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宗旨。小学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科学地设计作业练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本文就小学数学作业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肤浅谈一、二。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数学作业、自学、开放性、 一、 精心备课 设置作业 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适时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其次是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些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些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最后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一、增强作业的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在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克服了一个困难时,会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连续几次不能正确的解答问题,就会对学习产生畏惧,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但是如果总是提出一些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小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同学,才能适应全体学生。容易的问题能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增加作业设计的渐进性,揭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组,通过练习,使学生思维循序发展,并善于求变,敢于质疑而求真,而不是停留在重复和模仿阶段。习题组要从易到难,坡度适中,循序渐进,但又能集中揭示某个解题规律。如下例:①甲数是120,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多少? ②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多少? ⑧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甲、乙两数一共是多少? ④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该组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三、增强作业开放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一般通过联系生活,展示情境;设计悬念,创设情境;编制故事,触发情感等方式。在讲授“比较分数大小”这堂课时,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的故事教学,上课开始,教师打开屏幕出现唐僧师徒四人走在炎炎烈日下,被晒得口干舌燥,悟空对师父说:“师父,等俺去给你找点解渴的东西来。”过了一会儿,悟空抱个西瓜回来了。悟空说:“师父和沙僧各吃西瓜的l/4,八戒吃1/3,我吃l/6。”八戒一听便很不高兴嚷了起来:“猴哥,你明明知道我老猪的肚子大,吃的多,你却给我的最少,自己留的最多,比师父的还多,我要你的那份。”刚说完,悟空就哈哈大笔起来:“真是个呆子!”这时老师适时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短小的故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贵有疑。在知识的疑点处展开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学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维碰撞,疑点逐步打开,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除法的竖式” 时,提出关键问题:①商4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6,还是对齐十位1,或者是对齐个位和十位的中间?为什么?②竖式中有两个16各表示什么意思,减出来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了解算理,掌握方法。 。例如差比问题可通过下例突破: 例:某钢铁厂四月分计划用煤580 吨,实际只用了446吨,这个月用煤节约了几分之几?(解答略) 如果将此题算式(580―446)÷580让学生改编其它应用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此类问题。 五、增加作业的多样性,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形成多样化。例如让学生自制模型,学生相互间讨论某个问题,给出数据自编应用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等。再例:在教学“圆周率”之前,请同学们分别制作直径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测量其圆长,得出圆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圆周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培养了学习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多样化作业的完成,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减轻学生做题的疲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六、增强作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的作业,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选择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的品质。 七、课题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数能力,而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学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画线段图的方法,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在作业设计时,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的发展,也要引起注意。以上作业设计和布置讨论的各方面之间不能孤立而行,要综合而有机的运用。 (责编 张景贤)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也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几点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有较高心理素质以及有心理辅导技巧和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来就是教书育入的主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也是每个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有的教师自己心理有问题,就会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不正确、不规范的教育,有的教师甚至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就对学生发脾气,使学生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学校要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且各科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并且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中小学生写字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步伐 摘要: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写字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顽强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素质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加强 写字教学 促进 教育 发展 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是人们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书法,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千百年来,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对汉字书写都给了极高的评价。汉代杨雄说:“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等等。这些无不说出了写字与做人的密切关系。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继续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和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仅是社会上,甚至是一些老师、学生对于写字教学也都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使一部分人忽视了对汉字书写的教学和训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人(特别是一些“聪明”的学生)误以为以后大都使用电脑,手体书写好坏都无所谓,因此不再重视汉字的书写练习。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校还在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做作业只是急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汉字的规范书写。其三,一些老师的素养不高,对学生不能正确指导,学生也就对写字产生不了兴趣。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大减缓。大大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 根据我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在中小学加强学生写字教学和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写字教学和训练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途径。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学习和欣赏这些不朽的作品,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写字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一情感,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教育的一种具体可感的教育形式,更适合中小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 第二、写字教学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比较具体、真实的途径。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完美结合及集中表现,无论是篆书的婉通,隶书的方峻,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飞逸;无论是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宋代尚意;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锋;无论是历代书法家们的风格、流派、笔法以及他们用墨的干湿浓淡,作品的排列章法,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和书家的灵性和情感。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时代传统文化和作者美学观念的完美结合。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学生感受美学――欣赏、体验美学。在欣赏中感受,在练习中体验,两者互相促进,完成感受美的意境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一种既具体又真实的美学经历,无疑在中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所形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一般都须从楷书学起,而“楷”是整齐规矩、可做楷模的意思,汉字横平、竖直、方正的特征,都要求学生在起步的时候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来完成。而要做到真正有所成就,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就必须天天练习,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老师平时的作业检查和写字训练的督促与鼓励当中就能及时的得到培养和巩固。 第四、在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中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我国历代书林高手无一不是文学名家,学生在欣赏和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沉醉于笔墨世界之时,玩味这个世界所表现的历代诗文,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就会更觉惬意。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顿觉宇宙宏阔。欣赏的《沁园・雪》,既能使人感觉到宏伟的、磅礴的气势,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更能使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那种宽阔、博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而且学习书法艺术,欣赏、临摹古人作品,是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往往比只读他们的诗文有更微妙、深切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欣赏艺术,在艺术欣赏感悟中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当然,我们在写字教学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书法家或艺术家,但对书写规范、整齐、美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却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而且是处在中小学的识字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因此,在我们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写字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摘要:前国家领导人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由此可见,创新决定着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异想天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一、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含义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学生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但有些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成才的事实证明,往往是老师或同学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学校一次鼓励性的行动,启发和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成就。创新教育不是冰冷的智力活动,而是火热的情感能动过程。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在心坎上萌发。因此,要使得学生要健康成长,就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在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决不要停留在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上。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某校一位老师在讲“开卷有益”一词时,将“卷”字之意解释为“试卷”,而有一位同学却敢于质疑,随即站起来向老师指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开卷有益”中的“卷”应是书本的意思。大概这位老师认为学生冒犯了他的尊严吧,并没有认真想一想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而是批评这位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乱发言,仍然坚持自己的错误解释。结果期末考试恰好有这个词的解释,那位受到批评的同学自然答对了,而那些唯老师解释是听的同学自然是“全军覆没”,无一人解对。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要敢于想入非非,言他人所未言。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讲解有关蔷薇的知识,之后教师问同学们:“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我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这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学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被视为异想天开的学生。无疑,这个学生的见解是不是更有一些创新意识呢?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的“异想天开”。最原始的飞机就是源于鸟儿飞翔而产生的异想天开的伟大实验。所以,学生一定善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第三,要敢于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的人生态度写照。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在人生中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心想事成”和“梦想成真”,不都是以自信为成功的前提吗?所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充满自信的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从而乐此不彼地创新在创新,正是我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以上综述,“对‘异端’不能一棍子打死”丰富的想像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足够的爱,给学生足够的宽容,给学生一点“放肆”。因此,要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或表面上看来毫无道理的说法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要轻易地说“错”,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因为如此,学生决不可忽视对自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那么,敢于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学习,对知识,对实践敢于异想天开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锻炼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分析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了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进程。小学生教学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方针,针对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措施 全面推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主要是对小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锻炼,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优秀率,把这些作为对小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的教师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策略,在课外组织学生补课,为学生留大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符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教学内容不全面。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3.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摘 要: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学生生命意识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发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发展;发展方向 1.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1)以生活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其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启发,进而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及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以生活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施,使学生通过生活影响自身思维以及行动,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根本。在实践活动中,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搜集并加以充分的研究,总结出生活与生命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带动学生树立珍惜生命且创造生命价值的观念,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同,同一阶段的学生之间身心发展过程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然而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应进行充分的观察,确保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自身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的特点所在,对于生命的认识角度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进行生命教育渗透也应结合不同基础展开,使学生逐渐认识生命、感受生命价值,最终创造生命价值。 (3)转变传统实践活动模式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渗透。中小学生传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主要是以课堂形式为主,学生与社会及生活接触过程较少,很难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珍惜生命、超越生命最终将生命的价值体现逐步“最大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正确生命价值取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保障性”条件。 2.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新方向 (1)有效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人本理念”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思想,也是立足学生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在此之中应将“人本理念”进行充分运用,这样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过程中才能够体会生命的意义所在,实践教育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能够产生足够的兴趣,对学生的感受过程打下更为深刻的印记。而“以人为本”的有效运用则是对学生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实现生命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融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创造生命价值,且逐渐超越生命价值。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积极培养,并且结合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具有科学价值,也是对学生生命意识进行不断探索发展的根本环节。 (3)转变传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于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提供有力保证。可以将“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课外探索”教学模式加以充分运用,在此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意识渗透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与“体验”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总之,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对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探索过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自信能力、道德修养、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和浅析。 素质教育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体和紧要任务。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行动,应是靠多方面的行动,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1.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自信心是小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小学生有一个和大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时间和独立价值,他们以孩子特有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对他们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基础上,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孩子,这是孩子养成自信的基础。赞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这样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信,就不会被压抑和打击,才能积极地面对世界,充满自信,通向成功。 2.要激励学生获得赏识。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斧头虽小,也能砍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并经常委托他们帮老师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做完后老师应表扬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仅仅拥有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而形成的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挑战,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每个学生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3.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1.要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要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起,讲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老师应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2.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3.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小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讲文明首先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从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起,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引导。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望得到提高,人人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老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 2.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了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创设一个工厂的设计室情境: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和顾客;顾客提出不同要求,请小设计师满足顾客的要求:用同样大小的一块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铁皮盒,容积要尽量大;在不浪费一点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焊接)做一个最大容积的无盖铁皮盒;在材料不浪费的情况下,焊缝要最短。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决定长方体容积的三要素长、宽、高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理解得更深刻,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要发展学生创新潜能。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班主任素养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小学教育学生步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系统学习知识的开始。班主任工作既是班级领导者、活动组织、教育者,班主任素养是班风形成的导向,班风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土壤。为此,班主任是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引路人。该文就班主任的素养对小学生的成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班主任素养 小学生人格 素质教育 小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此期间,是儿童的身心快速发展,缺乏对真与假,对与错、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对身边事物好奇,善于模仿的关键时段。由于班主任性质决定每天大部分都工作在学生中间,班主任处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细微的动作及表情,都凸显在全体学生观察之中,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班主任的素养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1 只有班主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学生才能摄取到正能量 班主任政治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渗透于教学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 1.1 班主任要以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提高工作的凝聚力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情感生活中创造性应。良好的政治素养班主任必须做到“爱生如子”,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当下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生活在家庭娇惯氛围之中。入学后由家庭娇惯环境转为学校集体活动是学生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势必出现诸多的不同心理状态。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关注他们课堂学习,课间活动,思想情绪等等,如:不爱学习、纪律松懈、情绪低落、小同学之间的摩擦等。尤其对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更应加大关注的力度,及时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切合实际的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用辛勤劳动,真挚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向心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慈爱,珍惜同学之间的友爱,体验到班级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参加活动热情,形成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学习环境,凸显班主任工作的凝聚力。 1.2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师的以身作则归纳为“共操,共学、共守”。班主任每天大部分都在学生中间,每一个微细的活动,都在同学几十双精细、敏捷的眼睛严格的监督之下,学生对各种微妙的变化富于敏感,通过他们的观察能摸捉到一切最细微的事物。作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模仿的依据。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也是制度的践行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行。如:到校时间是基本的纪律要求,班主任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是给学生做出表率,会激励学生自己的遵守到校时间。课间随时捡起地上纸屑,是对丢纸屑学生一种无声的批评,会触动学生提高维护班级环境的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的表率作用,势必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正面的效应,发挥的作用优胜于班会批评教育效果。班主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作用,对学生熏陶产生效应是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公平正义,一视同仁,得到学生的敬佩 班主任的政治素养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是自觉抵制和会不良风气侵袭的屏障。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都是对其个人政治素养的具体考量。如:教室学生座位安排是否公平合理、班干部选拔是否民主、小红旗手的评比是否切合实际、课堂提问与课间辅导是否一视同仁等,各项工作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在学生心理产生负效应,在他们刚刚步入社就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公平正义,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不为私利,一身清白,两袖清风,一片丹心,埋头耕耘,使学生分享到公平的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成为学生人格形成的引路人。 2 良好的业务素养 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好学生智力开发的向导。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班主任对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把握学科的新发展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做好教学知识的延伸,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2.1 教学理论扎实,教学方法创新,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班主任具有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能够独立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新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形成有创建性的教育理念,探讨设计适合小学生对很多新事物的兴趣好奇的心理的教育风格及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使教育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在讨论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氛围,在讨论中激发他们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奥秘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综合运用能力,才能立足教学的前沿 讨论式教学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集中精力集中开动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天真的和个人观点是无边无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大知识的储备,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做到精心的为学生积累“一桶水”让他们取之不尽,让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及时、灵活、科学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的智慧,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多慧曾对班主任评价:“他们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为此,小学教育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班主任的身教胜于言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其不行。为此,班主任的素养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甚至可达到终身。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小学生基本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目标,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当今独生子女多,由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学生出现畸形心理的现象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因此,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懂的可以几位同学一起讨论探索或请教老师,班干部更要起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学习的班集体气氛。但是,出现了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并且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出现了骄做、看不起别人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一帮一”、“友好待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与原交往圈以外的同学接触,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不够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但当人类在地球上刻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标记中,应牢记和谐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小学生品德素质教育 【摘要】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品德素质教育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素质教育从孩子抓起,老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从引导学生多方面吸取信息、树立远大理想,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学会驾驭自己三个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德素质教育。 老师遵照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要求,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集体国家负责,胸怀开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有广泛兴趣,潜心实干的一代新人,其核心和本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如何教会学生做人。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潜力,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奠定基础,挖掘得当,将会展现出杰出一面。 1引导学生多方面吸取信息,树立远大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多,而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好奇心。作为老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好奇心,平时我会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看有关科技动态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与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本上。在班会课上留十分钟让学生登台演讲,告诉大家自己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从书报上了解到的适宜学生的文章,让学生开拓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上学、读书、做题、考试和升学。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适应和创造更现代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谁拥有知识还会创新,谁就将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2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的理想和动机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学生置身于社会和人群中,其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总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学生对未来世界和自我有一定认识。所以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未来世界的事情。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谈论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让学生把渺小的自我投入到未来的世界中时,能够辨证的看待自我。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表现的不在自卑,而是饶有兴趣的津津乐道,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使学生的目光不再短浅,不至于把人生的道路看得过于难、过于昏暗,不至于在学习的挫折和失败面前过于忧虑、烦闷。 学生的心理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也特别敏感,所以经常会有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打出手,这及让家长担心又让老师头疼。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想观念,而要处理好这些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女生在帮另外一位女生值日时,不小心碰倒了讲座上的墨水瓶。班上的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讥笑、有的埋怨。这时我抓住时机,首先表扬了这个乐于助人的学生,对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批评,并指出墨水瓶是这个同学不小心碰倒的,只要吸取教训以后小心就是,而有的同学心眼太小,连好心的同学犯错误都容不下,没有明辩大是大非的头脑。我还讲了一个关于宽容大度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决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马蹄坑一样狭小,而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胸怀开拓成游泳池,开拓成湖泊,开拓成大海,甚至使胸怀比天空更广阔,这样才能明确人生的意义。这使学生坚信一个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即使你侥幸当上了部长、科学家、也会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而难有大的作为。这样学生中间因小事而发生的矛盾少了,学生不再为小事忧虑而无心学习,反而学习劲头足了,效率高了;其次,还要鼓励学生多与别人合作。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合作而使整个集体、国家取胜的事情,让他们懂得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理解和取长补短中不断成长,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现代的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头脑敏感。曾经有个学生在造句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班李明的家很富裕,我很羡慕他。”这是一个学习很好,脑子聪明的学生写的。我便在他的本子上写了“你学习很好,李明也很羡慕你。”同时我发现,班上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学生,要不疏于学习,生活懒散,要不学习比较认真,但沉默寡言。这样的状态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正确的认识拨开心中的迷雾。给学生们讲一讲附近学生都听说过的育才电脑学校的创办人(他是一个面部残疾的人,但他的文章写的好,自己开办了电脑学校,培养的学员均找到了好工作。)的故事。让学生们探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自我和环境,但我们要用自己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并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新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3学生学会驾驭自己 小学生是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的群体。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经常犯错误,而以往老师处理的方式是进行批评教育和写检讨。而受批评的学生有时是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但在心理上会更加伤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拉大。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写心理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写当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写自己有怎样的念头,最终是哪个念头战胜了哪个念头?现在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个学生写心理分析时,还起了个题目《两个我》,最后还写了要把心中那个爱冲动的“我”判死刑。我当时指出了他的缺点后又表扬了他文章写的好。他不好意思的笑了。通过写心理分析,学生在今后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就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比较客观的判断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就需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观念,虽然有时学生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老师采取理性的思考和卓有成效的方法,就会看到学生可喜的变化。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索美术教学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摘 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在加强美术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意识,在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可利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技能,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实践,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探索精神。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艺术潜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新型教育环境,使数字化教学方式成为强化美术教学效果的新型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地将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难题变成可能,为学生创设奇特的艺术实践情境。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它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教师可以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的教育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深刻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确保未来参与实践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美术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和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指导理论、不同的课件设计原则。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计算机,需要根据理论的指导原则,将课件定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展开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创设一些小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共同探讨核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但学生说得多,互相讨论得多,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具体动向,认真对待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对孩子们的热情予以鼓励和表扬。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最终目标,为强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开拓想象空间,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时,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一定要高,给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能力培养的想象空间。教学内容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能尽快做完的不拖沓做完。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学生尽快熟悉环境,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否则学生会越来越不想学习美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发他们自由大胆交流,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学生,培养他们独立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积极应对的信心和能力。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都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美术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语言交流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根本,只有基础牢,一切效果才有保障,确保基础扎实,工夫一定要下到实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适宜环境,教师需要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强化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宗旨。 三、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美术实践能力,在民族文化精神的激励下,积极开拓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快乐生活、快乐学习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并且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对本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利于把图、文、色按照奇特的设想构建成理想的美术载体,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根据教学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高效率多角度的开发利用,更加有利于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立足民族文化精神,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对一些复杂的美术规律进行科学探索,有利于加强理解和强化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并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科整合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构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学习空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绘画作为辅助现代美术教学的方法,推进美术教学现代化进程,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摘 要: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浅显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要从树立新“学生观”、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发挥少先队作用四个方面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关键词:“学生观”;师德师风;品德与社会课;少先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本文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浅显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观点,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新“学生观”的树立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获得,也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成功前进的永久性指南。长期以来,思想品德的实施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无法协调统一,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将思想品德教育视作道德灌输课,整体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重书本、轻实践,重说理、轻行为训练,重泛泛而谈、轻现实辨析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观点,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学生观”的树立,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更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通过新“学生观”的树立,让学生在思想面貌大为改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强调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二、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仪态端庄,衣饰整洁,举止文明,语言得体,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三、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极其重要,它是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知识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如,学习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时,要了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是提高思想品德素养的有效手段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 1.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 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少先队精心设计德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将学生自我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如,一周一主题队会课、一月一主题板报、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监督岗、争创文明班级活动等,通过充满个性化的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道德的完善和学业的进步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少先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大片,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 总之,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陶冶、养成,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实现从思想道德向道德实践的转变,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胶州铺集张家屯小学)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现在,很多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等等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家长疯狂地让孩子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素质”包含的两层意思:①指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和素养;②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性特点。“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对人而言,指的是道德品质,素养就是各方面的能力。可人们说“素质”时往往忽略了“本来的性质”,单方面去培养能力,事实上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前者应该远重于后者。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到现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下列特征:讲究生活条件,追求享乐,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不够;思想较为复杂,但考虑问题简单;社会实践欲高,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求知欲强烈,书本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认识自我差,爱国、集体、奉献、互助精神不足;身心脆弱,创造意识不强,对人生社会意义理解不深。总之,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却难以胜任现代社会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当代中小学生需较好地具备下列素质才可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有用人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实践素质、竞争素质、审美素质、创造素质、人格素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应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方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素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当前还许多家长却只看重了学习教育,当孩子要做一些家务或自我劳动时,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什么事都不用管,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较为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格成长、社会道德形成、社会认知和行为、科学素养等一系列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培养教育,使孩子的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脉搏和拍,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摘 要: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习、生活成功的保证。教师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省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意志品质;小学生;培养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新课改的积极倡导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被列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小学是儿童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体体现。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意志具有重要作用。一名只具有良好的智力,但缺乏坚强的意志的学生是很难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小学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自身发展的成败。这一点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回想一下那些有志者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也曾坎坷曲折且布满了荆棘。然而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用坚强的意志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应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积极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独立性。谈到意志的独立性,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个充满依赖性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一生下来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依赖感越来越强。缺少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意志的独立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他们步入校门面对要独立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时会感到无助,逐渐产生了讨厌学习、学校的情绪。如果教师不积极正确地引导,这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就成了他们发展途中的绊脚石,使学生不能沿着良好的人生轨迹去发展。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极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的惯宠下、在家长细心的呵护下,他们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越来越浓。这使他们失去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韧性。其主要表现为:遇到稍复杂的问题时就嫌麻烦,做起事来没耐性、没长性,随便应付了事;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优柔寡断、懒于动脑;不能自己支配自己,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更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缺少自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许多学生几经挣扎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学业,暂求眼前的享乐。 另外,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很薄弱。学生们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几乎很少是靠学生自觉来完成的,也很少是自己设定的学习内容,而都是由老师和家长牵着来完成的学习任务。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每天不检查作业,家长也不督促,又有多少学生能默默地完成作业呢?即使完成了作业又有多少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其他内容呢?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下学习了。其实许多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可是他们缺少意志的自制性,享乐主义在心里已占了上风。在享乐与勤奋的抉择中自己不能支配自己、控制自己,更不能命令迫使自己做好该做的事情。结果,有许多学生在父母面前披着学习的外衣,做笔成样,荒废了学习时光。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只有学校携手家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策略 1.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意志品质的坚韧性。(1)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教师带病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做事情的果断性、忍耐力、自控力都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2)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搜集有关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典型人物事例,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讲故事活动。对感染力强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并组织学生讨论剖析人物的品质特点,谈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对照主人公找自己的差距。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身意志品质的薄弱性,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 2.给学生创设锻炼意志的机会 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要让学生通过许多复杂而艰辛的事例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帮助老弱病残做善事、分角色管理班集体、扮演残疾人体验生活等,以此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无论开展哪项活动,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自我锻炼意志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好自我反思、检查、监督、鼓励和自我验收,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和自制性,让学生学会迫使自己去做自己不情愿而又必须做的事情。 3.对学生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许多学生做事一贯茫然顺从,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做一些应付性工作。每天做什么事都是老师和家长预先计划好的,至于做事的目的乃至于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根本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构思自己的伟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制定自己的远期和近期的发展计划。教师同时要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将来才能成仁成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四中学小学部)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教学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 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与房屋安全鉴定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大发展,建筑工程业发展迅速,这其中以房屋建筑业的发展为典型代表。房屋建筑属于基础性的建筑项目,在施工建设中需要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房屋建设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应用科技技术和设备做好质量安全鉴定。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方法与要求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安全鉴定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促进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面貌的改变,城市大建设中房屋建筑业发展迅速,但是有限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土地中建造房屋,既要保证工程规划设计的合理,同时又要保证房屋建设使用的安全。针对房屋建筑安全问题,在实际的施工建造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做好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工作,并根据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和制定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房屋建造的实际使用效益。 1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安全鉴定的意义 1.1安全隐患的排除 房屋工程项目在施工建造中由于使用方向和建造目的不同,在施工中应用的技术手法和施工材料也不同,若这两者出现应用偏差或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出现操作失误,将导致房屋工程隐患存在,影响后期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例如,在房屋建筑规划中工程设计人员由于专业基础有限,在房屋工程设计中缺乏实际经验,一味按照工程合同和相关文件要求设计房屋建造内容,对现场施工各要素把握不当,导致房建工程施工难度增加[1]。工程设计人员在房屋建造中没有做好地基工程的勘测和规划,在房屋外形构造上一味追求美观性,致使房屋建设的质量安全系数和抗震等级等均难以达标。在此过程中对房屋建筑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降低房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1.2施工技术的进步 建筑工程类型不同,在施工建造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建筑材料类型也不同,因而对建筑项目的建造质量和使用安全影响度也不同。房屋工程在建设后投入使用,由于时间或外部环境、人工活动等影响,容易造成多种不同的房屋质量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工程建设人员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采用先进的基础手段做好预后处理,针对房屋工程项目容易出现的材料老化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预留改建空间。对房屋建筑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是从房屋建筑实际的使用效益出发,及时发现、管理、控制和解决房屋建造使用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这有利于更好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不足问题,能够在一系列的房屋施工问题分析和解决中不断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水平和技术标准[2]。 2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安全鉴定的内容 2.1检验砌体结构安全性 房屋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与鉴定中关于砌体结构的检验属于基础性的检验内容,在房屋施工建设中,砖砌结构比较常见,对其进行现场检验,需要重点检查砌体结构中建造使用的砂浆材料是否具有合格的抗压强度。房屋建筑砌体结构砂浆的抗压强度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稳定性,在安全鉴定与管理中需要与工程设计诸要素结构,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取其检测数据,并在参数分析和数据计算中获取最终安全鉴定结构。在普检程序中一般每1000平方米检测一个构件,选样在每2000平方米一个。当房屋建筑的砌体结构出现延期复检时仍需要按照相关执行标准进行安全测定,对于房屋建筑结构中特殊的空间位置包括地下室、首层和底层等,检查鉴定工作需要更加细致、检查程序需要更加规范。 2.2钢筋使用安全鉴定与管理 房屋工程项目在建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多种不同型号的钢筋材料的使用,保证项目框架的基本稳固性,钢筋在绑扎中需要与混凝土施工等结构,进一步提高房屋抗压强度,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稳定性。在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鉴定工作中要重视起钢筋材料使用和钢筋结构应用的质量安全检验工作。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受钢筋使用数量、绑扎位置和粘接方式的影响较大,大型房屋建筑项目中浇筑混凝土需要测定钢筋实际使用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工程标准。一般在建成构件后可以应用雷达探测器和电磁传感器等进行钢筋焊接测验,了解钢筋变形和绑扎位置变化情况。一级全焊透焊缝中抽取检验的钢筋试样数量应该在50%及以上,二级不全焊透焊缝中抽取检验的钢筋试样数量应该在10%及以上。 2.3混凝土结构安全鉴定管理 房屋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其基本性能包括抗压强度等对房屋建筑安全系数和质量稳定等级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房屋建筑安全安全中需要重点做好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的鉴定和检验,常用的鉴定方法有钻芯法和回弹法。应用钻探设备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钻芯取样能够更加准确和直观的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止破坏混凝土构件结构,控制好钻探设备的使用[3]。而在回弹法测定中则是对混凝土表面回弹高度应用回弹仪进行鉴定,了解其材料弹性强度,在这种回弹高度的测定中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和获取混凝土构件压缩极限,从而为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保证房屋建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房屋建筑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类型之一,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中需要保证其建造质量,为人们的居住使用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房屋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等,均需要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仪器设备做好建筑安全管理及质量安全鉴定工作,减少房屋建造和使用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促进现代房屋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屋工程在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通过建筑安全鉴定与管理,能够更加直观的发现建筑质量问题,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予以及时的补救能够保证和提高房屋建筑的后期使用质量。实施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任自强 单位:芜湖市房屋安全鉴定处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也应进行革新。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智检APP”和传统安全检查不足进行研究,创新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建立智检APP系统功能框架,并结合工程实际,落实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对智能检查及创建智能化文明工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建筑安全;智检APP 引言 2016年江西丰城发电厂发生“11.24”特别重大施工事故,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国务院、住建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了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大检查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做好安全施工检查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安全顺利生产,发现事故隐患并杜绝隐患发生,本来就是一个减少风险、降低成本的必要措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应进行革新。通过“互联网+”的新技术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可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从而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1.“互联网+”与建筑安全管理的关系 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无非就是发现隐患、跟踪处理、及时闭合的闭环管理。传统安全管理方式主要为检查表法、经验法等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存在信息杂乱、问题跟踪不便、事后统计困难等缺陷,安全管理人员的精力大多浪费在资料的整理中,对安全隐患的跟踪处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与拖沓[1]。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让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可疑隐患影像与后台安全隐患大数据模糊匹配,“智检APP”可以提示管理人员隐患等级及违反的哪条规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对发现隐患、跟踪处理、及时闭合等问题变得实时、快速、有效。本文提出建立“互联网+”的施工现场“智检APP”,创新安全管理思路与理念,从而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1)“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高效、安全的运营和管理。(2)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1)建筑安全管理简介建筑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2],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的管理。它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行动指南。②直接参与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包括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中介组织等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计划、实施、控制、协调、监督和管理。它是最直接、具体的安全管理,也是安全管理行动指南的体现。2)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传统安全管理相对于其它行业主要存在由于各项目部区域跨度大,导致安全问题不能监督落实,稽查检查结束后综合分析各项目部各维度安全工作数据繁琐等问题,以及相对于各项目部主要存在对各类隐患问题的跟踪处理以及各类报表制作等问题。3)“互联网+智检APP”相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发现不全面、上报不及时、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基于“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技术,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智能检查APP[3],弥补传统检查手段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①各项目部利用“智检APP”提高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协同工作,过程留痕,责任划分明确。②通过信息化手段落实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隐患库,做到事前预防、事后溯源。③方便公司领导层远程查看并掌握各项目安全巡视、安全作业及各类隐患预警情况。④根据影像,与后台安全隐患大数据模糊匹配,确认隐患等级,随即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自动提示,快速跟踪并监督整改。⑤方便各项目部各类预警跟踪,实时查看跟踪问题处理过程及进度。⑥各类报表自动生成,减轻各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工作量,将精力放在施工现场。⑦综合分析各项目部各维度安全工作数据,为制定下一步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2.“互联网+智检APP”的设计 (1)“智检APP”的功能简介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手机APP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而“智检APP”即将预制职能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软件安装到智能手机上,“智检APP”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人员,根据检查规范,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记录安全问题,能够实现对安全问题实时监控、督促整改,及时验证闭合等管理。“智检APP”自动上传所有数据,储存在智检云平台,后台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检查项所记录的问题,便于管理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互联网+智检APP”系统功能的实现1)安全管理模式依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特点,确定“公司圮智检APP圮项目部”安全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2)“智检APP”的工作流程安全管理人员利用“智检APP”按工作流程开展安全检查,如图2所示。3)系统功能架构的建立建立在安全管理领域的移动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3.“互联网+智检APP”的应用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重庆市轨道交通10#线(建新东路-王家庄段),工程线路长度33.42km,其中地下段长度为27.04km,高架线长度为6.38km。本段工程共涉及车站19座,其中地下站18座,高架站1座。环线重庆北站纳入10#线BT工程范围。该站沿环线方向长234m,为15m岛式站台车站,西端下穿既有3#线,其余区段位于龙头寺火车站南广场既有地下广场下方。结合施工现场对存在风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认该工程主要重大危险源为:起重机械、钢结构吊装、高空坠落及物体打击、火灾、脚手架等。(2)系统现场布置1)本工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7名,由于该工程战线长、站点多,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每站至少配备1名安全管理人员的需要,故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全部下载并安装“智检APP”,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兼职进行安全管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随手拍、随时报[4]”,使得安全隐患全部暴露出来,使得全员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真正向“本质安全”迈进。2)结合施工现场对存在风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基于“LEC”打分确认现场检点,建立定点巡视“二维码”库。通过“智检APP”预先设定巡视频次、责任人等信息。巡检人员到点巡视时,通过扫码后上传该区域客观照片,经过与后台隐患库模糊匹配或直接上传隐患说明等方式上报巡查结果。3)在系统后台预先设置安全检查标准及重点检查项,及时更新最新检查标准及上级检点,分类、分级完善常见安全隐患库。现场人员根据后台预设的检查标准,分别作出相关的记录,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拍照、上传,针对问题按等级、相关责任人对整改过程实时监控,直至整改闭合。(3)应用效果分析1)“智检APP”可以帮助现场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根据检查规范,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和发现安全隐患。2)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现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隐患排查及盯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3)检查结果自动上传,储存在智检云平台。后台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总结并分析各类检查项所记录的问题,方便管理层制定下一步工作重点。4)在系统后台,问题将以照片瀑布流方式列表展示,直观醒目。5)常见问题分类统计,便于项目竖向和横向对比,使管理人员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掌握屡犯和重犯问题项。6)系统后台可以根据需要导出PPT或Excel格式分析报告。 4.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互联网+智检APP”智能检查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动态监管,及时消除了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常见问题发生频次,使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趋于“本质安全”。 作者:曾北红 单位: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措施 摘要: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赖以发展的关键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赖以发展的关键,施工安全同时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中,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应该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切实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本文就从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入手与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切实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的对策,望采纳。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1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化建设以来,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程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加大,给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要求,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安全全,为建筑工程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基于此,加强对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建筑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程,需要从勘察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 2.1勘察设计阶段安全管理 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就应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单位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紧密合作,根据工程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行仔细的勘察,综合考虑工程施工中所有要素,包括水、电、气气、通讯等。勘察设计单位需要通过勘察,搜集相关的资料,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切实为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 2.2准备阶段安全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完成施工招标文件的编制制,这时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在相关理论依据上,根据以往的经验验,保证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单位选择等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求。工程招标规范制定过程中,承包企业评价体系建立必须加入安全业绩标准加入安全业绩标准,由相关的安全专家一同参与工程安全评价工作价工作。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过程中,除了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外工质量外,也需要将施工安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关于施工许可证的申请工许可证的申请,还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项目安全方案,在安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责任、安全施工措施等具体的内容施等具体的内容。 2.3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监理方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具体情况况,对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安全审查,对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同时,这一阶段必须对工程质量须对工程质量、安全以及进度进行有效的监控,施工单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施工安全责任任,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部门,甚至是个人身上。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配备安全管理员,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需要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另外,在不同施工阶段,需要根据周边环境根据周边环境、天气变化、现场情况的不同,积极采取妥善的安全防护对策安全防护对策。 2.4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安全问题,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建筑生产状态态,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一方面一方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理体系。从合理的施工组织、施工计划、安全责任、安全资源等具体的方面入手等具体的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提升施工操作安全性性。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的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罚制度,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3.1加强对人为因素的安全控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为、物质以及环境三大安全影响因素中素中,人为因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施工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具有可控与不可控双从属性可控双从属性,给安全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切实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必须在施工现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行安全检查,通过有效的分析判断,建立动态化的安全控制体系系。在人为因素控制中,应该强化安全教育,从心理层面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2对施工现场物体的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在建筑施工现场中,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等如果处于不安全状态全状态,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确保施工材料摆放安全全、施工机械处于安全状态,切实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全,促进安全生产。 3.3对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控制 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性全性,需要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妥善的控制。不仅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处理施工垃圾工垃圾,营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安全管理人员若发现施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必须及时的进行解除,消除安全隐患患,创建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为安全施工提供有利的条件。 3.4加强对施工生产的科学控制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水平,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控制,优化安全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从施工单位内容入手,提升安全管理意识,施工人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运用科学的安全控制手段,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 5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系统工作,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生产处于安全的状态下安全的状态下。安全控制是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工程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为建筑工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妥善做好安全管控工作,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周明亮 单位:晋城市金建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运用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障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目标的概述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考研究。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作者:缴立强 单位: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系统性高、综合性强的管理体系,它涉及到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事关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文章对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理念;施工管理体系;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最主要的施工目标。目前,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建筑行业中,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在作业中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人身受到伤害的概率要高出将近一倍,而严重的导致身亡的概率则要比其他行业高出两倍。另外,在我国由于安全因素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每年高达500多起,造成1500多人伤亡。建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给整个建筑领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好安全关。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生产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不正当的行为时,也有权利责令其整改或制止。工程监理单位作为监督整个工程的委托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发现参建单位的错误并能够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生产水平,保证施工安全 在整个安全生产进行过程中,承建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施工中的每个安全环节中更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且还承担着大多数安全责任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现场抽查、施工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3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规模更是发展迅速。其中,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尤其是监理工程师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监理工程师专业工程技术水平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法律、经济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还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对不当的施工操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所以监理人员的配置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作业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3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到施工中 在施工单位中都有相关的施工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有制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在施工现场的一些环节仍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在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未能制止违规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必将会扰乱正常的管理秩序,从而造成许多潜在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安全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观念,而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在进行作业时忽视安全生产,只关注生产效益,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忽视管理,被动应付。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数量缺乏,配置不合理,而且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这使得不能在组织方面保障生产的安全。 3.3安全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在安全投入力度方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建筑企业肆意压低造价,减少施工工期;第二,工程建设主要负责人生产观念不正确,侥幸心理严重存在;第三,在施工中只看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忽略了施工生产安全;第四,工程款拖欠现象存在严重。 3.4安全培训教育有所欠缺 工程施工一线作业员工大多为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规章制度的思想意识不高,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而且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也比较差。比如:施工中不按严格的流程进行;也没有良好的佩戴安全帽的习惯等。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员工未得到全面的安全培训,尤其是一些安全意识比较低的新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安全学习,施工前也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建筑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如果建筑安全生产只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效果非常有限。要改变安全生产管理被动的局面,可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使被动为主动。利用企业追逐利益的行为,充分调动建筑业主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将企业资质、招投标与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挂钩,并且可以作为保险公司根据安全生产业绩上下浮动保险利率的重要参评因素,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安全业绩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给淘汰出去。 4.2建立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权威的建筑企业信誉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企业安全量化的评估指标,包括劳工索赔率、损失时间事故率、经验调整系数、伤害事故率等,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反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数据,并作为保险公司、业主、政府部门、考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安全指示器。 4.3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具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知识。熟悉工伤保险的法律、劳动保护法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事故、现场勘验报告及调查处理方、伤死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统计技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还需具备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4.4建筑安全责任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因为建设单位无须承担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导致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随意降低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违法发包给了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图纸,随意改变工期,拖欠工程款、垫资工程更是经常发生。而让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单位对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须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因而业主或业主代表直接参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转型,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控强度,以此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生产安全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宗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水平。另外,监理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责,并对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从教育培养、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管理改革策略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王凌燕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谈建筑安全管理目标与手段 摘要: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安全事故,而根据数据显示,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力度低,而这种情况甚至占了九成的比例。为了减少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相对安全,达成“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最佳理想,推动社会平稳进程。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目标;手段 1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对需要的建筑物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再加上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旧的管理观念已然行不通。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而此后,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完善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推动保障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立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安全管理制度。 2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经理负责制,是一项工程中的“地基”。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工作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在确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还要确保施工成效以及施工质量。将各方面严格把控和配合,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同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二者同时,将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旧的传统观念扬长避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的绝对速度,绝对安全。根据国家对于施工安全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条例,要将人身安全建立在工作标准之上,科学地将两个工作适当的调整展开。 3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 3.1完善安全监督和责任机制 当发生事故时,不应当出现“踢皮球”的事。在日常情况下,各业务主体要明确分清责任,而国家已经颁布的各法律法规与有关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必需严格执行和拥护。举个例子,当建筑事故安全真实发生的时候,通过详细的事故鉴定结果,我们不仅要将事故发生所在单位的责任找出,而且要将这次事故中业主的间接责任找出,并且给对于实施监管力度没有起到作用的监管单位一定的责任惩罚。只有将责任明确,才会有效遏制“踢皮球”事态的发生,才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才会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制。而对于宣传工作也不能停滞,必须加强一切有关于施工建筑安全责任和技术的宣传。比如:正式入职之前要进行事故安全培训,模拟体验事故发生,开员工安全大会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3.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申报制度 当建筑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时,存在有意隐瞒不报,虚报,谎报的现象。从而将法律视而不见,《安全生产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要加强管理力度,为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施行,我们应当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使安全管理及施工事故明确,必须实行将文本公示。其次,事故发生时,企业为了不影响自身影响,会选择和当事人私下解决,而这却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途径,以及受害人并没有安全保障,对此,为了扼制这种状态,可以适当提高受害人的可获偿额度。最后,当将事故上报时,有些人员存在非法操作,要大力检查监督,发现之后绝不姑息,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人民真正的负起该负的责任。 3.3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要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只是依据法律约束是行不通的,社会协调也不容忽略。调动社会方面情绪,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为保障权益,可以将保险作为建筑工地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上一套保险,让建工时期收到的伤害能够有所保障,根据每个项目的业绩决定此项保险的费用。将市场经济很好的合理调节,而此举更是将保障与权益相结合,提高安全水平并且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3.4普及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不得不承认,为了可以多挣一点钱部分黑心企业省略了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他们不进行生产前培训和危险体验,从而忽视了情况的严重性,侵犯工人权益。情况严重的,施工条件下甚至不给工人配备任何护具,不仅如此,并没有实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超出体力承受范围,这更加大了施工期间的难度和发生生产事故的几率。而建筑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低,不懂的劳动者保障法,导致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苦也无处可说。这种状况需要改善,第一: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要将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强化企业文化。第三:开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知识座谈会,让劳动者知法懂法,懂得面对不公待遇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四:建筑企业不应当忽略安全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强调,各单位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安全的工作空间,以保障安全施工。 3.5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可以运用到施工环境系统和安全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不仅可以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期间实时监控,发现哪里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加快全面的网络系统建设,还可使责任明确,还可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建筑行业的管理。可以为每位施工工人配备电子设备,从而实时监控位置和此前的施工状态,保证施工工人安全。 4结束语 如此看来,权益、安全和保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安全才能产生利益,建筑行业的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它关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今社会竞争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企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国家稳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人身健康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决不可将其放在利益之后。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加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有所保障。 作者:庞世文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现场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2001年起建筑业总产值就以10%以上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高达176713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推动力。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的是建筑业安全隐患,各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安全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大量人员伤亡,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次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反省和深思。 1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安全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是指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关于建筑安全的工作和意识。广义而言不仅包含施工过程中建筑安全的有关工作和管理,还包括施工前、施工完毕之后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所有管理行为和意识,及国家政府对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问题的讨论和监督管理工作等[1-5]。建筑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宏观来讲,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微观来讲,主要由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对项目施工安全的计划、实施、控制等管理工作[1-5]。 2建筑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单位方面 1)忽视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依据《建筑法》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项目建设工程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并进行备案相关手续。但是,很多建筑单位对这些基本程序不予重视,没有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和备案登记。有的工地甚至是先施工再进行相关手续审批及申请,往往会出现环评或施工条件不达标问题,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长期停工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单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项目进行低价招标,和施工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压缩建筑材料成本,使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蒙骗建筑单位,埋下建筑安全隐患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2)压缩合理工期及不合规的施工技术。建筑单位为能尽早交付项目,强行压缩合理施工工期,忽视施工安全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施工人员在管理层要求之下,采取高压作业、交叉作业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给项目施工带来威胁。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没有专款专用。不少建筑单位直接将该款项归为施工费用,将该款项直接挪为项目施工材料费或是人工费、管理费,没有用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增大了危险性。 2.2施工单位方面 1)安全管理意识较低。有些施工单位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安全管理多偏于形式。即便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但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到位。有些安全管理员自身都不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自身的安全管理素质较低。2)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建筑单位比较注重对施工技能的培养,忽视安全管理培训。建筑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的较少。3)忽视重大安全管理源的管理。重大安全管理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关键部分和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和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较高。施工单位对这些重大安全管理源的安全管理跟其他环节和地方的管理方式一样,并没有着重管理,也没有编制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计划书。 2.3施工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建筑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对安全操作的认识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导致建筑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低。2)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中有不少岗位都需要特种作业证才能上岗,如起重机、信号工种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很多从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上岗资格就进行施工操作,这种违章行为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培训较少。建筑单位为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比较重视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但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却比较少。即便组织培训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工作,并不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目的,对员工的培训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2.4建筑安全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各地工程安全管理机构人数不能满足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监管人数也跟不上现代建筑工程扩充的数量。而且,监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方式以突击性检查为主,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日常监督。 2.5其他 1)市场违法转包和分包交易。建筑市场交易的操作不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内存在着违法转包、分包交易现象,不少资质较低甚至是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建筑单位参与到建筑项目中,使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激增。2)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方面水平仍较低。一些建筑施工工艺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仍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3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3.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1)树立安全施工观念。以整顿建筑安全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为目标。针对先施工后审批,没有依法进行建筑施工申请手续的建筑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依规定对建筑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施工观念。2)严查违法违规的建筑行为。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法律,堵住安全生产的法律漏洞,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中任意压缩工期、肢解发包工程等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和整改。要求任何建筑企业都须在审核手续批准完成之后才能开工,要求任何企业的施工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利润。3)建筑单位要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建筑单位应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施工单位可以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费用要求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禁止安全管理费挪做他用,对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 3.2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安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团队安全管理意识。在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要以严格、公正态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施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划分明确,保证人人有责、各司其责,从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2)改变落后管理模式。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施工人员进场和就职后的安全管理培训。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在工地上的推广和执行,并匹配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制度,号召施工员工安全生产、生产安全,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3)抓好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对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对工地上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对危险源的施工情况要随时报告给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领导,对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和监控,还可以采取定期排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 3.3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筑企业应该在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前和日常工作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场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才能允许上工,并要求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对特种作业岗位,应该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持证上岗的规定进行作业,对这些特种岗位的工作行为成立工作日志,及时的登记、记录特种岗位工作情况。 3.4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筑安全监督部门作为施工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巨大。为保证我国建筑的安全,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应树立严谨的管理态度,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的监督原则,在既不影响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及时消除各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保卫好我国建筑安全质量管理的底线。其次还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建筑安全管理知识的累积,逐渐打造出一只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建筑安全监督队伍。最后,在监督管理方式上,也不能仅依靠突击检查这一种监督方式,应该是突击检查、日常检测和定时定点监察三种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和灵活使用。以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保温系统防火技术标准及施工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工地消防装备建设为监督管理目标,逐渐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水平。 4结语 我国的建筑安全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低,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安全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关于解决我国建筑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斐 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逐渐盛行。建筑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筑安全达到了要求,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现如今,我们的建筑安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思考;完善 一、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建筑业在近年来成为了我国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我国现在处于大面积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境况。建筑业发达虽然能带给国家经济上的发展,但同时安全隐患随之增多。我国虽已明确了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但对于将来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管理不够全面 管理者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很多人都把不安全的事件归咎为人们的行为上的不安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安全的思考。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因为安全事故而导致的纠纷。如果上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安全问题,并就此进行分析思考,便有可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当然这也不能全都归咎于管理者,很多时候管理者作出了相关决策与要求,很多人员也没有认真遵守,大部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进入施工地区时,很多人都没有戴安全帽,这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规则,我们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2相关机构的制度不完善 建筑业的实施是要通过相关机构才可实行,如果相关机构能够尽早完善相关条例,迫使相关人员遵守并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省去很多力量。但我国现在相关的条例并不完善,即使有了优秀的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执法者在对于安全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过于形式化。在查处到违反安全条例的人员时,惩罚力度不够,违反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误,渐渐地人们将会对安全条例漠不关心,安全隐患增加。 1.3企业思想问题 很多企业在实施管理条例时都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安全的位置逐渐变得不重要。即使有着明确的安全管理条例,但企业人员还是会放松警惕,全身心投入到利益中,不能够自我约束,可以说在有着完善条例的基础上,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当利益大于一切时,企业方面在建筑各方面投入的资金会逐渐减少,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纸片屋”“瘦身钢筋”等安全隐患,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建筑中的材料的低质量,有些承重力度不够,有些抗压力度不够,工人的工作安全性逐步降低。 二、完善管理体系的措施 2.1管理者的自省 在管理层面,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员,他代表着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人员会听从管理者的所说与指令。当管理者真正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时,自然会想到很多安全的隐患,那么在管理人员时自然会提到这些隐患并且适时的提出安全管理的意见,那么在作业时的安全隐患将会降低很多,并且消除掉很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对于工作者的服从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激励机制的完善 现如今很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对于管理者也存在着一些误会。由于工作较累,很多人都将负面情绪发泄到相关工作中。有些人员会不遵守管理者的命令,自顾自的工作,这对安全来说有着很大的隐患,如果管理者能够通过激励机制来带头引领工作者遵守安全条例,规范工作者的行为,适时的给予遵守者奖励与不遵守者惩罚,通过这种外部的激励,工作者大部分会选择遵守管理条例。要想保证安全,并不仅仅是条例完善,更重要的还是工作者自身的遵从。当然所谓的激励机制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社会舆论压力,以及管理者的表率作用。 2.3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与企业的遵守 上文中提到了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这便导致了很多企业重视利益,而忽略了安全。当相关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关心时,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于相关的工作内容将会有着更高的安全标准。投入资金确保能够买到更加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这不仅仅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安全隐患降低,更是保障了将来应用所建建筑的人员的安全。相关机构同时对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分,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培训机制 现如今,工作者应该更多了解安全知识,管理者需要进行培训,工作者更要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很大范围的规范工作者安全的意识与行为。任何工作的基本都是人员本身,在培训期间每个组织都能够进行沟通,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这对于从业者学习安全知识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团结,这对于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有着良好的保证。人员之间能够得以密切配合,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团结工作,安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鼓励,安全隐患极大的减少。 三、管理机制的原则 3.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执法者、企业管理者、。执法者监督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又监督着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对安全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这是管理体系的一大原则。每一个人都能够切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者严谨检查,企业人员不拿员工以及百姓生命开玩笑,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法规,这样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工作并对管理人员保持信任,切实做到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到与各部门人员及时沟通,管理机制会更加简便。 3.2人人做到遵守 任何企业或相关机构的最基本的安全原则都是——人。只有人员本身都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那么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之后,每一个人都会去认真遵守,切实的思考保障安全方面的措施,那么我们所担心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会不攻自破。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便是人,不难想到,任何一则法规条例都是由人员编辑与颁发,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够去认真思考,切实理解法规中的约束内容,不把法规当作约束,而当作安全的保障,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法规中的内容,执法者认真监督,企业认真工作,又怎么会发生那一幕幕令人心寒、心痛的画面呢。 四、结语 建筑行业的兴起,加强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便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切实将生命安全作为首位,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闫伟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地方建筑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通过考察香港建筑工程项目,笔者认为浙建香港公司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做法值得同行们借鉴,这对提高国内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质量不无裨益。 【关键词】香港;建筑;安全管理 为了做好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大海外的境外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检查浙建集团在香港承建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情况,学习香港公司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与浙建集团香港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作工作交流,浙建集团由海外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为考察小组组长,海外部安委办主任、海外部广西钦州项目部经理一行3人,于2016年5月23日至26日对浙建集团香港公司进行考察和工作交流。考察小组听取了浙建集团香港公司董事长对公司的综合情况介绍,查阅了相关信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资料,实地考察了5个工程项目,通过考察学习,考察小组认为,浙建集团香港公司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浙建集团香港公司的基本情况 5月24日上午,浙建香港公司华营建筑公司,公司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董事副总经理、董事助理总经理等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小组一行3人。董事长向考察小组介绍了香港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管理架构及人力资源,公司业务情况与目前在建的工程项目,董事助理总经理(分管合规部工作)详细介绍了“合规部”构架、安全部构架,公司安全政策,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和公司安全部门的运作等情况。1.浙建香港公司“合规部”架构。2016年4月1日安品环开始合并成立“合规部”,下分安全,环保及系统管理三个分部。合并目的,旨在有效调配资源,整合现有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便于监督并加强内控工作。浙建香港公司“合规部”下设的安全部架构图如图1:安全部现有人员21人(已注册安全主任占15人)安全部的岗位分工及日常安排如表1。除助理安全主任外,安全部所有员工均是注册安全主任,获得政府及业界确定其专业资格证书上岗。助理安全主任必须修读相关安全专业资格课程,积累经验,培训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注册安全主任,为公司储备人才,配合公司发展。2.浙建香港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由浙建香港公司最高领导董事长。该安全及健康政策代表了香港公司高级管理层领导承诺在日常营运时,视安全为其中一个首要的考虑因素,并承诺符合一切有关职业安全及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守则。承诺将受公司生产活动影响的所有员工及人士的安全与健康达到一个高水平,当其它商业目标跟安全有所抵触时,安全先行。公司的安全目标是:以零死亡意外及零危险事故之事发率为目标,而每年每千人意外率少于9.5(即每十万工时发生少于0.33宗的工伤事故)。公司还承诺定期对安全政策及安全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期不断改进。公司董事长为公司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第一责任人并委任董事助理总经理负责统筹及执行。公司高层承诺会投放充足及恰当的资源以有效地执行相关的职安健活动及落实安全健康政策的精神。公司董事长、董事副总经理,董事助理总经理、董事、安全经理、地盘代表及各级员工应尽力确保公司的安全及健康政策和系统上的要求得以落实。公司还强调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是一项关键的因素,公司会鼓励员工就安全及健康发表意见并积极参与。公司所设立的安全委员会为员工及营运伙伴互相交流职安健的场所。安全经理会总结收集到的有关职安健的意见,并提交到公司安全委员会会议中去讨论。职安健意见讨论的结果会在地盘安全委员会中报告,地盘安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及安全表现资讯会公开发放并在地盘告示板上展示给地盘员工。公司号召所有员工需顾及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并遵守雇主的指示及建议。公司最后承诺确保各级员工取得适当职安健训练,并胜任与执行其安全职责。而工作中所有的风险评估将会告知有关涉及该项工作的员工。公司会定期进行安全审核及查核,以确保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承诺确保定期半年研究和讨论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制定的安全政策每十二个月或视情况所需通过正式会议作评估检查,如有需要会进行修改。该公司安全及健康政策要求公司全体员工及相关分包商的员工对此安全政策均需要有透彻的了解。3.浙建香港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①浙建香港公司必须达到国际标准认可机构OSHAS:18001,取得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委员会发放的认证鉴定证书。②浙建香港公司根据《工厂及工业经营(安全管理)规例》第59章,要安排独立安全顾问机构来执行安全审核。每半年审核一次。③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的职责,一是做好监督和服务性工作,二是协助地盘在日常生产中执行法规的制定;三是制定、支持及协助执行安全管理系统;四是向上级管理层提供安全建议;五是对公司每年下达的安全政策目标进行严格的执行和确保完成。④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A.按照香港法例或合同规定对工地最少派出1名安全主任或助理安全主任在工地执勤。B.地盘生产安全主要由所在的驻地盘安全主任或助理安全主任负责担当,为工地团队提出安全分析、建议、监督和制定安全管理文件,再下发到一线管工、分包商团队和工人去执行。C.助理安全主任的工作受安全主任或高级安全主任领导,助理安全主任只有累积工作经验,多次参与培训才能成为注册安全主任,为公司储备安全管理人才,壮大人才队伍,配合公司整体发展。D.定期研究和讨论分包商对分包合同中的安全条款内容,是否满足香港法规和行业及合约的要求。E.定期修改内部安全指引和守则。F.收集业界安全信息,并作可行性研究,看其能否应用于公司建筑工地中去。G.与香港政府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H.执行文明施工巡查及突击安全巡查等奖惩制度,监测地盘的安全表现。 二、参观检查浙建香港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 目前浙建香港公司在建项目情况:手头在建工程共有21个,预算合约金额总计为904125万港币;比较大的项目有湾仔华润酒店142745万港币;将军澳中联通(香港)环球中心141970万港币;屯门珠海学院校舍工程77488万港币,英华女校重建工程65947万港币,将军澳明爱专上学院校舍工程62870万港币等。这次浙建香港公司安排考察小组参观检查了5个工程项目。考察小组首先来到了将军澳明爱专上学院校舍工程。该项目承建1座9层大楼及4条行人天桥链接到邻近的大厦,包括地基及支撑工程及机电设备,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10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6月,合约金额为63128万港币。接着又到了香港电视将军澳多媒体制作中心上盖工程。该项目地盘面积约为20000m2,总建筑面积为23441m2。该项目包括两座大楼,其中包括6层高的媒体大楼和1层高的影视制作大楼和有盖停车场。媒体大楼包括办公室、新闻演播室、后期制作室、讯息馆和工作坊;影视制作大楼包括影视制作室、有盖仓库、检制室和储藏室等。工程建造包括基础结构及地下沼气防渗工程,上盖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铝窗及装饰铝合金墙板、室内装修及粉饰,电梯及所有屋宇装备及外围设施,合约开工期为2015年9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10月。第三个参观项目是将军澳中联通(香港)环球中心发展工程,该项目包括一座综合数据中心与办公大楼,在机电设备上较其他商用楼宇要求特别严格,如电力系统稳定与后背电力要求、线管、网际网络设备、空调设备、消防设备、无尘要求等等;相关的设计、供应、组装机验收均有专业的顾问公司与专项承判商进行,以求最佳效果。合约还包括地面绿化及山边护坡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1000m2,合约开工期2015年4月,合约完工期2016年7月。该工期相当紧迫,现正进行最后的装饰工程及机电设备组装,该项目也是香港公司目前承建的21个项目中第二大项目。第四个参观了罗便臣道英华女校重建工程。该工程包括要拆除2座现有大楼。该项目地处斜坡位置,建造打桩难度极大,共建2座9层的学校及外围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5488m2。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3月,合约完工期为2017年9月。最后一个参观项目是波老道官邸工程。该工程处在平均坡度为60°~80°的山坡上,要兴建一座6层高官邸大楼,其中两层为地下室。由于整个工地没有一处平坦地方可堆放建筑材料,需搭建多组临时工作台,另工地出入口道路亦受交通管制,每天只能利用仅有的2个小时上吊建筑材料,包括从山坡吊运走多达3650m3的余土,整个项目的关键是精心准备,有效组织,紧密协调及精细化管理各参与单位,按计划安装临时铁台和塔吊,才能逐渐增大施工面。此外合约还包括斜坡巩固工程,混凝土结构,幕墙铝板,室内装修,水喉及渠务,机电设备,电梯,泳池及园艺。总建筑面积虽然不大,只有5100m2,但是该工程是一项需要多智多谋,精心安排,严格程序的高难度项目。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3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7月。 三、浙建香港公司安全管理的主要表现 1.浙建香港公司认真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分包商安全表现回顾大会”,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该会于2016年3月31日圆满举行,今年浙建香港公司提出的会议主题是“安全做得好,行动最实际”,(今年主题是“行动”。2014年的主题是“融合”,2015年的主题是“发展”),共有110名分包商代表出席,浙建香港公司还邀请到香港劳工处代表和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为大会作重要讲话,有4家分包商荣获“最佳安全表现分包商”奖。香港公司的做法值得国内总包单位借鉴和学习。2.浙建香港公司实施“执行文明施工巡查及突击安全巡查”等奖罚制度。巡查形式有公司内部巡查,香港劳工处突击巡查,内部审核公司的检查,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等,对每个工地的安全管理要始终保持检查巡查实查与日常一个样。这次考察小组参观的5个工地浙建香港公司没有提前打招呼和事先准备,地盘经理讲:“我们平时都是这种现状,因为安全理念在每个员工心中都已深深地扎根了”。3.工地大门实施优秀的闸口管理。这项工作在香港所有工地都是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推行闸口管理一是确保非工作人员难以进入工地;二是确保在工地内掌控持有平安卡的工友进出;三是有效地管控材料设备进出工地的情况;四是施工用车外出前必须将带泥尘的车洗干净,方能外出。浙建香港公司对工地闸口管理确实做得非常到位。4.规划和鼓励公司各层级同事在职安全培训。提倡公司各部门员工及内派同事学习职安健管理系统,从而接受职安健培训,提升安全水平。公司经常举办安全讲座和意外事故分析,筹组队伍参加由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举办的职安健常识问答比赛。去年浙建香港公司工友荣获香港建造业安全分会“职安健模范升降机技工”铜奖和“职安健模范竹棚工”优异奖,提升了浙建香港公司的知名度。今年浙建香港公司又筹组队伍参加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举办的《2016建造业安全推广活动》项目中“最佳高空工作改善计划”比赛,目前浙建香港公司白田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地盘已进入围名单,经评委初审和实地考察,一步步过关,最后是否拿到名次还要等待实地考核才能出结果。关于对香港工人的培训,香港最大的亮点是香港政府出面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发放平安卡,有效期为3年,有了平安卡方能进入工地。当工人首次进入工地后,还需要地盘负责安全方面的主任对工人进行1个小时的施工现场实务安全培训。为了吸引更多的员工参加安全培训,香港建造业协会还送午餐到工地巡回安全讲座,让工友们一边听安全讲座,一边吃上免费的午餐,可见香港建造业在安全培训上的人性化管理。5.组织丰富多彩的应急演练。浙建香港公司各项目安全负责人定期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有的工地做了“受伤应急演练”,在工人不慎跌伤脚踝时,如何包扎处理;有的工地做了火警演习,如发生火灾时,火警钟声响起后,如何紧急集合,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有的工地做了中暑演习,如使中暑员工降温,如何急救送医院等。2016年上半年,浙建香港公司各工地进行了9次火警演习,4次化学品泄漏演习,3次临时构筑物的坍塌演习,2次恶劣天气演习,以及其它5次急救演习。足见香港公司的演习次数多,内容广,实效快。6.在建工程使用毛竹架的偏见得到纠正。在未去香港工地参观时,早已听说还在使用毛竹架。经香港公司介绍,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使用钢管,没有可储存的地方,而毛竹架是一次性使用的,工程结束后可一次性处理掉,而超高层逐层都是毛竹架往上升,使用毛竹架的操作技术在香港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规范。香港劳工处职业安全及健康部专门编写了《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该守则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罗列了搭建竹棚架的主要安全及健康法则,竹棚架搭建、更改、拆卸及使用的安全及健康管理,确保竹棚架安全的技术要求等。纵观香港历年来的毛竹架使用情况,安全性能还是非常可靠,消除了考察小组过去的偏见。7.施工现场临边围护,各个洞口安全到位。如临边围护的踢脚线围护,洞口上的盖板封口,楼梯护栏的安全网都做得很到位,很严密。在地面洞口上,除了盖板封实外,还均有贴上醒目的告示标明,非常规范。8.施工现场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到位。一是安全技术交底,二是每日跟踪巡查的安检,三是总包与分包在安全管理上有充分的沟通,相互尊重。9.浙建香港公司内部的BIM应用常态化。在设计、投标、施工阶段均有优异的表现,对成本管控,安全管理功效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结束语 香港是一个发达、廉洁、文明和谐的社会,对建筑行业来讲,不但法制完备,而且执法严格,制度虽然纷繁复杂,但运行有序。香港建筑工人对自身承担的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香港工人对待工作那种自发的认真、敬业和热情服务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考察与工作交流,考察小组对这次考察总的评价是:香港建筑工地创建文明工地和安全管理的标准非常务实,浙建集团香港公司真正将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来抓。浙建集团海外部安委办将对接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双方相互学习,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为将浙建集团海内外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和客户信赖工程而努力! 作者:林一杭 王翔 单位: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方法 1建筑安全的认识 安全一直是企业强调的话题,建筑施工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有许多建筑企业对安全不够重视,只是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没有将施工人员和建筑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导致出现了一些事故发生。 2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企业管理层缺乏安全认识 建筑企业的着眼点通常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没有将员工的安全放在心上。不少建筑企业为节约成本没有为员工提供必要安全防护措施,有时企业为追赶工期要求建筑工人加班加点的劳动,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大多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实际上的执行力,遇检查时才表面敷衍应对。 2.2建筑企业提供的设施不够齐全 安全设施不齐全是安全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些建筑企业为降低企业成本的支出,擅自减少员工安全防护方面的支出,有的企业为应对政府部门的检查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不为建筑工人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并把用于安全防护方面的资金私吞。安全防护设施的缩水直接威胁着建筑工人的生命健康,影响着建筑施工的安全系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员,从而无法及时的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信息,更加无法发现建筑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的不断积聚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具有约束制约的作用,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障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建筑企业管理制度非常的不完善,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更是空白。建筑企业不仅没有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为精简人员降低成本建筑企业更是没有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工作没有人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费没有人监督落实。 3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利的地形条件可以减少建筑工人的施工难度,增加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而不利的自然因素会降低施工的安全系数。(2)建筑企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建筑行业安全问题的要求,导致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并且国家在安全事故的处罚方面存在完善的地方,致使建筑企业过于疯狂的追求经济利润,而至千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4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方法 4.1树立建筑安全管理的意识 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中领导人的安全责任感,将“安全生产”的观念实实在在的植根于企业负责人的心中,从而使领导人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为建筑工人提供所必需的安全设施。定期对建筑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在促进员工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规范员工的操作方式。 4.2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施 (1)从软件方面对建筑企业进行改革,制定出条文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企业奖惩制度结合,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对于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与一定的奖励。(2)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从企业中选拔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担任此项工作,对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向专业的负责人员汇报及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排除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患。(3)将建筑企业的安全经费全部应用于员工的安全工作方面。建筑工人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定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进行购买,保证将安全经费的每一分每一毛都花在员工的安全方面。(4)建筑企业定期为企业员工播放安全教育的宣传片,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珍爱生命的思想。 4.3提高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一定要根据规章制度的要求落实到位,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出现安全问题有专人负责,杜绝出现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建筑企业一定要改变执行力差的局面,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取得国家规定的安全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风险应急能力和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结合以往建筑行业出现的安全事故问题对本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排查,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5结语 建筑工程多为室外高空作业,受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很大。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多导致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管理成为建筑行业日益尖锐的话题。为减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安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占的分量,为建筑工人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管理。 作者:杨静 单位:淮安市神州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一、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安全健康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各项工作均有利于人们的安全健康和日常生活,保护人的权益,全面提升建筑体系服务效益。 2.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主要指建筑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各方面人员均参与到安全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联合机制对安全管理积极性进行提升,形成庞大的建筑安全管理组织,全面落实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3.服务性原则 建筑安全管理时要把握好服务性原则,对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在服务性原则基础上形成以建筑企业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要强调安全管理内容、服务性内容,从根本上提升管理质量。 4.创新性原则 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创新性原则,对联合参与下的创新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创新工作全面优化建筑安全管理效益,提升建筑安全管理质量。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等全面优化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改善。 二、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建筑应用效益出发,划分层次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实现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优化。 1.联合参与下的微观管理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微观管理层次时,要以经济效益为动力,推动建筑工程项目参与方主动参与到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单向管理结构。在落实这项工作中,要把握好安全管理基本层次,通过微观层次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激发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联合参与下的宏观管理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宏观管理层次时,要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建筑安全管理规范进行强调,形成完善的建筑安全管理宏观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可为落实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多方面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实现市场的约束,完善建筑安全管理控制内容,强化建筑安全管理控制力度。在此管理过程中,政府可适当发展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优化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的落实,给予中介相关授权,使中介全面参与到安全控制过程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惩处力度,对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约束,做到公平公正、有错必罚、有过必惩。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联合参与机制不仅能改善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还能优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约束,做到公平公正、有错必罚、有过必惩。 三、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 联合参与机制不仅能改善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还能优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已成为新时期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 1.微观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把握好业主、施工单位及中介组织的设置,结合建筑项目内容对上述组织作用进行协调,形成微观层组织结构。业主作为建筑的投资者、开发方,可负责建筑安全管理的总体安全管理及协调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全局掌控者;施工单位作为建筑的施工方,可负责建筑安全日常管理事物,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的过程落实者;中介组织作为建筑的委托和协调者,可负责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是安全管理的督促者。要在该组织基础上实现督促、协调和激励,全面落实建筑安全管理任务。 2.宏观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宏观结构的过程中,要强调政府宏观作用,通过政府建立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保障市场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为微观结构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直接对微观工作进行监督,分析联合参与下的经济效益,实施调整。 3.安全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安全结构体系的过程中,要强调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文化内容,渗透建筑安全理念,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建筑安全认识,全面提升联合参与中各方的重视程度,使安全管理任务全面落实到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该结构中需要把握好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两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参与的建筑安全文化,营造良好外部氛围。 四、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1.明确主体,合理划分责任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明确建筑主体,实施以业主为核心的直接责任体系,细化建筑安全责任,实现责任的合理分担。该责任可依照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条例,明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组织责任内容,依照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相应协调,从而完善责任体系。例如,业主在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责任主体为由,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局控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的安全管理效益,提出相应优化意见和建议,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同时,业主还可在该基础上,弥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督促。 2.针对业主,形成有效激励 在传统的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业主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建筑安全管理与己无关,不关心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安全性,导致建筑应用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实行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时,要对业主实行相应的激励,通过激励提升业主管理积极性,改善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在激励过程中,可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出发:物质激励,可选取金融贷款与安全业绩相结合的激励、资金奖惩的激励等;精神激励,可设置安全标兵称号,给予相应安全管理认可、奖章等。 3.完善市场,降低安全风险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对保险市场进行全方位把握,依照建筑法的规定,完善保险内容,并制定相应的保险制度,降低安全管理风险。在保险市场上,首先要进行保险分类,结合系统机构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保险机构、以企业为核心的保险机构,选取专业部门落实投保工作,按需收取相应费用;其次,要对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意外保险进行适当调动,明确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充分把握好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 4.优化组织,保障中介安全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组织机构,形成良好的咨询服务体系、自律性行业组织;以该组织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中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介组织的安全性、可靠性。这些中介组织要取得专业许可证且能够实现安全评价,满足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的要求。咨询服务体系要能够为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自律性行业组织要能够协调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的微观和宏观管理,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综上所述,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以联合参与为核心,通过这种理念调动各方建筑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充分提升了建筑安全管理质量,为我国开展建筑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人员要遵照构建原则,全方位把握层次内容,在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基础上加入安全文化元素,采取运行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全面优化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效益,加快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发展进程。 作者:罗曙光 单位: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JSA应用下的建筑安全管理 1JSA的定义 JSA是“jobsafetyanalysis”的英文缩写简称JSA,中文名称是“作业安全分析”,它是把一项作业分成几个步骤,然后识别每个步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危险,进而找到控制危险的措施,从而减少甚至消除事故发生。它是一种常用于评估与建筑施工作业相关的作业风险分析的工具,是用来评估任何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潜在风险并使风险最小化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它是美国人葛理玛教授在1949年所提出的一套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建筑安全施工管理中普遍使用。现在也是我国建筑企业主要用于施工现场进行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 2JSA在施工中的实施应用 2.1实施JSA的流程 JSA分析的编制原则是与作业工人在一起召开会议进行详细讨论分析的,也就是说JSA的编制者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审核是由责任工长完成的,最终由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审批。JSA的编制分析共分为以下七个步骤:要做JSA的作业任务将任务按顺序分成几个步骤按步骤识别危害分析评估风险最后,定期评审和持续改进将JSA分析结果与员工沟通制定控制危害的措施 2.2JSA的实施应用 项目开工伊始即对施工现场JSA的实施进行详细的策划,确定JSA领导小组,及时编制JSA实施计划。 2.3JSA的应用范围 它适用于所有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安全分析和危险源辨识。 3JSA分析的方式方法和编制流程 3.1JSA分析小组人员的组成(最少3-4人) 在建筑施工现场,各项JSA分析的具体实际实施者是现场的工人,同时由于工人长期从事相应的工作,本身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因此JSA分析的编制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包括施工现场的工人:即管理经验丰富的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精湛的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 3.2JSA分析的方式 JSA分析一般在施工作业现场进行。对于需要专家论证或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刚开始进行的JSA分析可以在室内以推演的方式组织实施。最主要的是进行JSA分析必须是由熟悉现场和设备的、有经验的人员参加。 3.3JSA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JSA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每项专业工种都有几个相关联的几个施工工序组成,同时分解施工工序时应注意不可过于笼统、不可过于细节化,在进行JSA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该项工作的相关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从而能够保证最大程度的将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所有分解工序都能找出来。具体分析方法归纳为:集体讨论法,即由所有丰富施工经验参与施工的人员在一起对所从事的工作上述要求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分解并讨论施工顺序,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安全控制措施;现场观察法,即针对一线施工工人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依据其操作规程评估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分析出相对应的安全控制手段和措施。 3.4JSA分析危险工作认定的方法 在进行JSA分析中并不是所有的施工项目都属于危险工作,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现象可判定为具有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工作:(1)国家规范规程和技术操作手册中关涉到的操作事项;(2)未经历的、非常规的、施工人员不熟悉的施工项目;(3)新的或变更后的操作内容对作业人员来说是不熟悉和了解的;(4)有设备和管道检修的工作内容;(5)曾经发生过安全事故或未遂的工作;(6)有潜在的安全隐患的工作;(7)事故或隐患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高的工作。 3.5JSA分析出的危险等级和需采取的措施 极度危险(有可能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五级不能继续作业,立即停工高度危险(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四级需要立即停工整改并采取规避措施中度危险(有可能发生较大事故)三级需要整改并采取规避措施轻度危险(有可能发生一般事故)二级需要注意和保持警惕并采取预防措施稍有危险(有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一级可以接受继续施工,但要小心。通过以上方法,依据评估的风险的危险程度和等级,可以迅速的有效的决定所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3.6JSA的编制流程 在分析每一项工序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应从健康、安全、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首先在项目工程开工前以班前分析会的形式组织现场一线工人各抒己见,提出自己认为在作业当中存在的危险,并经过讨论和梳理找出工作当中切实存在的危险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由班组长负责预防危险措施的落实和实施。经过上述方法和班前分析会之后,最初的JSA编制已经完成,经过工长的审核和修改后形成正式的JSA文件报项目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安全总监审批,最后经过项目安全总监的再次修改形成最终版的JSA文件。项目JSA的编制和实施遵循PDCA(循环改进)的相关原则,对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并再次执行检验,直至整个JSA安全分析管理符合现场实际,能够切实保证现场作业安全。JSA编制完成后,整个JSA的管理工作其实只完成了很小的一部分,最终的难点和重点是JSA在实际工作中的真正落实和执行。 4进行JSA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4.1结合现场实际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因素,因此只有真正运用实事求是和紧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的原则,才能有效的保证JSA分析的较全面。 4.2集体参加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必须在所有职工集体参与下才可以有效的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假设只是由个别现场熟练工人进行JSA分析,那也就失去了进行JSA分析的真正意义了,进而分析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全面,也不能所有的一线员工真正理解和有效的规避风险。为了能保证JSA分析的全面到位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要求参与JSA分析的人员必须包括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 4.3重复进行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分析到位的,也不会全面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进行完第一次分析后,必须在回顾现场实际作业顺序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分析,直到所有参与JSA分析的人员都认为所有内容均已分析到位。 4.4连续进行的原则 JSA分析的内容不可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当工作内容、技术操作工法、操作规范和环境发生改变时,应该及时的重新进行JSA分析,从而确保JSA分析的实际可操作性。 5JSA的实施效果和优点 通过对JSA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JSA的方法更具精细化和有针对性,实施性非常强。而一般的安全管理更侧重现场安全状态的管控,在具体工作的危险预防上针对性相对不足。通过JSA的实施很好的弥补了一般安全管理的缺点,为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的水平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通过实践,JSA在现场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执行起来更有针对性,考虑的更加细致。从实际的实践情况来看,经过和只采取一般的常规的安全管理的项目比较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无死亡、重伤事故,无火灾事故,轻伤事故率不足1‰,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同时JSA分析也很好的和现场作业结合了起来,有效的提高了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水平和意识。通过实践和实施JSA,具体优点明显,它能使我们很容易找出风险点从而准确的研拟解决对策,能有效的预防伤害与事故的发生,能有组织的和系统化的让工作更正确有效率的执行,能很容易的让现场施工人员领悟并和运用,同时并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6JSA的局限性 通过现场实践,JSA是控制危险作业的有力工具,它把一项作业分成若干步骤分析每一步骤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但它自身不会阻止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出现,它有局限性,它需要现场实际操作的一线工人在真正正确贯彻并实施JSA的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和事故。由于JSA基于施工经验,是由一个或一组人对作业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人对作业安全的认识和经验,不够系统全面,JSA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定量评估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只有参与JSA分析人员的经验越丰富才能对风险认识的越全面,才能把JSA实施的更好,才能做到更好的规避风险。 7JSA在建筑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实施JSA,可以较大程度的加深和提高一线作业人员针对本职工作和其存在安全风险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控制隐患风险的发生和降低其发生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一线作业人员规避安全风险的思想意识,更好的规范一线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它有利于规范施工人员的正确作业行为,使工人明白每一步骤应该做什么,怎样正确的去做,能更好的使他们认知工作过程中的危险,对规范工人的安全作业行为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针对新进场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时,JSA的方法能使新员工很容易掌握与运用,可以较容易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规避安全风险的意识,有利于快速提高识别危险因素的能力,能够促使一线工人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工作现场中的隐患因素和参与HSE(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控制意识,进而有效的促使一线工人养成经常自觉地进行风险评估的习惯,为现场团队形成良好的HSE管控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8JSA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JSA的应用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革新和进步,它是根据分析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把一项工作内容分解成几个环节,再识别每个环节中可能隐含的风险因素,进而及时有效地发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确保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甚至消除事故的发生。它将一些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带入到了建筑施工现场。同时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形式创新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发展和进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9结语 依据上述内容的详细论述,可以看出JS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好方法,风险识别与控制评估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它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行为中。只有施工现场每一个工人均能够正确并熟练地掌握和使用JSA的方法,真正做到集体参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风险意识,才能够更安全、更高效地促使一线工人完成现场的施工任务。 作者:任振雷 单位: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系统定义与评价 1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描述 建筑安全管理系统,首要的是对安全问题的理解,所谓安全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实际需要,是人们继衣食住行之后的又一项基本需求,它是和恐惧、危险等不安全因素相对立的。安全的标准也在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言。换句话说,研究安全就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安全指标。其次要明确建筑安全,建筑安全是一个过程化、程序化、系统化的概念,包括建筑物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安全因素的总和。具体的来讲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装修以及后期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1]。明确了以上两个概念之后,建筑安全管理的概念也相应的明确。所谓建筑安全管理是指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装修以及后期的房屋维护和使用中所有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防护、预测、控制的行为。建筑安全管理包括设计阶段的安全管理、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装修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维护阶段的安全管理和建筑使用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安全管理一般的只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但不能够绝对的避免事故,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减低伤亡事故,减小公害。在安全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设计阶段的安全系统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设计阶段的安全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施工阶段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施工阶段和维护使用阶段出现的断裂、坍塌等严重问题,多数都是由设计阶段出现的问题,图纸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后期建筑物强度不够,造成财产损失巨大。建筑施工阶段的伤亡事故是频率最高的安全事故,主要包括机械事故、触电事故、高空坠落等等常见的建筑事故,健全安全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定期检查,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办事,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施工伤亡概率;装修过程中,由于装修材料、装修设备等的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屡屡发生。因此,要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就要有一套建筑安全准则,严格按照准则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伤亡事故[2]。 2安全管理系统的参数定义 建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建筑物的不安全因素、施工人员和住房人员的不安全因素、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相互交互的不安全因素。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不利的安全因素进行管理、预测、控制,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可以运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将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模型。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建立投入-产出模型[3]。Y=Q(R,F)其中:R为安全投入;F为安全生产函数;Y为安全产出。R包括: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安全标准投入、资金投入以及其他的投入。以上投入为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投入参数。Y=Q(R,F)是建立的建筑安全管理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方程。上述方程理论上成立,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列出具体的函数方程式,为此引入社会参数f、企业参数m、自然参数n。所以上式可以变换成:Y=Q(R,R(f,m,n))。 3安全管理系统的客观评价 通过计算安全评价方程的值来评价一个建筑公司的安全质量好与坏,也可以用来评价两个建筑公司之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在公司管理参数稳定的情况下,只需要提高安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效果。现阶段,最常见的问题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减少安全人员、减少安全经费的投入、减少安全设施等做法,极大的违反了安全管理法规,更违背了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建筑行业、社会、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建筑公司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公司的参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施工的技术水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这是安全工作最基本的三个保障[4]。要保障建筑安全管理系统正常工作,不仅是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人员的任务,需要靠整个社会一起共同努力,一起维护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社会除了给予一定的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之外,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系统中来,相关的立法机构要建立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系统的管理进行支持和维护。 4总结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尤其建筑行业更是发展迅速的一种行业,从事建筑行业的员工包含各色各样的人,现阶段建筑行业主要围绕着高层建筑、偏远地区的房屋建造等危险工程展开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的参数定义,并对建筑安全系统进行了评价,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作者:周倩滨 单位: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工司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的后期装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专业,它把美学与建筑融合为一体,简称为建筑装饰工程。装饰工程图和装饰效果图,是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基本依据。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作用,程序,方法及因素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 工程预算编制 程序 方法 因素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及安装工程预算是建筑企业进行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建筑装饰与安装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意环境的舒适和造型的美观,这就必然促使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 1. 装饰工程预算的作用 ⑴是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一个装饰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几个不同而又可行方案的基础之上,根据设计构思、装饰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等做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⑵是签订装饰工程施工合同,实行工程包干,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双方认可的装饰工程预算,与建设单位或业主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或预算,报价包干,当工程竣工后,根据预算进行结算。 ⑶是建设单位或业主确定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或方案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或报价,经双方认可,就可以正式确定为该工程的投资金额,并以此安排计划。 ⑷是银行贷款和拨付工程价款的依据。银行根据双方签字认可的合同预算办理工程价款拨付,它也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的依据。 ⑸是施工单位内部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签字的预算编制财务技术经济核算计划,实行工程成本核算,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⑹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和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提出实物工程量、劳动力计划、材料和机具需用量、资金用款计划及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自始至终处于有效计划控制之中。 2.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程序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其预算编制需要依循以下程序及步骤: (1)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勘察现场、调查施工环境拟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 (2)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熟悉和充分理解施工图纸及相关各专业间的衔接和所有的设计技术资料,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合理的划分项目,了解工程的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的内容,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注意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合理的套用定额,注意学习日常的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的含义,对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及甲方的要求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编制分部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工程量,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与此同时,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3)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一般取费时,应遵循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和规定,依据相关的要求和文件的时效性,按工程性质合理的确定取费基础,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即保障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同时又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合理计费。 3.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方法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根据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法)、取费来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是确定该项装饰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文件,由直接费、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五大部分组成。目前,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有两种:即单价法和实物量法。从造价管理角度看,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既受现阶段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必然也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说,单价法因采用地区统一单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多体现静态管理。而实物量法采用当时当地市场价,其预算单价依市场行情而变化,较多体现动态管理。当然,两种方法的基本计价依据即预算定额消耗量,均应执行法定标准限额,对造价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有一致的规定。但两种方法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实物量法的费率也可以按市场供求情况随行就市,浮动取定。这意味着凡以费率计算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等,在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价格升降幅度较大的条件下,以及在项目情况复杂条件下,可以采用实物量法予以按实计取,使造价更贴近实际。而单价法则不允许变动费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计算出的造价不尽合理。 (1)单价法,此种方法是利用分部分项工程单价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为: ①根据施工图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 ②根据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单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 ③根据取费规定,计算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汇总计算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④通过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2)实物量法:此种方法是实际用工料数量来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如下: ①利用施工图设计计算材料消耗的数量; ②按照劳动定额计算人工工日; ③按照装饰机械台班费用定额计算施工机械使用费; ④根据人工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费用单价等资料,计算单位工程直接费; ⑤算出间接费、利润、税金,并与直接费汇总成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⑥进一步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4. 影响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因素 装饰工程预算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的对项目费用的一种展望和预测,同工程结算(动态)有着质的区别。预算编制超前性注定了从一开始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一项建设工程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 ①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材料价差按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信息价格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②国家政策性调价。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例如:人工费、机械费调整,特别是现在根据市场情况实行动态人工费。 ③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 ④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工程实体性消耗部分和措施性消耗部分决定的。实体性消耗部分一般是按施工图及说明所描述的工程实体部分计算,不应有较大出入。而措施性消耗部分,则因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产生差异。 (2)设计修改与变更。工程设计同样受到诸如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手段、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工程量计算误差。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繁杂的工序之一,正确的工程量计算结果是整个预算的基础。在市政道路、桥梁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往往在图纸中已有明确标示。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需要预算人员校核后方可使用。目前,利用图形算量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使预算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率大大的提高。 (4)设备材料价格误差。在国内,同一种型号设备存在多家厂商生产竞争,价格混乱,报价不一,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使得设备材料预算价格同结算相差较大。 (5)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合理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不断涌现,导致预算定额缺项或需要编制补充定额,如缺少依据、缺少资料、缺少调查和方法,就有可能所补充的定额中的人、材、机单价是否合理,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因素。 (6)编写预算说明。一部完整的预算文件编制完毕,应将编制的依据和在编制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预算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应用的材料信息及一些影响的造价的变更因素,都应加以说明,补充完善,真实的反映和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预算编制时,必须熟悉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合理的套用定额、了解施工工艺、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工、现行材料市场价格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及取费标准,提高预算业务素质,做到万无一失。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发展,都要求校企双方寻求合作。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与当地装饰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实践途径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思考。 高职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把握校企合作的关键——建设紧密型基地,通过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以及“五位”的“一体化”运作,凸显了“高职”与“特色”两大要素,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围绕“五位一体”办学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金华市建筑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一、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校企双方找到恰当的利益点,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建筑装饰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1.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 职业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成果的侧重有所不同,职业教学强调产品开发、作品创作、产业创新;传统教学更强调的是论文、学说、著作。即传统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往往把论文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而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产品开发与创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承袭历史文脉,搏击时代潮流,关注产业创新,善于市场开拓,培养能够实施现代经济品牌战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另外,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校内基地难以应对。而校外基地能够提供全景的、实真的实训条件,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基地的资金投入、更新等不足。 2.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学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特色经济。这种经济特色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强力的人才与科技实力支撑。从金华当地建筑装饰装修企业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地进驻金华市的分公司,如浙江九鼎、广州星艺等。这些装饰公司相对实力较强,设计施工队伍齐全,在金华本地装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二类是金华市本地企业,如百姓、百家居、广华等,这些可以说是金华市区的装饰公司里面的明星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类是小型公司,数量多,但设计施工力量相对薄弱,业务不够稳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属于上述的第二类企业,集装饰设计、施工、材料销售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急需专业人才支撑,热切希望与学校合作。 二、合作途径 1.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促进产研合作 金华市装饰装饰设计研发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机构。主要面向金华地区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引领当地装饰设计时尚,提升金华装饰行业设计水平,为地方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运作,并负责基地学生实训管理。另外,中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为师生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产研合作搭建了平台。 2.以实际工程为教学载体,以赛促学 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学院专业教师同基地技术骨干多次协商,决定增加室内设计平面布置、效果图制作两个专题实训,强化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图纸表现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每天安排教师对学生练习进行讲评,每周进行设计竞赛,评选出最佳方案,由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邀请基地、协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开设水电专业知识讲座、法律法规讲座及金华装饰行业规定等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增进对金华本地装饰行业的了解。 3.采用工作室制,兼职教师参与指导 参照公司运作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本工作室学生的实训开展。每个工作室10名学生,保证充足的指导,增强实训效果。学生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改变学校里“假题真做”的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工作室小组协作,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实践效果 1.针对性开展实训,拓宽专业知识面,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 原有学校教学侧重方案设计、轻材料与施工。现在实训内容调整后,强化了原先相对薄弱的环节,拓展专业知识面。授课地点改变,学生有新鲜感,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公司的项目运作给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2.设计、材料、施工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更具实战性 学生在学校里把每次设计课题仅是当作作业来做,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是应付。而现在在实训基地,是在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际工程项目内容,做好了便能够付诸于实施的设计,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到承接业务、客户洽谈、现场量房、方案设计、与客户沟通、材料确定、合同签订及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由于学校内部条件限制,只能侧重于设计方案的训练,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等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实训基地有设计中心、装饰材料展示中心,学生可直接参观装饰材料,并可向业务员了解材料知识。另外,基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与管理。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装饰项目运作,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对企业有了认同感;表现优异的学生将留在公司就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得到了实惠,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四、实践反思 1.基地选择是关键 要实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寻找合适的校外基地是关键。金华市百家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集设计、施工、材料于一体,且与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合署办公,同时设立了中装协培训中心浙中培训站。这些优势集聚为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驻基地实训提供了必要条件。纵观金华市当地装饰公司,没有第二家可以具备如此条件。 2.校企互赢是前提 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是互赢。百家居之所以愿意同学院合作,重要的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到学院专业教师力量,在金华当地装饰设计市场暂没有优秀的设计师,而学院专业教师具备优势,可以为企业充实设计力量,并作为极佳的宣传优势。二是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培养,为补充企业设计队伍做好准备。学生培训考证能够为企业带来部分利润。而学院层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训和技能提升搭接了舞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互动双赢。 3.长效机制是难题 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为学校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加上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也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办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每届学生约100人,全部进入校外基地实训,难以保证有效指导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学习动力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淡。另外,学生每天从学校到企业上下班交通和中餐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有些抱怨。我们建议,学院配备必要的实训教学经费,用于学生交通等补助。另外,可考虑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基地实训,这样可有效保证实训指导效果。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装饰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生产力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方针政策问题。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工程、环境艺术的主干专业课和建筑工程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掌握装饰工程造价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包括装饰工程分项列项,分项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套用定额,编制装饰工程预算书等内容,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应具备对一般公寓与别墅装饰工程进行装饰工程预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有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也有很多相应教材出版,但是优秀的专业教材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编著”而成,只能用作参考,还达不到教材的标准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装饰预算课程与建筑装饰专业有所不同,工程预算主要受室内设计方案影响,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装饰材料层出不穷与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对预算的影响就会很大,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方法计算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开设装饰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一、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环艺专业归属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1.2 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时的情况下,工程计价软件的学习只能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课后学生自主练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特点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应用能力弱。环艺专业学生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瞳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装饰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装饰工程造价文件。 二、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内容转变为以2008年的计价规范为主,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和现行的地区计价方法,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的瓶颈,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理论讲述、案例描述、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这一前提下,留好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本章节剩余内容的自学,结合作业练习,主动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作业的抽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内容进行鼓励表扬,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优选教材,适时补充最新内容。除了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造价政策,复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价目表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2.4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掌握计价软件。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计算规则多,授课内容讲的过细、过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工程量计算规则多数都比较好理解,再结合教材案例,学生只要课后认真练习,都能够学会,所以课堂上只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讲解,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注重连续性,每次作业均是由一个单项工程分解出来的分部工程,多次作业内容完成后,会组成一份完整的装饰工程清单计价文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系统全面的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这种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更新造价知识,适应工程造价信息量大,内容调整变化快的特点。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一名既能搞设计会画图,又能懂预算会管理的装饰行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也正是目前装饰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材。 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同时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计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用的计价软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计价软件的学习版本,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软件,要求最终应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作为作业上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价软件的目的。 三、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对传统定额计价模式深刻的改革,总的来说要在“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为所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中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石材幕墙在建筑装饰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建筑装饰工程中石材幕墙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石材 幕墙 质量 控制 石材幕墙就是板材为建筑石板的建筑幕墙,中国的石材幕墙是世界生产和使用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年均石材装饰板材用于墙面装饰的约 2500万平方米左右,所用石材幕墙挂件约1.4亿套左右。如何控制石材幕墙的质量,已经成为建筑装饰工程重中之重。 一、石材幕墙工程材料的质量管理 1.资料审查。(1)审查幕墙工程所用各种材料、五金配件、构件及组件。(2)幕墙工程所用硅酮结构胶的认定证书和抽查合格证明;进口硅酮结构胶的商检证;国家指定检测机构出具的硅酮结构胶与接触材料相容性和剥离粘结性实验报告;并应有保证年限的质量保证书。(3)石材的弯曲强度不应小于8.0mpa;吸水率应小于0.8%。石材用密封胶的耐污染性试验报告。 2.实物检测。检查内容包括预埋件的尺寸、钢板的厚度、铝合金型材、钢龙骨、石材的尺寸、铝单板板材厚度、结构胶、密封胶、不锈钢点驳件、玻璃的品种、规格、厚度、不锈钢螺栓、膨胀螺栓、化学螺栓紧固螺钉、铝塑板和防火保温材料等等。 3.复试试验。(1)铝塑复合板的剥离强度。(2)石材的弯曲强度;寒冷地区石材的耐冻融性。(3)玻璃幕墙用结构胶的邵氏硬度、标准条件拉伸粘结强度、相容性试验。(4)石材用结构胶的粘结强度;石材用密封胶的污染性。 二、石材幕墙工程设计方面质量控制 1.督促完善设计文件,对设计中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建设单位向出图单位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补足工程所需图纸,提供结构计算书、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 2.认真审定石材幕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健全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安全措施,特别是特殊工种必须持有资格证、上岗证。 三、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 由于幕墙高度大,面积大,尺寸变化复杂,因此,对金属框架立柱与主体结构预埋件、后置埋板,立柱、横梁连接件与金属框架的连接,后置埋件的拉拔力试验及钢框架的防腐、防火、防雷、变形缝等检查监督均坚持严格把关,达不到主控要求,必须返工,以确保安全。为克服土建误差,在各个控制门窗洞边阴阳角及罗马柱位置固定丝线,作为标准控制线。放线定位后对控制线进行校核,以确保垂直度和金属位置的正确,并作为绘制石材加工图的基准,使得加工的石材尺寸与放线相符。 1.预埋螺栓。施工中,应重点对螺栓埋设长度、孔洞清理两方面进行检查,以保证螺栓的使用强度达到要求。另外,施工中螺栓必须使用在混凝土墙上(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30) ,不能使用在砖墙上,否则,强度达不到要求,留下安全隐患。 2.龙骨安装。安装过程必须对每一根横、竖龙骨的轴线位置、安装标高、垂直度与设计进行核对,偏差可控制在±3mm以内,以保证将来石材安装有足够的调节范围。 3.避雷连接。横竖龙骨一般用专用连接件进行连接,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一般采取焊接的方式。施工中,应重点对连接的方式、是否闭合及防腐进行检查。确保避雷测试一次成功。 4.焊接、防腐。焊接必须严格按国家颁布的焊接规范及设计要求,对焊接位置进行质量检查。对完成的焊接部位,应及时进行防腐处理。 5.石材安装。(1)石材安装前检查石板外露面及连接处有无崩坏、暗裂,经修正后的崩边无明显痕迹,外体尺寸、厚度、颜色等符合设计要求。(2)将铝合金挂件用螺栓牢固地安装在横龙骨上,安装时注意检查标高等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标高和平面位置靠挂件进行精确调整,提正完毕后将螺栓紧固。(3)按石材的编号、颜色将合格石材运到安装部位。(4)石材板背面上下共开槽四个,上面两个槽的铝合金挂件的两部分需要在挂接后用可调螺栓再次调整固定:下面两个槽的主挂件两部分直接落入槽中即可。(5)对于挂石板无法调节的个别板面可采取予装-检查-调整-挂接-检查-取下石板-第二次调整-挂接-检查的流程,进行二次挂接安装,也可采用实样装配法,利用工艺板进行调整的施工方法。(6)检查相邻石板的各项数据、平整度、对缝间隙、平行度、高差等符合要求。 6.注胶的质量控制。⑴挂件的锚固:为固定挂件,在35mm厚石板上用开槽机开出7~8mm宽圆弧槽,深度要大于挂钩深,如开槽位不准,固定挂件时会形成崩裂、断口。用低硅油耐候胶将挂件一侧柔性固定,以解决不锈钢与石材线膨胀系数差异,消除应力,在锚固时,切勿硬性接触。⑵胶缝的宽度:考虑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产生变形及温度应力变化,为了给板材之间预留足够的胶缝来消除变位,胶缝宽选用8mm。⑶注胶时应注意影响质量的四个不利因素:多孔性、粉尘性、石材的不均匀性和污染性。 四、石材幕墙安装的整体检查 1.整幅石材幕墙的垂直度、平整度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饰面石板的外观是否存在缺棱、掉角、坑窝等现象出现,如对外观影响较大的应进行更换。 2.认真检查每一件石板是否有裂纹存在,如发现裂纹粗大有可能危及结构安全的必须马上进行更换,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3.石板的花纹是否能基本调和,色泽是否基本相同,光泽度是否低于75光泽单位等。 4.天然花岗石板材外观缺陷的规定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装饰工程施工千变万化,工序千头万绪,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是最难控制的,装饰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也直接影响城市美化。 【关键词】装饰施工;方案;质量;进度控制 建筑装饰理念是指通过各种过程,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符合人们对建筑物审美要求的预期行为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建筑装饰的指导思想。建筑装饰理念千差万别,它与人们的要求、文化素养、欣赏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有很大关系。有“张扬夸张”型、“淡静素雅”型“、活泼开放”型“、实用简洁”型、“庄严肃穆”型等。不同的使用空间,其装饰格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引起的反映是有区别的,所以人们对建筑物装饰,要考虑装饰后形成的环境效果,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沟通,形成共鸣,才是建筑装饰的最佳追求。 1 建筑装饰方案确定 装饰方案的内涵实质是装饰理念,装饰理念的外在反映就是装饰方案,二者相互依存。一个建筑物装饰方案的确定,要考虑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装饰理念新颖性、实施的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因素。装饰理念新颖性至关重要,是决定方案优劣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其指导下,处理装饰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才能保证装饰格调不走形。 装饰是对已有建筑物的美化处理,采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应该是成熟的,至少是已有可靠的实验基础,而不能想当然,方案在技术和施工方面要考虑可行性。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讲,资金的支出相对主体结构来说,不是以经济节约为首要考虑原则的,要考虑准备投资额的多少、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方案效果与投资的匹配程度等因素。建筑装饰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它是一件装饰作品形成过程中的线索,有了它才能使建筑装饰有了灵魂,装饰理念的确定要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相关联、相协调,并突出装饰的个性,以此体现装饰理念的新颖性。 2 装饰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施工控制是指在施工现场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在产生不合格品之前能够采取措施纠正可能的偏差,同时在施工现场对成品进行适当的保护,以确保向业主提供满意的装饰质量。施工控制的范围包括从进入施工现场,以及收到所需的原材料与零部件时起,直到成品保护并使顾客满意接收为止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施工控制强调按“规范”施工,以“工序”为控制点,以“预防”为目的,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在施工现场,强调对质量进行预防与控制。预防性的要求是针对整个住宅装饰装修工程的全过程,而不是针对这一过程的个别阶段。 2.1 严把材料质量关,做好材料质量检验 装饰材料是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正确地选择,合理地使用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装饰材料既要内在质量,又要外观质量;也就是说内要结实,外要漂亮。目前装饰新材料层出不穷,品种多,种类复杂,材料来源也往往变化较多。因此在施工前,对装饰材料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 2.1.1 装饰材料品种多、颜色、花纹、图案又很复杂,为了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必须按设计要求选用材料。 2.1.2 所用的材料(包括半成品),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材料标准规定,严防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确保材料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 2.1.3 对进场的材料要加强检查验收,验品种、验规格、验质量,若发现材料来源变化、技术指标差异或质量出现异常要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人体有损害的材料,除做质量检验外,还需进行有害成份检测分析。 2.2 控制好每道工序,把好工序验收关 2.2.1 建立质量控制点 装饰工程施工工序较多,纵横交错、内外交叉、干湿混合,每道工艺、每道工序都要认真检查验收,该量的尺寸要量,该测的数据要测。如:防火、防腐、防霉变,隔热、隔音、保温,螺栓强度、预埋件牢固都要进行检查、验收,严格控制。要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建立质量控制点。通常情况下建立质量控制点的原则: (1)结构中的关键部位; (2)复杂工程、复杂部位、复杂工艺或新材料、新工艺需要重点控制的工序; (3)质量特性不稳定、质量通病容易发生的工序或部位。 2.2.2 加强工序控制 工序操作是质量形成的必要阶段,在施工操作活动中,工程质量受操作人、材料、机具、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目标。 (1)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点。每一道工序对下一工序来说,是一种产品,凡本工序的质量问题要在本工序内解决,不给下道工序留麻烦。要提高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组织技术培训,培养操作技能,既掌握传统工艺,又掌握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 (2)合理安排工序,做好工序衔接。装饰工程通常的操作工序是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湿后干,以防工序颠倒,造成返工修理或交叉污染,影响质量。 2.3 变更控制 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控制,不仅要控制结构安全、防火、环境、室内装饰材料有害气体含量,装饰变更方面的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会形成安全隐患。涉及结构方面的变更,一定要经受力验算;材料替代方面的变更,一定要符合被替代的技术指标和装饰功效,并且要始终保持装饰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2.4 加强关键过程控制监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 关键控制点是指一些要害问题,指施工中的一些限定性不利因素,或是能使计划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利因素。要抓住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关键环节以及这些过程环节上的关键点、关键要素。控制好重点的关键部位的施工,专人现场进行监督,运用统计手段,通过排列图、因果分析图、质量直方图、控制图等,分析质量波动及变异原因,判断施工是否正常,评价施工管理水平。比如,设计上要按业主的功能要求尽可能细化设计,给出详细的施工图,并参照标准图集标出详细做法。无标准图集可参照的,特别对于一些特殊的工艺作法和隐蔽项目,应提供详细的细部做法和节点大样图。工程用料上,应标明品种、规格、档次标准和颜色等。一些艺术性强的特殊工艺作法,拆分计算相当复杂,可标明图号,简化为项、个等进行计算报价。关键过程控制的重点在于从众多的目标项目中,选出对全局有决定意义或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作为控制对象,及时掌握重点目标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重点项目的实现,并促进总体项目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3 结语 建筑装饰的效果直接反映人们对建筑美学追求的品位,而建筑装饰理念是建筑装饰的精髓,所以建筑装饰的个性要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针对不同情况控制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装饰工程的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美化环境的需求,并达到装饰的目的。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析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 管理 【论文摘 要】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反映建筑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它是建筑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的集中体现,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一项综合指标。所以对于项目成本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原则和方法我们有以下的观点。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成为企业兴衰的主要课题。针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如何搞好成本管理提出几点思考。 1 当前建筑装饰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成本管理的意识落后。从意识角度来看,工程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从装饰企业与项目经理部管理层面来说,部分企业没有从企业管理层面加以控制,由于建筑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各工程项目分散于不同的施工区域,企业管理层属于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无法对工程成本施加影响。对于项目而言,由于深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在保证工程生产方面易于达成共识,对工期成本及项目盈亏却无暇顾及。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就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效益向生产低头的典型表现。 1.2 内部成本管理层面。从项目经理部内部成本管理层面来说,内部分工缺乏协调与沟通合作,部门之间以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不进行成本分析考核,离开成本管理抓效益的做法,是造成一些单位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工人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造成人工费的浪费,如果材料管理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搬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会使工程成本增大。 1.3 应变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本核算包括: 1.4.1 预算成本。指根据施工图计算的工程量和预算单价确定的工程预算成本,反映了为完成工程项目建筑安装任务所需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也是工程项目合同签订的直接依据。 1.4.2 实际成本。指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支出的总和。 1.4.3 目标成本。是指按企业的施工预算确定的目标成本,这一目标成本是在装饰工程项目经理领导下合理组织施工、充分挖掘潜力、采取有效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加强管理经济核算的基础上,预先确定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 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没有预控地投入。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健全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2.1 平衡效益与质量的关系,以工程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计划为蓝本。加强质量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质量成本的综合值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 2.2 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工期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效益。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 2.2.1 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 2.2.2 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 2.3 围绕施工预算合理划分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对象并建立成本核算明细账。施工预算是确定装饰工程合同费用的直接经济依据,是整个成本管理与核算的中心环节,围绕施工预算分部分项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同时建立成本核算明细帐。 2.4 必须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走科技创新增效之路。 2.4.1 要建立法人、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三级成本管理体系,正确处理三级之间的关系。法人为经营决策、成本利润、资金控制中心;项目经理部为工期保证、质量创优、成本核算、资金回笼中心;作业层为施工生产、现场管理、队伍管理中心。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重点是搞好工程项目“一级管理、两层分离”,一个项目只允许设一个银行帐户,一本财务预算总帐,一本成本物资总帐。作业层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台帐,实行日清月结,能核算出当日成本收支,及时调整估算出当日成本盈亏的管理机制。 2.4.2 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形成责、权、利相统一,决策、运行、控制机制相配套的成本制衡机制。完善内部的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企业的成本利润目标。将各项直接费用,区分计入当期的工程成本或计入其他期间的成本。 3 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观念 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确实把企业的各项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用效益第一的观点来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以效益评先进、选人才、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气氛。.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工程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力求打造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力求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增强企业的认知度和市场活力。 3.2 树立科学决策,化解市场风险的责任意识 科学决策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适应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各级管理者水平的试金石。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因此,决策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决策中集思广益,分析深透,对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要有充分的思想估计,把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建立起谁决策准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决策不失误。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探析 提要: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阶段,并对项目经济性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以及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项目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做出探讨,并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进行研究。 关键词: 建筑装饰工程;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特点;关系 一、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市场逐渐得以细分,生产力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建筑装饰的档次也得到了持续提升。因为我国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并没有国外的发展案例作为借鉴,所以在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业和产业的从业者需要做出更多的自主思考与实践,对建筑装饰工程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清晰的定位。与其他的建筑工程不同,建筑装饰工程属于单位工程,它具有独立设计、预算的特征,这也使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体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要涉及到多样化的工程材料成本预算。建筑装饰行业中的设计工作、材料预算控制工作等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让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中的经济性分析、经济性评价具有了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支撑。纵观整个流通领域或者建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的经济性。相对于土建工程而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所涉及到的材料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从主材来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多种多样,并且这些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体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不固定性,相对应的劳动过程、劳动报酬呈现出上下浮动的特征。另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不仅需要满足耐久性需求,而且需要满足装饰效果需求,这就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建筑装饰工程领域中的工业化水平较低。虽然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发展带动着领域中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相对于工业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土建工程而言,建筑装饰工程不仅很少采用大型机械和装配化工艺开展施工,并且许多工程细节还停留在手工作业层面,这让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体现出了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从这种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的影响来看,由于建筑装饰工程难以通过控制材料标准实现建筑装饰施工的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的标准化,所以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中的费用估算、成本控制工作中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针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所开展的项目经济性分析和项目经济性评价等工作也将面临着更大的难度。最后,建筑装饰工程的生产工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许多因素都会导致生产工艺的选择出现不同。而从施工工艺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项目经济性分析与项目经济性评价的影响来看,土建工程相对固定的生产工艺,能够为开展定额消耗构建支撑,而在建筑装饰工程进行中,工程项目与工程项目之间,在对生产工艺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大差异,由此可以判定,这种特征会导致工程成本呈现出较大的浮动。 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项目经济性的关系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不仅决定着施工过程中的投资额,而且也对完工之后的维护投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设计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款项都会在施工中得以体现,因此把好设计关,是确保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体现良好经济性的重要基础。首先,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方案会对项目投资产生直接影响。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来看,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虽然设计阶段的费用在工程总投资的1%左右,但是这样一项工作却至少会影响工程整体投资的75%。其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方案会对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经常性费用产生影响。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不仅会对项目的一次性投资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项目使用中产生的经常性费用产生影响,如照明、暖通的能耗,保养、清洁的费用等。一般而言,建筑装饰工程中的一次性投资和经常性费用呈现出反比关系,因此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团队需要找到二者的最有效组合,从而确保项目良好的经济性;否则会对项目投资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如由设计不合理问题导致的停工、返工现象等都会导致建筑装饰工程二次投资的产生。最后,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在项目经济性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来看设计阶段的经济性分析与经济性评价。为能够让项目造价呈现出更为合理的结构,有效提升项目投资的利用率;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的投资管理效率。应该在设计阶段明确投资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投资控制效率的提升。通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的经济性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推动项目实现经济与技术的最优化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先进的技术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的工期与质量,但是部分技术会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而在设计阶段对技术和经济的优化结合做出分析与探讨,对于项目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 (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是以优化管理工作成效为出发点,针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所具有的特点,采用合适的经济性评价指标和评价理论,得出定量化的主观效用或者数值结果。针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所开展的项目经济性进行评价,对于确保设计团队做出科学决策有着重要意义。项目经济评价涉及到事前经济性评价、事中经济性评价与事后经济性评价。其中事前经济性评价与事中经济性评价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事后经济性评价则可以为之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决策提供参考。总之,从经济性角度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成本费用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可以让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过程得到优化,确保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得到业主认可。 (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的原则 1、公正客观原则。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中,客观性原则要求项目经济性评价过程能够避免受到主观随意的影响,项目评价者应当具备公正无私的立场,从而为设计项目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从而确保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策。2、比较优选原则。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一般会以多个设计方案为评价对象,因此对设计方案做出优化,是项目经济评价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对比优选原则进行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不断的优化,对备选的方案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优方案,以确保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呈现出最优化的特征。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原则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在此方面,评价指标需要体现出定量化的特征。同时,项目经济性评价需要从宏观角度,对评价对象以及各个要素做出系统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项目经济性评价结果做出准确反映。另外,针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所作出的评价,需要在能够实施和落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相应价值,因此经济性评价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的方法 国内外评价方法和评价理论的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用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经济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归为四类:首先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如Delphi法、逻辑选择法等;其次是数学方法,如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再次指数法和经济分析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线性分析法等;最后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分析方法,如计算机仿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综上所述,我们从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从业人员,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项目经济性的关系、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项目经济性评价,以合理的方法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提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项目经济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使建筑装饰行业和产业获得快速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祥 单位:深圳深港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精细化管理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建设部高度重视建筑装饰工程的流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关系到居住者与使用者的长期使用效果,也会影响使用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以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管理中做好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提高建筑装饰工程质量,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装饰;流程管理;精细化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带动建筑装饰工程的进步发展,这也对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管理提出更多、更细的要求。精细化管理则是成熟的管理理论,在装饰工程流程管理中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装饰工程管理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施工管理质量。 1.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规范不断完善,工程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现今国家对工程管理质量标准与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而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中科学合理安排工程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工程管理是对工程从初步策划到运行运营全过程管理,工程管理中除了考虑成本还要思考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三者缺一不可。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内容较多,如果没有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会造成建筑装饰工程出现质量隐患,严重时直接延误施工周期。工程管理中依据管理标准进行,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保证建筑装饰工程行业顺利发展。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加快和谐社会构建。 2.流程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材料管理要点 装饰工程施工对材料有着严格要求,保证所选材料价格适宜、质量过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美价廉。材料精细化管理(如图2)所示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材料封样要点,设计单位提出所需材料的详细要求,施工单位依据这些要求进行初步采购,向甲方与设计方提交材料样板进行确认,同时封存样本做好后续材料采购的标准与依据;采购要点,依据材料封样的标准,施工单位在核对好图纸中材料的相关数据后,安排进行采购。尽量一次性采购到位,避免二次采购或是再次采购无法满足现场需求情况,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材料领用要点,根据装饰工程市场现场情况与进度合理安排材料的仓储工作,依据材料类型安排进场。对于短期使用的材料安排在易取地方。库管员抽检安排进场的材料,并将抽检结果上报;造册登记进场后的材料,根据施工现场平面图放置材料,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做好覆盖遮挡工作,避免材料受到雨雪等天气影响。 2.2技术管理要点 重视技术交底,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完成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确保管理人员明确图纸中装饰设计的内容,包括技术节点、选择材料及工艺做法等。技术交底时让施工技术人员与工长详细了解施工工艺、明白材料性能与指标,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时;不断优化施工流程,施工管理人员根据已确定的施工图纸优化与调整施工流程。施工方依据自身考虑与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流程,将图表打印出来,方便施工管理与再次核查;最后对设计图纸中不合理的施工环节点及时纠错和优化,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 2.3监督管理要点 装饰工程质量直接牵扯到后续使用及居住情况。良好的装修施工可以给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耐久美观装饰可以提高建筑质量。装修过程中质量控制监督工作中采用精细化管理,通过全面、标准的管理,有效管控与监督装饰质量。装饰工程开始前施工方与技术方全面审查施工图纸,并了然于胸,避免出现图纸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明确装饰工程质量管控目标,按照合同细则要求,依据施工标准进行。严格管控施工工序质量,安排专职管控人员管理与监督工程质量。 3.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管理的其他措施 3.1提高技术素养 装饰工程施工中都是通过专业人士操作,达到严格控制每个环节施工质量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做好队伍人员管理。首先,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会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将培训成绩与工资挂钩,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人员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实际施工中,为达到施工质量要,求则是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最后,做好人员筛选,选出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具备严谨工作态度的专业人才。 3.2控制施工进度 目前建筑装饰工程多采用承包制,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建设单位工期规定制定施工计划,此外还要综合考虑装饰工程施工环境、机械设备等,进而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结合工期要求与其他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前期准备与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比如施工队伍因素、施工方案等,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优化施工流程与调配合理资源,降低施工成本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3.3做好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只有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因此,在施工中要加大宣传安全施工管理理念,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做好施工监督管理。在这过程中,一切施工操作要严格按照施工管理条列规定进行,如在进行较为危险的工作时,必须由专业培训过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专业人士进行施工;其次,落实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防护工具以及安全设施,定期安排专业人士对这些器具进修检查和维修,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对于在一线负责生产建设的领导或负责人,要严格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定期加强安全培训,进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繁琐的工作,需要各单位相互配合,因此实际施工中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同时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质量,不能有一丝疏忽,造成质量安全隐患。精细化管理理念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将其引入到建筑装饰工程流程管理中,有助于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党银志 单位:陕西新荣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综合实训思考 摘要: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但通过这几年的代课,发现学生水平下滑明显,已经发挥不了这门课的作用。因此我通过调研,整理归纳了一些我的想法,与诸位老师探讨,找到问题所在,尽快改变现状。 关键词: 建筑装饰;综合实训;责任 《综合实训》课程之前的名称是《毕业设计》,更改于2010年。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综合实训》课程2007年以前开设于三年级的第六学期,持续时间从三月底到六月中旬,基本是3个月的时间,每位同学需要独立完成施工图一套、4-5张效果图、两张展板、预算书一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一份。2007年以后,由于教学改革以及在“加强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指引下,第六学期学生全部去企业顶岗实践,《综合实训》课程调整到了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教学时间压缩到五周,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相应也压缩。首先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组3-4人;其次取消了施工图绘制的训练,施工图由老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提供,但必须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最后在有完整施工图的基础上,每组学生绘制3-4张效果图(不需要出展板,只要打印成A3册就行),预算书一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一份。2016届学生的毕业答辩已经完成,对照这一届学生和上几届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付的成果,我心里沉甸甸的。学生水平下降之快超出了我的预想,到底是何原因呢?通过我与其他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总结出如下原因: 一、生源质量问题 我们学校生源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一类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高考,录取到我们学校后各自组班。从2012年开始,增加了自主招生这种形式,且自主招生的规模逐渐加大,比例从当年占应招生人数的10%到现在的50%,计划到2017年,全部改成自主招生的方式。所谓自主招生,就是高职院校自形做主招生的考试,由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时间安排在1月,3月底前就能完成录取。已由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高考,未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参加我们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不论是中职生、职高生还是普通高中生,都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学生。由于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传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坐办公室,不要风吹日晒。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只能靠多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初中升高中时,选择上中职和高职的就是初中时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大学时,选择上高职的尤其是走单招这条路的,是高中阶段的后三分之一。只要有希望升本科或专科的,都不会选择高职院校,这从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就能看出来。所以招来的学生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几乎为零,理论知识基本听不懂。而本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专项课程都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完成好本课程。 二、教师实践能力不够 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同时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准确的把握,对综合实训的内容理解透彻,这都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需要编制的建筑装饰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其中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图,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根本就无从下手。对装饰工程来说,同土建工程是有一定区别的。土建工程绘制平面图时场地上什么都没有,是空地;但装饰工程是在土建已完工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的,现场情况已然不同。但现在绘制装饰施工平面布置图的所有规则都按照土建执行,与实际不相否。例如施工用水,部分水源可以从已完工建筑中直接使用;部分贵重材料也可以堆放在建筑内,无需另盖临时建筑。若无实践经验,很容易照搬硬套土建那一套,指导学生时容易出错。 三、教师的责任心欠缺 从近几年的《综合实训》课程指导情况来看,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也很重要。最初做《综合实训》训练时,施工图纸是由指导教师提供。当时制定的原则是图纸的建筑面积应在1000m2以上,装修内容应包含建筑装饰工程的10个分部分项工程,总造价应在300万以上。因为太简单进度计划就无法绘制流水施工。但是后期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图纸时,打破了这一要求。学生为了预算简单,选择的都是一些简单装修图纸,面积200-300m2,造价30-40万,没有地形图,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时随心所欲,起不到实训效果。究其原因,是老师开始把关不严,责任心不够导致的。 总之,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缩短,导致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减少,不能够很好的检验前两年半的教学效果。其次由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尽量不要让学生留级,尽可能让其毕业。导致学生有恃无恐,不认真对待这次实训,得过且过,完成的作品低劣。再次是教师抱怨学生素质差,教授时有所懈怠,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最后教师没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面对的又是这样的学生,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呢?首先学生生源质量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以及考试规则的变化和适龄上学人数的减少,招生到400多分学生的机会很小,所以改变生源质量这种方法显然行不通。那我们就从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调整授课内容着手。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每年每个学院选派2-3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每人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基本5年可以轮一回。同时按照现在学生的水平,重新调整授课计划和内容。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擅长,分工合作,不吃大锅饭,将三块内容的分工上报指导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细化评分细则,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随即给出成绩,不允许缓缴,不按时交作业者这部分成绩为零。总成绩由效果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和答辩四部分组成。这样就不会出现到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大部分同学还在画效果图或写预算书的境况。通过这些手段,相信明年的成绩会有所提高。 作者:任雪丹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幕墙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1建筑装饰工程中石材幕墙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就石材幕墙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就笔者在温州市华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多年来的工程建筑经验来看,石材幕墙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设计阶段、安装阶段以及材料检查阶段存在质量控制问题。 1.1石材幕墙在设计阶段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 石材幕墙在设计阶段,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对石材幕墙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在施工设计方案上,甚至没有提及石材幕墙的选用问题。这样一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石材幕墙没有明确规定,石材幕墙的选择上不注重质量问题,随便采用石材幕墙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这样一来,根本无法保证石材幕墙质量,以至于整体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 1.2石材幕墙在安装阶段存在质量控制问题 石材幕墙安装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架构设计上,这是石材幕墙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石材幕墙在进行整体架构时,要确保各个支撑点的牢靠性,各个关键部位的焊接要保证质量,对每一个关键部位的焊接都有着严格要求。但石材幕墙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对各个关键部位的焊接较为粗放,甚至有些关键部位出现脱焊现象,这样一来,石材幕墙在使用过程当中,极易出现安全隐患,造成工程事故发生。 1.3石材幕墙在材料检查阶段存在质量控制问题 石材幕墙在材料检查阶段最为主要的质量控制问题则在于对材料质量检查的不认真,忽略材料质量,很多石材尺寸及规格与实际需要不符。这样一来,石材幕墙的材料不符合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石材幕墙的承重力以及自身的强度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建筑需要,从而频发工程事故。 2建筑装饰工程中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当下建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材幕墙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于这一情况,加强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了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也关系到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更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问题来说,本文主要结合了温州市华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德建筑装饰工程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加强石材幕墙质量控制的措施,以供借鉴和参考。 2.1加强石材幕墙施工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于施工设计方案的一个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设计方案中关于石材幕墙有着明确质量规定。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前,对于石材幕墙的选择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的设计,确保石材幕墙能够更好地辅助建筑施工,并且对石材幕墙的实际质量进行严格质检,确保石材幕墙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的安全问题。同时,在设计阶段还应该注意到石材幕墙的原料质量,这是关系到石材幕墙质量的一个关键。因此,在进行石材幕墙施工设计阶段,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石材质量。在进行石材幕墙焊接过程中,要注意到各个关键部位的焊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石材幕墙设计,确保石材幕墙的整体性能优良,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装饰工程当中。 2.2注重石材幕墙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石材幕墙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石材幕墙安全的因素很多,对于这一过程,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石材幕墙安装过程,对于石材幕墙在接下来的建筑装饰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一个基础,若是石材幕墙不能保证质量安全,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进行石材幕墙安装过程时,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采取专人负责质量安全检测,确保石材幕墙安装质量。同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石材幕墙,要坚决采取强制性措施解决,不能得过且过,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2.3石材幕墙安装后必须进行质量检测 石材幕墙安装后,针对于石材幕墙质量,必须进行严格检测,就石材幕墙各个关键部位的焊接,以及石材幕墙整体材料质量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才能够投入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当中。石材幕墙安装后的质量检测,是对石材幕墙整体检测,关系到石材幕墙的每一个部分。安装后的质量检测,对于确保石材幕墙质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真落实,不能有丝毫马虎。 2.4提升石材幕墙质量检测队伍的专业性 石材幕墙质量检测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的,进行质量检测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石材幕墙质量,因此,加强石材幕墙质量检测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石材幕墙质量检测队伍,是提升石材幕墙质量的重要举措。就拿温州市华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来说,针对于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问题,成立一支专业化的石材幕墙质量检测队伍,每一个质检人员都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知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能够按照石材幕墙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石材幕墙质量没有问题。这种专业化检测队伍的建立,要求每一个质检人员持证上岗,落实责任制度,并且根据相关规定制定质量检测章程,实行问责制,确保了质检人员在质量检测过程中,严格执行,不敢有丝毫马虎。 2.5建立健全石材幕墙质量检测标准制度 针对于石材幕墙质量对当下建筑行业的影响,有必要进行其标准制度的制定,以制度来保证石材幕墙质量控制,这对于促进石材幕墙质量以及建筑装饰工程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章制度是石材幕墙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保障,明确的制度可以确保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决石材幕墙质量问题,确保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石材幕墙质量问题对装饰工程整体施工来说具有重要影响,石材幕墙质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确保石材幕墙质量问题,成为当下建筑装饰工程关注的焦点。对此,我们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石材幕墙在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控制,使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 作者:陈松光 单位:温州市华意市政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水电安装过程质量问题 [摘 要]高层建筑装饰中水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装饰装修水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后业主使用过程中,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问题入手,针对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的是提高我国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建筑装饰;水电安装;质量控制 引言 水电安装工程质量,一方面受到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制约,同时受行业相关标准指导,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法可依并且有据可循。所以重视建筑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才能实现水电安装工程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一、吊顶内管线的排序质量预控 1.1 吊顶内管线的排列 管线需要依据图纸设计来施工,因此在施工前首先要保证施工图的正确与合理,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布局,吊顶内管线的施工图纸与方案,通常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那么会有一个比较常见又特殊的问题,即管线的安装工作并非只有一个施工单位来做,有时几个施工单位会合作施工,也就是说,会有几张不同的施工图纸,几份不同的施工方案。到底该以哪个施工单位的安装计划为依据进行施工,成为问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装纰漏致使管线排列杂乱无序。另外,施工图纸中的标高只是一个约数,而非精确数值,通常与建筑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管线重叠交错的现象,给后期的维护工作带来不便。事实上这也不全是施工单位的人为失误,任何建筑工程的水电安装,都难免会出现此类问题,我们只能尽最大能力去避免。在施工之前便要选择最好的安装技术和安装方法,以此来保证吊顶内管线的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安装质量。 1.2 解决吊顶内管线排列问题的具体措施 (1)应用重叠图的方法发现问题。具体做法是,根据每个预埋管线的区域,找出某一层的施工图,把这份施工图当作底图,以作对比之用,然后再找出每一层的管线(电、水、风)图。一般主要存在问题的管线是桥架超过100mm,管道在DN50以上,把存在于同一层图纸的这些可能出现问题的管线,复制到之前选出的底图的相同位置,为了更好地区分各类管线的种类,应在底图上将其标注成不同的颜色;(2)灵活运用断面图解决问题。断面图与重叠图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重叠图主要是让施工人员对问题予以判断和了解,而断面图的主要作用是,让技术人员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换言之,重叠图是发现问题的关键,而断面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一层楼层都有管线比较集中的地方,查出此处的梁标高,以及这一层的楼层标高,在“综合管线图”中标注出重叠位置,查出管线重叠密集区域的建筑建构尺寸,并做出断面图。各技术人员全面考虑管井空间、吊顶高度、施工空间、维护空间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制定出管线施工方案。通常管线的排列顺序是,最上层是电缆桥架,中间层布置各类有压管,安装风管要开风口,安装雨污水管要放坡,最下层最好布置那些容易渗漏造成污染的管线,安装时首先要考虑大管和有压管道,再考虑小管和无压管道;(3)审核确定。细化断面图,准确标注各管道间的尺寸并调整“综合管线平面图”,确认无误后将图纸传至各施工班组,要求严格按照先后顺序施工。很多管线系统不仅有明敷要求,同时又有暗埋要求,在预埋阶段控制管线的布局,能够很方便地将结构内的管线安排在工程后期安装的设备管线的四周,因此在后期安装设备管线时便不需要频繁调整布局,基本可以保证前期预埋管线与后期安装的设备管线之间的统一。 二、建筑电气预埋电管定位质量预控 为保证建筑空间的美观,电气管线通常会预埋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内部。根据施工图纸确定砖墙位置,然后把电管定位在砖墙内,这是传统的预埋方法,虽然不会造成电管外露,但又出现新问题:预埋电管时,砖墙还没筑好,等到筑好后,要想把管线引至墙面,就必须要接上弯管,而弯管会影响接下来的工序穿线。不像建筑施工图,电管图纸是根据施工底图设计的,普遍会和正式建筑施工图有差值,预埋定位不准的问题就是在偏差中发生的。为保证电管定位准确,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水电图纸与建筑图纸,把后者的户内隔墙,分户墙和外墙的厚度在水电图纸中予以标识,要查看砖墙是在梁的中间还是边上,分别对比两份图纸的门窗预留孔洞和砖墙的位置是否统一;(2)如果对比后两份图纸存在偏差,要以建筑图纸为依据进行调整。因为水电图纸只是根据施工底图设计的,而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对门窗孔洞做出适当的调整,而这些调整通常不会在水电图纸中显示出来,所以容易造成偏差;(3)通过上述两个步骤的对比并做出调整后,施工人员可以很清楚筑成后墙体的厚度以及位置,因此水电管线的定位也会更准确,保证了施工质量,当然,仅仅考虑这些不够的,还要想到混凝土和墙体的施工质量是否会受到管线埋设的影响,以及墙体厚度是否会影响管线的埋设。如果墙体较薄,且墙体两面都要接电管,那么两根电管应该顺着墙体竖向错开,相互间保持距离,以此防止墙体在切槽时被切穿;(4)电管通过梁进入到砖墙内,通常,电管外边缘和墙面的距离是10~20mm,因为电管埋在砖墙内的深度非常浅,所以在电管直接进入砖墙时,基本不会影响砖墙内部结构。由于电管和墙面之间保持了一定距离,在补槽之后基本不会影响抹灰墙面的施工质量。倘若管线是成排进到墙体内的,那么管线之间的距离一定要在20mm以上,以保证给混凝土的渗入留出充足的缝隙,也就保证了墙体的质量。 三、水电安装需注意的细节 (1)为确保用电安全与方便,电气工程师首先要设计出专业的电路图,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布线施工;(2)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以及材料的选择和质量,都会影响电路安装:(3)在电源开关的安装处,标注好水平线,以此保证各个电源开关的排列整齐,开关和地面之间的距离通常在1.2~1.35m之间,墙面插座,如接线板、电视机、台灯等和地面之间的距离,通常在0.3~0.4m之间。但是洗衣机的插座要离地面1.2~1.5m,如果距离太近无法起到防水效果;(4)如果用户有环绕音响的需求,必须留出音响线;(5)比施工图纸更加直观的是,电路改装完成后,装修公司出示的水电图纸,记得拍下来,以便查看整个电路情况;(6)全部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不仅要检查通电情况,还要给用户一份详细完整的电路配置图;(7)在完成水管安装后,封管工作必须要在试压机减压3小时左右再进行;(8)应尽量缩短排水管和出口的距离,管道越长坡降角度就要越大,排水管的材料要保证质量;(9)地漏和下水口的封闭工作要在施工前就做好,避免砂石、泥浆等堵塞下水道;(10)当水管安装结束后,为避免后期技术人员进场施工时破坏水路电路,必须要在墙上做出安装完成的标志。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电安装的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中规定总体质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官方和内部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许多工程中, 仍然有着各种各样水电安装方面的质量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修饰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前,人们的生活只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是否住的舒心、工作的是否舒心,这就对室内建筑的工程质量要求得更加严格了。但是,当前的建筑装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适应人们越来越苛刻的生活标准,加强装饰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装饰施工;方案;质量;进度控制 在装饰装修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评优影响很大,也对建筑产品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很大影响;一旦装修工程需要返工或修复,会给用户和业主单位带来较大的麻烦。因此,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在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的特点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以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为载体,在建筑表面敷设装修装修层,以达到美化居住环境、优化建筑物使用功能的目的。其施工作业多在室内,施工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施工中工序平行、交叉、搭接频繁,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因素多。加上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呈现出设计风格多样化、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施工工艺和技术多样性等特征,导致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明显增大。特别是在一些高品质住宅的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同一空间内需要进行多种工艺、多道工序才能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而对于细节问题的控制则是决定总体质量的关键。另外,在国内现阶段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手工作业仍然占据主体,而机械化程仍然相对较低,这样不但降低了施工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出现较多因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施工质量问题,这是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2装饰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施工控制是指在施工现场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在产生不合格品之前能够采取措施纠正可能的偏差,同时在施工现场对成品进行适当的保护,以确保向业主提供满意的装饰质量。施工控制的范围包括从进入施工现场,以及收到所需的原材料与零部件时起,直到成品保护并使顾客满意接收为止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施工控制强调按“规范”施工,以“工序”为控制点,以“预防”为目的,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在施工现场,强调对质量进行预防与控制。预防性的要求是针对整个住宅装饰装修工程的全过程,而不是针对这一过程的个别阶段。 2.1严把材料质量关,做好材料质量检验 装饰材料是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正确地选择,合理地使用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装饰材料既要内在质量,又要外观质量;也就是说内要结实,外要漂亮。目前装饰新材料层出不穷,品种多,种类复杂,材料来源也往往变化较多。因此在施工前,对装饰材料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 2.1.1装饰材料品种多、颜色、花纹、图案又很复杂,为了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必须按设计要求选用材料。 2.1.2所用的材料(包括半成品),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材料标准规定,严防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确保材料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 2.1.3对进场的材料要加检查验收,验品种、验规格、验质量,若发现材料来源变化、技术指标差异或质量出现异常要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人体有损害的材料,除做质量检验外,还需进行有害成份检测分析。 2.2工艺及技术的控制 技术方面应该严抓隐蔽工程的检查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装饰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对正在施工的部位及工序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建筑装饰隐蔽工程、工序间交接检查验收,保证在施工过程控制好重点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编制工程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项技术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全面正确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合理选用和设计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设施。 2.3变更控制 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控制,不仅要控制结构安全、防火、环境、室内装饰材料有害气体含量,装饰变更方面的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会形成安全隐患。涉及结构方面的变更,一定要经受力验算;材料替代方面的变更,一定要符合被替代的技术指标和装饰功效,并且要始终保持装饰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2.4加强关键过程控制监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 关键控制点是指一些要害问题,指施工中的一些限定性不利因素,或是能使计划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利因素。要抓住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关键环节以及这些过程环节上的关键点、关键要素。控制好重点的关键部位的施工,专人现场进行监督,运用统计手段,通过排列图、因果分析图、质量直方图、控制图等,分析质量波动及变异原因,判断施工是否正常,评价施工管理水平。比如,设计上要按业主的功能要求尽可能细化设计,给出详细的施工图,并参照标准图集标出详细做法。无标准图集可参照的,特别对于一些特殊的工艺作法和隐蔽项目,应提供详细的细部做法和节点大样图。工程用料上,应标明品种、规格、档次标准和颜色等。一些艺术性强的特殊工艺作法,拆分计算相当复杂,可标明图号,简化为项、个等进行计算报价。关键过程控制的重点在于从众多的目标项目中,选出对全局有决定意义或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作为控制对象,及时掌握重点目标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重点项目的实现,并促进总体项目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2.5加强室内装修环境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中,必须将环境质量控制纳入其中,施工单位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应尽量选用无毒、无污染的装饰装修材料。例如,在现场制作造型门、家具、套口时,尽量选用环保性能较为理想的免漆板或成型家具板。在墙壁的粉刷时,乳胶漆尽量选用较为知名的品牌,而且要注意后期的开窗通风。如果建筑室内装修,当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设计时,宜先做好样板问,并对其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当检测结果不符合规范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3结语 建筑装饰的效果直接反映人们对建筑美学追求的品位,而建筑装饰理念是建筑装饰的精髓,所以建筑装饰的个性要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针对不同情况控制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装饰工程的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美化环境的需求,并达到装饰的目的。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试论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 摘 要:现阶段经济水平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建筑装饰公司应运而生,起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同时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文章首先对建筑装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进行分析,然后对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关键词:建筑材料;装饰工程;重要性;作用 建筑工程设计是一种技术文件工作,主要在建筑工程项目未正式施工之前进行。设计者根据实际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设计工作,最终对相关项目的技术与经济要求进行有效实现。拟定安装程序、装饰装修、设备等所必须的规划方案、图纸以及相关数据等都是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进行设计工作时设计者比必须对上述内容进行充分结合与考虑,促使设计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与意义。 1 建筑装装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以及选择 社会以及经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的繁荣与发展是其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建筑形式也可对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充分诠释与表达,历史人文装饰也可通过建筑以及建筑装饰进行充分体现。建筑历史与人类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建筑也在进行不断发展,建筑发展也在不但推动人类进步,因此,建筑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建筑材料的发展也受到人类发展的直接影响,建筑装饰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等。装饰装修可对科学技术以及艺术功能进行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满足创作的目标。装修不仅可对建筑物本身外观进行有效改变,还可对内部结构进行及时的修补或维护,最终起到有效延长建筑物使用周期的效果。建筑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技术性,因此对设计师有较高的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设计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同时设计师还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充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平,满足时代的发展与需求。每一阶段的施工工艺都有自身具备的特点,只有对建筑材料的化学特征以及物理特征进行充分了解,才可以促装饰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达到最理想的装修效果。 1.1 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地位 建筑装饰材料不仅是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也是装饰工程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可最为装饰工程的前提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效果以及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这要求我们在实际进行装饰工程时必须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验,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的才可以投入使用。该种做法可对相关工程的装饰质量进行保障。相关设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定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对装饰工程的时间以及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相关知识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促进作用,有效避免二次施工现象的发生。 1.2 装饰材料的选择 装饰工程需要大量的装饰材料,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占据绝大比例。装饰材料的选择对装饰工程有直接影响,同时对装饰成本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装饰工程时必须对装饰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对装饰材料功能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其发挥最佳的作用与效果,该种做法还可以对装饰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促进相关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实际对装饰材料进行选择时我们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1)建筑装饰材料的功能与装饰场合的一致性。不同建筑物在实际进行装饰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进行装饰工作之前必须对相关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然后根据相关要求与标准对装饰方案进行设计,该种做法不仅有利于装饰工作质量的保障,还有利于装饰工作的顺利进行。防火、防潮以及声、热等都是装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时为对其功能性进行有效的保证,必须选择与建筑空间相符合的材料。公共场所人流较为集中,在进行建筑装饰时需要选择建筑材料有一定要求,耐磨性好以及易清洁的建筑材料适合对公共建筑物进行装饰。对于厨卫等建筑而言,需要装饰抗污力强、防水性强以及防滑性能较强的建筑材料。(2)考虑装饰建筑物的类型与档次。建筑装饰需要根据建筑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建筑类型也会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在实际进行装饰工作时需要对线条、色彩以及质感等因素进行考虑,上述因素对相关建筑整体效果其决定作用,为实现最佳装饰效果,必须将建筑类型与装饰材料进行充分结合。(3)考虑建筑装饰材料的耐久性。力学性能、物力性能以及化学性能是衡量建筑装饰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标准。根据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看,耐久性对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质量有促进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后对建筑装饰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4)考虑建筑装饰材料的经济性。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是现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效益与人才管理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实际进行装饰工作时对建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是是实现相关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可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国取得优势。工程装饰总投资以及工程完成后的后期维护费都属于建筑装饰工程经济性的考虑范畴。可在必要时对投资进行适当的增加,从而达到有效减少维修费用的目的。为实现对总体经济性进行保障的目标,必须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速度进行保证,将工期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同时保证装饰材料的供应充足。(5)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性。要做到装饰材料不会散发有害气体、有害辐射、生霉、变锈,遇到火灾发生时不会因为火而产生有害气体,保证装饰材料对人体无害且环保。 2 建筑装饰材料的功能 2.1 装饰功能 装饰材料的质感、纹理以及色调可对建筑物内外墙装饰起衬托作用。我们可以将质感单纯的理解为质地和感觉,装饰装修材料的质地与感觉对整w建筑装饰建筑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因此一定要结合实际对装饰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装饰材料色彩对建筑外观有直接影响,合理的色彩搭配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可对城市精神面貌进行直观展现,最终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 2.2 保护功能 建筑装饰不仅可对建筑外观产生影响,还对建筑质量以及建筑使用寿命的保障有积极作用。对维修成本有效减少,最终实现相关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3 室内环境改善功能 如果建筑物内墙和顶棚使用石膏板进行装饰,能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改善居住环境,像地板的材质就能决定室内保温程度,地毯能有效地隔声、隔热,使居住的人感到舒适的同时还改善了居住的环境。 3 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 (1)优质的建筑装饰材料可对建筑物的使用周期进行有效延长,建筑表面长时间暴漏在外界环境中,阳光以及灰尘等物质对会对建筑表面造伤害,不仅影响建筑物外表,还对质量有一定的破坏。建筑装饰材料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用在建筑表面可对建筑起到一种保护作用。(2)建筑装饰的不同功能可以通过建筑装饰材料来变现,建筑装饰材料种类繁多且装饰性能也不尽相同,使用不同性能的装饰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功能。(3)建筑装饰材料品种颇多分为:外墙、内墙、地面、吊顶、屋面等多种装饰材料,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装饰材料的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的综合体现,这对建筑装饰工程的总造价、建筑物的艺术观赏性等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束语 一个完整的装饰工程的总成本中装饰材料就能站到近七成左右,所以,参与装饰工程的所有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都应该掌握装饰材料品种、功能、特点、质量等内容,还应该熟悉市场变化趋势,保证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掌握流行趋势,设计经济实用的项目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摘 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实现装饰效果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美观以及人们的居住感受,因此,重视并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入手,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具有施工工序多、技术难度高等特点,其质量控制需要以多方面的措施来奠定基础。因此,在建筑的装饰装修过程中,要对工程的施工全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使用者的装修工程 ,提供工程整体质量。 一、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建筑装修施工质量,保证了建筑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行,保证了建筑工程最后的安全性和整体性实现。强化质量管理,则为建筑装修施工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所谓的建筑装饰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更加有效的对于建筑工程的主体构造进行保护,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的主要功能进行补充与完善,而对于建筑工程的美化作用仅仅是其主要内容的补充。其次,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M行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或者是物品来对于整个建筑的表面和部分空间进行装饰修饰。 建筑装饰施工有着多种分部工程,包含着:地面、抹灰、门窗、吊顶、饰面板、涂饰、细部等。装饰,是将艺术加工放在具体的生活用品及环境中。自此,装饰施工要在建筑结构主体的基础上,对于建筑表面的装修层进行。装饰工作中,有着较为复杂的工艺,规定的施工空间和多样的施工交叉项,因此,其不安全方面也有所增加。另外,建筑风格迥异,装饰材料繁多,使得建筑装饰施工工艺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装饰工程与建筑本身不同,通常会随着使用者的审美品位以及当时的审美观点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并且通常还会使得其自身的使用周期较短,因此工作人员采取因时制宜、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就极为必要了。 二、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管理特点 关注并重视建筑装修施工质量,以质量管理为有效依托,实现建筑装修施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建筑企业必须认识到并具体落实到施工当中的重要内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有着自身独特的管理特点。在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管理特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首先理解的是,这一工作往往需要以建筑工程的大体结构为前提。例如许多建筑装饰工程的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并且往往还会涉及到天文、地质、人文、环境、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其施工特点主要有:一是受建筑空间限制;二是施工工序复杂,常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因素;三是建筑装饰装修风格各异,装饰材料多样化,施工工艺多样化;四是人工操作多,劳动强度过大,滋生不安全因素。 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做好事先沟通 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涉及到较多领域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就必须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方案、材料、设备等等。 企业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时首先应当做好相应的事先沟通工作。企业在做好事先沟通时首先应当注重在工程动工之前,和业主与第三方来针对已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足量的讨论与沟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装饰工程方案中的的所有细节和施工要求。项目负责人要 携施工者对设计图进行充分了解,使得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科学合理。除此,工程部门对于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的开工前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施工项目开展状况积极进行,从而使得施工者能够对施工技术及质量的要求把握到位。 2建筑材料控制工作 装饰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市场新型材料多样丰富的当下,只有确保材料有着良好的质量,并保证其装饰材料质量标准符合规定,同时对进场材料质量的监控和验收工作严格到位,避免材料以次充好,才能使得装饰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施工企业在建筑材料控制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落实材料选用工作,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按照相应的标准选择质量优秀和无污染的材料,并且通过对于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来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环保要求。 3优化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施工工序的质量是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共同组成的,各工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做好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有助于控制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工序的开展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相关工艺规程,做好质量的检测工作,保障每道工序都符合规范标准。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是正常施工的保证,因此,要对每一道工序加强质量检测,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对工序的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保证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4施工环境监测工作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需要着眼于施工环境的监测工作。 装饰工程企业在优化施工环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环境进行人为的控制和调节。施工企业在施工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加强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环境的检测,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及时的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装饰工程企业在优化施工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不同季节的施工工程采取不同的环保措施。例如当企业在冬季进行工程施工时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需要提前制定保温或是升温的方案,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火灾隐患的预防工作,从而能够起到达到最优的施工效果和环保效果。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在施工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时检测环境的变化,来对于特殊天气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加良好的环境监测效果。 5做好从业人员培训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建筑装饰装修涉及到工程学、建筑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施工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高素质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人才。施工企业在做好从业人员培训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加强专业技能和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并且其整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施工企业在做好从业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渠道培训就能够有效的壮大建筑人才队伍建设并且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成本。 6完善后期监管系统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后期监管系统。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对装饰装修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施工标准之后才能给予竣工资格,严格把控最后一道程序,做好装饰装修工程的监督,防止其出现安全隐患对整体建筑产生威胁。在验收之后进行组织交流,针对所发现的装饰装修工程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为以后的装饰装修工作积累经验。从而能够针对所发现的装饰装修工程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最终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质量管控效果。 三、结束语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才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对于装修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合理的优化,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议建筑装饰工程安全施工目标及保证措施 摘 要:要使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本文试论诉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实现建筑装饰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制度;安全;管理 我们看到建筑装饰工程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因本身的生产活动周期短、分项多、交叉面多、高空作业多及交叉工作环节广、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恶劣,就要存在各种的危险事件产生。使得建筑装饰工程安全隐患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存在可能的。建筑装饰工程安全管理对于甲乙双方单位的发展有特别重大意义,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意识,进而制定出来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做好准备。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控制体系与条例,使建筑装饰工程安全管理在一个可控制的和谐循环的康庄道路上。 1 建立必备的安全生产施工制度 1.1 认真细心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国家八字方针,做到管生产,第一管安全的“金”字原则。建立起来,健全起来以装饰项目经理为责任为首长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可行的各个阶段的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责任要明确明晰,安全意识落实到实处到每个人。 1.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的保证体系,严格并严肃的制定本工程装饰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组织性落实到各级分工负责的建筑装饰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 1.3 必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大力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力度,真正落实好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必须在各个班组之间建立安全竞赛活动,可以以奖金罚款的方式进行奖罚分明,用经济手段控制人。 1.4 装饰项目部建立要定期审核安全检查制度,因时而动而变。配备的专职安全员队伍组建要跟上工程要求,这些专职安全员要切实履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的平时安全工作与关键部位的监督检查工作,敢于提出安全预防措施,必须断绝发生各种安全事故隐患。 1.5 装饰现场项目部必须建立起装饰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轮班轮流制度,安全记录务必记录在案。 1.6 近乎严苛地执行安全生产的“金”字纪律,按月开展全体现场施工人员安全会议与每周一次班组安全教育课堂,指明安全隐患及改进措施,坚持每日十五分钟的开关前教育。 1.7 坚持移动的安全“三级教育”,没有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1.8 必须安全生产交底制度,任何分部或分项装饰工程,施工负责人都应有建设性的安全生产技术交底记录及存档。 1.9 装饰施工现场粘贴(垂挂)的安全生产标语及图例,要醒人醒事。 1.10 装饰施工现场的安全器材及设施未经请示批复,不管是谁都不得随意拆除 1.11 现场检查出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要以书面方式通知到位,限期整改,并形成以安全保证施工安全。 1.12 施工现场的安全通道,以箭头提示,必须要有合规的照明装置,要有足够的照度。 1.13 装饰施工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严禁使用不合格的设备,同时要进行必要的修养。 1.14 施工用电应按施工用电方案布置,严禁乱拉乱扯。实行“一机一闸,安全接地措施”。 1.15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品充足到位,必须确保人的安全和人的健康,以人为本。 1.16 现场仓库建全领用制度,专职仓管员看护。 2 健全工程进度的管理措施力度 2.1 全面理解合同文本,灵活运用合同文本规定要求。工程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全过程,确保装饰工程按设计和国家规范完成。 2.2 以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目标、文明施工等要求为准则,编制合理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经甲方、监理审核完成而实施。 2.3 按总工期要求,根据现场编制此次装饰施工总进度网络计划,从而对进度进行总的控制。 2.4 按总工期要求,根据现场情况编制各阶段施工计划(准备计划、劳动力计划、材料、装备、机具计划、分项分部施工进度计划等)。 2.5 将合同的条款要求分解纳入到各分包合同中,对质量与工期、安全与施工文明等在可控制范围之中,确保本次项目按期按质完成。 2.6 装饰施工中工作联系,除一般性问题口头通知外,要求书面发送,及时下发执行。 3 项目管理中协调工作的重要价值 装饰施工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协调工作,有内部的,有外部的,内容不同要求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一般为装饰项目经理)负责施工中的协调工作,同时要有协调员进行施工管理内部诸因素的协调,重要的是调动各个人员积极性、使生产组织高效运转、消除按施工中一切不利的因素进而保证装饰施工进度目标。 3.1 如何项目内部关系协调 生产负责人(项目经理)调节人与人,部门与部门的合作关系,调动每个人员的工作状态,乐见人尽其能,分明责任,使指令高效畅行。内部供求的协调(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动力等)保证,使项目资源充分,物尽其用,保证施工进度计划按计划实行。 3.2 如何项目外部协调 装饰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负责人应该组成对外协调,协调好甲方、监理、其他施工企I、公有单位。积极和谐的气度进行协调与协商,保证各方满意。 4 概括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这对一个施工企业的顺利进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大有意义的。安全关乎着人,人组成组织,人不安全了,那么企业就要不存在,道理简单但意义长远。 建筑装饰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管理 摘要:阐述了建筑装饰的概念,提出了建筑装饰工程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确保装饰工程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一、建筑装饰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1.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建筑装饰工程是指必须通过装饰施工队伍施工的工程。建筑装饰理念是指通过各种过程,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符合人们对建筑物审美要求的预期行为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建筑装饰的指导思想。 2.建筑装饰的特点 建筑物的建造都是基于一定的需求,或是满足物质方面的,如居住、办公;或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纪念堂、教堂。我们不妨以一幢建筑物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占比重的大小,把建筑物分为实用性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式建筑。 住宅建筑室内装饰工程的目的就是提高美观性、改善居住环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住宅建筑室内装饰的特点是现场很小、没有堆放材料的地方和足够的工作面,各工序不可能并行施工或分段施工,只能按顺序施工。工期相对较短、使用材料品种多而复杂、施工分包单位多、同步施工工序多且容易产生交叉干扰、工期变更频繁等,这些都给质量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 建筑装饰千差万别,它与人们的要求、文化素养、欣赏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有很大关系。不同的使用空间,其装饰格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引起的反映是有区别的,所以人们对建筑物装饰,要考虑装饰后形成的环境效果,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沟通,形成共鸣,才是建筑装饰的最佳追求。 建筑装饰工程的现状:重施工、轻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思想及传统习惯;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不规范;设计变更、施工签证随意、不规范;竣工结算高估冒算、相互扯皮现象严重。 二、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管理 1.加强人员的管理 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通常情况下,人员素质是工程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有责任心的、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需要我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材料质量的管理 在装饰工程中,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并且经常有许多新材料应用的问题。在装饰工程开始之前,应明确装饰标准,选择有装饰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限额优化设计。应让设计人按业主的功能要求尽可能细化设计,给出详细的施工图,并参照标准图集标出详细做法。无标准图集可参照的,对于一些特殊的工艺作法和隐蔽项目,应提供详细的细部做法和节点大样图。对工程用料,还应标明品种、规格、档次标准和颜色等。同时应多方调查了解,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参加竞争,并在合同签订前提供履约保证。最好要求施工单位按工程量清单,总价原则上不突破业主的预期,参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可合理拆分或综合一些清单项目,并在清单上加以特别注明。清单项上的主要用材,可要求施工单位注明材料品种、规格、品牌、厂家、产地和价格,同时允许业主采购更价廉物美的替代材料。 3.施工环境的控制 施工环境对装饰工程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油漆工程,在进行油漆施工时,现场不得有灰尘,天气必须晴朗,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控制好施工环境,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工序安排时要合理,避免施工污染,同时保证各工序所需环境要求。因此结构工作先进行,饰面工作后进行;头顶工作先进行,头顶以下工作后进行;隐蔽工程先进行,包封工作后进行;水电管线工作先进行,灯具、开关、插座、洁具、五金配件安装工作后进行;易受污染或贵重材料,保养不易的工作应最后再做。 4.施工进度及工序的控制 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的。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所以,要控制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要严格遵守工艺规程,施工工艺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人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操作者、材料、机具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受控制状态,从而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 5.协调各方关系 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的关键。一是协调好内部关系,促使各专业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控制优势二是协调好业主、设计的关系,敦促设计单位及时交付施工急用的设计文件,敦促业主按合同要求提供条件及支付费用三是协调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单位的关系,督促施工单位按进度要求组织实施,供应单位及时提供工程所需物资,保证工期的实现四是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如工程进人竣工验收阶段时,要与技监、消防、广电、电力、质量监督等部门协调,邀请他们参加工程专项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三、小结 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问题,关系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其是一个比较细微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影响工程质量,运用扎实的理论知促与实践知识使工程项目施工能够做到质量优,以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对于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整个建筑物的质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贯穿于整个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始终。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对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媒体获得了爆炸式的发展,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网络广告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广告主投放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创造力是策划成功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及时将网络广告设计的创造力转化为创造和创意方法等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造力;思考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网络广告。广义的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狭义的网络广告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网络广告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它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而的异步传播的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可供上网者视听,并能进行交互式操作的商业信息传播形式。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方面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它不但能够体现文字、声音、图像、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功能,实现完美的统一,还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而且网络广告可以承受任何天气变化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把广告信息全天候、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计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网络广告的创作也不例外。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广告、产品等极度扩张,缺乏创造力的网络广告作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可能达成预设的营销目标,因此,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作优秀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 1 创造力培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创意”作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定语,指明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网络广告设计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众多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对网络广告创作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创意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内容。创造力是观念、思维,创新力是创造力的实现和表达。网络广告设计渴望在动态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创意无疑是核心要求。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已不是技术与方法,而是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创意能力。网络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诞生至今已近二十年,从当年的简单文字广告、旗帜广告,已然演化成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虚拟视觉等高度综合化、复合化的广告媒介。网络广告设计领域也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高水平的创造力方能获得优秀的创意和高效的市场价值。 2 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2.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异于习惯定势的思维方式,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组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下,通过发散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结论的过程。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突出创造性、创新性,突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网络广告作品,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较常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思维训练以获得艺术的升华;应用发散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灵活性;采用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通过逆向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独创性。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才能造就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2.2 通过艺术素养的积累,为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提供灵感的动能 创造力需要借助灵感来点燃,而灵感是经验积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升华的结果。除了生活积累,艺术素养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它能为网络广告设计师提供产生灵感的原始素材。研究中外美术史论、美术作品、优秀网络广告作品、图形、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的作品,都是下一步进行创新组合的素材,在艺术素养积累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因素是点燃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艺术素养的积累,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后,可以使网络广告设计师从开始的模仿,从图形、动画创意,到文案,到整个作品的独创都有了根基与依托。丰富多样的网络广告创作语言也将成为设计师进行网络广告作品创作突破的起始点和创造力的源泉。 2.3 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充分挖掘网络广告的创造力潜力 有关创造思维过程的研究,当推创造学家华莱士(Wallas)和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的成果。早在1931年,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研究了700多名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提出了以下一套创造发明的过程:1)需要感(迫切感);2)系统地提出问题;3)全面地评述资料;4)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5)批判性地验证问题的答案;6)系统地提出新的想法;7)验证和接受新的想法。 华莱士(Wallas)则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四个阶段组成:1)准备阶段(Preparation):收集资料;2)酝酿阶段(Incubation):无意识性的工作;3)明朗阶段(Iiiumination):突然出现问题的答案、想法等;4)验证阶段(Verification):评价和验证问题的答案、想法等。 人们都普遍同意这样则观点,即足够的资料是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虽然资料不是创造性活动的充分条件,但是收集资料(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首要阶段。在网络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是网络广告设计语言的储备阶段。 当准备阶段完成后,有意识的思维没有出现完满的结果时,他与出现创造性想法之间有一个间隙期,例如明朗阶段,或称之为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中比较集中的阶段。从表面上看,就个体而言,并没有发生什么活动,但在酝酿期间或酝酿之末常常会出现一刹那的明朗,产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突然出现新的想法。在这个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语言在酝酿、在融合,创造的灵感在瞬间得以迸发。 最后阶段是将完成的创意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使网络广告作品的传播效果及营销目标达到最大化。 3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几种创作方法的研究 创造力最终是要转化为创作方法和创意灵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3.1 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广告创意方法,使受众直接面对网络广告所传达的产品信息,从而对所宣传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创意方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受众面前,因此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的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网络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2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受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网络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网络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3.3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网络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网络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3.4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网络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网络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5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案中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3.6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网络广告的诉求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网络广告的传播力、诉求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发笑,让人过目不忘,留下久远的回味。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广告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有替代传统广告媒体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网络广告的创作和设计中。然而,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是创意,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成败,因此,注重创造力培养成为网络广告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期望通过基于社交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引起企业和业界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和互动行为有更深入的关注和了解。提出让网络广告在社会媒体能获得有效传播的几个要点,期望在深刻的洞察社交媒体用户生活形态的基础上让网络广告设计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和精准性的表达。 关键词:社交媒体;用户;网络广告;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在经过新生与蓬勃的发展,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而且仍在不断进化中。同时,社交媒体时代悄然到来。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有15亿用户,五分之一的人上网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商家从社交媒体中捕捉到的客户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只有当广告主及设计者真正了解如何通过广告设计与社交媒体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才更接能近成功的目标。 一 广告内容的创新 受众的参与才是关键,用户才是决定一个广告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价值的关键。这个时代广告内容尤为关键,内容的创造,是品牌与它的受众相互合作和不断互动的产物。好的内容,也就是与用户相关,且为他们喜闻乐道的内容。近两年微电影的火爆透露了内容营销与社交媒体互动结合后产生的巨大效应,微电影的特殊性让广告主有了机会深化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广告设计过程中,找出品牌所需传播内容中契合用户兴趣的传播点,然后创设引导性内容,传达有趣、有教育意义、诉诸情感面、具启发性等信息,激发用户互主动点击,参与互动的欲望,可为品牌带来更深层次、更长期的品牌建设回报。 二 广告形式的创新 网络广告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不再完全遵守传统的广告形式,而是围绕着使用者体验和产品本身,开始重新设计广告的表现方式。从Facebook的Sponsored Stories、Twitter的推文广告等,都是推翻传统模式的新型广告型态,以一种更能融入网站环境本身的型态,将广告置入其中。“蘑菇街”、“美丽说”等,这些垂直类社交媒体带来了图片视觉广告的新时代,原生广告也在此诞生发展。过去传统横幅与搜寻等主流的广告方式,几乎不会让人想要分享,或是无法获得主动点击。相反地,黑马一样出现的原生广告则由于外观强烈的视觉整合,因此让阅听人更容易分享广告,或是与之互动。Pinterest发起Promoted Pins、Google Plus发起 Instagram 无一例外显示国际大公司们都在专注于原生广告这一新的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形式,寻找广告与社交媒体的契合点。必须从社交媒体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利用创新的形式,投放或设计出让人感兴趣,愿意与之互动的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有很多形式,也许以后还会创造出更多新奇的形式,但不管其采用哪种展现形式,前提是注重目标用户体验。 三 广告的色彩视觉呈现 社交媒体用户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看或不看广告。如果一个广告的视觉表现里有太多的元素,用户将迷惑于去看哪里或误解每个要素的优先级。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极简的色彩视觉表达能够将最重要的内容带到最前面并为用户避免分散注意力。比如,淘宝网的天猫商城,它在社交媒体上投放的各类广告都是以“红”的色彩意象让人记忆深刻。从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红色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鼓舞,最适合需要消费冲动的品牌,而天猫正有这个特征。很多时候 ,广告色彩带来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 它建立的不仅仅是效用,而是喜爱。因此,品牌在对自身广告进行识别设计的时候,在可用性和美观的标准之上充分运用色彩来进行有效传播。 四 小结 广告传播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为了建立品牌名声,而是与你的顾客沟通一种共同的观念 社交媒体广告是网络广告的新形态, 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网络广告设计这一研究领域还是比较空洞的,时代性让这一领域是成为所有企业与商家开拓和占领未来消费市场必须的研究和挖掘的区块。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思维探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广告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网络广告数量的激增反映出了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网络广告的市场前景很让人期待。随着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投放的日趋理智化,各种网络广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网络广告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这种局面给设计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网络广告受众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原则为指导,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网络广告;理性诉求;设计原则 一、网络广告发展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联网用户的日益增多,网络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同步化,人们在网上、查询、搜集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这里很快就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这样的信息与传播,使网络成为了继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体,这无疑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包容着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它打破了文化艺术的行业边界,也颠覆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参与者的热情和视听体验,同时也使新媒体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各种信息服务行业瞅准了这片沃地,在这里大展拳脚,广告业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广告是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兴广告类别,网络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广告传播媒介,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使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速度、覆盖广度、交流互动等方面逊色不少,网络广告也因此具备了广泛性、主动性、时效性、精准性、时空延展性以及交互性。网络的媒介特殊性赋予了网络广告先天的优势,但由于网络广告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网络广告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目前看来,其自身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好的广告不仅仅在于能够传递准确的信息,为广告主达到某个商业目标,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好的广告能够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增强广告的趣味性。 二、网络广告的理性诉求 (一)需求即目标 “需要是创造之母”。网络广告的设计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目的,是有针对性的设计。当某个特定受众群体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对象时,对他们需求的把握就成为创造该广告的前提;除了目标受众,广告的潜在受众也应该列在考虑范围内。因此,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是我们首先要树立的设计观念。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包括了生理和社会性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们活动的根本性原因,我们总是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要被唤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人的需要也在爬升,正因为这样,人们也在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日益充实。生理需要是受本能驱使而产生的天然性需要,是由于人的生理构造与机能的相同使其具备了普遍性;而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类似的心理结构并受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支配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同样的外部环境也会使人产生共同的基本需要。 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还具有个体特性的一面。不同的个体,由于文化特征、个体性格差异在个体需求上有所不同,这样的个体,不单纯指一个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由于某种兴趣爱好或理想追求等共同因素而能被归入一类的人群。对设计目标的确立和设计的定位是在权衡需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后,理性分析的结果。 (二)诱导的逻辑 网络广告对受众的诱导方式首先应该是良性的诱导。诱导方式的运用应该包括吸引与引导两个方面,引导要以保证受众获得信息的准确度为标准进行评价。无论从视觉构成还是从信息组织的角度来看,吸引与引导的信息内容必须是相符合的,否则受众的互动过程就无法持续下去,引导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对网络广告来说,会给受众造成挫折的心理,从而失去信赖感。 其次,网络广告的诱导是与受众的心灵沟通,因此诱导方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受众心理的意识和把握上的。广告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强烈的冲击力或者以广告主或设计者意愿为依据,甚至不择手段诱骗受众点击广告,这样的网络广告形式很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诱导方式是使受众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与广告互动,是视觉、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互动。良好的诱导形式对受众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刺激受众心理需求并能满足其需求的一种手段,是网络广告互动形式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因此,网络广告的诱导设计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遵循受众心理需求存在与变化规律,才能使网络广告的互动形式效应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多样的统一 网络广告的时空延展性使它具有更大形式创新的可能性,网络广告设计要在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使不同的受众获得丰富的体验,设计元素、构成形式、互动形式等都会呈现出多样性,但同时,多样性应该从属于统一性。多样性分别存在与独立页面本身以及多层次页面之间,独立页面的多样性依靠基本元素的构造与呈现方式来体现,多层次的信息页面容许多个诉求点的存在。以诉求点为阐释中心的子页面,作为针对目标受众的分类信息空间,要具有相应的个性特色,多层次页面体现的多样性,应该是以信息分类为基础的个性群体间的多样性。 统一性也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形态构成上保持单个页面的和谐统一以及层次页面以类为单位的总体性,另一个是从总体上保持整个广告主题信息的完整性。 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需求,而统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所以说多样化是相对而言的,盲目寻求多端的变化会影响主题信息的清晰度,干扰受众的解读过程,因此多样化的实现要以统一为前提。 三、网络广告的设计原则 (一)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的交互性,使受众对信息的可选择性得到加强,受信息的传达具有了发散式的点对点传播,让受众对所选择的信息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比起传统广告形式来说,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有效地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受众还具有了反馈信息的能力,无论是评价、意见与建议还是疑问,都能及时回传给信息者。这样的一个信息循环过程是信息发送与信息接受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体现了广告在实现双方达成有效交流和共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网络广告的交互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广告的最大特质。强调互动性的网络广告设计,是使受众不再单纯接受信息,使其地位上升,与广告主平等对话,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设计。 (二)精练简洁 充分发挥网络广告信息的层次性,分散广告信息的诉求点,避免信息拥挤造成的页面信息杂乱,主题信息模糊。首先提供简洁明快的画面呈现,包括了色彩运用的种类控制、构成形式对空间的分割、文字信息的繁与简;其次是主题信息的突出以及信息分类的条理性,让受众保持清晰的思路,满布页面、无序的信息会使受众丧失寻找目标的信心。精练简洁的网络广告设计一方面在视觉上让受众保有新鲜感,使阅读信息的过程成为一种视觉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上,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更为准确,避免了过多的干扰,更容易抓住主题。总的来说,突出的个性特色散发能在受众心中形成清晰的形象定位,使其更容易记忆。 (三)锁定视线 网络广告所处的网络媒体是开放式媒体,除了专属网址的专题性广告外,大多数网络广告都要在同个页面中面对多个竞争对手的挑战,那么,能够吸引并抓住受众视线的一方就能胜出。只有能够抓住大众心理、迎合其兴趣、符合其利益的广告才能对受众产生磁力,在受众被吸引的同时,能够保持受众心理上受到处于中等偏上的刺激度,才能有效地锁定。这里面包含了广告自身的元素对比与广告和环境的关系对比,在自身的对比中要在文字、图形图像、色彩上注意大小、疏密、层次、深浅等对比,要在保持简洁、完整的前提下,既能控制对比不会过分强烈又要能够突出视觉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在对环境的考虑中,广告自身的设计要能够突出于环境色之中,才能从信息堆里跳出来,抢占受众的视线焦点。 (四)具有好感 能使受众从心理上得到认同,愿意主动接受的网络广告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它的功能与作用。网络广告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能博得好的第一印象,使受众主动关注并乐于接受。设计中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针对需求的情感触动。网络广告的表现形(下转封三)(上接第144页)式以及处理手段的选择要以贴近受众生活为主,艺术表现不应该阻碍广告主要信息的传达,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让受众能充分理解并具有把握信息的信心;另外,形式的新颖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告受注意的程度,让受众眼前一亮,能够唤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欲求;简洁突出的个性特点让受众容易记忆,统一完整的形象塑造让受众印象深刻。 (五)赢得信任 使受众建立起对产品或企业的信心是网络广告的目标。信任感的建立能保证无论在信息沟通或产品消费中,消费者都能尽可能地接受来自该企业的信息和产品。企业获得受众的信赖,是其企业形象及品牌成功树立的表现,为企业之后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打开了路子,提升了企业与产品在市场以及大众心里的地位。要获取受众的信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意广告宣传要符合受众的整体水平,让他们容易理解,感受亲切;广告宣传不要一味夸大,广告信息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广告是大众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一个窗口,通过广告展示、推销企业和产品的强势优点,也通过广告维持已建立的企业与产品形象;网络广告设计要能够体现出企业信誉与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保障。 四、结语 网络广告设计要兼顾理性分析与多样可变动因素两个方面,树立理性随机的设计观念,以设计原则为指导进行网络广告创作,这是突显和强化网络广告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特别是互动特性的发挥而总结的理论方法,是进行网络广告设计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设计创作中要寻求多样的形式变化,在实践中丰富网络广告的互动、创新。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色彩搭配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广告因其成本低、传播快、互动性好、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企业广告宣传的首选。本文介绍了网络广告的特点、色彩设计的作用和色彩三属性、色彩心理、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等色彩设计基本理论,并从信息传达、文化背景、企业形象和艺术美感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色彩设计应如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广告设计中。 【关键词】网络广告;色彩搭配;色彩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广告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广告因其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与消费者互动性好等特点成为各大企业广告投放的首选。如何在众多的网络广告中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是网络广告设计的重要课题。 网络广告现状及特点 (一)网络广告现状 网络广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广告行业对网络广告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现有的与网络广告有关的出版物中,有关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著作较少,而有关色彩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更加缺乏。 在国内,网络广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国内的网络广告过多过滥,且还有很多虚假广告混杂其中,让大多数网民十分反感和排斥。除了少数高质量的广告,大多数网络广告很难得到网民的关注和信任,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 2.一些网络广告设计者对色彩的应用水平不高,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就大量采用鲜艳的色彩,过多过明亮的色彩让网络广告没有重点,视觉效果差,让受众感觉不舒服从而不愿意接受。[1] 3.国内的很多网络广告还在采用狂轰滥炸的形式,希望以数量取胜,而不是注重广告的质量和创意。还有很多企业的广告仅仅是一个展示产品的图片,没有创意,也无美感,让受众没有点击的欲望。 (二)网络广告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广告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和制作,具有商业或公益宣传作用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的网络广告可以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也可以是动态的图片、视频等,放置在网页上,可以被网民点击进入广告页面,起到宣传和广告的作用。比起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网络广告更快捷、针对性更强、受众更广、成本也更低。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广告在将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2]比起传统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有如下特点: 使用超文本技术。这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用超文本技术互相链接、相互关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上的链接,点击后进入广告的宣传页面,让被动接受广告变为由消费者主动点击并了解广告,广告效果更佳。 具有多媒体特性。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等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拥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数字化特性。网络技术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传播快捷、容易修改和复制、成本低等优点,所以网络广告比传统广告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广告针对性强。因为互联网中有很多细分类型的网站,各种类型的网站集中了大量具有某种爱好、兴趣或专业的人群,在这样的网站上投放相关的网络广告,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收到很好的广告效果。 广告的覆盖面广。网络广告的载体互联网是面向全球的网络使用者的,因此网络广告可以覆盖全球范围,这是其他任何媒体广告都无法比的。 广告的互动性好。网络广告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广告放置于网页上,供消费者主动查看,选择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实现广告与消费者的一对一交流,并能有效地反馈消费者的信息给厂家,以便其能全面掌握广告的效果。[3] 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网络广告制作容易、方便、信息量大,并可以有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因为成本低、效果好、传播快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网络广告来为自己企业或产品做推广。 色彩设计分析 (一)网络广告色彩设计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上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文字和画面已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人们更喜欢漂亮的、有较好视觉冲击感的图像或影像,而这些,都离不开成功的色彩搭配。根据统计,人类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眼睛来获得的,其中接受的视觉信息中,人的色感占80%,比如外界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差异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人们通过其色彩和明暗关系来识别的。因此色彩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色彩设计将容易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另外,在网络广告中,可以通过不同色彩搭配,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并通过色彩代表的不同含义来代表一个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在色彩设计中,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企业的文化和内涵,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色彩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的主要理论有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几大理论的基础:色彩三属性的概念和规律。 色彩三属性是人们对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色彩独有的属性。 色彩的色相是指色彩具有不同的色调变化,这种色调的倾向就是色相。最基本的色相有六种,分别是红、橙、黄、绿、蓝、紫。 色彩表面色光反射率的大小,决定了色彩的明亮程度,这称为色彩的明度。反射率越高的色彩,看起来就越亮,即其明度就越高;反之,反射率越低的色彩,就越暗,明度也就越低。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黑色是明度最低的。 颜色的鲜艳度代表了色彩的纯度,在所有的色相中,红色具有最高纯度的色相,蓝绿色的色相纯度最低,而黑色、白色和灰色则属于无彩色色素,这三种无彩色色素可以和任何一种单纯的色彩进行混合,从而降低这种颜色的纯度。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电脑对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试,微调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来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设计。 (三)色彩设计理论 色彩心理。色彩除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上,还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色彩对人的影响是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同时进行的,两者互相联系也互相制约。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不同种族的人也会有共同的色彩心理,比如通过色彩来感觉物体的软硬、轻重、冷暖、远近、强弱等。好的广告设计者会同时考虑色彩的视觉效应和人们的色彩心理。 色彩调和。两种及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经过处理和调整后,会产生一种让人感觉舒适的效果,这就是色彩的调和。生活中的色彩不是单独出现的,往往一个事物有多种色彩,当很多色彩同时在一起时,有些色彩组合会让人感觉心情愉快,但有些色彩组合却让人感觉心里不舒服。这是色彩不同的搭配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色彩对比。两种及以上的色彩,通过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来进行对比,就会显示出色彩之间的差别并出现对比效果,这就是色彩对比。色彩对比又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等几种主要的对比方式。在网络广告中,设计者常常通过色彩对比来对配色的单调进行调和,刺激消费者的视觉,让网络广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并使其产生兴趣。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色彩对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体验,给人带来良好的感受,这就是色彩对比无法替代的魅力。 网络广告色彩设计方法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不同的领域,如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中,都有各自独特的色彩设计构思方式和表现方法。因此,我们就要从网络广告自身特点考虑,遵循其个性,从网络广告设计的构思方法上去寻求色彩设计的创意,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常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一)以信息传达为目标进行设计 传达信息是网络广告最重要的目的,人们的视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中的色彩搭配和应用来传达广告中的信息。 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上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上网时接触大量的信息,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让消费者注意到某一产品的广告,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对色彩的合理搭配和应用,让网络广告鲜明生动,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且将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广告中的产品信息结合起来,以起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比如百事可乐公司的网上广告,选择了高纯度的橙、蓝、红、绿四色,设计出活力四射、精彩动感的广告画面,让看到这个广告的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看兴趣。同时,这四种色彩正是百事可乐公司四大主力产品的包装色,通过这个网络广告,很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并巧妙地传达了公司的产品信息。 (二)以文化背景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首先要明确广告目标受众的定位,并分析他们的年龄层次、审美爱好、文化背景等,这样再结合广告产品来选择适合的色彩搭配,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面向儿童的网络广告应该选择鲜艳、生动的色彩;以年轻女性为目标的广告则要选择时尚、前卫,有青春活力的色彩;针对成功人士的广告最好选择冷静、理性的色彩。 (三)以企业形象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也容易被公众辨认、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是网络广告色彩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设计者应该把企业VI设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来,这样,在把商品信息推向受众的同时也树立了独特的企业形象。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总是采用大红色,这是一种代表热情、活力、向上的颜色,代表了公司积极、热情、温情、向上等企业文化和形象。 (四)以艺术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这里所说的艺术美学,不是让网络广告单纯地展示其艺术性,而是将艺术美结合广告中产品的功效、宣传的内容,让消费者在愉快、舒适的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比如珠宝商周大福公司的一个广告中,结合了大量中国古典艺术元素,广告画面背景为淡雅的山水画,一支毛笔挥过,极有中国风情的花、鸟、鱼等出现在画中,整个动画富有动感,调和、淡雅的艺术美感,结合公司产品,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工艺品原创、原味、原生的广告信息。 色彩是网络广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色彩设计中,设计者要利用色彩独特的语言优势来创造并强化网络广告的主题思想,利用色彩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来展现独一无二的广告个性和风格,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在舒适、愉悦的视觉享受中接受网络广告。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基于FLASH的网络广告设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业一个闪亮明星,广告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不过,这也要求我们对网络广告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能根据广告业自身的发展,加大对网络广告的设计模式开发和创意研究。 关键词网络广告;Flash;动画;设计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时空观念的改变,使得广告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步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Flash作为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和设计方式,由于视频与声音元素的注入,使其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得以向三维、四维空间拓展,而且更因为它具有互动趣味性,使得它与受众双方能够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反馈。让你快乐欣赏的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随着这种网络广告模式的不断开发,它将会快速成为现代人放松自我,表现自我,甚至是陶醉自我的一种大众化方式。与此同时,更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设计时代的来临,广告设计师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个从事动画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将所学所见所用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下面针对FLASH软件设计和制作网络广告谈几点看法。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信息准确传达是广告了重要的目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寻找创意的突破口,达到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括信息载体的选择与信息内容的统一、色彩与内容的统一及字体与内容的统一等。 信息符号是传达信息的载体,选择是否适当,是否易于识别和理解,直接关系到视觉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信息能否快速准确的传达。作为传达信息的的信息符号的选择考虑到对象的多样性和对信息广泛理解的要求,可以尽量采用一般常识性视觉经验。常识性视觉经验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例如:冰块带来的凉爽感觉、和平鸽的和平含义、红十字的博爱精神。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重要因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能够隐性地对人们的情绪、精神和行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创作者在确立广告片的基调后,美工依据基调选择最能表现和深化主题的色彩设计风格。恰当的色彩设计风格,能够渲染气氛,进而打动受众。比如某某网站的片头广告的整体色彩设计就是以四川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中的风格为基调,致使整个影片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既古朴又大方,既典雅又浑厚,既含蓄又鲜明,既有古代艺术氛围又有现代设计手法,画面古拙而精练,朴素却不失华丽。 2动画的节奏控制 FLASH动画的时间要以用每秒钟内播放的帧数来衡量。要正确的设置时间,需要先分析浏览者的心理,了解浏览者接受或消化一个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了解使观众厌倦、注意力转移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以儿童为受众的广告,大多动画节奏较慢,画面元素易于识别,动作简单,以便于儿童对商品的理解。成人的视觉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对信息的接受较快,广告的内容可以间接的反映给他们,播放节奏可以偏快。 FLASH动画在结构上要有明显的过渡,为了不使我们的动画成为流水帐,需要使动画有节奏感,画面上的动态元素要有层次感。也就是说,画面转换的时间及对象运动速度要快慢适度。动画节奏太慢会分散浏览者的注意力,浏览者找不到新的兴奋点,自然会关掉广告,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原有的宣传作用;动画节奏若是太快,浏览者看不清广告的内容及信息,同样,您的设计也是失败的。其次,广告页面上的动点要适度,一个画面上动态元素太多,页面就会凌乱,甚至找不到视觉重点,浏览者看过后印象不深刻;动态元素太少,页面就会显得生硬,动画就失去了“动”的性质。例如:在FLASH商业广告中,表现节奏悠扬舒缓的动画,元素的动态效果多采用移动、淡入淡出、条形遮罩、单线条等表现方式。如果节奏紧张、快捷,则多采用闪动、高速位移、旋转、耀眼光芒等表现方式。效果没有定式,我们要不断学习优秀作品的精髓,但也要有原创的东西。 3添加音乐与音效 画面是广告重要表现手段,同样声音也是如此。广告中的声音主要传递的产品的质感。音效声音进入画面可以加强画面内容,使画面上的视觉形象更加生动;声音可以交代内容,还可以表现动作,代表动作。声音能够起到一种结构的功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使画面连接流畅,通过渲染声音、刻画人物的心态,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我们在进行广告片的动画构思和视听元素综合处理时,绝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抛开声音,单纯的考虑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不能抛开画面,单纯的考虑声音与声音的组合,而应该把握整体,驾驭全局,各种组合,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较高的艺术作品。 4互动性是网络广告设计创意的关键 在网络广告中,商业性,技术性含量高的互动FLASH动画形式已经成为设计的新宠,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Flash广告设计的创意魅力在于允许你调动生活中一切元素,不仅仅是视觉听觉这些元素,还有在广告形式上通过整合而制造的新互动。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阿里巴巴副总裁江志强认为,现在网络广告的创意早已从广告本身转移到广告与受众的互动,甚至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创造上来。三四年前,在对待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时,我们看的只是创意本身,很少会去考虑这个创意与受众行为、受众体验之间的关联。但现在,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广告主应该把主动权交给浏览者,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潜能,把网络广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多维展示、双向沟通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略论网络广告设计与网站设计 [摘要]网络广告这种新型广告形式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接受。网络广告在如今的大网站中几乎无处不在。互联网以其人所共晓的互动性和速度,能够出色地为企业识别目标消费者,建立联系并及时跟进,离不开好的网页设计。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网站设计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广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公司的经理们深深认识到广告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正比关系,纷纷选择有效的媒体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广告的核心思想是“以宣传为目的,综合各种技术,提高效益”。宣传广告,应该侧重在广告的思想性和倡导性的特性上,只是一个手段。而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交流方式。网络广告作为独特新型媒体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给广告信息传播带来了形式与实质的变化。 一、网络广告设计及网站设计的概念 网络广告在形式上大致可包括:新型广告类型(固定浮标、弹出窗口、全屏广告、流媒体广告等)、基本广告类型(对联广告、顶部广告、大型条幅、LOGO、文字链接等)、其他形式(邮件、冠名、栏目合作、活动等)、而广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静态、动态和交互形式。 “设计”一词英语为Design,其基本语义是“通过符号把计划表达出来。”也就是预期的意思表示成可视的内容。由此可见,所谓广告设计,是指将广告转化为某种符号的创作活动。它是广告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自从世界走上Internet高速公路以来,各类网络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当今令人十分关注的广告媒体。这种流行的广告媒体设计,包括了诸多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广告的传播效果、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广告的三要素。而网络广告的策略对三要素起着重之又重的作用。 网络广告的策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特定行业和领域的网站倾向于采取类似的方法。例如,新闻网站通常在整个网站布局中都散布着广告,它们可能不会在某个特殊领域存在,却总是会有少量存在于许多位置。 互联网营销专家、国内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华扬联众公司总经理苏同认为,“网络与网络广告在如今如同水乳交融,并不能分割开来看。一方面,网络自身的发展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另外一方面,网络广告的发展又刺激了网络本身的发展。” 因此,网络广告必须要强调整合的策略。”苏同说,“这一整合策略,不仅是考虑广告主的传播需求,还必须考虑到网媒各自的特性和不同网媒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整个广告传播过程中三方面的因素整合起来考虑做出的整合投放策略。” 什么是网站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站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网站的内容即客户需求及网站功能,其次内容是核心。而且下载速度要快,同时要密切观察网站的运行状况。由于网站大部分是用HTML设计的,因此,要学好HTML。另外,网站框架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网站框架能显示出所有网页的相互关系。最后要做好网站的介绍,一个简结明了的网站介绍,会告诉访问者网站具体内容,方便访问者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有效的导航条和搜索工具使人们很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 二、网络广告设计在网站设计中的意义 网络广告是大多数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广告就是印刷出版物和媒体的一部分,如电视、各种报纸及杂志,同样,广告已经在网上期刊和出版物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在线出版物,而不是报纸新闻,广告收入也将从印刷出版物转向在线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广告收入是业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吸引客户,广告设计就成了优先考虑的事项。对于那些通过网站向访问者出售服务的服务型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建立一个有效的向房客推销服务的网站,这同样也适用于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和企业。 广告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网站,可以和依靠销售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对比,没有设计师会建立一个不把产品、描述和图片位置作为重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样,需要广告收入的企业网站不能在广告位上有所妥协。 广告是网页设计的重要部分的另一原因是对访客的影响,虽然网站可能依赖于广告收入,但是访客是关键点,没有他们,广告收入就消失了。网站所有者和设计师需要把广告融入进来同时始终保持积极的用户体验因此,就要求网页设计即能带来广告收益同时又满足访客需求的网站。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需要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才能更好的卖出广告,广告客户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的广告达到一定曝光度的位置。而为了让企业的广告效益达到最优,与此同时又能对网站的界面和可用性。网站访问的点击率,如何进行销售转化,在屏幕上的放置位置等都是影响网站及网络广告的原因。 三、网络广告与网站设计的关系 网络广告的页面视觉元素在遵循传统的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方式的同时,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平面元素新的特点。 最初的网络广告就是网页本身,当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出现后,如何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网站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设计网站布局时要把具体的广告位置考虑在内,从而得出网站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能在网站上其效果的同时又不会扰乱内容或信息流的顺畅,这样,能给广告一个明确的重要的位置。因为,无论广告在网站布局的哪个位置,不管是一个大广告条,还是数个绑在一起的小尺寸,布局都会受到影响。很多网站会把广告放到边栏,所以在设计布局时必须要考虑容纳广告的边栏所需的宽度。但是,边栏不是唯一的常见广告位,很多网站出售它们的页头位置,因为这里常常能带来最高的广告价格。合理布局广告位置,使网站实现最佳视觉效果,而把广告随意的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将会压倒其他精心设计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在设计中一定要作为重要策略,否则这里可能就不会留出位置。特别是对于页头有标志、品牌区以及主导航的网站,为了在页头包含广告位,所有这些元素必须被合适的布局,或者主导航可能被移到别处。 网站设计一定要考虑网站广告的色彩,虽然不能完全控制广告色彩,但在制定配色方案时要考虑可行性。一般来说,一些展示很多广告的网站会需要一个柔和的配色方案,网页的背景素雅一些,再配上深色的文字,使人看起来自然,舒畅。而为了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可以为广告使用较深的颜色。网站需要广告脱颖而出,以吸引更多用户注意网站本身,颜色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总之,网站设计最终是面向用户并使客户满意。而当客户要求在网页上使用广告时,就要考虑如何把网站设计和网络广告做的最好。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论文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1994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汽车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探析 [摘要]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汽车 网络广告 创意 互动性 用户体验 一、网络广告在汽车营销中的优势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共有4.85亿网民,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网络广告市场现正受到越来越多汽车厂商的青睐。除了专业汽车网站外,社交、视频分享等网站的汽车广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大多数首次购车的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通过亲友、同事的推荐,依靠互联网获得具体购买信息,所以互联网便成为潜在购车用户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网络广告在汽车销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2010年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稳居全球第一,2011年上半年销量超过900万辆,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由于网络广告收费较低,又易于通过点击量、画面停留时间监测到广告效果,目前有许多汽车广告主都逐渐加大网络广告的投放。 一些汽车厂商开始在广告方面求新求变,广告视觉的传播形态也从单纯的静态平面化向综合、动态、互动化的方向发生着转变。本田汽车在2009年情人节时别出心裁推出的一款贺卡:将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贺卡中,然后让用户选择贺卡的场景、车型、圣诞节主题情景,再借由用户将包含了本田汽车信息的贺卡发送给更多的亲朋好友。这种独具匠心的发送电子邮件方式也就成了网民们自然而然转发的“举手之劳”。这些方式颇具探讨性和借鉴意义,相比老套的直白广告来说,它们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认可。 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构想 我们能否将最好的汽车网络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一个汽车网络广告策划,最中心的是考虑消费者怎么接受,怎样去吸引他们点击;能将广告主正确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传达给消费者才是创意人的目标,只有达到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引发感受的创意才是好的创意。网络广告策划中创意是灵魂,体现着广告魅力和水平。创意可以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也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意。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在千千万万的汽车网络广告中脱颖而出,广告创意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 在茫茫的网络广告海洋中,要让消费者记住网络广告的内容,其创意设计必须鲜明新颖。英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新颖作了如下阐述。他认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即秩序感强),则新信息量小,我们的注意力易松懈,不符合时(即非秩序),则新信息量大(即新颖度大),我们的注意力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度成正比。在信息传递中,越是新颖的东西就越能引起注意,越易被记住。因此,汽车网络广告要注重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以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作为出发点,找到决定性的卖点,然后将其创意地包装。吸引汽车消费者主动点击广告,在与广告的互动中了解产品的特点,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从而帮助汽车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在进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汽车产品特点,提炼网络广告主题。一个好的创意除了视觉、文字之外,最关键是还有品牌、架构、声音、技术与认知。了解目的、认识品牌,才能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视觉和口吻,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技术,来跟目标受众沟通。如果少了任何一样,就没办法与消费者站在同一条线上达到真正的沟通,就更无法说网络广告是无距离的沟通了。在卖点的设计上,应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汽车网络广告创作的主题。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注意与汽车广告内容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要追求汽车功能和广告表达的合理结合,达到最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打动消费者,促使消费者实施购买。 2.加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广告创意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通过互动性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好创意可以创造高点击率,尤其是优秀的用户体验,能唤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用户体验结合到创意中去,使广告与浏览者的互动更深入。 3.营造浓郁的文化与情感氛围,提高汽车品牌亲和力。广告不仅是推销产品,广告同时也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利用树立汽车企业的品牌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心和认同,注重对品牌亲和力的塑造。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设计,将文化与情感融入网络广告创意,既新鲜易于消费者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利益与娱乐诱惑。抓住消费者注重自身利益的心理特点,注重宣该传汽车网络广告活动给浏览者带来的好处,吸引浏览者参与活动。奥美互动亚太区数码创意总监林淳分析:“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目前来看,第一是有奖励,第二有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对品牌不一定有多大提升。”这“好玩的东西”就是指的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性。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决不能为娱乐而娱乐,而是为企业品牌提升为目的的娱乐。 5.创意表现与技术相结合。汽车网络广告相对传统媒体广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新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网络广告创意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创意的更好表现,通过新技术的融入,使广告创意更完美的展现。技术将影响广告创意,新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使网络广告身处信息海洋脱颖而出。选择与汽车品牌营销策略配合度高的技术才能真正驱动互动网络广告创意。 三、互动性为汽车网络广告打开创意之门 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讲到:“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美国互动式行销顾问公司电子礼品公司ePrize的CEO约瑟•琳克认为:“如果你想让用户安下心来看你的广告片,就应该让用户参与其中,并有所得”。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媒体,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信息,是最具有互动性的。因此,在网络这个强调互动的时代中,汽车广告要面对全新的消费者,全新的媒体,全新的营销理念,环境正在变化。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加强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汽车网络广告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从而增加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互动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汽车网络广告的互动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以及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汽车网络广告,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 2008年9月22日由东南汽车V3菱悦主导的“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网络活动,掀起了网友对于快乐生活源泉的热烈讨论与积极参与的热潮。网友只要登录V3菱悦产品网站,参与问卷回答并留下联系方式,就有机会赢取大奖――V3菱悦十年使用权及V3菱悦快乐奖和幸运奖等丰富奖项。同时参与者只要将自己的选项链接发送给好友,就有机会获得推荐大奖IpodTouch。活动结合V3菱悦的产品特性,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切关注,在经历了“十一”长假以后,参与人数已经突破了20万,网站点击流量更是超过百万大关。活动结束后,网友们对于快乐的讨论仍在继续,这样的结果对于东南汽车来说,也代表了一场网络互动创意营销战役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东南汽车V3菱悦的销售。“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活动的核心创意理念就是“悦多•越快乐”,这个理念充分融合了V3菱悦为车主带来的更多快乐的产品风格。在整个网络互动活动中,消费者也能够较为全面而精确地了解V3菱悦的所有信息,消费者了解到许多快乐因素其实是需要这款车来辅助的,这也是菱悦车型设计理念的源起。通过活动,在消费者的享受中潜移默化传达了汽车广告的主题。 与坐在电视机前看广告不同,互联网给人的印象就是参与,而不是静态的用户在体验网络互动方式的时候,可以将对产品的意见通过体验形式反馈给网络,最后流向广告业主。互动网络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互动广告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通过汽车网络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 四、用户体验成为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新宠 汽车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更多地去考虑用户的体验与感受。中国各大网站不仅要在网络游戏、论坛、视频中提供汽车网络广告吸引网民点击,更重要的是要将汽车产品信息融入用户体验中。网上流传这样一则视频广告:4位创意青年正在进行搞笑试验,将实验的雪佛兰新乐骋放空档,放下手刹,尽可能减少车辆内部的多余负载。24升可乐和120粒曼妥思经过充分反应后,车辆在喷射所产生的推动力下,利用惯性前行了66厘米,这让网友们对此啧啧称奇。虽算不上什么新型的替代能源方案,但看过这段视频的网友们记住了这几个“爱做实验”的年轻人和这台时尚的小车。新车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五花八门的视频,确实吸引了不少爱车发烧友。这一大胆尝试网络营销方式的广告形式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使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这种以较低投入,让企业赢得更高营销回报的做法,确实是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典范。相关广告业主表示:“通过与中国网站合作,我们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展示我们的新车型。未来我们将与社交网站进行更多合作。” 网上盛行的社区网站就是将网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加入网络世界,“种蔬菜”、“抢车位”等方式让很多白领乐此不疲,汽车广告也可以借用这种形式。例如,当你在开心网“偷”东西时,所看到的正是你想“偷”的名车,这就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也是用户个人体验的一部分,这样网民们既参与了网络生活,又感受到汽车产品的功效。用户对于这类广告产品的记忆也更加深刻。汽车网络广告在一种娱乐休闲的无意识状态下,将产品深深地植入了网民的大脑,这种用户体验形式颇具推广意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网络广告通过用户体验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汽车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网络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 五、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创意设计的瓶颈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汽车网络广告也同样受到诸多限制,在传统的购买汽车的过程中,消费者总要先经过亲身体会、试驾等来确定汽车是否适合自己,而这与目前网上不可试驾的汽车模式相背。如果消费者不能对从网上获得对汽车充分的了解,会使他们对汽车网络广告的方式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这就增加了网络广告设计的难度,制约网络广告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设计的瓶颈,能够将产品外观内饰三维立体展示,实现网络虚拟看车、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宝马汽车、北京奔驰汽车网站就采用了三维立体展示的方式,采用全息幻影、360度幻影成像的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三维的体验,通过新颖的三维全景展示形式,吸引浏览量,吸引消费者。汽车网站的技术应用应当不惜“笔墨”,把核心技术都用来展现汽车企业的各款产品,特别是全景技术,可以让用户在网站上把汽车看个透彻,强化用户体验的效果。应用网络多媒体全景展示形式,展示汽车的内部三维全景和外部造型,消费者可以更自如的观看汽车展示。同时也可以方便购车族看车,节省时间,交互性强,消费者可以看汽车内部和外部的任意角度,可以放大缩小观看,更能给客户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于新车的三维全景,可以让更多的客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体会到汽车的品质,达到极大的宣传效应。 由于目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展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汽车的质感,以及舒适度的网上模拟还是不尽人意,与现实试车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互联网的发展,虚拟试车技术会取得成功。 六、结语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营造和改善,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以及价值底蕴,论述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与此同时,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出对信息诉求的传播,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所以把手绘图形艺术应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发挥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具体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手绘图形艺术;网络广告设计;价值运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相比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更加具有优势。网络广告用户量比较大,针对性强,能充分体现产品的特征,所以更多的商家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相比智能化的传播方式,手绘图形艺术采用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已悄悄地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占得一席之地。 1 网络广告设计中采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最近几年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广告设计方式,即手绘图形艺术体。通过写实、抽象等形式,给手绘图形艺术赋予了新的魅力。[1] 1.1 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手绘艺术一直是我国历史的瑰宝,流传在民间的每个角落。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绘图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绘图形。电子计算机绘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手绘图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电子计算机绘图为机械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提高,手绘图形设计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但是设计师在追求绘图效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图形的质量,导致出现了很多相同图形,严重影响了网络广告获得的具体效益。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种类,从绘画的类型上可以分为纯手工绘制和借助辅助软件绘制。纯手工绘制的图形可以采用铅笔、蜡笔、水彩笔进行绘制。借助辅助软件绘制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区分,如常见的:3DMAX、JAVA、PS等绘图软件。无论选择哪一种绘图形式,只要绘制师的水平高都能绘制出精彩的作品,手绘图形设计师拥有的技术水平不尽相同,绘制的图形的风格和创意也就不同,通过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体现企业文化底蕴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广告企业生产的产品能第一时间被消费者知道,方便企业制定和调整产品销售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绘图形艺术和其他设计方法主要的不同在于,手绘图形是由设计师亲自绘制而来,作品中拥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在产品中融入公司的风格,往往能打破原有广告的效果,取得惊人的效果。然后,手绘图形还具有专利性,可以说是设计师内心个性的释放。在很多发达国家,网络广告设计师在设计广告过程中只需要一个本子,一支笔就能绘制出非常有价值的广告。 1.3 手绘图形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考虑的是“喜欢”这个产品,而不再是“需要”这个产品。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融入手绘图形艺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避免出现相同的广告,每一个手绘图形都是设计师亲手绘制的,没有参考借鉴别人的图形,百分百属于原创图形,就能有效避免专利上的纠纷。[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也让原创手绘图形显得尤为重要。手绘图形融入了设计者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创新。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商家要想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设计的网络广告就必须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2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这也是实现设计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手绘图形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它,其必将成为创作设计的羁绊。再加上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出现了很多相似的图形,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在少数。 随着电脑绘图软件的增多,使得绘图的软件越来越复杂,设计师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复杂的程序过程中。这导致设计师思维僵化,阻碍了设计师发挥创意,很容易令其沦为一名机械式的电脑操作工,没有自己过多的设计想法。久而久之,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渐枯竭,慢慢地丧失设计灵感,逐步成为机械式电脑操作工,设计图形的质量严重下降。 3 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 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师要着重考虑商品的核心价值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创意体现出来,不同产品之间的侧重点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颜色和形象占很大的比例。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表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所以在选择颜色时要尽量选择高端的颜色,如金色、银色等。手绘图形一般情况下选择流线型,给一种高端的感觉,从而引起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是蔬菜或者水果,在手绘过程中采用动画的形式比较好,当消费者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用鲜艳的小图标来吸引消费者。 3.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方面,有甲骨文、水墨、铅笔、水溶彩铅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网络广告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采用得比较多,因为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能准确地体现产品的文化底蕴。 手绘这种快速、直观的徒手表现方式有利于我们与人沟通,这是最简便、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同时手绘特有的快速表现有利于我们收集素材,充实脑中的资料库,并让自己眼、手、心高度统一。 4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价值 4.1 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 在网络计算机时代,画家、艺术家为了把自己的艺术想法留住,通过手和笔本完成绘画的过程,手绘图形由于比较简朴所以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绘制图形的效率非常高。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绘画效率,但是在绘制的过程中很多细节不能通过电脑绘制出来,一个好的网络广告设计,只有通过脑“想”和手“画”相互交替才能让网络广告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 4.2 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多,要想在如此多的商家中脱颖而出,网络广告设计的内容必须有足够的创意、新颖的风格。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能不断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购买欲望,发挥网络广告真正的价值。 5 结语 手绘图形艺术不但能带动网络广告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近几年才兴起的广告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结合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广告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网络广告设计中发挥手绘图形的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作图成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表现手段,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新型的数字绘图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优势,但传统的手绘图具有一定的传统型、个性化以及人情韵味,这是新型的数字绘图技术不可企及的优势。因此,手绘图形艺术给广告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我们需要发现以及了解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更灵活的运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本文就针对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促使广告媒介环境发生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广告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过多的使用数字绘图影响了大众的视觉审美和信息接受程度。因此,将手绘图形艺术与数字绘图艺术有效的结合将是网络广告设计的主要目标。因此,应加大对具有文化传承、艺术及历史价值的手绘图形的关注力度,使手绘图形艺术不断的应用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 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 网络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促使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网络广告以其互动性与简捷性迅速占领了广告市场。因此,未来的网络广告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绘图的可复制性、简捷性使得网络广告的设计多采用数字绘图技术,对于手绘图形艺术越来越忽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广告的设计缺乏一定的传统性与人情味。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手绘图形艺术的关注力度。 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影响视觉表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等。下面,就针对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 1.现代科学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广告的进展提供了动力:在硬件方面,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以及广告传播媒介在不断革新。在软件上,为广告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使网络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实时性等多种属性。 2.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广告的设计中去,使广告设计更具有传统性以及历史韵味,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以文字和图形两种表现形式。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常常运用文字这一形式较为直观的给人们传递信息。而图形的运用则弥补了文字运用的耗时较长的特点,图形艺术使信息传达的更加直接与简便。手绘图形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对原始图形进行发掘与再设计,使网络广告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特征 手绘图形艺术在视觉中的表现特征即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通过手绘图形的形式有效的传达给人们。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遵从从形态与语义两个角度进行同构设计,最终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强烈感受。同时也从精神层面使人们达到精神的共鸣,让具体的事物达到了丰富的内涵,进而达到了图形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使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与人性化。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1.文化传承角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手绘图形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运用手绘图形艺术,将传统的精髓、民族的智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鲜明特征的艺术。设计者在运用手绘图形时不但要对其文化批判性吸收,还要坚持对设计表现形式、设计语言等创造吸收。设计者应不断的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和艺术需求,运用手绘图形艺术设计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广告设计。 2. 艺术审美角度 手绘图形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审美、人性化情感诉求、创造性思维是其存在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手绘图形的设计以人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从受众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审美角度层面思考。手绘图形艺术的表达较为感性,设计者在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赋予人美的感知,诱发情感,使人们达到精神共鸣,从而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受众者的审美要求,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商业营销角度 手绘图形艺术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所不能相比的。优秀的手绘图形艺术遵循原创性表达,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从而可引起消费者的精神共鸣,从而增大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从商业营销角度而言,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不失为一项最佳选择。 总结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于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低。 因此,我们应结合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以及手绘图像视觉表现形式,从文化传承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商业营销角度等综合考虑手绘图形艺术。让手绘图形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的应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去。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探讨 摘 要 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广告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在网络广告的发展中,手绘图形艺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意元素,带给了现代营销媒体不小的冲击。根据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所表现出的发展和潜力,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关键词 网络广告设计 手绘图形艺术 价值 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互联网的网站上打广告,利用浏览网页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画面等方法向网页浏览者信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广告逐渐比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四项传统媒体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通过网络这个开方的平台,传播到互联网用户中。和网络广告智能化传播不同的是,手绘图形艺术沿袭着传统的绘画技艺,在网络广告设计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 网络广告设计中应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网络广告指的是设计师运用专业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示等各种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网络广告中融入的手绘图形艺术有很多方面,包括写实、写意、抽象、概括等等。这些不同的手段赋予了手绘独特的艺术魅力。 1.1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有助于设计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在过去的发展中,手绘艺术也一直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网络制图技术的普及,数字制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手绘的格局,也为机械化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的不断提高,设计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追求效率难免忽视质量,手绘师的出现将“创意撞车”的概率大大减少。在平面设计中,手绘包含了很多种类。从绘画类型上,大致可以分为纯手工绘画和借助辅助软件作画。纯手工绘画也可以用马克笔、蜡笔、水彩笔徒手作画,而借助辅助软件绘画则可以用使用的软件区分,包括3DMAX、AI、VR、PS等绘图类软件。不论是哪一种,都能够创造出精彩的设计作品。每一个设计师都是特殊的个体,自身的艺术素养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和创意,锻炼了设计师的整合能力,提高了广告设计者的多方面水平。手绘图形艺术有赖于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平面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融合了科技、智能的网络广告设计中加入手绘图形艺术元素,会让消费者感到眼前一亮,会渴望抓住这种有力的视觉冲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需求和好感,从而提升商品的知名度。 在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图形设计实质上是通过设计师将自己脑海中构思出的创意和设计加以整理,借助广告模式将其以画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类广告的初衷是科技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它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前进,从这个方面考虑,它也要求手绘设计师在自身素养上要不断加强。 首先,要求网络广告设计师要对商品设计有明确而深入的了解,其次设计师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设计出新颖的广告作品,第三,设计师还要具有高超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能够了解观众的内心所想,这样做出的东西才能抓人眼球。除此以外,还要求广告设计师要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水平,让手绘画面成功地传达出设计者的内心想法的,转变成一个合适的载体。 相比于枯燥的文字等广告创意,手绘图形的线条舒适、造型美观,能够更加直观展示出产品形象。因此,当广告设计师在构思广告设计师,要有选择性地强化产品核心,并用手绘图形传达产品的卖点,这也要求广告设计者需要有过硬的美术功底和专业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契合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能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彰显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放产品最新动向,方便快捷地调整企业商品的营销策略,能够将产品影响力大大提高。 首先,手绘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方法,它是由设计者亲自动手绘制,作品中包涵浓浓的人情味,有明显的辨别个性。通过手绘图形艺术的融入,能够打破常规的广告效果。其次,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除了独创性,更包含着一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也能够说是内心一种个性的释放。在欧美很多设计发达的国家,很多广告设计师都喜欢拿一支笔一个本子,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这样在整体广告创意中能够散发出一种随性、自然的味道,同时这种情况下绘制出的设计草图也更加灵趣生动,传达着一种回归自然的生命力。 1.3 手绘结合进来引领“独有”的创意潮流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品味的社会。对产品受众来说,衡量是否掏腰包的因素是“喜欢”,更胜过了“需要”。融入手绘的元素,能符合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爱好,从适用人群的年龄上来说也更加契合。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手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形象雷同的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常见,设计者使用一张图片的频率大大增加,原创性因而愈加珍贵。因为手绘的图片必须是作者亲手绘制,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自主思维总结来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设计有其独有的个性,可以通过彩绘、涂鸦、写生等不同形式表达。在时尚的网络浪潮中,能够让某支广告在纷扰的网络信息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得让人一眼难忘。 2 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的具体侧重 当设计师在创作广告作品时,要仔细考虑自己创意里的内涵和美感能否传达商品的核心,不同的产品表现出来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2.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中颜色和形象时占用主要的地位,例如:家用电器要表现出高科技和智能化,所以颜色可以选用金、银等金属色系,图形可以选择流线型设计。例如以家电闻名的京东商城在做企业形象时多方考虑,最后选择了一只银白的金属小狗,取名为――小joy,在很多产品卡、优惠卡上都有经过处理的手绘小joy的形象,十分可爱。女性服装要表现出优雅,可以采用白描的方式表达。食品则要表现新鲜、美味,所以很多蔬果企业都选择以手绘动画的方式表现,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点击出现,用不停跳动、颜色鲜艳的小标识吸引消费者点击浏览。 2.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涵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甲骨文、水溶彩铅、pop、水粉等等,一般来说,充满文化氛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商业广告中运用比较多,这些水墨应用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例如,CCTV中央3套频道在做一支栏目工艺广告选择了水墨这种形式,大幕来开,一支粗粗的毛笔挥动了一下,看似随意的滴下一滴墨汁,然后氤氲开来的中国的山水、湖泊、怪石,将人带入了原汁原味的天然风光中。这也成为中央三套在网站上点击爆表的一个小视频。这种工艺广告就是运用了手绘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手绘图形作为一种特别的元素呈现,显出它独有的亲和力和文化价值。 2.3 手绘图形艺术的商业营销价值 正如众多设计者所知的那样,创意是设计的生命和灵魂,手绘图形能够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企业、产品想要表现的优势。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表达产品的思想脉络。无论是手绘草图,还是手绘效果图,都能够拥有不错的商业营销前景。而在网络广告上传播手绘产品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贴吧吧友,尤其是微信里的一些公共账号,只要有网友动动手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常常在朋友圈里见到的一些话题“世界上最美的插画”“中国最美的素描村庄”,图片上下面都有企业文化、产品介绍的推荐入口,人们很容易因为想要看到更多的图片点击进入,这些网页通过美丽、生动的手绘图画,足可以在微信之间广泛传播,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直观地建造起一座传承产品名誉度的桥梁。 3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意义 (1)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在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艺术家们想要留住自己的艺术想法,只能依靠双手和画笔完成整个过程。手随心动,完成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虽然电脑的绘制效果十分惊人,但在很多细节设计中差强人意。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必须要由脑“想”和手“画”不断交融,才能使设计方案不断完善。 (2)手绘图形艺术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手绘图形艺术和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相似,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中,包括微信广告、网络弹窗、广告邮件、植入广告、视频广告、动画广告、自动扩展半页广告、手机顶部通知推送等等。在这些网络广告中,运用手绘的方式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让人们有点击观看的欲望,从而形成潜在的消费群体,给企业或商家带来消费价值。 (3)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在无数商业广告中,能够第一时间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具有创意、新颖的形式和风格。通过手绘图形表现的创意和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商业广告的尴尬,增加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说明性的图形语言和带有深刻形式美法则的的艺术表现,满足人们不通层次的审美需求。 4 结论 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新兴起的广告样式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两者的相互运用能够产生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为商业广告设计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并结合网络广告的优势,让网络广告中的手绘价值向一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扩大,网络广告人才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行业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现阶段独立学院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具有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网络广告;产学研;课程建设 一、引言 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的终端表现形式。由于网络广告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信息数据准确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或品牌实施现代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国内网络广告业的迅猛发展,网络广告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网络广告课程纳入实践教学范畴,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合理模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广告设计作品实践动手能力,是现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独立院校中开设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院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软件工程及艺术设计学院,由于任课教师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依然实行着以授课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模式。教学侧重方向强调的是基于图形、色彩、文字、版式等基础理论内容,而对网络广告的特点、传播形式等内容鲜有讲解,基于浏览者的换位思考设计更是基本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网络广告设计这样艺术性和技术性并重的学科而言将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理论化和表面化的状态,不能够深层次的思考,无法真正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生专业基础欠缺,设计动手能力较弱 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生,由于招生特殊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同时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的传统教育体制,使学生偏重理论,设计和动手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学生有想法却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实际会涉及广告营销学、艺术设计学、软件知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但由于新兴学科课程研究时间较短,课程结构的设置不合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一般安排48课时或更少,在前置课程学习中,除了图像后期处理和矢量绘图设计课程外,一般没有学习其它软件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动画软件学习过程中,会将一门原本具有创意设计的课程变成软件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创意设计较弱,缺少团队合作 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知识与市场分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空有理论知识或软件操作能力,却无法将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整体教学但是无法兼顾因材施教,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设计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容易出现对团队合作性的排斥。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间磨合、沟通、协调的能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网络广告设计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要求设计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如果抛弃市场需求只依赖教材讲解,等于是闭门造车,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网络广告市场案例,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市场化的案例制作中更好地掌握网络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程度,发现不足的同时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需求与独立院校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讲解中需要将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与网络广告设计发展相互结合,以工作岗位责任制匹配教学模块和知识点。通过岗位设置,让学生清楚了解职业规划、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岗位情景再现”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工作环境纳入课堂,通过工作岗位责任制开展教学工作,以项目完成的绩效考核、衡量学习效果。同时将行政班级分解成设计团队,各个团队直接横向比较方案,优胜劣汰。 (二)以项目过程为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网络广告设计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模块分解,以模块化完成指标进行进度考核。通过对项目需求分析、受众群体分析、投放媒体平台数据分析、广告素材提取、创意元素组合、输出作品对比等工作流程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对所学知识掌握外,还能够了解项目设计与开发管理的经验。 (三)以设计任务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研究 结合真实设计任务进行网络广告设计教学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市场意识薄弱等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目前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操作相互结合,比单纯理论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 (四)课程改革具体方案探索 1.调整课程架构,将原有软件课程学习前置,重点在于创意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的表现方式除了静态图片,还包括GIF、FLASH、视频广告等形式。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图形设计、图像后期处理、矢量动画、视频特效的软件操作后,再将软件应用部分纳入到创意设计中,让学生将更多学习精力投放在客户需求分析、创意表现手法运用的环节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关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拓展创新。 2.参与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创意动手能力 除了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训练外,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广告设计大赛,如金犊奖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独立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创作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优秀作品在获奖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座谈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知识永远跟不上新技术的脚步。为弥补这种缺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或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座谈,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组建网络广告设计工作室 网络广告工作室采取专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由若干同学组成,可以不按行政班级划分。其中高年级同学三到四名,低年级同学一到两名。导师负责工作室的项目指导与进度协调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提供项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拟定项目计划,完成后提交给导师审核。此举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低年级同学提前接触网络广告案例制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也可以让导师或学生与互联网企业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破解策略浅析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下发展俨然处在了一个瓶颈期:重视度低、教育观念落后、教师质量差、设施老旧等。而面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积极探究相关的破解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破解策略;重视程度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国际化的范围不断扩大,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本文则主要分析当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从而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在各地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在我国小学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小学生的对计算机的知识了解、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并养成良好的全方位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自发地去学习,成为社会的全方位人才,适应新时代的到来。但是在一些调查中显示,对于学校设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分为“重点为学生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技巧”和“重点树立学生信息素养”两方面,并且比例为6∶4。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在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等的重视度仍达不到标准,认为学生学习的重心主要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尤其是在个别的农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能完全没有设置。对于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信息技术技能的意识还没有在农村家长、教师等思想内部形成。在个别城市里,小学的整体教育风格也是主抓文化课,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量少之又少。例如有某些小学学生反映,他们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是每周一节,学生对这个稀有课程还是满怀期待的,但是有时候一些主课的任课老师就会随便找一个理由,让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复习,也就堂而皇之地把每周只上一次的信息技术课给占了。由此可见,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度实在是令人堪忧。根据一项关于“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情况”调查显示,在个别信息技术课程专业知识上,如编程、使用学习软件,会的和不会的学生占的比例约为1∶9;对于Email、输入文字、画图等的掌握上,会与不会的比例为6∶4;而打游戏、听歌或下载音乐、电影等,比例为7∶3。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落后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新型的教育课程,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师在其教育观念上仍很难改变。例如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更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地位越加明细,教师扮演的角色也正在向“引导者”转变。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则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更重一点。这样就完全挖掘不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动性,并且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导致达不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些数据曾表明,教师和校长对于学生使用计算机、上网找资料的态度各不相同。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素质能力差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具有超高技术含量的课程,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根据实践调查显示,在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里,教师们的整体的素质能力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专业技术不成熟。很多的小学在招收信息技术教师时,门槛较低。导致很多教师只是了解基本的信息技术,对于较为专业化、深层次的技术则没有接受专业的学习,因此在教授小学生时也是皮毛。再加上,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化发展,技术的领域、知识等都在更新换代,而一些在职教师所接受的是相对落后的技术,从而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例如一项关于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情况调查表,会和不会的情况比例:文字处理,71∶29;页面设置、排版打印,57∶43;对象插入及超级链接,46∶54;输入汉字,57∶43;多媒体设备,76∶24;博客,33∶67;检索信息,43∶57。检索信息、对象插入及超级链接等信息技术都是最为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水平让人堪忧。第二,教师的综合素质低。这里主要指的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态度、面对信息技术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理措施等。 (四)信息技术教师事务过多 众所周知,计算机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对学校建设、发展等都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信息网络、现代教学设备等基础建设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的知识,还要从事项目策划、工程建设、进程实施、效益评估等工作。除此之外,学校的信息网络以及设备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信息技术教师们进行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也依赖着信息技术教师的大力支持。由此看来,信息技术教师们的责任重大,事务繁忙。虽然这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过多的工作内容反而阻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忙不过来时很可能造成对学生本身管理的缺失。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破解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方面,学校领导、任课老师等都要立足于时展的需要,充分地重视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在教育理念上抛弃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尊重、重视,并加以资金支持、完善学校信息技术课堂设备。要根据实际情况,如学生的数量等,购置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等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在面对设备的防护和维修上,也要加以重视,采用专业的修护设施、方式进行后期的保护;要对学生的上机行为进行规范,爱护设备。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但是想要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注意专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之上并不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述课程,还要兼具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上课之前的备课必不可少,课后总结也同样重要。其次是竞赛辅导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而信息技术教师在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培养不能放松。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竞赛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己在对学生做辅导时也能提升自我的专业辅导的经验与修养。最后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空余时间里应该多进行课题的研究,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理论,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能力等。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一定要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基础上,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多加体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年级的高低,实施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循序渐进,并且要确保小学的各个年级所接触到的信息技术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重复等。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之上,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讲授知识之后,布置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小作业,让各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精神等,还可以让学生上手操练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而学校方面则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比赛,并设置笔试和机试双重考核,在严格遵循公开化、公平化等原则下,积极倡导学生们的参与。对获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热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上仍存在着较多的弊病,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瓶颈时期,但是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会突破瓶颈,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好后援,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薛锋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现阶段在小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问题,重点阐述了小学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教育文化内化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一些关于如何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社会未来需要的是计算机人才,而IT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社会,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上的急需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更好地发展。所以在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1],已经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的小学,它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校领导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淡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基本设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1、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已经开设了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国家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政策,但是不管是升学,还是进入各行各业去工作,第一道门槛就是成绩,就是考试,所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中的还是应试教育,这是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更改的观念和社会现状,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所以家长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和家长为了让学生进入一个重点中学,而让学生放弃或减少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无关紧要,只注重主课的学习和考试成绩。校领导对于计算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造成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真正的走入小学课堂,有的学校因为无力筹建微机室而选择放弃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教师而不开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真正作为主课来上,只是浪费了资源。其次,一些偏远的山区小学,没有基础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使得这些小学生无法接触到计算机,无法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 2、加强小学信息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技、信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的程度加深,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变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在当今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如果一个不懂得电脑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很好发展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化时代,适应信息化时代。在小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计算机,认识信息化时代,在用到电脑时不会手忙脚乱;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将计算机技术变成自身的一项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字文化素养[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养也在逐渐的提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家长和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但对于学校的教育来说,只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是不够的。信息技术的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技术层面,信息技术教育还应该赋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将这种文化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技术不是很困难的事,但是将信息技术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是很容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校不应该只满足于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应该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文化教育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如此,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有加强小学信息教育的文化内化,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领悟到信息技术的方法,才能最有效的作用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 4、如何加强小学中的信息教育的文化内化 现阶段,针对于小学生展开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而这种信息技术教育一般包括三个步骤: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领进门是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的基础,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的本质升华。这三步,最重要的是达到文化内化的水平,最困难的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的被理解为学习计算机的使用和认识,不能只定位于服务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要以作用于学生的未来生活为主要目标。想要促进学生学会将信息教育的文化内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在信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联系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除此之外,教师要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3],独立思考,自主领悟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学习方法的习惯。只有学会如何将信息教育文化内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小学的信息教育才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者:程鑫 单位: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二实验学校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分析 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人贯彻始终的教育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强化中小学生教育开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即优化主要科目的同时,还要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等副科。但目前诸多中小学校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不佳。对此,本文将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来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时期就积极、正确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当前一些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或传统思想固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效果不佳。所以,分析研究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加以整改很有必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各个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也千差万别,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有资金的支持,加之人才、信息、资源等优势的存在,使得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局面,即实现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育的形成,因此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育任务超额完成。但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模式选用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而一些地区经济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健全的、配套的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基础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如此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之课程安排随意、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跟不上。 二、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基于以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佳与教育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强化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提出有效解决对策,解决以上问题。 (一)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即加大计算机、多媒体等设施的投入。所以,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了解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合理拨款,使学校可以有资金来引进教学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向上级申请资金或向企业、社会人士筹集资金,投入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为学生配备教学多媒体,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 (二)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避免因教师问题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佳情况的出现,中小学校应当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的做法是:其一,加强教师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软件设计、软件制作等方面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二,聘用优秀人才。从师范类学校或社会中,聘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热爱且关心学生的优秀人才,使其负责本校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将信息技术设置为副科。为了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当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时展的角度来客观评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从而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引领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实施,教授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所以,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小学校革新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选择。面对我国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参差不齐的局面,我国教育部应当通过下达政策或指示等,大力支持和扶持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各地区中小学校应革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力量等,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总之,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佳的今天,通过调整教育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教师队伍等举措的实施,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杜常青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一、前言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的种种限制,那些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相比于传统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面向新技术的课程,比较新颖。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也是每一个未来国家的建设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基于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社会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现有的格局,本文通过对当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希望能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中小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加入了其他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撼动课堂教学的绝对地位。长期对应试教育的推崇,使得中小学对于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像信息技术这类的动手实践比较多的课程则关注度不够。这种培养方式从长远上看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方的责任,这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传统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意识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可迫于升学等压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得到科学对待,大量单一的课堂教学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去探索和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对学校学习的误读 长期的传统教育让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学校是教学的唯一场所,离开学校就不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学习效率了。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显得很落伍了。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学校开展,可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已经转移到了学校之外。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经过教师讲授才是真正的学习,其实自身在体验和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更多。要想获得真正的素质能力,不仅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也能不断学习。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如果仅仅靠在学校学习来掌握,最终会发现学到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压力需要占用其他课程时间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往往非常容易就被取消。 (三)片面强调课程的本位地位 一直以来,课程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体,一旦离开了课程仿佛没什么可以学的了。在学校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需要改变。以前每一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但是知识体系的联系却不是如此。有些相似的学科可能让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这不仅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过去对课程的重视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是违背的。而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且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求很高,单独的划分课程容易形成能力的孤立,对综合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是一个不小的阻碍。我们不能视信息技术单单为一门课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未来需要接触和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的学习会随着考试而结束,可是技能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运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一)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蒙,希望学生从小就开始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世界,从内心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中小学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这个时间段发展好了,对以后人生的选择会有很多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日后也会错失很多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的启蒙落实到位。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所想,这是对于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贯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意识到了学好信息技术不是在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是对自己的发展真实有益,那么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也是中小学教育需要达到的教学状态。相反,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一味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那么最终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学以致用的理念需要时时贯彻到教学当中,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教学举措,很可能埋下希望的种子,最终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远远不如传统的课程那么熟悉。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很难去理解,学习起来也不如其他学科那么轻松。鉴于这种情况,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能够在课后使用的话,学习起来的兴致就会浓厚得多。扎根于生活的知识往往最具有生命力,学生不是在学习一些用不到的知识,而是在运用课堂所学改善生活,这样的知识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动手操作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作为教学的难点,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一边讲解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去练习去探索,这样不仅仅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对于自身好奇心的开发也能起到保持的作用。当堂课的内容要及时得到巩固,因为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亲自去使用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将课堂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去,最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多进行提问类的互动。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仅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给他们布置一个需要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员需要在一起交流和思考,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互相帮助,这样在互相带动之下就能将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并没有听懂,加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同辈之间能够互相提醒的话,那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有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起来就更加快捷高效,学到的东西印象就更深。改变传统的单靠个人的力量进行学习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下学习,这对知识的吸收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四)建立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在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改革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利用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必要。比如,建立相关的课程交流网站。虽然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却更长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互相之间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知识的复习和相互交流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微信平台。利用如今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非常活跃的特点,将知识编辑起来,利用最流行的方式将课程中相关的教学素材、知识技能等组织起来,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可以说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充分抓住中小学生的时代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知识,这也是将教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新的举措。在网络的平台上,不仅仅将学生纳入了学习体系,而且家长也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协助和督促。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排名,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排名,新的改革则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分数上面,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色和进步。现有的评价系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连续地跟踪评价,而不能让一个结果就决定了一切。