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自媒体崛起,以微博、微信为首的社交媒体平台崭露头角,到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社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开发移动新闻客户端向“融媒体”转型,再到如今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行业的并驾齐驱,新媒体已凭借其报道即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裂变传播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视听习惯和生活。但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低成本和公众版权意识的淡薄,在传播过程中侵害媒体与公民合法权利、扰乱公共生活秩序的事件层出不穷。侵权案件频繁发生,充分暴露了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侵权制度的乏力。因此,对我国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和维权困境进行分析和建议,构建和谐健康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刻不容缓。 一、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一)侵权与维权成本差距悬殊 在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下,新媒体传播中侵权行为的随时性、隐蔽性和低成本日益显现。与之相对的是,维权行为依旧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且回报低的困境。以一篇原创文章为例,侵权者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洗稿”,甚至仅仅通过操作“洗稿神器”类专业软件即可公开发表牟利。而原创者维权则需要抄袭证据等专业证明,并向当地法院提交证据提起诉讼,其所耗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往往非所判决的赔偿金额所能弥补。二者成本的悬殊差距,正是侵权行为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二)版权界定不明确 为了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的大部分内容正在向全媒体方向演进。但新媒体作品的表现形式越丰富,其版权归属越难确定,对于此类新媒体原创作品的分解、重组、改动等侵权行为也更难追责。此外,新媒体的低门槛激发了用户们的创作热情,UGC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数据和内容生产组成部分,但UGC的版权归属却一直颇有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质量的UGC来源于其他作品,另一方面是其是否涉及《版权法》中所提及的“公共利益”难以界定。 (三)业界维权意识待加强 与美国、加拿大等版权制度运行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制度设计阶段的民众参与度并不高。就2012年我国的版权法修订来说,截止到草案提交时,国家版权局仅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意见1600余份,距离“普通公众广泛参与”目标距离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普通民众在此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相比之下,加拿大的知识产权课程属于大学必修课,版权意识的培养早已划入通识教育的范围之中。除此之外,传统媒体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课题组对360家传统媒体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媒体尚未成立专门的新闻版权管理机构,且有七成以上的媒体表示不考虑针对无偿转载的维权问题。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针对新媒体传播中的侵权问题,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法律体系和规制相对完善,在侵权行为的打击方面经验丰富,对我国在新兴媒介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引入付费系统规范版权使用 当前,美国四成以上的日报建立了付费墙。以最先推出付费墙的《纽约客》杂志为例,在2014年首次推出该营销模式后,读者每月只能免费阅读6篇文章,超出部分要额外收费。这推动了美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脚步,也提供了版权有偿使用的新模式。此外,针对学校、商业结构及政府部门对于媒体作品进行影印复制的情况,欧美日韩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费并发放许可的程序。显然,随着中文书籍杂志及数字化作品向海外的传播,中国内地在该方面已损失了不少海外版权权益,对影音和数字化复制权的保护迫在眉睫。 (二)适时将版权法进行现代化转型 2012年,加拿大一方面迫于国际层面的压力,一方面为了应对现代技术给版权保护带来的压力,正式出台了《版权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出台包括了数字媒体播放器、电视等众多媒介方式带来的侵权行为界定,在注意保护作者权利的同时注重利益的平衡,保障合理合法的内容传播。相比之下,我国的《著作权法》修订周期长、修订次数少,远远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以至于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常出现行为界定模糊、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侵权行为难以界定的情况,因此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除此之外,加拿大对侵权行为的排查与惩罚力度很大。“侵权警察”会随时按照条款对侵权IP地址发出警告,由版权方决定是否提起诉讼。 (三)版权特许经营机构一站式管理 我国香港版权法律的制定深受英国统治时期的影响,内容相比内地更完备,运行机制更健全,可操作性更强,部分做法对我国内地版权制度和法律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例如香港地区对于版权特许机构的集体管理就是其版权法律体系的一大亮点。通过建立联会组织,将复杂冗长的版权许可程序进行简化,将经营许可权从几家主体单位归为一家,同时运行一站式的版权收费制度,大大提高了版权产业的运行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损耗。这对于内地版权交易周期长、效率低下的现状具有启示作用。 三、多方联动打好版权攻坚战 (一)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环境下的多种传播形态使得作品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化。在此背景下,作品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侵权形式逐渐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的《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也应该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而增补和细化,防止因法律界定的模糊不清给侵权主体打“擦边球”的机会。在判决过程中,现行的《著作权法》针对赔偿金额的判定以侵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或相应稿费为主要依据,但互联网上侵权作品裂变式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远不止于此。因此,针对诉讼的赔偿金额应酌情提高。同时,一旦出现侵权行为,针对直接侵权人、所属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各个责任主体,都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追责问责体系,细化每个环节的权责,将把关的效能最大化。而针对确实构成侵权行为的主体或平台除了法律制约,还可以引入“诚信机制”进行约束,也是全行业形成版权保护网络的基础。 (二)开发新型技术手段维权 在内容作品技术保护方面,针对原创的图、文、音像等作品暂时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例如技术加密、水印等手段还处于传统出版物变体阶段,对原创数字内容的盗用起不到遏制作用。同时,对于转载、洗稿等行为,可依靠技术手段建立诸如版权跟踪系统式的数字版权监测平台。版权跟踪技术指利用原创作品数字指纹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对版权作品进行识别和筛查,以获知该作品的被侵权情况以及侵权方信息。其实早在2012年,盛大文学就投入使用了该系统,并成功追踪到上万个侵权网站,打了一场漂亮的版权保护战。 (三)行业内部加强合作 在内容市场上,版权侵犯无疑是共性问题。通过企业、平台间的深度合作,探索更高效的版权交易模式,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版权市场。从版权开发阶段着手,通过行业内部资源整合进行集约开发,拓宽版权来源,并对版权内容进行挖掘,释放价值。比如行业间可以集中资本和人才力量成立版权开发与合作中心,用于发掘具有潜力的IP作品,并以此为基点开发游戏、影视等形态多样的作品,使其价值最大化。同时,行业内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渠道管理机制,通过全版权运营等方式使版权资源得以推广。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现有法律体系和规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众多内容作品被擅自转载或重组,版权方的劳动成果被盗用传播,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本文对新媒体传播中的维权困境进行了分析,随后对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部分版权保护措施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针对我国侵权情况的建议。希望能够完善我国在该方面的不足,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现实问题,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的版权市场。
本文通过阐释大数据的定义与相关特点,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显现的不足,同时据此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对策。此研究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创新为目的,从而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0前言 近些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得以诞生,并且逐步在很多的行业领域当中发挥出十分关键的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宗旨,所以,很多企业均十分注重财务管理工作。针对大数据环境下呈现出的信息资源多元化、高效化等特征,如何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改革进程变成一大难题。鉴于此,深入探究与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变得异常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数据的定义与特点阐释 1.1大数据的定义阐释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正式引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概念应运而生并获得逐步应用之后,其带来的效果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针对大数据而言,其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某个外国的研究文献当中曾经提到过,到了2011年的时候,针对大数据的概念有国外有关咨询企业进行了详述和分析,在这当中,涵盖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行业范围以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与价值等内容。尽管到现今为止,大部分人已经了解了大数据的相关信息,然而在其定义、技术和相关问题方面的研究数量并不多,依然缺少统一的定论。在此次的研究当中,笔者经过查阅相关的研究论著与文献之后,根据前人的界定,认为可以将大数据的概念理解成一种巨量的资料,具体而言,针对的为借助相关的软件程序运用最短的时间所得到的相关资料、信息,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性。而究其来源,集中在网站相应的点击数据、移动的设施以及传感器等方面。 1.2大数据相关特点说明 尽管全世界针对大数据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论断,不过关于大数据相关的特点,早已演变成全世界的势态,表现出下述几个主要的特点:一是相应的数据体量非常庞大,早在2012年时,全世界的总数据量便高于从前几十年期间的网络数据量;二是数据类型多样化,主要涵盖了从前相应的数据库和图片、全新的网络化的信息数据等;三是数据流动的速度较快,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下,对于企业决策与应对水平方面要求很高;四是较低的价值密度,处于庞大的数据信息内,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数据很少,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予以深入挖掘处理。以大数据整体的发展情况而言,一般会历经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处置与分析、具体运用等诸多环节,当然也涵盖了数据信息的形成、价值以及驱动作用等部分。处于网络信息环境之下,各类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代表,不再受到地域、时间方面的限制,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2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显现的不足 2.1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以目前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的状况而言,显现出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实际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在财务管理理念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与错误,表现出较为落后的情况,具体来说:一方面,很多企业进行财务的管理工作时,由于部分管理者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对于具体的管理工作开展,易于对很多充满价值相应的信息资源予以忽视,正是由于此种状况致使企业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时,形成相应的思想意识偏差,整体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从前的财务管理而言,其中的有形资产更受关注,在一些无形资产方面,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欠缺一定健全性 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关系到最终的经济效益,一般会以财务相关数据当作重要的参考,以此掌握企业具体的财务表现情况,带给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决策建议。然而处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中的财务与信息业务间不再存在相互隔离的情况,在相关财务信息数据方面的获取途径也更加多样化。当然,有关财务信息所涵盖的区间十分广泛,无论是从前的会计部门,还是信息管理部、相应的市场部门,均参与其中。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务数据信息,很多企业在处理与分析财务数据时缺少成型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与责任,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基于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质量与效率的目的,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机构急需完善。 2.3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弱 处于网络时代,企业需要处理的财务数据信息非常之多,相应的处理流程十分复杂化,而财务报表属于重点。当大数据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后,无形中增加了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难度。鉴于不同企业的规模存在差别,在财务信息方面的整合、分析与整合能力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困难,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而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力方面均较弱,使得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没有满足有关的信息化财务改革要求。正是由于企业缺少强大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让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不够理想化。很多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与设备均处于缺失的状态,比如:财务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管理系统,无法实现集团公司与分公司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传递。 3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对策 3.1提升企业大数据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 为了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应该积极在其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引入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和设施,为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对于形成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集中化管控十分有益,让日常的财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通过从提升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上入手,引入全新的大数据信息管理理念,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企业管理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迅速开展有关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改革工作,转变部分财务工作人员错误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对其实施相应的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借助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使财务管理效率提升。二是,通过紧密结合当前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情况,有效把控各个类型的发展机会,并有效应对相应的风险,逐步形成科学的大数据信息财务管理思想意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财务工作中的数据获取、分析以及处理水平予以提升。 3.2不断健全和优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组织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为了谋求长远的生存与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应该从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机构入手,借助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完善,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能够做到有据可依,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的效果。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方面,需要结合当前的有关组织机构的情况,予以有效地改进与优化。通过结合大数据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需求,合理进行组织的有效调控,让财务组织机构发挥出相应的职能与责任,完善具体的财务软硬件设施。 3.3加大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构建力度 企业基于获得良好的财务管理效果的目的,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势态,需要加大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构建力度,重视相关的财务管理技术与软件方面的应用,借助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财务管理软件,使财务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处理变得更加快捷与准确,同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数据信息变得更加安全与可靠。显然,企业为了满足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应该积极开展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让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信息更为精准和科学。同时,制定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机制,使不同部门间予以及时交流,能够实时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状况。在有效利用财务信息化数据库的同时,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获得需要的财务信息资源,而整体的经济成本又不高,使得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最终达到良好的财务管理效果。 4结论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能够获知,系统探讨和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阐释大数据的定义与相关特点,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显现的不足,同时据此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对策:提升企业大数据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断健全和优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组织、加大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构建力度。希望此次研究的内容与结果,可以获取相关企业财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促进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改革进程,发挥出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功效。
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前言 事业单位是由财政直接拨款的机构,目前财务管理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核算不够科学合理等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有了不断的变化,对财务管理进行良好协调控制,可以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项目的绩效水平。由此可见,财务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大都存在管理不严谨的情况。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等特点。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没有健全的、完善的控制体系。相关财务人员还存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在财务资金的运用、分配过程中没有运用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使得资金流向不够清晰明了。相关部门缺少沟通,对资金的预算、使用等过程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导致资金不能按照流程进度执行,致使财务管理不能顺利进行。因此,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都要进行有效改进与完善。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体系控制不健全 由于事业单位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是很完善。不合理的财务工作人员岗位设置、不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条例等都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不严谨的因素,以至于影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方面出现监管不力和制约职能不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原因。同时,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历史因素的影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忽略了事业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一直未能趋于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即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存在相对严格、系统、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按照系统的体系流程进行财务管理,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制度执行流程,财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如同虚设,没有将管理制度的效力发挥出来,财务管理控制落实不到位,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来了巨大压力。 2.执行部门财务预算约束力不够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缺乏控制力和执行力的原因之一。财务预算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财务预算一般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的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实施。例如资金在预算项目中的支出不合理、项目资金没有按照制度流程使用,出现资金挪用,专款专用的项目资金被其他项目占用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的财务会计制度。再加上受到信息化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弱点被显示出来。事业单位内部预算不合理,事业单位执行部门对财务预算的约束力不够等问题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3.单位内部资产的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体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事业单位受到财政拨款资金的制约,大部分事业单位缺少科学的资产管理观念,出现资产管理效率不高,事业单位资产贬值的严重情况。资产一般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固定资产的卡片记录。流动资产需要做明细账等操作。在对资产进行管理时,事业单位应对资产的价值、分布、损失等做好记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等,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忽略了对资产的管理,同时因为缺少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导致事业单位的管理不规范,脱离了实际情况,单位资产出现丢失、闲置、浪费等严重情况。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下,对固定资产进行盲目的购置,导致了资产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严格的财务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明白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迅速发展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建立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将财务管理控制制度执行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核查制度,明确项目资金的流向,保障项目资金的财务账目处理真实可靠。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意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与培训,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系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全面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控制意识。 2.提升预算的执行力,加强财会基础工作 预算一般指单位或个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经营、资产、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费用等现金流的总体计划。预算就是一种数量确定的计划,用来帮助协调和控制时期内资源的获得、配置和使用。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实性、全面性是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可以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细化落实,全面提升财务管理预算的执行力。在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工作者应合理的进行资金预算安排,对资金的流向、金额、进度、时间做出明细的财务账目,对预算支出审批程序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提升财务预算的监管力度和执行力。对于单位特定的财务支出,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到款项应用情况明确,账目清晰,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财政资金预算在审核过程中,也应加大监督和审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3.建立健全财务机制,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健全的财务机制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为了更好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控制,应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益最大化。事业单位应重视设备仪器的采购管理,加强对资产购置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采购流程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采购处理,保障购置资产的实用性、合理性。减少资源的闲置浪费。总之,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明确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是资产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 四、结语 总之,合理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控制需要提高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完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财务内部监督职能,增强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意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提升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培养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绩效水平,也大大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得不加强对自身的控制,通过财务管理推进项目开展。从当前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企业展开项目管理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有的从业工作者专业素养不够,还需要进行专业化提升,财务管理是项目开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优化财务管理可以推动项目开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具有相似性,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存在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收益的增加,动态跟踪企业财务管理资金走向,可以发现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对工程期限有着一样的要求,都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帮助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使经济与效益成正比,掌握成本支出,实现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也是有不同的,财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建设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二者之间使用的管理方式自然不同,财务管理主要是掌握项目资金流向,项目管理对工作人员、资金与数据都要进行管理,财务管理耗时比项目管理长,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需要进一步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与计算。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具有统一性,一旦项目管理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财务就会出现风险,不管是资金运转还是效益负增长,一旦没有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就会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甚至企业运作崩溃。如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资金协调不足,数据分析不够合理,也会让企业项目管理变得混乱。因此,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协调统一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处于正常发展轨道。 二、财务管理对企业项目开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企业运作中项目开展是其关键,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收益,做好项目管理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条款会因为企业性质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行业项目管理方式也会存在差距,但是项目管理是不能缺少的,这对企业成本与资金投入的管控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财务管理必不可少,财务管理是对项目管理中的资金运用进行科学化管理,应用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财务管控,企业项目运行中如果需要使用资金,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金调动,从而实现企业项目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是项目管理中关键部分,根据当前企业发展分析,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财务管理依然存在纰漏,需要进一步对财务管理进行完善,针对资金进行合理管控,不断改进资金管控方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当前很多企业采用项目管理法,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设立单独的项目,然后将独立的项目产品集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产品。 三、财务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一)建立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科学应用,首先要建立合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企业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先做出固定性评价,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各个环节进行项目步骤评价,确保评价要合理、合法,项目决策要保证科学,结果也要准确。对项目展开的各个阶段加以划分,对所用的项目资金进行审核与评定,将之前的管理与评价结果结合在一起,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降低资金受损程度,让企业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统一进行,提高项目收益。除此之外,建议分析项目事实结果,由于项目的实施会涉及很多过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很多细节都要考虑得当,避免错误出现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议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收集有关信息,分析偏差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不良影响。对每一家企业来说,人、财、市场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财务作为企业的核心和血液,不管企业大小,财务人员都是企业必备。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计划、组织和控制企业的血液--资金,使其有效运转,为企业增强活力,提高价值。因此,建议企业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或者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着重对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资本运营、投资学、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知识加以重视,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升整个项目管理的实力。 (二)建立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预测 建议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在财务活动中针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加强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降低风险系数。目前,中小企业只有建立完整的检测机制,才能稳定风险结构,预测得到的检测结果是最准确的。建议企业下达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精灵,采用内部监控的方式提升项目管理力度,完善审计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项目发展给企业到来的经济效益。现代化企业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以价值为导向,这样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形态,不管是项目还是财务的价值都能发挥经济效益,将现代化项目成本管理看作价值管理,实施财务管理的时候跟进项目开展进度,了解所有与项目开展有关的支出与收益情况,减少浪费,实现盈利。建议企业借鉴先进的国外财务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转型管理理念,落实审计监督,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推出的企业财务管理师是面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升从业者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体系。企业财务管理五星人才水平评价体系提出以后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参加财务管理培训对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建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与学习和评价,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责任意识。 (三)跟进项目管理流程,掌握项目详细信息 信息化时代使企业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发生变化,信息化推动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互联网中最新信息的出现,也让企业意识到跟进经济动态的重要性,安全的信息可以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了解到当前项目的发展进程,为项目数据信息提供数据支撑,降低财务人员审计失误率,推动全新信息化系统发展,降低企业项目风险存在率,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寻找到更加合理的管理对策。人工智能最为惊世骇俗之处在于将“从零开始的自我学习”和“算法”结合起来,并且居然是由非人格化的机器人完成的。财务管理早已融入了几乎所有人类事物,成为人类事务的核心和基石。i财是一款通过人机交互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会计、税务等问题的人工智能产品。领先智造的i财集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状况分析,纳税风险评估,疑难问题解答,视频课程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国家政策,财会法律法规为依据,提供专业、实用、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方案、财税问题咨询与视频课程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重视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正常项目运作为基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加强财务管理,对成本的投入严格管控,实现成本投入最低化,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高的生产概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1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制作和应用的现状分析 (1)微课资源构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微课资源构成中,认可率最高的是教学视频,然后是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资源构成也是核心资源形式,承担了微课资源的主要部分,也是构建知识内容的主要力量,良好的形式和内容会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视频则是重中之重。 (2)教学方法分类。调查显示,高校教师青睐的微课教学方法有自主学习类、讲授类、演示类、启发类、探究学习类等方法,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互动的交互,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强化学习过程加深记忆,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 (3)微课内容。大部分教师会在某个教学环节、过程以及教学重难点作为使用微课的内容。小部分教师会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每一章节的课时内容上面使用微课,说明微课对于知识点的运用是偏向于零散化的。这是因为我国微课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我国微课大赛偏向于以某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 (4)微课制作过程。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制作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设计,其次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视频拍摄或录制、后期编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更注重于教学层面的内容,认为教学的内容是教授知识的核心内容,而技术层面的内容相对不那么重要,笔者认为需要提高技术层面内容的重视度。 2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的常见问题分析 (1)选题范围没有拿捏恰当。合适的选题范围会给教授的知识内容带来质的提升,所以如何准确清晰地规范选题范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教师设置的选题范围太大,已大大超出微课解决范围或者同教学内容脱节,反而对学生未有实际性的帮助。因此,选题范围需要合理准确的把握拿捏。 (2)微课设计问题。微课主要的承载方式是互联网,所以良好的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需要精心的设计和考虑。目前而言,一部分教师在微课设计时考虑用户体验方面不够完善,不利于学生的交互和使用,同时部分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充分具体的展示核心的内容,缺乏适当的实用性。 (3)制作技术问题。微课的制作技术不成熟,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视频不清晰、格式无法有效转化、多媒体设备运用不当等情况屡次出现。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没能在微课制作中应用普及;其次是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对教师关于微课制作技术的培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自我摸索中学习进步导致水平参差不齐。 (4)交流互动问题。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人人都可参与,作为看重用户交互的互联网媒介方式,微课的设计中一定少不了完备的交互性,但是教师容易出现将电子课件或微课视频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后,与学生的交流少、互动少,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来实时跟进教学的效果和提升教学的反馈,同时又缺乏交流环境。 3解决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问题的措施 3.1教师角度解决问题的措施 3.1.1微课前 首先,教师需要在微课前理清教学思路,然后尽量扩宽素材收集的渠道,再运用课件呈现软件将教学内容显示其中,同时视屏录屏软件也需要使用恰当。笔者将从这几方面提出措施。(1)收集素材渠道。大部分教师都会在中国各大浏览器上面去寻找素材、下载素材。笔者建议可去国外的网址寻找,同时教师可以借助Photoshop、Flash等软件来进行图像处理、动画处理,不断地完善教学素材。(2)课件呈现软件。为了普及微课课件制作,笔者推荐最为简单的Power Point软件来制作,里面可插入各种图片、视频、链接等多媒体内容。如果初学教师者不知道如何确定整个幻灯片的风格,那么该软件将会有很多模板供教师选择,同时每一张PPT里需语言简练,内容突出,具有清晰明确的内容线,让学生能理解清晰的逻辑关系。(3)视屏录屏软件。笔者推荐Camtasia Studio录屏音响软件,它能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包括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它具有及时播放和编辑压缩功能,可以对视频片段进行剪接、添加转场的效果,同时它能输出的文件格式很多,比如Flash、AVI、GIF等常见格式。另外,也可以使用Ban-dicam录屏软件,它支持多个系统进行录屏,另外对配置低的电脑也是非常方便使用的。 3.1.2微课中 首先,将微课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形成有机的配合,比如练习题、任务、讨论版等。其次,在微课中有难度适中的恰当的提问,因此教师需要安排一些基本问题、核心问题等。此外,微课快结束时,需要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比如概括要点、易错点、重点、难点的问题,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学习的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等。 3.1.3微课后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微课制作与应用的成效,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相关经验。然后,及时与学生有交流,通过学生反馈情况不断完善自我在微课制作与应用中的水平,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进行。最后,教师要拓展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与研究,并创新出自我的微课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常态,比如“微课+”模式等。为了让教师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微课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微课所需要改进的出处,笔者给出微课效果评价表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微课效果评估表主要从教学安排、作品规范、教学效果、学习者反馈这四大方面入手,从教学安排的角度,里面涉及选题价值、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与质量;从作品规范的角度,里面涉及材料完整、技术规范;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里面涉及目标达成、教学特色;从学习者反馈的角度,里面涉及好评、影响力。 3.2学生角度 教师制作微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教学体验感,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以,优质的微课被制作出来后,需要发挥它的效价,如果学生不去使用微课,那么将会打击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因此微课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困境也无法解决。作为学生,从思想上,要去了解微课,熟悉微课,不抵触,不反感;从行动上,要主动学习使用微课,将其融入学习中,使其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同时主动向微课制作与应用的教师给予反馈,积极同制作者沟通交流,深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将微课利用好,成为学习的助推力量。 3.3教育部门角度 教育部门作为整个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指挥者,需要更加全面的去采取相关措施。首先,应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的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个区域的微课资源。其次,增加对教师专业化、系统化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的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与应用水平,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与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同时,举行高校教师微课大赛,并建立健全的评奖机制。既搭建了同行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又推广了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评奖机制的把握度必须恰当,要确保奖励能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动力感,且不能诱使教师因强功利性而使用微课,建议可奖励政府部门高含金量的证书、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标准、现金奖励、广推获奖的微课(可提高教师知名度)等。除此之外,教育部门需要改变教师微课制作的动机,由参赛导向逐步转向为应用导向,将广大教师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让教师把精力放在专业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上来,同时也将政策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 4结语 在我国,微课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普及开发展起来,微课大多数还是出现在比赛当中,成为一些比赛展示的方式和内容,还并未真正融入教育里。另外,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师对于微课制作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笔者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制作和应用的现状进行了不同方向的分析,同时将常见问题罗列出来且做了相应的探讨,并针对不同角度与层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0引言 回顾高校信息化发展历程,传统IT时代就是业务数据化的过程,通过建设各种信息系统,不断将发展过程中业务和管理端的各种能力以数据形态沉淀下来,全面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1]。