大化,无需掌握设备的劣化程度,无需配置专业人才;易发生机械事故,影响生产增加备件储备量,要求维修能力强;模式简单,配合简单的交接班点检。 点检定修:以防为主,全员参与,实现预防维修;有效防止“过维修”或“欠维修”,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制定合理的备件供应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设备运行状况不易判断,需要积累大量资料,分析判断专业性较强。 3.2 目前状况 设备管理部内部成立故障诊断中心,购置专业点检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全面推进点检定修管理模式。各项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正规化的方向迈进。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防、跟、测、改、治”的点检定修管理方法,有效控制了故障的发生。针对露天煤矿设备的特异性,同时推行传统事后检修、计划大修的检修模式,两者有效结合。 3.3 最终目标 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设备点检定修制度,并与传统检修模式相结合,确保设备完好运行,降低检修费用。 4 安全管理分析 该矿的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如以下几点。 (1)人的不安全行为:做好人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考试,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三违”,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2)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好设备的管理是设备保持正常稳定状态,通过技改消除缺陷,提高设备本质安全。 (3)环境的风险因素: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做好环境风险识别,消除危险因素,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重大危险源的管控: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杜绝隐患的发生。 5 管理提升分析 该矿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加大培训力度,设置合理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机电设备运行与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 (2)部门职责界线清晰: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划分清晰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 (3)树立成本经营理念:加强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的成本核算,全面推行包机制,工资奖金与生产指标挂钩,节奖超罚,加大设备(配件)国产化开发、技术改造、修旧利废力度,实现降本增效。 (4)合理优化采运系统。通过不断加强生产工艺各环节的优化工作,统筹规划采、运、排生产环节的时空关,设置合理的车铲配比,加快剥离半连续系统的投入。提高设备作业效率,进而降低采剥成本的效果。 (5)拓展维修部门自修范围,减少设备维修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用率,为降低设备检修成本。 (6)强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风险预控管理。认真辨识危险源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减少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 6 结语 通过总结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自投产至今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对提升该矿的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有促进作用,也为露天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模板,具有很好参考价值。 露天煤矿论文:GPS―RTK技术在准东露天煤矿爆破施工中的应用的研究 摘 要:RTK测量技术及衍生的三套布孔施工工艺,先于准东露天煤矿进行应用,后在宜化露天煤矿进行应用推广,结果表明:在露天矿山爆破施工中应用这三套工艺,可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爆破单耗、减少大块及根底,大幅度降低爆破成本。 关键词:GPS-RTK;露天煤矿;爆破;应用 1 概述 针对公司承接准东露天煤矿爆破布孔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GPS-RTK技术特点,研发出GPS-RTK用于露天矿山爆破布孔施工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较高社会、经济价值。 2 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在大型露天矿山台阶爆破施工中,现在多用拉测绳测尺的方法进行精略的炮孔布置,然后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孔深数据采集。这些方法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布孔精度较差,孔位分布不均匀,导致爆破后大块和根底较多。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较小的大块率和根底率,孔网参数很难进行调整而达不到最优化,炸药单耗较高。 由于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手段,每次爆破区域自由面参差不齐,为保证抵抗线一致,大部分前排孔需要向后移动(或在前排孔前加密一排孔),这导致前两排孔炸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前两排孔实际爆破方量小于理论承爆方量。这里把实际爆破方量与理论承爆方量的差值称为“修正方量(V修)”;实际爆破方量与理论承爆方量的比值称为“修正系数(α)”。据统计,一般爆破“修正方量”占实际爆破方量的85%-95%,无形中造成成本增加非常多,这一问题是成本控制中的一大难点,解决后将对成本控制影响非常大,对露天矿山台阶爆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上述准东露天煤矿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推广GPS-RTK测量技术,根据GPS-RTK技术特点,经认真探讨实施改进、完善、实践、再完善、再实践这一循环提高计划,逐步形成适合于露天矿爆破布孔测量作业的一套创新成果体系,主要三种施工工艺。 2.1 工艺一:RTK控制矿区整体基准线工艺 (1)选取基准线。根据矿区设计图纸、业主要求、矿区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一条参考线,一基准线最好横跨整个矿区。RTK在校正后,将选好的基准线键入手簿中。 (2)布孔时,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用RTK中的参考线放样确定后排孔孔位,保证每个炮区都平行或者垂直于基准线。把以往从前往后布置炮孔的模式慢慢改为以从后往前布置为基准综合考虑前排抵抗线的模式,最终使矿区各台阶自由面都平行,爆破区域规整。 2.2 工艺二:RTK参考线精确布孔工艺 (1)以工艺1中的矿区整体基准线为参考线,进入手簿中的直线库放样界面,将杆高设置为“孔底高程+仪器高度”,屏幕上显示的高程就是该孔的孔深。 (2)观察炮区自由面,根据设计中的抵抗线参数选择第一排孔的偏距,“第一排偏距-(N-1)*排距”为第N排的偏距。N=2,3,4,…… (3)第一个孔的桩号根据侧边抵抗线来确定,确定好第一个孔Ⅰ11后,移动移动站改变桩号,同时让手簿上偏距保持不变,桩号的变化就是两点之间的间距。假设孔距为a,当桩号变化一个a值,即得到第二个孔的孔位Ⅰ12,以此类推将第一排孔布置完成。 (4)以梅花孔为例,“Ⅰ11的桩号±a/2”即为第二排第一个孔的孔位Ⅱ11,按步骤(3)中的方法将第二排孔布置完成。 (5)以此类推,可将整个炮区的孔位布置完成。 (6)布孔完成后,将炮区边界的偏距与桩号等内容在施工记录本中进行记录。 2.3 工艺三:RTK-测绳结合快速精确布孔工艺 (1)布孔前,使用GPS-RTK中的“线放样”,测量炮区临空面距离基准线的距离,观察自由面,根据爆破初步设计中的抵抗线,来确实第一排孔的偏距,再根据排距确定每排的偏距。 (2)按每排的偏距每隔一段用装有石块的红塑料袋放样(下称“排距”),要求每段所布置的“排距”桩号都相同,每段“排距”距离为98米,不足98米时可以取小值,但要记录下这两个“排距”之间的距离。 (3)使用100米测量绳布孔,一名辅工将测绳的1米刻度踩在“排距”上,另外一名辅工将99米刻度踩在下一个“排距”上;若两段“排距”之间的距离小于98米,辅工拉测量绳时,一名辅工留1米刻度踩在“排距”上后,另外一名辅工根据两段排距之间的距离将相应的刻度踩在“排距”上。拉好绳子后,施工员或技术员使用装有石块的红塑料袋子布孔。 (4)孔布好后,使用RTK测量出每个孔的孔深,用记号笔写在孔位上的红袋子上,并用RTK记录孔深数据。 3 应用推广情况 三套RTK工艺在准东露天煤矿爆破施工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应用,得到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使用新工艺之前,由于每次爆破区域的“后排线”都不一致,使下一循环爆破时,炮区前排临空面参差不齐(图1)。采用此工艺一段时间后,各台阶都相对平行(图2),矿区规整,前排孔没有折损方量,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为了方便对比,将孔位误差超过0.2米的孔称为偏差孔,偏差孔数除以总孔数得出炮区布孔偏差率。偏差率越小,说明布孔精度越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传统的布孔工艺,孔位偏差较大,孔网参数无法最优化。据统计,矿区使用新工艺后,二次处理成本较以前降低了近80%,新工艺经济价值可观。 结束语 新工艺推广与应用使得矿区台阶之前参差不齐的自由面变得相互平行,每次爆破区域均可视为标准炮区,布孔作业简单方便,降低了以往前排孔由于自由面参差不齐而影响的爆破方量,现了矿山精细化爆破布孔施工。精度布孔使得爆破区域孔位均匀分布,炸药爆炸产生的应力均匀分布于被爆岩体中,改善了爆破效果,减少根底的产生,使二次处理成本降低。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努力推动下大家对新工艺更熟知,操作更便捷,推广运用更广泛。 露天煤矿论文:浅谈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 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矿资源,我国每年煤矿资源的产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前几名,由此可见,煤矿资源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煤矿资源开采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露天的形式,其有着很多优点,露天煤矿开采更加安全、资金的投资量也比较低,产能非常强,但是在露天煤矿的过程中会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因此,露天煤矿开采企业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非常高效的防止对策加以解决,从而提高露天煤矿开采的绿色环保性,使露天煤矿开采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止对策 煤矿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大量的工业生产都需要煤矿资源的支持,这种情况就促使我国的煤矿资源开采量规模逐渐扩大,煤矿开采企业也不断增加,其中很多企业在进行煤矿开采的时候使用的是露天的形式,这种形式与其它形式对比具有非常大优势,因此,露天煤矿开采也非常普遍。在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煤矿的开采、运输、处理等都直接与生态环境直接接触,在各个工序中产生的灰尘、废水、废料等就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煤矿开采企业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越来越差,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本篇文章就是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几点具体防止对策,希望能够加强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的生态环保性,避免煤矿开采造成环境污染。 1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 1.1 过度开采对土地的破坏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土地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露天煤矿开采还会占用面积非常广的土地资源。在实际开采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穿孔爆破工作,这项工作会使原有的土地结构出现损坏,最终就会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出现失稳现象,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且煤矿开采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废渣等,这些物质都会进行堆放,这样就会占用非常大的土地面积,而且占用土地中的植物等都会受到破坏,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 1.2 大气环境的污染 在进行露天煤矿开采的时候,在各项工作中都会产生非常大的烟尘,这些烟尘对于大气环境具有巨大的污染。由于煤矿在开采完毕后会进行存放,在存放的过程中,煤矿是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而且周围也没有非常好的防风措施,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就会造成大量的煤灰随风飘散,这样一来,不仅会浪费煤矿资源,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 1.3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在矿坑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水、废水,这些水中具有非常多的污染物质,其能够逐渐渗透到地下,使地下水源也收到严重的污染,地表水更是如此。煤矿开采时会使用非常多的化学试剂,而且煤矿中具有非常多的重金属元素,其在水中会大量的扩散,最终就会使该区域的植被以及生物的生存受到破坏。 2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2.1 土地的复垦再利用 首先,应针对开采时间非常长的矿区进行有效的规划,并利用分区复垦的办法,使煤矿开采土地得到科学有效的运用,这种办法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但后期获得效益要远远大于前期投入的资金量,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其次,应对排土场进行大量的构建,降低土地占用面积,防止土地结构被破坏,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环保性能。 2.2 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 要想使露天煤矿开采不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就必须要针对粉尘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进行科学的治理。第一,应在采矿区周围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并在针对煤矿资源进行运输以及卸车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大量的粉尘飞入空气中,另外,在煤矿存储的区域应加设防尘抑尘网,防止粉尘随风飘走。第二,采矿企业使用的锅炉等设备应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应提高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性,从而使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被有效处理,防止大气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露天煤矿开采要减少用油设备,增加用电设备,采用连续工艺、倒堆工艺代替单斗电铲一汽车运输的间断工艺,降低原油损耗,减少机械设备产生的尾气污染。 2.3 综合利用矿区水 我国煤矿开采区域存在缺水问题,并且矿区水源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实现矿区水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露天煤矿开采区域的矿坑水没有经过科学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对此,煤矿开采企业要积极制定方案,加强矿区水的综合利用,例如储备一定矿坑水用于露天煤矿内的灭火,也可以用于矿区内的道路洒水降尘。 3 总结 我国的煤矿资源非常丰富,其在工业生产以及火电厂的发电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众多煤炭企业对煤矿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露天煤矿开采方式是煤炭企业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对比其它开采方式,其具有投资低、使用设备简单、产量足等优点,但是在实际露天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的话,就会使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所以,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上文中针对几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叙述,希望对煤矿开采企业在进行露天开采过程中的环保性能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使煤矿开采事业能够持续发展进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研究 摘 要:采空区处理是有隐伏采空区的露天矿开采的重要步骤,对维持采空区稳定、防止坍塌沉陷事故发生、矿山安全高效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露天煤矿采空区独特的特点,提出采空区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对露天煤矿不同位置的采空区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某露天矿首采区已探明的采空区为例,提出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的研究。 关键词:露天煤矿;采空区;采矿一体化 1 采空区治理方法 目前,国内外采空区治理方法可分为五大类,即封闭法、充填法、地下峒室崩落矿柱法、小孔径崩落矿柱法、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抛掷爆破法等。 封闭法适用于处理小范围的、单独的、对周边没有影响、可以自由塌陷的采空区。对于露天开采境界内的采空区,封闭法是不可行的,但对于原煤运输巷道影响区的治理有一定的适用性。充填法在我国目前比较成熟,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有多种充填方式主要有:干式、高浓度全尾砂、膏体胶结和高水速凝全水固化胶结等,这些充填法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地下硐室矿柱崩落法和小孔径矿柱崩落法,一般适用于露天开采境界内原先地采所留煤柱以及采空区顶板岩石破碎严重的采空区处理。它比较难实施,工程投资较大,效率低下,所以也不宜采用。抛掷爆破法分为硐室抛掷爆破和钻孔抛掷爆破,峒室爆破法主要用于巷道还在的采空区。由于露天矿境界内采空区大都没有具体的巷道,不适用。而钻孔抛掷爆破需要配合岩石的抛掷爆破来进行,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台阶高度大,上部作业设备离采空区顶板距离较远,大于上覆岩层安全厚度,设备作业安全;②装药量大,顶板垮落充分,充填的较密实。③大块率较大,还得二次处理。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就是利用露天矿生产所用深孔爆破法来处理采空区同时达到爆破岩石的目的。相比较前面的几种方法,露天采场深孔爆破法把露天矿采空区处理和爆破岩石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投资少、施工技术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把它用于露天采场内采空区处理是比较理想的。 综上所述,本文选用深孔爆破法处理露天采场下部的采空区,而封闭法和充填法对于治理露天煤矿边坡下及原煤运输巷道附近的采空区可部分使用。 2 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 由于采空区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露天台阶生产,因此采空区治理不并不只是单一、独立的安全治理工作,它严重的影响着露天矿的生产。露天矿不能不处理采空区正常推进,也不能完全停下生产来专门搞采空区的治理。同时,采空区治理采用深孔爆破处理法又是非常实际、现实、具体的工作,采空区处理应根据采空区、台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考虑到某露天煤矿采空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变化性,结合公司露天生产、安全的需要,某露天煤矿采空区处理应与露天采矿统筹规划,以实现强化安全开采为目标,将采场内采空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分情况治理,把采空区处理与采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采空区处理与采矿一体化系统。 (1)采空区资料收集。根据某露天煤矿的地质特征、现场实际情况、采空区存在的岩石层位以及曾经在小煤窑工作过的人员经验,以东露天煤矿已经收集到的小煤窑井下巷道图为参照,确定采空区最大可能发生的范围。 (2)物探探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物探公司对东露天煤矿小煤窑采空区进行勘探,初步划定采空区范围。 (3)钻探探测。对综合物探给出的采空区可能区域合理工程钻探,选择合适的钻机对可能区域穿孔作业,钻机应布置在疑似区域的外围进行钻孔,钻机工作时,应配专人进行地压检测。 (4)资料汇总。生产技术部通过对前面三步得到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采空区的详尽的资料,并将采空区的具体位置标注在采场上,建立采空区三维矿床地质模型。具体不同的采空区的处理应分别考虑,不能一味照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采空区处理。相关生产技术人员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厚度对采空区进行分类,根据采空区分类结果以及采空区与采场相对位置关系,结合生产计划制定采空区治理措施指导生产。 3 露天煤矿过采空区的安全措施 为保证某露天煤矿在采空区作业的设备及人员的安全,论文在认真研究采空区探测方法、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及采空区处理的基础上,得到某露天煤矿过采空区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具体包括采空区安全作业技术措施、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作业措施等。 (1)采空区安全作业技术措施。①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对采空区安全作业管理;②工程技术部门及相关部门将采空区的具体位置标注在采剥工程平面图上,并在采场具体标定,设置警示牌,禁止大型设备进入;③钻机、挖掘机、卡车及其它辅助设备在采空区范围内作业时,必须进行采空区安全稳定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采空区进行分类,并相应划定危险区域范围,在现场设置警示牌。拟定采空区处理技术方案,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批。作业部严格按照批复的采空区处理技术方案进行实施;④大型设备在采空区区域内作业时应时刻进行地压检测,同时设地面指挥人员,地面指挥人员应经常观察作业设备周围情况,如有异常,所有人员和设备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区域并向有关部们汇报。 (2)人员和设备安全作业措施处理采空区时,露天矿工作人员和设备要在采空区上部平盘作业,为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要制定好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作业措施。①采空区上部平盘是采空区处理时人员和设备的作业场所,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厚度,对可能发生设备沉陷的采空区范围,相应的在工作面上划出危险禁区,禁止人员和设备进入。②在工作面划出采空区的危险区域进行穿孔作业时,钻机重心应禁止在采空区危险界线以内作业,同时应时刻保持钻机的退出采空区影响范围的道路通畅,确保发生危险时能及时将钻机撤出采空区影响范围。另外,钻机不在作业时,应将钻机放置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外的地带。③对出现掉钻、不返岩粉等情况的钻孔,穿爆队应视不同情况区分正常孔、有气体泄漏孔、高温孔或火孔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如果是高温孔或火孔,应及时封堵孔口并进行降温和灭火处理。④制订专门的采空区爆破作业规程,经批准后方可实施。⑤采空区在爆破处理后,应及时对于采空区的爆破效果进行检验,根据爆破经验(通过爆堆的沉降)判断采空区的处理效果。 露天煤矿论文:露天煤矿储煤场类型及优缺点比较 摘 要:本文介绍了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圆筒储煤仓、槽形仓等国内常见的几种储煤形式,并从占地面积、投资、环保、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在设计中如何选取储煤场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矿;储煤场形式;优缺点比较 0 引言 露天煤矿的储煤场对缓冲露天煤矿采煤与供煤之间能力不平衡,提高生产环节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露天煤矿储煤场形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常见的储煤场形式主要有: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圆筒储煤仓、槽形仓等,本文主要对以上几种形式的储煤场进行介绍并比较其优缺点,对于设计中选取储煤场形式提供参考。 1 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 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布置为条形,煤场内布置条形堆取料机和料场带式输送机,通过堆取料机实现堆取料作业,常见的堆取料机有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斗轮堆取料机。 门式斗轮堆取料机由一个门形的金属构架和一个可升降的桥架组成。门架横梁上有一条固定的和一条可移动且可双向运行的堆料带式输送机,在门架一侧的料场带式输送机线上设有随门架运行的尾车。斗轮套装在可沿升降桥架运行的小车上。堆料时,物料经料场带式输送机、尾车转至堆料带式输送机上,最后抛卸至料场。取料时,由横向运行的小车及其上旋转的斗轮连续取料,物料卸到桥架带式输送机上,最后转卸到料场带式输送机运走。 2 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 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主要通过圆形堆取料机进行堆料作业和取料作业,圆形堆取料机由堆料机、取料机和中心立柱三部分组成,取料和堆料作业时具备两个独立的堆料回转机构和取料回转机构,使堆料机和取料机形成两套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实现同时进行堆料和取料作业。堆料机由悬臂皮带堆料机和进料带式输送机组成。取料机由刮板取料机、中心锥形料斗、出料带式输送机组成。 3 圆形落煤塔储煤场 圆形落煤塔储煤场又称为溢流窗式储煤场,储煤场布置为圆形,中间是一个圆筒形的落煤筒,在筒壁的不同高度上开有溢流煤窗,落煤塔顶部设置卸煤设备,底部为回煤暗道,卸煤时,煤首先落入落煤筒内,然后通过设置在落煤筒筒壁的溢流煤窗流到储煤场中,回煤时通过设在回煤暗道的给煤机及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储煤场。落煤筒的直径通常为6米或8米,高度可达40多米,外部为全封闭的网架结构储煤棚,其内设有通风、喷雾降尘设施及安全出口。 4 卸车栈桥条形储煤场 栈桥式储煤场是一种最简单的储煤场形式,卸煤时由卸煤栈桥上的带式输送机及卸煤设备(卸料车)将煤卸到储煤场堆储,取煤时通过设置在回煤暗道上的给煤机及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储煤场。给煤机回煤范围外的区域需要采用推土机辅助作业。 这种形式的条形储煤场,受卸煤设备限制,储量一般不大,适用于环保要求不高的小型储煤场。 5 圆筒储煤仓 圆筒仓通常的布置形式为:在圆筒储煤仓顶部设置配仓带式输送机、刮板机或卸料车等卸料设备,将来煤卸至圆筒仓储存。在圆筒储煤仓底部设置有给煤机和回煤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出圆筒出煤仓。为了防止堵仓事故的发生,在圆筒仓漏斗外壁上设有空气炮。、目前筒仓最大直径可达40米,单个筒仓储量可达3万五千吨。 6 槽形仓 槽型仓可分为半地下和全地下两种,布置形式由具体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半地下形式槽仓地下部分包括储煤槽仓仓壁结构部分、槽仓漏斗结构部分、输煤暗道部分和槽仓基础结构部分;地上部分包括落煤筒主体结构部分、落煤筒筒间钢结构部分和储煤槽仓地上围护部分。 通常的布置形式为:槽仓的顶部为全封闭储煤棚及卸煤栈桥,底部为回煤暗道、给煤机及带式输送机,整个储煤场成“V”型。为了降低土建投资,设计时尽可能利用地形条件做为槽仓两侧的斜壁。工作时由槽仓顶部的卸煤栈桥及卸煤设备将煤卸入到槽仓内,通过设在底部的给煤机及带式输送机完成回煤作业。 7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种类型的储煤场各有特点,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煤质、地质条件、设计规模、投资要求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适合的储煤场类型。具体选择时,可参考以下结论:(1)条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储量大,堆取料机能力较大,堆取料作业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可靠性高,煤的自燃问题较容易解决。土建工程量小,施工简单,工程投资低,但露天储煤场占地面积大,环保效果一般,在储煤场的四周需加设挡风墙或防风罩,但降尘效果不明显,需参考环保要求来决定是否采用该储煤场形式;(2)圆形堆取料机储煤场占地面积小,堆取料作业灵活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场内储煤,不受雨雪风环境影响,无环境污染,环保效果好,不足之处是土建工程量较大,施工难度高;(3)圆筒仓土建工程量及投资较大,对地质条件及煤质条件要求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建造筒仓,对环保条件要求高时可以考虑优先选取;(4)圆形落煤塔及卸车栈桥式储煤场回煤时辅助工作量较大,生产自动化要求高时,不宜选取;(5)槽型仓需要在地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可以降低土建成本。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比例,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刻不容缓,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农业经济现况不容乐观,国家对发展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困难,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学管理;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比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慢,城镇与农村两极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为改善这种现状,政府部门要从科学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农村经济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1.1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对教育不太重视,教育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留在城市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虽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经济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比不上城镇经济,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城镇,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1.3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主体为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各种错误的土地使用方式,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亩三分地,这种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 1.4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都有重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民各种分散经营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我国农业现状来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 2科学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为推广高新科技、优良品种与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农民,因此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义务教育,并且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农民,建设出新农村。 