因此,要尽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评价体系考察的方面多了,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步,达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评分的时候可以考虑平时作业的情况,可以将课堂发言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从国外的改革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不仅仅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只要能够深刻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学科造成的阻碍,利用现有的资源,从多个方面着手,那么新的教学模式一定可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最终为学生健康、全面、持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郭松 孟庆玲 单位:内蒙呼伦贝尔学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思考 一、中西部地区教育现状及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教育普及率与教育信息获取手段这两方面十分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的研究结果,我国中西部信息化指数约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五分之一。中西部信息通道的不畅、知识发展的落后及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瓶颈。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中西部地区教育人才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要使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跟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途径。我国东西部教育极不平衡,西部在师资力量、教育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等方面十分落后。因此必须以信息网络为工具,借助全国的教育资源来发展中小学教育,缩小差距。教育信息化使传统教育发展为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现代教育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要能接触到网络就能共享教育资源。网络具有快速、廉价、方便等特点,能使教育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手段,摆脱时空的限制,共享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二、中西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近些年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购买设备、软件和建立网络等,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紧张,投入到信息技术上的资金就更少了,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观念跟不上 当前,在中小学一切围绕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转,中高考没有信息技术科目,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信息技术课往往被认为是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原本留给信息技术的课时被数理化等主科占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3.师资缺乏,教法落后 就中西部地区目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教法落后是普遍现象。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造成教学方法落后。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数理化来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锐减,出现了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奇怪现象。同时,真正专业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人员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在中小学担任教学工作,也是造成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中西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思路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统筹好资金、观念、师资、教法、资源等各方面工作,科学管理,全面落实,才能取得整体进步。 1.加大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要的设备、软件、网络等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在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效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倡教育资源集团式开发、开放,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教育资源,力求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2.更新观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中小学观念陈旧,把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等同对待,缺乏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其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借鉴他们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方面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方法,可以促进我国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未来的蓬勃发展。同时,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中西部中小学特点,切实把握信息技术教育内涵,将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目标。 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形式及课程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模式及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例如,借鉴英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级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设置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应减少笔试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4.重视师资及人才培养 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由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分离的现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竞赛,设立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职称晋升等相结合,切实提高中西部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部经济建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应当加大对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作者:张晓姣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电教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1调查对象和内容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笔者走访了潮州市的25所中小学,从中抽取了有代表性的6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所选学校包括了中学和小学办学层次,既有发达乡镇的学校,又有欠发达乡镇的学校,调查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概况。调查共回收学校问卷25份、信息技术科教师问卷18份、普通学科教师问卷88份、潮州籍在校大学生问卷56份和中小学生问卷498份。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采用SPSS、EXCEL和问卷星等工具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并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地显现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潮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2.1.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机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后期维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潮州虽处东南沿海,但经济主要以中小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为主,公共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放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潮州市很多乡镇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在调查涉及的潮州市25所乡镇中小学校中,由于没有机房,有11所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2所学校只上理论课,有3所原来开有信息技术课的学校,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维护而停开,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只有9所。 2.1.2乡镇中小学缺乏设备维护的力量 有些中小学虽然建有机房等信息化设施,但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设备维护技术和后期维护投入,致使建起的机房和设备,故障频频和老化,甚至提前变成了报废机,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学校的机房有50台机器,虽还未过规定的报废期,但近一半的机器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而无法使用,学生上机时只能多人用一台。还有的学校建有机房,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理由是机器配置低,没办法安装运行教学所需软件。经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内存容量小,只要投入极少的费用升级内存后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 2.1.3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还可看到,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由于缺乏软件与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因此放弃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选择传统式教学,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源拼凑,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缺乏高质量的软资源是影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各方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课也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和城乡中小学之间发展也不均衡。海南、山东、江苏等省已将信息技术课以不同方式纳入高考,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在中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潮州,信息技术课即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中考科目,人们对信息技术课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乡镇中小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这门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是敬而远之。 2.2.1学校领导不重视 乡镇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往往吃不透、看不明。在绩效考核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安排给语、数、外等主课。而信息技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对于教学也没有考核要求,致使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长期处在一种应付、散漫的状况。还有些学校课表上虽列有信息技术课,但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信息技术课,也多成为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2.2.2信息技术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作为副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科教师,往往还身兼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和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报酬却比主课教师低,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也往往得礼让主课教师。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科教师的埋怨和不满,从而也导致多数信息技术科教师责任心不强、授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对于课时被挤占,多采取不抗争。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日益被边缘化。 2.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乡镇中小学生大多笃信升学改变命运,所以平时学习更关注于主课学习,即使很想学习信息技术,迫于升学压力,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在乡镇成长的中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更关注于其在聊天、游戏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传送、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却不太热心学习。 2.2.4家长不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对乡镇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还不像城市一样广泛和深刻,所以乡镇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教学生玩电脑。怕学生学会电脑后沉迷于网络,因此家长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家长会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也会支持学生报各种文艺特长班,但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则有偏见。家长们的这种思想也会传到学校,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2.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电子书包、班班通、堂堂用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不断推进、广度不断扩展。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起步阶段,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2.3.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仅仅是将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信息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停留于形式,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 2.3.2缺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调查发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配置低,相关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感到实施整合困难重重,往往就此作罢,或只能进行简单的尝试。 2.3.3缺少整合能力及教育理念落后 除此之外,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也表现在教师缺少整合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老师们渴望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培训、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培训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调查发现,只有两成老师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由于得不到好的培训,缺乏相关技能,因此没有办法使整合进一步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3促进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充分沟通,并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提高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1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但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切实地感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是阻碍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做好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1)潮州属广东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做到辖区内全部中小学都能得到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有限的投入往往流向城区学校和面子学校,造成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后,政府应以发展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经费也要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强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在城乡间能够均衡发展。 (2)针对潮州乡镇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忽视维护升级的现象,应专门划拨资金用于设备的维护升级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监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 (3)潮州很多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设立各种政策,积极吸引他们捐资乡镇中小学,兴建信息化教育设施。如颜锡祺中学就是由华侨捐资兴建,配备了较全的信息化设施,使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4)解决信息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将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区域性的云计算教学平台和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各学校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资源。学校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配备简单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并可避免后期的维修、升级和设备更新等开支。 (5)大力推动辖区内各乡镇实施创建教育强镇工程,不断增加对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质量、升层次为主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快速前进的轨道。 3.2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地位 要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条件就是提升认识、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中的地位。 3.2.1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 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面貌最直接、见效的途径是逐步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潮州中考科目,可以倒逼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3.2.2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看成学习计算机技能,违背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初衷。很多人认为计算机技能可以到大学再慢慢学,从而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也错过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段。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本质上。 3.2.3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笔者要加大宣传,使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摆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场合向家长宣传中小学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邀请家长旁听优秀示范课等,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3.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有益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潮州市乡镇中小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笔者主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3.3.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教师也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化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和效果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避免泛理论化,多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多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可多让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将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将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校校交流、送课下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将培训教师对象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分目标培训的方式。可选派骨干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将先进经验带回,带动其他教师,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定期对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3.3.2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时,大多习惯采用讲练法和演示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可结合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乡镇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3.3.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仅靠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都应有意识地开展此项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信息熏陶。所以学科教学必须冲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既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它是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粮草。所以除硬件建设外,也要重视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潮州市部分乡镇中小学购置和自建了一些信息化软资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教学资源。总体上信息化软资源还相对缺乏、分散和缺乏共享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1)加大对软资源建设的投入,集中建立统一的软资源库,实现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依托粤教云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2)可启动精品资源课工程,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制作符合乡镇学生认知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学资源。 (3)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学软件和课件大赛,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不断充实软资源库。 (4)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和MOODLE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平台引入乡镇中小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从而不断积累教学资源。 4结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直接关系到乡镇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调研数据表明,受各种因素影响,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潮州,其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从政府决策、一线教师教研、软硬资源建设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力求找到一条适合并能促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和素养。农村乡镇一直是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困难地区,希望研究能成为一个有益的个案,为我国类似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作者:和力 吴丽贤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地方受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能够用于授课的时间非常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甚微;其次从教材编订的角度去审视它,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相对偏大。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任务在计划时间内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没有计算机的前期认知、使用基础,没有足够的课时时间作为保障,知识点设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教学。 2.学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专业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偏少。 作为信息大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能够胜任“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应具有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学科整合、优化的教科研素质。但作为学校授课的主体———每一位科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武装课堂的能力良莠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方法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培训,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任教师能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顶替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及积累,根本达不到科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胜任专任教师所应完成的任务。 3.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难以为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1.增加设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校的当务之急应是优化和整合各种能为教学需要增砖添瓦的资源,固化现有设备资源。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为每个学生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的益处,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定、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等方面出现了与现实学情不相融合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以教材为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剖析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学情的教法、学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增,大胆革新,力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把教材内化为孩子实现自我的需求,变梯度为挑战自我的动力,努力把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3.加强学科教师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给我们用人单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励手段、完备的用人体制,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有志之士加盟到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较强、信息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首先让每位教师通过身体力行,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而它也正在悄然地改变世界,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普及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其次,通过再教育使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让信息素养成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最后,加大资金投入,不要让资金成为扼杀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利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正常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的当前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大小问题依然不少,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前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改善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周其山 单位:新沂市双塘镇中心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宣传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学校校方不够重视。 中小学学校校方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纲要仍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在这一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方针政策在校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其中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纲要》中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但是校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勉强能达到35个课时。 2.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足,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问题往往也就成为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而是由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只能抽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填补空缺,而抽调过来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要先自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生。 3.授课内容重复。 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些内容,小学开始学,初中重复学,高中继续重复学习。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比较差的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改进对策 1.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所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逐渐改进学习内容。 2.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各个中小学抽调具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入一些相关的高校进行培训;其次,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为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变得十分重要。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当中,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将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最终应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为监督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选修课考试的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最后,应该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与能力培养法。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1)单元综合应用训练。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将每部分内容分成独立的几个单元,采用单元讲解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方法。(2)求异出新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采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想象思维,而要允许学生可以异想天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存异才会有创新。(3)通过实践活动配合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在进行word单元综合训练时,选取宣传画的设计作为单元训练内容,上课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学校中的各种活动的宣传画等等。然后再回到学习中来,请学生们讲解他们所归纳出的宣传画的创作方法及思路,最后教师给予补充及总结。 作者:贺媛媛 单位: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总理拉吉尔甘地就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引起了印度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可以看出他们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的重视。这些政策法规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便利,为落实“新世纪跨越性发展战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证。 (二)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使印度人的英语水平上较其他非官方英语国家来说多出一些优势。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通用语言,它为印度人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印度人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了他们的研发速度。 (三)企业院校与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企业。政府还提倡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办学,并聘请很多外籍教师和企业家参与教学。构成了知识的超前化、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具象化,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研发接轨,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帮助。 四、启示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它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亚洲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借鉴和效仿之处。印度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是我国政府所没有做到的,全国各个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对培训大量的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印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并将培训人员直接输入到企业,这种做法也是我国并未做到的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王海宁 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高喊的一个口号,需要将其落到实处。在现在教育发展中,有很多教师,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有很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重视的不在是让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很多教师仅仅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讲给学生听,并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是没有转变,这严重扭曲了我国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成类似于选修课,这也是影响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选择,客观上降低了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我们要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在一味走传统的道路。 1.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中小学并没有较多的专业人才熟悉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意识以及现代教育观念,普遍觉得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授,甚至错误地将信息技术教育当作打字课程进行教授。中小学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不能熟悉操作以及使用计算机,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授课,没有结合一些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是如今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 2.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已不再是处于选修的阶段,大部分已经列入必修的行列,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已经逐渐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我们一定要严格把关,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已不再成为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更多的是学校加强教育,学生主动学习。 2.2整合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发展不是单独存在的,加强信息教育的发展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多方面发展,这就需要适当的整合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要学习和发展,单独的高速发展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进步,要根据其他教学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将信息技术课程加入并实现辅助作用,加快其他课程的科学、现代化发展,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建设信息化的中小学校园 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者,还可以参与到建设信息化的中小学校园的工作之中。我们要向建设信息化中小学校园发展,保证校园内信息化发展,建设校园内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 2.4中小学网络教育应用方面 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应用中,信息技术教育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二是切实实行网络信息课程教育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设备开放使用,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预习和复习,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教育特色;三是青少年学生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好德育工作。 2.5教育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教育会与技术发展有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尤其是互联网等一些信息技术,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可视化的技术,对于形成未来先进的学校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在一线岗位之中工作的信息技术人才,肩负着研究以及发展教育技术的重任。 3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1积极提升信息素养 在深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教育能力评估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和目标。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执行方,中小学信息技术要求的素养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更高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发展,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⑴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师正确的认识信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信息技术在我们具体实践和生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更为主要的是,要能够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获取以及分析,并将其准确应用到教育教学中。⑵加强学习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停滞观望,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2整合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拓展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并积极开展整合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有关工作。⑴深入认识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明确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完成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应当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只是一种形式。⑵要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资源。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预防教学信息资源中出现不当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的修养,要了解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性意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了解世界,寻求更多知识信息,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增加学生的负担。 3.3信息伦理道德能力 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提供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发展,出现信息滥用或者信息安全等问题。这种信息伦理道德指的是在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规范。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传播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人,应当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信息伦理道德品质。在教师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信息技术进行有益的选择,对于不良信息严格抵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模范效果。中小学信息技术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宣传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对网络的警觉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有自觉对不良信息进行抵制的意识。⑴促进中小学生形成相应的信息道德认知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自主评判在网络信息中出现的一些是非善恶,并树立正确的观念,遵守与道德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准则。⑵提高中小学生在信息交流中的道德自制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对于个人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指的是将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中小学生能够自行约束自身的信息道德伦理。 3.4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当前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对信息教育的运用引起重视。信息技术已经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各个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认清局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了解、学习更多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并教给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强化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让同学们意识到在未来发展中,信息技术发展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又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减轻了同学的学习压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基础教育的目的。 4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对策 4.1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要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发展现代教育,不能在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信息教育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并且,积极有效的信息教育有利于教学的发展。我们要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们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而不再一味地增加学生的压力。学校要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营造一种正确的学习氛围,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出现的纰漏。 4.2加强校园信息设备建设 资金薄弱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不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在现展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不能在起步落于发展,要尽量跟进脚步,加强校园内的信息技术设备建设。设备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良好基础设备建设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师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4.3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 在现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没有强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寸步难行的。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有了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不仅是教育素质、教学素质,还有生活素质,教师有了良好的素质,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更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适当的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学习更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方式、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不断完善。 5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的科学教育不容忽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受用,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跟随时展的步伐,不能落后,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与其他教学科目共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 作者:黄斌 曾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国内外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综述 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环境的布局和规划 硬件设施是进行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规划和建设,并加大了投资的力度。根据2010年12月的统计显示,1999年9月份,美国所有的公立小学全部接入国际互联网,有70%的教室接入互联网,平均一台计算机可供4名学生使用。截止到2010年5月,日本超过99%的小学拥有计算机,平均每所小学拥有20台计算机,接通校园网的小学已经有55%。法国2005—2010年,投入的数字校园费用总额达到31200万法郎。到2010年,法国普通的高中1台计算机可以供3名学生使用,初中1台计算机可以供6名学生使用,小学则是1台计算机可以供8名学生使用。从1992年开始,加拿大就开始实施学校网络工程(SchoolNet)项目,1998年加拿大20000所小学、5000个图书馆与因特网连接。2000年,把所有学校的教室都进行了因特网的连接,成为全球联网率最高的国家。 2.人力资源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提高教师的网上教学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各国教育机构下拨专款对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各国投资在教育中的经费1/3用在了教师的培训上面,而且经费在逐年上涨。澳大利亚在2001年6月份召开的课程改革会议上提出,给每位小学教师每年增加200澳元(1112.5元人民币),专门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美国在1993—1996年期间,对于教师培训费用每年增长4%,1997—2000年每年增长5%。美国除了要求教师对硬件的掌握,更注重的是应用和开发。 3.课程的评价 在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分为9个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类型进行了很到位的描述,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进行了评价。日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以报告完成的情况和参加的活动为依据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做好的工作 世界各国都在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不能落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计算机和网络。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系统地解决问题,通过对程序的编写和专业的计算机语言,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材的设计 选择教材的时候要有层次。充分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框架,采用合适的教材。枯燥乏味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课程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且很多教师都是用DOS和WPS等一些传统陈旧的授课方式,应该采用功能性更全的平台,比如说整个Windows系统。 3.教育的模式 学校不提供很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打破班级和年级的限制,以多样的活动课形式进行教学。除此以外,学校应该专门开设一些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 三、总结 纵观世界全局,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落后了很多,这既是挑战,更是激励!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去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目标。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信息化的脚步只是其一,最主要的还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本质上改变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作者:刘启圣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荻垛中心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微机操作习惯,养成爱机护机的良好品德 微机不怕你们操作使用,最怕灰尘,一位同学不穿鞋套,他鞋底下会带来一些微尘,那一天8节课,每班有10名同学不穿鞋套,那得带多少灰尘,这是对微机多大的损害,如果你是电脑,它需要你这样的不爱护它的朋友吗?同班同学也对这些不穿鞋套的学生及时提醒和帮助,经过短期“严抓狠管”,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在“无尘”机房里上课,汲取知识。如对电脑键盘、鼠标乱拍乱拽的同学,笔者就主动给他上德育课:换做你,喜欢让别人乱拔萝卜吗?对乱删除电脑资料的同学,笔者就及时渗透信息资料的重要性不可恢复,删除资料与破坏公物是一个性质。尤其对拿磁铁石破坏电脑屏幕的学生,更是大力开展典型的“爱机”德育教育……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规范性的操作,更有助于提高信息素养。 二、巧妙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注重微机操作,熟练技能养成,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不是纯粹的微机技术,其中整合了很多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体现出信息技术整合的整体课程设计理念。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家庭周边环境,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画图软件综合实践时,可让学生画语文课本上《望庐山瀑布》的画面,这样教师很自然地边画边夸赞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还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周游世界,也写出不朽名篇。 再如,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时,就结合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设计电子小报,通过一篇篇精美小文,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整合成一个内容充实、情感丰富的“报刊”,让学生深受教育,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现有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讲解计算机硬件时,介绍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计算机CPU是国外垄断的,我国微机制造水平差距很大,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使命感,教育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设计WORD表格时,可拓展讲解数学相关二维表格知识,渗透二维数据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海量数据组织、管理、应用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如何整理和管理。 三、开展信息技术拓展活动,适时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信息技术课堂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主题情景,适时让学生自由分工合作,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习兴趣,避免信息技术课堂的误区: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与微机缺少思想交流,缺乏与同伴交往。例如,在“利用艺术字设计广告条幅”课堂教学时,四名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小组协作,分工活动,一名学生负责创意,一名学生负责制作,一名学生负责协调,一名学生负责———小组内同学随时探讨广告条幅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优势,快速制作出优秀作品———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还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创作,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心理。 针对有些学生知难而退、意志品质不坚定、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拓展活动,例如开展英文打字指法闯关活动,老师给学生们讲李白的铁杵磨针故事,让这些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不断超越自己以前的打字速度记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打字飞速,也懂得了坚持不懈、水滴石穿的道理。还可以让学生来充当老师的学习小助手,帮助老师操作辅导活动或讲解操作,让学生体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换位体验,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更尊重老师教学成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适时创设主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电脑使用道德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作者:王明航 单位: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电教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探讨 摘要:作为现代科技领域与教育领域的交叉领域,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装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口头书面式的教育,在课堂教育效率以及学生上课体验上也有质的提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育以及其他一切使用的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本篇文章将简单分析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的状况,对比分析传统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用的优势所在,探讨证明信息教育手段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必要性 1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是当下教育课堂过程中最为先进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状况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作为展现,以这些数据以及这个地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为分析蓝本,说明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状况。虽然该市的中小学都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媒体教室数以及电子白板数,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体教室数和电子白板数的具体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例如高中方面。该市的职业高中一所,拥有14个多媒体教室,14块电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拥有43个多媒体教师以及41块电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子白板的数量上都远远超于职业高中;再看小学方面,城区小学22所,共拥有多媒体教室621个,平均一所城区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为28个,而农村小学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体教室,平均一所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只有8所,相当于城区小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电子白板数量方面,城区的小学平均为5个左右,农村的小学也为5个左右,数量上基本持平。 2传统教育手段的分析 传统的教育手段即口头授课与书本材料的结合,作为最为传统基础的教育授课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种教育手段应对着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中国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产物,但这种“完美”仅仅体现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放置任何一种异与中国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这种教育手段仅仅只能说是普通,相对有效,并不能称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的很好,这无疑是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十分突出的优点使得传统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最基础普遍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状况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枯燥无聊,延展开拓性低,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毫无作用的缺点。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图片并不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教育过程中传达内容的具体情况,仅仅是文字以及口头的叙述表达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无聊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更别提思维的开拓,然而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拓,效率的提升,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最大最严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当下经济发展、教育变革的时代,普及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顺应时展教育变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的发展变革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具有国民性,国家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作为持的动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时代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的变革,人么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经济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推广应用成为顺应时展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2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信息技术教育 基于先进的科技设备,将以往传统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图片的教育现象改变为多媒体式注重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综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接受到课堂的教育信息,即使传统教育手段下表达晦涩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过完善的图片、视频、音频组合来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不仅更加有兴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反馈的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育的效率。 3.3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课堂教育的方向分为很多种,在偏向思维结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教育方向,单单的传统教育手段是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中获得应有的体验感悟,极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教育不再呆板,学生子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活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所在。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课堂教育手段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备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和认知上的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有着良好影响力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未来的我国的教育才有质的改变,才可以得到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的极其有利的变革。 作者:吴俊 单位:宁国市宁国中学初中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必要性探究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小学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术,以及不同形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对学习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生而言,还应培养他们的小学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前,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予以切实改革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极为重要。纵观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少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因此,为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与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相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1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迫切性及改革的必要性 1.1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交流 目前,在国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少地区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整个过程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进程,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新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两种理论的互补共赢。随着多媒体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具有人性化宽松的环境,能体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发挥个性,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1.2有效操作下可以适度增加中小学信息技术练习量 学生学习动作技能中练习量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教育观点中习惯用“题海战术”,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学习次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此外,动力模式理论、运动程序理论都曾经对练习变异与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得出,相同的动作持续练习时间过长会适得其反,使得记忆动作和迁移动作能力大打折扣。因而,进行“自由操作”,就是学生拿到题目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并及时记录所联想到的画面,不必太注重语法是否有误,而侧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3教学任务具体化、明确化 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中“填鸭式”已经司空见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而学生们们却需要死记硬背的记下来,否则考试也难以通过。死记硬背只是一时的记忆,难以长久,因而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真正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了解知识拓展视野之外,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学习效果才能更为理想。此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教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资料自己主动去学习,并且对相关概念区分清楚,才能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为主体,在正确的引导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效率相结合,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理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探究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通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并参照庞维国教授所提出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模式,并对探究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加以整合,提出相关建议: 2.1确定目标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效果有着莫大影响,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学校效果收效甚微。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能使得学生明确学习期望并进行合理定位,在此环节,学生在预习后可以确立目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性目标、情感方面目标),一旦学生在学生中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2激发兴趣 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自主参与学习,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节课中时间有限,知识点众多,因而需要学生能够保持兴趣,只有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记忆犹新,学习效果才能最佳。 2.3个人自学 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个人自学,依据前两个环节为基础,学生就可以对先前制定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并进行针对性的个人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量地积极引导,帮助学习“趁热打铁”最大限度吸收知识。在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对其逐渐适应,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程度跟进了解,若是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掌握得快,可以将更多的教材引导学生加以自学。 2.4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也是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个人自学后,也会对某些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教师不需要立即给予答案,可以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教师则是课堂的旁观者,密切关注小组讨论的开展情况,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讨论较为枯燥的小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和同学进行交流,鼓励不擅长发言的学生踊跃发言。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理解上也大相径庭,在学生之间的激烈的讨论中,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张玉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之下我国对人才培育的全新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过程之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现状,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发展走向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只有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研究该教育板块的发展走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倾向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和普遍,尽管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很多学校投入巨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计划安排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时以及内容的设计,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往往简单地进行打字和最基础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应的技术性软件。因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只是起到装点学校门面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十分关注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与现状。因此,许多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提高综合实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于一些已经配备先进教学仪器及电脑设备的学校,大量采购一些价格昂贵的教学仪器。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行为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教学仪器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3.纯工具化倾向 纯工具化倾向是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将教育重心放在相应技术以及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上,片面地强调学生对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这一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难点,并采取背诵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一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创伤,此外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 4.德育淡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格则能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却将这两者割裂,对学生德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之中的原则和工作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从目前来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来完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纵向则指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教育理念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并鼓励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校本化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学校自身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本化,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安排。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树立信息技术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以及多媒体设备革新教学模式,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倾向、盲目化倾向以及纯工具化倾向和德育淡化倾向,因此针对此现象,革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义重大。 作者:王丹丹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在EDA技术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殊项目工作获取知识,而项目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设置。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项目开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意识。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EDA技术 教学改革 1.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独立开课,而且学生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后再到实验室去做相关的实验。而对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即EDA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又无法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导致了教学难度成倍增加,所以教学的改革需要加快进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其教学目标不明确,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而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手能力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能力,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进行EDA技术教学时,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而项目教学法是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所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迫切的要求。 2.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德国经济的腾飞与其高等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德国目前采用“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法国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以“大学校”的模式培养人才,强调理论加实践,坚持培养人才的多面性和多学科性。澳大利亚“阶梯教育”模式与证书、学位及工作方向对应。澳大利亚实行“阶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教育水平与所取得的证书、学位及工作方向对应起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79年至2009年间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变化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主要还处于探索和调整阶段。从1998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本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也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走向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也逐步自成体系、重点明确,走向有详细规划、有落实措施的新阶段。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北部弯开发区建设的深入,社会需要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高等院校越来越多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院校在培养EDA技术人才时结合产品的市场效率和技术要求,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研究实践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EDA技术人才。 3.教学形式与内容 如何让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如何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任务?这些是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理论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方式,但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EDA课程设计和开放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进实验室的平台,在EDA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所讨论的项目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点需要特别注意。 3.1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的选择主要是从教师层面来讲的,选择好一个好的项目对教学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前期工作是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典型性的项目,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项目的工程实用性:我们应尽量将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所用的项目,首先,真实的工程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生在参与项目的真实工作和学习环境中更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学生对真实的工程项目更感兴趣,学习的热情更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高;再次,真实的项目不应该只是采用仿真的方法模拟,最好能用实物的形式实现,让项目的真实成果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真实的项目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综合与理解。 3.1.2项目难易程度需要适合学生的层次:项目教学的进程中,所选择的项目太难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完成预期目标,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知识的传授也无从说起。另外,太容易的项目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即使完成了项目也会缺乏成就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项目教学的初衷。所以,在EDA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难易选择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寻找出难易适中的教学项目。 3.2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项目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各个学生小组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学生的分组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不合理的分组可能会使小组内部合作不顺畅,出现小组之间竞争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分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甚至性格特点等)对分组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从而达到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目的,以保证教学效果。其次,小组成员中以投票的方式自由选择并确定小组队长,由队长来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对于不同的项目,小组队长可以轮流当选,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组织与合作能力。再次,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各个成员按不同的任务或搜集、选择信息资料,或搭建电路,或编写程序,由学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最后,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督促学生共同合作。 3.3教师适时引导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地位仍然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与点评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首先,在项目式教学开始时,教师要对项目有一个整体介绍,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并由此上升到理论的知识传授上,使学生在做项目时少走弯路。其次,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题,应该给予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式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学生出现“卡壳”的现象而无法跟上项目的进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提高技能,理解并掌握知识,以避免学生在做项目时盲目处理,手足无措。说到底,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组织与引导者。 3.4评价机制 在项目教学法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这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质量。因为好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更加勤奋,而差的评价机制则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评价机制中,第一,各个项目小组成员要加强合作,学生的相互合作参与能力也作为成绩的一个重点,以提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帮、传、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小组中个别学生偷懒不参与完成项目的情况。第二,在项目完成时,鼓励各个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并尽量利用每一次课堂的机会,让每个小组都进行相应的汇报。第三,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评分,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项目中所蕴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第四,根据具体情况,将每次课堂的评分为学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平时课堂评分在评价机制中的比重,让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平时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结论与展望 项目教学法在DEA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参与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热情更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各个重要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在项目的选择与讨论及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进一步进行完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为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在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和调整的方法。实践结果证明,其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设计竞赛;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在校大学生开拓视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平台。该比赛不但为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也为促进电子类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如何以电子设计竞赛为锲机,促进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 1、竞赛试题的内容及要求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有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技术类、自动控制类、测量及仪器仪表类题目。涵盖了电子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涉及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等[1]。竞赛要求参赛学生每3人一队分工协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要求,包括了电路系统的理论设计、实际制作和调试,最后交出制作的成品控制电路及设计报告。试题有基本要求部分和发挥部分,既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使学生在电路分析、设计、制作、调试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也使优秀学生有发挥其优势的余地[2]。 2、新技术、新观念的体现 为鼓励参赛学生使用新电路、新器件和新技术,体现“绿色产品、环保设计”的概念,近年来,一些大的电子器件公司也积极参与竞赛,为竞赛提供器件、设立奖项。例如在2011年大赛中可使用由瑞萨电子公司提供的专用板及瑞萨节能环保元器件,为学生接触新器件和新电路提供了机会。 3、竞赛的积极作用 根据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参赛学生需要掌握电子技术中电路的基本分析、设计、制作及调试方法。参赛学生在备赛中都需要经过的一系列培训和磨练,基本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这些技能,使他们就业时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由此影响,使得近年来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竞赛规模越来越大、参赛的学校越来越多。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共有1062所高校11002支队伍,参赛学生33006名。但是由于现实客观条件限制,各学校参赛学生只能是各专业选拔出来的少数学生,受益面相对较小。 同时,通过几届电子设计大赛,从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新技术、新器件涉及少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实践应用技能差等[3]。 如何借助电子设计竟赛的训练和培养模式,改革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将其特点与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广大学生受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由此给于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新的启示。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基本是以理论为主, 辅之以验证性实验。容易出现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侧重基本理论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分立元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介绍,而对元器件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的比较少,使得理论和实践分离。两者在教学内容、考核等方面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互动较少。在有限的实验课中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只能接触到有限几个的器件,了解其简单功能,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电路的机会少。 2、知识的综合应用少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任课教师不同,实验课内容不同,学生少有机会将两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在分析简单电路时,学生可能比较顺利, 但要分析复杂电路或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时,常常无从下手,画的电路图不实用,不知怎样合理应用器件,不会调试电路。这些严重制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创新性。 3、新技术、新器件涉及少 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新器件日新月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实际生产和技术的变化,加之课时量的限制,教学中常常仅限于基本原理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本身。对如何应用新技术构建电子控制系统的技术和大规模新集成器件,几乎没有涉及。 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突出基本原理与应用并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及综合应用。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多样化,特别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理论教学的改革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实例。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中,大量精简压缩分立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注重器件的外部逻辑功能、特点和重要参数,而对其内部结构不作太多的讲解。如在学习555定时器时,多用实例讲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并将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用到的电路及所制作的电路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电路有更深刻的了解。 适当的开辟课堂讨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5]。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对学生发言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的改革 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课和电子实训课两个部分,采用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逐步推进方式。 (1)基础实验 主要使学生在认识器件、了解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6]。在进实验室前,让学生先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好电路,计算好各项指标达后,再到实验室进行插面包板调试。在实验教学中,理论课老师参加也指导学生实践,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和弥补理论上欠缺的内容,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克服两者脱节的现象[7]。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关于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 摘 要 在电气化的当今,基于电子科技的发展,微电子设计技术已逐渐的运用于自动化领域,而且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微电子系统的优越性,以及其各个功能模块的生成。 关键词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逐渐的渗入人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尤其是基于微电子的自动化技术,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基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对于电子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微电子自动化的实现,需要合理的生成各个功能模块,尤其是在电子电路的功能模块上,其需要进行有效的功能模块的构建。 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特性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电子设计系统逐渐的采用程序编程的方式进行电子的性能设计。因此,当今的电子技术正朝着高性能、环保、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基于自动化技术的微电子的系统设计,更加加快了电子设计的革新。 (一)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板块设计 通过有效的程序编程,进而设计出电子系统的各功能板块。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传统手工作图设计带来的弊端。同时,基于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功能,极大地优化了电子系统的革新。 (二)拥有开放式的集成芯片 电子系统的设计可以实现程序的良好转换,并且开放式的集成电路,其电路的功能板块集中于电路板之中,而且具有消耗低、性能高、便于安装的特点。同时,这也是电子产品环保型发展的关键。 (三)具有便捷的升级软件 现代的电子系统设计都是基于计算机软件,进行有效的开发。进而,现代的电子系统具有良好的升级平台,而且依托良好的计算机程序编程,可以做到在线或即时升级。这一特性便于电子系统的性能升级以及修补系统的漏洞。 (四)具有良好的系统仿真功能 这一特性可以很好的解决系统中的电子数值问题,同时可以对系统起到试验或定量分析的目的,进而进一步的开放化系统。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过程,需要基于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程序编程,极大地丰富了微电子的系统设计,同时使得微电子系统很好的集成于芯片之中。 三、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板块生成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计算机编程技术,尤其是系统的仿真、升级、集成等功能,为系统的功能板块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现在的微电子功能通过电子芯片就可以很好的实现。 (一)系统的子板块设计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对于子版块的输入功能设计,这样可以便于体统开发者对于系统的程序语言进行合理的定义。同时基于子系统的输入功能,便于系统程序的编程的优化处理。子系统的输入板块可以起到程序语言的检查或修正的作用,而且在进行系统程序编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基于输入子板块,进行合理的程序语言的数据转化,从而便于系统的内容统一化。对于输入的数据,输入板块可以实现很好的数据储存,进而便于系统的调用。 (二)数据板块的生成 系统的程序编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编程的数据比较的庞大。尤其是对于系统的功能编程,会产生大量的结果和调用数据。这样就需要对数据建立一个数据板块,这样便于系统的调用,以及系统的在线升级。 (三)系统的仿真板块 这一板块的生成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试验和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真实反应出系统的演变情况及运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基于“人造”电子环境,对系统的模型进行功能测试,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处理,这也是系统现代化的主要特性之一。 (四)功能诊断板块 基于程序系统的微电子技术,其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自动化的验证和检测。也即是说,这一板块的设计,可以对各个子版块的系统进行故障的排查和诊断。这样,可以保障各个子版块做到无缝连接,避免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系统的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五)电路板块的有效规划 基于微电子系统的开放式的特性,其在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各个板块要实现无缝连接,电路板块的规划非常的重要。而且合理的板块规划可以实现芯片的低消耗、高性能的目的。 四、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应用 基于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的优越性,其已经逐渐的渗入到我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尤其是仿真技术的生成,极大地优化了高校的教学改革,以及开放的集成技术,便于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 (一)基于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仿真特性,其广泛的应用于高校的教学领域之中 尤其是对于电气工程类的实践性教学,其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基于该项技术可以对于专业术语和操作,进行形象的展示和描述,这样便于抽象性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的传授。 (二)加速了电气设备的革新 基于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开放式程序软件,其在后期的改革过程中,为电气设备预备了足够升级的空间。尤其是功能系统的扩容性,极大地优化了电气设备的升级模式。 (三)应用于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尤其是开放式的电路模式,更加实现了电气设备的通用化的进程 一些关键的电气设备制造,已经很好的实现了ASIC的编程。同时,基于这种编程模式,便于专一化的电路集成,进而使得电气设备的规格逐渐的统一化,这样可以极大的方便电气设备的使用,同时降低了电器的生产成本。 五、结语 在电子信息科技时代,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设计自动化逐渐的通过程序化的模式实现其系统化。同时,基于其优越的特性,其已广泛的渗入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之中,尤其是应用于高校的教学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之中。 作者简介:赵上阁,湖北随州市人,就读于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改革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探索 当前电子设计竞赛进行的如火如荼,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电工电子技术,其教学和实验安排必然要紧跟时展的脉搏,借助于各种仿真手段,通过综合性的设计培训,达到提高基础知识、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电工电子 实验 设计竞赛 探索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在国家倡导技能院校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深入发展,势必带动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进入到科研创新的队伍中来,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既承担着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功能,也天然地继承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进行培训 根据我们最近几年所进行的培训和赛前辅导的相关工作,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电子技术实验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推动电子设计竞赛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为保证竞赛取得佳绩,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高校都将在竞赛开展前进行相关的培训,并从中遴选出优秀选手参加每两年举行一届的全国大赛。 培训的过程一般从大一新生就开始入手,以电子协会的名义召集有兴趣的同学加入,然后统一培训,培训的思路基本遵从教师辅导有基础的同学,而让有经验的同学去培训新生,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又可以锻炼高年级同学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本着“实践、服务、创新、提高、发展、学以致用、技术强身、技术为民”的宗旨来开展工作,在传统工作中具体实现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指导教师分配了相应的管理任务,具体工作如下: 1.对新会员进行学习相关协会管理制度和各种用电安全,实行一对一的进行教育和学习,力争每个新会员都能够接纳和理解此次教育目的,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2.对新进会员开展培训,主要课程有:电子元器件的认识、电子基本电路的认识、简易电路的制作,并开展电子设计、维修方面的学术讲座,电子设计实验:数字温度计、数字钟、秒表、稳压电源、简易液压控制装置、功率放大器、可调基准等电路的制作,单片机的简单程序的设计等。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同学们能动手进行更多实际的操作。 3.为了让学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获得经验,同时也使他们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传承一种“团结奋进,甘于奉献”的精神,每个月在学校学院进行一次大型的家电义务维修活动,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大影响力。 二、开发工具软件的培训 针对以上的项目,进行相应的课程培训,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所需的开发工具软件,当前竞赛一般都用到下面三个工具软件:Protel 2004、Keil μVision、Proteus以及EWB软件,下面具体的一一说明。 1.Protel 2004。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元器件的类型,电路图的读图和绘制以及电路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分析电路的方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电路元件的特性、工作曲线等十分抽象,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差,学习这些内容比较吃力。可以应用电路仿真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Protel 2004就是其中之一。 2.Keil μVision。Keil μVision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其功能强大,生成的代码紧凑,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开发工具Keil μVision可以编译汇编语言和C语言,但单片机软件是一般采用C语言编写,C51语言是ANSI C的扩展集,其语法结构、关键字等与ANSI C绝大部分是相同的。 3.Proteus设计仿真。Proteus ISIS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可以仿真、分析(SPICE)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该软件的特点是:实现了单片机仿真和SPICE电路仿真相结合; 支持主流单片机系统的仿真;提供软件调试功能。Proteus与其它单片机仿真软件不同的是,它不仅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也能仿真单片机外围电路或没有单片机参与的其它电路的工作情况。可从工程的角度直接看程序运行和电路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4.EWB。EWB是一款仿真功能十分强大的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设计软件,几乎可以完整地仿真出真实电路的效果。EWB具有完整的混合模拟与数字模拟功能,可任意在系统中集成数字及模拟元器件。EWB能自动进行信号转换,在输出信号的观察上,具备即时显示的功能。该软件带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可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还有虚拟的仪表设备,比如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以及逻辑分析仪等,可具体的模拟实际的测量情况。利用EWB提供的虚拟仪器可以用比实验室中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电路实验,仿真电路的实际运行情况,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测量方法。 三、综合项目设计培训 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将“电工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线路EDA及仿真”等课程融会贯通,整合成一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在前述理论课后单独设课。在设计内容、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面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电子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实验基本技能方面,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根据电子设计竞赛所要求的能力,安排相应难度的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平时针对竞赛的能力进行分散的锻炼。 电子综合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能力,尽力改变以验证理论性质的纯理论实验,合理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测试,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并通过电子综合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电子综合设计以设计为主线,采用仿真与实做调试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全面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获知能力、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系统的集训,只好从开学就着手进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训。经过对电子综合设计教学实践,注意在教学内容上采用适当教学方法,引入EDA仿真技术和现场调试等多种设计手段,完善了设计考核方法,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培养学生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高职电子设计课程中电子线路CAD技术的教学与应用探讨 摘要:电子线路CAD技术在高职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电子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都讲用到该技术。电子线路CAD技术主要是用来绘制电路图,并在计算机上利用该绘图软件对电路进行排列,从而让设计出的电路更加的美观。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子线路CAD技术在高职电子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 电子设计 电子线路CAD技术 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也是他们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在高职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经常会遇到电子设计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子设计的时候需要用到的很多专业知识他们是必须掌握的。而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路板的制作方面的应用就必不可少了。下面我们将对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索,说明电子线路CAD技术与电子设计的关系以及在电子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1、电子线路CAD技术与电子设计的关系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发展以及新型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电路在设计方面也越来越复杂与集成化,因此,对电路的要求也越来越精密。而为了达到电路在复杂与集成化方面的要求,在制作电路的时候单靠手工的操作已经不能完成设计的目的了。所以,就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用到的电子线路CAD技术。我们在电子设计过程中利用它就能达到电路所要求的精密度。 2、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电子线路CAD技术是使用当前被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软件,然后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以加快设计进程、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等。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2.1 绘制电路图 在进行电子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电路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编程,但是只有编程并不能完善整个设计,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电路来承载这个程序,让它实现它本该实现的功能。在电子设计中,我们一般运用的软件是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的时候就会用到PROTEL的原理图输入功能。该绘图软件在电路原理图输入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电子器件库,能够为我们电子设计的绘图提供所需的各种电子器件。利用该软件进行电子设计确保了电路原理图的精密度,并且绘制过程也更为方便。比如:我们在画好一个元器件后,觉得它应该放在其他的位置,则只要将它拖动到我们想要放置的位置即可。 2.2 计算机仿真 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的应用过程中还具备运用其仿真的功能,检查电路的功能是否达到了我们所预期的功能,并且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仿真,可进一步对电路进行分析。对于PROTEL软件而言,在它的MULTISIM中有很多种仿真功能,这些仿真功能可以进行直流工作电的分析、瞬态分析、温度扫描分析、参数扫描分析、灵敏度分析、零极点分析、傅里叶变换分析、噪声和失真度分析、最坏情况分析以及蒙特卡罗分析等。在进行仿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进行一个功能仿真,大致了解一下该电路的功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功能,然后进行数据仿真,对该电路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改正错误的地方。在进行仿真过后,分析结果一般都是以数值或波形的方式显示出来。 2.3 PCB板的设计 PCB板是PROTEL软件将电路原理图进行布线后的一种电路板。在进行PCB板的设计之前,首先要将电路原理图导入,而导入的电路原理图必须是通过仿真的,而且电路原理图中各元器件的电器特性必须与PCB板相同元器件的电器特性相同。最后,设计者就可以利用PCB板自动布线以及手动布线的功能对其进行布线。采用该软件对电路图进行布线,设计者可以先采用自动布线功能对电路进行大致的布线,然后用手动布线功能对其进行美化。这样的过程能够让电路的布线更加美观。 2.4 三维视图 在将PCB板设计好之后,在这样的绘图软件上都有三维视图的菜单,只要点击三维视图的菜单就可以观看设计电路板的三维视图。 3、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线路CAD技术 如上所述,掌握了电子线路CAD技术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进行电子线路方面的设计工作。但在学习这一项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材多以PROTEL软件为蓝本,介绍软件的功能、菜单等,辅以一些应用的例子。学生学习后多呈现一种临时性的记忆,即在课程中会用,考核结束后在不长的时间后就不再掌握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采用类似德国职业教育所推行的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为好。其基本的思路是: (1)先整体后具体:在学习CAD技术时,先期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有全局的认识,打消畏难的情绪;而后开始进入各项目的的学习实践。 (2)先低频后高频:总体而言学生进入学习后应从简而繁,低频的一些电子产品其电路较之高频的简单,学习应从其中入手。 (3)先规范后异型:突出异型电路板的设计制做,其目的是让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变通的能力,在CAD技术中也手工调整电路布局的精华所在。 (4)先单层后多层,先分立后贴片。此处不再缀言。 最后一点是,对于各个CAD制作的电路,不应仅停留于电脑的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的设计成为成品。这样可使学习更为直观,并更有成就感,随之的效果是学生对学习到的技术弥久常新。当然,这种做法也会使教学的成本大幅上扬,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 4、结语 在电子设计中运用电子线路CAD技术,不仅解决了电子设计中电路原理图绘制以及功能分析和布线方面的苦难。同时,让学生通过在自主地进行一些电子设计,并在的过程中运用该技术,适于锻炼他们使用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实际能力并有助于其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试论FPG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及电子设计自动化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FPGA是基于PAL、GAL、PLD等逻辑编程系统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可编程器件。其自07年开始投入市场以来,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是极为广泛和深入的,在电子设计领域担任着各级设计基础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电子设计;可编程片上系统 FPGA即现场可编程门阵,是一种半定制专用集成电路(ASIC),这个可编程器件的研发主要是为了解决ASIC的不足和PLD电路数的缺点。其包含了可配置逻辑模块、输出输入模块和内部连线三个部分。由于其新的特点和高的运用价值,所以在电子设计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本文就基于FPGA的一些特点结合电子设计的运用进行探讨,得出FPGA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方面的结论。 一、FPGA的简介和特点 FPGA是以可编程阵列逻辑、通用阵逻辑、可编程逻辑器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从简单的接口电路设计到复杂的状态机,甚至系统级芯FPGA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的特色就是现场可编程序性,这一点运用到电子设计中,可以灵活地进行控制,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其采用了逻辑单元阵列的概念,与传统的编辑电路和门列阵相对比而言,FPGA具有不同的结构,它运用的是小型的查找表实现了组合逻辑的编辑,每一个表对应一个D触发器,而这个触发器正好驱动相匹配的I/O,这样的组合模式正好完成了既可实现组合编辑又可以进行时序编辑的功能,这些每一个相邻模块运用金属线连接。通过内部静态存储单元和编程数据,实现逻辑编辑的功能。 FPGA的特点:(1)FPGA特有的可编程片上的特点,就是指设计专用的集成电路的时候,用户不需要投片生产,可直接合成芯片;(2)FPGA以其可由简单接口到复杂接口的设计特点可以作为全定制或者半定制的专用集成电路的中试样片;(3)就其特殊的结构而言,其内部含有极为丰富的触发器和I/O引脚;(4)设计周期短,开发费用低,风险小。 二、电子设计 电子设计技术是指面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的计算机技术,在和传统的ASIC的相对比而言,电子设计的性质更加偏向于自动化,所以它具备了几个很突出的特点:(1)设计时是全过程的设计,在整个集成电路中的电路系统、硬件、软件和仿真等包括在内都由计算机完成;(2)与传统的设计不同,电子设计主要担任了两方面的角色,一个是主动的设计者一个是被动的使用者,二者结合就可以直接运用于客户了;(3)实现的途径相对而言更加具有选择性,除了FPGA以外还有CPLD等可编程器件来运用于电子设计当中,但是FPGA的运用较为广泛。电子设计由于其可大规模地进行编程,并且实现了自动化,在用户体现上的优势,所以成为了近年来主要的技术。 三、FPGA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 由于市场的竞争十分地激烈,在相应的集成电路的设计中,要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电子设计中运用很好的可编程器件,这些器件和传统的相对比而言需要更好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一)符合电子设计要求的器件的发展 可编程逻辑器件即PLD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应该是数百万门的大规模的器件,其中为代表的就是将近10万门宏的FPGA。FPGA的主要结构中包括了一个复杂的电路系统,这样的电路系统是为了迎合电子设计中的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嵌入式系统处理器,以及控制模板和对应实现控制的通信口而存在的。FPGA正好满足所有的针对于电子设计的关于大规模器件的要求,再加上其独有的可编程片上系统,可以直接装入一个芯片,不需要投片生产,即能满足所谓的SOPC的设计。 电子设计和传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多种专用端口,在FPGA中的一些开发的型号器件,这些器件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嵌入式的系统块设计,一切的功能都是采用系统块的嵌入式结合而实现的,在这样的一种将处理器和传统器件的优势相结合,创造出的性价比极高的FPGA,适用于电子设计上是十分有利的,针对于自动化的专门集成电路的设计,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缺点,包括其中的成本问题和高挥发性的问题。总之,FPGA的开发适应了针对于电子设计的一系列的要求是很好的可编程器件。 综上可知,FPGA的研发,结合了传统的各类可编程器件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运用于专门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即电子设计是十分有用的。其可自带编程片上系统,可以就复杂或者简单的芯片的使用,其能耗低可以节省运行的成本,其多种专用端口和附加功能模块的使用可以更加适用于多端口的电子设计上。 (二)植入了嵌入式系统处理器后的FPGA运用于电子设计 在FPGA中植入嵌入式系统处理器是很有必要的,来解决系统的体积、能耗和可靠性等问题。在现行的嵌入式系统中大多都是采用了ARM的32位知识产权处理器核的器件,但是在运用于电子设计领域之中,主要的还是要迎合其对于处理器多接口的要求,如果直接就将二者结合,那么系统运行时的体积和能耗必然会增加而系统可靠性就相应地减少了。将嵌入式系统直接植入到电子设计所使用的FPGA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的是将知识产权核以硬核的形式植入,和FPGA的可编程逻辑资源以及IP软核相融合,代替原来的FPGA中的硬核的功能。运用于电子设计之中,就是将FPGA的硬件设计和实现了硬件和处理器的强大的软件功能相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全新的SOC。 (三)以FPGA为基础的DSP系统在电子设计中的运用 在电子设计当中的DSP处理器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过去的电子设计行业中,大多都是利用DSP应用系统,但是其存在的缺点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比如处理的速度、硬件的灵活性或者是效率等方面。 FPGA具有大容量、高速度D的优良特性。所以FPGA为基础而开发的DSP系统可以借助其数字信号处理的能力以及灵活的配置特性来弥补传统的工具的不足,配套的嵌入式先进工具的开发是很好的一种和传统相衔接又进行优化的形式。 电子设计的流程都是自顶向下的顺序,这样的一种特点就表示它是与硬件完全无关的一种系统设置,以FPGA为基础发展起来的DSP系统就是基于这种设计流程的,在仿真测试上,利用了Matlab提供的IP核来完成,接着的转型是通过SignaiCompiier来进行的,将设计的模型转化成了RTL,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序的仿真,实现硬件DSP系统的仿真测验。 以FPGA为基础的DSP系统,是结合了FPGA的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并且与电子设计中的自顶向下的结构顺序相适应,对于现今市场上存在的硬件灵活性、开发效率和知识产权等许多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来进行的改进,很有市场利用价值。 (四)在电子设计的处理器上运用 在通信领域的电子设计技术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将FPGA和一般的处理器相结合来实现通信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是真正地将二者相结合还是十分有挑战的,利用FPGA实现高性能的处理器是很有前景的。 如果采用FPGA直接来武装电脑,就会形成超级电脑的概念,由于FPGA拥有独特的嵌入式的微处理器,所以结合他的可重配置的特性就可以对于现场的具体情况来配置整理文件。从而使得同一硬件电路结构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不同的等效硬件结构以高效地对付不同的处理任务。例如,此类超级计算机某一段时间可以用于预报全球天气状况,下一时间则能用于根据某一公司的主要利率对冲情况来评估债券市场的风险,然后又可进入基因组合核对的分析等等。利用FPGA发展的电子设计的处理器虽然还研究地不够深入,但是真正的研究出来的成果是十分符合现今的电子设计市场对于处理器的功能需求的。 四、总结 FPGA技术,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在电子设计领域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和广泛的。本文就FPGA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具有的片上可编程序性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特点,基于这样的一种设计也可以开发出很好的功能。在电子设计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器件的革新,嵌入式的处理器在设计FPGA时的运用和电子设计相结合,还有DSP系统的革新,以及电子设计处理器的运用等,这些运用足以见得FPGA在电子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 要:在现今电气化的时代,电子自动化技术迅猛发展。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到自动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逐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文系统介绍了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以及设计过程和相关应用。 关键词:微电子;自动化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子自动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过程。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微电子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深入研究基于微电子的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系统实现微电子的自动化过程,需要构建合适的功能模块,尤其是电子电路的设计。 一、基于微电子的自动化技术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子系统的性能设计逐步采用编程的方式完成。这种程序编程的方式使微电子技术更加的高性能化、高自动化以及高节能环保。同时,将微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更加推进了自动化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基于微电子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1]: (一)基于计算机编程 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相关技术,通过编程的手段来完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传统的手工做图方式相比,误差小、效率高、简单易行等特点。同时应用软件功能开发各个系统模块,优化了整个自动化系统的性能。 (二)芯片集成度较高 电子系统的整体设计,在一块小尺寸的电路板上集成很多具有不同功能的相关电路,减小了电子线路的占用面积,使芯片集成度高、功耗较小、性价比高并且便于安装,与此同时,这种高集成的芯片符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三)软件升级方便 电子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具有优良的系统升级平台。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方式对电子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可以做到实时在线工作,使系统的性能升级便捷,漏洞修补及时。 (四)具备仿真功能 计算机仿真功能是电子自动化技术的一大特色,可以解决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数值问题。同时,利用仿真功能可以很好的对系统进行检测和分析,方便进一步进行系统优化[2]。 整个电子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要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其中计算机编程的应用,推动了系统设计的发展,使整个复杂的电子系统集成在小规格芯片之上成为可能。 二、微电子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 整个电子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包括各个功能模块的生成、系统的维护与升级以及各功能版的集成等内容。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来完成系统的设计过程,为系统功能模块的生成和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使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可以通过高集成的电子芯片体现出来。 (一)输入模块设计 系统的输入版块主要是负责完成系统的输入功能这一子模块的设计是基于计算机编程语言完成的。首先,要对输入内容用程序语言的方式进行定义,这样便于系统程序的优化处理。进而,还需要对程序语言进行合理的数据转化,从而使整个系统一体化。最后输入数据才可以被很好的储存供系统调用。简言之,输入版块设计就是程序语言设计过程。 (二)数据模块设计 计算机编程系统是一个数据量比较庞大的复杂的过程。在整个系统编程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等,调用数据的过程变得很是复杂。因此,设计一个数据模块,对系统各阶段的数据进行存储和调用,便于系统的生成和在线维护。另外,数据模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系统的功能,推动自动化的革新[3]。 (三)仿真模块设计 仿真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系统的功能检测和数据分析。通过仿真模块的运行状况反映出整个实际系统的工作过程,方便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进行在线升级。 (四)检测模块设计 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设计电子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故障检测和漏洞排查。检测模块可以保证各个功能模块之间更好的匹配运行,避免程序运行过程中的系统规划故障的发生。 (五)各功能模块规划 将各个功能模块合理规划集成到一块小规格的芯片之上,是系统实现高集成、低功耗的关键步骤。 三、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微电子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应用在高校教学、电气设备以及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 首先,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电子自动化系统设计可以很好的应用到高校电气电子工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各专业术语和特定操作对整个系统进行形象描述和展示,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气设备的升级。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完成后期的系统革新阶段,为电气设备的更新升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微电子技术的集成特性,使电气设备更好的实现了高集成、高性能的特点。 最后,软件编程技术方便了各个应用软件的开发,在电气设备设计过程中统一编程,实现各软件的兼容,从而便于各功能模块的集成,推动电气设备的统一化,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 四、小结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子自动化研究越来越深入,基于计算机编程的电子设计业逐渐系统化和模式化。微电子自动化系统凭借其高集成、高性能、易拓展以及低成本等特性,逐渐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与电子设计竞赛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技能型”、“应用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校参加相关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提出了实践性教学模块的设计思想及其实现方法。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实践性教学 近年来,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多项比赛。经过我们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比赛,我们深刻认识到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同时也是对我系电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的检验。为了全面提升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来适应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1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于1999年开始进行招生,在早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专业教师就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微调。2006年,我校电子专业成功申报河南省教学改革省级试点专业,我们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 根据“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思想,适时对教学计划做出微调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2008年,对电子课程设计课程进行了重订,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变为理论加实践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有个系统的了解,即:理论设计、绘制原理图、制造电路板、焊接元器件、调试电路以及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从改革的总体效果看,学生也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各门专业课尽量安排在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上课,利用实物教学、网络教学,力争教学方案的最佳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完全安排在实验室中,随讲随做,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吸引了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来综合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综合开发应用实验选修课来锻炼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这些改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他们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装调、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在毕业设计和科研中,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2 “五环”实践教学体系 按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发生诸多的问题,比如: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理论设计正确却无法在工程上实现功能等等。这种问题的症结点在于电子设计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也不仅仅是实验设计,而是实践性很强的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项目。 根据认识规律和学科规律而设计的“五环”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五环”指的是五个实践环节(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五环”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元器件的焊接与拆卸技能。 (2)专业技能实训:通过EDA电路设计、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实训,培养学生按原理图组装功能电路的能力,选择正确仪器、仪表获取关键数据、波形的技能,进行电路参数调整、完成电路整体调试的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安排一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训,主要培训学生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整机电路的组装和调试技能,维护、维修技能。 (4)顶岗实习:本专业安排了10个月的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5)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从生产、工程和实际生活中寻找设计题目,独立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印刷电路版制作、元器件焊接、整机调试等环节。本专业安排了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授课学时总量为2600学时,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158学时,占学时总数的46%;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多达1405学时,占学时总数的54%。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提供了保障。 3 引入虚拟仿真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为了将可编程技术及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应用引入教学,我们开设了追踪电子技术发展前沿的“在线系统可编程技术”及“虚拟与仿真技术”等课程;同时,尽可能将各种EDA软件穿插于各门相关课程中,如Protel、Workbench、QuartusⅡ、MATLAB、labview等软件的应用,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设计效率。 4 实践教学与电子设计竞赛紧密结合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4] 电子设计大赛,积极推动了我系对电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综合设计环节中,引入电子设计大赛的赛题,电子设计竞赛试题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的特点;所涉及的电类专业的课程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电子设计、EDA技术等; 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作为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通过近几年的比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2012年,获“毕杯”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项目全国第三名;从获奖情况不难看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效果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得到了检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我们将不断的调整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电子设计大赛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毕业生的更高需求。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河南焦作 454001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实验教学综述 摘要:为契合我院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系现代电子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论述了目前高校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我系自制定并实施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以来在实验教学这一块所进行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做法。 关键词:现代电子设计技术 模块化 实验教学 在市场竞争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求得合理的自身定位和发展空间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合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地方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并在全院各系部围绕如何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和主线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模块化课程改革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课程的好坏和贯彻实施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这一大的前提和背景,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但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尚未同步跟上,依然存有较大的有待完善的空间。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的实验教学指的是将传统数字电路、在系统编程技术、SOPC实践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按照“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原则进行重新编排,注重及时给予学生验证、操作和强化所学习理论知识的时机和实验操作机会,从而实现从“知识输入”为导向走向 “能力输出”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 2 现代电子设计术技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这一门课程,无论从外延和内涵上都很丰富。首先,从内涵来讲,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硬件描述语言,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等课程都属于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范畴;第二,从外延的角度来讲,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应用的范围极为广泛,DSP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与控制,PCB设计,电源技术等在工业、农业、商业、军事等方面都有用武之地。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比较精准到位的理解和认知,就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此外,身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电子行业更是如此,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是各高校工科专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总体而言,从各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实验主要呈现出以下局面[1-12]。 2.1教材改革滞后 大部分高校依然沿用以前的老教材,这样一来,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缺乏更新显然就不能及时更新,缺少最新鲜的一线现代电子技术信息;从教材本身来讲,偏重于理论基础部分,实践部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部分教材虽然加入了新内容和新元素,但是介绍得不够详细,往往一带而过;就选题而言,其范围往往有所侧重而失之全面,体系繁琐而逻辑性不够。目前我国所选用的电子设计应用设计所采用的教材以传统教材偏多,无论从内容的新颖性而言还是从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而言,都跟不上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的节奏。 2.2硬件设备不配套 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先进的教学设备必不可少。对于相当部分高校而言,由于实验设备使用周期长,电子设备更新速度快,在硬件设备的配套方面,难以做到满足实际的客观需求。对于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而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和内化需要建立在学生实际参与,动手实验的基础之上,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及时的、开放的实验室硬件支持体系。 此外,各高校纷纷采用扩招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 到来,学生数量的激增却并未能伴随实验设备购置和更新的同步增加,远不能满足现实实验教学的需求。 2.3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不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电子信息专业作为一门工科专业,要求所任教的教师拥有丰富、精湛的理论知识,同时,同时对其实验、实践操作要求亦很高,需要教师能够双肩挑。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尽如意,主要表现在:年龄层次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年龄结构过老化,要么年龄结构年轻化都不利于人才培养。对于刚从相关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而言,从业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上的缺乏,造成他们不易发挥年轻人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优势,而走向“传统依赖”路径,习惯性地依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实践、实验教学指导力不够;同样的道理,年龄结构中青年成分不够,对于人才培养也是不利的。 2.4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 对于现代电子设计课程这一门课程而言,如果单纯地依托传统的授课方式,恐怕是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这里不是否认传统授课方式的作用和价值,而是因为,现在电子设计技术这一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依托多媒体等现代化这样的媒介,具体而言表现在:第一,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本身就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最新成果,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复杂性;第二,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知识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虽然部分知识依托传统的教授和讲课方式是可行的,但是总体如若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作用的话,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板书设计为主要内容,若教材和教法不能同步跟进,想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几乎可能性不大,这些和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一线人才是相背离的。 2.5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对于工科专业,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建立在亲自实验、反复验证的基础之上;而对于一些有创意,想要拔高的学生,若脱离了实验教学这一环节,单凭大脑和想象几乎是无法获取想要的知识信息,取得原本可以的进步的,尤其是电子设计技术这样的课程,若脱离实验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环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与理论课课时相比,实验课课时偏低;实验课内容陈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师师资薄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偏低,导致仪器设备陈旧,不能适应行业发展。 3 现代电子设计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实验设备陈旧,利用率低 首先体现在在实验室设备陈旧。一方面,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电子行业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高校如何跟上节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最新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本身就是一个考验;与此同时,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其所使用的设备还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东西。 再就是由于师资匮乏、实验室管理理念和技术不能同步跟上等方方面的原因,导致已有的设备并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各个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的各项具体情况不能得到得到及时有效的识别和跟踪,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正确的试验方法,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操作是否规范等等都变得无法识别。这样一来,最有技术含量的实践考核成了学生最容易通过或那份的项目。 3.2教材内容面向基础,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除去教材本身的局限性不讲,从现行各高校使用的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教材而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题材范围求全,求广,百科全书的倾向严重,但缺乏针对性,深度不够,也就是当教师和学生对某一个内容和知识点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教材不能提供所需要的支持;第二,重基础,轻应用,往往对电子信息这一专业的基础知识有浓墨重彩的讲解,但是对具体知识点在现实中有什么应用缺乏必要的延伸;第三,各章节内容分立,连贯性和一致性不够,教材内容多为现代电子技术这一领域基础知识分章节的汇聚,这种知识组合未必符合所指教的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逻辑,如果缺乏指导教师深入地指导的话,学生往往学到的是一些零散的,随机的知识,而不是整体的有机的统一的知识。 3.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 首先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不紧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在实际操作,实际动手,必须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所习得的理论知识才可能为学生所掌握;再好的理论教学如果没有实验教学的支撑,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第二,从实验类型来说,验证性实验居多,而综合性实验居少、创新性实验少或几乎没有。再者,从学生毕业设计的角度而言,毕业论文设计是主体,然后才是学生的设计制作。以上种种,导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者的分离,而不是统一,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 3.4实验类型单一,与高速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脱节 实验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的必然结果就是会导致实验类型单一,即多为验证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是在对书本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假说,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往往有一套较完整和程序化的步骤和方法,因而,它更加强调实验的结果,而不是实验过程。换言之,是一种“按方抓药”、高度固化的实验模式,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显然是不利的,因而,要论及真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3.5实验环节成摆设,实验教学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作为工科专业,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习得和理解必须依赖足够的、及时的实验实践联系机会,然后现实的情况是,在相当部分高校,实验实践教学虽然也有开设课程,但是总体处于依附状态,形同摆设,其教学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比如总体实验实训课时不足总课时的一半;实践教学的教学考核往往伴随相关课程的考核进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等等。 3.6实验教学师资薄弱 高质量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一支同样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方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进而也就无法保证学生能够保证学生习得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不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了。一方面,在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被编排在电子相关课程的实验中,课时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其硬伤,在实验过程中,一名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几十名学生,除去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才能用于模仿,求证,其实验效果让人质疑。再者,由于实验实践场地的限制,加上实验室管理未能同步跟上等多因素,师资不足会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充分识别、监督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此一来,实验实践考核成为学生最容易通过的项目也就不足为怪了。 4 新思路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院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形成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我系在现代电子设计课程模块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4.1“少台套、大循环” 前面我们讲到,对于电子设计技术这样的工科专业,面临着双重困境:电子设计知识和设备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院对于实验设备的投入资金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跟进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这样一来,如何最大化地使用已购设备,同时将资金花在“刀刃”上,及时为师生引进先进设备就成为摆在我院决策和管理层面前的一大难题和挑战了。基于这一问题,我院在各系部上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提出“少台套、大循环”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起“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实验管理体系,整合并优化现代电子设计课程模块的实验资源,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学以致用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与先进硬件设备的引进和先进管理理念相配套的是,我系注重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借助仿真软件,为学生购置机器人等模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的实验教学刺激和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养成基本的实验素养,这点可在我系历届电子竞赛中学生的优异表现中窥见一斑。 4.2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高度挂钩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打破原来学科间的界限,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若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块。具体而言,我系积极响应学院全面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号召,积极开展“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设计技术模块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的数字电路、在系统编程技术、SOPC实践课程三门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过去学科间固有的界限,按照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和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重新编排,重新组合,按照“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原则对各子模块进行最优化组合,将应用型办学理念深入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内化到师生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致力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类应用型人才。从日前的改革成效来看,我系所进行的这一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模块成果是喜人的。 如果说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为学生精心准备的“主食”和“大餐”的话,那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竞赛无疑就是一道道美味可口的“点心”和“佳肴”了。自2007年以来,我系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竞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这样大张旗鼓大力组织师生投身竞赛活动的初衷就在于为学生提供新的契机和视野,竞赛能够很好地为教材内容补充新鲜血液,及时为师生呈现电子设计技术的最新信息,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和我院“地方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是相符合的。 4.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各有侧重 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如何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是一道值得认真对待的课题。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基础教学,忽视或者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入非此即彼的另一个误区,即重视实验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我们以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现代电子设计模块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设计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实验教学会进行的比较顺利,同时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系统、扎实,那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当学生头脑中更好的创意的时候,才有可能付诸实践并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在我系电子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过程,采用的正是基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两者互为基础这样一种理念,比如电子设计技术模块理论和实验采用的便是灵活穿插的这样一种方式,当理论知识要验证、强化、延伸的时候,实验教学及时地跟上,什么时候需要上理论,什么时候需要上实验,能够实现比较灵活的切换,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动手操作和强化,往往学习效果也最佳。 4.4实验体系丰富,层次多样 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多层次、丰富的实验教学体系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依附于理论教学,数量上验证性实验居多,类型上比较单一,加上实验室管理未必到位,导致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有限,实验教学的功效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鉴于此,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模块在设计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即学即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体系,满足不同口味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我系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建立起集验证性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实践自己的猜测和设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偏好自主选题,在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指导书中,只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题,留白部分就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依据所学知识,多方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再提交可行的实验方案交与老师进行探讨和完善。无疑,在学生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4.5让实验教学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应用型高校,要培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电子技术人才,这就意味这,相对研究型高校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电子技术人才。以我系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实验教学为例,我系在领导班子的部署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如自2007年下半年,成立专门的实验技术教研室:实验室成员主要由中青年博士和硕士担任,由他们来承担系里的绝大部分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教学的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教师班子基础扎实;又如积极鼓励并组织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担任学生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这一方面能有效提高我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能积极调动一线教职工的积极性,为他们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前沿,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八年来,我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搭建了从教学理念、教师团队、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到年度考核等方面一体化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4.6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物的因素,包括先进的理念,方式方法等要起作用,都必须依托教师这一能动要素才能起作用,这是因为:再好的理念,若不能被教师所理解,领会并实践到起教学科研的过程当中去,也会是海市蜃楼,不能成为现实的美景;再好的设备,若没有得到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也会丧失起先进的理由和价值,不能物尽其用;再好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置得再合理再精巧,若没有好的教师团体去实现它,也会泯然于众不能凸显其实际的价值。 鉴于此,我系在充分挖掘人的要素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首先,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合肥学院青年教师大奖赛,切实提高一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素养,具体到实践教学这一块时,我系在教学环节、实验步骤、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等方面都作了较详尽的规范和指导。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单人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一般而言,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总是滞后于生产一线的,这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更是如此,因而,为加强我系实验教师培养,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体系,提升我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使其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对电子行业知识的需求。第三,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这一团体组织为依托,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这一举措对于更好地激发青年教师了解企业发展最新动态的热情,挖掘青年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潜力,提高我系教职工科研水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充分体现了学院“地方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5 结语 总而言之,我系紧跟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围绕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模块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进行的系列改革成效显著,为我系培养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提供了新思路,这对于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 要 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工业还是生活中无处不见自动控制的影子,随着对高级控制的需求,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到自动化控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电气控制更加精确,同时还能极大的缩小设备体积,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所在。本文就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了解微电子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 自动控制 1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动化控制也不断更新,由原来的简单控制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近几年,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微电子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自动化控制当中,直接促进这工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就是将微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智能控制系统。将电子电路和机械控制相结合,只要合理的设计控制电路,不仅可以大量的解放人力,还能更加的环保,并提高控制效率。微电子技术使得电路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不仅体积小,而且具有极低的功耗,目前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产品是SOC系统,它将所需要的功能和外围电路集成在一个非常小的芯片上,只要对外留出预定的接口就可以直接使用在各种控制系统中,这也是自动化控制中的“大脑”,控制这整个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特点 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同步,微电子系统的设计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方式来完成。只要将所需要的控制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写出来,下载到控制芯片中就可以完成预想的控制效果。另外编程的方式,不仅大量节约了硬件资源,还是得控制系统更加灵活,需要增加或更改控制方式时,只要重新编写控制代码即可,不需要更改硬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微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完美结合,更加推动了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2.1 使用计算机编程控制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可以将所需要的各个功能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不同的控制系统所需要的控制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选择。与古老的控制系统相比,它不需要额外的硬件开销,针对不同的控制,只需要改变控制代码即可。无论是从调试上,还是从成本上,甚至是效率上,采用编程的方式都具有无可挑剔的优势。 2.2 集成度高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今后的电子线路越来越小,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很多不同功能的相关电路,减少了系统体积,而且非常方面移动和安装。当然功耗也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在不断下降,无疑这是控制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优势,将这种集成控制系统应用在工业控制上,会省下大量的空间和成本。 2.3 功能调节方便 在实际的控制应用中,控制的对象不可能相同,而且就算是同一个对象,随着工业系统的升级,控制功能也需要随之升级。前面提到,微电子自动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编程控制的,需要新的控制功能时只需要将新功能编写成代码下载到控制芯片中即可。另外,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控制系统还能及时的修补系统漏洞,对电子系统随时进行升级和维护。 2.4 开发时能进行仿真 在使用之前能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仿真,是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一大特点,在之前所有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都需要在实际的场合进行数据的调试和采集,也就是需要现场调试。微电子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到自动化控制当中,可以解决之前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数值问题,只要经过严格的仿真就可以保证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的准确性。 3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系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微电子控制端和自动化执行端。 按照详细的功能设计来划分,整个系统由输入模块、数据模块、仿真模块和检测模块组成。 3.1 输入模块的设计 输入模块是系统控制的命令输入端,所有的控制命令都由此模块输入。所以输入模块就是计算机编程的设计,采用计算机语言对输入的命令进行定义,进行解析,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合理的拆分。输入模块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执行效率,所以设计时要做到最简化,执行速度最大化,不要有冗余的代码出现。 3.2 数据模块的设计 控制系统中存放着大量的控制数据信息,如何管理这些数据就是数据模块功能。自动化系统对控制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就要求对数据的提取和存储有极高的速度,数据模块的设计关键就是对数据的处理速度上。一个好的数据模块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性能。 3.3 仿真模块的设计 仿真的目的就是对系统的运行情况做出反映,模拟实际的运行条件,及早的发现系统缺陷,即使调整系统功能。 3.4 检测模块的设计 检测模块不属于系统的功能模块,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分进行故障检测用的。保证系统在出现问题时及早的发现和更正。 4 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微电子自动化技术一般应用在工业电气控制、高校教学和计算机开发等方面。 4.1 工业电气控制 首先,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促使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前进,在目前的各个工业领域自动控制机器人必不可少。例如,汽车制造行业基本上全是机器人自动控制化,解放了人力劳动。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就是采用的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3],所有的机器人都通过微电子技术芯片进行控制,并且可以认为的干预和升级,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4.2 高校教学 由于将来的自动化控制都将采用微电子技术,这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之前的单纯的机械控制已经淘汰,高校的教学设备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进行微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教学,使他们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新时代下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 湖北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汽车电子设计中仿真技术的应用分析 引言:在汽车技术开发迅速的背景下,逐渐有更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汽车设计中,可以有效的缩短汽车总体开发周期,同时可以降低开发试验成本。仿真技术是现在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设计中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专业仿真技术的应用,结合汽车电子设计特点以及要求,利用仿真结果不断对原设计进行验证与完善,提高汽车电子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化。本文分析了汽车电子设计中仿真技术的应用策略。 电子设计是汽车设计周期中的重点,在设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设计方式需要借助各种液压、机械与电子零部件等来对汽车各子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周期与成本控制难度比较大。为提高汽车电子设计的效率,可以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其中,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等,来对汽车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可以节约大量的试验设备与试验时间,达到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的目的。 一、EDA仿真技术分析 EDA仿真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汽车电子设计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设计人员通过EDA软件平台,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进行文件设计,最后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以及仿真等,最终完成对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翻译、逻辑映射与编程下载等。将EDA仿真技术应用到汽车电子设计中,可以有效提高电路设计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工作量。其中EDA技术中存在的Multisin仿真设计软件可以在汽车电子线路中实现软件仿真技术所具有的虚拟设计功能[1]。 Multisin仿真设计软件可以完成对模拟、数字以及混合电路进行电路性能仿真与分析,主要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等,交由比较高的仿真分析能力。第一,直观的图形界面。在软件操作界面,绘制电路所需要的元器件,以及仿真所需要的测试仪器可以直接拖放在屏幕界面上,通过鼠标就可以将各个器件连接起来。并且还可以直接通过仪观察到数据、波形以及特性曲线等。第二,较高的仿真能力。软件引擎为SPICE3F5和Xspice的内核,通过Electronic workbench带有的增强设计功能可以完成数据与混合模式仿真性能的优化,如MCU仿真、RF仿真、VHDL仿真等[2]。第三,丰富的元器件。可以完成对原件各种参数的编辑与修改,并且可以利用模型生成器与代码模式创建模型等功能,来达到创建自己元器件的目的。将此种仿真软件应用到汽车电子设计中,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缩短系统设计周期。并且,通过仿真设计软件所具有的虚拟性特点,设计人员能够在计算机平台内完成模拟试验,对于存在的错误可以及时更改,最后将完善的设计方案落实到硬件上,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二、仿真技术在汽车电子中应用分析 1.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即利用数学形式将实际系统的运行规律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为微分方程或者差分方程,最后通过计算机以数值求解的方式完成方程的解答。在进行仿真设计前,应先将电子系统原理图中所有零部件抽象化并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为满足系统计算机仿真要求,应开发一个或者一组模型。通过对电路特性的研究,针对不同物理器件来建模,存在部分情况需要对大型电路或者系统建模。系统零部件数学模型质量与仿真设计结果有着直接联系,应合理设置各模型的参数属性,并且在不断计算与试验中对数模进行修正与完善。在受到外界一定条件影响下,从系统一定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尤其内部固有特性决定了整个动态工程,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动态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性能属性。 2.系统原理仿真。在仿真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软件将数学模型转变为计算机上运行的仿真模型,并根据仿真模型来编制仿真程序。在实现系统的仿真设计后,可以随时得出各个子系统或者零部件的瞬时工作状态以及性能参数变化,包括电流、电压、功率以及转矩等参数的波形变化,通过对各类波形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即可确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对其进行改善即可。 3.双电压系统。对于双电压系统,需要将用电设备分成两各部分,即中小功率负载与大功率负载。小功率负载主要通过14V电压完成供电,如中控锁、室内灯、仪表、收音机等主要车身电子设备;大功率负由42V电压供电,如电控机械制动装置、三元催化转换加热器、电控机械气门正时装置以及电控悬架等,主要为汽车发动机、底盘系统电子设备等。汽车双电压供电系统中含有两个关键性部件,即DC/DC变换器以及启动发电机,其中对于DC/DC变化器,主要是将交流发电机输出的42V高电压转换成为14V电压;而启动发电机一般会安装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通过半导体整流-逆变功率变化器,实现交流发电机的功能,发出42V高电压,同时也可以在发动机启动时实现启动作用,在启作用实现时,其直接作用于启动发动机,启动时间仅为0.5s,设备所具有的噪音比较小[3]。 4.仿真模型修改完善。通过对汽车电子系统的仿真设计,一般情况下得出的初步结果与理想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为达到电子设计结果,就需要对初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对比,完成系统严厉与数学模型的修改。通过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分析工作,如直流工作点分析、顺态分析、交流小信号分析等,在进行分析时,应在模型参数值浮动的范围内随机取样,然后完成所取数值的分析,测定器件参数在特定范围内浮动对输出的影响,进而可以不断完善模型设计。 结束语 现在仿真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新车型的开发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选择发动机容量参数上取得显著的效果。想要进一步提升仿真技术在汽车电子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不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进行设计,争取进一步缩短汽车开发的周期,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探析FPG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相关应用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种硬件资源、电子产品的可扩展性、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FPGA作为一种可编程的逻辑器件,具有高容量、高性能、低成本等优点,在电子设计中应用日益广泛。基于此本文对FPG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相关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析FPGA技术 电子设计 相关应用 1 FPGA技术简介 FPGA技术是在CPLD、GAL、PAL等编程器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专用集成电路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而出现的,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 FPGA基本的逻辑功能是由内部进行规则排列的逻辑单元阵列(LCA)来完成的。逻辑单元阵列主要由输入输出模块(IOB)、可配置逻辑模块CLB、内部连线(Interconnect)构成。电子设计人员根据需要通过可编辑的连接把FPGA内部的逻辑块连接起来,实现所需要的逻辑功能。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FPGA的容量和性能也不断提高,FPGA内部集成的片内外设也越来越多,可集成SRAM、Flash、AD、RTC、CPU硬核等。现在FPGA已被用于实现大的逻辑电路甚至整个系统。 FPGA的设计流程就是利用EDA开发软件和编程工具对FPGA芯片进行开发的过程。简单的FPGA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功能定义/器件选型 在FPGA项目开始设计之前,首先要根据FPGA器件在电子系统中的功能进行系统功能的定义和模块的划分;然后根据任务要求,如系统的功能和复杂度,对工作速度和器件自身的资源、成本、以及连线的可布性等方面进行权衡,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和合适的器件类型。 1.2 设计输入 指的是使用原理图输入、状态图输入、流程图输入、硬件描述语言HDL等方法对设计的电路进行描述并输入EDA工具的过程。常用的硬件描述语言是Verilog / SystemVerilog,其次是VHDL。设计输入编辑的EDA工具有很多,常用的EDA软件ModelSim、Visual HDL、ActiveHDL、Xilinx ISE、Quartus II 都有针对HDL的编辑工具。 1.3 功能仿真 功能仿真是最基本的仿真验证,主要针对实现前的设计文件。功能仿真的主要是验证设计文件的逻辑功能是否正确、满足设计要求。此时的仿真没有延迟信息,仅对初步的功能进行检测。仿真前,要先利用波形编辑器或HDL等建立仿真激励文件,仿真结果将会生成报告文件和输出信号波形,从中便可以观察各个节点信号的变化。如果发现错误,则返回设计修改逻辑设计。 1.4 综合设计 综合就是将设计输入依据给定的硬件结构组件和约束控制条件进行编译、优化、转换盒综合,最终获得门级电路甚至更底层的电路描述网表文件。综合优化根据目标与要求优化所生成的逻辑连接,使层次设计平面化,供FPGA布局布线软件进行实现。目前,各个FPGA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综合开发工具。 1.5 实现(适配) 实现是指利用工具把综合后生成的网表文件针对具体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配置到具体的FPGA芯片上。主要包括底层器件配置、逻辑分割、逻辑优化、逻辑布局布线等过程。 实现(适配)结束后,可以利用其产生的仿真文件作精确的时序仿真,同时产生可用于编程的文件。 由于开发商对产品内部的结构非常了解,通常要选择生产商开发的布线工具。比如在Sie集成环境中,可以使用FlowEngine来进行布局布线。 1.6 时序仿真 时序仿真也叫后仿真,时序仿真是接近真实器件运行特性的仿真,是必不可少的仿真验证形式。时序仿真通过计算各信号之间的时间延迟,可以有效地分析设计中可能存在的竞争和冒险,从而确定设计的实际工作性能,将芯片的具体情况准确的反映出来。时序仿真使用的仿真工具和综合前仿真工具是一样的。 1.7 编程下载 在时序仿真和功能仿真都无误的基础上,将实现(适配)后的设计文件,通过编程器或编程电缆下载到FPGA芯片或配置芯片中。 1.8 硬件测试 将含有FPGA芯片的硬件系统进行统一测试,验证FPGA设计在整个在电路中工作情况,以排除错误,改进设计,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浪费以及电路逻辑搭配功能错误的概率,提高电子设计的速度。同时这也是FPGA在电子设计中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在电子设计中FPGA技术的应用重点 随着半导体技术不断的发展,FPGA的复杂程度也逐渐提高,所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芯片体积也逐渐缩小,正逐渐成为复杂的数字化电路设计的重点。在电路设计中,FPGA技术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应用:(1)通过对FPGA内部资源进行利用,来达到一些外围芯片的功能,从而减少系统中的外围芯片,节约系统的成本。(2)作为系统外围芯片的驱动。(3)可以利用FPGA编写数字滤波器、胶合逻辑、计算密集算法加速器、FFT等,同时也可以利用IP内核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工作量,对很多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4)在时序上对数据流进行综合管理,尤其是进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应用。 3 电子设计中FPGA技术的实际应用 FPGA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设计技术提供了成本低廉、设计灵活的解决方案。当前,国内外的汽车电子设计大都是基于FPGA来完成的。由于FPGA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在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使用非常广泛,比如影音视频播放功能、GPS导航系统、FM收音机、车载电视功能等。本文对FPGA在汽车方向盘测试仪电子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 3.1 FPGA在ADC模块中的运用 由于精准度比较高、运行速度比较快的A/D芯片对电源的噪音很敏感,并且在连入数字系统后,精准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差分驱动器、光电耦合器对数字系统和ADC芯片进行隔离。不仅提升了A/D采样的精确度而且,A/D采样的噪音也降低了很多,数字信号和隔离模拟框图如图2所示。在ADC驱动模块中FPGA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构成:(1)ADC采样数据暂存区域;(2)ADC收集控制模块;(3)ADC数据存储区域;(4)ADC滤波数据修正模块。 3.2 在角度信号收集模块中的运用 角度信号收集模块主要是使用FPA器件和光电编码器进行设计的,利用四倍频、辨向和计数的方法对契合方向盘角度测量的精准度进行了提升,达到了汽车方向盘角度高精度测量的目的。角度信号收集模块主要是为了处理光电编码器输出的信号,主要有判向信号、四倍频信号、24位计数器,数据存储、清零、数据锁存等。FPGA的角度测量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通过利用光电编码器,在输出脉冲不断的增加下,分辨率也有了比较的大的提高。 3.3 在接口控制模块中的应用 使用总线的方法进行MCU和FPGA通讯,使用这种方法把MCU总线转变成分离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通信方法具有编程容易、传播速率高、控制稳定,而且通过在FPGA中进行逻辑切换,更加便于ROM或RAM和MCU之间进行数据通讯,将MCU数据处理的能力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3.4 使用FFT算法处理ADC信号 在收集和处理ADC信号的过程中,使用FFT(快速傅立叶变换)对信号进行分析。FFT算法是利用FPGA自带的IP核来进行设计的,主要由IP核和接口两个部分构成,接口的主要作用是将对应的存储区域的A/D转换数据传送到IP核模块,然后利用FFT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将变换后的结果送到对应的存储区域。FFT计算结果的精准度主要是由输入数据、精准度、运算中的位数来决定的,另外和数据表现的基本形式也有着较大的联系。通常情况下,浮点要高于定点的精准度。在定点计算的过程中,存储器数据的位数越高、数据计算的准确度就越高,可以利用逻辑单位和存储单元也越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要参考具体的情况选择资源和精确度。 4 在电子设计中使用FPGA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电子设计中使用FPGA主要是为了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提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改善,对外界的干扰进行抑制,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1)消除毛刺。为了降低FPGA设计电路的过程中,毛刺的出现概率,降低逻辑错误,提高电路的稳定性,要对设计进行改变,对毛刺出现的原因进行控制,从而降低毛刺的出现概率,使结构更加的科学合理。(2)时序设计的注意事项。在设计时序的过程中,要对设计的时钟速率进行考虑,尽可能使用全局时钟来对时钟信号进行控制,使用一个时钟来对数据进行寄存,不使用全局网络的时候,要将约束条件加入到设计中。(3)由于代码推断即不可靠,又很麻烦,要多使用自带的Core genrate。(4)仿真方面的设计。在进行仿真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调试工具进行充分使用,在进行功能仿真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各方面的初始情况进行考。(5)对设计功能块进行层次化。要先对顶层的功能块进行设计,然后对底层的功能块进行设计,通过对设计功能进行层次化,可以使得设计调试起来更加容易,可读性更好。 5 结语 在电子设计中应用FPGA技术,在设计完成前,通过短时间内设计和修改FPGA内部逻辑,不仅有效的提升了产品的性能,而且也降低了产品开发的时间。随着FPGA技术的高速发展,FPGA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价格不断降低,FPGA技术必将在电子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安中通讯电子有限公司天津市300300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试述电子设计中EDA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计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电子设计领域中,EDA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就对电子设计中EDA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电子设计;EDA技术;应用 前 言:EDA又称电子设计自动化,它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潮流,是电子技术及仿真模拟工作的基础技术,因此,在电子设计中,EDA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EDA技术概述 在电子设计技术中以可编程逻辑器件在数字系统中的应用为电子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可编程逻辑器件在软件编程时重构器件的结构及工作方式,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设计硬件的效率。PLD应用的结构原理、下载方式及集成规模等方面的具体的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电子技术的革命的发展,它使得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及设计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随着PLD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EDA技术开始在电子设计领域中发光发热。EDA技术在计算机上的EDA工具软件平台完成设计文件时利用硬件描述语言来进行系统逻辑描述。EDA技术实现了设计者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及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完成对系统硬件功能的设计工作,EDA技术可以自动的完成逻辑编译、逻辑分割及布局布线等功能从而使电子线路系统功能全部实现。 2.EDA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EDA技术也不断地推动着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IC设计产业在不断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品上市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低等要求都迫使设计者在进行电子设计时选用更高效的EDA技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的考虑问题,不仅要考虑硬件的物理特性对设计时序及功能可靠性等的影响,同时也要选用合适的设计术语及抽象形式等数据来描述设计。EDA技术不仅需要测试深验证亚微米技术的物理效应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提供抽象设计的能力。ED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电子系统设计及集成电路等,EDA技术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计算机辅助阶段、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阶段及电子设计自动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电子辅助阶段主要是在计算机辅助的前提下进行的电路原理图编辑,用PCB进行布线布局,从而使得设计师从传统的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解决电路设计中的电路检测等问题,CAE以逻辑模拟、故障仿真及定时分析等为核心,从而使得设计可以提前预知产品的相关性能及功能。电子设计自动化阶段主要是通过高级描述语言、综合技术及系统仿真等“自上而下”的完成设计前期的高层次设计。 3.EDA技术的要点分析 3.1硬件描述语言 硬件描述语言是一种进行电子系统硬件设计的计算机语言,它通过软件编程来具体的描述电子系统中的电路结合、连接形式及逻辑功能等,硬件描述语言适应于设计大规模的电子系统。高速集成电路(VHDL)硬件描述语言于1985年美国国防部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克服EDA产品不兼容问题,同时也可以进行多层次设计。IEEE以VHDL为硬件描述语言柄滩以覆盖之前的硬件描述语言的各种功能。IEEE是一种全方位的硬件描述语言,包括系统行为级、逻辑门级及寄存器传输等多个设计层次,同时也支持数据流、结构及行为等三种形式进行混合描述整个项目。VHDL硬件描述语言不仅移植性好,同时它的设计也方便了工艺间的转换,而且VHDL使得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现与调试系统功能。 3.2ASIC设计 在集成电路的设计中加入ASIC芯片可以解决电子系统集成电路存在的功耗的、可靠性差及体积大等主要问题。随着现代电子产品市场的门槛不断提高,ASIC芯片分为全定制或半定制ASIC及可编程,因此在设计ASIC芯片时应该尽可能的是芯片获得最优的性能,从而达到高利用率、高速度及低耗能的目标。 4.EDA技术在电子设计流程 EDA技术是系统级的设计方法,是一种层次相对较高的电子设计方式,EDA技术以概念为驱动从而使电子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无需利用门级原理图,电子设计工作者在确定设计目标之后就可以用EDA技术来表述电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路细节的约束及限制,同时也可以使设计者的设计更具创造性。EDA系统在电子设计人员将概念构思及高层次的描述输入计算机之后在系统规则下完成对电子产品的设计。EDA技术的电子设计工作流程大致包括系统划分、代码级功能仿真、VHDL代码或图形的输入、送配前时序仿真及ASIC实现部分。首先,电子设计借助文本或者图形编辑器呈现出设计描述,也就是实现设计表述。其次,电子设计借助编译器对设计进行错排编译,即输入HDL程序。然后,设计人员需要沟通软件和硬件设计,以便实施功能仿真,即综合。最后,在确认仿真设计无误时,通过FPGA或CPLD完成逻辑映射操作,即编程下载,系统级设计完成。 5.EDA技术的应用 EDA技术在电子工程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首先,电子自动化技术可以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在进行电子设计时,待设计方案确定之后,会利用结构模拟或者系统仿真等方式来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在验证过程中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确定之后设计方案便可以实现。这种系统仿真技术推广到非电子专业的系统设计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EDA技术在系统进行仿真之后的电路结构进行模拟分析,从而使得电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正确性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电子自动化字数也可以对电路特性进行优化设计。电路的稳定性能受到元器件容差及工作环境温度等的影响。在传统设计过程中难以对电路的整体进行优化设计,也无法全面的分析电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及统计分析等功能的应用则可以全面的分析电路特性影响因素,从而对电路特性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最后,电子自动化技术也可以实现电路特性的全功能模拟测试。 6.以EDA技术为基础电子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设计时,首先应充分的考虑电子电路延时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系统进行自动编译时会被冗余的电路简化,因此,在应用EDA技术时,应注意采用的反向器个数避为偶数,同时以并联的方式将反向器连接成延时电路。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输入的引脚不能处于置空状态,要保证有信号源来驱动引脚,及保持部分不用的引脚保持接地,同时,器件的电源应始终与地线引脚保持相连,彼此之间可以进行滤波及去耦。最后,在设计中药避免器件过于发热。 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进步带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使得了电子产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阶段的电子设计中,EDA技术是电子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是电子产品研制开发的源动力。随着EDA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EDA技术将引发电子产业界及电子设计领域的技术革命变革,EDA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电子设计的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为了使电子系统朝着集成化及规模化等方向的发展,电子设计工程师应该充分的掌握EDA技术,以便开发出更多的高性能电子产品。 电子设计技术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摘 要:随着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简称EDA)已经成为一门电子领域的重要学科。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21世纪电子设计的主流方向。本文主要介绍EDA技术的发展内容,展望EDA技术的应用蓝图。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发展;应用蓝图 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概况 现代电子产品多体现开发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功能多重、能耗偏低等特点,产品体积日趋小巧,相比较传统电子产品,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程度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迅速提高,能够更有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以适应时展变化。而这归因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集合众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而来的一门新科学领域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内容主要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简称PLD)、硬件描述语言(简称VHDL)、软件开发工具(主要为MAX+plusII、ispEXPERT和Foundation Series)和实验开发系统四个方面。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是EDA技术的设计载体物质,帮助用户利用编程实现逻辑功能;硬件描述语言是电子系统设计实现功能的表达手段;软件开发工具则是系统化、自动化的设计工具,帮助EDA技术设计电子系统;实验开发系统则是有助于电子系统设计的系列下载工具和硬件验证工具。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日而成,由一学科而诞生,其发展经历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技术(简称CAD),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简称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 (一)CAD阶段(20世纪70年代) 早期电子系统硬件设计经由分立元件向集成电路模式发展,硬件设计随之进入早期发展阶段。硬件设计主要采用集成电路,并将其焊接在电路板上,做成早期的电子系统,而对系统的调整试验则是在PCB上进行。制作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传统的利用手工图纸方式无法实现,因此过程高度复杂的产品设计工作由CAD工具,利二维图形编辑和分析完成。在20世纪70年代EDA技术发展阶段,电路板画图工具受到计算机工作平台的约束,其设计的性能较差,工作时间受制约有限。 (二)CAE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新的EDA工具,伴随着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推广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阶段到来――CAE阶段。其推出的EDA工具主要核心为逻辑形式模拟、计划性分析、模拟故障分析和自动布局布线,解决之前无法完成的对工具功能检测的重点问题。设计师在产品制造之前可以提前知晓产品的功能,利用计算机生成有关产品制造的文件,帮助在设计古城有效对产品性能进行早期分析检测。 EDA工具核心之一――自动布局功能与早期阶段产品设计工具解决人工重复绘图的缺陷相比较,80年代的CAE工具可以保证设计和制造出最优的电子产品,该工具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提供便利,也能帮助设计人员提供最佳脑力创作。然而,电子系统复杂多样化,EDA工具无法全面满足设计要求,无法对产品设计元件进行优化处理。 (三)EDA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EDA技术向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方向大幅度进步,归功于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芯片集成于工作效率的技术创新。集成电路高速率设计和电子系统的高水平发展趋势,极大促进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取得进步发展。EDA工具实现设计、测试、生成文件等系统化的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其不仅仅具备系统设计能力,并且包含各个工艺标准元件库,实现系统设计能力独立化,帮助设计工程师熟练设计电子系统[1]。 二、EDA技术应用蓝图 EDA技术应用前景广泛,可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活动、产品开发和科研、电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改造。随着软件开发功能的完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产品设计硬件则可以利用软件方式完成,全面实现系统的编程和升级活动,因此,在科研活动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EDA技术可被广泛运用。 各高校电子类专业较为火热的教学活动以及研究课题,都较多借用EDA技术设计各种复杂的数字系统,完成系统的开发与实验,同时也可以便捷地应用该技术进行硬件验证,简化数字电子设计实验的流程,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设计完成各项实验活动,便于高校教学活动的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种技术大大简化了高校实验教学成本,因而也被推广应用。 采用EDA技术可以对机电设备中的电器控制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时间较短,成本较低,同时可以提高机电设备的性能,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率愈来愈快,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工程师创造出新的产品设计,在传统机电设备的基础上,对设备电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或改造,有利于产品额外价值的实现[2]。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9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和芯片组合技术的发展完善,EDA技术在数字系统和微电子技术领域不断发展,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成为电子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EDA技术也需要在PLD和VHDL方面做出不断的更新完善,使之在计算机、工业、电器等领域广泛拓宽应用市场,利用电子设计的优势制造出领域更宽广的电子产品。在此可以展望EDA技术的兴起将超越电子设计领域向其他领域发展,设计不再单纯是电子类专业的设计,电子系也不再是工程师的代名词。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也美丽 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夸美纽斯 ——感受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下面,就以张齐华老师的“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师:老师已经和同学们初次接触了,对老师感觉怎么样? 生:好! 师(幽默地):就一个“好”字吗? 生:非常好! 师(肯定的):老师对同学们的感觉也非常好。 然后,由老师给学生留的题目引出老师所在的学校和老师的姓名,在大屏幕上找到答案。 师:张老师来自—— 生:海门实小。 师:姓张,名—— 生:“齐华” 师(激动地):口气这么亲热,没想到咱们学生这么热情,这么亲热。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优美的语言,引进数学的殿堂。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 师:这样下去说得完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老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颗石子,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 图片、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 三、凸现宽容,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尝试画圆之后。 师:大家画得都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请大胆猜一猜,他们可能哪儿出问题了?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体会,一一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作简单的总结“这些就是画圆的注意点。”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以“猜”这一方法,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一说?”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四、鼓励的话语,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老师甚至惊喜地喊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的心头激荡许久许久。 五、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罗嗦,张老师都能认真倾听,找出关键之处,启发点拨。 课堂上,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六、动情的渲染,拨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你们说,是吗?”老师动情的一句话,使学生易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冲动。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的圆的组合照片,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圆的魅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从今天起,从现在起,真正走进圆的世界”。 和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我终于知道: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是这样美.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这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充满潜力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要真正明白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首先,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产生问题的兴奋点,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草原沙漠化的录像,将学生引入探讨在沙漠中何种植物更容易成活的问题情境。接着出示农场实验数据让学生来分析,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很快就发现利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成活率更方便,从而完成了对百分数意义的建构。其次,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尝试、探索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 3 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大胆质疑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速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个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速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迪了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灵活多样,实施有计划的思维训练 4.1 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都参加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2 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打破常规,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还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和柏树的比是4:1;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5,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1: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进行革新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 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三、结论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 、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3.加强引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4.适时调控。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中体验教学 1.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 发展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简单显浅地提问,学生在不理解老师提问目的和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就会因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从面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探究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能直觉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思维也就被激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1.1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 计算 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方,体验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去学习,更要求他们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理解。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 自然 和谐地 发展 。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突出“人文性”。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二、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突出“审美性”。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节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剪纸艺术中有轴对称图案的美丽,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突出“过程性”。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谈一谈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将使人终身受益。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点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对数学的需要。 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计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没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强调以“以四则计算为中心”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算术”课本更名为“数学”,采取“精选、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把“培养四则计算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不再提“以四则计算能力为中心”,这样就使计算教学处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根据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的现状,对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降低要求。新大纲规定: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而在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些珠算;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删去繁分数。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从上述不同年代数与计算教学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二、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 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数与计算教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2.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十位除后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比较难以理解。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分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右图的52÷2。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先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4)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想出乘数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一位,由此来理解和掌握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 (5)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强调灵活地运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怎样计算合理、简便就怎样计算。 3.加强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下,《九义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4.适当注意估算。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估算还 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义务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教材在处理这一内容时,考虑到教师接受的具体情况,所安排的估算内容只涉及到计算。具体做法是:在传统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基础上,在多位数四则运算中教学简单的估算及运用估算对四则运算的结果进行粗略的检验。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数与计算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数与计算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的笔算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虽然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但是,笔算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笔算内容并不都是最基本的。如,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笔算算理、算法和相应的数目较小的计算基本相同,只是数目变大了。再如,一些步数比较多的计算。如三步文字题、四步整、小、分数混合运算等。对于前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处理的方法,后者则可以删减。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教学那些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内容。 2.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对于估算,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小学数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估算知识,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中估算内容仅作为选学内容来处理,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整套教材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使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笔者认为要加强估算,首先应该把估算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使估算能力的培养得到基本的保证。第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教材的编排要体现这一点可以结合计算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第三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后,要安排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5.适时引入计算器 计算器或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意义,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计算机或计算器的使用,能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讨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计算器以及口算、估算的经常性使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计算的更结合实际的观点,并且使他们更加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的时机已渐成熟。但是什么时候引入比较合适,在什么范围内允许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没掌握,他就无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基于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小学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 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类似的 这样的分数加法后,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如下图: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 与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论文: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已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并将于1993年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实行。这部新大纲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才确定的。它是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编写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者、小学教育行政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 一 明确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首先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同语文一样,同属工具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大纲》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新大纲》进一步指出了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把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目的是给学生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和现在小学一直有数学课,它与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体会有以下两个不同点。 第一,义务教育强调全民性,即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受到9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要给所有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不能采取淘汰的办法。 第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过去片面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这两方面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都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这也正是《新大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是一部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纲。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来的。这部文件中强调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对教师提的,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领导者和教研人员提出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和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改革获得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问题很多,归结起来是三个方面: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改革教育思想是首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目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思想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例如,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增加一些超过大纲、课本的内容和难、深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首先就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上述总的指导思想下,《新大纲》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提出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即“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处理好这五个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关系的两个方面都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我们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会给教学造成损失,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都担负着这一方面的任务,不能有所忽视。但是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智育方面,既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也要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数学知识就不可能较快地掌握;反过来,片面地着重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也会落空。又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小学数学课只注意教师教,忽视引导学生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只强调学生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一刀切”,不利于更好更多地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民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 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新大纲》把小学 数学教学目的明确分为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第二条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第三条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这比现行大纲明确。三条并列,体现对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少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要求,新大纲也比现行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它在具体要求中不仅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作了说明,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做了说明。 《新大纲》对数学知识,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要求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就是说在小学要打好基础,初中一般不再提要求了。而对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等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知识,进入中学还要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于计算能力,也根据其在实际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强调正确,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在各年级教学要求中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新大纲》对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适当的。首先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数学知识本身是由若干判断组成的一定体系,后面的判断都是由前面的判断推导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不能要求很严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逻辑系统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当然在小学还只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进入中学后还要进一步培养。《新大纲》还重视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属于培养思维品质的问题,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好处。《新大纲》增加有关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的说明,不仅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会促进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发展空间观念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幼儿期(学前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所谓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立体状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觉,其中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知觉。小学则主要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觉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表象,也就是说,离开具体的物体或模型,学生的头脑中仍保存着它们的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当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时能再现它们的形象,并且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征。至于中学阶段,除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外,还需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当然,小学阶段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因素。例如,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各个面的长和宽。《新大纲》增加了有关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要求的说明,将有助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改变以求积为重点的教学,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新大纲》还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培养学生经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并善于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品质教育。这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结合有关内容提得更为具体,并且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四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 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五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就这部分内容中改动较大的几点谈一些体会。 (一)突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点现行大纲只是在第三条中,结合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了一句。《新大纲》中第一条仍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条则专门讲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并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思想。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看,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把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还要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否则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来,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对如何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归纳起来,强调以下几点: 1.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这就是说,教学每个内容,上每一节课,每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新大纲》特别强调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是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知识的特点,考虑培养哪些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时,要使学生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同时结合教学“凑十”的口算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凑十”,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想。教学8加几、7加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口算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况中去。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2.强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虽然也有些体现,但是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来。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的认知规律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维的,从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虽然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往往离不开动作。因此加强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遇到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或法则,也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形成表象。因此,《新大纲》强调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动作、感知开始,《新大纲》也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例如,教学“用三位数乘”就可以在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想出来。 3.重视思维过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地讲。《新大纲》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具体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套公式,重视思维的结果,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新大纲》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既重视思维过程,也重视思维结果的思想。首先是加强算理的教学。例如,《新大纲》讲到口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讲到笔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其次,强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很有好处。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上所述,《新大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还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就便于将来在工作中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并注意提高效率。为此,《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比现行大纲更为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问题。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以下两点。 1.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强调经常性,上每一节课都考虑着重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整洁。只有每个年级每一节课都注意坚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2.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小学各学科都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是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此外,《新大纲》强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低年级结合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但是如果给学生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理解,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3.根据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以及进行的方式。第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主要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进行。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举一些实例向学生说明,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第二,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结合教材以及一些数学史料来进行。第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来进行。这里提启蒙教育很重要,只是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能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原理。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这是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的培养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来进行。 (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现行大纲中只讲了一句。而《新大纲》把它单独列 为一条,说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也是针对小学数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大纲和教学都存在着“一刀切”的思想,很少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在生理、家庭条件、环境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要使差生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而另一方面有些优生很容易达到基本要求,还学有余力,对他们也要适当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对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好基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大纲》在这一条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体会。 1.强调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如果不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确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失去重要依据,也就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要了解和研究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数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拟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和依据。 2.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备课时一方面要很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教材。正如《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只有在弄清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强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也讲到,但比较简单。《新大纲》进一步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这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上。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学生既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 4.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把它单列一条,以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条中强调练习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题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练习作业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以及重视整理和复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要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大纲中只提到“要讲求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率高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好,二是时间消耗少。教学效果好而时间消耗多的,不能认为教学效率高。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数学课时有所减少,又要求课上负担适当,不给学生加重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制约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按照《新大纲》的指导性意见做,注意教学要求全面、适当,教学内容的份量和编排顺序合适,抓住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五)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小学数学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查和评定,不仅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及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学,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不足之处,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新大纲》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有的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修改得更确切。如强调成绩的考查和评定要以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也有的是新增加的。如强调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平时考查等。这些对改革考查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在网络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石狮市湖滨教委新湖中心小学 杨美美 [内容摘要] 本文从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探讨和发展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描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优点。 [关键词] Internet ;CAI ;电子白板 ;校园网 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网络"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媒体教育,而且是21世纪媒体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学生"这种传统典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只要求传承知识虽有一定好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力和自压力、积极性难以发挥,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网络环境中的小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问: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众说纷坛,急欲求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校园网中的素材库中找出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平时一定要做好数学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借助Internet网从鹏博士素材库中去寻找该素材,让该演示在学生个人的PC机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争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如下图) 二、把握时机,促进发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 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是一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展示[:请记住我站域名/]在屏幕上: 那么,这就使计算机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甚至动手拆开长方体、猜想之后,再让媒体进行演示论证,这样才是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所以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引导、点拨的主导地位,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创造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把计算机多媒体同时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看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将长期沿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重视教文秘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 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优化作业结构,还要严格把握作业份量,把课本习题分为预习、边讲边练、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几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解答,不随意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从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负担也不会过重。 总之,只要从教与学入手,不断优化改进,发挥课堂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法制教育论文:安全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充斥着各种诱惑,人的思想和观念难免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与腐蚀,作为一名金融系统的员工,我们应该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所面对的是直接的金钱的考验,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摆正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正好为我们树立良好而健康的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安全法制教育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风、制度、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增强自我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面对诱惑不为之所动,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信合服务,为储户服务。生活作风上,能够牢记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教导,用工作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过学习我们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经营明显改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可以时刻让我们进行自我约束,增强防范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尽职尽责,恪守职业道德。 安全法制学习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们员工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还能增强员工的警惕意识,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遇到险情能够作到触变不惊,临危不惧,能够机警的去应对所面临的险境,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能够果断勇敢的去化解各种危机,当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能够义无返顾的去保护财产,与不法分子斗争,保护集体利益。 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我们不但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及发展趋势,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会进步,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更是使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法制教育的学习我们应该继续的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工作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的人生轨迹也才会留下更好的印记!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始终坚持安全法制教育学习,不断提醒自己作为一名信合员工所要履行的职责,重点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学习,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警惕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二是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诈骗、盗窃、抢劫、涉枪等案件案例深入分析,汲取经验教训,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法制教育论文: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大田县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 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不能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按照省、市关于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的两个《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乡(镇)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副职和综治办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在基层有人抓,能落实;要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办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四落实”,使其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重点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这“两委”班子建好,“两委”班子的关键在两个“一把手”,同时 要选准、配好治保会和调委会主任———只要他们“两个人”真正负起责任来,许多治安问题不出村就能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干部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让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法制教育论文: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深化推进,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愈益突出,引起了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深切忧虑。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是造成犯罪青少年人格不健全、灵魂扭曲、法律知识和意识缺乏的三大原因,其中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表现较为明显,也最令人焦虑和担忧。 学校法制教育薄弱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智育第一”思想根深蒂固。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思想,早已在领导和教师的灵魂中,根深蒂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定势。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推行素质教育阻力重重,法制教育更难以落到实处。 二是应试教育弊端重重。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残余观念,依然部分的存在。考高中、升大学、进重点,仍是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乃至教师的真实想法。在应试教育环境当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精力,绝对不能分散到其他方面去,包括法制教育。 三是法制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从建设民主法制社会的角度,大力推行法制教育,非常重视学校法制教育,把它作为主阵地,不断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但个别学校,从领导到师生,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搪塞过关,其实是误了学生。 四是教育本身的惰性使然。教育所含的三种惰性因素,也制约着法制教育的开展。首先,教育本身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在政治驱动下,按序稳步发展的。因此,法制教育的力度,决定于政治经济的压力。其次,教育者在大纲影响之下,先入为主的主次轻重划分,造成对法制教育的忽视,直至放弃。再就是,受教育者身体、心理、精力,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和压力,难有余力再接受法制教育和自我教育。 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人民的重托,也是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应当是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具有强烈责任心、能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建设者。如何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和急需探讨的课题。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中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管理者、教师认真自觉地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管理学校和教书育人,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形势下,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统筹兼顾,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要尽好义务,完成使命,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上,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教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阔的、重要的领域。依法保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施法制教育和依法管理,既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教育领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就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法制教育。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要保证教育方针和一系列改革决策的贯彻落实,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形成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宏观环境,以法制手段巩固改革的成果,推进改革的进程,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同时,现代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及法制知识也是21世纪一代新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学校中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既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师和社会各方面要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须主动与公安、 工商、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加强协作,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积极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治理整顿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开设法制教育课、法制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教师应认真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远离网吧等娱乐场所,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管好自己的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要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攀折花木、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践踏草坪,自觉做一名新世纪文明青少年。二、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忽视了法制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少了法制教育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实施法制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和德育都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享有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为此,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在组织领导、制度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班级管理、部门协调、榜样带动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确保法制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班级教育,寓法制于学科教学。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班级教育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战场,学校领导班子分别深入一线,到各班上法制课,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在全校广泛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学校团委、政教处通过学生会、各班团支部,把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班级,直至每一个人的思想深处。班级法制工作,主要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去完成,学校把班级法制教育工作列入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工作计划,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统一考核,随时检查督促,及时调度调整。 二是做好职能处室与年级部的协调,统筹兼顾。当前,各学校推行的是以年级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学校分为多个年级部,各级部对所属班级的法制教育工作具体负责。学校专门负责法制教育工作的团委、政教处主要负责对各级部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与考核,其他职能科室进行相关配合。学校总揽全局,统领、协调各个职能处室和级部的工作,形成法制工作领导层面垂直管理的多元格局,统一领导又各有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职能处室、各专业部在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发挥榜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是学生尊敬、信赖甚至崇拜的偶像,不仅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也向学生灌输思想意识,教师的品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抓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抓师德建设和教师法制建设。这就需要从学习入手,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及各种法律法规等。要有制度,要制定相对明确的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并与考核挂钩,坚持评比,禁止教师打麻将,赌博、体罚学生、衣着不整、在教育教学场所吸烟、说脏话等,要求教师敬业爱岗、爱护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等,这些都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学校学生以自己的教师为表率,教师则以党员干部为表率,党员和学校领导干部能否发挥表率作用对学校法制建设影响极大,学校党支部要把法制建设纳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当中,要求党员身体力行,自觉发挥表率作用。 四是做好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文章,齐抓共管。教育和培养学生,不只是学校内部的事,也不只是教育自身的事,在学校教师费尽心思为学生注入健康的法律意识,到了校外,因社会的复杂性和学生思想不成熟、易变性突出等特点,很可能被不健康的意识换了脑子,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将功亏一篑。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必须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的结合。努力把法制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争取更大范围、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法制教育工作中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三、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纠正不良习惯,防微杜渐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生理迅速发育,知识能力快速增长,个性和世界观初步形成,同时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发期,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意调整学生与家庭的心理关系。事实证明:家庭关系影响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自主、自由。而多数家长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却常以否定的言论来指责子女,导致孩子的心态、性格甚至学习都受到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失望,而自甘坠落,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了解这些,并及时和家长沟通,把学生的心态告诉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理解学生,让学生周围充满爱的温馨,让他们的心间充满阳光。 二是调整学生与学校的心理关系。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在同学中的地位,学习成绩的优劣,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激发、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如谩骂讽刺、挖苦体罚,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情感上和教育对立起来,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至学校无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要单凭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排解认知与情感上的困惑和烦恼,让学生振奋起来,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接受教育,认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行为正确,避免违法违纪。 三是注意调整学生与社会的心理关系。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所以在接触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教师不要只重视教授学生理想化的社会观念,人为的拉大与现实的距离,要教会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分析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学会适应和生存。也就是贴近生活、接触观实,增加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道德评价标准,养成良好的辨识能力,自觉排斥不良文化,远离邪恶,独善其身。 法制教育论文:浅析行为塑造法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仍然屡见不鲜,这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认为,法律行为也必须要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行为塑造法是帮助学生养成法律行 为、避免知行分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行为塑造;大学生;法律行为 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类型和数量增多,我们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大 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却仍然屡见不鲜,这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考察和弊端分析 高校法制教育的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社会 事件,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法律要求,明白行为的法律意义,从而能够指导自身的法律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即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但现实中有部分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能力较强,在观念上也认可法律要求的合理性,实践中却不按法律要求去行动,即所谓“知而 不行”、“知而错行”,这种与法制教育目标完全背离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让 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深感忧虑。 近年来频频涌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传统的法制教育在学生 法律行为的养成上欠缺实效性,我们现有的法制教育存在弊端。 首先,传统法制教育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在教育实践中大 多是命令主义和单向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更是严重欠缺行 为实践环节。其次,许多高校在法制教育考核方式上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忽视甚至几 乎没有“行”的评价指标,容易使学生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法律行为能力得不到提高。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现有的法制教育注重讲授法律知识,教师理论说教和对法律条文的 解释多、实践环节少,学生普遍对“死板”的法律规定欠缺体会,法律规定难以成为指引学 生行为的有效规则,导致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仍然 只会听从本能,或因循过往的错误经验,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也就是说,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的可能性,学校的法制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 作用。我们看到,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已经不能适应 形式发展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为大学生群体重 构一条法制教育的新路径。 二、行为塑造法对大学生法律行为养成的作用 我们认为,法律行为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遵循行为养成的一般原理,其养成也必须 要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最起码经过训练养成的行为模式被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大。 1、行为塑造法的含义和作用机理 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 式的一项行为养成技术,旨在让人掌握新的行为型式,破除旧有的、习惯的行为型式,消除 不良的习惯行为,形成新的正面的行为型式,并巩固下来成为个体生活风格的一部分。采用 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 2、法律行为的特点和可塑造性 我们考虑,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但社会 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大学生热情冲动,反应迅速,易走极端,错误往往在一瞬间铸 成。要让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平时的行为养成必不可少,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 真实生活中反复体验,选择行为方式,社会行为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做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但我们完全可以主动运用行为塑造法,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大量创造出仿真的 社会事件情境,让学生角色代入,去通过具体事件体会行为选择的重要性,体会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的好处,从而让他们养成强烈的法律意识,在遇到真实事件时能本能选择求助于法 律,把依法办事列为行为的首选,避免知行分离。 当然,对大学生来说,虽然许多法律行为无需通过复杂的行为塑造过程即可直接掌握, 然而仅仅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并足以掌握所有新的行为方式。任何人都不是想学什么就能学 会什么,人的大多数新行为方式的建立往往意味着同时破除旧有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习惯 行为,作为他的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行 为方式要一下子消除不容易,新的行为方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更不可能一出现便巩 固下来成为个体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3、大学生法律行为塑造的实施途径 第一,法律行为塑造的路径。 在对大学生法律行为进行具体塑造时,首先是要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也就是当个体遇 到困境时,我们希望他能够首先采用那种行为方式来解决困难;然后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要保证在个体采用我们期望的法律行为后,能立即给与;最后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开始实际塑造。 第二,法律行为塑造的方法。 我们认为行为塑造法在法律行为养成中的作用是明显有效的。行为塑造法主要涉及到强 化原则的应用,强化原则在新行为习惯的培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般来说,塑造行为有四 种方法即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其中前两种是正强化,后两种是负强化。所谓 强化是指行为被加强的过程,正强化导致了学习,强化了行为反应,增加了行为重复发生的 可能性;负强化也导致了学习,但它削弱了行为反应,并减少了其发生的几率。 积极强化是指当一种行为能达到目的或得到回报,达到目的的满足和获得的回报就对这 种行为起到了积极鼓励的强化作用。例如,如果大学生实施法律行为后成功解决了某种难题 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强化了他的法律行为,使他再次依法办事的可能性 增加,也使他倾向于再次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消极强化是指当实施某种行为可以躲避令人不快的事件时,成功地躲避也强化了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及强度。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在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并从中获益并且侥幸逃脱了 惩罚,也就是令他不快的结果并没有发生,他可能会高估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容忍限度,低估 这种行为被发现后予以惩罚的几率,那这个结果就强化了他的违法行为,其再次实施的可能 性就增加了。 惩罚是消除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反抗和制止,到行政处罚、刑罚 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实施,都是为了使违法犯罪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达到惩戒的目的。同 样是惩罚,给予的时机和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一般认为,惩罚应尽可能做到及 时给与、直接给予、连续给与,并且应当与行为的程度相当。例如在常见的个别大学生进行 盗窃行为时,及时给与惩罚就是在发现盗窃意图时立即做出反应,应该用眼神或动作表明你 已经发现他的意图,或者当场揭露予以谴责,这要比等到盗窃行为实施后再惩罚他效果要好 。直接给予的惩罚可确保当事人感受到这一惩罚,并认识到惩罚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和 间接给予的惩罚在效果上是不一样的;连续给与惩罚是指每一次违法犯罪行为出现时都给予 惩罚或忽视,以达到负强化违法犯罪行为,最终减少和消除违法犯罪的目的。程度相当是指 要使惩罚的程度与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保持一致。在图书馆拿错书包是一个很难判断是 有意还是无意的行为,为此把他扭送到公安机关显然是一个过度反应,而指出问题并适度表 露自己的不快是合适的。 “忽视”是消除以引起注意为前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利器。例如,对受到电话或短信骚 扰的女大学生来说,装作听不到讲话后挂断电话,装作没收到短信而不予理会,这都是明智 的做法。骚扰者发现没有出现他所期望的反应,也有可能再度尝试,但总是达不到预期目的 的结果会不断削弱他的信心和动力,减少并最终消除他的骚扰行为,这实际上就是对他的这 种骚扰行为实行了负强化。 行为塑造法在高校法制教育中的应用还很少,尤其是自觉应用,它的具体作用还有待研 究和探讨,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系统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揭示其作用和意义,并对 其具体实施途径做出初步探讨,以便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克服大学生知行分离的不 正常现象,从而尽量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法制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构建平安校园的措施办法研讨 摘要:安全需要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的根本,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人们历来关注的重点.高校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面对各种危险,安全意识对于大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入手,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性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有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客观上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在维护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大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据调查,高校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刑事、治安案件的40%以上.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如何让大学生能够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呢?怎样才能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把事故防范与未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形成的意义就在于真正让学生安全了,让学生从根本的源头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安全意识,懂得自己保护自己,就是在未来的成才路上加了一层保护网.保护好自己才能安全的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了安全意识,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安,就是学生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达到了这个目的,也就为安全成才增加了砝码,从学生的角度保证了其自身的安全.由此可见,安全成才讲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安全,安全的完成学业.报答供养自己的父母,和提供条件的社会和国家.因此,安全意识的有无对大学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而安全意识是怎么建立的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和了解安全知识.从课堂上汲取知识是学生接受事务最好的办法.不仅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安全意识对学生个人是由十分重大的好处的. 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内容,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国家安全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人员来高校参观访问、举办讲座、讲学、留学、科技合作等情况日益增多,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其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隐蔽斗争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自觉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教育,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等宣传舆论工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联系中国近代史,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强化防范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二)网络安全教育.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针对上述这种情况,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应重点抓好这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学校要通过创办网络安全主页,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及时进行登载,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一进入网络首先能感受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氛围,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来反动、邪恶势力侵蚀的防火墙.二是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摈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三是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要教育大学生不登录反动网站,不看淫秽及内容低调的网页,不下载传播反动及煽动性信息,不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对个人电子信箱中接收到的反动信件要自觉删除,保证不转发,不投递. (三)消防安全教育.当前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的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加强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组织大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消防法的原则和 规定办事,自觉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消防知识讲座、举办消防运动会、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训练,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四)心理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学校可以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关键是落实这就需要有人来抓落实并形成制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为:一是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管领导要亲自抓,这就是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和老生毕业教育时,要安排安全教育时间.重大活动前,重要事件后,要根据当时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和活动要求,进行安全教育.二是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上安全教育讲台,亲自授课安全教育考试要记学分,对本院(系)学生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要表扬、奖励,对发生的不良倾向、不安全因素和行为要坚决揭露敢于批评.三是辅导员要对学生中的安全情况经常检查,把一些不安全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在讲工作、讲学习时不忘讲安全特别是对个别人的行为要一抓到底,不解决问题不放手.四是学校保卫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报在校学生发生的不安全问题和参与安全管理的好人好事,并积极向院系领导提供安全教育的教材,协助其上好安全教育课. 安全教育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和谐校园建设.要从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增强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需要,而且必须加强. 法制教育论文:试论公民法制教育理念与模式之转换 论文关键词: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权利 公民义务 理念创新 论文摘要: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强调公民对义务的遵守,强调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流于形式。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重视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总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须创新,需要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注重法制建设,强调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了全民法制观念的提升。在历史上,我国是中华法系的发源地,古代法制具有较强的权力属性,权利的观念并不存在,这也导致了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薄弱。历次普法运动对公民法制意识的提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不能否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法制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最为典型的就是历次普法运动并未降低犯罪率,相反犯罪率还在不断的上升趋势中。这就需要对我国公民法制教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检讨与审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公民法制教育目的探讨 (一)传统意义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其日的在于宣传法制观念,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从而降低违法乱纪的行为,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有学者指出,“法制教育主要体现为指引、教育、预测、评价、保护、威慑、稳定、激励、信仰等九大功能。”尽管指引、预测、信仰等也被列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传统的法制教育日的乃是促进公民守法,威慑、震慑等功能居于首要地位。这一目的是在社会综合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木思路是通过法制教育,实现公民守法。在法律的运行中,大部分情形下法律都是由于被遵守而得到了实施,因此不可否认,公民守法对于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然意义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不能否认公民守法的意义,但是从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来看,单纯的公民守法己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公民”这一概念本身即是以权利主体,且是公法上的权利主体而出现的,因此不管是从公民法制教育的本意,还是从时展的需求来看,公民法制教育都应该以权利观念、公民观念甚至民主、法治、宪政意识的培养为目的,而不能单纯地通过公民法制教育实现公民守法。因此,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法制教育称为“义务型法制教育”,而从应该意义的角度来看,法制教一育应该是“权利型法制教育”,且“权利型法制教育”从属于公民教育。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权利,尤其是私权利观念在我国曾经有着不好的名声,“权利”甚至被误解为“争权夺利”。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公民的权利观念,井不代表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公民法制教育应当是全面的,而不能仅限于公民权利观念的培养,公民的义务,尤其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同样具有重要性,只不过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公民权利观念的培养,应该居于首要地位。 二、当前公民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公民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我国己经经过数次大规模的普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其意义相当深远。但是在公民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公民法制教育往往流J立形式,在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发放一些调查问卷,或者发放一本法律宣传画册,显然这些不能构成公民法制教育的全部内容。此外,公民法制教育呈现短期化的趋势,在普法期间要求全民学法,一旦普法结束,法制教育便束之高阁。过于追求短期化效益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公民法制观念的提升,相反普法教育可能反而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公民法制教育内容陈旧 从我国以往公民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这些教育内容也己经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例如,法制教育过程中往往要求公民回答一些婚姻家庭法的问卷;又如,公民法制教育往往被定位于邀请公民观摩一两次刑事审判。这些教育内容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过于注重具体制度的宣传,而忽略了法律理念的培养。在公民法制教育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进行提问,这些具体制度上的问题严格来说不应成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相反,一些基本的权利观念、法律理念,在法制教育中被忽略;第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被定位于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尽管社_会治安一与社会稳定对几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制教育不应止步与此,而是应该结合时展,对法制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 (三)公民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我国现阶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型法制理念”与“权利型法制理念”的冲突。所谓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一义务”的关系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木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我国当前公民法制教育仍然注重于管理型法制理念的灌输,主要表现为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告诉公民“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不是告诉公民“你有哪些权利”或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在公民权利意识层面,山于“人治”传统的影响,法律木身的不足以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公”现象,人们对权利尤其是法律权利仍心存疑虑。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我国历来权利观念不发达有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要求服从政府的安排与调配,自身的权利需求则处于抑制状态。反映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就是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权利需求不符。 三、公民法制教育新理念的贯彻 (一)应该明确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述,我国在公民法制教育上的目的存在偏差,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比较陈旧,因此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日的,并且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全新理念。由于单纯要求公民守法的法制教育己经不能满足时代之需,因此建议我国将唤醒公民权利意识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公民的权利在内容上应该兼容公法上的权利和私法上的权利,将公民法制教一育的日的彻底从公民守法转变到公民权利观念的培养上来。 (二)加强公民意识、公民权利的灌输 “何谓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公民身份处理的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备清晰的公民意识,即对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一种自觉,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对于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离开了具有权利意识公民,则国家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公民法制教育中,不是背一两个法律条文、观摩一两次庭审就可以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而是应该在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灌输公民权利观念,使公民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法律上是一个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义务主体。 (三)政府应该作为守法的表率 我国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往往强调公民守法,事实土正确的做法是强调公民权利,同时强调政府守法。政府守法的意义在于树立表率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和谐社会有诸多前提,其中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守法。政府守法,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的和谐社会的最大目标。”当前的时代主题是构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义,政府守法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在法律预先设定的轨道内运行,而不能超越法律规定行事。政府守法能够给公民树立良好的表率,从而实现上行下效的效果;相反,如果政府违法,则会使人们丧失基木的法律信仰,如果法律没有被很好地遵守,而法律的践踏者又是政府,这会使任何法制教育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前,政府守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现象又比较多,这就需要公权力一方面实现自我抑制,树立基本的法治理念,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还要听取、采纳公民的意见,使公民成为一个监督者,以促进政府守法的实现。 (四)加强公民参与,提升公民权利观念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到社会生活的管理中。“公民是法治秩序中微观层次上的行为主体。参与是法律文明中的重要问题。公民参与法律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尺。”“公共行政理念与对传统行政理念的继承与扬弃,强调行政过程应该吸纳公民参与,“与公民参与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行政改革,摒弃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公民参与对于公民法制教育的意义在于,公民通过参与的过程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而也使公民能够以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当前我国公民有着强烈的参与热情,却缺乏必要的参与途径。例如在公共环境治理等领域,公民参加听证会权利尚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重大环境事故往往由于没有听取公民的意见而造成的,这就说明公民参与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当前与其对公民进行表面化的法制教育,不如创造条件吸纳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这将有效地提升公民的参一与热情。 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传统上强调刘公民的守法教育,但是从时展的角度看,这一教育模式己经落伍;我国需要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并且通过强化公民意识,吸纳公民参与,强调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等措施,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 法制教育论文:关于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法制教育 中职生 法律制度 论文摘要:法制教育是适应我国践行法制社会,建立法律体系的根本保障。它有效地推广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发展。本文以中职生法制教育为背景,分析指出了当前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法制教育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之上的。对于法律来说,其理论知识的价值正是体现与实践之上。与社会实际不相符或者说脱离社会的法制教育必然是失败的。 从当前中职生法制教育课程安排来看,其大多沿用了以前的老版本,并以国家宏观法制法规为基础,缺乏细节性与实际性。这往往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透彻,在实际法律案件中不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抓不住头脑。 其次,在教师的讲解上,教师往往采取传统授教方式。即以理论为主导,缺乏必要的实际案件分析。这使得学生的法制教育出现单一化,狭隘化。法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隔绝社会,封闭教学,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2法制教育中缺乏人性化教育 法律社会建立的基础与法律价值的体现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的。在中职生法律教育中,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体现法律的价值。在法律教育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2.1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 在法律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法律理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自己的习惯与方式传授。其中,许多不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也一并用上。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间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由于教师的歧义教育使得学生对重要知识点产生偏差理解。其次,由于不当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默契,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 同时,在教学上出现许多老师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固定的框架知识点,很少融入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这导致教育的单一化,而非互动。 2.2学生积极性较低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律教育与学生而言,困扰着法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对法律教育的积极性。法律教育以其枯燥、死板使得学生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其氛围中,这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作用。 3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提倡建立法制社会,其目的就是推广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使全民具有法律意识。其中,法制教育则是实践这一号召的重大举措。因此,健全法制教育,加强学生法律意识以及法律常识的培养,强化其法律素养就成为关键。 我国中职生法制教育现行矛盾主要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来自与硬软件支持上的矛盾,来自与教师个人素质的矛盾,来自于学生自我法律认知上的矛盾。要解决我国中职生法律教育中的瓶颈,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 3.1政策的支持以及第三方的扶持 中职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接受新的知识较快,同时对于已培养的思维定势很难改变。中职生法制教育基础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这来自与从小的素养。很多学校仅仅依靠聘请当地派出所作宣传,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法律教育是狭隘的。不全面的法律教育影响着其对法制的认识。 另外,来自与其他第三方的影响,包括社会对于法制的宣传,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渗透与积极引导,也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3-2教师个人法律素质的培养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构成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专业素质、自身个性与自身对法制教育的态度。 在法制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传达我国现行法律发规的重任。在中职生法制教育中,教师应当注重自身条件的取长补短,为学生法制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上,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教师的法律思维应当活跃,应当认识到我国现行法规的越来越人性化和全面化。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为中职生法制教育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其次,教师自身个性是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正面的教师形象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关键。构筑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用自身修养去感化人,与学生走在一起,为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合理的氛围。再次.教师对于学科的关心和热爱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学科的认识。只有教师在行动上的影响才能强化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热爱。 3.3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法律的自我认知影响其对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新时期,信息时代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社会高速化的发展,对社会与个人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职生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学习法律知识,拓展自己的远见,培养其对法律的兴趣。 总之,中职生法制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活动,法律的普及与推广需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中职生法律教育是关系我国法制社会推进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引起重视,同时,还应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法制教育论文:关于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 【论文关键词】网络犯罪;法制教育;法规 【论文摘要】人类面临21世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的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了当前形式下,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特点,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中职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已占据网络半壁江山。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中职生网络犯罪逐年增加。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自控能力较差,往往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性情较为冲动,容易犯下错误。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这个命题时,其实质也指向整个青少年群体。 一、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而民主的平台,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随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产生,不良信息的传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对难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进来年,每届人大代表会议将网络犯罪都提上日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有许多网站打着擦边球,变相的渲染色情暴力,这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网络犯罪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次,由于网络虚拟游戏的普及。许多网络游戏运营商大肆推广许多游戏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里健康。近几年,都有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甚至将自己当作游戏中神话的对象,甚至出现杀害自己亲人的悲剧。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钱上网,便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中职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与学校监管程度是构成中职生网络犯罪的主导性因素。当前形式下,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从而犯罪。 2、社会方面。学生作为网络主流群体,一般是以网吧为寄居点。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上网,但是仍然有许多网吧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变相引诱未成年人上网,如大幅游戏宣传海报,或者下载色情片存于硬盘里。网吧作为社会群体,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漠视也是够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生性懒散。自控力往往较 弱。同时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孩子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犯罪对策分析 由上分析,当前中职生网络犯罪主要受网络本身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四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时候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之中,应当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职生特色的网络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应当加强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培养孩子的情操。家庭应当担当家庭监护的责任,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该有所管辖,做到适时适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学堂,作为父母,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相对叛逆,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对症下药。 2、国家政策方面。由于网络本身侵害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当严密监控网络,分析青少年上网走向,并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政策。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网络的监管,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发故意政策。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考量,在力度和范围上更应该加强。缩小网络的负面影响,积极弘扬和宣传网络的正面作用。在网络监管方面,如继续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限制,对网站信息的合理监督,出台相应政策限制活着取缔不良信息的传播,如宣扬暴利色情的游戏等。在游戏上,也应当限制个别网络游戏的蔓延,如增加对游戏营运商新开发游戏的审核力度,增加游戏运营商税收等。 3、在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青少年集中地,也是中职生获得网络法制教育的良好渠道,因此,学校本着育人的原则,应当对青少年进行有必要的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如定期的网络法制知识的普及,专家讲座等。也可开展相应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渠道让青少年了解网络法制知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不良信息与不良网络嗜好对其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网络兴趣导向,建立其良好的网络法制自我意识。 总的来说,我国对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仍然很欠缺。呈现出犯罪比例和网络化的普及成正比的形式,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法制教育论文: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与保障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保障 [论文摘要]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国主导性培育公民法律素质推演法治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之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总量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来自个人本体、群体组织和社会整体的分力是否形成合力;二是权利意识和法律品质的客观状况;三是传递载体及渠道的发育水平。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保障效能,则取决于观念导向、政策指引、环境协同、途径优化等结构要素及其互动机制的完善程度。 一、引言 众所周知,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提高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邓小平早在80年代曾指出:“加强普法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那么,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我国应如何开展呢?显然,要回答这一涉及法制教育实质性运行的关键方面,只有首先正确、全面认识法制教育的“原本”,才能顺藤摸瓜地理顺“针锋相对”的消解路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优化发挥及效果的良好彰显,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动力予以支持,更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所以,寻求法制教育的动力之“源”,构筑法制教育的保障之“垒”,是解决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序开展的根基性问题。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讲,动力源于需要。常态意义上,“需要”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需要”与“满足”的对立统一性。要达到“需要”的“满足”,就必须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参与社会生活以获得丰富的满足物。二是“需要”的永不满足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说明,需要在事实上是永无止境的,一种需要的满足总是不断引起新的需要。 青少年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其根本动力来自主体对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供体”(教育者)与“受体”(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教育活动对于“受体”全面发展的目的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是观之,为了能正确揭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机制,需要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主体”、“动力内容”、“动力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一)动力主体 动力主体既指动力发生主体,又指动力利用主体。就整个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动力主体既可能是发生主体,又可能是自身的利用主体。不过,高层次的动力主体总是低层次动力主体的利用主体,如社会、组织对个人就是这样。基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从“动力源”角度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分为三类:个人本体、群体组织、和社会整体。 1.个人本体。就微观个人而言,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体自我实现需要,是为提升个体自身素质而产生的心理动力。如果撇开主体以外的因素,仅就个体自身行为的动力系统而言,推动青少年个人从事法制教育活动的最直接的“原驱力”当属个人本身接受法制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 2.群体组织。青年个体是未来的社会从业者,面对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普适性国际规则迅速渗透到各个经济角落,群体组织往往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益,会逐步地把“法律素质”纳入考察和录用员工的基本环节,由此必然促使青年个体产生参与法制教育的冲动。 3.社会整体。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推动力。这种宏观作用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组织必须培养出大批能适应加入WTO后法治时代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一来,青年个体也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社会的法治化推演,不仅能为青年个体的人参与法制教育提供各种条件,而且还产生了要求行为个体参与法制教育快速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整体“拉动”。 应当看到,个体“微观动力”、群体“中观动力”和社会“宏观动力”是三种分力,法制教育动力总量的大小取决于这些分力整合而成的合力的大小。当这三种分力互相协调,个人、群体、社会三者利益趋于一致时,三种动力就会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所产生的动力总量会超过各分力简单迭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能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大大加强法制教育发展的动力;当三重动力形不成合力,甚至于方向相反、背道而驰时,法制教育的运行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各动力要素是否互相协调、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这一点,20年来的“普法”实践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精细设计不能紧局限于“供体”的视角和立场,如果过度地忽视“受体”的真实需要,其最终不得不面临的结果是:“手术成功了,但病人死了。” (二)动力内容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动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一般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应该无多大差异。粗略地讲,法制教育的动力形态包括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 1.权利意识之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动力、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精神文化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资源之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旨就是把真正的法治精神告诉人们,努力培育他们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自主性心理价值诉求。 通常认为,法治精神应包括四层涵义:第一,尊重与保障公民权利是法律的基础;第二,只有法律才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手段;第三,立法必须经过民主程序;第四,法律具有至高权威,它是社会所有成员、机构的行为规范。其中,保障权利限制权力越来越成为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权利成为目的、权力成为手段的地方,才谈得上法治。”我们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路数应当调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仅教育人们如何遵守义务、服从法规,而必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呼唤人们对权利意识的觉醒。奥斯丁曾提到:“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正是因为法律基于权利设定可能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才会赢得人们遵守、诉诸或全身心信仰的直接动机;才会激起他们把法律也当作一种追求个体利益的资源而诉诸、利用,让他们坚信唯有通过法律才能更好地获取某种利益或保护既得的利益,以至于让他们把全身心都卷入到法律实践的话语中,直至无法解脱。 2.法律产品之物质动力。物质动力,是指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推动力量。满足需求的对象称为满足物,最简单的划分是“硬性”满足物与“软性”满足物。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都被称为“硬性”满足物,大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它,如吃、喝、住、穿等。与“硬性”满足物相反,传统上人们将同非物质需要联系起来的满足物称为“软性”满足物,如社会秩序、权利、地位、民主、自由、荣誉等。满足物能否足够地满足需要,关键要看“满足物”是否符合需要主体的利益。 毫无疑问,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力的直接物化诱因之一就是法律产品。需要澄清的是,人们是否愿意接受法律,并不是由法律的“重要性”和“强制性”所决定的,而是由法律本身的规定所决定的,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对法律的品质的认同;二是法律符合接受者的利益。由此可见,人们选择接受或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不仅仅有效,还必须有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果法律与他的利益无关或者相悖,他就可能选择疏远或违反它。按常识,现代立法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第一次分配,从这个角度讲,立法质量如何,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重大。 (三)动力载体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载体,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表现为传递渠道的动力媒介,如各类宣传教育工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将“法律”交给青年一代,使他们知法、守法、用法和树立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法律的普及过程,既是信息传导过程,即由某一动力主体将法律信息传给另一个动力主体,如各种传媒的宣传鼓动;同时也是文化传导过程,因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务之一就是法治精神培植,只有特定的法律文化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过程融入个体的人格系统里,才能影响并改变微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的需要结构,从而使他的动力发生变化。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保障 保障机制,是对事物发展运动的方向、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予以指导、协调、控制的,由一系列组织、制度、思想、观念和关系因素整合作用的机制。显然,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极其丰富,比较普遍的有理论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环境保障等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尤以观念导向保障、政策指引保障、环境协同保障、途径优化保障四种要素最为特殊。 (一)观念导向保障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制度得以产生和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大凡良好制度往往都源自于文化渊深的观念积淀。所以,以期通过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必须首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法治”观念要求人们习惯于将社会事务纳入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中来加以分析、思考、处理,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有效的手段,是不允许任何政党、组织、团体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可见,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核就是诉求“法律的统治”(Rule of Law),内含公平与正义地衡量行为的价值准则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形成法律至上观念,首先得信仰法律,“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需要注意的是,只靠周而复始地强行灌输法律条规是难以解决信仰法律问题的。因为对于观念确信乃至信仰坚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召;不是一般的倡导,而是具体的示范。而这种感召与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自身的尊重、服从与遵守。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普通人的法律态度,不仅取决于法律规定了什么,政府号召了什么,更取决于法律在政府那里被怎样尊重、服从和严格执行。因而政府守法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法律至上观念培育的成败。 (二)政策指引保障 一般来说,政策指引保障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这显然要求,“政策”本身的设计必须正当、科学、合理,并且供给充足,否则无法满足需要,更无法良好地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 从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实践看,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迄今为止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最为详尽的官方性政策文件。两《意见》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变迁已日益显露诸多问题。《意见》规定:“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显然,传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地位上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即把法制教育视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因为,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近年来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定位”上,必须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三)环境协同保障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的成功运行和功能出色发挥,靠要素的优化和协同。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我们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立法、司法、执法、护法、法律文化、法律产品、社会、国家、组织和个人等等就是要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功运行及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要靠上述各要素的不断优化与协同。 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所有要素中,司法和执法的影响是最为致命的。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直接行使着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司法是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保证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正义、秩序等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司法”和“执法”作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与体验法律的基本“场域”,是人们塑造法律形象的重要质料,公正司法与依法执法对法制教育活动的同化感应比法制教育本身更为重要。 (四)途径优化保障 1.机构设置。在实践操作上,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党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运行机制。以此构筑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及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依托、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组织机构实施模式。 2.财力供给。必须畅通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财政供给渠道,特别是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学校、社会媒体等非官方的“法制教育”活动经费,应当重点落实和扶持,这样有助于激励、培植、壮大范围广泛的社会青少年法制教育力量。此外,还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吸收社会捐款、建立普法教育基金,吸纳、扶持法治志愿者队伍等等。 3.方法创新。从现阶段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模式择选上应着重考虑如下几方面:(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占领电视、网络等新兴的宣传领域和阵地,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形式;(2)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公开,变立法、执法、司法为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使青少年法制教育与群众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避免空洞说教;(3)创设掌握、分析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法律素质水平、法律行为水平总体情况的预测机制,以便清醒认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治精神、法治环境的二者差距;(4)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既要让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又要让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及必要、适时的引导;(5)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考核评估体系,按需开展全民青少年法制教育效果的总体评估、特定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的项目评估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成果定性与定量评估,根据实证数据有效监督和调控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严厉制止盲目进行和流于形式。 法制教育论文:学校法制教育略论 摘要: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难有实效。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法制教育论文:关于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教育 现状与成因 教育和预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这是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主要特点,进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 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 “青龙帮”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 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 14_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 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广泛开展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 “两法一制”宣传 el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 、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 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3.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各级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娱乐的场所,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 “离校不离教”。同时,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在校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和有劣迹的社会人员的帮教、监管工作。 三、结语 我们已经经历了 “一五普法”到 “四五普法”的阶段,今后我将继续进行全民的普法教育。无论什么时候,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总是只要重要同时也是任重道远的。 法制教育论文:中职学校实施法制教育问题的浅探 学法才会知法,懂法才能守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宣传上大做文章,还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融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1.举办活动,丰富内容 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共青团、志愿者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与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去体验,领会法制的内涵。开展普法知识竞赛,举办普法报告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巩固记忆,打下牢固的法律知识基础。 2.结合案例,亲身实践 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仅靠背条文、考试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从一些具体案例中去直观地认识法律,去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可以聘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办案人员到学校做普法报告,结合当地发生的法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如进行旁听审判,参加诉讼,模拟法庭等。使学生直观地深刻地感受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犯必究”的客观事实,亲眼目睹违法犯罪分子的可耻下场,亲身体会法律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功能。 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法律知识,从而还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重教育、重预防、规范行为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学生从课堂上,从各种活动中以及宣传栏里了解学习到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何让青少年学生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行呢? 1.学好规章,提高素养 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对照行为规范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列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程度,使学习法律和遵守法律成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在于养成,在于培育和熏陶,良好的习惯是步入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纪律教育,规范行为 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校容校纪的纪律检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正当防卫的正义感和见义勇为的责任感,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纠正,发现问题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然而由于学生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差异,各个学生所实际表现出来的优缺点、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教育时要以人为本,采取宽容的教育态度与从严的教育态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氛围中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联合教育,合力教育 要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的有些人,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家长法制观念谈薄,这就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青少年学生自觉守法意识薄弱,自觉守法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形成法律意识,也就没有办法养成守法习惯。 在职业教育方面,学校和家长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双翼,二者需密切配合,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合力,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学生家长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有进步和提高的潜力,学校要对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进行指导,要求家长树信心、抓习惯、管思想、束行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懂得遵纪守法。 因此,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一定要认识到位,目标细分,责任落实,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性预防、疏导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培养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的学生。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合力,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法制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将学生培养造就成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也就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够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负责任的,现代化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通过法制教育,使他们的权利义务意识明晰,社会责任感强,有自觉守法的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以及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基础。 法制教育论文: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探析 法制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高校教育的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其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规定性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关于法制教育问题,主席明确指出,“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主席“民心工程”指示的有力措施。高校通过法制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让他们从法律的高度确立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明白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高校法制教育还可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此外,高校开展法制教育,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和谐社会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这就非常明确地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才的重要方面提出来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状况关系到我们社会的稳定。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搞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为国家的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也发挥着的主渠道和基本阵地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中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有法学院系的高校的情况要相对好一点,而没有法学院系的高校或者原来在理工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校中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通常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学生处、团委或以及宣传部的人员兼任,而兼职教师的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实践能力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使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因老师的原因而不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有关高校的主要领导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认识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把法律素质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而没有将其看做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更没提高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去看待。由于法制教育师资的不专业性,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往往不重视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或者是不懂得法制教育的规律性,从而造成大学生强化法律工具主义意识,淡化法律的内在价值,所以大学生消极学法、被动守法和法律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2.法制教育的内容枯燥 法制教育是一项融理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2005 年之前,高校大学生课堂法制教育一直通过《法律基础》课来完成,2005 年开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把《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制教育的内容篇幅减少,仅有两章多的内容,但是却涉及近30 个法律文件、100 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这使得课堂法制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很多教师一般无法对内容进行很好的处理,授课只是一系列知识点的罗列、堆积,教学内容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法制教育的主题往往偏重于防止违法犯罪,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重遵纪守法规范多,提要求多,讲义务多,而对学生的权利教育则相对偏少,致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即形成“知而不信”。 3.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法制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中的法制教育形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育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现代科学技术和案例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较少。这种强制性的法制教育模式,使得法制教育缺少针对性。有的高校甚至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和本专业相关的而又为大学生就业和从业所必需的法律课程或者是开设一些法律通识类课程的选修课。更忽视了校园法律文化的构建和法律氛围的营造。其结果必然是导致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的降低。 三、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1.优化教师队伍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 从事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不但要熟悉法制教育的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具备很强的法治观念,能够自觉地按照法制教育的内在规律管理相关的学生事务,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依法办事的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成为大学生的楷模。因此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法学理论的修养。只有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得以营造法治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促进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2.创新法制教育内容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础 高校中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在学时允许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应重点突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培养上。还可以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国际、国内法制最新动态、当前重大案件分析等讲座,及时的把社会法制发展的最新动态传导给大学生,使法制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相应的和相关的法律课程,比如针对采矿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法》、《矿产资源法》,针对经管类开设《经济法》、《合同法》,对全校大学生开设《婚姻法》、《劳动法》等涉及自身权益的法律规范,使法制教育更具针对性,从而增强教育合力。 3.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 法制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城市或省市的资源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比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监狱等;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类的实践,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以此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法律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影视感染,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来自《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大家看法》等电视节日中的法律案例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参观、旁听类实践,比如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此外,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环境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外部条件,是大学生的各种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法制教育论文:浅析职业学校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基础点,强化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提高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状况令人担忧,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难相适应。本人就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进行以下探讨。 一、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职业学校缺乏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不够,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没有深入到课堂中,法制教育仅仅流于形式,一学期集中搞一次法制报告会,就等于完成了法制教育。 第二,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育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学生觉得法律知识枯燥乏味,一讲法制教育就讲犯罪和刑法。令学生误以为法就是刑法,到头来培养的仍是“法即刑”的传统法制观念者,学生存在只要不犯罪,法就与我无关的错误心态。另一方面,学生知道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却不清楚如何去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仿佛法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不相关。 第三,单调的法制教育方法形式。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仅限于校园之中,经常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也很少邀请社会其他成员参加,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纯粹是为学而学,造成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使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二、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而不是仅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内容。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 其次,应该编写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法律教材,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育的特点、认知和接受能力,使职业学校学生能系统化、持续化接受法制教育。可采取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编写如《法律与生活》等法制手册,使学生通过鲜活的实例明白法律的规定,随时随地学习法律,逐步形成法律习惯,树立法律意识等等。 第二,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在了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敬畏法律的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 首先,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外还需要政法、综治等部门和家长的配合,加强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同时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不让法制课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让他们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开辟校园普法宣传栏,定期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法制图片展览,营造一个浓厚的法制氛围。又如帮助学生建立学生法律协会,使学生就自身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法律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相伴。 再有,把学校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以案讲法;也可以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配备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从事青少年法制教育。 学校一方面应该录用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任课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让非法律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各种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了,他们就有能力在授课中应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知识结构,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基本的法律常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生动地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学习后能牢记在心,受用终身。 总之,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社会广大的未来劳动者都树立起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扼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英语教学论文:对于旅游英语教学感受海外文化差异论述 旅游 外语是为适应旅游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发展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旅游专业外语,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着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 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交融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事业,旅游外语教学就是直接为涉外旅游业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会常常在课堂上、课文中有所反映。我们在旅游外语教学中,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候想起文化知识,这种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的办法,比起我们为学文化而学文化、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在讲到《饭店服务英语》餐饮部分中的TAKINGORDERS的时候,会提问学生诸如:“Be-foretakingordersforguestswhatdoyouusuallyof-fer?”“Howdoyouaskthegueststoorderanaperi-tif/starters/maincourse?”“Iftheguestorderssteak,howdoyouaskhimhowheprefershissteakcooked?AndhowdoyourecommenDSPecialdishesofyourrestauranttotheguest?”的问题,我们就会结合相关的问题,给学生讲解中外饮食文化,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自然而然地把中外的饮食文化介绍给学生,也使学生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给客人推荐什么,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使人们对中外语言的差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更为敏感和关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到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和使用该语言。其实,旅游外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旅游外语这一工具,实际上是一个既学习这门语言又学习该语言文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满了,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交融。 四、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播先进文化。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祖国各地遍布历史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兵马俑、十三陵、岳阳楼、赤壁……这些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观。我们要通过旅游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通过旅游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不能把与我们文化不同的外国文化看做是荒唐可笑的东西,反过来,也不应该以外国文化作为标准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且,各民族的文化还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补充。因此,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努力做文化传播的“大使”,自觉宣传先进文化。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旅游外语教学中,通过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如本人在旅游日语教学中给学生讲到以下这段话:张:冬の西瓜は珍しいので、少しくらい値段が高くても、买う人がいます。田中:もう今では、野菜や果物を见ても、季节がわかりませんね[4]。我们自然会提及季节语,就要给学生介绍“旬”和“初物”的文化背景。在日本,蔬菜或鱼贝类的旺季叫做“旬”,在“旬”期最初收获的蔬菜或捕捞的鱼等叫做“初物”。日本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食用“初物”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对此特别珍重。“旬”期的蔬菜或鱼的名称,还多作为“俳句(はいく)”中表示季节的“季语(きご)”使用。“旬”和“初物”都是表达日本人重视季节变化的词语。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了,蔬菜、水果在塑料大棚里栽培,鱼在养殖场养殖,什么时候都能得到,季节感淡薄了。因为蔬菜、水果在“旬”期以外的季节上市能卖高价,出现了“旬”期反而物品减少的现象。例如,从5月西瓜就上了市,到了炎热的8月不仅数量少,味道也不好吃了。这是过去以“旬”为乐的人们意想不到的。通过这样的文化背景介绍,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宏伟业绩。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行英语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例如,JEFC第三册介绍了美国发明家Thomas Edison童年的故事,SEFC第一册又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动画片大师Walt Disney的传奇经历,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精神。 又如JEFC第二册第39课中有个关于乘电梯的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文中也没有列出标准答案。因此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New Concept English 第一册第75课时,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大胆地指责shop assistant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单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大纸板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我拿,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 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说:“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这些正是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东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 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 e be” 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又如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发现worse, word, world, work这些词中的or 都念[Y+::],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 只要放在w后就发[Y+::]的音,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子,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设计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四、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英语教学论文: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及前景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最佳教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CALL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求得最佳学习效果。目前,CALL的研究和实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北京中小学英语教学中CALL的研究和实践已处于起步阶段,近期的研究涉及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现有教学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使用以及校园网、国际互联网和远程教学的利用等。这些研究和实践预示着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CALL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 硬件环境 北京市最近对380名中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其中有215名教师的所在学校配有专用计算机教室或电化教室,占学校总数的56.58%;有162所学校的外语教研组(或年级组)配有电脑,占42.63%;380名教师中已有153名教师个人购买了电脑,占教师总数的40.03%。目前北京市已有数十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北京市双向远程教学网也已开通。1999年10月,第一节英语远程教学课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顺利进行,位于市中心的一所重点中学的师生和北京怀柔县一所中学的师生共同上了一节初一新课,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解决边远山区教育资源不足开辟了新路。 2. 软件环境 在对北京市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38个课件的调研分析中发现,教师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热情。教师自制的课件中有针对一项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五至十分钟的短小课件,也有为一单元而设计的完整的交互式学习软件,有适合教学演示用的软件,也有为师生和学生之间交互练习用的软件,从这次教学课件调研中我们发现: (1)运用自制教学课件针对性强,能够直接为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服务,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够改善教学环境,能够优化教学结构; (3)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4)目前自制的教学课件多为教学演示型,提供给学生的训练机会较少。课件设计偏重为教师的教服务,忽视为学生的学着想。课件缺乏为学生设计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缺乏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的个性化学习材料; (5)多数自制教学课件演示和训练的内容缺乏创新,重复课本内容较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意识不够; (6)有些课件的内容和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其它媒体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 (7)课件的制作技术尚不成熟,仍有诸如前页和后页操作不便、长时间等候以及点击喇叭不出声音等故障出现。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现行的各种教材都提供了配套光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教学软件大多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只可用来辅助教科书。 目前,各软件公司制作的英语学习类软件品种繁多,有为专门目的研制的学习软件,如旅游英语、办公室英语、商务英语等;也有训练专门技能的软件,如“听霸”、“随心所欲说英语”、“阅读与理解”等;有供中小学生课外自学用的软件,如“儿童英语乐园”、“初中英语一点通”、“中小学生日常英语”等;还有大量练习和题库类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大多无法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且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软件,教师也只能从中摘选一些作为教学辅助之用。 网络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但目前网校学习内容大多围绕教材和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余地不大。 3.亟待解决的问题 (1)英语教师对CALL的了解和认识不够。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思想准备不足,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有不少教师对CALL持观望态度。在问及“您认为哪类自制教学课件最有用?”时,被调查的380名教师中有192人认为“课堂讲解演示类”最有用;有91人认为“测试类”最有用;而认为“学生交互练习类”最有用的仅有63人。可见,CALL旨在实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思想并未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另外,现有资源没有和到充分利用。如Internet上的许多英文资料可以供教师业务提高和备课时参考。但是对38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3人使用过Internet.计算机使用水平不高也是影响CALL进展的一个原因,不少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还仅仅用作文字处理。在被调查的314位使用电脑的教师中,有180位只是用电脑来编制试 卷和练习。 (2)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开发缺乏科学性,课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比如,把be careful和look out的用法区别作为小学教学课件的内容就偏离了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课件的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突破教学难点和完成其它媒体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 (3)对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对市场上的各类教学软件缺乏评估监督机制,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由此造成教师对CALL的利弊认识不一,以致阻碍了CALL的研究与实践。 (4)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为教师提供实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建立围绕教学内容的素材库和软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的共识。软件系统的可重组性和对课件的包容性都体现了教学软件开发的一种新概念,它可以免去教师寻找资料的奔波之苦,使更多教师轻松地投入CALL的开发研制工作。但是,不少教师制作课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造成浪费。应当考虑自制教学课件的教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必苛求所有教师都去制作课件。 (5)局域网、因特网和远程教学网的利用刚刚开始,网上如何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如何利用Internet资源?利用远程教学网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未来英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也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突破点和新起点。 二、CALL研究和实践的意义与潜力 1.师生的观念和角色在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技术可以用来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 ,它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地融为一体,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促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要辅助“教”,更重要的是要辅助“学”,CALL的本身含义就是辅助language learning.从这个意义上讲,CALL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生在教师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会改变。在CALL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启发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学会学习。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在实施双向远程教学中,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聆听大城市或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师的讲课,可以提问,可以和远距离的学生交流,共同学习,改变了学生只听一位教师讲、只在一个班上课的传统方式。 2.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特有的优势 不少教师开始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从而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英语教师利用Internet为教学服务具有天然优势——无语言障碍。Internet可以提供电子邮件传递,可以通过万维网(World Wide Web)浏览和搜寻信息,可以阅读和参加新闻组的专题讨论,可以订阅各种论坛的讨论内容,也可与同行交谈。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提供了条件。 Internet提供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学生坐在电脑前就能感受到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Internet上的丰富资源也方便了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国外现有的英语教学软件也是一个应当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因特网上提供的英语学习教程数不胜数。例如,适合语言学习的World Lecture Hall(www.host.cc.utexas.edu/world/instruction/index.html), International House()和Net-Lnaguage()等;适合教学研究的TEFL-China(www.yale.edu/yalechin/tea), TESOL online(www.tesol.edu)和Internet TESL Journal(www.aitech.ac.jp/iteslj)等。尽管这些资源不一定都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它们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为教师提供现代英语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三、CALL的发展前景 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在66%的时间里,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用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布丁(H.Budin)进行了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合作写作的研究,并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和美国夏洛特北卡罗来那大学的学生进行过一项为期八周的有关语言运用的网上共同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邮件手段合作学习,完成了在国际英语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小学的网络教学已在探索,学生扫照自己的计划,有目的地从网上获取信息来学习课程将会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Intdernet的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必然会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结构和学习模式提出挑战。虽然目前还刚刚起步,但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一定会使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根本的变革。我们应有前瞻意识,“我们有必要对Internet如何成功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出超前的决定。”(Singhal) 中小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资源是丰富的,前景是广阔的,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资源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可有可无,而只是谁先谁后。我们相信,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会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将CALL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新的水平。 英语教学论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许多语言知识的根源,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这三方面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石,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导入这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西方文化素养;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重要及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但笔者认为语言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使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能课,而且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使命。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也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康有金,柯可,2012:177)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大学英语是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如果大学英语只注重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那么它将退化成一门“纯技能课”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对此,《大纲》还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诚然,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熏陶,阅读和历练,提高文化素养也非朝夕之功,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贯穿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以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 二、在大英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文化素养 1.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渊源。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不仅为西方文化带来取之不竭的文学素材,而且古代希腊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传统和罗马时期的法制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历经数个世纪,后铸就了西方文化中民主和法制两块基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贡献具有着积极意义的。古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典故非常生动有趣,对英语初学者大有裨益。如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赛》第8卷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特洛伊人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使希腊士兵理应外和攻破了特洛伊城,遭到了亡国之灾。谚语Do in Rome as Romans Do(在罗马,就按罗马人的方式办)也非常常用,意思是“入乡随俗”。Salt不仅指食用的“盐”,还指“社会中坚;优秀分子”。在古罗马时代由于技术所限,盐的开采并不容易,因此盐是很珍贵的,古罗马士兵的军饷就包括盐,合格的士兵被认为是“worth his salt”(称职,值得他的俸禄),“to earn one’s salt”意思是“to earn one’s living”(谋生)。 在大学英语课文的选择因为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并没有和希腊罗马神话直接相关的主题,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节为学生介绍一些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典故,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一个当前时事的presentation,在根据presentation 内容择机发表一些评论,导入一些文化典故。例如学生谈到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因为脚伤退赛的事情,教师可以评论:这伤对于真是刘翔来说就成了“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点)。教师进而可以解释Achille’s Heels是源自荷马史诗Iliad的故事。并借机介绍“阿基硫斯的脚踵”这个典故。另外,也可以在一些主题讨论导入这些古希腊罗马传说和典故。例如,在谈论大学校园生活时,可以因势利导“as for you, college conpus is just like the garden of Eden. For most of you ,You don’t have troubles of making a living. What you should do is to pursuit your interests fully and get knowledge.(伊甸园)”然后说明the garden of Eden 意思是 “伊甸园”现在比喻 “无忧无虑的乐园”。 2. 圣经文化 《圣经》原是基督教的经书,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许多西方文化典故均出自圣经,因此,在西方它被奉为“万书之书”。圣经对西方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倡的“个人自由”的理想。基督教在把人与上帝联系起来时,给每个人的命运带来了个人的价值。灵魂得救被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圣经所提倡的基督教精神反对将个人的成功与出身,财产,等级或荣誉联系起来,承认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幸福。这被视为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另外,圣经对于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许多流传至今的着名的文学作品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班扬的《天路历程》,英国诗人的诗剧《该隐》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是都受到《圣经》的影响。 因此,不了解圣经就不了解西方文化。鉴于圣经的积极意义,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将一些圣经故事及其积极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 大学英语课文中也不乏出自圣经的典故。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1.Text A“Writing for Myself”中作者贝克在描述他自己的写作经历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时写道:“In the eleventh grade,at the eleventh hour as it were, I had discovered a calling.”“at the eleventh grade”字面意思为“年级”。但我们分析后发现贝克在第一段中就已经陈述过当贝克接他们班的英文课时他已经是高中三年级了,根据西方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学制,应算为12年级,这是怎么回事?其实“at the eleventh grade”并非十一年级的意思,而是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典故。我们知道圣经旧约是古代犹太人的史书,古代犹太人把白天分为12小时,那么,白天12小时工作日的“第11小时”,就是最后一小时,喻指“最后时刻。” “at the eleventh hour”这个比喻“在最后时刻”并被引申为“在危急之时,在关键之时”。 许多圣经中的典故和格言对大学英语学习也都非常有用。 例如Moses 摩西,比喻杰出人物,领袖。根据圣经记载,摩西是是希伯来人(即古代犹太人)的首领,他曾带领希伯来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在上帝的帮助下战胜身后百万追兵,越过红海,最终促使希伯来人和上帝订立“摩西十诫”,被希伯来人奉为“领袖,先知”。今天在英语中“Moses”的意思是“领袖,先知”学生们了解这些,对学习一定是大有帮助。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英语中有关goat的成语,也多为贬义,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闹);to get sb's goat(触动肝火)等。 学生如果了解这些有趣的语言文化知识必定兴趣盎然,比起死记硬背的效果要来的好许多。 3.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 美国梦现在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是指美国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出身,阶级,种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成功。只要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小木屋走向白宫,取得个人的成功。在美国历史上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有林肯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等人。美国梦强调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价值。这和圣经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有共同之处,原因在于美国和欧洲社会曾有有共同的历史渊源,且都是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当今世界,由于美国国力称霸,美国文化遍行天下,因此学习英语的学生了解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深入了解美国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英语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美国梦的主题课。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4 The American Dream text A 中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 讲了意大利裔的贫民Tony Trivisonno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无业的贫民最终成为一个小农场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讲解之前应先安排一个热身的问题“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 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cinsidered as the idol of American dream in history?”。在这篇文章讲解之后后应应安排一个深度讨论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America?”“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American dream?”以深化学生对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相信对这一价值观的必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并在未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西方文化文化知识和素养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对这些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许多语言知识的来源,使外语学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从而使外语学习活起来。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知道语言使用的禁忌,这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文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素养的养成首先需要不断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知识需要内化和升华才能成为素养,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配合和努力。 英语教学论文: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总部《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推动解放军理工大学教育转型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军队人才 随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安全形势发展,我军国际交往和执行境外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全面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对军官队伍英语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总部《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解放军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全面启动教育转型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就宏观而言,拓展了教育时空;就中观而言,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班级授课的单一模式,改变了教员、学员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就微观而言,使得教员、学员与教育管理人员的思维、行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许多英语教学者已经或正在把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推广到英语教学中,以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深刻地影响英语教学实践。 一、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员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理念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meaningful input),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员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员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黄必康)正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开发出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材,包括纸质平面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本是根本,呈现语言知识、学习方法等,强调语言信息的有意义输入、任务型训练及有指导的操练等。光盘则是辅助,充分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所展示的仿真环境,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学习内容的扩展,学习者可以选择相应练习,加强语言训练,在线完成作业、参加测试、与教员或同学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体系。我校充分利用这一理念,结合军队院校教育转型要求,紧密围绕 “三个能力、一个意识”的培养目标,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课程、通用军事英语课程、军事专业英语课程和对象国文化课程四个课程模块。根据各模块教学目标,开发了通用军事英语课程模块中军事英语读写译I、II、III,军事英语视听说I、II、III;专业军事英语课程模块中军事作战指挥英语、军事通信英语、军事信息工程英语、军事电子英语、工程兵专业英语、军事气象英语、军事海洋水文英语、军事伪装工程英语、高级军事英语口语、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对象国文化课程模块中英语国家军政概况、军事题材英语影视赏析、英语国家战争文学、军事文献阅读、时事军事英语、高级英汉互译等立体化教材。既拓展军事、文化视野,又贴近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需求,强化教学的军事特色,提高学员岗位指向英语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推进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我校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夯实基础。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长期以来,军队院校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教员讲授为主,教员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学员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员检查或学员自我检查,即“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造成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信息获取能力不高,信息获取渠道不畅,语言应用能力差的结果。我校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顺应教育转型,更好地为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军队输送高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把大学英语教学由通识能力培养转向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语言信息素养和创新型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防语言信息化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基于国防语言资源库建设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基础上的全新教学模式,以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向,融合“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多情景式语言信息处理与利用”为一体,强调信息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开放性。通过基于国防语言资源库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彰显学员个性与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切实提升学员利用国防语言技能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生成并创新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员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员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学员自我评价,学员相互间的评价,教员对学员的评价,教务部门对学员的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我校在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上,吸收美军国防语言水平测试体系和北约标准化6001系统的合理因素,制定了学员英语交流能力测评系统,实现网络化考试,使教员与学员随时随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题 目进行测试,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可增加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师生互动、群体学习的效应。考试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不但可以进行书面测试,也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的口试。人为评估与机器评估有机结合,最大化地协助教员与学员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客观评测学员岗位指向英语应用能力的达标情况。 四、教学环境的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我校积极投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建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除了互联网带宽不断增加,校园网、局域网改造基本完成之外,我校建立了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共计1236机位,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软硬件配置先进,能够满足大学外语网络化教学需要及网络考试要求,为学员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引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网站和教学软件系统,2011年与雅信达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外语教学平台,配有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大学体验英语教学系统、网考仿真系统平台,教学软件与电子资源能够保障学员个性化、网络化学习的需要;建设了具有军事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实现全校外语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浓厚学员网络自主学习氛围,提高学员的信息获取能力。依托良好的教学软硬件系统,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全面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复杂的和多样的,因为知识结构是教育对象有效地履行教员职责的基本条件。作为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和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学英语教员除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对象国文化、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外,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首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这是搞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具备编写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技能,这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最后能建立自己独特的网络资源库,形成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这要求教员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以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继续坚持学历提升、岗位培训、外派进修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内容上,加强教员队伍,特别是文职教员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和军事文化素养的培训,解决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岗位业务素质。形式上,增加大学英语任课教员出国访学机会,每年安排1-2名教员赴外军院校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充满朝气、在军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力量保证。 英语教学论文:融体验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体验教育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体验教育?教师作为实施体验教育的灵魂人物,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呢? 一、因势利导,让儿童体验异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准确、地道地使用语言,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英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1)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习惯。如:我在讲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1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义:“Mr Zhou,Wang Bing其实根本没有帮Yang Ling的忙,为什么Yang Ling还要说‘Thank you’呢?”根据这一问题,我向学生解释了这是英语国家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是不管你是否帮了他们的忙,就出于你对他们热情相助的心,而表示感谢。并顺势引导学生也应该学学外国人的那种思维方式,学学他们的懂礼貌,学会多说“Thank you!”。之后,当我问起学生“How are you?”学生便会说“I’m fine.”并不忘说“Thank you!”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正确使用,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正确形式,而且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对于语言的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指出来,有意地展示两种交际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培养这种跨文化意识,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如:中国人碰面常问“have you got a meal?”,而西方人常会talk about the weather(谈论天气)。又如西方人在谈论时,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如年龄(女士)、收入(男士)、婚否及住址等。学生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在role play,pair work,game,competition等语言活动环境中,表演会更加惟妙惟肖。 (3)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体验。如:在各班的黑板报,宣传栏,或小学生园地内,布置与教学进度相一致的英语儿童画系列。例如,教学问候语时,就让学生在美术、英语老师的指导下画出相关图,这些画面随着教学进度的不同而改变。再如,充分利用课堂前两分钟让学生讲述与英语国家有关的习俗、历史、宗教信仰等,可用英语也可用汉语讲述。这样,课前学生精心准备、收集资料,经过自己加工后进行语言实践,体验了丰富的异国文化。 二、活化教材,让儿童体验生活 牛津小学英语课本重语言交际能力,课文多以对话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捧着书本朗读对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1)利用教材,创设情景,体验生活。如根据教材需要,开展情景教学语言实践活动,设置购物场景,虚拟打电话情景,安排人物介绍场面,模拟问路情景等,让学生在不露痕迹的体验氛围中,从不同角度感受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3A Unit2 Nice to meet you时,我安排Tom和Mike在机场初次见面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所学句型。又如学了3B Shopping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几个购物区,让学生分组进行买卖东西,论价钱,再现并扩展会话内容。再如,学了Asking The Way后,我利用教室的桌椅,布置成为一条条马路,个别同学头戴建筑的头饰,让学生像走到马路上一样,使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虽然,学生的交流是极其初步、浅显的,但这样的交流体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初学者在体验了生活的同时,自然习得语言知识。 (2)超越教材,引导实践,体验生活。我每两周开设一堂英语交际实践课,根据所学内容,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应资料,自主设计语言情景,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的主体意识。如:在学习了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s your home?等问题后,由各小组自主设计会话内容,展开角色表演。有些小组带来了面具,营造了新朋友见面的情景,避免了假交际现象;有些小组模拟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写病历时的情景,融合了生活内容;还有些小组演示了警察核对公民生份证时的情景等。各小组构思巧妙,表演引人入胜。通过这种合作型的实践方式,不仅能发挥优等生的才能,对“潜能生”的成长产生助力,而且还能发扬团队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3)开放性作业,儿童的体验在延续。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如:在学了3B Unit3 Family members后,发动学生写英语小作文,描述自己的家庭。虽然篇幅短小,但能足以体现各自家庭的特点。之后,邀请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另一位学生的英语小作文,并让下面的学生猜:“Whose family is it?”最后,再来比一比谁猜对得最多,谁的作文写得最好。这样,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在实践中创新,巩固所学知识并得到新的体验。 三、照顾差异,让儿童体验积极情感 (1)寓教于乐,让儿童体验学习英语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具有的内在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趣味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随时培养、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蘸满甜蜜的果酱”。如在词汇教学中,除一些机械式的跟读、齐读之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歌曲、顺口溜、游戏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游戏时,可分配好工作,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一个学生当裁判员,把整个游戏放手给学生自己管理或组织,而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与。又如在句型教学中,教师可先作示范表演,再让他们根据范例有创造性地改编,发挥各自特长。如在教授I like…这个句型时,我利用已学单词,作了一番安排。事先准备了一只箱子,装入hamburger,hot dog,banana,pear,ruler,toy bus,robot等实物。之后,展示箱中实物,并引导学生用I like…答问:“What’s your favorite thing?”这时,所有孩子的目光都会聚到这“百宝箱”上,纷纷举手,有几个学生还自告奋勇扮演了教师的角色。这样,一句枯燥的句子竟变得如此生动,课堂气氛也由此而变得生机盎然,意犹未尽。课后,居然有一位潜能生冲着我叫:“I like Mr Zhou.”。看来各层次学生学得了真知,培养了兴趣。 (2)因材施教,让儿童体验自信。自信心是学生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广义地说是因学情、教情和教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施教;狭义地说是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距”问题。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可接受性教学原则去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使尖子生、中等生、潜能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如:在课堂教学指名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任务的难易“指名”不同能力的学生来给大家做示范:读单词让读音准确的学生来示范,游戏让那些好动的学生来带头,复述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来引领。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才能,用正确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心,使他们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3)成功激励,让儿童体验成功感。不同的学生,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在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成效的显著与否时,都不能以合格与不合格为界限,而因按英语分级要求,看学生是否在实现英语低级目标的同时,向更高目标迈进。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发展,就应该获得教师的肯定与承认。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坚持以鼓励为主。例如:在教学apple时,我让学生用该词造句。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下列不同的答案。(1)I have a apple. (2) I have an apple. (3) -Is this an apple? –Yes, it ’s an apple. (4)-Is this your apple? -No, it’s Li Yan apple . (5) My favorite fruit is apple. (6) I like apple very much…学生的答案尽管有许多语法错误,但我没有刻意地去纠正。相反,我总是不断地用“Well done!”“Perfect!”“Wonderful!”去鼓励他们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我进行评价的最终目标与尺度。 教有定理而无定法,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手段,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融体验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正是实现了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也使我深信:我能更好地教儿童学好英语。 英语教学论文: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方法应用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运用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 一、情感教育需要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沟通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感情交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交流情感。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师生彼此间情绪交融,相互调适,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温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建立起来。在英语课中,为了活跃气氛,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演的游戏,此时的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能控制自己而随意讲话,此时教师如果及时正面的引导,会使学生改正身上所存在的缺点。课余生活中所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往往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所学范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利用情感教育进行英语教学 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在英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会有许多的小对话、小故事供学生表演,而这些对话中也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师把这些内容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认识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以What do you like?I like...的句型学习动物名称,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然后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之间的情谊。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里,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果,快乐的教学气氛是师生共同创设、共同调节的。情景教学在英语情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使英语教学趣味化、形象化,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是常用的方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巧设情景。利用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如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eat?时,可让同学们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和食物,有了具体的东西,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利用情感教育进行合作学习、成功体验的教学 “情景教学”、“活动课教学”、“任务型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通过合作性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给他们创造合作的空间,利用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和任务型教学,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和学生也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动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教学相长。如在课前教师可设置一些自由表演的情景对话。在对话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身的潜力。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Read and Act和 Ask and Answer部分,给每个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得到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性格,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以帮助他们处理好情感因素的影响,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该从每位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要多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总之,情感英语教学应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把学生学习的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品格、语言能力等的全面教育。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论文: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中学 卞采群 关键词:转变观点 树立 教师观 学生观 评价观 学习观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从教数年的高中英语教师来讲,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及家长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中考150分怎么说也考了140分左右,高一刚入门怎么定语从句就无从下手呢?考到单词的用法咱就束手无策了呢?初中我们也写作,怎么高中书面表达总分25分,咱只能得14-15分呢?教师也抱怨高中学生怎么就不得入门, 不会学习呢?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了,咋还不会呢?还加上一句以前我也这么教的,怎么……。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研究,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一无所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授课往往流于从语言到语言,乏味单调,使学生处于一种“学外语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课标下怎样走出这一困惑,使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使教师乐于教,学生轻松地学呢?我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原因,查找问题 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英语难学,实际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他们对英语学习还不适应,尚未习惯。在初中阶段,教材浅易,对话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一些简单的词组和句型如:would like to do sh;be busy (in)doing sth;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The park is south of the mall.等等能倒背如流。即使他们不能说出语法上为什么,他们能依葫芦画瓢地运用,在考试中能得分。 但是到了高中,情况却不同了。教学内容颇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课时相对减少。对于阅读理解材料往往是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才能结束。加之词汇量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课后自习时间不足,没有计划,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再者教材的不衔接,初中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是牛津版。这样就无形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只是客观原因。从初中到高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试问这样的状况能学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教者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 二、转变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 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恰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言,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正如新教材的编者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课堂上 提问学生问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 ,不发难,避免学生恐惧、焦虑、紧张,尽量少点名,避免后进生觉得“我不行”,怕出错误而不敢参与等消极心理。应鼓励全班学生参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了!)、“Very good!” (很好!)、“Good”(好)、“well-done”(不错)、“Take it easy.”(别紧张)、“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One will succeed by correcting mistakes.”、“It doesn‘t matter, 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语,让成绩好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成绩差的同学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这些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习效果,教师应以激励其更加努力为出发点,从表情和语言传递信息,尽量不打“×”号,指出存在问题,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 英语考试后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师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正面鼓励和激励,挖掘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 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及时改进教法。 5、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面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更开放的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自主学习机即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再为能满足或裹足于过去“蜡烛”角色,例如:“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给教师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圣人”,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一味地燃烧只会越烧越短最后也只能以熄灭告终。更何况教师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生活和发展。与其比喻成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再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隐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钢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然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想象和创造空间。 “教师是园丁”反映的一种农业模式,则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无论怎样努力浇水施肥,也无法将一株玫瑰培养成一棵紫荆。与其比喻成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体、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迪,相互作用,相互协作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各组学生要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们必须朝着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进行有效的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首先,我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班内学生按其学习成绩从最高至最低排名次,而后将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别担任主持人(Leader),记录员(Secretary),报告员(Spokesman),检查员(Inspector)的角色。其次,我经常改变他们的排列方式,使之有利于小组合作于交流。第三,确定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我多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并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协作技巧,如怎样相互表达赞扬、同意、建议和如何进行提问和应答等。 合作学习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多种变化。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①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依据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的表演;②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尽管《新课标》已实施了一年多,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英语教学论文: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我的课代表的英语成绩是全班第一名,而其他学科却不一定好。 每个教师心灵上都有一架天平,用来衡量评价每一个学生,如果这架天平上的刻度线只与学生的成绩分数相应的话,那么,这架原本非同寻常的天平就会倾斜,就回失真。 现实中,有些教师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漂亮的孩子,认为他们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所有的表扬与奖励都集中给了他们,而忽视,甚至歧视那些"丑孩子",差生从早到晚耳边萦绕的都是责骂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成绩只是检查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的一种办法",更何况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呢?而且"除了极少数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以外,人都是可以由教育培养成人的",常人的智力都相差无几。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记得曾有人对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在"你认为你学好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自己最赞同的。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除极少数学生是出于兴趣和其它原因之外,绝大多数选的是"因为这门功课的任教老师对我好"这一选项。这看似简单的一个结论却给了人们并不简单的思考,也再次有力的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爱学生,给学生以北更好的关心和责任,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几年,那些曾被分入差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这样的例子不也屡见不鲜的吗?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以教育他们"。师爱,应该是无私的,它更应该象太阳那样,以同样份额的光和热传给所有的人,是公平的。 有为哲人说:"孩子的心灵是块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播下充满爱的,富于期望的种子吧,因为"丑小鸭"也会成为"白天鹅"。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影视作品和大学英语教学 一、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重视阅读,轻视听力;重视背诵,轻视运用;而且往往让学生学到的只是脱离生活的一些英语语法规则,缺乏实际的情景运用能力。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实用性英语教学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突出和加强听说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英语原声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它英语教材无法比拟的。寓教于乐,提供真实地道的宽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上如果穿插一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电影片段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通过英语原声电影,学生可以学习到地道的口语表达 在日常的英语授课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书面用语。书面用语对于在各类书面考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语四、六级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而影视作品往往采用的是真实的语言,与精读和视听说上面的材料有着明显的区别。影视作品语速快速流畅,应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等,那么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学到这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要学到地道的英语需要接触大量鲜活的当代英语。而电影文字简单,生词较少,几乎都是一些日常会话的句子,但发音标准,快速,流畅,语气变化多样。另外电影场景真实,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他英语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置身于说英语的环境中。例如在影片《罗马假日》中,有这样几句话:life isn’t alwayswhat one likes,is it?(生活并非总是如人所愿的,不是吗?)live dangerously.take the whole day.(活得刺激点。玩儿它一整天。)那么在日常英语交流中学生可以张口就来。 (二)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我国的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外语学习更应该是这样。我们知道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该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兴趣是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高度注意,就会主动的学习,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我们应该不断的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创造一种自由交际的气氛,让学生置于有交际的环境里,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在交际中提高交际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目的。寓教于乐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电影自然的融合多种介质,把学习者融入到声、光、色的综合体中,从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大部分学生看英语电影的热情很高,并且想把电影中的表达法用在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高。都希望把英语学好,然后可以观看原汁原味的英语电影。 (三)可以促进学生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语言与文化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学生可以借助电影来扩展生活,打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割裂开来。而英语电影反映了英美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多习惯和习俗与我们的文化差别较大。在情景剧《老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那种尊重个体,个人主义凸显。总之,电影可以了解英美社会和文化,接触鲜活地道英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胡文仲教授曾经说过:“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尊重个人的想法,尊重个人的隐私,不要求每个人一致,重视个体差异。 二、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观赏电影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非娱乐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作好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介绍所要欣赏的电影的基本情况,例如电影的类型,主要演员,剧情介绍等等。比如在欣赏影片《西雅图不眠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所看电影的类型:喜剧片。主要演员:汤姆·汉克斯,梅格·莱恩。剧情介绍:建筑师山姆经受丧偶之痛,与儿子约拿移居西雅图。约拿在圣诞前夜打电话到电台要为父亲寻找新伴侣。报社记者安妮深为山姆所感动,他毅然飞往西雅图,但两人的缘分似乎总是擦肩而过。最后,在约拿的坚持下,三人终于在 情人节相遇在帝国大厦的顶层。在观看影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课堂活动。 (一)模仿和重复 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曾说过:“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看电影时用心模仿,时间长了,就可以脱口而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片《西雅图不眠夜》中marsha:don′t answer that.let’s get into thatright after these messages.sam?jonah?don′t go away.lf you′ve just tuned in,we′re talking to sleepless in seattle.and we′il be right back after this break with your listener response. 玛莎:先别回答,广告节目后再见。山姆,约拿,别走开。现在您正在收听的是:“西雅图失眠人。”稍后请听听听众意见。 以上是很酷的一段话!是不是昕广播最熟悉的句子?读诵顺口,当个临时dj何妨! (二)记笔记 有些对白语言幽默,用词精确,学生也可以记录下这些经典句子或电影对白,在日常对话中应用。比如:影片《阿甘正传》jenny: are you stupid or somedung?你是傻还是什么?forrest:mom said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妈说傻人有傻福。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women age quicker than men.女人比男人老得快。that iscertainly a wonderful part of being a married man.he wouldnever ask you to marry lum because he has got married彳艮显然,那是作为已婚男人的好处之一。他们已经结过婚了,就不会要求你嫁给他。the only possible excuse is that l amnot quite myself tonight.唯一的借口就是我今天有些失态。 (三)提问和讨论 在观看前可以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检验学生是否看懂,能看懂多少。观看影片的过程是丰富的语言输入过程,看完电影后,可以就影片中的某些内容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是英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讨论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形式对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在欣赏完《西雅图不眠之夜》后,我便给学生两道讨论题:l.ln this film, men mock the emotionalism of women.women bemoan the scarcity of men.do you believe this istrue in our daily life?2.radio-call-in shows have gainedgreat popularity-some people call in to express theiremotions and problems.others hold negative views and saythey invade one′s privacy!what′s your opinion? (四)词汇 众所周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英语学习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单纯枯燥的词汇记忆,成为那些基础不太好,兴趣又不高的同学的拦路虎。通过看电影能够学会大量的新单词,帮助掌握某些单词的用法。这些单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率很高,实用性很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扩大及巩固学生的词汇量。《西雅图不眠之夜》中marsha: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曾经沧海难为水。由此句中的truly love联想到真爱是true love,真皮叫genuine leather,真迹则是authentic signature。虽然是同一家人,但却不能混用。 (五)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 培根说过,使人准确。只有语言的输入,没有语言的输出,是学不好语言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而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是提高英语写作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给予学生应用课堂所传授语言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英文电影对于英语学习有上面谈到的好处,但是当英文电影用于英语教学与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平时在观赏英语电影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要选材。根据英语电影权威网站的分类,影片类型包括动作、西部、战争、动画、喜剧、悬疑等27种。首先我们要选择那些具有清晰故事情节的影片。如果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学生们就会感到迷惑,注意力很容易从语言转移到影片的故事中。所以可选择那些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的生活类影片。例如:《情归巴黎》《之声》《阿甘正传》《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另外也要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因为除了学习语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对英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爱国者》此片可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背景知识;《阿甘正传》可以了解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体现了美国的精神。第二,所选题材语言含量要大,图像、风景过多,对话较少会耽搁教学时间。发音要清楚地道,不要带有浓烈的口音,不要带有太多的方言。第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同一题材太多,语言难度太大学生会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电影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课堂使用,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材料。从整体来讲,一些经典的奥斯卡影片是不错的教学材料。另外,影片内容应该尽量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本学期给学生选择了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以及《魔法灰姑娘》,学生非常感兴趣。 (二)影片字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影片应该选择不同的字幕形式。比如语速不是那么快,语音清晰,表达不是那么复杂的影片,可以不带任何字幕。对于情节起伏较大、语速相对较快的作品,单纯依靠声音和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与欣赏,而且会使学生畏惧,导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学习英语兴趣的降低。这时,汉英双语字幕应该是最为理想的作品。一方面,避免了只有中文字幕给学生带来的依赖感,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作品。另外,教师要注意这些字幕的质量,如果字幕有错误,会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得。 (三)一定要坚持原版电影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影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质,千万不要让学生只顾沉浸于欣赏精彩的影音材料,而忽略语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只为了娱乐,为了所谓的视觉享受,那么就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出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 总之,在外语学习中,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源泉,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凭借着生动的形象,音与画的结合的动感优势,精心设计的电影课必定会使学生获益良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21世纪地球村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而掌握英语则是首选。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最近,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Howard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IT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洪恩软件《从零开始学英语》就运用IT技术,把英语学习的情景 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布置一个展览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词汇的科技展品,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放在展览中心的某个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创意练习“intend/plantodo”;“Therebe…”等句型,操练词汇。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②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克林顿早就提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要学计算机,18岁的年青人要上网。邓小平早就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掌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③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四、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所以,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②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五、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方式是一个完善性的提法 我们提出新型英语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把以前的英语教学斥之为传统英语教学而一概否定。如同我们讨论素质教育一样。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现行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现行教育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与好的作法,但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探索新型英语教学也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而不是一个否定的批判性口号。新型英语教学是现行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它不否定现行英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总结多年来我们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只有带着广泛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本文提出的新型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更加完美。(文秘站整理) 英语教学论文: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该文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模式的解读,对新形势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指出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使用网上信息,以达到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的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英语也就是《大纲》中的基础英语,它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通常贯穿于前四个学期,在每周学时数为14-15的一二年级,综合英语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学时,可见各高校对综合英语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大纲》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虽然《大纲》已经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引导,但是由于综合英语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并不是用几句话进行宏观的引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实际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尝试把课堂的时间部分地交给学生。比如:几年来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节目“FreeTalk”,即“自由发言”。在每次精读课上,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新闻、个人感悟或者是经历、趣事、故事、天气等;课文理解部分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课文精讲时,让学生读课文;课后练习部分,由老师挑学生来做,等等。这些尝试和努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但是简单地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把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错误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综合英语教学存在的教改空间,但因未接受过英语教学法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教学视野狭窄,苦于无从下手。而且,对于多样的综合英语教材和多变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并不能娴熟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主导课堂,未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奠定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发展以后,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也随之在更广阔的范围铺开。美国心理学家Bruner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外语学习是与学习者个人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分不开的,而且主要依赖予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语言教学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教的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他的话说明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作为学习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综合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大纲》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一)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 学习材料来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综合英语课堂不像口语课堂,每节课可以有明确的交际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时候,依据课文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来开发各种各样的任务,以此主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任务。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课The Green Banana为例。此课的主题思想是拒绝种族中心论,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把此节课的任务设定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们的差异之所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认识,然后自由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册第十一课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该课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时发生意外摔断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静地进行自救的故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发生意外的场景,并进行自救和互救。笔者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增加了“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产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些还远远不够。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在备课阶段,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信息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查课文中的生单词;在课堂陈述阶段,让一个或两个学生共同组织全体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并发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课堂讲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识点,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总结阶段,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从该课中所得到的收获或者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巩固练习阶段,由学生讲解和分析各项练习,有时也可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试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 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和任务,但笔者发现当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动机也很强。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时候,他们总能很有创意地开发出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的教学模拟试验中,学生设计的各种活动形式,反映出了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对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期待。学生的模拟教学试验让笔者也受益匪浅,正所谓“教学相长”,笔者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 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是新形势下我们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后者。事实上,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能很容易地学会这两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地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信息的交流。虽然英语的专业课较早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但是英语的基础课仍然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道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度,对于综合英语这样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线互动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中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其显着的优越性:多媒体可以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用形象化的、动态的方式加以表达,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素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情景、课文、图片、词汇、词组、课文朗读、板书要点、课后习题和参考答案等设计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任意调用,反复重现,大大地节省了板书和讲解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容量的练习;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通过网络的监控、对讲、切换功能,随时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监看,控制学生的学习,与个别学生对话,提供个别的帮助。这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使精讲、多练、多反馈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教学多媒体软件层出不穷,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验证假设的真实的语料库也在陆续建成,这都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我们能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就能自学、自测、自评,充分体现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时候,并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相反是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需要准备的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适时正确地给予解决和引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形成 平谷中学 张建国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商务英语教学篇1 现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普及,提升部分学科的总体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也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教育新内容及教育新方式的开发,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育流程的简化及教育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育实践优势,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在教育质量方面产生质的变化。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迫切需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其中,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商务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进行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输送,使其在保持英语专业优势的同时,能掌握各类商务语言概念的应用技巧,提供专业人才对英语语言及商务专业用语的了解。以此,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教育保障。换言之,适应职场的工作要求,从强化岗位工作适应能力的角度,进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布局,则是其人才教育培养的关键。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及英语口语等多学科融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确保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与前瞻性,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充分创新及教育内容的改革,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促使专业人才能基于学习实践,更好丰富自身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积累,为后续阶段专业人才的岗位就业及学习深造创造有利的教育条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教育衍生出的教育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对课程教学互动形式及教育内容的充分丰富,提升学生课程知识学习兴趣,并采取线上教育实践的方法,简化传统模式的教学流程,使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不再受单一环境要素及时间要素的限制,更好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高效化、多元化及便捷化等诸多优势,可以改变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教育衔接紧密性,为未来更好开展教育创新及教育创新提供科学参考。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被动教学的基本状况,使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迎合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学习诉求,提升当前阶段、后续阶段课程教学的总体时效性,实现新时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为未来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夯实基础。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平台及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也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教学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使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的教育信息检索,更好地对优质教育内容进行筛选,极大地拓展教师自主化教育空间,使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可以在教学结构设计、结构方法的调整及教学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建立弹性化的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未来阶段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一)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育双向融合 受限于高职院校基础教育条件。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采用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重叠式的教育结构。该模式虽然使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在由于理论课程教育周期较长,使其拖慢基础教学进度,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久而久之,商务英语的课程教育实践将失去实际意义。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则可以从线上平台及线下教育实践教育对接的角度,缩短理论课程教学周期,并及时地开展线下的教育实践。这其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践教育双线推进的教育策略,同时,亦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教育特点,运用远程授课的机制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部分学习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教育干预能力,使理论课程教学与教育实践能更好开展双向教育融合。 (二)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效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的推进,必须保持一定的教育时效性,确保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及企业用人需求能充分保持一致。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课程教学压力过大,对于企业动态及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相对较少,使其无法更好针对企业需求做好针对课程体系的优化。长此以往,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教学质量势必有所下降。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充分打破这一教育限制,使教师可以面向企业开展教育对接,在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策略及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保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使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教育目标的重新制定。从而,为未来阶段更好推进系统化、科学化及多元化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根基。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 (一)课前 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需要从课前准备、课前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课前准备是指利用线上平台的教育资源汇总,做好对现阶段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并运用线上教育平台,提前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渗透,促使学生能优先对部分单元化知识概念具有了解。但学生充分掌握部分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阶段的课前教育分析。课前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商务英语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不足,适当对部分教学目标及教育规划进行优化,尽可能将教育重点放置于攻克学习的学习难题。这其中,教师应运用线上平台的教育实践,可能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学生存在的学习不足进行逐一列举,在充分保障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好对线上教育资源的科学运用,使前期阶段的课程教学铺垫,能更好地对后续阶段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支持。基于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教师可以最大限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有效运用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开阔学习视野。以此,使后续阶段教学工作能在良好环境下有序推进。 (二)课中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则要考虑对理论课程教学、课程教育实践及学习实践互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理论课程教学与课程教育实践之间必须形成双向互补的教学关系,确保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能有效在课程实践方面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应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穿插多个线上教学实践环节,围绕对部分教学教材及教学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部分商务英语学习概念的了解,尤其要做好对部分教育细节的把控,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更好适应不同商务英语教学环境。在课程教育实践内容及实践方式的设计方面,教师应以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交流及商务英语情景模拟三个方面内容作为主要方式。其中,商务英语写作与商务英语的口语交流的实践内容选择,必须充分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产生结构性上割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英语写作与口语交流实践,简化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流程。从而,以最短的时间成本投入,获取更高效率的教育实践成果产出。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各个阶段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做好优化,既要保持英语课程教学平衡,也要充分将部分关键性知识内容加以融入,使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实践的学习沉浸感。学习实践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两种教学实践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主要目的是运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平台,更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不足,打通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各个关键节点,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质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则是基于提升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商务英语的课程学习兴趣。在学习互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不足,并为学生未来阶段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 (三)课后 课后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课后学习平台及学习问题分析两个方面内容。其中,传统模式的课后学习平台由于采用实名制度,虽然学生能客观地阐述自身的学习问题,却无法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好评价分析。这一模式不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关系,容易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后的学习评价,则可基于匿名评价与匿名分析,更好从学生、教师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学习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在充分了解自身教育缺失的同时,更好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亲近感。进而,为未来阶段教师更好地对学生阶段商务英语的学习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混合式教学的课后教学分析,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路径,基于商务英语新媒体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课后学习实践探索,并加强课中与课后阶段的教育互补,则是混合式教学视角下,课后教育问题及学习问题分析的一种新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部分学习平台、社交平台的运用,开展自主化的知识学习实践。教师则可运用教学辅助为学习提供较为基础教学支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向逐步深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方面能朝着统一的方向进行发力。以此,更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策略 (一)积极开展线上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学习活动,有助于更好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兴趣,充分提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形式及实践内容得以充分丰富。这其中,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在充分做好对教学节奏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教学实践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线上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线上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新方式,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实践,能基于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优化。另外,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及教育动态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评估,在不影响现阶段教学进度及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策略,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更好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需求。 (二)开通海外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 开通海外学习实践渠道,是指针对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实践,与国外部分教育机构与企业开展一体化的教育联动,通过与国外学者及行业从业者的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社交平台,建立一对多的学习实践群组。促使学生能与海外英语专业学生及商业贸易从业者开展英语交流,深化对学生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未来行业动态及商务英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通海外的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也是新时期高职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大局观及学习自信有着积极帮助,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觉性的充分强化,使未来阶段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积极条件。 (三)深化商务英语专业线上教学合作 深化商务英语的对外合作,主要目的是面向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学经验积累,使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技巧做好线上教学实践拓展,进一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商务英语线上教学实践创新意识,让教师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对此,教育机构应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部分企业的教育合作,根据线上平台的双向教育互动,建立双师教学实践平台,由企业在职员工与高职院校职业教师共同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围绕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表达及学习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科学地进行线上商务英语教育实践布局,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能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得到长足的提升。 (四)加强商务英语情景模拟教学引导 情景模拟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视角下对情景模拟的有效运用,则可进一步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教育引导优势,提升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结合对当前阶段商务贸易案例分析,将部分商务贸易情景作为模拟背景,通过建立线上教育实践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线上商务英语情景模式学习。这其中,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学习动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商务英语的学习不足。使教师能基于对现阶段情景模拟学习现状的分析,合理的对后续阶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一方面,提升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育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教育支持,使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提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使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弥补商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实践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推进,为未来阶段更好深化商务英语课程教育实践及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 作者:张金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篇2 教学资源库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集中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涵盖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诸多方面[1]。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专业教学更加注重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设,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英语专业教学的需求大力构建教学资源库,以求让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来看,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型资源库,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快捷和便利,有力推动了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但在取得这些较好成效的同时,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也存在着一些困境,比如无法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资源库的延续性有待提升,再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与形式确定上存在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些较为尖锐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要点。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来说,积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并加以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所发挥的优势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紧抓机遇,尤其是依托“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构建了完善有效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推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乐于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无形中活跃了他们的学习思维。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很好地改善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方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不足,课堂学习时很容易遇到挑战和困难,再比如一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起来,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的角度分析,均有必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以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在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反复查看学习资源,自主建构英语知识体系,并通过练习资源库中的习题、作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养成“愿学—会学—学会—学用”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英语知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抽象,而教学资源库因为互联网手段的应用,所以知识点的呈现会较为有趣,学生甚至可以像看视频、看新闻、玩游戏一样参与知识点的学习。 (二)很好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教学资源库的定位是“能学”和“辅教”。由此可以说,在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教师要发挥好教学资源库的辅助性优势,帮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与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吸引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英语学习[2]。基于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广度与长度均得到了有效延伸,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大大提升。若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并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三)很好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尤其是会有很多的视频资料、教学网站,这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就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来说,教师会借鉴和利用慕课教学网站资源、视频资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或者会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业上传到教学资源库,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和借鉴。通过一次次地完善,教学资源库会包括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 (四)很好地推动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毫不夸张地说,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当前阶段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一种方式,让教学改革有据可依。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依赖教学资源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尽凸显,课堂学习活动往往会显得较为被动。但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学平台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此摸清学生的英语认知起点,有助于针对地帮助他们完善英语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让教师意识到了课程实效数据化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上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的解答,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二、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认识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成为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在长时间的示范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信息科技发展这一角度来说,借助大数据、数字化技术,高职院校构建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优化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再从英语专业教学的目标这一角度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在培育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资源库的应用让英语教学不再是教材与资料的堆砌,学生可以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英语知识体系更容易建构[3]。正是基于英语教学资源库的这些特点与优势,英语教学资源库越来越丰富,包括的内容也更多。笔者结合长期的英语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谈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资源库的层次结构和类型 经历长时间的探索,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层次结构和类型已经明确,教育界也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以共享型的英语教学资源库为例来说,教学资源的共享依托XML格式的数据交换、B/S模式的多层体系架构,使用时较为方便。在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上,包括一系列的模块,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库模块、软件资源模块、题库与训练模块、自主学习模块、网络课件模块。为保证英语教学资源库平稳运行,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会配备专门的服务器,网络阵列节点的规模也可以达到要求,诸多信息技术的支撑让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和开发利用更加简单。 (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基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较为明确,主要有类型明确的资源库如英文原版的影视资料与新闻广播资料、题库资源、专题资源。以专题资源为例,教师会将阅读课程资源、写作课程资源作为重点,既注重教师的“教”,也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中。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并围绕着职业人才目标向国际接轨,比如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除商务英语外,高职院校的一些非英语专业也开始将英语教学资源融入到本专业中,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也表明英语教学资源库与非英语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4]。 (三)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延伸 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始更加重视语料库,要求教师将语料库纳入到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不过考虑到语料库的实际应用特点,现阶段高职院校所构建的语料库规模均较小,但实用性与专业性较为凸显。以商务英语为例,很多的高职院校构建了“商务英语语料库”,内容以英汉商务材料、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英语这两项为主,涉及国内外的商务资料、年度报告。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料库建设更加重视纯文本的语料,但这一情形会逐渐发生变化,原因之一便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开始更加重视数据驱动学习这一方法的应用,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库与学习平台。 (四)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愿景 积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更为自主的学习,突破课堂学习的束缚。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是较多的,比如学生对网络化学习和线上学习的反馈有较多的负面,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生理方面的不适。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网络化学习特性,教师只是机械地将学习资源传递至网络平台上,学生无法检索,长时间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中,教师不能简单堆积教学资源与素材,除构建一套完善的资源库体系和框架外,还应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参与到协作学习中。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点———以商务英语为例 (一)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在构建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源库时,首先要梳理教学资源库所应包含的内容,避免出现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形式与内容单一的问题。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源库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从商务英语的课程要求这一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整合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与重点课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单元设计、课文听力资料、课文视频、课程标准、单元PPT、词汇资料[5]。 2.商务英语所包含的背景知识较多,主要有国际商务业务知识、商务礼节、商务应用技能,教学资源库中必须包括这些内容。 3.在选取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资料时,应在教学资源库中加入很多国际专业的证书备考资料,比如口译等级证书备考资料、外贸单证员备考资料、剑桥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资料。 4.在案例库的内容设计上,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融入到案例库中,另一方面可以收集成功的商务案例,努力让案例库资料变得真实和全面。 5.文献资料应主要涉及商务广告、外贸函电写作大全、商务活动视频这些方面。 (二)资源库素材的来源和种类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无论是载体还是形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载体以视频、图形、文本、动画、图像、音频为主,可以动态呈现给学生。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教师除不断完善资源网站,还应该拓宽资源库素材的来源与种类,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素材主要有以下的来源和种类。 1.光盘素材:这是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最主要素材来源,有着诸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比如保存时间长、容量大,后期的使用较为方便[6]。 2.原创素材:高职院校若是有专业化的商务英语教学队伍,则可以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吸引各位教师参与其中,制作适合商务英语教学的原创素材。 3.网络下载:在“互联网+”时代,可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信息源片段更多,且可以将复杂知识点以趣味化、直观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升。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查找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源片段,继而融入到教学资源库中。 4.纸张资料扫描处理: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会积累较多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和资料,比如会形成以纸张为载体的教学资料。对于所形成的纸张资料来说,可以考虑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扫描和重新录入,经过扫描、识别、校正和编辑等流程将纸张资料用于素材。 (三)模块的构建要点 在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模块构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库模块、题库与试题库模块、网络课件模块、软件资源模块、自主学习模块。比如在多媒体素材库模块的设计中,必须包括五类素材,即音频类素材、文本类素材、多媒体素材、图像类素材、视频类素材。通过集合这些素材,教师的商务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授课、教学辅导均可以更顺利地开展。再比如设计题库与试题库模块时,教师应确保题库和试题库可以分层次,面向不同的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题库内的题类型不能单一,题型应足够的多样,主要涉及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填空题、多选题[7]。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方便专业教师开展软件资源模块的建设,打造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所需要的软件。 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方案 待完成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后,便要考虑英语教学资源库的科学应用,确保每位学生均可以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出教学资源库的优势。在实际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可以重点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方面着手,形成行之有效的应用方案。从课前这一角度来说,教师要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让他们浏览教学资源库,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群、微信等平台下达任务书,让学生通过平台和网站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观看慕课视频,通过学习教学资源库中的知识达到增加知识面的目标。另外,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台和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疑惑,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丰富教学资源库,让学生更愿意学习。从课中这一角度来说,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库,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体系。英语教学资源库中包含着PPT课件、案例分析、电子教案、拓展资料、视频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均应该积极学习,努力帮助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若是有必要,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游戏,努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和“动起来”。因为有“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支撑,所以教师在课中的一切活动均可以形成记录,比如教授过程、提问环节、讨论、章节作业,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查阅与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8]。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动态分析学生的英语教学资源库使用情况,开展更为全面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课后这一角度来说,一方面教师要上传资料,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另一方面要秉承查缺补漏的原则,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学习任务。比如在完善教学资源库时,教师可以将优秀学生的作品、作业生成资料,继而上传至教学平台,便于其他学生在空闲时间学习,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向学生布置课后任务时,教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成效,尤其是应该分析不同层级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应用时的差异,充分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不理解和不懂的知识点来说,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作业,要求学生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去完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可以确保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待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即可将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以备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评鉴、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9]。课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教学资源库,在独立状态下可以查找章节的知识点,完成主题学习和讨论、作业测试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预期的英语学习目标。 五、结语 可以说,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助力学生有效学习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基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特点,教师要不断探究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点与措施,尤其是应该探究多媒体素材库模块、题库与试题库模块、网络课件模块、软件资源模块的构建技巧,并结合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和优势制定最佳的应用方案,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增强教学资源库的实用性。 作者:吴佳庆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篇3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的相关知识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加强学生对工作与实践的适应性,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当前,很多教师都开始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多样地去进行实训英语的学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制约学生技能的提升。 1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训化及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少市场化导向 实训化以及项目化属于一种创新的教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在实践活动中,以理论为指导,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实训化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性被激发起来,在实践中,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一点点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教师要逐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主题,将项目分成不同的阶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创新,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缺少工作经验,实训与项目化教学过分依赖于教材,教学上存在主观性,与市场导向、企业需要相违背,另外,项目化教学鼓励教师与企业的人员参与教学计划,依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去设计教学活动,但是实际教学中,邀请众多员工一起来分享经验是有难度的,学生就业的时候岗位是多样化的,教学本身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1.2项目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实训教学与项目化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被有效地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加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现实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主动参与课堂项目的比例为18%,有时候参与课堂项目的比例为46.8%,对课堂项目不感兴趣的有3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甚至不会去参加。现代教学理念下,关注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实践中主动地参与学习,高职商务英语就是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专业,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对实训化与项目化教学的关注程度不高,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难以被有效地提高,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开口。很多学校将项目化教学作为改善一切的重要手段,希望能够在项目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与口语能力都比较薄弱,学生难以针对实训主题进行清晰的交流,在任务学习与相关情境下,大多数的学生采取的是汉语交流,难以实际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项目化与实训化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据国家相关的指标以及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完成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认知,在工作中融入情感,感受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实现身份上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学生依据分工进行具体的步骤去实践,教师要构建实践的平台,将学生、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但是受到学生数量、教学相关场地与设备的限制,很难满足相关的要求。 1.3缺乏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材 首先,若是想要将项目化教学顺利地实施下去,必须有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英语教材,但是当前很多学校的教材都难以符合相关要求,缺少针对性,内容比较复杂又缺少针对性;第二,教材内容的难度比较大。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种类比较稀少,教材里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阻碍了实训化与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依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适用于教学,阅读与听力材料难度较大,难以理解相关材料,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对这些知识难以理解;第三,教材缺少社会实用性。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理论过多,教材内容陈旧,与当前商务工作实际情况联系不强。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英语教材缺少实用性,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契合程度比较低,无法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具体工作相互吻合,与岗位要求的能力相互适应,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时候没有依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必须突破教学改革。 1.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是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失。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缺少专职教师。对几所高校进行分析,只有一个院校邀请了外贸公司的教师进行了任教;第二,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之间缺少适配性。教师队伍中,硕士学位比较少,只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中等以上的职称,教师的教学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 2高校英语项目化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2.1缺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为商务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商务教学中,应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追求学科的完整,还要考虑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协调。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教学计划不够明确,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清晰明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比较混乱,教学定位与教学不够明确。 2.2忽视专业用途与普通用途英语的区别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的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具备更多的专业用语,是在特殊的情境下运用的,强调更多的是教学的实用性。因此,专业用途的英语与普通用途英语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第一,二者的学习阶段不同,普通用途的英语是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桥梁,普通英语学习为专业英语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二者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普通英语学习主要是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条件。商务英语的学习是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第三,二者的教材标准也不同。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学习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二者之间教材选择是不同的,普通英语的教材一般都会选择国家规定的,对语音、词汇、功能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商务英语涉及专业用语,必须对教材精挑细选,依据学生的学历、英语水平、专业进行选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对二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区分看待,导致商务人才没有办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3高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优化策略 3.1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为目标,商务英语教学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工作一线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以就业为基础,实现产学结合,培养技能水平高、知识丰富的人才,为企业与市场提供复合型人才。 3.2结合教学需要,改变商务教材 商务英语在我们国家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各大教材在市场上出现,各种商务教材非常丰富。但是也要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若是想要实施商务英语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落实商务英语人才目标,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考虑市场与社会的现状,对商务英语教材进行改编,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案例,依据调查显示,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办公室的文员、行政助理等。依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岗位的具体状况,设定英语学习的不同板块,开展相关的项目拓展活动,将每个主体教材加已补充。依据教材内容,将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例如商务谈判、推销服务、外贸模块等,作为教师要对商务环境下的主要模块与类型充分了解,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的能力。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当前大多数的大学教师缺乏职业精神,在商务英语中显得更加明显。商务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作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安排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去一线锻炼,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体验,丰富其管理理念,获得授课的实践来源,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将生产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成果与实践成果联系起来,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实践的相互衔接,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理论传授者,还是教学实践者。学校要建立相关的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相关的项目化教学活动,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逐渐吸引更多的人才。 3.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的主动性 工学结合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项目化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这一点。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在项目化教学中,要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的完善要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考核过程,在项目洽谈、公务安排等过程中记录考核内容,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考核中去,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且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在考核方式上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期末答辩相互结合的方式,例如,商务英语听力的考核中,可以将考核氛围过程性N与期末答辩M两种方式,N与期末答辩M两种方式,最终成绩分别占70%与30%,在考核过程中,要将项目进行细化,体现考核的公正性。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努力做好相关的任务,最后教师等评委小组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活动,逐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务英语要引入实训化教学与项目化教学,解决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以期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王湘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目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子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并推动者人类社会继续进步。文章就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作用,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视。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利用促进了工业生产水平提高。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电子技术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的不断进步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电子信息技术是其中之一,也是电子技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科技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不分,而在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发展前景也十分明朗,对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够促进国家先关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提高各国产业的效率,对于国家的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项核心内容,它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核心技术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的发送、存储、处理和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交换等的专区恶性,多段了传输交换所需要的时间。利用这一核心技术,使数据传输等多项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极大的提高了相关工作的效率,并对产业的改革、创新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满足了人们追求简单、舒适、快捷生活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作为科研领域的一项重要部分。各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发展。与此同事,一些负面的影响也相继出现,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在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还能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审会改革的要求,也是人们追求简单、舒适、快捷的生活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事情,其发展具有着必然性。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必须对其发展的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以继续发挥其发展的优势特点,并弥补发展当中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其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产品的发展也呈现出积极明朗的发展趋势,而科技与品质在提高电子产品的附加价值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好的电子产品往往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占据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电子产品大大促进了电子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无都是有两面性的,因此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应如此。虽然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比较薄弱,且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虽然国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物力并培养了较多优秀的人才予以支持,并不惜重金引进国外的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逐渐缩短,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仍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现进行如下分析: 2.1缺乏有利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我国的电子产品的市场环境相对混乱,并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市场环境,盗版、侵权等问题一直存在,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2.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的核心力量,也是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人才基础。人才的素质与专业水平是衡量一项技术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由于受到国情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面临许多重要的难题。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就是其中之一,人才的缺乏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甚至会对电子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人才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电子信息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2.3缺乏核心技术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失所导致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核心技术的缺乏。而缺乏核心技术的行业毕竟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核心技术的缺乏也逐渐使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陷入了困境。由于受到人才缺乏的影响,我国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能难以独立完成研发任务,往往依靠从国外引进的方式,及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但引进的技术也往往是别国已经淘汰的技术,核心技术是难以通过金钱购买的。人才与核心技术的双重缺位,导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陷入困境,完善的技术发展体系也就难以形成。另外,创新意识的缺失也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项弱点之一,导致在发展中能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品牌,也就难以生产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3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多国已经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定程度山带动了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发展速度较快,总体的经济效益较好。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未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3.1循序渐进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产业结构混乱,准也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遵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不断加大自检和人才的支持,同时坚强立法保护,为其发展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以创新,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生话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交通、能源、建筑等技术也相继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多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以充分体现其价值,获得更佳阿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影响着电子产品的市场导向。因此多元化的是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3.2规模化发展趋势 规模化是电子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较高,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符合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节约生产的成本,提高电子产品的市场的竞争力。例如,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产量优势,并为其发展形成一种有利因素。为了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规模化发展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3.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应该事先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电子产品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都以呈现出了明显的国家化特征,一项电子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往往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提供的,往往是两个或多个国家技术的结合。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这种趋势应当更加显著。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并进行学习与创新,内化为自己的先进技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已经有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但依然有些许电子产品依旧走着翻版路线。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是十分迫切的,也是未来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但目前其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全球化、规模化以及多元化将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刘翔宇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与实践 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 不同于传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着重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岗位适应度做好铺垫。因此,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首先,要确定综合实训的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选用项目训练式方法开展。该模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其次,确定项目的选题。项目选题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效果。以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项目的选题比较分散,更多地注重多样性,但通过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选题的分散使得教师指导时间不足,项目开展较慢;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少了相互学习以及相互比较的机会,开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在选题上,我们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了一个综合类题目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题目。最后,时间安排。三年制学生,第六学期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为了能系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时间为4周。在这四周时间里,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 1.充分论证,明确任务本阶段指导教师针对项目选题,进行技术论证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任务、实训时间安排、实训考核标准及要求,并完成项目开展所需常用元器件的采购工作,为实训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组织,确立团队该阶段在实训课程的第一天实施,指导教师结合实训指导书,讲解实训的流程。组织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结合自身技术情况,自由组成技术团队,并选出组长。每个团队确保有硬件工程师(两人):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机械机构等的设计;软件工程师:系统程序编写,调试;整机调试工程师:元器件准备、焊接以及产品的整体调试;技术文档设计师:讨论过程记录、技术文档编写、报告PPT、记录组内成员每天工作情况,图片或视频展示成员工作风采,协调工作进程。团队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位,开展工作。作为团队的一员,每个职位的表现都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最终测评。项目组每位成员,都将在该项目中得到锻炼,强化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团队建立后,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实训要求、实训任务,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搜集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方案项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位,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工作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确认无误后,项目组开始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该阶段持续时间2.5周左右,是整个实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原则,使学生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团队项目。 4.小组竞技,汇报展示智能对战小车设计制作完成后,各项目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小车对战方案,班级内各小组开展对战比赛,验证并改进小车设计。待整车改进设计成熟后,各班级间开展竞技比赛,验证设计成果,提升团队的荣誉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赛结束后,班级各团队的技术文档设计师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团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成果,见证团队每位成员的付出与团队合作的力量。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程的实施验证,该方案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次课程的探索研究,对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洋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工程技术与电子信息论文 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时展战略里,就是把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做核心内容;所以促进该项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以便于应对社会的各项发展需求同样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在下面的文段里面将会从主要的几个方面对我们国家怎样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地论述。 1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该类产业的稳定发展不能没有我们国家的政策支持,所以我们国家必须要加大对这个产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发展情况比较好的相关项目要进行帮扶。有关机构可采取拓宽产业投资集资和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加强对互联网技术改进,鼓励一些新兴的产业研发。对于该项工程,政府需要加强在政策方面的支持。 2优化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环境 该类产业作为一类新产生的行业,它的发展不能离开专业技术人员,所以一定要对电子信息的产业环境进行优化,培育高精尖的专业性人才,要充分地发挥出人才资源的优势,不断地进行新型项目的开发。公司可以建立完善竞争体系,开设我国高科技人才和外国人才学习交流的活动等,对专业性人才要重点的进行培训,对于公司的环境要加以优化,给人才的创新提供一种很好的平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对于相关知识所应用的熟练程度。 3推动培育新的企业增长点 这项产业在所有的产业发展里,是换代更新较快的一类产业。目前,企业生存的一个必要方法就是对新型产业的增长点不断地进行研发。相关机构应该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机制加以完善,对电子信息产品进行扩展,组建核心产业的开发平台;努力加强研发相关技术的力度;同时还要在开发的进程里,努力地寻找新型增氏点。除此之外,还要加大融汇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力度,在这个过程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4总结 该项产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里,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各方的力量,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步伐,让它能够给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与更大的贡献。 作者:赵力洁 单位:西安市高新一中国际部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刍议 1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社会高科技产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转变,我校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修订的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采取灵活学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这样,就对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以及教师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不合理的实践教学结构 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最多的是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之又少。很多实验内容都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性实验,很难通过单一的课程实验仪器完成这类综合性实验项目,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设计性实验更难完成。因此需要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系统地把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1.2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变动,而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随着生源和学生层次的变化,许多教师已按自己的设想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添加,但随意性较大,实验的时间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1.3落后的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按照教师安排实验内容和进度,参照实验指导教材进行实验,显得非常呆板。一般实验指导教材都把实验原理、电路图、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罗列得非常详细,甚至是把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都已经画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虽然最终可以得到实验结果,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点实验故障,就束手无策。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性实验如“模拟电路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等,只是简单地观察和验证一个实验现象或物理结果,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仿真软件,适应不了现代电子工程的应用实际的要求。 1.4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综合性实践环节方面,由于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大多是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因此,实习岗位与任务分配及管理过程与评价机制等细节都还不完善。学生在企业见习、岗位培训直至最后的实习鉴定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盲动性和随意性。虽然毕业设计在形式上有非常严格的管理程序,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大多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者复试,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甚至是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也会因大环境而没有心思去完成毕业设计。另外,由于平时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达不到要求,教师定期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组织等方面的监督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明显,最终导致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普遍不高。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先后组织了专业负责人和主干教师到学生就业主阵地(深圳)各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还拜访了本专业先期毕业的部分学生,重点与相应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座谈。用人单位都特别强调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生产和应用领域中的工程实践技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本专业而言,可以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基础实践训练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两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后两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提升和深化。根据专业教学经验,不仅需要充分保证后两个阶段的教学时间,而且要创造必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这样,就需要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教师和规范化的管理作保证。针对上述三个实践阶段,初步确定了如下实践教学思路: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略向实践教学倾斜的思路;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和组织广大师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建立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辅助提升,集中实践(各类实习)为重点的完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实现“三个层次相呼应”,第一层次包括教学实验和各种基础实习;第二层次为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第三层次是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前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补充,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原则。 3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不断改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优化配合,将企业实践教学作为大学实践教学的最后提升环节,突出企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特色地位。 作者:徐斌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企业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而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所普遍设置的一个专业,以培养具备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测控仪器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检测、维护及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由于专业综合交叉性强、行业应用广,社会需求量很大,因此培养需要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若人才显得非常必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团队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主要内容,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4年,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立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定位,提炼专业特色,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自主设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工具,培养以实现硬件电路软件化为目标的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掌握足够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立足电子信息产品行业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自2005年开办以来已有10多年的历史,现在校生200余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电子信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8年“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09年获批省级“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微电子与软件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获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10人,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科学合理,而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在传帮带机制下,他们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教授、副教授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科研双重经验的师资队伍。 三、专业综合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采用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了师资队伍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营造教学名师和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学研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经验交流;(2)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所有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或脱产前往合作企业参加项目培训和工程开发。同时组建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3)组织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建立新入职的教师培训制度,组织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4)支持鼓励申报和参与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改革会议,组织教师参加知名企业举办的师资培训或教育部门的举办的专业培训。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把电子信息技术在区域产业中的应用贯穿到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知识点案例教学(实验、理论课程)———课程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课程审核制度,促使教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期梳理和调整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教学档案,充实和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举办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会、毕业生回访、实习学生座谈、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规格和内在素质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点、技能点,总结归纳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2]。主要措施有:1.全面修订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和制度执行流程,形成专业教育的持续改善机制。2.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3.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入信息化云班课,促进教学从展示到启发的转变。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考核,并以量化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四)创新实践教学 为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架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四层次(基础层、工程认识层、综合层、创新层)、六模块(基础实验、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开放实验室,建立科技创新学习小组,高年级学生指导和管理低年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梯队。3.与江苏新通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企业研发测试中心,作为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实训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满足学生技能实训、教师科研开发、企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4.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格局,实现课程与岗位能力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活动融合、实践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人才规格与就业市场要求融合、考核标准与行业企业规程融合,实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四位一体。5.与江苏新通达、飞科电器、德仓电子、华宇彩晶、埃泰克汽车电子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1.提高和完善“工学融合、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技术、管理、服务三类平面型个性化教学,完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校内培养机制,争创特色鲜明的专业。2.以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微电子与软件创新中心”为平台,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3.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组建科技项目小组,以技能竞赛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项目导师参与管理和指导,充分实现内容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管理开放。 (六)评价体系构建 专业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主体应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多元开放的评价主体使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自评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官方评价。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的措施有:1.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定期进行专业建设情况审查,对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提出改进方案;2.健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个层次相互衔接、权责分明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管理;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在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一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素养等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四、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三年综合改革,在教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功申报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出版教材3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单片机应用技能竞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1项,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8%、100%(含专升本学生),截止2017年6月2017届毕业生目前已达94%。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产品开发”“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和“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三个项目、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安徽省赛(软件类和电子类)、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主办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 五、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以服务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各项工作。通过专业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落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作者:陶玉贵;钱峰;李长波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管理与运用 摘要: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同时和诸多新兴专业有着密切联系,其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动力;但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必须要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知识展开不断的宣传,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使计算机信息技术能更加高效的为人们服务;本文研究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安全 1引言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管控手段,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管控中;在工程管控中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时,要依据该项方法的要求对资源展开有效分配,同时对某些资源展开动态的改变,进而使资源使用做到最大化,以保证工程管控具备更高质量。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方法工程管理管控和应用存在的难题 2.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 一方面是项目管控人员自身对于数据的把握难题,数据方法属于一项高新科技,项目管控人员自身不能实现为我所用,未能将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的优点完整的发挥出来,对于信息化数据的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2.2缺少高效共享制度 将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应用到项目管控的过程中,高效地做到资源的共同使用是其是否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项目管控的相关管控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使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同使用受到了阻止,需要采用必须的方法展开解决。 2.3存在的安全问题在使用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展开项目管控时,网络的安全会由于计算资源的共同使用而受到损伤,同时缺少规范的管控制度约束,此类因素成了威胁计算机电子数据的安全的因素,非法人员更是使用难题来达到自身目标;在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的使用中,由于大家大多了解不够深入,同时数据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互联网的开放性,数据随时可能被窃取,不法人员对这些窃取的数据非法使用,以至于危害到整个社会甚至是我国的全局利益。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数据管理是计算机电子数据中的重要工程,一般情况下,电子数据项目需要处置的数据量巨大,数据处理要保证准确性;把电子数据项目和计算机连通后,电子数据通常会受到计算机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的复杂性,来自网络攻击非常多,电子数据项目重要用于处置数据,这样数据安全要得到保护,因此要借助计算机方法为电子数据项目展开数据的处置提供空间,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方法约束数据处置;网络安全对电子通信项目来说也很重要,数据通信中,关键任务要保证数据安全,电子通信项目重要任务就是数据保护,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现阶段该领域学者研究的重点;采用计算机的密码方法、防火墙方法等提升计算机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必须提升,是很难做到绝对杜绝。 3.2在设备研发中的应用 3.2.1通信干线电子数据项目通常处在通信干线之后,使用者的公司网和接入线是重要组成;在应用中,人员要明确专用、公用线路间的区别,并认真做好防护工作。 3.2.2传播媒体在邮件传输、数据查询及共同使用资源中计算机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科研机构都在应用传播媒体,这项方法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数据公路的重要代表。 3.2.3WEB浏览器计算机网络可实现在线文件阅读,通过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可使公司机构网络的所有工作站使用者更好的检索网络各种数据。 3.3在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云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了电子数据项目中的资源共同开发,使用云方法,将数据数据存储在网络虚拟空间,使用者合法登录就能做到对数据的高速传递。 4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安全分析 4.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安全方法是应用广泛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法;它通过在互联网中设置检查模块来实现安全目标;防火墙技术是在需要保护对象和外部网络之间设置一道防护,使内部资料不能传输到网络外部,网络外部有病毒的数据不能入侵到内部网络,不会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 4.2数据加密 正确使用计算机数据加密方法,能够增强数据的防护等级,并能够减少不安全问题的产生;数据加密方法就是运用特定算法对计算机数据展开再次编辑,实现数据隐藏,让使用者自身对数据阅读展开自我控制;数据加密方法的有效使用,不仅提升了网络数据安全性,同时避免了数据传输暴露风险,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安全控制方法;依据加密方法的方式,可以把加密方法分为传送加密、存储加密、完整加密等方法。 4.3身份认证 计算机的身份认证主要是使用者在对计算机展开操作时对操作方展开身份验证,保证是合法人员登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行实名认证机制,还能够在发现恶意病毒后,在展开检测时,能够通过对病毒的检测确定黑客登陆位置,减小范围后再对认证时提供的数据展开分析,进而找出入侵计算机和影响网络安全的黑客,减少网络安全问题。 4.4展开入侵控制和检测 入侵检测主要实现对计算机中异常情况现象展开检测,及时发现和拦截未授权的某些恶意行为,已经属于当前应用广泛的安全防范方法;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各种行为操作展开检测,一旦找出异常行为,会及时上报系统管理员,阻止其恶意行为,达到安全防护的目标;但是此类方法如果仅仅展开某一种行为检测,容易产生巨大的检测错误;需要结合人工混合检测方式,共同应用到网络入侵监测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测机制,提升数据防护的准确性,保证数据安全。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进步极快,各公司要谋求更大、更好的进步,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展开计算机网络项安全中,对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的优点展开充分地部署,进而使整个网络安全管控工作更加高效;对于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有效运用,还要对该项方法展开相应的创新,进而在持续提升我国计算机电子数据方法过程中,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彭炜舟 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探析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仅解脱了繁重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劳动率和生产力。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应用 1农业电子信息化概述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等方面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的这一发展趋势,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电子信息技术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间可相互通信,促进了支持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精细农业”应用的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1-2]。迄今,电子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性能:过程监视、控制、诊断、通信。 2)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作: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和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体、动植物所遭受的污染。 3)过程的精确操作: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 4)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安全、舒适。5)发展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定位变量作业的智能控制农业机械,实现农场管理信息系统与田间移动作业机械间的无线通信与机群调度,支持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等。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2.1农业机械之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主要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代表,在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上安装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用以控制其运转,就需要对其进行通用化以及标准化的研究和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者在不同农业机械设备的驾驶室内部安装通用型的智能电子设备,并运用光纤作通信通道,这种通道以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农业机械设备内部的各个原件能更好的与智能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传输,更能及时、准确的执行相关指令[3]。 2.2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实现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外在要求。电子装配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的典型应用,这种电子装配信息技术在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以及得到普遍应用,如农业机械内部电子监视、农业电子监控的应用。农业机械化中拖拉机已经广泛的应用,但拖拉机也正向智能化、无人化驾驶、网络化控制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于大多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其内部都采用电子技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化网络控制,这个电子单元技术的设计网络内部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而这种功能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控制局域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原来的只有数据显示已经转换为智能化的数据显示,这是实现无人操作的交互界面的功能,实现智能化人工操作,它涉及智能化数据显示仪器以及其内部控制装置的应用,人们常常将其称为一种虚拟化数据显示。这种虚拟化能够实现满足农业机械无人驾驶操作化要求,能够将虚拟化数据显示展示站在液晶大屏幕下,这样就得到想要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并采用数据库技术的不同功能,对液晶大屏幕显示的相关图形、数据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传输,同时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图片显示可以对农业日常管理的信息等进行动态检测与观察,还能够及时进行上传于储存器之中,这样有利于农业日常管理人员通过打开计算机的储存器对相关显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非常方便地进行农业日常管理和农业机械电子的技术改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潇 李志玉 单位:进贤县白蚁防治研究所 新余市农业局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电子信息论文 1“实践-服务教学模式的体系”的建构 1.1体系定位确定活动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操作,先自学,然后自己动手做,深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掘其探究的科学思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体来说,负责课程开发实践的老师,组织安排练习,提供指导的具体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信息,实践活动完成的场所和其他对象确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研究对象,实践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模拟实践,即让学生拆卸检测学校退休的办公及教学设备。其二为是实际的做法,即学校运行操作和维护现有的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两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教学与实践实验之间的差距降低,另一方面也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毕业的就业比例。 1.2建立可行性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部分,第一,学生的实践诉求较强;第二,学校的实践教师队伍充实;第三,学校的退休办公设备和教学设备的数量足够用;第四,扶贫教学实践。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熟悉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的分析和设计;掌握获取、处理信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 通过在模拟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相关资料和网络,涉及到结构、功能和原理自学的原则控制肢体行为调查为基础的学习,掌握原理为目标的原则。②对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己熟悉的设备,熟悉操作规程,控制过程的各种功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服务,其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得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在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贫困支教过程,了解目前的人才在实践技术方面的不足,积极在农村中实施和应用技术实践,教导不仅支持教育实践,同时也为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检验测试的机遇。 3评测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并且这种评定要有可操作性,主要是定量分析。有些活动是要一定的记录的,如规章制度和各种实践活动报告书以及活动记录;实践技能则需要进行检测,一是可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设置、处理问题,定量考核记分。二是利用第二阶段的实践-服务,对于前期实践的效果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来检验记录安排任务量和完成任务量的百分比,再加上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点。 4结束语 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进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服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实施。 作者:张丽玲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建构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口径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专业口径过宽,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1.2师资力量不雄厚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1.3缺乏专业实践力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因此,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1.4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2.1加强专业方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2.2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2.3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强化对知识的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重视实验教学,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3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作者:刘振波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课体制的建构 1实验课程的内容与组成 实验课程的内容与体系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的实验课中,信息处理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作为电科专业的入门基础实验课程,对学生了解电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起到了打基础、做铺垫的作用。这三门课程注重实验的准备和必要的讲解,做到1人1套设备,培养独立思考和完成整个基础实验的习惯。必要时实验课教师采用分组教学,发挥小组长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力争每个实验的环节都能落实到个人。 实验内容不留死角,实验学生没有遗漏。微机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后续实验课程,是电科专业的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的课程。这两门实验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做到先充分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开始前,教师做重难点分析,明确实验目标,检查和监督完成情况,实验数据采集、分析、整理,最终形成实验报告。定期对前面所做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了解和询问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 在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分为两类:1)电科专业的电子测量、EDA技术,该两门课程是电科专业技能课程。在具备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电子电路设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为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打下良好基础。2)应用面广、适应性强的实验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网站建立、多媒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这些课程培养的技能,在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当中应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必须让学生学到相关的实际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这类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或任务驱动,学生采用分组,可采用竞争、合作等方式,最终完成所有项目或任务内容。 2实验课程体系层次分析 在电科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体系当中,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专业基础。2)专业技能。3)综合应用技能。在这些层次的对应课程当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最终以学生获得的技能作为目的。让学生在专业试验当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3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工程应用型学科,具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对于一个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现代电子系统,往往是综合若干门课程理论知识来设计实现的,通过单一课程的实验仪器完成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较困难。所以,在整体上进行实践体系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非常迅速,需要实验室教师要不断学习、进修、实践,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和企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赵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会对国家的总体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自然会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我国社会适应由于其发展造成的深度影响,进而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 1.1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有关电路的知识。其包括了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通信技术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活跃度极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力非常强的技术。它在发展过程中与计算机和互联网密不可分,渗透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社会生活状况,最终促成了社会整体的变革[1]。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它既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标志,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重要成果。电子信息技术首先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随后很快从工业生产领域转向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交流的便捷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由于其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革新后迅速发展至顶点的特殊技术,至今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瓶颈,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以追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在信息时代,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相关技术的交流,积极寻求发展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提供助力。 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 2.1智能自动化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最主要的特点,即具有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一点的最典型体现就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意味着,移动终端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通讯需要,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娱乐要求。现代消费者通过手机上网,看新闻、看视频、看漫画、查阅股票、天气、教育等各方面的资料,实现了即时交流,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迅猛。 2.2集成微型化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集成电路,其直观表现为各种设备的微型化。平板电脑的普及即是这一特性的最佳案例。电子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微型化,令消费者能够将更多的功能“随身携带”,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令出行和生活更加便捷。平板电脑拥有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功能,但其大小只比一般的智能手机大一点,其微型化发展已达到了一定极限。然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极限很快会被打破,市场需求推动集成微型化进一步发展。 2.3数字网络化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中,信息的交流和储存都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的。网络电视的发展和普及,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特性的最佳注解,通过数字化技术储存信息,不仅能够极大扩展信息储存量,更极大提升了信息流通的速度[2]。将信息通过云技术储存在网络上,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信息储存方式。 2.4便捷高效化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令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一方面。信息技术令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不仅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而且信息传输量增加,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具备快捷化和高效化的特征。而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高效化,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娱乐的需求。现代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数据流量观看视频,即为电子信息技术便捷化和高效化的体现之一。 3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3.1加强技术发展 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根本条件,即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实验不断寻求突破。科技水平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根本,加强对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保护和升级核心技术,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要素。一方面可以加强引进高新技术,将之消化吸收为我国的技术,同时加强国内高新技术的开发,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3.2加强管理发展 技术的发展进步,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需要我国政府和行业整体作出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促进科技进步的客观发展环境。首先可以加强研发环节的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各项专利,以避免制造商对社会环境妥协,减少对新技术的投入。为此需要加强对环境的整顿和对市场的监管,以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合法利益。 3.3多核向发展 计算机处理器的质量决定了计算机本身的质量。处理器的发展方向是运算速度加快、体积不断减小,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选择使用多核处理器。多核向发展,也指由单核心逐渐发展为多核心。以此来加快运算速度,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3.4高集成化发展 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中,所使用的电力均为集成电力。这就意味着,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传输速度的提高,进而全面提升科技产品的服务水平,需要发展集成电路设备,极大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以促进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 3.5高效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中包括了卫星通信和各类传输技术,促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加快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为达到信息传输的高效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向高效化迈进。为此需要提高卫星通信技术的利用效率,不断发展光纤设备和技术,促使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效化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全方面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软实力。因此,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探讨其发展方向和趋势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智能自动化、集成微型化、数字网络化、便捷高效化的应用特点,并据此指出其具有多核向、高集成化和高效化的发展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鲁金星 单位: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这种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我国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国家综合实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主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应用前景 1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说移动终端、电视终端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在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化实现它的价值。 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2.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所谓信息,其实质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态,信息有着自己特殊的传输方式,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通信媒体中,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含义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技术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且传输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2.1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的新纪元。在这个阶段,人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交流,巨大的信息交流量意味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到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使用需要。电子信息全球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人们更好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2.2人们生活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以智能化形式向社会展现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就是智能电视,其提高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质量。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常使用的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促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智能化。 2.2.3教育信息化 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创新和改革教育产业,从而实现信息教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自动化的组合 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非常重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模拟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根据通过密集分析和综合处理获得的信息,大大节省人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了成本。在现实生活中,自动存储技术和自动导航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传输的具体应用。 3.2数字化、网络化的组合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来整合、利用与传输信息,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扩大、时效性更强。计算机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操作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满足了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3.3快捷化、高效化的组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集成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应用效率更高,而且运行更加简单快捷,实现了快捷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4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4.1全球化、梯队化 全球化和梯队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梯队化趋势也在出现,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技术基本上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接受低技术产品或即将过时的产品,因此,梯队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大。 4.2国际化、网络化 在今天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端人才,所以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这些年来,因为国外的跨国集团拥有着一般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基本垄断了这一电子信息化行业的高端人才,一些尖端科技都由他们研制开发出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3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 技术产品遵循效率规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在市场上建立起优势,在任何领域的行业都遵循这一规律,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之中由于跨国公司的优势非常明显,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产品创新的趋势,也越来越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结语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因此可知,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将企业产品的价值展现出来。笔者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希望为以后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维 单位:重庆中冉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工程管理研究 1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集组织模式、企业规范、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体系。计算机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在施工的生产管理、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督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如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业结构进行优化,如何提高企业与项目的管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紧迫课题。我国现代的工程承包、施工内容都非常丰富、涉及面极广、建设周期较长,加上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使我国工程建设企业都面临着潜在风险。所以,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对落后的局面进行改善,已变成企业首要解决的工作。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是脑力劳动,它主要是依据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处理协调各方面的要求,把各项目资源分配到时间节点和恰当环境中,实施动态调整,以合理经济的方式完成预定的目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完成建筑工程在企业内部进行数据共享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统运用了相对完善的数据管理,它的最大优势是确保数据共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利用那些管理数据共享作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标准。现代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够运用搜索方法,从上百万数据中寻找到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实现了。 2.2保证统计的数据具有准确性 建筑项目的资料数据能够以动态的方式将准确性的指定内容提交给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防止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缺点,有效的阻止了时间上的拖延和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不便。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同一项目进行千万次的模拟,因此,统计信息能帮助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实施决策管理。 2.3完成数据间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间的信息通信和,通过网络技术和公用传讯方式可以将企业总部和建设的施工现场联系起来,从而使供货商和各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完成对远程数据的管理。 3提高工程管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 3.1在掌握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上,制定正确计划 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把信息化应用看作企业点缀,要把信息化的应用落到实处,处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紧要问题,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效率和水平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来改造目前的水平与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关键之处在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其应用水平上的高低。 3.2运用因特网、局域网等载体,实现信息共享和网上 公办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建设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单位比较的多,文件和相关信息也繁多复杂。过往的项目管理信息方式都是以纸为分析、记录的载体,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要一层层的经过多个部门进行转交,最后到达决策者的手中。这样的办公方式不仅仅浪费时间、财力和人力,还会降低工作效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转交次数过多而导致信息交流的完好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个信息的时代,要运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来分析、传输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向决策者转达信息,从而才能提高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 3.3开发相关的应用系统 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各种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大的数据库和链接,把网上查询、网上投标、网上材料采购、网上会议等信息公布在大家面前,向有意向人员展现出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把纵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平行,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还能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把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与技术软件应用到该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所采用信息化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与国外的信息化技术相比,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邴浩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依据工程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各方面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协调,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根据既定的进度、费用、质量以及安全目标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气,其重要性也广受社会的重视。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1.1共享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数据查找、统计、审核等效率,可以实现数据的组合条件查询已经模糊查询等,这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共享机制奠定了基础。 1.2准确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操作的而非人工操作,避免了工作人员因对不同情况的错误判断和时间延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经济损失。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依靠模拟技术为统计数据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3集约化、智能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逐渐向集约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在科学程序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计算机电子技术具备拟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感觉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集约化的逻辑分析和综合性的处理。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实现管理效用最大化,增强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上竞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获得企业经济最大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如建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的决定性因素要属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领域普遍认为能接到建筑工程的项目具有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这种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存在,从而导致很多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低。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建筑工程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即使中标了一个项目,没有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下降是正常现象。搞好企业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营利能力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2)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辐度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各方的工作协调与信息交流仍然处于传统管理的方式和模式的基础上,速度和效率都非常低。这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专业化人员少。主要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视程度不高,从而没有积极性进行应用。因此,必须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领导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对企业在未来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近几年,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必须同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采用国际化标准的管理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不同行业加以规范,为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保障与支持。此外,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功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不同社会领域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与提高。在我国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管理中,加U南京信息技术具备双重职能:①社会要不断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社会不同领域的辅助工作手段,这是对管理手段的创新;②在不同社会领域中更深层次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这是对组织经营理念的创新。因此,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与世界发展与应用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促进顺利实现我国快速、健康和跨越式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内在要求,但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发展无法普及,所以,要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管理方式的创新,而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应用,是我国应对信息技术时代挑战,以及提高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管理与应用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 作者:张红哲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协议与专利权之我见 摘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课外读物,并结合课程中关于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点,使我理解电子信息技术必需有相关的协议给予保护,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专利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亟需强化对电子信息技术专利权的保护,本文我将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协议与专利权的关系。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技术协议;专利权;推广应用 一、电子信息技术协议与专利权关系 通过高中的学习,我明白专利权的授予一般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即具有发明性新的,在工业上能应用。一般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将被授予专利的独占许可使用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以及转让专利的权利。那么是否符合这些条件的专利是否度可以被授予专利且具有这些权利?如果这些专利权和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或者是和其他领域的理念发生冲突,该如何处理?下面我们将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此有一个概括性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在法律的条文里面,且我国也是沿用这种规定,大同小异,并没有明显的改动。对于在实践中的专利的判定一般有五个实质要件:专利的客体、新颖性、实用性、非显而易见性好可实施性。对于那些不可以授予专利的情形又分为的两种情形:一是直接规定不能授予专利的情形,二是基于在契约性专利使用中对反竞争性行为的控制,这包括对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对技术的转让与传播产生妨碍。基于以上对专利法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协议虽然符合被授予专利的三个基本条件,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对电子信息技术协议授予专利,将会造成垄断,但是这种垄断的形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被授予专利之后才开始形成的。 二、电子信息技术协议搭载其他专利 电子信息技术协议不只是使用一种专利而是使用多种专利来实现产品的性能,而如果要实现这些产品的性能必然要使用这些专利的组合,因此在专利诉讼中并不是起诉其单一的违反某一项专利,而是众多的专利的组合,如苹果诉三星的专利侵权即使如此。专利池是一种集体形式的不同的交叉许可的专利许可和开发。因此,对转让技术的知识产权许可的集体豁免条例是不适用的,因为涉及两方以上当事人,建立专利池许可协议本身是分开的。只有很少的情况下,这种许可才可以涉及到专利池内的专利,但是专利池可以创造可观的效益,通过整合互补的技术和帮助清除专利阻塞从而实现专利使用的最大化,特别是,当他们帮助第三方寻求一个复杂的技术许可证时,这会节约交易成本。而在与对手竞争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出现在三个层面上:创建专利池成员之间可能会减少竞争;发展替代技术;进一步的规定在池成员和面对面的许可条款第三方之间的协议可能是反竞争的。而在评估专利池的优劣时,几个显着区别是很重要的:首先,技术是互补的,如果出现技术的替代品,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竞争,第二,如果一个专利的技术,对专利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将会处于主导地位而使得其他专利成为其附庸,专利池中的专利互补性是很重要的,第三,许可协议的补充规定必须以专利池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最后,第三方许可证的许可条款必须是公平和非歧视性的经常涉及到专利池系统技术,至少需要建立事实上的标准。而且必须要受到审查。这一点同样可以拿苹果和三星的专利诉讼来说明,苹果三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合作。比如三星一直在为苹果的Mac电脑提供存储设备和固态硬盘,以及iPad、iPhone等设备的A4、A5芯片,也同样是三星代工的,实际上苹果和三星的都有各自的专利池,并且在很多领域里面存在着专利的交叉许可,因此这次三星也反诉了苹果侵权。同样,在电信领域内的具有相同领域的公司之间会互相许可自己的专利以达到共赢,因为互相之间都有对方没有的专利,从而借助对方的许可来强化自己的专利池,这些这个领域内的惯常做法,在之前的思科诉华为一案也是如此,华为通过反诉而最终达成了双方的和解。这种专利池效应对专利技术来说是有收益的,但是当电子信息技术协议搭载专利技术时,将会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的垄断更为坚固,而且在许可的时候需要被许可者更多地费用,这就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与传播。 三、电子信息技术协议得到专利的许可造成垄断 专利的许可分为自由许可和强制性许可,其中自由许可又可以分为独占性许可和非独占性许可。那么对于专利许可和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的许可是不是一回事,将会在这个小节进行讨论。首先要明白是即使得到了专利权人的许可,并不代表专利的使用就能进入共有领域的范围,但是如果一项专利得到了强制许可,这种强制许可如果是因为违反专利制度的基本原则的话,其就能得以在公有领域内传播,相反,如果这种许可只是针对特定的人的话,那么这样的许可就只能在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以许可协议的方式出现。一般像网关协议或者路由协议方面的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许可使用,这不同专利许可。这种协议更像一种行业建立起来的标准,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标准,但是如果这种标准被某些私人的公司掌握,并把它申请为专利的形式,那样造成的结果将会是一个行业内的垄断。和以往不同的是,随着专利法的出现,专利的排他性使用给专利权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而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专利许可他人来进行实施而从中获取利益。如果是一个专一的技术专利的时候,是否要给以他人许可完全可以由专利许可人来决定,但是当这种标准涉及到行业的标准,或是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产生的行业联盟时,这种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妨碍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一般都会是对其进行强制许可从而实现专利同标准分离,使其进入公共领域内为大家所共用,但同时摆在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当有些电子信息技术协议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准,但是其使用的领域已经造成了垄断的时候该如何处理?比如思科的电子信息技术协议,如果认为其为思科专有,那么将会排除其他的电信商,如华为(以后也许还会有更很多)对这些领域的参与,并且由于其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的使用将会使得他人难以介入,因此寻求许可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华为将会寻求思科对其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的许可来进入这一块领域,但同时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思科出于利益的考量将不会允许这样的许可;二是在得不到许可的情况下,华为将会利用其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生产自己的产品,比如路由器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侵权而被起诉。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能算得上是违反专利权吗,这符合专利权的基本精神吗? 四、电子信息技术协议的衍生创新受到限制 衍生创新是指不能在不使用现有的创新。根据目前的专利法律制度,如果衍生工具创新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持有人不同意申请专利。然而,专利的衍生创新需要第一个发明专利持有人的同意,而这又往往制约着其创新。现在,TRIPS协议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机制,根据非自愿许可原则而授予创新者对于衍生产品的发明,从而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具有巨大经济意义。”这些体现TRIPS协议第五节的第30条和第31条,许多专利制度一直遵循此种规则作为其例外原则。TRIPS中,在专利法规定下的第二发明人被授予强制许可的条件是因为衍生专利的创新表现。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创新者同时会享有一个创新的专利衍生产品的交叉许可。这一机制旨在鼓励谈判,并创造一个市场;在电信领域、网络以及软件方面,从单纯的审美和智力创作到表达的形式:即代码是在功能上与第二发明人以这样一种方式共享的物质,但这需要第一个创新者的许可。可专利计算机实现的一个指令允许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但也留出了空间让其作为版权保护,这种重叠的保护破坏了以更激烈的竞争为导向。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衍生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先前专利的强制许可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发更多的是需要专利法的规范,否则的话就会阻碍创新或者损害先前专利拥有人的权利,那么如果以上可以成立的话,对于电信领域内的电子信息技术协议是否也具有这一特征,这种电子信息技术协议只是创新的一个节点,因此需要强制许可来让利用者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创新。这也是在电子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不一样,这些产品的出现不能凭空产生,不能只是独立的出现自己的功能,也不能像软件那样,自己独立开发一款游戏就可以投放到市场上去,这是独立的,不需要他人许可的,而电信领域则不同,电信领域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就决定了电信领域内的很多创新和发明不能简单地加以专利化就可以了,这样只会造成公有领域的范围被专利不断吞噬,而专利的触角也越来越长,这种越来越多的触角更多的却不是为了保护其权利不被剽窃,而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益,拒绝创新,拒绝后来者的利用前人已有的基础来走的更远。而电子信息技术协议正是如此,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协议与衍生创新的关系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协议阻碍了衍生创新。在衍生创新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反向工程,这个问题有争议,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个就是反向工程是违反知识产权法的,在专利领域就更不能使用了,这个观点在吴汉东教授的《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有所提及;而另一个观点就是这是合法的,只要反向的是合法的从市场上买来的产品。 作者:刘慧滢 单位:长沙市第一中学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充实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邀请社区老师、志愿者讲解科学、法律知识,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长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增长社区未成年人的科普、法律常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家长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贫困残疾儿童给予特殊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大家参加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从而养成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品质。 4、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加爱护家园等社区公益活动,培养他们扶危助困、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5、在假期开展诸如参观、比赛、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等活动,使社区未成年人接受爱国主义和科普知识教育。 6、社区开展的文化广场和健身活动要纳入青少年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唱主角,寓教于乐、寓文于乐,凝聚人心。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以本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检健康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对__年4月-12月在我社区服务站参加健康体检的609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其中男297人,女312人,年龄60-86岁。其中60—70岁413人,70岁以上196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34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145名,农民211名,其他19名。 1.2 方法。主要进行的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脂类分析,空腹血糖等。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__年修订版)确定的高血压水平分级.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但 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采用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结果的新参考值,血清中胆固醇 5.17 mmol/l,或三酰甘油 1.7 mmol/l为血脂异常;身高体重评价,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法.评价采用WHO标准: 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范围,≥25为超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压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高血压158人,占受检人数的25.9%。其中1级高血压101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6.5%,2级高血压45人,占7.3 %,3级高血压12人,占1.9%。 2.2 心电图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异常人占受检人数的54.1%。 2.3 生化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异常者共有476人,占总受检人数的81.8%。检查结果见表1。 2.4 BMI检查情况:以BMI为判断标准,其中BMI 18.5者43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男20人,女23人。BMI≥25.0者96人,占15.76%。其余为BMI值18.5-24.9。 表1 生化检验结果统计情况表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高血压患者中70%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相关,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工人,农民。 3.1.2 本资料统计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占首位,共计110人,占1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等发生ST-T改变的比率高于企业工人,农民,这可能与精神和工作压力相关。另外,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尽管有些症状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考虑到受检者年龄较大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 3.1.3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高达87.1%的老年人都有异常,这表明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血脂异常比率较高,高血脂症的主要症状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不足、肾脏病等或出现肝功能异常。 3.1.4 体质指数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有7%的离退休人员体质量偏轻(43人),而有15.76%的人员体质量偏高,达到了96人。体质量异常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体质量偏高的原因一般在于营养摄入过多,同时体育锻炼不够。 3.2 健康教育对策 3.2.1 改变老年人的体检观念。老年人一般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生病了才会体验”。其实很多潜在的疾病是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的,通过体验就可以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来,并对症下药,提高生活质量。 3.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要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进行适宜的运动,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3.2.3 提高生活情趣,保持乐观态度。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消极情绪,要坚定美好的信念,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支部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8月13号.保先教育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后,按照区保先教育领导小组和镇党委对第二阶段保先教育的安排要求,我在广泛征求意见活动中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征得部分意见建议,对照《党章》八条要求,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以及我镇对保先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进行梳理中,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与优秀党员相对照,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大家都是从关心、爱护、帮助的角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实提到了实质上,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我虚心诚恳地接受,并在内心深处对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将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加以整改,以便更好地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理想信念方面、思想上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认识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不留意不关注,也没有认真的学习和领会,缺乏政治敏锐性。 2、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牢,特别是在农村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服务不到位。 3、工作上忙于应对,成效不明显,协调能力不强。请示汇报不够,离一个基层干部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遵守纪律不严,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在执纪、执法上不强,对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大胆制止。 5、维护大局的观念不强,特别是在工作中,只考虑自己份内的事,对全镇的全面工作和其它同志职责内的工作不闻、不问,没能很好地配合其它领导开展工作。 6、拒腐防变的意识树得不牢。工作、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7、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有一定的差距,只图自己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在理想信念方面,平时也参加一些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虚的东西,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指挥行动的重要法宝,对此,对开展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就不到位,缺乏政治敏锐性。 2、由于农村特别是基层,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时办了好事而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导致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上,怕承担风险,自己总想,要种什么就种什么,收成好坏农民自己愿意种的,哪怕失败,群众也不会来找麻烦。 3、由于基层工作头绪多,往往一样工作没有完成,又要去干其它工作,有时几项工作同时开展,为此工作中见子打子,要求严强调多的就先干、干好,一般工作,忙于应付,能拖的就拖,最终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4、由于自己学习不够,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的事,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去做,自己总想超出一点范围也没什么,只要把应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就完了,这样有时不可避免地给集体或个人造成损失。 5、责任心、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够强,不敢或不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怕表错态影响与其它领导之间的关系,尽量尊重他人的意见,按他人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当老好人的思想在作怪。 6、在拒腐防变方面,自己总认为身在基层,政府及各村委会都比较困难,也没有条件腐败,再说我一不签字,二不表态,既不管钱,也不管物,也不可能有人求我办事,也没有机会犯这些方面的错误。 7、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上,由于自己思想不够成熟,遇事欠考虑,为人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说话心直口快,干什么说干就干,对后果欠考虑,为此在工作中只图完成任务,对别人的利益考虑较少。 三、整改措施 1、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具体标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始终和党中央、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镇的发展进程中,立足本职岗位,为全镇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不断向其它领导和干部群众学习,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学习掌握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学习党内法规,国家的法律、法令。清政廉洁,自觉抵制资产阶段的利己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切实在思想上树立牢不可破的防腐能力,把党员的光辉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3、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助人为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与大家交流、沟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进班子团结,达到增进友谊,促进工作的目的。 4、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最终达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目的。 5、解放思想、胸怀全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要通过实践,从大局出发,结合实际,实现学习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情况,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区教育的责任 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的近期奋斗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党执政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和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党的历史定位与角色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党只有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执政理念的提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提高广大劳动群众和全体人民的素质,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任务。因此,社区教育必须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的“和谐社会”相比,是一种高水平的和谐社会。教育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存在,而且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着方向引导和前进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和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这就必然引申出一个基本的理论判断,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社区教育的事情。 第三,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来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以及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通过教育使人民真正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这一角度讲,要富民要强国,当前就要把社区教育重点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群体、残疾人员等。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依托社区,大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舆论氛围,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的途径,使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 教育自古就是一种包含理想的事业,老子设计出“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构想,孔子构建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可见先哲们都主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理想社会的事业,并躬行不辍。社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教育最本质与核心的工作是“成人”,因此社区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我们不能指望社区教育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部责任,然而社区教育又确实在其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是: 一要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哪里来?准确地说他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和谐人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实践将和谐的理念陶育到学生心灵中是社区教育的责任。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当中存在的对教育功利、浮躁的观念是培养和谐人的思想障碍,一味强调竞 争而忽视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对优质教育资源攀比性占用而不顾其对个体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教育商业性的盲目炒作等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社区教育要在自身清醒的同时帮助社区家庭、学生和家长,带动社会消除这些障碍,共同创造有利于培养和谐人的环境。二要创建和谐社区。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在社区中反映出来,给社区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无论从全社会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都应是社区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安全稳定的,第二个层次应是心理融洽的,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生活有序的,第四个层次是居民精神饱满、生活情趣高品味的。 三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展社区教育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相适应。我国尚处在发展中,既有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有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有限;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中的教育,又有还比较落后的乡村乃至边远地区的教育;既有西方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又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相对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不能不说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多少存在,如果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观点、文化基础、教育水平、承受能力开展社区教育,必将会造成教育自身及教育与社会之间不和谐的局面。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做到:以普通受教育者可以承受的教育成本提供教育;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培养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发展定位,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没有全社会成员的高素质,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教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走向社区教育、素质教育,走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兴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论文:对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虚拟社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交际、购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载体,社区文化的优劣、大学生利用社区的方法和程度、虚拟社区功能与现实社区功能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 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社区,吸引大学生加入,并通过虚拟社区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馈;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塑造该群体独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学生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课程动态、最新时事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及心中困惑及时与教师沟通。这些既从一方面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加强虚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沟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社区教育论文:分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观念的确立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现如今,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快的速度与强大的渗透力,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促进学校德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德育的思想保证,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水平有依存关系”。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德育环境的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新形势下,要构建一个稳定的“三位一体”德育环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德育,夯实“三位一体”德育基础 首先,应该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健全家庭德育。也就是说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系统。其次,以家庭德育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选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由于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和孩子表现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校和家长要有多种形式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倍功半效果,具体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上课”与家长会结合。家长学校因为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应安排一点时间讲一些家教的主题课。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做学生家庭的朋友。只有当双方乐意相会并且相互之间能够真诚地交换在教育上的想法和“秘密”时,才能说得上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家长把关于自己孩子在家中的秘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知道的那种秘密,信赖地告诉教师,这个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道德上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已成了这个家庭的朋友。教师要成为学生家庭的朋友,就要与家长取得最密切的、经常而认真的联系。 二是“上课”与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实行以上课为主,分别举办“学习困难学生”“边缘学生”家长学习班,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除可以请家长来学校的办法外,也可以用教师走出去的办法——家访。这是教师同学生家长联系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辛苦、最花心血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家访的目的是深入地了解学生,以期更有的放矢,有效地教育学生。家访时要注意运用辩证的方法,指出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既要使家长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使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艰苦性,从而取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协助,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三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家引导。组织素质较高的家长参加高水平家教培训。 三、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贯彻“一主两辅”,即“一条主线”——以贯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各个领域;“两辅”——即德育队伍,重点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主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学校统一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和学期活动方案,各年级根据方案协调一致,组织实施。 其次,班主任队伍建设形式多样,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形成“培训——交流——引领——评价”的模式,多渠道进行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工作例会制度搭建“班主任论坛”,以确保好的做法、积极的思想得以推广。同时,也让年轻的班主任把此当为学习经验的现场会。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从班主任考核到学生评优,都坚持有效的评选制度并 严格执行,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渗透。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养成教育需要常抓不懈,坚持以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 始终坚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每年举办“走进社区,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全体教师也和学生一起积极走进社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全面构建与完善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同步进行,总之一句话“只有全体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取得明显效果。”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教育应走内涵发展之路 新时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两大趋势: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另一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无论是教育的社会化,还是社会的教育化,两者的发展都需要社区教育。那么何谓社区教育?我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功能和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它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然而社区教育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么轻松,面临着许多困惑,我把它总结为“二个不强,三个难以统一”。 “二个不强”即社区组织的号召力和约束力不强;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学习的愿望不强。“三个难以统一”是社区居民年龄跨度大,学习内容难以统一;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差异大,学习层次难以统一;社区居民职业分布广,学习时间难以统一。 针对这些困惑,如何创新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关怀,激发居民自身学习的需求是摆在我们社区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考与探索中,我深切感受到社区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说到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公正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民本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 民本原则是内涵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的需求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开展社区教育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社区教育的深度。为此,我们可对社区教育的现状和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利用社区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站,市民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社区教育平台,对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人群,也包括下岗失业人群、残疾人群,外来民工群体等弱势人群),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 1、面向有学历要求的居民开展学历教育。如我们锦屏街道社区学院为满足居民的继续教育需要,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先后有600多人毕业。 2、面向企业职工、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开设电器维修、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以增强择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矛盾。 3、面向社区老年人开办书法、绘画、摄影、太极拳等各种培训班,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面向社区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举办夏令营、祭扫烈士墓等,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5、面向婴幼儿开展教育,利用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对0-3周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这不分民族,不限男女,不论资历,不分贫贱的教育,满足了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可谓是人人有学习权利,人人有发展机遇。 二、坚持全面原则,不断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全面原则是内涵的主要内容,坚持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这是体现社区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反映了社区教育的广度。为此社区教育的培训形式必须是灵活多样的。班级授课、讲座论坛、现场指导、文体活动等,广大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我街道锦山社区开展了“邻里‘七相’守约”活动,(我们相识成邻居,尊老爱幼图和睦;我们相知成朋友,举止有礼讲文明;我们相帮助弱势,扶贫济困献爱心;我们相学求共进,知荣明耻讲诚信;我们相容共善待,交往致意多谦让;我们相乐为健康,离迷赌毒树新风;我们相爱创和谐,安居乐业奔小康。)这七个系列特色活动,为居民群众搭建了从相识、相知、相容、相爱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收到了“人人参与,户户献策”的教育效果。另外,居敬社区成立的“乐之约”音乐沙龙,隔天进行,从不间断;东门社区“一个延伸,五个面向”(社区教育向楼院延伸,面向党员、面向在职人员、面向青少年、面向中老年、面向弱势群体),效果明显。长岭社区青年中心设置的锦山论坛qq群,发展会员300多名,为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些不拘一格的社区教育活动没有时空的限制,社区居民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可谓是时时有学习机会,时时有发展希望。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内涵的重要体现,通过社区教育的开展,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突出矛盾,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其中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举办带有鲜明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锦屏街道精心打造江滨文化广场自身文化品牌,政府搭台,群众参与,自娱自乐。据统计,共举办专场演出150余场次,2600多人次“居民演员”登台献艺,演出各种文艺节目1800多个,中间还放映电影12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到场观看,营造了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同住温馨家园,共建和谐社区”迎“七一”专场音乐会、“红五月”乡村文化节暨乡村青年歌手大奖赛,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情传递 情暖20__”5.29广场文艺晚会更是体现了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的人间真情……还有刚才谈到的锦山社区开展的“邻里‘七相’守约”系列活动彰显人性光辉。花园社区“聊天角里聊和谐”、“回音壁里听心声”、“夕阳驿站话不老”、“心语热线连健康”等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情的活动体现了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可谓是处处有学习场所,处处有发展平台。 内涵发展的三大原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灵魂。社区教育提供的“三全”教育是从人的出生到生命总结,贯穿人生旅程的教育,是满足每个人“学习”、“谋生”、“乐生”的需求。因此我想以“终身学习是人生永恒的旋律,社区教育是人们永远的舞台。”这句话结束今天的论坛,谢谢大家!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范文 今年,中央决定要在全党开展以“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学习教育,这是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__街道__社区党委主动作为,通过“党员活动季”和“露天讲堂”两举措力促“两学一做”融入社区党员教育新常态,同时以此为契机,破解“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党员缺乏荣誉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等难题。 今年,__社区党委将明确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凝聚为目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寓教于乐,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党员活动,通过集中学习、竞赛比拼、座谈会、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将“两学一做”贯穿始终,使社区党员们真正“凝聚”起来、“活动”起来,做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进而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努力在党内营造民主、忠诚、友爱的良好氛围,引导党员参与社区政治活动,承担政治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注入新活力。 第一季:“学党章、懂党规、守党纪、强党性”活动。通过干部轮流领学、“党员中心户”定期学、特殊群体送上门学、流出党员在线学四项举措确保学习教育不留空白,提高广大党员掌握政策、通晓时事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远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平台,将学习资料送到手中,全方位学习动员,真正将“两学一做”入脑入心。同时,通过开展“总书记眼中的合格党员”、“我的群众观”等大家谈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先进为榜样,结合党章党规党纪和系列讲话精神,在讨论交流中谈认识、讲体会,在相互学习中知不足、受触动,将群众观落实到行动中。 第二季:“凝聚党心民心、共建幸福家园”活动。文化活动是社区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的有效载体,社区结合党员特长,发挥党群联动互助作用,以邻里文化节、居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为载体,举行撕名牌”趣味活动、夫妻党员“心有灵犀”、叙说党员情、比拼竞赛等活动,活化党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社区党员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第三季:“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结合新区“三级干部下基层”和“红色暖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带头奉献”活动,坚持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组织党员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户﹑困难家庭,扶助困难学生,关心孤寡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党员特长,组织党员在各小区开展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活动;结合品质小区建设工作,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小区清理环境卫生,大力开展解决脏乱差和卫生死角的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小区居住的在职党员立足自身岗位作贡献,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法律咨询、政策咨询、优生优育咨询、免费义诊等岗位奉献活动,让居民近距离的看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发光。 第四季:“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年底时,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开展“争做眼中的合格党员”活动,5个小区党支部的综合评比,就一年的工作情况评优评先,并建立各支部的“学霸光荣榜”,对态度认真、成绩优秀的党员和党支部给予奖励,使党员们学习有榜样、行动比实效,发挥典型的带动和感召作用,争做合格党员,为辖区居民创造更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探索“露天讲堂”的教育模式,形成“两学一做”党员群众“共学”的良好局面,组织全体党员及愿意参与学习的居民参加学习,确保学习不留空白。开发 “红”(革命传统)、“绿”(生态康巴什与和谐发展)、“蓝”(旅游开发)三个系列现场教学,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百姓名嘴”。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引导其用基层的视角解读方针政策,定期深入小区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传播党的声音。二是搞好“现场教学”。参照《党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市委、康巴什新区重要会议精神等理论知识,确定宣讲内容,区分宣讲受众,有针对性的通过互动交流使党员群众产生共鸣。三是搭好“文艺平台”。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创作二人台小戏、快板、小品等文艺作品,把党的方针政策以文艺宣讲方式传达给百姓,把宣讲融入“文化惠民工程”中。四是用好“宣讲惠民”。宣讲员对惠民政策要讲准确、讲充分、讲清楚, 提高党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并倾听民声,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宣讲惠民的目标。 社区教育论文:论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病人已经超过6亿人。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在所有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公共性问题。在我们服务的社区共有居民2515户,人口6557人,60岁以老年人1191人,高血压病人111人,患病率为7.87%,居疾病谱的首位。冈此,在我们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和实施高血压病防治计划,逐步做到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已经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点: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很好地教育他们,充分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常识,教会他们自己监测血压或一定要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饮食上注意少盐多醋,少糖多果,戒烟限酒,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饮食以高蛋白、低热量、多纤维为主。加强有氧运动,每天最少做有氧运动两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很好地控制体重,减少心脑肾负担。同时还应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葱、大蒜、木耳、芹菜、萝卜、海带等食品。另外限制食盐摄入量,高危人群 (3)高血压病人:①按时服药,联合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正规治疗。②定期量血压,例如早、中、晚测血压,以求血压控制在高压 (4)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病人:通过宣教使病人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使病人有信心通过家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坚持康复锻炼,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教育论文: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 作者:edu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职教科已把社区教育全面推向农村,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城镇作为====年我县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地域、人群等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其次,“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社区教育应运而生。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将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活动,是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带有社区性质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有=个基本特点:一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也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其特定的模式;二是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农村居民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要培育农村学习群体,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如果没有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完美、协调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在农村,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沟通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农村从业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农村社区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社区教育化。这两方面最终构成农村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教育和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各层次的农村人才,满足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相应变化。目前,农村社区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⒈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它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 ⒉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⒊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它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儿童少年象棋围棋培训、田歌辅导培训、舞蹈培训等。 ⒋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 它包括农村的老年教学(如老年大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学习,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 ⒌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 由成校组织的利用双休日进行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都可以作为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⒍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 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教育,以及近期“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等内容的教 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形式 镇、村两级成校是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因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所以镇、村两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本社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利于本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突出镇、村两级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例如各镇自考联络站承担起全镇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镇党校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等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十六大主题教育,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招商引资”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教育活动。农技站则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总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各种活动,促成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⒈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要推动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⒉健全网络,完整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全镇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培训中心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通过社区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同时,社区培训中心应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培训站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⒊政府参与,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可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在各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应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可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为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镇成校校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镇党校、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计生办、司法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各村书记或村民委主任担任委员,协助开展工作。各行政村成立社区教育培训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民委主任担任副站长,村民委员担任联络员,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镇社区培训中心和村社区培训站的建设,必须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很难开展。政府的参与,不是对具体工作的直接插手,而是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及方针,对教育资源的综合集聚的决策,制订出推进本社区教育的相关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并对阶段工作进行指导。为社区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方向;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为初步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类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以达成居民“学有去”的格局。 ⒋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培育骨干,建设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托。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再好的规划与设想,都无法落实,即使在政府的关怀下,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很可能走过场。因此,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社区教育骨干和农村学习群体,建设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逐步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并有较高质量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需要一大批志愿者队伍。各镇可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退休 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从而步形成各类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⒌探索创新,制定标准 探索创新,制定规范建设标准,是规范村级成校教育行为的重要措施。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兴起以后,许多活动必须加以规范,可以制订一些切合实际的标准,通过积极试点,从而促进村级成校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作重心下移,原先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正逐步分离给社区。传统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工作再也不是传统的街道、居委会模式。因此,加强社区党建,特别是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党员的先进性,用党员的旗帜带动群众,靠党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失业和待业的职工党员正逐步转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困扰及成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党员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社区的改制企业党员、下岗分流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外来经商务工流动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复退军人党员逐年增多。在深入到不同社区党组织和部分群众走访座谈中,社区党组织普遍反映,由于社区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思想的差异性和经济状况的不平衡性,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五难”,即:召集党员召开支部大会难、组织党员开展活动难、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难、党员党费收缴难、部署落实任务难。这些困难已经成为社区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从社区党员的构成看,党员来源广、层次多、成分杂。目前,社区党员大致可划分为六种类型。一是社区原有党员。这部分党员人数较少,与党组织关系较为紧密,各项工作能够带头落实,且大多数是社区建设的骨干。二是离退休党员。这些党员对党组织的感情深厚,参加组织生活比较主动。但由于社区组建较晚,党的活动开展得少,离退休党员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三是企业下岗党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部分企业的关停破产,大量下岗党员进入社区,这部分党员面广量大,层次不一,既有普通工人,又有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他们由于生活方面的原因,有的不愿接触党组织,有的则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思想波动较大,普遍在心理上有失落感,这部分党员是社区党员管理的难点。四是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这部分党员把组织关系落到社区后就外出应聘打工,常年联系不上。五是外出务工党员。有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与组织长时间失去联系,对这些党员组织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不了解。六是外来务工党员。这部分党员不愿暴露身份,不主动靠近党组织。在当前的这种经济制度下,要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把这些党员都召集起来统一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是从社区党员的经济状况来看,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除离退休党员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少部分党员家庭生活基础比较好外,其他党员尤其是大部分下岗党员生活水平较低,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这部分党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为吃饭问题操劳,对参加组织活动劲头不高,也有极个别贫困党员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三是从社区党员的思想状况来看,党性观念强弱不一。从整体而言,大部分社区党员的党性观念仍然很强,期盼参加组织生活。但受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使,由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开始由理想信念转向经济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与党组织疏远。 二、加强社区各类党员管理,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对策及思考 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对党员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能否保持先进性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因此,只有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切实巩固和加强。 (一)加强教育,以思想素质的提高增强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保持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区党员层次复杂,思想状况差异较大的实际,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改进党员教育方法,从政治理论教育入手,辅之以其他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做到“两个结合”,把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与请专家学者授课相结合,真正解决社区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党员教育上,一是要坚持思想性。把重点放在净化心灵、塑造人品、增强党性上,着力强化党员意识、先锋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使党员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脉搏,体现与时俱进以求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活动必须联系实际,抓住社区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教育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参观、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活动,丰富党员生活,统一党员思想,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要突出特殊性。针对思想滑坡党员的实际,采取党组织和身边优秀党员实行结对帮教的措施,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扶持,从而为其重新树立坚定的党性信念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后进党员通过教育转化回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二)创新机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 社区党员成分比较复杂,职业分散,各类党员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对社区党员的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社区实际,区别不同类型,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先进性,扩大党组织的吸引力。 一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对在社区居住,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使之在开展社区服务、建设文明社区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管理方式,引导和督促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参与社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对下岗党员采取家访、交办任务、重点帮扶、定期听取汇报,注重与劳动部门联系,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措施,组织下岗党员开展自强创业,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离退休老党员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对流动党员实行联系卡制度,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做到不管党员流动到哪里,联系卡就要发放到哪里,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是实行党员联系制度。即,生活条件较好、参加活动正常的党员至少联系1名贫困党员或流动党员。建立党员 ,!联系卡,定期与被联系的党员沟通和反馈情况。 三是实行检查监督制度。通过发放监督表、设立意见箱,实行党员行为公示,发动居民对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进行监督,作为党员民主评议以及评选优秀党员的依据。 (三)培育载体,以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 “一个党员一面旗”。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是社区党组织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只有每个党员都成为旗帜,社区党组织才能形成巨大合力。因此,结合社区实际,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便于党员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把社区内各类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当前社区党建的重要任务。 第一,开展“双向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好支部活动,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多为党员解决困难、消除思想顾虑,而广大党员、特别是在职党员,在行使好党员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义务,在服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服务社区居民,达到“资源共享、共建共驻”的目的。 第二,开展“老年人发挥余热”工程。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根据这些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经历复杂、兴趣爱好广泛、从事岗位多样的特殊优势,组织老年人组成“科技宣传组”、“法制宣传组”、“理论宣传组”、“卫生监督组”、“文艺演出组”,利用双休天、节假日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反对邪教及封建迷信,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既发挥了老同志的余热、教育了广大社区居民;又是老年人参与了社区的建设,体现出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三,开展“党员示范户”活动。根据党员作用发挥的不同,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党员户作为“党员示范户”,并由上级党组织为其授牌。对“党员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两年一考核,凡是考核不达标的取消“党员示范户”资格,以此来带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先进性。 通过加强社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将社区创建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管理有序、服务优质、观念先进的新型社会。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严格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而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加上大批下岗职工等纳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在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这堂课,我和大家就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从三方面共同探讨一下,一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二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特点及对策;三是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几年,我们在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对社区党建特别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在业务上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很难划归某一行业进行管理。在党的建设上一般没有党组织,也不能依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党组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而随着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人员组成复杂,素质不一,对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调查表明,在新经济组织中,有的没建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其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其活动难以掌握,形成了新时期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而在一些社团组织中,成员活动的随意性、流动性较强,有些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其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难以掌握,而按隶属关系,社区又无权对其教育管理。总体看,在体制转轨、城市建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组织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区中,对社区的依赖性、渗透性都很强,因而对这些组织中党员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过阵地化管理,由社区党组织负责。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使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龄上看,有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20几岁的青年党员;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学毕业生,也有文盲。这些差异,客观上使得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比如,临江新市街道接收了16名退伍军人党员,单独建党支部有一定客观困难,他们就将这16名党员安排到一个居民委支部共同过组织生活,这个支部中的党员大多是退休党员,年龄最大的73岁,而退伍军人党员大多是20几岁,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就不高。而平时各街道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组织参观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拿流动党员来说,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流动党员共有89人,其中党组织能联系上的有52人;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仅有10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1.2%;能按时交纳党费的有63人,但多数需要党组织催交。在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79名流动党员中,短的几个月,长的达几年。这些党员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此外,有一些外地来我地打工的流动党员,既脱离于原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不想暴露党员身份,不填写“流动党员证”,不按要求转临时组织关系。此外,一部分退伍军人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到所居住的街道后,就外出打工,或再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到了转正期满时才找党组织要求转正。比如临江市街道接收的45名退伍军人党员中,能联系上的有37人,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仅12人。上述情况已成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华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四个“多样化”,带来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和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少数党员在其中“迷了路”,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如有的党员不辨是非,政治鉴别力不强,参与到“”组织中去;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还有一些党员思想认识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上,尤其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理解,对党组织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赞同、不配合、不支持;对我们党惩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如临江浴池破产时,将3名退休党员交到建国街道管理。街道党组织挨家挨户查找到这3名党员后,其中1人愣是不承认自己是党员。临江新市街道去年接收了临江食品公司一名下岗职工党员,党组织找他催交党费时,这名党员居然称:“你们给我一万元钱,我就交党费”。类似这样的党员,还能指望他们发挥什么作用呢?那么,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4、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状况远远不适应于党员大量增加的新形势。当前,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猛增,管理难度加大。但与此同时,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却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白山市41个居民委党支部中,单独有办公场所的仅6个,且面积狭小;合用办公的有9个;没有办公场所的有26个。这些没有场所的支部搞活动时,天热的时候在树下,天冷的时候到支委成员家。随着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人数日益增多,居民委党支部活动场所问题日益显得迫在眉睫。很难想象,连场所都没有,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二是居民委党支部人员配备不强,工作热情低落。这些年,居民委支部成员的配备一直过于老化,我市居民委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53.6岁。而由于这些年来居民委支部成员一直处于义务工作状态,相应的福利待遇等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支部成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尤其是支部书记难选。白山市41个居民委支部中,支部书记由委主任一肩挑的有18个委,委主任与支部书记分设的有23个委。年轻的和有能力的不愿干,认为白出力没啥意思。临江市兴隆街道的一个居民委选出一名叫徐英超的下岗职工党员担任委支部书记,但他干了三年就不干了,原因是徐英超开车行,当支部书记白出力还影响自家买卖。后来这个委又选了一名离休党员任支部书记,但干了没多久,又因有病不干了。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居民委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可以说是今后街道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社区不同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地域相对狭小,人员比较集中,人员的层次也比较相近,而社区管辖的地域相对广泛,管理对象居住分散,成份复杂,因而社区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就要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难得多,具体可概括为四个特点,即广泛性、复杂性、流动性、交叉性。 1、广泛性。广泛性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党员分布广泛,居住分散。我们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机关党员166人,街委企业党员12人,接收的出售、破产等企业党员20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53人,离退休党员336人,下岗职工党员44人,居民党员186人,外出流动党员89人,退伍军人党员110人。以上是总的分布情况。而具体到每一类,情况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机关党员中,既有街道本级的党员,又有驻街的派出所、法庭等单位的党员。从居住范围上看,大多比较分散,如八道江区通沟街道有的党员居住在市郊乡的车道岭村,平时到街道过组织生活需走十几里路。临江市新市街道6个居民委的58名党员组成1个联合支部,分布在1.5平方公里内。居民委党支部的设置情况也比较复杂,白山市共有156个居民委,但仅设了41个居民委党支部,其中,独立支部仅12个,而联合支部有29个。街道管理的党员所在单位的广泛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客观上会造成党内生活难以组织的状况。尤其是居民委联合支部开展党内活动时,居住偏僻的党员仅在路上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遇有临时性的传达文件等活动,通知都很困难。这种情况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设置居民委党支部,在加强居民委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组织生活方式,在时间、内容等方面做好事先安排。尤其对居民委联合党支部,集中过组织生活的次数可相对少一些,但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帮助其安排好组织生活的时间与内容,并强化党小组活动和党员自学,以保证在组织生活次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质量不降低。与此同时,要教育引导党员克服客观方面的困难,增强主观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按照党性原则保证组织生活质量。 2、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年龄不一、文化不同、职业不一、境界不等。从年龄方面看,白山市街道管理的1016名党员中,80岁以上的有18人,70岁至80岁的有137人,60岁到70岁的有157人,30岁以下的仅有122人。而60岁以上的312名老党员,应该属于体弱多病的一个群体,有人把这个群体概括为“老了没劲的,下床拄棍的,走道喘不上气的,不识几个大字的,活动下不了地的,吃饭掉饭粒的”。从文化层次看,学历最高的为大学,共有16人;学历最低的是文盲,有20人。从职业看,有机关干部党员,有企业党员,有个体户党员,有居民党员;有本街道辖区内的党员,也有外来流动党员,等等。从思想境界看,更是良莠不齐,有的党员甘于奉献,如居民委支部成员多数没有报酬,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认真组织党员活动;而有的党员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连一般群众都不如,如一些下岗职工党员牢骚满腹,到处发怨气,对党的改革政策不理解,下岗后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有的甚至“失踪”几年,组织上也找不到。也有一部分离退休党员,不愿意被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认为街道和社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原单位,因此不愿参加街道和社区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个别的为了不交党费,甚至提出退党。上述四个方面的复杂性,会给街道和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如年龄大的党员过组织生活比较困难,除客观上的年老体弱因素外,主观上“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容忽视,一些老党员认为自己岁数大了,在家颐养天年足矣,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丧失了年轻时奋发向上的劲头。上述复杂性要求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因类施教,绝不能搞“一刀切”。在年龄方面,要考虑到老党员的客观困难,必要时可“送文上门、送课上门”;在文化方面,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组织生活和活动,该深则深,该浅则浅,对文盲党员要以口头传达学习为主;在职业方面,要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围绕不同行业开展活动;在境界方面,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重点围绕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先进性教育,对重点对象实施重点教育。 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一部分外出流动,也有一部分为外入流动。这些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固定。我们白山市街道有89名外出流动的党员。而在老党员中,有一部分流动情况复杂,有的投奔子女,有的到发达地区打工。这些流动党员管理起来很困难,在第一部分中我已讲过,其中多数党员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而在流动的老党员中,有的到子女家中居住了好几年,组织关系也不转。如临江市三公里街道184名党员中,有25名老党员长期不在家,外出打工或投奔子女,尽管按时交党费,但不过组织生活,这些老党员外出时间均为一年以上,时间最长的达4年之久。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有的老党员到一些发达城市投奔子女时,因落户困难,而不落户就不给转接组织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以后会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尽快协调解决。那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当前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立流动档案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可通过邮寄学习资料、利用回家探亲补课等方式加强管理教育。在管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想方设法为流动党员及其家人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否则,口头说教效果不会太好。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我们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尽量保证每一个党员都不掉队。当然,对那些确实无视党性原则,长期不交纳党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而党组织反复教育无效的党员,该给党纪处理的还是要给。 4、交叉性。交叉性是指街道和社区管理的党员中,有工作单位的除主要由街道和社区管理教育外,这部分党员同时与本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同时还要受本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外出流动持有党员活动证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管理教育外,还要接受流动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有劣迹但尚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党员,除接受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帮教外,还要接受公安等部门的帮教。这些交叉关系客观上把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同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起来,使被管理对象具备了双重管理性。这种交叉性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互相推诿等现象。如临江林业局将130名退休工人党员划归三公里街道管理后,对这些党员的活动不再支持。有一次这些党员搞文艺活动时,需要接林业局的电源,但林业局不同意,街道多次找林业局协调,依然没办成,林业局让街道自行解决。还有一些单位特别是困难企业,纳入街道管理的职工党员生活有困难时,这些企业推到街道,让街道解决,而街道又无力解决。针对这种交叉性所带来的问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密切同相关单位的联系,工作中应增强主动性,主动沟通,主动联系,主动协调,同这些单位建立起一种融合、信任、平等、友好的关系,共同把党员管理教育好。 根据上述特点,按照中央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特别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具体讲,应着重做好4项工作。 1、实行分类管理。 就是按党员的从业性质和生活特点,分出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如在职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的管理、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管理、企业党员管理等等。应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一是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在职党员是指居民区内住户中的在职党员。这些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掌握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他们受单位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大多都有一定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将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因此,应对辖区内的在职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了解其特长。然后在居民区或楼洞中,按党章规定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居民排忧解难。如,聘请在职党员中的专家学者,为居民区的党员和居民讲课,作报告等,提高居民区党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改革开放使人员的流动日趋频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流必将更加广泛而深刻。“口袋档案”、应聘的外地离退休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农民打工人员等必将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这些流动党员有的不愿表露身份,有的工作不固定,有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大部分对原来的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和感情,形成人走关系在的局面。对这部分党员,应建立党员流动管理站。街道党工委将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档案。要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便于组织掌握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思想汇报等党内活动,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三是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并、改组使一部分企业职工党员下岗,这些下岗职工党员全部流入社区,给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部分党员,主要是组织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再就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党组织要尽力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场所和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四是强化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党员是社区宝贵的财富。这些党员,从事党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社区党组织忽视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将会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居民区离退休党员集中的地方可建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要把这些党员编在党的组织中,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五是加强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2、实行组织管理 应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提高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赋予街道和社区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一是成立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隶属于市(区)委,在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根据市(区)委的授权,对本街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实行领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促进街道和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选准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干部。市(区)委要严格把关,确实将能力强、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改变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街道是“养老”和干杂事的地方、有几个人干就行的观念,并不断改善街道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二是打基础,配强居委会领导班子。街道居委会领导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应尽快改变。首先是组织选派。由市(区)委组织部门在本市(区)范围内的青年后备干部中,重点选拔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任书记或主任。其次是面向社会招聘。近几年,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闲置在家,要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把其中德才兼备的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再次是从辖区内的离退休党员中选拔居委会支部书记。这些离退休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思想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党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熟悉党务工作。选派到领导岗位上以后,工作得心应手,劲头足,能打开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街道居民委干部处在社区党建工作第一线,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街道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重点加强对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培训。利用区、街党校和干部学校,每两三年对现职街道和居委会干部进行一次轮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政治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新任领导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另外还要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党风和廉政建设力度,改进干部作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实行制度管理 制度建设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要在健全必要的市(区)级领导包片、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议事、党建工作联系点,及完善、思想汇报、学习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建立务实的保障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尽可能为下岗职工党员尤其是有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再就业和克服困难,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街道党组织要把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作为评价党员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党员的社区意识,引导党员主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并将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互相依赖、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捕捉党员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工作的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并辅以相应的表彰措施,通过“文明市民”、“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4、实行活动管理 要寓教育管理于各项有激励性的活动之中,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将党员凝聚在一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活动主要应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开展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我为社区出把力”等活动。还要针对不同行业党员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如,在在职党员中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热心为社区服务。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夕阳增光彩”活动,引导他们成立治安巡逻小组,自觉维持小区的治安。社区党组织要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举办书法比赛,陶冶情操,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青年党员中开展“三争一比”活动,即:争先锋、争排头、争一流,比贡献。使广大青年党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总之,要通过活动管理有效地将社区党员组织起来,切实发挥不同层面党员的作用,促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关于社区党员教育,是与管理密不可分的。应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通过管理实现教育的目的。比如坚持学习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管理的范畴;时事政策报告也是学习制度的内在内容;一些纪念会、座谈会、交流会也是活动的方式。至于谈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管理的手段。总之,要把党员教育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党员教育问题在这不多讲。 三、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三大考验:第一,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实现祖国统一。第二,能否领导中国把实现工业化同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胜利地担当起这样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双重历史使命。第三,党本身能否在进入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新条件下,在国际国内新环境中,保持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要求的根本之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迎接新的考验、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一条大思路。“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集中论述了党的先进性。而要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社区党员,他们处于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他们能否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看,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居民成份复杂,社区内单位多,各种组织多,党员所在行业以及从事的职业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就必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发挥作用。当前,主要应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1、点─ 一人一岗。一人一岗主要是针对离退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减退、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倾向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征询意见,合理设置岗位。岗位设置要根据本居民区的实际,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依照党员人数的多少,居民区范围的大小,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设置岗位。一般以15个方面的岗位为宜,主要有:党的政策宣传、民事调解、便民服务、治安巡逻、帮教帮困、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墙门组长、青少年教育、计生监督、科普推广、文化体育、外来人口管理、护楼、门卫。二是坚持自愿申报,组织审批上岗。岗位确定后,在党员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居民委党支部进行集体研究,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对党员申报的岗位逐一审批。三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行为。要建立五项制度:第一,党员岗位活动卡制度。每个上岗党员都持有一本记录卡,详细记载岗位活动情况,以便支部检查;第二,汇报交流制度。每月党支部活动日,上岗党员要汇报一个月来的岗位活动情况;第三,交接岗制度。党员临时脱岗,要及时向支部说明并交回岗位,由支部另行安排人员上岗;第四,评比表彰制度。开展“红旗岗”评比活动,表彰活动分层次进行,区委、街道、居民委党支部每年分别表彰一次;第五,建档制度。建立“一人一岗”活动档案,做到党员岗位清,目标明,对党员受表彰情况及时归入档案。通过上述制度,规范“一人一岗”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市八道江区街道离退休党员每年受到区委表彰的就达5%以上。 2、线─党员责任区。把居民委划分成责任区后,安排党员包保来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街道会同居民委根据居民委大小,党员多少、责任大小等情况共同划分出责任区,党员多的,可将责任区划得小一些;党员少的,则将责任区划得大一些。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可按居民委划,也可按居民小组划,还可按小区划。但在划分过程中,要把区域大小与问题多少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少的,区域可大些,问题多的,区域可小些。二是确立出责任区包保内容。大体包括四大类:第一是社区服务,包括帮扶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街道公益事业等;第二是计划生育,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各类人口(流动人口、暂寄住人口、常住人口)的监督,协助计生人员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绿化美化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等;第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治安巡逻,暂、寄住人口及流动人员的排查,“两劳”释放及劣迹青年的帮教,家庭内部居民之间纠纷的调解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等。以上是四大类内容。但在具体划分各责任区包括内容时,还必须根据不同实际,哪些问题多,哪些责任大,就把哪些确立为包保重点,考核时作为重点。三是落实包保人。在划分出责任区、确立出亿保内容基础上,可先让党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自愿申报,街道和居民委再进行集体研究,确立出包保人。四是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指导。要完善五项制度:第一,报告制度。包保人每月向居民委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第二,征求居民意见制度。居民委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居民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三,联系制度。对重点包保对象,居民委支部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对街道内的重点包保对象,由街道党委成员联系;第四,检查制度。街道和居民委每半年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随时督查;第五,评比制度。街道和居民委年终对党员包保情况进行总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3、面─街企、街事、街军、街警共建。街道内各类单位多,这就要求街道党组织必须主动沟通,协调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建设“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机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组织和发动驻街道单位共建时,应以“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为纽带,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为前提,以“资源共享、成效同得”为目的,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民心工程”活动、“凝聚力工程”活动等。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组织行为落实为个人行动。街道与驻街单位联合开展某项活动时,目标、形式、方法确定后,最后要落实到党员身上,变成个人行为。这就要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使党员人人肩上有指标,将压力变成动力。二是要结成对子,开展竞赛。在共建活动中,将参加单位结成若干对子,展开竞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激励党员创先争优。东兴街道八委有一个小区,居民中,有街道的,也有浑江铁路的,小区建设成为一个难点,铁路不想投资,地方又缺少资金。后来,东兴街道主动与浑江铁路协商,最后达成由铁路和街道购买原材料,街道和居住在该小区的铁路离退休党员共同建设小区的协议。经双方党组织部署和发动,双方党员亲自搜集花种、移植树苗、取土、修花池、铺地砖、搭设休闲石台等,干了一个多月,终于将小区建设得美丽、优雅。 社区教育论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概述 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六、课程意义 考察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公民教育课程有三种形态:独立课程、渗透型课程、综合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将公民教育理念渗透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读本》,它是一种选修课程;江苏等省实施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课外活动;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没有鲜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船舶电气论文: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因素 摘 要:随着船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实现船舶的机电合一顺应了船舶业的发展。轮机管理员应该意识到只管机不管电的时代将要逝去,只懂机不懂电的轮机员难以顺应当今船舶机电设备的的管理。由于历史因素,很多的轮机员缺乏船电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电气设备故障处理方面比较弱,把握一切时机掌握船电知识,特别是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这是适应船舶电气设备的唯一解决方法。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气系统被广泛应用到船舶上。在建造船舶的过程中,应用到的电气设备也是越来越庞大和繁杂。船舶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整个船舶安全行驶有着密切联系,其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检测也在逐渐提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累积更多的故障因素,为检测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积累经验。本文剖析了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的故障因素,分享了几个比较常见的故障排查方法,仅供参考。 1学习船舶电气设备知识和常见故障的作用 电气设备是船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有着重大作用,船员应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的组成,了解船舶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常见因素和维修方法,这在船舶实际行驶中对可能出现的电气设备故障的检修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迅速的运转脑中的知识,进行故障检测,以最快速度找出发生故障的根源,及时处理问题,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 2引起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因素 2.1主配电板发生故障 第一,硬件故障。在电气系统运行中,主配电板常常处于震动中,在震动强度比较大和震动频率比较高的地方容易出现硬件设备的破损,严重的甚至整个面板都会破裂,进而导致电板不能正常使用。虽然在电板的连接部位有外壳防尘,但是不能完全防止被尘埃覆盖,灰尘阻碍了线路的连接,导致电板出现接触不实的现象,可能诱发短路。第二,系统故障。在电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会有电流穿过,当电流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电板出现故障。 2.2电动机发生故障 一般情况下,电气系统中电动机出现了故障,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出现故障的原因大都是电压不稳定,导致系统出现短路情况,进而引起的发电机温度升高,达到了发电机的承受温度的范围,进而导致发电机出现震动或冒烟等情况。此外,还需要注重的是,电气系统中的负载部分的堵塞致使运转容量超过一定的规定,进而导致运转中的转子和铁心产生硬件损害,这些都可能让发电机负荷过大,出现故障。 2.3发电机发生故障 第一,硬件故障。导致发电机磁场失衡的主要问题:发电机长久不用、内部电刷滑环接触不实、励磁机出现故障。当发电机组中的其中一环出现参数设置错误的时候,都可能会导致发电机出现逆功率障碍的现象。对发电机维护不合理,让发电机内部受潮,发电机内部的绝缘体严重磨损,以上三种情况都非常容易导致发电机产生绝缘不实的故障。除此之外,还需要提起重视的是,在船舶实际行驶过程中,机械的振动也是引发发电机电路裂开的主要因素。第二,电路系统故障。当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电路系统如果出现故障,导致电压供给不稳,可能是发电机电压出现了异常。 2.4电网系统出现故障 第一,在电力系统中,继电器主要是为了稳定电路,让电流维持在一定的额度。如果继电器出现故障或有关的硬件设备长久未检修,即使电气系统能够照常运转,但是继电器不会工作,没有办法保护电路的稳定。第二,在照明系统中,常常会出现绝缘电阻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如果没能及早处理,主配电板很可能因为电路负荷超载,进而出现短路现象。第三,电气设备在运转中如果触头温度和声音出现异常,停止时间过长,这些都表明继电器部件发生了故障,要及时检修。 3船舶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办法 3.1凭借经验进行检修 在对船舶进行日常检修的时候,船员要认真的做好检修记录,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船舶电气检修经验,对常见的故障因素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凭借经验进行检修是船舶电气设备检修中的常用方法。 3.2直观检测法 所谓的直观检测指的是检测人员根据电气设备呈现的直观症状,用眼睛查、耳朵听、鼻子嗅,手触,仪器测等找出故障原因。第一,眼睛看主要是对电气设备的外形和有关数据进行查看分析,看设备能否正常运转,进而了解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转状况。第二,耳朵听主要是认真听电气设备在运转中是否有异常的声响,一般情况下,好的运转情况下的声音比较小,并且听起来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第三,鼻子嗅主要是凭借人的嗅觉去判别设备在运D中是否有异味的产生,判断设备的温度是否正常,因为电气设备绝大部分都是绝缘体,在正常运转中没有异味,当温度超过一定额度,才会产生异味。第四,手触是维修人员用手去感觉电气设备,感受是否处于正常温度,设备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温度上升,凭借手触,判别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在这要提起注意,用手摸设备要注意安全,避免摸到带电部分,发生事故。第五,仪器测指的是在故障检测中用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测,用数据来判断电气设备的各项指标,进而判别是否出现问题。 结束语: 在引起船舶电气设备故障因素的检测中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维修人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简便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船舶安全行驶。维修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努力学习,正确对待船舶电气设备中的常见故障因素,熟练掌握各种检测方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确保船舶的正常运转。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查找与防治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船舶行业的发展要求,进行运行电气设备安全运作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文章就常见的船舶电气接地故障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相关查找措施及防治方案的制定,实现电气接地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适应现阶段船舶领域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船舶行业;接地故障;防治措施;故障问题 前言 在船舶行业发展过程中,电气接地故障是常见的工作问题,如果不能进行这类问题的解决,必然导致船舶电气设备的不稳定性运作,从而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状况。接地故障问题是船舶电气设备工作的常见问题,其具备一定的潜伏性,在工作场景中往往不被重视,这就不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运作,为了降低船舶工作的故障率,必须进行相关故障处理措施的优化。 1 接地类型及故障原因 (1)在船舶电气系统工作环节中,接地保护模块及接地故障模块是影响电气设备工作的关键性环节。接地保护主要包括屏蔽接地模式、保护接地模式、工作接地模式等,是船舶设备安全运作的重要保障,其实现了电缆护套、船体等的良好性的电气连接。接地故障主要受到绝缘电阻、金属导电、绝缘层状况、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为了促进船舶电气设备的稳定性运作,必须针对电气接地故障的原因展开分析,进行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 实践证明,影响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设备质量水平等。在船舶电气设备工作过程中,如果电缆线路、设备等的质量较差,就会提升绝缘层结构的破坏率,从而更容易出现绝缘层结构破坏状况,如果不能提升绝缘层结构的稳定性,就会提升接地故障率。从电气设备运作环境上来看,船舶长时期处于海上工作,海洋的湿度比较大,整体温度比较高,在这个过程中,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冲击及振动,因此电气设备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故障问题,比如电气设备绝缘体老化问题,这不利于降低电气接地故障率。 (2)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如果不能进行船舶电气接地故障的有效性解决,必然导致船舶设备运作上的问题,比如出现电火状况,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火灾问题,不利于船舶工作人员生命财产的维护,可能出现人员伤亡、船舶毁灭等状况。受到电气接地故障的影响,船舶电气线路容易出现短路的状况,这不利于提升船舶的运行安全性,容易出现船舶触角、船舶碰撞等问题。综合来看,船舶接地故障的整体危害性比较大,为了促进船舶工作的稳定运行,必须针对故障类型及原因展开分析,进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避免出现船舶安全事故。 2 故障查找及防治方法 (1)受到船舶整体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电气接地事故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故障查找方案的优化。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船舶电气接地设备都进行了绝缘保护仪器的安装,当电气设备产生时,这类仪器会发出警示,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查找及排除。 为了解决电气设备接地故障问题,必须进行接地事故范围的确定,首先需要进行故障位置的确定,这首先需要查看电气设备的运作状况,进行新安装电气设备的查看,检查其实际工作状况,进行相关电源的切断,做好故障原因的核查工作,一旦出现警报提醒,立即就故障部位展开排除,准确定位故障的产生范围。有必要时可以扩大故障的查找范围,在配电板上将设备电源切断,针对报警设备的警示信息展开诊断,进行电气阶段故障发生范围的大体确定。 在故障点查找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气接地事故发生范围的确定,针对事故类别作一个大体的了解,判断其是线路故障事故或设备故障问题。在故障解决过程中,首先需要断开相应的设备电源,通过对兆欧表的利用,进行绝缘电阻、电气线路等状况的监测,一般来说,电阻值相对较小或者零点阻的部位是故障的常发区域。在线路接地故障查找过程中,必须从故障点追查到线路内芯,深入排除线路内部的各个开关,通过对兆欧表的利用,进行线路电阻数值的对比及监测,进行低电阻线路的排除,确定接地故障线路的具体范围。 在电气设备接地故障查找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性方法的使用,一般来说,船舶上的主要电气设备包括通讯设备、照明设备、发电设备等。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导致发电机接地故障问题的因素诸多,比如河水、海水等的冲击及覆盖的影响,船上设备的受潮及被腐蚀状况的影响等。 (2)受到船舶实际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绝缘电阻性能可能出现下降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提升接地的实际效果。受到海上环境的影响,电动机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绝缘体处于长期受热的环境,其损坏效率加快,容易出现绝缘体断裂的状况。设备外壳与电动机接线点相连,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如果进线孔不能保障充分的密封性,就容易导致进水状况,从而降低设备接地效果。 在照明设备接地问题处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提升电源开关、灯具部件等的整体密封效果及质量,就容易导致设备内部进水状况,从而出现接地故障问题。在这类故障的解决^程中,需要进行各个电源开关的关闭,切断照明开关及照明电箱内开关,将所有端口进行断开,通过对检测设备的利用,进行线路及照明设备的测量,接地事故点一般为无绝缘电阻区域及绝缘电阻小的区域。通讯设备接地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与照明设备类似。 (3)为了适应现阶段船舶工作的要求,进行电气接地故障处理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做好电气设备的接地故障方案的制定工作。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电气管理的质量及安全性与电气工作者综合素质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有些船舶工作场景中,有些轮机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电气管理意识,容易导致电气接地故障问题的出现。实践证明,通过对船舶电气管理方案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电气接地故障率,适应现阶段船舶工作的要求。 为了提升船舶电气设备的运作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电气设备管理体系,做好电气绝缘电阻的定期测量工作。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影响,船舶设备容易出现受潮及被腐蚀状况,这不利于提升绝缘电阻性能。在测量环节中,如果绝缘电阻小于规定数值,就需要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提升电气设备的整体密封性,在潮湿环境或者露天环境工作中,不能去除设备上的密封条。为了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必须定期进行电气设备的更换及检修,做好电气设备防水外壳的恢复工作,提升其整体密封性,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性工作,避免绝缘体过热而出现的老化状况。在电缆周围进行电焊切割时,需要做好线缆的保护工作,提升接线的安装质量及安全性,避免出现电缆被刺破的问题。 受到船舶运行环境的影响,电气设备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相关处理措施的制定,确保船舶的安全运作,这可以进行隔离变压器的使用,做好高湿度环境下设备的二次隔离工作,提升设备的整体绝缘性能,降低电气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电气设备接地故障的有效性查找及排除,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性运作。这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重视,做好电气设备的养护维护及管理工作,实现对相关电气设备故障的提前预防,避免船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相关的故障问题。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船舶电气接地故障处理方案的优化,有利于提升船舶海上工作的整体效益及安全性,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优化船舶电气设备安全运作方案,定期做好电气设备的维修及更换工作,适应现阶段船舶行业的工作要求。 船舶电气论文:解析船舶电气设备偶发故障 [摘 要]由于船舶的结构设计紧凑,在船舶的全生命周期内电气设备随时会出现偶发性故障,影响到船舶的安全、稳定行驶。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以某一船舶建造期间发电机组只剩下励磁电压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解决偶发性故障,保证船舶电气设备的稳定。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偶l故障 船舶包括发电机组、主配电板等各种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故障。这种故障具有不可控、发生时间段、类型多样的特点,解决故障的难度也较大。即便如此,维修人员也应当认真查找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的使用性能。 一、故障分析 某船舶配置的相复励磁系统发电机组,在进行码头试验的过程中,发电机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了发电机组欠压报警、电压迅速下降、主开关跳闸的现象。对此,维修人员在详细检查过发电机组、主开关等设备后并无发现明显故障,在此启动后发电机组也能够正常运行。 要明确故障原因就要明确相复励磁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交流发电机励磁方式。一般情况下在应用这种系统时,还会配备辅助电压调节装置用来保证发电机的电压正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电机组建压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失败现象,影响到发电机组的正常使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发电机失磁和发电机电压为剩磁电压两种。 结合该船的发电机组的故障类型能够判断出,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励磁回路短路或断路,这样励磁绕组就无法得到励磁电流,这样整个相复励磁系统也无法形成正常回路,从而使得发电机组端的电压只剩下剩磁电压。为此,我们要对这种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确定。在经过维修人员的详细排查后发现,励磁系统回路中的某个短接片的紧固螺丝出现了松动现象。这时就有可能造成三种现象:一是励磁回路断路。当短接片松动时,其控制回路与电机回路的励磁电流出现异常,电路中的励磁电流也会消失,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剩下剩磁电压。对此,维修人员可以人为断开该点,并对发电机进行起机试验,这时发现发电机输出电压只剩下26伏特,故障现象得到重现。这就表明有可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故障。二是励磁回路接触电阻较大。当短接片松动但是还没有断开时,连接点就相当于一个大电阻,那么在当电阻值达到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变为零,同时也会使得发电机输出电压只剩下剩磁电压。为了验证这个结果,维修人员可以进行励磁回路接触不良的模拟试验。其主要试验方法是在励磁回路中串入不同电阻值的电阻,然后加载电压,而后对不同电阻值状况下的发电机输出电压和励磁电流进行测量,从而以此为基础判断当电阻值达到多大时,励磁回路的发电机输出电压会只剩下剩磁电压。据有关实验表明当电阻值达到2.7千欧时,其发电机输出电压会下降到30伏特左右。这也就表明,也有可能是励磁回路接触电阻太大造成了故障。三是励磁回路短路。 当在外力作用下,两块短接片短接时就会发生励磁回路短路现象,从而使得发电机组输出电压只有剩磁电压。由此可见,也有可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故障。 经过分析和排查之后能够发现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短接片造成的。在维修人员紧固短接片之后,再进行起停机试验,发现发电机电压正常,表明该故障得到了有效解决。由此可见,发电机组建压失败的偶发性故障有可能励磁回路线路问题,而并非是元器件问题。因为若是由元器件引发的故障,是不属于偶发性故障的。 二、偶发性故障解决方法分析 1.故障判定 偶发性故障通过简易的判定是无法确定故障原因,需要深入分析船舶电气设备的结构特征,而后根据电气设备的运行原理加以分析,大概确定故障原因,再加以分析和验证。 比如说最常用的经验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工作人员。从长期实践来看,经验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电气故障处理方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在平常做好维修保养工作记录,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能够电气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预判,尤其是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电气设备来说,经验法更加快捷。另外,短路法也是一种判断偶发性故障的方法。在上述偶发性故障的原因判定中,工作人员就用外力使短接片短接,判断是否会出现故障现象。在开关、继电器等组成的控制电路等偶发性故障判定中也可以尝试用短路法。此外,从上述判定方法中还能够发现工作人员还使用了试验法等方法进行偶发性故障的原因查找。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故障判定中,工作人员应当灵活选择判断方法,以确定故障点和故障原因。 2.偶发性故障的预防 偶发性故障的虽然不可控,但是去故障原因还是来自于电气设备内部和外部。比如说上述偶发性故障。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在建造初期,紧固短接片螺丝,就能有效避免偶发性故障。另外,天气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偶发性故障。对此,应当完善预防措施,减少偶发性故障的发生。 比如确保电气设备的清洁,避免灰尘影响到电气设备的运转;保持通风,避免电气设备因为高热而发生故障;保证电气设备连接的可靠性,并做好接地、屏蔽等工作;及时做好电气设备更换工作;加强电气设备的定期维修与养护,消除电气设备安全隐患。总之,应当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电气设备偶发性故障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若要提高船舶的电气设备偶发性故障处理效率,就要深入分析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电气设备故障,确保船舶正常行驶。这不仅是现代化船舶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小型船舶安全性的必然结果。 船舶电气论文:探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行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逐渐的实现节能化、自动化以及大型化。电气生产设计的工作变重了,地位也提高了,准确的电气生产设计是船舶各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索,促进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船舶设计 电气生产设计 基本流程 注意事项 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国际的公约法规以及船舶行业的相关规定,结合船舶设计的实际经验,符合人性化操作方面进行改进措施的提出,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促进船舶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电气生产设计的内涵和任务 电气生产设计是以详细设计作为基础,在电气安装工作图和管理图表上把设计、工艺、计划、质量以及生产数据全面的反应出来。它能够把电气设计、电气工艺以及电气管理进行融合,按照施工的区域以及工艺阶段对工艺准备进行开展,能够促进其他设备安装的相互协调,是电气施工的重要依据,使得工人能够依照图纸施工,管理人员根据它来制定生产作业的计划。电气生产设计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能够合理的解决电气设备的布置、安装的技术问题和施工方式,绘制出能够适合现场工艺要求而且能够有效率、有质量的电气技术性能图纸。二是为车间的生产提供管理方面的资料,如主干电缆册、分支电缆册、电装件制作表。 二、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 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现代化造船模式以及数字化造船理念不断的提出,TRIBON系统在船舶设计的领域里广泛得到使用。TRIBON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船体设计、舾装设计、管系设计、电缆设计以及船舱布置等很多内容,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融合,以计算机中构建的数字模型作为依据,得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施工生产图纸,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开展多用户的同时作业,数据能够及时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在TRIBON系统辅助下的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三、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在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图纸进行绘制之前,需要对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相关的图纸进行学习和深入了解,如了解详细设计的系统图,对总布置图以及绝缘布置图进行了解。在对图纸进行绘制以及工作安排时应当以合理预装作为基本原则,符合舾装转模,加强施工预装率的要求,设备的安装以及电缆通道应当尽量避免在分段的焊接缝处。比较完善的预舾装率能够节省施工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电气设备布置的设计绘图要领 ①、除了大型的落地式的设备以外,电气设备的安装应当尽量选择挂壁式。依据PSPC的要求,在船体液舱壁上不予许安装电气设备。如果无法避免需要安装底座支撑以及在船体板中间安装腹板。②、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和布置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设备的操作性以及拆装和检查维修,设备的门应当能够自由的开启。③、电气设备的布置应当原理蒸汽、油以及水等管子的接头部位和阀门处或者下方,避免设备被液体喷溅。针对一些露天的设备应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护工作,并且按照防护等级进行操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反映并且处理,一些布置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需要做好相应的防爆措施。④、电气设备的布置需要保证通道的畅通无阻,避免工作人员的绊脚或者碰撞。一般情况下,主要通道的宽度应该是80厘米,最小通道的宽度不能够低于60厘米。⑤、火警探头的设置应当远离通风管的出风口位置,感光式的火警探头周围不能够有障碍物。⑥、按照电气设备安装高度工艺和船舶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的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高度控制,特殊情况可以另外处理。⑦、在油柜的表面不能够安装电气设备,如果无法避免需要远离油柜10厘米,产生高温的设备坚决不予许在油柜附近布置。⑧、对主变压器、应急变压器以及艏侧推变压器进行吊码安装的检查,按照此项要求对机装和舾装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⑨对所有的电气设备的底座进行安装接地螺栓。⑩需要在机舱舷侧布置的设备,需要用船体的横剖面结构图对其进行投影,防止布置错误。 (二)、电气生产设计的设计绘图要领 ①、对于冷藏室,电缆应当采取明线铺设,电装件也采取明式安装。②、电缆在穿过冷藏室的隔热绝缘层时,电缆应当穿金属管,并且管子两端进行水密封处理。③、在居住舱室的电缆如果需要明线铺设,应当使用滞燃性的塑料管槽进行保护。④、如果需要在货舱、露天甲板等容易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进行电缆布置,需要对电缆进行设置电缆保护或者电缆管,保护电缆。⑤、在艏楼甲板和前桅之间进行电缆布置时不能够使用电缆框进行贯穿,应当使用镀锌钢管,而且长度不能够小于两米,并且在钢管的两端需要填料函进行密封处理,电缆管应该尽可能的布置在桅杆的后部。⑥、电缆的布置应当远离热源,在与蒸汽管或者热水管进行交叉时,电缆通道和热管绝缘材料之间相隔不能少于8厘米,如果电缆通道和蒸汽管或者热水管处于平行,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能少于10厘米。⑦、电缆的布置需要避开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的空间,例如氧气间、乙诀间、油漆间以及蓄电池室等。对于这些场所的照明电缆布置应当布置在钢管内,需要穿越仓壁时,应当保持其原来的密封性。⑧、电缆禁止从油舱中穿过,一般情况下水舱也不能穿越。如果无法避免可以使用单根无缝的钢管进行穿越敷设,保持管子和舱壁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做好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四、结语 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过程十分复杂,工作任务艰难而且需要细致处理,设计的好与坏会对船舶的制造时间以及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随着船舶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的推广是采用,对电气生产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船舶电气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去研究和探索,对生产设计进行深化研究,不断的促进计算机在生产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以能够适应船舶事业的发展。 船舶电气论文:试论电气设备在船舶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船舶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船舶事业能够体现出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电气设备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船舶的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在船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船舶制造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船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气设备 船舶生产 应用 随着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船舶制造业在不断发挥在那,电气设备在船舶的航行中非常重要。文中对船舶工业中电气设备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 一、船舶电机的应用 船舶电机的主要功能是把电能有效的转化为机械能,绝大部分的电动机利用磁场和电流的关系产生旋转力。电动机和发电机有很多的相似点,很多的电动机能够作为发电机使用。船舶电机能够通过直流电或者交流电进行供电,船舶电极能够分为AC电动机与DC电动机两种。交流电动机就是把交流电转换成机械能,一般情况下有两个组成部分:具有供应交流电而产生旋转磁场的线圈,称之为外部固定定子;接到输出电能的内部转子,主要是通过旋转磁场提供扭矩。这两种交流电动机的主要区别是转子类型的不同。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磁场是由感性电流产生的,转子需要比定子磁场转动的稍慢或者更快,达到提供感应电流的目的。同步电机不需要依靠感应,因此能够更加准确的在供电频率中进行多重旋转。通过滑环或者永磁体的直流电生成转子的磁场。有刷直流电机能够通过内部换向,固定永磁体以及旋转电磁铁从直流电源处生成转矩。电刷和弹簧把电流通过换向器传送到电动机内部转子的旋转线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在转子中使用旋转的永磁体,而且在电动机的外壳上运用固定电磁体,通过电机控制器把直流转化为交流。 二、船舶电站的应用 在船舶电站的系统内,对设备正常运行时进行探究和分析,把各项技术的数据作为参数,通过和故障设备的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对比并且分析,在对比的结果中发现故障发生的位置。这种类型的检验方式主要适合在定值校验的实测值和正常数值相差很大的过程中,而且并不能够准确的找出故障的原因和类型。如果运用此种方式对船舶电站的电磁型继电器的定值 进行校验时,如果实际测出的数值和整定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对喜爱能够它能够回路内的其他同类继电器即兴检测,把这两个的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存在运行的故障,不应当在第一次的检测之后就直接断定继电器不符合标准,或者就开始调整参数。船舶电站能够对故障线路进行统一的集中调试,能够对电站的大量节点进行保护,继电保护装置需要加强对容错性的建设。在主干线路的开关控制和线路自身的使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独立的开关能够把主线和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分割,方便对故障的解除。针对母线电路的保护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电路进行防治偶然性错误造成的系统判断错误。在同一个时间内,如果部分支线电路存在问题,相对应的支路能够代替其工作,并且保证同步性。 三、船舶水泵的应用 船舶泵是利用机械作用把流体、液体或者气体进行移动的装置。泵按照移动流体的方式能够分为三个类型:直接升力、位移和重力泵。泵通过一定的复式或者旋转式的操作,消耗一定的能量进行机械工作,它能够通过电力、发电机或者风力发电等多种能源进行操作。在外壳中只有一个叶轮旋转时,被称之为单级泵,在套管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叶轮旋转时,被称之为双级泵或者多级泵。船舶生产的经济性对上游操作具有吸引力,安装更加简单,能够降低设备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船舶液压机的应用 船舶液压机能够对船舶油箱的油量进行z测和控制。液压机是一个使用液压缸生成压缩力的装置,运用液压等效的机械杠杆。液压机利用的是Pascal原理,在整个封闭的系统中压力是永恒的。系统的其中一部分是用作泵的活塞,在较小的横截面上作用着适当的机械力;另外一部分则是面积较大的活塞,产生相对应较大的机械力。当任意一个活塞被向内推动时,由于流体是不能够被压缩的,因此,小活塞移动的体积和大活塞移置的体积是相同的。 五、船舶空气压缩机的应用 在船舶中所使用的压缩机一般分为密封式的、半密封式的或者开放式的,在密封式和大多数半密封式的压缩机中,对压缩机提供驱动的电动机都是集成的,而且需要在系统的加压气体包络内进行运行和操作。电动机的设计是在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运行并且由其进行冷却。密封式和半密封式的区别就在于密封式使用的一体式的焊接钢外壳,不能进行维护和维修,如果密封实效只能进行整件更换;半密封式采用的是带有垫圈盖的大型铸造金属外壳,能够打开进行维护或者更换电机和泵组件。两种类型的主要优点就是没有气体泄漏的路径。开放式的压缩机主要依靠轴密封件维持内部压力,而且这些轴密封件需要使用润滑剂在泵部件和密封件上进行喷溅来保持其密封效果。如果操作的频率不够,密封件上的润滑剂就会被蒸发,就会出现泄漏现象,导致系统不再起到作用需要再次的充电。通过两者的相比之下,船舶系统能够闲置多年而且能够在任意时间启动,而且不需要进行维护而且不用经历系统压力会有损失。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电动机的驱动器不能够进行维护和修理,如果发生电动机的失败就需要更换整个压缩机。同时烧坏的绕组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一定的污染,需要把系统完全抽空进行气体更换。 六、结语 在船舶生产的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制造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精准的数据和现代化的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研发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促进船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保证我国的海上安全和建设。在我国船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电气设备行业进行革新,保证我国船舶行业的自动化管理,促进我国船舶产业能够高效、高质的生产。 船舶电气论文:基于船舶电气设计的常见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交通运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交通的发展不仅仅是在陆路,更延伸到了空运海运等。水运交通的发展中也促进了船舶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船舶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现阶段,船舶行业正在朝着节能化、自动化、大型化发展,船舶电气设计工作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对设计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船舶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船舶的使命,按照船东和有关规则、规范的要求,设计出技术性能指标合理、经济性良好的船舶。鉴于此,本文是对船舶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计/常见问题 引言:近10年来,作者参加了几十艘船舶的审图、建造和检验,接触了多家船舶设计单位和设备厂家提供的电气图纸。从总体来看,船电图纸的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由于船东对船舶电气的重视程度和成本的控制,设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对法规的理解偏差等原因,船舶电气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船舶电气设计任务不明确 作者在日常建造检验和审图中发现,在设计一艘新船(这里主要指中小型船舶)时,船东与船舶设计单位很少拟定正式的《船舶设计任务书》,并严格按照《船舶设计任务书》各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导致整个设计条理性、合理性较差,前后矛盾的地方较多,后续不断修改和变更设计,为船舶的建造工作带了极大的麻烦。主要原因是船东对船舶电气的知识了解不多,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公司在大概明确船东的要求后,为图省事,一味去满足船检机构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或经验进行设计,与船东的沟通交流不够。明确设计任务,是提高船舶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船舶设计初期,制定合理可行的《船舶设计任务书》显得至关重要。通常可按照论证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或是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两种方式来考虑,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一旦设计阶段确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设计阶段工作内容开展设计,前一阶段设计未达到要求时,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二、船舶电气设备的选择随意性较大 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船舶设计单位会根据船东的要求,并结合规范,拟定《船舶电气设备明细表》。从实际情况来看,船东指定或是明确的设备并不多,大多数电气设备是设计单位根据船舶船用环境条件、外壳防护等级、电气参数等列出。不少设计单位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各方面的要求都满足了,但是常常忽略了电气设备厂家所生产的设备是否有更新和淘汰的情况,参考以前的情r设计时有出现。船舶电气设备种类较多,数目较大,大到发电机组,小到一个电气开关,由于设计公司在设计阶段未对具体的设备进行考察,导致采购设备时不是缺货就是无货的情况比比皆是。船舶工期不等人,只能修改设计,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成本。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船舶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船东、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考察,确保所列设备都能及时采购到位,防止因设备问题导致船舶建造周期增长的现象。 三、断路器的选择不够规范 船舶电气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断路器的正确选择问题,正确选择断路器能够为设备的选择性保护、连续性供电等提供保障。依据全船用电设备的数量、功率、电制等,对每路负载的断路器容量进行认真的核算,确定其选择的合理性。笔者在实际的审图和建造检验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型船舶,都没有进行短路电流计算。断路器的选择基本都是考虑保护性而忽略分断能力,导致在发生短路故障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对最接近故障点的保护电气进行切断,从而保障重要设备继续运转。同时,对断路器的过载保护、自动卸载等情况考虑较少。船舶电气和电子设备在设计中采用规格制定得偏松的电路保护器件,则设备将极易因功率冲击而遭到损坏并导致起火的灾难性后果,反之,如果采用规格制定得偏严的电路保护器件,将会引起令人生厌的频繁跳闸现象。为有效解决船舶电路保护器件的选择,电气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整船的电气设备情况,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认真思考,加大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既要保证电气设备不受到损害,又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在此,笔者建议,所有船舶都应进行短路电流计算,为船舶电气设备保护电器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船舶电气设计与船体、轮机设计各自为阵 船舶电气设计是船舶设计的一部分,但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船体、轮机设计密不可分的。作者在对一艘船舶200T油船的电气图纸进行审查时发现,船舶电气设计满足现行法规的要求,但与船体、轮机进行会审时,由于船、机、电图纸中所描述的航区、海区等不一致,主电源、无线电、航行设备的配备问题马上凸显出来。更有消防泵功率为5kw,而驱动消防泵的电机只有4.5kw的现象。随即将全套图纸退省,要求船机电设计人员统一核定后再提交。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船舶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各自为阵,没有认识到船舶设计是一个整体工作,任何看似合理合规的独立设计,在综合船机电设计来看,都显得错漏百出。为使船舶电气设计更加合理有效,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船舶总体设计任务的同时,对于和船体、轮机专业交叉的部分,应积极与其他设计人员沟通协调,并及时作出调整,确保图纸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能和其他专业设计完美配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船舶电气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船舶整体设计的质量。那么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对影响因素的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确保船舶电气设计更好地为船舶安全航行服务。 船舶电气论文: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探讨 摘要:船舶事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改造与优化,在信息技术时代,与机电设备的高效融合是船舶在新时期发展的成果。在电气设备的配合发展背景下,现代化船舶行业呈现出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机电合一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极具优势的进步关键。文章对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日新月异的进步态势成为现代船舶电气化、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气设备的研发以及投入使用越来越成为现代船舶发展的关键点。据有关资料可知,船舶中的电气设备主要包括船用变压器、开关柜、CESC系列岸电箱、控制台、CEDP系列分配电箱、主配电板以及应急配电板、海洋平台变压器等。这些电气设备在内的管控工作对于整个船舶行业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呈系列化、通用化以及模块化的态势处于发展过程中。在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的研发与改进工作中,维修及其决策方法作为整个电气系统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高水平自动化、科学化以及动态化的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养护体系,就成为相关专家与学者探讨的热点。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践经验,从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的必要性与现状入手,对其具体方法展开进一步论述。 1 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机电设备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现代化的船舶行业而言,其具备研发与应用的时代价值。任何一个机电系统都包括零部件的选用与优化、系统构架、系统操作与管理以及机电设备维护等环节,其中维修以及维修决策对于船舶的气设备来说不仅具有维持其正常运作保障船舶质量安全的作用,同时对于整个船舶电气设备的先进性发展也同样存在推动性价值。在现代的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主要包括周期性维修以及状态维修两种维修策略。其中,周期性维修属于定期检修工作的一种,是我国长期使用的、较为传统的维修途径。具体而言,周期性维修主要分为计划大修以及预防维修两个策略;其以既定的检修项目标准与流程为依据开展维修工作,且未到检修日期不进行相关的维修探查。计划大修所覆盖的维修方面极广,将带来一次规模较大的成本支出,且不一定能获取相应的检修效益。周期性维修的具体内容相对固化,不利于新问题、弊病的检出,可见传统的维修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也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 另一种维修模式即相对新兴的状态维修策略。状态维修模式属于动态检修体系的一种,其主要检修依据为具体的船舶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具有实时性、连续性以及可靠性,相较于传统的周期维修模式更科学、合理。其中,对于状态维修模式而言,在线状态的监测是核心,如何在设备的运作过程中提高监测的真实有效性,是状态检修的关键。具体来说,状态维修中应注意的工作内容包括监测的频率、范围、时间点参数设置、应急的可能性等方面,尤其要关注故障可能性检出时间与设备故障时间的监测,从而为整个维修策略的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若船舶的电气设备不在常规的检修环节中发生故障或者设备的故障风险并不存在时间的相关性,此时状态维修则需要与周期维修策略相结合,进而提高整个维修决策的有效性。另外,除了周期性维修以及状态维修以外,为了提高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的全面性与有效性,相关部门还可以指定常规的重点设备检修策略,对于故障频发、联动性特征强、对于设备正常运作十分重要的部分进行主动检修,对于相对次要且不会带来致命损害的部分则进行故障后检修。 总而言之,现代船舶的电气设备对于其安全使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真正有效的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应该包括定期与实时维修、主动与被动维修、故障检修与预防检修等在内的维修策略方案,只有将各种可能性的检修应对策略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维修体系的发展,也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维修决策体系,充分提高日常电气设备维修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才能真正促使船舶的电气设备运行长期处于最优状态,并达到在优化船舶电气设备维修成本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其运行安全与效益的目的。 2 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方法总览 电气设备是现代船舶正常有效运作的重要部分,其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要求相应的日常维修工作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技术性。笔者认为,要提高现代传播电气设备的维修效率,应从决策计划出发重点关注包括维修前的准备、检修原则与流程、检修的具体方法三方面,具体如下: 2.1 维修前的安全措施准备工作 船舶的电气设备属于高强度的机电设备,其运行需要较大规模的电力能源支持,且整个设备体系结构复杂,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笔者认为,在开展日常的维修决策工作前,必须首先做好安全措施的准备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其中可包括:(1)保证在断电状态下进行故障检修,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启电气护罩,并做好重要的安全标识工作,以避免出现非检修人员失误触电的事故;(2)确保整个电气设备的维修工作一直处于足够的照明状态下,若需使用手提灯进行检修工作,应将手提灯的电压时刻控制在安全值范围中,并在必要时对手提灯的灯泡进行护罩设置;(3)检修人员一定要对检修环境进行重复排查,确保检修工作附近无不相关人员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带电测试;(4)为了保证检修人员的工作安全,在进行带电检修的过程中,应配备一名专业人员进行应急辅助,确保当不良情况发生时能及时帮助切断电源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2.2 船舶电气设备的故障排除原则及流程 船舶的电气设备检修属于一项体系工作,具有其一定的结构性,要求工作人员根据其固有的规律以及检修的效率采取相应的检修策略。笔者认为,电气设备的故障排查首先应遵循三个必要原则,分别为先易后难原则、先动后静原则以及先外后内原则。(1)先易后难要求检修人员先从相对简单的部分入手进行检查,包括控制回路的测量、保险丝的检测等,对于结构复杂的部分应从结构简单的入手进行拆检,并在此基础上先从故障可能性大的入手进行拆检;(2)先动后静原则要求检修人员对在运行状态的设备先进行检修,包括隔离开关、机械运动的相关设备部分等;(3)先外后内原则要求检修人员从故障可能性较高的外部结构入手进行检修,如限位开关、动作元件以及传感器等。总之,遵循相应的故障检修原则有助于提高维修工作的有效性,避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 此外,船舶的电气设备一般流程可参照以下模式:(1)设备的故障情况表述;(2)提取电气设备相关线路图与资料;(3)讨论设备的故障因素;(4)故障定位;(5)制定拆检设备的具体维修计划;(6)维修;(7)修复并试验。根据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的具体情况可对该流程进行细化以及具体优化。 2.3 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的若干方法 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笔者总结了现代船舶电气设备维修决策的若干方法,包括直观法、比较法、短路法以及经验故障排除法。(1)直观法指检修人员通过对电气设备包括看、摸、听、闻等感官检验途径进行的初步故障判定,其中看包括电气设备外观是否平整、颜色是否异常,听设备运作时机组声音是否异常,闻设备运作时是否存在异常气味,摸设备运作中是否存在异常颤动并判断其运作温度等;(2)比较法即检修人员在进行故障的排查过程中,在疑似故障的元件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换,若替代元件造成设备运行差异,则可判定为故障并进行进一步排查。一般来说,现代船舶的电气设备具体元件结构均具有其备用材料,因此灵活采用替代法有助于提高检修的效率;(3)短路法是电气维修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其主要旨在通过对包括开关、继电器、接触器触点等构成的电路排查进行检修,由此检出故障。一般来说,检修人员可通过将鳄鱼夹等工具进行疑似故障触电连接,在故障消失时可判断该设备部分存在故障,应对接触不良的电气元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在采用短路法时,要保证检查后的短接线材料拆除,避免短接线造成电气设备运作风险的情况发生;(4)经验故障排除法是以检修人员的固有技术经验为基础的维修策略,该策略对检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维修人员也只有在长期的维修实践、记录、学习以及总结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维修工作,相关企业应注意培养该类型的工作人员,以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维修队伍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行业作为社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的基A动力,其研发技术、质量以及安全等均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船舶电气化的发展,电气设备的结构复杂化、技术先进化趋势对维修工作提出了新时期的难题。因此,将传统的周期性维修与自动化的状态维修、综合维修策略相结合,在安全保障、标准以及原则基础上不断对维修决策的方法进行实践、总结、尝试与创新,是船舶电气设备正常有效运作的发展动力。只有不断对船舶电气化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才能真正提高维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而为船舶运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生产设计 [摘 要]以64000DWT散货船电气生产设计为例,叙述电装生产设计内容及流程和特点,及设计注意事项。 [关键词]电气;生产设计 1 电气专业生产设计介绍 电气生产设计是在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工艺、计划、质量、生产管理数据全面反映到电气安装工作图和管理图表中的设计过程。强调按施工区域、工艺阶段进行一系列的工艺准备,并能与其他设备安装之间进行协调,从而成为指导电气施工的主要依据,使工人能按图施工,管理人员能按照它来具体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主要任务有两项: 合理解决电气设备布置安装技术问题及施工方法,绘制适合现场的工艺要求。 为生产提供管理资料,如主电缆册、电装件制作图,电气综合布置图、各种托盘表等。 2 电气生产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电装生产设计图纸的设计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一般情况下应作如下准备工作。 2.1 电装生产设计标准 要做好电装生产设计,必充分使用现有的各种标准。目前,各厂制定或遵循的有关电装生产设计标准基本按照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船用标准,具体如下: 基础标准。船舶生产设计图样与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船舶管系和电缆贯通在桁材、复板、甲板、舱壁处开孔设计准则,船舶电气平面图图形符号电力、照明及附件等。 设计标准。导电系统图设计要领,专业舱室综合布置图设计要领,电缆敷设技术要求,电缆安装件,电缆贯穿件,电气设备安装件。 工艺标准。船舶电气设备安装工艺,船舶电缆敷设工艺,船舶电气安装质量标准。 2.2 规范资料 了解所造船舶的船级和船籍及其有关的规范、规则等。涉及电气主要规范和规则有:各船级社海船规范,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及其修正案等。 电装设计时电气专业的详细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有关资料应完整、齐全。 与电装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主要图纸:船体总布置、机舱布置、分段划分图、家具布置图、舱室布置图、绝缘敷料图、防火分割图。 3 电气专业生产设计的流程 TRIBON系统在船舶设计中广泛应用。该系统集船体、舾装、机电于一体,可生成符合用户要求的施工生产图纸,同时多用户同时作业,数据及时更新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流程:(图1) 4 电气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在绘制电气生产设计图纸前,需要学习了解与本船电气生产设计相关的图纸,如详细设计的系统图、绝缘布置图、总布置图等。 4.1 布置电气设备 (1)电气设备尽量选用壁式安装,底座尽量低,大型的落地式设备除外。(2)在布置电气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可操作性,拆装和检修方便,设备的门能够自由开启。(3)电气设备不应布置在蒸汽、油、水等管子接头部位和阀门等易喷溅物件的下方。露天设备要注意电气设备的IP等级,布置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均应有防爆措施。(4)电气设备的布置不应防碍走道的通行,一般主要通道的宽度应大于800mm,最小600mm。(5)火井探头的布置应远离出风口,感光式火井探头周围不应有障碍物。(6)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按公司制定的厂标设计,特殊情况另作处理。(7)电气设备尽量不要布置在油舱表面,若必须安装时,则设备后壁距油舱壁的距离应大于70mm。(8)检查变压器、泵浦、等需要维护的设备上是否安装吊码。(9)布置在机舱舷侧的电气设备,必须用船体横剖面结构图来进行投影,防止因肋骨线形变化而造成布置错误。 4.2 布置电缆支撑件 (1)根据全船电缆走向图预先占位布置全船主干电缆托架,要注意电缆通道尽可能地直线敷设,并保持高度一致;双路供电的设备,互为备用的设备,发电机,舵机、应急消防泵的电缆托架设计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置;规范要求的主干电缆不能穿越的区域及舱室,设计时必须要严格遵守。 (2)根据详细设计图纸,制定详细的电缆统计表格,分区域分别计算出区域的电缆型号及数量,用来确定各个区域托架的实际宽度;配电板、集控台、驾控台等电缆密集设备下方的托架需仔细核对电缆数量及型号,确保托架及穿舱件大小合适且便于电缆敷设和绑扎。(3)考虑船体结构并与通风、机管专业协调,确定托架是否在大梁上开孔安装,至此完成各区域的托架最终定位。(4)根据船体桁材的高度,确定各层甲板使用的扁铁脚高基准,并尽可能少的在船体结构上开孔。(5)考虑设备的位置及线路连接,确定扁铁的宽度,并延伸至设备附近。 4.3 电缆设计 (1)由两路供电的电气设备和两套相同功能电气设备的电缆走向,应尽可能分开布置。(2)多台主发电机的电缆应分为多路敷设并尽可能相互远离 (3)操舵系统的两路电缆,至少有一路不能在机舱通过,两路电缆路径完全分开。(4)与机舱电气设备无关的应急电源,原则上不能在机舱区域通过,如不能避免,应选用防火电缆。 (5)应急发电机室内的电缆,布线时不能跨越本舱室。(6)本质安全电缆应严格与其他电缆分开布线。(7)与分油机室、厨房冷藏场所无关的电缆,应避免在这些舱室穿越。(8)电缆应避免穿越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的场所,如氧气间、乙炔间、油漆间、蓄电池室等。对这些舱室内必不可少的照明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内,金属管穿越舱壁时,应保持其原有的密封性能。 5 结束语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缆的型号及数量成倍增加,对电装生产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地对电气生产设计进行优化,研究计算机辅助软件在电装生产设计中的应用,以适应现代化造船事业的需要。 作者简介 朱斌(1983-)男,江苏江都,主要从事船舶电气方面的工作。 吴志友(1981-)男,江苏江都,主要从事船舶电气方面的工作。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船舶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及其原因,一旦l生故障,要做到及时检修处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进而研究了相关的检修方法,希望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电气故障;检修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船舶的电气化程度也是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对于常见的故障要做到明确分析,掌握故障原因,以实现及时的检修处理。 一、常见的船舶电气故障 (1)短路故障。大多数情况下,设备发生短路多是由设备的内部原因引起,比如有两条线路短接,从而造成正常电流旁路。主要表现为,电路中的电阻变小,形成过大的电流。一般会导致:发热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冒烟。 (2)开路故障。一般导致开路的原因多是电路的不完备。比如,发生开路时,设备的电路被切断,造成电路无法通路。发生开路,就表示电阻无限大,电流为零,一般会导致:电阻无限大、设备难以正常运行。 (3)接地故障。电气运行中元器件的绝缘性能不佳或某些设备设置不合理都会引发接地故障,这会造成电路流通异常。比如,电动机的某些绕组和机架出现电接触时,就会导致接地故障。从理论上来讲,接地与上面提到的短路类似,接地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呈现出的特点更加明显。多数情况下,短路所造成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某些元器件不能正常工作,进而引发电路断开;而在接地时则不一样,因为是间接旁路,因此有关元器件会继续工作,但效果不好,还会形成异常的电流等。此外,发生接地故障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缺乏科学的接地故障保护器的情况下,由于电路元件仍在工作,因此非常易于出现操作人员被电击的危险。 一般来说,发生接地故障的原因是导线绝缘性能失效、发生收缩或是元件设置错误等,出现接地故障时会导致:电流等的数值异常,发生电击危险,引起接地故障断路器等的长期性断开。 (4)机械故障。设备发生机械故障多是因为,元件过度损伤、违背操作规范或是使用不当所引起的电气设备中的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比如,传动带断裂、元件磨损、外壳损伤以及运行中断等都是较为易发的机械故障。机械故障一般会导致:出现噪音、运转异常、电路不能正常运行等。 二、船舶电气故障的检修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般会把故障检修分成如下三个步骤,即是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以及最终决策。依照这三个步骤来操作,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否则,就非常易于发生错误的判定,从而引发某些意外出现,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正常工作,导致某些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遇到熔丝熔断的情况下,就马上不作思考的换上新的熔丝,如此做的结果就是再次发生熔断,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未对熔丝熔断这一情况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做船舶电气故障检修时,要依照上面提到的三个步骤来处理。首先,是分析情况,即是遇到故障,不要慌张,仔细研究故障现象,分析故障特点。其次,即是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明确引发故障的原因,如果明确了故障发生的原因,那么最后就是提出各类处理方案或提出可供选用的检修方法,即给出最终决策。在发生船舶电气故障时,依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检修处理,是合格故障维修人员所要具有的素质。 一般情况下,分析船舶电气故障原因,最终目标在于定位发生故障位置,那么能够采用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自身的感受及工作经验。而且大部分的故障都能够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发现,比如,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不过,我们绝对不能只是依靠自身感觉来明确故障原因,那么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故障检测方法,而应用何种方法,要看当时的故障情况以及表现出的特征。下面探讨一下几种常用的检修方法。 (1)对电压的测量。对电压的测量要使用电压表等来实现。如果测量值为零,则表明发生了短路,如果测量值不是零,而数值又非常小的时候,则是有短路器件存在。 (2)对电流的测量。对电流的测量要使用电流表等来实现。通过对测量值的分析,能够发现电路中的常见故障,比如短路、开路等情况。 (3)对电阻的测量。对电阻的测量则要使用欧姆表等来实现,通过对测量值的分析,能够发现电路是不是出现了短路、开路等故障。这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测量之前,记得完全断开电源。 (4)置换。它指的是使用一个新的元件来代替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元件。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有效的节省时间、简便易行。不过也有着一定的风险性,比如用一个好的元件代替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元件,而导致故障的原因并不是这一元件,就有可能把好的元件烧坏。 (5)桥接。假如发现某一元件有可能出现故障,通过跳过有可能出现故障元件而用一个新的元件实现跨接。假如使用这一方法后,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那么我们找到故障原因了。该种方法与“置换”比较像。不过这一方法只能用在开路元件中,对某些短路元件并不能使用。 (6)再次焊接、设置与校正。这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用,假如某个元器件常常出现电气焊接不良的情况,就需要用专用电烙铁等将相应的焊接点再次焊接,如此就能够排除故障了。 以上谈到的几种常用的检修方法,可以在发生船舶电气故障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对应分析,只要准确找到引起故障的原因,就能迅速解决电气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船舶电气论文:关于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造船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船舶应用在运输、工程、渔业中,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使用电力来推动,因此说我们需要加大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力度,通过严格的管理与高水平的维修保养,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先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依据进行简要描述,继而对船舶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和维修保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管理;依据;维修保养 前言 船舶始终在海面上航行,高温、潮湿的环境对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非常不利,因此在船舶中应用的电气设备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在性能、安装以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部分重要的电气设备还必须符合相关国际安全公约的规定,并且由于船舶航行过程中会受到波浪的冲击,船舶会发生明显的摇摆振动,因此无论是安装还是运行都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依据 在茫茫的大海上,保证船舶电气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保障海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非常重要。因此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必须承担起设备管理的重要责任,对设备的运行原理、技术参数等有着充分的了解,具体职责如下: 1.熟悉、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能够迅速对按照要求找到设备对其进行维护; 2.能够正确操作、使用每台电气设备,保证设备的规范使用; 3.定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分析,以便开展科学的管理; 4.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判断故障来源,并作出针对性的处理; 5.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做出部分整修,并向修理单位提出任务要求,保证修理可行性; 6.能够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对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7.对于不合理的设备能够及时整改,并在后期验收环节进行严格管控。 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管理标准,由于国际贸易的逐步频繁,该标准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国家采纳和使用,我们要在遵循IEC标准的同时,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标准,在保养过程中结合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好维护工作。现阶段船舶中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相关技术的革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相关的维护细则却未完善,因此相关部门急需总结、完善相关管理细则,提高电气设备的管理水平。 二、船舶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虽然我国造船业在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十分喜人,但是在船舶维修工作中始终存在问题,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就是其中最为显著地一个。船舶的建造、维修都需要极强的技术性,特别是在维修的过程中,如果维修技术人员不能彻底掌握专业技术,则会导致船舶的电气设备故障隐患被掩盖,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够保证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2.缺少自主检查工作 现阶段,在开展船舶维修工作时,缺少自主检查也是导致维修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通过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保障船舶安全行驶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期的维修费用。因此我们必须定期对船舶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更严重问题的产生。 3.烟尘过多 在轮机设备中,存在大量的排气管道以及排气阀,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维修保养过程中对其进行定期的清理,特别是主机排气阀的清理工作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及时清理排气流道以及排气阀内的灰尘,提升水冷效果、控制燃烧物数量、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现阶段传统的清理工作都是依靠机组维修人员使用铲尘设备以及刮刀对阀门和流道进行清理,不仅方法比较落后,还会损伤流道表面、降低设备稳定性,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工。效率比非常低。 三、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策略 1.健全管理、维修体系 坚持科学、正规的维修工作是提高船舶电气设备维修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质量。我们需要根据船舶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在明确任务、技术指标以及装备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制定电气设备长期的质量管理规划,并以此作为日后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重点做好新型船舶电气设备维修方面的法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相关软件的开发工作,为科学管理与高效维修保养做好基础。 2.定期检修 船舶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并根据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技术,以实现降低故障率、事故率的目的。通常来说,我们将船舶电气设备的维修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不影响船舶航行的小修作业,另一种是需要停航甚至是进坞的大修工作。我们需要在保证船舶适航性的前提下,Q定每个维修期的停航维修船舶数量以及各船的维修安排工作,实现适航船舶数量的最大化。最后,我们在进行船队维修规划时,需要将船舶的应急故障维修以及船坞资源受限时的维修规划作为研究重点。 3.故障维修 在船舶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后,我们需要迅速判明故障原因,找出故障原件,首先使用元器件替换法,在保证船舶电子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维修。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由于设备厂家众多,元器件的更新也较快,找出完全匹配的元器件较为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极性相同、参数相同并且材料也相同的代替原件,并对其进行测试,选取工作状态最好的元器件。在电路板出现故障时,首先应使用原装的电路板进行替换,如果没有原装电路板时,我们应使用改制法进行维修。总之,在电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方法就是使用原装电器元件进行替换,实在无法找到时应使用相似元器件进行改制。对于全封闭的电路需要根据原理、参数以及功能等进行推断,然后设计出相似的电路进行替代,实现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维修的目标。在故障排除后,我们还需要对故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及时予以排除,避免故障的再次发生。 4.加强清理 传统的清灰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还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我们应改变思路,借用清水进行清理。在清水清灰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适当添加清洁剂,提高清灰效果。使用清水清理阀门与流道的方法不仅效率高,还不会对周围环境以及作业人员的衣着造成污染,因此使用效果非常好,但是应注意的是在一些残留油垢的位置由于水无法与油互溶,很可能起不到有效的清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清水清灰会在表面留下水渍,极易导致生锈,因此我们可以在表面适当喷洒机油。 5.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船舶电气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我们需要保证作业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原理,并通过不断总结、完善管理细则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应通过组织学习各类标准规范的方式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并通过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非常恶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以及定期的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上述管理和维修保养策略的探讨,希望能够确保船舶中电气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避免故障的发生,为船舶中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船舶电气论文:探析船舶电气对内河船舶航行安全方面的影响 摘 要:在内河航运发展中,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一旦在航行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那么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船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形成威胁。近些年为了有效降低航运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逐渐在内河航运中增设了船舶电气与无线电,通过这些设备来增加船只之间的沟通指挥塔与船只的沟通,方便及时化解潜在的交通问题,提高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本文就围绕船舶电气对内河船舶航行安全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船舶电气的使用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河船舶;船舶电气;安全性;影响;分析 近些年,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内河航运迅速发展起来,并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航运大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控制,导致航行过程中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内河航运的发展形成了冲击。为了避免航运安全方面的问题继续恶化,我国结合当前通讯技术,于内河航运中增设了电气设备与无线电设备,并成功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为我国的内河航运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确保船舶航运安全性的海上交通规则 正如地面交通,水路交通运输也有其必须遵守的海上交通法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避碰规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来传递信号形式的交通信息。若依照人类的感官认知对信息分类,则有属于视觉信息的救生圈、视觉灯光信号、自亮漂浮灯、救生灯等,以及属于听觉信号的号笛、号锣、号钟、声响火箭等;若依据信号的作用功能分类,可分为航行用信号、通信用信号和救助用信号三类。其中的烟雾信号还可细分为白色火焰、红色火焰和橙光灯雾,声响信号包括声响火箭和声响榴弹;除此之外,航运交通信号还可依据光的照明性质分为定光灯和闪光灯:定光灯包括桅灯、舷灯、环照灯以及尾灯,闪光灯包含通信信号灯、黄色闪光灯(气垫船专用)以及围网渔船额外使用的信号灯。 二、船舶电气基本要求 船舶对电气设备的基本要求有安全性要求,具备应急设备,绝缘接地以及电线铺设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而言,安全性要求即要求在船舶电气设备中安装安全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易爆气体、可燃粉尘等危险性物质,同时,用于制造电气设备的材料本身应防火;设备周围应安装灭火器等应急设备,在所有应急设备中,应急照明灯和应急报警设备是船舶电气系统中必须具备的装备,船舶各处均应安装照明灯并在灯上标出醒目的专用标记,应急报警设备的控制器安装位置应特别醒目且在附近张贴操作说明,以便在危险发生时能令逃生人员快速辨认并明白如何操作。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所有应急设备的防护等级都应达到国际标准;安全起见,所有电气设备应考虑提高其绝缘与接地传导性能。在线缆表面等处应有绝缘设备检测提醒,并且这些设备应达到公认的标准。用电设备都应有接地措施,以避免潜在的危险,且接地应达到国家标准;在铺设电线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某些危险性区域,当电线必须穿过这些区域时,必须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 三、船舶电气常见故障以及危害性分析 船舶电气系统故障的最常见的四个原因是短路,开路,绝缘不良导致的接地故障以及电气设备物理部件发生的机械故障。其中,船舶电气的绝缘性不佳是影响船舶电气正常工作的首要因素,因此以下对船舶电气绝缘性进行细致分析。同陆地上交通环境相比,船舶所处的环境导致其电气系统的绝缘性受到更大的威胁,因为船舶电气会长期处在高湿度、高温、多油F、振动频繁、多霉菌、多粉尘的不良环境之中,因此其绝缘性易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坏。 1.绝缘材料老化导致船舶电气绝缘性不良 船舶电气的绝缘材料多是利用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由于是经过不断分解、氧化聚合以及挥发过程而形成因此其极易变潮、变脆,因此减弱绝缘性,尤其是高温条件更会加速材料的老化。 2.电介质击穿 电介质击穿是指绝缘材料完全失去绝缘性而变成导体的情况,电介质击穿分为电力场作用导致的材料结构破坏以及绝缘体性能变化、放热过多导致的击穿。 3.船舶电气设备长霉 长霉问题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较为多见,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夏季节,严重者可出现白色绒毛状的霉菌,其最严重后果即是电介质击穿。 四、提高内河航运中船舶电气安全性的措施与方法 1.合理安装船舶电气设备 合理的安装使用船舶设备是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首先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一定要保证一部分的固定操作,比如要在设备中留有适当的通风空间,为设备排热与后续设备检查维修提供方便。而在设备安装位置的选择方面要始终保持设备远离船体的双层体与水舱外壁,两者之间的距离最起码要保持在60毫米以上。对容易形成水蒸气位置安装设备时,要选择具有防水功能的电气设备,与此同时安装在甲板位置上的设备不仅需要有超强的防水性还要在设备外部加设防护罩,保证不会出现设备进水情况。 2.增强船舶电气设备绝缘性能 传统绝缘板虽然性能较好,但材质较脆弱容易出现破损,所以在选择绝缘板时,应该更多从绝缘板的材质出发,玻璃纤维的压层板就是很好的选择。除了对绝缘板的更换外,还需要对船体中电缆进行绝缘加固,避免设备运行中出现漏电问题。在绝缘材料的浸渍方面,需要引进更加有效的浸渍技术,比如使用新型溶液对绝缘材料浸泡,以此来提升绝缘材料在设备运行中发挥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行船中,会产生大量的水气,面对长时间的水气侵蚀无论对绝缘材料如何升级,材料仍旧存在失效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行船过程中为设备外层添加防水隔膜,以此来隔绝水气对绝缘材料的侵蚀,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 3.建立和完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 欲确保内河航运的安全性,船舶驾驶员须充分利用航行以及无线电设备,进而详细了解周围的实时航行环境,并能够根据其提供的航运信息以及“避碰规则”的相关要求对船舶进行合理的前进操作,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健全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便显得十分重要。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统可以对船舶的监控系统、船舶发热信息系统、船舶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监测,并建立船舶中央数据库,最终中央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由此便实现了对船舶航行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五、结束语 在我国综合航运中,内河航运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辅助作用。为了保证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船舶航行时的安全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当前船舶航行中的电气设备运行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其性能进行提高,以此来保证内河船舶航行安全。 船舶电气论文:浅谈船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及故障排除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船舶业开始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电气自动化将人员驾驶替换,这不但大大节约了船舶企业的人力物力,还为船舶人员和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比较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加大船舶电气自动化的有利的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自动化技术在船舶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解除设备故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船舶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设备故障 1 关于自动化这项技术在自动化范围中船舶方面的发展 1.1 电力电子方面所需的技术 电力电子方面所需的技术主要是靠轴带进行发电、形成系统进行电力推进来在自动化范围中船舶方面进行应用的。应用的详细内容如下。 (1)靠轴带进行发电的发电机 。靠轴带进行发电的发电机是船舶进行节能最主要的装置,它主要是通过对主轴驱进行动,它的转速的改变是依靠主机自身转速的改变。机械式和电气式两种方式是轴带发电经常用的恒频方式,但晶闸管这种逆变方式被国内多数船舶轴带发电系统所使用的原因是电力电子器件的飞快进步。 (2)电力推进系统 。对电力传动角度来说,电力推进系统的主要分类是直流还有交流两种传动方式,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进行推进的和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进行推进的这两个系统是通过交流电力来进行推进所用的方式里相对而言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式。 1.2 运用CAN进行检测控制的电站系统 若要形成一个电站自动控制网络,那么将发电机组、控制台、检测微机3个节点一起挂在CAN总线上即可,通过电站自动控制网络然后将这一电站自动控制网络与这个船舶上另外一些控制网络连在一起以后就可以搭建起整个船舶的控制网络平台。 1.3 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 为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保障是多由于电磁兼容设计、容错技术设计等可靠性技术与设计,当前国内外正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设计。 2 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数字化、高端化的自动化技术、对图像进行控制的一系列功能都是网络系统拥有的优点,有利于船舶对人机操作进行更有效地证明。 2.2 电气设备越来越完备 船舶业也在社会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对电气方面的自动化形式以及它的相关产业有着正面影响,会对船舶电力系统进行推进和对于辅机电力方面进行拖动的相关技术领域产生的巨大改革。 2.3 在O控方面越来越精确的系统 在自动化方面的技术、网络、计算机这的三方面的帮助下,我们国家的船舶对于计算机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在装货、机舱管理和驾驶等各个方面已经差不多实现了。 2.4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进行展望 为了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以达到能源消耗降低的目的,船舶业对于新能源进行研发的投入就需要加大,并能将这些研发尽快在船舶工业方面得到应用。 3 船舶行业中电气方面对自动化进行应用的设备产生故障时的排除 3.1 进行排除工作所采用的原则 为了使船舶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得到顺利的发展,人员在进行检测时应该对于可能出现在电气的自动化过程中的问题一个个来进行排除,就需要遵守首先检查外部然后检查内部、先动后静、先易后难的规则,只有这样设备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故障才会被尽早的找到。 3.2 进行排除工作所需要的步骤 (1)对电气方面应用自动化功能的设备进行更深的检验活动时人员安排应合理,以找到每一项在电气方面应用自动化功能的出现问题的设备。 (2)将电气方面的说明书跟线路图进行仔细严密的对照,从而对故障是如何出现进行分析。 (3)确定哪些区域的设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把它的元件进行拆卸并标注好。 (4)故障维修。 (5)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对故障进行了解并且排除以达到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目的。 3.3 进行排除所采用的方法 在运转速度极快的船舶行业中应用自动化功能的电气设施经常会有设备产生故障,如果不能设备故障进行快速的排除那么船舶航行中所要求的安全可靠将会受到威胁。 (1)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简单的说,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是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借助看、闻、听、摸等可以直观获得的感觉来对于机械产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查找和分析的方法。 (2)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要求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最关键的是准确的找到产生故障的部位,找到以后把导线连接在接触部位产生怀疑的地方,如果设备得到正常的运转那么能把该触点看作是产生故障的部位。 (3)通过短路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与通过直观和短路两种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做出比较,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第一步应该对于下一个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确定,然后再把它的部件或线路板更换,若更换以后设备运行正常便能把这个部件或线路板当成出现故障的部位,若设备仍运转不正常那么便应该根据上面的步骤不断重复来排除故障,排除到设备开始运转正常了那么就能对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精准确定,这个时候便能对维修人员进行安排让他们去修复。 4 结论 推动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监控系统精确性的提高以及电气设施的完善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结论。船舶工业需对其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的排除工作特别看重,而且关注检测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检测方法的创新发展,来更好看出船舶运行掌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气事故的故障树分析研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在不断的增加,海运是一种在国际商品贸易中被广泛运用的货物运输方式。但是船舶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电气事故会影响到正常的货物运输工作,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船舶电气事故发生以后,要及时的对故障原因进行确定,迅速的处理故障,尽快的恢复船舶的运行。本文围绕船舶电力事故的故障以及故障树分析理论进行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船舶电气事故;故障树分析研究;船舶系统 1 船舶电气事故的认识 船舶电气设备是船舶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为船舶进行各项活动提供电气支持,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船舶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受到运行环境的影响,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会受到影响,故障的发生在所难免。为了不影响到船舶的正常运行,出现电气故障的时候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恢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传统的解决方式中,维修人员要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对故障做出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维修人员的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电气系统内部结构以及各种不同程度故障的出现,都难以保证事故可以及时处理并迅速的恢复船舶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故障树理论对以往发生的电气事故进行研究与分析,更为系统的对故障有深入的把握,找出系统内的薄弱环节,由此可以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故障树分析的认识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起到风险预估与安全性检测的方法,最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被运用到军事领域。我国引入故障树分析技术的时间较晚,故障树的理论基础就是对可能会引发船舶电气系统故障的各种原因事件与相互联系的树状逻辑关系图进行描述的理论,在这之中,事件就是用来描述各种故障发生时的状态以及正常工作时状态的总称。故障树中,预先设定好的状态将最不希望发生的时间确定为顶事件,将其放置于故障树的顶部,对导致其他故障发生的事件称之为底事件,位于故障树的底部。中间事件则既是逻辑门的输入事件,又是其他逻辑门的输出事件,这样的故障树中包括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传递关系,将故障树作为工具对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的方法,就被称之为故障树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对电气事故故障的程度与原因等进行分析,故障树分析法的分析步骤主要是,先建立一个故障树模型,对系统内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找出每个环节与系统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对系统进行升级与改造,提高系统的可使用性。 具体到故障树的使用,在船舶电气事故发生的时候,利用故障树可以对电气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对系统在运行时的部位进行检测,对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编写维修报告,提高维修人员的系统与设备维修水平。故障树的使用,可以对事故发生时的因果关系进行梳理,并提供解决故障的方法,减少船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船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 船舶电气设备故障分析 电气设备在运行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故障,某个环节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发电机原动机出现故障时因为油温过高,冷却速度慢,管道有漏油的现象等,导致发电机的开关跳闸。系统内进入空气,冷却水的压力过低,出现声光报警现象。发电机的电磁不足时,电压不能正常建立,发电机的电压出现异常现象,电线线路出现故障,电刷使用过于频繁,没有做好维系保养工作,导致跳电。主配电板的发电机开关跳闸,输电线路的绝缘材料使用寿命过长,绝缘能力降低。主触头的压力弹簧失效,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接触面产生问题。电力网的电力系统绝缘电阻过低,控制箱出现故障,电源电压过高,热继电器使用频繁,电流值低于被保护设备的电流,受热元件变形,主电路开路故障。电动机运行停止,控制线路反应异常。诸多问题都会对船舶的安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4 船舶电气事故故障树分析 在建立故障树的时候,可以采用人工建树,计算机建树两种方法,人工建树中,将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确定为顶事件,并找出导致电气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一直追溯到底事件,然后将各级事件的对应内容与可以用来表_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得逻辑门与顶事件可以相互连接。 建立故障树的时候,要对系统有进一步的了解,系统所体现的安全性能等各有差异,系统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对所管理的系统有深入的认识,系统安全性分析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清楚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顶事件在定义的时候要使其能处于一个满足分析目的的范畴之内,并可以对未来发生的趋势做出预测。在确定故障的边界条件时,要参照系统提供的假设条件,有依据的做出边界确定,边界条件应该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的对象也就是顶事件,这是最为关键的边界条件。初始状态,就是系统中各个部件在顶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工作状态。必然事件是指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必定存在的事件。确定边界的时候,可以将发生机率低的事件看作不容许事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的存在,这些事件对系统这个整体而言,都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小部件出现的故障可能造成运行的中止。所以,对小部件与低概率的事件都要给予重视,设计好应对方案。在故障树的结构中,通过对故障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注,提出中间事件,由此增强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解决电气故障,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故障树分析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数据库可以将信息长时间的进行保存,在必要时刻对信息进行共享。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很强,在电气事故发生以后可以将信息单独的进行归纳与存储。数据库的数据库存在冗余的情况,通过数据共享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以往的故障案例可以建立船舶电气事故数据库。将以往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记录,及时的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 5 结语 本文围绕船舶电气事故的故障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研究,船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出现电气故障的时候要及时地对故障进行维修,运用故障树理论可以帮助维修人员系统的对故障做出认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迅速使船舶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船舶电气论文:浅淡船舶电气设备在大管轮学员中的教学方法 摘 要:大管轮学员在船舶上主要从事的主机、辅机等机械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对船舶电气设备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对电气设备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少。因此,上课时积极性不高。为了使W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大证合格率,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目标教学法。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 大管轮学员 教学方法 1 船舶电气设备 《船舶电气》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船舶电子电气基础知识、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系统、船舶发电机和配电系统、船舶电气电子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故障诊断与功能测试。通过教学和实训,训练学员操纵、管理船舶电气设备的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员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轮机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际一体教学,给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 大管轮学员的特点 我们知道大管轮学员在船舶上主要从事的主机、辅机等机械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平时由于接触电气设备较少,特别是对电气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少,因此很多学员有害怕学电气设备的心理障碍,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上课时尽可能多讲一些结合实际的问题,减少理论知识的推导,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采用目标教学法。 3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运用目标教学法,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比如笔者在讲电机与电力拖动这一章时,根据大纲规定,常用低压电器只讲一些继电器参数的调整和整定,但在常用控制线路中除了继电器外还有一些其他低压电气设备的组成,包括空气开关、按钮、熔断器、接触器等,对这些电气设备要求学员熟悉电气符号即可。 分析控制线路时总是从最简单的线路开始到复杂线路结束,也就是所谓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下面通过目标教学法来介绍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所谓“点动”就是指当按下按钮时电动机通电运转,松开按钮时电动机断电停止工作。见图1。 针对考试要求,首先提问学员船舶上哪些生产机械采用这种控制方法,此时学员会认真的思考,并能说出一些案例,通过激烈的讨论提问,老师给出一个总结归纳。目前船舶采用这种控制方法主要有:甲板机械包括舷梯机、救生艇,机舱有盘车机、行车等。通过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员熟悉控制线路的几种考试题型。 (1)说出某控制线路能实现的控制方法(包括:点动、连续运转、正反转等)。见图2。 通过上述分析后,必须进行及时反馈,让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相关的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对大管轮船员的培训,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通过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船舶电气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探索 摘要: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所学内容繁多,既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又侧重实训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高,又要求专业实际经验丰富。本文试从专业教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索一些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探索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于2010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其培养要求是学生能系统掌握船舶电子与电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船舶电气控制系统、船舶电力系统、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舱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具备对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和修理、船舶电气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从几年下来的教学经验看,专业基础课是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应尤其得以重视,其教学要求需要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必修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要求能够针对实际设备结合理论讲解;专业选修课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最先进的技术讲解,吸引学生对先进技术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事故障分析和开发设计工作。 一、 目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状态 根据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有船舶电路基础、船舶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船舶电机与拖动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轮机概论;专业必修课有GMDSS系统与设备、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电力电子技术与变频调速、电航仪器、PLC及其工业控制网络、船舶电站、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船舶电气管理与工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管理(电子员);选修课有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单片机及其船舶控制中的应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远程监控原理及应用、工业控制与嵌入式系统等。 根据学生学习的调研情况,一年级基础课全校统一安排和考核,学生感觉与其他专业差距不大,只要管理严格,如辅导引导得当,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时,由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授课,要求出现明显降低,考核标准下降严重。专业基础课的第一门课为电路基础,课时安排不少,但是讲解内容深入程度不够。这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三年级开始的专业必修课中,部分老师所掌握的内容不够专业,不能列举实例,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课程的教学上。四年级主要时主要是选修课,大部分同学都是以选够学分为主,根本就无所谓自己的兴趣,因为前面的学习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考查又非常轻松,所以上课率都很低。总的来看,二年级开始后专业学习的学风和考风是一年不如一年,学生感觉没有学到知识。更严重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严重退步,学习过程完全是功利和比差的过程,进入的是恶性循环。 专业学习的试验课和实训课与期待的效果相差也较大,实验室老师不够负责任。二年级的实验课多数是在电子电工中心,代课老师基本不指导学生的实验,实验室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双方老师交流不够,常造成实验过程短,实验时间不够,代课教师也不仔细核对实验是否完成。三年级的专业实验很多是观摩性质的实验,能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套数又不够,学生感觉没有充分动手操作,所作实验事前学习和理解不够,四年级的评估实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所学内容讲解不充分,供学生自己动手时间是很多,但是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去体会了。 学生关心的是就业,非常功利,极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考虑就业。虽然选择的是水上专业,但是又怕苦,不想上船工作。少有远大理想的,少有对自己要求严格的。除考研外,还有不少考公务员,多数不愿意从基本的技术学起,对自己专业的前景也是不甚看好。结合前面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氛围,考核标准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急需落实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二、 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习兴趣 1. 教师安排 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尽量不安排年轻教师,注意在专业课一开始时就要能够带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专业兴趣,保持好一年级的良好学风。在专业课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穿插老教师来客串讲解,尤其是一些实用应用案例分析。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体味专业的魅力,避免同学对专业的厌学情绪产生。 2. 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是根据教学培养计划确定的,在具体每个学期制定排课计划时,注意先后次序,避免教学矛盾。课程中间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合理的时间段。教学过程尽量控制人数,最好一个自然班一个老师,确保上课过程互动充分,交流方便,并同时尽量做到教师与学生深入了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安排。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 3. 教W方法 在理论教学开始时,第一堂课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展现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体验,要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中重要的兴趣点就是侧重体验效果,可以使用众多的实例予以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好像是自己发现的。为了达到该效果,在下课前说清楚下节课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例资料,轮流布置几个同学制作PPT;然后在下节课时,先由同学演示PPT并讲解,然后就要求的内容进行带有启发性的互动,掌握一个设备或系统或方法的应用情况、实际价值、核心技术及其发展状态;之后可有一起讨论的时间,并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布置的任务可由简入深,逐渐深入,等到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要求,从而至少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每个教学内容都讲到,重点内容讲清楚,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即可,其它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同学自己自学。 4. 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不要全部依赖PPT,合适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补充效果。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甚至配有动画,不能文字过多,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并定期检查笔记效果,目的是确保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为此,PPT和板书的速度要合理,内容要简洁全面,结论清晰明了。 由于工科特点,专业课中牵涉到许多设备,加上航海特点,重要设备体形较大,价值较高,数量又较少,所以理论课中可以安排适当的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际设备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设备的组成、功能等基本概念,现场教学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互动以加深印象。 5. 仿真平台建立 针对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构建各种电气、自动化、通导等系统或设备的模型,如三速锚机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可以事前设计好,参数调整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仿真演示,同时可以将重要参数列出,并对比不同参数值引起的不同效果,加深参数对系统或设备的重要性。建立的模型尽量以实际系统为例,尽量少采用理论复杂的数学模型,在使学生理解系统原理后,再逐渐深入讨论相关故障情况和设计要点。 6. 题库建立 针对具体课程,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供学生课后复习。题库可以是电子版,也可以是纸质版,或通过照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定期布置习题,但是不一定要全部教师自己批改,可以选择性地批改,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习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7. 教考分离 对重要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考试题目基本上80%来自题库,20%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应满足大纲的要求。考试题目由教研室或院教学部门安排,可以采用多份形式随机抽题,避免发生考场作弊。将来如果课程建设完善后,题库和重要内容都可由计算机出题组卷,并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并由计算机批改,并立即得到成绩。严肃考查纪律,从重从严处罚违纪学生,确保基本道德观得到尊重。如何让学生感觉成绩更加合理和公平,让学生体会学习所花的时间与成绩的关联,从而起到正确衡量的标准是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8. 考核制度合理化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但是考试体现不出这些不同,甚至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不同的班级考试的分数都不一定代表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建议每门课考试分数按正态分布规律重新评定A、B、C、D、E五个等级,辅导员根据该等级来考虑绩点,相对公平合理地建立考核体系,同时对最后几名学生应予以严厉措施。真正建立起鼓励优秀同学,惩罚落后学生的体系与制度。 三、 加强实训评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 实验带教教师的投入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不仅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更能同学自己体会自己所学,通过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需要带教教师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态度认真,工作热情,实验准备充分,演示、讲解完整仔细,实验环境优良。并能从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一些理论推导的结论。 2. 实验设备的改善 实验设备有购置的经典的实验装置,也有先进的国际大公司的有关控制装置,还有自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等。学生可以先从容易的控制着手,通过熟悉控制对象,掌握控制规律,进而进行线路的搭建、软件的编程和调试,实现要求的控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了解。 3. 课堂教学与实验的结合 课堂讲解牵涉到具体的实例时,可穿插实验室实际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便于在验证性的实验中加深对课堂理论分析的理解,在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中,体会课堂的讲解内容。另外,通过已做实验的课堂再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验思考,与同学一同体会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综合训练 实验设备除验证、设计、综合应用外,还向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做进一步的实验。老师指定一个目标,学生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制作并调试,这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经过实验环节的改革,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后,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各种智能小车的控制竞赛等,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建设和使用这些实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都是先进的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教学水平得到丰富与补充,起到了很好的课程建设的效果。 四、 坚守道德标准,做一名阳光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一定要体现出“一诺千金”的重要性。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诚心诚意地走近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不断让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用的人,学生也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与行为规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注意传递正能量,要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教好学生不容易,但是错误的引导极易导致错误的学习方向。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另外,教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生活中的烦心事而影响教学情绪,要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学生才会感受到温暖。 五、 结束语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优良的工程师,而且还要培养成具备故障分析、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管理人员。为此,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加强实训评估,而且也需要教师做到重在付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热情传递正能量。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控制 摘要: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是建设工程永恒的话题,是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而如今市政道路工程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如何确保道路的工程质量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分析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因素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提高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影响因素;控制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工程质量问题。市政道路工程具有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的特征,同时,城市道路的地下、地面及空中,由于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的立体分布,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又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所以工程相关的主体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二、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还有路面辅助设施多,有很多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道路发横变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造成年年返修。 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破坏的比较严重。 3、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还有早期施工时破坏现象表现为:唧浆,沉陷,沥青从集料表面脱附等。唧浆是由于沥青面层透水和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不畅,降水或路表积水通过面层中的空隙渗入路面并长期滞留,浸泡和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结合料而形成灰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灰浆透过沥青面层空隙被挤压到路表,形成大面积泛白的现象。沉陷是因为唧浆达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路面沉陷现象,路面此时会显得凹凸不平,从而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三、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如个别施工单位借靠自然条件,将不应排入或可绕开路基或应采取措施排除的雨水、河水、污水等排入、存入或通过路基段,使得原本符合工程质量技术要求的,经过水的浸泡而不合格,最终导致换填材料或抛石挤淤,这样就加重了工程量。同时由于积水的存在,给实测原地面高程带来困难,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虚计工程量创造了机会。从而也影响了道路的工程质量。 4、基本程序环节 (1)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不同市政道路等级)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项目决策应充分考虑投资、质量和工期等目标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项目建议书必须真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现状、规划方案和未来需求。可行性研究必须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地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并有严密的论证依据和审批确认手续,待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施工。 (2)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举例说:一个城市的市政道路选线,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反映市政道路的自然条件,然后设定市政道路的平面位置和纵横布置、结构大小类型、材料类型和组成等工程实体要素.这就决定了市政道路的实用性,也进一步决定了施工的难度和质量成本。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 。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人们常说:“工程质量是干出来的。”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施工。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要做到设计与施工相配合。在施工中还要注意使用的材料、设备及工艺等等具体的配套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建设出优质的道路。 5、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1)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程人员的素质包括很多,例如:管理水平,控制水平,技术娴熟度以及个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诸方面。要完成一项保质保量的工程就要不断的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这样才能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热情和高潮.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2)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选择、组成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检验合格,运输、保管、使用是否恰当等,都直接影响工程实体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影响工程结构的强度和承载力,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认真检查进场材料,严禁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改正措施。 3)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4)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按照工序进行施工,首先要彻底清除垫层表面的浮砂、浮土和杂物,如局部地段垫层损坏,则清理干净后用二灰混合料填补并碾压,经洒水后再正式摊铺二灰层:对拌好的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以便确定压缩系数或松散系数,以此确定每个断面的 松铺厚度,由于配合比和材料的差异,每天应首先做松散系数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摊铺;摊铺时对宽度、高度、平整度和横坡度进行质量监控;采用饱和洒水碾压,25 t (250 kn)振动压路机第一天压6~8遍,第二天再压4~6遍,二灰稳定碎石基层即成型;通过7天的湿式养生后,工程处进行质量自检,整理有关技术资料,请监理进行检查和请求弯沉测试。 四、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2) 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及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施工过程控制 (1)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的都要按照方案来进行。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2)合理的施工工序 道路施工主要工序为:排水沟—沟槽两侧回填振实—道路路基挖填、路床—车行道基层—车行道混凝土面层—砌路沿石—人行道路基—人行道基层—预制人行道砌块铺砌—结工。开工项目经理应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对每道工序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各工序的质量,每个工序的分部、分项需设计、质监、监理依规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做到每道施工工序完成,质量保证。 (3)路基质量控制 第一、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将原施工地面上的杂草、农作物及地表层上的腐殖土清除干净,使用平地机对清理过的地面进行整平,再用压路机进行填前压实,如果清理后表层土含水量大,就要翻松、打碎、晾晒;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可以直接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如果路基下卧淤泥质土、欠固结土或砂土,应挖除全部软土,换填适宜填料,然后分层压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第二、挖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挖方路基应按设计的横断面及边坡的坡度要求自上而下逐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和欠挖。边坡开挖后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严禁因开挖方式不当而引起边坡失稳或坍塌,土方开挖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石方路堑边坡坡面严禁过量爆破,非特殊情况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边坡修整与边坡的稳定也是施工的主要工序,开挖层靠边坡的两侧宜采用减弱松动爆破或光面爆破,以利于边坡稳定。 (4)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它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度、路面施工工序和路面养护。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时必须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用及混凝土搅拌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为主要指标。设计使用干硬性的混凝土是节约水泥、减少混凝土收缩率的主要途径,一定要注意配合比设计。水泥用量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施工时还应注意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和。混凝土板厚度应该从基层施工跟踪测量开始控制。认真进行施工的放样、立模,要保证模板基底的密实和平整度;用于控制钢模板的桩钉必须直立,用水准尺紧靠桩钉进行水准测量能有效地保证混凝土板的厚度。合理安排工序以及混凝土浇筑时间。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做好现场准备工作,混凝土云带现场后立即组织施工,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施工连续性,缩短混凝土在大气中直接暴露的时间,尽可能提高工效;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立即进行覆盖养生。水泥路面的养护要经常清除泥土、石块、砂砾等杂物,不允许在路面上进行拌合砂浆或混凝土等工作,交叉道口与其他不同种类路面连接的地方应该加强清洁。水泥路面接缝是保养工作的重点,应该及时清理嵌入接缝内的杂物,更换或者填充填缝材料,以使接缝的伸缩功能得到发挥。水泥路面的填缝料应在雨季到来前及冬季降雪前更新完毕,以防止雨水、雪水下渗,影响路面的保养。 5、工程验收把关 由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行验收及评定,并由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是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进行最后确认,验证施工技术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能否交付使用所把的最后一道关。市政道路工程验收工作应当做到公正、公平和科学。 结语:在市政道路项目工程施工中,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执行目标计划和设计规范的相关流程,提高工程人员技术及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使道路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最常用的材料,文章在阐述石灰土基层施工准备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基层的施工工艺,提出特殊季节的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市政道路;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 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 应用 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在道路工程中应用其初稳定的作用及其随龄期增长而增长的强度、板结性和水稳性,用来作基层(底基层),都具有明显的优点,在技术和 经济 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原材料试验。在石灰土基层施工前,应取所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以下试验:颗粒 分析 、液限和塑性指数、击实试验、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磷酸盐含量(必要时做)。此外,还需检验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如试验碎石、碎石土、砂砾、砂砾土等继级配不好的材料,宜先改善其级配。(2)按照土壤种类及石灰质量确定配合比和石灰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容重。(3)施工前进行100m~200m试验段施工,确定机械组合效果、压实虚铺系数和施工 方法 。 (二)材料要求 (1)土:土以塑性指数10~20的黏性土为宜;用石灰稳定无塑性指数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时,应添加15%左右的黏性土;试验塑性指数偏大的黏性土时,应进行粉碎,粉碎后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土的有机质含量不超过10%,硫酸盐含量超过0.8%时不宜用石灰稳定。使用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级配砾石、砂石、杂填土等应经试验决定。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应符合以下要求:用于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基层应不大于30%;用于次干路基层应不大于35%。(2)石灰:石灰宜用1~3级的新灰。对储存较久或经过雨期的消解石灰应经过试验,根据活性氧化物的含量,决定使用方法。考虑具体情况,建议使用袋装熟石灰、磨细的生石灰,不宜在现场消解块灰,必要时对熟石灰进行筛分处理(10mm方孔)。(3)水:凡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石灰土施工。(4)参加料:利用级配砾石、砂石等材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超过0.6倍分层厚度,且不大于100mm,掺入量根据试验确定。 (三)机具准备 (1)石灰土主要机械:推土机、平地机、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装载机、水车。厂拌时选用强制式拌合机、路拌时选用路拌机、圆盘耙、铧犁等。(2)小型机具及检测设备:蛙夯或冲击夯、四齿耙、双轮手推车、铁锨;水准仪、全站仪、3m直尺、平整度仪、灌砂筒等。 (四)作业条件 (1)下承层已通过各项指标验收,其表面平整、坚实,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中线偏差、宽度、横坡度、边坡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2)施工前对下承层进行清扫,并适当洒水湿润。(3)恢复施工段的中线,直线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每10m设一中桩。(4)相关地下管线的预埋及回填等已完成并经验收合格。 二、施工工艺流程 石灰土基层施工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施工方法的施工工艺有所不同,各有特点。 (一)厂拌法 厂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石灰土拌和、石灰土运输、石灰土摊铺、粗平整型、稳压、精平整型、碾压成活、养生。(1)石灰土拌和:原材料进场验收合格后,按照生产配合比生产石灰土,当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调试灰土比。出场石灰土的含水量应根据当时天气情况综合考虑,晴天、有风天气一般稍大1%~2%,应对石灰土的含水量、灰剂量进行及时监控,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场。(2)石灰土运输:采用有覆盖装置的车辆进行运输,按照需求量、运距和生产能力合理配置车辆的数量,运输车按既定路线进出场,禁止在作业面上急刹车、急转弯、掉头和超速行驶。(3)石灰土摊铺:在湿润的下承层上按照设计厚度 计算 出每延米需灰土的虚方数量,设专人按固定间隔、既定车型、既定的车数指挥卸料。摊铺前人工按虚铺厚度用白灰标出高程点,用推土机、平地机进行摊铺作业,必要时用装载机配合。 (4)粗平整型:用推土机先粗平1~2遍,粗平后宜用推土机在路基全宽范围内进行排压1~2遍,找出潜在不平整部位。对局部高程相差较大(一般指超出设计高程±50mm时)的面,用推土机整平,高程相差不大时(±30mm以内时)用平地机整平。 (5)稳压:先用平地机初平一次,及时检测其含水量,必要时可通过洒水和晾晒来调整含水量,等含水量合适后,用轮胎压路机快速全宽静压一遍。(6)精平整型:人工标出高程点,平地机精平1~2次,然后检测高程、平整度和横坡度,对局部细集料集中现象进行人工处理。对局部高程稍低的灰土面严禁直接采取薄层找补,应先人工或机械松耕100m左右再进行找补。(7)碾压:石灰土摊铺长度约50m时宜进行试碾压,在最佳含水量-1%~+2%时进行碾压,试压后及时进行高程复核,碾压原则上以“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高后低”为宜。注意事项有:碾压时应重叠200mm~300mm,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2.5km/h;压路机先静压一遍,再振动压实3~5遍,然后根据压实检测结果确定振动压实的遍数,最后用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最终消除轮迹;在涵洞、桥头等难以用压路机碾压的部位,用蛙夯或冲击夯压实。(8)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55页)茬的处理:工作间断或分段施工时,应在石灰接茬处预留300mm~500mm不予压实,与新铺石灰土衔接,碾压时应洒水湿润;宜避免纵向接茬缝,当需纵向接茬时,茬缝宜设在路中线附近,接茬应做成梯形,梯级宽约500mm。(9)养生:压实成活后进行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封闭 交通 ,如分层连续施工应在24小时内完成。 (二)路拌法 路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备料、拌和、摊铺、整型、压实、养生。(1)备料:将土料、石灰粉料运到作业面,按配合比采用方格法进行布料。(2)拌和:将过筛的土和石灰料先翻拌1~2遍,检测并调整含水量然后采用路拌机械翻拌,一般为2~3遍。(3)摊铺、整型、碾压施工与厂拌法基本相同。 三、特殊季节施工 (一)雨季施工 (1)多雨地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石灰土结构层的施工。(2)备用石灰及土堆宜堆成大堆,表面采用塑料布等覆盖,四周挖排水沟排水,防止运到路上的集料过分潮湿,并应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石灰免遭雨淋。(3)缩短摊铺长度,摊铺的石灰土当天成活。 (二)冬季施工 (1)石灰土基层不应在冬季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2)石灰土基层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完成。(3)石灰土基层养生期进入冬季,应在石灰土内掺加防冻剂,如参加3%~5%的硝盐。 道路工程论文:探究工程机械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运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也是在蓬勃发展。机械设备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安全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既能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又能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可见,市政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 1 首先要了解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的发展和工程机械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使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1.1 电子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工程机械信息化管理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1.2 工程机械维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设备系统越来杂,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建立一种社会化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 修人员,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1.3 工程机械方面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市政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设备更加复杂,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造成设备损毁或是人身伤亡事故,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工程机械在施工中机械管理当中的通病问题和注意事项 2.1明确施工人员和领导责任。 要充分发挥机械在施工中的作用,各级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应从组织上给予足够的保证。选用既懂得工程施工又懂得机械的人员进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计划、调度工作,再配以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操作人员,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机械化施工的优势。 2.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机械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a.市政工程施工中机械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如奖惩、维修、保养、原始记录等)极为重要。由于多种原 因,我国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机械化施工相对较晚,近些年 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因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规章制 度尚不够完善,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市政施工 部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b.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机械保修制度很不完善,保修计划的科学性还很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保修计划的落实更是难度较大。保修记录不完善,漏记、少记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有的机械保修情况在机械的设备档案中没有得到必要的反映,失去了档案应有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c.有些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机械使用情况的记录十分马虎,少数机械的管理、操作人员对原始记录的填写很不认真,甚至说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不得不走过场,搞形式而已;还有个别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对所发生的机械事故也不做记录。时间稍长,工程中机械使用的真实情况几乎 无处查寻。 3 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当中措施和管理 3.1 完善管理和规章制度 要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机械管 理体制 ,成立机械设备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对施工过程机械设备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下设各机械设备分管部门 ,保证日常的机械管理及保养工作 ,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条例 ,实行企业内统一规划 ,确定机械的专管及群管技术人员 ,明确各技术人员的权限及责任 ,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对重要的一些工程机械可实行三定三包四会措施 ,三定定的是人员、机械及岗位责任 ,三包包的是使用、保养及维护 ,四会指的是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及会维修。严格执行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章 ,可将 相关人员的收入与机械使用费挂钩 ,这样可以促使相关工程人员遵循规章制度办事 ,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 3.2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的工作 市政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机械均专业化程度较高 ,对于工程机械操作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在工程机械设备投入使用之前 ,必须要做好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于不同的机械相关人员 ,其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具体如下 :a.机械看管人员培训。机械看管人员虽不需操作机械 ,但是应对机械本身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时应针对于机械的磨损及保养方面进行 ,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看管也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点 ;b.机械维修人员培训。目前来看 ,对于一些常见的机械故障 ,机械维修人员均可及时的检修 ,但对于一些不易出现且难度较大的机械故障 ,维修人员就只能到专业的维修部门去进行检修 ,当突发故障发生时 ,维修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维修 ,会造成工期的延误 ,因此 ,应对机械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 ,另外在维修小组中配备 2~3 名专业的机械维修人员 ,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至少有一名专业机械维修人员可对机械进行抢修。在各机械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后 ,为合格的员工颁发培训结业证 ,限定只有相应培训结业证的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岗位。 3.3 强化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管理 机械设备出现磨损、损坏的情况均发生在机械设备施工过程 中 ,因此 ,可以说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 ,要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抓好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与管理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部门 ,可根据工程情况 ,成立机械使用过程管理委员会 ,对工程机械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及统一调度 ,将机械管理的具体措施列为规章制度 ,将各机械日常使用管理的责任分派给各下级管理小组 ,各管理小组要将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维护及检修情况及时上报给机械使用管理委员会。有条件的部门还可实行委托使用责任制 ,即管理小组与机械的使用人员、检修人员以及看护人员分别签定合同 ,合同内可明确该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及相关要求 ,将工作人员的奖金与其工作挂钩 ,奖金的多少要视其完成合同内容的程度而定 ,若成绩突出 ,机械的状态较好 ,则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反之则应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 ,以经济手段来提高相关人员做好机械设备管理的积极性。 3.4 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维护保养工作是处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的关键 ,一些施工人员认为机械只要可以正常运作就不必进行维护保养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保养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将机械可能或将要出现的故障消除掉 ,以防患于未然 ,如不及时保养 ,待机械出现严重故障时 ,只会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及工程的拖延 ,因此 ,对于使用中的市政工程机械设备 ,应分阶段对其进行检测、维护及保养 ,以杜绝较大故障的产生。维护保养工作可包括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加固、涂润滑油及涂防腐层等作业。 4结语 只有不断的加强工程机械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保障工程工期的按期按质的完成,这要求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领导与全体员工,必须全员参与、积极配合.提离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道路工程论文: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 路基 路面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发展,车流量加大,市政道路的质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道路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品质,要做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坚固,就要合理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法,对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下面以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为例进行说明: 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长2km,流塑状淤泥与欠固结灵敏或者高灵敏淤泥质土的分布比较广泛,厚度大,属于软土路基,而且沟壑、鱼塘众多。 针对这种难以控制路基稳定与固结时间的路段,可以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具体操作是在软土地基的表面先铺设好砂垫层,之后埋设垂直的排水通道,然后在砂垫层的顶面铺设密封薄膜隔绝大气,薄膜的四周埋入土里,通过砂垫层埋设的吸水管道,使用真空装置抽气,形成真空。抽真空的时候,排水通道和砂垫层会先后形成压差,土体中空隙的水在压差作用下有排水通道不断排除,最终使土体固结。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1.地面排水 常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有急流槽、对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常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语 总之,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深刻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因此,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路基路面的施工设计方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道路工程论文: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刍议 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环境问题即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无疑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不少负担,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常见报端。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公路运输作为经济运输发展中的命脉之一,近年来高速建设,机动车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攻略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1.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1.1环境的定义及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中所建设的人工环境,及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可见环境并不是单纯被定义在自然环境的范畴,所以工程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影响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自然周遭环境,也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工程的建设中无可避免产生许多污染,如噪声、废气、废水废杂等也决定了公路的建设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水土的影响、大气的影响。 1.2道路环境保护设计及景观设计 上述中道路的建设会对我们的周遭环境产生许多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公路道路建设中也不停的反思、创新,希望在以防治为主为原则,合理开发使用土地和周边环境,对工程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环境保护设计是人们在意识到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保护产生的,所以会采取经济合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对道路的建设作出合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如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农田,避免滥挖滥填的现象,也如尽量避免拆迁,方便人们出行、保护利用人文景观,体现人们对道路设计的人性化、便捷化,再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水土资源丰富地,这对保护物种,保持水土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自然景观也对道路交通起作用。道路景观是指道路的立体线形、构筑物形式和色调,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所构成的风景。景观设计也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所保障的则是沿线的美观以及行车时的环境,及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内部景观是指行驶在道路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景观。外部景观着指道路和沿线的景观环境所构成的外部静景观,外部景观要求道路及沿线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2.高速公路环境及绿化 高速公路是大规模的人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经过区域的地形地貌会产生重大影响,如路基的大规模挖填方,会使区域的地形地貌产生变化,如边坡的修筑,会使沿线的山体被剖开,破话山体植被和山体本身的完整性,导致水土大规模的流失,又如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生产性污染,使得土壤腐蚀,植被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大面积的挖填方,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和破坏植被生存环境导致气候干旱、土地沙化。工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如水污染、土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周边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述中反应了高速公路在施工及一些工程后的隐患问题,做足绿化工作、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是当下解决和缓解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 2.1边坡绿化,生态边坡 边坡的绿化和生态防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保持公路边坡稳定、路基稳定,保障公路通畅的基础工程,其优点也符合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 (1)保持水土,稳定边坡 相比裸露的边坡,边坡绿化可以有效的抗击水蚀。水蚀包括击溅、面蚀和沟蚀,实质是降雨侵蚀能力大于土体抵抗能力的结果。边坡的水流在运动中,随着水流量增加和集中,搬运能力急剧增加。径流侵蚀表现在对土壤颗粒的推移、悬移、摩擦几个方面,上述侵蚀变现常常同时存在,加大了土壤的负担。而林草植被建设对引起土壤侵蚀的各种原因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降低了各种土壤侵蚀的危险性,同时也避免了边坡坍塌的危险性。 (2)美化公路,恢复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因地制宜,边坡美化即是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态原有景观,绿化同时也能改善大气空气质量,改善因行车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同时亦是对行车者创造轻松氛围,使行车者从长时间行车疲劳中改善视觉环境,行车环境。 2.2中央分隔带绿化 高速公路或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定义为隔离带,在高速公路中也是绿化的重要的一环。中央分隔带第一功能则是防晕眩,防止夜间行车时车灯迎面所造成的晕眩。第二功能是绿化功能,为行车环境制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第三功能有景观设计中美化环境的目的,使公路沿线形成静景观,让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不显突兀,去除不自然感。 公路设计的时候不能总是过于追求外部景观,而忽视了内部景观。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所以高速公路的设计上,对行车的环境也应着重考虑。高速公路作为长段运输型公路,如何消除行车者疲劳和视觉冲突的问题尤为关键,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消除行车晕眩也提上了设计要求。中央分隔带绿化工程也是为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是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道路绿化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不仅仅存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城市环境同样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注重环保、健康生活的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环境。城市道路的绿化则是体现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框架,其景观特征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次,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首先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是以道路绿化带和行道绿化带作为体现,和高速公路所不同的是,城市道路中,车流量的集中,使得交通环境恶劣,行车晕眩感也高速公路强。所以设置绿化带在消除严重的汽车尾气、噪声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光污染,令行车安全、舒适。 行道绿化带多数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以减少土壤裸露,也使得景观上有很好的美观作用。开放式通透绿带可以保证行人行车安全,同时通透感也会显得道路宽敞、明了、大方,不会过于压抑。行道绿化带也具有分隔道路和生活区,有着净化空气,保持错落分明的舒适生活生产节奏,极大程度的减少来自道路行车上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以及明亮的路灯带来的光污染。 4.结语 环境保护是必要的,就如我们所谈论的生态和谐、生物多一样性一样。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自然,就成就不了今天社会。而环境的意义,首先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科学领域的发展,再者环境保护力度是作为当代对下一代负责、对球上物种负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人类的责任感,也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 即是是环保意识提高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人文不断发展的今天,是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索取,所以人们应该统一思想,把环保的意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为保护环境,保护后代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浅谈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要想使得市政道路工程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其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工程;现场管理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在市政道路的具体施工环节中,其中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质量保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现场施工中,需要施工单位依据相关的施工规章制度来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加强,保证整个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建设安全,从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建设企业来说,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工程效率,同时也能降低建设成本并保证工期,从而提高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社会来说,通过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从而也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由此来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要性。 2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复杂的,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很多问题,以下主要对材料管理、施工监管、管理人员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2.1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问题 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由于采购人员没有充足的经验或者是为了节约资金来以次充好等等缘由,使得采购的建筑材料在质量上没有达标,造成了非常多的后续问题。 2.2施工现场监管问题 不少施工人员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又或者受到了利益上的蒙蔽,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中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重视起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仅仅追求效益以及时间,也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管理能力问题 长时间以来,政府单位对于市政道路重视程度太低,市政道路的专门管理单位,一般通过别的单位兼管,也就造成了无论是执行者或者决策者,无论是于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其接收到的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的建议,且于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非常多麻烦都不能预先的估测以及预见,施工结果就会不尽人意。 2.4现场管理机制问题 在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政府没有充分落实监管机制,市政道路现场施工管理大部分假以他手,采取承包制,许多部门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办理正规的合同批文之类的手续,不少部门还甚至于没有施工许可证之类的关键证件,待到检查之时再进行补办,不少政府为了面子工程,导致埋下了非常多的隐患,于日后的运行之上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不少施工部门并没有具备具体施工的条件,只刻意挂靠施工,其本身于技术方面就已经打了折扣,还甚至于在发现问题之时,不够专业的管理职工并不觉得这算得上问题,疏忽问题继续进行施工,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3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做好市政项目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①一定要实施质量责任制。实施质量责任制,自设计,勘测,采购,施工,监督以及验收工作都必须有专人对其负责,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工程的进程提高。②要提高技术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市政项目的好坏与否与其团队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监督、施工、规划设计都必须真正负责任的完成,而队伍是依靠一个个的人员组成的,因此需要提升所有人的综合素养,构成真正有能力的队伍,高质量的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任务完成。 3.2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质量管理。对于建材而言必须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需要分派专人对其检查,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进口,禁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人员开展短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到偷工减料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尽量的防止施工过程当中能够避免的危险发生。③隐蔽项目与附属项目必须兼顾。完成市政项目的同时必须与四周附属项目的建造相互结合,比如停车场之类的必备设施。 3.3健全并落实市政道路现场管理体系 建立有关的制度规章,让市政道路施工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使现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保证工程的质量。第一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以及本合同的内容,来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工作准则,进而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可以逐渐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另外严格依据施工程序进行,对于所有工序,所有结构层次,所有关键地方做到全方位的监控。要坚持使用科学仪器,严格凭借数据讲话,不依靠经验来办事。现场管理工作当中,工地一定要有试验室设立,开展独立检测以及试验,对于施工部门的检测数据依照核定频率对其复检与抽检,来提升效率,节约费用,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部门的检测以及试验过程做到全过程的旁站监督。 3.4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准备环节的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技术管理人员在设计图纸上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中,参与会审的人员应该始终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特征,在图纸上面进行严谨深入的研究。在这个环节中与相关的设计单位应该充分进行沟通,对于图纸中的问题以及缺陷及时的进行修改以及纠正。在图纸的审核环节中,首先需要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以及相关说明进行审核,保障整个的市政道路设计清晰、明确。对于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应该科学合理的保证,使得相应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具体的道路工程中可以顺利施行,整个的施工预算应该在相应的道路施工方案中。在道路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安全操作、技术的要求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加以重视,保障在施工环节中所使用的技术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3.5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对施工的经济效益以及工程的质量进行保障的同时,还应该对施工中所用到的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来满足初始规划的需要。在整个的施工环节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要求。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责任制度,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级别以及各个施工人员的技术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在发生施工事故的时候有效地避免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者相互推诿的现象,以此来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高。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对于整个道路工程的规划意图以及规划方案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制。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部门,对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员进行明确,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及工作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能够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引进现阶段的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也应该加大力度。 3.6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试验、测量以及变更的管理工作 在每一项的市政道路工程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测量,一旦在这个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工程施工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对于测量这个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测量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保障数据的可靠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对于道路的施工试验,其中包含很多的方面,比如抽样检验、工艺试验以及验收试验等等,试验工作对于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试验的环节中,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对于施工的原始数据进行妥善的保存。当然对于工程的变更更是会对整个工程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工程中如果设计环节出现变更内容,应该结合相关的监管人员审核意见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计划,保障整个施工的有序进行,尽最大可能降低整个的工程成本。 4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施工工程,要想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质量。 作者:王涛 王伟 单位:郑州新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市政道路建设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市政道路的施工绝大多数是城市施工,施工的环境对道路施工的进行影响相当大,质量控制工作是市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在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对人力、物力、生产要素进行综合配置。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道路施工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一、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 第一,准备时间较短开工急切。在我国的市政建设项目当中,大部分的项目建设都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这种出资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确保施工的进度能够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总而言之,工程建设必须要提前开工,不得出现无故拖延工期的情况发生。施工方要根据施工的进度和要求,对施工进度进行周密详尽的安排。确保施工建设中的周密性第二,施工的环境狭窄,动迁量过大。市政工程的交通线路建设项目往往是为了满足区域性交通出行的需求,施工的地方有很多,有可能对主干道进行施工,也可能在大街小巷进行施工,对周边的扰动性因素较大。施工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旧房的迁动问题第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待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不规范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内容进行有效设计。避免工程设计的内容不规范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施工设计的内容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主体的意识上没有对施工方案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认为各种施工方案都是为了中标的需要。另一方面,施工主体没有采取及时的行动,各种施工方案缺少在现实中的改进措施,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少在施工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导致了施工设计内容上的缺陷第四,施工单位重视技术轻视管理。管理工作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施工当中,施工单位往往重视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技术能力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到位才能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单位会在进度、安全等工作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是在管理方面提出的措施却很少,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即使提出的措施,施工单位也很具体实施,提出的管理措施缺乏实用性、操作性,最终放弃了。施工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很少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安全施工的质量第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城市的施工当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施工人才,必须要引入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由于缺乏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一些经验不足的小队伍为了揽活降低工价,导致最终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第六。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偏低。在施工建设中的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农民有着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是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由于缺乏安全的意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有序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来说,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工程质量有巨大的影响 二、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加强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组织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强施工管理是是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打硬仗、打胜仗的组织,能够听指挥,能够高效运作的组织。科学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强道路施工质量优化管理。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在道路检查中,争做“质量第一”。不断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有序优化第三,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只有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工程建设才有生命力,工程质量建设要从机制上着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的管理控制中,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制定切实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单位要结合具体的施工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施工的质量方针,施工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要把质量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市政道路建设中需要检查的内容很多,施工部门要对每一项工作都记详细的检查,只有真正把质量检查的工作细化,才有可能建设出质量比较好的工程项目。在检查过程中,要把工作做到位,并且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进行把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市政道路工程的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不断促进城市的建设水平提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注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作者:左毅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水平、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道路工程;工程管理;解决措施 1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 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诸多因素,造成了工程档案、人员管理以及施工等问题的管理不当,导致道路建设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1.1道路工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整个工程的管理人员中,包含了技术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交通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并且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工程管理。这就涉及到工作人员对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找不到合适的应当方法的情况,这就会引发技术方面的失误以及管理上失去控制,会对整个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较大影响,并且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在道路建设工程中涉及的部分、人员较多,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各个部门必要坚守好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程任务,才能够确保道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员对工作的重心并不在意,施工现场的人员、建筑材料等问题,都由于没有实际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造成的。道路工程管理中这些情况的发生,就给施工现场的人员留下了粗制滥造的机会,给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了伏笔,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道路工程事故频发的原因。 1.2道路工程管理中的资金成本管理问题 通常道路工程中发生成本管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得当,管理中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与要求,造成了浪费和损失。在施工中发生建筑材料的浪费与不合理利用是常见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材料的使用与分配不明确、不合理,在材料的领取与发放时,没有做好登记与统计导致施工人员随意领取,导致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情况严重时还会因为材料供应不足影响工程的进度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对施工人员管理也缺乏力度,引起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的滞后以及施工质量缺乏等问题。由于施工人员的安排不科学,一个岗位安排多人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了生产力,还影响了生产效率,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岗位编排的人员繁复,也会导致人员的散漫、没有组织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力度也不够,没有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制度进行施工,施工安全没有可靠的保证,不仅会因为事故增加工程的成本,还会给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进度带来影响。 1.3道路工程施工单位的问题 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需要具备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资料,比如标书、工程的建设图纸以及合同等,才可以确定实行施工,国家要求的标准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后期的施工产生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施工单位多方面条件不太具备,与预期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工程承包单位的施工技术不达标,施工人员中缺乏可靠、技术性人才,在工程开展之后,施工管理混乱导致工程的进行受到影响,与预计工期有很大出入,并且直接导致了道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1.4道路工程施工后期的养护问题 道路建设不仅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在后期的道路养护环节也非常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道路养护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并且道路养护的技术缺乏科学技术作指导,导致道路养护问题一直比较严重的存在着。随着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并且这种体制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道路养护一直都是以国家拨款的形式发放道路养护资金,但是申请道路养护资金是一个手续复杂、过程繁复、办事效率低下的过程,严重影响了道路养护的频率与要求。跟道路工程的建设相比,养护工作并不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因此在道路养护的工作实施中困难重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都缺乏支持。道路养护的手段与技术也是较明显的问题,目前很多公路的养护还是运用传统的人工维修方式,不仅对道路养护的效率低下、保持时间短,养护的质量方面也得不到保证。高科技养护技术运用不了,资金不到位等因素都制约着道路养护管理的进行与发展。 2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的存在,结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使公路建设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2.1道路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是亟待解决的,这需要工程承包单位针对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健全的、科学的培训制度,培训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实现管理技术的提高。并且对与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整体要求要有计划和安排,不仅对老员工要进行培养,对新员工也要进行培训,只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就容易处理。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要建立明确的、严格的奖罚制度,并且要求人人遵守,这样才能促进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保证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道路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以及施工中设计的知识与问题,都需要管理人员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工程施工进行中,管理人员要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且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新的方法、技术进行解决与处理。 2.2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加大管理 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是一个工程开展的基础,也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根本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施工人员的自身利益。道路施工管理人员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每一个施工人员以及进入施工场地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对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的安全要引起高度重视。 2.3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工程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利润率,因此道路工程管理要明确岗位需要的人员,以及人员上岗后的施工安排,减少人员上的浪费,保障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建立有效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制度、申请制度,并设置相关的奖罚制度,带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规范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与制度,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可以向施工管理人员领取相应的物资,并且建筑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每一次领取建筑材料的数量、次数以及用途进行记录,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发放或领取材料。在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明显处悬挂安全施工的标语与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并且为施工人员提供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中发生事故。 2.4道路工程养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道路养护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养护手法缺乏科学技术做指导,导致道路养护的效率低、周期短,因此相关部门组织好道路养护管理队伍,对道路养护定期的实施。并且对于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加强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使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有效的进行道路养护工作。 3结束语 科学性、繁复性以及系统性都是道路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要实现道路工程管理作用的最大化,促进道路建设的快速、良好的进行,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管理模式。 作者:余爱群 单位:甘肃省定西公路管理局应急抢险保障中心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和措施 【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路工程建设,这种建设的完善程度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也深受其影响,建设的整体水平反映的是整座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国内的道路工程在各方面的总体水平呈现的是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极个别方面依然存在漏洞,包括管理方面以及施工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个别地方道路建设的质量,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现今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建设相关的管理机构以及施工机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改善道路建设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改进措施 1前言 反映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方面包括市政道路的拥挤度以及交通的便捷程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在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施工的质量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道路的工程进展很容易受地质条件、天气等的影响,加上个别地区的地形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有的工程工期相对较紧,施工过程还要顾及排水以及供热等系统的整体作用,这又加大了工程建设的压力,工程质量很难得到完全也控制。施工过程的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改进技术。加强人事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道路建设。 2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道路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益等发面的问题受施工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对施工工作的管理是一项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因工程项目的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此工程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各施工单位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思路,才能不断提高道路工程建设的进度,提高道路的质量,更大程度的增加相关企业的效益。(1)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淡薄的问题。不只少数施工单位为盲目追求工程的进度而出现了短期行为,很大程度地忽视了施工技术的问题,加上施工过程会遇到很多不支持的业主,甚至遭到恶意阻挠,加上对于工程质量缺乏一定的制度性的控制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施工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加剧了施工质量较差的现象,这大大加大了提供合格工程的难度。(2)工程前期规划论证不充分的问题。相关单位没有在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展开充分的实地调查,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问题效率极低,招标标注缺乏系统性的规定,缺乏透明度,违标废标等现象严重,严重不达标的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费用,还要浪费人力物力重新招标。(3)施工所用材料的问题施工材料的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采购、加工、运输原材料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措施,施工过程受现实条件如实验室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不能及时的对施工材料的规格进行检测,达不到督促的作用,增加了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数量以及范围,这使得施工质量大大降低,对采购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工程建设的成本大大增加。(4)市政道路后期缺少维护的问题。道路的维护技术需要与时俱进,伴随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道路的维护依靠传统的方法远远不够,只有不断终止老旧的方法,将新方法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去,道路的维护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道路建设的步伐。但现实中的技术改进并不足够及时,道路的使用周期大打折扣。 3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施工单位只有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位才能将这些问题真正地落实到实际中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仅应该提供质量好的各项检查设备以保证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以及思想教育,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保证了施工的质量。(2)切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前期考察工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选出综合素质相对较较高的队伍,而不应只关注队伍的报价高低,另外应该在实际的施工场地对施工队伍的技术进行考核,并详细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的详细设计工作并进行记录,并严密地向工作人员安排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严把工程施工所用材料质量关。施工材料的购买不应该选择差评率高的商家,同时应该安排一组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将材料进行试验,施工过程中应该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检,及时将不合格的产品找出并退回,捡测的技术以及设备应该与时俱进。(4)合理配置施工资源。道路施工过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在资源的配置上,只有施工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工程总要有所进展,对各方面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变化,只有按照实际进展合理调整资源的配置,才能使得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5)加强道路施工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必须根据现实的施工环境安排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每一道工序的初期阶段都应该严密安排好各项技术的相关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对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进行定期抽查检验,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应该即使上报,提醒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等工作,通过这样的不断督促的方式使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整,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6)加强进度控制加强进度控制。施工计划涵盖了施工的整个过程,其施工计划亦如此,当施工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应该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计划,对于调整过程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应通过后期的对施工资源更加合理的安排,实行向交叉作业的方式转变的方式加快工程进度,尽量避免延误工期。(7)搞好成本管理。施工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高工程效益。只有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工程的各方面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根据计划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成本,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支现象。及时分析超支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成本的核算应该及时,及时查找在成本问题上出现的原因,并在工程结束时综合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增加计划、管理经验。(8)加强养护,只有加强道路的初期养护工作,才能更有效的更好地展现施工效果,降低交工验收的难度。初期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路基、路面以及路旁的相关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及时清理施工过程遗留下来的残骸物,提高公路的整体水平。并在收工结束后进行对方面的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4结语 道路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到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道路的施工质量与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道路的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贩子,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施工水平,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秀瑾 单位:江苏金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探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所以市政道路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市政道路的测量是决定公路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测量;质量控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交通的建设一定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让交通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同时为了保证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还要做到道路工程的测量工作。 1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准备工作 1.1熟悉图纸和现场情况 道路工程设计图纸主要有道路平面图、纵横断面图、标准横断面图和附属构筑物图等。通过熟悉图纸,在了解设计意图和对测量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掌握线路的中线位置和各种附属构筑物的位置等,并找出有关的施测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对有关尺寸应认真校核,以便做好放线工作,在勘察施工现场时,除了解工程及地形的一般情况和核测中线桩位置、水准点高程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现有地下管线的复查及汇签工作,以免施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恢复中线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道路主线的设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主线的位置往往是提前设定的,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有中线桩丢失的现象,为了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确保中线位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在施工之前重新测量并复核中线桩的位置。 1.3施工控制桩的测设 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路基的建设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在施工之前重都会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这样就难免会损伤中线桩,为了保护中线桩除了避免中线桩受到损害以外,还应当及时修复已经被破坏的中线桩。避免中线桩受到破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设置平行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道路两边一米开外的地方以中线桩为基准,修订平行于中线桩你两条辅助线。第二,使用中线延长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中线桩的附近设置具有道路走向指示功能的方向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转向比较多的路段,例如街道道路的建设,以及公园小路的建设等。 1.4施工水准点的加密 一般情况下提前设置的中线标志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水准点才行。这时候就需要对已有的中线桩进行加密,通常情况下水准点之间的距离以200米左右为准。而且水准点还应当具有容易查找,便于观察,稳定可靠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它的精确度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 1.5工程用地测量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十分和广阔,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并不富足,所以在道路的建设中工程用地的测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道路施工之前都会有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根据图纸上的标线以及数据,可以粗略的计算出公路所占国土面积的大小。在道路的过程中搬迁也是一项十分难办的问题,所以在用地面积的测量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准确。 2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策略 2.1应用先进技术做好工程测量质控管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城市测量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其中GPS技术就是目前用于工程测量的最广泛因素,这种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水平,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所以GPS测量技术不仅在道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籍测量以及卫星定位中。GPS测量技术的缺点在于测量范围有限一般在20千米以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道路工程测量中人们会采用RTK技术,这是运用几个卫星通信结合地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测量的范围。而且PTK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GPS技术、传输设备、GPS接收机等,在这里GPS技术可以提供观测所需的数据,传输设备负责传送信号,接收机负责接收信号,最终将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得出需要的数据。这种技术在进行信号发送的同时也做好了信号检测的工作,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地理位置信息具有及时效应。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在地面设置地标,将地理位置信息显示的更加清楚。 2.2测量质控点的交接与复测 施测人员在交际工程测量控制点时应注意保护平面控制点以及高程,所有控制点均应及时记录,并针对其他已有或潜在的危险隐患做好桩基保护与引测工作,实际情况允许时应参照国家测量控制点连测复核所在地测量控制点。开始工程测量作业前,控制点复测测量是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复测期间按照线路布置控制高程,形成复合水准路线,结合具体测量要求可将高程控制点分为永久性以及临时性两种。 2.3工程测量施测控制 每一项工程的建设都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才行,工程监理就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而设置的相关督查部门,它们成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交通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不仅有路面的质量监测,还有桥梁等其他配套设施的质量管理。但是对于不同的施工部位它们的需要检测的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无论哪种部分的质量检测都需要按质按量的完成,测量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严格的测量得出最科学可靠的数据。在施工结束后还有相关的验收手续,不合格的建筑及时予以整理或者是重建。道路工程测量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即工程监理。设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监测施工质量,整个路基工程,包括配套的桥涵,都需要这个监理来实时监测进度。不过,有的监理项目也有所不同,需要做出一些变化,不管怎样,必须保障的质量,同时需要兼顾施工的进度。在所有的工程里,地下监测工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监测到的,需要设置一些合理的监测点,密度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疏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分布,并定期做好检查工作。 2.4工程测量计量控制 就工程测量计量来说,得到精准的控制计量是不容易的,现行的所有计量测量都是以项目工程的完成度来计量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完成量,验收过后给予施工方相应的账款,这对于控制整个工程进度来说,是最为简单的办法。不过,在工程测量当中,有一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首先就是控制的准确性,如果施工方的完成度并没有跟的上计划的进度,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施工进度失误,是要有很大代价。除此之外,在验收监测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倘若施工方的施工质量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目标,而进行验收过关的话,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要求施工方重新施工,直到到达所要的施工质量。不仅如此,在施工技术上,也需要淘汰那些陈旧的施工方法,因为这切实关系到施工的进度,必须在确认施工方法和施工队伍后,才可以为施工的进度控制,提供可控的测量手段。 3结束语 由于现在的城市发展迅猛,而交通也不例外,在交通中,关系到城市道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在道路工程的监测当中,必须做到丝毫不苟,以此保证道路工程的切实质量。 作者:张志峰 单位: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城市道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力以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对道路工程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城市道路工程不同于其他道路建设,不仅要求道路施工要与公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同步发展,同时,对道路周围环境布局也有更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论文结合施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1引言 城市道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建设中施工工期不能过长。而且,过街人行天桥以及地下通道应立体分布等一系列要求加大了道路工程施工的难度与复杂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也就成了施工单位非常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仅对施工技术有较高的标准,同时对于人力、物力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可见,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的工作[1]。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很多城市道路工程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2工程概况 A工程是我国某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道路全长约8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主干道,道路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红线宽为60m。该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主要是沥青混凝土结构,道路工程施工内容主要有道路、桥涵、排水、路灯、绿化以及交通等配套综合管线。其中,位于T型路口的道路中的某一段时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还有不少路段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占道停车的现象比较严重[2]。该道路施工中,挖方约71×104m3、填方93×104m3、CFG桩103×104m、路面基层32×104m2、人行道约3.2×104m2、雨污水井812座、路灯171基。 3当前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通病与原因 本文以A城市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通病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资料以及实践表明,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路基 路基作为城市道路的基础,是影响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路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路基的质量,但是,当前的城市道路路基却由于标高不准、平整度差、承重厚度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路面龟裂、边坡滑塌、路基沉降、路床积水等城市道路质量通病[3]。通常,城市道路的地下设置的管线非常多,其中沟槽的回填与填筑是城市道路路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城市道路施工标准与规范进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道路的质量。但在实际施工中,回填土压实方面存在倾斜碾压、碾压不密实、超厚回填、表层不平整、不均匀沉降、含水率控制不当等问题,使回填土密实度无法达到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标准,从而极易出现路基坍塌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道路质量与安全。 3.2路面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雨水井、检查井以及排水干管建立在行车道上,当井背比较窄,工作面较小时,夯实回填的难度就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检查井、雨水井与路面接缝处发生塌落,或出现检查井下沉、变形等现象,对道路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总而言之,这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监控不严或疏忽质量管理所致。而在这种问题发生后,需要经常对城市道路进行维修,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质量管理的成本。城市道路大都为沥青路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温度以及雨水的影响,路面常易出现裂缝等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但是,调查表明,在实际的施工中,却出现了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等因素[4],从而致使城市道路路面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水泥层面形成的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反射裂缝等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3.3辅助设施 在城市道路施工中,辅助设施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为了方便盲人行走,会将盲道口设计成下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割道板,突出人行道路面,为盲人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的城市道路施工中,对道板安装的质量没有很好地管理,经常出现质量偏差、道板脱落等,给通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道路的平整度缺乏控制,导致检查井盖板高于路面,不利于通行。而且在施工中对管道缺乏严格的管理,比如排雨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等,给城市道路质量埋下了极大的隐患[5]。 4对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结合对A工程以及当前城市道路质量存在的通病与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文件审核工作 要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控制,应从城市道路施工准备阶段抓起。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根据道路施工质量标准审核城市道路的设计,审核的内容主要包含道路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投资预算、地质情况分析等。在准备阶段的审核工作中,必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包括对各参建单位的资质、信誉审核等。在这一过程的质量管理中,要确保施工单位与城市道路建设要求相符,以便顺利完成城市道路的施工任务。根据相关文件对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或者考核,确保城市道路施工技术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施工设备作为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设备能满足施工需求。 4.2做好材料质量管理与相关测量工作 在城市道理施工中,材料对于道路质量有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在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应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材料的采购。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质量好、价格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实惠,而要以质量为首要考虑要素,确保施工中能够用上质量较好的材料。其次,材料的使用。应做好材料使用、存储等记录工作,不仅是为了有效保证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为避免材料闲置或者多余等现象。在城市道路施工中,测量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测量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测量中要细致全面,测量范围应普及到各项自然条件、周边建筑等。在测量中,尤其要做好施工路面以及原有管道的测量工作,以便为城市道路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参考,避免因测量失误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4.3完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依托科学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在城市道路的施工中,只有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才能够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因此,要求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并形成新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做好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关的审核以及审批工作,严格完善形式要件,通过形式来促进施工质量;2)做好各项文件的编制工作,使施工过程中岗位明确,职责分明;3)建立培训等辅助组织,使施工人员得到定期的培训,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各项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要以科学严谨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道路工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质量管理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不同阶段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使施工质量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在当前创新的时代,要积极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白小可 单位: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现阶段,国家交通网的建设逐渐扩大。因为道路负荷逐年增加,所以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就提高了。文章根据市政道路的质量要求、施工特点,提出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 道路路基承载着道路上的所有荷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包括结构稳定与水稳定。路基强度,也就是必须保证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较大变形。路基的结构稳定性,是保证路基不会出现失稳或者较大变形。因此,路基工程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由于路面处于露天环境,经常遭受雨水的冲刷,所以,路基的水稳定性,就是保证路面在受到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路基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路面结构不会受到破坏,尤其是雨季、冬季,路基不会出现冻融现象导致路基强度下降。 2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特点 (1)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室外操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市政的管道、线路比较多而且很复杂,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应该与这些单位协调好,弄清管道和线路的位置、排列方式,在施工中采取措施避免其影响。另一方面,市政道路很多都是在市区,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虽然市政工程施工很单一,但是其涉及的工序不少,不仅仅是路基部位的施工,还包括土方的开挖、基坑的防护、挡土墙的设置、施工的排水降水等等。应该在施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安排施工工序的进行。尤其是交叉施工的地方,合理安排好施工流程,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3)路基工程比较特殊,很多工序靠人力无法完成,只能借助机械。机械设备的种类比较多,施工操作中需要有专人指挥,避免各个机械之间的碰撞或者影响。 3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路基施工放样与测量的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中,放样与测量是施工准备阶段最基本的两个工序,其操作要点就是符合图纸规范,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之前还需要进行中线复测,这个过程中,必须熟悉图纸,查看规范,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必须校核。必须保证所有的放线误差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尤其是纵横断面的定位,其精确度必须有所保证,不仅定位相符,尺寸也应该对应上。另一方面,在放样、测量中,应该随时关注地下的市政管线,避免由于施工而产生的管线中断,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开工之前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复测高程与线路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核对控制桩与水准点的增设,同时测量并准确的绘制路线横断面,并记录测量结果。 (2)路基的填方和挖方。在路基工程中,涉及到土方的开挖与填方,两者相较,填方的工程量多于挖方。在填方的施工操作中,要保证其施工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当上一层土方填筑完成,应该检测土质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指导含水量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的压实施工,避免由于含水量不符而出现的返工;②控制干密度试验误差,越小越好,不同的土质,选择相应的干密度标定,假如都适用同一种刻度,那么土质压实度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③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在纵向搭接的连接点处,分别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填筑,如果由于技术要求必须同时填筑的,也要采取分层交叠的填筑方式。另外,在纵向搭接的地方,应该对搭接长度进行控制,不能太小,一般大于2m为宜。④土体改良,主要就是给土壤加劲,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先勘查土质,结合气候条件,观察路基周围有没有渗水现象。在开挖过程中,一般为了保证土体的稳定,可以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对于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如果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有特殊的土质,要立即停止开挖,报告相关单位,及时对土质进行勘测,针对土质情况对设计做出调整。 (3)路基防护的施工。所谓对路基进行防护,就是增加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现阶段,我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绿化植被坡或者是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片石护坡等进行路基防护,所选择的砌筑材料应该质地均匀、结构密实,没有裂缝,并且是硬质石料,其抗压强度应该在30MPa以上,还可以使用大体积的石料砌块进行砌筑。对砌块的选择,以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为主,各个表面平整、干净、无缺块、无麻面,砌块的厚度应该大于0.2m,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厚度的1.5~3倍及1~1.5倍。最后,在对路基防护进行镶面施工的时候,应该从外向内,依次进行修凿,使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路基防护施工是路基施工中的最后工序,其质量好坏关系着路基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 (4)路基排水。道路路基的施工是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中难免会遭遇降雨天气,或者是施工用水会在路基积累,会严重影响路基施工及其质量,所以路基排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另外,道路遭受常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如果不做好路基排水,那么路基就会受到雨水的侵蚀,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损坏,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路基排水在道路路基的施工中,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一个环节。进行路基排水,其原理就是利用排水沟将积累在路基周围的水排到外面,在地基施工中,将积累的雨水、施工用水或者地下水排出去。在路基排水的施工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有暗沟排水、明沟排水等等,其目的都是对积累的水进行收集、阻拦、排出。对于明沟排水方法,更适合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对于地下水具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同时对于积累的雨水能够很好地将其排出,但是对于气温较低的季节或者地区,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对于暗沟排水法,主要是通过引流的方法将积水排出,一般情况下,其横断面是矩形,具体的断面尺寸根据地形、天气、湿度来定。 4结束语 市政道路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便与安全,所以必须保证道路施工质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路基施工质量,是道路稳定、安全、耐久的保障。所以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施工方法,做好施工措施,加强养护力度,保证路基质量,为人们提高方便、安全的出行保障。 作者:蒋文明 单位:江苏省华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网络的不断复杂,社会各界人士对市政道路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工程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路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索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方法;要点 一、现阶段我国路基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后,往没有成立及时管理小组,没有对施工中各项要素组织进行统一部署,很容易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和无序。同时,由于监理市场较为混乱,当前监督管理单位通常具备着同体监理和自主监理的现象,给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 2、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对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并且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具备技术质量检测的能力。总体来说,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很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技术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3、技术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并且执法不严,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人员的技术质量测评不具备权威性,使得技术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制约了技术管理工作的继续进行。 二、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技术要点 1、施工测量技术要点 在施工开展之前,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都应对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详细测量出道路宽度、构造物位置等数据,为设计图纸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施工的过程中知道施工,使施工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在施工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应认真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同时,应仔细对该路段的地下管线进行审查,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电线、水管等造成破坏。