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求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随着DT时代的来临,一路突飞猛进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出现诸多发展瓶颈和痛点,新旧信息系统中沉淀的数据之间难以打通,形成了诸多数据孤岛,分散各处难以融合的数据,无法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各类应用[3]。为突破发展瓶颈,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阿里巴巴集团提出了“大中台、小前台”的中台战略,通过实施中台战略来快速应对外界变化。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数据中台战略逐渐应用在多种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对企业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起到强有力的支撑[4⁃5]。我校于2019年启动数据中台建设,基于华为软硬件平台,建成了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开放全周期管理的数据共享中心,集成了校内主要的业务系统,如人事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系统、科研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等,通过对全域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形成了标准数据集,并通过API接口方式开放,实现了学校基础人员数据的共通共享,在助力学校提升管理、服务、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6]。但系统在支撑学校“三全育人”上显得力不从心。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不再一成不变,需要学生全生命周期的各项数据来支撑评价。现有的业务系统多为通用版本,或是根据校方需求专门做的定制开发,一般不支持短期内迅速调整系统功能模块,很难根据管理的实时性变化做出及时调整[7⁃9]。本文设计依托学校流程平台和统一认证平台[10],结合数据中台构建业务中台,以实现快速应对复杂多变的需求。 1业务中台方案 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流程平台为核心,以认证平台为连通纽带,组建学校业务中台架构,其中数据中台为数据底座,门户和其他第三方业务系统构成的前台为前端提供服务。业务中台整体方案如图1所示。 1.1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核心部分包括:数据集成开放平台ROMA、数据加工工具DAYU、数据存储GaussDB、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开放平台。通过ROMA平台的数据集成能力,以API集成、数据集成等功能将各业务系统/设备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汇聚至数据湖。通过DAYU等数据加工工具实现从数据湖到主题库、专题库的数据同步和加工,将其转换为支撑上层应用的模型化数据,将数据存储在华为自主研发的关系型数据库GaussDB中;经过数据加工建模提供人员、组织机构、资产等多个主题库、专题库数据资产,再利用ROMA的数据开放功能将主题层或专题层数据提供对外开放共享,使得系统之间数据可以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打通业务流,实现业务数字化全联接协同。作为业务中台的数据底座,数据中台以“一数一源”原则采集各类业务数据,并为业务中台和前台应用开放各类标准数据,实现“一源多用”,连通分散的业务数据。 1.2业务中台 业务中台以流程平台为核心。流程平台采用标准的业务流程模型,用户无需关心底层技术架构,通过Web可视化界面的流程编辑器和表单编辑器,以拖拉拽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建立一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作为一个轻量级的应用。各流程通过统一认证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实现身份互通,多流程联动结合BI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展示,即可实现一个业务系统的功能[11]。通过流程设计可以解决离散数据收集的问题,同时解决业务管理上流程多变且没有标准化的系统以满足功能需求等问题,快速满足各类业务定制需求,有效提升业务的扩展能力和复用能力[12]。各流程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数据,通过定制的中间件并根据实际需要写入学校共享数据中心,反哺数据中台,经数据中台治理后的数据可再通过开放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形成数据闭环。 2业务中台建设内容 对于一个特定的业务场景,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协同工作,完成业务流转和数据的闭环,交互工作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1)流程平台发起流程设计:根据业务场景需求设计流程表单,即搭建轻应用。2)数据中台确定数据标准:分析流程表单中有价值的数据项,确定数据标准,建立相应数据模型。3)数据中台发布接口:根据第二步建立的数据模型,利用数据中台的数据开放平台创建API写入接口,并发布接口。4)流程平台申请接口:流程平台向数据中台申请写入API接口权限,并获取接口使用权。5)流程平台确定流程表单中的数据项与数据中台里数据标准的对应关系,调用API接口,将表单数据写入数据中台的共享数据中心。 2.1接口设计 流程平台需要将具体流程审批过程中各节点的审批记录及审批后的表单数据写入共享数据中心,交互过66程由双方通过API接口实现。数据中台设计4个通用接口完成流程平台与数据中台之间的交互。1)固定读接口①。获取写入接口列表,返回API_ID;流程平台调用此接口读取数据中台已提前建立的待写入接口列表(即当前可交换数据的流程标识)。2)固定读接口②。获取写入接口详细字段信息,入参:API_ID,返回Field_list(字段列表)。流程平台调用此接口获取需写入的数据项信息,同时能够获取该数据项的标准,保证写入数据中台的数据符合现有标准规范,无需再经过治理,可直接供其他应用使用。3)动态写接口①。写入表单数据,入参:Field_list(字段列表)。流程平台该调用此接口将表单内容与写入字段列表匹配,写入数据中心。4)动态写接口②。写入节点审批信息。流程平台调用此接口将各节点的审批信息写入数据中心。前面两个固定读接口为初期创建完成,后面的两个动态写接口针对指定流程中的表单数据分别定义。 2.2数据推送配置 在流程设计完成后,数据中台根据流程内容定义了两个动态写入接口,并授权给流程平台。流程管理员配置需要回写数据中台的表单数据和节点信息。这个配置过程在流程平台端以可视化方式完成,如图3所示。首先,在“数据类型”处选择推送表单数据(普通表),还是节点审批数据;其次,根据选择了表单数据(普通表)还是节点审批数据,在“数据接口”中选择对应的动态写接口;最后,管理员选择“推送动作”,可以在流程发起或流程结束时推送,也可以在每个节点审批完成后推送表单数据。 2.3数据库设计 数据平台以华为数据中台为底座,通过DAYU集成工具将各业务源数据入湖,各类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在基于Hadoop结构的Hive数据库中,经转化集成到GaussDB贴源层中;结构化数据则直接进入GaussDB贴源层中。流程平台的数据作为业务源数据写入贴源层,经过标准层进行标准转标。主题层针对服务需求的整合汇总,最终以数据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前端第三方应用。 3线上离校实践 3.1离校流程设计 毕业生离校是学生在校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终点,是践行“三全育人”中全流程育人的关键节点。各高校离校流程复杂,需要众多部门协调办理,且办理标准不一,而定制各自的离校系统成本高且使用率比较低,还无法适应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新需求。因此,有效利用现有业务平台快速搭建离校流程,让用户拥有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3]。通过流程平台以轻应用的方式搭建离校流程,大约在一周之内即可完成流程部署以及与数据中心的数据对接。本文方案使用流程服务平台以轻应用的方式搭建离校流程,以支持线上离校。主要设计步骤如下:1)离校前数据准备。与共享数据中心无缝对接,从数据中心获取预毕业生名单,建立毕业生学生基本信息库;通过数据中心抽取学生离校时需要办理事项关联的数据(如图书借阅数据、户口迁移数据、党/团组织关系数据、一卡通欠费/退费数据等);各事项办理部门管理员数据(图书馆管理员信息、学生辅导员信息、党团组织关系管理人员等)。流程中用到的数据尽量通过共享数据中心自动获得;还没有进入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如国家助学贷款信息,以离线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通过离线采集工具导入数据中台,再推送给流程平台。2)离校流程表单设计,流程审批表单见图4。3)离校流程与共享数据中心对接。根据流程表单分析有价值数据项,定义数据标准,在共享数据中心创建数据模型。通过能力开放平台定义API接口,流程平台申请接口的访问权限,配置离校流程与API接口之间的对应关系,再进一步将表单数据项与数据标准之间建立转换关系。4)离校流程上线,向每个预毕业学生推送流程填报事项。在流程审批结束后,将最终表单数据和每个节点的审批数据写入共享数据中心。5)离校审批结束后续服务。随着学生离校手续办理,实时将流程填报、审批数据以服务方式提供给第三方应用。 3.2离校数据服务 离校办理数据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学工办、校友会,为毕业生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如学工办对学生离校的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个性化毕业报告;校友会将毕业生信息接入校友管理系统,下发到全国各地校友会,实现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学生离校办理的中间状态数据,利用BI工具进行分析展示,方便各相关负责老师实时掌握离校情况。离校办理情况分析如图5所示。 4结语 本文旨在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应用场景复杂、数据形式多变、业务系统不能灵活适配等问题。通过业务中台建设,将数据中台与流程平台有效结合起来,在流程平台上灵活构建轻应用,利用数据中台有效连通业务源系统与应用系统的优势,将学校各类数据方便地调度流转起来,盘活学校数据资产。最后通过数字离校系统的搭建验证本提案的可用性、高效性,同期建设的另外几个轻应用都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刘淑梅 杜彬 云桂桂 杨宏伟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
2021年7月17—23日,漳卫南运河南系支流卫河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部分河段超警、超保,8个蓄滞洪区先后启用。7月26日受洪水及台风“烟花”叠加影响,四女寺枢纽三闸齐放,下游漳卫新河水位不断上涨,堤防工程长时间高水位运行,且河道穿越德州市主要城区,防汛形势十分严峻。7月30日,漳卫新河岔河德城区段三八路桥挡土墙发生多处渗水,情况紧急,险情不明,作为堤防管理单位,德州河务局(以下简称德州局)联合德州市防指其他成员单位现场驻守,采取多种措施,排查工程险情,对渗水事件进行了有效处理。 1渗水险情位置及处理过程 1.1险情位置 四女寺枢纽将上游卫运河一分为三,一脉向北为南运河,一脉向东又转向北称减河,中间一脉斜向东北称岔河,岔河、减河交汇于宁津大王铺,向东注入渤海[1]。岔河修建于1972年,河道较直,二级堤防,为半地上河,由河槽、滩地、堤坝3个部分组成[2],出险位置位于岔河右堤桩号13+740处背河、三八路岔河桥南侧。三八路岔河桥于2001年拆除原小东关生产桥扩建而成,2003年,德州市实施“两个东进”发展战略,岔河城区段改造为“锦绣川”水利风景区。2013年,岔河东大道修建,与三八路以涵桥立交,涵桥南北两侧和道路东西两侧各修有挡土墙,共计4段,此次渗漏同时发生在涵桥南的道路东西两侧,如图1所示。 1.2险情发现 7月30日晚20点33分,德州局巡堤查险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岔河东大道三八路桥南侧道路东西两侧挡土墙排水孔同时向外排水,排水量较大且少量含沙,随即组织专家赶赴现场勘查会商并上报德州市防指;同时,综合考虑行洪多日、连续降雨等因素,德州局连夜制订专项抢险预案,准备抢险物资,组建抢险队伍24h日夜轮流值守,加强堤内堤外重点巡查,密切关注堤外出水变化、堤内水流有无旋涡等情况。 1.3险情处理 8月1日,经排查,此处堤坡下有一条市政排水管道,用于将雨水排入杏园涵闸堤外集水池中,再由涵闸排入岔河,并且涵桥南侧道路两边的电缆井有预留管道联通。理论推测可得知由于岔河行洪,杏园涵闸已进行封堵,集水池中的水无法排入岔河,并且由于连续暴雨,管道内部压力增加,管道破裂漏水,在洪水、降雨和管道漏水的共同作用下,电缆井形成“集水井效应”,最后通过预留管道形成“连通器”,造成道路两侧挡土墙排水孔同时大排水。为验证此推论,下午16时组织抽排集水池中积水,17时挡土墙排水孔不再有水流出,池内排水管上部露出水面,水位下降约0.2m;再继续抽排水位不再下降,怀疑集水池有其他进水管道,停止抽排,池内水位上升淹没排水管道后,挡土墙排水孔又有水流出。为验证集水池有其他进水管道推论,8月3日中午,采用大功率水泵抽排集水池中的积水,水位下降后对排水管道的出水口进行封堵,以判断挡土墙排水孔是否与集水池中排水管道漏水有关。同样的情况出现了,水位下降约0.2m后,水位不再下降,挡土墙排水孔不再冒水,地面依然冒水,为保证人员安全,暂时放弃管道封堵。为解决渗漏问题,德州局报请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批准,调整四女寺枢纽洪水流量分配,减少岔河流量。考虑到岔河与减河交汇于大王铺,贸然骤降势必会使减河水倒灌岔河,因此只能逐步降减岔河行洪流量,维持行洪稳定。8月7日当岔河流量下降为390.00m3/s时,挡土墙排水孔冒出水量开始减小;8月8日流量为354.00m3/s时,排水孔不再冒水,地面还有水渗出;8月9日流量为285.00m3/s时,地面不再渗水。 1.4初步结论 随着岔河河道水位下降,杏园涵闸堤外集水池水位下降,排水管道管口露出水面。集水池共有3个进水入口,南侧进水口为排水暗管,东侧是杏园明沟进水口,西侧设涵闸闸门,闸门北面有一进水口为顺堤铺设管道开口,理论推测集水池水源分2个部分:①28、29日的暴雨导致集水池中水位上涨;②杏园涵闸用沙袋封堵临河迎水面箱涵漏水,河道内的水倒灌入杏园涵闸堤外闸前集水池中,当集水池水位上涨淹没排水管道管口,水倒灌入管道漏水处,由堤防挡土墙排水孔排出。 2二次排查与闭水试验 为进一步确定渗水原因、防止堤防结构遭到破坏,8月13日,德州局成立工作组,采用管道内窥镜、机器人检查和闭水试验等措施,对该渗水堤段工程进行全方位调查。 2.1管道内窥镜和机器人检查 8月18日,使用管道内窥镜对雨水检查井、排水管道进行检查,未发现管道有错位现象,如图2所示;20日,使用管道机器人检查发现,在雨水井向南约15m处有一处管缝有树根生长,如图3所示。 2.2闭水试验 8月22日,对排水管道进行了闭水试验发现,在向管道内注水过程中,当管道满水时挡土墙没有发生漏水,当水位漫过管道接近检查井口时才发生漏水现象。排水管道不是压力管道,当水压过大时会发生管道漏水的情况。 3原因分析 经过多次排查及现场勘探发现,临河闸门在行洪前已经遭到破坏,封堵时闸门影响施工,将闸门吊出,然后用沙袋封堵,当时已经来水,造成封堵效果不佳;背河集水池闸门因池底部淤泥关闭不严等因素,造成河水水位高时倒灌入集水池内。另外,临河闸门前池由混凝土涵管与河槽水域相连,河槽水深流急,这也是巡堤查险时临河没有发现水流旋涡的原因。因此,确定此次渗漏事件并非是单纯的某种原因造成,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叠加造成的复合性渗漏,主要分为以下3种原因。 3.1城市建设因素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造成原堤防设计断面改变,降低了堤身抗渗性能;景区设置景观水域,造成地下水位抬升,行洪时堤身浸润线更易升高;城市建设造成在堤防内设置各类管线、窨井,增加堤防隐患。 3.2工程因素 该堤段涉河工程建设后期维护不到位,存在涵桥两边砌石护坡及管道沿线堤身不同程度塌陷、挡土墙与堤身土壤之间有干缩缝及有害堤动物活动等问题。 3.3人为思想因素 多年未发生较大洪水,思想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如排水管道未设置备用排水出口;缺乏针对性演练,遇到特殊情况缺失对策,如在涵闸闸门缺失的情况下仅用沙袋封堵,容易造成封堵不严;权责制度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如涵闸封堵属于村镇政府、集水池属于市政管理,缺乏渠道相互沟通。 4综合治理建议 4.1临时工程措施 4.1.1市政管网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①排水管道处理措施采用紫外光固化内衬工艺补强现有排水管道,该技术是一种排水管道非开挖现场固化内衬修理方法,即将浸满固性树脂的玻璃纤维软管利用卷扬机拖入已清洗干净的待修管道中,连接风管向内部送风并吹胀使其紧贴于管道内壁,通过专业紫外光发射与控制设备照射管道内壁使树脂在管道内部固化,形成高强度内衬新管[3],如图4所示。②杏园涵闸集水池增设备用排水管道出口。4.1.2杏园涵闸在现有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维修具体措施如下:①涵闸洞体安全鉴定;②拆除重建临河涵闸;③维修滩地排水管道;④更换背河涵闸闸门止水;⑤改造杏园明沟,增设沉沙池、拦污珊;⑥完善其他安全设施。 4.2永久工程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①在跨河桥与顺河路涵桥之间的薄弱堤段进行防渗墙建设,采用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工艺,通过搭建水泥桩形成防渗墙,成本低,施工简单,适应性强[4];②堤防管理范围内不符合堤防管理规范的及影响防汛安全的管线及附属设施,全部移出堤防管理范围;③在城区其他堤防,对无法移出管线、窨井的部位进行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提升堤防防渗能力,防止产生“集水井效应”,加剧堤防渗对挡土墙、砌石护坡等防护工程进行维修。 5思考与建议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利用穿城河道改建景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场所,实现了人水和谐的良好互动[5]。在大力支持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将景区建设对水利堤防工程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综合考虑此次渗水事件的各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堤防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涉河项目审批管理制度,对涉河项目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审核,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全程驻守监管,对施工中产生的违规操作和私改乱建等与设计不符从而影响防洪的现象进行坚决制止,并实行终身责任制度。 (2)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对穿堤建筑物、顺河管道等影响河道行洪的设施设备进行清理,提升河道泄洪功能,同时强化水政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建设行为,对发现的水事案件做到有记录、有措施、有结果。 (3)统筹考虑河道城区段防洪泄洪需求与城市景观建设和城建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管辖职责,在不影响防洪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引导城市建设规划,达到水利工程与城建设施功能协调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连生,宋德武,王胜利,等.漳卫南运河大观[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汝智,尉玉华,李四新.恩县洼滞洪区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J].山东水利,2009(6):54. [3]王博.浅谈紫外光固化法修复老城区排水管道[J].智能城市,2018(9):34-35. [4]SL174-19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 [5]李相德.海河下游生态区建设思路探讨[J].海河水利,2009(2):15-17. 作者:李燕 伊清岭 单位:海委漳卫南运河德州河务局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速率增加,乡村人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对自身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土地承包、土地征收等项目引起的经济纠纷以及邻里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加,乡村的社会治理迫在眉睫。加之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和人才双流失,导致农村“空心化”和农村治理主体能力减弱,成为目前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心骨,逐渐形成以自治、法治、德治互助互补的治理体系,即“三治融合”体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1“三治融合”体系的内涵 乡村治理需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1]。“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下,针对乡村治理问题而提出来的战略部署。把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综合到一起,既能实现三者优势互补,又能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自治是指在一个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全部成员形成一个自治组织,通过自己制定的规则来管理内部成员的活动。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客体也是村民,极大地体现了村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德治是把社会上普世的伦理道德用来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价值评价。德治主要表现在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主动的德治是个人以普世的价值观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被动的德治在乡村治理上往往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发挥作用。村规民约一般是“村两委”与村民们共同制定的,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中心,用以规范村民的行为。村民共同遵守村规民约,自我约束。村规民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长远的演变历程,在“皇权不下县”的时代,村规民约在教化民众、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中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融入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当中。法治是以国家制定认可的法律条文为基础来进行乡村治理,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结合当地风俗特点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法律只是众多社会规范中的一种,并不能覆盖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道德方面的矛盾,法律就很难介入。村规民约可以有效地作为国家法延伸的一种载体,宣传国家法的内容,实现乡村移风易俗。将国家法的部分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既以国家外在强制力来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也以道德的方式来引导其行为,共同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有学者总结指出,“三治”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是有具体工作划分的,其中自治激发了治理的活力,法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手段,德治则是纠正失德行为的武器[2]。乡村自治是让村民成为治理的主体,大大增强治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但也容易产生违法违规现象,此时法治和德治就可以约束其行为。法律只是社会规范中的一种,能规范法律范围内的行为,对于法律范围外的情况,就需要自治和德治来补充。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乡村共同体日渐式微,我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着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诸多挑战[3]。 2“三治融合”建设中的困境 2.1自治的困境 2.1.1自治能力有限,乡村事务繁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在多个方面都面临着发展,如在乡村环境、乡村集体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乡村合作社等一系列公共事务都亟待发展,这些事务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各方面,有的事务还是多元交叉在一起的,这就对乡村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公共事务的认识略显滞后,而且也缺少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此外,“村两委”也存在后劲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他们在某些公共事务上过度维稳,缺乏创造力;二是少数村干部存在不作为、懒政的现象;三是乡村治理内容的增多对部分干部来说具有一定难度。2.1.2乡村人口流失在以前,乡村的发展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社会结构和人口比较稳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部分选择进城务工,造成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从乡村人口年龄结构来分析,外出务工的多是青年人、中年人,剩下老年人和孩童在乡村生活,造成乡村人口“空心化”,这就导致乡村主要劳动力严重缺失,亦导致乡村自治主体缺失[4]。 2.2法治的困境 2.2.1自治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村民是乡村自治的主体,很多村民的法治意识比较弱,体现在人们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上。村民们较少会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因为他们习惯了乡村内部调解纠纷的方式,而且如果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还得考虑司法程序在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效率问题。另外,法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相关人员从学习法律到了解法律再到法律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2.2.2法治宣传形式单一我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前提条件就是民众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那么法治宣传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乡村法治宣传常见的形式主要是乡村公告栏的法治宣传,普法工作人员的定点宣传,网络平台的法治宣传等。这些宣传形式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宣传模式,群众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法治宣传的效果可见一斑。除了法治宣传外,法治教育的缺失也是当前法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2.2.3乡村缺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化解矛盾纠纷、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咨询等职能。虽然这些机构对法治建设有促进作用,但目前数量有限,对于庞大的服务对象来说略显不足。此外,缺乏资金保障,法律人才的输送也是限制法律服务发展的问题。 2.3德治的困境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道德是法律的最高追求。“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5]乡村治理中的德治主要体现在乡村的村规民约上,为了加强乡村的组织建设,促进乡村的文化发展,在乡村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凸显村民自治的主体作用,指导村民依照法律法规参与本村的事务,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维护乡村事务的正常运转,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动广大村民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根据各乡村的文化特点来制定村规民约,用来作为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虽然村规民约的制定方式科学民主,但其短处在于缺少外在强制力的保障,约束力不强,在一些问题上,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就明显不足。如今社会上浮躁之风渐起,又受到金钱至上的观念的冲击,极大地削弱了道德的规范作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皆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阻碍了乡村的德治建设。 3乡村治理中“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 3.1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以自治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乡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能有效地调动村民参与本村事务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乡村中精英成员治理乡村的热情。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少见有外资企业或大型企业来乡村附近投资建厂,那么如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精英治村或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贺雪峰[6]通过对村庄精英的调查发现,村庄精英分“体制精英”和“非体制精英”,“体制精英”是对村委会内部干部的定义,“非体制精英”是对一般精英村民的代称。在现代乡村中,乡村精英一般都是进城打工后又回来建设家乡的建设者、私有企业的经营者、土地种植的承包大户,这些精英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先进的经营理念、相对雄厚的资金等。这些优势对乡村的发展来说,无不是给予乡村在发展经验和资金上的支持。除了精英治村之外,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人员还应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的自治实践,鼓励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此外,应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欢迎乡村精英分子回乡建设,参与乡村自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效果。把纸上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复杂且冗长的过程,其中各种利益之间的碰撞、人们主观上的认知以及各种因素的干扰,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难点,因此要建立一个相应的自治体系来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参与意识,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3.2以法治作为乡村治理的保障 法律既是乡村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监督治理主体的主要工具。“人际交往附带了商品属性,朝着利益化发展,为了利益和好处,道德感、羞耻感、荣辱感正在逐渐褪去。”[7]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治理混乱、责任划分不清、“半熟人社会”导致腐败现象等,需要法治来应对。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工作,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和监督体系对其进行维护。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为基础的。基层党组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其本质属性[8]。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领导者必须要保持党的纯洁性,除了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要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组建一个多元的监督体系,发挥村民作为乡村自治主体的监督职责。从村民中推选代表建立村一级监督小组作为群众监督,基层党组织行使党内监督,乡政府的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监督,社会组织行使社会监督,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来促进乡村治理工作的发展。 3.3以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乡村治理中,德治体现在村规民约中,而优秀的乡土文化为德治铺垫了优秀的文化底蕴。在乡土社会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主要规则以家法、族规为依托,如女子的“三从四德”、亲子的负责与服从等[10],以此构成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德治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乡村社会发展中,以德治为基础,积极推动乡土文化的发展。具体如下:第一,对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不法势力进行打击,防范其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第二,保留并发展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除或变迁不良的乡村风俗,以此来维护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标杆人物和红色历史人物的宣传,为村民建立道德模范,并鼓励全体村民学习;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符合社会主义道路的路线。要实现乡村的德治资源的挖掘和发挥,需要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行树德,同时完善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实践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11]。 作者:杨博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目前,辽宁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滞后,将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1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既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生活的富足。因此,防治农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加强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增值乡村自然资本,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要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托金山银山创造经济财富。 1.2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经济发展不应该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也不应该放弃经济发展来保护生态环境。相反,应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当人类改变自然时,往往只谈论需求,而不是投入;破坏,而不是保护,以及没有建设只有使用,最终破坏了自然,伤害了人类本身。这样也只是眼前的发展,而不是长久、永续发展。要想使经济永续地、持续地发展,只能通过保护绿水和青山,有效地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撑点。 1.3实现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农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保护和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生产方式,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使我们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生活在美丽的生态环境中,蓝天,白云,清澈的水和绿色的山脉,安全的食物和新鲜的空气,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2辽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十八大以来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崭新的发展阶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指导下,辽宁省逐步建立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然而,辽宁省部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生活垃圾的数量及种类日趋增多,家庭垃圾的组成也由杂草、家粪和其他可降解废物转变为塑料、电子产品和其他不可降解废物,这些有毒物质随水流入到地下,使土地和水质遭到严重污染,也造成了对农作物的污染。第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在农村为提高农村农民的农产品产量,采用温室种植技术,使用农业膜,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制造出大量白色污染,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土壤严重板结,农产品中有毒成分比例增加,虫灾经常发生,使农产品产量减少。上述这些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工业垃圾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有的企业开始向乡镇转移,工厂大楼陆续建立起来。但是很多企业工厂的污水处理设施都不完善,导致企业工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了乡镇的河道里,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没有那么严格,土地又宽阔便宜,大部分的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卫生垃圾等都倾倒农村,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3剖析辽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原因 3.1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农村人口以农民为主,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与儿童,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多处于中低等水平,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限,环保意识及维权意识相对较差,参与意识不强,也缺乏参与生态治理的能力。也有一些农民或农民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生态环境,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有缺陷 当前,有部分农村村民对于《环境保护法》等和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了解甚少,认为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只是一些具有号召性、宏观的文书,不具有执行性,也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村村民对制度政策解读不到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 3.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财政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较大,但分拨到农村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却十分有限。再加上部分县乡财力有限,配套能力较差,又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资金严重匮乏,最终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4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4.1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唤醒广大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认清破坏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有害性、不安全性和不长远性。一是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人类、造福人类,就是保护当代、造福后代的思想。二是牢固树立“两山”的思想。通过宣传培训,增强广大农民对“两山”思想的了解,提高辩证看待环境和经济关系的能力,从思想深入认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牢固树立主观能动意识。让大多数农民在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活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在主观上主动爱护环境,自觉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能动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特别重要。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榜样,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除原村宣传栏、墙标语、广播和宣传册等传统媒体手段,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覆盖、内容多样、多元化、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微信、微博和短视频新媒体,如微信群、QQ群、公众号和APP终端等方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有些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要采取比较容易接受的宣传模式,如文艺汇演、走访宣传等。所以,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考虑到农民群众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其环保意识,最终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形成由党员牵头,村民参与的建设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全面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2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支持。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态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生态治理顺利进行。一是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组织和引导农民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和发展农村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抓实施和监督。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还需要严格的实施和监督。坚决贯彻执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制定损害赔偿惩罚制度严肃处理破坏环境的行为,避免污染破坏行为再次发生,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改善。最终确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链,有效地控制、管理及评价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让农村地区成为更加宜居的地方。三是抓工作合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方面、全方位的大项目,对各部门都是一个考验,需要通力合作完成。需要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履行职责,密切合作,顺利协调,形成联合力量。 4.3拓宽财政支持渠道,健全农村生态资金保障机制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改善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健全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最重要的路径。这就需要扩大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资金来源,拓宽资本来源的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和使用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财政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村环境改善的经济基础。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要求,政府部门拨放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的治理。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把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建立生态修复基金等等。也可以给企业和民营企业一些扶持政策,鼓励他们重视并给农村环保项目一定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既体现生态公平又兼顾生态效率的制度形式就是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补偿标准、探寻补偿方式,拓宽补偿资金的来源。逐步实现农村生态补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协调不同功能区的补偿,依法满足各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防止“回归贫困”和区域差距大。三是建立资金监管机制。要让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落到实处,专款专用,还需完善环保资金监管机制。加大环保资金的监管力度,科学投入、管理规范、信息公开,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让村民积极参与监督,自觉在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等方面发挥自觉性,确保资金足额到位,防止资金被挪用。 4.4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建立绿色农业生态产业链 辽宁的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滞后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导致环境污染和过度发展。由于种植方法不科学、合理,土地盐碱化,土地肥力减弱,农产品产量下降;对于草原牧场,由于过度放牧及牲畜排泄物不处理,草场面积减少;在临海的渔村,渔民的过度捕捞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因此,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改革创新形成较为完整的绿色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一是要推广普及农村沼气池。收集牲畜的排泄物、收割后植物的秸秆存入沼气池,经过发酵,将废弃垃圾转变为农业生产的肥料。二是政府要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奖励力度,逐步以科技手段、生物方法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三是要控制放牧量,扩大草地覆盖范围,及时修复受损草地,优化生物链。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也是生产绿色健康食品的重要前提。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源头上保证绿色食品生产,绿色产品是绿色农业的根本发展,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作者:陈曦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胶东调水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保障性的民生工程,输水管道建成后,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缓解了胶东半岛缺水的局面,为山东省烟台、威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1]。截至目前,胶东调水工程已经通水运行5年,工程运行对沿线地下水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地下水环境带来的沉降、塌陷、浮托、突涌,尤其对混凝土结构的物理化学浸蚀的潜在风险也在逐渐地增加。为了减少、避免或消除沿线地下水给工程运行管理带来的各种影响,降低工程运行成本,需要以胶东调水工程穿越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可能对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地下水位水质状况,分析可能对胶东调水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保障胶东调水工程安全、长效运行提供支撑。混凝土管道具有较好的承载和防腐能力,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由于地下水环境对钢筋混凝土具有腐蚀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等构造物的维修费用是一项巨大的经济支出[3],例如,在1922年,占美国债务6%份额的各类混凝土结构物的维修费高达2.61011美元[4]。我国目前没有足够严格的调查数据,如果按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4%份额来进行推算,我国历年因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维修导致的经济支出的金额为1.71011~3.51011元[5]。据不完全统计,因钢筋混凝土尤其是地下管道的腐蚀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在所有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6]。早在200a前,国外学者就认识到水对钢筋混凝土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输水管道的腐蚀作用尤为明显,是由地下水和土壤中离子侵蚀作用所导致[7]。早在19世纪初,国外学者维卡首次提出水中SO2-4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后来英、法、日、德、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先后在实验室及室外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试验[8]。我国学者对钢筋混凝土受地下水腐蚀性研究较少,资料不足,为了削弱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作用,延长地下混凝土输水管道的使用寿命,亟需对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9]。为了研究地下水对胶东调水工程混凝土输水管道的腐蚀情况,本文中选择胶东调水工程烟台—威海段的暗渠和管道段进行地下水腐蚀性分析评价,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分区段水质统计分析,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腐蚀性等级评定,确定不同管段的地下水腐蚀性影响程度。 1研究区域概况 胶东引黄调水工程位于山东省域内,地上段从济南市章丘区渔张村起,至潍坊市昌邑市宋庄镇后分水,直到烟台市龙口黄水河泵站;地下段从黄水河泵站开始,直至威海市文登区米山水库,此段通过管道、隧洞、暗渠等输水。工程输水线路总长482.4km,考虑到明渠段在输水期间主要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源,因此本文中不对明渠段进行研究。鉴于地下水对胶东调水工程混凝土管道的腐蚀性影响,本文中主要研究区段为烟台龙口黄水河泵站—威海文登米山水库段(烟威地区),输水工程采用压力管道、隧洞输水和暗渠,全长149.88km。依次经过黄水河泵站、温石汤泵站、高疃泵站、星石泊泵站、米山水库这4个站点,工程管道与暗渠材质类型状况如图1所示。 2地下水水环境分析 2.1水质指标选取 地下水对输水管道腐蚀主要包括对混凝土、混凝土钢筋和钢结构的腐蚀。混凝土腐蚀分为结晶性腐蚀、分解性腐蚀、结晶分解性腐蚀(复合性腐蚀),地下水中的Cl-、SO42-、HCO3-、Mg2+、NO3-离子与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水解从而发生腐蚀;钢筋的锈蚀主要是由地下水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位差所导致;钢结构的腐蚀主要是酸性腐蚀,pH 5的水对铁具有强腐蚀性,一些重金属盐也会对铁管造成锈蚀[11]。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参照该规范地下水中具有腐蚀性化学离子对混凝土的腐蚀指标[10],在对研究区段地下水腐蚀机理进行分析论证基础上,确定本次检测的地下水的水质指标主要涵盖电导率,pH,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以N计)、碳酸根、碳酸氢根、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碱含量共12个指标。其中,针对混凝土的腐蚀选取的主要指标为pH,Cl-、SO42-、HCO3-、Mg2+、NO3-含量。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选择主要评价指标为Cl-含量、干湿交替或长期浸水。对钢结构的腐蚀选取的主要评价指标为pH、Cl-、SO42-含量。 2.2水质分析 2021年分2次分别对引黄调水工程沿线明渠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进行采样。通过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对水样的水质特性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可知,地下暗渠和管道工程的地下水的pH一般为7~8,电导率为900~1200µS/cm,所含的Na+和K+的质量浓度为53~116mg/L,Ca2+的质量浓度为18~160mg/L,Mg2+的质量浓度为15~45mg/L,SO42-的质量浓度为75~250mg/L,Cl-的质量浓度为50~175mg/L,NO3-的质量浓度为5~27mg/L,HCO3-的质量浓度为100~200mg/L。