2.2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阶段随着我国粗犷型工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区已经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人们要知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花费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走绿色农业经济道路,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发展的条件。 2.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经济,关键就在于政策引导,落实好“三农”政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引进人才,并且统筹城乡的各种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构建渠道,这种种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 3科学经济管理的策略的促进作用 3.1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条件挑战经济管理的内容 由于农村各地地理、环境、资源各种条件不同,因此制定经济管理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采集信息,组建信息网络,寻找与本地种植相适应的公司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 3.2完善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经济管理制度的出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指导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农民将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大力发展新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学经济管理的出现,规避了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发展粗狂问题,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又能够循环,为农业发展不断添加绿色动力,整合农业结构,优化农业规模,推动发展高效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激发农业潜力。 作者:孙彦 单位: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大库伦乡人民政府经营管理站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三农”发展事关我国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农村经济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路径,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实际工作中,要着眼农村经济实践,强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性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业发展决策和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是农业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1.1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经济发展积极性,消除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1.2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实践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管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与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3]。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2.2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制度的缺位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很多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策略得不到制度保障,无法充分落实并发挥作用,导致了农村发展经济活力的不足。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经济纠纷,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农民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发挥农村经济管理作用的策略 3.1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体系建设入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发挥经济管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作用。因此,强化体系建设,要从操作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4]。在农村经济资源权属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注血”。同时,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操作不规范问题,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可以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将农村经济管理放到制度体系的“笼子”当中,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构建多元立体管理模式 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发展农村经济,要聚合社会发展力量,通过对资金、人才、资源的整合,发挥经济发展平台效应,通过引入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为经济管理做好资金准备,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通过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留住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此外,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科技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工作实践当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是推动我国“三农”建设的核心。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着眼“三农”现实问题,强化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 作者:闫丙华 单位: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占了人口总数相当大的比例,国家也时刻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结合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薛贤明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村经济发展现况与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算快,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等。 1.1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教学条件落后,一些农村居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大多完成学业后留在城市生活,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理解不足。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尽管近几年农村收入涨幅较大,但比之城市经济发展依旧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幅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1.3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目前农村的经营方式依旧是农户分散经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机械化需要的大规模也难于实现,没有统一、专业、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不正确的土地使用等,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效益,但也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情况逐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再反作用于农业生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生活。 1.5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虽然一直都有投入,但这些还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援,更大幅度的补贴,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的现况。 2农村经济管理所采用的形式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和缓解,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落实付出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是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这些管理形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2.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2.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 结合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2.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2.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制约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都提出了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确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制度的保证、提供理论的引导、解决其制约问题,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3.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在农业经济管理下,结合农村现有条件和经济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制度,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证。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使得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得到良好科学的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发展。 3.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应用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有目的性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组成成分的农村经济,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4结语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足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农业经济管理都得到了相应有效的解决和缓解,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了制约问题,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陈利霞 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不利于人们发家致富。顺应时代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省关注焦点,在农村实施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增加人们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本文就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和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帮助人们了解农村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利用农业资源和社会发展,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人们收入,实现发家致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必须坚定不移的完善和实施该模式。 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学习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所以农村地区不重视教育,教育事业落后,导致教育设备差,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质量低下。而且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都普遍的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因此,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多为年龄大、知识水平相对落后、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对新机械作业接受时间长,对使用方式熟悉较慢,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也不能更好的运用在农业生产工作中,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最终制约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1.2 农业生产困难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农村大部分的土地遭到破坏。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周围环境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此外,我省土地不集中,属于小型作业,各自料理种植单一的农作物,集约程度低,他们拒绝接受推广的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缺乏生产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推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广泛使用,无法改善农业生产手段,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3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有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起步快,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高。相反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小,收入低。 1.4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多污染严重的工矿业转移到农村经营生产,投资建厂征用了大面积的农业耕地,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挡,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大量的废气排放污染了空气。最终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5 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农业发展是当前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土地流转等原因,使得政府部门的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彻底解决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2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1 农业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农业在我省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伴随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减少,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队伍人数少,缺乏专业的知识,整体素质低,工作态度不认真,管理意识欠缺和淡泊,对农业管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缺乏 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营管理机构缺乏,尤其是贫困山区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极大的限制了信息的传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无法得到切实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农村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力,无法充分的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此外,农村经营管理中也缺乏秀的管理人才,导致其在农民信息反馈、先进生产技术传播、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尤为低下,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无法有效的提升农民的整体经济收入。 3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 3.1 大力宣传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农民是农村农业经济建发展的主导者,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教育是当前工作核心。因此,国家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宣传农业信息化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意识。另外,一些农村地区的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印发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也可以专门专家开展讲座,为人们讲解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内容与实际应用,切实的推行该管理模式。 3.2 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 由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投入到日常的生产作业中,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通过连续不断地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卫生素质,有效解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工作力度,使农民朋友个个有一技之长,人人懂一门技术,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产业,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 当今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使其积极的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能够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好的建立起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使其队伍专业水平以及个人修养不断提升。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3.4 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4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根据农村的经济发现现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4.2 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经济管理打破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来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创造出一种支持农业经济管理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4.3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针对性解决或者缓解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发展方向,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缓解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将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激发农业潜力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我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立足农村经济实力,解决农村发展瓶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强有力的支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富源县中安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制约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际经济贸易。从世界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发展状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容我们乐观,所以一定要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规避世界经济贸易中带来的风险。 3.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如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没有一条持续性的道路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地明显,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而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 2.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想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位置,同时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才能发展,而且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跨国企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在上世纪末,跨国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趋势,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量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跨国企业来看,其中制造成品的跨国企业在众多的跨国企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占有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而利用技术进行贸易的跨国企业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佼佼者,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这些跨国企业中出现的。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看,跨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有的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半,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2.贸易自由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自从上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增强,这就在一些方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不仅仅是在技术,还包括第三产业的一些贸易。 3.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贸易形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联合国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得知,电子商务在一年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这也就说明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窘迫,因此,我国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2.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条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些条约要切实坚持和实施,坚决抵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创造有利的环境。 3.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政府要对我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指导,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走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4.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定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 5.鼓励我国企业朝着跨国企业发展。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地鼓励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朝着跨国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石雪晴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影响下的对外贸易论文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中三个主要的力量是美国、日本、欧洲,这三个部分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发达经济体由于在最初经济发展阶段起点比较高,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这些原因造成其经济一直处于低缓的状态,想要发展就需要外在因素刺激。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十年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将相对持平。 (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当代世界贸易已经逐渐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样还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针对两者之间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并没有停止。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仍就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农业问题等问题组织谈判,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立场,寻求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实现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博登条约开始。随着全球经济转型,近些年,在多边贸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途径就成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组织,诸如,欧洲、亚太以及北美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出口贸易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竞争力低、出口市场单一等。因此,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呈整体滞后的情况,竞争力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服务产业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可以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加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投入,制定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战略措施,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模式,提高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以及贸易管理机构。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的服务业应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人员素质,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主要的提升方式就是对外投资,实行跨国运营。二是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这类行业在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时,主要应该结合国家政策,通过联合、兼并的模式进行行业重组,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避免和禁止恶性竞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行业。该行业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水平。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及充分考虑和分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下国际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应该对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作者:陈曦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分析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近年来出现的国贸专业“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并非绝对量上的就业难,更突出的表现是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指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的不合理,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就业区域选择。