同时,为了满足路基施工期间需要,应该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及加桩的地面标高,在每道工序的施工测量放线时,要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精度,使后期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和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质量的要求。 2、填方施工技术要点 为了提高填方施工的准确度,在施工开展之前,应选取一段地基作为实验段,对其土质中的各种系数进行测试,并且通过反复实验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准确的压实度,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在填土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施工流程的把控,在土方摊平之后应确保每一层松铺的厚度小于三十公分,路床顶层最后一层的松铺厚度要大于八公分,并且要使每层松铺的宽度大于施工设计的宽度,从而保障路基土地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压实度。在铺平之后对土层进行压实处理的时候,应确保填方的平整度,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道路铺装层的施工的质量和道路的平顺程度。 3、路基排水技术要点 水对于路基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容易引起路基开裂、塌陷等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路面排水技术进行管理,从而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出现降雨和降雪天气的时候,应快速排出路基工程范围内的所有降水,防止由于积水过多而深入到路基中,导致路基的稳定性、抗压性出现问题。当前路基排水技术一般会有集中放水、分散防水两种方式。集中放水一般在地面两边设置急流槽,让水能够用较快的方式排出。分散排水主要用于一些降水量较少地区的较长路段中,由于地势较为平坦,使水不容易流出,因此设置多个排水口,使每个路段的水都能够有排出的渠道,从而有效降低水位。 三、加强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并完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技术质量管理的首要步骤,但是,很多路基工程中依然没有建设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使得市政道路路基工程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严格的控制。首先,我们应建对进入建筑市场的各种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确保建筑企业具有施工资格,从而从根本上保障路基工程的质量。其次,应完善路基工程招投标制度,有的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凭关系来选择投标单位,没有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水平进行考察,不仅违背了招投标制度中的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也给路基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最后,应完善监理制度,使监理单位对路基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为施工单位提供完善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意见,从而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2、对关键要素进行管理 在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中,有很多重点要素,如材料、设备、人员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1)施工材料管理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应注重对材料的认真审核,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工程需求进行采购。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后,还要根据要求进行二次质量检测,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人员管理施工人员的质量和方法,是保障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素质,就很可能威胁水利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人员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并且对其专业水平进行初步检测。在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对其进行安全、质量培训,从而在施工中能够有效保障施工质量,防止产生危害施工质量的行为。 (3)施工设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决定着路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最好实现定人定机的岗位制度,使每个操作人员对其操作的机械设备负责,并且负责维修和养护,保障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和稳定,从而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结语 总之,路基工程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市政道路工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应积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探索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保障措施,从而促进路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晋 单位:秦皇岛市规划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道路工程论文: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摘要: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的监理对象出发,深入研究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措施 1引言 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核心,也是道路工程监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强度,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进度监理、成本监理出发,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2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 2.1质量监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材料的检查,施工材料是道路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严格的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在施工之前,要对用于道路工程施工的材料进行试验和检测,剔除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其次,要确立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将质量监理工作贯穿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始终,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工作,从而减少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事故与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在实时监控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设备运行的连续性,从而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控制施工进度。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是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时,才进行相应的补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道路工程受影响的因素,这要求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但要求监理人员能够深入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还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监督。工序也对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点被许多监理人员所忽略,严格按照设计之初的工序进行施工,能够保证施工进度,规避施工风险,从而保证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1] 2.2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成本的限制,许多监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甚至兼任的,这造成监理人员无法应付道路工程复杂多变的施工阶段的问题,给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素养还表现在对道路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足,无法展开行之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在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动态管理方面表现出不足。而产生流程阻滞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基础,这是影响道路工程整体质量的主要问题,监理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施工效果,因此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阶段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带来负面影响。 2.3建立动态监理模式 道路工程的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所有阶段中最为复杂,环节最多的一个阶段,因此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增加道路工程整体的可靠性。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安排现场质量监管人员,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把关,特别是施工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现场监督和检查是实现动态质量监理的关键,要在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监督站,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施工工艺的监督指导。[2] 3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监理 3.1进度监理的基本要求 道路工程的进度涉及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能够如期交工是评判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实际进度和计划之间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进度,使道路工程的进度能够与施工计划相平衡。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进度监理依靠专业人才,可以说监理人员才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主体,因此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加快道路工程的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开展监理人员培训工作,目标是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综合素质,以便应付日益复杂化的道路工程监管的要求。要求相关监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从材料的质量监管,到施工设备的运行参数监控,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取得较好的进度控制效果。同时,定期开展专业讲座能够强化相关监理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完善自身工作。 3.2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有关措施 监理在批准进度工程进度计划后,应该立即着手制作有关进度监控方面的报表记录和有关规定,此外,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化监理工作的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灵活性。[3]具体要从监理相应的控制方式出发,例如建立旁站监理模式,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进行跟踪监理,从而提高质量监理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相关监理人员发现具体的问题。巡视监理也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规避施工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性。平行监理也是保证监理工作决策准确性的有效方式,监理人员要对工程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进度监理决策的正确性,在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效的增强了进度监理的力度。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增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执行力,保证施工阶段道路工程在施工计划内完成。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管,首先要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监理措施,保证道路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都得到控制。 作者:李涛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阻碍分析 【摘要】课堂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石。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可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在揭示真正高效课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的阻碍因素,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相关实施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如何构建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 0引言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和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高效大学课堂已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研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道路工程专业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道路各方面的应用学科技术,涉及道路建设的各个领域。道路工程专业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特色专业,是开设道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设施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2011年,道路工程专业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格的专业之一,更为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堂学习在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由于道路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从事公路建设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而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繁杂,课程任务重,如在本科期间,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桥梁工程等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是道路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从事公路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然而通过调查与走访用人单位,得到了部分道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课堂教学效率差应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道路工程都面临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其他专业估计也会不例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已成为我校道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2]。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多就越好,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前提,将质量与速度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3]。对道路工程专业课而言,高效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课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关练习题,能够处理一些专业问题。所学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至于用人单位对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不满意,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阻碍高效课堂的因素 2.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 教师应该明白,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了,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标趋于多元化[4]。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教师的教授过程重要的多。教师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角色彻底转换过来,课堂教学要以让每个同学都能高效的学习到专业知识为目标。[5] 2.2学生学习欠主动,态度差,对专业课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经过调查,一些学生上课态度确实很差。甚至有很多的迟到、早退与旷课现象。上课时,只有教师提醒学生这个专业知识点要记笔记,某些学生才很不情愿的拿起笔来,还有的学生居然会选择拿起手机对课件进行拍摄,这是对课堂极不认真的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故意选择后边的座位而舍弃前面利于听讲的座位,玩手机、看小说、睡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来到教室只是为了应付某些老师的点名政策,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代替自己所谓的“好哥们儿”签到,学习的氛围是如此的差劲。他们并未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许有些同学可以认识到道路工程专业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处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可以明哲保身的学生又有几个呢?这样下去,所谓提高课堂效率,无非是天方夜谭。 2.3缺乏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 任何事情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有效、高效的评价与管理[6],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例外。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更能激励教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简要地说,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只有让教师充分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才能为使自己以后的更加优秀指明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是老师了解自己授课情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对我校学生而言,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课堂上一般没有专门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适量的给学生做课堂测验,当堂课当堂测试,评出优秀与否,并适当的进行成绩奖励与惩罚,从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听课质量。 2.4教师的备课重视程度 在确立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就应该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预先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且想好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讲授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还要对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梳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材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备学生是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主动的掌握课堂知识。另外,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实验的操作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达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认真地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写好每一节教案。 3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3.1深化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授课理念。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师长”变为“学长”,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作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学生对课堂认识的最直接通道。教师在对道路工程专业课学生授课过程中,应该采取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模拟等等形式合理地利用起来。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勤加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的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较好的引领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非常有必要使“讲堂”变“学堂”。学生本身要对道路工程专业的学习有个详细的规划,设立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地提升和塑造自己,对于不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改正。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并且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与其他同学要互帮互助,养成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遇到问题首先独立思考,尽量课堂上配合老师。 3.3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模式化”了,就显得非常呆板、没有课堂活力,所以要构建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结构必须要进行改进。 3.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道路工程专业课基本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阶段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模拟实验为辅,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些脱节。据用人单位反映,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佳,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要求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据调查,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听到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那样将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足,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难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将工程实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3.5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 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要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教学监督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很难,而没有高效的监督体系,也不可能出现高素质的教师。适当的监督体系可以使教师的素质普遍提高,也是不听话,贪玩学生的警钟。所以学院领导要做好审查工作,定期组织院督导专家进行课堂听讲,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听课状况和整个课堂的效果。 4总结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满足市场上对本科生专业素质的要求;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并能提高课堂效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论文分析了阻碍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实施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期待对于推进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来说,能起到一点点启示作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与其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培养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出发,扎扎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作者:何忠明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一、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竞争优势,达到自己的最佳竞争状态,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性,做一名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这是我们每一位艺术管理学者应该肩负的重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宋锦锦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社会核心为向导的艺术教育探讨 作者:秦琴李美双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色色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首先,艺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艺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优化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艺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生活,融入自然,活用教材,勇于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修养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些都要求艺术教师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身示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控制力,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卓有成效地完成艺术教育的各项任务。艺术教育是一种符合大学生成材成长规律的新型教育方式,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艺术教育,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统一,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影视鉴赏核心价值观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是以主流意识为重要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手段来进行的。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导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乐观。 很多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有一个直观感觉:现在这些80末、90后的学生们越来越不好教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受大学生的严重质疑,甚至是抵触与蔑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的丰富与观念的多元并存,社会现象的复杂化与日俱增,媒体的舆论导向渐趋分散。大学生耳闻目睹了很多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事实正在社会中滋长,更被很多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念蛊惑,认为主流价值观早已是过时的产物,极端者甚至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骗局。第二,大学生占有的信息资源十分巨大,往往会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网络咨讯的发达、传播过程的迅捷、接受终端的多元使每个人都成为机会均等的信息获取者。无线网络在大学校园中的遍布,使学生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来到课堂,当即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核实、补充、反驳。因此,在丧失了一言堂的观念权威地位和知识储备优势后,教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如何变革方法论,如何找到有效的新方法入手。能不能找到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入一种新的教育媒介作为契机,带动一轮新的价值观资源开发,最终弥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缺失。笔者选择艺术电影作为这种新的教育媒介,主要原因是:电影的媒介魅力和传播特性非常符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已成为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资源。第一,艺术电影能有效弥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陷。首先,从顺序上打破固有模式,破除先入之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其次,艺术电影的虚构性与想象性使人产生审美距离,不再纠缠于现实功利因素的权衡。最后,由艺术电影引发的道德结论不再留于抽象的理论,而是从独特的人物性格、感性的情绪气氛、动态的发展过程、敏锐的细节关照出发,让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最具体的性情体验中。第二,艺术电影的媒介特性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作为第七种艺术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视听语言系统,它融合了文学的叙事性、音乐的抒情性、绘画的形象性、摄影的真实性、戏剧的参与性,同时还以蒙太奇手法形成自身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表意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第三,艺术电影既是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困惑的重要源头,也是解决其困惑的最佳载体。这是一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更是与各类影视作品相伴而生。课堂上讲授的主流价值观为何难以奏效?就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中有各类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中冲撞。广大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优酷、酷6等各类视频网站,在线观看、下载观看各类电影,这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一种强大的,隐性的、主动的、自发的、客观的、现实的重要渠道。他们没有经历过更为复杂的现实生活,很容易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生当作现实人生来看待,进而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但这些作品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所宣扬的价值观也鱼龙混杂,这使很多大学生陷入茫然与困惑。如果没有极强的辨别力和极高的审美品味,很容易走入价值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歧路。但这一事实同样也提醒我们,如果能通过大学生熟悉并信赖的影视媒介本身,发掘出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道德资源,那么说服力无疑将大大增强。我国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 在这个领域里所呈现的是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它表现出师资队伍的政治理论性和大学生的学习被动性。而面对大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个体行为中产生的诸多价值观困惑,电影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显然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因为我国高校开设的电影专业课程基本上划归为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侧重于拍摄技巧、剧本编写、导演理论、表演理论、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讲解。懂电影的教师只负责讲解电影,却不注重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价值观问题。同样,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课教师虽然已在不同程度地借用电影手段来丰富教学,但他们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又较为有限,所选影片的艺术质量难有保证,有时不免将电影沦为佐证主流价值观的辅助性宣传工具。两方面的教学实践都没能有效地将欣赏电影与树立主流价值观完美融合。国内目前与此相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开设各类影视鉴赏公共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起普遍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大学影视鉴赏》也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其目的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这类课程大都偏重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的介绍,而不是价值观的引导,无法将审美与价值观进行有机统一。第二,市面上流行各类电影笔记书籍。近几年,各领域文化学者写作的电影随笔与观影感悟书籍大量增多,这其中包括很多专业影评人的写作,虽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与专业的解读视角,但仍囿于电影艺术本身的探讨,易流于“为电影而电影”的层面,能为大学生吸收的价值观资源却并不丰厚。这就给高校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挖掘艺术电影的价值观资源,利用艺术电影的感染力和时效性,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之中。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的重要职责。将电影艺术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形成高校视听伦理教育的新思路。让大学生在欣赏艺术电影的同时,得到高尚的道德品格熏陶,使艺术电影成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要综合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电影美学、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探索伦理教育的感官化模式,重审道德情感作为行动能源的可开发性,丰富道德认知的感性化与立体化,以此达到让大学生坚定道德意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落实于日常道德行为的教育目的。通过分析经典艺术电影的不同价值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善恶能力和理性选择能力,找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状况,通过艺术电影的镜头语言来解读价值观内涵,有效地将主流正面价值观进行重新阐释,达到为学生接受的目的。第一,挖掘艺术电影的道德资源,发挥其价值观导向作用。“艺术电影”是指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终极人文关怀的电影。这类电影不同于纯粹以搞笑娱乐为目的的商业电影,而与人类历史上经典的文学、绘画、音乐作品一样,包含着创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更加立体深入,有利于大学生以全新的视角重审主流价值观所传达的内在精神。曾让他们深表怀疑的“无私”、“团结”、“节俭”等概念,将完全超越他们先前的观念定式,焕发出那些美德本身所蕴藏的精神能量。 通过学习鉴赏艺术电影,大学生会发觉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道德世界。第二,利用艺术电影的媒介直观性,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与道德洞察力。艺术电影以直观的形式弥补了道德教育历来以文字思维主导,图像思维缺失的遗憾,建立新的感官思维方式,以直觉体验抵达真理。看一部经典的艺术电影,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在具体人物和事件发展过程中,逐渐剥离出精神内核。全方位的身体介入代替了单一的大脑参与,立体化的情境体验代替了直线式的逻辑推理。由“我思考,我相信”到“我看见,我相信”再到“我感觉,我相信”。优秀的艺术电影让我们“看见”那些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到底如何起作用,哪怕仅仅由于一个怜悯的眼神或一种疯狂的语气,我们便足以洞悉,善是究竟凭借什么成为一种撼动心灵的力量,恶又是究竟因为什么而沦为一种不可饶恕的堕落。我们最终“懂得”那些道理,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它们的存在。第三,辨析艺术电影的多重价值观,锤炼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道德辨别力。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是各种价值观的复杂综合体,大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需要教师给予充分指引。艺术电影大师会在作品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真实世界的复杂现实,人性的基本面貌显现其中,彼此冲突的价值观、难分伯仲的道德力量交错并存,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敏感度和道德感悟力,才会发现那些最基本的大观念往往以隐性的形式藏于其中,不加解释易被忽视,稍加解释则大放异彩。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从复相丛生的艺术世界中分离出经典,从真伪交错的价值体系中辨别出真理,这是审美道德教育最核心也最具难度的工作。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让大学生在欣赏艺术电影时能够进行理性辨析、反思推理,最终使大学生主动趋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艺术电影的媒介特性,探讨艺术现象学的“观看”本质;通过观影行为的仪式效应,挖掘情境美学的伦理应用价值。梳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来龙去脉,让大学生摈除词语携带的历史痕迹,明晰概念所指,回归核心价值观的本真语义。 艺术是从“为艺术”开始,到“为人生”为止的。艺术审美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动力之源,而道德关怀又是艺术审美教育的精神归宿。通过鉴赏艺术电影,指引大学生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在此基础上将他们塑造成一个道德的人。 艺术核心论文:语文艺术核心教学论文 教学现状。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高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做练习,讲练习,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作了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些学生在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时说:“围绕练习讲授课文最没劲”;“高三时整天做练习,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教学已成了世纪性难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从97年起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下面把我们近几年在“艺术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各项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我们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AT==R。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识,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当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知结构(T)中时,个体才对刺激作出反应(R)。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亡民》) 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通过结构分析,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进一步分析“追亡”,动宾关系,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追逐逃走的败兵”。例②,通过分析,“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已知“寐”是“睡觉”之意,那么“兴”应当是“起床了”。同样,根据“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义。例③,“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例句中“经验”已作动词用,构词方式为并列,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应多怀疑敢于挑战权威》,香港《文汇报》1999年12月9日)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高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曾指出:“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和意义的空白,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朱自清《我与文学及其他》) 可是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时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学生通过“披文入情”,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才会真正的“生根”,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九九级⑸班的邵国同学在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从习作角度审视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观察与思考太重要了,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现在居然有了全新的体会。”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人类学核心理念思考 内容提要艺术真理问题在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长期缺席,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情境的梳理和评判,认为艺术人类学的根本性的学术追求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淘洗和重构,也不满足于所谓的“部分真理”,学科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寻求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而研究范围上的全景性,艺术观念上的集群性,多维化、细密化的艺术“他者”之间的全景式平等互动机制,艺术研究格局上的完整性,以及学科本身完全而又彻底的实验性和反思性品质等基本理念诉求,都是最终达成这种核心理念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真理核心理念 一 在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历史上,艺术的真理问题历经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等哲学家的思考和开掘早已大有气象,虽然亦难免有陷入理论困局的迹象,不过问题本身总归处在求解的路途上。很遗憾,艺术人类学家对艺术的真理这个疑难问题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和力不从心,长期以来几乎采取了集体回避和隐退的姿态。在莱顿(R.Layton)的《艺术人类学》(1981年首版、1991年第二版)、哈彻(E.P.Hatcher)的《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论》(1985年首版)和盖尔(A.Gell)的《人类学的艺术》(1999年首版)等这样一些带有总体性或通论性的代表论著中,艺术的真理问题明显缺席,在诸如音乐人类学、视觉人类学等艺术人类学分支学科中,情形亦大致如此,如美国当代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runoNettl)的名著《民族音乐学研究:三十一个问题和概念》(2004年修订版),用了三十一章的篇幅分别精心梳理和分析了民族音乐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和概念,可谓气势恢宏,但人类音乐的真理问题还是无缘受到关注。 推究起来,艺术人类学家在艺术真理问题上的这种几乎是集体退却的姿态和事实,固然有诸多原因,但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往往有其相应的问题领域的选择或许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例如,霍贝尔(E.A.Hoebel)在哈彻《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论》一书的“序言”里曾颇为中肯地指出,在处理将人类学理论应用于艺术这件事情上,哈彻的著作与其说是“最新版的博厄斯”(Boasuptodate),倒不如说是在检验一些特定的概念①。其中,检验的重点还只是“原始艺术”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问题,指证艺术人类学领域称为“原始艺术”的讨论自1970年以后就已经从考虑“原始的”一词转向考虑“艺术”一词,其“新的兴趣点集中在该词的用法是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是否应当被应用于那些没有这样一个词的民族的活动中去、它又该如何界定这样一些问题上”②。 相比之下,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明显要新锐一些,激进一些。他不但意识到艺术人类学要关注现代主义艺术,“赞同和艺术人类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的那些美学先入之见决裂”,而且认为“美学方法的平庸并没有被其他可能存在的方法充分地表现出来”③,例如布尔迪厄(P.Bourdieu)的唯社会学论实际上从未考虑艺术品本身,而仅仅考虑艺术品表示社会差别的能力,如此等等。不过,盖尔的此类观点尽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在他试图与之“决裂”的西方美学理论和观念清单上,艺术的真理观问题还是未能直接进入其中,因而也照例无意把艺术真理问题纳入艺术人类学视野。这似乎又表明,对艺术真理问题的回避或忽视与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历史阶段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怎么说,这种集体性的回避和退却已成事实,它毕竟在艺术人类学本身的问题链上留下了一个根本性的缺环,甚至可以说是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理念滞后的一种表征。 富有意味的是,在哈彻出版《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论》一书的第二年,亦即1986年,推出了一本颇具地震效应的、在西方人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该书编者之一克利福德(J.Clifford)旗帜鲜明地为该书撰写了题为“部分真理”(PartialTruths)的导言,在他看来,民族志的写作至少受到语境、修辞、制度、文体、政治和历史上的决定因素支配,因此,他称民族志为虚构(fictions),“民族志的真理本质上是部分的真理——受约束的(committed)、不完全的(incomplete)真理”④。由于该书的论题并未有意识地正面应对艺术人类学的“部分真理”问题,而编者也坦承该书的人类学偏见使它忽视了对摄影、电影、表演理论、纪录片艺术、非虚构小说等艺术文本的关注⑤,再加上以上所述的艺术真理问题在西方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中的总体处境,所以,我们确乎有理由认为,艺术的真理问题(哪怕是所谓的“部分真理”问题)对艺术人类学学科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疑难话题。这样,尽管在《写文化》出版十多年后问世的《写文化之后》一书的编者判定《写文化》已逐渐被看作是一部“有几分像人类学思想上的分水岭”⑥那样的书,但就艺术真理问题而言,这条分水岭实质上并没有清晰地绵延到西方艺术人类学的田园之中。 关于艺术的真理问题,我在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成立之际所撰的《艺术人类学与知识重构》一文中曾把该学科的一个根本追求定位成“重新追问艺术真理的学术知识生产运动”,随后的一些文章或演讲又进一步强调这样一门立足于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从艺术的角度研究人的学科是一种新式的艺术人类学,它不仅仅是关于“原始艺术”的,“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也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感性学或某种新的知识论,而且还是一种人类学立场上的艺术真理论”⑦。本文拟针对上文所阐述的问题情境,对我所主张的“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这一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作一番尝试性的阐述。 二 事实上,我们一旦把艺术真理问题引入艺术人类学的议事日程,首先就会真切地体会到类似于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所表述的那种复杂心情和态度取向:“一方面,各种哲学相继出现,相互矛盾,相互诋毁,使真理看上去是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史是怀疑主义的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向往一种真理,精神之间的一致即使不是其标准,至少也是其标志。”⑧不过,如此鲜明的态度取向并不能直接拿来给克利福德所标举的“部分真理”说作出属性判断。因为这一民族志写作的理念确乎在很大的程度上注意到了文化叙述的真理(thetruthsofculturalaccounts)所遭逢的语言、修辞、权力和历史诸方面带来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这对文化叙述的真理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无疑是一种尊重,一种张扬,因而我们也确乎不能说这种“部分真理”说只是在简单地修读“怀疑主义的课程”;但克利福德同时又声称:“至少在文化研究中,我们不再会认识到完整的真理,或者哪怕是宣称接近它”⑨,这显然是急剧地朝着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甚或怀疑主义的方向挪步,并终将稀释和失落“部分真理”说原本所具有的那份反思和鞭策的意义。 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如果艺术人类学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艺术现象和艺术史的时候,无意把艺术人类学与艺术真理问题勾连起来,无意警惕和克服极端的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理论迷雾,无心打造甚或自动放弃种种寻求艺术真理的武器或可能性,转而简单地移植或运用迄今仍被许多西方人类学家所信奉的、随时有可能走得太远的“部分真理”说,那么,艺术人类学研究工作的意义本身很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在这一关键点上,克利福德本人的一番交待恰恰成了某种有力的印证:“我在这篇‘导言’中一直极力主张的那种不完全性(partiality)总是预先假定了一个地方性历史的困境”⑩,并声称自己的这种历史主义观念应大量地归功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但在各种“地方叙事”(localnarratives)和它们的替代物亦即“主导叙事”(masternarrative)之间并没有接受后者。在我看来,这里所假定的这种“地方性历史的困境”同时也是他的“部分真理”说所要面临的困境,而其内在的迷障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与格尔兹(CliffordGeertz)所倡导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在逻辑上预设了非“地方性知识”或非“地方性历史”的存在,而它们事实上指的是西方知识或西方历史;二是在这种非“地方性知识”或非“地方性历史”中,依然隐含地指称存在着优先于非西方世界的普遍性和自主性的价值。(11)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部分真理”说背后所潜藏着的寓意微妙、具有悖论意味的理论指向。 这样,在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的定位、设计和选择上,我们与其在那种“部分真理”说的万花筒里端详艺术真理的种种局部的、变幻莫测的容貌,还不如明智地选择有望在“一”与“多”之间、在完全性与不完全性之间进行平等贯通和整合的一种完全的艺术真理观。 那么,围绕新式艺术人类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又有哪些基本理念在支撑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把研究范围推及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来达成艺术真理的完全性。以往的艺术人类学主要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以及文明社会里的民间艺术或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新式的艺术人类学尽可能地把自身的研究范围推及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把世界上所有民族和所有文化系统内的艺术作为自己的合法的关注对象。如果还是继续像从前那样主要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而此类社会的很多艺术形态都已经消失,而且有些还在随时随刻地消失,那么,这个学科可以研究的东西事实上是走向萎缩的,因此,只有在最大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上逼近人类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才有望在各种或大或小的艺术世界中追索到完全的艺术真理的讯息,而因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总有其实在性和情境约定性,所以,在艺术真理的叙述或书写上即便需要某种“想象”或“虚构”的诗学,需要融入一些打破情境约定才能顺利叙述或书写的情境非约定性因素,但它们本身并不能改变艺术真理在总体指向上的确定性、一致性和完全性。 2.在“作为文化的艺术”这一艺术观念总谱中努力寻求艺术真理的完全性。以往的艺术人类学已经有一个变化,注意力开始从“美的艺术”(finearts)转向“作为文化的艺术”,考察艺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形成了几个主要的相关观念:一个是把艺术视作“文化的表现”,一个是“作为文化系统的艺术”,另一个是“作为技术系统的艺术”。这和原先美学里所面对的那个“艺术”概念相比,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实质性的差别。对此,哈彻的体会颇有代表性。由于在实际的现代用法中,“艺术”一词不再限于雕塑和绘画,其界定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包括纺织品、人体绘画、机遇剧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因此她感到,过去那些狭隘的定义就像它们从前所做的那样虽然并不限制跨文化的观点,但是,当我们试图从跨文化上来使用“艺术”观念时,还是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传统内有许多艺术定义,并且只有某种非常宽泛的一致意见。因此,“在工业文明中,当艺术概念在媒介和内容方面被放宽到异乎寻常的程度时,至少含蓄地表明艺术概念的用途、功能和意义已经被缩小了,而艺术与它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少。这正是那种被当作纯粹为了审美静观、为艺术而艺术、纯粹艺术、称为‘艺术’之物的无用之必要性的艺术概念。它对跨文化研究来说不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即使有人相信有如此纯粹的动机存在”。(12)基于这样的认识,哈彻就把“艺术”的成分解析为纯粹审美(purelyesthetic)、技能或技术(craftsmanship)、意义(meaning)这样三个层面。而盖尔在20世纪90年代试图从“作为技术系统的艺术”(artasatechnicalsystem)这样的艺术人类学观念上来考察包括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的魅力技术(thetechnologyofenchantment),(13)显然又是一种有效的推进。 诸如此类的艺术观念群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式或学术转向,说明艺术人类学已不再把“美的艺术”作为一个终极性的考察目标,而是在“作为文化的艺术”这个观念总谱的鞭策下,勘探人类艺术形态和观念上的复杂群落,注重发掘艺术与某种具体的文化表现、文化行为和文化技术之间的普遍联系。虽然这里也难免还是有一些艺术概念上的预设,有一些猜想性的成分,但艺术人类学研究努力把这些预设和成分融入一个个情境性的解析过程之中,通过这种解析过程的展开,不断地反思、检验和调整自身的艺术观念,让它们经受旧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各个时期、各个区域和各个族群的艺术所构成的事实大熔炉的考量,从而全方位地解析出人类艺术的真理性因子,在最充分的特殊性、最高的普遍性上提炼艺术真理的话语,于是,艺术人类学在艺术观念和艺术真理的话语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式的语句和表述,也就有望经受最大限度的、最完全的合法性洗礼。当然,这种集群式解析的过程性演历,既要有与解析对象之间充分的情境关联,以期掌握充分的事实判据,又不排斥解析主体与解析对象之间复杂的情境性互动,建构情境性表达关系的空间,从而在艺术观念和艺术真理的复杂认知和书写的历史过程性中通过不断地扬弃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来达成艺术真理的完全性。 3.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反思性地、有限度地运用那种强调空间性和地域性特征的地方性知识,转而强调非西方艺术的种种样式、形态、意识、观念和价值与西方艺术至少处在理论上完全平等和合法的境地,中国艺术、日本艺术和印度艺术等,都不只是具有某种“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经验和地方性价值的东西,确切地说,它们各自都是某种情境性的艺术,它们在认知自身的艺术经验、表达自身的艺术真理或本民族的人生真理的历史过程中,均有各自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上的情境约定、情境内涵,因而和西方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具有西方艺术所无法替代的知识性价值和真理性内容。由于无意把它们置入那种依然隐性地带有西方知识至上和西方价值优先意味的“地方性知识”的阴影中自我降格,因而随着新式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推展,历代的东方艺术和世界上各种小型社会的艺术都将有望被视作一个个在艺术的真理性内容上具有足够的自主性的世界,而不只是流于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的一个个带有被压迫意味的对象。于是,这样一些独特的艺术世界就有可能被赋予自呈自现、自我决断的机理,从而在一定的现实性上和西方艺术世界之间形成一种互为他者、双向乃至多向制导的全景式机制,让艺术真理的完全性问题在不断多维化和细密化的他者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甚或交变中得以开显。也就是说,各种艺术世界的自主、自恰和价值地位上的平等,必将在现实性上强化艺术真理的完全性程度。 4.以往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偏重于对艺术作品的静态描述,而忽视对艺术家的行为以及行为过程的动态解释,换句话讲就是对艺术的研究总是习惯于针对艺术品本身,而制作、观看艺术品的人在研究视野中往往是缺席的。新式的艺术人类学研究除了继续重视艺术品的解析之外,也关注人类艺术活动当中的艺术行为和人的在场(包括艺术家的在场)这些环节,力图对各种文化情境条件下从事艺术制作、艺术生产和进行艺术交往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行为等整体流程进行情境性的探究,以期在具体的艺术生产、艺术交往或艺术消费的完整格局中来全面地考察人类在艺术需要、艺术创造和艺术交往上的真理诉求。 三 此外,提倡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注重艺术人类学的实验性写作,也是新式艺术人类学的基本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是从侧重于研究者的角度对艺术人类学学科品格等主体性风貌的一个规约,但无疑也是寻求完全的艺术真理观的一个重要中介。英国人类学家奈杰尔·拉波特和乔安娜·奥弗林在2000年出版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一书中解释“科学的人类学”时引述说,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人类学也许是有益的”,由于人类学是“社会科学中最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中最科学的学科”,所以人们应该意识到“关于知识与真理的本质的模糊性,这将使人类学‘更像它自己’”。(14)这么说来,作为一门立足于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从艺术的角度研究人的学科,当“艺术”人类学把追寻完全的艺术真理观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时,似乎更有理由以真理的“模糊性”为由让它“更像它自己”,这显然是一种无奈的甚或推卸责任、有辱使命的学科发展论调。格尔兹在晚年曾经发出一个警示:“所有的人文科学都是混杂的、变化无常的和不明晰的,但文化人类学滥用了这种特权”。(15)试想,要是新式的艺术人类学又开始用新的方式滥用这种特权,那么,它在寻求人类艺术真理的路途上必将踏上不归之路。实际上,我们注重艺术人类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和实验性写作,正是基于战略性和战术性的双重考量,一方面,希望艺术人类学不再只是流于艺术知识的重新淘洗这一层面,而是以真理为念,有更高层面的人文追求,全景式地解析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民族民间艺术中所折射出来的种种生存理解、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巡视每个时代的艺术在超越个体有限性、寻求精神无限性上的种种努力,倾听种种鲜活的、富于人生真理意味的信息,而不是用静态的方式、猎奇的方式看艺术,用一时一地、一族一国、一维一相的方式看艺术;另一方面,又希望以学科自身所秉持的那种富有深度和效力的反思性和实验性,来持久应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可能随时会遭遇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真理的模糊性,凭借实验与反思的力度、深度和效度来不断地扬弃这种模糊性,以免让这种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成为随意性甚或否定完全性的借口。一句话,艺术人类学的实验性写作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最完全的实验性和反思性,意味着最完全的艺术真理观的最终达成。 记得约翰·诺里斯说过,“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有只属于他自己的一刻”。对新式的艺术人类学理论和实践来说,但愿每一个决意追问人类艺术真理问题的人也都有这样的一刻。如果可以把人类艺术的真理比作天使的话,那么,我们希望并相信这样的天使从来未曾离开过,但更希望探索艺术真理的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奋力劳作让这位神奇的天使显出完全的面容,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折断了她的翅膀。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核心价值在当代的变迁 摘要:艺术的价值系统具有多元性,包括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艺术的价值系统又具有动态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价值主体也有所侧重。透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以及溱潼会船节等艺术活动,折射出的是艺术的经济价值及工具价值在当代社会被过度强化的现状,反映了艺术价值体系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 经济价值 一、引 言 艺术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种特殊的构成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观念以及丰富情感生活的功能。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艺术品既包含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蕴藏着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是一种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对于艺术价值的追问,向来是美学史中的主流话题之一,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人们对艺术的价值问题尤为关注,成为文艺理论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而当前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艺术价值及其结构问题极为适时而必要。 二、艺术的价值系统具有多元性 研究艺术价值,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价值”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深刻而简洁地揭示了价值本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所显示的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的,以主体评价为主导的对象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在主体与窖体的交互作用中,客体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及意义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指向人类主体活动的全部对象、集各种活动的功用于一身、融人类各种基本活动方式为一体、适应与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价值系统――艺术的价值系统。 根据艺术的功能、特性及其对主体不同需要的满足,艺术的价值系统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价值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价值类型,是构成艺术之为艺术的真正本体。艺术在具体、生动、形象的“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内涵和真挚的情感,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的审美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能够集中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历史价值 艺术作品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求索,以及对它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推动作用,这些特质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3.认识价值 艺术是一面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自然、社会与人类的镜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人们可以深刻地认识社会、时代、人生,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认识自我,认识整个生命过程,从而满足人类对其生存环境一自然与社会―一及自身的全面认识的需要。 4.娱乐价值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宣泄,同时也可以使消极、麻木的心态得以“鼓动”、枯竭的心力得以“补充”和“滋养”,从而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平衡,获得心旷神怡、其乐无比的身心愉悦。 5.经济价值(含收藏、投资价值) 艺术不是一个经济事实,也非功利的制作,艺术较之经济,没有强烈的利益目的。然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品逐渐成为流通的商品,或商品化的艺术品,艺术生产和艺术品无法摆脱经济价值影响。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也要体现自己的实际效用,作为创造者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 6.社会价值 艺术诞生于人类的需要,也发展于人类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必然要和人类诸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绝对独立的“惟艺术”是不存在的。其社会价值又分为。 7.道德伦理价值 通过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及深刻的伦理道德评价的艺术品的欣赏,人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发展、完善人性,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8.工具价值 艺术的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即对于艺术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功能而言有利用价值。 9.交流价值 艺术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达到思想感情的融合、统一,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巩固自己的完整性这样一种需要。 10.信息传播价值 艺术是传播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这条渠道,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 三、现代社会艺术的主要价值 艺术永远以现实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现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改造现实的方式、手段必然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的需要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涌现出新的倾向。同时,艺术本身(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创作手段、表现方法等等)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艺术的价值系统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动态发展性,即艺术价值系统绝对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产品的改造、变形,对自然及人类社会产生的意义、作用发生变化,其价值主体也有所侧重。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艺术的价值体系会出现暂时的混乱,甚至会一时误入歧途。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历着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巨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社会消费系统的逐步强大,商品意识广泛渗透文化的各个领域。艺术由高高在上的精神产品下降为普通商品,精神性追求被置换成了商品化生产。为了迁就商品的供求逻辑,艺术产品不断变换着形式以满足一些群体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形势下,艺术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工具价值被极大地强化,偏离了其精神性的价值本体。 其中,经济价值的强化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反映尤为突出。在国际市场和金融全球化的带动下,新一轮的投资和交易模式及资本流动引发了艺术市场的巨大变化。短短的几年中,金融操作模式的引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交易大盘的巨大增量等直接引发了艺术市场从一个收藏性市场向投机性市场转变,而一些其他不定变量也开始渗入其中,导致艺术品的经济负载功能大增。“不到6年的时间里,中国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先后领衔上演了个两个波段的涨跌大戏,其曲线起伏之大、区间时间之短、信心值前后的起落堪称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几个零的增减游戏仿佛就是瞬间的事情。”面对这一状况。人们难免陷入迷惘与困惑: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否由其艺术价值决定?艺术品 的经济价值是否等同于艺术价值? 要消除这类困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值与价格的区别,价格始终在变化,价值则相对恒定。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有关,但并不代表艺术价值。价格是在交易中动态形成的,反映了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中的交易系统对艺术品价值一种货币化的共识。艺术品一旦流通起来,就具有了商品性,成为特殊的有流通性的商品,只具有符号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审美的价值,其市场价格就会取决于许多非艺术的因素,如艺术品的流行性、艺术家的名气、制作费用、其他艺术品门类的竞争,而这些都是动态变化值,必然导致价格认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价格围绕价值所进行的虚实波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艺术是精神产品,也是精神消费品。但这几年艺术市场的问题就在于把艺术只当成了物质产品。由于投机与炒作的介入,艺术被不断地商业化、物质化。许多投机家判断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价格,对他们而言,艺术品和股票一样,买入只是为了倒手获利,“炒”出更高价格。艺术品的交易过程被人为地缩短。展览和评论本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过程,也是一个选择、过滤的过程,倘若没有这个过程,得出的价值就难以牢靠。然而现实中许多拍卖行直接找艺术家订货,艺术品直接就进入拍卖行,没有经受过任何价值检验,无法对藏家负责。而拍卖时按平方尺估算价格,这也是物质的观念,是外行人造出来的可悲之举。 投机主导的市场过热,反过来又影响了艺术家的价值导向。如果通过作品能够看到艺术家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其艺术价值可想而知。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专为“国际”量身定做出口的“外贸产品”,或随意玩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如四大发明、周易八卦、风水算命、京剧脸谱等,或忙碌于对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表层转述与艺术形式的重复试验,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体验,又缺乏对当代生活与文化问题的感悟与思考,难以造就有内涵、有本土优势的原创作品。暴利的诱惑。使一些艺术家远离甚至脱离了艺术追求,虚浮、投机、庸俗、欺诈的作品开始泛滥,成为一堆堆“昂贵”的垃圾。 全球金融危机给一度喧嚣、浮躁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沉寂,也给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对艺术的认识中,拍卖的导向作用暂时减弱,对艺术价值的判断逐渐向理性回归。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市场不是艺术,艺术品价格不是艺术价值。价格毕竟是短期的、暂时的运作,就长久来说,艺术价格总是围绕艺术价值的。历史的长河如大浪淘沙,磨灭不了的,是任何时空下都熠熠生辉的那些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与艺术的经济价值被片面夸大相一致,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以江苏姜堰的溱潼会船节为例,该会船节历史悠久,由南宋相沿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有“天下第一会船”美誉。每年清明翌日,溱潼、兴泰、俞垛、华港、淤溪、桥头及兴化周庄、茅山、江都吴堡、东台溱东等乡镇会船聚集溱潼东观祭祀孤坟野鬼,随后有大型赛船及会船活动,集竞技、表演、送头篙、唱戏、酒会、庙会等民俗文化于一身,场面壮观,充满水乡风情。90年代后当地政府逐步介入,使会船节由一个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发展为“文化大盛会”、“民情民俗博览会”。近年来,随着姜堰经济的发展,溱潼会船节成为姜堰招商引资的经贸大集会。当地有关部门与媒体深度合作,从“炒会船”转向“炒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又从“引游客”向“引资本”转变。“以船会友”的会船节,让姜堰赚得了人气,还赚来了“财气”。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双赢”,但对这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本身而言,许多原生态的因素正在被异化、破坏,其原始的生命张力正在消失,有沦为民俗表演之虞。 四、总 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溱潼会船节一样,许多艺术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其艺术价值中的经济价值与工具价值被过度强化,而偏离了艺术价值的本体――审美价值,忽略了其他影响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因此,当前应对艺术的价值体系作认真反思,使艺术的价值取向回归理性。 艺术核心论文:东阳悄然成为木雕艺术核心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东阳世界贸易城联合举办的“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于10月26日落下帷幕。 此前,由《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美术报》社副社长高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等专业人士领衔的评审团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593件作品中评出了65个奖项。其中浙江的俞田、郑剑夫、郑宝根、叶高华、郑松强、郑忠南、黄小明、王向东、姚正华、吴初伟,福建的黄文寿,叶前荣,四川的李先海,河北的徐艳丰,广东的李得浓等15位作者荣获金奖;楼浩彬等20位作者得了银奖;周杨等30位作者被评为铜奖。此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无论在技巧、构思、风格都较以往有较大突破,对传统题材的深化、创新有了新的面貌。对于现代题材的表现也能够融入传统雕刻的精华,使得东阳木雕的艺术水准有了空前的提高。大赛联结了全国木雕艺术从业者,加强了彼此间的专业交流,无形当中促进了国内木雕行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据了解,在“十一五”规划中,东阳市委提出了“商贸新市”的发展战略,同时着力建设文化大市,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的发展策略。作为东阳市重点工程之一的世界贸易城在税收、工商、产权等方面都获得了政府最大限度的优惠。世贸城开业前,就有1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0多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入驻其中。这也吸引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从杭州迁往东阳,并落户世贸城。东阳正悄然成为中国木雕艺术的核心。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东阳将借这大好契机,吸引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到此创作、交流、展示,并借助商贸渠道,向世界范围辐射,扩大东阳木雕的影响力。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理论探讨 [摘要]外化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重要范畴,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为了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根据学界已有论述,科学概括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相关理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不尽人意,切实反映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寻有效路径对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对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同样需要“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鲁总司令”队伍最强大的后备军,必须担当起其它专业学生无法取代的历史重任。在此历史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下,艺术类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思考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头脑,并引导他们的行为。201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明确提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三个“倡导”为艺术院校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经过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思考,成员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兼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是其基本内容。在明确内容任务后,如何培育和践行成为了关键。内化和外化作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对范畴,对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外化是目的和落脚点。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主要指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输入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使其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在此不做详细分析。本文将重点围绕“外化”范畴,探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一系列问题。 一、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理论的科学阐释 外化(Externalization)就智力发展而言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①据此,把外化理解为人的智力由内部到外部,由精神到物质的动作的转化。由此看出,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基础。第一,唯物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基本依据。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克服其错误意识。第二,辩证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过程依据。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其内在根据是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而言,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也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应充分认识此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的曲折的,需要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第三,认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认识依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以实践为目的,是从认识到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提供了社会依据。“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阐述,也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成功依赖于社会活动,需要在一切社会关系寻求正能量,以促使受教育者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外化范畴,结合这两点,对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作了科学界定,是指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让艺术类大学生把已经认定的“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等内容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转化为行为,在反复实践中养成行为习惯,并用这些行为习惯来指导和明确既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性、人本性、曲折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复杂性。自我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本性也即以人为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价值、需要、权利;曲折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学生不断解决已有认识和现实的矛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性强调核心价值观外化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人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需要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给予高度重视,做到不断创新方法,塑造良好环境。 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课题组的调研看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广播宣传,艺术类大学生基本上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准确、全面的理性认知,即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基本达成。然而,在西方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中也有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不诚信、不上进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入党积极,但缺乏政治意识;注重个人感受,忽视集体利益;考试时通过旁门左道追求高分;“不求高分只求及格”的心态也有存在的土壤等等。总而言之,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外化过程中与既定轨迹出现了严重偏差,知行不一乃至于脱节问题严重,需要教育者探求成因。 (一)内因: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程度不够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对象,也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事实上的行为主体。整个外化过程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去行动,并逐步将行动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再次明确所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性,从而达成更高层次的认识。然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他们的个性、智力、爱好、经历各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自觉行动。研究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愿追求个性,我行我素,遵从已有的内心感知,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感知。此外,也有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在该坚持正确观点的关键时刻却放弃自我,选择从众,被众人行为所影响。 (二)外因: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水平不够 虽然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但是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完成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然而,现实中艺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着教育者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备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模式的实现。 第一,教育者的能力不足以满足外化任务的需要。从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动机端正,善于从理论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独特性,却有很多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和消化,鲜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艺术界的人物、事件、作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现有艺术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教学时只能按照原有的认识去讲解核心价值观,在关键点的讲解上牵强附会,不能通达学生的心灵。与此伴生的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去甚远,也必然不能在外化阶段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 第二,制度的不完备不能保证外化任务的完成。客观来讲,绝大多数艺术高校都具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很多高校的现有制度不系统不完善,难以保证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外化,建立科学化、平等化、奖惩分明的制度迫在眉睫。让制度引导并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有效路径 通过学界已有的分析,可以对内化与外化作简单界定。内化是解决“我要这么做”的问题,分为盲从、认同和信奉阶段;外化是解决“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的问题,分为明确问题阶段,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或动的阶段,养成并遵循相应行为习惯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认为不仅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因为外化过程是直接检验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一)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内化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即艺术类大学生运用所得到的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以逐步完成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可见,在此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是主体。虽然不能否认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受阻,进而使其原有改造世界的美好设想出现残缺。但是,只有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才是决定实践成功乃至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这具有深刻的哲理基础。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能动作用。艺术类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主动规划学习和工作生涯,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作出清晰的判断。我国著名分析学家高清海教授认为:“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创造性活动”。③这些都论证了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也即自觉能动性程度的高低,才是决定艺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其中,加强自我修养,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相结合是有效方法。 (二)开展多样高效的艺术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已是至理名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也离不开实践活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之后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原有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识。当前,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大连艺术学院就是个例子。学院“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根本内容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根本途径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观点”。④大连艺术学院当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渠道,即实践活动。当前,课题组主要成员作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积极探讨核心价值观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目前,课堂内不仅有教育者的理论讲授,更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展示模式,允许学生用歌声、舞姿、画笔、语言、动漫、微电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践行。课堂外,教育者也在用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等多个途径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要注重完善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奖惩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三)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内外环境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中每个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都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要想使全体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国家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环境。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这也优化了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外环境。对艺术院校而言,要想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输出的效果,还需要优化校内环境的建设,物质环境上追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艺术”,让学生徜徉艺术的世界;精神环境上追求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实践和行为习惯。 (四)搭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全媒体网络平台 当下,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艺术类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是运用网络媒体的主体力量,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善用网络途径。除传统校园刊物外,校园主题网站、手机APP平台应是教育者宣传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渠道,也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的必然选择。首先,教育者可运用图片、视频等将国家宣传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丰富地多样化表达,介绍文艺界知名艺人的从艺表现,介绍其成功与内在行为习惯的必然关系,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性认知。其次,借助朋辈群体采用树立典型的方式形成从众正效应。将部分学生在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行为习惯的正案例借助全媒体平台进行,让学生知道“已经有人正在做什么”、“我也应该怎样做”,形成内心向善的良性媒体推动力。再次,开展宣誓活动,引导学生个体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之后运用媒体途径,发挥监督机制的,以引导学生遵守誓言,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成为自己的必然习惯。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点赞行为,以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形成正面引导力。 总之,外化是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作为艺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本着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内化基础上,继续促成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的完成。只有如此,培养出的“鲁总司令”队伍的后备军,才能在毕业踏入社会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这将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绵延不绝的艺术动力。 艺术核心论文: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核心课程被认为是“艺术史”课,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了,教学内容多集中于认知与评价绘画作品与造型技艺,停留在传统的“看图说话”层面。虽然这种操作较为简单,但是时间长了,学生认知便停滞不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艺术设计核心课程自身功效差之千里。 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以新视角审视艺术核心课程 宋朱熹认为,教书宗旨在意趣,否则不是快乐学习。传统绘画鉴赏、联系和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心理感受疏远,不产生情感共性。所以,整合当前潮流中的手工艺术、影视美术等融入高职美术核心课程程中,坚持即艺术的原则,营造情景,使学生体验更丰富,以全新的美术视角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日常生活乐见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以审美视角去欣赏。如从教室桌椅的颜色、功能等出发,以自然顺序指导学生认识东西方家具的设计,以多种视角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艺术语言,形成艺术欣赏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此,学生可轻松观察生活,以全新的视角欣赏艺术和生活的关联,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以新教学理念为引导,增加新教学内容,开挖美术核心课程重要价值 传统思想认为美术即绘画,“大美术”观念引导下,破除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问的藩篱,更新了教学内容,融各种美学形式入课堂。美术作品本身体现的是个人思想与精神文化。各时代都具有典型的美学形式,在东方宗教教学和西方宗教建筑中,包含了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相比了解美术尝试,意义重大。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学生艺术思想与修养,借助艺术作品寻找专业学科和社会发展问的联系。如波普艺术与学生T恤图案设计实践融合,以认识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试着以各媒介来展现,美术学习结合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人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问题 1.高品质课程资源有限,课程开设规范性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核心课程教学课程开设中存在随意性。学校对教师开展的核心课程教学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开设核心课程仅仅吸引不满足教学现状的教师。即便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开设,授课教师因为身心疲乏,不得不停止。无法构建数量可观的比较稳定的核心课程教师队伍。一些核心课程的开设涉及教学内容过少,仅适合用在专题讲座的开设上;课程教学不够深入,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选课要以兴趣为中心 兴趣即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了学习热情的多少,但这种热情出现时间短,各课程知识量有限,课程教学要在定性和量性的范围内进行,只停留在描述和渲染层面,课程内容必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课程拓宽深度同时,知识性也在强化,这时学生的新奇感逐渐消退,不再具有兴趣,学习热情大为降低,严重时退出课程学习。因为害怕困难,多数学生逐渐对欣赏类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像中外美术鉴赏、音乐欣赏等,但对和通识相关的课程反而兴趣不高,如数序研究和电子商务等。由于不具备自我选择及对自身负责能力,盲目选课,追求容易。 3.课程标准的制定需更加严格 核心课程考核缺少严格性,一些核心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及教学进度赶进上不够明确,因为课程设置不多,教师删除了一些教学内容,这就无法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艺术类核心课程设置的课时不统一等原因,导致课程标准混乱,对其本身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效果。 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设立系统合理的课程流程。目的是为了提升核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及教学效果,培养稳定的核心课程教师队伍,实现核心课程目标。 1.强化构建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制定一些条理,阐明公共核心课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让教师更新理念,有效调整知识结构,不要随便开课抑或仅根据自己的知识开设课程。在职院校内部和外部聘用核心课程教师,依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鼓励高职称教师与骨干教师开设核心课程。提倡同一门核心课程由几位教师共同开设,形成竞争优势。针对些学生喜爱及教学效果好的课程,缩短课程审核时间,尽快开课。此外,引入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授课,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强化辅导学生选课 加大对学生的选课辅导,利用教学计划和排课等向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选课的内容,及时准确地各种信息,建立强大功能的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强化评估核心课程教学质量 对核心课程的评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估可以从多方而展开。核心课程的过程也即是质量监控的过程。要获得专家和学生的认可,学生选修人数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如果获得了课程开设的机会,但教学效果不好,也不被学生认可。在授课教师看来,愿意选修这门课程也是一种压力。学生网上评价教学效果是质量监控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随机听取这门课的教学。听课结束后将一些情况和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如此便能发挥听课的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为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研究成果 【摘 要】 语言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提升,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增强文化领悟力与传播能力,改善就业难、表达弱的问题,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语言素养提升为切入点,探讨了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其途径,以期实现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达到语言素养的自觉,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途径 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口语、书面语交际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语言素养的现实意义,将“说出来”的价值观转换为“做出来”的价值观;搭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平台”,引导大学校园文化,为艺术类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现实途径;实现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达到语言素养的自觉,实现“入耳、入脑、入心”。进一步认清培养文明交流互鉴人才的重要性,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一、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 1、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 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语言素养缺失的问题。通过本团队调查和问卷收集的情况看(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2份),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主要有词不达意(64人,占35.1%)、语用不规范(46人,25.3%)、缺乏沟通逻辑(46人,25.3%)、知识匮乏(18人,9.9%)等(如图1)。同时,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难度也引起了本研究的高度关注(如图2),其中价值观缺失(59人,32.4%)成为影响语言素养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关于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缺失及其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本项目研究的首要内容。在研究这部分内容时,本团队基于现实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 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情况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意识上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认知有偏差。 从社会情况来看,市场经济对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其更容易混淆个人价值,产生利己观念。网络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艺术类大学生难以客观准确地甄别。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人才的过剩,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学费昂贵,学习成本较大,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学生们也更加注重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⒋罅康氖奔溆刖力花费在专业学习上,从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从国家层面,我国正处于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缺失有碍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中国气派。而对于具有创新、自信、年富力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提高语言素养,那么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巨大损失。 3、语言素养提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语言素养包括四大要素:主体要素、主观要素、核心要素、客观要素。即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动机、主观意图、辅助手段、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等,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语言素养的培养及表现。语言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也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对价值是非曲直的鉴别。 语言素养对人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意识领域。要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作为主体要素的人,必须加强修养、积累知识、开阔眼界。语言素养对于人的知识储备、语商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时,语言素养关乎的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还关乎到社会与国家构建安全的语言文化环境。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将决定国家未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决定“中国梦”的实现。 二、以提升语言素养为切入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及实施平台建设 1、策略 (1)注重母语文化积累,消解艺术类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冲突。学好母语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母语文化的积累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与国学社合作,开展“国学伴我行”的教育活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语言交际中,母语文化的丰厚对于传播母语本身的人文素养价值内涵有深刻意义。当前,世界意识领域空前活跃,面对他国强势的价值输入,加强母语文化积累,能够有效抵制多元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高语用能力,营造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空间。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中书面表达独特而又文化内涵深厚,在人际交流中语言运用的技巧作用更为突出。由党务中心在党员、团员的党课、团课培训中强化语言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党团日活动中,组织大家优先开展相关语言类活动。语言素养本身又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书面语言与口语运用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过程的大学生开展并深化拓展个性化教育,有助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上的提升 (3)诵读人文经典作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艺术类大学生之所以不善表达,是因为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太少,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要提升语言素质就必须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包括人文学科,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所积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协会与校图书馆合作开展读书月活动,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参阅经典书刊。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语言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透过文字的表相深入到思想的内核去摄取其中丰富的精神养分,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渗透。形成语言素养的同时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4)提升逻辑思维表达,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较为被动,做事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学习实际来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表达意识,培养心理素质能够从主体意识上使其掌握口语的基本要求、态势语言应用的基本要求、逻辑的基本知识等。通过与辩论队、校广播台、电视台合作,鼓励艺术类同学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思维的不断冲击碰撞中,提高语言逻辑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具备主动表达解决某些问题的意识。将语言素养主动性实现的思想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而为艺术类大学生主体实践意识提供思想引领。 (5)重视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训练课程,加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堂。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日常学习、社会交际还是面试求职,良好的表达能力均不可或缺。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校,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程,例如:普通话语言、口语表达艺术、沟通理论与技巧等,为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课堂。 2、实施平台建设――成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 协会管理由大学生语言交流中心――指导老师――学生工作处及其下设的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构成(如图三),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与基本运作。旨在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协会定期举行的相关活动及指导老师的专业培训为艺术类大学生在语言素养提升上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在与其他校内平台实践互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深入实践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语言素养。 三、拟解决问题 1、调查分析语言素养缺失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 研究团队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对核心价值观不感兴趣,语言素养的缺失更使其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普遍认为核心价值观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距离、现实距离很远,往往用“假大空”形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印象。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科学文化修养不足,在专业学习同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教育也与专业的相比中显现实践力弱化问题。这就突出了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阻力环境。也是核心价值观落实不到位的根源之一。 通过研究团队前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及走访接触,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人际沟通存在障碍、口语表达模糊不清、书面写作能力匮乏。这些具化的问题又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就业。 2、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关键问题 解决语言素养脱离专业学习的问题就要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增强语言素养教育的渗透性。我国不妨参照美国的做法,把语言素养教育渗透于历史、社会、文学、思想政治课、艺术等显性课程中渗透于校园文化与设施、校园与校外活动、管理、服务等隐性课程中,同样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要仅仅依靠学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来达到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这样,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增强的同时,其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本课题通过实践调研法对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进行了策略分析,以期为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语言素养找到平衡点。 研究团队将成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把提升语言素养落实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调查法及观察法,通过前期组织机制完善、以网络宣传为首,开展语言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推广,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在平台展示与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艺术作品,协会给予参与者专业指导老师的建设性提议,使参与的同学能更好的同受众描述自己的作品,无形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作品创作中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中期协会还将举行各类交流活动,紧密联系校内丰富的学生组织平台,在社团联谊中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语言素养,也为项目后期施行搭建长期有效的研究阵地。 3、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性成果与长期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将以五大策略作为项目研究阶段的主要内容,以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法、实证研究法为研究方法,通过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平台的搭建、协会与学校各学生组织的合作,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提供更多实践平台,以期取得阶段性的提高。中期调查问卷发放后,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阶段性问题,不断更新策略,帮助策略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后期调查问卷发放促使平台运营更完善、提升策略更为科学、践行价值观的方法更榫呋。平台组织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也为项目后期长远性发展提供了有效机制;不断跟踪完善研究策略,为项目的长远性实施提供了合理方法。 艺术核心论文:新时期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开展是艺术类高校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做好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认为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推进云南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导向。 关键词:云南 高校 艺术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党的十八精神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高度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要意义和战略要求时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尤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多变,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同时云南地处边疆,边境线较长,地方高校中少数民族众多,比较易受民族虚无主义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努力提高艺术院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准确把握云南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这对于我们实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为例,对抓住新时期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些初步探讨。 一、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近年来,云艺针对全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层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内容涉及学习、思想、心理、就业、培养目标、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方面。并着重整理了学生思想状况方面的调查数据,总的来说,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以及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也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从小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专业学习兴趣浓厚,重视专业轻视文化公共课。再加上高考本身对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让学生形成“只要高考文化过线就行”的认识误区,各类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被专业课取代,造成艺术类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缺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薄弱,人文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较差。 (二)自我意识较强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强调支持学生发展和张扬个性,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式,自我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艺术类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烈,缺乏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崇尚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 (三)政治素质薄弱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但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解放,活跃前卫,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但缺乏政治崆椋很少关心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国家时事。在学习上,对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敷衍应付。政治观念淡漠,再加上因本身擅长于形象直观感性思维,部分学生看问题存在主观片面性甚至极端性。 (四)价值观念迷茫 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网络日益发达,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不良信息极易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产成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过于强调自我;与人交往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在生活中对社会关注不够,促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茫,弱化道德意识。 (五)竞争意识强烈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张扬的个性,从小参与各类比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从吃穿住行到专业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在相对狭窄而又竞争激烈的艺术圈里,艺术院校学生更能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因此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学习较自觉,但也扩展到生活的各方面,导致集体观念更加淡化。 二、新时期云南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事物能够之所以区别于与其他事物,是由于其自身它的特点存在,“特点”指事物内在、外在的独特的地方。事物不只一个特点,一般都有多个特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多个特点构成的,有些是我们自身独有的,有些是普遍存在,但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性 艺术院校是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建立的,而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众多,又地处边疆,境外敌对势力鼓吹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在边疆蔓延。这就要求云南高校在对艺术大学生培养中要把讲政治放在重要地位,客观而言,这就决定了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政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这一特点,落实中央政策,增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对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政治性但是不能“泛政治化”。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政治性培养也是为了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但也不能事事都政治化,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2.导向性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云南又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相较东部沿海普遍落后。云南高校培养艺术人才,是出于推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艺术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以云南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时代性 艺术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教育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各类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对大胆的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沟通式转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 4.针对性 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是各民族学生热爱艺术的知识青年群体,由于民族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心理诉求不同等诸多不同,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学生开展工作。 5.综合性 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要综合协调各方面力量,需要党政工团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如采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等。不仅仅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的课堂、活动、环境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云南高校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是时代的要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键在加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担负着对艺术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要在高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是最重要的途径与渠道。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使教育入耳入脑。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贯穿品德修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举行主题鲜明的书法绘画作品展、话剧、歌舞表演等,借助此类课外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参与其中的热情,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艺术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阵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升自已的价值追求,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行为世范,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交流氛围,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情养性、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同时承担着育人与承担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对艺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滋生艺术的土壤,文化的倾向性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院校要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德艺双馨”的专门艺术人才需要,就必须推进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力强,只有牢牢抓住艺术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结合其专业特点,通过通俗易懂的 、寓教于乐的、丰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社团活动、歌舞表演、戏剧小品、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等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影响人、鼓舞人、感染人。同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系列活动形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青年学生的血液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什么热荨⑹裁词锹砜怂贾饕謇砺鄣牧⒊ ⒐鄣悖继而达到相信、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广大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 (三)在社会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实践,着重在突出实践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艺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借助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机会,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到孤儿院、敬老院开展教育等系列活动来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对学生心灵产生的震撼也是最大的。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爱国爱党,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理想和信念,让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引导艺术院校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广泛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清楚的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推进艺术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志愿者服务计划,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除了采用传统载体外,还要分利用现代各种载体,不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网络的广泛运用,为宣传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运用网络载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阵地建设,大力支持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完善“我爱中国”、“民族魂”、“共筑中国梦”等类似的主题教育网站。同时,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就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便利的平台,使“红色网站”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此外,充分利用飞信、微信等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及的主要交流与沟通载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机互动平台,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云南又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云南的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增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思考和研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构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更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介:姜南,文学硕士,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核心论文:教育艺术的核心价值 摘 要:2016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课堂设计,体现了“思路创新”和“价值创新”,对其从化学课程标准视角进行反思和点评,诠释了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完善和升级认知结构;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开发学生智能;体会化学知识的美、神奇与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育价值;教育目标 2016年10月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选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比赛的目的在于及时总结和交流我省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施的经验,深入推进我省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代表常州市参加高一组比赛,参赛的课题是苏教版《化学1》(必修)的“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体现“思路创新”和“价值创新”,绽放了将教育目标、学科思维、教学与评价的整体协同培养的满园春色,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评,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2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钠的性质与应用。要求学生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并会书写钠分别与水、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通过专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专题2第一单元“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认知,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为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材料,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化学2》(必修)及选修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校层面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在心理层面上,处于高一学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从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从知识层面上看,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知识。进入高一,又学习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具备了将钠单质的金属活泼性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结合起来的逻辑能力,从而初步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通过联想本单元从海水中得到的典型非金属元素氯气性质的学习,拓展到典型的金属元素钠的学习,感悟氧化还原本质,深化整体学习法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思想。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学会书写钠分别与水和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和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思路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科学精神、责任自觉”的价值追求为情感主线,根据情境的发展设置问题,问题紧紧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逻辑主线: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演示实验―解决问题。通过主线融合、传递思想给学生展示完整的风景,让他们浸润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见表1) 四、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以沃土 提升文化自觉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提升文化自觉,培育“生长”的活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变成了不可移动的重物。本课以西汉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中的一句话“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投影PPT(如图1),即铁与硫酸铜溶液这个学生熟悉的反应导入,引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认知冲突,将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过程的逻辑线索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建立知识的广泛联系,让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在多样化的运用中活起来,提升了知识的“生长”性。 (二)给学生以思想 实现知行合一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学生思想的来源。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抛出5个问题:①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猜想为什么会产生如上现象呢?③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④以上实验体现了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钠参与的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显示出钠有很强的什么性质?怎样解释?这些问题层层剖开了钠的知识结构,通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让学生建构了钠的知识地图,还让学生体悟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图2),学会了在提出科学问题时,能说出提出问题的依据;在解决问题时,能借助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获取证据;在得出结论阶段,能根据客观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使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了深层学习,实现从“知”的分析到“行”的解Q。 (三)给学生以力量 绽放满园春色 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如何让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方法,丰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让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知识传递走向主动发现?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探究钠的性质、感悟钠的用途、理解钠的保存,透彻演绎了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等之间的关系,板书并投影金属钠的知识学习思维导图(如图3),将价值教育[3]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春色满园,学生可以有学术观点的对立,也可以是思想认识的分歧,如何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是化学学科思想的精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引领学生思考,尊重春色满园,更要给他们力量,让他们有思考的才能。 扬州大学吴星教授认为:本节课对学生“十分有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上课教师“非常活泼”,展现了基本素养,展示了教学“回归课堂本真,回归学科本真”的教学理念。如何从微观上提高以“发现”为导向的问题素养,培育“发现”智慧,让学生有机融入思考、发现、生长、迁移和递升等多种元素,是化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如何从宏观上通过哲学教育引领学生的本真追求,从想学走向会学、坚持学,是化学学科的人文价值。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摘 要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之需,也是时展的需要。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必要因素,提出结合艺术类学生专业特长、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多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发展思路。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志愿服务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大W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扬志愿者精神,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而在艺术类院校,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他们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也接受过较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忽视自身文化思想修养的提升。在参与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往往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化、个性化、自由化特点。因此,艺术院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时应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将自己的个性和专业融入志愿者服务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发展。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因素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大,志愿服务精神也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践行到实际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有创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既是不断完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也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以此激发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1.2 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激起广大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度与感知度,提高广大人群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念。志愿服务活动连接着生活与学习,扩大广大人群的交际范围,令广大人群深深体会到志愿精神的魅力。同样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具有特有的优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色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志愿者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属于新兴事业,发展的时间也不长,社会各界的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奉献个人的精力、时间、智慧的行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等提供服务及支持的行为,而通过对志愿者认知的调查,会有一部分同学将志愿服务理解成为慈善,有的同学会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像雷锋一样做好事。这种认知的偏差在艺术院校里还是非常普遍的,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一般以学校统一组织,有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功利性,使得学生丢失了志愿者服务无私的慷慨的特质,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这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在艺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2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中国,志愿服务往往依附于国内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自上而下地执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 艺术院校里对于志愿服务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团委的领导下,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行政化的组织和志愿服务是相违背的,很多参与者是在组织的影响下参与,但是自身是不认同的。而且大学生们做着相差无几的志愿活动,干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都不影响结果,他们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志愿者证书。这势必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消减,会扼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2.3 志愿者个人素质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志愿活动还是积极参加的,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他们总会会产生焦躁的心理,不想参加专业技能不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在问及在参加志愿活动时间长短时,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下来。 不论是提供服务、宣传社会、一切活动开展的成功大多都取决于志愿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艺术类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有限,经常出现不善于沟通交流,不能很快的融入志愿服务团队中,甚至于为人处事都有问题,在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上过于欠缺,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 3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艺术院校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活动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活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志愿者的活优嘌狄约袄砺垩习,加强学生们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来创新艺术院校志愿者活动内容。运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新方向,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对志愿者队伍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自愿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全社会的思想潮流,规范着全社会的道德和信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体系。 在培训机制方面,可以建立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各院系志愿服务分队等统一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亦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爱好等特长,进行志愿服务内容的区分,完善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志愿服务培训之后,可让志愿者结组讨论这次活动的优缺点,写下各自的心得与活动总结,从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奖励机制方面,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相互配合的原则,通过制订“志愿者星级评选制度”、“志愿者工作考核办法”等,建立“优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等评选表彰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志愿者证。亦可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团员推优体系,表彰先进、推动后进,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服务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志愿服务活动新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差异,还未能完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领导者要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开拓思想、勇于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领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基本活动内容。把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向免费设计改造衣物、举行公益画室、关注老人群体、学龄前儿童课余艺术生活等新形式。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行业中应完善自我修养,同时学校应健全培养体系,在活动中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坚持高校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行动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引起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志愿活动具有文化价值。 3.4 精心组织,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有着追求和热爱,对公益活动有着积极性与热情,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例举本校,对有艺术追求、艺术欣赏的在校学生,学院的“公益画室”免费进行绘画教学、工艺制作、设计指导、软件教学等培训,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内外学龄前儿童培训、小学艺术培训、社区服务、暑假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扶贫。学院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把学院坚持多年的公益活动进行凝练与提升,探索建立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以师生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校重视、学院助推、自我管理”的公益模式,让“艺路随行”引领志愿服务新面貌,以志愿服务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这体现出并且要求我们将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遍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要时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理论层面为基础,引领思想、精神、实践各个层面的科学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对提高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思想觉悟的培养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艺术院校青年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生应以专业特长为抓手,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力组织团员青年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下基层等实践活动,推动志愿者活动品牌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大学语文论文:浅议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大学语文 文化素养 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近来变得越发的不景气。而事实上,大学语文课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德育素养、心理素养,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有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就应该与那些没上过职业院校,初高中毕业后便直接就业的学生有所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外,还要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负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众所周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汉语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与责任,学学语文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使中国传统的、当代的文化得以传承。 (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推进素质教育,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这次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的号召没有问题,而是各校在执行的过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要着重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德育素质不可忽视而大学语文课在这方面可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感化学生,使其向善避恶。 (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过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给许多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大学校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这其中不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现象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职业院校的教育同样不能忽略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虽然各高校已经配备了心理教师,但又有谁愿意在众目睽睽下作为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走进心理诊室呢?况且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大学语文课可以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悟到珍视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学习型社会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也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今天就业明天失业的现象的发生。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代感 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并不单一,至少从形式上来说是这样,但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教材都是新瓶装老酒。为与其他教材区别,一些教材采取了在个别篇目上进行调整的方法,然后在教材的最后加上应用文写作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就是把一般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与应用文写作课压缩在了一本书中,并未真正考虑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了避免职业院校课程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之嫌,一些院校过度地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很多人以为大学语文这门课在职业院校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大学语文课便成了陪衬,所以各职业院校无暇顾及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同时在科研立项、课程安排上语文教师又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常常是敷衍了事,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分数要低一些,一般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不大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都比较弱,学生本人又并未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大都认为这门课没有必要,毕竟自己是中国人,汉语是母语,又学了多年的语文,自己还有专业课,与语文联系似乎也不大,或者根本没有联系。然而在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时语文功力不足这一问题就会凸现出来: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大量地存在着错字别字、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等问题。 三、深化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需要给语文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即大学语文课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为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一个合理平台。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情况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酌情增强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不要随意删减语文课课时;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如演讲,专题讲座等;给语文教师科研机会,培养其科研能力。 (二)培养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有“忘我”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所谓的“忘我”就是要知道无论自己身处何境,毕竟我们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将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且不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学生,一定要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想自己的得与失,少一些牢骚和抱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辨能力,努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可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所谓创新就是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中既“备自己”又“备学生”,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会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受益。我们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不是表面热闹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我们以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和时间。可以让学生针对所学文章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以了解学生对该文章主旨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及建议,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及网页的栏目、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网页的时效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便能够及时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改工作积累一定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献,包括一定的文章和相关的一些文献目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美文”提交,经审核后可以资源共享。这确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一些有关学生状况的第一手材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要有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 我们以为教材应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读爱思,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生活、情感等问题的思考,以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与高职院校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内容要由形式来承载,因此形式设计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我们应该参考当前流行报刊杂志及畅销书的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确定本教材的形式,力争做到教材的形式既要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于读书,又要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用书的特点。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不同的颜色,运用不同的字体,在必要的地方配上一些插图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问题。 形式上的设计只是教材吸引学生眼球的一个前提策略,要想达到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材的既定目的,内容的设计上很是重要。依据当今社会的一些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我们以为大学语文课教材的框架应该具备如下特点:教材取材的原则是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不单单是新颖)、典型性、可读性,几篇文章不是同一内容的简单累加,每组文章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立体感。材料的来源:一切符合本类型教材的文字材料均可以作为备选,以材料的内容及语言表达为主要依据,同等条件下考虑作家及出处等问题。应该酌情增加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旅游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便可以增加导游词写作等相关内容。 总之,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了解一些当今社会与职业院校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及现象,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改革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让大学语文在职业院校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大学语文论文: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 问题 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 用单一的考试与测验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失教育评价的功能, 尤其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观念,改革评定方法,既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能实现培养现代适用人才的教育目的。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改革的措施。 《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其内容既有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注重专业需要,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也是切合各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素质。情感、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与练就,它依托的是参与、是过程,如果评定语文能力,只看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那就落入了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误区而无法达成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高职学生本来文化知识基础差, 知识缺乏系统性,成绩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自卑心理较严重,我们还采取普通高校的教学评价模式, 那只能使他们对学习更无兴趣,也更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学业成绩评定,只有切合实际、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才不失它的教育评价功能。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学习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习评价具有反馈教育信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改进学习策略,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方案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评价方式和途径单一。如过分迷信回忆式纸笔测验模式,量化和客观化评价成为主观追求,侧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或以少量甚至是一篇小论文为主要评价依据来评定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成为伪评价。 (二)对形成性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更加人性化,但操作起来不便利。所以大学语文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有限少量的纸笔问答式测验(1—2次)和终结性考试仍被视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并在学期成绩评定分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三)评价主体单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仍沿袭中学语文评价传统,教师被视为学生学能评价的主体,学生被视为被评价对象,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四)评价内容较为单薄。如过分重视汉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这种学习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意、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这样做的影响是:第一,可能模糊学生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的本质的认识。学生会误解学习评价的本质,误以为学习评价是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是为了证明教育结果是否与教育目标一致,把评价结果当作学学语文课程的目的,突出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当评价成为学习者之间学习与发展优劣比较时,当评价成为人才预测和选拔的工具时,评价的本质就被曲解了。第二,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不能为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和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者的主体地位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是所有课程的工作中心。因此,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传统的目标评价理论的支配下,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被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反应,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一直强调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要求尊重学生解读作品的权利和自由,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很丰富。就语文知识素养而言,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就语文能力素养而言,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语文情意而言,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习惯。 因此,大学语文学习评价内容具有综合性。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判断、描述和解释,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判断、描述和解释;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修养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三) 注重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以五个维度考察学生 1、参与状态。在全期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能否写出发言稿或者讨论提纲。 2、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灵活应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敏捷性与逻辑性。 3、交流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与信息交流,二看交流时能否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4、情绪状态。先看学生是否有饱满的热情,除了自己积极表现外能否静心倾听他人的发言,和大家一起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再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 5、生成状态。既看学生是否都能各尽所能,自圆其说, 每个话题的展开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并能取长补短,激发求知欲望,也看学生是否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课后自觉地继续探究。 (四)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公共基础性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阈限,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的教学是多元和综合的。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因此学生的语文成绩或能力,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作量化测定,纯粹的量化和客观化评价难以全面深刻地反映教育现象的真实信息。而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定性评价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进步的同时,又能提出问题;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又能看到缺陷。定性评价重视环境对课程的影响,重视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认为这是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总之,定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调查,充分地揭示、描述和解释大学语文课程活动过程中的特质,从而显示其中的意义。 (五)评价方式力求丰富多样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测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这种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可是,单凭测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获取信息,但不足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测验是一种重要评价方式,但评价并不等于测验。很明显,测验评价存在如下缺陷:(1)题目数量、类型有限,评价内容难以全面和详实;(2)数字化结果的内涵模糊,对于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3)仅靠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具备说服力。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要做到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如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调查、座谈、典型例子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写文章、考查、考试等方式或途径,评价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 大学语文论文:浅谈大学语文现状及改革策略 [论文键词] 大学语文 现状 改革 策略 [论文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更多的指责,关于相关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也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旨在对《大学语文》的现状与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汉语言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边缘化”让人感到担忧和焦虑。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存在的,但大学英语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学语文高许多,国家级的英语考试占据了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学生们为了过级纷纷参加辅导班,购买参考书、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其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无教学大纲,目的性不明确,定位模糊,课时少,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及周末,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并非全校性开设,主要是给艺术类的学生开设。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气愤活跃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解诗词的作者和内容。 3.教学手段仍显过于呆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经常观看相应的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当然,作为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能仅仅以现代技术去置换传统手段,而应自觉革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东西,尊重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潜在需求,以实施全面素质为己任,着意追求这一新型手段的辅读价值。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征文、征稿、成立读书协会、演讲比赛等。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章所体现的道德,爱国,婚姻理念,则侧重于艺术化的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适当增加讨论,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种衡量教学水平的测评机制,个性化教学与规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认为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以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学语文考试计算机题库的研制。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张鼎政老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强调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找工作,不会写简历和求职信,甚至就连自我介绍也不令人满意。所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从、字顺、得体、流畅。 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大学语文教材,大体都是选择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名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谓是杂乱无章,在200多个版本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无相关的配套参考书,网络课件也是应付了事,体现不出互动的特点,因而也接受不到来自教学一线师生反馈的信息。过多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篇目,无新颖感可言,致使学生谈到大学语文便认为是“高四语文”。这类尴尬场面值得同行们认真反思。 三、大学语文改革策略 1.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教育着手深化大学语文的改革。大学时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假如一个人的价值底线确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话,那么他的成人过程是需要营养的。而大学应该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要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必须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综合体现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是“涵养之神思”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语文灌输着人文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理念的革新。中学语文,更多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许多语文教师是以提供对母语的技术分析能力为目标,往往注重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语法修辞,句形句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解剖”的本领。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借重作为文化精髓的文学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学手段的革新。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要么采用闭卷的形式,但有要给学生勾划重点,否则会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顺利地通过。笔者在实践中基本思路在于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分组论文讨论及课堂笔记等综合组成。至于教学手段的创新则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现有教材中的语文真正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并不多,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的,课外的,已学的,未学的,不同时空的,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大单元教学,进而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讲解少一点,分析集中一点,多让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无限宽广的拓展性。 4.教材建设的创新。教材的多元化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所导致,“合而不群”这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的方针,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环境,那些落后的观点,与当代大学生年龄,审美不相符合的文章或教材应该逐渐隐居幕后。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那些在内容上表现为开放性与完整性,在体系上注意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向导上重视开放性与启发性的大学语文新教材。简而言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该是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新经典性的统一。 5.加强师资建设与学术交流,积极营造大学语文健康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大学语文教师则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过来临时客串大学语文的教学,这难免不乏有学历较低,教龄短而且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充斥其中,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时不稳定且课时量数能减则减。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文本意识即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网络课件的应用拓展横向思维模式,应该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理解联想丰富的内涵。定期举行学术研讨、论文评比、教材评审、精品课建设与推荐等。 大学语文论文: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部关于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倡议,推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其特殊性,确立大学语文教学做为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的地住,深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考棱教学效果,以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 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虽然教育部并未就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但这一倡议,无疑带来了大学语文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已开始逐步受到师生的重视,并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更新观念。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许多理工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说从行动上开始重视语文教学,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从思想上、从根本上认识到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它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也都非常重视专业学科的学习,希望以此立足于社会。但这也导致人们一味地跟着市场走,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要想到市场是变化的,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是受用终身的,这个则是我们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对于语文的理解不能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学科”。要认识到语文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这一点,从学生到教师,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识到,不太重视,将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语文是一种灵魂依靠,是一种精神依托,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素质。 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是高考大军的末班乘客——他们的语文素质相对要差一些,词不达意、语不成句、语文知识欠缺、不能简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干科学化、合理化,那种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普遍欢迎,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它专业技能课程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2 深入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80后韩寒的这句话固然有些偏颇,但也同时道出了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尴尬。“要防止将大学语文变成高四语文!”大学语文不能是高中语文的机械复制,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把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列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与思维训练、演讲口才、写作训练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以导读为主,教师应该是个导游员。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学生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文学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觉自悟,只要他们能够做到言之有理,并能用通畅的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不但学生得到解放,教师自己也解放了,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解放了,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成功15%取决专业知识,而85%则取决于人际的语言沟通能力。”故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沟通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等等,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这是新型教学的需要,也是大学语文未来发展的需要。 3 改变方式,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办法的多样式 一张试卷考之大吉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适应高等职业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制度要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 一是进行综合评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全面表现,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有加分。年终任课教师要从各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一是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以往的考核,多是以笔试为主,平时的作文训练,考试时的卷面成绩,口试的方式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为此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报告会、朗读赛、演讲赛、辩论赛、研讨会、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进行打分,调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职场竞争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的改革方式和方法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探索出一条更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道路。 大学语文论文: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 [摘要]在阐述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从而在教学上实现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思路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学员辩证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帮助学员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提升爱国情怀与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为学员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质支撑。 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写作演讲与表达交流等基本应用技能,作为“道器兼容”的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丰厚的人文底蕴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材中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独立不迁”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带给学生的是刚正勇往、坚毅执着的情操;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带给学生的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到“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带给学生的是关心民生疾苦、仁爱深广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内容和素材。 三、加强大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应树立大学语文教学契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学语文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深刻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情感健康、情趣高雅以及人格完善的优秀人才。 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以青年人成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加强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员敢于思辨,不仅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异。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培养个性。 其次,教学内容上要重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突出课堂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几个选定的经典文化作品中,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解读,力求带引学生对其篇章所触及的时代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尔不群的气质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语文的教学,去重新以人文情怀认识历史和社会,去继承、传播和积淀中国文学以至于世界文化中那些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从而达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高度融合与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导引与教学: 中华民族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体现着宽广仁和的民族文化心理。回溯历史,无论是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的“天下一家”,还是文学上的“大团圆”,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等这些情趣、情怀、情致都无不体现着“中和”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正是我们和谐社会至今所重视和传扬的。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亦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的重要体现。这种儒家推崇的崇高人格也正对于今天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喻于义”而“坦荡荡”的君子精神,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士子的大格局胸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丈夫热血与洒脱的 气度,“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赤子忠贞情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学子报国天下的心愿,都包涵着一种兴国利邦的抱负、为民请命的精神和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忧患意识,这些对引导青年传承民族品质都是不无裨益的。 再次,大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既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将视角延伸到当代中国、放大到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的双重影响等,体现出历史的流动性,传统的延续性,充分体现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和多元的阐释思路。另外,大学语文课程要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包含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辩证分析,特别有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实现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大学语文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应该致力于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论文从明晰学科定位、完善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于应用性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面的, 在高等教育已普及化的今天,很多地方院校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开始了办学定位的转变。与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高校更强调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行为。大学语文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重要职责。在其课程性质定位、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选择等方面,应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而工具性文化素质和观念性文化素质,这两点与大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特征相互照应。因而,大学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和谐统一[1]。 (一)立足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须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通过大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来吸取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和精神营养,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也是对感性经验和真情实感的形象体悟。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走出小我而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使大学生拥有真诚豁达的胸怀;要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诗意生存的雅趣。 (二)通过对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 大学语文通过文体专项写作训练、语言文字专项训练、文化修养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体写作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增设文体写作专项训练,为《申论》考试议论文、评论文章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设“言语理解”专项训练,为《行政能力测试》中的“言语理解”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三)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课程定位是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美育性统一的特性。 二、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 (一) 修订教学大纲 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编写新教材。根据应用性教育的需要,重新编写《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重点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根据基础加应用的目的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体现应用性特色,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服务。 (二)编写特色教材 突出专业特点,探索校本教材,提高学生兴趣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比起大同小异的教材更让学生有亲近感、认同感,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师范院校的教材,除了包括已经选编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名家名篇外,还可增加具有师范特点的文章,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师范性体验。 突出地域文化色彩,探索本土教材,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北部的燕赵文化,西部的西域文化,南部的湘楚文化,东部的齐鲁文化,中部的中原文化。话说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陕西地上文物全国第一。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众多的文人骚客、名篇佳作在此诞生。作为河南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大学语文教材应当涵盖丰富的地域文化,突出河南的人文特色。 (三)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增加应用教育板块。《大学语文》的教学是以一篇篇语文课文为范本的。所以,要实现《大学语文》的应用性功能[3],就要在现今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应用性教育板块,如:文体专项写作训练、语言文字专项训练等。虽然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这些内容都有涉及,但没以板块的形式凸显出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实战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体现应用性、技术性,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但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学习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修养。在学习语文知识、汲取文化精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利于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与人相处。在自编教材基础上,选择一些内容充实的优秀文学作品、应用文范例等。除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和经典文章之外,还要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如将演讲稿和演讲比赛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注重体现应用型、实践性,这也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如: 讲解篇章时重在引导、点拨,不求面面俱到; 加强思考与讨论环节,注重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对关联性作品作平行阅读,从比较和联系中扩展视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学习应用文时,采用案例教学,选择一个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应用文,让学生进行讲解,全班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在体认中学习。 在参与型学习方面,可以适当的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比如说:诗歌朗诵会、课堂演讲等。 让学生学习制作ppt,查阅相关的资料,彼此间你追我赶,这些活动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案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节省板书时间,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版面的设计美化、视频和音乐链接搭配等都关系到课件制作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处理好多媒体、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四、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量化考核作为唯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只关心课程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的动态关注,缺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馈。教学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显然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一)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根据平时作业给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读书笔记、征文、演讲要加分,同时鼓励他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年终时, 任课教师就可以从平时积累的各方面学分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改进考试制度 书面闭卷考试是目前通用的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比较有效形式,但也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可以采取口试、笔试、课堂内与课堂外、闭卷与开卷、论文与答辩等结合形式[5],给学生更多选择余地。根据上述思路,应把学生的成绩核定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 后一部分重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和考核真正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结语: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系统构建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字表达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语文论文:谈通识必修课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摘要]通识课是讲授每个公民必备常识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从人文选修课转为通识必修课是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机遇。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即语文能力的训练。大学语文通过走向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是吸引学生来学,发展大学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通识必修;大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 大学语文从人文选修课成为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的改变标志着大学语文在整个本科课程系统的地位在提升,这是历史给予大学语文教学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大学语文将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大学语文作为人文选修课,目的是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一种培养人文精神,调节刻板实验对思维能力的束缚,从而塑造完整文化心理结构的选择。在课程体系中,人文选修课程是针对严谨的科学理性造成学生人格单向度异化的一种纠偏,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可以自由选择的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有些学校为了更加强调实用性,用写作课、演讲与口才课、文学鉴赏课等来取代大学语文,造成了近些年大学语文的危机。相对于人文选修课是为了纠偏,通识必修课则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责任。人文课要培养人的精神,通识课则要培养公民的精神,其培养目标是从人到公民的转化。这是大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迈向实践的结果,也是大学语文大展宏图的好契机。 一、通识必修课是大学语文的机遇 通识课是讲授每个公民必备常识的基础性课程。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集中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在国家建设起步阶段,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英明决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自主意识也在加强。在国家从满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再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迈进的时候,人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人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区别。人民意识指的是在国家中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一名国民所应具有的热爱国家、为国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在人民意识的指引下,国民的行为才具有很强的集体凝聚力,所以个人利益要完全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体现出人民意识的先进性。公民意识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作为国家建设的主体,应该具有的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选择国家发展的道路、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福利的权利的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人的权利的最大尊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强调人民当家做主,而通识教育是对人民当家做主思想在新时期的新的阐释,也是国家迅速发展和强盛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凡是充分尊重社会成员权利、为社会成员自由发展提供充分机会的国家都蒸蒸日上,凡是限制社会成员的自由权利,将社会成员当做自己行政对象的国家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大学语文成为通识必修课正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而做出的选择。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如果错失良机,大学语文的未来难以想象。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通识为主 通识,即公民通用的知识、常识。公民通用的知识是什么?是公民日常生活所必备的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有了这些知识,公民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过自由自在而不是感觉处处受限的生活。如果缺乏家用电器使用常识,那么在现代家庭中公民很难生活;如果缺乏辩证思想,公民在遇到问题时就容易钻牛角尖;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公民在很多的时候都不能很好地判别事情的真伪。那么大学语文所要讲的通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使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形式训练。 语言是人类从猿转化到人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形成的。当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胜利的需要有些东西不得不说的时候,就出现了语言,语言的历史包含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用语言交流也成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从开始最简单的声音发展成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正如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吐字清晰再到语词成句、妙语连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时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交流的日益密切,这些都使得人们的日常词汇迅速增加,作为有教养的年轻人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比前人更丰富 的、更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实证明,现在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与时俱进,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或许不能完全表明表达能力的缺陷,但是日常交流语言的单调、求职面试时的前言不搭后语以及表达个人感情方式的单一化等等,都在证明现在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我们不能否认有很优秀的大学生在全国大专辩论赛上的极佳表现,然而大学教育在于培养公民,少数的优秀分子并不能代表人数占绝大部分的普通公民的水平。 文字也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中国汉字更是极富特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人对汉字充满敬畏,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再到普通家庭教育中“珍惜字纸”的生活准则,都无疑在表明文字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教养水平的未来公民,不能仅仅满足于识字,还要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字的“三美”,从而进一步通过追求汉字的美发展到用美的汉字来表达美的思想、促进生活的美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大学语文中通识教育的任务,做好大学语文的通识教育工作。把听说读写作为大学语文通识教育内容的原因有三:1.大学语文也是语文,作为母语高级阶段的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本质。2.语文不是文学、文章、人文,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运用这些能力去创造文学、撰写文章、提高人文素养。3.语文是人用以交流思想从而共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而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语文就像一列火车,它可以装载很多货物,但它不是货物本身。所以说,语文是道,是用以承载人类所有文明的终极本体。学生掌握了这个道,无论是继承文明还是发展文明都将无往而不胜。 三、大学语文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语文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包括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级阶段的母语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还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达到听得好、说得好、读得好、写得好的水平。 (一)听的训练 听,是指接收语言信息。大学语文中听的训练主要在教师范读课文或者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课文范读的过程中进行。声音可以不经过中介直接冲击人的心灵,充分展示语文材料中的音韵之美,是吸引学生关注文本的第一手段。 教师范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将每一篇语文材料都进行范读,对有限的上课时间来说,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只需要将一些短小文章或者诗歌给学生范读,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到最优美的声音。学生通过倾听材料中或铿锵或柔婉或豪放或温情的音韵,激发起内心相应的情感,从而进入一种与作者“同情”的状态。《礼记·乐记》中说“唯君子为能知乐”,学生通过语文的听力训练以修得君子之风,岂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意外收获”。 听力训练要求教师有标准的发音,有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要通过朗诵将学生引入到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中去。选取的范听材料也要求音韵标准、情感真挚,有直接触动心灵的冲击力。如在讲《春江花月夜》之前,选用试剑的配乐朗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准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听力材料,就不要强迫进行听力训练,以免适得其反。 (二)说的训练 说,是指用语言传达信息。大学语文中说的训练主要在课堂提问、课堂辩论和课文讲解中进行。在课堂上就语文材料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说话训练。课堂提问不仅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测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就回答的质量本身现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提问不同于中学生,问题设置要有技巧、有趣味、有挑战性,不能问作者是谁,分几段,中心思想是什么等这些中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知识性问题。不是这些问题不好,只是它们不适合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提问。在讲《贾谊论》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拥有高世之才和遗俗之累的贾谊,在现实社会是否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课后还可以专门与授课老师讨论这个 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堂辩论是一种很好的说的训练,但是组织起来比较难。一方面教师要事先做好论题和论证过程控制的准备,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太多的大课堂(笔者的大学语文课堂人数是125人)很容易造成混乱,形成有的学生激烈讨论,有的学生置之不理各行其是的局面。所以课堂辩论可以采用分组分阶段进行的方式,先将论题按照小组分下去准备,再由小组长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进行公开辩论。 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最简单的说的训练是老师课堂上对课文的讲解。课堂讲解虽然不用学生自己发言,但是教师对课文深入浅出的分析、幽默风趣的话语、严谨密实的逻辑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来讲是最现实的模板,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达到自己说的能力的提高。当然,不论是课堂提问、课堂辩论还是课堂讲解,都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师出高徒,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三)读的训练 读,是指通过文字来接受信息。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读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读、教学生读、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语文材料(学生课前预习文本的并不多),做到能够明白老师在讲什么内容。对一些诗词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使其体会诗词的韵味。教学生读主要是在教师讲解文本的时候告诉学生文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阅读,读什么。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阅读中总是有基本的阅读规律在起作用。教师教授的就是这些基本规律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意运用,使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自由运用规律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读,是要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原典进行阅读。大学语文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语文材料,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指导学生从原典中吸取知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什么是原典,怎么从原典中汲取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对原典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凝聚了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原典。 (四)写的训练 写,是指用文字传达信息。大学语文中写的训练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完成工作需要、引入课外征文等途径进行。课堂作业布置方式要灵活,检查方式应有效。比如笔者曾经将自己写的一篇日志拿出来和学生交流,很多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开评论,兴趣盎然。完成工作需要指的是对学生在课下提出的日常写作问题在课堂上公开解答,用例文来分析日常文体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在请假的时候写假条,有事的时候写申请,课程结束的时候写总结。教师只需要对这些日常写作做例行处理就是,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写作,还教会了学生做事的程序和规矩。 引入课外征文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创作主动性的写的训练方式。如笔者曾经引入了一个大型超市做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公益征文活动,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并拿到了超市20元、100元不等的奖金。学生对这种将学识转化成现实利益的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参与活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学好语文的自信心。“?の谋卦谖尘???褐乇卦谌味傲骸保?踣摹段男牡窳?こ唐髌?罚┦欠饨ㄊ贝?潦槿俗非蟮脑洞罄硐耄?1世纪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让这飘渺的理想束缚自己,一旦不能实现便妄自菲薄。新时代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公民,能够自由地运用语文能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大学语文主要针对的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这些同学更没有必要对文学创作有太高的要求。 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听读是继承吸收,说写是创造传达,共同完成于大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当中。听说读写不能完全分开,也不可能完全分开,往往是听的过程中有说的冲动,读的时间里产生写的欲望。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吸收必需的营养成分,每天都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哪一种营养也不是决定因素,但是哪一种营养都是机体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单一地强调任何一种能力训练的重要性都是会犯错误的。 总之,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是大学语文需要传达的根本“通识”,是每个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很好地运用听说读写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大学语文教学应具有实践性格 实践性格指的是学生学学语文之后要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要 为学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大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缺少上进心、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义务,我们需要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不足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成效显著,但是过多地关注于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知识传授,缺少了技能的培养。教师喜欢授人以鱼而少研究授人以渔,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轻视、厌倦情绪。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够像学习外语那样获得及时可见的利益,从而产生了“和外语比较起来,大学语文肯定要失败”的悲叹。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大学语文的实践性上找出路,下面的三条路径可供参考。 (一)教师钻研业务,授人以渔 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是由文学院的教师兼任,良好的文学理论修养对帮助学生分析文本、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但大学语文不是大学文学,要想做好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专门钻研,从而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全部实现专业化,另一方面学生学学语文又不能停下来等待。为了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大学语文教学急需之间的矛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钻研大学语文教学业务就成了必然选择。 大学语文教师钻研业务途径很多,除了教育部的网络教学、集中培训,还有各级大学语文学会的积极沟通、多方合作,更有大学语文教师群等草根团体的密切交流。涌现出徐中玉、王步高、陈洪等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出“回头看”、“语录体笔记” 等好的教学方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每一个热心从事、热爱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进步渠道。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见到学习效果 大学语文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学完之后能够比学习之前更好地听说读写。大学生有很多的实践机会,他们也愿意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语文能力欠缺的问题,他们会向大学语文教师求教。这时候大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了大学语文的形象。 美学家刘纲纪先生说过“不通一艺莫谈艺”,即是说文艺工作者至少要从事某一种艺术的实践才能够很好地讲明白艺术的道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听说读写是大学语文教学艺术的门类,所以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至少修炼一种特长,或者说得好,或者读得好,或者写得好,让学生有明确具体的学习榜样,从而激发学学语文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大学语文的信心。 (三)规范语文材料 语文材料指的是在进行大语教学时所依据的教材或资料。近些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教材市场硝烟弥漫。大学语文教学不是文学教学,不是哲学教学,不是思想政治教学,而是一种能力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够一学一进、学则见效的参考资料,从而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候都有所依据。这种材料内容必须符合时代背景,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起来好讲,学生学起来好学易用。根据上述标准,很难在现有教材市场上找到完全合适的好产品,笔者认为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由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是比较贴近这一要求的,但因为还缺乏时间检验,不敢妄下结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教材的缺少也是大学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编写合适的教材也就成了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面前的一种当务之急。 五、结语 大学语文成为通识必修课是学校重视母语教学,希望提高高级母语教学质量的表现,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契机。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要抓住这次机会迎难而上,紧紧把握大学语文是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课的课程性质,立足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展示大学语文课程魅力、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效用,实现整体提升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信在国家政策正确指导下,在全国大学语文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学学语文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大学语文的教学 将蒸蒸日上,全国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下滑趋势会被遏制,实现大学语文作为学科建设的理想也将指日可待。 大学语文论文: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一、在大学语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大学语文定位的问题讨论声不断,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语文如此的关注,体现出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进行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母语的教育,其学生学习的成效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所以一定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似乎更加注重对英语的教育,这样的现状非常的令人担忧。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学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所以说在大学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学语文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留下来的,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典籍,还有精彩的文化艺术,智慧的哲学宗教,还有道德伦理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前列的。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也为我国在新时代创新新文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现在的社会发展快速,同时“地球村”还有“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交流的广度以及深度,但是这样的大环境中也充满了竞争。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世界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生多学习和了解传统的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教材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古代的经典作品一般情况会是大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纳入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像《大学》、《论语》、《尚书》、《 周易》等。还有古典的小说像《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大学的教师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媒介,进行详细的讲解,能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怎样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1)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小学的时候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语文知识,没有必要再拿出精力来学习了,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再就是,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语文的课堂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难学,时间长了必然会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语文课上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在《红楼梦》相关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情景剧,再现当时的情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准备,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实力 要想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真正的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教师有传统文化的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老师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无法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就没有办法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实要想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对文化内容做好深浅的把握。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要尽量的避免学习内容和中学时的学习内容相重复的地方,要深入的讲解,但是不能故弄玄虚。再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优秀的师德,要有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把自己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3)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引导大学生们诵读优秀作品的时候,要尽量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对那些经典名著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大学》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入《礼记》以及“三礼” 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古代的礼仪。在对《郑伯克段于鄢》 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拓展到《春秋》中,使学生也能了解“春秋笔法”,学生就会对古代史官方面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有宽广的视野,肯定会对文化品位的提高产生大的帮助。能让学生对母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加深。 结语: 在大学语文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学生自身对于中古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中国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得的良好的传承,促进现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学语文论文:论“大学语文”古诗文的美学范畴 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古诗文就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共67篇作品,古诗文接近50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古诗文占到了52篇。而且大都是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的名篇。这些诗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本国语文教学、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其性情、促使他们健康发展的好教材。加强“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对这些诗文作品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含英咀华。不仅要通过这些诗文了解古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政治风云与社会环境,而且要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作家的个人遭际,与作家的脉搏共同跳动,和作家的心融为一体。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我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呢?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无疑,《大学语文》选择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具有典范性的诗文,如果我们进行认真的、刻苦的、细致的诵读和玩味,对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美学范畴”,简略地说,就是美学理论、美学学说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范畴(categories)一词出自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命题中的谓词。译为汉语,取《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一语的范、畴二字,有基本分类的意思。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美学范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思想美与情感美。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美的事物:挺拔雄伟的崇山峻岭,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英雄的业绩,壮丽的人生,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思,多彩多姿的艺术作品,……但这些都比不上《大学语文》古诗文的“思想美”与“情感美”。她们的美是博大精深的、是永恒的、是含蓄的、是自然界无与伦比的美。 一、《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思想美 《大学语文〈庄子·天道〉》篇里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思是说,“道”的可贵之处之所以能够在世上流传,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书。书,不过是用语言写成的,可见语言有它可贵的地方;语言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在我国古典美学概念中,“意”与“志”是相通的。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尚书》就曾明确倡导“诗言志”说;后来,《荀子·儒效篇》也说:“诗言是其志也。”东汉人郑玄给“诗言志”曾作过一个注释。他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诗言意”。可见,“志”与“意”在古典美学概念中,是相通的。 “志”,究竟是什么呢?近人朱自清在他的论著《诗言志辨》中曾做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志”的基本内涵就是“怀抱”,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抱负、志趣等心灵世界的东西。孔子曾经与他的学生谈论过“志”,《大学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关于“志”的对话。 在大千世界里人各有“志”, 由于人的志趣、性格和文化素养不同,所以抱负、志向也有区别。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中,子路雄心勃勃,想在三年内,把一个“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千乘之国”治理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却只希望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企求也不高,“可使足民”就行了。公西华也想从政,但只是想做个“小相”,操办一点“宗庙之事”。曾皙又不同。他的理想蓝图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太平盛世图,毕其生以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体现了思想美的美学范畴。 《大学语文》中所选择的古诗文的篇目都非常讲究“言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是曹操53岁时,北征乌桓胜利归来,途经河北,登临碣石山,观看波澜壮阔的苍茫大海有感而作的。诗的结尾已标明它是“咏志”,也就是说,是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 碣石山,位于河北昌黎县北,东临大海。当诗人登上碣石山巅时,首先见到的是波涛汹涌、一片青苍的大海。海面上有个像小山似的高耸屹立的岛屿。山岛很美,浓密的树木连成一片,丰茂的绿草覆盖全岛,郁郁葱葱,一派青翠。在苍茫的大海中,竟然镶嵌着一点翠绿。宛如一张青苍色的地毯上,中央缀上一颗绿色的宝石!当时正值,“秋风萧瑟”的深秋;但笼罩着全诗意境的,并不是山川萧条的衰飒氛围,而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气派。 接着,诗人沿着“洪波涌起”的思路,以丰论文联盟//富的想象描绘了宇宙的宏伟奇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翻腾,波涛汹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就在其中;灿烂的银河星辰的出没,也仿佛就在这浩瀚深邃的大海里面。这是对沧海的礼赞,也是诗人那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的象征。它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统一中国的壮志!它给予鉴赏者的是大海的雄浑之美;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意义的力量之美。这里也表达了思想美的美学范畴。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和戏剧舞台上的曹操那样奸诈。在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曹操固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毕竟先后平定了盘踞在河北一带的军阀袁术、袁绍,征服了经常骚扰、掠夺边境的心腹大患游牧部族势力乌桓。对稳定北方局势,实现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曹操是一个有节操、有抱负的人,在《大学语文〈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龟虽寿》里,他所说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那奋发向上、至老也不动摇不衰减的“思想美”的写照!在他的诗文中,由这种心志焕发出的“思想美”,至今还激励着一代代人。 诗格出于人格。文格也一样,无论是什么时代,也无论诗风、文风如何变化,这一审美准则是变化不了的。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在《大学语文》的古诗文中,类似《观沧海》的作品比比皆是。李白的《远别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老夫采玉歌》等等,读来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美,也能感受到作家那崇高的人格美。 诗、文都是离不开思想的。作品的思想美,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诗人们所刻意追求的;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雨果,说:“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诗句无非是美丽身体上的漂亮外衣。” 二、《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情感美 《大学语文〈诗经·关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窕窈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的大意是:一位娴雅美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不断地摘取,那文静勤劳的姿态,引起了一位美男子的思慕。他“寤寐求之”,不管是梦里,还是醒着,都在思念她。“求之不得”,便焦虑得不得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安稳。后来,他们终于结合了,经常在一起敲钟击鼓,弹琴歌唱,十分欢乐。 这首情歌以“兴”起。“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 转贴于论文联盟 // ‘兴’辞也。”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兴”。诗开头写的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水鸟的雌雄之间感情十分专一,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就忧思不食,直到憔悴死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对雎鸠在河中小洲关关鸣叫,也许就是在那里对歌恋情,这与诗意完全吻合。雎鸠的恋情真挚专一,纯洁健康,那位“窈窕淑女”与“君子”之间,“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其恋情也是真挚专一、纯洁健康的。赞颂真挚专一、纯洁健康的爱情,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正是另外一种审美范畴——情感美。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在《大学语文》古诗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这样,以爱国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这样,以山水、友谊、社会、登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也不例外。文学作品,既要言志,就免不了抒情,用我国古典美学概念来说,“志”与“情”也是相通的。《毛诗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情感是诗人从事创作活动的动力,情感萌动而形成为“志”,把“志”书写下来,便是诗,所以说“志”与“情”是相通的。 刘勰在他的文艺美学专著《文心雕龙》里说的“情动而辞发”,也是这个意思。刘勰十分明确地指出:“诗者,恃也,持人情性。”他认为诗是熏陶培养人的情性的。尔后,钟嵘在他的《诗品序》里也说诗是“摇荡性情”、“感荡心灵”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诗的功能的,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则以果木的“根”、“苗”、“花”、“实”打比方,形象地说明情感是诗歌创作活动的原动力。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金人刘祁说得更为明白:“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凡此等等,其核心都集中在一个“情”字上,可见诗是离不开“情”的。“情”是“根”,没有“情”这个“根”,诗的创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花。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某些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他晚年闲居山阴时填的一首词《大学语文〈诉衷情〉》,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的上片忆昔感今。当年,他曾戍守梁州,单枪匹马地活跃在抗金前线。“匹马”二字,再现了诗人当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勃勃英姿。 在南郑的一段军事生活,诗人是经常引以为豪。那时,他和广大战士一起“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枕戈待旦,防守敌人的突然袭击。在战争间歇、烽火不举的日子里,他就与战士们出围打猎。有一次射猎南山时,年近50的陆游竟然挺剑刺死一只乳虎,虎血溅满了貂裘。《大学语文〈怀昔〉》诗说,“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就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可是现在呢?“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当年的关塞、河防在哪里?都像梦一样地从眼前消逝了,剩下的唯有自己当年穿过的“貂裘”。这貂裘也已陈旧不堪了,因为多年不用,上面已积满了灰尘,颜色也因而变暗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当年边塞生活的眷恋之情,以及因罢黜闲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滋生的壮志难酬的愤慨。 词的下片抒写报国无方的抑郁情怀。外寇尚未歼灭,鬃发已如秋霜。“一事未成老已成”,可有什么办法呢?老泪也只能任其“空流”了。一个“空”字又蕴含着多少慷慨悲痛! 结尾三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一辈子,谁能料到,心还在战斗的西北边防前线,而身却老死在山林水边!这是“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这就是一个爱国者的“衷情”!是又一美学范畴——情感美的迂回表达。 陆游生活在南宋前期金兵压境、权奸当朝的时代。早年,他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一个战士应该战死在沙场,在家里守着老婆孩子是可耻的。中年,他说“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床头的“孤剑”铿然有声,好像要脱鞘而出似的;金人没有消灭,中原没有收复,心里便像这床头“孤剑”,永远不得平静。晚年,虽退居乡里,可他还表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只要有可能,他还会意气风发地奔向战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并没有半点衰减。85岁了,临终时,他仍关心着国家、民族的生存安危,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遗嘱。很显然,他是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表达了至高无上的情感美。 《大学语文〈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十八岁才开始读书,独自力学,自己觉得学有成绩了,去首都长安。见有人卖胡琴,要卖百万钱;许多贵人名士都围着观看,陈子昂用一千贯买下来。大家都惊异地问他,他约好明天在某酒楼,大诗人都常去的地方,表演胡琴。第二天大家都到了,陈子昂一口四川土腔,慷慨激昂地说:“在下四川陈子昂,有诗文百首,分赠各位欣赏。胡琴乃是贱工的事,我怎能表演?”当场把胡琴打碎,把诗文分给各人。大诗人们一见陈子昂的作品,大为惊骇钦佩,从此陈子昂名满长安。 那时大诗人有杜审言、宋之问、王勃、骆宾王等等,都作浮华的诗。而陈子昂所作都是古朴高劲,内容深厚的;火候骨力,在当时一般大诗人之上。因此他内心感到很寂寞很苦闷,竟找不到一个同等笔力的诗人做朋友,可以相互倾心吐胆畅谈。建安之后,数百年来,诗风一直走向浮华,往往言之无物,陈子昂最为厌恶,古人既已远不可见,无法相会相谈,而当今之世,只有自己一人。再向以后年轻的一辈看看,却又不见有后起之秀追踪上来。晚一辈的诗人,也多半走向新浮华派。一次,他在北平附近的幽州台上登高,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天和地,他触发了自己的感伤:自己一死之后,高古的诗风就将断绝,无人继响。于是他高声吟诵出来一首创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感情激越,气势奔放,意境苍茫,把诗人怀才不遇之感,孤单寂寞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种悲壮的情感之美油然而生。 “思想美”与“情感美”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前者重思想、理知,后者重感情、情性;但具体到诗文创作活动中,却又是不可分割的。思想美不可能没有情感,否则便成了政治宣言或标语口号;情感美又不可能没有理知,否则就有堕入低级趣味的危险,把创作引入歧途。 总之,在《大学语文》古诗文的篇目中,每篇每首都孕育着“思想美”与“情感美”。只要我们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认真反复细读每一篇古诗文作品,我们就会受益匪浅。 大学语文论文: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 院大学语文课程中多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中应该在教与学相统一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样才能形成“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必要的学分,虽然在形式上选上了“大学语文”的课程,但因在课堂上总感觉学不到更多的东西,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不明显。大学语文是传播价值理性的主要载体,是保障高等教育培养出健康成长、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重视。 一、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 (一)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认识 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价值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本身认识到位,才能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这门课程,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课程。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更高的要求上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发挥出课程的最大效能。 (二)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是选文型教材,体例和内容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和“学”两面缺乏互动的动力,教学和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应该紧抓经典型、专业性和实用性三条主线,精而适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达到统一的学习标准的完美结合。 (三)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技能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型。不管是文学史还是文学作品的讲授,讲课的模式往往都是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讲解作家生平思想,最后进行文本分析。方法单一,缺乏变化,时间长了就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从而失去兴趣。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说多维度、多感官的形式,将文学与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丰富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专业和个体差异实施教学和指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四)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大学语文传统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考试前临时突击,短短几天内背会整整一学期的知识点,考试完很快又全部忘掉,既达不到大学语文人文教学的目的,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上,应该把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平时的课堂表现都作为考察对象,把过去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改变为以考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考察,提高平时考察的频率和分值,以此作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在平时的作业布置、课堂提问及试卷命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改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我国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现状来看,除教学的因素外,由于就业的压力和过强的职业目的,大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功利性的意识倾向,他们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只注重外在的获取,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发展。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外在的功利需要,学习的方式以获取分数和证书为满足,而 不考虑学习对自身的真正发展意义和知识的内化。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大舞台。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兴趣是可以调整和培养的,狭窄、不稳定的兴趣,很可能要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问题。从这两个方面使学生对待大学语文的课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很快。如果仅仅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他们对知识的层面仅仅停留在现在,那么未来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要通过方法论教学,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能够卓有成效的学习。 教和学时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和学的统一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通过教师来教育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便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不仅仅无条件地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没有学生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也只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语文论文: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实践,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优良精神。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是紧密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非常久远,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怀思想。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程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基于此,下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期能够把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系统语文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之后,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内容。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依然重复这些知识,那就无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也会产生“高四语文”的感觉,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2.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语文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匡亚明先生曾经提到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语文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期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全面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为大学语文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夯实基础。在中国大学语文课程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自此以后,我国的大量高等院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纷纷开设了带有传统文化教学环节的大学语文课程。这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在自己的内心里打下深刻的精神烙印。 3.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久远、博大精深,是一代代先辈们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古人智慧和各种宗教文化思想,同时包含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与思想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大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受到许多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许多高校制定的语文学时比较短,对于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非常繁重,所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发生偏差,教学计划偏向于写作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时比较浮动,半开半停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高等院校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发生偏差,所以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代课、兼课的现象,许多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缺乏重视程度,认为只需要教好学生的理论知识即可。不愿意从深层次去进行精确教学、创新教学,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有一些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简单,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穿插传统文化,就属于传统文化教学,这种拼凑式的传统文化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具备传统文化修养和综合性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打造一流师资团队,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语文专业知识;其次,要具备传统文化修养,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再次,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健全的人格;最后,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对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发展中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的人格道德品质和思想价值观。 2.选择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教材 语文教材是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工具,所以必须用心选择合适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不能一味地偏向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偏向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选择语文传统文化教材时,尽量选择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语文教材还需要包含政治、经济和道德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引进现代化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所有学科的学生语文教学需求。 3.大学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好积极备课和授课,及时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通过学习《道德经》、四大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和道德素养,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人文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教育本来就是生涩乏味的,对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而言,非常排斥学习语文知识,认为语文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帮助,而且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所以,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法或情境教学法来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了促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才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哈森其木格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高职学生普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缺陷,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是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 关键词:高职学生;大学语文;人际交往 大学语文是一门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与它所要解决的事务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以便顺利地处理实际问题。笔者通过这几年对不同专业高职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语文》课程这样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高职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大部分进入小微企业或者服务性行业工作,这就意味着其交际能力要比其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不能受到高职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主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不能认识到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它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所以,教师就应该一上来就让学生知道,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会发生怎样的联系。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大学语文》能让自己学会说话,学会写作,学会交际。应当说,高职学生普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缺陷,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是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事实证明,高职学生一旦学好了大学语文,就能迅速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利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办的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通过自己这些年的教学体会,以及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本枯燥无味 许多国家的大学里都开办《大学语文》课程,有的大学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有的把大学语文列为核心基础课程。所有的美国大学,新生入学,基础的写作教程被列为必修的课程。美国人认为,学生必须精通自己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考、表现、理解的主要手段。在日本,不论进行什么考试,作文都是必备的科目之一。学习语言文字,不仅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说话和听话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说,应用写作是所有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高职学生学会了写作,不仅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高好本职工作,使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前提是要有一本好的教材。按理说,《大学语文》的课本最有条件编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现在的情况是,课本的编撰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他们没有把《大学语文》课程视作一门技能型课程,而是作为一门知识型课程。这种编写动机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所有的《大学语文》课本都大同小异,毫无新意。这种偏向于追求理论化、系统化的编写观念,抽空了本来可以通过语言解决事务的创造性过程。这种以知识为核心,从概念到概念的教材编撰思路,使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消化课本所提供的知识后,依然无法洞悉语言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学生不管怎么费劲地学习,也无法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丝毫的改善。甚至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学习得越刻苦,他对语言的灵活性的理解越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相当严重。造成课本枯燥无味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教材编撰者还没有搞清楚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严重区别。他们还在沿用《中学语文》的编写思路。殊不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已经变为教会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教会每个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语言模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鉴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的转变,教材编撰者就要精心地选择那些与此目的相适用的课文。与此目的不相适用的文章,即使语言再漂亮、文字再优秀,也不能进入《大学语文》的课本之中。众所周知,教材与教学关系密切,教材好是教学好的基础。通过使用好的教材,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的目的。不能教的教材,可教性不强的教材,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教材,无法调动学习者兴趣的教材,都不是好教材。应当说,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教材编写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学语文教材要力求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安排课文、写作知识和写作训练。不仅密切注意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而且要充分体现知识为实际能力服务的新的编写理念。因为课本的枯燥无味,学生们花几十元钱买来的教材根本就不愿意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个一个学期里也没有看过一眼课本。当学生们不愿意上课的时候,当学生们不愿意看书的时候,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给学生们选错了课本? 二、教学方式过于拘谨 课本编写的缺陷,本来寄希望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做一个矫正,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依然是在严格地按照课本讲课。这样的结果自然是错上加错。于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吸引力便直线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遭受打击。就像物流系的一个学生在打油诗中写的那样:“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显然上课已经成了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虽然授课计划里把原先的章节改成了“模块”、“项目”这样的新名词,但这种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文章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实际上,教师们不管是按章按节地讲,还是按“模块”、“项目”来讲,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课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加进自己的理解、经验、体会、故事等这些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能对上号的相关内容,那么,情况很可能就有所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把语言的运用与学生们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实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众所周知,手机是当代教学过程中的最大敌人。应当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大。手机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危害也最大。一旦课堂的吸引力降低,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机。当学生沉浸在手机世界中的时候,教师即使喊破嗓子也是无济于事。既然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那么,教师就应该首先占领手机。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在本学年度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对策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课文《论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手机上查找一个有关孔子的小故事,并把这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讲出来。在课文《项羽之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手机上查找与项羽有关的成语。讲鲁迅的时候,让学生从手机上寻找周氏兄弟绝交的原因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这样,不仅斩断了学生想利用手机做其他活动的念头,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经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就会觉得大学语文也不是那么无聊。此时,如果教师再把语言的重要性利用故事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甚至还会喜欢上《大学语文》。有好几个学生在作业中跟我反映,说因为对语文有了兴趣,课程结束以后,他们还会继续学习语言艺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所有的教师都不应该忘记一点,就是自己是代替学生的父母担当教育责任的人。让学生的所有思想、情绪都纯洁、正当,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要及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生活态度,要告诉学生们永远是改变态度胜于学习技巧。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教师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们的孝心。因为国家以人为本,而人以孝为本。孝行是人各种品行的根本。小到个人的生活作风,大到国家的公民道德,没有不是由孝行推演出来的。当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丰富的时候,那么,他本人的道德品质就会显著提升。孝的问题解决了,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个孝顺的学生不可能学坏,将来也不可能做贪官或者罪犯,那么治安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家长们的期望,那么教育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毕业后,一定会忠诚于单位,尽心尽力地干活,那么工作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一定会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那么感情问题也解决了。一个人一旦建立了孝心,他必然会端正言行,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孩子们变好了,父母们自然万分高兴,内心里自然要感激老师,感激学校。这样,教师和学校的名声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了。这样一来,学校的招生问题也解决了。由此可见,一个教师上好了一门课,其重要性和影响之大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授课方法就不该拘谨而是要充分地开放,一直开放到学生们的心里去。 三、缺乏对学生心声的关注 笔者教的一个学生在作业中写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忙。忙着上课,忙着打工,忙着和亲友聊天,忙着手头上的一些事务。入夜,有些疲惫的我们躺在黑暗中发些小小的感慨然后入睡。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情绪常常变得难于控制了,时常感到空虚无聊。”应当说,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想法很多,心理混乱,许多事情不知何去何从,急切地想得到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正确地引导,那么,他们在这一阶段所犯的错误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们必须明白,我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正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对学生们实施良好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终生受益。如果我们丧失了这样的一个教育机会,那么我们绝对给社会输送的是一批批“残次品”。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虽然滔滔不绝地讲着,但很少讲到学生们的心里去。学生们心里的问题从原本寄希望的课堂上得不到答案,他们也就自然地对课堂失去了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对立的局面:一方面教师们自顾自地讲,完全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另一方面,学生们自顾自地玩,完全不顾及教师们的感受。久而久之,双方就变得麻木了。原本应该欢声笑语的课堂就这样一天天地沉寂下来了。于是,教师们上课就变得无精打采,学生们想尽一切办法开始逃课。笔者不止一次地发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所训练的题目做一些调整的话,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2015年秋给艺术系14环艺班上课时,笔者从作业里发现班里一个女同学在寒假里要首次拜访男朋友的父母。我觉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然后我就找机会和这个女同学聊了聊,并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让她很感动。后来我又觉得这件事情具有普遍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就又在一次写作训练中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系的一个女生,寒假里要首次拜访她男朋友的父母。此行,她需要注意些什么?请你帮她出出主意。”看到这个题目,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提高了起来,讨论的非常热闹,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作者:赵树忠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走向 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来讲,应该不仅仅是国学课、传统文化课,它更应该肩负起的是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基础的人文素养培育。而在当下大多高校仅仅把它当成一门简单的公共课对待。实际上,就目前许多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社会现状来看,大学语文这门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为发达的语境下,其肩负的使命与现实地位的强烈反差又时刻提醒着我们,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现代;通识;技术 从1903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科诞生至今,中国语文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然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却始终莫衷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纷杂的教材内容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发展。从必修到选修,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从有到无……无不透露着大学语文这一学科在各高校遭遇的尴尬境地。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不仅意味着它要应对客观对象的时代变化,应对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更要应对随之而来的人们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大学语文的学科内容跨度大、涉猎范围广,但相对教学时数较少,对授课内容、教师等的要求应是极为严格的,然而我们却发现实际情况与此却是相差甚远。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究竟该如何发展确值得我们思考。 1课程性质老生常谈 课程性质对于一门课来讲是基础也是先决条件。大学语文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课程统一被划分为教育学下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二级学科内,过去被称为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即大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并根据要求的不同确定必修的专业。后来随着“通识教育”这一名词在国内高等教育的逐步认可,高校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这一名词从命名上给予了过去的公共课以更高的要求——培养通才所必须的课程。而所有通识课程中最为实至名归的实际上就是大学语文。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一是在之前的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对于汉语这一母语的普遍认知与了解越来越深厚,而与其相比之下的语文课程“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则似乎是给高校的语文教学目标以基础、前提,大学语文对于所有除系统学习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其存在的极大必要性。无论是作为工具、手段,还是作为一门学科能够贯穿学习的始终,这对于造就一个“通才”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大学语文这门学科于高等教育来讲最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篇章的赏析,对于古今文学文化的了解、对比、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达到通才的要求。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有多方面的努力,如篇章的选择、教师的能力、学生的自觉等等。但无论如何,大学语文“通才”的教学要求是必要的。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换汤不换药”,基于过去对于公共课程的认识偏差,对于这门课的课程要求、授课人的能力、学生的态度、甚至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和过去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严重滞后了其发展。 2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颇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板书讲授式加入了科技元素,到MOOC、翻转课堂的出现,乃至浩浩荡荡的2012年MOOC元年的命名……让人们在震惊中享受科技带给教育界的奇迹与便捷。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MOOC、翻转课堂等形式则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对课程的要求,经分享整合后的各种优质网络工具和数字化媒体资源等内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外完成对课文的大体了解或是重点的初步探究,课堂上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或以小组讨论或以简单发言的形式对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研讨及答疑解惑。当然,这类研讨可依据学生个性及性格选择多种形式,或是课堂现场讨论或是借助网络工具等。现阶段MOOC、翻转课堂的使用由于其作为公共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的性质不同,就目前来讲这些手段使用得并不普遍,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正是因为作为动辄百人的通识课课堂规模才应该使用MOOC,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其评价、考核体系却是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制作的。一是因为文学本身的不确定性,一是它的课外检查反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故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考查方式及其内容是极为关键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通才的基础,而大学语文究竟该如何承担起它应肩负的责任,未来之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刘侃如 单位: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讨 大学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以语言表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利用语言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流。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水平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和特色加以探究,希望能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交流过程,通过语言实践开展,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及其特色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思想概括和内容讲解都应体现其言语特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呈现出来。因此,言语特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艺术表达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以及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教师如果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语言生动、特色鲜明,就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愿意听课。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周围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让教材内容呈现出一种“说风闻声,言雨见形,谈花花现,指人人在”的真实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涵。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感、色彩等方面认真体会,将该诗当作一幅田园风光图来鉴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充分领悟诗中“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诗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充分理解课文大意。不同文章特点各异,教师须采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和适当的教学形式,在讲课时尽量声情并茂,积极转变语言风格,以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情节中,讲授时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语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论述类文章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进行综合表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至于意义深远、辞藻优美的散文,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表述时可加入绘声绘色的描述。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师可用朴实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珍惜父母亲情。语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语言令人振奋,动听优美的语言使人愉悦。大学语文教学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无论讲述课文还是范读,教师都应注重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以及语音的抑扬顿挫。在讲授一些情感细腻的诗歌和散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可配合乐曲,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学生范读,使学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语音中对文字产生切实感受,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戏剧及曲折生动的小说,教师为实现情景再现,可事先进行语言设计。如在讲授杂剧《窦娥冤》时,教师可用激昂悲怆的语调表现窦娥的无奈愤怒之情,用急切的语调凸显窦娥的不甘,使学生对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语言艺术的措施 1.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大学生思维开阔、兴趣广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极具吸引力的语言,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知识向生动有趣的内容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增强教学的“可听性”。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色。教师在教学时,为了配合语言练习,可播放一些优秀影片,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时,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审美活动,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化陈旧为新颖,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通常包括几大版块,即修辞、语法、文字和语音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一版块的内容,或详细讲解本学期课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复研讨、细致拆解课文。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饭”。教学方法陈旧,且大量重复中学语文知识;教师语言枯燥,既没有趣味性,又毫无启发性。这样即使遵循量化的标准、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化陈旧为新颖,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应增大信息量,补充新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平均用力,而应立足重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引入语言艺术新形式,确保课堂生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进步促进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大量新鲜的句法和词语不断问世。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还应尽量掌握“热词”,涉猎新词,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加以关注,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库。教师只有吸收各种新的语言艺术,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才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讲解词语时使用一些新鲜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语言讲授从陈旧、枯燥向新鲜、有趣转化,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确保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进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语言魅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特色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多地感悟语言的魅力,对文学之美有更透彻的感知。 作者:张莹 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体系重构 【摘要】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语文教学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一,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首先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活动、完善评价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教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体系;重构 由于课程设置问题,语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关联性较低,大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材内容老旧,学生到课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众多,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重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相应能力和意识的提升,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审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一些选文内容以情感为主,偏向于人文思想教育,对写作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渗透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内容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情感和思想的渗透不够,二者得不到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局限,将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首先,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应在教育内容中多加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其次,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即将踏入工作岗位,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还需要起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提高语文相关能力。对此,教师应将经典美文欣赏、文字组织训练和情感表达三部分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经典美文欣赏可以包括我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欣赏,以及国外的优秀文学欣赏,给学生推荐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受到文学作品中优秀思想的影响。在文字组织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提前练习在工作岗位中可能涉及的公文文件编写,掌握各类文件的书写格式和表达技巧。同时可以举办辩论赛、即兴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不同,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语文完全视做了一门无用的学科。加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提高。对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将语文和工作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对步入社会后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游戏活动,或给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丰富教学形式。其次,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求职简历,让学生在注重简历书写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封面图案、格式的创新设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观看不同设计形式的简历,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样式的简历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不同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在班级中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临场发挥,让学生了解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词句的重要性。在初次的模拟面试中大部分学生会紧张、怯场,表达不清,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开始不再紧张,并能快速理清思路,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深入学习。 三、改变考核和评价方式 基于大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对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学生的成绩不应由试卷分数一面概括,应加入其他的考核形式,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口语表达成绩、写作成绩和试卷成绩相结合,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形成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专业能力考核。 四、结语 总之,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想要打破当今这一局面就要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让语文教学更加合理化、专业化,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搞好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在当今国内高等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感教育的缺失已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许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因为情商缺陷而陷入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情商的欠缺已成为顺利走向社会的羁绊。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其中的文学名篇能以人文之美唤起学生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新生刚刚脱离了管理严格的中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崭新而又陌生环境。环境的改变、心理的落差、学习方式的转变、集体生活的困惑使得这些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有一种失落感与不适感。他们渴望情感的交流,尤其渴望在人生的新起点得到师长的指导。大学语文内容广博,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又介绍了港台文学、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开拓了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作品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二、大学语文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通过挖掘大学语文教材的情感内涵,情感教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天生的自然情结,一旦触动这根琴弦,就会感到明朗、舒畅,就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亲切感。因此,假日里,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美丽的海滨,徜徉于绚丽的花海,驰骋于广袤的草原,用心灵去拥抱大自然。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山中的一座古寺,道旁的一株野花,天边一抹瑰丽的朝霞,夜晚一片清冷的月色等,都在作者饱含情愫的笔墨中神韵丰盈,激起我们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如徐迟的《黄山记》便是一篇别出心裁、写景角度独特的佳作。文章先是居高临下,勾勒黄山的全貌,之后又宕开一笔,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烘托一个“险”字,然后才正面写山景,重点描绘云海、奇松、日出、彩虹……写出了黄山最富特征的雄奇瑰丽的景观。 (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文学表现的常常是作者因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对社会、家庭、世故亲情等产生的深深的思考或强烈的情感,表现的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遭遇作者那样严重的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对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她以动人的、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爱恋。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她赞美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自然,歌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 (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赤诚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炽热的爱国情怀。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有对爱国志士的热情讴歌,有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也有报国之志、亡国之恨的直接抒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用典阐明历史人物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被俘,处在环境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感情悲壮、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学习本文时,可结合文天祥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培养学生对亲友的关爱 亲情、友情是人类独有的美好情感。一个人拥有浓浓的友情亲情,那一定可以使生命之树根深叶茂。亲情和友情永远是人类性灵深处感动的源泉。《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回忆他的母亲所写的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简朴的语句,表现出作者欲言又止,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和无从说起,没齿难忘的养育教诲之恩,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怀念之情。课堂上,可以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歉疚,或者是准备怎样孝敬母亲。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以利于学生自由地发展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在教学中,一个好教师要以真诚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这是促进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中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到自己是主体,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为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而变得日益有主见,有创造性,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看,民主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在课堂上,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讨论题。选题过程着力于对学生的研究,讨论主题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运用与拓宽,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熟悉并关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时,认真设计好课文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而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三)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朗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教学应以读来激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朗读是对教材文本的再创作,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使学生借助声音塑造的氛围感受文章的意境。这种朗读是一种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教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或默读。学生渐渐进入作者所塑造的意境,体味作者描绘的素淡朦胧、和谐静谧的月下荷塘美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舒缓、淡定,令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那宁静、恬淡、朦胧之美。而读到采莲的段落时,则语调略显轻快愉悦,表达出作者胸中的烦闷在美丽的月色中得到暂时的舒解。通过朗读的情绪调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荷塘、月光、蝉鸣、柳影、热闹、清静、淡淡的喜悦和忧愁等,都通过诵读呈现在学生眼前,用声音描绘出多彩的情感画卷。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取材广泛并蕴涵着丰富情感的独特课程,通过情感化教学策略,以情入理、以美启真,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境遇面前,拥有丰盈的心灵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走向更充实、更精彩的未来。 作者:任雁敏 李士明 单位:德州学院 贵州毕节医学专科学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C/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 发展方向 电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电力系统的发展也逐渐向着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生产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实现单元个体向区域系统的发展,同时也要满足电力系统智能化、区域化的发展需求,由单一的功能向着一体化功能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求电力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 1简述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支撑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经过我国科研界的不断研究,电力系统逐渐应用我国最为领先的人工智能、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理论等。因为电力系统构成复杂,在为用户输电时要经过升压、变电、降压的过程,极其复杂,所以对系统在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电能的输送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网络节点有效的传输实现的。电力系统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将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不仅满足了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需要,也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电力系统整体的控制和运行时安全性、稳定性的需要,各子系统之间能够畅通的传达信息和传输指令,所以不同的配置和通信系统之间必须要建立起子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的参数,是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所以为了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化获得快速发展,我国研究院利用仿真系统和房展模式这一便利条件,针对专家系统、报警处理、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极其原件的运行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合理配置,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内部协调发展做出保证。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电力系统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这两个基本的组成仍然不可或缺。 电力系统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进步,促进了电能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使得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断的提高,对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主要希望实现能够在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延长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设备,及时有效的检查系统发生的故障,调整好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前提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2.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太网技术满足了电力系统需要对传输的大量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的要求,电力系统的整个运作过程就是运用以太网技术的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发展是我国电力系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的实际应用。 2.2电力系统设备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精准的检测电力系统中电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有效的诊断故障,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诊断电力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并且实时对电力系统应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 2.3监控电力应用设备,控制故障发生 有效的监控电力应用设备,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排除故障,防止由于停电时间过长带来巨大损失。管理人员定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电力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应对措施,为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不断做出努力。 2.4通信方案以及设备 在电力系统的通信设备中一般需要实现主站与子站、主站与单元、子站之间的几个通信方案,为了保证通信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需要实现设备的持续运转,这也是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不同的供电区域中,通信方案的实现有着不同的要求,而通信方案的构成也有着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等几个方式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 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 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3结语 电力系统指的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几个环节组成的电能的生产与消费的系统。电力系统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源,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相关人员需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同时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应用技术的水平,逐步完善电力系统,促使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解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说明了电力体系的一些现代化技术,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的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在这里都做了一一的说明;之后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的一些相关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深刻的叙述,以此希望能给相关人士一些有利的参照。 【关键词】电力体系;自动化;电力系统 目前电力在现实中的运用可以说越来越现代化、条理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多,而电力技术的使用可以说同社会的进步是紧紧相连的。所以,要为电力体系和一些现代化技术提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电力体系定义为:由对电的引发、变化、传输、配置、使用等等的一些有关模式构成,并运用产生电力的设备,将大自然中的天然资源变成电力资源,然后运用变化和配置电力的系统将电能运送到负荷中心,再将其投入到一些相关的设施上,转变成生活能源,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供应方便。 1 电力体系和现代化技术说明 1.1 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掌控系统 对于工作中的总线的掌控系统指的就是在装配的时候,将一些自动化配置,如:自动仪表,将其同相关的控制设施进行相连,并产生一种非单向的网络数据化。一般来说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技术会拥有运算及通讯功用,且采用掌控仪表相互之间产生的脉络体系,并对工作中的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控制,其通过工作本身的需求对于讯息和相关内容实施现代化掌控。工作中的总线控制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敞开且分散的控制体系,它使用了网络化的控制体系,且完成了对于系数、控制、预警、实际呈现的全方位现代化功用。就现在来看,在国内使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散式的控制体系。 1.2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监视与控制过程中,对于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就电力体系在监控的时候应用得最为广泛,并对相关的体系的研究创新及新理念的产生也有着一定作用。这种技术方式同传统技术比较可以说更具有主动性及相关的技术性,该技术能够将系统内部相关数据进行评判以及思考,并对其存储库中的对应数值进行掌控,并让数据本身的统一平稳有所增强。 1.3 运用光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 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保护有一种举措那就是使用光来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可以说光的传输拥有十分大的灵巧特质,并且电容负荷并不会对其产生作用。 2 电力体系创立模型之后的共享实力 电力体系现代化发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发展中,其体系通常都表现在对于地舆空间特性的叙述上面,并且以空间结构为主要特点进行模仿地舆体系的想法已经差不多是一种规范,可是在现实里,对于它的掌控对象会有着十分繁复的电力规律体系构成。因此创立电力体系独有的空间思考研究模型是很有用的。对于这样的针对语义层次的资源共有,最本质的需求就是供给和所求的两者要对相同的资源数据看法相同,因为相同的认识才能确保这一点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资源分享的时候要有一个电力体系的最初的雏形,并以此来作为部门之间资源分享的基本点。其中它包含:(1)地舆实际的几何特性的准确意义及表述,包括电力体系对于服务应用所包含的空间方位结构特性;(2)对于物体的规律特性的基础意义和表示,在电力体系上看,它有着物理构架,每一个组成部分和大体的物理特性、运行方面的一些讯息分享、全面多方位、动态的一些运用和思考。 3 电力体系集中度增高 对于电力体系的产生和进展过程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动力来看,不管是该体系的产生是创立在相关共通的还是专门电力体系现代化平面上,对于多范围多层次的适用判断及高效率的经营需求,都需要更合乎标准的资源共有、全面多元化的使用研究思考。所以,要将一些从前的信息方式推翻,并采用数据资源和运用的整体结合,并且将多面化多方位的空间讯息同多样的有关讯息进行整合相连,并将空间的运算同主流运算相结合,全方位的展现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今后电力体系现代化进展的必然方向。 3.1 电力体系现代化、讯息化 因为使用者所面临的数据操作性非常的强,因此,为了能让使用者更好的进行掌握及运用,加强数据本身的易掌握性是很重要的。除了这点以外,还要给予相应的图形标志,并让其标志可以很形象的同相关对象对应,允许地理及非地理两类图形的相结合整体管制功效。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的实施性需求也十分的高,运用多种对象的后期捆绑技术,一个对象所归属的分类可以在工作的时候进行限定,而不是已经成为目标码以后再进行肯定。所以,使用者能在目前所拥有的笼统数据及空间运作包上面,任何时候对本身所要的数据的分类及工作方式进行定位,以此来加强系统本身的开创性及扩展性。进行电力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完成企业规范化、讯息化。像这样的集很多技术和讯息为一个整体的企业级讯息体系,从经济和可实施的视角上来说极需要一个集思考策划并一步步的进行实施的总体计划。 3.2 完善数据库 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放和管制,而对于它的数据复制及安全性能是别的文件管制方式所比不了的。就现在看,新创立的系统拥有许多优点,因为其体系以关系数据库管制体系为主要应用,并运用它较强的监管能力及能进行多集检索的方法,能十分有利的让网络负荷下降,并快速的将要查的方向进行实指性定位,当出现几位使用者同一时间进行探访时,时效就会大大的加强了。虽然这个系统存在着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电力体系中,对于空间的相关数值的长度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对于其繁复的空间就要添加一些所对应的相应功能;对于这点,它将很难达成对于空间相应数值的一些图形功用及基础工作;而且对于空间对应该的相应顺序很难进行叙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相应的数值管制体系及相应关系数值管制体系进入了一种商业化走向,因为它们属于一种可以进行扩充的数据库管制体系,在里面可统一定义空间数据的工作及对应形式;不论是空间还是非空间的数据资源都可以进行相应治理,这使得为制作研究统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制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 4 电力体系的安全及平稳性能 在我国电力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施工作体系,是否平稳安全是它一定要思考的。而对于它的安全和平稳性我们要从电力设施的工作、相关数值、网络运行等这些来进行着手。前提是系统本身的稳固,也就是体系要具有多种形式规格的相应数据和针对对象运行平稳的优点,迅速且强大的复原体系;对于多用户同时访问运行系统是否稳定、快速、正常,能不能双机热备份,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5 结束语 综上所说,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用电脑网络的相关技术来完成对电力体系的全方位控制,这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而其技术含义就是为了能让电力的界限可以变得越来越大,进而提高对电的供应实力,以及电力的稳定安全性能,从而让电力体系可能适用、安全的进行,进而让我国电力事业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 要:现阶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人们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要求提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分析了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要求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运行监控,其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意义重大。现阶段,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备状态检测技术、光电式电力互感器、智能电力设备等都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良好体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一、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要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实施实时监控,快速对系统运行的故障做出反应,准确采集系统运行的信息,及时处理出现问题的因素。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局部系统和整体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其运行参数是体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关键。自动化系统要对电力系统的部件和运行状态做出分析和评估,为系统的调控工作提供帮助。自动化设备同时要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其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自动化系统要调节分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避免系统间的相互感染,确保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和安全,为电力系统运行提高良好的环境。 二、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 面对对象技术使软件的承接性和开明性更加先进,其使软件的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更加出众。主动对象数据库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供帮助,其数据库内的触发子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测。通过对数据库内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节省了电力系统数据录入以及输出时间,其结合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数据的可靠程度,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统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可以快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现场总线自动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与控制仪器连接起来,就会形成数字化的双向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的控制仪器中置入微处理器,形成单个仪表的独立计算和通信的系统,利用连接线将每个仪表的控制器连接,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总线网络系统,将这个系统连接到自动化的控制中心计算机,所有的仪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仪表数据也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入和输出,就可以建立一个实时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是智能化电力系统建立的纽带,其可以实现全网络控制和单独区域独立工作系统,对电力系统实施分布式控制,避免了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总线技术优化了电力系统的功能,将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散控制,为每一个仪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单独的控制中心,可以对系统的故障快速做出反应。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清晰的反应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避免系统出现严重的故障和影响正常供电。 (三)光互连并行处理器的应用 光互连并行处理器是电力系统控制以及继电保护的关键,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数据的录入和输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光互连可以解除临界线长度对电力系统的限制和电线沿线输出集中等问题,实现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相互传递,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系统故障的处理时间。光互连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穿梭,不受面和长度的控制,相互之间也不会产生干扰。同时,光互连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不受任何干扰,为建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是确保电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和运行稳定的关键。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我国电能需求量巨大,如何寻找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是未来电力工作的重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基础,其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与世界接轨,形成健康、稳定、安全的电力系统,促进电力企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摘要: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能源供应渠道。虽然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了部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截止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可待改进的地方。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内容,阐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流程、工作要求和相关应用,提出了今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引言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今天我们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适应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处处面对着竞争,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对于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明确思想,要把这种挑战转化为动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才会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电力行业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我国全面普及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设计之初没有想到发展的会这么的迅速,正是因为这样,现阶段在设备以及技术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滞后的方面。对于老的设备以及技术方面一定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变更,使其适合现阶段的需求,发展在继续,我们电力方面在不断的方面发展,下文就这些方面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基本概念 简单地说,电力系统装置即是能够通过发电装置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可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通过变压器以及其他所需的设备将电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数据的传输、控制与检测,进而对电能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显而易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装置的基本概念不一样,它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条件下对电力系统进行常见的基本操作。具体的操作包括采集和传输实时、精确的关于各种元件、子系统甚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各种可获得数据。 1.2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以处于中心地区的调控中心为管理节点,系统的其他设施设备围绕这些调控中心放射状分布。性能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构成了调控中心的主体,负责为周边发电厂和变电站提供信息服务和监视装置的控制管理等。以上内容就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网络的基本构造。在这个系统中,中心计算机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细节的动作,比如操作设备和记录事故内容、记录并处理报表、自动恢复系统异常状况和常规操作自动化等内容由对应的监控设备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分层控制为主要操作方式,调度、控制、发电、变电各个单元根据各自负责的功能和范围协调运转,分解任务压力,提高控制能力水平,从而使系统运行状况更加合理、可靠,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特征与优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它能将数据自动归类为日常运行数据、举出数据、现场实时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并且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可以精确的控制系统实时运行的数据,因此能够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服务。众所周知,网络通讯技术存在瞬间传输的特性,因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可以让人们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降低因为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操作导致的故障。另外,要想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多个控件进行协调调度,就必须对整个需要调配的系统进行综合调节。也就是说,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将系统负荷按需分配到哥哥可以被直接控制的发电机组中去。当然,除了上述的一些优点或者特征之外,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能够对电量进行实时计量。作为电量采集装置除了能够实时处理各关口数据之外,还要确保断电后一段时间仍能继续正常工作,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数据采集不会发证缺失的情况,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当还具有与远动通道和电话通道挂接的基本能力以及保证全系统数据采集的同时性。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的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它包括配电网的分析自动化、自动馈线化、自动制图、设备管理和信息分析,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通过智能软件从数据库中获得资料,并进行实时的自动分析处理工作,进而就能够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长久以来,配电网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其控制基本上是靠手工方法实现的,既存在耗力耗时效率不高的缺点,还存在各种潜在的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懂得使用孤岛自动化的技术来代替以前的手工操作的方法,但也有缺陷,即对设备的使用设计以及在电能的分配使用上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转,对配电网自动化的改进以及电能的监控和分配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自动化,发展电力系统的代表性技术,职能电网在供变电和输配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化配电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要做好电网调动技术的应用,调动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完整地对国家电力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并实现对国家、区域、省、地、县不同级别的电网的自主调动,这样就能很好的将在这些联系到一起,对于控制来说更好的做到中央集合,其监控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些方面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的情况,实现整个系统地运转,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系统自动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4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综合自动化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全方位的配电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是电力系统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化高负荷电力供应的必然选择。DMS 系统的建立,有助于电气设备保护控制机能优化,减少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有助于快速建立电气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减少故障停电时间,弱化事故对生产设备的负面影响;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流、电压、电量以及功率等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进而增强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控制力度;还有助于实现平衡电力、监控负荷、精确计量及节约用电的功能。同时,DMS 系统对于现行电力系统工作模式的改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管理模式成为现实,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门技术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起步较晚,和当前电力市场以及电网建设高速发展的实际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电力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个事实,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革,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顺畅运转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基础保障。从而促进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 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对变电站以及电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重要性;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1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电能质量问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电压工作不正常、电流偏差、用电设备被损坏等,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将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在寻故障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既耗时又费力,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可以很快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供电效率和质量,保证优质电能输送给各个用电户。 1.2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运行 有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才能保证输变电设备正常运行,迅速找到故障,及时加以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1.3保证经济运行 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必须要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通信和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而且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直接观察的范围比较广泛,闭环控制内容也较丰富。所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保证经济的运行,而且还减少了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方向 2.1供电方式及一次设备。 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域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配电网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电缆网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采用架空线方式。配电网的供电方式由线路开关设备、电源点、网架三个部分决定,电源点、网架的组合方式不同,架构了很多不同方式的供电方式,例如单电源辐射状供电、双电源环网供电、网格状供电等等,而线路开关设备如环网柜、分段器、断路器、重合器、负荷开关等提供了功能各不相同的供电配合方案。我国城市电缆网主要采用环网柜(配负荷开关、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当做配电线路主设备,而在农村电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断路器、分段器、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应用较为广泛。区分线路开关设备的供电方案有:电缆环网柜方案、分段器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2.2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 变电自动化系统的远动实现主要使FTU和TTU对配电台区、线路开关的监控。远动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功能主要有环网控制、保护动作、远方控制、就地手动四方面。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有线路电源和传输规约,如何设计出可靠的、适用于户外环境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主要难题。因为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当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都不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是否能够作为配电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还很难评定,当前 IEC新的传输协议标准正在制定中。 2.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应用以太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综合自动化对通讯的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的特点,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Ethemet+TCP/IP是以太最典型的应用形式。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研究出新一代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2.4主站网络与软件功能。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主站功能有GIS在线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分析、SGADA实时监控等等,主站框架需要突破以往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一体化架构,可以很好地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这种装置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35KV―500KV之间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都可以使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我国在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我国掌握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A/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们还需不懈的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大力提高了电能的智能化和便民化。本文通过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概念,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从而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把握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让电力企业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才能满足人们对电力需求,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电力系统 应用 自动化 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简述 电力系统是指电能生产与电能消费的整个循环系统,其中涵盖了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等环节。电力系统的运作模式是将自然界中的天然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通过发电装置将其转变成电能,再经过电压线路输送和电压调配成为用户可以使用的安全电能。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由电源、负荷中心和电力网络来构成的。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在电能生产、电能传输、电能配送以及电能管理等方面实现自动调度、自动控制以及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的地域分布广泛、工程量巨大,其中牵涉到的的发电厂、输配电网络、变电站以及电力用户等环节复杂而多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包括了对电力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对系统和设施的自动安全保护,对电力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自动化管理。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容量大概仅有几百万千瓦,单机容量甚至不超过10万千瓦。那时,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一些电力装置和过程调节控制都依靠工作人员来进行。例如一些大型的发电厂甚至是采用人工添加煤块来发电,发电的方式途径也单一。主要是以煤为主,对天然能源的开发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 (2)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电力系统发电规模达到千万千瓦以上,单机容量也已经超过20万瓦。电力系统形成了区域联网,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发电厂内部开始采用机、电、炉这种新的单元集中控制方法。电力系统自身也开始模拟自动调配装置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方式,采用了远方通信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很多新型自动装置,如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电气液压式调速器等。同时,也开始大量利用天然能源来进行发电。发电技术得到提高。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开始引进计算机电网实时监控系统,配备了功能强大齐全的整套计算机硬软件。对大型火力发电机实施安全监控以及自动闭环起停过程的控制。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保护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去。很多微型计算机也开始参与到发、配电、输电、变电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一度达到高水平高水准。 (4)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如今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由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力电子等装备的统一体。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进行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多,自动化处理能力和信息量越来越大,直接可控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 (1)电网调度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发电、配电、变电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涉及了一些电量的调配、电压的变换控制等方面的操作。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就是为了从电能生产到电能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力网络系统调度自动化。结合计算机网络操作,让这些过程由难到易,由人工操作到电网掌控,提升其工作的执行率和精确率。让电力系统更好更快捷的为客户服务。 (2)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让火力发电厂实现自动化。火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了发电设备方面的数据采集、故障检测、状态监视自动化,还有总线电压控制和无功率自动增减自动化,以及设备常规模拟调控。这些复杂的控制过程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合理适宜的控制。让火力发电厂的机、炉、电三者形成单位集体式,让火力发电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也能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水力发电综合自动化。水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自动化。首先是,大坝监护自动化,即在大坝的数据采集、水位变化记录和大坝维护方案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分析和数据采集。其次,能对水库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控,能记录雨量和水文变化情况,自动制定出水库调度计划和方案。最后,在水电厂内能实现全场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安全检测、以及发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 (4)电力系统保护装置自动化。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只要是为了防止电力系统发生意外事故危及系统本身和电气设备、人员等。在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中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为防止系统自身故障产生损害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装置主要是为了保护发电源、母线、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另一种是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作的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系统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电压崩溃、电力系统振荡、解列等情况的发生。 (5)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管理。这种自动化管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服务的人性化与便捷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用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电力系统的服务要求也就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为了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服务,就必须使自身的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能为客户带来便捷。 (2)以智能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如今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时展的潮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必须以实现自身的智能化为目标,加快自身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更新,为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尝试。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我国电力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天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今后电能的主要来源,积极进行可持续发电策略。在减少火力、煤电的同时,合理调控市场的电价,积极利用天然能源发电,提高发电质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争取长远有利的发展。 (4)系统主站网络与软件供功能相适应。电力系统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后,对与自身想匹配的软件功能也要投入一定的重视。必须将自身的软件功能与系统主站网络同时投入重视和开发,才能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发展方向相一致。 (5)完善远动系统和二次设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对远动系统的控制和二次设备的合理利用要相互协调。因为电力运输系统都处于室外,要实现及时监控远程线路的输送,必须不断完善电力自动化的远动系统功能。 总结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环境能源人均不足的情况,让我国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未来电力事业发展。只有把握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兼顾经济与环境,统筹智能化和自动化,我们才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 要 电力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系统的稳定、先进,有利于提高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率,也有利于保证广大用户的利益。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及其各种自动化技术,来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能供应的各项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电能是电力公司的服务标准,这就要求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技术都要不断提高。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起步比较晚,以及我国对电力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改进传统技术和设备,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全面实现。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力求的发展方向,主要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具有调理信号或远程监测、控制的自动装置,来自动监测或远程控制、监测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系统,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的合格达标。电力系统自动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流程是,通过在相对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置计算机,来向周围辐射网络系统,在发电厂、变电站设置远方监控装置,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化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的系统。在整个流程中,中心计算机的职责是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记录事故内容、编制报表的记录处理、设备操作、系统异常导致的自动恢复操作、以及一些常规操作的自动化。在整个自动化系统中,控制部件是中心,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扩大控制范围和深化自动化程度。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调度所、变电站、控制所及变电站采用分层控制的操作方式,按其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分担调控,使整个控制系统达到合理、可靠、经济的效果。其中中央控制负责总体性的控制,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其主要功能是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行,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地方控制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发电厂、变电所,并执行中央控制下达的任务。中央和地方控制是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控电网的安全运行、对电网做有效的经济调度和安全分析、事故处理等,这些功能的实现要依赖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这需要以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再加上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安全分析等软件的辅佐。 有一个可靠的调度通信网来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检测数据、生产调度数据、以及其他管理数据都能得到有效的传输。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向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有了其新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设计分析上,处理问题时面对多机系统的模式,被耍求的越来越多:计算机、远程通信、电力电子器件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控制策略朝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控制理论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工具: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及其之间的配合要求越来越高。 2.2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2.3 供电方式朝多方案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将配电网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两种管理模式,电源点、线路开关设备和网架决定着配电网的供电方式,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就使得供电方式变得多样化,目前,以线路开关设备不同而形成的供电方案有自动配电开关方案、断路器方案、电缆环网柜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 2.4 通信方案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通信方案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光纤、有线电缆、微波、电力载波、扩频等,自动化的通信方案主要有主站对子站、主站和子站各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以及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目前,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的通信方式是自动化试点工程系统的配套方案。 2.5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向 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同时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使整个系统得到协调、管理和优化。在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闭环控制最终取代开环检测;电压的等级开始向低电压扩展,比如建立和发展配电管理(DMS)系统是我国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目标;整个电力系统开始向一体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装置性能也开始向快速化、数字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i追求目标也更高,向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力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资,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电能的供应不可靠时,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必须对电力系统做全面规划,将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并科学判断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确保用户和企业等获得安全、优质的电能,推动各行业生产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6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涵盖发变电、输配电等多个环节,且电力输送范围十分广泛,单纯依靠人工监测很难实现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自动监控,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对实时发现故障并及时排除,保障整个电网平稳安全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引言 电力系统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电能的重要职责。由于电网规模总量逐渐扩张,电网结构深邃复杂和电网建设运行环境严苛多变,电网故障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整个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巡查,以保证电网安全。由于人工巡查受巡查人员个人业务水平、工作素质、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发出报警,自动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下面分别对变电系统、配电系统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1 变电系统自动化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组件,在变压输电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用电量的逐步扩大,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日渐增大。最常见的故障是过电压。它严重干扰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限制。通过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对变电站过电压情况进行实施监控,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解决变电站过电压的好办法。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1 电压传感器 它的敏感度直接影响到监测系统的测量精确度,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在线监测系统中的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分压器和光纤传感器组成。前者分为电容分压器、电阻分压器几种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暂态响应和测量精度好的特点,专门用来获取电压信号。由于运行状态下的分压器长期保持并联状态,所以电网的等级较高时,要做好相关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后者具有频带宽,绝缘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雷电过电压的测量。光纤传感器分为有源光纤和无源光纤两种。有缘光纤需配置高压分压器,无源光纤受环境温度影响大,都具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 1.2 信号传输 该环节采用光纤或同轴电缆为媒质进行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同轴电缆造价低廉,安装简单,信号保真度高,但对安全防护有要求。光纤绝缘性好,安全可靠,传输速率快,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需配备专门的接收机和光发射,成本较同轴电缆高,而且安装不便。 1.3 数据采集 模拟信号的转换处理在这个环节完成。该环节由以下几个单元组成:一是多路转换单元,主要负责传感器的选择或监测,一般借助程控模拟开关完成选通信号;二是预处理单元,主要用来调整输入信号,为模数转换器提供必要条件,并提供一定的抗干扰功能;三是数据采集单元,采样保持负责模数转换周期内各输入量的存储工作,并进行筛选,将数值未发生变化的信号送入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器ADC是数据采集环节的核心部分,主要指标是转换速度和精确度。 1.4 数据处理 它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环节,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在线监测,由相关软件提供硬件的驱动,实时完成过电压的采集监测工作;二是离线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电压信号采样的数据分析,从而完成对过电压的判断。 2 配网系统自动化 配网系统自动化以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实现在线智能监控或离线监控,从而达到提高配电效率和供电质量的目的。实施配网系统自动化,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消耗,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为配网管理系统规划提供实时信息。该项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维护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配电主站,多位于城市调度中心,负责与各子站进行通信。配电网具有系统复杂、内部设备繁多、监控对象规模大,分布广等特点,如果都连在主站上,系统难以正常运行。因此设立子系统,减少主站压力。(2)配电子站,多建于变电站内,负责和电力终端设备通信。(3)配电远方终端。该单元主要对配网辖区内的变压器、环网柜、开闭所以及柱上开关等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各种故障并加以控制等,通过这些功能和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整个配网的监控和优化。(4)通信网络。负责将主站的控制命令发送给终端,并将终端的各项参数信息反馈给主站,实现主站和终端之间的通讯联系。鉴于系统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相关通信设备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等原因,在选择通信方式时,应对其安全性、实用性、可管理性及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最优方案,保证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正常工作。 现阶段有三种主要通信方式:(1)光纤,广泛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性能优、成本高的特点;(2)无线通信,在配网信息系统中比较常见,初期投资较少,但后期维护费用较高,目前部分地区正在研究将其应用到配电自动化中;(3)中压载波,正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投入正常使用。 3 调度系统自动化 倒闸操作和处理配网故障是配网调度的主要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调度系统故障发生概率较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实现调度系统自动化,保障配电网供电正常的要求日渐突显,由此导致了远动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远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调度主站端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端的自动化系统以及连接两系统的通信信道系统组成,藉由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以及通信传输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操作。调度系统自动化通过对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控、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和能量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信息收集、状态分析、层次协调的目的,进而为调度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该系统还有专门的抗干扰功能,以满足调度系统安全稳定的需要。 从电力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一个总的监控系统,经由对以上子系统的控制,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 4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高效可靠的自动监控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保障电力安全的必要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必将迎来一轮新的研究热潮。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文章分析其系统,探讨其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在新形势下,要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相关企业应该针对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保证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沿着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电力系统的特点 (一)电能安稳供应的紧要性。电力的供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们正常生活。经济运营和人们正常的生活都和电能有着精密的联系。电能如果不能安稳的供应,肯定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损失,对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二)电能的非存储特性电能具有特殊性,电能的生产和配送以及消费都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电能不能大量的存储。在任意一个时刻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厂所生产的电能量都取决于这一时刻用电设备所消费的能量以及输送和分配过程中所损失的电能综合。电能的这些特点都要求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源的功力平衡。在同一时刻发出的总电能要等于消费的总电能,而且中间传输环节也要保证畅通无阻。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元器件发生故障,都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主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将电能进行调节和分配,以为电力系统中配电和中转提供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对电能需求的增加,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现代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而实现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的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的自动化,使变电站内的智能设备进行相互连接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与此同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监视与操控,优化了现代化高负荷变电站的设计,更提高了输电的稳定性。 (二)配电网等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是对电网的智能化创新,通过对智能通信网络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的应用,对配电、输电、变电、发电等环节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文中主要讲述智能电网中的最关键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配电网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复杂的电缆、架空线路及配电变压器等组成,在此基础上,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智能软件从后代软件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实时的进行自动分析处理与自动传递。 (三)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用电量的需求增加以及对电力系统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渐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加快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方面的技术,主要从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等实现系统的远动控制自动化,有效减少了故障的发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一定程序上,也是节约资源的体现。在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方面,其工作原理是不同的。远动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利用变送器技术和A/D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技术主要通过将信道的编码和译码、信息传输协议等信息通信信道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来加以自动化应用;远动系统的通信传输技术则主要依靠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 (四)PLC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PLC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结合的产物,这一技术利用可编程序实现电力系统内部储存的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从而解决了传统电力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耗能高的问题。PLC在数据处理的工作中,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表等,然后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其他智能装置,达到控制系统操作的目的。在PLC技术的应用中,主要实现了PLC的闭环过程控制、PLC的开关量控制以及PLC的顺序控制。表现在闭环过程控制中,通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控制,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的转换;在开关量控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中主要运用PLC的开关量逻辑控制辅助发电系统运行;PLC的顺序控制则主要通过信息模块控制工艺流程,并与通信总线连接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并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资源损耗,提高了效益。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一)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前景 自动化系统依靠的是计算机、通讯、数控措施。伴随着时展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程序因科技简单化,提升了生产效率。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上都需要科技实现,在电力装置的控制上,整体的自动化措施使电力系统信息处置数量成倍增加,对系统整体的处置要求日益增高,数据在精准性以及时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转变了以往的管理方式,从人工改变到无人样式的管理,从单一改变到多方面样式的管理,从落后改变到先进样式的管理。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带领电力市场出现新的市场挑战,自动化措施使用转变了电力市场的挑战形式,调节了电力市场资源构造。国内的变电站假如整体实施自动化控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速度,完成人力资源的节省。将科学思想引入到自动化发展程序中,整个的电力系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改变。自动化控制思想推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能力日益增大,电力系统使用科学技术会使电力单位能够有整体的发展。 (二)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的发展前景 怎样使电力系统能够完成自动化,怎样提升电力根本装置的自动化水准是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探究目标。对电力调度系统的监测会施展关键的价值,静态以及动态监测联合,完成全面实时数控。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健全是在加强硬件根本装置的基础上,发展不一样产品的特征。现在电力市场挑战致使新式产品适应时机而产出,不过产品种类、产品技能以及产品保障都缺少一致的规范,因此,在电力根本装置的改革中,要按照需求选取产品,选取改革方法。在根本装置的改革程序中,要注重自动化名目要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硬件装置要有一致的规范,规范运营。自动化系统在事故检查、自动合闸等部分拥有智能化特征。自动化配电装置的发展会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快速发展。 (三)以人民群众认同为辅助的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未来的实践中会逐步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通力协作,它的生产效率取决于政策,取决于人。要逐渐加大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让自动化技术深入人心,被人们真诚接受。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扶持,在为电力企业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创新,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更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领导亲自部署,主动开展主题活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电力企业只有把培养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当成工作重心,才能使电力企业真正符合自动化企业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人员的生活标准,投入专业手段开展促进提高技术的活动,让这些技术人员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保护者和开拓者。 (四)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广大的用户利益。本篇文章就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方向 重要性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用电,可以说电力系统是和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每家每户的需要提供电力的支持。因此说,能够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新技术都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当今社会,随着更像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 电力系统自动技术这样至关重要,对其也要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要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参数。其次,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发挥其在系统中的有效作用,是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再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使用寿命变长,进而提高了系统设备的运行能力。尤其是在局部发生故障时,它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转正常。 二、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自动化技术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需要负责传输的数据也是急剧增加。那么就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传输量大的媒介,它就是以网。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的数据量大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以以太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研究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现场总线技术。 (二)供电方式以及一次设备。我国的配电网由于受到地域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以电缆网的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是以架空线的方式。电源线、线路开关设备、网架三部分决定配电网以如何的方式提供电。供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那要看怎样对电源点和网架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是由线路开关设备提供的。城市电网主要是采用了环网柜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而农村电网则是采用分段器、重合器、断路器以及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那么供电方案有:分段器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三)远动系统以及二次设备。远动系统及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环网控制、保护动作、就地手动和远方控制四大方面,它们是具有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存在两大制约难题一是线路电源,二是传输规则。那么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目前采用的规约是不适合的,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标准。 (四)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要想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力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拥有研究所需要的仿真系统,这种仿真系统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试验。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数字模拟系统可以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严密的闭环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要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与之相配合的实验设备、实验理念和实验技能都得相应得到提高。那么上面提到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五)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对故障的诊断能力、警报的处理能力以及运营分析的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进行控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作过程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 以上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一)可以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例如:电压不稳、电流偏差、设备损坏等等都是电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些问题是很难被发现和解决的,应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缩短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供电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保证了用户用电的优质性。 (二)可以促使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的运行。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保证才能完成的。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有准确的找到故障源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才能是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控制。在电子设备运行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范围比较广泛,影响因素也是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经济,减少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综上所论,我们都知道电力资源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就成为了当今现实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对电力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电力系统以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电厂、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流程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来说,其基本工作流程是在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装现代化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向周边进行网络系统的辐射,同时围绕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之间的控制装置进行设置,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从而保证指令传输与信息传达的畅通性。其次,调控中心的计算机要负责总体的调控,相关的监控设备主要负责事故内容记录、设备操作、编制报表以及常规操作的相关自动化等操作。并在该基础上形成以对部件控制为中心,通过与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以及终端硬件装置等进行结合,并运用各种类型的软件以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控制范围及自动化的程度。最后,电力系统自动化要加强对分层控制相关操作的应用,即在变电站、控制所、调度站及发电厂的分层间根据功能范围对控制功能进行协调于分担,以达到运行可靠、合理经济的控制系统。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加上对于众多参考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认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技术设计不合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力系统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的城乡电网规划,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电网技术标准,加上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影响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第二,电力设备质量问题。电力设备质量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顺利进行的关键,毕竟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以电力设备为基础的,如果电力设备质量出现问题,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指标也就无法达成,从而导致电网和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第三,技术管理不科学。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电力系统技术管理,技术管理离不开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术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由于管理以及维护方面不彻底,为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维护与管理埋下了隐患。因此,忽略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旦电力系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电网安全,甚至会引起事故扩大。 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处理 1.1数据整合 每时每刻,人们的用电量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电网负荷会连续波动,这就需要调度中心根据电网的各个参数,例如:实际用电负荷、电网频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更改调度计划,以满足客户用电量。当用电量较低时就应降低电压,当用电量到高峰期时,就应增加电压,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量需求,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就是根据人们的用电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整理,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孤立的状态。加强电力系统数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减少发、输、配电时的浪费,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数据共享 要想真正的实现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将系统内的数据实现共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求双方的数据要保持一致性,同一层面、同一协议,否则是很难实现数据共享。在实现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的就是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型并成立不同的部门。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要有标准的定义与表达,其中包括了电力系统服务的覆盖的空间区域的几何属性。二是关于物理属性数据方面的标准定义和表达。 2、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安全系统 2.1安全监视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作人员的精力有限,24小时不可能每时每刻地都不停的工作,而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如果监视工作不到位往往就会发生事故。运用自动化监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它不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反应事实,还能发现危险隐患,在第一时间将危险化解,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这点也是它和其他只具反映和记录功能的系统的最大区别[4]。安全监视系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会发出人声警告,上位机会显示具体的故障地点,保护动作情况、负荷等各参数变化情况。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它的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这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安全生产、防止事故扩大等措施实施。 2.2安全保障 对于不同类型及规模的数据和对象,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灵活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它对于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稳定运行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系统进行逐项设置,对电力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例如,采用PMU装置,用于监控各个电厂、调度中心的负荷变化;AVC电压自动调节装置,调整无功功率,维持整个电网电压值在正常范围;一次调频技术将更有效、更及时的反应电网负荷波动,快速响应电网频率的变化,进而自动加、减发电厂负荷,来满足电网的负荷需求。第二,自动化技术对保存和恢复电力系统的数据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进行成本的预算与控制。第三,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一定的保障,根据自动化技术的监视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所以在危险即将发生时,工作人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并且自动化技术有一系列的应对危险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危险性。如:在出现火灾时,自动化的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消防喷淋装置,及时将火扑灭。在一些重要的数据保护间、电气、热控等重要设备间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防止重要设备的损坏,避免事态扩大,影响电网非故障系统的运行。 3、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配电系统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的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尤其是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不仅提高了接受信息的速度,还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它将输电网与配电网结合在一起,电量与非电量的信号通过转换输送到计算机上,计算机通过计算后在发出指令,这有效地加强了电力系统配电的可靠性,保障了人们用电的需求,也降低了电耗能。 四、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例 本文主要以电力数据无线系统中应用的GPR S技术为例进行说明,该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通信信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GPRS无线网络,另一部分则为Internet 网络。该数据传递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GPR S网络端、厂站数据端以及客户端。 第一,GPR S网络端的主要功能是为客户端提供通信接口,通过接入GPR S数据与Internet服务器进行连接。厂站端能够在GPR S模块的基础上及时发送数据,然后GPR S网络把数据接入到Internet互联网上已经设置好的通信服务器里,以此来实现对数据的统一处理,然后由通信服务器提供一个固定的IP地址,以便于客户端及时进行访问。除此之外,由于服务器端没有设置防火墙,不具有通道检测的功能,因此对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厂站数据端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采集并发送相关的电力数据。主要的硬件构成包括扩展储容器、GPR S模块、型号为W 77E58的单片机、SIM卡座以及RS-232接口等。其中GPRS模块主要选择了工业级双频GR47模块,在控制GPR S和Internet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与发送时,则主要采用AT指令。软件构成部分则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以此来有效控制单片机的运行。 第三,客户端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查询到G PR S数据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在开发客户端软件时主要采用了VC技术,因此其不仅包括管理模块功能,还包括网络通信以及侦听模块。其中,网络通信模块主要采用了服务器模式,能够对客户端提出的各种请求进行及时接受。而网络侦听模块则采用了Socket控件,可以对发送过来的请求进行有效判断和验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工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系统也在不断的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发电厂测控系统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应用到自动化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就是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以及光互联并行处理技术。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就是为了不断的扩大供电范围,有效的增强供电的能力,提高供电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电力系统经济、可靠的运行,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研究 摘要: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对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能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中,其继电保护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产品的质量和供电的稳定性。通过研究及实践对继电保护设备及自动化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维修、维护,成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 一、继电保护的特点 继电保护的装置实质上属于机电设备,继电保护装置都是由测量、逻辑、执行、定值调整等部分组成的。继电保护较之于一般性质的机电、电子设备以至于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来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究其自身特点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继电保护中的静态保护装置中有很多复杂的原件,并且工艺相对较复杂,这样就会直接地影响产品的寿命和质量,这些故障发生多为随机性的,在算法上多用概率测算方式和可靠性理论进行分析。 2、继电保护是安全防范最为关键的环节,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当的设置和操作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往往,继电保护所处的工作状态并非是长久持续工作的设备,而是时刻处于准备工作的状态,如果一旦出现系统故障,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继电保护动作。 3、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继电保护必须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可靠与否不能够完全取决于装置本身,还与电力系统故障的性质、运行的方式以及统计规律有直接的联系。 二、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 继电保护是保证电气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在电力系统发生异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能够准确并及时检查到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并发出警报信号,快速切断电路,有效防止设备故障的扩散,进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系统主要由一套或多套互为独立的继电保护设备连接而成。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所有电力设备必须要在继电保护下运行。继电保护设备应该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等要求。 2、影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指的是配置一个高质量、高技术的优良系统、元件或设备,并让它们在特定条件下与规定时间内实现规定的运行功能,以此切除线路故障与设备故障,这属于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继电保护可靠性能主要包括了运行功能与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能。通常情况下,利用故障树研究法、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法、概率研究法,对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进行研究。继电保护设备工作特征决定了不能采取单一的可靠性能特征量来衡量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与继电保护的工作特征,采取以下三个可靠性特征量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能进行研究。 (1)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与平均寿命。其中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指的是恢复产品两次故障的平均工作时间;平均寿命指的是不可修复的平均工作时间。 (2)成功率。成功率指的是在规定情况下,成功完成限定运行功能的概率。 (3)有效度。有效度体现了能够修复的自动化装置与继电保护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指标。 3、提高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的有效措施 (1)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可靠性就应该将供电的可靠性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加强供电可靠性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过低,是造成继电保护运行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状况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促使员工养成工作记录和工作检查的习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的出现,同时这些工作记录就相当于一份运行档案,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根据记录以此加快故障处理时间。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进行数据计算时,应该不断进行计算以保证其准确性和精确性,严格按照运行程序进行设备操作。 (2)提高继电运行的微机化和信息化水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微机保护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从当前最新技术来看,工控机在速度、功能和存储容量等诸多领域都超过了传统的小型机。此外,如今所运用的工控机体积并不大,只相当于微机保护装置的体积,因此,成套工控机可以确保继电保护的高技术与良好技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将会极大地降低在继电运行保护中的危机和不可靠性。从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继电保护运行的传统方式以及状态。考虑到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比较单一,它重点切除出现故障的元件,然而它在确保电力系统运行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为了确保各个保护单元均能够共享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信息以及数据,大幅度提升继电保护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这样就必须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构建机电一体化的电力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化水平。 (3)加强继电保护运行的智能化程度 智能化可以更好地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它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创新。如今,人工智能化的运用范围日益扩大,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大量发达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在电力系统中且不断成熟。例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以及进化规划等先进技术都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而且相关单位还在继续深化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可以极大地提升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的不可靠因素,如工作隐蔽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它们可以较快地处理这些不可靠因素,而且它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非常强大。从在线评估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明显的优势,逐步占据着主导地位。 (4)广泛的使用性能,极其优良的数字控制器件 数字控制器件有着良好的性能,在继电保护系统中使用数字控制器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继电保护水平。在继电保护运行中,广泛使用了CPLD和FPGA等器件。CPLD的结构非常复杂,这种逻辑器件可以编辑相关程序,FPGA是现场可编程序门阵列。在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这两种器件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属于非常先进的可编程序专用集成电路,而且它的功能是高度集成的,可以将诸多微机系统的许多功能都聚集在相同的芯片上。这些数字控制器件的性能十分强大,它们将极大地改变电力系统的结构设计,显示了良好的适应性。 从继电保护系统来看,必须要借助此类控制器件来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强大的可靠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与此同时,运用此类控制器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保护装置的研发周期,极大地提升了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能。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运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到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和继电保护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此,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不断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以及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二、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 1、引入了信息化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从枯燥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研制了电气自动化来完成机器的操作工作以及复杂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在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提供与信息化技术相匹配的设备和软、硬件、操作技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为电力需求者提供优质充足的电力资源,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人们必然的选择。 2、电气自动化的维护和控制工作简单易行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另外,随着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并且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提供充足的信息,因而在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时候,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完成机器设备的预设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程序相比,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给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三、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水平。 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该技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实现了网络从m维空间向n维空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2、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在紧急状况下可以迅速处理,同时实现了故障的处理能力和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由于无法模仿专家的思维使得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是将线性最优理论运用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该技术的应用与最优励磁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4、Dfacts技术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D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质量的稳定性,供电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全过程的监督,确保用户用电的品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源。 5、facts技术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中,facts技术即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技术主要被运用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保证输电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提升系统否认可靠性与安全性,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达到电能环保的目标。 6、高效动态监测系统 从当前的监控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记录数据较为复杂,但记录仪间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另一种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但是,该系统刷新时间长,仅能分析稳态特征。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出现。 7、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技术外,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光电互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为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有重要意义,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电力系统内部电子开关会更加智能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子开关器件进行更新。到目前为止,电力系统的运行器件已经实现了晶闸管阶段到第四代电子元件的过渡,在过渡期间,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电力电子开关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无法为负载提供所需的电流,无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控制。为了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未来电力系统内部的电力电子开关将会更加智能,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 2、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力系统中的一些物件也随之更新,这些物件就包括变换器。目前,大多数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处于低频化的状态,无法快速地完成电力的转换工作,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来完成开关的工作,另外,低频变换器会对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产生干扰,因而使得电力需求者接受到的电力资源的质量较差,损坏了负载的软、硬件,增加了用电风险。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将向高频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减少电力资源的损耗,减少对外界的干扰。 3、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更加完善 在电力系统中会产生电流磁场,为了将定子电流分离出来,电力系统维修人员要在系统内部应用电流控制技术来形成电流磁场,从而实现定子电流的分离工作。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将会更加完善。 4、电力系统将会引用通用变电器 目前,电力系统中缺乏相应的变电器件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因而使得电力系统的可控性较弱,阻碍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化电力系统研究的深入,电力系统中将会引入通用变电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减轻电力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难度。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安全与使用期望更高,传统的电力系统无论从使用安全还是输送配电方面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还增强了配电输送功能,完善了电力保障能力,提高了用电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利于增强供电能力,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及可靠运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1、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1.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工作流程 2.1、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其基本流程是要求在指定中心位置处的调控中心,安装具有先进现代化功能的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向四周的网络系统进行辐射,并且以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为核心,对信息服务和控制装置等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使得整个立体化网络能够快速被覆盖,确保了指令以及信息的传输保持全面畅通。 2.2、中心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监控设备的主要功能则是记录事故内容、编制相应的报表、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对设备进行操作以及常规操作下的自动化等。此外,在这一基础上最终要将控制部件作为核心,通过两个方面的结合,即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控制计算机和终端硬件装置之间的相互结合,在各个软件的运行处理中进一步扩大控制范围,深化自动化程度。 2.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采用分层控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方式,也就是说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变电站、发电厂以及控制所和调度所等不同的组织分层间,根据其具体的管辖功能和范围来实现综合协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分担相应的控制功能,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3.1、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1)数据整合 电力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生的驱动结果。如在城市用电高峰期,必须要提高变电站的电压,以加大输出功率;而在用电低谷时,则降低变电站的输出功率,不仅能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能耗。不管系统的实现是建立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上,还是基于相关技术上,其作为多层次、高效运营及跨领域的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要求,必须要对其相关信息共享、动态及多维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只有对系统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数据整合的能力,才能实现无缝连接,以将空间计算引入到主流计算中,并对数据间潜在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展示,这也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力系统中,对数据整体的主要途径包括:①强化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通过强化数据的可操作性,以使用户对拥有图标的用户界面进行支持,使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能够对应电力系统中的客观对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因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是一个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过程,可利用系统代码实现调整,以增强对系统的可扩充性;②强化电力企业的功能性。要求电力系统要对分布的应用提供供给,每一处可由自己对管辖内的数据进行维护与管理,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库也能够构建成分布式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对其他地方等数据进行调用与共享,并在所赋予的权限内,以分散数据的管理与储存为前提,从而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安全性;③数据库的完善。利用各种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备份机制与安全机制。 (2)数据共享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相关空间属性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系统内数据的分享,必须要保证供求双方数据及对数据的认识的一致性,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在该过程中应先建立电力系统基本模型与成立相关部门,以更好得实现数据共享。首先,要求要有标准化定义与表达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其主要包括服务系统覆盖区域与电力系统服务覆盖空间区域等几何属性;其次,要有标准性表达与物理属性数据。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既包括物理结构,还涵盖了电力系统的设备、部件及整体等方面的物理性能、信息运行、信息共享及多维动态分析等。 3.2、自动化控制安全系统 (1)安全监视能力 由于人无法实现对电力系统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因此采用自动化监视能力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无比重要。相对于其他监视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监视系统既要反映出客观事实,也要对潜在的风险提出安全警报。如发电机组在用电低谷的温度异常升高,发电功率也出现明显增大,这就需要监控系统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以便及时处理。 (2)自动化安全保证能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要具备灵活恢复机制,以确保各种数据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起到对整个系统生产状况进行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风险;②对电力系统数据的及时存储与异常修复。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实现对数据的记录、存储及更新,能通过对电费进行预算与修订各项指标,还易于系统更新;③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由于自动化技术具有实时监控能力,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工作时,自动化系统就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降低风险。如当工作车间室内的温度在35℃以上,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设备,以降低室内温度;若室内产生明火时,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雨淋系统,以预防火灾的发生或减缓火灾的蔓延,以为工作人员营救的时间。 (3)自动化配电系统 随着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等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尤其是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其通过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有效提高信息接收的灵敏性,能有效解决配电网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干扰等技术问题。另外,通过采用高级软件实现对输电网与配网的相结合,并采用递归虚拟流算法对数据进行计算,通过采用公共信息模型与应用智能化灰色神经元算法准确预测出电力负荷。 总之,随着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网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是24h不间断工作的,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督与完善。通过将数据信息与记录发送到计算机上,从而实现连续操作。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能实现电力调度、配电网及发电控制等的自动化,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它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趋势 前言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就是指电工二次系统,它主要应用各种自动控制、检测和决策功能装置,利用数据传送系统、信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个局部系统和系统元件等来实现就地控制或远程控制与调节,最终实现对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控制。 目前,电力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为电力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这项技术主要是以现代化新型科技作为支撑,它的应用需要综合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产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步伐越来越快,现代经济和科技的优势、水平满足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其自身也在不断壮大,全面提高了电力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使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逐步健全原则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物,它不仅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而且技术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应用过程当中,不能想“一口吃个胖子”,而需要对其逐步进行健全与完善。 (2)适应性原则 除了需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逐步的健全、完善外,还需要注重其适应性,其原因有两点:1、我国的电力系统改造、升级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性过程,在一代一代的升级改造中,信息化技术必须要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否则就会对电力系统的后期改造升级造成阻碍。2、我国的地域环境相当广阔,供电覆盖面积非常大,各地的供电、用电情况不一,例如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供电情况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当前进行自动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实际的供电需求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影响,不可能完全进行技术复制,一些地方的自动化水平肯定会较低,但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整体建设水平同步发展,后期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所以它既需要再当前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需要能够具备进一步建设的适应能力。 (3)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原则主要指的是自动化技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既要符合电力系统运转控制的技术性需求,又要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环境下电力用户对用电的功能需求,这样才能对电力系统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控制要点 (1)自动化操作的实现方式 计算机技术对变电站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影响,除了包括上述软件的影响之外,还有自动化控制的防误操作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对变电站进行了监控,因此一般不利用电气连锁,这样有利于多级连锁的实现。 (2)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控制 在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软件的应用是其中的重要项目,而在对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次返回校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需要对其权限进行设密,避免非法操作现象的出现。监控软件要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这样,在操作人员出现了一般的操作错误时,就不会对系统造成任何的功能性影响,而当系统出现了意外的故障时,还可以自动恢复。另外,对操作站所的命令要严格按照“选择校核执行”的顺序进行,其中,返校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防控机械误操作 在对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置时,应该相应地改造高压开关柜,控制柜与柜之间的距离,防止机械误操作。防止机械误操作的措施有:①开关柜中隔离物的阻燃性和绝缘性要好;②在变电站35kV以下的中性点中安装具有自动调谐、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③配置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时,必须保证其能够满足开关柜的峰值、绝缘水平和短时间内的耐受电流等一系列要求;④采取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以有效减少维护变电站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残压;⑤对具有载调压分接的开关实行远程遥调和当地控制。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方向及趋势 (1)分布式自动化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在能源严重消耗的问题上,人们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是,不断地在寻找新的能源和开发新技术来减少对能源的损耗,所以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将会朝着分布式自动化技术运用发展,分布式发电系统是一种集约式的电力运作方式,能够与环境兼容并且释放功率的独立电源系统,具有十分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它的出现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2)远程自动化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RTU在之前的设计中,都是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的,之后再由扩展测控硬件接口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四遥”。这样的做法好是好,它也具有可举性的优点,例如扩展性好,开发方便,开发周期短,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它不仅仅结构缺少灵活性,功耗十分大,体积也庞大,开发和维护的成本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新的技术来代替它,它会朝着远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小型化,网络化。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能够改善其的远动终端的整体性能。 (3)技术图形化发展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连网工程的开展和实施,EMS高级分析引用软件的完善和市场电力运行的启动等等原因,使得电力系统的调度,分析管理和计算所需的程序和信息都不断的增多,同时在传输路径和信息刷新速度方面的要求更加多了,例如信息的刷新要快。因此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怎么样才能够实现海量信息的分析,选择以及在各个电力系统中更快的发展和解决问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图形化发展将会是一个新的趋势,技术图形化发展,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形象更加直观,各个数据链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通俗易懂,省时省力。 (4)智能化电网的发展 “智能化”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词语,它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发展建立起来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也在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其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也构成了智能化发展的条件。由此发展而成的智能化电网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简化电力企业的工作复杂度,减少工作量。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日渐成熟,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管理,重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要点,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也必将实现更好的运行。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自动化的作用 摘要:智能建筑物可以解释为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控制技术配合网络技术以及建筑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成果。目前智能建筑是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有力整体体现智能建筑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该领域起到协调各个子系统,检测、协调、控制其它智能设备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控制技术;自动化;计算机 前言 智能建筑是“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和“建筑艺术”等综合技术的产物,目前智能建筑的规模,已经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良好体现,智能建筑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产业的勃勃兴起跟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要求地不断提高。建筑智能化的理念现己深入到了建筑物的灵魂中,并成为了衡量现代科技价值的“金标准”。建筑物的智能化成为了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现今“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智能建筑的每个“子系统”将向着大规模、分散控制以及集中管理等方向发展。一般,智能化建筑中大多包括有多个子系统以及诸多设备的互联。于是就要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和资源的利用,以便来统一协调监视“智能建筑”的状况便显得非常重要。通常一般情况下,每个分系统大多都选自不同的生产厂家所提供的;在“数据类型”“接口种类”和“信息储存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很难答到共通。因此可能会严重影响了子系统在物理层面上以及功能上的互操作性以及开放性,为整栋智能楼宇的综合信息采集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建筑物内的信息监测的方式也不断更新,先已在经不再单纯是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资料信息共享。现在可以对系统监控或远程控制监测等诸多方式也日渐成熟。并且已经成为了系统当中非常必要组成部分。 1智能建筑的功能 一个可以被有效控制利用各种资源的建筑才能成为智能建筑,还需要具备有关的系统运营环境。同时生态系统上应满足能源与服务还有排污的综合需求,实现各个层面的协同运行和有机的结合。智能建筑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建设设计最初时,应考虑到4个其最基本的功能: 1.1能源的管理 通过使用设计能源监控与管理的方式来达到有效节约能源的目标,减少其建筑物在周期内的资源消耗与浪费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利用率。 1.2空间的管理 优化控制空间结构,掌握了解空间的使用等情况,合理分配不同应用空间提高空间使用率。 1.3设施的管理 掌握控制建筑物内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设备运行的情况,并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利用,有效的延长设施使用周期。 1.4服务的管理 建筑的智能化应尊徐恩这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不断地为住户提供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服务,从而达到满足提升不同用户对生活的感受。但也不许考虑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2供电 建筑在只能化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应用设备来为其提供具有一定相当的针对性、个性化的智能服务。所以,为其提供保障的自动化装置与自动化办公设备以及通讯等,都会给供其共电保障、用电提出了难题。因此进行智能的建筑物内的供电设计时,必须应该要对供电系统中安全性与可靠性及稳定性还有灵活性加打重视。由于智能建筑物中的用电设备较多,用电负也荷比较大,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其负荷进行分析评估,并对负荷的级别,进行合理划分。必要时可以根据设备需要的用电情况,个性化的具体选择所供电的系统,最大限度的避免造成浪费。同时应要考虑到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电源质量的要求,根据用电负荷,动态的确定其针对性个性化的供电方式。 3照明 照明系统的智能能化,不但可以保障建筑物内使用者的安全,也既要满足其基本生活。又要能应该具备或者达到其环保与外观的需要。智能化的照明系统应用原则为“安全与经济和适用与美观”的并存。安全是任何系统的绝对必要最基本的条件。要通过正确选择灯具的种类、安装的位置安装数量与灯具功率还有照度控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提供生活与工作舒适的光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先进的采光技术,从而发挥照明系统地实际效益。在保障照明效果基础上减少费用开支。另一方面,要从我国实际电力供应与设备生产的水平出发,选择合理照明设备,来提升智能建筑中的照明系统的经济性。体现建筑内的空间立体感与装饰表现感,要注意色彩的协调,同时要避免出现眩光,根据工作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给予合理布置照明的亮度。 4计算机辅助系统集成化 4.1集成化服务程序 主要的功用是把,自动化的各种不同用途种类的办公设备互通互用的问题,实现信息共享。它主要负责完成,从每子系统应用的服务器上采集相关数据且同时向子系统下达相关控制指令,且实现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和控制功能。因此,此部分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建筑自动化应用’智能化的过程中的系统中关键所在。 4.2Web应用程序 大多采用B/S模式设计为主,主要是为了实现信息集成化,方便管理以及应用和在开发。Web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Server”操作系统,开发维护工具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以“C语言”为开发维护语言,配合数据采集与设备监控和故障诊断还有趋势曲线以及综合智能判断等,图文一体显示的人机交互功能。智能建筑是将“建筑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监控)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载体。,必须重视各个自动化设备之间地集成配合。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化的是为了:搭建建设智能化的应用管理,通过对自动化化设备的自动控制把“信道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实现智能化的目的。 5总结 智能建筑在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是把在不改变原来的自动化设备基础之上,将建筑内个各种不同应用设备网络控制与构建网络的每个应用程序。对独立的应用设备高度集成。进而形成更高的自动化综合监控与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就为建筑内得用户搭建了更高级的服务平台。“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自动化应用系统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不同应用设备的综合运用。必须要解决各个层面的设备、数据互访,改变各个层面设备的独立运行状况。实现自动化设备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在信息共享中心将数据分析后进行诊断,最终达到能源的最优化和维护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目的。 作者:邹平吉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计算机控制论文: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工业生产已经逐渐摆脱了以人力、机器为主力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产,减少了人力的工作量,也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技术保障,它在有效提高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在简单概述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运用的特点,并重点论述了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路径;网络技术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工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于工业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已经逐渐成为了工业制造企业所普遍面临的难题。工业自化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而计算机控制技术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C、PLC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成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的键,其自身的发展也逐渐向着精密化、灵活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1工业自动化技术概述 石油、石化、建材、冶金等都属于工业生产,它所涵盖的范围广泛,可以是指一台生产的设备或是一条生产线,也可以指一间厂或是一家企业。在工业制造行业中,工业自动化技术指的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强调的是在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设备、控制理论以及相关的仪器仪表的基础上,实现对工业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动态化、智能化监测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生产工艺的优化、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并为决策者的决策行动提供参考,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总体而言,工业自动化技术包含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系统技术。硬件系统中包含了各项控制设备和仪器,以及执行命令的执行器等。系统技术则包含了各项集成技术,具体包括硬件集成技术、软件集成技术、软件和硬件集成技术等。而各类软件则属于软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包括了管理软件、控制软件和测量软件等。这三个部分的内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了工业的自动化生产和控制。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制造行业,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优化工业行业产业结构,避免“三高”的重要举措。 2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质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一项技术,其主要的目标是采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并以计算机硬件系统为依托,利用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换而言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现需要以计算机控制系统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由软件控制算法、硬件系统和上位机操控软件三个部分构成。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拥有高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被运用于各项命令的执行,通过对被控对象的控制,达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事实上,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计算机的控制也需要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上位机操控软件的主要作用是现人机的交互,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实现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同时承担数据库构建的任务,以便于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在发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发出警报。在辅助工业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互,通常情况下,信息交互能够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种方式。总而言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实现对运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实现被操控对象的优化。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需要采取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在实际工业自动化控制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实时控制方式,大多数控制过程计算机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但是对其运算速度并无硬性要求,只强调其必须能够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数据采集。通过对被控制目标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收集,随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工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中。第二,实时决策。通过计算机中的特定软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的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预定的控制规则,执行下一步控制计划。第三,完成控制任务。计算机所做出的决策会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以控制信号为依据,对相关任务进行分配,并执行相关的控制动作,完成自动化控制的任务。在实际控制工作中,三个控制过程不断重复循环,确保系统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工作,且能够处理一些设备自身和控制对象的异常情况。 4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运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路径可从数字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计算机传感器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4.1数字控制 数字控制(NC)是自动化方法的一种,指的是借助符号和数字等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编程控制,因此,也简称为“数控”。要实现数字控制,需借助专门的计算机设备,将操作命令以数字的状态发送给设备,使得设备能够依据原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在数字控制系统中软件技术是核心和关键所在,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数字控制技术是提高设备自动化运行能力的重点。在诊断设备故障和设备维修的过程中,数字控制能够诊断出AI故障,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实现远程诊断和远程监控。另外,通过已建立的数据库功能,还可对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修复相关故障,并在漏洞扩大之前实现零件的更换,最大限度提高数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4.2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台计算机,其主要是为工业生产而专门研发的。数字运算操作是其基础性工作,而编程存储器则是其核心,模型和数字是其输入或输出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数字或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和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被运用于工业生产制造后,其工作内容也被分为个部分,主要是数据采集和输入、命令程序的执行、结果的输出和刷新,这三部分的工作内容共同形成了一个扫描周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归根结底是因为其自身在性能方面拥有诸多优势。首先,它具有使用便捷、操作简单的特点。其次,它的功能较为强大,设施设备齐全,表现出良好的性价比。再次,它的运行可靠性高,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产制造环境,且抗干扰能力强。最后,它具有维护和检修方便的特点,能够实现相关程序的在线修改。 4.3分布式控制系统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分布式控制系统从本质和功能上来讲,就是一个中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分布式的控制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进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种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用是以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和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为基础的,它的出现使得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使用更加科学可靠,其出现和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则是实现对自动化生产工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并将分析所得信息反馈给计算机,在这个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中,中央计算机只负责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工作,使得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场控器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场控器中包含了I/0部件,通过该部件分布式控制系统可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执行,再经由人机接口,实现执行命令的,再通过网络通讯设备,实现对数据信息的传递。在现场控制器中,又包含了控制回路等,回路控制中的相关算法预先存储于运行内存中,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依据自动控制需求,进行组态。 4.4计算机传感器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运用和实现需要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传感设备的支持,在这其中传感设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自动化监测的重要条件。传感设备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精密化的特点,其相关性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工业企业自动化生产的产品的品质。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的使用,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进而获取设备运行的状态信息,实现对设备各项参数的动态化监测和控制,确保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状态安全,最终达到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目的。现阶段,计算机传感器的使用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运行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都将得到有效的提高,最终向着更高级的智能化和更低的能源消耗方向发展,其综合性能将得到大大提升。 4.5自动化生产中的现场总线应用 现场总线指的是数字化通信的检测和控制系统,其被广泛运用于工业自动化制造行业中。现场总线拥有专门的处理器,将这个处理器与测量控制器连接后,可实现计算和通信的能力。它使用双绞线作为通信的媒介,能够实现计算机网络与测量控制器的多个对等连接,自动化生产的现场总线能够将分散的测量控制器变成网络探测的节点,实现联机式的自动控制。现场总线的使用为自动控制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分析提供了保障,再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设备运行的异常状况,并实现异常状况的及时排除,使得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信息沟通更加便捷。现场总线在信息交互、数据更新和信息显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因此,在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中,现场总线技术的使用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特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使用广泛,其运用涉及到网络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软件、自动控制技术等。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产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其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有效加快了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其应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特点。相对而言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开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够实现所有设备和系统的连接,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转。在实际操作中,工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接入的系统和设备,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2)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各项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数据传递的系统,因此,在这个系统中各项设备是可以相互替换和代替的。 (3)智能化特点。计算机控制下的自动化系统的总线具有智能化的特点,现场总线通过传感设备,能够实现对现场各设备的分析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确保其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系统故障。 (4)精确性高。相对于一般调节器而言,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超强的数值运算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缩小和控制偏差,确保其控制精度不会受到元件老化、噪音等因素的影响。 6结语 总之,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这其中还掺杂了许多大型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自动控制的难度。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使用,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其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除了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使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促使我国工业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高杰 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互联网论文 1集中控制与集散控制的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初期,是以集中控制的工作方式进行计算机系统控制的。集中控制系统会建立统一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等工作。如果集中控制系统出现了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发现,有助于企业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系统的控制效率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集中控制技术主要是将信息的输入或输出作为控制主体的,主要包括信号采集、信号运算、信息处理及信息反馈、状态显示等工作内容,以上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IPC(一种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完成的。IPC会收集温度、PH值、压力等相关数据,并通过接口卡来接受经过处理而得到的信号。集中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旦出现控制失误的情况就会使整个系统的运行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控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一台计算机已经无法负责控制多种信号的处理工作。为解决以上缺陷问题,以集散控制工作方式为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随之发展起来,集散控制又被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集散控制又被分成了上位机与下位机,集散控制系统将通信作为系统的核心。整个系统的集中监视工作主要由上位机负责,而下位机则负责控制分布在各现场的用于分布控制的个体,集散控制系统的上、下位机通过通讯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保持信息通畅。集散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拓展性。但许多厂家为实现经营垄断常常采用封闭形式的集散控制系统,阻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推广和发展。 2封闭集散控制系统到工业现场中线的发展分析 封闭式的集散控制系统缺乏较好的兼容性和开发性,系统存在无法共享信息的局限。为增强集散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和开发性,在构建系统过程中必须采用标准化、网络化的网络协议,工业现场中线技术随之发展起来。由该技术构建的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确保工业现场中智能化仪器、控制器、执行机构设备之间保持信息通畅。整个控制系统按照总线方式有条不紊的运行着。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开放式的现场总线协议,以该协议方式进行现场所有支线工作的协调工作,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维护资金,该系统还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工作效率高的显著优势,用户的功能需求也可以得到更好地满足。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一种开放的、互联的分布式系统。该系统将工业现场作为中线,通过收集中线中的信号或信息,并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分散控制管理与集中控制管理进行了有效结合,将系统危险分散开来,实现控制分离。 3现场控制到企业自动化控制发展分析 以太网工业协议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协议,实现了全方位的自动化控制。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引入互联网,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安全系数和适用性。但目前,企业化基于以太网的自动化控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不稳定的网络信号,无法确保系统时刻保持在稳定的工作信号下。信息化工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以太网不稳定问题。基于该技术下,系统将大量的数据进行转移,使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都能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最终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控制,并提高控制效率。 4总结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先后经历了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封闭集散控制系统到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现场控制到企业自动化的几个过程,其技术越来越成熟、高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安全、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党杰 单位:西安医学院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中网络通信论文 1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在工业生产领域,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包括了工业用计算机与各种工业对象。相较于普通控制系统,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包括了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现在,工业领域中主要采用闭环系统,主要是由于该类控制系统为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根据常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硬件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各种外设、输入和输出通道,以及各种工业操作台等。具体如图1中所示。根据控制系统所采用控制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将其划分成: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系统以及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 在远程网络通信中,由于信息传输方向的不同,可以将该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讯技术分为双工通讯、半双工通讯与单工通讯等几种类型。顾名思义,双工通讯就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通信结构与线路,确保通讯双方的信息都能够向着两个方向传送;而半双工通信则可以理解为信息虽然能够在两个方向传输,但是这种传输过程不是实时的,因为每次传输都只有单个方向的数据在传输;单工通信则更加简单,就是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能够被传送。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远程网络通信中所采用的通讯方式主要为半双工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线制传输方式,而在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中,则主要采用单工通信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满足各种实际要求的情况下,使得通信系统中所采用的线路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简化。在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系统中,其硬件构成根据不同的功能主要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主机、各种网络数据交换设备、网络数据传输线路等。 