地下水的优势阴离子为HCO3-,SO42-次之,因此对混凝土腐蚀起主导作用的是HCO3-和SO42-,Cl-起次要作用,主要是对钢结构进行腐蚀[12]。考虑到各区段离子浓度的不同,因此取各区段的离子浓度最大值进行评定。根据具体各地区离子浓度数据,分别对输水管道涉及的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龙口、牟平、文登、福山、蓬莱5个地区的SO42-质量浓度最大值为136~213mg/L,pH为7.9~8.3,HCO3-质量浓度最大值为88~330mg/L,SO42-、NO3-、Cl-三者的质量浓度最大值为260~430mg/L,其中Cl-的质量浓度最大值为131~227mg/L,Cl-、SO42-两者的质量浓度最大值为201~387mg/L。 3地下水对输水管线工程腐蚀性影响评价 针对地下水化学特性对混凝土、钢结构工程造成腐蚀破坏,从而造成混凝土工程强度降低或结构破坏,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在黄水河泵站—米山水库段(烟威地区)穿越区内,在不同渠段和重点部位中选择典型断面和部位,根据周边地下水质状况分析的结果,从水化学角度对地下水对胶东调水工程输水管道腐蚀的影响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地下水对地下输水管道腐蚀等级的评定。 3.1评价标准的选取 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以及专家学者对供水工程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胶东调水工程实际情况,将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环境对研究区段地下输水管道腐蚀影响评价标准分为4个评价等级:有极强不利影响、有不利影响、有微弱影响、基本无影响。4个评价等级对应4个腐蚀程度,每个地区的综合评价等级依据最高腐蚀程度定级。腐蚀等级按腐蚀程度分为1、2、3、4级共4个等级。地下水对研究区段地下输水管道的腐蚀程度由输水管道所在地的地下水环境以及地下水中腐蚀性离子浓度所决定。本文中的评价标准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标准进行等级评估。选取分别考虑受环境类型影响与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时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评价,评价标准范围如表2—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1)标准数值适用于干湿交替作用,如果没有干湿交替作用,表中标准范围应该是原标准的1.3倍;2)标准数值适用于不冻区,若在冰冻区则是原标准数值的80%,微冻区是原标准数值的90%[13]。混凝土中的钢筋主要受地下水中Cl-的含量、地下水环境干湿状态等影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环境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分级评价标准见表5。地下水环境分为以下3类:Ⅰ类水环境,处于强透水层;Ⅱ类水环境,处于弱透水层且伴有干湿交替作用;Ⅲ类水环境,也处于弱透水层,但不具有干湿交替作用。根据地下水实际条件并结合气候与地理位置可以综合判定地下水环境所属类别。本文中以离子浓度最大值进行评价,结合当地地下水考察及地理位置综合判定,研究区域场地地下水环境临水且干湿交替,所以本文中将其定为Ⅱ类水环境并处于弱透水层,同时伴有干湿交替作用。具体的地下水环境评定标准见表7。 3.2评价结果 根据表2—7的评价标准,结合研究区段地下水环境类别、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分别进行地下水对研究区段混凝土输水管道的结晶性、分解性、结晶分解性腐蚀评价,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以及地下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最后通过水质分析,对黄水河泵站—米山水库段地下水腐蚀性离子进行评估,评价结果见表8、9。可以看出:胶东调水工程从黄水河泵站到文登区的米山水库接管点,各区段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环境对混凝土基本无腐蚀性;混凝土中钢筋因受到地下水水质和环境的影响而受到弱腐蚀;地下水水质和环境对钢结构的腐蚀性程度为弱腐蚀。 4结论 经过水质、水环境分析并进行腐蚀等级的评估,可以得出胶东调水工程黄水河泵站—米山水库段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为基本无腐蚀;混凝土中钢筋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而造成的腐蚀为弱腐蚀;钢结构受到地下水影响而导致腐蚀为弱腐蚀。综上所述,黄水河泵站—米山水库段地下水对输水管道以及暗渠的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仅有微弱影响。由于该区段地下水对工程具有微弱腐蚀性,因此不仅要对该区段用沥青或者树脂在接触面进行包裹防腐,而且还要进行场地降水、排水换土此类进行防护。 作者:刘丰铭 金丽 李庆国 孙翀 赵汝鹏 杨文泰 武玮 单位: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0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融资监管力度的加大,PPP项目准入和退出要求不断提高,项目再融资动力不足。虽然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基建投资快速增长产生的融资缺口,但基建领域庞大的资金缺口与当前有限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加强PPP市场融资模式、资金来源、融资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REITs)将PPP项目作为底层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模式引入二级市场流动交易。在PPP-REITs的创新模式下,PPP项目为公募REITs提供了优质资产来源,公募REITs为PPP项目社会资本退出提供了便利通道。然而,我国当前PPP资产证券化市场尚不成熟,开展REITs模式受到诸多限制。相关学者为此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在PPP-REITs模式可行性、运作路径、模式设计等热点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系统了解PPP-REITs模式研究现状,本文对近年来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未来基建领域研究主题与方向。 1文献数据来源与分析 1.1文献数据来源 基于CNKI数据库,以主题词“PPP+REITs”或“PPP”+关键词“REITs”进行检索,并剔除影响因子低、与主题不相关和缺乏代表性的文献数据。此外,检索部分国内金融领域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研究内容。截至2022年4月27日,共检索得到219篇文献,剔除与研究主题偏差较大的85篇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34篇。其中,学位论文41篇,期刊论文93篇,总被引数1365次,篇均被引频次10.19次。2007—2022年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相关文献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 1.2文献分析 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2007—2015年,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文献发表数量较少,说明该模式相关研究尚未引起业界关注。2016—2019年,PPP-REITs模式的文献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PPP-REITs融合发展理念得到关注,学者们开始探讨推动优质PPP项目资产转向REITs模式的可行性、合规性与演化路径。2016年,《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公布实施,鼓励并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这促使相关学者开始研究PPP与REITs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度障碍等,以期找出两种模式融合发展的有机衔接。2019—2022年,受益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推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生态链构建相关发文数量大幅增长,年均发文量在35篇左右,内容涵盖模式设计、实操要点、回报机制、ESG责任投资等方面,反映出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得到重视。发表期刊和机构通过梳理样本文献可知,与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于《建筑经济》《中国金融》《金融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这三本期刊的发文量分别占期刊发文总量的10.5%、6.7%、4.5%。从文献发表机构来看,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发文量较多,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学者具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和内部团队合作特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为清华大学王守清、王盈盈团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郭上、聂登俊团队,华北理工大学林永民、陈琳、赵金江团队等。此外,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达到31篇,这不仅反映出国家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重视程度与推广力度,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建项目融资领域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2.3关键词从134篇有效文献中梳理出311个关键词,部分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见表1。将所选期刊文献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关联密切的主要节点有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运作模式等。 2研究理论和方法 2.1研究理论 通过对134篇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基建项目PPP-REITs融资模式理论基础涉及较广,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导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项目区分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破产隔离理论、优序融资理论[1-4]等。其中,公共物品理论和破产隔离理论应用较为广泛,多用作解释PPP-RE-ITs融资模式底层逻辑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相关学者也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丰富与拓展,从而完善了该模式的收益与风险设计,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项目特点的底层生态链。 2.2研究方法 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研究方法主要有解释结构模型(ISM)、风险价值模型(VaR)、套利定价模型(APT)、模糊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CAPM模型、蒙特卡洛模拟法、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案例分析等。在研究样本中,使用案例分析法的文献达39篇,主要用于阐述不同类型项目中PPP-REITs模式的结构设计、运行路径、契合度和可行性。同时,结合传统融资模式或PPP运作方式进行融资成本、优劣势对比,以增强或验证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例如,在研究融资决策、融资风险中的影响因素[5]以及各因素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时,往往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解释结构模型(ISM)则被用来构建影响因素间的层级结构,分析影响PPP-REITs模式的直接因素和根层次因素。此外,还可将ISM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各因素结构层级及权重;利用CAPM模型估计REITs的系统性风险,配合风险价值模型(VaR)和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该模式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3研究内容 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适应性、制度障碍、影响因素、运行机理、收益机制、风险管控、模式设计等方面。下面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发展路径、风险管理和设计4个方面进行阐述。 3.1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是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有效路径研究和模式设计的基础。谢松等[6]从盘活存量、降低杠杆、推动产业和盈利模式转变升级等方面分析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必要性;聂登俊[7]从完善PPP项目退出机制、拓宽PPP项目融资渠道的角度分析REITs在破解PPP项目发展困境中的积极作用;东仑等[8]从当前PPP项目发展结构、REITs发行要求等方面阐述PPP与REITs融合发展模式的契合之处;徐苏云等[9]从政策鼓励和金融机构诉求角度,揭示PPP与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之间的契合;刘成云[10从盘活存量资产促进PPP项目滚动开发、证券化程序检验倒逼PPP规范化的角度,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与适用。此外,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健全,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养老地产、保障性住房[11-13]等热点领域应用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 3.2PPP-REITs模式的发展路径 在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发展障碍和实施路径的相关研究中,王东等[14]认为,政府应加快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以监管和回购为核心的政府部门义务清单;鲁筱等[15]借鉴国外市场发展经验,提出底层资产和经营管理的优质性是我国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黎毅等[16]基于文献回顾,指出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税收优惠政策、信息披露与监管机制不完善是当前REITs应用于基建项目PPP模式的制约因素;刘志东等[17]基于对投资者吸引力和基金流动的角度,建议在不改变现有REITs交易结构的前提下,逐渐放宽基金杠杆率限制,尝试不同基础设施领域REITs交易结构,从而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叶剑平等[18]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指出应进一步规范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参与主体资质、产品定义、证券化流程、监督管理、信息披露等实施细则。 3.3PPP-REITs模式的风险管理 针对PPP-REITs模式的风险管理,陈静怡等[19]建立VaR+NPV模型,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风险价值进行量化评价,有效降低了PPP项目向公募REITs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杜妍慧[20]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产业园REITs为例,分析影响收益因素的两级关键风险指标,提出产业园PPP-REITs模式中预期现金流分派率对预期未来出租率较为敏感,短期内价格回报可能为负的风险分析结论;何丹莹[21]基于法律视角,认为在PPP项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行政主体+民事主体的双重角色,应防范在PPP项目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 3.4PPP-REITs模式设计针对 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设计,叶露[22]认为,应当将PPP证券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PPP-REITs交易结构,根据PPP项目初始合作文件中是否对股权转让、资产抵质押做出限制,设立“PPP-REITs类REITs架构”和“PPP-REITs‘公募基金+ABS’架构”两种模式。章锐[23]指出,在公募基金+资产支持证券结构的大背景下,应适当引入私募基金参与,搭建“股+债”交易结构以有效节税;对于存在后续资产抵押的项目,应优先选择“公募基金+专项计划+私募基金+项目公司”的4层交易结构。此外,部分学者根据产业类别的不同,对基础设施、养老地产、保障住房、城中村改造[24-26]等项目进行了个性化模式设计。 4研究方向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未来基建项目PPP-RIETs模式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4.1研究主体 当前,针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相关研究忽视了对基础设施领域的细分。由于不同行业的利益诉求和法律约束存在一定差异,项目运作的底层逻辑虽然相似,但运作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今后可以结合行业特点,研究某一类别的基建项目PPP-REITs联合运作模式[27-29]。 4.2研究内容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宏观层面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风险管理、实施路径和模式设计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忽略了现实管理中REITs的个体收益和风险差异。今后,可以从微观层面进一步研究REITs自身因素的影响作用,如REITs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比率、资本结构等[30]。 4.3研究方法 当前,针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文献回顾或案例对研究方向进行定性描述;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得到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SEM等方法进行建模。上述研究方法多用于事前设计和事后分析,缺乏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动态控制[31]。因此,今后可引入动态控制理论和智能算法对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进行序贯决策。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视角,定性研究占比较高;运作模式设计实操性不强,主要体现在概念层面。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基于微观视角,从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的个体收益、项目风险差异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不同领域的PPP-REITs模式运作差异,以丰富和完善该领域研究成果。(2)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设计过程中,大多数指标为定性指标,不能客观反映PPP-REITs模式设计的优劣性。今后,可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分析PPP-REITs运作模式收益和风险。(3)PPP-REITs运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利用PPP-REITs项目数据,通过实际案例探讨行业问题和相关对策;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互动交流,发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作用。此外,应重视培养工程融资领域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能力。 作者:顾振伟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校各个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实践的重要创新,它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传授方式,重构教学流程,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翻转课堂具体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教学工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翻转知识传递过程,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内化,强调教学方法和情景设置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有相当多的理论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但实践课程限于软硬件设施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高校实践类课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更紧密,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展开教学。《会计信息系统》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既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实践教学。 1当前实践教学的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当前,以软件应用为基础的实践类课程非常依赖实验资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课堂演示”的模式。《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通常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课时一般是48学时,其中实践课时至少32学时。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老师仍会选择以讲授+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缺少知识内化,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老师缺少学习方法层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光顾着操作软件而没有时间思考,导致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此外,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偏重考核结果,导致学生过于担心失败的结果,缺少独立探索思考的精神。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实践课程及学生的特殊性,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1.2课程知识抽象,学生缺乏兴趣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通常会安排在大二下或大三上学期,但财经类院校学生关于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反映对该课程的学习存在困难,相较其他课程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在现有的专业培养体系中,学生前两年专业课所学理论知识比较零散,尚未对知识整合形成系统的会计学理论基础。同时,学生对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并未深入了解,难以将各项经济活动有效转换为会计信息,导致学生被动识记大量的软件操作步骤,对具体操作背后的基本原理提不起兴趣。学生仅仅是为完成必修学分而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学过之后也很快抛诸脑后,甚至缺少独立完成实践操作的信心。 1.3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需求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资料略显老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紧跟社会发展,与当前社会热点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跨学科专业基础课仍然固守原有会计核算的基础内容,未能做到与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完全接轨。另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固化,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专业培养的角度,会计专业学生主要通过熟练操作软件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是理解和管理相关会计信息,而审计专业学生需要了解软件生成数据的原理并利用会计信息完成审计工作。实践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平均能力需求设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预期。 2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设计 2.1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技术层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本身需要提前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方便接入各类在线教育资源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使实践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完成软件操作,不会对翻转课堂所用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感到不适应。而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学生对实践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师资层面。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实现手段就是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在课前或课外完成知识传递,在课堂上则集中教学资源完成知识内化。一般来说,承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任务的老师具备更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及技能,能够快速学习掌握教学视频的制作,从而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需要。此外,老师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安排和课堂教学组织等,也能做到得心应手。资源层面。一方面,应用翻转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名校教学资源,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实现跨地域的教学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翻转课堂可以构建企业信息化财务共享场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预测、控制等职能融合,加深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解,充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翻转课堂具体实施步骤 制定教学方案。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原有教学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分解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并编写课程教案、制作课程资源。制作教学资源。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划分知识点,以各个知识点为核心整合教学和考核目标,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购置通过网络可以轻松部署的教学软件。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将各个模块的操作备份,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真正能够熟练掌握。(线上学习与反馈。老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有目的地利用教学资源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当然,老师仍然需要在课堂上讲授和演示相关操作内容,在解决学生遇到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提供简单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积极获取学生反馈的各类问题,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达到50%,对于实践课程来说考试占比过高。考核偏重结果的课程并不利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应当适当提高过程考核的比重。老师在过程考核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过程学习的效果,因而可以采用互动评价方式,具体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形式。 3翻转课堂实施的注意事项 3.1正确的方法与内容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会计从业者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利用网络或者用户手册自给自足的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则要求老师来指导并推动其学习。老师讲授和演示的内容与用户手册并无太大区别,也许老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即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和教材,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翻转课堂利用线上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拓展了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同一内容的不同操作,包括可能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学习,也可以只准备部分操作,让学生接着完成后续操作并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反思。翻转课堂不应只是提供额外的教学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而老师只是作为引路人,启发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应当思考运用翻转课堂的正确方法。 3.2发展学生软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传递 相对于“硬技能”而言,“软技能”主要是指专业技能之外的通用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学生驱动自己学习,与他人融洽配合,从而有效实现知识内化。实践类课程翻转课堂容易形成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的割裂,学生参与翻转课堂仅仅为了完成考核要求。事实上,翻转课堂可以提供相对无限的教学资源,但能否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内化的转变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这里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利用翻转课堂收集学生思考的结果,同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尝试改进。课堂教学安排的思考反馈越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强。此外,老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提升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锻炼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 3.3在切换到翻转课堂时正确设置场景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企业业务逻辑,熟悉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和核心岗位职能,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欠缺企业实习工作的经验,对企业供产销的基本流程及相关业务单据等缺乏基本的认知。在切换到翻转课堂时,首先需要正确地设置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模拟企业主要的业务环节,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真实的企业经济业务,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代入角色,并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能。真实的案例场景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实践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真实场景的再现有利于学生熟悉ERP软件操作,加快知识内化,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对于那些相对复杂的采购和销售业务,翻转课堂设置的真实场景可以使业务流程更清晰简洁,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形成直观的认知,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实践教学困境主要来自课程教学内容本身。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实践类课程应用翻转课堂具备天然优势。对于计算机基础欠佳的财经类学生而言,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实践技能,也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同时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注重教学方法和场景设置,引导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谢源祁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学位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被实施和深化。英国的督导制度非常完善,其督导制度的特点是:注重督导促改进的观点;督导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在其专业认证标准框架的“学生学习和表现的评估及分析”标准中,包含有“学习结果评估政策”“提供3种连续的评估结果”“评估计划有可以进行比较的信息及数据”“根据学校结果评价持续改善教育过程”等观测点。荷兰教育部强化教学督导机构的作用,认为高等教育更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因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谋生的职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未来的办学状况。可见,发达国家教学质量督导评估工作已经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其“发展性教育督导”“人力资源开发式教育督导”等理念值得学习。教学督导管理部门有必要在专业教育认证理念下对自身工作进行重新检视,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方法改进,保持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1工程认证理念下教学督导工作的审视 1.1注重教学多,系统研究少 高校督导工作主要是督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缺少对教师培训、教学条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相关管理和运行部门的监督和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学、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单纯的教学活动督导评价容易产生督导效果的片面性,也无法掌握问题的深层成因,不可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1.2注重细节多,深入分析少 高校的督导工作注重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试卷检查等教学活动检查与指导,对于数据和结果缺少系统性、深入性和相关性分析,因此,无法从管理的角度反映某些举措的不足或者是制度的疏漏,不能从全局的视角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无法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出专业建设、教师培养的指导意见。 1.3注重形式多,内涵评价少 对于各种教学环节虽然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但多注重规范化与形式评价,缺乏深层次的内涵评价。比如试卷评价,过于重视试卷的评阅情况,缺少对于试卷考核内容能否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达成的评价,跟不上专业认证的节奏。 1.4督导日常多,专项研究少 督导人员的工作多数停留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试卷检查等教学环节,缺少对专项教学研究内容(比如课程建设、智慧课堂等)的深入探索与研究,缺少对学校教学重点工作的关注和跟进,间接限制了督导人员理念的更新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工程认证理念下教学督导工作的改进 教学督导工作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关键的一环,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顶层规划和总体设计。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特别需要保持和专业教育认证理念一致、步调一致,形成同频共振效果。从横向讲,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从纵向讲,需要有顶层设计、统一的指挥和分级管理。顶层设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督导工作体系中应承担的权限、职责及相互关系,尤其要重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纵向和横向接口的衔接与协调。 2.1工程教育认证与教学督导的关系 深入研究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及其与教学督导的关系,是创新和改进教学督导工作的前提。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两者既相通,又不同。首先,两者的终极目标高度一致,都是通过完善和改进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两者侧重的角度又是不同的,专业认证强调以教育的成果——学生为评估对象,更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效果;教学督导更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其次,两者的保障措施一致,都是“持续改进”。专业工程教育认证通过结果导向倒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持续改进,其实施过程更宏观、更系统、更全面;教学督导通过对教学环节的介入,收集信息,评价和指导教师教学,侧重从规范教师行为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教学质量监控为专业认证提供评估信息,专业认证为教学督导提供规范标准。 2.2建立系统的督导体系 首先,教学督导管理部门要将教学督导作为系统工程。随着专业工程认证、新工科、新文科、一流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随之产生。一是建立系统的督导体系,从顶层进行督导工作理念、内容、方法的设计。二是对督导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督导成员要系统地学习各种理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在明确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为之服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核等环节设置)目的和价值所在,制定客观的、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义的督导,保证督导工作的连贯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先进性。 2.3加强内涵式督导评价 督导组成员在更新和完善系统督导理念的前提下,要主持或者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活动,深入实践专业认证、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对毕业要求支撑点、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运用的理解,逐渐形成对内涵进行督导评价的业务能力。 2.4闭环督导提升教学指导价值 日常督导工作无外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试卷考核等环节的督导。这种督导侧重于某一个教学课堂、某一个实习实训、某一个考核环节,花费了不少人力进行督导检查,确确实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缺少对督导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深入挖掘,导致某些问题年年发现年年有。因此,有必要从闭环的角度,进行全程信息分析。从分析一位教师,到分析一个专业、分析一个学院、分析一个教学管理部门。对连续几年教学督导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进行全面分析,对各要素开展内部综合评价,找出问题成因,从而为教师的发展、专业的发展、学院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教学管理综合把脉。 2.5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教学活动评价标准也要适当从传统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去激发和点燃学生的热情,牵引和指导学生“表演”。在这样的理念下,一些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要以“教的怎么样”向“学的怎么样”转移。以课堂教学为例,过往的评价指标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从“教学态度”“学生态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要侧重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引导能力的评价。 2.6全方位拓展督导工作深度 针对督导过程中的专项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督导,拓展督导深度和广度。比如对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要从教师、学生、管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教师基本水平、学生水平、教学指导精力、学生投入精力、学生管理、整体环境等因素。另外要开展与往届比较、与其他专业比较,从横向和纵向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持续跟踪,持续改进,发挥督导作用。 2.7共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随着工程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新教学任务的形成,大批教师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认知层次不同,工作执行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发挥督导的“探测器”或者说“星探”作用,及时发现亮点和宣传优秀案例更能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一个良好的、乐于分享的、不断改进的教学氛围,让教学百花齐放。 3结论 为提高督导工作效能,加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导原则,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提出了系统督导、闭环督导、纵向督导等督导内容和方法。随着专业工程认证的开展和持续,必须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教学督导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1)教学督导管理部门要进行系统的教学督导工作顶层设计,建立系统的督导体系,从顶层进行督导工作理念、内容、方法的设计。(2)要做好教学工作的“排头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督导工作内涵,发展督导评价新标准。(3)要做好教学工作的“探测器“,既要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4)要做好教学工作的“辅导员”,帮助教师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最终推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推动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完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庞春颖 嵇晓强 宫平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逻辑与存在基点,对其他具体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与理论武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准确地诠释思政教育功能价值,并且真正作用于头脑,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探究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粟国康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一书,首先围绕思政教育要素结构进行分析,清晰论述其功能的生成逻辑、运作机理;其次,研究思政教育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论述协调内外功能的有效措施,推动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发展;最后,结合思政教育发展趋势,详细阐述教育要素、结构与功能的互动方式,为推动思政教育功能优化提供强大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 思政教育功能具有以下三项特征——— 其一,表现形式: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相统一。思政教育作为有机的教育系统,对内发挥着促进学生价值观、道德理念、审美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功能,对外起着带动社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作用。可见,思政教育功能具有内外统一的基本特征。其中,内在功能强调学生的核心价值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崇高理想、爱国情感、精神意志,使其将自身才能充分运用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并转化为积极的劳动力要素,掌握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外在功能强调思政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性活动。在经济方面,能够为社会生产提供充足劳动力,为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提供动力支持。在文化方面,传播正能量价值观,引领先进思想理念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在政治方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凝聚广泛政治力量,促进政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其二,实施效果: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统一。思政教育功能既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理念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对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经济发展等产生间接影响,促进社会系统内部生态结构演变。可见,思政教育功能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直接性是指思政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引导其形成科学的认知理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与政治理念,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一过程无须任何中间环节与载体,能够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间接性是指思政教育需要借助多重介质或者教育工具、路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其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文化进步作出贡献。通常来说,间接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学校、家庭、政府等多主体的育人力量,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理念,激发学生为社会奉献服务的热情,并采取实际行动,创造物质成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三,作用方式:动力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动机是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思政教育功能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各种动机,或物质财富,或精神成就,引导其在动机驱使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一方面,动机形成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其科学认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判断各种矛盾的内在机理,寻找自身的精神追求,获得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在激发学生精神动力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其主动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维认知的正确性,将内在意识转化为切实行动,为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而努力。同时,实践行为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充分理解、领悟先进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养、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然而,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制约着自身功能的发挥。具体来说, 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教育内容单一,育人功能发挥受限。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与渠道,对学生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内容作为影响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学生的思维格局、认知视野,能够帮助其构建全面系统的价值体系,形成健全的“三观”。但在现阶段,思政教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政治理论思想,过于强调教育内容的学理性与规范性,未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时代背景并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哲学理论知识及其内涵,更难以将其应用于生活与学习,价值引领功能无法得以有效发挥。对此,思政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教育内容的变革创新,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丰富生动的理论课堂,以保证自身功能有效发挥。 其二,教育主体被忽视,导向功能逐步弱化。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活动,既要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知识,把握科学讲授方式,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挖掘其心理需求、个性偏好,选择针对性教育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发挥良好的育人导向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思政教育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师权威,通过填鸭式教学传播思政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忽视其思维方式与吸收理解程度,教育内容难以得到学生认同而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觉的思想意识并促进自身言行规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政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仅关注课程本身,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不足,难以形成和谐的教学生态。加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更加便捷,学生更加偏好未知的新鲜事物,思维模式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点。 其三,教育模式僵化,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思政教育讲究知行合一,既要从理论层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使其初步理解先进思想文化的内涵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也要借助实践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科学价值观、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深化思想意识,逐步形成健全的“三观”。但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在理论课中采取单一讲授方式,即一般性讲解,再辅助简单的课堂提问,便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评价体系作为反馈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能够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育教学工作优化完善提供依据。但是,“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仅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能力,无法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哲学思维等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基于上述分析,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有待提升,教师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性作用,加强对学生哲学思维、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塑造,引导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达到良好的育人成效。 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三方面策略——— 其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融入生活元素。思政教育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变迁,思政教育应当保持创新理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融入富有时代价值与先进文化的教育元素,使晦涩的思政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衔接,为学生价值选择、思维判断提供帮助。尤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指导,基于与时俱进的实践观,深入优化思政教育内容,明确目前思政工作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摒弃不符合新时代背景的价值理念,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时事新闻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实现自我认知与思想水平的提升,促进思政教育功能有效发挥。比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与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其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主体性。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既需要重视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要高度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偏好、个性心理,采取针对性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参与知识探索,实现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保证育人成效有效提升。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当贯彻落实民主平等理念,借此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自由探讨交流的空间,并注重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入具体的情境,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方式,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政治素养。同时,积极创设第二课堂,组织不同主题与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具备良好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充分认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哲学思维强化。 其三,优化评价机制,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是构成思政教育系统的重要元素,能够指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准确把握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发挥情况,推动思政工作改进完善。在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思维,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从哲学视角出发,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模式、实践成果等,构建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获得清晰准确的认知。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创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言行的规范化发展,促进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为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提供支持。总之,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理念,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育人价值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作者:郑超 单位:遵义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中心