通过对我国各高校国贸生进行调查,对其区域选择偏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特征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首先是联系各个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让其填写纸质问卷,最后回收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结果输入电脑,分析数据。调查内容中包括所属学校、愿意去几线城市就业,家里是否会安排工作等。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工作的要求不低,比如想在外企、私企工作的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对工资的要求也不低于两千等,这都将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也可以解释在调查中,为什么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一线城市就业,很少有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去西北较落后地区。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具有显著特点:首先从全国来看,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不均衡,整体呈现一线发达城市偏多,二、三线城市其次,乡镇最少。其次,从特定区域来看,各个大的区域内部省区之间流动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向区域内的大城市、发达省份集中流动的趋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差异也在逐步缩小。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流入东部地区的速度正在放缓,而进入西部等国家政策区域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 三、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具体因素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作为主体,其思想直接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至关重要。 1.国贸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这也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变得越来越功利。在挑选就业区域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作为首要标准。而针对自身的评价时,也多是以待遇高低、收入多少、个人升迁前景以及工作地位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从这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远见,享乐观念严重以及缺乏积极上进的态度。在选择择业的目标上,多数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短期性。 2.在就业时,多数企业会选择能力强的毕业生,所以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很重要。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只能通过在校成绩、社会实践等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所以各企业对大学生的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就业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我国,家庭观念较重,这也代表着家庭意愿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意愿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高的工作,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才引进以及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当大学生毕业时,没有社会经验,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此时的家庭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得到家里的支持,不仅经济上会有一定的帮助,心理上也会得到满足,这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 (三)社会因素就业观念、地区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属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收标准,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所以说,社会因素间接的影响了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国情,都将间接的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比如我国文化中传统的等级观念,将城市划分为成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等。这样也是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定于为高级就业区域。而且会对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读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 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策略 (一)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收入水平、国家政策、社会保障体制、生活水平以及户籍档案管理体制都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就业吸引力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加快城市自身的经济建设,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就业政策,发挥自身长处,极力改善自身劣势,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入手,提高环境质量,提高该地区的生活总体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这样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提高自身的就业吸引力。这对地区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区域的经济构造、类型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公司制度、以及整体条件都将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所以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个职位都有上升空间,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欠发达地区应该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完善经济结构,将经济类型转换为更高级的类型,增加本地人才需求的层次,从而扩大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利用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开展更多的国家重点项项目,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也会缓解大学生毕业的过渡期,使其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加快人才的培养。(三)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首先,政府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欠发达地区确立正确的社会就业观,并将其进行实践;其次,大学生所在的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后,应该大力宣传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欠发达地区的机会以及发展前景。 五、结论 本文是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问题。分析出特征,并根据特征分析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比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最后根据因素提出一些针对当前形势的相关建议,如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等。就业难可以说是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较为突出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各地区人才的配置,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是具有共性的,很多问题不仅只出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中,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难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可以引申到其他的大学生中。 作者:钱佰慧赵桂燕邵瑾王美玲张爽姜鸿杰祝爽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法定位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国际条约、公约中有关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规定,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法律对策等。 关键词: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1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补贴,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2)、在现行条件下,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2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3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1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应全面禁止;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2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1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2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1)单边主义,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并加以实施。(2)境外裁决权,即某一项法案,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4)多边环境措施,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对策和建议 51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2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超级秘书网 53尽早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4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作用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这些高新网络类技术,不管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抑或企业的实际生产。网络的应用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各项经济发展和建设。在当前社会,网络相关的经济模式已逐步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信息特征的世纪,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将来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结合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网络经济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就目前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一定的研究及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模式的进程不断加强,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也不断兴起,网络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为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或者是企业的实际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也为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逐步表现出一些新型的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对于网络特征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分析研究具有主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同时指出了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变化现象,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相关方面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凸显了综合效益; (2)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作者:张晓腾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也在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经济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针对现代国家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了。加快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模式观念的转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探索 一、前言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促使现代企业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日益严格,为了适应企业的这些要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的建设与探索,寻找一条符合现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培养道路,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高素质从业人才。现在的企业要求相应的经济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所以需要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案例的教学,培养出能够从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步开始了对高职院校中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 二、目前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专业,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训实践的能力培养的并不是很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经济专业一般理论的知识都比较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课程会相对其他的课程更加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的关键。2、教师实务操作能力弱,缺乏实践与理论结合由于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般可能比较弱,大多数从事经济教学的老师很可能才刚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在高职院校当了老师,缺乏社会经验,相应的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现在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一些经济类的高校毕业的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很好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但他们缺乏具体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务工作的经验,有一部分知识仅限于纸上谈兵,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介绍的非常清楚,但关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却不能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面对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对相关的经济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实践调查,当老师的阅历或实践能力不足时,将直接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教学中缺乏实际素材,使得学生听课兴趣不是很浓厚。3、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实训实践流于形式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学科,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起来。任何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只安排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很少安排相关的模拟实习实训;其次,由于实习基地比较少,一些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相关的公司的实训机会比较少,实习单位难找,有时候实习时间和求职时间会发生冲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实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4、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国际经济贸易作为一门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概念在许多课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交叉,这样可能会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对学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对于专业内在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与探索,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关于经济学的课程都提不起上课的兴趣,学生上课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应付教师的点名,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国际经济贸易相关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其他课程专业都存在相应不合理的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中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针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三、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相关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上课过程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进对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应当将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更新的内容及时收录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国际经济的发展都是比较迅速的,经济趋势与格局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前沿的国际经济贸易的知识理论,保持国际经济贸易学科的先进性。2、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强了,相应的会传授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和经验。鼓励相关的经济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地去一些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评职称的标准。学校与企业公司积极的进行合作,可以选派教师去企业公司实习、学习,接触并收集真实的经济案例素材,将公司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定期让教师去更好的学校进修,到相关的公司实习,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的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实际实践能力的提升,方便更好更快速的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需求。3、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虽然有的高职学校会有经济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训实践活动,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同时,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财务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实际的经济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4、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对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教材对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求学校及时更新修订教材内容,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材建设作为一项专门的科研计划,组织教师研究讨论教材的更新内容。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将经济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特别庞大的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也非常多。因此,必须保证相应国际经济贸易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以前因为重复设置课程的时间节约下来,让学生接触更广更宽的经济学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现代高职院校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各个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应当紧跟经济时展潮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经济人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相关经济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经济从业人员的目标,加强对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实训实践建设工作的探索。 作者:申琦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逐渐交融,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企业和部门都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国际经济贸易行业,用人单位逐渐需要求职者拥有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这就为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的有机契合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有机契合;探讨分析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刘昊爽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要:WTO以及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发展,让电子商务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就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代表,这种生命力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让贸易变得更加快速、交易成本越发低廉。因此,文章就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结合目前具体情况谈谈电子商务未来的利用对策,旨在希望未来国际经济贸易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就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企业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健全、完善的环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来达到减少成本、打开市场的目的,这对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早已将电子商务当成了对外出口的重要形式。因此,对电子商务的深入了解迫在眉睫。 1电子商务的意义与特点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信息网络作为手段,将商品交换作为核心的商务活动。而现在电子商务泛指全球各地区较为广泛的商贸活动,现在的因特网网络环境极为开放,在浏览器或是服务器下买卖双方就可以进行互不见面的商贸活动。这种商业运营模式也被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成B2B、ABC、C2C、B2C、B2M、B2A、M2C、C2A、O2O等几种。其中B2B(商家与商家)、B2C(商家与顾客)、C2C(顾客与顾客)三种形式最为常见。 1.1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程序是最重要的构成,这些技术也为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交易以及谈判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2虚拟化的空间 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交易的基础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在这个现实的空间内进行交易和谈判。可是在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是依靠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只要二者有网络就行,不用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所。1.3全球化的市场国际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无障碍通行与均等化的接入,这一特点也让地球上的各国人民都可以进行沟通,也真正地完成了全球化的市场。 2电子商务为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1)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在传统的商务贸易往来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层层把控,中间的繁琐交易就会让贸易的成本大大增加。就以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会在中国进行加工,然后以2元的FreeOnBoard经过运输以及关税、经销商之后,售价就会变成10元,而中国的加工商也只是赚取其中0.35元的利润。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就成为了物质贸易,变成了企业与个人或者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可能出现的贸易中间费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进而将国际间的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的效率却反而提高了。(2)将新形态贸易催生出来。电子商务所衍生出来的弹性企业,其根本核心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将企业成本进行转置,从企业的内外部分将财务和信息进行调用,再根据客户的一切要求将订单完成。企业对于这种经营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变得非常灵活和方便。早在2011年之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变得更加成熟,也正因为这,才让经济贸易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中主动营销的模式也改变了过去电子商务单一、僵硬的营销套路,让营销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新模式被运用到了电子商务营销中,比如客户体验、用户体验、客户互动等。而通信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也让国际间对贸易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及时。(3)国际化大市场逐渐形成。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国籍间的限制,这也让国际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正是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的全球化,特别是跨大洋和大洲的经济,也变得十分便利。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2015年中美货物贸易达4416亿美元,同比上升3.7%。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也证明了两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也正是因为电子商务高效能、成本低而带来的机会。 2.2不利影响 (1)贸易风险增多。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网络经济犯罪这一新型的犯罪模式得以出现,这也让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支付、交易环节出现了更多的质量与技术风险。互联网安全方面出现的危害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比如,一旦网站的信息被窃取,就会出现社会工程学的攻击,进而导致贸易金额被转移或者交易失效等情况;第二,对企业信誉方面造成的危害。因为不管是交易失效还是金额被转移,都会对企业造成信誉上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讲,要比经济损失更加严重。(2)物流体系落后的缺点被日益暴露。