在这些硬件设备中,计算机终端的作用主要为对各个企业用户的网络数据通讯量和信息规模等进行控制;数据交换设备则可以实现对各种网络传输数据的分类、归档、处理与存储等操作过程;在网络主机中,则又可以具体分为微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其中,我们常用的计算机可以作为微型计算机来使用;网络数据传输线路又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线路,比如常见的电话线路、光纤线路以及微波线路等,在这些线路中,人们最常用的就是光纤线路,这主要是由于光纤的速度非常快。在整个网络通讯链路中,计算机终端、主机等硬件设备,主要通过数据传输线路完成下路连接,而各种终端设备则需要通过数据交换设备来接入网络,接着,远程网络通讯系统各种计算机终端,则能够通过实现制定的网络协议来实现对网络终端的控制过程。对于基于计算机的远程网络通讯系统中所采用的连接方式,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划分为分支式、多路复用、集线式以及点到点等多种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点到点方式最为常用,因为这种连接方式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然后再通过各种传输线路和数据交换设备来实现网络数据的交换与传输。 3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 3.1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且应用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展,给传统回路控制系统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造成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在网络技术推动下,逐渐形成了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而这也是现代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各种接口连接到仪表单元,从而使得网络化条件中的仪表单元具备了直接通讯的能力。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才使得网络能够逐步延伸和发展到各个控制系统的末端,然后在与原有控制系统的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则可实现从控制任务的最基底层,到实现整个调度工作的最高层之间的网络优化与连接过程。对于整个控制系统中的各个仪表单元,其可以作为控制网络中的最小实现环节来使用,而这些仪表单元的网络化则是在对这些仪表单元的数字化的基础上才完成的;在完成原有仪表单元的数字化之后,才能添加必要的网络通讯单元,从而构成完整的总线系统。在现有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整个控制过程的实现与完成已经不再仅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来执行,而是通过各种仪表单元在对各自工作独立完成的及基础上,进而通过网络来实现不同单元之间信息交互,最终完成程序和应用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控制任务。 3.2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在各种功能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特别是在基于分布式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整个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而将计算机通过网路来连接。考虑到在网络中所存在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信息在网络交互过程中,将会受到计算机的影响,这也是信息或者数据在网络交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网络本身所体现的数据结构的封闭性,会给不同厂家产品的交互带来影响。 4结束语 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控制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控制系统所体现的控制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使得现有的控制技术水平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文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中控制系统的简介,阐述了常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组件,对控制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作者:孙福成 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控制论文:油脂生产领域中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用 摘要:根据油脂加工工艺要求,选取了基于WinCCV6.2的上位机和S7-300系列PLC控制器构成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分析和功能模拟。针对该控制系统在过程控制、实时监测、数据记录和查询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油脂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油脂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柔性化,对于保障油脂产品品质和工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油脂生产;工业计算机;自动控制;PLC 近年来,油脂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油脂产品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以单一自动控制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型油脂加工工厂的技术要求。当前,基于大中型集散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结合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1]。但油脂行业的生产管理依然还是以PLC控制系统为主[2]。采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控制室集成到一个主控台上进行管理操作,实现了油脂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柔性化,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改善了生产者的工作环节和劳动强度,对于保障油脂工业安全生产的意义重大[3]。因而,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业计算机成为各油脂加工厂提高市场竞争力、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衡量现代化油脂企业的一个标志。 1油脂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油脂制取工艺一般包括:对油料除杂、去皮、破碎、分离、烘干等预处理,为油脂的制取提供满足出油率要求的料坯;利用压榨技术(一次压榨法、二次压榨法、预榨浸出法、冷榨法)得到毛油;对毛油进一步精炼加工,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油。该制备过程中,若采用传统的人工控制,或者基于单一局部的控制技术很难满足现代化油脂大规模生产需求,如在油脂生产尾气压力、浸出器存料箱料位、毛油液位等关键点调节中[4],利用操作经验或单循环回路控制技术很难达到工艺要求。而通过组态软件设置PID智能自控模式,利用PLC主控器对关键点的全自动控制,能大大提高传统单回路控制的关联性和可靠性。 2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即利用工业控制软件和上位机组态软件,结合系统设计人员工业控制经验、系统软件水平和现场操作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来达到油脂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效果。整个油脂制取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上位机监控系统和下位机控制系统组成(见图1),通过上位机接口向设备发出指令,利用PLC进行系统数据信息和指令的采集和控制,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动态显示系统运行状态信息。 2.1上位机监控系统 油脂制取自控系统中,上位机监控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间的交互点。监控人员通过交互性的人机界面实现对整个生产现场的实时监视,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发出故障报警,满足操作人员对系统的控制。同时,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监控系统与PLC、系统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向PLC、控制设备发出指令,PLC也可利用通信模块将设备运行数据信息反馈给上位机,从而满足监视人员对现场工况的实时了解和数据查询、归档。 2.2PLC控制器 油脂生产工艺现场环境较为恶劣,存在较大干扰信号,为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采用PLC作为整个油脂生产流程的核心控制部件。PLC执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等仪器设备现场信号的采集,阀门的启闭,各电机设备启停操作。现场采集的模拟/数字信号通过内置通信模块实现与PLC的数据交互,满足对油脂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图3为采取循环扫描工作方式的PLC流程图,一次循环扫描将实现对输入/输出信号的采集和刷新。 2.3PLC与上位机通信系统 PLC与上位机以及PLC与执行机构、测试仪表等的数据传输是保证信息传输和指令下达的关键。油脂生产中常见的通信方式有串行通信、现场总线、多主站通信、工业以太网等几种类别[5],本文针对SIMATICNETCP343-1通讯卡进行功能分析。采用自备处理器的SIMATICNETCP343-1通讯卡,能有效缓解中央处理器的通讯任务[6]。CP343配备的RJ45接口能够连接工业以太网,能同时独立处理工业以太网上发生的数据拥堵情况,从而保证油脂生产过程中庞大的数据采集量和下达指令能得到及时响应,满足远距离、多用户的访问连接。集成S5在通讯方面的兼容器,在不需要编程器的条件下进行现场调试,满足了油脂生产过程中复杂环境下设备维护更新的灵活性。 2.4PLC的I/O资源配置 PLC的I/O配置要满足现场传感器、一次仪表和现场控制设备相连接,便于数据信息的传输。根据油脂生产工艺特征和现场工况,现场信号包括对罐体液位、温度、压力检测信号,电机、油泵启停信号,电磁阀、流量阀、蒸汽阀的开度调节信号,蒸汽流量、温度调节信号,变频器频率调节等,因此整个系统应设置多路数字量输入/输出信号和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 2.5现场设备和仪表 现场采集设备和仪器主要是针对油料预处理、压榨浸出、精炼等操作过程的温度、压力、料位和流量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采集现场温度、压力、料位等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如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速度变送器、雷达式料位器。系统的执行机构和电子元件,包括各类气动、电动调节阀门,蝶阀、变频器等,通过布置在设备上的仪器来采集变化的信号。 3系统的功能模拟 油脂生产中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对象包括了现场各类电机设备启停,各类阀门启闭;各储存罐液位控制等。交互界面上显示对象包括各储存罐、管道、阀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元素。通过界面监控各阀门开关、储存罐参数的变化,并调取变量的历史曲线等。交互系统画面组成包括主操作界面、监控界面、系统报警界面、数据浏览界面等。操作人员通过鼠标和键盘执行各项操作任务,并在不同画面之间进行切换,监控各运行程序的具体情况。组态软件通过现场I/O设备获得各系统的实时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后以图像形式在显示终端显示,另外,根据操作指令和组态要求将输入指令传输到对应的I/O设备,控制执行机构改变运行参数或运行方式。对需要存储的数据写入到历史数据库中,当接收到历史数据的查询指令时,将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在终端显示。当设备运行触动报警值时,系统以图像、声音的方式反馈给操作员,同时存取报警信息,以备缺陷的反馈追踪。 3.1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显示利用控制系统 对设备实时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脱溶机、提升机、负压尾部风机等重要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传感器接收故障信号并通过控制器进行处理,系统人机界面发出声光报警,控制系统自动改变运行方式或运行参数调整来避免故障的扩大,与此同时,通知现场人员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油料预处理阶段,通过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实时监控油料储存仓。利用安装在料仓底部的料位传感器保证油料的正常供应,确保油料的正常损耗率以及最大限度避免由于空仓而造成的效率降低问题。同时,监控设备上的显示屏显示各电机、泵、阀门的运行工况,便于操作员针对工况做出预判,避免可能存在的故障发生。 3.2运行参数的调整 通过PLC主控制器设定温度控制范围,对参数报警值和报警记录设定;对系统压力、真空度控制值和变化曲线设定,对参数变化范围和报警值进行设定;对系统流量值进行设定并监控等。油脂制取过程中浸出器内部需维持一定的负压避免溶剂挥发而出现事故,要求浸出器存料箱和落料斗料位维持一定高度;为满足工艺要求,提高脱溶效果,要求蒸脱机料层稳定在一定高度范围;为保证第二蒸发器的温度值,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翻罐或不利于混合油蒸发的问题。利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浸出器负压、蒸脱机料位、蒸发器温度,有效解决了人工控制存在的误差,满足了工艺要求。通过布置在设备上的测量容器负压、料位、蒸发温度,经过信号处理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对信号进行比较分析后,向电气执行元件发出指令调整运行方式,保证运行参数在设定范围内。 3.3历史数据的查询系统 实时显示和记录现场监测数据,并提供设定时段的数据报表打印功能。各设备的瞬时负荷值、设备故障时间、报警响应、故障参数的时间报表,生产过程的压力、流量、蒸发量等状况报表,结合人机交互界面提供选定参数的历史曲线,生产打印报表[6]。系统数据库存入各类参数信息,以便后续统计分析。工业计算机系统能够实时反映设备和工艺的运行数据,并及时将数据信息自动保存。一旦发生故障,操作员可通过应用界面调取相应时间点的参数信息,对故障进行分析和调整,保证安全生产需求和工艺品质标准。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摘录记事本的文本记录方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记录和故障分析工具,提高了实时监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记录和时间的制约。 3.4传动装置的启停控制 根据油脂制取工艺,在组态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交互界面实现对设备的启停控制,并对设备过流、过载、空载、故障停车控制处理,结合设定的逻辑控制单元和报警设置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跟踪监控,满足工艺需求。在浸出工艺中,负压蒸发中的尾气风机对真空度的要求非常高,尾气风机转速过高,则容易带出溶剂,转速过慢,则真空度下降,压力可能转为正值,影响安全生产。采用人工控制难度较大,而通过工业计算机控制则能很好解决。利用安装在尾气风机上的压力变送器获得相应的真空度信号和压力值,控制器对接收到的信号对比分析,向变频器发出指令,改变风机的转速,保证尾气风机压力和真空度保持在微小负压范围。 4结束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油脂加工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具备先进的加工工艺、优良的设备配给,卓越的自控系统将是油脂加工企业实现大吨位高度集成生产链的追求目标,基于PLC可编程控制器结合大中型集散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油脂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工艺监控和信息管理,符合现代化油脂加工厂家的自动化控制理念,也是提高油脂生产品质的必然趋势。 作者:徐毅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计算机控制论文: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先进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成为了时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时代主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是以创造知识与开发知识为首要目的。如今,网络与通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在计算机的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运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里,全球的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流中,光线通信、广播电视网、国际互联网、电话网等通信互联网的建设也不断得到技术上的革新,网络人性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通信技术与网络成为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也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下来就结合网络与通信技术,谈一谈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 1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有效结合 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有一种技术是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两者完美地进行了结合,那就是今天所说的现场总线技术。可能大部分的普通群众对现场总线技术并不是很了解,不像以太网这些网络计算机技术一样,因为现场总线技术通常只是被用于微机化的测量与控制的设备方面,以及对生产现场进行一个有效的信息传输,目的是能够在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监督生产过程的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基带传输,这样会使它的功能模块就被分解成几个部分,这不仅会增加它的性能方面的安全性,还能为以后的后续维护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场总线技术的技术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但是也会存在着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在传输数据的时候速度会较慢,以及一旦出现问题会因为总线比较复杂而导致问题不易找到和控制。 2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中最广泛和典型的就是以太网的应用。以太网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因为以太网的通信传输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网络成本的费用非常低,所以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自身条件也不存在现场总线的标准复杂的问题。所以在普通家用和办公的计算机控制中,以太网比起其他的网络在计算机控制的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实现通信和网络的信息传输以及资源共享。以太网是最具有市场发展的潜力的,它甚至还涉及到了工业领域上,它的兼容性的强大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太网存在的缺点就是以太网在安全性上不如现场总线技术可靠。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人们常常会将这两种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进行有效融合,使它们之间能够更好地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以达到网络通信效率的最大化。 1、网络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的图像与信息数据进行保存与读取,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可以加大网络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效益,继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使人们更加快速、方便地在一定时间内就能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资源,节省了许多资源成本的消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作效率。 2、教学方面的运用网络通信技术还对教学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改革来说,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授课,借助网络通信技术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视频远程教学,这样的教学途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不必局限于必须面对面地上课才能传授和接收知识,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有效运用,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缩短多余的时间,还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双方提供庞大的资源库,教师拥有大量的资源方便索取,学生这方面也拥有着海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挑选,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也为师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教学途径。网络通信技术对于我国的教育可谓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扩大了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覆盖范围。 3、气象方面的运用在气象预测上,通信网络技术更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通信网络技术进行对天气的卫星探测,能够更加及时、更加准确地将气象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传播。例如可以通过电台技术、广播技术以及电视等终端设备将天气预报传送到人们身边,有效帮助人们对未来天气做好预防工作,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测,可以有效提醒人们提前对自身进行一个保护措施。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对社会甚至是世界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会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因为它可以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便捷有效的交流,使国家之间的资源进行互通有无,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唐晓旸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第三中学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和通信技术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开始了几何式惊人发展。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上,逐步推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且被多个领域广泛认可和接受。本文主要探析计算机控制中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以为相关工作和研究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应用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和通信技术正在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轨道,而这一发展趋势也推动了通讯质量和效率的快速提升,进而刺激了信息通讯业的高速发展[1]。现代信息通讯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把传统通讯技术和数字交换技术融合为数字通信技术,形成信息单一传送到多元信息同步传输的跨越式发展。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场景中更多信息沟通需求的,而且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2]。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概述 1.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数字信息交换技术,其将互联网上分散的数据资源信息整合后,全面共享和高效协调这些信息资源的呈现,使互联网用户可以方便的获取和使用该信息资源[3]。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在具体提供过程中实际上需要调动大量设备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该过程需要调动的各项资源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大型数据库、专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存储资源、高性能计算机等。目前的网络技术,处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互联网的功能主要在于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的构建小型社区网络、企业内部网络、家庭网络等多种级别的局域网。互联网的根本特征就是资源共享,运用网络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资源孤岛,因此网络技术的应用并不强调网络规模,而是更加注重技术效果的实现。 1.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还被称作通信工程,也有叫信息工程或电信工程的,其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技术,也是当前使用价值极大的基础学科之一。信息技术主要关注通信中信息传递与信号处理原理与应用。通常认为,计算机通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计算机间设置专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与传输的整个过程。通信技术,最开始采用模拟信号作为传输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如今其后则以数字信号作为信息传输载体进行数字信息传输,如今则以数据信号为载体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数据通信又分为报文、数据、电力三种数据交换方式。数据通信通常是借助网络协议完成计算机间信息资源传输与共享。网络协议就是计算机间通用的计算机通信语言,通常在不同计算机间设置相同的网络通信协议,也正是这个网络通信协议让多个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完成了传输和共享。 2计算机控制中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剖析 2.1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剖析上世纪80、90年代现场总线技术在国际上逐渐发展成形,该技术主要用在楼宇自动化、制造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等方面的现场智能设备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技术为工厂提供基础数字通信网络,连接工厂现场生产过程和控制设备、高级管理设备间沟通,因此其还是开放的全分布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具有较为分散的功能性模块,该结构能够有效增强其通信稳定性,同时有利于现场总线设备的后期维护保养。现场总线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通讯、计算机、控制、智能传感等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通信与网络技术,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且因此引起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发生革命性变化。当前很多极具实力的知名企业都在致力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推广。现场总线设备通常设在过程设备底层,用来提供工厂用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其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性好、通信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等特点。具体应用中,现场总线技术还要求很高的实时性和时间确定性,同时还有信息交换频繁、多进行短帧通信、负载稳定性好的特点。总体而言现场总线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兼容度宽、技术成熟的多项优势,基于自身因素存在的技术弊端主要在于共享资源和传输数据的速度相对缓慢,该技术用于计算机间通信相对弱势,具体而言总线标准复杂度高,发生问题后防控难度较大。 2.2以太网应用剖析以太网是一种广为应用且技术优势显著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其优势在于网络通信成本低、通信数据传输速度极快、不存在总线标准的复杂协议问题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采用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网络通信、信息传输、资源共享效果。以太网具有极为惊人的市场发展潜力,目前被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相关市场广泛认可和看好其发展前景。目前,以太网已经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工业应用领域。以太网在具体应用上,和现场总线技术不同,其在传播速度和效率上远远超过现场总线技术。以太网在应用领域中有着远超现场总线技术的超宽兼容度,应用实践中信息传递的整个过程能够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但在具体应用场景中,以太网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远弱于现场总线技术,简单而言以太网对现场设备控制比之现场总线技术相对弱势,其在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上更具优势。 2.3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目前,网络和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互联网和通信领域中,例如电子数据业务、个人移动通信、电子信箱、即时通信等多个领域。计算机控制中应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主要作用有:(1)降低能耗,高效推动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借助智能信息终端,方便存储和获取互联网上存储的数据、图像、声音等目标信息资料。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信息传输效率,降低数据重复输入的次数,减少数据存储管理占用的人财物资源,提升了信息的供给效率。(2)可实现远程教学,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当前教学活动中比较流行的慕课和微课教学都是采用了互联网远程教学方式进行网络教学,该类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补充,并有利于推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在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为教育资源传播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做好了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资源交流的频密度和传播的远度。(3)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发射的风云系列卫星,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传播气象资讯,有效的保护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行为,为人们安全出行和安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防范预报。 3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繁荣的今天,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几乎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不可分割的重要地位。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多样化应用让工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在计算技术控制中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实践上,总线技术和以太网各具优势和缺陷,在具体选用时还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特点来匹配适合的技术方案。 作者:石建茂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和通信技术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开始了几何式惊人发展。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上,逐步推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且被多个领域广泛认可和接受。本文主要探析计算机控制中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以为相关工作和研究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应用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和通信技术正在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轨道,而这一发展趋势也推动了通讯质量和效率的快速提升,进而刺激了信息通讯业的高速发展[1]。现代信息通讯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把传统通讯技术和数字交换技术融合为数字通信技术,形成信息单一传送到多元信息同步传输的跨越式发展。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场景中更多信息沟通需求的,而且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2]。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概述 1.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数字信息交换技术,其将互联网上分散的数据资源信息整合后,全面共享和高效协调这些信息资源的呈现,使互联网用户可以方便的获取和使用该信息资源[3]。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在具体提供过程中实际上需要调动大量设备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该过程需要调动的各项资源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大型数据库、专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存储资源、高性能计算机等。目前的网络技术,处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互联网的功能主要在于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的构建小型社区网络、企业内部网络、家庭网络等多种级别的局域网。互联网的根本特征就是资源共享,运用网络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资源孤岛,因此网络技术的应用并不强调网络规模,而是更加注重技术效果的实现。 1.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还被称作通信工程,也有叫信息工程或电信工程的,其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技术,也是当前使用价值极大的基础学科之一。信息技术主要关注通信中信息传递与信号处理原理与应用。通常认为,计算机通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计算机间设置专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与传输的整个过程。通信技术,最开始采用模拟信号作为传输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如今其后则以数字信号作为信息传输载体进行数字信息传输,如今则以数据信号为载体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数据通信又分为报文、数据、电力三种数据交换方式。数据通信通常是借助网络协议完成计算机间信息资源传输与共享。网络协议就是计算机间通用的计算机通信语言,通常在不同计算机间设置相同的网络通信协议,也正是这个网络通信协议让多个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完成了传输和共享。 2计算机控制中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剖析 2.1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剖析上世纪80、90年代现场总线技术在国际上逐渐发展成形,该技术主要用在楼宇自动化、制造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等方面的现场智能设备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技术为工厂提供基础数字通信网络,连接工厂现场生产过程和控制设备、高级管理设备间沟通,因此其还是开放的全分布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具有较为分散的功能性模块,该结构能够有效增强其通信稳定性,同时有利于现场总线设备的后期维护保养。现场总线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通讯、计算机、控制、智能传感等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通信与网络技术,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且因此引起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发生革命性变化。当前很多极具实力的知名企业都在致力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推广。现场总线设备通常设在过程设备底层,用来提供工厂用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其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性好、通信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等特点。具体应用中,现场总线技术还要求很高的实时性和时间确定性,同时还有信息交换频繁、多进行短帧通信、负载稳定性好的特点。总体而言现场总线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兼容度宽、技术成熟的多项优势,基于自身因素存在的技术弊端主要在于共享资源和传输数据的速度相对缓慢,该技术用于计算机间通信相对弱势,具体而言总线标准复杂度高,发生问题后防控难度较大。 2.2以太网应用剖析以太网是一种广为应用且技术优势显著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其优势在于网络通信成本低、通信数据传输速度极快、不存在总线标准的复杂协议问题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采用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网络通信、信息传输、资源共享效果。以太网具有极为惊人的市场发展潜力,目前被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相关市场广泛认可和看好其发展前景。目前,以太网已经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工业应用领域。以太网在具体应用上,和现场总线技术不同,其在传播速度和效率上远远超过现场总线技术。以太网在应用领域中有着远超现场总线技术的超宽兼容度,应用实践中信息传递的整个过程能够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但在具体应用场景中,以太网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远弱于现场总线技术,简单而言以太网对现场设备控制比之现场总线技术相对弱势,其在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上更具优势。 2.3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目前,网络和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互联网和通信领域中,例如电子数据业务、个人移动通信、电子信箱、即时通信等多个领域。计算机控制中应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主要作用有:(1)降低能耗,高效推动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借助智能信息终端,方便存储和获取互联网上存储的数据、图像、声音等目标信息资料。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信息传输效率,降低数据重复输入的次数,减少数据存储管理占用的人财物资源,提升了信息的供给效率。(2)可实现远程教学,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当前教学活动中比较流行的慕课和微课教学都是采用了互联网远程教学方式进行网络教学,该类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补充,并有利于推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在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为教育资源传播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做好了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资源交流的频密度和传播的远度。(3)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发射的风云系列卫星,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传播气象资讯,有效的保护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行为,为人们安全出行和安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防范预报。 3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繁荣的今天,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几乎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不可分割的重要地位。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多样化应用让工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在计算技术控制中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实践上,总线技术和以太网各具优势和缺陷,在具体选用时还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特点来匹配适合的技术方案。 作者:石建茂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计算机控制论文:通风空调计算机控制技术分析 1主要控制功能需求 1.1变配电系统 1.1.1遥测、遥信对象附楼配电室技术屏低压I段主供回路、附楼配电室技术柜低压II段备供回路、附楼配电室动力屏低压供电回路、新闻网配电柜低压I段主供回路、新闻网配电柜低压II段备供回路、动力站新闻网低压I段送电回路、动力站新闻网低压II段送电回路、动力站全台网低压I段送电回路、动力站全台网低压II段送电回路。 1.1.2遥测信号每个供电回路线电压:Uab、Ubc、Uca;相电流:Ia、Ib、Ic;电源频率:PF;功率因数:cosφ;有功功率:P3;视在功率:S3;无功功率Q3;有功电度kWh;无功电度kVarh。 1.1.3遥信信号每个供电回路分闸信号、合闸信号。 1.2通风空调风机控制系统 1.2.1遥信、遥控对象排风机1#、排风机2#、排风机、1#回风机(备用)、2#回风机(备用)、3#送风机、3#回风机、4#送风机、4#回风机、5#送风机、5#回风机、1#送风机、2#送风机、1#回风机、2#回风机、1#送风机(备用)。 1.2.2遥信信号允许自动信号、停止/运行信号、热继电器故障信号、起动故障信号。 1.2.3遥控信号起动信号、停止信号。 1.3遥控信号发出当遥控信号发出后,风机实际未动作,经过延时后,发出操作故障信号,弹出报警窗口。 1.4日报表功能每日每小时记录一次所有供配电回路负荷情况,并附报表打印输出。 1.5供电回路负荷历史数据查询以历史趋势图形式查询,可按10min,任意时间段进行历史负荷查询。 1.6风机控制记录查询以历史趋势图形式查询,可按10min,任意时间段查询风机运行状态。 1.7报警事件查询热继电器故障信号、起动故障信号查询。 1.8操作事件查询对操作事件情况进行查询。 2控制系统开发 2.1色彩选择金属灰为背景,蓝色、黑色为字体主色,红色为强调。 2.2操作以菜单为主,按钮为辅,主系统图设置人性化开关点击等灵活多样的操作方式。 2.3主要画面设置低压配电系统图、低压系统遥测、日报表、风机控制、风机控制记录、事件查询、报警查询、用户管理、登陆、注销、退出。开发主界面如图2。 3主要控制界面开发 3.1低压配电系统图不带电状态下为绿色,带电状态下为红色;在画面上显示相电流:Ia、Ib、Ic;所有开关柜断路器位置均设置有透明按钮,点击后打开各开关详细的遥测画面;所有开关柜均判断开关分闸/合闸状态,并根据判断情况进行红绿色显示(如图3)。 3.2低压遥测画面主要显示每一开供电负荷的实时数据,包括线电压:Uab、Ubc、Uca,相电流:Ia、Ib、Ic,频率PF,功率因数cosφ,有功P3,无功Q3,视在功率S3,有功电度kWh,无功电度kVarh及断路器状态;用棒图形象显示负荷情况;用历史趋势图显示负荷情况(如图4)。 3.3日报表查询每天每小时记录一次三相负荷电流形成日报表,并计算一天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可查询每一天的日报表,达到900操作权限可对报表进行打印、删除等操作。 3.4风机控制达到800操作权限,可进入风机控制画面。画面设置16台风机操作功能区;当就地/集中操作开关处于就地操作时,计算机不进行集中操作,但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遥测;当就地/集中操作开关处于集中操作时,计算机可进行集中起动/停止操作,并对其运行状态进行遥测。 3.5风机控制记录采用历史趋势图,对风机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可查询每台风机的运行状况,进行10min查询,参数查询,定义记录笔查询。 4总结 本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成功运用,使云南广电局动力站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起到了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精细的供电监控方式,以DCS控制理论,实现了通风空调送风机、排风机通过PLC进行计算机监控,用户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者:张静单位:云南建工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控制论文: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控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上世纪,并且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据此,通过对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的介绍,阐述了通信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其计算机控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之间的结合使得信息通信的质量逐渐提高。是现代信息通信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我国移动网络使用人数增多,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提高成为一种必然。对计算机的发展而言,网络的发展是滞后的,它应以计算机为基础。目前,我国网络通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笔者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概述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二者之间的结合,网络技术对各个领域均有积极的影响。将不同区域的计算机通过设备天线进行连接,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网络系统分为通信网络与资源网络量部分,包括电缆、无线通信和电话线通信等相关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线路和设备就可以保证节点之间的无障碍通信,硬件、软件和数据库均可以共享。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设备包括网管、网桥、中继器、路由器和交换器。交换方式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信息在计算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输多是依靠通信协议来完成,计算机协议可以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使用,信息共享更加方便。 2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发展过程 2.1联机时期特征。联机是指通过中央处理器将不同区域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联机时期是计算机控制的第一阶段,信息的交换需要核心处理器的指挥与预算,同时中心处理器要具有数据的储存和收集功能。但是随着计算机接入的增多,核心处理器的工作量增大,处理速度就会下降,最终不能满足运行需求。在信息收集和获取上,核心处理器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要保证中央处理器的效率,就需要在处理器和通信线路之间安装前端处理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信控制器,数据处理器的速度因此得到基本保证。但是此阶段还不能实现全面的网络连接。2.2互联网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指将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互联形成统一的网络系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可以将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同时也可以完成通信系统信息的交换和控制,具有独立性,并且封闭性较好,可以很好的避免的网络风险,资源共享的效果不如从前,网络之间互通存在困难。2.3标准化网络时期。标准化网络时代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加合理化,既可以实现独立的运行,又能够保证信息运行的共享和互联。计算机的体积也逐渐缩小,逐渐接近现代我们所见的微型计算机。在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极大的提高,并且局域网是通过路由器等设备连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共享。2.4高速网络和互联时期。随着我国网络与世界接轨,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概念提出。高速的网络开始出现,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达到了空前新高。尤其是在网络通信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十分方便。 3计算机控制中的主要网络与通信技术 3.1以太网以太网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典型网络,具有较多的优点。随着计算机网络速率的提高,其应用也不断的增加,这一技术的成本较低,通信速率低,且影响因素较少。以太网已经在各个地区开始使用,但是还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对于以太网的研究,应集中于资源的开发上,我们知道以太网包含了大量的资源,如何将其正确的应用于计算机控制中,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太网已经在商业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其特点明显,以太网不仅注重信息通信共享,还对信息共享起着主宰作用。3.2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应用可以保证现场设备的正常运行,将网络有效的连接。现场总线技术将基带传输作为基本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新厂总线采用独立的功能模块,相互之间不造成影响,这使得维护变得方便。另外该技术的开放式互联则实现了各个层次之间的练习,在通信协议的约束下,信息可以统一。现场总线技术在近年来的应用较多,其兼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其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输速度不高,总线较为复杂,其设计与以太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网络的传输而言,以太网的优势更加明显。在现阶段,依然需求两种技术相互配合。将两种技术联合使用的优势在于,第一,能源消耗减少,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共享能力增强,通过终端设备可以轻松的获得网络区域的计算机的声音、图像和数据信息,减少多次输入的麻烦,减少成本使用。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进行远程教学,是文化得到传播。卫星通信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授课的一种方式,这一技术深入到教育行业,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第二,在网络通信过程中,远程技术的覆盖能力逐渐增大,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尤其使教学的开放性与教育的覆盖面积更加广泛。第三,对于现代通信而言,计算机控制已经在广播、电视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基于网络通信的广告业发展,也使得本国文化与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对世界各国之间的网络交流而言,合作是必然的,在民主发展过程,民主艺术则是通过通信技术快速的传播,针对不同的民族特点,网络通信技术则应从继承和发展开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这些特有的文化传统进行很好的保护和继承,防止其被破坏。第四:网络与通信技术在气象报道上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准确的报道气象状况,现代人已经可以轻松获得天气信息,方便行动。3.3应用实例网络与通信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控制中的运用十分广阔,比如上海的模拟呼吸系统就是我国建立的首个模拟寻呼系统,数字呼吸系统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代表。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说,计算机需要接收端和发射端共同作用,集成电路在这一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对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交换机设备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以太网也不能适应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交换机和用户的分析与维护就成为计算机控制中的主要任务。需要改变以往的预先控制方法,实现程序化,并对存储器进行信息的保存。交换机执行后,可以通过使用换号码的方式实现相关程序,对计算机的变革使得网络通信进一步发展,在我国计算机控制已经深入到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对新的网络模式而言,计算机变革将进一步进行。 4总结 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而言,经历了几个阶段。我目前我国网络通信技术已经空前先进,对于计算机控制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影响其他领域或行业,要进一步明确其积极作用,笔者将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了不同时期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便于推进我国计算机控制的发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 作者:李景纯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控制论文: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摘要:详细阐述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问题预防和维护工作,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控制系统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测量和控制系统。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维护工作。 1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问题的预防 1.1供电的可靠性 电源是整个系统的命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制动检验台电动机的启停、底盘测功机涡流机的运行等都会造成供电网络电压大幅涨落,从而导致电压不稳,给计算机控制系统造成很大的干扰。实践表明,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外部干扰引起的故障中,80%以上是由电源干扰引起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供电原则是:①空调、照明等动力设施与计算机、工位机应分别供电;②工位机采用稳压电源,以保证AC220V的稳定;③服务器和计算机要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以防信息丢失;④三相负载要均衡;⑤工位机内交、直流电源线分开线槽走线,信号线与地线、电源线尽量不交叉,以减小交流电源对直流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感应干扰。正确接地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抑制干扰的重要手段,接地原则是:工位机和设备采用串联屏蔽接地方式,用一根大截面铜线(至少10mm2)连接各装置的中心接地点,然后连接到接地母线;接地装置最好埋在距检测车间10~15m处。 1.2线路的可靠性 在自动检测线上,每个工位的模拟量、开关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必不可少的。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传感器绝缘性能不高等都会造成通道中传入很高的共模或差模电压。如果各通道的线路绑扎在一起,则各线路会通过电磁感应相互干扰,尤其是将-12~12V的信号线和交流380V、220V电源线绑扎在一起,其干扰更为严重——轻则使弱电信号出现误差,重则会覆盖住传感器等的弱电信号。在安装计算机控制系统时,要按信号类别将信号线与电源线、强电线与弱电线、模拟量线与开关量线、交流线与直流线等分开线槽走线,以减少各种耦合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要分别用不同电缆传输,信号电缆应按信号种类分别布置传输,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近并平行布置;要对传感器信号线和光电开关信号线采取屏蔽措施,将正确接地与屏蔽结合起来抑制干扰;对于模拟信号线,一律采用屏蔽电缆走线方式,同时穿钢管屏蔽保护,将屏蔽层接地,以减少静电干扰。另外,较短的信号线可以采用双绞线,双绞线上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磁干扰可以相互抵消。 1.3硬件电路的可靠性 工位机、设备控制柜的设计采用模块化、通用化的方式,以便故障查询和更换。对于硬件电路,特别是主控板,要在其关键点上设计LED指示灯和报警装置,以便维护。比如控制举升器升降的继电器吸合电路可用LED指示灯来标识其工作状态;I/0通道中光电开关信号采用光电耦合器隔离,传感器信号采用隔离放大的方法来抑制干扰。硬件滤波电路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信号在接入放大器前,可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以减少共模干扰,并在信号两极间加装滤波器,以减少差模干扰。将常用RC滤波器接在一些低频信号的传输电路中,例如侧滑检验台的差动变压器输出端,可以有效削弱各类高频干扰信号。为保证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局部发生故障时也能够正常工作,可以在工位机里设置一些备用部件。一旦发生故障,就启动备用部件。 1.4软件设计的可靠性 对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而言,软件抗干扰技术是防止计算机控制系统受到可预知干扰或当计算机控制系统受到干扰后使其恢复运行,或输入、输出信号受到干扰后,使计算机能去伪存真的一种软件支持技术。开发计算机控制系统时,可通过软件提高其可靠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维修时间。干扰信号是随机的,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自检与诊断、软件陷阱、软件滤波和中断处理等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特别是非周期性的随机干扰信号,采用软件滤波是非常有效的。所谓“软件滤波”,就是通过多次采样,得到一个转换的数据系列,通过某种处理后,得到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结果。比较常用的滤波法有程序判断滤波法、去极值平均滤波法和低通滤波法。在软件设计时,可使系统具备掉电保护功能,以提高其可靠性。例如进行现场保护,即保存当时重要的状态参数,当电源恢复正常时,计算机重新复位,恢复现场,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2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维护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注意服务器、各工位机以及设备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和灰尘等状况,一定要采取通风、防尘等措施,避免阳光直射。②定时用毛刷、吸尘器等清除工位机机柜和计算机控制柜内的灰尘。检测车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烟粒和粉末,一旦它们落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内工位机、计算机控制柜的印制线路或元器件上,就会引起元器件间绝缘电阻下降,甚至导致元器件和印制线路损坏。③经常检查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观察其是否有位移、积尘和受潮现象。不要人为破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④散热、通风是防止服务器、计算机和工位机过热的重要手段。为此,工作人员应每天检查各冷却风扇运转是否正常,每半年或一个季度检查风道过滤器是否有堵塞现象。如果过滤网上灰尘积聚过多,则应及时清理,否则计算机控制柜内的温度就会升高(一般不允许超过55℃)。⑤尽量少开工位机机柜的门。有的检测站在夏天打开柜门散热,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这会导致计算机控制系统加速损坏。正确的方法是降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外部环境温度。因此,应该严格规定,除非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否则不允许随便开启柜门,更不允许在使用时敞开柜门。⑥利用Windows维护工具定期整理硬盘、备份数据库,并且只有具有一定权限的人才可以访问数据库。计算机要定期査、杀毒,杀毒软件也要及时更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正常运行,我们要重视和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预防和维护的工作,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从而促进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工作的开展。 作者:邹夏骁 单位:惠州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程序实验室创建 1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锻炼学生职业意识、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环节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锻炼企业所期望的工作能力,增强职业意识,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但目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需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现有实验设备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实验设备大多采用以实验模块为基本单元的实验箱形式,往往以最基本的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对于这样的实验,学生是被动的,是为完成任务而做实验,因而无积极性可言。第二,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大多围绕硬件实物,在实验室、实训室或企业车间等场所实施,因其直观易感性和接近生产实际,向来都是高职实践课程的主流教学方式。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先天不足,因其投入大、适应性差且难于开放,往往使实践教学过程面临窘境[2]。对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设计过程中容易造成器件和仪器仪表的损坏,故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购置的元器件数量增多,开支增大。第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时有限,而设计型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在学习原理图的基础上设计出实物来,若原理图不正确会影响实物设计,延长学生的设计时间,又影响学习进度。 2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 伴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各种虚拟仿真系统为实际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有以下优势:(1)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围绕模拟和仿真条件开发的虚拟实验实训项目,是参考专业技术领域有关生产要素及岗位能力要求而开发的。通过训练,可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教学成本低。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虚拟仿真技术实践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机房或专业实训室安装计算机仿真软件即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量小,节约了教学成本。 (3)提升综合效益。借助Matlab,Proteus等软件强大的仿真能力以及丰富的资源库,可以有效替代硬件仿真器进行先期的软硬件调试,再利用仪器仪表的输入输出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待仿真结果基本理想时再进行实际的硬件调试。这样,一方面学生了解应用系统硬件电路结构,锻炼了编程技术,也学习了仪器仪表的使用,提高了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开发过程高效,损失减少,解决了实验室资源紧张的问题[3]。 3计算机控制系统虚拟实验室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具有模拟和仿真条件的校内多媒体实验机房或实训室,着力开发其虚拟实验、实训项目,充分发掘其教学功能,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开发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虚拟实践教学项目举例见表1,并以项目三为例,证明虚拟实验室可以锻炼学生软硬件的综合开发能力。 3.1Smith纯滞后温度控制系统的Matlab辅助设计与仿真 电阻炉是一个具有自平衡能力的对象,可以近似为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根据被控对象实验数据,可确定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τ=72s和对象时间常数Tp=2min,其比例τ/Tp>0.5,故采用带有Smith预估器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在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型窗口创建smith.mdl模型文件[4](如图1所示)。图1带有Smith预估器的数字PID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根据被控对象时间长短并结合工程经验,确定采样周期为1s,调试比例系数kp、积分系数ki,使系统闭环稳定,没有超调,使单位阶跃响应输出曲线的上升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可得仿真结果(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可知,引入Smith预估器后,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无超调,只是在时间上滞后τ=72s;由图3可知,控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输出曲线的上升时间小于6s。采用带有Smith预估器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可实现对电阻炉温度的纯滞后补偿控制。图2Smith预估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图3Smith预估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局部放大图经此虚拟设计,学生可结合对电阻炉温度对象的控制,学习smith预估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及参数调试方法、技巧,为实际对象的控制及控制方法的合理选择积累经验。 3.2输入温度检测信号Proteus辅助设计与仿真 电阻炉的温度检测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经信号调理电路转换成单片机方便识别的电压信号,再经A/D转换器输入单片机。使用Proteus的ISIS组件绘制的ADC0809与AT89C51接口原理如图4所示,在ISIS界面编辑源程序,经编译后向CPU(AT89C51)加载源程序,仿真运行、调试。可得到输入温度信号对应的8位二进制电压值,再经显示电路显示对应的温度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图4模拟量输入通道的仿真运行与观测经此虚拟设计,学生可学习A/D芯片ADC0809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掌握A/D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软硬件设计方法。 3.3项目报告 每一个项目,学生都要写出包括项目研究概论、方法与手段、查阅资料情况、完成形式、得失经验等内容的总结报告,将理论教学和工程训练有机结合,将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转换成职业院校的“学习任务”[5]。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又可提高学生对设计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以往实验只走简单操作过程的验证性实验形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4结束语 (1)Matlab,Proteus等仿真软件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2)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替代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可在课堂上进行仿真分析,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同时,实验结果可用来指导实际系统的设计,减少实物实验调试和耗材,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节约教学成本。 (3)仿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在利用Matlab,Proteus等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物系统,才能真正将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机衔接与融通。 计算机控制论文:基于环形以太网洗煤厂计算机控制程序 本文依据某洗煤厂提供的洗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参数及技术性能要求设计。目前原设备生产能力为150万t/a,技术改造后为200万t/a,结合该矿建设标准,地面生产系统主要工艺装备均采用生产效率高、运行可靠的先进设备,但不具备远程管理监控功能,无法实现集中管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全自动监控系统的改造。 1洗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确定 当前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的类型有: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 (1)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集散控制系统又称分布式控制系统。它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实现功能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控制,同时通过高速数据通道把各个分散点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监视和操作,实现了复杂的控制和优化。DCS的设计原则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分而自治和综合协调;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ntrolSystem-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它采用了不同于DCS的“工作站-现场总线-智能仪表”结构模式,降低了系统总成本,提高了可靠性,且在统一的国际标准下可实现真正的开放式互连系统结构,因此它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3)网络控制系统NCS(NetworkControlSystem)网络控制系统是通过网络形成的反馈控制系统。在网络控制系统中,被控制对象与控制器以及控制器与驱动器之间是通过一个公共的网络平台连接的。它是一种空间分布式系统,通过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连接起来,形成闭环的一种全分布式实时反馈控制系统。它具有信息资源共享、易于扩展、连接线数减少、效率高、易于维护、性能可靠等优点。尽管NCS比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方式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数据在网络中传输,使数据包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排队或碰撞,导致数据传输延迟,从而使控制系统产生时滞,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跟随性。因此本系统根据现场的条件,选择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现场总线控制方式。某洗煤厂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图1洗煤厂生产工艺流程图根据图1可知,该选煤厂具有车间分散、设备分散,生产连续,各环相扣,数据多,处理量大的工艺流程特点,因而采用了基于光纤环网冗余的工业以太网+PROFIBUS现场总线+ROFINET总线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新一代分布式控制方式(即FCS)。 2洗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网络组建 通过图1对洗煤厂生产工艺的研究,统计出需要控制的系统包括集控楼集控室、动筛车间、洗选车间、压滤车间、筛分车间、原煤配电室和西泵房等几个系统。系统采用1台总配电柜+1台工作站+3套西门子S7-3003152DPPLC主站+3套ET200S分站+PROFIBUS现场总线+ROFINET总线+工业以太网控制。考虑数据远距离传输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需方的要求采用双环自愈型工业以太网通讯方式和冗余系统形成选煤厂环形工业以太网,系统提供丰富的模块多样化设计,可支持热插拔。 2.1现场总线PROFIBUS PROFIBUS是一种不依赖于设备生产商的国际化、开放式现场总线标准,用于现场设备层或工厂自动化车间级监控的数据通信与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可实现现场设备层到车间级监控的分散式数字控制和现场通信网络,从而为实现工厂综合自动化和现场设备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PROFIBUS协议采用ISO/OSI模型的第1层、第2层和第7层(ISO/OSI模型的1~4层是面向网络的,5~7层是面向用户)。PROFIBUS为用户提供了3种通信协议类型,即PROFIBUS-DP(DecentralizedPeriphery该总线成本低,速度高,用于分散式I/O的通信与现场设备级控制)、PROFIBUS-PA(ProcessAutomation该总线具有本征安全规范,适合于本质安全的场合,可使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联在一根总线上,为过程自动化而设计)、PROFIBUS-FMS(FieldbusMessageSpecification,该总线是一个令牌实时多主网络的结构,用于车间级监控网络)。PROFIBUS传送速度可在9.6kbit/s~12Mbit/s任意选择,因此PROFIBUS可适应于不同控制对象和通信速率等要求,开放性好并且技术成熟,所以在该洗煤厂的车间级采用了PROFIBUS现场总线作为现场设备级的分散的I/O通信。根据要求,在筛分车间配电室及原煤配电室设立一个ET200S远程I/O站,实现远程控制,ET200S是西门子PLC的远程模块,通过西门子的PROFIBUS-DP总线将该ET200S作为子站挂靠在动筛车间PLC控制分站,通过总线的形式将采集的现场信号和对现场的控制信号由PLC到ET200S子站上。在硬件组态中,需要将ET200S挂到DP总线上,同时定义该ET200下的模块属性,包括各模块的地址以及各种属性。同样,在西泵房设计一个ET200M远程I/O站,通过西门子的PROFIBUS-DP总线接入洗选车间PLC控制分站。3套S7-300PLC采用PROFIBUS现场总线接口,并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管控中心。 2.2工业以太网 虽然PROFIBUS的协议结构是以ISO/OSI为参考模型,但其3~6层并未出现在PROFIBUS的通信栈中,而且各种现场总线之间虽可通过网关进行互换,但设备和装置之间的操作性和互换性就几乎不存在;现场总线的数据吞吐能力只适合于底层应用层,对管理层因其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现场总线满足不了要求,因此采用功能更强大的工业以太网将洗煤厂现场控制系统联接起来组成环形自愈网,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及可靠性。所谓工业以太网就是结合以太网技术和TCP/IP技术开发出来的一种工业通信网络。洗煤厂的工业以太网设计如下:(1)基本类型按照以太网传输速率大致可分为4种:10Mbit/s工业以太网、100Mbit/s工业以太网、1Gbit/s工业以太网、10Gbit/s工业以太网,根据现场及需方要求采用1Gbit/s工业以太网。(2)网络硬件①传输介质传输介质主要根据网络连接距离、数据安全、传输速率来确定,在工业以太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屏蔽双绞线(TP)、工业屏蔽双绞线(ITP)和光纤。因光纤有重量轻、不产生电磁干扰、不受雷电影响、不受电磁干扰、无屏蔽电流及无电气接地问题等优点,因此在本设计中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②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本系统中由于采用OLM光纤环网的拓扑结构,以及数据的检测采用载波侦听多路复用的方式,使系统传输延时,可靠性降低,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有效地改善系统的特性。本设计采用了MIER系列的以太网交换机。MIER-5428系列自愈环光纤交换机是由24个10/100Base–TX或10/100Base-FX/BX端口以及4个10/100/1000Base-TX或千兆SFP组合端口(1000Base-SX/LX/BX)组成。系统在重新组态时冗余倒换时间小于300ms,另可提供1个1000M以上联口与核心交换机上联。MIER-5428支持MR-Ring自愈环,适合用作中心端交换机,最大的特点是支持多组自愈环网,可由用户自行设定自愈环的环路端口,与MIE-5210自愈环光纤交换机组成多个自愈环网,而4个千兆口可以将多台MIER-5428组成千兆自愈环,保证多个中心交换机之间的千兆链路安全;③通信处理器工业以太网通信处理器包括用在3台S7-300站上的处理器CP343-1、PC机上的网卡CP1613,它们均提供了ITP、RJ45、AUI等以太网接口,以1000Mbit/s的速度将3台PLC和PC连接至工业以太网上。 2.3PROFINET PROFIBUS作为现场总线的一种,已经在我国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在各种场所,将TCP/IP技术应用在现场总线是西门子近年来的成果,这就是PROFINET,它是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总线,并得到了国际电子委员会(IEC)的认可。采用PROFINET将集控室和现场联系起来,实现了管控一体化。PROFINET的物理层采用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EEE802.3标准),网络层和传输层采用IP/TCP/UDP技术。洗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既有对实时性没有特别要求的过程参数设定值(如PID控制器的KP、KI、KD等参数设定),又有必须满足实时性要求的过程采样值,PROFINET对不同的应用要求使用相应的通信方案,解决了在同一个系统里有不同实时通信要求的问题。这是因为PROFINET采用IRT技术解决同步数据通信问题、采用SRT技术解决苛求时间数据通信问题、采用IP/TCP/UDP技术解决无苛求时间数据通信问题。 2.4ET200S控制方式 SIMATICET200S是西门子ET200分布式I/O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按位模块化、高度可扩展性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控制场合。使用SIMATICS7-400/300控制器和ET200系列远程I/O所构成的基于PROFIBUS-DP或PROFINET现场总线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工程项目的经典选择。ET200S是一款防护等级为IP20,具有丰富的信号模块,同时支持电机启动器,变频器,PROFIBUS和PROFINET网络的分布式I/O系统。SIMATICET200S同时支持PROFIBUS和PROFINET现场总线;拥有CPU314功能的集成PROFIBUSDP通讯口的IM151-7CPU和具有3个PROFINET接口的IM151-8PN/DPCPU接口模块;可以扩展最大7.5kW的电机启动器和最大4.0kW的变频器;拥有丰富的诊断功能,包括断线、短路和通道级的诊断功能;对于MODBUSRTU通讯功能,无需增加任何的选件即可完成;支持带电热插拔功能,使得在运行情况下也可以轻松完成模块的更换;同时提供包括集成光纤接口的PROFIBUS和PROFINET接口模块;洗煤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3结语 分析了洗煤厂的工艺流程,确定了该系统的控制类型;并通过分析工业以太网、PROFIBUS、PROFINET的特点,组建了关于环形以太网洗煤厂的FCS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及系统的稳定性,完善了系统的功能,使操作更加方便、透明;为洗煤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计算机控制论文:P/T数字转台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是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是实现综合自动化的核心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1-2]。 目前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多数是以围绕单片机或8088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实验平台开展的,还有部分设计是要求运用仿真软件验证控制算法的正确性。上述要求很可能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工厂实际设备脱节。由于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相关硬件设备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导致学生经过学习,还是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内容不能合理、科学、自如地运用。利用P/T数字转台作为课程设计的平台,首先,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最初的感性认识,其次,由于该设备采用的是工业级运动控制板卡,学生在熟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及计算机控制应用程序的设计,达到将综合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方案分析、系统设计与报告撰写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1P/T数字转台实验系统介绍 1.1转台电机控制系统 转台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由运动控制器、具有PCI插槽的PC机、具有增量式编码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器、驱动器电源、原点开关和正/负限位开关等6个部分组成控制伺服电机时,控制器输出+/-10V数字电压控制信号。采用GT系列运动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典型连接如图1所示。 1.2运动控制器 固高公司生产的GT系列运动控制器,可以同步控制4个运动轴,实现多轴协调运动。其核心由AD-SP2181数字信号处理器和FPGA组成,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控制计算。它适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木工机械、印刷机械、装配生产线、电子加工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GT系列运动控制器以IBM-PC及其兼容机为主机,提供标准的PCI总线产品。运动控制器提供C语言函数库和Windows动态连接库,实现复杂的控制功能。用户能够将这些控制函数与自己控制系统所需的数据处理、界面显示、用户接口等应用程序模块集成在一起,建造符合特定应用要求的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应用领域的要求。 1.3视频采集 除运动控制以外,P/T数字转台还配备了Matrox的图像采集卡和摄像头,图像采集卡具有16MB内存,支持模拟视频的实时捕捉或JPEG2000压缩/解压缩功能。 2P/T数字转台实验系统可实现的内容 2.1转台控制 此部分主要是对转台轴电机的转动控制,在对转台控制编程时首先对控制卡进行初始化,在初始化过程中完成中断屏蔽字、限位开关有效状态、伺服滤波器零点偏移值、运动模式等设置。设定选定轴为当前轴,设置运动模式、速度参数、加速度参数,然后刷新当前参数,当速度参数发生变化时转台开始动作。 2.2图像获取及处理 视频采集部分是以固高科技公司随转台提供的Matrox采集卡、摄像头为平台,通过编写高级语言程序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将摄像头捕获的图像显示出来、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图像像素的不同查找到目标物体、求出目标物体的质心坐标[3-6]。当目标物体移动时,控制转台跟随其转动。 3题目的设计 根据实验平台的特点,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转台的控制、视频图像的采集和图像处理相关。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包括固高运动控制卡使用手册、编程手册、图像采集卡使用手册以及相关函数库,要求学生采用C++或其他高级语言编制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C语言程序设计”在工科院校作为必修课开设,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学习C++或其他的高级语言就能很快掌握。根据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图像处理和工业控制板卡方面的编程方法进行专门的辅导,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学会对界面和图像编程,并学会程序的编译、调试和执行。“团队协作”也是新时期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由于课程设计一般在2周之内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将3人分为一个小组,然后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同一题目下的不同内容。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相互配合、互相帮助,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7-10]。例如“目标跟踪系统设计”,要求学生采用C++或其他高级语言编制程序,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图像的简单处理、控制转台跟踪预先确定的目标。具体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完成界面的设计,要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达到工业控制软件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要求完成图像处理功能,要求从采集的视频图像中能分离出预先确定的目标;第三部分要求完成转台的运动控制,要求加入控制算法和电机加减速控制。3部分由3个学生完成,最后通过联调实现目标跟踪的功能。 4结束语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工业控制板卡和图像采集板卡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工业控制的方法和实际应用有了一定了解。在强调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前言 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建筑施工爪、l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等问题,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笔者结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1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 建设单位要与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监督单位签定合同。建设单位在申请施工许可证之前,应当向当地建筑_J:程安全监督机构提交工地安全方案,其中包括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各自的安全责任、该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安全生产专项施工措施。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要加大力度抓好材料管理。这项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能,保质,安全上起重要作用。要做到材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检测,评测,验收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安全工作上有意识科学地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和改进来发展安全管理工作。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安全方案。审批后的施工安全方案即是作为建设工程全程项目安全施工的依据。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审查相关内容纳入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范围,具体要做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安全、质量、丁期和投资四项同步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当针对下列工程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施工临时用电工程:垂直运输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拆除、爆破工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单位整体发展的需要。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lk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当必须采用这些设备、设施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开工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施工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系统建成以后,在现场施工阶段进行的安全评价,可了解现场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T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产品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个施工现场需要组织多工种,甚至多单位(如,桩基、土建、吊装、安装、装饰等)协同作战。为理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其紧密配合,保证正常施工,就需要严密地计划组织。因此,必须编制指令性的施工技术文件一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而安全技术措施是旌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安全手相术措施是针对该项工种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消除工种施工过程中的隐患,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安全技术措施不是一般的措旌,而是国家规定的安全法规,具有法律的性质,带有强制性,必须编制,必须执行。 3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目标管理控制、制约、激励的总纲,是企业领导、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生产所采取的保障措施,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它具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一经确定,贵在严肃认真地组织实施。“安全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第一”是说明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预防为主”指的是所采取的积极可靠的组织、技术措施,这个措施是根据设计、施工地点、条件、时间、方法、使用机械设备、工程特点、施工工艺等实际情况预测容易出现那些事故隐患,所采取的组织技术对策和措施,消除隐患,具体地说就是不让事故的萌芽出现。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对策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做好对人的管理关键是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制度等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认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对策是:①落实安全责任,实行目标管理。②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筑牢安全管理基石学禁令。③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④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⑤努力实现本质安全,健全HSE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⑥突出重点,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施工的管理、监督、检查分别由建设单位、质量监理和施工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包括:①安全组织管理(包括:机构、制度、资料):②场地设施管理(文明施工):⑧行为安全规定:④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一、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光想着能多挣点钱就多挣点。项目经理不认真负责任,遇到监管部门检查时,或遇到处罚,只掏钱不改。没有树立“安全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长远建设”的理念,根本没有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第二,对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不知、不学、不运用。不参加开会和继续教育培训,考试顶替。从总承包企业到项目部、监理企业、机械租赁安拆单位,几乎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三,企业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差,持证上岗及到岗到位率低。随着工程数量规模的逐年剧增,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的突出,持证上岗的项目经理、总监在工地很难见到,有检查时才打电话通知到工地。即使在位,有的对存在问题也不重视,如对分包单位从业人员的宿舍管理,视而不见。有些安全员、监理员一问三不知,不检查、不跟班监督、不制止违规行为。第四,安全法规制度落实不力,安全监管手段单一。安全施工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受限。安全监理工作滞后,没有尽职尽责。 二、安全生产必须抓好基础管理 施工安全事关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转变安全监管方式,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丝毫不能松懈的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建筑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措施,力求做好以下几点:(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监管部门、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逐级落实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二)严格审查备案手续。建立安全监管台账。充分发挥安全监理对消除隐患的职能作用。(三)严格落实施工现场企业领导带班责任。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力度。要加大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坚持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安全的日检、周检、月检制度,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详细分析安全形势,切实把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到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落实安全教育制度。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广泛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安全生产意识入心入脑,每时每刻不忘记,人人都是宣传员。 三、抓好安全生产必须抓住关键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与实施的主要责任人,必须具有懂管理、会管理、有较强责任心、熟悉工艺流程、懂规范、有技术、有经验的基本管理素质,必须首先掌握和执行国家的强制性安全管理规范,并经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培训,执证上岗,全面履行安全管理职责。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了解工程概况,熟悉工程的环境条件,熟悉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文,带头执行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大纲》,不违章指挥,不采取强制性的违规生产活动。熟悉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总监及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同样极其重要。其主要负责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专项监理制度和审批安全监理细则,设立安全监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理人员;按规定组织专项验收,及时对变更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重要施工环节和安全事故易发工序应进行巡查并有详细记录;认真履行职责,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理记录齐全、监理月报能如实反映工地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目标任务,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作者:孙连武 孙长术 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十农场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论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 摘要:本文以"知"、"意"、"情"的视角,逐层分析、阐述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以下简称标准化)工作。通过从哲学不同层面,切入思维意识,来提醒人们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要重点从思想上去把握标准化推进,以切实地保障标准化有效地深入推进和实施。 关键词:安全 标准 标准化 深入推进 意义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标实闹匾性,并均从战略角度来重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其各行业的标准化,以使本国在行业的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最大限度的为国家利益服务。对此,我国也极为重视,并根据需要从相关发达国家引入和参照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以便和国际接轨,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的行业或部门的发展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比如物联网的发展,现已取得国际上领先的地位,并且我国物联网标准已领先其他国家,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突破性地在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标准化实施上还普遍水平不高,究其缘由较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在思想层面上认识不足。这也就从思想这个源头出现了问题,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作为我国人员密集型建筑业,由于整体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标准化进程也就相对较晚,特别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建筑质量标准化要更为滞后。这从相当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安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建筑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已制定了有关的建筑安全标准化规范,并对标准化的推行做了前期的推广,现已步入全面深入推进阶段,而且得到相当多的安全从业人员的相应。作为一名有志致力于标准化深入推进的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标准化的深入推进工作提供见解和建议,以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以下是我对应如何深入推进安全标准化,所提的一些拙见,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知――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作为工业化生产之一的建筑业自然也离不开相关的行业标准,而保障建筑施工正常安全运行的建筑施工安全也自然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相应建筑安全标准。我们不仅会疑惑,标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不妨重新来看一下标准的概念。国家标准GB/T――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在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次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经济为目的。从标准的概念可以看出,标准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体现社会效率要求的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如果对其标准化实施,社会可以使整体效率、利益趋向最大化,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故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标准化的推进。这也是建筑行业为什么要针对建筑安全,推广推进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原因和本意。 近年来,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当一部分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对标准化的推广,相当一部分企业为此还专门制定相关的企业标准,并通过有效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同时也给标准化的社会性推广、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就建筑业整体标准化的水平来讲,还远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其中原因很多,如果我们深究原因,深刻反思的话就会将原因指向人的思维层面。因为“人”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人”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把握世界,引导实践的。如果我们在思维、思想层面认识上出现偏差,我们的“行动”,自然也会偏离。 这也就提醒了我们,我们的安全工作不能仅仅是埋头苦干,而是有清醒的思维意识、明确的方针指引,否则我们就可能“跑偏”、“走错”道路,这对我们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要固守“以人为本”的主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本质、分清主次、厘清关系。我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如此,我们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更是如此。 那我们不仅要问,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厘清“标准化”的前后关系呢?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来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在”、“真”、“善”、“美”、“人”,而这“在”、“真”、“善”、“美”最后指向的却是我们“人”,所以我们才要坚持“以人文本”,才能认清“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中就容易弄清其“前后”关系。如果说“以人为本”是主旨,在建筑安全中,“安全”就是目的,为其“服务”的相关“标准”就是实现安全目的“指标”;确保我们建筑安全实现,需要有效保障,这需要我们去“行动”,这个“行动”本身就是实现“标准化”,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就是实现安全“指标”――“标准”的“手段和措施”。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前后”,看清此关系,也就能够从我们认识上把握住其重要性,才能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把控”,切实落实涉及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标准”,所以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它也是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从认识论层的“知”。 二、意――从道德及法律角度,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的“前后”逻辑关系,让我们看清了标准化推进中的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对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引导”作用,但要切实地去深入推进、落实标准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这还需要我们从“意”(道德论)的层面解决我们应然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我们从“应然”(“善”)的角度来“审视”、“监督”、“纠正”自己。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就只能还停在“空中楼阁”,安全标准化也就很难“落地”,也就很难全面推进、落实标准化。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度地捋清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人是一种理性的、实践的存在。从道德哲学角度来讲,人有道德情操,因为人有道德律。道德律中最重要的观念叫自律,也就是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而理性立法是建立在自由的环节上的。在实践领域,自由是理性的自由,是纯理性的。理性的自由使我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个“想”就是意志,因此意志是自由的,这自由源自理性的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自由地去决定“做什么”时,不可以说我们“有心无力”,也就说,我们不可以推卸我们“做什么”之责任,也就有了“应然”。从道德层面的意义上讲,社会各个层面的主体,都是责任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某个主体也会不遵守道德律,但这并不能遮掩住道德律对其的有效性。由此,我们更不要说违反保障社会最低正常、有效运行的法律了。 我们不难想象,要是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人人就会不计后果去做“恶”。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外在”的法律,还是“内在”道德,都是我们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有责任、有义务去遵守的。只有使社会的主体“看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才能最大可能地使其自发、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这一点,对于我们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思想上解决以往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就很难由内而外地按照标准化的相关规范、标准去“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去策划、决策、布置、落实、实施,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也就只能“悬置空中”,实现标准化的“目的”就只能“草草收兵”、“无功而返”。所以,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需要主体从道德层面把握住其重要性,否则就会有可能出现有悖于我们的初衷,违反我们的本意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要加倍重视从深层次的道德意识层面去强化安全意识,对潜伏在我们思想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刨根究底,杜绝后患。这同时也是我们各个层面的主体(无论是从政府、企业、乃至于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无所畏惧”、“逢山开山”、“逢水搭桥”,“一往直前”,最大化地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为建筑施工保驾护航,以达到守护安全这个“目的”和底线。 三、情――从“美”的层面来深化标准化的推进 如果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我们全面推进标准化的前提,而把握住“应然性”问题能够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我们全面深入地推进标准化,那么追求“美”,就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推动”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的“善”的观念不仅仅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还引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具有一种超越性,进而走向一种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用“美”的方式来塑造和生产的。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美”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性”,即“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而然的自在性的存在,“人”还是作为一种实现自己理想、追求自己目的,自为性的存在。这表明,“人”是通过实践来“呈现”“自己的活动”,或者说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活动而实现自己“目的性”的活动。就这个意义来说,推进标准化就是我们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而“安全”――“目的”就是我们推进标准化的“目的性”活动。我们通过标准化――“对象性”活动,来实现我们建筑安全的目的――“目的性”。 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建筑安全的工作更加范、标准,而且要更加深刻地体会“以人为本”的主旨,以一种超越心态、创造性地投入安全工作中去,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主体安全管理的能动性,催化创新意识,并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不同层面的主体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把紧安全环节,消除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其历史存在的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建筑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现今建筑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承载着守护行业建筑安全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断推动、深化和提高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致力于从事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的所有同仁现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呈现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关于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 在国内,国际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很快,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近年来伤亡事故率呈下降趋势,但重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 一、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搞好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依然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一些建设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有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看不到安全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放在抽屉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和主管安全的领导及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知识一问三不知,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动手抓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应付调查和检查,事过之后依然故我。 许多地区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虽已形成,但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监督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地区监督经费一直未得到解决,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造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主动性差。监督机构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测设备和仪器,监督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更无从谈什么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目前多数地区的安监机构采取的是监督员分片跑工地的方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种方法在安全监督起步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的实施,这种替代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属于越位管理,也不利于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向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向发展。另外,监督人员疲于检查,工作难分主次,且由于监督人员少,有的施工项目进度很快,监督员仅在基础施工时检查过一次,第二轮检查未到工程已竣工,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分清。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有些建筑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没有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有的为了减少部门和人员,盲目撤销安全管理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并,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上下断档,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出现明显滑坡。 从目前建筑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操作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以农民工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使用的外协队伍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这部分人员目前占操作者的绝大多数,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伤亡者也是这部分人。 二、建筑安全生产对策 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期,往往是安全事故的高峰期。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目前建筑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少,许多工作的管理依据不足。如对违反建筑安全规范标准、施工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者的处理,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文可作依据。“违法必究”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工作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责任难以划分,也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应尽快健全建筑安全法规,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执法依据更充分、更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并通过法规约束建筑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促进安全生产均衡发展。 健全的法规要靠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从人员结构、专业配套方面进行调整、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监督管理工作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 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得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要重点体现在行政职能的发挥上。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总体上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结合对工地的重点抽查,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可利用计算机管理网络,企业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在网上反馈,监督机构视具体情况适时检查;三是抓典型。好典型推广、坏典型曝光,促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的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OHSMS认证,首先可以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因为OHSMS标准要求认证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以判断其遵守情况;其次,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OHSMS标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将职业安全健康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使企业内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地位由被动消极的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三,可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四,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OHSMS,可以明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并通过改善作业条件,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伤亡事故,从而产生巨大的安全效益。 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建筑企业应严格按照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对进入本企业施工的人员特别是外协队伍的农民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合格后建立档案、颁发内部培训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彻底消除职工“无知”这一最大安全事故隐患。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为适应建筑安全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使科技真正成为搞好建筑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用科学技术为建筑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智能化的方法,解决建筑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摘 要]安全生产事关建筑行业的成败,笔者从我国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出发,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措施。此外,建筑企业还必须注重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科研手段引入建筑市场,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和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1 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出台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规范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依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只规范了特定施工阶段并未涵盖建筑生产全过程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无法可依。 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按照现行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忽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缺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追踪问责机制。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中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1 完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在其中明确监理方在安全管理中的权力,例如工程开工前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工,如果施工单位未获批准自行开工的,就暂扣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殊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未编制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的权责等。 2.2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过程和最终产品(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势必陷入混乱状态,故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做到“管建结合,相互促进”。 2.3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 2.3.1 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各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远程监控体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隐患扼杀在第一时间。同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以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2.3.2 鼓励建筑安全科技的研发、推广 虽然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转化。 2.3.3 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产生以及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绝热材料等既能满足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整体建筑更加安全。 2.4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安全生产设备的购置及其日常维护费用;第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安保技术的开发推广费用;第三,为施工操作人员配备法定的劳保用品、用具、设施等的费用;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紧急救援和日常演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等。 可以说上述四项费用是构成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投入,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但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大眼前利益,大量缩减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仅使企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同时也导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2.5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针对上述建筑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并由政府拨款或强制施工单位设立“施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3 结 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其所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最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凸显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因为不安定因素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集聚,然后在某一环节全部爆发,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对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的重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 【摘要】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在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现状下,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建筑安全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对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泛用新科技、复杂化的工艺结构设计的大 型 建 筑、高 层 建 筑 以 及 地 下 结 构 形 式 越 来 越多。同时,由于行业特点,使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 最危险的行业。[1]在建筑行业突飞猛进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安全生产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本文通对我国目前建筑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加强了我们对建筑安全问题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1、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事故成因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每年我国基本建设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左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使得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十分严重。安全事故与一切客观事物一样,它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辨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1.1 安全环境因素 (1)通过对若干建筑安全事故的案例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安全事故是由于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 (2)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受到地理环境、天气情况、气候状况、时间雷理、社会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环境的影响。事故的发生很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1.2 建筑工程顶目违规现象严重 。 在近年来对我国建筑工程顶目的检查中发现部分顶目无视国家建筑法规规定规避报建、图审、招投标 等基本的法定建设程序,这些行为给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究其原因,建设单位依法建设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仓促开工,往往“重项目”。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企业中的部分职工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对建筑安全性认识不足。 1.3 建筑市场混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 不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 业之间、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国有、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 不规范,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制度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适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和深度,也 直接影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两者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 此说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4] 2、关于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构想 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面对大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抓住面临的历 史机遇,以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和落实《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加快建筑业安全生 产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 2.1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体系和 技术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为建筑安全法规的完备提供依据和方向。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呼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同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工作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督考核机制。 2.2 明确安全监督机构的性质和责任 首先,作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一样都属于政府行为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的责任主体,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总体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 2.3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基本上都拥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它们采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对建筑生产活动进行监控预警。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 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应充分吸纳国 内外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问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对建筑安全雷理工作的反思,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 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 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工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坚信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安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我国建筑行业会更加强有力的发展下去。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分析 摘 要:自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有效引导、督促了各级政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促进安全发展;但是,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也存在着较多争议,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建筑安全现状。为此,通过分析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 自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层层下达控制目标,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安全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大幅下降。然而,伴随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种争论也不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争论更为激烈。如何重新定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1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概述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年度控制指标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情况的量化考核。同年,国务院安委会依据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制定了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逐级下达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围绕实现控制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此,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踏上以控制事故死亡人数为重点的新征途。 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由事故控制指标的设定、分解下达、考核等环节构成。在最初指标设定中,国务院安委会确立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等11项项目指标如图1所示,同时将建筑业、煤矿企业、危险化学品等6类死亡人数归类到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中。 图1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 1.3 指标的分类 为了体现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通常按照反映的安全生产是属于总体还是行业领域分为综合指标和专项指标,按反映事故状况的方式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图2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分类 2 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指标体系的构成分类可知,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被归属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指标。2004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对建筑安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建筑安全事故指标体系在指标设定、指标分解、指标考核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以“绝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 近年来,建筑安全主要以“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等绝对指标作为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并对这些控制指标纳入考核。这些控制指标往往根据事故总体指标进行分解确定,仅反映事故的绝对数值,未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等相关联。建筑安全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事故控制指标只有与上述因素相关联,指标才是客观的、科学的。“相对指标”由两个指标之比构成,能有效结合上述因素,因此,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应以“相对指标”为主,以“绝对指标”为辅。 2.2 指标设定下降幅度与建设工程规模增长幅度不匹配 据统计,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中,全国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值分别设定为10%和12.5%以上,其中,建筑安全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10%。然而,回顾我国近10年建设工程规模情况,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1653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4725亿元,增幅达283.8%;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99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450亿元,增幅达到346.3%。一方面是事故死亡数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规模大幅上升,除因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降低的安全生产事故外,在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事故下降幅度只会导致事故瞒报、谎报。 2.3 指标层层分解脱离客观实际 国务院安委会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各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运行情况,统筹制定下一年全国各行业事故量化指标,并进行层层分解下达,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措施,完成事故指标。如:某年全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指标为800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一指标下达给某省控制指标为60人,此省根据60人下调某个百分数后进行测算,下达给某市控制指标为15人,该市测算后下达给各县区的控制指标在几人甚至0人,显然该项指标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不符合,脱离客观实际,致使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在很多责难中发展。 2.4 重政府指标考核轻企业事故处理 各级政府为完成事故指标,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的同时,通过行政手段,指标考核被列为政府重大考核事项之一,如把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然而,每起事故发生后,责任主体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认为事故发生有偶然性、突发性,不从自身查找事故原因,往往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各级政府部门也往往同情、理解企业,对企业减轻或者免予处罚,最终导致企业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不加强自身安全管理,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致使事故恶性循环。 3 完善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议 3.1 以“相对指标”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考核指标 建筑安全事故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息息相关,仅以事故发生的数量很难客观评价安全工作的好坏。经济越发达,建设规模越大,从业人员越多,事故数量就越多,反之,事故数量就少。因此在确定主要考核指标时,应将相对指标与上述因素相结合,可以将“百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的主要考核指标,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指标作为辅助指标。 3.2 合理确定事故下降幅度 事故的发生、下降有其客观规律,事故的下降是个缓慢的过程,因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质危害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等。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措施,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而不是人为的不考虑工程规模增长等客观因素,想当然、拍脑袋来确定事故下降比例。这样不结合基本建设规模、盲目制定的事故控制目标,事故统计与控制指标的矛盾将会更突出,最终只能导致各级政府不惜代价控制所谓的“死亡人数”,造成事故数量不真实、不准确,弄虚作假。 3.3 加大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 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应对一切生产经营过程安全负责。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通过监督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通过宣传培训树立安全氛围,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出现的事故负责,因此,对事故责任追究应主要落实到企业而不是各政府主管部门。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越大,表明政府抓安全生产的决心越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会越重视,在安全投入上也会越多,隐患治理也会更彻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工厂电气设备的故障及维护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设备随之不断的改进、更新,与此同时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到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对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正确果断处理设备的异常现象,是每一个电气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护;故障诊断 1、电气设备维护的一般方法 (1)观察 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听闻 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糊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 (3)触摸 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对设备的温度、发热、震动等情况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 (4 )了解运行状况 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具体现象,产生故常的环境条件,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入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检测工具来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用热成像仪来检查电柜母排,电缆、电机等的发热情况,用轴承听诊器和频谱分析仪来判断电机轴承的磨损情况等。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可以更好的发现设备运行问题,有助于提早做好检修计划,从而达到消除故障隐患的目的。 2、工业生产中常见故障分析 (1)电动机故障分析 起动故障;当电器接通电源后,电动机不工作,并且电动机无任何声响。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与电动机相配的起动电器出现故障,此时需要检查如星三角转换装置、变频器、软起动器或相关电气连锁等状态是否正常。另一种情况是电动机内部绕组短路,局部绕组烧毁,导致电动机停止工作。当一旦怀疑电动机自身故障时,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各绕组阻值。 (2)电动机的维护 1)使用环境应经常保持干燥,电动机表面应保持清洁,进风口不应受尘、纤维等阻碍。 2)当电动机的热保护连续发生动作时,应查明故障来自电动机还是超负荷或保护装置整定值太低,消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3)应保证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良好的润滑, 一般的电动机运行5000h左右,即应补充或更换滑脂,运行中发现轴承过热或润滑变质时,应及时换润滑油。 4)当轴承的寿命终了时, 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将明显增大,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即更换轴承。 5)拆卸电动机时,从轴伸端或非轴伸端取出转子都可以,如果没有必要卸下风扇,还是从非轴承伸端取出转子较为便利,从定子中轴出转子时,应防止损坏定子绕组或绝缘。 (3)变频器故障分析与维护 目前变频器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等领域,变频器本身具有各种保护和报警警告功能变频器长期可靠地运行,与日常的维护保养是分不开的,再好的变频器得不到正确合理的维护,其寿命将大为缩短,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电机电缆发热,易出现过载过流问题,电流大,负载重,需要优化参数,尽可能提高输出电压,适当提高载频,优化转矩提升,使用DTC矢量控制(定期对电机参数自整定);加电抗器,尤其输出电抗器,直流电抗器;换专用电机;降低负载或上限频率。 2)干扰问题的预防,做好预防措施,将EMC影响减少,做符合EMC安装规范的布线;良好的接地;控制电缆单端接地,动力电缆双端接地。 3)干扰问题的解决,调整参数,调低载频;干扰路径做隔离。 4)应定期对变频器进行清灰除尘。由于变频器内部器件紧凑,内部积灰很难用风机或吸尘器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对变频器解体,将变频器控制板、主板拆下,用毛刷、吸尘器清扫变频器线路板及内部IGBT模块、输入输出电抗器等部位。利用每年的停热期,将检点放在变频器日常运行时无法巡视到的内部:检查变频器内部导线绝缘是否有腐蚀过热的痕迹及变色或破损等,如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检查变频器螺丝等紧固部件是否松动,应将所有螺丝全部紧固一遍;检查输入输出电抗器、变压器等是否过热,变色烧焦或有异味等。 3、负载匹配问题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1)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 50%左右, 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 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 (2)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西门子的MicroMaster430系列变频器。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变频器具体设计时,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3)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 结语: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保证电气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是电气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到维修,更要做到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使工业生产正常进行,尽可能减少损失。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做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维护和设计,并能获得电气控制国家职业技能中级证书,并为后续课《电气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教学的几点体会 【内容摘要】《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制力差等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现象。本文结合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师细化技能目标、利用微视频教学等教学方法来上好第一次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厂电气 技能目标 微视频教学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典型的教学项目的学习,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有关精神编写而成。本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在职业教育特色,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核心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线中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巧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一、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只有对专业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专业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精心设计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加工中心,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各种机床的工作过程,并介绍这种机床就要有良好的电气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然后对一台事先准备好模拟机床进行排故演示,让学生明确本学科要学习的目标是安装电气控制系统和检修系统,这样他们会树立更大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细化技能目标,分阶段实施技能实训 技能目标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技能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在备课前,应该首先确立技能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对于学生,我要求他们尽可能掌握的专业技能目标主要是:①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②电气控制设备的测量与识别;③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安装及测试等核心技能;④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其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技能目标分阶段实现(详见下表)。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技能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运用微视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大家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在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要负责30人左右的学生,一般要分6个学习小组,当老师讲解重难点时,分别对6个小组进行讲解,所以要求老师至少要讲6遍,既浪费时间有费力。如果运用微视频教学,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样教学上的困惑。例如,在讲到空气式阻尼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型与断电型互换时,老师可以先录制时间继电器互换过程的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清清楚楚看明白。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整个课堂翻转,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交流讨论和实际操作上,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每次操作课时,利用相机拍摄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规范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制作成微视频,在下次课前加以比对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规范操作要领。 总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一种适合中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工厂电气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工厂电气论文: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中常用的方法探究 【摘 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运用电气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气设备越来越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气设备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对电气进行维修的时候也必须掌握很多的知识,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的维修不仅仅要掌握电气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本文通过分析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分析电气故障解除的相关经验,,从而能够及时地排除电气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 【关键词】磷肥化工厂 电气维修 方法 探究 当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要尽快地查出故障的原因,一般都会采用一些诊断仪器,但是这类仪器的价格高,所以,在电气维修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经费,在电气维修中,坚持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1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采用先“静”后“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首先不能慌张,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电气的操作人员了解电气的使用情况,电气故障的特点,在面对电气故障时要通过听、观察、闻电气是否出现了烧焦的味道,然后通过分析电气使用人员在故障发生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分析电气出现故障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修理。因此,在磷肥化工厂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采取先静后动的方法,找准磷肥化工厂出现故障的原因后,再进行维修,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2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要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因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例如,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显示屏不能显示的时候,设备就会停止运转,这时,通过对电器柜中的元件进行查看,发现系统上的报警灯亮着,然后再查看电气的维修手册,可以发现当报警灯亮起时,说明要将电气的电源拔掉,然后对电气的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气的电压是正常。在通过测量磷肥化工厂电气的电阻,发现接地的电阻几乎不显示数值,从而分析是电气的主板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对电气维修经验来分析,电气系统的主板出现故障的几率很小,从而可以分析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于是对磷肥化工厂电气的外围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端子代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的电压是正常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是否是电气的主板出现的了问题,将端子处的线路切断,然后重新启动磷肥化工厂电气,结果发现信号灯亮着,而且电源的报警信号没有再显示,从而说明磷肥化工厂的电气主板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电气外部线路是否出现短路问题,将电气外部的线路逐一进行实验,从而分析出电气的短路问题。可以分析,如果当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发生时,不采取由外到内的故障检查,直接将电气的主板换掉,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电气主板的更换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由此不利于磷肥化工厂的生产。 3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应该运用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 在对磷肥化工厂的电气进行故障维修的时候,应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分析复杂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由一些小的问题引申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发大的问题,所以,先将小的故障排除,可以提高电气维修的效率。 在对磷肥化工厂电气进行维修时,电气出现了滚丝筒不送丝的问题,通过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首先先从简单的故障进行分析,分析电气的热保护是否出现了故障,再分析电气的开关是否出现了问题,显示的结果都是正常的,然后,再分析滚丝筒是否出现了问题,让电气操作人员先摇晃下滚丝筒,经过反复地摇晃,滚丝筒就自动地运转起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磷肥化工厂电气不是出现了大的故障,而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如果在开始故障判断阶段没有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直接对滚丝筒进行更换,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4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要运用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公用线路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公用线路是正常的,则要逐一检查专用的线路,这样能够从复杂的故障中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能够及时地排除故障。 例如磷肥化工厂中的电气运行分为X轴和Y轴两个方向,当X轴方向的运行正常时,Y轴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在进行故障排除的时候,可以采取替换法,将X轴和Y轴的电机交换,从而分析是否是两条运行线路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由外向内的方法,判断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是否是出现在驱动设备上。 5结语 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上四种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方法能够有效地排除电气的故障,节省时间,节省资金,能够使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迎刃而解。在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时应该运用先“静”后“动”的方法、先“外”后“内”的方法、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将复杂的故障变得简单。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因此,要先检查外部元件是否出现了故障,外部元件的故障是极好解决的,内部元件的故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排除。当磷肥化工厂电气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要先分析故障的原因,不能慌张,也不能盲目进行维修。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凸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十分要种的电能浪费现象。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工厂的电气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电能浪费情况。因此,为了在确保工厂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电能消耗,就应当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节能技术,从而得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节能技术;工厂电气系统;应用 前言 在工厂当中,电气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系统之一,为工厂其它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电气系统在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结能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电能消耗,在维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 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结合工厂存在的实际目标,尽量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的节能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节能管理。以工厂的实际节能需求为基础,才能实现更为良好的节能效果,得到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适应性 对于工厂的电气系统来说,并不是节能量越高越好,而应当综合考虑工厂电气系统的运行目的和电能需求,应当以工厂电气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节能设计方案,从而在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效果[1]。 1.3 节能性 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工厂电气系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直接影响电气系统的节能效果。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当中,除了提高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注重系统的节能性。如图1所示,在运行管理、供电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都应当建立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提升工厂的长期效益。 图1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图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2 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降低线能损耗 在电气系统当中,由于各条线路都具有电阻,因此,在电流流经的过程中,将会损耗一定的有功功率。对于线能损耗的降低,可以通过优化输电线路的设计,将导线的长度缩短,让负荷中心尽量靠近变压器。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采用直线的方式来敷设线路,从而使导线长度缩短。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将导线横截面积增大,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经济电流密度为基础,合理的确定导线横截面积[2]。 2.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电机控制是工厂电气系统中电能消耗较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对生产电机进行节能启动和控制,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传统的改造方式中,只是对电机接线方式进行改造,通过降低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来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力,从而实现软启动电机。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起到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作用,对电能消耗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而节能技术的应用,结合定子电压、启动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定子电压的降低,限制启动电流,从而实现降压启动[3]。在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电流,如果某些环节难以承受,就可采取这种方式。 在节能启动过程中,主要包括采用软启动、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延边三角启动、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等方式。在负载当中,如果限制了电动机的启动电流,或是没有过高要求电机启动力矩,就可以通过降压启动的方式启动运行。在启动过程中,对电机进行星形接线,在启动之后,再转变为三角接线。此时,只需要全电压启动电流的三分之一,就能够实现电机的启动,使得电能消耗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2.3 控制变压器负载 在工厂电气系统当中,变压器也是电能消耗极大的设备,而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变压器的负载。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其最大负载下的负载率进行提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当中,应当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变压器的容量与数量进行确定,同时结合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还可以利用“削峰填谷”的节能措施,其具体指的是对用电侧和发电侧进行调度,将一部分负荷由尖峰负荷时段调整到低谷负荷时段,从而使电气系统整体的负荷率得到提升[4]。发电厂的供电是全天候进行的,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而用电低谷一般是在晚上。而发电厂在白天和晚上并不会对电力供应进行改变,因此,会出现白天电量不足,晚上电量剩余的情况。对此,工厂可以将电气系统高峰时段的负荷适当的转移到晚上进行,从而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4 制定电机设备检修计划 在工厂的日常运行管理当中,通常是根据相关数据来管理电气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优化调度工厂中的电气设备,从而达到电气系统的节能要求。对电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其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相应的传感器,来采集和监测这些参数,同时在反馈环节进行应用,从而完成闭环控制电机,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另外,随着运行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其中的部件、性能等也会发生老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电机消耗的不断升高。因此,对于电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应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的检修维护当中,主要的方法都是事后维修,不但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时也会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而且,电机经常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电机的老化和损坏速度加快,从而进一步增大能耗。因此,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结合节能技术的应用,应当采取状态维修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定期全面检查电机的运行状态,以相应的体检参数作为标准,来确定和分析电机的运行状态。此外,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合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对电机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提高电机设备检修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 3 结束语 电能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旦由于近年来我国电能消耗量不断增长,供电压力不断增大,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应当从各个方面实现节能。在工厂的电气系统中,能耗十分巨大,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在其中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 工厂电气论文:探析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维护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厂企业中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大量电气设备的更新与改进,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维护知识,通过对电气设备的不断维护工作,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杜绝事故的发生,继而促进工厂企业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1)观察法。通过仔细的对设备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例如不正常转动、有杂质异物、冒烟、变色、磨损、腐蚀、漏气、漏水、漏点、松动、变形、断线以及破裂等现象。 (2)倾听法。 由于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会由于震动而发出一种有规律性的、独特地声音。如果我们在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时候可以仔细倾听,熟悉这些声音,到时仅通过声音是否有杂音、声音的强弱、音色以及高低节奏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 (3)嗅觉法。当电气设备由于连续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就会导致绝缘材料的焦化现象,发出独特地非常刺鼻的味道,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嗅觉来准确识别发生部位。 (4)触摸法。我们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带着防烫伤手套来对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振动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触摸带电的高压设备。 (5)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我们维护人员一定要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发生那类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情况,以及解决这种故障的办法等,这就需要和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这类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设备的各种性能以及基本状况,对我们快速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除了上述五种常用的维护方法,我们也有一些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但是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先进的检测工作来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比如:使用频谱分析仪以及轴承听诊器来分析轴承的磨损情况,用热成像仪来观察电机、电缆以及电柜母排等的运行温度情况。通过先进的技术虽然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电气设备的故障,提前解决,但是由于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一直的不到普及。 三、工厂企业生产中主要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 (1)电力线路的维护。首先要进行的是巡线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里,巡线人员若发现导线和电缆断落在地面上或者是悬挂在空中时,要及时报告相关管理人员,做好相关措施,设法让行人避开断线点。其次,巡视人员要对所巡视的设备的结构和接线非常熟悉,且不能越过围栏和遮拦。再次,还要注意检查电线是否被老鼠等动物咬坏,设置好挡鼠板。最后,要制定点检表,对线路进行检点,如电力线路是否靠近热源,是否是阳光直射,是否存在机械的损伤、绝缘的状况是否良好,螺丝头的松紧程度等等。 (2)变压器的维护。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变压器出现故障,电气设备就很容易停止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变压器进行维护主要包括检查变压器的防鼠设施是否完好;保证变压器周围没有积水和杂物;及时清理积尘;检查紧固螺栓的松紧程度,若有松动就及时紧固,防止漏油;检测油的温度和油位,监视电压、负载电流。另外,还要注意变压器工作的运行声音,若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3)发电机的维护。发电机在日常工作中的维护,首先要检查燃油箱里的存油量,以避免在使用发电机时,出现油不够的情况,而且还要对油底壳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查,清洁发电机的附属设备,重点的清洁对象为散热器,油过滤器,其次,要检查冷却水的水位及传动皮带是否能正常使用;最后,还要检查机组水的预热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起动的电池的电解液的浮充状况和液位。 (4)断路器的维护。断路器指能够承载、关合与开断在正常回路里的电流,能够关合规定时间里的承载与开断异常的回路条件里的电流开关装置,也包括短路。而且当它们严重过载或短路、欠压时,还能自动地切断电路。对于断路器的维护主要从检查并及时更换橡胶件、检查和更换主要的部件、保持空气干燥和管道的洁净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检查和更换主要部件中,其主要部件分为灭弧室、非线性电阻、主阀、传动风缸、通风塞门等,对这些部件进行更换是为了保证断路器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PLC的维护。PLC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现阶段,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在工厂的生产中。PLC 系统是一种高精密的设备,它的运行时间比较长,对配套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它进行维护与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有很大的不同。(1)首先要确保PLC 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符合该设备的要求,如,防尘、防水、防火、防雷击和高温等等。在对它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要熟悉PLC 设备维护的工作流程和它内部各个模块的相关资料,对现场的布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检查检测工具是否完好;(2)PLC 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其CPU 的电池电压应该是3V,所以,在对它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电压的检测,避免出现因检测遗漏而造成的巨大损失;(3)在日常的维护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停机的时间,对PLC 的控制柜进行降温和除尘,此外,还要对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的缩写,是指不间断电源,它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以保证PLC 系统在电路断电时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4)检查接地电阻的接线螺丝是否松动,观察外观上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化以及接线的接触是否良好,及时进行程序的人工的备份。以上这几种检查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灵活性,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和相应制度。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和系统要查明故障原因,然后再进行维护和更换;在进行电压的测量时应考虑到导线的压降;不能违反设备电器控制的原则,在测试的时候,手不得离开电源开关,并且保险应使用等量或略小于额定电流;注重测量仪器的档位的选择。 四、结论 总之,在对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过程中,我们要以该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规定作为标准进行维护,而且还要注意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如对于一些小零件的检查较为简单,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有些小零件已经失效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却没有及时更换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些情况是,电气设备的磨损情况较为严重,但是操作人员为了给企业节省开支,就没有及时地更换零件,而且发现了异常的声音也没有及时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在日常维护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细节,但是它们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维护。只有在日常的维护中将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才可以杜绝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当成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得到全面的进步,并且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缺陷及质量提升策略 电气安装环节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环节,对电气安装整体工程的质量实施及时、完整、有序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工厂对电气安装工程的需求,加强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企业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只有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才能够确保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 1.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是目前工厂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材料的质量达不到施工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所有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验收.就我国目前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现状来看,设备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许多产品没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以及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此外,由于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许多电压试验,这些试验都需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设备的质量达不到工程标准,势必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1.2 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电气安装施工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情况,施工人员所掌握的都是单一的电气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虽然施工队伍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是却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对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了解,现场施工也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从而导致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下电气工程的施工需要. 1.3 电气安装路线铺设存在问题 路线铺设是电气安装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气安装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然而,从我国目前电气安装路线铺设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路暗敷处出现规则裂缝;金属管没有做好跨接接地线或者不根据具体的材质,一律焊接跨接接地线;管字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的时候,没有设置必要的过路箱,从而留下不安全的隐患.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带来影响.除此之外,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以及明、暗管进箱进盒不顺直,挤成一捆,露头长度不合适等也是电气安装路线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2.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会对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在对工厂电气安装的管理上,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2.1 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设备材料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单位领导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设备材料的采购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设备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为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采购人员可以经过查询,去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进行直接进货.此外,电气设备和材料运到施工场地之后,监理人员应该对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其主要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参数,确保其与设计相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应当有质量证明书或者出厂合格书. 2.2 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在施工安装工程中,各相关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但目前有些施工人员无资质证书,作业人员无上岗证,大多数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很多,使施工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安装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师首先需要熟悉操作规范,把好质量关,切不可疏忽大意。电气施工质量的规范条文繁多,这就不得不要求控制人员通过积累,把规范条例牢记于心。在实际控制工作中,要结合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专心认真,吃苦耐劳,肯钻研,有责任心;深入现场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把质量管理严格抓起。材料的质量、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要始终把控制材料设备的质量,贯穿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把好材料质量关。可通过市场考查的方法,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确定电气施工中的重点关键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控制,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必须在控制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加强工人队伍素质的培训,树立长期思想,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水平好的管理人员,打造一支施工水平好的工人队伍。现场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三检制度,管材不符合要求不准施工,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各个相关人员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土建工人与电气工人要密切配合,现场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 2.3 在安装和铺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检查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安装和铺设工作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检查,需要分段检查和整体检查相结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预埋、穿线、安装各个工序阶段进行分段检查,尤其要重视对预埋和穿线工序脱节的问题以及和电气专业的配合问题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砸圈梁、楼板剔槽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不到位置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限期整改,并对完工的电气安装工程从原材料、安装部位、安全用电、使用功能各个方而进行整体检查,以此来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应. 2.4 提高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进行不断提高与完善,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由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一些隐患彻底消除,确保工程的质量.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建筑电气施工的设计工作.整体施工设计工作应该做到全面、科学、合理,设计人员要依据设计和国家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来完成建筑工程的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并且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规范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电气安装工程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施工质量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将电气安装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就必须针对目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工厂电气论文: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引进电气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可靠、节能、智能、信息化为特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不断创新,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并且分析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LNG液化工厂 电气自动化 设计 1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 1.1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应该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方案应该简单、经济、安全、可靠;对于生产装置与电气自动化的关系,应该从生产成本、工艺要求、工艺复杂性、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很多生产装置都是通过机电结合控制方式实现控制要求;科学合理地选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 1.2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理念 (1)现场总线监控。现场总线、以太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运行经验非常丰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另外,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是独立的,组态相当灵活,不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 (2)集中监控。集中监控有利于系统管理和维护,而且系统设计简单,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但是集中控制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因此处理器的任务非常繁重,会影响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3)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节约大量电缆、节约安装费用、节约安装材料,而且远程监控的可靠性非常高、组态非常灵活。但是LNG液化工厂的电气部分通讯量很大,而远程监控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比较低,因此远程监控适合于小系统监控,不适合LNG液化工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2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2.1 先进控制 (1)先进控制的特点。在LNG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当对自动化过程实施控制的时间,如果常规控制的效果不理想,那么久可以实施先进控制。同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先进控制能够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推断,并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先进控制能够进行对变量耦合、大时滞等,对复杂的对变量进行处理和控制。 (2)先进控制的应用。在LNG生产过程中,通过辨别技术,可以确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表示实际装置生产过程,控制和约束输入变量的关系;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干扰,因此当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对采集的变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变量数值一定要进行实时计算;通过软测量技术,获取指标数值。 先进控制的应用不仅包括传统的比值、串级和前馈控制等过程,还包括先进的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诊断自动化生产的故障,监控自动化生产的过程。神经网络能够对复杂多变的模式及联想预测和记忆进行控制和处理。 2.2 现场总线 (1)现场总线的特点。现场总线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连接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现场设备。现场总线将仪器仪表设备和现场连接起来,并进行了有机整合。现场总线对于LNG生产工艺技术控制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场总线基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技术,使系统的单回路调节器、现场变送器、现场执行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据记录仪等生产设备实现数字信息化、双向串行以及对变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通现有的DCS、PLC等相比,能够进行多点通信、控制现场设备状态、还具有开放性和互可操作性的特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LNG生产行业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因为网络冗余性的问题,FCS的功能没有DCS完善,可靠性也没有DCS强,市场上的应用也没有DCS广泛。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在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过程中,节约生产成本费用、生产装置的安装费用和投资费用。但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室内设备非常少,总线结构简单,一对双绞线就可以连接很多的设备和仪表,所以硬件投资额度比DCS系统低,能够减少电缆和槽盒的使用量和安装费用,减少前期基础性投资,减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程序,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工作流程。 运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能够节约自动化生产的后期投资。当生产现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生产后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控制设备,那么不需要重新添置新电缆,只需要在原先的旧电缆的基础上就近连接,就能够扩大规模,从而节约后期电缆投资费用和用于敷设电缆的费用。另外,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有利于操作管理人员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查询自动化生产情况,实时掌握和控制生产现场以及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小到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都有着电气自动化的身影。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试验技术、市场研制和开发等技术领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限资源,降低成本费用,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用水平和质量,大大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天然气利用的差距,实现自主研发,促进国民经济发发展,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规模化生产,规范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标准。 现代分布式、开放式、信息化是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的机构能够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网络,分散系统的危险,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开放化能够实现各方网络连接,将系统与外界联系起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化能够将设备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4 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应该引进国外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先进经验和工艺流程,实现自主开发。同时,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且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使电气自动化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 工厂电气论文:自动化控制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实际推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走上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会使得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实现技术更新速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该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保证设备运行高效性以及可靠性,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厂 电气自动化 控制技术 正文: 一、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就是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研究开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的电气自动化当中,从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近年来,人们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到了电子自动化技术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业务信息数据的管理,还可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的实际动态进行监控,从而实现生产数据的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并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当中,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果,这也有利于人们对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和检修工作的开展。此外,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将人员工作和计算机运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的过程中更加便利。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力,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增长。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势 1)实现了设备与系统全工作流程内的高效监控。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传统运行方式常留下管理盲区,导致故障的发生。而现代自动化技术通过“采集―处理―反馈”模块,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监控,能及时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达到系统,并将反馈信息同时传递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高效控制。 2)联动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将建筑中照明、配电、消防、空调等系统连接为一体,提高了其联动效果,解决了电梯系统依照各层用户流量实现其速度的自动调节,以及紧急情况下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及时实现预设的应急处理方案,实现子系统间的配置与互动。 3)安全性强。因电气系统固有的危险性,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都可能造成系统产生安全风险,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系统对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并可通过遥控模式降低故障对维修管理人员产生直接伤害的风险。 4)数据完备、计算精确。自动化系统可综合其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准确清晰的数据库,为后期优化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研究,主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特征、技术作用、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明确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作用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整个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选用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系统的集中控制。当整个设备无法实际运行时,控制系统会检测故障问题,进行自动切断运行电源,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提升。这就需要一整套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与控制,实现控制过程完整性,提升生产效率性[2]。 1.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保护作用 电气设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相应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如电路实际运行电流超过电路最大限制,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致使故障发生。这就需要安全措施进行保护,实现具体问题应对策略制定,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设备运行问题进行解决。同时需要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进行实际调整或者更换,保证电气系统运行安全[3]。 1.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监督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内部电流无法用肉眼观察。并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部是否有电流通过,也需要进行实际信号以及指示灯的设定。在整个监督系统下,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指示灯的设计,能够实现故障问题及时预警。同时,应该严格管理与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安全性,控制故障发生。这样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利用电气设备维护质量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 1.4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功能 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以及实现高效生产,需要对于设备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随时对设备进行实际观察,检查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能够及时通过相应数据测量参数分析具体故障原因,并制定良好的控制方式,实现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4]。 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体设计方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2.1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主要优点:处理过程中由中央处理机进行集中处理,实际设计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具体保护措施设定过程中要求较低,设备运行以及维护过程相对便捷;主要弊端:由于所有信息处理过程由中央控制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器工作量巨大,导致处理器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处理速度缓慢,生产投资加大。同时,在进行长距离电缆干扰也会影响系统安全性,错误操作机率提升。 2.2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有所应用,优点:远程控制实际组态灵活,并且节省电缆,节约成本,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材料靠抗性较高等特点。弊端:由于远程控制电气设备实际通讯量较大,使得现场总线实际使用过程中处理速度缓慢。远程控制系统在设定过程中只能够满足电气设备系统需求,不能够在大型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进行实际应用,导致应用范围降低。 2.3 现场总线控制 以太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对于电气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智能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可持续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方式能够针对电气设备当中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实现现场总线设备有效控制,其在实际应用当中具备以上控制方式的所有优点。并且节省变速器、隔离设备以及I/O卡件等等。并且智能设备在实际安装当中具有较好效果,实现安装与维护工作量成本较低。由于整个系统各项功能装置具备安全性,不会出现设备运行与信息处理过程中设备瘫痪状态出现,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发展。 四、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动化控制也成为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Windows平台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很好的将网络技术与其电气技术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良好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广,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实现IT平台与自动化相结合也是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来看,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此外,相关科研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结束语: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来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已经广泛的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虽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电气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变换器 自动化控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变革,突飞猛进。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企业、生产线等各个层面上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电气管理水平。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人类研究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电气控制技术,同时也对电气管理的观念、方法、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改善对策,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特征,提出有利于改善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策略和方法。 二、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简而言之,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软件、机械和电子等共同构成的一个能够大大提高工厂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控制系统,它主要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和微电子等技术的支撑,目的在于精确保障工厂的生产效益过程。我国引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主要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PLC、变频器和工控机等少数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开发,大大地推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理论上看,所谓电气自动化,指的就是把电气设备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拖动、电机学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电气自动化以其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工厂中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工厂效率,减少劳动费用支出,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工厂效益,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可以提高生产的柔性,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库存,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足感,增加用户满意度等。简言之,电气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不够广泛,在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不够规范,不利于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力的有效发挥,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对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加以系统化的介绍和普及,使得各类工厂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工厂效益的提高。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处处可见,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撑。笔者总结,自动化控制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火力发电站主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组的各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能量平衡,同时要不断消除运行过程中内外干扰信号,以满足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需求,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在火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调频和调峰,接受电网负荷调度,控制汽机锅炉之间能量传输平衡,协调锅炉内燃料、引风、送风以及给水等各个子系统的控制。 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变换器电路的控制管理。 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变电器电路逐渐呈现出由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PWM变换器能够更好的适应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各项性能,在优化设备参数的同时,还能减少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帮助我们解决低频区的电动机转矩脉动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应该更好地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广泛应用。 第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监控管理。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为普及和常见的应用在于监控管理,比如:现场总线的监控,集中监控和远程监控等。现场总线监控工作的应用基础是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在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对其功能的利用、分析进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量的模拟量变送器和隔离设备,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缩短工作周期,促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更好发展;集中监控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不论是维护工作和是运行工作以及系统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而言,远程监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对较小的系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不适合全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但远程监控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电缆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靠性也比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监控方式更加集中化,大量信息能够被中央控制器集中采集和分析、控制,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降低运行费用,使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装置相对独立。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企业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企业成本,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发电厂中的升压站隔离开关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按钮操作模式,这种方式在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时容易在开关节点处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操作等问题。目前市场上按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备品备件更换后使用寿命短,而且对运行设备进行按钮的更换风险大,使用成本高而且经济效益低,工厂内部使用的公用系统操作存在着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监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监视系统无法实现对工厂内微机机电保护装置及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等信息的监视,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查看到相关报告信息,对这些装置的运行状况无法准确掌握,无法及时采取相关信息。目前,这些报告信息的整理和保存均需要人工整理、存储和传输,且大多数工厂对电气自动化设备信息的监视仍然采用传统的中央信号光字牌,因此传统设备存在寿命短、成本高、耗能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等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上述问题或弊端是难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排除障碍:随着电气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安装时,往往忽略对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随时让维护和操作该设备人员了解安装过程,这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新系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能更好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应付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有利于设备的稳定顺行。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网络化的逐步普及,自动化控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同时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更新,使得控制系统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厂电气论文:关于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析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企业的健康 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性提升与创新,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是在工厂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对于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开始成为工厂发展与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且过去的传统型人工生产与操作技术已逐渐转变成现代的先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详细分析了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各个重要功能,以期为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工厂 在工厂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一直以来的效果和运行情况都非常的好,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其可靠性非常的高, 稳定性方面也比较好,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操作方法也非常的方便,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很多设备在应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对其完善和创新。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很大程度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随着智能化控制的不断发展,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断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上世纪50 年代,人们是从电气设备的出现中得到启发,开始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继电器和接触器开始投入电气运行,使得机器能够依据人的意愿以及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工作;60年代开始,出现了现代控制理论,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管理得到有效优化,进一步推进了自动化进程,电气自动化也得到了质的飞跃;70 年代,通信及微电子技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电气自动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仅仅借助以前的现代控制理论的技术难以应对,由此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直到80 年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简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 2.在检修和维护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 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很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 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1.设备元器件质量问题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元器件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高低不同。一般,生产设备元器件的厂家规模较小,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元器件质量难以合格;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元器件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部门厂家重价格而轻质量,造成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偏低的现象,对设备的正常控制和安全工作产生影响。 2.工作环境多样,操作维护不当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些工作环境甚至是非常恶劣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工作环境,以应对环境因素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机械作用力因素和电磁干扰因素等。 三、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功能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生产,其对于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一定要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效用,并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功能,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保护功能、测量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监控功能展开讨论。 1.保护功能。电气线路与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如果电路电流高于设备电路规定的实际使用限度与范围,那么系统就会及时终止运行,而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的制定出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排除故障与检测体系,依照不同情况自动更换与调整系统设备的相应电流与线路,将保护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2.测量功能。电气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观察与测定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日常运行活动中找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生产效率与使用效率的目的。若想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工厂中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就要合理选用测量线路的相应参数设备和仪表测试器,通过有效性措施做好观察与控制工作,最后利用已掌握和控制好的有关信息来完善与创新电气设备的运行及操作。 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相应改进、完善与创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从传统型发展转变成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过去的实际运行工作发现,工厂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技能工厂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厂用电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 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工厂而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控制企业用电成本这块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变频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无功补偿装置在客户端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用电大户端,再比如说节能设备的大量使用,如节能变压器、低阻电缆等,另外在用电管理方面也制定了很多措施,小到企业的照明管理等。下面就阐述一下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1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节能的重点应该在设计、优化阶段,而这块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时候电厂配电系统以及部分设备并不是完全由工厂自己决定,另外考虑到初投资的问题,因此对于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 1.1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选择应根据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并考虑当地电网现状、用户的用电负荷性质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是6~10kV的配电电压,由于10kV技术经济指标较好,如供电系统能耗和有色金属耗量均较小,因而高压配电电压应首选10kV;当用户6kV设备居多、且容量较大、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考虑采用6kV;当用户有少量3kV电动机时,可用10(6)/3kV专用变压器供电。 1.2节能型变压器 变压器是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据估计,我国变压器的总损耗占系统总发电量的10%左右,如损耗每降低1%,每年可节约上百亿度电,推广节能变压器事在必行。推荐使用干式变压器,如果是已经有旧的油浸变压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改造,油浸变压器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相对也比较大,这也是油浸变压器的明显的不足之一。 1.3无功补偿装置 功率因数的高低对工厂企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设法提高工厂供电各相关部分的功率因数,以充分利用变、配、用电设备的容量,增加其输电能力,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以达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在客户端设置无功补偿装置是有必要的,尤其对大客户,特别是有大型电机居多,感性设备居多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供电品质。 2选择节能设备 目前,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尤以变频器最为引人瞩目,而且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另外节能灯具、Y型高效电机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推广使用变频器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工矿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风机、水泵等大动力设备一直在工频状态下运行,这样就需要利用闸阀控制风量、流量,结果就是损失了大量的电能。而改为变频调节后,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也就是改变了电机的输出功率)来调节风量、流量,我们知道,功率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大大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2.32 使用节能型照明电器 节能型照明电器优点很多,高效低耗,节能环保,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照明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照明设计的理论,还要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的新动态。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3使用低阻电缆,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我们都知道,输电线路的损耗和电阻有着平方的关系,线路的阻值越大,那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越大。为了减小电缆上的电能损失,建议使用低阻值的电缆,这样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损失,同样电缆散热量较小,在高负荷、高温度的夏季也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也是必须的,设计电缆的时候,在充分考虑负荷容量和扩建可能性以及必须的安全裕度下尽量选择小截面的电缆,减少投资。 3加强工厂用电管理,合理使用峰谷电力资源 峰谷用电: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值。通常白天8:00至22:00的用电为高峰用电,深夜22:00至次日8:00的用电为低谷用电。“峰谷电价”意义在于,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对于工厂而言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进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低谷期间用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用电成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工厂白天期间线路负荷很小,夜间线路负荷很大,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的杠杆作用明显。 4加强工厂电力计量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管理,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加强管理可以避免因为计量问题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隐患,对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提高在用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其二就是根据电能计量的结果制定相关长效机制,比如说同样的办公室或者车间用电量的比较,比如说空调、照明电量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电量可以看出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关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或者使用,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 5结语 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节能技术在电气方面的应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用电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厂电气论文: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电气接地措施包含的原理和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化工厂电气行业一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预防化工厂的电气事故的发生,消除电气安全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化工厂 ;电气接地 在化工厂中,电气接地具有多种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安全的因素而进行的保护接地。其次是为了防止发生静电而进行的接地。第三个方面是电子设备的接地。 一、对于接地原理的探讨 接地是一种为方便电流流入大地而提供的低电阻或是低阻抗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在线路或者是电气设备发生某些接地故障的时候为故障电流流回电源提供的一条低电阻或是低阻抗路径。所以,总的来讲,接地就是将电气系统、电路及设备等与大地进行很好的互相连接,或者是和范围广泛且能用来代替大地的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连接,以便于传导电流在大地或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之间互相来往。电气接地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输电线路与变配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绝缘不会遭到一定的损坏,全力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和避免出现人身触电伤亡的现象,预防发生不确定的火灾事故、防止静电放电产生的一系列危害,防止和避免设备受到雷击的损坏等等。而接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接地极把故障电流或雷电流以最快的速度导入到大地当中,保护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目的。 二、电气接地的类型 1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是要为了防止化工厂内的电力设施或电子电气设备绝缘受到损坏而危及到正常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此种接地方式可以消除化工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及积累的静电,能够进行电磁感应而对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或屏蔽线外皮进行有效的屏蔽接地。 2 防静电接地 在化工厂内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危害会在多方面影响着化工厂的正常工作运行。例如:静电会导致化工厂内的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等等发生不定程度的故障危害,静电会产生一定的高电压而可能造成人身触电,威胁人身安全,产生的静电严重时更有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害的火灾及爆炸事故。接地是消除静电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措施,所以要对化工厂内可能会产生静电的所有设备都实施防静电接地,以保护化工厂内的生产活动正常稳定的进行。要根据化工厂内物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静电接地方式,静电导体要采用金属导体方式直接的进行静电接地,移动式设备及人体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者是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的静电接地。 3 电子设备的接地 化工厂中的电子设备的接地主要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电子设备工作的准确,以便于化工厂更好的进行工作运行。化工厂内的高频电压本身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即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外壳没有进行接地,而与大地保持绝缘状态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外壳与大地形成电容,伴随着频率不断的增高,而形成的电容电抗值将会相对的减少,当频率的数值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相当于是在进行接地。 三、接地的两种方式 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与接地装置进行电气连接。接地分为与大地相连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两种方式。 1、与大地相连接 一般情况下人体离不开地球,因此人们使用的各种电气系统都以大地的电位为参考电位。取得大地电位的前提是与大地连接,为此需连接地极用作与大地连接的接线端子,通过接地线的传导取的地电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接地。 2、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 电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对接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也是接地,比如汽车的轮胎属于绝缘物质,所以汽车上各类电气系统的接地其实是接代替大地的金属车身。在许多用电过程中,过大的电位差是引发电击、电气火灾等电气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飞机上采取的主要的电气安全措施是用机身代替大地来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而实现接地的实质是与导体间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同样,连接地极的接大地就是与大地进行等电位联结,只是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以Ω计,其值非常大, 引起的电位差较大,效果不是很好。 四、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1.化工厂接地的因素 化工厂内的易燃液体、气体的设备、储气罐、干燥器、过滤器等等加工存储物品和设备都属于引燃物品,极易引发大量的危险事故,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将会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必须要采取相对严格的对应接地方法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及危害,避免造成换工厂的生产损失及人身危害。化工厂内的所有易燃性的液体、气体的设备、干燥器、储气罐、过滤器等都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接地保护措施。化工厂内的所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部位要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导电体,并进行相对应的可靠性接地保护。 2.化工厂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化工厂内的车间、仓库都是单层框架结构的金属屋面厂房,较为适宜选用避雷带沿屋檐敷设,还应在厂房的各檐角安装上避雷短针以防止和避免雷击。因为化工厂车间、仓库内有许多易燃物品,因而铁板的厚度不能小于4mm,且不可以有绝缘被覆层。在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要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装设上接闪器,还要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互相连接。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都一定要小于等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适合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及化工厂电气设备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化工厂静电防范接地措施 静电在化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危害。静电现象会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产品等发生故障,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甚至会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护可靠接地,化工厂内的静电防范接地措施为:进行静电接地,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采用螺栓连接以固定设备外壳;当设备较大时,其接地点至少应是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防护罩,都要进行接地;储藏、生产化工物品的房间及场所应设置防静电端子板,所有设备的外壳及防静电地板均应与其连接;应在干燥季节的储藏、生产化工物品房间设置加湿装置,以保证场所的湿润。应根据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静电接地方式,可以采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静电接地、人体和移动式设备需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 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加油站、油库付货台、铁路油槽车及液化气装卸等易燃易爆场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可以将化工厂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及产品储罐或输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连续自动监测,确保生产和作业的安全。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 摘要: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化工厂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而使得其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化工企业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指出地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必须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做好科学合理防范措施的基础之上。 前言 化工厂是一个放置有许多具有爆炸性或是有毒的物质的地方,如果没有安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这一类能引起爆炸或是火灾的系统的保护,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发生,爆炸事故是常常发生的。为此,必须要对化工厂中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以及危险介质的级别进行严格细致地划分,同时还要保证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符合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工作,以便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及工程建设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1.保护化工厂电力设备及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减少设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能够促进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要遵循正确的检测操作,利用比较精密的检测仪器进行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各项安全指标的正常检测。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有效预防设备遭到损坏,就需要对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并将设备诊断作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设备故障维护措施。同时还要确保在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电力系统的各项运行指标进行检查及测量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准确无误,选用的检测设备质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此外,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运行的情况加以充分掌握,从而使得化工厂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以便能进一步提高化工厂的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供电制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一供电改成如今的企业自给自足的供电,因此为了给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带来保障,就要对化工厂内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具体的详细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出环境内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2.化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管理 (1)采用巡检的方法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全。为了确保对化工厂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测维护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得化工厂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必须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找到并以最快速度消除事故的火苗等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事故的发生包括三个阶段,即设备正常、出现隐患以及事故产生等。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化工厂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便在事故出现质变之前,及时地将处在量变中的安全隐患给彻底消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在管理化工厂的电气设备时,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并且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设备进行详细细致的观察,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对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及运行参数做出深入的了解,学会对系统中细微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将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进一步扩大。此外,还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管理及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程及规范进行,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系统所产生的隐患。 (2)对电气设备进行巡查的具体项目。在油浸式变压器中起着冷却及绝缘作用的油,其油位会伴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且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油为浅黄色,油中透明而不存在任何杂质,而一旦见到油中出现了由电弧燃烧引起的黑色碳化物,就必须要对分接开关、桩头引出线、线圈等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黑色碳化物的来源。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油位在变压器上均有刻度,通常情况下,油位要保持在某个刻度值以上,而一旦发现油位过低,便需及时对变压器的温度进行测量,还要仔细观察是否变压器出现了漏油情况。对于密闭式变压器,则要将放气阀提起来,同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假油位的现象。对于起着绝缘作用的瓷套管,要确保其表面的清洁,同时还要仔细检查其是否出现裂纹、破损以及放电等现象。此外,还需实时地检查转换开关、断路器以及指示灯的显示状态,保证各绝缘子、传感器以及断路器表面的清洁、干燥以及无破损、无放电等。 3.化工厂供电系统的有效维护 3.1、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当前,由于部分化工厂没有足够重视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因而通常会导致供电系统的个别部分产生电气事故。为此,作为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化工厂供电系统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工作。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包括:(1)对化工厂的电线杆子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是否出现倾倒、变形、腐蚀、损毁以及下沉等安全隐患;(2)对沿线路的地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上是否堆放有一些腐蚀性极强或者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对沿线周围进行仔细查看,检查其周围是否存在某些隐藏的危险性建筑;(4)在雷雨及大风季节,要做好对电力线路的防护工作,以保证电力运行的稳定;(5)及时将悬挂在线路上的树枝、风筝等杂物进行祛除,使得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3.2、对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及维护 通常情况下,要每个季度都对电缆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电缆终端是否出现破损的现象以及瓷套管是否产生放电的痕迹;检查电缆表皮是够出现腐蚀及损伤的现象,以及其沿线挂钩是否出现脱落;检查埋地电缆沿线的覆盖物是否出现挖掘过的痕迹,以及路线标的完整性等。 3.3、对车间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通常情况下,要每星期都对车间配电线路做一次详细的安全检查,对导线的发热状况、线路的负荷状况、配电箱、开关、熔断器、传感器、断路器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维护,充分确保车间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3.4、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检查 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尤其重要,因为车间内是易燃易爆物和有毒物质集中的地方,对于配电线路走线状况、所用导线的型号、配电箱和配电箱的开关放置问题等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每周对于化工厂厂房内部进行1至2次配电线路的例行检查,对于导线周围环境的潮湿度要进行频繁的检测,直到达到标准值为止,对于易燃易爆物品要和线路进行绝对的隔离,还要进行绝缘监测,严禁导电、漏电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化工工厂由于其危险物品和有毒害物质放置的特殊性,必须要有非常专业和安全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引发严重后果的,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的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更加要注意保护不仅毁坏建筑物、土壤,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由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用专业的知识对化工厂根据危险等级进行场地划分;确保厂内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各项保护措施实施和完善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在安全模式下进行,减少甚至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的若干研究论述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电子通信自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对整个电子通信工程有着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且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子通信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其中干扰性和抗干扰性与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不仅仅可以将其工作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另外,对抗干扰接地方式进行有效的使用,对电子通信工程的兼容性能,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电子通信工程 设备抗干扰接地 抗干扰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电子行业也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也逐渐的加快,并且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对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也越来越重视。只有良好的抗干扰接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子通信工程稳定的运行。由此看来,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对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通信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对抗干扰接地方式进行有效的实施,可以使电子通信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本文对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发展。 一、电子通信工程设备中的抗干扰接地方式解析 抗干扰接地方式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保证了电子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抗干扰接地方式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无电压存在的环境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安全。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电子通信工程的信号源必须要和地线,进行有效的回流,这样对电子所产生的差异性,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阻隔。但是,在抗干扰接地方式工作的过程中,若是连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那么在跟大程度上就会导致地线连接的位置,存在着一定的问。因此,在电子通信工程运行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必须要采取一些抗干扰接地方式,以此保证了电线的等电位,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也为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抗干扰接地方式的运行形式 2.1对地线的阻抗进行降低 电线阻抗对地线的各个点位,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对电子通信工程的整个电路运行,也起到了一定的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不断提升抗干扰接地方式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抗干扰接地方式质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阶段的形式,对地线阻抗进行降低。同时,在高频电路运行的过程中,电感和电阻是地线阻抗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降低地线阻抗的过程中,电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线的越长,电感所产生的阻抗就会越大。根据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可以将地线的长度进行的减小,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电子通信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将其地线与地面进行有效的连接。另外,工作人员也对电阻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计算,并在地线长度和材质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对地线的面积进行扩大,这样就可以对地线的电阻进行减小,从而降低了地线的阻抗,保证了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的运行。 2.2对地环路带来的影响进行降低 上面已经讲了如有效的降低地线的阻抗,但是在电子通信工程运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地环路,并对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干扰,也对其兼容性带来了一定的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有效的保证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就要对地环路的影响和干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共模扼流圈和光电耦合器等方式,对地线环路进行切断,或者进行一定的程度上抑制。在低频电路运行的过程中,那么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平衡电路的防水,对地环路的影响和干扰进行一定的程度上的降低。同时,由于接地点的数量和位置,和地环路对电子通信工程的影响个和干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作人员对接地点的工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当对地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另外,工作人员对大地和信号源进行一定的程度上隔离,这样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地环路带来的影应和干扰,也有效的避免了电位差带来的影响,以此保证了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抗干扰接地方式对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对抗干扰接地方式进行了简单的解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通信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此只有对相关的技术形式,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变,并且进行有效的利用,才能有效的保证电子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有效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浅谈当前电子通信工程新科技应用措施及意义 【摘要】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关键词】电子 通信工程 信息科学 该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 (信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信宿)。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 当工作人员对电子设备实施调整的情况下,通常只需要对底线中接口的连接方式或接地点实施小调,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抗干扰效果。本文所说的地线实际上是信号源在回流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的位置,由于电子设备底线的内部通常为电位,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信号源在回流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底线。当然这仅仅只是对理解状况下的地线实施描述,不过在现实具体过程中,作为工作者还可以把地线当成一个阻抗不大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电流就专门通过此路径,换句话说就是待信号电流在回流至信号源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此阻抗相对而言不大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在地线中,所谓的阻抗一定是存在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下点位有所不同,那么它产生的位置也相对有所差别。 一、电子通信工程中,其设备抗干扰接地需要注意的事项 大量实践表明表明,在电子通信工程中其设备抗干扰接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下面几个内容:继电器、高电平电路以及驱动电机的电线一般称之为噪声地线,它必须要和其它种类的电线区别开;复杂电线一定要和其它电线分开,特殊情况下二者在电气上还可以绝缘;科学有效的连接信号源地线和测量装置,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必要的事项,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提升整个测试系统地抗干扰能力,同时还能提升系统的性能;数字信号地线需要和模拟信号地线二者分别设置为最好,当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字信号干扰其模拟信号的现象,为了有效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二者的连续需要有一个公共点;不管是任何性能的系统,一般模拟信号都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因而对模拟信号地线相关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连接、走向以及面积等。 二、抗干扰接地研究与探讨 (一)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系统的环路和环路的干扰 尽管多点接地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抗阻,不过在工程的实践中,所出现地环路的可能性亦明显提升,这是直接由多点接地而决定的。另外,接地平面和电路元器件总是会存在数量比较大的电容,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假若流经并在此分别电容时,出现回路现象的几率是很大的,如此一来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毋庸置疑,在电流流经的情况下,地线肯定会产生电压,如此一来如果交变电自身的磁场就非常强,那么独特的结构设计一定会使得地环路与磁场感应定理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压的情况;另外如果交变电自身的磁场极大,则增加之后其回路面积就会使得感应电压被再次强化。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实际上磁场才是真正干扰电子设备工作的罪魁祸首,假若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那么整个的电子设备和它对应电路元器件的电磁兼容量也会明显降低,最终对整个的电子设备产生影响,如果条件较为特殊,那么整个系统就起不到它应该的作用。 所以,在现实的工作与实践中,作为工作者一般要充分借助共模扼流圈和光电耦合器来对地环路内的电流实施却断处理与抑制处理,在此过程中就能达到降低地环路对电子设备干扰的目的。假若工作人员在应对的过程中为低频电路,那么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平衡电路作业手段的引入来充分发挥抗干扰的作用。除去以上要素之外,其接地点的真实位置、接地点的真实数量等都可以对地环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而,在选取接地点位置以及接地点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需求来决定。 (二)降低地线本身的阻抗 所谓的地线抗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但是业内人士一般将其分为电感与电阻,假若相关条件均符合现实要求,那么当电路在低频的情况下,其电阻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直流电的环境中,地线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DC等于PS/A。在式子中P指代导体的电阻率,S指代电流与导体内所通过的主要长度,A指代在地线中横截面的总面积。依据以上公式我们能够发现,就长度而言,假若材料和地线是相同的,那么如果合理扩大地线地横截面面积,则地线电阻就能够被有效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就会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假若把导体的横截面适当缩小的,那么电阻就会适当被增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种情况下电阻阻值为:RAC等于0.076γ?1/2RDC,在该式子中,γ知道导线半径,?指代导线所通过的电流频率。通过分析上文中两个式子能够发现,可以对以上两个公式实施合并计算,即可得到相关数值,比如增加导线的横截面面积,就能够使得导线电阻被有效的降低。不可否认的是,电感是高频电路地主导,在这种状态下电感值就会受到地线自身长度的影响,假如导线是圆截面,那么电感数值求取的式子是:L等于0.2S[In(4.5/d)―1],在式子中d指代园导线的直径,S指代导线长度,W指代片状导线宽度。通过以上公司进行推导可以得出,由于圆截面导线和片状导线相比较更大,因而片状导线所传导出来的电感数值就相对比较小。 三、结语 接地的设计实际上是整个电子通信工程中作用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对整个系统都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因为关系比较重大,所以相关工作者特别是技术工作者一定要高度负责,为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有关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通信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电子通信工程的现状来看,其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革和创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通信工程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通信工程应用该控制好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本文笔者将在分析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做好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提供几点意见,以促进我国电子通信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 成本管理 问题 措施 1 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电子通信工程的成本有利于工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确保工程的顺利竣工。有关通讯工程成本管理的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在电子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对机械使用费有一定的预算定额,但是由于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势必使机械产生一定的折旧费、修理费。因而导致机械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的使用率和预定预算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对电子通信工程中机械的使用费进行合理的控制。 1.2 施工全过程的总体成本控制 在整个电子通信工程建设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对工程成本的管理也应该涉及到各个环节。并随着各个阶段、项目的进展进行详细记录。信息一旦有所遗漏,就容易导致成本管理出现失控,从而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 1.3 人工费的控制 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还涉及到了施工人员的费用,具体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和劳动保护费等。在制定人工费是要全面考虑施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市场行情和工期的因素。此外还要准备一定的人工费补贴用来支出奖励酬劳或者其他额外开支,才能保证人工费有相应的余地。 1.4 设备材料费的预测 在电子通信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实际材料,这个部分设备材料费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相关人员应该逐步、精确的预测各项材料的费用,尽量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材料,以确保电子通信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电子通信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应该对重要的设备材料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 2 通信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电子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材料管理方面,因为材料成本在整个通信工程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即便是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无法弥补的损失。还有一些可能产生的间接成本,即在工程现场流程方面产生的成本,在这些项目中一旦出现管理上的松懈,就可能导致潜在成本的产生。此外,在通信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成本。其中包括安全事故、政府部门罚款、施工扰民等原因引发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不能提前预测到的,一旦发生就会引发一定的成本支出。 3 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解决对策 电子通信工程在施工前应该研究出一套具有较强可是实现的施工方案,并对员工进行简单培训,通过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准备预防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应该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展开,防止出现返工的造成的成本增加。通过限额领料制度加强实施过程中对材料费的直接控制,实施回收多余现场材料的管理办法,加强材料费的合理运用。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性成本,应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整体素质,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不可预见成本。 4 做好电子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具体办法 4.1 科学预测电子通信工程实施成本 实施单位应该在仔细研究已有资料和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通信工程成本控制和管理计划,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方式预测工程成本,以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的成本预测不但可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是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干预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由于物价变化引起的成本增加。因此,这个预测成本时应该综合考虑员工的业务水平、工资制度、劳动生产率以及建设单位、关系单位人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工程实施前做好预测,控制好成本。 4.2 制定成本管理的原则 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电子通信工程的成本,就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确保工程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严格监督、评价和检查施工过程及结果,要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具体原则应该有全面控制原则、节约的原则和目标控制原则等。全面控制原则包括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全员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就是要对整个工程的每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控制和管理;全员控制原则是工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部门,都要树立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参与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节约原则就是通过对施工方案的优化配置来减少盲目消费,以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目标控制原则是指通过采取一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把成本计划中的各项环节确实落实到实处。此外还有一些原则需要具体规定和实施。 4.3 制定成本管理的具体办法 具体的电子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有多个角度、多种类型。从制度上来说,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理清管理层次、明确考核标准,做到奖惩有别、定时考核。从组织上来说,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首先要划清各部门的职权,确保各项责任都有明确的承办人。从技术上来说,技术人员应该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可行的方案,以降低工程成本。 总而言之,电子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直接影响到电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电子通信工程只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 摘要:在电子通信工程中,应对接地方式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通信设备的工作质量,使电子通信工程设备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干扰能力,从而实现整个电子通信工程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方法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对电子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子通信的接地设计关系到整个通信系统,这就使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问题备受关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抗干扰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电子通信工程的质量,因此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接地抗干扰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关系到通信工程的发展,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也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接地问题一定能到有效地解决,通信工程也会因此取得进一步的进步。 一、抗干扰接地的概念 在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其接地的方式对于整个设备的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地线在无电压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安全的状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号源必须要通过地线进行回流,这样就会使地线由于阻抗产生电位差异,如果接地方式有问题,会导致地线存在电位差,从而对电路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所有电子通信工程设备必须采取一些抗干扰接地措施,以使地线为等电位,保证整个电子通信工程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电子通信工程系统比较繁杂,具有非常多的干扰因素,提升抗干扰接地的质量,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在连接信号测量装置和信号源地面时要注意合理性和规范性,符合实际要求,使整个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水平得到提升。也要注意电气绝缘的问题,负载地线和一些噪声地线要与其他地线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要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地线进行分别设置,对于不同的地线,也要将其一点接地,并合理的连接到公共地线上。 二、我国电子通信工程设备使用现状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多数设备的正常工作电压都是220V。如果在意外的情况下,设备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漏电的现象时,人在操作的过程中与地面没有很好的绝缘,就会使人体、设备和地面形成一个流通的电路,如果电流比较小,人会产生麻的感觉,但是一旦电流超过10mA,人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就必须通过接地的方式,使设备壳体连接大地,从而将设备上的电荷直接引到大地,保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通信设备中也是这种作用机理,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磁场脉冲信号,这种信号的磁场比较强劲,在长时间工作环境下,设备本身会带有一定的电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根地线,将通信设备上的电荷引到大地上。这里也要注意地线的接地点不能选择煤气罐、自来水管以及避雷针等相关物品。电子通信工程设备对于接地的质量具有很高的要求,接地体的相关参数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其电阻应在4欧姆一下。在安装接地体时,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于比较小型的通信设备来说,常规的接地体安装方式是:首先选择面积在一平方米或者一平方米以上的钢板或铜板,在控制预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导电性能好的、面积更大的。选择好以后将铜板或者钢板埋在地表下两米左右,用导线引出并与通信设备的壳体相连接。而对于比较大型的通信设备,要选择更高性能的接地体,并且加深其下埋深度,另外在进行接地体下埋时,可以在接地体周围撒一些食盐,使其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要求 (一)合理布线尽量将各种电线分开 由于各种线路的性质、用途不同,要把这些电线分开。一些噪声地线一定要和其他类型的电线分开,例如:继电器、高电平电路以及驱动电机等。电子通信工程中的线路一般都很复杂,这些复杂电线需要与其他电路严格区分,或者做绝缘处理。 (二)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接地线分开 各种实践证明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数字信号能够对模拟信号造成干扰,造成整个电子通信设备受到干扰,为了提高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能力应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者的地线需要分别接地,之后接到一个公共点。 (三)提高模拟信号接地的要求 在所有的电子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较数字信号都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要提高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的接地要求,例如在地线的连接、走向以及布线面积等方面的精度都要有所提高。 (四)加强电子通信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投入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一定要加大一些必要事项的投入,行之有效的连接信号源地线和测量装置,从而提高整个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优化整个电子通信网络。 四、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方案 (一)合理布线、提高布线精度 电子通信工程中的设备接地与其他用电设备接地是不同的,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对接地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更加细致精确,而且需要反复的调试确定最终的接地位置、方式等。如果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的某个小细节改变就可能对通信系统造成很大的干扰,或者轻松避免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问题。接地是因为大地可以看作是零势点,大部分人认为地线只是为了将设备上多余的电荷传输到大地,电子通信设备和大地是等势体,其实不然在电子通信设备接地时,地线是信号源的回流路径,而且存在阻抗,导致电子通信设备与大地并不是等势体。当电子通信设备接地地点或接地方式有所改变时,就会导致回流信号产生很大的差异,对电子通信设备造成干扰。因此,应采取正确的接地方式,尽量减少干扰。其接地点的真实位置、接地点的真实数量等都可以对地环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而,在选取接地点位置以及接地点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需求来决定。 (二)减小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时地线本身阻抗 所有的导体都存在阻抗,地线也不例外。地线的阻抗由两部分构成:电感、电阻,其中电感主要对高频电子通信设备起作用,电阻主要对低频电子通信设备造成影响。电阻受到地线横截面积长度和自身性质的影响,在低频电路中应尽量以此为根据减少电阻;电感大小与地线的横截面积关系不大,主要受地线长度的影响,在高频电路中,应优先选择多点接地的接地方式,减小电感,从而减少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 (三)尽量减少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形成地环路 尽管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可以减小地线本身的阻抗,有效地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抗干扰能力,可是这样电子通信系统容易形成地环路,电流流过地线时反而会形成电压,并引起感应电压的形成,使整个电子通信系统受到干扰。实践表明避免地环路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共模扼流圈、光电耦合器等来对地环路进行抑制和阻断。在低频电路中还可以借助平衡电路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多点接地的接地地点和接地数量也造成地环路,因此要选择合理的接地数既降低地线阻抗又避免地环路形成,并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减少地环路的形成。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点的位置、数量都会对地环路形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布线时要选取合适的位置和接地点的数量,并反复实验,慎重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通信的需求合理布线。 (四)JK电流环接口接地实例应用 以JKJK-412PMW型民航电报智能终端的电流环接口接地为例,该系由JK终端机打印机和一个双流环接口组成。JK终端机具有一个com口,是RS-232的串行接口,用来连接电流环接口。电流环接口将RS-232信号转换成双流信号,通过模拟线进行传输。当电流环接口接地不良时,报文数据将出现不规则变字的情况。图为JK终端机与电流环接口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在乌鲁木齐航管楼航空服务中心电报在终端搬迁时,在维护人员对终端收发电报进行测试中,发现电报有变字现象,经过全面检查系统各段连接正常。最终得到为JK电流环接口接地不良,造成传输的信号收到干扰。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子通信工程的进步。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人们对于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性能越来越重视。有效的接地能够保证电子通信设备在正常稳定运行,接地技术直接影响整个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抗干扰性能以及干扰性能,所以应在电子通信设备基础上,有效的设计接地方式,保证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工作质量以及使用效果。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解决电子通信工程中电子干扰的措施 【摘要】抗干扰作为电子通信中对通信的基础的保障,与设备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接地技术作为抗电子干扰的重要技术,加强对抗干扰策略额优化,是提升电子通信质量的关键和重要途径。对此,本文从抗干扰的原理出发,对抗干扰的有效设计策略等进行分析,以此更好的提高通信质量。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有效设计;设备抗干扰接地 我国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层出不穷。但是,各种不同电子设备的接地的质量成为保障通信的重要问题。因为良好的接地质量,是保障电子设备稳定运行和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子设备操作人员最好的安全的保障。对此本文对电子设备接地抗干扰接地的策略进行探讨。 1.设备抗干扰接地注意事项 在电子通信干扰接地中,必须注意继电器、驱动电机和电路为主的接地线,而该类类型通常也被称为噪声,其必须和其他的各类不同电线给区分开来。因此,在进行线路接线的时候,其必须把握以下的两个原则: 第一,信号源的连接必须稳定。通常为解决该类问题,对接地的模式通常设置为数字信号和模拟及诶的你信号。 第二,可有效增强人体免疫的测试系统,以此减少线路的危害。 2.电子通信设备抗干扰接地原理 在电子通信设备当中,如某地线的电位差为零,则表示该电子设备内部电压,也就是没有任何的电流流过。因此,在此时可以说明该电子设备是属于安全的。但是,具体在实际的在应用当中,电子通信的地线作为一个信号源回流的必经线路,从而使得其因为阻抗的存在而导致出现不同的点位。同时如果在此时出现接地方式的改变,将直接导致地线会产生出一定的电位差,从而正常的电路形成干扰。 因此,加大对电子设备的抗干扰的有效设计和优化,是在实际中保证接地的地线的电压为零的基本的方法。但是,在电子通信当中,由于通信的复杂性和对其干扰的多样性,使得对抗干扰的排除很麻烦。因此,要想有效的提升抗干扰的质量,必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信号测量装置与信号源地面连接一定要规范科学,特别是模拟信号的地线走向、面积、连接等要与实际要求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第二,负载地线、继电器、驱动电机等噪声地线一定要与其他地线呈分开位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电气绝缘途径来实现。 第三,为了有效的避免模拟信号最小程度上受数字信号干扰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对地线进行分别设置,并实现两者公共点控制在同一个上面。 3.解决抗干扰接地问题的对策探究 在电子通信的过程当中,通常采取多种接地方法和接地技术综合运用,而对其使用通常以降低地线的阻抗为主。但是,针对该方法的应用通常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而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会带来地环路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在即降低阻抗的情况下同时又消除地环路所带来的干扰。以此达到提高通信质量的目的。其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降低抗干扰接地的电阻。通过对上述干扰产生的原理的分析,地线的阻抗会导致地线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从而形成微弱的电流,影响通信工程的可靠的运行。因此,通过降低接地的阻抗,成为通常采用的方法。而地线阻抗的降低,其和电阻和电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该问题,必须要分开讨论。通过相关的研究认为,电感这个影响因素,与高频电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其影响和地线的长度有着直接的原因。同时可根据相关的依据对电感值进行计算。如针对圆截面导线则按照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1) 其中s为导线长度,d为导线的直径。 由此,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保持导线截面的面积,当其面积维持在一定的状态下的时候,圆截面的导线通常都有着很大电感值。由此,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特别是在高频率的电路当中,应该采用多点接地的方式,从而缩短其中导线的长度,并最大程度的让系统的接点都处在最为合适的接地的位置。同时在接地中要尽量采用铜线对其进行连接,因为铜线的阻抗与传统的材料相比要小,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变地线的阻抗。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还必须要保持多根不同的导线之间要处在合适的距离。 同时对低频电路来讲,其地线电阻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其效果的发挥。根据一般的地线电阻计算为例,其电阻表达式为: (2) 由此可以看出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S、横截面积A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保证S和材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其横截面积,可有效的减少电阻的组织,以此可达到有效降低阻抗的作用。而针对交流电的情况,在很容易出现趋肤效应的影响下,导致导体表面电流集中问题,从而使得横截面积缩小,地线电阻增加,这个时候电阻是以计算的。 由此,通过上述两个公式合并计算而得出最佳数值。根据实际情况增大导线和地线的横截面积可减小地线电阻进而降低其阻抗。 第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环路对通信的干扰。通过实践已经证明针对多点的接地客观上会带来衍生的电环路。电环路的出现和电子元件与接地平面间电容分布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导致电流在经过电容时产生接地回路问题的时候,地线会出现一定的电压,而这个时候地环路的特征使得其很容易就受到电磁感应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在这个情况之下,电磁场的轻度在达到一定的临界值的时,会使得感应的电压逐步的增大,从而对设备当中的局部电路和设备的兼容带来不同的影响。 要解决该问题,通常采用光耦合器、共模扼流圈等专业设备,进行电流的抑制或者切断。与此同时,采用平衡电路原理有效的降低地环路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影响。也可以将接地点数量、位置进行合理的定位与确定,实现放大器与信号源的有机协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电子通信工程的信号源与地面实现有效的隔离,弱化地环路的结构特征,表面负载对地线电位差异的干扰,实现对电流影响的有效控制。 4.结语 总之,接地干扰作为常见的对通信干扰的问题,其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借助接地发生的原理,对其进行一一的排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通信质量的保护。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管理探讨 【摘 要】伴随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大众针对电子通信工程的质量需求水平不断上升。基于电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牵涉到较多层面的内容,进而致使管理阶段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整体电子通信工程管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针对该类现象,为全面强化电子通信工程管理水平,本文透过对管理工作特征分析,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对策,可全面推进通信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特点 0 前言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其对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的质量需求水平快速提升,使得通信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基于电子通信工程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通常较为重要,例如成本管理、进度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因而我们只有全面细致的掌握电子通信工程核心特征,方能制定可行性应对策略,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持续推进电子通信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大众针对电子通信工程质量的丰富需要。 1 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特征 电子通信工程实践管理中,项目体现出施工工作流程复杂与投资总量庞大以及风险因素影响较大的特征。再者,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中,较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影响。例如,气候环境与市场需要的发展变化,均会对工程效益水平以及管理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从根本上使电子通信工程需要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方能优化实践管理工作效果。电子通信工程实践管理工作中,还包含局面混乱的问题。例如,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包含较多工作流程,即工程任务的发起,项目可行性的研究,项目立项、申报以及设计管理等。再者,施工建设阶段中还包含,材料采购、进度管控、质量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等工作。建设后期则需要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重要信息资料的归类汇总与管理等。整体电子通信工程,涵盖的项目层次较多、涉及范畴广泛,致使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困难。因而应树立项目管理思想,就各类繁多复杂的工作流程,做好有序高效的组织安排与计划管理,实现对各个建设环节的有效引导与管控。 2 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策略 2.1 管控成本,降低工程项目经费开支 做好成本管理控制,对电子通信行业提升经济水平,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由电子通信工程的实施方案入手,优选先进的技术工艺与方法,最大化的降低项目成本,使生产率全面增加。另外,应强化电子通信工程款项经费的结算管理。在价款契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有关财务机构的全面审核,明确支付单据的真实合法性,而后才能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应注重在计划内,加强工程资金结算管理控制,预防引发超支问题。应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例如,预留尾款、进行数次定额的支付款项、加长支付的期限等,确保经费的合理化有效应用。 另外,对于工程项目材料应用以及劳动用工方面的经费,应加强管理,预防引发浪费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应依据项目任务量,作出合理的员工安排,通过有效的方式,开展施工建设,预防员工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徒劳消耗使劳动效率值出现浪费的问题。另外,材料应用,应确保规范性,制定合理有效的管控制度。针对作业现场形成的较多辅材,可通过承包施工的模式,对承包对象的资质信誉进行细致的评估、分析,强化技术审核管理。通过审核后,方能履行承包环节。再者,对于劳务人员的市场价格水平,应做好细化的调查,做到有效合理的选择,尽量避免应用临时工,影响项目工程质量水平,导致员工出现铺张浪费的问题。对于一些可利用租赁形式使用的机械设施以及周转材料,应尽可能地通过租赁完成,而后,利用有效合理的方法,做好主要设施应用效率的管控。完成使用后应快速及时的归还,预防形成多余的租赁经费。电子通信工程实施方案的设计环节,应遵循我国相关行业规范,做好层级审批管理,预防施工阶段中由于方案的不科学性,形成施工中断的问题,引发不必要的浪费。 2.2 加强电子通信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为一切项目的重要核心,倘若无法保证质量,则即便前期做的再完美,也会毫无价值。因而,电子通信工程管理应加强质量控制,有目标有计划的以建设方案为根本,引导各环节的工作任务。首先应做好工程建设前期的充分准备,细化分析图纸内容,有效核对工程数量,编定合理的调查任务书以及作业指导材料。针对电子通信工程建设阶段中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或是仪器仪表等,应认真细致的核查,保证不存在隐患故障后依据应用说明,面向技术员工再次强调操作规范。另外,应强化工序流程管理,创建责任问及体制,使各项工作职责全面落实到位,掌控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技术、工作方案、相关记录、管理验收、工程项目变更等流程的及时布控管理。建设完成后应做好自我检查,而后对电子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相关的隐蔽项目进行分项分布的细致核查,依据我国工程质量标准,验收合格后方能上交至监督管理机构,实施后续验收工作,进而预防电子通信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形成不断返工延误工期的问题。 2.3 做好电子通信工程进度管理 由广义层面来说,工程进度控制管理,应依据现实状况制定进度计划安排。编定过程中应全面考量各类不可控要素。例如环境气候要素等,而后合理的调节进度安排。再者,应全面熟悉了解工程建设图纸,联合现场施工操作人员配合参与计划的制定。电子通信工程各类应用材料的管理配置、施工人员的安排、各机械设备的应用等需要全面囊括进来,而后应依据合同标准形成有关材料。应通过日报以及周报的模式,完成电子通信工程进度的跟踪汇报,确保合理的施工调度与快速的现场问题应对处理。应创建行政职能管理控制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应围绕项目经理为核心,通过层级管理,使各项任务落实到施工班组与一线人员之中,强化对他们思想意识以及操作行为的控制管理。在此之上应做好施工建设考核管理工作,将质量、工期进度、安全施工、成本管理视为具体标准,参照员工完成的实际情况、考核的成绩进行奖励。应用材料上应制定细化标准,对电子通信工程各类生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使需要的建设设备机械等囊括到准备计划之中进行备用。配备物资材料的环节中,应依据电子通信工程现实的需要,编制出具体的采购计划,采集有关主材以及辅材。还应依据工程项目的现实状况,分析是否需要创建临时的货库。对于原材料的采购,应集中做好,配货发货、物资流通的清单记录管理,实施价格的详细评估,进而为电子通信工程顺利地建设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结语 总之,为提升电子通信工程管理水平,只有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分析 【摘 要】论文简单分析了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注意事项,以及接地的概念,并分析了设备抗干扰接地的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地线自身电阻、减少地环路干扰等,大大的提高了电子通信设备稳定工作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 通常电力系统的设备,电压都为220V,而由于其他外力作用,导致设备漏电,就会严重影响人体与地面间的绝缘度,导致人体触电,电流过大还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为了确保电路正常运转,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作保证。 1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概述 1.1接地的概述 在日常进行电子设备调配时就可以发现,改变连接地线的接点或者方式,就能很好的改善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一些干扰项。而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地线内部,并不存在电压,没有电流从中经过,只有在电子设备信号回流的时候,必定会经过地线这一地方,表明信号传输的目标的实现状态是极具理想化的。所谓的地线,从客观上分析为一个较低的阻抗路径,主要针对信号电流,尤其是在信号电流回流时,必须经过的低阻抗路径,即为地线[1]。在地线中阻抗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根据点位的不同会出现在其相对应的位置上,如果存在明显错误的接地方式,就会影响电路的正常运转。 1.2设备抗干扰接地注意事项 依照电子通信工程的具体实践发现,在设备抗干扰接地时要多多的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线分为很多种类,例如:在高电平电路、驱动电机、继电器等设备中的地线,通常被称作噪声地线,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应当和其他地线区分开,单独使用[2]。 2)为了有效的提高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必须要合理的连接信号源的地线,同时要安装测量设备,才能保障抗干扰能力的测试准确无误。 3)数字与模拟信号为不同的地线装置,因此在进行安装时要分开,并将其设置为最好,同时为了避免两种不同信号的相互干扰,在二者的连接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公共点,来确保数字地线、模拟地线的正常运转[3]。 4)无论是模拟电路信号,还是数字电路信号,或是信号源、噪声地线等,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因此在安装时,要先分别各自接地,再连接到公共接地体上,利于电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性的提高。 2电子通信工程中抗干扰接地主要措施分析 2.1合理降低地线自身的阻抗 一般的地线阻抗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电感与电阻,在正常情况下,低频电路中,电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直流电的环境下,地线电阻计算公式为:RDC=ρs/A,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s是电流通过的长度,A表示地线的横截面积。根据公式可知,如果地线和材料相同,将地线的横街面积A增大,就能有效的降低地线的电阻。而在交流电中,由于电阻存在趋肤效应,因此电流主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如果减小导体的横截面,就会提高线路的电阻。而这种状态下,电阻的阻值则为:RAC=0.076γ ∫ 1/2RDC,其中γ是指导线的半径,∫为导线经过的电流频率。将该公式与直流电电阻公式合并计算,就会发现扩大导线的横截面,电阻能够合理有效的被较低。 电感主要主导高频电路,受到地线自身长度的影响,当导线是圆截面的时候,电感值的计算方式为:L=0.2S[In(4.5/d)一1],这里的d是指导线的直径,s为导线的长度;而片状截面时,计算方式为:L=0.2S[In(2S/W)+0.5+0.2S/W],其中的s依然代表导线的长度,而W则是片状导线的宽度[4]。根据两个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当导线横街面积相同时,圆截面的电感值大于片状导线的电感值,这是因为截面一定,圆截面导线大于片状,因此电感值也较大。因此,在高频电路工程中,电阻值的大小与片状导线的表面积成反比,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合理的降低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地线自身的阻抗性,为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2.2最大程度上减少地环路及其干扰 多点接地也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地线组抗性的方式,但是却容易一些地环路的出现,同时在电路元器件和接地平面间,分布着许多电容,电流在经过电容回流时,就会形成接地回路,将大大的增加设备的干扰[5]。 可知在地线通过电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在交流电磁场较强的情况下,地环结构的电磁感应就会产生影响,在其回路过程中,产生感应电压。同时,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回路面积也会影响感应电压的提高,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通信设备电路的兼容性。 而为了有效的降低地环路干扰,可以采取以下集中方式:利用光电耦合器、共模扼流圈等工具切断或抑制地环路中的电流;或是在低频电路中,采用平衡电路的方式来降低地环路干扰。当然,与地环路干扰具有密切关系的是接地点所处位置及其数量,因此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地环路干扰的降低。因此,在进行接地设计时,工作人员对于接地点的选择,要做到定要认真谨慎,采用电路信号源与放大器的连接,来降低地环路干扰。根据具体实践经验可知,将信号源与地面的距离增大,能够有效的消除地环结构带来的影响,大大的防止负载的影响,降低电流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3结语 综上所述,接地有效设计对于电子通信设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保障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高质量、高性能运转,就要认真、谨慎、负责的对待接地设计,将会大大的推动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论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法 摘要:电子通信工程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国家的团结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从事电子通信工作中一定要紧抓落实、实事求是。电子通信的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通信设备,而由于大多电子通信设备设计复杂、元件密集,导致一点轻微的变化都能对电子通信工程造成很大的干扰。电子通信设备一般都存在接地干扰问题,影响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着重分析了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接地;要求;方案 1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要求 1.1合理布线尽量将各种电线分开 由于各种线路的性质、用途不同,要把这些电线分开。一些噪声地线一定要和其他类型的电线分开,例如:继电器、高电平电路以及驱动电机等。电子通信工程中的线路一般都很复杂,这些复杂电线需要与其他电路严格区分,或者做绝缘处理。 1.2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接地线分开 各种实践证明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数字信号能够对模拟信号造成干扰,造成整个电子通信设备受到干扰,为了提高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能力应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者的地线需要分别接地,之后接到一个公共点。 1.3提高模拟信号接地的要求 在所有的电子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较数字信号都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要提高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的接地要求,例如在地线的连接、走向以及布线面积等方面的精度都要有所提高。 1.4加强电子通信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投入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一定要加大一些必要事项的投入,行之有效的连接信号源地线和测量装置,从而提高整个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优化整个电子通信网络。 2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方案 2.1合理布线、提高布线精度 电子通信工程中的设备接地与其他用电设备接地是不同的,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对接地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更加细致精确,而且需要反复的调试确定最终的接地位置、方式等。如果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的某个小细节改变就可能对通信系统造成很大的干扰,或者轻松避免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问题。接地是因为大地可以看作是零势点,大部分人认为地线只是为了将设备上多余的电荷传输到大地,电子通信设备和大地是等势体,其实不然在电子通信设备接地时,地线是信号源的回流路径,而且存在阻抗,导致电子通信设备与大地并不是等势体。当电子通信设备接地地点或接地方式有所改变时,就会导致回流信号产生很大的差异,对电子通信设备造成干扰。因此,应采取正确的接地方式,尽量减少干扰。其接地点的真实位置、接地点的真实数量等都可以对地环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而,在选取接地点位置以及接地点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需求来决定。 2.2减小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时地线本身阻抗 所有的导体都存在阻抗,地线也不例外。地线的阻抗由两部分构成:电感、电阻,其中电感主要对高频电子通信设备起作用,电阻主要对低频电子通信设备造成影响。电阻受到地线横截面积长度和自身性质的影响,在低频电路中应尽量以此为根据减少电阻;电感大小与地线的横截面积关系不大,主要受地线长度的影响,在高频电路中,应优先选择多点接地的接地方式,减小电感,从而减少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 2.3尽量减少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形成地环路 尽管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可以减小地线本身的阻抗,有效地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抗干扰能力,可是这样电子通信系统容易形成地环路,电流流过地线时反而会形成电压,并引起感应电压的形成,使整个电子通信系统受到干扰。实践表明避免地环路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共模扼流圈、光电耦合器等来对地环路进行抑制和阻断。在低频电路中还可以借助平衡电路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多点接地的接地地点和接地数量也造成地环路,因此要选择合理的接地数既降低地线阻抗又避免地环路形成,并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减少地环路的形成。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点的位置、数量都会对地环路形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布线时要选取合适的位置和接地点的数量,并反复实验,慎重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通信的需求合理布线。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对电子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子通信的接地设计关系到整个通信系统,这就使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问题备受关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接地抗干扰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电子通信工程的质量,因此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接地抗干扰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关系到通信工程的发展,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也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接地问题一定能到有效地解决,通信工程也会因此取得进一步的进步。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抗干扰接地策略探讨 【摘 要】电子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既影响自身工作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接地技术理所当然的成为其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但在实施抗干扰接地时也要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否则便会影响实际效用。对此,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抗干扰接地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改善其运行质量。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 抗干扰接地 地线阻抗 在电子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接地质量逐渐被众人所关注,所重视,为进一步确保电子设备稳定运行,并为操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诸多抗干扰接地技术和方法相继诞生,这无疑为电子通信系统的安全、持续、可靠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下面笔者就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抗干扰接地策略加以探讨。 一、抗干扰接地的内涵 对于电子通信工程设备而言,若其地线处于等电位状态,则表示内部不存在电压,自然也就无电流通过,故设备相对安全。可在具体实践中,地线是信号源回流的必经之路,如此一来,地线中的不同点便会因阻抗的存在而出现点位差异,若接地方式不当,地线就会出现电位差,进而干扰电路的正常工作,因此对电子设备采取抗干扰接地措施,以确保地线为等电位十分必要。但电子通信工程系统相对复杂,干扰因素较多,要想提高抗干扰接地质量,就必须谨遵几点原则,如信号测量装置与信号源地面的连接必须规范合理,尤其是模拟信号的地线走向、面积和连接必须与实际要求相符,以此提高电子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水平[1];负载地线以及继电器、驱动电机等噪声地线必须与其他地线保持分开状态,必要时可实现电气绝缘;为避免模拟信号受到数字信号的干扰,尽量对其地线加以分别设置,并将两者的连接公共点控制为一个;因不同地线具体要求不尽相同,最好使其一点接地,并与公共接地体进合理连接等。 二、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策略 目前有较多的抗干扰接地方法和技术可供电子通信工程设备选择,其中降低地线阻抗较为常用,可是这一接地策略的应用容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故还需要消除地环路的干扰。可见结合使用两种策略效果更佳。 (一)以降低地线阻抗为主。因地线阻抗会造成地线各点产生电位差进而影响电路可靠运行,故基于多点接地以降低阻抗不失为提高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质量的有效途径。由于地线阻抗主要有电阻和电感有关,因此还需加以分别探讨。实践表明,电感是高频电路地线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其数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线的长度,而电感值的计算有一定的公式可循,如针对片状导线,是以计算的,而圆截面导线则是根据公式计算的,其中S代表导线长度,W代表导线宽度,d代表导线直径[2]。由此可知,保持导线截面积一定,与片状导线,圆截面导线具有较大的电感值,因此尽量在高频电路系统中采用多点接地策略以缩短导线长度,即尽量使系统所有的接地点均能经地线连接最近的接地面,同时尽量选用铜片地线,以此进一步实现地线阻抗的降低,但要注意多根导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在低频电路地线阻抗中,电阻大小则起着关键作用。一般直流电地线电阻值是根据计算的,其中S代表导体长度,代表导体自身的电阻率,A代表地线自身的横截面积,可见保持地线长度和材质不变,适当增大A可通过减小地线电阻实现地线阻抗的降低;但是对于交流电而言,其易在趋肤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导体表面电流集中,进而缩小横截面积,增大地线电阻,此时电阻是以计算的,其中代表导线电流频率,代表导线半径,所以可对两个公式加以合并计算,由此得出,根据实际情况增大导线和地线的横截面积可减小地线电阻进而降低其阻抗。 (二)配以减少地环路干扰。虽然上述抗干扰接地策略可有效降低地线阻抗,且在电子通信工程设备中彰显了良好效用,但因多点接地方式的存在衍生了诸多地环路,加之电路元件与接地平面之间分布着很多电容,致使电流流经电容时形成接地回路(见图1),此时地线便会出现电压,而地环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电磁感应的干扰[3]。如此一来,当磁场强度达到某一数值时,便会增大感应电压进而对局部电路和设备电磁的兼容性构成威胁,所以将地回路的影响降到最低亟待解决。在消除地环路影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光耦合器、共模扼流圈等装置设计用于抑制或切断其电流,针对低频电路,还可以借助平衡电路这一原理减少地环路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同时考虑到接地点数量和位置与地环路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需要合理、准确定位接地点,其中连接放大器与信号源十分关键[4]。如图2所示,A点代表信号源的接地点,B点代表放大器的接地点,并以UAB代表两点的电压值,同时以R2和R3分别代表连接信号源的电阻和负载导线的电阻;然后根据相应的公式可以明确得知,将信号源与大地进行有效隔离,可明显弱化地环路的结构特点,从而避免了负载受到地线电位差异的干扰,进而促使电流影响得到了有效抑制,而且实践证明,这一接地策略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低频电路中发挥了显著优势。 总之,抗干扰接地是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且其质量和水平与设备自身性能、使用效果以及人员安全密切相关,故确保接地安全可靠尤为关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秉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予以优化设计,并基于切实有效的接地策略促进电子设备安全、稳定、高效工作。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措施 摘要:电子通信工程里面的接地技术是影响到设备抗干扰性能和干扰性能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 引言 为了确保电路能够正常的运转,技术工作人员在电子通信工程实践当中需要会采取一切具有可行性的手段来为地线中等电位提供保障。相信不少工作人员均会有这种感受,即当我们对电子设备进行调整的时候,往往只要对底线的连接方式或者是接地点进行微调,便能够获得出乎意料的抗干扰效果。所谓的“地线”就是指信号源回流过程中必经的位置便是地线,因为电子设备的地线内部是等电位,通常没有电压,所以电流不会从中流过,但是信号源回流必须要经过地线。这只是在对想状态下的地线进行描述,但是实际的具体工程当中,我们可以将地线视为一个阻抗比较小的路径,信号电流专门流经这一路经,也就是说,待信号电流流回到信号源的过程中,它必须要经过这一阻抗比较小的路径。在地线中,阻抗是天然存在的,只不过是点位不同,则它出现的位置也略有差异。例如,如果在电子通信工程当中的接地方式错误,那么地线电位便必然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偏差,最终使得电路很难保持正常的运转,这也是技术工作人员在电子通信工程实践当中需要会采取一切具有可行性的手段来为地线中等电位提供保障的根本原因。 1.接地的定义 调配电子设备的时候,可以发现,稍稍的调整连接下地线的接地点或者连接方式,就可以很好的改善一些干扰项。在这里,需要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地线。电子通信设备的地线内部并没有电压,是等电位,不会有电流从中流过。但是,信号源在回流的时候,有一个必经的地方,那就是地线,也就是说目标的实现要求状态一定是理想化的。观察客观具体的情况,理解地线,其为一个较低的阻抗路径,这一路径是针对信号电流而言的,在信号电流回流到信号源的时候,经过的低阻抗路径就是地线。阻抗是地线中必然存在的现象,点位的不同会出现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出现了错误的接地方式,明显偏差就会出现在地线电位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路就很难实现常规运转。总而言之,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必须用一切具体可行的方法保障地线中等电位。 2.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注意事项 诸多的实际工程经验显示,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时必须要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电平电路、驱动电机以及继电器的地线称为噪声地线,也应与其他地线分开;负载地线应与其他地线分开,有时两者在电气上甚至可绝缘;合理连接信号源地线与测量装置,对提高整个测试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益处很大;数字信号地线应与模拟信号地线分别设置为最好,为避免数字信号干扰模拟信号,两者的连接应仅有一个公共点;模拟信号较易受干扰,所以对模拟信号地线的面积、走向、连接有较高的要求;模拟电路信号、数字电路信号、信号源、负载以及噪声地线各有不同的要求,应分别一点接地,然后连接到公共接地体上。 3.雷电对通信、电子设备的危害和防护 雷电对通信电源及其供电设备造成的危害大部分是感应雷产生的过电压和地电位升高反击通信电源及其用电设备。据资料显示,当某处供电线路的雷击电流为80kA时,该处线路上的瞬间感应电压可达25kV。如果某通信站距离落雷处不是很远,那么,如此高的感应过电压即使经过线路衰减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强度,从而击穿电源设备绝缘,损坏电源及其供电设备,造成供电异常或中断、损坏其供电的通信设备等严重故障。此外,由于现在通信站接地系统大多采用联合接地方式,这样雷电流经接地装置入地时,地电位将瞬间升高。假设某站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值为1Ω,雷电流瞬间最大值为20kA,那么地电位就升高20kV。引雷入地是雷电防护最基本的措施。另外还有等电位法和雷云驱散法。等电位法是在构筑建筑物时将所有导电物体(如钢筋、金属管道、金属门窗等)均用导体联接成一体,使其感应任何电场时均无电位差,建筑体也就不会遭雷击。雷云驱散法是有的国家用导弹将雷云驱散以防止雷击。 4.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分析 4.1最大程度上降低电路系统地环路与环路的干扰 虽然多点接地能够比较显著地降低阻抗,但是在工程实践当中,形成地环路的可能性也明显提升。同时,接地平面与电路元器件之间存在着数量较多的电容,如此一来,电流如果流经在此分布的电容的时候,出现回路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当电流流经地线的时候,地线便会出现电压,此时,假若交变电自己的磁场很强,独特的结构特征会让地环路在磁感应定律作用之下出现感应电压的现象;进一步假设,假若交变电自己的磁场非常之大,那么增加之后的回路面积会让感应电压被大大地强化。我们知道,磁场是干扰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如果磁场强度过大,则整个电子设备及其对应电路的电磁兼容出现显著的降低,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实践当中,我们通常利用共模扼流圈与光电耦合器对地环路当中的电流进行切断处理和抑制处理,进而实现降低地环路干扰电子设备的目的。假设我们应对的是低频电路,则我们还能够通过平衡电路作业模式的引入来发挥抗干扰作用。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接地点的实际位置、接地点的实际数量均能够对地环路产生比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我国设计接地的时候,对于接地点的选择必须要认真、慎重地选择。 4.2减少地线自身的阻抗 地线阻抗通常包括了两个组成部分,那就是电感和电阻,如果正常的话,在低频电路中,电阻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流电的环境下,地线电阻的公式是:RDC=ρs/A。ρ 代表导体电阻率,s 代表电流在导体中所通过的长度,A 代表地线中横截面积。按照这一公式,可以知道,在长度方面,如果材料与地线是一致的,扩大地线的横截面的面积的话,地线电阻就可以被有效地降低。在交流电的环境下,因为趋肤效应的存在,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如果将导体的横截面实际减小的话,电阻就会被增加。这种状态下,电阻阻值是:RAC=0.076γ ∫ 1/2RDC,γ 代表导线半径,∫代表导线所经过的电流频率。对上面两公式进行合并计算,可以有如下收获,增加导线横截面,导线电阻可被很有效的降低。电感为高频电路的主导。电感值受制于地线本身的长度,如果导线为圆截面,其电感值求取的具体公式可以表达为:L=O.2S[In(4.5/d)一1],片状导体公式是:L=0.2S[In(2S/W)+0.5+0.2S/W],在以上两个公式中,d 代表圆导线直径,s 代表导线长度,W 代表片状导线宽度。借助于上述公式,有如下收获,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电感值使用圆截面传导出的要大于片状导线传导出的,可以这样说,在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因为圆截面导线要比片状导线大,所以片状导线传导出的电感值就比较小,也就是说高频下,电阻值与片状导线表面积这两个数量关系为反比例。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通信设备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为设计接地,这对于良好产品性能的实现和使用,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需要给予认真的对待,作为设计者,一定要认真对待,保证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可靠运转。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浅析电子通信工程中的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 摘要:其中电子通信工程,不仅对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同时也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不仅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水平,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强地面免疫功能的电子设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在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接地干扰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供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电子通信工程;抗干扰措施;设备接地;方法和策略 一、前言 为了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的技术人员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可行的潜在提供保护的中间地带。我相信,很多工人将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调整的电子设备,它往往是,只要底线连接或接地微调干扰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谓的“地线”就是指信号源回流过程中必经的位置便是地线,因为电子设备的地线内部是等电位,通常没有电压,所以电流不会从中流过,但是信号源回流必须要经过地线。这只是在对理想状态下的地线进行描述,但是实际的具体工程当中,我们可以将地线视为一个阻抗比较小的路径,信号电流专门流经这一路经,也就是说,待信号电流流回到信号源的过程中,它必须要经过这一阻抗比较小的路径。在地线中,阻抗是天然存在的,只不过是点位不同,则它出现的位置也略有差异。例如,如果在电子通信工程当中的接地方式错误,那么地线电位便必然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偏差,最终使得电路很难保持正常的运转,这也是技术工作人员在电子通信工程实践当中需要会采取一切具有可行性的手段来为地线中等电位提供保障。 二、接地的概念 在电子通信装置,等电位接地,没有内部电压,电流不通过。但实际上,信号源必须通过返回地面,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状态必须是令人满意的。客观方面,地面的概念:返回到源信号电流低阻抗路径。存在于在地面上的阻抗,将出现在不同的点上的对应点的方式错误,如果地面,地面电位会有显着的偏差,正常运行的电路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在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中间的接地电位可以被保护。 三、抗干扰接地的方式 1.将地线自身阻抗减少 电阻和电感两部分组成的接地阻抗,通常状态下,电阻在低频电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DC ,接地电阻计算公式为: , RDC = ρS / A代表导体电阻率ρ ,S代表通过电流在导体长度,A代表接地线的横截面。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如果一致的材料的长度,横截面面积,以扩大在地面上的地面降低接地电阻。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系数,电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上,导体的实际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从而增加了电阻。在这种状态下,电阻值有: RAC = 0.076γ∫ 1/2RDC , γ表示导体的半径, ∫表示通过导体的电流频率。结合这两个公式可以得出,增加的横截面面积的导线,导线的电阻,可以有效地降低。 2.尽量将电路系统下地环路减少,降低地环路干扰 虽然在地面上,可以有效地降低阻抗,使用这种方法,然而,有可能是部分之间的接地回路。同时,由于组成部分和电路的接地平面之间存在着分布电容,从分布电容的电流流到地面,通过循环将发生。当电流通过接地,接地线将产生一个电压,强电磁感应定律的情况下,在交变电磁场的接地回路的结构特性将产生影响,在循环过程中,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压达到一定的强度,增加环路面积将加强感应电压,这将威胁到合适的电路或一个完整的一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接地回路的干扰降低,可以用于在电路中的共模扼流圈光电耦合器的接地回路电流切断或抑制在低频电路,该电路采用一种平衡的方式。此外,地线环路干扰和地面的地面靠近的位置和数量。因此,在设计的地面时,在选择的过程中工人的停泊位点必须是小心。 四、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式分析 1.最大程度上降低电路系统地环路与环路的干扰 虽然多点接地能够比较显著地降低阻抗,但是在工程实践当中,形成地环路的可能性也明显提升。同时,接地平面与电路元器件之间存在着数量较多的电容,如此一来,电流如果流经在此分布的电容的时候,出现回路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当电流流经地线的时候,地线便会出现电压,此时,假若交变电自己的磁场很强,独特的结构特征会让地环路在磁感应定律作用之下出现感应电压的现象;进一步假设,假若交变电自己的磁场非常之大,那么增加之后的回路面积会让感应电压被大大地强化。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实践当中,我们通常利用共模扼流圈与光电藕合器对地环路当中的电流进行切断处理和抑制处理,进而实现降低地环路干扰电子设备的目的。假如我们应对的是低频电路,则我们还能够通过平衡电路作业模式的引人来发挥抗干扰作用。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接地点的实际位置、接地点的实际数量均能够对地环路产生比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我国设计接地的时候,对于接地点的选择必须要认真、慎重地选择。 2.减少地线自身的阻抗 地线阻抗通常包括了两个组成部分,那就是电感和电阻,如果正常的话,在低频电路中,电阻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流电的环境下,地线电阻的公式是:RDC= p s/Ao p代表导体电阻率,s代表电流在导体中所通过的长度,A代表地线中横截面积。按照这一公式,可以知道,在长度方面,如果材料与地线是一致的,扩大地线的横截面的面积的话,地线电阻就可以被有效地降低。在交流电的环境下,因为趋肤效应的存在,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如果将导体的横截面实际减小的话,电阻就会被增加。这种状态下,电阻阻值是:RAC=0.076 y J 1/2RDC,,代表导线半径,丁代表导线所经过的电流频率。对上面两公式进行合并计算,可以有如下收获,增加导线横截面,导线电阻可被很有效的降低。电感为高频电路的主导。电感值受制于地线本身的长度,如果导线为圆截面,其电感值求取的具体公式可以表达为:L=0.2S[In( 4.5/d)一1],片状导体公式是:L=0.2S[In(2S[W) +0.5+0.2S/w],在以上两个公式中,d代表圆导线直径,s代表导线长度,W代表片状导线宽度。借助于上述公式,有如下收获,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电感值使用圆截面传导出的要大于片状导线传导出的,可以这样说,在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因为圆截面导线要比片状导线大,所以片状导线传导出的电感值就比较小,也就是说高频下,电阻值与片状导线表面积这两个数量关系为反比例。 五、结束语 接地的设计是整个电子通信工程当中作用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关系重大,相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高度负责,为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保障。接地,电子通讯设备上工作,时进行例行保证。接地稳定的电子设备的性能改进,它也可被保护的操作人员的安全设备。此外,为有效应对地面,将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总之,电子通讯设备在地面下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有一个良好的产品品质和高性能的使用效果,必须采取认真接地设计,所以设计工作有关的人必须尽一切努力设计地面,从而使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便在该地区有一个可靠的保护。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有效解决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措施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的电子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相关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能电子设备的稳定工作提供合理的保护,同时也提高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水平。此外,为了确保该电路的正常运行,在实践中的电子通信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要科学的保证地面的中间相关电位。这项研究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通过相关工作经验,分析了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干扰接地的重大举措,旨在提升我们的电子通信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电子通信工程 抗干扰接地 分析研究 在一般情况下电子通信装置表现为,等电位接地,没有内部电压,电流不通过。但实际上,信号源必须通过装置然后返回地面,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状态必须是令人满意的。客观方面,地面的概念:返回到原信号电流低阻抗路径。存在于在地面上的阻抗,是将出现在不同点上的对应点的方式错误,如果地面电位有显着的偏差,这样会导致正常运行电路的目的无法实现。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在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让中间的接地电位可以被保护。 1 电子通信工程中,其设备抗干扰接地需要注意的事项 根据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干扰设备接地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以下内容:继电器,电路和驱动电机的接地线通常被称为噪声,它是必须和其他区分各类电线;复杂的电线必须从其他电线分开,并在特殊情况下,达到电绝缘的效果;科学有效的信号源连接到地面,测量设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是,这是一个主要的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测试系统,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数字信号和模拟接地信号。接地最好是设置成这两个模式,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干扰的数字信号的模拟信号的现象,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生这种现象,连续的两个信号需要一个公共点;不论任何表现系统,一般的模拟信号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相关方面的模拟信号地要求是比较高的,如连接和区域等因素。数字电路信号,负载了地面的噪音,信号源的模拟电路信号基于它们的属性和索赔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你需要点接地然后使它连接到一个共同点体。 2 抗干扰接地的方式 2.1 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系统的环路和环路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虽然多点接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但在工程实践中,接地回路的可能性也出现显著改善,这是直接决定多点接地的。此外,地面平面和电路元件,将始终是一个比较大的电容器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流经电容的电流,分别在此,有断路现象,其结果有很大的几率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不用说,电流流过的情况下,肯定会有低电压产生,其结果是,如果交变磁场是非常强的,独特的结构设计必须是这样地,如果有很大的交变磁场,增加的环路面积后,它会使检测电压再次加强。在此相信学过物理的或许都知道,在事实上,干扰磁场的磁场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在电子设备的工作中会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那么整个电子装置和其相应的电路元件将显着减少的量的电磁兼容性,最终影响到电子设备,如果该条件是特殊的,整个系统是无法实现其效果,而在此时我们也应该去检查电路的电压是否正常。 因此,在实际的实践中,一般工人的共模电抗器和光学耦合器的环路电流在地面充分利用,但执行的中断处理和压缩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降低了接地回路为目的的电子设备的干扰。如果在响应于一个低频电路中的处理的工作人员,则在操作的(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过程也可以被平衡电路的操作通过引进装置干扰的作用,充分发挥。除了这些因素,其地面的真实位置,真实的数字地面到接地回路等,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发生在选定的位置,然后,当时位置的数量,必须考虑仔细选择,根据充分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2.2 地面本身阻抗减小 通常情况下电阻和电感两部分组成的接地阻抗。通常状态下,电阻在低频电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DC ,接地电阻计算公式为:RDC = S / A,代表导体电阻率 ,S代表通过电流在导体长度,A代表接地线的横截面。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如果一致的材料的长度,横截面面积的大小以扩大在地面上的地面降低接地电阻。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系数,电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上,导体的实际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从而增加了电阻。在这种状态下,电阻值有: RAC = 0.076 1/2RDC,表示导体的半径,表示通过导体的电流频率。结合这两个公式可以得出,增加的横截面面积的导线的电阻,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电阻。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果,在高频率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接地阻抗,导线长度可以缩短。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铜作为电路系统的接地线,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降低了阻抗。详细的操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点接地,以此来确保该系统顺利通过所有的地面最近的接地线连接到地平面,这将有效地缩短地线的长度的办法之一。 总之,电子通讯设备在地面下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有一个良好的产品品质和高性能的使用效果,必须认真负责的采取接地设计,所以设计工作有关的人必须尽一切努力设计地面,从而使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便在该地区有一个可靠的保护。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关于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的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工程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电子通信工程中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详细阐述了通信工程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我国电子通信工程管理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通信工程;成本管理;控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通信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必须很好的控制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基本内容 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或透支从而保证通信工程的全面竣工,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1间管费的预测。间管费主要是指与通信工程项目对象相关的一些费用,包括管理费、征地费、研究费、监理费和各种税金等。这些费用预测起来难度不大,方式较为简单,应该以过去的资料和经验为基础,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确认合理的目标值。 1.2机械使用费的控制。由于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而传统的预算定额所设定 的机械原值与折旧率之间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因此实际的机械使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往往是机械使用费出现了超支的情况,这时就可以申请机械费补贴。 1.3施工全过程的总体成本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包含许多环节,成本管理和控制应该包含了对于整个项目各种环节成本的管理,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逐项记录。如果出现疏漏,就会使成本管理就会处于失控状态,造成的损失也很难弥补。 1.4人工费的控制。项目施工需要制定施工人员的费用,具体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等。在确定人工费的时候,要以人工单价定额为依据并结合施工人员的定编、工资水平、工期和市场行情等因素全面考虑人工费的定价。此外,还可以申请人工费补贴来储备可能的额外开支或奖励酬劳,这样的人工费就会有一定的余地。 1.5设备材料费的预测。设备材料费就是指施工中耗费的各种实际材料的费用,这项费用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要进行精确的预测并对各项材料进行逐项分析,尽量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厂家,才能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规格满足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重点的设备材料要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以杜绝可能的腐败现象发生。 2、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通信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通信工程的直接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材料管理方面,而材料成本在通信工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极小的一些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成本的大幅增加。就间接成本管理而言,主要是指工程现场的流程管理方面,这些环节一旦管理松懈,很可能造成潜在的成本增加。还有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成本,包括施工扰民费、资金占用费、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损失费和政府部门的罚款等,这些都是不可能预测到的的,一旦出现应激性的问题,必然会使成本支出增加。 2.2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通信工程施工单位先要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并在开工前进行简单的施工培训,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施工过程要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减少返工现象。还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做到统筹优化。针对材料成本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施工预算来加强对材料费的直接管理,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多余的材料坚持采取回收和现场材料管理的办法。对于一些不可预见成本,我们要进行常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做好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 针对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通信工程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要搞好此类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就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先做好成本预测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然后根据成本目标来确立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通过有效途径来实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标。 3.1做好成本预测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通信工程的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和控制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它是指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经验总结,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本的预测。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成本预测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能使得工程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当然,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的干扰和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成本预测中不可能预测准确,尤其是物价因素根本无法预测准确。所以要综合考虑员工的工资水平因素,施工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因素,社会关系以及建设单位负责人或工程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进行事前预测,才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3.2确立成本管理的原则。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就是指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人力、财力及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对施工过程及取得成果进行反映、监督、检查和评价,以达到实现项目成本的目标。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一般原则有节约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及目标控制原则等。节约原则并非指盲目消极的限制,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对施工的方案不断进行优化以达到成本控制目的。而全面控制原则包含了全员控制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要求项目工程的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都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参与管理与控制工程成本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且要实现对项目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目标控制原则是实施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把成本计划的各项任务和措施逐一落实到位。另外还有一些原则在此不一一赘述。 3.3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控制。从制度上来控制工程成本可以分清管理层次,明确考核指标,做到适时考核,奖罚到位。还可以从组织措施上来控制工程成本,能够明确工程项目各部门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各自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另外,还可从技术措施上进行控制,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除此之外,从经济措施上控制工程成本可以实现对人工费和设备材料费的控制。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将会对电信的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电子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人工费和间管费等的总耗费的控制,只有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和协调,才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关于电子通信工程管理的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提出了加强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管理;分析 我国通信业中的电子通信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通信工程的建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很好的控制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或透支,以保证通信工程的全面竣工。 1.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基本内容 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间管费的预测:间管费主要是指与通信工程项目对象相关的一些费用,比如说管理费、征地费、研究费、监理费和各种税金等。这些费用预测起来难度不大,方式较为简单,以过去的资料和经验为基础,科学的确认合理的目标值。 1.2 机械使用费的控制:由于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而传统的预算定额所设定 的机械原值与折旧率之间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因此,实际的机械使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往往是机械使用费出现了超支的情况,这时,就可以申请机械费补贴。 1.3 施工全过程的总体成本控制: 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包含了许多环节的一系列的过程,成本管理和控制应该包含了对于整个项目各种环节成本的管理,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逐项记录。一旦出现疏漏,成本管理就会处于失控状态,而造成的损失也很难弥补。 1.4 人工费的控制: 施工需要制定施工人员的费用,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等,这些费用之和就是人工费。在确定人工费的时候,要以人工单价定额为依据,并结合施工人员的定编、工资水平、工期和市场行情等因素,来全面考虑人工费的定价。此外,还可以申请人工费补贴来储备可能的额外开支或奖励酬劳,这样的人工费就会有一定的余地。 1.5 设备材料费的预测:施工中耗费的各种实际材料的费用,就是设备材料费,此项费用在整个工程中的成本占比是最大的。因此,要进行精确的预测,并对各项材料进行逐项分析,尽量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厂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规格。对于一些重点的设备材料,要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以杜绝可能的腐败现象发生。 2.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目前的通信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一般来说,通信工程的直接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材料管理方面,而材料成本在通信工程中占到60%~80%,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小问题,都很可能造成成本的大幅增加。 2.1.2 间接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工程现场的流程管理方面,这些环节一旦管理松懈,很可能造成潜在的成本增加。 2.1.3 通信工程项目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成本,比如说施工扰民费、资金占用费、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损失费、政府部门的罚款等,这些都是不可以预测的,一旦出现问题,都是应急性的,成本支出必然增加。 2.2 针对以上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相应的给出几个解决办法: 2.2.1 针对材料成本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施工预算来加强对材料费的直接管理,降低消耗。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多余的材料,要坚持采取回收和现场材料管理的办法。 2.2.2 通信工程施工单位要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并在开工前进行简单的施工培训,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施工过程要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减少返工现象。还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做到统筹优化。 2.2.3 对于一些不可预见成本,我们要进行常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做好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 针对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通信工程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要搞好此类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就是指先做好成本预测,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然后根据成本目标,确立成本管理的原则; 最终通过有效途径,实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标。具体来说: 3.1 通信工程的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和控制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它是指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经验总结,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本的预测。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预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当然,进行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的预测,并不是可以做到一致无误的,这是因为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和影响因素。比如说物价因素。可以说项目成本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物价;员工的工资水平因素;施工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因素;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建设单位负责人或工程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等因素。 3.2 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取得成果,进行反映、监督、检查和评价,并最终达到实现项目成本的目标。具体来说,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一般原则有: 节约原则是基本原则,这里的节约并非盲目消极的限制,而是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优化施工的方案; 全面控制原则包含了全员控制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即项目工程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参与管理与控制工程成本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且要实现对项目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目标控制原则是实施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把成本计划的各项任务和措施逐一落实到位; 动态控制原则是指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灵活应变的动态控制过程,要经常性的比较相关的数据,分析偏差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那些偶发性因素,尤其是影响重大,成本预测存在偏差,无法预见或具有其他特殊影响的偶发性因素。这些虽说是偶然性的因素,但有可能影响到工程成本开支,工程项目的进程,人员工资等,因此,必须受到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重视。 3.3 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控制。比如说从制度上来控制工程成本: 分清管理层次,明确考核指标; 适时考核,奖罚到位。可以从组织措施上来控制工程成本: 要明确工程项目各部门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各自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可以从技术措施上进行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可以从经济措施上控制工程成本,这主要是对人工费和设备材料费的控制。 4.结束语 电信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通信工程,其项目成本管理将会对电信的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人工费和间管费等的总耗费之和。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和协调,以期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工程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成本管理就是想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有效使用资金、提高管理水平和实现成本控制最优化的目标,其具体涵盖的内容很宽泛,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贯穿于通信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有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电子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成本,但服务质量却能得到保证。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措施 摘要:电子通信工程里面的接地技术是影响到设备抗干扰性能和干扰性能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通信工程;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 一、接地的定义 调配电子设备的时候,可以发现,稍稍的调整连接下地线的接地点或者连接方式,就可以很好的改善一些干扰项。在这里,需要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地线。电子通信设备的地线内部并没有电压,是等电位,不会有电流从中流过。但是,信号源在回流的时候,有一个必经的地方,那就是地线,也就是说目标的实现要求状态一定是理想化的。观察客观具体的情况,理解地线,其为一个较低的阻抗路径,这一路径是针对信号电流而言的,在信号电流回流到信号源的时候,经过的低阻抗路径就是地线。阻抗是地线中必然存在的现象,点位的不同会出现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出现了错误的接地方式,明显偏差就会出现在地线电位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路就很难实现常规运转。总而言之,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必须用一切具体可行的方法保障地线中等电位。 二、各种不同的接地抗干扰方式 (一)减少地线自身的阻抗 地线阻抗通常包括了两个组成部分,那就是电感和电阻,如果正常的话,在低频电路中,电阻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流电的环境下,地线电阻的公式是:RDC=ρS/A。ρ代表导体电阻率,S代表电流在导体中所通过的长度,A代表地线中横截面积。按照这一公式,可以知道,在长度方面,如果材料与地线是一致的,扩大地线的横截面的面积的话,地线电阻就可以被有效地降低。在交流电的环境下,因为趋肤效应的存在,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如果将导体的横截面实际减小的话,电阻就会被增加。这种状态下,电阻阻值是:RAC=0.076γ∫1/2RDC,γ代表导线半径,∫代表导线所经过的电流频率。对上面两公式进行合并计算,可以有如下收获,增加导线横截面,导线电阻可被很有效的降低。 电感为高频电路的主导。电感值受制于地线本身的长度,如果导线为圆截面,其电感值求取的具体公式可以表达为:L=0.2S[(4.5/d)-1],片状导体公式是:L=0.2S[(2S/W)+0.5+0.2S/W],在以上两个公式中,d代表圆导线直径,S代表导线长度,W代表片状导线宽度。借助于上述公式,有如下收获,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电感值使用圆截面传导出的要大于片状导线传导出的,可以这样说,在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因为圆截面导线要比片状导线大,所以片状导线传导出的电感值就比较小,也就是说高频下,电阻值与片状导线表面积这两个数量关系为反比例。 (二)尽量减少电路系统下的地环路和地环路产生的干扰 上文描述的多点接地,虽然可以有效降低阻抗,但是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地环路的出现。另外,因为很多电容分布在电路元器件和接地平面间,这样电流在流经分布电容的情况下,很可能接地回路会出现。详习内容看下图一所示。 图一:接地回路电流 分析上图知晓,地线电流通过的时候,电压就会在地线产生,如果交变电本身具有很强的磁场,地环路因为自身的结构特点就会受到电磁感应定律的影响,也就是回路中会有感应电压产生,如果磁场达特定强度,回路面积的增大就会使得感应电压被加强。全台设备或者对应电路的电磁之兼容的性能将会受到明显的威胁。为了有效的降低地环路的干扰,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和共模扼流圈抑制或者切断地路中的电流,如果电路为低频,还可以借助于平衡电路这种作业模式。另外,因为接地点数量、接地点位置会对地环路干扰产生较大的影响,故而,进行接地设计的情况下,需要认真选择接地点。图二详细的揭示了如何连接放大器和电路信号源。 图二:连接放大器和信号源 分析上图可以知道,A表示的为信号源的接地点,B表示为放大器的接地点,假设二者之间的电压为UAB,用R2表示连接信号源的电阻,R3表示负载导线的电阻。使用公式进行具体的计算,将大地和信号源进行有效隔离,就可以很好的消除地环路结构,还可以使负载避免受到地电位差的较大影响,如果电路为低频,这种方法尤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电子通信设备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为设计接地,这对于良好产品性能的实现和使用,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需要给予认真的对待,作为设计者,一定要认真对待,保证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可靠运转。
浅谈防爆电机系统设计:高压防爆电机结构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H级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绝缘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定子线圈主绝缘,采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时,严重影响定子线圈的常态和热态介损,会缩短线圈绝缘的电热老化寿命,故应采用新型H级云母带或其他H级云母带。 关键词:防爆高压电机绝缘结构 H级高压三相异步防爆电动机以其耐热性好、电机使用寿命长和运行可靠而逐步得到用户的青睐。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80年代末已开始应用H级6kV及以上的高压电机,而在我国低压H级电机应用较早,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开始应用3kV电机,大多用在机车牵引上。制约H级高压(6kV及以上)三相异步电动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难以找到既满足耐热要求又满足线圈电气性能(主要是介损指标)的主绝缘材料。 我公司对H级6kV高压防爆电机绝缘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功地生产10余台电机,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1H级3kV及以下电机绝缘结构简介 目前,H级3kV及以下电机在国内已稳定地批量生产,其绝缘结构按电压等级可分为两类:一是千伏级低压散绕或成型类;二是3kV级成型类。前者使用的绝缘材料主要是:散绕类线圈用聚酯亚胺漆包线(QZY-1/180或QZY-2/180)或聚酯严胺/聚酰胺亚胺复合漆包线(QZY/XY-1/200或QZY/XY-2/200),成型类线圈用烧结线MYFB-25/180或MYFB-30/180或SBMYFB-30/180,一般地,导线绝缘即匝间绝缘,对地绝缘(主绝缘)一般均采用NHN;后者使用的绝缘材料主要有:线圈所用的导线绝缘即匝间绝缘,使用的电磁线为烧结线SBMYFB-40/180或SBMYFB-30/180对地绝缘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补强粉云母带,采取模压工艺。上述两类绝缘结构的电机绕组浸烘均需H级浸渍漆进行绝缘处理。 按JB/T50132—1999《中型高压电机定子线圈成品产品质量分等》标准,对于3kV级定子线圈不予考虑介损指标,而对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三相异步电机进行介损指标考核。当3kV级定子线圈采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作为主绝缘时,由于不考虑介损指标,其他电气性能全部合格。事实上: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在热压固化时的化学反应是缩聚反应,在形成高分子物同时析出一些低分子副产物,这些低分子副产物有一部分夹在已固化的绝缘层内,严重影响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定子线圈的常态和热态介损。理论分析和试验均已证明:采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作为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定子线圈主绝缘时,热态介损测量值(2013%~2413%)比JB/T50132—1999《中型高压电机定子线圈成品产品质量分等》标准规定值(≤10%)高出许多,这会缩短线圈绝缘的电热老化寿命。 2H级6kV电机绝缘结构的探讨 综上所述,H级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定子线圈主绝缘,不能采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寻找另一种H级云母带,且在热压固化时没有一些低分子副产物析出,是确定H级6kV及以上电机绝缘结构的关键。 2.1H级云母带的选型 为了找到满足H级6kV及以上电机绝缘各项性能合格的云母带,我们与国内有关绝缘材料厂协商,确定研制新结构H级云母带。参照JB/T6488.3—1992标准中的5440-1云母带性能,提出了技术条件,其主要性能与要求见表1。 对于该云母带,入厂进行了抽样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在表1规定范围内。 2.2H级绝缘线圈样棒的制作与测试结果 利用新型H级云母带制作的3个样棒,主绝缘厚度单边为118mm,半迭包0114×25的H级云母带9~10层,采取模压工艺。工艺参数为:180~200℃预热4~6min,然后加压压到规定尺寸,保温保压1h后卸模。线圈样棒测试结果见表2。 从试样制作和表2测试数据看,新型H级云母带工艺性较好,制定的热压工艺参数合理,线圈样棒各项电气性能指标按JB/T50132—1999考核,其常态介损、击穿电压、瞬时击穿场强达到优等品。热态介损优于一等品,接近优等品。 2.3匝间绝缘的确定 对于6kV电机,为了减少线圈绝缘制造工序,一般导线绝缘即匝间绝缘。我们与电磁线厂联系,为我们研制了SBMYFB-40/180、SBMYFEB-50/180两种H级绝缘的电磁线,通过改变电磁线的绝缘结构和加工工艺,两种电磁线的各项电气性能指标优于传统的双玻丝包薄膜绕包扁铜线SBEMB-50/155,特别是弯曲后击穿电压(与双玻丝薄膜绕包扁铜线相比)能提高20%左右,电磁线的4ɑ、4b弯曲后击穿电压≥515kV,大大提高了电机匝间绝缘的可靠性。 3结论 H级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定子线圈主绝缘最好不采用有机硅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或环氧二苯醚玻璃布补强粉云母带,应采用新型H级云母带或其他H级云母带。 新型H级云母带作为6kV电机主绝缘时,其各项电气性能指标按JB/T50132—1999考核,其常态介损、热态介损、击穿电压、瞬时击穿场强可达到优等品标准。 所制定的H级6kV高压防爆电机绝缘结构合理,满足性能和使用要求。 建议尽快制订《H级绝缘定子线圈成品产品质量分等规定》,以指导H级电机的生产。 浅谈防爆电机系统设计:防爆电机修理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防爆电机行业的现状,对行业的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加快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开发机电一体化、专用特殊型以及环保节能型产品,并提高工艺及制造水平的行业发展重点,最后,提出了防爆电机修理及结构优化设计的相应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防爆电机;结构优化;现状分析 目前,防爆电机行业全国共有生产制造企业近 100家,绝大多数企业不仅生产防爆电机,同时还生产其他电机产品。其中,防爆电机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有近44家。2014年,防爆电机行业72个主导企业完成防爆电机产量近600万kW,全行业销售产值近162亿元,实现利润11.2亿元。从整体上看,行业整体效益呈上升趋势,全行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产量利润等都在逐年递增。但防爆电机产品在国内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防爆电机行业竞争仍十分激烈。 一、防爆电机发展趋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微电子为主导的多种新兴技术与精密机械融合的综合性高技术。与防爆电机密切相关,需求量较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变频调速防爆电机。变频调速防爆电机大量用于使用在危险场所的风机、泵类、压缩机、破碎机、纺织机及工矿电动车辆等需要电动机调速的各种设备。采用这种技术调速可获得 20 以上的节电效益,还可以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除此之外,防爆电机已经广泛地应用热敏元件来控制监视电机的温升,控制着水冷电机的水温。国外防爆电机制造厂,充分吸收普通电机的先进的制造工艺,在铸造、冲压、金加工、绝缘处理等各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确保加工质量。在生产中较多地采用自动检测技术,保证零部件的质量。根据环保指标要求,设计开发高效节能产品现代防爆电机几乎都是节能产品。美国从节省能源出发,强调电机提高效率,发展超高效率电机,把节约电能列入国家的法规。不仅如此,以环保指标作为开发新产品的要求,大力降低噪声。节能和环保将成为防爆电机行业的主流。 二、防爆电机中机械部件的修理 (一)电机风扇与风扇罩的修理 防爆电机的外风扇,由于长期不停歇的工作,经常会出现故障,需要及时进行修理。在修理时要注意风扇与挡板之间的距离。把握好距离,以免受到伤害。紧固件与风扇罩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少于1mm,因为一旦小于 1mm 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碰撞和摩擦情况,非常容易出现火花,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对外风扇进行更换时需要注意铝合金风扇中镁的含量,一般是在6%以下,如果想把它更换为塑料风扇的话,就要选取经过防爆检测的配件安装。所有安装配件都要满足防爆标准要求。这样做是为了整体电机安全考虑。 (二)防爆电机隔爆壳体修理 防爆电机壳体出现一些细小裂纹,要及时用之前相同材料的零件进行更换。在防爆电机外壳上发现一些缺陷,就要按照防爆电机的相关行业规范拿到工厂进行返修。防爆电机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部件及人身安全,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行规进行修理。在对防爆电机外表面进行覆盖时,还要考虑到可能对电机表面的温度产生影响。 (三)防爆电机接线盒的修理 防爆电机的接线盒内出现了端子损坏的问题,就要按照其行业规范,选用相同材料的零件进行替换。目前防爆电机型号非常多,即使是同一地区,所使用的防爆电机型号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在更换配件时,一定要注意型号,不要用别的防爆电机型号配件来更换。防爆电机所有元件一旦出现问题,都要用与之相同的配件进行更换。需要注意的是,在防爆电机引入装置修理后,不要改变引入方法,要将原有的引入方法进行保存。还要强调防爆电机的元件更换要符合其行业的规范。如果防爆电机铸铝的鼠笼转子出现了故障,就要根据防爆电机的相关规定规范更换与之相同的元部件。通过检查防爆电机会发现,有一些防爆电机的转子笼是焊接上去的,这种情况就要将防爆电机进行返厂维修。 三、防爆电机结构及优化分析 (一)防爆电机转轴密封结构 电机转轴贯通处的密封设计是该电机防护等级达到IP65的关键点。通常对该密封的设计都是采用迷宫回路的结构,使用迷宫环与外壳形成曲折通道,在轴向上保持0.5mm的间隙,径向上保持0.2mm的间隙,使粉尘难于沿该通路进入电机内部。但是,该种结构由于加工困难,装配精度要求高,对于小电机轴向无定位时,轴向间隙很难得到保证。容易产生迷宫环与电机端盖相擦的故障,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此提出了一种新型密封设计。本设计采用轴面油封与骨架型油封的组合来解决IP65所规定的防护要求,利用轴面油封的旋转特性及骨架油封的静止特性,分别与端盖及轴构成一个2级迷宫结构,可有效的保证电机在旋转与静止状态都可以满足IP65的要求。轴面油封内圈与转轴通过过盈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和粉尘通过轴进入电机,外圈与端盖小间隙配合,内衬橡胶圈静止时与端盖内端面接触,可以把大部分水及粉尘挡在电机之外。骨架油封外圈与端盖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圆油封唇口与转轴抱紧,这样有效地防止液体与粉尘进入电机内部。通过两道密封的组合能较好地满足IP65的要求,且此种设计对加工及装配的要求不高,对轴的窜动要求也不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二)防爆电机的结构改进设计 在使用防爆电机时发现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出现得特别突然,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结构不合理。以防爆电机接线盒为例,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结构方案。防爆电机的接线盒是整个电机发生故障次数最多的部件之一,一般情况下,接线盒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机过热造成的,如果这时工作人员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也没有及时予以处理,最终结果就有可能出现接线盒内崩烧。在对防爆电机接线盒进行结构设计时,可适当增加接线柱与接线盒的内腔空隙,运用这种办法,确保电缆的芯线压接,能够很好防止接线盒出现过热情况。 四、结束语 随着原材料价格与防爆电机行业的不断上涨,防爆电机的修理与设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中,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创新,以满足防爆电机的安全。 浅谈防爆电机系统设计:工业厂房项目工程设置油式发电机建筑物防火\防爆措施的几点体会 摘要:工业厂房项目中柴油发电机应用广泛,由于油式发电机房自身特点,出现火灾种类较多,起火原因复杂,如果防火、防爆、通风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重大损害,国家规范对于其灭火系统的选择也没有统一规定。本文通过在分析柴油发电机房的自身特点以及选址要求,以及防火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防、防爆措施。 关键词:工业厂房;油式发电机;防火;防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厂房项目在工业园区中落户,其中对发电机的防火要求也随着工业的进步而要求更高,本文就柴油发电机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几点措施进行了论述。 一、机房设计 油式发电机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发电设备,通常用作金融、工厂、医院、邮电、学校及住宅等各类建筑物的应急备用电源。目前比较普遍的油式发电机是柴油发电机。 1、柴油发电机房选址 工业厂房中发电机的选址考虑建筑经济效应,在工业厂房项目中发电机房选址时应充分注意到以下内容:考虑到应该设定在在四周有外墙的房间内,这样才能为进排风和排烟导出到室外创造条件;发电机不能设在建筑物的主入口、正立面等部位,以免排烟、排风对其造成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发电设备的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比较适宜靠近建筑物的变配电所和消防泵房,这样的话方便接线可以减少电能损耗。 2、柴油发电机房的大小及布置 首先应该根据工程中实际需用的用电量来计算出柴油机组的容量,通过查找机组样本,得出机组的大小尺寸。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根据规定,发电机100-400KW下的除柴油机端为0.7M-1M外,其他几个侧面均为1.5M。500-1500KW除柴油机端为1M-1.5M外,其他几个侧面均为1.5M-2M,这样就可能考虑机组的实际摆放了。其次考虑柴油发电机组进出风口的面积,通常机组有通风采取设置热风管道排风,进风为自然进风的方式。进风口与出风口宜分别布置在机组的两端,以免形成气流短路,影响散热效果。机房的进、出风口的面积应满足下式要求:S1≥1.5SS2≥1.8S式中:S―柴油机散热面积;S1―出风口面积;S2―进风口面积;在寒冷地区应注意进风口、排风口平时对机房温度的影响,以免机房温度过低影响机组的起动。风口与室外的连接处可设风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机组运行时能自动开启。再就是考虑排烟,排烟管应单独引出,尽量减少弯头。排烟温度在350-5500C,为防止烫伤和减少辐射热,排烟管宜进行保温处理。排烟噪声在机组总噪声中属最强烈的一种,应设消音器以减少噪音。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规定柴油发电机房布置时宜设两个甲级防火门,其中一个应满足搬运机组的需要。门应为向外开启,并采取隔声措施,发电机间与控制室、配电室之间的门和观察窗应采取防火、隔声措施,并应开向发电机间。 3、柴油发电机房周围环境 为保障工业厂房项目发电机房的安全,就要对周围的环境有所要求。特别是油式发电机房,里面储存大量燃油,遇到明火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发电机房要远离住宅和工业厂房,设置在远离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厂房。选址应该在对周围环境危险性小的地方,这样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不会造成很大的事故,减少损失。对于生产中使用或者产生可燃气体、可燃粉尘的工业建筑,要注意风向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 二、柴油发电机房灭火系统选择 1、柴油发电机房起火种类及起因 要灭火,首先要分析火灾的种类和起因,柴油发电机房火灾主要有如下几种:电气火灾:因为供电线路发生故障,短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火灾从而导致电器设备着火。可燃液体(柴油)火灾:输油管线、容器及其他设备泄漏时遭到破坏,油类液体流淌出来从而接触到高温烟气或遇到明火而燃烧;或者电气火灾引燃柴油发电机泄漏的油类而燃烧;或者柴油机工作时引燃烟道内残油,继而火焰沿烟道排油、排水口窜入地下室(或地面),引燃地面浮油。固体表面火灾:柴油发电机房的固体表面火灾主要是由于前两种火灾发生时引燃柴油发电机房内可燃固体所致。针对柴油发电机房的上述3种火灾,逐一分析设计中常见的各消防系统。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根据柴油发电机房的火灾种类和起因,湿式系统不适于扑救柴油火灾,不应作为首选灭火系统。细水雾(超细水雾)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虽然适于扑救柴油发电机火灾,但其建设和维护费用远高于水喷雾灭火系统,只有当柴油发电机房附近现有这些灭火系统时,才适宜将其作为首选灭火系统。 水喷雾灭火系统是由湿式系统派生出来的一种自动灭火系统。它的灭火机理主要为:冷却作用、窒息作用、乳化作用和电绝缘性能。水喷雾灭火系统的这四个灭火机理正好应对柴油发电机房的三种火灾,尤其是其乳化作用,对扑灭液体表面火灾更加有利.另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可从建筑内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接出,其供水设施是现成的,只需要在柴油发电机房布置水喷雾喷头即可,经济方便。 3、洁净气体灭火系统 通常柴油发电机房采用的气体灭火系统为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与其他气体灭火系统相比,七氟丙烷的设计灭火浓度小,并采用低压存储,对储气瓶、管网、喷嘴以及周围环境、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建设和维护费用最低。另外,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在窒息、冷却作用的同时伴有化学抑制作用,可以增强灭火效果。所以,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中,应首选七氟丙烷作为灭火介质,扑救柴油发电机房火灾。七氟丙烷喷放后全部气化,具有无色、无味、不污染、不导电、不损害机械及电气设备等特点。它灭火速度快,灭火效果好,对扑灭柴油发电机房的几种火灾都非常有效。但相对于水喷雾灭火系统,其投资较高。有些项目之所以舍弃低投资水喷雾灭火系统,采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主要有一下三种情形。当柴油发电机房发生火灾,如不能迅速恢复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政治上造成很大影响时,应优先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三、柴油发电机房防爆措施 1、设置防火墙、门、窗 防爆门大多是特殊钢材制成的,其连接部件和垫圈要采用摩擦不发火的材料,门扇周边要粘贴橡胶板,防止碰撞产生火花。防爆门斗的内部要有存在一定的空间,这样在打开的时候,可以降低进入门斗内可燃气体的浓度,两门的要在不同的位置上布置,两者之间的距离要在大于200米。根据不同工业建筑的构造形式,防火墙的种类有:有与屋脊方向垂直的横向防火墙、与屋脊方向平行的纵向防火墙、内墙防火墙、外墙防火墙、独立防火墙等。外防火墙是相邻两幢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足而设置的无门窗洞的外墙或两幢建筑物之间的室外独立防火墙;内防火墙是把厂房或库房划分成防火单元,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在建筑物内的蔓延扩展。已采取防火分割的相邻区域如需要互相通行时,可在中间设置防火门。防火门的种类有:根据开启方式的不同有平开门、卷帘门;根据燃烧性能的不同有非燃烧体防火门、难燃烧体防火门等。 2、燃油的存放 机房内设置储油间,其总储存量不应超过8h的燃油量、不大于1立方,并应在储油间放置5CM的干沙。储油间加油管宜引至室外合适的位置,方便加油。储油间灯具及开关采用防爆型,油箱应有透气阀。 四、通风措施 通常电站机房降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风冷,即利用室外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风机送风至机房降低温度,其优点是系统简单、成本较低,缺点是暴露征候明显,伪装效果差。另一种是水冷,即利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或地表水,通过空气表面冷却器降低机房温度,其优点是冷却效果好、安全性好,缺点是增加冷却水库,投资成本增加。对于己建的地下人防工程电站扩容改造,机房空气降温无论采用风冷还是水冷,都存在因电站部分进排风及排烟管道暗敷在钢筋混凝土内或被复层外,更换大直径通风管道难度大、成本高,而仅利用现有通风管道通风时阻力远远超出规定值的实际困难。通过反复论证,设计了机械通风与吊挂空调机组相结合的机房空气综合降温冷却方法,工程进风量包括柴油发电机组燃烧空气量和冷却机房空气温度用风量两部分,改造后,在保证柴油发电机组燃烧空气量和进风管道阻力不超规定值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进风量,增加通风带走热量,以减少冷却水用量。柴油机组排烟管加设增压风机柴油机燃烧空气均直接从机房吸入,吸气系统的阻力满足规范“吸气系统的阻力不应大于1000Pa”的要求进风系统要保持通畅。 结束语 工业厂房中的柴油发电机房的消防技术在整体消防技术中占有重要作用,提升工业内部柴油发电机房的消防技术对于整个的消防技术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作用和提升之下,整个消防技术都将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在柴油发电机房消防技术中,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在柴油发电机房消防技术中,采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出发,分析了工业厂房项目中内部柴油发电机房的消防技术。 浅谈防爆电机系统设计:中小型防爆电机的噪声控制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小型防爆电机的噪声控制,文中主要分析了中小型防爆电机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降低防爆电机噪声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防爆电机 噪声控制 措施 一 防爆电机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 一) 机械噪声。因为电动机工作会有轴承噪声发生、电机转子振动时也会产生噪声、电刷同换向器摩擦接触发出噪声以及轴承振动导致端盖振动引起的噪声都叫做机械噪声。根据现在实际中生产制造情况来说,当噪声在中小型的防爆电动机发出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轴承噪声,于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探讨了电动机轴承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1. 轴承润滑不足。轴承正常运行,使噪声得到避免或降低的基本条件就是润滑。如果润滑条件良好,润滑膜可以隔开轴承中不同部件发生的摩擦,在该润滑膜的作用下,能够使得电机部件的摩擦和振动显著降低。如果缺乏润滑脂,也就会使润滑膜厚度降低,从而使刚性碰撞代替了部件间的摩擦,也就会使异常噪声在轴承中出现。然而如果润滑脂非常稠,又会使部件之间的摩擦旋转阻力增加,从而加剧摩擦,使得部件之间的接触面损伤,使润滑膜损坏,于是也会使异常的噪声在轴承中出现。 2. 轴承质量。根据我国电机轴承生产情况来说,轴承本身质量有缺陷是造成轴承噪声的主要原因。繁多的国内的轴承生产制造商,以及有差异的硬件环境,使得其无法保证轴承的质量。比如说精度不够的轴承钢球生产制造、有划痕或者碰伤的轴承表面、以及精度不够的沟道的制造和定位、或者轴承游隙等因素都会使轴承的品质受到影响,这也就产生了轴承噪声。 ( 二) 通风噪声。 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型的防爆电机产生通风噪声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风扇和风道噪声。在电动机正在平稳运行的时候,因为高速旋转的风扇,使得扇叶压力下的空气质点有强烈的气流冲击产生,在截面突变部分通过了强烈的气流时,改变气流质点,使得气流的速度和方向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也就使摩擦气流出现、同时有涡流和强烈的振荡现象,由于这种作用,使得磨擦,涡流以及风道噪声产生,这三种通常被总称为通风噪声。 二 降低防爆电机噪声的主要措施 ( 一) 轴承噪声的控制方法。 1. 使轴承采购质量得到保证。影响轴承机械噪声的就是轴承本身的生产精度,在选用轴承时,被选用的应当是电机专用轴承,这样能使防爆电机具有优秀的降噪能力得到保证,所以在选择和电机噪声有直接关系的轴承部件时,在保障质量审查工作应当认真细致。在轴承部件进行验收时,开展验收工作时遵照的相关要求应当是GB30777《滚动轴承技术条件》和 Q / Z2―79《电机用单列向心球轴承振动技术条件》。 2. 装配分拆电机轴承时。绝不能直接使用锤子敲击在电机轴承的装配和分拆中,以防时套圈变形; 应该认真细致的清理油路。轴承装配工作完成以后必须使润滑得到保证,使端盖得到及时装配,并且使轴承内部不进入灰尘,于是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在分拆时受力的是内套圈,在外套圈必须受力的特殊情况中,在分拆时应进行外圈旋转,使得滚道不产生压痕。 ( 二) 降低通风噪声的主要措施 对中小型防爆电动机的实际设计工作进行结合,控制电机的通风噪声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 1) 在 2P、4P 电动机中,有非常强烈的在电动机噪声时,在温度被电动机的温升允许时,应当使风扇的外径和扇叶降低,或者把进风量减少。在观察设计模拟情况时,有效降低通风噪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 2)在风扇设计时,选择如轴流风扇一般的流线型设计。 ( 3) 风道设计中为了避免气流突然变化和急剧转向,也应该尽量采用流线型。比如在设计时可以在机座,进风端通风口采用45°倒角,另外可以也可以把倒角采用在风扇叶片进风端。 ( 4)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消声器或隔音罩的加装,这样的部件可以使通风噪声有效降低。在一些进口的高效率电动机中,常见的实际设计和装配,就是低噪声风罩等方式的选用,有数据显示通风噪声可以降低 到3 ~5dB( A) 。 三 结语 总的来说,要控制好中小型防爆电机的噪声,应当对电机产生噪声的机理进行造就分析,由此把控制工作开展的具有针对性,而且如果想要使我国中小型防爆电机的噪声控制能力进行进一步提高,还要依靠许多技术与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 浅谈防爆电机系统设计:井下蓄电池电机车防爆插销的改造 【摘 要】 井下蓄电池电机车在煤矿生产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矿井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必须加强防爆蓄电池电机车的日常管理、使用和维护,减少蓄电池机车故障的几率。本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析了蓄电池电机车防爆插销在使用中容易被烧毁的原因,提出了改造方案,经过实践证明,此改造方案切实可行,值得在煤炭行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蓄电池电机车 防爆插销 改造 煤矿运输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机电运输设备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运输设备只有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生产才有可靠保证,同时由于煤矿井下工作条件的特殊性,搞好运输设备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为此,必须同时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使运输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不断改善和提高设备完好程度,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促进企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防爆蓄电池电机车在煤矿生产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尽量避免蓄电池电机车发生故障,保证矿井生产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蓄电池电机车的管理和维护。通过现场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蓄电池式电机车是维修量较大的一种运输设备,尤其是因防爆插销发热烧毁导致故障的的概率很高,这将造成设备维护量大,既影响采掘生产,又浪费物力、人力。由于机车司机没有形成勤拉稳跑的习惯,有时违章超拉超挂,且维护意识淡薄,服务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也常造成电瓶车防爆插销易烧毁。为了保证机车正常的运行,必须对防爆插销进行改造。虽然过去对防爆插销经过改造,但仍然没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本次改造将全面改善之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原有机车防爆插销的缺点 根据我矿的实际情况,对我矿原有机车防爆插销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 (1)插销触头容量较小,表现在接触面小,接触压力低。造成防爆插销极易过热,以至烧毁。 (2)插销后部电缆连接线偏小,连接处易烧毁。防爆插销的故障,常造成蓄电池耗电量大,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大。 (3)插销正负极没有明显的标识差异,工作人员在进行充电时很容易将正负极插错,导致对蓄电池的损坏。 2 改造方案 针对防爆插销存在的以上缺陷,我矿组织机电技术员及维修人员经过现场调研探讨,提出对防爆插销进行再改造,其改造要点主要有: (1)加大防爆插销铜棒的接触面积,原铜棒Φ16mm更改为Φ25mm。有效改善了之前防爆插销因过热而被烧毁的现象。 (2)通过采用较长并且压力较大的弹簧(将原有的Φ1.5×50型弹簧改为Φ3×90型弹簧)加大插销的接触压力。降低蓄电池电机车的故障率。 (3)防爆插销的正负极采用不同的尺寸制作,并刷有明显的标识,保证正负极插销在充电时不会出现插错的现象,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4)相应加大、加长插销套筒。 3 改造后的效果 在我矿提出再改造方案后,经过4个月的试验与使用,结果证明改造效果良好。现我矿所有蓄电池电机车上均使用这次再改造后的防爆插销。我矿改造后的防爆插销使用至今,还未发生之前的烧毁现象,故障率大大降低,维护量大幅下降,维护成本大幅下降。蓄电池使用寿命较之前也提高近3个月,取得了较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此项改造我矿每年可节约成本支出2万元左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电瓶车维护加强措施 针对目前电瓶车完好率状况,我矿规定了电瓶车自领用日起使用在20天之内因超载或其他人为原因而造成电瓶车防爆插销烧毁的或其他故障,则维修费用由各电机车电瓶车所在使用队伍和机车司机承担。我们还规定机车修理班建立“设备维修记录”制度,每台电瓶车都应有检修原始记录本,检修后要做好检修范围或更换零部件的记录,内容详细具体。其次,我们要求每台检修后出车间的机车都应试车,确保运行正常,做到灯、铃俱备,撒砂装置有效,刹车灵活可靠,轴承箱、齿轮箱润滑良好,控制器、防爆插销连接器、起动电阻完好。并将一部电瓶车分成十部分进行考核,每部分占完好率的10%,我们规定机车完好率以90%为基数进行每月考核汇总,奖惩兑现,有效促进电瓶车完好率的提高。 通过强化管理,电瓶车完好率显著提高。随着吨煤成本的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生存日益困难,必须向管理要效益,降低吨煤成本已势在必行。今后矿井运输管理工作要取得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加强职能部门对运输设备的全面管理。总之,搞好运输设备管理工作。(1)领导必须重视,抓制度落实,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合理计划安排检修,全员参与管理;(2)加强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业务素质;(3)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运输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这样运输设备管理就一定能够搞好。 5 结语 我司现有9对矿井,还有1对矿井正在积极筹建中,全司电瓶车用量大,防爆插销发热烧毁较普遍,引发故障率高、维护量大、维护成本高。过去,虽经多次改造,但都没能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看似简单的改造,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好的电瓶车防爆插销易发热烧毁的技术问题。此项改造不仅保证了矿井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为矿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在煤炭行业中广泛推广使用。
统计学课程论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和思路,提出以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为重要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 1.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1.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是着眼于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统计学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与实地调研的能力,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以增强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为根本导向。 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按照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充分参与,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 1.3以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为重要方向。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体现各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如市场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的提升,财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制作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各专业的教学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 2.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形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 2.1.1理论课程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打好数理分析基础,因此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体现应用型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方向特点,选择不同的案例,以便于统计方法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 2.1.2实践课程可以根据应用型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首先,获取数据的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选题,根据选题做出详细可行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组织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在问卷设计环节要有理论指导和检查修改,在完成问卷设计后,各团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调查获取数据,这一过程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整理数据的环节,各团队成员分工,将收集的数据根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整理,结合理论课程的方法论,完成原始数据向表图的转化,这一环节用EXCEL软件来完成,在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掘软件中以前不常用的工具,将个人的经验与其他同学分享,加强对常用办公软件的认识和掌握。再次,分析数据环节,初级阶段运用基础的EXCEL完成基本数据的处理、计算和分析,如数据集中趋势和变异程度的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方差分析等,在掌握基本的计算和分析技能后,运用SPSS、SA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软件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特点,也能更好体现课程的架构,从简单的软件着手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自学摸索。最后,总结环节,根据前阶段的分析结果,团队通过PPT制作,演讲,提问答疑等环节,在多媒体环境下,可结合教学内容将反映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图表、统计数据呈现出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重视传统板书教学传统教学主要是板书与教材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统计学课堂上忽视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单纯的多媒体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更大的信息量,但是统计学中重难点部分的教学的推导过程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理解上的偏差,跟不上节奏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中注意动静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板书在推导、论证,知识结构的架构上的优势,使学生了解整体的思路和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3软件选用方式的改革。 目前,统计分析软件繁多,如EXCEL、SPSS、SAS、MATLAB等。EXCEL软件适合于统计学中的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虽然不如专门统计分析软件既功能强大,但它所提供的电子表格、数据整理、图表绘制、数据分析功能已经足以满足统计学教学的要求及学生工作实践的需要。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应该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单一考试形式,改为期末考试、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方法。 结论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系列环节的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一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还要不断的充实相应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既要具备教学的科学理念,还要不断地追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这一改革的效果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因此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的提升是改革中的另一关键因素。 作者:邓娟娟 薛红松 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手机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导致人们的生活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消费习惯等,并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与此同时,政府也意识到数据信息的经济开发价值,并在《“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统计体系就是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方案设计、任务布置、过程控制和行为监督的统计系统。”2015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也特别强调“数字两会”,让老百姓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对比感受生活的变化。可见,政府、企业乃至老百姓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所以大数据相关人才也成为社会各界争抢的对象。如何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这使得统计课程的教学不得不面临较大的改革。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即大的数据集,它不像我们过去那些数值型数据那么简单,但至今它也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通过参照多方对大数据概念的理解,作者认为大数据的概念是指在对海量数据进行传输、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获得凭直觉难以发现的有用信息,从而揭示数据隐藏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所用,它是科技,是讯号,是机会。 二、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工作者而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的考验和“本领”就是如何深度开发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统计学既从理论上又在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需要统计学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还要求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注重培养对象的统计思维的养成。因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统计思维,如静态思维、变异思维、动态思维、指数思维、推断思维、相关思维、假设思维等等。而这些统计思维对处理不确定现象、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等都有巨大的影响,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数据分析直接针对总体,而且具有复杂性和混杂性,因此,有些统计思维可能用不上,就必须摒弃掉,但也需要统计学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统计思维。 三、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在提倡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学生听和记,真正理解的内容并不多,应用则更谈不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兴趣不高,而且容易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忽略对统计相关软件的教学 统计理论和方法很重要,但要真正用统计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单凭会动笔计算相关的统计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统计相关软件从表面上只有WORD和EXCEL,而这两软件往往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的,在统计学课程中几乎不作介绍,导致不少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意识,更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机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许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基础差和实训条件不够等的限制,教师在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推断统计,而对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在课堂上涉及不多,另外目前高职可用的教材中也缺乏统计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际问题的操作时增加难度。 (三)缺乏校企合作 在我国目前国情环境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很难找到利益共同点,所以实训条件、实训项目等受到限制,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在安排该课程教学时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时所占课时比重偏低,对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并没有跨出校门,更不能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以及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和运用统计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 四、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和政府对统计工作者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从而为企业、政府的决策使用者提供正确、快速、全面的数据支撑资料。为此,作者结合十多年的统计教学经验,对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应用 统计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加之统计学课程的课时限制,所以应该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在实践中应用。因此,教学中设计并引入好的统计项目,然后从项目中的数据来源入手,着重介绍现成数据如何收集,若项目中没有现成的数据,则如何采用不同的调查组织方式开展数据的搜集活动?怎样组织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怎样开展调查活动?怎么做好调研员等知识内容就被引出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统计课程学习的兴趣;若采用抽样调查,则会涉及到样本单位数的如何确定?抽样框如何取得?如何才能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何减少抽样误差等。当然,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了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外,还是有必要引入国外比较通行的、实践证明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提高统计方法的可学性和运用性,为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故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的特殊要求、课时的安排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而且重点体现统计方法的有用性和可行性。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Excel软件的运用能力 目前在实际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认为计算机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然后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复习和运用,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作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将Excel应用软件作为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增加实训课时,提高学生的Excel基础应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课程教学中以“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同时挖掘学生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团队合作、增强沟通交流,并与就业接轨,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素质等,打破了僵化死板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开发思维能力、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思路,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思维。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其表现的各种数据信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在实践中去寻找各种异常出现的原因,而且也要求学生能对事物的关联、因果、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同时增强学生创新统计思维。为此,在开展社会与企业实践活动时,建议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再来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如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统计监测研究。因此,在学院“会-站-室”的整体框架下,在学院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在系专业共建委员会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加强与当地的统计局、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美感,感受统计的在生活中的乐趣。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下,为实现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订标准、共管过程、共评效果。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多样化,既考核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程度,也考核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在参与统计实践中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任课老师,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互评、家长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对学生的评价等。总之,统计学一门关于一切学问的学问,在大数据时代,应加强统计学基础性原理与真实的教学,凸出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让学生建立起大数据统计思维,并在统计思维的引导下,选择合适或最有效的统计方法,或通过创新统计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陈秀芬 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应用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新专业目录实施后,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原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基本构建。除规定的政治理论与德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以及体育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外,已有课程体系与教育部管理规定的课程体系相吻合,体现了统计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归属有待调整。目前“高等数学(1)”课程在公共必修平台,“高等数学(2)”则在学科必修平台,“概率论”在学科必修平台,而“应用数理统计”在专业必修平台。设置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必修平台的课程和学分较多,因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分所进行的调整。但课程归属不清,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第二,必修课中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仅包含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两门经济学类课程。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需要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数理统计理论,授予理学学位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厚基础”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无论从学科必修、还是从专业必修课程来看,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造成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重定量而不重定性的偏见,不利于凸显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应适当增加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诸如增设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为从事实际工作、展开数据分析拓宽思路,体现具体“应用”的特色。 第三,选修课应修学分比例较少,但课程面面俱到,过于宽泛,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较高,专业选修课程比例较少。从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含“高等数学(1)”)的学分为71个学分,占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73.6%,选修应修学分为25.5学分,比例为26.4%。选修比例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选修模块主要包括保险精算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非方向模块课程共计24门课程,部分课程比较近似,不能体现我校、学院的专业特色。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优化。从统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必修课来看,如果授课内容仍以全校通选课程进行的话,其授课内容就会和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如抽样、回归等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应调整为指标体系等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再如专业必修课“抽样调查”和专业选修课“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两门课程分别基于抽样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层面来介绍,授课内容会有大量的交叉,探究将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仅开设“抽样调查理论与实务”一门课程,融合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疑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 2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该目标与新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专业特点和特色并不突出。而事实上,应用统计学专业注重与我校优势学科诸如经济学、金融等的融合,注重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分析的应用统计人才。因而应注意提炼人才培养目标,显示专业特色,从而围绕专业特点和特色设置课程体系。 第二,反映专业特色,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就统计学学科而言,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不同,因而数理统计基础课程和经济统计基础课程也相对较多。由于受到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应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构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课程设置中重视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不同课程的先后衔接工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既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动手能力。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对涉及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和适当分工,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第四,重视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设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程设置中要重视对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通过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建议 为有效解决目前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归属。作为理学学位设置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的公共经济数学课程的性质不同,在课程归属理顺的基础上,给予学院相应的自主权,在总学时学分的规定下,不要作各个模块相应学分的规定。 第二,着手专业课程论证,精简统计学专业必修课程,增设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在调研其他财经类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学院应组织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凝练专业特色,提出专业应用方向,增设与应用方向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对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时俱进地设置统计发展潮流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统计学专家和学者参与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第三,集体论证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现行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一般是由授课教师独自确定,缺乏必要的论证。建议通过集体论证的方式,规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协调可能出现的交叉和重复部分,做到授课教师心中有数。 第四,聘请社会导师,探索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实务能力比较缺乏,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实际的联系不密切。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导师,将有实践经验的统计专家、高管和政府官员请进课堂,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指导。同时鼓励专职专业教师积极与社会导师交流、学习,鼓励专业导师走出书本,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紧密联系,为社会服务。当然在实际调整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中,部分课程从有到无,容易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学校、学院、系部以及每个教师的配合。 作者:胡玉琴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小议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心得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统计学课程论文: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1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效 1.1可有效解决学生数学水平对本课程的影响 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3.3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加强 统计软件是数据处理的工具,带来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便捷与高效。统计软件除了SPSS,还有SAS,LISERL,AMOS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和数据处理。有了这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学生会形成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处理与挖掘数据的意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使用不同软件处理数据,必然为其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高效的基础。综上所述,将SPSS统计软件纳入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概念中解放出来,注重原理讲解、大量的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军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统计学课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最后举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国内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的方式,此时的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统计学专业和财经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炼,是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和综合性统计学(如农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的共同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统计学原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又能够培养运用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 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同时促使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锻炼了任课教师的各种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培养。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讨论以及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阶段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案例的选择是精当的。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有掌握课堂的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还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更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延伸。 四、如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对于统计学原理课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可能采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有些内容仅使用案例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来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与设计简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对于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就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时候的案例选择仅仅是让学生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相应指标结果中去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处理还处于描述统计的范畴。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类的内容使用案例结合相关软件的方式来处理会特别适合。比如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相关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和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案例,让他们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基础知识掌握。课前知识传递部分,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录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此环节需要设置提问答疑功能,便于学生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小组讨论案例。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怎么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自由选择自身熟悉的统计软件来分析。 3.课堂案例分析分享。课堂上教师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 4.总结提升,撰写分析报告。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完整处理问题的习惯,并系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体到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类似案例进行: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过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时间的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从画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做起,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分析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显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可以做回归预测。在教师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明确。进而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如果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不显著,又应该如何处理? 综上,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而也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通过共同探讨问题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一是案例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二是要顺利的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查找资料、总结分析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杨林;孟晓然 单位:许昌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应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的设置是以市场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专业特色突出,学生入学后职业目标明确,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种职业技术职称的考试,认为公共基础课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关系不大,对其重视度不够。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案例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讲解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市场行情选择某产品进行满意度调查、市场占有率调查等;讲解时间序列分析时,可以选取某知名企业近10年产品销售额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变动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再如,物流管理专业,讲解数据整理时,可以结合某物流公司的日常业务数据,将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汇总,演示数据透视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分专业”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统计软件的介绍和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型数据,无论从事哪一工作岗位,几乎都与会与数据打交道。统计软件的出现成为人们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际工作的必备工具,统计数据收集、统计图标绘制,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关联性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都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强大支持。然而,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较差,甚至不能熟练地使用EX-CEL中的统计函数和统计图表功能,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因此,应把统计软件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上至少有1/3用于实验教学,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机房完成,每个学生操作一台计算机,这样不仅使统计学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趣味盎然,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SPSS、SAS、SYSTAT等。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用EXCEL软件即可。该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那么强大,但它的优势在于软件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EXCEL中的统计函数与统计宏软件包已基本覆盖了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完全能够满足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精心甄选符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托,一本好的教材无论是对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无疑都是一件便利的交通工具。目前,独立学院在统计学教材选取上带有功利性、机械性,往往是直接从一些大型出版社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选择。教材内容是否及时更新、知识难易程度是否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相吻合,教学案例是否反映国家时事与社会热点问题都是教材选择的参考标准。基于以上考虑,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选取时内容上应避开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到或者已经是常识的内容,如多元统计分析、指标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微观企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且这部分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已有涉及;重点介绍描述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和推断统计的基本思想。另外,现有统计学教材中普遍缺乏统计案例,即使有案例也太过于正式化、习题化、与社会热点问题脱节,具有片面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在教材选择时要严格审阅教材内容,包括知识结构、重难点讲解、统计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严把教材质量关,或者根据教学目标自行编写教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 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利用率不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旷课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靠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着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需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教学环境条件,介于此,笔者在统计学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脑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思考。独立学院教师教学水平层次化、教师年龄结构差异化特点突出,尤其是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许多青年教师都是刚一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教学经验不足,传统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会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其弊端是学生思维麻木,缺乏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启发式案例教学,可以在统计学课程讲解时以当前热门时事或趣味故事为案例。例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在学习统计数据特征测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否达到富裕的程度,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人均GDP数据,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数据作比较,找出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总量多,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即使人均GDP很高,又能否说明我国已实现“共同”富裕,不存在两极分化呢?这一点可以通过数据的离散程度来解释。又如,在介绍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时,可以引入一个小故事:某村庄被称为富裕村,一共有9户居民,号称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达10万元。走进该村庄详细调查后得知,其中一户特别富有,年收入90万元,其他几户都是穷光蛋。相信通过这则小故事,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各种比赛中计算参赛选手得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原因。启发式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参与分析讨论方式充分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形象化、生动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力。随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流行,已不再是独立学院新颖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的强大的图、文、音展示功能备受大家青睐,成为教学手段的主导。但这并不代表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同时,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假设检验时,通过多媒体将导入案例或例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后,再通过板书理清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领会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制度,把好教学质量关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起到导向作用。目前,独立学院比较适用和普遍流行的统计学考试成绩由三项构成: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互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中成绩采用随堂开卷作答,课后教师评分的方式;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从结构上完整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动态,但从内容上还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平时成绩中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增加调查报告撰写、针对某个主题学生自行查找统计资料或统计案例,学生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软件操作环节;期中考试应灵活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统计知识分析某一案例,现场打分;也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如两个星期)做准备、搞调查、撰写报告,调查报告可在学生之间传阅、互判,最后由教师评阅打分;期末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统计数据的科学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而不是理论研究。因此,试题应以考查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主,避开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或在试卷中直接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以便学生从中应用。在题型上以主观、开放式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话,也可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总之,各种考试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 作者:邵立杰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论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革新 一、现有统计学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平时成绩考核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于平时成绩在已往的考核中只占大约40%的比重,比重过低,学生只要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达到50分左右即可。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认为迟到、早退、缺课即使考勤部分全扣,只要自己期末成绩考及格,都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抄袭情况严重等问题,都是由于平时成绩比重过低造成的,平时成绩没有发挥其作为平时考核的应有功能。 2.闭卷考试比重过高 闭卷考试的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60%左右,学生对期末闭卷考试比较重视,因此在课程结束后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准备,挑灯夜读,废寝忘食,这种突击复习方式往往能够在闭卷考试中奏效,有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也能达到相当满意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过分的强调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其他方面的锻炼,如实践应用能力等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3.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 不论是期末闭卷考试还是平时的作业,都注重统计知识的理论方面,很少有涉及诸如上机实习、社会调查、课外活动等实践方面的内容,往往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创新,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闭卷考试的内容,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均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再现,即使考试成绩通过,也很难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就大大削弱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 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仍然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模块,作为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我们不能摒弃,它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知识,掌握具体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改革后的考核成绩比重做了明显的调整,改革前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改革后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具体来说,在平时考核中,传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平时考核成绩的40%,除此之外,增加了上机实习、统计调研报告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并把该部分的成绩比重提高到了平时考核成绩的60%,着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考核体系丰富了平时考核的内容,调整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 1.增加上机实习环节,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上机实习主要通过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额外接触SPSS的实习。在上机实习的设计上,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的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但应避免枯燥的操作介绍,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有关案例数据,运用EXCEL完成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及其结果的指标解释。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从课堂上学到的较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认识,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增加统计调研报告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是指学生通过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课题,进行问卷设计和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撰写出一份完整的统计调研报告。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入社会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或市场调查以及参加省级的学科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学生的作品《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大学生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成效调查分析》、《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关于杭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对杭州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等,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达到了很好的统计实践效果。 3.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参加各类统计类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校内的有“EXCEL经营决策大赛”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校外的主要有省级的“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大学生的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的选拔赛,再到省级的初赛、复赛和决赛,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因此,在平时成绩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4.改革原有的闭卷考试,充分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改革后的期末考试题型更加丰富,主要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分别占卷面总分的10%、20%、20%、40%、10%。客观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计算题考查学生统计学的基本运算能力,综合分析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核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考试内容应结合实际,强调应用,题目新颖,避免繁杂的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改革后,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取得高分,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之,通过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学生不再一昧的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多的融入社会,进行一些实践锻炼和学习,开阔了视野,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教条式讲解,而是更多地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统计学知识应用的分析,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撰写报告、数据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吴燕华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生物统计学”不同于生物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概念术语,并且这些概念术语常成对出现[1]。例如,总体和样本、变量与常数、参数与统计数、效应与互作、准确性与精确性、频率与概率、标准差与标准误、因素与水平、相关与回归、双尾检验与单尾检验、弃真错误与纳伪错误、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等。如果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含义,生搬硬套,在应用时就会出错,得出错误的结果。“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生命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数量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公式[1,2]。如反映变异性的指标有标准差和标准误,二者的含义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在正态分布中,为了计算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取值概率,通常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学习了变量标准化公式之后,接下来在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标准化、平均数差数的标准化、频率的标准化、频率差数的标准化、成对数据差数平均数的标准化等公式。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需要掌握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截距等计算公式。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软件可以直接对一些统计量进行计算,但学生们必须掌握和理解相关统计量计算的原理和具体内涵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统计软件。“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1,2]。例如,概率分布是学习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相互联系的,单因素数据资料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对多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很可能导致后面的许多内容听不懂、难理解,陷入越听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考核采用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成绩由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偏重实用性、基础性,避开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强而无实际用途的题目和偏题怪题,并且尽量减少需要进行计算的工作量,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实验课则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单纯应试模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统计学观念,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设计试验,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并能用专业知识对推断结果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作者:姜丽娜、张黛静、邵云、李春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基于SPSS的统计学课程改革 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传统统计学课程一般沿袭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统计教学模式。计算过程繁琐,手工绘制统计图表也不够精确和美观,这些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采用SPSS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不仅极大改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SPSS作为新出现的教学要素,给统计学课程的理念、目标、框架带来了不同视角。 一、基于SPSS的统计学课程框架 传统统计学课程框架是典型的学科中心课程,其特征是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组织在一起,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信息获得和记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难以达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目的。SPSS在教学上的应用,给我们改革统计学课程提供了契机。新课程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统计软件SPSS作为教学平台,以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课程理念凝炼为“略去证明、讲清原理、依托软件、突出实用”十六字方针。具体表现在:(1)理论讲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略去繁难的证明”,可分为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统计、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等模块。统计学理论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2)上机实践环节强调“依托SPSS,突出实用”,要求学生熟悉SPSS的操作基本流程:打开数据文件、确定统计程序、指定统计变量、解释统计结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教学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据分析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掌握统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性;以统计软件为依托,以专业典型数据分析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课程框架的特点不是介绍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原理,而是侧重阐述统计方法的思路与思想,并辅以大量经济与管理的实例,通过SPSS统计软件实现具体统计步骤。SPSS软件是教学平台,整合各方面因素以有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统计学课程载体的选择和实现 有人认为课程载体是:“只要它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能承载你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存在物,载体是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在它被完成后,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成就感。”选择课程载体有六个原则:承载课程教育目标;涵盖完整工作过程;涵盖后续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涵盖技术文档制作;涵盖成本核算;涵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我们认为统计学课程载体就是承载一定职业能力的任务或项目,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或项目,养成数据分析能力。课程载体的选择必须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中寻觅。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基本理论可以一样,但其课程载体必须体现不同的专业性。以会计专业统计课程为例,学习描述性统计分析时,以上市银行一些重要财务指标的会计信息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为载体。 第一步,搜集数据。学生分小组搜集20~30家上市的金融银行类股票一定时刻的股票价格、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比率、固定资产比率等财务指标。 第二步,数据录入。打开SPSS软件,进入“变量视图”,定义好变量。切换到“数据视图”中输入变量的具体取值。 第三步,确定统计程序。点击“分析”、“描述统计”、“描述”,打开“描述性”对话框。第四步,指定统计变量。将“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比率”等选入“变量”列表。单击选项按钮进入“描述:选项”对话框,如图1所示。第五步,结果解释。结合统计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可从平均股价、净利润等统计指标看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会计专业学生通过SPSS完成上述任务,加深对描述统计理论知识的认识,也与未来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体现了统计学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区别于传统模式,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由不同的任务或项目组成,用SPSS加以实现。 三、SPSS对统计学课堂学习的影响 1.产生了新的教学要素 应用SPSS软件以前,学生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数据,至多借助计算器完成计算。SPSS为统计学课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人和数据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界面”。SPSS的作用不仅仅是工具意义,它其实作为一个新的教学要素参与教学。SPSS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SPSS与统计学课程的整合营造出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此环境里,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曾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SPSS极大改善了统计学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采用SPSS平台学习统计学,可有效简化统计过程。数据输入、整理、选择统计功能、结果解释、预测、图形输出等对学生都不是难事。而且,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和动态演示功能,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坚持“做中学”的学习观,其实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学中做”的自主学习和“做中学”的自主学习。在统计学课程学习初期为“学中做”,教师“教”的比重要大一些,课程载体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广度;学习后期为“做中学”,学生“学”的比重要大一些,课程载体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 3.出现了新的问题 首先,提高统计学课程的师资水平。授课教师应该熟悉所教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适合统计课程的合适载体,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统计知识内容范围。受课程标准的限制,当前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一些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在课堂上很少涉及。 其次,需要安排上机实验课。在一些数学家看来,SPSS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改变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最后,SPSS多为英文版本,对话框、输出结果都是英文,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阻碍。学生在上课前需要预习课本中出现的专用统计学术语的英文词汇,自己汇总一些与统计有关的专业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实现双语教学,至少可以在一些主要概念上中英文互译。SPSS已深深融入统计学课程各个方面。总结SPSS对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对提高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统计学课程论文: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革新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应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涉及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传统的教学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教师讲课时首先要立足于岗位所需的相关统计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便利,收集大量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课堂内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使用的统计教材内容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和一定的抽象性,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加统计软件教学的内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要增加统计软件使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及分析处理,从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丰富书本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本内容的改革。由于受传统统计调查方式的影响,目前《统计学》的教材里,对目前运用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的设计内容介绍并不多,尽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往往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获得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年鉴、资料汇编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图书馆、资料室和电脑网络上可以方便地查阅,而收集原始资料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二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理论突现出来。 (3)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通过一次完整的统计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新晨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技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中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上个学期班级学生的成绩入手,让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成绩分布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去反映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统计学课程论文: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体会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统计学课程论文: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该文在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两种新模式,即“参与式”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形式下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及文献综述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自此“三创”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应用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计量经济学、质量管理、计量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科学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应用统计学不断地渗透到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并成为这些领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传统高等数学课程创新教育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新模式——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王红雨闫和广芬(2014年)研究了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认为综合性目标与阶梯性目标的共存、应用性技能与发展性能力的连接、复合型课堂与联盟型平台的联合应成为改进当前高校创业课程目标、完善创业课程内容、优化创业课程形态的基本策略。卢淑静(2015年)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许小花和张鸽(2012年)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王为民,2013年)。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教育。(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 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用统计学教材重理论轻应用,重技能轻创新,忽视统计工具的使用与统计案例的解析。(2)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由于非统计学专业讲授《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师大都不是学统计专业出身的,这些教师在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进修和提高。同时,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是文科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畏难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实施。(3)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统计案例少,统计软件运用不够,难以体现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特点。部分应用统计学老师对SPSS、MATLAB、EVIEWES、R等统计软件与统计工具掌握不够,运用不够。同时,集统计理论、统计案例分析和统计软件为一体的教科书也不多见。(4)应用统计学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高校的考核还停留在期末考试中的“笔试”上,没有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对学生统计素养的考查。 4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参与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在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4.1“参与式”教学改革设计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当前中外现代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得到普遍重视。应用统计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设计,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第一课堂设计上的全程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第三课堂学生的补充参与4个方面的内容。 4.1.1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组合,它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机制。学生主动参与而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从逻辑顺序来看,主体参与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主动参与的前提。传统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使得学生参与热情比较低,融入教学的程度、深度不够。因此,要树立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通过对应用统计学课程历史的介绍、对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应用统计案例解析来提高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课程的认知。 4.1.2第一课堂设计上的全程参与 课堂设计上的学生参与体现的是互动参与式教学法的要求。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与行动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从而将学生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向学习过程的主体转变,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应用统计学课程课堂设计上的参与过程,主要是指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与互动。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内讨论等。一般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课堂作业练习、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等形式体现。 4.1.3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 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要是指互动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实践课程设计以及与统计学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来实现。