1项目概况 嵊州市文化传媒中心建设工程位于嵊州市杨港路南侧,西侧是嵊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为98159㎡,建筑主要功能有融媒体、书城、职工培训、青少年培训中心、共享演播厅、共用食堂、健身中心等。融媒体与职工培训为高层建筑,位于用地东侧;书城、青少年培训中心及共享演播厅等为多层建筑,位于用地西侧。地下部分为一层,包括汽车库、人防、设备机房、垃圾收集间等功能。 2智能化设计系统规划 项目团队经过实地调研,综合业主要求,参照相关案例,明确了本项目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架构,除此之外,本项目建设时还需注意:①文化传媒中心的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建设,本设计主要实现该移动信号覆盖所需的入户及主干线槽路由需要;②文化传媒中心后期需要建立A级数据中心,本设计预留相应房间面积及柴发进出线套管条件,竖井位置,并且完成所有与消防相关联的设计内容;③本设计预留各项工艺控制室的强弱电总接口;④本项目信息化应用系统预留配套智能化点位及实施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发布系统、OA系统、一卡通系统、青少年培训中心、职工之家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智慧班牌管理系统、图书馆中使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融媒体中心中使用的采集和汇聚系统、策划指挥系统、内容生产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内容审核系统、融合发布系统、前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固定条码管理系统、节目带库管理系统、新闻文稿管理系统、广告综合管理系统等;⑤项目设计预留网络安全设备、防护策略,多媒体会议系统,LED大屏的智能化控制点位及实施条件[1]。 3智能化设计要点 3.1综合布线系统 3.1.1工作区 ①数据点、语音点采用六类非屏蔽信息插座,接口类型为RJ45;数据点和语音点并排安装时,采用双口插座面板。②公共区域设置吸顶式AP。每个办公室一个吸顶/面板式AP,无线AP点不提供插座面板,网线直接接入无线AP网络接口;无线AP点的数量应满足区域全覆盖的要求。③大堂服务台每个接待位设置1个网络点、1个语音点。 3.1.2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中,办公网敷设1根满足OM4标准的12芯室内多模光缆;智能化专网敷设1根满足OM4标准的12芯室内多模光缆。语音干线采用1根50对3类大对数电缆。室外敷设8芯单模光缆。光纤干线距离超过300m时,采用零水峰(OS2)单模光纤。垂直线缆还需满足CMR及以上防火等级。 3.1.3设备间 设备间采用六类数据配线架、光纤配线架及110语音配线架。每层楼弱电间将设备放置到位,前端点位需根据后期内装深化布点。融媒体中心业务网、办公网、智能化专网在端接时,采用不同的六类数据配线架进行管理。语音电话线端接在110配线架上。消控室与网络机房通过1条12芯多模光缆实现数据互通。 3.2程控交换电话系统 ①在消防控制室设置程控交换机,预留通信运营商接入端口,为单体提供语音信号;字程控用户电话交换机为1200门。需中继线100对,直通电话约为200门。②点位设置:在重要设备房、普通办公区的工位及大堂招待前台设置模拟电话,办公室可考虑设置IP电话。③前端点位由使用部门结合精装深化设计。 3.3计算机网络系统 ①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服务器、无线AP、无线网络控制器等组成。系统共设置3套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网络、融媒体中心业务网、智能化专网,各网络相互物理隔离;系统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②办公网网络配置网络管理服务器、网络边缘WEB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和OA服务器。③办公网络、融媒体中心业务网、智能化专网的核心层交换机,部署于职工培训总弱电机房内。汇聚层设置于地下车库、融媒体、青少年培训中心、书城、职工培训和演播厅各自的网络机房内。④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及紧急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公共广播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控系统接入智能化专网,通过划分不同的VLAN实现系统间的网络分隔。⑤无线网络采用AP加无线网络控制器的集中管理方式,无线网络系统接入办公网。⑥无线网络管理器管理容量应满足各中心无线AP同时接入的使用要求[2]。 3.4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电脑、网络控制主机、数字功率放大器、消防接口设备(按需配置)、数字呼叫站、扬声器、扬声器线路检测系统、扬声器完整性检测系统、音量控制器、音源设备、室外音频线路防雷设备等组成。①系统运行于消防专网(TCP/IP)。②系统所有设备(包括交换机)应采用消防电源,后备电源应满足当地消防要求。③室外需结合景观设计设置公共广播喇叭。④公共广播系统包含背景音乐系统和紧急广播系统,二个系统采用一套设备,管理端放在融媒体消防控制室。⑤室内公共广播与消防广播喇叭共用,如有需求,增加室外及地库背景音乐喇叭的布点;布点、线路敷设须满足相关消防规范的要求。 3.5入侵报警及紧急报警系统 ①入侵报警系统采用总线式报警系统,由前端部分、通讯网络、报警主机及管理电脑等组成。②在首层出入口设置微波和红外双鉴探测器,完成对设防区域的防入侵监测,(预留,后期根据内装合理布置点位);在残疾人卫生间设置报警按钮。③卫生间的紧急报警按钮应带防水、防潮功能。④系统提供与其他系统的接入/集成接口,实现安防系统平台化管理;提供系统接口,可与第三方集成。 3.6出入口控制系统 ①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TCP/IP的构架,出入口控制系统由中心服务器、管理工作站、控制器、电源、读卡器、电磁锁、开门按钮等组成。门禁控制器和服务器之间利用智能化专网(TCP/IP)联网;门禁控制器与读卡器之间是采用现场总线RS485的方式通信,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RS485门禁读卡器。②采用非接触式刷卡方式,读卡距离要求≥5cm,对卡无方向性要求。③门禁电锁采用断电开磁力锁,磁力锁拉力不少于2.70KN(600lb),开锁后延时3s~5s;门锁带门磁探测器,出入口控制系统应能显示门的开关状态。④出入口控制系统应提供与消防控制系统的接口连接,发生火警时,出入口控制系统应断电开锁[3]。 3.7无线对讲覆盖系统 ①系统采用3信道无线数字对讲系统。分别给内部管理人员、工程维修人员、安全保卫人员使用,3个信道应可同时在线进行通信,且不会互相产生干扰。对讲手持台及充电设备,暂定10台。②系统设计所采用的频率应为当地无线电管理局获得许可,并可在建成后能获得系统使用许可证。③系统覆盖区域为地下室及地面各层建筑区域;地下室、地上每层设置室内吸顶天线。④系统采用室内吸顶天线、同轴电缆、功分器、耦合器、干线放大器等设备组成的室内无源分布系统来实现信号的覆盖。 3.8能源计量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是在对能量(电、冷\热水)监测的基础上,对建筑能耗参数计算、分析和对比,最终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本工程采用与设备网共用网络接入交换机和传输的组网方式,由远程计量主机、通信网络采集模块,自动采集水表(自来水、中水)、电表及能量表的数据,并将其通过远程计量总线传送到管理中心计算机上,实现计量采集。根据本工程的实际需要,每个功能区楼层配电箱均设置计量电表,给水管处设置计量水表。建筑能源监测系统监视整体建筑内部能源使用与消耗情况。提供能源消耗的分析与诊断报告,可及时发现能源消耗异常,给出超标预警与管理策略,使得项目建筑达到能源的节约。 3.9信息发布及查询系统 ①信息导引与发布系统应采用TCP/IP网络结构,运行于办公网络,占用一个VLAN。②系统中心服务器与播放终端形成C/S架构。③系统中心服务器与管理工作站形成B/S架构。④系统能够提供API接口及开发服务,可按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软件功能开发,能与第三方软件系统进行对接,统一对接ESB,并按指定的接口标准进行对接。第三方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环境监测系统、客流统计与分析系统、会议管理系统(会议室信息的发布及更新)等。 3.10车位引导及反向查询 系统车位引导系统是能够引导车辆顺利进入目的车位的指示系统。由数字式视频检测器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显示屏显示空车位信息,司机通过该信息,实现轻松停车;反向寻车则提供车主车辆所在位置及寻车路线,使车主方便快速的找到车辆停靠的位置。该项目采用视频车牌识别+蓝牙定位技术实现车位引导及反向寻车功能。系统主要由数字式视频检测器、车位引导显示屏、总入口屏、系统服务器及管理电脑组成。车位引导及反向查询系统与停车场管理系统运行与智能化专网(TCP/IP),占用一个VLAN。每1~6个车位正上方设置一个数字式视频检测器带车位显示,有车时红灯,无车时绿灯。在地下车库的交叉口、转弯位置根据需要设置车位引导屏,引导屏根据行车的方向可能性选择单向、双向、三向引导屏,引导屏用于指示行车方向的剩余车位;在地下一层入口处设置层显示屏显示下层车位数量;在地下车库入口设置总入口屏,用于显示地下车库的剩余车位,当车位已满时,提示满额,并限制车辆进入。查询机安装于地下室一层电梯厅出口处;查询机需提供二维码收费。 4结语 综上所述,嵊州市文化传媒中心项目作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类型,其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代表性,以期给同类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超,张虎.社区会所智能系统工程设计[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5(1):88-92. [2]马鲜艳.农业科技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90-20892. [3]铁锐.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6):18-19. 作者:李山 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在专业教育中加入思政教育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起到立德树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如何在专业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目前专业教育中的难点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将“十四五”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兴趣和信心。本文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为例,给出了每章节对应的思政元素,也对思政元素在课堂中实施的过程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探索;实施策略;“十四五” 1前言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强调立德树人后,全国各高校根据指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1]。要求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在注重本科生基础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增加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专业人才;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教师在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身作则,以此提高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效果。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在未来5年内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7%,这意味着我国要进行制造业升级,补齐制造业基础短板[2]。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技门类,任何一项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科学技术存在短板,都将意味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不到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紧随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能够拓展多种思政元素,同样在协同育人方面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课程的关键内容,才能将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把职业道德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以及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充分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机”与“电”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计算机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时代,使“机”与“电”在微电子的控制技术下进行高度融合,使用现阶段已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备,如:数控机床,机械臂,柔性制造生产线,AGV智能小车的原理、调试与维护,全面提升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目标: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机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掌握综合应用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机电专业沟通能力,具备分析、设计和改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力。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 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紧随时代发展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多种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在思政元素中引入爱国精神、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职业素养,还能够引入“德智体美劳”当中的“智”与“美”。具体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应在表1中展示。 3.1树立自强意识,弘扬爱国精神 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串联章节内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可以在讲授课程的第一堂课展示十四五规划当中有关机械、机电相关的发展规划,通过历史证实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魄力与坚定,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民生、经济等方面取得的相关成就,让学生坚信写入十四五规划的内容国家必定集中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现制造业迅速转型的过程中贡献自身的力量,激发学习的斗志。在看到我国自身发展迅速的同时,还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补齐制造业短板。 3.2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是一个人树立观念的重要时期,正确积极的观念可以在这个时期得到加强,错误消极的观念可以得到纠正,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对一个人的发展直观重要。这也对大学时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师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入“三观”教育,其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统领,渗入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三观”,使学员建立健全的人格。 3.3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我国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职业技术人员。在这个时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便尤为重要。在攻坚克难时代,巨大的精神力量是驱动着人们继续前进的源泉动力,而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则是一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不断进步,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之时,总书记给我国的杰出共产党人授予了七一奖章,而这些伟大的七一奖章得主们都是在自已的职位上默默地忘我献身,继续坚持,为中华民族的辉煌而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3.4审美能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满足,进入了精神充实的阶段。审美能力不强是工科生的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全素质人才,这一缺点必须得到弥补,这正好符合五育当中的美育要求。拥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能够提高产品的美观,符合当下人们的追求,也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发展,还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在课堂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当下获奖的优秀艺术设计产品,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能了解当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 优秀的工程人才不能缺少先进的思想政治素养,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伦理[5]。更好的在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图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进去,加强教师思政能力建设,加强课堂互动设计,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4.1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制订培养方案之初就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毕业条件给出了详尽的德育规定,在经过科学合理地策划后,将教学大纲、教案、训练方法等全面纳入学校思政内容,从而使立德树人的精神价值观渗透到学校整个培养流程。 4.2增强教师思政道德素养 杜绝专业教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边发展的现象,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开设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班,举办思政课比赛等方式提升整体教师综合素质。 4.3课堂互动增加思政内容 课堂互动是课堂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准备充分的课堂互动环节可以将思政教育悄无声息的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结合当下国内外时事,穿插有趣且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等,大力整合和梳理课程思政元素。机械相关专业可以结合工匠精神、航空航天精神进行思政元素融入。 4.4考核方式中融入德育环节 以往的教学考评方法仅仅着眼于对教学知识点的考核和技术应用,在教学考评方法中加入了德育环节,学生可以在过程性考评过程中提高对专业发展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对专业发展的探讨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发展自信,增强学生对学科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对学科有关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小组讨论,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与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5实践效果 将“十四五”规划当中机械相关的发展计划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发展信心和农业机械的发展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发现,发现将本文讨论的思政元素及方法应用的班级考核结果均有一定的提升,课程考核不合格率下降3.8个百分点。课下学生咨询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探讨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人数也较以往有所增多。切实表明,在思政元素中增加国家发展信心,有助于学生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 6总结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一门新型的工科学科,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是顺势而为。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之初将德育元素纳入其中,紧紧地围绕着培养方案设计制订教学大纲、编制教材,有规划、有步骤的把思政元素融于课程体系。在做好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进课堂中去;在保证实践技能操作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时,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融入到实践课程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构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的教师队伍,构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刘鑫 李曰阳 宋卫海 成小飞 林小亮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摘要: 标志设计是品牌形象设计的基础,是代表品牌核心理念的符号,是高校广告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图形造型能力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文章主要阐述的是标志设计中图形造型要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以“潭门渔”品牌标志设计为主题,通过学情信息、调研收集、头脑风暴、教学案例制作流程分析、多元评价等步骤探究标志设计中图形造型要素制作的能力培养方式。 关键词: 标志设计;图形;造型要素;制作能力 标志设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品牌意识逐渐加强,而标志设计是品牌形象设计的基础,所以其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由于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庞大的需求量,导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设计作品,所以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已迫在眉睫。高校作为设计师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在设计师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对创意理念、造型表现以及实用性要求极高,所以在制作能力培养方面绝不能马虎。 1标志设计课程阶段学生学情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始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设定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标志设计之前已经学习了《三大构成》《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设计课程,拥有了最基本的创意思维和创意表现能力。不容乐观的是,学生的设计经验太少,即使前面的课程训练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设计能力基础,学生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所以课程流程设置要更加完善,案例分析要更加详细。标志设计共有三种形式,图形为主,字体为主以及图文并重。学生应循序渐进,先进行稍微简单的图形为主的标志设计训练,按照正确的设计流程学习与反思,切记抄袭或模仿他人作品。现代学生处于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渠道众多,但由于网络知识碎片化,他们对设计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学生的设计表现经验不足,一些好的想法无法实现,所以需要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充分了解设计内容,激发创作灵感。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展开课程探索。整个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着力点”,构建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多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可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重视思维的培养。 2资料收集与创意构思 教学开始之初应先发布任务,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流程的目的,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任务发布之后便是资料的收集调研与创意构思。本文以“潭门渔”标志设计为例,阐述标志设计中图形造型要素的制作方法,所以课程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视频、官网信息或微信公众号等诸多渠道使学生了解“潭门渔”品牌相关任务信息,信息中提到近年来为适应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潭门逐渐转型发展休闲渔业,以此助力乡村经济,通过创建“潭门渔”品牌来扩大地域知名度。从信息中可找到关键词“休闲渔业”“生态保护”“助力乡村经济”等,可从关键词中找出品牌设计理念,以此来展开视觉设计。设计形态可从地域特色、人文风俗等方向进行资料收集,安排学生根据现有信息继续扩展,大量收集相关图片、视频、文字以及同类型优秀作品等。资料收集过后进入到汇总分析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制定标志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阐述汇报。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不仅要有文字信息,还要加上与文字相对应的简易图形。大部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不愿意附上图形信息,觉得太过麻烦,只有文字信息就足够了,但是在人类的潜意识里,图形信息会更具有识别性,脑海中信息的归纳会更加全面,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文字信息而没有图形很容易导致部分信息遗漏。思维导图完成后便可以进行创意构思了,将总结出的元素信息合理融合,形成初步想法,并绘制粗略草图记录下来。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创意构思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3案例制作流程与分析 设计案例展示是学生掌握设计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个别案例的制作,可让学生了解一个标志是如何产生的,中间都有哪些流程,学生应根据案例制作流程举一反三,并大量练习。标志图形往往简洁易懂,所以外行人会认为设计标志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殊不知其中的“门道”非常多。接下来依然以“潭门渔”标志图形造型要素制作为例进行阐述分析。 3.1素材选择 在标志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素材极为重要。根据之前收集的资料可得到大量主题相关的设计形象素材,例如鱼、渔船、渔民、“南海明珠”雕塑、“船舵”雕塑、大型渔船琼琼海渔01599号、更路簿、渔港牌楼等。为了使案例浅显易懂,选择了素材中的鱼和渔民两个元素。渔民象征着勤劳、朴实、热情,鱼则象征着收获,渔民和鱼组合起来能够表现出收获的喜悦以及朴实的幸福,也给人一种热情好客、健康原生态的感觉。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后期的造型设计,例如渔民的着装、捕鱼的姿势、鱼的外观以及鱼的动态等都可以作为造型设计的参考,所以参考物的形象尤为重要。 3.2造型提炼 提炼造型在之前学习的设计构成课程中有相关训练,对于学生来讲不是陌生环节。在头脑风暴的环节中已经绘制了粗略草图,所以接下来就是根据之前的构思进行精细绘制。学生将所选参考素材尽可能简化、轮廓化,将复杂造型提炼简洁清晰,再将素材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在标志设计中,图形越简洁大方,视觉效果就越突出,越容易被人们记住。然而很多设计师为追求简洁或某种境界使图形造型晦涩难懂,从而偏离了最初的设计目的,所以提炼造型的前提是保证造型的识别性。 3.3造型调整 将提炼并组合完成的素材进行细致调整,教师展示错误示范,将学生在制图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例如整体构图不均衡、部分细节处理不到位、线条形状粗细变化不合理等。通过造型调整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标准制图 标准制图部分通常在电脑上完成,即通过比例标示、弧度角度标示、几何定位等方式将标志规范严谨的制作出来。在绘制标志图形草稿时,无论造型能力多强,都会有一定偏差,所以设计者应在原有草稿基础上进行标准制图,在制图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角度、弧度绘制,不能存在任何偏差,避免出现节点不顺滑、曲线不柔美、正负形空间形状不协调美观等问题。在初学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直线角度不标准和曲线节点不顺滑的问题,比如在直线较多的造型中,本应平行的线不平行,应该呈垂直或水平的线歪歪扭扭;或者在曲线较多的造型中,柔美的曲线上总会出现违和的尖突。而这些“小毛病”在初学者眼中往往被忽视,他们似乎是注意不到的,但是却能感觉到自己设计的造型看起来不太舒服,又不清楚具体哪里不舒服,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绘制图形之前将易犯的错误展现出来,演示辅助线及辅助图形的应用,如果碰到类似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在标志造型比例掌控方面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例如苹果手机的标志图形,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苹果造型,但是它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弧度都是严格遵循黄金比例绘制的。在掌控造型比例方面有很多标准比例参考,例如著名的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黄金螺旋线”,被视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经典黄金比例。通过黄金比例的运用可使线条与线条之间比例更加匀称,观感更加舒适。标准制图的练习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专业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5造型美化 绘制完成的基础图形首先要添加颜色,在添加色彩时要根据品牌调性进行配色,以“潭门渔”标志图形为例,理念中包含“休闲渔业”“海洋保护”,主形象选择了鱼和渔民,鱼依托于海,给人以清凉纯净之感,所以主色调可以选择冷色系的蓝色,辅色可以选择暖色系的橙色,代表了渔民们的热情好客。如果添加颜色后发现整个标志形象稍显单调,可以通过添加层次来丰富标志效果。层次添加包括装饰线的添加、色阶的添加、渐变效果的添加、立体效果的添加等,添加的层次会使标志形象更加完善、更加精致美观。造型的美化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以上几个流程,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制作出标志设计中的图形造型要素,并根据客户要求确定图形风格,即图1所示的最终美化成果,一个偏具象形,一个偏抽象形。偏具象形的图形细节多一些,形象更好识别,接受度更大一些;偏抽象形的图形细节较少,更加简洁且容易记忆,视觉效果更突出一些。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设计者们要做的就是保障设计的识别性,掌握多种设计技巧,不局限于一种风格,为客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秀方案。 4多元评价 各小组将美化完成的标志图形通过多媒体学习平台展示出来,并详细汇报设计思路与设计过程,各小组作品将通过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这三个步骤完成多元评价。 4.1小组自评 在小组自评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将自身大部分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出来,自信中充满了自省。作为初学者,学生很清楚自身的问题大多为造型的美观度,有很多优秀的想法无法付诸实践,即使实践出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 4.2小组互评 作为竞争对手,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会显得更加客观,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其他组的作品,会给出不同角度的意见。例如被评价方自认为优秀的创意想法是否能够被品牌受众群所接受、表现形式是否太过大众化等,而这其中给予的部分意见甚至连老师也会忽 略掉。 4.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会将各组的优缺点更加清晰化的表达出来,好的地方不吝于夸奖,不好的地方逐个指出并悉心解答。首先从创意思维开始点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例如资料收集的方向是否正确、素材的选择是否恰当、绘制的草图中是否有被遗漏的好点子等。到电脑绘图阶段,客观评价学生在造型方面的优缺点以及细节处理是否到位等。多元评价是学生主动获取、应用、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活动。如果按照老式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一人进行点评,那么很容易造成知识技能单一化片面化的局面,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世界在向多元化发展,教学也一样,多元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与纠正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学会反思、交流并得到全面提高。 5结语 课程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明确设计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所长,激发学生职业梦想,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卫阳虹.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高职标志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166-167. [2]孙静.试论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7):110-111. [3]姜一鸣,徐睿智.高职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标志设计》单元设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247-248. 作者:朱天骄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对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的线上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研究。在开课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对学生进行调查,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平台。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前期均学过C语言、统计学等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并且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学习欲望,比较热衷于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考虑到单独使用一种教学平台或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课程组决定采用“录播+直播+研讨”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录播课以千聊为主,直播课以钉钉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课程目标来预设讲授的重点内容框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形象生动地阐述现有大数据技术、平台及框架。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力度,加深对课程的探索,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线上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为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线上教学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学的主流[1-4]。2020年,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研究生选修课程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要快速适应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到线上教学模式的转变。经过一周的讨论和研究,课程组最终确定了“录播+直播+研讨”的教学模式,并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了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改革实践,帮助课程组成员对线上教学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5-9]。 1课程简介 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课程,属于数据科学范畴,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他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地位是专业选修课,是大数据技术的入门课程;先修课程有概率论、编程语言(C语言、JAVA)、数据库基础;后续课程有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该课程内容涉及广泛,除了编程的相关知识,还涉及数学、通信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目前,大数据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是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毕业的,对大数据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研究,但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和创新;(2)一些高校对于该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规划方案;(3)一些高校缺少可以用于学术研究方面的高品质数据;(4)进行大数据技术研究所需要的资源配置条件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场地,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没有投入太多预算。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自2017年开设了大数据理论及技术基础这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立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给同学们搭建起通向大数据知识空间的桥梁和纽带。整个课程在设计和安排上遵循以下原则:构建知识体系、阐明基本原理、引导初级实践、了解相关应用。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大数据处理的基础框架和前沿技术,把握大数据技术发展动向,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大数据概述。主要讲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主要影响、应用领域、关键技术、计算模式,还有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与大数据之间的紧密关系;(2)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这是大数据分析全流程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后续环节分析结果的质量,主要介绍了数据采集方法、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脱敏的方法;(3)大数据计算框架。主要讲Hadoop的发展历史、重要特性、应用现状、项目结构及其各个组件、平台的安装;NoSQL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差异以及NoSQL数据库的四大类型;Spark的基本概念、相比Hadoop的优势、生态系统和设计架构;流计算、图计算、云数据库及可视化技术;(4)大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讲数据挖掘概述、数据预处理、关联、分类、聚类、神经网络技术、深度学习、深度信念网络等内容;(5)大数据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重点讲大数据在互联网、军事和工业方面的应用。 2开课前的准备 2.1对学生进行调查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较为重要的环节,课前调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决定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前资料的准备工作。课前阶段,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班次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调研,并收集学生对课程教授内容的要求和期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结合学生的毕业方向在师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研结果显示:(1)该班次学生全部是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识基础;(2)该班次学生前期均学过C语言、统计学等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并且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学习欲望,比较热衷于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3)对每一个学生的科研方向进行了调研,决定选取几种通用性大数据前沿技术来作为直播授课的内容;(4)学生遵循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系统地学习了大数据的基本框架、机理和算法,注重理论与实践,强调在科研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明确教学目标 理解大数据基本框架结构、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数据挖掘技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聚类、分类、关联等数据挖掘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大数据处理的前沿理论和技术,把握大数据技术发展动向,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2.3制订教学方案 开课前,课程组组长组织全体课程组成员通过钉钉平台研讨教学方案和方式,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开课前针对包括教学内容的教案和PPT按照适应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了详细整改。考虑到单独使用一种教学平台或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录播和直播混合的授课方式正好可以节省学生时间,学习时间可以由学生自由分配(录播),又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直播)。因此,课程组决定采用“录播+直播+研讨”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并为课程组成员分配任务,分别完成电子教材的制作、视频资源的录制、文档编辑、课件制作、课后实验素材汇总、教学平台软件筛选等工作。 2.4选择教学平台 课程组对现阶段主流的教学平台进行了考察,包括智慧树、超星、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钉钉、腾讯视频等,经过反复实验、筛选、对比,发现钉钉平台的空中课堂功能非常多,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交互性强,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最终确定直播课程以钉钉平台为主,并建立钉钉群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千聊平台由腾讯众创空间孵化,是微信上领先的直播平台,是国内领先的在线知识社区,各领域人才每天直播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实时进行互动交流。该平台支持现场在线,可听课,可和学友讨论,可向讲师提问,使用较为方便。它的录播功能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微信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此,课程组选择以千聊和钉钉为在线教学主平台,其中,录播课以千聊为主,直播课以钉钉为主。 3线上教学实施过程 (1)在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始终围绕课程目标来预设讲授的重点内容框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形象生动地阐述现有大数据技术、平台及框架。课程中部分数据挖掘算法具有基础理论性强、推导过程繁琐等特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讲的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融合,引导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导式学习的轨道,使学生能够用所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在替代式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教师要将主动参与教学策略和合作教学策略相结合,提倡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搜索能力、自学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原理、实现思路、结果分析及感想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课堂上学到的与数据挖掘算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实践并深化理论,为今后智能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 (3)在教学手段上,对于理论性通用性强、没有太大理解难度的内容(如大数据平台基础框架),可通过千聊录播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互动性较强的内容(如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前沿技术),可采用直播课的形式,通过探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一些优质的大数据方面的网络视频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又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 (4)在直播课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学生进行针对性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直播课堂的互动效果,这样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5)课程组对一系列大数据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数据和实验成果进行总结提炼,直接应用于大数据课程的教学中,其中先进的算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在大数据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以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4教学总结 课前,对学生的组成、学习兴趣和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调研,发现少数学生对与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讲授内容兴趣不够,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这次网络授课,让任课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好方法。网络授课比传统线下授课模式更加多样化,方式更加灵活,互动频率更高,可作为线下授课的有益补充,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目前,一些网络平台已经上线了一些关于提升教学水平的课程,如比较热门的“逻辑链”“思维链”“高效教学”等新理念教学方法,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具有较大帮助[10]。网络教学平台涉及的领域很广,教师不但可以对各类专业知识进行多次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国内外访学、跟产跟研、专家讲学、高校调研等多项举措及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在线上教学的讨论环节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这也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授课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背景。另外,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力度,加深对课程的探索,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作者:贾舒宜 王海鹏 毛忠阳 唐田田 单位: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 信息融合研究所 通信教研室