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少不了物流体系的支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二者的双向选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因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呈现一种急速上涨的状态,这就会让物流产业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势必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不仅如此,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会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些种种因素,都和二者没有战略性合作有很大的关系。(3)相关法律政策出现新缺口。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比如香港、新加坡、欧美地区等,都会结合各地区的自身经济以及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而制定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但是在我国境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对于传统贸易的约束法规与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电子商务的制约,不仅会造成较强的制约性,还不被电商所适用。在电子商务对的贸易往来中,超链接、域名以及电子签名的侵权都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解决的问题。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府部门、金融服务业与商品流通方面的统一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信息时代打开商务活动大门的一块试金石。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未来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将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脉络处理清晰,及时加以各方面的调整和落实,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其中。 3.1政府的大力支持 (1)有利环境的营造。首先,政府要将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电子政务水平加以提高,给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一些引导和鼓励政策,让企业能够享受一个优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仅如此,如果国家在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性和差距,那么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统筹的干预,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环节进行一一规划,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都利用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快速发展。(2)电子商务软硬件的快速建设。对于电子商务软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尽快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且完成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确立。在我国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就会显得有些吃力,不能很好地应对电子商务的新情况与新发展,需要被大力改进;而在进行书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中,也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虚拟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必须将现代化信息作为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基础的设施建设变得更加便捷和先进,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发展中对于信息沟通的满足。这两方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3)对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想要持续发展,就不能缺少商务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有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已经被开设,可是也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低水平和分散的教育,无法让电子商务得到质的发展,对于培养的质量还需要大力提高。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合理的指导、投入和规划,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计划加以完善,进而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 3.2企业应积极融入到电子商务发展当中 (1)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识。有一些发展起步较晚的企业,在经营模式上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就更别说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也是商业领域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想真正进入到国际中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2)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所以,企业必须从落实基础设施方面开始入手,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供。然后就是对企业理念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时,也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改,这样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站稳脚跟。另外,在新的技术环境发展下,对于信息的反馈是否及时,对决策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反馈体系的结构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组织系统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实行监督机制、追踪监测以及反馈机制等任务,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工作,对工作进度做到及时反馈。(3)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各国企业如果想要真正的融入到电子商务市场,就必须要对网络加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让潜在或现存的贸易往来伙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理念以及文化。而各企业能够做的就是在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本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及收集合作贸易伙伴的信息。不仅如此,企业也要格外注重知识产权以及网络安全的管理意识,要在法律的保护下保障本企业的网络安全以及各项合法权益,对企业网络安全方面的建设也不能小觑。企业要做到的是在保证电子商务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开其他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 4结语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国际间各企业带来了广阔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挑战。利用不好也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所以国际各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做到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在电子商务和优秀的信息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打好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为我国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贡献一份巨大的力量。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前言: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经济形态诞生并实现了迅速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下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基于此,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对这一影响的客观且全面分析,以确保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基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式下,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繁复的程序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就延长了交易时间,提升了成本;但是,基于网络经济下,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而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费用,提升了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二,能够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进而生成了全新的贸易形式。基于当前的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以灵活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来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基于网络经济下则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而以崭新的营销方式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三,通过网络媒介促使全球市场进行完善。基于传统国际贸易形式下,各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虽然实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基于网络经济的崛起,促使整个国际市场被完善打开,国与国间的合作力度明显增强,这是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个进出口贸易在网络市场上变得更为快捷且方便,同时性价比相对较高,进而以强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各国,同时网络信息的及时性能够促使产品的宣传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加上网络交易下支付方式的便捷化也促使国际贸易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具体为:首先,加大了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存在的弊端不断凸显,在实际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逐渐提升,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风险性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逐年攀升,这也意味着当前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其次,物流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需要以物流为基础,而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贸易进行的速度与质量等,但目前国内物流体系尚未发展成熟,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之需;最后,人才缺口的不断增大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需间的矛盾凸显。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等不断扩大,相应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较少。 二、基于网络经济形态下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加大网络经济的发展力度 要想在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就需要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打造,进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并要注重向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同时要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适当的干预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实现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形态进行的深入发展。 (二)净化网络发展环境,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网络环境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我国物流系统的不健全之处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网络经济形态下的国际贸易能够实现交易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建设情况,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与传输率,为确保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经济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并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落实现代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当前行业发展下人才匮乏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等来提升行业人才的质量,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明确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所存在的消极影响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步前行奠定基础。 作者:卢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启发与措施 1电子商务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关于电子商务的统一定义,接受度较广的一个定义是1997年在巴黎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做出的界定,即电子商务是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交易主体利用网络手段,以数字信息流通的方式完成包括谈判、交易、金融及其他项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与一般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软件程序、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为电子商务将谈判、交易与支付等虚拟化创造了条件。 1.2空间虚拟化 传统商务活动要在现实世界的固定空间进行谈判和交易,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交易主体则以数字信息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双方只要接入网络即可,不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 1.3市场全球化 国际互联网的均等化接入和无障碍通行,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沟通,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也规避了传统商务活动中要面临的国界限制,真正实现了市场的全球化。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包括: 2.1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降低经济活动成本。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单证的处理费用、实现实时电子化支付,缩短交易时间;买卖双方无需再通过中介联系,减少交易费用;第二,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电子商务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传统的书面广告、传真、电话等相比,其成本非常低廉。信息获得成本的降低间接地减少了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2.2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采用网格技术,员工可以跨系统、跨平台获得所需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当中,利用网格技术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来加速数据的访问、提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管理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将贸易中的商业报表、单据、凭证标准化,使商业单证能在网上实现瞬间传递和自动处理,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3全天候业务运作 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间优势。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当中,从商品的选择到交易的达成再到最后消费者获得商品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实体店铺的经营有时间限制,而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时的服务,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信息,进行交易。 2.4交易透明化 互联网上有充足的供求信息,且公开、透明,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传统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使买卖双方更易于比较价格,而且客户询盘、合同洽谈、产品确认、货款回收等全部的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3.1.1促进国际分工,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从而促进国际分工。电子商务使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和洽谈,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并且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使国际分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减轻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1.2增加商业机会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国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创造很多新的贸易形势,如网上授课、电子杂志、信息交换等。此外,传统的电子商务通过有形的货物运输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则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在其基础上实施电子支付、电子资讯等辅助手段,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进一步发展。 3.1.3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 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结构灵活,内部信息传递速度快,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及时的做出反应,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企业竞争变成可能。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联系客户,充分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并创造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3.1.4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电子商务中,管理方式向网络化进行发展。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使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发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打破了传统贸易物流单项运作的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信息为核心,以物流为依托,以上流为主题的新的管理模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商贸服务,所有的对外交易活动全部在网上完成,实现了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管理。 3.2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安全机制 能否在虚拟网络中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首先,电脑黑客的侵袭会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虽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排除隐患,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电子商务对交易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手段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电子化水平显然还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银行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安全性差,企业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买方付了钱却拿不到货或卖方交付了货物却收不回货款的情况及网络诈骗行为。 3.2.2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匹配 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经营决策主要依据经验,信息管理处在较低水平,信息系统建立不够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电子工作档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缺乏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3.2.3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制约 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相应的电子商务法规,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贸易形式,约束传统贸易的法律法规对其并不完全适用,甚至可能还会冲突,如电子签名、电子欺诈、域名权和超链接侵权等问题,都需要依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与之相符的规章制度。这需要信息产业、流通行业和金融业共同配合以及政府权威部门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3.2.4人才短缺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所需要人才不仅仅要懂得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还要懂得金融、管理和商务知识。目前,在我国,这样的人才相当缺乏,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教育也相对落后。 3.2.5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指电子商务发展借以发展的平台,如网络、通信设施及信息技术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比较而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薄弱,电脑普及、网络建设方面也比较缓慢和滞后“。信息贫困化”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金融网络、网络规划不合理、网速慢、电子化水平低等因素很可能导致我国丧失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4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的策略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开展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潮流甚至说是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乃至促进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既需要政府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又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准确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脉络,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更好地融入进去。 4.1政府要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4.1.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 政府首先要在职能部门提高电子政务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还需要政府制定的一定政策鼓励与引导,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同时,作为一个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科学规划,尽速发展起来。 4.1.2推进电子商务软硬件建设 电子商务发展的软件建设就是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我国在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难以适应新发展、新情况,需要改进;在现实世界中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也需要适应电子商务的虚拟环境进行修正。更为基础的是,电子商务的开展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做保障,应该加快建设更先进、更便捷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满足电子商务信息沟通的需要。这二者在电子商务开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不可偏废。 4.1.3培养电子商务发展所需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的人才去实施。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还处于分散、低水平的培养阶段,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国家应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在规划、指导、投入等方面给与支持,加速高水平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2企业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融入进去 4.2.1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 我国的企业一般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在经营模式上还没有形成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需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社会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认识到其对于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要求对不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进行改革,提升自身素质。 4.2.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开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首先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投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其次,最根本的是要在理念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占得先机。 4.2.3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 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电子商务市场,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使潜在的贸易伙伴接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专责企业信息与搜集贸易伙伴信息的部门。同时,要提高网络安全与知识产权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在网络世界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在发挥国际互联网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学革新思索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外贸模拟软件操作实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外贸业务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初审、单据的缮制和单据结算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二、目前大多数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得当。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弊端。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大部分时间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直到大四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学习。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来各个学校的扩招,使得学校新增加的实习设备及场地等硬件设施赶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很多学校的实习设备及实验场地等硬件设施仍显不足。 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院校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配备。许多老师有些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有些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们在专业理论方面基础扎实,但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真实贸易岗位的实践经历,所以在讲授实践课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力不从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学生实践意识薄弱。