如统计软件实践操作大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统计案例设计大赛、创新性实验大赛等,在比赛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选题、设计方案与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利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在比赛每一个环节设计上要求学生自发主动地去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并且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以此提升学生多种途径地采集数据、多方法分析数据、多途径评价数据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使用统计学软件的能力。 4.1.4第三课堂学生的补充参与 第三课堂补充参与主要包括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其他途径的自我学习与释疑。教师可以在Blackboard平台搭建“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平台,开发视频材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游戏、案例分析、习题课和试卷库等多个学习模块。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寻求网上答疑。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课程掌握程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自发组成团队,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讨与攻关。此外,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开展讨论,而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4.2“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典型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实践为导向,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与中心地位,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实施安排,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知识构建、素质形成、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徐钊,2012年)。应用统计学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一般要遵循以项目的可操作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控制与考评等相关原则,实施流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项目实施、评价考核3个环节。 4.2.1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置、项目设计与背景讲解等。根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选择与设计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是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基础。一般而言,所选项目既要保证涵盖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首先,项目要有可行性,项目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学生要熟悉、易理解、感兴趣。其次,项目大小和难易要适当。过难、过大、过于综合的项目,将容易挫伤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而过易、过小的项目,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攻坚克难、勤于探索的精神的目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此外,项目还要有阶段性目标和适度的综合性。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控制与评估;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进行检查与反思。总之,教学准备环节中的项目设计,要注重把学生待掌握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知识结构得到拓展,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 4.2.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环节中,在第一堂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而有独立的子项目。同时,随着项目的进行,要及时对现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重组,甚至还要对参考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新编排。教学中每一个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该阶段子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也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还要有学生项目成果的展示以及对成果的最后修正环节。 4.2.3评价考核 评价考核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成果、学生研讨、总结点评、目标考核等。要保证应用统计学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必须做好评价考核这一环节。项目成果的评价更重要是学生通过对子项目成果的展示,开展自评与互评,一方面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项目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学生之间相互去寻找各自项目的优缺点。而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评价与考核不仅在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阶段进行,还应该贯穿于每个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锻炼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作者:肖攀 苏静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将移动互联网融入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案例、实践部分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为广大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统计学课程论文: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思想;统计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2012年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12年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 廖爱红 董平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探讨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企业也获得了许多发展的机遇,机遇到来的同时伴随着的也是挑战,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在建筑行业大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也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关于对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不单单是指建筑本身的施工,也涵盖了与建筑物相配套的一系列设施,比如说电气工程。在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电气工程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智能化渗透到方方面面,而建筑工程也不能落后,也应该将智能化运用其中,在智能化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不仅速度大大提高,施工技术得到改善,也是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保证。 1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 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建筑电气工程一般都是指在建筑物里的电器和一系列的相关设备,其中包涵电缆、电线、电气等一些配件;它的施工程序主要是对于整套的配电柜和它相应的控制设备的安装,以及电线、电缆的分布与安装、还有照明设施和它的配套设施,电气动力设备等的安装、试运营,看这些设备能否安全稳定的工作,以确保能够通过检验。 施工的技术同安装的质量是两点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在这些工序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的高精度,这就造成了其施工工序较为困难,而如果是使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这些工序的精准度,那么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智能化技术说白了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它主要是由GPS信息定位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精密传感技术组成,这三种技术的合成,是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变得智能的关键因素。科学的使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设备的安装质量以及进度,相应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且可以对这些设备的运行做出行之有效控制和管理,对于故障设备及时监控,及时警报,这样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2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其中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控制、故障发现及预测分析和设备优化改善这几个方面。以下就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做具体分析: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施工方式较为繁杂,自然而然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由于加入了智能化技术,就不但在方式上有所改观,而且又能有效的提升施工的质量,这都是由电气设备自动化进行管理与控制的。 对于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GPS定位技术、电脑处理技术和精密传感技术。我们第一步要对控制系统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定位,只有把GPS技术“插入”电气设备中,才能够做到定位操作,最后再由精密传感技术把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等一系列信息反馈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当中。这样一来,计算机系统就能够把GPS定位的电气设备的数据信息通过传感器来获得。在控制系统中,由设备设置相关程序执行处理的行动。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于建筑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检测的应用。当电气设备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以后,也同样需要对于故障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监测,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转,以完成工作。对于传统的故障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其步骤繁琐、方式困难、费时费力,最后也对于问题的判断也存在着较大偏差。在所有的电气设备当中,变压器和电机等这类设备于电气工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对于故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排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设备进行正常运转。但传统检测方法费力不讨好,检测结果也不甚理想,这将直接导致电气工程的质量的好坏。但是运用智能化技术之后,不仅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于故障进行排查和检测,还能够大大提高精准度。 智能化技术是如何检测和排查故障的呢?如果电气设备出现了一定的故障,它就会发出警报,并将信息传达给计算机,这个时候系统就会将出现问题的地方列为重点检测和监控的对象。再将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智能化故障系统,这样一来可以对于故障进行实时分析;如果说是变压器出现了问题,它就会马上对变压器进行监控,并且对此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保证电气工程正常运行。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对于建筑电气设备改善设计的使用。在电气智能化系统中,它主要是使用了两种技术对电气设备的运转状态进行改善和优化的,它们分别是遗传算法以及专家系统。而遗传算法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生物遗传这些规律来设计使用的。系统能够将传达过来的信息由生物进化等有关规律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漏洞,最后由专家系统来填补这些漏洞并将其改善。与此同时,会由模糊系统以及神经网络这些方式对这些设备的算法进行一定的规划总结,并将其升级改善,提高设备效率,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将智能化运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是必然的,智能化技术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而且还可以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进行有效的监控,当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并将电气设备进行升级改善,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安全可靠。这样一来,在将来的建筑工程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使用智能化技术,这样才能是我们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作者:潘毅 单位:贵州燃气热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电气论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教学平台设置全面,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以及核心课程明确的特点。 3.研究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优化师资队伍的新构想。 作者:王胜锋瞿遂春邱爱兵单位: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探讨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文章通过对“北方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质量、创新性、以及如何构建联合毕业设计平台及团队建设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关于新时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为例,通过增强团队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明确职责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对本校其他专业教学团队和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复合型;教学团队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以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始终是“质量工程”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牢固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1]。借助“质量工程”这个发展机遇和载体,各个高校积极开展各个学科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但在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这是目前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智能建筑刚刚兴起。中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设置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还专门招收培养“智能建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2004年,同济大学、长安大学、湘潭大学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并陆续开始招生。2005年,教育部批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层次开始招生。2005年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2012年9月,在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划归为土木类专业。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结合自身定位和专业优势,于2007年积极申报并最终获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是当时河南省最早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专业创办以来,积极倡导“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理念。目前我校已有5届毕业生,毕业生到建筑设计院所就业的占到60%以上,取得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双高的就业成果,为我校2015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做出积极贡献。但随着近年来专业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新近青年教师持续增加,教学团队存在着教学组织功能被忽视、教研教改活动弱化、青年教师培养滞后、教师教学共同体缺失等诸多问题[2]。因此,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持续发展的国内领先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建电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二、团队建设的理念、目标和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近年来借助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电教学团队从2008年专业创办至今,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理念、目标和思路,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能促进该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首先,将“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依托,密切联系行业和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创新和能力培养”作为团队先进的建设理念。其次,将团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强化应用、全面发展”且适合工程设计与施工、科研开发、运行管理、实验分析等行业和相关领域所需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创建所在专业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内领先的复合型建电教学团队。最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始终以满足建筑行业和社会人才需要求为导向,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展特色课程群、特色教材和教学团队三位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赢,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节,建立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对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工程化教育问题,真正使学生做到“学有所专,专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新”[3]。 三、团队的基本情况 目前,建电教学团队的实际建设单位是我校建筑环境工程学院(2014年院系调整后的新建院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其前身是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从专业创办之初的5人,历经8年多的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专兼职近30人,团队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其中,以专业特色为主线,重点开展与相关专业的协同发展和建设,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工程技能强、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由专职教师、客座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等组成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团队建设的实际做法 1.周密、高效的教学组织。新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专业教学团队作为高校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其教学职能直接影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组织又是保障教学建设与运行的根本[4]。 在日常教学的运行管理中,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基础职能和保障作用的同时,不断激发教学团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在具体建设和实践中,周密、高效的教学组织贯穿始终:一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认真落实和执行各学期的教学任务,确保万无一失。二是积极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能力培养,实现从“教师教,学生学”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考核方法由书面考方式改为课程答辩和实操性考核[5]。三是严格按照《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规范》等文件要求和规定,积极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优秀,无教学事故发生。四是通过院系两级自查、定期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加强各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科学、全面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伴随建筑产业化与智能化进程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从2008年创办至今,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优势,通过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愈加鲜明,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中,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实际,从2009年开始率先施行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针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2013年,获批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下,开始首次招生硕士研究生。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每年的专业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在“2013―2014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二名。此外,始终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实际需求,通过定期举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业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家举办专业讲座,扩大学生视野。目前已经举办了18期,内容涵盖专业技术交流、行业发展展望、求职与就业等。 3.系统、完善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依据专指委专业指导规范和课程设置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注重专业基础学习、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完善、课程设置(课程前移、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外聘教师授课及指导毕业设计)的优化以及核心课程群(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划分,建立符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走访调研、举办学科专业发展研讨会以及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专家讲座等途径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当前科技发展,利用F代化教育手段,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课程建设、开发与应用;选用和出版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主编包括《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多部高质量教材。此外,积极开展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反映良好。 4.务实、创新的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紧紧围绕团队建设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制订科学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案。一是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已分别与郑州市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院等十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行业背景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二是积极开展校际间合作,通过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加强我校与其他兄弟高校师生间的交流,对于拓展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提升工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通过课程群优化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等手段,改革实验内容、训练方式和评价指标,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组建国内领先的专业实验室,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专业实验设备,并自制了一批符合工程实际、操作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智能化实验装置,通过校级和省级鉴定多项,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三等奖,积极开展和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竞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多项,专业教师多次获得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一、二、三等奖。 5.综合、深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6]。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近年来,建电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并依托各级教改项目,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并努力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此外,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开展同行评议并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和相关课程培训,及时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学改革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条件,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奠定基础。 6.合理、均衡的教师教学发展。建电教学团队自成立以来,不断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积极发挥教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彰显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队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党支部、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也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标兵、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和安排教学任务,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此外,通过试讲、助课、竞赛等形式,严把新近青年教师的教学关,对其实施分类教学指导,推进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另外,有计划地定期安排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和相关单位进行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和核心课程教学能力,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和教学建设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近几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团队的教学组织功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团队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使之成为理念先进、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且能引领和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改革建设的专业典范,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用日益广泛,且在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智能化控制管理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结合,可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及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控制管理;自动化水平;控制水平 如今的世界是信息科技快速l展的世界,我国同样也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时代。在建筑行业中不断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开始充分应用在自动化控制、故障检测分析、收集电气信息、优化设计电气设备等方面。且因电气工程建设的步骤有安装设备、铺设线缆及线路、安装电气配件等,这些环节的进行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但当建筑电气工程开始与智能化技术融合互助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减轻了,且工作时的操作更精准了,工作的效率也被提高了,同时还有效地将施工成本减少,并与施工人员配合建设出质量良好电气工程。而智能化技术也称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GPS、科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而得,可根据电气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加入其他技术手段。下文主要对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介绍,并对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 1.1 关于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的领域中出现了一类典型的工程,即建筑电气工程。该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因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就建筑角度而言,电缆、电线的铺设与安装是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工序。建筑的电气工程由多个复杂的工序构成,其中包括发电机组、变压器、避雷设施、电源及备用电源的安装、开关插座接地装置与母线安装、配偶电气设备安置与控制装置安装、线路绝缘性能测试、照明装置与动力装置安装、电气工程审核验收等。同时,电气工程本与电力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对施工及安全的要求均比较复杂,为将安装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有效减少,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应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2 关于智能化技术 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能够发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含着多种学科内容,例如控制学。从字面的理解来看,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是借助一定技术手段的实施,完成人工智能的机器操作目标,并且解决一些人力不能完成的问题。在较长时间的实践应用中,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各个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电气工程领域,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较好的自动化控制,经过了较长时间实践,应用了多方面的电气工程内容,才得出了较强的实用性结论。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术语属于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所以自动化控制工作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否则将影响智能化技术的作用发挥。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实践应用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较好地改善了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降低了工作成本,减轻了工作压力,实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 2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2.1 关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 通过建筑物内部分散安装的远程处理机及中央处理设备等可实现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系统的构建,通信、信息交换则可通过总线桥实现,其中包括的三种设备分别为系统设备、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以智能化设备的结构方式为依据可分为远程处理机、中央处理设备、总线桥、控制键和测量元件,其中远程处理机可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等;中央处理设备是由中央电脑、显示屏、打印机、操作键盘及数字化仪组成的;而用于二级控制系统通信的处理器则为总线桥,该处理器的通信线路共有8条,每一条线路均可以用于连接至少30个区域的控制器;控制键主要由二通阀、三通阀及继电器组成;测量元件的种类大有不同,因此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2 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2.1 施工设计的优化。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的施工设计优化领域中,智能化技术也是极具优势的,专家系统及遗传算法在智能化技术的领域中是十分关键的,科学合理地应用上述技术,可将设备运算处理数据的效率及速度有效提升,并且能极大地促进设备系统的优化升级。其中专家系统可对设备的隐患及缺陷做出专业的科学论证及分析,保证电气线路的运行正常且稳定。而遗传算法则属于一种计算机模型,生物进化的规律主要是通过大自然生化过程反应所总结出的达尔文生物净化原理和遗传机理科学进行归纳的,在进行实际运算的过程中可用该规律搜索,且还可改进并优化系统中存在的弊端。在优化升级相关的设备的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人员常会综合使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此外,还有两种方法能将设备的运算速率提高,即神经网络中将计算机中间算法进行升级、模糊理论的物理学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将设备升级的过程及质量进行极大优化,而且还将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质量有效提高。 2.2.2 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系统与保护系统是以往主要用来应对建筑电气工程中出现的故障和意外,可对系统起到强化作用,增强系统自身的保护功能,因此可将各类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降低。自动控制、保护系统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若想对电气设备中的线路、设备以及装置配件的运行情况全面的监控,可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精准的定位,后再利用传感技术运行的情况发送至控制中心,监测后的数据变化可用来对电气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判断,以便发现故障时可尽快获得消息。电机设备、电磁场、电路等所反馈的数据智能化技术均可用来判断该实施的哪种控制措施,使控制效率得以提高,自动化控制可将故障发生的几率有效降低。 2.2.3 电气设备故障的检测。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中常会有电气设备故障的情况发生,在传统施工模式下故障是不易发现的,不仅对施工进度与精度造成影响,而且很难对故障进行排查,使施工难度加大。可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全面保护与监控电气系统,该系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会迅速进行报警,并且可对发生故障的部位、性质以及严重的程度做出判断,极大地节省了抢修的时间。在之后的应用之中,还可重点监控故障发生率较高的领域,并且还可传输所收集的故障数据到智能分析系统进行分析与判断,最后可通过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智能化技术找到最佳的解决故障的 方案。 3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的设计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的需求,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导致能源日益枯竭,因此,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节能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们的主要任务。建筑领域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的消耗量极大,所以建筑电气在节能工作中是非常受关注的内容。电气节能虽然与电气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联系,但节能的重c仍是各个阶段中的设计阶段,在节能工作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想对建筑电气工程开展节能工作,需要对设计阶段进行整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可利用当前的节能产品,使节能效果更优。能源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却又互相牵制的关系,若想经济得到发展,就要以消耗能源作为前提,但只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应用,使能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若对能源无节制的进行消耗,则会出现能源衰竭的现象,使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因此采用智能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实时对建筑中的现场控制器,如配电、中央空调、照明、排水及电梯等系统进行监控和合理地利用资源、合理地运用设备。利用电气智能设计,不仅使能源得到节约,而且还使当前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地提高。同时尽量选择合理且效率高的设施进行施工,使能源的节约得以实现,既保护了自然,又促进了科技发展。 4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智能化技术的优点居多,但为了避免过分追求先进技术而出现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对一些问题十分注意。高效且实用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计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理念,首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后循序渐进将各项功能逐渐实现。在对设计、管理难度较高的建筑进行施工时,要从方案设计探讨其的局限性、功能、缺陷及性能等,要在追求创新、功能等方面的同时兼顾质量。此外,还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若设计出过于高端的方案,也会使施工的难度加大,施工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进行施工时应采用最合适的设备与技术,使后续的管理与运用更为方便。智能化技术给电气安装提供了技术的优势,但仍需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对技术进行调整,避免成本过高,不仅要保证精准性与可靠性,还要保证节约经济。 5 结语 如今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便捷、舒适、安全,同时能自动监测到火灾事故的发生并进行紧急处理,不仅降低了人员伤亡率,还极大地减少了经济的损失,推动了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的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如远程处理机、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现代智能化建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我国的现代建筑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却突飞猛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电气工程的智能化应用更是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很多行业中都开始逐渐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升工作质量。而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则能有效的强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的整体效率。下面将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概述 我国的建筑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民在生活用电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给建筑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电气工程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通常工程中会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会采取相应的成套建筑电柜和控制设备来进行建筑电路的整体控制。同时会根据建筑的整体电线分布状况来进行相应的电缆安装。此外,还有一些相应的照明系统和其他系统等。当把所有的任务完成后需要对其安装的效果进行检查,并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以保证其稳定性。 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主要是的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来进行工程施工,提高工程的质量。在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系统不仅能实现设备的自我保护功能和修复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工程施工效率提升工程质量,这也是专业人员不断探索的主要方面。 二、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上升,节能减排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建筑中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耗,电气节能逐渐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电气节能贯穿于整个电气的周期,但最重要的还是设计部分,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与能源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1]。如果出现了能源大量浪费的情况,那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去,将会有效地强化整个劳动分配周期,最大限度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智能化的应用能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电气智能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当前我国的建筑电气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并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层面仍然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同时,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当前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少数的领域中在进行使用。而对于其他的建筑活动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发展比较缓慢。此外,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但当前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四、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一)在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本身有着复杂的操作技术性,同时专业性也比较强。如果长久的使用传统施工方式,那么在这部分工作中就比较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和故障问题,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2]。为了能尽量地控制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自我保护系统,通过智能化设置保护系统来让电气工程实现自我保护的功能。在保护系统中的智能化技术利用,能让管理者在发生故障问题后快速的了解故障实际状况,并根据故障的位置和情况来进行状态传输,最终转换成为相应的数据和总结内容。这样以来技术人员就能根据计算机所显示的故障问题来进行维修和保护,积极地找到对策解决故障问题,并实现对电气工程的全面监控以及动态管理。 (二)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去,不仅能实现对工程的全面控制,同时还能快速的分析问题所在,并通过报警的形式来提醒工作人员电气工程工作不正常现象。这样的方式能更加快速便捷的让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最终找到有效解决的措施。在电气工程当中其产生故障的概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如果不对这些小的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就及其容易产生更大的麻烦。传统的故障检测不仅消耗时间,同时检测的过程也十分复杂,而利用智能化技术将最大限度的降低时间消耗,并提升检测的质量。可以说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工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当中,电气工程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工程的质量逐渐提升,对电气设备的优化提供了帮助[3]。如果能在设备优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智能化技术,那么将对电气设备发展提供更加大的帮助。对此,可以将遗传算法应用到设备的优化当中去,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它多种不同的技术,从整体上来强化设备的优质水平。 五、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 (一)扩大使用范围 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发展虽然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之所以我国的电气智能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不仅是因为技术上的落后,同时也因为我国的智能化普及率低[4]。当前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建筑行业中,这对电气智能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今后的电气智能化发展中,应重视起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尽快将智能系统推入到建筑领域当中去,同时应逐渐的强化智能化技术的全方位应用,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智能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当前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不仅吸收了国外优秀的经验,同时还取得了更加积极的发展。但当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遗憾,那就是没能及时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当前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并不广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专业学者不能再只重视理论知识研究,而是应该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提升我国电气工程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结语: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同时满足居民的需求,那么就一定要重视起智能化的应用。当前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处于阶段,对此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保证能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技术都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操作,如此不仅可以使技术精度和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建筑行业,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不可或缺的,而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运用 引言 随着目前智能化建筑的越来越普及,建筑行业对于智能化建筑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建筑电气是智能化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智能化建筑近些年快速发展,建筑电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主要就智能建筑和建筑电气进行探讨,就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述,同时对于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未来的地位和前景进行探讨。 一、智能家居的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住宅电气设计主要原则就是满足建筑住宅的使用功能,主要分为:对住宅的照明的照度;住宅的色温;显色的指数等, 同时也要满足住宅空调温度因风量,一定要保持舒适卫生,满足住宅中电气设施的用电,还要满足工艺照明因电力用电等方面的实用性功能。 2、在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对消耗的能量要进行节省,这就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在设计时要找出哪些地方能耗以及传输电能线路上的功能损耗是无用的能量损耗。 二、智能家居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中电气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内容为强电和弱电两种。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建筑安全用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电气系统的减灾设计中的应用 安全性是智能家居建设的重点之一,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安全用电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考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防雷的设计,虽然雷击属于一个概率性事件,但是设置相关的防雷装置对雷击的灾害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闪器的设置等,但是在智能家居中我们所采用的就是消雷器以及放射式避雷针等。随着建筑物日趋变得复杂化以及多样化的功能,建筑防水问题也变得比较重要。由于电气产生的火灾事件日益增多,所以在电气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包括专业的设备,比如:喷淋、消防等,暖通也应该设置防排烟的设备,不仅电气火灾探测器不能缺少,同时联动控制系统也也是不能够缺少的。 2、电缆线路的合理化设计应用 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电缆以及电线之间都要进行上下左右、 横纵交错,电线和线缆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所以线路总有功损耗量相当可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线路上出现的能耗问题。在智能家中,低压配电室应该接近竖井,再由低压配电室给每个竖井提供干线,要尽量避免出现支线沿着干线导送的现象,同时也要对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要供电线路的尽量的减少。 3、智能家居电气设计技术管理工作 在智能家居电气工程施工之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审工作,制定合理的供配电方案,可以对其进行优化的设计,让技术和经济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使设计做到安全可靠,还要设计做到实用,并对电气设计中的经济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施工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素质,把经济和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对重技术和轻经济的保守做法进行有效的改善,作为一名电气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家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习,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对国际电气发展的相关科技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不仅要对各类产品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要对现产品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了解,进一步避免对电气设计经济性的影响。 4、智能家居系统在高档社区的应用案例 该工程,项目占地 323 亩,总建筑面积超 100万方,产品涵盖高端别墅、现代高层、顶级公寓、商业 BLOCK 等多种一级物业形态,规模、档次堪称金开大道一线之最。智能家居系统在该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实现了如下功能: (1)传统的可视对讲功能。 (2)传统的家居安防报警功能; (3)家电控制功能:第一,每户控制器具有手动控制,遥控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和internet网络远程控制、 支持无线WIFI手机(Android、iphone)家电情景控制等控制方式。第二。可实现灯光控制、空调控制、电器插座开关控制、电动窗帘控制等家电控制功能。 (4) 增值服务功能:第一,住户向管理中心发送相关的报修信息、 请求服务信息,如水电维修、请钟点工等,具体报修事项在管理中心平台软件直观显示出住户请求信息。第二,管理中心向住户可发送便民信息,如小区物业管理电话、社区医疗、社区活动、电脑维护等。第三,社区购物、订餐:住户足不出户通过室内终端可查看小区各商家上传的商品, 选择相应商品后,系统将购物信息发送到店主手机上,店主通过对讲或者电话确认后,送商品上门。上述应用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重点提升了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及增值服务功能,同时为以后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增值提供稳定的平台,能很好的提升楼盘的档次和项目的影响力。 三、远程监控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所谓远程监控主要指的就是对电脑的终端技术进行有效地运用,并对整个电气工程中所有相关设备在远距离可以进行进行遥控的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对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人工安装的费用,还能降低材料费用方面的支出。由于远程监控技术对信号技术和通讯设施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相对于目前我国电气工程中,存在着通讯量比较大、通讯设备以及技术相随来说也是很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远程监控技术仅限于通信信号好、电气规模比较小的电厂中使用,不太适合应用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电气电厂的自动化系统中。案例分析:例如在一些小型单体电气建筑结构中,电气火灾的监控系统应该集报警、检测以及管理为一体。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总线上接监控探测器或者是监控单元,并和主机进行通讯,对全部的数据以及采集的信息进行传送,主机采集接收到的数据,对电气线路三相电流、剩余电流、温度、以及电压等参数进行相应的辩护。如果被测线路发生异常的过程中,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可以通过互感器、温度传感等工具对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当监测值超过设定阈值并达到触发时间时,就会发出警报信号,并将警报信号上传到监控设备中。经过进一步的识别和判定,监控主机发出的伙火灾报警信号、报警指示灯亮等,同时还会在显示屏上对报警的信息进行提示,报警的位置进行指定,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检查和处理,并将报警信息发送到集中监控台,还可由相关人员对监控设备进行控制切断回路电源,并联系其他的消防设备,进一步达到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不仅是一个联网的整体装置,还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火灾发生前, 对配电线路、变配电设备、温度的变化进行检测的,并对隐患以及故障的部位进行报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不仅能够帮助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还能帮助相关设备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可靠程度以及运行的速度,进一步促进了装置系统以及设备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逐渐开始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管是在教育、工业、国防、农业等重要行业,还是在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都具有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具有很大意义。电气工程是现代建筑行业施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质量以及技术水平与整体施工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关键词】建筑 电气工程 智能化技术 应用 现阶段,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技术属于一种计算机技术,是综合应用精密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技术,是建筑融入科学技术的成果。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不断推广和应用智能技术,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建筑工程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气工程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新技术,并且对于电气工程质量也提出更多的规范和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时候基本工序为:安全控制设备以及成套配电柜、安装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安装架空线路以及电线杆设备、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设备和动力设备、安装柴油发电机、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电动执行设备、安装低压电气动力设备、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母线、安装电缆线、敷设线槽和导管、敷设避雷设施、安装连接等位点以及验收建筑电气等。在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时候,已经逐渐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使用更多的新技术,建筑工程中应用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信息化和科技化[1]。 二、 智能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到建筑电气中,其中,智能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又被叫做人工智能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器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综合运用,实际上是计算机技术中的智能化方面技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语言处理系统、专家系统等。应用智能技术的时候,一般都是运用到控制方面,例如,控制电气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合理的融入其他学科,例如,控制学、仿生学、语言学、自动化等。在设备和装置运行的时候,智能化技术可以使其进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而且能够 整体的提高系统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设备运行速度,以便于可以适当的增加设备或者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主要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到三方面,包括优化设计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以及分析预测电气工程故障。 (一) 建筑电气工程优化设计电气设备智能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应用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遗传算法技术以及智能化专家系统技术两方面。遗传算法属于比较先进的计算方式,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依据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模拟生活过程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遗传原理。在计算的时候,主要就是依据进化规律,随机的进行搜索。在智能化技术中应用遗传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建筑电气设备,在设计电气的时候,可以有机结合专家系统和遗传算法,以便于可以更好的进行优化设计[2]。 (二) 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时候,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保护电气系统,一旦出现系统问题,智能系统能够进行检测,此外,能够适当的把收集的信息发送到故障分析系统中,利用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技术来合理分析出现故障的电气部位,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例如,如果变压器出现系统故障的时候,智能化技术能够分析处于故障中的气体成分,为人们进行修理设备的时候,最大限度缩小范围[3]。 (三) 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保护和自动控制系统,以便于能够在出现意外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和控制,尽可能降低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以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和自动保护系统。在控制计算机的时候,合理运用GPS定位功能,定位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线路、装配等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施工具体情况,采集电气设备运行的有关数据,然后通过电气设备、电路以及电磁场等知识,计算机可以综合分析相关数据,事先设置程序,利用一定的控制方式,实现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的发展 现阶段,针对建筑电气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来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智能化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不断扩大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国内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不仅是因为比较滞后的研究技术,最主要的实际上就是普及智能化概率比较低,不能广泛的应用和使用智能化技术,建筑行业也没有进行一定应用,仅仅只是很少的领域在使用智能化技术。因此,需要尽快的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并且也应该在其他领域进行运用,逐渐实现各领域的智能化目的。不仅可以适当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水平,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5]。 (二) 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积极促进电气工程智能化发展 现阶段,在研究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时候,已经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选择的吸收国外先进的智能化经验,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方面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目前,还是会存在无法有机结合的实践和理论,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不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我们在充分分析智能化理论的时候,也应该充分的进行实践,从而有效的增加实践经验,不仅仅是处于理论分析阶段[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的时候,智能化技术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自动化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及时发现电气工程设备运行时候出现的故障,不断优化电气系统,以便于可以增加设备质量,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国内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办公楼、博物馆等建筑变得更加智能化,近几年还不断发展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使得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运用研究 【摘要】电气系统为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此方面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背景下,提高了工程建设综合效果。针对智能化技术进行分析,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要点,确定各项技术应用效果,减少各项因素影响。本文对结合建筑电气工程特点,确定了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并结合实例对运用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 为满足生活工作需求,现在建筑工程建设所需电气设备更多,这就对电气系统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为确保电气工程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技术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保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效果。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交叉作业多 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必须要针对其所具有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编制施工方案,争取做好每个细节的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安装的电缆桥架与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与架空线路、安装成套配电柜与控制装置、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等,并且在施工时经常会与其他专业产生交叉作业,增大了施工[1]。现在建筑工程结构越发复杂,所需电气装置数量更多,导致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工程施工与管理均面临更大挑战。 2.工序复杂 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基础功能应用需求,电气设施更多,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对系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均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电气工程主要系统有自动控制系统、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处理系统以及语言处理系统等,不同分项系统对应功能不同,对施工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2]。再加上不同分项系统间交叉作业多,导致施工工序复杂。为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正常运行,需要在根本上做好施工管理,应对工序复杂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并控制建设成本。 二、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1.照明系统应用 建筑工程电气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分为集中控制、照明控制、现场控制以及火灾控制等方面,设计时可以从照明灯具、光源以及控制系统三方面着手,选择智能化照明灯具与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其中,现场控制分项,可以将信息接收器安装到照明系统内,并选择用交流电源直接控制方式,重点区域应安装智能开关。而集中控制部分,需要就整个照明系统安装一个中央监控设备,完成各分项运行状态信息的收集,为设备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2. 线路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内不同设备运行功率与抗干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布线设计要求不同。如常用电源线、信号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采用分管、分槽施工方式,而计算机与网络控制器等设备布线则应选择与弱电工程共用接地干线的方式[3]。智能控制技术在线路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提高布线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即对温湿度传感器线路、流量计线路、水位开关线路等,需要进行专门设计施工。其中要注意抗干扰性能高的设备,可以适当缩短与防雷接地布线的距离。而抗干扰性能较低的设备,不得与防雷接地共用,布线施工时要最少保证与防雷接地距离20m。 3.供电系统应用 供电系统是建筑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电工、控制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科。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其中,可以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稳定性,需要从细节做好管理,如微处理器的安装可以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整个供电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网络布局,降低管理难度。通过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回路状态的测控,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信号接收质量要求。 4.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一般会设置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自我保护与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智能化技术可以被应用其中,提高建筑电气智能化自动控制效果。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利用GPS定位功能,实现建筑电气工程内各设备、线路以及配件的定位,然后通过传感技术将各部分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最后对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同设备构件实际状态给出相应结论,按照预定系统程序完成控制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变压器 变压器是建筑的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其在运行时内部交变电磁力线会在内部铁心叠片位置出现磁滞或者涡流新型,而造成空载损耗。结合这一特点可以选择用S11、S13等改良变压器,通过对传统叠片式铁心结构的优化,来达到减少变压器铁心内部磁阻的目的,降低空载电流,提高其运行功率因数,在保证供电效果的同时,降低空载损耗[4]。 2.配电箱安装优化 在对配电箱等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应结合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要求,来选择配电箱类型,对物业与消防单位等要求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分析,避免初选设备混乱以及误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不能随意对配电箱内部零件进行更改。要求安装技术人员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可以为安全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施工,且在配电箱安装完成后对各细节做好检查,确保不存在遗漏问题。保证配电箱设施容量能够完全满足建筑用电需求,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3.用电系统优化设计 工程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电气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当的智能方案,遵循智能减排原则,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技术与工艺落实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分项工程与负荷特点,应个面分析对比电气智能技术,选择出最优化设计方案,积极引用新型技术手段,在保证工程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整体经济性。另外,还需要做好工程内各设施的管理,尤其是敏感性较高的变压器、电动机等设施,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来控制电路中的功率损耗,提高电气系统智能效果。 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提高电气系统运行稳定性以及经济性均具有较大的意义,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做好各项因素的控制,对各分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控制好每个细节,在整体上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分析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并且无论是从内部构造还是外形装饰都呈现出了智能化、现代化的特征。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比传统建筑工程更加繁重的作业量和更高的专业度。但是从实际来看,由于其复杂性和专业性,所以建筑电气的工程在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再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思考建筑电气中的智能化建筑应用。 关键词:建筑电气功能;智能化技术;应用 1.智能化建筑及建筑电气介绍 1.1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引导下,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开始飞速的提升。智能化建筑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还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让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及使用效率和质量更加优化。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应用内容为: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技术等等。从其具体的效果来看,智能化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的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还提升了工程的建筑效率及质量。另外,智能化技术更能够做到节能、环保等,降低设备的运营成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1.2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是随社会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建筑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目的是要通过其自身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来为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功能。其具体的施工工序为:首先,需要安装配套的设施,例如控制设备,电柜等,以便对整体的建筑电路进行控制。其次,根据安装好的控制设备和电柜等设施来划分光缆;再次,安装变压器等动力设备,安装后进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最后,对繁琐的设备线路进行安装,例如照明等。在完成这四个步骤后,要对整日的施工效果进行检测和分析。 2.建筑电气中智能化建筑的具体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包括了电工、信息、电子以及控制等多种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电气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整体建筑环境的个性化、舒适度以及实用性,整体的社会环境也要求建筑电工工程需要提升信息交流功能,服务便利工程和安全功能等,这就使得建筑电气工程开始得以快速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产生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完善提供了助力,并且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智能化技术必定会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的必要载体,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本章中,笔者将对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应用于自动化控制中 从其效果来看,建筑电气工程上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无论是装置还是后期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保护和检查。因此,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动化控制可以降低电气工程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还可以实现工程整体的自我保护和控制功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通过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减少工作量,进而保证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具体的应用内容例如,智能化技术中的传感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传感技术,能够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情况或者运营现状传输到计算机中,这样可以让建筑电气工程的各个施工部门之间实现电气工程施工情况及运营现状的有效数据,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共享。 2.2应用于故障检测中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工程,并且其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所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故障,而通过智能化技术,则可以对电气工程的故障进行有效的检测,进而快速的对故障进行排查和解决,保证电气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有效使用。从实际上看,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殊的功能快速的检测出电气工程中的各项数据和实际运行情况,并且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实现工程内数据的快速传递,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中,故障检测室针对单项的某一设备进行的,如果工程发生质量问题,那么工作人员则需要将整个设备进行分析,再进行单项的检测,这样就会耗费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还有可能造成检测上的误差,降低检测的准确度。同时,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很多装置都是较为大型的,拆卸困难,如果在拆卸的过程中发生失误,那么则极有可能的损坏装置,最终造成严重的影响。 2.8应用于优化设计中 上文中曾提到,电气工程是一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建筑系统之一,因此,其必定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优化而产生优化。而通过智能化技术,则可以实现建筑电气工程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代男: 第一,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这种专家系统是对电气工程设备中的隐患进行分析,通过专家科学论证的方式,实现电气工程设备的有效运行。 第二,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计算机模型,其实通过遗传理论和生物净化原理而归纳出的生物进化规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的形式来对其规律进行搜索,继而对系统的弊端进行优化。 通过这两种方法结合的形式,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优化。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分别的介绍,其次从应用于自动化控制、应用于故障检测和应用于优化设计三个角度共同思考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总而言之,在当前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建筑电器工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其不仅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标志,更是我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实际应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现代智能建筑发展的影响 摘 要:本文对我国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并且指出了建筑电气智能化化设计对于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期。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发展趋势;运管维护 1 智能化建筑在我国发展的现况 在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对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得具备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拥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在智能化建筑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智能化建筑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简而言之,只要是依照现代管理方式运转的行业,使用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现阶段运行的智能建筑中尚且存在不足之处。 (1)智能建筑运用情况不理想。1)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技术手段对物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比例较低,建筑智能化作业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部分物业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仅适用了一部分的智能化系统,使智能建筑还停留于前一个阶段。2)众多的智能建筑在落成使用2 到3 年之后,因为管理维护没有及时的跟进,技术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导致先进的设备无法实现设计,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化系统能力的发挥。 (2)非智能建筑的改造问题。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说,非智能建筑的数字无疑是巨大的,在智能建筑投入到使用中的阶段,建筑行业势必将对非智能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造。这样就存在着设计、施工等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新建智能建筑更为困难。 2 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建筑电气是智能建筑的产物,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用多元化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监控以及管理,以此来实现信息及资源的共享。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简称为“4C+A”技术,为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筑电气对智能建筑的运行起到保护作用,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都是通过建筑电气实现的,建筑电气设计贯穿于整个智能建筑之中。 3 智能建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建立系统化的理念。我国的设计部门对于智能化建筑及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方法及理念没有详尽的掌握,特别是在集成方面更是薄弱。设计师的理念相对滞后,设计的重点停留在智能化的系统上,并没有给总体集成及系统后期拓展给予相应的重视。为此,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将建筑使用的实际情况做根本出发点,在满足功能的基本需求情况之下,对建筑的规模、性质作出准确的定位。具体的体统选用时,需要充分的与以往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要进行施工各参与方的高效沟通,以此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系统的集成商中标之后,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系统及设备的选定,与自身的使用性能相结合,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之下选取性能良好,成本控制最优的方案。 (2)电气智能化设计的要求: 1)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来说,其必须要具备过硬的电气专业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深入的掌握,对最新型的技术能够熟悉,掌握智能化设计的信息等等。通常情况下,设计与施工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建筑也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故此,智能化电气设计时需要与建筑方进行精确的沟通,方能做好智能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期,对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明确的标注。 2)弱电施工阶段,要对弱电工程施工的时间进行把握,尤其需要重视的就是施工中的预埋作业,同时安排好设备进场的时间,安装之后对设备进行调试等工作。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需要对施工中的重点进行事先的沟通及协调,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正确的指示,对施工进程及验收结果进行保存。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是实现智能建筑功能的技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综合布线系统(GCS)作为建筑内部或是建筑群落间的网络传输,同时亦是智能建筑之中数据、语言及多媒体通信的平台。其使用高品质材料,以非屏蔽双绞线及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形成完整又开放的布线系统。这就为智能建筑及智能大厦中的信息设施提供多个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性,进而进行扩展、更新、重组,为使用者打造了信息时代的体统环境。二是除湿技术。智能化建筑对于湿度的控制已经趋于完善,空调的应用使除湿技术向机械化、技术化发展,但此种方法需要将循环冷空气冷却到露点的温度之下,除湿之后进行加热,再送入室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为此需要开发独立的除湿系统,实现智能建筑节约能源的优点。 3)设计信息的反馈:对建筑落成后弱电系统所需要的空间全部考虑是很困难的。这样就要求智能建筑在设计时预留出相应的空间及管井,以避免落成之后导致设备无法进入的情况,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对于空置的预留空间还可进行其他利用。 (3)智能建筑功能的开发。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节能的特性。国外现阶段使用的一些材料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感应,例如:光照、气流、温度、湿度等等,利用自动系统传递信息给安装在建筑外墙上的气窗、百叶等,进而实现自动关闭或是开启,这些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及借鉴作用。 4 结语 智能建筑全面推广、使用的全盛时期还没有到来,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筑发展来说无疑是艰巨的,同时也预示着智能建筑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整个建筑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的作用不可小觑,需要对设计、维护等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以迎来一个崭新的建筑更新时代。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前,在我国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建筑电气工程也需要与时俱进。智能化电气技术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程度,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电气自动化工程也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人们也Φ缙自动化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数字信息智能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将智能化技术用于建筑电气工程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本文是通过对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建筑电气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在建筑行业过程中对电气工程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想要建筑行业中保持有竞争力就要保证自己在建筑效率和质量。智能化电气工程在建筑里的工序十分复杂,建筑电气工程操作量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操作的精准度更不能错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的是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施工速度,还能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智能化技术与人工相比电气工程在施工技术中更能保证工程的精准度。 一、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筑行业里出现一种典型的工程,在各类的建筑物都广泛的运用。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水平不断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筑电气工程使用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电气工程中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建筑电气工程故障的进行中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建筑电气设备的优化改进。但是从建筑角度来讲,电气工程施工包括电缆、电线铺设与安装、配偶电气设备装置和控制装置安装,发电机安装,开关插座电源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设备安装等电气工程审核验收多个环节。这些诸多复杂的工序共同构成了建筑电气工程。尤其是电气工程本身设计到的电力应用,不管是施工工艺要求还是安全问题都较为复杂。因此为安装的过程中减少误差,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筑质量。在施工方面应加强智能化的发展应用,才有可能势在必行。智能化简称人工资能技术,就电气安装领域而言是一种非常精准的定位,精密传感计算机技术只能化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在于它本身的操作,定位系统非常精准,随着现代的技术发展广泛的运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与操作而言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偏差,加强质量控制技术。对电气安装精准度,准确度及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电气设备故障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中经常会有电气设备故障的问题,在对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检测时,使用的方法比较复杂,耗费时间多,分析的结果不准确,在以往传统模式下无法及时的发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而且故障的排查难度大,增加了施工的压力。在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其智能系统可快速的发现异常的请扩进行报警,并且还会对故障的问题发生部位,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以便于短时间快速的解决故障。 (一)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主要指依赖于自动化系统进行自我保护的功能,以此来降低各类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完善。智能化协同自动控制保护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的精准度来定位功能,全面监控电气设备各个线路,及设备装置的运行情况,方便与通过监测数据变化从而判断整个电气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还可以在施工汇总完成一些精准的施工程序。进而能够对施工电路的环节进行监控,对于运行情况进行控制,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各类问题的故障出现的几率。 (二)施工设计质量的应用 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发展的主要环节,同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安装中也带来了技术优势。同时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保持合理的设计原则及各项功能的稳定性。对于比较复杂的建筑电气设计,需要从方案设计开始就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性能进行发展研究,这样的设计才能够称为优秀和积极。在智能化技术的背景下,还可能产生设计的难度过高,运行支出大,投资大导致浪费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的经济适用理念的落实根据建筑项目的本身特殊性出发,选取最合适的设备技术进行施工,推动建筑电气工程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要遵循高效率与实用的理念,制定规范的目标,对于设施较为复杂的设计、管理难度较高的建筑,在追求创新全面功能齐全先进的同时兼顾质量,且避免走上脱离现实的老路。如果设计太过于高端,还会增大实际施工的难度,运行支出增多,成本加大、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字应用时一定要坚持经济,适用、从建筑电气项目根本入手,选用合适的设备技术进行施工,为后续的运行管理提供方便。 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合理的应用,才可以高效的完成故障的维修,有助于设计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的运行,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要不断的发展扩大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使用,提高智能化整体水平,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的顺畅发展,值得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合理的实践,改进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人工消耗,为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保证生活质量。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关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技术都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技术精度和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建筑行业,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不可或缺的,而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施工项目是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工程中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装置等的施工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影响着建筑的投放使用,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综合了精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操作速度以及操作精准度,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 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口中的有效应用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天候实时监控 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而言,其能够在监控功能的优化方面体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监控功能的实现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表现出了更为理想的作用效果,能够实现较为突出的全天候实时监控效果,进而也就能够较好保障相应的建筑电气工程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对于各类缺陷问题的出现能够形成理想的监督控制效果,有效维系建筑电气工程项目的运行高效性。 1.2 控制的及时性明显 对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有效应用来看,其积极优势还表现在相应的控制及时性方面,这种控制的及时性表现也就能够有效促使其整个系统得到较好管理,各项指令的发出均较为及时可靠,进而也就实现了可靠的控制效果,对于整个建筑电气工程发挥较强的作用性能较为有效。 1.3 动效果明显 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还能够从联动效果方面得到较好的体现,这种联动效果的表现随着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项口复杂性的提升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技术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也就能够实现对于各个系统的综合控制,尤其是在比较核心的消防系统、安防系统以及暖通系统等运行过程中,这种联动管理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1.4 安全效果突出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口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安全性效果,这种安全效果的体现主要就是其能够较好针对整个建筑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对于安全威胁进行及时处理,进而也就能够降低,甚至避免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各类安全事故问题的产生,对于建筑电气工程项目的相关使用人员也能够提供安全保障效果。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智能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技术上,比如GPS定位、计算机和精密传感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智能化的技术产品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智能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让设备的稳定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智能化在某些故障的诊断之中获得了实践应用,让某些危险场合的项目或者重点施工的项目可以顺利的展开生产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较大的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工作的效率,也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降低了工作的强度和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①智能化技术在铣刨机上的应用。提高铣刨机的整机性能和可靠性,有效地解决铣刨额定功率下进行速度与工作阻力的保护控制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各种工况下铣刨深度,平整度和坡度的自适应控制,保证了铣刨路面的质量,发动机的自动控制等。②智能化技术在摊铺机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行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电子平衡系统等方面。③数字化技术在摊铺机铣刨机上的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成本的降低,数字式控制系统在现代工程机械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微处理器或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现代工程机械中正在逐渐普及,并成为施工质量的保证。国外有些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如布鲁诺克斯的摊铺机、中联的铣刨机等已研制出基于微处理器的数字式自动调平系统控制器,并已成功应用到产品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数字化自动调平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而且也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 2.1 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对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有效应用来看,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相应的控制水平也越来越理想,而在这种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同样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智能分析效果,尤其是对于控制决策而言,其能够结合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确定选择何种手段和方式进行调整,最终维系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具体落实应用在很多系统中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尤其是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有效运用,其更是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落实到相应的运行操作中来看,智能化技术对于各类数据采集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相应数据信息的采集应该具备全面性,还需要保障其能够较为可靠,这样才能够有效为智能化控制提供参考。 2.2 建筑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中运用智能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便捷地检测出工程中的设备故障问题。在以前的建筑电气中,一般检测故障都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这样会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在对故障进行检测时,会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加大了故障的安全隐患。如果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解决之前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缺点。智能化技术,就是计算机系统会按照电气设备正常的运行情况执行相关的程序编辑,如果在计算机系统正常程序之外出现了情况,设备报警等相关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这样工作人员就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监控,并且进行重点的管理。随着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项目复杂性的提升,相应的故障问题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而也就需要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较好分析,最为及时的明确相应缺陷,如此也就能够有效采取最佳处理手段进行解决。在这一方面的具体应用中,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都能够表现出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引入应用。 2.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基A建筑是工程的主体,电气工程是辅助,但是在整个工程中,基础建设和电气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的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对电气的设备进行优化时,如果能融合智能化技术,将会对电气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在工程中,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将遗传算法运用到电气设备优化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的方法,来提高电气设备的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模糊逻辑,使用神经网络的办法对设备进行优化和升级,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3.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现代建筑行业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和水平越高,其为建筑行业带去的产业技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就越高,为人们带去的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质量就越高,同时能够快速、及时有效应对各种威胁人们生命则产和健康事故,如火灾、抢劫等等,这有效提高了我国建筑市场安全管理能力,并直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虽然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还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但是相信凭借建筑工程师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加快实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探讨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摘 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智能化建筑名符其实和发挥应有投资效果,本文对智能化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推进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运行。 关键词: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引言: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工程建设的新兴领域。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智能弱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楼房建设中,成为建筑环境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建筑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此外还可以符合建筑物电气化的标准。 1 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单位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缺乏重视 建筑建造的过程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导致资源的分配成了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造过程中土建一直以来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资源等的利用上有着绝对优先权,反观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则相对弱势许多,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碜钥占浜妥试吹雀鞲龇矫娴拇蜓埂 1.2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的管理不够 在现如今的建筑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的限制,不受重视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通常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来兼任,而由于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新技术等缺乏了解,加上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的弱势地位,导致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监管极其不到位。 1.3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现在大部分有关施工单位都普遍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和队伍,常常是由一人兼职多项工作,导致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得不到保证,不具有专业的施工技术,加之对于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疏于管理,给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 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y工程施工要点 2.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在进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地点及其周围进行充分的勘测和检查,对任何有关施工的因素都要做足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同时,在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大量收集历史资料,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保证资金利益的最大化。在施工前需要有着许多方面的准备,以此来确保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施工,减少后续施工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2 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 一份合理并且有效的施工方案往往能为后续的实际施工省去不少的麻烦,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及时对其做出解决调整。因此,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开展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制定严谨合格的施工方案,组织更为专业的施工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队伍进行各项任务的安排和交接,致力于以最为完备的施工方案来为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保驾护航。 2.3 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网络进行综合布设 在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建造施工过程中,想要合理应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有着更为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要对施工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网络进行综合布设,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契合现代智能化建筑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高要求,更好的保护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安全应用。 2.4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母线的安装 所谓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母线的安装,即在建筑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中根据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系统的母线安装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保证,不仅要提前做好母线的绝对绝缘工作,更要保证在母线安装前各项细节的完整。避免由于零件的缺陷或者母线的连接问题影响整个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作。 2.5 防雷击技术的合理应用 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制,现代化的建筑越发趋向于高层化和超高层发展,而超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雷电对于智能高层建筑的影响。因此,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中合理安插防雷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要着重注意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防雷安全,注重电流拦截、电流保护等措施的实施,从而使得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防雷性得到保障和提升。 2.6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管理 在数字建筑中,综合布线结构主要由6个子结构组成,分别是水平区子结构、工作区子结构、垂直干线子结构、管理间子结构、建筑群子结构以及设备间子结构。综合布线结构在规划时采用的时星型拓扑结构,因此每个子结构都可以独立地连接到综合布线结构当中,各个子结构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不但方便子结构的扩充,同时还能够方便更改组合和检测维修。工作区子结构是一个独立设置终端的区域,由连接信息插座、水平配线结构的信息插座、终端设备的跳线和适配器组成。工作区需要的面积不是很大,而工作区内信息点的数量应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水平区子结构由信息插座、楼层配线设备、楼层分配县以及跳线等线路组成;管理间子结构由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交换间的配线设备组成;垂直干线子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跳线、配线设备、设备间连接各楼层分配间的电缆;设备间子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建筑物进线设备、数据、电话、计算机等主机设备以及保安配线设备组成,设备间子结构应该设置在值班室中;建筑群子结构指的是建筑物之间相互连接的电缆及配线设备。 2.7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安全施工管理 第一,报警结构。总线控制法是报警结构常采用的结构规划模式,对于报警结构的规划,一般会设置在消防中心或者是防控中心。一旦建筑物内有危险源发生,通过本结构可以精确的发现危险所处的具体位置。并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屏准确的显示,同时发出报警的灯光。安保人员可根据提供险情的具体位置采取相应的布防措施。同时可以根据电子地图进行操作,利用管理软件发出警报。当出现重大异常情况时,监控室的显示屏会自动切换到报警位置,可以准确的为监控人员提供实时情况,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灾害事故的扩散,减少经济损失;第二,视频安防结构。该结构通过数字化、模块化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安防监控结构的功能,对于监控的自动录像可以根据使用者不同需求设置保存的时间,方便后期需要时可以随时调阅,监控结构的传输一般采用二级架构的模式进行信号传输,所需监控网点的设备可以通过视频网线或光纤进行连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完成数据的传输以及数据的备份功能。 2.8 对工程材料以及设备加强管理 在进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对即将进行施工的材料有着极为严格的控制标准,保证工程材料的合格和完整,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中的设备问题也同样不可小觑。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备的严格管理,定期检查和记录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全调试和维护,确保设备和零部件的安全运作,从而加强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完成。 2.9 加强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验收工作 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进行中,由于多方施工方面的参与,常常容易出现隐蔽工程的问题不被发现,而往往这些隐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使得工程功亏一篑。因此,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要着重验收,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进行全面的体检,从而确保工程最后的竣工完美收工。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摘要]在建筑领域,各类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满足以往建设工程所需的供配电、照明以及设备控制等多方面需求。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运用 实现建筑物和建筑群之间的电气工程统一管理,可以通过智能化集成技术得以实现,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现代化建筑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高效性、节能性和绿色环保的要求。 1.建筑电气工程及智能化技术 1.1建筑电气工程 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为保证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完成后能够正常运行,要进行变压器和其他动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并使其运行通畅。(2)对建筑电线和其他光缆线的安装,要根据其分布进行合理的规划。(3)根据要求对建筑电柜、控制电路和控制设备进行科学的安装。(4)对接地和照明等线路设备进行合理的安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解决,安装后进行验收。 1.2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其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智能化技术具有较多优点,其中主要包括:(1)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实施,能够起到整体提升和增强质量和效率的效果。(2)对于故障的获得和对策的制定及处理非常及时,可防止故障事故的二次发生。(3)可以很好的对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性能进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成本起到较大的节约作用。(4)降低劳动强度,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节约人力。 2.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应用的作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也应运而生,其中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作用十分巨大,在应用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居住建筑中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动力,智能化运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整体的电气运行成本,起到对建筑物进行整体控制和管理的作用,在人员配备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其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化技术,通过GPS定位、精密传感、计算机等综合技术的控制应用所产生,具有智能、安全、节能降耗等优势,因此,对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意义重大。 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运用现状 3.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其运用范围还相对较窄,止步于部分特定领域。因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建筑单位技术能力有限、实力不足等因素都导致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仅限于部分领域,像发动机以及电动机等。基于以上原因可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初级,应用范围较局限,但其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3.2智能化技术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整体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其应用范围还相对较局限,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与各个工程项目的融合效果还存在一定需要进步的空间。其技术的运用在很多领域中还处于理论阶段,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4.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以往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出现故障时,对于故障的检测仅依靠人工完成,排查难度较大,检测安全性没有保障,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较大,存在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通过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建筑电气工程领域之后,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时,智能化程序就可以及时的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在接到警报之后,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对故障部位的实时监控,同时,向故障分析系态提供出相关数据,此时系统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对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进而对故障进行处理。 4.2在建筑电气化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的建筑电气工程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对于事故、故障发生点的自动定位,并且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建筑物各种线路和配置的整体、全面和自动化监控,打破了以往传统建筑电气工程中仅利用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预防事故发生的落后模式。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可以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将数据及时准确的传输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而后,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具体问题,并按照既定程序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予以制定,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真正实现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应用的管理。 4.3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分为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与遗传算法两种。其中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与遗传学机理,并且应用进化规律进行随机搜索。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结合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来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 5.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建筑电气工程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升了建筑本身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围绕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展开详细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思考 摘要:近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们对于教育发展也更加关注。其中,与高校学前教育相关的技能培训机构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构成,在高等院校中不但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学规模。因此,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要求各高校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推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改革,保证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关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有巨大的影响。此外,学前美术教育有利于我国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现阶段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改革,并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不足的措施作分析,希望对解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1.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还停留在高考制度之中,对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十分看重,而忽视了对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导致学生艺术类课本成为摆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艺术类课程,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一无所知。在高校的招生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考察,学生长期只注重对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对艺术课严重缺乏了解。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给学前美术教育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2.部分美术教学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不符。学前教育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在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中,一些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使教学没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符合当下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能力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不能够完成较好的美术活动课,造成只会画,不会教的情况。3.重技能、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学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实践作用。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顾着上完课程,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这种现状的存在让学生对美术教育提不起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美术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综合性儿童实用美术能力的掌握。 二、推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弄清楚幼儿园到底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学生,我们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要和幼儿园需求吻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术类别考试,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教学,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同时,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正常开展。2.合理设置美术教学课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师的主要来源,基础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培养中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锻炼,还可以体现师范教学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因素,其发展的好坏对学前教育的开展有决定性作用,这对美术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任职教师应该就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课程以及学习的目标做详细的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让学生易于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应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做明确规定,制定学生发展的方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3.充分利用新型材料与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学技术也得到有效发展。在高校学前教育中,新型材料和工具的出现,给高校学前美术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求高校学前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型的材料与工具,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创造方法,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全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加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改革进程。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尤为关注,其中,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做到全面改革,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针对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正面意义,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制度保证。 作者:龙雪梅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 摘要:当前优生优育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格外重视,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上早教班、开发智力、各种特长班等,家长们对幼儿倾注了更多的期望。学前教育成为家长为孩子赢在未来不容错过和忽视的重要一站。声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是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科研;职业教育 一、声乐教学对学期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培养将来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并毕业的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会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是一份很有荣耀的工作,也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激烈的现实环境使得父母更加希望子女获得比他们更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课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才艺才能,使其能够以更加鲜活、灵动的面貌出现孩子面前,激发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同时,声乐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让自己的心更纯粹、更自然,这样更能接近孩子们的世界,对自己也是不错的熏陶。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师生质量偏低,新进学生音乐“零基础”较多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是一个误区,许多人包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职业教育吸纳的都是那些上不了好大学、好高中的学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沦为通识教育的附庸,职业教育吸收的生源也是通识教育挑剩下来的,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性格缺陷(如自卑、过度叛逆等)等问题。而且,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音乐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较少,到了初三以后更是因为升学的紧迫任务而有名无实了。这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像样的音乐器材都没见过。偏薄的音乐基础使得声乐教学进展缓慢,也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轻视的地位,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缺乏,优秀的老师也不愿过来,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保障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呢?而且,许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来源于音乐学院,缺乏幼托机构的实践经历,属于学院派,这对于注重实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类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声乐教学难接地气。(二)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过于向专业化看齐,同自身的学科特点不符在教学模式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听、学、唱、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表达能力,提高乐感和找准发音、呼吸、唱腔等的正确方式;在教材内容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大都采用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材,采编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注重乐理的学习等。这种过度倾向于专业化音乐教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家、音乐家或者鉴赏家,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着重学生的音乐渲染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借助音乐同孩子进行沟通和对话,并传递教育理念和情感。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歌唱的更多的是幼儿歌曲,其面对的也并不是那些经验丰富、乐感出众、表情严肃的音乐家,而是一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会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造成他们同孩子之间的鸿沟。(三)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不重视,授课学时安排过低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重视程度并不够。许多学校安排的声乐教学课时可能就是一周两节。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老师可能也就是基本完成教学课程任务,根本不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耕细挖、咀嚼精华,只能是囫囵吞枣、求个大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就更偏向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声乐教学质量始终难有质的提升。(四)忽视对改进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教学质量长期低谷徘徊当前中职学校整体科研氛围并不浓厚,缺乏相应的中职科研管理机构,也缺乏固定的中职科研工作者。中职教学科研存在随意的、没有固定课题的现象,同时,中职教学科研也存在科研成果缺乏有效鉴定的现象。由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漠视,许多中职教育科研成果长期遭受冷落,也缺乏相应的媒体和组织机构去宣传和推广。当然,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是中职科研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师资力量偏弱,缺乏有水平的科研工作者,致使教学科研长期处于落后和被忽视的境地。这种对教学科研的忽视,使得声乐教学长期因循守旧,始终处于低谷徘徊,难有大的突破。 三、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年复一年的严峻,注重“学用结合”的职业教育重新被人们所提起和重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时候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社会资源了。国家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放置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给予同样的生源保障和资源给付。通识教育作为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则作为技术人才的实训摇篮,两者同样重要。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过去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藉此带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二)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学科定位,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中职学校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学前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前儿童完成学前的智力准备和心理准备的幼儿教育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确立起实用导向型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渲染和沟通能力,更多的是交会学生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达成同孩童的交流。当然,基础的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仍需掌握,否则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应通过更富于表现力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院园结合、分组教学等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新进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差,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先帮后”的方式,鼓励具有音乐基础和声乐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材上,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材课本,提高针对性。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培养目标,合理删减、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三)提高对声乐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中职学校应合理制定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并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安排授课课时,以保障教师能够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学校也应保障声乐教学的教学需求,如训练场地、声乐器材等,加强声乐教学的硬件建设。(四)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调研,加大教学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创新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中职教学科研环境较差的现象,应努力做好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铺好路、架好桥:一是教育部门应在科研机构内部设置中职教学科研研究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二是加强中职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和课题项目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中职教学科研的支持中来,多元化筹措中职教学科研经费;三是加强教学科研成果鉴定和宣传应用;四是做好中职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四、结论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中职院校应立足院校自身的实际,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声乐教学质量提升,为各类幼托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作者:陈丽平 单位: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在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对学前子女的教育程度更加重视以及“二孩”政策的刺激下,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发展形势喜人,对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需求着眼,针对如今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探讨学前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2016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在加大力度建设公办园的同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解决好公办园的运行问题。与此同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指明了为了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而且需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适应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各个相关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也做出了调整。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优化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学前教育行业的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1学前教育的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人才概述 1.1学前教育的管理内容 学前教育的管理的内容,是指按照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程序,包括培养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服务社会管理、教研和科研管理、行政事务工作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教学和行政工作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管理和园长自身建设以及工作评价与绩效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相对独立,又在相互依托、互相作用,构成了整个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 1.2学前教育管理人才 本文研究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指的是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具备学前教育行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出色的完成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即包括民办和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又包括早教机构管理人员、儿童文学杂志社的管理人员、育婴行业的管理人员等等。 2学前教育行业管理现状和问题 2.1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限 教育局、学前教育行业机构等都是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其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该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因此,学前教育的相关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其必备技能,是关系到能否对学前教育行业有效指导和管理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如今县级以上的学前教育行业的数万名行政管理人员之中,大多数是“门外汉”,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很难正确、高效的指导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2学前教育机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奇缺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混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吉林省为例,根据资料,全省大大小小的幼儿园管理人员有数千人,然而大部分缺乏系统、完备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特别是个体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之中,各级管理人员很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背景,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管理的随意性较强,管理经验和技巧匮乏。造成了许多幼儿园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都不合理,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幼儿园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初级运作阶段。与此同时,目前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舞蹈、键盘、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却时常忽视了教授学生的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此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幼儿园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的局面。 2.3依法治园能力不足 如今,我国正大力开展法制政府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对学前教育行业的立法和行政指导和管理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的出台,对教育的依法管理正式起步。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幼儿园管理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来,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行政管理的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法律的执行环节上还较为薄弱,部分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还淡薄,轻法、厌法的心理表现较为明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突出,非法侵害幼儿的现状时常发生。 3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如今学前教育事业种种发展困难的需要,是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出发,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3.1瞄准市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里面,客户的需求是开展一切生产劳动的根本出发点。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比如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培养幼师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对于学前教育的管理、营销、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教授过少。然而,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除了看学生的特长以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前教育的相关院校应该更多的走出校园,与幼儿园、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家长、学生多接触,摸清他们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正人才培养观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向。此外,还应该进一步细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巩固原有幼儿师范方向,还应在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瞄准目前市场需要的人才空缺,增设幼教产品开发、幼教产品营销等方向,并制定单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这样,既能保障幼师岗位的供应,又能供给当今行业奇缺的营销、管理以及开发设计等人才,实现与市场的精准定位。 3.2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目标 针对上文所述,在如今学前教育行业的管理人员中,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念意识不正确等问题也广泛存在,直接造成了在实际管理中的各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前教育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源。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具体而言就是思想理念先进、理论知识扎实、做事态度专业的人才。3.2.1思想理念先进所谓理念先进,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应深刻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管理的观念理念体系,作为实际管理工作坚实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授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经典的学前教育管理的经典思想,又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的明白前沿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不断突破。3.2.2理论知识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即包括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全面、准确的知悉,又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方案计划设计、师生活动组织,还包括组织结构设置、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激励、相关财务知识等等。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是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学前教育的管理人员应能掌握并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促进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3.2.3做事态度专业态度决定一切,在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职业道德,养成认真负责的做事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性格。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心态的调整能力,能保持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保持健康稳定的精神状态。 3.3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现有学前教育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人才保障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创业者,为了使学生在初入职场之时尽快适应职场,顺利走上职业生涯的发展通道,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打破现在按章节教学的传统模式,采用单元式、任务型以及模块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每一个管理模块作为教学单元,并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重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的课堂管理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轮流作为管理组长,并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派代表上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4结语 在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及时跟上。面对如今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管理能力不足,经营混乱的局面,唯有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才是根本之策。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倪娜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分析 摘要:视唱练耳课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在音乐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台阶和基础,视唱练耳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和修养。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及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中开辟出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状;积极性;听觉惰性;灌输式;唱名法 视唱练耳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技术理论课,它将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审美、基本技术技能和视唱练耳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是一门示范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均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重点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的基础,同时也提供平台来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程最终能准确的理解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面临一些困惑。首先,招收的学生都是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比较差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教学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且分班并不是按照学生程度来分,这样给视唱练耳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老化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只借用钢琴、黑板。一堂课下来除了听琴声,就是随琴唱,延续旧的套路,学习内容传统、不够新颖。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视唱练耳是一门基本的音乐素质训练课程,它的涵盖内容广,要提高对音高和节奏的把握能力,必须是要通过一定课时的训练,这对于学生良好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不足。(一)课程设置安排不科学。现有的视唱练耳课程,都是和乐理课一起的,而且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就把两次视唱练耳课安排得很近,往往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学习新的内容了。(二)学生积极性不高。视唱练耳的学习,是要求学生不断推敲、练习、琢磨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模仿中反复练习,给学生以基本的感受,使学生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这种被动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三)灌输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采用灌输式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目的在于如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对于学生到底掌握到多少或是消化多少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则在实际视唱中往往并不重视速度、力度记号及表情术语等演奏方面的要求,而是注意节拍、节奏、音准等基本要素,就忽略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四)唱名法的确立。练耳教学中,到底选用什么唱名法进行教学成了一个问题。虽然国内外在视唱练耳实践中会采用很多唱名法,但在我国音乐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多的是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而二者哪一种更好,则是教学中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论。 三、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途径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视唱练耳课是一门需要书面练习并且用脑去记忆的课程,就要求更合理地安排上课时间和周期。节奏、音高的记忆特点是趋于感性的,是要时间去感知、对比和练习。所以课程时间安排应该每周至少两、三次,且时间间隔,这才能够利于学生连续、循环的记忆。(二)培养学生兴趣,寓教于乐。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保持生动有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够各抒己见,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三)更新教育观念,采用交流式的教育方法,避免只重视音准的练习。交流式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其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不仅仅是学生自我潜力开发。而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不能只注重某些环节,音准的练习固然重要,节奏的练习也不能轻视。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可见音准和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非常重要。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去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节拍等音素。同时让学生注意乐曲中的表情记号、音乐术语与句法的运用,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使用正确的发声方式,在视唱过程中学会运用内心的听觉来调整、检查自己的音准和节奏。(四)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并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并无哪一种唱名体系更为科学之分,只有能否科学掌握运用之别。任何一种唱名法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音乐作品在音的组织中‘调高’纵向关系,‘音高’(旋律线)的横向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调性特征”。[1]为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专业不同以及视唱练耳程度的差别,将两种唱名法并用,以此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于首调和固定唱名法都能科学的掌握,就这样的基础上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唱名法并加以熟练运用,以此达到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需要一种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运用各异的训练方法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重要的音乐基本技能。其次积极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和练习,不能操之过急,积极提高自己学习和联系的主动性。由于,视唱练耳课是很基础、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把课程上好、学好,就需要老师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配合。 作者:贺叶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求职的重要名片。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脱节、专业教学重‘教’轻‘保’、保教结合的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DIPE模式的关键是践行,关注专业顶层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关注顶层理念转化为学生观念后在实践情境中的再现。基于DIPE模式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领域,提升学生保教综合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可雇用性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DIPE;创新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摇篮。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简称《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实践能力。[1]这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标准,也为诊断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建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之间存在脱节《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具备把学前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能力,这意味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但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学习,缺少专业能力实训,或者只是“推沙盘”式的演练,使得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脱节,学前教育毕业生无法适应幼儿教育,无法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重“教”轻“保”《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能够“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保教综合能力。这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重视保教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课程方案设置过于重视理论课设置、硬件投入欠缺以及教学不重视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是重“教”轻“保”,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保育能力的提高。3.基于保教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幼儿园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以及保教活动的基础是实践,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础能力。但是,依据幼儿园教学观察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表现在:幼儿园游戏活动选材没有趣味性;游戏活动设计不能针对幼儿水平,缺乏创新;游戏准备不充分,随意性大;游戏活动组织能力欠缺,应变能力差;有的游戏活动不完整,没有通过总结评价环节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达不到“玩中学”的效果[2]。实践技能是幼儿教师的从职之本,也是保教单位看重的求职名片。从以上分析来看,学前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尚不能满足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保教能力为核心,研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 二、DIPE模式及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DIPE教学模式简介DIPE模式是指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出的实践取向的教学模式,包括“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践行(Practice)—评价(Evaluation)”四个环节。DIPE模式中的“设计”是指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专业顶层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在课时、学分等方面突显实践教学的地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置身于实践教学情境之中。“实施”主要是指把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素养要求付诸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践行”的主角是学生,要求学生除参与培养方案、参与课堂教学之外,应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把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评价”强调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2.基于DIPE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应用型”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制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应具备四大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理念对传统的“保障孩子不出事、看好孩子就行”的保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依据。同时,社会和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幼儿教育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顺应学前教育改革要求,针对幼儿园保教实际,联合学前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员,科学设计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在校生专业能力训练,[3]特别是幼儿保教技能的训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人才培养规格落脚到应用型方面。(2)规划实践价值取向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必须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应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或者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具体体现在课程建设中。基于DIPE进行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应弱化课程的理论色彩,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实验课时量;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课时,给予学生接触孩子、体味孩子情感的机会,就像有学者认为,“不能切实地接触孩子的内心,就说不上是幼儿教育工作者”[4]。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旨在给予学生接触幼儿的真实情境,给予学生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幼儿保教综合能力。(3)设计体现“做中学”理念的实践教学过程DIPE模式是基于实践的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中学”、问题解决中学习。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凸显“做中学”的理念。如我们试行的“项目教学”就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为本”,教师注重蕴含问题的教学情境以及安全自由教学氛围的营造,项目解决是师生同新生活的际遇、对话与互动过程。[5]相对目标教学的“给予性”特点,项目教学是一种发现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能力。(4)优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核心是保教能力,保教评价主要是考察保教质量。保教质量评价就是对保教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判断。必须明确的是,幼儿保教质量与一般社会服务质量是有区别的。保教质量需要考虑家长满意度,同时还要关注儿童在保教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质量,就像有学者研究认为:“通过观察带班老师和儿童之间相互关系的温馨,丰富程度和儿童在保教机构中所获得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测定保教质量最适合的方法。”[6]所以,能否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是衡量学前教育学生保教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 三、基于DIPE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Design)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指导蓝图,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专业能力标准的开发等。(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离不开具有实践素养的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教人2014-103号)”,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这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此,学院制订了相关教师管理制度、有效激励机制与良好服务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实践;采取“抓好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下园实践,增加教师实践经验;聘请幼儿园教师来院任教、讲学,陶冶教师实践素养;院园教学环境互换,专业教学接地气”等措施,增加教师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才培养评价的依据。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摆脱“大学就是培养理论研究者”的观念,进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量占专业课教学量的比例。为此,我院对传统的培养方案做了重大修改,凸显三个特征:其一是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时,相对减弱某些纯理论课程学时。其二是增设专项实践学期,设置第六学期为专项实践学期,要求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全身心体验幼儿教学,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原来的22%提升到29%。其三是艺术技能类课程“不断线”。在旧的培养方案中,艺术技能类课程集中在前两年开设,后两年学生没有技能训练的机会;新培养方案要求艺术技能类课程开设四年,保证艺术技能课程连续四年不断线,以促进学生弹、唱、跳、画等技能的稳步发展。 四、构建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Implement) 1.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指导实践教学方向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和方向[7]。其中专业信念指学前教育学生“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信念和理性认识”[8],即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专业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制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实践教学指明工作方向,也可以为学生实践训练指明学习方向。2.研制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定位为“一专多能”。“一专”主要是教学技能的培养,“多能”包括弹、唱、舞、读、写、画、形、作、动等能力。为保障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要求,我院制订了每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成立了专项能力考核小组和考评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项考核,促使学生达到相关实践能力要求。3.制定综合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实践管理综合实践管理是实践教学方案得以落实的保障。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近似于“放羊”式管理,实践单位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践效果不甚理想。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学院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编制了综合实践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制定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安排专门的实习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工作;和相关实习单位签订了综合实践指导条例,要求实习单位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综合实践考核方面,要求教学单位、实践单位同时给予评定,以保障综合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创设“教学做”融合情境,指导学生参与实践(Practice) 教学做融合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实践素质的重要路径。为促进学前教育教学的“教、学、做”融合,教学情境创设是关键环节。我院在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加强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实训中心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地,是培养学生掌握学前教育技能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场所。加强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规划与建设是学前教育专业硬件投入的重要方向。在实训中心建设方面,本院成立实训中心办公室,负责实训中心的规划与管理;采取“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投入,制度上墙”策略,建设和完善了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包括艺术类专用教室、美术类专用教室、保育模拟实验室、蒙氏活动室、微格教室等,为实践教学训练提供了教学平台。2.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课外教育教学实践是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保教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对课堂教学具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院采取了“详实考察、科学规划、签约挂牌”的策略。我院多次深入调查和研讨,合理规划教学实践基地的布局,邀请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参与论证,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与相关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建立校外实习合作关系,对这些基地签约挂牌,并制定相关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行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开展学院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确保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 六、加强实践能力评价(Evaluation)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可雇用性 实践能力不是单一学科能力,而是一种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9]。实践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评价,实践能力评价改革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明确实践能力评价的内容。依据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0],在评价中我们关注学生实践中的调查、体验、教玩具制作、思辨以及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其次,正确理解评价的功能。传统评价是为了区分和甄别学生,现代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助其改正问题,促其提高实践能力。最后,明确评价的主体。传统评价过于关注系统内部评价,忽略学前教育体系外人士的建议。在评价改革中,除倡导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价之外,我们尝试了应答评价方法,邀请社会相关专家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学生的专项能力做出诊断评价,并把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反馈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依据这些评价结果调整学习方向,教师根据这些结果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发挥评价合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可雇用性。 作者:李文霞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初探 摘要:文化修养是现代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对一个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文化修养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而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据调查,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不利于将来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是作者长期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修养;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大批外来文化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进中国社会。在国际经济交流、文化碰撞之下,我国抓住发展的机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传统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国外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作为文化糟粕挤进来国民生活之中,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国在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在教学中很少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讲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其内心,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为国外的“快餐文化”侵入学生的观念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笔者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提出见解,期望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借鉴。 一、以传统文化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内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面对的是学前儿童,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具有启蒙意义的教育书籍开始学起,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例如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第一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书,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历经千百年的文化发展浪潮仍然发挥独有的光芒。《百家姓》极具实用性,于古于今都有裨益。《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读物虽然已历时千年,但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已经欠了太久的账了,因此,从现在开始,从尚未毕业的学生抓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传授这些具有启发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从基础学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此学生在就业之后会向学前儿童传授此类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例如很多学生对孝只有一个表面的认识,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它。《弟子规》以孝开头,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小故事《卧冰求鲤》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需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使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为其文化修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量阅读是培养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其爱阅读、乐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是手捧手机,埋头于网络小说之中。一些低俗的网络小说在学生之间广受欢迎,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教室读书角、电子图书等。我们可以向学生发放读书倡议书,通过召开读书认知大会或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主题活动,向学生说明读好书、好读书的重要性,并建议他们在自己的宿舍设立一个图书柜,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学生对书籍的评价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追风筝的人》、《飘》、《活着》等具有启发意义的图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社会文化产生共鸣,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除了在宿舍开设阅读角之外,学校这个大环境是一个适合阅读的场所。我们可以在校园内部、教室内部的宣传栏上摘抄每天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精彩习作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当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在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存在缺失,但是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很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文化兴趣点,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起他们的求学意愿。例如某些学生喜欢传统音乐,对古筝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就可以从古筝入手,尽管学生不是音乐专业的,但是老师还是可以找机会让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在实践中体会弹指的技巧,这样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学生拨弄琴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向他们讲解有关于传统乐曲的知识,理论加上实践,可以转变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看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他们会在课后对此进行调查,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现代中职学生文化修养水平不高,与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文化,那么他们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 作者:何仙玉 单位: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述 摘要:钢琴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要求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幼儿开展钢琴教育活动,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钢琴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探讨和思考,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钢琴课程,其不仅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更要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基本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智能能力的提高、身心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探讨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1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较大地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钢琴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理论知识及演奏的基础技能,以便于今后有效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因而其要求钢琴教学必须要按照钢琴教学的内在规律去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的对象又不同于专业的钢琴学生,不能按照钢琴专业的培养特点去对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生进行授课,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在规范教学和非专业教学中找到平衡,而这又恰恰是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大的地方,许多教师和学生在钢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以非专业学习为借口,结果最终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长期不高。 1.2重技能训练轻素养培养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教学也正逐步向专业化发展,由此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钢琴课程为例,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更要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的音乐素养,重视将钢琴教学应用到对幼儿的启蒙和教育中去,而这些也正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所恰恰缺少的。不少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味重视对学生进行钢琴知识的灌输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教学目光短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的提高。 1.3教学模式奉行“拿来主义”,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授课老师大都毕业于钢琴专业或者相关的音乐专业,这使得他们在进行钢琴授课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钢琴专业的教学模式搬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来,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往往和钢琴专业学生具有很大差异,这也使得这些钢琴专业的钢琴教学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于学前教育学生,进而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动机缺失。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需要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效提高钢琴教学的课程教学质量。 2.1摆正教学目标,加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摆正教学目标,从加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入手进行,针对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于松散、无序等问题,应加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教学,例如加强读谱、基本的演奏节能等的规范性训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把握好规范性和非专业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味地使学生追求钢琴的演奏技巧等,要以加强学生对音乐内容、形象的理解为纲,加强练习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2加强和重视对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其今后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显著意义,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钢琴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是其今后进行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综合性的音乐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一味要求学生加强钢琴课程的技能训练,而应以此为抓手,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综合性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力、感受能力等,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2.3加强教学模式创业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快速专业化的今天,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创新钢琴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在积极沿用钢琴专业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其和“一对多”这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基础较差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中使用一对一,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予以适当指导;而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总之,学前教学专业钢琴教学要以现有问题为突破口,着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予以提高,有效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师资水平。 作者:林林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及成因 摘要:技工学校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学校以培养专业性实用人才为教学宗旨。就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而言,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学生年龄较大,在钢琴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手指的协调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学生基本未接受过乐器教学,缺乏对音乐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学硬件、教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受学生、教师、教学硬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学问题频出,严重阻碍了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故而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问题钢琴教学在我国尚未普及,加之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学生不具备相应的钢琴学习基础,而且多数学生缺乏音乐知识的积累,从而导致接受钢琴知识困难、学习进度缓慢等问题。2.教学模式问题从实际授课的角度分析,受硬件设施、教学资金、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基础水平高低不一,且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教师无法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仅能用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传授钢琴演奏知识,教学效果差,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硬件设施问题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建设完善的钢琴教学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工院校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数额庞大的建设资金,故而钢琴教学硬件设施存在缺失。4.教学评价问题技工院校更注重钢琴教学的成果,常以学生最终能否演奏指定曲目作为考核目标。在实际考试过程中,教师也仅对学生演奏的指法、熟练度、正确度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实际掌握情况,不能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分层考核。这就导致钢琴教学流于形式,兴趣高的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兴趣低的学生得过且过,根本达不到钢琴教学的目的。 二、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问题的成因 1.学生基础问题成因虽然近几年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仍相对较大,加之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普遍偏高,导致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类似音乐教学的课程并不能得到学生及家长应有的重视。此外,学习钢琴的成本相对较大,普通家庭承担这样的费用有一定的困难,故而多数技校学生未接受过钢琴教育,从而导致钢琴学习基础较差。2.教学硬件问题成因导致教学硬件问题的原因很多,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但仍有其他原因影响技工院校完善教学硬件设施,例如,钢琴教学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由于学前教育在技工院校属于新兴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均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这就导致学校仅能依靠经验摸索钢琴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工作,例如教材的选定等。而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3.教学评价问题成因由于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体系不健全,尚未统一教学内容,故而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仅能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制定学生考评体系,即学生学什么考什么,加之钢琴演奏学习周期性长,教师仅能就指定的几首曲目对学生进行考评。但这种考评,形式重于实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结 技工院校的学前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就钢琴教学本身而言,亦非朝夕间即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各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时机,加大对学前教学的投入力度,勇于探索且善于总结,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断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从而促进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彦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大学校期间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培养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后的从教水平高低。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在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潜能、心理潜能的过程中提高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学前教育;学生;技能培育 目前,受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是女生的影响,且多数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身体素质提高的现状,导致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如何结合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的技能,就成为当前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从思想工作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和对学前体育的正确认识 首先,立足学生身体健康第一的观念,教育树立身体健康是干好今后工作的前提保证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端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如基本体操、基本动作和游戏等,要让她们明白自己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动作,都会成为幼儿的示范动作,所以动作必须做到舒展、优美、规范。 二、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外,还应该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和一些动作的教学步骤,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其他专业短跑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阶段进行教学,着重强调跑的各阶段的技能和跑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学生跑的正确动作的培养。而作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应该首先掌握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自身正确、规范跑的动作,因为在今后幼儿园跑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是根据跑的正确动作要领来分析、指导幼儿的动作,并根据幼儿的动作选择一些“游戏”来纠正、强化其动作;其次,教师的动作是幼儿的示范动作,幼儿一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只有教师的动作标准了,孩子们才能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再如,在身体素质达标测验内容的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其他专业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跳的结果和跳的能力的练习,而忽视了起跳和落地动作的练习,甚至有些学生的起跳和落地动作是错误的。而幼儿双脚跳的动作重点恰恰是起跳和落地动作。因此,在学前教育学生的体育课上,根据教学内容,除了锻炼身体、发展学生的能力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并强化她们的基本动作,使之能成为“示范动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大学体育课中要加强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口令,口令技能是指挥调整队形的能力;二是做、领操,做、领操技能是教师指导幼儿做基本体操动作的能力;三是游戏组织,游戏组织技能是指设计、实施、评价体育游戏的能力。而这三项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虽说这几项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比较简单,但要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确是及费时间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其细致的教学安排,将这几项技能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安排到体育课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将这几项技能的教学应安排在每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教学,这样既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做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新生入校前两周一般都要进行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口令技能的培养。首先,将口令的分类以及正确运用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和提出要求;最后分组进行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口令的正确“呼法”和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都可安排几个学生进行练习,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应及时将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再如,将领、做操技能的教学也可放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开始时一般只安排一两节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势和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为主,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形式的示范,激发学生对操节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动作表象并感受体态美,后期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到每节操的教学重点、简化分解和示范的方位上。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修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上的基本素质,但要成为既能上好大学体育课,又能在课堂上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了解、掌握学前体育技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力争在课堂讲解时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示范要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口令要清晰、洪亮、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法要科学;更要做到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爱护,学习上耐心指导,帮助。 作者:王晋明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使得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此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出拥有学前教学知识,有能力担任托儿所、幼稚园等幼儿机构的专业教学教师。对于这些专业人才教师,舞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活动之一,学前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是,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成为了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1舞蹈课时不足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进行舞蹈学习需要长期的间断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身体的舞蹈素质,让身体接收各种专业舞蹈动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对舞蹈课时的安排不足,每周的舞蹈课时仅仅只有2节课,甚至不开设课程,只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需要勤加练习的专业化舞蹈来说是往往不够的。舞蹈课时的不足,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今后的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1.2舞蹈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就好比医生的手术刀、士兵的枪,教材在专业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而对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就无从说起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学校中严重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对于选择的教材杂乱无章,有选择专业舞蹈学校的教材的情况,还有选择高难度的舞蹈教材来作为入门课程的情况,这些选取教材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利于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1.3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行为艺术,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优美又高超,一定会使观赏者拥有悦目娱心的感受。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刚开始真正的接触舞蹈,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舞蹈培训,肢体达不到舞蹈所需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偏大,骨骼发育早已定型,极大地增加了舞蹈动作基本功的难度,还有些学生对舞蹈的概念模糊,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到位。 1.4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固定,而且没有存在专业的舞蹈管理者,这大大地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没有合理规划,课程随意安排,舞蹈课程不固定,有时临时安排,教师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压根没有进行严格的课程计划,这种情况极大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要求。 1.5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里的舞蹈教师并不是专业舞蹈教师,有些是由学校人事编制而来的音乐教师,有些是非专业的业余舞蹈者。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一大弊端,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舞蹈教学,但是由于是非专业的,使得学生的舞蹈程度较低,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成教学质量要求的明确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制定关于舞蹈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制定出粗略接触的舞蹈知识的阶段,加上学生对舞蹈接触时间少,舞蹈基本功差,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能力低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舞蹈教学目标。 2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2.1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舞蹈技能型更加重要,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在舞蹈课程中只是一味地对舞蹈技巧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使得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育学生翩翩起舞,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 2.2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学生的德育思想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舞蹈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正确指导,因为在舞蹈学习中有许多竞争和交流,还有成功和失败的追逐,所以,舞蹈教师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要积极面对失败,以此提高德育思想和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舞蹈教师在今后进行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中就会相对轻松了,也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4培养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教师不够专业,虽然学校通过整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舞蹈教师,可以节省学校的人事编制,但是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学琴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具有专业性的舞蹈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积极地培养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招聘具有舞蹈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训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2.5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舞蹈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比如,在学前教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舞蹈教学,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总体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规定,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舞蹈教育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的质量。 作者:牟秀萍 单位:潍坊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师的工作,担负着幼儿语言表达、想象、参与、合作等方面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前教育的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她们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语文功底,进而培养专业语言素养,使她们具备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文化修养;语感能力;训练口语;写作兴趣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一学科对于促进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师的工作,担负着幼儿语言表达、想象、参与、合作等方面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学前教育的学生学好语文,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语文功底,进而培养专业语言素养,对形成适应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一、勤于阅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的确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解世界历史的变迁,看到各地风俗的迥异,明白人性的善恶……我们中职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人格的来源之一,而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多学者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章中经过精挑细选的。宗璞《废墟的文化》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学生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莫言《卖白菜》中“糟糠半年粮”的时代虽已远去,但还是要告诉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境况如何,不能改变做人的基本原则——诚实;曾宏燕《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了解情人节的由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以教育学生明确早恋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等等。中职语文教材是特别适合中职学生享用的文化大餐,可以给学生全面的营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内容,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视野、提高他们修养。 二、善于学习,多听多读,培养语感 古语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生活阅历不足,自身知识有限,与一些朗诵大师相比较,我们同学的经验显然不足。这就有必要指导我们的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多欣赏些美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让她们将接收到的信息经大脑加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那么,她们的语感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这一散文,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PPT课件,借助音频播放名家朗诵,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此外,结合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力,这时让学生来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并非难事。 三、勇于实践,训练口语,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可见,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口头语言的培养。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是一种以有声语言为主,以态势语言为辅的言语表达方式。特别作为有声语言,至少要求语音准确、音量适中、语速合理、语调抑扬等,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技巧,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既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1]。中职语文课,有不少的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课,这为学生展现自己风采提供了实践舞台。在教学口语交际——演讲时,要求班级同学进行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因为它是促进双方认识、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目的是让对方记住自己、对自己留下良好印象。可以说“它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张有声名片”。例如15学前班的第一堂课,就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其中唯一的一名男生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林鹏,父母希望我如大鹏展翅,扶摇万里,我却希望我们班集体能乘风直上,奋勇腾飞。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大家对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感到奇怪,其实,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从小我就比较喜欢小孩子,比较善于跟小孩子交流,也想用自己的阳刚之气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可以想象,这位同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演讲,不仅训练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勤于写作,自我思考,利于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可见,写作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她们学写——会写——爱写,在写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语言文字[2]。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充分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随文仿写和随文练笔训练。这样,学生既可以模仿例文,模拟写作;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自由写作。在教学《洛阳诗韵》这篇抒情散文时,发现这篇文章的选材极具代表性。作者选择洛阳的白马寺、牡丹花、唐三彩、龙门石窟来表现洛阳古、美、绝、奇的特点,也借这些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景物来抒发挚爱和笃诚的崇拜之情。而且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思路十分的清晰,先抒写情感后表述原因。和学生探讨交流后,我要求她们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景物,比如福建最美的梯田、桂峰古民居、银杏林、闽湖等等,模仿此文写一篇《尤溪诗韵》。结果这次的作文交的特别齐,写的也特别生动,可以说是给学生一次展示语言的好机会。总之,作为学前教育班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要会听、会说,更要会观察、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语文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她们的语言素养,才能在幼教这条路上走的更宽更远。 作者:池海燕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在政策的重视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舞蹈作为其专业的课程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该课程仍处于有待完善的状态中。本文从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现状出发,观察问题、分析社会及历史原因,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并提出了部分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与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改革;幼儿;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的一门艺术专业课程,舞蹈课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仍存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性的时空艺术,通过独特而又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陶冶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艺术情操,推动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风尚。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承担着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启蒙教育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常常会将美育忽略,然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气质、自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区别于国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点,就是多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能说国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一定是绝对科学,或者是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国外的幼儿艺术教育独立出来,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因此,国外的幼儿教师几乎不承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 虽然都是高校舞蹈教育,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以舞蹈素材、舞蹈鉴赏以及基本舞蹈编创能力为主,根据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有效并富有趣味性地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方向分的非常细致,比如古典舞专业、民族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所开设课程都是根据所学方向来开展的,内容精细且难度大。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却是囊括了几大舞蹈学分支,虽种类繁杂,但难度较浅。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授舞蹈技能时应着重认识到二者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当前存在问题 (一)课时分配太少 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艺术类课程中,尤其以舞蹈课程为主,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节,也就是两学时。舞蹈课属于一门技能性课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课时完成技能实践,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灌输。 (二)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性 现在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导致学生大学舞蹈课程结束后无法清晰区分所学舞种,最后导致“四不像”的现象。我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目前有:芭蕾基训、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族舞蹈、傣族舞蹈、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舞蹈、古典舞身韵以及幼儿舞蹈与幼儿舞蹈编创,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基本形体与基本功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前期培养“舞蹈”的意识概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省略,否则将导致学生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毫无“舞感”可言,像是一具机器。以上是本人长期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大学体制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 四、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课时量的增加每所高校应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增加课时量,当前分配学时虽为2学时,一学期36学时,但实际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仅每周1学时。因为课程分配按正常行政班级人数,即50人来排的,而舞蹈课因场地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限制,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25名学生,所以实际上每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授课的舞蹈老师都将一个行政班分成了两组,一样的教学内容得教两遍。所以课时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时的增加可以横向增加也可以纵向增加。横向增加是在每学期的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倍,即72学时,才能真正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36学时的舞蹈课时。纵向增加即在原本4个学期舞蹈课分配的基础上在增加1到2个学期,保证学生舞蹈课程与大四就业合理衔接,避免因大三一年没有舞蹈课而对舞蹈技能的生疏。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编程课的比重。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学书的舞蹈课结业后仍不能完整的编出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甚至有毕业一年的学生联系我帮忙编创,实际上这是教师教学上的极大悲哀,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舞蹈课亦是如此。单纯的教学生几个舞蹈组合或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学会舞蹈编创技法才是核心。有了舞蹈编创技巧自己都能编创出成千上万个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舞蹈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开设一门舞蹈编创技法课,18课时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教学内容中自行分配,减少或去掉一些实用度不高且难度太大的舞种,多一些课时分配给少儿舞蹈组合及舞蹈编创技法的教授,一切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素质。 结语 艺术类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乃至高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已经发展的很完善,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却仍在摸索阶段,希望经过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革方案,能够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乃至艺术课程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丽莎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领域,钢琴是一门必修课,但目前的中职钢琴课堂教学情况并不理想,来自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教学效率低下。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教学方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领域,钢琴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钢琴基本演奏技巧、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弹唱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走上幼儿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13年我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之风在我校盛行,钢琴教学改革也蔚然成风。在此形式下,钢琴的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我校学生基本是普通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因为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甚至对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钢琴是书本上关于音乐的美好描述,是第一次看到、摸到,更何谈基础和专业技能。学生普遍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音乐感觉都比较欠缺。 (二)学生缺乏自信。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被普通高中“抛弃”的学生,在中学时期他们因为文化成绩差、考分低而被逐渐边缘化,慢慢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一无是处”。到了中职学校,这种心理也如影随形。再加上这时候的学生都已经超过了学琴的最佳年龄,骨骼关节都已经定型,弹奏起钢琴来手型不标准、手指坚硬,身体协调性不好,识谱慢,弹奏有困难等等,各种不适应使得学生的不自信心理加重,让学生产生畏缩心理,阻碍了钢琴的学习。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这一专业,一些是因为家庭、父母的选择或者说强迫,一些是为了毕业后能更好地就业,他们并不是带着对音乐的兴趣来学习。所以在因为基础差、身体不适应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遭受了严重打击,学习态度不积极,对钢琴不感兴趣,甚至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 (四)学生练琴时间短。学前教育专业其实是一门很辛苦的专业,因为学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必须样样都会、门门都精。除此之外,学生还有语、数、外等文化基础科要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课上练习钢琴的时间很不充足,等到下一周再来练习的时候已经忘得所剩无几了,这样很难把握课上所学知识。虽说学生可以自己抓课外时间练习,但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允许人手一台钢琴,因而学生的练琴时间屈指可数。 二、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要对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定位。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16周岁,从理论上讲,他们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钢琴学习启蒙阶段。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培养专门的钢琴演奏人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在校学习掌握钢琴基本的演奏技法就可以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加大课程优化的力度,尽量减少高难度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两年半,在第一学年里,主要先安排学生熟悉简谱、五线谱、键盘等基本乐理知识,再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基本上做到手指独立、手臂自如,不断强化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性,能弹奏各种节奏型的乐曲;在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学习伴奏,重点强化指法设计、原谱移调学习、简谱旋律视奏、有伴奏意义和弦连接等,加强对伴奏的弹奏与分析;在最后一学期里,在第二学年的基础上,再自配伴奏中增加移调和自弹自唱的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幼儿喜爱的儿歌,如《小红帽》、《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等,为学生走上幼儿教师岗位做好准备。 (二)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钢琴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音乐教育,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同时钢琴技能又是学生立足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所以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幼儿的心理需要,方能真正有效、实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相对于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钢琴更多的会运用在伴奏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伴奏的曲目,并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伴奏的机会和平台;二是多样性原则。在钢琴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应从练习曲、乐曲、流行钢琴曲、儿歌弹唱四大板块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弹奏技能,三是贴切性原则。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不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在初学阶段采用小组教学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组课、集体课虽然不能像“一对一”的小课那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去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但它在解决学生初学阶段的共性问题时还是具有独到的优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解决弹奏手型、姿势、方法和键盘的认知、乐理知识、和声知识与读谱能力的获取、听觉、节奏、音乐创编等方面,它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作;其次,采用互动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以培养“能弹会教”“边弹边唱”的毕业生为目的,把钢琴教学与幼儿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下园学习中“学以致用”,并不断体验、巩固、反思与提高,在互动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另外,开展模拟情景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景,感情教学可以模拟幼儿园音乐课堂的场景,分组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小组选派学生模拟教师进行弹奏,其他学生扮演幼儿做律动,模拟真实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感情演奏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钢琴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弹奏技巧,而且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琴习惯和方法,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有效的成绩。首先,眼在手前,培养良好的读谱习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看谱弹奏,练琴和识谱同时进行,这样学生的识谱能力就在弹奏中不断地得到的练习和加强,久而久之,他们的视奏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提高了练琴效率,同时也养成了正确、良好的读谱习惯;其次,重复练习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通过练习,应当使学生在接触乐曲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第三,分解细部练习,在练习中把音乐分解为细部,一小块一小块地练习。练习中对那些经常不得不停、断的地方也就是难点,不断地重复练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分手练习、分段练习、分乐句练习、分“点”练习;第四,数拍子、唱旋律练习在初学阶段,有些学生的节奏感不好,速度不均匀,这就应当时刻用心数拍。唱旋律可以培养弹奏的歌唱性。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同时,也为以后的自弹自唱做准备、打基础。 三、结语 钢琴教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既遵循着一般科学规律,与一般教学具有共性,同时又遵循着钢琴教学的特殊规律,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学前教育钢琴教师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伴奏水平和欣赏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线教师应在这条路上不断求索。 作者:谭霞林 单位:湖南省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儿童心理学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繁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问题。本文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入手,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及赞可夫教学发展理论提出改革的设想和措施,以期促进对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定位;课程整合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幼儿心理学主要以幼儿为主题展开心理学知识的讲解,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心理学的基础和心理学实践教育这两大部分。“幼儿心理学”专业术语多,教材内容概括性强,案例比较抽象,此外,中职学生大多没有深入接触过幼儿,单一讲授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就如听天书,空洞乏味。因此,学生对幼儿心理学往往不感兴趣且觉得理解困难。 1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繁杂。当前所使用的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陈旧,内容僵化,案例过时,理论性太强,教材的层次无外乎就是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缺乏有效的衔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选取有效教学方式。虽经过几次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通俗化,但是还是有些内容稍显陈旧,学生难以理解,很少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内容编排不紧凑,有些地方过于细化,有些地方过于笼统,纯理论太多,应用性内容太少,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2)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当前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但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讲授法。课程安排有课内见习活动,但少之又少。信息化教学仅仅只是公开课的展示工具,常规课堂未发挥重要作用。单一的讲授法往往导致单一的信息传送,老师一味地传送已有知识,学生只能认真地接收知识,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接收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结果就是由于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对学情不了解,学生求知欲不强,教学成效不理想。(3)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当前,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围绕教材,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实践体验则少之又少。学生虽知晓一些基本概念,但是缺乏实证研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记忆相关案例,运用能力欠缺,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单一。教学考核能直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证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占30%,但仍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在这一考核评价机制下,学生往往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创造性。 2中职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 (1)教材本身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现有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纯理论性,表述抽象。在幼儿心理学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概念和原理表述抽象。如在第二章中“幼儿认知的发展”中幼儿思维的概念,还简单介绍幼儿的社会认知,陈述简单,理解困难;又比如在表述“幼儿的社会认知”时结构松散,观点模糊,内容繁多,难以理解;中职生从未接触过普通心理学课程,很难理解和消化纯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其次,案例新颖时代感强,但内容繁多。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与幼儿阶段研究相结合,需要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传统模式,丰富教材内容。近几年,人们不再局限于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而涉猎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观、幼儿心理观等等,虽然这些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贪玩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喜欢技能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但是心理学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最后的结果就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课本丢在一旁,遑论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3)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针对一门实践性学科,任教老师需要对相应的教学实践有感性认识,然而,根据调查获悉,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缺乏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片面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情境毫无吸引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角色扮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玩爱表现,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事物,观察分析幼儿园现状及家园共育现象,通过小组的表演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比如:针对家长送礼、教师区别对待这一现象,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2个家长1个老师2个幼儿,一个家长送礼,另一个家长没有送礼,但2个幼儿因玩具而打架,老师对送礼家长的孩子没有责骂,而对未送礼家长的孩子责骂体罚,角色扮演后,同学们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运用所学心理知识进行阐述,课堂氛围活跃,最后得出结论:老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2)精心设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问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是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其次是具有启发性,提供解决思路;三是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四是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问题提得好,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遗传”这一章节,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先天失聪的幼儿能否成为歌唱家?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先天脑瘫者能否行动?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深思,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3)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中职课堂的教学需求,只能将图文并茂、声文音频的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首先,浓缩教材精髓,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充实教学内容,随时将最新、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纳入教学中。真实新颖的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每节课之前,笔者先理清教学思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制作精美课件,努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其次,采用3D技术,设置动画模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模拟教室,帮助通过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来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游戏”章节时,播放幼儿园过家家、图书阅览室、超市等区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幼儿游戏,什么是幼儿角色游戏,其具有哪些特点,幼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这些知识点枯燥乏味,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4)以情育人,升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人,注重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的情感体现和深刻感悟,能帮助学生对该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活泼、民主的课堂里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谌飞宇 单位:益阳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训练对策 [摘要]舞蹈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舞蹈的学习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动作语言表现音乐节奏和音乐的内在情感,因此,通过对舞蹈的教学,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同时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文章将从舞蹈的基础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以期能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舞蹈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重要性;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向我国的幼教事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人才,而舞蹈作为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自身协调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则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舞蹈教学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训练的概述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开设是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所设置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还能有效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舞蹈视野,为他们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实践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舞蹈的教学作为对幼儿进行艺术审美提高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作为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学是要提高学生在今后幼儿教育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和应到能力,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师工作中能够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将舞蹈的基础训练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以此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1.陶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操舞蹈是艺术的门类之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能够有效锻炼他们审美情趣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并对自己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活泼好动、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学习中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舞蹈的教学过程就需要适应幼儿的这一特点。而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中,就是要通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语言能力,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动作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以此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打下良好的基础。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舞蹈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门类,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学生进行学生舞蹈基础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能够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舞蹈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他们的综合舞蹈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舞蹈的基础训练锻炼自身各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身体柔软性和灵活性,使他们能形成更加优美的身姿,并加强他们自身艺术气质的表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舞蹈素质。3.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视野舞蹈的综合性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基础训练时,能够对音乐、节奏、旋律做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以动作语言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音乐进行更好的把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针对音乐形式的广泛性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视野。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针对音乐的不同形式所采用的多样化的多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也是对学生舞蹈视野进行拓宽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学生的舞蹈视野进行拓宽之外,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不同训练形式的融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进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利的帮助。 三、学前教育专业加强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 1.树立实用性的教学理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舞蹈训练,是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实践工作中对幼儿舞蹈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对于枯燥的专业化的训练而言,进行基础性的舞蹈训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实用性的意义。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通过不断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以此来提高今后实践工作中的实用性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实用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的实践教学能力。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示范性教学方式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以动态艺术形式为主的舞蹈艺术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讲舞蹈动作以视觉传达的方式传输进学生的大脑,让学生通过大脑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对整体的舞蹈动作进行更加清晰而定认知,从而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舞蹈动作之间的变化以及连贯性,这是一种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舞蹈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锻炼中将舞蹈的动作进行分解和示范,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程度,进而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来提高对学生的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在示范性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增加语言我对舞蹈动作的解释,以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更加细致化的分解舞蹈的动作,从而使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更加深刻。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对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中,有部分教师会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的舞蹈技能的实用性,有的教师会过于重视对舞蹈技能实用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舞蹈素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舞蹈基础训练中,由于学生舞蹈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定舞蹈的基础训练内容,既要保证为基础差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保证训练能对有基础的学生起到提高作用。 结语 作为幼师预备人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职业素养的加强对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舞蹈教学作为幼教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幼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素养,并以舞蹈的实用性为教学的理念,通过示范性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 作者:罗棚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 摘 要:社区学校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是社区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必然体现在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发扬的人文精神,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社区文化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对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学校应运而生,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依托社区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优势,培养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终身教育氛围,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素养,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对理论的呼唤,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学校;社区文化 一、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涵义 社区就是一个地域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学校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所承担社区居民知识传播、素质教育和党员政治培训的学校,是一所能发挥个人特长,学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学校,是一所能让少年代学有所学,中年代学有所用,老年代学有所乐的融教育文化为一体的学校。社会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艺修养、生活习俗等。现阶段的社区文化,一方面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当今的社区文化既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多元性,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弥散性。 (二)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功能 1、社会沟通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人际关系趋于淡化,普遍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一幢楼却互不相识的现象,更谈不上交往,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学校则具有增强社区内的人际沟通功能。如利用社区学校开设老年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少年英语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等各种方式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2、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社区学校以社会为基地,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卫生保健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开展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使社区内各种不同的人群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家庭及社区的健康问题,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变各种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3、心理凝聚功能:社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社区学校是社区居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它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4、文化感染的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如小型演唱会、小品小戏演出、各种智力竞赛游戏以及各类健身体育活动,以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 5、价值导向的功能: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所在,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之花,判断一下城市是否现代化,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并进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二、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注重社区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建设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教育基地,发挥多种功能培养各类人才,作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社区学校。社区学校要面向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已建立的各类亚组织团体及青少年等四大群体,使之集社区党校、再就业培训基地、老年学校、青少年第二课堂等为一体,注重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明理、益智、强体、冶情的各类科目,构建“终身教育”在社区的网络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群众为主体,文化为媒体的三位一体的社区大文化格局。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 学校不设专职教师,将根据设置的课程,充分利用社区智力资源,发挥与派结对共建优势,建立一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社区学校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其对象可为:在职教师、教授、科研人员和专业技师。党和政府及学校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的大学生等。对从事社区文化服务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挑选和培训,把那些思想健康、品质优秀、多才多艺的人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充分利用社区中人才济济的有利条件,利用社区学校开设各种培训班,吸纳社会闲散人员为就业学习各种技能,鼓励他们走创业道路。此外,可依托社区地理优势,拓展商机,着力构建以经营“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为主体的文化一条街,或经营一些花、鸟、鱼、虫等,并定期举办交流与展出。社区学校内还可设立阅览室、宣传栏等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陶冶社区文化情操,同时利用社区学校的多媒体系统、健身场地、电脑房等将教育、文化融于一体,进行改革创新。 三、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特点。当前我们创导建设的社区文化就是要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要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科学的生命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社区变成高台教育场所,社区里的人是“自然人”,是“社会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人对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任何社区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和人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吸引大家的参与,只有在郑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的“宣传”,才能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和作用。社会人也是社区文化的根本部分,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以加深文化底蕴,,才能使社区生活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二)加强规划,保证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社区学校是传播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社区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文化的氛围,并能推动各类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社区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程。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认为社区学校什么课程都能开,盲目求多、求快、求大,一时间各类培训班铺天盖地,没有针对性和连续性,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难以为续,最终适得其反。二是把社区文化简单化、单一化,认为只要居委会开设一些棋牌室,小区配备些健身器材就大功告成,或者逢年过节搞一点猜谜、抽奖就行了,实际上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应该把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推进,深入调查、循序渐进逐步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并根据社区的人文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规划,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性发展。 (三)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发展动力面对社区学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社区文化,社区学校要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社区学校的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我们既需要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概括,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性建设,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将是推动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动力。社区学校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z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区学校教育也一定能大大丰富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一体化,到那时,社会将成为生活乐园,社区学校将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社区文化也将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既是高校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学生社区中存在着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等现象。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高校学生社区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引导,既可能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方,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念,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可能强化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走向自我封闭和孤立,干扰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本文在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一、高校和谐社区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认清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才能正确的引领当前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社区大学生主体、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他们好奇心极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运用思想理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与国际上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件做抗争。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时,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鉴别力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容易被社会思潮的一些内容所驾驭和利用,从而产生思想的混乱,做出冲动的社区行为。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影响着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高校社区思政教育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就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看,辅导员及思政课的教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渠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系统性。然而,就辅导员在社区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薄弱。多数社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跟不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社区内存在的一些西方思潮关注较少。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崇拜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看西方的影视剧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的民主政治甚至对一些西方的垃圾文化也是情有独钟。许多社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日益渗透到社区大学生的心里,得到社区大学生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社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不仅使之抛弃了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歪曲解误,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是专捡西方的垃圾文化,从而成为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亡国奴。社会上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对西方文明制度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以其高速、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社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窗口。网络媒体对西方的过度渲染也催化了崇拜西方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流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网上散播有关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思想及利用游戏、影视等网络软件渗透其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腐化他们的思想,造成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在社区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与流行。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最好诠释,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本部分本文将利用受教育接受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作用外,归跟到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 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交往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显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在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后期的内化的阶段。正如学者王礼湛所说的那样“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课题,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达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因此,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人。 (二)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工作者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社区教育者的素质对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师资队伍建设就是,通过提高社区文化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社区内高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本文建议,学生社区应成立一个由党委和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领导,党员代表、社区负责人、大学生代表、社区服务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工作重点便是关注国家大的政治方针,关注学校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各样问题,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指出“适应新形式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当前社区学生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网络建设。这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用。二是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1、网络手段在社区文化中的引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各自的优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文化建设者完全可以利用如qq群、email邮箱、网络视频等现代媒体进行社区意见的反馈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 它所指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或某几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并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此,高校社区组织和领导部门要网上网下联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差,面对西方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前社区学生的主流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也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的主要方向。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模糊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社区主流文化。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最大可能的发挥社区这一载体的教育功能,针对当前西方霸权注意的影响,结合社区学生的特点,更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法,引领社区主流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摘要:基层文化是当今构建 企业 文化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的三种关系以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层文化;意义;关系;途径 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 发展 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塑造人,是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和 科学 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基层管理升级,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融合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是影响和带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基层文化的创建与开展,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享受文明、享受生活”的共建共享文化理念,形成社区与居民共同愿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的可靠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基层思想 政治 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文化的力量 教育 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 二、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 规律 ,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这是基层文化共性的一面。同时基层单位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思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基层文化个性的一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自身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作为共性,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文化方面,整体推进,全面构建。作为个性,要求基层在学习先进基层单位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愿景目标和职工队伍的实际,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为重点,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体现自身特色,让职工易于认同,自觉执行,增强基层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延续性,为职工群众所认同。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原有文化传统可能与新的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只有及时修正和完善,才能反映企业文化时代特点,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建设基层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先进的基层文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基层实际,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基层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基层文化既根基牢固,又体现时代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方面, 企业 文化是“一把手”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态度作风对基层职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创建方向。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习惯”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只有得到职工的高度认同,并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所形成的氛围才是企业文化。基层领导要掌握好新的管理理念,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准确把握 现代 管理理念和基层文化建设的要领,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累、 总结 、提炼既有本单位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征的基层文化理念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发挥基层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活动载体,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中来,使所提炼出的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能更好地引起职工的共鸣,容易被职工理解和接受。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 引导,营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在激发动力、营造气氛上做文章。首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使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基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到一些基层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直接感受基层文化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要通过宣讲,利用 网络 、简报、黑板报,组织知识竞赛,办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广大职工吸引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切实形成基层文化人人懂、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加大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 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高回报率。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舍得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要重视选拔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基层干部,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统一使用基层文化识别系统,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干部职工以队为家的归属感。 提炼升华,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只有体现企业的特点,适应企业情况,取得职工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提炼基层团队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体现基层单位鲜明的个性。在提炼基层团队精神时,基层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使团队精神体现职工集体意志。 规范行为,确保基层文化执行落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基层文化与基层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使基层文化理念真正“内化与心、外化与行、固化与制、融化与企”,推动基层文化落地生根。基层文化能否执行落地,基层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要做基层文化理念的践行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基层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基层文化的感召力。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职工中形成践行团队精神光荣、背离团队精神可耻的氛围。要建立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将基层文化理念固化为行为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从而培养基层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基层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基层文化在基层工作中执行落地,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好共有精神家园,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 发展 成果,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六条措施: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2.扩大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3.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优势;4.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5.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 企业 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 经济 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 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六要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老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提升学习力,激活创造力,优化服务力”为抓手,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工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多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求,实施好“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工程,夯实“硬件”和“软件”两个基础,兑现 政治 、 经济 两项待遇,提高文化娱乐和素质服务两个水平,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让每一名老干部、老工人在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老骥伏枥,情趣盎然,思想常新,理念永存!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摘 要】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各地的 经济 发展 参差不齐,文化综合实力也有高有低,大多存在资金紧张、社会化参与程度低以及对政府过度依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社区文化 思考 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要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比如,以天使社区为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把握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权,除了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消夏晚会、社区老年戏曲晚会、时装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文体活动以外,还对社区内热爱文艺、具有文艺表演专长或有其它健康业余爱好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这几年,社区先后成立了桥牌、健身、钓鱼、舞蹈、戏迷、书画六大协会,这些协会作用由专人负责召集组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协会演出场合不限,费用多是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社区文化开展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摆脱过度依赖政府不良局面的一个新途径。 二、坚持培育先进文化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和偏差,造成腐朽文化假借“以人为本”的名义在社区文化中传播、泛滥,严重侵蚀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扬官本位的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二是节目内容低级、庸俗,没有思想高度,甚至以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取悦观众,以迎合群众的口味;三是宣扬“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培育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 为此,天使社区党组织一是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对活动内容、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着力突出社区特色,力求新颖通俗、积极向上,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文化形式褒扬先进,鞭挞落后。如豫剧《村官李天成》、《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等一批紧扣时代特色的节目广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了每次活动时的保留曲目。二是社区每年都要组织举办一次庭院花卉展,鼓励居民群众利用阳台、庭院植花种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三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举办科普讲座,搞好健康 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举措,使社区居民远离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恶俗陋习,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坚持创新、丰富和 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随着精神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体现。否则,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逐步为居民群众所厌倦,进而失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宣传阵地。那么应如何创新呢?首先,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创新,内容要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特色;其次,在文化形式上创新,要从传统的吹、拉、弹、唱即文化的思想意识中走出去,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社区文化,将更多的文化类别纳入社区文化的范畴中,诸如: 网络 文化、 企业 文化、科教文化、廉政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三是要重视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搭台汇演、自拉自唱以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借助企业、厂矿、学校、 医院 、幼儿园等这些组织性较强、影响面较宽的单位和实体,和他们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开展讲座、座谈等社区文化互助活动,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开展活动,以提高社会化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 近几年来,天使社区始终坚持创新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坚持把多种生活元素纳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和延伸社区文化的内涵。如坚持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居民、优秀楼长”和“文明楼院”的评比以及“和谐邻里”、“文明社区”的创建等活动,以此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明新风。尤其近几年,党风廉政文化也成为天使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社区闭路电视、社区宣传栏、社区黑板报长廊开设了“以廉为镜”、“警钟长鸣”等专栏,逢年过节召开“贤内助”座谈会、发放《倡廉书》、制作廉政文化宣传展板、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开展“党员亮明身份”等,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廉政宣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力营造崇廉、倡廉的社区文化氛围。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太极拳表演赛和征集社区格言以及乐趣横生的猜谜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经常推陈出新,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二是在载体创新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和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各种活动,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幼儿园的娃娃成为了舞台上主角,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另外,还与社会上的经营实体形成互利合作,比如在活动中,我们和市多家知名品牌的婚纱行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社区为他们提供广告契机和场地,他们则出资为活动租赁音响、舞台设备,并发挥婚纱行的人力优势,组成专业的模特表演队在活动中穿插时装表演,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今后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诚然,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无论何种模式,必须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高度,从本社区的 经济 实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盲目求大、求新、求奇,形成虚假的文化繁荣。同时,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做到社区的其它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短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统筹,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硬件建设,以社区的硬件建设反过来助推社区的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步、和谐、统一。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范畴,它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简述活跃社区文化建设 论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特色文化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 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 历史 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 体育 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 艺术 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 教育 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 法律 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 发展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 科学 技术和某些种类的 艺术 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 教育 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 网络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摘 要】 企业 社区的形成,是新时期下企业为了加强自我 发展 ,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荷而进行改制的产物。它以企业员工居住地的管理单位作为组织机构,围绕居民的生活、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文章举例阐述了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文化 建设 和谐社区 以蒲白矿务局为例,自2003年以来,企业通过整合和改制,先后建立了生活服务社区、建安社区、南井头社区、南桥社区等多个社区,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这些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安居园”、“服务场”和“加油站”。通过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感,一个企业,要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包括企业和企业社区在内的整套适应其发展的文化体系,也就是社区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初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现在蒲白矿务局和好多社区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cis),用意也基于此。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它如社区之“手”,动态地勾勒出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等。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社区,自2004年以来,就组织开展了1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们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并反映出社区价值观、社区道德准则、生活准则等。如奖罚分明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条分缕析可以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整合社区资源,优化阵地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 发展 ”的原则,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的方向,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的建设目标和共同的生活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如蒲白矿务局的南桥社区就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 科学 化。 2.构建活动平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既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用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中心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特色家庭、文明楼院”活动,营造和美家庭氛围,广泛开展社区十佳“婆媳、妯娌、姑嫂”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和谐楼院”创建,组织开展“尚德楼院”、“互助楼道”等特色楼创建活动。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3.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创新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努力抓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 教育 ,文化环境等基础建设,注重活动内容、形式和需求的统一,不断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搭建居民群众乐意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 摘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这种关系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基础,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能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素质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 摘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这种关系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基础,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能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素质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简述活跃社区文化建设 论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特色文化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 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 历史 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 体育 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 艺术 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 教育 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 法律 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 发展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 科学 技术和某些种类的 艺术 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 教育 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 网络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摘要:基层文化是当今构建 企业 文化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的三种关系以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层文化;意义;关系;途径 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 发展 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塑造人,是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和 科学 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基层管理升级,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融合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是影响和带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基层文化的创建与开展,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享受文明、享受生活”的共建共享文化理念,形成社区与居民共同愿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的可靠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基层思想 政治 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文化的力量 教育 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 二、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 规律 ,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这是基层文化共性的一面。同时基层单位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思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基层文化个性的一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自身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作为共性,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文化方面,整体推进,全面构建。作为个性,要求基层在学习先进基层单位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愿景目标和职工队伍的实际,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为重点,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体现自身特色,让职工易于认同,自觉执行,增强基层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延续性,为职工群众所认同。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原有文化传统可能与新的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只有及时修正和完善,才能反映企业文化时代特点,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建设基层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先进的基层文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基层实际,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基层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基层文化既根基牢固,又体现时代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方面, 企业 文化是“一把手”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态度作风对基层职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创建方向。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习惯”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只有得到职工的高度认同,并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所形成的氛围才是企业文化。基层领导要掌握好新的管理理念,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准确把握 现代 管理理念和基层文化建设的要领,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累、 总结 、提炼既有本单位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征的基层文化理念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发挥基层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活动载体,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中来,使所提炼出的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能更好地引起职工的共鸣,容易被职工理解和接受。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 引导,营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在激发动力、营造气氛上做文章。首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使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基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到一些基层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直接感受基层文化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要通过宣讲,利用 网络 、简报、黑板报,组织知识竞赛,办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广大职工吸引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切实形成基层文化人人懂、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加大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 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高回报率。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舍得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要重视选拔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基层干部,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统一使用基层文化识别系统,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干部职工以队为家的归属感。 提炼升华,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只有体现企业的特点,适应企业情况,取得职工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提炼基层团队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体现基层单位鲜明的个性。在提炼基层团队精神时,基层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使团队精神体现职工集体意志。 规范行为,确保基层文化执行落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基层文化与基层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使基层文化理念真正“内化与心、外化与行、固化与制、融化与企”,推动基层文化落地生根。基层文化能否执行落地,基层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要做基层文化理念的践行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基层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基层文化的感召力。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职工中形成践行团队精神光荣、背离团队精神可耻的氛围。要建立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将基层文化理念固化为行为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从而培养基层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基层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基层文化在基层工作中执行落地,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摘 要】 企业 社区的形成,是新时期下企业为了加强自我 发展 ,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荷而进行改制的产物。它以企业员工居住地的管理单位作为组织机构,围绕居民的生活、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文章举例阐述了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文化 建设 和谐社区 以蒲白矿务局为例,自2003年以来,企业通过整合和改制,先后建立了生活服务社区、建安社区、南井头社区、南桥社区等多个社区,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这些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安居园”、“服务场”和“加油站”。通过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感,一个企业,要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包括企业和企业社区在内的整套适应其发展的文化体系,也就是社区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初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现在蒲白矿务局和好多社区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cis),用意也基于此。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它如社区之“手”,动态地勾勒出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等。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社区,自2004年以来,就组织开展了1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们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并反映出社区价值观、社区道德准则、生活准则等。如奖罚分明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以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条分缕析可以反映出社区的细腻规矩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整合社区资源,优化阵地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 发展 ”的原则,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的方向,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的建设目标和共同的生活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如蒲白矿务局的南桥社区就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 科学 化。 2.构建活动平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既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用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如蒲白局的生活服务中心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特色家庭、文明楼院”活动,营造和美家庭氛围,广泛开展社区十佳“婆媳、妯娌、姑嫂”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和谐楼院”创建,组织开展“尚德楼院”、“互助楼道”等特色楼创建活动。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3.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创新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努力抓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 教育 ,文化环境等基础建设,注重活动内容、形式和需求的统一,不断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搭建居民群众乐意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 摘 要:社区学校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是社区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必然体现在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发扬的人文精神,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社区文化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对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学校应运而生,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依托社区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优势,培养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终身教育氛围,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素养,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对理论的呼唤,也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学校;社区文化 一、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涵义 社区就是一个地域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学校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所承担社区居民知识传播、素质教育和党员政治培训的学校,是一所能发挥个人特长,学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学校,是一所能让少年代学有所学,中年代学有所用,老年代学有所乐的融教育文化为一体的学校。社会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艺修养、生活习俗等。现阶段的社区文化,一方面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当今的社区文化既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多元性,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弥散性。 (二)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功能 1、社会沟通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人际关系趋于淡化,普遍存在着同一屋檐下,一幢楼却互不相识的现象,更谈不上交往,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学校则具有增强社区内的人际沟通功能。如利用社区学校开设老年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少年英语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等各种方式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2、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社区学校以社会为基地,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卫生保健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开展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使社区内各种不同的人群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家庭及社区的健康问题,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变各种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3、心理凝聚功能:社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社区学校是社区居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它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4、文化感染的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如小型演唱会、小品小戏演出、各种智力竞赛游戏以及各类健身体育活动,以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 5、价值导向的功能: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所在,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之花,判断一下城市是否现代化,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并进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二、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注重社区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建设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教育基地,发挥多种功能培养各类人才,作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社区学校。社区学校要面向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已建立的各类亚组织团体及青少年等四大群体,使之集社区党校、再就业培训基地、老年学校、青少年第二课堂等为一体,注重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明理、益智、强体、冶情的各类科目,构建“终身教育”在社区的网络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群众为主体,文化为媒体的三位一体的社区大文化格局。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 学校不设专职教师,将根据设置的课程,充分利用社区智力资源,发挥与派结对共建优势,建立一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社区学校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其对象可为:在职教师、教授、科研人员和专业技师。党和政府及学校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的大学生等。对从事社区文化服务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挑选和培训,把那些思想健康、品质优秀、多才多艺的人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充分利用社区中人才济济的有利条件,利用社区学校开设各种培训班,吸纳社会闲散人员为就业学习各种技能,鼓励他们走创业道路。此外,可依托社区地理优势,拓展商机,着力构建以经营“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为主体的文化一条街,或经营一些花、鸟、鱼、虫等,并定期举办交流与展出。社区学校内还可设立阅览室、宣传栏等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陶冶社区文化情操,同时利用社区学校的多媒体系统、健身场地、电脑房等将教育、文化融于一体,进行改革创新。 三、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特点。当前我们创导建设的社区文化就是要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要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科学的生命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社区变成高台教育场所,社区里的人是“自然人”,是“社会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人对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任何社区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和人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吸引大家的参与,只有在郑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的“宣传”,才能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和作用。社会人也是社区文化的根本部分,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以加深文化底蕴,,才能使社区生活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二)加强规划,保证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社区学校是传播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社区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文化的氛围,并能推动各类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社区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程。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认为社区学校什么课程都能开,盲目求多、求快、求大,一时间各类培训班铺天盖地,没有针对性和连续性,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难以为续,最终适得其反。二是把社区文化简单化、单一化,认为只要居委会开设一些棋牌室,小区配备些健身器材就大功告成,或者逢年过节搞一点猜谜、抽奖就行了,实际上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应该把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推进,深入调查、循序渐进逐步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并根据社区的人文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规划,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性发展。 (三)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发展动力面对社区学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社区文化,社区学校要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社区学校的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我们既需要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概括,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性建设,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将是推动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动力。社区学校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z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区学校教育也一定能大大丰富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一体化,到那时,社会将成为生活乐园,社区学校将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社区文化也将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好共有精神家园,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 发展 成果,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六条措施: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2.扩大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3.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优势;4.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5.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 企业 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 经济 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 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六要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老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提升学习力,激活创造力,优化服务力”为抓手,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工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多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求,实施好“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工程,夯实“硬件”和“软件”两个基础,兑现 政治 、 经济 两项待遇,提高文化娱乐和素质服务两个水平,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让每一名老干部、老工人在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老骥伏枥,情趣盎然,思想常新,理念永存!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摘 要】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各地的 经济 发展 参差不齐,文化综合实力也有高有低,大多存在资金紧张、社会化参与程度低以及对政府过度依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社区文化 思考 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要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比如,以天使社区为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把握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权,除了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消夏晚会、社区老年戏曲晚会、时装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文体活动以外,还对社区内热爱文艺、具有文艺表演专长或有其它健康业余爱好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这几年,社区先后成立了桥牌、健身、钓鱼、舞蹈、戏迷、书画六大协会,这些协会作用由专人负责召集组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协会演出场合不限,费用多是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社区文化开展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摆脱过度依赖政府不良局面的一个新途径。 二、坚持培育先进文化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和偏差,造成腐朽文化假借“以人为本”的名义在社区文化中传播、泛滥,严重侵蚀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扬官本位的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二是节目内容低级、庸俗,没有思想高度,甚至以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取悦观众,以迎合群众的口味;三是宣扬“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培育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 为此,天使社区党组织一是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对活动内容、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着力突出社区特色,力求新颖通俗、积极向上,以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文化形式褒扬先进,鞭挞落后。如豫剧《村官李天成》、《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等一批紧扣时代特色的节目广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了每次活动时的保留曲目。二是社区每年都要组织举办一次庭院花卉展,鼓励居民群众利用阳台、庭院植花种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三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举办科普讲座,搞好健康 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举措,使社区居民远离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恶俗陋习,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坚持创新、丰富和 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随着精神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体现。否则,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逐步为居民群众所厌倦,进而失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宣传阵地。那么应如何创新呢?首先,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创新,内容要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特色;其次,在文化形式上创新,要从传统的吹、拉、弹、唱即文化的思想意识中走出去,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社区文化,将更多的文化类别纳入社区文化的范畴中,诸如: 网络 文化、 企业 文化、科教文化、廉政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三是要重视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搭台汇演、自拉自唱以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借助企业、厂矿、学校、 医院 、幼儿园等这些组织性较强、影响面较宽的单位和实体,和他们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开展讲座、座谈等社区文化互助活动,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开展活动,以提高社会化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 近几年来,天使社区始终坚持创新的发展思路,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坚持把多种生活元素纳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和延伸社区文化的内涵。如坚持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居民、优秀楼长”和“文明楼院”的评比以及“和谐邻里”、“文明社区”的创建等活动,以此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明新风。尤其近几年,党风廉政文化也成为天使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社区闭路电视、社区宣传栏、社区黑板报长廊开设了“以廉为镜”、“警钟长鸣”等专栏,逢年过节召开“贤内助”座谈会、发放《倡廉书》、制作廉政文化宣传展板、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开展“党员亮明身份”等,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廉政宣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力营造崇廉、倡廉的社区文化氛围。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太极拳表演赛和征集社区格言以及乐趣横生的猜谜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经常推陈出新,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二是在载体创新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和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各种活动,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幼儿园的娃娃成为了舞台上主角,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另外,还与社会上的经营实体形成互利合作,比如在活动中,我们和市多家知名品牌的婚纱行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社区为他们提供广告契机和场地,他们则出资为活动租赁音响、舞台设备,并发挥婚纱行的人力优势,组成专业的模特表演队在活动中穿插时装表演,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今后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诚然,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无论何种模式,必须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高度,从本社区的 经济 实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盲目求大、求新、求奇,形成虚假的文化繁荣。同时,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做到社区的其它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短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统筹,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硬件建设,以社区的硬件建设反过来助推社区的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步、和谐、统一。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范畴,它的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班级管理论文: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目前中师班级管理中有哪些常见类型?怎样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有必要从实践的认识到 理论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 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 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此班 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 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 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 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 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对学生 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刻的理论背景。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 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 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是: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 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 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 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还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 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直接参与每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其特点是:模式结构 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动态,其控制性较好。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 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 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 析,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 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三、建立优化模式的“质性材料” 在每个不同的班级所处的环境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或量化的影响材料且不 去关注它。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称为“质性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材 料”有一个开发、利用、组合的过程。正如有了砖头,还需要泥浆来粘合一样,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还需要情感作为“融合剂”。在这些材料中有“显性材料”,有“隐性材料”;有“刚性材料”,也有“弹性材料”。 作为“质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立管理关系、赋予基本型态。班级中的基本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如组织关系、教学关系、交往关 系,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成员与环境的关系、运作过程中的主从关系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班级的 组织结构、目标结构、角色结构、管理关系,班级的基本形态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备操作的内在机制。 2.营造班级氛围,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3.创造班级文化特征。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 。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中师毕业 生。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既具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征;既具备中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又能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个班级中应该有校园级的“歌手、 演说家、艺术家、教育家、生物学家、诗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进行有系统的、 有指导性的管理。 班级管理论文:关于班级管理的思考 什么是班级管理?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对一个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虽然我上的课是体育课,但是每天都在管理班级,跑课间操,几乎整天都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但是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实习老师,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放低姿态,本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去教学的,当然我也不例外。可是当你真的每天挂着笑脸,春风得意地跟孩子们相处时,你会发现你似乎收拢了人心,获得了孩子们的欢心,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那个“畏”字不见了,教师的权威也消失无踪了。于是如何在和蔼与威严之间保持一个度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去做才能掌握好这个度,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呢?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单单是管理者,更是孩子的引导者,朋友;教师不是家长,不要总是反复念叨同一件小事。有的老师喜欢白自己是大人的架子,总喜欢控制着孩子们,这样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班级管理不仅仅要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本身,提高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也有利于班级管理效果的提升。在中学中,班级管理者往往也是教师,而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了,尤其对于中学来说,只有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才有资本和威信去管理好班级。第三,慈祥又不失威严,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有些初入职的教师为了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往往过分亲近同学,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只因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不是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合理地利用表扬和批评,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一个经常调皮捣蛋的孩子只是批评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不妨试着表扬一下他,也许你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而对一个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孩子来说,也许他更缺少一次批评让他更加完美。第四,分类管理,尊重每一位学生,试着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将学生摆在首要位置,尊重他们,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而分类管理则有利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 班主任要动脑筋管理班级,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是激励、还是批评,根据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也希望我们实习生能做好班主任一职。 班级管理论文:更新班级管理观,与时俱进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观也要变。班主任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但有时却得不到同学的认可,究其原因主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观念陈旧,即没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观。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更新班级管理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展。 一、管理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体到学生管理而言,一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化,这一变化既给学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在变。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变,他们已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大相径庭,甚至与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异。 首先,管理思想上要适应时展的变化 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但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那种封建礼教的东西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并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应予以坚决摒弃。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班级也要有适合自己班级的班级规则,特别是要有既反映时代特色又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班规、班约。“每日一星”、“每周一星”就比“红花台”有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管理方法上要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 新时期的中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生理发育加快,胸围增大,身材增高,性成熟早;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觉醒早。而现代社会呈信息化、多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增多,影视文化影响加大,所以学生思想亦趋于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管理方法上要改变过去一切由教师包办的局面,放手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把单纯由教师管理转变为教师宏观调控与学生具体操作;教师导向与学生自我运作相结合;集体教育管理与小组、个别教育管理相结合。同时,改变单一的说教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活动,把班队会、座谈会、辩论会、讨论会、谈心会以及文艺活动、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系统整体协同运作的综合效应。 二、管理的全面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基础稍差的同学,不歧视每一位同学,公平、公正对待任何一位同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在管理内容上,既注重智育管理,更应注重德育和体育以及艺术修养的管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均衡提高和发展。我们不培养“废品”,更不能培养“危险品”。 3、在管理空间上全方位,注意学校、家庭、社区、学生四方面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班主任应注意搭建这种四结合教育的桥梁。 4、管理过程上要做到全程性,既注重启始年级,也注重毕业年级的管理,更注重容易产生分化的初二年级。 三、管理的主体观 在班级管理上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学生的自主性。导致班级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动,没有乐趣。即使有活动也被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对象。 1、 发挥教育民主,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在平常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是管理的对象,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己。 2、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如果一味地“管”字当头,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跟不上,便产生“意识障碍”,于是,班主任再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以“加强管理”,岂不知,这样使得“意识障碍”如同滚雪球,恶性循环,学生就更难管理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方法一、树立新观念,关爱每一位学生 应试教育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带有功利性,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喜欢听话的学 生,关心成绩好的学生,爱与自己思想保持一致的学生。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爱,因为这些学生的表现行为能使教师的功利思想得以满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惟如此,才能感召所有学生与老师心灵相通,这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方法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依靠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信任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课堂上多一些赞扬、鼓励,少一些批评、责备;多一些引导、启发,少一些灌输、加压。放下教师架子,以一个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对话,互教互学,并产生共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开放,才能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才能感受到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适当运用“角色理论”,让学生在集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 :请记住我站域名/ 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实行“班干部轮流值勤制度”“班长值周制”“值日班长制”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学习、纪律、教室布置、公物管理、图书报刊管理、经费管理、就餐管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体育活动、艺术欣赏等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再进行细分,整个班级俨然就是一个小“国家机关”,尽量做到人人有服务的岗位,个个参与班级管理,这样,就做到了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3、把学生集体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理、自主、自助,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独立开展工作 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逐步做到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同学自己帮,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我在班级管理中,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做,如班干选举,我让学生实行民主选举,按报名--演说--投票的程序进行。平时的日常管理,让班委成员轮流值日,管理宿舍、教室的纪律,校运会、文艺晚会、班会、出墙报等我都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我只当配角,为学生出谋策划,作指导。这样,我做班主任轻松,学生又能从中得到锻炼。 四、管理的开放观 当今社会已是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在家庭、社会接受教育,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与日俱增。班主任要正确认清社会生活变革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不能一概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不加取舍地兼收并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积极有利的一面以抑制负面消极的影响。譬如关于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收、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而摒弃那些垃圾信息。而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交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现象,在讨论中点拨、引导学生学会看主流。 五、管理的时效观 管理的时效观是指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高的效果,即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益。中小学班主任任主课者居多,如一般都带两个班的课,班额往往较大,每天光作业都忙不过来,同时还要备课、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此,确立管理的时效观,提高管理效益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六、管理的法治观 市场经济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就是我们管理的依据。在管理中只能遵守,不可违背。班主任在工作中往往凭一腔热血,主观愿望上想把班级管好,想促进学生成才,但有时操之过急,做出一些不合法甚至违法的事来。例如体罚学生,侮辱学生,歧视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等等。班主任必须明确依法管理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确立,管理观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和变化。作为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管理观的及时更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班级管理论文:注重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对于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而言,由于受自身的智力、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班上学习及班级活动的能动性表现也不尽一致,甚至层次不齐。一般来说在一个班集体里,如果按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我认为可以分为四类,在农村学校A类学生仅占10%左右,B类学生约占40%左右,C类学生约占40%左右,而D类学生约占10%左右。在实际学习生活中A类学生大多表现为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再加上家长对其教导有方,学习的自觉性已在生活中自觉养成,即使在教学中教师对其不做过分严格要求,也能自觉的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而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面对的是绝大多数D类和C类的学生,这两类学生虽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渴求知识的愿望,但这种习惯呈现出不稳定性,如果你在教学中严格要求他们,这种自觉性会向良性的方向运行。反之她们的散漫性也就凸现出来,作业完成潦草,粗心大意,如果你这时听之任之,在管理上稍一松懈,则极易像D类生转化,而对数量相对少的D类生学习跟不上,不是他们智力低下,思维迟钝,其原因及多,如在我所受的班中,D类学生中有两三个是单亲家庭,缺乏父母之爱,造成了其在思维、性格等各方面的心理障碍。有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监护,受传统思想影响,再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致使他们在生活、学习、行为上我行我素,自由漫散,这些人往往在班上与班集体唱反调,个别学生故意制造难堪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进行班级活动,义务劳动等这些人却很主动,因此作为班主任或授课教师要想使自己所授班级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管理 分层要求 作为班主任或授课教师接手一班学生首先通过开始阶段的教学、作业、养成、纪律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观察、评价,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类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目标任务,对A类学生可以布置难度较大,利用开发思维的作业及学习任务,使其独立自主的去完成,而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B、C类学生身上,平时严格要求,常抓不懈,利用课堂主阵地,利用各种方式让其在学习中解决一些有难度但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诱导其逐步解决,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对D类学生应在生活上多关怀,多引导给予其爱心援助,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其感觉到自己在老师眼里心中还是有一席之地,自己并不比被人笨。也有成功的机会,自己在学习上也不是毫无希望,从而不断的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能让其不断自由散漫,不但自己不学习,而且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更不能让其在班上结成一种不良势利,形成一种气候祸害班级。 二、鼓励批评 多管齐下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作为老师应首先肯定学生取得的这一进步,抓住时机适时适地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自信,随着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久而久之,这种自信心便成了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但一味的鼓励而缺乏适当批评的教育有时候则适得其反,因为一味的表扬,更容易是学生滋生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在学生思想中产生并形成定势,一小点的进步或成功就会使得学生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从而导致学生沉思在成功中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因此在教学中鼓励的同时要助以批评的艺术。只要是学生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思想行为中有一点自满的势头呈现,作为班主任或是授课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应及时批评、指正,让其意识到错误并及时的改正,从而向着积极良性的轨道运转,当然批评要有度的把握和限定,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点小过错就一棍子打死的截断态度,教学中只有批评和鼓励的统一结合,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因为鼓励是学生学习向上勇于进取力量的源泉。而批评则是警告,提醒学生戒骄戒躁的良药。 三、家校联合 齐抓共管 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的责任义务就没有了,而教育学生则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显出一副无关紧要,甚至不闻不问的态度,即使有一部分家长有管理教育自己孩子的愿望和思想动机,但受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在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作为学校及班主任应定期适当组织召开家长会,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行为和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单边活动,更应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多边活动,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及时的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信息,同时及时的向家长那里获取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信息互换,共享,做到齐抓共管的目的。 四、教师之间相互沟通 交流反馈信息 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不是班主任都有管理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不仅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提出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共同讨论,听取对特殊学生的管理意见和策略,从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经常使用却不曾留意的小节。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以及其它任课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及时总结,要灵活运用,交叉使用。让我们的班级管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尊敬的优秀教师,让我们 的班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班级管理论文: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班级管理论文: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指导与调节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一、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94年学校安排了一位老教师来任教本班的语文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一位勤恳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有多篇论文、论著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特别提到该教师曾为名曲“二泉映月”填词并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学生听了渐生对该老师的崇敬之心,仰慕之意。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三、要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 班级管理论文:低年级班级管理的艺术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良好的班集体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好低年级班主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爱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更是班主任的天职。从表面上看,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看,它是教师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爱全部奉献给孩子。这是当好一个教师的奥秘所在。一切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都蕴藏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中,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首先给孩子们的是爱,是爱的感情,爱的语言,爱的环境,使孩子们看到老师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爱他们的。由于我事事关心学生,乐于和学生在一起,家长也放心了,孩子们也愿学了。我想,什么是爱,这就是爱。而且这是更有价值的爱,这是社会的嘱托,事业的期望,这种爱,正是我们教师责任心的源泉。 二、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作为班主任,要比别的教师多留心眼,多下功夫,要细心观察学生情况,将他们发生的一切事务认真、妥善的处理。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因此,我一直要求自己工作要“勤”。勤于处理他们之间的大小事务到纠正每个不起眼的违犯动作。每天,我都要强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强调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到校。并利用时机抓常规,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时时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思品课来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宣传班级星级评比活动,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课上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课后,主动亲近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做游戏。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的好习惯,争做一名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纪的好孩子。同时,我还积极主动地和家长谈话,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对于特殊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了解该学生的情况,给予更多的关爱。尤其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需要充当许许多多角色,只有勤于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管理好班级,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 三、扶 低年级的小朋友就如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精心地培育,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一个班主任要全面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习惯到思想品德,都要细心地扶持,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通过热心地引,细心地扶来体现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的,我就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清洁卫生常规、课间活动常规等等都编成儿歌,让同学们天天读,时时想,照着做,记在心,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进行训练,细心扶持,使孩子们初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管理好班级,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人无完人,只有不断学习,改变自我,才能适应更艰苦的环境,能承担重任。 班级管理论文:班级管理中防患艺术 唐诗有云:“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疾小不加理,淫沮将遍身。”这些名句古训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即人要有点忧患防范意识,这对我们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也不无启迪。 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着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压缩和简化管理过程,过分重视和扩大管理的始态和终态。很多班主任在开始时罗列出班级管理条例一二三,要求学生严格对照执行,然后即高枕无忧,到一定时候不出问题则罢,一出问题就手忙脚乱地去处理,对出问题的学生则怒气冲天地执行所谓的处罚条例。这些班主任都忽视了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荫发和扩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这个问题的雏形(即隐患)是可以发现和排除的。更有甚者,少数班主任明明对某个问题已有察觉,由于此时问题还比较隐蔽,比较单纯,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把柄去教训学生,所以就孰视无睹,任事态发展。有时为了急于将有关学生“绳之以法”,甚至还故意制造事态发展的环境,犹如监考老师明明已看见某个学生有作弊动机,却还故意把目光移向别处,装出一副漫不经心、放松警惕的样子,等那个学生真的作弊了,突然将其抓住,人赃俱获一样。以上这些做法的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造成甚至促成了隐患成为大患,而且还留有后患。 要使班级无患,必须勤治“无患之患”。 首先,班主任要强化优患防范意识,不能满足于班级中暂时的平静现象,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居安思危。 第二,要善于发现事故或问题的隐患,识别藏在表象下面的某种潜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置身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同学,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学生。班主任应稚化自身的思维过程,完成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接收学生中的多种信息。班主任应当养成从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异常现象中发掘其隐含的异常信息的习惯,在实践中炼就一双识别事故隐患的火眼金睛。 识别、判断和发现事故隐患的方法有: 1、观察法。即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观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有无异常; 2、谈话法。谈话应有目的有准备,但外观上应平等随和,对学生偶尔流露的负性情绪应注意捕捉和引发; 3、实验法。有意识地采取某种做法,使学生表现其心理活动和行动,从而判断他有无不良倾向; 4、透视法。即透过学生的某些表面现象,寻求其本质原因。必须指出的是:在识别和判断事故隐患时,千万不能对学生妄加猜疑。否则反而会激发矛盾,引起事端。 第三,应当把握住消除隐患的契机,阻止隐患进一步扩大,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消除事故隐患应尽量无声无息,不要大动干戈,于无声处见成效,要照顾到有犯错误苗头的学生的自尊心,又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也得到相应的正面教育。最好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警示、自我提醒、自我救护,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消除隐患的方法有: 1、暗示法。班主任用自己的语言、眼神或行动等来暗示和阻止学生可能犯的某种错误; 2、疏导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有隐性心理障碍的学生; 3、隐喻法。用一个故事或在班上曾发生过的某件事来隐喻某些学生如不“悬崖勒马”的严重后果; 4、活动法。班主任巧妙设计和安排某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听其“话外音”,领会其“言外意”,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 班级管理论文:基于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式分析 暮然回首,我做班主任也有十二个年头了,一路过来,磕磕绊绊,尝尽酸甜苦辣。岁月匆匆,人生难再,唯有一些心迹记录着自己曾走过的路……下面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做112班班主任的心得体会。 112班本是我校的优秀班,班主任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没精力去管,导致整个班级纪律松散,人心溃散,无心向学,班不成班。在这种情况下,我带着校长的重托,临危受命,2013年2月,我接管了112班,正式成为112班的班主任。刚上任,同学们对我的呼声很高,非常支持我的班主任工作,我非常高兴,信心满满。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改变112班的形象,让全校师生都对112班刮目相看。 可是,现实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在我接手的第一周,我还很清楚的记得,林秀红、聂国风、刘美琪和黄清闻四位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说:“老师,我不想在112班,我要换一个班级。”听了他们四个的话,我犹如晴天霹雳。四个平常都是乖乖女,是什么原因要集体换班呢?平时他们四个都会在日记和作业本里给我写上鼓励的话语,给我信心,为什么才一周就变卦了?他们给出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不想补课。所谓的补课,其实是分流,即我们农村有的同学住在很偏远的山区,为了安全,学校就让这一部分人到星期六早上再回去,因此,星期五晚就要在学校多学一个晚上,老师就利用这晚时间义务给学生补课,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很乐意参加。作为优秀班级的优秀学生,居然会有这种想法,并且是四个,这应该是属于很严重的问题了。不行,我不能答应,无论如何,我都要稳住班级的军心。越在关键时刻,就越要冷静,我要跟她们斗智斗勇。“换班可以,但你们要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理由充分,让我心服口服,二十四小时我为你们开放绿色通道。”作出承诺之后,我再逐一问,答案还是一样。一看,我就知道是他们商量好了的。为了给他们一个台阶,也为以后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我先来“软”的,苦口婆心跟他们讲分流的好处,在这班级的好处,换班会给班级带来怎样的影响,对班主任工作带来多大的危害。讲了之后,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看来,这群家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决定改变策略,来“硬”的。于是把他们单独分开,一对一谈话:“是谁先提出要换班级的?”我先问四个当中我认为最有组织能力的聂国风,她一声不吭。接着我就问了其他三个,她们都爽快的回答了否。直觉告诉我,问题出在聂国风身上。我转回来说:“她们三个都说不是她们,那肯定就是你了。”她想抵赖,但在她们面前又赖不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之后,我又顺势跟她们说:“何去何从任你们选择,我做班主任的永远都尊重你们,但你们要对我有所负责,对你们的父母负责。等一下,我就把你们的家长都通知到学校,事情是聂国风引起的,就由聂国风同学向家长们解释,家长同意就行了。”就那么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这四位同学听了都怕了,呜呜大哭起来了,急忙说:“老师,别、别叫家长来,我们都不换班级了。”随后,他们个个都向我做了保证,说以后都会安心在这个班级学习,并且会热爱这个班集体。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我想稳住她们,还得做好后面的安抚工作。 从这件事情看出,作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才能掌控班级的一切,才能从容处理突发事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 另外,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校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班主任只有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她们的心理特点,体会她们的内心要求,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稳住学生的情绪之后,我就想对她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班级的学风。我的策略就是保优秀生,促中层生,关注学困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班上的学生李金红,是中层生,学习基础好,初一时候的成绩是年级前五名。初二后纪律散漫,无心向学,不完成作业,吸烟、迟到等现象每周都发生,经常被科任教师、学校领导投诉。作为班主任,我把他当做“班宝”级人物,思想教育的重点对象。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我就打电话向他家长汇报,以为通过家长的力量来给他施压,就可以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可他不吃这一套,一个学期下来,思想行为都不见有丝毫改变,最后不得不通知家长到校,三方面“会晤”。我想,这一次应该会让我轻松了吧。谁知不出三天,他又旧病复发,又挨政教处抓了。我非常生气,又打电话向他的父母告状。这回他父母的态度来了个360度大转弯:“你就是针对我的儿子”。听到这句话,我火冒三丈,如果不是要保持教师风度,我肯定跟他大吵一场。强忍着心中的愤恨问:“为什么说我针对他呢?有必要吗?”家长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跟他儿子违反纪律的还有其他人,每次老师就只抓他一个。 静下心来分析这件事,大家都有不对之处。我先从自身反省,犯了以下的错误: 错误一,是操之过急,对学生期望有点过高,而忽略了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良 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错误二,是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犯错。学生犯错,思想上处于痛苦,惶惑和不知所措时,极需要班主任的安慰、信任和谅解。我不但不去开解他,反而向他家长告状,无疑就是火上加油,把他惹毛了,他就故意跟我对着干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国文豪雨果曾有一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班主任要容短,要善于机智地“诱导”、“点拨”,这样给自己也给学生留下了发展空间。 错误三,是对学生缺乏耐心教育,表扬少。班主任平常与学生接触得最多,时刻都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的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的朋友,遇到任何事不妨都听听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的态度如何。然后跟他们一起商量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负责监督,共同努力,学生才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在监督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师还得耐心的给他们改过的机会。班主任切忌有什么事情就向家长报告。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尽量把它放大,在适合的场合表扬他,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也许就会改变他的一生。 错误四,是不能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往往会在学习成绩和纪律方面论英雄,经常会对好学生偏心,而对差生缺少爱心。即使犯了同样的错误,得到的教育也不同。就因为自己不经意的偏爱,让李金红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因此,老师要少偏心,多爱心,要一视同仁。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捧着来的一颗心,首先应当是爱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的带领下,112班纪律、学风、班风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样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会更加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注入耐心,爱心,恰当运用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争取做得更好。 班级管理论文:先进班级管理经验交流 一、在管理方法上,我们班突出了班级自主,实行一天一人值日班长。我觉得班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家庭,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班级里的小主人公,只有让每个小主人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才能使他们产生自主约束的能力,并能让他们时刻认识到我是班级里的一份子,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产生这一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1、听了秦校长所说的“让优秀学生晒优秀”,相对来说,对于小学生我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没有什么不优秀而言,只是有的孩子以前的行为习惯不是太好,性格活泼好动一些。而实行每人轮流当班长,先抛开他管理别人的效果如何,最起码他自己会约束自己、管好自己,从而也感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是由于想减轻总班长的工作量,继续培养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前我们班的各项工作都是张晓龙负责,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认真负责的班长,为班级做出了不少贡献,本学期他又进入学生会,长久下来确实有些累,而选值日班长,不仅可以减轻他的工作量,还可以约束调皮同学,给其他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更能调动起调皮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值日班长要把每天的情况汇报到总班长那里,总班长也要协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 二、突出学生的优点。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会遇到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在以前的自习课上,我让班长记名,一进班就看见黑板上记着一大堆表现不好的学生,就特生气,火气经不住控制就上来了,而被记名的学生也有点不服气,现在自习课上,我就让班长记表现好的学生,并告诉学生谁表现好,实行奖分制,结果发现黑板上表现好的名字越来越多了,我们就让班里的学生说他们到底表现好在哪,让学生去说,其实哪些学生可能表现不好,一般我们心里都有数,因此有时候就故意找他们去说他的优点,时间长了淡化了那些淘气孩子的不足,不去刺激他们的缺点,而多去强化好同学的优点,对他们也是个激励。 三、实行加分的方法。我们班黑板上设有“好学生、好少年、好孩子”的评比活动。(包括:纪律、卫生、作业与家庭表现情况)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在黑板上,到周五都进行一次优秀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不服输的心理,都想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 四、班内搭班老师团结、和谐互助。本学期我们班多次获得优秀班级、卫生班级、文明宿舍、两操模范的荣誉称号。这是与两位搭班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班不管是那位老师,只要发现问题,他们都会主动去管,我们之间互相协助,努力使班级达到最好,在这里我也很感谢校领导给我配了两位这么优秀的搭档。更要谢谢她们两位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让我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做什么事都有劲儿。 在工作中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虽说我们班现在已经走上了规道,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评价方式、管理模式也需要不断的变化,否则对学生就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在座的各位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都有需我学习的地方,我也一直渴望我们班能够像周老师的班级一样,做到无人管理化班级,这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课下还需要向各位老师请教,让各位老师传精。谢谢大家! 班级管理论文:浅谈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重复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班主任不断对班级的观察而进行班级管理策略的调整,在调整策略的同时也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在不断的实践着。 一、选定和培养班干部 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主要帮手,也是班主任与更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班干部的选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定,第一种----由全班同学自由投票,按票数的多少来确定班干部的人选。第二种----由班主任我自己确定班干部人选,不必要经学生的同意。第三种----形式上由学生民主投票与教师集中相结合来选定班干部人选。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第一种易导致一些班干部无所作为;第二种易导致班干部只按照班主任的意志行事,而忽略学生的情况,最终没有班主任在那么班干部难以开展工作;第三种可以说是这三种方式中较为合理的一种,既照顾学生的实际要求又可以满足班主任的工作需要,这样班干部也就成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润滑剂,特别是像我们思源这种寄宿学校,班干部包括宿舍舍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宿舍舍长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及舍友之间的关系。班干部的选定是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载体,但是选定的班干部有些未曾担任过或者即使担任过班干部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不断的产生,使班干部工作无头绪,因此班主任对班干部进行指导与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为班级工作顺利的、出色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班干部更好的发挥其潜力创造有利条件。而班主任的指导与培训是贯穿整个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的,一般给予班干部的指导与培训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第一、每位班干部要首先确立要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的同学。第二、每位班干部要树立服务于同学们的思想意识,主动积极承担班级的各项工作。第三、管理同学方法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或方法,也不要以为班干部享有一定特权认为有班主任的撑腰就可以对别的同学发号施令,班干部与任何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第四、遇到工作中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找其他的班干部商量,再进一步确定解决方案,如果班委也无法达成一致,则需要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沟通,结合班主任的建议,确定解决的方案。另外每一次召开班委会议都要让各班干部把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提出来,或班主任提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让所有的班干部出谋献策,发挥集体智慧,无形中对提高班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说说在工作过程中最愉快或有成就感的事情,讲述自己成功解决问题会让班干部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效的,并在这过程中体验到身心的快乐,这样更能促进班干部做好每一件事的动力。如我班的罗明维同学开学初的一段时间表现得不是很好,为此我专门召开班委会议,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罗明维同学的问题,有些同学提出他很难管、有些同学提出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有些同学说我们应该一起帮助他,最终确定我们一起帮助这位同学,那么到底怎样帮助他呢?大家都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达成共识即由罗明维同学自己申请为班级做好事就可以给他加分(学校推行操行分),同时每位班干部都要监督和引导他,并及时与他沟通。通过 文秘站:学生的困惑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地引导他们人的一些坏习惯很难一下子完全改掉的,要给他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心,要给他信心。 二、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着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这样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对班主任工作来说,“学生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少班主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的眼睛。”每个人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都会有闪光点,但是有些学生的闪光点往往会因为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会不表现出来,这就要靠班主任教师的一双慧眼去观察、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可以说每当我捕捉到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是我感到特别的愉快。如我们班的王兴林同学长相不怎样,平常话也很少但是非常遵守纪律,给我的感觉是个内向的、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他还有自信的一面。班级里唱歌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可以教歌这样一条规定,教歌对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胆量和自信。有一天我到班级里发现同学们有些异样的表情,再看原来是王兴林同学在教歌,在我看来教歌的时候声音很小,也不怎么好听,但是同学们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很是感动当时我就走进教室问他为什么你要教这首歌呢?他说这首歌是我最喜欢的歌,教给同学可以进行一起分享,这时同学们又报以热烈掌声。在此我在讲台上要求与他合影留念,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手机进行摄像,这一举动让好多同学羡慕不已。通过这件事打破了我对他的原先的看法,更加对他有信心了。再如我们班的王朝强同学,高一年级就教过他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每节课就是睡觉,叫都叫不醒的学生,看到来我这来报名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么烂的学生也来我们班啊?!在班级讨论助学金名单时发现他来自单亲家庭,按照学校的政策应该给予照顾于是就给他一个名额,但是在公布名单是他却向我提出放弃助学金给更需要的同学,当时我真的很感动,现在一些同学挖空心思都想要可是他却主动放弃了。我在班级中讲了他放弃助学金的做法,这种实事求是为他人着想的行为,我们用掌声来感谢同时希望每位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多为别人着想,很快他成为学生的榜样。可以说在我们班级还有很多学生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会用我的慧眼去不断的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都生活在自信海洋中。 三、了解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学生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成员。不管学生带给我的是快乐还是苦恼,都已经镶嵌在我的周围。对于思源学校这样的寄宿学校,班主任不但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予学生的爱,这种爱既是严父般的爱,又是慈母般的爱。而要给学生爱就必须了解和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知道你给他们的爱。因为学生本身要求不高,班主任老师关爱他们不需要多少东西,有时只要一句温暖的问候就可以使他们觉得满足了。如开学之初,我们班级是来自六个班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因此开始时班级的纪律等方面不是很理想,有位学生(林辛)跟我说因为班级太吵了,想转到另外一个理科班安静的学习,当时我真的很吃惊,和她聊了才知道她对理科不是很感兴趣只不过想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我和她说:“你给老师一个月的时间,我会满足你的需求(一个安静的班级环境)。”一个月之后我再找她聊对她说:“现在觉得怎样,还要转班吗?”她说:“不要了,我觉得班级现在很好了。”听了她的回答我深深 的吸了一口气,终于得到她满意的答复。再如开学初,对全班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发现班级中有好几个是单亲家庭,而且这些学生性格上都有相同的地方---较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属于较为安静的学生。我想是他们共同的家庭背景造成他们这种性格,应该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要逐渐的让他们有所改变,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给予极大的关怀,让他们感觉到还有很多人是关心的。其中刘文静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她的脖子上长了一个硬块需要打针,开始时她不想耽误功课只是在午休的时间去打针,但是没法注射完而且症状不见好转。最后我电话联系其母亲要求她母亲接送回家吃饭,吃些清淡的饭菜有利于恢复身体。即使是外出学习也要电话联系问题病情。其实这过程中我并没有做什么但是通过我的言行足以让学生感觉的我对她的爱。 班主任工作在我看来是一项很有魅力的工作,也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对班级不断生成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不断推动我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用我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具有公民意识。 班级管理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需把握的几个“火候” 许多班主任特别是一些从事班级管理时间不长的老师,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在班级管理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教育效果并不能像我们所设想的那么理想?为什么对某个很想转化的后进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即便是精心准备的某项活动但总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等等,相信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并不少见。显然,一个班级管理的好与差,不仅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自身修养息息相关,但更与班主任的教育艺术、组织管理能力密切相连。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就班级管理中如何把握一些“火候”作些分析。 一、树立威信,防“居高临下”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话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形成专制主义,而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板着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服其心,而非仅服其身。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充满信心,防“期望过高”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我所教班上有一学生,按一般老师眼光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基础差,能力差,而且学习不认真,有逃学习惯,我多次找他谈话并帮助他客观分析自身优点和不足,并指明老师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信心,还把教室的钥匙信任的交给他,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课以后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作业及时上交,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从不逃学,每天早来晚走,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防“越俎代庖”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每次犯错都找“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 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指导过细,“越俎代庖”,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培植爱心,防“宠溺过纵” “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爱打架、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每次犯错了谈心,及时批评指正,批评指正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的真正含义。过分的关心反而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的不良作风。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分寸注意火候,“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爱过则溺纵,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见解 本文主要是叙述了装饰饰面工程,它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饰面装修中的外墙面涂料工程、外墙干挂工程、外墙面砖工程等重要的施工要点,主要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谈谈施工过程工艺。 关键词:装饰,饰面,工艺,,质量控制 1、引言 本文对常见的装饰饰面工程进行介绍,如何才能做到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2、外墙面涂料工程 涂料饰面是指利用各种涂料敷于基层表面,形成完整牢固的膜层,起到保护墙面和美观的一种饰面做法,是饰面装修中最简便的一种形式。 2.1 装修内墙涂料分类 目前室内装修内墙涂料有以下几种:①低档水溶性涂料,是聚乙烯醇溶解在水中,再在其中加入颜料等其他助剂而成。为改进其性能和降低成本采取了多种途径,牌号很多,主要产品有106、107、803内墙涂料。这类涂料具有价格便宜、无毒、施工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耐久性不好,易泛黄变色。②乳胶漆,它是一种以水为介质,以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类聚合物的水溶液为成膜物质,加入多种辅助成分制成,其成膜物是不溶于水的,涂膜的耐水性和耐侯性比第一类大大提高,湿擦洗后不留痕迹,并有平光、高光等不同装饰类型。乳胶漆的特点是遮盖力强,色泽柔和持久,容易施工,可以清洗等。③多彩涂料,该涂料的成膜物质是硝基纤维素,以水包油形式分散在水相中,一次喷涂可以形成多种颜色花纹。④仿瓷涂料,其装饰效果细腻、光洁、淡雅,价格不高,只是施工工艺繁杂,耐湿擦性差。 2.2 涂料施工方法 在内墙涂料中,乳胶涂料占有较大比重,通常采用辊涂、刷涂的施工方法及防御措施。 乳胶漆在施工前,墙面一定要处理好,否则乳胶漆涂刷后会引起脱落、开裂、起泡等严重问题。现在许多人施工时,腻子仍然使用821腻子,其实821腻子很不耐水,当墙体内含水时,821腻子就会吸水起泡,从而造成乳胶漆大面积起泡、脱落。而且乳胶漆性能越好,成膜性越好,问题就越严重。因此,使用乳漆时,先使用封底将墙面密封,然后使用耐水腻子,从而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乳胶漆在施工时,应搅拌均匀,尤其是使用色彩鲜艳的产品时,如果不搅拌均匀,当涂料中色浆分散不稳定或由于长时间储存后色浆析出,这时施工就会造成饰面发花,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另外,注意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刷涂、辊涂和喷涂工艺,以上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需要调好乳胶漆的黏度,黏度以在施工时容易涂刷,且刷后无明显刷痕为宜。黏度太大刷痕明显,黏度偏低,则易造成流渣、遮盖力差等弊病。施工完毕,工具应及时用水清洗,否则乳胶漆干燥后,由于漆膜的耐水性,将很难清洗干净。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监管与控制 1环境因素 我国的地质复杂,很多地方那个天气多变,而很多时候建筑施工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受环境制约很大。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往往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决定了施工的质量和工期的长短,所以环境必须被高度重视,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利的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最好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不完善质量检验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质检工作力度不够,检测范围不全面、不及时,质检的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烈,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不能够及时发现、处理,种种的监察措施不能够完善起来,没有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原因所在。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2.1对于人员的管理 对于人的管理控制,首先要有一个健全合理的人员编制制度,无论是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实施人员,不但要求其拥有专业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领导者,要求其要有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要能够以长远目光看待问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全局掌控能力决定了施工质量的高低;对于技术人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计划方案在通过审查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实施;还有,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针对于一些施工建设人员技能掌握欠缺这一情况,施工方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监督,最大程度上杜绝因施工技术问题而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产生影响。总之,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的使用,即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保持好对外的形象。 2.2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工程施工场所的施工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工程中最要的物质条件就是建筑材料,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采购人员个人的专业问题,很多时候容易在采购施工材料的时候,采购人员不能够做到对材料的各项指标了熟于心,更不能够做到按照流程去测验材料的质量,所以很容易让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其次就是在现在社会,经济至上的环境下,各种违规和以权谋私现象层出不穷,材料采购环节中对采购人员的各种诱惑往往导致采购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选用职业操守坚定的采购人员非常重要,要求采购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采购的时候做到对材料的鉴定,以保证施工材料的合格使用。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使用及保管措施,要建立健全的材料使用及消耗制度,做好监管措施,健全奖惩制度。并且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监察,对材料使用过程中违规操作现象应进行处罚。 2.3对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高度充分重视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气象灾害等因素,尽量避免高温、狂风、暴雨、寒潮等天气的影响。在施工前,根据建筑工程的当地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针对建筑工程所在环境做出一系列预防方案,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施工作业。同时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清洁工作,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4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在每一份项工程施工前,要做到方案预先通过审核才行,并且要针对方案的做出系统的、严格的审核措施。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建筑施工的一切都是按照方案进行的,所以方案的审核以及样板的修改是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的,科学的进行检查,要完善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专项整改,及时修改方案,不断完善,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能出现脱离方案的现象出现。 2.5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工作是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筑公司首先要做到完善监察制度,建立健全的监察及奖惩措施。并且将这种制度从始至终的执行起来。监管制度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加快推行监管制度,提高建设工程监管地位,同时还要完善监管制度的各项配套设施,以法制加强对监管的约束,实施质量奖惩制度,加强对监管人员资质的审查,对滥用职权、严重失职的监管人员,要立即取消其监管资格并追究责任。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责任主体和相关监督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水平。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祖国的百年大计,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要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经济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建筑事业不断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利益。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施工之前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施工之后的维护工作等。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施工技术较多且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保证混凝土的良好配置 1.配合比的精确换算 一般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在各种材料完全无杂质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使用的各级骨科料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存在的,没有超逊径颗粒,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级骨科料中多少都含有一定量的超逊径颗粒,因此,为了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准确的配合比换算,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混凝土配料进行抽样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换算。 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而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就是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就会容易出现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缺陷。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配置混凝土的技术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坍落度低、水量低、高强度的振实工艺等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确保,但是这种方法的采用容易造成孔洞和蜂窝等现象的出现,这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浇筑振实,从而避免产生泌水或者离析现象。 (二)注重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完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之后,最需要重视应该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因为在整个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浇筑和振捣时这一过程中最主要工作和环节,如果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加以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过浇筑的墙壁在外观上容易出现孔洞、蜂窝、麻面和气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很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墙壁内部出现的一些孔洞和蜂窝则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按照危害程度来说,墙壁内部的孔洞和蜂窝比表面上的孔洞和蜂窝危害更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对振捣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整个振捣过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为了防止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应该在振捣之后,通过采用放射性探伤的方法对振捣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 (三)防止混凝土的变性和裂缝 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导致混凝土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变性;(2)因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性;(3)因湿度的变化出现的湿胀干缩变性;(4)随着自身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的变性会在各种影响条件下出现干裂现象,例如,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时候就会出现体积收缩的现象,最终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重要措施包括:(1)在使用材料方面应该选购安定性较好的水泥,只有经实验验证合格后的砂石才能投入使用,砂必须清洁,其中含有的杂质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选择水泥的温度,对于配合比的换算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并且确保搅拌的均匀程度;在浇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浇筑时间;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束阶段处理时,不应过早拆模或者加荷,拆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避免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破坏等。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交流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会对施工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而设计图纸就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技术实施和质量控制的保障,只有保证拥有完整和良好的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与图纸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面交流,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保证设计人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进行推测,并将这些推测录入设计图纸和计划中,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 钢结构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的,因此,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对钢结构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保证这些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的人员有无进行严格和全方位的培训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施工现象的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新工艺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新工艺的有效使用;对施工计划能够满足施工实际的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最后是要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的正确。 (三)加强钢结构工程主体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梁柱时,应首先检查底板下部的垫铁是否平整,螺栓的牢固程度和摩擦面的清洁程度等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工序都符合规定要求,验收合格后便可起吊梁柱。安装完成钢结构之后,必然会形成固定单元,这时候应该用膨胀混凝土对基础顶面和柱底板进行第二次浇筑,以保证其密实程度。一般情况下,普通螺栓的连接地方使用的垫片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下,如果在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孔,一定不能够使用气割,并且拧紧后的外露螺纹不得少于两个。在使用高强度螺栓之前,必须对其按照出厂合格证和复检单进行验收,安装过程中应该保持板叠基础面的平衡度,使得整个安装过程自由穿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今,社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系统性也较强,除了本文所描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除了吸取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借鉴其他有效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浅议 1 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的弱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①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③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应对策略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促进资金的回笼,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量通病。质量通病的存在,对施工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等都是巨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1)预埋件根部渗水现象 预埋件根部渗水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美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进行预埋件的安装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在装饰墙外部安装预埋件时,有时会造成新老材料产生冲突,造成结构的开裂。另外,如果安装后的预埋件没有及时填洞也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 (2)屋面出入孔渗漏水 屋面出入孔渗水的一般在雨季较为突出,会造成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的现象,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防水层的质量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平时缺乏保护,使得防水遭到破坏却没有及时的治理,因此容易在下雨时出现渗水的现象。同时,缺乏对屋面的有效管理,在相关的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健全,缺乏对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建筑物遭到破坏时没有及时的维修。 (3)变形缝部位渗水 变形缝部位发生渗水现象,对建筑物室内的装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变形缝的设计本身就不符合相关的设计现象,缝内有堵塞现象,对变形缝原有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导致沉降不均匀,甚至造成墙体的开裂。另外,如果变形缝内部使用的防水材料质量较差,或者是盖板的设计不符合使用要求,则无法达到支撑变形缝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造成盖板的开裂,而导致渗水的发生。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问题是所有通病中沉陷频率较高的一个质量通病,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中,由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验收等工作往往都由同一个单位来完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偷工减料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工程施工的标准方面,都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容易导致路段结合部位发生断裂,劣质的施工材料也容易造成桥台表面的沉陷。在路面洼坑的地区,与建筑物之间的填充物不够坚实和牢固,会导致建筑物由于填充不饱和而发生沉降。 (5)建筑电气工程通病 在室内电气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材料的质量和施工顺序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比如箱盒的安装高度不一致、箱盒的开口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等。如果箱体内的箱盒位置发生了移动,没有及时将其高度进行整理,也没有及时对箱体进行整理,造成了箱盒中杂乱无章。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预埋箱盒时缺乏有效的固定措施,或则是安装人员为了一时的方便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装,擅自改变了安装的标准和要求。 二 对建筑物通病的应对策略 (1)预埋件根部渗水防护 对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对预埋件的数量、质量以及安装的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要做好固定措施,确保其不会出现移位或者松动。在对铁制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事先做好除锈工作,确保预埋件与墙体紧密切合,不存在缝隙。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预埋件产生冲撞作用,以免其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动,产生裂缝。 (2)屋面出入孔渗水防护 对建筑物屋面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砌好低层屋面上的附墙,铺贴防水卷材的附加层,卷材头要紧紧的粘贴在附墙上保持稳固。 (3)变形缝部位渗水防护 对于变形缝的施工,要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变形缝内部不存在杂物,保持其畅通。同时要保证变形缝的设计符合施工设计要求,防水层的设置要使用弹性密封材料,保证变形缝的水密性。 (4)路基沉陷防护 对于路基沉陷的防护,首先要确保其施工土基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在面对土基弱的土层要采用挤石砂桩、碎石砂桩等处理办法。形成有足够的强度支撑。 (5)建筑电气工程防护 确保箱盒的位置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安装时要对线盒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且确保其与墙体密切的贴合,不产生缝隙。而且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对线盒做好防护措施。 三 结束语 综上说书,施工质量通病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其影响着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质量通病的产生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或者减少质量通病的产生,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请记住我站域名/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基础上,重点就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今后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事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的施工规范、标准和各省、市地方法规已颁布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较多,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我们怎样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受到不同气候影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而且是人员集中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及时适应配套跟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乡镇建筑队伍发展很快,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地经过安全培训,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致使乡镇建筑队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减轻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动态管理刻不容缓[1,2]。 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施工现场(工地)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应视工程大小设置专(兼)职安全人员和相应的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成立安全管理网络。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总、分包工程或多单位联合施工工程,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和管理安全工作,并成立以总包单位为主,分包单位(或参加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 3 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一般工程的施工,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运输道路、临时用水、用电线路布置、各种管道、仓库、加工车间(作业场所)、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的安排,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工地四周应有与外界隔离的围护设置,入口处一般应有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牌、并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概况表(或称“施工公告”)、安全纪律(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使进入该工地的人,能够对该工程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注意安全忠告。施工现场的一般建筑器材(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各类材料的堆放不得超过规定高度。严禁靠近场地围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放,且其间距应在50cm以上,两头空间应予封闭,防止有人人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计,如安全网、洞口盖板、护栏、防护罩,各种限制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部位还必须悬挂按照GB2893-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还应设红灯示警。 4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殊工程系指:工程本身有特殊或工程所在区域的特殊性或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基本要求是:(1) 编制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向参加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2)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护,要有出入制度并设门卫(值班人员)。(3) 强化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做好安全日记。(4)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在进入作业区时要进行安全检测,作业时应设置监护。(5)施工现场应设医务室或医务人员。(6)要备有救灭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器材物资。 5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管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建筑工地与一般厂、矿企业的火灾危险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防火的基本要求在于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方案时,应有消防要求。施工现场要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堆放场、仓库处、易燃废品集中点和生活区等。各区之间的间距要求要符合防火规定,工棚或临时宿舍的搭建及间距要符合防火规定,临时宿舍尽可能搭建在离建筑物20M以外,并不得搭在高压架空电线下面,应和高压架空线路有安全距离,工棚顶高度一般不低于2.5M。每幢宿舍居住人数不宜超过100人,每25人要有一个可靠、可直接出入的门,门宽不少于1.2M.同时必须外开。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管理 单位工程的安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实施中收集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或巩固安全技术效果。 6.1 施工现场内业资料即技术分 析、决策和信息反馈的研究处理。这不仅是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指令性文件,实施的依据和记录,而且是提供安全动态分析的信息主流,并且对上级制定法规、标准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位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资料,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安全检查岗位负责制;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管理。 6.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生产规章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守纪律和奖罚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新工人进场培训考核资料,进场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和每月安全学习资料);班组安全生产活动记录(包括班组班前安全检查,安全交底和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评分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各类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及进退场登记册;工伤事故及处理记录。各种资料应手续齐全,字迹清楚、并设专人管理。 6.3 施工现场和外业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业部门(班组及人员)都必须遵守经审定批准的措施方案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各项外业安全设施如: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模板支护、塔吊、安全网、施工用电、起重垂直运输、洞口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的搭设及其防护装置完成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7 结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度,实施及对实施阶段所进行安全监督活动的总称,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标准是衡量施工现场的具体准则,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的级别报经主管标准化:工作部门机构或有关领导单位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不同级别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管理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同时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强制标准和推行性标准。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是保障生产者健康和人员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实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是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有效途径,标准化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标准规范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物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一种技术准则,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试论建筑工程施工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 论文关键词 外墙保温 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 由于气候特点限制,供暖始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季的头等大事。但随着近年来“电荒”和“煤荒”的一次次集中爆发,节能这一老生常谈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在建筑施工领域内,对当今非常受欢迎的钢筋砼结构墙体保温设计就具备了技术创新和节约能耗的双重意义。 我国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对建筑工程进行了墙体传热系数的限值规定,即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考虑墙体结构的传热系数,又要同时考虑到太阳辐射对建筑物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建筑施工要选择不同性能的墙体材料,必须使材料的隔热和保温性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而钢筋砼结构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结构可行性、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刚度和延展度等多方面优点,现在被广泛的建筑项目所采用。 1 我国墙外保温技术常见问题归纳 外墙保温技术优点众多,比如:可避免外墙受冷时结露、可延长建筑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可避免“热桥”现象的出现、可大幅度的减少温度应力、不会占据很多的使用面积等等;但它也有着自身突出的“硬伤”,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火灾隐患,尽管现在广泛的应用自熄型乙烯板,但当发生火灾时保温层内的聚苯乙烯仍会被燃烧,导致火势蔓延;第二,在高层建筑中,高楼层(尤其是背风面上)所要承受的风力非常巨大,连带负压所产生的吸引力有时会造成保温板脱落的情况;第三,在室内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容易由于水汽外渗导致墙体与保温层间产生“结露”现象。而钢筋砼墙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小或避免这些外墙保温施工中常见的硬伤。 2 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 对于墙体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为:首先,对常规粘贴式聚苯板(无防火设计)的使用只可用于十层以下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其次,10~19层的建筑施工项目所才用的墙外保温用聚苯板必须具备防火设计(如:添加防火浆料或设置防火槽)。对于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通常会采用一些防火涂料——也就是吸水性和不透水性比较适宜的涂料,这样可以使水蒸气顺利的进行排除。但防火涂料的寿命一般是有年限的,要及时的进行补刷才能达到预计效果。 3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要求 3.1 所选材料要求 首先是对所选用做保温层的聚合物的要求,常规的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聚合物材料大多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粉末状的,这类聚合物在施工现场直接按相应的比例放入水,然后进行充分的搅拌便可以使用;第二种是由部分粉末和液态胶体组成的,使用时用水泥按比例的混合粉末以及液态胶体成分,再进行充分的搅拌就可以使用;第三种是由石英沙,水泥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悬浊液组成,将这三者按比例进行融合搅拌即可。其次,网装编织物的选择。通常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网状编织物,是由防水聚合物和耐碱纤维编织混合而成的,它具有增强墙体外保温强度及增强其抗裂能力的作用。最后,锚固件的选择,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锚固件是用来固定保温板进行拼接的,常选用的有塑胶钉和有防腐蚀涂层的金属钉。 3.2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后裂缝产生情况因素的考虑,施工操作进行时气温应满足大于或等于5℃;墙外风力小于或等于5级的前提。要避免施工作业墙表温度过高,切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第二,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各种管线(水、电、天然气等)、墙体中必须的的各种埋件、门/窗口均以施工完毕并经过检验。 第三,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基墙要求,必须保证其表面光滑,无凸凹;保证其与找平层粘连牢固无“脱层”现象和“空鼓”现象的存在;同时基墙墙体湿度应达标,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进行。 第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相关粘贴技术要求: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工作,采用手动或电动搅拌器对配制好的聚合物胶进行充分搅拌,观察其粘稠程度用水进行找平处理,然后静放几分钟后,重复一次,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适中为宜。而聚合物胶的调配量,以3小时内可用完为标准。在粘贴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点粘施工法时,用胶刀按板背面抹好胶液,宽度视胶刀规格而定(常规为45mm~55mm),厚度应适中不可过薄或过厚,沿板长途留两开口,在板中均匀点6点~10点,涂胶面积不得小于板面积的1/3,由于点粘施工法对墙面平整度的要求比较低,所以是当前比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当采用条粘法时,需要用锯齿胶刀,在整块板面均匀涂满胶液形成胶条,此方法效果好,但对基墙的平整度要求比较高,视情况而用。另外,粘贴施工时,板侧不可留有胶液,如有则立即清洁。当粘贴施工完成后,要在胶液干涸后用砂纸将不平整的地方进行打磨找平。 4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具体施工方法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中现在比较广泛的施工方法是:在完成钢筋砼骨架后在它的外侧覆盖一层保温板,然后再依次的进行常规的支模和浇注砼程序,这样的就可以使钢筋砼、保温板的符合结构在完成拆模工序时与外墙体融合为一,最后再对保温板进行常规的外墙装饰步骤。其具体的步骤为: 1)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设计并加工出外墙所需求的钢筋 同时根据窗口的相关数据加工或拼接成各种所需求规格的保温板,有对接需求的地方必须加工成企口板,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编号,方便施工过程的进行。将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进行基层清洁,比如:门/窗口、松散砼、弹墙等。 2) 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进行保温板的安装 所有的保温板对接处必须用胶粘进行密实处理,防止缝隙出现,其中当保温板进行拼接时要注意锚固;当进行锚固时,如出现锚筋伸出钢筋砼墙体外的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对外延部分补刷防锈涂层;其中当钢筋砼外砼浇筑到建筑顶层标高时,要在墙体外侧留出与楼板厚度相同的企口;其中在各规格模板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模板的校准工作,以保证模板拼接的坚固性和紧密性,在此过程中切忌保温板与模板的相互压靠。 3) 进行钢筋砼浇筑时要注意层次 要做到分期,均匀,连续,每一层浇注时不可过薄或过厚(常规浇筑厚度范围为80cm~1m);钢筋砼浇筑下料时要从两侧同时进行,并保证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当浇筑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浇筑完成后进行监测当砼强度达到标准时(如掺杂防冻剂时注意砼强度的规范增量)可进行拆模步骤,由外而内,要注意对边、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现部分保温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则要及时的用相应的保温材料进行添补。 4) 湿度监测及质量检测 当拆模步骤完成后,要对抽样点进行定时的湿度监测并记录,如果湿度过低则要进行喷水处理。最后要进行质量监管,砼表面必须平实滑润,不可出现掉渣、露筋、凹凸不平、孔洞频繁等情况。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工艺在我国正处于萌芽阶段,只有注重它的每个施工细节,严格的把握好质量关,才能使它稳定充分的发展,为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施工发挥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摘要: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 施工管理 1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 (1) 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由于工程产品固定,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变化意味着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 (2) 施工期限较长。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这给露天施工作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缩短施工期限,可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等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施工期限。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3) 工程项目个性化强。不同工程项目因其用途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特点,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 (4)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因而必须加强项目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时间、费用、质量和信誉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单件生产、环境多变及严格而密切的配合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 2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网络计划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但其在我国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不容乐观。 2.1 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很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 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3) 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2.2 原因分析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1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多变、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2.1.2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1) 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 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 (3) 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3 提高应用水平的对策根据上述分析,施工企业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除了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3.1 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2)完善项目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定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2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制定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管理规程,统一画法、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推广和应用。 (2)多途径培养人才。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对施工企业的技术领导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高等学校要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即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施工企业应通力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实用的网络进度计划与控制的通用软件,培训使用人员。 3.3 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施工企业是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2)受的采用易于接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横道图形式去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3)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4)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项科学的施工管理理想、方法和手段,它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项目管理体制和同项目有关的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实践,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外部提供良好环境和加强引导是企业提高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保修等阶段,文章仅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角度,结合一些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建筑质量;投资成本;施工组织;提高效益;团队合作 0前言 建设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南于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l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 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4)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譬如有偷工减料或者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2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 次工程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1.3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1.3.1人的控制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将这些充满不同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同一个工作,其管理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就像罗卜和大棒一样,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大棒的威力相比萝卜是很大的,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但绩效评估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评估的也是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他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3.2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 1.3.3机械使用的控制 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期。制定保养计划时,应根据每部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并规定专人负责。 2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浅谈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几点认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管理 法规 强制性 建筑企业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需要各方面、整个过程和相关人员参与的质量控制,需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的强制性标准,需要正确搭配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分析了建筑企业本身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法规的强制性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包括施工单位指导、控制相关机构协调并改进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质量的策划及质量的控制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当中,工程质量是该施工项目的建设核心,对于该工程建设的成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是建筑施工工程要完成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投资、进度)的重点内容。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积极有效地监控,将可能或已对建筑工程质量构成的影响例如管理、技术及人力资源因素等置于领导的控制状态下,实现建设工程应有的效益,是当前建筑企业所应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1、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不按照相关法律文件执行。部分工程违反法律规定建设的相关程序,未办全相应法律文件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还层层转包,转包企业资质的审查也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些工程的施工图纸未经审核就开始施工建设,一边施工一边设计,仅仅是为了追求施工进度,留下了较多的质量问题。验收作为该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最初是由政府的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该工程的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2、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建筑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管理职责得不到落实,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多数的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得不到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其所拿证件的验证上,忽视对其实际技术含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与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3、工程质量的监督不到位。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经验和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部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落后以及自我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及深度,直接减弱了政府部门的监督有效性和权威性,有待改进和完善。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在以上列出存在的问题中,本人认为第二点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监管部门只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建筑企业本身才是建设一个优秀工程的基础,只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相关法律行事,这些监管部门就形同虚设,因此下面我将从企业管理方面来提出一些提高施工质量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施工人员的安全,要比工程的安全更重要。如果工地上发生了安全问题,不仅仅影响该工程的进度,同时也会在施工人员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严重影响了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做好对工地周围人员的保护。即便做好了这些保护措施,还应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周围定期巡查,及时排除隐患。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最终实现“零事故”。 2、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各种资料管理从施工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进而使得该计划和实际之间即使发生偏差,也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得身上。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档案管理,对每种材料的产地、供应商、验收人员、存放地点及使用状况等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得公司领导对每种工程材料的具体情况能够一清二楚。 3、强化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建筑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都是要求参与施工的人员应具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相应人员具有的“资质”。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相对比较低,实践有余,但是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从更高层面上把握和指导施工质量的管理。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过硬的工程项目。因此,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4、采取措施,加强施工技术方面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的敲定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待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执行。同时还要对技术方面的进行准确控制,包括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程重难点部位施工技术、编制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工程施工中要建立严明的交接班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相应标准对部分项目及单位工程定期进行质量检验。对于那些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工序检测手段或检测技术比较复杂的,一定要在交工前把好质量检验这一关。材料的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创造正常有序的施工条件,也是实现造价和进度控制的前提;要对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同时,应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查验收,确保材料、成品、构配件的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当该工程竣工以后后,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整理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 5、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制,明确自己的责任。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个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相应工程的特点,最终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该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一开始,就应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施工质量,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工程竣工之后,还要对质量较好的工程项日,企业应组织各个项目部进行观摩学习,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及工程创优运行情况进行交流;对创优工程验收时,应组织其它项目部相关人员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对照他人找出自己的差距。 三、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不仅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还需要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保证每一个环节不会出现问题,只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管理,是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其中建筑材料管理就是其关键性内容,建筑材料质量高低,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材料使用存储等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和施工水平,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中的材料管理工作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类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材料管理建议,希望对同行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策略 前言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程施工的基本条件。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可从基础上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如何降低建筑企业风险,使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成为建筑企业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类型分析 建筑工程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即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专用材料泛指用于工程防腐、防水、防潮、隔热、保温等;结构材料包含混凝土、石材、水泥、复合材料、陶瓷等;装饰材料有油漆、各色瓷砖、涂料、贴面、镀层等。根据建筑材料的性能将其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有机材料属于天然材料,同时也存在人工合成的材料,无机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同材料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材料的用途上还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承重结构用途材料和特殊用途材料,承重用途材料有混凝土、钢铁、砖、石、砂浆等;特殊用途材料有防锈漆、吸音板、彩色水泥、耐火砖等。