摘要: 电力工程EPC总承包化学专业具有系统多、设计接口多、涉及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数据多等特点,从而导致化学专业在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常出现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其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对应管理经验,希望对以后的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电力工程;EPC总承包;化学专业;技术问题;管理经验 电力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化学专业设计包括水的预处理、水的预脱盐、水的除盐处理、凝结水处理、废水处理、化学加药、水汽取样、制氢和化学实验室等多个系统,具有系统多、设计接口多、涉及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数据多等特点。总结化学专业在项目前期、招投标、技术协议签订和技术协议执行各阶段的管理经验及其可行性建议,可为之后电力工程项目高质量顺利执行作出一定贡献。 1项目前期 1.1收集工程设计基础输入资料 设计输入阶段,工程设计基础输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1)水源的水质全分析资料;(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3)水资源论证报告;(4)机组型式、装机容量、热力系统、发电机冷却方式和参数、有关辅机的情况;(5)热网补水量和水质、外供蒸汽量和除盐水量及回水情况;(6)扩改建工程的原有化学系统情况;(7)所选用的设备、材料(包括防腐材料)、药剂、填料等的供用情况(包括质量、价格、包装和运输方式等)。工程设计基础输入资料收集贯穿在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对于化学专业来说,水源水质情况及材料和药剂的供用情况,是两个值得关注的风险点。水质是否发生变化,材料和药剂的使用是否因外部环境有所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到化学专业各个系统的配置情况,建议在投标阶段与业主方确定。其中,水源水质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水处理工艺需根据水源水质、机组形式等参数进行确定,因此化学水处理系统设计前应取得全部可利用水源的水质全分析资料:关于水源水质资料,地表水、再生水为近年的逐月资料,共12份;地下水、矿井排水、海水为近年的逐季资料,共4份。而水源水质全分析资料在设计初期,尤其投标前期很多时候资料是不齐全的,在投标澄清阶段如果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根据以往项目经验进行假设或者参考当地已有电厂项目数据。 1.2加强设计优化工作 招投标阶段进行设计优化相对于项目整个建设周期来说,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和价值性。便利性是相对于签订合同后期,在满足业主的要求下,招投标阶段各种优化大大减少了后期的繁琐流程,甚至仅需要由总承包方自己确定;而且同时受到项目各方面的制约比较少,比如工艺的变动不受到空间的制约。价值性是相对于签订合同后期,各方面成本减少,进度和质量也会提升。 2招投标阶段 2.1注重优化评分内容 综合评分法是目前市场通常采用的评标方式,评审因素通常包括厂家的资质、能力、产品质量、报价、施组织设计、工期、质量、业绩及信誉等。化学专业,尤其水处理系统涉及的子系统比较多,评标时需要评审的内容很多,因此评分标准和相应分值的设置,不应受到固定的格式限制,应根据每次招标的项目的要求,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精心合理设计,能较合理的体现招标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评选出适合的厂家。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类似项目之间评标标准的一致性,建立起相对统一的评标标准,使评标工作具有操作性,便于开展招标工作,以求达到招标的最佳效果。 2.2做好以往招投标项目的统计分析 工作做好以往项目招投标的统计分析工作,比如各个厂家的资质、能力和优势,各个招标设备的优缺点、市场合理价位等。通过统计分析,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招投标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招投标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2.3提高评审全面性 评标过程中,为了高效率完成投标文件的评审,评标专家一般是提前沟通,做好分工,全面审核投标文件,一般注意事项有:(1)投标内容完整性。认真审核招标文件,评价数量、规格、品牌等参数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而横向对比不同投标文件,较容易发现不同投标单位的优缺点、是否存在遗漏等问题;(2)掌握更多可能中标单位的信息。对不熟悉的投标单位,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投标单位的情况,多渠道咨询投标单位在其他类似项目的执行情况,掌握更多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3)澄清内容全面性。在评标时要做到澄清问题的一致性和全面性。不忽略投标文件细小的差错的澄清,比如水处理系统的管道数量在投标阶段通常是预估量,如果发现不同厂家的管道数量的预估量差别较大时,需要向投标单位澄清。 3技术协议签订阶段 3.1确定设计资料提资计划 在技术协议签订阶段,应根据设计图纸的出图进度计划,定下设计配合资料的提资清单和提资计划时间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在此阶段,供应商的配合积极性较高,容易洽谈协商,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设计提资提供了执行依据,此外,也能更好地提高供应商的对提资的重视程度,组建团队,避免协议签订后因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等原因,拖延资料提交进度或者降低提交资料的准确度。 3.2关注关键设备的供货进度 总承包应关注影响出图进度和施工进度的关键设备的采购进度。比如水处理系统中海水高压泵通常是进口设备,生产周期比较久,总承包方应较早提供预付款给到供应商,安排设备的采购事宜。 3.3合理确定备品备件和消耗品数量 在项目施工和调试阶段,部分备品备件和消耗品需要补货,比如实验室药剂和一次性用品消耗较快,而因为运输、价格等原因,供应商基本上不会再次无偿额外提供。建议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技术协议谈判阶段,合理定下备品备件和消耗品数量。 4技术协议执行阶段 技术协议签订后,进度具体执行阶段,常见的问题来源于供货商、设计方和施工方。 4.1加强设备品牌、型式和材质的审查 技术协议签订后,设备品牌、型式和材质的变更不是少见的问题。可能原因为海外项目合同执行周期长,随着时间推移,合同签订阶段所确定的供货短名单中可能存在部分供货商因分包商、市场等因素造成设备品牌发生变化,与合同规定短名单不符。建议如要更改品牌,EPC总承包方应提交齐全的文件等信息供业主审查,方便一次性得到业主方的答复,减少反复沟通次数。与此同时,注重供货商的管理工作,以防验收过程中与合同不一致的地方。 4.2健全设备色标文件 设备色标变更是技术协议执行阶段常见的繁琐问题,主要原因为:化学专业设备、泵和阀门等种类多、数量多;设计院的色标规范文件可能存在漏项;同时很多设备是供货商特有的,尤其是进口品牌设备很难让供货商根据每一个项目的特色专门定制,因此和色标规范文件规定有矛盾。建议针对色标规范文件漏项,设计院和总承包方应事前加强审查,在采用以往项目经验制定色标文件时,应注意结合在做项目的特别要求;针对设备特定颜色,供货商考虑到成本和时间等原因,不太可能根据特定项目修改,因此总承包方应事前针对此类问题,在签订EPC合同阶段与业主协商解决。 4.3注重设计外部和内部接口管理 项目施工过程,不同设计院间、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会出现设计遗漏、接口不一致等问题。建议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应做好设计输入资料确认工作,及时审核设计出图,同时并在设计不同阶段、施工前期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接口检查。 4.4会同多方提高解决施工过程问题 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种类多样,比如现场施工过程容易发生碰撞、管道与管道或者设备无法对接、管线重合和缺件等。问题的原因也不一而同,可能是地质原因导致原先位置无法施工,可能是设计出现疏漏,也可能是施工质量等。建议总承包方应组织设计方、供货方和施工方做好设计交底审查工作,对于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做好沟通管理的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5结语 本文总结了电力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化学专业常见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建议措施,但基于电厂工程化学专业系统的特点和不同项目需求的不同,EPC总承包方仍需要进行长期的总结和探索,整理项目在各个阶段所需注意事项,形成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安祥.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进度管理路径探究[J].中国工程设备,2019(11):192-193. [2]吴海波.从案例分析看海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南沿海一期火力发电厂项目管理为例[J].科技展望,2015(17):80-81. 作者:殷甜甜 单位: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针对道路红线狭窄、规划管线种类多,大断面管道多、用地规划布局复杂、重力流管线与规划矛盾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希望对一些复杂的市政道路设计综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管线综合;复杂市政道路;优化设计 市政管线是城市正常运营的生命线,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是协调各市政管线之间、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矛盾而进行的规划。近些年来道路方案、公用设施、市政单体管线的设计方法都有改进和创新,但是管线设计综合的布置方法和原则很多年都没有变化,国内关于管线综合规划的交流会又很少,常规方法已不能适应复杂道路管线安排,所以需要及时总结复杂道路管线综合中的技术难点,增加工程技术经验,提高处理复杂道路管线排布效率。 1管线综合一般设计步骤 市政管线综合一般步骤包括:相关资料收集、现状管线分析、确定管线横断面布置、绘制管线平面图、管线高程控制、进入“多规合一平台”。 1.1相关资料收集 建设方提供规划范围内1∶500地形图及管线物探图,道路及排水初步设计方案,作为市政管线综合编制的基础底图,以及作为管线横断面图及控制高程编制的重要依据;收集市政方案综合资料,确定道路管线种类及管道规模;收集规划范围内用地资料,道路两侧用地小市政管线设计图等,作为管线综合规划支线甩口规模及位置的依据;收集整理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行政审批及指导性文件,例如穿越河道跨河桥设计方案、地铁车辆段开发形式及出入口、通风口等设计方案,重要油气、高压线新建或废止审批文件。 1.2现状管线分析 现场踏勘、现状管线资料分析对于规划工作尤其重要,规划设计工作要做到“七分现状,三分规划”,对于现状管线在满足规划规模及管材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1],避免现状市政主干管的拆改。对于不能保留现状管线的情况,通过管线建设完善程度、管线平面位置以及竖向高程的分析,对现状管线迁改或废除新建。如:现状管线不平行道路中线,管线波动已经影响行道树或规划管线布置,需要对现状管线进行全线或局部迁改;现状管线高程影响重力流管线竖向布置,或现状管线规模不满足规划需求,需要对现状管线废除且按方案综合规划新建。 1.3确定管线横断面布置 依据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2]、道路设计方案、市政管线规模尺寸、道路两侧用地情况等,布置管线横断面图,直观表示出各种管线之间、管线与道路中线、红线、路缘石、树茎、灯杆等之间的距离,满足管线之间以及各种建构筑物的水平净距要求,管线横断面的设计指导下一步平面布置方案。 1.4绘制管线平面图 按照初步确定的横断面图,以规划永中为基准,偏移市政各专业干线。通过现状管线物探图、已编制的相关设计综合成果、周边用地场站情况等,校核干线平面位置,同步调整管线横断面图。根据排水初步设计方案,布置雨污水支线位置,根据规划用地及小市政情况,综合考虑布置其他市政支线。各种管线满足平面布置水平间距要求、单体工程管线工艺要求、兼顾管线综合设计的其他要求。 1.5管线高程控制 在管线平面图绘制完成后,管线综合需要对所有规划管线平面交叉点进行高程控制,交叉点主要包括干线在相交路口的交叉,还包括支线与干线的交叉,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规定的要求。根据道路及排水初步设计方案,以重力流管线高程作为其他管线高程控制基础,对规划道路各市政管线进行高程控制,以指导后期各专业管线施工图纵断设计。 1.6进入“多规合一”平台 管线综合规划方案基本稳定后,属地规自分局听取相关汇报,各专业公司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意见,采纳修改后,设计单位将成果汇至建设方,建设方向属地规自分局提出进入“多规合一”平台的申请,最终获取“多规合一”意见,该过程取代了原规划审批的会签过程。 2管线布置原则 2.1平面布置原则 1)管线综合平面图需要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在市政道路管线综合设计中,要采用与城市规划设计一致的坐标系统,以避免发生混乱和互不衔接的情况。如果坐标系统不同,需加以换算,在统一坐标系统下绘制平面图。2)尽可能保留现状管线。只有当现有的管线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或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时,才考虑将其拆除或废除。对于按照规划改直、拓宽的道路上已有的现状管线,应该按照规划相应考虑迁改方案,可以不受上述要求的限制。3)远近结合,为远期规划管线预留位置。处理好各种管线工程的近期和远期建设,分期建设的管线,管线布置应统一,近期为主,同时考虑城市发展需求,为远期新增管线预留路由条件。4)地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按一定顺序平行敷设。各种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宜为:电力管道(步道)、信息管道(步道)、中压天然气管道(自行车道)、供水管道(自行车道)、热力管道(自行车道)、雨水管道(机动车道)、污水管道(机动车道)。5)当各种市政工程管线由于受道路等级、断面形式及现状管线位置等各种因素限制,不能满足规范安全间距要求时,可采取下列措施:a.汇同规划审批部门、道路设计等重新对规划道路等级或断面形式进行调整。b.规划建设综合管廊,将多种管线统一敷设。c.可以依据设计规范,采取相应施工技术措施后,减小管道之间的间距[3]。 2.2高程控制原则 2.2.1覆土最小原则 在各专业管线满足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中最小覆土、管道间距要求的同时,根据各专业运营要求,尽可能使管道覆土最小,减小施工过程中开挖深度及放坡,从而减少工程投资及后期维护检修费用。根据工作经验,通常对交叉管道进行分层,重力流雨水、污水管道高程沿用排水规划数据不变,通常雨水管道在上,污水管道在下,将其他相交规划市政管道按照“雨水上、雨污水之间、污水下”的顺序依次排布,通常大尺寸电力及热力管沟埋至最底层。 2.2.2管线交叉原则 管线交叉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供水、燃气、热力等压力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规划管道避让现状管道,减少管线拆改;供水、再生水等易弯曲管线避让电力、电信等不易弯曲管线;小管径管道避让大管径管道;常规市政管道避让特殊技术要求管道。 2.2.3管线穿越特殊构筑物原则 市政管线如需要跨越河道,根据跨河桥梁结构,如T型梁结构,过河电力及信息管线尽可能随桥敷设;其他管线避开桥区选择在稳定河道段穿越,根据相关河道治理工程规划,穿越管道覆土深度不影响通航及河道治理工程,管外顶与规划河底间距应依据河道等级及水务部门意见确定。市政管线如需穿越高等级道路或铁路,需要征求道路及铁路部门意见,并与之相关设计单位配合确定穿越管线高程。 3案例分析及应用 北京某地区是北京南部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北京市的重点发展区域,同时也是以医药产业生产及研发为主导功能,以多功能、居住为辅助功能的地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78.59hm2,建筑规模约为469.43万m2,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地。规划路网为20条城市道路,红线宽度20m~60m,其中包括5条城市主干路、4条城市次干路、11条城市支路。地下主要市政管线包括:雨水、污水、给水、中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有线电视9个专业。 3.1编制难点 3.1.1上位规划调整 北京某地区控规于2005年—2013年一直处于编制及深化过程中,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对该地区控规进行批复。与原控规相比,用地总面积保持一致,建筑规模增加约50万m2,增加约15%。部分道路及地下雨水、污水、供水等管线已为现状,但部分管线不能满足规划需求,对专项规划做出相应调整。 3.1.2道路红线狭窄、规划管线种类多 区域范围内,除外围道路及骨架路网道路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有14条道路为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仅为20m。在项目综合中,大部分城市支路安排了雨水、污水、供水、再生水、电力、燃气、电信、歌华有线、供热等9类市政管线。依据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需要考虑各种管线水平净距的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管道与路缘石、路灯、树木根茎、道路标线等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在满足规范的情况下,很难在道路下安排所有规划管线。 3.1.3管线断面尺寸大 依据排水规划,雨水管道多为雨水方沟形式,最大尺寸为2φ4000mm×1800mm,即两孔雨水方沟,考虑管道外结构,方沟横断面尺寸最大将达到9m。如果道路红线宽度仅为20m的断面形式,路板宽度为12m,两侧各4m人行步道,雨水方沟基本已经占据了整个路板下的横向空间。不仅对规划管线位置安排造成困难,同时现状管线也需要迁改路由条件,见图1。供热管道包括热水管道和蒸汽管道,如果采用直埋方式,管沟尺寸根据直埋管线管径大小确定,随供热管道管径增大,管沟尺寸变大,例如:热水管道管径为DN500mm,蒸汽管道管径为DN500mm,管沟的横断面尺寸为5.375m,考虑供热小室尺寸,供热横断面约7.5m,见图2。 3.1.4用地规划布局复杂 用地长度基本在300m左右,地块分割较多,且部分企业只有一个方向临街。并且根据甲方及企业要求,需要为每个企业安排专用全专业市政管线接口。这就造成了同一条道路上支线安排密集,增加设计综合平面及竖向设计难度。 3.1.5重力流管线与规划矛盾 部分道路需要保留现状雨水、污水管线,但是由于道路和管线修建时间较早,雨水管线在道路横断面波动较大,影响规划管线路由安排;并且经过核算,现状部分道路雨污水管道规模不能够满足排水需求,需要扩建,现状雨污水管线平面位置较近,不能满足扩建后管道路由条件需要。 3.2管线综合优化设计 3.2.1优化各专业管线规划设计方案 市政规划管线类型较多,管线综合规划原则上应在各类管线专项规划的支撑下开展编制工作,但目前专项规划多从自身发展需要考虑,导致各类专项规划在布局上缺乏相互整合、在竖向控制上缺乏相互协调、在建设时序安排上缺乏相互统筹。市政工程设计综合依托于市政工程方案综合统筹各专项结果,所以在方案综合阶段建议考虑道路红线宽度、管线种类、地块划分情况等,对布局、竖向、建设时序不合理的专项方案进行统筹调整,优化各专业管线规划方案,以期减小设计综合编制的困难,缩短整体编制周期。 3.2.2优化横断面布置方案 对于较大横断面尺寸的管线如雨水方沟、热力管线、电力方沟等,根据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方沟的埋设深度等,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空间,优化各市政管线横断面布局[4]。 3.2.3优化地块支线甩口 当地块分割较多,市政管线只能由市政道路管线接口解决时,综合分析地块所需要的市政管线、地块比邻道路管线分布情况、地块建筑布局等,优化地块支线甩口数量及位置,满足用地市政管线需求,并且尽可能减少管线井盖集中数量,保证交通通行的舒适度。 3.2.4优化翻建重力流管线 校核现状雨污水管线平面路由位置、现状雨污水管线高程与规划管线高程问题,对于现状雨污水管线平面路由位置摆动较大的,且影响其他规划管线路由安排,重新安排雨污水管线路由位置进行翻建;对于现状雨污水管线规模不能满足规划要求或者高程与规划相矛盾管段,要求按照校核结果在原位置进行翻建。 4结语 北京某地区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工程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工作前期主要精力花费在与规划行政审批部门、各专业公司、设计单位以及委托方的大量协调工作上。因此,通过深入分析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现有设计方法的不足,可以为各类管线综合布局提供参考。 作者:赵艳琳 单位: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市场中的肉制品需求量越来越高,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猪肉制品最受人喜爱,为保障满足人们对猪肉制品的日常需求量,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展规模化养猪场,为市场提供充足的猪肉制品,同时扩大养殖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规模化养猪场中,保育猪具体的养殖技术,促使保育猪在预期时间内,达到养殖户的养殖需求,降低疫病对保育猪的危害几率,促进规模化猪场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 保育猪是规模化养殖场刚刚引进的幼猪,在培育一段时间后,要成为市场肉制品加工的养殖猪。因此,保育猪在培育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同的发育周期,养殖户的猪群数量、质量以及饲养效果,都成为影响保育猪养殖效益的重点因素,养猪户需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技术,开展保育猪养殖,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出保育猪的养殖价值。 1仔猪引进 在规模化保育猪养殖场中,通常施行整出整进的养殖方式,在一批保育猪养殖完成后会全部出售,同时再从其他区域的繁殖猪场引进一批保育猪,这样能够实现保育猪经济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在猪价降低时,可以适当缩小养殖规模,避免出现养殖亏损。养殖户在其他区域引进保育猪时,应选购体质强健、生长势能良好,精神状态活跃的仔猪。此外,若是进行自繁自养的保育猪,仔猪在断奶前,应注意仔猪的生长变化情况,选取合适的仔猪进行断奶保育饲养。若是养殖户在其他繁殖场地进行引进,要对引进的繁殖猪场进行仔细调查,保证猪场正规性,并对当地猪场以往的疫病情况进行了解,严禁引入疫病区域保育猪种。养殖户在引入后,应在养殖隔离区域进行一段时间隔离饲喂,无病情后,再与猪群合群饲喂。进栏前,应对猪舍以及相关物品消毒处理,做好通风保证猪舍温度与湿度适宜。 2场地选用 规模化养猪场通常场地较大,开展保育猪养殖过程中,养殖场的位置选择以及养殖场圈舍布局十分重要。在位置选择上,猪场位置应远离城市,避免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要选择地势较高、猪场附近不存在污染的环境与水源,还要保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此外,还要远离重要的交通道路,在学校、医院、工厂等特殊位置应严禁选取,这类区域经常存在污染问题,猪场也会对这类场所产生不利影响,即使选择也需要保持在5km以外[1]。场地选择后,还要对养殖区域的历史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避免当地区域存在过重大的疫病问题,特别对于可以跨越物种与人畜共同患病的疫病区域,如结核、炭疽等疫病。场地选取后,养殖场的圈舍建筑情况要科学制定,根据圈舍不同用途,进行合理规划,建筑之间的距离、建筑规格等要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制定。例如:应保持水源存储位置在养殖圈舍上游位置,避免保育猪养殖过程排泄物随着水流造成水源污染。同时,保育猪养殖区、饲料存放区域、工作人员消毒换衣区、排泄物或死猪运输道路应科学制定,在指定区域进行科学处理,防止养殖猪过程对当地环境产生污染情况。散养保育猪的养殖户圈舍也需要远离村庄以及农户倾倒污水区域,避免保育猪受到污染死亡。 3饲养管理 保育猪通常是在断奶前后开展养殖培育。因此,若是要保育猪幼体具有较强的生长势能,需要在其断奶前半个月中逐渐饲喂饲料,以利于保育仔猪慢慢适应断奶改料过程。其中,刚刚断奶的保育猪由于无法在母猪处获取具有抵抗效果的母乳,仔猪的抵抗力与消化系统会出现降低,对此,养殖户应饲喂保育仔猪与母猪母乳相似成分的饲料。必要时添加一些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或维生素等。在保育仔猪生长到10kg左右时,此时已经达到快速生长发育要求,养殖户应增加饲料的饲喂量,同时为了保障仔猪的摄入量,养殖户还要提升饲料的口感。当保育猪生长到20kg后,可以对饲料成分做出适当调整,这时保育猪身体发育较为良好,饲料成分转变应循序渐进,严禁在短时间内更改过多的饲料成分。饲料在存储过程中应保障饲料成分新鲜,对于食槽中保育猪未吃干净的饲料应及时清除,严禁猪食槽存在堆食问题,这种情况极易出现饲料变质问题。保育猪的水源要保持充足,水源水分应定期消毒处理,并且定期祛除水管内污垢,同时水源温度应控制合理范围内,不应过高或过低,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水中添加维生素或其他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物,提升保育猪疾病抵抗力[2]。对于不同年龄与季节变换的猪舍环境要做出适当调整,例如:通风效果、环境湿度与温度、养殖密度等。保育猪随着时间会不断变大,体型变大后饲养密度便会减少,通常每栏保育猪在30头左右,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养殖户所建立的圈舍进行明确,猪舍分栏期间应保证圈舍温度在30℃左右,分栏后温度逐步降低,最终控制在24℃左右,以此保障保育猪可以在适当环境中稳定生长。在春冬两个季节中,由于圈舍的密封性,需要及时进行换气,防止圈舍中不良气体浓度不断升高,缺少氧气供应。在秋夏季节中,由于天气温度过高,养殖户应定期在圈舍洒水降温,并及时清理掉保育猪的排泄物,防止蚊虫等害虫在圈舍中大量繁殖,传播一些常见猪疫病,清理出的排泄物或废品应在专用的通道运出后,在指定区域进行处理,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发酵的排泄物肥料可以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料,实现二次利用,降低对生态环境污染。 4分栏饲养 保育仔猪在分栏前后由于一些仔猪性情问题,在分栏后,会出现进食量降低。对此,养殖户在分栏时,应注意查看仔猪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对于出现躁动的仔猪,养殖户应科学安抚仔猪的情绪,降低情绪问题引发的应激反应。在分栏饲养后,养殖圈舍若是存在较大变化,保育猪会出现腹泻、感冒、精神不振等应急反应,养殖户应对分栏时期的保育猪养殖着重管理,尽最大程度保证分栏前后的养殖环境相似,仔猪引进的区域不应过远,降低出现应激反应几率。养殖户在引进仔猪时间应科学合理,应同时引进同一窝断奶的仔猪群体,这样仔猪的生长指标、体重、发育情况具有一致性。在同一栏饲喂可以保证在同一时间出栏。此外,还要留存几个空栏圈舍,为后期出现打架受伤或出现疫病的保育猪隔离使用。仔猪分栏饲喂前,要将养殖所需道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圈舍开展适当通风,保持圈舍环境温度与湿度处于保育猪生长的最佳范围内。对于引进的猪苗,需要对车辆与人员进行科学消毒,避免在运输途中受到致病菌干扰,导致在分栏养殖后出现疫病问题。 5营养需求 保育猪在刚断奶分栏养殖后,会出现应激反应,进食量降低,同时,由于仔猪消化功能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吸收饲料中的养分,极易更进一步导致体重下降,拉稀等应急综合病症。针对这种情况,养殖户需要在猪饲料中增添助消化营养成分,例如乳酸菌等,同时也可以增添一些奶粉等物质,加强仔猪的消化吸收能力。特殊情况下,可以饲喂一些母猪母乳。保育猪在分栏完成后,进食量会快速变大,养殖户若是饲料给予不足,或是不能及时转变饲料的营养成分,都无法满足保育猪的生长需求,降低生长发育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养殖户要根据保育猪的日常进食量加以分析,每次饲喂给予保育猪充足的饲料,同时,结合保育猪的生长需求,适当转变饲料养分的配比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便于后期进行出现问题及时更改。其中需要注意一点,随着猪逐渐发育,应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适当降低,避免对猪肝肾压力过大。保育猪养殖最大的经济利益便是猪的体重,体重效果直接关系着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对此,养殖户需要对各种影响猪体重的养殖环节加以重视。尤其是在仔猪拉稀严重情况下,体重会迅速降低,养殖户可以对其进行隔离饲喂,明确仔猪拉稀的具体问题,进而对症下药。此外,仔猪消化能力低,在转变饲料饲喂过程,应以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喂养[3]。 6疾病防治 保育猪在分栏养殖后,抵抗力低下,极易受到常见的疫病影响。养殖户应创建科学的防疫措施,在母猪未生产前便需要开展疫病防疫工作,避免生长后受到母猪身体影响。刚出生的仔猪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的疫苗接种。保育猪养殖应预先配备各种药物,以及增强抗病性的保健药物。保育猪在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季节变化,抵抗力也会随之转变,养殖户在换季时期应做出适当调整,增强抵抗疾病能力,在换季时期,养殖户可以为保育猪饮用含有中药成分的水,提升提抗力,降低在换季过程产生应激反应。其中还需要适当饲喂一些具有保健效果的植物,如蒲公英、白头翁等,在生态环境中,猪通常以这些植株为食,利于增强抵抗力。保育猪适当喂食,可以有效增强身体素质。此外,仔猪在分栏饲喂时,通常会发生打架,咬伤问题。这时养殖户应将其隔离饲喂,对于出现损伤的保育猪伤口消毒包扎,在养殖圈舍中,应配备充足的消毒药物,如:高锰酸钾等,以备不时之需。综上所述,保育猪在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饲料营养情况、猪常见疫病等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养殖户应结合保育猪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饲喂针对性的营养饲料成分,同时,由于保育猪在幼龄阶段对疫病体抗力较弱,养殖户需要在饲喂期间,提供适量的增强抵抗力的保健药物,增强保育猪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提升生长势能,促使保育猪在指定时间内,快速达到养殖户的预期要求,保证保育猪的养猪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继存.基于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8):2. [2]朱大帷.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探讨[J].畜禽业,2020,31(8):2. [3]周永明.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的要点探究[J].饲料博览,2020(3):1. 作者:左艳华 单位: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秦皇岛综合试验推广站
建筑施工作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更是要充分发挥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解决施工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文章则重点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同仁做参考,进而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逐渐提高,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施工作业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建筑行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特殊行业,所涉及学科或是专业人士都比较繁多,所以作为一名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必须能够从复杂的情况中寻找到适合其发展的道路。如在管理方面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从粗放型经济作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谈及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很多管理方式与施工作业相结合,使其能够填补建筑工程建设中对其施工作业管理的空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细化管理所涉及的方面不仅仅是施工作业,还有建筑工程的财务经济、建设发展等。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一是实现精细化管理作业可以通过对成本的控制来实现对建筑人员的管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对建筑施工的管理,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最大化的实现经济利益。二是精细化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作业的基础,在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管理前必须对建筑施工作业方案给予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BIM手段来完善设计方案的不足,降低避免重复设计的成本和精细化设计以便更好地实现于施工作业过程中。三是在精细化执行中,必须要具体落实到相关的责任负责人,明确其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精细化管理作业。 2当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较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阶段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在进行过程中,因成本较高,其导致精细化作业很难执行到具体的实际施工作业中。关于其成本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所导致的:一是施工作业前对其建筑材料的采购形式,并不符合科学的采购标准,故导致成本较高。二是施工过程中,作为管理人员很难对其每个施工作业细节进行科学管理,故导致成本较高。三是施工作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人员参差不齐,或是缺乏一定的管理意识,故导致成本较高。 2.2建筑工程质量有待提升 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决定其使用寿命的则是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关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使用寿命,更加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实际施工作业中影响其工程质量的因素却很多,具体如下:一是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及施工作业方法。二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任意对其工期进行缩短。三是建筑施工作业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并不是符合其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或者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好坏参半。四是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在一些施工作业工程中,管理者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导致岗位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等同于虚设。 2.3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利用不充分 时代在不断进步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层出不穷充斥在各行业的发展状态中,对其建筑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在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现阶段从建筑工程建设来看,信息化水平应用并不高,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也相对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 2.4施工人员职业素质较差 施工作业人员在建筑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整体素质将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建筑工程建设中,多半施工作业人员并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或是专业培训,多数都是农民出身,其自身教育文化有限,对其整体的质量认识并不够,这也是导致违规现象常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有些施工作业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并不能从实际施工作业出发,而是凭借其经验进行,甚至有些经验完全都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建设,这也为其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更加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5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合理会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当前正在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在监督体系中编制并无完善,在施工工序方面较为混乱,许多施工人员尚未明确自身的岗位与职责,使得施工进度延迟,并影响到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同时,许多管理人员也没有切实地落实监督管理制度,使得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3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1设计施工一体化,过程精细化 我国传统设计和施工采取设计,施工分别为不同单位的模式,导致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施工的合理性,成本的优化。我公司在众多项目中采用国内近期提倡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方式,在设计阶段即考虑施工的合理性,材料,设备的合理选择,优化建筑工程成本。设计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减少建筑结构机电专业之间的不整合,不吻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碰撞干涉等问题。 3.2组织协调与人员分配精细化 施工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施工队伍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加强对施工队伍的人员分配。两者在精细化施工作业管理中都将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施工队伍建设前必须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来增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的建筑技能和拥有相关从业资格证明。此外,还要对现有施工队伍素质较低的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来对其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管理,完善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安全管理的重要认识。此外,人员分配的合理性也将是整个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每个施工作业人员的岗位效用。 3.3施工设备、材料管理精细化 传统施工管理中,大多数建筑企业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管理重视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工程中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当下很有必要对设备及材料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设备材料进场前要按照相关资料对其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对其合格证、出厂证进行查看,确保产品合格才能进场。(2)定期对设备及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并进行包括噪声、温度等各项指数的定期检修;在材料使用方面应当综合考虑现场的环境因素、施工技术,选择最合理的使用方案,并及时收集余料、废料,以便二次利用。(3)在施工过程中,设备及材料按照一定的使用条件,合理、有序摆放并全天候监管、防止被盗。 3.4监督管理精细化 作为监理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从监理角度出发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进行管理。避免施工作业过程中工序的混乱。监理人要明确其各自职责,然后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增强精细化作业的管理模式,进而确保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和提升相关人员的施工安全水平,以便最大限度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3.5施工流程管理精细化 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施工作业流程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进度表。通过制定进度表来完善施工作业各个节点的重要施工。并能够做到有其依据可查,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记录查询便可了解问题的原因,进而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二是通过每个施工作业节点的不同进行重点项目的规划及管理,可以制定样板来进行验收。确保企业了解到或是接触到的样板与实际施工作业情况是相符的。通过样板选择合理的交工方式。 3.6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利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来增强精细化管理作业的可执行性,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也不例外。主要可以通过对先进科学的机械设备的引进来提升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精准度和确保其工期的顺利开展;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增强建筑行业对施工作业、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等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同样符合精细化管理的作业需求,也能提高建筑行业的创新力。 4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得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对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作为相关施工作业人员或是管理者,要将其质量放在第一位,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增强对建筑行业各个要素的管理,并结合建筑施工作业的特性如季节性、流动性、临时性等。只有建立完善的精细化管理作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施工作业水平,助力建筑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童.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36. [2]王强.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J].陕西建筑,2013(2):59-60. [3]黄绍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137. [4]谢毅.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33-34. [5]刘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30):107-111. [6]吴朝晖,张丽花.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17(17). [7]王东升.提高建筑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 作者:徐剑雨 单位:蕉岭县工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这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怎样的发展路径,如何得到优化提高都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向好,其中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步最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也十分关注,在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各个方面都推出许多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推出与其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背景有紧密的联系,但就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智慧旅游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宣传、营销、服务和管理问题,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而且能够节省旅游交易成本,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推动旅游消费、服务、营销和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乡村旅游业受到重视,本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但就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较刚刚融入互联网技术时有所放缓,这是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观念意识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乡村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措施等影响。 1.传统观念的制约 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下,乡村旅游业实际上是缺少亮点的。就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乡村旅游业在形式上过于死板,缺乏创新,难以引起旅游者的关注与喜爱。在“互联网+”初次融入乡村旅游业时,传统文化确实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时代的需求与变化是同步的,当旅游者提出更多要求时,乡村环境下的村民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产生抵触心理,在现代化与传统性之间陷入两难。这导致乡村旅游业在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2.基础环境与设施服务较差 “互联网+”时代给乡村文化带来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旅游者“走进来”,但在这种产业效应的影响下,乡村旅游业基础环境与设施服务的不足便凸显出来,造成旅游者的不满意,也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中呈现出的不足实际上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得到解决,乡村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互联网+”时代背景带来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发展路径。 1.自媒体平台的创建 乡村旅游业当前在“互联网+”环境中显得较为平淡,一方面是由于宣传手段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热点不充分。“互联网+”时代给予了乡村旅游业足够的平台,乡村旅游业也应该及时把握这种平台资源,进行创新发展。比如,根据当地文化与季节环境对“最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做主题方案,以此进行主题营销或创意营销,并通过“互联网+”背景创建特有的乡村旅游自媒体营销平台,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功能 乡村旅游正处于产品的完善阶段,旅游目的地形态还比较原始,大多还是停留在吃农家饭、采摘果蔬、烧烤垂钓等,应开发更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功能的完善可以建立游客的评价机制与需求反馈机制,以互联网为媒介,让更多人能够发表与查阅评论,提出意见,较好地推动旅游产品的发展。 3.整合公共资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资源的利用更加趋向公共化,以共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资源创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当然,基础设施也需要及时更新与替换,避免公共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另外,在资源整合上应用“互联网+”还能够形成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对旅游地进行在线监控,及时、合理地处理紧急问题,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完善。 4.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可以在产品中加入如导航、导览、信息搜索等功能,在手机壳等产品上绘制乡村景色功能,给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能凸显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蕴含乡村文化内涵的创新型、智慧型旅游产品。 三、“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乡村旅游在“互联网+”时代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扩大宣传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了,以互联网进行的乡村旅游业宣传不仅能突破原有的宣传、营销与服务、管理障碍,还能够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宣传形式上,互联网给予其更多的创新体验,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已经是大众化产品,乡村旅游业的宣传推广可以融入这些产品中,将乡村旅游创造为乡村智慧旅游,突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瓶颈。 2.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可提高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参与进行科学的、可持续的规划,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与背景制定发展规划与建设框架,并且通过政府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乡村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而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在这项内容中,政府需要加大对于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旅游业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重点整治乡村环境与道路建设、绿化建设等内容,提供优质旅游环境。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数据的整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达到旅游产业的高标准。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构建“智慧农旅地图”,将东洲农业产业联接到互联网地图,打造以乡村旅游、农事采摘、农家乐民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建立适合新媒体消费时代的美丽经济产业带。 3.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信息化。特色旅游产品,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当前的乡村旅游业大多停留在农家乐、景点游玩层面,没有合理地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推动。实际上,“互联网+”时代给予了乡村旅游新的动力,需要在创新发展意识下重视旅游产品、服务的创新与资源的整合,以传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新意的旅游产品,走“现代化”“网络化”道路,创造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哗众取宠不是品牌创造的方式,即使结合“互联网+”环境仍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色。将乡村文化与乡村特色结合现代化品牌意识进行乡村品牌的创建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特色做成“文化产品”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喜爱。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营造智慧型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对于乡村旅游业的认识,促进乡村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各地逐渐开始增加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整体发展速度较慢。乡村旅游从业队伍中许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对于旅游的认知不足,也缺乏管理经验,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文化挖掘等缺乏了解,多少影响了乡村旅游内容创新的力度和宽度。因此,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浅谈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投融资困境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8,49(19). [2]章军杰.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基于梅家坞村的调查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4). [3]张凌媛.互联网时代下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浅谈[J].互联网天地,2018,(4). [4]左光之,赵粒栋.互联网时代以旅游业为助推的乡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以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为例[J].智能城市,2016,2(4). [5]董晓莉,汪淳,卢庆强.互联网时代乌镇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规划应对策略[J].规划师,2016,32(4). 作者:高红红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成纪文化城管理所