尽管近年来学校的实训基地以及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且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要培养介于职业型和研究之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强实践、善实务、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政与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指导方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与就业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际贸易人才的职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需要实时调整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整与修订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达到突出实教学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全面、系统,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与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训相结合。实务教学侧重对学生单项基础技能的培养,模拟实验室实训侧重对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其次将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习检验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再次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模拟问题与解决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把一些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交由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提高他们解决国际贸易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分析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推理、判断、分析、归纳等能力,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3.改革实践课程的测评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实践课程改革应实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应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考核。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技术壁垒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探索 一、技术壁垒的特点 由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规定可知,各个成员国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壁垒,但是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技术性壁垒,其特征如下:①广泛性:技术壁垒充斥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过程、从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的各个环节中。②合法性:技术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③双重性:技术壁垒一方面有其合法性,那就是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可以采取合法的壁垒;但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经济优势,以技术贸易壁垒为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④隐蔽性: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检验,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间接保护了本国企业。⑤灵活性:由于技术贸易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⑥争议性:各国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适应。尽管要求采取技术性壁垒尽量减少对贸易的影响,但一旦技术性壁垒产生了影响之后,其程度比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要大得多,而且易产生连锁反应,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甚至全球。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最终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得以出现,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运行的手段。 二、我国受技术壁垒损害的主要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不得不直接面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2.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落后。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使企业出口不畅。 3.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采取的措施 1.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①从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法规转变,技术壁垒的影响范围日趋广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技术壁垒的限制,其影响范围已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领域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以及投资。②实施技术壁垒的波及和仿效影响日益明显。目前,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往往从个别产业扩展到相关行业,甚至多个行业,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③技术壁垒同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集成。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④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将不断升级。由于科技进步、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各国采用的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不断升级,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已从规定个别限量指标发展成规定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⑤技术壁垒措施越来越隐蔽化。目前首个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就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到劳工标准、保护人类健康、维护人类和社会责任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⑥信息技术壁垒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贸易电子化、无纸化将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强行要求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进行贸易。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诸多特点,不同的利益主体将使用不同形式的技术壁垒,这会使当前技术壁垒变得更加广泛化、频繁化、复杂化和尖锐化,这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总趋势。 2.我国应对技术壁垒所应采取的措施。①加强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即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谁控制技术标准,谁就控制了国际贸易。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20多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法律,已有强制性国家标准2500多项,强制性行业标准3000多项,还有部分地方标准。但跟国外的先进技术法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政府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国际认证。首先,进一步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与国际接轨。其次,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主动权。应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针对由标准差异引起的TBT开展双边标准协调工作,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创造条件。③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要建立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动态,为企业服务。④企业应强化标准意识,培育创新能力。首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突破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其次,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树立“以质取胜”的绿色出口贸易战略。⑤企业要掌握WTO规则,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程序。中国企业由于不通晓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而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不太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许多技术壁垒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特别设置的,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了解国外实施技术壁垒的一般程序,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方法,以期尽可能的维护自身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项目,企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行标准化生产,势必不能紧跟全球化的脚步,最终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技术贸易壁垒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加速技术创新,扬长补短就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开始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并且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转变。如今,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开始发展对外贸易,提倡转变出口形式。对此,就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选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战略目标;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体开始走向全球发展趋势,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象征着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上,我国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成本,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一)新经济力量发展迅速,发达经济体发展缓慢 世界经济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经济力量的70%。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为2.5%,在20世纪后十年,平均增长为3.5%。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2.2%,在后十年,经济增长为2%。20世界90年代,日本一直处于萧条发展中。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但经济体空心、人口老龄化、供不应求等,造成经济发展逐渐缓慢。而一些新经济体发展尤为迅速。金砖国经济总量占G7经济总量的35%,在十年后,预计两种经济总量几乎相近。2015年,我国GDP总量在6万亿美元,俄罗斯在1.8万亿美元。 (二)贸易经济不均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总体贸易增长不断提升,在2000年达到高峰,贸易总额在64560美元,增长12.5%。但是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贸易额开始逐渐降低,在2001年贸易额增长率出现负值情况。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提升,各国开始复苏,世界贸易逐渐增长。2015年,世界贸易额高达182750亿美元。 (三)多边贸易谈判发展较慢 自由贸易与保护自由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处于对立关系。20世界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失衡,美国经济超过日本、亚洲等经济发展,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增加,于是,各国开始投入市场竞争中。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贸易发展受到冲击,新贸易保护开始走向市场发展中。世贸组织成立后,开始进行多变贸易谈判,到20世纪后期,贸易谈判困难重重。世界贸易组织实行多哈回合谈判,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次谈判,其中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出现较大意见,谈判期限被打破。多变贸易谈判尽管缓慢,但是自由化与全球化没有被打破。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农业产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发展上开始进一步谈判,进行综合调整进而达成一致想法。(四)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中,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两种主要方法。二战后,欧洲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近几年,多边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利,加快了贸易自由化发展。现阶段,多数国家都成为了区域经济组织。欧洲、亚太、北美等成为最大经济组织;亚洲、南美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组织;苏联的解题、东欧剧变,各国家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合作。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也提升了自由化的发展脚步,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在很早以前,我国最主要战略目标是:进口代替出口导向融合外贸目标;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由贸易方针。如今,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发展迅速,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8418亿美元,同比提升22.5%,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其中出口19983亿美元,占据世界第一;进口184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对外贸易大国。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跟上世界发展形式,制定了与我国发展相吻合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主动加入到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进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实力。 (一)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如果从政策方针上而言,我国贸易战略偏向于出口导向,兵器俄出口贸易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出口形势缺少多样化,竞争力较低。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开始不断进行出口转变,着重发展重要出口部门技术,调整对外贸易提升形式,由数量提升转变为质量提升;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进行税收倾斜;在外资引进方面,着重发展技术外溢较大项目,进而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发展。 (二)出口贸易 一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为导向,也是我国经济占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口贸易在推动竞争、出口发展、市场需求上具有重要贡献。所以,在进口贸易战略目标上,我国主要考量技术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安全。根据现阶段我国出口发展情况看,需要加大重视程度,转变进口结构,健全进口税收制度,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资源进口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资源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战略性贸易 如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技术行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大重视程度。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关联。现阶段,尽管整体实力较弱,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在高技术研究上我国保有一定实力,也是我国战略贸易政策的新发展方向。例如,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华为、中兴表现显著,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处于前端。华为公司曾经以17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在世界企业排名中位居首位,而后连续四年稳居前列;中兴则以2826件的申请量超过松下电器,恒伟世界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冠军,华为则排在第二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参加到全球化发展中,抓住贸易发展的主体形式,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打入国际市场,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寻求合作。同时,主动加入到国际谈判中,加入到国际贸规则的构建,降低贸易风险,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王弥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下,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继续发展创新,通过更新理念,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引进以及塑造先进的管理文化,有效提升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时刻保持发展活力,不断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关键字:国际经济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根据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还是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要想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现今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的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产业水平,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基于此,当我国加入WTO之后,这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因为世贸组织出台了许多推动发展的政策,例如贫富国家的歧视性降低、经济透明度加强、阻碍贸易发展的条件取消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各个世贸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崛起,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在2012年的国贸500强企业交流会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会长刘匡元指出,中国除了对外贸易进行500强排名,还要补充一个排名,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的排名,因此不再对中国民营企业进口总额前100家企业排名。这样更加彰显出中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说明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所以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一)拥有创新型的管理体制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来讲,主要做好该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工作,而且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管理手段。不但要有人文关怀式的管理模式、友情形式的管理形式,还应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只有灵活的管理办法,才能使企业在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平稳有序的运营。 (二)研发新技术,制造自己的专利成果 企业要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度,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说研发新技术并且制造出自己的专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这样以来企业才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同时新技术的研发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加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使企业形成独特且高效的运营模式。 (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企业综合文化 品牌实力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度,在国际贸易中品牌文化就能让企业焕发光彩,拥有生命力。由于目前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严重,同类产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是越来越大,这样以来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企业发展体制来运营企业,那么该企业将会迅速淘汰。只有企业打造出有实力的品牌,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根,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企业文化水平,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工作热情,只有增强员工们的团队意识,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企业竞争力 不管企业在我国市场,或者是国际市场之上,它都占据着首要位置,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经济格局来看,由于国际舞台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企业应该发挥好市场经济的主导优势,要从企业思想认识上改变,不断创新企业的发展思想。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据企业目前面临的市场体制来对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而是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创新。这一种挑战及自信主要还是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可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是归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及其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样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同时也将会出现许多新颖的事物流入中国市场,当各个企业对待这些新兴事物时,企业领导应该取长补短,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文化,发现对自身企业有利的事物要为己所用。所以,企业的创新不但能够让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最近几年里,中石化保持着我国对外贸易500强中的第一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换种角度来讲,如果中石化没有对企业进行创新,那么中石化拿什么在国际贸易中竞争,怎样战胜其它竞争者。所以讲,企业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改变,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 (二)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 品牌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命运,它不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体现,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己最好凭证,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每一种企业品牌都具备其应有的特色,从而可以把这些产品同别的同类产品区别开,现在许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品牌实力较强的产品,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该产品的质量最好,所以品牌实力给消费者带来了鉴别产品的依据,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当企业想在国际贸易中立足,还是要重点打造该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拿广为人知的鞋类品牌来讲,例如Vuitton、Dior、Pra-da、Versace、Louis、Chane、等,对于这些知名品牌来讲,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品价格也是比别的鞋子高了好几倍,对于质量而言,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当一个企业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时,要把该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引入到其品牌中,从而让消费者觉得,企业的品牌不单单是企业的象征,而且还将是一份诚信。如中石化,其公司对于企业的品牌非常重视,对其品牌的维护力度也非常大,从整个的商标管理,再到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这些可以看出中石化对其品牌保护力度有多大。 (三)招聘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度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安稳发展,第一,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对这些高素质人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得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其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改变企业领导及其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得企业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进行全面的改进。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先行军,同时也是企业各种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所以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尤为重要,也是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基本点,同时还是为了培养出我国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其二,还应该提高企业人才培养速度,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且专业知识极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让他们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得应有的地位。基于此,高素质人才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企业文化,这样以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实现用先进管理体系来管理高素质员工,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因此也就促使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实力。 (四)融入科学的管理形式,提高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具有符合自身发展的理念,这样以来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出了切实的优点,如果要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那么企业的文化水平还是值得重视的。当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时,我国企业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所以以此来巩固我国企业在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便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首先,一个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必须先从企业管理文化做起,因为企业管理文化为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自身要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文化的提升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因此企业要制定出严格的人才录用制度及其企业人员管理制度,这样以来可以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更有利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度,不仅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更重要的要从企业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完善。