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作为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会对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坚固性、耐久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整体费用中建筑材料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要严格把控建筑材料的组成、原料、特性,只有通过层层筛选把关的材料才是经济合理、高质量的材料。此外,同一类型的建筑材料还有标号和等级之分,根据材料等级的不同,其质量标准也不同,材料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材料强度、规格、技术指标、尺寸等内容,建筑材料在出厂、验收和使用等环节中,都必须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检查材料质量是否与标准相符。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建议 1、合理掌握建筑材料价格变化 (1)完善材料监督制度,合理控制材料价格 建筑工程施工中所引进的建筑材料必须由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严格把关,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材料坚决取缔,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建筑材料质量监督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监督制度,将该项工作彻底落到实处。对于建筑材料价格要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以低廉的价格采购高品质的材料,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总之,建筑材料价格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建筑材料管理中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材料价格的同时材料质量也不容忽视,建筑材料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如违反国家规定则不可入场使用,为做到万无一失,材料使用单位还应对材料进行二次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材料运输成本合理化 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在建筑成本中占有重要位置,运输成本降低是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建筑企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运输成本合理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在订购材料时要全面考虑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能否满足材料采购方案,在价格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应就近采购并合理安排采购线路。 2、严格把控建筑材料质量关 (1)严格控制检测,提升检验人员工作水平 对于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水泥材料,在进场时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对水泥质量进行检查,仔细检查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和合格证,只有出示合格证才能够确保水泥材料质量,在监测时要认真核对,如发现假冒商品要立即退货,坚决不允许其进场。钢筋作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与水泥材料有所不同,钢筋在装载时很不方便,需要专人检测钢筋标准,如有不符合要求钢筋投入生产,则会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对检验人员也要严格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工作人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避免各类问题的发生。 (2)材料购买计划 在建筑施工中为提高建筑材料购买率,要选择购置高质量、低成本的材料,所以购买前的采购购买计划很重要,要制定有效的购买方案。购买建筑材料前,需由专业人员对材料市场进行调研,有利于低价高效购买建筑材料。 (3)建筑材料检验 建筑材料在入场时需检测两个流程,第一,严格检测建筑材料质量,确保建筑材料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保准,杜绝劣质建筑材料投入建筑工程使用,同时重视起建筑材料的二次检测,以确保投入建筑中材料质量。第二,建筑施工中,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对施工进程和标准进行检测,如发现违反要求要立即纠正。 3、加强建筑材料存放及发放管理 首先,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要有专门的存放库房,做好建筑材料的妥善存放。建筑材料库房要符合相关存放标准,否则会对建筑材料质量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如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要存放在避免雨淋和潮湿的位置,钢材如果受到雨淋或堆放在潮湿地方,钢材则会被锈蚀氧化,这样便降低了钢材的使用寿命,如果水泥材料被雨水冲淋,则不仅仅是降低其使用寿命,水泥材料则无法再使用。其次,建筑材料要清楚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类存放。建筑场地的建筑材料较多,相同材料还存在不同规格,钢材从直径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种类有十余种,同时钢材还有带肋和圆钢之分。水泥材料有带有r与不带r、标识高低之分、立窑、硅酸盐、悬窑、矿渣之分,根据建筑物浇灌部位的不同,其水泥设计的标号也是不同的,切记不能混用及错用。最后,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原则。对于建筑材料的发放,无论是分公司、项目仓库还是项经部所发放的,都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推陈储新原则实行,项目部物资耗用要根据分部和分项工程的核算,实行限额领取材料制度,施工前由项目施工人员按照栏目要求开签限额领料单。对于用量较大和贵重的物品,要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凭领料小票多次发放,如遇易破碎物品,则要由材料员发放时详细验交,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确认。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材料管理是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和控制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材料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工程各项工序有效进行,从而降低建筑材料损耗,减少施工成本,将建筑企业的有效收益提高。因此,只有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完善建筑材料管理方法,才能强化项目管理条件,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意识,进而确保建筑项目的低消耗、高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更好的服务。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刍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其相关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措施探讨。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一、施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意义 1、施工技术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即使施工方案、准备工作做的再完美,只要施工技术的运用不当,工程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施工技术影响着建筑的成本。施工技术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往往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也就意味着节省了人力、物力,最终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 3、施工技术和建筑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建筑物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建筑师将建筑工程作为一项艺术品来看待,施工技术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精湛的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建筑的细节,能够促进建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提高施工测量精度的措施 转变错误观念,将测量工作提升高度进行看待。通过人才引进、设备购买的方式来提高测量水平,对于这项基础工作而言,应该适当倾斜来留住人才,同时敢于不断应用新技术。建立并完善和测量相关的管理机制,对设备、人员、成果进行科学管理,形成测量管理体系。 2、加强钢筋技术的对策 在对钢筋采购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钢筋的价格和质量,选择价格合理并且质量性能高的钢筋。在进场前,要对钢筋进行质量验收,一旦检测到不合格的材料就应该返厂处理,只将那些合格的材料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对钢筋进行有针对性的存放。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施工材料较多,短时间内很难用完,因此必须针对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出钢筋的使用、存放计划。同时,做好库存记录,以免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偷工减料,造成经济损失。 3、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改进 一方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进行试验检测,包括坍落度、配合比等,合格后方可施工。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搅拌时间,适当进行调整。使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时,一是要根据混凝土的数量和工程部位控制好振捣的时间;二是要控制插入的深度,一般为50mm以上;三是要控制移动的间距,大概在400mm左右;四是要掌握快插慢拔的技巧,防止产生气泡和分崩离析。 4、打桩技术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固的基础是优秀建筑的必备条件,桩基因其所具有的高超承载力和良好稳定性成为了很多工民建的优先选择。桩基对整个工民建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一旦桩基础发生质量问题,后续工程项目势必会受到影响。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承载力和沉降两个重要因素,只有准确的掌握这两个因素才能保证桩基质量。在打桩进行前,首先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清理,完全清除施工场地内的障碍物、杂物,并准确的确定桩基的施工范围、施工平面标高、保护桩头长度以及实际桩基施工的打桩长度。打桩设备包括长螺旋、静压桩等多种类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打桩设备。另外,对桩基的选择也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桩基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然后根据桩基的长度和密度确定具体的打桩顺序,保证打桩的质量。含水作业的桩基础施工,应注意施工现场排水系统的通畅。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全面管理的对策 1、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其施工技术 只有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才能解决施工项目的整体协调问题。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施工人员培训体系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掌握施工任务所要求的技术。第二,要充分挖掘各个施工环节的人才,使他们参与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从而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肩负起责任,与此同时,也使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使工程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这也是实现团队合作的基础。第三,要招贤纳士,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将其分配到相应的施工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进整理的同时,强化企业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各个环节领导人员的素质,保证领导人员能够敬岗爱业,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职能,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2、完善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 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关系到工程的能否顺利完工、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完善对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体系,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建筑施工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具体要求制定完善的质量体系表,并将工程质量的目标作为工程施工的核心标准,按照工程质量的目标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制定完善的应急方案,保证一旦出现违反质量问题的事故,就能够立即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又不耽误工程的顺利进展,使工程能够在合同规定的交工日期内完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责任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实现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生问题,能明确责任倒各个部门的人员,从而端正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组织的工作态度,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与此同时,要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其工作开展的成效,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排除工程施工环节的所有质量隐患。第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管,iso9000是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要求工程的质量监控要具备预见能力,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同时,管理层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对施工项目要有整体的规划,从施工整体出发,杜绝施工安全存在的任何隐患,保证施工环节的顺利进行,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合法性社会心理学论文 一、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 领袖人格是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与其说,统治阶级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个最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或一个领袖群体。毋宁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渴求。领袖人物所具备的这种感召力和创造力,源自领袖独特的能力、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即人格魅力。领袖人格体现了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发挥着领袖职位权力所不具备的作用,直接影响领袖的政治行为。伯恩斯在谈及领袖的作用时说,“领袖的作用是由社会的实际变化来判定的,后者又是以动机及对人们的需求和渴望的满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的。”[2]这里所说的人们的需求与渴望,即人们对领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的期待,也即社会公众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至于公众为何会对领袖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库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种潜在的内心需求。库利认为,在社会个体特别是追随者的身上,存在着未得到引导的精力。他说:“个体的精力、激情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某些趋向,都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法测度,但他们却是以往社会生活的全部精髓,这类成分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要求;倘若没有放松和引导这一本能倾向的外来刺激,他就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他起码会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他的内心储存着易燃的因素,只有碰上合适的火花,它们才能释放出来。而这个火花通常是某个人的暗示、某种能释放生命力、把骚动着的生命能量转化为力量的激发因素。”[3]这种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强加的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需求与存在于体内的未得到引导的精力相结合,便在青年中、在一般人的想象和热切渴望中产生了对崇拜的渴求。作为由社会个体组成的民族,他们越是富于活力和进取精神,就越需要理想和一个能向他们提供榜样的领袖。[3]伯恩斯在研究各种领袖类型时,将其划分为变革型领袖,即那些有能力将人们的思想提升到更高境界的领袖,和交易型领袖———领袖接近群众着眼于物物交换两大类。认为变革型领袖比交易型领袖要更胜一筹。变革型领袖中伯恩斯最关注道德型领袖。他引用了甘地的例子,说明道德型领袖产生于并最终回归于群众的需要,能够创造满足追随者美好要求的社会变革。变革型领导关系最终成了一种道义上的关系,它提高了人类行为的层次,并激发了领导者和追随者合乎道德的理想,对两者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3]由此可见,领袖的精神特质、宽广的意识、出众的才能和智慧、卓越的品质和号召力为人们的信念提供了依据,引导着追随者为实现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需求、愿望、理想和抱负。领袖人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崇拜,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从而获得人们自觉的追随和自愿的服从,对领袖的政治实践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表明,对领袖的过度迷恋和盲目追随往往会导致极端的领袖崇拜,将领袖个人神圣化、贬低人民群众,突出领袖的个人地位,无视集体和群众的作用,最终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国家政治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要求树立法理的权威,以法制的有效规范和制约取代个人专权,反对极端的个人崇拜,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当今时代,社会公众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人们不再迷信权威,盲目崇拜领袖或英雄人物的个人魅力。但是,人们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内心渴求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不应无视领袖对公众行为的重要引导作用,而应认真分析当代社会公众对于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巩固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二、对意识形态的心理预期 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意识形态不仅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提供了道义上的诠释,而且培育了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威的心理认同,使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绵延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凭借政治社会化机制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弥散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化为牢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外化为人们共同遵行的政治规范和政治生活准则。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的思想意识把群众根本的利益提高到未来理想层次上,契合了民众对意识心态的心理预期,唤醒了民众的自觉意识,从而获得了民众的心理认同。一个文明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这其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成员对其心理预期拥有更高层次的体现,它包含公平、公正、正义、理性、权利、义务、责任、竞争、效率、开拓创新以及自由、自主、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带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的不断分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人们在思想上的反映,使中国社会心理迅速世俗化。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世俗化的社会心理易发生不稳定现象。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发展的文化全球化在中国社会的反映是消费主义日渐扩张和传统意识形态削弱,使传统意识形态整合、引导社会心理的功能减弱,加剧了社会心理不稳定。[4]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会心态的世俗化与不稳定,社会焦虑、社会冷漠增加,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5]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政权体系合法性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意识形态表达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思想文化整合。那么如何用先进的思想对日益分化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社会进行整合?这要求必须遵循意识形态政治表达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社会现实的生活信仰和道德信仰之中,内化而融合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政治认同,营造与培养与公众社会心理需求相一致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对政府绩效的心理预期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对人类需求的优先考虑必须成为判断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最终基础”。[6]这里的人类需求也即社会成员的需求包括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两大类。合法性基础本质上存在于政权体系对这两类需求的满足。政府绩效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中最直接和直观的资源,是以政府及其执政党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体系通过提供最现实的政治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借此证实其政权体系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唤起社会成员的认同、支持和服从,从而获得并巩固其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如前所述,社会成员对意识形态的心理预期往往在政权体系的合法性构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更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信仰与追求之上。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成员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意即如何迎合公众对政府绩效的心理预期,已成为政府能否赢得社会成员的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与之相适应,政府的系列政治主张及其全部活动都必将围绕不断解放生产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政府绩效是否切实反映了公众的要求和愿望,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公众的需求和愿望相比,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可能成为其中心工作。要克服这种状况,不仅需要转变执政理念,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民需求的评价机制,以保证政府绩效的取得与公民需求有机衔接。同时也应看到,政府难以永远保持令公众满意的经济增长率,甚至特定时期还可能出现经济负增长。因此,政绩的合法性可能随时都会被民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所消解。如果将政权合法性仅仅维系于政府绩效,片面追求政府绩效,很可能会付出民主、公正、自由等方面的代价。因此,只有将政府绩效与最广泛的公众利益联系在一起,在绩效评估中坚持公民导向,保证公众需求与政绩的成正比增长,才能获得民众最广泛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四、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 社会制度是超越个别群体、被赋予了合法性的行动规则复合体,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行政制度、家庭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制度、军事制度、金融制度等。[7]制度规范是对遵守正式制定的非个人专断的法规的肯定。作为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社会日益组织化、专门化的产物,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缜密的规范程序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社会资源,用经验事实证明政权合法性,增强政治认同感。社会成员对制度规范的遵守建立在其对制度规范的认知、情感体验、态度倾向以及价值判断等心理预期基础之上,反映了社会成员内心对制度规范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认同程度。对政治权力体系而言,了解人们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唤起人们对制度规范的信仰与认同,建立起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体系的制度忠诚。为迎合社会成员对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需要以法理的权威取代超凡魅力的个人权威,建立民主、公平、合法的制度规范,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政府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酝酿、吸纳、表达、监控机制,使得政府的运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成为政绩体现和意识形态整合的根本保证。同时,随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逐步提高,必须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至今,一直致力于反腐制度建设,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制度体系,治理腐败成效显著。但应当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度规范是合法性资源最缺乏的领域。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其要求的某些制度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无法唤起社会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规范基于种种原因,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偏离价值准则,无法获得社会公众对制度的心理认同;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加重了部分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和受挫感,导致政治认同弱化,消解了业已提供的合法性资源,因而无法培育社会公众对制度的忠诚。这一切使得制度规范的运作变得非常困难。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高度,在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做出新的探索和创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确立了以健全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反腐败,在我党历史上,是最具特点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期“反腐”的最强音,指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明确了关于反腐工作的新要求和工作方向。事实证明,反腐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及其取得的巨大成效迎合了社会成员对于制度规范的心理预期,满足了社会成员的普遍愿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从而为巩固政党及政权体系的合法性赢得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燕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冲突 一、来华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情景中的跨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据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准确数据显示,目前在甬外籍人士约2万人左右,其中正式注册8000人(蔡亮,2012:29-34)。笔者在宁波市外事办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的协助下,从在甬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按照性别、年龄、学历、在华时间和爱人国籍等类别抽取大致相同量的外籍人员填写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到有效问卷256份,同时,对其中的30位外籍人士做了深度的访谈,汇总分析调查信息数据,课题组就调研主题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类别的人员角色定位及暗示也不同笔者根据不同类别从中抽取等量的人员进行比例统算,其中性别分类各100份,年龄分类各60份,学历分类各50份,时间分类各40份,爱人国籍分类因爱人是中国国籍或其他国籍的情况不多,只抽取最大量40份作为分析基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甬外籍人士在角色定位和暗示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我是外来者;二、我是国际人;三、我是“中国人”。不同类别的人在角色定位和暗示方面也不同。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国际人士;2.20-30岁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自己是国际人的事实,30岁以上,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角色定位及暗示同学历并无规律性的关系,本科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下学历的,其比例最低;4.从年限上看,在华时间最长的,最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随着年限的减少,其比例也逐渐减少;5.从国籍上来看,爱人国籍与被调查者一致的,把自己定位为外来者和国际人的比例相当,爱人国籍是中国的,则有85%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爱人国籍是其他国家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6.在256份问卷中,有5位被调查者把自己定位为中国人,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30-50岁之间的占20%,50岁以上占80%;研究生学历的占80%,本科生学历占20%;从年限上看,5位在华时间都是5年以上,同时,爱人的国籍也均是中国人。2、角色定位及暗示的不同会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本次问卷调查侧重于调查外籍人士在中国(宁波)的社会文化生活适应状况,通过心理测试测算出三个类别的人员不同程度的移情能力。在25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共有102位被调查者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154位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还有5位将自己定位为“中国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的102位外籍人士中,分值最低的为34分,最高为60分;被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分值区间是57-94,中国人的分值区间是74-98。非常明显,角色转换情况会直接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角色定位及暗示越靠近当地异质文化,移情也发生得越频繁。3“、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强弱在跨文化冲突关系中,一旦把自己定位或暗示为外来者,移情往往较难发生。笔者调研的时候,同时调查了每个个体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和障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移情能力与跨文化冲突间有直接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则越少,反之越多。 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从表面上看,逻辑非常清晰,角色定位及暗示影响移情能力,然后移情能力影响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的强弱。但事实上,这之中,还有一个知觉和认知上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冲突关系中,由于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移情难以发生。移情的缺失使得当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同时,也更难校正在跨文化冲突中容易发生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从而加大了冲突的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世界上的事物虽然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根据逻辑和历史经验进行推理而产生的认识使人们的认知结构趋于相符或平衡。如果有些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而且行为体确有理由相信他所觉知的环境存在相符的事实,人们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知觉恒常性或认知相符现象”(王振民,2004:31)。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否则就会有紧张感。当出现认知不平衡时,为了消除它,人们在接触新信息时,会自动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来认知一致的信息,而自动过滤那些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Klopf,1991:20-31)。在跨文化冲突中,冲突方总是对来自异质文化里的友善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无法理解异质文化里友善的行为,那么也很难避免错误觉知的发生,这对跨文化冲突的调整与解决是不利的(文卫平,2002:13-16)。 三、结语 交际主流理论以文化价值观为分析路径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冲突的不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主要从个体的角度来审视跨文化冲突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本文主要通过量化研究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解决跨文化冲突奠定了学理基础。但是,本文的调研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分值的取舍上,只取了最高分和最低分来作为分析基准,没有关注到中间值交叉的部分;同时心理测试的问题设计方面只考虑了社会文化生活适应性的维度,并未涉及其他维度等等。当我们在研究跨文化冲突时,除了考虑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冲突之外,也应该考虑心理因素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每个个体在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度一致的前提下,心理因素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叶霜霜叶章勇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群体生活研究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行为映像 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行为映像,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的人际交往、待人处事、主观行动等方面,由客观因素和外部环境促发的心理感知往往引发其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和思考,并将这些反应付诸于外在的实际表现,即个体心理的行为映像。与此同时,社会化过程、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的不同行为映像。 (一)自我服务偏见导致的自我满足和对他人的不认可所谓自我服务偏见,也是一种归因偏见。即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把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用作家戴夫•巴里的话:“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自我服务偏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在其潜意识里“自己应该是最好的”,并相应对自己也提出了较高定位。这种自我满足往往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过度自信,对他人产生不信任、不认可,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现实的挑战,从而陷入心理困境。这种心理现象在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期有一定促进意义,但从长期看不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健康生活,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一些大学新生或能力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由于其外在的行为映像过于自我满足,而往往忽略了周围同学对他的认同和感受,从而无法与班级、寝室同学和睦相处,人际关系较差,甚至被周围群体所孤立。 (二)自我否定意识形成的不自信自我认知偏差的另一方面是自我否定意识形成的不自信。有不少大学生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的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容易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此以往形成自卑心理。其主要表现为不愿参加各类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等,对于学校、学院、班集体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呈现出不感兴趣、无所谓、反对甚至是对抗等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这类群体的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周围老师同学交流较少,不善于交际,不会轻易把内心想法或困惑告知别人并寻求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这部分大学生中大多数是希望自己能真正融入于周围群体,有参与的意识和欲望,但总是无法付诸实际行动。通过谈话调查,大多数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一是怕表现不好,会引来周围同学取笑;二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任务;三是缺乏胆量和勇气,担心站在“舞台”前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四是无论自己如何表现,也不会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和认可;五是再怎么努力已为时已晚,时不待我。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大多数成为“第二类学生”(即各方面表现普通,很难受到重视和关注,在老师同学心中印象平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为数最多)。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会逐渐发展成为“第三类学生(问题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强烈自卑情绪,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沉迷网游、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学习成绩差等,严重者甚至会有极端自我攻击意识和行为等。 (三)追求被他人认可的行为态度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趋于更加丰富多样,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对于一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而言,这些渠道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平台。恰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顾里(CharlesH.Cooley)所提出的“镜中自我”理论,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周围老师和同学对其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许多大学生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态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因此往往会通过各类学生社团、班集体、学校老师等组织或委派的活动、任务去展现自己的能力,以从他人的正面回馈中获得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但与此同时,往往会有一些大学生过于迫切希望被他人认可,急切取得一些让老师同学赞赏的成绩,但不求方式方法,往往在言语举止、为人处世上表现出给人以投机取巧、刻意虚伪、急功近利等印象,效果适得其反,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大学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大学中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中,通过不同人群的交往和获知,促使社会规范、社会观念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交际观念也逐渐被大学生所认识并接受,以此在大学校园内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社会人的广泛性、复杂性。 (一)人际关系的认知缺乏所导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随着大学生进入群体化生活并逐渐融入于周围的环境,会逐步呈现出不同性格、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带来的各种心理感受。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周围同龄的同学朋友,还是老师长辈,往往是以“理想色彩”去看待交往,希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就深感失望,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发生主观意识的偏差,引发人际关系危机;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没有摆正自身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容易陷入与周围同学比较的困境中。有些过高评价自己,对不如己者漠然置之,貌似超然实则孤立了自己;或过低否定自己,看不到自身价值,妄自菲薄,与人交往小心谨慎,久而久之患有社交恐惧症。此外,也有少数学生渴望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凡事都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支持,稍有不顺,便将错误归结为他人,从而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和厌恶,缺少真正的知心朋友。诸如此类社交反应,究其缘由是许多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大学中的人际关系缺乏正确认知所致,如不加以改变通常在大学期间无法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小团体意识与个人孤立的反应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团体主义思想是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生之间产生纠纷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对于情感、利益、人际关系等尚未能正确理性地看待和处理。在群体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出于一定的情感满足或利益追逐的需要,如寝室矛盾、评奖评优、利益分割等,从而形成情感上共鸣、利益上密切联系的团体,严重者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或不公平方式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或利益的获取,对其他同学或集体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情感伤害或利益损伤。以寝室生活为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女生寝室最容易滋生小团体意识,经常出现寝室成员之间形成“派系”,少数或个别学生被其他多数同学所孤立。事实证明,寝室内部多数人的无视、排斥、打压将对个别或少数人产生严重的情感创伤,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诸如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观念偏差、利益冲突等通常在特定环境和因素发酵之下,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思想。无论是寝室、班级还是社团、学生会,如长此以往存在着小团体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功利投机心理形成的选择性交往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上的一些“世俗”的择友观念和交际方式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名准社会人去看待和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根据社会渗透理论所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而人们会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在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寝室生活、社团活动还是评奖评优、推优入党,不乏一些人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投机心理,在不同处境不同氛围中往往会选择性地筛选一部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进行交往。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处处为自身利益着想,强调自我的感受,把别人当做实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在实际工作发现,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以一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竞争意识强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居多。一般而言,这部分学生比普通学生较为优秀,他们信息量大、接触面宽、关系网广,获得利益和荣誉的机会较多,彼此相互竞争的危机感迫使他们去选择一些对自身有利的人交往,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定范围的利益小团体。毋庸置疑,大学校园如充斥这种功利投机的社交观念,势必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定型产生阴暗扭曲的负面效应。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多层效应 大学生群体心理,简而言之是指大学生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工作学习、人格养成及社会化程度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群体生活会产生群体效应,通常会给予大学生正向鼓励作用,形成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及促进心理。但另一方面,群体心理的社会堕化、去个性化和趋极化效应也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容易磨灭人的创造性思维,使人趋于保守和平凡。 (一)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所谓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大学生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应该说,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及习惯的养成,如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容易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如盲目地从众使班集体缺乏激情和活力,团学活动缺少创新创意,失去吸引力。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每一个个体的特立独行失去价值。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其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为此,要积极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时,既能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二)产生大学生群体生活问题的社会趋同效应社会趋同效应也称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各类日常活动主要集中于校园的区域范围,课堂上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通常为多个学生或集体参与的群体性项目,对于某一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差异。当个别学生的看法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理解,往往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群体或参与活动,会主动放弃自身的观点,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践证明,社会趋同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会潜移默化地削弱了许多大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力,在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社会趋同效应对于事件爆发的推动便有着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内的社会趋同效应普遍存在,典型如在某些团学活动中,个别学生有参与意愿,但周围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寝室室友对这些活动抱持无意或否定的态度,在相互交流中,该学生会碍于“脸面”、怕被孤立等压力因素而放弃初衷。这种相互感染、盲目跟随的趋同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扩大蔓延,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往往颇有参与价值的学生活动参与者少之又少。 (三)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对比选择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在自我认识上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交往、情感经历、素质拓展等因素使自我体验更加丰富,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高,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但是,许多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进行碰撞之时,往往使他们感到矛盾、苦恼和彷徨,甚至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从而对抗或妥协于群体意识。作为群体生活中的一员,人际关系、利益驱动、价值观念等都有可能使每一个大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进行对比选择。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当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发生矛盾冲突时,会理性对待个人的得失,服从或趋同于群体的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在与群体共处时表现出狭隘意识,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当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趋于一致时,表现积极主动;反之,当两者发生冲突,自我意识则占据优势,往往有意或无意忽视群体意识,态度消极散漫,表现出不一致的状态,甚至采取反向行为。 总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事件”足以说明大学生群体生活问题趋于普遍化和严重化,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自身素质与社会认同的差距较大、社会化不足或过度社会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等因素将促使许多青年大学生陷入各种困境。通过分析,诸多人际关系障碍、小团体主义、适应能力差等大学生群体生活的现象与问题,无不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或心理疾病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引发的许多“症状”确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诱发或直接导致的。为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意识设定、心理干预、环境塑造、动态引导等方式对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面临或经历的各类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互动;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打造多平台多渠道,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信心,从而使大学生成功过渡适应期并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王林军单位:台州学院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摘要: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品格”是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应该深入了解统战成员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统一战线;应用;探讨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精通统一战线历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统战工作的个中门道,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敏感问题,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一重要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定位,乃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人际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并为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都可以在这个学科中找到对应的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社会心理学理论同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需要统战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同人的思想状况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统战工作本质上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统战工作,统战工作者就必须与党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个洞察人心与人性的行家。有选择地吸纳社会心理学中的某些动态的、实用的、具有辩证思维的理论元素,对于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拈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重要概念及其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试作探讨如下。 一、“舍己的自动适应”:思想交流中的无意识误述 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说的“舍己的自动适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一个人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体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觉,这些思想、体悟等等虽然在主观上好像是出自于内在的思考,但其实是外面加诸于其人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能发现,有许多人自以为在主动而自发的思想、行为,其实并不然。当他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似乎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认为的”是否正确,而不是“我是否在表达意见”。但一经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其中往往隐藏着“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某些人也许在大庭广众前侃侃而谈,但实际上并没有表达任何自身的意见,只是不知不觉在复述环境传递给他的某种看法。这种基于“舍己的自动适应”的意见表达实质是一种无意识误述。“舍己的自动适应”与催眠状态非常类似。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术,向其灌输一种思想,被催眠者在醒来以后,往往会把处于催眠状态时灌输给他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当他在催眠后醒来,他会感到非常口渴;结果,这人在醒来会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实际上当时他并没有处于口渴状态。像这样的情形在催眠中屡见不鲜,施催眠术的人可以暗示说,一杯咸盐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会像喝橙汁一样津津有味地喝起咸盐水;施催眠术的人暗示说,受催眠的人手指断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显现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在统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举例来说,比如市委统战部曾组织几个党外人士召开一次小型的座谈会,参加座谈者中有一位是阅历丰富、久经考验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另有两位是政治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党外人士对本市正在推进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建设持何种意见,于是便向参加座谈者请教。我们还知道,这几位参加座谈的党外人士都已听到了最近市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的有关报道。对统一战线建设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长的党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虑到当前的形势要求、本地的具体情况、党派组织的独特优势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会想到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的报道内容,并引用了媒体中的有些消息来支持他自己的意见。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意见和建议是他自己的思想产物,是他自己的看法。两位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中,有一个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当前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而且也觉得座谈之时也无法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见,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统战工作会议是如此这般的部署。”另外一个年轻党外人士则不同。他相信他对统一战线知道得很多,虽然实际上他不过浮光掠影地知道一点情况而已,但他认为他必须有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见讲了出来,其实,他的意见不过是媒体报道的消息而已。当请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时,他会告诉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等等,他得到了这个结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位年轻党外人士的行为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行为是一样的。然而,如果我们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话,就会发统战理论与实践现,这位年轻党外人士只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媒体的报道和提法。可是,由于他觉得必须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记了,他是在重复媒体报道的权威意见,故而相信,他的这个看法,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致的。而实质上他所提出的种种理由,也是虚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见显得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意见,其实不过是不自觉地承袭媒体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也许他的意见是对的,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是欠妥的,可是无论如何,对的并不是“他的”意见。我们观察党外人士对于若干事情的意见时,常常可以发现到上述类似现象。比如说,我们向一位正在读报学习的党外人士,请教对某一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他的”意见其实就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说法,然而,他却相信,他所说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也经常发现“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本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自认有宗教信仰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经调查发现,对真正的宗教教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其实并不笃信;他们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在受访时就明确表示:“我平时信佛,对佛教的具体内容压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围很多人都在信,觉得心诚则灵,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积德,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所谓宗教信仰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献身的需求,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很不真实的。虽然行善积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上的扶贫济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有负面作用,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离的。对此,统战部门应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舍己的自动适应”,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独立起来,从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转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之中。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去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这个思想,是否是一个人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仅仅在于这个思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比如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例子中,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见可能是欠妥的,而那个重复媒体报道的年轻党外人士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虚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逻辑与合理的,但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行为,却由种种非理性及主观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合理化行为可能与事实、与逻辑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却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种“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之所以在本质上是虚假的,乃是因为它不是这项行为的真正动机。总之,在对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引导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点是,既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们“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积极的思考所产生出的思想,永远是鲜活的。所谓鲜活,不一定是指别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为一种工具,用以发现在外界或内心中的一些真实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仅靠一个人的话是否合逻辑,是不能判断出他的话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这个人的心理动机。 二、“社会焦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人们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由于情绪或心理上的内在冲突,引起忧虑和不安。而社会焦虑,则又称为群体性焦虑,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价值取向多元、人心飘浮不定的社会氛围中,社会焦虑这一现象也经常在某些统战成员中普遍呈现,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这一现象比较突出。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焦虑问题组织过专题调研。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似乎和“焦虑”一词有着很大距离,他们拥有金钱、事业、名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勇于进取、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的形象,被认为理所应当拥有富足的生活和极大的幸福。但调研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焦虑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不仅是个体现象,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焦虑既和当前的经济大气候、发展大环境有关,也与个体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对这些思想和精神状况,只有从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最直接可见的是当前因企业经营环境引发的焦虑。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动荡和竞争力加剧的市场大环境,压力巨大,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宏观形势心存忧虑,对当前的融资难、高成本、高税负、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解决信心不足,这是导致产生心理焦虑的一个主要根源。例如在调研访谈中,淮安本地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说:“平常人觉得我们老板很风光,其实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近10年来,我感到企业的发展比之前10年有明显恶化,不像过去那么顺风顺水。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严,银行对企业的压榨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不找关系、不打点,基本不可能贷到款。有时很怕自己走错了一步,资金链断裂,就此倒下去站不起来,这样的事情我亲眼看到多起,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近年来谋求上市,企业几乎脱了一层皮,经常有媒体的‘黑记者’来敲竹杠,中国的舆论氛围差,咱们也惹不起。整天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心理压力很大。”以上这一段话,颇能说明当前引发某些民企老板心理焦虑的环境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群体性焦虑还有政策执行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和省市与时俱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连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某些政府部门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依然区别对待,扶持政策的执行层面存在着较大阻力与较多问题,政策兑现的“天花板现象”、“弹簧门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面对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刁难、潜规则和不公正待遇,大多选择忍耐和顺从,长时间处于矛盾状态中,产生心理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引发的焦虑。有些民营企业家坦言,社会人情淡漠,生意场竞争激烈,围绕身边的人大多抱有利益交换目的,缺少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使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从而加重仇富心理,虽然社会公众在意识层面上都能认识到,富人并不是坏人,坏人也并不都是富人,但社会发展的逻辑,往往是每逢社会矛盾激化和不满意度增加之时,富人就会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对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感到自身是处于一个仇富情绪围绕的环境中,自然难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如果深入分析,这种群体性心理焦虑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总之,必须探根求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除了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还需针对他们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条件具备,还可邀请职业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进行专业疏导,以帮助他们洞察焦虑的内在根源,更好地克服焦虑,调适心态。 三、“社会品格”: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品格的概念乃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品格结构的特质,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团体共有的生活经验、方式及社会实践。“社会品格”这一概念的本质是品格的动态性,这种品格对于某个群体来说,乃是共同的品格特质,它有效地决定着该群体成员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多数份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秩序中,如何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力量,那么就有必要对社会品格加以研究。就社会心理学的动态意义而言,品格是一种特定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由于人们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适应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人的精神于是形成。反过来说,品格也决定每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因为除了纯逻辑的因素外,思想都是受思想者的品格结构所左右,包括整个理论系统与单独的观念,诸如合作、协商、求同存异等,也都是受思想者的人格结构所左右。社会品格这一理论概念,对于统战工作实践来说是十分有用和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品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结构,它不仅凭借简单的体力能量而出现,还会以一种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而出现。例如,一个具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群体成员,必定具有好斗的品格以及虐待、对抗的激情。而一个热爱和平的社会组织的成员,必定具有反对暴力以求协作的意愿。社会品格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回答目前统一战线理论中尚未充分论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优越意识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有效?为什么不同民族、阶层的个体间冲突会延伸到群体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存在于社会品格的现象之中。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许多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各有一种特殊的个性,只有以此特性为基础,许多观念才能得以发展和成为有力量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协商与合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可是如果向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者介绍政治协商的观念,将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些人具有一种不同的个性结构,因此,他们很难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协商和合作的原因,即使他们懂得我们的语言,也无法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地,一些邪教组织及具有和邪教分子同样品格结构的人,都认为任何相信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群众可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人士,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谎。由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社会品格,对他们而言,如果生命是无痛苦和无灾难的,简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样令人难以想像的。再以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为例。近年来,淮安市委统战部对网络意见人士组织了重点走访调研,发现这一群体人员的构成虽然呈现多样性,但却具有共同的社会品格。他们中既有社会名流,也有草根人物,大多数是或自认为是某一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具备较大影响力,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却成了广受公众关注的信息者;他们写作能力强、反应快、观点尖锐,意见常常偏激而可行性不强。在当前不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保持异见并与主流舆论唱反调,往往更能使“眼球经济”获得成功,博得更多的点击率,这也是许多“大V”的成功之道。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市委统战部将“网络意见人士品格”定义为个人的、价值多元的、批评型的、激进的、分散的、缺乏服从和合作观念的品质的累积,并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经分析研究认为,如果简单地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改变它,这一结构可能会通过语言暴力,或者通过故意沉默而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如果试图采用经济上的优惠措施来解决,恐怕也很难对它产生任何效果。针对此种状况,统战部门决定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党派团体和党外人士的特殊身份,运用统一战线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话语权”功能,在多个场合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引导工作,结果显示这一做法比党政机关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工作实践证明,与网络意见人士打交道,不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等方式加强与代表性人士的联系,还必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于其他统一战线成员来说,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还是民族宗教界人士群体,同样也是如此。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就统战工作而言,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思想多元,面对面广量大的各类统战对象,统战部门的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把握各方面成员的社会品格、心理状态,才能精心定制具体而微的专门方法,起到打动心扉、登堂入室的效果。通过加强对社会品格的研究和积极引导,使某一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社会品格和此类群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客观工作相适合,人们的行为就会成为有建设性的正能量,而这种有建设性的正能量对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是不可缺少的。以上对“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概念的探讨及其应用,只是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统战工作的一个初步探索与尝试。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广阔的统一战线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鲜活的社会实验室,而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吸纳也必将为统一战线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总之,积极地创造性地汲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将其恰当地应用于统一战线有关现实问题的“深耕细作”,这是破解当下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又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志勃 单位:淮安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角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 [论文内容提要]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申的态度改变理论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仿以及团体影响等态度改变方法的具体应用。 作为炙手可热的新兴媒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近年来,几乎每当国内外出现焦点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一个“意见自由市场”。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自由性、匿名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使得一些不良或非法内容信息恣意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引导,就成为网络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改变不正确或非理性的舆论,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因此,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实践证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需要“攻心为上”,而了解和把握网民的心理变化特征则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论引导与态度改变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成了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信息理论、社会判断理论、认知理论、功能理论和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改变理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 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根据社会心理学对态度改变的研究,具体的引导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态度改变方法为依据:一是劝说宣传法,或者称说服法。这是一种借助各种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二是暗示方法,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方法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与暗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的过程,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暗示的结果,会使多数人行为趋向一致,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有利于社会群体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推动社会的变化发展。三是团体影响法。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的每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例如,在网络社区或者BBS中,都会对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说明该板块的具体规范准则,往往还会指出违反者将受到的处罚。在团体压力下,其成员的态度往往会发生改变。 网络舆论引导的典型方式 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典型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一种逻辑劝服,其公式是“标准——衡量论证”,即通过寻求典型,塑造典型,树立一种标准供大家对照和模仿。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化的含义,他认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分的形象显现”。人类只能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性感悟共性,通过了解个别事例的性质与特征对同一类事物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正是媒体通过典型报道引导民意的奥秘所在。通过这种劝服和暗示,就会形成模仿。班杜拉提出的模仿论,即人可以不依赖自己直接的实际操作,而通过对他人的言行举止的模仿而学得一定行为。他很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榜样特别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以上理论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则体现为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报道。 以对任长霞事迹的报道为例,网络媒体之间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由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网、中青网记者共同撰写的《长风彩霞逝者如诗——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日在各大网站共同推出。揭开了报道的序幕。同时,各大网站还在相关网页上互相设立链接,为受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典型事迹,学习典型精神开辟了一条网上“绿色通道”。2004年6月3日,人民网开设“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大型专题,并开展讨论,网友踊跃留言。至6月7日0时留言6113条。新华网也设立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多项内容。多媒体视频新闻《忆长霞》囊括了各大电视媒体的34个节目。还有中央领导关于宣传任长霞事迹的指示,任长霞家人、同事、同学追忆任长霞事迹的报道,滚动播出网友悼念评论的文字和纪念学习任长霞的后续新闻,汇集了各大媒体对任长霞事迹的相关报道,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任长霞典型报道平台。 网络媒体典型报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体现了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也实现了网民的实时互动,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网民的留言和评价中我们了解到,人们需要榜样的激励,需要精神的力量,这是网络典型报道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因素。 深度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梳理出对于事实的认识,也属于一种逻辑说服。深度报道往往具有“言之有物,鞭辟入里”的高度说服力,从而达到从更深的层次将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目的。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从事深度报道方面体现出优越性。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或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报道,或以声音为载体报道,或以综合文字、音像等多种符号的报道,都有其形态上某方面的缺陷。而网络新闻深度报道则凭借多媒体手段,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报道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报道是超文本结构的,即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影视文本。在超文本结构中,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可以联结另一个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或影视文本。这样,网络媒体使深度报道更为生动、丰满、深刻。人民网的“人民视点”、新华网的“焦点网谈”、红网的“红外线”都在网络深度报道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调查型深度报道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透明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批全方位透视非典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起到了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动员社会各界的“协调器”与促进社会进步与加强城市管理的“推进器”的作用。其次,评论型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的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很多深度报道更注意捕捉“社情民意”,报道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再就业工程、房改政策出台、医疗制度改革、帮困扶贫工作、全民健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等。‘这些新趋势表明,反映公众舆情已经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深度报道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方式。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网络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与创新。当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网络媒体的评论,这是传统新闻评论的翻版或延续,往往是网络媒体的编辑就新近发生的新闻或变动的事实,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言论专栏里发表或的署名评论,例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等栏目。另一种是网民评论,目前网民评论最集中的场所还是BBS,例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等。网民评论是反映公众舆情、传达社情民意的窗口,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观点、言论以原创或跟贴的形式发表出去,网友还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这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 2005年3月,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对外侵略。4月,台独分子祭拜靖国神社,日本允许达赖访日。这一系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在北京、广州、上海发生了涉日游行,还发生了打砸日本商店、损坏日本货品等行为。互联网上的反日舆情十分高涨,甚至有人别有用心地企图利用互联网策划、鼓动长假期间进行非法游行示威。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从4月16日开始,在“人民时评”和“网友说话”两个栏目中登录了一些评论员、网友、学者的评论文章,着重对游行事件发表看法,如丁刚在文章《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中认为,爱国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要智慧地表达,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面影响。人民网还在“网友说话”栏目中,登载了一些学者分析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的文章,解析了从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变化和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言行。这类高屋建瓴的解析文章让人们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做到真正的爱国。人民网的这组评论性文章,得到了许多网民的支持和赞同,显示了网络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方式。信息传播者自身具备的特点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专家身份、社会地位、职业背景等等。这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影响受众“怎么想”,从而使受众发生态度、行为的变化。 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时,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主要是BBS的版主和强势话语者或活跃者,他们已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一支生力军。中青在线青年话题论坛的版主李方几年来以“版主日记”的形式发表了几百篇评论,在网友中影响很大,他自己也曾当选“中文论坛最勤奋版主”。目前,涌现出来的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同时具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地方特色和生活特色。例如,网友“小黄”常常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来讲述生活中的大道理,让人看了深受启发。 此外,网络媒体特邀专家或网络评论员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论,都是对“意见领袖”方式的运用,也更能体现出信息传播者自身特点具有的劝服优势。例如,人民网的“网友热评”中,在引导对日舆情时,邀请到了新华社的高级编辑、国际部编委、东京分社前社长、国际问题专家王大军,他曾在日本工作过14年。他不仅发表了《到底怎么看待中日关系》的文章来分析中日关系,还作客新华网发展论坛,就中日关系同网友在线交流。王大军在文章中和回答网友的提问过程中,深入分析了中日关系间的种种问题,并且以他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介绍日本国内的现实状况。他深刻而详细地阐述能够使网友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理解我国对日的政策,端正自己的爱国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以上多种引导方式共同使用、互相补充,以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最佳效果。 网络舆论管理需“疏”、“堵”并重 “由于因特网确实开阔了新闻和言论的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权利组织针对因特网实行的控制方式,正在从硬性控制转向以软性的对话关系、对策关系为主,如同我们说话中有语法的无形控制,但大多没有感觉到一样。”如果从社会控制理论来看,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是一种“软控制”,但是强调舆论引导并不意味着对“硬控制”的漠视。“硬控制”主要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并辅以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内容上的管理,突出表现为“堵”。“堵”作为一种强力手段,对网络信息散乱、负面倾向等不健康状况的及时清理、规范会有明显效果,如:对一些恶意散布西化言论、攻击我政治体制、蓄意蛊惑人心的所谓“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等具有颠覆性、破坏性的网站进行封杀;对一些恐怖、黄色、反动、人身攻击等有害言论予以删除或取消访问资格。这些“硬控制”为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占领新阵地、掌控网络话语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扶持性作用。但从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应逐步调整“堵”与“疏”的比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手段,不失为一种理性、科学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管理论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效应理由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应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内容提要当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整合的关节点;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是整合的切入点;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优化整合的着力点;交互点是俱、群体、社会几个层面的交叉整合。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目前,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二、社会行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点 中国社会近10年来,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姿百态的,对社会行的总体把握不仅涉及到对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对其各种存在样态及方式的把握,面对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最适宜的入手处或生长点哪里? 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并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能够为这些总是提供依据和答案,因而开始了社会行为心理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上的研究。一般来说,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信息资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点或理论的生长点。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只能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也是社会行为的心理的重点问题,这些行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和前途。社会行为心理热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心理的难点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锐的社会焦点问题,解决起来也往往难度不小。社会聚群行为是种种社会行为心理的起始点和矛焦点,也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整合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生活和处于热烈社会生活聚焦点上的人们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的本质的思考,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生活的急需中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显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试验”中士气与生产效率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工业生产之急需;30年代舆论、流言、种族和价值冲突等主题,是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态度、民族性格等主题,是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发展,许多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既繁荣了社会心理学本身,又使它在社会生活需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日本、俄罗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这门应用科学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大。有人统计,这10多年中《全国新书目》上刊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都与应用于社会生活有关。并且社会心理学应用成果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着力点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济私在生生的聚群行为心理入手,探寻研究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具有生命力的着力点。 布鲁姆(H.G.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体分为四种:集群、大众、公众和社会运动团体。后来,布罗温(R.W.Rrumer0又把集群分为两种:暴众和听众。这种分类依照无组织群体的有机程度和无组织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全划分的,有利于人们对无序群体的理解和把握,对聚群行为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众与聚群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两类群体都是一种无组织群体的集合现象。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以大众面貌出现的无组织群体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群体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人数和接触方式上。大众是散布在广大社会范围内、接触大众传播媒体为数众多的一群人,大众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接触是间接的,是通过大众媒体发生作用的。聚群是以视野所及、耳闻所达的一群人,相互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通过感官和躯体感知群体中的人与事。大众和聚群都是无组织群体,具有自发性、散漫性、情绪性、无责任性等。 国外将聚群行为称为collectivebenhavior,也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大众集合现象。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称为“非集体行为”(或译为“集体外行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上,一般译为“集体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称为在公共场合或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集群现象。兰州大学曹孟勤教授等认为,译为集体行为不妥,称为“群体行为”失之过宽,没有限制,称为“非集体行为”也不妥,因“集体外行为”并非个体行为。因此,人道我这种偶然聚在一起无组织的一群人的行为为集群行为。我们认为“聚群行为”这个概念更能全面地动态地表达无组织的、自发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激烈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的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社会聚群现象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情况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随意性、自发的、无拘无束的聚群现象无所不在。它的启动原因之一是出于人们最基本的交换信息需要。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学价值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寻找到共鸣点,并力图补充缺陷,达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补。不仅如此,而且聚群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聚群已由过去的单一性发展到多学科广泛交叉,层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趋复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优化整合聚群心理与聚群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探求对积极聚群行为的鼓励、强化,以及寻求对偏离聚群行为的预测、预防和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10月3日给沙莲香教授的信中所强调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九大部门之一的行为科学部门中,社会心理是一门重要学科。而行为乘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在条件和依据,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动机,聚群动机驱使聚群行为。“因为一切行为的基础和根据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同样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现都构成某种行为”。人的行为无一不是由动机所引导、维持和导向,而动机又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一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发生的,一个聚群集合行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中动力,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可见,个人行为与聚群行为都是一种动机性的心理行为。所不同的就是聚群行为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和动机,而简单的幼稚认同就应声而起,被动地或奇特地介入进去了。 四、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 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聚群行为活动等三大领域。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三大层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翕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规范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这三大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合构成了当代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有机整体,力图发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者的“杂交”优势,克服不足,建立共性与个性、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学。 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注的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的积淀,对社会成员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格与角色待社会和赤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环境与文化心理的建构。 在个人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心的个人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怎样在社会认同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人际沟通层面相互作用产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行为,以及后者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前者。 在群体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关注从群体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群体的影响过程,在群体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对称性社会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如何影响人们的亲和行为和规范行为,以及人个行为又如何作用于群体行为。 在各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会与社会、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在聚群行为、群众行为、大众行为、偏离行为、规范行为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鼓励强化规范行为心理和优化整合聚群行为心理,为适应跨世纪社会的现代化而加快人的行为素质的现代化而努力。 综上所术,社会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向是整合;关节点是要将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起来研究;切入点是当代社会热点、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探讨是整合的着力点。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主要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社会与群体交叉作用上。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与艺术设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而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后,开始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与很多方面有关系(人格社会心理学),在它的下面也有许多分支。研究艺术就有艺术方面的社会心理学。 艺术设计如果要考虑心理因素应该有两个方面:创作者与受众:相比之下艺术作品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创作者本身,而受众是否接受或者接受的程度如何要看观看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本身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被设计物所处的市场环境,而这种市场的形成却是由大众所决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设计要考虑的是受众的心理。 设计产生的结果是消费,无论是何种设计,最终要面对消费群体,所以消费心理对于设计的效果尤为重要。这种影响最直观的体现在广告设计之中。好的广告推动了一个企业或者品牌的重生与再造,而产品能得以最大的销售和提高知名度,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欲。弄清消费者为什么想要购买和想要买什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消费者往往决定了一个广告的决策。广告是售卖一种商品,而商品生产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宗旨,一切市场策略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才可能奏效。广告完成过程中的视觉元素,色彩的冷暖变化,以及构图、角度、动机都要考虑到个体心理活动的受重面,从中抽取个例,编辑到整个消费群体,之后做一系列的市场调研。进行汇总而最终形成的。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个性特点也是在广告活动的影响因素之一。广告还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广告也有自己的情感,而情感的诉求点就是针对消费者这一群体的。弗洛伊德(消费行为除受意识到的动机影响外,还强调了潜在的动机的影响),荣格(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凯利(理性诉求)也对此进行过分析,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对广告设计影响的决定性和深远性。 广告中的社会心理学体现为: 一、可信性 设想下列情境:门铃响了,你去开门,发现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门口。他身穿俗艳的花格运动衣,领带松散,领口已磨损,裤子没熨,脸也没刮。他与你说话时,眼光总越过你的头顶向四周张望。他手里拿着一个顶上有缝的盒子。力图说服你给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慈善机构捐几元钱。尽管他实际说的话相当有道理。但他能让你拿出钱来的机会不会很大吧?让我们再回到几分钟之前:听到门铃响。你打开门。站在门口的是位中年人.他身穿一件朴素大方的外出服装,剪裁合身、熨烫平整。他的眼睛正直地看着你,自我介绍是花旗银行的副总裁并问你是否愿意给一个慈善机构(你从未听说过的)捐几元钱。他所说的话与第一个穿花哨格子运动衣的家伙说的完全一样,这回你是否更有可能捐出几元钱? 所以说。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而且当一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缺切断定时。更是如此。 二、增加可信性 显然,可信性是决定广告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使产品在别人看来是可信任的呢?方法之一是反自我利益而行之。假如一个人说服别人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会失去什么),人们就会信任他,他也会因此而更有影响力。举个例子,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吆喝:“跳楼大甩卖,赔本大奉送。本店因拆迁,所有东西都是一块、两块。你可以不买,但你不能不看,每一样都是一块、两块。”这种在广告专业人士看来很憋脚的广告语往往很有效,至少也会让人们走过来看一看热闹。 三、吸引力 如果我们喜欢并能认同一个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他(或她)的观点与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比其内容本身,在通常情况下所应有的影响要大。于是电视广告上我们平时熟悉的明星们就在说:“治肾亏,不含糖。信赖“我就是…人!”“我的选择。”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拉近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词语:“共鸣”。产生共鸣的前提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后现代来说艺术已经不仅仅是挂在展览馆里的尤物。而摇身一变成了平易近人的大众消费。随着消费心理的变化,设计者也处在不断揣摩猜测之中。设计之中也存在换位思考,站在心理需求的角度设计、宣传产品。社会之中不可少的是人,而人不可少的是心,所以对于心理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社会心理学解读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生动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的黑奴吉姆乘木筏子顺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经历。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真实地再现19世纪美国“文明”社会对人性发展造成的障碍,赞扬了以反抗的精神抛弃社会虚伪、宗教愚昧和种族歧视,在道德和人性上得以自我实现,表达了作者渴望以人为本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林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的代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虽是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小说,却在成人世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就连海明威都说:“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这么好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内战之前,生动地讲述了主人公哈克因厌恶“文明”社会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为自由而逃跑的黑人奴隶吉姆一起结伴乘木筏子沿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的历险经历。小说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告诉人们生活自由,人人平等,没有种族差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本文拟在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人本主义的解读,力图探明小说中隐含的深沉复杂的个人自我发展的诉求和道德人性教诲,阐明作者马克・吐温的种族平等的观念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以期揭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能够成为“美国现代文学之源”的秘密,从而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何谓人本主义?古希腊一句可以成为人本主义的最好宣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享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美誉。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人格自我实现论”,分为层次需要、自我实现和超越体验三个部分。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程度,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等;自我实现是人格理论的中心,认为个体之所以存在,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个体在不断满足需要实现人格时,才会体验到幸福。笔者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揭示出的人本主义观点,挖掘出作品的人格自我实现的潜主题,展现出作者马克・吐温令人敬仰的人本主义情怀和对人实现自我的深刻认识。 一、逃离文明。回归自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从哈克对资产阶级文明教化、世俗传统的厌烦开始的,正是这些礼教的呆板束缚了哈克的自由和人格的发展。主人公兼第一人称叙事者哈克是小镇酒鬼的儿子,却无人管教,整天东游西逛。他蔑视资产阶级的庸俗保守的生活,希望别人对他不加干涉。道格拉斯寡妇认他做干儿子,教他学规矩,过着体面人的生活。哈克却认为在古板、正经的寡妇屋里呆上一整天是受罪。当他受不了时,他就溜了,直到汤姆・索亚劝说他回到寡妇家。 哈克对宗教充满了质疑。寡妇努力教他《圣经》的故事,他心想“我对死人才没兴趣呢。”当寡妇的妹妹沃森小姐给哈克讲地狱的事情时,哈克说他希望他能去地狱――换换环境。沃森小姐不理解,她就给哈克讲有关天堂的一切。哈克心里说,“我呢,看不出她要去的那个地方有什么好,因此我打定主意不往那方面争取。”不管沃森小姐怎么说,哈克都觉得没意思。 在看似哈克过好日子的时候,他那很长时间不见踪影的醉汉父亲出现了。这是一个衣衫褴褛、酒气薰天、卑鄙无耻的糟老头。为了不让哈克“神气活现”地在“亲老子面前摆架子,装得比他老子还强”,他不让哈克接受教育,把他锁在小木屋里,经常残忍地毒打他。哈克不仅失去了自由安全,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在寡妇家虽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精神是受压制的,就连沃森小姐所描述的天堂也无法解决哈克的内心的抑闷。为了自由安全地生存,哈克明智地选择逃离了父亲的虐待,逃离压抑人性的文明社会。从父亲的小木屋逃出来后,哈克乘木筏来到杰克逊岛,在岛上自由自在地过了三天三夜,之后他将整个岛探查了一遍,感叹道:“我是他的主人;可以说它整个是我的。”一种安全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岛上自由快乐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这社会还没延伸到的地方,哈克是自己的主人,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享受着梦寐以求的愉悦。 二、超越本我,追寻自我 哈克的无忧无虑的岛上生活因吉姆的出现而中断。吉姆是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因害怕主人将他卖掉而踏上了逃亡之路。哈克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不服从管教,但本质上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哈克许诺不去告发吉姆,并开始了两人的密西西比河之旅。但哈克所处的时代是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前,种族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黑人没有地位,尤其在蓄奴州黑人被视为白人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毫无人权可言。因此,哈克心灵不断受到社会道德的冲击,他想帮助吉姆找寻自由,却摆脱不了良心的折磨,“可怜的沃森小姐哪一点亏待你啦,你竟然看着她的黑奴在你的眼皮底下跑了,一声也不吭?这可怜的老婆子哪一点亏待你啦,你竟然这样卑鄙地待她?”快到开罗时看到吉姆高兴得跳起来,还说要偷出他的两个孩子时,哈克深感折磨,决定要告发。但真的当两个猎奴者出现时,哈克仍凭内心的指引并以自己的聪明机灵保护着吉姆。哈克毕竟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深受社会教化的毒害,此时的他还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意识。 哈克和吉姆试图乘着木筏逃离现实世界,但又总被无奈地卷入。随着小说的发展,哈克经历了格兰纪福特和谢弗德逊两大家族为了某件没人记得的小事刀枪并举,遇上了两个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骗子,亲眼看到他们用无耻的伎俩欺骗纯朴无知的乡下人,以及有人模仿博格斯中枪的场景。这些让哈克从心底对颇受尊敬的人的卑鄙、残忍、愚蠢且嗜血成性感到恶心,体会到了人性中的无赖与肮脏,察觉到那些所谓的文明人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时哈克开始看清了这个白人主宰的世界是个缺乏道德,没有人情味的世界。当看到国王和公爵为了骗取彼得的遗产哭天抢地时,哈克深感厌恶,“这件事足以让人为整个人类感到耻辱。”他决定和国王与公爵的伪善丑恶行径决裂,帮助彼得的三个心地善良的侄女夺回财产。此时的哈克已经在否定这个社会的道德观,渐渐有了自己的道德意识。 在逃亡的过程中,吉姆如同父亲兄长般地照顾着哈克,让哈克体会到了爱,正是这种爱不断塑造了哈克健全的人性。从内心来讲,哈克一开始并没有将吉姆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哈克觉得比吉姆优越,还跟吉姆开玩笑,作弄他,然而吉姆的真诚打动了他。吉姆知道哈克的有关噩梦的玩笑后的反应使哈克认识到自己戏弄别人感情的后果了。哈克感到“我只觉得自己那么卑鄙。简直想去亲他的脚”。黎 明时当哈克发现吉姆在为他的孩子们暗自伤心时,他确信“他也和白人一样关心自己家里的人”。吉姆为了照顾受伤的汤姆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这使得哈克更加坚定认为“我知道他有和白人一样的心”。哈克对吉姆从一开始的不尊重到尊重再到景仰,表明哈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黑人和白人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哈克已经获得了人性上的成长。 三、实现自我,超越体验 哈克在比克斯维尔的村找了个机会摆脱掉国王和公爵,当他跑到吉姆的藏身之处发现吉姆不见了。由于担心吉姆的安危,哈克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是国王和公爵出卖了吉姆,对于是否写信给沃森小姐告知吉姆的下落时,哈克犹豫不决。经过内心一番激烈的斗争之后,哈克决定“就这样把,就让我下地狱吧”,最终用颤抖的手撕掉了已写好的信。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也是哈克自身道德体系构建的转折点。哈克已经认识到了奴隶制的残忍,国王和公爵这两个骗子可以只为了40块钱就把吉姆给卖了,那么即便吉姆回到沃森小姐家也会随时以800块的价格再次被卖掉,仍要过着妻离子散、任人奴役的悲惨生活,都比不上一只畜牲。同时吉姆对自己种种的好又浮现在哈克的眼前,替自己值班,亲热地叫自己宝贝儿,说自己是他惟一的朋友。想到这些。哈克深感到“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把吉姆救出来,不让他再去做奴隶。即使是再坏的事,我也会去做,因为既然干了,只要有好处,我就一干到底”。哈克冒着情愿下地狱的危险也要把吉姆从奴隶制中解救的决心说明哈克已经彻底否定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意味着哈克建构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完成了人格自我实现的重要部分。 哈克不仅要追寻自身的自由,还违背世俗道德和社会教化帮助黑奴吉姆获取永久的人身自由,最终战胜了种族歧视的思想。哈克不仅维护自身的生存权,也关注黑奴、彼德的三个侄女甚至是国王和公爵那两个为人不齿的骗子。在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哈克实现了内心的解放,摆脱了良心的折磨,“一个人的良心好像总在跟自己过不去。要是我有条黄狗也像人的良心一样糊涂,我准得毒死它。”哈克否定了所谓的良心,其人性得以彻底地完善。至此可以说,哈克实现了自我。 故事的最后在汤姆的宣布下吉姆解放了,“把他给放了!他不是个奴隶啊;他跟全世界有腿走路的人一样自由啊!”原来是已故的沃森小姐在遗嘱里释放了吉姆。对此,哈克仍然很高兴,“不过,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也觉得满足了。”另外。莎莉阿姨要认哈克做儿子,但此时的哈克不再是历险前的那个天真、头脑简单的小男孩了,他已完成了蛹到蝶的蜕变,成长为一个勇敢、富于智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年轻人。哈克的答案是,“我想我得比其他人先走一步,到‘领地’去”。 四、结语 作者马克・吐温正是将哈克塑造成美国正在成长的一代年轻人的代表,渴望自由民主,反对种族压迫,向往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作者批判了美国现有的民主制度的虚假性,倡导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以人为本的高尚理念。最后,哈克拒绝被收养,要去“领地”给读者对美国民主平等的未来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制度规范的不健全、信息快速传播等外部因素影响着网络群体行为表现,而个人不同的行为动机、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内部影响因素也对其外显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典型政治性、法律性以及道德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三大类别中的典型案例入手,探究分析网民在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动机、认同和归属感,并希望通过了解内外因,把握对应类型事件的舆情导向机制构建方法。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动机 认同感 归属感 一、引言 信息爆棚的数据时代中,网络渐渐将个体的传播权转化为现实,网络平台成为一个极具交互性与自主性的公共领域。大数据的网络背景、日新月异的媒体工具、轻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网民可以多元化地接收并自由化地传播信息。线下未必会被大众关注的事件,在线上却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网络交往匿名性、异步性特征的“保护”之下,网民们往往容易在表达观点时利用“匿名”淡化自身行为的责任意识,甚至冲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舆论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行为是一个关于生活空间的函数,即这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函数。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这两个彼此关联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场”内发生改变,因而人会做出种种不同的行为。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只源于那个时候的“心理场”,源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彼此作用。据此,他提出社会行为公式:B=f(RE)。其中B指行为(behavior),P指人格或个性(pemonality),E指社会环境(environment),f即个性与环境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据此,笔者认为人的表现和行为是环境和个性两个因素配合影响的。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的行为受到外在的具体情境因素和网民内部的自身人格、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因素的双重影响。 二、研究现状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类发生于虚拟空间的社会性事件,在国内,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没有形式统一的辨识标准。但总体而言,随着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术界对其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 已有研究的角度大多是按照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展开。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其爆发往往和现实社会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现实社会中某些领域的利益分配不公会引起社会民众心理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群有着相同遭遇和相同心态、情绪的人又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以做出一致性较高的行动(即网络群体性行动)为途径发泄所受不公和挫折等负面情绪,试图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利他行为(如习惯性地同情“弱者”)、去个性化(如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一些平时在现实社会中很少表现的行为)、从众效应、群众心理(在事件中模仿、暗示他人来扩大事件影响)等个体心态都对事件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 在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心理疏导机制和舆情导向机制时,学者们趋向于从心理预警、心理发泄、心理疏导和事后的心理干预四个角度提出对策。密切关注公共论坛的动态,分析民众的现状,或者对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进行调查,都是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可采取的措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以正面、积极的舆论影响网络群体的心理,对网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进行心理的疏导。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平息之后,继续对相关人员开展心理干预,修复、重筑网络伦理,是一种更为长效的文化养成和控制手段。 三、调查与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的动机、认同与归属感,笔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共回收有效数据284份。 (一)政治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6年1月20日,韩国艺人周子瑜被曝是台独分子,大陆网友对其进行抵制,便有部分台湾媒体、网友借此称大陆人“玻璃心”,并对大陆人进行辱骂攻击。随后以百度李毅吧(“帝吧”)吧友为首的大量网络用户利用翻墙软件“出征”境外社交平台脸书,在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及三立新闻网等媒体的脸书主页海量“反台独”表情包和言论,从而制造出刷屏效果。 在这一事件的调查中,据表1、2的分析可知,在“帝吧出征”这一涉及国家政治和统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明显倾向于以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为动机,在开辟以诙谐搞笑表情包反击境内外暴力语言的清流的过程中获得“帝吧er”这一身份认同,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法律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2年央视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播出之后随即引起网友的热议,在新浪网发起的“如何看待修正药业等药用胶囊铬超标?”的网上调查后,短短时间内近两万人参与投票。网友们采取不同方式发泄不满和质疑,有的发明了一种新式的“馒头式胶囊药吃法”,有的通过歌曲、漫画、段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还有网友对部分央视曝光的问题药企官网被黑的行为“大加称赞”。 据表3、4的数据可知,毒胶囊曝光事件中,参与主体的参与行为主要是受公民合法权利(表达权、监督权)行使的驱动。在这一类涉及法律公平、社会正义的事件中,集群之中情绪感染的心理机制和利他主义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毒胶囊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已有人受害,出于对毒胶曩广泛流入市场后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威胁以及对受害人的怜悯同情,网络中义愤填膺的人们很快聚集到一起,以集体行动向政府、企业施压,从而维护社会法律的公正。 (三)道德性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5年8月天津港瑞海仓库特大爆炸发生后,,不少公众人物遭到网友的围攻“逼捐”,其中跑到马云的微博底下留言,言辞激烈地指责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在有关道德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类似的道德绑架案例占多数。其中的绑架者往往是实际生活中的弱者,比如贫困群体;被绑架者则往往是现实社会中精神或物质上的强者,比如马云之类的公众人物。道德绑架中弱者充分利用“弱者有理”中的“理”(比如道德,比如马云被逼捐事件中网友所持的家国情怀、公平公正),利用强者为维护自身公众形象而产生的“印象管理”心理来使强者“屈服”。在着“逼捐、绑架”的过程中,围攻网友以“强者”的姿态出现,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获得了权力感和彼此之间“行侠仗义”的认同感和英雄感。 表5、6的数据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是完全反对这一种“逼捐”的道德绑架行为的。且不说逼捐违背了慈善“自主自觉”的最基本特征,它也是一种本质上的不正义不道德行为,是网络群体利用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的压力站在道德制高点公然剥夺他人应有的社会权益,违背了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总结与对策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抢占宣传制高点。 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09年展开的“中国媒介公信力大调查”调查结果,新华网的公信力最高。主流媒体要发挥“主场优势”,及时报道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信息,弘扬正确的政治观,用贴切妥当的话语帮助树立加强国家政府的公信力,避免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加强网络规制建设,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群体性事件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相关法律规则从缺失到建构的一段动态过程。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行为,同时架起那个普法宣传和教育,积极提倡合法行使权力,营造有法有纪的健康网络环境。 (三)建立网络预控机制,着重打造政民之间平对话的双向交流平台。 通过派驻专门民意代表、设置观察人员等多种方式即时关注各大网络社区、平台之中的民意动态,通过网络群体内外的多种渠道构建双方的平等交流。完善有效地危机预警控制机制,不能只靠形式上的“民意工程”,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民间,与民交流,听取民意,提高政府和部分企业的运行透明度;同时准备多项舆论引导措施,在防控失败、舆论爆发之后迅速投入应用。 (四)建设全民德育工程,加强道德教育,发挥中华传统优良品德的感化作用。 道德是无形的准绳,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楣娣兜淖芎停加强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群事件恶化、带血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忠”、“恕”、“仁”等思想理念在当今社会治理仍有很大借鉴意义,通过宣传仁与恕的思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有助于避免道德绑架之类的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浅谈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便捷的信息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时不可避免的开始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网络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正反两方面来讨论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学;网络;人际关系 21世纪是网络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期,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不再是固有的面对面交往,而是衍生出来了一种新型的利用网络建立的人际交往。 一、网络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网络人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那么对于网络人际关系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说网络人际关系就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符号为媒介,从而在超文本和多媒体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都是基于网络才能够实现和建立的。因此在我看来,网络人际关系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的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网络人H关系的特点 说起网络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区别它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异同,同样都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心理因素,网络人际关新的建立也是通过先认知对方,然后依靠情感的带动建立网络交往。按照其规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虚拟性。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都是建立在网络世界中,交往的个体都是用网名的方式出现,利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不暴露自身隐私的前提下和对方进行交往,这些都使得交往过程有很大的虚拟性。 (2)约束力差。由于网络环境交往,彼此不见面,关于身份、性格都无法面对面判断,那么就可以跨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仅靠语言表达来诠释想展现的性格,造成网络中与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不完整性,让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导致网络关系不稳定。 (3)平等性。网络交往中由于没有身份以及阶层的标准,大家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聚在一起,仅凭情感来选择亲疏远近,克服了现实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门第、空间、地位等一系列影响交往的外界差异,获取更加广泛的交友体验,让交往变得纯粹而又平等。 二、网络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如今网络已覆盖全球,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就达7.31亿人,这样巨大的数字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际交往中,它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让人际交往更加频繁 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突破地域的限制,将遥远两端的人瞬间联系在一起,构建地球村,从而进一步拓展交往空间。而传统的面对面交往往往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让生活和朋友圈变得狭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无需了解对方的年龄、性别和真实姓名却因为爱好相同或者个性相似,甚至是在论坛或者qq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就可以成为朋友。但这在现实中,有可能在我们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很难与其结成朋友。因此网络让我们即建立了人际关系,又享受了单纯的安全感。 (二)网络可以增强交往的信心 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单元,处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的,无需察言观色,就可以真实而又信任的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弥补了现实中不敢接触陌生人的现状,这是网络的距离感带给我们的好处,在网络中表达一些平时不会用的活泼的网络用语,可以增强与他人接触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在现实中的步调,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首先虽然网络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网络却也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人迷恋于网络交际中,每天活在虚拟世界中,远离原有的现实中的朋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游走在网络中,作息紊乱,思维变得僵硬,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说话交流极少、手机不离手等情况,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逐步退化,出现很严重的隔阂;其次,网络的发达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系数。大量的网络诈骗充斥其中,借用人际交往中的接触,骗子利用网络套取你的个人信息,或者是假意交友,最终还是要骗取钱财,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再者网络世界中,我们虽然加强了交往的范围,有了新的群体和朋友,但是整体来看每个群之间还是割裂的,不同朋友圈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无法做到更加全面的对接,网络用语也存在着极大的不规范。 总之,网络这面双刃剑,在创新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网络改变空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加强交流和沟通,让人际交往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沉浸于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要不断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的危害,恰当并合理使用网络,在加强引导大众将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不断渗入到实际生活基础上,针对网络中的不可控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这样就不仅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还能保证网络交际环境的健康和安全,从而建立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上出现诸多不和谐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他第一次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基本层次,提出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的学说。普列汉诺夫的这一思想不但对于研究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也有指ё饔谩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作用 一、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公众社会心理的失谐,公众心理的失谐会反过来强化和放大社会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心理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明党和国家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发展非常重视,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支撑,需要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和阐释普列汉诺的社会心理学说是适应时展要求的。 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概述 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法国哲学家兼文艺史家泰恩(有的译为泰纳或丹纳)、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同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一一“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它们的特殊性质都可以从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的共同特性去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极其天才的。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社会心理,便是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挥。他说:“关于一定民族的精神,在它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具有特殊性的学说,它本身完全不象我们读到某些民族主义者的议论时可以认为的那样错误。毫无疑问,社会人,具有一定的心理,而这心理的特性决定他们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但是,黑格尔把“民族精神”看作不仅决定该民族的全部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等),而且决定它的政治制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东西,看作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源泉”,又“浸透着最精巧的唯心主义”。与此相反,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心理是派生的东西,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在宣传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而要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为人们所接受,化为人们的信念、意志、愿望、要求和热情,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显示出理论的力量。 在宣传教育中,社会心理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所谓“中间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社会心理是理论转化为群众实践行为的必经渠道。社会心理的重大作用,就在于将它转换为人们的实践行为,从而推动实践向前发展。任何完美的意识形态形式,如果没有或者不能被社会心理吸收,从而更多地掌握群众,就无法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发挥实际的社会效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谓“人心”也就是指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情绪,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有识之士或立志改革的“救世英雄”设计了许多改革社会的“良方妙药”,但最终都未能征服民心,一个个以失败而告终。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才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中国共产党正是靠这个锐利的武器来取信于民的,因而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这个国家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同样,理论对人们社会心理反作用的程度,也决定于社会心理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心理是我们透视社会的窗口,是直接反映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指示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直接地感受到经济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或受到的损害,这就自发地形成了他们一定的心理状态,反映于他们的一些习惯、道德、感觉、观点、意图和理想之上。所以,任何较突出的社会心理变化,几乎都可以就近找到直接的物质原因。用普列汉诺夫的话说:“社会心理永远顺从于它的经济目的,永远适合于它,永远为他所决定”。一旦社会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是发生了明显的动荡,人的心灵就会为新的希望、新的忧郁、新的憧憬、新的意图而激动,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新的社会风气。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实际生活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各种问题,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宣传教育只有牢牢抓住社会心理这个重要环节,不断追踪和预测人们的社会心理热点,才能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群众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人们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和性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仅仅凭借某些物质力量和组织手段,或者采取大轰大嗡的形式,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因为宣传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教育者接受、内化即不断产生心理积淀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摘要:近期以P2Po为代表的校园货引发大学生背负巨额欠款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引发的大学生畸形消费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处在网络爆炸的信息时代,使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十分容易受到冲击,并产生畸形的消费心理。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畸形消费;校园贷;社会心理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近期新闻中报道部分大学生为买名牌衣服、鞋子和包包,有的裸贷、网贷,有的通过不合法途径赚钱,这些不正常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的因素有多种,并且种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对这一心理进行剖析,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这种消费心理进行转变。 一、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 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是受到其消费心理的因素影响,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对客观的消费对象和主观的消费需求的实际反映。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进而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最终导致畸形消费现象的发生。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档型消费 物质的丰富和网购的兴起,使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家庭有提价多少生活费用就尽量省吃俭用并通过家教等方式勤工俭学,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消费都追求品牌,数码产品和生活用品都追求超过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消费,把这些面子上的东西作为自己时尚与高贵的代表,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最近有一则新闻,河南郑州某高校一女大学生自入校后长期购买高端品牌服饰和化妆品等,同宿舍的同学都以为她真的是自己口中描述的富二代。后来同学纷纷接到校园贷公司的催款电话,原来她的高消费全是通过校园贷来完成的,贷款还不上,最后公司把电话打向了老师和同学。事情败露后,也因为偿还不了高额的欠款而被迫退学。部分大学生高档型消费的心理往往都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当前部分影视节目和网络节目过于引导年轻观众的高消费心理,导致他们淡漠了人生理想和追求,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人生目标,希望以此弥补自己精神上心理的空虚,获得和周围来自富裕家庭同学相同的消费认同,提升自己的自信和人际。 (二)社会风气影响下的攀比性消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花费也越来越高,也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难免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仍在形成时期,缺乏正确而有力的引导,会促使他们在自尊心和虚荣心方面更为重视,此时就把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会在明知家庭情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死要面子,并且在手机、数码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向同学看齐,父母所给的生活费用完全不能负担这种攀比的开销。长此以往,甚至会迁怒于父母不能为自己提供同学一样的优越环境,攀比性消费的结果最后甚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 (三)媒体信息诱导的超前消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及消费观流入我国,一些影视节目和网络资讯对于消费观念进行了不健康的引导。渠道多线上和线下的购物便利诱导着大学生开始了与自己身份及社会地位不符的超前消费。由于大学生走在时代最前端,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这些大学生都是90后,其标签是“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这就使得大学生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用来购置最新颖、最潮流、最奇异的商品,从而展现自我,他们对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更为青睐,希望以自己的消费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商家看到大学生这一消费心理,从产品的广告方面精心策划宣传,从而推波助澜大学生超前消费心理的形成。每个人都知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并没有经济来源,无法支撑个人的庞大消费,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宣传网贷、信用卡等,从而获取高额提成收益益。近年来,大学生借贷的现象屡屡发生,各大媒体也竞相报道大学生借贷事件,但依然有大学生借贷,这已是学校与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冲动消费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各方面能力认识不足,这使得其对金钱的使用能力较差,对于自身实际消费并没有详细的规划。部分大学生受新观念的冲击,消费心理发生变化;在消费时,往往是凭感觉、不计后果。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媒介,其可以通过媒介了解最新的潮流风向与时尚资讯,而其对社会认识较少、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随波逐流,做出不理性的消费[1]。以前主要是集中在电子产品和服饰等方面,近年的新案例则显示大学生在网络主播的打赏和游戏装备中的开销逐渐增加,这都是属于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不能理智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控制。 二、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剖析 (一)从众心理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来自外界群众影响,从而本身知觉、认识及判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者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方式,这种心理现象是个体普遍都有的;同时,其并不是当前新鲜事物,从众心理自古就有,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每个时代各个群体之中。大学生也有从众心理,若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受从众心理因素影响,从而潜意识靠拢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思维向权威具体,最终丧失自我辨别的能力,制约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盲目消费行为。因此,当前社会的流行事物及人物事迹,纷纷成为了大学生追逐的对象,如:耐克、新百伦、阿迪达斯这些品牌在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这些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信,这些牌子的鞋子质量虽有保障,但对于普通大学生还是有些贵,但为什么学生都愿意省去生活费,去购买这500-1000的鞋子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众心理,这三个品牌在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表现。 (二)大众文化的干扰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大众文化主要指娱乐消费行为与独特意识形态,其较强的吸引着大学生,甚至左右其成长轨迹和思维。首先,大众文化呈蓬勃多元化的发展,高档次的大众文化诱惑着大学生进行高档消费,传统价值观中的经济、节俭、实用等逐渐被抛弃;同时品牌广告也逐渐勇敢艺术塑造太高大众文化的地位,从而使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个性的时候,渐渐迷失自己,忘记真实的存在,只知以为地模仿表象与浮华。其次,明星效应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追星,愿意为自己的偶像倾其所有,有的因为自己偶像代言了某一品牌,而疯狂的购买该品牌,有的为了在偶像直播中进行“打赏”而不惜耗费巨资,这些追逐都是畸形的,很容易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第三,就是时尚因素。当前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时尚,由于大学生思维的开阔与先进,及大学校园中时尚的无处不在,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追求时尚的思想且快速追赶潮流,从而展示自己的不同。然而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的大学生为追求时尚不断的购买新衣服、新包包、新鞋子等,而这些物品往往只使用小段事件,就被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极其浪费的行为;还有的大学生为追上时尚的步伐,而省吃俭用只为购买最新上市的产品,比如轰动一时的新闻,一大学生未购买最新上市的苹果手机而卖自己的肾。这些都是严重的畸形消费。第四,一些网商一年无何止的各种购物节,从情人节,到女神节,母亲节,甚至店铺成立周年庆,还有每年双十一,双十二,在这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购物节日中,庞大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消费群体守在电脑、手机前,就为抢一件自认为打折却对自己可能并没有太大使用价值的商品。每到这段时期,新闻上都在对哪一高校快递站挤满学生、快递数量之大等事件进行报道;而这些大学生是真的需要消费吗?并不是,其只是跟随大众的步伐去消费,这是一种非理性不正常的畸形消费[2]。 (三)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念,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随之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消费至上的思想。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种一味消费获得满足与享受而忽视自己的经济情况是不对的。部分大学生往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满足与享受,而不顾自己经济能力,不断消费,从而走上歧途,如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张信用卡,最后欠下大笔钱无力偿还而自杀,有的因网贷无力还款而被人威胁,这些都是近几年的大学生因满足自己虚荣心而做出的不理智事件,最终导致害人害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造成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共学习了多门课程,但却缺少较为重要的一门就是“财商”。合理规划个人的资金状况,量力而为地进行消费是贯穿于整个人生行为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大学生入校后突然获得短期的财务自由,所以导致各种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学校、家长必须对大学生的加强管控,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引导其进行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具有节俭朴素的传统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展望和中国的对策 2004年,虽然油价大幅攀升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依然稳定,继续保持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4年秋季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这是28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跨国直接投资也日趋活跃,2004年全球贸易增长9.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预计增长7.1%,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 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但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全球通胀回升,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于收紧,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近来,包括IMF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发表的2004年秋季预测报告纷纷下调了对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如IMF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比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预言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可能放缓。美国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2004年6月30日开始的货币政策转向。2004年6月、8月和9月,美联储先后四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6年来的最低点1%提高到目前的2%。有预测认为,此后美联储仍将继续升息,2005年年末将升至3%~4%。人们普遍认为,加息对美国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将产生降温作用;二是增支减税的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目前美国的财政赤字接近其GDP的3.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可以预料,在经济已经全面复苏和恢复正常增长的情况下,未来美国政府财政预算政策将以削减预算赤字为主,逐渐收紧。所有这些调整虽都是以保持美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为根本目的,但短期内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降温作用。IMF预计,2005年美国GDP增速将下降至3.3%。 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调。IMF预测,2004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为4.4%,展望2005年,仍然存在不少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首先,经济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开始进入自主增长的助跑阶段。如在《金融再生计划》等多种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04年3月日本11家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已经下降到5.2%,日本政府规定的将该比率降到4%左右的目标,很有希望到2005年3月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其次,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立场是:只要通货紧缩继续存在,就继续实行零利率政策;即便消费价格指数开始由下降转为上升,也仍将继续保持这一政策数月,以确认通缩的彻底消除;第三,来自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进口需求未来仍将有力地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但是,一些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不可忽视。油价高企将增加企业成本,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令政府无力扩大公共开支,美国经济减速将影响外需。IMF2004年秋季报告预计,2005年日本GDP增速将回落至2.3%。 欧元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与美、日相比,由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投资和消费增势微弱,出口又受欧元升值影响,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速相对缓慢,IMF预计全年增长2.2%。明年,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缺乏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和高油价仍将继续困扰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欧盟正积极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税制等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各项改革,欧盟东扩的新进展进一步扩大了盟内市场,欧洲央行在美国连续升息的同时又按兵不动,客观上实现了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IMF预计,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为2.2%。 俄罗斯和东亚经济将平稳增长。2004年,油价上涨和工业增长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俄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7.1%。展望2005年,俄罗斯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但恐怖主义活动抬头将成为其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发生在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的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人质事件,将对俄能源出口战略造成冲击。同时,车臣地区的局势变化,也是影响俄经济发展的重要变数。IMF预计,2005年俄罗斯经济增幅将回落到6.6%。 2005年,东亚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带来的外需增加、内部需求的强劲增势以及区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全年该地区(日本、中国除外)经济将增长7.9%。2005年,由于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逐渐升高,美国加息影响东亚地区的资金流动,一些工业化国家的经常项目与财政失衡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东亚地区金融紧缩等不确定因素,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可能稍有回落,但仍有望达到7%。。 新一轮WTO谈判进展及前景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日内瓦达成了框架协议,内容涉及农业、棉花、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特殊和区别对待、技术援助、实施问题和发展等众多领域。该框架协议将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各方下一阶段谈判的基础,其签订意味着将重新启动2003年在坎昆停滞的谈判。 该框架协议的主要问题是:仅仅明确了今后谈判的一些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许多棘手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被搁置,随着谈判的深入,这些问题以及深层次矛盾仍将显现出来。 1.尽管发达国家原则上同意取消农业出口补贴,并消除出口补贴措施,但取消的截止日期未定,这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或者发达国家拖延执行留下了余地;2.在本次谈判中,由于发达国家保证在执行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协助,因此后者同意启动贸易便利化规则谈判,而其他三个不受发展中国家欢迎的,关于投资、竞争和政府采购透明度的议题被从多哈谈判议程中撤销。但这三个议题仍将继续成为今后双方斗争的内容。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想把这三个议题完全从WTO中撤销,但发达国家仍想保留;3.非农产品关税决议遭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他们希望至少采用一个较温和的关税 减让公式;4.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内容没有得到体现。日内瓦会议仍未能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具体的特殊待遇措施,或解决他们在执行WTO规则时的诸多问题达成一致。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强烈反弹,跨国并购重组趋势活跃。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在欧洲,仅一季度并购额就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同期的3倍,创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预计2005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将进一步趋于活跃。 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一是国际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动加快。流向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势头不断减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服务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以发行股票、债券及有价证券来吸引外资的证券融资方式也已成为新的热点,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是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仍然没有改观。国际资本继续向发达国家回流。一方面是由于巨额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美联储不断升息的举措和不断攀升的美国股市也使大量外资回流美国。虽然亚太地区引资前景不断改善,东欧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资金关注的焦点,但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现象仍未改观。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连续两年上升,2003年达到5701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69%。不仅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将公司上市转移到了西方国际金融中心以寻求更多国际资本,因而出现了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净流向发达国家的“倒流”现象。如拉美深陷金融和债务危机,至今未有大的起色,主要就是因为外资枯竭,无力偿还外债引起的。 三是发达国家撤回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如2003年下半年以来,日本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产品行业的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将部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线撤回国内,主要原因是担心高新技术外流。此外,随着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相同产品所需员工减少,工资在成本中的比例下降,也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 四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经济走出衰退进入复苏上升阶段,大大增强了企业盈利前景和投资信心。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将为此展开一场新一轮的、世纪性资本竞争。如美国正对华尔街进行彻底改革,并不惜借反恐和竞选等非经济手段阻遏资本外逃,日本央行则试图人为影响股市,通过大幅提高日本股指的点位水平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日本。 国际石油价格走势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扬。以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现货价格为例,1~10月上涨近54%;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又从56.37美元的高点急跌到46.1美元,目前仍在43美元左右徘徊。 预计2005年石油价格有望从去年的高位缓慢下跌。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对原油需求增幅也将有所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05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同比增幅将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次,原油供给将小幅增加。一方面,两年来的油气开发投资会形成新的产能;另一方面,产油国将继续调升产量。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5年世界原油日供给量将比去年增加150万桶/日(1.8%),其中欧佩克日供给量将增长2.5%;第三,困扰国际油市的若干重要非经济因素有望得到缓解。比如,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已经在全民公决中获胜,继续执政至2007年1月,其国内因政权纷争而动荡不安的局面已经结束,为原油的正常生产及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世界原油供求关系的基本面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同时恐怖主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又有所抬头,伊拉克局势仍有可能恶化,因此,仍存在投机者利用人们心理疑虑牟利的机会,即使油价下跌,空间也不会很大。 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策略综合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比较有利。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还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多哈回合谈判新协议的达成,有助于解决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最突出的农业补贴问题;内地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推进,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外部需求的总体稳定。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趋于活跃,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继续加速发展,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此同时,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制订应对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1.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可能影响我国扩大出口的三大问题。 一是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贸易摩擦不可忽视。以反倾销为例,2004年上半年,我国仍是最大的反倾销目标国,受调查总数达23起;二是针对纺织品配额将于明年初取消的情况,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些主要市场正通过调整普惠制、提高技术标准和发起反倾销调查等手段,提前构筑新的贸易壁垒。2005年1月1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品中,配额产品数量约占总量的1/4,因此,国内外研究机构纷纷预计,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将增长近百亿美元。这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弹;三是外经贸活动中的非经济风险凸显。去年以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以华商和境外贸易企业为目标的暴力袭击事件,其中西班牙和委内瑞拉发生的焚烧华商店铺和仓库的事件影响尤其恶劣。 继续保持出口的适度快速增长,无论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还是防止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鼓励更多的企业在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基础上增加出口,推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也要规范出口秩序,坚决制止个别企业低价竞销从而损害整个行业利益甚至引发国外反倾销指控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行为。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发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的风险。 2.适应形势,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利用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发达国家逐渐恢复平稳增长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可能继续向发达国家回流。对我国而言,保持和稳定利用外资的规模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水平。 一是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面向全球的 生产、研发、配套基地和地区性总部,吸引它们投资于农业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三是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结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参与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探索并试行吸收外资发展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使服务业领域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四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的疑虑,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好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长短兼顾,综合配套,确保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 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特别是石油,2004年全年净进口达到了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37%。2005年,世界石油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高,而一旦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再度诱发价格高涨,则必然进一步增加我国进口成本,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必须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采取长、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 世界经济论文:联合国世界经济预测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在2011年明显放缓,估计只有1.3%,预计2012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3%左右。尽管美联储已明确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维持到2013年,但财政政策前景很不明朗:美国国会的“超级委员会”没能按计划在2011年感恩节前就如何在今后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达成任何协议。在2012年大选之前,政治角斗将加剧,很难出台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在中长期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的有效财政政策。政治僵局,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仍然脆弱的银行业,这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很容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的泥潭。欧洲经济的前景更糟。即使在乐观的假设前提下,将主权债务危机控制在希腊等少数几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2年也只有0.5%左右。日本灾后重建有望刺激经济在2012年增长2%左右,但是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如果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牵连。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11年增长6.1%,明显低于2010年7.5%的增长率。预计发展中国家在2012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5.6%。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增长减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但中、印两国的增长在2011年已比2010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印度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1年的7.6%。预计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有所下降,降至9%以下。拉丁美洲的增长已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4.3%,预计2012年将继续下滑到3.3%。 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2012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及其间的恶性互动,不但可使发达国家陷入另一次经济衰退,也将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稳定。报告认为,欧元货币机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统一货币的背后,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一体化,远远滞后。欧洲必须抉择是加快推进财政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还是任由货币一体化的倒退,即欧元区的分裂。报告认为,一旦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失控,该地区商业银行将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信贷紧缩,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所造成的金融市场崩溃。其结果将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并影响到其他国家。这种风险很大。报告认为,美国经济陷入另一轮衰退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美国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更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国内政治决策的“瘫痪”。如果欧洲和美国同时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方案”中,如果上述风险变为现实,欧洲经济在2012年可能会衰退1.6%,美国衰退0.8%。受到上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从2011年的6.1%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3.6%。全球经济增幅将下滑到0.5%,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标准研究 国际标准化主席海因茨先生曾指出: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无不同全球标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后者保证了前者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事实上,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样对于标准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纵观标准化的发展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每一次标准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不伴随着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标准化活动又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社会逐步走向成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除欧共体积极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目标的实现以外,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GDP为62045亿美元)将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如1993年建立的独联体联盟、维谢格拉德公约(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1992年建立的黑海经济合作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991年建立的非洲经济共同体等。截至目前,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已达24个。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也要求标准协调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量占了加拿大出口总量的3/4,两国标准的差异极有可能破坏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因此,经济区域一体化内部标准的协调对于各国都是极其重要的,不相容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使各方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标准协调也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凡希望与欧共体国家进行贸易,甚至要想在其它市场上同欧洲公司竞争的各国厂商,都将感受到欧共体施加的新的市场压力。欧共体从1992年开始使用ISO/TC176制订的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其质量体系注册和合格审核的第三方认证方案的要求文件。美国和加拿大的标准化组织(ANSI和SCC)也积极推动两国的标准协调工作,就协调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和制订两国共同标准(binatinoalstandards)积极努力,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相互的标准协调和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的相互承认工作,以保证标准和技术法规不会成为贸易的技术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标准的协调和相互承认,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最终目标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国在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中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标准化活动领域和范围应适当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过去标准化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活动。随着世界经济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各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标准化工作必须适应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将活动重心转移到服务业标准化领域上来。 2、信息和其他高新技术方面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成为标准化的重要课题。据ISO资料统计,近年来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整个ISO工作量中的比例已从5%增加到25%,目前ISO最大的技术委员会就是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TC97)。在社会信息化大潮中,任何硬件、软件和系统过程都离不开事物信息化的协调和统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需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保证在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能够与国际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及其保护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制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为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环境质量和资源的更新。现在需要各国不仅在口头上,而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标准化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目前社会所需的是一系列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关注社会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且关注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4、管理和开发程序的标准化将在标准化工作中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不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标准化不能仅仅追随产品开展活动,而必须以创造性开发为导向,通过开发程序和管理程序的标准化,适应迅速变化和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 5、质量体系认证可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保障。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给各国企业带来了普遍的压力,企业家们敏感地认识到,仅仅以单个产品满足质量标准参与市场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它们需要更强有力的竞争武器。质量体系认证为企业满足需方对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而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了保障。所以,ISO9000系列标准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已经形成国际化的现实。我国也在积极推动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开展质量体系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是适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技术、经济发展对未来标准化发展的影响,才能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对外失衡成因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产业结构;贸易规划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事实上,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当时并未明确以“经济失衡”来对这种以贸易失衡为显着特征的经济现象进行概念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2000年到2009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分析,以求能找到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 1 世界经济失衡的概念 关于世界经济失衡的确切定义,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大家一致认同的看法。但是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界定清楚其定义,才能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式。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均衡的概念。在已有的经济学文献中,关于经济均衡至少有两点为人们所熟悉:第一个含义是指市场均衡,即在市场上供求均衡;第二个含义是指经济处在一种不再存在一种内在变化倾向的稳态。基于这两点共识,我们所定义的失衡是这样一种概念:首先,经济失衡所指的是一种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市场无法出清的状态;其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失衡又意味着动态的不平衡,即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并且是具有持久性的打破经济趋于平衡的力量。所以研究经济失衡问题,既要分析形成失衡的原因,又要分析形成这种原因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即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如果造成失衡的原因是长期的,则失衡将是可持续的,反之如果原因是短期的,则失衡将是可以消除的。 2 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造成今日世界经济失衡的短期原因,或者说触发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两个左右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国家高度相关。这两个世界大国就是连续多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且有继续增加之势的美国和既有内部经济失衡又有外部经济失衡的中国。这两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之所以巨大,就是因为它们分别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总量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更为主要的是,由这两个国家通过分工、贸易和投资所形成的世界分工与贸易结构几乎决定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因此,一旦中美这两个国家的内部经济或者对外经贸关系出现失衡,那么世界经济的失衡就将在所难免。为了分析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本文从中国自身入手,借以拓展到美国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希望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 2.1 数据分析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GDP平均增长率高达10%以上。与此同时,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大幅度增加,外部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如表显示,贸易收支顺差急剧增长,从2000年的241.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2954.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748.1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从2005年起贸易收支顺差出现了猛增态势,2008年高达2954.6亿美元,而2009年1—3月就已达到623.4亿美元。2000—200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贸易收支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造成外汇储备余额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1655.7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19460.3亿美元,2009年3月已高达19537.4亿美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表中单列出我国历年的对美贸易顺差数额,可以看出我国对美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并且对美贸易顺差数额占我国贸易收支顺差总额比例很大,最低的2008年也接近50%。可见,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失衡的原因,重点分析对美贸易失衡是毋容置疑的。 2.2 原因分析 正如上面分析,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中美因素。从上面得数据可以发现,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贸易收支巨额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概括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1)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从经济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而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保持着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家庭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帐户赤字。而中国则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支出在GDP 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 年代初的47%下降到2006 年的36%。因此,发达国家的旺盛消费需求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而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进而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2)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外转移,使得国内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变为主要的进口竞争性产业。中国拥有装备良好的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因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和世界制造中心。在2000—2006 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500 多亿美元。跨国公司将生产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加工制造,然后又将价廉物美的产品返销到发达国家,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重点发展加工贸易,因而将其原先对欧美国家的大量贸易顺差随国际产业转移而转移到中国,进而加大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3)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非同步性。 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 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 贸易失衡”或“ 经常项目的不平衡”。 (4)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加快发展制造加工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并通过扩大出口和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功地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还创造了国际竞争性优势,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为了推进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减免所得税、货币贬值以及贴息贷款。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还有固化与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结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继续趋于恶化,农村居民的收入严重偏低,与城市居民相比,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又不到城市居民的1/3,且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上具有比城市居民更为强烈的自给自足倾向,所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与恶化将使中国的内需严重不足。第二,由中国对外开放所促成的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还造成了中国在经济结构上的新问题,那就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东西部二元结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基础,但是一定时期内其必然是低效率的,从而政府对西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势必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这就使得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因素。 (5)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亚洲国家深刻的教训,危机之后,不少亚洲国家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危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危机过后各个亚洲国家的投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负面影响,出现了投资率下降的情况。当国内消费和投资不能完全吸收国内储蓄时,就有可能出现出口增加或者资本流出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就表现为经常项目盈余。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势 一、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形式:(1)特惠关税区(PreferentialTariffAreas),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和“非洲木材组织“;(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s),1994年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结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便是典型的例子;(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s),如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BENELUX);(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s),如南方共同市场(SouthAmericanCommonMarket),简称“南共市”(MERCOSUR);(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如欧盟(EU)。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形式将是完全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Inte-gration),但目前尚没有出现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发展概览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被世界广泛认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欧盟(TheEuropeanUnion)、欧洲自由贸易协定(The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简称E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简称NAFTA)、南方共同市场(TheSouth-ernCommonMarket,简称MERCOSUR)、东南亚国家联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简称ASEAN)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AFTA)和东南非共同市场(TheCommonMarketofEasternandSouthernAfrica,简称COMESA)。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道,截止2011年5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过的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有489项。由于自由贸易协定的灵活性与方便性,到2010年前将要实施的所有400项区域贸易协定中有90%是自由贸易协定,不到10%是关税同盟②。 二、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新进展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欧洲经济一体化在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目前有欧洲共同体(EC)、欧洲经济共同体(EAEC)、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欧洲经济区(EEA)、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1.欧盟自身的发展。19世纪建立的德国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萌芽阶段。比荷卢关税同盟(1948年)及后来的经济同盟(1949年)是欧洲迈出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随后便是欧洲共同体(EC)的成立,成员发展到15国。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04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欧盟的一员。目前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问题正在谈判中,欧盟认为乌克兰作为欧洲一员,只要它满足入盟条件,它就有可能成为欧盟的一员(参见表2)。欧盟不仅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采用欧元(EUR)进行结算,并对相关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2.欧盟范围外的发展。欧盟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通过自由贸易协议、战略伙伴关系、互惠贸易安排、单方面给予经济贸易优惠安排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联系。例如,1995年11月,签署巴塞罗纳宣言,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正式确立,并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与独联体国家签订了伙伴与合作关系。此外,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正式签署了《欧盟一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以实现工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欧盟还在《洛美协定》基础上,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欧盟与亚洲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定期召开亚欧首脑会议和举办亚欧商务论坛。目前,欧盟已经与智利、冰岛、瑞士、挪威、土耳其、列支敦士登、以色列、南非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目前欧盟正与俄罗斯、印度、韩国、东盟、海湾国家、南共市等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美洲地区目前共有6个自由贸易区,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体(。AndeanConnnunity)、南 ! 1.北美自由贸易区。l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参加的、人口达到4亿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该协定生效以后,区域内贸易额由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210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扩大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墨西哥对加拿大的出口亦有较大幅度增长。③2009年,墨西哥的GDP为8748.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5080.49亿美元,其中与美国的贸易占到了48.1%④。 2.南方共同市场和南美国家共同体。2004年12月8日,由南美洲12个国家组成的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南美洲就已存在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5国组成的安第斯共同体和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4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两大区域集团。南方共同市场是一个拥有3.61亿人口、97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可供使用100多年的能源储藏的地区共同体,其综合能力居世界第5位。⑤南美国家共同体正是在这两大集团的基础上,再加上智利、圭亚那、苏里南共12个国家组建而成。 3.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维护其在拉美市场的既得利益和加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极力倡导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2001年4月23日,在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峰会上,美洲国家领导人承诺于2005年1月前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相关谈判。建成后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包括34个美洲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5月,美国与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6国签署了“中美洲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自由贸易协定”。但在拉美有许多国家抵制由美国推动的自由贸易区。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美国与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尚不如人意。 (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曼谷协定(BANGKOK)、新澳的更紧密贸易关系贸易协定(CER)、西亚的经济合作组织(ECO)、海湾合作理事会(GCC)、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贸易商业关系协定(PATCRA)、南亚 优惠贸易协定(SAP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以及准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表1)。 1.亚太经合组织。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本身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个一体化组织比较而言缺乏同质性,但它在全球的合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亚太地区的协调和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在考虑各成员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亚太经合组织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要推进实行的长期目标。 2.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84年文莱加入,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挝和缅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现今东盟成员国共10个国家,有5亿多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2009年,东盟的GDP为14940.38亿美元⑥。2003年10月,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于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与会的十国领导人签署了旨在2020年成立类似于欧盟的“东盟共同体”的宣言。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使东盟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一体化。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首脑会议上,东盟通过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等三个文件,决定在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从1993年起,东盟向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起步。1995年,在曼谷举行的第五次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并提出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从15年提前到10年。2003年1月1日,经过10年准备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各国并着手降低关税税率,也在积极寻求与邻近国家的合作。 3.10+3机制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即未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997年12月,由东盟倡导,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10+3机制成了东亚地区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主渠道。目前,“10+3”还主要是一个由东盟推动的对话合作机制,真正的地区合作的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搭起了一个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5月,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议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磋商同时启动。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2002———200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于2004年达到了1059亿美元,双方已互相成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⑦。在2004年11月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项协议为在2010年实现区内货物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四)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目前在非洲有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CEMAC)、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东非合作(EAC)、南非海关联盟(SACU)、南非发展共同体(SADC)、西非经济货币联盟(UEMOAWAEMU)等一体化组织(表1)。非洲经济一体化组织为非洲争取自身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随着各国参与全球活动的日益深化,为了搏取更多的利益,各国不断的举行跨区域的自由贸易谈判,建立了许多或紧密或松散的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包括独联体(CIS)、欧亚经济共同体(EAEC)、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总体系(GSTP)、海外国家与领地(OCT)、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PAN-ARAB)、发展中国家贸易协商照会(PTN)、南太平洋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SPARTECA)、跨太平洋经济伙伴(Trans-PacificSEP)、美拉尼西亚矛头集团(MSG)和三方协定(TRIPARTITE)等(表1)。而且跨区域的合作变得更加活跃,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从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来看,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下的一些趋势: (一)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最重要的特征 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s,简称RTAs)已成为各国贸易合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推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正在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且与韩国、新加坡、约旦、巴林、阿曼、以色列、澳大利亚、摩洛哥、智利、哥伦比亚、中美洲六国等国(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还与南美洲国家、泰国、菲律宾、中东地区的国家以及新西兰、南非、埃及等国家进行着自由贸易谈判,并准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日本已经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墨西哥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亚洲另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韩国,已经完成了与美国、东盟、智利的自由贸易谈判,正与欧盟、新加坡、日本、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与我国、韩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还在与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国(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在欧洲,欧盟除了吸收新成员外,已经同智利、墨西哥、南非、埃及、塞尔维亚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印度、南共市、安共体、东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减弱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共体,基本上是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具备共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本条件的。但是从它近来所吸收的成员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已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向世人表明,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和经济欠发达的墨西哥可以进入同一区域组织,实现共赢;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更是把历史、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连到一起,实现互利合作;东盟内部也十分复杂,但也同中、日、韩等国进行了合作磋商,初步形成了“10+3”机制,开展合纵连横与博弈。从签署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来看,国别差异更大。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在减弱。 (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多层次性和交叉性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往往出现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一体化组织内部形成了若干较小范围的次级区域经济组织,形成层层重叠;不同一体化组织之间又形成环环相套。有的国家同时是几个次级区域组织的成员。欧共体内曾同时存在荷、比、卢经济联盟。美国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又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还在筹组泛美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不仅与新西兰达成一体化协定,又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还与印度、南非等国协商筹组自由贸易 区。 (四)经济一体化地理空间空前扩大 从欧美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签订的贸易协定发展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经济一体化中选择了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目前,据不完全统计,WTO几乎每个成员都加入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区。而且这些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跨地区跨大洲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签署的,出现了泛洲性或跨洲际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准备继续东扩和南扩,把整个欧洲统一在欧盟的旗帜之下,形成有30多个成员的泛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内也一再吸纳新成员,包括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成员。 (五)经济一体化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将长期存在 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获得最大的利益,各国不得不加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各国存在着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和政治斗争。因此,各国将在合作与竞争中把握发展机遇,共生与共发展。 (六)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形成 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和摩擦,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与摩擦,但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正积极参与经济一体化,并通过对话与谈判,促进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完善,以形成一个制度化和规范化良性循环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与中国机遇 全球经济衰退与复苏 2000年11月底,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正式确认美国经济也于当年3、4月份进入了衰退期,从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和扩张期。尽管早在2000年初,全球经济就已出现了减缓的迹象,经济学家与金融界人士也纷纷认为衰退不可避免,但这次衰退来势之迅猛仍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从1999年12月至2001年底,道琼斯、标准普尔及纳斯达克三大指数分别下跌13%、22%和52%。宏观经济指数一路下滑。为了缓冲衰退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市场信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一年中11次调低短期市场利率。联邦基利金率从2000年底的6.5%降至2001年底的1.75%。同期日本经济在短暂的恢复之后又一次进入衰退。在持续十年的衰退之后,全球对日本经济的绝望和无奈可以用《金融时报》的一句话来概括:“惟一能看好日本经济的办法就是把经济报表倒过来看。”欧洲货币同盟在经过两年的过渡准备期后,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通用欧元,为风雨满楼的全球经济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2002年全球经济有没有可能复苏呢?如果仅从历史数据的角度而言,回答将是肯定而乐观的。美国战后的九次经济衰退的平均长度为11个月。以此类推,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第二、三季度转入复苏。然而与统计分析不同,经济分析的重点不在于准确地预测数据与日期,而在于深入阐述经济周期的前因后果,从而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衰退的原因 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与历史上的历次衰退均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美国在能源和劳动力市场上时而感到压力但经济总体上不存在供给瓶颈,因而中短期的经济波动均由需求的波动所引起。需求的下降将会引起企业销售利润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投资降低,从而使整个经济进入衰退。总需求又分为两大块:企业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上经济衰退大多是起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下滑。然而目前的衰退却起源于企业投资需求急速收缩。在互联网泡沫处于高潮的1999年,为追求高额利润,大量投资盲目地涌入科技产业,许多个体投资者也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投身于股票市场。虽然互联网的出现和与之伴随的通讯产业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可以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暴利。“Dream is easy but reality is hard”。(注1)在华尔街和企业界意识到科技进步难以带来预想的利润时,对企业的投资开始收缩。很快,难以盈利的网络公司纷纷走到破产的边缘。投资需求的下降迅速影响到通讯产业的主要供应商,如朗讯、北方电讯。经济衰退于是很快在各个产业间蔓延开来。亲身经历过网络泡沫的人一定会对网络和通讯公司过去几年在销售上的慷慨优惠,在广告宣传上的一掷千金印象深刻。然而大手笔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浪费性投资。相反,一向对经济形势非常敏感的居民消费在经济减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只是在2001年夏季之后才减弱。强劲的居民消费需求延缓了经济减退的到来。 复苏的前景 目前的宏观经济数据包含着正负两方面的信号。在整体的衰退中仍有闪亮的产业,如能源和军事工业。虽然2001年末的零售业表现未尽如人意,但受到利率下降的影响,房地产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一直强劲。许多汽车制造商打出了“0”利率的销售计划以吸引消费者。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受经济衰退和9·11的双重压力,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75%,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迂回空间愈来愈小。同时,利率下调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大增,从而埋下通货膨胀的种子。事实上,美联储的首要法定职能是抑制通货膨胀,其次才是保证经济稳定和增长,如果通货膨胀在经济完全复苏之前就抬头,那将迫使美联储转而提高利率。利率转高自然是企业界和金融界目前最不愿听到的消息。 解铃还需系铃人,经济复苏的希望仍然取决于科技产业能否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盈利。科技的进步已为全球经济带来了质的变化。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并已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因此期待整体经济能在新兴科技产业仍然困境重重的情形下复苏将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新经济学理论已不再将衰退简单地当成一件坏事。衰退往往是经济体系淘汰低效率企业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历史上每次新技术企业热潮都会走过一个由一峰而起到一散而尽的过程。如上个世纪初崛起的逾百家汽车在短短十年内只剩下几大巨头。60年代与IBM竞争的数千家计算机制造商也迅速被人忘却。无疑,网络产业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阵痛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少数公司最终实现盈利并生存下来。然而,科技、通讯、网络何时能在产业一级实现盈利将是美国经济能否很快复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那么欧盟的经济能否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呢?对此我们抱乐观态度。在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再创新低的情况下,欧洲12国(注2)于2002年元旦已正式采用单一货币。两年多的过渡期之后,各国已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过渡期的混乱,但实际上比许多经济、金融人士想象的要好。 单一货币所带来的利益,如消除汇率波动、增强资源自由流动、提高债务信用指数等,将慢慢在未来几年中体现出来。图2显示尽管欧盟的失业率通货膨胀高于美国,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同时其近期GDP增长率远远领先于美国。与美联储相比,欧洲中央银行奉行了非常谨慎的货币政策,如果欧盟的经济能够保持目前的稳定增长,那么这将有利于拉动全球经济在2002年中后期复苏。 中国所受的影响和机遇 记得在90年代,《参考消息》曾转载西方经济分析,赞扬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仍欣欣向荣。然而今天,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这种特殊待遇自然不复存在。无疑负 面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出口产业将受到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价格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西方国家的大量贸易顺差也会带来更多的政治经济摩擦。同时,许多西方企业由于面临削减投资的压力,也会减缓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步伐。然而困境中也蕴藏着机遇,而这些机遇却往往不那么明显。 多种金融工具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 大量金融实证研究表明:由于资本自由流动 发达国家之间的证券投资回报率有越来越高的相关性,并且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往往在市场低迷时更高。这对于追求风险分散的投资基金而言无疑是双重打击。 因此中国金融市场由于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比相关性较弱、政治风险相对较低、市场容量较大等优点,将很快成为全球资产组合投资所追求的对象。允许这些投资的进入将有效地降低中国企业的筹资成本,并且促进中国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然而这也会要求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整起来,即引入期权、股指期货、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以利于投资者控制风险。否则,相应的金融工具将以离岸的形式出现。其结果将是使国内的投资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利用经济衰退后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 经济衰退加速优胜劣汰是企业市场转变最迅速的阶段,这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下滑和前景的不确定性,造成大量企业裁员、减产、降低投资。生产能力的恢复对大企业而言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一旦经济出现转机,市场需求的回升与原有企业生产能力恢复之间的时间差,就成了竞争者侵蚀市场份额的绝好机会。例如英特尔在上次衰退中就大量地丢失市场份额。近年来,中国出口产业在技术上的提升,就对国际市场中的原有生产者构成很强的竞争。这在家用电器、机器设备、半导体和计算机等方面表现尤其明显,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也为出口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敢于在衰退期锐意开拓新市场的企业,必将在经济上升期得到丰厚的回报。 努力以积极的姿态赢得区域经济领导地位 谋求区域经济领导地位的目的是要在东亚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长期稳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经济体系。中国成为区域经济领导有其必然性,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迫使以出口为导向的东南亚经济转向中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日本的长期衰退和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这一趋势。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所起的稳定作用显示了中国有能力成为区域主导。而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衰退中也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向其他东亚国家开发国内市场和投资机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不需要也从来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 世界经济论文:论世界经济展望策略 仍存在爆发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欧债危机已经从冰岛、希腊等国家的问题逐步演化为系统性的债务危机。2011年4月6日,葡萄牙向欧盟寻求财政援助;7月21日,希腊形势再次恶化,欧元区向希腊提供第二轮救助;10月6日,全球最大城市银行德克夏银行破产;10月8日,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和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遭遇主权评级降级。总体来看,目前对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的救助方案并未取得切实成效。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洲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财政联盟、经济结构日益僵化等,但面对日益恶化的危机,欧洲采取的对策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2011年绝大多数时间里,欧元区所做的努力是提供对危机国家的流动性支持。2010年5月欧元区成员国和IMF共同出资设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元区各国共同出资4400亿欧元。在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发酵,EFSF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例如,2011年10月,在EFSF施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后,其可贷余额仅剩约2500亿欧元,这与“欧猪五国”超过3万亿欧元的主权债务相比只是杯水车薪。10月27日,欧盟峰会通过了EFSF杠杆化方案,试图将其可贷资金扩充至1万亿欧元以上,但最终实施细节还未落实;12月9日,欧盟峰会通过了联合声明,同意加强财政融合,并且欧盟各国同意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双边贷款。即使这样,EFSF与IMF可用的资金规模仍相当有限,目前出台的救助措施总是赶不上市场流动性需要。若要根本性地解决欧债危机,不能依赖外部的救援资金,而是要基于经济增长或者财政转移支付。 12月份欧盟峰会中关于财政融合的建议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但在目前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财政紧缩措施能否取得效果还有待观察。倘若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处置不力,欧债危机具有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2011年欧债问题中就蕴含了两个风险引爆点。第一个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属于系统重要性国家。它在EFSF中占有787.84亿欧元的出资额。如果意大利出现债务危机,它在EFSF承诺的出资将无法兑现,会使救援资金出现较大的缺口。意大利危机所引发的市场信心崩溃,也将进一步传染到法国、比利时等更多的欧洲国家,引发更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第二个引爆点是欧洲银行危机。欧洲银行业在欧洲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系统重要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为16.48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52.57%。一旦因主权债券评级下调或是债务重组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将迫使银行降低财务杠杆,抛售风险资产,导致风险资产(股票、公司债)价格下跌,这将使市场信心不断恶化,打击银行相互借贷的意愿,引发市场上的流动性短缺,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局面,甚至将传染到新兴经济体,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2012年上半年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惊魂时刻。从2012年2月起,欧洲迎来偿债高峰,仅意大利从2月到4月就将面临超过1500亿欧元的到期偿还额,其他“欧猪五国”也有近100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规模;2012年4月法国将举行大选,政党之间纷争往往使得决策效率低下,法国政府可能难以制定有力的财政政策。财政问题涉及不同集团的利益分配,决策程序复杂,出现事与愿违结果的风险加大。各种事件在第一季度集中发生,将再度拉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警报。面对数量巨大的偿债规模,一旦市场的信心突然崩溃,或者发生难以预料的交易对手风险、评级下调风险和各种黑天鹅事件,极易产生第二轮金融危机。2012年还有一个风险点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出现动荡的迹象已经出现。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了贬值。2011年下半年,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超过10%;印度尼西亚盾、新加坡元和马来西亚吉林特纷纷触及近两个月的低位。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资本大量外逃的现象,并导致了股市的大幅缩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表现远远好于发达经济体。一些人认为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脱钩”,事实上并非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国家,导致新兴国家面临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升值的压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恶化引发了国际资本的回流,这使得新兴市场陡然出现资本外逃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截至2011年6月,欧洲银行对亚洲的贷款大约为1.5万亿美元,对非洲和中东约为5000亿美元,对拉美为8500亿美元,对东欧和中欧为1.3万亿美元。本次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以及欧洲银行业对资本要求的提升,导致欧洲银行从海外抽调资金回国,满足较高的资本需求。可以预见,2012年如果欧债危机再有风吹草动,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逃的风险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低速增长 欧洲的债务问题使得全球存在爆发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而美国和日本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两国复苏乏力,世界经济或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就美国来说,2012年美国经济形势将略好于2011年,但经济的整体活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美国在未来10~15年难以解决债务问题。美国财政支出中有55%以上的支出属于法定支出,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等,这部分支出不随政党的更替而减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了老年,这又极大地增加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联邦政府不得不继续发债,甚至借新债还旧债。另一方面制约美国长期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获得发展的动力。而目前,支持美国长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美国面临的挑战还有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迟迟难以恢复。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依然高达9%,这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和居民消费;房地产市场难以从泡沫重创中走出。2011年9~10月美国的新开工房屋数量仅相当于战后平均水平的39%~44%。 只要房地产业不走出低谷,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就难有根本性改观。尽管目前美国企业资 金充裕,真实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日本经济复苏对于经济回升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的局面。就日本而言,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在-0.4%左右,2012年会有所反弹。日本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日本反复使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是经济持续的低增长率,使得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变得越发沉重。根据IMF的数字,日本政府的净负债率由1991年占GDP的11%增长到2010年的117%,由于2011年地震灾害后所需的重建工作,预计2015年政府净负债率将达到占GDP156%的高位。同时,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十分脆弱,过度对外投资导致的产业“空洞化”严重,这都降低了对于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预期。唯一利好的消息是日元汇率开始走弱,由于日本贸易已出现逆差,为支持灾后重建,预计逆差在中短期得以继续维持,日元汇率的总体转弱使得日本经济得以依靠外需支持经济的反弹。2012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一方面深陷债务泥潭,另一方面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IMF研究显示,预计2015年G20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15%。为维持债务的可持续性,各国将不得不制定较为严格的“灭赤计划”,增加税负并降低开支以巩固财政状况,这无疑会打击脆弱的经济复苏。 同时,在巨额美债面前,美元贬值或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因为在国内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就业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仅依靠提高税收偿还债务已经没有希望,利用通货膨胀把债务稀释风险很大,最大的可能是美元贬值,将风险转嫁给债权国。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会因外部环境恶化而明显放缓。一旦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将出现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经济状况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推高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高涨,加大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为维持自己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各国可能会打起贸易保护战或者货币战,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国的对策 短期内,中国要注意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风险。贸易领域,2011年,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显着下降。在2011年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都高于中国对全球的出口增速。但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增速分别是17.1%、16.6%和18.9%,显着低于中国对全球出口增速的26.5%、22%和20.4%。2012年欧元区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在金融领域,近期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欧债危机。一则欧洲的银行和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急需从世界各地调回资金;一则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进一步提高并撤出新兴经济体,影响了对人民币的信心,这大大减少了离岸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离岸市场人民币需求的下降导致在岸市场上外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2年第一季度,受欧债危机困扰的国家债务还本付息高峰期到来,离岸市场人民币需求下降的趋势难以扭转,受此影响,中国外汇市场可能还会面临资金外流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债务问题也值得关注,中国所积累的外汇储备时刻存在着缩水的风险。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加快结构转型。 “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然而,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我国投资率连续八年上升,2010年达到48.6%的历史高位;最终消费率却连续四年下降到50%以下,2010年47.4%的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我国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高达51%;过度依赖外商投资,又造成资本账户顺差。我国制造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激发了企业活力,在全球市场上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但服务业尤其是支柱性的现代服务业,如医疗教育、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等行业,由于政府垄断或过度行政管制,造成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形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而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需要进行结构转型,发展内需,改变依靠出口的现状,加快研发和高科技投入,争取在下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来临时走到前沿。这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放宽投资机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展望未来二十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城市化列车。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楼房和道路的建设,而且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同时服务业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世界经济论文: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不同层面论证了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①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永无止境和限制的欲望,它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也生产出自身的界限,它只有在不断地与自身界限的抗争中,才是资本。一旦“资本不再感到某种界限是限制,而是在这个界限内感到很自在,那么资本本身就会从交换价值降为使用价值,从财富的一般形式降为财富的某种实体存在”②,它就不再是资本了(扬弃了自身)。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思想可谓一条红线,贯穿着整部《资本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因、动力因和历史限度,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然而,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却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③考察一下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会发现,曼德尔的这句话需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双重视角,才能得到理解。这种双重视角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内在否定性,而且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今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视角 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第一卷最初出版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在西欧少数国家中居支配地位,但是在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上,它还是独立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海所包围的孤岛。”④因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英国作为典型进行剖析。《资本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私人利润并把这种利润用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无情的和不可抗拒的增长趋势。《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的技术和工业已传播到全世界,不仅物质财富以及把人类从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劳动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且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扩大了,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少,被迫向他们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工业巨头和金融企业手中,这使得资本和劳动之间展开了越来越广泛的斗争。曼德尔指出,资产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尽管采取了凯恩斯的办法,尽管实行了各种各样企图使工人阶级与晚期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措施,最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⑤。从越南战争到世界货币制度的混乱,从西欧1968年以来激进工人斗争的高涨到全世界大量青年人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和文化的拒绝,从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随处都有迹象表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曼德尔总结道,“《资本论》说明了为什么这个制度的日益尖锐化的矛盾同它的迅猛发展一样不可避免”⑥,也就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曼德尔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像19世纪的英国那样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20世纪的经济学家。众所周知,《资本论》研究的是生产关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⑦《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部三卷所讲的“资本”都是一个生产关系概念,而不是生产力概念。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本”,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所理解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大多把资本当成了生产力概念,它讲究的是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抽象劳动,因而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它只适用于私人劳动与其他私人劳动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中构成整体社会劳动的市场经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因此不涉及抽象劳动,只涉及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需要同其他人的具体劳动进行比较,不涉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资本创造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剩余使用价值。按照这种眼光,资本在一切时代都存在———只要使用价值通过一个生产循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它就是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理解,把资本这种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当成了永恒的自然关系。马克思真正主张的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尽管马克思强调,资本要追求的并不是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而是剩余价值即多余的货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剩余使用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研究利润、利润率的时候,马克思恰恰是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实物补偿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补偿。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⑧。因而,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题中之意。今天,我们无论是研究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还是研究当今的世界经济,都应当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种经济学视角。 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 罗莎?卢森堡在研究资本积累时发现一个问题,作为一部未完成的着作,《资本论》没有顾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资本主义环境:“我们在《资本论》全部三卷中看出,马克思的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着普遍而唯一的统治地位。”在她看来,“这个前提,乃是理论上的权宜之计。现实上,从来没有过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支配之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前提,如果只是作为论证纯粹形态的问题之助,而不变更问题的条件,那么,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允许的理论上的权宜方法”⑨。然而一旦涉及现实的世界经济,这一前提就不成立了。实际上,到罗莎?卢森堡的时代为止,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一个非资本主义环境中,即在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联系中得到发展的。卢森堡要考察的,正是在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前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价值循环和使用价值循环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问题。卢森堡的研究可以视为对《资本论》的发展。它把《资本论》关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论述和《共产党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沟通起来了。 人们公认,《共产党宣言》最早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图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卢森堡所关注的正是《资本论》中资本的内在否定逻辑在世界市场中的现实表现。在《资本论》的最初 计划中,马克思是把世界贸易、把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把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排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是现行的《资本论》第三卷之后来考察的。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我们就能够看到,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是如何从抽象过渡到具体,表现在世界经济的全景中的。遗憾的是,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完成。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从形式上看,考茨基根据马克思遗稿编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视为《资本论》的第四卷,但从内容上看,卢森堡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才是名副其实的《资本论》续篇。 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外部否定,而是资本的自我否定。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生产关系,恰恰是由于它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但对利润的追求迫使资产阶级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旦这种发展不再能带来利润,资本就不再是资本,而还原为货币,资本的生产就还原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这也就超出了资本的限度。于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就转化为它的外在否定性。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逻辑限度的分析。如果把卢森堡的研究和列宁的研究加进去,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内在否定性所表达的逻辑限度,实际上是在现实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里表现出来的,即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必然会外化为具体的时空限度。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虽然它力求变为世界普遍的形态……然而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生命史中,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 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赢得了世界市场,大大拓展了工业资本的发展空间,缓解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但是,这种空间的拓展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迟早还是会出现宗主国国内的那种生产力与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原先一国范围内的矛盾升级到世界范围内而已。而且,在世界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劳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不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而作为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世界范围的革命的爆发。因而,以卢森堡和列宁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认为,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国内外资本积累的条件将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那就是它们变为资本没落的条件”,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实现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主要是英国,因此,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19世纪的英国同其殖民地特别是同印度的关系,无非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与前资本主义世界关系的缩影,或者说,前者向后者展示的,无非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然而,20世纪还是有两大现象超出了《资本论》的范围:一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瓦解,二是虚拟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这两大现象同样必须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视角加以理解。 三、双重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发展道路 《资本论》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危机。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苏东剧变,却属于另一种危机:生产力发展的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与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原因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美国,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创立“宏观经济”实现的;在欧洲,则是通过社会党创办“福利国家”、建立“消费社会”实现的。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则与卢森堡分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联系在一起。俄国十月革命,与其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不如说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革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之所以没有成效,恰恰是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不仅应当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进行,还应当在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斯大林混淆苏联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误把比资本主义还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混同于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二战以后,斯大林甚至试图建立平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实际上,苏东剧变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理论原因在于只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没有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没有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相反,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紧紧依靠世界市场,仅用了30多年时间,经济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然而,一旦融入世界经济,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就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它也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尤其是面临虚拟经济的挑战,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对策。这同样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角度着眼。 在卢森堡看来,按照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经济国家,一类是商品经济国家。对后者,资本主义需要购买其原料和向其倾销产品,因此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关系;对前者,首先必须瓦解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体系,然后才能用市场交换的办法进行剥削。因此,对自然经济国家的经济,首先采取的必然是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掠夺手段。但是,如果非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政权,利用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那么这种发展顺序就可以被打破,这些国家就可以为自己在世界分工中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位置。至于这些民族国家政权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在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德国和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成功,都与自觉进入世界历史进程有关。意大利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锐基(又译阿瑞基、阿里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追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本主义扩张和霸权大国的逐次循环。在他的论述中,资本的物质扩张阶段最终在过度竞争压力下逐渐消失,让位于金融扩张阶段,而后者的消亡又促成了国家间混乱的年代的出现。在新的社会集团的支持下,一个能够恢复全球秩序并再次重启物质扩张循环的新兴霸权大国的出现,将消除国家间的混乱状态。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依次被称为这种霸权国家。在《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中,阿锐基断言,世界霸权从美国转到中国的时代来临了。由于中国是一个非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这一次权力转移将给人类带来曙光。 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来看,我们不得不说,阿锐基过于乐观了。他忽略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I.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中所关注的全球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势力。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种势力扩张自身的理论反映而已。这种联合不仅改变了《资本论》的语境,而且改变了《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的语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期待的是《共产党宣言》中号召过的那种“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破坏掉了。在《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中,卢森堡和列宁期待的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三国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破坏掉了。在整个20世纪,对资本主义构成制约的,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二是受到社会党影响的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治理的内部压力。遗憾的是,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压力;经济效率的降低迫使社会党放松管制,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内部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客观上使得发达国家降低税收,以便把资本留在国内,从而使全球资本获得了空前的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显然不能延续旧的发展思路。从热那亚到荷兰, 再到英国和美国,经济霸权的转移都与全球资源和生态的容纳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既没有卢森堡所说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目的地,也没有发达的、足以吸纳全球过剩资本的金融市场。唯一的出路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两种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力量对比,力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研究过虚拟资本。从生产关系经济学角度看,虚拟资本仅仅是资本的虚拟化。由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建立在金属货币即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上,虚拟资本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反而对通常的所谓“物质资本”即从生产力经济学角度看的资本的发展有一种促进作用。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货币也被虚拟化了。这就为虚拟资本成长为虚拟经济,从而使金融市场空心化准备了前提条件。因此,中国目前面对的,一方面是国内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积累的使用价值的堆积,另一方面是在国际金融战争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中国必须既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通过金融创新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胜利,阿锐基所期待的人类曙光才会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同时既在生产关系经济学、又在生产力经济学上实现理论创新 世界经济论文:从经济实力和“软着陆”现状看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透析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成为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大背景。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世界经济将在失衡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失衡的主要原因 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2000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4160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6659亿美元,2005年达到8065亿美元。二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248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从微观方面看,经常项目差额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从宏观方面看,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储蓄与投资的缺口。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的原因。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199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5%左右,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为负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的原因。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发展为某些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集中并面向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延长。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显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就具有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就会出现双方的贸易差额或经常项目差额。 失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表面上看,可以通过利率政策调整一国的储蓄率,但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降低储蓄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一国经济和文化传统,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等。 利用汇率调整也许是最容易的,只要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就可能减少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但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相对容易,相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所能达到的范围。即使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能够自由浮动,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单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进口商对进口地的选择,不会改变整个亚洲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亚洲的高储蓄传统和消费习惯。第三,亚洲国家和地区需要贸易顺差。对于那些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快的出口增长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对于那些饱受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这种“顺差饥渴”和“外汇储备偏好”,可能会伴随其整个赶超过程的始终。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限制失衡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和经济制度改革(包括汇率制度改革),虽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可以将世界经济失衡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演化成金融危机,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赢得时间。 就财政政策来说,经济学界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美国要降低经常项目逆差,首先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减少进口。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已经有所行动。在2005财年中,美国财政预算赤字下降为318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从货币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来,美联储持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上升到5.25%。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 在亚洲方面,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强。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此外,前些年由于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主要由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复苏,这个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目前的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 从理论上讲,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必然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 从现实出发,就美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看,失衡是比较严重的。但在短期内,由于这种失衡表现为动态均衡,因而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可持续性:第一,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美国相对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与亚洲国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第二,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债券的形式积累了对美国的债权;美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积累了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债权。这一不平衡根源于美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效率的差异(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场之一)。随着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这一失衡会自动得到纠正。第三,近年来出现的跨国外包与供应链延长是世界经济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方的比较优势。因此,2001年以来,包括美国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基本实现了较低通胀率下的较快增长。 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表现为“双循环”: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了积累外汇储备,亚洲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口增长率,形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经常项目出现了巨额赤字;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为了保持储备资产安全(包括维持美元汇率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损失),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市场,弥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维持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59亿美元,当年资本净流入为8218亿美元。正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吸收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的顺差,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回流弥补了美国经常项目的缺口,使国际金融市场达到了一种动态均衡,从而使世界经济在失 衡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世界经济论文:复苏的世界经济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情况及趋势 随着今年第1季度的结束,去年的特别是9.11恐怖袭击美国经济之后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算是“贴身擦过了”。4月中下旬以来,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高了对今明两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例如: 4月1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它2001年12月预测的2.4%调高了4个百分点,2003年可望达到4.1%;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2.3%(比它去年12月的预测上调了1.7个百分点)和3.4%,将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motor"(发动机)。 4月2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领军、由60个国家的250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专家组指出,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到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快,来自欧洲和亚洲的数据也显示出复苏的事实或先兆,但发展中国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从复苏中受益;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1.2%提高到1.8%,明年达到3%;复苏受许多国家低利率、税收措施、个人消费和消费者信心提高所推动,这些因素是复苏的“点火器”,但还不足以保持复苏的持续性和力度。 据此及据其它相关统计,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似可作出如下研判: 1.美国经济复苏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早、要强劲,促复苏为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振兴企业投资 美国经济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跳水”(第3季度GDP下降1.3%),拖累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锐减;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双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分别为2.4%和1%;国外直接投资也由2000年1.3万亿美元减少到7600亿美元。第4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有力反弹,增长1.7%。今年第1季度美国GDP增长按年率计算高达5.6%,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低通胀态势将继续保持,今年第1季度美国通胀率仅0.8%。美联储认为,近期尚看不到通胀加速的迹象,因此无须调高自去年12月定下的1.75%的利率水平(40年来的最低利率)。 这表明,美国经济2001年第3季度1.3%的负增长,与以前发生过的历次衰退相比,是时间最短、裂度最轻的一次。问题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下一步,是V型,W型,还是什么其他型?多数经济机构认为,5.6%的数字不是现实反映,美国经济可能再一次出现下滑。例如,金融市场的信息就不令人鼓舞,道·琼斯指数自2月份以来又跌到10000点以下,美元也值有所贬。此外,与新经济的佳期相比,目前5.7%的失业率偏高,近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到夏季可能突破6%关线;第1季度的高增长首先来自库存调整,贡献率为3.1%,其次是私人消费增长,贡献率为2.5%。目前库存调整余地缩小,股市下挫和中东局势紧张使消费者信心减弱。保持和发展复苏的关键是企业新投资,但它至今尚未启动。因此,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的国民经济学家卡特琳·曼说她“不相信如此之高的增长能够继续,但也不相信出现Duoble-Dip(上岸后再跳水)”,这也是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今年第1季度5.6%的增长率将逐渐回落到3.5%,下半年会出现企业新投资。布什总统在继续要求国会支持他持续减税的计划,以促进短期的复苏成为持续的增长。 考虑到9.11”恐怖袭击及随后的阿富汗打恐行动,以及安然、凯马特、环球电信等大公司会计审计丑闻等冲击性因素,美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较强劲的复苏,说明经过10年新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抗震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包括货币财政政策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调节效应)已大大增强。 2.欧盟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据欧盟统计局今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欧元区12国去年经济增长仅为1.5%,第4季度还下降了0.2%,今年第1季度起色不大,在0.1%-0.4%之间。IMF预测欧盟15国今年经济增长与去年持平,2003年加速到2.9%。15个成员国中,英国情况较好(这将增强英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的信念),据英国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2.2%的实际增长率远居欧元区12国平均1.5%的增长率之上。但受世界经济减速和英镑汇率偏高之累,占经济产出1/5的制造业景气不佳,2001年第2季度末陷入衰退。英国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有所复苏,增长0.4%和0.5%,预计今年GDP增长率为2%,基本与去年持平。 其他4个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占欧元区12国经济总量的80%。曾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现已降格为“班里的差生”,增长乏力、失业攀高、预算失控、企业破产增多。IMF指出,德国经济复苏的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财政赤字上升的趋势,回到欧元区稳定条约规定的基准值(不超过GDP的3%)以下,以提升人们的经济信心和保持低利率水平。如果今明两年德国预算赤字率(占当年GDP比率)保持在2.7%和2.0%,两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应为0.9%和2.7%。德国政府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3%。法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增长0.8%(法国全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3月29日的形势分析预测),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1.4%-1.5%。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将在缓慢复苏后进入低速增长。 IT领欧盟之先的两小国爱尔兰和芬兰,因该产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减速中受累最深而剧烈波动,前者GDP增长率从2000年11.5%降到2001年的7.1%,后者从5.6%跌到0.7%,今年可望随全球IT产业回暖而缓缓复苏。 从中长期看,欧盟经济必须通过机制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振兴企业投资,特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紧密的风险投资,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政策也必须进行有深度和力度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与升级,集聚和积累发展后劲。但是,15个成员国的统一市场和12个成员国的统一货币,运营和调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首脑峰会-欧盟委员会-成员国政府的行政层次和规制结构,以及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序繁琐复杂,照顾各方利益的妥协不能不减弱政策与调控的力度。因此,欧盟正在启动宪制改革的大战略和大行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欧元成长为能与美元并立的世界货币,也要走过漫长的道路、经历曲折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欧盟经济只能保持低速增长和区域内相对稳定的态势,并表现为先于美国经济衰退而衰退,后于美国经济复苏而复苏。 3.日本经济陷在近10年来的第3次衰退中难以自拔,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不可逆转 IMF预计今年日本经济经济继续萎缩1.0%,明年可有0.8%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低迷的根本出路在改革。IMF指出,日本如果不能立即着手迫在眉睫的结构改革,首先是银行部门的改革,其经济增长将“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日本银行也指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及防范通货紧缩情势恶化,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结构改革也应齐头并进,以解决银行坏账的问题”。目前,日本银行的坏账总额高达43万亿日元(换算为3230亿美元),1500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近12%)欠消费信贷公司的帐,其中150万-200万人处于濒临无力偿还的边缘,个人破产创纪录,每天有18.7人自杀,或离家出走从此失踪。问题在于日本结构改革只是旧调重弹,寄希望于诱导日元大幅贬值刺激经济复苏缺乏有力度根本性改革行动。以至于人们怀疑其是否真正有改革的决心,小泉内阁2月27日宣布一项反通货紧缩计划时就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没有即刻解救的良方”。但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居发达国家前列的人均GDP和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一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些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日本战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已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洪水般货物出口导致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也必须寻求出路,立足于保持和拉大对周边国家制造技术差距的亚洲“雁阵”也被打破打乱。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运营目标,自主向亚洲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不可逆转。 4.东亚经济将逐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重返增长通道,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亚长期以来实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高,而且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短短几年里,形成了对美出口IT产品的地区性和产品性结构依赖。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的迅速复苏和再次衰退都同美国经济的涨落脉动息息相关。这一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短期内尚难改变。因此,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全球IT产业回暖,将有助于改善这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外部环境,从而今年的增长可望好于去年。其中,韩国经济复苏要更强一些,据韩国中央银行4月15日的预测,今年其经济增长达到5.7%,大大高于其去年12月3.9%的预测。从中长期的发展看,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如10+3和10+1),以构筑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平台与通道。 5.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是拉美经济的两大拖累 拉美经济发展固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但根本拖累因素是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拉美大国的国际债务占全球70%,一旦债务到期而失去偿还能力,就会发生外资抽走、居民挤兑的货币危机,进而造成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此外,美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美国和IMF在阿根廷和墨西哥货币危机处理上不同节奏和措施,就足以说明。IMF对因货币危机导致经济与社会危机的阿根廷表示极大的忧虑,今年预计还要萎缩10%-15%。 6.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三个亮点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三个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这与强调外资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不矛盾,也不否认经济增长还受到全球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景气的明显影响。但国内市场大、内需旺,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外资的吸引力和一定规模的进出口。在2001年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的形势下,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各有特色,并分别实现了7.3%、5.6%和5.5%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三个亮点,今年将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 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特点分析 1.当前世界经济的景气复苏趋势受国际油价的制约,油价涨落受制于中东局势 IMF指出,以每桶(159公升)23美元为基准油价,今年全年油价若长期高于这个基准5美元,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将萎缩0.25%。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参两院银行联合委员会上也指出,油价上扬可能严重抑制占到美国经济3/4的消费支出,1月中旬以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吞噬了家庭支出的购买力,美国经济对目前的油价水平尚能勉强承受,如果长时间地继续上涨后果堪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都始于油价上涨。在世界重要油库的中东,巴以“以暴还暴”的冲突愈演愈烈,成为高悬在世界经济景气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伊拉克从4月8日起暂停一个月石油出口,并呼吁阿拉伯产油国再次使用“石油武器”。如果局势不能趋向缓和而走向全面对抗,油价飙升将不可避免,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将被打断。 2.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走向既取决于短期的行情性因素,更取决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这次的经济衰退不同以往,出现一系列非常规现象或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短期性现象如可支配收入下降而个人消费支出上升,这里有低利率和低通胀因素的作用。但是,可支配收入的“透支”消费既不可能过度,也难以长期持续。长期性结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和公司销售额上升,但公司盈利状况恶化、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取消或减少投资计划,待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为密切的风险投资锐减。这只能解读为,以IT技术产业化为先导的美国新经济经过持续10年高涨已越过技术创新高峰期,社会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投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企业竞争从以高投资、高频率技术创新为主转入以优化组织、革新管理、降低成本为主的阶段。构筑竞争的新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需要高先期投入和较长的时间。美国IT技术平台和快速增长通道的构筑就经历了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三届政府20多年的努力。在新的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未构成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反应力和有效性,以及企业和居民的经济信心和心理预期。 如果再作深远的分析,美国经济的高投资、高增长和高消费,长期依靠外部世界的资本和资源支撑,其必要条件是强势美元。实际上,美国“三高”,世界“买单”。例如,美国经济高增长与高贸易逆差和高经常项目逆差并存,必要条件之一,是年均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4500亿美元金融资产(占全球5万亿美元净储蓄8%以上)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与持有。一旦失去这个必要条件,支撑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柱就会崩塌。因此,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打恐,深层次的经济动因是保护美国攫取世界资源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当然,也不应否定美国“三高”经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出口市场、技术引进源等经济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与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矛盾,是制约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根本 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但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既不平衡、更不合理。发达国家不仅不愿调整由其主导的现行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甚至连这样的秩序也不愿恪守,或以合法借口(反倾销、绿色壁垒和保障条款等)加以扭曲。最新的案例是美国宣布实施其贸法“201条款”,导致了一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贸易争端”,最终结果远未明朗。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之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一个表现,也是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制度性制约。因此,从根本上说,建立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相对平衡的增长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思路 当今的世界经济,除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主义,是三大潮流。美国是三大潮流的“弄潮儿”,欧盟的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比较优势在哪里?发展中国家要避免被全球化潮流冲向“边缘化”,积蓄、集聚和发挥积极经济民族主义的比较优势,勇于和智于搏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互惠互利、谋求“共赢”的全方位开放政策,加入WTO和启动建立10+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积极主动搏击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努力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驾驭可确定的方位和空间,"jest-time"(恰值其时)地应变和调整,这无疑是继续保持稳定和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加快经济崛起的一项外部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特别是外部必要条件不等于发展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营造在于自身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入世为我国体制改革注入了外部压力,这也是我国先易后难、渐进改革进入有时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入世的过渡期仅有3-6年)规定的攻坚性制度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体制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通道,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构筑的,至今经历了20多年。但它还不完全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以人世为契机,再经过15-20年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构建得更加坚实、宽广和通畅,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接。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不为一时挑战的严峻性和发展的波动性动摇信心而贻误时机。 世界经济论文:剖析世界经济秩序与国内复兴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低迷、债台高筑,饱受“二次衰退”风险的折磨;美国经济复苏过程跌跌撞撞,正经历着无就业的增长;欧洲正处于十字路口,虽然已经采取了艰难的步骤,但至今仍未跳出主权债务危机的怪圈;日本在金融危机过后又遭受巨大灾难,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成为一场胜利,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个世纪将见证新兴经济体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版图正处于变革的边沿。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如何通过贸易和金融实力重塑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兴经济体该如何应对?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着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外围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不同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同样会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实力与其在全球经济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极不匹配,这种情形在未来必将得到改观。未来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如何能够适应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这一不争的事实,促进国际合作减少保护主义和货币争端,减少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波动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如今的货币体系下,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即使对于其国内立场而言是适当的,也可能会给其它国家带来灾难。对于1980年代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当时美国利率的大幅度提高难辞其咎;1994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缩毫无疑问加剧了墨西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比索的崩溃。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样造成了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如出一辙。[12]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其经济政策需要与保持货币价值、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与全球贸易平衡相一致,如果这些目标发生冲突,风险就会加剧。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长期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该货币体系是由市场信心来支撑的,历史上正是这种情形最终击垮了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英镑。如今的美国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形。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终消费品的最大消费国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贡献者,其贸易赤字在1990年代之后一路攀升,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几乎占GDP的6%(占世界GDP的1.5%)。金融危机使其经常账户逆差大幅度缩减,但是危机过后又是一路攀升,IMF预测到2015年,其逆差将达到6381.7亿美元。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62.1%,2011年恶化趋势明显,前半年赤字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全年财政赤字会将达到1.48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攀升至69.4%,仅利息开支就达到GDP的1.49%。美国正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将会受到“双赤字”(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及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的影响而日趋走弱。目前的担忧是美国可能正在接近曾经的储备货币发行国都曾经历过的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上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元资产信心的丧失。历史经验表明,美元统治的终结将如其他国际货币一样不可避免。[13] 新兴经济体的情形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良好,债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国际投资地位显着改善。2010年底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跃升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66%。美国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新兴经济体则成为主要的债权国。2009年底,美国的债务几乎超过一半由新兴经济体持有。[14]新兴经济体凭借自身雄厚的外汇储备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显示出影响力,其中以中国、东亚和其他中东国家最具代表性,世界银行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将由2009年占GDP比重35%上升为61%,而美国进一步下降为-69%;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占GDP的比重也都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跨境资本流动的主导权将更大程度的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中的强势货币将随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实力的增长而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外部性,国际化程度随之提高。世界银行预测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种情形:继续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和欧元以及某一亚洲货币三足鼎立、单一储备货币(SDR)。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将是多极化的出现,通过市场的自然选择将会逐渐建立一个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其中包括实力仍然超群的美元。与单一世界货币相比,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劣势是损失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的收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但是多元的货币体系与如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将提供更大的稳定性。[15] 历史证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备货币可以同时存在:191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尽管英镑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欧洲大陆仍然被广为使用。如今美元成为主导,然而欧元、英镑和日元同样作为储备货币而存在。在主导货币之外始终会存在类似“辅币”的币种,它们作为人们一种分散风险的自然选择而存在。在2009年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以62.1%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欧元占比27.4%,英镑占比4.3%,日元也保持着3%的比例。[16]未来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人民币毫无疑问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望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币种。从历史上看,储备货币从一种货币向另一种货币转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市场普遍预期英镑将退位,不过该过程比预期缓慢得多;如今美元的衰落由于货币偏好的粘性、原有的制度支撑带来的惯性等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美元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可能取得像美国在二战后所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得以维持至今。如今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充其量只处于初级阶段,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很少进入各国的储备篮子,因此在国际金融领域新兴经济体可以大有所为,但任重而道远。 四、新兴经济体崛起过程中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新兴经济体持续多年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当前新兴经济体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首先关于其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在过去的200多年世界经济史中,只有产生了爆炸性技术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领先生产率的产生主要是由剧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的。爆炸性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技术,刺激生产 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提高,对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之后这些新技术将在国内的各个行业之间推广,并打破国家的界限向周边国家扩散,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对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从1965年至今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196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推动,从1990年开始,俄罗斯也出现相同的趋势。但是在拉美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南非,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不明显;在阿根廷和巴西TFP的贡献率甚至出现了负值(平均值分别为-8%和-37%)。①这些TFP的数据是没有区分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在中国和印度,技术对于增长的巨大贡献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在这两个国家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数量的增加,[17] 这种现象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通病。中印较高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可以从经济赶超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随着中印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缩小,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消失之后,它们惊人的经济增长率还能否持续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发现利用国内市场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协调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无论最初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依赖自身的国内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利用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作为国内生产决策的出发点,保持旺盛的国内需求才能有效地将本国消费者的偏好传递给生产者,国内市场成为了创新的主要来源。如今新兴经济体大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巴西和拉美依赖大宗商品的出口;俄罗斯经济原料化现象严重、面临现代化的迫切任务;新兴经济体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严重挤压,消费相关的服务部门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出现的几率远远小于欧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培育技术创新的火苗,是新兴经济体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重中之重。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要求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与贸易实力相符的金融实力,其实质也是要求其本国货币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本币的外部性,向当前仍然处于货币金字塔顶端的美元发起挑战。美元的信誉无可置疑地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通货膨胀控制记录(如今已经受到侵蚀),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高效和开放。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8]首先,历史因素,如果其他人也愿意的话,任何人都更愿意在交易中选取一种给定的货币,由于这个原因多重稳定均衡决定世界交易货币。其次,贸易和金融的模式,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再次,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价值不会不规则波动。如今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潜力的人民币也仅仅部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仅仅是有限的提升。[19] 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内部支撑,目前我国仍不具备深度且有效的资本市场。通过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和增加透明性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金融市场过度落后于实体经济无疑会阻碍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资本账户的控制使得人民币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完善的流通网络。因此,逐渐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十分重要,既可更有效地达到输送国内流动性的目的,也可增加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一步,但我国法治建设还较为落后,只要我们不能在这一最为基础的方面取得显着进步,外国投资者就会迟疑于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新兴经济体在看到伴随国力上升本国货币逐渐成为多极货币体系中的一员时也应当注意到伴随而来的不利因素。就国内而言,首先,更大的货币需求波动,中央银行会特别担心国际化将造成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更加困难。其次,货币平均需求的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政府曾经担心如果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国资产,资本流入将导致货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种担心使得他们不愿推动本国货币扮演更多的国际角色。在国际领域,在美元衰落和新兴经济体中某些货币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必然加剧,因为在公共机构中并没有看不见的手来保证帕累托最优的出现,各国缺乏某种形式的协调时将会使全球金融系统在达到稳定均衡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激烈的博弈。从经济角度看,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敌对关系,由此逆转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从政治方面来看,货币竞争可能转变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市场驱动的通货竞争会改变全球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导致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全,并对全球稳定和合作的大好机会产生潜在威胁。[20]因此,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充分的对话和协调、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全球治理的参与 伴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转变,原有的全球治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国际协调与管理机制如何体现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不断变化,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博弈的关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和欧洲在制定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定贸易自由化协议再到建立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合作准则等等,某些行为规范(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决策程序、非歧视原则、多边主义和透明运作)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虽然经过多次的改革,但仍然是美国在二战之后树立领导地位的产物,如今新兴经济体需要进入全球治理体系并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充分发挥G20的作用是新兴经济体务实的选择。G20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产生,其初衷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共同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2009年4月的G20伦敦峰会可以看作是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转折点,是对既往世界体系内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实力与全球治理话语权失衡的积极矫正。[21]虽然饱受抨击,但是近三年来的五次峰会已经使得G20不断演变,从伦敦和华盛顿峰会制定的一系列稳定金融市场的计划、监管协调、全球刺激措施到匹兹堡峰会的注重长期宏观经济治理,其关注的问题范畴不断扩大,如全球经济失衡、货币政策、债务水平等,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在未来,G20将继续成为一个重要的协调各方利益的渠道,新兴经济体当立足于该平台,积极创造有利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化解可能存在的危机。 然而新兴经济体在G20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它们尚未形成一套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替代方案,对于未来自己将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还未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参与全球体系的建构也准备不足。新兴经济体内部由于彼此间的竞争和利益分歧,在削弱发达国家对经济治理的垄断特权方面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如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发言权和影响力),而在其他方面(如出口市场的争夺、汇率问题上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不同意见等等)却很难达成共识,新兴经济体并不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只有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联系、深化国际合作、增强民众相互之间的了解,才能增强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世界经济秩序与国内复兴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严厉拷问,比较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关注。不管愿与不愿,世界各国都已经承认,只有依靠新兴经济体的繁荣才能使世界经济脱离衰退的深渊。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一度超过50%,令世界惊叹。“中国模式”被神化,社会主义理论再掀高潮。然而,关注并不代表感恩和善意的合作,别有用心者唯恐“天下不乱”,千方百计阻挠打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复兴之路绝非一番坦途。 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曙光 从1857年,美国爆发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经济危机至今,资本主义引发的世界性危机从来没有间断,影响较大的包括19251933年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每一次危机都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以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过多次自以为是的修正之后,不仅没能让世界摆脱危机的阴影,反而使危机的程度逐次加深。实践证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已不再适应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要求,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平衡各方利益、引领未来发展。谁能成为这种新格局中的领军者,就看谁能将全球经济拉进增长的轨道。专业人士指出,不管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其实质都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如果这种经济模式得不到改变,经济危机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美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外债、减少财政赤字和增加就业;欧盟的任务是改变欧洲各国高福利、低生产、低税收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协调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显然,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复苏的困境中自顾不暇,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任务要另选主角。此时,新兴经济体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七国集团到G20七国集团最初由美、日、英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组成,俄罗斯加入后形成八国集团,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的非正式对话机制。八国集团由发达国家掌控,完全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讨论制定对其有利的世界经济活动规则。1999年底,随着中、印、巴等新兴工业国家和欧盟的加入,八国集团演变为20国集团(G20)。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加强,在集团中的话语权不断壮大,G20于2003年被确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性称呼。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八国集团的国际影响力急剧下降,G20成为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平台。金砖国家的崛起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2010年,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自2006年四国外长首次会晤开始,经过五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初步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主渠道,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外长、常驻多边组织使节会议为辅助,以智库、工商、银行等各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多层次合作架构。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3%。统计显示,2009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6%,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3%。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金砖国家的兴起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多元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使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呈现新特点,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随着G20和“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肯定。人们在对G20和“金砖国家”的关注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亮点——中国。 负责任的大国 从冷战时的美国、俄罗斯,到后起直上的日本和声势浩大的欧盟,世界从来不缺少超级大国。遗憾的是,神话相继破灭。危难之时,竟没有一个国家勇挑重担,拯救世界于水火。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日本经济在经历二战后的迅速增长不久,即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低迷;最大经济体美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担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反而恶意筹划危机转嫁;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下举步维艰曾经的超级大国形象正在一个个崩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国际性组织中的声音越来越多,从G20峰会到“金砖四国”峰会,从博鳌论坛到达沃斯论坛,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逐渐清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更多地参与进了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当中,成为可以盘活全局的棋子。当世界主要经济体深陷危机无法自拔时,手握3万亿外汇储备的中国成了希望和信心的源头。国际多家机构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可以说,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已经得到认可。虽然这些言论居心未必正当,但从自身来讲,中国绝不会推卸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搞好中国经济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交往。但中国的发展绝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恃强凌弱的老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一贯的主张。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中国复兴之路 21世纪初,我们的口号是“和平崛起”,但是对一些国家来说,似乎“崛起”这个词很具有挑衅的意味。于是,“中国威胁论”铺天盖地般袭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频受打压。其实仔细想来,1840年以前,中国稳坐世界第一大国的交椅已将近2000年。我们现在努力发展,只是想恢复一个大国应有的实力。智慧的中国领导人用“伟大复兴”取代了“和平崛起”,既显示了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心,也使“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们无的放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同时,在国内,随着改革走进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想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变得越来越难。如何使改革顺利推进,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一系列难题等待着中国政府去寻找答案。 内忧与外患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令世界其他国家羡慕不已,3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8%,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仍然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在高增长的华丽外衣下,不和谐的隐患也在悄然增长。一些领域显示出经济过热的信号,CPI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得不到有效控制、 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这些因素使得泡沫破裂的风险在不断积聚。除了经济过热隐藏的风险外,一些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如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如何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决策者们凝聚智慧不断探索。 宏观调控 既要正确做事又要做正确的事 资本主义世界的多次危机证明,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代价过于沉重,政府的合理干预是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虽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只能算是个“小学生”,但是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无疑是有力并且有效的。从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计划,到目前的控制经济增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的手段既顺时应势,又机动灵活。中国的宏观调控要想始终保持这种成功的状态,就要遵循一个理念:既要正确做事又要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是指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宏观调控的工具要使用得当。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特点是相机抉择,即视经济运行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间接地调整经济至平衡状态。其好处是渐进、平稳、灵活。相比而言,货币政策更为直接和猛烈。理论上讲,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凭借自动的传导机制实现经济平衡增长。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货币政策也应该包含一些相机抉择的成分。比如,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采取有松有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某些过热行业限制信贷额度,而对广大小企业适度宽松。宏观政策要做正确的事是指政府干预的领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而对市场能够自发运行和实现有效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应尽量退出。 以改革促发展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宏观调控不是万能遥控器,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光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部分学者提出,中国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我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改革的成果没有惠及全体国民,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其根源在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扫清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从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国改革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包括资源税改革、财产税改革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目的是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实现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的转变,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收入差距;资源税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要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相适应,逐步消除区域、城乡差距,使全体国民平等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即通过优化政府结构、创新政府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能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从某些不需要干预的经济领域退出,而将资源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增强政府信用,提高人民信心,实现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世界经济论文:论联合国世界经济预测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在2011年明显放缓,估计只有1.3%,预计2012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3%左右。尽管美联储已明确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维持到2013年,但财政政策前景很不明朗:美国国会的“超级委员会”没能按计划在2011年感恩节前就如何在今后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达成任何协议。在2012年大选之前,政治角斗将加剧,很难出台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在中长期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的有效财政政策。政治僵局,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仍然脆弱的银行业,这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很容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的泥潭。欧洲经济的前景更糟。即使在乐观的假设前提下,将主权债务危机控制在希腊等少数几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2年也只有0.5%左右。日本灾后重建有望刺激经济在2012年增长2%左右,但是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如果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牵连。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11年增长6.1%,明显低于2010年7.5%的增长率。预计发展中国家在2012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5.6%。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增长减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但中、印两国的增长在2011年已比2010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印度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1年的7.6%。预计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有所下降,降至9%以下。拉丁美洲的增长已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4.3%,预计2012年将继续下滑到3.3%。 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2012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及其间的恶性互动,不但可使发达国家陷入另一次经济衰退,也将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稳定。报告认为,欧元货币机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统一货币的背后,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一体化,远远滞后。欧洲必须抉择是加快推进财政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还是任由货币一体化的倒退,即欧元区的分裂。报告认为,一旦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失控,该地区商业银行将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信贷紧缩,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所造成的金融市场崩溃。其结果将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并影响到其他国家。这种风险很大。报告认为,美国经济陷入另一轮衰退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美国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更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国内政治决策的“瘫痪”。如果欧洲和美国同时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方案”中,如果上述风险变为现实,欧洲经济在2012年可能会衰退1.6%,美国衰退0.8%。受到上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从2011年的6.1%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3.6%。全球经济增幅将下滑到0.5%,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组织技术贸易产权纠正 WTO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TRIPS协议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TRIPS协议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该注意其有关促进国际技术转让、增进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原则和宗旨。”〔1〕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WTO具有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自TRIPS协议实施以来,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其对技术贸易的发展和促进方面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WTO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作为越突出,其功能错位和扭曲化就越严重,一方面WTO作为调整贸易管理的国际组织对知识产权的过多干预本身就存在众多质疑,而其调整知识产权又对WIPO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产生巨大冲击,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加凸显并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调整贸易的国际组织,由于其对技术贸易的无所作为,使得国际技术转让的调整处于无组织管辖的混乱状态,各国的利益冲突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协调和解决。正是从这个角度看,WTO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功能是错位的,应该予以纠正。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错位的表现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先天缺陷国际组织的功能应围绕其宗旨展开,就这一点来说,WTO在调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但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时出现了扭曲。从WTO的历史看,GATT的宗旨是要在国际经济和贸易领域,通过各国相互削减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商品的生产和贸易。〔2〕因此,在GATT存续的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其一直致力于推进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消除货物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和各种贸易障碍。作为GATT的继承者,WTO的宗旨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根基仍然在于推进贸易的公平健康发展。WTO的宗旨是通过建立一个开放、完整、健全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效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确保实际收益和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同时遵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不同成员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保护环境并提高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手段。〔3〕可见WTO的功能不再限于对货物贸易的调整,而且肩负起了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职责,而其宗旨中没有关于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规定。因此,就WTO的宗旨来看,其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功能存在先天缺陷。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人为扭曲从WTO的宗旨中,寻找不到其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只言片语,但在WTO的法律文件和机构设置上,均对知识产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WTO明确规定了其机构设置,其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与“货物贸易理事会”和“服务贸易理事会”地位相等。该机构负责执行TRIPS协议。“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问题虽然没有在WTO的宗旨中得到体现,但这没有影响到WTO对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调整,这也进一步例证了WTO功能扭曲化现象。这种扭曲从基本文件延伸到TRIPS协议。 1.WTO基本文件的后置性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是其产生、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人们常称之为国际组织的“宪法”。国际组织所有其他有关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的法规,都受基本文件的制约,都不得违背基本文件的宗旨和原则。〔4〕在WTO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具有基本文件的性质。所以,从时间上讲,基本文件应该是最先确定的,否则其指导功能和统领功能怎样发挥。但从WTO法律体系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基本上是最后产生的,该协定于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部长会议上获得通过。而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TRIPS协议,早在1991年年底,就已基本上获得通过。〔5〕因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作为基本协定在对WTO其他具体协定的指导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颠倒的。事实上,面对着已经存在的TRIPS协议,WTO基本文件采取的做法是:在宗旨中回避了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在机构安排上设置了TRIPS协议的执行机构。这也许是WTO在立法技术和司法实践上的不得已而为之吧。 2.TRIPS协议的避实就虚WTO调整技术贸易应该是实至名归、名正言顺的。如果其真能将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进行调整和规范的话,其功能并不会发生错位或扭曲。但目前的情况是WTO的功能并没有按照常态发展,其避开技术贸易,直指知识产权。虽然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就法律调整的视角看,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技术贸易规则保护的是权利人的动态交易行为,而知识产权规则保护的是权利人的静态无形财产。两类规则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产权强调的是权利保护,技术贸易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和贸易平等。所以,WTO调整知识产权名不正,言不顺,其人为化扭曲也正表现于此:其一,在名称上的牵强附会———“与贸易有关”。WTO为了给其调整知识产权披上合法的外衣,十分牵强地在协议名称上加上了“与贸易有关”的字样。也就是说,在名字中加入“与贸易有关”字样,主要是为了更能名正言顺地纳入WTO多边贸易体系。〔6〕在名称上的牵强附会有两点足以说明之:一是该协议没有解释什么是“与贸易有关”,更没有解释此处的“贸易”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等问题。之所以这样质疑,是因为在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一个与其名称相似的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但该协议明确界定了“贸易的含义”,也是说立法者应该明白“贸易”是有多种解读的,并其应该对此进行解释和说明,但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产权协议”中却没有了解释,。二是如果我们通览TRIPS协议,就会发现,“与贸易有关”的字样实为没有必要,因为在其内容中,看不到哪类知识产权产权与贸易有关,也看不到哪类知识产权与贸易无关,即名称不能概括内容、体现内容。这就难怪在实践中,很多学者直呼WTO的知识产权协议,〔7〕而完全忽略了“与贸易有关”。其二,在内容上的连接设计———“技术贸易”。WTO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系,除了借用了“与贸易有关”的名称外,还在内容上设计了“技术贸易”的连接因素,因为WTO调整技术贸易顺理成章。虽然在TRIPS协议的73个条文中,只有5个条文是关于技术贸易的。〔8〕但这5个条文在TRIPS协议中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正是这5个条文架起了知识产权与WTO之间的另一个桥梁。WTO也是借此桥梁直接规定成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的。之所以规定“技术贸易”,就是要通过技术贸易的连接点,去调整知识产权产权。这也是WTO功能错位的主要表现。 (三)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的不断异化WTO在后TRIPS协议时代,取得的最大进展是2001年11月在多哈召开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TRIPS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根据该宣言,WTO就公共健康问题开始谈判, 计划于2002年12月31日前就实施专利药品强制实施许可制度、解决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公共健康危机达成一致意见。另外,根据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部长宣言》以及《多哈宣言》的要求,2003年8月31日,成员方政府一致通过了关于实施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最后文件,即《多哈宣言第六段的执行决议》,成为坎昆会议首要的、也是最为显见的成果。从上述WTO的对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态度看,其功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可以说在调整功能的异化方面渐行渐远。首先,无论是《多哈宣言》还是《执行决议》,均涉及的是专利制度框架下的强制实施许可问题,WTO调整功能仍在知识产权方面。其次,从WTO调整知识产权的功能上看,其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不断细化和深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技术贸易调整的进一步忽视和冷淡。最后,在WTO功能不断向知识产权调整方面倾斜的过程中,WTO成员似乎已经习惯和认可了这种异化。其结果是,技术贸易在WTO的调整功能中有可能消失。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错位的弊害(一)WTO调整知识产权有悖其贸易管理法的性质TRIPS协议在其开篇就强调,各国应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一般认为私权是与公权相对应的概念,前者强调权利者的意思自治,后者强调国家的管理。〔9〕知识产权具有私权属性,所以知识产权法应属私法勿容置疑;而国家对贸易的管理权是公权,该权利应由公法加以确认,因此各国管理贸易的法律属于公法。从WTO肩负的历史责任看,其主要是限制包括自己在内的各国政府的行为,从而使政府行为不至于严重妨碍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至于严重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及本国政府自身的存在。而WTO法律从产生到现在,确实是以从各方面限制各国政府与经济有关的政策管理行为———包括市场准入、外汇管制、海关手续、关税税率等———作为自己的当前任务和奋斗目标的。〔10〕所以,WTO规则应该具有贸易管理法的性质,属于公法。〔11〕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12〕由此推断,WTO作为贸易管理法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不宜对私权进行干预,WTO不应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就像其不应对各国的物权进行干涉是一个道理。虽然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明确的产权制度和产权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法可以对产权制度指手画脚。作为强调私权保护的协议,放到了以协调各国贸易政策的WTO法律中显然是极为不合适的,其有悖于WTO作为调整贸易管理法的性质。 (二)WTO调整知识产权与WIPO的功能冲突在WTO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致力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该组织成立于1970年,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必要时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作,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该组织主要职能是负责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对全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建立在多边条约基础上的关于专利、商标和版权方面的23个联盟的行政工作,并办理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事宜。WIPO的主要活动包括鼓励缔结新的知识产权条约,协调各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收集、传播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从事和促进这方面的研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法律和技术上的援助,也为成员国的其他要求提供服务。WIPO认为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主导的专门机构。〔13〕所以,在TRIPS协议谈判之初, 就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在WIPO之外另立炉灶,制订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实属没有必要。WTO对知识产权调整是对WIPO功能的挑战和冲击。两者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 1.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方面WIPO是隶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而联合国的宗旨之一便是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对人权的尊重。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人人享有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进一步规定“公民拥有参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权”。这两条规定,实际上为知识产权进入国际人权法保护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WIPO管理的一系列条约中,许多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均充分体现了人权法所一贯倡导的理念,知识产权被视为人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比如《伯尔尼公约》中对作者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双轨制保护。〔14〕而与之相反的是,WTO却对此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这集中体现在TRIPS协议在版权领域对作者“精神权利”的排除。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TRIPS协议所讲的“保护知识产权”,在理论上和目的上,均与伯尔尼公约“根本不同”,〔15〕正是由于两个国际经济组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出发点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各自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知识产权保护原则方面TRIPS协议和WIPO管辖的主要国际公约均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原则,但二者的规定并不相同。如WIPO所管辖的主要国际公约中均没有“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规定,但TRIPS将该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又如两者都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但对国民待遇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一是享有国民待遇的标准不同。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能够享有国民待遇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国籍”,而WIPO公约中的规定并非如此。以《巴黎公约》为例,享有国民待遇的人可以是成员国的国民,也可以是在成员国内有住所或营业场所的非成员国国民。二是对国民待遇原则的阐述不同。TRIPS协议对国民待遇的表述是“不低于”本国国民的待遇,而WIPO公约对国民待遇的表述是“同等”待遇。 3.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方面WTO的TRIPS协议和WIPO所管辖的国际条约都是对知识产权进行国际保护的依据。但由于两个国际组织的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理念不同,导致条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十分明显。如,在专利方面,WTO要求成员国保护的专利只限于发明专利,而对于实用新型没有要求,对于外观设计另作规定,这与《巴黎公约》对专利的规定存在差异。因为,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专利是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版权方面,WTO并不要求成员方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而《伯尔尼公约》中对精神权利的规定是强制性的。另外,在WIPO框架下没有生效的《华盛顿公约》被TRIPS协议吸收并略做修改后直接生效。在WIPO框架下没有作为知识产权的地理标志和未披露的信息等均被作为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三)WTO的功能错位使技术贸易的国际法调整仍然缺位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重要,国际间技术的流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这种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专门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制度和准则。在WTO之前,联合国贸发会(UNCTAD)一直希望制定一个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统一国际法规范,并进行了努力和尝试。自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6届特别会议首次以会议决议的形式提出:“要求制订一项符合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和条件的关于技术转让的国际行动守则”开始,直到1985年6月期间,联合国贸发会组织各国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谈判,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守则》上。但由于谈判各方对《守则》中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存在一定分歧。所以《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目前仍然处于草案状态。TRIPS协议虽然在内容上体现了对国际技术转让的关注,但其着眼点却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如该协议第7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当对促进技术革新以及技术转让和传播 作出贡献,对技术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并应当以一种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以及有助于权利与义务平衡的方式进行。”虽然该条涉及了技术转让,但强调的是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的保护。再如TRIPS协议第40条第2款的规定看上去是对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行为进行规制,但并非强制性内容,而是对各国进行规制的一种许可或授权。所以TRIPS协议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调整,也没有对国际技术贸易作出具有建设性的规定。综上看来,由于WTO在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功能错位,使本来应该纳入其管辖范围内的技术贸易仍然没有得到国际组织的更多关注。调整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仍然没有得到发展和完善,其对国际技术贸易调整还只是原则性的,实质性内容比较缺乏。这种国际立法的空白状态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功能纠正由于国际组织数量与职能的不断增长,各种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就显得日益重要起来。〔16〕在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亦是如此。就国际层面来看,目前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主要是WTO、WIPO和UNCTAD。所以,这三个国际组织的职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各组织之间的协调与配合。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功能纠正应从其功能回归开始,以此,还原WIPO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促进UNCTAD退出对技术贸易的强制调整,配合WTO对技术贸易进行指导性调整。只有这样,调整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各国际组织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一)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归位的途径WTO的功能错位就是其放弃了对技术贸易的调整,而去管理知识产权。所以,WTO功能归位主要是指其回归到对技术贸易调整的轨道上。WTO功能归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修改宗旨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符合其宗旨的指引和要求,WTO调整技术贸易的功能也应受此约束,或者说WTO调整技术贸易必须有合法依据,该合法依据只能来自WTO宗旨的有关规定。因此,通过部长级会议,修改WTO宗旨是WTO功能回归的原动力。WTO的宗旨中应将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规定。使WTO成为真正全面调整国际贸易的国际经济组织。如果说GATT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没有对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作出回应是可以理解的。那么WTO在新时期下,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在技术贸易蓬勃发展的时代,只对服务贸易作出了反映,而完全忽视技术贸易问题是让人十分费解的,同时也不同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WTO将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作为其宗旨应该是WTO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制订协议为配合WTO调整技术贸易的宗旨,有必要制订新的贸易规则,即《技术贸易总协定》或《技术贸易的多边协定》,该技术贸易规则的制订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并非没有可能:其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经验借鉴。服务贸易进入GATT的框架内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早在1973年开始进行的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就倡议将服务贸易列入GATT框架之内,但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未果。〔17〕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服务贸易问题再次被提出,经过艰辛的努力,最终才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虽然该协定只是一个框架协议,留下了大量问题未作规定。但它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WTO调整贸易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同样,WTO调整技术贸易也是其功能的又一重大变革,其困难显而易见。《服务贸易总协定》提供的经验十分宝贵,值得借鉴。其二曾经的有益尝试。和服务贸易不同的是,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中,有些国际组织对技术贸易共同规制的制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UNCTAD的《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联合国的《跨国公司行动守则(草案)》、以及TRIPS协议中的有关技术贸易的内容都为WTO制订技术贸易规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件。“技术贸易的多边协定”或“技术贸易总协定”从已有的国际指导性规范中提炼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应该是有效可取的办法。 3.改革机构为了配合“技术贸易协议”的执行,WTO的机构设置中应该有“技术贸易理事会”,该机构应与“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的职能并列。鉴于现有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是管理知识产权的专门机构,可以将该理事会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执行“技术贸易协定”的有关内容。 (二)WTO调整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功能回归的良性后果 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得以恢复学者们关于WIPO与WTO的关系讨论较多,有人赞成前者向后者交出世界知识产权管理权,有人提倡二者平起平坐。〔18〕但笔者不能认同前述观点。当今世界,可以参与各类法律关系的国际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国际法律秩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如果因为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不断从各种利益中进行取舍,〔19〕必然消耗其发展成本,同时国际组织之间的此消彼长,也是对世界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只能是相互的协调与合作。国际组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设立的主要宗旨应该是推动整个国际社会、人类社会更好地稳步发展,所以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20〕是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秩序化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功能的回归不仅是其内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将调整知识产权的功能交还给WIPO,使WIPO的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WTO和WIPO的各就其位将使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得以恢复。 2.国际技术贸易在WTO的框架下得到健康发展由于调整国际技术贸易法律的缺失,国际技术贸易就像一个“没有娘的孩子”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家庭之外徘徊,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他们往往凭借其经济、技术等各种优势,在技术交易中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大量国内立法的冲突和矛盾无法得到协调和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贸易领域中矛盾不断深化,这对全球经济贸易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无疑构成巨大障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贸易,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当今社会技术贸易早已经融入到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所以,国际技术贸易纳入WTO的管理框架中,既是WTO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 3.推动《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通过在《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的谈判过程中,各国在许多问题上都已经达成了协议,但仍然有些分歧难以调和。这些分歧主要是:守则的法律性质;守则的适用范围;限制性条款;法律适用和争端解决。〔21〕虽然分歧集中在四个方面,但其中关于“守则的法律性质”问题至关重要,各谈判方就此问题的分歧是:该守则是一项普遍的、按照国际法对缔约国有正式的约束力的多边公约,还是只是一个没有正式约束力,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效力类似的法律文件,其实施还有待于各国的立法来实现。在历届谈判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持前一种观点,他们深信这是“唯一能够有效地管理技术转让的方式”,“并有效地达到守则的目标,保证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地位及对进口技术的迫切需求。”发达国家则持后一种观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守则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其他三个分歧也就迎刃而解;如果守则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后三个分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坚持《守则》的约束力,是因为他们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在《守则》之外也不存在强制性调整技术贸易的国际法规范。这样看来,如果WTO能够将技术贸易的调整纳入其中,各方关于《守则》法律性质的分歧就有了谈判的回旋余地。如果《守则》以指导性法律文件的形式被通过,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WTO调整技术贸易的补充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室内设计原理》是室内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室内设计课程的创新点是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点,以项目实践应用为驱动,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 ;职业化; 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在现如今的大学课程里存在着脱离现实社会的问题,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其基础教育一直受到前苏联和西方的绘画基础教育的影响,真正开始关注设计基础教育问题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进步,带动了设计的发展。 室内设计是一门跨越艺术和技术,融合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单凭艺术家式的灵感和心血来潮,已经难以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既要学习室内设计原理和历史,又要熟悉室内设计涉及到的边缘学科,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品味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所以《室内设计原理》就是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室内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性。同时,《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是依托实践建立起来的专业应用型课程。 综上几个原因,教学改革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以“ 职业” 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思想。文章从调整教学定位、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眼应用型专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的高校,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高校办学主题。学生的培养方向应面向工作第一线,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不必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层研究。教学内容的深浅要适用,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职业教育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应用特性。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室内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要突出它在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它还是工作实践中,指导工程实施,解决一般问题的基本理论,要突出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应紧紧把握两个方面的应用,打造侧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教育。例如,在讲解到《室内设计原理》的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内容时,空泛的讲解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并不能使学生在真正的设计中做到应用自如。因此,针对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的具体应用,可简单利用教室里的课桌和凳子,让学生更能真切的了解到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之间的紧密相连的关系,还有学生的宿舍,让他们在课下对自己的宿舍的家具进行测量数据,课堂上更多地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从而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设计中去。 二、着眼专业前沿,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能更快的进入到设计公司中。 当前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内容要紧紧依托方案实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室内设计原理》的授课内容,跟随时代潮流,跟随技术潮流。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要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更新,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 所以在上课时强调教学效果,不拘泥于形式,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教学氛围轻松化。 《室内设计原理》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仅仅通过授课分析,教师的言语表达和多媒体演示并不能完全使学生理解透彻。而通过案例的讲解可能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完全明白。可利用部分课堂和课余时间到施工工地进行观摩,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通过拍摄照片、DV给学生演示工程概况、施工过程、方案效果;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践。这样多种手段的反复训练加上教师的指导评讲,大部分学生都能牢固掌握课程内容。 而且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的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在教学中 把设计案例讲解完后,让学生独立的完成一整套家居设计。还有利用课堂时间,组成模拟设计公司和客户,让学生从接单子、与客户洽谈、量房、绘制客户要求的设计图等一系列任务,让学生能够统一的学习一遍进入设计公司后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 同时,教师自身水平也要有较大的提高,能够熟练运用授课手段,能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程学习。而且现在提倡“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设计公司进行充电学习,了解最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方法。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到社会最新的设计知识,等毕业后能尽快的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教学形式的三个“变化”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改革,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关键,也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 三、教学考核突出“设计方法”,突出“专业应用”。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成果,教学考核要能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才能充分反映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才能充分反映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考核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新时期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实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的试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要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首先,要调整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在设计作业对室内设计原理的应用,突出“设计方法”;其次,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并绘制图纸,强调具体方案中的具体原理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能独立完成一套设计方案,突出“专业应用”。 四、结束语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有不同于其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专业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覆盖面广、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等。其课程改革有其复杂性、独特性的一面,要抓住“职业教育”这一特色,推动课程方向、课程内容两个方面的更新,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的变化,同时强调课程考核在设计方法、专业应用、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四个方面的突出,推动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形成“一特色、两更新、三变化”的课程改革体系, 促进教师课程教学、学生专业素质的双提高。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构成原理对室内设计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体系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及物质的层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多的讲究和要求。其中室内设计是对整个室内环境和空间的再创造,像人与自然一样,所有的设计和装饰也都是讲究和谐共生的,在固定的空间里设计出线条柔美、人与环境和谐以及视觉美好的空间布局,是所有现代人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呈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越来越丰富,尽管出现了许多的创新思维,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构成原理将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构思根据的作用,基本原理包括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方面,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构成在整个设计中的作用,重视视觉效果、环境协调、家具与室内框架的和谐等,利用每一个可以用到的因素,把他将它们重新巧妙组合成一个审美与构造和谐的室内空间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1构成的含义及作用 1.1构成的含义 “构”的书面意思是使某一形体或者器物成型,其内部支撑起骨架,从而形成虚拟的具体框架。即是“成”的含义延伸。构成即构思,为一个目标而作的建设性的预想,运用于室内设计领域时意味着在视觉上形成美的造型,不仅是对事物的重新组合、排列的能力,还需要对内外结构有了解,对其功能和审美上都要达到标准,更多的是动手设计的能力。 1.2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根据室内空间的特点,先对室内布局进行构思研讨,制定出初步方案,设计者将对整个空间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勾画出平面结构图,确立立体空间雏形,最后辅以材质、色彩等装饰设计,最终形成效果实体图,以供设计者筛选;最初,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对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设计后形成初期的平面设计图,通过运用重复、对比、堆成、比例、韵律和线条等设计的常用方法将最基础、最基本的点、线、面描绘到平面图上,由于点、线、面的组成不同,那么由其构成纹样和图案也不同,再加上所摆放的位置不同,出来的室内设计效果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布局里运用不同的点、线、面不同的巧妙组合,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室内设计增加了艺术成分。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认识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作用,才能形成具体的构思,从而提高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 2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平面构成是后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 由多重要素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强弱渐变、线条重复、形状近似、发散对比等等,整个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的空间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来进行分解、组合的,而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使整个平面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2.2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是平面构成常见的构成方式 重复构成能够产生线条、画面的协调统一的观感,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重复构成的重复单一性,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所以,在排列时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方向和空间变化。 2.3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常常运用的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中心排列的发射形状 发射形状的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太阳的光芒、温暖的烛光绽放的花朵等在自然界中都是呈发射状。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发散使设计具有聚焦点、光芒感,使设计富有节奏。 2.4在平面设计中,对构成因素相互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同一个地方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也是在求异的同时达成最佳效果的和谐统一,在室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比构成原理的是家具的选择与安置,为了达到统一性和协调性,一定要对室内的空间环境和采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室内的空间布局开阔明亮,线条流畅,选择家具及摆设时也考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既要突出家具的造型,也要使造型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3.1色彩的对比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的搭配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造型,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室内设计的风格,理想的居室色彩能给人舒适、安逸感,从心理上让人放松、心情舒畅。色彩运用时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相互比较,例如进行色彩三要素的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根据不同的室内陈设,家具的摆设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对比的强弱也会不同。若室内空间面积较小,应弱化陈设品色彩对比,多运用明度较高、纯度偏低的色彩,使室内在视觉上达到空间开阔的效果,若室内空间较为开阔,可在家具或小件织物的色彩上选择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色彩,增加色彩对比度,丰富室内层次,活跃整个室内氛围。 3.2色彩的调和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构成是从审美出发,是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的结果,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按照色彩规律去搭配组合,使整个色彩达到新的和谐。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直接决定着室内环境中视觉空间的舒适感,通常利用色彩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和统一来调节室内环境气氛。设计之前应明确整个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环境主色、主体设施的主题色,而小块区域的颜色跟整个空间的色彩要搭配和谐,在色相确定后使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进行调和变化。在整个室内色彩设计中,应体现出大环境统一、局部对比变化,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求统一,这样才能实现色彩的平衡、协调和层次感。同时,不同的室内环境色彩运用原则有所不同,办公空间的色彩运用应庄重沉稳,家居空间的色彩搭配应明亮柔和,娱乐空间的色彩运用则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刺激和审美感,但整体之下应有局部的区别。五颜六色的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能缺少色彩的,一定要由和谐的色彩组合作为设计基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重色彩搭配构成和调和的基本原理为前提。运用对比、重叠、和混合的方法,在对比中调和,在统一中求异,在混合中求突出,很多的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色彩调和。我们通常会运用统一调和和类似调和的手法有效控制室内色调,我们可以运用统一调和来调节室内陈设中的对比过强,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的色彩,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入统一色,增加各色的统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也可以在调色时参入对方的色彩,可以点缀,可以混入,或者在陈设中混入相似的颜色,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 4立体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4.1线材与室内陈设 立体构成是构成完美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空间的所有立体元素的重新组合,三维空间的可塑性是立体结构的显著特征,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立体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家具和家电种类及功能的需要,利用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以及重复和变异等构成规律来进行摆放;材质是室内装饰陈设物品造型美观的保证,因此,在选择室内装饰与家具时,要根据空间设计的构思,选择适合房间的材质,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例如,室内所有的装饰摆设必须要依赖合理的立体空间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立体构成原理运用时应注重室内设施的材质美和形态美,室内设计中的陈设物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美学效果,而材质也要注重伸拉结构和垒积结构,以及线条的柔和。 4.2面材与室内的摆设 整个室内设计的面是由长度、深度和宽度所构成,而整个面的尺寸会直接影响到面的深度,面的最大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平整性和延伸性,由于面具有一定的形态,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所以,面的外轮廓是非常明显的,面的立体构成和面材折叠组成了面材主要的构成形式。这两个主要的构成形式也常常被运用到日常的室内设计构思中,例如,设计一个室内商品的展台,就可以设计的简单明了,突出商品的摆放,凸显商品的优点,不能依赖复杂的构造而忽略了商品,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在室内陈设中可以运用线的对比调和,例如在家具中对坐椅进行设计,哥特式风格的坐椅的靠背强调垂直向上渐变的线条,坐椅的线条都是各种线条综合搭配而形成的,尽管曾经单一的直线很流行,但是随着潮流的发展,人们对时尚感的要求越来越深化,人性化的设计渐渐地深入人心,因此,新的设计方式越来越繁多,而对坐椅的设计从单一的直线变成了婉转的曲线,不管在休闲的躺椅上,还是在具有质感的钢质桌椅,均以简洁的结构,流畅的曲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直线和曲线的搭配,使所有的线条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整个室内设计达到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平面构成是整个设计的基石,是设计者对整个室内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的构思,平面设计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色彩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风格,而进行色彩的搭配时,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和一定的视觉效果,使室内家具、装饰等所有的色彩搭配调和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对整个室内设计地视觉效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中立体构成是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整合为具体的立体设计,将室内设计中的各个要素按照科学的方法组成一个合理、和谐的立体框架,形成一个美观的形态,根据室内设计的要求对构成要素进行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节奏、等方面的调和,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美观的效果。在进行设计室内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美的享受等全方位思考,从基础着手,找到适合室内需求的设计规律,从而达到室内设计的和谐、美观、实效。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对现代室内设计中美学原理的应用分析 摘要:室内设计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间需求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念与精神需求不断变化,人们逐渐的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的实现。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美学原理,可以更好地提高室内设计的审美理念,提高室内环境的艺术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居住者对于美感的需求。本文对于现代室内设计中美学原理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学原理;应用室内设计是一项对于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设计的艺术工作,是整体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室内空间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所居住的室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满足居住者对于室内空间的精神需求,成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方向。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对于室内空间进行简单划分、家具拼装等,设计过程需要结合现代的美学理念,为居住者创建一个可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与生活需求的环境。 1室内设计要以美学原理为引导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建筑物的相关标准,运用设计理念、美学理念以及技术理念,实现完美的艺术创作。室内设计需要利用美学原理为设计提供有效的引导,对室内的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从而实现当代室内设计完美的艺术作品。室内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室内设计离不开对美学原理的应用,其创作过程中需要满足居住者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美学意义和审美理念在设计中的有机融合,以美学理念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方向,并对其提供引导,是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 2室内设计的空间审美性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于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通过合理的空间利用,达到室内设计的合理性,满足居住者的视觉需求。设计时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上,要与居住者自身需求进行结合,并且从审美角度对于设计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特色性的空间形象。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上,要保证空间划分的合理性,为突出空间美感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更好地通过质感来体现室内空间的特点,并且丰富室内空间的艺术气息,让市内空间的美感形式更加丰富。 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合理性,保证与时代风格合拍,色彩设计要与时俱进。将色彩设计与美学原理进行良好的结合,满足不同人群对于空间美感的需求。因此,室内的色彩设计,要注重色彩的选择,将色彩对于人体视觉与心理上双重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 3室内设计的整体审美性 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多种要素进行组合,并且从整体的角度对于整体设计的艺术氛围进行营造。在设计中要合理的运用不同的要素,通过美学原理,将看似独立的要素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室内设计具备足够的审美价值。室内设计的整体性,是实现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设计者自身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表达。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于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整体的考察。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生活背景、需求等都有所不同,并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住者对于房屋审美理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受地域性影响,并且也受长久以来文化历史的影响。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因素,从而保证设计作品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 4室内设计的材料审美性 需要对装饰材料与装饰工艺进行明确的限定,并且通过对装饰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有效地实现设计意图,形成良好的室内美感氛围。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上,要通过美学理论,对于室内设计材料的审美艺性系进行明确的要求,并且将艺术性与科学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室内设计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潮流的影响。因此,材料的审美性也是随着社会科学不断发展而提升的,人们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 5室内设计的人文审美性 室内设计在追求美学原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现人文化精神,将以人为本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准则。在室内设计中,要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处处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并且提高设计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在进行室内设计的美学研究中,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且通过三维模型等,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且通过美学理念,对于设计作品进行不断的修改,从而更好地将人文关怀审美意义融合于室内设计之中。 6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其中涉及了文化、审美、建筑、心理等不同专业的内容,做好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对于美学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室内设计中,缺乏对于审美原理的应用,就会造成室内设计缺乏组织性,并且难以符合居住者的审美观念,不能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人类对于美学的理解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的,室内设计工作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在美学原理的指导下,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 要: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能结合问题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学习室内设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效果,渐渐的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本篇文章主要对问题教学法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得到的效果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问题教学;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在一个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类对于建筑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作为建筑设计的分支,室内设计也渐渐的成长起来,伴随而生的就是对于室内设计的教学问题,同时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也成为师生广泛关注的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可能会进一步的解决以往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中所面临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在过于抽象问题上的理解困难。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发现问题,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提出与疑问相关的问题,然后导师可以清晰的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也可以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完善。 1 问题教学方法的定义以及特点 问题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以及到问题的解决为一脉的线索,然后贯彻整个知识点的进行讲解分析教学。问题教学主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问题的创设以及提出,大多是以学生的提问为主,虽然有时候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带着教师先给出的问题自主讨论学习,但从整体而言新兴的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的,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的定义以及特点 室内设计原理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室内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时代性以及艺术性特点。 3 如何将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 为了能让室内设计原理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模式,要渐渐的从以往导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技能应用能力,将他们所学的与实际情况,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努力将问题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让学生能依据自身的需求更加全面的吸收室内设计中的各方面技巧以及理论知识。以下将探索几条如何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运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1)要实现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在硬件这方面着手,在能保证师生都有电脑操作的硬件前提之下,配备教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让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演示,把理论知识实际化。因为室内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必须要能有操作演示,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清楚自己哪里没弄懂,哪个知识点理解的不够清晰,才可以向教师,或是在组内讨论上提出比较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成为教学主体,尽可能的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有益于加深其对室内设计原理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效果显著提升。(2)结合问题教学的特点开发一本符合新型教学模式使用的教材,这是学生在问题教学模式下学好室内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基础。一本真正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既要根据如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要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专业以及其专业的就业前景来制定的。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到教学内容都是要围绕着学生在学有所成之时能与实际社会接轨的目的进行。新教材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问题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科学的安排课时内容,教材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其变成真正的实用性教材。(3)运用问题教学的重要一步在于全面的开展实践课程,为了培养出能真正掌握室内设计原理知识点的学生,以及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在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教学上应该增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有时间提出自身所不理解的知识点,同时也要保证他们能有一定的讨论时间。在讨论中认识到大家疑惑的问题然后先经过自主的讨论研究得到解决方案,若真的解决不了在求救导师,这将会大大的提升对于难点疑点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能更加扎实的掌握这些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在室内设计的原理教学中可以有条件的多增设实践性的课程,改变课时中理论与实践所占有的比例,让学生有提问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时间,这样能更好的贯彻问题教学法的效果。 4 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效果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问题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直观的带动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原理知识的兴趣,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后学生能自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室内设计原理运用问题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能更加贴切的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使得室内设计原理教学能真正的运用到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创作中去,不再把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学习的目的仅仅的局限于应试要求上,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实践操作的能力,真正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可用性人才。问题教学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情景。问题教学法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明显的增加,从提问设问以及疑问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把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时不再那么抗拒,理解起来不再那么抽象,简洁明了化的理论知识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吸收。 5 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关于问题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当中的应用以及所得到的效果评价。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了关于问题教学方法的基本定义与自身所带有的特点特征,室内设计原理教学的定义以及涵盖的方面和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然后进一步的认识应该如何将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中,最后再依据效果得出相应的评价。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谈室内设计原理 【摘 要】本文讲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概念,设计依据和方法阐明了室内设计的历史与特点,论证了室内设计对环境的要求有着更深层次含义 【关键词】室内设计;原理;依据 一、室内设计基本原理 (1)室内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的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美学原理,同时还应反映历史文脉、环境风格和气氛等文化内涵,营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类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对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受建筑设计的制约较大,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还应考虑材料、设备、技术、造价等多种因素,综合性极强。室内设计原则包括两个要求和一个手段,即功能和使用要求、精神和审美要求,以及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两方面的要求。功能、形式和技术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他提出著名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 (2)室内设计的含义。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3)室内设计历史与特点。内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来加以研究。 第一阶段:早期,人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极为有限。室内设计的成就大多体现在那些无视活人、仅供奉虚无偶像、甚至死人的纪念性空间里。 第二阶段:封建社会时期,享乐的主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开始得到重视。在帝王统治下的国,宫殿、园林、别墅雕梁画栋、华丽异常。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公苑、别墅搞得外貌观,内部空间奢华。那个时期的室内空间设计往往追求面面到。尽量雕琢。为了过耀财富的占有,昂贵的材料、无价的珍宝、名贵的艺术品都被带进了室内空间。这类室内设计工艺作品精致、巧妙,大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 第三阶段:震撼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拓了现代室内设计事业发展的新天地。钢、玻璃及混凝土、批量生产的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以及后来出现的大批量生产的人工合成材料,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新材料及其相应的构造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学科内容。 二、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现代室内设计,从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强调需要确立下述的一些基本观点: (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以人为本,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础。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使用,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2)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3)从以人为本这一功能的基础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三、加强环境整体观 (1)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室内设计的和室外环境,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外部环境。当前室内设计的弊病之一相互类同,很少有创新和个性,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的依据汉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看来,忽视环境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四、现代室内设计对环境的要求有着更深层次含义 (1)室内环境是指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许多方面,在室内设计时固然需要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但是不应局限于视觉环境,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也应极为重视,因为人们对室内环境是否舒适的感受,总是综合的。一个闷热、噪声背景很高的室内,即使看上去很漂亮,待在其间也很难给人愉悦的感受。一些涉外宾馆中投拆意见比较集中的,往往是晚间电梯、锅炉房的低频噪声和盥洗室中洁具管道的噪声,影响休息。不少宾馆的大堂,单纯从视觉感受出发,过量地选用光亮硬质的装饰材料,从地面到墙面,从楼梯、走马廊的栏板到服务台的台面、柜面,使大堂内的混响时间过长,说话时清晰度很差,当然造价也很高。 (2)把室内设计看成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街坊、建筑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这一环境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链中一环”,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前因后果,或相互制约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总之,从宏观整体看,正如前述,建筑物和室内环境,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铭刻着时代的印记,但是现代室内设计更需要强调自觉地在设计中体现时代精神,主动地考虑满足当代社会生活活动和行为模式的需要,分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积极采用当代物质技术手段。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方兴未艾,室内设计已经越来越与人民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中,色彩设计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城市建筑到日常生活,色彩的参与无处不在,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人们观察物体时,视觉神经对色彩反应最快,同时还伴随着其他感觉器官及大脑的活动,从而产生综合性的知觉和意识。色彩悄无声息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因此,正确地进行色彩设计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人们使用色彩时,不仅要依据客观的科学知识,而且要结合印象、记忆、联想、象征、经验和传统习惯等以达到最佳的色彩效应。而这些客观知识以外的主观感受就是色彩的感性倾向,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影响生理功能 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的不同生理反应。匈牙利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蒙住双眼的受试者分别引进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房间,结果受试者在房间内睁开双眼后,脉博跳动的速率分别呈现“偏快、正常、偏慢”的状态。大家知道,色彩体系大致可分为冷暖两个色系,波长长的红光和橙色光、黄色光给人以温暖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冷色与暖色除了给人在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带给人们一些其他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进退感等。色彩使人产生的生理反应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情况,而是与人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二、色彩影响心理功能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色彩方面的视觉经验,当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引发人心理上的某种情绪,这就是色彩的感性倾向。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联想,比如,红色给人以热情、危险、活力、喜庆、愤怒等感觉;蓝色则让人感觉平静、悠久、理智、清新。 三、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 既然色彩能够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那么不同的色彩必然有着不同的情感表现,应用时一定要根据情况来认真考虑、谨慎选择。比如,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彩,它具有吉祥幸福、热烈欢乐的寓意,因此,婚庆典礼、节日盛宴等喜庆场所的室内设计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忌用黑色、青色等肃穆的色彩。新娘的结婚礼服的颜色中西方都喜用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大红色的传统礼服在中国的婚礼上也是常见的服饰;而丧葬场所的室内设计色彩正好相反,红色等暖色系的明亮色调绝对不会出现,否则就是大不敬。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不同人群对色彩的不同情感需求 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色彩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人群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喜好等具体情况,念故去的人而佩戴黑色的袖标,灵堂一般也是以白花黑纱布置的。另外,不同的宗教,其颜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同,以黄色为例,在佛教中,黄色有谦卑、超脱俗世之意;而在基督教中,黄色曾是犹大衣服的颜色,因此有着卑劣及背叛的象征寓意。在室内设计时,应尊重空间使用者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在色彩运用方面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 2.不同的地域与环境对色彩的不同情感需求 不同的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人们所普遍认可接受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比如,热带地区的人们比较喜欢强烈多变的色彩,寒带地区的人们偏爱柔和沉着的色彩。在农村,人们对纯粹的、能够产生鲜明对比的色彩情有独钟,而在城市,人们则更欣赏协调雅致的色彩。就居室而言,因其坐落的方向不同,室内色调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差异。一般地说,如果居室门窗南向,充足的阳光使室内色调易呈暖色,这样的居室色彩就应该以偏冷的色调来平衡温度的感觉;反之,门窗北向者的房间,居室色彩应以偏暖色的色彩来增加室内的温度色彩可以改变人们对已知空间的视觉认识,也可以在空间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我们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 室内色彩设计切忌“姹紫嫣红”“群芳争艳”,色彩未经统一规划而各行其是,势必会导致室内色彩的紊乱。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室内色彩的主色调,然后确定使用同一色系、对比色系还是互补色系的色调。只有在主色调确定后,才能根据色系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辅助色调。主色调一般不宜采用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辅助色调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选用小面积的较高明度或纯度的色彩,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室内色彩的均衡感也很重要,色彩的明暗和面积最能影响整体色彩的均衡感,一般来说,明度高的色彩在上、明度低的色彩在下容易获得色彩均衡。比如,天花板要比地板颜色浅,否则容易产生压迫感。另外,在设计时可以考虑背景色比主体色轻浅;彩度高、暖色的面积应小于彩度低、冷色的面积等。总之,整体空间的色彩应该是上轻下重、淡妆浓饰,统一中有对比,和谐中有律动,稳重中又不乏变化。 (2)用色彩界定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此,纯度和明度相对较低的淡雅平稳的色彩是卧室色彩的最佳选择;卫生间最重要的要求是清洁卫生,故装饰它的色调以白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冷色为宜,使之有清洁干净的感觉。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开始蔓延到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包括:居家、工作单位、各商业的场所等。在这些不同的场所给予不同的造型和陈列,以及各种装饰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以往注重的是针对居家而言,而如今已经扩展到对商铺室内的设计。本文通过简单对室内设计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 关键字:商铺;室内设计;基本原理;基本要素 室内设计就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各种条件和室内需求等所进行的创作,创作出来的环境既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还要满足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对于商铺内的室内设计来说,只有根据客户的心理和所提供的商品,以及装修,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消费。因此,怎样将自己的商铺设计好,并得到很好的展示效果的话,不仅要按照商品自身的特点、优势、风格进行设计,还要借鉴其它商铺设计的优势综合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整个商品提升。 一、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和在精神上的要求,是根据使用的性质与所处环境而对应的。不同的设计所反应出来的文化、风格、环境等都是各不相同。由于室内设计不仅包括外在的装饰,还包括对其使用的功能性。因此,对于室内设计既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还要有使用性等要求。 商业心理学将顾客分为三类。有目的的购物者。他们进店之前已有购买目标,因此目光集中,脚步明确,有选择的购物者他们对商品有一定注意范围,但也留意其它商品。他们脚步缓慢,但目光较集中。无目的的参观者他们去商店无一定目标,脚步缓慢,目光不集中,行动无规律。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不单纯是指对室内的装饰,还是建筑设计的扩展。从不同的方向来分析,室内设计就是空间的重新构建,一般来说被认同的方式有装饰和装修,以及装潢和设计等,从人们的视觉中获得享受和满足。不同的商店接待的三种顾客的比例不尽相同。指名购买的行业,比如,药店接待的顾客有许多是有目的购物者,室内布局应以功能为先。顾客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购买的行业比如文具店、食品店等。设计应注重条理和秩序。比较选择购买的行业,比如时装店、珠宝店、玩具店。设计中应使空间环境富于吸引力。通过跟踪调查法绘出不同类型商店内的顾客行动轨迹,可为室内设计提供依据。 二、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 首先,满足人在商铺活动的需要。商铺室内设计的综合性质非常强,是根据商铺的使用性和客户的舒适,以及环境带来氛围的前提条件下来决定的。因此,需要设计者能够站在客户和商铺的立场细致入微的进行创造。在了解商品类型,以及客户视觉和心理的感受后,按照不同的需求,给予恰当的室内设计。例如:服装商铺室内设计,利用小件的商品、独特商品,以及活跃的气氛等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对贵重的商品控制陈列的数量,展现服装的个性,以追求高雅来营造服装商铺中的氛围。色彩、照明等配合也是种氛围的营造。如图所示: 其次,对商铺内的环境进行加强,综合科学与艺术的设计。从整个商铺的环境着手,将室内的空气、视觉、空间、光,以及热等环境进行改善。商铺就算装修得很漂亮,但是在环境上不能给人舒适的感觉,也是很难被取悦的。在综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设计不管是风格的体现,还是环境的体现,都是设计者在设计方式上所重视的。在认真的对商铺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后,绘制出更加真实和细致的商铺室内形象,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例如:食品店铺内的设计,如图所示: 最后,按照商铺使用和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不同的商品设计不同的花式体裁与之对应,相同的商品类别归为一类进行展示,设计不同的小格将不同使用的商品根据整体商铺的环境要求进行陈列。在商品变动时,可以与商铺整体的设计所对应,并又会体现出不一样的吸引效果。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商品室内设计的配件也在更换,因此,随着时间的变换,商店室内设计的更新也在三到五年之间,以满足商铺日后发展的需要。 三、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 商铺室内设计影响着商铺中商品的销售,由于商铺室内设计是商品的代言,因此,客户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商铺的设计就直接告诉客户商品的好坏。所以,店铺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二点: 其一,店铺内商品的设计。店铺内的商品设计是根据商品类型的大小和商品的形,以及商品颜色、质感和商品的群、个体来实现的。由于相同的商品在大小和形上变化不一样。例如:家具店,既有大的衣柜类又有小的椅凳类等,在设计时如果没有注意在秩序或形上的协调就会显得散乱不易营造气氛,所以要利用商品类型和形的变化添加更多的装饰性。在色彩上,商铺室内设计的色彩要与所陈列的商品色彩陪衬,利用商品的独特个性决定室内的风格,以吸引客户。 其二,客户心理与商铺的装修。客户的消费是有目的或无目的,以及有选择性的选购商品,所以商铺在接待时,也是不一样的。商铺室内设计在色彩和光等映照下突出商品个性,并利用各样的陈列或广告样板刺激、呼唤、诱发客户的欲望等。例如:珠宝店,它在商铺设计上就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在环境、整个装饰上,还是在商品个性,以及客户购物的舒适度上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图所示 为商铺确定一个商品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计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商铺标志,并在整个店铺到商品上出现这个标志,加深客户的印象。在一定的时间对商铺的陈列进行调整,是客户在视觉上有新的更换。例如:书铺的设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书进行调换。如图所示: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使通过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实现的。日益加快的生活,使人们对各种室内设计要求增高,不管是在风格还是氛围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商铺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突出商铺中商品特色的条件下,根据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在不对商品造成干扰下进行商铺室内的设计。只有结合了各种商铺因素和条件后,商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木质材料特性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原理 摘 要:现代人生活忙碌而紧张,温馨的室内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放松愉悦的氛围。木质材料的选择是室内设计中打造轻松舒适的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部分。木质材料家具的设计是富有理性与感性的创造,它依据木质材料的特性,需要借助于适宜的材料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关键词:木质材料 特性 要素 1木质材料家具在营造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木质家具的使用,将营造室内环境的设计转向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内的更丰富的真实感受,从而被人们追捧为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时尚。 木质家具由木材与木质材料及其他制品等构成。木质家具与其他家具营造室内环境的特性以及它们与居住者感觉之间的感觉,传达了一种微妙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木材及木质材料为人类营建舒适、环保、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选择木质材料家具的最终目的。 1.1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视觉设计要素 木质材料的视觉特性是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反射与吸收、颜色、花纹等对人的心理效应。 1.1.1木质材料的颜色 木质材料的颜色主要由实木其内含物成分和人造复合木材的表面所决定,以橙色为中心,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木材中的木素可以吸收紫外线,减轻它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的危害。木材又能反射红外线,这与木材给人带来的暖和感有直接联系。木材对光线还具有漫反射的功能,从而减轻直射光线的剌激,使光线变得柔和。 因此,室内设计依据木制材料的视觉剌激最小,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木质材料桌面、地面、墙面、壁面给人温馨的感觉。 1.1.2木质材料的光泽 木质材料的光泽是指光在物体表面正反射的程度。木材光泽的强弱与树种、木材构造特征、光线射到板面上的角度等因素有关。光泽比较强的树种如山枣、栎木、椴木、桦木、香椿等.木材的光泽与木材的反射特性有直接联系,当照射光的角度变化和照射光的强弱变化或者照射光色彩发生变化的时候,木质材料呈现的出不同的光泽。 1.1.3木质材料表面花纹 木质材料中实木木材的生长轮的图案,给人以流畅、稳重、整洁、轻松、雅致的印象。漂亮的花纹如栎木、鸡翅木。受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木材图案在木材的不同部位给人以自然、运动、生命的感觉。 木质材料的花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案与韵律的相通给设计师以启示。用一种感官的适宜刺激而引起的另一感官的联想或反应时也给人室内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 1.2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触觉特性的设计要素 1.2.1木质材料触觉特性 木材的触觉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软硬感,与木质材料自身的抗压弹性有关,木材属于中等或略硬的材料。(2)干湿感,如木材、纤维,光滑、暖和的材料有干燥感;如玻璃、金属等给人冷、粗感觉的有种潮湿感。(3)冷暖感,由材料对皮肤与材料界面间的温度变化以及对人的刺激来决定。木材及木质人造板有暖和感的材料。(4)粗滑感,木质材料粗糙度的因素有木材的表组织构造、树种等。 1.2.2 木质材料的保温功能 过热与过冷的环境温度会使人情绪不安。人体感觉的舒适温度大约为22度,设计师利用木质材料的不良导体的特性作为地面、墙体的装饰材料,能明显减轻室外气温的影响。木质材料的室内空间冬暖夏凉,夏季木质墙壁的室内气温比绝热壁室温低2.4度 ,在冬季则高度。 1.2.3木质材料的调湿功能 在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具有较好的调湿效果,要合理地使用各种木质材料。调湿性是这种生物材料所具备的独特性能之一,它是靠木质材料自身的吸湿及解吸作用,直接缓和室内空间的湿度变化。 1.3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听觉特性与室内设计要素 在大多楼房建筑的室内环境中,要求隔声吸音功能如墙壁、天棚的隔声性能要好。室内设计多使用木质材料,因为其具有较好的吸音性能。 1.3.1 木质材料的隔声吸音功能 面层材料通常采用密度较大的木质人造板,内有空气层或填充玻璃棉、泡沫塑料等多孔材料以提高隔声性能。如复合地板,可采用弹性材料作面层;或木质地板下构筑龙骨,形成浮筑地板,以及楼板下设吊顶,形成空气层等,以减轻因撞击引起的噪声。 室内空间的听觉设计是一种综合效果,来自家具用材的吸音性能,大部分似乎来自由于美妙的线条造型与材质的纹理、富有韵律的造型以及色彩等所给人带来的联想。 在室内利用木质隔墙、木质门、窗、天花板、地板及木制家具,给人以安静感,能提高交谈效果,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 1.4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嗅觉特性的设计要素 木质材料中木材及木制品释放出的内含物对人具有一定的保健特性,即挥发物与抽提物具有杀菌功效且散发出的香气有益于人们休憩、娱乐和呼吸系统的健康。 木质材料的家具芬芳的气味能舒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疲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例如由松木有消炎、镇静、止咳等作用,且给人以雄壮感;杉木会剌激大脑使之更为活跃;花柏所建造的房屋中没有蚊子出现等。 2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营造环境与人的综合效应 经济的活跃发展,材料的不断更新,制作工艺的翻新,使得人们的追新,追奇思维的要求,钢筋水泥建筑取代了木造住宅,人的寿命降低,女性多种癌症的高发,妇女妊娠时的精神不安,新生儿出生率降低。 设计师在设计婴儿房间、儿童房间、产房、老人房等室内环境时启示适当的增加木质材料特别是实木材质能够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并有益健康使得身心放松。 掌握和使用木质材料特性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原理以及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析批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室内设计批评,是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质量、意义和价值的科学评价。室内设计批评理论,即室内设计批评学,则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批评。室内设计批评涉及一切室内设计现象和设计问题,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价。室内设计批评学、室内设计理论和室内设计史构成室内设计三位一体完整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室内设计;批评;原理 1室内设计批评的释义 1.1批评的涵义 批评,也称评论、评价、评判。汉语中,批评可以做名词解,也可以做动词用。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评价行为,也是这种创造性的价值判断活动之后的成果。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最早有人把对文章的注释、品评、褒贬叫做“评论”,后来又有“眉批总评”的说法。可见,在汉语中“评”即是评论、批评。如《后汉书・许韵传》中有:“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批”也有点评、评判的意思。如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诗话类》说:“世以刘须溪为能赏音,为其于选诗,李、杜诸家皆有批点也”。至于“批评”一词,明代已屡见运用,且含义已接近于现代。 1.2设计批评的涵义 设计,即英文中的Design,第十五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年)对Design的解释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下:“Design是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一般指能用图样、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Design,只指计划和方案。”在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即设计已经成为“艺术+技术”的活动。 根据批评的含意,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对设计或设计作品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即是设计批评。具体来讲,它是指: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客观、科学、艺术和全面地对设计以及设计师的创作思想、设计与设计作品、设计和作品制作过程、使用设计的过程、使用设计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对设计进行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其核心是判断设计客体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及价值。一般把鉴赏者对设计作品在深层次上的质量和意义的判断,尤其是价值判断称为批评。 1.3室内设计批评的涵义 室内设计批评,就是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形式、功能、质量和意义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对其深层含义上的价值的判断。一般意义上的室内设计批评,主要表现为对室内设计作品的批评,内容包括:室内设计作品和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思想,室内设计作品形式、功能和意义,室内设计作品的设计过程,室内设计作品的施工过程,室内空间使用者的使用过程和使用后的鉴定与评价等。 2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和类型 2.1室内设计批评的对象 室内设计批评学、室内设计理论和室内设计史构成室内设计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室内设计理论研究室内设计的原理、范畴、方法及设计的本质等,而对于具体的室内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流派和设计运动的研究,则属于以设计理论为指导的室内设计批评和室内设计史的研究领域。这三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室内设计批评的具体对象为:室内设计理论,室内设计史,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设计的使用者和受众,室内设计实践,以及室内设计教育等。 2.2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 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理论建设、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具体的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设计的设计过程、室内设计的施工过程、室内设计的使用过程、室内设计使用社会群体和个体的鉴定与评价、室内设计教育的开展,以及上述各个对象的联系环节等。一般来讲,室内设计批评的实践,可能涉及到对室内设计的功能分析、经济分析、人体工程学分析、美学分析、社会学分析、心理分析等方而的内容。 室内设计批评还应包括对室内设计批评的批评,即室内设计批评学或室内设计批评理论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讲,涉及室内设计批评的主体论、室内设计批评的符论、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及室内设计批评的方法论等四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批评的主体、批评的产生、批评的内容、批评的方式、批评的标准、批评的性质、批评的价值等问题。 总得来说,室内设计批评涉及一切室内设计现象和设计问题,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与评价。 2.3室内设计批评的类型 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将室内设计批评分为理论批评、历史批评、应用批评和实践批评四种等类型。其实,这四种类型中,有些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它们的关系可说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 理论批评这一室内设计批评的类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室内设计的理论的批评;二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理论的批评。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批评注重分析社会演变的内在联系,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以及作者的生平事实、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研究、叙述并做出批评,指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再借助于历史来说明历史必然形成的典型条件。历史批评是用现代的观点去引导读者敏锐地意识到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也阐明作品对当代所具有的意义。 应用批评,是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室内设计批评的研究和批评。这种类型包括室内设计应用批评和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批评。室内设计的应用批评,是一种室内设计批评的方法和模式,它可以运用多样的批评模式,如心理分析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对室内设计的应用情况进行批评。而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批评,则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分析和价值判断,这属于室内设计批评学的研究范畴。 实践批评,指从实践的角度对室内设计和室内设计批评所作的分析和评价。室内设计实践的批评,包括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设计过程和施工工程的批评,以及社会群体和个体对室内设计使用后的评价。它涉及到室内设计设计、施工管理者的批评和设计师们的自我批评,更多的是业主和室内设计使用者们的评价。而对室内设计批评实践的批评,则是人们对室内设计批评价值的考量。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社会不断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设计人才。而如今室内设计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实验实训设备缺乏,导致了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相辅助的理论教学显得空洞抽象并且缺乏感染力,导致学生会出现对理论知识理解模糊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令学生迷失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之相应的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创造出功能更合理、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是我们今后作为室内设计发展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探索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室内设计是设计人类居住、生活、学习的室内空间环境,用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以人作为出发点,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了设计的最终方向。而现阶段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偏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分析室内空间的使用者时通常考虑的是大众群体,而忽视将使用群体进行细分化、忽略“特殊群体”和性别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得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只是将些理论知识一带而过却未能做到有针对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面对设计任务时,通常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只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调研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相应设计。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是室内设计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主动性培养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重要性。多采用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缺乏让学生进行启发性研讨,忽视学生个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设计的直觉和兴趣。学生学习中缺乏兴趣造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使得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3、忽视社会需求和缺乏实践的教学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现有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效联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教学一味的遵循传统,未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得教学过程与现实情况脱节。社会所需的是一名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而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重视设计结果,却忽视了设计构思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美学”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对设计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一味的追求形式感,以借鉴的名义东拼西凑而来的设计方案,毫无任何个人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以至于有的学生还热衷于电脑设计的效果表现技巧,成为了缺乏思想的“绘图员”。 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却因为缺乏实践的锻炼,不了解实际操作。例如施工工艺的了解,造成了很多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这就使得实际中与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相差悬殊。如何将施工以及实际操作搬到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师,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 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都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研究现在社会中的人、产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物质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对所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室内设计在此的竞争力越来越有影响力。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培养。虽然专业教育不断的发展,但是制约了教学和专业的研究目的,因此,必须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重新的进行改革和构建,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设计人才的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学生从事设计生涯的起始课程。虽然在学习室内设计有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为铺垫,对于室内设计还是不知从何入手,室内设计课程主要是对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述,习作内容分为生活和公共空间两大模块,让学生综合掌握室内环境的基本要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基本的系统理论进行讲解,然后举例说明再做一些虚拟课题,虽然一些教学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综体进行改革和构建,首先要对外引进项目教学,创建创新实习基地,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端看问题,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潜能,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力。 三、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专业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细化,对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 1、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一个设计的好坏最终评价取决消费者的满意度。只能做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满意。由于室内设计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人群非常广,这就需要在室内设计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按年龄、性别和爱好划分等。如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应该考虑人机工程学和无障碍设计,给予设计关怀。通过细分消费人群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强调将创意、美感与客户需求三者相结合,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去设计创作。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析室内设计发展空间与原理 摘 要:本文对光影和色彩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阐述,分析了光影和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以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从室内环境装饰的层面上说明光影和色彩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丰富和探索光影和色彩的结合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手法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直观性;基本观点;设计原则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对于室内设计除了有使用安排和冷暖光照等物质的功能方面的要求,还有和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和风格文脉的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人们长时间的生活在活动于室内,然而现代室内设计也称室内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系中的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在室内的空间组织和平面布局方面,总的来说,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和社会经济和民俗民风等密切有关联。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拥有着时代的标记。这是由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施工工艺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又都与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等联系在一起。室内设计中,从整体看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是: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使用性质――为什么样的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 设计构思的时候,需要的运用物质技术和手段,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原则,即各种各样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 二、室内设计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各类民居的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山地住宅、云南的“一颗印”和山西民宅大院和福建客家土楼和泰族干阑式住宅和上海的里弄建筑等,在这些地域文化的建筑形体与空间室内组织,在建筑装饰的设计和装修工艺制作方面,都有借鉴成果。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国外,公元前古埃及的是贵族宅邸的遗址中,抹灰墙上绘画有彩色竖直条纹,地上铺有草编织物体,还有各类家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柱的装饰纹样均很精美,神庙大柱厅内硕大的石柱群和极为压抑的厅内空间,正是符合古埃及神庙所需的森严神秘的室内氛围,是神庙的精神功能所需要的设计。 三、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室内设计需要注重的是研究人民的行为心理与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设计观念出发,仍需二者结合。总之要达到―― 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的平衡和综合。时代感和历史文脉并重历史文脉:并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和符号来解释的,而是广义地涉及规划思想、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特征,设计中的哲学思想。不一样的空间给于人民的不一样的感觉。加强了队整体环境的感官。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于环境的整体和文化特征,跟建筑功能的特点的很多方面考虑全面。科学性与艺术性合体,现代设计的基本点,这是在室内设计中重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相互之间的结合。科学性,包括新型材料与结构构成与施工工艺,很好的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跟设计手段的变化。在重物质技术手段,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形象,具有视觉愉悦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科学性与艺术性;遇到不同的类型和功能特点的室内环境可能有所侧重,但从宏观整体的。 四、室内设计原则 (一)室内设计是要满足于使用的功能,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跟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的尺寸,空间的比例;合理的配置陈设和家具,解决室内的通风,采光和照明,还要注意室内设计的色调总体效果。室内设计是创造很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目标,把满足人民在室内设计进行生产和生活和工作和休息要求置于第一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运用功能,使室内环境科学化与合理化和舒适化。 (二)室内设计必须满足于精神的要求 室内设计考虑使用精神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艺术感染、视觉反映心理感受)。室内设计精神是会要影响人民情感,还会影响人民的行动和意志,所以要研究人民认识的特征和规律;研究人民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人情感与意志。设计的人必须要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手段去影响人民的情感,使得有升华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果能突出表现那种构思与意境,那么,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的感染力,很好地发挥精神功能方面作用。 (三)室内设计要满足于现代技术的要求 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它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要想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的成果。建筑的空间创新于结构造型创新有着很大的联系,第二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的考虑到结构造型中的美的形象,把艺术于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要求室内设计的人必须具备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性能、特点。 (四)室内装饰设计必须要符合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要求 由于人们所在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不一样,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都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有着很大差异。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因素都不一样,使得室内设计也有不一样。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案例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不变的原理,而是培养教师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本文作者就案例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案例,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性事例的描述,是众多经历中的片段截取。最初运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众多病例的统称,对患者的病情诊断、采取的救治措施进行记录,以便作为参照指导以后的医学活动。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用在法学上译成“判例”;用在商业或企业管理教学中译成“个案”、“实例”,用在教学上译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本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现代的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后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1] 一、何谓案例教学 1.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认为,只有教师获得了专业上的新知识,才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进而增强教学效果。老师拿着教科书规定的知识,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任何积极性,全凭老师发挥主动性指导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系统知识效率高,但能力培养效果较差。案例教学认为,知识不是从教材中得来的,教授过程中情境的设定是可以随知识不断变动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接受别人的新思想、新知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境生成自己对知识的新思想、新见解。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不变的原理,而是培养教师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两种教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成语“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 2.什么是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2]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对于用直观的图像呈现为核心表达的设计类课程,图解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本身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基本功底的直观表现,案例教学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的意义也是更加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如何在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中运用案例教学,并进一步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是很有意义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基础概念、风格流派、设计方法、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使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设计框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台。短短一个月的课程学习,无法教授所有的技法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否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何使理论化的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易懂,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的学习就显得更重要[3]。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专业的入门,思维还停留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二维平面上,对三维空间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室内设计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大量图解和案例图片演示,帮助学生完成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的转换,增强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 2.案例课程教学 (1)案例引入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设计原理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选择案例一定要注意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案例材料既符合教学目的,又能够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设计实用性。因此在挑选案例时就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识别能力等条件,案例的代表性,以及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启发性,并考虑案例的可讨论性。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案例教学,首先从二维设计入手,帮助学生巩固最基本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例如:以“同构”设计手法为例,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入手,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组合方式加以整理,把旧有元素转换成新的组合方式。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得到的新图形使人既熟悉又陌生,会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画面的视觉传达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 引入相应的图片案例一:油画《强奸犯》,马格利特《共同的发明》、《闺房里的哲学》,根据图片提出问题,毫无联系的画面形象共同组成独特画面语言,让学生思考“同构”手法的特点;接下来引入图片案例二:“同构”手法在二维设计中的运用,鞋油系列招贴广告,擦了鞋油的皮鞋可以当镜子使用,用同构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让学生在新奇创意的感召下深入去总结“同构”设计手法的表现特点,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能获得1+1>2的结果,产生的创意能获得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 (2)案例讨论 对于教师来讲,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学”的过程,即老师、学生都成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承担了更多“学”的责任。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图片理解了教材的原理定义,更形象化地学习设计课程,案例课堂讨论使学习氛围更有趣,学生之间设计案例的交流也是课堂互动的关键。而设计类教学中的图片分析教学是用直观图片了解案例背景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作出自己的评价、分析。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同一个案例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同就有很多种的解读,对于这么多的解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耐心地分析每种解读的合理性和不合理行,让学生明白创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 典型的案例讨论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①“同构”案例中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②哪些设计元素至关重要?③判断这种“同构”设计手法的标准是什么?④什么样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是最适宜的?⑤(重点)如何将这种二维常用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与三维的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举出案例图片加以说明。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的重点,总结出“同构”在设计中的丰富变化,不只是用于二维的平面设计,对表现方法的讨论,还可以延伸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中,结合学生自己找的图片如:不同主题的餐厅(监狱餐厅,教堂宾馆),功能确定之余可以加入对空间的趣味性定义,让人获得视觉、味觉、触觉上更多的互动体验;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家具,把常见的动植物外形与室内家具的舒适外观相结合,共同创造新的家居体验,以及美化空间环境又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和观赏效果。 根据设计案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究知识,运用知识。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同构”设计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给予成功案例图片展示,如何在三维的空间中运用“同构”设计手法,肯定参与者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典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三、结语 本教改主要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目的在于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分析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案例分析和运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学习时数,并且在短期内能够真正深化对室内设计手法的认知、分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表达能力,进而保证毕业生拥有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构成原理对室内设计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室内的设计和装修也有了很多的讲究和要求,室内设计是对整个室内环境和空间的再创造,像人与自然一样,所有的设计和装饰也都是讲究和谐共生的,在固定的空间里设计出线条柔美、人与环境和谐以及视觉美好的空间布局,是所有现代人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呈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越来越丰富,尽管出现了许多的创新思维,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构成原理将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构思根据的作用,基本原理包括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方面,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构成在整个设计中的作用,重视视觉效果、环境协调、家具与室内框架的和谐等,利用每一个可以用到的因素,把他将它们重新巧妙组合成一个审美与构造和谐的室内空间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1构成的含义及作用 1.1构成的含义 “构”的书面意思是使某一形体或者器物成型,其内部支撑起骨架,从而形成虚拟的具体框架。即是“成”的含义延伸。构成即构思,为一个目标而作的建设性的预想,运用于室内设计领域时意味着在视觉上形成美的造型,不仅是对事物的重新组合、排列的能力,还需要对内外结构有了解,对其功能和审美上都要达到标准,更多的是动手设计的能力。 1.2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根据室内空间的特点,先对室内布局进行构思研讨,制定出初步方案,设计者将对整个空间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勾画出平面结构图,确立立体空间雏形,最后辅以材质、色彩等装饰设计,最终形成效果实体图,以供设计者筛选;最初,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对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设计后形成初期的平面设计图,通过运用重复、对比、堆成、比例、韵律和线条等设计的常用方法将最基础、最基本的点、线、面描绘到平面图上,由于点、线、面的组成不同,那么由其构成纹样和图案也不同,再加上所摆放的位置不同,出来的室内设计效果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布局里运用不同的点、线、面不同的巧妙组合,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室内设计增加了艺术成分。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认识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作用,才能形成具体的构思,从而提高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 2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平面构成是后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 由多重要素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强弱渐变、线条重复、形状近似、发散对比等等,整个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的空间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来进行分解、组合的,而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使整个平面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2.2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是平面构成常见的构成方式 重复构成能够产生线条、画面的协调统一的观感,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重复构成的重复单一性,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所以,在排列时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方向和空间变化。 2.3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常常运用的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中心排列的发射形状 发射形状的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太阳的光芒、温暖的烛光绽放的花朵等在自然界中都是呈发射状。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发散使设计具有聚焦点、光芒感,使设计富有节奏。 2.4在平面设计中,对构成因素相互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同一个地方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也是在求异的同时达成最佳效果的和谐统一,在室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比构成原理的是家具的选择与安置,为了达到统一性和协调性,一定要对室内的空间环境和采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室内的空间布局开阔明亮,线条流畅,选择家具及摆设时也考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既要突出家具的造型,也要使造型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3.1色彩的对比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的搭配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造型,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室内设计的风格,理想的居室色彩能给人舒适、安逸感,从心理上让人放松、心情舒畅。色彩运用时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相互比较,例如进行色彩三要素的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根据不同的室内陈设,家具的摆设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对比的强弱也会不同。若室内空间面积较小,应弱化陈设品色彩对比,多运用明度较高、纯度偏低的色彩,使室内在视觉上达到空间开阔的效果,若室内空间较为开阔,可在家具或小件织物的色彩上选择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色彩,增加色彩对比度,丰富室内层次,活跃整个室内氛围。 3.2色彩的调和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构成是从审美出发,是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的结果,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按照色彩规律去搭配组合,使整个色彩达到新的和谐。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直接决定着室内环境中视觉空间的舒适感,通常利用色彩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和统一来调节室内环境气氛。设计之前应明确整个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环境主色、主体设施的主题色,而小块区域的颜色跟整个空间的色彩要搭配和谐,在色相确定后使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进行调和变化。在整个室内色彩设计中,应体现出大环境统一、局部对比变化,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求统一,这样才能实现色彩的平衡、协调和层次感。同时,不同的室内环境色彩运用原则有所不同,办公空间的色彩运用应庄重沉稳,家居空间的色彩搭配应明亮柔和,娱乐空间的色彩运用则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刺激和审美感,但整体之下应有局部的区别。五颜六色的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能缺少色彩的,一定要由和谐的色彩组合作为设计基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重色彩搭配构成和调和的基本原理为前提。运用对比、重叠、和混合的方法,在对比中调和,在统一中求异,在混合中求突出,很多的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色彩调和。我们通常会运用统一调和和类似调和的手法有效控制室内色调,我们可以运用统一调和来调节室内陈设中的对比过强,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的色彩,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入统一色,增加各色的统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也可以在调色时参入对方的色彩,可以点缀,可以混入,或者在陈设中混入相似的颜色,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 4立体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4.1线材与室内陈设 立体构成是构成完美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空间的所有立体元素的重新组合,三维空间的可塑性是立体结构的显著特征,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立体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家具和家电种类及功能的需要,利用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以及重复和变异等构成规律来进行摆放;材质是室内装饰陈设物品造型美观的保证,因此,在选择室内装饰与家具时,要根据空间设计的构思,选择适合房间的材质,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例如,室内所有的装饰摆设必须要依赖合理的立体空间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立体构成原理运用时应注重室内设施的材质美和形态美,室内设计中的陈设物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美学效果,而材质也要注重伸拉结构和垒积结构,以及线条的柔和。 4.2面材与室内的摆设 整个室内设计的面是由长度、深度和宽度所构成,而整个面的尺寸会直接影响到面的深度,面的最大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平整性和延伸性,由于面具有一定的形态,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所以,面的外轮廓是非常明显的,面的立体构成和面材折叠组成了面材主要的构成形式。这两个主要的构成形式也常常被运用到日常的室内设计构思中,例如,设计一个室内商品的展台,就可以设计的简单明了,突出商品的摆放,凸显商品的优点,不能依赖复杂的构造而忽略了商品,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在室内陈设中可以运用线的对比调和,例如在家具中对坐椅进行设计,哥特式风格的坐椅的靠背强调垂直向上渐变的线条,坐椅的线条都是各种线条综合搭配而形成的,尽管曾经单一的直线很流行,但是随着潮流的发展,人们对时尚感的要求越来越深化,人性化的设计渐渐地深入人心,因此,新的设计方式越来越繁多,而对坐椅的设计从单一的直线变成了婉转的曲线,不管在休闲的躺椅上,还是在具有质感的钢质桌椅,均以简洁的结构,流畅的曲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直线和曲线的搭配,使所有的线条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整个室内设计达到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平面构成是整个设计的基石,是设计者对整个室内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的构思,平面设计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色彩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风格,而进行色彩的搭配时,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和一定的视觉效果,使室内家具、装饰等所有的色彩搭配调和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对整个室内设计地视觉效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中立体构成是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整合为具体的立体设计,将室内设计中的各个要素按照科学的方法组成一个合理、和谐的立体框架,形成一个美观的形态,根据室内设计的要求对构成要素进行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节奏、等方面的调和,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美观的效果。在进行设计室内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美的享受等全方位思考,从基础着手,找到适合室内需求的设计规律,从而达到室内设计的和谐、美观、实效。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运用美学原理研究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遵照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需要的室内环境。从室内设计的实践角度来看,设计美学原理是运用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为媒介来表达的,设计美学原理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室内设计(InteriorDesign)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整体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上,它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组合、家具以及设备的拼装,而应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它需要更加注重的方面,它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和人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它需要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注重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空间环境。现代室内设计对人们精神方面的注重和对艺术性的高要求,更进一步的强调了室内空间设计要以美学原理为依据。美学原理对室内设计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为媒介来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合理的组织空间并且利用空间的组合为使用者营造美的视觉感受,因此,作为设计者我们不能够只是局限于空间原有的形态,而是要结合使用者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科学技术与审美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象。其次,对室内空间中的各个组成界面进行合理的装饰,是营造舒适且具有美感的室内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各种不同装饰材料之间的质地不同与多种多样的装饰形式,可以使得室内空间的艺术审美效果呈现丰富多变的风格,同时也能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再次,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除了对视觉上产生影响外,还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影响。 合理的在室内空间运用色彩有助于放松身心。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有其应该遵守的一般规律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室内设计中各个组成要素虽看似相对具有独立的意义,却不能孤立对待,整体的空间氛围营造要通过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搭配统一起来,因此室内设计审美价值的产生是将多学科、多种文化内涵意义整合而得的。室内空间的设计语言是随社会文化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该有整体环境观念。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就比如我国南方的建筑顶部,因当地的潮湿多雨的气候影响而建成尖顶;北方的气候干燥少雨所以建筑的顶部多为平顶。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个性差异。室内设计风格形式的表达需要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以及各种营造手法反映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并且能够传递出情感、体现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装饰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室内环境的营造中,人们就美学理论的指导对室内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艺术性,而且还要重视科学性和其相互之间的结合。从历史角度来看几乎每个领域里新风格、新动态的产生与兴起都是伴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来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也不例外。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也随之改变,这就促使“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装饰材料、工艺技术有所体现,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而且在设计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图纸绘制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可以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设计来表现未来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文化的室内空间设计离不开美学原理的参与和指导。没有设计美学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了组织性且显得苍白无力。此外,人类的审美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的,所以室内设计应当因地制宜地有效地借助设计美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创造出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有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论述 摘要:室内设计原理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教学效果欠佳。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单元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内容特点将其分为基础单元、提高单元和实践单元三个单元,并将原来的6-8周的分散式授课改为3周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集中、空间集中和思维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单元集中授课;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教学效果欠佳。《室内设计原理》这门课一般开设在建筑学或是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下。课程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历史、风格、流派,室内空间界定、分类、营造,室内装饰照明、色彩和绿化等。是建筑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和家具设计专业的主干课,其课程内容还延伸至室内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设施设备等[1],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其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及课堂空间的限制,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设计作品没有创意[2],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3],国内部分高校已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对《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在专业大平台形势下顺应市场变化的室内设计教学一直是国内室内设计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4]。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率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试行了“工作室”模式教学、“分组教学”模式教学等[5]。王芳(2012)提出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上“重过程、重设计思路培养”不再以作业作为最终评价依据,并注重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6]。汪帆(2016)提出构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三主”模式并形成“互联网+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新措施[7]。均取得一定效果,值得借鉴。 2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 2.1课程交叉,作业照抄“范例”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一般是为48学时,每周开设6学时或8学时,课程需要6-8周时间,属于分散式教学,往往还与外语、马哲等文化课或是其他专业课交叉开设。作业内容之间知识点关联性不强,学生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各门课的学习时间与进度,就会形成一门课侵占另一门课学习时间的情况;设计思路不连贯,精力不集中,作品缺少深入推敲,很难完成老师下达的教学任务要求,就形成了学生以照抄照搬“范例”来完成作业,缺乏对室内设计本质的认识理解,教学效果较差。 2.2理论和实践脱节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基础理论都是支撑设计实践的原理性内容,需要在设计中进行表达和体现。但目前,很多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无视设计理论的应用,而是用现有的CAD模块进行生硬的堆砌。应有的空间处理、建筑结构选型、设计风格定位、家具与人体尺度关系等问题,都没有在设计中合理的考虑和解决。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照猫画虎”的做了一些施工图和效果图,但由于其严重脱离实际,因而根本无法实现,更是毫无实施的价值。失去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和基础意义[8]。 3教学改革目标 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应用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目的,为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探索教学授课模式,进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环境空间设计人才。 4技术路线 根据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单元集中”授课的模式。主要是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单元”、“提高单元”和“实践单元”三个教学单元;并加大《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单周的学时,将原来每周6-8学时,改为每周16学时,分四个半天集中授课(见图1)。单个教学单元为16学时(一周),设计相应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并且在每个单元练习的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其中基础单元理论教学以室内空间的界定和组成形式为内容核心;实践教学中以讨论课和空间模型手工或电脑制作为主。提高单元理论教学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介绍并强化室内设计的风格流派和色彩形式认识,将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深化;实践教学中进行课堂翻转——学生收集相应风格流派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PPT讲述或将室内空间设计经典案例制作成实物模型进行分析演示。实践单元重视实地调研、现场感受与材质规格和行业规范的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学以致用,在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个单元环环相扣,稳步提升,最终实现将课程教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设计能力的全过程(见图2)。 5单元集中授课模式的优势 单元集中授课模式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系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由于实践性、应用型、综合性强的特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相互交叉,形成课题式或阶段式“单元”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点时掌握得会更加牢固。设计创作的过程与结果均是运用大脑思维得以实现[9],集中授课有助于建立科学思维结构,从而丰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另外,集中授课方式避免其他课程的干扰,学生可以自主调控时间,培养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在单元集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频繁接触,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水平。 6结语 本文针对《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学习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的改革。提出“单元集中授课”模式,将《室内设计原理》主要内容分为三个主要单元,化繁为简,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在单元授课中注重课堂理论对项目实践的指导和现场教学对课堂讲述的拓展,起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的目的;加大单周学时,缩短教学周,有助于学生在集中的时间、空间和思维下理解、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原理,提高室内设计能力。 作者:史承勇 唐英