1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原司长任志武同志也在“周三大讲堂”上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此次演讲主题,这无疑都表明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增强企业研发热情,推动研发活动开展,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力图以此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型发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是其中的政策代表。此政策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税基,减轻其税收负担,使企业最大可能地专注于项目研发活动。虽然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减轻其后顾之忧,但是企业能否利用此政策更好的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既关乎企业发展,也关系到政策有效性。因此,展开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概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企业所得税的一种税基优惠方式,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福音,而政府对此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更是扩大了企业受惠范围,加大其受惠力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起始于1996年,最初仅限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2003年扩大到“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各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2006年扩大到“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2013年将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2015年放宽了享受优惠的企业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的范围,简化了研发费用在税务处理中的归集、核算及备案管理,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2017年5月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2018年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都可按75%税前加计扣除。 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 3.1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了解度不够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惠企政策,但此项政策能否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真正益处,还要看企业对政策的应用程度,了解政策则是应用政策的前提和保障。现如今,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了解程度不够。一是有些企业对此政策的重视度不足,他们或者更加重视创新型产品投入市场后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而轻视甚至忽视研发过程中可以合法享有的优惠,从而忽略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了解;或者仅仅略知皮毛,并未了解到政策内涵,比如企业必须对研发费用与经营费用进行明确合理的划分才能成为政策适用对象。二是有些企业忽视了对政策的实时了解,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政策变化,从而给政策实施带来困扰。 3.2财务管理系统完善度不够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核算结果,涉及到的核算工作也较为复杂,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以便简化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效率。而在实际情况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都有待完善。比如,有些企业没有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管理,甚至没有建立辅助账,而是将研发费用与其他费用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核算,这造成了研发费用的不明确;对于一个研发项目的各类费用,有些企业并没有对之进行整体统计,而是单独列出、分别核算,这割裂了研发费用与项目之间的联系,一旦需要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必须再进一步加以核算,没有一步到位的结果无疑是增加了后续核算工作的工作量。总之,核算系统的不完善造成了核算工作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作量的增加。 3.3财务部门参与度不够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资金核算部门,它的作用不应仅仅体现在事后的会计核算上,发挥简单的统计功能,而是在拟定开发项目、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时企业就应让财务部门参与其中,参与相关计划的制定。但在实际情况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的参与度远远不够。比如,立项是高新技术企业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代表了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发展方向,好的决策能让企业更上一层楼,若是决策有误,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立项决策的科学与否至关重要。预算作为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的高低关乎项目推进的顺利程度,而缺少了财务部门参与的立项工作,极容易出现预算不科学、不准确、随意性过大等情况,这使得企业的财务负担显著增加。同时,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了解度不够,致使其在划分费用类型、统计费用总额方面的困难大大提升。 4改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的有效措施 4.1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宣传学习力度 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了解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对其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政策鲜为人知,二是企业对其的学习深度不够,导致工作人员一知半解。(基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应用现状。政府方面需要拓宽宣传渠道,一是通过各种传播范围广、人们容易接触到的途径,如新闻、报纸、网络等向社会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相关内容;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比如组织政策执行部门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部门开展对接交流会,重点加深高新技术企业对此政策的了解。企业方面,首先领导需要提高重视度,在企业中树立起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观念,让工作人员时刻记得应用此政策;其次需要加大员工关于政策了解和应用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保证员工对此政策有一个透彻的认知,同时还要保证他们能及时了解政策变化,以便实现更好的应用。 4.2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快速精确地实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避免出现核算有误或者不到位的情况,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员工对此政策的接受度。鉴于此,首先企业必须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账目统计,可以建立专账或辅助账,对于相关账目凭证也要仔细保存,以便核查;关于费用种类的区分,企业必须对之有明确的划分,将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分开统计,同时,研发费用的核算结果需是整体统计结果,且与对应项目保持密切联系。其次,财务部门需要加大对整个研发项目的参与度,从预算编制、立项,到项目开展以及最后的会计核算,只有实现全程参与,才能在划分费用类型、核算相关费用时做到精准高效。另外,企业可以针对研发项目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并制定一套相关制度,实现专人专用,且有度可用。 4.3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一项政策的应用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将这件事做好,达到预期乃至超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不要将之仅看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交流机制,保证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研发部门需要提供尽可能全面且精确的费用凭证给财务部门,避免财务部门在费用核算过程中因原始凭证有问题而出现工作难点;财务部门则要在和研发部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各项费用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其进行精准分类,避免出现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划分不清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核算需要设计出最符合需求的费用登记单,并将之在研发部门推行。 5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改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的措施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宣传学习力度、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7(6):114-115. [2]吴美妮.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6):17-18. 作者:盖宝蓉 单位:广东恒通无纺布有限公司
本文将进一步对共享经济下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展开分析与探讨。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出租车市场建设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出行舒适安全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用户出行方便的需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出租车市场科学运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结合出租车市场发展现状和居民用户个性化出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改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利用率,实现我国出租车市场稳定可持续地发展目标,为大众出行提供更多便利之处。 1共享经济下强化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的研发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能够为广大居民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出行服务,但同时也会冲击到传统出租车市场经营企业单位利益,给整个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工作带来各种挑战。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进入到出租车行业中,会造成社会交通运行效率变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频繁发生,并且还会因为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服务质量的降低。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对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工作,科学控制市场出租车数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社会交通压力,避免出现出租车行业恶性竞争情况,还可以充分保障出行者用户切身利益,提高出租车整体服务水平。(1)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共享经济环境下,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对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服务工作,创新运营服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环境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出租车市场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严格控制出租车数量[1],确保将市场中出租车数量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范围内,这样有利于降低出租车对城市交通道路资源的占用率,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出行压力,以最低运营管理成本满足居民用户对高质量出行的相关服务需求。(2)维持出租车行业良性竞争。倘若市场出租车数量过多不仅会造成恶性竞争问题,还会导致我国交通市场运力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目前城市出租车市场中,出租车分布密度存在着差异问题,每天高峰期阶段城市繁华区域都会出现出租车供大于求的问题,而一些偏远地区居民则难以打到车,这样会影响到出租车服务质量,促使出租车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现象。针对于此,通过强化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出租车市场供需平衡展开深入分析工作,从而科学明确市场出租车合适投放量,维持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3)保障出行服务安全质量。在共享经济下出租车市场受到网约车的竞争挑战,一些出租车司机为了保障自身收入会选择多拉快跑的方式,这样一来难免会影响到居民出行服务安全质量,无法保障出租车市场稳定和谐的发展。针对于此,通过加强对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工作,明确市场出租车合理规模,督促出租车司机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2共享经济下出租车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出租车司机数量减少 在共享经济下,由于各种出行模式的不断出现完善,让居民用户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单一依赖于传统出租车。就比如,一些网约车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吸引到更多潜在出行消费用户,会普遍采用“烧钱模式”,给予网约车司机和乘客各种优惠,促使更多乘客用户选择应用打车软件乘坐网约车出行,这样不仅会造成传统出租车消费客户源减少,还会导致更多出租车司机开始转行做起网约车司机,而有的出租车司机则会一边开出租车一边通过约车软件刷单赚补助。开网约车收入远远要大于开出租车收入,导致大量出租车司机和城市居民乘客纷纷加入了网约车大军当中,虽然现在网约车平台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各种司机补贴和乘客出行乘车优惠力度,但是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司机与乘客回流比例还是相对较少,整个出租车市场发展不够景气。 2.2竞争环境较为恶劣 我国出租车市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时间,出租车司机每单出行业务都需要进行打表收费,并且还要按章纳税。而在共享经济下,互联网约车平台司机绝大多数都是城市私家车车主,他们出行载客不需要承担纳税义务,这样一来他们所接的每笔业务单子都有较大利润可言。私家车车主在网约车平台登记注册无需经过繁琐的审核工作,而出租车司机则不一样需要经过一系列审核工作,还会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管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约车平台为了吸引到市场更多潜在用户,扩大网约车司机数量规模,会低价促销、大额补助方式,这样无疑会冲击到传统出租车服务行业,让竞争环境变得恶劣起来,越来越多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利用打车软件进行接单获得补贴[2],不太愿意直接提供路边打车服务。司机在应用打车软件进行接单时能够掌握了解到乘客的基本出行信息,司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进行接单,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加价议价问题,这样就会扰乱行业运营管理秩序,促使整个行业竞争环境日益恶劣起来。 2.3承包费收缴困难 在共享经济下,出租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出租车公司为了避免司机数量减少,对运行管理模式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出租车采取了司机承包模式。也就是通过与司机签订运营合同,只要司机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将部分收入上缴给出租车公司,而当超过合同时间后该辆出租车全部产生经济收入归司机所有。司机承包模式的应用会让出租车司机承担更多风险,但也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然而在互联网约车软件盛行的市场环境中,更多城市居民愿意选择利用打车软件进行出行,传统出租车司机虽然能够享受到司机承包模式带来的潜在利益,但是由于接单业务的减少,对应的收入也会随之缩水,这样就会导致出租车公司每月对司机收缴承包费较为困难,会遇到各种阻碍,影响到出租车公司正常稳定经营。 3共享经济下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改进措施 3.1优化调整运营管理模式 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租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有便捷舒适、全天候接待用户等优势,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众所周知,以往人们要打上出租车一般都是在路边进行等待,看到空座的出租车就向司机示意要坐车,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但是也会因为有些打车地段较为偏远而长时间难以打到车,耽误了人们出行效率。在共享经济环境发展下,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作业,积极引进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起出租车网络服务平台,促使出租车司机和出行消费用户都能够成为互联网平台的一份子,出行消费者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登录出租车网络服务平台,随时高效获取到出租车资源配置[3],满足自身出行需求。不同地区的出租车企业要结合市场用户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改善出租车运营管理模式,完善出租车网络打车服务功能,促使用户能够便捷预约打车时间和地点,同时为出租车司机提供更多接单机会,增大出租车市场司机数量。 3.2合理设置出租车市场运价机制,提高司机经济收入 在共享经济下,传统出租车市场受到了互联网约车平台的强烈冲击,出租车司机收入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出租车市场司机数量开始减少,服务质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制约了我国出租车公司的稳定持续发展。针对于此,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避免出租车司机的持续流失。国家政府要积极引导出租车公司加强内部改革工作,通过合理设置运价机制,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适当增加司机经济收入,这些都能够帮助出租车司机创造出更多经济利润,促使更多优秀司机留守在出租车公司,为整个出租车行业建设发展贡献出最大力量,充分保障出租车出行服务质量[4]。出租车公司要安排专业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自身盈亏平衡点展开科学核算工作,在企业盈亏平衡点允许的情况下,能够让广大出租车司机获取到最大的利润空间,充分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怀和照顾,从而提高出租车司机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3.3规范出租车市场运营管理,科学制定颁布税赋政策 在共享经济下,出租车公司要积极响应国家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方针,有效将电子商务技术引入到出租车出行服务中,完善出租车网络系统服务功能,为出租车市场消费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就比如,让用户能够进行对出租车出行的网络预约和第三方平台支付。此外,出租车公司还需加强对司机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确保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5],赢得市场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而国家政府部门则要结合不同地区出租车市场司机发展情况,科学有效实施不同的税赋政策,扩大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利润空间,促进出租车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出租车公司要想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得以持续生存,就必须加强对自身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完善工作,要有效引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同时注重提高出租车司机收入,引导出租车司机规范操作,提升对广大消费用户的服务质量,赢得更多消费用户的信赖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季社茹.共享经济背景下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研讨[J].经济研究,2016(2). [2]白竹,王健,胡晓伟.城市出租车系统运营效率评价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14(3). [3]颜婧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19). [4]王赵丽.共享经济模式下专车及出租车市场的运营管理——以天津地区的出租车市场为例[J].案例分析,2015(3). [5]朱丹.“互联网+”时代出租车公司面临的冲击[J].探索带,2016(3). 作者:刘肃 单位:吉林市出租车管理办公室
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数学一直都是极其关键的科目之一,并且随着近年来教学观念的革新,减负增效也成为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沉重的学习负担容易致使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所以减负增效是非常有必要的改革。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等诸多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提升教学效率,这样才可以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实现健康成长。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如想要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那么还需要对当前教学期间的一些常见问题做出了解,就目前的数学课堂现状而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初中数学的难度较之小学是有所提升的,许多初一年级的新生会存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但初中数学成绩不佳的情况,从而对数学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致和动力;其次是初中数学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时面临很多困难,可能会出现一道数学题想不出思路,很长时间都做不完的情况,但是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却又可能会布置较多作业,这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最后是由于部分家长给孩子过高的压力与期望,孩子可能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有不错的效果,但到后期学习时,就会感到疲惫,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极其不利。因此,教师务必要革新自身教学观念,积极落实减负增效理念,优化教学形式,从而将这些问题逐渐消除,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变得愈来愈高。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落实减负增效的内涵 针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首先需要能够对减负增效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以此成为导向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实际上减负增效是要求教师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动手、能操作、能应用的社会人才。但是数学学科是一门注重思考、基础、计算的学科,部分教师在巩固学习成效的同时,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大量习题,通过刷题来实现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但这也对学生造成了过大的学习压力,初中阶段每个学科的内容都比较繁重,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积极探讨,同时把作业实践改成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训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落实减负增效的策略 (一)注重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成效 在教学期间,教师务必要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成效,实现减负增效。实际上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阶段,而数学科目中的有些内容又过于抽象,让学生倍感乏味,他们的学习心态也极容易波动,感觉到压力较大。因此,教师则应当强化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不断提高教学成效,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平方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当秉承减负增效的基础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经过学习大家知道了平方根是实数的一种,然而实数又是什么呢?”此时,其中一名学生回答道:“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总称叫做实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数轴上的数则为实数。”之后,教师可以用正面的词语积极反馈学生:“的确如此,回答得非常棒!”这样的互动会增加学生数学学科的喜爱;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提升教学成效,继而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在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二)设置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思维 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在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虽然数学科目不像生物、化学、物理等有着较为固定的实验器材,但并非不包含实践内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或课下布置恰当实践任务,由学生将其完成,并且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录入和分析数据,得到最终结果。例如在学习苏科版《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班级中的学生开展一次跳远活动,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绩上传到班群中,录入系统,再由系统进行数据排序整合。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这些数据中找出中位数、众数、平均值、加权平均数等。针对本次实践活动结果,可以探究男女生在跳远等运动项目中的成绩差异,还可以探究体重、身高等因素与运动项目成绩的关系,亦可以探究不同发力姿势对结果的影响等。当学生熟悉此类教学模式后,教师应当将权力下放,允许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展开讨论,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并自主创设活动步骤,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收集整合产生的数据,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形成完整报告。唯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切实有效地锻炼操作能力,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教师为了更好地打造减负增效的课堂,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动力。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而言,教师的教育是来自外界的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与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和积累,但如果教育形式不当,也容易使得学生内心压力变大,并且容易对数学产生抵触和厌恶心理。所以教师需要改善教学方法,注重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顺应减负增效的理念,教师首先要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与高效地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足的兴趣和爱好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培养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苏科版《认识概率》这部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大家有没有玩过商场上的转盘或是抽奖活动呢?这样的游戏都是有一定概率的哦。”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学习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学生在听到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概率计算来提升赢得比赛的几率并获得奖品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在这样热烈的学习氛围下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减负增效策略的实施。 (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效果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提升课堂效果,实现减负增效,并且还能够当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详细来说,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答,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与速度会为教师提供有效反馈,帮助教师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学生而言,在问题情境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运用知识的技巧,提升学习质量。但是,如果教师单一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计算题目,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因此要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这样才可以实现减负增效。例如,在开展苏科版几何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在课堂授课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班级中的某名学生是园林设计师,然后接到了一项工作内容,是在某个固定面积的土地上设置花圃等装饰物,之后,让学生分别研究教师提供的几种不同方案,并计算哪种方案的观赏路径最长并且最节省材料。如此一来,就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充分考虑题干中所给的情境,并加以研究和解决,最终锻炼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课堂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 (五)布置分层作业,缓解课后负担 基于经验来看,如想要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教师还需要布置一些分层作业,以此来缓解学生在课后的负担,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做出研究,然后对作业实行恰到好处地分层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作业完成效率的同时,确保其质量。例如,教师在围绕苏科版《相交线和平行线》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之后,就可以分层为学生布置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具体而言,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不应当盲目地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目,而是应当遵循减负增效的教育原则,对班级中的学生分层布置作业。例如,可以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且需要反复钻研的作业,并让其在自我探究中了解相交与平行之间的关联,减少简单作业的数量,对数学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选择中等题目或基础性题目,而对于数学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则只需让他们练习相关的基础题目,通过借助分层布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 (六)开展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手段 在目前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因材施教已经成为在当前授课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合理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还会把学生的综合力量调动起来,使之获得了全方位的蓬勃发展,最重要地是可以实现减负增效。而在过去的教过程学中,个别教师由于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不清,而一味地主张利用试卷将每个学生筛选出优、中、差等几个层次,从而实施分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竞争、互相帮助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但对于其他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却没有达到同样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学习能力被老师忽视,因此缺乏学习信心与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的真正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减负增效已经成为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可以说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应用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意识,减负增效理念在教育界有着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加强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努力实现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减负增效,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洪福.浅谈“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初中数学智慧教学的“减负增效”[J].中国新通信,2021(4):232—233. [2]许凡.精思巧练减负增效——谈中学数学校本作业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8):29—31. [3]张樱怀.“减负增效”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9):21. [4]杨秀生.利用分层课堂作业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2):13—14. [5]王育恒.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学苑教育,2021(9):11—12. [6]杨琳淋.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师评价方法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7):157—158. [7]李仙花.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化“走班制”班级管理[J].新教育,2021(2):93—94. [8]牟童瑶.浅析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实施困境[J].现代交际,2020(12):23 [9]杨舟波.初中数学AB分层走班制研究[D].浙江:宁波大学,2017. [10]朱江博.走班制教学,让数学课堂流动起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8):78—79. 作者:刘彤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就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数学依然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现象,难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端正教师对微课的认知,提高微课设计能力,掌握微课教学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相关概念 (一)微课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课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大的方向来看,微课的概念都大同小异,即以某一个小的点为中心,以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更加精准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微,微表现在时间短、容量小和教学内容少上,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10分钟左右,容量在几十兆左右,教学的内容一般为1~2个知识点。学生能够通过在线观看或下载到设备上来进行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反复观看视频的内容,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能够根据视频来进行教学反思,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微课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内容也更加精简,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微课有情景化的特点。微课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微课的研发性特点。由于微课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少,而且微课制作的要求不高,所以几乎人人都能够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微课所面对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整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够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微课的内容,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及时反馈特点。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教学的精准性强,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来评估其教学的效果。 (三)微课教学设计过程 微课教学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一种,它是通过对于教学需求和教学问题的具体分析,确定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案。微课教学设计也属于教学计划,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教学思想转变为实际教学活动的一个过程,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因此其设计要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标,主要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要把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分析各个因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微课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微课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术的应用。 二、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不足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微课对于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微课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制作的方法和应用认知还不够。教师基本都是在网上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或者是直接在已有的微课资源中进行修改或者制作,再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少数的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之后会进行反思,并根据教学反馈对内容进行修改,以优化课堂教学。总体来看,目前的数学课堂中的微课结构不完整,且和实际教学情况相脱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微课的使用面不高 目前数学微课运用的范围还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前或课后用的很少。由于教师对于微课和微视频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微课作为课件进行使用,让学生先看一遍微课的内容,然后根据教学的重点,重复播放视频内容,教师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和强调,虽然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微课教学,但实质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微课没有发挥出其教学的优势。 (三)制作技术欠缺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够意识到微课的教学优势,但是其使用的微课大部分都来源于网上下载的现成资源,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动手制作微课的教师少之又少。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而微课制作又耗时耗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目前国内优质微课资源的缺乏,也阻碍了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缺乏系统教学设计 由于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逃脱传统教学的禁锢,只是在形式上采用了微课教学,因此教学的设计缺乏科学和系统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和其之前的教学设计有何不同,不清楚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所以由于教师本身对于微课认识的不足,导致微课缺乏有效的设计,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微原则。微课要保证其教学时间在5~10分钟之内,同时教学的内容要保持在1~2个知识点内,集中于重难点知识、易错点、高频考点等。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筛选出合适的知识内容,将其展现在微课当中,防止因为教学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学生主体原则。微课是翻转课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微课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微课的设计要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探索。因此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识基础等等,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微课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交互性原则。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目前在学习中存在的短板,从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时,教师要注重体现出微课的交互性原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平等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数学微课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高中数学的教学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学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加强概括、推理、运算、数据处理的能力,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信心,能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2.教学内容。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要选取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比如教学的重难点、高频考点、学生的易错点等等,要保持目标的专一性,同时设计的类型可以丰富多样,比如新知识讲授、例题和习题或者是总结拓展之类。选题切忌不能过大,范围不能广,要尽可能地短小精悍,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3.制定微课设计。微课不应仅仅只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微课设计方面,除了微课视频的设计模板,还要有课前自主学习指导模板和微课教学设计模板的设计。设置自主学习教学模板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身在学习上的问题,做好查漏补缺。在录制微课视频前,教师要先做好相关的PPT课件,然后再制作出微课视频制作的流程表,依据流程表中的内容来完成视频录制,流程表要保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出学生对微课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任务,从而保证微课教学的效果。 (三)微课的应用策略 1.课前。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以及配套的练习上传到网络平台当中供学生下载,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学习。先观看微课视频,然后再完成练习题。教师设置的预习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保证学生要反复观看微课的内容才能够完成。预习完成后,记录下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和解决。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情况总结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课上。在讲授开始之前,教师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根据课前预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情况,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出探索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探索和学习,教师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对学习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推选组内的发言代表进行汇报。由师生共同对汇报的成果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整体评价体系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以及小组参与情况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3.