从而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样以来为我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奠定了基础,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侯斌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给全球化贸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电子技术和网络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兴起和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电子商务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美元。到如今,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捷,另一方面,要规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稳健性。 一、网络经济概要 网络经济,是基于高新技术,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要素配置,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相关的经济资源,达到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及技术与商业”间结合的目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由三大块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对于网络经济而言,不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动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广、改革及宣传手段所受益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给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基本实现了无国界对接,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贸易的成本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倍。如一件成本为18美元的上衣,加上运输、关税和各中间商销售环节后,价格至少能翻五六倍。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通过B2B或者B2C方式,直接从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到个人的方式将商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节省了商品流传的中间过程所需的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对于地域和商务环境的依赖,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贸易市场。其次,网络给广告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广告宣传已经成为过去时,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最后,电子货币的使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贸易全球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和完善。 3.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成本与提高贸易效率外,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石,我国的商业贸易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企业如大型工业、物流及旅游等服务的应用中,还要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开辟网络采购、销售、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创新的商业贸易方式,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2]。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网络经济在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安全程度严重制约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而网络黑客的入侵、商品提供方式、付款的信用、技术及质量等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面临经济犯罪的威胁。近些年,互联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暴露了我国的劣势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极大地依赖于物流体系。但是与国外先进、完善的物流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形成物流一体化,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电子商务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商务贸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商务贸易的准确性及高效性,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很严重,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不良影响[3]。 三、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增加网络的安全程度,尽量避免互联网犯罪等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从物流下手,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最后,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作者:李娜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给予互联网的一种经济运用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发展形式众多,以B2B、B2C、C2C三种为主。电子商务发展引领潮流,是经济的一次蜕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话题的引领者,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发展之中,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平台,让中国经济走向国际,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进而扩大影响力。 作者:杨思怡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因此,我国也随着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市场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加大以及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思考如何制定准确的对外贸易战略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和实施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本文着重讨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选择等主要内容并希望以此来使得自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战略选择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势发展使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它的影子。这一点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从有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进行经济往来和资金往来,这就是目前为什么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成果是各个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下实行相对自由的贸易往来,跨国之间的资金投资和资金融通等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往来活动。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如果想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来并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的配置的话就必须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世界各国带来的发展的福音。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也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贸易顺差也是稳步积累并使得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中的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并且在近10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必须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和成本。争取在整个对外贸易的活动中能利用这个契机实现更多的经济利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注意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以带来更长远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实现长期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注意整个过程中的对外贸易的安全。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经济市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做到逐步转向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尽早实现贸易多边化等内容。要做到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一直稳步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强劲。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相关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的逐渐吻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近10年以来都是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来实现着我国的GDP的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光是我们国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势头也是稳步向前。相对于这一点来说的话,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相对比较缓慢。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阶段。在后期的经济建设中,由于在同一时期内他么的起点较我们来说相对较高因此难以实现跟以前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性的对外贸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道路相对曲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球性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以来,世界各国的对外的贸易发展速度得到了稳步提升同时带来的世界贸易的总量也逐年增长。从上世纪到2000年这短短的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贸易的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世界贸易总额在2000年这一年间就达到64560亿美元,增长率为12.5%。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上的任何大事件都会对世界贸易产生致命的打击和绝处逢生的鼓励。例如美国在2001年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在那一年,世界贸易的总量与前面相比也的确有下滑的趋势和结果。在世界性事件的影响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世界贸易又逐步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并出现上升的势头。在2004年结束的时候,世界贸易的总量又达到以一个全所未有的制高点。这一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对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的一个事件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一事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体现着经济危机为全球性世界贸易带来的损失。虽然经济危机的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留下的余波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完全停止。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对外贸易也在2010年左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这种曲折取决于当前的世界经济的整体环境。然而,全球性的经济氛围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也就注定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多变贸易进程的缓慢 要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跟经济市场的市场化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才会使得世界各国在世界贸易的活动中都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实现各个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所以说,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努力的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存在着自由贸易的说法也就自然存在着贸易保护。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存在着贸易保护就会阻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强,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发展领先于日本、西欧,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份额在国际市场中占到了最大的比例,因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强势。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国争夺市场的斗争越来越加剧。最后就造成了护主义兴起,损害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为了对世界贸易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就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负责对世界各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实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当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其责任除了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组织新多边贸易谈判。由于各个国家对贸易市场的竞争等导致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贸易冲突的加剧使贸易谈判面临诸多困难。虽然有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全球性的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努力,但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进展缓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这并不难否定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以及世界各国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需求的加剧使得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一直都是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在以前多边谈判中涉及的困难问题诸如:农业问题、农产品、非农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贸易便利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谈判。目的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立场,寻求各国一致同意的解决办法并最终实现实际贸易一体化和自由贸易。 (四)服务贸易的崛起 目前的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同传统的强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同。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三产业例如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发展。在全球性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也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全球经济贸易向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具体的特点就是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关于服务贸易组成部分问题上,运输与旅游所占比重较大,这两者在所有的服务贸易的总量中可以占到60%左右的比例。在2010年的时候,关于服务贸易了相关的统计数字。其具体内容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量36950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出口7850亿美元,占总量的比重为23.2%;旅游服务出口9400亿美元。虽然世纪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了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其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问题于缺陷。具体的内容表现如下: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的话,不同的国家以及国家的不同区域的贸易增长速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亚洲、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增长较快,北美、欧洲增长较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贸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还是西方发到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占到了主导地位。通讯、银行、保险、电信等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附加价值较高的部门。在这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仍是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及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活动的频繁度的提高使得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实施也使得我国的贸易体制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逐步完善。带来的成果就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化的贸易进程的加快。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量的加大以及贸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面临着如何选择贸易战略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混合外贸战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即90年代初期的时候,国家经济部门提出商品贸易与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加入WTO之后,我国面临的就是如何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在现在的这几年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在对外贸易的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合当前形势的具体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 四、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方式 我国目前是一个贸易顺差极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的贸易总额基本上占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总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进口的缺失。虽然我国是一个极大的贸易顺差国,但是我国的出口主要依靠的是低价的劳动力的出口以及中国制造的出口。对于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类的出口是微乎其微的。出口顺差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国内的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形成的。而且对于中国制造类的出口不仅没有为我国带来高额的利润还使得我国耗费了原材料以及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因此,要真正实现我国的出口顺差的话要逐步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模式,这样才会为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真正的优势。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应该以反面的思考方式来面对我国的出口的外贸战略的选择。即我姑应该逐步重视进口的对外贸易。我国之所以存在出口占到了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这一局面,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难道我国的消费者真的是对于国外的商品没有需求而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其中涉及到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问题以及消费意识和消费手段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通过刺激消费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同样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这里的进口不仅仅指的是产品的进口,也包括原材料、知识和技术以及人员等的进口等方面。而且进口还可以增强我国同世界各个交流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国民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其他国家产品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有才会有学习和竞争才会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提升。我们应该明白进口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安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进口在可以进一步满足国内的市场从而引进先进的消费理念以及促进出口的发展等作用。因此,进口战略应考虑发挥进口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应提高对进口的重视程度。第二个重要的战略的选择就是要明确我国的优缺点。我国的主要缺点就是核心技术还依赖于进口,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失,而此类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整体工业体系的完善,因此,对这类产业应加以保护。以美国为例,他们国家的有点就在于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上,这种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能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通过小的成本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国需要的就是培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努力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只要有了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才会使得我国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五、总结虽然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近几年来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上还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才会逐步实现我国的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合理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注意加强进口以及注重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切实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自由化。
立足于当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我国农业技术研发部门,不断的将农业发展向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前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齐头并进。通过近几年来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稳步提升,并且在种植过程中更加绿色科学。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希望各位同行可以多多与笔者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我国农技推广的进步作出贡献。 1农业技术成果 1.1农业技术的进步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秉持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农业种植对于农民的压力,并且保护农业生产周边的生态环境。最新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广泛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让农业生产更具现代化,减轻了农业种植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半无人化农业种植模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更加趋向于集约化、共同化。越来越多的地区,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性的农业生产,对于这方面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技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阶层。管理层一定要做好农业种植规划工作,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德州市的农业生产工作,近几年也逐渐实现集团化,为德州市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最新农业技术推广成果 自迈入21世纪以来,农业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相应的,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运用和享受农业科技所带来的成果,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不断深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而言,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产生信服,就必须要向农民展示,农业科技的成果,让农民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产量增益和经济增益,来运用最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推广工作而言,其主要流程为,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服务。在这个流程中,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整个流程的流畅和完整,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标;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应不断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其主要方向为农业技术的创造创新、农业技术的改进更新、对于基础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逐层攻破,最终实现德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1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农业部门将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农民应用这些农业技术,对生产种植进行更新,实现农业生产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农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在通过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通过农民技术人员,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德州市农业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深入到种植实际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种植相脱离。伟大的先哲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研发时,一定要做好实际调查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时,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推广最适宜的农业技术,让农民可以更好的运用新型农业技术进行种植。 2.2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德州市政府应做好扶持工作,为当地的农技推广部门提供资金和便利,方便农技推广部门,将最新农业技术,推广给德州市的农民,实现农民种植技术的革新;德州市农技推广部门管理人员,应不断的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端正推广人员的服务态度,更好的为农民进行技术帮助。