经济增长论文:新时期保持经济增长需把握好三个环节思考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市实体经济,致使今年经济发展面临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国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宏观政策的组合界定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之大超出了以往。在中央承诺的1.18 万亿元投资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公开表态投资总额已超10万亿元,其根本目的在于刺激增长。就我市来讲基础薄弱、投资规模有限,保持经济增长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当前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注意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在现有结构上实行量的扩张。 1、积极提升消费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无论从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既体现了治标又治本的手段。在当前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保有增长的重点就是扩内需,就是要拉动投资和消费。在我市的总需求结构中,实际上一直存在着“投资重、消费轻”的格局。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扩张来拉动,固定资产的增长一直要快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这表现为投资率在逐年提高,消费率却增长缓慢。20__年我市投资率为65%,20__年达到78%,但消费率近四年间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扩张来拉动的。因此,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要把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__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6.6亿元,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增强,如何调节居民的消费倾向以扩大社会最终消费需求是目前较为紧迫的。根据我市消费特点及走向,重点应在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上做好文章。密切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的增长和发展趋势,加大消费领域的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扩大居民旅游和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电信普及服务业务特别是农村通信服务发展;促进居民文化、体育健身消费;重视扶持保险、房地产、通信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农民消费,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商品销售热点。这些措施对提升最终消费需求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2、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本次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市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但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却是一次机遇,将会促使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变投资方向,进而对扭转我市由于高耗能经济比重过高致使增长缺乏长期保证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项目选择上,必须优化投资结构,防止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应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力度,指导投资的合理方向。同时,在本轮加大投资力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市场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行业准入严加控制,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应该把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次机遇,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营销、技术及深加工等薄弱环节的建设。还应大力增加对服务业领域的投资,诸如区域物流中心、公共网络、动漫制作、软件开发等传统和新兴服务业平台的建设等。这对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将不亚于投资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经济增长要为改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改革也有助于理顺各种关系,破解深层矛盾,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开辟成长道路。实事上目前一些运行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应当抓住机遇着力推进以下改革:(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此次机构改革为契机,抓紧制定完善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部门、机构整合力度,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要把精简会议和减少行政层级作为改革的一项内容 ,着力解决领导忙于“跑会”和“过问”环节多的问题。(2)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稳定、保和谐”,越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越要转变服务方式,紧贴企业需求,大力创新服务平台,推行“金融110”、“企业服务110”,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连心桥,解决“贷款难”和“放贷难”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成立市金融办公室,建立融资信息平台,对项目、企业融资需求进行统计,专门引导信贷投放。尝试建立政府投资预算内、水利、交通等各类基金,城建配套费、教育附加等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计划管理总盘子,集中财力统筹用于全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支持企业以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项目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3)农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组建,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把土地资源向会经营、懂技术、有资金的企业或个人集中,提高土地集中度,实行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全面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关注民生的关系 近两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民生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这次国家庞大的投资计划中,民生工程同样被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领域我市也在逐年加强。 1、有效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近年来的就业状况相对比较稳定,政府采取了“4050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加大社会投资等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2%左右。自去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及“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影响,部分企业被迫裁减了人员,加之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解决就业问题已变得相当紧迫,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已形成较大压力。因此,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推动就业和保障居民收入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在国家与我市拉动内需措施的共同促进下,我市20__年的投资增长将不低于25%,包括__黄河公路大桥、滚红高速公路、保障性住房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项目开工或加快建设,必然会形成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关注民生工程。投资民生工程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我国有明确的导向。早在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策时,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基础设施,为得是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又能为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更多投资。而这次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把投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据统计,此次投资方向上,民生的投入,即医疗、教育、文化、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占总额的60%左右。国家20__年重点投资五个领域中有四个方面都涉及到民生工程。因此我市应进一步关注民生类项目工作,加大研究提出涉及“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方面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力度,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让更多的民生工程惠及百姓,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经济增长论文:谈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 摘要: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经济过热 充分就业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着,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 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2003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0%,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这是我国经济有强大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按照通常的规律,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增长,从而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率会相应走低。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正好相反,经济高增长推动储蓄增长,而且增幅不断扩大,尽管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攀高到40%以上,但国内储蓄增加更快。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3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最终往往要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缓解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是放在降低增长速度上,而往往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低下的投资效率、很高的储蓄率或投资额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扩大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中长期问题。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非常突出。庞大的就业压力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很难避免。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明显超过资源许可的范围,就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大,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又会引起通货紧缩,进而导致就业萎缩,影响社会安定。问题是,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极不协调。 “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转变的必然趋势,这在客观上会使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规模缩减。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统筹考虑,比较普遍地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长期较快增长,但拉动就业能力却明显下降。出 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具有明显的排斥劳动力倾向。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也是近年外商投资的重点,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本来资本有机构成就比较高,加上外资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抑制了就业增长。相反,吸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全社会就业规模的增长。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逐渐进入新一轮的景气之中,通货膨胀的苗头也已经出现。作为通货膨胀水平参考指标之一 的CPI,2007年7月,同比上涨5.6%,1月至7月累计上涨3.5%,央行认为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增强,通胀风险趋于上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解决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经济不能不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切实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就业增长,又要使通货膨胀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水平上。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度”。 所谓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术进步和投资能力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不能以牺牲人民的消费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和阻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通货膨胀的程度不能大到阻碍和破坏经济增长的地位。通货膨胀程度的大小有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其基本原则应是不能降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否则,通货膨胀幅度过大,人民生活承受不了。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总之,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应当尽可能地做到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的起伏,保证充分就业。而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切实跨出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增长方式向实现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是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处理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保证。 经济增长论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 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不再是解决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了。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作了阐释,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就有1000万左右,加上每年转移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企业破产产生的失业人员以及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排出的大量富余人员,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2000万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75%,平均就业增长率为3.03%;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为9.26%(2000—2008年),但是就业增长率却下降为0.89%,比80年代减少了2.14个百分点。虽然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但每年创造的就业也只有900万个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就业岗位就能增加200万个,而到了本世纪,仅能增加60万个岗位左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已经越来越乏力了。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积累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可变资本就会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扩大。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处于快速的量的扩张阶段,资本总量的迅速扩大导致可变资本的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整个80年代我国将轻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由于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随着资本量的扩大就业人数也大大增加。而90年代后,由于世界技术革命对我国的渗透和扩张,以及我国国内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作用,我国经济逐步从量的快速扩张向质量提高与规模积极方向发展,我国第二产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主导产业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这使我国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就业增长率的下降。 三、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无疑是失业产生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的片面观,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从单个生产部门看,只要该部门资本总量的增长快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就业人数也是会绝对增加的。此外,在资本积累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由于新机器的使用,“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因为,大工业下机器的使用会创造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新的产业部门,还会创造配套的产业服务,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元化,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从而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就业增长。 (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要保证我国就业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因为,只有资本总量扩大了,可变资本才会增加,进而才有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可能性。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保证资本总量的绝对增加,是就业增长的前提。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积累中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被用于非生产劳动和仆役阶级的人数增加。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发展。所以,劳动力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它作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就业增长点对扩大我国就业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知识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积累中,技术进步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业的诞生,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就业需求。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蓬勃兴起,正在替代工业经济主导着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在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下,各技术等级岗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和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 经济增长论文: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确切地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上也有细微的不同。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是明确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体能、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第三,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教育投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作用也大于物质形态的投资。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首先要人才来掌握,其次更需要人才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人才能力发挥的体现。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作为内生要素存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名塞尔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了广为采用的人力资本收入模型。名赛尔提出着名的名塞尔收入函数,名塞尔模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受教育年限是收入的决定变量,因此受教育年限的数据可以被用来估计不同教育体系的国家的教育回报之间的比较。同时,名塞尔认为收入差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人在人力资本质量上存在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非常显着的,也有关于该问题比较独特的看法。 王芳等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福建省教育经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协整理论为依据,对该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教育经费年度统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李发昇和张维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一文看法比较独特,认为人力资本并不是直接的投入要素,将其作为投入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文章中采用AK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影响要素而非投入要素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承载的智慧作用于创新、劳动工具承载的智慧作用于生产来实现的。 胡乔林和李思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研究》中在基本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出生构建一个模型,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不仅内生于劳动投入的有效劳动(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具有显着的外部性作用(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出量,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相关评述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首先,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不一致,有些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有些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从产出的角度分析,由于劳动者实际提供的人力资本与应得的报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投入的角度分析一般有这几种选择: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指数法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指花费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投入,一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他从受正规教育开始,到受最终教育层次毕业时,花费在他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总和。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的定义,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多种形式之一,如果只考虑教育的作用,而其他投资要素进行综合估计,这样在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就变成了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对指标的选取就克服了这个问题。文中指出贝克尔通过论证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卫生健康投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构成。通过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熟练程度,进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因此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和培训投资的数据缺失,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作自变量用来用。对于该模型的认识是完全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这两者相加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量,再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选取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毕竟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性还是低于国内人才流动性的。但是如果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比如某个省份,那么将教育经费作为变量就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了。比如陕西省作为中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教育大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教育经费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却远远不及北上广地区。不像自然资源,教育成果即人才有着很强的流动性,陕西省财政支出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是这个结果不是仅由陕西省享用的。所以这时候把教育经费作为人力投资的变量就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投资资本的变量来构建模型。 关于概念的选择问题。人力资本投入量有些论文定义成劳动力数量投入。本文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妥当的。劳动力投入量反映的是参与劳动的人员,这些人员中包括接受过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力是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指的就是会引起外在效应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他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如 果我们把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不认为是人力资本投入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中这个变量也是可以不加以考虑的。 其次,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于经济增长关系是研究的方法比较多。在模型的选择问题上,大多数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模型作为模型的基础。也有部分学者以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费用那个和卫生总费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对教育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具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统计资料的不完善和数据的不精确性。一个好的计量模型不仅需要好的指标而且需要相对准确的数据。由于获取数据途径的缺乏,我们得到的有些数据很难准确反映我们的指标。再者,统计资料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原因。 经济增长论文: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我们必须对发展在历史和观念上进行深刻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是否能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来改变社会价值观,就成为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式推进中国工业化,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我国经济即将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但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启动的同时,我国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一、必须摒弃传统发展理念 过去那种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观念,那种“重投资、轻效益”“重速度、轻结构”“重数量、轻质效”“重短期、轻长期”“重增长、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财富、轻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为。都已难以适应今天发展的需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资源观、成本观、产业观和政绩观等。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必须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契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化,需要教育发挥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能够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做出直接贡献的。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教育,狠抓了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历史性跨越,这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了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人们一般认为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远的意义,这是不错的;但还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使广大劳动者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要让他们普遍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之相适应。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尽可能让价格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价格机制的作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及时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和稀缺程度,同时又激励人们不断开发替代品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从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而在价格机制不完善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程度就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缺乏足够的动力。 近几年,一些名目繁多的土地优惠政策,能源、水资源等“僵硬”的官制价格,环境污染的“低成本”或“零价格”,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因。它们也表明政府对某些资源的配置,仍拥有过多的支配权力。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当进一步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让价格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同时,应建立和强化相应的制度约束。在打破所有制歧视、公平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标准,规范政府行为和新增投资的进入规则,让那些对土地过度使用、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对环境严重破坏的经济行为支付较高的制度成本。当然,一些基础性资源的价格变动牵动面很广,有的直接关系到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必须慎重对待。但尽可能地让价格机制及时向企业和社会传递资源稀缺程度的真实信号,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是绝对必要的。 四、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迄今未能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与制造业相比较。服务业提供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劳务。因而。单位增加值产出的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较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其放到与现代制造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现代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装备部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是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业为代价,而应与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动。近年来。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制造业的发展,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服务业方面,则无所作为;有的地方对竞争力已经衰退的传统工业,仍极力给予政策扶持,而较少引导它们从工业领域退出,向服务业转移;有的地方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一律向制造业倾斜,对服务业“另眼相看”。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和约束条件,下一步不仅需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进行严格控制,对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进行引导和扶持。而且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激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提升工业高新区建设水平,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产业集群是指从事同一产业的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家企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区集中投资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往往表现为其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产业集群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创新发展模式,实施产业本土化战略,大力培育“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以强化发展规划为先导。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集群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现有产业集群。为此,要创新管理机制,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使之朝着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要创新 招商引资方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的路子,促成工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配套化、链条化,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 经济增长论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考察 内容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运行态势 我国经济增长概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见图1)。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30%以上,200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当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1%,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约70%,2005年上升到80%(见表1)。 表1说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目前的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为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的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占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主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经济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通过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的经济若长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变,将会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日趋紧密,全方位的竞争将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国只有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国的对外贸易才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更加明显。 经济增长论文: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要: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X,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上可知,残差Et=TAX-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X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GDP和TAX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X的预测精度存在显着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着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软件构造的方程 GDP=15.86TAX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X,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农业经济增长转变模式 一、辽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辽宁所辖14个市,100个县(市、区),其中县(市)44个。全省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5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4.71%。全省陆地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耕地面积6128万亩,人均耕地1.4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5448万亩。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5.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6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这些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已经奠定了新的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接近6000美元,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开发大开放”的态势全面形成;沈阳经济区“晋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并展开先行先试,相关地区的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且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这说明“转方式”不仅是工业的事、城市的事,也是农业的事、农村的事。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积极创新、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改善农村环境。 二、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辽宁虽然是一个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但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向北推移,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等方面所肩负的任务将越发艰巨。尽管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有待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农产品生产效益偏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难。在农民享受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同时,各种农资、饲料价格却也一路飚升,加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农机使用成本、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也相应提高。农产品生产收益没得到提高反而降低了,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费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这对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辽西北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南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反差,县(市)与县(市)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辽宁全省44个县(市)中还有15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大连、沈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阜新、朝阳高出近两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科学,粮食增产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在一、二、三产业中,辽宁农业与工业相比科技含量、装备水平相对滞后,地少人多、增收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仍然存在。在农村局部地区还是一亩地种植一个品种几十年,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不高,质量不佳,效益不好。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任务仍然艰巨。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把小面积实验产量变成大面积推广产量,真正实现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 4.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农村务农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农村相当数量的青壮劳力从务农转到其他行业,务农劳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年龄趋于老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接受新技术慢,加上家庭经营条件的局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亟待加强。从龙头企业看,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仍偏弱,带动农户规模不够、作用不强,与目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但生产原料和基地建在省外,对当地农民的直接带动作用不大。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5.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6位,而农村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包括县城在内的近600个小城镇人口不到560万人,仅占全省村镇人口总数的26%,镇均人口不足万人。一些小城镇缺少科学规划,企业产业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农村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特色品牌数量有限,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6.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需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动态不稳,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产品加工率为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42:1,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规模不大,外向型农业总体水平不高。 三、加快转变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首先是从加强农业开始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该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增长”追求的是规模的扩张,总量在短期内的不断增大,它更注重总量的增幅以及如何缩短实现这一增幅所耗费的时间;“增长”强调的则是质量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的可持续能力,它更加关注总量增大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付出的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如何实现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的理论问题,又是辽宁经济增长中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1.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内涵。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内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核心依托。特别是以设施农业等优势农业为载体的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辽宁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1000万亩,日光温室据全国首位,这为辽宁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基础。设施农业能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和 工厂化。同时,根据辽宁实际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循环生态农业以及动植物良种繁殖、疫病控制、农作物栽培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标准化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如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系统及装备、农业物联网、创意农业等内容。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加快农业文化建设普及等。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农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3.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具体工作是: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其他多种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能得到提高。在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后盾,由政府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各种形式的补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经济增长 [内容提要]:本文从制度的功能分析入手,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及对92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数与其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的相关性分析,直观地显示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促进关系的结论。 1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持续的动力 虽然世界各国发展的进程参差不齐,但经济增长却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仅仅是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量增加的结果。近半个世纪来,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信息产业带动经济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技术创新导致了产业革命,并使人类的生活环境飞跃发展。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R.M.Solow)则就在他的论文《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中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贡献的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估计,这篇文献在历史上首次给出了一个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规范方法。 然而,法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们却有更深刻的忧患和思考,认为创新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偶发性活动,它对经济的刺激和带动也可能只是局部的、间段的,如何使这些随机的点串成线段、线段连成无限延伸的直线,也就是说使人类的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持续的、不间段的活动,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问题便被重视起来。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指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的来源,但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的条件,本身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就是说,如果它自己的进步要受这种利用的刺激,必须作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产生的创新。”发展经济学权威刘易斯(W.ArthurLewis)也向我们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某些社会可以看到这些因素正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社会却不是这样,或者在某些历史阶段这些因素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阶段这种作用却很小。什么环境最有利于这些因素的出现呢?”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制度的功能上。他认为,在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其结果是限制或促进着经济增长。事实上,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从刘易斯那里开始研究的。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制度经济学派就已经开始用一些经济模型研究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到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刘易斯的研究结论是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制度对增长的促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制度可能是沿着有利于增长的方向变化,但也可能是沿着限制增长的方向变化。”刘易斯认为,人们应当研究哪些制度有利于增长,哪些制度不利于创新或投资,然后,再进入观念的领域,提出什么原因使一个国家创立了有利于增长而不是制约增长的制度? 从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最早的创新激励制度,是已有四百年历史的专利制度,其标志是1624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它也是近代专利保护制度的起点。从法律上确定专利权这种无形资产的产权,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可以这样说,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没有专利制度是难以发生的。知识产权法是一系列保护知识资产的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赋予一定的人的某种权利或法律地位,保护权利人的权利,鼓励生产知识资产,促进科技、文化和艺术等事业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一条规定专利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两法均以促进文化、科学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微观上,法律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提供了一种制度基础,使权利人的智力劳动能得到回报、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从而调动了人们从事创新活动以生产更多的知识资产并将它们提供给社会的积极性,使社会也同时受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宏观上,也就是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将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率,促进一个国家生产的总量和人均值的增长,从而也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2 美国奇迹――― 一个案例 美国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建国时起,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作为全民的信条,并写进了美国宪法。高水平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使美国的经济持续进步和繁荣。而作为技术创新权利拥有者可以并做到了“把成果带进了银行。”―一安全并升值。在Kodak和Polaroid快速成像照相诉讼中,近10亿美元的判决不仅是美国授予权利力量的体现,也是执行机构力量的有力证据。正是这些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经济实力支持着全美的工业,同时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工业。1996年,仅版权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约2784亿美元,占GDP的3 65%.专利和商标的贡献也许更为巨大,几乎每一样东西,从波音飞机到通用汽车,从生物技术到农业产品。从IBM到微软,以及各种药物,如现在最时髦的Viagra(伟哥),都是建立美国专利保护的产品或方法之上。而名牌商标的魅力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就更大了。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良性循环。1997年财政年度,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受理专利申请237,045件,授权专利122,977件;受理商 标申请224,355件,注册商标97,294件。这些授权的数目是衡量它们在美国经济中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其知识产权授权数总是独占鳌头,因此,它具有全球最庞大的经济就不足为奇了。 3 数据分析 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的合适的量度,用它作为经济的标尺是国际上广泛接受的;一个国家授权专利的数量可以被看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效应的合适的量度,尽管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选择授权专利数是因为它能大量提供国家之间可比的有形和无形的根据。 一个国家给予知识产权的尊重水平对该国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如果一个国家建立了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可能影响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主流将是技术创新所导致。 经济增长论文:谈我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然后解析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同时对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作了综合评价,最后对中国金融业进一步进行金融深化的“拦路虎”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以致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约束;经济增长;金融创新 一、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最早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都认为金融抑制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他们提出的金融深化,其实质就是放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正的投资、就业、收入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建立起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深化的基本政策是实行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现在被概括为3P自由化,即价格自由化、产品自由化、参与自由化。 但在实践中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恐慌与倒闭,使人们对赞成金融自由化的一般论点产生怀疑。实际上,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以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萎靡不振,无不与过度金融自由化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其主张日益受到怀疑与批评。此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对立理论——金融约束论由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但是通过透析该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约束实质上是在一国金融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而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前期准备,因此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它们都是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并就评价金融深化的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1)货币化比率(M2/GDP);(2)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4)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金融深化的另一特点,这是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市场扩大的主体;(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已发展为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所取得的成果 1. 20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体制变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银行业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二级银行体制,形成了以4大国有银行,3家政策银行,2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2)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自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证券交易中心以来,中国的证券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着。从1993年~2000年我国上市股票数从217只增长到1099只,增长5倍多,而市价总额从3541.0亿元增长到41000.0亿元,增长11.6倍,上市公司数从183家发展到1025家,增长5.6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0年~2001年 )。 (3)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1998年取消了外汇调剂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200亿(美元),2003年底估计达3500亿,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 (4)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 (5)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这些都表明利率朝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为最终的基准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6)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出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 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综合判断。 以上从各个方面粗略地说明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效,但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如何呢?我想以雷蒙德 · 戈德史密斯提出的有关指标来判断我国金融深化的综合程度。 从金融资产结构分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量M2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由1979年的0.361上升到1996年的1.121,平均每年上升4.2个百分点(见表1)。金融相关比率则从1979年的4.9%上升至1996年的81.6%,增长了15.6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26%(见表2)。这些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三、对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对于金融体系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理论联系,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他们的测试结果都认为经济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相关性。1996年帕特里克为研究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设计了一个有用的参考框架,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帕特里克的假设强调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因果关系,随后一些经济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测试证明了帕特里克提出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假设是正确。 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每年平均保持8%的速度增长,金融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那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相互激励 、相互制约的关系呢?在这里我用实证分析来说明,选取了1979~2000年的有关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1年)),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货币化比率(M2/GDP)来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将数据作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结果如下: 用强制回归或逐步回归检验得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的关系均不显着,说明接受H 假设,即经济增长不影响金融深化。 实证的结果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处于帕特里克提出的“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增长并未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我认为这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轨的特征是相符的。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加速金融深化,使之更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帕特里克的“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互激励,相互制约关系,即金融深化的核心。 四、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 尽管我国的金融深化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进一步深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改革的“攻坚问题”,主要是:(1)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2)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主体地位尚未建立;(3)金融市场的缺位问题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不合理;(4)利率市场化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5)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的严格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6)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7)外汇兑换自由化问题。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金融深化的“拦路虎”,要真正实现金融自由化,必须认真解决上述问题。 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纽带尚未建立,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均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对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解决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金融深化的次序安排;二是中国金融深化所采取的方式和机制的合理性,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按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中提出的最优次序,我将上述问题中的(1)、(2)、(3)、(4)(5)分为A类;(6)分为B类;(7)分为C类。A类问题是我们现阶段要解决的;B类在A类问题解决基础上和借助加入WTO的国际力量下逐步解决;最后解决C类问题。 首先,A类问题基本上是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和自由化的问题。重点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涉及金融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我认为重点要引入金融创新机制,金融创新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将产生一个综合效应。具体来说,一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确保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二是进行金融市场的创新,优化金融资产内部结构;三是进行金融机构创新,提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质量;四是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促进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其次,B类问题,即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资本市场的分割主要指股票市场的A、B股问题;A、B不仅针对不同的投资对象,而且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解决的同股不同价的关键是A股和B股的并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主要借助加入WTO后的外资力量实现A股和B股的并轨。 解决同股不同权的关键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2002年,政府已经尝试将非流通股抛向资本市场,试验的结果是引起了股市的动荡,不得不暂停试点。这说明非流通股的减持并非一朝一夕事,而要循序渐进。我认为主要采取“转”的方式,如建立“公股减持基金”、 “债转股”、 “债转股基金” 等等来实现非流通股的减持。 最后是C类问题,即外汇市场的自由化。我国的外汇市场的改革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这种策略是正确。只有在国内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才能尽量避免因外汇市场的开放对国内的金融业产生重大冲击。我国外汇市场的自由化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条件不成熟,是决不能贸然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总之,中国金融深化的进程应当始终与其经济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不同的金融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对于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要: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X,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上可知,残差Et=TAX-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X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GDP和TAX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X的预测精度存在显着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着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软件构造的方程如下: GDP=15.86TAX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X,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论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关系 摘 要 市场制度可分为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和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等类型,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制度类型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现象作出了较合理的解释。但在新增长理论中,制度因素仍是外生给宣扬,这又使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市场制度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本文将市场制度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和比较各种市场制度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的关系。 1 市场制度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度问题重新激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制度分析开始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界对制度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及其相互关系的层面上,而少有对制度作分类或型式化的研究。在我们看来,这既不利于制度问题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将制度因素与其他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揭示其相互关系。 在经济体系中,市场制度无疑是重要的制度形式之一。市场制度可以说是个排列其消费偏好和自由追求这些偏好的能力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但市场制度并非铁板一块。应当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市场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为了研究市场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将这种制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这种制度以存在着健全的市场主体、完备的市场体系、统一完善的市场规则和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为特征。当达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多均属于这种情况;②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政府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积极地培育市场,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台湾、新加坡,以及当代中国,大体上属于这种情况;③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类型中,经济政策主要是由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均势来决定;政府不实行积极培育市场的政策,但也限制或阻碍市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拉丁美洲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④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市场制度下,相当数量的经济活动是由传统、习俗和命令来调节,市场体系残缺不全,人们商品意识不强,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低下。撒哈拉的南非洲国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下面考察一下各种市场制度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首先看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国家。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开展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经济史学家一般认为,西方国家工业化开展的年份,英国为1780~1785年,法国为1831~1840年,美国为1834~1859年。我们大致以此为起点,来看看这几个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长时期的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人均值和年均增产率(见表1)。 其次看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国家。亚洲“四小龙”中除香港外,韩国、台湾、新加坡都是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市场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推行的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在20世纪60~80年代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起飞,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见表2)。 再次看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的国家。“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一度较快。1950~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率为5.6%。80年代以后,拉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1981~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1%,人均收入增长率为-0.9%。90年代以后,情况开始好转,但仍不尽人意。最后看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的国家。1960~1970年,整个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8%,70年代则为5.2%。进入80年代后,非洲经济急剧恶化。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统计,1980~198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0.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在1986~1990年间,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7%(1987年增长0.3%除外)。非洲成为80年代世界上唯一人均收入持续下降的大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差异不大,在长期内呈现出稳定增长之势;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20~30年)则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情况;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和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的国家经济增长起落较大,未出现持续的较快增长,且都经历过严重的经济衰退期(10年左右时间),但前者较后者绩效略好。 2 不同增长绩效的制度分析 发达完备的市场制度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经济学家对此已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一般认为,在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技术创新的进程又依赖于一套复杂的制度安排。其中不仅包括产生创新的制度,而且包含确定所有权和新式地追求个人的偏好而鼓励了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与此相反,在低度发展的市场制度下,由于制度设施不完善,使得多种经济信号缺乏有效的反应中枢,市场主体难以获得较全面和正确的经济信号,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其配置机能。发达完备的市场制度国家与低度发展的市场制度国家在经济增长上绩效殊异,从制度上似不难作出说明。 就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国家来说,政府在推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其政府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积极地培育市场,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了改变市场机制配置功能不足的状况,它们把培育市场作为政府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多种措施力促市场的发育和发展。首先是给公众较大的经济自由,保护私人财产权利,鼓励民间的投资热情,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要求国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把一部分国营企业转为民营。其次是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鼓励投入要素的流动,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市场体系网络。第三是适时实现由进口替代为主向出口导向为主的战略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加工出口区和自由贸易区,对出口实行退税和免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部资源。第四是努力推动价格制度的合理化,逐步放松外汇、贸易、物价、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管制。积极地培育市场是东亚地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仅避免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中容易出两年价格过度扭曲现象,而且为经济发展聚集了强大的后劲,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过,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虽有其必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的矛盾的问题。在实现了经济起步以后,这些矛盾和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反观自然演进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选择积极推进市场发育的政策,其政策措施主要是由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均势来决定的。就拉美国家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各国农业部门力量衰弱,农业利益集团的影响缩小;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集协和迅速崛起,资产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力量开始壮大。民众主义文人政府认为城市的政治动乱最具危险性,因而总是把处理城市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放在首位。民众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及“资本和劳动之前的妥协”,其目标是使社会各阶层都能程度不同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而忽视对市场的培育及内向发展的政策,非但没有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患。 3 制度因素内生化问题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从而促成了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然而,新增长理论仍然有其缺陷和不足。在新增长理论中,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仍然被看作外生给定的,因此无法利用这一框架说明经济制度的变化或个人偏好的变化、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首先是对“获得正确价格”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都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扭曲。能否获得正确的价格,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获得正确的价格,并不是一个调控问题,而是一个选择正确制度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选择如何安排社会的问题。由于基本的价格扭曲是由构成政治经济基本结构的宪法秩序所引起的,因而,制度变革对于获得正确的价格特别重要。其次是对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进一步的发展将需要在经济结构上出现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部门转移上的变化和贸易在经济中作用的变化。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在配置资源、提供动力和信息等方面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内特定的政策和战略,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但将制度因素真正地内生化,以较为抽象的理论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对此加以说明,却远非易事。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制度因素的分析还欠具体和深入,另一方面是由于将其纳入较抽象的理论模型,对数学工具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将制度因素内生化,方向是明确的,但要真正取得成效,还须作艰苦的努力。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探析 【内容提要】政治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利益分析方法入手,就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政治合法性基础在于民众利益(既包含现实利益又包含预期利益,既包含经济利益又包含非经济利益)的满足和实现,而利益需求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因而政治合法性基础也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单纯的经济增长只能满足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利益需求,而且经济增长是有周期的,把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是不稳固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同时,政治合法性对经济增长也提出了要求:即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协调性。 【关键字】 经济增长 政治合法性 利益关系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判断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坏,就在于这种政治制度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原理。政治合法性作为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它的根本基础是否应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增长呢?事实上,合法性基础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有三个例证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个例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的综合国力相当于美国的3/4到4/5,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就其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言,不致于导致其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如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不到美国的1/3,GDP甚至不足美国的1/20(四千亿美元),而其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却并没有被根本改变的迹象。第二个例证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1962),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全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权却没有发生波动和危机。第三个例证是,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为什么有的在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的情况下合法性基础却十分巩固,而有些政府却在经济相当成功时崩溃?经济增长在政治合法性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围绕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作一探索。 一 “合法性”(Legitimacy)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与法制化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合乎法律”的意思。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评价标准就是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忠诚的程度(对政治领导人及其决策的信任程度),也即政治权威的大小。社会公众对政权的认同和忠诚并非统治者单向作用的结果,更非依靠强力威胁就能达成,而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价值与其成员的价值是否一致而定。因此,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政权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作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当中赢得了广泛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 各种社会行为的背后是利益,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统治者传递、灌输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塑造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论证其合法性,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被统治者学习、认同某种政治制度,同样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这是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政治合法性问题的逻辑基础和最基本的出发点。考察我国合法性基础的演变,就不难看出,合法性基础大体上是围绕着人们的利益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以前,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来自西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源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 1978 年以来,合法性基础发生了重大转变,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前期,我们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政绩合法性基础。进入 90 年代后期,“政绩合法性困境”逐渐显露,于是我们又开始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即加大反腐败、反贫困和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通过维护或提高社会公正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新形势下,我们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至此,中国进入了新一轮合法性基础调整与重建的时期。当然,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也存在着把合法性基础完全脱离人们的利益的时期,例如,公社化运动,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训。历史实践证明,凡是我们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切实维护、实现人们利益的时期,合法性基础就巩固,凡是我们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背离人们利益的阶段,合法性基础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合法性危机的困境就会呈现出来,国家政权就会陷入困境。 利益关系根源于社会关系,决定了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从而也决定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的复杂性。围绕着利益关系的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利益代表者形象的判断。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各级政权机构的形象就是群众借以判断党的性质的直接渠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甘愿付出生命,是因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种希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党的形象。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过去是很好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2](P.228)。”五六十年代很困难的时候,合法性基础为什么依然巩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形象使人民感觉到他们确实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第二,对现实利益分配的公平感。合法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利益分配的认同。诚如贝尔所言:“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它必须证明它的分配原则是合理的(社会学的术语是‘给予合法地位’);它必须证明自由和强制的兼而并用对于推行和实施它的分配原则来说是必要的,是天经地义的[3](P.309)。”要让人民有一种公正公平感,必须做到:从客观方面说,要给人民以实际利益,尤其是给比较贫穷的、下层的人民以实际利益,努力避免过分悬殊;从主观方面说,则是让人们实际感受到国家的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对未来利益的预期。理论是信心的根据,人们对未来利益的预期往往是通过理论的灌输来认识的,即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来判断自己未来的利益。要是理论不透彻就谈不上信心。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理想信念动摇,关键是理论说不清,相当模糊,没有信念的精神支柱。如果群众不太认同我们的理论,就会出现所谓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政治合法性基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理论不彻底,不能说服人,群众不接受。理论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就不能掌握群众,也就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就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而出现的人口增长、社会稳定进而使合法性基础得以巩固加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能不能巩固关键在于利益的创造、利益的分配、利益的实现能否合乎人们的期望。而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人们的利益内容越来越多样化,逐渐由侧重经济利益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并重转变,由侧重物质利益向物质、精神利益并重转变,由侧重眼前利益向长远利益转变。那么经济增长在利益创造、分配和实现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决定了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 首先,经济增长代表了经济总量的增加,但并不一定实现人们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感。相对贫困是工业文明时代贫穷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不公和由此引起人民不满的主要诱因。马克思曾用一形象的例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贫困:“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末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4](P.367)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基本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的窘境又呈现出来。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人均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基尼系数从 80 年代初期的 0.288 扩大到 90 年代中期的 0.388 , 15 年间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 [5] 。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农村的相对份额却越来越小。还有一个偏差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有些垄断性行业收入提高过快,有些基础性的行业待遇偏低。而比较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应是行业之间差距不大,行业内部差别大,现在则刚好相反,这是很典型的分配不公。这会削弱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第二,经济增长能够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但不一定能实现人们的政治利益。现实的利益关系表现极为复杂,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的利益有机集合而成的。利益关系的实现往往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在非经济利益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利益。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作保障,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活动,这就产生了政治需要和政治利益,政治利益体现了一定的政治关系。总体上说,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对经济利益有反作用,但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它们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当经济利益获得满足时,政治利益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实现,政治合法性危机可能就在这期间出现。以韩国为例,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但这种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期望值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物质的增长,而是生活质量,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质量”[6]。人们评价政府的标准也不再主要集中于经济成就上,而是能否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均衡、社会正义、公民权利与自由、秩序和稳定、国家安全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的期望值。韩国威权政体未能重视政治利益——权利的规范生产和有序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未能相应变更合法性基础,因此在经济相当成功时政权崩溃。显然单纯的经济增长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增强其合法性基础。 第三,经济增长可以让人们享用既得的经济利益,但并不一定代表人们对未来利益预期的满足。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功,虽使得我们党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收益,但这种合法性属于“政绩合法性”。党和政府靠政绩来维持自己的合法性,也容易导致官员以政绩作为维护自己现有地位和升迁的资本。其后果可能是,一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就会出现“唯经济指标”现象。为了指标,不顾一切,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无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损害了现有政治合法性基础。二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的信任。它主要涉及到两个变量:权力腐败和信任危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制过渡而产生的制度短缺导致了权力约束的弱化,进而使腐败不断滋生和蔓延。干部的腐败行为会极大损害执政党在民众中甚至在普通党员中的形象和地位。虽然执政党正在对党内腐败现象进行持续、有力的惩治,但这一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难以在短期内奏效。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往往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单纯地依靠经济增长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 本文论述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目的绝不是否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政绩,是一种“特定支持”。一个政治体系如果无视特定支持,一再地或长期地缺乏有效性,必将危及合法制度的稳定,工人阶级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那么它的先进性也就丧失了,合法性基础就会荡然无存。“经济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些都是十分正确的论断,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的。 但是,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能不能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是不行的。除了因为以上所说的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外,还在于经济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一方面,经济增长总是有周期的,持续增长只能是相对的,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发展,经济运行周期自身的变化会使政治绩效时有起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能不能很好地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自己,还取决于周边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基数越来越大,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难。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化改革的继续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的自主权力。这两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将逐渐削弱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实现经济增长为合法性基础的政府,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将越来越小,所以,如果把执政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经济绩效上是危险的。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对经济绩效与合法性的关系有很好的阐述:有时候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会带来合法性,有时候合法性会促进有效性,但是,有时候有效性并不见得能增加合法性。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出现“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更宽厚的合法性的基础,那么就难以迎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所生成的后果。 经济增长虽然不能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但政治合法性给予经济增长许多有益的启示,即经济增长必须努力适应政治合法性的要求,与政治合法性的方向相一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实现公正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分配上必须公平公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 其次,要实现可持续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最后,要注重协调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同时,也要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相一致,实现人们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拓宽我们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经济增长论文:浅论基于要素投入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摘要:林业作为我国五大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过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对于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数量和计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对于林业经济增长的效果,从而探索出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要素投入;效应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奔小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58.4∶34.4∶7.1,增长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显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我国一些林业专家经过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上贡献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程度。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的,从经济学开始被研究以来,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歇。从上个世纪以来,以哈多和索洛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风靡一时,哈多模型主要强调投资的关键性,这种理论认为投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将资本和劳动,融入外部的技术因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归结成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增长效率之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所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利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模型表现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参数,而且参数估计和其他代数方程相比,计算更为方便,由于数据的特性,计算分析结论更为准确。一般来说,若总和小于1的话,说明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扩大的边际报酬也相应递减,如若总和大于1,结果则相反。但是因为林业作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支柱之一,林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关系[1]。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学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些数据指标作为研究的变量条件。选择林业系统的岁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因素投入指标;选择林业总产值成为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产能指标;选择林业系统的资产总额和工资总值作为资本因素的参考,选择森林造林面积作为土地因素的投入参考指标,所有的数据选取的年限从1979-2006年之间。 由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岁末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主要包括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和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此参考指标是优先指标,在这,做一个假设,假如林业系统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和所选择的参考指标有同比例关系,用资产投资和工资总数上资本投入参考指标也不详尽,在此基础上,假设替代指标与整体的林业资本投入却呈正比关系。由于数据的期限比较长,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参考指标和林业总产值进行价格不变的处理[2]。 2.林业总产值增长近况。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研究期限内出现一种迅猛增长的节奏。从增长率来看,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跟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动的程度要强于GDP,而在剔除价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业总产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点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相同,从而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 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3.1人工造林面积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并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增减形势,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70.88万平方千米,但是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经过了几次比较明显的改变。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积差不多出现有超过25%的变化,从历史上我们了解,这是因为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林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影响,导致人工造林面积出现一个比较迅猛的增长。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间,为响应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积出现进一步的扩大。 3.2劳动力的数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纪后期,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自此以后,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出现了一个下滑递减的阶段,从2003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并逐渐稳定。这一变化与我国林业系统创新设备技术和公司进行改革,兼并重组等等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林业资本投入主要出现两个迅猛增长的阶段,一个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呈现的爆发式的增长,从数据来看,二者有点类似。但是从结构上来分析,主要是国家政策对于林业经济不同阶段的支持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现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与要素投入及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林业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加大对专业林业学校等科研组织的扶持力度,让林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增加对林业紧急增长的贡献率。 2.做好扩大人工造林面积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系统,将造林的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水平,更加让林业的产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生态环保的林业政策基础上,积极引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经济发展圈里边,提高林业投资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吸纳更多优良人才的加入林业经济建设中来。 四、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数据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坚持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加大资本,劳动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进步。 经济增长论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 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健康发展 论文摘要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像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每增加单位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以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种种生产要素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重在追求规模、数量、产值、速度、投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的特征是,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经济效益高、产品的竞争力强、环境污染程度小和通货膨胀率低的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上新项目、铺大摊子,增加投入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上来。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面推进,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经验表明,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服务,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反映了当前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在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二)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 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种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体制、技术、管理、信息、结构、人员素质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资源节约战略、技术升级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等。 (三)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充分发挥信息对物质、能源的节约和增值作用,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就反过来能进一步起到通过创新来开拓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作用,借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对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而来的将是在全社会强化对信息、信息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认识,树立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并从这里出发掀起一场全盘性或全局性信息化高潮。可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缩短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产业群和整个工业化的进程,结果也必然会为信息技术本身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国工业化优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总体质量和高质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换代升级过程,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四)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 从建立在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的,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向以动态比较优势的挖掘培育为基础,以质的改善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提升为本质的现代出口增长模式转变。今后出口贸易要更多地兼顾增长效益,更多地兼顾贸易条件及国民福利。 首先,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有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其次,应通过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 (五)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状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从经济活动助教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2 深化财税改革 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3 深化价格改革 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前提下逐步提高价格,促进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 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此外,深化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等,都将促使我国经济运行逐步转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轨道,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选择的发展模式。
施工安全论文: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 很多交通工程施工往往要穿山越岭,施工场地复杂,施工难度加大。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分析当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原因,提出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手段 0引言 在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交通工程的建设往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交通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在其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安全管理问题,不仅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了安全上的威胁,同样也阻碍了我国交通工程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极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交通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为交通工程按时保质地完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交通工程存在施工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意识,直接导致安全管理的地位被放到了进度和效益之后,忽视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在实践当中,施工单位常常会出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冲突,单位管理者在选择时,常常会放弃质量的保证,优先选择施工进度和工程效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大量的质量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工程中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监理人员的管理,而当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发挥工程的监理作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通工程的前进脚步。另外,也会有个别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没有坚守职责底线,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出现。 1.3企业决策机制失灵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太过注重企业的效益或者自身工作的成绩和前途,在事先没有做好研究规划的情况下,擅自做出临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不合理,并导致之后实施阶段出现更多的问题,进行实施的修改完善工作就变得难上加难了,施工的质量要求更无从谈起。 1.4规划设计随时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规划方案不确定的情况,可能随时需要更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施阶段发现问题只能进行临时的更换,同样,临时更换施工方案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程序项目随之变动,更容易产生之前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 2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2.1施工环境的原因 交通工程在建设时,由于工程任务的原因,决定了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中地质、水文、植被和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工程的施工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交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和工程完成后的运营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影响工程建成的质量。 2.2施工资源的原因 资金和材料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资金的投入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所有资源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资金和材料的质量是施工安全的客观条件,一旦缺少了充足资金的投入,施工过程必须暂停,施工进度将会一拖再拖,如果后期再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而赶工,更无法保障工程的质量。而如果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工程的质量,一切施工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将为施工单位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2.3施工人员的原因 交通工程的施工人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施工人员作为执行人员,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施工的质量。保证选用的施工人员都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是对施工安全在人力上的重要保证。另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水平也会对交通工程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事件。 2.4施工设备的原因 施工材料、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是施工阶段直接决定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设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并且应当预先准备多种施工设备防止出现计划中没有出现的特殊情况,确保施工设备始终都在最佳的状况,随时能够进行工作,既保障施工的进度,又保障施工的质量,防止因设备问题延误不必要的施工时间。 2.5施工策略的原因 施工方法包含着施工的方案和工艺两部分。施工方案的影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在之前的阶段就要保证交给施工部门的是一份经过完善的实施方案,不能随意更改变动,万不得已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需要全面考虑到因修改方案而带来的所有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防止因一处施工方案的改变而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进行。另外,在施工工艺上,需要及时学习新兴的施工工艺,不断补充施工队伍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3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手段 3.1控制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施工人员的角度上,由于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对施工人员的选拔要制定严格的标准,防止不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进入工程的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在上岗之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既要保证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又要保证思想上对于本单位决策的服从和团队协作意识。 3.2保证资金投入和设备、材料的高质量 由于资金、设备和材料对于施工安全的直接影响程度,某一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工程的建设质量下降。因此,保证资金、设备和材料的高质量是保证施工安全最根本的要求。首先,在施工前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对预算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防止出现预算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的情况。其次,对于材料的选用要有严格的标准,采购阶段的负责人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防止出现购入假冒伪劣材料从中牟利的情况,同时对于采购后的材料在投入施工前需要另外特别组成相应的部门进行检查核对,尽一切方式保证材料的质量,防止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3.3控制、预测施工环境 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一切实际因素的影响,当然包括了环境的因素。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将要施工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检验,防止因临时环境的不熟悉而减缓工程进度。另外对于自然环境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法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进行考察,那么在施工开始后,每次施工前都要依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预测环境的变化,以此调整工程的进度快慢,尽量将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结语 交通工程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交通发展的进程和状态,但是由于工程本身的特性导致施工环节较为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不断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不断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交通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进度,才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交通工程,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交通工程的建设提供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作者:姚政羽 单位:邢台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针对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总结,提出了施工中可采取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工程安全管理投入、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5S管理法等内容作了介绍,只有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明确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减少施工安全隐患,保障桥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 当前,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安全成为了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施工环节是安全事故较为多发阶段,所以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管理、有效管理、科学管理,提升管理过程的实效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1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虽加强了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严格执行,但是工程安全事故仍然较为多发,而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桥梁施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防范,最突出的表现为施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定不注重落实,对安全管理工作配合程度较低,认识不足,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相关人员过于追求工程的效益和进度,忽略了工程的安全问题。 1.2安全培训工作落实较差 桥梁工程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很多施工人员是一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形成居安思危与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具体防范措施不了解,同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部分企业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难以全面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由于成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安全管理费用预算不合理,拨发不及时,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复杂,而且很多问题具有不可控性,加之部分施工企业无论是从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人员资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致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过程混乱,事故频发。其次部分施工企业虽有成型的管理模式,但对制度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和整改,导致工程实际匹配度较差,执行起来收效甚微。 1.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首先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不清,且不够专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操作的地方,导致安全问题频发,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较低,不注重管理过程中工作的落实,多为形式主义。其次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按照原有的常规思维进行事故的判定,致使新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管理效果。 2桥梁施工可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总的思路是以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管理为主,并辅以常规手段的管理模式,同时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是桥梁施工管理中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分为预案阶段、预控阶段及预警阶段三个阶段,即:①预案阶段主要是指应急救援预案、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从源头上实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这个阶段贯穿全年甚至项目施工全过程,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②预控阶段主要是指每个月的危险源辨控,即这个月月末对下个月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取防控措施,这个阶段具体到月,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管理理念中的过程控制。项目部坚持每月对下月的危险源辨控工作,并积极予以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③预警阶段主要是指每天的安全危险源告知或警示,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班前会来体现。即每天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内容的更新,以及召开班前会来告知施工人员本日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让工人做到有知有畏。另外项目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重大危险源点设立单元预警牌,并可根据施工工序情况每天进行内容的更新,且各工点施工前均可召开班前会,从而确保每日的安全施工。 3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对安全问题提高重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和事故的减少。首先可聘请专业的人士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培训,培训的角度可从事故的危害、处理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其次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对人身所造成的危害等,同时还可进行实例讲解,加强防范效果。 3.2安全施工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 首先做好基础性培训,其内容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须知、相关的注意事项、怎样看一些警示标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工艺、设备等,讲解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注意事项。其次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培训、理解培训、重视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并通过进行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对一些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员不予留用,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3.3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立的过程要集思广益,咨询一些专业人士和施工人员,使制度更加专业和实效,同时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不断进行制度的优化,及时完善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不同的项目、部门、施工环节、工艺等,在制度制定时要体现针对性强,灵活实用,精细全面的特点。 3.4加大对工程安全管理的投入 工程安全管理投入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安全管理人员的投入;以考核的方式进行选用,考核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②加大财力的投入;在整体预算之时要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定位合理,对管理资金支付及时,并按照工程的规模、实际的环境特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安全预算;③加大安全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可购买一些全自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与开发监控软件,增强安全监管效果,弥补人员监管的不足之处。 3.5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①起重吊装的安全管理;起重吊装在进行作业前应对吊装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试转以及安全限位装置完好试验,保证其符合作业要求,同时指挥系统要统一,在起吊过程中要控制好吊物的高度和走行速度。②高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高处作业使用的平台要设置围栏,且须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安全设施,同时高处工作平台要设置安全护栏和安全网,在恶劣环境与高处施工状态下,禁止高空与交叉作业。③模板的安装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板在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完好情况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部件是否牢固、断裂,同时模板拖移时应利用强度较大的绳索,并在专人的指挥下进行拖移,另外在模板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拆除。 3.6合理使用5S管理法 5S管理法是针对于“人、机、料、法”方面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方面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素养的提升;通过活动、培训、实例讲解、有关视频播放等来增强施工人员的自知、自觉、自爱,提升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减少事故发生,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可增强其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②整理和整顿;现场的物资摆放要科学有序,不能把一些相互间产生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比如容易产生反应、爆炸和火灾的应隔离开,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物品要及时清理。③清扫和清洁;施工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态度,良好的施工环境可以让人工作积极,态度专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要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和工人生活区的卫生检查,明确清扫人员,划定卫生区域。 4结语 总之,安全管理工作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展,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重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方法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实现工程事故发生的最小化与工程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施工安全论文: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安全的措施及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路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只关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路桥企业应改进施工安全技术及手段,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教育,路桥企业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路桥施工 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 1 材料问题 (1)材料供应 必须针对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型号、规格,在拿到图纸后组织做好工料分析,精心测算所需各类材料的数量及进货时间, 以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材料进场,确保现场材料供应。在立交桥的施工中,由于对进货时间估计不足,钢绞线没有按计划时间到达,而是滞后了一周左右,导致工人大量窝工,同时给后续工作造成极大的时间压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材料采购 面对材料采购单,必须尽早进行市场调查,按工料分析提供的材料数量(含实际损耗)、型号、规格、产地等一一进行,尽早定货,并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笔者项目部在进场后立即组织了对施工主要用料进行的市场调查、摸底择优选定供货方并签定了意向性合同,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并防止工程大规模开展时材料上涨现象。 2 技术问题 (1)必须熟悉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线至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人受控范围之中。 (2)做好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工人,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各方面突发情况准备好处理方案,以按时保质地完成每道工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3 施工问题 (1)进度方面,原则上按施工组织计划执行 但作为一个路桥工程项目而言,不论是路基、桥梁、涵洞等构筑物,均为露天作业,且点多线长,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同时各种不可遇见因素极多,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政策处理等, 均会对现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种千变万化情况,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在施工期间,特大暴雨对建好的路基、桥涵、隧道等造成较大的损失,对设备造成较大的毁坏,对施工场地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合理的进度调整,否则按以前的进度施工是不现实的。 (2)质量方面 由于路桥工程中施工工序隐蔽项目多,如路基、软基、桥梁基础、钢筋混凝土等,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路基、桥涵、砌体、等施工规范和有关验收标准要求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同时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严把质量关,只有通过验收后方允许进人下一道工序,通过层层检查,严把质量关,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 施工安全问题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岗位职责,设立安全奖惩制度,将有关的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决不可以人浮于事。对安全管理扎实的工区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安全工作不踏实的工区给予处罚,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除了靠制度约束以外,安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除了旬检、月检、季检及年度大检查外,还应经常进行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爆、防盗、用电安全、高空作业、交通安全、机械设备的检查等,同时不定期 的进行安全突击检查,也是对安全进行监督的重要 手段。 5 机械设备问题 (1)建立健全机械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针对机械设备较多的情况,合理调度内部机械,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加大维修、保养力度,做到设备随坏随修,决不带病作业,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利用工程间隙时间对设备实行有计划的保修,实行旬保制度,有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运作。保证了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2)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根据施工组织,认真做好机械的使用计划,做到有的放失,减少做无用功现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购置配件使用计划,做到不闲置浪费。我们在工程前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设备进场计划,保证进场后就有工程可干,避免了设备的闲置,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 6 资料管理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和资料管理员,同时确保资料室的清洁卫生及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没有相应的的手续和凭证,不可以随意借走、复印或传阅,严格按要求进行资料的归档,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对文件资料的有效管理。 (2)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施工中发生的各类材料,如水泥、钢筋、外加剂、防水材料等的合格证、质保书、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设计变更、 测量记录、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 工程签证,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图、 验收报告等等,均要求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一收集归类存档。 施工安全论文:谈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 摘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监控措施,以促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预防;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突出,贯彻安全法规和标准、深化文明施工管理显得尤其迫切。结合近年来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实践[1-4],作如下论述。 1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与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比较,水利工程施工存在更多、更大安全隐患,主要有:一是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单位多,往往现场工地分散,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交通联系多有不便,系统的安全管理难度大。二是涉及施工对象纷繁复杂,单项管理形式多变,如有的涉及土石方爆破工程,接触炸药雷管,具有爆破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处理时基坑边坡的安全支撑;大型机械设施的使用,更应保证架设及使用期间的安全;有的隧洞涉及引水发电,导致隧洞施工时洞室开挖、衬砌、封堵的安全问题。三是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易造成安全隐患,如隧洞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特别是封堵段的混凝土衬砌,采用泵送混凝土,模板系统的安全和悬空大体积混凝土立模、扎筋、混凝土浇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四是施工现场均为“敞开式”施工,无法进行有效的封闭隔离。对施工对象、工地设备、材料、人员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五是民工文化层次较低,加之分配工种多变,使其安全适应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如曾发生的民工从脚手架上坠落、钢筋穿过胸腔,多系民工缺乏安全常识所致。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 2.1抓好安全教育,在思想上重视安全 安全预防,思想是关键。一是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和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领导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采用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安全事故,并追究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合格,视情节严重扣发年度奖金,直至解聘和辞职,通过“一票否决制”,迫切和激发从管理层到项目部人员抓安全的自觉性。二是以人为本,强化广大职工、民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切实改变民工心中你要我安全的心态,通过3级安全教育和一票否决的制度以及大量事故案例、事故通报、大会动员、小会布置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极大地提高职工、民工对安全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明确:施工安全不仅关系个人的生命安危,它同时也关系着工程的声誉和形象,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与否,它确实是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在思想上建立了忧患意识,使每个管理人员和民工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就为贯彻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项目部、基层班组,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层层制订落实安全制度。安全制度必须结合本部门、本班组自身情况,既有一般要求、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制度,也结合各单位情况提出特殊要求,对安全制度应“警钟长鸣”,采用各种形式贯彻、灌输、落实、执行。 2.3利用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 为了使工程建设施工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得以落实,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安全防护手册》作为安全规范,发给全体职工进行认真学习,并利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本项目安全措施的教育,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提出本项目应特别强调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通过对安全技术的交底和教育,使施工人员和每一位工人对工程施工总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心中有底,这将给施工中落实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奠定基础。 2.4施工队伍组建时重视安全管理,从组织上落实安全措施 每一项目上马,工地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安排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3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接受检验的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他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要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3.1控制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保证安全生产 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和关键施工工序应作为安全管理布控的部位,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2个关键实施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3.2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 坚持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施工时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均执行标准化要求后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的每时每刻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了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三全”安全系数控制的要求。 3.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现场是安全管理最终落实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最终发生的地点,必须严格把握作业现场的安全作业,安全施工。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类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如责任制、抽查制、安全交底、防火及安全用电制;机具和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安全纪律等,设专职安全检查员监督实施,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和苗头以及违章操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二是严格各类人员无证上岗,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种,严禁非电气人员安装维修电器电路,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高空悬垂、危险作业场地和易燃易爆品堆场,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三是各工序交替、工种更换、作业面交付等环节,应包括安全交接;应特别交代安全控制的“预警点”和“关键点”,防止因情况不明或情况陌生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四是赶工作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深夜班作业及连班作业极度易引起因施工人员的疲倦、深夜瞌睡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一般应尽量予以避免;工程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加班加点作业,安全员应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监督巡视,时刻控制现场作业状态,严格防范事故发生。五是水利工程往往工程规模较大,施工作业点广,易爆易燃材料使用量多,容易发生火灾,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安全员为 领导的消防队伍,平时进行必要的灭火知识培训演练,在木工车间、机修车间、发电房、食堂、仓库等易发生火灾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泡沫、干粉)等消防设施,做到有备无患。六是每天完工后各施工作业班组认真清理现场,并经安全检查人员验收,方可离场,防止留下各类安全隐患。七是安全专职或兼职人员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及药物准备,以备急用。 3.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系统安全管理 鉴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殊性,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薄弱环节多,在安全管理中可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全面管理控制,以收到最佳效果。要把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抓好,使工程的安全系统处于有机联系、整体优化的状态。水利工程施工流动性大,职工长年野外作业,施工现场环境艰苦,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容易影响情绪,引发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部应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改善民工业余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和心情调节,使职工处于身心愉悦、情绪开朗的状态,虽身处工地却给职工以“家”的感觉,提高广大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积极向上的竞赛、评比活动,把职工的精力引导到工作岗位上,给安全管理带来“人气”。 施工安全论文:谈对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的探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 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文秘站: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论文: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方式探索 水利工程在进行招工的农民工中,他们普遍缺少安全意识,对施工现场安全适应的应变能力很差,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发生,使得水利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造成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 1、抓好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视安全预防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的最高管理人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能否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这主要取决于施工单位的最高层领导以及负责工程项目的人员把各项安全工作能不能视为首先想到的问题。对此,将安全管文秘站:理工作看成是他们考核工作的重要凭证之一,一旦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就要追究相应负责任的责任,如果在考核中不达标,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激发他们紧抓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采用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确的知道,施工安全不仅关系着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关系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单位的名誉,同时更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情况。要加强施工人员在思想上的安全意识,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时刻的绷紧安全隐患这根线,加强制定安全机制,落实安全措施。 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当中,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的项目部门以及最基层的施工小组,在对其进行统一安全思想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安全制度,并落实到位。安全制度的制定不仅要结合本部门小组的自身情况还要结合各个施工单位的情况来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到位。 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1、控制两个关键,保证安全生产 施工对象和施工工序是施工安全管理控制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施工对象是指在水利工程中施工的部位,例如深基坑的开挖、高空悬挑部位施工、给隧洞进行衬砌等,施工工序指的是。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工程、钢筋焊接加工等。对这两个关键控制好,并做到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等,确保安全施工。 2、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安全生产控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就是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全面的实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重要的保证。在项目进行施工中,所有施工过程都要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规定来执行,施工人员不论是在施工前还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施工地点、对象、工作要求、安全注意内容的明确等,要禁止并杜绝由于情况、职责不明等导致施工的安全隐患。 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不仅是水利工程严抓安全管理的地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地方,所以,要对作业现场严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施工。第一,建立并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第二,要持证上岗,杜绝非专业的人员从事专业的工作;第三,在进行各工序、作业交替的过程中,防止由于不明情况造成的安全隐患;第四,要避免赶工作业情况,夜班作业最容易发生事故;第五,因为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作业就多,所以,易爆易燃的材料使用的就多,这样就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第六,在每天收工的时候,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通过检查验收,才能离场,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可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高并加强安全管理技术工作,用他们的工作表现去感染其他的施工人员,做到人人安全,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五条国家鼓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第二章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七条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九条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日前,将下列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一)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 (二)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 (三)拆除施工组织方案; (四)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实施爆破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第十三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 第十四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五条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第十六条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出租单位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 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 第十七条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 第十八条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使用达到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期限的,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出具安全合格证明文件,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四章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 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施工安全论文:对中小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 一、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人员较多,大型机具多,工程占地范围大,施工复杂,涉及爆破、高空操作等特种作业,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事故。最近一两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目前在建的三峡枢纽工程,曾发生塔带机断裂造成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前不久,三峡工地378联营体120工地浇筑道路混凝土时发生塌方,死亡5人。我省的类似事故也不少,如某电站用运送土石料的缆车载人,因缆绳断造成5人死亡;甘孜州热足电站3#机堵头爆裂,造成水淹厂房、3人死亡;甘孜州一装机仅120千瓦的小电站边坡垮塌,造成12人死亡等。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为水电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一些调整,使得水电项目的建设管理出现了脱节现象,许多在建项目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无人过问。尤其是近年来非水利系统企业甚至私营企业投资水电建设的越来越多,部分业主不清楚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不懂得工程本身的安全和质量涉及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水电工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河道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的形势下,作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仍应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要义不容辞地搞好水电建设管理,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搞好水电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建设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建设项目或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各单位在工程项目上的负责人分别对本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单位。项目法人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国家、部、省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办法和工作部署。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明确项目法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制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3.制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协调有关经费的落实;加强与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 4.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和部、省有关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规定;二是建立、健全适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作体系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经逐级审核、审定后组织实施,并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核备;四是坚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二)理顺体制,规范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中、小水电建设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和改革完成后,应继续履行职能,加强管理。我省于去年设立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全省安全生产进行综合性管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管理彼此不能替代,应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作好工作。 (三)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年年都讲,但重特大事故年年都在发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实施依法管理,以法规代替行政命令。我省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以利于安全监管部门和省水利厅、市州水利局从执法的角度进行水电工程强制安全管理,对违法者给予惩罚。除了省级法规外,行业管理部门应制定专业性的管理规定作为补充。目前,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正在起草《四川省水利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有望近期出台。 (四)加强日常检查。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督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情况;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安全管理档案等。 (五)设计、监理单位要积极参与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项目法人、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单位,但设计监理也应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设计单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施工安全服务:一是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部、省规程和规定;二是对施工风险较大部位的设计,必须把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技术措施,应参与编制施工安全的实施细则或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三是对施工中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四是协助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应提出处理方案。 工程监理单位应与项目法人配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并执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日常检查;三是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四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严重失控、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时,有权责令其停产整顿。 (六)搞好水电工程的防洪度汛。防洪度汛是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每年的防洪度汛工作,除了国家防总、省防汛办的总体布置外,水行政主管部 门应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抓好在建工程的防洪度汛工作。一是要保证工程区范围内的河道畅通,不能因为在河流上兴建电站工程而侵占河道行洪断面,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沿河两岸增加淹没范围。二是要保证工程本身汛期安全,不能因为施工围堰未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而水淹基坑,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三是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应堆放在安全高程以上,以免被水淹。 (七)建立安全情况及事故报告制度。一是各在建水电工程项目法人,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情况,应对已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分清责任,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二是坚决实行事故快报制度,特大事故应在6小时内、重大事故应在24小时内、一般事故应在48小时内逐级上报,不得隐瞒。 (八)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主要手段。主管部门每年应对各项目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人以及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各企业应对本单位从事该项目建设的全体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从事特殊工种、危险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九)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所有水电建设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均应参加,年终进行评比。对安全施工搞得好的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以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相应的项目主管部门也应进行表彰。对安全施工管理做得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玩忽职守、产生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责任人,要按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大水电建设项目的投标资质预审时,要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业绩。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 为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防范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我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和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遏制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在建大型公共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为重点,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整治;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开发区、乡镇等“四个重点部位”在建工程和易发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事故部位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整治,强化执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常抓不懈,全面推进。 二、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强化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安全行为,改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状况,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遏制特大事故和影响恶劣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重大事故、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市建设局成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建设管理科、法制科、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造价站、招投标中心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专项整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整治范围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整治大型公共建筑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四个重点部位”的在建工程。工程质量重点检查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筑材料和构配件、工程实体施工质量、内业资料,幕墙和网架;施工安全重点检查模板支撑、脚手架、井字架、塔吊、临边洞口、边坡、深基坑以及施工现场围挡、临时设施等易发高处坠落、坍塌、倒塌、机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部位。 五、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工程质量方面: ⒈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所配备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切实到位,认真负责。重点整治人员到位情况,对检查不到位人员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将按有关规定记入不良记录。 ⒉建筑材料和构配件:重点整治水泥、钢筋、建筑用砂、防水材料、铝合金型材、建筑玻璃等。进场材料和构配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施工、监理单位应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清退出场,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中。建筑工程禁止使用海砂,对可疑的用砂应及时进行氯离子含量检测,氯离子含量超标的应立即清退出场。 ⒊工程实体质量:强化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点工序和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整治违反强制性条文和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安全等内容。如:墙体拉结筋及抗震构造措施,后浇悬挑构件,金属栏杆预埋件,铝合金门窗是否经专项设计,所用玻璃、铝合金型材是否符合要求,栏杆形式是否为易攀爬等。施工、监理单位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措施消除质量通病,特别是结构裂缝、外墙面渗漏、屋面渗漏等易引起用户投诉的质量问题。 ⒋内业资料:重点整治原材料及设备进场报验、隐蔽签证、质量保证资料等。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文件管理规程》()及时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应与施工进度同步,各种签章应及时、完整。 ⒌幕墙、网架:重点检查专项设计、施工资质及相关内业资料、整治各节点预埋件、节点构造、焊缝质量、杆件、玻璃等原材料。建筑幕墙、网架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经原设计单位确认,并报原图纸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单位(总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应有专项资质,有分包的应按有关规定向我局报备。 (二)施工安全生产方面: ⒈开展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 高处坠落是历年来造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主要类型,各单位要认真开展“高处坠落”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工程项目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并实行责任人制度。 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进一步加强高处坠落作业的防护措施,高处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审批方可组织实施。 ⒉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基坑(槽)、边坡设置坑(槽)壁支撑时,应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及相邻建(构)筑物等情况设计支撑。拆除支撑时应按基坑(槽)回填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相邻建(构)筑物产生破坏,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或找坡作业。基坑(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和安装工程施工,基坑(槽)开挖或回填应连续进行。施工方案应充分考虑雨季施工等诱发因素,提出预案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施工及模板作业时,应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开裂及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临时建筑搭设应安全可靠,对搭设在临街、空旷、山脚等处的临时建筑应采取防大风、防大雨等措施。施工现场使用的组装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 合格证。 ⒊开展防脚手架事故专项整治 脚手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搭设,并有专项施工方案。 建筑物或构筑物高度超过米的,严禁搭设落地双排外竹脚手架或分段搭设悬挑竹脚手架。 在市区及各镇(街道)路面宽度米以上的主干道两侧、人群密集场所、位于校园内层数五层以上、单面搭设脚手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全部采用钢管脚手架。 各类作业平台、卸料平台应按施工方案搭设,架体应保持稳固,不得与脚手架连接,作业平台严禁超载。 购买租用钢管、扣件必须查验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生产日期、检测证明和产品标识;使用前应送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对证件不全以及检测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得使用。 ⒋开展防垂直运输设备事故专项整治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应按规定编制安装拆卸施工方案,由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和拆卸。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等大型垂直运输设备使用管理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制度,维修保养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方案审批制度和设备登记制度,确保每一台设备安全使用。 井字架应有完好的停层装置,各层联络要有明确信号和楼层标记。上料口应装设有联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采用断绳保护装置或安全停靠装置。通道口走道板应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两侧。井字架严禁乘人。 塔吊各种限位、保险装置应灵敏可靠,附墙装置按规定设置,自由高度符合说明书要求,安装、顶升、加节、拆除作业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违章冒险作业;多塔作业必须制定可靠的防碰撞措施。 施工外用电梯各种限位应灵敏可靠,楼层门应采取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措施,电梯上下运行行程内应保证无障碍物。电梯轿厢内乘人、载物时,严禁超载,载荷应均匀分布,防止偏重。 ⒌开展防高大模板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支撑立柱高度超的,要使用钢管支撑,严禁使用木支撑。扣件式钢管支撑、门式钢管支撑材质要符合规定要求,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管壁厚度不足的钢支撑材料作立柱。支撑立柱基础应牢固,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的沉降量。斜支撑和立柱应牢固拉接,形成整体。 ⒍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防范措施 在开展坍塌、起重伤害等事故专项治理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号)和《××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边坡、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起重吊装、脚手架等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对建筑边坡、深基坑、地下暗挖、及以上高空作业、高大模板等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建设、施工单位还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审查。 六、整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管理网络,狠抓责任制落实 根据××政府和××建设局下达的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制定并分解落实全市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签定年度建筑安全生产责任状,将责任制目标落实到基层各单位和企业。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狠抓责任制落实,加强责任制目标的跟踪落实和考核检查,定期通报建筑安全生产形势。 (二)以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为着力点,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贯彻上级有关规定,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动态监控。强化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重点抓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员配备和使用管理、防护设施定型化标准化,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审查等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展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三)深化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出台我市《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安全文明施工奖惩措施,推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同时加强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使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成为企业自觉行为。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政策贯彻力度,出台建筑工地起重机械登记管理规定,加快淘汰老式塔吊、非标井字架,推广安全生产“四新”技术。 (四)以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为手段,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日常巡查,切实形成市、镇(街道)两级质量安全监督巡查,企业自查整改落实的机制。二是建立“绿、橙、红”三色通道,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上一年无重大事故、无被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进入“绿色通道”,以企业自控为主,对上一年发生重大事故或受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的企业,进入“红色通道”,作为监管的重点,增加检查频率,严格安全许可审查机制,实行法定代表人强制培训制度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对上一年无重大事故、业绩平淡,日常检查中发现存在一般不良行为的企业进入“橙色通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加强业务指导。 (五)加强村镇生产性工程安全监管 将村镇生产性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安全监管对象,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强化乡镇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村镇生产性房屋建设过程管理。 (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事故责任人、责任单位查处力度。加大对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整改组织不力、措施不到位、整改不及时的单位的处罚力度。建立重大事故企业领导约谈制度、重大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曝光制度。对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按照《工程建设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时调查处理,从速从快严肃查处重大事故,提高事故处理的时效性和威慑力。制定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评价办法,开展安全生产评价,促进企业和项目部夯实生产管理基础。 (七)积极开展“质量月”活动 为确保活动效果,今年“质量月”活动从月开始,月结束。重点要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质量意识和一线工人的岗位技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把活动落实到各开发企业、开发项目和施工现场。期间,我局将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宣传、工程质量安全专题座谈会、参观学习、申报优质工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七、工作要求 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确定整治重点和范围,制定整治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重在实效和专项整治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⒉加强督查,整改落实。局建设管理科、执法大队及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采取随机检查和巡查等方式,加强专项整治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⒊专项整 治工作结束后,各有关单位要认真总结,并将专项整治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整治措施及时报我局建设管理科。 施工安全论文:有关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高的标准。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保障,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隧道施工的环境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每年因为隧道施工所带来的安全事故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控制,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使施工安全能得到保障,不会影响施工进程,影响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隧道工程施工特点 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的行业。 隧道工程在在施工中而临的施工困难也是非常多的。隧道施工要而临非常多的隐蔽工程,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而对很多和设计情况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施工和设计不同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隧道内的地质条件如果预计不足的话,会导致施工设计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在进行变更的时候也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在隧道内进行施工,对安全问题要更加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序是非常多的,因此,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紧密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达到连续施工的目的,一定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二、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意识缺乏卞要表现在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以及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预见性不足等。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就导致了无法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就无法从新标准、新规范、新要求和新情况的实际出发,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在遇到安全管理问题时无法采取卞动措施,从而应对不足,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缺乏科学预见性,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隐患的苗头层出不穷,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只能是疲于应付,而无暇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工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还表现在对安全监控人员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为出现安全生产问题埋下隐患。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彻底执行的人员数量少,无法实现安全管理。此外,在隧道施工的一线,基木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施工意识差,并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这种现状,注定了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4、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一项目部一班组一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5、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儿乎已经在所有的隧道施工建设单位当中确立起来,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执行不力问题。执行不力表现在很多方而。首先是安全事故出现以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往往将卞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安抚家属、符合应对社会舆论,而在责任人的追求上而十分不力,项日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后所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较轻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就让相关责任人从心理上认为就算不负责任、相勺_推语、麻痹人意也没什么人不了的,从而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也就不可能认真起来。这样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声誉损伤,而且也是对企业员工及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方而出了问题不会受到处罚,另一方而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这种风气的出现,让那些原本愿意尽职尽责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从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感,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加强管理也得不到应有的收入,便逐渐产生了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光是喊喊口号,而是要从具体施工程序上进行安全操作意识树立。自-先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前情况分析明确、施工前预先加固、尽量减少爆破次数、尽量减少阶段性挖掘民度、加强支护架设、提高数据测量频率等等。在每一个环y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操作才能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加强管理人员执勤工作力度,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值班计划并严格进行值班人员值班情况记录,严格值班人员交接手续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进行爆破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且做好爆炸物品的采购、管理、使用、回收等各个环y的记录工作。对于某些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必须事先制定一个或者多个应急预案,力求万无一失。 3、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拄钩,实施文秘站: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落实奖惩制度。奖惩制度不仅需要制定,还需要切实的执行。对于责任人必须严肃追究,不能因为 人情、关系因素而受到干扰。该罚就罚,该降职撤职的也不能手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警示作用。对于工作出色,尤其是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作方而有突出成绩的,必须予以表彰和奖励,从而让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更加卞动的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去。而且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从教育、奖惩、业务水平、再学习等各个方而入手,培养出一支有能力、有毅力、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在铁路建设的诸多工程项目中,隧道工程属于高风险项目,施工规模大、施工的地质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因此各方应重视隧道安全施工工作安全问题,而且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收益,及时发现施工进行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相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才安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施工安全论文:水利施工安全隐患与解决路径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法律等,这就有助于我们形成关于安全生产等的法律框架结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制度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工作还需要进步的完善才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水利事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由于他们生活的农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知识结构以及生活方式还有四位以及习惯等等方面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要求等,很多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没有很好的安全意识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目前的场地中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地貌条件不好、场地的高差现象明显、没有很好的排水设施、不能合理有效的放置材料等、交通条件不好;不能做好封闭管理工作,没有很好的防火意识以及相关的灭火工具配置不当等;没有落实好标牌工作。不能合理安置安全指引标志,过分的强调形式,不能注重内容。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易坍塌、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等。很多人可能片面的认为安全资料在安全生产中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们的安管工作的质量,相关的各级部门要掌握生产状况时多是采用此途径进行。工作中要认真的做好资料管理工作,这样对于安全生产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当前的各种资料中存在很多的虚假信息,只是进行简单的整理复印工作,很多时候没有主管方的核实签字。我们在进行检查时经常会发现过于形式化的字眼儿。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等的混乱模式。 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相关的思想意识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把做好安管工作当成是目的,工作时既要注重生产,同时也要注意安管,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1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这个行业的安全施工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效益问题,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问题。因此这就在无形之中,要求我们的各个参与方要统一意识,团结合作,将安全放到工作的重心上去进行。要不断的调高安管意识,提高参与人员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要做好领导工作,合理的分工指导,加强管理,以此来确保生命安全。 2不断的提高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意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参与人员的安全思想较高,那么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他们的施工行为的安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各层次的安全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从业者的思想觉悟。争取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懂安全,懂技能。在进场之前,我们可以开展有效地检查工作,查看他们的安全思想以及安全法规等的了解程度,如果合格了,才可以允许他们进厂工作。对于特殊的岗位要检查他们的上岗证书是否齐全,如果齐全就可进场。还要定期的给架子工等进行相应的体检工作,如果施工中出现指挥不正确的行为,我们要加以处置。对于不按规定施工的员工进行停工处理,并依据情节严重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明确各项经费 在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它应该是独立在我们的招标投标工作之外的,要设立单独的账户,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确定不同时期的资金用度问题,要保证资金使用合理,避免出现违规使用情况。 4强化监管工作 目前我国现行的各项制度已经是比较的合理完善的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和他相配套的体系并不合理,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如果发现制度不完善的,体系不合理的的企业,要勒令他们进行停业整改,尽力的把我们的安全工作做好,以此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5同时代共进步 我们应该依据先进的高科技,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信息网建设工作。施工安全信息资源是施工安全的重要生产力。如果发现有单位工作不合理,要进行相应的记录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他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我们的水利项目做必要的支撑。水利是一项很长远的工作内容,因此和他相关的安管工作就成了这个行业工作的关键以及重点。我们要如何做好安管工作呢?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理念,认真贯彻以人文本的工作方针,要做到实事求是,切实的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地分析调查,尽快的解决,我们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我们的管理高度,以此来确保我们的水利项目取得长远有效的发展。(本文作者:尹延东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五处) 施工安全论文:论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近年来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尤其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管理 危险源 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从水上的轮船触礁事故到陆地的重大交通事故;从瓦斯爆炸的现场到地下的透水事故;从脚手架倒塌到塔机失稳事故;从高空坠落到触电事故的发生;从地下工程的塌方到地面的山体滑坡等等,一件一件触目惊心的现实已经给世人敲响警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安全机构不能是框架,不能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浑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1、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3、经常性安全教育 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常性教育的一个缩影,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4、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 四、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穿插不齐,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接受的安全检查,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做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的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施工安全论文:大模板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与对策 关键字:受力构件,外挂三角架,外伸悬臂 大模板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模板堆放、吊装、支设、拆除及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1大模板施工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及原因分析 1.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重要的受力构件,其构造形式因模板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组拼式大模板使用组装式吊环,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直接焊在模板上。但无论何种吊环,设计时均应按吊环受力状况进行强度设计,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或焊接长度等均须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过程中吊环易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其发生强度破坏致使大模板高空坠落。原因主要有吊环材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整体式模板的吊环焊缝长度不够或焊接质量低劣;组装式吊环在使用过程中紧固螺丝松动、脱落等。 1.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 大模板斜支撑的主要作用是在模板支拆过程中调节模板的倾斜角度,使大模板堆放相对稳定。由于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在支撑模板重量、调节倾角中反复使用,因而是比较重要且易忽视的安全部位。 斜支撑的地脚螺栓使用过程中易引发的安全事故表现在模板的倾覆上。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大模板经多次起吊和落地,由于未能轻吊轻放,地脚螺栓中的螺母在多次反复冲击下焊缝开裂。堆放过程中受外界荷载干扰,螺母脱落致使大模板倾覆。 1.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外挂三角架是大模板工艺的配套技术和产品。近30年来尚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但工程中的险情时有存在,主要表现在外挂架挂钩的弯曲变形和安装外挂架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两方面,其原因如下: (1)外挂架提升安装时,挂钩外伸悬臂过大,安装时挂架在冲击作用下挂钩发生弯曲变形; (2)挂钩原材料不合格; (3)挂钩设计计算偏小; (4)冬期施工中,混凝土强度增长慢,外挂架提升过早。 1.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模的底模 整体提升的电梯井筒模在高层建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底模是其生根之所在,钢爬梁给底模提供支座。施工中底模由塔吊提升,除供筒模支模外,也为钢筋绑扎提供了操作平台。底模的钢爬梁安放平稳、提升灵活是顺利施工的前提,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曾因底模倾覆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其原因有二:(1)考虑安装的方便,底模设计时预留了一定尺寸的安装间隙,底模就位后支筒模时,撬动筒模使底模产生水平位移,支座搭接面积不够混凝土破坏而坠落(冬期施工中尤应注意);(2)由于建筑垃圾等污染使钢爬梁端头的平台脚不能及时归位,或因平衡自重偏小,不能呈水平状态进入预留洞,导致底座坠落。 1.5大模板堆放 未合理堆放大模板,造成大模板堆放失稳或倾覆。 2预防大枝板车故的对策 2.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受力构件,补偿刚度、保证强度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条件。根据对吊环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北京市利建模板公司在设计大模板吊环时,对组拼式大模板采用组装式吊环,以对称骑缝和平面外补偿刚度(图1);对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以保证足够焊接长度、双面满焊、焊缝饱满(图2)为安全原则。大模板吊环保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和焊接、包括组装式吊环的连接螺栓型号及双螺母紧固,均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吊环,若发现螺母松动或被吊环碰撞而损坏时应立即紧固或更换。 2.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和模板堆放 (1)有斜支撑的大模板应该面对面堆放,自稳角为75度~80度;无斜支撑的大模板应在现场搭设脚手架,只要模板不在墙上,就应该直接放大架子内,不得靠在其他模板或构件上,以免下脚滑移倾倒。 (2)拆除后的大模板,不得堆放在施工层上。 (3)模板拆装区周围应设置栏杆,并挂有明显标志牌,禁止非作业人员入内。 (4)高处作业时大模板安装应有缆绳,风力过大时应停止施工。 (5)大模板在使用过程中斜支撑的地脚螺栓最容易受损伤,因而在设计时增加双面护板,延长焊缝;使用时尽量避免着地时冲撞地脚螺栓。 2.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1)外挂架挂钩是主要受力构件,其材质须符合国家标准,并附有材质证明。 (2)经常检查挂钩是否有因不正确操作而弯曲或变形。 (3)大模板起落时,应注意平稳,模板就位时应避免冲撞外挂架,模板提升时应注意不要剐碰安全网。 (4)施工时外挂架上只允许放置操作工具,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支拆外墙模时应避免多名操作人员集中在一处。任何情况下外挂架的堆放荷载都应小于120千克/平方米。 (5)外墙洞口处应按设计要求附着,防止在风载作用下外挂架摆动和内倾。 (6)外挂架安装时,墙体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7.5MPa。 2.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的底座 (1)提升底模时,须严格检查底模与井筒壁四周的间隙(25mm),底模就位后,须按施工图在底模四周用木楔顶紧,防止小范围的水平位移。 (2)经常检查底模平台脚的清洁程度与灵活性,避免底模重心失稳。 (3)在电梯井筒模板和底模提升时,混凝土强度须达l0MPa以上。 施工安全论文: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摘要: 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关键词: 安全 管理 1.安全防护管理 除了要建立健全现场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广泛进行安全意识及纪律的教育外,要针对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深基础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安全防护: 1)挖土深度超过1.5m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开挖深度超过2m时,必须在边沿设立两道护身栏,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 2)槽、坑、沟边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放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 3)挖土时,如发现边坡裂缝或连续滚落土粒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操作地点,井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4)已挖完或部分挖完的槽、坑,在雨后、解冻或复工前,应仔细观察土壤情况,如发现有裂缝、鼓包、滑动等现象,应及时排除险情后方能施工。 5)必须在雨期施工的深基础,应在距坑边1m远处挖排水沟或筑挡水堤,防止雨水灌入。坑底四周应设集水坑和引水沟,以便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出。当基坑底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基坑开挖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6)深基开挖应尽量不放坡。当采取挡土桩、地下连续墙时,应进行设计计算。当超过—定深度,应根据土质情况,采取拉桩、支撑或锚杆支护等措施。 7)人工挖大直径孔桩,要防止土块下坠及孔下窒息。可先挖至1.5m处安放钢套筒,筒外缘填土夯实或做混凝土护壁。然后由上向下逐层挖土,每层不超过900mm,支钢模,浇筑混凝土护壁。当挖到3~5m深时,孔内应放置钢网板,并配置小型电动抽风机。在洞内操作时娶经常通风。 8)大直径钻孔扩底桩采用人工扩孔时,为了防止孔壁塌方,在机械成孔后要及时放安全钢筋笼。在人工下孔前,应先用气泵向孔下输气或用提土桶在孔内上下提放,使孔内空气流通,换出有害气体。必要时可先用小动物或仪器放人孔内做试验,如无反应,人才可下孔作业。下孔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绳并备有联系信号,以防一旦发生问题立即能联系,将人提出孔外。 9)各种灌注桩在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必须保护好洞口,并加盖或设护栏,防止有人坠入孔内。 (2)脚手架等使用安全防护: 1)使用的脚手架及搭设方案须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搭设。—般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lm.一般装修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8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5m. 2)采用支撑于地面上的外脚手时,必须以15~18m高度为一段,采取挑、撑、吊等方法,分段将荷载分卸到建筑物上,同时每层应与建筑物拉接,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大于4m,水平距离不得大于4.5m.拉接所用材料的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号铅丝,应以钢管为主。 3)脚手架使用的钢管,其外径、壁厚应符合设计或有关要求。并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杆件连接必须使用合格的扣件,不得使用铅丝或其它材料绑扎。 4)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和不变形。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夹角应为45.~60…… 5)结构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6kN/m2;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kN/m2. 6)脚手架的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高墙面不得大于20c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杆,立挂安全网,下口要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2m. 7)外脚手架外侧边缘与架空电气线路的边线之间,应按有关规范要求,保持一定的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8)插口、吊篮、桥式脚手架及外挂架等工具式脚手架,应按有关规定支搭使用:脚手架板必须坚实并固定铺严。脚手架与建筑物应拉接牢固,并立挂安全网,安全网下口应兜过脚手板下方后封严。外挂架必须用有防脱钩装置的穿墙螺栓,里侧加垫板并用双螺母紧固桥式架必须有灵敏、有效的防脱钩自锁装置,其立柱必须随层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m. 9)插口架别杠应用10cm×10cm木方,别杠每端应长于所别实墙体20cm,其上端的钢管应用双扣件锁牢,在别杠未别好或松动时,严禁上人。吊篮靠建筑物一侧应设1.2m高护身栏杆,使用时应与建筑物拉牢。 10)工具式脚手架升降时,必须用保险绳随升降调整。吊篮保险绳应兜底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吊钩必须有防脱钩装置。 11)桥式脚手架只适用外装修和结构外防护,且高度在20m以下的建筑,桥架的跨度不得大于12m.外装修使用时,应保证施工活荷载不超过1.2kN/m2;外防护使用时,应保证防护高度超出操作面1.2m,超出部分应绑护身栏杆和立挂安全网。 12)井字架支搭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高度在10~15m应设一组缆风绳,每增高10m加设一组,每组四根。临近建筑物或脚手架一侧应采取拉接措施。缆风绳应用直径不小于12.5mm的钢丝绳,并按规定埋设地锚,严禁绑捆在树木、电线杆等物体上,严禁用别杠调节其长度。 井字架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2m的防护棚,另外三个侧面应封闭。每层卸料平台应有防护门,两侧应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 井字架吊笼出人口应有安全门,两侧应有安全防护设施。吊笼定位托杠必须采用定型装置,吊笼运行中不准乘人。 井字架导向滑轮必须单独设置牢固地锚,不得捆绑在脚手架上。导向滑轮至卷扬机的钢丝绳,凡经通道处应于遮护。 井字架天轮与最高—层上料平台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6m,并须设置超高限位装置,使吊笼上升最高位置与天轮间垂直距离不小于2m. {3)高处作业安全防护: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体检合格,凡患有不适宜从事高处作业疾病的人员,一律禁止从事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区域必须划出禁区,并设置围栏,禁止行人、闲人通行闯入。建筑物的出入口,应搭设长3~6m、宽度大于通道两侧各lm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小于5cm厚的脚手板。临近施工区域,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地方,亦应支搭防护棚。 3)无脚手架或采用单排外脚手架和工具式脚手架施工的高层建筑,首层四周必须支设固定6m宽双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固定一道3m宽的水平安全网。水平安全网接口处必连接严密,与建筑物间隙不大于10cm,并且其外沿明显高于内沿。无法支搭水平安全网时,必须逐层立封安全网。水平安全网直到确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禁止在没有防护设施的情况下,沿高墙、脚手架、挑梁、支撑、起重臂。运行吊篮等处攀登或行走。 5)高处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避雷设施。 6)高处作业所需的料具、设备等,必须根据施工进度随用随运,禁止超负荷。楼层垃圾应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倾倒时应有防护设施并设专门区域,由专人看管。楼梯踏步、休息平台、阳台等悬挑结构处,不得堆放料具和杂物。 7)六级以上大风、大雨、大雪、浓雾,禁止从事露天高处作业。 8)高处作业的料具应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时放八工具袋内,严禁乱堆乱放和从高处抛掷材料、工具、物件。 9)楼层安全防护: ①1.5m×1.5m以下孔洞,应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m×1.5m以上孔洞,四周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其间支挂水平安全网。 ②电梯井口应设高度不低于1.2m的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以上每隔四层应设—道安全网,安全网宜封闭严密。未经批准,电梯井内不得作垂直运输或垃圾通道。 ③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护身杆或用安全网立挂防护。回转式楼梯应支设首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增设一道。 ④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时,应设两道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封闭。 (4)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1)临时用电应按有关规定编好施工组织设汁,并建立对现场线路、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2)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或沿地明敷设。 3)室内、外线路均应与施工机具、车辆及行人保持最小安全距离,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4)配电系统必须采取分级配电,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 各类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5)独立的配电系统应按有关标准规定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施工机具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在采用接零或接地保护的同时,应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各种高大设施必须按规定装设避雷装置。 6)手持电动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屯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7)采用220V电源照明时,应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污电保护器。特殊场所必须按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照明器。 使用行灯照明,其电源电压不应超过36V,灯体与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用橡套电缆线,不得使用塑胶线。行灯变压器应有防潮、防雨水设施。 8)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次线长度应小于5m,二次线长度应小于30m,两侧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回路地线。焊把线应无破损,绝缘良好。电焊机设置地点应防潮、防雨、防砸。 (5)施工机具安全防护: 1)塔式起重机的路基和轨道铺设及其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及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 2)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四限位、两保险)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3)施工电梯的地基、安装和使用应符合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其安全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4)卷扬机、搅拌机应搭设防砸、防雨操作棚。卷扬机机身固定应设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用开口拉板式滑轮。搅拌机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 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卷扬机吊笼应降至地面,搅拌机料斗应升起并挂好保险链。 5)机动翻斗车行驶时速不超过5km,行车中严禁带人。 6)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操作手柄应有绝缘措施。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7)乙炔发生器必须使用金属防爆膜,严禁用胶皮薄膜代替。回火防止器应保持一定水量,氧气瓶不得曝晒、倒置、平使,禁上沾油。氧气和乙炔瓶(罐)工作间距不小于5m,两瓶同焊炬间的距离不得小于l0cm.严禁使用浮桶式乙炔发生器。 8)圆锯、平面刨(手压刨)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凡长度小于50cra,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裁割: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并应装设不小于180.的防护罩和牢固的工件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磨损剩余部分不足25mm的砂轮。 9)钢丝绳使用应石是够的安全储备,凡表面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有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吊钩应有防止脱钩保险装置;卡环在使用时,应使销轴和环底受力。 10)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在制定操作规程的同时,必须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2.消防保卫管理 (1)施工现场必须遵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党领导负责保卫工作。有总、分包单位的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单位负责的保卫工作制度,各分包单位应接受总包单位的统—领导和监督检查。 (2)现场要建立门卫、巡逻护场制度。护场守卫人员要佩带执勤标志。重要工程、重点工程要实行凭证出入制度。 (3)料场、库房的设置应符合治安消防要求,并配有必要的防范设施。易燃易爆、贵重、剧毒、放射性等物品,要设专库专管,严格执行领用、回收制度。 (4)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宽度不小于3.5m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不能环行时,应在适当地点修建回转车道。 (5)现场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做到布局合理,并经常注意维修、保养。 (6)现场进水干管直径不小于l00mm.消火栓处昼夜要有明显标志,配备足够的水龙带,在周围3m内干;替存改任何物品。 (7)消防设施要能保证建筑物最高点的灭火需要。高压水泵及高层消火栓要随结构施工同时设置。临时消火栓要有防寒防冻保温措施。 (8)严格执行用火申报审批制度,凡是电气焊及用明火处,要有灭火措施及设备,周围无易燃物。并有专人看管。 (9)在施工程内不准作库房使用,进入工程的可燃材料,应按工程计划限量进入,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10)冬施保温材料,不得采用可燃保温材料。 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工作,应采取专职人员检查与群众性检查结合,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施工高峰阶段和冬、雨期阶段要组织专项检查。 检查的重点应围绕高处作业、电气线路、机械动力等方面进行,防止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曲人等事故。另外,应针对施工特点,如深基、高空吊装、架子平台、防火、防塌、防爆、防毒等进行专业检查。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限期改正。 施工安全论文:浅谈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防护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在对建筑施工生产全过程中应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将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对策作为手段,将施工安全技术与安全防护对策作为支撑,互为补充,综合治理,建设好建筑施工安全系统工程,以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概述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定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就是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要求为核心,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的内在规律性,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安全保证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对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及保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是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和构建文明施工场地的重要保证之一,对于预防及减少施工现场伤亡事故,确保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提高工人安全施工的技能水平,丰富劳动力市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基本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施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并从而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及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做好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施工作业面,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合理组织作业人员,合理编制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避免危险交叉作业等。做到既安全文明,又合理使用平面和空间。 (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同时,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 (四)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预防性试验就是对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定期进行机械强度或绝缘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试验、电气设备与用具的绝缘试验、钢筋的拉断试验等。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可造成设备事故,甚至使周围职工受到人身伤害。要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有计划地检修,使其保持在安全运行使用状态,从而确保使用操纵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五)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 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六)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三、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措施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现在许多施工企业都已认识到,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任务是缔造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和规范施工生产作业的安全文明行为。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包括创造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和采用安全文明施工的工艺和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而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行为即进行安全文明作业和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的技术及其分支就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二)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施工安全论文:搞好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 落实 论文摘要:介绍河北省地勘局第四地质大队近年来钻探生产安全管理经验:以人为本、健全规章制度,抓好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人以及地质勘探市场的日益发展,我单位地质找矿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地质找矿工作如火如茶,钻探工作量由以前每年的2^-3km, 2007年增至3余万米,3年内钻探工作量增加近10倍。众所周知,钻探施工属高危行业,风险大、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多,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由于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确保钻探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单位的主要做法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且重点在制度的落实上下大力气、真抓实干。 1以人为本,更新观念 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安康,如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就会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世间万物,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应该倍加珍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影响安全的其它要素也大都与人息息相关。人除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工作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努力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在对待职工的态度要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转变,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获益者,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者,职工既是企业生产的劳动者,也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扮演着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多重角色;工作中,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任。 具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单位不断加大投人,加强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通过思想教育,使职工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自身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定位,由被动的接受管理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管理者,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因为广大职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职工的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建言献策,密切配合,使我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2健全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和完善 安全工作能不能搞好制度是保证。国家现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是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晶,其中既包含许多人的聪明智慧,也有安全事故中血的教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几代人为之辛勤工作的成果,因此在对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认识上,不能认为它仅仅是空洞的条文,而是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尖兵利器。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深人生产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根据工作实际,详细制订了钻探生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一道工序(尤其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都加以规定,使制订的岗位责任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便于日常管理和月度考核。因为安全生产中无小事,细小的环节,稍有疏忽往往就可能成为重大事故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因此我们认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顾及一般,力争全面到位。 3抓好制度的落实 我们在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单位统一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单位与各基层单位主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订详细考核指标,完成的奖,完不成的罚。 (2)加强日常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定具体负责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周检查、月查,按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安全月活动。安全检点在于查细节,不能走过场。根据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求和生产现场影响安全的有关因素,统一设计安全检查表,在现场检查中对照安全检查表的要求,逐一细查隐患和薄弱环节。在安全检查中,除了要注意物(环境、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要密切观察人的生产行为,查找不安全行为,以便根据职工的现实表现,查其思想和安全意识。对物(环境、设备等)的不安全状态,制订隐患整改措施,安排专人负责,限定整改时间,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领导安排专人再进行检查验收,直至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对于职工安全意识淡漠和操作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的问题,则要查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有的职工,则落实帮扶对象,形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其尽快提高。我单位就聘请了一些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同志做顾问,施工现场把好安全生产和技术关,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搞好机台、班组建设 (1)加强班组建设,班组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细胞。选择思想素质高、技术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班组长。具体负责本班组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因为班长就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所在的岗位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他们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工作态度他们最了解,因此班长的工作水平和责任心,往往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影响一个班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对于班组长要加强管理,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工作上和思想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2)班前班后会形成制度,职工间及时互通情况,记录员做好各项记录,尤其是设备检修情况、运转情况,孔内情况、孔内事故处理结果等一定要详细记录,不能敷衍了事。班组职工间努力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因为钻探工作中各工序都需要职工间密切配合来完成,如果大家配合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3)班组与班组之间也要加强沟通,认真进行交接班。因为钻探生产工作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一个班出现了事故,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班组的正常工作,上班为下班的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钻探施工就会进行的比较顺利。 (4)班组建设好了,机台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机长作为机台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机台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工作,根据地质设计要求和工作实际,认真制订钻探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认真作好施工现场勘查和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组织召开机台工作会议,详细布置工作,将设备、工艺、工作量、钻孔地层情况等交代清楚,对安全操作规程和要求也要交代清楚,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施工组织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加以修订。建塔、拆塔、孔事故处理等工作,机长都亲自参加,做好现场指挥协调和监护工作。事故处理不了的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请专家现场进行帮助指导。 5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单位在钻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认真抓好机台班组建设,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扎实的基础,基础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为顺利完成钻探生产任务保驾护航。200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某铁矿区普查项目中,全部采用国产机具施工的ZK2402钻孔,于2007年4月15日开钻,至2007年7月18日终孔,历时93d,创造了单孔进尺1905. 92m的国产机具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全国最新记录。该钻探工程于2008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领导、编辑及我国钻探工程界的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推选为2007年我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该铁矿区普查项目于2007年底获得了河北省地勘局地质找矿成果局长特别奖。 6结论 我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与生产施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得力于安全管理者工作的认真和到位。我们认为:安全管理工作只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就会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就能够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篇1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去被动的学习英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重视考试的成绩,忽略了听、说这两大方面,学生们学的可以说是“哑巴英语”。即便是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也很难张口去说。另外对于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掌握语法,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是由于英语语法规则太多,对于学生来说太难记,加之语法课过于枯燥,学生对其没有任何的兴趣。可想而知,一旦学生对于语法产生抵触的心理,那么课堂教学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了。 一、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指明前进的航向,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制订的相关教学任务。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获得更大的进步。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个性化教育在教育界全面渗入,它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此时教学目标应该从每一个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出发去制订,也就是说制订出的目标至少要符合大多数初中生的需要。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的制订教学目标,让每个初中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与奋斗方向。就如在“Heroes”教学中,笔者便充分分析了学情。处于14~16岁的初中生的性格比较冲动,但是也十分热血,对英雄事迹与英雄人物有着天生的敬佩与尊敬之情。“Heroes”一课便以优秀的运动明星为出发点,以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为导入,希望学生既能够学到相应的英语知识,也能够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优良品质。然后,笔者便制订了本课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尤其要把握与应用重点词组;总结课文内容,在组内总结出课文的关键信息;完成课文限时阅读,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用本课所学知识描述一个运动明星。在学习中,初中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时刻反思自己的英语能力变化。 二、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展口语教学,推动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对于初中生来说,接触英语的时间并不长,词汇量也是有限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适当调整一下自己上课的语速,尽量让每一学生都能听懂老师在说什么,大致理解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更不可以出现上英语课就厌烦、无聊、走神的状态。初中英语的学习无非要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入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英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英语。除此之外,教师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自由组队,分成几组,在英语课上进行一些有关英语的小游戏,比如说用英语来进行单词接龙,用单词来描述一下周围的同学。这样做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 三、灵活地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探究学习,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备受广大英语教师青睐。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这种形式参加课堂学习,可以说对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去读课文,这时学生为了有一个好的表现,肯定会努力、认真的去对待这堂课,积极参与情境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要注意合理地搭配小组的成员,这样同组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巧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拓展学生的口语训练,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做到能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随时把握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和态度。教师应该把调动每个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小组活动的中心,避免小组成员中出现不主动发言的现象。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初中英语教学任务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的要求,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精心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从而不断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作者:张杰 单位:重庆市秀山县凤凰中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篇2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之后再通过读写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相较于以前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其教学内容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并没有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没有较大的改进。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督促不到位,部分学生仅仅做表面功夫,实际没有真正掌握教师所教知识,致使学生学习效率偏低,另外,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分析并点评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很多学生认为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解英语知识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老旧,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使得许多学生都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明确,因此对学生学习英语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热情偏低,导致教学效率无法提升。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缺乏合理性与针对性,要点内容不够突出,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学会并掌握教师讲课的关键点,不能紧跟教师的授课步伐。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科学、合理地分配讲课与实际操作的时间,同时因为英语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目前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偏低。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英语知识中蕴含着大量且复杂的英语知识,再加之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使得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倘若教师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最终导致学生放弃甚至厌恶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应主动创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与综合素养。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定语从句知识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英文歌曲,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定语从句,并分析这些句子的特点,从而激发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深入日常英语课堂教学 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只在专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讲解英语知识,忽视了英语在日常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将英语知识穿插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重点句型进行口语练习,开展日常阅读、听力练习,充分利用学生对文章与习题的学习中,并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提升初中生对英语的掌握与应用水平。英语教学不应是独立的,而应将文章的体裁、词汇与情境相互结合,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习一种语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某些英语长句无法透彻理解。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阅读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将某些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印象。特别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将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Willpeoplehaverobots”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采取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例如,提出“Whatistheroleofrobots?”“Whydidpeopleinventrobots?”的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并在课上用英文给其他学生讲解,教师需要对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课文中的句子,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优化教材内容 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的初中英语教材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的,并且相关的辅导资料以及习题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制定的。因此对学生来说,所使用的辅导资料大部分都是一致的,缺乏创新。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这些通用教材、辅导资料以及习题等辅助学生学习的材料都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改进。因此,在教材以及这些辅导资料中应用微课就十分重要,能起到优化教材,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例如,在习题集中的每一个题目中都设置自己的微课视频,供学生参考,在教材中也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录制专门的微课视频,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点讲解或者习题讲解,从而使学生把自己不会的内容真正地学习透彻。 (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采用以读促写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自己在讲课,没有让学生发挥真正的作用,使学生写作能力提升速度缓慢。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自己不断地积累,这样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让学生进行阅读,可以为学生推荐比较好的阅读书籍,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读促写这种教学方式针对的主要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Sadmoviesmakemecry”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认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细致化、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作者:尹忠权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篇3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最大限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愿望。所谓“有效”,主要体现在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如何协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有限投入产出较大效益,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前面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学生方面涉及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低下,导致上课不愿听讲,学习效率低。教师方面涉及课前准备是否充足,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多样化,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等。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课前精心设计 上课之前,教师首先通读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和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删减,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优势,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此外,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都能学有所获。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猜谜、游戏竞赛、角色扮演、调查报告、辩论赛、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个体活动(individualactivity)、两人小组活动(pairwork)、分组活动(groupworkorteamwork)、全班活动(classactivity)等。教学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氛围越好,掌握知识就越快。课前,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学生乐意学了,英语学习态度自然端正,学习效率也就高了。如:在教学“What’stheweatherlike?”这一内容时,笔者使用PPT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cloud—cloudy后,对学生提出问题:“Canyoumakearuleoutofthethreewords?”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直到找出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又呈现新词snowy,foggy,rainy等,然后继续问:“CanyouguesstheChinesemeaningsofthem?”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构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从呈现问题开始就创设学生参与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二、从设问质量着手,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设问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要问在质疑之处,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应该要有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等几个特点;教师要抓住提问的时机,选择在导入和过渡时,学生听前和读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和课堂检测时提问;教师提问还要注意细节:1.要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回答。2.提问时要注意顺序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3.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4.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应注意课堂上问题的动态生成,用教学机智使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Howareyou?”句型时,回答都是“Iamfine.Thankyou.”但一个学生上课前摔了一跤,他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能回答‘Ihurtmyleg.Iamnotfeelingverywell.’吗?”我回答:“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不解,我就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此类问句是否只有一种回答,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十分活跃,最后达成一个共识:根据情景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回答,如果各方面均好,就可回答:“Iamfine.Thankyou.”如果哪儿不舒服,可以回答:“Iamnotfeelingverywell.”教师还可以趁势点拨,给出“Justsoso.”等句子,并根据学生实际,对句型进行针对性操练,学生变得兴趣盎然。教师引导这样的讨论和操练,不但教给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又根据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思维。 三、推行自主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利用教学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对于一般的学习任务,教师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有些扩展型任务,如思考题、编对话、采访等,则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语言交流是多向的互动,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小组合作易于相互传递和接收信息,易于相互激发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特长,达到小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的相互促进。在上完教材八年级(上)Unit3谈论将来计划的课文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通过采访的形式调查其他同学的假期计划,学生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惊喜,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作者:王梅 单位:双柏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化工厂生产制剂中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对于人体柔弱部位的暴露人体中柔弱部位包涵眼睛和皮肤,这两个部位和拥有解肮功能的酶制剂触碰以后,在其中拥有非简单分裂能力的蛋白质就可以形成比较单纯的产品的功能,这样就能引发刺激效用。而不具备解肮功能的酶制剂所产生的刺激就比较少,或者是根本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即便如此,调配成分里面也许也会有刺激产生,所以一定要重点检查每种产品安全性预防方式的组成数据报表。而且对于暴露在外面的成分应该采用具体的预防办法,比如说利用手与眼睛的预防和用另外预防工作服装来预防。每当暴露不再发生的时候,刺激效果理论上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确定的数据来证明,对酶制剂的过敏途径是皮肤触碰以后的。 呼吸进入的方式过敏产生 正当如同所有蛋白质对于人体呼吸来讲都不太适合一样,如果是对于某些雾状微粒的酶制剂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吸入,那么就能够引起在有些人体中产生不适效果,也就是过敏。反复吸入方式过敏的产生一般分为两个过程:第一,这个过程也叫做敏感性过程,就是每当有些人通过吸入的方式而最先出现在过敏原之前。比如说酶制剂、屋内飞尘、花粉等等。sda中曾经说道,假设呼吸进了充足的酶制剂,那么就会出现过敏性抗体。而且只要出现了这种抗体,那么这些感染的人就都对这种酶制剂敏感。但是,这种敏感不算是一种缺陷,因为并没有过敏的具体表现。第二,这个敏感的个人如果再次暴露在这种环境当中,那么就会发生所有过敏能够表现出来的现象。对于酶制剂的过敏,和大多数过敏都比较类似,就像是花粉、飞尘、头发过敏等等,就会出现打喷嚏、咳嗽、淌眼泪或者流涕等。这些现象只在处在这些环境中发生,一旦停止暴露,也就会不见。但是不是全部的人都能出现这种状态,要看这个人体制的过敏程度和酶制剂和人接触的程度。 对于化工厂生产中酶制剂管理方式 1.对于产品设计方面进行管理 根据观察就可以看出,酶制剂的物理属性和大多数在空气中悬浮的微粒中非常类似,那么就确定了它的一些性质。所以说,对产品进行什么样形状的设计,往往决定了工程技术调控、运用次序、和要求对所雇佣的人提供充足的具有预防效用的预防设施类型的挑选。酶制剂的悬浮颗粒,呈现的物理状态不一样,可以是用液体小颗粒、烟雾颗粒、固体小颗粒、或者飞尘等等。面粉一样的酶制剂对暴露在外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因为这些酶制剂非常可能分散开。用微粒状态的酶配方可以将酶颗粒约束住,这样能够避免这种颗粒出现在空气里面。虽然这些酶制剂具备非常低的扬尘能力,但一定要非常谨慎的不让他们被变成碎状。 2.对于工程技术操控方面进行管理 对于工程技术的操控包括对指定产品外型和生产技术进行调控。比较专业的通风学者应该凭借和设计操控的方式。比较主要的阶段,比如说整体的工厂和设施设计、功能检测、系统维护、技术操控和技术改变等进行处理。在对化工产防止产品进行生产中,对于通风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严格实施。不仅仅是通风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学产品因为尤其特殊性,如果操作不当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化工厂的每一项操作。这些操作对应着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对于这些技术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3.对于实际操作调控方面进行管理 在调控酶制剂的漂浮颗粒中,合适的实际操控过程也是十分关键的,而且一般和工程技术操控和个人预防设施一起使用。这个操控的最后作用在设施方面应该包涵保证没有可以看见的微粒一遍又一遍的溅出;最大程度减少酶制剂和人体皮肤的触碰程度;防止延长的非长期检测设施;和预防发生和悬浮颗粒的产生。要注意以上方面,就应该注意对个人卫生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管理,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才能最大效率的进行管理。 4.对于个人预防设施方面进行管理 就像是在全部时期使用化学物品工厂背景中一样,一定要完全禁止这些酶制剂或者是化学物品对于眼睛和皮肤的触碰,一般使用的预防措施就是保护眼睛的用具,这其中包涵在眼镜旁边安装保护罩的以玻璃为材质的眼镜,防止溅出的眼镜等等,或者是不使用眼镜,直接使用防护面具。在对个人设备进行管理中,应该注意预防眼镜的种类要和酶制剂或者化工制剂能力进行匹配。当然,制作工人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中,就要穿上防护服。这样也是对于人身安全的一种保护。 本文作者:王重刚 林芳 单位:滨州市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安和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工厂完善安全管理调研方案 为了“平安单位”创建工作,努力落实镇政府综合治理会议精神,做好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消除企业各种不安全隐患,坚决遏制不安全事故发生,保全厂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全厂财产不受损失,为企业生产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促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原则,加强各项治安管理和防范措施,做好企业安全工作和创建安全单位工作。围绕我厂治安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对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的防范、处理的水平,确保生产秩序的顺利进行,努力为职工的工作、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四个思路是:一、以高昂的精神,科学的手段,创新的意识,超负荷的工作,使保卫工作适应公司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二、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把公司的防火工作列为保卫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加强检查整改力度,落实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三、全方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措施,强化责任追究,与经济利益挂钩,法律面前无人情。四、强化通过“打防结合”的常抓不懈,物资流失现象有根本遏制。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结合的工作思路,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2、完善厂区安全防范体系,强化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年厂区无重、特大事故发生。 3、进一步加强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好各项治理防范措施,建立企业与管辖片警“110”报警系统,集中整治厂区及周边治安环境,降低治安案件发案率。 4、建立信息收集网络体系,做好信息员培训工作。加强厂区基础防范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严密性。 三、具体措施: 保卫科从人防、物防、技防、制防“四个角度”入手,全方位抓好内部治安防范防火工作。加强公司生产保卫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管理从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方针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加强公司要害保卫工作。 1、职工食堂窗户安装铁护栏,机加车间外部、运输科、供应科外部建立防护墙,供应科仓库门窗按要求重新更建,并按设明暗两道锁,有微机的单位、部门增设了明暗两道锁,放射性源库安装了报警器,对放射性源重新建立了档案,从使用、保管、运输、储存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放射性源的安全。 2、加强保卫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安全思想教育,重点做好纪律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保卫人员素质,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监督制约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保卫人员及其它门卫人员的督查,促使他们文明值勤,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3、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一切危害人身安全和单位安全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厂内治安环境建设: (1)、抓好厂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稳定。 (2)、落实好安全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加强厂区巡逻检查值班制度,隐患整改和事故汇报制度。保卫人员做到,有警必接,闻警必行,防止盗窃,破坏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 (3)、加强门卫管理,强化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做到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做好厂区出入厂门制度和携物出门查验制度,确保资产和员工个人财产不发生丢失、被盗。 (4)、财务室要落实好值班值宿制度,避免出现漏岗、空岗情况的发生。 (5)、调解处理好厂区内部发生的治安纠纷,维护好厂区区的整体安全。加强员工管理,登记造册,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6)、加强对员工的饮食管理,把好食品卫生进货关,就餐环境卫生关。 5、做好厂区安全防火工作,消除火险隐患 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本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部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明确消防安全职责,确定重点部位和防火责任人,设置明显防火标志,落实好火灾隐患整改要求,制定好本部门防火和疏散方案。要加强对员工安全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安全防火检查次数和火灾隐患整改力度,对重点部位和火源点要严加看管重点防护,确保安全。加强厂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维修更换灭火器材和消防设备。消防监控人员要定期对消防监控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随着水泥、熟料销售旺季的到来,由于人流、车流增多,厂区治安面临一定压力。为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水泥厂保卫部广泛组织开展治安防范集中行动。该部为维护厂区治安稳定,严防危害正常生产秩序案件的发生,他们成立了以部长、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巡逻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巡逻治安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加强巡逻。确保全面覆盖,努力维护厂区的稳定,为水泥厂创造了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工厂供电安全管理研究 一、工厂供电安全的基本要求 1.1电源的安全可靠 对于我国的工厂企业来说,要确保安全生产,首先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供电电源。一般来说,工厂从国家电网引人要建立2个供电电源。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其中1个供电电源点发生故障,另一个电源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的用电负荷。除此之外,工厂还应该根据生产情况,建设自备电源,在外部电源出现失电情况时,工厂自备电源可以保证工厂机器设备安全平稳运行,这样可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防止火、污染等事故。 1.2电网结构设置合理 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完善合理的主网结构对于确保安全供电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放射性接线结构简单,运行方式比较灵活方便,供电安全性可靠性较高。但是,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应该从供电的安全性和维护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工厂的电网结构应该更加完善合理,这样就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即使在发生事故时也便于处理,从而有助于尽快恢复工厂的正常生产。 1.3合理选择变压器备用容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电力网的变电站变压器备用容量较大,可以考虑采用2台主变方案。而对于较大的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多台变压器供电。一般来说,备用容量的选择应该按照1,1配备,以备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部分变压器失电,那么相应的另一部分变压器能够带全部负荷。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再设1台备用变压器,以确保任何1台变压器退出运行,备用变压器可以及时投人带负荷,保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 1.4供电电缆安全可靠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电能的输送要依靠电缆来实现。电缆由于具有维护简单、不占大量空间等优点,从而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要做到供电安全,那么电缆线路应该安全可靠。一方面,应该提高施工质量,杜绝电缆事故。有时候会由于电缆附件质量不过关,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故障,就会对企业生产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选择质量合格的电缆产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电缆的安全检查,采用专用科学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电缆故障隐患。 1.5电气管理的专业性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供电安全,必须要提高工厂电气管理的专业性。这就需要加强电气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电气资料和设备台帐,完善电气设备检修记录,及时消除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注重电气运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调动电气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当前工厂供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我国很多企业都高度重视供电安全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还有很多企业对于供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供电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1)企业供电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厂机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对企业供电设备维修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企业的供电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已经不能够适应供电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甚至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机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只能找生产厂家来解决,从而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供电系统运行方式不够合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企业的供电系统运行方式设计不够合理,这就造成了如果企业的运行线路或者变压器等设备发生故障,那么切换变压器的步骤将会极为繁琐。还有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将另一台备用主变冷备用,这就极易造成电气设备损坏,从而影响到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供电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供电事故,将会造成很多设备因为失去电力而停止运行。但是,很多企业的供电应急预案并没有明确发生供电事故之后如何去做,甚至很多预案没有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还有一些应急预案的内容过于简单,根本不具有实际操作性。 三、加强工厂供电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1)高度重视工厂供电的安全管理工作。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供电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领导必须重视供电安全管理工作,这是做好供电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工厂供电安全还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供电安全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工厂供电安检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准确掌握工厂供电形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工厂供电工作的顺利进行。(2)扎实做好工厂供电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工厂供电安全建立在日常供电工作的基础上,因此应该扎实做好工厂供电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可能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排除供电过程中的各种故障。另一方面,根据工厂事业的发展情况,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认真检查和维护,确保机器设备的安全运行。(3)认真落实工厂供电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很多企业都建立了供电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许多规定却没有落到实处。虽然供电安全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和改善,但安全形势却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就在于执行不到位。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工厂供电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工作和源头治理,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加强长效动态管理。(4)积极探索供电安全管理的新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安全生产更加重视,供电安全的管理体系也需要更加科学化,更加完善。因此,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供电安全水平。 四、结语 供电安全关系着工厂的安全生产。因此,应该重视和加强工厂供电安全管理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营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资源,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伍光灿 单位:遵义汇兴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化工厂生产中安全管理计策小议 一、呼吸进入的方式 过敏产生正当如同所有蛋白质对于人体呼吸来讲都不太适合一样,如果是对于某些雾状微粒的酶制剂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吸入,那么就能够引起在有些人体中产生不适效果,也就是过敏。反复吸入方式过敏的产生一般分为两个过程:第一,这个过程也叫做敏感性过程,就是每当有些人通过吸入的方式而最先出现在过敏原之前。比如说酶制剂、屋内飞尘、花粉等等。sda中曾经说道,假设呼吸进了充足的酶制剂,那么就会出现过敏性抗体。而且只要出现了这种抗体,那么这些感染的人就都对这种酶制剂敏感。但是,这种敏感不算是一种缺陷,因为并没有过敏的具体表现。第二,这个敏感的个人如果再次暴露在这种环境当中,那么就会发生所有过敏能够表现出来的现象。对于酶制剂的过敏,和大多数过敏都比较类似,就像是花粉、飞尘、头发过敏等等,就会出现打喷嚏、咳嗽、淌眼泪或者流涕等。这些现象只在处在这些环境中发生,一旦停止暴露,也就会不见。但是不是全部的人都能出现这种状态,要看这个人体制的过敏程度和酶制剂和人接触的程度。 二、对于产品设计方面进行管理 根据观察就可以看出,酶制剂的物理属性和大多数在空气中悬浮的微粒中非常类似,那么就确定了它的一些性质。所以说,对产品进行什么样形状的设计,往往决定了工程技术调控、运用次序、和要求对所雇佣的人提供充足的具有预防效用的预防设施类型的挑选。酶制剂的悬浮颗粒,呈现的物理状态不一样,可以是用液体小颗粒、烟雾颗粒、固体小颗粒、或者飞尘等等。[2]面粉一样的酶制剂对暴露在外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因为这些酶制剂非常可能分散开。用微粒状态的酶配方可以将酶颗粒约束住,这样能够避免这种颗粒出现在空气里面。虽然这些酶制剂具备非常低的扬尘能力,但一定要非常谨慎的不让他们被变成碎状。 三、对于工程技术操控方面进行管理 对于工程技术的操控包括对指定产品外型和生产技术进行调控。比较专业的通风学者应该凭借和设计操控的方式。比较主要的阶段,比如说整体的工厂和设施设计、功能检测、系统维护、技术操控和技术改变等进行处理。在对化工产防止产品进行生产中,对于通风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严格实施。不仅仅是通风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学产品因为尤其特殊性,如果操作不当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化工厂的每一项操作。这些操作对应着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对于这些技术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四、对于实际操作调控方面进行管理 在调控酶制剂的漂浮颗粒中,合适的实际操控过程也是十分关键的,而且一般和工程技术操控和个人预防设施一起使用。这个操控的最后作用在设施方面应该包涵保证没有可以看见的微粒一遍又一遍的溅出;最大程度减少酶制剂和人体皮肤的触碰程度;防止延长的非长期检测设施;和预防发生和悬浮颗粒的产生。要注意以上方面,就应该注意对个人卫生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管理,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才能最大效率的进行管理。 五、对于个人预防设施方面进行管理 就像是在全部时期使用化学物品工厂背景中一样,一定要完全禁止这些酶制剂或者是化学物品对于眼睛和皮肤的触碰,一般使用的预防措施就是保护眼睛的用具,这其中包涵在眼镜旁边安装保护罩的以玻璃为材质的眼镜,防止溅出的眼镜等等,或者是不使用眼镜,直接使用防护面具。在对个人设备进行管理中,应该注意预防眼镜的种类要和酶制剂或者化工制剂能力进行匹配。当然,制作工人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中,就要穿上防护服。这样也是对于人身安全的一种保护。 作者:王重刚林芳单位:滨州市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山东安和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工厂保卫科安全管理工作报告 2010年,后勤保卫科在厂党委及兄弟单位的关怀指导下,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全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环境卫生、“两堂一舍”及大学生丰源公寓的管理,实现了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三无”目标,为我厂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班子,带队伍,提高整体战斗力。2010年以来,我们坚持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针对当前厂区面临的治安新形势,做到强班子聚合力、抓队伍树形象,强化保卫队伍的基础管理,促进全科工作朝良性方面快速发展。 在抓班子建设方面,我们注重监督制约作用,通过定期召开骨干会、班前会,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落实整改措施,使全科人员之间做到了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大事勤商量,小事勤通气,思想常沟通。在科务公开方面,我们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工资二次分配、物品领用、评比、评先等事项全面公开,定期公布。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廉洁自律无小事,小事不止出大事”的思想观念,认真履行廉政准则,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按制度办事、不搞特殊、不办人情案、不以权谋私,做到了靠正气、靠廉洁来树立科室的威信和形象,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为提高科室人员素质我们突出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按照“文明执纪,严格执法”的标准要求,制定了文明用语,文明上岗规范,加强对所有人员的学习,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规范职工的言行,提高职工的文明素养,是创建文明和谐治安环境的有效前提。我厂“职工文明行为规范及考核办法”下发后,我们按照要求组成“文明稽查队”,文明稽查中稽查队员全部由科室骨干担任,统一服装,并制定了“文明监督”袖标,每天文明执勤和不间断对各公共场所进行督查。为提高检查效果,规范了文明稽查言行标准,在制止不文明行为时,要求队员对违规者要以礼敬人,再指出违规之处,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队员加强了“精、严、细、实”管理理念的灌输教育,克服队员执纪过程中的好人主义,要求在稽查过程中对违规人员,无论是谁,做到一视同仁,不留情面,使违纪人员其达到吸取教训,校正行为的目的。在执纪过程中队员既当不文明行为的校正员,也作文明行为的宣传员,及时把厂区制定的有关文明行为规定送到各个车间,并督促单位抓好对职工学习教育,使职工入耳、入心、入脑,把文明言行落实到工作生活中,使厂区的文明行走、文明行为有了更大的突破。我科室自接到文明执勤的任务以来,共制止各种不文明行为七十次,有效地促进了职工文明行为的逐渐养成。公共场所实现了三转变,即职工文明素养有了明显转变,公共秩序有了较大转变;公共卫生有了较好的转变。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在加强对出门证管理、巡逻制度、两堂一舍管理、锅炉房制度、澡堂管理和环卫管理等十来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科10个场所岗点(餐厅、锅炉、澡堂、丰源公寓、物流门、行政门、巡逻、消防、职工宿舍、环卫),从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六个方面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全面推行了“6S”管理,考核中做到现实表现与制度考核挂钩,制度考核与队员工资二次分配的办法,严格每月一考核奖惩兑现。 (三)、落实干部职责,加强巡查力度。班子成员明确分工,从职责、部位、岗点建立了巡查制度。为抓好落实,科室值班骨干每月必须查出“三违”人员三人次,否则将扣除科室值班骨干的当月奖金。有了班子成员不定期的进行巡查,促进了各项工作规范落实到位。 (四)、强有力的措施,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全科人员素质,提高了整体战斗力。针对今年我厂扩建施工项目多,管理难度大,一些不法民工妄想浑水摸鱼,伺机盗窃厂用物资以求大发不义之财,我保卫人员加大了对各施工地点的看护与守候,于2010年01月08日晚上6:40左右,巡逻人员在一车间东南角的仓库里发现一外来人员行为诡异,带到保卫科后态度恶劣,不能积极配合保卫人员的询问,我保卫人员到现场仔细勘查后发现有被盗电缆一捆,电缆有刚被切割的痕迹,旁边有一根割电缆用的锯条,大约8;00左右移交李庄乡派出所民警带走,并向厂领导汇报。于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六点左右,一辆车牌号为:予N29879拉有铝锭的半挂车经过厂门岗时,我保卫科保卫人员爬上车顶进行查点铝锭的数量时,发现车内的铝锭数于出门证的铝锭数不符,经过与国贸、财务等有关部门核对,七个小时的讯问与调查,经查由于个别单位的工作失误、疏忽大意、具有麻癖思想所导致多往车内装一件铝锭(约1.1吨),为公司挽回损失约18000元。4月23日我保卫科门卫在检查车辆出厂时,在驻地村民的三轮车内查处电缆数十米,在调查审问时得知,此电缆是厂内的公物。 一年来,广大队员为维护厂区及职工群众的利益,积极采取各项防范措施,全科全年抓获各类盗窃分子10余人次,为厂挽回经济损失达数万元。 二、抓基础,上台阶,筑牢治安第一道防线。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打防并举、标本兼顾、重在防范、重在治本”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口信息,法制宣传教育,职工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着手,加强了治安基础管理。 1、人口信息的准确掌握是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类违反犯罪的有力保证.我们按照当地派出所对常住人口户籍档案进行整顿的要求,对我厂外来施工人员逐个进行了统计,并将1000余人信息逐个输入到了流动性人口公安系统中去。 2、狠抓“两堂一舍”及环境卫生的建设,促进后勤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狠抓了人员的岗位意识,确保后勤保障有力。 (1)、由于在6月份刚组建的后勤保卫科中,职工年龄普遍偏大,素质高低不一(其中环卫人员17名(病假1名、50岁以上人员4人、3人待退休、思想不稳定人员4人、有病人员10人)、锅炉工7人(1人待退休)、澡堂洗衣房8人、保卫人员39人(1人待退休、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4人有病)、小餐厅1人),在这种情况下,我科室领导班子首先进行思想摸底、思想纠正、思想教育,使每名同志都能思想稳定、素质过硬,有效的为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科室明确了分工,健全了建制,针对那些思想不稳定、工作不积极、思想有情绪的个别同志,科室领导逐个谈心,并安排班里骨干对这些思想不稳定、工作不积极、思想有情绪的同志在工作中多帮助、在生活中多关心、在家庭中有困难的多谈心,对那些重点帮扶对象明确了帮扶人,实行两帮一,即一名科室领导、一名党员帮扶一名重点人员,于8月份科室领导与环卫班张向阳、张国库;保卫人员吴孝鹏、王正昌逐个谈心,了解了个人近段时间的思想状况、家庭有无困难,看有无需要科室帮助等。并于10月份有科长、副科长带领的科里骨干到环卫工张向阳家进行看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两堂一舍”的管理: “两堂一舍”是后勤保卫科的工作重点,针对食堂条件有限,宿舍住宿人员混乱等原因,科室领导针对9月份大学生公寓合同已到期的有利时机,及时对大学生公寓及办公楼宿舍进行了重新调整,让每个宿舍都住满了人,每个宿舍都有专人负责,把大学生公寓调整后多余的5栋楼房退还给了屋主,为厂一年节约了25000元左右,并不定期的对大学生公寓及办公楼宿舍楼进行检查。2010年8月11日,我科室组织人员对办公楼各楼层进行例行巡查,在108#房间发现了浓重的汽油、油漆等味道,打开房间后共查处油漆14桶195公斤、松香水5桶共计200公斤(其中有两桶正向外倾倒,液体正从破损处外溢)、电热毯一具,大功率电炉一台。后勤保卫科科长蒋杰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在向厂领导汇报的同时,蒋科长果断下令:破门检查!蒋科长一边安排现场戒严注意明火(一点点明火就有可能引起爆炸),一边安排拍照取证,取证结束后安排人员把所有的危险品撤离现场,控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11月下旬,科室领导在职工宿舍及澡堂的检查中发现,职工宿舍大部分没有门锁、澡堂地面滑,导致宿舍及澡堂随时可能出现不安全隐患,在申请厂领导之后,对宿舍的大部分门进行了安装门锁,澡堂的走道及淋浴下面铺垫了防滑垫,既保障了职工的安全,又美观了室内装饰。8月份,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将澡堂原有的球阀淋浴开关改为了脚踩式开关,使浪费淋浴热水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同时也节约了锅炉用煤。澡堂大池热水内,每天撒白矾、消毒液和盐来净化水质、消毒杀菌,使职工能够洗上安全卫生的热水澡。 (3)、环卫的管理: 今年我厂投资了几百万对环境卫生进行了规划,使进入厂区的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对环境的保持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厂区的花木的护养,还是卫生的清理,无论是垃圾的存放,还是鱼塘的水质净化,都得到了厂领导的很高评价。9月份在厂领导的指导下,我科室在分两批引进了观赏鱼,自制了水上工具对水质进行了净化,使各级领导来我厂检查工作的同时还能观赏到观赏鱼,并每隔一段时间利用撒石灰、白矾、药物等方式对水质护养。10月上旬及12月4日,我科室组织了两次全厂范围内的冬青及花木的喷药,使花木能健康的过冬。11月19日,我科室将食堂西面多年来的荒地进行了开荒,并组织了人员撒了菜种,预计春节期间职工在食堂里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全厂乱扔垃圾、丢弃废弃物,乱扔烟头和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曾一度较为严重,我后勤保卫科采取巡回检查和蹲点守候相结合的方式,专门进行了集中治理,较好的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对发现乱扔垃圾、丢弃尚未使用零部件的不文明行为及时上报了厂领导,经过长期的检查和集中治理,现在各个车间不但不丢弃废弃成品零件,而且都主动的到垃圾池内找零用的设备配件,为厂区的经济节约了大部分资金。针对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我们采取集中整治、规范停放位置、停放方向、不间断巡查等有力措施,实现了集中有序存放。 三、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厂下达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我厂情况特殊,处于生产、发展、扩大阶段,随着厂区规模扩大,上级领导来厂区视察、参观、学习的次数增多,这就要求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厂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年来铝业公司及各级领导来我厂检查指导、参观学习数十次,其中美铝集团、鼎盛集团和台商到我厂视察,集团公司领导、铝业公司领导及各兄弟单位来我厂检查指导工作数次,特别是省领导、市委领导和各级地方领导时有到我厂检查指导工作,我们在厂领导的带领下认真安排检查、参观期间的治安保卫工作,让中、夜班的人员加班加点,确保了上级领导和客人们的安全。 四、内部管理思路清晰,工作到位,顾全大局意识强,职工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强。2010年11月29日下午16:30分的职工通勤车在返往市区,当行驶到物流门东100米,被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在车头拦截,导致全部通勤车无法前进,我保卫人员当听到这一消息后,迅速跑到现场,在劝说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强行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拖出现场,使通勤车能够按点的返回,得到了通勤公司的一致好评。 五、综合治理工作管理到位,实现各单位无治安拘留、无行政拘留的案件发生,全厂职工的法制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后勤保卫科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坚持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管理职能,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这一主题,狠抓安全工作不放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6月13号,借“安全生产月”活动之机在厂区办公楼门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暨“安全在我心中”联合大签名活动,全体保卫队员共同参与。悬挂安全标语横幅、散发传单、安全知识竞答。一年来我科室共调解民事纠纷5起,正确处理围攻厂大门三次、酗酒滋事三次,破获盗窃案件数十起,阻止聚众闹事3起,确保了零事故的发生。 六、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坚持经常检查消防隐患,做到常备不懈、整改隐患,防消结合。 消防工作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厂党委《2010年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结合我厂实际,制订了《Xx铝厂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消防预案》。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厂区安全生产、消防工作顺利开展,并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一年来,我科根据Xx市及上级有关消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以千方百计预防重特大和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坚持检查与整改并举,执法和宣传并举,熟悉和演练并行,明确责任,标本兼治。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搞好消防工作。6月份和10月份两次对全厂的灭火器进行了换粉和维修,共换粉及维修84具灭火器,购买新灭火器85具、灭火器材箱52个,并于11月12日组织了一次全厂消防演习,使干部职工能熟练地使用灭火器材,掌握灭火技能,能扑灭初期火灾,达到了演习的预期目的。在平时的消防工作中,我单位能够不定时的对全厂的消防设备进行检查和督促,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 一年来,我科室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具体帮助下,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但我们不能以此骄傲,放松警惕,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彻底,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厂干部职工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七、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1、人员的思想素质高低不一。自6月份后勤保卫科组建以来,随着单位力量的逐渐壮大,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人员的思想素质就是一大难题,全科人员有大有小,有老有少,年龄相差甚大,思想波动也较大,还需加大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维稳形势还比较严峻。 2、门卫管理还存在漏洞,特别是摩托车和电瓶车的乱停乱放还时有发生。 3、餐厅的管理力度有待于提高,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年来,我们虽说对餐厅加大了管理力度,餐厅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是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还是饭菜的质量,无论是就餐的环境还是人员的素质,我们都有待于提高。 八、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工作即将展开,我们应按照“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手段,预防打击并举,树立良好形象”的工作方针,借鉴成功经验,克服不足、发扬成绩,加强制度落实,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后勤保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身体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良、思想素质稳定、后勤保障有力的高素质队伍。随着厂区环境的日益美化,也对后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方面继续努力。 2、继续加强“两堂一舍”的管理,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力争使“两堂一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措施为:以续签合同或重新招投标为契机,完善合同内容,规范职工餐厅管理制度,在合适的时候从硬件上提高,在内部管理上加强,对不服从管理,不愿意被管理的及个别人员进行坚决考核。 3、继续加大厂区内的巡查力度,确保厂区内的安全稳定,加强临时人员进入厂区的登记工作,对职工上下班骑摩托车、电动车时佩戴安全帽情况进行督查,加强厂区内车辆管理,大力整治乱停乱放现象,保证车辆停放安全有序。 4、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多种形式宣传新《消防法》,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年内进行1—2次消防演练。认真组织消防知识培训,力争年内全体人员都能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继续加强消防重点部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年内无重大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5、加强办公楼前后区域、厂区主干道卫生保洁工作,对各车间所辖卫生区加强检查,确保全厂卫生的干净、清洁。 6、继续加强锅炉房的管理,保证锅炉在安全运转的情况下为澡堂、食堂、供暖提供良好的保障。 新的一年,新的任务,我们要不辱使命,做好工作,用我们的辛勤努力,换来稳定和谐的环境和秩序,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确保全厂职工利益最大化,确保员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工厂电气施工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加强电气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电气工程施工常见的隐患,探讨了相关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工厂;电气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 加强电气安全的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各项事故统计资料看出,电力施工中的各种事故,绝大多数不是由于施工者的技能水平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没有安全意识所造成的,这表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的关键。因此可见,对电气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员工中树立安全意识,着力制定并完善企业的事故防范机制及长效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监管部门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的存在,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全面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电气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头等大事。 2 电气工程施工常见的隐患 2.1 施工中常常发现有先穿线后戴护口,或者不戴护口;导线背扣或死扣,损伤绝缘层等现象的发生;以及穿线过程中弄脏已经粉刷好的墙面等。 2.2 穿线工程中,不按图施工,预下管径偏小,导线数量多造成管满率高,管内空间余量小,散热面不够。再加上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低等因素。这样的危害是加快了导线绝缘层的老化速度,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3 没有将腐蚀剂擦拭干净,开关没有切断相线,甚至将相线接到灯头螺口线柱上。插座安装未按规程接线问题等是在安装工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2.4 不少施工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在导管敷设施工中,对金属材质导管的管口不做处理,在管口处遗留很多毛刺,这些金属毛刺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在穿线施工中这些毛刺容易将导线的绝缘层划开,后果不堪设想,一旦出现了问题,轻者造成短路停电而且难以维修,重者可能引起火灾。 2.5 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镀锌圆钢,有的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柱内敷设。施工中常常出现漏焊或焊接不规范现象,其造成的后果是:漏接或者漏焊一处引下线,很可能就会使引下线失去应有的作用,避雷系统就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3 相关安全管理措施 3.1 企业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应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其他各级领导在其指定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 安全管理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在企业中,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将新的安全技术落实到员工的工作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3.2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员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安全法规,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组织定期、不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处于完好状态。组织职工参加"安全月"等安全生产竞赛活动,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3.3 在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易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隐患及时组织整改,作好记录;基层无力整改的要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及时上报领导,发生事故要立即按紧急救援预案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 3.4 组织新工人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对临时调动人员要告知其所在岗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和报告,遇到问题要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建立健全的安全条例。根据电气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对某些事故多发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电气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把施工安全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到基层,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 3.6 严格执行劳保用品管理制度,督促职工穿戴;定期检查安全防护用品、消防器材、仪表等,一经发现失效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对本部门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并采取应急处理,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支持安全员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员的作用。 3.7 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组织好安全检查(包括班组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日性安全检查)。 对检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做到"三定四不推"(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员、凡是班组能整改的不推工段、工段能整改的不推车间、车间能整改的不推公司、公司能整改的不推上级部门)。 3.8 作业场所要备有安全用具、防护用具和消防器材,并定时进行检查试验。 3.9 易燃、易爆场所的电器设备和线路的运行和检修,必须按 《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 。 3.10 电气设备必须有可靠的接地装置,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必须完好,每年应定期检查。 3.11 电气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有电工作业操作证的人员担任。 4 建立电气安全评价体系 4.1 绝缘。绝缘是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长久以来,绝缘一直是作为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绝缘也是保证 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双重绝缘兼有工作绝缘和附加绝缘,还有加强绝缘是基本绝缘经改进后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了与双重绝缘同等防触电能力的绝缘。 4.2 屏护。屏护是一种对电击危险因素进行隔离的手段,即采用遮 栏护罩护盖箱匣等把危险的带电气同外界隔离开来以防止人体触电及或接近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事故。屏护还起到防止电弧伤人、短路或便利检修工作的作用。 4.3 间距。间距是指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备之间、带电体和带电体之间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的作用是防止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避免车辆或其它器具碰撞或过分接近电体造成事故,防止过电压放电及各种短路事故以及方便操作。 4.4 保护接地(零)和等电位联结保护接地(零)。它们均是防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措施。保护接地用于各种不接地电网--IT系统中(低压配电网的中性点不接地电气设备接地),在这种电网中凡由于缘损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均通过接地导体与大地连接;保护接零用于TN系统(低压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电接零),在这种电网中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配电网中性点相连接;等电位联结指保护导体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生产用的金属装备以及允许用作保护线的金属管道等用于其它目的的不带电体之间的联结,通过等电位联结可以实现等电位环境减少触电危险。 4.5 安全装置。安全装置是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问题时自动启动的,用来防止触电事故以及有关的火灾爆炸和机械伤害等。它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保证用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此是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的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用电安全装置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安全联锁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和漏电保护装置等。在评价安全装置的情况时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选用合格的安全装置,选用的全装置与被保护设备相匹配,定期检修维护正确动作率的大小。 5 结束语 电力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是工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虽然电的用途很广,可以为人类很好地服务,但是如果不了解电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知识,那么在使用电的过程中就可能使设备损坏甚至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在享受电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问题,只有了解了电的性质,才能驾驭电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浅谈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和安全管理的关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我国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工作的特点,接着介绍了机械工厂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前期准备和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的选择,最后介绍了安全性评价工作和正常安全管理的关系以及安全性评价考核和安全管理考核、生产考核的关系。 [关键词]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 一、前言 安全性评价,是综台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做好安全评价及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前提。 二、我国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 安全评价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成果。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机械化作业代替了手工器具,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工业化规模的逐渐庞大,也造成各种生产伤亡事故的频繁发生。这就要求人们去分析、思考造成事故的原因。“五因素事故序列”、“社会一环境两因素模型”、“多米诺学说”、“扰动起源论”、“能量转移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由于事故频繁和灾害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促使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是按照承担风险的大小收取费用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美国保险业协会从事的风险评价。从此为安全评价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通过吸收、消化,国内一些较早实施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单位,在借鉴国外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的墓础上,开始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实践。1986年原劳动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完成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等安全评价的标准、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安全评价规范体系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安全评价通则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及行业评价导则各类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在完成相关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基础研究后,原国家经贸委与1996年了《关于对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进行资格认可的通知》,标志着安全评价开始启动。2004年10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明确了安全评价的中介服务性质,向社会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中介机构开放安全评价工作。标志着我国的安全评价工作正逐步进入全面化阶段。 三、我国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工作的特点 机械工业是国内较早重视和对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行业之一。1987年10月原机械委颁发了《机械工厂安全评价标准》,1997年又对修订后的该标准进行宣贯和印发通知。从1988年以来,机械工业蓬勃地开展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机械行业安全评价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和机械行业的实际,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方法体系,总结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方法,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企业的安全生产从思想认识、管理模式到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有条件的机械工厂基本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机械行业安全评价目前并未纳入国家强制评价的范围,因此安全评价工作并未得到全面深入开展。(四)机械工厂众多,自身条件和各自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机械工厂安全事故发生频率高,造成的个体伤害强,累计财产损失严重,使得安全评价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显得尤为迫切。 四、机械工厂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前期准备 机械工厂安全评价的准备工作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机械工厂的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评价的对象问题。只有清楚的认识到所需要评价对象的性质以及工作的特点,从而明确的对于该工作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细致的评价,不论是首要达到的近期目标还是需要规划的长远目标。根据具体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评价范围,不论是对于其近期要达到的目标还是长远需要努力的目标; 2)在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重点的明确参与人员的责任。评价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于参与的相关人员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对于评价的结果也需要与之前所做的假设条件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评价结果会具有相对较高的主观性质; 3)对于安全评价的过程,需要有着充足的资料进行辅助。所以,及时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并且做到对于危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处理,并且将评价的工作进行单元性质的划分,对于评价的方也也需要进行多样化的选择。然而,这些工作的基础都是以评价工作所能够提供的资料来进行确定实行的; 4)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专业术语的把握以及有关的定义都是需要明确的对象。所以,在进行安全评价的时候,适当的提出有关企业的专业术语以及相关的定义是十分重要的过程。 五、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单元划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同时也可以将评价的对象主要的分成逐个的单元,可以独立的单元单位,也可以是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的单元单位。这样划分的结果,可以将原本庞大的评价对象细致的划分为逐个的单元,将评价的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和具体,使得结果更加容易得到实现。不同的评价人员对于相同的对象也可能会有着不同的评价,针对于这个情况,并不用进行过分的细致研究,只要能够对于评价的目的做到保证,就不必过分的对于细小的环节划分有着严苛的要求。针对于单元评价划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则是需要将有着一定毒害或者危险成分的对象划分在为一个单元单位来进行主要的评价;其次则是需要将有着共同装置或者是在物质上有着一定特征的对象划分在一个评价单位里面;最后则是需要将有着具体规定并且和评价方法有着一定联系的对象,将其划分为一个单元单位。一个安全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进行定性评价的保证,也是能够实现定量评价的有效工具。 六、安全性评价工作和正常安全管理的关系 把安全性评价和安全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把安垒性评价工作纳入正常的安全管理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运泪于日常的安全管理,体现现代管理方法,从而避免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克服技安人员手忙脚乱的现象,加快工怍进程。 七、安全性评价考核和安全管理考核、生产考档的关系 安全性评价考核、安全管理和生产考核(经济责任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考核,既体现分线负责的思想,又促进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进展如实填报《月报表》从中找出各单位工作进展不平衡的程度,反映共同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指导下步工作。 八、结束语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保障,做好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浅析工厂建设施工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工厂建设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也不断深化,建设施工项目逐步实行了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做好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及施工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安全施工的过程,提出了施工质量及安全控制的改进措施,为工厂建设安全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施工管理 1、前言 工厂建设施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必须以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根本,因此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就成了重中之重。不仅如此,工厂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设安全也是工厂取得效益的前提。为了促进工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工厂安全建设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2、工厂建设安全施工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2.1工厂建设安全施工的意义 工厂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当今,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由于工程建设的投资额和从业人员规模巨大的特点,使得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变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建立建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按照安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使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步人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全面提升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建设业一直是职业安全事故率最高的产业部门之一。建设安全事故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外,还导致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由于工厂建设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使得我国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尚不能为工厂建设安全施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2.2建设安全施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对安全生产发展影响重大。 近年来,长期的安全科研投人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理论滞后,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体系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看,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基础工作较差,如安全技术标准数量少、指标落后,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2)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建设安全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影响建设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基础工作薄弱;造成大事故隐患的一些技术关键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系统与机制。对灾害的隐情、灾害的预测预报、灾害的诱发机制以及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等没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对我国工厂建设安全生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安全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短缺,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许多工厂建设困难重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个建筑行业经济发展平缓。高等院校、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等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或领域也严重脱节,造成建筑安全科技人才大量短缺,后继乏人,导致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科技基础研究严重匮乏。这是我国建筑行业一些典型的、突出的重大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基本原因。 2.3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目标 “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与健康”应该成为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宗旨。我们衡量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方法往往是看它们是否履行了规定的行政职责,然而这些行政职责反映的是部门工作的基本准则,有些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 “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目标相悖。因此,把“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宗旨,可以促使这些部门的行政职责适应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作出调整。此外,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强调“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可以明确不同项目参与主体的责任,促使大家共同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3、施工安全管理 3.1安全施工管理技术措施 (1)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始终要认真考虑安全施工问题,不给生产的安全留下隐患。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基础上,安排施工进度、改进施工方法、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安全技术措施必须有针对性。应根据有关规程的规定,结合以往施工的经验,参照以前的事故教训,有针对性地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3.2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1)针对选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变配电设施。它们可能给施工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应从技术措施、安全装置上加以控制等。(2)针对工程采用材料的特点。一些特殊材料有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或有爆炸危险,应从使用技术、采购上采取保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3)针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环境。这些因素可能给施工人员或周围居民带来危害,材料、设备运输带来的困难和危害,从技术上采取措施,给以保护。 4、工厂建设施工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1)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建设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作为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业主监理与承包单位各方面的关系,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保证工程质量[1]。 (3)坚持以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指要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同时严格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以数据为依据。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在控制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不持偏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严格要求。 5、结语 工厂建设的多样性决定了施工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并且施工现场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有害气体和尘土等都是施工面临的不利工作环境。随着工厂建设周边环境、作业条件的不断发生变化,风险因素也在转变,因此要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的手段,提高人的可靠性机械设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固有的和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完善外部环境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益和人民生命安全,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工厂安全管理论文:本期主题:化工厂分析室安全管理 编 者 按 化工厂分析室是化工厂的眼睛,担负着指导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伴随着化工厂分析室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分析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引起了较大程度地关注。由于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经常使用各种易燃易爆、有毒、腐蚀试剂、玻璃器皿及各种电器设备,若不谨慎认真操作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轻则伤害到分析员自己,重则使分析室发生火灾,从而严重影响化工厂的正常生产。因此加强化工厂分析室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保证分析员和分析室的安全,也可保证化工厂生产的顺利进行。 本期主题:化工厂分析室安全管理 影响化工厂分析室安全管理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1 影响化工厂分析室安全管理的因素 1.1 分析员因素 在影响化工厂分析室安全的五个因素中,人是首要因素,有较多的分析室安全事故是由分析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某厂分析员在配稀硫酸时,不按操作规程,直接将水倒人浓硫酸中,使得酸液飞溅,伤到该分析员,腐蚀了周围的分析设备及地面瓷砖和墙壁。还有某厂分析员在做完样后,忘记关掉电源就离开了分析室。由于该分析员离开分析室的时间较长,致使某分析设备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 1.2 仪器设备因素 化工分析中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起着火燃烧、剧烈爆炸等安全事故。如某厂分析员在使用离心机对试样进行离心操作时,因离心管帽松动,造成在离心过程中离心管抽扁、破裂和试样液外溢,使得转子不平衡而发生轴弯曲或断轴事故。 1.3 试剂因素 化工分析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的化学试剂。对这些试剂使用、存储不当就容易引起着火、爆炸和中毒等安全事故。如将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没有采取避光措施来储存,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4 方法因素 化工分析过程中,分析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若违反操作规程或者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如某厂分析员在将色谱仪通入载气氢气前,没有对色谱柱箱内所有连接处进行试漏。而恰巧某维修工将色谱仪内一色谱柱卸走,未按要求对色谱仪的载气进出口进行封堵,又因其在该分析员开机之前调离本岗位,且未对色谱仪的情况进行严格交接,致使该分析员在开机时免去试漏这一操作程序,在通人氢气时,有大量氢气泄漏到色谱柱箱内,与柱箱内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当该分析员开启箱内加热丝开关2min后,因加热丝已加热烧成红色,达到了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温度,从而产生明火引起爆炸。 1.5 环境因素 化工分析过程中的分析环境、水、电、气等环境因素发生异常变化时,容易影响到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引发安全事故。夏季电闪雷鸣时,一旦分析室的避雷设施遭到狂风暴雨及其它因素的损坏,雷电所产生的电流会沿着仪器设备上的电源电线进入仪器设备内部,瞬间击坏内部器件,造成整个仪器设备瘫痪,甚至触及到人身安全。 2 解决措施 2.1 加强对分析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1.1 加强对分析人员分析技能的培训 对初次从事分析工作的分析人员,应对他们加强各种分析仪器及器皿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自觉认真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不发生安全事故;对操作熟练的分析人员也应时常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形式,使他们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不随意操作,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1.2 加强对分析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 通过电教片、专题讲座、日常安全会等形式,加强对分析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分析安全基本知识、分析安全操作技能、分析安全防护技能,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1.3 严格要求分析人员养成优良的职业操作习惯 分析人员优良的职业操作习惯,是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化工分析安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具体要求分析人员要养成以下四种职业操作习惯。 2.1.3.1 在做样前,穿好工作服和劳保鞋、戴好口罩或防毒面具及护目镜和防护手套等必备的防护用品。 2.1.3.2 对在做样过程中有腐蚀性气体或有毒气体生成的操作,在通风橱内进行;配制稀硫酸或稀盐酸时,将浓硫酸或浓盐酸缓缓倒入水中;开启仪器设备前,认真检查仪器设备的状况。 2.1.3.3 不用湿手开启仪器设备;对连续运行的仪器设备,时刻盯着。 2.1.3.4 不在分析室内吸烟;不将食物带进有毒物品的分析室;做完样后马上洗手,及时清洗器皿,做好记录;离开分析室前切断电源、气源、火源,关好水龙头和门窗。 2.2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2.1 建立化学物品使用申请、登记制度以及安全检查制度 建立分析室物品使用申请制度,在使用物品前分析室提出申请,以确保在分析过程中,分析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立分析室物品使用登记制度,对分析室使用物品的过程进行详细登记,一旦发生事故,有据可查,同时要加强分析人员的责任心,尽量不出现事故。 平时要经常检查分析室易燃、易爆、剧的使用和存放情况、水、电、排风扇、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三废”处理的情况,在检查的基础上深入检查分析室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便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2 建立化学试剂及药品和气瓶分类存放的制度 为避免因试剂及药品和气瓶存放不合理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求分析室人员做到以下八点。 2.2.2.1 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储存。 2.2.2.2 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要储存在一级建筑物中,其包装应采取避光措施。 2.2.2.3 压缩气体钢瓶和液化气体钢瓶要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隔离储存。易燃气体不得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同储;氧气瓶不得和油脂混合储存。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有利于城市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此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其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的战略步骤,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就此本文结合实际,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1引言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极其繁杂的,它涉及到城市规划中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的土地、城市的交通、城市的环境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门制定多种方案,进行合理地对比,最终实施配套的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城市的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命脉,而城市规划工作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城市规划工作不但能够使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还可以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以让城市拥有光明的未来。城市的规划工作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合理地宏观调控。要通过颁布各种政策促进城市的转变,最终保障城市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下面分析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2.1城市规划工作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详细情况进行,只有基于对城市的了解从而制定完善的空间布局规划政策之后,政府部门才能进行拓展新区、改造中心城区等工作,使城市的发展结构更为合理,进而帮助城市做好产业调整工作。 2.2城市规划工作可以促进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 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是相当重要。合理的公共设施建设工作既可以保证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吸引投资,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娱乐、科研教育、社会福利等等[1],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当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需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充分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彻始终,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考虑,也是当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主流观点。 2.3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合理的整合协调利益 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协调城市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建设工作。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拥有着相同性质的产业进行整合建设,能够使这些企业和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节约成本和资源,还可以解决目前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大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问题,从而充分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种整合建设性质相同的企业和产业的方式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让各个行业都拥有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 2.4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 城市的土地资源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城市的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将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纳入其城市规划之中。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可以使土地资源的使用契合城市的经济状况。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资源在经过合理地规划之后,都充分地凸显出了其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落实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城市的管理工作,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目标。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门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专门部门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高标准和高起点作为管理的要求[2]。其次,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例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公证会制度等等。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将城市政府部门出台管理方案并且落实的基础,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实施管理制度,唯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工作落到实处。 3.2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城市规划工作应当采取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方式。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3]。在确保目标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就可以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做统一的调查工作,并且要将调查的资料归纳和整理,将这些资料作为落实具体城市规划工作之前的参考。在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城市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资料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工作,合理的规划方案应当囊括城市的交通状况、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3.3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从而加强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保障城市投资环境的重点。当前我国许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城市依旧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不够完善、城市的通讯线路建设不够完善,这些都是会影响投资者选择的因素。因此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投入财力和精力,不断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在具体的建设工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城市的通讯线路建设和交通线路建设上,这是当前影响投资者选择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3.4做好土地使用年限的设置工作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土地使用年限上。现今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城市中购置了大量土地,购置后却存在着拖延不建设的现象。为了限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向他们收取土地闲置费用[4]。对于炒地者,管理部门应当规定其具体的建设期限,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除此,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使用年限已经超期,对于这类使用超过年限的土地开发商,政府部门应当让其缴纳昂贵的使用费或者直接收回土地的使用权。 3.5做好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经济建设工作是相互联系。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一系列的促进文化发展与交流的社会机构例如博物馆、文化宫等。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举办一系列结合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沙龙活动。最后,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同时要让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的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4结语 目前,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有利于城市建设,而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其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使用年限进行限定以及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来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胡炜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经济发展中房屋征收问题探讨 [摘要]房屋征收与人民群众、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热点关注。文章通过阐述经济增长与房屋征收内涵,分析城市房屋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改进城市发展中房屋征收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房屋征收工作有序开展及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房屋征收;城市;经济发展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城市房屋征收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各方矛盾越来越尖锐。开展好房屋征收工作,处理好城镇化带动战略,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乎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有序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房屋征收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增长与房屋征收概述 1.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的是于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层面,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或者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经济增长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于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同时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情况。 1.2房屋征收 房屋征收指的是房屋征收部门,一般是政府城建部门基于摸底立项对居民房屋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回收。 2城市房屋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房屋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近年来,旧城区改造工作逐步开展,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脚步。由此要求我国务必要切实开展好房屋征收工作。然而,在房屋建设、房屋改造中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即为时间过于紧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就好比,城市建设规划图纸太早完成,城市建设工作期限过短。然而现阶段我国房屋征收任务极为繁重,这是关乎到人们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因此要求必须开展好房屋征收工作。 2.2房价增长,加大了房屋征收难度 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全国城市房价不断上涨,房屋价格的逐步升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房屋征收难度。很大一部分被征收者往往参考市场中最高房价,提出索赔要求,即便大部分居民实际情况大致相同,然而由于他们的要求与《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规定存在很大差异,使得在房屋征收实际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征收难度。 2.3被征收者缺乏意识 因为一些被征收者文化素质较低,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了解不足,缺乏有效的认识。所以在征收房屋过程中,他们相当多的认为可获取各式各样的补偿,倘若要对他们要求进行逐步满足,必然会对我国房屋征收、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改进城市发展中房屋征收的有效策略 在城市化发展不断推进背景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改进城市发展中房屋征收,如何进一步促进房屋征收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抓紧建立房屋征收机构、实施单位 为了对《征收条例》进行有效落实,促进房屋征收工作的有序进行,务必要开展好房屋征收机构组建工作。《征收条例》指出,市、县人民政府是执行房屋征收的唯一主体,由此表明新的房屋征收机构应通过市、县人民政府直接设立。各地区应抓紧组建房屋征收、补偿管理部门,以对后续房屋征收全面相关工作开展负责。要知道,房屋拆迁与房屋征收两项模式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维持并存状态,新条例对政府作为征收、补偿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允许建设单位加入到征收、补偿工作中来。可考虑结合新条例规定,引入先进试点地区工作运行模式、机制,科学打造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征收、补偿工作新体制。 3.2严格落实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社会和谐风险评估 一直以来,各地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特别对于重点工程项目而言,经由推行风险评估在先开展、防范化解联合作用、建设与调节齐头并进、发展与和谐规划统筹的工作模式,达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房屋征收工作社会和谐风险控制力度,结合房屋征收相关规定,及时对推行房屋征收项目进行社会和谐风险评估。 3.3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住房价格相对稳定 为了保证尽可能公平,政府会结合征收区域市场价展开补偿,要知道未来大部分征收项目成本会不断升高,由此可知政府在征收土地时支付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倘若政府难以在“买”的环节获取土地增值,则不得不利用“卖”得到新的增值。因此,政府唯有提高征收项目土地价格,方可缓解升高的征收成本,而只要土地成本上涨,只会造成房价的进一步上涨。所以,政府要通过不同科学途径积攒充足的征收补偿资金,同时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对保障对象需求予以满足,进而处理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确保住房价格相对稳定。 4结语 总而言之,房屋征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好房屋征收工作,处理好城镇化带动战略,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乎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有序健康发展。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经济增长与房屋征收内涵,全面分析城市房屋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紧建立房屋征收机构、实施单位”、“严格落实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社会和谐风险评估”、“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住房价格相对稳定”等,积极促进房屋征收工作有序进行,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作者:毕丛民;高卫波 单位:海阳市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中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电力作为与现代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息息相关的必须品,其经济发展要与时展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见,电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作者:刘凤丽 马莉华 单位:国网吉林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商业地产及城市经济发展协调评价分析 摘要: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一个产业之一,这些年来在我国所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其自身也保持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2008年我国对于房地产进行了宏观的调控,我国的住宅市场也不再具有稳固的收益性,其自身的收益性开始不断的被动摇,在我国的政策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商以及投资者都开始把目标转移到了我国的商业地产,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国的商业地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主要针对商业地产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评价进行研究。 关键词: 商业地产;城市经济发展;协调评价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一个城市在商业地产以及城市经济互动的关系基础之上,来对其两者自身找到相互影响的因素,最后根据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辨识。其中主要需要采取的方式是定性与定量进行相互结合,并且更好的参照协调评价的原则,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影响因素的提取,然后通过对于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对这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评价,并且对其模型的奠定,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这个城市的商业地产更配得上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城市经济对商业地产的影响 商业地产作为目前我国在发展城市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经历必然会受到整个城市自身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自身的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商业地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个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总体经济、这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等等不同的因素,进而影响着整个商业地产的总量、需求、业态、规模、结构等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而对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的总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 1.1城市总体经济变化对商业地产总量的影响 城市的经济在不断的进行增长,在一个城市中,其所进行的投资以及信贷都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增长,城市的人口数逐渐的增多、城市的家庭收入以及城市中的家庭数量增加,直接引发了人们对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高,而商业地产自身作为消费品能够流通的空间载体,其需求也会在这一环境下不停的增长;然而城市的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信贷开始不断的缩紧,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逐渐下降,人口聚集效应减弱,则商业地产需求减少,商业市场萎缩,商铺招租困难,市场转租转售现象严重,商业建筑空置,商业用地流拍等。而在城市经济复苏期时期,商铺租金开始上升、商业地产新开发建设量增加,空置率下降。从利率变化的情况看,对投资者来说,短期内投资者的资金是固定的,当其他部门的利率上升,那么,意味着商业地产投资的收益就会降低,投资者就会视利率的变化情况,从而调节资金在商业地产的投资比重。利率下调,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进而诱发新建设开发量的增加。最终,这种情况会导致商业地产总量的增加。 1.2经济结构的转变对于商业地产的需求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内需具有强化、支持和拉动作用,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趋势有利于城市服务业发展。随着内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正逐年加大,服务型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主流。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比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最重要产业。由于在城镇化建设中第三产业更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更具战略意义。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服务业,其提供大众消费需求的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生活配套服务,它在解决地方经济、解决就业以及长期税收方面有独具优势。作为服务业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载体,商业地产在促进城市可持续经济方面有明显优势,因而商业地产发展更容易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变,将大大促进服务业发展,也将极大促进商业地产的繁荣发展。 2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商业地产能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增长,滞后、过剩的商业地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 2.1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正强化 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正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商业地产自身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即直接贡献;第二是通过商业地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即间接贡献。(1)商业地产自身对于我国的城市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出口,而商业地产作为消费品流通的载体,其发展与其中的两个因素,即投资与消费密切相关。首先,商业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商业地产是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率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虽然房价过快上扬势头被抑制,但国家的整体经济没有因为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而出现衰退,相反,加息预期仍在。随着住宅限购政策的不断“严峻”,开发商大多都开始转向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者对于商业地产的投资热情也是与日俱增。其次,商品消费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只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力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消费需求的稳定。商业地产投资必然导致商品交易平台增多,从而带动商品流通性增强,商品消费扩大。商品消费的增加还可以带相关税费的增加,从而对城市经济有重大的拉动作用。(2)商业地产对城市经济的间接贡献。商业地产是商品批发零售、娱乐、餐饮、休闲服务等经营活动的空间载体,其涉及面之广决定了其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而这种带动效应正是通过以商业地产投资及消费来达到的。 3新经济常态下城市商业地产发展方向 随着商业地产不断的扩大与发展,学术界有必要对其发展规模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准确的衡量。在此情况下,商业地产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政府层面以及开发商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来提高商业地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提高,也有利于商业地产处于良吐发展态势之中。 4总结 随着我国商业地产不断的扩大与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也让我国在商业地产上发展的更加顺利更加好,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这两者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好,以上就是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的全部研究。 作者:苏国兴 单位:福建联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本文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从而揭示出商贸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作者:高峰 单位:商丘学院商学院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摘要: NYP伴随着县级城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加大,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强以及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县级城市的发展。文章就当前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县级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与现状;发展策略 一、县级城市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所谓县级城市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的地域内,以县城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经济社会资源和统筹安排而形成的功能完备的、开放的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建设中,具有连接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以及微观和宏观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县级城市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区域更加广泛,不仅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还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因此,研究和探索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壮大县级城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事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二、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当前,大多数县级城市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尤其是在传统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中财力、物力及人力等方面严重投入不足,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交通、医疗、商业、科技、通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城镇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与地级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各种废弃物不断增多,居民生产生活垃圾量不断加大,且在处理措施上不能与时俱进,处理措施简单,垃圾循环利用率低,脏、乱、差的现象县级城市中较为普遍,城市环境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城市管理机构多而不精,在职权上存在交叉,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现象严重存在,且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效率低下相互推诿扯皮;二是城市管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和框架,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市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没有完全考虑城市的长远效益;三是城市管理立法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且在处理措施上常常以罚代管;四是城市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协调,仅仅局限在经济建设领域。 (三)性质和功能不明确,缺乏明显的特色和协作能力大多数县级城市在生产格局上仍然以小生产经济为主,人口一般在30~80万之间,人口规模小,同时由于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着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城市功能建设上注重小而全的思想,致使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特色不鲜明,在具体分工和协作方面不到位,一些优质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致使县级城市未能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和较强的辐射能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非常少,较难形成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分散了发展的力量,造成了许多同构性浪费,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县级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从民营经济发展分析,主要存在技术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生产规模小、借贷能力低,数量少、信誉度低以及产业分布不合理,在管理模式上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在经营理念上仍然以传统经营理念为主,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明显缺乏,市场前景不广阔,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由此导致县级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偿贷能力低,法治意识和还贷意识缺乏,民营经济未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与地级城市相比,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进程缓慢、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各种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县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县级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务必加快改革的步伐,以促进全面发展为主题,充分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推进县级城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1.加强县域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力度城市规划是县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依据,影响着未来县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建设的质量。务必结合当地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思路研究分析该城市的现状、历史、发展优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科学制定出社会服务、城市环境、产业、防洪、交通等专项规划,研究和拓展县级城市重要地段的功能区和城市的中心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同时,在县级城市规划及其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当中,务必采取强有力的调控和管理措施,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范围,在城市规划具体执行中,务必建立严格的审批、管理等具体措施,全面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2.注重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在县级城市建设中,为了防止城市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的趋同化、一般化问题,全面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务必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资源带动型、旅游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科技文化带动型以及市场带动型等各具风格的县级城市。3.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思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务必在城市管理中,将依法治市贯穿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中,摒弃传统重建轻管的思想,通过科学组建城市管理及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家庭、文明小区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4.加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务必将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作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和规范物业管理,特别是加大社区文化、家政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等工作建设力度,创建居住安全、管理有序、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首先,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构建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在产业政策具体制定中,务必注重特色产业城市布局,促进工商企业适度集中。同时,加大中央重大项目对县级城市产业格局的影响,促进产业在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形成功能结构有特色、产业集中度高的现代城市。其次,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放宽县级城市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全面促进人口向县级城市集聚。同时,积极鼓励投资移民、科技移民,大力吸纳、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入户政策,支持他们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达到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流动政策、就业政策以及住房体制。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担,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平等的进城就业机会;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性的实施住房货币化制度,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引导外来人员和进城农民购买城镇住房。 (三)增强城市整体功能1.建设现代化的县级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在现代县级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大力发展快速交通运输,完善城镇道路网,加快以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重点的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同时,务必注重国家主干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布局保持高度协调,形成以城市为枢纽、为结点的干支衔接交通网络。此外,务必注重停车场和立体、快速的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体系建设。2.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务必按照资源共享、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互相连通的原则,加强县级城市数字化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县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应用工程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建立起覆盖更广的智能化、宽带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积极倡导居民上网、企业上网和政府上网。3.建立完善的水、电、气供应系统为了全面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改善居民燃源结构,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并确保供气安全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此,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县级城市中心区、主要街道和新建住宅小区务必逐步实行电缆入地,建设更加功能齐全的地下综合管沟。4.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与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切实保护自然山、体天然水面,积极创建园林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同时,在大力实施旧城改造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逐步提高旧城环境质量。此为,务必按照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市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排放,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加快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的标准化建设。5.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务必立足自身资源、产业、人力等优势,结合县级城市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特别是对于资源比较匮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富裕程度比较落后以及发展潜力相对较小的县级城市,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思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游、宜商则商,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县级城市发展思路,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县级城市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同时,做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县级城市特有的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务必在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政策等方面予以研究和探索,不断加快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力度,推进县级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县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作者:卢珊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电力作为与现代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息息相关的必须品,其经济发展要与时展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见,电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作者:刘凤丽 马莉华 单位:国网吉林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一、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势必给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带来变化。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会考虑到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而实现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发展模式会对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限制。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都很大可能先经历“经济发展主导型”发展模式,再转变为“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空气污染物的迅速积聚,造成了当前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由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或单一目标的“经济发展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向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模式。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国家发展战略都体现了这一转变。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发展和开放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很成熟,而一些内陆非核心城市可能正处于起步发展过程中。单一从经济发展速度对城市进行评价不能充分反映出城市的总体水平,进而也会导致我国各城市的非健康发展。因此,从环境友好视角,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是用空气质量指标对城市环境进行测量,结合空气质量对我国典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识别出当前我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为各城市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一定依据。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问题。田志华等认为环境冲突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气和水污染是引发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当前的环境治理并没有减少环境冲突的产生。由于城市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性,治理污染时需要跨地域治理;池建宇等考虑我国城市内生因素的影响,采用库茨涅兹曲线研究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发现未来十年内我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会十分有限;李雪敏认为城市环境质量是构建品牌城市的必须因素,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居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城市品牌资产评估体系;SánchezdelaCampa和delaRosa通过分析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对空气有害物质的极端控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Zilio和Recalde采用1970~2007年期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1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可以看出,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识别出了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然而目前研究中对于空气质量提升绩效的关注还比较少,尤其是关于空气质量提升绩效测评方面的研究更少[9,10]。本文从环境友好视角,结合我国典型城市在2013~201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和空气质量测评指标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采用人均GDP和空气质量两个维度,识别不同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各城市制定和实施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提供一定参考。 二、研究数据 本文选取了31个省会及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水平进行对比研究。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有很多,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数据来表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表1给出了2013~2014年我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的人均GDP及其排名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本文采用的空气质量测评指标是依据2012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1]。表2给出了各监测指标的符号、含义、化学式和单位。其中除O3是8小时平均值外,其他指标浓度限值均为24小时平均值。由于本文研究中各城市多属于居住商业区,因此浓度限值应采用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指标浓度会受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进行空气质量提升绩效比较,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合理设置。从比较时段来看,日时间内平均浓度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风速,而年平均浓度不能很好地区别各因素不同季节时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采取月平均指标浓度来进行比较。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不同,单一空气指标数据难以全面表达城市空气质量,因此,本文采用由表2中各分指标合成得到的空气质量总指数(AQI)来代表各城市空气质量。根据表2中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我们调查了31个省会及直辖市2013年11月和2014年11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数值,并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计算得到了各城市的AQI指数,具体如表3所示(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相关分析首先为了明确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在SPSS19.0软件中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2013年和2014年的人均GDP和AQI做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为了去除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人均GDP排序和AQI排序数据。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和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排名与AQI排名的相关系数均是负值,说明人均GDP和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差。这一发现暗示了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对比图1给出了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与2013年相比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天津、北京和上海这三个大型城市的人均GDP出现缩减,尤其是天津减少的幅度最大;在人均GDP增加的城市中,武汉、南京、杭州、广州、贵阳和长沙等城市的增加幅度最大,而乌鲁木齐、哈尔滨、石家庄、太原和兰州等城市增加幅度较小。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层次性规律和边际递减规律。在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中,一些人均GDP偏低但又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人均GDP会有较大增加,例如西安、济南、成都等城市。 (三)空气质量变化对比图2给出了2013年11月与2014年11月31个省会直辖市空气质量的对比情况(数值越大说明质量越差)。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与2013年11月相比,2014年11月除了乌鲁木齐,其他3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变得更差,尤其是哈尔滨、沈阳、郑州、济南、太原、天津和西安等城市空气质量变得相对更差;福州、贵阳、南昌、南宁、昆明、上海和海口空气质量具有相对减小幅度的变差。 (四)人均GDP水平与空气质量现状与提升幅度对比1.现状对比。图3给出了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排名对比情况,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人均GDP排名和AQI排名。从图3中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1)在31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中,广州、长沙、上海、南昌、乌鲁木齐和福州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排名相对都比较靠前,都处于前15名,尤其是广州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两个指标均在前10名以内。因此,这6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2)南京、杭州、武汉、呼和浩特、北京、天津、济南、郑州和沈阳的人均GDP处于前15名以内,但其空气质量都排在15名之外,因此,这几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经济主导发展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空气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沈阳、郑州和济南。(3)拉萨、昆明、贵阳、海口和南京的空气质量都排在前10名以内,但其人均GDP都排在20名以外,因此,这5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加大开发和利用这几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4)成都、合肥、兰州、重庆、西宁、长春、西安、银川、太原、哈尔滨和石家庄这11个城市的人均GDP排名都在15名之外,空气质量都在10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可以评价为“非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面临经济提升和空气质量治理双重压力,尤其是哈尔滨和石家庄。2.提升幅度对比。在对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现状进行对比之后,本文按照人均GDP变化和空气质量变化两个维度对31个省会直辖市进行对比,如表5和图4所示。其中为了保持两个指标的可比性,这里都采取提升幅度排名情况进行对比。从图4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1)与2013年相比,武汉、长沙、南京、合肥、成都和福州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在前15名以内。尤其是武汉、长沙和南京三个城市两个指标提升都在前10名,结合图3中的现状对比,可以预测这三个城市未来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的综合排名很可能会处于全国前列。(2)贵阳、杭州、南昌、拉萨、郑州、广州、沈阳和重庆的人均GDP提升幅度位于前15名,但其空气质量提升幅度位于15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从图3可以发现,拉萨、贵阳和南昌当前的空气质量位于前10,因此这四个城市未来可能会较快地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3)济南、昆明、石家庄、南京、太原、西宁、上海和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提升幅度位于前15名,但其人均GDP提升幅度位于15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未来的空气质量会得到较大的提升。进一步,从图3可以发现,济南和南京当前人均GDP排名位于前15名,因此这两个城市未来可能会相对较快地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4)其余城市中除了海口之外,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哈尔滨、西安、北京和长春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落在15名之外,即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比较慢,尤其是西安、哈尔滨、北京和长春。对照图3中这些城市的现状,可以看出这些城市近期很难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 四、结论 本文根据2013~2014年我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数据,对每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从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指数AQI两个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把这些城市划分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经济主导发展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和“非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同时,与2013年进行对比,根据2014年不同城市人均GDP水平和空气质量的提升幅度,对各个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类和评价。该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城市空气治理积极性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也可以为我国实施环境友好发展型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然而,由于空气质量统计数据的不充分,本文未能对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未来研究会持续收集我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的因果关系。 作者:张宏雷 阮俊虎 王莉敏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研究 1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模型与数据 1.1.1异速生长模型。人文地理学家根据异速生长理论,认为处于不同维度的城市人口与城区用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它们二者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常量,符合异速生长规律。通过建立关于城市人口和城区用地的异速增长模型,能够对城市的动态人地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用异速生长方程At=aPtb表示。如果把At,Pt同时同放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时,两者存在线性关系:lnAt=lna+blnPt。式中:At为某城市在时刻t的城区用地面积;Pt为某城市在时刻t的城市人口;a为比例系数;b为标度因子,即异速生长系数。 1.1.2模型评价标准及含义。在异速生长模型中,每组变量都有其相应的标度因子临界值,取决于模型中两变量维数的商。根据分形研究,城市用地维数的平均值为1.7左右,人口的维数为2,在理论上得到b的临界值为0.85。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b符合实际情况的临界值为1。当b>1时,城市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b=1时,二者速度相等;b<1时,城市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小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1](表1)。但是在实践中,异速生长系数对于城市人地关系的反映还需要结合城市化发展的其他指标进一步进行分析。例如异速增长系数<1时,可能是由于城市经过高速发展之后,受到自身土地资源的约束,城市用地外延扩展减缓,用地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也很有可能是城市发展停滞,城区面积扩张缓慢,从而导致人均用地的减少。这说明城市人均建成区面积的变化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不能够一概而论。 1.1.3数据选择新疆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年新疆城市体系中共有2个地级市和20个县级市。其中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由于进入建制市序列的时间较晚,统计期间内统计数据不足,故在样本中剔除。 1.2城市人口与用地异速生长特征 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至2011年新疆城市人口由358.34万上升为560.32万,增长了56.37%,年均增长4.6%;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由473.41km2增加到921.82km2,增长了94.72%,年均增长7.89%。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新疆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为132.11m2,2011年上升为164.52m2,增长了24.53%。将新疆城市人口总数及建成区面积总数作对数处理,绘制双对数坐标图(图1),可以看出新疆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呈直线分布趋势,表明新疆人地关系满足异速生长关系。 利用Eviews软件对新疆2000—2011年城市人口及城市用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异速生长分析,得到异速生长系数b=1.2923(R2=0.965),呈现出明显的正异速增长特征。这反映了新疆城区总面积增长速度大于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会导致城市人均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粗放。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对新疆各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作进一步分析。大多数城市异速生长分析结果的拟合优度高于70%,部分城市分析结果的拟合优度甚至达80%,90%以上,这说明新疆多数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增长关系符合异速生长规律(表2)。满足异速增长规律的城市异速生长系数差别较大。b>1的有奎屯、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克拉玛依、阿勒泰、乌鲁木齐、昌吉、和田和哈密,其中奎屯、吐鲁番、库尔勒、喀什的b>2,呈现出明显的正异速生长特征,这些城市用地面积增长快于人口增长,这部分城市包括了仅有的两个地级市,城市规模大,对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的整体发展趋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1的有乌苏、阿图什、阜康、塔城、石河子、伊宁和博乐,呈现出明显的负异速生长特征,这部分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城区面积增长速度,城市用地呈现集约化发展的趋势(表2)。新疆城市体系内只有阿克苏市的分析结果拟合优度较低,人口与用地的增长关系不符合异速生长规律,该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均建成区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用地也呈现集约化发展的趋势。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对新疆各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能够对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基本情况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为了准确判断其发展趋势,需要结合各城市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及所处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进行分析。从科学性、一致性和可得性的原则出发选取评价指标建立新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3)。使用SPSS软件对2002—2011年新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只有一个,且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已达88.076%,故选取其为第一主成分。根据软件分析结果计算可得主成分综合模型:K=0.3857X1+0.3841X2+0.3831X3+0.3441X4+0.3800X5+0.3786X6+0.3837X7。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到各年度新疆城市经济发展主成分得分。加权综合量K值的大小反映出2002—2011年新疆城市整体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且有加速的趋势(表4)。结合具体经济指标判断,新疆城市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加速阶段。进而利用指标体系对2002—2011年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测,求得每一年度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得分越高越好(表5)。将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疆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对比,可将全疆各城市划分为三类。(1)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疆整体速度基本一致,如克拉玛依、库尔勒、乌鲁木齐、阿勒泰、阿克苏和阿图什。其中克拉玛依、库尔勒的经济发展水平评测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乌鲁木齐经济发展水平评分一般,其他三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低。(2)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疆整体速度,如哈密、昌吉、奎屯、伊宁、石河子、和田和喀什。其中,哈密、石河子、昌吉经济发展水平评分一般,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低。(3)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全疆整体速度,如吐鲁番、阜康、塔城、乌苏和博乐。其中阜康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高,吐鲁番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低。 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各指标特征,对新疆城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克拉玛依处于经济发展的发达阶段,塔城、乌苏、阿克泰、博乐、阿克苏和阿图什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他城市均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 3城市经济发展中人口与用地关系评价 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整体趋向正异速生长,城市用地开始出现粗放化利用的趋势,但是当前新疆整体城市人口与用地正异速生长趋势仍不明显,并且目前新疆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用地的合理增加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发展。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总体处于良性发展趋势,只有库尔勒市、奎屯市、喀什市、和田市和阿勒泰市出现了恶性发展的趋势。新疆城市体系内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呈现正异速生长特征的有10个城市,其中克拉玛依市处于经济发展的发达阶段,奎屯市、吐鲁番市、库尔勒市、喀什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田市以及哈密市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阿勒泰市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呈现负异速生长特征的城市有7个,阜康市、石河子市和伊宁市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乌苏市、阿图什市、塔城市和博乐市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阿克苏市人口与用地增长不满足异速生长特征,其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新疆城市分为6类。 (1)呈现正异速生长特征且经济发展处于发达阶段。这一类城市只有克拉玛依市,从该城市人口与用地异速生长特征值可以看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虽然存在一定粗放化的趋势,但是城市经济在较高水平上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发展速度,城市经济与用地扩张进程一致,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2)呈现正异速生长特征且经济发展处于加速阶段。这一类中共有8个城市,其中奎屯市、喀什市、昌吉市、和田市、哈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分基本保持正向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疆发展速度;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评分变动不大,与全疆经济发展速度一致。其中昌吉市、和田市、哈密市正异速生长特征值略低于全疆的特征值,土地利用粗放化的趋势不显著,且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乌鲁木齐市正异速生长特征值也与全疆一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出现减慢的趋势,但是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库尔勒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全疆第二,且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疆一致,但是城市人口与用地正异速生长特征值较高,土地利用粗放化趋势明显,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恶性发展趋势;喀什市、奎屯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疆,但是城市人口与用地正异速生长特征值很高,土地利用粗放化趋势明显,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恶性发展趋势;吐鲁番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疆水平,且正异速生长特征值很高,土地粗放化明显,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恶性发展趋势。(3)呈现正异速生长特征且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类中只有阿勒泰市,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评分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出现正异速生长趋势,且趋势显著,虽然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疆速度,但土地的粗放利用没有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恶性发展趋势。(4)呈现负异速生长特征且经济发展处于加速阶段。这一类有3个城市,包括阜康市、石河子市和伊宁市,其中阜康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全疆水平,石河子市、伊宁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疆水平。这一类城市人口与用地负异速生长特征显著,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疆排名前列,城市经济发展稳定,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5)呈现负异速生长特征且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类有4个城市,包括乌苏市、阿图什市、塔城市和博乐市。这一类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全疆速度,但是城市人口与用地负异速生长特征明显,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6)不满足异速生长规律且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类中只有阿克苏市,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略慢于全疆,但是经济发展基础差,在统计期间内伴随着人口的逐年递增甚至出现了城市建成区面积递减的趋势,从而导致其不满足城市人口与用地异速生长规律,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处于良性发展趋势。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对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结合新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了各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整体及大多数城市的人口与用地关系良好,但是伴随着新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的正异速生长趋势逐渐显著;(2)新疆各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各城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各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同。为了避免日后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出现恶化的现象,在新疆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在整体调控的同时,注意根据各城市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2政策建议(1)对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即便其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较高速度,但是仍应当注意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优先挖掘城市内部潜力,避免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后对于城市用地开发失去控制,导致人口与用地关系恶化;(2)对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即便其土地利用出现集约化趋势,但是仍需适当推进城市的全面建设,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提升区域增长极的集聚能力和规模效益,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3)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慢且城市土地粗放化趋势明显的城市,不能一味地扩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新建土地面积,必须根据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障碍进行分析,有目的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作者:鲁骏峰李豫新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 坚持科学理念,搞好布局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合理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在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上下功夫,按照“一城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进度完成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旧城区在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热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实现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目标。要建设一批彰显河套文化内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要形成几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和餐饮文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一条街”;要加强绿地、广场、水系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和宜居程度。 切实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结合 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就要进行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集中力量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解房屋征收瓶颈,抓好重点区域的征收改造进度,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以改观。要有效、合理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大开发、销售、入住的力度,使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产业贡献率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升级换代,构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中心城市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建设过程中,要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园区、信息中心、购物休闲区和特色街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把服务业培育成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与周边地区紧密沟通和对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重点连通相互间的机场、车站、道路,规划建设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金融网和商贸流通网,壮大城市经济。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明伟马福林胡智谦单位:巴彦淖尔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关联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工作规划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中,要努力做到转变观念促转型。今天突出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保持同志所一再希望的那样一种精神状态,就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奋精神;就是要认准方向、敢干敢闯、勇于探索、允许试验和允许失败;就是要尊重实践、善于总结、敢于走新路。应该说,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思想保障。一是转变观念促转型,必须在解放思想上首先把自己摆进去,不能坐而论道。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解放思想把自己置身事外,说到个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思想不解放,而一说到地方发展,又异口同声认为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嘴上讲要解放思想,实际做却墨守成规;见事早行动缓,被形势推着才挪步。讲解放思想,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从自己做起,坐而论道是不能够实现解放思想的坚持埋头实干,突破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深入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突出问题,提出推进转型的办法和措施,这是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转变观念促转型,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争做推动转型的排头兵。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看,市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种是盲目自满,第二种是消极等靠,第三种是封闭保守。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纠正和克服各种不适应转型要求的错误思想。尤其要克服盲目自满思想,增强积极进取意识;克服消极等靠思想,树立自强不息精神;克服封闭保守思想,发扬敢闯敢干作风;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要把进入转型城市作为新的起点,努力让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相一致、工作节奏与任务要求相适应,使自己真正成为推动转型的排头兵。三是转变观念促转型,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干部是转型的关键,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干部必须发挥带头作用,群众则需要我积极引导。解放思想只有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加快推进转型,才会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精神状态,把精神面貌从“稳”思想、守”观念、怕”心理中解放出来,带头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放在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上,把贯彻国务院38号文件的着眼点放在加快发展上,把加快发展的切入点放在继续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上,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进一步改善民生上,努力在干事创业中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中。要努力做到拓宽思路促转型。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保持正确工作思路的关键。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转型的思路,这就要求我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变思维方式,不断进行“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大范围宽领域思考,使我转型思路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现转型目标的要求。一是要深刻认识,转型的本质是创新,一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转型的灵魂。转型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转型是难以成功的这就需要我编制规划上创新,理解政策上创新,凝练项目上创新,整合资源上创新,上报争取上创新,对接落实上创新。而其中最关键的用产业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彻底改变我市目前的经济结构现状。二是要深刻认识,转型的根本是建立起产业支撑,提高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产业发展上,要放宽眼界,放开思路,谋划形成产业支撑的抓手,一个是建设产业发展平台,一个是运作产业项目,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有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因此,要有敢想敢干敢合作的大气魄,不怕想错,就怕不想;不怕做错,就怕不做;不怕合作错,就怕不合作。想了做了合作了这才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不想、不做、不合作,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半点解放思想、科学发展都没有。建立产业支撑,说到底是要我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中真抓实干,不真抓实干,既无产业,也无支撑,更不会有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三是要深刻认识,转型的核心还是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国务院38号文件中提出的转型基本目标是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转型工作,要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把国家支持转型城市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解决历史欠账的政策最大化,把改善民生的效果最大化。四是要深刻认识,转型对我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38号文件中有关生态建设的内容有20多条,涉及到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大环境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矿山整治等许多方面,有史以来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出台支持政策最多的文件之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上,也要拓宽思路,提出综合的生态转型设想,争取通过转型政策支持,为我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要深刻认识,转型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全面转型,有助于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38文件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该把拉动三县两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县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转型方案中,一定要把三县两区整合进去。各县区的工作思路也要按照进入国家转型城市的要求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把转型要求渗透到县域经济发展中。 第三、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中。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是原因系统;政府、企业、个人是动力系统;国家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是支持系统。现在原因系统已经清楚,支持系统也已建立,关键是动力系统,也就是政府、企业和我每个人的工作。而从推动转型的角度讲,关键取决于政府职能作用发挥的效果。因此,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一要在政策解读上下功夫。要把解读国家政策放在转型工作的重要地位,不但要理解掌握已文件中的政策信息,深入理解政策的内涵,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件背后的信息,跟踪掌握国家部委的政策走向。要努力吃透精神、掌握要义,以便在工作中把政策用足用活。要加强对进入国家转型城市行列的其他城市信息跟踪,及时吸收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和作法二要在项目凝练上下功夫。项目凝练要分近、中、远三个层次,近期为今年,中期到年,远期到十二五”末。近期要把已成熟的项目尽快梳理,抓紧上报对接争取落实;中期特别是明后年的项目要作为重点按照产业链进行整合,做到项目成捆、产业成链;远期的项目可以宏观一些。项目内容上,要在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的同时,重视凝练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项目,重视凝练加强生态建设的项目。三要在同步推进上下功夫。近期,要细化工作分工,靠实领导、部门、企业的责任,把制定方案和上报项目同步推进,把凝练项目和争取项目同步推进。制定方案要正确处理重点与全面、重点与特色、基地与产业、继承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关系。与项目报批有关的所有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为转型服务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工作流程的再造,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要把跑省进京争取省上和国家的支持作为主要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掌握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四要在园区建设上下功夫。一园三区一基地”管理部门,也要适应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要求转变职能,把园区打造成承接转型项目的一流平台。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对项目和企业的配套服务水平,使园区成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五要在督促检查上下功夫。要围绕转型,发挥纪检、组织、人事、法检等部门职能作用,着重从行政效能、人才培养、干部任用、法律服务等方面为推进转型工作提供保障。督查部门要加强对转型工作情况的督查,跟踪问效,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通报。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转型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视察和调研,加强监督。要通过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真正形成“干部围着转型转、项目跟着转型上、资金伴着转型投、功过还凭转型论”浓厚氛围。六要在舆论宣传上下功夫。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总体策划,分层实施,深度挖掘,重点推进”要求,从市内宣传、省内宣传、国内宣传三个层次上开展转型的相关宣传工作。当前,要集中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来关心转型这件大事,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转型、干部有责”转型、人人有责”谈话栏目,让全市上下人人都参与,请大家各抒己见,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与转型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转型、支持转型、参与转型,营造一个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加快转型的氛围。 第四、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中。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大都处于兴盛时期,没有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支持的政策又很少。因此,企业没有争取国家支持的习惯。市进入转型城市以后,国家转型政策对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企业必须从历史的习惯中走出来,积极转换方位,站在新的起点上把握发展机遇,转变习惯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经营方式,方法是积极向上争取和搞好项目对接。特别是向上争取这个问题上,要承认落后、敢于认穷,承认差距、实事求是要真理不要面子,要项目不要面子。各企业应主动走到转型工作的前排,真正树立主体意识,重新审视自身,正视发展中存在不足和缺陷,重新谋划未来的发展。一要抓好项目工作这个基础环节。最近的几次会议上都讲,有没有项目,企业责任,报上报不上项目是政府的责任。现在看来,企业的项目工作还是比较薄弱,许多企业都拿不出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工作的思路上,企业要真正解放思想,放开眼界。既要注重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做好节能改造、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文章,抓紧凝练和争取一批技术改造项目,这方面现在做得比较好;更要通过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改进和提高现有生产技术和工艺,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方面现在还比较薄弱。同时,也要注重多方搜集项目信息,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转型政策,凝练和争取实施一批与现有产业关联度不高或完全无关联的新项目,只要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都可以作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二要抓好联合协作这个关键环节。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联合协作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各企业要把转型作为推动联合协作的重大机遇,用凝练的转型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间寻求联合协作,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力度。要积极同境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形成更大的发展能量,为企业催生一批新的优势项目。三要抓好改革改制这个根本环节。借转型的东风,企业要认真对待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要充分利用转型的重大机遇,推动企业大规模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五、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中。必须完善绩效考核、落实行政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推进转型和锻炼干部的长效机制。一是杜绝不良作风,净化服务环境。要围绕推进转型,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下大气力解决一些部门不依法办事、政令不畅的问题,素质不强、执行不力的问题,擅离职守、脱岗缺位的问题,消极应付、等待观望的问题,努力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上级安排的工作顶着不办或不及时办理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确保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是树立务实作风,防止脱离群众。转型工作的根本目的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统筹兼顾地做好各项工作。决策上,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工作中,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要特别关心和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认真解决特困户、受灾群众和下岗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治理推诿扯皮。实现经济转型目标,要做的工作十分繁重,需要各部门和每个干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努力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要反对官僚主义,力戒形式主义,克服浮躁傲慢、敷衍拖拉的不良作风,培养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作风。对那些敷衍塞责和不作为的干部,要做到批评不含糊、曝光不留情、处理不手软。要坚持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不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要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观念,使全市干部在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方面有明显增强,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方面有明显提高,能够从我做起,推动转型,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指标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提前实现了翻两翻,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36.9亿元,同比增长12.9%。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五位。目前,全省设11个社区市,22个县级市,初步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体系,城镇化水平为32.3%。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研究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体育在我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作为“新消费”指标,健身活动消费指数,我省居民的消费还很低,从健身活动消费者性指标来看。论文百事通以石家庄为例,通过对100名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居民进行调查,4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月消费为零,月消费在5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许多被调查者表示,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除了买运动服、乒乓球和羽毛球具、夏天偶尔游几次泳外,平时几乎没有其它体育方面的消费。不少收入较稳定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在体育方面是有钱没处花,在省会很难找到科学的、方便的、可以经常进行的、适合自己年龄和和收入的锻炼方式。 从我省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很低。数据表明,我省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的建设要求。据了解,石家庄房管局掌握的5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有126个,低于5万平方米的小区及单位的宿舍区尚未统计,但是也为数不少,至少有几百个,而供省会市民免费的健身路径仅有171条,且有许多被安装在人流活动频繁的广场、公园及街道等宽阔地带,真正走入社区的为数极少。让许多人“垂涎”的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的也不多,即使开放了也很难轮到市民进去健身。 从我省居民健身意识看,以石家庄为例,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石家庄目前坚持健身的人口已经达到20万,但是市区人口210万,比例如此悬殊,除了受场地影响等原因之外,缺乏健身意识应引起重视。 据了解,虽然目前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但是石家庄的全民健身主角还是老、小两群人,60%的市民不具备健身意识。很少参加锻炼身体,因为“太忙”。认为:“反正自己年轻,不锻炼也没事。”有的还认为年轻人体质都比较好,等人到中年再锻炼也不迟,现在的业余时间还是更喜欢看电视、逛街、聊天、打牌。通过访谈抱有以上态度的大有人在。 2结论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度技术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2.1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人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开支每增加1%,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5%。因此,能增加当地财富和经济收入。第二,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的等特点,它能够推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数以亿计的人们亲身从事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竞赛,通过人们的消费取得经济收入。第三,体育能显示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功能。新晨 2.2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体育产品来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体育消费品的需求,就必须增加其产品。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向前健康发展。 2.3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已证明:通过举办体育比赛可以加快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反过来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4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引来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步入国内、国际市场.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体育城市经济发展 一、体育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