课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选取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完成课后的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其复习和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四)微课教学设计评价 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现在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堂学习表现情况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今后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将全新的理念带入到课堂当中,积极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完善教学的结构,改善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46-47. 作者:顾夕陵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供应链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纽带规划生产、物流和资金等信息,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以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模式,实现不同产业、不同区域资源整合,促进上下游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和升级,从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现代供应链”作为着力培育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六大领域之一。 一、供应链采购相比传统采购的特点 (一)供需博弈转为合作共享 传统采购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彼此无法保持信息的同步与沟通,只能通过加强内部采购流程和监控环节等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缺乏彼此间的共享与合作。供应链采购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将上下游企业和相关资源进行高度优化整合,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物流、售后等全过程进行高度协同的组织管理。在加强内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又强调外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链内各方信息沟通更为密切、市场应变能力更加及时有效,通过全流程、多方面的合作实现双赢目标。 (二)以设置订单为驱动引导采购 传统采购活动中,采购部门只根据生产部门的需求和库存进行采购,为保障生产不发生“停工待料”的情况,甚至会采取冗余库存的方式储备保险库存,不仅占用资金,还会出现市场变化时库存资料无法及时消耗造成积压,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和损失。供应链采购模式下采购活动以订单为驱动的方式进行,即用户需求订单产生后,通过需求订单确定生产订单,根据生产订单确定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推动供应商和物流运输,如此将销售、生产、供应及物流全部纳入供应链管理中,促使生产、物流快速响应用户订单,提高库存的周转率和利用率,达到降低库存成本目标。 (三)基于战略合作的采供关系 在传统采购中采供双方是一般买卖关系,市场信息相互屏蔽无法共享,从而导致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占用、质量问题等风险,但在供应链采购模式下,以需求为导向,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具备了合作的基础。一方面,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到物流运输都在一条供应链中,通过信息适时共享实现了库存和生产动态平衡,降低库存积压。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管理,行业上下游供应目标向上延伸至需求客户,各环节企业有了主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需求,不再上游强迫下游的被动式妥协降低成本,各环节供应商参与到产品设计开发和质量控制把关过程中,适时把控质量、调整性能,并通过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加强了链内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和彼此协作,共同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及时解决处理生产运输中的有关问题,甚至建立技术合作缩减新产品研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由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供应商管理 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采购一般要占到营业收入的50%,甚至有的国内企业原材料成本达到了销售成本的70%。对于很多生产企业,降低1%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将贡献将近10%利润,因此采购价格一直是采购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采购模式下为了获取更低的采购价格而降低生产成本,多采取增加供应商的方式,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不仅需要考虑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因素和应急供应方案都成为采购重点考虑的因素。为降低库存压力和质控风险,就必须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量和适时有效的管理。因此搭建供应商信息库,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持续有效运转。 (一)构建资质甄别的供应商库实现选择基础 搭建供应商库,首先根据不同采购类别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分级分类,以备后续审查合格的供应商分门别类归入对应目录中。其次按照统一标准审核供应商资格,确定入库供应商。在选择入库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对方的企业规模、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地理位置、财务状况等方面,还须考虑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等,避免过分依赖某合作伙伴被其控制。最后,应当发展和联系多个供应商,实现多渠道供应,同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从而在生产合作中占据主动。 (二)构建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实现自主竞争 为了便于管理,应按照供应商资质及合作情况,对入库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分级管理机制有利于采购机构高效高质有针对性地择优选择供应商,也可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意识、规范其竞争行为。供应商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供应商:指重点核心物资的供应商。对于加工难度大、质量标准要求高、在生产中占核心地位的物资,选择满足需求单位质量技术指标要求和供货时效性以及特殊性要求的供应商。二级供应商:指准备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过多年考察及业务上的往来,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关系供应商。双方已经深入建立了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资源共管、利益共享的合作基础。三级供应商:指待定供应商,即暂未经过供应商评定或经复审评定不合格导致降级的。在规定期限内此类供应商不能参加采购活动,其改进升级后才能再次获得采购资格。 (三)构建供应商考核评价制度实现优胜劣汰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入供应商信息库的供应商也应当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增补新的供应商和修改已变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进行考核管理,有利于采购机构更加了解供应商基本情况和市场资源,引导供应商积极参加企业采购活动、提高竞争能力,降低自身采购风险,提高采购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入库供应商评价考核周期一般为一年,主要审核供应商资质等级变化、参加采购活动违法记录及信誉度、合同履约情况、生产经营能力等。对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评价考核的供应商进行降级管理,甚至禁止参加后续采购活动。 三、供应链采购模式的信息化管理 供应链采购模式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管理。将所有与订单相关的采购数据数字化处理,清晰显示各节点和环节信息,从而实现对采购全过程跟踪。其主要包括: (一)全程订单管理数字化 供应链采购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现了订单全过程数字化。订单数字化主要将订单物资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等进行数字化录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和更新订单信息等,提高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对资金数字化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采购环节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观察资金的流向,降低必要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将供应商货物价格、供应周期、合作历史等情况数字化处理评估后,可以快速有效地选择优质合作方。 (二)库存物资管理信息化 库存物资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入库验收和库存管理三部分。采购管理是采购活动的决策和管理层。生产单位根据订单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然后制定具体的采购方案,将采购方案放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等待采购审批和回复,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质量比对和价格比较,从而确定最优供应商并生成采购订单。该模块还包括订单追踪和修改功能,适时查询采购状态,并随时根据情况修改采购单。库存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库存系统全面了解当前库存状态,事先做好新品入库验收方案,提高入库速度。同时通过库存管理系统对货品数量、入库日和货物的保管位置进行管理,以便及时了解库存信息,对库存物资进行有效管理。 (三)物流信息管理精准化 构建精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供应商信息、库存物资信息和物流信息等纳入管理系统,根据物资优先级、交货准时率、交易价格和供应商等级等信息,从供应商原料生产到物流运输进行统一管理,随时跟踪库存和物流信息,可以提前预警,适时调整生产供应方案,防止生产中断或过量生产。现代供应链管理推进了采购组织实施的“换代升级”,采购执行需要改变传统的库存保障模式,通过搭建供应商信息管理库,提高市场响应和应变能力,以互通合作建立新的互荣共存合作关系,从而促使采购质效得到提升。 作者:李帅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如何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中的扬尘污染治理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城市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来源以及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优化方案,以期能对我国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治理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施工现场扬尘污染便是其中之一,扬尘污染会造成城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比重增加,是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加强城市建筑施工污染治理是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原因 1.1城市建设施工 城市建筑施工是城市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过程中,建筑施工场所较多,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管理监督,很多施工现场防护措施不到位,对于施工现场出现的扬尘未能做到及时处理,导致扬尘颗粒扩散到环境当中,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增加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比例,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1.2城市改建拆迁 除城市建筑施工以外,城市改建拆迁也是造成城市扬尘污染主要来源。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势必会对旧城进行改造拆迁,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拆迁过程设备落后等因素,对于拆迁后的建筑垃圾等没有做到及时处理清运,导致扬尘污染加剧,不利于城市的良好发展。 1.3城市市政设施建设 同样,城市在进行市政设施建设,比如拓宽道路,道路改建等建设项目时,由于很多城市在一开始进行道路规划时规划不到位,在后续建设中就要进行大量整改,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由于道路特殊性,扬尘防护措施做不到位,再加上道路改建施工车辆较多,更容易带起粉尘,加重了城市扬尘污染。 2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相关建设部门管理意识不到位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很多建设相关部门的环保意识不够,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造成的扬尘污染治理不到位。由于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工程建设项目很多,由于相关施工管理部门对于建筑工程造成的扬尘污染危害了解较少,直接导致影响了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2.2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治理方面监督部门或机构较少,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监督不到位,再加上要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其涉及到的部门很多,例如城建部门、环保部门、市政部门等,这些部门间对于监督工作很难做好协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立统一有效监管机构,具体治理工作很难落实下去。 2.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除没有设立统一监督机制以外,我国对于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的相关规范制度同样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人们的城市建筑环保意识不够,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都注重于工业污染以及交通尾气排放方面,因此在对于扬尘污染的治理和防护方面,很多具体项目都没有对应的规范条例进行遵循,责任划分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很难真正落实下去。 2.4城市扬尘治理体系不健全 对于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到位,对于扬尘污染危害性不够重视,治理过程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于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现场的扬尘控制相关制度规范依旧不够完善,很难将责任具体落实下去。基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城市扬尘治理还没能形成体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2.5施工建设组织不严密 在进行相关建设项目工作时,很多适合只会对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等做出严格要求和规范,对于环保问题重视度不够。尽管有些城市或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以改善城市空气,例如要求在施工现场设立防护棚或者围栏等,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施工团队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或规定进行施工,这就造成很多规范制度很难落实下去的局面。 3如何加强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加强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工作,首先应当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着手。我国在对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已经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控制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此外,很多城市和地方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相关治理措施及规范要求,共同为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措施。另外,还应当对于城市施工控制标准进行确立,以完善当前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并对违规行为处罚标准制定相关条例,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 3.2做好监督体系设立工作,加强各部门协调 由于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会涉及到很多领域部门,因此要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督体系,需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具体而言,环保部门需要对施工现场扬尘进行定期检测控制,做好相关环境评估工作;市政部门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做好扬尘治理防护工作。各部门间实现有效交流合作,设立有效监督机制,从而共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同时做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3.3提升环保意识 为从根本上改善相关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不到位问题,需要加强对于扬尘污染治理的宣传工作,帮助相关人员意识到扬尘污染的对于空气质量的破坏性和危害,进而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可以借助相关媒体对扬尘污染相关危害和具体治理措施进行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做好扬尘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利用媒体的导向作用以及一定监督作用,促进我国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3.4落实相关治理要求和制度 在进行具体治理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是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建筑工程在正式施工开始前需要设立一些围栏或者搭建隔棚,要确保围挡设施的牢固性、稳定性、美观性,围挡确保其密闭性,禁止出现施工现场不设立围挡或围挡不严密等情况。此外,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出入口、主干道、材料堆放区域、办公区域以及生活区域地面需要用混凝土做好硬化处理,并做好日常清理工作。对于现场材料堆放区,同样要求做好防护工作,建筑施工现场的一些土方,也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对其进行覆盖或者进行绿化及固化工作。另外,对于施工场地的进出车辆,需要保证其清洁工作做到位,配置专人进行冲洗,确保车辆清洁度,加强建筑车辆管理。特别的,对于运送砂石、土方、渣土等材料的车辆,必须要对其进行遮挡,确保其严密性,禁止暴露在外,造成扬尘污染。除防尘工作以外,做好降尘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理内容。可以设置一些洒水车、喷雾水炮以及其他一些喷淋装置,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喷淋降尘工作,是减少城市建筑施工扬尘的可靠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减少扬尘发生,实现扬尘污染治理。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在取得许多令人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作为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城市建筑施工场地扬尘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因此应当加强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目前我国扬尘污染治理遇到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人员治理意识不到位等问题,对我国扬尘污染治理造成了一些阻碍,因此,要从根本上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加强监督体系的设立,积极促进施工各部门间交流合作,提升相关部门环保意识,施工现场积极落实相关治理措施等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改善目前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严重问题,为加强环境保护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辉,刘伟,叶庆春.城市施工现场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5,30(2):108-113. [2]王新民,王文娟,李杰,等.我国城市扬尘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技术,2014,9(S2):588-592. [3]陆春华,宗姗.扬州市古运河堤顶道路工程施工扬尘防治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14(S2):30-31. [4]王诗蓓,叶堃晖.施工扬尘防治中的政府角色及政策偏好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7):107-111. [5]蔡思彤.生活废气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控制现状与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43(5):124-125,135. [6]吴丹,刘仕杰,王震宇.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控制及其标准的研究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4):380-384. 作者:王清波 单位: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
笔者通过了解物业公司会计科目设置的具体内容,分析物业公司会计核算的含义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物业公司会计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为物业公司的进步与发展提供较高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其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物业公司会计科目设置的具体内容 1.资产类 一般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内部的资产类会计科目会被详细设置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长期投资类会计科目、固定资产类会计科目以及无形资产类会计科目等。其中,货币资金类属于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的细分科目,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开展对现金、其他货币、其他资金、银行存款等多方面的管理。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详细分类情况如下所示:一是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除前文所说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股息、应收票据、在途物资、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低值易耗品、存货跌价准备等;二是长期投资类会计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三是固定资产类会计科目: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及清理、在建工程等;四是无形资产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无形资产等;五是其他资产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长期待摊费用等。 2.负债类 物业公司在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负债类会计科目也是其开展的主要会计科目类型。负债类会计科目在具体的操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完成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工作内容。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积极分类长期负债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主要分为流动负债类与长期负债类两种类型,具体的分类方式如下所示:一是流动负债类会计科目:除前文所说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预收账款、应交税金、预提费用、待转资产价值、应付职工薪酬、代收款项等;二是长期负债类会计科目:长期借款、代管基金、长期应付款等都属于长期负债类会计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 在设置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时,往往需要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从资本类、公积类以及未分配利润类三个角度进行开展。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分类情况如下所示:一是资本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实收股本、实收资本等;二是公积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三是未分配利润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利润分配、本年利润等。成本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物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消耗的成本支出。 4.损益类 在设置损益类会计科目时,往往需要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从主营业务类、其他业务损益类、期间费用类、投资损益类、营业外损益类、其他损益类等方面进行开展。损益类会计科目的具体分类内容如下所示:一是主营业务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等;二是其他业务损益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其他业务支出与收入等;三是期间费用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四是投资损益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投资收益等内容;五是营业外损益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等内容;六是其他损益类会计科目:其中包括所得税等内容。 二、物业公司会计核算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个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从原本的村落、独门独院、杂居等居住方式逐渐转化成为了小区式居住,物业公司也应运而生,成为管理小区事务的主要工作形式。会计核算是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指利用货币的方式反映、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内部及其生产经营中的各类经济活动,保证反映、监督过程的全面性、连续性与系统性,按照一定时间要求编制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信息。 2.特点 物业管理是一个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型产业,其会计核算会表现出自身的独特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特殊。第一,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过程没有实际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多半为服务性质内容,因此,其资金流动的过程与销售相比而言较为简单,因此,其财务核算工作较为简单。第二,物业管理公司的收费工作不仅要受到企业内部的监督,还需要受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业主的监督;保证其资金流通监督过程全面化第三,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信息使用对象包括企业管理阶层以及该小区的业主,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详细显示业主关心的收费项目及使用情况等内容。第四,物业管理公司一般情况下会以一年一收的方式向居住在所管理小区内部的所有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用,在对物业管理公司预收账款进行核算时,应当将其安排到预收账款会计科目,计入该科目的贷方,等到分期确认工作结束之后,在将其转入到物业管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中。在提前收取物业管理费用并向业主确认时,前者需要将借记记录在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预收账款科目;后者需要将借记记录在预收账款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第五,物业管理公司在向业主收取水电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煤气费或按照业主的要求代收房租时,可以单独设置名为代收款项的科目,专门用于记录这些代收款项,其应当计入该科目的贷方,当代收款项被支付出去之后,则可以将其计入到解放。物业管理公司在收取到相应的款项与支付款项时,前者需要将借记记录在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代收账款科目;后者需要将借记记录在代收账款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第六,物业管理公司从管理及其他经营中取得的收入,需要将借记记录在银行存款、现金、应收账目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还需要按照其收入的具体类别进行分类,分别设置物业管理收入、物业大修收入、物业经营收入等。在会计结束之后,应当按照相关税法内容缴纳税金,需要将借记记录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当税金缴纳结束之后,需要将借记记录在应交税金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银行存款科目。第七,物业管理公司如果使用属于业主的商业用房、公共设施设备等资源时,需要支付相关费用,按照其费用的具体受益对象,需要将借记记录在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需要记录在代管基金科目。 三、物业公司会计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促进会计核算完善化 我国物业公司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开展业务与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相关行业的规定完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物业公司需要积极开展会计科目设置工作,只有保证公司内部的会计科目设置工作顺利,才能为会计核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为有效促进我国物业管理工作平稳运行,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重视构建并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其中包括员工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内容。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协调企业内部的其他工作人员,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满足物业公司工作实际需求,使其职业道德始终处于认真负责的状态,避免出现违规、违法操作等行为,这会严重影响物业公司的正常运行。 2.保证成本核算创新化 物业公司积极开展会计科目设置,还能有效促进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工作时,需要对其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物业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率也与信息化资源相关联,在开展各类工作时也拥有较为复杂的难度。会计科目的明确设置需要能最大程度促进内部各类工作的开展,保证其科学化、创新化发展,保证工作流程的简便性。除此之外,物业企业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要积极引进会计财务信息系统,保证物业公司财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各类数据收集、整合、管理工作的有效化与规范化,保证物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朝向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使其发展趋势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对于物业公司的实际要求。 3.促使财务管理精细化 物业公司保证会计科目的合理化设置,能有效保证物业企业精细化管理财务项目,以之为基础制定并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该制度始终保证科学化、规范化与合理化,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进步与发展。受到会计科目设置多元化影响,是物业公司在管理整个小区过程中损耗的成本不断降低其中包括财力成本、物力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保证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应用能有效审核物业公司的每一笔交易资金,保证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除此之外,物业公司在开展具体的业务项目时,还需要以财务管理做出的账本内容为基础,为下属的所有部门分配独立的业务内容,保证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化,是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消耗的资金成本。 四、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为了保证我国物业公司工作效率与质量不断提高,相关的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要考虑会计核算作业的强化开展。在对物业公司的会计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内容、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需要从中深入了解到物业公司会计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明白会计科目设置能够促进会计核算完善化、保证成本核算创新化、促使财务管理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会计核算工作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物业管理工作也会遇见新的机遇与挑战,应当积极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信琦.浅析物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8(06). [2]杜明.关于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的若干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8). [3]吴彦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原培毓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本文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招聘信息不对称、薪酬体系透明程度低等问题出发,分析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最后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招聘平台、大数据薪酬管理、员工参与三种方式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开始迅速的普及,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技术在国民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深入各行各业,极大地刺激了社会消费和各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人员流动率高等问题,降低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也将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互联网的到来无疑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变化,对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文献梳理 通过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进行分析,寻找互联网时代与人力资源管理新的融合点,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互联网时代人才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可以对组织起推动作用和价值创造作用的能力的综合(李金美,2017;纪更申,2019)。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胡中东(2019)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在经济学和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所具备的管理形式,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优势所在。本文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战略规划背景下,将人所创造的价值运用到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各项管理职能上,以此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文献梳理 通过把握互联网时代具备的特征,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推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红利,为人力资本创造价值提供参考性。“互联网+”时代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具有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三大特征(李润珍,武杰,2016),而邢纪红,王翔(2017)从功能、结构、文化将传统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分为创新驱动、连接分享、重构企业价值链等。在此基础上,全宏定(2018)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是知识经济、用户至上、相互连通、开放共享的经济时代。从以上学者观点可见,互联网时代具备的特征大概可以概括为使企业和社会发展更加透明化、无边界、创新化,同时也增长了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 (三)文献评述 本部分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进行综述,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变化,为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对策。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一)招聘层面:信息不对称 招聘作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传统招聘大都局限于各类招聘会、报纸等传播媒介,极大地限制了人才与企业的匹配程度。此外,由于急需人才资源的企业通过短、平、快的面试环节,很难真正衡量一个人的真实水平,造成严重的信息失衡问题。 (二)薪酬层面:程序复杂且体系模糊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薪酬发放问题上,大多以每月中旬作为薪酬发放时期,薪酬发放较为集中且程序较为繁琐,多数中小企业需借助银行等机构发放薪酬。由于传统薪酬发放大多实行保密,个人所得薪酬来源不明,无法准确衡量薪酬的多少,造成企业员工的不满足感加深。 (三)员工关系管理:相互沟通障碍且参与程度低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关系的建立主要停留在口头交流活动中,跨企业跨部门交流较少,极大地阻塞了企业探讨并发挥人力资源差别优势,人才资源所具备的能力鲜少与企业整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企业对员工关系的维护也主要集中于上班时间,缺少对员工生活需要的关怀,导致员工流动率过高,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无边界的互联网时代愈加凸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商业发展趋向于无边界、透明化。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可被当作冲击互联网时代不确定性最为稳定和最具爆发力的生产要素。员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将有效推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高效发展。此外,大多企业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均面临着时刻被取而代之的风险,而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是互联网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人为价值和创造力将有效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因互联网时代信息极易获取的特征也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价值所在。 (二)人力资源管理依赖互联网大数据的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对于互联网数据的获取、收集、整体、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将极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决策。此外,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各行业的数据对相关行业市场进行相对分析,将有利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筛选和招聘。基于互联网就业数据信息及简历投递状况,方便企业选择最佳的人才资源,也方便人才选择更好的企业。互联网作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中介,为人才选择提供双向交流的平台支持和数据支持。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建设相融合 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托,将人的价值创造性与互联网管理系统便利性相融合,从而为信息的流通提供完整的链条。传统意义上将管理作为信息的三大维度之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的增长为人力资源从“社会人”向“知识人”的转变提供了机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也为互联网信息系统整体规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互联网信息系统建设的运作效率。 (四)互联网时代对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更为丰富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的可获取程度更高,任何对于企业可能处于不利影响因素的信息点均有可能使得整个企业建立的员工关系崩塌。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在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层面提出了更为具体和广泛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以人为本的核心应用于信息处理层面,引导员工关系管理向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的方向行动,将极大发挥员工和信息的价值所在。 四、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健全招聘系统,为选人用人提供完备的信息渠道 政府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数据来源和资金政策支撑。以互联网为基础,完善网络招聘信息,打击非法招聘。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并严格限制相关企业对劳动者信息的非法获取。企业应竭力为人才资源提供对应的就业岗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捕捉人才市场的趋势,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建设人力资源关系网络。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吸引人才、招募人才。 (二)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个人薪酬明细透明化 政府应当引导中小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为薪酬发放、福利发放提供创新手段,并规范市场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加盟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为员工获取薪酬提供便利。通过完善支付手段,企业积极与平台商建立联系,为员工薪酬发放建立相关准则。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时代数据传输,为员工薪酬构成的明细提供说明,避免不公平或者模糊化概念的产生。此外,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薪酬进行量化管理。 (三)鼓励员工参与,优化企业创新体系 在当今互联网背景所创造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应为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资金鼓励,通过调整市场结构,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发挥创造性,通过集聚互联网时代开放包容的创新点,使员工参与程度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鼓励员工创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淘汰原有的中心化状态,减弱一切依赖上级的传统企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建立一些创新创业项目组,通过以互联网为依托,增进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金美.“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7(01). [2]纪更申.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 [3]胡中东.“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9(01). [4]李润珍,武杰.“互联网+”行动的特征、价值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1). [5]邢纪红,王翔.传统制造企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构特征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02). [6]全宏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2). 作者:宋慧琪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1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征信数据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录自然人最多的数据库。截至2019年2月末已经为收录的9.9亿自然人以及2600多万户企业与组织建立了信用数据库,但其中有过征信记录的自然人却不到50%(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近年来,央行不仅通过政府建立了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还通过市场化方式辅助数据库的补充与完善。2015年1月央行允许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企业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并成功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目前的征信系统已可以为庞大用户群体建立征信记录、提供信用报告,但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 1.2互联网金融征信面临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不健全,个人权益保障差。由于我国征信业起步较晚,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直到2013年才开始执行《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称《条列》)、《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来推动社会征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中有关用户个人的维权机制并不完善,导致个人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条例》当中规定征信机构只能在信息主体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采集信息,但很多时候信息主体在没有授权机构的情况下,个人信息也会被采集、贩卖,一旦被非法人员利用将给信息主体带来麻烦。对于这种违规机构,条例中也只是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力度并不大,而且也弥补不了信息主体的损失。另外,用户虽可对机构为其建立的信用报告认为出错的地方提出异议并投诉,但相关部门给予回复的时间较长,信息主体不能及时维权,会对信息主体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1.2.2互联网金融征信数据不全面,信息分析困难。由于很多银行只是将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或是发生过的信贷行为进行简单的汇总,并没有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用户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征信数据不能建立成完整的系统。加之没有统一的征信判断标准,信息造假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对信息主体的分析,甚至可能出现误差较大的风险。1.2.3互联网金融征信数据难以共享。我国央行征信数据庞大,但却不能利用其特性充分拓展服务范围,究其原因是征信数据共享难。各个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服务,就产生了不同的信息报告,形成用户的专属信用评级。而这种信用评级信息就成了竞争优势,机构便可以根据用户的信用评级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这就造成了征信发展的信息孤岛,各个机构之间所获信息不共享,只专注于各自领域的研发,将会引起严重的马太效应。有技术资金支持的机构会占领大部分市场,例如:芝麻信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及各种模型算法对用户信息的5个维度分析,得出用户的综合信用分值,现已被广泛应用。可想而知,芝麻信用就很难愿意与技术落后的机构共享信息了。不仅是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卡拉卡等公司也会在各自服务的领域为用户进行信用评价。虽然它们服务内容不同,但都需采集基本信息,由于征信数据不互通,各自还需重新采集数据、分析测算,这无疑是重复支付成本,多耗费整个社会的资金与时间。机构之间的信息无法相互融通,就不能实现更全方位、高效率的征信。1.2.4大众对互联网金融征信意识薄弱。由于相关征信部门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大众对互联网金融征信的认知不够,对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意识也较为淡薄,便不知道如何选择借贷机构以及参与征信活动来提高信誉。这就导致了我国虽然基础数据库庞大,但有征信记录的主体占比却不足50%。目前,金融机构的发展良莠不齐,金融机构又与大众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大众即便有借贷想法或有过借贷行为,也分辨不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而往往误入歧途。