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热情、耐心的向农民解答最新农业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推动德州市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德州市的农业产量,最终实现德州市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德州市的农技推广部门,应做好宣传和普及而工作,与当地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联合,大力宣传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应用的意识。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请专家和学者深入到德州市到农村,举办专项的农技推广讲座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最新农业技术的教学,解答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的疑惑。 3结语 在进行农技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推广方式。因为,当代的农民相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运用农业工作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模式,实现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根据现在的农业发展数据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密切相关,并且相比于2017年、2018年的农技推广贡献已高达60%,这足以说明,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切实的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然后讲述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接着分析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最后提出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密切关系的有效措施。 引言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的,我国已经面临很大的环境挑战。现在的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支持发展经济的极限,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代人是否能够好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环境污染正在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荒漠化、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被破坏等等都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人民以前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也不断重视。我国法律强制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导人们开发活动的必须行为,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非常密切。 1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遥感、遥测、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的学科。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环境监测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监测现场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环境监测能够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拟建地提供真实数据资料,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进行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检验配套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后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预测,是否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2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环保制度,具有法律强制性,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减少规划和建设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且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监测技术、污染物扩散规律、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和自然界自净能力等基础上的科学技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预测、评估规划或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环境污染整改措施,达到把环境污染降到可接受范围,从而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是: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值情况,规划或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周边环境会产生哪些污染,防止和防治这些污染要采取哪些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评价规划或建设项目建设前的环境情况,必须委托有环境监测资质的单位对建设地点的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本底值监测,并制定环境监测方案。根据环境监测来预测和评估这种规划或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周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污染,是否是在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之内。第二部分是评估未来的环境情况,对规划或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他们正常运行后产生的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如何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第三部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指规划或大型的建设项目在建设或运行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对这种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都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环境的有效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3.1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重要的数据技术支持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对建设地所有的环境情况进行具体的评价分析,判断建设该规划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这就需要委托环境监测单位对拟建设地进行环境本底值监测,并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来判断拟建设地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等环境要素是否可行,该规划或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是否会对拟建设地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拟建设地的环境承载力是否可行。为了说明拟建设地可以建设该规划或建设项目,就必须通过环境监测,用环境监测数据来表明大气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大气环境标准,水污染物浓度不超过水环境标准,噪声不超过噪声分贝限值。 3.2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 在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对环境监测的范围进行设定,然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判定项目的可行性。对规划或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分几个步骤来进行,也就是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初期环境影响评价、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后评价,这几个步骤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必须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初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必须先对拟建设地的环境现状进行环境监测,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拟建设地的环境现状是否可以建设该规划或建设项目。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在建成并投产运行后进行环境监测,判断其是否超出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评价。在规划或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阶段,规划或大型建设项目正常投产一段时间后,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时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用环境监测数据来判断建设该规划或大型建设项目是在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3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起到监督的作用 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对本地区造成一定的影响,该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超出该地区的环境容量,是否能够满足环境规划的要求,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说明。环境影响评价中因为有环境监测数据做支撑,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4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密切关系的有效措施 4.1加强监督环境监测单位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安排具有权威能力的专家学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审查过程,督促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落实环境监测,督促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避免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全面、不准确。 4.2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也要加强规范化管理,保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符合规定要求,在环境监测时能正常使用,为环境监测提供物质保障。 4.3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环境监测,由于环境监测技术不到位和环境监测方法不得当,造成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4.4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 环境监测数据不够精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监测的点位不全面、监测的频率太低和监测时间太短三方面,监测数据不精确直接降低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进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以至于无法全面地反映项目工程周围的环境情况,从而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而失去了最初的目的。所以说,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环境监测的点位要全面,环境监测的频率和环境监测的时间要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工作要求,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操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 4.5加大建设环境监测队伍和环境影响评价队伍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环境监测人才和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环境监测的项目不断增加,难度也不断提高,但是环境监测人才却跟不上环境监测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越来越多,难度也不断提升,但是环境影响评价人才却跟不上环境影响评价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人才和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委派专业技术能力高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并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完整的工作方案。 5结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对环境保护赋予更多的要求和法律保障。要进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合理选择环境监测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源头控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1低碳经济发展的概述 低碳经济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最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其对于环境的友好姿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途径,对于城市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低碳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高技术含量。在低碳经济中,更多的技术手段被开发使用,以提升对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使用,都对整个经济生态产生影响。 (2)低能源消耗。低碳经济最直接的特征就是对能源的消耗持续降低,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显著提升,同样的产出需要更少的能源成本投入,包括多种能源使用方式的综合运用,都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方面的巨大改善。 (3)集约化管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整个经济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化,从产品生产逐渐过渡到研发以及服务等领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过去的大投入大产出模式已经被淘汰,相应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集约化管理为主要标准。 2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环境建设 2.1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的关系 2.1.1对低碳经济实质的理解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通过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利用相关技术和制度的持续创新,包括对各种产业进行整合和转型,以及对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等多种政策、管理和技术手段,有效降低以煤炭和石油等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实现降低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提高经济的发展层次和质量,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形态和实现途径。从城市建设的层面说,低碳经济至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可以体现城市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主要行为,满足节能环保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标;②可以满足对经济建设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以提升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走的道路。 2.1.2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 低碳城市的价值已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认可,并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在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付出最小环境代价换取城市环境的居住适宜性,对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逐渐落实,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国内学者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主张:低碳城市更应被确认为是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市民的消费理念以及整体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确保人们生活质量有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推动降低碳排放数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生活进行方式。对低碳城市理念的认同及具体建设是创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最为具体和有力的探索实践,可以调动全民的广泛参与,具有长期的战略持续性,有利于实现共建以及共享兼顾的社会发展根本目标。 2.2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 2.2.1城市节能减排需要 据相关资料统计内容显示,城市要消耗掉全球所有能源的3/4,而实际排放的温室气体要占排放总量的4/5。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这是非常严重且刻不容缓的问题,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建设需要一些切实的硬性排放指标的严格约束。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城市化建设,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要实现60%左右的规模。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不好,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产生新的能源需求,包括汽车等的更大范围普及,这些都导致了更趋严重的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而过去的工业化发展途径并不适合目前的发展态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尽可能实现节能减排,这是我国城市环境建设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2.2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 (1)要持续优化整个城市的整体经济投资与运营环境,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吸引具备一定高技术背景的跨国企业和机构来设立一些低碳经济性质的公司,包括投资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采购中心等。形成集团化系统化的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对城市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2)要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和高端的第三产业,借助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积极接受来自国际市场服务产业派发的外包服务业务。加大在服务产业上的建设投入,从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坚强的支持,鼓励高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要将发展城市低碳经济与城市目前的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对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改革,引进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降低产品单位能耗,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促进支柱产业实现技术革新,对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力量,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有更大进步。 2.2.3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 低碳经济示范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思路,低碳经济是城市未来建设的支柱性力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为减少选择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通过尝试找到适合的出路,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示范区建设,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示范区也就是一个特区,从政策层面到操作层面,会对一些低碳产业和节能技术措施更加倾斜,推动低碳经济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8年将上海及保定这两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推行低碳城市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主要从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产品的制造及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几个领域,探索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可行机制和模式,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个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尤其是作为示范区,其参考价值非常大,对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低碳城市环境发展模式 3.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 低碳城市的发展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经济、低碳、生态、可行”将成为21世纪低碳经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低碳城市环境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低碳城市的经济发展内容和措施 3.2.1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内容 (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低碳生产。为了实现低碳生产,我们需要实行可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是指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间接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低碳城市发展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低碳农业和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3.2.2低碳城市环境发展的有效措施 (1)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低碳公交包含3个方面:①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公交系统;②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③加大交通科技研发。 (2)高比重的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经济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可行、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3)加强城市绿化体系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植物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碳,从而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 (4)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 4结语 低碳经济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来说是必须要重点考虑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城市环境节能环保能力的整体提升,就没有城市健康发展的状态。低碳经济的基础就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高能耗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控制,将城市建设引入到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针对双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林业状况的分析,通过对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等因子的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实际情况,在看到退耕还林工程深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论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双辽市林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1 退耕还林工程在双辽市启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双辽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处于辽河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相接地带,地处东经123°20′-124°05′,北纬43°20′-44°05′。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和辽宁省昌图县毗邻。东西宽62km,南北长89km,幅员28 221hm2。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北岗南洼,海拔在106-204m之间,南部为东西辽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北部多为固定沙丘所覆盖,岗洼交错,土壤瘠薄。 双辽市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6℃,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日数为224d,稳定在10℃以上日数为160d,年均积温3492.7℃,无霜期145d,年平均降雨量464.7mm,69%集中在6-8月份,全年蒸发量1784.7mm,为降雨量的3.7倍,全年主风向为西南风,每年7级以上大风日71d,其中78%出现在4-5月份。 目前,全市尚有3.1万hm2规划的宜林地没有造林或被开荒种地,或被闲置荒芜,并且双辽市有东西辽河,温德河,新开河流过,承担着上游10万km2的泄洪任务,导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万hm2,每年损失耕作层土壤280万t,等于全市农家肥的50%,本地区土壤为风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四大类,其中风沙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随着草原的开垦及牛羊牲畜的过度放牧,导致省植物被农作物代替,草原植被退化为次生草原植被。 由于双辽市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因素的特殊性,滞后的生态林业建设和低下的生态建设效益,严重地阻碍着双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发展的燃眉之急,加快本地区的荒山荒地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全面增加林草植被,只有大面积开展增绿护绿工程,才能发挥林地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同时,对周边农作物生长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大风带来的损失,实施退耕还林等高效林业建设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牧业生产后劲,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跨世纪的战略意义。 2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双辽市有林地面积35 222hm2,并且林分分布不均匀,每年造林地块大多是采伐迹地,新增林业有用地增幅不大,尤其是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造林后农民土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经济效益不高,对农民来说收入有减无增,所以农民几乎没有拿出承包地来造林,因此双辽市林业用地很多年来增幅不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年退耕还林造林2000hm2,荒山荒地造林1000hm2,2003年退耕还林造林4017.9hm2,荒山荒地造林287.3hm2,2004年退耕还林造林1200hm2,以上各年度造林均经过国家及省检查。通过几年工程的实施使得双辽市森林面积增加到53380hm2,以前各乡镇林地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不论从森林面积还是森林覆盖率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双辽市的林业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了双辽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双辽市林木可采资源很少林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发面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态势长期下去将严重阻碍双辽市林业的发展。如果后储资源衔接不上,不久的将来必定给双辽的林业发展带来阻力。然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正好弥补了双辽市林业后续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了双辽市林业向前发展,并且退耕还林工程8年连续带动了双辽市林业发展的持续性。