例如“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所曝光的“714高炮”是指借款期限在7天或14天内的短期高利贷,这类“714高炮”平台通常会以各种理由收取砍头息以及高额逾期费,若逾期未还会遭到“暴力催收”。对于该类平台性质不了解的借款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平台并不能为他们的借贷行为提高信用,反而会陷入利滚利的困境,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不仅如此,该类平台在放贷时还会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待用户逾期未还时,对用户的亲朋好友打骚电话进行催收。 2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建议 2.1加强法律法规监管与完善,维护个人权益 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较晚,但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已经成熟了的征信体制。在美国有关个人征信的法律就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法》等十几部,法律中明确了征信报告应包含反映个人信用的正面信息以及负面信息。为了防止用户隐私被泄露,在《公平信用报告法》中就明确了征信机构的服务范围,对以任何方式获取主体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的人员都将被处以罚款或监禁。我国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立法,更需加快对个人权益维护的立法,完善征信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应严厉打击不合规的征信机构,对于非法利用主体信息的机构和人员都予以严惩并曝光,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建立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长效机制,并且相关部门也可实施对违规征信机构有奖举报的措施。对于信息主体的维权,监管部门、行业自律性组织、征信机构都应建立灵活、畅通的用户投诉渠道。做到在线及时回复异议,并且在短时间内解决信息主体的问题。对常规异议可设置自动回复,用详细、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用户解决问题,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 2.2应用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征信水平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创新,银行等机构需要搭上互联网金融的便车,推动金融征信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用户信息进行汇总罗列。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高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水平。其中的云计算,可利用它强大的整合能力,对海量的信用信息进行分布式处理形成数据库,再应用云储存以及虚拟化技术进行分析测算,既提高了信用评级时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又减少了征信的人工成本。另外,我国征信机构数量日益增多,应运用科学、标准化的运算法则或技术对用户进行评级,解决不同机构之间信用评级差异较大的问题。 2.3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共享体系 打破信息孤岛,高效整合信用信息数据,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互联网金融共享体系,实现多家机构的信息共享,相互补充,才能建立更权威的信用评级报告。通过跨领域、跨时间的信用信息整合,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更科学、精准的信用评级。我国征信业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央行征信数据库,但从我国首个批准建立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实现的良好开局,便可知,市场化信息的互通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共享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百行征信”是被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卡拉卡等8家机构发起的,现已有600多家机构接入到“百行征信”。“百行征信”应有区别于央行征信体系,有自己的精准定位,能够对散落在不同地方、不同组织的信息进行整合。 2.4开展互联网金融征信宣传教育 为减少金融机构与信用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开展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对互联网金融征信知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网贷风险、提高信用的方法以及信用违约后果等几方面为大众提供详细的讲解。通过多种方式的舆情引导,以提高大众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征信观念。多方式普及征信知识,帮助用户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过程中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助推信息主体提升自身的金融信用水平。可先行选择平均信用水平大致相同的几个地区作为试点,推进不同方式的征信知识普及教育,一段时间之后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测算出不同地区的平均信用水平,然后进行科学比较,最终找到最适合的普及征信知识的方式。 3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前景预期 3.1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应用将多元化 采集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形成用户的信用报告已是互联网金融征信最普遍的应用,充分在征信领域应用云计算、数字创新等技术为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如今,芝麻信用中的评分应用已涉及租物、住宿、通信等多方面。征信已经在社会领域开始应用,比如有些丈母娘选女婿都要看个人征信报告了。这看似惊奇,但在未来,征信的应用很可能涉及婚姻的各个方面,如婚恋网的信息介绍中包含信用评分、婚前财产公证中对征信数据的应用。根据征信的服务特性,它更有可能被广泛地应用到对个人或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对信息主体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决策。 3.2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 未来可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利用去中心化的特性使整个信息系统中有作用的节点来共同维护数据块的运作,利用其匿名性保护信息的传送,最终完成了信息的点对点传输,又由于其信息不可篡改性,可大大提高信用度与安全性。这一过程恰恰可利用在互联网金融征信当中,尤其是对个人信息的加密。目前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是征信监管的核心内容,单纯的人工、计算机技术已不能适应征信监管的发展。由于区块链技术中可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可利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虽然其系统具有开放性,但是用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并且节点之间数据交换是匿名性的,为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了保障,让信息传输更安全。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信息主体的隐私保护以及征信业的防范机制当中,有利于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健康发展。 3.3走向数据互通的信用中国 “百行征信”为我国首家满足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需求、个人征信的有效供给实现了良好开端,这是我国征信业实现数据互通的第一步。它将推动着我国征信服务这个轮子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数据资源优势的互通与共享将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数据互通的信用中国,让“一切数据皆信用”,看似烦琐、无用的数据,经过整合、分析、计算和挖掘都能生成信用数据(刘新海,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14(10))。信息的共享、数据的互通让有征信记录的群体覆盖面更广,让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更完备。预期未来可将个人信用数据时时传输到身份证、银行卡等象征个人所有物的证件上,一刷卡便知信用如何,让失信人员寸步难行。数据互通会推动我国征信业有序发展,走向的信用中国。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徐盼.征信视角下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北方经济,2017(4). [2]郭庆祥,张颖君.征信信息保护及风险防范探讨[J].征信,2018(11). [3]薛峰.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征信,2018(8). [4]陆宇航.征信业迎来“民间力量”[N].金融时报,2018-04-16. [5]赵娜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征信,2017(3). 作者:罗跃 牛国良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教学管理团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结果。本文主要以系级教学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探究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1)教学管理理念(2)教学管理梯队建设(3)教学管理的主体关系,对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一、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管理分为校、系两级管理特点。学校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管理中心(即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通过系级教学单位进行具体措施的落实。高等音乐院校的系级单位有其特殊性,其专业种类繁多,需对多个单位进行管理,如各专业主课教研室、室内乐教研室、实践乐团、校外实践基地、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等等。各个单位都是系级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具体的职责和教学目标,管理机构复杂,管理难度大[1]。系级教学管理团队需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校级教育教学文件和工作要求的指导下,从三个层面进行管理,即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团队以及教学管理对象。教学管理内容,涉及系级教研室等机构的管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考核和监督,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核、演出实践、文化传播、论文著作的成果等等;教学管理团队,指管理的执行者,即系主任,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专业教师,教学秘书等,形成自上而下,逐层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对象,及教师与学生,与教学管理者形成高效管理要素中的三个主体。对于教师需进行排课管理、工作量统计,教学成果的汇总与整理,对于学生需要对其课程、作业、学分、考核、成绩、学位等工作的管理等等。基于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其教学管理团队尤显重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影响到整个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教学管理团队的理念革新 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修订都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这就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然而据笔者了解,高等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学系部管理理念较为保守,依然沿袭学校固有的管理模式,观念陈旧、目标较低,仅停留在维持院系的正常运作,被动接受教育教学中心的管理指令,而不能考虑到不同系部学生的独特创造性,感受性以及多样性,不能适应新时期下教师和学生的特征,采取对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过程混乱,结果出现分歧的现象。针对音乐学院学生的特征,我们应该进行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让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主动适应现代化对音乐学生的新需求。教学管理人员亦需要将新型管理手段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全面打破常规管理方式,用创新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音乐表演形式。理念创新的途径还可以是增加校级之间、教学院系之间的交流互通,取长补短,共同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高效率教学管理模式。此外,音乐院校的师生个性化强。在教师管理中,需要管理者了解每位教师的脾气秉性,在其乐于接受的语境里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尊重每位教师,进行服务和交流;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作为院系所有学生的大家长,以遵循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为前提,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学生解决困难为宗旨,以培养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服务和管理好每一届学生。 三、教学管理团队的梯队建设 教学管理团队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结果。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高等音乐院校也要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专门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大趋势。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管理结构不完善,干部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作为机关部门,塔尖应为校级教育教学管理中心,其次是各教学院系。作为教学院系,塔尖则是教学系部主任,形成“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专业教师、教学秘书”的“小金字塔”结构进行分层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然而部分院校存在越过金字塔中间部分,直接从塔尖到底层的管理工作方式,没有发挥金字塔中间层管理人员的力量,会出现信息不覆盖、沟通不彻底,目标结果有异议的现象。此外,音乐院校的院系管理层多为表演专业双肩挑干部,一边忙于专业教学实践,一边忙于行政管理琐事,分身乏术,难免影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进程。加强教学管理团队的梯队建设,做到每个管理层人员“居其位、谋其政”,合理统筹规划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教学院系管理队伍中,不仅要求系主任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还要求其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带领全系师生共同建设教学院系。教研室主任作为教研室的核心领导力需要配合系主任,做好院系顶层设计与教师之间连接,为教师对于政策制度进行解读,对教学管理中的工作进行分解和整合,对各自教研室的教师情绪、教学、实践、科研等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上传下达,井然有序。专业教师不仅需要管理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还有义务配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完成系部建设的各类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于院系建设和各类工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秘书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管理团队的关系处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涉及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2],处理好这三者关系对于教学管理意义重大。高等音乐类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主课教学以及一对多的集体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主课教学,即一位教师一个时间内只对一名学生上课,是区别于综合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的主课教学形式,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专业程度不同的学生,就其演奏或者演唱方法进行指导,对于演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走向、风格特征等要素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对于教师有依赖,教师亦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符合培养目标,是否达到合格或者优秀。依赖与信任,是音乐类院校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教学管理者是直接服务于师生管理的,在多名管理者间,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权责明确,奖惩分明,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系级教学单位岗位分工不明确,职责分工不细化,相互推卸,影响工作效率。教学秘书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一线管理人员,作为校级教学管理机构与系级教学单位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是作为一名一线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还有懂业务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音乐类院校通常规模较小,教师、学生较综合类院校相比,数目较少。但是教学形式多样,专业种类繁多,工作量却甚为繁重,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懂业务的教学秘书,能够了解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可以针对音乐院校的特殊性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工作,了解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深知音乐类学子的艰辛与不易,困难和迷惑,理想与追求,从而给予学生更贴心、专业的引导,避免走弯路。人际沟通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的必修之课。作为教学秘书,最直接地服务于教师团体,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为例。目前国乐系在职的专业教师33名,15个专业方向,由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构成。老一辈艺术家作为每个专业领域的泰斗、国宝级的人物,尽自己的全力将民间乐种带进课堂,他们通过乐曲改编、乐曲创作、乐器改革的方式,将合奏乐器变成当今舞台靓丽的独奏乐器,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尽显中国音乐耐人寻味的特殊魅力,他们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奉献了一生。作为晚辈、服务者,需要我们具有崇敬之心,珍惜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与其沟通需要耐得住性子,听他们一遍遍诉说往事,听他们讲对学校、系部、师生无尽的关怀和期望,有意识有调理地总结老先生的生平和语录;中年教师作为当今音乐届的中流砥柱,引领各学术领域,个人业务繁忙,有些甚至是双肩挑干部,教学、演出、比赛、科研等无一不在消耗他们的精力。教学秘书应在工作的上传下达过程中,配合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做到将任务文件内容进行分解,并以最简洁形式告知教师是什么,怎么办,来减少教师的精力消耗;青年教师肩负传承与发展各专业的重要使命,他们成就于舞台,获奖无数,用实践和亲身经历,走上讲台,实践的积累支撑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养成,个人能力的提升,完成舞台与讲台的完美结合,他们将与教学秘书一起,怀揣共同的理想,并肩作战,为中国的音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遵循艺术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专门人才,满足时代需求。在此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亦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具有较高格局的管理团队,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海燕.高等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创新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6:52-53. [2]李庆玲,朱亚宾.基于管理学“五要素”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解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130-133. 作者:程慈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1.目前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考研人数少,大部分选择了直接就业。就业行业灵活,从就业企业来看,大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了私营企业,小部分学生进入了事业单位或者学校。根据数据显示,部分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上倾向于高校、初高中以及小学教师。由于受到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更在就业时更愿意选择稳定性比较高的工作,在调查中50%-75%的学生再就业时更愿意选择有编制的企业单位,例如进入事业编制单位或者考公务员等。但是,目前由于企业以及院校内部的职位调整,导致了企业需求人数下降,例如,在数据调查中,2018年年度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就业领域的人数比例由2017年的33%下降至2018年的28%。由于近年来体育专业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各个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位却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对于企事业院校教师而言,选择体育健身教练职位的学生不断增多,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2017增涨了10%。主要是由于健身行业本身的任职要求符合体育专业,并且目前社会上对于此类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性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对切对此具备了经济能力,愿意在健身中投入资金,促进了健身以及体育休闲等行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多。由于体育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学生普遍文化课水平较低。在考研中的英语以及政治课程的学习中较为吃力,导致了学生选择考研的较少,小部分在准备了一段时间后放弃考研。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择业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程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薪资、发展空间、职业发展、以及工作地、工作环境、个人意愿、薪酬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择业时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薪酬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水平,所以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是个人的发展空间,除了能够保障衣食住行的薪酬因素外,学生对于发展空间的考虑最多,学生普遍重视在以后的发展前景。学生在就业中,都希望能够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职位上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从而提高自己的薪酬以及社会地位。第三,职业发展,在学生就业初期,需要考虑到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即在一定的时间以后需要达到一个什么职业发展结果。第四、专业匹配,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就业择业时希望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但是,目前社会上能够提供的与体育专业匹配的工作岗位比较少,对于应届生来说机会难得并且竞争比较大。第五,工作所在地。由于一二线的大城市能够为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数量多,形式多样。所以在就业选择是,一本分学生会选择大城市就业,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所以,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体育行业的发展虽然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增加了工作机会,但同时也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学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大 近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培养的理念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但是,收到长时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出成绩的科目,轻视实践课程,体育专业也不例外。 3.2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定义,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所以,高校在教学中,应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不同学年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应有差异性,不能够千篇一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目前,部分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专业教师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标,从而忽略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新。在教学设计时,没有突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就业率低。 3.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性发展,社会现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中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在课程实践中,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以及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但是目前由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在课程中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去积极思考与解决问题。长久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排斥的心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中很难具备竞争力。 3.4教学内容不符合就业需求 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仅仅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里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但是,目前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还是体育技能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从院校到就业的课程衔接。其次,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与之前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并没有随着改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被社会所接纳。 4.高校职业能力导向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4.1打造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应积极需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具有院校特色。在教学改革中,打破以往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观念束缚,在职业能力导向下完成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应注重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引起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视。将提升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将体育教学和社会事业标准进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针对行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打下基础。打造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方案中,注重社会实际岗位需求的分析,依据需求去做学生的综合培养。 4.2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整体目标 在重视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提升对培养职业能力目标的重视。研究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体育专业的优劣势,以及结合学生的情况来指定教学目标。 4.3创新体育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诸多弊端,课程结构主要为课前活动和动作培训以及自由活动。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创新体育教学手段。在课程中,以职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导向,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处于某个职位,思考在这个职位上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学生也会在生活中举一反三,积极思考,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5.结束语 高校将职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体育专业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加上对于新时期教学观念理解的偏差等问题,导致了体育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转变观念,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时懿.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35):195-196. [2]杨章学.基于社会需求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9):77-78. [3]马力.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其社会需求[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04):68-72. [4]赵婷婷.山西省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5]吴玲敏,刘丽珍.基于体育人才需求的湖南省体育类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01):112-115. 作者:陈敏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1工业革命的工艺提升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这是因为机器做事比人更加精确,可以产生更多、更高效、更精密的产品,在保证乐器的精确度方面也做得更好了。以长笛为例,早期长笛只有木质结构,音色比较贴近自然音色,较明亮,但是音域不广,只有两个八度的大小,不过在早期的教堂音乐中,该音域已经足够了。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在音乐方面大力创新,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不再像教堂音乐那样规整单一,而是利用类似附点音的很有个性的东西来装点音乐,音域自然也更广了。人们对管弦乐音域的要求达到了三个八度,传统的木质材料已经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而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使长笛的结构得到了升级:1847年,第一根金属长笛在德国诞生,其在音域和音色上都有革命性的发展,每一个音都更加严格了,所以长笛也是交响乐队的固定乐器,通常有两个长笛手和一个短笛手。后来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开始使用各种昂贵金属制作长笛,例如银制长笛和金制长笛。不过这种长笛的需求量少,一般都是给特定的名家人工定制的。科技的进步使文艺复兴加速。钢琴首次出现于1709年,由于价格昂贵,当时只是贵族家庭和皇室家庭的乐器,而且不太被巴赫等著名艺术家看好,不过仅仅半年之后,钢琴就在欧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随着工业的进步,钢琴的成本大大降低,很多名家,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投入了钢琴的怀抱,爆发出音乐创作的热情。18世纪上半叶,由于巴赫创作了很多大师级的长笛作品,长笛的普及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因为钢琴在演奏中双手分别掌握低音谱和高音谱,所以特别适合用于创作音乐,这大大促进了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科技对艺术的直接作用几乎是单方面的,几乎不存在艺术对科技的直接作用,只能说艺术在间接促进科技的发展,比如文艺复兴就间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长笛和钢琴以外,几乎所有现代乐器的产生都可以归功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金属制乐器。这一点也可以从东方和西方乐器的对比得出。东方的乐器几乎都是木制的,都是由纯天然材料制成,这就是当时东方被动发生工业革命的结果。而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几乎所有的乐器都会使用金属,例如单簧管的主体是木制的,而按键则是金属制成,原因是金属容易被做成机械,方便转动,音调的可控性强。艺术对科技的间接影响虽然不明显,也能举出例子。比如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厂家分别推出了两款手机,消费者会做出选择,大部分男消费者会选择性能好的手机,而大部分女消费者则会在满足她们需求的情况下,选择设计精美的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手机性能的缺失,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影响。不过,一般最终性能好的手机会获得胜利。 2电子时代的音乐硬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从工业革命进入了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就是发展高科技,高科技再作用于人,例如手机、互联网等。在音乐上,人们也开始追求高品质和多元化。流行音乐就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在近代或古代,人们往往认为音乐是贵族欣赏的东西,因为它要花费很多的财力和时间,而随着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到来,艺术制作和欣赏的成本在降低。例如,以前都是交响乐团或者是合唱团举办演出,而近代开始出现乐队、独立的音乐制作人;以前的舞台必须有很多演唱者以及很多乐器,才能使演出被观众听见,而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功率放大器,紧接着出现了音响,舞台上仅仅需要几个人就能使所有的观众听到音乐,而且使会场听众从几百人可以增加到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这种电子产物大大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电子的发展促进了音乐的广泛传播,这也是流行音乐文化能够广泛普及的真正原因。以前人们只能靠音乐会和纸质媒介才能传播音乐,传播成本的高昂是阻碍音乐传播的一个难题。到了现代,电磁场的应用使音乐可以通过电波信号发送给广大民众,大幅度降低了音乐的传播成本,使音乐真正开始普及。不过刚开始传播所使用的是模拟技术,传播中存在很大的噪声,原因是模拟信号在调制过程、信道、解调过程都会引入大量的噪声,使音乐传到接收端后音质会有所下降,而且模拟技术中的功率放大器会导致幅度失真和相位失真。[2]后来人们创造了数字电路,即只传播0和1的信号,抗干扰性极强,因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数字电视就是一个例子。以前装有模拟信号处理芯片的电视,会出现类似雪花一样的噪声,而数字电视不仅稳定,画质也更加高清。在电子的发展中,人们发现电流噪声虽然很刺耳,但是经过处理后,变成了尖锐但是可控的声音,音色类似于人的惨烈的尖叫与吼叫,于是人们利用它做成乐器——电吉他,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摇滚。由于其电流声的可控性,电吉他可以发出许多种不同的声音,成为现代音乐追捧的乐器。电吉他的音域可以在多个频段,即电吉他不止有多个八度,还有多个音域、多个音色。电子琴也是相同的产物,其能够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虽然声音听起来非常机械,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电子硬件对音乐的影响。 3电子时代的音乐软件 电子时代的音乐硬件其实并没有改变人们音乐创作的成本,硬件之后出现的软件才真正地改变了音乐的创作成本,使小规模乐队和独立音乐人大量出现。软件就是人们通过固定的硬件多样处理与修改信息的工具。通过软件,人们不仅可以改变音频原有的音色,还能将多个“感官”结合,形成新的多媒体,被称为“交互式多媒体”。[3]就音乐本身而言,在处理由发射端传来的音乐数字信号时,这些信号是一些离散的序列,人们将它和它的傅里叶变换转化成可视的图像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发现这个曲线图相当地反映了音乐的音轨。人们还发现,数字信号因为是0、1序列,所以非常方便修改,在引入一堆公式和算法之后,这些音乐不但没有产生噪声,反而使音质得到了强化,独有一番味道,这就是一门新的科目——语音信号处理。于是,人们开始运用大量的软件来编辑和创作音乐,例如Cubase和Fl之类的音乐处理软件,都是音乐人不错的选择。这一类软件几乎可以承包音乐的整个制作过程,拥有前期创作、编曲、后期制作、降噪、音轨模仿等功能。由于数字信号是离散的,而音乐信号是连续的,所以要将音乐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就需要通过采样来获得离散的序列,不过该数字信号的体量会非常大,以至于一首音乐需要1个GB左右的存储空间。后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音乐文件是可以压缩的,通过对音频文件的压缩编码,可以将其需要的存储空间压缩至原来的几分之一,而且能够几乎无损地将其还原。由于音乐是连续的,所以在相邻的采样点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线性预测方法来恢复语音信号,[4]音质也是极其完美的,这大大减小了音乐在传播中的体量。例如,现在常见的音乐格式有MP3、WMV、WAV等,这些格式都可以做到对音乐的无损压缩。也有另外一些格式受到了欢迎,例如MIDI格式,这种格式会非常详细地记录整个音乐文件的信息,包括各个音轨、各个音色等,方便人们对其进行详细的修改,因此该格式受到了音乐制作人的广泛追捧,不过其音乐体量会非常大,一首3分多钟的音乐大概需要1.5GB左右的存储空间。还有CD格式,这种格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音频格式,不过要求播放它的设备也需要具有非常高端的配置。目前我们在电脑上下载的各种音乐播放器,实际上就是内置了许多解压缩算法的软件,它们能够识别音乐压缩的格式,并进行对应格式的解压,然后通过音频设备将音乐播放出来。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即便有了这些音乐格式,人们还是意识到了其在立体声上的局限性,这些音乐最多只支持双声道,人们还想得到3D立体环绕声。美国的杜比公司就做到了对环绕声的完美研制,他们研制出的杜比音效可以说不仅是对完美音质的追求,还把声音分解成无数个通道,不同的通道位于环境的四周,比如人声从前方传来,背景音乐从顶部传来,背景音效从后方传来,让人们得到无比的享受。一般这种音效只运用于大型的场所,例如电影院这种极其追求感官效果的地方。 4结语 目前科技还在不断地革命和更新,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人工智能的语音交互、单人演奏整个交响乐等高新的形式。不过,即使机器为人们做得再多,音乐创作的本质还是离不开人的感情,只有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被广为流传。就目前整个艺术领域来看,科技还没能与音乐艺术完全地结合,只能说处于结合的初级阶段,没有出现与科技和艺术都挂钩的职业。不过,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职业,将科技和艺术真正结合在一起。音乐的电子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将来可能会出现AI技术来改变与创造音乐,例如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语音识别等。[5]总之,科技和艺术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淼.长笛及其在交响乐中的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11. [2]周睿.毫米波模拟欲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5. [3]马仕华.交互式多媒体作品创作中的音视互控策略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7:2. [4]李晓明.语音与音频信号的通用编码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8. [5]魏爽.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优化语音识别的方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0):228. 作者:胡超 崔之进 单位:东南大学信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形式 1.1计算机软件的bug 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编程开发、编码架构形成等一系列环节,计算机编码程序上的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进而给用户信息带来风险。因此软件开发需要在相应的规范化的工作标准上进行,从而防止非法人员通过不正规途径窃取信息,降低使用者信息丢失和数据受损等一系列风险。在现阶段,随着手机APP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关注,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数据安全的保障范围也要扩大到手机等移动端领域上。 1.2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计算机网络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也就是在信息的产生、传播、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一个环节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从而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网络法律法规,国外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翻越网络墙将网络病毒植入其他国家。再者,由于缺乏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计算机软件会受到各类病毒的侵害,严重危害网络环境。网络病毒由于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产生的数据流失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计算机系统应用方面的后果。 1.3黑客攻击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之下,黑客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网络信息使用的平衡,其为了自身利益侵入他人的计算机会对网络的安全运行产生极大地影响。他们利用专业技术入侵个人、企业甚至是国家的计算机系统,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信息贩卖以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工作刻不容缓。在网络信息共享时代,也要做好重要信息的安全保密意识提升工作。 2引起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2.1电脑病毒 电脑病毒具有多样性、潜伏性、超强的传播性,因此在电脑病毒的预防和处理的过程中,要对其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其传播途径和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计算机网页、优盘等都是其传播的渠道,在其潜伏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造成长期的影响而不被察觉。首先,它潜入计算机系统,然后等待机会进而破坏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使其无法正常运行。 2.2网络环境 开放的网络环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保障我国网络环境安全运行的方式主要有防火墙和网闸、安全认证等,使用时需要提前设定网络运行参数,然后对信息进行控制和筛选。但是在信息化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方法难以满足目前的防控需求,且容易受到外界大数据的冲击。我国网络环境的主要防控对象是网络黑客,而在这种条件下,黑客的“光临”日益变得频繁,所以必须要进行网络防护措施的升级改造,否则就会让我国的网络环境受到更大的冲击,再次受到外部系统的侵袭,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利。 2.3欠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技术能力提升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重点。在计算机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欠缺健全的人才发展体制,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也不完善,人才队伍的逐步壮大也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人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人才流失和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计算机人才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3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安全管理 为了保证计算机和相关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大力提升网络安全运行制度的管理水平。安全管理机制工作的完善,可以使得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首先,政府干预和对网络运行风险的政策性控制十分重要,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个人和单位的双重落实。其次,对于病毒入侵工作的重点防御,主要是通过完善安全监测、应急管理制度等工作,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来减少安全威胁,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以及监护系统的日常更新工作可以使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3.2防病毒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防病毒技术在计算机硬件的防护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病毒的预防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清除技术。在工作中可以及时对病毒进行处理,使互联网、计算机的使用更加安全。预防病毒工作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阻隔病毒传播,而在病毒的检测工作中,会对病毒进行检测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其对软件和计算机中的信息进行破坏。同时加强防火墙的使用,滤防火墙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从经由路由器获取的数据进行过滤。 3.3加强身份验证 目前,软件登录或人工出行安全检查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保障。加密工作是在充分考虑业务需求和设备安全的基础上隔离相关网络。在重要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选择局域网络和加密通道进行传输,并且对移动终端的接入更好地执行筛选工作,从而实现安全可靠的移动终端的接入工作。另外,实体认证工作非常重要。进一步开展无线接入网与移动终端设备之间的身份认证,提高用户的身份认证和信息传输能力,也是系统稳定的保障。除此之外,数字认证工作,也是提升数据安全性的另一种方式。利用端口访问控制以及物理地址过滤等安全性防护技术,为后台工作的稳步运行及监察监测系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监察监测系统需要对异常操作行为进行实时记录、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对造成安全隐患的相关数据进行安全过滤以及筛查等,以提升系统的敏感度,确保后续工作的开展。 3.4加大计算机尖端人才的培养力度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通讯安全、军事领域安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尖端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的提升,是网络运行防护系统能够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对内部进行技能培训,强化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培训之后还可以开展考核评估工作,考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习。其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通过考核制度增强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与上岗作业环节相衔接的考核,在很大程度对技术人员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工作,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将面临着重复的培训,甚至是辞退的风险。另一方面将考核制度与员工的绩效工资制度挂钩,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再学习,可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安全管理和安全忧患意识,进而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思想层面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做出贡献,在和网络信息安全设备生产厂家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可以使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维护、检查检修等更加的明晰,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处理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中,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科学的使用计算机,进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民川.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煤炭技术,2018,32(7):36-37. [2]邹小琴.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19(1):25-27. [3]罗荣燊.计算机病毒防护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07):191-192. [4]胡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的病毒辐射攻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07):31-32. 作者:时丽平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