所以说双辽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 4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短期效益成果显著 由于受双辽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经济林栽培认识不够,栽植技术及培养技术不够成熟,随着林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并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开展经济林栽培,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民不仅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于此同时林果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另一方面也为双辽市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活力,发挥了经济林生态效益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艳平(1976-),女,吉林双辽人,就职于双辽市服先镇林业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施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措施和切入点,是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笔者对重庆市忠县及部分乡镇退耕还林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忠县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56.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万亩,灾后重建2.3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调研所到的地方,十年前退耕地造的生态林,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成片森林,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林区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退耕地造的经济林,比如柑橘、枇杷、葡萄、笋竹、红豆杉等,不仅显现出优良的生态效益,也开始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不仅从工程补助款中直接受益,农村劳动力也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大幅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粮食种植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效转变,高标准经济林园区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林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欢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力度减弱,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偏低。工程实施初期,退耕协议采用实物计价的方式,每年补助300斤稻谷,此后将粮食折算为补助款,按当年价格计算,加上生活补助费用,退耕农户每年每亩可得人民币245元。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比如稻谷的市场价格已从每斤0.7元涨到1.3元左右,这就使得原来政策的含金量有所下降。退耕还林比不上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林粮间作、套种等现象,毁林复耕的隐忧日益突出。 (二)生态林补助期满后难有经济效益,部分农户生计堪忧 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必须把生态目标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退耕还生态林的生态效果很好,但农户普遍无法从生态林中获取经济收益。一方面林木成材还需时间,另一方面林下产业基本没有发展。因此政策补助到期之后,部分农民将无法从退耕地上获取相应收入,预计将有10%左右的退耕农民生计会出现严重困难,这给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三)经济林经济效益较好,但面临后续产业发展制约 退耕还经济林对退耕户来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每年收益远大于领取的补助资金,这相对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很多经济林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比如涂井乡友谊村“三峡橘海”万亩标准化柑橘果园,每到春季,花香四溢。经济林工程还带动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当地税收和百姓致富做出了贡献。但总体上看,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仍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所要求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县域经济由于地域和体制机制等制约,引进加工企业还存在困难,加工能力不足,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影响经济林的长期前景。 (四)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轻管问题,直接影响成果巩固 退耕还林“三分造,七分管”,管护抚育不到位,对整个工程的成果和质量都有很不利的影响。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除采取了现代经营模式,比如涂井乡的“公司+农户+互助合作社”模式之外,大多数管护任务都落在各家各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家劳动力很少,无力进行管护。在林木没有经济收益和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管护费用和劳力。有些农户,林木的管护技术跟不上。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一些退耕林地内杂草丛生,树木生长差,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国家整体考虑,应该说退耕农户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很多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相当一部分退耕农民收入还主要依靠阶段性政策补助,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尽管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但这种转移还不够稳定,部分返乡农户弄清政策后,提出解除合同或提高租金,有些群众情绪激烈,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繁多,包括工程设计、合同签订、施工监督、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和信访案件处理等等。长期以来,基层林业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运转十分艰难。 三、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款 根据前期退耕政策,按照每亩300斤稻谷原粮补助量、目前1.3元每斤的市场价格来进行折现,建议把补助款提高到400元每亩,生活补助费提高到100元每亩。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动态补偿制度,即补助标准随物价上涨,每隔一定年限向上动态调整。建议考虑把退耕还林中的生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范围,由国家财政长期进行补助。对经济林,可以考虑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或者相应缩短补助年限,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持生态林建设。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集中梳理并整合相关林农业项目及资金,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弥补工程后期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将长江两岸纳入退耕还林政策适用范围 为保护长江,重庆长江两岸地区实施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在长江两岸及重要支流两岸175米至第一层山瘠25度以上可退耕坡耕地实施了租地造林工程,承诺比照退耕还林政策给退耕农户进行补助。忠县租地造林18万亩,其中生态林15万亩,经济林3万亩。应该说,工程实施体现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初衷,起到了实际效果。但由于基层财政比较困难,难以兑现补助资金,部分农户情绪激烈,上访集访,给基层发展和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纳入政策范围,支持解决相应指标,维护基层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 发展经济林,如果能够创新经营模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并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不搞“一刀切”,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放开对经济林比例的限制。可由地方政府在广泛征求专家、农户意见后,形成规划上报申请,国家相关部门按其规划解决指标,把更多精力着重放在把好验收关上。 (四)创新退耕还林管护的激励机制 考虑到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新形势与新特点,一方面可以考虑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建立专业的管护团队,解决单户农民在家劳动力短缺的困难。可以采取镇、村集体组织专业护林队,退耕农户自发组织护林队、林业部门将森林防火与林地管护相结合协助管护等多种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挂钩,鼓励地方与退耕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合格后再兑现相关生活补助费。 (五)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支持政策 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减轻巩固前期退耕还林成果的压力;考虑加大对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支持地方政府谋划产业大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退耕区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产业化、规范化的高效林果产业基地,解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六)探索建立退耕还林筹融资新机制 建议一方面考虑建立省际间和省内相关转移支付制度,从重点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转移支付用于生态涵养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探讨建立全国范围内碳交易制度,征收国内碳税充实退耕还林资金。 (七)其他相关建议 建议探讨制定支持林权抵押的相关政策,搞活林业经济;适度提高给基层工作部门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标准,并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退耕还林信息和管护技术培训网络,组织开发相关操作软件;简化退耕还林工程的申请、审批程序,降低相关行政工作成本。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对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探究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工程建设成效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步入“破坏与治理相持”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过去,山区、沙区干部群众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种粮产量低,有调整结构的愿望,但调整后短期内没有生计来源,结构调整缓慢。退耕还林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把退耕还林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竹纸、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产业配套等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退耕还林后,由于生态状况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同时,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还林,有利于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中还发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粮油等林木资源,培育了丰富的牧草资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给,还能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 二、完善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健康森林。落实“五个结合”,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移民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 (一)、完善后续政策 1、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要进一步摸清已实施退耕还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全县新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和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3、明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兑现范围。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的下列类型的承包耕地,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可兑现现金补助:一是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退耕还林的;二是国有林场耕地和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后实施退耕还林的;三是业主(大户)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并与原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四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取得国有或集体耕地经营权,且分包到职工或农户,并与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 (二)、落实配套措施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1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退耕农户,要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对自愿进行移民的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给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扶贫、国土整治等资金统筹规划解决退耕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使其“搬得下,稳得住”。生态移民退出的耕地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生态移民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建设;在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3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补植补造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关键,各镇乡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及时组织退耕农户在明春对成活(保存)率差或造林失败的地块进行全面的补植补造。同时,加强后期管护责任的落实,退耕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决不允许间作高杆作物。 (作者单位:155700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通河林场)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发展 1、开展林业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 1.1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可以让农村更多的劳动力走向一些相对劳动效率较高的地方与产业,不但增加了经济收入,还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与观念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另外,一些偏远地方工程的实施更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一些年轻劳动力增添了许多继续学习的机会。 1.2退耕还林工程可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体现,反映了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内容,任何一项工程项目或是政策的实施都会多多少少的影响到社会稳定,或正面的或负面的,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带来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经过有关调查了解,自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后,政府形象得到提升,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另外,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农户自发组织群体帮助一些劳动力欠缺的家庭,保证退耕还林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发展二产时,技术好资金足的农户主动向其他农户转移,实现户与户之间的横向联合,并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条件,种植错季蔬菜等经济作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1.3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当地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经过调查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的主要尺度。 1.4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进步是每个时代的目标,它体现在各个层面,既是物质方面的提高也是精神方面的提高,可以是经济领域的还可以是政治领域的,表现在生产力方面也表现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方面,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整体社会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 2、退耕还林工程应遵循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以生态效益为优先,兼顾农民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以政策引导农民并尊重农民意愿,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因地制宜,科学的选择树种,落实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个体承包体制,保证退耕还林得以顺利实施。 3、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与现存问题 3.1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 由于我国针对退耕还林每年每亩的粮食补助标准十分优惠,这一政策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使他们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了益处,因此,广大农民群体成为了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并且国务院提出了有效开展退耕还林的综合措施,并发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指导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健康前行,另外,随着《退耕还林条例》的颁发,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相关政策措施的实践。再者,国家相关协理部门又及时的下达了树苗与造林的费用补助、现金补助以及粮食补助资金,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中强化管理,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由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使工程各环节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使档案信息成为进行决策与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范围已扩展到25个省、1800多个县,中央实际拨付工程资金达231.57亿元,累计完成9647.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新增9600多万亩的林草面积,涉及大概5300多万农民,在开展了三年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期间,大概1600多万农民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得到利益,平均每户得到补助粮食870公斤、补助现金146元。 3.2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认识不足,而制定的规划与计划不够合理,一味的扩大工程试点范围,徒增财政方面的压力,或是由于对相关政策的把握不准,加之实际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所选树苗在数量或质量方面不佳,栽种上就不管了,平时的管理与养护不够精细,导致植树成活率低下,有些地区的人民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还林时未能合理的配植经济林与生态林结构,这样将很难实现生态目标。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层管理部门的不规范操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政策法规的落实不到位,在兑现补助环节发生违法乱纪行为,直接损害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某些地方对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调整处理不到位,只重视眼前的补助,而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于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4、面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目前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政策的实施 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退耕地的收益情况与市场粮价的变化合理追加补助的年限,根据实际情况对粮食补助标准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4.2加强领导的主导地位与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 退耕还林工程由于具备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的特点,因此,还需要加强乡镇领导的主导地位,各部门之间要齐力配合,通过互相协作进一步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权利及义务,并以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标准内容,稳定的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4.3依赖科学技术的力量 把握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开发,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先进优良品种的引进,强化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加强对市、镇、村三级进行必需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 4.4政府组织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退耕还林后,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大多自发到外地务工,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的限制,往往就业困难,即使解决了就业问题,往往存在着收入低的现象,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对出外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退耕还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面广,而且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开展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局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优先考虑农民利益,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侯国臣 周琳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原文作者:李先美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退耕还林做起,在探讨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内涵。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1 退耕还林和可持续发展 1.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并对其地区的生态进行改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遵循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分步骤、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将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退耕还林措施,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区域都可以施行,而是政策性地规定了范围,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区。当然部分平原地区也被划归到了退耕还林范围内,但前提是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而且因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而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在一些坡地,如果坡度超过了6°,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并因此而造成土质逐渐呈现低劣的趋势,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护措施,而退耕还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是国家政策,但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原则,并不会因此而对农民强行执行。 1.2 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就会有不同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就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均衡,以不破坏生态平衡,或者是生态科自行恢复的程度为限度。从经济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则更倾向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使得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为理念。进入到科学的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需要考虑到清洁、有效,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被划归在此理解范围内。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生态保护措施,但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退耕还林问题就不会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面临着搁浅。环境不同、土质不同、气候差异,在资金的补偿上都会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建设补助亏缺,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减,大大地降低了退耕还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以督促退耕还林的完整性 要实施退耕还林这一举措,涉及到方方面面。农民的种植知识,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整体进展。一些农民对于种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保守,无法接受新的种植方法。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就需要普及专业知识,使农民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本质性问题。当各种矛盾出现,有关部门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协调机制,督促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网] 3 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3.1 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国家倡导的政策,但是也要灵活实施。对于一些土质良好的地带,则实行“不该退则不退”的措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土壤,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所以,遵循自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退耕还林首先要确保地表植被完整性,就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可以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达到还林的目标, 并进行立体经营。 3.2 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 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些对农民经济补偿的政策被落实到位。在《退耕还林条例》中,关于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措施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项政策主要考虑到的是退出耕地后,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在核定了退耕面积之后,补偿落实到位,其中,还包括一些种苗造林的补助费、粮食补助已经各种生活补助。还要让农民享受到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的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总结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长期性和复杂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怀林工程为己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